首页 优秀范文 社团文化论文

社团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22 22:41: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团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团文化论文

第1篇

一个优秀的企业是不断向前的,时代科技的发展行业环境的变化,都会成为企业发展的调整因素,为此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在这样的基础下,企业团队文化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团队需要吸收时代最前沿的思想,需要不断总结磨合。因此,构建完善系统的团队学习体系是建设团队文化的重要措施。系统的学习制度能够优化员工的学习理念,养成员工的学习习惯,并且让员工在意识的推动下主动学习进步,在企业大环境的推动下,这种互相切磋、互补所长的学习实践力能够让团队挖掘出整体的责任意识和文化向心力。例如,海尔集团创造的海尔定律给出了很好的诠释:企业如同爬坡的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职工惰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一个止动力就会下滑,这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而学习培训占据了基础管理的重要位置,集团设立了内部人才学习基地海尔大学,对各级员工的年培训时间也有详细分层设定。自上而下的学习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标准让整个集团充满了朝气。

二、培养积极统一的团队价值观念

企业团队文化是无数个体精神的凝聚,代表着统一和谐的集体意识。其中,团队的价值观起到了树立大局意识、削减发展风险的作用。身处团队之中,个人的意识偏差会影响全局,树立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就是为了整合企业和员工共同的利益,让员工形成归属感,增强自控力,和企业统一步伐,完成最大的价值创造。团队价值观的培养要从管理提升做起,结合工作实际,导入团队目标,让个人与团队一体化、同步化。另外,实施过程中人本化管理思想必须贯穿始终。例如,我国知名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华为的成功就离不开培养团队价值观,华为的企业文化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公司”为主导,鲜明的价值认可将政治、民族、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提倡员工学习奉献的同时奉行决不让奉献者吃亏的原则。双重的利益标准将物质与精神结合在了一起,而华为员工也在人性驱动的团队价值观引导下激发出了亮眼的活力,诠释了生生不息的团队文化。

三、提炼独有传承的团队精神品质

第2篇

关键词: 社团文化 文化传承文 化创新

大学生活内容包括接受学习、思想进步、人际交流、身体成长;学生以构筑班级关系、宿舍关系及社团关系推进各方面学习内容,其中班级关系和宿舍关系带有学校安排的半强制性质,社团关系具有更高的自主性,是学生展现性格、张扬才华的场所,也是获得较大发展的个人空间背景。每一个学生选择加入不同社团之后,都面临一个适应社团文化的困境选择,是顺应还是创新?社团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其与高校主体学生发生最紧密的联系,因此最活跃最具有革命的突破性质。另一方面社团文化的发展必须遵循大局需要与发展规律,因而具有传承、继承传统的性质。

一、创新意识与大学生社团文化

创新意识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突破,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传统课程教育令学生接受传统观念、专业知识,获得创新能力的学习在于突破传统,在尊重科学、尊重权威的限制中更崇尚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探索求解未来实践中的客观规律、解决办法是创新精神的根本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在大学生求知欲旺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力,形成对传统知识的突破,形成全新工作意识和思维意识,以期形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以及解决未来任务的工作能力和对未知客观世界及客观规律的把握能力。

关于大学生社团文化的概括,国内学术有倾向于文化的财富性质,如“高校社团文化指大学生在长期高校社团活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状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①。

也有倾向于概括社团的活动过程中展现的团体精神面貌,如“大学生社团文化,主要指贯穿社团组织、社团成员和社团活动之中的风尚、气质、观念或精神,既是社团特点、特色的集中体现,又是社团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所在”②。

更有倾向于从目的性概括社团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如“通过建立积极的道德环境影响学生关于集体、公正、秩序等方面的观念,表现为向成员提供各种角色承担的机会,激发成员对民主和集体的理解,通过民主参与培养成员的集体感,因而要达到道德教育目的必须提倡学生民主参与”③。

从大学生社团的活动过程、理想目标及社团形成的影响力分析,社团文化是大学生在社团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社团参与者及高校建设富有影响感召力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既带有传承性,又具有发展性。

二、社团的文化归属,传承优良文化传统是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发展的根基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依据自身兴趣爱好气质特征自主选择加入社团,接受社团文化的影响及以自身的活动影响社团文化的发展,在社团这个环境基础上锻炼自我发展能力。当不同专业学生都以兴趣爱好为首选判断标准选择社团的时候,恰好形成相同志趣的兴趣组合,这样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甚至互帮互助及互相提高,有助于彼此文化认同。2014年10~11月,我们制作了“大学生社团参与情况调查”表针对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做了一次社会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50份,回收436份,2015年2月又对此份调查表进行了网络调查,时间为24小时,对象是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共有104人参与调查。两次调查共得540份有效调查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此引用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大学生社团参与情况调查”分析汇总数据。

Q:你为什么参加社团④?

