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大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但是,钱穆的学历却只到中学为止。他18岁的时候,开始当乡村小学教师,依靠自学,逐渐由教中学到教大学,完全靠努力而不靠学历文凭获得了教授的资格。钱穆先生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一和执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忌浮光掠影,二忌随波逐流。钱穆在乡村教小学的时候,业余时间就已经读了很多书籍,别人称其“博学多才”。
作者:陈其泰; 张艳玲 期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05期
陈垣先生精心治史数十年,他先以专重严密考证著名,所著《元也里可温教考》《元西域人华化考》等书均享誉中外。至抗战时期,由于亿万民众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英勇斗争所推动,他的学术思想得到了升华,进而提倡"有意义之史学",著成《明季滇黔佛教考》等激扬民族正气的成功之作,为现代史学谱写了出色的篇章。
作者:徐国利 期刊:《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01期
陈垣是中国现代史家中在文献学方面最有成就和贡献的。他结合自己的文献目录学研究,吸收近代目录和索引编制方法对中国传统目录学作了继承和发展,提出了编目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在史学实践上,他编制了大量史学目录,其中以《四库全书》的目录编制、佛教史籍目录和敦煌文献编目贡献最大。陈垣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目录体所作的继承和创新,为传统目录学的现展作出重要贡献。
《元西域人华化考》是援庵先生前期代表作,完成于1923年10月,当时作者不满四十二岁。全书不过八万字,但这奠定了援庵作为世界级学者的地位。日本著名学者桑原骘藏读后很快发表书评,称援庵为现在中国史学家中,“尤为有价值之学者”,“能如陈垣氏之足惹吾人注意者,殆未之见也”。陈寅恪先生1935年为此书木刻本作序说:“是书之所发明,必可示以准绳,匡其趋向,然则是书之重刊流布,关系吾国学术风气之转移者至大。”蔡元培先...
1931年12月26日,他给在广州的三子约之的家书中写道:“从前我在晏公街栈房住的时候,有书台一张,又有藤桢一个,内所载皆文件书札之属。记得书台柜桶(超按:粤语抽屉)内有梁节庵先生(名鼎芬)信多封,皆与教界公会的。又有黄晦闻(名节)先生与中山先生书,系用宣纸打横写的,写得非常之精。此等函件如能找出,皆无价宝也。又有一账簿式之簿,蓝皮二册,内所粘皆顾南雅名莼先生之家信,亦非常之精。南雅为钱竹汀先生弟子,有书名。
援庵先生的书法同他的学术一样,没有师承,全靠自学。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揣摩、体会,他总结出一套有鲜明特色的书法理论。中年以后,他的书法已定型,飘逸妩媚,用启功先生的话来说,“似米芾又似董其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但因为他在学术上享有高名,书名为其所掩。他的墨迹流传少,世人了解不多,以致近来一些书法集刊载假冒他的作品。希望通过本文的发表,使读者对他的书法成就有所了解,认识。
2012年秋拍的“梁启超热”余温尚在,与其并称“双子星座”,另一位同样来自广东新会的近代中国之世界级学者陈垣先生的著作和稿本遗墨亦颇受关注。曾经本刊于2004年2006年以《陈垣手迹系列谈》方式集中报道过的陈垣先生遗稿将亮相广东拍场。据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透露,该批著作及稿本是现存公私收藏之外,数量最大、保存最完整,并经过科学整理、分类的稿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它的征集也是广东崇正秉承学术引领市...
胡适(字适之)与陈垣(字援庵),一位是留学名校的“洋博士”,另一个为学无师承的“土学者”,但他们却一同成为20世纪中国学界领军人物,且私交甚密。对陈垣这位治学深邃而论证精密的学者,胡适甚为服膺,谦恭有加。至于陈垣,他也极为欣赏胡适之才情:“文成必先就正于胡(适)、陈(寅恪)诸公。”
本文尝试借用史学家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所提出的方法论,来考察霍克思如何组织《红楼梦》英译本的底本。胡适总结出校勘学的工作有三个主要的成分:一是发现错误,二是改正,三是证明所改不误。霍克思的英译本所体现出来的他在翻译之前的校勘工作,确实说明他发现了底本的错误并且加以改正。本文则试图通过双语版《红楼梦》的校勘来说明霍克思所改不误。
一位是中国近代史学的泰斗、伟大的教育家,被誉为“国宝”;一位是蜚声文史界的书画大师、著名教育家,终生自谦为“副教授”。一对名师高徒,两代国学大师,陈垣与启功的情谊是“信有师生同父子”,他们的交往给人以温情,令人肃然起敬。1923年起,陈垣开始在燕京大学任教,初为讲师,1927年升为教授。他同时在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9年,因王国维、梁启超相继逝世,陈寅恪向清华大学推荐陈垣为国学研究院导师,陈垣以“不足继...
