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01 18:54: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反应速率习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

第1篇

【关键词】化学反应速率 浓度 反应进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164-01

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主要揭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转变为产物的快慢程度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在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教与学中,有时很容易引起概念上的一些混乱,甚至一些重点大学的化学教材中的描述也出现了明显的错误。因此,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很有必要加以辨析。

一 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定义

为了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程度,可以用反应物物质的量随时间不断降低来表示,也可用生成物物质量随时间不断增加来表示。但由于生成物和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往往不同,所以用不同物质的量变化率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其数值就不一致。若把化学反应速率定义为反应进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则不会产生以上麻烦。因为反应进度与参与的物种无关。当化学反应在定容条件下进行时,温度不变,系统的体积不随时间而变化(大多数反应属于这种情况)。

式中 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反应物取负值,生成物取正值);υA=-a、υB=-b、υC=c、υD=d;c为物质浓度的变n单位为mol/L-1;t为时间的变化,单位为秒(s)或分(min)或小时(h)等。对大多数化学反应来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时刻都在变化着,故反应速率也随时间变化。平时反应速率不能真实地反映这种变化,只有瞬时速率才能表示化学反应中某时刻的真实反应速瞬时反应速率(常简称反应速率)是t趋近于零时的平均速率的极限值。

第三, 对于大多数化学反应,用反应体系的任意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来表示其反应速率均可,因为各物质之间的反应数量变化遵循化学计量系数间的关系,只要知其一便可推知其他。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应选定关键组分物质来表示其反应的速率。所谓关键组分物质即实际应用中所注重的物质,往往也是反应物料配比中数量最少的反应物质。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关心的关键组分物质进行的快慢程度;二是反应过程中也常伴有一不明副反应,致使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变化量并非能按明确的化学计量系数来相互推导。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杨宏孝.无机化学简明教程习题和问题解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第2篇

一、对催化剂概念的剖析

1.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了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氧气的速率,但要让学生知道,不是所有的催化剂都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初中化学中学生所涉及的都是),也有减慢的,催化剂定义中用的是“改变”而不是“加快”.例如,食用油脂里加入0.01%~0.02%没食子酸正丙酯,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在这里,没食子酸正丙酯就是一种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

2.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在氯酸钾中加入一定量的高锰酸钾也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有的学生就认为高锰酸钾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我们知道,加入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会随反应的进行而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消失.质量发生了改变,所以不是催化剂(而是它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二氧化锰粉末作过氧化氢溶液的催化剂,要确定它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我们可以称量二氧化锰反应前、后的质量(分别用m1、m2表示),只要它们的质量相等就是,即m1=m2.

3.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在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分解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既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也没有变,但仍不能确定它就是催化剂,还要判断它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具体方法如下:可以在已反应完的容器中,再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若发现反应仍能进行,说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综合上述三点,我们才可以确定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

二、知识转化为能力,寻求新的催化剂

对于某一反应,所用的催化剂不是唯一的,可以用代替品.例如,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可以用二氧化锰来作催化剂,还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来代替.因此,我们可以对照符合催化剂的条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来寻找和探究新的催化剂.以下例举了一习题,通过该习题,可以加深和巩固对催化剂的理解、应用,达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之目的.习题如下,并完成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寻找新的催化剂”课题时,发现将生锈的铁钉放到过氧化氢溶液中,也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于是,他们对此展开探究:

1.提出问题:什么物质是该反应催化剂?

2.设猜想与假设:下面是组内两位同学所作的猜想,请你完成小华的猜想.

假设一:小芳同学:铁钉表面的氧化铁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假设二:小华同学:铁钉里的“”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解析:生锈的铁钉,其主要成分为铁钉表面的氧化铁和未生锈的铁,假设一指出了铁钉表面的氧化铁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自然假设二小华同学答案应为:铁.

3.实验与结论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Ⅰ:把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加入到装有10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假设一成立

实验Ⅱ:取10 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无现象假设二 (选填“成立”或“不成立”)

解析:实验Ⅰ由实验结论中假设一成立可知,铁钉表面的氧化铁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即有氧气产生,故实验现象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 + 氧气 ;而实验Ⅱ由实验现象中无现象可知,没有氧气产生,

故加入的应是铁,自然假设二就不成立了.

4.讨论交流

(1)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小芳的“实验I”还不能够确切的说明氧化铁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理由是: .

(2)请你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证明其中的某一点理由:

.

