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性:解剖式安全检查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运用 近几年来,我省煤矿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趋向转好,但我省煤矿都是井工煤矿,采掘工作面安全生产条件复杂,变化大,安全生产管理任务十分繁重,采掘队伍人员流动大,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带来的难度,新的安全生产形势下改进安全管理方式,提出解剖式安全检查法,提高安全管理效果。 1解剖式安全检查内容 (1)定义。采取随机分组到矿井开展表格式检查,现场检查结束后,逐个解剖分析隐患发生的原因、违反的规定、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等,并提出相应安全管理措施与对策,从而提高安全检查实效。(2)煤矿解剖式安全检查可分为综合性解剖式安全检查和专业解剖式安全检查,共同特点都是按照矿井安全检查对照表所列内容开展表格式安全检查。 2解剖式安全检查法适用条件 (1)适用于矿井周检、月度、半年年度安全大检查、专项安全生产大检查。如2015年能源集团公司春季、秋季安全大检查采用的是解剖式安全检查法。(2)检查组成员要求安全管理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职务要主体专业副总工程师以上或担任煤矿部门副职以上人员。 3解剖式安全检查法的要求 3.1现场安全检查的要求 (1)按照检查表的内容和标准逐项进行检查,见表1。(2)有量化标准要求的内容使用相应工具测量判定。(3)有工作要求标准的内容按现场的实际情况判定。(4)对检查表以外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记录。(5)随机询问现场人员安全情况。 3.2查阅有关文件和记录的要求 (1)查阅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执行等情况;(2)查阅本单位印发的安全生产文件、会议纪要、规章制度、有关安全生产奖罚、安全投入等情况。(3)查阅矿井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隐患排查和整改记录。 4解剖式安全检查法取得的效果 (1)提高隐患检查实效。通过改进检查方式,提高了安全检查实效。同时结合矿井开展的违章教育进家庭、亲情教育说安全、矿长与班长谈心对话等活动,推进检查隐患闭合管理。(2)提高隐患整改及时性。实行隐患整改书面汇报制度,动态抽查煤矿上报的隐患整改情况,随机抽取部分隐患,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推进隐患闭合管理。对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隐患整改不到位和屡禁不止的习惯性违章及重复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责任倒查、约谈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例如:2015年5月份,集团公司春季安全大检查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铜锣坪煤矿为检查对象,检查采用检查表方式对井下各采掘工作面、生产系统、避险系统及相关内业等进行了全覆盖的排查,检查结束后以反馈单形式开具现场检查隐患整改单反馈给检查矿井铜锣坪煤矿,矿井根据集团公司检查组检查的隐患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照标准,逐个解剖分析隐患发生的原因、违反的规定、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等,并提出相应安全管理措施与对策,同时组织队伍进行隐患整改工作。矿井还针对集团公司检查出的隐患剖析情况在公司层面检查反馈会上剖析、隐患发生的原因、违反的规定、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等,并提出相应安全管理措施与对策,公司针对矿井隐患剖析情况同时追查相关人员的责任,对检查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并将隐患整改落实情况书面反馈到集团公司检查组。 5使用解剖式安全检查法注意事项 (1)解剖式安全检查法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措施手段之一,主要是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以及其它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的,不同的煤矿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编制不同的安全检查表,例如,煤矿通风专项安全检查表、煤矿顶板专项安全检查表等。(2)应用解剖式安全检查法的目的是分析隐患存在的原因,同时采取相应安全管理措施与对策,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强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的责任,严格落实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的跟踪考核,强化现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能力,从而有效制止职工“三违”行为。 6结束语 解剖式安全检查法是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检查的目的在于防范隐患于未然,及时发现隐患,进而整改、消除隐患,落实好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煤矿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从而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作者:魏二兴 单位:福建煤电公司铜锣坪煤矿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性: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探究 摘要:安全生产对煤矿企业来说是重中之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不仅关系着职工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也是企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搞好煤矿安全生产是企业每个干部职工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从煤矿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的关键和要点两个方面阐述了有关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关键;要点 实施科学合理稳妥有效的安全管理,是有效防范事故、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科学管理中要充分依靠有针对性、系统性的程序,把安全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单位、每一名干部职工、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中去,才能真正渗透至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中去,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 1组织安全生产的关键 安全生产管理关键必须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对安全生产活动采取切实有力、断然有效的分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一要建章立制。煤矿各职能科室要健全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重大隐患管控等相关制度,补齐“短板”,堵塞漏洞。二要严格安全管理。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要求,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带头深入现场、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将安全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抓住重点,强化弱点,突破难点,抓好现场措施、制度以及各岗位操作流程的落实。三要严格过程管理。变被动管理、事后管理为事先、事中管理,狠抓生产细节的流程监控,严抓生产过程的安全掌控,细抓生产现场的动态管控,做好六预(预教、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控)工作,全面抓好施工操作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四要严格制度执行。要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性、强制性作用,既要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违章处罚等制度,严厉查处“三违”行为,做到铁制度、刚执行,从严查处、从严追究、从严考核、从严兑现。 2组织安全生产的要点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不外乎在法律法规和上级会议及文件的贯彻落实、安全制度建设和执行、安全主体责任落实、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教育培训、安全投入、技术保障、应急管理、灾害防治、事故教训吸取等方面的问题。 (1)严守法律法规,遵章依法管理。每一个煤矿企业,都应当建立健全以矿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在此基础上要完善各基层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齐全技术、管理、生产等专业人才,系统性按章管理,依法办事,及时修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技术保障管理规定,严格按照安全规程依法组织生产。 (2)强化主体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红线意识、底线思维,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强化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重点,以排查风险隐患、落实整改措施、严防事故发生为目的,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力度,深排细查安全隐患,严厉打击“三违”行为,严格安全措施,落实主体责任,开展自查自改,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3)抓住安全关键,突出管理重点。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发展,关联到企业的生存,涉及到职工的健康,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抓住安全关键,突出管理重点。从生产技术、资金投入、教育培训、机电设备、隐患排查、企业管理、后勤保障、经营管理等方面切实抓好分工、组织和考核。探索推行安全预想、安全风险预控等管理方法,加强井下顶板、机电、运输、安撤和放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强化职工自保互保,有效防范零星事故。细化井上下各重点岗位风险预控管理流程标准,严格对照本岗位风险预控管理流程标准,逐条逐项排查,根据防范措施整改落实,做到“三预”(事前预想、事中预控、事后预评),实现6个零安全管理目标(人身安全事故为零、机电设备运转事故为零、工程质量事故为零、顶板事故为零、瓦斯超限为零、自然发火为零)。强化9个薄弱时段管理:人员调整变动时、安全周期变化时、生产技术更新时、工作紧张困难时、精力不足疲劳时、时间地点变化时、工作交接班时、重大节庆活动时、人际关系变化时。 (4)强化措施得力,履行监督到位。任何管理都离不开具体措施,而有了措施就必须监督执行到位,才能产生实效。措施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只有真正将措施落实在现场才能既保证措施的可行性,又保证现场施工安全。一是要加强各项措施、规程、制度的落实;二是要强化现场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三是要强化安监人员的安全监督意识,严格措施执行,减少事故发生;四是要强化事故教训的吸取,让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受到深刻的教训,举一反三,坚决遏制同类事故发生,真正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荫牙状态中。 (5)适应现场生产,打好攻坚战。在矿井生产组织过程中,对于重点工程、困难时期、特殊季节要动员相关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搞好不同时期的大整改、大会战。在综放工作面的安撤工程、初次放顶、老顶来压、缩(扩)面、过断层、周期来压、临近停采线等期间,在掘进工作面开门、过断层、大断面、巷道修复等环节,在地质条件变化,现场施工组织困难时期,在“雨季三防”、“冬季四防”特殊季节时期,要适应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变化,采取有力应对举措,超前考虑、周密计划、重点部署,强化督导,保障有力,全面打好攻坚。针对零星工程、零散作业人员管理,要制定强有力的管理规定,严格备案和开工审批制度,严格现场监督考核,切实做到“四个一”(一工程一规程、一规程一会审、一工程一流程、一工程一签字备案编号)。 (6)挖掘安全潜力,探索管理思路。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煤矿管理又有着鲜明的行业特征,所以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殊性。因此,作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者,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挖掘安全潜力,探索管理思路,努力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的条件,加大安全投入,全面改善矿井的软、硬件设施,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3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在管理过程中是有一定的特点和流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顺应形势发展,完善安全管理程序,强化安全管理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指导,就能保障矿山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刘学星 边现伟 房海龙 单位:山东裕隆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单家村煤矿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性: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 摘要: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角度出发展开研究,分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工程技术人员重要性,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技术人员;作用分析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资源,尽管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低碳经济战略,以减少煤炭资源消耗,构建符合和谐社会需求的生态文明社会,但从能源消耗构成来说,煤炭依然占很大比例,尤其在火力发电方面,约占60%左右。安全是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国在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已形成较为完备制度,但在执行方面却存在一定漏洞,亟待完善。 1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性 煤矿生产管理中存在大量分工,客观上造成安全生产需要不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共同合作来实现煤矿正常运行、安全生产。在现行煤矿生产中调查发现,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煤矿生产中的基本构成因子,其自身所发挥安全管理效能却很低,这与严格管理体制、专业人才培养及不断完善监督制度很不协调。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没有形成安全管理意识造成。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仅仅偏重于“技术”,但却偏离安全主线,认为“安全管理”是有安全部门负责,不属于自身工作范围。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主要负责煤矿在运行各种技术,如机械设备、电力照明、通风排气等。事实上,这些技术的专业性恰恰也反映出工程技术人员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技术专业性存在较高门槛[2],在各司其职前提下,其它领域的技术人员无法鉴别生产条件,即便存在明显安全隐患,也无法有效及时排查。另一方面,煤矿生产条件艰苦、环境复杂,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最基本因子,彼此之间配合很重要,如缺乏安全生产管理意识,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现象,引起操作不当而造成人为安全事故。 2保障措施 安全生产无小事,尤其在煤矿生产环境下存在因素繁多、环境复杂、危险系数高等情况,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基层操作者,与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人员相比,具有更好的安全管理优势。如在技术施工方面,可有效了解、判断瓦斯故障、通风系统故障等;为充分发挥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可通过以下保障措施展开。 2.1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完善施工技术策略 作为煤矿生产中重要的人员组成部分,技术与安全之间密切联系,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比一般工人更强的安全意识。否则,无论安全体制多么完善、多么严格,都不能发挥安全生产管理作用。这是因为人作为执行的唯一主体,只有在思想上形成符合安全生产管理的认识,才能具备将技术转化为安全要素的驱动力。据中国煤矿生产管理现状[3],要积极对工程技术人员展开安全思想教育,使其具备企业主人公精神,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结合中国煤矿自然环境、作业模式、设备特点等,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身上。换而言之,根据煤矿安全生产要求及开采进度管理规划,要制定安全、环保、高效的施工测量。在这方面,煤矿井施工之前,需对工程技术人员展开专业培训,使其了解安全、技术和管理之间的权责关系。同时,在施工、开采过程中,根据需求及时调整技术方案,号召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沟通、协调,制定符合现实情况、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2.2科学制定生产方案关注安全技术实践 煤矿生产方案制定是一个大型计划,而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大多从事不同领域专业性工作,如机械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地质专业等,煤矿工作现场往往是针对技术方案展开。相应地,技术内容直接影响整体生产,所以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相关需求,要灵活制定科学生产方案,并及时做出整改。技术具有创新性,尤其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引入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都会影响安全管理现状。为保障安全技术实践,不能仅考虑技术质量标准,更不能仅依赖数据和资料,还应结合安全管理、安全监督部门共同验收技术实践,并决定是否进一步推广。此外,工作交接制度不仅适用于煤炭工人,也适用于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煤矿安全管理部门可制定相应交接表,在一项技术实施之前、之后,基于安全生产管理需求填写核心要素。 2.3专家定期安全检查企业动态安全抽查 煤炭资源生产主要包括开采、加工、运输等环节,其中开采是获取煤炭资源的过程,也是整个煤炭资源生产主体,存在安全隐患最多。从技术角度来说,不同煤矿资源类型、不同地质区域、不同安全标准需求下,使用开采方法也有很大差异,这些问题都与安全息息相关[4]。为确保安全,仅依赖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是不够的,可通过组织专家小组的形式定期安全检查,以专业角度来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应保持日常生产模式,而不做刻意改变,这有助于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以煤炭企业为主导展开动态性安全抽查或安全状态鉴别;检查内容包括各个方面,如设备安全、照明安全、通风安全、瓦斯安全等,尽可能扩大范围。由于中国国情特殊,煤矿工作环境本身比较恶劣,如考虑不周,就不能发挥安全检查(抽查)的作用。 2.4加大煤矿安全培训构建培训考核制度 通常情况下,煤矿企业安全培训工作主要针对领导层和安全管理部门展开,但工程技术人员却被排除在外,这显然不科学。因此,除在思想方面安全意识提升外,还要不断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业务性安全培训活动中,使其与自身专业工作相结合,提出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合理建议[5]。在加大安全培训力度时,也应构建相应考核制度,考核内容除一般性安全常识外,要设定一些与技术相关的安全考核内容,并结合工程技术人员自身特点展开。 3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关系到煤炭资源稳定供应、煤矿企业安全效益、从业人员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在以技术为生产力先导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工程技术人员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通过培训的方式,将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在工程技术人员身上体现,发挥未雨绸缪的效果。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在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才能保障中国煤矿生产正常运行,为国家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作者:杨加兴 单位:大同煤矿集团公司金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性:现代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探讨 摘要: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矿企业已经进入相对高自动化生产,但是煤矿仍然属于高危行业,要想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就需要对煤矿进行严格管理。对于现代化煤矿企业来说安全生产关系着企业的生存死亡,是煤矿的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当前现代化煤矿企业的实际,具体对煤矿的通风与瓦斯、防火和防治水方面提出具体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现代化;煤矿;安全生产 矿产资源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并不多。当前很多矿井资源衰竭,不少矿井已经进入关井阶段。因此作为当前的煤矿企业,更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采用新兴的采矿技术要领来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从而带动更多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使我国矿业发展得更好,走出国民,争取走向世界前列。 1煤矿的通风与瓦斯管理 一是专人管理局部通风机的自动切换装置,每天由跟班区长、班组长、电工在07:00-08:00之间进行试验。切换完毕,由电工填写原始记录,跟班区长、班长、瓦检员签字。二是不可以随便地将局部通风机打开,倘若碰到停风的情况,所有的人员应当往新鲜风流当中去,且跟瓦检员配合,设置警标和栅栏,不允许人员进入,电工对动力总开关进行闭锁。在通风恢复之前,务必认真地检查瓦斯,在停风区当中二氧化碳浓度在1.5%以下与瓦斯浓度在0.8%以下的时候才能够人工开启局部通风机;停风区当中二氧化碳超出1.5%或者是瓦斯浓度超出1%,最高二氧化碳和瓦斯浓度在3.0%以下的情况下,场地电工跟瓦斯检查员进行配合,实施风量控制策略,从而实现对瓦斯的就地排放;停风区当中的二氧化碳与瓦斯浓度在3.0%以上的情况下,务必执行瓦斯排放的策略,且上报煤矿技术责任人进行批准,让煤矿专门的技术工作者来排放。三是在瓦斯排放的时候,排放的全风压风流混合位置的二氧化碳和瓦斯以及排放的大瓦斯务必在1.5%以下,务必确保采取回风系统撤人和停电,以及清楚地要求其它区域的撤人停电范围。在恢复通风巷道风流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1.5%以下与瓦斯浓度在0.8%以下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采区回风系统与局部通风机巷道当中电气装置的人工供电。四是严格地管理风筒,应当平直地吊挂风筒,以及双反压边风筒接头,在不大于90°角的拐弯位置需要设置弯头。确保一台局部通风机风筒直径的相同,对风筒破口或者是脱节进行检查处理,以使损失的风量减少,实时地更换或者是修补破口,确保没有破口和不会漏风、。 2煤矿的防火管理 一是矿井应用的纸、棉纱、布头、润滑油等,务必在盖严实的铁桶之内存放,使用过的纸、布头、棉纱等务必在盖严实的铁桶之中存放,且安排专人向地面传送,禁止随意丢弃。不允许在硐室或者是井巷当中泼洒废油、剩油。务必在专门的硐室清洗风动工具,且确保应用无毒和不燃烧的洗涤剂。二是所有的人员发现矿井火灾的情况下,需要根据火灾的现状、性质等实施有效的灭火措施,且向煤矿调度室进行报告,煤矿调度室在接收到火灾报告之后,需要根据《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组织相关的工作者实施灭火的方案。根据处理以及预防规划的要求,撤离全部受到火灾影响的工作者。在电器装置着火的情况下,需要先将电源切断,并且在电源被切断之前,灭火器材仅仅可以应用不导电的。在进行灭火与抢救的时候,务必让专人对改变的风量、风向、有害气体、煤尘、一氧化碳等进行检查,还务必实施有效的策略避免人员中毒、煤尘和瓦斯的爆炸。 3煤矿的防治水管理 一是做到“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防治水方针,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矿防治水规定》要求开展探放水工作。二是超前探放水方法采用钻探和物探相结合,掘进迎头超前探测钻孔在巷道迎头及巷道右帮,共布置5个钻孔。确保超前距不少于30m;左侧不少于20m。若有异常,编制探放水专项措施,采用钻探和物探相结合的方式探放水。三是探放水钻孔的布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探放钻孔水、陷落柱水、老空水等,需要分组设置探水钻孔,且在巷道前的竖直面与水平面呈扇形。钻孔终孔位置以满足平距3m为准,厚煤层内各孔终孔的垂距不得超过1.5m。(2)探放岩溶水与断裂构造水和等钻孔,务必顺着掘进的下方方向或者是前方方向来布置,确保底板钻孔在2个以上。(3)煤层之内一般禁止探放1Mpa水压之上的陷落柱水、含水层、充水断层水等,倘若确实要求,能够先建设防水闸墙,且通过闸墙外部往里面进行探放水。 4创建煤矿安全生产的信息化集成系统 立足安全生产管理和监控以及成本控制,创建集成管理信息系统。依托于煤矿固有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较为流行与先进的软件技术,基于B/S结构和Web结构,创建先进的、接轨国际的管理集成系统。该系统借助先进的管理系统,有效地统一煤矿企业管理的科学理论和ERP核心管理思想,应用该系统,能够给企业提供优化的和不间断的管理系统。以人机界面、功能设计、业务模型作为视角,有效地体现对我国煤矿企业的实用价值。我国煤矿企业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适用和逐渐优化的平台。借助先进性的平台化软件开发技术以及B/S结构,有着可扩展性、高稳定性,以及高灵活性等特点。有效地体现煤矿企业应用分散和地域广的优势,为煤矿企业的多元化和集团化发展提供持久性的支持,实施移动办公和远程管理。在新时期,应当将示范性的工程进行推广,体现示范引导的功能,进而更加全面地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应急救援指挥、安全监察,以及安全生产监管的能力,从而保障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性。 5结论 综上所述,矿产能源对于国民生产和国家建设都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采矿业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做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创建煤矿安全生产的信息化集成系统,以实现煤矿采矿的安全生产长治久安,任重而道远,只有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煤矿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安全意识,才能保证煤矿安全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沿着和谐健康的道路前进。 作者:张伟 单位: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屯煤矿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研究: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层次与测度研究 摘 要:梳理讨论了目前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之间的层次关系,讨论了拓扑可靠性所处的地位、任务、指标等。其次,分析了拓扑可靠性的非概率测度,指出了连通度的核心作用。再次,研究了基于边连通度与节点连通度进行可靠性评价的思想与算法。最后,通过一个算例展示了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评价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通信网路 可靠性 层次 测度 随着通信、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对通信网络的依赖愈加明显,随之而来的可靠性问题日益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领域。现代通信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融合了多学科领域,因此对其可靠性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目前的公开文献来看,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分布于网络应用的各个层次与领域,一般可对应于OIS(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系统模型的划分。同时,通信网络的复杂性、动态性、多态性等属性为可靠性评估与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了研究的视角与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拓扑结构是通信网络的核心特征,其依据拓扑来组织网络形态,进而体现通信网络系统的整体性。因此,对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的研究处于整个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的中心地位。 1 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的层次体系 1.1 拓扑可靠性处于核心地位 如引言中所述,拓扑可靠性并不能完全表征整个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其研究对象只关注于网络的拓扑结构,忽略了网络通信设备、路由策略、承载业务、管理效率等因素所带来的可靠性变化。拓扑层高于设备层,同时是路由层、业务层等高层可靠性的基础,在整个通信网络可靠性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其影响可见一斑。 通信网络可靠性可分层讨论,每层均应设计相应的指标与测度方法,以完成对通信网络可靠性的定量描述。因此,通信网络可靠性应具备一个同向、协调、完备的指标体系。在对目前文献梳理的基础之上,可得可靠性指标体系。同时,各文献对可靠性的理解与划分具有相互重叠性,而且关于同一类指标的描述也不尽相同,新的指标也不断被提出。 1.2 拓扑可靠性指标分析 在网络拓扑可靠性的指标描述上是想通的,即在抗毁性与生存性上具有广泛共识。同时可见,连通度是两者的指标与测度设计的基础因素。 (1)网络拓扑抗毁性。主要用于刻画在确定的网络组织结构(即网络拓扑)、预定的破坏(攻击)方案下,通信网络依然能够保持全网或部分连通(物理可达)的能力。在对实际网络进行拓扑抽象之后,抗毁性指要破坏(中断)部分网络节点连接需要移除(破坏)的最少网络节点或链路(边)的数目,从而表征出破坏整个或部分通信网络的困难程度。可见,抗毁性完全由网络拓扑结构所决定,是可靠性的一个确定型指标。 (2)网络拓扑生存性。生存性最显著的变化是引入了网络部件的失效(故障)概率,用于刻画在随机故障或蓄意破坏之下,保持通信网络整体或部分连通的概率。其建立在图论与概率论基础之上的可靠性分析,不仅受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同时还依附于网络部件(设备)的故障概率与模式、网络维修与管理等因素,因此网络拓扑生存性是广义的拓扑层可靠性。 2 基于连通的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测度 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问题可抽象为图的可靠性问题,用图G(V,E)来描述拓扑结构。其中,V表示网络中节点的集合,例如用户终端、服务端、路由服务器等;E表示连接网络中节点的边(链路)集合。同时,本节主要讨论拓扑可靠性的非概率(静态)测度,即不考虑上层业务或下层设备影响,将问题视角完全限定在拓扑层面。 目前,关于拓扑可靠性的静态测度研究很多,可谓仁者见仁,测度设计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例如:连通度(vertex connectivity)、坚韧度(toughness)、完整度(integrity)、粘连度(tenacity)、离散数(scattering number)、膨胀系数(expansion coefficient)等。其中,连通度是拓扑的基础指标,后续的测度均建立在对连通性的充分考虑的基础之上。因此,本节以连通度为重点展开讨论。 2.1 边连通度与节点连通度的定义 (1)边连通度。 记为,其大小等于使网络成为不连通图所需去掉链路(边)的最少条数。它反映网络节点间的内聚程度,是网络可靠性的一个基本度量指标。例如:通过分析可知,所示的网络分割至少需要移除3条边,即边连通度。 (2)节点连通度。 也成为点连通度,记为,其大小等于使网络成为不连通图所需去掉的节点的最少个数。同理,网络的连通度。从某种意义上讲,点连通度是比边连通度更重要的网络可靠性度量指标,这是因为在网络中去掉某个节点就意味着与之关联的所有链路将失去意义。 2.2 边连通度与节点连通度的算法 (1)算法的基本思想。 通常,要求给定网络的边连通度,需要首先确定任意不同两点的链路割集。设和是的两个不同节点,所谓的一个链路割集是指这样的链路集合:若去掉其中所有链路,网络将被分割成两个分支,一个包含节点;另一个包含节点。假设是中所有链路割集中链路的最小数,则就是切断和之间所有路由所需从中删去的最小链路数,故网络的边连通度可按(1)式计算: 2)网络边连通度计算步骤。 由前所述,计算网络边连通度的算法思路是:先按标号算法求分离任两点的最小链路数,然后,再求所有这些数的最小数即可。但是,上述求的算法是针对有向图给出的,而网络边连通度是针对无向图的,因此,算法需首先将原无向网络转换成等效的有向网络。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1步:对给定网络,任选一对节点和,按下面的步骤求分离和的最小链路数: ①首先将转换成有向图。方法是:将链路集中以为端点的链路转换成中以为起点的到相应节点的有向链路,将中以为端点的链路转换成中从相应节点到节点的有向链路,又将中其他链路转换成中2条有向链路和。 ②用标号算法,求中分离与的最小链路数。 第2步:对所有节点对,,重复上述步骤计算,最后计算:,即网络的边连通度。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对于含有个节点的图,第2步中需要计算的共有个。 3)网络节点连通度计算步骤。 算法的思路是:将割点问题转换成割边问题,从而使求网络节点连通度的问题转换成求网络的边连通度问题。转换的方法是:在网络中任选一对节点和,首先,类似于边连通度算法一样,将转换成有向网络,然后,再将构造另一个有向图,构图规则是:将中除和外的每个节点拆成2个新的中的节点和,并用中的有向链路将它们连接起来。将中每一链路换成中的链路,并把标为,标为。 由构图规则可知,在新的网络中,从发点到收点的包含节点的一条路由,必定包含一个顶点拆成的两部分之间的那条弧。并且原图的一对相邻点及其间的边被转换成等效的由4个节点组成的“8”字形有向回路。因此,一个链路割集在切断中到的所有有向路由方面,与在原始无向图中去掉节点割集有相同作用,即中等于中。综上,可得网络节点连通度算法计算步骤如下。 第1步:对原网络的任一节点对和,按上述规则构造新的有向网络,并用标号法求中分离和的最小链路数,即中分离和的最小割点集点数。 第2步:对所有节点,计算,即得的边连通度。 3 结论 本文讨论了通信网络可靠性的层次划分与影响因素,针对性的分析了拓扑层可靠性的指标与测度,指出了“连通度”作为拓扑层可靠性基础测度,以及其对其它测度设计的重要性。同时,详细分析了节点连通度与边连通度的计算思想与算法步骤。最后,通过一个相对简单的算例演示了通过边与节点连通度计算来评价某一通信网络拓扑可靠性的主要流程。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研究:关于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拓扑有效性的研究初探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会影响到网络的性能,关系到网络是否能高效、稳定运行。发现网络拓扑结构是对其进行高效管理的重要方面,它能揭示出网络中的节点地理位置、与临接点的关系、剩余电源、数据链路等信息。本文在较为理想的层次上通过仿真分析研究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拓扑结构的有效性。 【关键词】无线移动通信网 拓扑结构 节点 有效性 链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需求的增大,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也将不断扩大规模,功能变得更加强大,而网络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这个时候,网络管理水平就关系到无线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拓扑发现作为一项先进技术,在网络管理中起重要作用。网络的拓扑简单来说是就是网络节点的一种地图,标记出所有节点的地理位置以及连通情况,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可以迅速发现网络的数据传输路径、网络的承载能力等,网络拓扑是监视网络运行的重要措施。 1 节点移动模型和链路有效性 1.1 节点移动模型 分析网络节点的移动方式与性能分析有关,目前的节点移动模型多是从速度和时间角度来进行的,通过节点移动的速度和时间来判断节点移动对网络性能的影响。由于实际上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中的节点移动是非常复杂的,为简化流程,我们假定其处于较为理想的传输环境,采用简单的二维随机移动模型来进行节点的移动分析。 在一个无边界限制的二维平面上,节点处于无序移动状态,在一个基本单位时间里,节点的移动速度是相同的,在进入另一个基本时间单元时方改变速度。所以,节点在X轴和Y轴方向的方向移动中的速度和位移量都呈现出零均值正态分布,所以,节点在时间n的坐标为: 1.2 链路有效性 对于某覆盖半径为R的节点来说,其他节点与该节点存在链路都必须满足r≤R的条件,否则的话就不存在链路关系。在一个无边界限制的二维平面上,其节点的密度为ξ/,那么半径为ρ的圆周中的节点密度为:fρ(ρ)=2πξρ。在进行节点的链路有效性测试时,就可以将该节点所覆盖的范围内所有节点在某时刻链路中仍存在的平均节点数与总节点数的比值作为该节点的有效性测试结果。 2 仿真分析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拓扑中的节点移动速度是有一定的限值的,我们最大的位移定义dm为:P{│Δx│ dm}=P{│Δy│ dm}≤ε,任何一个节点密度都存在σ=Kdm,本文将节点的密度定义为0.00135/,得出的K值为1/3。 2.1 链路有效性测试 为了确保仿真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多次仿真绘制仿真曲线,对覆盖范围的所有节点移动状况进行10000次仿真,然后绘制出仿真曲线图。 分析节点初始位置对链路有效性的影响,图1中的三条仿真曲线分别是节点初始位置为4、8、10m时的仿真结果。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节点的链路有效性逐渐降低,当n=200时,三条仿真曲线的链路有效性相差不大,接下来的递减速度也放缓。n在0-50范围内时,不同初始位置的节点链路有效性随着时间的递增而迅速降低。到n=100以后,不同初始位置的节点链路有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减的速度放缓。这说明初始位置对链路有效性的影响在节点移动的刚开始一段时间,节点移动的时间长了之后,初始位置对链路有效性的影响逐渐变小。 2.2 拓扑结构有效性 假定场景的节点密度为1/,dm为4,改变覆盖半径R的大小进行仿真分析。如图3所示为覆盖半径为4、8、16、32、64m时的仿真曲线图,随着节点移动时间的推移,拓扑结构的有效性也在降低。覆盖半径越大,拓扑结构的有效性越高,递减的幅度也越小。覆盖半径为4、8m时,拓扑结构有效性在节点刚开始移动是呈现急剧降低现象,到n=50后,拓扑结构的有效性降低速度放缓。 3 结束语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作为当前以及未来的主要网络形式,其拓扑的有效性关系到网络运行的稳定和安全。拓扑图中节点的无序移动会影响到网络的有效性,本文以理想状态下的网络运行环境为背景建立了二维平面节点移动模型,经过仿真分析,研究节点初始位置、节点覆盖半径大小、节点密度等对拓扑的有效性的影响,而现实环境中的网络拓扑受到的外界干扰更多,其拓扑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研究:基于遗传算法的通信网络拓扑优化研究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通信网络中的拓扑优化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实例验证用遗传算法求解该问题明显优于一些传统的算法,文中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和算法能够正确地解决通信网络拓扑优化问题。 关键词:遗传算法;通信网络;拓扑;优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通信网络不断扩充新功能,发展新业务。这必然导致网络规模日益庞大,节点众多,并且网络拓扑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从而造成了数据信息的转接次数增多,迟延增加,维护难度增大,这就给现代通信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通信网络进行优化能够使其更加快速有效可靠地传递信息,避免和最大限度减少因网络中断或延迟带来的损失。遗传算法(GA)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是一种具有并行特征的搜索算法,它能对解空间进行搜索,加快对解的搜索速度,便于推广到多结点的网络优化设计中,是解决大规模网络优化问题的有效工具。 1 遗传算法求解过程 遗传算法(GA)的主要特点是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具有内在的隐含并行性和更好的全局寻优能力,自动获取和指导优化的搜索空间,自适应调整搜索方向,不需要确定的规则。 使用遗传算法求解通信网络的拓扑优化一般采用如图1的过程。 2 算法设计 2.1 编码和初始化种群 对于一个n结点的网络,其G图最多有n(n-1)/2条边,所以染色体的长度可定长为n(n-1)/2的二进制串。由于邻接矩阵具有对称性,因此只需使用该矩阵的上三角表示,这样可以使个体的长度为n(n-1)/2,压缩比为2。 所求问题可用图2的下(上)三角矩阵表示,称其为G的邻接矩阵T。如图2。 图2 G的邻接矩阵T 在上述编码方式中,则基因型可设为A[1,…,n(n-1)/2],由此可以生成W个基因个体,每个基因个体都是此通信网络的一种拓扑。 2.2 根据个体适应度进行选择 求解网络优化的数学模型属于求解目标函数最小值问题,适应度函数可设为 随着进化代数的增加,个体适应度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可以对适应度函数增加一个比例系数a将其放大,f’(x)=af(x),a 1。 2.3 算法终止条件 当种群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时算法终止并输出最优解。 1) 个体的最大适应度超过预先设定参数。 2) 个体的平均适应度超过预先设定参数。 3) 种群代数超过预先设定参数。 3 实验及结果分析 某通信主干网络节点数为9,经过多次实验后,选取POP=60,Pc=0.65,Pm=0.01, 并以最大代数max gen=3000做为程序的终止条件。其各节点间线路代价如表1所示。 经过该算法可得到计算结果如图3。 若采用枚举法,则时间复杂度为O(2N),此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2),所以在对通信网络优化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时间复杂度。 4 结论与总结 通信网络的优化是一个复杂且涉及范围广泛的课题,是通信网络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遗传算法相比,传统算法比较复杂,局限性很大且计算时间较长。本文使用遗传算法较好地解决了通信网络优化问题。本文提出的算法对小规模通信网络的拓扑优化问题能够较好的求解,对大规模网络拓扑进行优化还存在不足。改进方法可以在遗传算法中融合其它优化算法,构成一种混合遗传算法。本文中对遗传算法在网络优化中的研究只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要将这种方法完善还需要做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基于B/S模式的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文章引进了B/S模式系统,用来改变现有企业员工信息管理不健全的现状。文章基于B/S模式在企业管理中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模式,详细介绍了企业员工信息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框架和各模块的功能作用,最后就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进行了相关讨论。 关键词:企业员工;信息管理;B/S模式 企业员工管理系统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员工,它根据企业运营周期中围绕在员工周围的一系列事件实施跟踪、调查和记录,最终对采集到的信息实施计算机综合管理。该系统不但能够给企业提供良好的管理平台,同时又可以把涉及到企业员工的工作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很好地保证了企业员工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与利润率,给企业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企业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渗透到全球范围内的各个领域,这给企业员工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更新与进步带来了有利条件,现阶段,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针对企业环境下的复杂员工信息资源实施综合考虑。通常来说,企业管理的过程就是将设计付诸实施的过程,员工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一般都由五个阶段构成,也就是系统调研阶段、概念提取阶段、模型建立阶段、数值计算阶段和结果检验阶段。员工信息管理系统具备交互性、高度仿真性等优点,通过它建立的设计数字几何模型与管理,不但能同时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生产作业的需要,对多种方案展开模拟、验证、对比和优化,并最终找到一种最优的管理方法,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效益目的。 2 基于B/S模式下的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系统 本文将结合实际应用项目,采用Windows XP+、net frame-work3.5作为开发平台,使用SQL Sewer2005数据库开发工具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符合用户需求的基于B/S体系结构的设备管理系统。在B/S模式下利用矢栅混合地图服务技术和双缓存技术可建立管理系统实用模型。 2.1 几何数据模型 在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系统中,不但要对固有的生产属性进行数据化管理,而且还应将各个数据之间的层次分布关系整理清楚。所以说,管理系统模型既包含了生产属性信息,同时也包括了空间图形信息。根据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由于信息管理系统中各地物设备都是根据点、线、面的几何集合构成,对象较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复杂地物类的属性特征和几何特征做出详细的分类与定义。通常我们都可以将具备集合特征的数据分类为层次数据与几何数据。层次数据可以带有属性,是把各采集到的图形按照各自的特征、需求归类分层,最终得到的结果,同时也是属性与图形的关键结合点。几何数据则是对地物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拓扑关系进行描述表达的基础数据。 2.2 属性数据模型 复杂企业内部环境下,员工信息的属性特征无疑是描述各企业要素特征、形态和分布关系的最直接数据。而员工信息属性同图形信息关系极其密切。实体对象与图层信息都拥有单向的属性数据。这里首先介绍属性数据与客观数据间的联系。员工基本属性数据一般可以分成公共属性、独享属性、共名或共值属性、可否传播属性、传值属性和传名属性,共计八种类型。本文简要概括了企业员工管理系统中属性特征模型的逻辑结构,因为各数据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映射关系,如需要提取某种设备状态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分层查找,并根据确定员工的地理位置,最终获得该员工的属性信息与图形信息,一举找到和该员工相关的所有信息,很好地满足了员工信息管理系统的快捷性和简便性。 2.3 系统交互组件设计 所谓业务交互组件具备维护与信息更新查询功能,该组件可以根据生产中机器设备和管理设施的起止运行时间、种类等属性及时预警消息,设备信息变化时它可以及时更新维护数据。业务交互组件还拥有设置管理系统的相关参数、维护系统数据库、权限管理等维护功能。缓存管理组件可以用来存储自服务器处获取到的地理空间数据,检索缓存于客户端的空间数据,淘汰和更新缓存数据。在使用矢栅混合地图服务之前,要严格划分环境下的空间数据,并实施图层管理,再通过矢栅划分的方式进行数据储存,这是因为存储空间数据的格式在系统端口缓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缓存管理组件还能组合地图显示组件,对用户操作人员提出的请求在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在对端口缓存的几何、属性数据进行筛选之后,把筛选后有效的数据提供到管理人员面前。 2.4 服务器端口设计 服务器端拥有通过查询数据库,进而实现对生产空间对象信息化的作用,可以为员工信息管理系统B/S模型提供很多实用服务。B/S服务器的ArcMS与空间数据库建立连接要通过ArcSDE,它可提供大量专业B/S服务,例如属性查询服务、矢量和栅格地图服务等。在员工信息管理系统B/S模型组成部分中服务器端缓存模块是相当重要的,服务器端缓存模块主要分为缓存管理组件和索引管理组件。两部分组件分工合作,缓存管理组件是根据索引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在缓存中处理请求数据然后向客户端发送,或者利用数据库中已存数据,而索引管理组件先索引分析客户端请求,制作出瓦片空间待处理数据列表。若能发展好缓存数据的利用,数据库交互即可免去,同时数据的响应速度也会大大提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B/S模式下的信息管理系统网络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员工信息管理中来,不但可以大幅降低企业管理难度,还能很好地控制企业成本,最终求得员工管理的最优化解。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信息管理技术在企业员工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策略,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员工信息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部门,特别是针对于煤矿这种高危行业。本文通过对煤矿企业人事需求分析,针对煤矿员工管理,设计了基于VB和数据库的员工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包括员工基本信息管理、考勤信息管理、工资信息管理和福利待遇管理四个部分。 关键字:VB; 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 1概述 1.1研究课题的背景 本系统是针对煤矿员工管理的数据存储、分析过程进行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录入、管理分析两个模块。数据采集是用户通过录入提交数据,管理分析是用户将录入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用户将数据通过访问服务器存数在数据库中,通过分析模块读取访问SQL数据库中用户录入的数据进行分析。本系统的目标是通过VB技术来实现煤矿信息管理,因此本系统的后台数据库使用SQL数据库来构建的。 1.2 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的内容和目标 现代煤矿员工信息管理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按照市场经济法则, 对人力资源的招聘录用、绩效考评和培训发展等进行全过程的、主动的、动态的管理, 其各个环节紧密结合, 主动地对人力资源的各个方面进行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各个时期的管理规划、培训开发总是与企业各个阶段的人力资源状况和目标紧密相连。人才市场体系的建立, 使得人力资源流动渠道畅通, 员工进出变得容易, 辞职或被辞退变得正常, 企业能不断地吐故纳新, 保持活力。全过程的、动态的、主动的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符合市场经济以市场实现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原则。现代煤矿员工信息管理在传统劳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岗位与组织设计、行为管理和员工终身教育培训等内容, 使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更具计划性、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 1.3 研究课题的意义 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系统,是针对煤矿内各单位对员工基本信息管理、考勤信息管理、工资信息管理和福利待遇管理。利用Internet标准技术实现的实时管理系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客户机/服务器(C/S)机构的局域网技术之上并能适应其未来发展的智能化系统。此系统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相对独立的功能, 可为使用者提供实时的、动态的、快速的业务处理平台,具有信息实时管理功能和数据分析处理等功能。它具有以下特点: (1)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每个客户端通过安装程序、管理员提供相应的帐号密码及权限后即可对信息进行、管理、使用。 (2)强大的管理功能 对员工的基本信息管理、考勤信息管理、工资信息管理和福利待遇管理的管理等。 (3)文件共享与保护机密数据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有一整套完善的权限机制,使各单位负责信息、机密数据集中保护,集中备份。多层的安全控制机制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系统资源。 (4)同事间协同工作 在此系统中的信息交流中,用户可根据自己单位负责的模块需要其他单位协调处理的适宜通过消息形式给其他单位。 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就是描述系统的需求,通过定义系统中的关键类域来建立模型。分析的根本目的是在开发者和提出需求的用户之间建立一种理解和沟通的机制,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也应该是有开发人员和用户或者客户一起完成的。 需求分析的第一步描述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的功能,以此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主要找出系统所有需要的模块,并要和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的潜在用户进行讨论。 一个公司的角色包括员工、各级管理者和系统管理员。员工和各级管理这是系统的用户,而系统管理员是管理整个软件系统的,虽然系统管理员也是一个员工,但这并不影响本系统的功能。 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的需求模块包括:员工信息管理;考勤信息管理;员工工资信息管理;员工福利费信息管理。 员工信息管理包括员工信息的添加、编辑和查询,同时还应注意到上述需求中员工信息管理包括了聘用员工、辞退员工、以及员工退休,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需要经这几种行为分别建立模块。员工的升降职可以看做调动的一种,但是,如果是在同一部门升降职就不好处理了。因此这里将升降职和调动分开,升降职只界定在同一部门的职务变化。 考勤登记记录员工的外出,考勤信息只适用于部门经理以下职务的员工。考勤信息由部门经理及部门经理以上职务的员工登记。同时考勤信息管理也包括考勤信息的添加、编辑和查询功能。 在进行员工工资信息管理操作的时候,首先需要统计员工考勤信息,然后计算员工的奖金、福利,最后进行工资信息的添加。工资信息管理有系统管理员完成,同时工资信息管理也包括工资信息的添加、编辑和查询功能。 福利费既包括国家政策规定的项目,也包括公司内部的福利项目,福利费信息管理由系统管理员来负责管理。同时福利信息管理也包括福利费信息添加、编辑和查询功能。 3系统建模 在上一节需求分析中列出了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的全部模块,员工信息管理、考勤信息管理、员工工资信息管理、员工福利费信息管理。这里进行系统建模,其框图如图3-1所示。 该框图标记了所有的用例,从中可以得知,这里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将超级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归为同一个角色。 员工信息管理、考勤信息管理、员工工资信息管理、员工福利费信息管理这些模块还包括其他更一般的模块,例如员工信息管理还包括添加员工信息模块、修改员工信息模块、查询员工信息模块、删除员工信息模块,除此外的其他模块同样如此。 结语 该系统能较好的满足中小企业人事管理的需求,可使现代人事的管理的计划性、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有所提高。该系统主要包括六大模块,分别是系统管理、员工基本信息管理、工资信息管理、考勤信息管理、福利费信息管理。其中:系统管理用于管理使用该系统的用户,以及分配权限,从而为系统提供一定的安全性。 该系统主要运用了界面简洁,操作直观,使用方便的VB技术,并结合了能够存储大量的数据,具有强大的管理功能的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建设而成,弥补了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效率低下、安全性差的不足,完成了设计的要求。但是由于时间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本系统还存在一些缺陷。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员工绩效管理系统的指标体系与架构设计 摘要:绩效管理是员工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绩效考核结果是员工提拔任用、岗位调整、薪酬分配和人才开发的重要依据,一套行之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员工积极工作,也有利于员工改进不足,提高工作能力,促进员工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文章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从绩效指标体系、考评运作体系和结果运用体系三方面探讨员工绩效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问题。 关键词: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架构设计 员工绩效管理系统是由考评主体、考评对象、考评指标、考评方法、考评流程与考评结果等要素按照职能横向分工与目标纵向分解的方式所组成的具有战略导向、过程监测、问题诊断、进度控制、人员激励等功能的有机整体。按照绩效管理的流程,可以把绩效管理系统大致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绩效指标体系、考评运作体系和结果运用体系。 一、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 主要思路是:根据单位战略目标和年度重点工作的要求,设计单位层面的关键绩效指标(KeyPerformanceIndex,KPI),然后运用各种方法技术将单位KPI分解到部门、班组以及岗位,形成岗位层面的KPI;根据工作说明书内容设计岗位职责指标(PositionResponsibilityIndex,PRI);根据岗位胜任特征模型设计各类岗位的岗位胜任特征指标(PositionCompetencyIndex,PCI);根据岗位的工作性质,设计各类人员的工作态度指标(WorkingAttitudeIndex,WAI);根据单位例外(异常)管理的需要设计否决指标(No-NoIndex,NNI),形成完整的绩效指标体系。 (一)关键绩效指标(KPI) 关键绩效指标来源于整体战略规划目标或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可以设置为对宏观战略目标决策进行层层分解而产生的战术目标。员工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可以从层级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在层级维度上,各部门根据单位年度战略性工作计划确定部门的重点工作任务,从而确定部门KPI,这样通过“单位——部门——科组——岗位”的层层分解、互为支持的方法,最终确定员工个人的关键绩效指标,并用定量或定性的指标值确定下来。在时间维度上,按照考评周期的不同,把年度指标分解为季度指标以作为季度考评的对象和依据,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分解到月份的层次,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追踪。 (二)岗位职责指标(PRI) 岗位职责指标(PRI)是和岗位职责相联系的考评目标,是根据岗位工作说明书中的岗位职责、岗位权限、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提炼而成的指标。岗位职责指标所对应的大多是基础工作和日常事务,如果这些指标与关键绩效指标有相同或重叠的内容,则应将之划入关键绩效指标。岗位工作说明书是通过工作岗位调查与分析而获得的有关部门及其岗位的相关信息,如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必须以岗位工作说明书为基础和前提。 (三)岗位胜任特征指标(PCI)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博士将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资格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胜任特征。我国学者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肖鸣政教授认为,胜任特征是指组织人员具有的、与一定职位的良好绩效存在显著关联,可以有效观察、测评和改善的知识、技能、动机、品质、价值观等行为特征。因此,岗位胜任特征指标是指员工所具有的胜任岗位工作、创造优异绩效的能力素质指标,是针对员工成功完成本岗位工作任务所应当具备的或者达到的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而设定的考评指标。岗位胜任特征指标一般是通过建立胜任特征模型来获得。构建胜任特征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区分出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在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个性、动机、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收集、分析、整合这些差异数据,构建某一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 (四)工作态度指标(WAI)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是工作能力向工作业绩转换的中介。一般说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对员工在工作中的知觉、判断、学习、忍耐力等都能发挥积极的影响,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所以,有必要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进行考评,设立工作态度指标。态度考评的重点可以分为积极性、工作热忱、责任感、纪律性四个项目进行,由于这些因素较为抽象,因此通常采用主观性评价来考评。 (五)否定指标(NNI) 否定指标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而设置的例外管理指标,这些指标的特点在于这种指标所对应的工作做好,并不一定会在提升业绩方面有着较大的正面影响;但如果没有做好,将对单位带来直接且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安全问题,虽然不是单位的战略目标,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会给员工带来人身安全、单位财产和外部形象带来严重影响。又比如廉政问题、违规经营问题等等,这类指标所对应的工作是绝对不能出现异常情况的,否则,单位对其业绩的考评可以一票否决的。 二、绩效管理的考评运作体系 绩效考评运作体系的设计有三个关键环节,即考评组织的建立、考评方式与方法的设计、绩效反馈与改进体系设计。 (一)考评组织的建立 1.绩效管理委员会和日常管理办公室。考核委员会(绩效管理委员会)一般由领导班子成员和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财务部门以及核心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考核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领导和推动绩效管理工作;研究绩效管理重大政策和事项,设计方案和实施控制;临机处理涉及绩效管理但现行政策未作规定的重大事项。 委员会可下设绩效日常管理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部门。日常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的绩效管理工作,比如收集各层级指标数据,组织开展并监督年度考核工作,核算指标考核分数等。 2.考评的组织实施和相关主体。首先,横向分工。绩效管理可以依据单位领导分管业务情况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按照组织机构自然分级,各自纵向实施逐级管理,执行委员会领导下的分管牵头部门考评;其次,纵向分工。根据组织层级,可以按照上级考评的方式将考评主体分为三个层级:即分管领导、部门主要负责人、员工。每一级的上级领导为绩效管理负责人和考评者,其中单位领导参与设定其分管业务模块的KPI指标体系,负责审批所分管部门的KPI、PRI体系,考评所分管部门负责人的业绩。部门负责人参与制定部门KPI、PRI体系,负责审批所分管岗位的KPI、PRI体系,负责考评所分管岗位的业绩。普通员工参与本岗位绩效指标的制定,负责所在岗位所有绩效指标的完成,认真配合所有与己相关的绩效考评工作。同时,绩效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单位的NNI指标,并直接对所有部门和人员的NNI指标进行否决考评。 (二)考评方式与方法设计 1.KPI与PRI考评——上级考评。KPI指标可以直接由上级制定,PRI指标的制定则可以考虑自下而上的方式,即由下级提出考评指标以及考评标准,报上级审批。在考评时,上级考评者根据KPI与PRI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打分。 2.PCI和WAI考评——民主测评。由于员工的知识能力、努力程度等特质都是在达成绩效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而和员工有业务相关的个人能够直接感受到这些特质的作用,因此,PCI和WAI指标适用于民主测评,即由员工上级和员工同级以及下级对其进行考评。 3.NNI考评——绩效管理委员会直接考评。NNI是在正常考评组织之外,由绩效管理委员会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NNI异常数据,直接对员工的NNI指标进行否决考评。 (三)绩效反馈与改进体系设计 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来看,绩效考评结果反馈既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收尾环节,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换阶段。其作用是通过绩效面谈实现上级主管和下属之间对于工作情况的沟通和确认,找出工作中的优势及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与员工共同确定下期绩效目标。因此,绩效考评结果出来后,必须要求管理人员与员工进行一次甚至多次面谈,以达到反馈与沟通的目的。 三、绩效管理的结果运用体系 绩效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员工培训、人事变动、薪酬变动的依据。 (一)为员工培训提供依据 绩效考评的结果反映了员工现有水平以及与标准水平的差距,为员工培训提供依据,可以运用于对员工培训需求的分析和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就是针对每个员工所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确定对培训的具体需求,用公式可表达为:个人培训需求=工作绩效目标值-员工实际工作绩效的考评值。绩效结果运用于培训效果评估是,根据前后两期的绩效考评结果的比较,来衡量针对工作绩效差距所进行的培训的效果。 (二)为人员配置提供依据 人员配置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人岗匹配,即员工的个人特点适用于岗位的客观要求。绩效考评技术就是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过程及工作成果进行考察。通过绩效管理活动,可以掌握员工各种相关的工作信息,如劳动态度、岗位适合度、工作成就、知识技能的运用程度等。绩效结果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员工对岗位的胜任程度,不胜任则需要进行人员调整,甚至辞退。若工作表现出色则应该考虑晋升。 (三)为薪酬调整提供依据 绩效考评结果为薪酬调整提供依据主要体现在薪酬额度的确定和员工岗位薪级工资的变动两个方面。一方面,绩效考评结果可用于薪酬额度的确定。为了将考评周期内的单位整体绩效与员工个人绩效相结合,首先要在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绩效考核总体得分的基础上确定单位总体的薪酬额度,再根据上级单位各业务部门对应下级单位的部门考核结果确定部门的薪酬总额;另一方面,绩效考评结果也可以用于员工岗位薪级工资的调整。比如,员工年度考核等次被确定为优秀的,下一年度基础绩效工资可在原基础上高定一个档次,考核等次为基本称职的工作表现较差的员工,岗位基础绩效工资可下调一个档次。 四、小结 一套行之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员工积极工作,也有利于员工改进不足,提高工作能力,促进员工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只有结合实际情况,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绩效指标体系、考评运作体系和结果运用体系这三个子系统,才能建立与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构建以我国测绘企业员工为导向的心理健康管理系统 摘要:在测绘企业内部建立适合企业员工自身发展的组织环境和企业文化,构建以测绘企业员工为导向的心理健康监控体系,通过实施有利于测绘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方式和技术,促进测绘企业员工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心理健康管理 群体环境 管理体系 在企业内部,构建以测绘企业员工为导向的心理健康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测绘企业管理者应积极构建和谐的组织环境,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目标的认同和理解,建立顺畅的管理者与企业员工的沟通体系和企业内部对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监控机制,缓解企业员工的心理焦虑和心理压力。 一、及时对测绘企业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管理 在测绘企业内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讲座,提高测绘企业员工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企业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缓解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和技术。在测绘企业内部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地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企业员工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缓解由于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的紧张对测绘企业员工自身心理健康和生活的影响。 当测绘企业员工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烦躁等心理症状时能够及时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积极地对测绘企业员工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对测绘企业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管理的过程中运用员工援助计划技术,科学化和系统化地对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监控和心理疏导,缓解测绘企业员工由于心理焦虑和心理抑郁所产生的酗酒、精神恍惚、情绪易怒、大喊大叫、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障碍问题,提高员工处理工作压力和家庭关系的水平,为员工设立健身房、聊天室、活动馆、学习室等设施,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在企业内部,从各个层面对测绘企业员工建立健康的心理疏导体系。 二、建立和谐的群体关系 测绘企业员工在融洽的群体环境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强大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群体力量是测绘企业员工管理的重要目标。在建设和谐的群体环境中,要明确群体目标,把企业员工进行有效整合,指明前进的方向。其群体目标的制定要符合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与员工的实际情况,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要建立科学顺畅的群体沟通机制和沟通环境,形成系统化的沟通体系。在沟通中,管理者要尊重和信任员工,注重沟通的平等性。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员工,积极满足员工的正当需求。尊重员工的人格、知识、工作、正当需求等,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解决群体的紧张环境,建立群体目标管理机制。增强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增强团结,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缓解员工的心理抑郁和焦虑感,形成和谐的群体环境。 三、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 测绘企业要积极实行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机制,实施适合员工发展的管理体系,增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员工与企业组织环境的有效整合和群力,注重激励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对员工的生活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安全感。 为测绘企业员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和岗位,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行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的设计。对员工进行职业适应性管理,设计出适合其自身人格特征的工作能力性适应的职业分析以及岗位设计,关注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对工作的影响,积极地为员工建立适合其自身工作和性格发展的舞台,缓解员工的心理焦虑和心理抑郁。 测绘企业要积极提高心理与性格测评技术本土化的研究和管理,研究影响我国心理与性格测评技术本土化研究和管理的因素。因此研究设计出适合我国测绘企业员工心理与性格特点的测评技术和测评管理系统显得非常重要。在心理和人格特征测评量表的设计中,要提高测评内容的本土化研究,在测评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国家的员工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和意识形态以及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因此,我国设计适合测绘企业员工心理特征的心理测评量表时,在内容设计上要适合我国测绘企业员工心理和性格特点,能够非常清晰地让员工理解测评的目标,对测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设计出测评的信度和效度,从而建立测评常模,分析各个测评项之间的影响因素,研究出科学的测评数据。建立测评技术本土化的研究,在测评技术的运用上,应适合测绘企业员工的自身心理和人格特征,积极提高员工参与的热情。由于测绘行业的自身特点,在对员工进行心理和性格测评时使用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和观测法进行测评。因此,通过这些方法有利于综合测评员工心理健康状态和自身性格特征。进行测评数据统计的本土化研究,测评数据要适合我国测绘企业员工的心理和人格特征,能够直接测量出我国测绘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质、职业适应性、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征。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基于C/S模式的员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在对中小型企业的需求进行考察分析后,根据员工信息管理的内容和用户特点对系统作出需求分析,分析和设计了基于C/S模式的员工信息管理系统,着重介绍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实现了员工基本信息模块、管理员模块、工资模块、考勤模块4个模块,并对几项主要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采用了C/S模式来实现远程登录管理模式,数据统一放在服务器端,可以实现远程登录来对数据库进行维护以及更新,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关键词:员工管理系统;C/S模式;远程登录 0引言 员工信息管理系统(也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内容、功能对于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员工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和管理手段,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对一个企业来说影响重大。该员工管理系统是在实地考量中小型企业的需求与实际情况后,实现了对员工的信息、考勤、工资等的信息化管理,降低了员工管理工作的成本,减轻企业管理员工的负担,方便员工信息的更新、维护和查询,增加数据的安全可靠性,从而提高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的效率。 1系统功能设计与分析 1.1功能设计 系统要求提供员工基本信息的维护功能,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此项功能及时添加、修改和删除员工的基本信息;提供每位员工每月业绩的信息,使得管理人员能迅速地掌握每位员工业务方面的情况;为维护数据的安全,系统对不同的用户应赋予不同的权限,并对所有的信息都应具有查询、统计等基本操作功能。为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采用C/S模式,远程登录数据库获取数据信息,数据库只存在于服务器端不仅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安全性,还能减少客户端机子的运行负荷。 1.2模块分析 主要实现的功能模块有员工基本信息模块、管理员模块、工资模块、考勤模块,下面对这几个模块间的关系(图1)做出分析。 (1)员工基本信息模块。员工基本信息模块包括员工的登录、注册、查询、修改等基本操作。员工注册之后,系统获得员工的基本信息,员工登录系统也可对这些信息进行查询、修改等操作,无权删除任何信息。 (2)管理员模块。在登录界面,提供管理员及普通员工两种角色登录,权限不同。管理员登录之后,除了自己的信息,还可以查询所属部门员工的所有信息,并能对员工信息进行修改、删除、统计信息等操作,但不能修改员工的密码;统计后生成信息列表,便于查询。 (3)工资模块。工资模块可供员工查询自己每月工资详单,管理员有权限设定员工工资、加班费、奖金等,员工只能查询工资信息而无权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 (4)考勤模块。考勤模块在电脑上模拟打卡方式,员工上班下班时打开系统进行考勤,即可将员工上下班时间实时记录,若有加班、请假、出差等情况可由管理员对该员工的考勤进行标记,管理员可以查询所属部门所有员工的考勤信息,并生成列表。 2C/S模式 本系统侧重于数据的安全可靠性,采用C/S开发模式。C/S(Client/Server)即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又称C/S结构,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的一种。C/S结构的关键在于功能的分布,通过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减少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瓶颈问题。C/S模式简单地讲就是基于企业内部网络的应用系统,与B/S模式相比,C/S模式的应用系统最大的好处是不依赖企业外网环境,即无论企业是否能够上网,都不影响应用。 图1系统结构 C/S和B/S是当今世界开发模式技术架构的两大主流技术。这两种技术都有自己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客户群,而随着Internet的兴起,无可否认,B/S已压倒C/S成为主流开发模式,但是C/S模式有着B/S模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点,例如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更强,让其依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不消退。 3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 3.1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配置采用ODBC数据源加载Access 2000数据库,使用SQL数据库查询语言。 数据库模型采用关系(ER)模型,关系模型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种数据模型。对员工信息及其权限和所要实现的功能模块进行分析与划分之后,优化后的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可分为4个数据表来表示:表1(Employee)存放员工的个人基本信息、表2(Worktime)存放员工的考勤信息、表3(Wages)存放员工的工资情况、表4(WagesDesign)存放管理者对员工的工资设定情况。4个表均以员工工号为主码,表2、3、4均以工号为主键连接到表1,以此构建关系图,就可以通过工号查询到所有表格上的信息。 3.2远程登录实现 远程登录是实现的重点与难点,可以采用Java的Socket编程。 采用JAVA 的Socket编程,完成对Access数据库的远程登陆连接,保证数据库只存在于服务器端,可以通过对于不同用户的权限,来设定不同的SQL语句执行权限,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远程登录模块可包含以下4个类: ExcuteSql.Java: 服务器与客户端的命令交互类; GetSql.java:连接数据库类; Server.java:服务器处理SQL语句类; VisitDataBase.java:客户端根据要求向服务段发送SQL请求并获取对应的回应。 运作流程:服务端首先在对应的端口建立线程监听,然后由客户端提出SQL语句请求,发送给VisitDataBase, VisitDataBase将语句封装成ExcuteSql命令,也就是客户端与服务端协商好的方式,并将其发送给服务端,服务端监听到请求后建立对应的线程响应请求,先解析命令和验证发送命令用户的权限,然后对对应的SQL语句处理之后作出反应,返回给客户端。若一段时间内未再从客户端接到SQL请求,则中断连接,继续将端口切入监听状态。 4结语 本文通过Java语言研究和实现了一个基于C/S模式的实用性中小型员工管理系统。本系统在设计上从员工用户角度力求操作简洁明了,界面友好;从企业角度力求对信息可以快速整合、查找,数据的安全完整性,提高可靠性及保密性,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最好的服务。该系统可以满足中小型企业对员工管理的各种需求,减轻企业管理员工的负担,方便员工信息的更新、维护和查询,增加数据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的效率,开拓企业员工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预拌混凝土企业员工档案管理系统 摘要:本文介绍了员工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及设计思想,使用Delphi建立一个通用性MDI结构档案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档案分类管理、档案柜资料管理、档案管理、档案借用管理和档案归还管理等。 关键词:档案管理系统 档案借用 档案归还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员工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2、系统功能分析 本系统主要任务是对档案进行分类和分柜管理,还可进行档案借用和档案归还管理。另外还提供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并且具有密码和权限管理功能。其功能主要有如下几项: (1)密码和权限管理功能,不同权限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权利。 (2)应用程序与数据卡服务器连接配置功能,用于在应用程序中配置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服务器名和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名。 (3)档案分类资料录入,包括分类序号、档案分类名、档案分类所属部门、备注、建档人员、建档日期、修改人员、修改日期。 (4)档案柜资料录入,档案柜号、档案柜名称、备注。 (5)档案记录录入,包括档案编号、档案名称、档案柜号、档案人姓名、档案人工号、修改人、修改日期、建档人、建档日期、正文页数、附件件数、附图张数。 (6)档案借用记录录入,包括档案编号、档案名称、借用人员、借用日期、备注。 (7)档案归还记录录入,包括档案编号、档案名称、归还人员、归还日期、备注。 (8)档案分类资料和档案柜资料记录的修改和删除功能。 (9)档案记录的修改、删除和组合查询功能。 (10)档案借用和归还记录的修改、删除和查询功能。 3、系统主要窗体详细设计 3.1 档案管理窗体设计 档案管理窗体是档案管理系统的核心,在这里可以增加、修改、删除和查询记录。在“档案管理”窗体中,档案分类信息表的档案分类名称字段记录会显示在树状检视元件TreeView对象的档案分类节点下。双击档案分类名,程序自动从档案记录信息表中提取双击档案分类名的所有档案记录,显示在右边的DBGrid对象里。单击“增加”按钮可以在选择的档案分类名下增加一条档案记录,其中建档人员、建档日期、修改人员和修改日期字段自动填写为档案分类记录中的对应字段值。与创建档案分类管理窗体一样,将窗体命名为“F_Manage”,对应“Archives_Manage.pas”单元文件保存。档案管理窗体如图1所示。 3.2 数据记录组合查询窗体设计 本系统具有通用性组合查询窗体。在档案管理窗体中单击“查找”按钮打开“数据记录查询”窗体。选择了查找字段和查找条件,再输入或选择查找值,单击“增加”按钮可以增加一条参数查找条件记录。参数查找条件记录显示在列表检视元件ListView中,在列表检视元件ListView第一列上选中一条参数查找条件记录,单击“删除”按钮可以从ListView对象中删除该记录。添加好参数查找条件后单击“查找”按钮,执行查询操作。也可以单击“全部数据”按钮来提取得到所有档案记录。查找字段下拉列表框使用了ComboBoxEx控件对象,与ImageList搭配使用,在每一个列表项前可以显示图标。查找条件列表使用了ListView控件对象,它可以实现资源管理器右半边的四种显示方式。 3.3 档案借用和归还窗体设计 当“档案借用和归还管理”窗体开始时,档案编号文本框处于不可编辑状态,单击“增加”按钮,档案编号文本框处于可编辑状态。在档案编号文本框中输入想借用的档案编号,并且自动启动过滤功能,如果档案在档案记录信息表存在,则会自动填写档案名称字段值。此时才可以单击“保存”按钮来增加一条档案借用记录,如果输入的档案编号在档案信息表中不存在,当然也就没有借用档案之说了。单击“档案归还管理”属性页,可以方便地切换到档案归还管理操作界面,其操作过程于档案借用管理差不多。档案借用和归还管理窗体如图2所示。 4、结语 该档案管理系统给预拌混凝土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为企业档案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利用教务管理系统,提高教务员工作成效 摘 要: 本文结合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探讨提高教务员工作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 教务管理系统 教务员工作成效 提高途径 一、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对教务员工作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为解决因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带来的教学管理工作量、工作难度增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问题,各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应用教务管理系统已成为必然。 就目前我校采用的教务管理系统来说,是建立在学校校园网之上,涵盖了教学管理各方面的管理信息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管理等模块,这些模块基本上覆盖了目前的教学管理工作。 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务员对学生成绩管理、排课、考试安排等工作的效率:通过教学计划管理模块,能清晰地了解各个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应修得的各类学分,能实时追踪学生个人的学习状况,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保障;成绩管理模块能根据学生、老师的要求迅速查询学生成绩,并快速、准确分析、汇总学生的成绩情况,数据统计快捷而且准确;智能排课、考试管理模块的应用,使高校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教师、教室、时间等的高效调配和合理利用,解决了高校资源紧张、多校区、院系多级管理状况下排课、排考场难等问题,彻底把教务员从耗时、费力的人工排课、人工排考工作中解放出来;毕业生管理模块系统结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奖惩情况,参照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学位等情况进行审核,简化了人工核对的过程。可以说,教务员使用了教务员管理系统后,工作效率、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结合应用教务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教务员工作效率 应用教务管理系统后,教务员日常教务管理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了,信息查询及维护也更加方便,教务员办事效率随之提高。结合应用教务管理系统,探讨进一步提高教务员工作成效的途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乐观心态,增强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务员面临着经济收入低,进修深造机会少、出成果难,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难等问题,同时工作性质繁琐,肩负的责任重大。面对这个现实,教务员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对名利要看得淡泊一些,保持宽松平静的心境,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氛围,建立融洽与师生的关系;有助于激发教务员结合应用教务管理系统,探索出更快、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教务管理过程是教务员服务于师生的过程,因此教务员在日常的教务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即坚持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只有本着为师生全心全意服务的原则,才能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2.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能力。 为了适应教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需要,教务员要积极参加有关教务管理系统的系列培训:教学计划管理模块、智能排课、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资格审核等模块操作的培训,确保在日常的教务管理工作中能熟练运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教务管理,提高教务管理水平。只有教务员的计算机信息应用水平提高了,教务管理系统才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才能有效实现。 教务员是联系上级教学管理部门、院(系)师生的纽带,常规教学管理的组织者、教与学双方矛盾的协调者,因此教务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并得到上级教学管理部门、各系(教研室)的支持,使院(系)的各项教学工作围绕学校的工作部署有序开展,从而保证教学过程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3.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寓创新意识于实际工作中。 教务管理工作虽然繁杂、琐碎、头绪多、任务重、压力大,但基本上是围绕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展开的,因此教务员应充分认识教学管理的规律性,了解自己每学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及大致时间安排。对工作早考虑、早启动,才能变被动应付工作为主动完成,还能有效防止几个任务同时下达时工作手忙脚乱的情况出现。 就以应用教务管理系统的智能排课模块进行排课为例,智能排课模块的应用,能有效解决高校各种资源的冲突与浪费,但个别专业课课程对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的要求,部分教师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及行政、教学双肩挑的教师对上课时段的要求等,还需要教务员在排课前充分考虑到。同时教务员还应严格执行学校有关的排课规定,如排课均衡分布、减少跨区、减少师生疲劳等。只有充分考虑到可能制约、影响排课开展、顺利进行的各种因素,并努力寻求解决办法,再结合智能排课模块进行排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确保排课工作的稳定开展,教务员工作也变得主动,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从而达到了以服务为本的目的。 教务员在应用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管理等模块,落实院(系)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组织考试,审理学生毕业资格等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况。因此教务员除了要事先提前做好具体任务的准备工作外,还要善于总结工作过程中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况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务管理过程中有所创新。 三、结语 教务管理系统为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只有不断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充分应用教务管理系统,教务员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发展。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谈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员工培训越来越被公司所重视,成为企业管理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员工培训管理系统符合公司员工培训管理的规定,满足公司日常员工培训的工作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直观、方便、使用、安全的要求。充分合理的利用公司的现有资源帮助企业的人事主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人员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 【关键词】2.省略设计、运行于Windows 98或更高版本Windows操作系统。员工培训管理系统是集培训计划的制定――审批――报名――培训管理――成绩管理――证书颁发――在线交流于一体的培训管理系统。 二、设计目的 建立一个方便而高效的网上培训管理系统系统,因为在线培训与管理是现代化办公的需要,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系统工程,网上培训系统应成为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工具,这便于企业的综合管理,同时使员工有效的学习知识与技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系统采基于Web的技术进行设计,全部操作均通过网络进行。网上培训管理系统应成为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工具,帮助企业管理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使员工有效的利用他人的知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因此,改进和提高组织的创新、响应能力、生产力和技能素质,是网上培训管理系统的另一个目标。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员工基本资料的管理,培训计划、培训安排的编制、审批、,培训班的报名,培训资料的管理,培训班课程安排、考试分数的登统,培训需求的管理,培训证书的管理,员工在线交流等。系统为大型企业管理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完成了系统的基本功能。基于Web的员工培训与管理系统的一个目标,就是创建在线培训管理系统。这是一个理想的企业管理系统,通过资源共享与在线培训指导使一个企业各个分公司即使不在同一个地区也可以同时接受培训与考试,这不但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但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已拥有使这一理想变为现实的技术条件。 三、开发工具 系统使用Visual Studio.省略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主要优点如下:(1)优良的性能:asp.省略利用二次编译,代码优化,缓冲服务来大大提高了程序的性能。(2)程序与页面结构分离:asp.省略使用基于文本格式的存储方式。在开发完成后,只需要将页面和代码文件拷贝到服务器上就可以使用了;环境配置将不需要任何工具的帮助。(4)丰富的工具箱支持:在visual studio 的开发环境中,有丰富的易用控件,可以通过可以通过简单的拖放操作来实现他们,所见即所得,提高了开发效率。 四、系统分析 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时,进行了全面的设计,系统应具有友好性,安全性。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易学。为了确保,安全可靠,系统还要对不同的人设置不同的权限,例如,普通员工,不能随便注册,只能由管理员来添加。一旦员工密码丢失,有管理员恢复其默认密码。根据系统开发的依据,确立了系统的设计目标和方向。(1)实现员工在线报名。(2)实现培训计划的制定,,审核,查看。(3)员工在线交流。(4)员工培训需求管理。(5)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系统的目标确定后,从以下三方面对系统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该系统是用Visual 2005和SQL Server开发的,系统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无须专业化知识,只要具备一些基本的Windows操作技术,就能使用该系统。因而企业实施该系统没有技术上的阻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经济可行性。经济可行性主要是对系统使用方面进行评价,系统购买经费非常小,且操作简单,可省去培训费用,对于大多数单位在经济上是可以接受的。(3)运行可行性。系统实现的主要实现了员工基本资料的管理,培训计划、培训安排的编制、审批、,培训班的报名,培训资料的管理,考试分数的登统,培训需求的管理,培训证书的管理,员工在线交流等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对上述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后,我们认为该项目的开发是可行的。 五、系统设计 系统数据表主要E-R图。在网站的数据库设计中,可以采用E-R图的方法来进行数据结构分析,E-R设计方法是一种通过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信息结构的DB设计方法。E-R图由实体、属性、联系三部分组成。系统共设计了六个模块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培训成绩管理模块,员工交流管理模块,权限管理模块,系统信息模块。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员工信息的添加,修改,查看;培训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培训计划的制定,审核,,报名以及需求管理等;培训成绩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成绩的添加,修改,删除,查看以及证书的;员工交流管理模块主要是通过留言板实现的,添加留言和回复留言;权限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权限的设置;系统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系统信息的制定,审核,,查看。 六、系统实现 系统是基于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用户通过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到浏览器。用户只要可以上网,随时都可以对系统进行相应的操作。(1)登录界面:当用户登录时,必须输入用户名称,并输入用户密码和确认密码,系统首先检查必填信息是否完整,若不完整则提示错误信息,当注册名有重复或密码与确认密码不一致时,系统提示错误信息。(2)员工信息管理模块功能实现:员工信息管理模块的功能只要是对员工信息的查看,修改,删除等的操作。(3)员工交流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留言,回复的功能。(4)系统信息管理模块:模块主要实现系统信息的制定,,审核查看。因为模块和培训计划的功能类似,所以在设计系统时直接用培训管理中的培训计划管理系统信息制定界面。(5)权限管理模块:模块的权限设置功能只对超级管理员具有。 员工培训管理系统基本完成培训计划的制定,,审核。培训班的制定,报名。培训需求的管理,成绩的查询,。方便了公司对员工整体信息的把握,可以对员工培训需求进行查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在现信息,使员工及时的了解公司的最新信息。员工只需利用系统进行网上查询,报名。只要由管理员及时的查看即可。员工的各种信息都存放在数据库中,管理员可以对数据随时的更新,修改等操作。规范了企业的管理。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中国银行员工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介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银行的各项事务处理也逐渐采用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员工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将银行管理者从繁琐、无序、低序、低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核心事务,整体提高了银行管理效率和对信息的可控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执行力,使管理趋于完善。本论文介绍了员工绩效考核系统的设计过程。 【关键词】银行 绩效考核 管理系统 随着中国加入WTO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已由工业化经济逐步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各银行紧跟时代的脚步,转变着银行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人工管理体制,向信息自动化管理体制过渡。银行传统的员工绩效考核管理模式也在逐步向自动化管理模式转变,本文将对中国银行员工绩效考核管理系统进行研究。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绩效考核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的效率,也是银行科学化、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条件。 一、银行员工绩效考核理论体系 绩效考核是工作一段时间或工作完成之后,对照工作说明书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员工对职务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员工个人的发展情况,对员工的工作结果进行评价,并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以此判断他们是否称职,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切实保证员工的报酬、晋升、调动、职业技能开发、激励、辞退等项工作的科学性。银行绩效考核是以员工为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根据人事数据,包括这些人员所进行的考勤、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相应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员工履行职责的程度,以确定员工的工作成绩。可以有效克服银行传统人事管理中出现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水平提高较慢,骨干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银行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同时,还进一步对工作的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寻求更高的个人业绩和组织业绩,通过岗位转换做到人尽其才,最终达到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双赢的效果。 二、员工绩效管理系统的功能 员工绩效考核系统是银行管理系统的一部分,银行对员工管理的内容很多,如员工绩效考核项目,员工绩效管理,工资的计算发放,人员信息的管理等。本系统采用B/s模式,使用用户分为银行员工和管理员。具体功能如下: 管理员功能模块:部门信息管理。员工信息管理。绩效考核项目管理。员工绩效管理。绩效统计与查询。员工工资管理。管理员信息管理。普通用户功能模块:用户登录。修改密码。绩效考核查询。 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分类 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考核对象的岗位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与业务、管理任务紧密相关、适合用目标来量化考核的岗位,如工作岗位,对这类岗位考核应采用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第二类是事务性的、不适合用目标来考核的岗位,主要包括党政管理岗位、其它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具体对象,对这类岗位考核应采用岗位绩效指标体系。 关键绩效指标简称KPI,是指通过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和分析,提炼和归纳出组织运作过程中的关键成功要素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适用于与组织战略目标联系紧密的岗位,在银行主要是针对员工系列岗位。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要体现组织发展的导向,并善于抓住主要内容和核心问题,应用“二八”原则以20%的指标覆盖80%的绩效内容。 岗位绩效指标是针对与企业生存和发展联系不紧密、无法直接用目标量化的常规性岗位设计的,它侧重于对工作过程的考核,通过将个人的行为和结果与岗位绩效标准进行对比来获得绩效评估结果。 四、系统总体结构 员工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具备简单易用,高度灵活性与可白定义性,能够通过该系统轻松的实现对员工的考核和员工工资的管理,提高办公效率。 (1)根据需求分析、用户的要求以及为完善系统而添加的一些功能,可以得到系统模块。管理员系统模块具体实现的功能如下:部门管理模块,完成系统所需部门信息的管理。员工管理,完成员工信息的管理。员工信息主要有:登录编号,真实姓名,性别,身份证号,部门编号,出生日期,工作时间,联系电话,基本工资,登录密码等。绩效管理,对员工的绩效信息进行管理。考核项目管理,对员工的考核项目信息进行管理。工资管理,对员工的工资奖金等信息进行管理。工资信息有:编号,员工编号,项目奖金,基本工资,实发工资等。绩效统计,对员工的绩效信息进行统计。管理员管理,对使用本系统的管理员进行管理。普通用户系统模块具体实现的功能为工资信息和绩效信息,员工查询自己的工资和绩效信息。 (2)管理系统的保密措施。系统数据库将设置操作员表,将管理员名称和密码记录在操作员表中,拥有管理员权限的操作员才能正常登录本系统,非操作人员将不能打开本系统。对于员工及管理员用户,系统设计了登陆界面,每个合法用户有一个密码,该密码由用户自行维护,从而实现对用户的身份验证。 五、总结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应用数据库技术实现银行员工考核信息统计查询的管理是可行而必要的工作,实现银行员工考核信息网上管理,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提高考核的真实性客观性。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基于web的医院员工考勤管理系统的设计 摘 要:基于web的医院员工考勤管理系统能够为医院管理提供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平台。此系统可以大大减少考勤处理工作,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具有极大的实用性。我们以jsp为开发平台,运用软件工程基本原理,讨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实现。 关键词:考勤;jsp平台;MySql 基于web的员工考勤管理系统主要是为医院每日的考勤信息提供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平台。本系统以JSP为开发平台,运用软件工程基本原理,讨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最终能够实现考勤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相关的预处理操作。本系统大大的减少了考勤处理工作,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了医院人力资源成本,具有极大的实用性。 1 系统背景 在我国,多数中小型医院都是采用传统的方式用专人手工记录医院员工考勤情况,这种方式存在它的弊端,例如准确性较差,透明度弱,受人为因素影响过大等等,传统的考勤管理方式不仅增加了医院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考勤信息容易出现疏漏,甚至可能存在考勤监管人员考勤不平等的情况。由于多数医院存在全勤奖励,传统的考勤方式可能造成医院员工存在侥幸心理,容易出现代岗、脱岗现象,不利于医院的员工管理。 目前很多医院的员工都对传统的考勤方式非常不满意,都希望医院提供公平的准确的系统来管理员工考勤信息。对于医院领导来说,这样一个系统也很需要,领导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系统提前统计好某天的人员请假情况来适当的调整员工的请假批准情况,并且可以统筹医院事务流程,从而避免因考勤混乱而给医院带来损失。 2 研究目的 考勤管理是医院信息管理的重要部分,采用人力资源操作将浪费大量人力与物力,而且数据繁琐易错,因此,开发一个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的考勤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制度化办公变得十分重要,员工考勤管理系统的设计可以减少医院人力成本,使医院的管理过程更加系统化、制度化。系统的整个规划设计过程着眼于医院的日常业务流程,分析医院事务往来,从而确立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完成对关系的设计。本系统内部实现对数据库数据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查询等各种操作,通过登录界面使得签到操作更为方便快捷,查询个人签到记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同时也确保了签到操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3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3.1 用户对象。本系统的用户对象是中小型医院全体工作人员。 3.2 应用功能需求。考勤管理系统使用人群包含三种,后台管理人员、员工和领导三种角色。员工可以登录页面、签到、修改个人信息、请假、查看本人考勤信息等操作;后台管理人员可以录入用户、删除用户、修改用户;领导可以查看员工考勤信息、批假,此外还添加了对员工申请的审核功能,还可以查看所有员工申请假期记录。 3.3 系统管理需求 (1)操作日志管理。员工可以通过原始密码登录修改个人信息、登录签到、申请假期;后台管理人员录入所有员工信息、删除员工信息;领导查看员工签到情况及日期。(2)用户功能。用户可以修改个人资料,修改密码,重新登陆等功能。(3)系统管理员功能。系统管理员具有增加用户,修改用户,删除用户等权限。 4 开发工具及系统开发模式 4.1 JSP技术简介 JSP全称Java Server Pages是一种动态的网页技术标准。动态网页是在静态网页的基础上加上JSP代码、ASP代码或PHP代码,这些代码需要服务器(如tomcat)的支撑才能运行。jsp技术是用java语言编写的,简单的说,JSP即html代码加上java代码。 4.2 JSP开发的优势 JSP技术继承了java语言的所有优点,可移植性,支持多平台运行,一旦写成,可在任意平台任意环境运行。一个JSP被编译器编译成Servlet,再由编译器编译成机器码或二进制码,在JRE(java运行环境)上运行。 4.3 系统开发模式 B/S全称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在众多系统软件中,有许多应用软件的使用不仅需要下载客户端软件,由特定的操作系统支持,而且客户需要不断更新软件版本,是一个代价很高的系统维护。而B/S模式摒弃了这些缺点,在服务器端发送的数据通过浏览器传送给用户,用户只要安装浏览器即可使用系统软件,维护成本小且效率高。 5 系统总体设计讨论 5.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本系统是按照层次设计理念,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利用组件技术开发基于JSP平台的开放式软件。系统主要采用B/S多层架构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其应用功能模块由用户服务、考勤、日志管理和系统管理组成。 5.2 系统总体思想 在分析医院日常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设计出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系统总体设计思想如下所述:管理员录入所有员工信息,包括工号、姓名、性别、初始密码等,员工使用初始密码登录系统修改个人信息及密码,每日签到,并且可以查询本人的考勤记录,领导查看所有考勤信息,统计考勤率、管理请假申请。整个系统主要是servlet验证及数据处理两大部分。 5.3 功能模块 (1)用户服务。为所有用户提供基本的系统功能,包括修改用户个人资料、修改用户密码和退出系统功能。 (2)考勤。该模块为系统的核心模块,主要使用用户为全体员工。 a.功能描述:员工可以申请假期、签到、查看考勤记录;管理员可以录入员工信息、删除员工信息修改员工信息;领导可以批准假期、查看员工考勤信息、统计出勤率及个人考勤率、统筹批假。 b.功能流程:普通员工填好员工表,系统把员工表信息插入数据库,并统一设置密码。普通员工首次登录时修改自己的个人信息及密码,每天登录系统签到,查看个人考勤信息,向领导申请假期。领导查看考勤信息统计出勤率、统筹批假。 (3)日志管理。为用户提供操作日志的查询界面,包括操作日志查询模块。 a.主要用户对象:系统管理员 b.功能描述:日志内容包括用户名、登录时间、操作时间、操作。 c.实现方式:每次用户在本系统进行操作时,系统自动把用户的操作记录在用户操作日志表中。 d.普通员工管理:普通员工保护好自己密码,注意个人信息安全。 5.4 实现方案。系统采用struts2框架实现。struts2框架的实现过程大致如下:客户端在浏览器中输入url地址,url地址的请求会通过http协议发送给服务器(本系统使用tomcat服务器),tomcat解析你请求的web application,交给对应的工程去处理。web.xml配置文件是工程入口,tomcat在web.xml文件中解析filter配置,filter配置中定义了需要过滤的url地址。过滤器类调用doFilter()方法时要参考struts.xml配置文件,struts.xml中的package找到url地址中的namespace,当没有找到对应的namespace时,转到web.xml给tomcat去处理,tomcat转到welcome-file文件。namespace中有对应的action,通过action的result配置,将相关result页面通过浏览器反馈给客户端。Struts2采用mvc模式把用户请求和页面展示分开。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企业员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传统手工的员工管理模式效率非常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无法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工作和生活。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已成为企业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设计并实现一套功能完整、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企业员工管理信息系统,该设计采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采用B/S三层框架制作,用来减轻企业管理人员的负担,方便员工信息的维护,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开拓企业员工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管理系统 设计 近几年,我国经济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它“无所不能”的形象深入人心。随之发展的数据库技术和各类开发工具也日渐成熟,这大大改善了软件工作的环境。特别是近两年来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系统建设者手中有了更多更好的工具。这个新兴行业的崛起,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员工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企业的目的最终也要通过它的员工来实现,员工管理就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设计并实现一个企业员工管理系统,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计算等功能,来协助高层做出决策,降低员工管理工作的成本,减轻企业管理人员的负担,方便员工信息的维护,促进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开拓企业员工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功能需求 系统管理包括登录、注册和修改密码。职员来公司报道时,由人事部门注册一个工号,即新增加一个员工,并按部门、职位赋予权限等。 系统能管理员工的档案,包括对员工编号、姓名、密码、权限、性别、生日、婚姻状态、学历、政治面貌、部门、职位、等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员工本身可以查看、完善、修改自己的档案。人事部也可以查看、修改员工的资料。 员工考勤记录的管理系统能管理员工的考勤记录,包括上班时间、下班时间等信息。员工可以查看自己的出勤记录,并完成每天的日常上下班打卡;领导也可以查看下属每天的出勤情况。 员工请假单的管理系统能管理员工的请假单,包括请假时间、原因、是否审批、是否被允许等信息。员工填写请假单,提交给自己的上级;该上级会接收其下属的请假单并审批;请假单的审批结果返回给员工查看。 系统能管理员工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时间、培训项目、培训所需费用等信息。员工的培训由公司领导来决定、、修改、删除,员工可以看到企业对自己的培训计划。 系统能管理员工的薪水,包括日期、员工每月的出勤天数、每天的基本工资、奖金、福利、实发工资总数等信息。财务部结算每一位员工的工资,员工可以看到自己每月的工资。 二、系统设计 1.模块设计 用户即员工进入企业员工管理系统前需要登录,经系统权限验证后才能进入。登录时所用的员工编号唯一,根据权限的不同,员工登录系统后看到的信息量也存在差异。当用户进去系统后,可以看到共有5个模块,分别为:系统管理、档案管理、考勤管理、培训计划管理、薪资管理。如果用户要退出企业员工管理系统,点击“安全退出”按钮即可。以下为系统功能模块图,5个模块下分别包含了一些子模块。 2.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数据库中的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不同的表之间需要建立关系,才能使数据互相沟通。但是,各表之间关系的建立要谨慎,避免由于误操作导致数据库的崩溃。 企业员工管理系统中,员工表(employee)最为重要,它与其他几个表都建立了关系。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拥有多条出勤记录、多条请假单、多个培训计划,当然也有每个月不同的工资信息。 3.数据库连接的设计 在数据库的连接方法上,本系统选择用Hibernate。Hibernat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使得Java程序员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对象编程思维来操纵数据库。Hibernate是采用ORM机制实现数据持久层的Java组件,是一种新的ORM映射工具,它不仅提供了从JAVA类到数据表的映射,也提供了数据查询和恢复等机制[13]。Hibernate的核心接口共有6个,分别为:Session、SessionFactory、Transaction、Query、Criteria和Configuration。 三、系统实现 本系统中,系统开发的平台是Eclips,系统的开发语言是Java,后台的数据量运用是MYSQL数据库。Eclips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基于Java的可扩展开发平台,Java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具有卓越的通用性、高效性、平台移植性和安全性,MySQL数据库是一个关系型的数据库并且是开源的,用于中小型规模的系统是非常合适的。下面是系统的部分界面实现效果图。 员工登录时,在Login.jsp页面输入工号和密码,到数据库中查找对应的信息,判断是否正确。 登陆成功之后,会进入系统的主页面,如图3所示:进入首页后,点击档案管理菜单,“领导”权限下,可以看到查看我的档案、管理员工个人档案这2个子模块。“普通员工”权限下,只能看到查看我的档案。 点击查看我的档案,系统根据登录信息中的员工Id,在数据库中查找到这个员工的信息,并显示出来。 考勤管理模块分为2块,一块是关于上下班打卡记录的管理,另一块是关于请假单的管理。同样分权限显示不同的子菜单项,“领导”权限下,可以看到全部子菜单:查看我的出勤、查看我的请假单、请假、管理员工出勤记录、管理员工请假单;“普通员工”权限下,只能看到查看我的出勤、查看我的请假单、请假。 点击查看我的出勤,系统根据登录信息中的员工Id,在数据库中查找到这个员工的所有出勤信息,并显示出来,那么员工可以看到自己每天上下班打卡的时间记录,如图5所示。 点击查看我的请假单,系统根据登录信息中的员工Id,在数据库中查找到这个员工的所有请假单,并显示成列表形式,如图6所示。 四、总结 本文在分析企业员工管理的现状的前提下,利用Eclipse、Tomcat6.0及MySQL等工具,基本完成了一个简单的企业员工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不仅方便中小企业提员工管理,而且节约企业的劳动力提高了员工管理的效率。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员工个人特性对加油站管理系统使用的影响研究 摘 要:本文采用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X公司运行加油站管理系统的63座加油站工作人员使用加油站管理系统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人员结构、文化程度、是否参加培训等个人特性因素对使用加油站管理系统产生影响,以此提出加强加油站工作人员个人素质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加油站 管理系统 个人特性 加油站管理系统是ZY公司为适应长远发展规划,参照国外先进经验,采用国际通用做法开发的一套管理软件。该系统意在建立全国集中的系统架构,目的是实现数据集中管理以减少冗余,避免基层与总部信息不一致。但在现实应用中,加油站工作人员对系统运行情况反映比较强烈,主要意见认为系统运行故障十分频繁,给加油站的经营管理带来不少影响;系统运行不稳定,不但没有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增加了工作量。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没有加油站工作人员在使用管理系统时“人为”影响的因素?带着这个问题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加油站工作人员实际情况探查工作人员的个人特性是否对管理系统的运用产生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ZY公司下属基层销售公司X公司运行加油站管理系统的63座加油站为样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5个加油站的工作人员。通过《XX加油站员工基本情况调查表》主要调查工作人员素质结构;业务工作状况;身体状况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业务工作状况包括:是否参加培训,岗位工作年限等方面;身体状况包括:健康状况问题。目的是了解加油站工作人员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别是否是影响X公司加油站管理系统在加油站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5个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见表1。 2、“健康”指狭义的健康定义:机体处于正常运作状态,没有疾病。 二、加油站工作人员对管理系统使用情况 采集X公司信息管理部门2010年3月8日至5月30日这一时段加油站管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相关资料,抽取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导致加油站管理系统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系统BUG”。根据调查,在该时间区间样本站系统出现的14个问题中,“系统BUG”出现9次,占了问题原因的64.29%(这一问题在X公司的统计数据为62.66%),说明问题的根源在于加油站管理系统存在缺陷。 2.X公司在加油站人力资源调配上存在一定的问题。5个样本加油站在人员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如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年龄结构等,这种人力资源调配的不合理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并导致加油站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使加油站发展后劲不足、工作人员同工但劳动量不同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影响加油站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因素。 3.加油站工作人员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加油站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有一定的影响。根据调查,在该时间区间样本站管理系统出现的问题中,“操作类”问题出现3次,占问题原因的28.57%(这一问题在X公司的统计数据为25.75%),这是仅次于“系统BUG”的第二大原因,而且在5个样本站中分布了2个站,占40%。说明加油站工作人员对加油站管理系统在操作方面仍不是相当熟练,培训不到位。 4.加油站工作人员缺乏对加油站管理系统常见问题的维护技能。通过现场访谈调研人员发现,截止2011年7月底,X公司对加油站工作人员在加油站管理系统上线前、上线后等不同阶段进行了持续培训。目前加油站工作人员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系统相关的操作技能,但缺乏对系统日常出现问题自行维护的技能。 三、加强加油站工作人员个人素质措施 据调研,加油站管理系统在运行中发生问题的一个原因是“操作类”问题,这个问题占6类主要问题的25.75%,因此可以判断“人”是影响加油站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调研中,发现X公司在加油站人力资源调配上存在一定的问题,5个样本加油站人员结构差异很大。同时,根据X公司信息管理部门对系统故障处理的方式可以判断X公司对加油站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缺乏专业人才。X公司信息管理部门对系统故障进行处理的方式主要有“重启系统”、“在FUEL服务器FCC上强制清除”、“修改数据库”或“远程安装”,这些解决办法均暴露出X公司信息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实际上对加油站管理系统出现的问题并不能科学判断问题根源、缺乏有据可依的技术性解决手段。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合理调配加油站人力资源。加油站工作人员是信息化的主体,员工素质对加油站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有一定的影响,而X公司对员工在加油站的调配存在不合理现象,加油站管理系统的上线使得加油站一些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大,在5、6类加油站显得工作人员不足。因此,建议在向加油站调配人力资源时,在年龄方面,应考虑老、中、青相结合;在学历方面,要考虑大学、大专、中专高中相结合。这样确保各站工作人员素质均衡,也为加油站管理系统正常运行做好人力资源支撑,以确保加油站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 2.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人力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首先要保证具体使用者对系统操作的掌握,建议X公司进一步加强加油站工作人员加油站管理系统应用的培训工作。 3.针对信息系统维护培养专门人才。为减少加油站管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顾客和加油站经营带来的不良影响,建议X公司对运行加油站管理系统的加油站选择有专长的员工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以减少问题出现时造成的不良影响。因为仅靠X公司信息管理部门的一两位工程师,往往无法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要加强信息系统维护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
经营管理论文:论旅行社经营管理工作 摘 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新形式下,旅行社管理人员面临着转变传统经营管理理念、提高综合管理应变能力等诸多问题的挑战,特别是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传统的旅行社行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旅行社;经营管理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谈一下旅行社经营管理工作。 一.旅行社经营管理危机的表现 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现阶段旅行社经营管理危机不是自身的消亡,而是竞争对手的日益增多,所导致的市场份额的逐渐下降及客源的逐渐萎缩;另一方面,随着行业管理的标准化,旅行社面临的自身经营形态的较大转变而导致的管理模式及经营理念与市场是否能有效结合的问题的出现;随着旅行社行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和消费者对服务需求的变化,旅行社服务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重新定位能否准确到位的问题;优秀的管理人才与优质服务的旅行社的进入,对旅游市场的冲击等。 二.旅行社经营管理危机的类别 (一)产品设计的危机 我们在销售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旅游产品的设计。在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如何开辟吸引旅游消费者的产品,成为我们销售成功与否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产品缺乏创新,同一线路上同行的压价竞争,致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产品质量恶劣的情况,严重导致了旅游市场产品质量与价格危机的出现。 (二)信誉危机 旅行社的信誉是关系到旅行社生死存亡的重要条件。其信誉的形成源于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而决定服务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每一个在实际旅游接待活动中提供服务的具体工作人员及管理者。近年来出现在旅游市场上的一系列投诉事件,涉及到的黑社、超范围经营、非法、变相转让许可证、零团费和负团费,虚假旅游业务广告、黑车、野导、私拿私授回扣等现象,使旅行社的行业公众信誉大跌,殃及到了所有的旅行社,就连老牌、名牌旅行社也不断受到株连。 (三)人才危机 随着市场格局的多元化,缺乏业务能力强、精通旅行社内务和掌握旅行社营销的管理型人才。 (四)财务危机 低价竞争给企业带来了财务危机。只要旅行社经营管理意识不变,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危机依然会长期存在。合作伙伴的变更及国际业务的不成熟,所导致的三角债的出现,也会给旅行社带来财务危机。 (五)突发事件危机 旅行社在经营过程中所要面临的突发事件的危机可表现为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灾、火灾等。也可表现为人为造成的危机,比如:行程计划的变更、交通事故、疾病伤亡、财产损失等。由于其出现突然、紧迫和重大,是对旅行社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协调能力与领导者的决策能力的一个综合考验。 三.怎样面对及解决旅行社经营管理危机 只要有竞争,就存在危机;只要不提高经营管理理念,就存在危机;只要不注重旅游基础建设及服务设施的改进与完善,就存在危机;只要从业人员不能从大局和长远利益考虑出发,只短视的追求自身的暂时利益最大化,不把旅行社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就存在危机。可以说危机在旅行社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是无处不在。 让我们再次来看一看这些危机出现的原因。对旅行社行业投诉的增加,是由于旅游消费者对自身的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对旅游服务质量有着更高标准的要求而出现的;人们对旅游基础建设及服务设施的更高要求,是源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对旅游质量所希望的更高标准等。众多危机的出现,最终还是因为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要舒缓危机与解决危机,其根本所在就是旅行社的经营管理理念是否符合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解决危机的办法与对策: (一)掌握市场竞争的法则 “优胜劣汰”的“优势”法则应用在旅行社中表现为服务优质、管理优质、价格优质、团结协作的优质。我们必须要结合市场需要,做好产品定位设计,树立创建旅游精品产品的品牌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应通过强化旅行社内部管理,降低团队运作成本。在运用高价竞争法则吸引特定需要的消费群体的产品设计中,应充分地体现在价格与服务是否等值,应要真正做到“价有所值”,才能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二)科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 旅行社所销售的产品是行、住、食、游、购、娱六大部门的服务相互组合形成的综合服务产品,就决定了旅行社对团体协作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就更应该充分地体现在旅行社的日常管理事务中,为旅行社管理机制的成功建立提供一条捷径,为旅行社的长期管理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加强旅行社内部反映机制的灵敏度 1.旅行社管理者对市场的认知度、敏感度及决策是否准确到位,是旅行社是否能在早期发现危机、减缓危机及解除危机的重要因素。当然,管理者自身的综合管理素质是成功实施管理的基础,但也只有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管理目标。这包括一线工作人员是否能及时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反馈。 2.加强旅行社与旅游市场经营环境的联系。这包括对国家、省、地方的政策法规的学习及加强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的相关联系,以增加旅行社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 (四)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思想道德教育及业务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1.提高服务质量,减缓竞争危机,还得从与消费者面对面的从业人员做起。特别是提高导游队伍的综合素质,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 2.旅行社要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提高业务素养,培养敬业精神,其中“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应是旅游业职业思想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3.通过对员工进行不定期的业务培训及考核,并与个人工资、奖金、奖励相挂钩 的手段来促进员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也可减少旅游服务质量危机的出现。 经营管理论文:市委办开展大走访对网吧经营管理情况调研对策 按照市委办公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的通知》的统一安排,第七活动小组于4月17日,有针对性地对市区范围内的网吧经营现状进行了走访、调研。 一、基本情况 目前,市区共有网吧46家,终端电脑6000多台,有200台终端电脑的大规模网吧6家,如:火狐、360、盛大网络和百度网络等。网吧绝大多数为个体经营,存在小和散的状况。经营面积大、投资规模大、计算机终端多的网吧数量少,近50%的网吧经营规模在200平方米以下,60到80台电脑之间。 市区经营的网吧大多都能够守法经营,严格自律,网吧“三证”(网络文化许可证,安全合格证和营业执照)齐全。网吧实名卡的使用情况良好,所有网吧都按照公安部门的规定,使用实名卡登录上网,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实名登记,以便于从网络上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从技术上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和超时经营。近些年,市人大、文化、公安、消防、工商等部门(单位)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对网吧经营场所进行检查、抽查,以及由__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多次高强度、高密度的检查和专项治理整顿,市区网吧经营场所都能达到规范化管理,市区的网吧经营逐步走向规范化。网吧管理人员、技术设备等配置较为齐全,所有网吧都拥有防火器材、自动灭火喷淋装置和安全疏散通道。坚持严管重罚,强化市场退出机制,网吧一次性死亡执行的情况良好。对于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由__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对其一次性死亡,并吊销《网络文化许可证》。 二、存在问题 经过近些年对网吧经营场所的专项整治以及市场化运作优胜劣汰,网吧治理整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市区网吧在经营和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网吧经营普遍出现亏损现象。目前,有6家网吧由于无法经营已停业。 一是实名卡的使用暂时不被网吧经营者认可,实名卡借用情况时有发生。按规定,在网吧上网须使用录有个人身份信息的实名卡。办理一张实名卡的价格为10元,网吧经营者每办理一张卡,会获得10%的利润。一些没有身份证明的人员无法办理实名卡的,持有当地(地级市)实名卡的人员在异地是无法上网的,对于网吧经营者来讲,这是导致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调研组一行下午4点20分到360网吧,看到其上座率还不到30%。经营者告诉我们,以前平均每天的上座率在50%以上,自从使用实名卡上网后,平均每天的上座率在20%,节假日上座率都达不到50%了。 一些网吧受利益驱使,不认真核实身份信息,无身份证明人员进入网吧上网的现象时有发生。当我们询问一家网吧的经营者,如果出现借用持有他人的实名卡上网怎么办时,服务员说:“现在哪家网吧还管这些,人家反正持实名卡上网,拉都拉不来呢,谁愿往外推财神啊!” 二是网吧正常营业时间过短,个别网吧受利益驱动锁闭门窗超时营业现象时有发生。网吧每天中午十二点过后才有人陆续进入,致使其经营时间短,营利空间缩小。我市规定,网吧经营晚上不得超过十二点,网吧每天的经营时间在12小时以内,且白天上网的人员过少,大都集中在晚上。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有的网吧经营者违规锁门关窗超时营业,为上网者供应食品、饮料,提供通宵包机优惠服务,只要不被查获便万事大吉。这种锁门闭窗的做法,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 三是网吧每月的固定费用支出过高,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按网吧每百台电脑计算,每月网吧需要支出的各种费用总计在3万元以上,每天的平均支出费用在1000元以上,而现在网吧每天正常的收入不到800元,致使网吧出现亏损现象。以360网吧为例,其每月固定支出:营业税4900元、水电费8000元、人员工资10000元、网络接入费6500元、房租11000元,合计40400元,平均每天支出为1346元。只有平均每天的上座率达到50%,才有盈利可言。在规定了最迟经营时间和使用实名卡上网后,其平均每天收入还不到900元。为了拉会员增加收入,行业之间大打价格优惠战,存在无序竞争的现象。各大型网吧为了在有限的营业时间内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纷纷打出优惠牌,以降价方式谋取生存之道。火狐网吧为吸引顾客加入会员,打出会员价每小时2元,包机10小时8元的优惠条件;百度网络网吧加大会员卡的充费幅度,充费1小时收取0.6元;规模小一点的飞翔鸟网吧为了生存一直在降价经营。 四是上网者在网吧吸烟现象普遍存在。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网吧内严禁吸烟。但在我们走访的几家网吧中,随时可以看到上网人员吸烟现象。虽有网管人员巡查和规劝,但吸烟者屡禁不止。在网吧内吸烟的危害不言自喻,但经营者迫于上座率,只好睁一眼闭一眼。 三、对策建议 在一切资源都信息化的今天,网吧只是供人们上网的地方,为人们浏览、获取信息和娱乐提供了一个最便捷的通道。解决网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对从业者加强管理和教育。 一是加大对实名上网制度的宣传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各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实行实名卡的宣传力度,并通过管理来加以引导。严格执行实名上网制度、网吧现场检查记录制度、网吧日常检查频率最低标准制度和网吧违法经营案件处理公示制度,严厉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超时营业、未实名登记等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违规情节严重的网吧,坚决吊销其经营许可证。建议:聘请社会志愿者作为网吧义务监督员,实行举报查实有奖制度。 二是严格控制网吧总量。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消费习惯、监管实效和社会反映等因素,对总量布局进行调整,严格限制网吧数量、优化布局,停止审批经营规模过小的网吧。建议:政府采取奖励机制,鼓励连锁 企业收购、兼并、重组现有网吧,实行规模化经营。规范行业标准、统一价格,行业之间有序竞争,使网吧经营者有更多的赢利空间。 三是大力扶持绿色网吧,规范行业标准。在农村和城市社区等家庭电脑和网络拥有率较低的地方,建设“公益网吧”。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绿色上网从我做起”健康上网活动,构筑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安全上网的“防火墙”。建议:加强和改善对网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改善经营环境,努力把网吧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文明风尚的窗口。 经营管理论文:加强内部监督规范经营管理全面提升烟草企业新形象 “一要规范,二要改革,三要创新”是国家局提出的行业工作重点。把规范放在我们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充分体现了当前烟草行业规范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加强各种监督机制,预防和杜绝职务犯罪,把构建和谐烟草作为战略目标,我们的事业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和创新。我们要在强化管理的同时,规范经营,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健康运行,全面提升烟草企业的新形象。一、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1、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方针,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已得到遏制。二是反腐败斗争已从侧重遏制转到标本兼治,逐步转到加大治本的轨道上来。如党中央、全国人大、中央纪委、监察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党风廉政法规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除此,还在权、钱、人等关键领域,增强民主、公开、竞争的程度,逐步解决体制机制制度上的问题;今年来全面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增强了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等,这足以说明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反腐败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尽管如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工作仍不能放松,反腐败的任务任重道远,从当前我市行业内部所暴露出来的违纪违法案件和人员情况来看,一些领导干部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简直到了利令智昏、无法无天的地步!为什么还有一些人仍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进行违法违纪的活动?除了他们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贪图享受的主观因素外,其重要原因就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乏内部监督机制,使得他们有机可乘,铤而走险,这也是造成他们的罪恶目的可以得逞的重要因素。同志曾告诫我们,“现在有的干部职务高了,权力大了,对自己的要求却放松了,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如果自己不警惕,组织上又不及时地教育和监督,就很容易出问题”。事实说明,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必然产生腐败。 2、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是企业规范经营的基本要求。 当前,面对新形势下的烟草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事实。我们能否落实国家局、省局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建立健全内部的监督机制,在工作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始终紧跟时展的步伐,关键在于我们烟草系统自身内部的建设上。能否在思想上与国家局、省局的发展战略保持承接性、延续性,将直接影响到我们企业的存活问题;只有在我们把烟草效益搞上去的同时,加强规范管理意识,形成一套有效的、健全的并完全适合自身实际的机制,我们才能在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在好的方面继续发挥优势,再创新的高度。 3、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到20__年使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这些决议的提出,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实施、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的实施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从目前状况看,烟草行业已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原有的企业机构设置、财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难免相对滞后,出现新的问题。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正是促使现代化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4、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是打造企业形象、巩固专卖执法地位的基本保障。 专卖专营制度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是专卖专营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烟草行业要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只有保证了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度,我们的企业形象才能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我们的专卖执法地位才会得到提高,并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目前阶段,我们要把内部监督管理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自觉树立廉政勤政新形象,加强监管、净化市场,加强专卖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和办案水平,诚信执法、文明执法、依法行政,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观念,维护好行业的社会形象,为烟草企业专卖执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的意义 第一,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大海航行靠舵手,领导把握着企业的正确航向,能否避开发展航程中的各种暗礁,就看他们能否正确把舵。领导班子要明白“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更要明白“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事实,只有当决策层健康发展了,企业队伍才能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加强对决策层的监督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保护了领导、保护了企业。 综观烟草系统几个违法违纪案件的实际情况看,他们犯错误,固然由其自身的因素所定,但缺乏组织和群众对他们实行有效监督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一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很多人认为,只要在管理层面不发生错误就可以了,或只要领导干部洁身自好就好了,或制度形成规范后就可以循章办事了,其实这些观点都带有极强的片面性。规范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按部就班,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由健全的各个部门组成,建设要靠大家。同时,发展需要创新,只有创新,企业才有出路;只有创新,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百战不殆;只有创新,我们才会督促自己不断充实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权力与企业责任的关系,随形势而不断变通管理模式,制定各种强有力的效能监督机制。针对三明烟草实际,我们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管理。进一步改善和加强监督管理,把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到两烟经营、专卖管理第一线,延伸到八小时以外,防止队伍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 第二,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是建设和谐烟草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烟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依靠人,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落实以人为本,最为关键的是要尊重职工和关爱职工。我们加 强内部监督工作,根本目的就是防止干部职工滥用手中的权力或利用职务便利,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有个别干部职工思想不够端正,不能严格按章办事,甚至腐化堕落,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一点对我们烟草来讲教训极其深刻。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执行不够到位。可见,加强内部监督工作,是防止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的强心剂,从根本上说,也是消除烟草队伍中的消极腐败现象的首要途径。加强内部监督管理,规范企业职工个人行为,这正是对广大职工极端负责、从政治上关心、爱护和保护职工的表现,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烟草的必然要求。 第三,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艰苦奋斗,讲学习,与时俱进,勤奋务实,廉洁自律,遵守党的纪律这是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规范党员干部行为,为廉洁自律、遵守党的纪律提供了保证,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问题,反复强调要加强监督防范工作,中央实施了“两个条例”,意在把监督的关口往前移,加强事前防范,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诫勉、早处理、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机制,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根本保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也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全体职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他的思想乃至行为上,加强思想教育就是要求我们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发扬不怕劳苦一心为公的工作作风,端正自己的思想,确立健康的人生信条,为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建章立制要与落实工作紧密挂钩。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拘于建章立制的表面形式,要把烟草生产工作落到实处,加强舆论监督的作用,接受群众的民主评议,把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抓好经常性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按照“让党员受教育,使群众得利益”的要求,组织精干力量,着手研究健全和完善本单位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和谐、稳定地发展。 3、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在财务资金审批流程上要构建行之有效的缓冲机制。杜绝企业领导一句话、一指示就能取得大笔公款的权力。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层层把关,莫让居心不良的人有机可乘。 4、加强对领导权力关的监督,杜绝在金钱、美色等关节上出错。综观各种经济腐败案件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企业的领导干部原本两袖清风,结果在别有用心者的财、惑下思想开始出轨,心志开始动摇。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渗入政治思想教育,加强正气学习,防患于未然。 四、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的几点思考 现在的社会情况和人际关系比过去复杂得多,要有效地监督确实有难度。但越有难度,就越要下功夫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特点,从机制上着手,从教育上引导,从组织上保证,从制度上管住,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一套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企业要本着对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各单位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切实抓好内部监督工作。 二要完善工作制度。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充分说明制度对人们的行为所起到的作用。要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自律和他律,要有制度措施作保证,这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结合当前取消县级法人资格改制后可能出现的诸种问题,我们要根据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包括党群工作、机构人员、业务管理、财务经营、审计监察和保障服务等方面的具体制度进行修订完善,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完善重大事项和任免程序,强化职工队伍思想教育,更透彻、更深入地认识改革。实行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完善廉政谈话制度,实行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 三要健全内部监督部门,强化管理机制。总书记指出:“加强监督,关键要健全组织”。作为单位内部,如何使规定的制度能有效执行,并对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应有监督机构和人员作为组织保障措施。同时,作为我们三明烟草就是要加强内部审计监察队伍的建设,要将财务部门经常性的财务监督也作为管理职能列入工作职责之中,作为企业健康发展和防止职务犯罪的“重头戏”。着手研究健全和完善本单位内部监督的长效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和谐、稳定地发展。 四要明确重点,突出内部监督管理的成效。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到各方面的工作中去,切实体现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否则内部监督会流于形式,成为花架子,华而不实。使监督能有效地与两烟经营、专卖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让监督的关口往前移,变被动规劝为主动监督,变事后纠正为事前防范,这样才能更好发挥监督的作用。首先,在日常财务管理中实施内部监督,加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其次,进一步明确监督责任主体,加强党内监督,发挥纪检监察和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把党内监督与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制约,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促进经济财务和生产经营活动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第三,加强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把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从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社交圈。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实现对干部的监督无特区、无禁区、无空区。 五要加大宣传和社会监督力度。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的宣传工作,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违纪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完善具保投诉制度,形成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监督机制。同时要树立先进典型,对在内部监管工作中出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扬,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在行业内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经营管理论文:浅谈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怎么融入经营管理 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不应该单纯以打击贪污腐败为中心,而是应该以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服务宗旨,在纪检监察工作中融入经营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保证国有企业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因此,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在纪检监察工作中融入经营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一项举措。 一、如何确保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的落实 (一)不断创新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理念和思想观念 一提到纪检监察,人们通常的认知都是打击腐败贪污行为,严惩贪官污吏,实际上这是十分片面的认识,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当然,在国有企业中,打击腐败、避免贪污也是纪检监察的重要工作内容,但是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绝不仅停留于此,应该转变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纪检监察工作理念。纪检监察应该与国有企业的发展相互联系,要以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为前提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中融入经营管理,以国有企业发展为中心,保证国有企业内部环境的公平公正,营造一个有利于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因此,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要不断创新自己的工作理念,不能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要在纪检监察中融入经营管理,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一定的监督监察作用。 (二)根据实际情况,改善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国有企业在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时,需要注意到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应该联系实际情况,不能单纯的以理论开展工作,纸上谈兵永远不能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质量。在纪检监察工作中,要围绕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开展工作,走入经营第一线,与一线人员多多沟通交流,了解实际情况,虚心接受有意义的建议或者意见,要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良好的监察督促作用,维护国有企业内部的稳定环境。另外,纪检监察工作要注意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从企业的投入到产出都需要受到严格的管理,在企业的改革发展中,纪检监察需要及时了解国有企业的工作动态,积极与各部门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存在的现实问题,对国有企业的各部门实行有效的监察,在企业进行决策时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纪检监察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实施 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要想纪检监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政策,支持企业经营 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纪检监察部门应该联系实际情况,积极主动了解目前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然后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政策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需要注意的是,纪检监察部门在提出意见和建议时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以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为前提,另一方面需要以反腐倡廉的目的为前提,这样才可以在促进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的同时,又能保证国有企业内部清廉的工作环境。另外,纪检监察部门要及时帮助国有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的重点问题,保证国有企业可以健康顺利的发展。 (二)加强监督,完善服务 纪检监察部门的基本工作职能是监察与督促,因此,在服务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时,应该同时对国有企业的各部门进行严格的监察与督促,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力求做到全面监督,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环节,实施全面监督时要注意监督的范围,从人员提拔调任到项目管理,从业务流程到销售管理,都需要进行监察与督促,保证整个企业内部环境的公平公正与政策透明化。对于员工的建议或者意见,要虚心接受,并且鼓励员工积极反映问题,纪检监察可以为此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为员工们的反馈提供一个方便的平台。对于国有企业的高层领导者,更应该以身作则,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决不能以身试法。 (三)提供保护性服务 要想真正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就一定要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要对待员工公平公正,这样才能鼓励员工去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与改进,促进整个企业的不断持续发展。因此,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需要为企业提供保护性服务,让企业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健康发展,打击一切不按照法律法规办事的现象和行为,严惩违纪违规人员,支持为促进企业发展而提出的一切建议和意见,为企业的健康持久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这样才是国有企业的长久发展之道。 (四)做好人才供应工作 拥有优秀的人才是企业保证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因此,一个企业必须要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同时还要保持住原有的人才。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既要做好人员的监督监察工作,还要辅助企业做好人才的供应工作,保证企业的人才质量。企业要想留住优秀人才,就必须要为自己的员工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发展环境,让员工有动力去为所在的企业奋斗,这样才能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在国有企业中,为了确保纪检监察工作的落实,一方面要对自己的工作理念进行创新,不能固步自封,另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的工作方式进行完善。在国有企业中融入经营管理,可以从辅助决策、加强监督、保护人才等方面入手,让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可以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为国有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 经营管理论文:以全面预算管理提升企业集团经营管理水平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企业集团而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要以发展战略为导向,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和预算流程,规范预算的考核和调整,以全面预算管理促进企业集团管理水平和综合经营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集团 发展战略 经营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高效配置资源、有效管控风险、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经营实力,因而已成为国际上较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管理手段。近年来,国内一些大的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理解的片面性以及缺乏处理实务的经验,大都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实践上存在许多操作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有鉴于此,笔者谨就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关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对与企业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其控制安排,是涉及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一种整合性管理系统。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控制和约束力,是一种集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为一体的有效的现代企业控制手段,它不仅是一种管理制度和控制方略,更是一种管理理念。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上,它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所谓“全员”就是企业全体员工通过对预算过程的参与,把各部门的作业计划和公司资源用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所谓“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合理利润目标,不仅包括财务预算,还包括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它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所有业务活动,并为业绩考评提供依据;所谓“全程”是指通过预算的确定、执行、监控、考核与评价,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二、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它是企业协调的工具、控制的标准、考核的依据,是推行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企业集团而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发展战略是企业集团基于内外部环境的综合系统分析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所做出的长远规划,是企业集团发展的方向。全面预算管理是集团战略管理的重要形式和有力保障。全面预算管理正是以集团发展战略为出发点,通过规划未来的发展来指导现在的实践,是对集团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与进一步量化,从而更加具有可接受、可实现、可检验和挑战性的特性。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统一经营理念,明确奋斗目标,激发管理的动力,增强管理的适应能力,确保集团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通过预算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对战略目标进行评估和修正,进而对集团发展战略起着全方位的支持作用。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交互式的有效沟通和预算管理的预测、协调及控制作用,使企业的预算目标更明确,并能以更高的效率、更优的发展质量、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来实现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 (二)有助于集团资源综合配置 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预算目标的确定和预算的编制是集团管理者对各类资源如何利用进行的事前控制,预算执行是对各类资源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事中控制,预算的差异分析和考评是对资源利用效率的事后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将预算目标分门别类、有层次地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并延伸细化到每一位员工,使包括高层管理者在内的集团全体员工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从而有效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集团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各项业务,是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整体运行环节的相互关系,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有利于各企业、各部门间加强沟通与协作,统一认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系统效益最大化。 全面预算管理把利润、现金流、投资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强调价值管理和动态控制,引导各企业、各部门追求资源用效率最大化,同时,将成本控制和财务预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孤立单向地从本单位内部降低费用支出,转向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和资源共享的方式降低费用支出。 (三)有助于提高集团综合管理能力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预算成为管理的载体,管理者通过对预算目标的控制实现了对集团经营管理的间接控制,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使管理者既能把握全局又不失控制,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使高层管理者从事无巨细的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拿出更多的精力来考虑集团的发展战略,把握企业全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使集团涉及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构建、融资计划、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不必再一事一议,而是结合集团的发展战略,按预算周期进行通盘考虑和综合安排,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使集团各单位的现金收支、投融资活动、高风险业务都能够实时置于集团监控之下,通过预算的风险预警功能,能有效提升集团风险管控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使集团实现对各单位资金的统一管理,通过现金统一调度和投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集团财务费用支出。 (四)有助于正确评价各单位、各部门工作效绩。 在全面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分解的各个分预算目标是考核各单位、各部门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通过实际工作与预算目标的比较,便于对各单位、各部门及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以此为依据进行奖惩和人事任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预算管理对工作业绩的考核是在对其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反映,它既有对历史变化趋势因素的分析,又包含了对客观环境因素及执行主体自身因素的分析,这种评价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因此更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 三、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以集团发展战略为导向 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以战略为导向才能对集团发展战略起到支持而不是相反的作用。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蕴含着集团 管理的战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决策的财务数量说明和经济责任约束依据,是集团的整体作战方案。没有战略导向,或者战略导向性不强,就很难确定预算目标与预算起点,而没有预算目标与预算起点,也就不可能有很好的预算。全面预算管理要加强战略的可操作性,使战略能指导企业预算,即把战略目标指标化,并将其纳入预算管理体系中加以考核,强调预算对战略的调整作用,提高集团战略的适应性。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在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指标和关键控制点的选择,预算编制流程和方法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集团战略的导向作用。 (二)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预算管理组织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组织结构的合理性、责任层次与责任界限的明晰性。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控制系统,需要有相应的科学的组织机构才能在企业集团内部得以顺利实施。一般来说,从整个集团的全面预算管理活动看,有两条行为主线:一条是由预算管理组织所形成的管理行为线,另一条则是由预算执行组织所形成的执行行为线。 1. 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组织 为衡量与监控各单位、各部门的经营绩效,以确保最终实现集团战略目标,必须设置一个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并对董事会负责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组织。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负责集团预算目标、预算政策、预算程序的制定;审查预算草案并提交董事会审核批准;预算方案的下达、实施、考核、修订及考评等。预算管理委员会可以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的预算编制、协调等管理工作,也可以由集团内部的专职机构如集团财务部来承担这一职能。 2. 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组织 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组织是预算的执行机构,也是预算目标执行的责任主体或责任中心。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组织具体如何设置,并无统一的标准,一般是根据集团的类型、组织结构和作业特点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而设置。当前较多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分层次设置若干“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进而形成多层面的预算责任体系网络。 (三)以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模式确定预算目标 在确定预算目标的过程中,预算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考虑集团内部资源状况和外部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考虑对集团发展的预期和战略导向性,同时体现人本管理和目标管理思想。为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出现预算松弛现象,并充分发挥预算的激励约束作用,一般应采用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模式。 在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模式下,集团确定预算目标的基本工作程序为:一是由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结合集团发展战略和外部市场环境,提出本预算期的预算思路、指导原则和初步预算目标;二是各子企业、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编制本单位预算草案,并按照集团管理级次逐层上报;三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各子企业、各部门编制的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平衡、协调和汇总;四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召集各子企业、各部门负责人等进行协调,这一阶段可多次循环,直至各方目标一致为止;五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将审查、协调后的预算草案提交董事会审核批准;六是预算管理委员将经董事会批准的预算方案以内部法案形式下达执行。 (四)规范预算的考核和调整 预算管理办公室或其他预算管理机构定期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估,对当期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论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都要认真分析其成因,提出拟采取的改进措施。在预算执行结果评估的基础上,对预算完成情况、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进行考核,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 对于预算执行的考核应在激励方案中设置定性和定量指标,然后根据集团所处行业的特点和考核重点,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设置不同的分配权重。定量指标基本上为经济指标,应根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奖罚,偏重于结果评估。定性指标基本上为非经济指标,应对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奖惩,偏重于行为评估。为了保证考核方案合理、科学,可对不同预算完成情况进行模拟测算,以此事先了解方案最终奖惩程度,避免估计不足而导致风险。 预算执行有偏差,如果是执行不力造成的,根据考核和激励方案,应该惩罚相应的责任人。属于预算编制原因而产生的,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预算的调整必须有一定的程序。首先,应该严格界定调整范围,只有出现不可控制的因素,如市场需求或价格变化,设备维修的需求变化或其他经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同意的原因出现,才允许调整预算;其次,应该规范预算调整的权限与流程,有关的责任主体,应对预算项目的调整作出申请,依照规程审批后,才能予以调整。重大的调整应该通过预算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只有对调整范围、调整程序、调整权限进行严格规范,才能在出现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时,使预算调整有序进行,才能增加全面预算管理的严肃性,而不会削弱预算控制的力度。 经营管理论文:中南地质勘查院经营管理暂行办法 一、一切经营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规,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局、院总体经营方针,制订院、分院经营策略。 二、经营工作的宗旨是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日常经营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开展。 三、企业总体实力及知名度是我们在市场立足的根本,一切经济活动,都要有利于企业总体实力的提高和市场知名度的提升。杜绝任何有损企业形象的经营活动。 四、地勘院依据资产、人员、市场开发及地矿项目落实情况向分院下达年度经营指标。分院要依据各自产业结构细化经营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认真、积极的开展工作,确保年度经营目标完成。地勘院将主要依据各分院地勘项目及经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详见《考核办法》)。 五、地勘院要不断研究市场动态,把握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超前市场预测,并依据预测结果制订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各分院也要依据新、老市场变化动态,制订相应经营规划,并及时向院汇报。 六、院综合办公室是经营工作的具体管理部门(条件成熟后再成立经营部)。各分院都要高度重视经营工作,依据院整体经营政策,相对独立的开展经营活动。 七、信息开发与管理 1、信息工作十分重要,各种信息的汇集就形成了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地勘院除了抓好各类地勘项目的信息搜集、论证立项外,还要抓好地延市场项目的捕捉与谈判工作,尤其是环境与灾害地质项目、地方地勘项目、矿山项目、西部及境外勘测项目等。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推介自己的成果、矿权,形成矿权的合法有效流转。 2、地勘院每半年召集一次经营工作总结及市场分析预测会,年末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年度经营工作计划,汇总到综合办公室后,整理提交院长办公会研究、决策。 3、员工必须保守信息秘密,因泄密造成损失的将严肃查处,直至辞退、除名。 4、院综合办公室要认真建立信息台帐,备查、备用。 八、合同签订与管理 1、合同的论证、洽谈与签订必须在院长或分管副院长或院长授权人的主持下进行。特殊、重大合同由院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被授权人一般只限于副院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分院院长和副院长)。 2、对外签订合同只能以“__地质勘查院”名义,严禁以分院名义对外签订合同。违者,一经查实,除追究分院主要负责人责任并严肃处理外,将停止该分院继续使用总院有关资质、执照等证照的权利,直至彻底处理、整改完毕。 3、合同拟订后,须经院长或其授权人签字后方可加盖印章。 4、合同由综合办公室统一管理。 5、综合办公室受理合同纠纷,并具体落实院里关于纠纷的处理决定。 九、所有对外经营工作都必须依法纳税。 十、地勘院内应本着团结协调、维护全院利益的原则开展经营工作。当经营工作需两个以上分院甚至全院共同完成时,由院领导召集相关会议,具体协商利益分配办法。 十一、地勘院为经营工作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1、为院争取到大调查项目、资源补偿费项目及国家其它地矿项目的集体,分项目给予该项目总费用0.5~1的奖励(奖金从项目中支付)。 2、为院提供信息,经院组织洽谈成功,争取到各类地延市场项目的,给予有效合同价款的2~5的奖励(同比回款额先按2分期支付,根据项目结算结果从该项目中兑付奖金金额)。 一般工程奖2;效益较好的奖3; 效益很好的奖4;效益好且由此带来后续工程的奖5。 3、为院开发出西部及境外勘查\矿业市场,经院组织考察、论证,并成功进入市场,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将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特别奖励。 十二、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试行。 十三、本办法修改权、解释权在地勘院。 经营管理论文:对林苗圃经营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江苏省射阳县林苗圃创建于1962年6月,位于苏北盐城市射阳县新、老运棉河夹堆之上,东西长为20多华里,现有土地面积3200多亩,在职职工38人,林农420多人,主要从事林业育苗以及部分生态林的培育、绿化、科技示范与推广等工作,是当地规模较大的生态林苗基地。2001年至2002年上半年,由于历史遗留下的众多因素,射阳林苗圃到了“山穷水尽”、“举步维艰”的地步,全圃36名在职职工,42名退休人员8个多月未领到工资,单位经济效益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近年来,上级政府以及当地农林主管部门十分关心林苗圃的振兴与发展,帮助企业确定了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前提,有计划的推进单位的经济指标实现为目标,林苗圃各项工作开始朝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1.管理经营立足精细化 在强化管理,整合要求抓产出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潜力,“聚沙成塔”增加效益。2002年班子调整以后,企业正视现实,通过认真总结过去,作出了对内强化管理、调优林业产业结构,对外扩大经营范围、加大经济项目推进力度的思路。对照苗圃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了企业发展《三期规划》,确定了企业短、中、长期工作目标,同时,按照事业单位转企业后的“三定”要求,压缩非生产人员,对在职职工继续实行“岗位田”责任制度,使他们有充分的创收基础,积蓄后劲。 射阳县林苗圃拥有可利用土地面积1600多亩,发挥这部分土地的最大效益,促进苗木上规模,优良品种上档次;速生丰产林上水平是全圃的首要任务,要避免“舍近求远”,增加效益,就必须立足于向有限的资源要效益,跟单位面积要产量。2006年起,全圃推行了多茬种植、立体种植;并在绿化苗木的培育与管理上,以培育大规格优势苗木为主导,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和市场紧俏的园艺品种,使资源优势,快速直接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2.品种栽植强调多元化 以品质高、见效快的彩色树种为主,常规苗木为辅,大力引进和培育优良的绿化种类,以充实苗木品种结构,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苗木产业结构层次。根据市场行情,实时购进适宜彩色树种,和引进培育种植技术,并逐年扩大栽种面积,适度缩小瓜子杨、女贞、龙柏、枇杷等面积。 积极引导职工林农大量培育品种优良的、有市场前景的苗木,以品质高、见效快的苗木为主,常规苗木为辅,并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作为对整个苗木产业结构的补充。实现种植结构科学化、规模化、层次化。 3.绿化林带采取多样化 苗圃是林业单位之一。发展好林业生产,也至关重要,因此,着重发挥林苗木培育和栽植优势,合理调整林业结构成为当急要务。在全国杨类林趋于饱和的形势下,适度扩大杉木林、松木林、银杏林等,错位发展林木业品种,减低储量风险;并积极寻找宜林地,扩大林地面积,科学栽植,提高速生林和经济林栽植比例,力争做到林业生产规模化,优良品种多样化。林业收入是苗圃的主要经济支柱。积极发掘林地资源,逐步增扩林地面积,严格把关造林品种,坚决替换不良树种,通过投入、产出、再投入、再产出,使林地面积不断扩大,充分发挥现有的苗木和技术资源优势,并以此为依托,不断创造条件,拓展林业项目空间。 4.土地资源发挥效能化 4.1由于苗圃地处新运棉河南岸,土地有碱有贫,针对情况不同,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低田还水、高地还牧的措施,租赁给农户种植稻谷或牧草,在2至4年的时间里,使土地都能够得到有效改良。届时,再收回用以育苗或栽树,能获得较高产出率。 4.2以“创新创优创特色”为指导,竭力打造以河北为基础的工业集中区,紧紧抓住地域优势,积极与当地政府配合,完善招商引资工作,主动寻找林业投资项目,注重引进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和环保型的林苗圃项目,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同时,对现存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最大限度地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率,扎实推进林业项目开发工作,为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 5.种植销售鼓励一体化 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利用在苗木的产、种、销等方面的技术做保障,鼓励林农放开思路,大胆地走出家门,走向市场,以单位做后盾,做好绿化工程承接和苗木销售工作,争做苗木销售的经济人,将苗圃的苗木带到华东各省,实现种植和销售一体化,以不断提高单位的知名度,逐步夯实苗圃在苗木绿化行业的基础地位,为苗圃带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发展和腾飞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6.企业发展坚持内涵化 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为企业经济发展赋予了内涵和精神动力,不断夯实企业文明基础,对于进一步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强化企业发展理念,树立单位良好形象十分重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增加办公、娱乐设施,改进完善利民事业,切实为职工群众解决后顾之忧,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对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十分有益。同时,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重视职工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为企业发展营造出更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 结语:经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可持续发展”是林苗圃企业乃至各行各业的根本原则,不断探索创新企业管理理念,是提高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勇于探索才有向上空间,不断创新方能持续发展,努力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企业发 展的精神源泉。 经营管理论文: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摘 要】电子商务时代,顾客已不再作为一个整体因素而被考虑,而是一个主动的个体,是企业生产系统的一部分。与传统企业营销管理相比,电子商务下的企业营销管理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新性。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经营;影响 随着电子 商务魅力的日渐显露,虚拟银行、虚拟企业、网络营销、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一大批前所未闻的新词汇正在为人们所熟悉和认同,这些词汇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子商务正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就是电子商务在改变人们的生活。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的采购方式、生产运作方式、营销方式和客户服务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分析,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电子商务的作用,使传统企业和电子商务的优势恰当地结合起来,提升传统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电子商务对企业采购带来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传统企业仍以订货会、供需见面会等为采购原材料的主要方法,由此而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力,而电子商务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成为减少企业采购成本支出的一种有效途径。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取决于企业所实际占有的资源多少,而取决于企业可控制运用的资源多寡。因此,企业必须利用外部资源尤其要发挥好网络的作用,通过互联网使自己与合作伙伴、供应商互通互连,做到信息资源实时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通过商业增值网使用电子数据交换建立一体化的电子采购系统。海尔集团搭建一个面对供应商的采购平台,降低了采购成本、优化了分供方;而且这个平台建设成为一个公用的平台,为海尔创造一个新的利润源泉。海尔跨越企业的界限与供应商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在采购平台上实现网上招标、投标、供应商自我维护,订单状态跟踪等等业务过程,把海尔与供应商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海尔的电子商务采购平台,海尔与供应商建立起了良好的、紧密的、新型的动态企业联盟,达到双赢的目标,提高了双方的市场竞争力。 二、电子商务对企业生产加工过程带来的影响 在传统的生产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繁多,批量变化较大,为了及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就必须采用各种方法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早期一般采用监视库存的方法,一旦库存降低,就重新订货, 以保证不间断地生产。这种方法在企业生产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常常造成库存占用过高,资金利用率较低。电子商务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生产周期、库存等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美国Dell公司为客户量身定做不同要求的PC机取得巨大的成功便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该公司产品57%在网上销售,即先收取顾客的钱,再组织生产,因而没有库存,实现了零库存。 三、电子商务对企业销售带来的影响 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网上销售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强了企业利用互联网展示产品及服务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广告宣传及市场调查,构筑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改变了市场准入及品牌定位等规则,建立起无中介的销售渠道。互联网络渠道可以避开传统销售渠道中批发、零售等中间环节,使生产商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生产商可不通过零售商而最终完成商品流通过程,既降低了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又加快了信息流动速度。 第二,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统经营模式通过各种媒体做广告,需要对复杂的销售渠道进行管理,并且目标市场受到地域的限制,这是一种销售方处于主导地位的强势营销,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营销是一种主动方在于客户的软营销。 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传统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是有限的,而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则使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在网上展开的营销活动,面对的就是全球市场,能够针对全世界每一个客户,电子商务就成为企业最好的国际交易平台。DANGDANG书店17%的定单来自海外,这在过去都是不可想象的,在北京开书店,不可能有17%的书买给外国人。网上的业务也可开展到传统销售和广告促销方式所达不到的市场范围,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潜在客户。 第三,全方位展示产品,促使顾客理性购买。从理论上说,顾客理性地购买,既能够提高自己的消费效用,又能够节约社会资源。网上销售可以利用网上多媒体的性能,全方位展示商品功能的内部结构,企业通过网络展示商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及付款条 件等,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完全地认识了商品及服务后,客户各取所需,发出订单,再去购买它。 四、电子商务对企业客户服务的影响 企业内部的一切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及降低消耗等,都依靠顾客的购买而取得实际成效。因此,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断了解顾客需求,不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满足 顾客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立足的关键。电子商务对企业客户服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子商务使企业与客户之间产生一种互动的关系,极大的改善客户服务质量。通过互联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双向交流是非常容易的。同时,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正确分析客户的需求,提供服务,从而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抓住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第二,密切用户关系,加深用户了解,改善售后服务。由于Internet的实时互动式沟通,以及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使得产品及服务的消费者更易表达出自己对产品及服务的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使企业可以更深入了解用户的内在需求,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另一方面企业的即时互动式沟通,可提高企业的售后服务水平,改进客户的满意程度,促进了双方的密切关系。 第三,促使企业引入更先进的客户服务系统,从而提升客户服务。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建立客户智能管理系统,企业 通过它收集和分析市场、销售、服务和整个企业的各类信息,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了解,从而理顺企业资源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减少客户变节的可能性。同时,通过获取并分析与客户所有的交往历史,从整个企业的角度认识客户,达到全局性销售预测目的,从而增加获利能力。 电子商务改变传统商务活动的方式。消费者可以进行网上商场浏览和商品采购,而且能得到在线服务;商家可以在网上与客户联系,利用网络进行货款结算服务;政府可以进行网上电子招标、政府采 购等。电子商务将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网上购物的最大特征是消费的主导性,购物者意愿掌握在消费者手中,消费者的主权可以在网络购物中充分表现出来。电子商务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快捷、方便的购物手段,消费者个性化、特殊化可以通过网络完全展现在生产厂商面前,为此,许多企业纷纷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以便取悦消费者,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 经营管理论文:论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将管理和会计融合在一起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归集、分析、编制、解释等工作,提供信息给企业内部管理层,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一、 现代管理会计基本理论 (一)管理的基本职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不再是生产执行,而是转为决策经营。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中,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决策、计划、领导、组织、控制以及创新。决策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就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计划即针对企业发展方向,对企业未来活动进行具体的策划,也即行动纲领。领导即带领企业实现目标的管理者,一般具有杰出的判断力、决策力以及创造力,可以预测未来发展形势并作出相应决策。组织就是以某种方法和形式协调企业生产,以达到预期目标。控制就是在生产经营中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和改正原计划,确保企业沿正确方向发展。创新就是不断地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开拓和发展,让企业可以有超越预期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的特点 管理会计,顾名思义,就是管理与会计的结合。用专门的计算方法分析会计资料,得出相关信息,从而为企业内部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主要作用是控制现在已发生业务,预测企业未来并进行相关决策。基本特点是:面向未来。管理会计中的所有预测与决策分析都是在企业具体的生产和经营之前进行的,提出解决未来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案,将管理和会计工作拓展到未来统筹中。这是现代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最大不同点。既考虑到了企业的局部利益,也兼顾了全局利益。直接作用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广泛应用数学方法。管理会计中用专门的计算方法对大量的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提出相关可行性方案,选择最优化方案,并评价其经济效果,将管理工作定量化。 二、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一)决策作用 运用最优化的原则来决定方案,指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这就是决策的实质。管理会计中,决策包括两个方面:经营决策与投资决策。经营决策就是企业在某一阶段内的相关经济活动决策,它主要考虑的是财力、人力与物力的合理配置,把企业的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利益最大化。因此,其核心是利润问题,所有的经营决策都以达到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经营决策一般从三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成本决策。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成本。可以从控制生产费用,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入手。第二,定价决策。定价方法有多种,除了简单的成本相加法之外,还可以利用顾客特定心理或产品的某种性质来进行定价。如新产品刚刚投放市场,无同类产品竞争,可以提高价格以获取巨大利润,但产品若处于成熟期,则应降低价格,以增大市场占有率。 第三,生产方案决策,用科学的方法得出几种方案,然后用最优化原则选择最佳方案。 (二)控制作用 发现偏差是控制的实质与作用。控制的重点是成本控制,企业在生产中,先调查整个市场趋势,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状况,制定目标成本,然后严格监督各项成本使用,对每一项生产费用的支出都进行一定的限制,最终达到目标成本。成本控制可以从资源消耗方面入手,对生产材料实行定额消耗标准;也可以从人员管理方面入手,加强对员工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目前,现代会计理论中的“管理会计控制作用”理论在我国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是“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即分析、计算企业以往的生产成本,并结合现阶段市场发展情况,预测未来的变化因素,综合多方面因素,最终确定目标成本。