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9 23:43: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象的耳朵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量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外国留学生在量词使用上较易出现偏误,尤其容易在两个相近量词的选用和辨析上出现问题。本文选取了两个比较容易发生混淆的量词——“只”与“头”,设计测试问卷及教学实例,旨在了解外国留学生对这两个量词区别使用的偏误情况,以及两种不同教学法——传统教学法与认知教学法所产生的不同纠偏作用,以求获取些许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启示和灵感。
关键词:量词“只”;量词“头”;对外汉语教学
一、 导言
量词是外国留学生在现代汉语学习中比较容易出现偏误的一类词,主要是因为留学生母语中往往没有量词或量词较少,中国人仅凭语感就能轻松运用的量词,却使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了不少疑问。例如:在用量词称量某些动物类名词时,为什么说“一只狗”,却不说“一只牛”,而说“一头牛”呢?面对这种疑问,若不能很好地解释其内在的搭配规则,就会让留学生觉得量词学习是无理可循的,只能死记硬背,这将极大地影响其学习效果。因此,帮助留学生正确选用量词无疑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难点和一大重点。
现阶段的量词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目前的教材多偏重于对量词语法功能的解释,而未将量词的选择和辨析作为重点,导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碰到具体问题时仍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材仅仅将量词的搭配关系看作是中国人的一种语用习惯,而未进行基于文化背景基础的深层阐释,大量的名量搭配都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的,再加之教学者本身对量词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导致量词教学效率始终不高。
本文选取了两个较易发生混淆的量词——“只”与“头”,以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设计测试问卷及教学实例,旨在了解留学生对这两个量词区别使用的偏误情况,以及两种不同教学法——传统教学法与认知教学法所产生的不同纠偏作用,并就实际教学效果对两种教学法进行比较,分析其优劣,以求获取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启示和灵感。
二、 问卷设计
(一) 问卷题型
本次测试问卷采用题型为填空题,为避免其他题型在做题和分析时所带来的不必要的干扰,本次测试问卷仅设此一种题型。填空题共设四十五空,前二十四空均为“一或两( )名词”式,要求被测试者在空内填入量词“只”或“头”中的一个。从第二十五空起,被测试者被要求在完整的句子中填空,利用句子提供的语境,合理选择量词,辅助答题。本次测试问卷中所设题目涉及量词“只”与“头”的不同用法,其中关于两个量词的辨析难点——对于动物类名词的称量,所设题目数量最多,以便事后统计分析。本题考查的偏误属于误代,其产生偏误的原因多为目的语知识不足或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具体试卷请参见附录一。
(二) 测试对象
本次测试对象为已有一定汉语听说读写基础的中级汉语水平外国留学生,共七人,对量词均有过学习,母语为英语,测试结果不受国别影响。本次测试和教学均在小班授课、无外来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大多数同学都秉持认真严谨态度答题,因此本次测试基本能反映出留学生对现代汉语量词“只”与“头”的掌握情况以及传统教学法和认知教学法对他们正确辨析量词“只”与“头”所产生的不同纠偏效果。
(三) 测试方法
本次测试分三轮进行。首轮测试不做任何讲解,分发试卷,同学们认真作答,答毕回收试卷,不公布答案,通过同学们的作答情况,了解留学生对于量词“只”与“头”使用的偏误情况。此后进行首次授课,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后再次分发同一份试卷,同学们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再次作答,答毕回收试卷,不公布答案,通过同学们的作答情况,了解传统教学法对留学生正确使用量词“只”与“头”所产生的纠偏作用。之后进行第二次授课,采用认知教学法,课后再次分发同一份试卷,同学们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再次作答,答毕回收试卷,通过同学们的作答情况,了解认知教学法对留学生正确使用量词“只”与“头”所产生的纠偏作用,试比较,在首次传统教学法教学纠偏后,是否存在进一步的纠偏效果。测试题目同时涉及课上讲过与没讲过的知识,以便考查留学生在课堂学习后记忆理解与迁移运用的情况。
(四) 测试内容
1.考查量词“只”用法的题目设计
(1) 用于称量禽类共4题:1(鹅)、5(麻雀)、18(企鹅)、24(凤凰)
(2) 用于称量虫类共2题:4(甲虫)、38(蝗虫)
(3) 用于称量某些动物共13题:7(兔子)、10(小狗)、13(乌龟)、14(熊猫)、16(猎豹)、19(猴子)、22(螃蟹)、25(小蝌蚪)、26(花猫)、28(小猪仔)、31(金鱼)、42(小绵羊)、43(蜗牛)
(4) 用于称量船只共1题:29(小船)
(5) 用于称量某些成双、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共2题:6(袜子)、8(眼睛)
(6) 用于称量身体器官共1题: 34(鼻子)
(7) 用于称量某些物品共2题:23(戒指)、45(新手表)
2.考查量词“头”不同用法的题目设计
(1) 用于称量某些动物共14题:3(牛)、9(大象)、15(困兽)、17(犀牛)、20(骆驼)、21(恐龙)、27(老母猪)、30(鲸鱼)、32(驯鹿)、33(蠢驴)、35(牛)、36(羊)、37(猪)、39(大黑熊)
(2) 用于称量石狮子共1题:41(石狮子)
(3) 用于称量大蒜共1题:2(蒜)
(4) 用于称量亲事共1题:40(婚事)
(5) 用于称量抽象的关系共1题:12(关系)
(6) 用作临时量词共2题:11(一头黑发)、44(一头雾水)
三、量词“只”与“头”的学习困难
(一) 问卷结果统计