<正> 最后一次见启功先生好像是今年四月份,在央视"大家"栏目对先生的一次访谈中。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此时的先生已垂垂老矣,眼疾恶化,他说:"你上午刚找过我,下午再找我时我就认不出你了。"但谦和、幽默依然。时下很多人都以自己是满人后裔而暗暗自喜,先生却不以为然,他说我的名字就叫"启功",
作者:杨晓春 期刊:《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0年第01期
<正>数量相当可观的清真寺碑刻,是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史研究的珍贵的历史资料,早在19世纪末年、20世纪初年就受到学者的关注,中国学者如陈垣、白寿彝等,外国学者如桑田六郎等,都曾利用清真寺碑刻资料进行过非常出色的研究。2001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一书,则是当代收载清真寺碑刻数量最多的一部资料集。
一九四四年六月十六日,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者之一马克·布洛克(一译马克·布洛赫)被盖世太保枪杀。在此一年多以前。五十七岁的布洛克加入了里昂的自由射手组织.成为抵抗运动的一员。被杀害前.布洛克在缺少参考文献的情况下还在从事《呀史学家的技艺》的写作,关心的是历史学家如何以及为何从事自己的事业,最终留下的是一部未完成稿。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这是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七律·有所思》之末联,时值风雨欲来的前夕,诗意所指耐人寻味。而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一九四九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借来此句,勾抉梳理那个逝去的时代"酸辛"、"苦涩"的往事,以今视之,勿论知识分子或普罗大众,"有所思"自不待言,不过是否有心情静听潇潇雨声,就难说得紧了。
<正>一、前言在民初史家中,吕思勉(1884~1957)是个特殊的人物:他不像陈寅恪(1880~1969)、陈垣(1880~1971)、钱穆(1895~1990)等人那样站上一流大学的讲坛,也很少在知名学报上发表文章。在民初新史学革命的风潮之下,吕思勉的研究被认为陈旧,较少引起注意。甚至因为著作里面抄录大量的原始材料,而受到只是抄书、堆砌史料的疑难。但质疑者少有注意吕思勉其实刻意采用一种"新史抄"的体例,寓议论于材料之中,让立论不至于没有史料的...
史源学是陈垣在长期史学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为历史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陈垣从看其根据是否正确、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有无错误、判断是否的确四个方面总结了史源学的方法。毋轻信、实事求是、学术平等、引文规范是史源学的基本原则。陈垣还将金针度人,开展史源学教学工作,培养了大量人才。重视史源学研究和教学,对于更好地继承前辈优秀史学遗产、推动21世纪史学的进步、克服学术界浮躁空疏的学风有着...
陈垣先生(1880-1971)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是老一辈的史学大师。最近,岭南美术出版社“新广雅丛书”继《陈寅恪先生遗墨》出版后,又出版了由陈智超、曾庆瑛所编《陈垣先生遗墨》,对于我们了解陈垣先生的书法十分重要。陈垣先生的书学思想和书迹的研究至今还很不够,现浅述陈垣先生的书学观念和书艺大略,以期了解其除史学成就之外的另一景观。
商务印书馆最近出版陈垣的《中国史学名著评论》、《史源学实习及清代史学考证法》以及陈垣的学术传人柴德赓的《清代学术史讲义》等著作,是根据陈垣、柴德赓的课程说明、讲稿、讲义、教学日记、札记及听课学生来新夏、李瑚等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这几种著作是中国现代优秀的史学遗产。它们的出版凸显了抢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时代感、紧迫感;同时,对弘扬尊师重教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学术传承精神有重要意义;是对当下浮躁学风...
陈垣书学思想主要体现于与其子陈约往来信件中。以'平正'为标准,他认为楷、行、草优于篆、隶,然而在对子教学中,于篆书涉及甚多,未体现'五体高下';陈垣强调入门须'正宗',然篆书从清经学家江永墨迹入手,隶书从清书家黎二樵墨迹入手,与所谓'正宗'不符。这种理念与实践的矛盾实为折中行为,亦出于无奈并受其收藏、审美等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