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堂匾 俞樾室名“春在堂”,为曾国藩所书,至今高悬于苏州曲园中,曾跋云:荫甫(俞樾字)仁弟馆丈以“春在”名其堂,盖追忆昔年廷试落花之句,即仆与君相知始也;甘载重逢,书以识之。
俞樾是晚清一代大儒,在著书过程中他有意识地传播自己的著作,并建立起广泛的书籍环流网络,同时在书籍环流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的书籍往来活动逐渐获得当世之名,而对身后之名的忧虑又促使他将已经建立的书籍网络向不同维度延伸。
作者:王华宝; 余力 期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8年第02期
俞樾笔记小说《右台仙馆笔记》共十六卷,前四卷189则,与共218则的《耳邮》相同或相近的达172则,前者独有17则,《耳邮》独有46则;可见二者有相当的差异。俞樾于光绪六年完成了对《耳邮》的增删修改即"雅化"的工作,然后将之作为《右台》的前四卷。而相同篇章有110则150处左右在字、词、句上存在差异,文字上表现为古今字、异体字、脱文和衍文等,词汇上表现为同义词的替换,语句上表现为语序位置的颠倒和调换;在内容上,有少量的增补。
作者:杜桂萍; 马丽敏 期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06期
作为两位时代性大家,同为浙籍的俞樾生前已有将之与袁枚相比的说法。俞樾最为认可的是袁枚倡导的诗歌性灵理论,其性情、行迹乃至人生选择等也都或多或少带有袁枚影响的影迹。就戏曲而言,袁枚与俞樾都是在晚年进入戏曲活动的活跃期。袁枚诗主性灵,所评点的戏曲作品也多为性灵之作,认为戏曲创作应以情为圭臬,表达主体的内在情愫。俞樾亦强调"感人"是戏曲功能实现的关键,然更为重视的还是戏曲化民成俗的教化功能。袁枚和俞樾的戏曲活...
苏州红学人物当以程伟元、王希廉、俞平伯、顾颉刚为主要代表,他们在红学史上地位显著,备受研究者青睐。本文让开以上热点人物,只选取影响相对较小的石韫玉、周绮、宋翔凤、毛庆臻、俞樾、黄人为考察对象,且不以其学术贡献的大小为选择标准。关注他们,只为更完整地绘制《红楼梦》在苏州的生态图景。
俞樾的著述,在其生前身后曾数次结集增订,皆名《春在堂全书》,其中以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订刊本较为精审,而光绪木刻本则最为完备。目前较易见到的版本是台北环球书局及凤凰出版社的影印本,分别据光绪二十五年及光绪末刻本影印。然而,自民国迄今,
作者:王瑜纯; 孙福轩 期刊:《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
清代缘于科举试赋,书院辞赋创作十分繁盛。尤其是江浙两地的书院更是如此,这形成了清代辞赋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阮元与俞樾先后主政的诂经精舍,较为重视辞赋的创作,《诂经精舍文集》每集中均有辞赋作品。其崇赋理念、学术性与文学并举的命题与创作倾向,既表现了与时代学术、文学思潮的和谐共振,又对同时及其后的书院辞赋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辞赋发展史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作者:卢康华 期刊:《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5年第06期
俞樾时代的诂经精舍在延续朴学传统,造就学术人才上所起的成绩是不可否认的,但其内部发生着种种衍变.一方面书院与科举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另一方面则加重了文学色彩,词章与学术渐趋分途,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的教学与研究.前者可以从社会思想变迁史的角度来理解,后者应归因于俞樾本人对文学,对才情的一贯喜好与重视.
作者:胡正旗; 闵锐 期刊:《家庭中医药》 2018年第04期
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曾有过一场关于国医存废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的发起人,一般认为是清末国学大师俞樾。然而俞樾本意是否全盘废除中医,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俞樾(公元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浙江德清人。他本为晚清朴学(清代文化学派,考据学,以经学为研究中心)硕儒,生平专事讲学著述,著作等身,其中甚至还有一部《内经辩言》,阐发艰奥甚多。但他寿数既高,遭逢世事必然不少,又适逢西学...
俞樾,自号曲园,浙江德清人,现代著名词学家俞平伯的曾祖父,集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戏剧研究家、书法家于一身,晚清首屈一指的大儒。他弟子众多,号称"门秀三千",章太炎、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皆出自其门下。俞樾是李鸿章的同科进士,是曾国藩最看中的两个人之一,遂成为其门生。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和经学教育家.他继承了乾嘉汉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文见道"是他治经治学的基本原则,他强调对儒家经典的训释要尊重古人、原本经典."以疑存疑"、"大胆致疑"集中体现了俞樾治经治学的态度与风格.
作者:赵士第 期刊:《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年第08期
俞樾废医在民国时期便受到许多捍卫中医者批评,目前学术界将俞樾称为废除中医的先驱,这怕是对俞樾废医目的的误解。文章对新发现的俞樾《一得集序》一文及多篇医家序文进行解读可知俞樾"废医论"是在特殊背景下提出,其目的是迁怒庸医、呼唤良医,要求进行医事改革,是期待中国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完善,废除中医并不是其本意。
和一位中学教师闲聊,他非常伤感地说,一天到晚忙得要死,可还有三成学生对教师不满.我知道,这是他看了前几天某报的报道后发表的感慨.该报记者调查显示,27.8%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31.9%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讲究工作方法,64%的学生很怵头进办公室与老师进行交流.家长也普遍反映,老师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分数,对学生品质行为等做人方面的培养很欠缺.
金泽荣是韩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诗人与散文家,1905-1907年间,他与俞樾交往持续了两年多时间,这种交往是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并对各自的学术研究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他们的交往过程及其交往的原因.
经学大师曲园老人俞樾在苏州的故居,除了大家熟知的马医科巷曲园外,还有三处,为人鲜知,那就是饮马桥畔状元石蕴玉的五柳园、紫阳书院和大仓前。
故宫所藏俞樾“门下士”、“群经”二札,被定为是俞樾写给曾国藩的,通过考证,笔者认为是写给祁隽藻的。其内容涉及了《群经评议》的刊刻。《群经评议》为俞樾经学的代表作。“门下士”、“群经”二札反映刊刻过程的艰辛。
通过对比史籍、笔记及碑志的记载,俞樾在其《小浮梅闲话》中集中对小说和杂剧的人物和事件的历史真实性、故事源流、作者三方面进行了考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作者在考证内容和考证方法上,为当时以及后来者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