由于本文宗旨并非在于穷尽所有偏误情况,而在于探究两种不同教学法的即时纠偏作用,为保证教学效果,进行小班教学,因此被测试人员数目仅为七人。并且,由于题目本身设置数量有限,且不排除被测试者因选不出正确答案而在“只”与“头”二者中随意猜选一个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偏误情况的统计很难避免误差。此处对于偏误情况的分析,由于数据有限及误差干扰,仅以小见大,大致了解留学生对于量词“只”与“头”的使用情况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掌握难点,聊作参考。对偏误原因的简述也仅为推测,不做定论。
(二) 偏误情况简述
在未进行任何教学辅导前,被测试留学生的试卷完成情况并不理想,七人中仅两人的总体正确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这说明,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要想正确辨析并运用现代汉语量词“只”与“头”,还存在着较大困难。
具体情况如下:
1. 在考查“只”与“头”用于称量动物类名词的题目上,问题暴露最为集中,留学生答题正确率普遍较低,没有全部回答正确的同学。
2. 同样是考查量词称量动物类名词的题目,使用量词“只”的正确率普遍高于使用量词“头”的正确率。
3. 考查“只”用于称量禽类名词的题目的正确率相对最高。
4. 对于“只”与“头”称量其它种类名词的用法,各人掌握情况不一,题目正确率普遍成两极分化,表现为全部回答正确或全部回答错误。
(三) 偏误原因分析
此次通过考查量词“只”与“头”的辨析而出现的偏误现象可归纳为“误代量词”,“误代量词”即指在应该使用甲量词的情况下却错误地使用了乙量词,留学生在面临“只”与“头”同样用于称量动物类名词的题目时所犯下的错误,最能体现这种“误代量词”的偏误情况。出现此类偏误的主要原因在于被测试者对指称范围相近的两个量词掌握不足,发生混淆。汉语量词丰富的数量和极强的个体性让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一定的语境中,不仅要考虑是否该用量词以及该量词正确的句法位置,还须学会在数量众多的量词中选择最合适的量词。要真正达到这一目标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就出现了“误代量词”的偏误。
1. 母语原因
本次被测试者的母语皆为英语,我们若将汉语与英语略作比较,就能发现相当一部分现代汉语量词在英语中是能够找到对应量词的,例如:一双与“a pair of”,一群与“a group of”,一块与“a piece of”,一种与“a kind of”等,而唯独个体量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属汉语所独有。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处理量词问题时,难免会积极地从母语中寻求帮助,然而,量词“只”与“头”皆为个体量词,被测试者无法从母语中获取帮信息,因此无法辅助答题,容易出现偏误。
2. 目的语负迁移
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常把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方法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从而造成偏误,此类偏误也可被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此次通过检测量词“只”与“头”的使用情况而出现的“误代量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是由目的语规则的干扰所导致的。此次被测试者皆为有一定汉语听说读写基础的中级水平外国留学生,在被测试前均已学过《当代中文》第九课《我以前养过鸟儿》,因此他们多已习得量词“只”用来称量“鸟”与“狗”的用法,而量词“头”则是教材上并未过多介绍的“新鲜”量词。经过测试后询问得知,留学生多一度以为所有动物类名词都应用“只”来称量,因此在答题时,面对各种各样的动物类名词,他们在不知如何选择的情况下,便更倾向于选用量词“只”来进行称量。正因如此,同样是考查量词称量动物类名词的题目,使用量词“只”的正确率才会普遍高于使用量词“头”的正确率,留学生对量词“只”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过度泛化了。
3. 目的语知识不足
目的语知识不足是此次测试出现偏误的最主要原因,汉语学习者并不完全了解量词“只”与“头”的相关知识,未掌握名量搭配规则,自然无法辨析二者差异,也无法正确使用量词。首先,汉语学习者并不清楚“只”与“头”的所有用法,例如:多数留学生只熟悉“只”称量动物类和禽类名词的用法,对其余用法并不了解,遇到考查非动物类名量搭配的题目时便手足无措,而对于量词“头”的用法,留学生更是不全了解,很容易出现偏误。其次,对于“只”与“头”皆用于称量动物类名词的情况,汉语学习者也并不能进行有效区分,原因在于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搭配规则背后的理据,究竟什么样的动物应用“只”来称量,而什么样的动物又应用“头”来称量,对此类目的语知识的缺失,使留学生在完全无法理解量词各自用法的情况下频频出现偏误。
四、传统教学法及其纠偏作用
(一) 传统教学法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采用较为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法对两个量词——“只”与“头”进行讲解,针对已有一定汉语听说读写基础的中级汉语水平外国留学生,设计一个课时的量词辨析课程,使用简单的汉语作为媒介语,尽量使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量词的讲解,必要时使用英语作为辅助语言,使教学能够顺利展开。课前参考《当代中文》与《现代汉语八百词》,在课上主要介绍量词“只”与“头”的基本含义及与之搭配的名词,并不涉及其语义原型、历史演变及用法的深层认知分析。通过导入、量词讲解、量词辨析三大模块使教学循序渐进,条理清晰。尽可能安排足够时间通过课堂游戏的方式进行当堂练习,巩固学习。本次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理解量词“只”与“头”的用法与区别,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量词,以规范汉语学习用语的准确性与精确度。课堂学习后,安排当堂测验,以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并与课前所做试卷进行比对,根据学生答题情况,了解传统教学法对于外国留学生正确使用量词“只”与“头”的纠偏作用。具体教案请参见附录二。