这种目标成本实质是一种预计成本,它与传统财务会计不同的是,它把成本管理工作从原来的被动事后核算转变为主动的事前控制,这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就可以以此为目标,把实际成本尽量控制在目标成本允许范围内,实现预期利润。 三、管理会计理论实际应用途径 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企业产权,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让现代管理会计理论有应用的空间和环境。 其次,吸取国外经验,并按照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形成自己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在国外早已发展成熟。因此,我国企业要想现代会计理论可以融合在自身的企业管理中,就要参照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吸取经验,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另外,要全面观照国内与全球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善,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制度,切勿生搬硬套。 最后,管理会计理论的学习与培训。管理会计理论能否在企业顺利应用,最终还是要靠人。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都对管理会计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赞同这种做法,可以让管理会计理论和相关措施在企业迅速地推广,并得到良好的应用。否则,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重重障碍。管理会计实质是一种管理的活动。所以首先要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层的思想水平,重视管理会计的作用,并积极支持其在企业中的应用。另外,管理会计需要以企业文化作为依托。所以要建立企业优秀文化,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管理。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形势。因此,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发展,合理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完善企业管理,这样才能提高企业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发展。 经营管理论文:论服务管理促进企业经营管理 论服务管理促进企业经营管理 邮政是一个古老的行业,“鸿雁传书”就是人们对邮政通信的形象比喻。自大清邮政开办至今,现代邮政也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但邮政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产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石家庄邮政局立足于为全社会提供优质信息服务,通过不断采用高新技术和设备,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服务手段日益先进。而加强服务管理,对于促进企业增强内部控制,推进企业科学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透过管理、组织和经营三个层次,尝试从人类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作为出发点,剖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一般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性解释,探讨一条完整理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的基本思路。管理的作用在于追求效果,正是因为对效果有所要求,才产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必要。企业经营管理者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管理行为、手段、方式和要求,无不围绕着追求经营效果这个核心,并且总是从企业经营的效能和效率两个方面来实施管理,以最终效果作为管理的目标——所以,企业的管理目标与企业经营活动目标是相一致的。效果以及效能和效率,成为分析、理解企业管理行为及其作用的切入点。 为了解释管理的这种作用,我们把企业活动分解为操作和管理两种基本行为。操作是指运用技术制造出实际结果的行为;管理则是指对操作提供引导作用的行为,管理在于令操作结果符合经营目标需要,又按照经营条件和环境要求而有效进行,最终产生预期结果。管理和操作,是任何一种有目的活动都包含的两种基本行为,它们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管理,就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操作发生;对操作及其结果有所要求,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管理加引导。缺乏管理的操作是下意识或者盲目的行为;没有操作,则结果也不会产生。管理和操作,反映了人在活动过程中的主观意识与肢体行动之间的联系。 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可能下降。但竞争的现实使人逐渐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以及使用产品和享用服务的人。恰恰相反,在新的阶段,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管理思想发展的第四阶段,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新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服务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视角服务管理视角的产生表明,服务对企业具有战略意义。gronroos(1990)曾提出过一个相对全面的定义:所谓服务管理是指:(1)认识在消费或使用组织提供物时顾客得到的效用以及服务单独地或与实体产品(或其他有形物)一起如何对该效用产生贡献,也就是说,认识全面质量在顾客关系中是如何被感知的,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2)认识组织(人员、技术和物质资源、系统和顾客)怎样生产和传递该效用和质量;(3)认识如何开发和管理组织以便实现希望的效用或质量;(4)组织以何种方式运作能够实现效用、质量以及各方(组织、顾客、其他各方和社会)的目标。albrecht(1988)提出了一个简短的定义,“服务管理是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作为企业经营第一驱动力的一种总体的组织方法”。尽管在该定义中没有包括很多具体的详细的信息,但是它也清楚表明了服务管理的关键层面。 管理透过以下三个职能来发挥对操作的引导作用:(1)计划:计划包含目标和规划两个基本元素。目标是指根据现实条件,按照行动的目的要求,预先设想、可行的、代表未来结果的预期构想;规划则是对实现目标的操作行动过程的事前构思和安排,包括操作的内容、方法和顺序,为进行操作提供依据。因此,计划具有前瞻性的引导作用。(2)领导:领导包含决定和促动两个基本元素。决定是对如何进行操作作出指示;推动则是促使操作按照决定发生——在对他人活动的管理中,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操作,这种促动的作用是明显和必要的;对自我从事的操作,也存在促动作用。例如,对努力完成工作的自我要求和督促。如何作出正确的决定,以及促使操作按照决定进行,成为领导的核心。领导总是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实施。从而,领导具有当前性的实施作用。(3)控制:控制包含反馈和调整两个基本元素。控制在于对操作结果状态与环境条件的变化作出反应。首先透过反馈掌握操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出现的变化,一旦发现或者预测当前的操作所造成的结果不符合目标要求,通过对操作内容、方式或者操作环境、条件进行调整,保证操作所产生的结果符合目标要求。控制总是在变化出现之后才发挥实际的作用,所以,控制具有后援性的保证作用。 二、服务管理的特征1.一般管理视角服务管理对于如何看待和建立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基本假定。团队工作、跨职能合作和跨组织的伙伴关系以及长期观念等,对于服务管理来说属于内在的要求,受到高度重视。起初,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局限于服务企业,随着服务在制造企业中越来越重要,因此,关于管理陷阱和恶性循环的理论同样适用于生产企业。服务管理和服务竞争对于所有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般管理视角,服务管理将企业的外部效率置于重要地位,强调的是顾客如何看待核心产品和企业总的表现,而不是企业的内部效率、规模经济和成本降低。这体现了顾客驱动、质量导向、长期导向、员工导向等的结合。2.顾客导向顾客忠诚是成功的服务管理的里程碑。服务管理的研究表明,留住顾客对获利性有正面的影响。顾客保留率取决于企业向顾客提供的服务如何。3.顾客感知质量导向质量对服务管理的许多方面有决定性的影响。 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更人性化的过程,是人的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人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懒散、消极、阴暗的一面,问题在于如何管理。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生命有限,智慧无穷,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正是为亿万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重新塑造自己。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企业的生命力。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员工,更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尊重每一个用户。因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们被消费者所接受、所承 认,所以应当尽一切努力,使消费者满意并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上帝。 石家庄邮政局以“人民邮政为人民”为根本服务宗旨,牢固树立“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服务方针,认真履行普遍服务的义务,服务管理不是一种独立的管理理论,而是一种适应目前竞争形势的管理视角或观念。成本下降和核心产品质量对成功仍然是重要的。但是,要实现顾客满意化和获得差别化竞争优势,就需要在核心产品之外提供更多的价值,不断开发新型信息业务和其他业务。除传统的信函、包裹、邮政储蓄、汇兑、特快专递、报刊发行、集邮等业务外,石家庄邮政部门还开发了商业信函、鲜花礼仪、帐单寄递、胶卷冲扩、电子商务等业务。随着服务种类的多样化,邮政早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在服务人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营管理论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 一、知识经济与“懒”管理 懒即懒惰的懒。大家也许对勤奋管理、勤劳管理比较熟悉。那么,为什么提出知识经济与懒管理呢?所以就这个问题,展开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个问题:懒蚂蚁与懒管理 懒蚂蚁现象是有关生物学.即昆虫学上的一个问题。生物学家经过观察发现,在蚂蚁王国里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就是其中有20%的蚂蚁不干活.别的蚂蚁在忙碌着,它们则东走走,西逛逛.好象无所事事。为什么呢?生物学家发现:如果蚂蚁群中所需的面包渣儿、肉骨头、茶叶子没了,比如在一个宾馆找不到新的食物了,但隔壁的宾馆还有,勤劳的蚂蚁就晕头转向,找不到“北”了,不知道新的食物来源,找不到新的增长点。这时,那些“懒”蚂蚁站了起来,很有自信地说;“跟我走!”。噢!生物学家明白了,所谓懒蚂蚁,不是“懒”,而是在思考、动脑。其实,这个现象与知识经济时代动企业管理是相通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需要大量的“懒”蚂蚁,“懒”管理。这是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全球人类,无论是中华民族、美国人、欧洲人,都在发生着三个很大的变化。 第一个特产、是变化“快”。科学技术发展得快,企业的产品变化得快,市场也在不断地变化。比如说20年前的世界前100强或50强,今天还剩下几家?今年所排得上的也不过十几家,这种世界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为人的一半,38岁。那么,中小企业就更不用讲,可以说每天有新的企业在建立,旧的企业在破产、倒闭,因而变化非常快。而这些数字是近50年或20年的数字,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数字,试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变化无疑就更快; 第二个特点是变化“大”。如果说“快”是指时间的话;那么“大”则指空间。信息化社会,信息经济化就是全球经济化,你所使用的电脑网络上的Interl网络,这些变化是全球性的。你设计的东西是全球性的。过去,中国没有进行改革开放.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现在能封闭得住吗?信息时代的变化,涉及面之广,全球大大小小的角落都要卷进来。 第三个特点是变化“多”。如果变化仅是单纯的、简单的大、快,也没有什么可怕。可以讲,世界上有多少人,也就有多少人在变。现代人强调的是消费个性化。人们的思想、知识、观念都在变化。去过北京的赛特、燕莎友谊商城去看过的人,也许感到商品种类之多、变化特大,而若到过香港、日本、美国高档商厦观光之后.就感觉到北京与之比,就是小巫见大巫。在日本或美国的大商厦,单说到我们密切相关的照相机,就有几千种,同样一种相机,各种颜色,同样颜色又有不同的款式。 面临“变化快”、“变化大”、“变化多”;就企业讲,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战略问题。有句通俗的话讲:“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要重要得多。”一种情况是做对的事情,另外一种情况则为把事情做对。做每件产品.从其本身来讲,没有什么挑剔的,工人很勤奋、努力、日加班,夜加点.非常辛苦。把事情做得很对,那么即使你的产品再完美、价格再便宜,但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照样堆积在仓库中。这是将事情做对。反之,我如果做对的事情,我开发出来的产品适应市场的沈求.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即使产品的价位比较高.甚至还不很完美。试问大家,哪一种做法好?!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战略问题由谁思考呢?不是由“勤蚂蚁”,而是由“懒蚂蚁”来思考。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高度的知识文化水平、高度的科学技术水平、高度的科学技术素质的人才能成为“懒蚂蚁”。懒蚂蚁,他的脑不“懒”。 在20年代,生产一部汽车,其85%的财富是由投资者与工人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年代的汽车技术含量低,管理比较少,比较简单。但到90年代,比如生产一部价值百万以上的奔驰车,投资者与工人在这里创造的财富是多少呢?不足10%.而90%以上是由工程师、管理人员、总经理、营销家、广告商、战略家,这些“懒”蚂蚁创造出来的,为什么呢?现代汽车不仅要考虑环保问题,还要考虑节能,跑得快,美观、价格低廉等等,这些问题是一般投资者与生产工人能解决得了的吗?这是知识的含量,知识的力量的具体表现。所以说,我所分析的第一个问题是懒蚂蚁、懒管理。是知识型管理。“懒”管理;并非懒。 第二个问题:增长点 我们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所经营的领域.所开发的产品,所组织的项目.其增长点在何处?这是跨入90年代,大家所谈论频率较高的话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用句很普通的套话讲,增长点就是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就中国目前为止,所有的报刊,论点对“高附加值”比较倾向的理解是“高科技、高投入”,才有“高附加值”。我个人的理解则不尽一样。这就是把“高附加值”解剖了。 首先,谈“高”。高科技、高投入,对!但我的企业就是简单生产,产品是杯子、夹子,怎么能够产生高附加值?那么,我说可以.这就是高水平的生产管理。通过高水平的管理,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其产品质量;通过高水平的营销来打开市场。这不是一样能产生高附加值吗!试想一下。同样生产一种款式的服装,我的服装可能在布料、成本跟他的差不多,但是我的是中国名牌、知名度比他的要大,就能产生高附加值。当然,高水平的管理。高水平的营销,高知名度的品牌,都能产生高附加值。那么,高信誉度能否产生高附加值呢?我的企业在众多竞争对手之间,什么优势都不占,但我的产品售后服务好、信誉高,照样能产生附加值。还有一个高,就是企业领导人素质高;有高知识水平的领导人,高质量水平的员工。在知识经济时代,高附加值;不一定就意味着必须是高科技、高投入。这些都是狭义概念。 第二点,谈“附加”。我们一般认为,“附加”,即是要知识含量增加,“加”,确实能产生高附加值,反过来,我们思考一下,“减”能不能产生“高附加值”?海尔“大地瓜”洗衣机就充分利用了“加法”和“减法”的辩证关系,并受益匪浅。西方有些企业的管理采用简化管理。不要想“加”,其实“减”的管理照样产生高的附加值,大家思考一下,你们在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环节上是否需要减掉,你的产品有些复杂多余的功能是否可以减掉一些。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可这个观点,“减”能产生高附加值.很简单的一句话:减人增效,那不就产生高附加值了吗!另外,“乘法”也一样能产生高附加值。1+1+1”加…,10个1相加不就 是10乘1等10。乘法就是组合,组合同样能产生高附加值.举例说,北京电视台有一少儿栏目,叫“七色光”。可以设想他们出了一套叫“七色光”的图书。包括许多内容,如儿童童话,少儿民间故事,少儿诗歌,散文等。但是对于这套丛书,如果只买一本,那只会是红颜色、绿颜色或者黄颜色的。如果把这套书全买来,摆在一起特别好看,这就是六色光,这也是乘法,不断地相加。西安的兵马俑;轰动世界,但是你只有到西安身临其境地去看兵马俑,你才能看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看到那威武、壮丽的宏大场面。这是组合。如果,我把几个兵马俑,拿到北京,拿到海外去展览。看,单个地看兵马俑,好看吗?也好看。但是能看出那种阵势,那种气势,那种精神.那种力量吗?大家也有不少看过西安兵马俑,我想都有这种体会与感受,这就是“乘法”问题。所以说,“高附加值”产品不要仅想到“附加”,你要想到“乘法”或“减法”,也能产生高附加值,这是第二个解剖点。 第三,点:谈“值”。说到“值”,顾名思义,即“价值”,高附加值就是要讲“价值”。还有人说不仅是价值,而且包括使用价值。这个问题,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古典经济学中早就论证:商品有二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但仅限于这些方面还是不够的。把思维的空间再拓展开,我们的“高附加值”是怎样来的?试问;时间有没有价值?有价值。元旦、春节期间,你的商品零售额大增,美国圣诞节之前的一些时段,所销售的商品占全年总见的三分之一。这个很简单,衣服、时装要赶季节,这个时间是价值。赶时间.赶季节这个固然很重要。我们中国的商品,尤其是出口商品,在这方面就比别人慢,交货迟,拖拖拉拉的,最后这个时间价值丢失了。但我还想谈另外一个方面。你找一些时间的点,比如说北大百年校庆有没有价值?温州、广州一些地区,有不少企业家一年掏十几万元来学习,这些人在北大没有白学,一方面学习,一方面捕捉信息、抓住北大百年校庆之际,制作纪念表、校庆纪念徽章、领带之类,大赚其钱。所以说,时间能产生价值。 还有,“数量”能产生高附加值吗?这还用说,物美价廉。我价格卖得便宜,数量卖得比你多,这不赚得就比你多吗?反之,难道卖的多就产生附加值吗?物以稀为贵。卖的越少,赚钱越多!因而说,产生高附加值.有时多能赚钱,有时少则更能赚钱!在全聚德举办135周年店庆活动中,他们在德国葡萄酒商那里订购葡萄酒,有干红、干白,专门出1350瓶或13500瓶。限制数量,产生价值。还有,地名能不能产生高附加值呢?哈尔滨的冰灯节、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景色等很多地方、名人、名胜、古迹都能产生高附加值。最后说“商品”,比如杯子、话筒、夹子、钢材、家电、汽车都是有形的,这是在一般人看来,但在“懒”蚂蚁眼中,不仅是有形的,还看到无形的。所以对高附加值来讲,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你要不仅看到有形的东西,还要看到无形的东西有多少!服务,能产生价值.是无形的。但同样是服务,我这种服务能产生高附加值,而你的则产生不了。做个对比实验,三家空调器生产厂家都说他们的服务是第一流的,国际五星级的。好,晚上,打一个电话,给第一家讲,家里的空调坏了。回答说:噢,后天马上派人到你家去修。因为明天是星期天。得到这个回答,已经感到很满意了。周为在中国,消费者很少能坐到上帝的位置上去。明天也就凑和着到商场避一下暑。再打电话到第二家,回答说:好!明天早上去给你修或调。第三家,回答:“我立刻去给你修!”评比一下,今后你还会买哪一家的空调呢?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你的企业,你的产品,不仅是质量竞争、价格之争,很重耍的是服务的竞争。 “文化”能不能产生价值。海尔品牌价值超过百亿元,正因为文化含量大,文化产生价值。金利来领带、皮尔·卡丹服装、耐克运动鞋.因为其文化含量高,所以产生高价值。也就是说,你的企业,如果是同样资金、技术、生产水平,若注入了无形的文化含量.则能推动商品价值的实现。如果说你这个人没文化,很不高兴,但说你的企业没文化,你不在乎,企业产品还需要文化吗?错了!企业、产品不仅需要文化,而且要大大增加文化含量。 总之,企业发展寻找增长点,就是要产生高附加值商品,我将这个问题解剖。我认为,对于所有人、企业都适应,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理解并应用。可以将它分解开,也可以重新组合起来,产生无穷的变化因素。那么,你还发愁你的企业、你的产品不能产生高附加值吗?这是第二个问题,也是“懒”蚂蚁思考的战略问题。 第三个问题:“四眼”与“四化” 做人要有千只眼,做企业家要有四只眼。 一般讲,国外的企业家、领导做企业仅需两只眼就够了。一只眼睛看市场,企业外部,另一只眼睛看企业内部。大家都明白,不管做任何企业,都要看市场的,所以讲第一只眼睛看市场,那么第二只眼看什么呢?看企业内部的员工,你的员工素质怎么样,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向心力,这是外国企业要看的。中国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领导者一样要看,这是跟外国的一样,但中国的还需要有第三只眼睛,那么第三只眼睛看什么呢?看政府。为什么要看政府?乡镇企业要盯着县委、县政府有什么主政策要出台,包括我们省里有什么宏观政策要调控等。因为这个政府里有很多职能部门,什么税务局、工商局、卫生局等。就连计划生育部门你都要看。如果忽略计划生育,你的员工超生,你的企业就要受罚款。还有什么清洁卫生、植树造林都要你参与。第三只眼睛更重要是要看到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市场的政策,消费及水平,如何扩大内需,如何启动、拓展农村市场等。这些都要看。那么还有第四只眼睛,看什么? 第四只眼睛看世界。为什么要提出来,因为我们中国的企业领导者大多没有这个体验。在外国企业,看市场,本身就包括世界市场、国际市场。那么有人提出:我的企业产品只需 在本地区销售,连中国市场都不用看了,更不需顾及世界市场。此言差矣!要看!东南亚的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企业有没有影响,多多少少有影响吧?所以说不能忽视看世界。还有,今后我国加入世界关贸组织,国门打开,外国企业的产品更多,更快地进入中国市场,你不要看世界吗?即使你不需要,不主动看世界.那么就在你的家门口,就逼着你看国际市场。柯达、富士、麦当劳、肯德基都是哪个国家的?我有一句话:现在市场一方面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大家也许置疑?国际竞争不就是国家之间的竞争?那么,你说柯达与富士的竞争是国际竞争还是国内竞争?麦当劳、肯德 与上海的荣华鸡、中国的一些快餐业之间的竞争是国际竞争还是国内竞争?国内的海尔、长虹,还有我们的洗衣机、冰箱、彩电、VCD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没有遇到德国、美国、日本等企业的竞争吗?另一个方面;国内市场国际化。如何解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众多的国际品牌已进入中国市场,你到商场去看一看,你的商品所处于的市场仅仅是国内市场吗?你的产品在国内本上的销售、竞争已不但是与国内品牌的竞争,而且是与国外品牌的竞争,已经国际化了。因而,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逼着我们的企业、大学、科研院所要去看世界,需要有第四只眼睛。 那么,这四只眼睛的核心是什么呢?一句话“四化”。这“四化”不同于“四个现代化”,而是专指对于企业管理、产品营用的“四化”。 第一点,精确化 你看市场,一定要准,要精确。否则等于白看。如果你要上一个项目,上一条生产线,在此之前,看市场看花了眼或看走了眼。社会不断重复生产项目,就会有很多的库存商品征滞销。为什么有的商场或商厦开了没多久就关张倒闭了呢?那是因为他的眼睛没有看清市场。 第二点,细分化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有的企业经营者号称全中国都是他们的市场,全国人民都是其产品的消费者。怎么可能呢?地区差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收入差异,都不存在了?我们开发产品,必须确定产品的具体消费对象,我们的产品是针对哪个地区、哪个年龄段、哪种收入水平的消费群体,否则注定要失败。“奔驰”车有奔驰车的消费群体,“捷达车”、“红旗车”也各有相应的消费群体。这就是市场钢分化。 第三点,深入化 仅仅精确化、细分化还不够,还必须做到深人化。什么是深入化?尤其在研究市场时,必须要注重研究消费者动机。目前有关市场营销的一般消费者动机.无外乎求美、求廉、求“名(名牌)”、求奇、求新、求异、求同等等。这是目前各类市场营销教科书的普遍说法。但是我们在思路上应更深入一些,做得跟别人不一样。比如说,别人求廉,我们难道不可以求贵吗?一般商品确实是价格低廉一些比较畅销。但是如果我们开发出的商品别人没有.迎合一部分人“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消费心理,我们反别人之道而行之——“求贵”。这种“农贵”的成功案例很多。 我们还可以反“求美”之道,转而“求丑”。有些商品别人“求美”,我可以“求丑”,比如不倒翁、哈哈镜,显得可爱,丑得逗人乐,电影、戏剧中的丑角,特别受观众欢迎,就是这个道理。 再就“求新”来说,别人求新,我可以求旧。古董、邮票等.越旧越有价值。还有服装行业,时新虽然受欢迎,但传统服装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如旗袍、中山装.开发得好,一定很有市场。而现在很多古迹.整旧如新,反而失去其价值。 第四点,模糊化 有时研究市场应该稍微模糊一点。产品定位很多时候不要太准确。现在男性服装和女性服装并不一定严格区分开,比如牛仔裤,以前是男性服装,现在发展到许多年轻姑娘也爱穿,而且消费量相当大,这就是市场定位的中性化、模糊化。所以说,有时候,市场定位时模糊一点比精确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市与郊区的界线并不一定什么时候都那么精确,该精确时就精确,该模糊时一定要模糊。 二、知识经济与软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它对经济发展的直接页献,超过了其它生产要素的总和。如果说以前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本,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则主要依靠“智本”。与作为物的生产要素不同;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五是以多为贵,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扩张,企业的营销,企业的管理,都需要“软”的运作。 第一个问题;软扩张 任何一个企业.要实现发展,实现扩张仅在内部积累是不行的,永远成不了大气候.必须要通过外部的扩张、外部的兼并和外部的发展。通观全世界大的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外部扩张而发展起来的。关于外部的、软的扩张,我提出了“鱼论”。扩张的进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型,“大鱼”吃“小鱼”。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硬的扩张,它是通过实力和资金实现的,靠的是硬件。 第二类型.“快鱼”吃“慢鱼”。现在企业界有不少“小鱼”吃“大鱼”的现象.即小企业吞并大企业。这种现象的实质是“快鱼”吃“慢鱼”,这里的“快鱼”,靠的是技术,是管理。这是一种软扩张。 第三类型,“鲨鱼”吃“鲨鱼”,即强强相并,如麦道与波音合并。这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合并,现在这种例子很多,特别是在金融界。当然,这种合并严格上来说是~种联合,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 第四类型,吃“休克鱼”。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软扩张的形式。这里的“休克鱼”,指的是这样一种企业,这种企业的机体并没有腐烂,其厂房、机器设备、人员素质都不错,但是企业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企业文化、市场销售不行。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通过对这种企业输入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机制、新的文化去刺激它。这种扩张是一种低成本的扩张。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厂就是这样一种扩张.这次兼并已被骗人哈佛案例。海尔兼并企业时,先派去的不是财务人员.也不是技术人员,而是文化人员和管理人员。海尔专门有个企业文化中心,专门研究海尔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这些人员先去激活“休克鱼”的文化、管理和机制,之后再派财务人员、技术人员。但是这种扩张短时期内是低成本的,但从长期来看,则很可能是高成本的,是包袱,甚至可能被这个包袱拖垮。所以吃“休克鱼”一定要小心,不要吃到“死鱼”、“烂鱼”。 关于“鱼”论方面,我还提出一个主张;要吃“生猛海鲜”。这种“生猛海鲜”的市场占有单,企业机制各方面都不错、但有可能有资金不足等困难。所以我们可以“吃’它,这也是一种优势互补。不仅海尔如此,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在进行软扩张。软扩张的特点是什么?相对于“硬扩张”来说,它更强调“软”的一面。强调知识,包括管理的知识、技术的知识、文化的知识。比如说三九集团总结其款扩张的特点是借鸡(机)下蛋,情网打鱼和借牌发展。这里的“鸡”是机制;“网”指营销网络;“牌”是名牌。在软扩张中,品牌是旗帜;资金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制度是保障;人才是后盾。这是软扩张的五个要素。 第二个问题:软营销 营销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打动消费者的眼,这是60分的标准。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VCD厂家.纷纷瞄准中央台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刻”,争“标王”。结果是纷纷扰扰,哪一个也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能打动观众的眼。第二个层次是要打动消费对象的脑,这是80分的标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市场,打动消费者的眼已不是易事,要想打动消费者的脑,则更有难度。通过消费对象的大脑思考之后,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印象,也可能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印象。1996、1997年中央台“标王”都是山东泰池酒厂。N96年花了6000万,成功了;N97年则要花3亿多做这个“标王”,这时消费者可以想一想:平均每天近100万的广告费要打入酒的成本里.每买一瓶秦池酒,其中要花多少广告费。而且一个酒 厂,哪有这么大的产量,所以很多酒肯定是外来的,勾兑成的。这就造成了负面的印象。第三个层次,95分以上的,是打动消费者的心,军事上有“攻心为上”一说.营销也是如此。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们可以从一个反面案例来得到某些启示。1997年,柯受良飞越黄河,赞助单位是哪家企业?很多人都认为是长虹,而实际上是彩虹集团。彩虹花了几百万的赞助费,结果却为长虹作了广告。为什么?主要是缺乏三点: 第一点是缺乏延伸性。延伸有前延伸和后延伸。戏剧演出中的前奏音乐,桥梁的引桥都属前延伸之列。黄河飞渡作为活动的中心和高潮,之前一定要有大量的宣传工作作为前延伸。活动之后,一定还要留给别人思考和回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彩虹的这次活动有前延伸,但是做得不够。有“后延伸”,就是召集一批专家、记者总结活动失败的原因。以总结失败作为其后延伸,实在可悲。 第二点是缺乏系统性。彩虹集团虽然在电视、广播、报纸上做了广告,但缺乏配合、缺乏呼应、缺乏系统性。没有造成一定的“势”,就象手里拿着一度手榴弹,东奶一颗,西扔一颗,杀伤力有限。如果相成一束,作集束爆炸,则能摧毁一座堡垒。而且彩虹集团没有充分利用旅谢系统和当地政府的力量,这是其系统性上的一大缺陷。 第三点是缺乏深刻性。飞渡黄河定的主题是“振兴中华”。深刻不深刻?太大太空。这个口号是十几年前北京大学的学生喊出来的。80年代国门初开。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中华民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时代的紧迫感压在中国人的心上。所以那时候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会令人热血沸腾。而在今天喊出,虽然也会激动人心,但已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创性,不会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所以,好的营销工作一定要有延伸性、系统性、深刻性,三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知识经济与创新管理 为什么讲知识经济与创新管理?因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今后一个企业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资金、资源,更重要的是拥有知识。但这个知识不是原有的;而是创新的知识——不断创造、提高、改善、升华的知识。因此,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过程中,企业的创新力度要不断加强、提高。这里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创新的形式要多样化。第三点,创新的步伐要加快。这三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第一点:创新的内涵 应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发明,有悠久历史和巨大智慧的民族。但纵观我们民族的发展,可以说创新不足。这跟我国很长的封建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有关。总的讲,整个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是简单的小农经济,根本谈不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这些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比较保守。从春秋战国到大清帝国最后灭亡的整个几千年历史,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发展,若有一些,也仅是量变而非质变,这样造成他们的思想、观念上也不会有更新。因为你的实践没有创新,你的思想、理论根本不可能创新。比如拿先秦孔子来讲,多少年来将孔子的思想、文化、几部经典著作作为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可以说孔子的几部经典著作统治了几十代乃至上百代人的思想、头脑。这漫长的期间,没有创新。另外,在这些年代,没有搞商品经济。人与人之间也没有竞争。因而讲,中国人一直以勤奋、吃苦、耐劳作为美德.而引以为家,但为什么不用创新改变这些吃苦耐劳的局面呢?为什么不能够吃一点香、喝一点甜呢!从这点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保守的一面。西方一位哲人马克斯·韦伯,曾经讲过,资本主义能在西方产生.而不能在东方产生,根本原因,东方民族比较保守、传统。这个观点,我认为不完全正确。比如说,近几十年来,亚洲的经济飞速发展,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崛起。但总的评价,是创新不足。 那么在西方是谁是先提出创新呢?是一位很知名的经济学家叫熊彼特,他在几十年前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世界的发展,经济的飞跃是要通过企业家的。因为企业家能够创新。他的创新理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新市场、新产品、新技术、新原料、新组织。比如说,新市场,你要开创,北方市场不够,开拓南方,国内市场不能满足,打国际市场。而组织创新:其实就是企业制度的创新,不管怎么讲,这些创新是指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创新。后来.这个理论家指出,你的创新不但是要适应环境,而且还要创造环境,需求也同样,不仅要适应需求,而且要创造环境,创造需求。现在人都是在抱怨:现在市场疲软、需求不大。那么你能不扔在大环境是买方市场中创造出一个卖方市场的小环境来。总体上需求不足,为什么不创造出一个小的需求环境呢?你不仅要适应需求,还要创造需求,领导需求,吊着老百姓的胃口。老百姓还不知有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创造出来了,他就跟着你走。总之,作为企业家,你要不断地主动地去创造需求,而不是消极地去适应需求,这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创新的含义。 第二点:创新的外延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归根结底书的是人的思想。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均由理论、思想引发出来的。新的技术、市场、方法、制度等产生,首先要有新的思想。众所周知,有新思路,才有新出路,进一步讲,要创新思想,创新经营,企业才会有新的出路。有新的观念,才有新的发展。在企业界,不论是搞服装的、象电的,还是做食品的、造汽车的,表面上看是在经营产品,实质上是经营资本。一般认为.资本的运营,包括土地。人才、品牌、金融、资产等,但我认为还不够。一个企业家在知识经济时代;你不仅要经营以上所包括的内容,很重要一点还要经营“思想”,作为“懒”蚂蚁,你要整天琢磨如何经营你的思想。如何长远地、战略地、全面地发展你的新思路。要率领手下人走对的道路,做对的事情。不要凡事都做,凡事都问,应做到“将军赶路,不追小兔”。作为一个帅才,主领千军万马,你要占领制高点、主阵地。抓住大方向,不为诸事所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类似思想,比如,孔子所讲:君子不器。这个“器”是指具体工作。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不应去做电工、修理工、生产第一线之类的具体事情。作为一家之主,战略家,你要做附加值高的、知识含量高的东西,要经营思想。有一比喻说得好;一头狮子可以带活一群绵羊;而一头绵羊则会带死一群狮子。比如说,你的企业。科研院所里的员工,素质水平不太高,暂称为一群“绵羊”,而你的企业领导是一头狮子,具有高素质水平、高战略思想的经营者,那么他定会可以带活这群“绵羊”。反过来,你的员工素质水平比较高,竞争力也比较强,是一群活气生生的“狮子”,而你的企业领导是一头“绵羊”,各方面都很差,是个窝囊废,那么他会把这群有朝气的狮子给带死,使企业走向穷途末路。因此,要做好“懒”蚂蚁,你要经营“思想”。常言道:两军相逢,勇者胜;两员相逢,强者胜;两强相逢.智者胜。不言而喻: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智者制胜,智者领先的时代。 总之,我们的管理,要创新管理。作为企业的领导,要做“懒”蚂蚁,实施“懒”管理,要做创新的智者。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 郑学益 经营管理论文:浅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财务预算管理 摘 要: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起点,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广泛的进行宣传,加强企业预算管理的认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企业;财务预算;经营管理 财务预算是反映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及各项经济指标的总称。而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财务安排。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财务预算管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要的作用。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推行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以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活动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中的财务活动将市场和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财务活动已不仅仅体现在资金的收付上,它还包含了资金的筹措、日常的管理以及投资的决策等活动,比以往的财务活动要更加的复杂。企业财务活动的性质转变以后,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现代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不仅要比较和选择不同的投资方案,还要为企业的正常运转筹措资金,并要管理好资金的日常运用。企业能否对所需资金的金额实现准确的预算,能否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支撑企业的生产运营,并对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现代企业急需建立一套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一套适应与现代企业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机制。结合企业以往成功的经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2. 以适应现代企业资本运营机制 全面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要想实现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要健全资本经营机制,并让企业在运作中按照资本运营机制的要求来运行,实现资本经营。资本经营机制实际上就是有效的控制、管理、运行资金的机制。预算管理是一项以实现企业理财目标为目的、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进行规划,并促使企业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管理机制,它完全符合资本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所以在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要顺利的开展资本经营,就必须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主要有:预算编制、执行与调控以及分析和考评等。1.财务预算的编制 财务预算编制的主要任务是生成一份与企业管理需要相适应的预算报告,预算报告里又包含预算报表和预算说明材料。要想使编制出的预算质量高,就应该做好准备工作:一是要明确财务预算的目标。而财务预算的目标要建立在企业经营目标的基础上。企业经营目标主要利润目标以及成本控制目标、经营业绩目标以及费用控制目标等。要综合分析财务预算目标和企业经营目标,并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搜集相关资料。在开始财务预算编制之前,要搜集好相关的资料,搜集充足的企业内外的历史资料,对企业目前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有一个充分的把握,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用比率分析和数列分析法仔细分析收集到的资料。研究企业各项资产运作的状况以及运转的效率。判断数据的增减变动趋势以及相关的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出预算值。三是对企业各方面业务预算进行汇总。企业编制财务预算是以编制的各项业务预算,比如说成本费用预算、材料采购预算、生产销售预算为依据的。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之前,要认真地整理、分析各项业务预算的数据和经济指标,确认无误后,再把它作为财务预算的预算数。四是财务预算的编制程序。编制财务预算先要预算出销售收入,以平衡现金流量为目的,制作出能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预算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 2. 财务预算的执行和调控 预算的执行也就是实施预算的措施。它的主要环节就是真实完整的记录预算执行的情况,从而有效收集和反馈有关预算的信息,这就要运用高校的预算核算系统来实现,比如说通过用友财务电算化软件的部门管理和计划管理这两块来完成核算。这样就可以在月尾的时候同时产生财务会计报表和预算计划与实际对照表。这便于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决定是否调控提供依据。所以,应该预先设定一个实际与预算之间的差异范围,超出范围就应该要求有关责任部门就出现差异的原因写一份书面报告,预算调控是预算监控、预算协调和预算调整等的总称,它是指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进行协调和控制职能。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在执行预算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二是调整预算目标和实际执行之间的差异,但调动的力度不大,它主要是维持全面的平衡,并不会太大的改动预算目标。预算调整指的是当企业环境有变化时,和预算产生较大偏差时对预算进行修改的行为。它的调整比较大,只有在微调失效或是职能部门提的调整要求得到同意的情况下才会进行。以便更好的实行预算的指导和约束职能。由于市场经济的多变性,所以会导致预算内容以外的项目出现。这就要求预算在执行时要实行监控。 3. 财务预算的考评 在结束一个预算周期后,要分析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目标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并进行预算考评。预算考评要做到这些:一是要进行评价分析,对预算的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得出的成绩进行把握,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正确的思路。二是要根据分析评价的结果,来评价预算执行的结果,并实行奖惩。为后面的预算管理提高理论依据。 三、 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 1. 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会计工作的好坏对预算管理有很大的影响,切实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做好 预算管理的重要前提。会计的基础工作有很多,比如说准确完整的业务记录、完善的财务信息分析系统、灵敏的 会计反馈系统以及高效的内部会计信息、财务预警系统和预算调节系统等等。 2. 完善制度体系,更新管理观念 应该建立和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这是落实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前提。完善制度体系是成功的实现预算管理的重要步骤。要想将预算管理贯彻实施到具体的企业管理中,就必须要更新管理观念,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打破把预算当作摆设的传统思想,既要遵从领导的指示,又不能逾越预算允许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3. 做好基础管理工作 要想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业务工作规范,确定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秩序。业务预算要求各项业务要规范的开展,特别是业务预测应该和市场相结合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在经营和管理业务时,要规范做好各项工作。强化业务管理是为了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从而实现各项预算指标以及整体利润指标。 总结 总而言之,预算是统一企业各个环节,并进行综合平衡的依据。它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所以必须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规范各项工作方法。通过编制预算、预算控制、预算分析已经预算考核等方法来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营管理论文:策略性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效用 策略性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是于90年代兴起的一种最新潮的,具有全面性与前瞻性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倍受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管理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在现代企业求生存谋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是现代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一招。其特点是当企业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逐渐重视整体的策略规划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一大趋势,成本管理与企业策略的相结合,势必使企业跨出内部控制的单一角色,迎接外部分析的新领域,以巩固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的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白炽化,企业经营的策略规划与管理( STRATEGY PLANNING MANAGEMENT)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最佳策略并付诸实施,无疑是企业决策者必须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尤其是我们这种外向型企业(注本公司的产品100%外销)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冲击更大。正因如此,我们针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出发点,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实行这种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经过3年多的实践检验,有力地证明了当初的决策是非常明智而理性的,选择是正确而有效的。它使公司走上了一条质量效益型之路,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电子元器件百强行列(2002年排名20位,2003年跃居第15位)。 一、项目选择的理由 由于连续多年受到全球电子行业萧条及印制电路板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致使公司的产品──双面板及多层板成本偏高,消耗过大,交货期较长(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缺乏有效的竞争,增加了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其负面效应表现为客户投诉多、抱怨大,公司订单剧减,生产任务不饱满,生产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企业生产不景气、大量裁员,士气低落的恶性循环(未达到公司的设计能力和投资的预期效果)。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深知企业内外环境是会快速变迁,未来将面临高科技、高竞争的动态环境和强大压力,为有效地评估企业经营绩效,预测企业所处的优势与劣势,以求在危机发生之前加以消除,从而推动企业蓬勃发展,策略性绩效评估制度之发展则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而成本管理正为策略性绩效评估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基此,二者之结合应用,相辅相成,将有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摆脱困境,扭转局面,我们紧紧围绕确保交货期、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和服务这个中心主题,从确立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入手,展开一系列的大胆改革和管理创新活动,使之富有成效。 二、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 何谓策略性成本管理呢?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导向,一定的目标利润为中心,运用量、本、利分析原理,反算企业各项目标成本或控制指标,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最终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将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动力,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的一种管理方法。 策略性成本管理流程图如下: 策略性成本管理主要包括: 1、竞争策略之研究──从成本策略及差异化中加以选择,并针对成本计划,期望能对营业及组织上有所突破。 2、实施竞争者分析及标竿制度──藉此在成本基础上协助目标之设定,同时了解并掌握营业与组织等作业流程的差异性。 3、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位置,同时知晓同行业挑战者能力的强弱及企业欲进入的产业状况。 4、确定、了解并控制关键性成本动因,注重企业长期与短期绩效并重、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并重。 5、在兼顾财务面和竞争面的情况下,依据企业策略规划,将成本管理目标化,并评估组织转型的可能性和企业发展策略随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当然实行策略性成本仍有其它许多工具,诸如分析成本活动,以了解价值链与成本之间的变动;以较低的成本重新设计营运或组织的各项活动,期望能提高其价值。不过,在运作策略性成本管理时,应有下列认识: 1、策略性成本管理是一项富有实效的管理技巧,它绝不是一种流行新潮的花架子。 2、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提供企业达成财务与竞争优势的重要阶梯。 3、当管理者积极学习并有效地使用策略性成本管理工具,将可产生独特的效果。 4、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除使成本能够下降外,亦同时可以提高品质、改善服务、确保交货期(JIT),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5、策略性成本管理是组织迎接新挑战与绩效评估的锐利武器。 三、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方法步骤 以往,绩效评估多以企业的财务绩效为主,但时至今日,我们深切了解企业欲长期高效发展,必须能准确推测客户有哪些要求和期望,企业能满足客户期望的成功率如何,交货期的准确率多高,市场竞争价格多少,品质或服务水准怎样等,上述事项均应经常性或定期评估,以增强我们的管理水平、提高警觉,及时发现问题,在客户抱怨甚至取消订单之前即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这一点对我们这类以接单为本的企业尤为重要。 针对印制电路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情况,我们于2001年2月起开始采用策略性绩效评估方式,以求增强市场竞争力。首先,对公司的主要客户,如加拿大北方电讯(NORTEL)、美国电报电话(AT T)、德国西门子(SIEMENS)、瑞典爱立信(ERICSSON)等跨国公司咨询其有关产品交货期、品质、服务和可信赖性状况,以及其他约定事项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解。经调查的信息反馈得知客户并非十分在意本公司引以自豪的卓越工业技术,反较关切成本(COST)、品质(QUALITY)、服务(SERVICE)、准时交货(JUST IN TIME)四个方面之绩效,但是客户对此四项绩效并不满意,因此我们特别成立了改进小组加以检讨,经反复比较和广泛讨论,确立把满足客户期望放在首位,视客户意见为最高的命令,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主题而全面展开。其次,鼓励和支持中层管理人员依各职能领域找出影响其绩效的重要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为配合策略目标将评估指标定为:准时送货、产品制作周期、产品成本,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亦以客户关切点为中心,掌握客户通常关心的事项是:1.有订单时,能否满足交货期(JIT)?2.品质是否达到水准?3.服务是否满意?4.成本多少、是否合理?与此同时,亦应考虑公司:1.是否有能力满足客户的期望?2.有无合理利润可获得?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必须把自己置身于顾客和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努力拼搏,才能做到相对优势的动态发展。 在实施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是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达形成共识,把市场机制、目标责任和成本考核引入企业内部,在全厂员工中树立“三个意识”教育,即忧患意识,成本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二是确立客观现实的“成本目标体系”,规定纵横有序的“成本责任体系”和建立严格完善的“成本考核体系”。具体表现为全面把握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前提,以总成本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目标体系分解为公司总目标、部门子目标、班组小目标及个人具体目标。突出“四性”,即指标的合理性、手段的全面性、管理的严密性、政策的激励性,大力贯彻“四”字方针,即“算细帐、查漏洞、找原因、订措施”,做到“三个结合”,即策略性成本管理与达标升级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开展自主管理、合理化建议活动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小改小革相结合,较好地体现了“基础管理扎实、目标分解明确、系统管理协调、考评体系科学”的原则。 四、策略性成本管理的经济技术效果评价 为了全面、客观、有效和准确地评价我们所采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的实际收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完善的,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企业经济技术效果的指标体系,唯有如此,才最有说服力,基于这一原则,我们力求从定性与定量、长期与眼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评价。 反映我公司经营绩效的硬性指标是从定量、短期和经济效益方面加以衡量。由表一和表二可见,从2002年至2003年,公司的产值、销售和出口创汇分别以年均65%、65%和46.5%的速度递增;盈利则以年均约1.5倍的速度猛增;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和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也实现高速增长,分别以年均36.44%、101.27%、21.8%和68.12%的幅度增长。特别是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含量不断增大,即多层板的年均增幅高达1.6倍。与此同时,全员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递增;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逐年上升,分别以年均6.7%、4.9%的速度增长;准时交货率和成品合格率有明显提高,分别以年均3.17%、1.89%的速度攀升;双面板单位生产成本、多层板单位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平均每年分别以32.83元/m2、23.6 3元/m2的幅度下降,仅节约成本一项3年累计高达134 1.41万元,平均每年为447.14万元(7.29×17.36+0.55×17.3+12.07×75.1+ 3.36×41.71+18.51×6.03+3.97×11.87=1341.42万元)。在2003年度印制行业协会的统计报表中,我公司双面板产量、实现利税为第一位,完成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为第二位。全员劳动生产率、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等多项指标也是居全国领先水平。而从软性指标(定性、长期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评估,可知公司的信誉和知名度大有提高, 与客户建立了长期、友好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得到客户的信赖和青睐,赢得大批订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之基础。这属于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难以定量评估。由此表明,公司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收到令人可喜的成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增强了我们推行管理现代化的信心。 五、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和推广价值 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 把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觉地化解和转变成企业管理的推动力。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较大突破:1.在准时交货(JIT)方面实现了突破。 它以第一时间全面满足客户期望为最终目的,根据客户的需要和约订,准时提供优质、实用和经济的产品,其导向模式的重点在于竞争策略,核心是讲究全球最流行的准时交货。2.在价格方面实现了突破。以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为起点,它的公式是价格-利润=成本。即价格决定成本,改变了传统的“成本+利润=价格”的成本价格定论。策略性成本管理法认为,市场价格是企业生产的客观尺度,应根据市场价格来选择、确定成本,成本以不能突破市场价格的规定为限,达到增加盈利和增强竞争的目的。3.在成本理论方面实现了突破。策略性成本管理系统包括产品成本与作业成本、战略成本与短期成本、数量成本与质量成本,具有全面性、预见性和动态性,其目标是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较现行成本管理的适用性更强、范围更广、效果更好。正是遵循这个法则,3年多来,我们一直把按时交货、品质、成本和服务放在首位,经过多方努力,成效尤为突出和显着,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加拿大北方电讯和德国西门子等客户对我公司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商誉,赢得大批订单。我们的这种做法包括目前流行的准时交货(JIT)、总成本控制和灵活地应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最明显的优势是运用了管理会计,它不仅要求用精确的成本数据、变化数据和利润数据提供资深的管理,还要求利用策略性成本管理体系去陶冶磨练员工的行为,使之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策略相吻合,力求在这方面为国内企业树立一个成功的典范! 综观我们率先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得出一个结论:企业只要在管理现代化方面积极探索,就能走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正是按照这个准则,我们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所建立起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模式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好的收益性,是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全面挑战和彻底反思,强有力地推进企业向高产、优质、低耗和高效方向发展。这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手段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竞争能力,是现代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制胜法宝。从整体的环境来看,大家都处于同种外部环境,为何我公司能在短短几年里,使企业走上了低投入、高产出、大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这其中的经验确实值得许多企业学习、借鉴和推广。我们所使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和针对性。在实际操作上,SCM 模式要求企业必须在较高层次上实现科学管理与灵活创新的同步增长。现在,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就不能再沿用过去老一套的做法,完全需要靠企业自己,因此,学习推广现代化的管理科学和手段就显得非常必要与极为紧迫,它是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走向市场经济的一条非常现实有效的途径。现把策略性成本管理与现行成本管理列表进行比较,从中可见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明显强于现行成本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科学的升化和提高。 表三、现行成本管理与策略性成本管理差异比 较 管理与技术一起,被称为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因而,我们历来都非常重视和强化企业管理工作,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践体会到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方能实现。以管理为主线、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求发展,这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永恒真理! 六、对巩固和发展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打算 在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虽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决不会停止不前,因而、我们希望在继续巩固和运用该管理方法的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以求有所进展、有所创新和有所突破,积极为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作出较大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致力于在当今管理理论的前沿大胆探索,不懈努力追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代化道路。 经营管理论文:浅议企业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 企业 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是个崭新的话题,在国内更是一块处女地。笔者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遂成此文,与各位读者分享心得体会,也希冀大家不吝赐教。 何为内部客户服务 内部客户(INTERNAL CUSTOMER),相对于外部客户(人们通常所谓的“客户”)而言,是指得到你的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同事。如你是设计师,工程师就是你的内部客户;如你是工程师,厂长就是你的内部客户。假如你是财务部经理,那么公司高层领导、其他部门经理就是你的客户。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企业里总裁(总经理)高高在上,销售员位于最低层,下属是为上司服务的,即所谓传统金字塔。这一观念在八十年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所谓的倒金字塔(见下图)。即以“顾客满意”为最高价值导向。一线员工为客户服务,中层主管为一线员工服务,高层主管又为中层主管服务。以“服务”为链接方式,越接近“上帝”,对公司的价值越升。 瑞典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前总裁让·卡尔松在其畅销书《真理之时》(MOMENTS OF TRUTH)中强调外部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并且说与其说下级服务上级,员工服务领导,不如说两者是相互服务的(双车道)。他极力主张把传统的金字塔倒过来。 我为内部客户服务,内部客户为外部客户服务。内部客户满意了,内部客户转而把外部客户服务得更好。有人甚至宣称内部服务先于外部客户服务。 最近,国外有专家认为“内部客户”的概念是为了使后线员工(不与顾客直接打交道的所有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有服务目标而虚拟的。虽然如此,他们还是同意后线员工为前线员工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服务好内部客户 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服务不是服务业的专利,而是所有行业的制胜法宝。同样,不仅外部客户才有服务,内部客户服务也不可或缺。 中国 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明哲提出“管理即服务”,“领导即服务”的新理念,而且身体力行,亲自与一线营销人员共进英雄宴。安泰保险集团马来西亚分公司总经理每周一个下午4:00-5:00去员工俱乐部为员工冲咖啡,提供服务。 其次,与外部客户服务一样,内部客户服务的真谛是建立信任,即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应确立信任互动关系。几乎所有客户服务技巧都同样适用于内部客户服务。例如一站式服务、个性化服务。内部客户服务三要素(3Cs ):关怀(CARE)、合作(COOPERATION)和沟通(COMMUNICATION)。 国外企业界设有专门内部客户服务训练课程以提高内部客服者的服务水平。《内部客户》(DIANE BAILEY着)介绍了21项内部客户关怀(CARE)活动和12门课程概要。强调每个人在内部客户服务链上的作用,检阅了个人、团队和高级管理层对客户关怀文化的贡献。书中阐明了以下一些重要 问题 : 谁是你的内部客户?什么是内部客户关怀?内部客户关怀的好处是什么?内部客户服务链是什么?内部客户关怀的标准是什么?每个人在内部客户关怀中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我们在此援引哈佛商学院MBA的一个案例来说明日本企业是多么重视内部客户服务。 美国沃里科公司管理了15年的弗里斯特市电视机厂,是着名的希尔斯百货公司(SEARS)的供应商。最辉煌时员工达2000人,是该市的重要企业,后来因管理不善,屡屡出现质量问题,次品率达10%,陷入困境。该公司管理层邀请日本三洋公司参股并管理该工厂。日本管理人员到达该厂后,先后办了三件事,令美国人大开眼界。首先邀请电视厂的所有员工聚会一次,大家坐在一起喝咖啡,吃炸面包圈。然后赠送给每个工人一部半导体收音机。这时,日本经理对大家说,厂里灰尘满地,脏乱不堪,大家怎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呢?于是,由日本管理人员带头,大家一起动手清扫厂房,还把整个工厂粉刷得焕然一新。① 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 谈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就不能不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 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迄今至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近代 人事管理、 现代 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经营管理。 有没有第五阶段?答案是肯定的。内部客户服务的理念和实践将是第五阶段的重要特征。至于叫什么名称,这不是最重要的。 过去在中国大陆,人们认为人事部门是权力部门、是享受别人服务的部门(有的人事工作者也自认为如此),所以管、卡、压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在国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不是权力部门,而是经营部门、服务部门。美国人力资源管 理学 者JOHN GREER说得好:“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不光是处理业务。我们将成为更多服务的提供者和信息提供者。”有人甚至进而提出人力资源部门是利润中心。②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面对的主要是内部客户。偶尔也有外部客户。当地政府部门和 社会 团体是不是我们的外部客户?不是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是他们的客户。 人力资源部门的内部客户是谁呢? 每位员工:上至总经理、下至业务员。在一个大企业里,各级人力资源部门都有各自的服务对象,不同的室、岗位也有各自的服务对象。当然有时会重叠。 内部客户服务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最重要工作。服务范畴具体如下: 为高层管理层提供:人力资源规划、投入与产出最优化、处理好员工关系。 为一线部门:提供优秀人才。 为员工提供:技能提升、潜能开发、激励关怀、人员发展。 人力资源经营管理人员如何做好内部客户服务 首先要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端正的服务态度和高超的服务技巧。意识是基础和前提。没有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技巧无从谈起。服务意识的提高有助于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内部客户的需求。服务态度是服务意识的表现形式。两者密不可分。端正服务态度,从我做起,从小事(平凡)之事做起。服务技巧是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的开华。技巧是通过行为来表现的。技能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才转化为技巧。 大家都领教过内地酒楼服务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 如果你在深圳好世界就餐过,你就感受到什么是优质服务。那里的服务员,在你刚抽出香烟,她就会热情地为你点燃;在你刚迈下大门的台阶,他就会为你拉开车门。享受到海尔的服务的人们就会明白海尔一定会成为百年的海尔。她的售后服务人员不仅为你免费安装,而且为你讲解、示范,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不弄脏你家的地板,他们在进门前立即在脚上套上一个布套。 中国 深圳有家大公司实行干部晋升 考试 制度。每次考试后,人事部门只向其所在部门负责人或本人反馈考试结果(分数)。结果引起种种误会。其实人事部门只要稍加改进服务,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是:不仅向其本人而且向其部门长或分管领导反馈整个考试的情况(不仅仅是分数),明确未通过者可以来查阅试卷;必要时向其部门长或分管理领导出示原答卷(为题库的安全性起见,应当场回收)。 高超的服务技巧使坏事变好事,小好事变大好事,使内部客户由衷感激。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端正的服务态度和高超的服务技巧就会使我们不断创新,想方设法为内部客户着想。 其次要实行公开承诺制。现在政府都在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效率。深圳市很多政府部门都实行公开承诺制,向广大市民公开办事程序并承诺办事时限。但奇怪的是我们很多 企业 ,特别是大企业却没有实行公开承诺制。基层分支机构人员到(请)总部办事很不方便。 再者,要充分利用内部网(INTRANET)和IT技术。 网络 技术成本低,能提高工作效率,人人皆可用。许多公司把一些人力资源信息如职位空缺、福利信息等输进企业内部网。人力资源部门还更进一步着手创设完善的互动式软件,让员工直接填表、从数据库中获得个人信息,甚至在网络上掂量各种福利项目的长短。当初,ELIZABETH GROVER接手美国着名的ORACLE(甲骨文)公司的工资和福利总裁时,人力资源部谁都没有电脑,所有业务都是手工操作。GROVER于1995年组织实施把灵活的福利项目输进内部网,实现电脑化处理,大受欢迎。 第四,要正确对待投诉,在企业内部全面建立申诉制度 。在中国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不是很健全, 人事部既要代表资方又要考虑劳方的利益,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即使你服务好,被服务者还是认为你做的不够。申诉制度有助于公司经营决策层及时了解员工的心声,也有助于人事部门全面检讨自己的工作,处理好员工关系。当然,人事部门从事内部客户服务应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无原则迁就内部客户。 下面这个范例也许对人力资源经营管理人员搞好内部客户服务具有莫大的启迪: 1990年2月,GE公司机械工程师伯涅特领工资时,发现少了30美元,这是他一次加班的加班费。为此,他找到顶头上司,而上司却无能为力。于是他给当时的公司总裁斯通写信投诉。斯通立即责成最高管理部门妥善处理此事。 三天后,他们补发了伯涅特的工资,事情还没有结束。他们“小题大做”。首先向伯涅特本人道歉;接着了解“优秀人才”待遇较低的 问题 ,调整了工资政策,提高了机械工程师的加班费。最后向着名《华尔街日报》披露这一事情的全过程,在美国企业界引起了不小轰动。 经营管理论文:煤炭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管理的思考 多元化经营管理,通常是指企业同时在多个领域开展经营和管理的活动。我国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的原因很多,而国有煤矿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管理大多是因为煤矿寿命受矿产资源储量的限制较强,规模无论大、中、小都有终竭之日。为使企业获得新生,多元化经营可以说是它们的最终选择。但是,煤矿企业与其它企业相比,独特之处甚多,因而煤矿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及管理确有研究之必要。本文通过对煤企多元化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供管窥之见,但愿能为煤矿企业今后的多元化决策略尽绵薄。 一、煤炭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煤炭企业要大力实施多元化经营不仅是自身的需要,也是客观条件使然。主观方面来说,寻找有发展潜力、利润高、市场前景好、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显著的项目和产品,是每一个经营管理者、每一个经营实体的必然追求。客观来说,由于煤炭企业自身条件的制约,寻求多元化经营之道也有其客观必然。 1、煤炭行业属资源消耗类企业,煤碳企业的前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资源的储量多寡、开采条件、煤质状况等外在条件的制约。 2、煤炭行业开采成本的刚性制约。煤炭企业的成本包含:人力、资源开采费、矿用物资材料消耗等显性成本,和安全赔付、环保治理等隐性成本。这些成本投入是必然和不可预测的。加大了成本控制的难度,利润目标不易完成。 3、煤矿安全的问题。无疑,煤矿安全管理难度极高。自然条件的变化多样以及开采难度的不断加大,生产、经营、管理极为不易。 4、煤炭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技术应用不是很普遍,在煤碳开采过程中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技术含量不高,客观上制约了企业的科研开发实力,企业在面对未来市场的竞争力不足。搞多元化可调整产业结构、资本结构、产品结构等等使之更趋合理化。 5、煤炭属高污染、高耗能产品,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水电,核电,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的大力推广应用,必然影响到着煤炭企业的前景。煤炭企业固然不是夕阳产业,也不是高利润的朝阳产业,因此煤炭企业脱离主业,大力开展多元化经营,开辟新的利润来源和经济增长点亦属必然。 6、煤炭企业搞多元化为富余人员的安置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促进了转产分流、减人提效和矿区的稳定。 7、为衰老报废矿井培植起新的替代产业,为煤炭综合利用提供了契机,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煤炭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企业大而全,离退病伤等等,以煤养煤显然不可行。还有诸如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国际行业动态等等不一而足。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搞多元化是自身需求也是客观所迫。煤炭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在煤炭主业之外实施多元化经营,其重要意义也不言而寓。 二、煤矿多元化经营现状 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是由著名的产品—市场战略大师安索夫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多元化经营(煤矿一般称多种经营)指一家企业同时生产或经营若干种不同产品,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外部环境、寻求长远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成长或扩张行为。 多元化经营战略目标可分为:加速企业成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加强核心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多元化经营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发展趋势。煤炭行业更是如此。煤炭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可耗竭性,煤矿作为典型的资源开采型企业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每一个矿区都会经历一个建设、兴盛、衰竭、报废的过程,特别是煤矿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只注重煤炭生产,产品结构单一,仅仅依靠煤炭资源而生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非常差。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的煤矿采取了开发新矿井、开拓新采区,实行纵深发展的策略。但是一个新的矿井或者新盘区从开拓到投产不仅投资大、周期长,而且还存在环境恶劣,开采困难,安全问题多,销售前景不明等现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煤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再走传统的单纯依赖煤炭粗发式生产的发展模式,煤矿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向现代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只有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培育煤矿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形成新的接续产业,两条腿走路才能获得长期发展的市场优势。实现产业的顺利接替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环境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煤矿的多元化经营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煤炭工业多元化经营基本上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群体。据有关资料,全国煤矿多种经营总额达到1000多亿元,从业人员超过800多万人。经营领域广阔,涉及电力、冶金、建材、化工、交通运输、机械制造、轻工纺织、仓储贸易、工艺美术、电子仪器、医药和医疗器械以及商业、饮食服务、农林牧渔等多个行业,生产产品6000多种。 三、多元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等各方面的影响,煤矿多元化经营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多种经营缺乏总体规划 多种经营缺乏总体规划,各矿自成体系,小而全,大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2、多种经营效益差 由于煤炭行业长期以来走粗放型经营的路子,多种经营的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在外部市场上立足,只能靠内部互相保护生存,多种经营的效益不是很理想。 3、多种经营企业管理落后 多种经营企业未能按市场要求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它依附于煤炭母体,其企业管理仍然采用管理煤炭生产的方式,水平低下。 多种经营是在安置企业富余人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安置型、依附型、服务型企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比较低,学习能力差。加之煤炭企业多数地处偏僻,区位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因素,致使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多种经营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四、对策和建议 1、建立统一灵活的多种经营管理体制 要改革现有的多种经营企业的组织结构,对各单位的资产在全局(矿)范围内进行优化组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建立与煤炭生产并重的多种经营实业公司,将下属单位的多种经营企业全部划归实业公司统一管理,彻底打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级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封闭型管理体制。 多种经营实业公司要立足与搞好现有企业,以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配置为目标,按照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抓大放小’,和“择优扶强’,积极进行资产调整和重组,重新构造多种经营的产业布局。要重点扶持有市场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大型骨干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使其发展成为具有规模和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形成对煤炭主业的强大支持。对一些小型企业要放开搞活,实行权力下放,采取联合、兼并、收购、租赁、破产拍卖,出让股权等方式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要给予优惠政策,鼓励职工个人或合伙购买小企业,允许资产抵押和分期付款。对那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公司和厂点,能由优势企业兼并的则实施兼并,没有希望挽救的就坚决进行破产处理,使呆滞资产重新盘活利用。应当允许有实力的个人或者外商参股控股多种经营企业,发展多元化股东结构和法人公司,实现股权多元化,决策民主化,推动多种经营企业尽快进入现代管理体制。 2、加强企业管理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一是要加强成本管理,劳动定额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实行成本核算,成本否决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制度。要努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二是在上新项目时,要科学选项、立项和管理项目。使新上项目在资金投入、技术含量、产品销路各方面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确保新上项目的成功率。在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法人制,要完善监督和奖励机制,一方面法人管理效率高,项目获得成功,就可以获得与其付出相应的报酬;若管理不当,效率低下,则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防止损公肥私;三是树立以销售为龙头的现代经营意识。要摆脱过去那种产品经营的思维惯性,建立一套科学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实行销售人员的收入和销售业绩挂钩的方法,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企业的生命在于产品,产品的生命在于科技,只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有竞争力。多种经营企业一定要克服过去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基建,轻技改的发展模式。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鉴于煤炭企业目前一般还没有形成正规的技术开发体系,技术创新能力低,因此,技术创新需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煤矿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通过建立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室,或采用股份合作的形式,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对等的产学研合作实体,提高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4、建立健全用人机制 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煤矿多种经营企业只有树立了人才优势,其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后劲,才会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煤矿应改传统的人事管理为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政策和感情留住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政策和机制。 第一,在职务上,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上,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彻底扫除管理层和普通职工之间的障碍,对各个管理岗位都通过公开招聘上岗;在职称上,要彻底废除论资排辈的僵化的用人机制,只要具备相应岗位的专业技能,就能得到聘用;技术人员实行技能与收入挂钩,把考核、定级、使用、晋升、工资升降、职称评定和待遇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第二,设立优秀人才专项奖励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为了吸引企业发展所需的高级人才,要加大人才引进的政策力度。要在高级人才的配偶工作、子女入学、提供安家费和交通车辆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加快薪酬制度改革,实行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并且允许技术人员技术入股,为企业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高级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对每年进入煤矿的大中专毕业生,要按照每个人的个性和专业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做到有目标地进行培养。采取和国内高校委托办学和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强他们在工作中的培训。 煤炭企业现行多元化经营组织体制中存在着系统分散、多头领导、各成体系、管理混乱等弊端,造成不必要的内耗和浪费,严重制约着多元化经营的发展。煤炭企业建立适应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组织结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煤炭生产专业型、煤炭生产主导型的青壮年矿区来说,宜采用煤炭生产与多元化经营分开的二元化企业组织结构,便于对多元化经营的集中统一管理,充分发挥煤炭效益好的优势,积累财力,促进多元化经营的迅速发展和壮大。而对于煤炭生产关联型或非关联型的的衰老矿区,宜采用多元化的组织管理结构,煤炭企业仅作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一个方面。煤炭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立要符合市场主体型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原则和以产权为纽带的原则。 五、煤炭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多元化经营与煤炭生产的关系,把多元化经营与煤炭生产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其次,要处理好政府扶持与企业自主发展的关系。煤炭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固然很重要,但企业不能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形成“四自’,主体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选择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经营项目。 第三,要处理好安置与效益的关系。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一些短平快的多元化经营项目在安置富余人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远来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不利于煤炭企业走向外部市场参与竞争。因此,实行多元化经营要注重长期利益,要注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结束语:为推动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己成为煤炭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煤炭企业只有正确认识多元化经营在煤炭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做好总体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才能促进多元经营向良性轨道发展,取得煤炭企业第二次创业的全面胜利。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从武术口头传说、武术精神、武术情感、武术思维、武术技术几个方面解读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组成要素,并且认为,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应该从遵循传统武术的本质、转变传统武术的保护理念、提高武术人的文化自觉意识等方面着手。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展现给予世人的是依附与非依附的区别,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让人们看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需要通过人来展现。相对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它会不断的变化、甚至消失,而物质文化则会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变质,生命周期更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无外乎两种思路,一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延长其活态性,如培养合适的继承人;二是将其转化为物质性,如目前采取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的记载。无论何种形式的保护,都需要我们快速的采取措施,减少这种文化遗产的流失。 1传统武术的组成要素 当前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多都是沿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定义从广义上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文化,如果从非遗的视角来解读传统武术的组成要素,笔者认为,传统武术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有关武术的口头传说 夸张是中国民间文化对人物塑造的一种模式,拥有一定的传奇色彩,是中国农耕文明丰富文化生活的一种现实表达。民间流传的有关武术大师的传说,虽然有很大的传奇色彩,但是展现了普通大众对武术的认识层次,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模式。随着国人文化层次的提高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熟悉民间传说的人群年龄的增高,武术口头传说生存空间的范围正面临流失甚至断层。可喜的是,已经有部分学者将口述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民间的传人进行研究,但是,这些还难以弥补武术口头传说文化面临断层的境遇。 1.2武术精神 武术精神指的是习武之人所展现的一种精神品质,它承载着武术人对中华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传承;是习武之人的一种道德品质的展现,是中华武术区别以其它文化特别是他国体育项目的灵魂所在。武术精神犹如一支魔力棒,指引着习武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正能量,武术精神无论是保家卫国也好还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也好,其终究体现的是一种行为的展现,即在国家危难之际、遇到不公之际,是否敢于亮剑。在当代法律健全的环境中,武术精神所提倡的亮剑不是鼓励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是问题出现了,有没有亮剑的勇气和信心,特别是在出现道德滑坡及危机的当代社会,更需要武术精神的传承以担负更广的社会责任。 1.3武术情感 武术情感是用武习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与展现,这种感情包括师父与徒弟的情感,师兄弟之间的情感,同时也包括练武人对武术的情怀。传统武术能够给我们留下这么丰富的资产,这不是一种偶然,是无数的武术家怀着对武术的情怀不断的交流、观察、探索、总结才达到这么大的体系。正是这种情怀促使武术在近代中国百年战乱中依然流传。 1.4武术思维 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层次,同时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高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来说,传统武术展现给当代人的不仅仅是它的技术层次,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展现。从拳术名称来看,传统类拳术中的象形拳融合了生活中各个方面,将某一动物(如猴拳、螳螂拳、蛇拳等)、某一生活方式(船拳、板凳拳、巾拳等)、某一历史事件(武松脱铐、鲁智深醉打山门拳)通过技术动作记载下来。如果说拳名是表达古代武术家记载历史的一种工具,那么拳术动作名称的命名则体现了中国人至高无上的思维方式,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为了更好普及现代武术,很多动作名称进行了统一化,如弓步冲拳、马步架打等等,这样做迎合了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同时也失去了武术技击动作本身所具有的内涵表达。正是因为现代竞技武术失去了这样的特色,才更容易显现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 1.5传统武术套路 传统武术套路是整个传统武术文化体系中的主体,套路失传了也就意味着该拳种的文化体系彻底断层,所代表的精气神也不复存在。在传统武术的原生长环境中,习练者对于技术动作并没有提出严格的标准对其进行评价对错,多数拳师在造拳过程中依据其实战性来进行,根据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对立来考虑其动作的编排合理性,产生过程遵循着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凭空想象刻意追求。当然,也不排除以功利性为目的进行造拳,刻意追求与其它套路的风格、特点、理念不同之处,以便更加突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造拳过程会诞生一种新的拳种、一种新的传承体系,同样也是对原有拳种一种异化。 2传统武术保护面临的困惑 当前学术界争论的最主要的观点是“是否对传统武术进行开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经过开发肯定会失去其原生态,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意义”。追其原因,主要是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我们过多的将传统武术的保护放在了经济层面来考量,认为:能够给当地提高更高的经济效益,能够提高练武人的生活水平,能够有更多的传承人,表明传统武术的保护呈现了好的趋势。武术要想更好的生存,需要探寻产业化的道路来做支撑。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矛盾性与曲折性,传统武术的矛与盾已经显而易见,并且在各方人士的调和下在逐渐的弱化,传统武术的曲折性正得到改善,这需要一个过程。正如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笔者认为应当拓宽传统武术的保护范围,不要局限于经济层面的考量,避免出现技术体系单飞的局面,而所蕴含的精神、思维、情感同样是我们考量的对象。当前传统武术的普及面发展在历史中处于最好的时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由政府、管理部门、社会机构、传承人组成的保护体系逐渐的成型,并且为传统武术的传承提供了针对性的支持。现在习练武术的人数,是历史上任何时代最多的时期,习练武术的人群,是所有体育运动中人群最多的项目,但是,却是欣赏观众比较少的项目。终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过分的追求经济层次价值,降低了精神层次的价值追求。传统武术具有活态性,展现给世人的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它的延续代表了传承人的一种情感,它的传承应该将所蕴含的精神、情感、文化、思维等一代代的延续下去,这样其自身才更有生存力,其活态性才会发挥更广的作用。如果将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开发的思路上转为对传统武术的精神层次价值的追求上,相信,其经济价值的提升将会更上一个层次。 3传统武术保护的再认识 3.1传统武术保护的本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应该遵从其自身的本质属性,而不能脱离其本质属性进行开发。随着时间与空间的改变,事物的组织构成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其本质属性不应该刻意的去进行改变,如果破坏事物的本质去进行保护,其保护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意义,我们就无需尊称为遗产,可以光明正大地称其为新生事物。传统武术的本质是技击,虽然随着时间与环境的改变,其技击价值所发挥的空间受到限制,进而衍生出健身、养生、娱乐、表演、经济等价值,但是其新的价值功能的出现则局限于习练人群对其应用的层次,但其技击属性则不应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丢失,它代表了一个历史遗传下来的技击文化符号,而不是将这种文化符号在现代潮流中淹没,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保留其本身的技击属性是保存其价值功能的关键所在。 3.2传统武术保护理念的转变 传统武术的保护一般是以静态保护及动态保护来进行,对于动态的保护学术界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论,认为动态保护将会破坏传统武术的本真,如竞技化,市场化。但是,我们需要懂得,传统武术在传承过程中,由于资料的匮乏与遗失,我们很难深刻的理解它的本真所在。传统武术在传承的过程中,其本真不是一成不变的,肯定在不断的衍化,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而我们现在所能够读懂的本真,更多存在于个体的话语权中。因此,如果我们仅仅将传统武术的保护局限于追求传统武术的传统特性方面,那我们的保护只能局限于不断的争论之中。学者高丙中提出了“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题,他认为:“非物质文化成为公共文化,大致发生在两个层次,一个是在观念上被大众公认,并且得到公众的自愿参与;一个是在体制上被政府部门正式承认,并且以一定的公共资源加以支持”。如果我们将传统武术的保护理念转移到“公众共享公共文化”的领域,更多的探讨传统武术对社会的意义及生产价值,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路径将会进一步的拓宽。 3.3传统武术的保护应看成是一种人类共享的文化 传统武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上个世纪80年代的官方统计已有129个拳种,进入21世纪以来,有相关报道新的拳种被发现,拳种数量已经达到131个。在中国古代,由于门派之争及“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承思维的禁锢,很多拳种仅仅在自己的门派弟子中传承,如我们所熟知的武当、华山、峨眉等;也有在自己的族人中传承,如岳家拳、杨家枪、陈氏太极拳等。虽然有着传承的禁锢,但是,其文化特征还是人共享的,其共享的模式是一种纵向的共享,在一定范围内的共享。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独特的传承模式被彻底的打破,确切的说应该是在竞技武术的出现,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并且迅速的占领了庞大的武术市场发展领域,使本来就面对生存危机的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迫使传统武术不得不对自己的传承思路及传承方式进行改变,由此出现了以传统武术为媒介的各种传承机构,如武术学校、传统武术拳馆、培训班、培训机构,传统武术拳师对于收徒弟的数量也不再限制。由此产生了一种现象,传统武术不再是某一门派或者家族独享的文化,而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使传统武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特性得以彰显。 3.4传承人需要具备文化自觉的意识 传统武术的保护,传承人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更多的情况下,不能依靠“等机遇”来发展自己的体系,关键的是自身的文化觉醒。在多数情况下,政府与社会以及研究机构能够做到的是帮扶、指导、协调的角色,无论怎样去努力,终究要回到传承人来实践。因为传统武术的体系过于庞大,政府和各界人士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武术拳种完美的挖掘,因此,在外界因素没有到来之际,传承人应该意识到自身承载武术文化体系的传承现状,以及传承思路,以减少传统武术的流失。 4结语 我们现在享受的武术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资产,我们现在所创造、创新的武术文化资产,将成为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更多的部门和学者的关注与参与,将当前发展比较好的拳种更好地传承下去,将濒临失传的拳种进行重点性照顾,一步一步地展现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覃业银.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与特征[J].求索,2011(11):119-121. [2]王巨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保护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报刊,2006(05):165-167. [3]金露.游走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征和关系[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36-43. [4]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文艺研究,2008(02):77-83. [5]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47-52. 作者:李春龙 马惊涛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浅谈领导心理学的定义:从心理学角度浅析领导干部如何消除消极心态 [摘要]文章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领导干部消除消极心态的五种具体方法。分别是纠正不合理信念,保有一颗同理心,领导干部要学会挫折心理调适;领导干部要放弃完美主义思想;避免习得性无助。 [关键词]消极心态 不合理信念 心理调适 心态,即心理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简单来说,心态就是我们对待客观事物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度和心理反应。心态可以分为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心态的积极或消极决定了每一个人看待事情和处理事情的角度。在当今社会,因为领导干部工作性质较特殊,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追求,进而导致领导干部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出现消极的心态,只有领导干部及时消除自己的消极心态,才能以健康的、稳定的、良好的心态进行日常的行政工作和管理工作。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心理学角度,简单分析一下,领导干部如何消除消极心态。 一、领导干部要学会改变,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绪的ABC理论”,认为一件事A,势必会引来一个情绪或行为的结果C,很多人面对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或行为结果,归根结底是每个人的认知或评价(也就是信念B)不同。所以,艾利斯认为,事件A主要通过信念B起作用,产生各自不同的情绪反应或行为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分析,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如果信念出了问题,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或不良的行为结果,所以,领导干部要学会改变,纠正自己的一些不合理信念。 领导干部可以从三个方面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一)避免绝对化的要求 领导干部希望成功,希望升职,但这些希望并不一定都能实现,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知道这些希望是可能发生的,但不是“必须发生”或“一定发生”的。在面对升迁等问题时,领导干部知道“我可能会当上处长”,而不是“一定当上处长”,避免了自己内心产生这种绝对化的要求,就可以消除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类情况的发生。 (二)避免过分概括化 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遇到一次失败后,就全面否定自己了,或者在工作中与他人沟通时,起过一次冲突,就认为这个同事总是与自己过不去,事事针对自己。所以,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避免这种以偏概全的想法。 (三)领导干部要避免认为结果“糟糕至极” 例如,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我一定要当上处长,否则我这辈子就完了,就没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十分不理性的,领导干部要避免把事件的结果扩大化,要避免把任何一种情况界定为“糟糕至极”。 二、领导干部要有一颗同理心 同理心,简单理解就是“别人的感觉,我懂,我明白”,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遇到各式各样棘手的事情,在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时,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有一颗同理心,尝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体会别人这样做事的原因,这样,领导干部就不会钻牛角尖,在面对老百姓提出各种问题时,能够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人民满意,领导干部也会觉得问题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三、领导干部要学会挫折心理调适 近年来,网络媒体频繁报道领导干部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大多和自杀、抑郁相关。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及生活中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学会通过合理宣泄、娱乐休闲、放松训练等方法进行挫折心理调适。如通过以上这些方法仍无法排解自己内心的苦闷,无法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可尝试寻求心理辅导师的帮助,解决问题,避免心理的问题越积越多,而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四、领导干部要放弃完美主义思想 哈佛大学的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请停止完美,现在就开始过一个更幸福的人生吧”。心理学家发现,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出现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很多领导干部都有这种完美主义的倾向,任何事都想做得尽善尽美,不希望工作中或生活中有各种瑕疵。具有完美主义者特质的领导干部无法接受失败,无法忍受自己出现的负面情绪,一旦在现实中遇到挫折,就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或一些极端的行为。所以,领导干部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应该尝试放弃完美主义思想,接受和接纳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能够忍受一些事情的不够完美。 五、领导干部要避免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经历过几次失败,就容易产生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领导干部如果在工作中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会出现职业倦怠、工作不作为等问题,为避免出现领导干部工作不作为等情况的出现,领导干部要学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去看待问题,避免这种习得性无助。 浅谈领导心理学的定义: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论领导者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领导者;激励理论;管理 一、领导者在企业管理中自我管理 所谓领导者,就是指组织中确定和实现组织目标的首领人物。领导者在企业中的职能是促使被领导者努力地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运用其拥有的权力,以自己的方式对他人施加影响。而这种方式体现出来的就是企业赋予的权力。领导者在企业管理中最主要的权力有:合法权、奖励权、强制权、专长权、参照权。 领导者在企业中的自我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领导者的时间管理。在时间管理方面,领导者必须做到: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要有正确的时间效益观、减少时间浪费的对策;第二,领导者的决策。领导者在企业中作为决策的主体,其个体的心理特征必然会反应到企业决策中。而领导者决策心理有以下几种类型:可分为:均衡型决策、冲动型决策、怠隋型决策、风险型决策、谨慎型决策;第三,领导者的授权。领导者的授权主要有以下几个障碍:不信任员工、害怕失去对任务的控制、过高强调自己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以为自己可以做得比别人好、害怕削弱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认为授权会降低灵活性。领导者在企业管理中首先要做到的是自我管理,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去影响和带动企业的发展。 二、领导者在企业管理中的驭人技巧 领导者在企业管理中除了要学会自我管理,更要学会的是驾驭自己的下属。领导者在企业管理中的驭人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被动变主动,鸡不下蛋就挪窝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长期从事同一种工作,能力就会达到饱和,不会再有新的突破,而且也不会再有任何的创新。所以如果时时能让自己的下属更换新的工作,使下属的心里不断产生危机意识。在面对竞争时,虽然会害怕担心,但是这样的做法会锻炼下属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也会使下属变的谦虚好学,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且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充实自己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二)管理变敬爱,人不怕管就怕敬 首先,身为领导者,空闲时候探望正在工作的下属,不仅可以了解下属每天的工作,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与下属沟通的机会,拉近了与下属的距离;其次,时常用友好的态度对待下属,让下属觉得受重视的感觉,同时激起自尊心;最后,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视人用法才是最明智的领导者。 (三)遵守刺猬法则,和下属保持距离 刺猬法则说明人与人之间是需要距离的,就算领导者再民主,再平易近人,也需要一定的威严。如果当众与下属称兄道弟,只能降低威信。 (四)以毒攻毒,以人制人的驭人技巧 任何一个企业里,都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下属。领导者对那些胡搅蛮缠的下属必须要有特别的方法,因势利导。在对症下药的同时,更要主动热情帮助;在严肃批评的同时,更要使他们改掉毛病。在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五)软性控制,不得已时出“怪招” 领导者对于那些非常难对付的下属就要采取非常的手段,比如:给他另分一个办公室,使他远离权力中心;掐断他与外界的联系,开会时故意撇开他,断绝情报;明升暗降,令他权力尽失;让他出个长长的差,使他在企业里失去人脉,失去支撑。 三、领导者在企业管理中正确运用激励理论 在企业管理中,善用激励理论可以很好地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而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激励理论主要有三种: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负激励。 (一)领导者运用物质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每个工作者的初步目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也就衣、食、住、行。在对人的假设中,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人,然后才是社会人。在企业管理中的物质激励主要包括:一是工资,工资主要包括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工作后所得的报酬,主要用来维持我们日常的基本生活;第二部分是生活福利,也就是平时我们所用的生活用品,奢侈品等;第二分是我们的信息费用,也就是用来与外界联络的费用;第三部分是我们的五险一金,这是为了保证我们工作环境的安全费用。二是福利,也就是过年过节时,企业所发放的物品和奖金。三是奖励,就是企业为了奖励我们的工作贡献所给出的奖励,比如在企业中获得先进个人所得的奖金等。 领导者在运用物质激励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在企业管理中,并不是物质激励给的越多越好的,这种激励方式是因人而异的。试想如果你是一个工作者,领导者为了拉拢你,就经常用加薪,加奖金的方式来激励你,久而久之,这样的方式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无用的。所以说,领导者在运用物质激励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尺度,不能一味用金钱来笼络下属,而应该学会用心和用情来打动自己的下属。 (二)领导者运用精神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领导者在企业中激励下属的方式除了物质激励外还有精神激励。并且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一致认为精神激励是比物质激励更有效。在企业的精神激励中,主要包括:荣誉激励、成就激励、培训激励、感情激励、期望激励和表扬激励。精神激励有:在员工生日的时候,给员工生日祝福,如为员工建立生日情况表,在员工生日的时候给员工一些小礼物,让员工感觉到温馨。 在运用精神激励时,领导者一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心理要求,实现对症下药。然而对于每个人来说,要了解个人真实的想法又谈何容易。在生活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如果当你面对的是一个领导,你一般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你想表达也会有所顾虑。在进行实地调研时,我们总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当我们问到的问题是涉及到个人的利益时,一般人都会有所保留。因此,在对员工进行精神激励时,往往会出现以下的问题:第一,员工不会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领导者无法实现了解员工精神需要的工作;第二,领导者如果对员工进行了错的精神激励的话,也会产生负面的作用。如领导奖励了一个员工都不喜欢但善于猜度领导心事的员工,那就会给其它的员工以挫败感,而且也是一次失败的精神激励;第三,领导者进行精神激励时,并不一定能时时做到公正、公平,这也会对员工起负作用。 (三)领导者运用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所谓的负激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批评的方式来激励员工。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经常选择一些受挫能力强的下属进行批评的方式来激励员工成长。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成功才会激励人进步,事实上,当人在面对挫折时的坚强与奋斗才更能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也会使用这样的激励方式来激励员工,当员工面对领导者的批评时,一定不要表现出堕落与消极,一定要学会了解领导者的用心。然而在使用负激励时,一定要注意分寸,如果用力过度的话,这会使员工一蹶不振。 浅谈领导心理学的定义: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角度剖析领导理论 【摘 要】认知心理学理论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的认知活动,将人看做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领导行为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必然包含着信息的传递加工。在当前众多的领导理论中,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和变革型领导理论作为研究领导行为过程的重要理论,较典型的反映了不同领导行为的信息加工过程。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 一、认知心理学与知觉的信息加工 (1)认知心理学概述。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0世纪70年代开始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是指以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2)知觉的信息加工。知觉是指个体根据感觉器官对环境中刺激所收集到的讯息产生感觉后,经大脑的统合作用,将感觉传来的讯息加以选择、组织并做出解释的历程。认知心理学将知觉看做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该过程即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包含两种: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自下而上加工,又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信息加工,强调感官数据在决定知觉中的地位。一般是从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自上而下加工,又称之为概念驱动加工,是指人在知觉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概念,来加工当前信息的过程。由于是知识经验引导下的知觉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一般情况下,知觉的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信息加工过程,但在不同情况下,知觉过程对这两种加工有不同的侧重。 二、行为理论、权变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概要 (1)领导行为理论。从20世纪40年代起,对领导有效性的研究转向了对领导者行为的研究。领导者通过一定的工作方式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以组织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绩效,主要途径是按照领导行为的基本倾向加以划分,从而采用不同的理论模式。领导行为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领导者通过培养教育,树立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培养员工的态度、习惯和精神状态,诱发员工对工作效率的关心,引导员工自觉地执行组织的决定;二是领导者行使权力,进行动员和提供信息,迫使操作人员执行组织的决定。此类研究关注的重点是领导者做什么和如何做,即从领导者的行为方式探索有效的领导模式,主要研究成果包括:K.Lewin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R.Likert的四种管理方式理论、领导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等等。但是,该理论更像是一个框架,只是提供了一个对领导行为进行评价的宽泛方式,却无法说明领导行为和下属相应的表现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2)领导权变理论。随着对领导特质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相同的领导行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领导效果。于是,各种领导权变理论便应运而生。所谓权变,就是指行为主体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而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期达到理想效果。领导权变理论就是指关于领导者在不同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择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达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主张权变论的研究者认为,领导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且领导的有效行为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领导的成效依赖于领导者本身的条件、被领导者的条件、环境的条件这三个因素的交互关系,即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的函数。它的研究成果包括菲德勒权变模型、情境领导理论、路径目标理论和领导者参与模型。(3)变革型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是继领导特质论、领导行为论、领导权变论之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美国政治社会学家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在他的经典著作《领袖论》中提出的一种领导类型。伯恩斯将领导划分为两种类型: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传统的领导可以称为一种契约式领导,即在一定的体制和制度框架内,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总是进行着不断的交换,在交换的过程中领导者的资源奖励(包括有形资源奖励和无形资源奖励)和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服从作为交换的条件,双方在一种“默契契约”的约束下完成获得满足的过程。整个过程类似于一场交易,所以传统领导也被称为交易型领导。而变革型领导者则是通过领导者个人的人格力量和魅力的特质来影响员工,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激发员工高层次需要,建立互相信任的氛围,促使员工为了组织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并达到超过原来期望的结果。 三、三种领导理论的信息加工过程分析 1.领导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通过一定的工作方式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以组织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绩效的领导行为,其中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侧重的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领导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概念,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如员工培训、行使权力等来实现领导行为的过程,主要侧重的是领导者指向员工的信息加工方向。 2.领导权变理论。领导权变理论主张领导者在不同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选择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达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该理论主要侧重的是由外部环境刺激开始的信息加工,即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 3.变革型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者则是通过领导者个人的人格力量和魅力的特质来影响员工,通过提升员工的需要层次和内在动机水平,激励下属不断地挑战与超越自我,为追求更高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该理论主要侧重的是信息的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和灌输,使员工形成期望,建立愿景。 领导是领导者具有的一种能力,也是领导行为的一种动态过程。领导行为的这一过程也是认知活动信息加工的过程。通过以上分析,领导行为理论和变革型领导理论主要反映的是信息的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而领导权变理论则是信息的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
农业经济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发展举措探析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农业经济也带来许多的机遇与挑战,要求农业经济走向产业化、集群化与规模化。然而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很难使现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对规范农业经济管理并加强信息化建设。本文主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义、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举措进行探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发展举措 前言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主体,农业经济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尽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已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角度,使其发展遇到瓶颈。因此,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发展举措探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义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质在于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具体体现在信息化市场、资源以及科教等方面,尤其在信息化资源方面是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资源的必然途径。现阶段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首先为农业经济转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使现代知识型发展模式逐渐取代传统发展模式。其次,农业科研人才的培育。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推动知识的快速传播以及农业科技研究的不断进步,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经济发展质量以及农民生产积极性很大程度得益于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农业收入不断升高的基础上,农民更致力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投身于农业发展过程中[1]。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处于关键阶段,如何正确利用信息化将是促进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发展知识型农业的重要手段。然而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许多政府部门在贯彻信息化管理要求时多流于形式,使信息化无法真正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学科与资源。 (二)资源整合能力差 相比工业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在采集农业信息过程中更侧重于以点盖面,收集信息渠道过于单一,使相关的农业信息失去基本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也由此出现了“信息孤岛”现状,导致信息化经济效益逐渐减弱。尤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化经济管理缺少相应的规划手段,即使采集到国外一些农业信息,也很难对其充分利用,更无法在农业生产方面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 (三)落后的基础设施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检验政府职能的必要手段,只有使其自身成为市场服务主体,避免完全依托于经济管理智能,才可正确分析农业经济市场,引导农业经济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然而大多地方政府部门在产业化程度、农业现代化程度等方面并不高,使信息化进程极为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力度不足,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缺乏基础保障。 (四)信息化建设队伍水平较低 农信信息化的实现不仅要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还应保障具有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团队,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目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信息化建设队伍方面所表现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信息化建设人员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很难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而且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主要为农民,但因大多农民未接受过正规的信息化指导培训,使相关的技术应用水平难以提高[2]。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举措 (一)强化信息化建设意识 作为现代农业主要标志,信息化建设应深入到政府部门以及农民发展意识中。针对农业发展中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缺失,要求政府部门应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引导农民投身于信息化建设中,并采取相关的措施培养或鼓励更多技术型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这样才可使农业经济管理中政府部门、人才以及农民的作业充分发挥出来。 (二)合理规划农业信息资源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资源未实现合理配置,原因在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对此现状需从三方面进行完善。首先,立足于信息化发展现状,统一信息标准。政府部门可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市场以及信息化应用程度,制定相关的信息标准,以此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其次,信息收取渠道的开拓。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采集,相关部门应构建并拓宽更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收集渠道,如农业市场环境中的供需变化或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等。最后,信息资源有效性的检验。许多现代农业发展信息并不完全适用于各区域的农业发展,需在正确分析后在可投入使用。 (三)基础设施的完善 信息化建设的完善要求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同时也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其中,促使先进技术对信息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对更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相关设备如计算机等也需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四)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化 受有限的信息化知识影响,信息化建设更侧重于采集信息与信息方面,未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此现状要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农民群众应快速提高信息化知识水平并将其应用于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体措施首先可进行农民经济信息培训工作,普及信息化知识尤其在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方面。其次在培养农业复合型人才过程中还需注重引进人才,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使信息化建设质量得以提高[3]。 四、结论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正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立足于当前发展现状,从基础设施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以及信息资源整合等方面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农业经济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趋势浅析 【摘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普遍的关注。尤其是对于刚刚遭受过经济危机冲击的世界经济而言,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中国是唯一一个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强大的动力泵。而中国的经济由多种成分组成,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农业经济。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鉴于农业经济特殊的地位,这就要求党和国家政府在规划经济发展蓝图时,要加大对于农业经济的投入比重。为了提高农业经济的产值,这就需要我们在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作者结合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此作以简单的介绍说明。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济产值;农业;发展趋势;国民经济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工业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依旧不能忽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发展,党和国家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业经济蓬勃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发生改变,机械化操作逐渐代替手工操作,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化的改革,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现有农业经济的管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了促使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对现有阶段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特别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特征,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农业经济管理改革的步伐,从而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使我国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中,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1、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概述 1.1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节奏不协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信息产业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由于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对于各种经济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的配置。同样对于农业经济,也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现阶段,虽然农业经济发展节奏不断加快,但是有关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这就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体制的缺陷,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1.2淡薄的管理理念 无论是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还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一直没有改变。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的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制定了具体的规范。然而,随着工业改革以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相应的发生减少,导致农业经济发展队伍缺乏后备力量。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对农业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人甚至认为在工业化大力发展的现阶段,可以忽略农业经济的发展。正是诸如这类错误思想的存在,导致农业管理意识的淡薄。一些农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农业管理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管理理念落后,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业管理人员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态度不端正,知识储备不全,导致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 2、关于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状况的探讨 现阶段情况下,由于党和国家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不断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源投入,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了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应的也使得管理体系发生改变。按照这样的形式,在未来,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将会朝着更高一步迈进,其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意识与时代潮流接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往那种落后的管理理念逐渐被淘汰,全新的管理模式代替保守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农业经济,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管理意识不断更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从单单注重农业产品的数量转变到注重农业产品的质量,不再以单纯的数量效果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农业管理理念有了明显的改善,缓解了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效益。 2.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经过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的发明,推动了信息化模式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日常生活中,为了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广泛使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各大农业高校及研究所,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研究。科研人员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促进农业产量的提高。与此同时,国家加大对农业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使得农业科研信息化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比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加高效。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2.3农业经济日趋产业化 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农业经济取得显著的发展。社会改革完成后,农业生产不在是以过去的单户生产为主,广大人民开始联合起来,成立农业经济合作社。农合社的出现,明显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模式发生改变,接卸化大生产取代简单的手工操作,明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以利于为出发点,促进了农业生产链的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农业经济日趋产业化,有利于农民的增收,提高农业管理的效益。 2.4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不断创新 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仅束缚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与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农民的收入直接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相挂钩。农业经济发展好了,农民的收入就会有所提高,这样就会改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能促进国家的稳重。然而,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一种落后的管理模式是一个最显著的原理。由于管理落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波动范围不大,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地步。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话的加剧,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实行体制的创新。而体制的创新,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最先决的条件。 农业经济与管理论文:基于和谐视角的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农村经营管理与农村、农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又是农民不可缺少的贴心朋友。因此,基于和谐视角研究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与农村经济发展是必要的。 【关键词】和谐视角;基层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 1前言 农村经营管理与农村、农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农村财务资产要我们去管理,农村土地纠纷是我们去调处,党的惠农政策、农民负担监管要我们去落实,还有农民专业组织是我们去指导,等等。这些事务纷繁复杂,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影响面广。 2当前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在清理村级财务时对一些违规违纪的问题,我们无法处理;对于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无权处罚;对于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如承包、租赁、拍卖、转让没有规范性的可操作文件;在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及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没有审计条例和规范性的审计文书,等等这些制约着我们无法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给农经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目前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适用的法律有《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我们的工作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有法可依。但是,在实际工作应用时,我们觉得它有许多不完善、不全面、不明确的地方。《土地承包法》、《专业合作社法》的执行主体都是指农业部门,而这些法律没有一处提到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所以在执法过程中我们觉得有些不便。《村级财务会计制度》指出:对于农村财务,经管部门只有指导的职能。 3对策分析 3.1明确职能 按照现行的职能划分,农村经营管理主要是“三大管理、三项指导”。三项管理是我们的主业,三项指导是服务。目前已经出台了的一些与农村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明确农经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适当赋予农经部门的行政处理和经济处罚权;尽快出台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财务资产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制度,确保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3.2明确制度 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的评价作为主要考核内容。要改革分配制度,将农技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落实对县以下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同时,积极创新农技推广的方式方法,实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形成科技入户新机制;推动产学研、科工贸结合,完善合作推广机制。通过这些措施,真正建立起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适当考虑农经部门的经济利益问题。农经部门无论在政治地位还是在经济实力上,都是属于弱势群体。地方财政供给严重不足,上面又没有半点资金扶助,普遍感到财力不济,运转艰难。提议上级一方面要加大财政对农经部门的经费预算;另一方面要把农经部门的各项职能项目化,以此增加财政对农经工作的资金投入。必须要按照中发[2000]3号文件强调指出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有权威的工作机构和经常性的工作制度,努力造就一支熟悉农村政策、热心为群众办事的专职队伍,提高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如何落实中央精神,建立一支有权威的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国务院(2006)30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经三大主体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确保履行好职能。目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农业部[2001]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农村经营管理具有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和行政监督的性质,担负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农村财务资产管理等职能。” 3.3完善机构设置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机化、水利等方面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组织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农业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的形势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定位不明、主体力量分散、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保障不足、推广手段落后、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显得较为突出。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给农技推广体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迫切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从2002年至今,每年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都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农业部等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总的来看,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3.4强化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责任 过去一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既搞推广又搞经营,一方面是财政保障不足的压力所致,另一方面也给有关部门在财政上保障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带来了不便。因此,考虑到农技推广工作的特点和各地财政状况的差异,《意见》还提出,中央财政将对重大农技项目推广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技推广工作给予适当补助。为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创新运行机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意见》强调,在一线工作的农技人员不得低于全县农技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技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得低于80%,并要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同时,《意见》提出,要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要切实搞好农技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完善农技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不断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是保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活力的关键。 3.5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放活经营性服务 在改革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各类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主体;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技推广服务。为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各级政府设立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要实行项目招标制,公益性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各类服务实体一律平等参与竞标。《意见》还指出,要积极稳妥地将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农产品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从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中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坚持统筹兼顾,与县乡机构改革衔接。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措施,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经济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发展举措探析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逐步走向了科技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也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前进。本文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简述,分析了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意义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 信息化 现状 发展举措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包含了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教育信息化、农业资源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这几个方面。它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获取各类农业信息与农业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管理决策水平,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当前农业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较良好的格局,但依旧存在着不足,比如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主要依靠农业化学药品来提高产量,质量较低,此外我国农业区域布局不够合理,未能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为产业决策提供信息保障,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利于生产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部门、农业运输部门、农业加工部门等部门的联系与互动,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有效地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上的不足,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改善目前农村市场上经济体制不健全、农业竞争力低、农产品商品率低等问题,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实时准确的价格行情、供求走势、产销信息等,帮助农民把握市场,及时调整,有效规避风险。此外,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信息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还能够有效地改善农业就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为农民实现增收。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1.资本投入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资本不足主要表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逐步走向了科技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也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前进。本文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简述,分析了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意义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 信息化 现状 发展举措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40-01 现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两方面。物质资本方面主要是在财政制度上的投入重点在工业信息化建设上,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相对较少,并且由于农业本身积累资本的速度较慢,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资金不足,抑制了发展,甚至很多十分有创新性的信息化发展想法因缺少资金的支持而无法进行。人力资本方面主要是缺乏具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不论是软件资源建立,硬件设施完善还是信息化的管理、应用,都需要有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但现今,虽然有学校开设了此方面的相关课程,但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还是偏少,并且很多受教育者并不愿意到农村去做此方面的工作。另外,就我国的整体的人员专业素质而言,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也是相对落后的。 2.农村相关设施设备不完善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需要完备的相关基础设施设备作为后盾的,但目前在农村地区,这种设施设备并不普及,网点覆盖范围较小,农民基本还是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获得相关的农业信息。农业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人力和传统的机械设备。信息的传播也往往比较滞后,不能与实际相符,相关信息的使用成本也偏高。 3.科学技术滞后 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为传统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的发展,但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人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举措 1.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必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专项资金。此外,政府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个体私营企业、国内外企业等投资,从而进一步扩大资金的投入。 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 政府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备合适的信息化设备供农业生产使用,并加大对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使用培训,激发相关人员的热情,提升相关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同时,建立符合当地的特色信息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强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加强对信息化机械设备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对品种的改良与信息化种植研究,政府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园的建设,为培育先进信息化项目提供基础设施。 4.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制度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必须完善当前的财政政策,建立相关的财政政策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制度,建立具体可行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具体有层次的管理体系。不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相关规章制度,结合自身情况,建设科学可行的相关制度。 5.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让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创新性人才愿意走进农村,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去。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激发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加强农业信息经济、农业信息管理、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的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人才队伍。 农业经济与管理论文:浅析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与策略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快速发展,农业也迅速地发展。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比重很大,面对这样的局面,就要求我们发展农业经济,用这样的战略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怎么才能更好地管理好农业经济,让其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就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思考,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 管理 问题与策略 前言 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是我国的三大产业,农业是三大产业中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基础建设工作,历年来受到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根据国家战略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注重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的首要任务,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管理上的许多问题,下面就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以及策略谈谈笔者的见解。 1、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民自己利用的权利在缩小。农民的土地渐渐地被工业化剥夺,农村剩下的土地展现不出农民的积极性。 1.2、限制农民发展的空间也体现在户籍制度上。假如农民没有农村空间,农民就一定要向城市拓展,而向城市拓展的同时,城市没有给农民提供宽广的空间发展,第一,户籍制度使农民的就业成本增加了;第二,城市中各个部门收费太高阻止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的步伐;第三,大多数中小企业得不到很好地发展,但是,农民不可能直接到城市中的大企业工作,农民的就业往往以中小企业为主。 1.3、农村公共得不到保障,限制了农民积极性的发挥。和农村经济发展相比,国家对城市投入了很多的资金,并且以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剪刀差价格,减少农民创造的价值,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很少,从而造成了农村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公共物品的缺少也表现在对农民的培训上、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假如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农业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1.4、虽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很丰富,但是人力资源质量不是很高,并且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安排的不合理。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们一定要思考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对策略 2.1、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构建农民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要开发农民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能力,加入到城市文明中,这样就要实现统一户籍制度,当前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不合理,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有权力在国内自由迁徙和居住,有权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有权选择合适与自己的职业,得到公平、公正地对待,要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只有这样农村经济才能真正的发展,才能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2.2、加大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农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平等权。当前,农民和城市居民在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方面不平等,在救济和低保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基本上是没有的。而医疗、教育、科技文体权利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加大并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增加农村的医疗投入,逐步地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3、增大农业公共服务建设,给农民更多的优惠政策。应依据市场公平原则和农业产业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产业波动大,不稳定、脆弱的发展特点,给予农村更多的优惠政策,从国外先进国家的农业政策来看,农业一直受到政府保护,工业补贴农业是一贯做法。国家财政已经有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大力促进农村交通、通信、电力、灌溉的发展,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规模化的发展,为农民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发挥其积极性提供保障。 2.4、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打造现代农业。因此,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扩大和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范围与力度,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大面积惠及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当前,在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背景下,应该就地取材培养实用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现代新型农民。对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制度进行创新,建立起便于农村现有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制度。农民流动催化乡村发展,既有农民外出就业促进不发达地区乡村开放,引起资金、信息向乡村流动的作用,又有回乡农民工自身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市场为中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人力资本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 3、总结 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引导着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比重很大,面对这样的局面,就要求我们发展农业经济,用这样的战略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我们要注重管理工作,只有我们处理好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才能实现农业的现在化,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农业经济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发展举措探析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逐步走向了科技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也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前进。本文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简述,分析了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意义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 信息化 现状 发展举措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包含了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教育信息化、农业资源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这几个方面。它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获取各类农业信息与农业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管理决策水平,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当前农业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较良好的格局,但依旧存在着不足,比如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主要依靠农业化学药品来提高产量,质量较低,此外我国农业区域布局不够合理,未能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为产业决策提供信息保障,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利于生产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部门、农业运输部门、农业加工部门等部门的联系与互动,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有效地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上的不足,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改善目前农村市场上经济体制不健全、农业竞争力低、农产品商品率低等问题,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实时准确的价格行情、供求走势、产销信息等,帮助农民把握市场,及时调整,有效规避风险。此外,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信息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还能够有效地改善农业就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为农民实现增收。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1.资本投入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资本不足主要表现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两方面。物质资本方面主要是在财政制度上的投入重点在工业信息化建设上,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相对较少,并且由于农业本身积累资本的速度较慢,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资金不足,抑制了发展,甚至很多十分有创新性的信息化发展想法因缺少资金的支持而无法进行。人力资本方面主要是缺乏具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不论是软件资源建立,硬件设施完善还是信息化的管理、应用,都需要有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但现今,虽然有学校开设了此方面的相关课程,但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还是偏少,并且很多受教育者并不愿意到农村去做此方面的工作。另外,就我国的整体的人员专业素质而言,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也是相对落后的。 2.农村相关设施设备不完善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需要完备的相关基础设施设备作为后盾的,但目前在农村地区,这种设施设备并不普及,网点覆盖范围较小,农民基本还是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获得相关的农业信息。农业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人力和传统的机械设备。信息的传播也往往比较滞后,不能与实际相符,相关信息的使用成本也偏高。 3.科学技术滞后 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为传统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的发展,但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人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举措 1.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必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专项资金。此外,政府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个体私营企业、国内外企业等投资,从而进一步扩大资金的投入。 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 政府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备合适的信息化设备供农业生产使用,并加大对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使用培训,激发相关人员的热情,提升相关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同时,建立符合当地的特色信息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强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加强对信息化机械设备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对品种的改良与信息化种植研究,政府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园的建设,为培育先进信息化项目提供基础设施。 4.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制度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必须完善当前的财政政策,建立相关的财政政策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制度,建立具体可行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具体有层次的管理体系。不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相关规章制度,结合自身情况,建设科学可行的相关制度。 5.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让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创新性人才愿意走进农村,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去。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激发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加强农业信息经济、农业信息管理、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的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人才队伍。 农业经济与管理论文:关于我校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拟从我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社会服务与专业建设辐射带动等几个方面谈谈我们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研究;实践 一、创新“行校结合、校企合作”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 1.“行校结合、校企合作”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依托行业业务主管部门,携手全省各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局)、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农业经济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与产后营销环节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能力项目为载体设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层级递进、循序渐进的思路,将全学程分为“4+1+1”三个递进的教学阶段组织教学。教学进程与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阶段(1-4学期):专业基本技能与素质培养,分项培训职业岗位技能。第二阶段(第5学期):专业岗位综合能力培养,模拟训练岗位操作能力。开设专业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通过ERP软件和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模拟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过程及工作任务,将农产品市场调研、产品营销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等技能贯穿于一体。第三阶段(第6学期):顶岗实习,进入社会掌握工作能力。运用“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农校+农村+农企+农协+农户”专业办学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顶岗实习。 2.“行校结合、校企合作”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确定试点班级。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协调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关系,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按照层级递进、三段安排方式组织教学进程,安排教学内容。“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组织专业实训。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工作实绩与目标的差异,进行动态调整,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用性加以修正和完善。 3.建设成效。2011年《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教研成果获得第四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研成果获得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2010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牡丹江地区高校大学生演讲比赛获得第一名。“双证书”获取率由80%增加到100%。 二、基于农业经济管理流程设置核心课程,实行“双证融通” 1.建设措施。首先,根据毕业生履职能力培养需要,确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行分项设置、相互补充和整体耦合。其次,基于农业经济管理流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农村经济、农村经济核算、农业企业经营运作和农产品营销四门核心课程。在此基础设置其他专业课程。第三,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将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实现“双证融通”。按照“经济以社会为课堂,课堂外延与社会融合”思想组织教学内容与安排教学进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采取举案分析、角色扮演、软件模拟、分组活动、任务驱动和现场实做等方法进行授课。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第四,“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组织与安排生产实训,以“农校+农村+农企+农协+农户”实训平台为支撑,着重培养学生策划、经营、核算与营销四大职业岗位能力。 2.建设成效。新增国家级精品课《农产品营销》,完成《基础会计》等5门省级精品课建设,完成4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公开发表教研论文36篇,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11项,主编专业教材16部,其中特色教材4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获得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构建形成职业化、综合化和开放性的专业实训平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①社会内化,仿真模拟。引用真实案例,建设模拟经济法庭、商务谈判室和报关大厅等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演练和掌握实际业务处理能力。②虚拟岗位,软件操作。新购计算机227台、专业教学软件26套,设定虚拟岗位,进行经济核算、贸易业务和物流配送等管理程序及方法训练。③“引企入校”,实际经营。学校提供场地和基本办公条件,引入星辰速递有限责任公司和牡丹江国恒商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委托经营和教师自营两种模式。④前校后厂,现场实践。学校的农场、畜牧场、校园超市和农副产品经销公司常年开放,满足学生参加生产技术与管理实践的需要。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①依托行业,服务企业。依托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组织学生参加农村经济调查,增加实践经历和体验。与牡丹江德世盟公司、大润发公司等企业合作,学生为其代销商品和进行市场宣传。②携农企、助农协、带农户。依据农业产业化企业产品订单,协助桦川岩顺香谷合作社、海林长胜农机协会等合作组织进行经营策划、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带动农户实现标准化生产与规模化经营。③多方合作,共建共享。依托黑龙江省用友软件公司等企业,与区域内兄弟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多方合作互惠共赢,实行资源共建共享。 3.建设成效。新建农产品营销、农村经济核算和农产品模拟贸易公司3个实训室,扩建农村经济策划和企业经营管理2个实训室,引入星辰速递有限责任公司和牡丹江国恒商务咨询公司2个合作企业。新开发8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多元投资、机制创新、方式多样,建成了功能配套、模拟与实战并举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系。 四、服务地方经济,辐射带动同类专业发展 1.社会服务。①深入农村“结对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学校与牡丹江、宁安和林口等市(县)合作进行农村科技共建,协助牡丹江市、海林市农委制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到海林、东宁等县(市)农村进行经济管理咨询服务;以海林市长胜村、牡丹江市桥头村和林口县奎山村等村屯作为服务对象,进行农村产品营销、农机合作组织管理策划与指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策划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②运用多种传播渠道,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普服务。录播《农经大讲堂》节目5期,编写出版《农村书屋》科普丛书6部,参加农民科技大集数次,发放科普读物。100多名师生参加农村科普志愿服务队,到牡丹江市周边村屯进行科普宣传服务。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进行农民创业和农村管理干部培训。会同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和科技推广部门,培训县、乡、村三级农村管理干部和农民。④运用经济管理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咨询服务。 2.辐射带动同类专业发展。①引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3个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建成营销口才训练、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3门校级精品课。新建了物流管理实训室和扩建了模拟经济法庭。聘请来自相关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外派教师到境外和国内有关大学进修学习,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②运用教学资源优势为黑龙江省同类专业职教发展提供支持。协助大兴安岭职教中心和绥阳林业局职教中心进行专业建设;为黑龙江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牡丹江大学等兄弟院校教师和学生进行ERP软件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为牡丹江、宁安、海林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师资培训并承担课程授课任务,代培教师6人。③学校与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松源职业技术学院和赤峰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院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专业建设思路与做法、精品课建设成果和校编特色教材等建设资源固化为社会财富,示范建设效应传播到全国,为同类专业所共享。与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省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同类专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教学和职业岗位资格考试等进行共同开发和建设,校际人员互访交流,合编专业教材。 农业经济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问题与资助方向 【摘 要】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经济构成部分,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也是一个国家做到自主的关键性的经济部门。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慢慢减缓了增长的速度,但是总量依然是全球之最,所以农业的问题更是十几亿人口的生存问题。搞好农业经济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本文主要是从农业经济管理和对农业经济资助的方向去分析农业经济,目的是为了更好发展农业经济。 【关键词】农业;农业经济管理;农业资助;农业研究;方向 一、农业经济的现状概论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依然不会因各种新兴的经济形式而下降。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发展中国的农业经济成为了各国研究农业经济的热点问题。虽然说农业经济的研究方向已经慢慢向发展中国家转变,但是发达国家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时很容易忽略一个经济的现状,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经济状况不同,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如果始终站在自己国家的农业经济的角度上去思考别国的经济,很容易失去实效性。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要想搞好农业经济对研究对象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尽管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逐渐走出了贫穷落后的经济局面,但是地大物博的中国还必须要看清自己经济发展的劣势。农业依然是我国经济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经济部门,发展好农业经济是我国的大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农业生产者,随之而来的“三农问题”更是这些年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我国就“三农问题”而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同时也在农业经济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庞大而农业经济的研究队伍,对我国的农业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不断探索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这些努力也出现了巨大的成果,例如袁隆平在农业种子上的研究极大了改善了我国农业的落后的发展状况。在农业经济上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世界性的经济组织,世界的专业农业研究团队等纷纷对中国进行科技和资金上的交流以及资助,为中国研究农业经济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下文就农业经济的管理研究热点以及资助方向上具体谈谈关于中国农业经济。 二、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热点 农业经济的研究热点主要是根据国际权威性期刊和热点论文来进行数据分析后总结出来的。那么根据最新的国际性权威杂志《AgriculturalEconomics》以及年度高频搜索论文的相关数据,我们总结了近年来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1)农业经济的国际化、经济自由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关于农业资源保护的问题。全球经济逐渐融合,同时农业也应该朝着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前进;而经济的自由化和农业产业化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最重要的还是关于农业资源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资源农业用地,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等越来越受关注。 (2)粮食安全问题以及食物政策。主要的相关内容是发达国家的非经济性因素对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业状况和经营结构的影响,同时还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对于贫困人口的食品安全供给问题。食品供给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食物政策也成为全球化的农业发展的需要各国考虑的因素。 (3)农业方面的管理工作以及农业的公共政策问题。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同样是当下研究的热点,目前来说,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主题依然是发达国家的学者,发展中国的农业经济也成了研究的新的方向,就对农业本身来说,由于农业的国域性,导致各国农业的状况各不相同,而一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与该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政策分不开的,农业政策实际上就包含了农业的实际发展局面,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实际问题,它是一个体系。 (4)农业的R D的研究活动。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同样它更加是个科技时代,科技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科技也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在农业上的科技水平十分低下,研究热点围绕着农业科技上面来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且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化发展的趋势。 三、农业经济的资助方向 上文着重分析了一下农业研究的热点问题,结合这些热点,我们也能发现农业经济管理研究面临着新的形势,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农业经济缺乏市场特征,同时在新技术和新设备上的应用要不只是浅显简单地利用,要不就是局部高科技整体科技化水平低下,结合我国学者在跟踪国际研究方向的基础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学者利用本身在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素材和国情的便利条件而搜集得丰富经验和素材,笔者认为今后对我国农业的资助主要应该朝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关注。 首先,WTO农业市场贸易自由化建设。这一点是从市场的角度去关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虽然说是一国的发展根本,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是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WTO带来的市场化经济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这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之下,研究农业贸易自由化是国际形势和我国在实践中的需要。 其次,农业政策以及模型定量研究。这一点对于我国农业研究来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相对较弱,在短时期内,中国的关于农业经济的一些研究成果很难跟上国际的标准。在农业模型定量研究上加大资助,能有利于我国研究成果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第三,可持续性农业的研究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也是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内在需求,农业其实不只是单纯的农业,与之相关的有包括环境、生态以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所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是进行与之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也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四,转基因农业。此领域不仅是国际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我国农业在农业经济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方面,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与国际同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有所超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好地证实了它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应该在此方面大力资助。 农业经济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 摘要:随着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结构优化的环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并且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了满足新阶段发展的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和政策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本文介绍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新进展, 提出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学科; 建设 1 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 1.1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边界扩大 为了与农业经济新的形势相适应,人们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和规划,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引人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主要包括: 1.1.1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农业领域也当然包括在内,因为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各国之间农业生产的差异,所以各个国家都对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非常谨慎,而中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农业大国,无论是理论和实践方面, 都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这样出现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国际化现象。 1.1.2 农业经济管理将延伸到食品科学及相关方面。过去的农业是“保障性发展”,如今它已经跨越为“促进性发展”,成功跨越的原因有2点:一是传统的农业部门呈现缩小的态势;二是农业中的一些问题正在改变,如农产品产前、产后的各个环节问题,尤其是在农业中出现结构性问题后, 农业的产后环节比原先更加重要, 诸如农产品加工、流通、标准化、质量与安全等问题将越来越重要。 1.1.3 环境保护将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它也是环境时代,由于农业自身是自然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体,与环境联系密切。事实上,农业在自然保护和生活舒适性保护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功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渗透到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不仅仅充实了这一学科的研究领域, 也将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 2 农业经济政策研究仍占主导地位 在目前和以后可预料的时期里,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模式变化不大,然而农业经济的外部环境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比如上述的市场供需变化、加入WTO、知识经济等, 这些情况足以表明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 在此基础上, 我国农业经济的应用和政策研究仍有巨大的潜力。 2.1 农业经营或土地经营制度的创新研究 立足于当前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的国情,加上我国辽阔的地域和各地地理条件差异的实际情况,重视农业经济或者说土地经营制度,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仍将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主流, 这方面能否有较大突破,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和政策偏好。 