受访人数:414。

大学生的群体组合依据在于学生高考成绩志愿填报及录取学校的专业配置,由于近似的学习经历、学习基础及智力构成,以及处在同一个高等学校的文化环境之中,共同的大学生群体构建中的同类文化认同感特别有助于建立大学生对优良校园文化传统的传承。“今天,高等学校的社团发展已成为大学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活动、自我协调、自我发展构成大学生群体的基本格调。由于大学生群体一般生活于同一文化背景之下,其群体结构一般多为同质性。能够凝聚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班系的大学生在一起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研讨自己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陌生感,没有年级差异,只有大家之间的互为认同和平等。这就是大学生群体构建中,其文化及同类文化意识潜在文化心理的维系力量和作用”⑤。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斯蒂芬罗宾认为,团队指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大群体。所有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能是团队。罗宾假设人在团体的相互关系中期望满足个人的各种需要。其一,安全保障,通过加入团队,人可以消除或减轻不安全或孤独的焦虑感,有较大的勇气面对威胁;其二,地位意识与自尊,团队可以给成员带来荣誉、名望,通过归属的团队说明自己的地位和价值,进而维护个人形象,满足个人成长和自尊需要;其三,亲和需要,团队可充实人的社会生活,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团队中同事间相互关系是满足亲和的重要来源;其四,能力,“团结就是力量”,这是团队最迷人的优点之一,个人办不到的事,团队可以办到,团队提供的力量甚至大于所有个体的力量之和;其五,实现目标,借助团队力量实现许多目标。

大学生社团是一个特殊的团队,它的发生时间是在个体情绪激烈紧张的高考之后,任务压力爆表的工作之前,这个特殊时间段,人极易产生孤独感,需要一个排遣孤独感的组织形式,社团正是这样一个组织;社团组织中有不同地位,新成员加入社团之后有很快捷的“上升”途径,通过对在校生社团活动的调查发现,在社团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满足感;有部分社团组织非常注意营造“家”的氛围,为团员过生日等活动特别能满足亲和的需要。大学生社团建设符合大学生的心理认可和文化认同,具有实现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条件。

三、创新精神与大学生社团文化的创新发展

创新精神来自于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既包含扎实的学习能力、基础的科学精神,又包含个体的思想自由、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社团活动以学生自主性活动为主体,突出学生的参与度,控制学校和老师的干预,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主客体关系,使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大大增加,社团活动在形式内容、组织策划、实施汇总等各环节都无预设,少束缚和限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首先是思维能力训练和养成习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并不仅指在重大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或产生重大科研成果,更应是一种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与多性思维方式的训练。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在一定组织中得到广泛关注,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社团是其参与创新能力活动的基层组织形式,是为大学生提供较快适应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组织保障”⑥。思维训练需要大学生首先具备开放的思想基础,扫除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一切真理和未知保有了解的兴趣和解析的兴趣。“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崇尚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时代特征,使学生社团同时具备这样的特点。学生社团个体相对规模较小,内部结构灵活,不易受习惯性和传统性思维的束缚,快速反应能力强;学生社团勇于尝试新事物、新方法,勇于发挥创造性思维并将其变为实践,同时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的探讨和合作更容易激发出创新的灵感火花”⑦。

创新训练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高校学习主阵地是普通教学体系,普通教学体系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工具,并辅以学科考试验查手段,督促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内容,促进强化记忆功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高校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提高不是一味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和钻研的习惯”⑧。大学生社团一方面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机会,成员之间互相交流激发碰撞,促进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社团活动基本不存在考试制度,屏蔽以考试及标准答案为模式的负面影响。“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的自主性活动,能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形式、内容、策划、实施等方面不会受过多束缚和限制。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更能体现对自由这种大学精神的回归,可以调动大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大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大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尝试创新活动”⑨。

高校学生在社团组织中自主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启蒙和创新精神的获得,从客观角度看,学校应该提供最优途径。我们通过对在校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学校对社团设施、活动场所、活动经费的投入存在不足。

Q:你认为大学生社团活动存在哪些问题⑩?

受访人数:414。

从改善客观环境的思路出发,高校应大力支持学生社团活动,提供物质物资上的便利,选派优秀教师指导团队建设。

而从主体角度看,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主体们在自身获得创新意识、追求创新精神的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想象、勇于探索,主动与束缚、限制相抗争。

注释:

①李晓兵.论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湖南师范大学生教育科学学报,2006.5.

②王宏维.论大学生社团文化培育的三个基本向度.思想教育研究,2013.1.

③陈中建.论高校社团文化的德育价值.中国青年研究,2008.6.

④2014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大学生社团参与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⑤刘德群.大学生群体构建中的同类文化意识作用.

⑥王先江.大学生社团创新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

⑦王林.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创新性发展.江苏高教,2010.2.

⑧柏林.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镇江高专学报,2001.9.