(二) 传统教学法的纠偏作用
经过传统教学法教学后,留学生的答题状况普遍获得了一定改善,但改善程度并不大,七人中仅两人正确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另有两人正确率仍在百分之六十以下,总体来说,传统教学法对于量词“只”与“头”的使用具有一定纠偏效果,但效果并不显著。
纠偏效果较为显著的是量词“只”用于称量虫类、船只和某些物品类名词的情况,讲过与没讲过的题目的正确率均达到了百分之百,而“只”称量禽类名词的用法本身偏误情况就较少,课后正确率依然较高。而对于量词“只”与“头”称量动物类名词的用法来说,课后使用情况并未得到较大改善,没讲过的题目正确率普遍较低,讲过的题目也并不能做到完全正确。考查量词“只”与“头”其余用法的题目,回答情况各有差异,有些同学能在课后成功记忆,进行迁移,正确使用,有的同学则不能,传统教学法并不能对每个同学都起到很好的纠偏效果。
传统教学法对于用法鲜明,容易区分,且非抽象的名量搭配多能起到较好的纠偏作用,此类搭配均为一一对应,即仅可用“只”或“头”来称量该类名词,而动物类名词则既可用“只”也可用“头”来称量,相比之下,此类能一一对应的名量搭配本就不易发生混淆,也比较容易记忆,掌握起来难度较低,可以顺利地迁移运用到同类型的名量搭配上去。并且,相对于用“头”称量的抽象类名词——婚事和关系来说,此类名量搭配也并不需要过多理解,存在较少认知障碍。所以,传统教学法对于最容易纠偏的一类名量搭配来说,纠偏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对于量词“只”与“头”称量动物类名词的用法,传统教学法的纠偏效果则不太理想,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法在课上仅介绍量词“只”与“头”常见的搭配用法,给出例子及语料,却并未对为何如此搭配做过多讲解,未深入涉及其语义原型、历史演变及用法的认知分析,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既不利于学生巩固记忆,也不利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以便日后迁移运用。传统教学法无法让学生了解到名量搭配背后的认知理据,进而真正理解吸收这样的用法,而只能死记硬背,不但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很难灵活应对更多书本以外的具体实际问题。此外,在此次传统教学法教学后,有几位同学反而将课前答对的一些题目改错了,例如:同学A、同学C、同学D和同学F都将自己原先答对的第28空——“他家有(头)老母猪,生了许多( )小猪仔”给改错了。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法在课上仅介绍了中国人习惯性地将“头”与“猪”进行搭配,称为“一头猪”,却并未讲解为何这样搭配,也并未提及此类搭配仅是笼统的,而非唯一的,是并不适用于所有语境的,而是应根据语境的需要,选用不同的量词,来突出名词不同的属性的。例如此处的“老母猪”与“小猪仔”,你若想突出一种动物笨重,体型大,就应选用量词“头”来进行称量,而你若想要突出一种动物小巧、可爱,就更应选用量词“只”来进行称量,此处明显“老母猪”是笨重而肥大的,而刚出生的小猪仔则是小巧而可爱的,因此虽同样为猪,我们还是应选用量词“只”来称量小猪仔会更加恰当。传统教学法仅介绍最常用的名量搭配,而不去深入细化,分语境讲解不同的具体用法,从而造成了同学们的误解。究其根源,仍在于学生不了解此类名量搭配背后的认知理据,死记硬背,不懂变通,因为目的语知识的缺乏,而将仅有的目的语知识进行不恰当地类推,造成目的语的负迁移,出现了偏误和纠偏反效果。
同样,由于不了解名量搭配背后的认知理据,学生也并不能很好地从语境当中获取有用的辅助信息,例如:同学A、同学B、同学D、同学F和同学G在课后回答第32空——“看那( )驯鹿,头上的角多大啊”时都未能答对。这一空,如果学生都能掌握量词“头”通常会用来称量头部较为突出的动物类名词这点的话,应该能从“头上的角多大啊”这一提示中,获取有用信息,辅助答题。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法虽能起到一定纠偏效果,但仍存在着诸多局限,由于传统教学法始终只能介绍量词“只”与“头”的基本含义及与之搭配的名词等基本用法,而不涉及其语义原型、历史演变及用法的认知分析,因此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既不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牢固地记忆掌握,也不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灵活地迁移运用,终究无法起到很好的纠偏效果,并且并不适用于所有同学。
五、 认知教学法及其纠偏作用
(一) 理论背景
认知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来说,是一种尝试性的教学方法,它虽然新,且尚未被普及,却在教学中展现了意想不到的解释功力,它能帮助留学生进入到汉语语言背后的文化认知环境里去,了解语言中深层的认知规律,而非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表面,不得要领。语言不仅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还是人类重要的知识编码体系,不同的语言编码了不同民族对世界的不同经验与认识,量词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与汉民族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和认识相关的,每一类量词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认知语用动因。认知教学法植根于认知语言学,而认知语言学是从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经验出发的,探讨语言结构的成因和用法的理据,因而时常能够在其他理论无所作为之处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与功效,能让汉语学习者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二) “只”与“头”的认知分析