2.2 “ 三农” 问题成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 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城乡隔离政策的影响,使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背景与国外有所不同,比如说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增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工业化、农民的脱贫、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问题等, “ 三农”问题的应用与政策研究仍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 3 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建设的发展建议 3.1 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特色 当今的农业正面临着全面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有着繁难的问题,三农问题互相交错并且非常复杂,除此之外,还需要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研究农业集约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 才能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 才能够正确地处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才能够正确地建立农户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 才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3.2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的团队建设 提高科研水平,深化教学改革以及要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学科队伍水平,拥有一支强大而有质的学术团队和人才队伍。因为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学术团队的支撑。目前这样一个知识结构的学术团队首先有一个知识相互借鉴、中西融合、前后贯通的问题, 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对这个学术团队进行培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 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向上发展。 3.3 培育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的新增长点 学科融合不是在原有水平上的拾遗补缺和填平补齐,更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建立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科的升级和发展。学科交叉是当今科学技术向高度综合化和整体化发展的产物, 它呈现出各学科联合攻关、学科思想相互补充、学科边缘的拓展、产生横断学科态势的现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从其学科渊源而言, 本身就具有交叉融合的性质, 它是由农学、经济学、管理学复合、交叉、融合而成的一个边缘性学科,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讲,它属于部门经济学和分支管理学。 农业经济与管理论文:探究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摘 要: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结合,互相促进,使农民能够真正在其中发现商机,不断进行整合分析,加强技术的创新力度,使信息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呈现出来,将农业经济管理中问题进行改革,使农业生产发展及经营运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技术 加大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不断发现商业运转中的各种发展机会,才能够抢占先机,进行不断投资和销售,使效益达到更好的水平。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政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进步,一些专家分析推测,我国的小规模农业用户,也就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的经营方式在未来的长时期中将保持现状,产业模式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农业经济的大范围环境将会发生明显的突出的变化。尤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更加深刻,为了满足全球市场的供需,也为了适应当今的知识经济体系,对农业产业的研究和一些农业经济策略的提出将是我国发展的趋势。所以农业经济管理政策是根据我国国情而提出的有效策略,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基本措施。 创新农业和土地经营制度。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农业结构是以小规模的农户为主。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理位置有其独特性,所以,在制定农业管理政策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土地经营的管理制度,经过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相关法律,可以证实我国在今后的农业管理中仍将以土地经营为主。创新我国的农业制度,关键在政府的决策是否得到合理的改善。但绝不能忽视的是对农业和土地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制定。 “三农”政策的提出。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农民。相应的出现了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即“三农”问题,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问题。通过解决人民内需,同时满足对外应求,这是我国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通过一定的政策减轻农民的沉重负担,调整我国的农业结构,这是国家的重要责任。“三农”政策的提出是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核心研究问题,以解决有关农业产业的困难,最终确保粮食安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一)加强对自身的科学教育力度 现今,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致使农村缺乏大量的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导致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更发现不了,经济市场中各种有效的商机,使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身边白白流失了,促使农业发展,不能够得到有效进步。进行信息技术的深化学习,就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行基础性的教育学习,熟练掌握对电脑的操作。由于农民多是文化水平较差的,很难领悟信息技术的正常使用细节要求,只能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并且按照自家农业水平的现实状况,不断进行有效的基础性建设。将网络中学习到的先进经验进行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较难的环节,虽然农民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其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专业的人士作指导,一步步进行基础性的操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二)组建信息技术建设队伍 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对理解力较差或学习有困难的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教学,通过政府的力量使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农民通过对现场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点,使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别人的正确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将更多的经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同时,信息技术队伍的核心思想还应是,使农民能在灵活掌握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下,还要集合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网上的交流,将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网站上去,给更多的农民提供先进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指导,同时也能够带动自身种植技术的信心提升,各项细节也会得到不断强化和增进。 (三)加强对农业的信息的分析研究 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就要将农业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商机和挑战。最近,大葱价格上扬,一些葱农发现不了其主要原因,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发现是中间环节多引发的,这就能帮助葱农趋利避害,发现其中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再进行实际改革,使农业商机不断进行拓展,将中间环节缩小,不断进行商业变革,将着眼点放在真正能够进行促进销售的改进方法上来。将网络及其它先进技术载体提供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发现先进的种植技术,了解新型的防虫病害的有效方法,使农民更好进行农业运作和病害防御。同时,在各种信息中优中选优、精益求精,不断进行创新实验改革,将最好的农业技术进行实践应用,加大对农业的发展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市场的良好商机,都能够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 三、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一)发现商机。以上粗略提到过在有效信息中发现商机,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就是要把信息中最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进行深加工,然后进行有效的对照分析,比如对区域性的农业发展进行对比,结合当地地形、天气情况,是不是真正能够进行这样的种植,是不是应该将自身的种植技术传授出去。这样进行详细的判断,未雨绸缪,趋吉避害,才能使农民不至于白花钱,白浪费时间。另外,在各种外部信息中发现哪里需要我们的产品,分析这个地方的人们需求和食用习惯,发现他们的市场价格与我们当地的冲突,进行有效选择,分析出价格最低,最适合我们进行销售的地方。还有发现其中的中间环节的复杂性,发现最少中间环节的经营市场,或者直接选取适宜农民直接销售的地点自行经营,把效益不断进行提升。 (二)创新技术实验。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渗透,把农业经济管理与其相结合,需要更加创新的技术来进行协调应用。通过对信息的研究,发现在经济事项中的各项存在的问题,其中在经济管理的重要事项中,应该把农民的价格自我调整能力进行不断提升,在信息技术指导下,发现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帮助农民自身不断进行经济管理改革,比如,加强对经济效益的统筹计划,提高商务活动中的经营技巧,使自己能更上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新进的种植技术改革,不断进行创新信息研究,使信息技术能够为自己更好的利用,使经济效益在更加稳定的市场中,进行良好的运作,促进新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一步步达到最好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多方位的信息技术结合。只有政府提供的信息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自己应该找到更多的信息传播途径,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用长远的眼光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研究,使信息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传到农民那里,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农业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发现更多的商机和种植技术信息。整合更多的资源,农民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系统性的建设有效的发展战略,将思想素质建设与信息技术能够不断进行提升,使农民不断增强对经营信息的掌握,多方面细化分析,在进行新一轮的战略部署中,能够打好漂亮的一仗。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是多方位发展的,将信息技术进行渗透,把握市场的先进管理经验,帮助农业在进行经营和投资过程中,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减少成本投资,又要使农业经营收入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民能够抢占先机,不断在市场中渗透多样性的观察手段,将信息渠道不断进行拓宽,将信息技术的力度不但增强壮大,使信息技术真正为农业经济管理做贡献。 农业经济与管理论文:浅析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个世界都在进步。伴随着整个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地普及,各国的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并且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世界的瞩目。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经济对于世界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题地位,因此,农业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经济可以合理的发展的基本保证,所以国家要对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管理策略,加农业经济的管理力度,从而增加农业经济的产值。本文主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且还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各行各业的经济管理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我国的经济体中,尤其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并且农业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尽管工业的发展进步很大,但是我国的农业在经济中的影响力的地位依旧是不可动摇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的支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的生产模式也随着形势发生了变革。为了促使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业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需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的发展。 1.目前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没有符合现在的农业现状的管理体制 目前,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占据我国经济体制的主导地位,但是我国的经济的构成种类还是多张多样的。由于我国的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农业经济的管理层面上,还是不具有一个配套的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而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所需要的要求,所以在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中,传统的方法并不适用。除此之外,现在的农业经管理体制无法与基本的经济体制相和谐。所以,在这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条件下,导致了整个农业的经济发展的步伐变得非常的缓慢,严重的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的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急需制定一套适合现展的、系统的、符合现状的现代农业市场的经济管理体系的改进方案,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建设。 1.2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的知识并不了解 想要对于国家的农业经济有更加良好的建设,除了要顺应时代,制定符合现在经济变化的农业管理制度,还需要有一批对于农业专业的知识非常了解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这样才能使得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并且生命力会越来越顽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农业的管理知识不够了解也是导致农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很多的专业的农业管理人员依旧继续沿用着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而不愿意丢弃一些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讲并不适用的一些管理方法,并且还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一些管理人员的拒绝与时俱进的做法,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限制了更多的农业进步的机会。除此之外,一些农业部门的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国家出台的有关农业的保护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党和政府制定的一些有关农业的措施并不会放在心上。因此,这种不在乎的心理,就会导致他们在处理一些农业方面的经济事务的时候,并不会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办事,完全是看心情或者是仅仅就敷衍了事,这种情况下的决断都会出现执行力不足,或者是一些办法并不能够很好的起到作用,这就会使得农业的经济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一些部门的管理人员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不够充分,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所以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态度不够端正,整体的员工的专业素质偏低,加上有些农业的管理部门并不能够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充分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所以他们对于自己从事的部门的相关的知识不够了解,所以他们的工作效率并不能满足这个市场对于农业的要求,这就会使得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力度,改善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就必须要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他们对于农业工作的重视。 1.3有关农业经管理存在技术上的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有很多个方面都在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利用到现代的信息科技的优势,没有将先进的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目前最受各大行业欢迎的网络技术这一先进的方法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去,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无法发挥其原有的价值,所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上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加强,是非常有必要的。 2.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未来的发展的展望 2.1农业经济发展会更加的产业化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不但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带动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农业的生产模式的改革的时候,要以利益为主要的出发点。通过利益这一刻纽带,将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联合在一起,进而可以提高农民的总的收入,并且提高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2.2寻求先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切都变化的非常快,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那么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就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首先要在思维上进行合理的改变,对以往的落后的管理理念要适时地丢掉,并且要坚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要根据现代化制定更加合适的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从而解决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良好的发展。 结语: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心到农民的利益。所以,加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农业经济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对于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和帮助,提升我国农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本文旨在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整体作用和效率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是以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主,并没有采取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和方法。这就导致我国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 1.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了解不够。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一些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我国出台的相应农业经济管理法规和制度并没有足够重视,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效果,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技术存在不足。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技术存在诸多不足。在进行农业经济与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是以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进行管理,缺乏对于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这就导致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效率低下,无法达到农业经济管理应达到的效果。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趋势 1.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要想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就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来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管理,要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模式。 2.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在进行农业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够大大提升农业管理的整体效率,同时能够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能够更加有效和便捷的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如果将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深入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就能够将目前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3.产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机制能够使我能农业经济发展,达到更高的市场化程度。同时通过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实现农业产品的标准化,提升农业产品的整体质量,使我国的农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创新性的体制管理。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三、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建议 1.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要想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质量,首先要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我国的相关农业发展部门应当针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同时应当出台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政策,定期地进行农业经济教育和培训,让农业经济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3.充分保障农民的整体利益。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保障农民的整体利益。这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要能够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防止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出现贪污腐败和不作为的现象。同时政府部门应当转变自身的职能建设服务型的政府,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4.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要想达到更好的农业发展效果就要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这就要求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想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水平。就需要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充分保障农民的整体利益,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利益最大化,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农业经济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伴随我国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了的转变。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现状(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意识不强),阐述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对农业经济管理建议――以现代烟草业为例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有序健康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趋势;建议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然而相较于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我国改革改变逐步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十足的进步,特别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极大地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农业经济不断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依旧面临一系列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构成一定制约,且以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不足为主要表现[1]。由此可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依旧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始终秉承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不同所有制经济一并发展的理念,其中各式各样的所有制经济涵盖了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以及信息产业经济等。在我国全面所有制经济一并发展期间,相关配套制度尚无法全面匹配,就我国经济核心内容农业经济而言同样如此。基于此,在农业经济逐步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有序发展受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大程度影响,这一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会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再加上农业经济在民国经济中的地位因素,势必会使得我国全面经济发展情况遭受一定的影响。 (二)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发展中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所以各地政府为了强化农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然而,伴随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抢占了农业发展的人才资源,致使从事农业的人才资源进一步面临紧缺的局面,农业发展人力资源不足。再加上一些农业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对农业管理未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农业管理人员队伍存在专业素质不足、工作态度不端正等问题,从而造成农业经济管理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全球经济一体化、经常经济逐步深化背景下,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就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而言,管理意识应当与市场发展规律相连接,革新过去落后管理理念,早强调农业生产质量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对生产速度关注度,切忌单方面的从数量效果角度出发,对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开展追求;引入一系列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农业经济效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不断促进着我国全面产业信息模式的发展。就农业来说,信息技术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生产危害、生态环境危害等展开科学合理的信息采集分析,从而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制定提供有利的信息数据支持,信息技术将有效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模式势必会发生转变,农业经济将不断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势必会不断得到完善,实现体制全面创新[2]。 (二)农业经济管理意识更加先进 农业管理人员应当得到进一步科学培养,确保管理人员清楚认识到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构筑科学规范的农业管理理念,强化对先进农业管理理念的学习汲取,有效提升农业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要想引入农业工作人员和社会共同获取发展、利益,应当对经济结构展开优化调整,提升农业工作人员收入,改善农业工作人员生活质量。 伴随农业科研新成果的不断获取,期间可发现科研研究不可或缺经济成本、科研设施设备的重要支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科研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经由农业经济管理意识更加先进,科研管理制度的不断革新,农业经济管理势必不断朝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四、农业经济管理建议――以现代烟草农业为例 烟叶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烟草产业链上最为薄弱的环节,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是烟草行业战略性的目标[3]。全面现代烟草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如何进一步强化现代烟草业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相关建议展开: (一)建立风险保障机制降低种烟风险 1、方法创新,开展好烟草农业保险工作。长时间以来,烟草农业保险一直面临着理赔困难、烟农投保缺乏主动性、保险公司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使得诸多地区烟草农业保险发展效果不尽如人意。鉴于此,应当强化对烟草保险业务的创新发展,推行捆绑式保险,通过将企业不同险种与烟叶种植险进行捆绑招投标,烟草机构为烟农统一投保,从而有效调动起保险部门工作积极性、烟叶保险赔付额度[4]。 2、完善种烟风险基金制度。切实保护烟农利益,构建种烟风险基金。资金可由政府、烟草商业企业、烟草工业企业等共同出资,由特定部门统一管理,对人力不可抗拒灾害引发巨大损失的烟农予以相应补助,尽可能降低烟农损失,强化烟农种烟主观能动性。 (二)强化政府与企业的参与度 1、促进规模化烟草种植有序进行。政府、烟草工商企业、烟农各方紧密联合,提升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相互沟通交流,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发展提到集约化、规模化,形成与工业企业互通的基地单元,强化烟农对土地流转信心,确保有序规模化种植[5]。 2、缓解资金问题。政府采取信用贷款等形式、工业企业设立互通原料基地等形式,对烟农予以有效资金援助,让烟农种植有序开展。 (三)继续探索完善烟草农业合作社有效运行机制 1、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是在烟草公司主导下,由烟农自发形成的烟叶生产自治合作组织,烟草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是现代烟草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其运行成功与否,利益分配是关键,烟草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完善管理机制、把握政策方向、指导经营管理,使之良性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2、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扶持发展专业化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队伍,释放烟叶生产力,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实现烟农增收。 3、烟叶生产集约化经营还可以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现代农业技术有效植入,科学生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受农业经济发展很大程度影响,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依旧面临一系列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构成一定制约,且以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不足为主要表现。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清楚认识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全面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积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有序健康运行。(作者单位:贵州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 农业经济与管理论文:当前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与解决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在国家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但是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之根基,因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析当前农业经济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更为稳健地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一、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农业经济仍未及时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 在国家发展初期,国内仍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的发展体系,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及服务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模式。因国内经济成分过于复杂,国内不同经济的管理配置仍然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的配置。对于农业经济,同样也缺乏相应完善的管理体系。 当前发展阶段,尽管国内农业经济管理节奏得以持续提升,但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匹配的管理体系仍未得以明显地改善,不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管理的进一步改善。这种管理制度的缺陷,严重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不全面 在当前阶段,农业经济管理不够全面,部分农业实际生产环节几乎是死角。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中,往往存在过于注重特定环节,而忽视了其他生产环节的问题。比如,农业经济管理过于关注农业种植环节,重视农业生产质量的提升工作,但是却忽视了农业产成品后期加工环节的管理工作。而农产品后期加工工作是食品安全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均是由于非法商家处于成本下降的考虑而应用了非法的农产品加工方式所引起的。 3.农业经济管理意识过于薄弱 在国内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已制定了很多保护农业经济的法规与正常,而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同样也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规范。 但是,自从工业改革及城市化的进步进展,从事农业经济发展的人员在急速锐减,造成农业经济发展队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此外,当前部分农业经济管理员工实践经验过于薄弱,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错误的理解,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意识过于薄弱。比如,部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员工在平常实际工作中,农业管理制度关注度严重不足,再加上管理理念过于滞后,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另外,不同农业经济工作员工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工作态度不够端正,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解决策略 (一)改变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农业经济管理中最大的不利因素便是农业经济管理思维过于滞后,管理模式跟不上国内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需求。结合全球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经验来看,改变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模式便是积极有效的解决策略之一。传统的思维模式大多是应用产量扩大策略,比如在建国初期,为了超英赶美,而应用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策略。当前,随着居民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烈,针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也应该要转变思维模式,而不能仅仅依靠农业产量提升这一单一的发展策略,而应该更为关注环境保护,注重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还需要密切关注农产品的安全与健康。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发展中,管理队伍参差不齐是阻碍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以更好地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服务,推动农业经济稳健发展。 1.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福利地位 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团队参差不齐,难以吸引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较为低下,与其他行业相比毫无吸引力可言,因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极重要。其一,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扶持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关爱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其二、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企业的优惠力度,这样才能够让农业经济发展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力度,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吸引更为优秀的人员加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队伍中。 2.加大高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力度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内大多高校所设置的学科更加接近于这些经济发展领域。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应该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大高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力度,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三)应用信息化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果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本质上就是指利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各类农业经济发展领域信息及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综合应用,从而实现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明显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和管理决策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健康、稳健及快速发展的过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有利于传统型农业经济向知识型农业经济的转变,并且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还能够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因而,在当前信息化发展时代,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中可利用“云计算”服务,全面整合农业经济管理知识与各种管理工具,这样不仅仅能够高效地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丰富的管理知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能力,还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便捷的管理工作,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奉献微薄的力量。 三、结束语 清晰地意识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应用正确的解决策略对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健康程度非常重要。因而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中,要不断分析与诊断当前农业经济管理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基于此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种解决策略,以推动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与发展: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方向探索 摘 要:近年来,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工商管理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关键性地位,开始积极开展对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应该看到的是,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在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上的先进企业间也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本文从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出发,对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其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现状发展方向 1 新时期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转型,企业也由以前较为封闭的状态,开始融入开放性的市场竞争之中,重视管理运行和内部控制,注重用户的需求,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逐渐受到了多数企业的关注。 工商管理学是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对现代企业的管理的效率与决策模式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实用性。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几个方面,并包含对企业文化等各种软性建设的规划研究。而工商管理则是利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对相关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帮助企业作出及时、合理的决策或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2 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企业对自身经营发展的组织和控制中,也同样体现在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监督和对企业的规范上。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形势更加多变,企业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在这一形势下,工商管理的观念及其相关知识方法越来越多地得到实践和锻炼,高水平的工商管理也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经济稳定、市场繁荣的有力保障。然而,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在落实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也还存在着一系列较为普遍的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1 管理能力不足 与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多数企业仍存在着生产活动闭塞、与市场部门沟通不畅等管理问题,管理制度缺乏弹性、组织结构过于僵化。在向规模要效益、向成本要效益、向价格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配合依然存在着问题。管理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核心竞争力的降低,使企业的综合效益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 2.2 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一些企业忽略了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生产部门只负责生产、市场部却不能及时准确地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使产品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成为了企业的负担。此外,现代物流已经逐步承担了企业内部的和企业外部的衔接工作,成为了企业实现零库存、即时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对物流环节认识的改变也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亟待问题之一。 2.3 自身定位失准 工商管理的理念引入以后,财务报表中效益的增长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长远目标,或战略性的发展规划。一些企业也从单纯的经济效益的追求转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企业都还不能充分协调好遵守相关法规、合理利用资源、参加社会福利、杜绝盲目扩张等环节的关系,对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 2.4 管理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在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的贡献有限,其管理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其管理作用主要表现在管理活动对企业长远的发展、员工绩效或企业效益,以及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影响力度或作用大小。然而,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依然没有超越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仍停留在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上,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没有承担起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洞察力,无法与企业结合起来。这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也注定了人力资源部门无法成为企业的核心,为企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2.5 其他问题 目前企业还面临着诸如产品的系列化、资本运作的国际化、技术的更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服务水平等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性市场的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资金和产品突破了国家与城市的界限,而在各地区之间迅速流动,在这一背景下,是否能够在上述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轨,使企业经营模式与环境变化相适应,也已经成为了企业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此外,一些企业正向着学习型企业转变,致力于通过强化企业能力和提高员工价值来实现企业的升级。而在此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灵活巧妙的运用资本,最大程度的提高用户客户的满意度,也是企业必须解决好的重点问题。 3 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分析 在市场环境的激励与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企业从整体水平上来讲,正沿着正确的方向飞速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在正视并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发挥工商管理的决策支持功能,在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3.1 不断健全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制度之上,而工商管理将企业制度视为责、权、利的综合体,并作为奖惩机制的依据,形成企业内部调控的基本工具。一方面,制度的设立具有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人性化的激励制度和富有弹性的管理方法又能在保障员工利益的基础上,调动其工作热情。制度的制定应从员工的角度及其权益出发,并在落实中强调严格、公正,做到恩威并施、令人信服。如一些员工出于对企业利益的考虑做出了违反企业制度的行为,此时刻板的惩罚会使其失去对企业的信任与热情,只有增加制度的人性化层面,使其充满人性关怀,才会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在企业内部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3.2 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和选择,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并使计划符合各个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要求。新一代的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基本职业素养,并通过财务、生产、经营、统筹等方面的重点培训,使之成为集全面性与专业性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注重人才的均衡发展,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此外,管理人才还应具备灵活的创新意识和反应能力,能够通过对自身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升级,切实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并能在最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带领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不断解决企业内部及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新生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拥有可持续发展眼光、国际视角以及涉外能力,并能够在坚决执行国家政策和企业制度的前提下,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开发与完善的管理工作者,越来越成为各大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 4 结语 我国多数企业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在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上的先进企业间仍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有赖于企业管理者树立现代化的企业观念,利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在重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建设的方针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与发展: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向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为适应经济政策的需求,进一步落实党的相关政策法规,采取了很多相关的措施。企业在不断地改制和转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新思想、新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断了解新概念,学习新知识。而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也是企业家必须掌握和学会运用的一门学科。基于此论文综合分析了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近况;发展趋势 一、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企业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 首先,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结合了管理学思想、工程技术及企业的综合性分析研究的管理学学科,是企业的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企业的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可以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学到一些企业管理相关的研究方法,同时可以较为全面地提高管理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工作技能,也有利于其开拓精神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其次,企业管理包含企业的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管理、品牌管理等。同时,也包含一些企业的软性资源建设,比如企业文化,企业的一些公益活动等。而企业工商管理正是通过对这些日常数据的分析,还调控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工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策略,从而最终促进企业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企业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工商管理概念随之引入,企业管理指导思想也不断地发生巨大的转变。综合来看,我国企业工商管理还是存在一些比较明显且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就本质而言,企业的市场竞争是企业间实力的较量,更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比拼。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出现战略目标不明确、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机制僵化、生产活动闭塞、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协调不及时、日常管理混乱、组织结构缺乏柔性、工作人员执行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运作,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难以满足经济规模化的发展要求。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具体来说是很多企业只管生产,不关心市场调查研究,不把市场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做为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造成生产与市场脱节,企业产品销售不出;而且,企业不重视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明白质量来源于管理、效益来源于管理的道理,造成企业只收获短期利益,做不到效益收入长效化、规范化。 2.2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不强 目前很多企业盲目地采用“零库存”策略,忽略企业的经营模式中最为关键的是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生产模式的有机结合。如果生产部门只顾自己的生产工作,而市场部门也不能有效及时地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这样极容易导致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销售出去,因为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企业的原有产品无法满足这变化了的需求。最后,积压的产品不仅占用了企业的生产资料,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管理费用。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企业对于物流环节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意思到物流的重要性。 2.3企业工商管理目标不明确 很多管理者以追求高额利润为企业的首要目的。财务报表中的数字的增长,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更多的企业越来越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注重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除此之外,企业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人生意义的实现更加关注。 2.4企业管理定位不清。现如今,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国际大形势的变化,都给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的主体思想发生大的变化。企业不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还要履行社会发展和时代所赋予的社会责任。比如,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前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同时把创新放在企业管理和生产的首要位置,运用创新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2.5企业管理制度缺乏。企业管理制度是使企业能长效发展的重要保证。好的企业管理制度,能使企业管理保持活力、反馈及时、政令畅通;而缺乏企业管理制度,则会使企业管理混乱、信息迟懈、人员懒散。更加重要的是市场调查、生产管理、销售保障、企业维护等都需要有好的企业管理制度的配合,确保任何一项环节都能环环相扣,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6企业管理应用落后。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者素质不高,使得企业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主体本身的贡献有限,未能有效的充分发挥工商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其作用现还停留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上,没能有效的承担起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没有做到有效的洞察,无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使得人力资源部门游走于企业的外围,无法成为企业的核心,为企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2.7企业管理脱节经济环境。目前的经济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地域性市场概念正在慢慢淡化,资金与产品流动性加强,国家与城市的界限已经逐步模糊,这就要求企业做到产品系列化、资本运作国际化、技术更新和人力资源可持续性化等等,可现如今很多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环境变化不相适应,没能通过向学习型企业转变,来强化企业能力和提高员工价值,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作用、资本运用等方面效用没能最大化,阻碍企业更好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工商管理未来策略 3.1培养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能给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参加工商管理课程的培训是企业培养工管人才的主要途径,而选择好的培训机构,是企业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好的培训机构有以下三点重要特点:第一,培训机构拥有扎实、坚定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是工管人才的重点学习内容,扎实坚定的理论基础是决定成员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第二,培训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深入浅出地把工管知识有效地让学员在最短时间内学到,并且培训师的知识要与时俱进,有前沿的眼光和先进的理念;第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当前最新的工管事例运用到新式的科学理论当中,引导学员做到学以致用。 3.2着眼全球化企业管理规则。现如今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应该放在国际环境中来考虑和布局。这种国际化管理,包括了管理理念国际化、品牌塑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及企业技术、市场销售、客户管理、税收管理、财务管理等全面的国际化。其中,管理国际化意味着企业管理在国际间的关系应该发展成为一种“竞争合作”关系,这种“竞争合作”关系不仅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同时带来不曾有过的机遇,因此要求企业要以更开放的理念及国际视野、意识来认识并提高企业管理和实践。 3.3制定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拥有了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但没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优秀的人才也如一盘散沙一样,不能有效地利用起来。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效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包含以下两个重要特点:第一,管理制度包含权责利,能够进行有效的激励和惩处,使企业管理能有章可循、恩威并施;第二,管理制度条理清晰、权责明确。清晰的管理制度,能使企业管理高效率的开展工作,不存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的现象。 3.4完善人性化企业管理建设“以人为本”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很多企业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都是以企业经济利益为前提,缺乏人性化管理,造成企业职工人员流行性大,企业管理常出现断层,这样不仅不能够给企业带来长久的利益,还会给企业带来损害。因此企业在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时,应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增加人性化层面,体现企业工商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关怀。比如,在病假、工伤等问题上,多采取人性化制度,展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 四、结语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是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经途径之一。通过转变企业竞争核心、制定符合现代化企业发展的规则、培养一批有着先进工商管理理念和经验的企业工商人才等可有效地改变企业落后的管理现状,提升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从而做到提升企业素质和员工价值,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知识资本的作用,实现企业满意、客户满意、社会满意的三赢局面。 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与发展: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摘 要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社会对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改革发展,实现转型的关键。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重视工商管理,认识到当前工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来促进工商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就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 企业 工商管理 现状 改进策略 一、引言 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工商管理至关重要,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获得好的效益的保障。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不到位,企业各项经营活动难以正常进行,再加上市场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压,企业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做好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而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二、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企业工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人员配置、指挥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对于企业而言,工商管理十分重要,它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技术、资金等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几个元素,而企业工商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技术、资金以及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1] 三、企业工商管理现状 (一)企业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企业正处于转型时期,企业管理体制还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而言,由于企业管理体制落后,相关制度还没有建立,以至于许多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还不够健全。同时,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依然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盲目地照抄他人先进的经验模式,不利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难以争取企业员工的配合。 (二)人员水平不足 企业工商管理涵盖了企业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对相关管理人员要求非常高,而企业现阶段的管理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一方面,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专业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工商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不能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大多凭借经验来进行管理,没有围绕企业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来进行工商管理,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经营模式落后 受计划经营的影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依然采用较为传统的经营模式,脱离了市场,没有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来制定经营策略。同时,企业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如生产部门只顾自己的生产工作,与市场部门缺乏沟通,这会造成产品滞销。对于企业而言,脱离了市场,势必会增加经营风险,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严重的还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四)工商管理目标含糊不清 企业是市场主体之一,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在市场环境下进行的。然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许多企业片面追求产品效益,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就当前企业的管理工作来看,企业工商管理目标还不够明确,既没有明确企业管理目标,忽略了企业文化,也没有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许多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另外,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暴利,生产了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四、企业工商管理改进策略 (一)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创新 在企业全面改革深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工商管理涉及企业各方面,要想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积极地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加大管理体制创新。首先,企业必须促进自身的发展,制定健全的管理体制,如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正常轨道,从而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进行,确保工作效率。另外,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从而更好地规范员工的行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2] (二)加强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才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想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就必须注重专业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管理。首先,对工商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进而更好地服务工商管理工作;其次,注重管理人员能力的培养,定期进行实训和总结,不断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在能力培养中,要加强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学习,为工商管理培养更专业的人才。另外,企业应注重外来人才的引进,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应该通过科学的招聘评测来进行,为企业引进专业的人才,从而促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3] (三)管理模式的创新 我国企业正处于转型时期,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要想更好地开展工商管理,就必须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首先,企业必须彻底摆脱旧观念,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在工商管理中强化质量管理、责任管理;其次,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立足市场,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在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员工的利益,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强员工的向心力。[4] (四)明确企业管理目标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一些行为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损害到社会效益,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工商管理中,企业应当明确工商管理目标。对内,要明确企业内部管理目标,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目标和战略计划,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管理工作,同时要强化责任,将管理责任落实到管理人员的身上,进而更好地规范管理行为,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对外,要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完善工商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不能盲目地追求自身利益,要考虑到社会与公众的利益,把企业生产和党的思想紧密结合,树立诚信,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企业管理,自觉遵循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5] (五)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遵守的,带有组织性的经营理念,这种经营理念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管理制度、职工行为方式、企业形象、价值观念等方面。而企业管理是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已成为必然。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企业应当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人本文化思想,促进企业管理。人本思想是我国社会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内在体现,是当代社会最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其根本出发点是员工的长期发展,在共同奋斗目标的指引下,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企业文化与管理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使其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六)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化的时代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有着速度快、信息存储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企业在工商管理中,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加大投入,实现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对企业工商管理进行全面的监督,将企业各项工作都纳入一个系统中,更方便地传递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同时,通过信息化系统,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有助于提高工商管理效率。[7] 五、结语 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加强工商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工商管理。为了提高工商管理质量和水平,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企业必须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管理,重视企业文化管理,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明确工商管理目标,加大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促进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为南开大学) 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与发展: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发展方向分析 摘要:在企业进行市场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工商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模式还不是很完善,工商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工商管理现状,分析企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积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工商管理;现状;发展方向 一、企业工商管理主要内容 企业在新环境下需要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开展工商管理工作,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这样才能为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提供支持,企业持久健康的发展才更有保障。工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也是企业领导者关注的重要管理内容。工商管理主要包括对企业日常工作、财务状况、人力资源状况、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另外还包括,对企业文化背景的创设管理,对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与保护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管理,企业的工商管理内容是丰富的,管理价值是巨大的,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能够提升企业整体管理质量,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及工作效率,同时对于维护企业形象,避免各种浪费,规避一些风险问题,促进企业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工商管理现状 1.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是不错的,尤其是在市场环境下,企业普遍较为重视经营管理工作。但目前,市场环境是较为复杂的,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盈利,在经营管理模式制定上不够科学。目前,很多企业是以即时生产与零库存作为依托进行工商管理策略制定的,这种经营管理模式虽然能够保障企业在短期内能够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但这种管理模式的市场拓展能力不足,这种模式也无法做到把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这样在具体的工商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生产部门就很难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生产策略,这样,容易导致企业生产与市场的脱节,导致企业应变市场变化的能力差。企业在发展中利用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开展管理工作,所存在的潜在市场风险是很大的,企业容易陷入到经营亏损状态,企业发展是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的。 2.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情况 目前,我国的市场更为开放,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意识也不断提升,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并能够树立国际化发展意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但要成功拓展国际市场,企业必须要能够建立起与国际环境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对生产产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凭着自己的产品优势打开国际市场。但目前,我国一些企业所采用的工商管理模式是较为落后的,无法满足全球环境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在市场定位、资本运作、及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工商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使之能够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非常必要的。 3.价值定位情况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经济活动创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应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在引入工商管理理念之后,很多企业都能对自身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也开始认识到自己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够根据自身的实力开展一些公益性的项目,能够重视企业的文化的塑造,重视企业员工利益的保障。这些举措对于企业深化发展是一种促进。但也有一些企业对自身价值定位不够明确,企业只追求经济价值,忽略自身形象的塑造,不重视保障员工的利益,忽略员工素质的提升,这样,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就不完善,企业就不能保障长期有效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提升。 4.企业内部责任划分的不够明确 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能够确定所有权,监督权,经营权等不同层级人的不同权利,这样,才能保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保障生产经营工作的成功开展,保障员工工作积极行动的有效调动。但同调查,我们发现,有一些企业的内部责任划分并不是很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利划分不明确,就容易导致管理举措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就容易导致一些人的职权使用不规范,导致员工责任不明确,这样,企业资源配置必然存在问题,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5.人力资源流失较为严重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保障充沛的人力资源,企业需要不断的吸收优秀的人才,并能够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缺乏一线技能型人才,缺乏真正拥有先进的工商管理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一些企业即使吸引了部分优秀人才,但因为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也很容易导致优秀的人才的流失,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深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 1.构建科学化人性化的工商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人性化的工商管理制度是目前企业提升工商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保障。企业要能够研究工商管理内容,研究工商管理工作的作用,能够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工商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工商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人进行管理的工作,因此,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是能够激烈员工工作积极性,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使之能够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制定工商管理制度,需要具体围绕这三个方面制定政策。为了提升工商管理工作效果,管理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要保障其科学性,又要保障其人性化建设,能够把人性化理念融入到政策制定工作中,能够根据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义务,划分相关群体的利益。在员工管理中,尤其要重视人性化管理,能够做到恩威并施,鼓励优秀,打击落后,要明确相关制度,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保障企业工商管理制度的公信力,这样,才能促进工商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到企业发展各层面的内容,同时与每一个员工利益相关,因此,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加强财务管理,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同时要打造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团队,这样,才能保障财务管理各环节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在财务管理工作,要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工作范围,同时能实现财务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提升工商管理效果,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等方面资源的有效管理开发,以促进企业的深化发展。 3.加强对人才的管理 加强人才的管理工作,才能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这样,企业的发展才有动力,因此,在工商管理工作中,企业要重视人才的管理工作。企业要能够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管理中,企业要重视人性化管理,能够关心员工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能为员工创造条件,引导员工进行业务水平的提升。企业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培养,对管理层人员出现的问题要重视,并能够采取措施有效处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在思想生活方面存在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化社会,加强人才的管理,尤其是要重视引导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加大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企业要为员工和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要积极引导员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工程技术素养和管理能力。 4.加强工商管理工作的创新 在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相关领导者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要认识到只有实现创新,管理工作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每一个工商管理人员都需要积极树立创新意识,能够在研究市场供需现状,研究竞争对手个体情况的基础上,能够创新管理工作内容,创新管理工作方式。思想的僵化必定导致改革策略难以落实,并将影响到企业效益的提升。作为工商管理者要能够积极鼓励员工进行创新,鼓励员工能够基于现在的管理制度提出创新建议。对于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员工,需要为他们提供一定奖励,以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这样,企业才能保障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发展。 5.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要能够坚持国家化发展方向。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也需要能够与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相适应。目前,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这种管理模式是需要创新的。在国际化背景下,企业要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能够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如果企业一味地降低价格,搞价格战,企业的收益是非常低的。因此,单凭价格优势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是不可能的。在工商管理中,管理者要认识到这种问题,要能够从构建优秀的文化,打造企业品牌,完善相关服务等方面做出政策的调整,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制定,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这样,企业才能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不断实现壮大发展。 6.强化关键技术创新 企业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必须要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一宗独特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强化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工商管理中,资源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应该成为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发展目标。在工商管理中,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找到发展优势,然后集中优势人力资源,进行关键技术创新,以实现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有效管理。另外,要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还需要能够加大资金、技术和财力方米的投入,要具有创新意识,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发展才能更具生命力。 作者:姜燕 单位:南昌工学院 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与发展: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企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逐渐蔓延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的形势下,如果企业只是一味的固守已有的工商管理模式,而不作出新的转变,那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会在暗流涌动的市场经济中逐渐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降低企业的发展潜力。本文笔者将立足于当前企业工商管理的基本模式和现状,进而提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工商管理策略,供广大同僚参考交流使用。 关键词:企业 工商管理 改进策略 一、前言 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企业的发展模式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份额。合理有效的工商管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资源的利用,有利于企业长期的健康持续发展,然而,我国目前的企业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工商管理机制不完全,企业的生存发展战略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等,使得企业的管理模式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企业工商管理的战略必须立足于企业基本的发展现状,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制定与之相关的转型措施。 二、概述企业工商管理 企业工商管理主要是企业立足于当今的经济形势,实用新型的管理理念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推出探讨,并且提出对应的先进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工商管理不仅仅和企业的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它又是和企业的文化等因素所分不开的。企业的工商管理的理念所发展的对象不只是局限于企业的高层领导以及管理人员,它只有在企业员工的心中深深留下烙印,才能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新的启示。 企业工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以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而对于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综合利用。这种企业的资源不仅包括企业的流动资金,同时还涉及到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及企业的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良好的并且适合于企业自身的工商管理模式能够加强企业对于企业资金的统筹作用,同时保证了企业各种经济以及市场活动的良性发展。从而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并得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工商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深入持续,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将会更为激烈,从而也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形成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新的时代挑战,必须对当前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问题提出深入的研究。 (一)企业管理机制落后 我国当下的许多企业仍然存在这管理机制落后,不能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实施良好有效的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机制不仅仅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因此我国的企业必须对于管理机制的模式进行转型,彻底告别混乱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能力。 (二)无法准确把握市场方向 市场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相当大的,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在一段时期内充分把握市场的动向,并根据市场的动向及时转变生存发展的战略。就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市场份额的持续缩小。因此,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市场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企业的发展不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并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提供保障。 (三)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不足 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固然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企业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主要指的是企业对于工商管理法规的遵守,更或者是积极投身于各项公益事业。然而,目前却有许多企业对于这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追求。然而,这样的理念不仅不利于企业经济利润的持续升高,相反,它还会导致企业外部声誉的降低,从而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力。 四、对于企业工商管理机制所提出的改进战略 鉴于上述企业的工商管理的模式存在的问题,必须对于企业工商管理的改进机制做出详细的探讨,有促进企业的长期生存。 (一)提升企业的人才建设水平 在企业的发展中,管理战略会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出预估,然而人才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所在。一支良好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队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潜力,因此,探究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机制无疑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对于人才的考核和培训体系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 拥有一支切合企业发展的工商管理的队伍是关键的,但同时企业也要提升相应的管理制度。否则,就会影响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运用,使得企业的人才无法在相应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效用。然而,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综合企业的各种因素,并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竞争优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使得企业中的人才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并发展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从而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的方针做出相应的探讨,能够在各方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根据企业的发展形势而制定出具有转型意义的企业工商管理策略,将会帮助企业扩大其市场规模,并在一段时期内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并且分析企业当前工商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我国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探析 【摘 要】本文对当前加强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必然性以及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加强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成人教育 管理人员 专业化 新形势下,知识成为影响各行业竞争的关键资源,新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对高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在社会生活中专业人士已经开始对社会生产产生决定性影响。而在成人教育领域,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作为引导成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规划者和指挥者,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逐步推动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者角色,其借助于自身能够直接参与到教育管理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可以对成人教育的发展产生特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Τ扇私逃管理人员实施专业化建设,为成人教育管理工作在现代社会的优化和开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切实推进成人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一、当前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必然性 (一)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是加强“四化”干部工作队伍建设的需求。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总标准。新形势下,应该严格按照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和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指导方针,打造一支能够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干部工作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而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本身是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具有必然性。 (二)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是成人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本身是成人教育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推行成人教育专业化的首要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实施专业化建设,促使成人教育管理工作向着科学化和高效化发展,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成人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三)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是管理者进行自我建设的要求。成人教育管理工作既是一项重要的事业,也具有一定的专门性,并且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重要发展目标就是在成人教育领域内成为专家学者,能够对成人教育工作的优化和开展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在实际成长过程中,应该不断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加强自身专业化建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成人教育管理事业作出相应的贡献,切实推动成人教育事业向着专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管理人员能够在工作中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是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情况下,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包含知识亚结构,即成人教育管理的知识、政策法规等;能力亚结构,即管理人员在具备一般教育管理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该具有实施成人教育专业化管理的特殊能力,包含对成人教育的组织和协调以及教育评价能力、成人教育未来发展预测和创新能力等。 (二)专业道德方面。在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工作中,对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的强调是又一个重要的标准。成人教育本身是为了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而服务的,因此在强调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时,首先应该关注管理人员的专业道德,以期可以借助管理人员的道德引领和统帅,保证成人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三)专业训练方面。衡量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其是否接受过长时间的专门职业技能训练。成人教育不仅仅要对教育对象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还应该加强对成人教育工作者自身专业素质培训工作的重视,保证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不仅具备一定的从业资格,并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教育管理能力,能够对成人教育实施专业化管理。 (四)专业发展方面。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生命周期以及在不同阶段产生的自我认同感与其自身专业生涯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在个体相对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个体生活在高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接受复杂多变的专业活动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进修。个人只有积极推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够紧随时代潮流,在自身专业岗位上作出相应的贡献。 (五)专业自主方面。当一个专业在社会中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时,其专业人才培养的专长一般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其学科知识体系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高度专门发展倾向,以至于没有经过专业系统教育的外行人员无法对专业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专业自主就具有了一定的可能性。但是,从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成人教育至今尚未达到专业自主的发展程度,但从整体上看,专业自主也是成人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发展趋势。 (六)专业组织方面。专业组织在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应该交由专门的管理部门和机构来进行组织和规划,保证建设工作的专业性。但是,还应该认识到,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管理组织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方式的专业化水平一般偏低,因此必然会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产生一定的限制性影响。 三、加强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措施 (一)宏观层面:以国家政策体制为专业化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从国家政策体制方面对成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为成人教育管理专业化建设提供一定的保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入职后的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实施专业化培训。在当代社会,一次学习终身受用的学习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时展潮流,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提升,任何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可能在工作中面临知识陈旧僵化、影响工作实效的问题。因此,必须定期对入职后的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在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中,就是应该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保证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进而更好地开展成人教育管理工作。 其次,对成人教育的专业自主权进行进一步拓展。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要求为成人教育管理者提供相应的专业自主权,也就是说,成人教育的实际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和决策权力。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权力也是衡量其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还应该进一步拓展专业自主权,促使成人教育管理人员能够实现对成人教育工作的全面管理。 最后,设置专门的专业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现阶段,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设置专门的独立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对本国教育工作进行专业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在各个国家专门的专业性教育管理部T中,一些国家提出应该针对成人教育设置相应的管理组织,对成人教育实施专业性的组织、规划和监督管理,这一观点的实践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成人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也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中观层面: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对成人教育内部用人制度加以改革。中观层面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应该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实施专业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和系统的工作,需要成人教育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成人教育的专业管理机构应该为管理者的专业化学习和发展营造相对和谐稳定的学习环境,真正将成人教育结构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做出正确的指引。基于此,成人教育部门应该从管理人员的基本构成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学习计划和执行规划,引导和规范管理者的专业化学习行为,为其专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对内部用人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我国传统的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方式主要为任命、选举、考核和聘任几种。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教育管理领域行政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日渐加深,传统的成人教育人员选拔聘用方式已经因为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有竞争性质的聘任方式。因此,新时期加强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也应该引进竞争机制对内部用人制度进行优化改革,促使成人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向着专业化方向迈进。 (三)微观层面: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从微观层面看,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建设可以从两个具体的方面入手: 首先,利用学习和反思推进成人教育管理人员活动专业化发展。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转型对教育领域产生了特定的影响,如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为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因此,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应该自觉承担管理重任,全面、科学地组织好成人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促使成人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得到相应的提升。基于此,成人教育管理者在自身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树立一定的终身学习思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紧跟时代潮流,促使自身专业化水平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逐步的提升。 其次,基于社会建设发展需求适当地学习新的管理理念,拓展管理思路。为了能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社会的建设需求相适应,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积极探索和学习变化、创新、整体和和谐几个方面的新型管理理念,对自身工作思路进行科学的拓展,进而以更为专业手法对成人教育工作实施科学管理,紧随时展潮流促使成人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得到相应的提升,为成人教育对象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引导服务,促使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为成人教育在当代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带动我国整体教育事业在新时期获得更好的发展。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特殊教育管理中师资专业化培养 摘要:当前,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已经成为潮流,在此思想的推动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也是越来越得到重视。文章将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教特点以及教师专业化一般概念综合起来,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特殊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分别是恪守职业道德、掌握科学系统的知识、具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以及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对当今我国特殊教师师资培养的目标及模式,还有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专业化的角度进行了审视,并且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政策,分别是完善培养目标、增强课程实用性、课程分流和分层、加强培养行动研究能力等等。 关键词:专业化 特殊教育教师 特教师资培养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对师资的培养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代教育研究中主要的思潮之一就是教师专业化。虽然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可行性还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市场需求已经由普及转变成提高质量,所以,为了普及教育而扩招的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化教师的素质。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制定统一规范的从业标准,实行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执照上岗。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特殊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在目前特殊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展师资培养也比较晚,但是在我国落实特殊教育发展规划中,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数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就是一个关键措施。 一、课程分层 应当分出层次来进行特教师资的培养,要根据障碍类型在特殊教育公共课的基础上在分出更加细化的专业课程,这样可以将课程的可操作性及针对性都很好地增强。公共课室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流,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细化的一些专业进行跟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实际工作的重要能力。对于分类问题也是存在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分类会造成专业范围狭窄,在学生中出现不了解的情况就会无所适从,即使是了解的多么细致也会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很多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所表达的就是希望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具有解决所有特殊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要了解,有很多方面都包含在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范围中,不可能有人能够深入了解所有方面,追求广度的情况下就要牺牲深度。那么教师在没有专长的情况下,可能对所有问题都无所适从。相反教师如果某种障碍类型十分精通就可以负责这方面的教育,在发现其他方面需要时,就可以对别的教师进行求助,通过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全纳教育。试想一下,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特殊儿童教育,一个教师怎么可能完成。此外,不论对某方面了解的多么深入还是会遇到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认为学习已有知识的意义是不大的。当然,根据传统意义上对儿童的标签来分类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分类原则,应该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方面或者障碍类型来进行分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就已经针对某种障碍开设特教师资的培养课程。 二、培养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是教育行动实验者在真实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行动研究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活动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在某种程度上,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培养能力还有行动研究的意识。第一,教师因为儿童特殊教育各种不同的需要,可能随时遇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探索、研究的能力就很难正确自如的应对。所以,教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培训课程中最急需进行的工作。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并且提升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最后时限专业知识的持续进步。第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行,除了个体素质的提升之外,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对于特殊教育事业也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所以,俄日了提高这一项崇高事业的声望和地位,就需要社会各界民众,特殊教育教师,特别是特殊儿童的家长一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实用性的增强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实际的工作能力是通过一定的实地训练形成的,而不是仅仅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成的。特殊教育教师为什么要冠上特殊这两个字,就是因为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些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儿童,这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专业化的基础和依据。所以,一定要把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体现在培养特教师资的课程中,要以实用性为原则来安排课程的内容,还要保证实践课的一定比例。 总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任务很重,要走的路也很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及时对师资的培养,必须要把课程设置进行完善,培养健全的体制,明晰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素质达到专业化的要求。 (作者单位:永新县特殊教育学校)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研究 摘 要:继续教育专业化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首先需要管理者必须具有专业化水准。文章研究分析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内涵和发展现状,提出了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素质和能力标准,并指出了提升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 近年来高校继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向继续教育专业化迈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是影响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高标准的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赖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成为高校发展继续教育事业,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树立学校继续教育品牌的关键。 一、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化是指某一职业经过长期的培养,达到一定的专业标准、取得了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就是继续教育管理者为了能更好地完成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具备的具有继续教育特色的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高校继续教育事业持续的专业化发展要求继续教育管理必须专业化和科学化,继续教育管理者也要专业化和职业化。美国著名学者李・S・舒尔曼先生认为,当代专业教育的属性特点包括:一是理想的职业道德,要有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倾向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二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具有一套完整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体系。三是专业培养,就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四是学习发展,即需要不断读书学习、思考完善和实践分析。五是专业判断,学会适应变化、融汇贯通。六是专业团队,能共享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发展水平。当前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并不是完全的专业化职业,所以,研究和探讨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问题能加快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速度,提升管理者专业水平。 二、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发展现状 (一)学历较低、缺乏工作经验 学历较低是从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一个普遍现象。因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来源比较复杂,学校也未明确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学历要求,所以大家的文化程度都不尽相同,大学专科学历和专升本占很大比例,几乎少有研究生学历。同时从事继续教育管里工作人员大多数没有继续教育的工作经验,一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刚走向工作岗位,另一部分是其他专业领域工作人员的工作调入。以上这些情况是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理论知识薄弱,管理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 (二)续教育管理者知识和素质的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在从事继续教育管理之前,大都没有参加继续教育的相关培训,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很多管理者不掌握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专业特点、学员的学习需求,对继续教育质量管理、项目研发、市场开拓和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知识不够熟悉。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还是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同时续教育管理者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偏低,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强烈的事业心,没有热爱本职工作,任劳任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些都阻碍了高校继续教育专业化的发展。 (三)地位较低 高校继续教育虽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但是继续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学校普遍不够重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地位较低。人们大都认为继续教育是学校的“副业”,对继续教育管理者要求低,大部分从业者都是高校校外编制或者是学校引进人才的家属。因为以上原因,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已经成为高校中被遗忘的角落,工作人员的晋升没有通道,评优也没有名额,这些必然造成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不强。 三、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的标准与内容 (一)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国家人才观念决定了高校继续教育的使命和继续教育办学者的职能与作用,继续教育办学者应该具有合适的价值观与理念。继续教育不应该是高校提高财力、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的工具,而应该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继续教育也是推动社会向终身学习型社会迈进的有力催化剂。大力提升继续教育事业和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就能保证继续教育质量、树立继续教育品牌。只有对继续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念才能让从业者热爱继续教育工作,为学校继续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二)继续教育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应该具有:一是市场开拓能力,包括获取和挖掘培训资源的“营销”能力。二是课程研发能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三是项目管理能力,就是从项目立项到开班审批到教学过程,还有后勤服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四是组织协调能力,就是能组织好学校的各方面的资源,协调好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利益。五是行政管理能力,就是能处理好人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等。六是语言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公关能力。 四、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一)加强立法,确保高校继续教育具有专业地位 国家对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角色进行了定位,规定了高等院校是实施高校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规定继续教育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之一。大学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定位决定了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是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障,继续教育在高校中应该拥有合法地位,继续教育在高校获得专业地位是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创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 高校应当把继续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进程之中,形成管理与办学的清晰格局,进一步理顺继续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实行管办分离的管理模式,依法进行规范管理和教学。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才能有一个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者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有严格规范的制度约束才能引导继续教育办学者向专业要求发展。 (三)建立继续教育办学者证照资质 建立继续教育办学者准入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和继续教育办学者奖励与淘汰机制。作为一个继续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与继续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经验。为此国家和学校应该出台政策和法规,明确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入职资格、专业课程和考试制度等。同时建立考评体系,对继续教育管理者进行奖惩,从而保证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发展。 (四)支持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开展理论研究 高校应该利用其科研优势,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和继续教育工作者,探索继续教育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规律,提升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学校应加大继续教育课题研究的经费投入,开展校内的课题研究,鼓励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开探讨会,组织专家评审,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等,引领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学校继续教育的影响力。 五、加强对继续教育办学者的学历培养和专业培训 国外高校已经提供了继续教育硕士学位课程,我国一些高校教育院系的硕博培养课程中也有了继续教育研究专业,为国家提升继续教育水平发挥基础性作用。加强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培训,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提高全体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技能,合理规划,科学制定培训手册,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形成规范、专业的管理流程,培训内容包括:国家继续教育政策法规、继续教育项目管理、培训市场开拓、一流大学继续教育办学经验等。 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必然走向专业化,继续教育管理也必然需要专业化,必然要求管理者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高职院校工程机械专业人才教育管理模式 摘 要 高职院校办学必须与生产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大学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之路。实行“冠名订单班”、高校“董事会四导制”教育管理机制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 高职;工程机械行业;四导制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黄炎培在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初,强调“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生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体制改革创新政策原则。高职院校办学必须与生产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大学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之路。 1 工程机械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能生产18大类、4500多种规格型号的产品,成为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蓬勃发展活力的重要行业。2012年,我国成为超越美国、日本、欧洲后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迅猛增长。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满足了一定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技能型人才需求,但全国培养工程机械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院校还很少,导致该行业技能型人才匮乏。 行业背景 工程机械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产品由完全引进到联合开发、自主研发的产品新供应链的组合,完成了以代销转向产销结合继而发展整车销售、配件供应、技术支持与维修服务的四位一体的品牌经营模式。短短几年间,中国大地不再是单一的进口机型,也不再是孤立的玉林柴油机,日趋成熟并有效占领市场份额的中国徐工集团、柳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山河智能、厦工集团、合力叉车集团、山推股份公司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型企业,近几年每年都以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快的速度发展。 行业人才需求 在迅速发展的工程机械行业面前,为之推动进步,确保全面、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上迅速显现缺口,具体表现在人才数量需求和人才质量需求方面。 在人才数量需求方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等专业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近年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师一直位列全国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导致人才数量紧缺。 在人才质量需求方面,当前全国工程机械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已有整体提高,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人才加入。以长春市经营各类工程机械的公司为例,各公司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虽在逐年上升,很多人才在一线维修前沿锻炼1~2年后,多数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技能掌握的现状依然滞后于新型工程机械带来的对维修技术的要求。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工程机械出现故障后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导致行业对高技能人才质量产生更高要求。 人才数量的短缺与人才质量的滞后均体现出行业人才缺口的现状,这对高职院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人才培养是要受时间周期所限的。面对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亟待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上创新思维,推出符合行业所需、教育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普遍现状 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在工程机械行业专门化的今天,搅拌站、压路机、挖掘机、叉车等工程机械设备因其功能不同而在销售、维修、售后服务方面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同,不同企业呈现出不同人才需求的专向性,而学院依靠自身发展、教育资源的短缺,与快速培养出专向人才无可匹配,缺乏的不仅仅是教学、实验、实训设备,连专业技能教师也不可能精通前沿技术。培养学生只能达到触类旁通,到企业工作还需再进行对接式专向培训。由此,无法快速缓解行业迅速发展与专向技术人才紧缺的矛盾,必须进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 2 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开拓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探索适合学院实施、企业可行、校企联合的方式,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实行企业冠名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工程机械专业实行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方式。学生在入学之初由学院组织与工程机械相关企业签订冠名班,如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经营日本小松挖掘机为主的“小松班”、以经营玉柴工程机械为主的“永大班”、以经营拌和站为主的“原进班”、以经营三一重工为主的“恒日班”、以经营柳工机械为主的“柳工班”等与企业品牌、经营项目相对接的工程机械冠名定单班,实行订单式培养,使学生入学后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冠名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校建立企业产品实验室,实现双方共同管理、共同培养。 实行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 工程机械专业学生在与企业实行冠名订单培养的过程中,不断紧密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并共同承担行业人才培养的重任,成立工程机械行业董事会或理事会。把有行业竞争力、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领导与相关政府教育职能官员、高校资深专家等重要人士结合在一个行业组织机构里,共同规划、承担行业人才培养任务。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分院在连续五年与区域工程机械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人才订单培养模式以来,学校按照企业需求不断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和社会资源补充到学生的实习、实训中,并与企业建立紧密相关的合作关系,本着以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建立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分院董事会。董事会主要董事为学院分管教学领导、各冠名班企业领导等。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管理体制机制等事宜均以董事会讨论后决议实行。 实行“四导制”学生管理模式 在实行冠名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以来,充分实现学生教育管理与企业文化对接,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由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实训环境发生变更,结合“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原则,实行“四导制”这一新的教育管理机制,把教学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切实保障学生成才、企业用才、双方管理、人尽其才。 “四导制”即新生入学后在高年级学生中选聘一名优秀学生干部作为班级的辅导员助理,选聘一名学生工作队伍中优秀的教师为班级思想政治辅导员,选聘一名专业上的骨干教师为班级学业导师,并从对口冠名班企业中选聘一名有丰富工作经验、高超技能的工程师为班级职业导师。 3 实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赢 冠名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和“四导制”学生管理模式的运行,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并建立了新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实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冠名班企业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对人才培养所必需的人、财、物的问题如何解决作为校企共同承担的任务。企业在校建立的实验室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以企业真实设备、产品为实验对象,同时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到冠名班企业深入一线顶岗实习。通过企业真实环境与设备、生产一线的结合,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零距离顶岗,免去了以往1~2年的企业培养阶段,改善了学校实习、实训条件,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缓解了行业对专业人才质量与数量的紧张需求。 董事会运行管理模式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董事会运行管理模式,使高职教育吸纳了企业高层领导的加盟,在行业的发展规划上、培养人才需要的能力上提出远见卓识,并有能力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比如董事会机制下的职业技能操作竞赛、企业文化进校园、行业发展规划讨论会以及成立自主创新基金。不同形式活动的开展,使企业更深地参与到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并充分利用企业及行业的有效资源,为学生搭建了真实的校园文化教育平台。 “四导制”管理模式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双方管理,三方教育,互通共进,达到校企双赢 1)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工作方式,辅导员助理在“四导制”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自我组织的作用,弥补了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缺失之处。 2)具备系统的扎实专业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担任的学业导师,成为学生很好的“营养师”,他们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真正缺什么,能够怎样有效地补什么,确保学生正常健康地成长。并能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引导学生选修课程,参加合适的社团,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3)来源于企业工作岗位上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较强的职业导师,能够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学科前沿技能传授、行业所需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较好地体现了全方位育人过程。 综上所述,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为之培养专门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一定要结合行业的阶段性需求,适时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充分实现教育以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走有实效性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之路。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 本文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以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开展了培养过程监控和质量保障的探索与研究,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的提升提出几点建议与思考。本文的工作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教育管理 专业实践 1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现状与问题 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硕士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为完善我国学位制度,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而设置的。从199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1997年,我国正式开展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工作。2009年起,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这是对以往硕士生培养过于偏重学术、脱离市场、知行脱节等弊端的一种完善,也是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截至2010年,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约为1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生在校生人数要实现1:1。然而,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生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的迅速扩大,其教育培养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1 社会认可度不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存在一定误解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从开始招生至今只有短短4年时间,属于“新生事物”,所以无论是生源还是用人单位方面,对其认识还不够全面,存在一些偏差。很多人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过去传统的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生混为一谈,甚至认为相对于学术型硕士生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条件低、培养目标要求不高、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与学术型差别不大、学位证书不被社会广泛认可,就业前景不乐观。加之,很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由其它专业调剂而来,认为专业型不如学术型。因此,导致很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对自己的身份都不认可。同时,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优先考虑学术型,对专业学位存在一定歧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还尴尬遭受着“不如学术硕士硬”、“山寨硕士生”、“培养无特色”、“就业前景担忧”等质疑。 1.2 教育管理特色不突出,缺乏有效培养过程监控和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同学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学位要求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但是高校在对硕士生及导师的管理、质量评价及考核评估上大都采取一样的教育管理制度,缺乏特色性和科学性,也严重影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生的培养质量。例如,在培养方面,学术型硕士生偏重理论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具体到培养方案、选题报告、中期考核等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很多培养单位还没有制定完善的、特点突出的、有别于学术型的具体方案和有效的监控措施。例如,课程设置上除了少数几门学位课不同之外,并无其它差异,缺乏新意,导师也不清楚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否需要增加额外的要求,应该如何区别对待。专业实践也由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实践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少有获得真正落实。此外,全日制专业学位在论文类型、评价标准与机制等学位论文规范方面,均未能突出专业学位特色。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监控与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现有“航天工程”和“航空工程”两个专业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起,招收“航天工程”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生。2010年开始,招收“航天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2014年,“航空工程”领域也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生。目前,已累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近130人,累计毕业近70人。毕业生中近40%的学生就业于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另有近40%就业于国内大中型企业,其余20%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教育工作。经过近几年迅速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不论从招生规模还是在校生人数等都趋于稳定,这就对如何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多渠道提高生源质量,严格导师资格认证量 鉴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发展时间短,认可度还不够广泛,为了提高生源质量,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采取多渠道招生的办法。首先,从我院“力学”本硕连读生、“工程结构分析”及“飞行器设计”专业中,选拔一定数量成绩较优异的本科生经推荐、免试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其次,在统考生中,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在笔试、面试方面区别于学术型考生,内容都更侧重工程应用方面,面试考官也选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教师担任;另外,报考学术型的考生如果愿意转报专业学位,将给予优先录取。最后,对于招生剩余名额,会从报考机械、能动、电气、电信、材料等相关专业的考生中预录,将同时愿意转为专业学位的学术型考生与报考专业学位考生一同笔试、面试,按顺选拔综合成绩高的考生进行录取。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较高的生源质量,也能达到不同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采取自愿报考的形式,从一开始就稳固了考生的心理认可度。 同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指导教师的招生资格进行严格把关。由于专业学位对应的学科只有一级没有二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目录上并没有标明特定的导师,而是在每年招生前期,会对导师就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意愿进行摸底,并对那些愿意招收的导师在总招生数量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同时对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严格把关,除了常规的要求之外,对其工程背景、主持横向课题以及到款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为之后的专业实践做好铺垫。 2.2 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硕士生教育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实践应用特色。进一步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生,也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其培养定位应有别于上述两者,有其自身特色。总体来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科与行业的特点,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具体到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航空航天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能够在航空航天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机构或大型企业承担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 2.3 培养过程监控措施及其实施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制为2~3年。在第四学期可申请转博,通过学院考核并获得专业学位后第五学期转入博士阶段学习攻读博士学位,这样,为那些愿意并适合继续深造的硕士生提供了机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专业学位在硕士生中的认可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等环节,均实行学分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并辅助以校外研究单位或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导师合作指导。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分工明确:校内导师负责硕士生在校学习与科研等,并负责在校外研究单位或企业聘请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全职人员作合作导师,与合作导师一起落实并管理硕士生专业实践并指导学位论文。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校期间,须修满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学术活动、中期考核、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的学分。除全校公共课之外,学院专门设置了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作为学位课或选修课供硕士生选择。此外,为拓宽硕士生知识面,要求在答辩前听够规定的学科前沿性讲座。 大部分课程学习集中在第一学期完成,第二学期开始,硕士生陆续进入专业实践阶段,专业实践应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考虑到每位硕士生专业实践的情况有所差别,所以,专业实践一般应在校外实践单位完成,可以连续完成,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分段完成。对于以导师主持的横向课题为专业实践内容的硕士生,部分专业实践内容可在校内进行,但须保证有多次赴实践单位进行调研与研开的经历。校内导师与合作导师要定期检查专业实践情况,处理专业实践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第三学期结束前,学院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进行中期考核,除课程学习、成果发表之外,重点考察专业实践情况,对于考核未通过者,将作为重点跟踪对象转入下一次考核。专业实践结束后,硕士生提交由校内导师、合作导师、实践单位共同签署意见的书面实践报告,并以PPT的形式向学院汇报并接受考核,未通过者将重新进行专业实践,并取消其校内指导教师下一年度招生资格。 奖助金评定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生享受同等待遇,单列指标,分开评定。依据课程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等进行排名,末位学生将转为自筹生。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建议导师提供相应的助研岗位津贴,并协助其申请助学贷款,或者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此外,为鼓励硕士生重视专业实践,对于专业实践审查中成果突出或解决了重大工程问题的学生及其导师会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 2.4 学位规范多样化,评价机制特色化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技能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是可否被授予学位的关键。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殊性,对其学位论文的要求及评价机制都不能完全照搬学术型硕士生的办法。 我们的做法是:学位论文可由校内导师与经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要把完成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位论文可以是调研报告、软件研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等形式,论文字数要求3万左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通过中期考核后,才可申请学位。在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预答辩后,方可进入论文评阅及正式答辩。送审时,论文评阅人共2名,其中1名必须是校外研究机构或企业具有高级职称人员。答辩委员会由3至5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一位应是相关专业领域的校外研究机构或企业的专家,也可以是硕士生的校外教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要求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各环节要求且成绩合格,通过正式学位论文答辩后,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专业学位。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几年以来,我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逐步进入正轨,规范化和特色化愈来愈明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有了较大提升,不再认为自己是“二等公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达100%,去向包括研究院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等。然而,在实际管理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中期考核、奖助金评定等指标体系中除专业实践外与学术型硕士生的差异不大,部分学生专业实践内容与学位论文结合不够紧密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与工作中不断改进。 3 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3.1 转变管理理念,调整管理模式 在“世界竞争力报告”的排名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排名靠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亟需进一步改革。改革表现之一,就是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由此应运而生。如何转变管理理念、调整管理模式,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树立为真正教育品牌的关键所在。 首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特点决定了学生不能只坐在书斋中,要真正走到社会实践中去。基于这个特点,学校应积极调整过去“关门搞学术”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在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社会实践资源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的良性互动。其次,完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是内部评价和使用者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的评价,除了在招生、培养、专业实践、学位答辩等环节中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外,还要引入外部评价机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逐步调整管理理念与模式,这也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能否真正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关键所在。最后,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管理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3.2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实践与就业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社会特定职业需求的高端专业人才,因此,要特别注重专业实践对其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具体说来,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学院和导师的作用,加大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授课教师和导师,应本着“实践第一”的原则合理匹配,更多吸纳一些具有企业一线科研、管理、经营经验的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加入授课、指导教师队伍。应以横向课题为主,要求指导教师将所指导的专业型研究生纳入课题组,参与完成一些任务。另一方面,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投入,用于包括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导师培训、课程建设、硬件设施配置、与实践单位交流合作、校外导师聘任、就业指导等方面。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拓宽专业学位硕士就业渠道。 3.3 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有益经验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以美国为例,它是当今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专业学位早期主要向德国学习,到1970年后,“本土化”趋势开始加强。经过近90年的发展,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有力推动了美国经济快速增长,逐步形成结构日益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我国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明确区分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定位。专业学位的培养应面向社会,培养目标坚持职业性方向,课程设置体现应用性,教学过程体现实践性,不同学科或领域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也应各具特色。其次,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扩展专业学位学科或领域,满足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需求的增长,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重心应逐步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移到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在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的同时,适时设立新的专业学位类型,进而不断扩展专业学位学科或领域范围。最后,加强校企合作,贯彻实施“双导师”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斯坦福大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开创了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形式。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大学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优势,又能发挥企业设备先进、经费充足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探究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思政教育管理协同理论下的联动 摘要: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诉求倾向于“全员育人”,但实际践行过程中受教师评价体制以及辅导员师资专业水平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这就要求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管理之间的联动性,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提升思政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教师 思政教育 管理协同联动性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管理理论被应用到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教育部于2012年形成了以任务为牵引的协同管理理念,并根据实际情况将管理协同理念和高校管理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逐渐发掘其应用可行性,优化管理高校日常事务的手段,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在本文中重点论述了在协同管理理论指导下,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动的必要性。 1 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念中的现实诉求表现 当今社会培育人才的出发点不仅包括知识能力的传授,还包括德育思想的形成。高校教育应当以育人为首要任务,尤其是德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复杂性、特殊性和繁重性,是一项思想内涵丰富、教学和管理相互整合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这不仅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断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大环境对提升人才思政教育科学性的需求。 2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教师思政教师单独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诸如:现实功利主义的影响、实用主义的影响、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教学各类评价体系以及高校辅导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影响等。且“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执行阶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其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2.1专业思政教师队伍和辅导员教师队伍两者之间相互脱节,互不作为 思政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依照两者工作职能性质的差异,都具有相对独立性。按照学校的教学规定和教学要求,两者能够在互不影响的时间、空间段教授相同的教育对象,这就间接的导致双方沟通存在问题,很容易出现排斥孤立情况,其明显问题为:其一,两者之间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是多角度认识和理解学生,但面对同一位学生,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有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评价;其二,容易出现相互牵制的情况。一般来讲,专业教师的育人思想意识相对薄弱,很容易漠视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一些负面问题的出现。诸如,散布一些和当代主流文化相互违背的思想观念。 2.2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提升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开展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但由于高校近年来广泛扩招,多所学校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配置比例严重失调,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辅导员工作的任务量,受工作任务量、工作范围以及工作过程的影响,造成专业辅导人员激情退散。同时,角色不清、地位边缘化、思政教育周期长、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造成辅导员工作不积极,不能及时认真学习相关思政理论知识,更谈不上使用新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3 加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联动协调管理的必要性 管理协同思想的主要内涵是利用协同管理的基本思想提高系统管理内部各子要素依照协同管理的方式相互整合,加强系统功能之间的互通性。同时,管理协同还要遵循系统整体性原则,把焦点集中于要素层面上,再施加特定的管理方法,激发其中的有利属性,增强系统结构的有序性,进而实现管理协同效应,弥补辅导员单独管理和专业教师单独授课之间的矛盾问题。 3.1将资源利用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一般来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加关注的是系统内部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强化辅导员在思政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其管理能力。但是思政联动教育管理更加重视对系统外部资源的利用,它将传统思政教育管理的优势纳入其中,最大化的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 3.2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化思想以及劳动分工,将教育工作的主体限定在特定的活动单元中,从表面来看,教育主体工作效率很高,但实际是分割对立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教学的效率。而管理协同更加强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重视系统效益的最大化。 3.3管理协同能够有效的提高思政教育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不仅要强化辅导员自身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还要协同一切能够协同的有利资源来填补自身的缺陷。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互相协同的优势是能够增强系统功能的整体性,增强时效性。反之,很可能出现相互牵制,离散的现象。 4 结语 综上所述,协同理论是将系统由不稳定状态转化为稳定状态,通过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同管理,实现系统功能的自我完善,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完成高校育人的首要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新型现代化知识性技能人才。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ITP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教育管理的启示 【摘 要】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中的重要环节和核心要素,直接影响学生实习效果的好坏和实习能力的提高。文章以笔者参与的社会工作专业项目实习经历为蓝本,以系统理论为探究视角,在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环路模型的指导下,结合实际问题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不同阶段督导的教育管理进行反思和探究。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教育管理 一、社会工作专业“辛晴成长路”项目实习教育督导管理 “辛晴成长路”项目由上海市某社工师事务所负责,落地于上海市闵行区某民办小学,服务对象为来沪务工人员子女,服务内容为为五年级两个班级的孩子教授青少年正面成长课程、组织社区实践活动、进行个案工作等,服务目的是增强来沪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和正面成长能力。笔者在此项目中作为一线社工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和讲授、社区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和项目质性报告的撰写。 此实习项目为每位专业实习生安排两位督导老师,一位是学校督导,一位是机构督导。学校督导由高校社会工作系专业任课老师担任,机构督导老师是代表机构对实习生进行任务的安排并提出具体的实习要求,并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 笔者在此项目中接受的督导主要包括每次课程之后的督导、实习中期督导和实习终期督导:(1)每次课程后的督导。由机构督导负责,在每次课程结束后及时以小组分享和反思的形式进行,听取专业实习生的感受、问题和思考,机构督导进行解答和总结,并进行鼓励或提出下一步的目标。(2)实习中期督导。由机构督导和学校督导共同负责,不仅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询问和解答,还要以社会工作系提供的表格为依据,对专业实习生的表现进行中期评估和考核。(3)实习终期督导。由机构督导和学校督导共同负责,以学生的社工日志、每次课程或活动的社工评估表和主带社工自我评估表为依据,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督导和考核,并综合给出专业实习生的实习成绩。 二、ITP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的启示 (一)ITP模式 Bogo和Vayda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环路模型,简称ITP模式。ITP模式是一个由4个清晰的步骤组成的一个不断循环、深入的概念体系(如图1),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连接起来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图1 ITP模式图 但督导作为一种专业训练方法要完成由理论学习到实务运用过渡并不容易,需要借鉴和形成更多成熟、有效的方法模型。将ITP模式引入到社会工作督导方法中,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资料。实习督导要指导专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服务对象多方面的资料,包括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文化心理、掌握资源等,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能够对服务对象的资料进行概括描述和专业角度的评估;(2)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实习督导要协助专业实习生注意觉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所唤起的个人的主观反应,包括感受、思考、情感和一些猜想或假设等,并帮助实习生对这些个人主观反应进行思考、界定和澄清;(3)联接。实习督导要指导专业实习生根据案主多方面、多层次的资料、实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个人主观反应寻找学习过的相关理论来进行解释,并进一步对所“联接”的理论进行反思、澄清和探讨,使其能够成为制定专业服务计划和进行专业服务行动的指导依据;(4)专业反应。实习督导要协助专业实习生确定会谈或者服务活动的具体方案和计划,并引导专业实习生将服务计划付诸实践转化为合格的服务行动。 ITP模式是一个不断循环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的运用中也是如此,每一个轮回的进行都使得专业实习生加强了对服务对象和所处情境的理解,随着有关服务对象和实践情况的新信息的收集,新的思考和经验又会出现,新的反思和联接也会形成,新的专业反应也会促成,如此反复,不断深化发展,直到完成对服务对象的服务目标和服务行动的服务意图。 笔者以自身“辛晴成长路”项目实习为蓝本,探究ITP模式运用到社会工作实习督导中的具体步骤和优势,总结了ITP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的启示:(1)实习督导关系的建立。督导者和被督导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是实习督导顺利开展的前提。ITP模式不仅可以用以指导督导过程,督导者还可以根据ITP环路模型的有关步骤建立与被督导者之间的信任关系。首先收集被督导者即专业实习生的材料,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除了学习情况、实习兴趣还要了解学生的人际状况,行为态度等。并对收集到的学生信息进行整理总结,综述所督导学生的特点并评价两者之间的契合程度。(2)实习督导过程的引导。实习督导过程中实习督导要学会“反思”的运用,协助实习生注意觉察在实践过程中唤起的个人的主观反应,并帮助实习生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假设等进行思考和澄清。实习督导者还需要帮助专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建立起实务和理论之间的链接,根据具体的实务情况和案主信息,协助实习生寻找相关理论来进行解释,并对理论进行探讨和反思,进而使其成为制定专业服务计划的指导依据。实习督导协助实习生确定会谈或者服务活动的具体计划,并引导其付诸实践。(3)实习督导过程的总结和评估。实习督导的整个过程是ITP模式的循环反复,在收集资料-反思-链接-专业反应的不断深化之下,完成实习督导的任务和目标。总结和评估阶段的到来正是对整个过程中ITP模式运用的综述和反思,以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目标。 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学习和社会工作实务工作中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方法。当今,中国大陆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实务督导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相对滞后。如何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进行有效的督导、如何提高实习督导教育管理的水平和效果成为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和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在ITP模式指导下,结合相关实务经验,探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的具体步骤,反思和总结有益启示成为一条可选之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教育管理的模式化、制度化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关于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 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作为开放教育试点的重要项目,经过近几年办学经验的积累,逐渐探索出了专业办学走向成功的道路。但是事物发展都有其定律。随着办学时间的积累,教育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总的来说,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本专业招生环节薄弱;第二,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进步空间还很大。比如,课程计划不完善、教材编写不合理、教学资源未充分利用等。所以,在以后办学执教中,还需要不断探索专业办学规律,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扬长避短借鉴别人先进经验,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整改进,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管理专业的办学质量,培育优秀人才。 关键词 电大开放教育 教育管理专业 问题 对策 教育管理专业在近几年的开放教育试点过程中取得了显著地成功。对教学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但毕竟相较于传统教育来说,电大开放教育是一个新兴事物,那么在他的发展道路上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本文重点分析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现状以及对策两方面。 一、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一)招生环节中存在的问题1.招生人数逐年下滑。根据历年国家招生数据显示,国家招生的规模逐步萎缩。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招生人数逐步下降。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之所以在最开始的近年飞速发展是因为其新事物的特点,不但系统优势明显,而且教学网络辐射广,同时开启了电大开放远程教育的新模式。之后招生人数不断减少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高校网络学院的兴起,瓜分了一部分市场;二是,成人高考招生条件放宽;三是,电大开放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四是,中等师范学院升格,潜在生源减少。2.招生环节操作行为不规范。在我国,有些试点办学单位在思想上对电大开放教育认识不准确,觉得电大开放教育的本质是商业性。将整个招生工作交予社会上的盈利机构去承包,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只考虑经济效益,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在教育部的大力提倡和扶持下,各省电大逐步形成拥有个人鲜明特色的办学风格,在保证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在办学实施实施中也慢慢出现问题。1.教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电大开放教育对专业的设置极为狭窄,不能因材施教,也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的需求。学科开设不合理,学不到真正的实用知识,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最终结果是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2.考试试题设计只适用于应试教育。考试中大部分的考题是只需要依靠死记硬背就能过关的,题目设计根本没有考虑成人特点,导致题目难易跨度过大。3.教学计划和实际脱轨。本科的社会调查和实习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己分散进行,所以达不到监控学生的目的。而对于那些本身已经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这种分散式的管理根本没有效果。4.教学执行不灵活。受到中央电大一再强调地方电大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教学计划规定的影响,地方电大在执行过程中过于呆板,完全跳脱实际问题之外,进而不可能达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5.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电大开放教育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单一的授课方式,实现了教学中心由老师向学生的转变,由书本向媒体的转变,但是不少学生还是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思想上依然存在着上学混到毕业的想法。6.教学制度不够完善。在如今的中国教育体制之下,考试仍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计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符合学习和教育规律的,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也是会有极大的影响。 二、改善问题的具体措施(一)稳定招生人数,规范招生制度1.对于招生人数锐减的情形,就需要采取措施保证生源。加强招生宣传力度,扩大招生渠道,因为生源是电大教育管理专业发展的基础。另外,针对操作行为不规范的情况,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加强监督,规范招生制度,并参照普通高校招生的模式,在教育部门的组织下,每年固定的时间在固定的地方举行招生活动,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制定统一而且规范的招生合同,形成规范的开放教育市场。2.降低招生门槛。现阶段,我国对开放教育本科段报名做了具体规定需要达到专科以上文凭才有准入资格。以此类推,专科段报名则需具备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凭,如此高标准的规定就限制了许多有欲望去学习深造的公民,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这无疑是再次剥夺了他们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机会。目前,在农村发展开放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那么。此种限制显然是与我国全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我国教育的普及率的宗旨相违背的。从现实情况出发,用文凭作为招生报考标准的标杆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而且,就算以文凭作为报考标准也是起不到规范作用达不到选拔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的。因为文凭也是可以通过造假实现,如果在相同条件下,对有能力的人来说岂不是更加不公平。电大开放教育的发展是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在新经济条件下,人们需要这样开放式的教育给予他们更多成长的空间和增加自身竞争实力的机会。因而,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不要唯文凭是瞻,用能力作为评判的重要指标。(二)规范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1.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中,限选课程的比重偏高,这对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实施,保证教学质量是很好的但不利于全国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的全面发展及提升。因为各地区发展情况不一致,标准化模块设置没有考虑地方的实际发展情况,很有可能会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境。如今,我国社会主义飞速发展,专业课程的设置如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会很容易培养出的人才素质低下。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开设具有教育特点的多门课程并进行分类与整合以适应社会经发展的要求。2.转变考试题型。电大开放教育的命题不是太难就是太容易,难易程度不合理,不能准确测试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电大开放教育的考试题目应试性太强,布置极度不合理,应该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结合传统教育命题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准确把握试题难度。对于如何提高试题命题质量,可以从试题命题人入手。第一,中央电大总领工作,精心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资深的命题专家建立命题库。第二,完善命题工作责任制。第三,做好事后命题工作的反馈任务。如此一来,不仅能及时矫正试题,还能推动命题工作的发展。3.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电大开放教育的学员有很多都是在职人员,想要把所有学员组织起来去参加集体调研是不现实的。那么教学计划设计教育管理专业进行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就不科学。在实际工作中应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综合起来制订出一份相对合理的教学计划,实现锻炼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4.灵活执教。因为目前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计划都是统一制定的,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计划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问题。教学计划本身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那么在制定过程中就可以模块化。比如:相同的专业,可以安排不同的方向供学生自主选择则。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在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总方针规定之下,放宽其余要求的限制。比如,课程设置可下放给下属机构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发展结构进行相应的安排。这样之后,就可避免教学执行过程中太过死板的问题,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体现电大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发展,增强电大开放教育办学的生命力。5.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极度渴望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强烈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话说两头,电大开放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单一的课堂面授教学模式,因为教学中心由老师向学生发生转变,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途径、时间和地点等,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工作的中心都转到了“学”上面来,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自学习惯。6.完善教学考核制度。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中国教育考核制度还是以卷面考试的形式为主的。随着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一些其他方面的考核也纳入了管理之中,但是这种转变的程度还是很低的,根本不能转变以考试为中心的现状。所以电大开放教育模式下教育管理专业发展应该完善教学考核制度,从而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开放教育管理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其还在探索成长阶段,有很多地方还不成熟,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制度改革程度的不断深化,将来还有可能出现一些新情况。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本专业的发展规律,及时做出调整,继续发扬优势,提高办学质量。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摘 要: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具有自我意识强,欠缺责任感,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专业了解不足,专业兴趣不浓厚;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不够主动,但课程多,学业压力大;思维活跃易接受新生事物,实践动手能力弱等特点。要实现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特点,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势利导,加深学生专业认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注重实习实践实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生特点;教育管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2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近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24%,食品工业俨然已成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12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从业人员707.04万人,比上年新增39.70万人。“十二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主线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发展由偏数量的增长向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大批食品行业相关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营养、食品加工与贮藏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食品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研究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以期培养出食品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显得很有意义。 一、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特点 1.自我意识强,欠缺责任感,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从小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得到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逐渐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进入大学后更加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在待人处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或顾及他人的感受,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不强,极易出现人际交往危机,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使得社会上充满了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念,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学生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明辨是非能力弱,自制力差,抵御不了消极文化的影响,进而贪图物质享受,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功利性倾向严重,且容易随波逐流,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2.