解析:(1)虽然氧化铁改变(此处为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速率,但根据催化剂定义,还要验证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否发生了改变.在前面我们已例举了在氯酸钾中加入一定量的高锰酸钾也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其原因是由于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二氧化锰,我们不能说高锰酸钾是催化剂,而是生成的二氧化锰.故答案为:还要验证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2)我们可以从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否发生了改变来考虑,设计如下:

设计一:(化学性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等待实验Ⅰ中不再产生气泡,再向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再产生气泡证明氧化铁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假设成立)

或设计二:(质量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第3篇

关键词: 《化学反应原理》 新人教版 教学策略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大部分省市均纷纷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阶段,将高中化学课程划分为多个模块,并分别定义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这就直接为新高考的内容奠定了考题基础,在新高考必考内容当中,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的开设主要针对理科生,该教材具体划分为四个章节,即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及电化学基础。如今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在多个省市使用多年,其在高考中真正占据极重要的地位。

1.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与《必修2》第二章之间的对比分析

1.1比较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对比《必修2》第二章的内容,其更系统地介绍了化学基础性的原理知识,包含了更丰富的知识点,但是整体内容比《必修2》第二章更抽象。因此,《必修2》第二章其实就是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基础,而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是《必修2》第二章的内容深化。在《必修2》第二章中,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更全面,但点到为止,并不深入探索。而新人教版则更在于对化学问题的揭示,着重对学生无机化学素养的培养,内容中添加大量无机化学知识,表现在电离度、有效碰撞理论、溶度积及沉淀溶解平衡等方面[1]。

1.2比较教学目标

两者在教学目标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像《必修2》第二章更多地重视化学知识和社会、科技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该教材的目标主要是学生更多地了解、知道、掌握及体会更多的相关化学知识,可以说是一种认识性学习目标及体验性学习目标,对学生技能掌握要求不高。而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更注重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理解、认知、学会、应用及体会化学相关知识。相比《必修2》第二章而言,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对学生的体验性和技能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也由此提升,所以直接成为考试的重点,从而为学生化学学习增加不小的难度。

2.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难点及教学策略

2.1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难点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难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材本身知识点过于集中,且内容较抽象,学生要理解所有知识点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2)学生自身原因所致,由于教材知识点集中,内容抽象,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严重匮乏。也有部分学生本身学习方法不当,真正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等。(3)教材内容知识容易,但考试题目偏难,教材内容的设定是为了让学生更快地学习和掌握,但是考试试题完全不同,因此很多学生会感觉考试题目比教材知识难很多,从而形成教学难点。

2.2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策略

2.2.1合理调整教材章节顺序。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不可能适用每个学校和班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善教材的内部特征,促使教材本身不断优化。要对教材进行创新性的应用,合理地调整教材章节学习顺序,比如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章,电化学基础;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四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样才能避免知识分散情况,便于学生理解学习[2]。

2.2.2化学实验结合多媒体展开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因为新教材教学难点问题,可以选择与多媒体联合教学的方式和策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自行动手探究化学宏观现象,从而由此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使自身的学习方式更形象。

例如: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采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出食物在冰箱内保存的时间长短,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生活和化学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借机提问:“食物在冰箱内时间较长,说明温度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是怎么影响的呢?”由此促使学生进行讨论猜想,最终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将随之加快。

2.2.3精选考题,总结解题经验。

经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反映学习化学知识时,都觉得教师所介绍的解题策略严重不足,知识学习起来容易,但是考试做题时却面临较大的难度。由此极大地打击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要改善这一情况,必须改善教学情况,强化学生习题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但是切记不可选择题海战术,这样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将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精选经典考题,由此归纳出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思路,最终解决教学难点问题。

3.结语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与《必修2》第二章之间的差异对比非常明显,集中表现在教学内容和目标方面。因此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由此逐渐成为高考的重要考试内容,然而该教材在教学当中面临一定的教学难点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加阻力。为此,本文推出合理调整教材章节顺序、化学实验结合多媒体展开教学以及精选考题,总结解题经验等策略加以解决,期望由此改善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化学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效率 探究