对量词“只”的讲解可以从其本义出发,《说文解字》释“只”字为“鸟一枚”,牛巧红(2007)指出,当“只”成功变为量词后,它仍保留着它原先作为其他词类时的特点,因此对“只”字的讲解可以从“鸟”和“一枚”两个系统来进行。“只”作为量词,最初其实就是用来称量鸟类的,直到今天,鸟类也是“只”计量范畴里最典型的成员。鸟类大多具有:有翅膀、会飞、小巧、行动敏捷等属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词义的引申、词的用法的发展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家族相似性”,量词“只”计量对象的扩展也是如此,即在后来的语义发展过程中,会要求其新的计量对象和原有的计量对象具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因此,“只”也可以称量与鸟类具有某些相似属性的禽类、昆虫及其他动物。如:一只鸡,有翅膀、小巧、行动敏捷;一只蚊子,有翅膀、会飞、小巧、行动敏捷;一只兔子,小巧可爱、行动敏捷;一只乌龟,小巧可爱;一只猎豹,行动敏捷。
“只”本义中的“一枚”这个系统则可以与“双”联系起来看,“只”的繁体字写作“隻”,“双”的繁体字写作“雙”,“只”即可看作是“两个中的一个”,用来称量成双、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后“只”字逐渐突破“两个中的一个”这层限制,可以称量“多个中的一个”。
我们认为,“鸟”与“一枚”两个系统并不可截然分开,在语义发展过程中,两个系统也会共同发挥影响,如“只”还可以用来称量某些日用器物,可能是因为它们比较小巧,也可能是因为它是多个中的一个,如:一只手表、一只灯泡等。
对量词“头”的讲解同样也可从其本义出发,牛巧红(2007)指出,头即脑袋,位于身体的一端,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动物来说,头部都是具有视觉上的显著性及功能上的重要性的部位。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对词义演变起重要作用,因此,“头”作为量词,首先通过转喻,选取了事物最具有代表性的头部来代替事物的整体,称量头部较为突出的动物,如:作为祭祀三牲的牛、羊、猪,古时祭祀会砍下牛羊猪的头部献祭神灵,其头部具有功能上的重要性。我们认为,通过观察“牛”、“羊”二字的甲骨文(“ ”和“ ”),也同样可以发现其头部的凸显。因此,基于这样的深层认知理据,牛羊猪等畜类便成为了“头”计量范围中的典型成员。此外,我们认为,由于头部较为突出的动物往往都给人一种体型大、比较笨重、有一定攻击力的感觉,所以渐渐地,“头”也可以用来称量具有此类特点的动物了,如:一头黑熊、一头老虎。
其次,牛巧红(2007)还指出,头部也具有“位于身体一端”这一特点,通过隐喻,“头”就可以用来称量同样具有“位于一端”这个特点的事物了,如:一头蒜。蒜是一个球体,它上面长着长长的蒜苗,我们认为,它不仅与头部一样,同是位于一端的,而且看上去也和头部一样显著,其形状与所处位置都与头部的原型意象十分相似,因此,我们便可以用“头”来称量它。
至于用“头”来称量某些抽象事物如:亲事、关系,则可作如下解释。牛巧红(2007)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看不见的,但我们可以将“关系”想象为一条连起两人的线,两人分别位于这关系的两端,于是就可以用“头”来称量了。我们认为,根据同样的道理,中国古语云:“千里姻缘一线牵”,亲事也可看作是一条将相爱的两人连在一起的线,于是我们用“头”来称量亲事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 认知教学法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在已完成传统教学法授课的基础上,继续针对同一组已有一定汉语听说读写基础的中级汉语水平外国留学生,设计一个课时的量词辨析课程,对量词“只”与“头”进行进一步的讲解与辨析。课上使用简单的汉语作为媒介语,尽量使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量词的讲解,必要时使用英语作为辅助语言,使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本次教学课前参考《说文解字》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家族相似性、隐喻与转喻等理论为基础,在课上简单介绍量词“只”与“头”的历史系源及语义原型,并试图加深学生对“只”与“头”这两个量词的认知背景的理解。课上尽可能安排足够时间以课堂游戏的形式进行当堂练习,巩固学习。本次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理解量词“只”与“头”的用法与区别,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量词,以规范汉语学习用语的准确性与精确度。课堂学习后,安排当堂测验,以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并与课前所做试卷及传统教学法授课后所做试卷进行比对,根据学生答题情况,了解认知教学法对于留学生正确使用量词“只”与“头”的纠偏作用。具体教案请参见附录三。
(四) 认知教学法的纠偏作用
经过认知教学法教学后,留学生答题情况普遍得到了较大改观,七人中有五人的总体正确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还有一位同学的正确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另外两位同学的正确率也分别在百分之八十和百分之七十以上,可见认知教学法在量词“只”与“头”的辨析及应用上取得了相当显著的纠偏效果。
七位同学在讲过的题目上所取得的正确率普遍较高,几乎能做到全部回答正确,而在没讲过的题目上所取得的正确率虽不及讲过的题目,但也相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长进,之前传统教学法教学后出现的纠偏反效果在认知教学法教学后也不曾出现。
纠偏效果最明显的莫过于量词“只”与“头”用于称量动物类名词的情况了,在介绍了量词“只”与“头”的语义原型、历史演变及用法的认知分析后,同学们明显找到了选择名量搭配的“诀窍”,不仅课上知识能牢固记忆,课外的新问题也能通过自己归纳出的规律迎刃而解。相较于传统教学法教学后的情况,认知教学法的确扫除了许多传统教学法遗留下来的问题,大多数传统教学法教学后回答错误的题目,在认知教学法教学后都得到了纠正,同学们也能充分根据语境,利用句子中有利的辅助信息,选择不同的量词,来恰当突出自己想要表现的名词中的某种属性。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纠偏效果,其原因在于这种认知教学法能够帮助同学们去寻找名量词搭配背后的理据,揭示名量词搭配中蕴含的语言文化底蕴,从而真正地让同学们理解这种用法,掌握其运用的规律。我们要知道,语言并不仅仅只是一种交流工具,语言更是一种思维,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人思维的模式,它是我们划分世界的方式,而认知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外国留学生去尝试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理解量词,选择量词,这样才更能帮助他们正确使用量词,提高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效率。