⑨李志清.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

⑩2014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大学生社团参与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丁晓雯.浅析现代大学社团建设的不足与建议[J].教育纵横,2010(6).

[2]高校社团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3]代妮.论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D].江南大学,2010.

[4]王宏维.论大学生社团文化培育的三个基本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5]王先江.大学生社团创新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6]王林.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创新性发展[J].江苏高教,2010(2).

第3篇

青年员工是企业员工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群体。青年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上的认同感、积极度、参与度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失败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企业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发挥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担负起带领青年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的使命。

首先,企业共青团组织要有效地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使企业青工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般说来,企业文化是指以形式最佳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增强企业活力为目的,以人为本,以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员工行为为基础,实现企业管理整体规范化的管理行为。它主要由企业的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精神、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构成。因此,共青团组织就要引导员工认识企业的凝聚力不仅与物质条件有关,更与精神条件、文化条件有关。工资、奖金、福利待遇这些物质条件只是企业凝聚力的基础,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才是企业凝聚力的根本,企业凝聚力取决于企业的群体价值观。

通过教育,使广大青年员工理解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一种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产生一种精神振奋、朝气勃发、开拓进取的良好的风气,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良好的企业文化胜过任何的行政指挥和命令,它可以将被动行为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化压力为动力,其力量是无穷的。

其次,企业共青团组织要明确自己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做好引导作用

共青团作为积极上进的青年组织,对于青年的思想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青年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最主要的中坚力量,对企业文化的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团组织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的宣传工作中,通过对青年思想的引导,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做好推动作用

青年是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力量,企业发展离不开富有进取精神并具有较强知识和技能的青年人才,原创:需要这些人才来推动其向前发展。青年作为一个社会人,其同样也有着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需求,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来发展自我,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两者的发展及需求统一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企业共青团作为联系青年和企业的一个桥梁纽带,可通过工作及活动的开展将两者的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推动企业文化向前发展。

三、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工作一样,同样需要创新。青年员工作为企业中思想相对活跃的一个群体,其思维方式是紧跟着社会发展的脚步前进的,他们看问题的视角也是较超前的。思想活跃,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这些特点决定了青年对企业文化在新时期的影响。共青团组织必须把握住特殊的地位来将青年的这种合理的创新需求汇集起来,通过自身的工作渠道来使企业的管理者注意和接受这种需要,并把这种需求注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之中,最终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变革。

最后,企业共青团组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应把握方向,有的放矢。

一、努力获取青年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企业团组织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帮助青年员工树立这样一种精神:为了企业的发展,必须勇于献身,必须牺牲和放弃今天的部分享乐,因为企业对青年员工的要求,更多的是奉献,而不是享乐。企业团组织作为企业文化的积极建设者和实践者,在时间和实践的双重考验面前,以身作则,一以贯之,企业的青年员工就会自觉的产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认同企业团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就会信任这种精神对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青年员工基本都刚从校门走进企业不久,有时难免碰到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在冲突面前,企业团组织要做好青年员工的思想工作,让其不回避、更不丧失理想和信念,甚至还要能够忍受委屈。要以自己的努力工作去赢得在企业中的地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变成一种风范、变成一种广泛认同的文化现象。

二、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共青团的先进性

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中,发挥共青团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实现企业价值与青工价值的统一,在企业中形成青工共同认同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目标,并为之产生青工合力的企业文化氛围,发挥青工的生力军作用。一是满足青工的自尊心。企业青工的物质需要在减少,而精神需要则在增加。企业共青团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企业的软环境,设法满足青工们的精神需要,引导和协助青工设法获得共识和自尊。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受到应有尊重,这样才能够激励青工积极投身于工作;二是满足青工的创造性。企业共青团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用争先创优等适当方式促使青工从事创造性思考、学习和参与创造性的工作,激发青工的主动精神,使青工主动、自觉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是青年技术人员,他们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所需要的智力或认知力多于所需要的体力,只有满足青年成长成才的需求,才能做到“事业留人”;三是满足青工的归属感。对从事日益复杂工作的青工,原创:现代企业不再是仅靠收入来吸引人,而是在更大的程度上依靠能使个人得到满足感和归属感的工作环境来争取,正所谓“感情留人”。企业共青团可以在进行正确婚恋观的宣传教育的同时,做到“关心人”,从交友沟通、恋爱介绍、婚房介绍、贷款购房等等的服务,使每一个青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视企业为家。

三、在青年集体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因此,企业团组织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特别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青年个体和团体的配合问题。个体及团体都不断学习及配合良好,会对企业产生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推动企业的迅猛发展;个体及团体都不断学习但是配合不好,“个性”太强,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第4篇