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在新课改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主要出现以下问题:由于课时不足,三维目标的交融、渗透、落实不够;探究教学低效,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习题处理时间安排不恰当等等。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准确把握课堂标准,控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新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内容学习的具体标准等能给予明确的指导,结合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用好各个栏目,对课程内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如我在讲化学方程式时发现班里很多学生经常写错。于是我改变了以往单纯讲解的教法,先让他们复习了需要掌握的方程式的写法,然后把他们常错的方程式的错题照抄了下来。这是我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走动。不一会儿,我就听有的学生开始提出疑问了:“老师的方程式好像写得不对啊。”我假装没有听见,一位学生终于坐不住了,他站起来说:“老师,你的反应条件加错了。”我微笑着说:“你看,人非圣贤,老师也出错了。请你帮老师改正过来吧!”他得意洋洋地把错误改掉了。于是,学生纷纷指出黑板上方程式的错误,并改正了过来。这一节课,全班同学都积极地参与了进来。由于我把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进行了“生本化”的处理,所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主干知识与核心概念的教学上

1.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巧妙设计问题,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如我在讲授《硝酸及其应用》一课时,先出示了一个新闻图片——因硝酸泄漏而导致的重伤,并指出本次事故是由于操作人员不懂硝酸的性质所致。由此悲惨的情境导入,立刻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专心听课,积极思维,寻求问题的答案,力避在今后的生活中再发生此类悲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设计出探究性的实验方案,并用实验验证了结论,从而牢固地掌握了硝酸的化学性质。

2.锁定核心内容,有效探究学习。高中课程改革提倡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综合优势。但是探究教学是需要时间的,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有效探究。

例如在《化学2(必修)》中《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教学中,筛选教材中的有内容,锁定最核心的“反应速率与限度”问题加以探究。设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可能因素并让学生实施此实验,解决如下问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此问题的探究还可以采用分组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提高化学课堂效率还要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多做练习是巩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堂上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既要精当,又要有丰富内涵。教师除了注重习题结果之外,还要注重组题方式和对知识点的考查,力求让学生能够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我在讲授完《燃烧及其利用》一节后,结合实际给学生们出了两道题。

1.以下四种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B.不小心打翻了酒精灯起火,我们应该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C.石油油井着火,我们可以用大量水浇灭。

D.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我们可以用锅盖盖灭。

2.在某地的一次大型火灾中,消防官兵扑灭了本次特大森林火灾。开辟防火带(用于防火的通道)是灭火的重要措施之一,那么在树林中间开辟防火带的主要目的是( )。

A.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B.便于消防人员快速通行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减少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第5篇

一、课堂练习选取的相关要求

1.整理选取的对象

分析《考试说明》和2014年、2015年、2016年的全国Ⅰ、全国Ⅱ,安徽卷作为参考,从中归纳总结出选择题、大题的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选择题:7道题共涉及12个知识点,大致如下:

(1)化学与环境、生活、科学技术等知识的综合;(2)物质的量有关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定律);(3)离子方程式;(4)离子共存;(5)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热化学方程式;(6)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知识;(7)原电池和电解池有关知识;(8)电解质溶液有关知识;(9)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10)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化合物知识;(11)化学实验有关知识;(12)有机化学有关知识。

四道大题:共涉及6个知识点,(1)化学实验;(2)物质结构;(3)电解质溶液;(4)原电池和电解池;(5)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6)有机推断。

在高考中学生得分较低的是电解质溶液有关知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化学实验,有机和无机推断。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2.明确选取的目标

练习过程应该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题目进行选取,是为了让练习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对练习进行科学、系统的选取,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练习的功能。

3.提升二轮习题选取的效率

练习题选取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综合性练习题能使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习水平,教师要给予重视。因此,要做好基础性练习题和综合性练习题的和谐配合。有效性包括练习题选择“度”的把握和运用时间的把握,习题贵在用得“精”“当”“巧”,需要把握最佳时机,掌握适当的“量”和“度”。

二、重视练习题选取的趣味性、情境性、实践性

教师平时要注意科学发展、社会中的热点,注意它们与化学的联系;注意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丰富自己的知识,还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如在课堂上加入这样的题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下列做法不利于食品安全的是( )

A.用聚氯乙烯塑料袋包装食品

B.在食品盐中添加适量的碘酸钾

C.在食品加工中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

D.研发高效低毒的农药,降低蔬菜的农药残留量

现在比较重视食品安全,本题以此为考点,考查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安全问题,如塑料袋、加碘盐、食品添加剂、农药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通过本题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了食品安全问题,关心身边的食品安全,也使学生觉得化学并不是枯燥的学科,对化学渐渐产生兴趣,而且在核心素养方面都有效地得到发展。

