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树文; 吕伟强 期刊:《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第01期
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了“人的本质”思想,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继承与发展,二者都体现着鲜明的实践性、严密的科学性、彻底的革命性和坚定的人民性。以相关原著为经,以“三个拐点”为纬,在梳理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结合“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探析这一思想的当代意蕴...
作者:邢雪阳 期刊: 2020年第02期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批判了黑格尔把人定义为“思辨的人”这一概念和费尔巴哈提出的“人的类本质”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把人的本质界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次,他们在对现实的批判中阐释了人的发展方式,指出社会分工、意识形态、政治上的诸多不平等因素都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原因。最后在对未来社会的祁望中敞亮了人的发展方式,指出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
作者:任金金 期刊: 2020年第03期
回顾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都提出同样的要求,那就是把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和重心,从人民的主导地位出发。文章通过文本解读,从人的本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解释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因和路径。
为推动反邪教工作深入开展,维护桂粤边界社会治安稳定,3月15日,广西梧州市委政法委联合苍梧县委政法委、县防范办、县扫黑办以及公安派岀所、村(居)委会等单位,在与广东交界的木双镇吁集,以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海报及公开举报电话等方式,进村入户开展反邪教宣传活动。在普法宣传服务台前,反邪教宣传形象大使深入浅出地为群众讲解邪教组织骗人害人的本质,揭露邪教对社会的危害,宣讲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现场指导群众扫二维码...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作者:邹兴明 期刊:《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01期
历史是由注释组成的。每一个注释都是历史片断的回放和缩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注释中得到体现和说明。人们在注释历史,历史也在注释人们。人们注释历史是对历史的雕刻和理解,历史注释人们是对人们的铭记和评价。每一部个体人生史在历史中表现为大小不同的历史注释。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必然要求重塑个体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新形象,人的价值观念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要讨论“人的价值”,我们不可避免的需要研究和回答“人何以有价值”的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只有理清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之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一书中,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所彰显的特性包括劳动、社会性、意识等进行了独特解读,但他认为人的特性并不完全等同于人的本质,通过特性无法获得对人的本质的完整认知.因此其最终的理论指向是将具体历史阶段的、现实的人的本质与抽象的、恒定不变的人的本质置于一个统一的视野,即不断生成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对人的本质异化现实的揭示和对马克思自由概念的解读彰显了马尔库什的这种理论基调.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把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与新时代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有助于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内涵,对于深入理解和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践行具有重要意义。
虚拟生存的“虚实矛盾”集中彰显于作为其源始根据的人的本质之中,并通过构成人的本质的内容、形式和动因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以及人的需要晓示出来。就实践活动而言,“虚实矛盾”表现在实践意识与实践行为两个方面;就人的需要而言,“虚实矛盾”表现为虚拟化发展需要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主体性发展需要与数字化信息异化以及价值性生存与真理性生存的矛盾等;就社会关系而言,“虚实矛盾”表现在全球化中的“话语霸权”与“超国家主义...
作者:张艳涛; 钟文静 期刊:《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06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涵的能力思想,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青年马克思将人的类能力和需要能力看作本质力量的重要构成部分,批判了异化劳动造成的人的类能力异化和人的尊严丧失,进而考察了资本增殖带来的需要能力异化和人与人的对立。透过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马克思揭示出现代社会财富积累在人的发展问题中的悖论。他提出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实现人对自身能力的全面占有和日益丰富,从而富人不是...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发展,“机器”与“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因此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成为必要。电影《逃出克隆岛》围绕从“产品”到真正的“人”这一主线展开,展现了“真正的人”的生成过程。以2008——2018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3947篇与人的本质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出我国关于人的本质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陈培永 期刊:《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05期
从精神、意志、理念出发,将人归结为某种精神属性,或者把人看作特殊的、高级的生物种类,从生物特性来理解,注定不可能实现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根本变革。从“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到“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体”,再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最终回到现实社会中的现实之人上来,实际上得出了改变社会关系就能改变人的本质,就能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的结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动态的、变化的,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生产...
坚持以人为本,是要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满足人的需求,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所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它随着人学的研究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念触及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渗透到高校教育及管理各个层面中,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人类的一切活动要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各种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人作为...
作者:张明明 期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8年第02期
国内学术界围绕着"人的本质"问题曾展开多次讨论,出现诸如"社会本质说""双重本质说""三重本质说"等多种观点。如果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是一种"思维抽象",在《资本论》及其手稿里,马克思开始从"思维具体"的层面详细阐释"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那么,是什么将人和猿区别开来的呢?简单来说,是由于类人猿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而组织劳动,类人猿才变成了人,人和猿才有了区别。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一定的组织,比如社区。
作者:周俊 期刊:《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2年第01期
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提到,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有了自身生命的需要,据此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实现人的生成性的本质,人本质上并不是现成性的存在物,而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物。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自身,获得独立的地位,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变革。
马云向稻盛和夫请教的是灵魂问题:企业与人性的关系,人的本质是什么,企业发展到最后到底为了什么?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基石。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另一方面,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而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能产生有创见的思维成果的能力,它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体现在观念多,扬弃旧的习惯性的思维方法,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不落常规的思想,或按新方式对常规的东西进行加工改造,具有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能力。物理创新教育就是通过物理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就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