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亮亮 期刊:《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06期
自然与工力之辨是中国诗发展过程中一直权衡的两个点,而魏晋六朝之际拟古之风特盛,又有玄言兴起,无不体现出诗作者对于自然的追求与工力的考量。刘宋诗歌的不平凡是因为所面临的不仅是诗歌内容对玄言的挣脱,更是因为对自然的追求与工力的摸索有重大突破,刘宋诗歌在这一方面显示出了超前的工力矫正,同时也极力保持与自然的平衡。因此,该时期是中国诗在自然与工力上寻找平衡点的重要前期,此时的诗歌的种种偏向都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
作者:刘保安 期刊:《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01期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座丰富的宝库,某些诗歌在表现诗人情志的同时,对开展办公室工作也有一些借鉴作用,《过华清宫绝句(其二)》《孔光》和《示子遹》三首诗歌就分别对如何做好办公室调研工作、保密工作和文书工作有较好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交游诗,作为米芾诗歌的一部分,可略见其“清雄绝俗”的诗风。米芾交游诗的主题内容大致分为惜别思念、书画切磋、写景纪行三类。在艺术特色上,表现为抒情直接真挚,描写灵活多变。
诗歌作为一种旧的文体形式,属于考试时的必考篇目,当然也是让很多学生都觉得烦恼的篇目,因为诗歌大多数都较为简短,并且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其中可能会有一些生字,使学生们的阅读产生障碍,但是当学生理解了诗歌的韵律之美后,学生就会发现其实诗歌学习也很简单.
作者:钟恺 期刊: 2019年第38期
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现代诗歌单元为例,探究如何基于语文课程意识来设计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学、从课本学,从而落实新课标对培养学生写作的要求,强调树立学生文学史观的意义;论述如何强化学生把握课本诗歌意象与情感的能力,以提升鉴赏诗歌的水平,全方位激发学生的"诗心",以引导学生在"压力山大"时仍能"诗意栖居",彰显个性,从而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诗歌教学历来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朗读"作为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备受重视。历来研究者也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且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本文自觉立足于诗歌教学中的"朗读",侧重于理论研究,并从众人研究中吸取养料,针对中小学诗歌教学中的"朗读"的现状进行探讨,希望能为中小学诗歌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首唐诗的英译过程,就是该诗的语境在英语中重构的过程。从语境重构的角度研究唐诗《清明》英译,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本论文以《清明》不同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语境”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演变及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选取有代表性的翻译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同首唐诗的不同翻译版本探讨诗歌翻译的注意事项,从而初步得出唐诗翻译的相关策略和技巧。
陶渊明对于《红楼梦》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物的诗歌创作和诗学观;人物的价值观和思想情感;《红楼梦》的主旨思想。以林黛玉、贾宝玉为代表的大观园儿女和以刘姥姥为代表的乡野人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生活与审美经验的结合,以及对于“真”的寻求。
人类的诸多感情都是通过歌曲来抒发的,而好的歌词本身就是极具魅力的诗歌。诗是情感的艺术,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人类情感的表现。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醉心于歌曲、诗歌的季节,歌曲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歌词极易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在作文教学中,如能指导他们恰当的将歌词引入文章,这些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歌词,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表现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同时也...
母爱如七月骤雨 是一道 来自古老的法术 太阳穿过凌晨 在幽清的八点 揉亮孩子惺忪的睡眼
溪水急着要奔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当岁月的钟声响起 时光巨人褪去它华丽的装束 露出斑驳的身躯 骤雨初歇的夏日午后
当你老了 岁月在眉间刻下痕迹 青春在燃烧中消失殆尽 你的渴望 是璀璨还是喑哑
鲜花终究有离开绿叶的那一天 因为大地才是它的归所 枯萎了的花会自然
我愿是一缕晨曦 为你打造一座不夜之城 无论春夏秋冬 永远也没有黑暗的岁月
十七岁时,我跳起来摸它 只差一掌 我没有摸到它 把它留给以后吧 十七岁还早着呢 从此以后,没有人关心我 能摸到篮筐的什么部位
在另一座城市 这时候黄昏已经燃起 我端坐于城市的一头 翻阅我清贫而陈旧的家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 我喜欢一本书中 突然出现的一页空白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