三、合理优化精选,提升调控能力

(一)目标导向性,练习题的选取要呈现多样性

1.内容多样化

在内容设计上,可以设计“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补充性练习”“总结性练习”等不同的功能性练习模块以及“补充学习”“例题示范”“解题策略”和“方法小结”等附加模块。

2.类型多样化

(1)选择题专题训练

每个知识点的选择题综合试卷中分布有7道题,根据题量一般限时在15~30分钟(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养成习惯,做选择题不能太快,以免失分,因为每道题为6分,失分太不合算)。一节课选择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当堂对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失分的原因,课后查缺补漏,使该知识点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巩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发展学生能力。

(2)四道大题专题训练

每个知识点的主观题在综合试卷中分布有四道大题,一节课选一个知识点的4道题,限时35分钟完成,当堂对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失分的原因,课后查缺补漏。一般一个知识点有2课时可完成训练,第3课时抽个别题讲评。

(3)每周进行一次理综学科内综合

应试能力的强化训练,普遍的做法是限时训练,但是理综综合时间比较长。因此我们化整为零,限时用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试题在学科内进行综合训练。7道Ⅰ卷选择题,4道Ⅱ卷题,限时45分钟完成。这样能充分利用时间,学生也能得到更有效的

训练。

三、重视化学课堂训练及时有效的反馈

1.变“全面开花”复习为“微专题讲座”

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如果采用“全面开花”一遍又一遍地复习,一是重点不突出;二是时间不够;三是容易使学生反感。采用“微专题讲座”的方法,学生会有一种新鲜感,必然会另眼相看、兴趣高涨。专题的内容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解题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因此设计专题练习,如差量法、守恒法、关系式法、平均值法与极值法等等,每个专题设计几个典型习题。

2.注重基础,回归课本

在复习时必须做一定量的练习题,试题不要太难、太偏,但有些学生完全抛弃书本,仅仅依据复习资料做高强度的练习,这是一种误区。另外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纲、教纲和教材,因此,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重视教材、回归课本。

3.体现习题递进式的顺序

化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有序的系统,恰当的、合理的练习呈现顺序往往能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产生一定的递进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复习“离子浓度大小比较”这个专题时,只需将本专题常见的习题进行归类,我在二轮时设计成以下递进式的题组即可。

基础题1:在醋酸钠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关系是

递进题2:100mL 0.1 mol/L醋酸与50mL 0.2 mol/L NaOH溶液混合,在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递进题3:把0.02 mol/L醋酸溶液与0.01 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在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递进题4:将pH=3的醋酸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在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基础题1属于单一溶质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可以直接作答,不做展开。要求的思维层次比较低,有了题1的铺垫,中下等?W生就可以顺着这个阶梯解决其他习题,递进题2表面上看好像比较麻烦,其实只要一写方程就明白了,只是将问题由定性转为定量,其实最终溶液仍与题1一样,答案自然就出来了。而递进题3、4均是在1、2题的基础上产生的高层次习题,每个习题均属于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需要用前一个习题的思维潜在方式和新的思维潜在水平结合起来解决。

第6篇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统摄思维训练;学习负担

一、讲透理论概念,提高统摄思维素质

化学的概念、理论、规律是前人对事物及变化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揭示,是统摄思维的结果,只有讲清、讲透了概念、理论和规律,才能使学生牢固、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并对统摄思维活动的特点有所了解和体会,为自己的统摄思维活动打下基础。

如,在“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中,通过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讨论,得出勒沙特列原理,原本看似没有什么联系的三种条件变化对平衡的影响被这一原理概括了起来,显示出了勒沙特列高超的统摄能力。然后针对勒沙特列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展开讨论:(1)勒沙特列原理适用的反应特点及反应物、生成物状态。(2)为什么要强调改变一个条件?若同时改变多个条件将会怎么样?(3)改变外界条件平衡是否一定会移动?(4)“平衡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对浓度或压强、温度的改变,平衡如何移动才能减弱这一改变?

