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政策不断健全、完善,在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上发挥着重大作用。相较而言,苏联从建立到解体共存在69年,与其没有很好地运用民族政策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直接相关。对中苏民族政策主要内容进行了比较,对中国民族政策系统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过程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内在认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序发展分别是民族政策系统中的主体、客体与环境维...
作者:张宏韬; 任铃 期刊:《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06期
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撑、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南。基于特定国情、历史和现实基础之上,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历经属性定位和初步确立、内涵丰富和普及推广、系统丰富和创新发展等阶段,我国最终形成了人民取向的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对文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国这一独特样态的生态文化不仅是主观能动性的产物,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制度属性。以“历史—理论—现实”为视角和方法...
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研究的状况为对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的理论来源、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等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和总结,试图厘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期望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诚信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事件。抗战期间战场作战和根据地宣传都是党十分重要的工作,标语口号是这一时期党用来宣传政策理念和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力工具,是党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进入新时代,研究该阶段提出的标语口号对于现下宣传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文章研究从概念、内容与作用特点出发,最后归纳对现下宣传工作的一些启示。
作者:邵蔚旸 期刊: 2019年第36期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便镌刻在了鲜明的旗帜上,在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后在70年披荆斩棘的建国探索中一直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并将作为我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继续指引着中国前进的方向。文章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建设、不同时代与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体现以及新时代新征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个维度来论证“以人民为...
作者:张香梅 期刊: 2020年第01期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中,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在于坚守了初心和使命。在当前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中,初心和使命不断凸显,有助于保持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本色,继续发挥好中国共产党先进政党的作用。文章围绕坚守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推动初心和使命教育的深入进行。
作者:赵飞; 张艳 期刊: 2020年第01期
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先后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这些方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针对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极为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一、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是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一大鲜明特点,也是进一步取得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首要前提。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新旧思想碰撞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大地上涌现出诸多进步社团。这些进步社团虽然性质不一、宗旨不一,但是都以学习新文化、传播新思想为己任。五四进步社团在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之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培养了组织之基;在翻译经典著作、创办刊物书社的过程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宣传之地。在一定意义上,五四进步社团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农村土地问题,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制定出一系列农村土地政策,不断推动国家向前发展。分析7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在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方面都有哪不足,经历了哪些失败,为今天的发展积累了哪些宝贵和成功的经验,对我国今后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经济建设是考量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探索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而在站起来的基础上,我国又实现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回顾中国共产党探索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在立足当下更好地展望未来,把握时代主旋律,特别是对于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后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启示意义。
鉴于意识形态的特殊渊源,美国共产党高度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新成就,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内涵,批判美国对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的遏制政策,表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高期许。系统梳理和探讨美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评析,有利于我们理论视野的拓展和各国共产党之间的交流互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新魅力和赢得新支持。
作者:董晓敏; 郝敏 期刊:《兰台世界》 2020年第01期
黄埔军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工作是党在军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尝试,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工作以反帝反封建为主线、以爱民教育为支撑、以军法教育为载体,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内容,探索出课堂教学与交流研讨、理论宣讲与革命实践、先锋模范与日常表率紧密结合的多样教育途径,并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为政治工作的有序展开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
作者:王蒙; 黄红平 期刊:《廉政文化研究》 2019年第05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主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制度;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提高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凸显功能。其发展历程体现的实践逻辑是:党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根本动力,党员主体意识的增强是内在关键,党内监督机制的完善是外部条件。提高新时代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必须坚持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必须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
作者:汪漪 期刊: 2019年第24期
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自我革命”精神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里进行的适应性调适就是“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适应外部环境,提高自身战斗力的路径依赖;这种精神已内化为中国共同的价值观。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更加坚定,态度更加坚决。
作者:王珏 期刊: 2019年第24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是所有共产主义者的初心和使命,具体到民族政策上,就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收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大力挖掘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并在其指导下,先后完成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实现真正民族平等,不忘...
作者:郝伟(文/图) 期刊:《人民司法》 2019年第36期
国庆那天,当我守在电视机前看到致敬方阵礼宾车上的老前辈时,眼眶不禁湿润起来,我想起了外曾祖父。不知不觉,敬爱的外曾祖父已经离开6年多了。2013年4月10日,我的外曾祖父贾贵富--一位在政法战线奋斗了32年的人民法院老院长安然逝世,享年94岁。外曾祖父生于1920年,18岁投身革命,参加抗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者:冯刚 期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9年第06期
理论形象是理论对事物本身的超越过程中形成的品格,属于更高层次的范畴。党的理论形象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规定性,具体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理念之中,彰显了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给党内外公众留下的相对稳定的认知、评价和印象。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形象的自我构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和原则,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统一、...
作者:陈树文; 庞坤缺 期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9年第06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这一认识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新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把握,在政治保障、思想路线、价值导向、检验标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可靠组织形式。有效的制度安排是规范社会行为、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基础,而强大的制度能力则是推动制度安排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当前,全球海洋治理在变局下面临巨大挑战,治理体系不健全和治理能力供给不足等问题凸显。推动全球海洋治理走向“善治”,需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需要以中国共产党卓越的制度能力推进中国海洋治理现代化,进而引领全球海洋治理进入新时代。以制度能力为切入点,分析党制度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