唯一纠偏不足的是量词“头”用来称量石狮子的情况,经过课后询问得知,多数同学认为石狮子并不是动物,应算作某种物品,因而选用了量词“只”来进行称量,而少数回答正确的同学认为,石狮子笨重,巨大,且形似狮子,故选用了量词“头”来进行称量。我们认为,“石狮子”其实是个偏正结构,其主体应在“狮子”上,我们用量词“头”来称量石狮子,也多是想要突出它大、重、有气势等特点,用“只”的话就未免觉得“小气”了点,而且“头”也并不是说只能用来称量动物而不能用来称量物品,况且该物品突出的仍是它动物性的特征,所以选用“头”会更加恰当。此外,在量词“头”的使用中还残存了另一个死角,第15空——“一( )困兽”,这一空的出错多是因为同学们对“困兽”这个词不太理解,不能理解其为“受困的凶猛野兽”这层常规意义,故影响了做题情况,此类错误随着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应该能获得较好的纠正效果。
六、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启示
认知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教学法只重视对汉语量词意思和用法上的系统性讲解,用语法翻译法将语言以知识体系的方式教授给学生,看似有条有理,却只能触及知识的表面,无法深入到知识背后的认知理据。授课内容也多局限于书本,无法归纳出实质性的规律供学生们解决实际具体的问题,学生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既无法提高学习效率,也无法灵活迁移运用,始终不得要领,无奈之下只能死记硬背,这就很容易挫败学生学习信心与积极性。而认知教学法则以量词背后的认知理据作为出发点和重点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建立汉语认知体系,能有效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一个量词的由来及使用规律,无论从记忆掌握还是迁移运用的方面来看,都是极具帮和解释力的。
认知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的引导性,一步步引导学生自觉发现量词的意义和用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性的学习,强调解释的方式不止只有一种,而是可以自己归纳总结出适合自己理解记忆的规律的,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就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传统教学法则多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直接将名量词的意思和用法平铺直叙地讲授给学生,学生听课记笔记,却因不知其背后理据与认知背景,难以举一反三,自主发散思维。
通过教学实例证明,认知教学法在实际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中的确可以发挥相当显著的纠偏作用,在传统教学法触及不到的层面,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力量,也为今后完善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带来了些许启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使用认知教学法进行量词辨析教学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名量搭配,而是要真正让学生理解它们,究其本义,让学生了解到量词所映射的文化内涵和隐喻转喻认知模式,从而进一步感悟汉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真正举一反三地掌握现代汉语量词,还能提高学生对汉语的熟练掌握程度和自然运用能力。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这个分析、发现、总结词语异同的过程中去,使学生自己发现汉语量词的意义和用法,自己总结规律,培养起自己在纷繁的语料中总结语言规则的能力。对较难发现的语言规则教师要设计有引导性的、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帮助学生一起讨论。课上教师还应及时辅之以贴近真实交际情境的会话练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并非只是书本文字,而是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真正的语言。
教师应在课前设计有效的课堂语料来辅助教学,在课上不能只笼统地讲解最常用的搭配,而是应该进行细化,分语境讲解量词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用法,以便学生日后碰到实际问题时能够自如应对。教师课上所选语料应以便于学生观察和总结为原则,量足,安排要由易而难,不同的义项要分开处理,必要时可结合语料画出示意图,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此外,使用认知教学法教学的老师也应该时常督促自己,使自己努力具备较高的语言学素养,因为分析总结语言规则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教师需要具有比较强的对语言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尤其是当教材或词典不能给教师提供足够的参考时,这种分析归纳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词义相近的量词辨析时,比较分析一定要透彻、清晰,总结出来的规则一定要准确,有说服力,便于学生理解,并尽量避免错误。
参考文献:
[1] 傅仰诗.在湖南高校的印尼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只”、“头”、“条”、“匹”误用分析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 缑瑞隆.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示形量词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15.