通过透彻的分析讨论而不是仅仅一般性地讲解,使学生接受更多的统摄思维的特点、方法的信息,提高学生的统摄思维素质。

二、注重分析概括,训练统摄思维能力

中学化学教材中具有大量高度统摄的概念、理论和规律,教师必须将它们讲清、讲透,但一位优秀的化学教师还要在它们演绎、衍生、交叉而产生的大量颇为繁杂的知识中慧眼独具,善于总结归纳,发现它们内在的联系,即运用统摄思维的方法,得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结论或规律,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得出这些结论或规律,从而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并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能力。

例1.在有关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许多知识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在教学中将这一关系揭示出来,统摄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构架内,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2.在组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中,笔者引进了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有着高度统摄作用的质量作用定律,并在后续的教学中用它来分析化学平衡的问题。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使学生更完全准确地掌握了较复杂的条件变化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

三、善于追本溯源,运用统摄思维成果

教学过程中运用统摄思维学结对所学知识具有高度概括作用的概念、原理、规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进程中,应反复地回到这些基本概念,以这些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了与这些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w系为止。”(布鲁纳《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反复强调并在各种情况中应用统摄思维得出的规律。例如,在讨论气体的制取时,强调反应条件与装置的选择;在讲解有机习题时,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等。

笔者在实践中感到,统摄思维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运用它,可以将许多纷繁的知识统一于简洁的概念、原理、规律、公式上,以此演绎出去,能使学生举重若轻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开启知识宝藏的钥匙,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问题串;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2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09

问题串是指教师针对每个学习内容(或学习材料或学习任务)及目标,设计的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核心问题(主问题),即具体的能引领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问题。问题串的设计是教师组织学生有效开展活动的关键。

一、问题串的设计原则

1. 最近发展区原则

问题串设计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的,是学生通过现有知识“跳一跳”就能解决的。而做到这些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便是与课本的内容相匹配,将典型的例题或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

2. 本源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应紧紧围绕核心的知识和教学目标,不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大做文章,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弹性原则

问题串设计要体现一定的弹性,要能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去思考,不要过于“琐碎”,以免让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过于依赖教师的问题。

4. 整体性原则

问题串的设计要从整体出发,整体把握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串往往反映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首先要明晰教材的逻辑系统,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课程、章、节、每一节课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使每一节课的问题串为整体课程教学服务”。

5. 针对性原则

问题串设计要把握其核心,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应考虑围绕一节课的知识主线和能力培养目标等核心设置问题串。问题串的设计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能强迫学生的思维。问题串的设计一定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预设的问题串是按照课程内容、学生情况等设计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6. 分层性原则

问题串设计并不是把几个互不关联的问题随意地叠加在一起,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设成一组组、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指向一个目标或围绕一个主题,成为系列。问题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符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条件。教学中,一般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分层次”的方法,将学习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设计出由浅入深的问题,让每一个问题都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在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运用一系列问题串设问,层层递进。

二、问题串的设计形式

1. 整体式问题串

整体问题串的设计就是从整体出发,整体把握一节课的内容,根据教学目标,以完整的主动建构知识的学生活动过程整体设计。教师要明晰教材的逻辑系统,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每一问题引发的学生活动,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使一节课的问题串为整体教学服务。

例如,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时,可以设计为以下问题串。

Q2:信息很多,是不是可以把这些信息分类处理?例如物质类别及性质的分类处理,反应类型的分类处理等,从而从“酸雨”这个现象中,找到SO2及相关物质的性质的规律?

Q3:从刚才的信息分析中,请你猜想SO2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你想用什么化学试剂去验证你的猜想?

Q4:请你利用所给试剂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验证你的猜想,并做好相关记录和分析。

Q5:根据你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的性质,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Q6: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思考如何防治酸雨?

上述六个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信息分类――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归纳整理――解决问题,通过整体设计,帮助学生建构了实验探究的过程。

2. 分层式问题串

对于一个知识跨度大,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的学习板块,如果要求学生一下解决可能难度较大,因此,在问题串设计时,我们要由浅入深,分层设计,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时得到提升。在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这样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不断探索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串:

Q1:回顾一下你已经学过的化学反应,哪些进行的比较快?哪些进行的比较慢?

Q2:观察以下化学反应时,一般你会通过哪些现象来判断反应进行的快慢?

Q3:如何对化学反应快慢进行准确的定量描述呢?

Q4:化学反应速率是如何定义的?

Q5:氮气与氢气制备氨气,在反应的前100s,氮气的浓度从2mol・L-1降到了1.7mol・L-1,则在这100s里用氮气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________。

Q6:如果用氢气表示这段时间里的化学反应速率数据会一样吗?不一样的话请你算一算是多少?

Q7:仔细比较2组数据,是否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Q8:N2 + 3H2 = 2NH3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为(1)v(N2)=0.3mol/(L・s)(2)v(H2)=0.6mol/(L・s) (3)v(NH3)=24mol/(L・min )

则该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______________。

Q9:你能归纳出运用化学反应速率的注意事项吗?