专业了解不足,专业兴趣不浓厚 在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中,对待高考志愿填报,一部分学生缺乏经验,没有查询录取学校和专业相关信息就轻易填报,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己主见而是根据家长或老师的意见,填报的是家长或老师看好而自己不了解或不喜欢的专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第一专业志愿没被录取而被调剂到这个专业,受这些情况影响,许多学生对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了解不足,更谈不上能够产生浓厚的专业兴趣。 3.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不够主动,但课程多,学业压力大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大都在理工类本科第三批录取,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一本、二本低很多,以湖北为例,近五年来,三本理工类录取批次线比一本低150分以上。学生中有一小部分学习基础较好,但因高考发挥失常或心理素质不好,导致高考分数远远低于平时成绩,但大部分学生高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差,自觉性不够,文化基础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偏科严重或学习态度不端正。与此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科,学生大一学年就要接触《微积分》、《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这样难度较大的课程,大学期间需要学习40多门课程,学生毕业至少需修满170.5学分。学生本来文化基础就薄弱,再加上难度大且数量多的课程,导致许多学生很难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厌学、旷课、挂科等情况。 4.思维活跃易接受新生事物,实践动手能力弱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校学生多为“90后”,他们生活在物质较为丰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信息快速增长和传播的时代,与“80后”学生相比,他们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为开阔,更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得到家人更多的关爱甚至是溺爱,成长道路较为一帆风顺,加之受高考指挥棒和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注重书本知识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面向食品产业,实施工程师基本训练,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学生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差这一特点将严重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化解这一矛盾。 二、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1.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针对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自我意识强、欠缺责任感、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这一特点,必须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成为掌握丰富知识、扎实技能和拥有健全人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改变过去那种“强制性灌输”、“命令”或“填鸭”的方式,回到对象化的主导性灌输之中来,围绕学生现实的思想、困惑与对课程的问题展开教学内容,运用现代信息理论和网络技术,使得灌输更为通畅有效,不断引导和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加强建设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积极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文体、公益等活动,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参与各类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深对国家、社会和学院、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再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应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特点的规章制度,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采取引导、咨询、指导和服务等方式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由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的作用发挥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要求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工作负责、掌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工作队伍。 2.因势利导,加深学生专业认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便邀请专业首席教授做《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专题讲座,大一上学期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并组织学生赴武汉顶益食品有限公司、湖北银鹭食品有限公司、福娃集团监利福娃食品有限公司等有代表性的大型食品企业参观学习,并经常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食品企业的经理高管做报告,联系从事专业对口的往届毕业生进行经验分享,同时学院每年还将举行由启动仪式、产品展示、蛋糕我做主、食品知识竞赛、食堂明星窗口评选、闭幕式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食品文化节,让学生寓教于活动之中,通过这些举措促进学生对专业、食品行业的了解,培养他们浓厚的专业兴趣。 3.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面对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觉性不够、学业压力大的现状,一方面需要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全体任课老师帮助学生正视现实,去掉思想上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要肯定他们的优点,鼓励进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高考分数较低不等于素质低、文化基础薄弱不等于智力低,让他们放下“三本”的思想包袱,轻装前进,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需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情况的学生多措并举,对症下药,加强学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对于大一新生,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入学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学籍管理、学院规章制度、熟悉大学环境等,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让学生认识自我,为自己量身定做大学四年学习和生活规划,同时对他们实施早操制度、早晚自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他年级学生,学院根据时间节点组织召开英语四级考试动员会、考研经验交流会等学风建设相关活动。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体学生,任课老师、辅导员、学生会学科部成员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各个课堂、班级考勤工作,对旷课、迟到、早退的学生每周通报并将迟到、早退、旷课情况记录在案,扣除相应综合测评分数,建立“考勤预警”和“学业预警”机制,组织召开学风建设先进班级经验交流会。成立学习兴趣小组,采取“抓两头带中间”、“一帮一”工作方法,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此外,期中考试前后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期中教学检查,研究总结教、学、管三方面的成绩和问题。在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期中期末考试前夕,对全体学生进行“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的诚信考试教育,对考试作弊行为“零容忍”,使考试作弊不再有其生存的土壤。 4.注重实习实践实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牢固树立“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坚持面向食品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方面需不断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其在继承校本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直接面向产业,将“获得工艺工程师的训练”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另一方面需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与理论教学、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贯穿教育全过程。以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为例,该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包括各类课程实验、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习、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育人周数占四年教学总周数的27.6%。正是由于对学生学习实践实训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于2012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2012年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并入选2013年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名单。学院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制定《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积极开展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组建由30名学生组成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实验班,开始实施“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着力解决实验班的凝聚力,做好面向食品产业链办学、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三、结语 根据中国科学评价中心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226所高校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大部分为一本、二本高校。面对这种情况,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全体师生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实施教育管理策略: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势利导,加深学生专业认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注重实习实践实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生涯辅导视角下小规模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摘 要: 本文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小规模专业本科生教育管理现状,给出了生涯辅导视角下小规模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管理对策,有效解决了小规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低、就业质量相对不佳的问题。 关键词: 小规模专业 生涯辅导 生物医学工程 高校小规模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深刻地影响专业的就业率与就业层次,关系到小规模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南航生医专业”)本科生为例,运用全程化多路径生涯辅导体系理论,给出了小规模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小规模专业本科生教育管理现状 小规模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较多困难,这是由专业的自身特点、学生的认知不断发展及就业质量的相对不佳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一是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1]。南航生医专业设立于2000年,毕业生仅有十届,每届设一个自然班约30人,具有建立时间短、专业人数少、毕业输出少等特点,类属小规模专业,学科基础较为薄弱。二是小规模专业学生专业意识薄弱,易盲目跟风转专业,综合素质较佳的学生转出后,学生整体质量降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小规模专业的低认同感,滋生自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三是从未就业学生看,该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签约慢、签约率低等情况,明确招聘该专业学生的用人单位较少,学生只能以自动化或电子信息等相近专业学生身份应聘。 小规模专业教育管理面临的这些困难,在学生大学的各阶段不断推演深入、相互交织,最终在就业环节上暴露出教育管理的不足和人才培养的缺失。 二、加强小规模专业学生的生涯辅导的对策 全程化多路径的生涯辅导体系根据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阶段的职业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特点,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多选择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2]。该体系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大周期的职业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特点及生涯辅导的规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认识探索期,即大学一年级;第二阶段是拓展定向期,即大学二年级至三年级上学期;第三阶段是实践实现期,即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至四年级上学期;第四阶段是过渡适应期,即大学四年级下学期。小规模专业特色鲜明,运用全程化多路径的生涯辅导方法,较好地解决小规模专业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建设优良学风 从积极方面看,生物医学工程综合了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是理、工、医、生物等高度交叉的新兴学科,该专业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学风和自主研究能力。从消极方面看,学习成绩已经成为该专业学生生涯发展的桎梏,就业或深造受到影响。因此,在学生发展的任何时期,建立优良学风应成为生医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其中,探索期应着重进行行为养成教育,力求在大一结束时建设学风踏实、勇于创新的专业文化;拓展定向期应着重搭建学术讨论和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激发专业认知需求。实践实现期和过渡适应期应将踏实扎实学风内化为自我素质的阶段,是学生自主寻求生涯机会、决定发展路径的抉择期和实现期。 2. 稳固专业思想 该专业虽然人数较少,但师生比例较高,应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效用。从实施的可能性看,小规模专业的班主任、专业教师有条件、有精力对行业、学科、专业的发展进行介绍,从更专业的角度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之情。从制度保障看,应制定《班主任岗位职责和考核要求》等制度,对班主任从新生入校到就业离校的全过程培养教育职责进行明确规定。从思想教育看,辅导员要指导各年级树立严谨治学、踏实务实的学风,注意结合专业特点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激发学生参与学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从凝聚力建设看,成立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联合会”等学生组织,打造“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纵向的交流沟通平台,增进专业内部联系,活跃专业学术氛围。 3.把握关键时间节点 一是在每年转专业工作启动时,特别是认识探索期,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共同沟通转专业情况。此阶段学生对专业认知处于朦胧状态,专业教师抓住契机,既可以使得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有清晰的认识,又可以疏导盲目跟风转专业的行为。二是考虑到边缘交叉新兴专业对高端人才需求的特点,在拓展定向期和实践实现期内由班主任等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对就业去向逐步了解,并创造实习机会。三是积极举办专业专场招聘会,以行业带动专业,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增强就业信心。 高校的根本职能是人才培养,而专业是培养人才的有效载体,优秀人才的培养又能推动学科发展。从生涯辅导的角度寻找对策作用有限,关键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破解小规模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局。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探索专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方案 【摘 要】在我国教育体制与素质教育的改革推行下,人们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关注也愈来愈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重要环节的体育教育,也被摆到了这一“风口浪尖”上,所以探索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就变的势在必行。本文从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客观实际中总结规律,提出了新的教育模式,推动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学科教育教学的工作。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方案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需要有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充裕、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以外,更需要建立一个完备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与方案。在以往的高校各学科的教育体系中,都会把体育教育忽视掉,久而久之,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而这最终又影响了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开展,专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任务呗逐渐重视,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引入,探索新的专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方法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一、专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探索方案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研究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原则:一是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出发;二是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为依托;三是在身体素质提高的情况下,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到全面发展。根据上述原则,笔者提出了以下方案。 (1)改革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分类的专业体育教育中管理混乱,层次不清;在实践过程中,实践模式单一且练习时间过短等。所以,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第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转变师生关系,课堂以学生为主;在管理模式中,采取专业定向学习管理模式,大小班综合教学,分清层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发展丰富多样的实践课程,合理增加练习时间,促进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 (2)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往的高校教学模式中,体育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只有在自由活动时才会体会到学生的兴趣。所以在体育教育管理方案的探索中,必须提升学生学习的情趣,让学生自主学习,爱上学习。第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奖罚激励机制,奖励优秀的个人或团队,诱导学生努力掌握知识重点与加强练习;第二,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大学生性别、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类教学管理的模式,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新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理论与映照理论的能力,并时常提醒学生,加深学生对此的印象,做到“习以为常”。 (4)加强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耐久力与毅力的培养。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差主要表现在耐力与毅力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 加强这方面的联系,强化学生的身体。比如,在实践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先做热身慢跑与体能训练,然后再实践过程中有意识的向这方面倾斜,最后再以慢跑的形式结束课程。在不断的耐久力与毅力的训练中,也会逐渐影响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开端。 (5)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在专业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能改进中,除了上述几点外,优秀教师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必须做到:第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从外部积极引进专业素质精湛的教师,同时从内部开展培养工作;第二,定期开展理论实践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吸收先进经验,弥补不足并提出或改进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专业高效体育教育管理的方法 (1)教学计划管理。高校的体育教学计划管理是指对制定与体验两个环节的管理。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就必须对年、季、月、周开展计划工作,分清个计划的层次,科学管理;在计划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阶段不同的表现与工作完成度来合理调整计划,做到科学合理,严谨有序。 (2)教学过程管理。体育教学过程是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所以必须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工作。在此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各层领导管理人员分派任务,定期、定时、定量尽心巡查与管理,做好记录与检查,并以此作为以后审核、评定的依据。 (3)教学质量管理。在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工作中,根据制定的工作计划与大纲要求,从教学课程的内容、工作质量、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合格、达标率进行审核、评定与监督,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做到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学校还可以引进或自主建立一套科学的体育教学质量评定系统,来更好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 (4)教学管理评价。体育的教学管理方法是提升教学计划与质量工作的重要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高效的完成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的评价体育教学管理方法,对于整个教学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独立学院发展历程较短,随着社会发展,近几年新增设了艺术专业。因为自身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独特特征,艺术专业学生成为独立学院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文章从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入手,探讨加强此类学生管理有效性的途径和措施,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教育管理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产物。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需要,近年来很多独立学院新开设了艺术专业。对于历史短暂的独立学院而言,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如何做好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此类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一)文化基础较弱,专业基础不够扎实。独立学院实行自主招生计划,由地方招生部门划定统一的分数线,考生统一填报志愿,按本科第三批录取。这决定了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文化基础比较差;家庭条件大都比较优越;心理承受力差,自我定位不准确等问题。相较于其他专业,艺术专业学生录取时标准较低,对文化课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转到美术班,通过短时间突击学画,最终考取独立学院艺术专业,但入学后这些学生公共文化课跟不上,加之专业基础薄弱,在专业的学习和发展方面也受到很大制约。 (二)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课程。艺术专业本身的独特性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以此来开拓视野和思维,增加艺术创作灵感。因此在课程学习方面,大部分学生重专业课程、轻文化课程。课余时间大多用于专业技能训练。这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素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 (三)追求个性,集体观念淡薄。相较于独立学院其他工科、文科学生而言,艺术专业大学生更加追求和凸显个性,这突出表现在衣着打扮和为人处世方面。当下个体竞争观念强烈,这使得原本在艺术专业学生氛围中就缺乏的集体主义观念更趋于弱化。另外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以学生个体为本,这也导致了艺术类学生偏重个体,以自我为中心,对班团组织等集体活动不够积极,缺乏集体责任感。 二、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目前独立学院在学生管理方面采取“一把抓”的方式,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比如,很多独立学院设置早操和早读制度,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进行,不考虑艺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而且很多独立学院艺术专业采取小班授课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集体主义的养成,导致班级的纪律散漫,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师资短缺,硬件设施尚不完善。独立学院发展历程较短,办学模式还不够成熟。艺术专业办学时间更短,因此在办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与公办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在软、硬件方面力量都比较弱。师资以及文化氛围较弱,学科建设相对落后,相关的硬件设备也不够完善,很多实践课无法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这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一)注重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独立学院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加强课程教学改革,选取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利用生动直观的影像教学吸引学生,开展启发式、参与式专题讨论和学习,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强化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 (二)加强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独立学院要重视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改善辅导员的福利待遇,畅通辅导员提升和晋升渠道,减少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和对学生工作的认同感。艺术专业的辅导员要针对学生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利用好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以点带面,努力提高艺术类学生素质。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独立学院要着力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载体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艺术专类学生思维活跃,活动能力强。要鼓励学生参加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体现时代特征、适应学生成长特点的文化活动纳入到教育范畴,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络教育和监管。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自律和自控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独立学院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控制,强化网络监管机制和措施,过滤不良信息和软件,净化网络环境。此外,将积极的校园文化引入网络,通过贴吧、BBS论坛等方式创造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学校和自身的发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微博、QQ群、微信群等新手段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抗挫折能力较弱,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时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危机。独立学院应该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对艺术类新生进行思想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另外,要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定期对心理困难学生进行谈心,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危机,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四、总结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成为一个难题。独立学院要重视学生特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断开拓和创新教育管理思路,制定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步入社会后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李春华(1985- ),女,河北衡水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快,整体的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运用,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该学科的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因素;发展态势 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使用,注重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确保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效率。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应用状况,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从而制定出相关的发展举措,扩大该学科的实际应用范围。 一、确定发展方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存在着农业人口多、经营方式落后、机械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良好农业形态的形成。同时,农业经济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间的距离。这些内容体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这种矛盾。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相关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整体的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对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可靠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有效的调整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后,应给予更多的人力资源及先进技术支持,制定出完善的问题处理方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农业管理特色,实现农业生产多样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作用下,可以为农业经济活动开展给予专业指导,丰富其理论依据,实现农业生产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有效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农民间的相互依存,将农业推向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使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 三、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保持良好的农业技术水平 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应确保专业团队综合素质良好性,在加强他们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通过他们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农业技术水平良好性,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可知其学术队伍组成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接受传统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二是改革开放后接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教育理论的学者;三是当前形势下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学者,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向他们阐述实际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经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四、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也需要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市场需求变化,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确保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性,增强农业供给质量可靠性;对农业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进行必要的优化,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重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注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需要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中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更多的绿色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提升这些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扩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际影响范围。 五、结束语 重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高该学科的实际利用效率,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达到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未来农业经济生产计划实施中,应提高对其管理学科发展的正确认识,并在相关措施的支持下加快其发展速度。 作者:谢淑红 单位:北京市双河农场财务部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林业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战略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破坏有所加重。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问题得到了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从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上来看,林产品以及木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林业生态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发展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从管理层面、社会层面、生态层面、环境层面、政策层面,以及理论层面等多个角度入手,在满足社会各行业领域对林产品以及木材需求的同时,与国家生态安全对林业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吻合,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将优势学科充分凸显出来,使本学科建设能够体现世界范围内相关专业的前沿成果与水平。同时,在学科研究中,需要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实际需求相契合,使本学科能够在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相关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 传统的林业发展强调实现林业生态的平衡关系,现代意义上的林业发展则将重心放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存之上,这一改变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中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理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需要以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在管理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知识的引导下,将国内外有关林业经济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沿水平吸收起来,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面向本专业学科研究服务。二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须全面结合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系统,构建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为核心的数据库中心,为林业经济管理科研活动以及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科学性水平的提高。三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自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同时将分析模式自规范性转变为实证性模式,从而为现代经济管理学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发展中必须鼓励并支持研究人员深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基层,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的方式,使本学科研究人员掌握林业生产部门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生产需求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五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与国外林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在结合我国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前提下,吸收国外有关林业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成果,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加完善。 3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林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现代林业建设为林业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之下,研究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根源,找准本学科的发展战略与方向,已成为构建新时期林业经济理论体系的重中之重。本文围绕林业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各方重视与关注。 作者:梁邁 单位:桐梓县新站镇林业站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论文 1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必然趋势 1.1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 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从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在我国的一、二、三次产业中,农业是最薄弱的环节。只有加强农业这个薄弱环节,才能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地向前推进;只有发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将实现大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农作物有各自的生长时间,生长的环境也不同,利用现代化技术,将农作物的“时间差”、“空间差”进行科学搭配和组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逐步形成高产高效优质的生产模式。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为基础,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将种植业、养殖业、环境绿化及商贸、观光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产业链,倡导“都市农业”。 1.2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招生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在专业设置上从农业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向大经济管理类专业扩展,学科发展的竞争对手,已经从农业院校扩大到综合院校。从承担各种科学研究任务和学科创新任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和传统的弱势产业,课题来源少,经费支持水平低,因此服务的力度和水平也低。从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看,虽然本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但常常被看成是软学科因此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其它学科的差距日益拉大。因此一定要加快发展,要抓学科建设和创新。在市场经济下,学科设置应当面向市场,人才的培养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学科建设,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要有自己本学科的特色,又要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内容。各种评估和财政的支持更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哪个学科通过了国家的评估,就会获得国家的资金的支持,在同行业之间,学术地位和学科优势是参与竞争的法宝。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1.3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依赖于人才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实际应用,微观管理与农业教育等具体工作。因此,农业基础知识和经济理论的学习是所有学习的基础,农业技术的学习是学以致用的根本。“三农”问题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主要问题,实际工作当中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学生只有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和农业科学研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培养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文理渗透,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强化综合化和通俗化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行专业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适应时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结束语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业的产业化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大有用武之地。因此,为适应时展要求和促进现代农林经济发展,必须抓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创新。 作者:王晓丽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经济管理学科中心创建途径 一、对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与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与经济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是不相符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欲望的基本素质。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为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实践证明,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仅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和网络中心,更是学院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应具备面向学院各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归纳起来,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有以下5个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的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熟悉经济领域的生产、财务、行政或者人事、档案、物资等方面的管理工作。(4)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5)有利于专业的发展。经济管理的相关专业均存在提高信息化程度的问题,新的课程建设需要设计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验。 二、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是在原管理学院管理综合实验室和原财经学院文科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5年初在经济管理学院组建成立。 1.现有实验室硬件环境 有服务器:4台,保护服务器:4台,51英寸背投:2台,电脑:152台,交换机:5台,空调、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脑桌和耗材等辅助设备若干。 2.现有实验室软件环境 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软件:Premiere6.5、Acrobat5.0、Photoshop7.0.1、ACDSee5.0、CorelDRAW10、FlashSaver、Authorware6.5、DreamweaverMX2004、FireworksMX2004、FlashMX2004、VisualBasic6.0、VisualC++6.0、Freehandmxa、MediaPlayerClassic、Office2003、SQLServer2000、Visio2002、VisualInterDev6.0、Msnmessenger6.0、Realoneplayer、Ul-traEdit9.2+、奥派、诺思、用友、TMT、Java等。 3.实验室运行情况 已开设电子商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诺思物流信息管理、会计电算化、网络营销、证券与期货投资操作实务、单证制作与报关等20余门课。有实验室管理人员6人。 4.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同类实验室相比,起步晚投资不足。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实验于2002年建成,我校管理综合实验室2000年建成,电子商务实验室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硬件和软件投资严重不足,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实验中心被列入211工程建设项目,经费投入上千万,而我校文科综合实验室建成投资60余万元,整个西科大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两百万元。尤其是专业软件投资不足。例如教师在上《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时,在讲到物料需求计划(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由于没有相应的软件做模拟实验,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在上《证券投资分析》时,没有证券分析软件和证券交易模拟系统让学生做实验,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此外,实验室人员配备不足,教师对部分软件使用不熟练。 三、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实验室功能设计 在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类型和定位上,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和开发应用型是几种主要的类型。我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宜定位在教学科研型。立足点放在“面向教学”和“提供科研支援”上,努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既面向本科教育,又面向研究生教育,同时为教师科研提供条件和服务。为满足我校经济管理不同专业的需求,来划分相应的专业功能实验室。 1.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进行面向企业和政府信息化方面的MIS模拟和MIS分析设计开发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使学生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信息化的管理技术,为企业和政府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并配合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人才培训、技术咨询和项目开发。 2.统计预测和决策实验室 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构造方面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应具备完整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案设计、图表再现等功能,满足统计分析、预决策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应用预决策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分析经济问题和解释经济规律的素质和能力。 3.电子商务实验室 进行电子商务、现代营销技术和现代商业企业管理方面的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提供Internet、EDI技术的商务组织、运作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的需要。学生可以在模拟的开放平台上模拟电子商务中的诸多环节,包括B2B和B2C的交易、CA认证、网上结算、物流配送等实际运作过程,并学习掌握和维护网络企业的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在全球化的网络环境下从事商贸工作的能力。 4.国际贸易与金融实验室 进行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如单证制作与报关、对外贸易实务和国际支付与结算的实验教学与科研。进行金融工具、投资项目评估分析以及网络银行方面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满足应用金融工具进行技术分析,实施模拟证券(期货)交易和符合国际标准的项目评估分析等方面的实验及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系统地认识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及金融风险、了解经营管理的理念、掌握金融投资技能和投资技术分析方法,配合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政策开展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科学研究。 5.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础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教学实验,具体包括帐务处理、报表处理、财务分析、成本核算的实验等,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管理的实际流程和操作。学生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目前使用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的实际动手操作,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具备今后参加实际工作的能力。上列各专业功能实验室并不分属于学院相应的系或者专业,每个专业在不同的教学实践阶段使用相应的功能实验室,从而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组合中使用这些实验室的功能,以达到完成本专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将在电子商务实验室学习Internet和电子交易的知识,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实践掌握本专业的大部分理论和技能,在金融(证券)实验室了解网络银行和网上支付的原理和系统。由此,该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完成本专业领域涉及的所有教学实践的学习和训练。 四、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的环境建设 1、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其特殊性。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但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却要面对不同的专业,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满足学科的科研及教学的需要。因此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要求尽可能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以适应不同专业的业务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建设必须集中规划、集中投资和统一布局,合理配置实验室的资源和实验场所。根据我校经济管理设立的会计、金融、经济、外贸、管理等各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色,使实验室具有一专多能、灵活使用的功能。能充分满足一般的管理、经济、财经类应用软件的安装运行,以及各专业计算机和信息化课程的基础训练。 2、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软件配置包含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二部分。基础平台对各专业实验室完全相同的,主要安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中文办公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如PowerBuilder5.0,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而对于专业平台的软件系统,目前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中所安装的软件千差万别,并无系统性,也缺乏规范。但是可以对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专业软件的基本模块作如下分类:实验室安装的软件基本上可分为实验性、实证性及实践性三个软件模块:实验性软件:将经济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公式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处理用语言、图形等形式再现。例如微观经济学课程,可以在实验室通过采用MathSoft公司推出的Mathcad这一交互式数值系统用计算机再现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变化引起的蛛网膜型的连锁变化。学生只要移动鼠标、改变需求曲线弹性或供给曲线弹性,蛛网模型会立即产生连锁变化,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原理。实证性软件:采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如Excel、TSP、Eviews、SPSS、SAS等进行实证分析。面向社会,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手段。例如SPS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将数据整理、分析过程、结果输出等功能组合于一身,在经济学、管理学、农业、商业、金融等各个领域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践性软件:在经济管理领域使用比较广泛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习掌握这些软件,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实践性软件主要有办公类软件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类软件如MIS、MRP、ERP、CRM、SCM、HRM、KM软件等,业务类软件如财务软件、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商业POS/BMIS系统、银行EFT/POS系统、保险业务软件以及进出口贸易软件等。 从对学生实验要求的难易程度,还可以将实验具体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三种类型。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教过的内容。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应用指定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完成对某一个具体应用需求的设计。综合性实验则要求学生灵活应用所学课程的知识内容,解决一个较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软件建设应该注意到上述对学生实验的难度要求。专业软件平台需要的教学应用软件是至关重要的。应用软件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财力和时间的投入,而实验室的使用却是急迫的。因此,在实验室的建设初期,一般以购买现成的应用软件为主。西南科技大学实行中央、四川省和绵阳市共建,由四川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国西部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之一。目前,我校经济管理类在校学生近4000人,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从国家、省市政府争取财政专项拨款,争取四川长虹,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等董事单位项目合作经费投入。此外,学校从每年的教学、科研经费中追加对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的投入。通过谋求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支持,进行专业实验室建设,走与社会、与市场结合的路,把实验教学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确立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而推进实验室建设向纵深发展。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当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分析 1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1.1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煤炭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管理现代化,以及煤炭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将促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发生深刻的变革。社会的进步,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学科向经济管理学科的渗透,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认知。根据经济发展和现代管理的理念变革,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运作规律,客观要求建构相应的跨学科的理论体系———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 1.2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自身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学科的发展一直滞后于现代煤炭经济的发展。而现代煤炭经济及其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又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持,客观上要求建构起以现代经济、现代管理和现代煤炭产业为研究对象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1.3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培养复合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逾趋高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综合分析和理论研究的能力,需要有国际经济、国际化经营,以及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其生命力在于通过学科交叉实现煤炭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为复合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而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及其体系建设提供恒久的智力支持。 2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 2.1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特征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以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运作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现代煤炭经济运作管理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实现现代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其基本特征表现在:(1)跨学科性。这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突出特点,主要指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横跨多门学科,融合多门学科而形成的新型学科。(2)综合创新性。即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彰显出独特的综合创新性,将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融合到现代煤炭这一特定的产业中,形成自身学科的特点。(3)相对独立性。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作为不同学科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产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依赖于原有的母体学科,而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4)应用实践性。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分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活动,探求现代煤炭经济运行、管理与发展的规律。 2.2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现代煤炭经济学与现代煤炭管理学相交叉的一个分支和交叉学科。社会科学在总体上是分别以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是以现代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管理学是以现代社会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以现代煤炭经济和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其要素包括煤炭经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手段、管理目的等。煤炭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在于规划和协调煤炭经济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2.3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体系构想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作为一个完整而开放的宏大体系,应当涵盖总论、运行论(主体论、客体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和效能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石,包括煤炭经济管理总论和煤炭经济管理现代化。可以涵盖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本体论、发展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即概念、研究对象、性质、体系、意义和方法、与相关学科的关联关系及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趋势等。第二部分运行论则涵盖主体论、客体论和主客体相互作用论。主体论研究管理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作用。客体论研究管理客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论研究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结合运作进程。第三部分效能论研究煤炭经济效益的考核和煤炭经济管理效益的综合评价。 2.4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的运作和发展规律,通过认知和把握煤炭经济管理运作规律,对现代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现代煤炭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促进现代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以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科学抽象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为主要方法。每个层面各有其特点,因此应区分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煤炭经济管理现象的层面,主要是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对现代煤炭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类比和归纳,对煤炭经济现象的数据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进入实体层面,研究的方法可以实证分析为主,重点要对现代煤炭经济管理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解析。而在本质层面,则以定量定性分析为主,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总结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活动的规律。也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的一般现象及其运作规律。 3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探索 3.1以人为本,构建学术科研队伍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首先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目前,国内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领域比较分散,在知识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和相互借鉴方面还有待改进。因此,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科研队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领军人物,是学科建设上水平、出成果的关键所在。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健康人格、宽广胸怀和团队意识,同时还须具备一定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以及关注前沿学科的敏锐力和洞察力。要培养和积极引进一批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和学历高的专业人才,充实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队伍,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获取高学位和高级职称,以稳定学科研究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水平,优化学科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结构,以期建构起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研究队伍。 3.2与时俱进,全面完善学科体系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还可以设置二级学科:现代煤炭产业经济学、现代煤炭经营管理学和现代煤炭贸易经济学。(1)现代煤炭产业经济学主要阐释现代煤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现代煤炭经济基础理论。(2)现代煤炭经营管理学主要阐释现代煤炭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从宏观方面研究现代煤炭的产业信息化,产业经营管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推进战略,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竞争力分析,现代煤炭特色经济,现代煤炭企业文化等;从微观方面研究现代煤炭项目投资、风险控制、成本控制、生产标准、营销策略、品牌战略、人力开发、科技进步和市场结构等。(3)现代煤炭贸易经济学主要研究现代煤炭贸易学史论,世界现代煤炭营销概论,现代煤炭贸易经营管理,国内现代煤炭贸易,现代煤炭对外贸易和国际煤炭贸易现代化等。 3.3锐意创新,着力培养高端人才 建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目前,我国的现代煤炭产业仍然面临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现代煤炭生产经营已由单一注重产能向产能和效益并重的方向发展,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显现出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传统煤炭产业与现代煤炭发展矛盾突出,务必要依靠科技进步,重视和加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现代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实现我国现代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客观形势要求,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必须紧密关注学科发展方向,为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通过立足理论,按照择重、择需、择优的原则,增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煤炭国际贸易知识和现代煤炭企业管理知识,构筑起经、管、法多学科凝结的学科平台,培养煤炭经济管理现代化高端人才。 3.4加大投入,夯实学科基础建设 学科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建构高水平研究的平台,丰富的图书资料,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渠道等。这是培养学科研究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证,也是吸纳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能否夯实学科基础建设,乃是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加快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必须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的支持,改善科研设施条件,可以以中国矿业大学为核心,建构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基地。必要时可以申报省部级和国家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申请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为尽快建构起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学科体系助力。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对农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进了耕种方式等基础操作,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进步。为了跟上新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脚步,应该坚定不移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为目标,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教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结构;农业生产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支柱,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工业推动农业发展、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的新型经济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下,应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缩小城乡差距,把农业生产科技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落到实处,以先富带动后富,全面建成现代化、富强文明的中国。近几年来,我国的科研成果不断革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新思维源源不断地涌入农业生产中,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背景,所以应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推动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 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1.1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 对于我国目前的农业形式来说,农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正在从传统的模式,向新式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都是通过自己摸索,没有国外规范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所以经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农业经济管理和基本经济之间还没有协调发展。 1.2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对农业经济管理了解透彻的人并不多,根本不能真正意识到落实经济化管理的实际意义,导致了许多基层经理管理人员在贯彻落实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不能做到真正的尽心尽力,也无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思想,也不能透彻地学习党和国家提出的相关法律法规。 1.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较低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农业经济管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要求极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相关的从业者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管理过程中也就无法真正起到带头和指导作用[1]。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速度。 1.4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足 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越来越成为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辅助力量,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在减少工作时间的同时,又能有效减少工作量,因此需要将信息化和农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交易时,减轻负担,提升农民收益,为农民共享农业信息提供合适的平台,促使农业快速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2.1调整农业结构 我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量也比较庞大,这就造成了人均农业资源较少的现象,又不具备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稳固的生产基础,农产品产出量小,农业生产单位时间长等弊端也开始逐渐展现出来。与此同时,农业的发展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不断引进新型的农业设备,就更加加剧了现代化农业生产与过去的小农思想之间的矛盾,使农业两极分化严重[2]。因此,需要不断的开发新技术,引进新思想,促进我国农业的稳步前进。与此同时还要不断的培养新型技术人才,将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分配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业现代化。 2.2实现农业生产 在全新的农业生产管理理念中,把经济学、管理学注入到农业管理中去,让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不断深入探究改革,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创新。以全新的科学技术理念带动农业经济管理向前发展,促进农业多元化。 2.3促进学科进步发展 21世纪以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一直如影随形,从来都不是单独发展的,想要取得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就必须结合其他的知识一起发展将各种各样的学科融为一体,互相促进互相辅助,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集经济学和管理学二者的优点,既有经济学的缜密,又有管理学的人性化思维,在其后的长期发展中具有极大的优势[3]。应该立足于实践,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全面推动经济管理一体化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3.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想要推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体系,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要不断努力,将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模式推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坚持党和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农业、节能农业的快速进步,完成我国农业生产由过去的小农经济到现在的市场化经济的体制转变。 3.2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想要促进农业转型和快速发展,就必须将全新的管理思维应用到农业中去,有关的从业者应该对农业经济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产品的生产、销售到分配的每一个阶段都严格把控,在这个基础上,努力推进农产品的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让农产品不但是农民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需品。 3.3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人。想要全面提升农业管理的质量,就必须对从业者进行专业化培训,从而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其一,要把有关的从业者培训工作做到实处,增加知识涉猎面,为以后的农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我国农村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其二,在已入职的员工身上,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他们的专业素养、责任意识和政治方向的把控进行审查,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淘汰,对于较为优秀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逐渐使农业经济管理走向国家化。 作者:张雪莹 单位:沈阳市法库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快,整体的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运用,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该学科的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因素;发展态势 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使用,注重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确保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效率。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应用状况,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从而制定出相关的发展举措,扩大该学科的实际应用范围。 一、确定发展方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存在着农业人口多、经营方式落后、机械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良好农业形态的形成。同时,农业经济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间的距离。这些内容体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这种矛盾。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相关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整体的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对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可靠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有效的调整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后,应给予更多的人力资源及先进技术支持,制定出完善的问题处理方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农业管理特色,实现农业生产多样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作用下,可以为农业经济活动开展给予专业指导,丰富其理论依据,实现农业生产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有效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农民间的相互依存,将农业推向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使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 三、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保持良好的农业技术水平 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应确保专业团队综合素质良好性,在加强他们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通过他们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农业技术水平良好性,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可知其学术队伍组成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接受传统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二是改革开放后接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教育理论的学者;三是当前形势下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学者,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向他们阐述实际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经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四、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也需要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市场需求变化,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确保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性,增强农业供给质量可靠性;对农业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进行必要的优化,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重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注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需要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中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更多的绿色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提升这些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扩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际影响范围。 五、结束语 重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高该学科的实际利用效率,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达到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未来农业经济生产计划实施中,应提高对其管理学科发展的正确认识,并在相关措施的支持下加快其发展速度。 作者:谢淑红 单位:北京市(甘南)双河农场财务部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经济管理专业管理学课堂教学分析 摘要:受西方影响,课堂教学已不单单是老师“授”、学生“受”的形式,而是开始以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领域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弊端,为开展互动教学模式提供优质理论基础与实践环境。 关键词:管理学;课堂教学;互动教学 管理学在所有管理相关课程中属于入门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管理学知识与内容对后续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指引性和推动性作用。因此,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更要实现实践教学与互动教学的统一。 1管理学课堂教学现状 管理学学科属于文科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令学生产生枯燥、厌倦、抗拒的心理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将理论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实践对于学生的思维启发与引导作用。 1.1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化 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提纲设计通常是将教学内容理论进行口授与板书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最初自身学习过程中就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最终同样会以这种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以有限的刻板记忆、上课笔记进行记录,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很难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 1.2重理论轻实践 管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但通常教师因为职业限制得到的实践经验较少,即使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了教学案例也无法完全融会贯通地穿插到理论教学中去。缺乏实际分析及实践考察的纯理论知识更难将其运用至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学生仅凭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难以培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成果考核机制单一 中国的教育方式弊端众所周知,“高考热”现象也由来已久,通过卷面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成为了考核的必要手段,暂且不论卷面考核对知识面考察的局限性,单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言,卷面考核能否做到真正“公平”,证明考生日常的学习态度还是一个未知数。社会上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由此诞生,为考生总结传授考试“经验”,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卷面考核。 2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在普遍意识到传统式教学短板后,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始兴起,最初的互动式教学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但随着对教学模式系统性研究的深入,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开始普及。 2.1教学模式的主体转换 互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教学模式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了学生。互动教学旨在通过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自主性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将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接受—思考—反馈”的学习机制中,这一过程的结果并不是终结,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让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可持续性、可建构性、可发展性的特点,完全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简单灌输的模式。 2.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下信息基本呈单向、线型传播,而互动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信息的互动传播,传播主体双方以教学过程为平台建立了一个可进行知识、情感、精神实时交流和互动的活动机制。 2.3理论与实践并重 管理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互动教学模式的情景下,教师通过更丰富的教学案例甚至是带领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应的,学生强烈的知识汲取反应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与成就感,从而更为投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效果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自是不言而喻。知识的融合和信息流的碰撞更容易生成认知和思维灵性的火花,促使这些知识和信息更快融合和被吸收。教学模式改革中,理论、实践、实验、科研———“四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被推崇,其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明确了教学的目的和方向,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为管理学课堂质量的提升助益极大。将互动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广有助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知识的传播和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平台、奠定了基础,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助力学生、教师双方能力增长,传统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势,但我们更应该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打破教育壁垒,让学生更为全面地发展。 作者:彭晓辉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主要特点 1.1工业经济与农产经济之间的变化。先是以最为传统的农业发展促进更为先进的工业发展。为使产业经济能够协调稳定发展,缩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我国需要更为重视农业经济各方面的控制,更加迅速的向前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稳固增长,来使国业经济弥补农业经济带来的损失。日前我国的工业事业正在迅速的进行当中,而且各个城市都能运用工业技术来完成以前农业带给我们的利益,日前我们正处理工业技术的起步阶段。 1.2土地流转模式。我国的经济基本上到了以工业经济促进农业经济、以城市促进农村的发展,正在迅速的发燕尾服中,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事业极为重要的时间。我国人民为了尽快融入到新的发展当中来,在土地流转模式中不断的发现新想法。我国重要人物领导集体建设农村土地“保权分利”;另一人提议集体建设农村土地“转权让利”,更有其它学者从城市中到农村土地出发的观点中,建议城市中包含农村土地集合流转这三种不同的模式。我国有许多学者通过修改意见提出很多为农村保障更多的福利,增快农村与城市土地集体工作,集体生产。谢茹建议从农村土地在使用上可以看出在市场方面最重要的是出让、出种、和拍卖等流转模式,从农村土地在使用上可以看下极市场主要有转让、转包等不同的模式,土地使用权中流转的最常见模式为土地入股和抵押。邓大才提议对不同经济发展的城市与乡村应该实行不同方式的土地流转模式,在经济发达城市非农业种类相对来说比较多的地方使用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承包土地资本化模式、承包土地证券化模式;在经济条件不好,甚至贫穷的地方使用承包土地反租倒包模式、团体租赁经营模式、托管经营模式。另外,其它学者使农村土地流转划分成分散流转和集中连片流转,出租、转包、转让、拍卖和抵押在包含在前者,后者其中则有经营权股份合作制、“两田制”、“反租倒包”。我们国家经过了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完成城市化的改造,不但使得城市在各方面发燕尾服的更快,而且显得城乡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国家福利,教育上,城乡都显得及为落后。目前我国各城市都提倡以城市扶持农村来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得到稳固向前的发展动向,使得方方面面得到更均衡的发展走向。我国也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城市与农业经济正在以分化结构向统一方向发展,这一发展使得农村的经济以及更方面的生产因素都能在很大程序上的提高,而且在一定因素上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学科更好的发展,更高效的提升了农业经济各方面的生产之来带来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前进。 2创新农村财务管理 2.1农村在经济上不断的发展,集体在经济上的实力不断扩大。近几年,农村在经济方面不断稳定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完整,经济迅速的发展着,不论是在生产能力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大大的得到了提高,经济整体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农村福利,生活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与城市越来越近,不再像原来有着巨大的差距。 2.2因为农村相比来说较为落后,所以在财务方面的管理知识储备还是比较低的,与农村现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匹配。由于种种原因,农村财务在会计上的管理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经济计划的因素,很大的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给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约束着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经过研究表明,监督形式和监督办法是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上最为欠缺的,也是我们急需要提高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主的不断推进,各农村在财务管理方面较弱实行了系统的改革,但是因为各方面知识的欠缺,使得农村在财务方面的管理上还是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2.3农村法律意识欠缺,阻碍农村财务制度的进步。农村在集体组织经济中不完整,主要工作很难进行下去,农村产权信息混乱,资产大量向外转移,不管是民法还是其它法律,对农村都是属于经济范畴,不管是属于个人还是集体,都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具体的规章,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在农村极其不受重视,导致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平时的工作中,许多农村领导法律观念知识不多,不懂得运用规章制度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只会空口来决定某一件事情,以为管理就是随意的支配,随意更改,对个人财产及集体财产都没有所属的关系,干部和领导的职能也经常在工作中轻意的任职,这更加把农村财会人员变得不规范。 3集体经济组织得到发展 3.1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改善实施。起初较为完善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在实行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欠发达地区通常随着集体土地被收,这些“农村”不再是以前的农村,现在农业经济不再是主要的生产来源,多数学是转变为工商业。所以,在制度的改革中,经济组织的产权由社区股份制变为股份制,把集体变为企业,进行商业化的登记。很大一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成变为股份合作制。这其实没有很大的地位在法律上,但在现代农村,是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土地的代表,不仅各组织成员在其中得到了应有的关系,而且在市场经济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保障,因此,有些地方由有关部门对股份合作社登记上报,使其得到合法的权益地位。但这其实还是一种不合乎常理、不合法的做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地方已经没有这种行政权力,这种做法也停止办理。 3.2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议。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要从最基本上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壮大,最应该做的就是我们重新建立一套农村经济组织系统。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已是老制度改革的新方向,所以我们应加快运行速度,尽快完善这项任务,只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壮大,我们的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得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市场中极为重要的部门,不可缺少的,非常有必要加快发展来控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组织中应使各体系得到更稳定的关系发展,专门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立法,构建新制度,新规章。农业经济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在研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进就能把这些学科都包含在内统一进行研究,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时应综合考虑,找出涉及到的重点、难点知识作为重要的部分来研究,在长期的经济管理实践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从而能更好的在农业经济管理上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一个繁琐而又复杂的进化。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出发进行各方面的分析,要想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多参考其它学者们的经济研究,并在不断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实践的经验,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在发展中得到快速稳固的增长,促进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朴香玉 崔洙男 单位:珲春市农村经济管理站 珲春市板石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外贸经营中的经济管理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理论在指导外贸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以上海美加净日化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我司”) 在外贸实践中碰到的三个案例为例来加以验证,并通过把管理作为手段达成工作目标。 1 运用以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克服企业经营危机 1994 年出口量最大的名牌 MAXAM 牙膏———这个从 1992 年中轻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回归时奄奄一息,经过我司两年精心调理后,逐步恢复元气的外贸支柱品牌,租赁给了合资企业经营,国内外市场一并归他们打理,我司留下的是一年才销售几十万美元的 SPEARMINT 品牌牙膏的市场,出口地区仅为中亚和东非。企业的经营状态随着中华品牌,这个国内销量第一位的品牌牙膏与美加净品牌牙膏一同租赁给合资企业而一落千丈,产能放空,主营业亏损,对销售造成逆向循环的压力,一方面成本的上升导致了价格的上升,而价格上升又进一步加剧需求的不足。当时公司提出的口号是要进行“第二次创业”。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我司认为首先要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造成的成本和费用的大幅上升。从供给需求均衡图可以看出,原需求 D1 向现需求 D2 移动,均衡点由 A 点移向 B 点,AQ1xAP1 -BQ2xBP2 构成了收益减少面积,因而出现了亏损。牙膏产品是快速消费的生活必需品,故总体需求价格弹性不大,但市场是由垄断竞争瓜分区域的,有市场势力的品牌是竞争的利器。品牌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定强度的营销投入和长期的培育。以当时企业的资源在短期内是难以达成的。所以在管理上我司决定第一步通过先开启加工 OEM 的大门。OEM 业务是一种比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走向产能逐渐平衡的有效途径。虽然毛利较低,但需求价格弹性较大且对边际成本和效益的贡献还是不容小觑,也没市场费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理性人考虑边际量。通过协商和沟通,取得了各个部门的初步认同。在公司管理层的支持下,经过反复比较与筛选,决定将美国集团消费市场的团购投标业务作为主攻方向。该市场的特点是量大面广,难度系数与当时公司的产能条件比较匹配。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前期准备工作,逐步打开了局面,销量每年以两位数的幅度递增,我司的加工能力和水平也逐步跟上了国际水平,同时公司在 OEM 加工领域里的知名度也逐渐上升。到 2002 年,在外贸需求的带动下,公司经过不断的努力提升,通过了英国劳氏 HACCP审核及国际专业审核。成功地成为欧洲某著名超市的制定牙膏供应商,又经过两年的努力提升,通过世界 500 强日化巨头的专业审核,成为世界 500 强之一的牙膏巨头供应商,确立了 STP 服务品牌的概念。 2 运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克服品牌危机 2001 年,合资企业在经营 MAXAM 品牌 8 年后,市场不断萎缩,销量大幅下降,面临退市的危机。我公司收回该品牌,外贸市场交给我司国贸部经营。我司经过全面分析发现,他们在经营过程中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随着成本的不断提高,不顾市场状况连年不断提价,片面追求高毛利,失去了大批的消费者。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人们面临权衡舍去,但是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时,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由于低价格使消费者状况变好而引起的消费变动。替代效应是由于价格变动鼓励更多的消费变得便宜的物品而引起的消费变动。收入效应反应在无差异曲线由低到高的移动上,而替代效应表现为沿着一条无差异曲线而有不同斜率的点的移动上,见图 2。经研究,在管理上我司决定对美加净品牌采用通过技术优化的天然磨擦型牙膏配方替代传统的磷酸氢钙牙膏配方的策略,成本大幅下降。根据进一步的分析,我司得出我们主销市场的主力牙膏规格在 50 克左右。规格价格竞争力大为上升,并且重新对 MAXAM 品牌市场定位,再配以针对性的渠道终端营销措施,一举扭转了 MAXAM 品牌销量直线下降的颓势,慢慢收复了失地,重新绽放出欣欣向荣的光彩。事实上,MAXAM 牙膏品牌的成功复兴再发展壮大,再次验证了 SPEARMINT 牙膏品牌从 1994年到 2001 年在失去 MAXAM 品牌经营权的这段时期,SPEARMINT 牙膏品牌在我营销设计推动和主持下,经过团队的努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现在更强的成功经验。MAXAM 和 SPEARMINT 品牌牙膏从80 万美元左右,发展到迄今为止分别达到 700 多万美元,有近 10 倍的增长,并正在向着单品牌 1000 万美元发展。 3 运用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解决外贸发展问题 从 1994 年 ~ 2013 年,我司一直在探索和不断解决如何使国际贸易持续长久的发展,达到上级对外贸每年递增的销售毛利等经济指标。我司认为必须以效率和价值为核心动力作为长期目标,我们知道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总剩余 = 买者的评价 - 卖者的成本决策者通常关心经济结果的效率以及平等。并且,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图 3 市场均衡时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总剩余 - 消费者剩余的总和 - 是供给和需求曲线到均衡数量之间的面积。在消费者剩余方面,我司力求买者对我产品评价最高,我们从产品的性价比、品牌营销和服务入手,提升品牌产品的著名度,以期获得相对的市场势力,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期望和渠道经营的兴趣。管理上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3. 1 重塑品牌产品形象 首先我们对出口产品在各个市场上重新审视定位,对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改良。提出从配方改进到包装设计的定位建议,使之更符合出口目标市场的定位要求,增加竞争力并以国际日化大牌为追随目标; 构造 MAXAM 价廉物美的产品形象,迎合大众消费层次的需求; 包装设计风格上 MAXAM 以红色为基调,配以白色正楷正体的字形,在大红段与小蓝段之间加上小绿叶圈,适用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非洲和东南亚及拉美人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视觉冲击力。SPEARMINT 以白色素雅为主配以红色线框的点缀和品牌文字再加上三片夸张的大绿叶子,受到伊斯兰国家的欢迎。塑造 SPEAR-MINT 特色产品的形象。随着品牌的发展和提升,我司开发了从高端到低端、从普通到特色的各类产品,以满足各个消费层次的需求,并针对不同市场制定了价格策略,将综合毛利的考量作为出口业务的主要考量,其中高端产品毛利率作为主要考量,中档、普通产品毛利绝对额作为主要考量,抵挡产品毛利不作为主要考量,其作用主要是抵挡竞争性假冒产品和竞争性产品对品牌市场掠夺性蚕食。综合毛利目标的实施保证了品牌的投入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外贸需求的推动下,我公司通过建立国际一流的研发、检测和打样中心;引入国际标准体系,如 HACCP 及 GMPC 等; 引进硬件设备和管理软件。筑巢引凤来打造服务品牌 STP的专业制造平台形象。 3. 2 强化渠道建设 我司对出口牙膏品牌的渠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重视渠道建设并在对客户的管理上采取A、B、C 分类管理,对销售额占 80% 的 20% 的 A 类客户实施资源重点倾斜,销售跟踪监督和定期检查,B 类客户作为未来升级培育的对象,对 C 类机会性客户作选择性的关注。在法律法规上通过协议,明确供需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比如明确商在当地负有维权打假义务,在媒体和路牌的广告上要作投入,方案需经供方审核,及时定期提供市场信息及库存情况; 供方提供促销品,制定营销计划交予需方执行,在制造国负有维权打假义务; 在销量考核上通过协商制定销售目标,甚至包括激励措施,并对质量按标准的认定作明确的表述。定期或不定期的参加各类出口贸易推介会及电子商务推介会,在维护好传统渠道外,搜索建立新的业务渠道,包括通过第三方中标联合国采购、国外政府机构、医院、军队甚至监狱等团体采购。渠道多样化、市场多元化及产品专业化是我们外销的一大特点,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最近又实施了促销活动的分层化,即针对不同的渠道层次作进一步的细分,对商、小批发商及消费者进行深度分层促销活动,并从培育未来消费群体出发,组织针对培育儿童消费群体的促销活动。在生产者剩余方面,我们是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我司力求卖者的成本最低,除了采取促进生产成本优化的整合措施外,还整合了供应链相关的环节,在管理上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①外贸流程再造 从经济学中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出发,在外贸运行结构上,对外我司建立品牌制,召集了一些销售市场上的客户进行制的招标,选择有经销实力和营销能力的一些大客户作为品牌商,定义为国际销售部,成为我司国贸部的外延部门,通过第三方物流的货代公司进行无缝对接。对内建立品牌经理负责制,将国际贸易部内部划分别为三大块,即国际市场块、O 式业务块及物流兼进口块,从以客户为中心的外贸模式转换到以品牌营销为中心的出口管理模式。每年四季度市场部与商协商提出新年度的市场营销方案和促销商品,并做预算方案,一但确定,交予销售部执行。物流进口块则负责产品的储运单证工作及相关的服务工作。O 式业务块是主要承接客户的 OEM、ODM 及 OPM业务,占销售的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的黄金分割线,使资源向自由品牌倾斜,并通过管理层推动,将 O式业务中的一些大客户,比如欧洲著名超市和日化巨头等企业对产品的先进管理经营理念及技术研发能力通过消化吸收,应用到自己的品牌产品的加工和外发加工的保障体系中去,提升整体的加工经营能力,使得品牌产品性价比更高,形象更加丰富多彩,产品组合群日趋成熟与丰满。质保体系越来越完善。 ②打造外贸“梦之队”我司始终认为团队是达成营销目标的发动机,打造好这台发动机是我们的主要职责。1994 年合资分流后国贸部从初建时的 11 人减少到 4 人,团队除负责人外,由两位 60 岁左右的老同志、一位高中学历的年轻人组成。人才结构已经不适应外贸业务发展的要求。我们先是业务和管理一肩挑。通过长期的业务能力培训和持续不断的人才补充和梯度培育,注重团队合力建设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实施人才组合,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目前,我们团队除经理以外,还有 1 名副经理负责管理( 相当于团队的领队) ,1 名服务品牌经理和两名产品品牌经理( 相当于团队的中前锋) ,两名物流管理人员( 相当于团队的后卫) 和 1 名主任科员( 相当于团队的助理) ,经理负责外贸经营兼团队的教练。人员精简而高效,承担了公司外贸快速而稳定的连年增长,从 1994 年的 80 多万美金发展到 2012 年的 2750 万美金,2013年已达到 3000 万美金。外贸团队成为有各路明星组成的有常胜业绩的“梦之队”。以经济学理论为导向管理的手段,不断提升决策力和执行力。在积极推进品牌外销市场的同时,将售后服务工作、外贸的风险管理,包括市场风险、收汇风险等纳入外贸运行的体系中去,应用体系的内外控,贯彻落实到外贸的人控、物控及财控的关键点上,使外贸健康规范有序地持续发展,近 20 年来未发生过一笔坏账。在外贸团队的经营活动中,始终秉承企业的文化精髓,将其演绎为诚信、友好、责任、活力的行动方针。企业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和精气神,也是品牌的核心最高卖点。我司一直提倡坚持诚信合作,有了一批有实力和价值的渠道经销商,共赢是合作的基础; 坚持友好互利,我们及我们的产品承诺对客户友好、对消费者友好、对环境友好、对社会友好,我们的品牌产品有了良好的生存状态; 坚持责任经营,所以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有了大批对品牌 MAXAM 及 SPEARMINT 有忠诚度的消费群体;坚持活力创新,于是我们有了与时俱进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在不同时期有全新技术创新的产品引领潜在的消费需求,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由于外贸工作业绩突出,公司在 1999 年实施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运用国际营销理论,发展对外贸易》项目成果获得由上海市经委、国税局、财政局和企业家协会联合颁发的上海上海市企业优秀管理成果贰等奖,次年获得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颁发的全国企联系统企业管理研究成果叁等奖。公司和品牌分别被上海市进出口商会评为:①2007 -2009 年度出口名牌企业②2012 年上海市出口排行榜国有企业第 36 位③MAXAM、SPEARMINT 2010 - 2011 年度上海市出口名牌在外贸经营活动的 20 年工作中,我司还经历了外贸环境变化的风风雨雨: 外贸制造成本的大幅上涨,汇率超过 30%的上升,以及退税政策的波动等;天灾人祸,如海地地震、苏丹南北分离、尼日利亚禁运、阿富汗战争等; 技术贸易壁垒如二甘醇事件等;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等。这些负面因素对发展国际贸易造成了干扰与影响。正是由于我司建立了以经济学理论为导向管理为手段的外贸发展机制,有了通过改革改制和创新而不断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品牌的传播和我们外贸团队的努力,广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和消费者所接受并潜移默化,我司才能转危为机、有惊无险、克难而安。并在主体市场上,比如: SPEARMINT 在苏丹等国家、MAXAM 在刚果等国家,实施了集约化规模销售目标,成为这些国家数一数二的牙膏大品牌。而 STP 服务品牌则受到世界品牌列强的青睐和关注,为公司的升级转型或成为跨国公司打好了基础。 作者:祖荣 单位:上海美加净日化有限公司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 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出现的问题 1.理论研究和实践没有紧密联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力上面没有得到有力的体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某些理论方面取得一些成果譬如集中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林业碳汇等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和本质却被忽视。在我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由于缺少目的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时常只能是充当国家林业政策的发言人的角色。2.理论研究体系的滞后性。翻看历史,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最早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所以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它的滞后性。一般来讲,都是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划分成三个大的部分,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它们主要以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林业产品的自由市场贸易以及外部经济要素对于林业经济的影响等等。而目前,市场变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深,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经济实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研究工作存在相对的滞后性,以至于有关的林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林业研究工作的内容缺少基本理论内容的支撑。3.人才培养工作和实践的脱离。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一些专业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本身对于专业的疑惑性迷茫性,很多都不想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找工作。这样会出现人才资源的流失和政府在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力的巨大浪费。追根溯源,林业经济管理教学上存在人才培养和实践存在脱离现象。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学生所掌握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更不上实践应用的需要,从而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与社会相接轨。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方面,不但需要加强林业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应用到林业实践当中去,二者有机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林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并没有做到相互联系,相辅相成[2]。4.林业专业领域人才缺乏。林业经济管理研究正在向着更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水平和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员理论水平很低。虽然一些林业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大力招募林业专业的以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可是还是改变不了林业人才资源短缺的困状。 二、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学科建设的方法和建议 1.加强教学和人才资源的培养。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工作应该注重偏重点,通过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体系建设,为以后林业经济的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证。根据林业实践的需求,着力培养林业研究生为主,而本科生人才作为研究生方向的基础资源。在林业经济管理的课程建设上,力争对人才的培养的方案,目标以及形式进行规划,同时着重于对于学生林业经济学方法的传授,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2.加强林业理论研究。将现代门类学科中分散的林业学科诸如林业社会学,林业经济学以及森林资源经济学等等融合贯通,并且加以引导,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林业经济实体的研究中。3.加强实证研究方面。根据国家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研讨林业经济管理的特点和性质,结合一些专业林业院校的优势特点,构建有特色的和整体协调的布局[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重于目前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经济学方面人才的吸纳,以期能够产生在国际上有轰动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积极寻求合作和交流,与国内外知名的林业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提高林业学科在国际的影响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目前的发展进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要想能够进一步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的不断向前发展,应该着重于将林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林业实践相结合,二者充分发挥作用,努力培养一些致力于林业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吸取一些他国的先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经验,从而促使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水平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张春磊 单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莫尔道嘎林业局贮木场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剖析林业建设形势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创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林业中的普遍应用,林业发展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林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得到全社会更为深入的认识。这都推动林业进入到现代林业发展阶段。为了建设好现代林业,应推动进入林业领域的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长以及促使不同要素的利用和组织效率不断提升,从而提高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开展理论创新及其对林业实践的指导,培养适合林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对现代林业建设的含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现代林业建设的特殊性,以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性质和基本属性;并针对现代林业建设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提出的挑战和带来的机遇,提出了推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现代林业建设的含义 早在1996年,著名林业经济学家张建国先生就将现代林业界定为“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林业”[1]。随着林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现代林业的定义又拓展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林业”[2]。在近10余年中,屡有学者对现代林业进行再定义,有的侧重于现代林业的功能,有的侧重于以生产力水平和发展方式来界定,有的侧重于以生态理念为指导[3]。基于上述关于现代林业的界定,并结合林业发展的长期性和不均衡性等特点,笔者将现代林业定义为:随着社会对森林演进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基于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现代科技保护、生产、经营利用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以显著提升林地的生产力水平,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以及提升社会公众的森林生态文明认知;并建立科学的林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追求通过森林多功能利用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 与传统林业相比较,在现代林业的建设中,物质产出、社会支撑和环境服务等多重利益交织在一起,从而使现代林业具有特殊性[4],具体表现为林业的功能和地位、林业的经营思想、林业发展的驱动力、林业的发展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 第一,林业功能和地位的变化。森林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生态服务、解决生态危机、保障木材供给、促进区域发展和减少贫困等方面的功能得到广泛认知,现代林业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林业经营思想的变化。现代林业经营思想以尊重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础,将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主体从资源所有者拓展到社会各层面,促使经营目标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经营手段更加现代化、经营客体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更加公平化。 第三,林业发展驱动力的变化。科技发展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成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森林多功能需求间矛盾的最重要手段,成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进而使得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判定标准之一[5]。 第四,现代林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全面进入工业化文明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严峻。同时,森林对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真正得到认识,林业已从资源、产业等物质形态上升到文化、文明等精神层面。林业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对林业认识的发展,都使现代林业的发展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也使现代林业的建设更容易汇集社会资源。 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也更需要创建新的社会参与机制,更加注重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实现。当前,现代林业建设在国家决策中已得到体现,并成为调整我国林业工作基本思路的指导思想[6]。基于此,我国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属于管理学门类,是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科学研究领域方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以林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相关科学所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涵盖了林业经济、林业管理和林业政策3大领域。其中,林业经济学是林业经济管理科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从一般经济理论的角度解释林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一直被划为林学学科或管理学科,这导致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理论基础、方法体系、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构建存在不足,影响了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制约了学科服务林业实践的成效。现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为经济问题,或是具有经济属性的问题,已经从林业资源配置拓展为林业经济发展规律与问题的探索以及林业发展政策研究,且研究命题多着眼于探寻经济规律。第二,其学科领域中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源于经济学科的相关科学,如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第三,近年来,一些国家把林业经济研究归类为资源经济学研究的特定领域,从而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的范畴。第四,就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实践而言,主要命题大多属于应用经济学研究领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以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为研究对象或出发点[7]。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在微观上主要研究林业的市场经济行为、资源在市场价格或价值杠杆作用下的最佳配置问题;在宏观上主要研究林业发展中利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以探寻现代林业建设中的经济规律,并指导现代林业建设的顺利推进。由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不仅涵盖科研工作,还涉及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等,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着眼于培养能运用经济学和林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解释林业经济活动现状背后的经济规律并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以提高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推动林业多重功能完好实现的专门人才。因此,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学科的范畴符合学科规律,也符合国际和我国的林业实践。当前,我国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归于管理门类的农林经济一级学科,主要着眼于学科管理;而在进行具体的学科建设时,应从基于应用经济学科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构建学科的理论体系。 三、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正确地认识林业对把握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非常重要[7]。建设现代林业不仅拓展了林业经济活动的范畴,也转变了林业经济活动的方式,使林业经济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进而也推动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一)林业经济研究领域的拓展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边界的延伸赋予了林业经济研究更广阔的空间。现代林业经济活动已从传统的以木材等森林资源为主的营林和加工制造活动不断拓展至非木材林产品经济、森林生态经济、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林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态文明等新领域;相关研究呈现出国际合作不断加强的趋势,并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政府行为的重要领域。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寻求视角选择的创新,实现学科领域的拓展。不仅如此,从价值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的角度而言,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还体现在森林和林业价值内涵的拓展以及价值实现形式的变化上。当前,森林及林业的价值形态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公益价值上,基于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和非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成为林业资源配置的双重机制,从而导致林业收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现代林业利益分配中,从生态补偿、政策性利益倾斜、资源权属及权益的制度性改革和调整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二)林业经济研究视角的丰富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使得林业经济研究的视角更加丰富,并要求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加速融合。现代林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已从资源的所有者、生产经营者等“经济人”主体,拓展到林业的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国际行为。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经济活动主体范围的延伸及性质的多元化使现代林业的发展更具整体性、系统性、社会性,并促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将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展到森林资源的价值属性、经济资源配置方式、林业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政府和社会在林业发展中的责任等方面。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使林业经济活动的客体从森林资源及其他林业生产资料拓展到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层面,并延伸到生态文化产品供给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层面。林业经济活动客体的拓展和变化,特别是公益性经济活动的增加和政府行为的广泛介入,使林业经济学对林业经济活动规律及问题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从客观上要求林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应更多地引入相关的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社会学与传统林业经济学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加快。 (三)林业经济研究命题的多样化 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命题更为多样化。林业经济活动传统的组织形式是以生产经营者为主体,以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为基础,诸如国有林业企业(国有森林工业企业)、国有林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体林业经营组织、以林农为主体的私有林经营组织、基于各类承包和股份合作的经营组织等。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产权清晰、经营主体明确为特征的林业企业组织形式更加完善,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林业管理事业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经济活动组织的属性。此外,越来越多的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到林业经济活动中,进一步丰富了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变化,既体现了社会林业责任体系和利益体系的变化,也必然对林业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及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要求。因此,从林业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必须加强林业管理体制、林业经济活动参与机制的研究,并发展其相关理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学科本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学科需要寻求理论创新,为在新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对新领域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完善。此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及其保障体系的建设 现代林业的发展和变化势必导致林业经济活动的内涵、形式和过程发生变化,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更具紧迫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工作应具有侧重点,并通过体系建设为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一)学科建设的重点 为了促使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 根据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为培养研究生奠定基础。因此,要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重新进行确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更加注重经济学及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并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2.加强理论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构建起以林业经济学为基础,以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区社会学、林业区域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等为分支的学科理论体系;并积极引入和导入经济学方法在林业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案例,为今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8]。 3.加强实证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结合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并注意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同时,可根据各高等院校的优势和地域特点,形成既各有特色又整体协调的研究格局。 4.加强队伍建设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增加经济学类人才的引入,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注重现有学科人才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培养一批在国内和国际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 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层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加强与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等领域相关学科的交流,寻求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层面,应重视引入国际林业经济前沿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保障体系的建设 在开展上述重点建设的同时,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还应加强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就现代教学体系的建设而言,应注重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林业建设紧密结合,培养符合现代林业建设需求、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就现代科研体系的建设而言,应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结合,提高研究人员服务林业实践的能力,并使其通过参与实践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的能力[9]。 当前,现代林业的建设步伐不断加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得到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建设方面也得到了有力的支持。然而,就林业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言,目前只有北京林业大学一所林业高等院校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不仅如此,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例如学科分类的问题,可能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因此,作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应继续致力于学科建设,推动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资助项目:国家级和北京市“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北京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的分析 摘 要:现代林业的发展让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为使得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就需要推动林业生产要素数量的增长,使其组织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在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培养一些高素质的林业人才,对实践理论进行创新和指导,这对我国的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发展;问题;措施 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我国林业建设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进步的方案策略。为了更好的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生产要素的增长和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利用率的提高。所以,在加大建设林业管理学科,进行创新理论实践指导,加大培养在林业方面的高素质实业人才,都具有重大意义。 1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不但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的而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同时也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决策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最终也会对我国新时期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能否顺利的实现带来影响。 1.1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缺乏人才 在市场经济基础下,林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林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森林防火取得重要成绩,进一步开创了林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在学科领域中,林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就是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转变。但是现在因为一些传统原因和遗留问题,以至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普遍较低,并且他们的林业实践能力也很差。在林业领域中,缺乏大量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没有很大创新,培养模式不够先进,人们很难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和能力,以至于新时期我国的林业出现了很多问题。 1.2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的缺陷性 一个学科的出现,需要研究人员的灵感和创造。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则离不开雄厚的理论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而言,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其发展和建设就成了无根之水。然而,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产生的时间比较晚,发展起点也比较低,发展时间也比较短,使得学科理论体系存在很多缺陷。从整体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比较零碎,形不成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体系。而且,由于不同的理论研究人员采用的研究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研究出的成果难以被有效地被整合起来,自然也就形不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很多研究者在开展学科研究工作时,基本上是处于缺乏理论的状态下进行的,导致研究成果缺乏较高的使用价值。除此之外,理论研究系统性缺乏造成研究视角狭窄,成果难以实际应用,很多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重复,使得理体系长期得不到完善。 1.3 学科研究方法不够先进 研究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研究方法越先进,研究手段越丰富,越可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研究体系的整体建设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并不注重与国外先进研究团体进行经验交流,而专注于闭门造车。这不仅导致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长期得不到提升,也造成研究成果缺乏时效性,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比较低。总而言之,学科研究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研究水平普遍不高,多数研究难于与国际接轨,也落后于国内的其他相关经济管理类学科,一些复杂问题研究难以进行。 2 加快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对策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学科建设工作,这门学科应该需要一个偏重点。完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体系,把重点解决林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学科的主要任务,大力的推动定量分析方法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使用,从而促进新时期下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快速发展。 2.1 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 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种“硬件”,“软件”建设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学科研究水平的关键。首先,国内林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协同各高校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提上到学科建设的战略层次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科的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充足的相关人才;其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革新培养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故而,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代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因此要积极革新培养理念,将培养的重点由理论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上来;最后,学科人才还要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在提高我国研究人才自身素质的同时,增强我国学科学术的综合竞争能力。 2.2 加强科学理论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在原有水平上的填平补齐和拾遗补缺,而是以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学科升级和发展。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向高度综合化、整体化发展,呈现出多学科联合攻关、学科思想互补、学科边缘拓展、产生横断学科趋势的产物。针对林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与政策、区域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环境经济理论与方法等重点研究方向的研究,加强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林业可持续发展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与政策、森林资源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2.3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方面,应该加强和农业经济之间的交流,或者是和生态环境等相关学科的交流,以便能够寻求科研合作的机会。在国际方面,应该和国外同领域的人开展学术研究,以便能够引进先进的林业经济管理知识,从而提高我国林业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为了让林业学科有更为健全的组织保障,那么就应该构建完善的科研体系,创新对人才的培养方法,以便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结束语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促进学科稳定、健康、高效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科发展,应该建设高素质学术团队,重视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选择、学科理论研究与社会需要相符的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上升时期,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在不断进步,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今,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所以我们应该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加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始终将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本文将针对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且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新形势。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渐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最终向着共同进步与繁荣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很多概念都被引入到农业这个学科之中,所以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当下如何正确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并且利用现有条件不断促进其进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1.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 1.1促进学科之间交叉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应该只是单独依靠某个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之后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而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但是学科融合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我们应该从全局把握,将未来经济作为基本的发展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学科的发展与升级。当前经济与学科之间共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并且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所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应该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将多种学科进行综合探究,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现实。 1.2调整当前农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然而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外加当前的经营方式又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都是相对低效的。当前农业经济的形式正在向着国家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传统农业的管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管理结构矛盾突出显现。面临这种形式,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实状况,以科技为先行导向,在实现农业经济积极管理的同时,还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力度开发农业资源,让生产经营不断走向组织化。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新时期之下对与农业产品的要求,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以便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凝练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将农业经济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 1.3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贡献,然而每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单独依靠某个人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协作,才会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所以当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设一支综合水平强大的学术队伍,以此作为技术支撑。就当前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立除了要依靠国内的科研学者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新骨干,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2.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2.1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小规模农户经营占大部分,基于这个国情外加我国国土辽阔,并且地域之间差异巨大,所以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将成为当前的主流,如何制定有效的法制政策对农业经济管理经营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时期应用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城乡之间存在隔离,所以如何有效制定农业经济政策辅助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内容。 2.2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 随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内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将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其中。农业本身就是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将自然保护性与生活的舒适性都涵盖其中,农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其他产业都不可取代的。 2.3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形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各国之间农业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农业产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进行农产品交易时都非常谨慎。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所以更加应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推向世界化。以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资本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在不断的应用中,知识不断积累,为农业经济管理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多,对其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多的方法将会被引进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逐渐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家化。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总结 摘 要:笔者结合所在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特色和历史经验,通过学院总体规划、以赛促教、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成立创新创业小组,创业工作室教师引导等多种途径,对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一个典型案例的特色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创新创业;互联网+;经济管理学院 1 学院创新创业工作概况 经济管理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历史经验,在这一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摸索出了自己的一些办法和特色,通过学院总体规划、以赛促教、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成立创新创业小组,教师引导等多种途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了2016年陕西省“互联网+”大赛三等奖、西安高新“挑战杯―彩虹人生”陕西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淘宝创业工作室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若干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改革等成果。 1.1 淘宝创业工作室 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早在全民创业之前就意识到了线上经营的潜力和市场,因此在2012年就与淘宝进行了校企合作对接,成立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淘宝创业工作室,由学院多个专业学生参与,工作室利用淘宝网上创业的真实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融入企业文化的淘宝创业实验室学习平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网上开店实际操作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为学生创业与成才开辟新渠道。为了淘宝创业实训基地的成功建立和正常运行,并实现基地运营目标,淘宝网作为项目的服务支撑单位,还根据学院及当地实际条件,整合一系列配套服务。 淘宝创业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校内顶岗实习岗位,同时淘宝网通过联合阿里巴巴会员企业和淘宝网会员企业,为参加淘宝创业实训基地实训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淘宝工作室从成立以来,已经有三届共计五百余名学生开设了自己的淘宝网店,其中有一百余名学生均实现了网店的真实经营和盈利活动,甚至很多学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出色创业活动和经验,在企业得到了重视和培养,能够全权负责企业的线上经营业务,还有很多学生利用网店的经营成功的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1.2 以赛促教出成果 1.2.1 沙盘模拟大赛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经济管理学院在近年来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沙盘模拟训练已经成为我分院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工具,学生利用沙盘模拟软件,提前进行企业的模拟经营管理、市场的模拟销售操作和电商环境下的真实企业构建及模拟网店运营,让学生初步具备了自主创业的基本能力,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近几年的全国企业管理沙盘大赛、市场营销沙盘大赛和电子商务沙盘大赛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2016年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全国市场营销沙盘大赛,让学生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1.2.2 “互联网+”大赛直接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互联网+”大赛的开展,真正将学生的创业热情点燃,而学院则充分利用大赛的平台,一是在近两年内选优秀教师参加创新创业能力专项培训课程,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时加入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素质规划内容,三是利用学生社团、学生兴趣角、行业协会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沟通途径和学习方法的更新,四是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大赛,在近年来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是在2016年陕西省“互联网+”大赛上获得奖励的“互联网+智慧养老”创业案例。 2 “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互联网+智慧养老 作为经济管理学院连锁经营管理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来说,过去是没有交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们着重于研究连锁门店的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门店的标准化操作、连锁企业如何通过规模效应获取盈利等问题;而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则着重于学习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老年群体的服务偏好,常见老年病及老年人的保健护理的专业知识,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两个专业的学生走在了一起。 2.1 想法初成 2015―2016年,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走进了西安市各大养老院进行老年保健知识宣传,同时在西安几家大型企业的社区进行了退休职工的社区养老行为调查,在这几次宣传和调查中,学生发现了老年人的需求非常丰富,特别是对于传统的中国老人,居家养老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而面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子女未在老人身边的情况下,很多老人连日常的生活用品采购都无法完成,更无法说去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将这些问题带回了学校,刚好与连锁专业的学生在交谈中提及,而作为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伙伴西安唐久便利店正是广泛存在于西安市的各大片区之中,两个专业的学生初次走在了一起,将他们的想法告知了老师,老师和学生们反复的讨论推敲,觉得利用身边的便利店来为这些社区老人服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于是初步有了为老人提供便利服务的点子。 2.2 调研取证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想法进行了梳理,首先进行了市场的需求情况调研和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2015年底我国60岁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6.1%和10.5%,远远超过联合国的人口老龄化统计指标。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达到2.43亿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生活问题已经引起的高度重视。切实关心这部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健康快乐度过自己的晚年,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生活总体达到富裕水平。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年人消费支出的主要差别集中在居住、交通和通信费用等方面。基本生活达到富裕水平,这是社区老人的现有的生活状态。 而通过调查,西安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达125万人之多,其中80岁以上老人也占有百分之十四。西安市人口老龄化正进入快速发展期,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进一步加剧。老年人生活保障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据介绍,目前在西安市的老人多数以家庭养老为主。现在的生活中老人在家,儿女都在外工作。老人独自在家生活这便面临更多的问题,如现在所说的空巢老人,他们只是希望得到关心和有人照顾,如何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安全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对西安市几个成熟社区的退休职工、老年活动中心、养老院和老年大学的抽样调查,学生统计了项目所需信息。受篇幅所限,具体信息不在此列举。 2.3 方案出炉 通过前期的调查分析,学生们最终形成了产品的核心:在APP线上负责与老人和儿女的对接,和对服务企业的审核。主要有以下几个服务方面及内容。 ①选择可靠的蔬菜供应企业进行以小区为单元的果蔬配送。老人使用APP或者智能手环网上下单,第二天由果蔬公司专人配送到社区。 ②选择有资质的出租车公司如“滴滴打车”这样可以让老人用手环选择出行路线然后下单,由企业为老人服务。当老人迷路儿女找不到老人时线上锁定老人手环GPS定位找到老人。 ③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让同一个社区的老人互相了解进行帮扶养老,智能手环或者遥控器都有紧急救助按钮保证老人在第一时间可以得到医院和社区朋友的帮助。 如果老人需要保健和检测服务也可以下单做私人订制服务,可以让儿女用APP链接老人智能手环了解老人身体,也可以自己为老人选择服务,帮助父母疗养等。 ④为老人搭建桥梁,做辅导公司调查选择有资质的教育机构或者组织大学生为老人服务,老人通过手环下单,利用APP了解孩子的位置和学习情况。 ⑤选择一些合适的企业在APP上做销售,满足老人的独特需求。日常生活用品可以用智能手环用语音的形式来进行,然后货到付款。 2.4 项目实现 根据前期的调研和产品试用反馈,学生们利用业余时间,成功研发了初期的APP软件,并提出了智能手环的概念和设计原型,目前也在积极地和企业联系之中。从市场层面,学生们利用假期,通过对养老院、大型社区、老年大学一部分人进行了初步试用,普遍反映较好。对于平台后台服务的提供商选择,学生们根据经济管理学院已有的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了沟通和筛选,最终确立了交大医附院、永辉超市、唐久便利、58同城、西安普惠健康体检中心、京东商城等七家企业。