[3] 黎仲明.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名量词偏误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 2011
[4]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9
[5] 牛巧红.量词“口”、“只”、“头”的系源研究及认知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07
[6] 吴忠伟.当代中文[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10
[7]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注:
[1] 吴忠伟.当代中文[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10
[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9
[3]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4] 缑瑞隆.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示形量词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3):15.
附录一:学生问卷
亲爱的同学:
该问卷旨在了解您对“只”与“头”这两个量词(measure words)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请您认真作答(Please take it seriously)。问卷仅限研究使用,我们将对您的答案进行保密。非常感谢您的协助!(Thank you for your help!)
一、 请用恰当的量词填空
1. 一( )鹅 2. 一( )蒜 3. 一( )牛
4. 一( )甲虫 5. 一( )麻雀 6. 一( )袜子
7. 一( )兔子 8. 一( )眼睛 9. 一( )大象
10.一( )小狗 11.一( )黑发 12.两( )关系
13.一( )乌龟 14.一( )熊猫 15.一( )困兽
16.一( )猎豹 17.一( )犀牛 18.一( )企鹅
19.一( )猴子 20.一( )骆驼 21.一( )恐龙
22.一( )螃蟹 23.一( )戒指 24.一( )凤凰
池塘里有几25.( )小蝌蚪在游来游去。
奶奶家养了好几26.( )花猫,整天叫个不停。
他家有27.( )老母猪,生了许多28.( )小猪仔。
这29.( )小船是爷爷留给我的。
我见过一30.( )鲸鱼(whale),比你这几31.( )金鱼(goldfish)大多了。
看那32.( )驯鹿,头上的角多大啊!
这33.( )蠢驴怎么拉也拉不动。
她指着他的那34.( )大鼻子说,“说谎的人鼻子会变长”。
曹总管正在清点今年的祭品(sacrifice),牛两35.( ),羊三36.( ),猪四37.( )。
上千万38.( )蝗虫(locust)把地里的庄稼吃了个精光。
森林里那39.( )大黑熊只爱吃鱼,从不伤人。
这40.( )婚事想请您来做媒人(matchmaker)。
大门前少了一41.( )石狮子,不知道是被谁搬走的。
三42.( )小绵羊正在吃草。
墙上有43.( )蜗牛(snail),正在慢慢地爬。
这个问题太难,我一44.( )雾水。
他买了一45.( )新手表送给她。
附录二:量词辨析教学设计(传统教学法)
[课题名称]:量词“只”与“头”的辨析
[授课对象]:中级汉语水平外国留学生(已有一定汉语听说读写基础)
[授课课时]:1课时
[参考资料]:《当代中文》、《现代汉语八百词》
[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理解量词“只”与“头”的用法与区别,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量词,规范汉语学习用语的准确性与精确度。
[教学方法]:
使用简单的汉语作为媒介语,尽量使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量词的讲解,必要时使用英语作为辅助语言,使教学顺利展开。介绍量词“只”与“头”基本含义及与之搭配的名词(不涉及其语义原型、历史演变及用法的认知分析),尽可能安排足够时间当堂练习,巩固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之前都学过课本上的第九课《我以前养过鸟儿》,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课文——“老人家,这只小狗真可爱”,大家能指出这句话中的量词吗?没错,就是这个“只”字。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只”这个量词,并且,老师还会向你们介绍一个新的量词,“头”,希望这节课结束后,你们能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这两个量词。
二、 量词讲解
1、 只
“只”,课本《当代语文》是这样解释的:“只”is a measure word for birds, cats, little dogs, etc.“只”是一个量词,通常用来称量小鸟、小猫、小狗。接下来,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只”到底能和哪些名词搭配使用。
(1) 用于某些成双、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
例如:一只手、一只眼睛、两只胳膊、两只耳朵
又例如:一只鞋、两只手套、两只袖子
请学生举出更多例子。
(2) 用于某些动物。
例如:一只鸟、一只夜莺、一只喜鹊、一只鸭子、一只鹅、一只鸡
又例如:一只老虎、一只兔子、一只猫、一只老鼠
还例如:一只蜜蜂、一只甲虫、一只蜻蜓
请学生举出更多例子。
(3) 用于船只(帆船、汽艇)。
例如:一只小船
(4) 用于某些日用器物。
例如:一只箱子、一只竹篮、两只手表
请学生举出更多例子。
2、 头
“头”,同学们应该都认识,之前我们学习过,“头”是个名词(noun),意思是“脑袋”(head)。而在汉语里,“头”还可以作量词(measure word)。同样,我们也来梳理一下“头”到底能和那些名词搭配使用。
(1) 用于某些动物
例如:一头牛、一头驴、一头骡子、一头羊、一头猪、好几头牲口
又例如:一头大象、一头狮子、一头黑熊
(2) 用于大蒜(garlic)
例如:一头蒜
(3) 用于亲事(marriage),数词限于“一”。
例如:那一头亲事怎么样了?