1.蓬勃向上的农村业余文艺团队为“天天演”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鄞州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快速发展,目前全区共有业余文艺团队600余支。鄞州的农村文艺队伍已不满足于仅仅在家门口农村社区演出,他们盼望着能把农民自己的演的戏送到广大农村和社区,送进城里的大剧院,向市民展示“草台班子”自编自演、具有着浓重乡土气息的“草根艺术”。如入选2010年宁波市十佳基层文艺团队――姜山甬剧团成立于1982年,后因多种原因解体了。2000年在姜山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新建团,目前姜山甬剧团演员阵容强大,48名演职员全部由当地甬剧爱好者经过严格招考组成。能演出《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啼笑姻缘》《借妻》《雷雨》《三县并审》《半夜夫妻》《凤鹊姻缘》等九台大戏,以及折子戏,小品。是鄞州区首批入选“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12团队之一。姜山甬剧团每年演出近百场,足迹不仅遍及鄞州当地的乡村演出区域扩大到宁波市各县市区。2008年姜山甬剧团参加鄞州区业余剧团送戏进城在宁波逸夫剧院演出、同年剧团主要演员胡艳梅、李勇代表宁波市民间艺术团赴韩国参加中韩民间文化交流演出,得到韩国观众的欢迎和好评、2008年11月5日杭州胜利剧院演出的甬剧《借妻》取得圆满成功。2010年8月剧团“与世博同行”赴上海兰心大剧院演出甬剧《半把剪刀》再次引起观众的共鸣、2007―2011年被任命为鄞州区有特殊贡献业余文艺团队。

又如古林镇华龙越剧团成立于2004年4月,由本村业文艺骨干自发组织,发展到现今的有演职人48人,聘请专业导演。,演员阵容强大,灯光音响、舞美设施现代化,能演出《五女拜寿》《状元与乞丐》《何文秀》《狸猫换太子》等多部传统越剧大戏。2007年7月5日在宁波逸夫大剧院演出《五女拜寿》《状元与乞丐》传统越剧大戏,开创农村业余剧团送戏进城先列,在社会上引起得强烈反响。石矸越剧团成立于2004年,最初由十几人的自娱自乐为主体,发展到现有演职员35人,先后排演了《碧玉簧》《状元打更》《呆大富贵》《一缕麻》《风雨梨花》等6只传统越剧大戏,及群口快板《夸夸咱们新农村》、小品《真情》、宁波走书《拍卖丈夫》、表演唱《孝顺媳妇》等文艺宣传节目。2007年国庆期间在宁波中山广场举办石矸越剧团专场演出,开创了农民业余文艺团队在宁波中山广场大舞台和省、市级专业文艺团队在同台角逐的先河。姜山甬剧团、石矸越剧团、古林镇华龙越剧团、鄞江新蕾越剧团、瞻岐大嵩民乐队等12支首批入围“天天演”工程后,这些土生土长的“草台班子”为实现鄞州区公共文化演艺服务的全覆盖,为以“周周有定期演出,月月有品牌剧目,重大节日有大型活动,群众文化回归到老百姓中间”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扎实基础。

2.“天天演”给农村业余剧团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

“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是鄞州区文化建设载体的积极创新。它与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免费服务、博物馆、文艺中心免费开放等构成了我区公共文化服务较为完整的体系,同时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对鄞州农村业余团队建设作用是多方面的。

促进群众文艺团队和地域文化精品的培育。“天天演”活动的开展为鄞州业余文艺团队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草根艺术”的平台,鄞州区19支本地甲级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入围“天天演”工程以后,在全区60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形成了城乡互动、东西交流、学比赶超、你追我赶的良好格局,提升业务水平的热情,带动了农村群众自发投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农村业余文艺团队的积极性被有效激发和充分调动,业余文艺团队从自娱自乐向追求艺术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发展,区域群众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广场舞蹈《花蝶》和《摇》、少儿舞蹈《棒棒棒》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获浙江省群星奖金奖。传统曲艺宁波走书《买进卖出》荣获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实现宁波文艺发展史上实现零的突破。

3.通过“天天演”宣传推介,提升业余团队社会影响力

鄞州区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加盟“天天演”后,“天天演”活动的策划部门运用先代化媒介全方位推介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天天演”组办方利用各镇乡影剧院阵地,组织开展区“甲级业余文艺团队成果展示大巡演”活动,区内互动、东西交流、全面覆盖。在重大节假日在万达广场设置“天天乐大舞台”,组织加盟“天天演”业余文艺团队轮番登台。在文化商贸庙会设置多个舞台轮番献演。组织到南部商务区工地演出,慰问“新鄞州人”等活动。为促进城乡互动、区际交流,在宁波市区逸夫剧院组织“文化鄞州人、进城送戏文”活动,在杭州胜利剧院举办“鄞州区的农村业余剧团送戏进省城演出周”活动,全部由鄞州区业余农村文艺团队组成的“鄞州艺术团”作为宁波市文化使者赴韩国进行文化交流取得圆满成功,获得了韩国观众和新闻媒介的一致好评。世博会期间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行“与世博同行一鄞州地方戏展演周活动”,姜山甬剧团、咸祥嵩江越剧团、古林华龙越剧团等五个农村业余剧团队任流亮相上海滩,曾似熟悉的乡音、风韵别致的典词雅曲倾倒上海观众。