摘要: 创业活动能够进一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为此得到很多行业的高度重视。自主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协作不仅有助于人才发展,同时还能促进社会进步,并能有效完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本文以协调发展机制为基础,明晰自主创业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当前教学实情,对创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从环境构建、评估体系、激励机制等层面提出自主创业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协调体系。 关键词: 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协调发展;创业意识;评价机制 随着高素质人才数量的持续增长,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饱和状态,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通过对国内市场就业趋势的分析得知,大学生就业倾向逐渐向热门行业靠拢,并将热门行业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在国家政府招聘中,经常会出现很多人争夺一个岗位的情况。鉴于该情况的出现,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长,加重了大学生就业难度。在学生志愿自由填写时,许多学生就业过于集中,部分冷门专业出现无人报考的现象,尤其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在这种就业趋势紧张的情况下,大学生想通过求职实现个人价值已经无法全面满足大学生的就职需求了。近些年,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教育目标也不断升级,使得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改变。如今,各行各业发展速度日益增快,很多行业的生存周期不断减短。另外,我国高等教育在扩招政策之下,每年学生人数不断提升,为有效消除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着重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教育相较于其他教学内容而言更为复杂,涉及诸多学科知识。不仅要提升大学生的知识素养与创业观念,引导他们敏锐地捕捉创业机会,还需要优化外部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业实践的热情,保证创业项目持续稳定发展。 1大学生创业教育与自主创业的协调关系分析 1.1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能够让他们由过去的被动就业转换成主动创业,同时还能进一步带动其他大学生就业。为此,需要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创业观念,使之具有前瞻性。另外,还要基于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目前,很多大学生主要接受的是各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的接触较少,在人际关系处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必须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创业理念与坚定的创业意志,从而为其创业实践提供重要支持。 1.2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高校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可通过课上教学掌握知识,然后将其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支持学生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通过不断实践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创业技能。通过参加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学生可从自身所掌握的创业知识出发,培养牢靠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教学可通过各类课程,激起学生对于创业项目的兴趣。相较于没有创业培训经验与创业经验的学生,有过创业培训经验和创业经验的学生更能接受创业的失败。 1.3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 大学生在参与创业有关活动时,可以更多地获取到有用的创业知识,相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创业知识,参与活动所学习到的,更有利于其日后创业。一部分大学生因为不了解创业机制,对创业有所畏惧,认为自己无法进行创业,进而对创业没有足够信心。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能从实际上解决这一问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践和理论相融合的商业条件下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 2创业教育与自主创业的发展症结 2.1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从发展与创新视角来分析,当前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认知出现错位。当创业教育出现认知错位时,会对大学生受教育程度产生一定影响。由于高职院校师生、管理者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一定误解,使得创业教育有效性很难达成预期。很多管理者表示,创业教育课程属于附加教育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创业与创新进行鼓励,导致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培训计划无法顺利实施。虽然高校的创业培训计划有了数量上的保障,但质量水平无从知晓,这使得项目应用很难真正转变成实际劳动结果,不仅不能很好地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不能提升其实践能力;此外,有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开始自己创业,有了自己的小企业。但是他们的企业选址一般都在小超市、小商店附近。学生自身还未具备较高创业水平,无法展现出学生应有的专业创业标准。 2.2创业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 因为一些高校未能真正理解创业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认为创业教育只是补充教育,意义并不大,所以在专业教师引导和创业资金方面缺乏一定支持。国内各地高校对大学生创业都没有资金支持,还是依靠当地创业资金相关政策提供支持。另外,行政指导和思想政治教师都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应适当添加一些创业教育的内容,确保创业教育的效率。总体来说,大学生创业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学校应支持、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进一步完善教育平台。 2.3创业教育平台不健全 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主要根据单一的创新理论进行指导,导致创业教育工作质量较差,没有企业、政府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是唯一一个在学生毕业后,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平台,但由于就业指导中心没有完善的技术和项目,其教师理论基础较差,所以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 2.4师资队伍薄弱 首先,从高校创业教育团队来看,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没有较为专业的创业教育老师。大部分学校创业教育老师都是由其他课程教师担任,没有任何创业经验。创业教师结构较为单一,没有聘请任何创业成功人士与创业指导专家来兼职创业教师。不重视与国内外相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沟通交流,未通过互联网与其他院校共享教育资源与分享教育经验。高校并未真正调动起每个学生参与创业的兴趣,没有通过多种方法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没有通过网上学习App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创业知识,创业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化,无法激起学生对于创业知识的学习兴趣。高校应建立完善的高校创业教育制度,重视对各个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和监督。社会与学校、企业与学校都没有进行深入合作,未能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这些都是导致高校无法正常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 2.5创业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大学生创业目前可以概括为三个类型:第一种是专业型创业。简单来说就是根据自己在大学所学习的专业进行创业,如在大学学习的是医学,学生会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自学知识创立一个药房,学习烹饪专业的则会开设一个餐馆;第二种是自雇型创业,就是大学生毕业后自己凭本身能力去开设一个淘宝店,自己雇佣自己可以减少相应的资金支出,成本较小;第三种是基于产品的创业,即大学生毕业后可利用自身能力研究出一项技术产品,产品流入到市场进行投资生产的创业类型。比如大学生在“挑战杯”活动中研究出的技术型产品,企业如果看好这个产品会进行投资生产,或自身通过贷款进行生产,这一过程叫作产品型创业。总体来说,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应将市场需求作为首要关注重点,尤其是与目前市场对于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进行有效结合,为此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以满足市场需求。 3完善大学生创业机制 3.1创建指导机制 创业教育的实施,为大学生的创业过程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能源。为了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顺利进行,应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思想,创造先进教学理念,创建教学机制,实现学生和教师创业思想的协同发展。 3.2建立创业教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模式 (1)渗透式。将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在保证正常教授课程的情况下,应将创业有关的教学内容尽力完成。(2)合并式。在实践活动中适当融入创业教学,将创业教育的内容分别与不同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针对性地确定创业教育内容,最终顺利完成创业实践目标。(3)改善创业教育改革制度。目前,高校各个院系都拥有自己的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但同时出现了资源利用较低的缺陷。虽然投入了大量物力和财力,却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应该利用现有的资源,保证创业教育道路方向的正确性,制定完善的教育培训计划。 3.3科学构建创业教育评价机制 评估目的就是要对创业教育的局限性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改善,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效果。所选的评估专家主要构成包括综合能力强的创业教师、教务长、教学主管等。第一,对创业教育实施效果、目标进行评估,具体要构建科学的评估方法,给出客观的评估结果。创业教育目标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是分析与考察的终极目的。要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视角对目标进行分析,确保指标体系具有可评估性与可操作性。第二,对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评价。相关课程要明确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丰富他们的知识量,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同时还要提升其实效性。特别是这类课程本身存在着相关活动内容,为此,有必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与标准。第三,科学评价教师的知识储备情况与素质水平。教师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参与度与认知度,不能简单从整体角度来分析,还需要对他们在具体创业教育中应用不同方法的能力进行评估。第四,评价学校领导的创业教育。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使创业教育领导工作得到更好地开展。当然,评估兼具单一与全面属性,而且具有不定期性,从而有效提升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属性。在评价创业教育活动后,还需要科学运用评价结果,适当进行奖励与惩处,从而真正引导大学生正确创业。 3.4优化校园创业教育的环境机制 3.4.1创建校园创业文化环境 校园创业环境是否良好是创业教育重点要素之一,校园创业环境不仅影响到学生创业能否成功,同时也是学生与创业之间的关键媒介。想要创建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确定重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利用学校的科技力量,增强企业自身发展的动力,促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了解企业文化知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第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3.4.2完善创业服务机制 高校是学生接触自主创业观念的地方,也是学生接触到创业知识的起点,更是学生毕业后开始自主创业的关键。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创业发展之路,高校应全力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尽最大努力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障机制。高校应将科学有效创业教育作为根本,完善创业教育后勤保障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帮助。除高校以外,地方政府与相关机构都应积极响应大学生创业政策,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流程指导,进而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4结语 每个学校的创业教育程度都有差异,创业教育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可将自主创业理念与创业教育相结合,保证大学生自主创业理念和方法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技能与知识。同时,还要保证创业教育与自主创业相结合,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自主创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辛福恩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探讨 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近期各地又出现的一些重特大事件,包括天津滨海危化品爆炸事件、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湖北荆州商场电梯事件、兰州自来水异味事件等都再次给我国的城市发展敲响了警钟。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事件最后都认定为是责任事故,并且都关乎城市政府的管理。某种意义而言,安全天然具有的外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其中担当起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政府管理视角来思考城市公共安全就显得理所应当且切中要害。 一、守土有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职责目标 广义上而言,城市任何的安全问题都可以归入公共安全的范畴,因此,城市政府对辖区内出现的安全问题都需要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管理。从狭义上而言,城市公共安全则是指具有公共性的城市安全问题,理论上政府公安系统所需负责的事项都归入公共安全范畴。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从环节上可以分为日常预防、预警准备、应急响应、恢复学习;从内容上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简单的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管理和人为灾害管理,从应急管理角度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四大类。由于安全问题包罗万象,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对于城市政府而言,公共安全管理的目标就在于减少,甚至减除这些安全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一方面,对于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政府应当把损失降到最低,甚至不造成损失;而对于可以避免的人为灾害,则应当力争不发生或少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应当将其危害降到最低或零。当然,如何评价损失最低、发生最少等虽然属于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这一程度是基于城市既有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市民素质等来综合评判的,没有相应的情景和试验(城市发展历程无法重复、无法完全复制检验)来证明此时此刻城市安全管理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是,如果将某一指标与全球同类型城市做比较,则仍可以得到一些参考性的结果。例如,中国建国以来在“直接经济损失/GDP”和“直接经济损失/财政收入”上的指标就大大高于美国和日本。 中国城市发展中导致的大量安全现象既有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以及城市自身具有的高复杂和高密度导致灾害(特别是人为灾害)发生概率大幅提高和灾害影响更加严重的客观因素,更有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社会服务不到位、规划建设不合理、百姓期待日益提升等多方面的主观因素,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具有更大的主观改造空间。 不能保障好城市的公共安全,城市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将失去意义。这正如《全球城市史》的作者乔尔·科特金指出的那样:只有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通过积极大胆的方法解决安全问题,现代城市才能在新世纪生存和繁荣。[2] 二、制度短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瓶颈问题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未能实现制度均衡是我国城市灾害频发、重发、广发的重要原因,而其制度短缺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防管理少 2006年随着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地政府对应急管理高度重视,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一案”指应急预案,“三制”指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逐步建立。[3]例如,浦东新区目前已形成一办(应急管理办公室)、一室(总值班室)、一处(区府办应急管理协调处)“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尽管应急管理为城市公共安全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13年浦东接报突发事件803件,成功处置金海路地铁工地事故、“1·6”北蔡上农批火灾、临港上汽物流园区事故、外环线金海路、芳甸路槽罐车交通事故等20余起较大及以上突发事件以及紧急敏感事件。2014年,新区相关部门成功应对、处置了G1501(外圈)近金海路危化品槽罐车侧翻事故、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事件、洋山港旅游大巴侧翻事故等10余起较大或紧急敏感事件。然而,对于进一步提升公共安全管理而言,更为重要的环节在于日常的预防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海浦东新区在“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尽管大幅压缩了专项规划的数量,但却从更加注重城市公共安全日常管理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增设《浦东新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十三五”规划》。在通常的理解中,由于强化日常预防管理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财物,但由于公共安全问题发生的随机性,人们会觉得“没有必要”,即一旦投入大量精力但事件没有发生,就会被误解为投入成为了“沉没成本”。这一误区在政府管理观念中也时有存在,也导致了公共安全预防管理的“缺位”。确实,从世界范围来看,公共安全预防管理往往也是“事件推动型”的管理,即没有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政府往往对这类灾害的预防不能意识或意识不强。而一旦发生了重大灾难,也才逐渐配置更多的资源到预防管理上。例如,日本在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前,兵库县只有3~4位官员负责防灾事务,并且没有专门的灾害管理部门;地震后,兵库县设立了防灾监一职,是该县名列第三的高官,并且设立了防灾企划局和灾害对策局,下设拥有80多名专职防灾官员的防灾中心。[4]但是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理应借鉴先行国家的诸多经验,因地制宜、高效精简地开展安全预防管理。 (二)统筹管理难 城市安全管理是渗透到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建设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工作,每个委办局条线都在自己负责的公共领域内进行安全管理。部门化的安全管理一方面可以保障专业性,一方面维持各条线业务的延续性。但是,在城镇化深度推进过程中,公共安全的问题复杂性越来越大,管理涉及面越来越广,处置周期也越来越长,这些都对传统条线化管理带来了挑战。例如,在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监管上,目前的格局是它们在进入 医院之前由食品药品监管局监管,而在进入医院后则由医院管理方负责监管,这使得药品医疗器械的全过程监管被划分为几个部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效率。又例如,食品安全的监管、事故的认定工作由卫计委来管理,但执法则等由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如果两个环节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也可能造成监管出现问题。再比如,城市道路设施的维护管理由市容环保局负责,但由于在规划阶段由规土局负责,建设阶段由建交委负责,如果各环节衔接不好或标准执行不严,可能造成前道工作留下的隐患落到市容环保局,这种部门间职责的不对等可能降低安全管理的效率。 尽管在目前管理体制中,应急办在信息的及时汇总、上传下达方面可以起到一个较好的统筹协调作用,但是对于非应急环节的公共安全管理而言,这一体制还难以承担起统一协同的作用。 (三)精准管理弱 安全问题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由于全覆盖、全领域的重视可能导致管理成本高昂,需要在日常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明确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因此,提前预防预警的关键是能抓住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分类管理、精准管理来达到“有的放矢”的预防管理。然而,在现实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重点的确认往往更多根据指示或听从领导或依据经验,对于本区域真正个性化、地方性的安全问题则可能被忽视。例如,每次发生全国性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后,往往地方城市政府就将重点放到类似的安全问题领域,而本地区的自身重大隐患可能未能重点关注,这极易导致新的领域的安全重特大事故,这可能也是全国“接二连三”发生各类重特大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地方领导可能对本辖区发展情况更为熟稔,工作部门的人员也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地方经验,但是对于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方兴未艾的各类新生事物,都催生了诸多新的安全管理问题,如网上送餐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自动售货鲜果汁的监管、网络诈骗、预付卡监管,输入性公共卫生安全、金融危机、跨国犯罪等。 (四)社会共治缺 “保一方平安”作为地方政府的底线职责,确实应由政府负主要责任,但是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公共安全管理中来,不仅是政府“大包大揽”已无力承担、也不能承担的必然选择,也是“公共安全人人有责”的题中应有之义。城市作为公共安全的“双刃剑”,在增添了安全风险的同时,也通过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文明提升等方式为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提供了更多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化企业在安全服务上的高效性,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在3S、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技术上的优势对安全管理的支撑,专家队伍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示范带动和精神引领作用,居民在问题及时发现、危险自我保护等方面的优势,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路径。但是在现实运作中,政府往往囿于传统思维习惯、压力型管理体制等原因,往往在所有公共安全管理领域和环节都采取行政化管理模式,而缺乏更多灵活的安全管理和服务方式。其实,由于城市安全感所具有的相对性,只有通过鼓励全民参与才能更好地配置职责、形成合力,在各负其责中减轻政府负担、提升城市居民对公共安全工作的认可度。 三、治理优化: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方向 针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制度上出现的问题,拟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统一 一方面要坚持标本兼治,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日常防范,加强源头治理、前端处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及时清除公共安全隐患。切实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强化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编制各类预案清单、3D模拟演练系统、城市安全管理标准体系清单等,把危险和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应加快应急指挥和处置的速度,包括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搭建多渠道的安全信息平台、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应急救助系统以及生产恢复、精神疏导和善后学习工作。 (二)全面覆盖与聚焦重点相统一 一方面,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摸清城市公共安全的所有隐患,做到地域全覆盖、领域全覆盖,编制城市风险分布地图,并明确各部门各层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汇总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问题,以民主化的方式明确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短板和重点;通过智能化和大数据等技术分析城市的敏感空间区域,以科学化方式确定重点区域和领域。 (三)顶层设计与强化基层相统一 一方面,从城市整体层面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统一管理体系,包括安全和风险的发现报告制度、处置阶段的指挥调度体系和任务分解机制,安全处置后的反馈评价机制等,要有一个明确的职责分工、权威的指挥调度、高效的协同合作制度。另一方面,维护公共安全体系,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在整合基层安全管理相关队伍、资源和信息技术上,实现城乡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一体化。 (四)政府统筹与多元参与相统一 一方面,强化政府内部统筹的力度,包括建立健全城市应急办、公安指挥中心、应急救援部门(消防)和城市网格办等相关职能机构组成的“3+X”定期会商机制和主要联动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机制,加快建立公共安全的差别化勤务管控机制和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加快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在重点难点领域推进“行刑衔接”。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各类社会组织、企业、专家队伍、社区精英和普通老百姓的积极性,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共同构建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包括设立专家库、咨询委员会、政府购买安全服务清单等。 (五)技术应用与机制创新相统一 一方面充分利用3S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促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流程再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以新技术应用为契机,加快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包括建立统分结合、权责明确、运转灵活的安全隐患发现机制、应急指挥联动机制、快速应急处置机制、绩效监督考核机制、资源创新使用机制等。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国外公共管理创新的目标 一、整体型政府产生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始创于英国继而在英联邦国家全面推行的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成为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源头。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政府再造,推动了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乃至形成所谓的全球性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试图改变政府传统的运作方式,以减少管制、增加竞争、引进企业管理理念为手段,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公共支出为目标,打造“竞争性政府”。这场运动在为各国带来新的行政文化、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与协调,政府管理碎片化,部门滋长了自我中心主义。具体表现是: 1、政府部门的功能分化造成各个部门在单一年度预算限制下运作,各部门不进行长远规划。 2、政府管理过于注重治疗而忽视预防。比如说,有学者认为,除了教育,英国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都是治疗性的,而非预防性的,即等到问题已经出现,政府才介入。 3、政府各个部门考虑更多的是本部门的利益,基本上是对本部门和上级负责,而不是对基层民众或服务对象负责。尽管各自分内工作尽职尽责,但最终往往偏离总体目标和总体利益。 4、政府部门大多从自身角度出发,在相对狭窄的管理范围内制订规划和政策,以封闭的程序进行决策,政府工作缺乏总体规划。为了改变新公共管理运动带来的愈来愈严重的政府管理碎片化状态,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被称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先锋的国家纷纷采取了协作和整合的战略,提出建设整体型政府(在英国先被冠之以“协同政府”,后来称作“整体型政府”)。整体型政府的产生不仅仅是对新公共管理改革中公共部门结构性分化改革的回调,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危机事件对公共部门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恐怖主义的威胁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以避免政策的相互抵触。应对海啸、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大范围的流行病要求政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另外,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横向沟通与协调的成本;受消费者主义的影响,公民希望政府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学术界的关注焦点逐渐从原子化的模式转向注重整体的分析。这些因素促成了整体型政府理论的产生及实践的发展。 二、整体型政府的内涵 英国学者培利希克斯于1997年出版了着作《整体型政府》。这本书一上市就得到英国新一届工党政府的肯定,成为政府官员广泛阅读的着作。培利希克斯认为,整体型政府是超越政府层级、部门功能分工的鸿沟,以解决人民的问题、为人民提供整合性服务为核心的政府,是关照全体、预防性、整合性、改变文化、结果取向的政府。1997年英国新一届工党政府上台后提出了“协同政府”的概念。协同政府意味着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协调,消除政策相互抵触的状况,有效利用稀缺资源,使这一政策领域的不同利益主体团结协作,为公众提供无缝隙的而不是相互分离的服务。澳大利亚给“整体型政府”下的定义是:“整体型政府是指公共服务机构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实行的跨部门协作,以及为了解决某些特殊问题组成联合机构。所采取的措施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侧重政策的制定、项目的管理或者服务的提供。”培利希克斯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改革下的管理模式、整体型政府模式从管理理念、运作原则、组织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见表1)。综合各国对于整体型政府的构想和实践,笔者认为,整体型政府具有以下特点: 1、整体型政府是对新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即按照功能划分政府部门的调整,而非根本性的变革。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既不靠相互隔离的政府部门,也不靠设立新的“超级部门”,而是在不取消部门专业化分工的前提下实行跨部门合作。 2、整体型政府的目标是为民众提供整合性的服务,而不是让民众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奔波于各个政府部门。为了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不但要靠各个部门各自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各部门协同的努力,因此必须要有政府的整合型运作。 3、整体型政府的路径是全方位的合作。合作内容非常广泛,从目标设定到具体操作、从组织结构到文化整合、从政府内部到政府外部无所不包。汤姆?林认为英国的“协同政府”体现在“内外上下”四个方面。“内”即通过新的组织文化、信息管理、人员培训等途径实现组织内部的合作;“外”即通过领导权的分享、捆绑式预算、项目组等途径实现组织之间的合作;“上”指目标设定的由上而下以及对上的责任承担;“下”指以满足顾客需要为服务宗旨以及让服务对象介入服务过程。 三、构建整体型政府的三大基础 为了建设整体型政府,培利希克斯认为,必须进行三项改革,即运用信息技术形成网上治理模式、建立整体型政府组织结构、建设主动型公务员队伍,以构建整体型政府所需要的科技基础、组织基础和人员基础(见图1)。 1、运用信息技术形成网上治理模式 电子化政府经过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政府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的阶段,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增加办公自动化程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一阶段的政府称为电脑化政府。随着网络的出现和普及,电子化政府进入第二个阶段。各个国家的各级政府,都积极设置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向民众提供更多本部门的信息和服务,使得政府网站成为政府服务的最佳窗口。此时的电子化政府是以各部门的独立管辖权做为发展的基础,对于一般不充分了解政府部门运作规律和体系的民众而言,仍然不是非常方便的沟通渠道。所以,这一阶段的 电子化政府称为以网络为基础的互相不连接的政府。随着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计算机软硬件价格的不断降低,政府的网站连接更加便利,能够建立畅通无阻的层层连接。这个阶段,政府的电子化改革要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三种类型的整合:不同政府层级的整合,不同部门的整合,不同政府网站的整合。这三种类型的整合最后将实现整合成为一个单一的政府入口网站的目标,使民众只要进入这个单一的网站就可以寻求解决他们碰到的任何问题,并接受政府提供的相应服务。这就是电子化政府的第三个阶段,即以网络为基础的整体政府。在网上治理模式的冲击下,政府的行政业务和程序将彻底透明化,不仅民众可以更快速、方便、低成本地了解政府信息、获取政府提供的服务,而且政府的内部运作也能免于传统行政所导致的腐败和不作为。 2、建立整体型政府组织结构 在既有的功能性部门分工基础上进行政府运作的整合,采取有效策略进行横向的整合,即增加协调的组织机制。在英国,为构建整体型政府组织结构,由首相或内阁建立新的跨部门组织以加强政府部门的合作。增设的跨部门组织有两类,一类是为了某一特殊的政策问题而专门成立的非常设机构,其成员来自不同部门。布莱尔政府迈向整体政府的第一步是1997年成立“社会排斥小组”。“社会排斥小组”的任务是综合处理诸如无家可归者及少女怀孕等需要跨越传统的部门边界来统一解决的棘手问题。另一类是从事战略决策研究的组织,以保证政府决策具有统一性、战略性。如,布莱尔成立的“政策中心”直接隶属首相办公室,它对政府制订的所有政策都有权进行独立的分析研究;“绩效与创新小组”直接向首相提供跨部门的中长期公共政策报告,目的是促进政府决策与目标的实现;“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战略合作中心”、“中央秘书局”等机构都具有相似的功能。整体型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运作,具有以下特点:1)政府组织运作的核心以功能性分工的部门运作为主体,但同时融入跨部门的定期及不定期、正式及非正式整合机制。2)增加信息部、人力资源部、策划部等跨部门整合单位,和原来的功能性分工部门结构形成同心圆的整体型组织,以强化沟通效果。3)以预算管制和行政目标管理为核心,定期评审政府业务整合的程度。4)以信息科技的制度化设计,建立政府业务整合的系统。5)各部门的业务应该和其他政府部门、其他层级政府、服务的对象、非营利组织、国际性组织和团体,进行有效的连接,以便于咨询和磋商。整体型政府组织的结构和运作与传统行政组织的不同,在于它不但要依法完成功能性分工的业务需求,更要从解决人民生活事件的角度出发,将政府业务整合的核心观念变为内建的机制。 3、建设主动型公务员队伍 为了实现整体型政府的运作目标,必须由高度依存、互相信任、富有合作意识的主动型公务员体系来完成政府的公共事务。建设主动型公务员队伍,首先是培育共同的执政理念,进行组织运作价值的整合。西方国家普遍认为,在公务员队伍中塑造共同的文化、培育共同的伦理精神和价值体系,是进行跨部门合作的前提条件。澳大利亚总理内阁部大臣皮特?谢哥德认为,所有政府部门都应该通过独一无二的行政理念联系在一起。澳大利亚管理顾问委员会2004年的报告———《把政府联结起来:整体型政府对澳大利亚面临的主要挑战的回应》指出要建立支持澳大利亚公共部门的文化,以“一起工作”为口号,形成相应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来推进整体型政府的实施。 其次,进行公务员薪酬改革。合理的薪酬制度产生的奖优惩劣效果,有助于在公务员队伍形成良性竞争,激励卓越的公务员行为。英国从1996年开始,不论是高级公务员还是一般公务员,都已采用以绩效定薪酬的制度,废除了传统的职务等级和薪酬等级。新工党政府在“协同政府”框架下,继续进行薪酬改革。一是确立和完善以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改变以往目标与薪酬缺乏联系的现象;二是简化工资评价框架,给予地方管理者在制定薪酬标准上更大的灵活性,改变职位与职能隔离的现象。 第三,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管理是一场深刻的管理学革命,它将组织看作是一个生态体系,强调系统思考和组织学习,通过培养个人、团体和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来实现自身的变革,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要求。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加大公务员培训和发展方面的投入。英国1999年6月成立了集研究、培训、咨询于一体的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CMPS),专门负责高级公务员的培训。创建学习型组织,还要打破官僚制对公务员尤其是一线执行人员创新能力的束缚,鼓励人才创新。 四、结语 整体型政府理论和实践对于英国工党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功不可没。但是受制于各国、各地区的发展程度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整体型政府理论在不同国家、地区的适用性和发挥作用的程度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适用的万能药。不同政府在引入这一理论之前必须经过仔细的考虑并对所需成本进行认真分析。而且,整体型政府理论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责任问题便是其中的焦点问题,它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一方面采取统一行动、共同的标准和共享的组织体系,另一方面又要求各个部门为纵向的责任体系负责。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公共管理专业统计教改探微 在讲授推断统计学部分时,我们选择的案例也来自于教师的科研、生活实践。例如,某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种新方法,怎样证明该方法有效?首先应该证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幼儿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无差异,在使用了新方法后,如果实验班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优于对照班,才能说明该方法有效。我们把这一实例用于方差分析的教学中,学生不再认为平时的工作学习中用不着推断统计学的知识,体验到推断统计学知识不仅是统计学的核心与精华所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也大有用处。案例教学是《应用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上述案例教学法,同时,在课后练习中也给学生布置了一些案例分析的作业。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来自于外部压力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 主动性可能来自于压力,这种主动性常常是暂时的,带有较大的功利性,一旦达到目标,主动性就消失了。兴趣是主动性的另一个来源,比较而言,来自于兴趣的主动性则比较持久,但是兴趣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绝非一门课程能够胜任的。“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就会对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 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评价考核体系 始于20世纪末的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教育部等高校主管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考核与监管,以期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社会需求的专业招生。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对的,但各高校采取种种手段应付就业率的考核,不仅出现了学生“被就业”等荒谬的事情,还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效果。各高校、各专业都要应对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甚至是与国外的高校竞争。竞争不仅是各高校实力(师资、科研水平、综合水平)的比较,就业率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如果这些争取来的学生不能按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对各高校、各专业来说无异于自损招牌,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大学的门,一般情况下都能顺利拿到文凭。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这一点,这实际上变相剥夺了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独立考评的权力。在教与学的博弈中,如果学校管理部门管理设置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文凭,即专业课学习都通过考试,那么学生对应用统计学这类有难度课程不会有学习的压力,他们会认为反正最后考试都能过。况且,学生手里还掌握着“学评教”这个对付教师的“法宝”,迎合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理性选择。 2.公共管理专业的影响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仍然比较落后,学科边界模糊,视野狭窄,基础不牢,知识体系不完整,研究方法陈旧,知识创新不足,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针对性、应用性不强。”学科边界模糊使研究内容多而庞杂,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多,学生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基本上学习的都是“屠龙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借鉴学习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学生不仅面临较多的学习内容,在总学分一定的前提下,必然是各种方法都了解,但是都不精,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就业的竞争优势,公共管理成了一个所谓的“万金油”专业。政府扩张权力,公务员待遇优厚,工作稳定,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毕业生考公务员,近几年考公务员成了高校毕业生的首选,这种形势使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很不发达,那么与公共管理专业对口的就只有政府部门,进政府机关只能考公务员,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对学生考公务员并没有直接的帮助,这些必然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高校科层化管理模式的影响 科层化管理模式注重的是程序和规则,正如默顿所强调的 “:规则原本只是手段,现在却变成了终极目标”。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不仅有共性,还因为学科、专业及教师、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特性服从严格的规则制度,要求教学活动服从行政命令,这必然给教学带来种种困扰,应用统计学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理科合班教学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按大类招生的公共管理,文理兼收。高中阶段理科的数学已经包括了概率论的初步知识,文科的学生则没有学习过这部分内容。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较大影响,文科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重思辨思维,轻逻辑思维的思维定势,普遍对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有恐惧感。这要求我们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既不能使文科的学生学不懂,又不能让理科的学生感到没兴趣。我们应用统计学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消除文科学生的恐惧感,并逐步建立起用统计数字来说明事实,用统计推断来验证主观判断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利用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2.大班教学,课时压缩 作为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应用统计学曾经是4学分,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学校对专业课的数量和课时都进行了调整,应用统计学现在是2学分(32学时),但课程内容没有减少。内容多,课时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应用统计学的概念、公式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而且从基本概率知识到推断统计学的各种方法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联,前面的假设检验等知识没有掌握,后面的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就很难理解。学生必须做课后学习、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否则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课后学习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甚至成为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将课后学习分为三个部分:内容自学、习题练习、上机练习,内容自学通过课堂讨论或完成作业的方式检查;上机练习用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作为平时成绩。 《应用统计学》是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二年级第一学期,这个学习时段学生学习负担较重。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同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基本知识和概念需要学生课外学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每年公共管理专业招生的数量基本固定,出于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一般都是按50多人的大班进行授课,案例讨论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应用统计学》采用案例教学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公共管理的其他专业课相比,其内容没有吸引力。在高校实施“学评教”的考核压力下,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可能影响教师的教学考核等级,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3.教学环节不匹配 《应用统计学》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注定了考试内容注重基本概念和计算,而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考试和平时的教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三)缺少案例以及合适的教材经济管理类学科发展比较成熟,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已经广泛深入地运用在管理实践中,因此,各类合适教学的案例也比较多,有专门的案例教材。“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决策实践中,一些功能环节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科学的、合理的决策程序并未完全确立起来……少数领导者凭经验,甚至按主观设想拍板的情形并未绝迹。”实践中收集分析真实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囿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不足,切合中国实际,又能够用于教学的案例较少。 缺少合适的教材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问题,目前的统计学教科书多是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的教材大多是针对MPA的,内容和深度都不适合本科生;用经济管理类的教材又面临例题和习题都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与本专业的关系不大的问题,学生感觉统计学方法不是公共管理体系的,与其他的专业课完全是两张皮,没有结合起来。 对策和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进。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以应用统计学为核心,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得到结论等统计工作环节,分别由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用统计学等几门相互衔接而又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了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到科学合理的结论。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而且得到了怎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了以往课程结束后,学生考完试,知识又还给教师的状况;参与了不同阶段的统计工作,掌握了用统计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了文科学生重思辨能力,轻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差的倾向。 (二)考试方式改革 在遵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我们将闭卷笔试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闭卷笔试重点考查学生对《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的考查,平时考核的模式不拘一格,包括教学中的讨论、答辩和作业、上机考核、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学生的成绩可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小论文、上机操作和笔试闭卷卷面考试成绩等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收集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收集公共管理的相关案例,一方面是来自学生的各种科技立项及问卷大赛的调查,例如前述学生自己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上的问卷调查,这些调查的样本量一般都不够大,问卷设计还存在着问题;教师的科研项目也是另一个重要来源。目前,我们已经有城市低保对象,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及社区满意度等5、6个调查数据库,大都是中等规模的调查,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我们以案例教学为主要试验方法,对公共管理类应用统计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考核等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探索和尝试,由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限制及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这一教改项目的效果还很难评价。随着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建设理念的逐步深入,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实践活动改革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统计研究方法的是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新公共管理的现状 公共部门的变革回应了几个相互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包括:职能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低效率;经济理论的变化;私营部门相关变化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力量的兴起;技术变化使得分权同时又能更好地控制全局成为可能。 行政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鲜明的发展阶段:前传统阶段、公共行政传统模式阶段和公共管理改革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从上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并非轻而易举,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过渡至今尚未完成。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新模式背后的理论基础非常强大。这场变革运动以“新公共管理”着称,尽管这个名称引起了争论,然而它不但在蓬勃发展着,而且是对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采取的管理模式的最佳表述。传统的行政模式相对于它所处的时代是一项伟大的改革,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一、前传统模式 很显然,在19世纪末官僚体制理论尚未健全之前,已经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它与政府这一概念以及文明的兴起一样历史悠久。正如格拉登(Gladden)指出的那样,行政的某种模式自从政府出现之后就一直存在着。 首先是创始者或领导者赋予社会以可能,然后是组织者或行政者使之永恒。行政或事务管理是所有社会活动中的中间因素,虽然不是光彩夺目,但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却是至关重要的。 公认的行政体制在古埃及就已经存在了,其管辖范围从每年的尼罗河泛滥引起的灌溉事务到金字塔的建造。中国在汉朝就采用了儒家规范,认为政府应当是民选的,不是根据出身,而是根据品德和能力,政府的主要目标是谋取人民的福利。在欧洲,各种帝国——希腊、罗马、神圣罗马、西班牙等首先是行政帝国,它们由中央通过各种规则和程序进行管理。韦伯认为,中世纪“现代”国家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官僚治理结构的发展”。 尽管这些国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可以称为前现代。也就是说,早期的行政体制本质上是人格化的,或者说是建立在韦伯所说的“裙带关系”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以效忠国王或大臣等某个特定的人为基础,而不是非人格化的;以效忠组织或国家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为基础。尽管存在着这么一种观点,即认为行政管理本身不为人赞许的特点仅仅来自于传统模式,但早期的做法常常导致谋求个人利益的贪污行为或滥用职权。在早期行政体制下,我们现在看来觉得很奇怪的做法曾是当时执政政府职能的普遍行为。那些一心走仕途的人往往依靠朋友或亲戚获取工作或买官,这就是说先以钱来收买海关官员或税收官员,然后再向客户伸手要钱,从而既回收了最初的买官投资成本,又可以大赚一笔。美国19世纪的“政党分肥制度”意味着在执政党发生了变化的同时,政府中的所有行政职位也发生了变化。 前现代官僚体制是“个人的、传统的、扩散的、同类的和特殊的”,而按照韦伯的论证,现代官僚体制应当是“非人格化的、理性的、具体的、成就取向的和普遍的”。个人化政府往往是低效率的:裙带关系意味着无能的而不是能干的人被安排到领导岗位上;政党分肥制常常导致腐败,此外还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率。传统行政模式的巨大成功使得早期做法看起来很奇怪。专业化、非政治化行政在我们看来是如此顺理成章,以至难以想像到会有别的制度存在。西方的行政制度即使简单到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想法,也是直到1854年英国的诺思科特—屈维廉报告出台后才开始建立,尽管这种制度在中国早已通行很久了。 二、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在19世纪末期,另外一种模式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这就是所谓的传统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理论基础来源于几个国家的学者,即,美国的伍德罗·威尔逊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人们把他们和官僚制模式相联系;弗雷德里克·泰勒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也来源于对美国私营部门的运用,为公共行政提供了方法。与其他理论家不同,泰勒没有着力关注公共部门,可是他的理论却在该领域具有广泛影响。这三位理论家是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主要影响者。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还要加上诺思科特和屈维廉,他们对美国之外的国家的行政尤其是威尔逊的行政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世纪中期,诺思科特和屈维廉最先提出了通过考试和品德来任命官员的主张,并提出了无偏见和行政中立的观点。 传统的行政模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官僚制。政府应当根据等级、官僚原则进行组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官僚制度有一个经典的、清晰的分析。虽然这种官僚制思想在商业组织和其他组织中采用过,但它在公共部门得到了更好和更长久的执行。 2.最好的工作方式和程序都在详尽全面的手册中加以规定,以供行政人员遵循。严格地遵守这些原则将会为组织运行提供最好的方式。 3.官僚服务。一旦政府涉足政策领域,它将成为通过官僚体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4.在政治、行政二者的关系中,行政管理者一般认为政治与行政事务是可以分开的。行政就是贯彻执行指令,而任何事关政策或战略事务的决定都应当由政治领导者做出,这可以确保民主责任制。 5.公共利益被假定为公务员个人的惟一动机,为公众服务是无私的付出。 6.职业化官僚制。公共行政被看做是一种特殊活动,因而要求公务员保持中立、默默无闻、终身雇用以及平等地服务于任何一个政治领导人。 7.行政任务的书面含义是执行他人的指令而不承担由此而致的个人责任。 通过对比早期的行政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韦伯体系的主要优点和不同点。韦伯制度和它以前的各种模式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以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制度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管理制度。一个组织及其规则要比组织中的任何个人都重要。官僚制度就其运作以及如何对客户做出反应方面必须是非人格化的。正如韦伯所论证的那样:“将现代公职管理归并为各种规定深深地触及了它的本质。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认为,以法令形式来命令执行某些事务的权威已被合法地授予了公共机关。这并没有授予某机构具体情况下通过指令实施某种事务的权力。它只能是抽象地管制某种事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通过个人特权和赋予特许权管制所有事务。后者的情况完全是由世袭制支配的,至少就 这些事务不是不可被侵犯的传统而言是这种情况。” 这一点非常重要。早期的行政管理以人际关系为基础,个人要忠诚于亲戚、保护人、领导人或政党,而不是对体制负责。有时,早期行政管理在政治上是比较敏感的,因为行政机关的人员是任命的,他们更是政客的臂膀或主流阶级。但是,它也常常是专制的,专制的行政可能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对那些不能够或者不愿意投入个人政治游戏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一个以韦伯原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制度可以完全消除专制——至少在理想情况下是如此。档案的存在、前例原则的参照和法律依据意味着在相同的环境中总是会做出相同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效率更高,而且公民和官僚等级制中的人员都知道自己所处的立场。 其他的差别均与此相联系。在各种规定和非人格化的基础上,会很自然地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等级制度及其规定在个人离开组织后保持不变。虽然韦伯强调的是整个制度,但他也注意到了官僚制组织中的个人任期和条件。 传统行政模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为全世界各国政府所广泛采用。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它都显示出了优势。与以前腐败盛行的制度相比,它更具效率,而且职业化公务员的思想对个人以及业余服务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该模式现在也暴露出了问题,这些问题表明该模式即使不能说已经过时了,也可以说即将过时。 传统官僚制度是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发展起来的,它的制度和技术适用于更早的时期。如果政府工作人员被看做机器人,只需对简单的刺激做出反应,难以承担起做出决策的责任,而且在操作手册中都有了事无巨细的规定,那么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可能是合适的。然而在私营部门,正式的等级制度不再被认为是运行良好的了。 公共行政的理论支柱已经难以描述政府现实了。政治控制理论已经问题重重。行政意味着遵从他人的指令,因此要求有一个秩序井然的收发方法。指令的发出者与实施者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分。但是这并不现实,并且随着公共服务规模和领域的扩大而愈加不可能。传统模式的另一理论支柱——官僚制理论也不再被认为是组织的特别有效形式。正式的官僚体制可能有它的优势,但人们也认为它往往培养墨守成规者而不是创新者;鼓励行政人员规避风险而不是勇于冒险,鼓励他们浪费稀缺资源而不是有效利用。韦伯曾把官僚制看成是“理想类型”,但现在这种理想类型却培养了惰性、丧失进取心、导致平庸和低效率,这些被认为是公共部门的特有病。它也由此遭受批评。实际上,“官僚”这个词在今天更多地被看成是低效率的同义词。 传统模式的所有事实都已经受到了挑战,官僚制的确有威力,但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它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试图探求惟一的最佳方式是不切实际的,这会导致组织运作的僵化。私营部门中率先采用的灵活管理体制正在被政府部门所采用。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并不是政府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惟一形式。而且行使官僚权力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政府实际上可以通过补贴、法规或合同间接地在这一领域起作用。政治和行政在现实中很长时间里都一直相互交错。公众要求在原先政府独立于民众而运作的领域中建立更好的责任机制。虽然公务员可能会受到公共利益的奖励,但现在看来政治游戏者有他们自身的利益这一点也是无可争辩的。他们也可能是为了自身的进步或所在部门的发展而工作,而不再是原来想像的那样时刻都是出于纯洁和无私的动机。现在公务员的不同寻常的雇用现象已经弱化多了,特别是考虑到私营部门在这方面的变化,私营部门雇用制已是非常少见了。最后,公共部门的任务现在被认为具有了更多的管理性质,这要求行政人员对于他们的工作绩效负起责任来,而不仅仅是行政命令和执行指令。 关键之处在于,传统模式在大约一百年里没有多少变化,而现在却发生了全面变化。诸多观点构成了一种范式——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而现在由于传统模式本身的问题,范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和转移。 传统模式是僵化的、官僚的,只是侧重于结构和过程。然而它确实比以前存在的模式要好得多。以功绩制为基础的任命制、正式的官僚制以及政治和行政能够并且应该分开的想法都足以构成一个行政体制的充分原则,尤其是对一个处于稳定阶段运行的制度。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主导着公共服务理论和实践。尽管传统模式做出了多年的贡献,但它现在面临的主要批评是,其理论和实践都不足以适应公共部门管理的发展。传统模式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但现在它的时代过去了。 传统的行政模式衰落的主要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不再运作良好了。当理论和经济研究都表明政府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具有内在低效率时,政治家们开始询问一些笨拙的问题就毫不奇怪了。为什么公务员是终身雇用的而别人却不是?为什么他们不是以合同形式雇用?如果有人受雇从事一份工作,确保该雇员做好这份工作有何过错?公务员制度至少在西方国家已经大失民心,政府进行相关改革时阻力极小。而这些改革以前曾一度被认为会破坏公务员制度。一旦变化开始发生,传统模式的各个方面也就随之分崩离析了。 三、新公共管理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公共部门出现了一种针对传统行政模式的缺陷的新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缓解传统模式的某些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公共部门运转方面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这种新的管理方法有很多名称:“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或“企业型政府”。到9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新公共管理”的概念。 尽管新公共管理的名称众多,但对于公共部门管理发生的实际变化而言,人们还是有一种共识。第一,无论这种模式叫什么,它都代表着一种与传统公共行政不同的重大变化,它更为关注结果的实现和管理者的个人责任。第二,它明确表示要摆脱古典官僚制,从而使组织、人事、任期和条件更加灵活。第三,它明确规定了组织和人事目标,这就可以根据绩效指标测量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样,还可以对计划方案进行更为系统的评估,也可以比以前更为严格地确定政府计划是否实现了其预定目标。第四,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更有可能带有政治色彩地致力于政府工作,而不是无党派或中立的。第五,政府更有可能受到市场的检验,将公共服务的购买者与提供者区分开,即将“掌舵者与划桨者区分开”。政府介入并不一定总是指政府通过官僚手段行事。第六,出现了通过民营化和市场检验、签订合同等方式减少政府职能的趋势。在某种情况下,这是根本性的。一旦发生了从过程向结果转化的重要变革,所有与此相连的连续性步骤就都是必要的。 霍姆斯(Holmes)和尚德(Shand)对这次改革的特点作了一个特别有用的概括。他们把新公共管理视作范式,这种好的管理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这是一种更加富有战略性或结构导向型的决策方法(强调效率、结果和服务质量)。(2)分权式管理环境取代了高度集中的等级组织结构。这使资源分配和服务派送更加接近供应本身,由此可以得到更多相关的信息和来自客户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反馈。(3)可以更为灵活地探索代替直接供应公共产品的方法,从而提供成本节约的政策结果。(4)关注权威与责任的对应,以此作为提 高绩效的关键环节,这包括强调明确的绩效合同的机制。(5)在公共部门之间和内部创造一个竞争性的环境。(6)加强中央战略决策能力,使其能够迅速、灵活和低成本地驾驭政府对外部变化和多元利益做出反应。(7)通过要求提供有关结果和全面成本的报告来提高责任度和透明度。(8)宽泛的服务预算和管理制度支持和鼓励着这些变化的发生。 新公共管理并没有认为实现某结果有一条最好的途径。管理者在被赋予责任之前并没有被告知如何获得结果。决定工作方式是管理者的一个职责,如果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管理者对此应当承担责任。 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由各种不同于传统行政模式的理论所支持。这包括:政府工作人员被假定为具有经济利益动机;私营部门的灵活管理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经验;政治与行政不可分离。在从行政到管理的理论变化中,一个关键的区别是:行政是执行指令,而管理是获取结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新公共管理从经济学和私营部门获取了主要的理论支持。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是奥斯特罗姆。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就指出,组织有两种对立的形式:官僚制和市场。在奥斯特罗姆眼里,官僚组织相对于市场选择是低效率和低成效的。官僚行政模式缺乏竞争、消费者主权和低成本选择下的激励。他指出,许多当代政治经济学家以经济理论导出的一种范式为基础,“向传统行政理论的许多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 新公共管理证实了奥斯特罗姆的观点,尽管这种观点经过一段时间才被采用。在奥斯特罗姆的着作中,我们能看到新公共管理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从经济学视角看,它是市场导向的。这运用的是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第二,它否定以官僚制作为组织原则。 正如亚当·斯密所洞见的那样,如果允许个人追求最佳结果,那么市场就是更为有效的资源分配形式。 另一个理论变化是私营部门管理理论的变化,即打破了公共部门制度中曾被认为是基本要素但实际不是的东西。公务员在和客户打交道时必须公平和公正,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或者终身雇用。衡量公共部门绩效可能确实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努力去这样做。公共部门的政治本质确实有别于私营部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行动都是政治性的,或者所有的政策都由政治家做出。以前被认为是公务员必须做的现在已经成为特例,人们很难理解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会因为合同雇用制或业余工作制而遭受破坏。然而所有这些都有悖于曾被视为公共雇用的必要条件。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间除却最高层的管理外,许多工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很难认可公共部门的不同于一般的雇用方式。 也许,私营部门为我们提供了重视结果的经验。传统行政模式正是由于强调结构和过程而非结果才深受批评。另外,正如前面讨论过的,官僚组织并不自然就有效率。私营部门已经在实践其他的组织结构——利润中心、分权、雇员灵活性——所有这些也正在为公共部门所采用。 四、发展中国家的公共管理 尽管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适合于发达国家,但这是否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却不得而知。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始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方式就必然适用于不同的环境。新公共管理可能与发达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那么与新公共管理兴起并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相比,不发达国家在采用时就会受到限制。 发展中国家的确也采用过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因此也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所有熟悉的官僚制度。官员通过考试获得了终身雇用。即使在最贫穷的国家,官僚制度也要维护那些地位显赫、薪水相对较高的精英集团的利益。 有人认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传统的官僚制在许多国家都已失败。霍姆斯和尚德都主张,“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管理改革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我们相信,基本原则对每一个国家都是适用的。”另一方面,米诺格认为,“市场检测和内部市场等复杂的改革不可能在发达国家之外行之有效。”然而,与把新公共管理排除在发展中国家之外相反,更为合理的方法是以务实的方式具体确定新公共管理在发展中国家运用的一系列前提条件。斯蒂格利兹主张一种新的发展日程。它包括国家作用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政府和私营部门进行合作,促进政府建立市场。在一些领域,政府应当更多地进行市场调节。这就要求政府改善自身的工作绩效,通过尽可能地利用和促进竞争来广泛使用类似于市场的机制。 任何国家在采用这些观点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的时候,都应当有足够的基础条件以采用包括市场检验和履行合同在内的新公共管理。 五、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 毋庸置疑,人们会对这场改革有对立的评价。当然,这场变化还没有得到完善的运作,会出现一些错误,向新模式转变的过程也存在各种问题。这些不足似乎会导致政治上要求回到原来非党派、中立的行政制度,但这实际上极不可能。更为可能的是,要进一步完善改革中尚不完善的地方,然后逐步演进到另一种模式。传统模式以及它所坚持的主张已经结束了。 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普遍赞同。有意思的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批评家也越来越多。他们的批评涉及了公共部门改革的方方面面。有人认为没有什么范式变化,也没有发生国际范围的变化。批评家们认为,公共管理的改革是对民主的攻击,是意识运动,是一种流行时尚,在已经尝试过的公务员变化中导致了士气低落。这些观点有些是有道理的,而另外一些则完全不着边际。确实,反对者和批评家难于就争论的焦点达成一致。有无范式变化问题是公共管理改革中最具争论性的问题之一。 (一)范式变化 人们就新公共管理展开的争论最有意思的一个方面在于,尽管最激烈的批评家也承认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否足够大到可以构成一个范式变化却有待商榷。尽管有人仍然不太相信,但再次考察一下范式是什么,考察一下公共行政中的竞争性范式是否有效是有用的。我认为,无论是采用“范式”的通常意义,还是与库恩着作相关的用法,“范式”这个术语无论指代传统行政模式还是公共管理改革都是合适的(这些公共改革联系在一起就被称为新公共管理)。 除了强调结果并通过各种机制来实现结果外,关键的不同是其背后的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基础。在这一点上,公共行政的基础是公共利益激励理论、官僚制理论和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人们认为,有足够的差异可以说明存在不同的范式:官僚和市场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组织运作方式;公务员的公共利益激励不同于市场理性行为假设;政治与行政分离被普遍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侧重于过程的传统模式与侧重于结果的新模式完全不同。 (二)一场国际运动 公共部门改革是否构成了一种国际现象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人们已经注意到,类似的改革运动已经在好几个国家发生了。汤普森认为新公共管理是一场世界性的变革,因为它几乎影响到了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对世界上最大的123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重要的政府改革正在全世界进行。在很大程度上,类似的改革也发生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凯特尔也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如火如荼。这场运动从两个方面看是国际性的。首先,它已经扩展到了蒙古、瑞典、新西兰和美国等一系列国家。其次,改革范围很广,政府已经利用管理改革来重塑国家的作用及其与国民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胡德也提出反对全球化范式的思想。这有三个原因。首先,公共行政传统方法的部分撤退并不一定表明,新公共管理的单一模式会在全世界适用,也不意味着旧的模式就会彻底消失。其次,全球化范式的思想忽略了截然不同且路径依赖的国情,正是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中发生了当代公共管理的变化。第三,公共管理在过去一二十年里是否足够稳定以至可以被视为一套单一的思想和做法。 按照胡德等批评家的逻辑,不同国家的改革内容、时间安排和战略的差别就意味着不存在全球化的运动。在批评家们看来,只要说改革具有相似性,似乎就意味着改革应该一模一样并同时发生。其实,改革范围和速度存在着不同。英格拉哈姆认为有三种改革模式:新英格兰模式摧毁了旧结构而代之以竞争性、市场导向组织,这代表出现的线段的一个端点。美国代表了线段的另一端,新兴政府建立在旧的官僚体制基础上,并没有发生会导致游戏规则改变的系统改革。线段的中点是阶段改革战略,这以澳大利亚和英国为代表。这种模式奉行变化的战略, 它首先攻击旧体制的复杂和僵化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其他改革。不同的国家所受的制度约束不同,改革的不同之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目前,在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中,存在理论趋同化以及公共部门改革者所使用的工具和战略的趋同化的情况。我们没有必要由于存在一场世界范围的公共部门改革运动,就说改革是不可抵制的、统一的、全球的。更为正确的观点是公共部门改革涉及了相似的政策工具,正如博斯托姆(Bostom)认为的那样:虽然全世界对改革的说法五花八门,但最近关于政府重组、重塑和更新的大部分努力都有近似的目标,即提高公共部门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公共部门对顾客的反应程度,减少公共开支,增强管理责任。这些努力所选择的工具也非常相似:商业化、公司化和企业化;责任下放;从投入控制转向产出和结果控制;更严格的绩效规定和更广泛的合同履行。 凯特尔也认为,“这场运动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为很多国家在短时间内以相似的基本战略实施着改革。”他进而列举这些战略,包括:生产率——以更少的税收生产更多的公共服务;市场化——利用市场化进行激励;分权:政策——分离购买者与供给者;对结果承担责任的制度。 因此,各国改革之间存在着比批评家认可的更多的形似性。发生变化的是模式背后的理论基础而不是改革的细节。 (三)新公共管理运动会持续吗? 新公共管理的批评家认为这场运动将会消失,有的甚至认为它从没有发生过。林恩认为公共管理将逐渐消退。他认为,尽管新公共管理被其推崇者尊为范式,但只是昙花一现,很可能衰退。因为:(1)在政治过渡中,曾赋予其灵感的威斯敏斯特改革的初始模式将最终被破坏,党派人士和学者之流将看到新公共管理被推出历史舞台。(2)随着各国各部门间比较实践的积累,改革的基本不同之处将使其表面化的相似之处相形见绌。(3)术语“新”将会由于后面出现了更为新兴的事物,而被看做一个很麻烦的形容词。(4)政治争论将呼唤新的主题来吸引和支持下一轮行政改革思想。 上述论点值得商榷。关于第一点,政治变化当然能够先于任何改革。但林恩所指的威斯敏斯特制度中发生的变化是指政府的变化。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表现为从左派过渡到右派,在一些地方是又回到左派。在英国则是从右派到左派。新公共管理或者变化依旧,或者像1996年的澳大利亚国民政府那样加速了变化。关于林恩所指的第二点,各国改革情况是不同的,但改革背后的理论是一样的。正如前面已经论述的那样,不同的国家不是处于不同的路径上,而是远近不同的路径。林恩所说的第三点和第四点有待进一步的考查。 林恩认为,“新”这个词变得越来越不合适确有几分道理。考虑到这个词首次引用以来已经有十多年了,那么什么时候这个“新”不再新了呢?在20世纪的美国有这么一件事情,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新公共行政”。针对旧官僚制发展起来的这种制度,更多地强调价值、平等和公共行政的定性方面。几年之后,当效率问题日益突出的时候,该制度也就萎缩了。同样,将来,“新公共管理”中的“新”也将不得不退缩,但不管怎样,关键的变化是从公共行政过渡到了公共管理。 林恩的第四点易于驳斥。将来当然会出现新的主题或模式以供讨论,如电子政府。本文把世界看做是范式的连续,某种范式最终肯定会消失。 对新管理模式的批评实际上大多来自学术界而不是实业界。这似乎是因为学术界出于职业和专业的特点,对某个事件吹毛求疵而不是欢呼成功。 六、结论 政府管理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里经历了三种模式。首先是人格化或前现代行政模式,当该模式日益暴露其缺陷以及出于提高效率的目的,它就被第二种模式即传统的官僚行政模式所取代。同样,当传统行政模式问题重重时,它就为第三种模式即新公共管理取代,从政府转向替代性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主导地位就如同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官僚制度居主导地位一样。在任何一种政府制度中,官僚和市场都是共存的,只是在某个阶段一种形式占主导地位,而在另一阶段,另一种形式占主导地位。新公共管理时代是官僚制日益削弱而市场在公共行政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 在现实中,市场和官僚体制相互需要,相互补充。新公共管理不可能完全代替官僚制,正如1989年以前的东欧,官僚制不可能代替市场一样。但新公共管理运动表明的是,早期传统官僚制的许多功能都可以而且现在经常由市场来执行。在一个官僚制作为组织原则日益削弱的环境下,市场解决方案就会被推出。当然不是所有的市场药方都能成功,但这不是问题的核心。政府将从新公共管理这一工具箱中探寻到解决方案。如果这些方案行之无效,政府就会从同一来源中寻找其他方案。政府管理背后的理论基础已经发生了变革,我们完全可以用“范式”这一术语来描述它。在公共行政学术界,有许多对新公共管理持否定态度的批评家。但是他们的批评对迅速开展的政府改革影响很小。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之后,会出现另一种新的模式,但肯定不会回到传统的行政模式。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研究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目前很多综合类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它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相关专业,随着公务员就业热,这个专业的招生前景越来越广阔。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毫无疑问,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基础类专业,其培养目标并不仅限于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的融会贯通,而应该更侧重于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就是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和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高度公共责任感和公共服务精神,适应当代公共管理现实需要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所有专业课程毋庸置疑的教学使命是追求教学效果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传统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但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专业课程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导向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而这在传统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被专业课程教师所忽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上本科学生社会经历有限,且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不少学生在对专业课程的认识上,视其为“万金油”,什么都学,但觉得学与不学差别不大,专业性、实用性不强。在这种认知影响下,学生参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难免大打折扣。因此,传统教学理念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活动的效果,就会与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出现一定的偏离。专业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多方面着手。本文拟从公共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上述角度逐一探讨。 一、采取基于能力培养的多种教学方法 要实现能力和知识的双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尤其是实践教学方法的凸显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最为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开放教学法等。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专业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尝试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较好发挥学生学习时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实现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案例教学法 鉴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目前案例教学法是国内外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非常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典型的专业课程的相关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把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在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结合专业知识研究分析,解决公共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学习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做到公共管理知识“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服务于社会”。为增加案例的可看性和趣味性,授课教师在案例可多选择一些视频资料。如《城市管理》课程,在第一章绪论教学中,教师引入了中央台“热线12”节目“恼人的夜市”报道视频,因为该报道是聚焦于中央民族大学周边魏公村夜市喧闹、乱搭乱建等问题,学生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感同身受,非常活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了解城市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客体。在媒体报道一年多后,魏公村违章乱建的建筑均被相关部门拆除,但拆下的建筑材料、砖头、泡沫被乱扔,街上尘土飞扬,持续好几天无相关部门问津,给过往行人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又在课堂上以此为例,启发学生思考城市管理中各管理部门配合协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除了授课教师查找课程案例材料外,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由学生联系课程专业理论,主动寻找相关公共管理实践案例,并以小组形式分组在课下进行充分讨论、分析,形成系统的分析报告,在专业课程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享,展开充分讨论,最后教师还可以对案例及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通过理论和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教学法 所谓的开放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学校的象牙塔,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公共部门的工作环境,认知其管理程序和办事方式,从而认识真正的公共管理。“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去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参与公共管理实践是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能力素养的最快捷方式,也是学校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如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去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审批大厅参观,并与建委法规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北京市建委行政审批改革实践,学生在参观座谈中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提问,这种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学生具体感知了行政机关的运作,对公共管理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走出去”的课程实践方法固然教学效果突出,但也必然受到学生人数、场地、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相较而言,“请进来”的课堂实践方式受条件限制要少,也更容易实现。“请进来”是指邀请公共部门的管理者来学校作专题讲座,结合其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与一线的公共管理实践者面对面沟通,了解来自公共管理实践一线的最新动态,实现对专业知识理论由表及里的认知。当然,开放教学法能顺利、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学校与公共部门保持良好密切的合作。这除了可以借助于教师的个人人脉关 系外,更需要加强学校、学院与当地公共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认知的场所。 (三)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讲授法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它也有明显的缺陷,即在教学过程中的单向性。而互动教学法恰好能弥补讲授法的不足。教师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某些教学重难点,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答疑等方式,鼓励启发学生思考,并由教师点评总结。这种互动能使教师有效了解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安排教学进度,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能力。如《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公文案例评析就非常适合采用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例文,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掌握写作的实践技巧。另外,在开学初,教师就可以公开电子邮箱及课程网络平台链接,方便学生在发现专业问题时随时答疑和下载相关课程资料。在实践中,这种网络互动方式尤其受到内向腼腆学生的欢迎,这既能避免他们和教师面谈时的紧张拘束,又能有效解决其知识困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配合讲授法,实现教学相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优化 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时通常是54或者36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要争取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量,并有效培养锻炼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精心选择、优化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内容的区别,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要想面面俱到地涉及专业学科的所有知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时,必须有所取舍,关注和重点突出学科核心知识和热点问题,而其它相关知识,则可以介绍参考书籍、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让学生自学相关的背景知识,锻炼培养其自学能力。其次,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反映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必然包含学科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描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规律,也是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是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免枯燥乏味,而且,缺乏社会阅历的本科学生在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事实上,放眼世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比比皆是,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公共管理理念,用实践活动来说明和验证公共管理理论和规律当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用专业眼光筛选、梳理、分析有案例价值的公共管理实践事件,及时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现实事例,使之能有效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理论知识,这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导向。如《行政学原理》,顾名思义,这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就原理讲原理,则流于形式和枯燥,学生也难免兴趣缺缺。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在行政学各个主题领域的原理讲授中辅之以政府实践活动的内容。如行政职能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中,在介绍相关理论时,可加入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案例,用以说明在政府职能转变实践中政府和社会构建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解,强化其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使其反映最新的国内外学科理论前沿动态和最新的公共管理实践。部分高校教师可能会存在着一个教学误区,即“一套教案讲义可以用上好几年”。这种想法可能在诸如数学、英语等纯基础学科中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中,是绝对不适用的。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更新变革非常快,因此,在每次授课之前,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保持教学与理论、实践的同步发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量。最后,为体现课程教学的深度,可以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优势,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增加部分专题分析的内容。专题分析可以增加学生对相关专业问题的了解深度,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科研能力。如《城市管理》课程,在城市人口和社会管理这一章中,可以加入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专题和城市社区养老专题,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管理实践热点,加深其对问题的思考,并锻炼其思维能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 专业课程的考核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的重要指标。课程考核一直被学生重点关注,考核形式的变革创新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为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课程考核内容、形式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授课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个无形的指挥棒,在考核内容、形式改革中充分体现能力培养的导向,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专业课程考核形式往往采用试卷考试,用闭卷或者开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是这种形式有着自身的缺陷,它固然是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是对于其理论联系实文秘站:践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却无法有效开展,以至于长期以来,学生对待专业课程的考试基本上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在以实践性、应用性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下,课程考核形式也应该尝试着多种形式的改革。各学校教务处对专业必修课程期末考试一般会有考试形式等方面的规定,而课程期中考核就可以由教师视不同课程的特点尝试灵活的考核形式,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焦点。其一,可尝试由学生分组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联系专业课程相关理论,结合现实公共管理实践案例,课下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各组将讨论分析结果在课堂上向全班作案例分析汇报展示,由教师为每组的案例汇报展示表现打分,这可以占考核50%的比例分,再由学生根据案例分析情况,每人撰写一份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这也同样占50%的比例,两个成绩合一为学生的期中考核成绩。这种形式能有效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并充分锻炼学生思考应用、团队合作的能力。其二,可尝试写作课程学术论文的考核方式,这是锻炼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具备从事专业科研的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都是本科学生重要的学习任务。教师布置专业课程论文,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科研训练机会,为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有效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方式。综上所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学内容的优化、以及考核形式的改革 等多种方式,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院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探新 一、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林业院校的主要学科优势是林业科学及相关的学科群,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与综合性院校不同。林业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出自身学科优势,避免与综合性院校趋同,才能具有竞争优势。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一)培养目标符合林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目标是指林业院校培养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及其规格的质量要求。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要充分体现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根据国有林区公共管理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主要面向林区公共管理活动实践,培养从事国有林区公共管理实务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并致力于纵向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横向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实际管理能力培养。其“知识”是指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质要求,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对培养对象的技术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等,是人才规格的核心“;素质”是指对培养对象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的要求,这3方面构成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 (二)课程体系构建突出林业院校特色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近年来,众多林业院校对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调整,但总体上课程模式依然与非林业院校趋同,林业特色优势不突出。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摆脱综合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局限,以突出林业特色为主线,把公共管理的理念体现到课程设置过程中,以林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加强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基础理论知识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林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实际,对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开发新的教学课程,增添新的教学内容,并注重吸收新知识,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新的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三)实践教学突出林区管理特色 为适应学生在林区主要从事基层公共管理工作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与理论教学课程平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林区经济社会建设对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根据林区内公共部门及社会组织人才需求意向,组织学生自愿报名,经学校、林区用人单位筛选,组建成有针对性的教学班。结合学生的素质特点,进一步增加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性操作训练的空间。特别是要加强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实习基地建设,致力于通过互惠互利、共建共享的双赢方式,采取“高校+林区实习基地+学生与教师”的模式,广泛吸纳优质社会资源,与国有林区相关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广泛接触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学识、能力与才华。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途径 (一)推进林业院校与国有林区合作办学制度建设 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其鲜明的实践性和专业性特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应实践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加强学校与国有林区合作办学的制度建设。与国有林区合作办学的主要特征是林业院校与国有林区公共部门或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教育活动,这需要通过林业院校、政府和林区相关部门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学校与国有林区合作办学对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与林区公共部门或各类社会组织的联系,紧密结合林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听取林区公共部门或各类社会组织的建议,发挥林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加强协调与合作,培养符合林区需要的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 (二)创新教学方法 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校,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因此,应该依据林业院校发展目标和公共管理专业特色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控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等。案例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他们实际运用的能力。此外,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要根据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课程结构、教学计划,改革课程内容等。教学计划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训练内容,可以根据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应摆脱学科式教学模式,密切联系林区实践,把新知识、新思维引入课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并使实践教学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学习、多动手、多实践。 (三)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较多应用在工科院校应用型特色专业,比如计算机、机械制造等。近年来,有文献认识到“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有利于解决目前中国高校农 业教育与农业人才需求脱节的矛盾”。在培养方式上,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结合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重点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为林区输送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林区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抓住机遇,积极与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沟通协商,通过签订培养模式协议的方式,双方按照一定的要求选拔部分学生,并对其进行生活上的资助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毕业后通过一定招录程序,优先在签协议学生中挑选毕业生到林区工作。通过“订单式”培养得到的人才,熟悉国有林区实际情况,实践技能较强,到单位后便可立即上岗工作,节省了培训时间。 (四)加强师资建设 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师资,只有建立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敬业爱岗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成功,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提高。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应该推出各种激励措施,让新教师脱产、半脱产或在岗到国有林区相关部门的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学校在人员编制、人才引进和培训、职称评聘、酬金分配、评选先进和奖励等方面,优先考虑具有实践部门锻炼经历的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林业院校与国有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双赢互惠、共谋发展的格局。 从某种意义上讲,林业院校与国有林区合作办学,是一种自愿合作行为。必须适应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适应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参与各方都应受到责任和义务的约束,切实保障参与各方都能受益,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该结合学校专业优势,找准自己与林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摆正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林业院校面向林区经济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有机统一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谈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必须充分考虑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的大视野中加以考虑,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学发展的未来取向,拓宽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学的知识创新。 一、公共政策学的缘起 政策科学又称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和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思想库和大学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被视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发展”、当代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以及当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化。政策科学的迅速成长以及它对各国政府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它成为各国政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学科。现在政策科学已构成当代公共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富有活力的部分。 一般认为,“政策科学”概念是美国政治科学家拉斯韦尔首先提出的。早在1943年的一个备忘录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学”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现则是他与卡普兰在1950年合着的《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1951年,拉斯韦尔在与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特别是拉斯韦尔本人所写的“政策方向”一文中,首次对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和发展方向作出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发展的基础,成了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拉斯韦尔因此成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奠基人”;政策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则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它以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政策科学构想》(1971)和《政策科学进展》(1971)的出版为代表,这些着作构成政策科学发展的第二里程碑。“政策分析”一词则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他在1958年发表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示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渐进比较分析类型。在西方文献中,“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两个概念的关系颇为复杂,有的学者将两者当作同义词使用;有的学者将它们加以区别,用“政治科学”作为一个总的学科领域名称,强调它的跨学科、综合性特征,而将“政策分析”看作政策科学的一个分支,强调政策分析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应用性学科的特征。 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背景、特征及对政策学的影响 尽管拉斯韦尔和德洛尔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学是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学问,是一种“统一的社会科学”(元社会科学),但是政策科学既然主要以公共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它主要是关于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学问。7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与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政治学以及公共行政学等学科日益相互融合,最终导致公共部门管理领域新范式或新途径的出现,即“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因此,要认识和把握政策科学,就不能离开公共部门管理学科(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 政府及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在百余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该学科领域经历了三次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三次重大突破。政策科学可以说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传统的公共行政学 形成于本世纪20、3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斯韦伯的官僚体制理论和威尔逊、古德诺等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有六大信条:(1 )非政治化的文官制度以及将政治与行政分开的假定;(2)强调层级制和规章制度(即采用官僚体制模式);(3)公务员的终身受雇和政府组织的稳定性;(4 )以文官制度作为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5)对文官的控制(外部规制);(6)要求结果的公平。 早期公共行政学采取了一种形式主义或静态的研究方法,只注重对官僚体制(正式政府组织机构)的分析,忽视了对行政行为及行政管理过程的研究;它将政治与行政(即政策的制定与政策的执行)绝然分开,忽视了政策制定以及政治因素的地位与作用;它将丰富多彩的行政管理现象及过程仅仅抽象为若干原理或原则;效率的标准则被不恰当地过分推崇理或原则;效率的标准则被不恰当地过分推崇(价值因素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被忽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范式由于公共管理学科本身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必然引起批评,并促使其转变。 2.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 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兴起,标志着公共行政学范式主导地位的终结以及政府管理研究新范式的出现。但是没有最终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而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主导范式。新公共行政学学派的代表作是《走向一种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观点》(1971),它以公平为核心,因而拒绝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尤其是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体制理论;它强调政治与行政的连续性以及行政管理与价值的关联,并寻求具有灵活性的行政组织结构。因此,分权、权力下放、项目管理、组织发展、责任扩大、冲突和顾客至上成为新公共管理分析组织问题的一些基本概念。新公共行政学强调以“公平”为核心,实际上是一种民主的行政理论,与美国政治学的先驱汉米尔顿麦迪逊等人在《联邦党人》以及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中所表达的民主行政理论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 与此同时,西方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了另一个影响更深刻、更广泛的趋势,这就是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途径的兴起。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过分强调的组织结构(官僚体制)的研究,将政治(政策制定)与行政(政策执行)分离等弊端,政策科学的倡导者主张一门以政策制定系统和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端正社会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和提高政策质量为目标的新学科,从而形成了政策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拉斯韦尔、德洛尔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学范式因自身的局限性而在70年代以后的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难题:一是将政策科学当作一种统一的社 会科学,这造成了在科学共同体中建立共识的困难,包括在划定研究范围边界、建立学科理论体系和形成特有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困难;二是政策科学为自己确立的目标过于宏伟,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而且它抽象地大谈改善全人类公共决策系统,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回避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和对立,因此被斥为“披着科学外衣的意识形态”;三是拉斯韦尔和德洛尔所确立的政策科学范式过分注重政策制定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特别是政策执行和评估的研究。 3.上世纪70年代后政策科学的发展及其特征 政策科学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首先,政策分析范式(将政策科学领域理解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迅速成长壮大。运筹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分析的定量方法及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构成政策科学以及政策分析方法论的基础。70年代以后政策分析途径的成长引人注目,它的倡导者林德布洛姆、邓恩、奎德等人不再将一般的选择理论、人类社会的基本方向问题或一般的政策系统及过程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主要关注现实具体的政策问题,因而政策分析方法及技术在其中占有核心地位。与政策科学相比,政策分析的应用性程度更高,它以提供政策建议或备选方案为核心,有具体的当事人或委托者;其研究对象比较明确,研究范围的边界清晰,在学科共同体中较容易形成有关方法论和学科理论体系方向的共识,再加上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的成熟,使得政策分析比起政策科学来更容易取得突破,较快地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再加上思想库的成功的政策分析实践的鼓舞,使得政策分析范式获得了众多的支持者。 其次,70、80年代,政策科学加强了对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尤其是政策执行及评估的研究。这种由政策制定向政策执行的研究重心转移,构成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公共管理”范式出现的一个契机(公共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政策执行的管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首先发表了一篇《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报告》,指出政策执行的政治与行政的方面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有些学者如哈格罗夫指出,在政策形成和政策成功之间存在着一个忽略或错失了的环节-政策执行,必须加以补充,才能使政策生效;加州大学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等则对奥克兰实验案例进行详细的跟踪研究,写成经典性的《执行》一书。该书令人信服地指出,再好的政策方案,如果没有正确、有效的执行,仍将导致失败。这一时期出现了种种的政策执行理论,如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因果理论、交易理论、管理理论、系统理论、演化理论等。8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科学与公共行政学日益相互融合,并最终导致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密切相关,难分彼此。公共政策必须靠行政管理来推行,而行政管理主要是对公共政策的管理。林恩在《管理公共政策》一书中认为,必须熔管理与组织行为以及政治与政策形成理论于一炉,才能有效管理公共政策。美国政策研究领域的最权威的组织——政策分析与管理学会的成立,目的之一是希望沟通政策分析研究与公共管理研究,促进组织政治与公共政策的相互融合。 再次,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以前政策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政治学的话,那么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经济学了。上世纪70年代以前政策研究的基本途径如系统途径、过程途径、精英途径和制度途径都来自于政治学理论;上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学途径在政策研究上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其中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学派用经济学的假设、理论和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即公共决策问题,在政策科学上产生了相当大影响。这种理论基础由政治学转向经济学也正是后来的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一个基本特征。 4.新公共管理学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公共部门管理实践特别是政府改革实践的推动下,在英美等国出现了一种“新公共管理”运动,这种运动的目标是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创立一个新的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知识框架,以适应当代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新公共管理学者来自于公共行政学、经济学、政策分析、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它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把当代经济学、政策科学、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之中;它在保留传统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的某些主题基础上,在研究领域及主题上有重大的突破与创新,涉及诸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务供给、理性人、交换范式、制度选择、公共选择、政府失败、多元组织等大量新主题;新公共管理学更多地从经济学的途径来研究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问题,它被人们称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新政策管理理论”或“市场导向的公共行政学”;它提供了一种当代公共管理的新模式,在处理公共管理实践尤其是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时提供了一整套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新思路。“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大大地改变了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主题、研究方法、学科结构以及实践模式,是公共部门管理学科的又一次范式转变。这种范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的范式而成为当代西方公共管理研究的主流。尽管从公共行政学到政策科学再到公共管理学是西方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更准确地说,在目前西方公共管理学界中,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和新公共管理学三种范式共存,它们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三种学派、三种研究途径。它们有着各自的支持者、学术团体、杂志、研究纲领和学术活动(甚至在美国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学院的名称也体现这一点,有的仍然称“公共行政学院”,有的叫“公共政策学院”,有的则命名为“公共管理学院”, 而MPA(公共行政硕士)或MPP(公共政策硕士)则是该领域硕士的统称)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浅论现代公共管理的宪政基础 如何通过构建现代公共管理体系来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这是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学界现有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制度、价值、财政或社会资本等层面进行探究,而忽视了现代公共管理的法治运作基础。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宪政之于“公权”(即政府权力)的限制和约束才是公共管理的首要任务。豍本文基于对现代公共管理与宪政之间内涵关联的分析,尝试探析宪政对于现代公共管理的社会功能,并试图为我国公共管理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现代公共管理与宪政的内涵关联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现代公共管理是在传统公共行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为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而言,在现代国家中,“现代公共管理既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也不同于正在兴起的新公共管理,它具有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为主体、治理与服务的结果取向、管理本质的服务性以及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治理性等基本特征。”竖从公共管理的内容指向来看,公共性和服务性是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只有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生产需要,公共管理才具有政治学意义的合法性。 公共管理不仅包括政府管理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了不属于政府公共管理事务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但是权力与公共利益容易陷入人们通常所说的“诺思悖论”,即“没有国家权力及其人的介入,财产权利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界定、保护和实施,因此,国家权力就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此来看,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对个人财产权利的限制和侵害,就会造成所有权的缺失,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豏因此,以限制和约束公共权为核心内容的宪政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传统公共行政强调“命令服从”和“权力管制”,而现代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为终极追求。所谓“宪政”,就是依据宪法来治理国家的政治过程和政治形态,其基本的价值目标是通过有效限制政府权力而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学家张友渔先生曾经指出:“所谓宪政,就是拿宪法规定国家体制、政权组织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使政府和人民都在这些规定之下,享受应享受的权利,负担应负担的义务,无论谁都不许违反和超越这些规定而自由行动的这样一种政治形态”。丰由管制转向服务的公共行政范式,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宪政元素,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在政府行政规则上,现代公共管理和宪政都要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推行公民广泛参与行政程序。政府的决策过程和行政行为积极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意愿,既是把为公民服务落实到具体的公共管理行为,也是公民充分享受宪法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同时,负责任的法治政府可以看作是宪政和公共管理的具体化,不仅宪法具有法律层面及政治学层面的合法性,公共管理同样有可能面临着如何代表和实现公民意愿的合法性,负责任的政府成为两者基于共同价值目标和行动方案的理性选择。 二、现代公共管理宪政基础的社会功能 宪政之于现代公共管理的社会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种法治精神和民主事实,宪政是实现现代公共管理一种最基本的政治支持,也是抑制政府官员“立法”泛滥的一道坚固的防线。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对于“立法”泛滥是描述到的:“规则和条例到处出现。任何维持法律规则的理由均能被抛弃。当贿赂变成铺平自己道路的代价时,法律就会变成临时索钱器。每个人最终都会向每个人行贿。当强制性的匾乏来临时,悲剧就发生了。许多人处于被他人的压迫和剥削之中;除了生活所迫切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必需品,很少有人有积极性生产的更多。豑只有建立在宪政的基石上,公共管理才有可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同步并进,才能实现政府主导的公共利益政策和行为。 “由于公共管理的两重属性使然,它既是国家与社会的中介,又是政治过程与技术过程的统一,公共管理难免会陷人民主与效率、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选择的两难。”豒只有建立在宪政基础上,公共管理才能够实现民主与效率以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首先,由宪政规制和导引政府认真履行公共权力的职责,既能够使公共权力收到制约,同时个人权力又能够得到保障。其次,宪政规定的民主参与式管理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的公共行政的组织方式。正如登哈特夫妇指出:“如果公共组织及其所参与其中的网络基于对所有人的尊重而通过合作和共同领导来运作的话,那么,从长远来看,它们就更有可能成功。”豓毕竟,对个体积极性的整合显然有利于统一行动的成效。 在发生学的视阈中,民主宪政制度的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废除或防止专制独裁,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使一切政治和非政治性的社会团体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以及保证它们在宪法和法律许可范围内争取和实现团体利益的活动自由。正如有的学者指出:“所有体现现代宪政精神的公共管理行为都必须立足于对最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真实关怀,立足于对公民作为个体和整体的权益的确认和保护,这其中包括对居于少数地位的人们的意愿和权益的尊重和保护。”艳民主宪政的制度设计显然尤其关注对公共权力在公共管理机关的运行,以保证公共管理机器不至于偏离社会福祉太远。 同样,一个成熟运转的现代公共管理必然是以高效率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体现公民权力意志在现实领域的落实,公共利益通过特定的行政行为和行政过程来体现宪法规定的公共权力意志。现代社会日趋趋复杂化和不确定性,这必然能要求现代公共管理日益专业化、科学化及技术化,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不可能由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亲自参与。宪政对权力运作的规定通过公共管理的介入,使得人的行为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行驶应有的责任,宪政及宪政精神的实现也就有了工具性的基础。 三、构建基于宪政基础的现代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的宪政基础是对公共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基础性的理性回应,是现 实公共管理公共性和服务性的根本准则。“由宪政规制和导引的公共管理应是政府真正履行人职责执行公众意愿的公共管理、政府与公民平等协商合作的公共管理、公共权力既受到制约又受到保障的公共管理、既能充分实现民主参与又能高效率和高效能运行的公共管理。”在现代社会背景中,构建基于宪政基础的现代公共管理,具有一般性的行政规范。 1.宪法以最高法的形式所给予的公民权利还受制于各种旧制度、旧观念,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将给公民权的进一步落实带来巨大空间,在宪政平台上应该把公平、正义、伦理、责任和合法性作为公共管理高效率、高效能运行的价值基础。效率和效能是评价公共组织体制和公共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准。无效率无效能的公共管理浪费资源,服务不力,直接影响到公众利益的实现。公共部门应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建设高效政府,建立多元竞争机制来提升公共管理的服务品质。 2.公共管理宪政架构下的公共管理应是民主参与管理,建多中心的新型治理结构。民主参与管理要求政府为了公众的权益必须与社会进行有效的合作和协作,实现公民在公共政策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享有参与权和监督权,在社会系统内部基于共同价值取向而达到有效整合与控制。政府需要充当民主参与管理的触发器或促进因素,必须以一种给公民授权的方式共享权力,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治理原则。 3.为了促进公共行政人员能够正确履行职责,基于宪政基础的现代公共管理应当建设新的责任与激励机制——宪政下的政府责任机制是既要保持垂直的问责机制,又要改善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既要采取统一的行动、共同的标准和共享的组织体系,又要求单个的机构为纵向的责任体系负责。这种对功能的整合、职责关系的理清,有助于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效能,实现政系统内部之间、行政系统与社会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合作。 4.在当前中国,公共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许多行政官员热衷追求政治时效性,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公共行政责任的要求。因此,要健全完善违宪审查体制,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引言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育人的本质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引导学生走向道德、理性和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本文阐述了多元文化融合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实际,探究如何融合数学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学生的专业文化等多元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改进数学课程教学,通过文化浸润、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友善包容的情感,启迪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精神、人文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 一、文化融合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能有效推进课程思政 当前不少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热衷于浏览网络碎片化的知识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了解较少,对数学文化、自身的专业文化理解不够,也很少考虑社会道德、人生理想等相关问题。而目前的数学教育方式又往往比较生硬,课程中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教育活动没有经过详细的设计和有效论证,流于形式、缺乏具体内涵,无法真正感染学生,达不到预期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课程思政及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是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学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恰当地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之中,能有效推进人文教育与数学学科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促进思政教育与数学教学融会贯通。 (二)有利于提升师生的文化自觉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特色打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多元文化融合开展数学教学,或开设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与数学相关的专题讲座,能促进教师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中蕴涵的学科精神与人文精神,并将自身对数学学科的哲学思考、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融入数学学科教学中。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诚信、求真的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的养成。学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对象。将数学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元文化科学地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浸润于文化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学科教学的文化魅力,并基于文化的层面加深对数学知识及数学学科精神的理解。久而久之,必然能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可以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 不断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有着巨大的作用。将多元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不但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且富有文化气息,还可以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探究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索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了解数学家的故事及他们不断创新、百折不挠的探索过程和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运用多元文化创设相关知识或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有文化底蕴及启迪作用的情境中学习、讨论、探究新知识;还可以联系、融合其他文化基础课程以及学生的专业文化背景,设计具有文化特色的数学应用问题,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究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这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开放性的学习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紧密契合,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更容易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师生强烈的思维碰撞,也有助于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课堂资源。 (四)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感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属于纯理科,数学知识冰冷枯燥、缺乏人文魅力。而事实上,数学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学生的专业文化中蕴含了许许多多美的元素。将多元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多元文化中美的因素,并将之与数学知识、方法的探究结合起来,这样的数学教学更符合青年人的审美,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升华。同时,多元文化的融入可以使数学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多元文化交错融合、相辅相成,为数学教学打开了别样的天地,能更有效地开拓学生的眼界,启迪学生的思维。富有文化底蕴的数学教学更能获得学生价值观的认同,更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积极进取、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实现知识的主动构建。 二、基于文化育人的数学教学设计 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数学课程文化育人的教育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多元文化科学地融入课堂教学,设计贯穿文化育人思想的教学方案,通过多元文化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引领学生的知识探究和精神追求。下文将结合五年制高职数学的教学实际,探讨如何基于文化育人视角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一)融入数学文化、提升学科素养 对很多五年制高职的学生而言,数学只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工具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而且不少学生认为数学课容量大,数学知识抽象程度高,对数学学习有畏难情绪,也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追求数学知识教学的高效率,更要注重数学教学知识、能力、素养以及思政目标的全面达成。事实上,多元文化中与数学学习最为密切相关的数学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独特且自成体系,可以让我们超越数学知识,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去重新审视数学。将数学文化深度融入数学课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关注显性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还应关注隐性的数学思想、观念等等,把两者恰当地融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获得对数学的完整认识。比如:在《极坐标系》一课的教学中,有老师这样引入新课,数学起源于四大“河谷文明”流域:非洲的尼罗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东亚的长江和黄河。数学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狩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城市,数学带给我们探索自然的工具,也带给我们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说起不同的视角,我们最常用的是由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创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个点与其坐标都是一一对应的,但它是不是唯一的坐标系呢?点的坐标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描述呢?这样的引入,不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发源地,体会到数学发展的源远流长,进而关注到数学史,还让学生体会到了类比数学思想。运用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类比引入运用不同的坐标系描述点的坐标,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极坐标系的探究。数学课堂也因数学文化的融入而变得丰盈且厚重起来。这样的数学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学科综合素养非常有益。 (二)创设导学情境、展现文化育人 创建数学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体验感。但是如果局限在数学课程中,单纯从数学知识或者数学方法出发,紧扣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有时情境会显得单薄,缺乏吸引力。将多元文化融入情境创设,可以使得教学情境因富有文化底蕴而变得生动而更具感染力。苏州被称为“园林之城”,苏州古典园林所蕴涵的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月洞门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很常见,因形如一轮满月而得名。通过月洞门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渗透,形成一种不可穷尽的视觉享受。在《圆的方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结合本校园林技术、导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专业学生的专业文化背景,以苏州古典园林中月洞门的视频引入新课,视频展示了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亭,四面均设月洞门;网师园的“云窟”月洞门;沧浪亭的“周规折矩”月洞门等。移步换景、美轮美奂的视频情境,既与学生的专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又因地制宜、融入了苏州地域文化,让学生欣赏到圆在苏州古典园林构造中的运用,也让学生体会到圆在中华祖先心目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月洞门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月满人团圆”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的无限向往和追求。月洞门视频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数学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发现、感知、体会美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学生领略到精湛的园林意境,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创设这样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导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开展新知识的探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课堂和数学知识的美。 (三)开展数学活动、体验文化自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科整合思想,以问题为载体,结合课程目标及内容,以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操作、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分为数学设计与制作、数学调查、数学应用、主题阅读等不同的形式。在数学设计与制作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学会打破学科的界限,体会数学与多元文化的整合;在数学应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体会数学与多元文化的联系与相互促进;在主题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数学文化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体会数学的科学人文精神等等。比如:在开始学习微积分的时候,笔者开展了《微积分的起源与发展》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自主阅读,撰写阅读笔记:微积分学是谁创立的?对微积分理论有重要影响的数学家有哪些?中国古代数学对微积分学的创立有什么贡献?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数学史上关于牛顿和莱布尼茨究竟是谁创立了微积分争论许久。事实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如法国的费尔玛、笛卡尔、英国的巴罗、瓦里士、德国的开普勒等都进行过相关研究,为微积分的创立作出了贡献。而柯西、维尔斯特拉斯等人后续研究,使微积分学得以持续发展。古代中国微积分思想早有萌芽,公元前7世纪老庄哲学中就有无限可分性和极限思想;公元前4世纪《墨经》中有了有穷、无穷、无限小(最小无内)、无穷大(最大无外)的定义和极限、瞬时等概念;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以及沈括、秦九韶、贾宪等科学家、数学家在微积分研究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通过主题阅读,学生意识到微积分学的创立不仅仅牛顿、莱布尼茨是个人的成就,他们是在许多研究者经过努力、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总结创立了微积分学。这样的主题阅读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增加了民族文化自信,也理解了每一次的数学发现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人类科学和文明的进步都是在许多人坚持不断、百折不挠的努力中才取得的。 (四)编制数学问题、传播传统文化 数学问题中,有一些千古流传的古题、名题,集古文、诗歌与数学于一题,读来朗朗上口,让学生兴趣盎然。比如:在我国明代数学家吴敬所著的《九章算术比类大全》中有一道数学名题“宝塔装灯”: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用诗歌表达数学问题,简练生动,学生读起来感觉妙趣横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数学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适当引用此类的数学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也可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联系数学在其他学科及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编制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数学题。比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数学能力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写,前四句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问:这四句诗写出了我们所学函数知识中的哪种性质?假如草的长度h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设草的长度为h(t)(0<t<12),4月草开始生长,到6月时生长停止,11月零落成泥,次年4月又重新生长,草停止生长的高度为h0,请你描述出“一岁一枯荣”的模型。赛题中将原野上的草秋冬枯黄、春来茂盛的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自然生长规律与数学知识中函数的周期性联系起来,生动有趣,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题目的阅读理解以及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惊奇地体会到原来数学知识与中国古典诗词也可以这样联系起来,而且中国古典诗词表达中的对仗工整、简洁明了与数学表达也有相通之处。 三、结语 文化育人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更应大力推进文化育人,提高人才培养的文化层次、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从而体现数学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秋明.文化育人的独特价值[N].光明日报,2017-1-19(14). [2]严必友.挖掘数学文化践行学科育人[J].数学通报,2019(11):19-22,27. [3]李蕾.高职院校数学文化教育:内蕴、价值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15):91-94. [4]陈香.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探究式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作者:徐瑾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BIM建筑技术管理篇1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指基于与建筑工程有关的真实数据,在BIM软件中构建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完成建筑物各项信息的模拟与仿真。这种技术并非简单地将数字信息进行集成,而是在利用数字信息的基础上,将建筑设计、施工建造、管理等环节进行数字化升级,从而创设出新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最终令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显著提高、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总体而言,BIM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时能够发挥较强的作用,值得深入分析。 1.BIM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适用性分析 1.1BIM技术的应用价值 BIM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时呈现出的特点为:不仅在施工阶段应用,而是从建筑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乃至全生命周期中均有所应用[1]。比如在设计阶段:技术人员在获得原始数据之后,将拟建建筑体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虚拟建筑模型的形式予以呈现,可以使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的施工参与人员直观、清晰地观察,以便在项目初期便提高了解程度。进入施工阶段之后,BIM虚拟建筑模型会配合分阶段、分项工程,为每一家施工参与单位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虚拟模型。如负责建筑结构施工单位会获得钢筋、模板、混凝土的三维虚拟模型图;机电安装单位会获得建筑内部空间、管道布设三维模型;幕墙施工单位会获得建筑内隐蔽区、支护结构存放区的三维模型。这些模型可根据施工单位的需求而拉近、拉远、随意调整视角,进而为具体施工提供诸多便利。除此之外,现场管理人员可根据多种具体的三维模型,对施工进度、各项施工细节进行深度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并排除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1.2BIM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安全 管理工作的适用性BIM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完成模型的建设之后,技术人员可采用多种方法完成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可以将工程进展情况、管理情况实时传递给有关人员,进而整体性提高工程现场管理水平。其中,与施工安全管理有关的内容如图2所示。总体来看,应用BIM技术之后,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所有事项都会得到系统性地总结,工程进展至任何阶段、使用任何材料时都会在虚拟建筑模型中有所体现,实际上便是对施工进程进行全方位监测,安全性可大幅度提高。2.BIM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2.1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BIM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时,首先需要对各项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2]。具体而言:其一,高层建筑施工场地内的道路标高、给排水系统、塔吊及升降机等设备的位置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确定完毕,相关信息应如实显示在BIM虚拟模型中。其二,钢筋加工棚、钢筋成品存储区、施工电力相关设备(包括电箱、防护棚、变压器等)、消防器材、围挡等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外在形态同样需要呈现在BIM虚拟模型中。现场管理人员基于BIM模型,可进行有效指导,从而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其三,技术人员可将施工总平台图布置成三维模式,进而以立体化的形式将施工现场的真实情况进行远程显示。在此基础上,当一道工序或一个施工团队的工作完成后,即将转化到下一个施工阶段之前,管理人员可利用BIM模型,对场内的各项元素进行“预演布置”,发现并解决各项矛盾,最终找出最优解决方案,提高施工场地的运用效率。 2.2基于BIM技术的虚拟化施工组织开展 高层建筑施工现场参与人多、设备材料多,空间有限。在这种条件相对特殊的空间结构中进行复杂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施工作业时,为数众多的立体化交叉作业便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现场的规划布局、协调工作开展质量不佳,大概率会生成多项安全隐患。为有效规避上述问题,管理人员应当应用BIM技术,提前完成虚拟化的施工组织工作。 2.3基于BIM技术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思路如图3所示。相关考虑如下:其一,如上文所述,施工现场的作业空间相对有限,为保证施工安全,最好能够在正式施工前进行模拟,从而印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其二,利用BIM模型,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运营等多个阶段的具体方案进行评估,根据反馈结果不断调整方案,直至找到最优解。 3.基于BIM技术的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安全管理 3.1施工相关资料的查询与追溯管理 BIM技术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构建虚拟模型”,相关软件一般会配备充足的存储空间,足以将海量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顺序存储于其中[3]。比如管理人员可以基于各部门岗位职责的差异,将各部门的资料关联到BIM模型的各个位置,最终呈现出的便是“竣工模型”。基于这个模型,施工相关人员可以随时对目标资料进行快速查找,甚至是基于编号审查各种材料的应用情况,进而与实际施工结果相比对。如图4为BIM软件的操作界面,图中蓝灰色选中区域为高层建筑某一层的楼梯。选中该区域之后,“属性”中会清晰呈现出构件名称,所属大小分类、所在楼层及具体位置。除此之外,选种区域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截面形状和平面形状,底标高、混凝土等级(如需要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拟采用的施工方式、模板类型等信息都会实时呈现。管理人员如果发现某区域的实际施工效果、所用材料与BIM软件中给出的信息存在差异,意味着施工现场可能已经埋下了安全隐患,需要立刻进行质量检验,尽量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3.2基于BIM软件设备提醒功能施工安全管理要素 在高层建筑施工期间,现场使用的塔吊等设备总重量较大、辐射范围广,在整体上支撑工程进度。如果这些设备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同样会埋下安全隐患。因此,借助BIM软件的设备提醒功能,管理人员可对设备的质量进行监督。如图5所示与图4显示结果类似,是针对建筑内的管道排布情况构建的BIM虚拟模型。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管道的整体排布走向、阀门所在位置等。图5实时反馈的效果是:操作人员选中了其中一个管道泵(红色),点击后“属性”菜单一栏便自动弹开,给出的信息包括:①构件的名称:自动搅匀潜水泵;②构件所属专业:给排水方面;③构件所属大类/小类,分别对应设备、给排水设备;④系统编号:污水系统//污水管;⑤插入点标高:-800mm;⑥所属楼层:-1层;⑦构建型号:JYWQ50-25-10~15-1200-2.2;⑧构件单体质量:60kg;⑨所选中区域构件消耗量(自动搅匀潜水泵构件的数量):1只。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来说,相对最重要的信息是第九项。原因在于:选中区域的内容是一个单独潜水泵构件,按照BIM软件给出的描述,管理人员可以对设备数量等信息进行核查。如果最终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则基本可以认定无问题,若结果不相符,管理人员需要对构件的使用过程进行排查,确定相关责任人。 3.3基于BIM技术深化施工图及施工碰撞规避管理 在BIM技术出现之前,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一般使用AutoCAD软件对建筑钢结构、机电工程、幕墙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准备工作进行深化设计。得出的结果往往与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构件尺寸加工方面经常出现较大的偏差,导致施工人员按照相关的方案进行施工时,经常出现不同构件发生碰撞的情况,严重影响工期。在BIM技术出现之后,应用BIM软件进行高层建筑钢结构等样图设计时,设计精度以及操作安全性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如图6所示为某高层建筑中针对某些部件进行BIM碰撞检测时的效果图。图中上方所示:检测的两个构件分别是:①土建分类下的KZ2(H=0~4900)混凝土柱;②水管/二次热水高区供水管分类下的DN300(H=3800)热供水管(无缝钢管),对应轴网属于“其他位置”,碰撞配型检测结果为“已经核准”,意为被检测的两个构件之间的排布现状符合碰撞规避允许标准,二者之间没有碰撞危险。偏下方所示:检测的两个构件分别是:①所属土建类别的L3(1)PD1#(H=2910~3957(斜))次梁;②所属给水系统Td的DN200(H=3800)-304薄壁不锈钢管,属于一类给水管。对应轴网同样属于“其他位置”,检测结果同上。事实上,图6显示的碰撞检测结果只是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在施工前利用BIM软件进行虚拟检测时呈现出的结果。如果在该环节发现问题,意味着建筑体内的管道布置方案存在问题,需要进行调整。除此之外,技术人员在设计管道排布方案时,还可以利用BIM软件自带的“模拟”功能,对更加符合实际施工需要的管道施工顺序进行关注,进而在设计阶段便确定施工顺序。按照这种流程,给排水管道、暖通工程等施工先后顺序的安排会更加合理,可有效降低施工现场发生混乱的概率,从而达到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的复杂程度较高,不同工程之间对“配合”默契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避免施工期间出现次序混乱、无法有效追踪工程进度等问题,可应用BIM技术,完成虚拟建筑信息模型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施工进展程度、具体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日的施工完成情况都处于“可视化”的状态,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建筑施工的管理水平,不仅能够如期完工,还可保证工程质量。 作者:宋淳 单位:京京石建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BIM建筑技术管理篇2 0引言 BIM是一种具有物理属性和功能特征的数字化模型,能够准确将建筑项目的相关信息资源加以整合,通过向BIM模型中添加、提取、修改和更新模型信息,让不同建设阶段的参与者更好地把控各环节的重点内容,强化对建筑项目细节的管理,形成对项目建设起指导作用的标准化模型。本文在分析BIM技术用于建筑设计的优势后,通过实际案例展示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效果。 1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1.1实现建筑设计的可视化 传统CAD设计模式是在二维平台上交换各种信息数据(如图1所示),建筑相关数据主要通过高度离散的二维图纸进行,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各专业设计阶段相对独立且无关联。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易受设计师主观感知的影响,如果理解不到位就容易出现对不同信息的重复释义,增加建筑设计的错误率,造成各专业设计工作的重叠或交叉。基于BIM技术设计的结构模型,是建立在统一数字标准下进行的,能够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等专业各种信息形成共享和互动,通过三维的立体空间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互联网资料的可共享性。BIM技术在传统3D设计的基础上,不仅增加了可视化窗口,能够充分利用数据信息进行三维设计,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各专业数据交互过程的精准性,提高建筑各阶段设计的有效性,为建筑施工提供更缜密的设计参考。 1.2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效率 BIM技术的运用,对项目设计与施工的协调、成果质量的控制、优化施工的计划、重大方案的模拟论证、可视化模型对现场施工的指导,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表现出强大的优势。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深化设计、施工工艺、工程进度、施工组织及协调配合方面运用BIM技术进行模拟管理,解决信息共享问题,形成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的信息模型,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2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各阶段中的优势体现 2.1效果图设计阶段 建筑工程设计中,采用BIM技术实现了建筑设计模型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通过数据模型展示,直观地了解到设计方案的最终呈现效果。具体从楼层、轴网创建、墙、柱、门、窗、楼梯等主体构件创建、附属构件创建、模型扣减功能、模型相关检查功能等内容,全面体现建筑设计的整体需求。较传统二维设计,其设计方案更科学、合理、可行。 2.2施工图纸设计阶段 传统的建筑施工图设计,通常包括建筑专业负责人、设计师、结构专业负责人、设备专业设计师等在内的各专业人员,这些人员通过与业主及施工专员等一线人员了解建筑结构整体方向及设计需求,进一步明确设计方向,通过组织讨论会等形式探讨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这种设计图纸的方式一旦出现施工图设计变更问题,则需重复上述流程,增加了施工图设计的复杂性,降低施工图设计效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BIM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施工图设计流程复杂化问题,只需要设计时依据建筑实际需求创建对应的管理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各模块的有效链接。一旦出现修改设计方案的需求时,设计师可在对应的管理系统界面输入修改信息,计算机会对所接收的信息自行计算和修复,快速调整出完善的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效率,确保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能够实现短时间内完成设计的变更和调整,较传统施工图设计方式有较大优势。 2.3复杂建筑形体设计阶段 未引入BIM技术之前,对于结构复杂的建筑设计较为困难,仅通过二维设计方案难以准确体现建筑的整体结构形态,但引入BIM技术后,设计师只需要将相关的数据信息输入到对应单元格,计算机系统会自行计算出相关数据,完成三维模型的设计,将可视化、立体化的建筑模型呈现出来,如图2所示。BIM技术能够将分散的建筑数据进行收集、分类、整合,建立出立体化模型,设计师可从立体化模型中观察、了解到建筑所有信息,只需要通过对个别参数的修改实现整个模型的完善,更高效、便捷。 2.4不同专业间协同设计阶段 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需要设计师、施工人员、运维人员等多环节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充分将不同视角的专业意见表达出来,促进设计效果更科学、合理、可操作。在使用传统技术进行建筑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关注建筑结构设计、给排水设计、管道设计等,涉及到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仅靠设计师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做到疏而不漏,往往会在设计方案完成后与各部门代表组织一次沟通会,会上就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各部门代表通过对图纸的审核,检查图纸中各个设计部位有无疏漏,大大增加了设计工时。BIM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建筑设计的信息化,通过采用BIM技术建立出三维模型后,各专业人员可以共同观察三维模型,一旦发现专业上的问题,设计师可立即在计算机系统中调整对应参数,完善设计方案,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效率,进而提升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效率。 3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以某国际商务中心项目为例,从该项目建筑模型建立、空间功能设计、装饰功能设计、方案确定等环节对BIM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具体如下。 3.1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某沿海地区,周边生活配套及道路管网建设完善,交通便利,且该项目处于重点旅游景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为响应当地海洋经济主体的发展口号,紧密结合项目的位置,以海岸贝壳为主要元素,突出显示海洋主题,打造具有鲜明主题特色的城市中心项目。 3.2BIM技术的具体应用 3.2.1模型建立 完整建筑模型的建立分为2个环节,一是概念草图的设计环节,二是体量模型的创建环节,就该项目的概念草图设计环节和体量模型创建环节加以分析。 (1)在项目的概念设计阶段,由于该项目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要求较高,设计时可以走进建筑周围环境,从自然中寻找设计灵感,充分采用自然的设计手法进行建筑设计,蓝色的玻璃如同大海,建筑结构中白色构建如同浪花,建筑结构整体看上去就像海中的礁石,千年不朽,主楼形态可以结合沙滩贝壳、砂砾等元素,构建一个简单、纯净的建筑结构,并绘制草图,实现建筑结构与周围环境的充分融合。 (2)体量模型构建仅仅通过设计师手绘难以实现对整体建筑设计概念的表达,国际商务中心项目采用BIM技术进行了体量模型的建立,更清晰地展示出建 筑整体的设计效果。概念性的体量模型创建好后,还需要依据项目建设任务书中的基本要求对建筑面积、功能、布局的体量关系进行明确划分,进一步构建可视化、细致化的三维立体模型,以清晰展示建筑整体设计效果。 3.2.2空间功能设计 以国际商务中心项目第二阶段的2号楼为例,该楼采用了BIM建模软件的参数即时显示功能和图形处理功能,对项目中的功能空间分区进行了反复的对照检测和修正调整,最终确定了建筑主体的功能空间分布:公寓区域为高层塔楼部分,在建筑的背海侧设置2个交通核心,实现海面空间利用效果的最大化,达到海面空间利用最大化的效果,楼层平面中,将公寓房间分东西两侧布置,中间为走廊,每间公寓进深在9m左右,空间感受良好;建筑的一二层空间作为公寓配套的公共活动空间,健身房和咖啡厅的动静搭配,满足公寓中不同喜好的人群;地下一二层为车库和机电设备存放空间,沿街商业为配套金融和餐饮商业。 3.2.3装饰功能设计 以国际商务中心项目2号楼为例,由于该项目本着“仿真渲染”的原则,为了更加真实地表现出项目的颜色及材料质感,更好地帮助设计师将最真实的思维设计效果展示出来,为呼应前文提到的“贝壳、礁石”等元素,通过添加竖向杆件(图3为竖向杆件渲染效果图)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建筑的垂直感,用于表示贝壳表面的纹理。借助BIM立体化的渲染效果,将建筑施工使用的具体材料通过三维设计的方式呈现出来,让相关人员通过完整的BIM模型就能了解到建筑的整体外形效果。此外,该项目中除其他部位的材质与颜色均采用BIM技术进行渲染外,设计师还通过与业主等参与方进行意见沟通,以便更精准、更灵活地进行建筑设计。 3.3方案确定 该项目概念模型建立后,可以借助BIM技术对前期设置的多个接口分析软件对概念模型的面积、体型系数、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方面的参数分析,核对相关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此外,还应对项目周围的交通流线、通风情况、日照状况等方面的性能进行分析,并借助BIM技术的信息化优势进行修改完善,最终确定科学、合理、直观的建筑设计方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的运用,对项目设计与施工的协调、成果质量的控制、优化施工的计划、重大方案的模拟论证、可视化模型对现场施工的指导,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表现出强大的优势。实际案例中,将BIM技术用于建筑设计模型的建立、空间功能的设计、装饰功能的设计、方案的确定等环节,大大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控制的效果。总之,BIM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有利于节省人力和设计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建筑设计效率,并提升建筑施工质量。本文所举案例,进一步验证了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有效性。 作者:张麒 单位: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BIM建筑技术管理篇3 现阶段,BIM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主要工具之一。建筑企业可以利用BIM技术进一步完善建筑设计、施工和造价等各项工作,相关管理人员也可以在BIM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管理建筑工程的各项事宜。因为BIM技术不仅能提高建筑质量和施工效率,还能有效解决传统施工中的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BIM技术的不断普及改善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管理现状,但其在应用过程中依旧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掌握或者了解BIM技术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少,且该技术的学习门槛也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BIM技术的进一步推广;第二,部分建筑企业仍在沿用传统的施工模式和理念,它们对BIM技术缺乏正确的了解,这也是导致BIM技术未能在建筑行业全面普及的重要原因。 1BIM技术的特点 1.1可视化 可视化是BIM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通常,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借助BIM技术更好地了解整个建筑工程的各种数据。得益于该技术的可视化特征,技术人员不仅可用3D模型或者图像、图形等方式来呈现各类数据,同时还能结合算法来预测各个施工阶段的运行情况。相对于传统的单独图纸管理模式,BIM技术的表现形式更加直观,数据也更准确。 1.2模拟性 模拟性是BIM技术的又一个特点。具体来说,相关管理人员可以使用BIM技术来提前模拟施工过程,以便为后期的实际施工排查风险隐患,进而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效率。 1.3协调性 协调性,即生产过程中的各阶段、各环节在品种、数量、进度和投入产出等方面都能实现协调配合和紧密衔接。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的规模日益扩大,在各种先进技术的加持下,建筑工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相关管理人员要想全面确保顺利施工,就必须充分发挥出BIM技术的协调性,协调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做到未雨绸缪。 2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2.1在场地分析中的应用 由于施工方案与施工质量密切相关,所以在正式施工前,管理人员通常需要针对各个施工场地的实际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以获取管理工作方面的数据支撑。这项工作通常较为复杂且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在对现有参数进行解析时,如果相关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那么分析误差甚至分析错误的情况便在所难免,而BIM技术却可以有效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也就是说,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借助BIM技术来模拟定位,以提高分析过程的透明度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进而为场地分析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有用参考。 2.2在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在面对施工标准较高的建筑工程项目或分部工程时,施工单位往往需要组织专业人员与相应的施工部门进行施工交底,以促使施工人员能够全面了解施工要求,从而严格依照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来开展施工工作。而为了切实提高相关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设计人员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也应合理应用BIM技术,以便更好地构建建筑模型和反馈施工效果。设计人员还可以利用BIM技术来提前进行施工预演,并根据模拟数据对相关参数加以针对性的调整,以全面提高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尤其是对于施工难度较大的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完全可以利用BIM模型设计多种工程方案,进而挑选出优质的、性价比最高的方案,并为施工人员提供有效指导。 2.3在图纸会审中的应用 图纸会审是建筑工程管理中较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此环节,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借助BIM技术来检验施工图纸的科学性、有效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BIM技术构建出可视化模型,更加直观地了解建筑结构,进而规避传统平面图纸会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信息错误等问题。 2.4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在施工管理过程中,BIM技术的合理应用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管理方式、提高施工质量。比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功能,系统地管理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实现建筑工程各参与方数据信息共享的目的。 2.5在竣工管理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竣工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修复工程缺陷、优化验收流程等方面,其能够有效提高竣工验收的效率和质量。 2.6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BIM技术应用效果最显著的环节之一。例如,管理人员可以在正式施工前利用BIM技术构造可视化模型,借此获得准确的工程量和材料用量,随后便可结合所得数据与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来优化成本控制方案,进而降低耗损、提高收益。 2.7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 如前文所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利用BIM技术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协调性。理论上,BIM模型是基于各种信息和参数(比如设计方案、材料型号等)来完成构建的。因此,管理人员可以借助BIM技术来模拟并预测建筑工程的竣工时间,以合理调整施工流程、划分施工任务。如果施工流程不合理、施工任务的划分不科学,那么BIM模型将及时发出预警。也就是说,使用BIM技术能够助力管理人员分析决策,有效提高进度管理的效率。 2.8其他应用 2.8.1碰撞检测 碰撞检测通常在正式施工前进行,即对各个项目的冲突和干扰进行检测,以确保正常施工。碰撞检测往往直接关系着最终的施工质量,尤其是在管道施工环节。在管道的碰撞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可以在BIM技术的帮助下更加全面、深入地排查管道结构的碰撞情况,并以更直观的形式将不合理的情况记录在册。随后,设计人员便可根据管道线路等的检测结果来优化相关设计方案,进而使得施工过程更加顺利。 2.8.2统筹管理 在传统的施工模式中,各施工部门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它们各自为政,以致引发不少施工安全隐患。为此,施工单位可以借助BIM技术来模拟施工现场,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相关数据共享给工程参与方及各施工部门。只要相关管理人员按时将管理记录上传到互联网平台,其他工程参与方就可实时查看并了解当前工程的施工进度等信息。由此可见,BIM技术不仅有利于加强各部门间的联系、简化沟通流程、避免交叉作业等问题,还能助力施工单位进行更加高效的统筹管理,确保施工任务的有序推进。 3BIM技术当前面临的问题 3.1推广存在局限性 目前,BIM技术在推广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BIM技术的使用成本较高。由于我国的BIM技术仍处于试验阶段,不管是技术研发还是行业规范都有待进一步完善,该技术目前尚未形成成本优势;另外,从国外购买的BIM软件,其价格及后期维护费用都不低,这对于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来说无疑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因此BIM技术的推广速度受到了极大的制约。第二,大部分技术人员对BIM技术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应用少、熟练程度低,因而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3.2BIM技术尚未成熟 由于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并且缺少对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因此各类施工问题时有发生。同时,我国的BIM技术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所以难免存在BIM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无法有机融合的矛盾,BIM技术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此外,我国在BIM技术的应用规范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业内普遍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这也是导致BIM技术在我国难以快速推广的关键原因。 3.3相关人员的认识不足 现阶段,无论是业主还是施工人员,普遍对BIM技术缺少正确的认知。BIM技术涉及的领域相对较多,即使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这项技术。同时,部分施工单位单纯地以为应用先进软件或三维技术就是应用了BIM技术,这种片面的理解不仅不利于BIM技术的推广,也不会为施工单位带来理想的收益。 3.4模型移交不畅 在实际施工阶段,很多施工单位将设计单位构建的BIM模型加以升级,但如果前期BIM模型没有经过验收,就有可能出现不兼容的情况,继而导致设计图纸和施工模型移交困难。这不仅会浪费双方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会导致重复建模问题,不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4BIM技术的改进建议 4.1专业介入 如今,部分施工单位对BIM技术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并且没有意识到该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这些单位在运用BIM技术时容易出现缺乏实践经验、应急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笔者建议此类施工单位应进一步了解BIM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并通过BIM咨询、BIM监理、BIM理念学习等各种形式的介入,确保自身能够切实掌握、科学应用BIM技术,从而真正发挥出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2准确定位 理论上,BIM技术具备根据不同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定位具体工程地点,并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全面分析的作用。因此,BIM技术多应用于设计、施工、验收等阶段。需要注意的是,施工单位在利用BIM技术进行工程地点定位时,需要在施工前期就做好BIM模型的分析工作,以便后续结合计算、对比等手段来进一步提高定位结果的准确性。 4.3保证投入 获得准确的工程地点定位后,施工单位便可以更加科学地估测项目投入。通常,BIM技术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硬件、软件和技术人员等,而不同施工内容和管理要求的工程项目,其BIM技术方面的投入不尽相同。比如,碰撞检查宜采用Navisworks(可视化和仿真)软件,而室内装修则适宜采用Sketchup(草图大师)等软件。同时,BIM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人员数量等也是影响投入成本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施工单位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合理配置。 4.4明确责任 在一般情况下,在项目招标过程中,招标单位需要在招标文件中、合同签订等环节明确施工过程中各项目参与方的责任,以期在项目全周期内充分发挥BIM技术优势。此举的目的是避免因责任划分不清晰而导致BIM模型创建困难、延误施工进度等问题。 4.5后续衔接 在完成施工任务后,施工单位应将竣工模型移交给运营部门,并要求维护单位尽早介入,高效且有序地完成建筑工程的后续衔接工作,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交付。 5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兴的建模技术,BIM技术具有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质量等优势作用,所以掌握BIM技术的特点并进行合理应用,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来说,意义重大。从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趋势不难看出,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各施工单位必须重视BIM技术的科学应用和深入研究,从而加快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铁梅.在建筑工程管理中BIM技术实现的路径——评《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应用研究》[J].工业建筑,2020,50(12). [2]谢宇翔.区块链平台结合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1,6(13). [3]李金梅.做好BIM技术的优化及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20(8). 作者:刘纪
战略管理会计论文:战略管理会计的体系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是在当今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全球性市场竞争空前广泛激烈的情况下,为满足现代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特定信息需要而建立的新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日益加剧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使传统管理会计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内部为视点,没有将企业的内部信息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考察,缺少诸如质量、可靠性、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时间等一系列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指标,缺少对企业在竞争中的相对地位分析,不能提供和分析与企业竞争地位相关的成本、价格、业务量、市场份额、现金流量以及资源需求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为此,管理会计学者在如何使管理会计能够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适当的信息和有效的控制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分析、判断企业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会计信息方面,如成本、价格、业务量、市场占有率和现金流量的相对水平和变化趋势的分析与评价等。这些研究拓展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结合对竞争者的分析来考察本企业的竞争地位,从战略的高度审视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资源配置,并据以取得竞争优势而提供内部的和外部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定性的和定量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发挥优势、利用机会、克服弱点、回避威胁提供信息,创造条件。这些研究使战略管理会计开始形成,管理会计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从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来看,战略管理会计的体系内容是围绕着战略管理展开的。一般而言,战略管理会计的体系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企业环境分析 环境对企业发生双重的影响,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会带来风险。企业必须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作出迅速反应,以充分适应环境变化对企业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应该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需要关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影响,并据以搜集相关的信息。 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经济因素;(2)社会、文化、人口因素;(3)政治、法律因素;(4)技术因素;(5)竞争因素。战略管理会计对与这些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修改原有的发展战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使企业战略能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如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分析、判断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最近的投资,又如技术进步既可以创造新的市场,产生大量新型的和改进型的产品,也使得现有的产品与服务过时。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技术环境因素的变化会改变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及其竞争优势。总之,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之上。 二、价值链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活动,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价值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费用的发生过程和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企业将产品移交给顾客时,也就是将产品的价值转移给顾客。价值是一次移交的,但产品的价值却是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逐渐累积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生产活动链,生产经营活动链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 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涉及物质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中的各种活动。基本活动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内部后勤是与接受、存储和分配相关连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是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是与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销售是与提供一种顾客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 辅助活动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之所以称之为辅助活动,是因为这些活动并不直接表现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它们对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并为之奠定了物资的、技术的和人力的基础。 价值活动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对价值链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构成价值链的单个价值活动,而且,重要的是,要从价值活动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各项活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三、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引起成本发生变化的原因,多个成本动因结合起来决定一项既定活动的成本,一项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取决于它相对于重要成本动因的地位。对成本动因的细致划分难以穷尽,但从战略高度看,影响成本发生深刻变化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如规模经济、生产能力利用模式、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时机选择、企业政策、地理位置等,这些成本动因对企业的成本发生持久的影响。企业特点不同,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也会有所不同。这些成本动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企业的控制之下。识别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能够明确相对成本地位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为改善价值活动和强化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途径。由于企业的特点、条件不同,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时,除了要认识一般的成本动因外,还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对企业影响重大的成本动因。 四、竞争对手分析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成了全球性经济发展的动力。当代竞争战略是建立在与竞争对手对比基础上的,不能准确地判断竞争对手就无法制定可行的竞争战略。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便需要了解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 分析竞争对手首先应明确谁是企业真正的竞争对手。企业实际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包括向目标市场提供相似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经营具有相互替代性的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在市场上试图改变或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的企业等。在第一类竞争对手之间,由于产品的性能相同且基本稳定,它们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和服务质量上,竞争的核心是营销手段和成本。第二类和第三类竞争涉及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价格的差异会使消费者在不同的消费品市场之间转移。分析竞争对手应该以第一类竞争对手之间的分析为主,其中又以最具有竞争力的对手分析为主。 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是确定竞争对手在竞争中的相对地位的基本工具,在明确所要分析的竞争对手之后,分析竞争对手的重要步骤是识别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判断竞争对手是怎样进行价值活动的。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与企业对自己价值链的分析过程相同。在实践中,由于没有竞争对手的直接信息,要评估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成本通常极其困难,这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取得竞争对手的资料。如根据竞争对手在公开市场购买中间产品的市场价格评估相对的成本差异;根据汇率的相对变动判断海外竞争对手的成本变动趋势;根据竞争对手生产场所的地理位置和销售渠道计算其在特定市场的销售成本;根据竞争对手的技术设备判断竞争对手的生产效率;根据竞争对手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判断竞争对手的生产能力利用率;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分销商、供应商以及其他人士交谈来评估竞争对手的某些价值活动的成本;根据竞争对手公开的财务报告、行业分析报告、内部刊物等资料提供的数据对竞争者的成本和价值链情况作出判断。另外,也可以委托专门的咨询服务公司调查评估竞争对手。 分析竞争对手较为有效的方法是标竿法。标竿法是通过将企业的业绩与业已存在的最佳业绩进行对比,寻求不断改善企业的经营活动、提高业绩有效途径和方法的过程。标竿分析的用途是多重的。首先,它是进行企业优势与弱点分析的有效手段。企业的优势与弱点是相对而言的,特别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和。利用竞争标竿确认竞争者中的最佳实务者以及促使他们取得最佳实务的因素,为准确地确定企业的优势与弱点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手段和资料来源。其次,标竿分析可以用来改进企业的实务。标竿分析是模仿成功企业实务的实践。第三,标竿分析为业绩的计量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以最佳实务为标准计量业绩,使各部门的目标确定在先进的水平之上,使业绩计量具有科学性,起到指针作用。 五、业绩的综合评价 从战略角度看,企业的竞争能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态势的强烈影响。竞争的加剧使以取得竞争优势和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成为企业一切经营战略的核心思想。竞争使企业经营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市场的增长、顾客的需求、产品生命周期、技术更新等的变化速度大大提高,如何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满足顾客需求,如何构造企业的组织体系以便能够对环境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是管理当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受到挑战,需要在业绩的财务计量基础上,对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从更高层次上对企业的业绩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 业绩的综合评价包括业绩的财务计量和非财务计量两个方面。业绩的财务计量在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然而,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重视和进行经营决策时,像市场占有率、革新、顾客满意、服务质量、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市场战略、人力资源等非财务计量指标便被更多地用于衡量企业的业绩,在企业业绩计量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 非财务计量指标具有以下优点:(1)非财务指标直接计量一个企业在创造股东财富活动中的业绩,如计量企业在制造、提供优质货物和劳务,以及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等活动中的业绩。它能更好地完成业绩计量的诊断职能。(2)因为非财务计量能直接地计量生产活动,所以它们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方向。例如,一些行业的长期财务生产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有能力遵守在一个有竞争力价格上改进产品质量的诺言。非财务计量往往能够为管理者改善经营指明方向。 计量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必须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加以确定。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目标、使命和战略各不相同,其业绩衡量指标也不尽相同。至今发展比较成熟且被广为采用的非业绩评价方法为平衡记分卡法。平衡记分卡法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在营运过程中,涉及到顾客、供应商、投资者、员工等不同利益方面,企业需要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他们之间的有些需要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企业需要在这些矛盾和竞争的不同要求之间进行平衡。 战略管理会计论文:战略管理会计 知识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的全球化,使得现代商业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商业竞争,管理创新势在必行。采用战略管理模式,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与手段,是现代商业企业生存发展的不二选择。现代商业企业既要高瞻远瞩地面向市场,又要脚踏实地精益价值链管理;既要关注最终财务成果,又要注重内部经营流程;既要考核短期经济指标,又要看重企业未来发展与成长,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应当在现代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知识经济形态下的战略管理会计 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企业更加注重战略性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以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持久的发展。这促使企业采用战略管理模式,从内外部环境入手,进行战略定位分析,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战略计划,监控战略实施,评价战略绩效。为此需要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于是管理会计向着战略适应性方向演变,发展成为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融合的新兴管理会计分支,其从战略的高度审视企业内外部环境,收集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多种属性信息,分析自身优势,以及企业的产品及服务给客户带来的价值。 战略管理会计强调将信息的财务性与非财务性综合,数量性与非数量性并重,采用专门的方法评价、估测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体现了综合性、前瞻性、竞争性的战略管理思想。具体地说,战略管理会计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总体目标,以制定战略目标、编制战略规划、实施战略方案以及评价战略业绩为具体目标;内容包括战略定位分析,战略成本管理,经营投资决策以及风险管理;常用方法包括作业成本法,资源消耗会计,竞争对手分析,预警分析,质量成本分析以及平衡计分卡等。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现代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更具外向性,更关注环境,更着眼于未来,其提供的信息更加多样化,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它的应用价值首先体现在帮助企业形成创新的思维与高远的眼光方面。运用战略管理会计可以彻底摒弃在目标上只追求短期利润而忽略长期价值,在管理上重物轻人,在业绩评价上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非理性行为。运用战略管理会计可以客观地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发现外部的优势、威胁与内部的强项、弱势,综合权衡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自身经济利益,突出竞争能力与关键成功要素,根据市场增长的速度、竞争地位的强弱进行战略模式选择、战略与业务规划,从而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与知识资源,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一种战略管理会计也正是现代商业企业经营发展所必须依托的。 二、现代商业企业中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现代商业企业面临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挑战,特别是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和扩张,使得国内商业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与发展考验。在此形势下,国内商业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必须密切关注市场环境,了解竞争对手及自身的相对强项与弱势,客观地分析企业的战略态势,合理地进行战略定位。然而目前的一些商业企业特别是存在母子关系的现代商业企业集团,组织体系庞杂、机构设置重叠,经营管理关键环节失控,资金使用严重浪费,战略管理无法实施。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国内商业企业在组织化与规模化程度、规范化运作机制、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的科技含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对商业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改革,与国际接轨,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营销技术,实施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管理的目标。 会计系统特别是管理会计系统是企业重要的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可以使会计活动紧紧围绕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和市场环境变化,通过收集、分析外部市场、客户及竞争者的信息,确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供保持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策略方案。目前商业企业集团面临着外部联合与竞争、内部激励与协调的全面挑战。外部要在联合与竞争中谋求发展,内部要在组织模式设计、内部流程再造、员工激励等方面实现成长,因此迫切地需要管理会计的信息给予思想及技术支持。战略管理会计在动态地分析自身及竞争对手的资源情况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随时捕捉进入市场并获取利润的机会,注意分析产品或服务的全球性变化情况,帮助企业调整战略部署、确定客户需求的新方向。管理会计信息的价值不仅在于计划与引导,其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也可为企业员工创造内在的动力和完成任务的条件,使员工了解企业的目标,知道如何为企业的成功做出贡献。因此,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是适应竞争环境、改变国内商业企业竞争地位的现实之选。 三、现代商业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对策 (一)培育战略管理及战略管理会计的思维观念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使得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日益广阔。在我国商业企业中推广应用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商业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管理会计体系,树立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的思想观念,重点强化商业企业高层决策者的战略观念、人本观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倡商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观念、外向型观念和不断改进观念,引导员工的合作观念、创新观念及信息价值观念,从而将战略管理及战略管理会计理念渗透到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根植于商业企业的管理思维。 (二)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发挥信息技术支撑作用 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需要,战略管理会计将信息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范畴。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触角长、信息来源广,除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外,还包括市场、技术、 人事等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媒体等等。多样的信息来源和信息种类需要多种信息分析方法,不仅要采用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方法,还需要运用环境分析法、竞争对手分析法、预警分析法、动因分析法、质量成本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这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实施。建立满足现代商业企业战略管理特定信息需求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和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须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战略管理及管理会计人才,为战略管理会计在现代商业企业中的应用创造基础性条件。 (三)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结合运用的策略选择 现代管理会计包括执行性管理会计与决策性管理会计两部分,注重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属于微观管理会计的范畴。战略管理会计则综观全局、立足长远,以战略的视角审视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是一种外向型的宏观管理会计。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根据我国商业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其经营规模与状况、管理水平与方式,以及竞争环境与发展趋向,应将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结合运用,这是管理会计微观深入与宏观扩展齐头并进的发展策略,也是现代商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正确选择,二者结合,能够使我国现代商业企业内外兼修,宏微并重,治标治本,既能谋求生存又能谋求发展,能够更全面、充分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促进我国现代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竞争优势的形成。 战略管理会计论文: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功能框架的研究 战略管理会计是将企业战略思想与会计管理相结合的崭新研究领域,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纵观整个会计变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决定着会计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引进与完善。战略管理会计就是顺应了战略管理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将会计管理融人企业战略管理,从而开辟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新空间。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按照Shank和Govindarajan(1993)的观点:“会计在一个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而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包括战略分析、制定战略、设计战术、执行战略、控制和评价战略等系统程序。因此,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要求,即: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前者要说明的是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理由,后者是要论述战略管理会计的指导思想。 简单地讲,战略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和支持系统,只有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才能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战略管理会计的指导思想是对企业整个战略管理会计运行系统的理论指导,是确定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功能和功能要素的基础。两者应该是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所以,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应该既是其自身理论的概括,又是关于战略管理会计功能构架的总结。 我们在明确了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后,应该对其指导思想有深入的研究。 1.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低位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适应环境思想。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与20世纪后半叶企业环境的加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类似的观点有很多,如布洛切等(2002)从经济全球化、生产信息技术等方面论述了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必须适应环境发展的思想。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或聚类管理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作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客户要求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客户,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客户要求思想的本质就是市场为导向的战略指引,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市场价值增值最大化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客户。企业应从时间、质量、价格等多方面人手考虑如何满足客户要求。满足客户要求要从产品的功能、价格、款式和安全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并且要结合竞争对手的状况、企业本身的战略定位和成本战略特性等,来对客户近期和远期要求、战术和战略的要求等进行仔细分析,先导性地掌握或引导客户的不同需求,最大程度赢得客户和机会。 4.正确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模、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可以讲,企业的整个战略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正其合理战略定位的过程。企业在不同的战略发展期应该具有不同的战略定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不但应符合企业一定时期的战略定位要求,更要为企业合理的战略定位提供必要的信息,以确保其战略定位的合理和有效。 5.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企业确定发展战略后,要有一个严密可行的实施方案,保证战略得到实施。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分析实际情况,评价战略是否成功及其原因,为以后的战略管理会计积累经验,指明方向。所有这些都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信息和制度保障。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本身就是顺应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而产生的,无论是战略的制定和修正都离不开市场、客户、价格和成本等各方面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和控制的及时性等,都无不要通过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制度和系统来完成。另外,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并不是通过直接的财务会计指标就能被认识,它必须要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评价体系才能说明,譬如,短期的盈利可能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伤害,而一定时期的战术性调整的目的可能会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战略上的优势,等等。 二、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必须要具备以下功能: 1.系统分析功能。前文述及,战略管理会计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满足用户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等。为了实现这一系列战略思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具有强大的系统分析功能。一是外部环境与客户需求的分析。战略管理会计要适应环境变化,首先要知道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行业发展状况、竞争对手情况等,然后分析其中对企业有利和不 利的因素。对于客户需求分析则要考察不同的产品质量、功能、售后服务、价格等对客户需求的不同影响,以确定客户真实的需求特征。二是企业内部优势和不足的分析。战略管理会计要发挥自身优势,首先要了解企业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这种优点和缺点分析应从多方面进行,如将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将企业资源与客:请记住我站域名户需求相比较、将企业现状与外部环境发展要求相比较等。 2.决策支持功能。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是受企业战略管理中战略定位需求决定的,它建立在上述分析功能的基础之上。企业进行战略定位,不仅需要各种信息,也需要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提供决策指导,这就需要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能从战略角度出发,根据已有的信息,找出企业发展的最优途径。这种决策支持功能基本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和运行机制应该对企业整体战略的制定、实施和修正提供信息支持和制度保障,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预测和决策功能,为企业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指明方向。二是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对企业具体的战略步骤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支持作用,如在涉及企业发展规模、目标利润、未来市场份额、合理定价政策、最佳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方面的决策时,战略管理会计的数据支持和制度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3.设计改进功能。战略管理会计是将会计管理融入企业的整体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所以它不同于传统会计只是一种事后反映,而应该是全过程积极参与,对企业整个战略实施的具体步骤具有系统设计和动态改进的功能。这种从战略角度出发的设计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产品或部门,而且各个相关系统的信息是相互沟通、促进或制约的。如成本战略直接影响定价战略,而定价战略又受企业一定时期营销战略的影响;营销战略又决定于企业当时的客户战略,而客户战略的实施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成本战略,等等。战略管理会计的设计和改进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心是战略成本管理,所以,有效的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是尤为重要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从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全过程出发,设计出有效的战略成本管理制度,用低位成本、差异化成本、质量成本、周期成本或聚类成本等战略思路来指导企业的整个战略实施过程。二是战略管理会计这种设计和改进功能不只局限于现在,而更多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它并不是盲目地或不切实际地追求“最好”,而是强调在现实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当时的战略目标追求“更好”。所以这种理念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因而它必然也是一种动态的战略思想。 4.控制评价功能。在企业作出战略抉择后,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应将战略分解为各个切实可行的战术行动,以支持企业整体战略。控制和评价功能可能是现代会计都具有的,因为会计本身是一个信息系统,最符合控制的特征,如财务数据的结果,往往被人们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依据。但战略管理会计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并不同于一般的会计控制和评价,它是站在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其控制和评价也并不局限于某项或某期的财务结果,而是从企业长短期发展战略的角度来提出控制和评价的思路和理念。此项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在企业战略步骤的实施过程中,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应该具有控制、保障各项战术措施得以有效贯彻的功能。这种控制的核心不在于某一项成本或销售等财务指标的高或低,而在于是否最大程度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二是一定阶段后,企业应该对其战略目标的实施状况进行评价。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应该通过完整的信息数据和控制过程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对企业战略本身的合理有效性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正确评价,为企业修正或制定新的战略规划提出战略性指导。 上述阐明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各项系统功能实际是相互沟通和相互促进的,并表现出其独到和强大的优势。因为战略管理会计掌控着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最系统全面的内外部信息和数据,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而它与传统会计管理的差异就在于其绝非简单的数据核算,而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来运用和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并从企业内外部深层次的变动因素来分析现状的成因和发展的事态,为企业实施更有效的战略管理措施指明方向。 三、战略管理会计必须具备的功能要素 本文所称的功能要素,是指完成某项功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构件和方法程序等。同样,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为了实现上述四项基本功能,也必须具备一系列必要的基本构件。在这里我们称其为战略管理会计功能要素,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价值链分析。按照Shank和Govindarajan的观点,对于任何行业的企业来说,价值链(value chain)是指“在企业中从基本原材料到交给最终客户的产品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各种价值创造活动联结的结合”。把价值链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功能要素,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客户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客户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客户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战略指导。 2.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个识别企业关键成功因素的系统分析程序(布洛切等,2002),它通过对企业内在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的分析,确定企业可选择的总体发展战略及关键的成功因素,并建立战略控制的信息系统,为这些关键因素制定相关衡量指标等。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可通过SWOT分析,帮助企业了解外部环境、客户需求和内在优势与不足,以确定企业近期和长远的战略发展方向。 3.作业管理和成本动因。作业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所以在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中最关键的是正确把握企业作业活动和正确认定各项作业成本动因。正确的企业作业链的确定是企业有效实施价值链管理的基础,正确的成本动因的把握是企业有效实施战略控制的保障。 