(4) 用于抽象的关系
例如:两头关系、两头受气
(5) 临时量词
正因为“头”有名词意义,即“脑袋”,它也可以被借用过来作量词,例如:一头秀发、一头黑发、一头白发。
三、 量词辨析
“只”可以用来称量成对、成双的东西中的一个,可以用来称量船只和某些日用器物,而“头”不可以。
“只”和“头”两个量词都可以用于称量某些动物。
“只”可以用来称量鸟类、禽类、昆虫类,它们通常都会飞,或比较轻巧、灵活,因此“只”称量的动物也大多比较小巧、可爱,如:一只小狗、一只小兔子,又或者比较敏捷,如:一只老虎(tiger)。
“头”则大多用来称量牲畜(livestock)、野兽(beasts)和头部比较突出,身形笨重,行动迟缓的动物。如:一头牛、一头猪、一头大象。
而有些动物,它们同时具有“只”和“头”可以称量的动物的特点,如:羊,它既有突出的头部,又比较温顺可爱,我们就可以说:一只羊、一头羊;又如:狮子,它既有突出的头部,行动又很迅速,我们就可以说:一只狮子、一头狮子。
请学生举出更多例子。
[课堂游戏]:
老师说名词,同学抢答,说出用来称量这个名词的量词。
[课堂练习]:
学生当堂完成测试问卷。
附录三:量词辨析教学设计(认知教学法)
[课题名称]:量词“只”与“头”的辨析
[授课对象]:中级汉语水平外国留学生(已有一定汉语听说读写基础)
[授课课时]:1课时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现代汉语八百词》
[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理解量词“只”与“头”的用法与区别,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量词,规范汉语学习用语的准确性与精确度。
[教学方法]:
使用简单的汉语作为媒介语,尽量使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量词的讲解,必要时使用英语作为辅助语言,使教学顺利展开。简单介绍量词“只”与“头”的历史系源、语义原型,以范畴、家族相似性、隐喻与转喻等理论为基础,试图加深学生对“只”与“头”这两个量词的认知背景的理解。尽可能安排足够时间当堂练习,巩固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简单地介绍了量词“只”和“头”的用法,它们应该搭配什么样的名词,那么这节课,我再给大家讲一讲这些用法都是怎么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两个量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 量词讲解
1、 只
中国有本古书,叫《说文解字》,它记载了汉字在古时候的意思。“只”在这本书里是这样被解释的:“只,鸟一枚”。当时“只”还不是一个量词,但当“只”成功变为一个量词之后,它还是保留了它原先作为其他词类时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只”分成“鸟”和“一枚”这两层意思来看,“只”现在作为量词的用法其实就是从它这两层古时候的意思发展演变出来的。
(1) 鸟
我们先来看看“鸟”这一层意思。“只”作为量词,最初其实就是用来称量鸟类的,直到今天,鸟类也是“只”计量范畴里最典型的成员。同学们想想,无论是最典型的鸟,如:麻雀、杜鹃、夜莺、知更鸟,还是不那么典型的鸟,如:鸵鸟、企鹅,我们都可以用“只”来称量。我们来试试吧,从这位同学开始,一人说出一种能和“只”搭配使用的鸟类名称,我们看看能说出多少。
好的,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老师想问一下大家,你们认为鸟类都有些什么特点呢?没错,鸟类大多具有:有翅膀、会飞、小巧、行动敏捷等特点。那么,既然“只”最先是用来称量鸟类的,它的用法就是以这些特点为起点,慢慢发展的。
首先,我们发现“只”还能称量禽类,如:一只鸡、一只鸭、一只鹅,同学们想想,它们是不是跟鸟类很相像啊?它们除了不会飞以外,是不是既有翅膀,又很小巧,同时行动还比较敏捷啊?
同样的道理,有哪位同学能跟我们讲讲,“只”为什么还能称量昆虫?请先举出一个例子,再说明理由。如:一只蚊子,因为蚊子有翅膀、会飞、小巧、行动敏捷,又如:一只蚂蚁,因为蚂蚁小巧、行动敏捷。
很好,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棒,下面我们来讲一讲能与“只”搭配的动物。这些动物大多也逃不出这几个特点,如:一只兔子,因为兔子小巧可爱、行动敏捷,一只小猫,因为小猫也同样小巧可爱、行动敏捷,又如:一只乌龟,乌龟虽然行动并不敏捷,但是它却小巧可爱,一只猎豹,猎豹虽然并不小巧可爱,但是它却行动敏捷。好,又该同学们来举例子了,请先说出例子,再说出理由。
(2) 一枚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一枚”这层意思。要理解“一枚”这层意思,老师先给大家写一写“只”这个字的繁体字(隻)。同学们知道“一双手”的“双”这个量词吗?“双”这个量词搭配的是两个、成对的东西,老师来给大家写一写“双”这个字的繁体字(雙)。同学们发现什么了吗?没错,“雙”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是不是有两个“隻”这个字的上半部分啊?所以,“只”的“一枚”这层意思,就可以用来称量两个东西中的一个的,如:一只眼睛、一只袜子,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别的例子吗?
