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治(1919-1999),笔名宋灏,江苏太仓县城厢镇人:其艺术道路十分丰富:儿时常描摹香烟盒上的《水讲》等古典人物画,初步萌发了对美术的兴趣;1931年初级小学毕业,在学校美术课成绩名列第一初期时学习“四王”,又在苏州美专学习西洋水彩和透视,之后又受“新金陵画派”傅抱石、钱松喦等人指导,逐渐形成了清雅、俊秀的画风。20世纪50年代后期.受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等思想影响,作品表现出时代性和生活气息,之后他开始以传统水墨写意笔...
和清初"四王"一样,"四僧"同样面对仿古问题。在文献记录中,髡残曾经致力于临仿王蒙,也留下临仿王蒙的山水画作品。髡残仿作与"四王"仿王蒙有相近之处,也存在较大差别。髡残发展了王蒙山水画中的云烟变幻之景,最终形成更富于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在"仿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髡残提供了另一种路径。
文征明《绿荫草堂图》,此图绘山中村落之景,于崇山环抱中见开阔。一瀑飞泻,汇成清清池塘。村居数间皆掩映于绿荫之下。山中闲居,有客拄杖来访。其意态优容,尽显隐士风流。画上除作者自书两题外,尚有蔡羽、王宠与陆师道诸家题记
"四王"绘画以"摹古"为重。他们在摹仿古人时,以整饬梳理古人的绘画形式为要,囊括了山水画中的布局、笔法、墨法及设色之道,并完成了相关的画学理论,成就了具体而微的绘画程式。其后,实难可觅与之相望肩项之辈。其中,最接近"四王""摹古"客观事实的是"四王"对前贤的山水形态与间架布局的摹仿,即多学前人的山水画布局。简言之,"四王"以"局部"摹仿为主,提取其摹仿对象的典型图像特征并进一步化解其图像风格,并不断强化这一图像风格。整...
古代名家小品是指古代知名书画家创作的尺寸在2平方尺以内的绘画作品,其形式主要包括斗方、扇画、手卷、册页、镜片等多种形式。名家小品贵在精,而不贵在大,而且作品受到空间的限制,创作难度往往更大,在方寸之间更能体现艺术家深厚的功力和画家的个人心迹。目前,名家小品在整个拍卖市场中表现稳定,价格适中,那么其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呢?本文以"清四王"为例,以其书画小品十年来在中国嘉德历年春拍与秋拍中的成交情况为数据基础,从拍卖...
读中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叫钱道君的老师。在此以前,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不是出众的,原来的老师也没有一个人表扬过我的语文。这个时候,钱老师开始教我们语文,他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让我们写一篇春天的
我国绘画史上,明末清初的四位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石谷、王原祁被称为清初'四王'。在追求标新立异的社会中,不少美术文艺评论者将'四王'的绘画看作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的腐朽代表,对'四王'所留下的绘画理论缺乏足够的重视。我们应当在全面了解'四王'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认识'四王'对山水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笔墨论争回顾 问:关于笔墨的论争似乎很久了,它的发端、大致过程与背景如何? 答:笔墨问题是有关中国画讨论的分支。在多数情况下,论争多围绕中国画的命运、传统与现代、革新与保守一类大题目,不涉及像笔墨这样的具体问题。
师古临摹,以古为法,一直是传统山水画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研习传承方式。清代四王秉持传统山水画领域的这种复古画风,以古为宗,在皓首穷经式的传移摹写中继承前人山水画的笔墨法度,并以此为其艺术之根基,自成一派。虽有因循守旧之嫌,但不能忽视的是其对于传统文化的整理与承继意义。其复古画风中所体现的学古尊古、顺古而变的艺术思路对于当下山水画创作亦是有所启迪的。
"四王"之中,以最年幼者王原祁的艺术最为忽视,在我看来,王原祁实实在在为中国古代山水艺术中最后的一位大师,南方山水的集大成者,并且在将"四王"的山水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近代山水影响也极大。
清初四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绘画的重要传承者,'四王'对中国画的发展有不容忽视的贡献和影响,历史曾将'四王'推至一定的高度,后来又给他们贴上了被批判的标签。重新研究四王的绘画艺术,对于中国画回到本体,对于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绘画,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此本文将从四王的艺术成就贡献,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出发,再次探讨分析四王的艺术存在的合理性。
清代著名学者陈田在《明诗纪事钞》中,对王时敏在"四王"中的地位及影响做了如此精辟的论述清初被誉为画坛领袖的王时敏,其笔墨特征及师古而形成的新风格直接影响了他的后辈,即王鉴、王晕、王原祁等人。其传世作品有《仿山樵山水图》、《层峦叠嶂图》、《秋山图》、《雅宜山斋图》等。除了作品本身技艺外,个人的地位与贡献也决定了其绘画作品的价值。无论是在古代亦或是当今的艺术市场中,
清初画坛"四王"之一王鉴(1598-1677)人称"王廉州",与其明末崇祯年间出任当时属于广东的廉州(今广西合浦县)知府有关1。广东省博物馆藏王鉴崇祯十二年(1639)《北固山图》轴,有其当年六月自跋和同年暮冬叔祖王士騄题跋,系已知王鉴于就职前夕自陈赴任经过和人称"王廉州"的最早记录。自叙曰:余自戊寅(1638)入都,日为案牍所苦,笔墨不知为何物2。今岁仲夏,出守粤东,回思风尘马背光景,如脱笼之鸟矣。归舟望见北固山,不胜沾沾自喜,拈笔写此...