“天天演”催生业余文艺团队等级评定、奖励政策的出台。为促进更多农村业余文艺团队争创一流,入选“天天演”行列,普遍提升鄞州业余文艺团队演出水平。鄞州区配套出台了对业余文体团队等级评定制度,对被评为甲级、乙级的文体团队分别给予10000、4000元的奖励,各镇乡给予相应的配套奖励。并在鄞州区“公共文化明珠镇创建工程”标准规定,各镇乡(街道)要制定出台业余文体团队补助奖励政策。要求至少有6支以上镇级文体团队,业余骨干人数不少于150人,年活动次数每支不少于6次,且其中必须有1支拉得出、打得响、有特色的民间艺术队伍、1支戏曲团队和1支综合性文艺表演队伍。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团学工作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学生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共青团应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如何创新和发展高校的团学工作,宣传和实践科教兴国国策,开展创新教育,也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论文参考,高校。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也指出,加强高校团的思想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思想建设作为高校团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把自己锻造成团结和凝聚大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核心。所有这些重要论述,都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提供了保证并指明了方向。

2、信息网络时代对新时期高校团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逐步延伸,被称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在许多方面正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冲击。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提高大学生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价值观,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网络阵地体现先进性、发挥战斗力,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成为新时期团的思想工作面临挑战。

3、工作对象日益复杂化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新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较之以往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特征的变化使高校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团干部的号召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就要求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成长成材提供服务。

二、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有了新变化。

1、学会学习。这里的学习强调的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方法,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里.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的,但后者强调如何教会学生实践他所学的知识,强调从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

3、学会关心。强调关心即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世界的责任。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人离开他人将无法生存。同时,未来杜会的人必须学会关心,即要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环境;关心他人,关心家庭,关心朋友,关心自己;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三、根据以上这些新的要求和变化,高校共青团工作也要相应的进行发展和创新。论文参考,高校。论文参考,高校。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主导的、科学的、高雅的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有利于学生建立台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抓好社团建设。论文参考,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形式。学生社团活动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使更多的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它突出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要注意的是,共青团在组织和指导社团活动时,要大力扶持学术科技型社团,努力引导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支持社会服务型社团,监督和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重点要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使学生社团成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

3、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开发创造性思维具有显著的作用。共青团组织要建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导向机制,建立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申报、立项、资助、开发、评审、奖励的激励机制。

(1)科技普及类活动。可以以展览或讲座等形式为主要载体,其内容非常广泛,从现代技术观到现代人生观,从生活中科技常识到人化自然的技术原理,从技术人才的成长到科学家的伟大成就,从小发明的方法到现代生活工艺与流程,从自行车的力学原理到核潜艇和航天飞机,从技术发明故事到自然辩证法,从技术发明方法到技术创新理论等等。

(2)技术实践和竞赛类活动。包含学具、教具和玩具制作,车船模型、航空航天模型、建筑模型的制作。电子技术制作,电化教育媒体制作、摄影技术制作,实验器材的制作,以及有关比赛、展览的活动等等。

(3)技术性乃至学术性的小组或团队活动。包括实验钻研小组、小发明协会、学生科协、假日科研沙龙,等等。创新教育活动的形式和途径非常丰富,应依据具体条件和阶段目标,因地制宜地进行系列化活动构建。论文参考,高校。

4、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组织应致力于社会实践的各种功能开发.尤其是智育功能的开发,要做好“刨新教育”这篇文章,把“三下乡”、社区援助、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论文参考,高校。用社会大课堂弥补课堂小天地的不足,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第6篇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现状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自开展至今,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出于希望音乐社团能够更好开展的意图,笔者在整理资料时,着重于现状中做的不太完美的地方进行综述,更加客观、直接地让后续研究者了解音乐社团活动现状。除了对中小学音乐社团大框的综述,笔者还总结了一部分中小学民乐团、中小学戏曲社团的相关研究。

(一)对社团活动教师的研究

在高文丽的《区域性中小学音乐社团“事业伙伴”协作组的构建与实施》中指出教师只是在追求表面荣誉。这一观点与李宝红《如何将古筝社团活动与音乐课堂有机结合》一文中论述音乐社团只顾及面子工程,主次不分,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相一致。此外,李宝红还指出教师不能将教学保质保量地完成,说明音乐社团活动教师迫于各种压力,难以将音乐社团活动“单纯”的开展。另外,在赵文静《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指出教师普遍对新课标的掌握较弱;且多媒体这样的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也比较生疏;教师团队质量无法提高是由于没有很好的培训体系。这些观点均说明音乐社团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又不能得到相关支持,导致音乐社团活动不能按理想模式开展。