很好,刚刚有同学说到了“两只腿”,人的确只有两只腿,但别的一些动物却有四只腿,于是随着“只”的用法逐渐发展,“只”慢慢突破了“两个中的一个”的这层限制,而开始可以称量多个中的一个了,如:老师我今天晚上想吃一只羊腿,老师要请店里的服务员帮我拿一只碗和一只盘子。
(3) 鸟、一枚
上节课我们讲过,“只”还可以用来称量某些日用器物,这可以说是受到了“鸟”和“一枚”这两层意思的双重影响,这些日用器物之所以可以和“只”相搭配,可能是因为比较小巧,也可能是因为它是多个中的一个,如:一只箱子、一只竹篮、一只手表、一只闹钟、一只灯泡等。
至于“只”为什么可以用来称量船,同学们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吗?
同学们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其实老师之前讲到的所有理由,都不是唯一的正确的说法,只是作为一种参考,同学们只要找到一种适当的,能帮助自己记忆的方法就行了。
2、 头
(1) 用头部代替整体(转喻)
同学们是知道的,“头”的本义是“脑袋”,脑袋是人身体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部位,我们看人一般都是先看他的脑袋,我们区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也是根据他的脑袋,脑袋这个部位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性,对于别的一些动物也是一样。于是,“头”作为量词,就选取了事物最有代表性的头部来代替事物的整体。
首先,我们来看看最常用“头”来称量的牛和羊吧。老师来给大家写一写“牛”和“羊”的甲骨文(“ ”和“ ”)。同学们看,从这两个甲骨文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用牛和羊最突出的头部来代替整体的,头部可以说是它们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因此我们才会说:一头牛、一头羊。
除了最典型的牛和羊,我们还会说“一头猪”,关于“一头猪”,老师可以跟大家讲一个中国古时候的习俗。在古代,中国人会在祭祀时砍下牛、羊、猪的头作为祭品(sacrifice),用来供奉神灵。所以作为祭品的猪,也和牛羊一样,它的头部有了一种特殊的重要性,也就可以说“一头猪”了。
牛、羊、猪都属于牲畜(livestock),而驴子、骡子也同样属于牲畜的范畴,因此,虽然它们的头部不如牛、羊、猪的那么突出,我们也可以用“头”来称量它们。
此外,“头”还可以用来称量一些别的头部显著的动物,如:一头大象、一头狮子、一头犀牛等。
因为头部比较突出的动物往往都给人一种体型大、比较笨重、有一定攻击力的感觉,所以渐渐地,“头”也可以用来称量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了,如:一头黑熊、一头老虎。
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再想一些别的例子。
(2) 头部位于一端(隐喻)
“头”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是位于人身体的一端的,从这个特点出发,慢慢地,头就可以用来称量同样具有“位于一端”这个特点的事物了,如:一头蒜。蒜是一个球体,它上面长着长长的蒜苗,它不仅看上去和头部一样显著,而且也同样是位于一端的,因此,我们可以用“头”来称量它。
上节课我们还讲过,“头”也可以用来称量某些抽象事物,如:一头亲事、两头关系,有同学能试着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种用法的吗?
同学们说的都很有意思,那么老师再来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看不见的,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两个人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把我们连起来了,会怎样呢?我们两个人是不是就分别位于这条线的两端了呢?我们可以把“关系”看作是一条把两个人连起来的线,两个人分别位于这关系的两端,于是我们就可以说“两头关系”了。同样的道理,中国有句古话叫“千里姻缘一线牵”,亲事也可以看作是一条把两个相爱的人连在一起的一条线,所以我们用“头”来称量亲事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 量词辨析
关于“只”和“头”用法的区别,老师上节课已经简单讲过了,有同学跟老师说,主要是不清楚“只”和“头”分别能称量什么样的动物,老师这节课就再简单总结一下。
能被“只”称量的动物通常具有这些特征:有翅膀、会飞、小巧可爱、行动迅速,它可能同时具有以上全部特点,也可能只具有这些特点中的一个,它具有的特点越多,就越是“只”能称量的典型动物。
同样的,能被“头”称量的动物通常具有这些特征:头部显著、体型较大、比较笨重、有一定攻击力。
老师想要强调的一点是,有许多动物都是同时具有“只”和“头”能称量的动物的特征的,既可以被“只”称量,也可以被“头”称量,这时候,你对量词的选择就应该尽量结合语境,用合适的量词来表达你想要强调的属性。比如:你想要强调刚出生的小猪十分可爱,你就说“多可爱的一只小猪仔啊”,而如果你想要强调的是成年的野猪长得很大,你就说“好大的一头野猪啊”,根据不同的语境来使用不同的量词能使你的语言表达更加精确。
最后,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说“一只熊猫”更好,还是说“一头熊猫”更好呢?老师认为,熊猫是中国的国宝,长得十分可爱,让人觉得它温顺弱小,完全没有攻击力,再加上它的头部也并不突出,所以虽然它不是那么的典型,老师还是认为说“一只熊猫”更加恰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