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可谓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有的在东方传统和西方传统之间兼收并蓄,有的在“师古人”和“师造化”之间各取所长。尽管来龙去脉各有不同,归根到底都为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宋文治就是其中的一位。如果从14岁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算起,他的艺术积累长达60馀年。他的早期作品,遥接宋元明清;中期作品,深入现实生活;晚期作品,泼墨泼彩,纵横排闼,意态飞扬,
作者:徐书城; 刘如仲; 周铮; 张铁英; 曾一琰; 易苏昊; 赵榆 期刊:《中国书画》 2004年第11期
<正>赵榆:2004年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征集到的重量级作品非常多,其中有宋代朱熹的诗册,有宋元绘画集锦册。令人更加高兴的是这次把清"四王"的作品配齐了。这次推出的作品还有乾隆山水画《双塔峰》,我看那上面画的两座山,就是承德的双塔峰。另外,还有董其昌的手卷,这个手卷写得之好,保存之完整,是很少见的。
<正> 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画在上干年的发展过程中真是高峰叠起,门派林立,一波接一波,绵延不绝。可以说,山水画自魏晋到唐代已是蔚为大观,不仅有吴道子的"疏体"山水,有李思训的金碧山水,还有张躁与王维的水墨山水到五代与两宋,更是大家辈出,荆、关、董、巨、李、范、郭,二米、二赵、刘、李、马、夏;到元明清,山水画更成为画坛主流,元四家、明四家、吴门派、松江派、浙派、四僧、四王、金陵八家……可以说,元以来的中国画史,几...
<正> 一黄胄足灭才型的画家天才型的画家,往往不师而能。现在画画的人非常多,很多人自幼聘名师指导,进少年宫、青年宫,考上大学、读了硕士、乃至获得博士学位,甚至当上大学教授,仍然画得一塌糊涂。而黄胄自学成才,自幼就画得一手好画。他在1943年拜著名画家赵望云为师时,已经画得很好,而且是因为画得好,赵望云才愿意指导他的。名师指导的学生能超过名师的,少之又少,而黄胄虽然受过赵望云的影响,后来却能独立门户,在画史上的...
<正> 溥儒,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后以名为姓,字心畬,号西山逸士、羲皇上人,又号松巢居土、华(花)虹、流浪王孙,室名省心斋、寒玉堂、二乐轩。其为清宣宗皇帝后裔。1896年9月2日(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北平。后在北平西山戒台寺隐居,自号"西山逸士",其绘画生涯也自此开始。1949年移居台湾,1963年11月18日晨病逝于台北,享年68岁。他先后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及艺术专门学校、台湾师范大学任教。著有《四书经义集证...
<正> 余事成家,是我国文化领域常见的现象。自古以来,有些作家、学者、官员于写作、治学、任职之余,兼攻艺事,而学艺相通,物艺相通,作为余事,往往技艺精湛,卓然成家。古代诗人苏轼的绘画,现代作家叶圣陶的治印,都是余事成家的佳话。当笔者细读《范敬宜诗书画》一书之后,感到范氏的诗、书、画也足称余事成家了。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范敬宜,除了在新闻事业上卓有成就,被他作为"余事"的诗、书、画也有很高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