前两个问题结合学生已有基础知识,能力要求低,大多数学生可以顺利解决,第三个问题主要起过渡作用,第四个问题引出定义,第五个问题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第六、七个问题通过学生计算发现规律,第八个问题是知识的应用,最后一个问题考察学生的归纳能力。通过这九个问题,将难点化解,问题设计层次分明,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3. 对比式问题串

在化学学习内容中,有很多知识点之间有相关性或相似性,比如乙烯和乙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将性质相似或通过对比突出性质不同的内容放在一起,设计系列对比式问题串,通过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同样的方式去解决其他知识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例如,学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时,我们可以设计对比式问题串,具体如下:

阅读课本“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表格,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Q1:若用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做洗涤剂,请问你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Q2:若用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做泡沫灭火器,请问你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Q3:若用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做面包中的发酵粉,请问你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Q4:往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足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有何现象?为什么?

Q5:请设计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法来区别同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4. 循环式问题串

循环式问题串就是通过“演绎――归纳――演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归纳出一般规律,再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和新问题,避免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和转换,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知识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串:

Q1:观察实验将石蕊试液分别滴入氯化钠、氯化铵、硫化钾溶液中分别有何现象?

Q2:请你从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Q3:……

Q4:请你归纳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

第8篇

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平衡复习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二“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共三个单元:1.化学反应速率,2.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3.化学平衡的移动。本课题是针对第2单元的平衡常数和第3单元的平衡移动进行复习。

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有四种“平衡”的学习: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化学平衡是最基础、最具代表性、学生最易接受的一种平衡,放在其他三种平衡之前学习,体现了教材“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专题的复习对后面3种平衡的学习提供了一种学习方法的模型化指导价值,因此建模思想在本课题复习中更为重要。就专题二的知识而言,第1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学习可以通过速率的变化定性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第2单元化学平衡常数的学习可以借助平衡常数定量地判断化学平衡移动,三个单元的学习循序渐进,互相促进。

三、学情分析

必修2已经对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的特征作了常识性介绍,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认知现状,从速率变化、浓度变化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化学平衡的特征,学生更易接受、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帮助学生定量的认识反应进行的程度有多大,学生在如何应用平衡常数进行定性分析是否达到平衡、定量分析反应的程度方面会有所困难。化学平衡的移动结论易记,理解、应用较难。

本节复习课处于期末复习阶段的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意在多联系四种平衡,建立处理平衡问题的基本模型,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和表示方法,利用平衡常数计算转化率。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运用该原理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状况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归纳、对比建模、实例应用、交流讨论等,体会平衡常数的涵义,理解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建模思想,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和涵义;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六、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

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结构化的知识便于学生记忆、概括和理解,有助于解决问题。化学平衡作为此册教材介绍的第一种平衡,其计算规则、平衡移动原理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建立模型化的处理方法是本堂课的重点,复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典例应用、归纳演绎、建立模型、检验模型,从而解决问题。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勾画模型

1.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1)N2 (g)+3H2 (g)?葑2NH3 (g) K=________

(2)H2O?葑H++OH- KW=________

(3)HAc?葑H++Ac- Ka=________

(4)Mg(OH)2 (S)?葑Mg2++2OH- KSP=________

2.平衡常数的涵义

阅读下列表格,结合元素周期律的有关知识,思考平衡常数的数值大小所蕴含的意义是什么?

3.平衡常数的计算

已知CO(g)+H2O(g)?葑CO2 (g)+H2 (g),800℃K=1.0;求恒温恒容体系中,用c(CO):c(H2O)=1:1开始,达到平衡时CO和H2O (g)的转化率。

4.平衡移动的原理

(1)某一化学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改变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增大反应物浓度 B.减小反应容器的体积

C.增大生成物浓度 D.升高反应浓度

(2)反应A (g)+3B (g)?葑2C (g),ΔH

(3)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 (g)?葑bB (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大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大了

D.a>b

【设计意图】以题目为线索,课前让学生预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归纳、自主整理,平衡常数的表达式联系电离平衡常数、沉淀溶度积常数,旨在告诉学生不同平衡之间的联系,为建模打下伏笔。化学平衡的移动能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平衡,怎么移动需根据移动的结果进行逆向分析反应的特征、移动的方向等,进而加深对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

(二)分析问题,建构模型

1.平衡常数的表达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从写出的平衡常数表达式,能否归纳出书写平衡常数。遇到固体、纯液体怎么办?