(二)对社团活动学生的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中学生的研究,在笔者搜集的资料中郭越怡的硕士论文《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最为全面,有说服力。文章从学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进行论述。学生普遍喜欢音乐,这是内部原因;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活动往往受家庭环境影响,属于外部原因。文中还明确指出“动机”是学生学习音乐,参加音乐社团活动的心理动因,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想要使学生积极参加音乐社团活动,从其内心激发学习音乐兴趣是首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喜欢音乐,才能解决其他外部原因对学生的影响。

(三)对音乐社团活动本身的研究

综合文献,发现各学者对音乐社团活动本身的现状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社团活动方案不完善;2.教育资源严重匮乏;3.没有合理、统一的课后培养体系;4.部分学校对于音乐社团不重视;5.学校间音乐社团发展不均衡;6.招生考核标准不合理,学生处于“被选择”状态。以上均为音乐社团活动的不足之处。但其本身所具有的优点也不容忽视。例如温爱霞在《课外活动推动高校音乐课堂》中指出社团可以使学生更加喜欢音乐;使师生惯性更融洽;使课堂关系更高效;“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四)对民乐社团活动研究

中小学民乐社团活动开展对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合作精神;与传统课堂结合是必要的。赵婧伊在《民族器乐教学在小学民乐社团中的实践研究》中学生指出学习民族音乐可以增强民族情感意识,提高欣赏民族音乐的能力。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民乐,学习民族器乐,是很有必要的。民乐社团活动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学生不仅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还需要与别人配合,共同完成作品演绎。这就显露出了民乐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一特点。吴伟华在文章《初中生民乐活动中合作精神的培养》中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培养合作精神的设施办法,其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值得借鉴采用。梅玮在《音乐课程与民乐社团“伙伴协作”的构建与实施》中指出了民乐社团活动、传统课堂各自的不足之处。随后,他提出传统音乐课要与民乐社团建立一种“协作”的伙伴关系,使二者优势互补,并在文中给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对于协作的影响,他认为能够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民族意识”。

中小学民乐社团活动的发展虽前景一片大好,但现实状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王直在《如何建设学生乐团_从北京35中金帆民乐团成功访谈记》中提出民乐团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排练、训练的问题;2.预备队员问题;3.演出问题;4.曲目问题。这些问题在整理过程中也找到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由于篇幅就不一一论述。但是关于演出问题,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者们只浅显的提出要鼓励积极参加演出,参加竞赛。但具体的方式方法却无人涉及,这会导致一线教师空有想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心,却无计可施。笔者呼吁教育相关工作者能够多关注演出平台的问题。

(五)对戏曲社团活动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时发现,与中小学戏曲社团相关的文章几乎没有。但戏曲是中国国粹,音乐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弘扬戏曲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呼吁戏曲进校园。因此对中小学戏曲社团的发展研究迫在眉睫。笔者将搜集到的有关高中、大学开设戏曲社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望对日后中小学戏曲社团的开展及研究有所帮助。

关于戏曲社团活动的学生的研究,熊秋玲的文章《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中指出学生对戏曲喜欢的不多,但是并不排斥,认知层面也只停留在戏曲的基本知识。且文中也分析了原因,“听不懂”“流行音乐冲击”。对于教师的研究,基本是一致的。指出教师素质普遍不高。且戏曲社团活动开展对教师另有要求,正如房宁的《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中论述“懂戏曲,会唱戏”的教师不多。无疑会对社团活动开展造成影响。对于戏曲社团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与其他社团一样,最主要是由于有关部门没能高度重视。戏曲社团活动不能很好的开展,与戏曲本身也存在很大关系。熊秋玲的文章《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中就明确表示戏曲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对学生的影响较小。由此可见,发展戏曲社团活动,对于戏曲本身也要有改善和提升。戏曲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笔者对相关资料整理、归纳,总结为对学生的意义;对戏曲文化的意义。关于戏曲社团活动的开展对策研究观点较为统一。房宁的《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中指出曲目方面可以引进新曲目,也可引进其他剧中的经典曲目。谭兴芳《戏曲走进大学校园的若干思考》指出可以举办讲座、研讨会;举办戏曲表演;建立戏曲网站。

综上所述,中小学音乐社团有效开展的条件可以概括为管理部门重视、保质保量的专业教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校外有效资源以及社团自身的管理等等。总的来说,中小学的音乐社团的开展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音乐文化传承的。希望像戏曲社团这样的“冷门”社团也能大步赶上,早日走进中小学生的生活。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与课堂的联系,是社团有无开展必要的重中之重。因此,许多研究者将研究重心放在了社团与课堂的联系上。通过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学习音乐,表现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研究

