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记录的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包括文学内容和史学内容,对于时代特征有较好的总结。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够更加客观地分析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学形式的变化,对于探究其文学价值有重要作用。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进行研究,阐述研究背景,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历程,并提出“史学化”趋势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评价方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始于“五四”时期前后,发展至今,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及思想的变革的艰难历程。也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产生与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文化碰撞的价值危机密不可分。围绕人的解放与民族国家的重建问题,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相继涌入国门,被知识分子作为“新民”“启蒙”“革命”的文化资源进行广泛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文学既被动地感应、呈现着思想,也以其特殊方式主动地生成、建构着思想。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慕课的出现,颠覆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慕课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赏析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就慕课教学模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赏 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探。
作者:兰鲜凤 期刊:《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06期
高职高专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文本”与“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阐释与解读,充分展示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教学使用的文本既要让学生喜爱与珍惜,更要让教师从中获得教学的热情与灵感。学生要采用多种方式去阅读文本,享受阅读的快乐,与老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杨苏立 期刊:《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03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整个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但目前教学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为有效培养应用型人才,改进教学中的不足,有必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实践教学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981年,我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前一年,学校成立了台湾研究所,查阅文献可以看到,这是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进行相关考察后的建议,因为当时大陆欠缺专门研究台湾问题的学术机构。此时,两岸的炮声早已消歇,回荡在金门和厦门上方的对阵广播多了亲热少了敌意,北京的《收获》《当代》等杂志开始刊载彼岸的作品。最让我吃惊的是,1982年初,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隆重推出台湾戏剧家姚一苇的《红鼻子》,...
在展开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传播的讨论之前,有一个事实性的前提需要首先说明:作为从外界向德语区引进的一种国别文学类型,中国文学在整个德语文学机制中扮演的角色几乎是微不足道的。根据德国图书销售交易协会(B?rsenverein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整理的数据统计,2017年德国一共首版发行了30394种文学类书籍(总共首版发行的图书量为72499种,翻译书籍占总数的13.7%),其中从外文翻译成德语的共5619种,不到文学出版物总...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拥有高尚的思想却缺少实际的行动,因而无法改变现状,只能以忧郁、彷徨和空虚的态度对待生活。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以叶甫盖尼·奥涅金为代表的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得以继承。从鲁迅笔下有病的"狂人"开始,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一个"多余人"形象谱系。
作者:张相宽; 刘雪芹 期刊:《科技风》 2019年第35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人文学科的重镇之一,其丰厚复杂与纷纭变化对研究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要想独具只眼,在乱花迷眼的文学表象下探索其本质就需要具有广阔的视野与科学的方法。深潜文学传统,汲取民族营养,开拓世界眼光,借鉴世界经验,着眼当下,了解前沿,同时认准方向,聚焦深入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立根之本与必由之路。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基础类课程。笔者提出在该课程中培养学生专业化教学与研究能力的建议,并通过所在高校进行课程改革实践,认为课程应适当压缩"史"的课时,加强"文本细读",或在高年级专辟作品选读课程。本文从教师讲授与引导方向转向、学生思考练习方向转向两方面,开展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师生共同编写适合留学生、海外汉学系学生等不同对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材设想。
作者:黄群英; 代昌廷 期刊:《文学教育(上)》 2019年第31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诠释的是中国当下人的精神风貌,与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关联,关注个体的人的精神成为了作品中常表现的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非常重要,要有效地进行人文精神教育需要学生参与讨论、老师巧妙地引导,用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本文依据“四起”“四落”把“十七年”时期(1949—1966)的文学改编电影活动划分为四个阶段。继而对该时期的电影改编分类,并分析其繁盛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该时期文学改编电影的四个特征:教化宣传色彩较浓、改编对象为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小说和舞台剧、忠实原著但创造不足、人物形象以工农兵英雄形象为主。进而反思问题得出结论:电影改编应摒弃有意无意的“误读”,要把原著“还原”到它所处时代的语境中去考量,并注重原著自身...
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使高校在不断调整教育目标和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目前的高校现当代文学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知识教学,更多的是着眼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体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教育功能和价值。现当代文学教育在高校教育活动中产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培养、审美意识激发以及人文素养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我们在指导...
张均,男,1972年生,湖北随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助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90-2002年,先后求学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师从於可训、程文超两先生,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留校任教至今,期间曾入武汉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访学。
作者:高利克; 林振华(译); 刘燕(译) 期刊:《国际汉学》 2018年第02期
本文英文原文1971年发表于德国的《东亚自然和人类文化学协会简报》(Nachrichten der Gesellschaft für Natur-und Volkerkunde Ostasiens,110[1971]:5-47),是西方学者第一篇有关该课题的论文。本译文是删节版。文章以1918—1925年间中国文人、文学批评家、美学家、哲学家的著述为对象,考察了此间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及其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接受和传播情况,着重分析了尼采从最初备受欢迎,到后来受到...
作者:伊爱莲; 尹捷(译); 刘燕(译) 期刊:《国际汉学》 2019年第02期
本文系以色列著名汉学家、希伯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名誉教授伊爱莲(Irene Eber)为斯洛伐克汉学家马立安·高利克(Marián Gálik)的专著《影响、翻译与平行:〈圣经〉在中国评论集》(Influence,Translation and Parallels:Selected Essays on the Bible in China.Sankt Augustin,2004)撰写的序言。文章回顾了19世纪以来《圣经》中译本及其接受史与影响史,对高利克论著中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评论,进而阐述中国现代文学对《圣经》文本...
作者:尹锡南 期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8年第04期
长期以来,由于1962年爆发的中印边境冲突,中印人文交流力度不够,资料稀缺,熟练掌握印地语和孟加拉语的国内学者不多,致使迄今为止国内对印度汉学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实绩了解非常有限。这对我们全面了解世界汉学界的动向不利。一般而言,20世纪50至60年代以来,印度学者偏重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
作者:栗军 期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8年第03期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虽然不都是如此,但也不变其宗。读到四川大学陈思广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鉴识》一书,作者的研究态度、研究方法、研究观点都明白地体现出来。陈思广教授早已是著作等身了,著有《战争本体的艺术转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创作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等8部著作。2018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其新作《中国现当代文学鉴识》。一理论著作,相对枯燥,但是这本书作为一种史学视野的中国现当代...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敦育部计划“十二五”期间,以高等学校为主体,在全国打造一千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五千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教育,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一次公开展示和专业服务。在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提升和西方开放课程潮水涌进的背景下,针对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开放教育现状,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开放教育建设,建设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就成为一个...
作者:尚新英; 吴荟荟; 王雷亭 期刊:《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第04期
曾庆瑞老师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广播电视文学系创系主任。他长期致力于学术研究,涉及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电视剧等诸多领域,为创建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体系作出卓越贡献。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8年被授予“中国传媒大学突出贡献教授”称号。代表作有《曾庆瑞赵遐秋文集》(18卷,2017年,与赵遐秋合著)《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25卷,2018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