【学生活动】思考归纳:完成下列填空,并且思考同一反应不同的表达形式,其平衡常数是否相同?2NO2?葑N2O4,平衡常数K1=_______,NO2?葑1/2N2O4,平衡常数K2=______,N2O4?葑2NO2,平衡常数K3=______,写出K1、K2、K3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观察N2+3H2?葑2NH3的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总结】平衡常数的表达注意点:浓度、与方程式的系数匹配、固体或纯液体视作常数;使用注意点:与温度有关,使用时注明温度。

平衡常数表达注意:浓度而非物质的量,与系数匹配,固体或纯液体作常数使用注意:与温度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平衡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同一反应不同方向、不同系数平衡常数的表达让学生体会平衡常数要根据具体方程式书写,方程式书写不同则平衡常数也不同,进一步理解平衡常数的表达一般表达法。

2.平衡常数的涵义

【学生活动】对比归纳:通过比较F2、Cl2、Br2、I2分别与H2反应的平衡常数大小,判断四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哪一种物质反应的程度大?平衡常数的大小能够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练结:已知某温度下,I2(g)+H2(g)?葑2HI(g)的K=8.67×102,在t时刻测得I2的浓度为0.02mol/L,H2的浓度为0.08mol/L,HI的浓度为0.5mol/L。该时刻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若没有达到,反应向哪个方向进行?

【师生总结】平衡常数的涵义:

(1)说明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K越大,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K越小,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小

(2)判断反应是否平衡和进行的方向

QcK,反应逆向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卤族元素与H2反应的程度大小与各反应平衡常数的比较,让学生总结平衡常数K的大小与反应程度间的关系;通过定量计算,学会如何利用平衡常数判读反应的程度和反应的方向;学会建立用平衡常数解决问题的模型。

3.化学平衡的移动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平衡破坏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平衡移动的方向取决于什么?受哪些因素影响?

【师生总结】V正≠V逆,导致平衡破坏;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取决于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受到浓度、温度、压强的影响。

【学生活动】回忆总结: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是如何影响的,以N2 (g)+3H2 (g)?葑2NH3 (g)为例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讨论的结果,你能否总结出有哪些途径判断平衡的移动?

反应特征(气体系数、反应吸放热)

【师生总结】外界因素变化移动方向

V正和V逆相对大小移动方向

宏观物质的量的变化移动方向

Qc与K的大小移动方向

【教师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平衡的讨论,总结判断移动方向的方法,并且可以通过“移动方向“这一桥梁寻找其他四个量之间的联系,建立判断平衡的模型。

(三)解决问题,检验模型

【学生活动】1.请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1)可逆反应CO (g)+1/2O2 (g)?CO2 (g),T温度下,各物质起始浓度如下,请判断:

(2)25℃时将0.1mol/L的CH3COOH溶液进行稀释,CH3COOH的电离平衡何向移动?

原因?(请用电离平衡常数解释)_____________

(3)把4.0×10-3mol/LHF溶液与4.0×10-4mol/LCaCl2溶液等体积混合,调节混合液pH为4.0(忽略混合液体积的变化),计算有无沉淀产生:______________

已知此温度下α(HF)=0.4;Ksp(CaF2)=1.5×10-10。

【设计意图】利用此题目训练学生规范表达平衡常数,检验平衡常数的应用模型,把化学平衡常数的模型应用到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学生活动】2.设反应Fe (s)+CO2 (g)?葑FeO (s)+CO (g)的平衡常数为K,在不同温度下K的值如下表所示:

(1)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__________

(2)在1473K时,测得高炉中c(CO2)=0.25mol/L,c(CO)=1.25mol/L,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_______(填“是”或“否”),此时化学反应速率是V正_____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改变上述体系的某个条件,达到新的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c(CO2)=0.2mol/Lc(CO)=1.3 mol/L,则改变的条件为___________。

(4)在保证CO2浓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容器的体积,平衡___________(填字母)。

A.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不移动

作出此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利用此题目检验平衡移动的应用模型,学会多种途径判断平衡移动,并且会逆向判断外界因素对平衡表达的影响。

(四)课堂总结,固化模型

【学生活动】质疑反思:结合例题、习题,说说你在本课中对平衡常数的表达、涵义,平衡移动的原理应用有哪些心得?有哪些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