成本动因可分为结构性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种:前者是指涉及企业发展规模、范围、布局、技术和多元化等所产生的成本,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后者主要涉及供应、质量管理、劳动力投入、作业成本核算、作业预算、短期生产决策和上下游产品联系等所产生的成本,虽然一般讲执行性成本动因大多属于战术层面,但由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依赖于战术的有效实施,所以执行性成本动因也是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4.成本规划与修正。保持成本领先是战略管理会计追求的目标之一,成本规划从企业产品设计开始,以客户满意和市场价值增值最大化为导向,通过对客户需求、市场价格分析判断和目标利润的合理确定,对企业作业链全过程实施成本战略指引的计划,并适应环境的变化要求而不断修正。有效的成本规划(日本称“成本企画”)是许多日本企业赶超欧美企业的重要战略手段。对于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来讲,成本规划的必要性在于它将成本置于首要确定的位置,为以后产品设计、生产提供了控制目标。适应环境变化而适时修正成本规划是其不断完善的过程,成本规划修正强调通过价值工程、及时制供应与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等有效方法的运用,在确保产品功能日趋完善和客户满意度提高的基础上,不断持续、逐渐地控制和降低成本。 5.战略预算与评价。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这种预算与传统预算可能在形式上是相似的,但其本质有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预算目标、预算期的确定、预算项目和预算管理体制的权限划分等多方面。如企业日常的现金预算是保持现金的平衡,资本预算是资金的安排计划,等等;而战略预算并不拘泥于某项资金的安排或成本标准的完成,它更着眼于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如何进行企业现在和未来总资源的最佳规划,所以它更具有趋于中长期的特点。当然,战略预算的直接目的是将其战略目标分解为企业各期的预算任务,再通过企业当期预算制定和分解来落实到每个部门和个人,利用预算控制,形成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所以讲,战略预算的实质是企业“预算的预算”。 在企业战略预算思路指导下,企业的日常预算编制也会在理念上受到影响,如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预算制度、以作业活动为依据的“基础作业预算制度”和通过SWOT分析不断修正的预算制度等等。另外,战略预算必须辅以必要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不但使得管理过程有章可循,而且对责任的归属和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由哈佛大学的卡普莱(Kaplan)和诺顿(Norton)教授提出的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就是一种广受推崇的业绩评价体系,将它用于企业的战略预算评价是再适合不过的,因为它并不局限于某个财务指标,而是从企业整体的成长水平、客户满意、盈利和学习等多方面来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具有明显的战略思想。通过有效和具有激励效应的预算考核和评价,能发现战略预算本身及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动态修正和有效控制提供指引,并能极大地促进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四、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功能框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战略管理会计是一个由其根本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功能和功能要素四个层次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系统整体。其理论和功能的框架结构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上图结构表明第一层次根本目标,指引着整个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第二层次指导思想,表明战略管理会计为实现其根本目标而应有的战略理念;第三层次基本功能,表明为实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和贯彻其指导思想所必须具备的功能;第四层次功能要素,表明为实现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功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构件与方法。框架结构中各个层次由高向低表示对下一层次的战略指引。第二层次的指导思想与第三层次的基本功能,以及第三层次的基本功能与第四层次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或由高层到低层的具体指导作用。显然,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功能框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们内部的各种关联和相互促进或制约作用是错综复杂的,其实我们很难通过简单的图示和另行标识就能说明其真正的内部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和相互作用又必然会随着经济环境变化、企业战略目标修正、管理制度完善、企业部门职能和权限划分,以及员工素质等各项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这里所研究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功能框架是一种基础理论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必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作适应性调整,以最大程度地适合满足本企业实际战略管理的目标和管理功能制度的要求。 战略管理会计论文:论战略管理会计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运用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搞好西部大开发有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同时也将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本文将从西部地区现状、西部大开发赋予企业的机遇、恰当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投入西部大开发等方面,论述企业如何从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本企业、竞争对手、顾客等各方面因素,在西部大开发中取得长足发展。 我国西部十省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6.88%。全国已发现的160种矿藏在西部地区均有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仍是不争的事实,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仍在逐步扩大。不仅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17%下降为1997年的14.8%,人均GDP、人均收入、吸引外资额与东部的差距也逐年拉大,在观念、知识、信息、教育、技术和体制方面也与东部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西部大开发带给企业的发展机遇 1、优惠的国家政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是一项要长期坚持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此,国家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为西部发展提供启动资本,并以其他非直接投资的方式,如优惠贷款、低税率等,降低西部地区市场主体的运行成本。还将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西部创业,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放宽外资对企业的持股政策。 2、基础设施将得到改善。西部大开发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基础。交通部重点规划建设8条公路通道,总规模约1.5万公里;铁道部在“十五”期间,西部铁路预算将达到1.8万公里;通讯、广播电视、水利开发等也在酝酿之中。地方政府也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3、生态环境将得到保护和建设。中央已确立“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陕西今年计划完成退耕还林300万亩,造林合格面积6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00平方公里;甘肃计划从现在到2010年,种树种草8,000万亩;内蒙古启动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退耕还林还草等五大生态工程;青海将突出抓好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干旱地区、龙羊峡库区和柴达木盆地等6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企业资金缺口将得到改善。西部公司由于股本偏小,加上交通、通讯设施和资源利用条件的局限,影响了其筹融资能力。随着政策向西部倾斜,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有利于资本向西部集中。西部大开发不仅可以使上市公司在市场上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国家财政和来自国内外的投资企业也将对西部注入巨资。 5、先进技术、经验和优秀人才将大量涌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良,西部丰富的资源将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西部创业的软、硬环境将越来越好,这无疑会吸引更多企业到西部发展,更多人才到西部创业,他们同时也将把大量高新技术、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和崭新观念带入西部。 6、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西部开发有许多有益的开发经验可以借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建设和探索,东部地区已积累大量成功经验;国外有许多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可资利用,如美、日等国强调科技因地因时地选择开发重点的经验,两德合并后对东部地区开发的经验以及巴西、意大利的经验等。 二、在西部大开发中树立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观念 战略管理的观点认为:企业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经营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迫使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本企业及其竞争对手进行仔细分析,以战略的眼光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审视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同时考虑到市场资源的供应和顾客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从长远的观点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制定战略计划,并以此目标统一指导企业各个层面的行动,实现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为此,不仅要充分研究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包括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物质资源及人力资源)、产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开发潜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企业集团的整体创业团队精神等,还要深入研究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竞争者所拥有的资源、产品状况和发展战略、投融资环境、客户信息和政府信息等。而为这些研究提供服务的会计就是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 管理会计一改传统管理会计只注重内部而忽视环境变化的弊病。它从全球范围和长期发展来看待企业的行为和目标,时刻关注跟企业息息相关的市场环境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它不仅收集、加工、整理、报告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更注重研究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自身的优势。通过研究本企业产品和劳务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能实现的、客户所需求的价值以及价值在企业内部的形成过程,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待企业的总收益。概括起来,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1)以外部信息为核算重点,以取得长期战略竞争优势为核心目标。(2)注重分析研究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所组成的“战略三角”,及时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多样化信息。(3)强调价值链分析法,既强调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也强调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和同业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4)不仅重视对财务资料的分析,更重视对其他相关的非财务资料的分析研究。(5)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为最高目标。(6)以战略目标为预算编制的起点,统领企业各项工作。(7)注重企业整体性,提倡团队精神。 三、恰当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投入西部大开发 1、恰当评估本企业目前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定位。 首先,必须正视企业的优势。如新疆、宁夏等地区,企业拥有丰富的煤、气、油资源,资源优势是明显的,进一步加强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深加工,可谓抓住了自身优势;陕西、四川、贵州等地,科研力量集中,原有的军工企业基础较好,对发展航空、航天、核能等高技术企业有利;西安、重庆高校集中,科研资源优势明显,企业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其次,要充分看到企业的不足,如产品单一,设备老化,资金、技术、人才匾乏,内部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等。正确审视这些劣势,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从战略的高度加以改进,对短时期内不可避免的则努力通过其他工作加以弥补。只有正确把握自己的优、劣势,正确把握自身的市场定位,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 2、结合西部大开发良好的软、硬环境,制定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在西部大开发中,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投资硬环境和工商、税收、管理、人才、机制、社会保障等投资软环境将大为改观,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明确自身市场定位的前提下,积极制定长期战略发展目标。以企业目前所处的竞争地位为起点,明确今后较长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方向和应该达到的各项目标:包括项目的引进和开发,产品的创新和升级,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资金的融通和利用,机制的建立和健全,科技成果的利用和转化,以及市场的占领和开拓等。 3、紧紧围绕本企业、竞争对手、顾客组成的“战略三角”,研究竞争对手,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在认清市场定位并制定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目标以后,接下来的具体工作就是紧紧围绕本企业、竞争对手、顾客组成的“战略三角”,研究竞争对手,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顾客的需要就是企业的使命,只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跟踪研究市场消费动态,根据顾客需要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和性能,才能使企业保持恒久的发展活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可以看作是为了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定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最终产品凝聚了相关作业上创造的价值。这一价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顾客对产品的取舍,关系到企业竞争地位的优劣。另外,要加强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包括对方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它与企业发展潜力关系巨大),产品构成(尤其是价值链构成,它与竞争优势关系密切),市场占有及开发状况,研究开发费用投入状况,长期战略发展目标,以及合作伙伴的相关信息等。在西部大开发中,企业应充分利用本身的资源优势,寻找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市场方面有优势的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按市场规律办事,积极开拓市场。战略管理会计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目标,而市场的不断拓展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最佳证明。为此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走市场开发的道路,企业不仅要在西部求发展,在中国求发展,更要到国际大市场中去不断寻求生存和发展空间。光有资源、技术、优质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市场营销才是产品驰骋市场的助推器,能否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前提下不断开拓新市场,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命运。因此,企业一方面要加大新产品开发的力度,以优质产品夺市场,另一方面要不断推出新的市场策略,包括营销策略和服务策略,开拓市场、巩固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5、建立本企业战略信息库,培养自己的战略管理会计师。西部大开发是一项伟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处在这一伟大工程中的企业,其内外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审视这些变化,并不断改变策略适应这些变化。因此,有必要建立本企业战略信息库,培养自己的战略管理会计师。收集、加工、整理、分析、报告来自各方面的多样化信息,包括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各类资料、相关企业信息、行业分析报告、国际市场行情、国际经济发展动态等,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库。战略管理会计师则在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对战略信息库进行筛选、加工、分析、总结,以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众多信息进行再处理后报告给决策当局,为企业总体战略决策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为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提供服务。 战略管理会计论文:议战略管理会计发展趋势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1、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战略管理会计是指以协助高层领导从长远角度出发,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实施战略规划,实现企业长期良性循环,以企业战略发展为目标,对企业内外部会计,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加工处理,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会计分支。 2、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战略管理会计产生与知识经济和网络革命的大背景下,是适应企业战略发展和战略管理的必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渐渐清晰的环境里企业面临国内外竞争正在加剧,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全面性和操作性的特征,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措施。战略管理会计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市场,企业和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进行评价,发展和巩固企业长期的战略竞争优势。 二、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新趋势 1、建立和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研究和推广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构建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可以有助于企业抓好基础会计作用和管理能力,是构建一个完成的管理结构框架的开始,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给战略管理会计的恰当应用,提供有规可循的结构脉络。建立和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应该引进先进的理论结构,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经济市场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此外,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应该借鉴营销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重要理论,建立起具有健全、丰富和全面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2、客观上要求管理会计必须把缩短循环时间作为员工业绩的一个重要计划、控制与考核核定,以充分发挥业绩评价指标的激励和行为导向作用。较之传统的短期利益倾向不宜与本职工作联系的财务业绩评价,非财务业绩评价中涉及到大量时间评价问题,有关的时间指标形式就更多了。然而,如果企业的管理者能把企业管理战略与转换成目标,把计划转换成与先关员工本职工作有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非财务指标。制定出明确的计划、控制与考核标准,是管理人员月能制定出科学的奖惩措施,从而避免奖惩过度或奖惩不足,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3、做好价值链分析法的具体应用价值链分析法认为企业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企业共同组成的,各企业创造不同的价值。首先,对企业从支付供应商货款(采购)开始,到收取客户货款(销售)为止,企业的内部作业链及其价值形成过程的分析。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内部价值链上那些属于增值链或增值作业,那些则属于不增值链或不增值作业,并通过控制成本动因,消除这些不增值作业环节,降低企业成本。其三,利用行业价值链来消除内部的不断增值作业,避免企业生产当中对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的浪费。最后,应重点关注企业内部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调整和优化远远比外部价值链容易而且花费少,效用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今天,企业面临国际和国内竞争市场的挑战越来越大,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就必须加强战略观管理会计等先进理论和思想研究和应用工作。战略管理会计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企业和会计行业应该熟悉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内容,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做到有所展望,把握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实际的战略管理会计工作中应该设立和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缩短企业循环时间吗,做好价值链分析法的应用,以具体工作实现对企业战略发展的支持作用。 战略管理会计论文:有关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探析 一、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看战略管理会计 1981年, 英国学者西蒙斯最早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提出战略管理会计之说。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及相关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是一种外向型和具有长远意义的管理系统。它站在战略的角度上,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旨在帮助企业管理层从长远利益出发,科学地审视、分析企业的经营现状, 持续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并把握各种潜在机会, 回避可能的风险, 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依据战略管理会计, 企业管理者必须根据本企业自身情况,以市场为导向, 从长远利益出发, 全方位地制定动态的战略战术,才可避免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成本浪费现象, 时时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协助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会计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及特点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传统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虽然能够使企业讲求核算和加强管理,但是,它不仅没有考虑企业的远景规划,而且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风险。为了克服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性和不顾风险的缺陷,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企业价值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等的综合表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战略规划;(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战略规划;(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战略管理业绩。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 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 (1)战略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外向性;(2)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3)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4)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5)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6)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范围。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其理论和实践仍处于起步和探讨阶段。目前, 战略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 1.战略规划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搜集信息, 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方案, 供高层管理者选择, 协助其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三个层次。 2.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通过对企业自身及其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的分析, 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为管理者提供了战略决策所需的信息。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采取适度的投资规模、市场调研、合理的研究开发策略等途径来降低战略成本。 3.战略性经营投资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应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长远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在经营决策方面应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战略管理会计以现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能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注重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4.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是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各种计划的货币数量表现。预算起到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作用。预算的编制必须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基础,根据战略目标所确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制定当期计划。 5.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一年一度的员工绩效评价。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 6.风险管理。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带有一定风险,风险越大,报酬越高,但当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市场风险无处不在,它既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也可能带来巨大损失。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其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是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方式分散风险。 7.战略性业绩评价。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业绩评价是连接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活动的桥梁。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并能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行为。它应包括财务绩效衡量与非财务绩效衡量(如顾客、内部管理和长期绩效)。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战略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产品生命周期法、价值链法等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研究方法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作出判断,更注重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强调企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协调一致,将企业置于整个产业的价值链中,研究企业与市场竞争者的关系位置。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 基本方法加以保证。这些基本方法主要有:(1)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2)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3)预警分析。预警分析是一种事先预测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财务状况的潜在因素,提醒管理当局注意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行业特点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使管理当局在不利情况来临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4)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分析是指从产品的研制、开发、设计、制造,一直到售后服务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质量成本分析方法。它主要分析质量成本的四个部分,即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 战略管理会计论文:战略管理会计的浅探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及其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传统管理会计在成本计算系统、成本控制系统和业绩报告系统等方面,已不适应新的制造环境。在企业管理发展到战略管理的阶段,由于传统管理会计存在上述问题,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战略管理会计逐渐形成。 作为一支新兴的会计学分支学科,战略管理会计(SMA)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服从于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报告战略的成功与否来对战略管理产生影响。战略管理会计分析和提供与企业战略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反映实际成本、业务量、价格、市场占有率、现金流量和企业总资源的需求等方面的相对水平和趋势的信息。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应变化中的内外部条件;企业资源在内部如何分配与利用;如何便企业内部之间协调行动,以取得整体上更优的战略效果。 目前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一些学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及企业战术的制订、执行和考评,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二、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比较 从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来看,它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外部%境。战略管理成功的企业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各种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如法律和制度的变更、整个经济市场、自然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动,都会对企业战略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对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等,使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 2.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传统的管理会计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驱动,注重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短期利润最优,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战略管理会计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3.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财务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还必须依靠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有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忽略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以及与企业战略相关的背景信息,如市场占有率、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 4.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传统管理会计一般偏重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缺乏全面的、综合的风险管理。而战略管理会计既重视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也重视辅助生产经营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活动,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其他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如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行业产业结构变化而导致的风险,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出现的风险,流动性差而导致的风险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由上述比较可见,战略管理会计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些局限,视角从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环境,重视对企业全方位的管理。需要指出的是,战略管理会计的立足点仍然是会计信息,它改变的只是传统管理会计的观念、内容和方法,并未改变其性质和职能。因此,它是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完善,仍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仍需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发挥战略决策参谋的作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有些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搜集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方案,供高层管理者选择,协助其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三个层次。 2.战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传统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共同关注的焦点,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与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传统管理会计主要考虑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控制,而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有学者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分为三个部分,即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3.经营投资决策。战略管理成本是为企业 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因此,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的过程中,应克服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化的缺陷,应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长远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为此,战略管理会计在经营决策方面应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战略管理会计以现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更能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注重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4.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年度的员工绩效评价。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分析。 5.风险管理。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滞有一定的风险。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越大,风险也越大。但当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它通过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来分散风险。 四、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国内外竞争压力的增强,将战略管理推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信息经济时代和管理现代化的今天,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时时刻刻都要涉及到战略问题。战略管理会计从更高的起点,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内涵,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寻找新的方向,便企业能更好地迎接挑战,把握发展壮大的机遇。 由上可见,为了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不足,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传统管理会计注重企业内部管理,从战术角度深人到企业内部的作业水平,重在“知己”;战略管理会计则立足于全局,从战略角度拓展到整个宏观环境,寻求企业竞争优势,重在“知彼”。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这种微观深人与宏观扩展的结合。是现代管理会计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能片面地否定任一方面的重要性,而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更全面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目前,由于我国管理制度的基础比较落后,尚未实行战略管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全面应用的条件尚不成熟。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管理会计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企业管理环境的需求。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在现代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我国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研究力度不够,目前应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的建设和推广应用。我国企业改革正在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同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这些都将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组织上、技术上的支持。 因此,我国在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战略管理思想,可以选择一些管理较完善、会计制度较健全的企业,组织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从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培养出二批高质量的战略管理人才。 战略管理会计论文:谈战略管理会计的战略性 在世界 经济 一体化的进程中, 企业 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经营条件日益复杂。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企业仍将眼光局限在企业内部,只关注企业内部效率的提高,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双方市场的情况下,企业的内部效率如果不能通过市场外化为效益,企业必然会在竞争中一败涂地。企业只有关注外部市场,关注竞争对手,知己知彼,努力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才能谋求生存和 发展 的机会。这一管理理念体现在管理方式上,便摧生了80年代的管理革命——战略管理。企业管理上升到战略层次,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管理 会计 ,也必须具有战略性。管理会计的战略性要求管理会计提供企业外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信息,协助企业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性的管理会计,通常被称做战略管理会计,它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所提供的信息突破了一个会计主体的限制 外向性是企业战略的一个显着特征。企业制定战略以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区为前提。企业必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变化,调整战略部署,或采取更有效的战略方案,充分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保证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按照美国学者波特的理论,在竞争环境中,企业将面临五种竞争作用力,分别是:新的竞争对手的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侃价能力、供应商的侃价能力、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企业作为原料和服务的需求者,必然与供应商发生联系,供应商的侃价能力会影响原材料成本和其他投入成本。企业作为产品或服务的供应者,必然会接触到销售渠道,客户或分销商的侃价能力会影响到企业所能索取的价格,替代品的威胁出在于此。而现存的竞争强度会直接影响价格及竞争的成本,如厂房设施、产品开发、广告促销和销售队伍的成本。新的竞争者的入侵,亦会威胁价格,并要求为防御入侵进行投资。这些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其所涵盖的信息明显超越了成本会计单个会计主体的范围。这些竞争力信息,是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所必备的,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竭力提供。 二、要求提供更多的战略非财务信息 在竞争环境下,衡量竞争优势的不仅有财务指标,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许多非财务指标尽管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目标市场占有率、产品合格率、顾客的满意程度、产品交货率、产品退货率、产品返修率等。 目标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致力于扩大市场份额,谁拥有了市场,谁就拥有了决胜的先机。该指标不仅体现了企业在同类产品市场或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产品合格率,体现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水平,反映企业对现有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 顾客的满意程度需要进行较为综合了的考察,可结合市场份额的变化趋势,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情况,售后跟踪调查统计结果等信息来进行判断。在买方市场上,顾客满意程度是企业能否保持并扩大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产品交货率,可以评价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均衡性。也可以反映企业与分销商和顾客的合作关系。 产品返修率和产品退货率,直接反映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这里的“质量”,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模式下,不仅指最终产品的各项指标与原来的设计完全吻合,还指该产品能充分满足顾客对该类产品的期望,因此较高的返修率和退货率有可能意味着产品在最初的设计构想上存在缺陷。 战略管理会计瞄准市场,着眼于“知彼”,即充分了解竞争对手,因此还应尽可能收集竞争对手在市场份额。供求状况、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将本企业战略决策的分析技巧应用到外部竞争对手,供应商和顾客。 三、将预算与战略挂钩 预算是管理 会计 的一个重要领域。预算实质上是事先对 企业 现存和未来可获得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战略思维引入预算机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求联系战略需求进行资源的预先分配。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将决定预算是促进还是阻碍战略实施过程。资金过少,会削弱相关部门的战略任务的执行能力;资金过多,又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并降低财务业绩。要避免这两种情况,则要求战略实施者深入参与预算过程。此外,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战略也会相应作出调整,战略的变动总是需要预算资源的重新分配,这就产生了动态预算的要求。 在预算编制形式上,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注重竞争对手、顾客和其他战略因素。传统的编制形式,习惯上将同一账户的 历史 数据作为编制预算数据的关键依据,预算结果与企业战略似乎没有明显的联系。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改进了传统的记录、计划和报告模式。例如,在报告中增加关键竞争对手甲乙丙丁等项目,根据各种可能的市场条件,预测竞争对手的支出行为,及其面临的水量利条件,以更好了解竞争对手的反应。将顾客对企业支出的不同反应也纳入预算报告,便于确定何种支出行为更有利于建立竞争优势。 四、采用战略性的业绩评价制度 战略性的业绩评价制度是将业绩评价制度与企业战略联系起来。由于一个企业的战略行为通常针对公司的具体形势和行业环境,所以各企业所采取的战略之间有着许多差异——严格来说,行业中有多少竞 争厂商就有多少竞争战略。但是,如果从各个具体战略再上升一步,就会发现各个战略之间最大最重要的区别和以简单归纳为:(1)企业的目标市场是宽还是窄(2)企业追求的竞争优势是与低成本相关还是与产品差异相关。这样就产生了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别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目标集聚战略是前两种战略在狭窄市场领域中的应用。 与不同的竞争战略相呼应,企业的业绩评价制度也各有侧重。如果企业战略是成为一个低成本的供应商,则评价指标着重于原材料的价格性能比、内部制造效率。市场占有率及产品交货率,评价的标准应当有利与那些促使成本降低的行为。如果企业是在卓越的质量和服务的基础上追求差别化战略、那么评价时应注重产品合格率。产品品质改进的效率、产品退货率和产品返修率,从接单到发货的时间间隔等指标,评价时,应鼓励那些追求零缺陷,减少产品返修次数,提高顾客满意程度,加快定货和发货速度的行为。如果企业成长需要新产品的支持,评价时应注重新产品收入和利润占全部收入和利润的比率。 战略性业绩评价,以形成企业整体竞争忧势为目标,综合运用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的业绩指标,较之传统的管理会计,改进了业绩评价的尺度,更具合理性。 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两个子系统。传统管理会计深入企业内部,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重在“知己”,而战略管理会计将关注的焦点投向市场和竞争对手,站在战略的高度为企业寻求比较优势,重在“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各有侧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战略管理会计论文: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1.战略管理会计涵义 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注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 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运用“竞争者会计”、“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以及“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提供有关企业产品劳务市场、竞争者成本资源与成本结构等财务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以便监视各个期间企业及竞争者的战略。 2.从企业不同角度分析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必然性 2.1 企业内外部环境 环境既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又制约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可能会带来风险。企业必须充分适应环境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修改原有发展战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使企业战略能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 2.2 企业价值链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生产活动链,生产经营活动链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价值活动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对价值链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构成价值链的单个价值活动,而且,要从价值活动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各项活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2.3 企业成本动因 多个成本动因结合起来决定一项既定活动的成本,一项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取决于它相对于重要成本动因的地位。从战略高度看,影响成本发生深刻变化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如规模经济、生产能力利用模式、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时机选择、企业政策、地理位置等,这些成本动因对企业的成本发生持久的影响。企业特点不同,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也会有所不同。这些成本动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企业的控制之下。识别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能够明确相对成本地位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为改善价值活动和强化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途径。 2.4 企业综合业绩 从战略角度看,企业竞争能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态势的强烈影响。面对这些影响,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受到挑战,需要在业绩的财务计量基础上,对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从更高层次上对企业的业绩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包括业绩的财务计量和非财务计量两个方面。然而,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重视和进行经营决策时,像市场占有率、革新、顾客满意、服务质量、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市场战略、人力资源等非财务计量指标便被更多地用于衡量企业的业绩,在企业业绩计量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必须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加以确定。 3.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是我国企业管理现状的需要 战略管理会计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拓宽了管理会计的范围。我国企业管理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现代企业预算管理的需要 预算实质上是事先对企业现存和未来可获得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区域。传统的预算模式只是单纯将同一账户的历史数据作为编制预算的关键依据,预算结果与企业战略似乎没有明显的联系。而战略管理会计适应形势的要求,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多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将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帮助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实施战略管理。 3.2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管理仍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运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法,对成本实行战略性管理。从战略高度来探求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既要重视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也要重视与下游客户和经销商的联结,还应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把成本管理看作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实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对于处在开放与竞争环境的中国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3.3 现代企业投资管理的需要 现代企业投资倾向于以智力投资为主,在人力资源、科技开发、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多投入资金,以求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不再仅局限于财务效益指标,而必须考虑非财务效益方面的指标;投资决策不仅要采用定量分析法,还要辅之以定性分析法。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分析,战略管理会计从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出发,放弃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分类传统,把所有成本都看成是变动的,都是某一时段管理决策的结果,即可控的。 3.4 现代企业人力管理制度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知识密集型企业逐渐增多。传统管理会计忽略了对人力资源的单独确认、计量和揭示。运用战略管理会计中灵活多样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分析方法,正好可以帮助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它既可以应用于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 人事战略规划,也可以应用于日常人事管理以及事后的员工绩效评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员工的价值,保证企业战略的实现。 3.5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 传统管理会计主要分析短期的战术性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主要研究长期的战略性问题。战略管理会计能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奠定了决策基础。在基本具备适度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现实条件下,战略管理会计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发展前景,在现代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战略管理会计论文:论战略管理会计 摘 要:本文论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背景、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现实条件、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以及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管理会计已难以满足企业战略管理和要求。战略管理会计以其长期性、全局性、外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战略的高度,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对现代管理会计和现代财务会计都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现代管理会计的一次开拓性发展。自70年代以来,对战略管理的推崇引起了管理观念模式的深刻变革,作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管理会计也逐渐向战略管理会计方向发展。尽管英国管理学家西蒙期(Ken , simmonds)在1981年就提出"战略管理会计",但战略管理会计还处于摸索阶段。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背景 传统管理会计从诞生以来一直担当为内部管理服务的角色,以有效地实施计划、决策和控制。主要以某些经济管理理论为支撑,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引入奠定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传统管理会计在二战后获得长足发展,并在实现企业目标、加强内部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当时主要是实行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市场提供给企业的几乎是固定的"蛋糕",企业经营的重心是在"蛋糕"中争取更大份额,关键是降低内部经营成本。与此指导思想相呼应,传统管理会计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功能主要在于预算和控制,而且预算以短期预算为主;同时,管理会计将眼光局限于企业内部,倾向于使用账簿中己有的财会数据来看问题,并依据已发生的事件来解决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成了财务会计的"副产品"。 但随着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全球竞争加剧,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发展,企业不能不站在全球高度,选择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不断根据环境做出适当调整,以求企业与环境的协调与均衡,获取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传统管理会计观念更新,尤其是对战略决策信息的提供,要求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为广泛的、更有用的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不仅包括内部信息和财务信息,更重要的是诸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外部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具体说,战略管理会计要求传统管理会计在以下方面克服其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其一,改变传统管理会计只顾内部而忽略环境变化的影响,用静态目光看待问题的缺点,站在战略高度,从全球范围来看待企业的目标和行为,看到跟企业息息相关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其二,克服传统管理会计重短期利益的缺陷,不注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传统"管理会计"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容易造成行为的短期化,如为了一时的利益降低质量标准,但这最终将损失企业声誉和品牌形象及至长远利益。从战略角度上说,管理会计最终目标跟企业目标一样也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以获得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相应地,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尺度应采用战略业绩评价。 二、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现实条件 现代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历史上,管理会计之所以取代成本会计是因为成本会计的理论对经营决策缺乏相关性,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近年来,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压力的增强,使战略管理登上历史舞台。现代管理会计难以提供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则从更高的起点重新界定了管理会计的内涵,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寻找方向、把握契机。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源于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及企业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1、现代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 如上所述,现代管理会计只顾内部而忽略环境变化的影响,用静态的目光看待问题,只重视短期利益,忽略长远利益。这些缺陷往往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短期化、呆板化,缺乏高瞻远瞩的能力,导致企业发展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比如对零部件加工是自制还是外协。这样一个生产决策为例,从管理会计的观点看,只要外协价格超过企业自制的变动成本就应由企业自行生产制造。这是在不考虑企业所处的境况及企业自制零部件质量水平的前提下,只顾企业短期利益,忽视外部环境状况的决策。如果企业生产零部件的生产车间加工工艺落后,管理观念落后,缺乏市场竞争意识,零部件加工质量与市场上其它厂家比有较大差距,该零部件如果由企业自制,最终将导致产成品整体质量水平的低下,最终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企业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一个具备丰富管理经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高级管理者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无不是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这就要求高层管理人员既要有战略意识、具备战略思想了解掌握战略管理理论也要熟悉现代管理会计知识,而能把这两种知识融为一体,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无疑将给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种犀利的武器。这种融合,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转化为理论指导。但这需要理论工作者与企业经营实践者一起来实现。 现代企业竞争的白热化一点儿不亚于历次世界大战,只不过战争更多的是依靠正义与武器,而企业竞争更多的是依靠科技与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正是基于上述两点,它从全球范围和长期发展来看待企业的行为和目标,时刻关注跟企业息息相关的市场环境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它不仅收集、加工、整理、报告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更注重研究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的优势。通过研究本企业产品和劳务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能实现的、客户所需求的价值以及价值在企业内部的形成过程,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待企业的总收益。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1、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长远目标、注重整体性和全局利益 现代管理会计以单个企业为服务对象,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驱使下,追求企业当前的利益最大。它所提供的信息是对促进企业进行近期经营决策、改善经营管理起到作用,注重的是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和短期利益最优。 战略管理会计则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当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到高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时,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生存空间、追求长远的利益目标己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适应形势的要求,超越了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着重从多种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而不在于某一个期间的利润达到最大。它的信息分析完全基于整体利益,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更不会用集团利益去交换某个成员企业的利益,有时甚至会为顾全大局而支持弃车保帅的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放眼长期经济利益,在会计主体和会计目标方面进行大胆的开拓,将管理会计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估跨部门决策的循环过程,要从整体上把握其过程,既要合理制定战略目标,又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密切合作,以保证目标实现。企业管理是由不同部门完成的,必须以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为最高目标,协调各部门运作,减少内部职能失调。相应地,战略管理会计应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2、战略管理会计是外向型的信息系统 现代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一种内向型的信息系统,在市场竞争不十分激烈时,企业只要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能在市场立足。因而现代管理会计致力于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各种指标的纵向比较。它不太关注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它所提供的只是单个企业自身的数据,而不是企业在市场中的相对优势。 战略管理会计站在战略高度,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局限于本企业这一个环节,而是研究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企业上家和下家的信息,努力改善企业的经济环境,强调企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协调一致,以求得产业的最优效益。战略管理会计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形成的"战略三角",收集、整理、比较、分析竞争对手有战略相关性的信息,向管理者提供关于本企业与对手间竞争实力的信息,以保持和加强企业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战略管理会计强调比较优势,从相对成本到相对市场份额,它所关注的是相对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向管理者提供的是比较竞争成本和比较竞争优势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内外信息的比较分析,了解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地位的变动。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会计对象的范围,是一种外向型的信息系统。 3、战略管理会计是对各种相关信息的综合收集和全面分析 现代管理会计研究的是货币信息,很多涉及其它类的信息,对于企业的决策只能提供从财务分析中获取的信息,忽略了其它信息对企业的影响,因而它是不够完整、不够充分的。 战略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将信息的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货币性质的、非货币性质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层面的,非物质层面的,以至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来源除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外。多样的信息来源和信息种类需要多种信息分析方法,因此,不仅财务指标的计算,而是结合了环境分析法、对手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生命周期分析法、矩阵地位分析法、预警分析法、动因分析法、综合记分法等,这无疑是对现代管理会计的丰富。战略管理会计突破了现代管理会计财务信息的局限,在提供信息的内容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上都进行了拓展,帮(下转第 19页)(上接第16页)助企业管理层掌握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信息,全面研究分析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做出正确的决策。 4、战略管理会计体现了动态性、应变性以及方法的灵活性 任何战略决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调整,以保 持企业战略决策与环境相适应,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战略管理会计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方法体系,不仅要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法、经验曲线和价值链分析等。 四、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为了科学地建立起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并使之有效地指导实践,首要问题是如何确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当然,战略管理会计目标与会计目标从总体上应是一致的,作为会计研究体系一个分支,战略管理会计目标应更具体、更细化。与会计目标相一致,战略管理会计目标也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1、长期、持续地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目标是在战略管理会计网络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目标,它是引导战略管理会计行为的航标,是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运行的动力和行为标准。会计与经济效益的"血缘"关系正被广大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所认识,会计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强烈追求;追求经济效益也是经济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但是,会计的基本目标如果直接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这个定义就显得太宽泛,不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经济效益从时间角度看有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之分,从空间角度看有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之分,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长期持续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从概念和性质上它与会计基本目标是相一致,从内容上又有别于会计基本目标,它从自身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更具体、更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基本目标,这使它从本质上有别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分支体系。 战略管理会计基本目标的定义,就决定了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方向、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战略管理会计的行为准则,根据这个基本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宗旨就是要为企业获得长期、持续的整体经济效益服务。 2、提供内外部综合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在其基本目标的制约下,体现会计本质属性的目标。会计具体目标具有如下特征:(1)直接有用性,它是会计管理最直接的目标;(2)可测性,指作为具体目标的经济和社会信息必须在量上能测度,能够用一定的会计方法加工、制造出来;(3)相容性,会计的具体目标应该与基本目标密切相关,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具体体现,它受制于基本目标,它是基本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4)可传输性,会计是为内部和外部决策服务的,它必须用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途径输给服务对象。 综合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和会计具体目标的特征,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可以概述如下:(1)通过统计的、会计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涉及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数据、资料;(2)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的内外部信息帮助企业作好战略决策工作。 战略管理会计论文:谈管理会计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本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逐渐形成与发展,与之相伴产生了管理会计这一新型学科。管理会计在引导我国企业经营者进行管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国外管理会计的实践经验,阐述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作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 战略 作用 管理会计的基础是现代管理科学,它将管理与会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可以规划、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进入WTO,国际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国内的企业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这无疑是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全新挑战,因此,企业战略管理变得十分重要。为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又有国外学者在管理会计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它采用产品生命周期法,分析企业的成本动因、成本效益、价值功能,大量搜集与企业战略目标、加工管理方法有关的信息,以协助管理者借鉴学习、确立战略目标、规划战略、评价战略业绩。 一、借鉴与引进国外管理会计方法与经验 国外的企业一般会同时设立两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主要负责核算企业对外的经济账目;管理会计则负责完成企业内管理会计的目标,以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或增值,与此同时,管理会计还要向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如计划、评价、控制、决策等各方面关于考核经营活动的信息,以协助管理部门或经营者管理企业的经营。 美国着名学者波特理论,在竞争环境中企业家勉励的物种竞争作用力,当中包含: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侃价能力、新的竞争对手入侵、供应商的侃价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当今企业身为原料和服务的共同需求者,必须通过与供应商发生相关联系,了解供应商的侃价能力才可节约原料成本与人工服务成本。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共同供应者,势必会接触销售渠道,客户与分销商的侃价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所能获取的价格,替代品的威胁也表现于此。现存的战略模式强度会直接影响到价格与竞争的成本,新的竞争者入侵会对价格造成一定的威胁,这便要求防御人谨慎投资。 管理会计不属于研究人员,更不属于工程师,但是为了能准确提供或评价有关研究费用、开发费用信息,管理会计还要掌握关于研究开发的部分知识,并且能及时在研究与开发领域发掘出有用的产品信息,最终把产品信息变成相应的经营计划。 二、管理会计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一)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规划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到:“管理的重心在于经营,经营的重心在于决策,决策的关键在于预测。”管理会计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这一职位起到了预测经济前景的关键作用。管理会计人员在企业总目标与经营方针的基础上,在考虑了经济规律作用的前提下,在经营条件约束的条件下,选择最合理、最合适的量化模型,有目的地对企业未来的销售成本、利润甚至企业资金的变动趋势做出预测,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管理者做出了正确决策,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能得到有利提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经常会遇到大量需要决策但不能马上决策的问题,这时,管理会计就可以采用会计、数学、统计等各种各样灵活的技术方法,用简单明了的数学模式表达及其复杂的经济活动,并且揭示其内在联系以及最优的数量关系,减少管理者的决策困难。另外,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管理会计利用娴熟的预测、分析、决策技能,通过估计产品在生命周中各环节中的成本与进入市场后产品成本的转换情况,测算、评价产品的经济效益,最终选择出合适的开发投资计划。在此过程中,管理会计还可以指导产品设计者控制必要的成本与相应的投资,帮助产品设计者、研发者设计研发出高效率、高回报的产品。 (二)合理使用企业的经济资源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是管理会计最终目标。管理会计在分析、评价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潜力以及利用状况时,会用到弹性预算、保本分析、存货控制、投资决策、变动成本法等现代的数学方法与定性方法,为很多企业的经营决策与经济效益提高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当管理会计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时,管理会计使用的分析方法十分全面,管理会计会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变化趋势,以提高其预测与设计的回报率。管理会计可以使用的分析方法很多,如对数分析、趋势平均、回归分析、指数平滑、因果预测等方法,根据不同产品的实际情况,管理会计还会灵活地从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法,及时为设计研发人员提供成本、回报方面的信息,帮助管理者随时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三)调动企业的积极因素 管理会计设置的初衷就是强化、合理化企业的管理。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深化企业的改革力度,因此,企业贯彻落实责任制、改革管理模式就变得十分重要。管理会计十分重视做好员工的工作,设置例外管理、目标管理、业务考核、责任会计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引导员工在生产经营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能为企业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护航,以加大我国企业制度的现代化,保证企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 三、结论 我国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自主经营的权力越来越大,因此 ,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将越来越需要借鉴与引进国外的现代管理方法,并结合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战略管理会计论文: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探析 战略管理会计是当今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全球性市场竞争空前广泛激烈的情况下,为满足现代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特定信息需要而建立的新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本文从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目标及特点阐述到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论述。 一、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看战略管理会计 1981年, 英国学者西蒙斯最早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提出战略管理会计之说。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及相关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是一种外向型和具有长远意义的管理系统。它站在战略的角度上,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旨在帮助企业管理层从长远利益出发,科学地审视、分析企业的经营现状, 持续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并把握各种潜在机会, 回避可能的风险, 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依据战略管理会计, 企业管理者必须根据本企业自身情况,以市场为导向, 从长远利益出发, 全方位地制定动态的战略战术,才可避免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成本浪费现象, 时时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协助高层文秘站: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会计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及特点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传统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虽然能够使企业讲求核算和加强管理,但是,它不仅没有考虑企业的远景规划,而且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风险。为了克服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性和不顾风险的缺陷,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企业价值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等的综合表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战略规划;(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战略规划;(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战略管理业绩。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 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 (1)战略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外向性;(2)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3)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4)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5)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6)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范围。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其理论和实践仍处于起步和探讨阶段。目前, 战略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 1.战略规划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搜集信息, 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方案, 供高层管理者选择, 协助其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三个层次。 战略管理会计论文: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作用 所谓的战略管理会计也即是这样一种管理会计的形式:在当前的会计工作中,通过对会计工作的战略管理,使得企业会计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为了企业能够更加快速稳步的发展,企业除了要重视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以及内部所提供的信息之外,还应该要加大对企业外部因素的信息的重视力度,从而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社会的各领域和行业中各种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从而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的会计领域中也不例外,也涌现出了大批先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理论,而随着这些技术和理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得现代会计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的水平,还必须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因此怎样才能够将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就成为了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加大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然后吸收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经验从而才能够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而为了进一步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和发挥出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还必须要加大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分析研究力度。本文从战略管理会计的要素出发,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对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进而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要素 战略管理会计包括三大要素:环境审视、竞争者分析以及用战略眼光而非纯营运眼光看待内部信息。 1.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内部信息。(1)成本动因分析。会计中,使成本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成本动因,既定活动的成本主要由多个成本动因而决定,而价值活动中的成本动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成本地位。根据成本动因的发展战略高度来看,具有战略性和普遍性意义的成本动因在很大程度上给成本发生变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例如企业中的生产能力、利用价值、经营模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些都是成本动因,并能够长久的新颖成本发生变化。 (2)价值链分析。根据企业的价值活动,我们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主要是企业中关于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项服务的活动。从基本活动的类定义我们可将其分为五大类型: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内部后勤是与接受、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是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是与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销售是与提供一种顾客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 2.竞争者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目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使企业立足于市场,并得到长久的发展,各企业必须要知己知彼,准确的判断对手的战略,并对其作出分析,采取对策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1.加大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当前的会计工作中,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随着对会计工作的战略管理使得会计工作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然而怎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就成为了时下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充分的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加大对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由于当前战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稂莠不齐,从而很容易导致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会计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 2.吸收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经验。战略管理的会计所采取的的方法比较简单,很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而且操作也很简单,目前已逐渐被我国各企业所应用。例如某市在以此业绩考核中,实行按劳分配的传统做法以及将员工的岗位责任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将员工的到勤率融入到其中,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这方面应该是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联合起来共同探讨。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我们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我国企业普遍应用。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应定位在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三、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的水平,还必须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同时还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文对战略管理会计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作用的详细阐述,相信读者对战略管理会计和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战略管理会计意义重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还必须要加大对其的分析研究力度,从而才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战略管理会计论文: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有利因素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特有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人伦思想为主流,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传统文化主要倡导“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和谐中庸的中和思维及直觉经验的顿悟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借助于战略管理会计人员的思维媒介,能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施加积极影响、提供重要启示。这充分表明,传统文化是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有利因素。 一、“人本”思想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及人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思维观念上重视“民”及“民”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处理“民”与“社稷”、“民”与“君”关系时,始终将“民”置于首位,认为“人”既是治理(管理)主体又是治理(管理)客体,显示出传统文化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传统文化还将人划分为若干类别。从治理角度看,有“劳心者”和“劳力者”之分,孔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仅从纯管理角度看,它揭示了传统文化对管理的一般理解:管理就是“人治”和“治人”,也就是说,管理的主体是人——劳心者,管理的对象也是人——劳力者,这与现代管理科学对管理的解释完全一致。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极为有利。我国企业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都是在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树立人本思维方式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在管理活动中重视人的因素、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创造管理奇迹。 日本经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腾飞,其原因之一就是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精髓,在企业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日本企业家将儒家文化融入到现代科学管理中,提倡人本管理思维理念,激活了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如丰田公司明确强调的两大支柱之一就是“尊重人性”,即尊重员工,将员工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成果联系起来,尊重所有关联客户,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和保持率。管理方式一是强调尊重、团队合作,注重以人为本和人际关系和谐;二是强调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三是强调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一致。中国企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有优势和潜力在“人治”和“治人”方面做得更为出色。 企业人本管理的推行,为战略管理会计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通过会计职能活动来激励人,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如着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从顾客和员工角度设计平衡计分卡,取得了很大成效,被企业奉为至宝。同时,人本管理的实施,也使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核算和管理成为可能。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进行管理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如果战略管理会计能够真正实现将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以企业人力资源为对象,确认、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信息,将会计研究延伸到如何使企业“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领域,不仅可以为知识化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和收益分配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可以为知识化企业建立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剩余收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奠定产权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投资规划和资本预算、人力资源价值、成本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投资分析、员工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等。 二、“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讲求事物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表现在思维模式上则是追求完整,强调综合。先秦至明清的大多数思想家都推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在认识实践上就是要求人们用辨证思维方法和整体性观念去认识世界,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不能脱离自然,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不能脱离社会,人类认识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与天、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 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寻求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剖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需要而制定的,管理企业总体活动,追求企业总体效果,与之相适应,也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在其服务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应视企业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看问题,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一切战略管理活动,抛弃传统孤立、片面和从局部利益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目标上,只有整体目标才是最高目标;在管理对策上,只有追求整体最佳才能成为最优管理对策;在资源利用上,着眼于整体资源的最优利用;在经营活动上,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事物之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并通过元气、阴阳、五行联系起来,要求人们用辨证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这种辨证的认识方法有利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为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从整体上思考和处理各种战略管理会计具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来源。如在作为战略管理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成本管理活动中,战略管理会计人员运用整体辨证思维观,将本企业与供应商 和购买商视为一个整体,将成本与技术或成本与组织结构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开发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价值链间的联系、成本与技术的联系、成本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联系,就可以找到降低成本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价值链成本管理法、成本企画、技术成本管理法(价值工程)、以及虚拟企业和工程再造等。 三、直觉经验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直觉经验思维方式指用直觉、经验和顿悟来考察、研究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没有任何人为界定的直觉思维,主张尽力排除自己已有思想和各种感官感觉。直觉思维认知方法不受任何限制,使思维异常活跃,它赋予人们以清新的顿悟,使人类在问题丛生的杂乱中找到摆脱思维困境的突破口,以直接和整体的方式领悟事物的奥蕴,为创新提供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和“灵光一现”的灵感,使认识者“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发达的经验文明造就了中国先哲们凭经验来断事物的方式,因此,直觉经验思维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思维特点之一。 当今社会尤其需要这种极具创造性价值的思维方式。激烈的全球竞争导致各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层出不穷,面对动荡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难以把握的竞争态势,企业必须根据情势不断地对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式作出相应调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战略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特别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持。为此,战略管理会计人员惟有摆脱各种既有思维框架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开启智慧的闸门、借助于丰富的想象、使思维自由驰骋、凭借战略管理会计的学科优势,设计出新理论、新模式和新思路,为企业的战略管理部门提供多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方案,才能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人员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应对各种复杂的形式。在各种新思路和新方法生成的各个环节和具体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直觉顿悟与经验判断思维的影响不仅无法排除,而且其作用非常关键。 四、和谐中庸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启示 传统文化讲究整体和谐,当变则变。先哲们将“和谐”规定为万物生存所依据的原则,人类和宇宙万物只有在整体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存在和发展,“和者,天地之生成也”,“和乃生,不和不生”,强调个人应顺应社会,人类应顺应自然,并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法则,但是“天若变”,为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道亦应变”。和谐思想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庸之道”,它要求为人处事不激进、不走极端,当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冲突时,要采取恭敬和谦忍的态度,以群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协调好各种关系,主张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掌握原则,把握不同的两端,兼顾双边共同的利益,避免偏于一个极端。中庸之道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所寻求的人性最佳状态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既是道德伦理和政治观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不以僵死的、停滞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寻求量变或质变状态下的“中”;它也不是不辨是非、抛弃原则,老好人的处世哲学,而是至精至纯的美德。和谐中庸思想虽有折衷、保守之嫌,但其实质上呈现出“当变则变但整体和谐不变”的思维特点,这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也有重要启示。 企业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随机应变已成为知识化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理念。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协助企业进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各项工作也应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在动态中寻求最佳平衡点,因此,战略管理会计要讲求随机应变。但另一方面,战略管理会计在坚持随机应变的同时,应保持永远不变——即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不变,这与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的观点“战略这个概念的基础恰恰是稳定性,而不是变化”相一致。 战略管理会计强调随机应变原则,具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战略管理会计所用的技术方法和评价指标灵活多样;二是指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中的各种策略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如投资方向和力度、产品开发、产品生产结构等,始终坚持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来指导企业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奉行随机应变原则,是为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而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和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在战略管理会计思维观念中,不管战略管理会计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程序如何变动,让顾客和员工永远满意、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组织、整体大于局部、长远优于眼前等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至少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发生变动。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应当遵循传统文化“当变则变但整体和谐不变”的思维方式,只有认真协调好变化性与连续性的辨证关系,做到持续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持续,才能真正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和谐中庸的中和思维和直觉经验的顿悟思维四种思维方式,通过战略管理会计人员的思维中介,能够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施加积极影响,并提供重要启示。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影响的我们,更具有推广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能力与潜质。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是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有利因素。 战略管理会计论文:怎么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所谓的战略管理会计也即是这样一种管理会计的形式:在当前的会计工作中,通过对会计工作的战略管理,使得企业会计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为了企业能够更加快速稳步的发展,企业除了要重视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以及内部所提供的信息之外,还应该要加大对企业外部因素的信息的重视力度,从而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社会的各领域和行业中各种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从而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的会计领域中也不例外,也涌现出了大批先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理论,而随着这些技术和理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得现代会计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的水平,还必须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因此怎样才能够将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就成为了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加大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然后吸收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经验从而才能够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而为了进一步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和发挥出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还必须要加大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分析研究力度。本文从战略管理会计的要素出发,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对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进而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要素 战略管理会计包括三大要素:环境审视、竞争者分析以及用战略眼光而非纯营运眼光看待内部信息。 1.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内部信息。(1)成本动因分析。会计中,使成本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成本动因,既定活动的成本主要由多个成本动因而决定,而价值活动中的成本动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成本地位。根据成本动因的发展战略高度来看,具有战略性和普遍性意义的成本动因在很大程度上给成本发生变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例如企业中的生产能力、利用价值、经营模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些都是成本动因,并能够长久的新颖成本发生变化。 (2)价值链分析。根据企业的价值活动,我们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主要是企业中关于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项服务的活动。从基本活动的类定义我们可将其分为五大类型: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内部后勤是与接受、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是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是与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销售是与提供一种顾客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 2.竞争者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目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使企业立足于市场,并得到长久的发展,各企业必须要知己知彼,准确的判断对手的战略,并对其作出分析,采取对策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1.加大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当前的会计工作中,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随着对会计工作的战略管理使得会计工作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然而怎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就成为了时下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充分的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加大对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由于当前战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稂莠不齐,从而很容易导致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会计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 2.吸收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经验。战略管理的会计所采取的的方法比较简单,很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而且操作也很简单,目前已逐渐被我国各企业所应用。例如某市在以此业绩考核中,实行按劳分配的传统做法以及将员工的岗位责任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将员工的到勤率融入到其中,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这方面应该是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联合起来共同探讨。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我们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我国企业普遍应用。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应定位在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三、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的水平,还必须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同时还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文对战略管理会计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作用的详细阐述,相信读者对战略管理会计和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战略管理会计意义重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还必须要加大对其的分析研究力度,从而才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顾客关系管理论文:关系营销中顾客关系管理的特点及策略 摘 要: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其中顾客关系是关系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顾客关系需要进行顾客关系管理。就顾客关系管理的涵义和目标进行了分析,对顾客关系管理的特点及程度进行了分类和总结,最后对顾客关系管理的手段及成效进行了探讨。为实际的关系营销提供给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关键词:关系营销;顾客;管理 1985年,巴巴拉•本德•杰克逊提出了关系营销的概念,使人们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关系营销理论一经提出,迅速风靡全球,杰克逊也因此成了美国营销界倍受瞩目的人物。巴巴拉•本德•杰克逊为美国著名学者,营销学专家。他对经济和文化都有很深入的研究。科特勒评价说,“杰克逊的贡献在于,他使我们了解到关系营销将使公司获得较之其在交易营销中所得到的更多。” 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关系营销的市场结构包括外部顾客市场、供应商市场、内部市场、竞争者市场、分销商市场、影响者市场、招聘市场等,从而大大地拓展了传统市场营销的涵义和范围。 作为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客即消费者不仅仅是营销关系中的最终客体,而且往往是销售计划的终极目标,销售业绩的最终成果。因此,在关系营销中,顾客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他不仅仅能促使整个销售的成功,而且能为将来带来更多的“熟客”“回头客”,给企业带来更多长久的经济效益。而要更好地发展顾客关系,就要进行顾客关系管理。在此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 顾客关系管理的涵义及目标 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主要含义就是通过对客户详细资料的深入分析,来提高客户满意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客户关系是指围绕客户生命周期发生、发展的信息归集。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通过“一对一”营销原则,满足不同价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客户价值持续贡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最早提出该概念的Gartner Group认为:所谓的客户关系管理就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管理视角;赋予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 客户关怀的目的是增强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国际上一些非常有权威的研究机构,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后分别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把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五个百分点,其结果是企业的利润增加一倍”;“一个非常满意的客户其购买意愿比一个满意客户高出六倍”;“2/3的客户离开供应商是因为供应商对他们的关怀不够”;“93%的企业CEO认为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成功和更有竞争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如同企业的产品有生命周期一样,客户同样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客户的保持周期越长久,企业的相对投资回报就越高,从而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就会越大。由此可见保留客户非常重要。保留什么样的客户,如何保留客户是对企业提出的重要课题。 企业的客户成千上万,企业对如此多的客户又了解多少呢?不了解客户就无法对客户加以区别。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细分客户,对细分客户应采取何种形式的市场活动,采取何种程度的关怀方式,才能够不断地培养客户的满意度,这是企业传统客户关系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所有营销变量中,客户关怀的注意力要放在交易的不同阶段上,营造出友好、激励、高效的氛围。 2 关系营销中顾客关系管理的发展、程度及特点 在最初的时候,企业向客户提供售后服务是作为对其特定产品的一种支持。原因在于这部分产品需要定期进行修理和维护。例如,家用电器,电脑产品、汽车等等。这种售后服务基本上被客户认为是产品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售后服务,客户根本就不会购买企业的产品。那些在售后服务方面做的好的公司其市场销售就处于上升的趋势。反之,那些不注重售后服务的公司其市场销售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简单的说,所谓的顾客关系管理就是对客户档案的总结和管理。就关系的程度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客观资料的搜集。即顾客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客观资料。此时可以与顾客保持联系,拥有“回头客”的机会。 (2)主观特点的认知。即顾客的爱好喜恶,文化背景民族宗教习惯等。此时可以加强顾客之间的关系,了解顾客的需要喜恶,针对地策划营销策略。 (3)顾客关怀。不仅仅对顾客的主客观资料有了了解,并深入体会顾客所具有的心理感情变化。 客户关怀贯穿了市场营销的所有环节。客户关怀包括如下的方面:客户服务(包括向客户提供产品信息和服务建议等),产品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适合客户使用、保证安全可靠),服务质量(指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客户的体验),售后服务(包括售后的查询和投诉,以及维护和修理)。此时销售者对顾客的关系不仅仅停留在搜集和认知上,还可以更主动地加入到顾客的情感师姐中去。因此成为我们顾客关系管理的最高目标。 3 关系营销中顾客关系管理的手段及成效 (1)尊重顾客的人格、满足顾客的需求。 现在我们常常讲“以人为本”,那么,商家就要更多地体现对顾客的人文关怀。企业的生命之源在于使顾容满意。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已使今天的顾客不同于以前的顾客,今天的市场也不再是昨天的市场。现在,市场的主导权已由厂商转向了顾客手中。 现代企业市场营销不仅要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让顾客满意。为什么让顾客满意如此重要?企业的顾客分为老顾客和新顾客。过去企业营销的重点往往放在吸引新顾客身上,但是,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吸引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维系一个老顾客的成本的五倍,也就是说吸引新顾客比保持老顾客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所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保持老顾客比吸引新顾客更重要。保持老顾客的关键是使顾客满意。一个对企业及其产品满意的顾客会再次光顾,将更多的钱花在企业产品上,还会像其他人做有利于企业的宣传,会爱屋及乌而购买企业的其他产品,会对企业产品的价格变动不敏感,会忽视竞争企业的其他产品和促销,会主动向企业提出改进建议。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带给企业巨大的好处。顾客的满意程度是企业未来盈利的指示器。所以,一个真正意识到让顾客满意的重要性的企业会千方百计的强化这样的价值观念:对本企业来说顾客是最重要的人。不是顾客依靠我们,而是我们依靠顾客。顾客不是我们工作的障碍,而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不是我们通过为他服务而给予他恩惠,而是他给我们为他服务的机会,并由此给予我们恩惠。 心里只想着自己,而不为别人考虑,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营销人员的。只有一心想着顾客,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才能更好的满足顾客要求,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2)讲诚信,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传统的思想里,有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的概念。甚至有些人把奸作为褒义词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本来一个好好的市场,由于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眼睁睁的破坏了,为我们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我们要搞市场经济,急需加快提升市场主体的自身素质,要按游戏规则办事,要讲诚信,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搞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不会长久. 一位谙熟市场运行的人士说,信用是财富、是资本,它能证明你的资格和能力,信用高,则风险低,信用低,则风险高,信用是经济社会中的生命和灵魂,任何人应当像爱护眼睛那样维护自己的信用。 我们要在顾客关系中有所发展,树立良好的形象,就应该对顾客讲诚信,决不能欺骗“上帝”。有的人欺骗“上帝”,暂时得到利益,最终要吃大亏的。 现在,食品安全已经成了问题。什么垃圾肉、陈化粮、令人作呕的食用油、黑心月饼等等。让人防不胜防。他们是赚了一笔黑心钱,但是老百姓不会永远上他们的当,他们最终必然遭到被封杀的命运。 (3)要研究顾客的心理,将顾客当作亲人。 我们的“上帝”是人民大众,不是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我们在把他们尊敬为上帝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他们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要研究顾客的心理,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用亲情打动上帝。研究顾客的心理,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我们把顾客当作“上帝”,但是“上帝”也有高处不胜寒的时候。除了要对顾客尊重,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之外还要懂得当地的文化,尊重当地的民俗,了解顾客的愿望和要求。用亲情打动顾客。 在货品买卖中,宣传的是自己的产品,但是在关系营销中,企业宣传的却是自己的形象。只有要真心诚意地把顾客奉为上帝,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同时,我们还要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保持自己产品的特色。因为顾客的水平不一定完全相同,还有一个对顾客宣传、教育、引导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商家不能被动得把顾客看成上帝,要主动地研究顾客的需求、购买力。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办法。要分门别类、抓住重点,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不同的策略,赢得顾客的信赖,抓住顾客的心。从而,在顾客中树立好的企业形象,不断地占领市场、拓展市场。 顾客关系管理论文:顾客忠诚度与客户关系管理的整合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消费者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市场由供方主导转变为顾客主导,消费者由“需求满足者”转变为“价值追求者”。面对网络时代的“价值追求者”,只有正确理解顾客忠诚度的内涵,做好客户关系管理的整合,才能真正确立顾客价值这一中心,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提高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久优势。 正确理解顾客忠诚度 我们认为,顾客忠诚是内在积极态度、情感、偏爱和外在重复惠顾行为的统一。顾客忠诚度具有三个层次:行为忠诚、意识忠诚和情感忠诚。行为忠诚是顾客实际表现出来的重复购买行为;意识忠诚是顾客在未来可能购买的意向;而情感忠诚则是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的态度。一些顾客对企业“忠诚”,可能是因为面临较大的转移成本而表现出行为忠诚或意识忠诚。产品的垄断、顾客本身的惰性,如不愿意抛弃已熟悉的订货程序等等,使顾客的购买行为停留在行为层次上。这种忠诚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真正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是情感忠诚。这些顾客大约只占到企业顾客的20%,但是却能给企业带来近80%的利润。 客户忠诚度与客户满意度紧密相连,客户满意先于客户忠诚,并且促进客户忠诚的形成与提高,但客户忠诚度并不等于客户满意度。美国赛贝斯(sybase)公司的一次调查显示,在声称对公司产品满意甚至十分满意的顾客中,有65%到85%的人会转向其他产品。事实上,一般客户,尤其是行为层次客户的满意不能形成持续的购买行为,他们可能因为竞争对手提供了较低的价格或某种奖励便转移了。因此,如何将满意顾客转化为忠诚顾客是顾客忠诚度培育的重要问题。 如图一所示,了解并满足客户的需求和预期,就能达到客户满意;但是,只有超越预期的满足才能逐渐形成客户的忠诚。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客户满意是基本任务,否则产品或服务没有市场,而客户忠诚则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保证。 在对客户忠诚度的理解中,除了以上误区之外,还有两点应该注意。一是低价不等于忠诚。20世纪80年代的“咖啡战争”就是以价格为中心的客户争夺。结果使得原来的忠诚客户对价格变得非常敏感,企业陷入不断的优惠券或折扣漩涡之中。二是市场占有率不等于忠诚。从前面的分析中,客户的购买行为与倾向有不同的层次。企业能够通过强有力的短期营销工具获得大量的新客户,从而使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但是,这显然不代表企业的忠诚客户有多少。即使客户的基数非常大,也应该考虑其中的忠诚客户到底有多少。事实上可能大部分是不能从中得到平均水平的利润,甚至是亏损的客户。 客户关系管理的整合 要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提高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客户关系的管理就不能只集中在个别部门和个别人员与客户的关系之上。事实上,这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它涉及到三个层次,即系统、策略、员工,三个层次的整合都以顾客为中心。 (一)系统层次。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战略或理念,同时也是一套管理软件和技术。通常,该系统至少包括市场、销售、客户服务、技术支持四个部分。从顾客的角度来思考,顾客通过各种渠道与企业接触时,可能会跨越各部门界线,迫使企业必须重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根据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企业BPI(Business Procedure lmprovement)的要点是:1.企业职能组织间的多层次树状关系变为少层次网状关系,以便于职能部门间快速协调准确决策,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映灵敏度。2.彻底去除内部信息篱笆,将顾客信息和企业运营信息作最大程度的共享复用。3.建立通畅的顾客信息管道,使顾客能更方便地联系和了解企业,使顾客需求能真实迅速地送达职能部门和决策层。总之,BPI的目的是将业务流程由以企业为中心改造为以顾客为中心。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系统的整合应注意以下三点:1各个部门之间必须有围绕客户的沟通,并且沟通障碍应该尽量减小;2所有部门与客户之间有一个看不见的软件系统和联系协调各部分的综合性团队;3.中间层有高度的信息集成、分析、存储等功能。技术系统应体现数字化、网络化和互动性。技术支持首先是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选择,它应该提供一些基本功能,如联系人和客户管理、销售管理、电话营销和电话销售、客户服务、营销、商业智能、潜在客户管理、电子商务等。客户关系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应该能让客户、合作伙伴和潜在客户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自助服务,与企业进行互动。 (二)策略层次的整合。为了提高客户的忠诚度,首先要有恰当的质量管理策略,并贯穿客户关系管理的始终。统计表明,客户的抱怨大部分来自于产品和服务本身的质量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客户关系管理中的质量应是顾客眼中的质量,而不是企业心目中的质量;不是单纯追求技术的质量,而是能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的质量。第二,改善策略。客户关系管理没有终点。客户本身在变,企业本身也在变,影响客户和企业的各种因素同样在变。因此,客户关系管理中必须贯穿改善的策略。不断地发现目前在系统、策略、人员、顾客上出现的问题,不断消除这些问题的根源,才能持续地把握珍贵的顾客资源。第三,营销策略。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逆向营销”策略在网络化时代有了越来越大的应用。戴尔电脑是一个成功的运用者――它能让客户设计安排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能让客户成为价格的制定者,能让客户提出他们的每一个细节要求。 (三)员工层次的整合。强调员工层次的整合是为了全面提高员工以客户位中心的观念,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为自己的客户创造价值。这些价值将逐个环节地传递,并最终形成外部客户所认可的,甚至超过其预期的价值。在这一层次的整合中必须保证:(1)全员参与共同协作;(2)目标明确,有共同的愿景;(3)各层次领导支持;(4)创建客户关系管理的团队以及相应的跨职能部门的团队;(5)及时评价成果与教训并给予奖惩;(6)不满现状,永远进取。 应用员工开发方程(如图二)可以使员工以客户为中心进行整合。 沟通能使所有的相关人员知道是什么使客户不满意,知道做什么可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沟通不能局限在企业内部(横向或纵向),必须与外部客户和供应商结合在一起。上面对企业系统进行的整合为此提供了沟通的平台。 综上所述,客户关系管理的整合应该从系统、策略、员工三个层次进行。三个层次的整合应同时进行,而且需要不断改进。 (作者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顾客关系管理论文:关于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如何加强顾客关系管理的思考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上网人数的增加,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旅游企业已不在局限于传统的营销模式,而大胆尝试通过网络营销扩大自身的知名度。本文将试图探讨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应该如何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以期为相关的旅游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旅游企业 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1.1 CRM本质上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 CRM是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它在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培养与客户的伙伴关系”的同时,可以通过有效运行实现营销、销售和客户这三部分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进而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 1.2 CRM强调重视关键客户的价值 CRM要求区分客户价值的大小,以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根据帕雷托20/80法则,企业80%的利润来自最重要的20%的客户。这就要求企业要对客户进行分类,确定对企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客户,并采取措施巩固与这些客户的关系,培养其忠诚度。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能够提高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效率。 1.3 CRM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 客户关系管理强调顾客服务、顾客价值以及顾客满意度,实施的必要条件是建立专属于企业自身的客户资料数据库。内容包括客户在企业的消费信息、客户的消费偏好、客户的个人资料等。只有掌握了这些,企业才能够分析客户的潜在需求并给予满足。对于旅游企业而言,由于企业属于服务产业,提供的产品中无形产品即服务所占的比重较大,因而建立客户数据库尤其重要。 1.4 CRM的实施要求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作支撑 从技术层面讲,CRM是一种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要实施CRM,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专业人才。其次,CRM的实施不只是上一个软件那么简单,它需要对企业的文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变革,以充分发挥CRM的效用。具体来说,实施CRM应遵循以下流程:首先,必须改变“人”的思想,在企业内部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文化;其次,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下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整;再次,对内部和外部“流程”重新设计简化,以便企业能快速响应客户;最后,才是选择合适的软件技术。 2 旅游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 2.1 这是由旅游企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旅游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客户提供的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如机票、景区门票、餐饮等,还包括无形的服务,如导游服务等。旅游服务具有与有形产品不同的特点: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评价的主观性和不可储存性。这些特点决定了顾客是否对所接受的服务感到满意将直接影响其重购意向。因此,较其他企业而言,旅游企业更应该注重对客户服务的管理,顺应时展,积极实施CRM。 2.2 这是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只有通过实施CRM,建立客户资料数据库,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挖掘和整理,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区别客户的不同价值,并为之提供相应类型的服务。针对客户个人的需求为之提供个性化服务,将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将有利于培养客户忠诚。 2.3 这是旅游企业提高效益的必要途径 注重客户关系管理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如希尔顿饭店公司早在1973年就让所有希尔顿饭店统一使用中央预订系统,为客户提供便利的服务,在当时是饭店客房服务的一大突破。 3 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实施CRM的困难 3.1 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 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现代管理理念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关注“人”这个要素,是否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信息,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呈现出多元化需求。如果旅游企业还是固守传统的营销模式,很难满足客户寻求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愿望,也就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 缺乏复合型人才 实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需要既精通现代营销管理,又熟知网络知识,同时又对旅游业有一定了解,而且能够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人才。而要在网络营销中成功实施CRM,还必须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还十分缺乏,这也是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实施CRM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3.3 导入成本过高 CRM的引入将带来各个方面的费用和风险,包括高额的软件购买费用、服务器购买费用、安装调试的时间、专业人员的维护、应用成败的风险等。国内许多软件公司往往参照国外企业实施CRM的平均费用,报价在100万~200万人民币。如此的投资费用让许多旅游企业望洋兴叹。而且,在我国的旅游企业中,盛行的观念是成本控制。大多数旅游企业更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对企业长远的发展则关注较少。 4 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实施CRM的对策和建议 4.1 转变落后的管理理念,全员参与CRM 传统旅游时代对旅游业的投入是以资源、资金、设备为主,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网络经济时代的现代旅游业,营销、知识、智力、管理、创新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旅游企业单凭改进硬件设施很难形成其核心竞争力,且这种低级的营销策略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旅游企业要想实现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仅凭管理层的努力是不行的,需在员工中宣导实施CRM的好处,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他们自愿加入到实施CRM的行动中。 4.2 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 旅游企业要想在网络营销中成功实施CRM,需要有既熟悉网络技术,同时又精通旅游专业知识、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有两种途径:①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与地方高校进行合作的方式,在高校招生阶段就介入,将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专业技能要求、知识储备要求等渗透到高校的培养计划中,并在学生毕业时为其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②旅游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需对其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或对在职员工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健全的培训系统,使员工可以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而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 4.3 建立企业专有的客户资料数据库 客户资料数据库的建立是实施CRM的关键。客户资料的搜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企业内部客户资料的搜集;以酒店为例,要注意搜集住客的一些喜好、个人习惯等,尤其是酒店的常住客。二是可以从流失客户那里搜集信息,分析从这部分客户搜集的信息可以得出企业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三是可以从一些旅游网站搜集相关信息,但这一方法的缺点是信息量大,旅游企业必须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筛选出符合自己要求的信息。 顾客关系管理论文:餐饮连锁业顾客关系管理研究 内容摘要:顾客关系管理是餐饮连锁业运营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首先对餐饮连锁企业顾客的消费行为特征及影响消费者就餐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接着分析了餐饮连锁业顾客需求信息管理的内容,最后提出了餐饮连锁业实施顾客关系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餐饮连锁业 顾客关系管理 需求信息管理 顾客关系管理 顾客关系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有效管理消费者的信息资源,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和顾客建立起长期、稳定、相互信任的密切关系,使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满足顾客的需求,更大程度地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挽回失去的顾客、保留现有的顾客,并不断地吸引新的顾客,挖掘并牢牢地把握住能给企业带来最大价值的消费群体,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优势。 顾客处于餐饮连锁业供应链的终端,它能推动整个餐饮连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餐饮连锁企业与传统单店经营的餐饮企业相比优势之一是餐饮连锁分店分布在不同的多个区域,能够获得不同区域更多的顾客。这些顾客是餐饮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餐饮连锁企业必须像管理其他资源一样对顾客进行管理,与顾客建立一种相对稳定和密切的关系,时刻了解顾客最新的消费需求动态,赢得顾客的消费忠诚,从而实现餐饮连锁企业和顾客的价值增值,达到双赢。 顾客关系管理是餐饮连锁业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延伸,它能帮助餐饮连锁企业减少营销体系中的中间环节,通过新的扁平化营销体系,实现餐饮连锁企业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响应,从而降低销售成本。但是,在现实操作中,许多餐饮连锁企业在进行顾客关系管理时,盲目性、随意性、非科学性的成分很重,大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所以,餐饮连锁企业亟待需要用一种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来重新进行顾客关系管理。 顾客消费行为特征及影响消费者就餐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把握顾客需求的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餐饮生产和营销活动,餐饮连锁企业必须对顾客的类型、顾客的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等特点有所了解。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特征和消费行为特征,认知特征主要是对产品的概念的认识和评价,购买行为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时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如消费者的认牌购买风格等。 具有不同购买动机的餐饮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不一样。按照购买动机可把餐饮消费者划分为便利型就餐者、求廉型就餐者、求实型就餐者、求新型就餐者、感情型就餐者、社交型就餐者、商务型就餐者和习惯型就餐者,他们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顾客到餐饮连锁企业进行消费的行为和消费心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顾客本身的因素、餐饮连锁企业的因素以及其它因素。顾客的因素包括顾客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等。餐饮连锁企业的因素包括餐饮连锁门店的地理位置与内部就餐环境、餐饮产品的价格、产品的口味、产品的特色、服务质量、餐厅的卫生条件、餐厅的美誉度、餐饮连锁企业的知名度等等。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组织调研而形成的2003年餐饮业消费趋势调查报告中,被调查者光顾餐饮连锁企业时对餐厅的卫生条件、餐饮产品的口味、产品的特色以及营养健康等因素特别关注。其它因素包括顾客与餐饮连锁门店的距离等。 顾客需求信息管理 餐饮连锁企业制定合理和个性化的服务,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各层次的需求,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顾客和市场份额,是在获取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充分了解顾客消费需求倾向的基础上进行的。顾客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需求、顾客期望和超越顾客期望。顾客基本需求是产品和服务必须具有的基本属性或基本功能,如果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顾客最基本的需求,顾客将会失望,然后离去。顾客期望是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仅仅具备必须的属性或基本功能,还能满足顾客潜在希望得到的要求,这种要求一旦得到了满足,顾客就很可能成为回头客。超越顾客期望是指提供给顾客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或者满足顾客从未体验过的需求,这种超越可能给顾客带来意外的惊喜。 餐饮产品具有不可储存和即时性,即顾客点菜后才进行餐饮产品的生产,而且产品即时消费;餐饮产品的原料又具有易腐烂等特性,这些特性都决定了餐饮连锁企业必须尽可能准确地预测每个餐饮连锁分店每天的销售量,从而进行原料的采购,以免造成原料的过量或缺货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而失去顾客。这些都要求餐饮连锁企业要对顾客的需求信息进行管理。因此,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对顾客需求信息进行管理,能够使餐饮连锁企业明确自己的价值定位,比竞争者更快、更有效地向顾客提供其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餐饮连锁企业对于顾客需求信息的管理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顾客需求信息的获取 顾客需求信息的获取收集是顾客信息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餐饮连锁企业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的渠道很多,包括直接与就餐的顾客闲谈、组织市场调查、网上留言调查、顾客点菜信息获取、顾客意见反馈以及其它渠道等。其中市场调查、顾客的菜单信息是最为重要的来源,尤其是菜单信息,它是消费者的直接需求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顾客短时期内的消费倾向。 顾客需求信息的分类与分析 顾客需求信息的分类与分析是对收集的顾客需求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与分析,主要是把顾客需求信息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从而进行统计分析、顾客需求趋势分析以及需求关联分析。需求信息统计分析是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类,分析顾客的年龄、家庭状况、工作性质、收入水平及消费习惯等,从中了解哪些菜式比较受欢迎、什么时段会出现就餐高峰期、顾客需求的季节性变化、消费者的消费额度、顾客的基本需求与顾客期望等等。需求趋势分析是通过分析获得的信息,预测消费者短时间或一段时期内的餐饮需求倾向和趋势。需求关联通过集成有关的信息,分析不同餐饮产品之间的销售关联度,即了解顾客喜欢什么样的餐饮产品搭配等等。 由于顾客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可能也会发生变化,因而在分析这些顾客信息的时候要注意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连续性和时效性。 顾客需求信息的共享 顾客作为餐饮连锁业供应链的末端节点,其需求信息也就成为餐饮连锁业供应链中信息流的源头之一。需求信息的透明是整个餐饮连锁业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基石,实现顾客需求信息的共享,能够有效地减少最终市场需求信息沿供应链向上传递过程中的波动程度放大现象(即所谓的“牛鞭效应”),使供应链上的成员更好地安排生产作业和配送计划,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最终顾客的满意度;同时,顾客信息的共享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餐饮连锁企业与其它供应链成员的相互信任,有利于稳定双方的长期合作。 把顾客需求信息与销售数据、存货数据、生产调度数据、需求预测数据以及配送计划数据等多方面的信息汇集到餐饮连锁企业总部的信息控制中心,使该信息中心形成一个具有数据存储、信息处理和信息等功能的系统。由该信息中心根据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频度、企业的商业机密与信用度、业务合作时间的长短、关系的密切程度等决定信息的公开程度,从而实现不同合作伙伴对信息的差异化共享。 顾客关系管理的对策建议 采取顾客类型细分策略 顾客关系管理可以简化为这样一个过程:建立关系――维持关系――增进关系,或者是吸引顾客――留住顾客――升级顾客。根据著名的20%-80%营销法则,企业经营利润的80%来源是20%的重要消费者的重复购买,而不同的顾客对服务水平和服务类型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对于餐饮连锁企业来说,对于不同类型的顾客群应该采取不同的差异化服务策略,而重点放在比较重要的20%的顾客身上,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对顾客的信息加以分析,可以把顾客细分为忠诚顾客、偶尔消费的顾客和潜在顾客。忠诚顾客数量占餐饮连锁企业总顾客数的比例比较少,但是能给餐饮连锁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对于这类顾客,餐饮连锁企业应该充分重视,对他们给予必要的折扣优惠,经常地和这些客户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掌握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一对一营销”的个性化服务,并听取他们对于本企业在服务、菜品质量、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改正,使这些顾客真正成为餐厅的忠实顾客。偶尔消费的顾客数量比较多,但是消费额比例不太大,对于这类顾客,餐饮连锁企业必须依靠高品质的餐饮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他们,找出企业各个方面与他们需求之间的差距,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改进,提高他们对餐厅的满意度,以此获得他们的信任,从而促使他们增加消费的次数,进而成为忠诚的顾客。对于潜在的顾客,要了解他们的需求、购买动因与消费价值观念,发掘他们感兴趣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创造需求,吸引他们来餐饮连锁分店消费,并以高质量的、独特的产品和服务留住他们。 对顾客类型进行细分,重新进行目标市场的定位,了解不同顾客的餐饮消费需求情况和目前的满足情况,能发现对哪些顾客的服务需要进行较大的改进。通过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差异化与层次化,区别对待重点客户、特殊需求客户,使得客户服务更有针对性和经济性,从而实现餐饮连锁企业获得更多的顾客以及顾客满意。 建立完善的消费者满意度评价体系 顾客满意度是用来衡量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感受程度的指标,它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便于企业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还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建立消费者满意度评价体系,不仅仅局限于顾客对餐饮食品的口味、价格合理性、食品多样性、服务质量、卫生条件、店面位置等方面的满意程度,还要分析顾客预期质量、顾客感知质量、顾客感知价值以及顾客忠诚等多个方面,从而建立完善的满意度测量指标体系。通过定期的消费者满意度评价,测定顾客的满意程度,不断地设立改进目标, 改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调整餐饮连锁企业的经营活动。 把顾客信息管理纳入供应链信息化系统中 对于大中型的餐饮连锁企业来说,为了全面、准确、快速地了解不断变化着的顾客需求,开发顾客信息管理子系统、把顾客信息管理纳入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中是很有必要的。餐饮连锁业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和主体之间都是双向联系,扮演着双重的角色,而顾客是推动整个供应链前进的动力,既是这条链的开始,也是这条链的归宿。因而把顾客信息管理子系统加入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化系统,使供应链形成一个闭环,良性地循环下去。顾客信息管理子系统包括顾客基本信息管理、顾客需求信息管理、顾客满意度评价、信息反馈与共享等。 顾客关系管理论文:服务利润链下的员工-顾客关系管理 内容摘要:本文以服务利润链(Service-profit Chain)理论为切入点,以企业、员工和顾客三者间的相关利益关系为主线,阐述了企业有效管理员工-顾客间关系的必要性,分析了导致员工-顾客间产生“满意映像”的前提和影响这种关系的相关因素,并就企业如何有效管理员工-顾客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服务利润链 服务接触 满意映像 服务三角关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赫斯科特等几位学者,在研究了大量服务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多学科知识,提出服务利润链这一理论。服务利润链模型涉及三个主题:员工、顾客和企业。 服务利润链理论的提出,对于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企业通过对服务利润链的把握,有利于企业利润的增长。在公司、员工、顾客之间建立了长期的、共同的利益关系和价值链接,这样的关系鼓励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激励顾客维持忠诚,从而达到服务利润链的良性循环。 从服务利润链模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的基本特征是服务提供者和顾客之间发生接触。通常,这种短暂的接触往往发生在顾客评估服务的一瞬间,同时也形成了服务质量好坏的评价。在服务接触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试图控制服务的过程,从而导致对灵活性的需求和接触顾客的员工的授权。服务的特性之一就是顾客主动参与服务生产过程。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涉及顾客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许多服务组织而言,服务接触处于利润链的核心,一旦积极稳定的服务接触产生一种满意度水平,使得员工忠诚度提高,从而影响顾客满意度。因此,企业有必要有效管理员工与顾客间的“满意映像”,从而实现员工-顾客关系有效管理。 服务接触与“满意映像” (一)员工与顾客间“满意映像”的含义 在时尚百货连锁商店Nordstrom的顾客间流传着众多的故事,说这家商店的服务极佳,产生了很高的顾客满意度以及近乎狂热的忠诚度。例如,Nordstrom鞋类部门的售货员不仅向顾客展示一家百货商店所能提供的种类最全的鞋,而且为了找到完美的时尚套装而陪伴顾客走遍服装等其他部门。由此产生的顾客满意度将有助于提高从事这项工作的员工满意度。Nordstrom向售货员支付相当数额的销售佣金而不是极度接近最低工资的薪水,从而竭尽所能的支持这种关系的建立,即这种重要而有利可图的结果。 上述例子中,在服务接触过程中,顾客满意度在Nordstrom的员工中产生了一种“映像”效果,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未来顾客满意度的潜在可能,即形成员工与顾客间的“满意映像”。 (二)员工与顾客间“满意映像”产生的原因 一旦积极稳定的服务接触产生一种满意水平,使得员工忠诚度提高,平衡工作效果和顾客的满意度就变得很重要。员工工作时间很长,不仅是为了逐渐了解工作要求以及如何把它做好,而且是为了逐渐了解顾客以及他们的特殊兴趣和需要。这样,原来仅仅是一系列的服务接触,现在变成一种顾客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在出现可能存在的差错或者误会的情况下,顾客和员工会相互更加宽容对方。站在企业角度讲,这种关系的建立提高了顾客的保留率,同时为以后的服务补救工作提供良好基础。 (三)服务接触成功的因素 服务接触的成功不仅是指它为顾客创造的结果以及为服务提供者创造的利润,还有顾客价值等式中的其他因素。因顾客与员工间的服务接触的性质不同,从而影响员工与顾客间“满意映像”。表1描述了几种类型的服务接触,包括没有技术的面对面接触、人与机器接触和机器对机器的接触。 员工-顾客间关系的管理策略 (一)防止“映像”出现扭曲 在某种意义上,成功的服务接触以及由此产生的交往关系是从招聘合适的员工开始的。通过适当的激励手段使员工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从而培养与员工的关系,可以将这些激励手段与顾客满意度挂钩,适当的培训和表扬也大有益处。“满意映像”的核心就是为了吸引“合适”的顾客所付出的努力。合适的顾客对良好的服务反应积极,并且愿意建立一种能够形成连续交易的关系,而较高的顾客忠诚度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利润。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利润都使管理者能提高员工的报酬,因此使自己不同于其他雇主,从而奠定了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为防止“映像”出现扭曲,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要确定合适的目标顾客群体。 (二)创造成功的服务接触的因素 发生成功的服务接触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应当创造成功的服务接触的因素,同时连贯的重复这些成功的服务接触,产生让顾客感觉自己是“主人”的关系。 (三)保持服务接触的一致性 为在服务接触中保持一致,那么首先要了解造成服务差距的因素。在服务接触中,员工向顾客提供各种服务解决方案,此时信息和能量的增加、状态改变和其他刺激物以服务因素的形式向顾客转移,这些刺激或者变革最终被顾客感知到,并形成对所接受的服务评价。顾客主观感受到的服务好坏与员工实际产出的各种刺激往往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会有所出入。无论是优质的服务水准,还是偶尔发生的服务失误,都可能在传递中被顾客主观忽略或淡化,使最终产生的服务评价与员工提供的最初的产出水平有所差异。这就导致了员工与顾客认知上的差距。表2描述了服务接触中产生不一致的四类差距,上述两类因素里前者是造成差距1和2的主要原因,而后者主要解释了差距3和4。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找出产生服务差距的原因,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小服务差距,保持服务接触的高度一致性。那么,经过一系列的服务接触,员工与顾客才会建立一种建设性的、有利可图的关系,形成“满意映像”。 (四)争取顾客的支持 认识到关系映像的重要性而采取的举措,可以用来号召顾客更积极地提供那种能够产生映像效果的反馈。企业如果能够提供一致的产品和服务,不管是否由顾客的协助,都为一种服务关系的建立创造了可能。这种服务关系是否能够有所发展取决于服务提供者的其他努力及政策。只有通过进一步发展这种关系,所具有的映像效果才有可能出现。 (五)建立服务关系三角形 从服务利润链模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企业业绩、员工和顾客间的联系,那么,为了有效管理员工-顾客间的“满意映像”,建立企业、员工和顾客间的服务关系三角形。从关于员工与顾客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对服务关系非常满意的员工具有明显的低水平的工作流动率。这反过来又可以让员工:更好地了解工作的要求;提高服务组织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团队协作;增加对顾客需要的了解;更好地理解高满意的顾客所具有的价值;更好地了解并且关注关键的公司目标等等。而顾客可能非常珍惜与员工的关系,因此即使员工更换雇主,顾客也可能愿意跟随他们。那么,企业如何加强服务关系三角形的效力?一般包括因素测量、结果沟通、业绩衡量、信息反馈和改进措施几个阶段。 服务三角关系上的相关因素的测量。企业对服务三角关系的管理,首先要测定服务三角关系上的相关因素:企业声望;专有技术、服务;品牌优势;交易支持系统;工作环境;报酬;信任水平;服务的过程中灵活性等。在测量这些因素时,采用的指标要符合特定企业。 沟通结果的交流。对相关因素进行测量后,需要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把这些测量和研究的结果反馈给员工,与员工进行交流,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建立有效的业绩衡量系统。将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系统改革,把对未来财务绩效有影响的因素纳入系统中,建立新的业绩衡量系统。例如平衡记分卡,将一些非财务指标如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纳入业绩衡量系统。 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这里的信息反馈包括员工和顾客两方面的内容。对员工和顾客的建议和意见及时、有效的收集和做出相应的反应。 制定改革措施。一旦新的业绩衡量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建立以后,企业可据此设计相应的改进措施,如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新技术等,以加强服务三角关系间的效力。 顾客关系管理论文:顾客关系管理在医院营销中的应用 摘要:顾客关系管理(CRM)建立与顾客的互动关系,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因此,将成为医院营销的核心竞争优势。 关键词:顾客关系管理,医院营销,医疗服务 随着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求医的主动性不断增加,医院、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日益重要。顾客关系管理(CRM)通过建立医院与顾客的紧密互动关系,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将成为医院营销的核心竞争优势。 医院营销组合 医院营销是医院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来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医疗需求的活动过程。医院营销组合包括: 产品 医院营销的产品是医疗服务,而服务是无形的。在医疗市场中,医疗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在患者支付费用的前提下进入交换过程。医院要了解它目前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以及还能提供哪些服务类型,包括诊断性服务和治疗性服务。 价格 消费者在求医前很少进行询价和比价,因此定价对患者的影响较小。医疗费用由供给者决定,缺乏市场价格弹性。另外,乘车到医院、候诊室排队等候等因素都将增加就医成本,而医疗保险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开销。 分销 消费者寻求医疗服务的便利性,这与医疗服务的分布有关。如医院的门诊部、急诊室的地点与营销关系密切,住院部则相对较差。因此,有些医院提供一站式急诊服务、免费接送服务、联合转院服务等。 促销 医院预定的营销服务活动是为了促进销售和沟通。如通过广告,宣传医院的服务范围和设备,增进消费者的了解;举办义诊活动,提升医院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此外,会员制营销是对在本院消费达到一定金额的患者提供额外的服务。 顾客关系管理 顾客关系管理是通过与顾客充分的互动,来了解及影响顾客的行为,以提高顾客获取率、顾客保留率、顾客忠诚度和顾客利润率的一种经营模式。顾客关系管理的目的是对适当的顾客、通过适当的渠道、在适当的时机、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即4R模式: 适当的顾客 寻找有需求潜力、有价值、信用好、认同医院的消费者,并通过良好的服务与关系管理使其成为忠诚顾客。 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为满足目标顾客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医疗服务,并向潜在顾客进行有效宣传。 适当的渠道 选择顾客偏好的渠道与其互动,如电话、客服中心、网络、医护人员、电子邮件、传真等,整合顾客知识以加深了解。 适当的时机 在顾客最需要产品和医疗服务的相关信息时,进行即时互动。 顾客关系管理在医院营销中的应用 顾客关系管理的核心在于与顾客建立互动的关系模式,在医院营销中的应用旨在维系医患关系,利用互动沟通获取顾客最新信息,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医疗服务,保持与顾客的长期关系以获取其终身价值。 顾客知识 医院利用各种义诊、健康咨询活动的机会,搜集顾客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病史、需求、电话等;患者病历、投诉记录也是慢性病患者管理系统的基本数据,用来分析患者的复诊率和满意度。 互动服务 将医院新增医疗设备、科室、医生、服务项目以及各种健康咨询活动的信息,及时主动地传递给顾客;通过电话访谈,直接掌握顾客反馈信息;并利用电子邮件提供最新提示、重要消息、复诊提醒等追踪服务,来强化彼此的关系。 个性化服务 医院按照患者不同的需求和医疗记录,主动提供相关医疗保健信息,增进医患间的互动;寄送生日贺卡、慰问卡与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双向沟通,鼓励其参加相关医疗教育组织,如糖尿病健康俱乐部、癌症患者联谊会等;良好的医患关系、独特的服务借助口碑营销和媒体的力量,吸引潜在顾客转变为现实顾客。 顾客关系管理论文:“顾客关系管理”课程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探索 [摘 要] 顾客关系管理的理念根源于关系营销,这决定了仅仅通过老师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理解要求,有必要引进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的境脉理论,非常适合“顾客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顾客关系管理”的模拟教学法一般要遵循组建情景模拟团队、选择和设计情景模拟个案、学习团队为情景模拟做准备、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模拟效果评价、教师总结等6个步骤。“顾客关系管理”课程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增强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实现教与学的主体转变、锻炼和提升学生们的能力等方面效果明显。 [关键词] 顾客关系管理;情景模拟教学法;学习的境脉理论 1 “顾客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困惑 在“顾客关系管理”的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感到困惑,似乎该呈现的都呈现了,该解释的都解释了,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不理解似乎显而易见的内容?教师司空见惯的“常识”为何学生不能“看到”并理解? 认知的观点将这些问题解释为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将外部知识同化进来的心理条件(认知结构本身其实就是一种默会知识)。但是这种解释也还远远不足以解释学习困难以及一些边缘化学生的处境。其实,许多学习障碍与默会学习有关。教育社会学家和人类文化学家都注意并强调了隐藏在学生个体所处的种族、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家庭等政治社会结构中的大量默会知识,支配着教师对学生的假设、学生理解的方式。处在不同实践共同体中的教育者、学习者,如果缺乏文化和实践层面的交往以及由此达成的观念理解与共享,那么言语和各种符号的沟通实际上失去了理解的土壤。站在知识的默会维度来考察,有助于理解学习的问题不仅是认知的问题,更是情境的问题、社会实践的问题,如波兰尼所言,默会知识既是智力的,也是实践的[1]。 教育行为指向学生的世界,学生的生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结果上,更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2]。顾客关系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它是建立在现代营销理念的基础上,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对企业和顾客之间关系的管理,来达到双赢的目的[3]。鉴于顾客关系管理的理念是根源于关系营销的,因此,老师仅仅通过课堂讲授的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要求,而且也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在实践中是如何提升顾客价值、使顾客满意、处理顾客抱怨等问题的。为了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接近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顾客关系管理”课程教学中有必要探索情景模拟教学法。 2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学习的境 脉理论 作为一种被越来越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有其坚实理论基础的,那就是:学习的境脉理论。学习的境脉理论强调了3个逻辑基石:一是知识的社会建构性。维果茨基的知识观主张,人的内部心理结构不可能从其外部的行为及其发生的社会情境中分离出来,人的社会结构和心理结构是相互贯穿的,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和社会共享的理解过程不可分离的[1];二是默会知识不能外显。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特定情景下的、难以明确表达的知识,它的获得一般很少通过他人的帮助或者环境的支持来习得,必须通过个人亲自去体验、实践和领悟(也即默会)来获得[4]。隐性知识具有优先性,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人类显性知识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才是未见的冰山主体。正如波兰尼所说的:“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We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5]波兰尼在论证知识的默会本质时同时指出,默会知识无法外显,试图摆脱知识的默会维度的努力是徒劳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布朗形容这种努力是把知识从它的默会之根中拔出来。赵健认为:如果默会知识通过一定的努力得以外显化,那么,这部分原本不是外显知识、现在成为外显知识的知识,它的默会意义还存在吗?如果不存在,显然违背了外显知识的理解依赖于默会知识的原则。如果存在,那么转换的那部分知识又是什么呢?还有,转化为显性状态的那部分默会知识,和它处于默会状态时,还是同一种东西吗[1]?三是默会知识的习得机制是实践参与。默会知识无法被转化为显性知识,所以,默会知识的获得不可能依靠将它从实践中隔离出来的方式而实现。关于默会知识的习得机制,波兰尼试图从哲学角度、莱芙和温格试图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布朗与杜盖德等试图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逼近默会认识的真相,提出了相应的默会认识机制的隐喻,这些都指向实践参与这个维度[1]。学习的境脉理论强调,学习不是独立于实践的,而意义也不能与其产生的情境脉络相分离;学习就是对于实践共同体的合法的边缘参与:学习者不仅在从边缘到中心的参与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完成从生手到熟手的转变,还同时在共建实践共同体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的过程中,形成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完成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建构[1]。 综上所述,知识的默会本质以及默会知识在实践中的嵌入性,对知识观和学习观所产生的启发,并不仅仅是试图把默会的东西说出来,知道它是什么;而更在于提示用实践参与的路径来思考默会知识的获得,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正确把握。共享实践是共享观念的前提。只有参与实践并共享实践,才是默会知识获得的根本条件。 学习的境脉理论能有力地解释当前“顾客关系管理”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而“顾客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有必要在学习境脉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活动。 3 “顾客关系管理”课程情景模拟教学法 的步骤 在“顾客关系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开展通常要遵循组建情景模拟团队、选择和设计情景模拟个案、学习团队为情景模拟做准备、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设定评价指标、教师的总结等6个步骤。 3.1 组建情景模拟团队 根据教学对象组成情况,将首次进行“情景模拟”的团队组成阶段,根据自愿的原则让学生们自由组建团队,一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二来通过同学们的带动,唤起未参加同学的积极性。大约组建3~4个团队,人员根据情节的需要安排。 3.2 情景模拟的个案选择和设计 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借此让学生将各学科解题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的问题中。 顾客关系管理主要是要争取顾客,如果企业的营销活动能够得到顾客的认可,才能获取较大的利益。因此,笔者选取了一个涉及到顾客价值、老顾客和新顾客、顾客满意、营销理念等能够涵盖众多知识点的案例,这个案例不是很复杂,但也需要认真思考和反复揣摩。 笔者给出的个案是一个真实案例(收集和整理真实的个案是受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的启发。真实的个案会让学生感觉到不是虚拟的,更感兴趣;同时也会更想知道当老师总结的时候实际上这个问题和他们模拟出来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是什么原因?)。案例:“英国航空公司所属波音747客机008号班机,准备从日本东京飞往伦敦时,因故障推迟起飞20小时。为了不使在东京候此班机回伦敦的乘客耽误行程,英国航空公司及时帮助这些乘客换乘其他公司的飞机。共190名乘客欣然接受了英航公司的妥当安排,分别改乘别的班机飞往伦敦。但其中有一位日本老太太叫大竹秀子,说什么也不肯换乘其他班机,坚决要乘英航公司的008号班机不可。”学生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这位乘客换乘其他航班还是为她一个人起航? 3.3 学习团队为情景模拟做准备 老师限定一周或一段时间,需要学生们做好表演前的准备。包括角色的挑选,台词的撰写,情景的编排,排练,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案例问题的解决等。所有的准备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不做任何指导。老师所提醒的就是各学习团队之间不能沟通和交流。 3.4 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 在各小组正式情景模拟的时候,出现了以下两种结果:第一,拒绝送一名乘客去日本。解决的办法是:给她更多的优惠或其他比较妥善的安排。第二,安排这名乘客一人独坐英航飞机。这名乘客太“顽固”了,没有办法说服。无奈,只好让她搭乘008航班。 3.5 模拟效果评价 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评价指标,来评价情景模拟教学的全过程,评价的职责交给老师和学生。由于课前已经分好了各个学习小组,因此,可以把每个小组评定的分数平均值和老师给的分数平均值平均下来就是这个小组的分数了。 1)在情景模拟中知识点的体现。对问题的处理所涉及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等可能学生们不一定把握得好,因此需要老师在每组模拟后进行一定的总结,以便另外一组有所考虑。 2)跟顾客沟通和交流的情况。从文中案例可得出一个结论,即如果能够很好的跟顾客沟通和交流,再难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很好的解决。如果只是一味的跟顾客争吵,就一定没办法解决问题,相反,顾客会越来越不买账。在情景模拟表演中笔者看到,凡是能很谦卑的跟顾客沟通的,顾客都很领情的接受了英航公司的建议,很快的达成了一致。 3)问题解决的合理性。根据情景模拟的前因后果,判断问题解决的是否合理。问题解决的合理性由其他评判小组决定,评判小组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判断,只要情景模拟小组的解决能够自圆其说并让顾客满意就是合理的。 4)学习团队的配合。主要是考查每个团队准备是否充分;情景模拟的组织过程;对所模拟的内容的熟练程度;在情景模拟中的仪表、态度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 5)情景编排的是否合情合理。主要是考查情景模拟团队解决问题提出观点是否能够自圆其说或是被其他学生和老师所接受,是否符合常理。笔者认为,情景编排要尽量细致,情节要完整、吸引人,这样其他的学生才能从中感受到情景再现,否则,草草了事不能达到模拟的效果。比如,在前述的案例中,有一个小组中大竹秀子的扮演者态度恶劣,言语非常刻薄,气势也是咄咄逼人,这时候其他小组的人员和老师肯定在想,这个团队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想,如果是自己来处理,应该怎样解决。因此,情景模拟要尽量逼真才有吸引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 3.6 教师的总结 1)给出这个故事真实的结局。实在无奈,原拟另有飞行安排的008号班机只好照旧到达东京后再飞回伦敦。东京-伦敦航程达13000公里,可是英国航空公司的008号班机上只载着一名旅客,就是大竹秀子。她一人独享该机的353个飞机座席以及6位机组人员和15位服务人员的周到服务。有人估计说,这次只有1名乘客的国际航班使英国航空公司至少损失约10万美元。 2)对每一组情景模拟的情况进行总结。一是对应体现的知识点的总结。第一,对“社会营销理念”的理解。众所周知,现代市场营销的指导思想是要处理好企业、顾客、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也就是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的时候要以社会营销理念为指导。在案例中,如果学生们能够抓住这个观念来说服消费者,应该也是可以奏效的。比如说,东京―伦敦,航程达13000公里,如果只有一名乘客的话,就要浪费很多能源等来说服,也许会有一定的效果。第二,“顾客价值”的知识点的体现。顾客价值是顾客对其所得和所失的权衡,是由企业创造并由企业与顾客互动而最终实现的。在顾客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企业利益与顾客利益得到完美的统一,即顾客的需求得到满足,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比如,这名日本乘客如果是VIP顾客,她的顾客价值非常大的情况下,本着塑造公司形象的初衷,就会出现真实的故事结局。第三,顾客沟通知识点的运用。顾客沟通是企业与顾客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通过和顾客的沟通可以实现真正了解顾客的需求,抓住最有价值、最有潜力的顾客,对不同等级和不同顾客价值的顾客进行差异化的营销服务,从而提供个性化的营销。在情景模拟中,其中一组学生扮演英航的CEO和大竹秀子发生了激烈的辩论和争执,结果沟通失败。而另外一组,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2011级越南留学生(2+2)的团队,他们克服了语言还不是很顺畅的不利条件,能运用各种营销方法跟顾客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不但说服了顾客,而且让顾客很感激。因此,在他们的解决方案中,给予顾客更多的情感关怀并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二是对其他方面的综合总结。情境化学习要求注意知识表征的多元化问题并加强各种知识表征(语义的、情节的和动作的)之间的联系,同时还应注意使知识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关联。因此,除了以上围绕顾客关系管理所学知识的运用以外,同时肯定了在情景模拟中学生们表达能力的提高,整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4 “顾客关系管理”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效 果分析 面对复杂的授课对象和毫无市场营销实践基础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适当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比较奏效的。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去理解很生硬的理论,又能在模拟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顾客关系管理”课程中的情景模拟教学法,笔者认为主要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4.1 增强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学生们会身临其境,容易理解一些很生疏和难懂的理论,也愿意去探求问题。比如,越南留学生在专业术语还不熟练的情况下,往往听不懂,因此不愿意听课和学习,也不能深入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通过情景模拟可以给他们提供很大的帮助。 4.2 实现了教与学主体的转变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们是客体。主体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即使会考虑到学生们的个体差异,但是由于课程人数多、专业组成复杂,也很难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而情景式教学方法不同,学生们是课堂的主宰,老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提示、总结等,通过学生们自主的归纳总结等,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会取长补短,课堂是活跃的,思维也是活跃的,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问题探求的欲望。 4.3 学生们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众所周知,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知识转化为智慧、转化为能力,从而能够解决现实中碰到的问题。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可以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变。在模拟中,不仅提高了专业视角的分析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舞台的表现力等,并克服很多紧张情绪。 4.4 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要考虑融合教材中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尽量能把它们融汇到一起。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温习学过的知识,而且也提升学生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 对“顾客关系管理”情景模拟教学法的 小结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挑战性比较大的是角色的转换,因为需要教师从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教练”和学生的“学习伙伴”,也就是说,教师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因为教师不可能成为学生所选择的每一个问题的专家,为此,教师也应该和学生一样是个学习者。 对学生而言,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平时成绩的获得,而是为了帮助其提高达到学习目的的能力。这要求从某一个问题的一般定义开始,生成为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子目标,然后达到目标。同时,还包括与他人有效地交流思想和展开讨论以及为有效地批判他人提供依据等。 当然,情景模拟教学法不是万能的,和其他教学方法可以同时使用,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而且,情景模拟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特别是教师在选取案例、帮助学生分析案例以及在控制模拟过程和总结问题的时候。 顾客关系管理论文:浅谈顾客关系管理与市场营销理论 【摘要】市场营销经历百年发展,也在不断演进。在生产观念到社会营销观念,企业对顾客概念的理解在变化,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也不断改变。而顾客关系管理的理念正是企业日益重视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提高顾客忠诚度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时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出现发展的越来越快。 【关键词】顾客关系管理;营销管理;4P CRM是营销观念演进的结果。市场营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场营销的观念也在不断演进。在生产观念到社会营销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企业对顾客概念的理解在不断加深,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得到加强。而顾客关系管理的理念正是企业日益重视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而日益成熟。 生产观念。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爱的是随处可以买到的、价格低廉的产品。生产导向型的企业将精力主要放在提高生产效率和扩大分销网络上面。生产观念产生的背景是产品需求大于供应,因此顾客最关心的是能否买到产品,而不是关心产品的细小特征。这时顾客在商品的交换中是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产品观念。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些特色的产品,在产品导向型的组织里,企业总是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并不断改进产品,使之日臻完善。奉行产品为导向的企业在设计产品时很少让顾客介入。因为它们相信企业本身知道该怎样设计和改进产品。在以产品观念为导向的企业里,企业只是主观地将自己设计的产品强加于顾客,顾客的需求没有真正得到体现。 推销/销售观念。推销观念认为,如果不对消费者进行劝说的话,他们是不会足量地购买某一企业的产品。因此,该企业必须主动推销和积极促销。推销销售观念是在现代化的工业经济中,生产能力己经大大提高的条件下产生的。这时大多数市场都是买方市场,卖方不得不拼命地争夺顾客。顾客或者是潜在顾客受到大量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直接邮寄广告、推销电话的围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企业已经意识到顾客的重要性,但是它们还没有意识到要通过深刻认识和了解顾客来获取顾客资源。推销/销售观念为主导的企业在与顾客沟通时,更注重向顾客灌输自己的产品信息,听取顾客的意见却做得远远不够。 营销观念。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的各种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有利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满足的东西。营销观念基于4个主要支柱,即目标市场、顾客需要、整合营销和盈利能力。首先,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每个市场经营和满足各种需要,必须选择与企业能力相匹配的目标市场进行服务,也就是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顾客群。其次,营销观念要求企业从顾客观点出来确定顾客需要,顾客的需要包括了5种类型:表明了的需要、真正的需要、未表明的需要、令人愉悦的需要、秘密的需要。 企业要了解顾客的各种需要,就要与顾客建立关系,从与顾客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取各种顾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总结、挖掘。企业迫切了解顾客需要是顾客关系管理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营销观念要求企业所有的部门都为顾客的利益服务,这就是整合营销。整合营销要求各种营销职能,包括推销人员、广告、产品管理、营销调研等等必须彼此协调。同时,营销部门也必须与企业其他部门很好地协调。顾客关系管理整合内部的各种资源为顾客服务观点正是源于整合营销。最后,营销观念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获取利润,而顾客关系管理的主要目的也是加速企业利润与优势的提升。在营销观念阶段,企业知道如何去寻找目标顾客市场,发现目标顾客需求所在,并且通过内部资源去有效服务顾客,从而提高本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意识到了解目标市场顾客需要的重要性,并把顾客需要摆在企业营销活动的核心。 社会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的任务是确定诸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者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利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社会营销观念要求营销者在营销活动中考虑社会与道德问题。他们必须平衡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和公共利益三者的关系。同样,顾客关系管理(CRM)在服务管理这一块,要求企业不但要为现有的顾客、消费者服务,同时也要考虑到公共利益。在顾客面前树立起有社会道德责任感的企业形象,能使顾客为其使用该企业的产品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社会营销观念阶段,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已经超出企业只是为顾客提供良好产品朋及务的范围,企业更加注重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公众形象来加强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而作为顾客也希望为自己提供产品朋及务的企业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 综上所述,顾客关系管理是在营销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是它又随着企业对顾客含义理解的加深而得到拓展,因为顾客不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内部雇员,而且还包括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政府部门、传媒、顾问和咨询专家、股票市场等。这些影响者对企业的作用虽然不是直接,但是它间接地对企业造成潜在的和巨大的影响,同时,必须关注社会的长期、整体利益。 顾客关系管理体现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变迁。1990年,美国学者劳朋特教授提出了与传统营销的4P相对应的4c理论,比较传统的4P与4C,传统的4P理论认为,应以适当的价格、恰当的渠道和各种形式多样的促销手段将产品送到顾客的手中。但是基于4P理论的营销决策往往缺乏有力数据支持,使得企业在进行营销决策,对谁是顾客,什么价格适合这些顾客,哪些渠道对顾客获得产品/服务更方便等情况都不是很清楚,于是企业在促销活动方面的努力都白白地被浪费了,更不可能真正通过了解顾客需求来提高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 顾客关系管理体现着由传统4P营销理念向着崭新的4C营销理念的转变。当一个公司知道谁是真正的顾客以及他们在做什么时,那么他就可能更加高效地和他们打交道。CRM使得传统4P向着更加贴近顾客的4C转变成为可能。通过CRM系统,企业可以将市场营销决策建立在以顾客为中心4C理论之上。首先,它会让一个企业清楚地知道谁是顾客、那些是有利可图的顾客,这些对公司贡献有多大。并根据这些详实的数据,企业能清楚认识到应该为哪些顾客提供服务。其次,CRM系统能使企业真正了解顾客的需要,包括未表明的需要、秘密的需要、令人愉悦的需要。企业根据顾客的需要,不断减少顾客获取产品的成本,增加获取产品/服务的便利性,最后与顾客进行有效的沟通,让顾客产生顾客认知价值,最终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 综上所述,CRM理论是在营销理念中心转变为以顾客为导向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顾客的需要和需求出发,以为顾客创造价值为目标,以赢得顾客信任为主题,以与顾客建立持续良好稳定的关系为目的,最终达到顾客忠诚,从而实现企业与顾客的和谐与共赢。通过上面的论述,本论文对顾客关系管理做如下的总结: 第一,顾客关系管理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一,它是包含了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经营管理理念。其二,它是集成了Intemet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商务解决方案。其三,它是融入了市场营销、销售管理、顾客关怀、服务和支持等模块的应用软件系统。第二,顾客关系管理是市场营销观念演进的结果,它是在企业将顾客摆在营销活动的中心地位、日益重视改善与目标顾客关系的条件下产生、发展而来的。第三,顾客关系管理体现着营销组合从4P向着以顾客观点、顾客价值为出发点4C的变迁。 【作者简介】王喜洲:天津财经大学2010级MBA。 顾客关系管理论文:以市场驱动为构架的顾客关系管理设计 [摘要] 本文在分析顾客关系管理和市场驱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顾客关系管理的概念性框架。通过市场驱动理论中识别高价值顾客、吸引高价值顾客和保留高价值顾客的三步曲框架,从顾客价值的视角对顾客关系管理进行了重新设计。 [关键词] 市场驱动顾客关系管理顾客价值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管理的目标不再是仅仅依靠产品或销售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是紧紧围绕顾客的需求开展一系列活动。顾客关系管理(CRM)的出现正是适应了经济社会由产品向顾客转型的要求,信息技术的推动更是让企业界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运用市场驱动型组织的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顾客关系管理及系统实施。市场驱动型组织的本质特点是能够有效地识别、吸引并保留有价值的顾客,并以此向顾客传递卓越的顾客价值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最终获取价值回报。 一、顾客关系管理的概念性框架 市场驱动架构下的顾客关系管理将采取一种互动的方式,时刻围绕着高价值顾客,了解其需求,开发产品、渠道满足需求,保持顾客关系,创造顾客忠诚,追求顾客满意,并最从中获取回报。市场驱动要求企业的所有策略都将围绕着高价值顾客来制定,并落实到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中。此时关于顾客的讨论不再仅仅是市场或营销部门的议题,市场驱动通过高价值顾客打破企业的各个不同的职能和层级之间的界限,使它们融合到一起,而顾客关系管理通过使企业组织、业务流程、技术支持和顾客服务都以高价值顾客为中心来协调和统一与顾客的交互行动,达到识别、吸引和保留高价值顾客,并最终获得长期价值回报的目的。 简而言之,顾客关系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化企业的资源投资回报率。其途径就是识别、吸引和保留高价值顾客。而这一过程要辅之以相应的组织、流程和技术的调整。更通俗的讲,顾客关系管理强调了企业与高价值顾客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它主要是管理高价值顾客与企业的关系产生并使其理性发展。关系产生是指顾客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正面积极的感情,理性发展是指由于满足了顾客关于产品或服务主要功能外的其他外围需求而带来的产品或服务增值。顾客关系管理的概念性框架如下图所示。 顾客关系管理属于管理范畴,但它与信息技术却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企业要实施顾客关系管理,它的要点一是顾客关系管理的管理理念,二是顾客关系管理的技术。但无论如何,这些技术都是来为企业适应新形势下的商业管理模式服务的,只有技术与管理相匹配,才能发挥技术的最大潜能。