薛琪《以音乐社团形式开展高中音乐课选修模块》与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中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二者观点一致课堂音乐社团活动的基础;社团实践是课堂的更高阶段。课堂是音乐教育发展之根本;音乐社团活动是补充与延伸。在传统音乐课堂中,学生的行为是聆听、模唱,是吸收音乐的过程,但不能给他们一个自由学习音乐的空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中,将表演和创造也纳入美育教育的领域。音乐社团活动应运而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环境,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将课堂所学的音乐知识自我吸收后升华出新,延伸课堂。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原因、意义的研究

胡菁华在文章《关于音乐社团与音乐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初探》中对二者结合的原因进行了说明:1.教学目标一致;2.教学内容相似;3.教学方式互补。这三点使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优势互补。

王婷在《“里”应“外”合德艺并进――课堂教学与学生音乐社团训练关系初探》一文中罗列了二者结合的意义: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在音乐社团活动中得到再现、运用、创造;2.促进社团成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不仅有独唱、独奏,而且有合唱、合奏,使学生自身音乐技能及合作能力都有所提高;3.保障人才培养,音乐社团活动给学生了一个展现音乐才能,激发音乐兴趣的舞台,这样不仅让课堂教学优势最大化,且最大限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音乐人才。

综上可得,正是由于将音乐社团的表现性、空间性、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欣赏性、知识性、以教师为引导者的优势相结合,才能将二者共同发展。才能够推动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更高追求。

三、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研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受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喜爱。它的发展问题自然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涉及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的文献很多,或作为核心阐述,或对此问题的分析思考作结。均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可供一线教师参考。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管理、开展方面

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至今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管理不足成为首要原因。对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管理,主要是要尽快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其次,音乐社团活动要想取得成绩,就要将制定的先进管理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位社团学生。更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不单单可以自上而下开展,亦可自下而上,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将音乐社团活动开展起来。因此,笔者总结资料得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参考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完善教育相关政策,建立先进管理理念;制定素质教育整体规划,落实常规活动;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抓好素质教育两支队伍――师资队伍与社团文化队伍。

此外,社团开展什么活动,如何开展,成了各位学者研究的重点。例如李雷《浅析校内音乐社团的发展》中论述可以“引入优秀的课外音乐”“进行音乐的对比”“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也有学者将创新列入,提出要创新社团活动,创新学生自主的社团体系。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师资方面

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涉及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的文献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王静的学位论文《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和中央音乐学院硕士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现今的音乐社团活动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师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将这一问题解决,音乐社团活动才有继续开展的可行性。对音乐社团活动教师的发展,可从数量、质量两方面着手。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文献中提到的发展对策都是针对现状研究中涉及的,音乐社团现状中的确存在的问题的对策。由此可知,研究者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实地调研后给出的指导性意见。笔者相信,只要根据实际中的问题,合理借鉴,音乐社团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第7篇

[论文摘要] 高校学生社团的日益发展壮大给社团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和社团的职能进行了阐述,对如何加强社团建设和管理,创建新的模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中大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从理论型、学术型社团到娱乐型、服务型社团,涵盖了学生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需求。总体而言,社团组织的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物质投入不断增加、参与面、受众面不断加大,影响和效果不断提升。但是,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有的社团组织结构松散,会员流动量大,缺乏组织纪律约束,随意性较大;有的社团缺乏骨干,成员仅凭兴趣凑集,无计划活动;有的社团内部管理较混乱,活动经费管理不严密,出现社团负责人盗用或乱用社团经费等等,从而导致不少社团缺乏良性发展,社团的活动、计划和思想缺乏连续性,难以积累、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

二、社团的职能

1·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

2·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每一类社团实际都包括了许多种形态各异的具体小类,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一个社团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学生从中受益。

3·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加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

4·社团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技能是具体操作的工具性要求,而能力则是内在的活力,相较之下,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创意互相碰撞,不同成员间的互动越活跃,创新的动力也就越强,对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意识的作用就越大;另外,社团这样一个成员众多的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的交流越频繁,对成员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就越充分,社团组织走出校园的活动越多,成员社会化程度越高。这对于培养社团成员的适应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社团是学生团队意识和向心力培养的良好阵地

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凭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发形成,并在活动中坚持“兼收齐蓄,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得社团成员的团队意识比较强,也就是凝聚力和向心力比较强。

6·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团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提升层次,构建载体,凝聚学生,示范群体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最终是要落实到不同的项目和层面,社团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和层面,而且是学校党团职能部门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实抓手。实际证明,社团建设的全面与否、规范与否、是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否丰富多彩,全员参与的注脚,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否夯实的重要保证。

三、社团建设及管理的新模式

学生社团作为一支新兴力量正迅速发展壮大。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如何规范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成为团工作的一大课题。

(一)加强社团自身建设

1·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会员分工明确,合作融洽,组织纪律各项制度健全,日常工作有条不紊。

