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法治研究杂志简介
《技术法治研究》自2024年创刊,本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栏目设置及内容节奏经过编排与改进,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作为前沿科技与法治交叉领域的学术平台,深度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生物技术等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法律挑战与治理路径。杂志内容涵盖技术创新的法律规制、科技伦理的规范构建、知识产权的制度创新、数据安全的体系化保障及科技监管的全球化协同五大核心板块,形成“技术-法律-伦理-监管”四位一体的研究框架。
在人工智能领域,杂志重点探讨数据隐私保护的法律边界与跨境流动规则,解析《网络安全法》《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等法规的实践冲突。通过北京互联网法院AI作品著作权案等司法判例,厘清算法创作物的权利归属,构建“独创性智力投入”认定标准。针对自动驾驶、智能客服等场景的责任认定,研究产品责任、服务责任及算法歧视的法律归因机制,推动建立“技术中立”与“责任明晰”的平衡框架。
大数据法治研究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法律保障。杂志剖析企业大数据财产权构建中的“数尽其用”原则,探索数据共享权、合理利用权等新型权利配置模式。针对数据安全风险,研究灾备技术自主可控、安全云服务推广等议题,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技术防控”协同治理体系。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信任机制与法律规制冲突成为研究焦点。杂志梳理德国、日本等国加密货币监管政策,分析智能合约的法律效力与执行障碍,探讨《欧盟数据法》对区块链存证应用的规制逻辑。针对数字资产确权、跨境支付等场景,研究“代码即法律”与现有法治体系的融合路径。
技术法治研究收录信息
技术法治研究杂志荣誉
技术法治研究杂志特色
1、来稿字数要求在10000-15000之间,最多不超过20000字,特别优秀的稿件例外。
2、附100-300字的内容摘要和3-6个关键词。内容摘要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表明作者的观点,并且能够独立成文。
3、投稿作品必须出自原创,不得作假,一经发现,将取消作者的投稿资格,情节严重者,将在首页进行公布。
4、本刊坚决反对一稿多投。凡被本刊告知录用的文章,作者接到录用通知后表示同意,事后却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要求撤稿的,或者被发现一篇稿件多处发表的,都将被本刊列入黑名单系统,永不录用。
5、正文各部分都应简洁明了。结果中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尽量减少层次; 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小圆点相隔,末位数字不加标点符号。如“1”、“1.1”、“1.1.1”等。
6、注释:解释题名、作者及某些内容,均可使用注释。能在文章内用括号注释的,尽量不单独列出;不随文列出的注释,标注符号应注在需要注释的词、词组或语句的右上角,用①,②,③……表示,并于文后依次列出。
7、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接录用通知后不再改动。获得各项课题资助的来稿将优先发表(需要在稿件首页注明)。
8、提供第一作者简介,内容包括: 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职务)、主要从事的工作及详细的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联系电话。
9、请在来稿正文前加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和3至6个关键词,摘要不宜以第三人称写成文章结构介绍,并且不得含自我评价,请不要出现“本人”、“本文”等词起写。
10、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