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隐公三年“君子曰”引诗,表明两国交往之“忠信”的道理,《春秋左传正义》径称“此皆毛诗传、郑笺之文”(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下册,第1723页)。如果这个观点成立,则“君子曰”编入《左传》的时间在毛传流传之后,甚至延宕至汉代末年,故君子曰所谓“毛诗传、郑笺之文”不得不辨。隐公三年周郑交质之后,《左传》发表“君子曰”: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
《左传》是一部春秋时代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以记载人物行事为中心的历史散文或历史文学著作。它记载了一千四百多个历史人物,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并创造了一系列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内政外交方面刻画了秦穆公的形象,生动具体,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是特定时代下特有的人物形象。
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让我们能够从最客观的角度看待一家企业。在中国最早的编年史著作《左传》中,就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的词句。而如今,征信来了,而且真正来到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请将自己设想为一位企业的法人,有一天为了新一轮的融资,企业需要进行风险评估,自己平时生活中与经济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消费行为,都会作为个人信用数据而被纳入此风险评估的范围,影响企业最后的评估结果。
集市贸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易经》上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而《左传》上的“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也是很好的证明。
“元帅”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在中国,汉语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传》的“谋元帅”,南北朝起,元帅成为统军征战官职名称,如北周宣帝任命其叔父宇文盛为“行军元帅”。
作者:甘斐哲 期刊:《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02期
他是《左传》中“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赏刑之谓也。”以贤德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的君王,他是司马迁笔下“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满怀仁义、礼贤下士的贤王,细品重耳从一心爱国却被朝中奸党们排斥陷害,被迫流亡十余载终得以返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一充满奋争的一生,《重耳传奇》让人看到了“赤诚初心”“百折不回”“天下兴亡”的震撼力量。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对一个国家来说,阅兵既是宣示国家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也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阅兵,是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一支军队的军威、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的重要形式。
清人编写的《三十六计》里,第一计为“瞒天过海”。“瞒天过海”字面上的意思是“瞒着天渡过大海”,延伸出“用欺骗的手段麻痹对方,自己则暗中行动”的意思。从古至今,使用这种计策获得胜利的案例有很多,如:《左传》记载,春秋时齐姜和狐偃定计,把晋公子重耳灌醉,打发他离幵齐国;《隋书》记载,隋将贺若弼多次大张旗鼓地进行换防,以麻痹敌军,最后在敌军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指挥大军偷袭并攻克了陈国的南徐州。
本栏目中出现《周礼》,也许有人感到意外。《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成公十三年)“祀”为“礼”,“戎”就是“兵”。礼为国之体,兵为国之用,就是今天的政治与军事。兵从属于礼,故礼中有兵;兵服务于礼,故兵中有礼。《周礼》,西周初年周公制定,为周家“设官分职”之书。计设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职。夏官司马一职,主管军事;王“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
据《左传·昭公十二年》(即公元前530年)记载:楚灵王熊虔与大夫子革在一次谈话中,回忆起楚先王创业立国时的情景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写起,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避免与《春秋左传》的重复。 《左传》写到鲁哀公27年(公元前468年),最后留下了一段“后话”,说晋国大夫赵襄子从此痛恨晋国卿大夫智伯,“遂丧之(灭了他)”。智伯贪婪而刚愎自用,故韩、魏“反而丧之(倒戈后灭了他)”。至于怎么灭掉智伯的,《左传》没有讲,《资治通鉴》用倒叙法作了交代。我们的“资治新编”。就从智伯的故事讲起。
如果用电影的分类去划分书,《西南联大国文课》一定是一部纪录片。印在纸上是《论语》《左传》《鲁迅示众》《巴金父与女》等篇名,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朱自清、浦江清等西南联大中文系名师鲜活的面孔和不朽的风骨。从1938年至1942年间,由这些中文系名师主持参与的联大一年级国文编撰委员会编订了《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作为大一国文课的教材。
《左传》作为一部历史名著,真实记载了春秋时期列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要活动以及天文、地理、名物、西周礼制、远古传说等史料,均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论及八个方面,即发生在各国的重要事件、各国间或各国内部的军事行动、各国间的会盟及聘问活动、强国争霸的情况、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社会制度及变革情况、古史传说、春秋时期的地理情况、春秋时期的天象和自然灾害。《左传》同时是一部文学名著,历来为人所称道,其层层推进...
[读音]xiàng shí ér dòng[出处]《左传》[原文]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释义]许国不遵守法度而郑国讨伐它,许国屈服了就放过它。
《左传》里有句话,叫作“古者天子,守在四夷”,说明当时就存在与“诸夏”相对的“四夷”概念。只不过,先秦时代的典籍虽然对“四夷”历史有所反映,但失于零散。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首次以“纪传体”的形式为中原周边民族单独立传,这在中国的史书编纂方面堪称一大里程碑。《史记》之后的“正史”讲述周边民族的历史时,在体例上大都沿用了司马汪的做法,就是一个例证。
一、远古夏、商、周三代时期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便是各种类型的基层自治,封建诸侯、卿大夫领主、宗族、聚族而居的村落等,犬牙交错为复杂的网状结构。甲骨子组卜辞中的"墉"、"邑"等就是贵族自治家族共同体的属地,《左传》中所谓"执玉帛者万国",其实不过是几十或上百家形成的自治小团体。
作者:胡晓红 期刊:《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06期
作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敬业",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敬"观念,这一观念在商周青铜器铭文、《诗经》《尚书》等文献中已经具有敬天、敬事、敬己等多层意味。春秋时期贵族文化人的言论被视为"嘉言善语",载录于《左传》《国语》中,对"敬"多有论说,尤其在强调普遍的警戒心态、反对怠惰自弃等方面深化"敬"的观念,包括对一己的自律自重和对职业的认真负责、对他人的尊敬等,共同构成春秋嘉言"敬"的内涵微义。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祭祀名宦的传统与风俗,《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谓“名宦”,指的是仕官于当地并惠泽于民的官吏。将名宦入祀,即能体现国家对廉洁有为官员的褒扬,亦可彰显国家要求地方官员勤政爱民的教化诉求。自明代以来,云南地区各府州县中均修建许多名宦祠。清代又在明代的基础上将名宦之祀全面制度化和普遍化,这一行为事实上是“用夏变夷”思想的一种重要体现。当中原文化传播至边疆地区,文庙的大量修建,使得儒学...
作者:翁倩 期刊:《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05期
清华简《系年》以晋楚争霸为主线,通篇叙写战争。《系年》客观叙战,不重细节,但注重战争始末的叙写和战争原因的追溯。通过与《春秋》《左传》比较,发现《系年》叙事详于《春秋》、略于《左传》,在继承《春秋》叙事笔法的同时有所发展。《系年》以独特的方式叙写战争,以独特的视角诠释战争,体现了战国史学独特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