2·有一个团结向上、凝聚力强的领导核心。社团的负责人要有热心,有积极性和责任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为他人服务奉献的精神,不为个人出风头。

3·有较好的工作计划和社团活动。一个发展好的社团离不开档次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这就要求在有健康的工作计划的同时,必须有立意新、品味高、策划精的社团活动。

4·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帐目由专人负责,建立经费收支帐目,社团负责人或其他成员不得随意处分和占有社团财物。

5·在事先征得学校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社团可以聘请若干政策水平较高、学术造诣较深或在某些方面有专长,关心学生社团活动的专家、学者或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顾问或名誉社长,对社团活动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导。

6·加强交流与合作,联合高校其他社团进行面向更广泛学生的大型活动,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实现社团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7·加强对外联系,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得到企业和社会的经费支持,将社团活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开展。

(二)建立规范的管理模式

1·严格活动审批。对社团活动实行“五个一”申报审批制度:即提前一个星期申报、一个基于调研基础上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套完整的活动方案、一份明确的社团活动责任分工、一个较完备的安全预案。严把社团活动的审批关和质量关。

2·规范干部培养。在公开竞选、民主选用的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团学干部培训班、不定期组织社团干部去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利用寒暑假组织社团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形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社团干部队伍。

3·巩固活动阵地。为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生力军作用,要依托社团建立各种日常活动阵地,既促进了社团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也能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4·占领网络阵地。社团依托互联网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反映社团风貌、开展社团活动和展开社团风采的阵地窗口,为社团形象的展示和互联网德育系统的构建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给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积极探索社团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寻找和培育共青团工作的新阵地,已经成为高校团工作的一个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浅议[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

[2]刘志明·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分析[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12月第17卷第4期

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大。学生社团的出现和繁荣说明,现代大学生正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学生”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学生”转变。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存在不少问题。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则有利于其今后的发展。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数量多、学科覆盖面宽,而且学生的参与也非常活跃。学生社团开展了一系列集思想性、学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生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和符合学生个性的丰富实践,正在成为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

(一)加强社团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环节

1 社团建设是高校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 学分制的实行和学生宿舍的公寓化管理,为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等能力提供了机会。但是,这两项制度的实施也淡化了班级概念,这就需要一个新的组织载体来协调这种状况。而学生社团可以加强同学的交流和群体的凝聚力,遂成为最佳选择。

2  学生社团建设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各类学生社团无不包容了思想教育的内涵,且使之更多地体现于学生的自发要求、渗透于学生乐意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从而使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有利于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学生社团因其浓郁的趣味性、广泛的参与性和明确的目的性,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学校团组织延伸工作领域、扩大组织覆盖、构建新格局的重要支撑。

(二)学生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

1 学生社团是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载体 高校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对多样型人才的需要。高校的社团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发挥潜质、培养自信、塑造个性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学生社团建设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客观要求 学生社团已融入大学校园文化之中,成为大学生校园课余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能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

二 当前高校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看到,社团在发挥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组织松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很多社团在管理机制上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数字成员多、实际成员少;经费管理不力,账目混乱、使用不当;内部机构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缺乏环环相扣的监督职能;很多社团缺乏稳定性。

虽有规范的章程,但很难充分落实。

(二)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 开展社团活动,需要相关领域的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目前,虽然社团都配备了指导老师,但缺乏适当的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影响了老师的积极性。同时,社团干部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三)开展活动的质量不高,不能调动社员的积极性,社员流失严重 能否举办高质量的活动,是社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些社团活动无计划、组织松散,活动的主动性、系统性不够;个别社团长期不开展活动,形同虚设;一些社团的活动领域有待拓宽,形式有待创新,格调有待提高。各社团在招收会员时风风光光,但开展活动时参加的人却寥寥无几,社员流失现象严重。

(四)物质条件匮乏,经费得不到保证 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学生社团发展的难题。学校对学生社团的财政支持十分有限,多数社团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渠道也有限,满足不了社团正常运转的需要;很多社团缺少基本的活动场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三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优化高校育人环境

对于高速发展的社团文化,关键在于加强引导,以“三个代表”思想为动力,形成机制健全、领导有力、生动活泼的高校学生社团体系。

(一)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明确社团建设的价值目标 思想教育是社团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引导社团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要在一些发展成熟的社团中构建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两翼的共青团组织体系。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组织建设,保证社团建设的规范性 学生社团的规章制度还应为相应的经费、硬件配置提供保障,从而使社团在制度保障下良性运作。例如,可以在章程、档案、财务等方面加强对各社团的管理,使社团建设更趋规范化。

(三)加强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社团建设的合作互补与良性竞争 社团的发展和成长,既需要加强社团合作、“走出去、引进来”,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社团的发展;又需要在社团之间开展良性竞争,以便在竞争的机制下使社团的独立性得到更大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