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方志

江苏地方志杂志 省级期刊

Jiangsu Local Chronicles

杂志简介:《江苏地方志》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011/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载、专题、城市文脉、文化遗珍、古迹钩玄、风物揽胜、江南味道、田野调查、修志研究、年鉴论坛、人物长廊、历史探秘、地名溯源

主管单位: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
主办单位: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国际刊号:1003-8485
国内刊号:32-1011/K
全年订价:¥ 208.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5
总发文量:1897
总被引量:678
H指数:7
期刊他引率:1
  • 如皋史话(上)

    作者:杨建军 刊期:2019年第01期

    一、如皋平原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叫如皋平原历来介绍如皋的文字,总会说是长江下游江海平原最早成陆的地区,长江下游左翼最早见诸史册的古邑。江海平原,又名南通平原、如皋平原。西起靖江孤山,北至如皋小洋口(现属如东)“古长江口”,大致在靖江孤山、海安县东立发桥、小洋口连成的弧线以东。南面长江,西起江阴大桥下游的孤山,东延至启东圆陀角。

  • 古镇湖熟的历史文化变迁

    作者:杜小钰 刊期:2019年第01期

    秦淮河地处江南宁镇山脉地区,全长110公里,流域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对该地区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要介绍的古镇湖熟(今属南京市江宁区,称“湖熟街道”)即坐落于秦淮河上游之畔,面积约62平方公里,秦淮河从东向西贯穿全境镇。镇内沟渠纵横,水域广阔,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 江苏运河遗产的文化优势及其永续利用

    作者:荀德麟 刊期:2019年第01期

    在中国农业文明鼎盛时期的“运河时代”,京杭大运河作为国家统一的保障线、经济交流的大动脉、文化融合的主纽带、沿岸城市的母亲河、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开放之河,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历史作用。它是内涵与外延最为丰富的线性的、活态的、依然在发展变化着的世界文化遗产。江苏省不仅是中国大运河的摇篮与最早生长点,而且一直是中国的第一运河大省...

  • 正恐诗情被花恼——古诗中的太湖诸山

    作者:陈益 刊期:2019年第01期

    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的吴县(今苏州)人沈钦韩,字文起,号小宛,曾经当过安徽宁国县训导。他一生治学勤奋,盛暑时为了防蚊,将双脚置于瓮中,苦读至半夜,有《两汉书疏证》等著作传世。《清稗类钞》评价乾嘉学人中有重要著作者,沈钦韩名列其间。他还著有《幼学堂诗文稿》。如果说,明代王鏊的《七十二峰记》罗列了太湖诸山,沈钦韩则以诗句形象地描绘了...

  • 苏州水乡婚礼

    作者:李建荣 刊期:2019年第01期

    1995年之前,苏州乡村的婚礼,还保留着比较传统的模式,结婚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在世俗观念中,男女青年领了结婚证若未举行婚礼,就是未婚同居,尽管他们拥有法律意义上的《结婚证》。农村里的婚礼讲究排场,场面非常热闹。

  • 年味浓浓蕴乡情

    作者:宫凤华 刊期:2019年第01期

    柴火旺旺熬年糖“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读到季羡林先生这句雅致的句子,扑面而来的浓浓年味如缕缕春风轻轻地温暖我的心田。汪曾祺在《炒米和焦屑》一文中写道:“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

  • 旧时镇江过年习俗

    作者:潘春华 刊期:2019年第01期

    说起老镇江的过年风俗,许多人会提到春节贴春联、守岁、拜年、放鞭炮、送麒麟等年俗。镇江民间还有些年俗曾经风行一时。如今随着时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有些传统的年俗已经渐行渐远,永远定格在老镇江的记忆中了。

  • 薛家花园的沉浮

    作者:宋羽 刊期:2019年第01期

    在无锡老城区靠近西门的位置,坐落着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规整的房屋鳞次栉比,中式花园尽显江南园林的精致与幽静,几间西式小屋则显示出近代江南住宅在建筑风格上的演变。这片建筑群是江南官宦宅院杰出的代表,被誉为“江南第一豪宅”,而它昔日的主人就是晚清外交家、洋务运动先驱者之一的薛福成。

  • 阳山问碑

    作者:金草人 刊期:2019年第01期

    到过南京多次,看过很多景点,却没有去过阳山碑材公园。大概是它离市区太远,实在不适合快节奏的旅游线路安排,去过的人也不多。加之它又隐藏在郊野的“深山老林”之中,与玄武湖、中山陵、夫子庙等市区内的“大牌”景区相比名头也不大,其貌也不扬,在这个“看脸”的年代,想大红大紫自然也很难。

  • “诗质画境”蟋蟀盆

    作者:叶正亭 刊期:2019年第01期

    苏州人把蟋蟀叫作“赚绩”,蟋蟀盆则叫作“赚绩罐头”。自古以来,心灵手巧的苏州人,把一只蟋蟀盆也做到了“全国之最”。早在南宋,地方官员就把苏州陆慕所产的蟋蟀盆作为地方特色物品,贡入了皇宫深苑。据说,宋理宗时期,揽相位十五年的权奸贾似道喜斗蟋蟀,他在西湖葛岭半闲堂中所藏精致的蟋蟀盆都产于苏州陆慕。明宣德时期,皇帝朱瞻基也嗜斗蟋蟀...

  • 从蟋蟀盆到金砖砖雕

    作者:袁中平 刊期:2019年第01期

    袁中平,苏州相城区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袁氏堂第五代传承人,中平澄泥堂创始人,中国工艺最高奖“山花奖”获得者,项目被列入省非遗保护示范基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州民间工艺家。

  • 从“明式”到“明意”——“苏作”的创新实践

    作者:顾晓清 刊期:2019年第01期

    中国的明式家具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是家具史上的巅峰之作。“苏作”红木家具是中国三大传统家具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是一代代工匠对制作技艺传承的结果。今天的“苏作”工艺是站在无数历史巨人肩膀上的。接力棒到了我们之手,我们这代人该如何让“苏作”家具这朵奇葩,绽放出时代的光芒,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苏作家具呢?对...

  • 碧彩闪烁织锦缎背后的织锦匠人

    作者:陈恒 刊期:2019年第01期

    当我们谈及织锦,传统焦点于锦纹华美、历史悠久、工艺繁复,我们还应该关注些什么?清初叶梦珠《阅世编》卷八记载:“昔年花缎惟丝织成华者加以锦绣,而所织之锦大率皆金镂为之,取其光耀而已。今有孔雀毛织入缎内,名曰毛锦,花更华丽,每匹不过十二尺,值银五十余两。”一件值五十余两的锦缎等值于织锦织工的收入吗?古往今来,碧彩闪烁的织锦缎背后,那...

  • 真假“美食家”——陆文夫与美食文化(二十一)

    作者:高建国 刊期:2019年第01期

  • 米食糕点:滞胀的江南乡愁

    作者:凌龙华 刊期:2019年第01期

    冬日里吃糕点,是一种享受,还有几分“童年盼过年”的回味。作为美食的轻骑兵,糕点既可立马充饥,又可驾轻就熟,行茶道,上酒席。难怪苏州人要把糕点叫作“点心”,送到口中,吃到胃中,而情趣与滋味一直点到心中。糕点大致分两类:麦类的面点与稻类的米点。“麦,芒谷。”一个“芒”字表明“麦”的特点在于有颖,热情豪迈,面粉发酵烘烤后更是芳香勃发。...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新南1号楼431室《江苏地方志》编辑部,邮编:2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