现在已经有大量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集成商的产品在向企业销售,相比较而言,企业对自身管理需求、管理特点的分析则显得极为重要。顾客关系管理作为一种商业管理的策略会因企业的不同而有差异,而相同的是,企业都可以通过顾客关系管理来识别、吸引和保留自己的高价值顾客。 二、识别高价值顾客 企业的高价值顾客是些忠诚者,他们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均很高,对价格不敏感,不断地重复和交叉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创造利润极高,并利用积极的口碑传播为企业招揽和推荐其他顾客。 1.高价值顾客分析 显然,对企业而言,不同顾客的价值是不同的。帕累托定理在营销学中的应用也说明了这一点,即80%的利润来自20%的经常惠顾的顾客,企业不可能也不应该满足所有的顾客。由此可见,企业不应将营销努力平均分摊在每个顾客的身上,而应特别关注重要顾客,将企业有限的资源用在能为企业创造80%利润的关键顾客身上。航空业通过设计不同水平的常飞计划、专用订票电话、优先提高舱位等级等方式来实现对关键顾客的关注。 要实现对关键顾客的关注,就要求企业进行顾客价值分析,即将顾客产生的成本与顾客产生的收益进行比较,根据顾客对企业的价值来进行决策。但这种决策应从长期着手来识别与顾客进行的交易。以下根据向顾客销售产品获得的收益和向顾客服务的成本将顾客分为四类: (1)类为高收益、低服务成本顾客。 (2)类为高收益、高服务成本顾客。 (3)类为低收益、低服务成本顾客。 (4)类为低收益、高服务成本顾客。 对企业来讲,顾客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多方面,如能够给其他顾客带来积极影响或能给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带来建议等等。因此高价值顾客的实质其实很简单:即长期而言耗用企业相对低的成本而能够为企业贡献相对多的收益的顾客就是高价值顾客。可以看出高价值顾客的来源有两种途径:(1)潜在高价值顾客:即B、C类顾客;(2)现有高价值顾客:即A类顾客。 2.建立顾客数据库系统以识别高价值顾客 为了有效识别高价值顾客,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关于顾客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整合的顾客数据管理和查询系统。所谓动态,是指数据库能够实时地提供顾客的基本资料和历史交易行为等信息,并在顾客每次交易完成后,能够自动补充、更新新的信息内容。所谓整合性,是指顾客数据库与企业其他资源的有效整合,即顾客数据库应该提供和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无缝兼容接口,使企业各层级、各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权限的不同,实施信息查询和更新功能。保证在不同的业务部门和不同的应用软件功能模块之间的数据的连贯性,这是顾客关系管理的基础前提。 (1)即时识别高价值顾客的功能。能够及时对顾客进行价值比较,区分收益和成本的比率。而且在顾客发生交易行为时,能及时地识别顾客的特定身份和等级,从而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2)顾客购买行为参考功能。企业运用顾客数据库,可以使每一个服务人员在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时候,明了顾客的偏好和习惯购买行为,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3)警示顾客异常购买行为的功能。顾客数据库通过自动监视顾客的交易资料,对顾客的潜在流失迹象做出警示。 (4)顾客数据库的限制性共享。该数据库应该在企业内部共享,以确保企业为顾客服务的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能基于最新最全面的顾客信息以统一的企业形象进行顾客接触。同时,由于顾客信息的隐私性和机密性,对数据库的使用权限进行严格限制,以保证安全性。 3.吸引与保留高价值顾客 顾客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利润的源泉。现有顾客购买稳定,消费行为可预测,服务成本相对较低,对价格也不如新顾客敏感,而且还能提供免费的口碑宣传。高价值顾客尤其如此。努力吸引并保留高价值顾客,提高顾客忠诚度,可以增加竞争对手争夺这部分市场份额的壁垒,扩大企业销售同样产品和服务的利润空间,同时还有助于保持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总之,努力吸引并保留高价值顾客可以给企业带来如下益处: (1)现有顾客代表企业的盈利前景。大部分企业的经验表明,投入到对现有顾客中进行营销活动的时间最容易产生新业务。现有顾客尤其是高价值顾客代表着企业较高的盈利前景。这是因为赢得顾客信任的能力往往是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因素,这个标准成了竞争情况下的决定因素。 (2)营销成本较低。企业吸引新顾客需要大量的费用,如各种广告投入、促销费用以及了解顾客的时间成本等等。但保留与现有顾客长期关系的成本却逐年递减。同时企业不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展顾客研究和行业研究,因为在吸引这些顾客的时候这些工作已经开展过。 (3)赢得口碑宣传。对于企业提供的某些较为复杂的产品或服务,新顾客在作购买决策时会感觉有较大的风险,这时他们往往会咨询企业的现有顾客。而具有较高满意度和忠诚度的老顾客的建议往往具有决定作用,他们的有力推荐往往比各种形式的广告更为奏效。 (4)员工忠诚度的提高。这是顾客吸引与保留策略的间接效果。如果一个企业拥有相当数量的稳定顾客群,也会使企业与员工形成长期和谐的关系。在为那些满意和忠诚的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员工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员工满意度的提高导致顾客服务质量的提高,使顾客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结论 以市场驱动理论为指导来进行顾客关系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聚焦于对企业的发展最具关键意义的价值活动上,即识别、吸引和保留高价值顾客,最大化资源投资回报率。市场驱动理论并不是为了单纯地以高价值顾客为中心,而是要通过这一理念帮助企业获取得最大化的投资回报。顾客关系管理就是将这一理念转化为价值的有效途径。 顾客关系管理论文:服务业中基层员工与顾客满意度关系的管理研究 [摘 要]在服务业中基层员工与消费者接触时间最长,接触面最广,他们是联系企业和顾客的核心媒介,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体验和感受,对服务形象的评价、对企业文化的肯定多数来源于基层员工服务水平高低。企业的眼光只是放在中高端人才的缺乏上,但对于每天处于一线、直接面对甚至挽留顾客上帝的基层员工却鲜有企业关注。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着重分析基层人员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顾客满意度关系,阐述了加强基层员工管理、提高现代服务水平的重要性及途径措施。 [关键词]心理契约 顾客满意度 员工满意度 一、引言 近年来,服务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服务具有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特点,使得顾客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要与员工发生密切的接触;服务的无形性和不可储存性,使顾客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作为衡量服务水平高低的标准。目前,好多学者也认为使顾客满意度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公司必须积极的识别和管理可能会影响顾客满意度的组织内在因素。服务业管理者很重要的就是思索如何提高自己的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本文通过全面地分析员工和顾客的心理契约来满足企业员工和顾客的需要,达到员工满意、顾客满意、顾客忠诚的统一。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满意度的研究 借鉴科特勒的观点,将顾客满意定义为:顾客对一个组织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包括服务、活动、情况、过程等的可感知效果与其期望值比较后所形成的感受状态。菲利浦•科特勒曾指出:“内部营销是指成功地雇佣、训练和尽可能激励员工很好地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内部营销(Internal Marketing)通过能够满足雇员需求的分批生产来吸引、发展、刺激、保留能够胜任的员工。内部营销是一种把雇员当成消费者,取悦雇员的哲学。它是一种通过形成分批生产来满足人类需求的策略。内部营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服务营销组合中各人员要素的管理过程。 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认为,顾客保持率与员工保持率是相互促进的。美国质量服务营销咨询公司的总裁Sybil F.Stershic(1996)在她的文章也阐明了雇员在组织中的经历对顾客的态度、意图和认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结合一些经济学基础知识,对员工的满意度进行探讨。 2.心理契约的发展 Kotter则指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协议中指明了彼此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付出的内容和得到的内容。(Kotter 1973)Rousseau (1990) 发现心理契约可以分为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两个维度, 交易型维度关注经济的、货币化的关系,契约内容明确、责任公开并可观察。关系型维度关注情感化、非货币化的关系,个人投入水平深,契约内容隐含、主观性强 。Dunahee 和Wangler (1974) 认为心理契约产生和维持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雇佣前谈判,这个是形成心理契约的基础;二是工作过程中对心理契约的再定义,成员与更高层管理者的沟通使得契约得以清晰化;三是保持契约的公平和动态平衡,成员主观感觉到契约不公平时会单方面进行调整以实现平衡。国内学者陈加州、凌文辁在对中国企业雇员与组织进行了研究后,将心理契约分为了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两个维度。 三、影响服务业基层员工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1.交易型心理契约与关系型心理契约 Rousseau (1990) 发现心理契约可以分为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两个维度,交易型心理契约表现在80后身上主要指的是职工薪酬(员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员工福利费;保险费;非货币性福利等)。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并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80后员工有努力赚钱,买房,买车等物质压力,还面临着无形的竞争压力(与婴儿潮又莫大关系),所以,80后的员工在独立的背后有寻找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员工之间存在合作与竞争、冲突与矛盾,良好的员工关系可以使员工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感,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意愿和积极性,员工关系是影响员工行为态度、工作效率和执行能力的关键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把员工的情绪传递给了消费者,因此员工间的关系值得企业管理者高度关注和重视。 在大公司内部,基层员工与高层领导之间几乎是面对面零沟通,在目前企业发展的历程中,领导者的个人影响力和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满意度的影响越来越得到了重视,被认为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领导的小小鼓励都会使得员工有受重视的感觉,领导者的理念和员工对自身价值的统一使员工的忠诚度增强。 2.关系型心理契约和交易型心理契约的关系 关系型心理契约涉及到了员工需求的精神层面,交易型心理契约是员工需求的物质层面,这两者之间不是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员工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员工满意的基础,精神的需求是员工满意的补充。在特定时期,精神需求可以高于物质需求。在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员工们非但没有抱怨工资福利的缩减,反而是联合起来和公司共存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因为员工对公司的一切有了感情,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家。 3.员工剩余 员工是服务的提供者,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因子有员工报酬(salary)、员工的关系网络(Relationship)和顾客的态度(Attitude).员工的满意度Q=f(S、R、A),随着员工报酬的提高,关系网络的和善和顾客态度因子的提高,员工满意指数是不断提高的。 所谓员工剩余就是指员工为顾客和公司提供了服务,有一个相应的期望报酬X1(员工提供服务所花费的成本),而公司和顾客给予员工的报酬为X2,则员工剩余为X2―X1。当员工剩余为0时,员工的心理期望所得和实际报酬是相等的,此时只能说员工处于“保健”(员工不会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状态;当员工剩余大于0时,其心理期望大于实际报酬,此时员工的满意指数是不断提高的,反之,则下降。 四、影响顾客满意的因素分析 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就是产品,另一个就是服务。消费者购买的不只是产品的实体,还包括产品的核心利益(即向消费者提供的基本效用和利益)及附加产品,即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影响消费者满意的服务通常是无形的,是为满足顾客的需求,供给者和顾客之间在接触时的活动,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及其一种体验的活动。这两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不符合消费者心意都会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 五、员工――顾客满意链模型来看解决措施 1. 塑造员工满意的企业文化, 价值留心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用来培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平等、信任和透明的组织文化,员工之间的竞争遵从平等合理,员工也不一定必须遵循老板的指令,若员工与上司意见不统一,可以向老板的老板反映。80后的员工不认为因为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而留下来,企业所要做的是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职业自由,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工作任务及全方位的发展和学习空间,让他们在学习与进步中留下来。 2. 关注员工的物质需求 据统计基层员工大部分是“月光族”,房租、电费、生活费等基本的生活费用已经占据员工的大半个口袋,大部分基层员工的跳槽是和报酬相挂钩的,企业领导者要不仅要关怀、理解员工,更重要的是要把员工的“根据地”打扫干净,人力资源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报酬体系,才能使员工更有动力。80后的员工容易接受凸显个性风格的工作方式,不屑于被捆绑在繁琐的规章程序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自由是管理方式,限量工作,不硬限工作时间。 3. 企业领导要合理的处理员工与顾客的关系 情绪感染指的是信息接受者感受到信息发送者的情绪状态,进而和他的心理状态进行吻和。公司员工对外所服务的对象是外部顾客,而公司的领导所服务的对象既包括内部的员工也包括外部顾客,在“顾客是上帝”这一金子招牌下如何处理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的关系是迫在眉睫的。企业要发展是不能够得罪外部顾客的,当员工与顾客发生冲突时候,领导者往往会先指责员工的过失,而不事先进行调查以期待会保留住这个客户,然而这直接的伤害了员工的感情。所以说在企业内部应该建立一个非正式的聚会场所,如设立领导与员工的咖啡时间,把员工看成自己的家人,相关领导和员工一起来喝咖啡,倾听员工的意见,并向员工进行各项工作的合理解释,给员工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平复心情。 顾客关系管理论文:顾客关系管理不止是构建营销框架 科技、标准、效率、信任、发展,要平衡所有这些因素从而提高营销效率,并且把复杂性降至最低并不容易,它并不是仅仅建立一个营销框架那么简单。 顾客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 Management,简称CRM)来源于早期的一些客户忠诚计划,如20世纪50年代曾经风靡半个美国的超市印花收集活动。在过去的10~15年里,由于电脑科技的进步,客户信息的收集及应用变得更加简单方便,顾客关系管理的发展到达了顶峰。然而,在2000年前后出现的经济及股票市场危机却阻碍了其发展。学者、评论家以及营销管理人员纷纷就以下几个方面对顾客关系管理提出了疑问: 顾客关系管理过分强调与依赖电脑技术; 顾客关系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很吸引人,可是作为一种战略而言,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缺乏对顾客长期深入的了解,只是从狭窄的消费行为或理财行为去理解消费者。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呢?可以说顾客关系管理正向着更好、更成熟的方向发展,虽然这种发展没有此前的高峰期那么明显。但是为了让顾客关系管理能够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我们仍然有许多要学习的东西。 科技 许多企业,尤其是服务性行业的公司,不遗余力地投资科技设备,这些高科技设备能够让这些公司获得消费者的背景资料、交易情况、购买渠道偏好以及对营销活动的反应等一系列信息。理论上,这种做法可以提高营销策略的效率。可实际上,很多公司发现这么做很难达到它们预期的目标。这是由于传统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构成了障碍,而且,大量不同的信息很难整合起来以建立和执行顾客战略。当然,也有很多成功运用顾客关系管理的例子,而这些例子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在于其拥有组织上的支持以及快速利用消费者数据作出决策的能力。其实,并没有数据证明企业需要储存大量完整的顾客信息才能够让它们清楚地知道什么目标可以达到。 标准 我们能够从近年来的发展中重新学习和运用过去的一些有用的知识,其中一点是把营销与财务数据结合起来。顾客价值的测量标准之一是顾客的终生价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 CLV),其中包括顾客的可获得性、交叉购买性,以及持续性。营销者可以通过如年度财务报告中的现有数据,以比较低的成本计算出顾客的终身价值。 这种做法(测量顾客终生价值)有许多好处。首先,这种测量手段运用了财务及管理人员都熟悉且接受的数据;其次,它可以与传统的财务测量标准相结合,如企业利润、市场价值等。这种测量的公开性和数据的真实性能够让企业员工以及外部人士更加容易接受,并且让他们相信市场营销能够影响公司的绩效。顾客终身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营销人员可以用它去预期未来对顾客进行投资所带来的结果,因为其计算是以项目利润流作为基础的。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可以阅读由SuniGupta和Donald Lehmann编写的《像管理资产般管理你的客户》(ManagingCustomers as Investments)。 可是,这种做法有一个限制,那就是它并没有细化到单个顾客或者交易的层次上,因此,不利于公司制定针对个体的市场营销计划。可是在现阶段,这一点显得不太重要了,只有当这种方法达到了它的最大产出效果时,我们才应该重新衡量获取一些微观数据的需要。到了那时候,对顾客进行聚类分析,能够让公司获得更多的顾客消费行为变量,以提高公司的财务价值。 效率 早期的顾客关系管理(如直复营销)的一个好处是它与公司的财务绩效直接相关。不像依赖广告的大规模营销,直复营销把收入和成本与销售直接联系起来。然而,就总体效率而言,顾客关系管理作为战略仍然存在着许多值得人们商榷的地方。 在过去的几年中,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首先,确定顾客终生价值的方法在选择顾客方面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次,顾客关系的深度对企业利润所产生的影响。 顾客关系管理的应用不能仅仅基于它概念上的吸引力,而应该基于严格的市场调研。而顾客关系管理的成功建立在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之上,不仅仅是取决于科技。 信任 顾客关系管理在应用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一个观点指出,顾客忠诚计划的目的是创造及增加顾客资产,可实际上,企业的很多计划并没有按照这个目的进行展开。顾客忠诚计划理应是通过对顾客进行投资,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现金收入及长期的资产增值,可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它为企业带来的却是短期的利润和长期的负债。Steven Shugan在2005年春季版的《营销科学》(Marketing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品牌忠诚计划:它们是伪装品吗?》(Brand LoyaltyPrograms: Are They Shams?),详细讨论了这一问题。例如,各大航空公司推出的飞行奖励计划的确为企业带来了短期利润,但航空公司在未来要为满足其条件的顾客提供免费机票或免费升级服务,这就意味着企业未来的负债。与此相反的一个做法是,企业现在为顾客提供免费试用品,以此来提高顾客将来重复购买或扩大购买的机会,增加长期现金流入。前者要求顾客信任企业,而后者则是企业信任顾客。 顾客在一些领域对于个人隐私的关注度相当高,比如与政府、企业的关系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安全保障。让顾客感觉公平是顾客关系管理的重点,越来越多的顾客会更容易意识到不公平对待,比如说,为什么我要比旁边的顾客付更多的价钱?公平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商业实践的问题,比如实行价格歧视,它还决定了顾客对企业公正形象的感知,以及帮助顾客建立对企业的信任。 营销人员利用各式各样方法,例如一些认证或者顾客评价来帮助企业建立信任。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是小规模的,和当前发生交易的数量相关。 在如今的市场上,那些营销人员能够获得的信息,顾客同样能够获得。无论是产品、渠道还是价格,消费者都比以前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有理由变得更加挑剔。 发展 媒体与销售渠道的快速发展为收集顾客信息及反馈工作带来了挑战。决策者在考虑大众传播渠道及关系营销渠道的资源配置时,需要得到一些指引。一些新出现的渠道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在顾客购买及使用时接触顾客的机会,这些新的渠道包括电子商务、手机广告等。再次重申,要使这些新的接触机会对企业有利,让顾客感觉公平并取得其信任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企业来说,要平衡所有这些因素从而提高营销效率,并且把复杂性降至最低并不容易。这需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来调试和运用这些新媒体,而不是简单的建立一个营销框架并乐观地奢望它的应用能给企业带来成功。 顾客关系管理论文:深化客户关系管理 提升顾客忠诚度 信息系统的价值,在于找准其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立足点,在每个立足点上融化、分解,变成可被吸收的营养单元,渗透到企业有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海信网络科技的解决方案立足于以下四点,即帮助零售企业与顾客更亲密、构建和谐供应链系统、可视化管理过程、保证合理利润等,通过这四个立足点,传承知识,提升顾客价值。 国内零售企业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企业效益从哪里来?只有顾客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谁赢得了顾客的青睐,就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要想赢得顾客,就必然要从深化客户关系管理上下功夫。 零售企业要做的是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以可接受的价格按顾客希望的方式提供商品和服务,信息系统应当帮助零售企业把握住“真实的瞬间”,即零售企业与顾客接触的时间,并设法把“真实的瞬间”演变为“精彩的瞬间”,围绕该主旨,海信网络科技设计了顾客问候及信息采集功能,把POS系统演绎成为服务终端系统,使收款员兼备导购员、接待员的职责,弱化交易过程,彰显对顾客的尊重和理解,传递微笑和感谢。 目前的大多数零售企业都实行了会员管理制度,发行了大量的会员卡,会员管理基本内容也大同小异,主要包括:会员基本资料的管理、会员折扣优惠管理、会员积分返利管理、会员消费管理、会员分析等。但是,由于会员营销策略的单一,各企业的会员政策过于趋同,造成顾客的忠诚度并不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要做好会员顾客的管理,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该尽量保证会员资料的准确性。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会员资料不够准确,也不够完整。多数会员只是在办卡时随便填写了一下姓名等少量的信息,而且以后就再也没有更新过。准确而完备的会员资料是进行会员个性促销、会员消费分析的基本依据,其重要性应该引起零售企业的充分重视。 第二,对会员应该实行生命周期管理。有相当多的企业只是一味地发展新会员,没有会员的升降级和淘汰管理。这样的会员管理不能集中企业的有限资源为高端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而是将有限的资源平均给了所有的会员。不断增加的会员数据量,也给企业信息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降低了系统效率,提高了维护成本。 第三,为会员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行个性化营销是会员管理的根本任务。 第四,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对历史数据进行全面分析。 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前提是了解顾客的个性,这就必然依赖于信息系统的强大分析功能。在这些分析中,最有代表性的分析模型是“四象限分析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将会员按照其在一定期间内的消费次数和消费总额两个维度进行分类:消费次数高、消费总额高的会员可之称为“知己”,这是企业最优质的顾客;消费次数低、消费总额高的会员可之称为“蝴蝶”;消费次数高、消费总额低的可称之为“藤壶”;消费次数低、消费总额低的可称之为“过客”。有了这些分析,就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会员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第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全面拓宽会员关怀的渠道。 第六,将会员管理和储值管理结合起来。 第七,通过联名卡的形式,拓展会员的发展渠道。 第八,将会员管理和赠券促销结合起来。 信息系统通过对交易信息和客户信息的大量积累,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情报,洞悉消费变化规律,想在顾客前面,做到用户心里。海信网络科技精心构建了顾客忠诚度模型、四象限分类模型、消费趋势回归分析模型等管理工具,依据模型输出结果,指导对每一类顾客或每一个重点会员采取点对点的关怀行动,让顾客感受企业的用心。 零售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顾客资源的争夺。海信网络科技公司开发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集会员管理、储值卡管理、电子赠券管理于一体,实现了真正的一卡通,其中凝聚了海信十多年的客户关系管理经验以及对零售行业的透彻理解。整个系统架构合理、操作方便,安全稳定,是零售企业在竞争中克敌制胜的一把利剑。 顾客关系管理论文:浅谈顾客让渡价值与农村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随着金融服务行业业务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中国银行业已进入了以客户为中心、奉行营销推广和服务吸引战术“并举”的时期。客户成为银行间至关重要的商业资源,对客户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培育引起了各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客户关系管理(CRM)已作为一种营销理论在各商业银行广泛应用。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虽然也在讲营销,但对客户的服务需求缺乏应有的关注,这就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从而对业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面对一些商业银行机构网点下设、邮政银行成立以及民间借贷进一步规范等多方面的竞争局面,农商行如何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促进业务快速健康发展,是每个农商行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在本文中,笔者从农商行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入手,谈谈如何利用顾客让渡价值理论来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一、 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 客户关系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崭新观念,客户对企业的要求已不再是那么简单,而是越来越苛刻和挑剔。客户不仅仅需要产品,更需要的是满意,使客户满意就成了企业的生命线,就能为企业创造财富。农商行也是以盈利为目的、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业务为对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活动虽有别于一般工商企业,但作为企业,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指导下参与市场竞争,才能在是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条件下赢得顾客,获得竞争优势。 二、 顾客让渡价值与客户关系管理的关系 顾客让渡价值是美国着名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提出来的。客户关系管理(CRM)是选择和管理客户的业务策略,以使客户长期价值达到最优化。它需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文化来支持有效的营销、销售和服务过程。它既是一种概念,也是一套管理软件和技术,利用 CRM系统,企业能搜集、跟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从而知道什么样的客户需要什么东西,真正做到一对一,同时还能观察和分析客户行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使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及企业利润得到最优化。 三、顾客让渡价值在客户关系管理的运用 1、产品价值。产品价值是客户选购产品的首要因素,作为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能否满足客户需要,能否给客户带来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大的收益是决定客户是否与你打交道的前提。客户购买金融新产品与消费其他商品有相同的一面,如果营业员的答复总是没有这样的商品,消费者肯定在未来的购买中选择其他商场。相对其他商业银行来说农商行产品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但我们应以服务“三农”,立足小额分散,做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政策等优势,提高创新能力,开发出适合的金融产品。在存款上要充分利用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开发的存款品种,帮助客户选择他适合的期限种类;在融资手段上,开发出针对农户、产业大产、小企业等不同的贷款品种,切实解决其资金需求。 2、服务价值。农商行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商行与客户之间良好关系的维护、吸引客户存贷款的扩大以及客户对农商行形象信誉的评价。农商行的服务是指农商行在与客户之间发生融资借贷等关系时对客户所提供的金融劳务活动。服务的重要性,对大多数员工来说很明白,关键是在实际做的过程中不到位,并且认为服务只是态度好就行了,服务质量的提升不仅是态度,还包括程序简化、办理迅速、数额准确、客户满意等几项。因此,农商行应根据市场的差异性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商行服务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依据员工的岗位、工种的不同,建立包括营业环境、员工着装、文明用语、服务礼仪、服务效率等几个方面标准库;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转变服务观念,积极培育员工主动营销的服务意识;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个工作效率;推动农商行服务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客户的服务价值,从而提高让渡价值。 3、人员价值。人员价值是指企业员工的经营思想、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效率与质量、经营作风、应变能力等所产生的价值。大家可能感受过五星级酒店、空中小姐等服务,就会体现到人员价值的差别。因此提高农商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必然选择。 4、形象价值。形象价值综合了产品价值、人员价值和服务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上述三个方面价值综合作用的反映和结果。形象对于农商行来说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从而带给客户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信任感,使客户的需要获得更高层次和更大限度的满足,从而增加客户的总价值。一件衣服,实际质量差不多,但牌子不一样,客户穿在身上感觉就不一样,因此提高农商行整体形象,对吸引客户来说很有必要。 四 、利用顾客让渡价值理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农商行采取“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策略,应掌握一个合理的度的界线,而不应片面追求“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以确保实行“顾客让渡价值”所带来的利益超过因此而增加的成本费用。换言之,“顾客让渡价值”的大小应以能够达到实现农商行经营目标的经济效益为原则。 2、实行以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的客户关系管理,是全体农商行员工的事,对于管理层来说,需要做的事很多,对于一般员工来说,树立的是一种服务理念,因为要让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不仅是员工的事,还是整个要处处为客户作想。 3、在服 务行业中,产品技术质量的差异性不大,使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满意,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农商行员工。客户满意度是银行获利的决定性因素,顾客满意度的提高能促进顾客忠诚度的提高。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解析 【摘要】企业集团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之下,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无法有效的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企业集团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此在实践中企业集团要想探究发展就要提升对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重视,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集团财务 管理模式 相关问题 传统的财务管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弊端的,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其进行优化创作,进而使财务管理模式与现阶段经济制度模式的财务管理需求相吻合,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呈现动态、开放性以及理性的发展,对此下文主要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究分析。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决策全在母公司中,主要就是通过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严格控制,通过各种有效的审核方式,有效的拓展母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而对于各种成本进行有效的分配,通过聚集性的管理模式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在实践中集团财务活动的各个部门的内容主要就是通过母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其在实践中涵盖了财务战略创设以及各种政策的有效落实,通过资金存储以及各种资金的投放、相关成本的有效测算以及抑制、相关利益归纳与分配等等相关内容对其进行管理。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资源进行控制与管理,同母公司对于子公司中的各种重要的事物,如各种资金的投入、相关资金的存储、各种收益分配以及资金重组等内容等,子公司的财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统一通过上级对其掌控。母公司只要通过为子公司提供各种运营工作的方式对其实际的生产运营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 (二)分权类别的财务管理模式 母公司在实践中虽然给子公司适当的决定权,但是在整体上来说其对于子公司的控股职能还具有一定的掌控权利。在其资本融合、资本支出以及实际用、财务收支、财务人员管理以及职工工资福利与奖金等相关内容子公司都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力,同时要根据市场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的具体状况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最初相对较为独立的财务决策。在实践中母公司通过间接的方式对于子公司的实际生产运行活动进行系统的管理,但是其并不是通过行政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仅仅是对于子公司受托职责达成的相关状况进行相关核查以及评估工作。在此种模式下,可以有效的推动子公司的内在竞争能力,鼓励子公司通过利润分配的方式_展各项工作,可以有利于提升子公司的竞争潜力,提升公司集团的整体市场占有份额。 (三)集权以及分权相融合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和分权在企业集团的极端领域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而集权和分权相融合型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强调二者的有效融合,在实践中企业集团要想巩固自身的集权势必基于分权为主要基础,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以及各个分公司在实践中要应用其对应的不同内容的管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全方面管理策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具有一定的活跃性,因为母公司在实践中对于主体财务事物集权较为重视,对于子公司财务管理的相关决定权以及人员的任免等相关工作可以适度的进行分权。集团财务管理在实践中无法有效的对于集权以分权等内在的潜质进行掌握,在实践中到底是将集权作为主要内容、分权为辅助,还是分权为主、集权相辅助要根据实际的状况对其进行系统的选择。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存在关键性问题 (一)财务管理机构组织缺乏合理性 我国现有的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与会计工作存在一定的统一性,财务管理工作如果按照会计工作内容对其进行设置直接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各种财务风险问题。 (二)管理标的转变的问题 在理财的实际进程中,管理的实际目标转变在不运行过程中会导致企业集团的多数成员企业以及集团公司在其相关标的问题上的各种问题的披露问题,导致资源整改存在问题,进而导致管理标的转变的相关行为的产生。 (三)迅息传播失真问题 迅息传播缺乏时效性。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其信息缺乏时效性,导致母公司与子公司信息无法有效交流,在信息传递公司过于缓慢重复;同时信息传递缺乏精准性导致各项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措施 (一)财务管理机制以及相关体制的创新 构建现代化的企业体制制度,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以及实际的财务运行体制等进行系统的管理,通过集团公司、母公司以及分公司中的实际状况控制财务管理的相关责权,构建合理的管理平台,创设系统的操作流程,进而实现各种信息的有效传递;同时要构建系统的财务规划,对于管理讯息进行实施测试、动态制约以及管理测算的科学化以及程序化管理,对于相关单位、部门运行的相关业绩测算管理,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 (二)相关内容的管理创新 (1)对于集团内部的产权连接进行明确,实现企业集团的现代化产权枢纽关联的有效转变。 (2)在相同的机体核算工作中,要加强对此成本的聚集关联,对其实时监控,通过各种有效的财务软件,对其进行整体的挑拨管理,进而提升资本的高品质配置,进而提升资金的运作的规模化效益。 (3)应用科学合理的利润配置方式,在实践中设置科学的奖惩制度,对其进行系统管理。 (三)财务机制的创新发展 在实践中要构建高效率的融资投资决策机制,基于财务指标为主要的核心评估水准,制定各种有效的制度措施,通过科学的决策。对其融资成本进行调整完善,进而正确其投资的整体利益;创设风险一致机制,构建完善的风险辨别以及预警机制,对于其内在的各种风险进行量化的评估,进而在根本上提升对子公司、母公司以及集团公司的细分财权管理。 四、结束语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实践中要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起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根据问题不断的创新完善现有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与手段,进而促进其长足发展。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思考 [摘 要]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逐渐完善,然而我国农业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早难以适应现有市场经济。正是在此背景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科学财务管理的方案,文章对农业事业单位目前财务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研究,尝试探讨与归纳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对策达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农业事业的单位运行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完善与研究 1 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现状 事业单位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财务管理拥有以下特点:①经济利益并非是权衡事业单位运行效益的唯一标准,其更深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为社会事业服务,这也是其财务管理的出发点。②事业单位是直接由财政部门资助,无须外部融资亦能保证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不存在并购重组风险。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资产以净资产作为会计要素,不按财政部门和其他提供者所提供的资金比例分配经济利益。 2 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资产运行管理方面 农业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以国有资产为依托,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下:①固定资产未能及时计提折旧;②会计科目仅单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资金,直接后果是虚增国有资产,掩盖了国有资产的折损,对固定资产期末计价时会产生不合理的偏差(王春美,2008)。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有效配置资产。另外,国内众多农业科研单位,以所申请项目建立研究科室,相互独立而各行其是,造成设备的重复购置浪费经费。而对科研人员对经济效益的忽视和经费把控的随意性,部分实验设备盲目追求配置高、上档次的资产。导致资产闲置、使用率低。而真正需要投入资金时,又陷入经费短缺的尴尬困境。 2.2 财务内部控制方面 当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有亟待改善的方面,总结以下四点:①一些农业科研单位尚未推行财务内部控制法规,无法可依,造成处理财务事项时往往带有主观不确定性。②名义上设立了内部控制的管理办法,但停留在表面功夫,真正面对需要严格监控的事项往往敷衍了事。③相关措施制度设置不科学,直接导致内控制度效果不明显,未能实际提高财务管理水平。④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目前,内部专业审计机构的设立还未在农业事业单位中引起重视,即使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农业科研单位由单位领导任命审计人员,直接负责于单位领导,导致丧失了审计的独立性(金华,2008)。而且内部审计不能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核查,并且财务监督也具有迟滞性,亡羊补牢实践效果欠佳。 2.3 科研经费管理方面 目前,农业事业单位业务种类众多,根据项目级别分为863、973、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根据项目性质又可分为修购类、基本建设类、科研类和其他种类项目。资助经费来源于财政部,首先通过中央财政拨付给水利部、农业部等部门,再具体向下一级农业事业单位拨款,不同来源的款项依照各部门相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专款专用。繁多的管理办法具体包括,863、973专项、公益类经费管理办法和基础类经费管理办法,不同性质决定其资金规模和项目复杂程度并直接影响到账务处理流程,难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编制决算报表,影响了报表数据的可比性(李阿红,2009)。 另外,一些项目申请金额和实际批准金额不一致,造成农业科研上项目经费实际使用与预算计划脱轨,农业科研单位多数都是按专业建立研究所,自成一体开展研究,浪费了重复购置设备的资金,有些课题组还盲目最求档次,将设备水平与科研水平混为一谈,占用了大量金额经费,但设备利用率低下(周婷,2009)。 2.4 预算管理方面 科学研究是农业事业单位的核心职责之一,重中之重,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工具是对单位执行效率的保障。如何将预算管理与执行项目有机结合,如何将工作目标精细化,量化与预算管理无缝对接,正是我们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方面,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其他同级部门潜意识里将预算管理视为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事不关己,但预算管理直接关乎项目执行效果的评估,要实现单位的战略目标绝不能远远偏离预算管理的目标。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从出发点上预算管理的战略功能未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农业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受环境的影响而波动,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经费来源多元化,申报项目时间的动态化,申报项目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并且受到家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的影响,项目申报的不可控性造成了预算编制受到的波动较大,再加上农业科研工作受地域条件、气候条件、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项目的支出很难准确预算,形成预算的编制与实际支出出现差异。另一方面是内部环境上,首先是各部门的协调,由于预算编制以财务部门为主,后勤部门、采购部门和科研部门参与度较低,横向关联度低下。 3 建议与对策 3.1 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依据本单位承担的科研任务和社会责任,改良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的制度建设和上行下效的执行力是农业事业单位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的保障,具体而言其一,权责明确的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必须落实,各级领导及普通员工对资产采购、转移和报废的权限和责任;其二,资产的购置转移必须依托完善的制度和配套的措施,既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又从全局出发统筹资产使用;其三,与时俱进,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国有资产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信息化管理(谭震和李英,2009)。另外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也是为降低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依赖,以市场化的手段经营资产。按照政府授权、集中管理、市场运作的模式,以向社会公开招标、公开招租的模式与其他单位共享本单位暂时闲置的资产,发挥国有资产的商业价值。 3.2 预算编制的程序方法要科学 借鉴我国优秀上市公司预算编制流程,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最为关键的环节是预算编制的程序设置,即充裕的时间是编制高质量预算的保障,考虑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兼顾政策变化和气象虫害等自然因素。分轻重缓急排序,科学合理地选择项目。 3.3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农业事业单位,科研业务繁多且复杂,单位领导应起到领头作用,保证上行下效,严格执行项目,明确各级部门及人员经手,核准以及权利范围。针对国有资产管理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单位,并保证不定期对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审查,督促个单位人员勤勉尽责,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4 结 论 笔者以农业事业单位为研究主体,当今的农业事业单位处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环境下,社会公益性质的设立初衷是完善其财务管理的立足点,但业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办法。 本文结合我国农业事业单位所处的外部经济体制环境,总结农业事业单位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参考国内外学者的成果,提出完善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事业单位稳健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它们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上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为此,分析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与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信息披露 1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1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1)收支管理松散。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对组织日常开支的控制和监管欠缺,导致各收支明细项目、财务信息记录不完整、不规范。(2)资产管理混乱。固定资产的管理松散,导致账实不符,不能对组织资产拥有情况进行客观、科W的分析,盲目处置或者购置新资产,严重影响使用效率。(3)预算管理薄弱。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支出审核制度的不严格,随意扩大费用范围、专款不专用的、滥用权力更改预算明细现象时有发生。最后部分组织虽然编制了预算表,但是缺乏对资金使用情况和效益的科学分析评价,从而达不到预期资金的使用效益。 1.2资金总量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特殊,其收入分为自创收入和非自创收入。与外国非营利组织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自创收入的比例较低。目前,我国政府不允许非营利组织直接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所以非营利组织一般以实施合作项目为主,或者挂靠到某一基金会名下,导致其对大的基金会或投资者依赖性较强,缺乏自有资源,这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另外,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一半的收入来自于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补贴,组织自有筹资能力低,很少有开展其他活动来进行筹资。 1.3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非营利组织规模小、注册方式多样、运行机制不完善、组织架构不健全。在财务机构的设置和配备专业财务人员以问题上,各非营利组织情况不同。由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资金的收入也是不固定的,比如遇到较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捐款资金或者物资会相应较多,而组织日常的运作中可能并不涉及太多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这也会导致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人员不齐备,甚至存在出纳和会计未分离的情况。 1.4有效的监督机制未建立 从外部监督来看:(1)政府有关税收、财会、工商管理部门并没有制定或完善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政策和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2)我国独立第三方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目前中国纯民间的评估机构还没出现,第三方评估机构多是些民政部门发起或以民政部门主导的,带有官方背景,其最大的缺陷就是行政干预。(3)社会公众监督力度有限。捐赠者、受赠群体甚至是普通大众对于非营利组织监督和人人参与的社会公众意识未普及。 1.5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不透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 (1)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运营资金成本缺乏。加大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需要承担技术、研发、维护甚至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费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无力支付。(2)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组织管理者对信息披露了解不够深入,对信息披露要求的原则、内容以及方式不明确。(3)监管不力。组织内部监管不力,监督问责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自律能力缺失;行业协会成员之间没有相应的监督和约束,为互律创造条件;国家对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尚处于规划阶段;捐赠者及社会大众的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还未健全和普及,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非营利组织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2.1建立和完善专业的、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 (1)扩大筹资渠道,丰富资金来源,提高自创收入。首先,积极鼓励社会大众捐款,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其次,要增加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收入,加强自身营运能力。再者,运用科学的商业投资。可以将闲置的资金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投入到股票、期货等投资工具中,同时也要降低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的投资管理。 (2)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预算编制既要参照以前的执行情况,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总体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收入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反映了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的能力和资金的来源结构。支出预算的编制则要坚持统筹兼顾,抓住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通过对组织支出费用的预算,可以了解维持其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基本投入,找到收支平衡点,要在确保工作所需开支的同时不夸大、虚报和瞒报支出费用。 2.2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是会计核算要求中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专业技能,提高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组织可以编写针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业务的、指导性较强、较实用的财务管理教材或操作手册,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以弥补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加强会计人员公共责任和道德教育,建立员工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提高员工成就感、提供技能培训、员工参与决策、评估和反馈员工工作效能等方法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从而对员工开展有效激励。在薪酬分配中体现与职称、学历和业务能力相适应的待遇差别来留住高素质人才。 2.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非营利组织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 政府必须从制度及法律层面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新增和完善更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来规范非营利组织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评估和信息披露等行为,并应当在非营利组织法律界定、事故责任认定及处罚、收支规范等方面进行明确,让非营利组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为执法者和监督者提供法律依据。而作为行业内自律的协会和组织也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深入非营利组织内部,了解实际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探讨一些适用的、有导向性的行业规范。 2.4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1)管理控制,即完善组织内部结构、人事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2)会计控制,即规范账簿凭证、货币资金、收入支出、实物资产、投资等各项经济业务;(3)审计控制,即包括管理流程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等,组织内部以及政府部门应加强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的监督检查,同时发挥民间审计的力量,共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当代的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严格规范授权审批制度,防止腐败和官僚主义,同时也要加强风险控制,积累投资经验,提高对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的分析水平,防范不必要的风险。最后,可以依靠互联网电子信息平台建立一个基于诚信、透明性质的有效信息激励机制,鼓励各个职能部门及员工积极工作,有效整合组织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2.5规范内外监督体系,尤其是强化外部监督力量 外部监督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1)促进行业组织间互相监督。当前,我国基于行业透明的第三方独立审计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一些专业的第三方机构需要依法建立行业标准和评估体系,为监督非营利组织工作提供量化的评估指标。(2)政府部门的监督。民政、财政以及税务部门加强共同监管作用,防止偷税漏税现象。(3)深化社会大众的监督。培养民众的社会公众意识,拓宽社会监督的渠道,发挥媒体公共信息平台的力量。 2.6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就目前情况下来看我国非营利组织自愿信息披露动力不足,从而降低了信息透明度。需要建立律师在内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以拓宽补充的信息披露渠道,不能单一依靠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可依靠新闻媒介作为信息披露的第三方平台;同时注重信息披露的质量、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除了公布公众知情权下需要了解的资金用途,财务状况外,还应该建立社责任信心披露的一般框架,设立实质指标来考核组织行为,如物资采购和管理情况、组织税收减免情况等。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非营利组织向信息使用者高质量的信息,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的提高,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才能对非营利组织实施有效监管,这为非营利组织提高效率和公平提供了保障。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思考 【摘要】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注重财务体系的建设,还要注重财务管理。只有将财务管理工作做好,落实到位,才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效益。本文就针对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相关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会计监督 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贯穿了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可以说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否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它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企业也正在朝着多元化的经济形势发展,因此为了可以有效快速的创建企业新制度,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以下就是作者对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有效意见。 一、强化会计队伍建设,从整体上提升财会人员素质 要想使企业发展的更快更加稳定,就必须要从企业的内部入手,尤其是财会部门,就要求强化会计人队伍的建设,从整体上提升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首先要对会计人员的入职资格进行审查,严把财会入职制度,对于企业的总会计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格;其次,应坚持专业考评体制,适当的提升会计人员的入门条件,注重学历制;最后,要强化会计人员的继续教学体制,倡导会计人员“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实践中成长,在理论中提升,进而建设出一直强有力的会计队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严格把控企业的投资决策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投资决策,因为决策做的是否恰当合理对整个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关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就显示出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它的一项职能就是做企业的参谋,严格把控企业的投资决策。 所谓的投资就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财力投放到一定的对象身上,在长远的时期内会得到相应收益的行为。投资可以按照时间和方向来划分成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等,从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上来看可划分成战略性和战术性投资;关乎风险的可划分成相关性和非相关性投资等。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全面考虑,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使其充分贯彻到投资的各个环节当中,严格把控,从而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 三、将财务的监督职能全面渗透,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会计监督职能是我国会计行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职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的体系当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指的就是对会计的相关工作和管理进行整体、连续的监管和检查,目的是为了可以及时的了解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和错误,对会计中存在不法现象进行查处,以保证会计资料的整体性和正确性,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可以有序、高效的进行。 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体制上正在进行改革,对完善企业法人的管理体系也正在加强建设。也就是意味着企业要想真正在市场经济中展现出自身的竞争力,体现自身的法人实体,就必须拥有一套与自身企业相适应的体制,就要组建一支廉洁、公正、团结的领导团队,从工作的实际入手,严禁企业内贪腐思想,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就要求会计岗位的相关人员不但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自身所负责的每一笔业务、资产都要严格监管,充分落实好自身的岗位职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企业财务管理和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对资金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资金的正常流通与安全 在企业中财务管理对资金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就是资金管理工作的命脉。但是依然有多数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相应的问题:1)资金被私自挪用、挤占;2)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缺口,入不敷出;3)三角债问题。所以,面对这些问题,就要在财务管理方面入手解决,可以采用开源节流的方式,减少日常不必要的开支,利用筹资或投资等方式来补复资金上的短缺,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另外还要对资金进行实时监控,把控资金去向,做到专项资金专项使用,防范挪用和三角债问题出现。 五、强化信息化理财思想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也展现出了信息化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所以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将信息化融入到其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完成对信息的传递、处理和反馈,这样既可以减少人工,还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交易决策提供了更加简便快捷的途径。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高速进步,我国经济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当中。财税相关法规直接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企业每年上缴的税费多少直接与企业的净利润相关联,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会进行企业税收筹划,所谓的税收筹划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合理避税。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想要提高企业利润、降低财务风险其不仅需要对企业税收进行筹划,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与企业税收筹划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却都一样是企业财务部门必须要做的两项工作。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税收筹划;财务管理;相关性 随着我国财务相关法律规定的不断健全,税法的漏洞逐渐减少,企业想要减少税赋其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企业税收筹划,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合理避税。这个概念是在1935年英国的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案当中被提出的,其最宗旨的思想就是,企业有权利对自己的事业进行安排,如果依据法律所作出的安排可以让企业减少税赋,那么就不应该强迫其多缴税。这样的理念一直发展到今天也就成为了企业税收筹划,企业税收筹划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最大限度上使企业的税负最轻并且税后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一个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除了要进行企业税收规划外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这两者都是重要的财务工作,那么两者之间是否会有所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怎样的?在此,笔者探讨关于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1企业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对企业税收筹划的概念进行明确,所谓的企业税收筹划指的就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充分利用税法当中所包含的各类减免税优惠,对企业本身的经营与投资理财等财务相关事项进行预先的安排和筹划从而达到企业的税负最轻、税后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的目的。其实企业税收筹划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并且企业税收筹划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 2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21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目标上的相关性 首先财务管理的目标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其最大目标就是让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并且最终能够使得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且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了企业的财务行为空间,即对财务活动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对其责任与义务也有了一个相对翔实的解释。其本身是企业综合管理的一部分。而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在前面我们也介绍过其最终目的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让企业的税负最轻、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我们如果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合理的应用,那么其本身还具有降低企业发展风险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本身的目标是具有一定趋同性的,两者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企业的利润能够最大化。企业税收筹划本身是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因此其筹划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好坏。 22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对象方面的相关性 税收筹划的管理对象是企业的应缴纳税收资金,税收筹划是在我国税法的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缴税能够更加科学合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则是企业的全部资产,这里包含了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现金流量的一小部分,并且在现金流量当中其并不具有很好的弹性,所以应当说应缴税金对于企业现金流量具有一定的硬性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对于企业的资金管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转,并且财务管理本身还必然会涉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问题,并且其还拥有将企业现金与企业非现金进行转化的功能。总的来说企业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都是对于企业资金进行管理的,但是二者的管理目的却不尽相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企业税收筹划的质量直接会影响到整个财务管理的质量。 23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职能上的统一性 税收筹划的职能最主要还是体现在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使得企业的利润得以提升,其对外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最终达到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税收筹划本身是需要重视科学性地,制定科学的筹划方案,节省企业成本实现企业的正常发展。财务管理的职能是财务管理人员依据其指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在此期间其必须对财务管理方案进行选择,而在方案进行选择的同时也必须保证选择的科学性进而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并且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最终对企业发展的质量进行提升。总的来说财务管理与企业税收筹划之间相互影响,并且两者可以相互促进。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总体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其本身是可以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钳制和管理而企业税收筹划本身也可以反作用于财务管理对其管理质量进行影响。 3财务管理理念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31税收筹划的风险性分析 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一部分,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了企业赢取更多的利润,但是这种利润的获得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而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因此这种理念同样可以应用于企业税收筹划。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时应当对风险性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最终达到让企业良好发展的目的。在税收筹划当中其最大的风险主要还是来源于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对企业的相关税收法律的理解不充足或者理解方面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了非人为故意的偷税、漏税现象,这种偷税、漏税现象其本身的风险已经不仅仅置于财务风险一个范围内,其可能会对整个企业造成系统性能的风险。因此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企业应当对于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并且应当对税收筹划可能造成的风险做出一定的抵御准备,并且能够保证在税收风险发生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这种风险的影响力给企I带来的经济、名誉、信誉损失。并且通过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理念来看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税收筹划建立必要的风险预警体系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杜绝由于企业税收筹划引起的财务风险。 32完善企业内部监督 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企业税收筹划也存在着风险,这种风险的来源可能在企业的外部也可能在企业的内部,但是对企业税收筹划而言,其对于外部风险是没有过多抵抗能力的,其应当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首先,想要降低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就必须以做好企业内部监督为前提。企业内部监督首先要做好对于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考核工作,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对企业内部资金调控制度的建设进行加强,并且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其次,还要建立预算制度与资金审批制度,使得企业资金的各项使用情况能够制度化,并且还必须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各司其职又能相互沟通,共同降低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和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4结论 随着我国税法的逐步完善,企业利用税收筹划来降低自身的税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合理避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提高企业自身利润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也昭示着一个国家财税法律的健全程度。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加强企业自身的税负筹划能力并且将财务管理的理念应用在企业税收筹划当中使得企业税收筹划能够在更好地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还能够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因此在未来,我们必须继续对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摘要:文章主要对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具体结合现阶段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进程中存在体制完善性缺乏以及内部审计环节缺乏严谨性等实况,提出了建设组织机构、完善监管体制、构建电子网络控制系统等建议,希望在优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医院财务体制;内部管理;会计信息;对策 近些年,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传统型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健全高效型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已经被提到医院建设发展的日程上,其能够为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注入能量[1]。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应用,为精细化管理等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结合相关问题,对强化内部控制在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应用效率的措施进行研究。 一、概述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基本含义 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是针对某一经济主体,以维护其内部经济资源运行的安全性为目标,此时内部控制可以被视为一种整体性的控制体系,以确保内部财务信息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对于医疗单位而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能够大幅度地提升财务体制建设质量与会计人员对内部财务信息管理能力,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注入能量。这一体系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建设与应用,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在财务会计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医院作为经济主体的一种类型,积极探究强化内部财务控制水平是极为必要的。 二、目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进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内部控制性质认识缺乏全面性 在医疗体制改革发展进程中,众多二甲、三甲医院已经深刻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在确保资金流动顺畅性、科研成果高效产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但是在应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时却表现出众多缺陷。例如将财务审计部门与财务内部控制部门的职能混淆在一起,误以为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体制的建设与应用,等同于内部控制体系实效性发挥的环境。目前很多医院对内部控制性质的认识上均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其在降低医院财务风险率、维护院内资产安全性、成本压缩、提升医院管理效率、强化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流通性等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体制缺乏完善性 陈旧化的财务管理理念与形式在众多医院发展进程中已经根深蒂固,财务内部控制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政策导向层次上,在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环节上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基于医院各项业务运行管理进程中,与多个职能部门产生牵连,以及没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规章机制辅助这一实际状况,最终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一现象衍生出来。另外,在资产管理机制的编制与推行的环节中,没有得到与资产亏损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的协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尽管大部分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在编制上体现出全面性,但是其在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其监督体制、责任追究机制的实效性被掩盖,形同虚设。总之,因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制在编制上缺乏完善性,致使院内财务会计人员、各职能部门在对该体制的理解与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医疗事业的运转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增加了虚假确认收入,甚至是私吞公有财产等现象发生的概率。 (三)内部审计环节缺乏合理性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最大的功效之一是对财务内部控制应用的实效性进行客观点评,在此基础上为财务管理人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实际上很多医院仅仅是开设与内部审计部门相关的机构,将那些对审计程序略知一二的人员安置于工作岗位上,其在职责上与财务管理部门存在重叠的部分,可见其特质性是严重缺乏的。内部审计设计环节上合理性的缺乏还体现在院领导长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审计部门在追究异常状况之时监查、评估与维护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三、强化内部控制在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应用效率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医院组织机构是基础 医院内部组织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医院事业发展的水平,医院内部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对医院事业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也就是说医院内部组织是医院发展的有效驱动力之一,其最大的功效是使医院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明确化,这样各部门能够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协同发展,在运行的进程中构建出一个具有系统化、自我管治色彩、自行检查工作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系,此时的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协同性与制约性共存,大大降低了财务腐败等问题发生的概率。 例如,会计与出纳业务整合在一起,会计与出纳员每日在固定的时间点上对账目信息进行核对,做到每日清算结算,从而规避了监察工作没有及时开展而造成财务错差现象的出现[2]。此外,医院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使财务收支款项的制定体现出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审核、批准与付款等环节的细致化,从而实现强化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目标。另外,医院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提升了医院财务部门的地位,强化了其权威性,使得医院财务信息更真实、透明,规章体制的建立与实施,也保证了医院财务部门监督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完善会计资金全程监管体制,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工作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会计资金应用形式应被全程监管,这在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完善会计资金全程监管体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将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医院财会人员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基础,继而落实会计核算电算化系统建设工作,从而保障资金收入与支出始终处于相对独立的模式中,以此途径去降低财会人员做假账、盲目做账等事件发生的概率。 对医院药品与医疗器械的购置、输送、入库、出库、使用等环节所需资金实施网络化管理模式,其所发挥的实效性也是巨大的,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一是推动了财会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确保了财务工作运行的稳定性;二是与资金运转的全部财务信息均被整合进数据库中,为财务监管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具体体现在各个环节资金支出的方向均有专员记录,(特别是在会计资金操作、运转环节上,审计步骤是极为严格的,出票环节也是极为仔细的),并将各类出票统合进财务档案管理体系中;三是提升了σ皆夯峒菩畔⒒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是因为不论是在医院财务管理或是监控环节,均需要全面、精确的数据信息提供帮衬,正因如此,医院在出票进程中,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进行,纸质会计档案的制定与保管具体是由医院档案室负责,档案在保管三十年之内不可废除及在内容上做出改动,而电子档案应该被存储于光盘或硬盘内。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的保管,其环境务必清洁卫生,并且信息资源定期地被输送与记录,从而避免或杜绝了数据信息丢失这一现象的发生[3]。因此,为了确保医院财务内部管理中内部控制得到切实的应用,且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对财务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实施调整与优化是极为必要的。 (三)创造良好的医院环境,做好预算管理体制的建设工作 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若想得到切实的应用,对良好的医院文化环境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提升,宣传工作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借此途径应使全院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应用在医疗事业持续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把内部控制体制演变成一项系统性工程被长期建设。此外,为了内部控制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医院内部文化建设工作也是极为必要的,要使全院人员的思想受到优质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工作,财务内部控制应用效率也会有显著提升。 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是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方式之一。各科室各项预算务必要应用整体化预算模式,财务会计人员应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每一项预算资金均纳入医院整体资金预算管理体系中,同时参照本院医疗事业发展状况,对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以此去实现拓宽各科室预算范畴的目标,从而确保预算管理体制应用的精确性与严谨性。此时医院每一笔资金的流出均被详细地列入预算管理体系中,继而预算机构再对其进行细致地审查详批,从而确保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人员能有序地依照预算项目落实各项工作,在预算机构与审计部门的协助下,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应用情况得到整体化监管,成本控制、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等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四)建立健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加大对财务管理人才团队建设力度 内部审计部门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效率,其在建设的整个进程中务必要体现出特色。其宗旨是确保财经法纪的实效性、财务管理行为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浪费率,实现优化医疗事业运行效率的大目标。为了使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预警功能发挥出来,其可以不定期地对财务部门、总务科、设备科、药剂科、基建科等部门的常规经济活动进行监查、评估,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将各类风险蔓延的势头扼杀在萌芽中。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性质是较特殊的,财会人员在长时间内很可能就固守一个岗位,这对其业务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负面作用,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每日记账、算账、报账的环节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控制体系维护资产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的实效性。所以为了切实解决内部控制体系应用效率低下这一问题,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落实人才团队建设工作是必要的。内部审计部门在设置时,院领导一定要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将内部审计专业人员配置其中,鼓励其积极学习会计、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从而打造出由复合型人才组建的审计团队,使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实用性的发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4]。医院还可以定期地派遣内部审计人员去社会培训机构或高校学习深造,以达到强化自身实践能力的目标,最终使内部审计业务运行的质量有所保障。 四、结束Z 受传统财务管理观念与模式的影响,医院在支票管理机制、财务审批机制以及收入管理规定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缺陷,这对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医院迫切地需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提升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质量与财会人员对内部财务信息的管理能力,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注入能量,也使财务管理在医院经营管理与效益提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性 摘 要:基于新时期背景下,国企在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进而充分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就需要强化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视程度。国有企业在不断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已经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部分国有企业当前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做到充分认识,而明确二者间所存在的关系,是加强国企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重视程度的基础,进而才能够结合自身当前在落实这一工作内容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基于此,本文从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出发,对国企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二者在企业中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旨在完善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再添辉煌。 关键词:国企;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相关性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域,国有企业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团队,其改革的成绩备受社会各界瞩目。与其他私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受益者是国家,国企的进步和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因此,对国企进行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国企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而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想要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就需要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二者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国企的繁荣昌盛。 1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综合概述 1.1 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指的是企业通过对投资、集资、现金流量等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可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实力水平的体现。 企业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所谓的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投资、融资进行管理,进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资金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目的。企业财务管理主要的工作就是首先对企业财务进行预测与分析,然后结合企业生产是实际需要对财务进行计划方案设计,最后通过合理优化企业的资金配置,对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确保资金都用在实处,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内部控制体系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前制定有效规避措施,减少企业风险的发生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利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还可以对其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企业能够按照既定的章程和工作流程进行生产,避免出现人员腐败、私吞公款等恶劣现象。总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 新形势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问题分析 2.1 企业财务管理者的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国有企业中,大部分的领导都认为企业的资金流动、财务周转比较重要,却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企业甚至没能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使得财务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制定的财务计划往往与实际相差较多,企业财务管理成为摆设。同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也是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这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非常不利,更别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了。 2.2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 市场经济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开始设置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而且与其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企业在建立制度和控制体系的时候,并没有从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出发,只是将国外成功的财务管理制度照搬进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实际作用,最终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责任权利不统一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经常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主要原因还在于国企财务管理中没能对权利和责任进行有效划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执行力。有调查显示,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力也具有积极影响,而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低,企业内部控制力也会随之降低。当然,很多国企领导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方式不当,相关制度不能落到实处,企业权利与责任仍不能得到有效统一。 3 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间所呈现出的相关性 3.1 二者是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管理一直都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持,可见,企业内控控制体系也应当纳入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当中。在国有企业中,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通过对企业现金流以及投资融资等活动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资金流动可能会遇到很多未知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企业构建完善的经营体系。此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还具有监督强化作用,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 借助财务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来充分发挥出内控职能与作用 基于国企财务管理改革的背景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确保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目标的基础,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能够促使国企从宏观上做好企业财务活动的计划,通过对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来实现合理的投资等活动,进而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借助财务全面A算管理的开展来确保各项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全过程管控的实施来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通过内控监管力度的强化来保证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3 内部控制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国企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规划企业资金,实现企业资金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国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国企财务管理中必须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否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严重时甚至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而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够提高财务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且监督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都属于国企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而内部控制体系与财务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者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同样的促进作用。但是国企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诸如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等问题,需要国企领导者充分认识到二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利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财务管理整体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新医院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为医院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暴露了现阶段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医改;财务管理;监督 一、医院财务管理概述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日常运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之一,其基本要求为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并降低破产风险,让医院始终能够保持充足的竞争力。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筹集医院所需资金则是医院财务管理的进一步要求[1]。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提升资金利用率,让资产保值、升值,避免出现资产流失,为医院日常运营创造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通过财务管理能够对医院业务活动、经济活动进行财务监督控制,有利于降低财辗缦眨保证资金合理使用。 二、目前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新医改背景下,很多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均有所提升,但在部分环节上还是暴露了一定问题,制约了财务管理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问题 成本控制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关键点之一,是保证医院财务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然而,部分医院管理者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导致成本控制工作未能充分发挥效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医院在成本控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导致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等未得到妥善利用。另外,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专业水准较低,缺乏工作经验,不能把握成本控制重点,使得资源配置不够协调[2]。 (二)财务风险问题 对于任何医院而言,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医院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使得医院财务管理难度有所提升。在市场不断成熟且市场开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变得愈来愈多样化,投资环境变得愈来愈复杂,医院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因素也变得愈来愈多。部分因素具有较强的隐匿性,使得医院难以预测风险发展趋势,无法做出及时调整。其次,部分医院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倾向于根据主观经验进行判断,缺乏科学性的数据论证,可能会出现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不必要的风险损失。另外,一些公立医院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权力制衡、相互监督,使得财务管理较为混乱。 (三)财务管理体制问题 部分医院在财务管理体制构建时,无论是准则还是制度内容主要是反映医院经济效益,但却忽视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并且绩效考核方面并未与财务风险紧密联系起来。在现金支付审核方面,相关内容不够细致,导致现金支付审批缺乏完整性、规范性。另外,在账户管理方面不够规范,存在账户外借的情况,容易导致财务风险。 三、促进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成本控制 首先,要不断提升医院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能够促进医院资源配置优化,避免资源浪费。在医院资源整合过程中,要对医院内部资源包括设备、资金、人力等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并进行合理分配,尽可能做到资源循环、重复利用,以此来降低成本[3]。医院还要加强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整合,以此来提升业务效率。其次,要重视成本核算工作。一方面,要加强核算人员队伍建设。各科室需安排成本核算人员,以便及时对科室日常损耗进行核算。医院整体核算工作则由财务部门专门负责,为实现动态化成本控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成本核算要实施接受成本预算监控。超出预算的成本支出要及时进行反馈,让财务管理及财务监督形成互补,促使成本控制取得成效。 (二)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在医院日常运营过程中,要重视财务风险控制,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控制风险因素,尽最大可能降低医院财务风险损失。一方面,医院管理层要不断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医院内部可引入新的会计理念与风险防范方法,让管理层级各部门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要善于利用医院所具备的资源,并制定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计划,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实现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化。另一方面,要重视财务风险预警管理。通过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形成标准化的财务风险预警程序,以便对财务风险因素进行事先控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财务预算监督管理,根据国家及行业规定,对预算编制进行完善,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实施全面预算,为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其次,要对财务运营监督进行优化。医院财务部门要与药房、设备科、医疗科室等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便随时掌握医院内部财务信息情况,这样便能及时作出反应,实现动态化财务管理。另外,要加强各部门财务运作考核,及时发现财务风险漏洞并加以修正,为医院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财务环境。 四、结语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工作既迎来了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医院可采取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完善成本控制等措施,逐步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为医院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武威市中医院)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基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探讨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相关性 摘要: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在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影响下,则需要强化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研究相关性,以能够为企业财务决策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宏观环境;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存在。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我们首先应对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本身有一定了解。 一、广义财务管理理论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导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内容很多,除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理论,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由王化成初步提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理论是从实践发展需求出发而提出的。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极大丰富,且实现了与社会生活发展的紧密联系。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提出时,我国财务管理研究还未完全进入稳定发展状态,通过对我国财务管理2000年前的研究可以发现,“就财务谈财务”的思想是大部分研究的核心,在学科交叉及跨学科发展的研究方面明显比较欠缺。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理,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假设外,还包括其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迁,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中加重了对宏观环境的研究,尤其进入新时期后,基于中国宏观背景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坚持价值导向,融公司治理与价值为一体,将财务决策行为当成中介桥梁,对财务管理研究的路径传导和闭环运动给予更多关注,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与创造性给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广义财务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等因素,可提供各种支持保证给企业交易活动,促进企业交易活动运行和展开得更加顺利。宏观环境的不同,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交易成本,使其产生差异性,而其差异又会对企业一系列规范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影响。因此,在财务管理研究中,必须加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研究,这也是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所一直强调的。 二、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下的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一)政治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域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很显然是极为有利的,将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公司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具有明显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却也会发生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产生过度问题。 (二)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与我国有鲜明的体现。法系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展开所围绕的两个主要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就越能被有效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三)经济环境对务决策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四)社会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然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越高其业绩也会更好。目前,学者们对于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正在投注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基于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下的财务管理对策 (一)强化政治及法律环境考察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企业市场交易成为,其二为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企业人力资产投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被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使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等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更加深入的说明,对企业价值增长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揭示。 (二)对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 新兴市场国家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综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财务决策更好地利用社会文化因素。 (三)对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关注 从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关于这一点,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提高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仍然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给上述研究的开展。 (四)对技术环境变迁的影响加强探索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途径,同时大大提高了其信息搜集效率。 集团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变化进行探索。 四、结语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清楚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实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对可行的研究建议的提出,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更加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国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及相关问题阐述 【摘要】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提升国有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点,以现阶段过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为基础,结合近几年来国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情况为基础,分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需求,提出实际建设的方向和形式,以此引导国企财务管理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国企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地增加,要想在日益增长的市场中占据有效的地位,合理的就业管理就是工作重点,而财务管理更是重中之重。与会计对比分析,财务的优势主要是在管理上展现,不但是对账目实施计算和管理,还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投资目标等实施引导。依据实际案例的分析,近百分之八十出现亏损的国有企业是因为管理工作不完善导致的,其中因为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损害更是达到了一般,因此关注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一、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资金集中管理形式没有成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统一对立的,从国外跨国企业的实际分析而言,事件权利是可以划分的,但是财务权利是一定要集中的。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管理划分的阶段过多,从而导致发展中出现了权利多余、彼此不合作的情况。很多企业职能部门的划分都存在信息分流的情况,促使产品销售、购买以及存储等工作信息出现信息脱离,导致原本畅通的工作流程被划分为多个层次。新管理形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形态,但新管理形式在应用中并不完善,总公司和子公司对于集权和分权的认知无法统一,以往发展中更为关注分权管理形式,而这种形式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的需求。很多企业集团内部管理都没有构成一定集中管理的资金管理指标系统,缺少完善的、规范的内部财务资金整合制度,没有设定相同的信息平台,信息传递途径并不平稳,财务信息、资金结算、投资管理等工作无法集中到一起,导致企业管理者无法提出有效、公平、完善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的信息资源,无法全面实施完善、有效的管理和监管工作【1】。 (二)管理的技术方案过于老套 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更为复杂,市场随处可寻,出现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跨国际化的工作也在不断拓展,从而构成大规模高度集中的管理形式,需要具备更多的根本信息和资源,从而将这些复杂的信息流程、物流过程以及资金流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但是以往的工作形式是难以构成的。资金支出不明朗,产品成本构成不明确,素材消耗、工作时间设定等都及时,考察方案没有实施依据,从而无法满足实际企业构建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只是依据以往的工作形式来设定、计算以及传递生产工作流程中的信息资源,不但降低实际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并且难以跨越管理的约束,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全面的落实。除此之外,受到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企业提出的规章制度没有现实工作中实施,更缺少强制的管理方案,致使制度得不到实施,没有强硬的制约、过程,无据可依,导致管理方案没有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三)新技术和新经验的学习和推广不完善 依据长时间的分析和研究,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点,国内已经创造出很多在财务资金管理工作中获取优质效率的企业,但是大部分企业实施的财务管理软件工作,对于其中的核心思想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了解不深,对应用计算机财务信息化管理要具备的工作条件,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实施的财务资金管理形式和改变财务资金管理能力的管理软件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对于这一方面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实施的还不完善,这就需要企业在发展中不断的分析和创新,从而获取更为优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2】。 二、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我国软件市场发展出现制约。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定要拓展企业的金融文化和管理理念,整合为全面的财务管理软件,但是现阶段我做很多企业缺少自主开发满足企业采取管理需求软件的专业化工作人才;国外很多大企业中具备的软件也在分析企业集中管理工作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起支出费用过高,不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求;国内很多软件对于个别行业的单体企业管理的开发水平已经奠定基础,但是不满足大型企业集团达到即合同已管理的需求。第二,管理系统的影响。我国企业组织管理系统与国外的跨国公司和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国外很多企业的构成与我国的商业银行较为相似,虽然企业的模式非常大,但是要实施的制度并不完善。我国很多企业都是依据多级法制,很多大企业中也存在十几个,甚至是几百个子公司,每一个公司都非常关注自己的独立的法人地位,这对于管理系统的资金和财务风险集中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三,企业自身的基础单薄。大部分企业具备的财务管理基础非常单薄,生产产品设备无法提供优质的信息,同时,企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的专业人才难以进行开发。第四,外部环境需要不断完善。因为实际发展中缺少坚强的政策支持【3】。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 (一)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备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创新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若是可以在实际发展中获取更多的价值和信息,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就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主动权,促使信息流成为企业发展的信息依据。同时这就需要企业关注应用合理观念和方案去改变经营管理。最重要的是财务管理,提升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进度。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实际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的条件。依据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的科学整合是现代化企业、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融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促使企业深入推广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控制,提升资金的应用效率和风险管理,并且对提升我国企业中心竞争力、深层融入到国际竞争市场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二)构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观念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下,要想提升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创新,一定要遗弃长期发展经济方案的管理形式,构建以财务管理为重点,以资金流动管理为关键点的管理观念。在企业不断管理的过程中,只有掌控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问题,才能促使整体企业管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4】。要想达到企业管理信息化也需要依据财务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实施,结合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不但可以加强制度的影响,减少资金中的问题,还可以促使信息得到有效的传递,防止信息失真。 (三)实施管理和制度的创新,规范企业管理工作形式 与会计核算不同的是,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以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为根本,结合企业内部财务软件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持,以构建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为方案,以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者的集中管理为根本,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方案达到财务的集中管理和资金掌控,结合系统构成达到全体公司一本账的目标。要想实现这项工作,一定要对以往的工作流程实施创新,对以往的管理形式实施完善,对现阶段的管理方案和财务指数实施改革,其最重要的一点工作就是为了对现阶段财务管理系统和方案实施创新和完善。 (四)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体企业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组成部分,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要明确和规划整体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对整体系统实施设定和分析。从企业根本信息化实施,依据从简单到困难的过程,分步骤的要求,结合财务、物资以及生产管理的工作过程实施工作,不然在不具备整体规划的基础下,独立的构件自我系统会导致实际企业管理信息化产生更多的投资问题。 (五)构件企业结算中心制度 企业管理依据财务管理为重点,财务管理是依据资金管理为重点,而资金管理又是依据现金的流动为重点。这样的管理理念导致财务管理在整体企业管理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企业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依据资金管理、资金流动管理为中心,提升资金集中化管理,完善内部财务计算中心。构建全面化的企业结算中心制度,是目前各种大企业发展和创新财务资金管理的重点,也是解决现阶段企业资金应用中出现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满足了现阶段企业发展中要求的财务管理系统,提升对各个分层公司实施整体化的管理和监控,同时这也是下一时期企业提升资金管理的关键点【5】。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有助于引导企业更好明确财务标准,依据实际财务活动的分析,信息化财务管理有助于整合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促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和拓展。由于现代化企业的工作情况大部分都是依据财务管理实施的。随着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的不断应用,其对企业发展构成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展现,更多的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更愿意促进企业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形式,并且认为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财务管理形式的不断延伸,有助于企业之间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促使企业在面对风险的过程中可以建立有效的应对能力,拓展企业之间的获利空间。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需要扭转其传统的粗放型管理理念,增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提出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探讨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 1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分析财务关系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在企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客观上加快了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步伐。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需要,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2 我国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部门中,有些财务人员由会计人员担任,在处理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时欠妥,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也相对匮乏。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上来说,不太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后续培养教育工作,财务管理人员仅仅是被动的处理财务工作。 2.2 财务管理内控环境基础薄弱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是指企业组织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利用会计、财务及其他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规划、调节和促进,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实现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措施。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很多局限。首先,国有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经营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难以顺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财务内控机制。其次,企业内控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国有企业缺乏相应的鼓励和约束机制,管理当局权力过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缺乏约束造成相互勾结等恶劣现象。第三,有些财务管理人员为了获取便利,以权谋私。根据个人的需要在财务数据上制造虚假信息,造成企业会计账目凌乱失真,使得监督部门难以掌握真实的信息。 2.3 风险管理没有得到重视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以及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对于各种内外部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利用,大大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货币电子化趋势,部分国有企业在重大投资的项目上没有制定资金的决策机制,资金的流向和财务管理控制相脱节,出现了相应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问题,加大了企业的货币风险。 2.4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国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金筹集和资金使用环节两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在资金筹集环节中普遍面临集团资金不足的问题,影响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在该环节,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加,削弱了集团整体优势,抑制了财务管理综合功能的发挥。其次,在资金使用环节,当前的国有企业集团存在一定分散或重复的项目投资情况以及不同程度的投资结构,使得国有企业集团投资受益降低,经营风险不断上升。此外,部分国有企业集团依靠契约关系进行资本运营,难以实现对资金统一调配和集中管理,大大削弱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再者,还有很多国有企业集团在其内部聚积着大量沉淀资金,使得资金被闲置,无法发挥增值效应。 3 关于提高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措施 3.1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财务管理的基础反映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企业财务主管部门要注重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首先,企业应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部门会议,通过会议中互相学习讨论,及时发现并改正财务人员工作中的不足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其次,企业应根据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成为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最后,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与财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做到对法律法规相关制度的熟知,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在工作中知法守法,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3.2 完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 一是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内部财务管理。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组织机构制定适合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二是建立财务监督机制。关于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中央和地方都有很多新的尝试。如中央企业财政驻派的制度、财政监察专员制度、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员制度、稽查特派员的制度等。这些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强有力地遏制了国有企业资本的流失,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三是创新构造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体制,国有企业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创建现代的企业制度和法人结构,正确处理好财务管理内控机制的关系,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界限应明确划分,以及如何监督的问题。通过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3.3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独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其中包括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能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策略和措施。当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应注意企业投资存在多元化,要对资金的投资方向梳理分散,选择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也就是说,在企业将要进行重大投资时,应对现有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减少企业投资决策的风险。企业也可以通过管理存货的存销比例,减少由于存货过多而引起的资金使用率降低给企业资金流动带来的风险。 3.4 建立合理的企业资金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应在资金筹集与投资两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首先要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高效配置资源,优化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应根据企业自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控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障企业现金流量。在保持资金总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减一种资金浪费来增大另一种资金来源。对于国企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债务资金转化为股权资金,降低负债率,减轻利息压力。其次,投资决策失误是资金管理中最大的失误。为了降低这类失误带来的损失,保障国有企业效益最大化,应建立合理的投资理论制度。主要包括建立投融资理论程序、应收款项管理制度、企业生产资金控制制度、财产物资清理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投资理论制度。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浅析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相关性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规划与发展。纳税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而税收筹划则是指企业在税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从经营、理财、投资等方面减轻企业纳税负担的一种筹划模式。由此可见,通过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将两者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让企业的发展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税收筹划 企业财务管理 关联性 利润 效益 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企业发展的资金链循环起着关键作用,还对企业的经营规划有着直接的影响。税收是我国财政的一项重要来源,而企业是主要的纳税人,纳税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但是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利润,若能节税,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那么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就相应的得到了提高。税收筹划则是在税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对节税进行筹划。由此可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是进行财务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考虑因素,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只有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一、税收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一)目标的层次递进性 税收筹划从市场经济学来看是一种理财活动,从学科理论来看是综合了税务会计和财务经济学的边缘性学科,从税收筹划的目标来看是财务学。税收筹划在企业实际经济活动中是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在制定筹划方案时要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依据对各种理财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从而确保最大化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目标时必须要把握好其与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税收管理目标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并且要和财务管理目标融合,确保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职能的统一性 税收筹划在财务决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保证财务决策的科学、合理,在税收筹划时必须将各方面的税收信息收集齐全并与决策理论、方针等相结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筹划方案。税收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规划之间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财务规划具有指导和制约税收筹划的作用,而税收筹划则是以财务控制为基础为财务规划进行服务,是财务规划与预算的一种具体表现。企业的财务控制对于税收筹划的贯彻落实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纳税成本,同时还要监督税金的支出情况,所有的方案实施必须以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完善与调整。 (三)内容的关联性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板块,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股利分配。在筹资活动中,因为筹资方式的不同,税法对其的规定和要求也存在不同,在实际活动中会对企业的税收情况产生影响,有的甚至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企业在税收筹划中必须以企业的自身情况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融资结构进行优化,确保筹资理念更加完善。另外,企业若是要进行新的投资,那么必须要对投资地点、行业和投资的方式等市场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实时筹划对投资选择途径进行优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若是要增加筹划空间,那么必须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税收政策会对股利分红产生影响,而税收筹划也会对企业利润分配造成影响。 (四)融合互动性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有着系统的整合作用,两者之间互相融合才能确保财务管理的各项目标均得以实现。税收筹划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而且所产生的效益也分为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所以,财务管理过程中想要促进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与税收筹划之间实现互动,以保障企业发展中的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应用 (一)应用于投资与筹资活动 财务管理的理论指出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首先要对权益资金与借入资金之间的利弊关系权衡清楚,然后在提高资金使用率的基础上确定好两者之间最合理的比例,确保财务风险与筹资成本之间达到最佳的配合状态。另外,若是选择融资租赁这种特殊的筹资渠道,那么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一定要将税负降至最低。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中,税收筹划主要是对投资行为、投资对象、投资结构、投资地点以及投资行业项目进行优化选择,例如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投资行为。 (二)应用于企业利润管理中 企业经营发展中,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获取利润,而企业所获取的利润以及利润的分配情况都与纳税问题息息相关。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及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企业利润管理板块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税收筹划。企业利润管理的税收筹划主要是对利润优惠税率、税前利润盈亏弥补和获利起始年度进行税收筹划,主要措施有充分地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如“两免三减半”;将申报经营期延长;将利润进行再投资用以节税等。 (三)应用中的风险 税收筹划管理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中虽然能为企业节税,但是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例如错误理解税收政策、税务机关认定税收筹划中出现问题等。如果在税收筹划中,企业不重视存在的风险并进行预防和控制,那么税收筹划的结果将会与最初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由于税收筹划在应用过程中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企业经营环境多样且复杂也会对应用过程中的风险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一定要对税收筹划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时刻注意在实际经营情况的影响下是否有其它风险存在,从而达到及时控制风险的目的,确保税收筹划方案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税收筹划所涉及的范围广且复杂、多样,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必须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会计工作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本文将在此背景之下,通过从简要论述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作为切入点,结合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对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进行简要分析研究,以便能够帮助会计人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关键词:会计业务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 相关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市场更加具有活力,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当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能够帮助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抢占先机,需要切实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需要尽快明确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寻找出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措施,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进步。 一、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升工作质量 会计人员如果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落实会计工作。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会计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而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负责收集整理企业当中的所有信息,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灵活运用各类信息以便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会计工作还需要承担全程监督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业务能力不仅仅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影响。 (二)切实维护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根本前提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具有绝佳的业务能力,若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按照标准的规范秩序完成会计工作,同时始终保持自身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在有效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会计业务能力是开展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切实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途径。 (三)彻底改善管理水平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组成部分。企业能够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获取其自身在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产生的真实、有效的各类信息,而这也是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士做出重要决策的根本依据。如果获取的会计数据信息缺乏应有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则将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成为制约企业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必要的信息数据的同时,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运用、分配和偿还企业资源等等。而在企业管理工作当中,财务管理始终贯穿其中,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对企业的筹备资金进行妥善管理,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工作,以便确保资金安全。而在筹备过程当中则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渠道,尽可能压缩筹资成本,优化筹资效果;其次,还需要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即完成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计价、二次生产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等等;另外还需要对流动资产以及成本费用进行管理。主要工作内容为管理现金的存款、预付款等等以及有效控制分析企业日常生产开销、成本费用;最后需要对企业内日常收支以及经营核算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三、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一)会计业务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考虑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样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员工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签订与履行等等。而企业在具体落实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还有赖于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越强则代表其越具备较好的会计能力,能够严格依照标准的管理制度等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在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切实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 (二)高质量财务管理是会计能力目标 企业自身的经营形象以及其最终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有着直接联系,全体财务人员也将工作重点放置在帮助企业寻找具有较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财务管理方案,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便是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切实保障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就是会计业务能力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秉持科学合理的理念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可企业。因此提升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企业落实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业务能力与财务管理有密切关联 实现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就是会计业务能力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依靠较强的会计业务能力作为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采取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在会计业务能力的保障之下,企业当中每一个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和内容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并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反过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将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有效锻炼其会计业务能力。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紧密。 四、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几大重要举措 (一)重视录用环节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得知会计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个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企业想要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重视会计人员的录用环节。在开展招聘工作前企业领导需要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开会讨论,确定招聘准备工作和其他各项事宜全部准备完毕,并由会议记录人员负责妥善记录、整理商讨结果,以便能够为日后企业在分析员工录用工作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在招聘活动全部完成之后,企业领导同样需要带领相关负责人对本次招聘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深入分析当前企业面对的外部发展环境,以便可以让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准确掌握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最后,当新员工入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近期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准确判断员工与所在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进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能够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二)明确工作需求 结合当前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实际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准确分析判断出自身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和谐的企业文化,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统一会计人员的思想,增强其核心凝聚力,增加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信任感与依赖感,进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当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推动企业实现长效进步。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积极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鼓励其在岗位和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扬创新精神,优化现有工作方法、改革工作机制,在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的同时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落实。 (三)加强员工培训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需要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优秀会计人才作为重要的人才保障。因此企业需要注重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度和综合素质。首先对于现在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企业需要经常组织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和学习,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与此同时,定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实力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采取末位淘汰制,及时替换不能胜任该工作的人员。此外,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培养和提拔既懂会计工作又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的优秀人才,将其作为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带头人,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其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之下,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持续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才能够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会计业务能力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而高质量的企业财务管理也是会计业务能力最后需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未来企业需要通过对会计工作需求进行明确、培养优质会计人才等一系列方法措施,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服务,最终实现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对科研企业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如何做好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发挥科研企业的力量,值得深思。本文通过分析科研企业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总结出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科研企业 政府类科研项目 效益评估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通知》,我国将形成五大类科技计划布局体系(分别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科研项目,要转到负责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这个方案深入体现了国家对其所投资的科研项目的改革决心,值得引起承担政府类科技项目的科研企业的深思。 一、科研企业的特点 科研企业是指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等工作的企业。它能利用立足企业和拥有高端先进核心技术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科学技术研究和企业生产进行紧密结合,通过企业来使科研成果落地运行,使科研成果能够更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用科学研究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快地挖掘出科学研究的方向、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是科学研究和生产力之间的一座完美桥梁。 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 政府类科研项目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由政府财政支持,政府出面组织、统一规划管理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多课题、多单位合作、创新前沿等特点。 三、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 科研企业除了少数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具有强大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所以普遍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个性,难以受到统一死板的规章制度约束,在思想上更加注重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创造发展,容易忽略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缺乏与企业管理人员的紧密沟通。 另外由于政府类项目多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单位的合作项目,项目组人员构成复杂,项目经理往往只重视技术上的交流,缺乏项目管理经验,牵头单位缺乏对合作单位项目开支情况的把控,所以在项目验收时,经常出现技术验收通过而财务验收无法通过的情况。 (二)项目预算制定不合理 在政府类科研项目预算制定过程中,项目经理由于不熟悉项目财务开支的流程和要求,只根据自身项目需求编制预算,不考虑实际是否可行。而财务人员审核项目预算时,由于对业务不熟悉,难以判断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两者之间的沟通脱节往往造成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最终预算执行情况不理想。 (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缺失 国家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要求比较严格,比如要求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对各类费用的使用都有详细的规定等。而科研企业由于企业账务系统局限性、内控制度缺失、管理思想薄弱等原因,往往未能满足国家要求,出现未按要求设置科目、账户,未按项目归集项目费用,未按规定使用各项费用等情况。 (四)缺乏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效益评估 目前政府类科研项目的验收主要分为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财务验收主要针对财务制度、预算执行、核算真实等的验收,没有对项目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也缺乏科学的效益评估方法。经常存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即躺在档案盒的不合理现象,未能真正发挥项目投资的效益。 四、对科研企业管理政府类科研项目的建议 (一)提高对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制定合理的内控制度,从流程和制度上规范该类项目的财务管理,并通过组织培训、会议交流、网络传播等方式进行宣贯,提高项目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将项目财务管理情况与项目人员的利益挂钩,激发项目人员的“主动管理”意识。 (二)加强项目事前评估和预算审批 对项目作出有效的事前评估和严格的预算审批。企业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制度和流程,建立拥有相关领域突出能力的专家团队,对项目立项进行审批,并会同项目财务人员进行预算审批,有必要时可以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对项目进行事前评估,确保政府资金落实到最需要研究、最能取得效益、最能推动科学发展的项目中去。 (三)修订相关的财务核算制度 科研企业对照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要求,修订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制度,修改财务信息系统,严格按照预算明细和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账务列支。最终做到从原始单据、凭证、会计科目、预算执行、内控制度等各方面都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寻找科学有效的项目效益评估方法 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特别是前瞻性的科学理论研究项目,很难找到固定有效的效益评估或审计方法,更加难以量化。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群决策方法、同行评议法、判别分析法等等,建议对政府科研项目进行分析归类研究,对各类别项目建立合理的效益评估方法,并将效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验收中,从而提高政府科研项目投资的效益。 五、结束语 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化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梳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积极寻求项目评估方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真正体现科研企业的价值。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审计与会计相关性的模型研究 摘 要:在当前的经济制度下大部分企业的治理大都以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日常的审计作为工作的中心,确保企业部门资金和会计报告等费用的合理使用,进而保障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三者之间的相关度不够强,进而造成日常工作的混乱。本文通过对三者关系的分析,探讨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三者相关性的模型,进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相关性模型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再加上政府政策制度的扶持使得我国的企业走上了稳定的发展道路,并且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随着现代改革制度的不断实施,我国现代企业发展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治理模式,除了优化自身的功能和服务质量外,还十分注重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工作。但是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企业内部的这些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并且还需要加强三者工作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的繁荣和发展。 一、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各自的产生与表现 1.审计人员和审计活动 审计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的账目和报表等进行评估,也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评估出企业财务的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的迅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同时生产经营和控制方面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而审计工作的出现不仅需要对企业的账目进行查看和核对,还需要对企业的内部经营和管理作出相应的考核和评估,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和建议。外部审计主要是政府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产生于责任委托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主要外部的组织和人员用外界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和评价,根据企业的账目和报表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和账目进行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从内部和外部审计我们可以看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和评价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 2.会计人员以及活动 会计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和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中的会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会计随着企业经济管理和控制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获得了长远的发展。会计主要工作是使用最专业的方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核算和整理,进而对企业的价值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会计工作是一种总结经济活动的过程,并且有效记录结果的一种方式,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会计活动作为职能管理活动的信息基础,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会计部门还具有一定的监督职能,与企业的财务部门基于科学实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经济活动信息。 3.财务管理人员以及活动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定的方面,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活动。财务管理具有直接管理的职能,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帮助企业的所有者反应企业的真实运行状况,对企业的运营中产生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最大限度和最大程度上了解企业财务和资金的动向,为企业带来清晰的盈利和亏损信息。 二、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三者关系模型的构建 学术界对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的研究相对较少,模型的分析也十分少见。本文提出一种自行车模型,分析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行车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前轮、后轮和车架。其中前轮主要是提供方向,后轮提供动力,车架联系着前后轮,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实现自行车整体的运行。而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师三者就犹如自行车的三个结构,而企业犹如自行车,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 1.自行车模型下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按照财经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原则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等。会计工作主要进行核算,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现状。企业理财和会计的关系有关的学者认为有四种。一种是大财务观念,财务的管理包括着会计活动。第二种是大会计观念,认为会计活动包含着财务管理。第三种是财会管理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相互融合。第四种是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界限分明。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各自的职能以及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相对独立性,不存在包含的关系和大小的关系。财务管理和会计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是属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工作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的客观基础,并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属性和职能。在实践工作中,财务管理和会计属于不同的工作部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带动和影响的作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共生,并且企业的经营提供科学的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并列同行在自行车模型中表现为前轮为财务管理,后轮为会计工作。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并列观念在市场经济中是正确的选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符合。因此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但这并不是否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会计信息作为支撑,而会计工作用与财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是会计获取资金信息流动的主要途径,进而为财务管理服务。财务管理活动需要会计提供准确、真实的财务信息,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合理调动企业的资金,达到企业资金的平衡流动,进而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管理人员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控制企业资金的消耗。财务管理人员的正确决策是建立在有效的科学准确的会计信息基础上的,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财务决策。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动态的追踪,获取企业资金流动的信息。财务管理为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预测,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的结果进行核算和审核,并且为财务管理提供进一步游泳的价值。在自行车模型中,财务管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财务管理把握企业的财务活动的方向,会计工作为财务管理提供动力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审计和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 审计作为客观获取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事务认定的证据,进而证实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且传递给使用者。国内外学者对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血缘关系,该观点认为审计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会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基础上产生而来的,并且将审计作为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平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工作内容,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本文的观点认为审计工作是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之上的,对财务管理和会计起着制约的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方向,会计提供正确科学的决策信息,而审计是建立在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审计依靠会计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前提条件,并且对会计工作还具有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因此审计与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是监督和审查的关系。在自行车模型中,审计作为车架,财务管理是方向,会计是动力,财务管理和会计是基础,审计作为车架凌驾于前轮和后轮之上,并且将两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进而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运行。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有效的保障会计信息和财务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科学的进行,实现三者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影响,为企业获取长远的利益提供有效地保障。 三、协调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三者关系的建议 1.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加深对三者关系模型的重要性认识,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在企业的发展中以自行车模型作为诊断自身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标准,及时发展企业在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结构设计、职能划分等问题,进而以该模型设计企业合理的结构,进行组织上的调整。明确三个部门之间的界限,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要按照国家的规范和相关的法律进行,遵循财务管理的相关原则,对被审计的单位进行科学完善的监督和评价。财务内控审计需要查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体制是否健全,查看有无遗漏、信息不对称等环节,及时检查财务内控的有效性,进而为企业的改进提供正确的依据。重点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科学方法,促进企业在改进财务管理的同时,又能够提高财务部门的水平和工作质量。 3.建立完善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制度和规则,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业务的处理提供具体有效的规则和程序,实现工作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审计过程的过程化和规范化。 四、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活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为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因此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作为企业管理的标准,进而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现状及趋势 摘 要:摘要:当前,医院管理中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是行业的普遍现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于简要介绍了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实现情况,并对今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以信息生产和传播为主要潮流的现实情况要求各行各业加强信息管理工作的建设力度。医院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推进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既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又是提高医院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医院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强信息管理工作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以为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1. 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中的实现状况 虽然我国绝大多数的较大医院都建设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主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人员不同,对于各个模块功能的划分标准也不统一,因此,很多医院在信息管理系统内容方面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现代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覆盖了诊断记录与医嘱信息管理,护理信息管理,临床检查信息管理和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 1.1 诊断记录与医嘱信息管理 医生的诊断记录是对病人基本病情的有效记载,是对病人进行医治的基本依据。医嘱信息主要包括药物种类、治疗方法、医嘱膳食和护理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诊断记录进行有效管理,不但能够为病人的后续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直接的参考,还能对医生的工作量做出准确的计算。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医嘱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能够自动生成各种单据,减少相关工作人员核对的工作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减少错误的发生。 1.2 护理信息管理 一般说来,医生对住院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的时间相对来说很短,病人住院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护理过程中度过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护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不但能够通过对各种大量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处理来详实地表明病人在住院期间的各种状况指标,同时还能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做出明确的指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护理信息的有效记录和处理还能为病人病情突然变化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性的信息支持。 1.3 临床检查信息管理 现代医学对病人病情的诊断主要依靠通过检查病人身体的各项指标来进行科学的判断。临床检查信息系统主要就是对这些数据指标、图像结果等内容进行采集、储存和传递。依靠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检测设备所测量出的数据、生成的图像直接传递给医生所用的电脑终端,医生也可以随时调取病人各项检查数据以及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1.4 医学影像信息管理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诊断在病人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除了影像设备自身的技术限制以外,对于影像信息的收集、生成、存贮和传输是医院影像管理的主要难题。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预设的软件可以对影像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并且可以通过人工进行远程传递和调取。虽然相对于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来说,影像信息在数量级上要大得很多,存储需要大量的硬盘空间,传输也需要一定的带宽,但随着医院计算机网络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苦难正在逐步地有效克服中。 1.5 设备及耗材基本信息管理 现代医院拥有数量庞大的医疗设备。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对这些医疗设备的有效管理,也就是要对这些设备的购置情况、运转状态、人员配备、维护周期、报废年限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要对这些设备的使用和调配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另外,在医用耗材方面,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还要通过电脑查询终端的形式让病人和医护人员清楚地了解相应耗材的品种和价格,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2.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2.1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建设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医院建设标准不统一是不争的现实。这种良莠不齐的状况不但增加了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成本,同时还为医院之间的合作带来了障碍。迫于现实情况的需要,今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会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在考虑医院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将相似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成能够实现无缝对接的模式,同时还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医院之间的有效对接。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和维护成本,同时还可以为医院之间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 2.2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覆盖全面工作方向发展 目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涵盖几个方面。鉴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巨大优势,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来提高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是推进这项工作的必由之路。医院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非常多,这就需要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朝着多元化和全面化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借助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医院药品管理工作水平,通过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都是今后医院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些都是医院的主要工作内容。但通过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保洁和安保等管理可能也是一种趋势。 2.3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决策支持方向发展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对决策的影像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收集必须全面。片面的信息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其次,大部分信息有必要经过加工和处理。原始信息虽然更真实,但没有加工和处理过的信息无法为决策提供直接的参考和依据,容易降低决策效率。第三,信息的传递必须迅速。滞后的信息只能让决策者“望而兴叹”。建设高水平的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尽可能地将各种工作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整合起来,将医院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收集起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加工和处理,可以将原始信息变为可以为决策提供直接参考意义的有效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随时从医院中央存储器上调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为管理层的决策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 2.4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效能化方向发展 提高工作效能是各行各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医院由于其特殊性决定了其更加追求效能。建设医院计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现状及趋势 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但目前由于各个医院建 设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不统一,并且国内外也没有一整套完整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覆盖所有医院的需求,所以造成了很多医院上马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期投入巨大、后续维护费用过高等局面。迫于收回对于该系统的投入,很多医院只能被迫开设更多的诊疗项目,大量做广告招揽患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院行业混乱的局面。今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建设,一套系统可以为多家医院共用,只是在考虑不同医院具体情况下增加或删减部门模块即可,还可以实现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不但提高了医院管理和服务的效率,还降低了医院的运行成本。 总体来说,在医院管理中积极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不但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也同样是大势所趋。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在考虑医院自身情况特点以及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上,会朝着标准化、全面化、决策支持以及效能化方向发展。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提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EMS),人们就会想到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寿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管理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各样品牌的应用解决方案与信息管理系统,如用友ERP、海艾迪C-EMS和M-EMS及SAP信息管理系统等等。我们同时也会想到这些信息系统会减少库存占用,降低成本,加快新品上市时间获得更多收益,整合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等,但对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KM),减少对企业员工个人知识的过分依赖性等方面的作用却并不很清楚。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与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作用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掌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基建阶段同步建设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探讨 摘要:简要指出了以往电厂MIS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新厂同步设计MIS的优点,提出了对MIS系统的功能总体要求、设计原则,MIS系统和DCS系统的关系及建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 同步建设 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办法的试行,电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运作,摆脱旧习惯的束缚,科学地管理电厂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为建设标准规范的电厂信息流管理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DCS系统的不断推陈出新,为建设电厂信息管理系统(MIS)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以往MIS系统的开发工作,都是在电厂投产后进行。系统开发相对封闭,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统一的规划,与电厂其他系统(特别是DCS系统)不匹配,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普遍。随着省电力公司Intranet的发展,有些电厂的MIS系统已经不能适应。若能在项目开发初期,特别是在新建电厂设计阶段,按照省电力公司Intranet发展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合理划分MIS系统和DCS系统的功能,MIS系统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在新建电厂设计阶段进行MIS系统总体设计,可以摆脱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充分发挥设计的作用,使MIS系统和电厂其他系统相匹配;有效地降低MIS系统的总投入,减少重复开发和建设的浪费;可以实现较高水平的系统集成,充分利用DCS系统的强大功能。 1 对MIS系统的总体要求 燃煤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任务是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支持下完成对全厂经营生产活动的管理。主要功能应包括: (1)实时电价计算。通过分析机组运行状况、燃料价格和电厂其他费用计算出实时电价,再根据电网电价政策、网内其他电厂情况和本企业赢利期望及经营策略为电厂的上网电价作出多方案比较,供领导决策,实现竞价上网。 (2)运行管理。围绕生产厂长、运行主任、值长、机组长、专工等人员的主要业务活动展开。包括运行日志、运行方式、启停管理、保护管理、两票(工作票、操作票)管理、异常记录、超限管理、安全监察管理等。 (3)检修管理。建立电子化的设备(含备品备件)档案,做好设备检修管理工作,包括制订检修计划(大修、小修),检修作业指导,检修消缺验收记录,检修成本计算分析等。 (4)燃料管理。对燃料的质、量、价、存、耗、到等进行全面管理,保证供给、准确结算、及时沟通、降低消耗。 (5)综合指标管理。对电厂的生产指标(发电量、供电量),安全指标(安全运行日数、设备完好率、事故率),经济指标(煤耗、厂用电率等),技术质量指标(负荷率、功率因素、频率合格率、电压合格率)等进行分时段、分机组的采集、计算、存储与分析,满足各种查询需要。 (6)生产技术管理。电厂节能管理、可靠性管理以及电厂有关的技术资料及文档的管理等。 (7)财务管理。建立符合国家会计制度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为厂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对全厂以及各部门的成本进行核算. (8)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全厂人员档案,合理划分全厂的机构和人员、管理工资、奖金、福利及考勤,开展人员培训、管理工作。 (9)办公自动化。通过电厂内部的Intranet网和外部的Intranet网相连,提供有效的信息通道;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加快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 2 MIS系统的设计原则 MIS系统的设计原则总体应是成熟先进、安全可靠、开放可变、集成可管、实用方便,应用软件基本国产化。 (1)成熟先进。信息系统的各种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和管理模型技术上是成熟先进的,应有使用业绩。 (2)安全可靠。指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及存储于系统中的信息是安全可靠的,可以有效地防止有意或无意的侵犯及恶意的攻击。在系统遭意外损坏后,系统具有方便地恢复到受损前状况的能力。 (3)开放可变。建成的信息系统应该是开放式系统,可以方便地和其它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其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数据应用环境均是开放的,其他先进软件和硬件在该系统中能方便使用。 (4)集成可管。建成的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成化的系统,系统管理统一,数据一致,用户界面和操作方法一致。 (5)实用方便。系统的各项功能是针对电厂的经营管理活动专门设计的,性能满足使用要求,操作简便,输出规范。 3 MIS系统和分散控制系统的关系 DCS系统是保证现代大型机组安全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其主要任务是实现电厂生产过程监控和管理自动化,使电厂运行人员及时、准确、全面地监视和控制机组的运行状况。 MIS系统的数据库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实时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信息数据库。实时信息数据库主要用来定期处理和存放从DCS采集的所有实时数据,DCS系统是MIS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 以前我们在DCS系统应用时,由于观念上的陈旧,管理上的落后,费用上的限制,对DCS软件应用特别是管理软件认识不足,在电厂建设时没有或者很少采用DCS专用管理软件,仅仅留有一个向MIS系统单向输出信号的接口,MIS系统则由国内单独研究开发。 近几年来推出的新一代DCS系统,自身就具备强大的厂级信息管理功能和成熟的厂级通讯网络,系统的开放性也越来越好,并在国外电厂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如ABB,Bailay,FOXBORO,SIEMEMS等公司都有完善的厂级信息管理系统和先进的信息管理软件。如电厂数据库管理软件、设备编码软件、优化管理软件、性能计算软件、监控和诊断软件、维修管理软件、备品备件管理软件、文件管理软件等,完全具备了对电厂从生产、检修、文档、财务等各个方面科学管理的要求。因此,利用新一代DCS系统的强大功能来实现厂级信息管理系统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虽然国内研究开发的MIS系统无论从硬件水平还是软件水平与DCS系统不能相比,但与DCS制造厂在价格上,特别在应用软件价格上有很大优势,并且这一类做法在国内已形成一定规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有很大市场份额。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在目前网络安全性还得不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DCS系统和MIS系统的信号接口必须是单向的,一定要确保直接面向工艺过程的DCS系统绝对安全。另外,采用国外DCS制造厂管理软件时,一定要注意和国内管理制度相互匹配的问题. 4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设一流的电厂,必须有一流的硬件,一流的软件,一流的管理与之相适应。在基建过程中同步建设MIS系统,是解决新建电厂生产管理滞后的重要措施。但在建设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关系到电厂今后的管理模式、运作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基建项目,需要电厂比较深地介入,某些部分如应用软件的审定等甚至需要以电厂为主。 (2)MIS系统建设时既要考虑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的引用,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3)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时不仅要考虑电厂今后调整扩展的余地,还要考虑省电力公司Intranet发展规划的要求。 (4)由于目前基建项目概预算中只有MIS系统和DCS系统接口部分,需要加入MIS系统部分概预算。 (5)由于基建项目考核工期中未考虑MIS系统,需要适当修订。目前可按在试生产期完成MIS系统调试,同步投入商业运行考虑。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基于工作流的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论文关键字:办公自动化系统;工作流 论文摘要:工作流技术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研究领域新出现的一门学科它是实现企业业务过程建模,过程管理与集成,最终实现业务过程自动化的核心技术。基于自定义业务流程的工作流技术的研究对于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和协同工作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工作流技术及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随着各种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办公自动化的内容不断更新,逐渐丰富。当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融入办公自动化领域后,逐渐形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一种人机系统,指在办公事务中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科技手段和各种辅助工具,是部分办公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设备中,人和计算机组成的办公信息系统。 工作流的概念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它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具有独立程序的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将工作分解为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达到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实际上,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有关过程的组织管理与流程的优化工作就一直在进行,它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只不过在没有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支持以前,这些工作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工作流技术一出现马上就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2基于工作流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与传统信息管理系统的比较 工作流管理系统与企业传统信息系统相比有很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2.1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以便集中精力处理核心业务企业在没有应用工作流管理系统之前,通常只是运行简单的基于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系统“在那个时候员工必须在不同的窗口中查询,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以及要完成的任务,复杂且耗时,而运行了工作流管理系统之后只需要查看自己电脑桌面上的任务表就能够对自己收到待完成的任务一目了然,简单!清晰!省时“对于高层的管理人员来说无疑更有效率,因为其需审查的工作文件类型复杂且多样,这样节省的时间就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对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核心事务” 2.2缩短运营周期,减少人为差错,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传统的信息系统其实并没有全面实现机上作业,某种程度上只是加强了数据处理的能力,对于业务流程没有实现简化的功效“而工作流系统大多是通过邮件传递消息,用数据库存储信息(如Novel和FileNet合作开发的Ensemble系统),因此不需要人工传递文件与通知事务”待完成的工作信息会自动地进入下一个执行者“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由于公文或文件太多而被丢弃或延期处理的情况,从而减轻了工作强度,缩短了运营周期,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2.3新员工可以迅速适应系统,易学易会易用 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通常是基于数据库开发的一个独立系统,所以对于计算机操作不是很熟悉的新员工来说培训工作是在所难免的“而工作流管理系统大多通过类似邮件系统来对消息和文件等进行传递,所以只要会上网查收电子邮件,都可以很快适应系统投入工作,从而大大减少了培训人员的工作量和时间,这对企业用户和开发商都是很有利的” 2.4可以实现对文件!消息及任务的轻易追踪,从而易于发现流程瓶颈,为实现企业的BP(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提供可能传统企业信息系统并没有完全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并且各个子系统之间通常只是通过数据库相联系“而工作流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经营过程的流程化,使用它可以轻易追踪到公文传送到哪个环节以及在每个阶段的响应时间等,以便于领导决策层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分析流程就可以发现,如为什么订单被延迟处理?哪个部门对业务的响应平均比其他的部门慢?为什么货物被发送到错误的地方等,从而可有的放矢地对流程进行优化“而传统的方式因为个人通常会太过于接近流程,或者有私己的利益和安排,以至于限制了流程的高效完成142” 2.5随时随地办公,实现事务处理/零响应0 工作流管理系统较传统的信息系统来说,由于其支持基于邮件的离线处理能力,可以通过WWW来实现任务协作(如ActionTechnologies公司的AtionWorksMetro系统),从而实现了所谓的移动办公和处理/零响应0“即使企业中的任何一位员工出差在外,只需要用随身带的笔记本电脑或PDA连上Internet就可以批阅公文文件,再通过电子签名技术保证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及时传回公司的系统中,进入处理队列等待后续操作,从而不会因为一个环节的员工出差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完成时间,也省去了以往的大量交接工作” 2.6灵活地更改任何流程而无需改变系统的其他部分 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如果某一个环节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就必须由开发商派专人来修改应用程序代码,有可能要改变整个系统的结构“而基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法其优势就是工作流程描述清晰,并分离于应用程序代码”这就意味着一个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被快速地应用于支持一个新型的企业业务或过程“并且当整个进程发生改变时工作流程也相对容易被修改162” 3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在框架中,把一个OA系统分成系统结构和组成单元组织两部分进行设计,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两部分的设计过程。 3.1概述 框架的基础结构设计遵循了传统多层结构设计方式。其中,用户接口层(User Interface)完成用户视图的定义与控制,应用逻辑层(Business Logic)构建了主要的框架功能,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实现,数据层(Data Access)完成了数据存储定义和操作规则定义,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交互模式采用了经典的MVC模式。 3.2用户接口层 用户接口层(User Interface)的核心任务是提供用户一个可操作的用户视图。 Controller组件监控用户在视图上的所有有效操作,并为每个操作产生一个描述该操作对应执行功能的定义(action),框架设计中处理为一个XML节点数据。当View Controller捕获到一类特殊事件( Request Submit事件)时整理所有有效的action,形成一个Transaction定义,框架设计中处理为一个XML数据,同时把该定义提交给服务方的TransactionService。完成递交后View Controller监视服务器的响应(框架设计中处理为一个XML数据,一般包含了视图数据、格式和操作信息),View Controller分析该响应数据,执行相应功能,并刷新用户视图。 3.4数据处理层 该层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数据的有效存储和读写。在设计时通过定义、分配角色信息,允许全部用户的action或部分用户的action直接进行数据存储。默认为凡是涉及数据读写的用户action,均需通过Verify Agent的校验,以提供较高的数据安全性。 在框架中,数据以一个“整体”-有机体出现。在设计数据存储时,应该根据使用的数据库服务器进行灵活设计。如使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存储,则应该对“文”的数据进行分割存储。应另行设计进行拆和整的两类不同服务,这两类服务通过配置由Verify Agent调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的访问效率,同时应该设计相应的数据缓存机制,如“文”对象缓冲池和流程对象缓冲池,减少磁盘的I/O操作。通过这种处理手段,提供了一致的数据访问接口,便于后期开发和扩展。 结语 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当前信息科学领域中飞速发展,它作为一个多学科综合应用的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将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本文在阅读、参考、学量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作流和时序逻辑的信息系统框架设计方法。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教师心理;心理学;信息管理系统 【摘要】 当前国家正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水平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外还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当前对教师关注的多为业务水平和身体情况,而教师的心理问题则较少受到关注。本文综合运用心理学和计算机技术,针对教师特点设计出各个心理指标数据,设计了一个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收集各个地区各种层次教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本系统对有效分析教师心理疾病提出了有力的依据,对完善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师心理;心理学;信息管理系统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教师的健康、教师队伍的稳定、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伴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压力不断增大。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目前,社会各界纷纷对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投以关注的目光,对教师们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教师所得的病情以及治疗方案[2]。教师心理素质良好对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平,进而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做好教师心理疾病查治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广大教师常见心理疾病的收集整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信息管理系统,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并掌握教师的综合信息提供有力依据。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受教育人数多、地域分布广、教师的文化层次所处环境差异大,同时,开展教师心理疾病查治工作的各级教育机构在心理学业务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方面存在着高低不同,因此,如何更快更好地提高心理疾病的查治工作,提高查治率,是目前教师心理疾病查治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 1 本系统的特点 教师心理疾病的查治工作涉及面广泛,应由各级教育机构来承担。由于教师的层次不同,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程度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应区别对待。如果统一采用专网形式,则需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还要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偏远地区的教师信息难以收集。本系统通过一系列方法解决了以上这些问题,有以下一些特点。 1.1 信息收集指标全面 通过专门的心理因素分析,将按以下三大块进行信息采集:(1)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教师的个人情况,如年龄,性别,出生地,生长地,教育经历,个人特长,家庭情况等。(2)教师职业经历-包括教师的从业经历,如从事教师之前的工作经历,从事教学工作后工作过的学校,教授过的年级,教授过的课程等。(3)教师心理问答-包括了教师的一些与心理活动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由心理学专家进行设置。 信息的采集以选择题为主,部分题目是问答题,需要进行人工收集。因此信息的采集工作也很重要。 1.2 信息采集方式灵活 由于教师的层次不同,根据中国国情以及各个地区信息化程度的不同,现将信息采集的方式分为两类:网上收集和纸质收集。条件好的学校可通过网络收集数据,而部分网络建设不够发达的学校可以通过相应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纸质文档,由教师填写进行纸质收集。通过以上二种方式的信息采集,将确保收集到尽可能多的心理数据以便进行数据分析。 在采集数据的同时,遵循分级管理原则,利用统一的地区编码规则以及教师层次代码规则,以县区乡镇教育机构为基本数据收集单位,建立和管理各地区的原始数据库,按要求收集教师的各项信息数据。按地区将搜集到的教师信息提交到现属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并可通过网络实现数据的逐级上报。设置有查看权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查看下级提交来的数据,反之不行。同时与心理治疗机构合作,进行数据分析。 1.3 信息处理功能强大 系统具备个案疾病的初级诊断、数据信息档案保存、统计分析汇总等多项功能,尽可能覆盖业务工作全部,电脑自动处理能力尽可能高,以利提高工作效率。系统设计时,考虑到系统数据的安全保密,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防止数据库及数据库数据被恶意破坏,防止无关人员非法操作系统。 1.4 数据监测管理机制完善 在数据的监测过程中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并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以保证监测数据及时准确的汇总与实时跟踪,以便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应建立健全教师心理疾病查治信息监测评估机构与制度、监测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和定期的数据分析制度。 2 本系统的功能介绍 本系统由信息采集、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数据转接、系统维护五大功能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包含多项子功能。 2.1 信息采集 完成教师基本信息、职业经历和心理情况的录入、导入、存储、编辑、修改、删除等功能。信息的录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网络采集的数据可直接导入到本系统中,另一种是通过手工方式录入纸质文档,尽量避免重复数据。 2.2 信息查询 采用模糊条件查询模式,可对教师信息的检查结果进行跟踪,打印输出相应结果,并且可以实现简单数据汇总。 2.3 统计分析 可进行组合条件的统计分析,可组合的条件包括教学层次、地区、性别、年龄、心理疾病种类、教育程度等,自动生成汇总统计报表,可打印输出。从而从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上对心理疾病严重的教师进行提示并提供连续追踪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或对学生教育危害较大的教师进行预警和预报。 2.4 数据转接 通过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以标准统一的文件形式,实现同系统不同用户间数据的归集,满足管理工作数据集中汇总分析需要。 2.5 系统维护 系统的辅助功能,根据系统的需要而定,一般包括基础数据维护(地区、单位、教师层次、权限、心理疾病种类、诊断结果等数据的初始化和日常管理)、数据传输、数据备份、数据导出、操作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等功能。 3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的不断推广。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将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最终发展方向。通过网络实现教师心理数据的逐级上报,教育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教师心理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等处理,可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可提高教育管理机构对教师工作的进一步认识,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书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基建阶段同步建设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探讨 摘要:简要指出了以往电厂MIS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新厂同步设计MIS的优点,提出了对MIS系统的功能总体要求、设计原则,MIS系统和DCS系统的关系及建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 同步建设 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办法的试行,电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运作,摆脱旧习惯的束缚,科学地管理电厂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为建设标准规范的电厂信息流管理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DCS系统的不断推陈出新,为建设电厂信息管理系统(MIS)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以往MIS系统的开发工作,都是在电厂投产后进行。系统开发相对封闭,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统一的规划,与电厂其他系统(特别是DCS系统)不匹配,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普遍。随着省电力公司Intranet的发展,有些电厂的MIS系统已经不能适应。若能在项目开发初期,特别是在新建电厂设计阶段,按照省电力公司Intranet发展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合理划分MIS系统和DCS系统的功能,MIS系统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在新建电厂设计阶段进行MIS系统总体设计,可以摆脱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充分发挥设计的作用,使MIS系统和电厂其他系统相匹配;有效地降低MIS系统的总投入,减少重复开发和建设的浪费;可以实现较高水平的系统集成,充分利用DCS系统的强大功能。 1 对MIS系统的总体要求 燃煤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任务是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支持下完成对全厂经营生产活动的管理。主要功能应包括: (1)实时电价计算。通过分析机组运行状况、燃料价格和电厂其他费用计算出实时电价,再根据电网电价政策、网内其他电厂情况和本企业赢利期望及经营策略为电厂的上网电价作出多方案比较,供领导决策,实现竞价上网。 (2)运行管理。围绕生产厂长、运行主任、值长、机组长、专工等人员的主要业务活动展开。包括运行日志、运行方式、启停管理、保护管理、两票(工作票、操作票)管理、异常记录、超限管理、安全监察管理等。 (3)检修管理。建立电子化的设备(含备品备件)档案,做好设备检修管理工作,包括制订检修计划(大修、小修),检修作业指导,检修消缺验收记录,检修成本计算分析等。 (4)燃料管理。对燃料的质、量、价、存、耗、到等进行全面管理,保证供给、准确结算、及时沟通、降低消耗。 (5)综合指标管理。对电厂的生产指标(发电量、供电量),安全指标(安全运行日数、设备完好率、事故率),经济指标(煤耗、厂用电率等),技术质量指标(负荷率、功率因素、频率合格率、电压合格率)等进行分时段、分机组的采集、计算、存储与分析,满足各种查询需要。 (6)生产技术管理。电厂节能管理、可靠性管理以及电厂有关的技术资料及文档的管理等。 (7)财务管理。建立符合国家会计制度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为厂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对全厂以及各部门的成本进行核算. (8)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全厂人员档案,合理划分全厂的机构和人员、管理工资、奖金、福利及考勤,开展人员培训、管理工作。 (9)办公自动化。通过电厂内部的Intranet网和外部的Intranet网相连,提供有效的信息通道;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加快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 2 MIS系统的设计原则 MIS系统的设计原则总体应是成熟先进、安全可靠、开放可变、集成可管、实用方便,应用软件基本国产化。 (1)成熟先进。信息系统的各种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和管理模型技术上是成熟先进的,应有使用业绩。 (2)安全可靠。指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及存储于系统中的信息是安全可靠的,可以有效地防止有意或无意的侵犯及恶意的攻击。在系统遭意外损坏后,系统具有方便地恢复到受损前状况的能力。 (3)开放可变。建成的信息系统应该是开放式系统,可以方便地和其它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其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数据应用环境均是开放的,其他先进软件和硬件在该系统中能方便使用。 (4)集成可管。建成的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成化的系统,系统管理统一,数据一致,用户界面和操作方法一致。 (5)实用方便。系统的各项功能是针对电厂的经营管理活动专门设计的,性能满足使用要求,操作简便,输出规范。 3 MIS系统和分散控制系统的关系 DCS系统是保证现代大型机组安全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其主要任务是实现电厂生产过程监控和管理自动化,使电厂运行人员及时、准确、全面地监视和控制机组的运行状况。 MIS系统的数据库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实时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信息数据库。实时信息数据库主要用来定期处理和存放从DCS采集的所有实时数据,DCS系统是MIS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 以前我们在DCS系统应用时,由于观念上的陈旧,管理上的落后,费用上的限制,对DCS软件应用特别是管理软件认识不足,在电厂建设时没有或者很少采用DCS专用管理软件,仅仅留有一个向MIS系统单向输出信号的接口,MIS系统则由国内单独研究开发。 近几年来推出的新一代DCS系统,自身就具备强大的厂级信息管理功能和成熟的厂级通讯网络,系统的开放性也越来越好,并在国外电厂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如ABB,Bailay,FOXBORO,SIEMEMS等公司都有完善的厂级信息管理系统和先进的信息管理软件。如电厂数据库管理软件、设备编码软件、优化管理软件、性能计算软件、监控和诊断软件、维修管理软件、备品备件管理软件、文件管理软件等,完全具备了对电厂从生产、检修、文档、财务等各个方面科学管理的要求。因此,利用新一代DCS系统的强大功能来实现厂级信息管理系统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虽然国内研究开发的MIS系统无论从硬件水平还是软件水平与DCS系统不能相比,但与DCS制造厂在价格上,特别在应用软件价格上有很大优势,并且这一类做法在国内已形成一定规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有很大市场份额。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在目前网络安全性还得不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DCS系统和MIS系统的信号接口必须是单向的,一定要确保直接面向工艺过程的DCS系统绝对安全。另外,采用国外DCS制造厂管理软件时,一定要注意和国内管理制度相互匹配的问题. 4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设一流的电厂,必须有一流的硬件,一流的软件,一流的管理与之相适应。在基建过程中同步建设MIS系统,是解决新建电厂生产管理滞后的重要措施。但在建设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关系到电厂今后的管理模式、运作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基建项目,需要电厂比较深地介入,某些部分如应用软件的审定等甚至需要以电厂为主。 (2)MIS系统建设时既要考虑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的引用,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3)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时不仅要考虑电厂今后调整扩展的余地,还要考虑省电力公司Intranet发展规划的要求。 (4)由于目前基建项目概预算中只有MIS系统和DCS系统接口部分,需要加入MIS系统部分概预算。 (5)由于基建项目考核工期中未考虑MIS系统,需要适当修订。目前可按在试生产期完成MIS系统调试,同步投入商业运行考虑。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汽运公司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规划 一、项目的发起 (研究目的、意义和发展概况) 1、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智能交通在我国已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社会各界对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寄予了厚望。国家科技部提出了建设城市交通its共用信息平台的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关于交通综合信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信息共享枢纽、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辅助决策、重大事件管理等功能目标。 在我省交通系统,已经基本完成普及计算机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工作,完成了部分数据库与局域网的建设,初步实现了政务信息化、智能运输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信息化、运输企业信息化,全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一定水平。进一步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交通产业升级,使社会公众享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提高生产和管理的效率和能力、加快推进交通现代化,是我省交通系统各部门的当务之急。 2、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安全管理的需要 近几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在交通运输行业,由于部分单位偏重效益、忽视安全,存在“以包代管”的问题,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安全管理,致使重大、特大行车事故时有发生,有些后果还非常严重,造成了很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和不可挽回的影响。 xx同志指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我们也常说“安全是交通的永恒主题和最大效益”,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安全工作,要从法制的立场来认识忽视和放松安全管理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已经于XX年1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将于~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法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放松安全管理就是违法,出现责任安全事故就是犯罪,就要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我们认识到:我们原来的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形势的新发展,作为专业运输企业,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通过优化结构促进发展上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运行质量上来。为实现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树立企业形象,必须应用微机辅助管理,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对车辆运行实行动态监控,实现企业管理上档次、上水平。 3、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运输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基本完成了政务信息化建设;国内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运输企业与主管部门保持同步、适应市场形势,与时俱进、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菏泽市城市规划定位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紧张建设之中的菏泽公路集疏运中心,工程投资概算2.26亿元,是山东省六大公路集疏运中心之一。除发展壮大客运业务外,在货运方面,重点是菏泽口岸建设,充分利用与青岛港直通的优势,通过完善货运场站,建设菏泽货物交易中心,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使菏泽市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对外贸易港。 综上所述,作为专业运输企业,要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实现人和物有序的空间流动,就必须对客、货运实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实现运输管理的智能化。 二、技术方案 (技术来源、技术内容及技术水平;项目的创新点及与研究有关的工作基础;应用的范围或数量及考核目标,技术路线、拟解决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互相促进,互为因果,成为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我国政府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把大力推进信息化确定为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性举措,确定为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从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之后,到党的xx大,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it产业的发展为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供了开发基础和技术支持: (一)车辆运行和行车安全管理 根据以上思路,我们组织开发了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重点是客运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辆保险管理系统,自~年年初开始试运行。 1、车辆运行管理系统 车辆运行管理系统包括线路管理、车辆管理、班次管理和运价管理。 线路管理可以分线路列出该线路上所有运行车辆情况,能够按照起止站点、线路种类、途径站点、营运方式、开通时间进行查询;同时完成每一条线路详细的途径站点、里程查询和管理,以及线路审批表的自动生成和打樱 车辆管理涵盖自有车辆管理、外埠车辆管理和社会进站车辆管理。对所有车辆实现车属单位、车号、厂牌型号、车辆级别、座位、营运证号、线路、线路牌号、购车日期、年审情况和购证情况(主要是统缴或自购)的查询和管理。 班次管理可以自动完成跨省区计划和区内循环计划的供车单位、车型、起止站点、途径站点及里程、发车时间、返回时间的查询和管理。 运价管理包括起止站点、途径站点、区间里程票价、累计里程票价、总里程票价,可以按线路进行查询。 2、行车安全管理系统 为搞好行车安全管理,我们公司近几年来坚持“四证两卡”制度,把好驾驶员上岗关和车辆出 入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运输企业点多面广、作业分散,车辆和班次日益增多,单纯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实行静态管理已经不能适应运安全生产的需要,为此,我们组织开发了行车安全网络管理软件。 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包括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营运动态信息、车辆肇事信息、安全信息和留言板等模块。 车辆信息模块包括车属单位、车号、车别、厂牌型号、吨(座)位、发动机号、车架号、年检记录、初次登记日期和运行线路情况。 驾驶员信息模块包括驾驶员姓名、出生日期、服务单位、初次领证日期、驾驶证号、资格证号、准驾证号、准驾车型、年审情况、安全里程、肇事记录和驾驶员级别。 营运动态信息模块包括单位、车号、车型、运行线路、营运里程、驾驶员(包括双班驾驶员)、车辆检查情况、三品检查、检查人、发车时间、车辆定员、实际上客人数。 车辆肇事信息模块包括肇事单位、车号、驾驶员、肇事时间、肇事地点、人员伤亡情况、经济损失、责任认定、肇事情况月报、肇事台帐等。 安全信息模块包括安全专职人员信息、安全教育活动记录和安全生产综合考核情况。 留言板则包括我要留言、查看留言和查询留言几项内容,便于安全处及时下达有关通知、简要文件和相互沟通。 3、车辆保险管理系统 车辆保险管理系统可以对车辆保险情况做到动态管理,系统具有保险到期提示功能,能够有效地防止拖保、漏保,规避企业风险。 (二)信息共享、gps系统与安全管理和物流发展 交通主管部门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国内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卓有成效,并初见效益;gps系统与通讯网络、计算机、电子地图和车辆管理系统相结合后,能较强地实现系统对人和车辆进行全过程的有效监控,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我们开发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重点是客运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辆保险管理系统,也是为最终实现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管理、交通信息共享和发展智能交通奠定基矗 国家计委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专项”如一缕春风,给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园地带来一片生机。XX年是我国卫星导航应用行业发生重大发展转折之年,也是产业化进程启动之年。据预测,到~年我国卫星导航应用综合信息服务业吸收的入网车辆数将达200万辆,当年的装车总数接近100万辆。全年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产值达160亿元人民币,车辆应用系统产值为80亿元,服务产业收入达20亿元人民币。 同时,国家将建立一个门类齐全、容量巨大、内容丰富、国际一流的数据库,其中包括内容详实的电子地图,各种各样的兴趣点,社会公共资信,实时定位信息,车辆信息,车主信息,用户信息等等。该数据库有益于智能交通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城建规划与交通投资决策系统、汽车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业及产业发展预测预报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对信息服务产业的不断开拓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作用与明显影响。 所以,在搞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gps系统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实时准确地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各运输过程中所要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客、货流、运输工具流、组织管理、调度指挥、装卸存储、中转换装/换乘、多式联运、辅助服务等信息;并实时为各运输部门和各级用户提供对这些信息的查询、检索、显示、等服务;同时,还能为各级管理部门进行动态分析、预测、模拟等辅助决策工作,是搞好安全管理和物流运输、发展客、货运输管理智能化的基础,进而提高传统客、货运输的效率和现代化程度。 三、效益分析(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论证,说明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大势所趋,通过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控制行车事故,每年减少经济损失至少300万元;全部实行车辆运行信息管理后,企业可以实现超常规发展,旅客运输和物流快速实现规范化,车辆运用效率大幅度提高,预计每年利税增加逾千万元。 四、实施进度安排 1、不断完善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重点是客运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辆保险管理系统,~年度实现正常化运转。 2、~年上半年,完成gps系统的考察、选型,初步安装调试并在小范围内试运行;下半年,全面推行gps系统管理。 3、~年内,视全国智能化交通发展情况,与交通系统信息化发展同步,实现广域信息共享。 五、经费预算及来源 以上规划,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重点是客运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辆保险管理系统建设,软件开发、全公司各单位计算机购置、网络设备配套及安全调试费用约需80万元。gps系统考察、配置、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费用约需260万元。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两年规划投资共计340万元,根据企业承受能力,可以拨出专项资金140万元,申请省市主管部门予以扶持200万元。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一、引言 地质测量是煤矿生产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该工作有利于采掘的顺利进行,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而加强测量信息的管理有利于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指导煤矿生产,避免安全隐患。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煤矿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文章结合煤矿地质测量的实际情况,介绍了一种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通过实际运用表明,该系统顺应了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实际运用效果,在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二、系统结构 1、系统总体架构。该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存储层。用户界面层用于数据的输入、数据的采集、分析、查询、统计等结果的显示。业务逻辑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数据的查询、更新、统计、分析、计算、等等。数据存储层用于元数据的管理、数据表的管理、存储、数据安全管理以及数据的其它事物处理。 2、系统业务体系。从业务体系上来看,该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地质管理、测量管理、储量管理、水文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其它专业管理,这些系统相互联系,共同统一于整个系统中,发挥各自的功能,保证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既要满足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又要方便地质测量,该系统在功能的设计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功能模块构成。该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的是b/s+c/s混合模式,属于b/s模式的远程管理系统,并通过服务器和网络实现各项管理工作,包括地质、测量、水文、储量、灾害预警、档案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属于c/s模式的包括二维图形系统和三维可视化系统,分别实现地质、测量、水文、储量等专题图要素的绘制,以及三维效果的制作、展示等等。对于该系统模块来说,如果按照专业来分,可以将其分为地质、测量、水文、储量、档案等专业内容。而如果按照功能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地质管理、测量管理、水文管理、储量管理、灾害预警管理、档案管理等等。但不管是按照何种方式进行划分,功能模块的构成涉及到多个方面,满足了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发护着重要的作用。 2、专业模块关系。在地质管理、测量管理、水文管理、储量管理四个专业内容中,不论是远程管理中的报表数据、还是二维图形系统中的专题图要素,亦或是三维效果中的钻孔、井巷、断层,它们都基于同一数据库。档案管理的内容与这些不同,它是由特定的文件存储空间进行管理和控制。 3、功能模块描述。为了让人们对该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下面将进一步介绍该系统的功能模块。 第一、地质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勘探线数据管理、煤层数据管理、断层数据管理、钻孔数据管理等等,该模块还可以提供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排序、查找等的功能。 第二、测量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是该模块的核心内容,主要用于导线、水准资料的计算、整理、存储、打印输出等等。同时,数据管理还提供煤矿测量常用的辅助计算工具、管理工具、安全工具,比如方向交会、后方交会、高斯正反算、坐标换带、胶带中线偏离计算等等。 第三、水文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长观孔、水文孔、松调孔、地表水观测数据管理、水文相关断层管理、突水系数等值线管理、老窑区采空区管理、强含水层管理等等。 第四、储量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块段储量管理、储量采损计算、储量计算等内容,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储量管理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第五、灾害预警模块。分类建立矿井灾害实时数据库,并对与灾害相关的实时数据与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确定矿井地质灾害的类别,产生预警预报、决策分析,并提交地质灾害防治与分析处理的决策报告。 第六、档案管理模块。采用分类管理方案和文件存储方案,以图形和文档的编目标准为档案管理系统分类的参考依据。文件的编码方式为一级代号.二级代号.三级代号.文件编号。 四、系统3d应用 该系统利用3d gis技术进行三维空间分析,它可以动态的、自动的构建所有复杂地质体的矿山地质模型,可以实现和地质测量动态图形及测量数据的无缝衔接。并且它还可以随着开采过程动态建模,实现三维建模、三维剖切等多种功能。 1、三维建模。使用地质测量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能够建立煤矿三维模型,从而使得对煤矿地形地质的分析和处理变得十分方便。与此同时,还能够实现三维可视化系统和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数据的集成,方便对数据的加工和处理,大大便利了煤矿的开采工作。 2、三维可视化显示。利用该系统不仅能够对三维地层进行建模,还能够实现对其它实物进行建模。比如三维巷道、钻孔、监测设备、监测探头等等,利用该系统能够对这些实物进行真实的数据建模,并实现三维可视化现实,具体如图1所示。 3、三维剖切。利用该系统还能够实现三维剖切,并且可以自动生成剖面图,这些剖面图符合制图规范,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如图2所示。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该信息管理系统满足了煤矿地质测量的实际需要,不仅能够提高煤矿企业的专业处理能力,还能够提高煤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在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管理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试析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论文关键词:高校信息管理系统 delphi 毅据库 论文摘要:对高校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目的、总体结构以及应用模块的设计开发技术进行探讨,简单介绍了系统的开发环境及系统的安全性问题等。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各级学校的教学管理、办公自动化提供了先进、实用的技术,将广大的教学管理工作者从繁重、重复手工记帐式的劳动工作中解脱出来。学校信息管理工作可解决出错率高、效率低等问题,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使用计算机来完成一些日常工作已成为可能,其优越性不言而喻。为了使学校信息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本人设计开发学校信息管理系统,为教学管理提供了一种较为全新的方式。本系统能够帮助学校管理者完成学籍管理、班级考评、教师考评、课程安排和信息录人等工作,而且能够满足一定的查询需求。 本系统的设计目的:为了减小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量,把一些重复性的手工劳动工作交给计算机去完成;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提高工作质量,将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系教学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便广大师生快捷准确地查询有关教学信息,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确凿的信息。 1.系统目标:该系统不仅能够满足一般查询,还能完成信息录人、班级考评、教师考评和课程安排等功能。 2.系统功能:数据对于任何一个单位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但对于数据的保存与统计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该系统完成后,可以大幅度地减轻对教师、学生的管理的工作量并且使之变得简单有效,对用户有一定的帮助。 3.系统进行环境的确定:本系统既可面向单机又有网上共享数据的要求。本系统将在操作系统最好为windows98以上,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桌面,对硬件环境要求较高,该系统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方式。满足以下几项要求:(1)友好的用户界面;(2)使用灵活、方便;(3)较强的扩展功能;(4)c/$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地发挥服务器和客户机的作用,降低网络的传输压力,并实现数据共享。delphi以它基于窗口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与w indow。操作系统紧密结合,强大的数据库技术支持。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较为优秀。它建立在成熟而强大的关系模型基础上,可以很好地支持c/s,网络模式,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对构建网络数据库的需求,并且在操作的易用性、功能的可伸缩性、安全的可靠性以及数据库等方面进行了显著的改进和提高,是目前一流的数据库管理工具。 经过详细认真的调查与分析,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管理学生基本情况和成绩,具有对学生基本情况、成绩的录人、修改、删除和对学生情况的综合查询功能。 具体要求如下: 管理人员登录时身份需要验证;学生信息的添加、删除及修改:学生成绩的录人及修改;学生班级名次、年级名次的排定;教师对学生情况的综合查询;教师考评;教师的添加与删除;班级各科考试情况的统计;用户密码的修改;课表的生成;报表打印;数据库和备份;系统用户的初始化;用户密码的初始化;年级的更新;课程的查询。 根据上述功能要求,分析如下: 1.对于本系统我们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控制机和查询台两部分;控制机主要是对用户的控制及数据库的备份;查询机主要用于数据的录人、查询及对数据进行统计。 2.硬件环境 对于局域网的连接,其中至少应有一台服务器保存及管理学生的数据信息。一个控制台用来管理系统用户和数据库,即数据库的备份、用户的添加与删除及用户密码的初始化。多个客户机,用于完成学生基本信息的录人、查询及学生成绩的录人与修改等工作。另外还需要一个集线器(hub ),一台打印机。 考虑到该系统是c/s模式的网络管理服务系统,为使系统能够很好地运行,我们推荐设置如下: gpu(中央处理器):intel pentium 166mhz以上;内存:最少为64mb,建议服务器128以上;硬盘:最少为20gb,建议服务器logb以上;监视器:vga或更高分辨率;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服务器),windows98/95/me/2,000(客户机和控制机)。 3.软件环境 在此阐述一下c/s(客户/服务器)模式的体系结构:c/s的体系结构,客户端的请示经过bde和odbc后传递给idapi,经过idapi应用程序解释后经网络传输给服务器。服务器响应请求的过程与以上的顺序正好相反。 我们是使用delphi通过odbc来访问sql server的数据,所以必须对odbc做一些基本设置。 4.数据库管理系统 microsoft sql server2000需要建立的数据库表有:学生基本情况表,保存学生的基本资料;成绩表,保存学生的所有成绩、小计、综合成绩及排名情况;班级考试情况表,保存各班各科的考试情况;教师信息表,保存全校教师的基本信息;课程表,保存各班的课程表;教师情况表,保存所有带课教师的带课情况;教师考评表,保存全校教师的考评情况;课时计划表,保存全校各年级开设课程的情况;课程情况表,保存各门课程的教师数目及每个教师的带班数;课程要求,保存各门课程对上课时间的要求;登录,保存系统用户的帐号及登录密码。 5.查询台软件 查询台软件是系统中直接面向用户的部分,其操作界面要既简单又友好。用户登录时,经过用户名与密码的确认后进人主窗口,在主窗口中可以完成所有的操作,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的录人、查找、修改和删除,学生成绩的录人、查找、修改、删除和相关计算,班级和教师的考评等。用户在登录时的密码可自行修改,也可由管理人员进行密码的初始化,解决用户忘记密码的情况。在主窗口中还有帮助按钮,可以解决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6.控制台软件 控制台软件面向管理人员,使用人员经过培训后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该软件的功能主要是完成管理员身份的验证,添加和删除用户,数据库的备份等。 7.数据库的连接 在数据库应用程序中,数据库的连接我们用database控件来实现。该控件能够管理和操纵数据库的连接,控制数据库连接的持续性及具有管理事务和更新数据的功能。 数据库表设计: 在该系统中,我们共为系统设计了多个数据库表,其作用已在前面说过,其表结构如下: 1.设计思想及实现 (1)登录 功能:根据用户输人的用户名及密码,确定该用户是否为合法用户,如果是合法用户则进人该系统,否则退出。 根据用户输人的用户名及密码,首先查询“登录”表中是否有该用户,如果没有则给出出错信息;若有则查询系统中他的密码与用户的输人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登录该系统,否则给出出错信息。 (2)学生基本情况录人 功能:该模块完成对学生的添加、删除及学生基本情况的录人、修改。 对于新学生基本情况的添加,我们规定必须一次性录人全部的信息,然后录人到数据库“学生基本情况表”和“成绩表”中,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对于学生基本情况的删除,只要输人其学号并单击“删除”按钮即可从“学生基本情况表”和“成绩表”中删除该名学生,以保证数据完整性;对于学生基本情况的修改,只要输入其学号和要修改的信息并单击“修改”按钮即可完成对“学生基本情况表”中该学生的信息的修改,但修改的信息不包括“学号”,因为“学号”是一名学生的唯一标志,如果要修改学号,应先删除学生后重新添加。 (3)成绩录人 功能:该模块完成对学生成绩的添加及修改。 对于学生成绩的添加,我们规定必须一次性输人本学期全部课程的成绩;对于学生成绩的修改,只要输人其学号和要修改的课程及学期单击“修改”按钮即可完成对“成绩表”中该学生成绩的修改,但修改的信息不包括“学号”。 (4)信息查询 功能:该模块能够实现根据用户对查询条件的选择查询,把查询的结果显示出来。 对于查询我们使用的动态sql语句,用户可以根据界面中的查询要点组合出各种查询条件,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成绩表进行查询。 (5)信息统计 功能:该模块主要实现对每一个班级的各次考试情况进行统计。 对于班级考试情况的统计是发生在班级的任何一次成绩发生变化时,对该班的这一次成绩进行重新统计。这些变动包括该班某一学期成绩录人、修改、删除等。 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 单元测试与代码编写是不可分的,每一个子模块的编写过程中不断测试完成的代码段,以便把错误消灭在萌芽期。 综合测试是在把已通过单元测试的模块组合后进行。由于模块组装后,它们之间会有信息的交换,继承一些公共量,这可能会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综合测试的任务就是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摘要:在地铁建设过程中,管理单位需要处理大量的工程信息和资料,而且工程分散,传统的人工方法已越来越无法应付,管理效率不高,因此,在上海地铁m8线的建设管理中,开发了网络文档管理系统,用于对工程进行集中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地铁建设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侯 1前言 上海地铁建设的规模日益增大,建设速度越来越快。目前正在进行建设的轨道交通8号线(m8线)全长25.6km,共有地下车站22座,总投资113亿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其管理工作是非常复杂和繁重的,若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往往时间滞后,不能及时有效的实现对整个工程的控制和管理。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给工程信息管理带来了新方法,通过开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projec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pis)来对工程进行辅助管理在一些工程的建设管理中已经有了应用。如国外的p3系统,国内北京住六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等。但在上海地铁的建设管理中,由于工程分散、信息繁多,各种pis都无法真正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因此,在m6线的建设中.结合实际需要,开发了网络文档管理系统,借助于internet及计算机技术对整条线路建设过程中的文档、进度、投资等各工程相关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使工程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工程进度以及投资情况,及时了解工程相关信息,大大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同时为一便了工程资料、文档的完整归档。 2 系统总体构思 上海地铁m8线整个工程由m8线项管部统一管理,下以标段为单位由各标段项目经理负责。整条线共分为十一个标段,标段的管理人员都驻工地现场,工程管理人员分散在这种情况下,工程信息的交流、汇总传统的方法是电话、传真以及纸质文档的递送,信息传送不及时,效率比较低。因此,建立m8线pis的思路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所有管理人员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交流、查询工程信息,在保证信息平台中信息的及时性、接受信息的方便性的前提下,工程管理的效率即可以大大提高。 基于以上思路,即可以通过b/s( brow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器,为整个项管部营造一个信息沟通与协作的共享环境,使所有工程信息的、资料归档、查询等均通过标准的web界面完成。同时借助于internet技术,各工地均可以随时随地连接到pis中,获取工程信息,对工程进行管理,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同时,采用数据库技术,将所有工程资料全部放人中央数据库进行保存,保证工程信息的完整性。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 系统技术要点 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作为一个pis系统,将pis的一些通用技术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它的成功开发,为今后类似系统的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1 系统的b/s架构 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所采用的是b/s架构,是目前较为流行的pis系统的架构方式。采用该架构的优点在于:①仅需要开发服务端程序,开发、维护工作量小;②用户访问采用标准的浏览器界面,容易操作;③系统运行于服务器,对用户硬件配置要求低:①访问时不需专用通讯线路,系统使用时没有时间、地域等的限制。然而,与目前流行的另一种架构形式c/s ( client/server)相比,该架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①功能开发受限制较多,功能相对较弱;②开发难度相对较大;③安全性相对较低。在pis的开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架构形式,在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中,考虑到工地分散、用户方便操作、维护升级方便等因素,采用b/s架构是最适应工程需要的解决方案。 3.2 系统数据库 在整个系统中,数据库用于保存所有系统信息,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数据库系统的选取需要考虑整个数据库中需要保存的信息容量大小、数据库系统本身的稳定性以及数据库系统的兼容性等多种问题。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中,服务器端采用了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系统架设中央数据库保存信息。 数据库的设计是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共涉及了包括文档、进度、投资等数十种信息,在将这些信息设计成数据表进行存储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相应信息之间的关系,使数据表建立后,既可以储存所有信息,又最大限度的减少冗余数据,同时,对信息进行查询时,又可以方便快速的根据找到需要数据。如在设计用于保存工程进度信息的数据表时,需要考虑保存进度项目设置信息、各进度项目计划工程量信息、各进度项目的实际进度工程量信息等;在输人数据后,又需要根据输人的时间等参数,方便的查询工程进度。 3.3 系统安全 由于pis系统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重要,因此其信息的安全性也是在开发中需要考虑的囚素之一。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系统自身的安全性,指的是整个系统是否安全,会不会受到攻击或是由于病毒破坏,造成系统崩溃; (2)信息的安全性,指的是系统内的信息会不会由于种种原因而泄露; (3)数据本身的安全性,指的是系统数据会不会由于程序错误等原因造成数据的丢失或数据库的毁坏。 对于以上几种情况,在m3线网络文档系统中均采取了相应措施,以保证系统的安全。 (1)系统在硬件上采用了cisco公司的防火墙,可以有效阻止对服务器的攻击。服务器端安装symantec antivirus企业版病毒防火墙,及时升级病毒库,保证服务器端系统不受病毒侵害。同时,实行多机备份,在主机瘫痪的情况下,可以及时启动备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2)在程序编制时,通过各种加密手段,对系统进行加密,保证系统不被非法用户侵人。同时建立完善的用户管理体制,对不同用户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限,使其查询信息的范围受到限制,最大限度保证信息安全。在用户管理休制下,用户权限的授予、修改、收回等均处于可控状态。 (3)程序编制时,针对各种误操作均采取了相应应对措施,保证数据不会由于误操作而丢失;在数据库设计时,对关键数据表设置冗余校验字段,在对该数据表进行操作时,首先校验数据完整性,保证关键数据不会出错。同时,自动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一旦数据出现损坏或系统出现故障,可以及时恢复,把损失减至最小。 4 系统应用 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的开发历时一年多,从2003年4月正式使用至今,其间修正了功能上的种种不足,目前已稳定使用。该系统目前己具备的功能如图2所示,共分为9个大类,其中每个大类中又有若干个子项。 在系统应用后,逐步改变了m8线项管部对工程进行管理的方式,工程信息的均通过系统进行,文档、资料的查询也可通过系统方便及时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往需要跑工地才能了解的工程进度、工程发生问题等,也只需要通过系统即可方便反映,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以往长期无法解决的工程文档的归档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工程文档归档的完整性有了很大提高。 在整个应用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强调: (1)强调反馈与沟通的作用 系统使用人员应当及时反馈使用情况,同时开发人员应该与使用人员进行沟通,从而对系统不断进行调整,以满足用户对系统功能的需求以及用户实际的使用习惯。否则,系统开发完成后,系统难免与实际情况有所出人,影响系统应用。 (2)强调领导的作用 在采用pis用于辅助管理的初期,员工由于对系统本身不熟悉,同时又要输人大量数据,再加上系统初期的不稳定或不符合工程使用习惯等因素,系统的优点不明显,系统的推广使用具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只有部门领导坚持使用pis,才能使整个部门逐渐接受pis,从而逐渐发挥pis作用,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 5 小结 在地铁的大规模建设中,采用pis可以大大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开发这样的系统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系统的架构方式、数据库组成等,同时需要考虑t程实际,以适应t程使用的需要。系统开发完成后,使用过程中开发人员需要与使用人员及时沟通,解决功能上的不足。另外在使用过程中使用单位的领导能够足够重视的话,将对系统功能的发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对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1、前言 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直接影响到煤矿的安全,尤其是矿井水害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随着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gis所特有的图形、属性数据的集成管理、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支持等功能日益增强,使得gis成为构建一个动态的、包含信息全面的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与矿井水害预测系统的优选平台。 2、系统模型选择和设计原则 2.1 系统模型选择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对软件工程的发展和软件产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主要有两种:瀑布模型和渐增模型。瀑布型开发方法遵循软件生命期的划分,明确规定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六个阶段的任务,比较适合于在软件需求比较明确、开发技术比较成熟、工程管理比较严格的场合下使用。软件渐增型开发方法允许从部分需求定义出发,先建立一个不完全的系统,通过测试运行整个系统取得经验和反馈,加深对软件需求的理解,进一步使系统扩充和完善。如此反复进行,直至软件人员和用户对所设计的软件系统满意为止。 2.2 设计原则 为了充分突出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与水害预测系统的新颖性和实用性,设计的根本原则是:突出gis在矿井水害预测预报系统中对矿井水文地质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可视化优势,并在mhps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遵循如下的原则: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①实用性原则:密切结合生产实际,避免华而不实的功能设计,为用户提供必要的数据转换功能,保证已有的数据资源能够转入本系统,同时,要确保系统的数据录入和输出方便快捷。 ②人机界面友好原则:采用面向对象的界面设计方法,尽量采用中文界面,使用户经过短期培训和学习就可掌握系统的操作,从而提供系统的实用性。 ③集成化、可视化原则:在多个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实现系统操作可视化、计算成果可视化和gis空间信息可视化。 ④扩充性原则:为了满足系统的长远目标和后期项目的连续性,在系统功能设计方面留有足够的余地。 ⑤标准化、规范化原则:系统设计和构造时应充分应用煤炭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有关标准、规程和相应的规范。同时,还要遵循gis领域数据采集制度化、信息形式标准化、信息内容系统化、信息存储档案化、信息传递规范化,达到信息横向、纵向贯通一致,数据共享的目的。 3、系统的总体结构 在对煤矿水文地质资料输入、查询、分析、成图、预测和评价的整个过程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把mhps系统分为以下三个子系统: 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对矿井水文地质原始资料的录入、编辑、查询、分析、计算和输出; 矿井水文地质图形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对矿井水文地质图形的输入、成图、编辑、输出以及图形属性数据的查询和编辑; 矿井水害评价与预测子系统:主要依据水文地质数据管理子系统和水文地质图形管理子系统提供的数值数据和图形数据,进行矿区点(具体工作面)和面(整个矿区)的矿井水害分析评价,建立水害预测模型实现对矿井水害的预测预报。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与水害预测系统功能结构图 4、系统开发实现方式 4.1 系统环境分析 根据mhps功能设计分析,结合ma卫gis的功能特点,选用mapgis6.5作为系统开发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由于mapgis是作为通用地理信息平台开发的,所以它不可能考虑各种应用领域的具体专业情况来建立适合各个应用领域的专业应用模型。因此,在实现以上所设计的系统功能时,一方面通过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vb利用dao和ado技术调用access数据库,实现矿井水文地质数据的输入、编辑、查询、分析和输出等功能;另一方面通过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vb调用mapgis提供的组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图形管理、编辑、分析和预测等功能。由以上分析可知,mhps的运行环境为: (1)硬件环境 主机:pc微机,cpu266mhz以上,内存32mb以上,4g以上硬盘,vga或更高分辨率显示器;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软驱、光驱等常规的信息采集及读取设备,必要时需配备数字化仪、扫描仪等设备; (2)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98/2000;gis软件平台:mapgis6.5及二次开发函数库;相关软件:microsoftaeeess97或更高兼容版本;开发语言:visualbasico 4.2 系统界面设计 系统界面是用户和软件交互的窗口,良好的界面使用户更加易于操作和接受软件。因此,软件界面设计,特别是面向一般用户的应用软件的界面设计,在系统开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地理信息系统界面不但要界面友好,而且应该易于操作,因此在系统界面设计时考虑如下原则:①一致性原则;②灵活性原则;③反馈性原则;④图形与属性相关联原则。 同时,在界面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两方面:一是软件使用者的水平;二是软件自身的功能结构。前者是重要的外在因素,后者是界面设计的根本依据。在mhps的软件功能实现上,分为矿井水文地质数据管理子系统、矿井图形管理子系统和矿井水害评价与预测子系统三大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可独立工作,同时内部数据又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数据管理子系统是基础,它为图形管理子系统和水害评价与预测子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图形管理子系统又为水害评价与预测子系统提供图形和数据支持。所以mhps的界面结构采用一个主控界面,然后进入三个相对独立的主菜单工作环境,在工作环境中采用多级菜单与命令按钮相结合使用,多级菜单最多涉及到四级。在工作过程中,完成每项工作都采用方便易用的多个对话框来让用户输入数据或选择参数,以实现具有工作流程导向性的人机交互,为用户的使用提供极大的方便。其工作流程如图2: 图2 系统工作流程图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开发的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矿井水文地质资料的有效管理,矿井水文地质图件的自动绘制及某些情况下的水害预测预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由于矿井水害具有时空特点,构建一个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与系统是研究矿井水害问题的客观要求,这对于矿井水害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以及指导矿井开采过程中的水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对通信工程中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技术之我见 1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描述 根据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可以将整个系统的功能分为若干个模块进行分析。其中具体可以分为六大模块:需求管理模块、资源调配管理模块、设计管理模块、立项管理模块、工程管理模块、审计管理模块。其中需求管理模块主要是在需求提出部门中使用,包括维护安装部、工程建设室、综合调度中心等等。主要功能是负责需求完成后的录入工作和上报工作,并对需求进行审批。资源调配管理模块主要是在资源调配室中对需求部门上报的需求进行受理。并通过调配室主任对上报的需求调配单进行审核签发,最后将审核的结果反馈给调配管理岗。因此在该模块中需要设置调配主任和资源调配管理岗。设计管理模块主要是在设计所中对由所长受理的设计任务进行分派、工程设计、审核、并最后将设计文件上报到投资项目计划室。因此在该模块中需要设置的岗位有所长和设计员。立项管理模块主要是在投资项目计划室中队设计所上报而未审核的设计进行受理,然后,交至计划室主任进行审核,并联络采购室对材料进行采购,且由工程立项对工程建设室及施工单位发放投资项目管理岗提交的项目任务书。切块资金管理,施工队伍管理。因此在该模块中需要设置的岗位有项目管理岗和计划室主任。工程管理模块主要是在工程建设室中对工程项目任务进行受理,并下达和审核施工任务,工程停工、延期、变更、结算管理。因此在该模块中需要设置的岗位有工程管理岗和建设室主任。审计管理模块主要是在审计部门内部结算审计,并负责审计施工单位编制的结算文件,并由工程建设室和施工单位进行审核,最后通过审计负责人进行审批。因此在该模块中需要设置的岗位有审计管理岗和审计负责人。 2系统的主要接口 根据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结构分析,系统的主要接口可以分为:与设计平台的接口、与制图软件的接口、与金碟k3系统的接口、与办公系统oa的接口、与客户响应系统的接口、与资源管理系统的接口。具体如下:与设计平台的接口主要是通过设计员接收上级(所长)下发的设计任务,之后通过提取设计需求、调用设计软件等过程将设计数据上传到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供各岗位查询。同样,施工单位也可以同样的方式将最终的编制结算结果以电子接口的方式回送给项目管理系统。与制图软件的接口主要是通过设计员绘制施工图纸,从项目管理系统中调用绘图软件,将完工后的图纸上传到项目管理系统供各科室查询。此外,工程竣工后由施工单位编制的竣工图纸也可以以同样方式传递相关信息。与金碟k3系统的接口主要是通过金蝶软件将材料采购定单和材料申请单自动生成。并能通过金蝶软件查询到材料库存、材料差额等相关情况。与办公系统oa的接口主要是把货币三家审批部分的审核流程转移到0a系统上,然后对oa系统进行处理,最主要是把工程的相关数据提交到oa系统中,通过oa系统从而实现生产数据、办公数据、决策分析数据三者之间的转化,并最终实现资源的共享,减少审核过程中的重复劳动。与客户响应系统的接口主要是直接提取客户响应系统中的业务需求数据,并减少对数据的重复录入,正确、及时地反馈通信工程项目的竣工/取消数据信息。与资源管理系统的接口主要是指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应该根据资源的变化而相应的发生变化。例如:在下达直接资源调配单时,需查询资源系统、确定方案时需调度资源、设计完成后需要调度资源系统、通信工程项目竣工后可以直接将部分竣工数据转移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 3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3.1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的实施策略 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第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始终以项目信息门户网站作为战略目标。 第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始终以建立不同项目生命周期信息系统间的数据流程和接口作为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规划的目标和核心任务。第三,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始终以通信工程的造价、合同、进度、质量、财务管理等作为构建系统的主线和重心。第四,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始终建立进度、费用、质量三者之间项目划分编码的对应统一关系。第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始终坚持一把手先用起来作为系统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 3.2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与处理流程 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不同于其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区别在于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在内部结构和功能上的性能、效率和作用特点和规律以及系统外部接口结构与环境。 (1)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外部结构与处理流程。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外部结构与功能的正确规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因此在处理流程方面,首先必须建立正确的项目信息源总体结构与处理流程。具体在一个大型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信息管理中,可能会涉及到包括项目业主、施工单位、技术设计、材料供应等等众多的项目参与单位即信息源,且每个信息源由于工作性质等因素的不同,在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中 所对应的的外部结构和功能也不尽相同。 (2)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内部结构。一般的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内部结构包括:项目进度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质量信息管理系统、项目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合同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设备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物资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办公与决策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图档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功能。但大型通信工程建设中对于不同的项目生命周期阶段的信息系统,它的核心功能和目标也会相应的有所区别。例如:对于业主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在实施阶段的时候,系统的主要目标是项目进度、质量和造价以及项目合同管理一体化集成处理。对于项目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在规划阶段的核心功能是图档 处理等等。 (3)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处理流程。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由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目标的差异,在内部处理流程上也存在着不同,因此作者在汲取大型企业建设经验的同时,总结了业主信息管理系统内部处理流程的主要原则。包括:第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中始终建立进度、费用、质量三大信息管理控制系统在项目划分和项目编码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控制的基本预期目标是以进度计谋网络图为工具,以概预算数据库和施工图设计为基础,自动产生指导性的需求(材料、设备、人力资源、施工机具)计划等。第三,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必须确保物资需求计划与采购合同的编码、采购合同与概预算及财务科目编码(在连结点上)、财务科目设置与概预算项目划分编码等保持一一对应的关系。第四,质量验评项目范围与图纸档案的立卷及文件包编码也必须保持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形成数字化项目技术档案。 3.3通信工程项目信息流路线分析 通信工程项目信息流路线作为工作路线,它的项目信息流路线类型可以分为三大类:由上而下的信息、由下而上的信息、横向信息。具体而言: 3.3.1由上而下的信息 由上而下的信息一般是指上级通知下级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下级必须了解的信息、下级应该了解的信息和下级想要了解的信息三种。 (1)下级必须了解的信息主要是指下级人员为了更好地完成所分担的工作任务必须了解的信息。具体包括:工程项目的目标、工程项目的约束条件、工程项目开展的相关事项、工程项目的职责及内部相关任务、工程项目的相关标准及规章制度等。 (2)下级应该了解的信息主要是指与下级有关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工程项目约束条件及目标的变化情况等。 (3)下级想要了解的信息主要是指下级想要了解与工程项目有关的特殊情况,重点包括工程项目近期的原因与安排。 3.3.2由下而上的信息 由下而上的信息给工程项目经理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下层工程项目执行和进展的信息情况,是工程项目经理掌握信息最基本的渠道。因此作为通信工程项目经理,必须掌握工程项目约束条件及目标的实现情况;资源计划的相关变化情况及干扰因素;充分了解通信工程项目内部成员的相关工作情况,以及参加工程项目或涉及的有关单位和部门造成的困难等等。 3.3.3横向信息 横向信息指主要同一层的两个不同工作部门之间的信息关系。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特殊、紧急的情况下为了节省时间才允许发生横向信息关系。因此,假设规定不允许横向流,那么对线性工程管理组织系统而言,就只能通过两个工作部门之间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的信息路线来实现二者时间的信息关系,从而间接的增加了信息流的时间。 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的分析,旨在为通信工程信息管理提供一些科学、合理、实践可操作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提高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可控性。为实现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的系统化提供决策信息。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论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 机电设备; 信息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文章简单介绍了高速公路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一、系统开发应用背景 1.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1) 交通 管理。交通管理的任务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检测、控制、诱导交通流量,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和道路畅通,对违章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 (2) 养护管理。养护管理的任务是对高速公路道路、桥梁及交通工程设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保养和修复,以保证其正常的使用功能。 (3)收费管理。收费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国家批准的收费政策和价格向通行车辆收取足够的通行费,同时对营私舞弊、偷逃通行费的行为进行稽查。 (4)路政管理。路政管理的任务是贯彻实施国家和地方的有关 法律 、法规,保证高速公路路产完整,维护高速公路路权不受侵犯,保护高速公路设施不受破坏。 (5) 服务区管理。服务区管理的目的是利用高速公路已有的餐饮、住宿、休息、娱乐、购物、加油、维修、停车、通信等设施,向用户提供舒适、方便的全天候服务。 2. 系统基本组成概述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是发挥道路设施控制与管理功能的主要辅助系统,是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实施 现代 化管埋(实时和数据管理)的主要工具。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是包含多个子系统,以 电子 、电气、控制、通信、机械和交通工程等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大系统,它由控制、收费、通信、照明、供配电和安全运行保障等子系统组成。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间由通信网联系,其中,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为 计算 机控制系统,通过光缆数字通信连结成远程计算机 网络 ,各网络间信息共享。 二、机电设备管理内容 1. 润滑处理 设备的滑动、转动部分要根据设备的工作需求上润滑油,如:打印机打印头的滑动轴,要上轻质润滑油,用干净的纱布涂擦,且油不可过多,以免造成污染。设备机械转动轴有打油孔的要上润滑油,室外手动栏杆和自动栏杆的转轴要上润滑脂。 2. 防水处理 设备的电路部分,要经常检查有无进水的可能性。收费亭是否进水,外场设备的防水橡皮垫是否完整,空调温度是否设置适宜。如果湿度大,开启频繁的房间(如收费亭),温度太低导致设备内部产生凝结水,水是导体,会导致设备工作不正常,甚至烧毁设备。如发现进水或线路板潮湿,立即停机断电,并及时用热吹风筒除去潮气后,方可再次投入运行;温度太高对设备也不利。防水重点是收费亭,收费亭内安装的设备较多,一定要保证运行正常,运行的数据都保存在工控机内。造成收费亭漏水的原因主要有:收费亭设计不合理,亭上有积水,排水不畅通;安装在亭顶的空调的冷凝水排路不畅通,造成亭顶积水;安装在亭顶的空调固定设计不合理,直接打孔用膨胀螺栓固定,打孔造成防水层的破坏,造成漏水;在亭顶安装报警器,钻孔走线,防水处理不好,造成漏水,以上所涉及的几个工艺环节,要经常检查,以免因漏水造成设备的损坏。 3. 经常检查降温风扇运转是否正常 降温风扇主要位置有:工控机、计算机、ups、稳压器、硬盘、录像机等,如工控机经常死机,需检查cpu的降温风扇转动是否正常,如果发现不正常,应立即停机修理。要经常检查并保证设备的散热风扇工作正常,如散热风扇停转,必须立即处理。 4. 防锈处理 外场设备由于雨淋日晒易被氧化生锈,要定期进行防锈处理。如:手动栏杆的转轴、设备的地脚固定螺栓、设备与固定装置的连接螺栓等要涂抹防锈油。锈蚀不但会对设备造成损坏,而且会带来安全隐患,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质金属被腐蚀严重,采取必要措施防锈,常见的问题是:金属件防锈镀锌层薄,造成锈蚀,更换符合防锈要求的金属件;检查收费雨棚车道照明灯及雨棚信号灯紧固件及安装螺栓是否锈蚀严重,如已失去功能,需更换以免掉下来造成人身损伤。 5. 电源系统供电 首先检查电源供给是否正常,对于用集成电路组成的板路,检查电压是否正常,要从集成块上测量,逐步向电源模块,检查电源模块输入/输输出状态。对于由于电阻烧毁、电容击穿再次更换时,电阻要提出电压,而后检查信号的输入/输出状态,对于由于电阻烧毁、电容击穿再次更换时,电阻要提高功率,电容要提高耐压程度。 三、系统结构和模块功能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对各机电设备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与控制指标比较后,做出控制决策,下达控制指令,由执行机构准确实施,以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要深入了解控制的全过程,需要对组成控制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其特点和 规律 ,采取相应的措施。 1. 控制中心 计算 机系统 包括主计算机、 交通 信息计算机、彩色图形显示计算机等。整个系统通过快速以太网将各个计算机联成 网络 ,各计算机与外场设备的连接方式为分布式控制系统,并利用光环路载波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通信传输。这种局域网及其通信方式的优点是:通信灵活方便,网络结构简单、传输速率高、可靠性强、实时性好,可消除通信中的"瓶颈"现象。计算机系统的使用主要是使用其安装的应用软件控制、浏览数据以及图像等信息。 2. 控制中心软件系统 控制中心软件系统为高速公路控制核心处理系统,其功能包括:系统配置模块、信息查询与报表打印模块、信息等模块。具体构成各模块的功能为: (1) 系统配置模块程序包括:用户管理、系统管理、设备信息、数据管理。 (2) 信息查询与报表打印包括:系统结构与配置信息查询处理;设备基本信息查询处理; (3) 设备运行状态查询处理;设备报警信息查询处理;各外场设备检测信息查询;用户信息查询;人工输入事件查询处理;操作员操作日志报表查询。 (4) 信息模块包括:可变情报板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编辑。 3. 系统运行应用 (1) 信息采集 需要采集的信息按性质可分为:数据、图像、语音三种类型。从信息反应的功能归属为环境干扰、设备状态金额故障部位三大类。信息采集方法由信息的特点决定。数据信息需要通过各种传感器将电量转换成电量再输出。 (2) 信息处理 要取得良好的信息系统管理效果,必须对机电设备状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是机电设备的某些状态无法直接测出,只能凭借已测出的参数去估计、判断,状况的出现与否、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都无法直接测出,只能根据已测出的各种变量,采取一定的数学分析方法去识别、判断。 (3) 控制策略 调整供求,争取平衡是控制机电设备状态的基本恩路。即抑制和转移需求量,通过调整设备参数提高设备运行能力,实现供求动态平衡,使设备状态到预期的控制目标。调整供求有多种控制方法可供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选样控制方法称为控制策略。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要:学生信息管理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难题,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例如:高校学生信息类别繁多且差异较大,批量管理较为复杂;学生的部分信息涉及个人隐私,难以通过公开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学生信息库一般仅对在校学生开放,毕业学生无法获取相关信息。鉴于当前仍存在诸多问题,设计开发一套简单易用、高效强大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生信息;访问控制;安全性 近年来信息化在高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许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仍停留在人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模式下,这种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所形成的一系列管理难题,管理效率与管理成本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前期的充分调研与需求分析,形成一套适合笔者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1总体架构设计 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采用的是基于MVC架构,系统总体架构图如图1所示。通过总体架构图可以看出,展现层:对各个用户的登录界面以及操作界面进行直观的展现。业务层:采用AJAX技术、MVC架构以及面向对象框架,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学生宿舍管理、学生资助管理以及毕业生管理五大业务功能。数据层:对整个系统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查询、更新、维护、管理,数据库信息主要包括用户信息数据库、宿舍信息数据库以及毕业信息数据库等,采用的是SQLServer2012数据库。 2系统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 根据系统总体架构以及需求分析可知,基于访问控制技术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五大功能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学生信息管理模块、学生宿舍管理模块、学生资助管理模块以及毕业生管理模块。 2.1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对系统用户信息和基本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以及系统维护管理三大子功能。用户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的注册、登录以及基本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员和相关用户可进行密码重置、修改等相关操作;用户权限管理可以对系统用户的角色信息及权限进行管理和分配,只有系统授权的系统管理员才可以进行相关的操作;系统维护管理主要是对系统所有核心数据进行备份、还原等操作,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功能。 2.2学生信息管理模块 学生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学生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学籍信息管理两大子功能。学生个人信息管理主要是对高校学生的姓名、籍贯、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进行管理,具备个人信息的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等功能;学籍信息管理主要是对高校学生的学籍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具备学籍信息的查询、编辑、增加与删除功能。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出现专业调整、休复学、专转本等特殊情况,因此学籍信息管理还具有学籍异动信息的修改与编辑等操作。 2.3学生宿舍管理模块 学生宿舍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对在校生的宿舍信息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宿舍基本信息管理、宿舍分配管理以及宿舍调换管理三大子功能。宿舍基本信息管理主要是对在校生的住宿情况进行统一管理,提供宿舍情况的查询、增加、修改及删除操作,便于高校宿管人员对学生住宿情况进行及时的编辑与更新;宿舍分配管理主要是对高校新生进行宿舍的分配与管理,根据新生所属专业、班级、院系等信息实现宿舍的合理分配,并向新生提供宿舍查询、申请调换等功能;宿舍调换管理主要是对学生发起的宿舍调换申请进行处理,并根据调换结果对宿舍信息进行更新与修改。 2.4学生资助管理模块 学生资助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高校资助岗位设置、学生档案管理以及助学金管理三大子功能。高校资助岗位设置主要是根据实际岗位需求设置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并设置合理的资助标准,同时将岗位信息在系统中供学生查询与申请;学生档案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统计与管理,对学生家庭困难等级、困难原因等相关信息进行建档备查;助学金管理主要是对高校各类助学金的发放进行统一管理,并定期进行审核与公示,确保助学金的使用更加公正公平。 2.5毕业生管理模块 毕业生信息管理是当前高校学生信息管理中普遍忽视的问题,通过该模块能够实现对毕业生信息的管理与统计。系统对毕业生工作去向信息的分析与统计,对校园招聘工作的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毕业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毕业信息管理以及毕业成绩管理两大子功能,分别对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工作单位、职位、薪资等相关信息进行统计与管理。 3访问控制改进模型工作流程分析与设计 由于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储有学生个人隐私等敏感数据,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系统还采用了RBAC访问控制技术,对访问系统的用户行为进行控制。具体流程如下所述。(1)用户身份鉴别。当用户向系统发起访问申请时,系统首先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鉴别,对访问时间、用户访问发起地域等信息进行综合判别,判断用户是否具备系统的访问权限,若用户满足系统访问条件,则进入第二步进行访问权限的分配与控制,若用户不满足,则终止访问,并返回错误信息。(2)用户访问权限的分配控制。用户身份鉴别完成后,对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分配控制,当用户对权限内的资源发起访问时,执行步骤3,当用户访问资源超出自身权限限制,则执行步骤5。(3)判断是否满足规则约束条件,如果满足则执行步骤4,否则执行步骤5。(4)执行用户的访问请求,完成相应的数据操作,并将数据结果反馈至用户。(5)拒绝用户的访问请求,根据拒绝原因进行提示,并结束该用户的本次访问。整个系统访问控制工作活动图如图2所示。 4结语 本文对所在高校的学生信息管理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设计开发了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在立足于高校实际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还具有基于RBAC访问控制模型的改进模型,实现了整个系统的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作者:叶茂华 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缺陷及优化 摘要:在医院管理工作中,会计信息管理是重中之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医院的信息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加快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这也使医院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并建设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医院的内部控制水平。但是,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仍旧存在较多缺陷,而这也正是医院急需解决的。本文对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对医院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优化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缺陷及优化 一、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缺陷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又被称之为会计电算化,它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会计的程序化操作,从录入到结转成本再到生成各种财务报表,都是依靠计算机程序来进行操作的,从而极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力。但由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形成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也使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一)会计信息缺乏系统化的管理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促进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在医院财务管理中也同样如此,但由于医院内部还尚未形成较为先进的管理思想,这也造成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较为滞后,对某些财务风险仍旧存在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在医院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虽然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管理软件中的风险较为重视,但却忽略了财务人员这一人的因素,在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很可能会由于财务人员的不规范操作而造成财务风险,还有可能因为人的因素而造成财务信息的泄漏、财务数据失真等问题,如果不能对人的因素进行内部控制,必将大大影响医院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二)会计信息管理的岗位牵制作用弱化 虽然采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财务工作的电算化,并由计算机来代替人工进行财务操作,但这也使财务系统中的岗位分工变得模糊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岗位牵制作用弱化。长期以来,医院在进行财务工作时都是对岗位责任进行明确划分的,并由不同的财务人员来对不同的财务工作进行操作,如核算有核算人员、审核有审核人员,而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则能够利用计算机对每笔业务进行自动录入与生成报表,这也使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岗位牵制作用弱化了,进而影响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三)医院会计信息管理存在不安全性 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属于一种财务软件,这种财务软件虽然能够高效地完成财务工作,但也使系统本身存在较高的风险性,特别是黑客或不法分子对系统的入侵和数据的窃取,使财务数据受到很大安全威胁。此外,人为操作的不当或是系统本身发生技术故障时,也有可能造成系统中的财务数据丢失。由此可见,这些问题都证明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存在不安全性。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的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研究 在内部控制视角下,要想提高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强化医院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能力,就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优化,以下对这个四个方面的优化工作进行探讨。 (一)强化会计信息管理的内部控制力度 医院应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在医院内部应明确会计岗位的内部分工结构,应分别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和传统的会计岗位,这样能够形成良好的岗位牵制作用。此外,医院还要通过制度的设立来确保会计岗位能够进行定期轮换,确保岗位牵制作用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因财务人员的徇私舞弊,而给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带来不利影响。 (二)制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制度 在内部控制视角下,会计工作的进行必须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与会计制度来进行合法操作,以此确保会计工作具有完整性、真实性与有效性,这也是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医院应对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制度的内容进行参考与分析,并结合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特点与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能够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会计信息管理制度,以此加强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力度,并利用制度来指导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 (三)制定会计信息档案管理制度 对于医院来说,会计档案是必须要有的,而且要进行永久保存,由于传统的会计档案是采用纸质的形式进行保存的,这也使这些会计档案难以进行长久保存,进而使会计档案的完整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医院对于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以此提高医院对会计信息档案管理的内部控制能力。医院既要将会计信息档案进行纸质形式的保存,并对纸质档案进行妥善保管,还要将会计信息档案中的相关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当中去,由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来对会计信息档案进行妥善保管。即使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丢失,也能够依靠纸质资料进行找回,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四)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找出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指导建议。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非常复杂、并且涉及范围很广,这也使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医院必须建立会计信息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对会计账务进行审计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来对账务进行处理。此外,医院还要确保费用的签字与审核能够有证有据,满足内部控制要求。最后,医院还应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作者:程玉芝 单位:菏泽市牡丹区妇幼保健院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摘要:地下水污染与衰减、地质灾害等水文地质问题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通过介绍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期望城市管理者和城市规划师能充分重视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价值。通过建立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使城市朝向健康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城市水文地质信息;数字化;发展趋势;应用价值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壮大的同时伴随着地下水资源衰减与污染、地质灾害等水文地质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来充分认识城市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和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就成为了摆在城市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水文地质信息科学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可以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是未来“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 城市水文地质学主要是以城市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城市地形地貌、岩土体出露及埋藏条件、地质构造、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下水水质水量与城市供水、涉及地下水活动相关的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滑坡等)以及地下水污染监测与修复等水文地质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因此,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城市水文地质的基本结构及形成条件;2)地下水的分布及埋藏条件;3)地下水位、流量、水质、水温等动态信息;4)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及利用现状;5)与地下水活动相关的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及现状条件;6)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分布范围等。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就是将以上内容纳入到一个综合管理平台中进行管理,他能实现对城市水文地质信息进行动态监管,通过数据综合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亦可服务于社会各行业。 2现阶段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以纸质文献和人工管理形式进行,缺乏对水文地质资料的连续性与系统性研究,主要表现为:1)“数字化”程度不高。现在少数大城市正在开展“数字城市”(digitelcity)工程建设,但暂时未将水文地质信息纳入到“数字城市”建设中去。2)对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的研究常忽略其应用价值。虽然许多学者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研究工作,但与研究的火热程度相比,对于城市规划与管理者来说,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往往容易被忽略。目前,鲜有将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应用到社会管理和城市规划中的实例。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应用价值的重要性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3)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相关机制尚不完善。虽然部分城市相继出台了一些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准则,但实际执行过程中,限于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素养欠缺,加上相互监督不力,内部监管准则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 3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1)先进的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将应运而生。建国后,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数据资料,这些数据具有来源广、类别多、数量庞大等显著特征。最近几年,我国先后在北、上、广、深等多个城市开展了三维城市的地质勘探,使得数字城市的地质属性呼之欲出。未来,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应该会纳入到“数字国土”或“数字城市”的统一规划中去,研发并建设专门的“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等决策支持系统和服务应用系统,该系统一般要求:①具有高度一致的概念化模型,拥有数据化模型,统一的标准、代码与接口;②能实现基础的水文地质数据库与管理区域内的离散式水文地质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交叉访问功能;③可进行城市水文地质数据的分析和二次升华,支持应对复杂水文地质问题的决策;④能实现地下水与含水介质体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分析、表达及过程的三维可视化;⑤输出功能完备,能生成各种样式的表格、图形;⑥能适时动态地监管地下水环境及地质灾害等;⑦可用于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害等的数值模拟、预测、预判及规划的决策;⑧具有较好的信息保密功能。2)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化水平将大幅提高。由于缺乏对本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充分认识,部分地区在城镇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所谓“发展”或快速城镇化,出现城镇规划建设选址不安全、人口激增导致水资源承载力不足等问题,使城镇化建设出现事倍功半或陷入困境。为摆脱这些不利影响,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和规划师开始重视水文地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可以预见,未来的城市规划师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将逐步树立水文地质信息利用观念和防灾减灾理念;城市供水者也会充分利用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且高效的管理,使水资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3)将出现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专门机构。随着水文地质信息管理方面的流程规范或准则的进一步完善,部分城市可能会出现负责“数字城市”的专业咨询机构,通过政府牵头,将各部门、各行业所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进行整合,通过水文地质信息管理平台,对内为政府部门提供免费咨询,对外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偿咨询服务等。 4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与水文地质相关的地质灾害、环境及生态问题凸显,如何充分利用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来预防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水文地质问题体现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而人们对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认识深入和重视,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从业者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国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发展将越来成熟,其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际金融课堂教学研究:浅谈《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摘要:《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与优化教学内容相结合;要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教材的使用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等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许多经济、金融部门需要大量既通晓国际金融理论、又熟悉国际金融实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十分重视《国际金融》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本文根据《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探索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一直以来,国内外对“国际金融”课程的研究有很大差异。在国外,许多大学的商学院和经济学院都开设此课程,但商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课程等同于“国际财务管理”(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即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讨论相关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许多内容都属于微观层次的研究;而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则以“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为主要内容,属于宏观层次的研究。在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相当广泛,里面既有理论的分析(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金融危机理论等),还有实务的介绍(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也有政策的研究(如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 2.实践性强。《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地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真正学以致用。如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变动的浮动和频率加大,如何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针对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中国目前的国际收支状况这一事实,如何调整国际收支,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等问题都是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即期、远期、掉期、套汇与套利、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互换交易等)、外汇风险管理(进出口商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等)、贸易融资业务(福费廷业务、保理业务、出口信贷业务的运用等)。通过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做应用型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时代性强。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事件层出不穷。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雷曼兄弟的破产,美国华尔街投行的“绝迹”,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融资企业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以及美国国际集团(AIG)相继被政府接管;伴随着全球出现的流动性危机与信贷紧缩,欧美掀起金融机构国有化或半国有化的浪潮,金融系统出现空前规模的去杠杆化,还有法国兴业银行事件,越南发生的金融动荡,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外汇储备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等等。 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实践也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近十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国际金融》课程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文字、表格、图形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录像等形式讲述课程,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要讲好本课程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手段。在上课过程中,可随时利用网络,结合授课内容,介绍、观看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最新事件及评论等。如在讲外汇与汇率这部分内容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站查看人民币汇率行情,带领学生浏览华尔街日报、伦敦金融时报等网站查看国际外汇市场行情和汇市评论。在讲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时,可带领学生在凤凰财经网上观看一些专题讲座视频,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了解最新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在讲外汇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带领学生浏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查看相关的合同交易数据。在讲国际收支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查看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在讲欧元时,可带领学生浏览欧洲货币联盟中央银行网站了解欧元的实施情况。在讲外汇储备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金融界等网站查看中国最新的外汇储备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许多图形、表格等。在讲汇率制度时,可带领学生浏览香港金管局网站了解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相关情况等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添加较新的统计资料、图片等信息,也有助于学生对最新的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利用专题音像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如在讲世界主要外汇市场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世界外汇市场交易概况”的光盘;在讲金融危机时,可让学生观看“亚洲金融风暴”的光盘等。通过观看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比较强的形象认识和直观体验,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PPT演示工具。《国际金融》课程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理论的逻辑性较强,为了讲清楚、讲透彻这些概念或理论的来龙去脉,在制作PPT时,一定要简单明了,多用示意图、纲要图和简单的动画,避免将word文件中的大量文字直接贴在课件中而将PPT变成了教材的翻版。如用示意图给学生介绍汇率理论的发展脉络,用示意图将汇率理论中资产市场说的模型分类展示给学生,用纲要示意图给学生讲解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用简单的动画来描述套汇或套利的过程等等。这些示意图虽然简单,但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与优化教学内容相结合 1.要继续用好讲授法,不过讲授要改进方法,不应该灌输,而应该引入启发,将学科专业最新进展和前沿呈现在学生面前,讲清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容器,他们必须主动建构知识,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因而应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生思考、发现、理解、生成,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知识与生活、将来工作等关联性。 2.《国际金融》课程中有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际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在国际金融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时,可引入二战后日元汇率走势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的案例;在讲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入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越南金融动荡的案例;在讲外汇衍生产品市场时,可引入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住友商社巨额亏损事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案例;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入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在讲最适货币区的理论及实践时,可引入欧元诞生的案例等等。 3.国际金融领域经常出现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所掌握的信息与知识得以相互补充,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如在讲人民币汇率问题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这一问题;在讲外汇储备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几年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有哪些;在讲国际资本流动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年来热钱流入中国的数量及途径等问题;在讲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三元悖论”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问题;在讲外汇风险管理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外贸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来规避汇率风险;在讲国际收支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等等。 4.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就是对于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在教学中通过绘图、列表等方式,把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罗列比较。如在讲解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概念时,引导学生寻找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站在报价银行的角度求交叉汇率的方法及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套汇的内容的时候,由于这两部分内容容易混淆,可以将他们放在一起讲解,以避免引起混淆。 5.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引入“问题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等,对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活泼的气氛,采用问答式、讨论式、解决问题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教育对象的思维活动不断引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对象的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将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改革要和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载体,也是师生授受、生成、创新的基本素材,显然,即使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去教陈旧、无用、缺乏意义或价值、模糊、混乱的教学内容,也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与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科最新知识和创新方向的介绍,注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 (三)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为了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国际金融》课程的考试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考试内容方面,创新能力的考核应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要尽量减少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增加创新能力的测试。试卷中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论述题、分析题等要占较大的比例。考核成绩不但考虑期末的考试成绩,而且考虑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讨论等情况。要灵活采取开卷、口试、论文等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把学生引向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答题。成绩的评判要鼓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发挥学生个性化思维在探索知识中的作用。在考核方式上不但有闭卷考核,还应有开卷考核。要制定合理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在教材的选用上,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的书面载体形式,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教材观,而且从深层次上还影响着他们的课程观及教学方法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辩证、客观、科学、发展地对待所选用的教材,即做好教材的“二次设计、开发及实施”(指教案),而不是“照本宣科”,即要求教师按照继承、借鉴及创新的课程原则积极做好所用教材的“纠正”与“弥补”工作。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国际金融课堂教学研究:优化《国际金融》课堂教学的思考 [摘要] 根据《国际金融》的自身特点和授课对象的知识构成,在考虑有关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四对关系,为优化地方院校《国际金融》教学效果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 《国际金融》 理论教学 经济散文 四对关系 《国际金融》既是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是我院开设的选课率较高的素质课程之一。在考虑有关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课程建设的自身特点和授课对象的知识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四对关系,对于优化教学效果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清理论教学的深奥性和通俗性的关系 《国际金融》是一门知识涵盖面巨大的课程。该课程对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国际资本流动和外债、国际汇兑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制度和国际金融组织都从理论高度上给予了比较翔实的阐述。然而枯燥、呆板的理论推导和阐述往往显得较为生硬和沉闷,尤值一提的是,这些理论由于融合了其它经济学课程的一些知识而更需梳理,加之这些理论的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假设前提与实际观察值等一系列相关关系的盘错交织,使得原本复杂、生硬的金融理论知识分析起来更显得晦涩难懂,给学生以极大的深奥感,甚至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一种挫败感。因此,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深奥的理论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效果肯定会更好。而目前国内经济学界流行一种学术论著、论文以外的轻松经济学即经济散文的写作形式可以给予我们教学上的启迪,它将理论性很强的经济学问题用简明的散文形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尤其是一些趣味经济现象)通俗明了地演绎出来。如原北京工商大学的梁小民教授,近年来就有许多诸如《寓言中的经济学》、《经济学内外》、《读经济学书》、《话经济学人》等作品,一开印就是几万册,广受欢迎;他的《寓言中的经济学》,就是用各种各样的寓言故事来诠释经济学的现象。《经济学内外》是经济学随笔集,基于大处着眼而从小处入微,读起来引人入胜;他的译著《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等等,曾经都是风靡一时的畅销书。另外,目前非常畅销的《经济学家茶座》所刊载的文章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也说明了将经济学理论化深奥为通俗,化枯涩为趣味,化抽象为具体的可行性和积极意义。当然,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对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必须认真琢磨每个理论,力避繁复、抽象而取简洁、通俗,以最感性的语言、最清新的教学工具去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有助于学生(尤其是对非专业学生)对复杂深奥的理论问题的理解,也是真正将“理论是灰色的”演变为“理论之树常青”的一条道路。笔者认为,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来表述其中深遂的理论内涵,从而使枯燥乏味的分析变得生动有趣,使凌乱复杂的推理变得顺序简明,使深奥难懂的论述变得浅显意简。 二、理清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关系 自三百年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经济研究中运用算术方法以来,到今天以数学为工具的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以至当今西方经济学界,数学已经成为最常用的经济学科分析工具,经济学的数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诚然,经济学运用数学是经济学发展中的一次革命,它使我们对经济问题可以进行定量化分析,这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而且也有利于我们对经济理论的深化。就专业的金融学研究而言,的确需要运用数学抽象推理来梳理金融学理论逻辑,正如马克思所说:“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才能真正成为科学”,因此,笔者也认为,在对于《国际金融》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排除某些章节重点运用数理模型来进行推导分析和论证相关理论。但更多时候,还应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应尽量将图表模型简洁明了化而对于其表示的涵义阐述详细化(尤其对选修课、素质课的学生而言),既要避免理论教学中的单纯定性阐述性分析,更要避免盲目套用数学公式或模型,或把数学当作经济分析的唯一手段。盲目的求新求异,忽略了国际金融作为社会科学性质下应有的人文内涵,毕竟,对于《国际金融》而言,数学只是手段,而不是唯一的表现工具。对于讲授《国际金融》的老师来说,重要的是要将它所表示或说明的特定条件下的金融学的社会科学的意蕴和思维清楚地呈现给同学们。 三、理清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关系 所谓专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有关教学计划,针对教学计划中某个或者若干个重点、难点问题,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专门讨论和重点分析。但单纯的专题教学又显得理论性太强,笔者认为应以案例教学为补充,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就《国际金融》而言,采用专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对某一重点热点问题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时刻关注学术发展动态和趋势,讲课时以教材的论点和内容为基础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应结合本学科领域知名学者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本学科职能部门有关官员的最新讲话来展开讨论。比如外汇储备过多与货币升值问题,教材上不可能进行大篇幅的分析,但是,现实生活中外汇储备和货币升值之间的关系又是如此重要,如单独就国际储备来简单地谈外汇储备,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程度可想而知,这明显不利于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笔者以为,可以在专题教学中尝试性的穿插案例教学来进一步缩短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还是以外汇储备与货币升值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曾经以 “中国是否会重蹈日元升值覆辙?”为专题来展开外汇储备与货币升值之间的关系讨论,从而将一个教材上没法及时涉及的热点问题用曾经存在的事实案例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外汇储备过多给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的基础上,以日本1985年广场协议的背景来阐述日元升值最后给日本甚至给东亚带来的结果,然后上升到目前中国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以及升值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可以穿插国内外一些权威经济学家和政府部门一些官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然后让学生自己来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将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巧妙结合运用于《国际金融》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辩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理清课程设置及其相互衔接的关系 在学习《国际金融》之前,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已经学习了或者将要学习到诸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国际贸易等相关课程知识,这样就要求任课老师必须熟悉教学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现状,哪些是已开过的课程,哪些是将要开的课程,以及现在平行开的是哪些课程,理清这些课程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深化渗透的关系,还是同时开设的关系,如果不注意就会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叠或者教学真空与支离破碎的情况。比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以及《国际金融》等课程中都会提到一个重要问题――外汇风险防范问题,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应深刻理解切入这个问题的视角,做到既有所兼顾,同时又重点特色突出。总之,理清课程设置及其相互衔接的关系,既有利于老师讲课时对有关重叠内容的权衡取舍,提炼精华,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整体脉络的把握,达到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就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国际金融》素质课程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求理清课程相关性问题,对授课内容更要精益求精地进行科学选择。应从整体上构造一个学生易于接受的完整体系,并有意识地针对他们所学专业,及时调整增减有关内容,用最清新和最通俗的语言将有关内容展现出来,及时补充经济社会中最新国际金融的案例和事实,为它们的专业学习从一个非专业视角来拓宽思维、启迪思维和操练思维。 国际金融课堂教学研究:《国际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启示 [摘 要]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其创新性思维,促进学生们更好地适应计算机组卷的考试形式,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学》教学团队在该课程的授课方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方面作了相关改革,文章就具体的改革实施过程、改革成效、启示等作一详细介绍。 [关键词]《国际金融学》;教学模式 ;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知识存储、传播的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时代的变革引发了高校教师对于教学模式的新一轮思考,本文将介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改革实践过程以及改革带来的启示。 1 教学现状 《国际金融学》是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以宏观的视角洞悉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种现象与原理。长期以来,《国际金融学》的讲授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即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并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此外,学生预习、复习知识的意识淡薄,不能主动借助互联网等工具检索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仍然抱着侥幸心理,以为临考前突击学习或者背诵PPT中的内容便可大功告成,显然,这很难适应计算机组卷的期末考试形式。有鉴于此,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的教学中,《国际金融学》实施了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下文将具体阐述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2 改革措施 2.1 弱化单纯讲授,打造高效课堂 根据每节课的特点,借助教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完善课堂组织方式,抓重点,鼓励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每堂课总共2学时,每学时45分钟,如何将课堂合理地分为导入、提问、答疑、习题精讲、讨论几个环节,就得益于课堂教案的设计。教案是对教学组织方式的安排,教师须明确课堂的重心,进而有计划地编写教案,将时间放在重点环节,使得钢用在刀刃上。比如在《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一节中,可以在一学时中安排2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习题精讲,将课堂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通过对具体例子的点拨和启发,鼓励学生能运用所学公式和原理对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在《外汇与汇率》一节,可以酌情将课堂的重心放在提问环节,可就爬行钉住制、汇率目标区制、货币局制这几种中间汇率制的概念、异同、联系等进行发问,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课堂采取的提问绝非单纯地背书,而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发新一轮的思考,促进学生培养构建知识体系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2 拓宽知识来源,鼓励学生思考 教学不应拘泥于一本教材,在借鉴多本国内经典教材的基础上,《国际金融学》教学团队编写的讲义博采众长,这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相比学生使用单一教材进行学习,该讲义的优势在于:①讲义更具有针对性,一节课的内容在讲义中分为名词解释、本节概要和重点问题解答三个部分,使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完整、系统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②讲义的编织带有鲜明的逻辑性,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入门。名词解释部分作为本节课先导性知识,本节概要的内容很好地连接前后两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重点问题解析直击本节课重难点;③为不同层次、特点的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将一种名词解释改进了书本中晦涩的书面描述,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引入例子,重点问题解答采用问题―解答的形式呈现,并在解答中采用文字说明、图表分析、箭头图、口诀、案例分析等多元方式进行多角度深入分析。学生可各取所需,在学习资源充分的情况下选择自己喜好的方式进行学习。 2.3 添加预习题目,调动学习自主性 习题作课前预习之用,旨在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在习题题目的编排上,教师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理解、迁移及检索能力。如填空题目可以设置“2013年7月28日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或“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从()贬值引发的”,简答题中设置“金银复本位制下有‘劣币驱逐良币’,今有‘良币驱逐劣币’的货币替代一说,试析这两种说法是否冲突”等题目,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来检索信息,获取知识。 2.4 加入课堂讨论环节,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及同伴合作能力 教师按照以往综合成绩排名,分为四个层次,并从每一层次随机抽取若干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大约6~8人,在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按分组顺序组织讨论。《国际金融学》课程中的讨论环节为必要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组队进行“有准备”的讨论,力求做到“知识+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将讨论题目附在讲义上,如“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之政策有效性分析”一节中,讨论题可设置为“请结合所学试分析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学生在自学过讲义后,完成预习题目的基础之上,可进行分工,做有准备的讨论; (2)讨论时长控制在25分钟左右,其中搭配PPT演示、互动等环节,注重同组成员的同伴协作能力。在讨论结束后,教师以及听课学生可就与讨论相关的问题进行提问,随后教师就讨论所涉及的知识作一总结归纳,并对讨论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给出分数。 2.5 新增两次单元测试,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本学期开创性地采用10%(平时成绩)、50%(两次单元测试平均分)、40%(期末考试成绩),用分阶段的两次单元测试替代期中考查,定期追踪成绩,一方面可以完善考核体系,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更有信心的面对最后的期末考试。一般来说,《国际金融学》的考核比例为20%(平时成绩)、20%(期中考查)、60%(期末考试成绩),实际上,该课程的期中考查以往都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查,故期中成绩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此外,该课程期末考试已知采用计算机组卷,具有一定的难度与区分度,如一名学生期中成绩为92分,期末为62分,这样悬殊巨大,故很难形成学生学习成果的测评体系。在改革中,两次单元测试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单元测试为计算机组卷,题型、题目来源与期末考试一致。一学期采用两次单元测试使得学生提前适应了计算机组卷的特点与考核方式,可以更有准备地应对最后期末考试的到来。 3 改革效果 3.1 课堂反应活跃,有力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相比于传统课堂模式,学生思维被打开,课堂不再死气沉沉,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困惑,并且教师鼓励其他同学为其解答。教师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让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这个特点在讨论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在讨论“国际收支平衡与均衡的区别与联系”中,该讨论小组并没有使用单调的概念解释,而是用“一杆秤”的图示来描述国际收支平衡的意义,即借贷平衡,表现为国际收支平衡表账面差额为零,同时,用“相互制约并促进”的图示来形容国际收支均衡,它是国内均衡与国际收支平衡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均衡状态。笔者认为,“同伴互教”的模式更能促进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这点在这次的教学改革尝试中初见成效。 3.2 作业成绩构建出学生学习效果反馈体系 根据对习题成绩的观察,大部分学生成绩都处于良好态势,这可以说明学生在适应教学改革的同时,不断调整自身状态并慢慢养成学习自觉性。教师亲自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并针对笔记注释、答题逻辑等几个指标给出成绩,并记录在Excel表格,期末统一算出作业平均分,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Excel数据作为历史记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发性学习”的主动程度。笔者观察到,大部分学生随着课程的跟进,也在慢慢地调整学习状态与习惯,开始适应自发学习的模式,作业成绩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形成了一套全面客观有参考价值的教学反馈体系。 3.3 单元测试成绩促进学生适应计算机组题 在所教授班级中,共有学生114人,笔者选取有效样本110个,并对这110位同学的两次单元测试成绩计算平均分,继而与其期末卷面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笔者运用Excel进行相关系数的计算,最后得到,单元测试成绩与期末卷面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7213,一般来说,为中度正相关。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与期末卷面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在两次单元测试的基础之上,学生通过总结、查漏补缺等方法,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得到更为理想的成绩。 4 启 示 改革后的《国际金融学》课堂中,“自上而下”的讲授不再作为课堂的重点,而是在学生提前自学了课程讲义、完成预习题的基础上,教师将答疑作为课堂的重点,并随后进行相关的提问与习题精讲。此外,讨论是另一个重点,通过教―学互动的方式,教师渐渐地由知识传输者的角色向学生导师、信息咨询者的角色转变。课堂的中心在于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之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主旨所在。 在下一阶段的改革中,《国际金融学》教学团队进一步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授课内容制作成可视化的电子资源,如录制微课、光盘、开展Blackboard综合教学等,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顺利开展翻转课堂而继续努力。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人力资源视角谈员工压力管理 摘 要:文章从人力资源视角探讨分析了员工压力管理的相关问题,其中包括工作压力的概念、员工压力管理的意义与模式,加强员工压力管理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在人力资源视角下,加强员工压力管理,需要从激励机制、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员工管理,压力管理,激励机制,绩效管理 一、引言 员工压力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员工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过多的压力不利于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还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对员工压力的管理,要找出员工压力的来源,并积极采取各种策略加强管理工作,以减少员工的压力,为员工的生活与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工作压力的概念 在概念上,工作压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工作压力不仅指个人在工作中遇到的压力,还包括来自工作场所之外的对工作产生影响的压力。而狭义的工作压力指的是来自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工作压力的产生与个性、个体原因,职务等都有联系,它是人和组织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工作压力有消极的一面,它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然而,与此同时,工作压力也有积极的一面,它能够激发个人的竞争意识,提高个人的业绩,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压力管理,创设有利的情景,以提高个人绩效。 三、员工压力管理的意义 对员工进行压力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关心员工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关注员工的压力,不仅能够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还能够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促使员工更好的工作。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员工进行压力管理,对于压力过大的员工,可以为他们降压,而对于压力过小的员工,能够对他们起到激励作用,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员工压力管理的模式 压力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由于压力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对压力进行管理并非人力资源管理一个部门的工作。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外,其它的比如企业领导、各班组的负责人也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比如岗位调配、任务安排、绩效考核、福利分配等各项工作,都是进行压力管理的具体体现。企业的党组织、协会等等,要积极行动起来,注重各种活动的开展,比如与员工进行交谈、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开展互助活动、倾听员工的心声等等,将这些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逐渐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使之成为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企业员工自己也要采取压力管理和压力控制措施,以排解自身压力,达到保护自己身心的目的。 五、人力资源视角下员工压力管理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做好员工压力管理,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做好员工压力管理工作。 1、制定富有人性化的激励机制。第一、做好对企业员工的奖励工作。奖励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合理进行,并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实施个性化奖励。比如,一些员工喜好工资的奖励,而另外一些员工则偏好于休假的奖励。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奖励,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第二、在企业内部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行个性化目标的绩效管理。实践证明,为员工设置相应的目标,员工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出色的完成任务,有的甚至能够创造更好的业绩,这样更加能够减少员工的压力。当员工有了相应的目标之后,他们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并坚信自己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从而减少了不确定因素,减少了员工的压力。此外,还要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以增进员工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 3、注重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困惑与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加强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充分开发员工的技能与潜力,进而解决员工的各种困惑,释放员工的压力。第一、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岗位分配。对于不同性格特征,工作能力层次不一样的员工,要进行合理的岗位分配,使他们从事自己喜爱的岗位,增加员工的满意度。第二、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鼓励员工,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努力,并对他们给与指导与帮助,加强对员工的评价和培训工作,以拓展员工的知识技能,帮助员工顺利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4、采取措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增加企业内部的互动,加强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猜疑,减少员工的压力。领导也要注意倾听员工的心声,加强对员工利益的协调工作,妥善解决员工之间的摩擦,减少员工的压力,为员工安心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开展心理咨询和压力辅导工作。及时评估员工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员工,要加强对他们的咨询与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需要重视对员工的压力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更加关注员工,减轻员工的压力,为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创造有利条件。(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刍议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 摘要:知识型员工是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其个性特征决定了其工作的独立自主意识性和创造性强,因而压力大。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应对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来源进行认真分析,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从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提出压力管理的有效对策,以期缓解他们的压力,充分发挥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独特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压力源 工作压力 一、压力和进行压力管理的必要性 压力是指员工个体在环境中受到各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所谓压力管理,是企业通过组织和个体有计划地对压力产生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首先,企业进行压力管理,是日趋激烈竞争的需要,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之一。其次,压力具有较大的经济危害和社会群体危害。最后,过度的工作压力对知识型员工的身心健康、工作绩效的影响大、导致流失率高。 二、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 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特征:由于知识型员工的个性不同,价值观、兴趣爱好、职业发展倾向相异,从而导致他们对压力的体验千差万别;过去的经验也会影响到知识型员工对压力的体验,成功的经历可缓解压力,失败的经历可能增大压力。2.人际关系: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日俱增,在工作中,每位员工交往对象的不可选择性,会导致沟通中产生了障碍,从而带来人际关系压力;来自员工家庭中的父母、配偶、子女及亲属的压力,会影响员工的精力、注意力和工作绩效;社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构成社会压力,它包括经济环境、行业情况、职场竞争等,这是任何员工无法逃避的。3.职业发展的压力:它来源于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多少及难易程度,完成工作的时限,工作岗位的变更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多数成就动机强,压力会更大。?4.工作环境:每位员工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能体会到社会的压力,如住房、物价上涨,分配不公等问题的压力。 三、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措施 (一)组织的应对措施 1.努力为员工减压:改善组织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员工提供一个爽心悦目的工作空间,关注员工的工作量、工作时间与休闲的合理安排,对知识型员工采取灵活的管理模式,提高舒适感,减轻工作环境压力。 2.引导员工更有效地适应压力:应该注重知识型员工的进修、培训,从设备、资料、相关制度上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支持,努力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完成工作;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应有效地疏导压力,应该开发多种发泄渠道,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帮助员工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业绩和生活质量。 3.从组织制度、程序上帮助减轻知识型员工的压力:在人力资源招聘中,选拔与工作要求相符合的人力资源,避免工作中因个性、能力不胜任工作而产生的压力;在人力资源配置时,通过科学的角色、职责、任务达到人与事的最佳配置,降低角色冲突引起的心理压力;对绩效评估的结果及时进行反馈沟通,以减轻各种生活压力;通过有竞争力的薪酬、畅通的内部晋升渠道和工作再设计,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缓解其工作压力。 4.建立信任与合作的知识型企业文化:企业要增强员工间相互合作和共进的意识,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要加强上下级、同级间的沟通,让每个员工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平等的地位,管理者要多鼓励每个员工发言,激发员工主人翁的责任感;从企业文化氛围上鼓励并帮助员工提高心理保健能力,企业通过向员工提供压力管理的信息、知识,使员工真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感受到管理者的关怀和组织的尊重;通过向员工提供保健或健康项目,促成员工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知识型员工个人的应对措施 1.找出压力的根源 压力源分为生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源。生理压力源是指由于身体状态的变化,对员工个体引起的压力,它包括疾病、疲倦、营养等因素。心理压力源是指由于个体的不同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心理压力。它包括生气、后悔、自卑感、不胜任感及挫折感等因素。 2.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 针对压力源,有效地进行压力管理。第一,正确地看待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在工作中量力而行,不做超人之想。通过对自己的行为结果、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与别人的比较、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省来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确立一个适宜的成就动机水平,根据自身的特点,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避免或减轻压力。第二,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压力源。既然工作环境很难改变,我们就坦然接受,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压力源,未必所有的压力源都会成为压力。 3.个人应对压力的具体方式 个人压力的控制可运用宣泄、咨询及引导三种方式。第一,宣泄。通过某种途径把自己的压力排挤出去,其关键是让自己动起来。如通过倾诉、锻炼等方法,把自己的情绪合理地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读书、练字画,看电影等活动摆脱烦恼。第二,咨询。当自己由于压力闷闷不乐时,主动去找好友或父母进行沟通,诚心征求对方的意见,也可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还可通过专业的心理书籍增加自己心理调节的知识,以矫正心理偏差,从容面对压力。第三,引导。通过调整自己的发展阶段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改变自身消极的生活态度、不良的作息习惯和生活习惯,不让自己在情绪体验中引起不良反应,从而缓解压力。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我国外资企业在跨文化工作情景下的员工压力管理 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管理,在当今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正越来越成为人力资源领域不可忽视的问题。而我国外资企业员工在跨文化工作情境下所面对的工作压力和压力管理问题,更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该文基于员工压力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的双重视角,通过对外资企业在跨文化情境下的员工压力源进行分析,并从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对外资企业员工的压力管理应对提出了建议。 工作压力;压力管理;外资企业;跨文化 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一份调查显示,心理压抑已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在日本,每年因工作过度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在美国凯利服务公司对瑞典的一项调查中,感到工作压力大的受访者比例高达33%;加拿大的调查中有15%的人称因为工作压力大濒临自杀边缘;美国因工作压力导致的索赔、保险及医疗费用每年达到2000亿美元。在我国,工作压力问题同样严重,因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与健康问题也越发突出。根据2003年北京零点调查公司的报告显示,近半数的白领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处于心理疲劳的亚健康状态。 与此同时,逐步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发展的经济为中国迎来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竞争和市场体系的完善。随着外资企业群体规模在我国的不断扩大,我国受雇于外资企业的员工数目也不断增加。而这部分员工,却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中外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双重工作压力。近年来发生的富士康员工12连跳事件,以及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25岁女白领“过劳死”事件,无一不给外企员工们敲响了工作压力不容忽视的警钟。超出可承受限度的工作压力对员工的生理、心理健康及工作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工作压力过大,不仅会给员工个人造成失眠、易怒、酗酒等不良后果,损害健康,还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出勤率、离职率及工作效率,从而给组织带来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经济运行。若企业缺乏压力管理的意识,还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甚至对组织文化造成不良影响。 1.外资企业员工压力源及压力特点 文化差异冲突。我国的外资企业组织结构通常是由外方老板、高层管理者和本土员工、管理者、外方员工共同构成,组织中的成员拥有两种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由于价值观、文化根基的不同,外方员工和管理者可能对中国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不适应,本土员工也会对企业母国的文化精神、行事方式产生不适应,从而在磨合中导致工作失误,给双方员工带来工作问题和压力。引起工作压力的文化差异冲突,可能主要来源于语言、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异。同时,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员工个体特征也有着影响,比如中国文化更重视家庭,外企中的员工很可能要面临更多工作-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冲突带来的工作压力,因此工作-家庭冲突构成了外企员工较为显著的一个压力来源。 沟通与人际交往。因为语言和思维方式上的文化差异,外资企业的员工更容易遭遇沟通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本土中方员工在和外方上级、同级乃至下级沟通的过程中可能造成误会或沟通不畅、沟通不及时。在跨文化的工作情境中,人际交往过程中也会碰到一些问题,如西方组织文化中将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严格区分开的特点可能会给中国员工带来人际交往上的困惑,造成社交挫败感,甚至于社交压力。 工作方法、管理方式和制度。各国企业管理特色的不同决定了我国外资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制度需要中方本土员工更长时间的适应。比如习惯了服从集体的本土员工可能无法在提倡个人主义的外企中将自己的潜力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或者会有员工因为不了解规则的严格性而怀着侥幸心理不遵守制度,从而给管理者和自身都造成麻烦和压力。同样,因为文化背景和习惯的不同,本土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可能与企业期待的类型有所出入,而学习新的工作方式的过程可能给员工带来压力。 任务强度、工作时长和效率。与国企和部分民企相比,中国的外资企业工作强度往往要偏大一些,规则更严格,效率也更快,有时工作时长也会相对更长。在相对报酬较高的同时,高强度的工作量和快速的工作节奏、长时间的工作会给很多员工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工作压力,这也成为了部分外资企业的一个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外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也会和本土企业有一定区别,如更加关注个体的薪酬体系,更严格正式的绩效考核,更高的人员流动率,对新人才的吸引。这些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于习惯了中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本土员工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冲击,并带来竞争的压力。 2.欧美外资企业文化与管理特点 由于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较大差异,外资企业和我国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特征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企业更具对比效应。因为我国的欧美外资企业较多,文化和管理上的差异相比东方外资企业更大,下面主要以美国为例着重探讨西方外企的文化与管理特点。 美国企业大多具有明确的企业价值观。美国文化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特点,具有明显的战争性及强烈的竞争意识,强调行事的目的性。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美国在组织开发中重视规章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以及职责明确,工作标准规范和管理手段的先进性。注重结构和制度的建设,表现为重视人员的配备和管理制度的科学;在制度方面,企业规定了各种标准和条例,把从制度上加强对员工的控制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方法。作为一个契约型社会,美国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关系都要借助合同来保障。美国的企业与员工之间更是十分注重契约关系。员工与企业是一种纯粹的雇佣关系,以个人为主体进行竞争,归属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很弱,企业人员流动频繁。 美国文化十分强调务实精神,重游戏规则而轻人情关系和“面子”,重实绩轻资历。美国企业以盈利为最高目标,基本以物质利益为主要内容,而员工与员工之间也仅仅是单纯的工作关系,彼此间缺乏亲密的感情,忽视员工的主动性和相互沟通。 美国提倡鼓励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尊重个体,强调个人作用,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非常明显。同时,创新精神是美国企业的又一突出特点,企业崇尚进取与发展的精神,鼓励人才创新,不断变革[1]。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浅析国企员工压力管理的必要性与应对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企员工的压力来源和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企业在员工压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项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企;压力管理;问题;对策 一、压力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压力”一词已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据中国新闻网2010年3月1日《中国官员自杀事件引关注,多数因心理压力轻生》文章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共发生13起官员非正常死亡,仅12月,就有6名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多数官员属于自杀。而官方公布的自杀原因,多数为心理健康出问题。 二、对压力的基本认识 简单地讲,压力就是指生理和心理的一种适应性转变状态;压力所表现出的常见症状或信号有:第一,生理方面:使人的新陈代谢出现紊乱,心率、呼吸率增加,血压升高,易患心脏病,头痛、掌心冰冷或出汗、心悸和胸部疼痛、消化系统问题(如胃部不适、腹泻等)、恶心或呕吐、免疫力降低等;第二,情绪方面:易怒、急躁、忧虑、紧张不安、焦虑、崩溃等;第三,行为方面:拖延事情、迟到缺勤、吃镇静药、失眠、过度吸烟喝酒等;第四,精神方面:对自己及周围环境持消极态度,注意力难以集中,表达能力、记忆力、判断力下降等。从本质上说,压力是一个从刺激到反应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中介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始终是个体的主观评价。另一方面是从压力对于个体行为的意义上分析,适度的压力可以让人感到振奋,从而增强行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个体行为的绩效,这种被称为良性压力;而那些只会带来破坏性后果的不适当压力被称做恶性压力。设法在这两种压力之中间寻找其平衡点,再获得更多的良性压力的同时避免恶性压力的出现是作如此区分的最终目的。 三、国有企业压力管理措施 (1)对员工来说,压力管理的核心在于是否能“消除缺乏建设性的忧虑”。一般情况下,只要员工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员工自己认为的最大问题对于他人来说也许根本不算问题”,就能得到较大的缓解。这样,压力就自然而然的化解了。员工的压力和紧张可针对其内在机制环境、反应及个性三方面导向来进行管理。内在机制的环境就是从压力源导向入手,主要从个人对工作环境的管理和生活方式管理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只有解决了根源的问题才能做到有效的应对与管理。压力反应导向的管理主要从生理、情感以及认知三方面着手进行。压力生理反应的消除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训练,使员工学会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从而消除或减轻紧张反应。员工个性导向是通过改变某些容易产生压力感的个性因素,从而减缓压力。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也是压力管理的基础;二是增强信心,提高压力的承受能力;三是培养兴趣,充实生活。(2)在企业方面,压力管理主要是营造一个有适度压力但能让员工发挥其最大潜能的环境,尽量避免产生过度压力的产生。企业管理者可从工作任务、角色方面、生理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来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从而消除紧张,提高工作绩效。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一是改革、完善企业组织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降低乃至消除恶劣工作条件给员工带来的压力;二是营造良好地企业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增强其心理素质,让其学会自我放松、自我释放压力;三是建立良好地规章制度,从程序和组织制度上帮助员工减轻压力;四是建立支持网络,帮助建立员工身边的可以倾听并提供情感支持的人际网络。通过这些网络员工可以找到产生自身压力的原因,并能及时得到倾诉,这样就能顺利的度过压力集中地高峰期。 总而言之,现代人时时刻刻生活在压力之中,适当的压力能够让员工发挥出自身的潜能,进而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而过多的压力却会使员工身心疲惫,意志消沉,举步维艰。现代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压力管理,帮助和指导员工有效的应付工作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的压力,保持心灵健康、自信,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进而使企业取得更大的成功。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浅议企业员工压力管理的有效方式 摘要: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员工作为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主体无时无处不处在工作、生活等诸多因素的压力之下。文章从分析压力和企业实施员工压力管理的必要性入手,浅析企业对员工实施压力管理的有效方式。关键词:员工 压力 压力源 压力管理 “紧张的工作,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员工生活的真实写照。工作压力不仅会危害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影响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竞争力。因此,有效地控制和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 一、压力的概念 “压力”即英文的stress(压力),是来自拉丁文Strictus,原意是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后来被运用在力学上,意思是当物体受到外界的作用时,物体内部所产生的阻力,如公路、桥梁承受的压力。 Lazarus等学者认为“压力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 McGrath(1970)认为压力是“需求与个人能力之间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下,需求得不到满足引起的后果”。当你感觉到加在你身上的需求和你应付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心理和生理产生的反应。引发压力的因素称为压力源。压力源从形式上可分为:①没有工作安全感或失业;②工作中的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负担过重或过轻问题;③恶劣的工作环境;④生活方面的压力等。 二、压力管理的含义及员工压力的现状 1.压力管理的含义 根据压力的概念,我们可将压力管理的含义分为三部分解释:一是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环境因素;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三是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2.员工压力的现状 据研究机构统计,31-35岁年龄段的员工所面临的工作本身的压力最大,在这个年龄段的员工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追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有更好的表现。36-45岁年龄段的面临的角色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最大,这个年龄段的员工,事业上已经有了一定得发展,期望在企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能够得到员工们的认同。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员工的压力增加了很大,业内人士初步估计,中国每年因职业压力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至少上亿元人民币。 三、对员工实施压力管理的有效方式 1.有效缓解员工职业发展压力 (1) 控制职业发展压力。企业要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协调好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机会,向员工提供企业职业发展的信息,给每个员工公平的晋升机会,解决员工工作竞争困难的问题,使员工有足够的个人发展空间。 (2)控制人际关系压力。企业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多组织员工活动,便于员工互相认识、了解,多为员工举行一些比赛,提高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控制人际关系压力。 (3)上级对员工工作压力管理。上级对员工工作任务期限 以及速度上的要求应尽量切合实际,不要给员工安排超出员工能力的工作,不给员工安排超负荷的工作量,这样就可以减少员工工作中的压力。 2.借鉴社会工作理念,提高压力管理实效 (1)人格平等的理念。在员工压力管理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受压力困扰的员工,并认为每个员工无论价值观怎样,思想认识有什么偏差,都必须得到尊重。改变员工压力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是主体,员工是客体,主体拥有绝对权威,客体只能处在被动服从地位的模式。尤其是要改变对某些受压力困扰的员工采取歧视、批判态度的做法。 (2)服务的理念。员工压力管理要强调一种服务的理念,服务员工,帮助员工,维护员工的利益。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及时由管理者角色转变为兼具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服务员工的理念使得员工变被动为主动,从主观上自愿成为为员工释压的主体。 (3)助人自助的理念。助人自助,是将员工看作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管理者为员工提供选择和机会,挖掘和发展其自身的潜能,发挥员工的主动性,有利于员工自己解决工作、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遇到的压力问题。 当前,企业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竞争异常激烈,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企业员工的冲击比较明显。实施员工压力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员工压力问题,提高企业管理的有效性。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商业银行员工行为风格转换与压力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商业银行多个岗位人员进行DISC行为风格分析,并通过DISCUS得出了不同岗位人员内在和外在行为风格转换的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压力的状况,并提出了通过行为风格测评,动态了解压力状况和持续帮助员工积极管理好压力的观点。 关键词:商业银行 行为风格 压力管理 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个人和企业投融资也趋向多元化,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金融从业人员的压力也不断上升。动态了解员工的压力来源和压力状态,采取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并帮助员工保持身心的健康,对于保持金融机构的基业长青就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很多的企业将追逐利益放在首位,忽视员工的身心健康,甚至为了追求短期的绩效目标以牺牲员工的身心健康为代价,除提供很少量的压力管理培训外,针对于员工压力状态的测评,和有效援助策略的实施都显得非常的欠缺,这也为企业健康的经营发展埋下了风险和隐患。 本文针对银行多个岗位人员进行了DISC行为风格测评和相关数据的研究,期望通过了解行为风格的转换洞察工作环境给员工带来的压力,以便更加有针对性的支持员工健康的成长,为银行人才的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定量分析法对5家商业银行194员工进行DISC行为风格测评,194员工中包括客户经理及主管79位,客服主管和销售40位,支行副行长及储备干部40位,分行行长级管理人员35位。然后通过DISCUS测评系统解读员工的行为风格报告,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不同岗位人员行为风格的转换以及因此带来的压力。 二、员工行为风格与压力分析 DISC 提供“内在”、“外在”和“总结”三类分析表,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个体行为风格的变化,其中“内在”分析表描述的,是一个人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可能表现的行为类型。相反地,有时某些人处于严苛的压力之下时,也会出现这种作风。DISC“外在”分析表表示,人会依当时情况和别人的需求而做调整,选择个人觉得在他们当时环境下最适当的行为。当一个人的处境和环境改变时,“外在”分析表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有很大的转变。“总结”分析表结合了另外两者的信息来呈现对一个人实际行为的观察。 (一)DISC“总结”行为风格与压力 通过 SPSS 系统将“总结”DISC 与压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客户经理的压力与“总结”D(支配型)风格成显著的负相关,与“总结”S(稳健型)风格成显著的正相关。当客户经理的 D(支配型)风格可以较高时,客户经理会表现出来积极主动、外向的行为风格。他们以问题为导向、勇于接受挑战、目标成果导向、行动积极,追求突破与改革、创新多变化。他们相对于内向和被动的行为风格的人感觉压力较小,当D(支配型)风格越高时,越能够导致压力降低。S(稳健型)风格较高时,客户经理会呈现内向、被动、喜欢稳健的行为风格,会表现出决策态度谨慎、做事按部就班、追求一致性、追求稳定有保障的环境、按计划进行的工作、充裕的思考时间和标准化作业流程。在DISC行为风格中,当“内在”S(稳健型)向下转换幅度太大时,客户经理可能会由于需要适应发展迅速的环境而产生显著的压力。 从相关性分析得出客服主管和电话销售的压力与“总结”D(支配型)和“总结”I(影响型)呈显著负相关,与“总结”S呈显著正相关。当客服和电话销售人员I(影响型)风格高时,会呈现积极、主动,善于说服他人、多元的人际互动、能振奋人心、乐观,因此I(影响型)风格越高,越能够导致压力的降低。 (二)DISC“内在”和“外在”行为风格转换与压力关系 用“内在”DISC数值减去“内在”DISC值,得出DISC不同风格“内在”和“内在”转换的差值。通过SPSS将DISC转换差值与压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S(稳健型)转换差值与压力成显著负相关,客服主管和电话销售组的S(稳健型)也同样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客户经理、客服主管和电话销售的“内在”S(稳健型)较高,而“内在”S(稳健型)向下转换时,压力就会随着上升。 三、员工压力管理的有效策略 在商业银行中客户经理和支行行长承担营销业绩的压力相对其他部门要高,因此如果现任岗位人员的 D(支配型)和 I(影响型)风格较高,他们积极、主动的特质会帮助他们调整自己,更好地面对压力和挑战;如果营销岗位人员“内在”S(稳健型)风格较高,或“内在”D(支配型)、“内在”I(影响型)较低,则需要更多的给予他们关照。应留意他们对压力的承受力,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帮助他们根据岗位和工作清静的需要不断的发展D(支配型)和I(影响型)风格。 对于相对比较稳定、压力比较小的工作岗位,可以挑选S(稳健型)比较高的人员;如果现任岗位人员“内在”D(支配型)或“内在”I(影响型)较高,需要更多的给予他们一些机会和富有挑战及变化的工作,以让他们体验到工作中不断创造和探索的乐趣。为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持续保持员工的身心健康,更好的促进业务发展,银行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 一是关注高压力的岗位群体,针对核心岗位人员定期进行 DISC 行为风格测评,帮助个人和银行动态了解核心人员的压力状态,针对压力较大人员进行深度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压力的来源和所需要的支持,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建立系统的、有效的员工援助计划。 二是针对不同行为风格的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减缓压力来源。针对S(稳健型)的人员,需要组织团队发展和情商类的培训,提升他们与团队成员互动的技能,减缓由于人际关系冲突带来的职场压力。针对低I(影响型)且工作岗位需要更多的当众讲话的人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简报技巧、沟通技巧、谈判技巧类培训,提增他们讲话的魅力和影响力。针对于低D(支配型)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培训他们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和行动规划的内容,提升他们的实现目标和成果的行动力。针对于低C(谨慎型)的人员,需要发展他们流程管理能力、规划能力、数据核算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以减少由于无序和风险给他们带来的压力。 三是组织员工参加行为风格与压力管理技巧培训。让员工了解自己的行为风格和压力状态,掌握压力状态调整的方法,如呼吸法、抽离法、转念法、提问法等。了解改变生活习惯对压力管理的作用,如运动、冥想等,同时培训员工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帮助减缓时间管理带来的压力。透过员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做好长期压力的管理,处理好压力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持续鼓励员工提升自己的压力管理能力,创造健康快乐的人生。 三是培养教练型的领导者。通过培训帮助各级管理人员从教训型领导者向教练型领导者转型,缓解个人给员工带来的压力,同时运用教练的工具和方法帮助员工将压力转化为职业发展的动力,有力的支持员工长期成长; 四是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组织各类有助于身心成长的健康活动,积极建构快乐、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帮助员工发挥天赋特质,选择适合的岗位上发展。 五是将员工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重视、关心员工健康,是企业百年基业常青的保障,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因此只有银行领导、管理人员、个人三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真正保障个人和企业持续的健康发展,获得更长久的利益,更好的造福于社会。 (高俪珊,1968年生,北京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生、中国人才研究会金融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从压力管理角度看待员工离职风险评估 去年底,有专业机构预计,2010年度中国全行业的员工离职率可能达到15%,个别行业会攀升到40%。因此,员工离职风险的管控,将成为众多人力资源从业者2011年度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 针对员工为什么选择离职,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数据分析,不仅包含职业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薪酬变化等这些能够实际评估的原因,还存在一些隐性因素,例如与直线经理的关系、企业文化等因素。在相关机构,都能找到非常详尽的数据分析。这里不再赘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职责,就是在员工提出离职后的一定时间内,需要找到这个职位的后备人选。那么评估员工的离职风险,适当地进行控制和准备,就成为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一般而言,我们假设,员工在离职之前,都要找到另一份工作,需要在职时间离岗面试,因此一段周期内不规则的临时申请的休假,会作为评估行为变化的一个主要依据。那是否存在一些更为前置的因素或动因,能够帮助我们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呢?让我们试着从压力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压力,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高频词汇,人们在仅有的工作时间里总有许多事情要做,还要有时间分给家庭和娱乐。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面临来自外界(工作和生活)及个体需求的压力。在我们的日常概念中,好像只有相对的坏事,比如工作量大、失业、大病等,才会带来压力,其实不然。根据相关统计,如果我们定义“亲密家庭成员的死亡为100个压力单位”,那么“轻微的交通违章就等于20”,“出众的个人成就为36”,“社会活动的改变、睡眠习惯、饮食习惯为29”,“怀孕也能达到45”等等,而加总分数高于300个变化单位的人就存在健康风险。所以,当员工的压力程度累计达到一定数量时,有些人选择面对挑战,而有些人选择离开,也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我们暂且忽略个体对于压力的敏感程度这个变量,仅从压力源角度进行探讨。 一、职业不满意 我们不能仅谈职业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总有人是迫切需要被发展,对学习新技能、职位、管理幅度或薪酬很有要求,如果停留在一个岗位的时间超过1或2年,而看不到职业通道的话,就会立刻主动寻找其他机会。而有人最大的希望就是稳定在自己目前的状态或舒适区内,没意愿被培训、不求升职、不求大幅度加薪、不希望更大的挑战和工作量,最大程度上维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似乎针对不同的动机,导致职业不满意的因素完全相反。简而言之,我们只愿意接受自己提出的变化,而不愿意被动接受变化。被动的变化,容易引起员工对职业的不满意,会使人产生紧迫感,进而产生压力。 二、工作环境 我们都听说过“加入公司,离开经理”的流行语。其实这一流行语意在说明员工与经理关系在员工离职动机中的重要程度。在整个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包括经理关系和同事关系,关系体系的任何变化,尤其是经理的更换,关系紧密的同事离开,可能会让员工产生对环境的不确定感,类似被动变化的过程,对压力的产生有直接作用。 三、社会环境及生活状态 这是一个很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来源。员工每天至少8小时在工作岗位,除去8小时睡眠,还有1/3的时间必然是与生活相关。举个例子,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全职妈妈,专心养育新生儿,或者是国内外的专职陪读的社会环境,是女性员工离职的新增动因之一。领导力技巧“Coaching”中也在强调,对员工全方位的了解,是教导、进而帮助员工发展职业生涯的必要手段。以此类推,生活中的一些变化,例如配偶工作城市的变化、家庭生意发展、求学、个人或家庭成员的长期疾病等等,都会导致压力的增加、情绪的变化,进而影响工作时间分配、效率和质量,以及后续的离职动机。 从个体角度而言,每个人所能承受的压力程度相差很大。但从宏观角度看,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会对身体健康、行为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压力和离职风险之间,目前还不能说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希望作为一种思考方法,供大家分享。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浅谈“80后”员工压力管理 摘 要:80后员工的压力来自很多方面,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80后员工的压力管理工作也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企业员工压力管理问题,找出压力源,提出压力管理的策略,科学的认识员工压力,促进员工压力的缓解。 关键词:80后 压力管理 策略 企业中的压力管理对现代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而压力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也有自身内心的因素,但最终都会转化为员工自身的心理素质。80后现在也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80后是伴随着信息技术成长的一代人。现在,80后在企业中的员工比重在不断的攀升。他们也将成为企业的主流。我们将从心理学方面浅谈下80后员工的压力管理。 1.80后的基本特点 首先,思想上越来越现实。在精神跟物质之间,这群人更注重物质。也就是说现代的80后越来越偏重功利、追求实惠、追求眼前利益、爱好物质享受,表现为个人本位、较物质、较现实的思想。 其次,强调自我,以自我为中心。80后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其都为父母的掌上明珠,从而使得他们傲慢、自大、自以为是,崇尚自由,追求自我,有时也表现为是非不明。 再次,心理脆弱,较情绪化。正是由于他们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之中,成长中根本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磨砺,他们在社会上对工作对事情的期望值总是高于现实。因此,一旦踏入社会,遇到些许不如意时,就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工作态度问题。80后员工大多以为工作并不是其生活中的全部,也不把它作为乐趣和幸福的唯一取向。 2.80后员工压力源 2.1个人因素 (1)职业生涯发展。是能够给个人带来压力的主要因素,即如何在一家企业里找到自己的事业发展曲线并取得成功;如何在群体中体现自身价值并出类拔萃,这是一种无形中对自己施加的压力。对员工来说,最大的压力威胁就是失业。提升、调转和发展的机会关系到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这些机会对员工来说,非常重要但又十分不确定,80后在性格上的独立,自负让他们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上并不能给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会让自己承受着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它们也是80后员工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2)家庭及生活问题。80后年龄都是在20-30岁之间,已经或者即将脱离自己的父母而组成自己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形势将使得他们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结婚、买房、生小孩、赡养父母等每一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这写事情却无情的落在了他们身上。通过电视剧《蜗居》,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社会有多疯狂,现在房价的不断攀升,刚出社会的80后有何能力独自支付这么高昂的经济负担。他们只有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呕心沥血的工作,面对着这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工作上、心理上一定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3)个性差异。压力源能否导致压力反应、能引起多大强度的压力,关键看个性的基本倾向。对某一情景,比较脆弱的人感到压力很大,总是注意现实中的负面因素。刚强的人则把压力看作挑战与机会、感觉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与命运。虽然人们各自的个性特点并不是压力的直接来源,但它却直接影响着个体对压力的反应和接受,很明显,压力的产生存在个性差异。 2.2企业内部因素 (1)工作负担。有太多的任务需要完成被称作工作超载,这是企业内部导致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工作,再加上不良工作条件,员工的工作压力将会更大。工作负担过重会让员工觉得工作永远跟不上计划,感到疲惫不堪,进而产生压力;员工总是希望通过努力能够自我实现,工作中无所事事一样会给他们造成压力。 (2)角色冲突与模糊。他们在企业中扮演的特定角色和不同的角色期待会导致角色冲突。角色冲突会使人无所适从,带来一些难以协调而且又难以实现的个人预期,随着80后的员工在企业中成为了主流,他们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角色的扮演上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常见的问题有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等。比如老板要求部门经理开除某员工,但这样做却有违于经理的价值观,这就产生了角色冲突;操作者在工作中收到让人混淆、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指令,这就产生了角色模糊;员工角色预期不清楚,就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权力,当员工不知道他该做些什么时,就会产生角色模糊感,便产生不安与困惑,内心情感激烈冲突时会引起抑郁。 (3)人际关系要求。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表现为亲近、疏远、友好、敌对等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的心理状态。80后的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视为全家的掌声明珠但是在企业中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在处理同事、上司、下属良好的人际关系时经常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但是同事、上司、下属可以促进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如果缺乏则会使员工产生相当的压力感或发生敌对关系。 (4)组织变革。比如组织并购、重组和计算机化,往往能够造成巨大的压力源,因为这是组织的变化,这是职场的变化,是工作性质的变化,同时往往引起裁员,引起整个管理机制的变更。而且组织里面是否缺乏公正,组织分配制度怎么样,奖惩制度怎么样,给不给员工一种工作的安全感等等,这些都是已经被证实了的重要的压力源。 (5)组织领导作风。有些公司首席执政官对员工的控制过度严格,专制作风严重,并经常解雇达不到其所要求标准的员工。这样的管理风格会导致一种以员工的紧张、恐惧和焦虑,使得员工在短期内产生幻觉式的压力。 2.3企业外部因素 导致员工压力的企业外部因素主要是经济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心理学家多德拉认为:“如果一个环境给你带来了不良症状和障碍,那么你在这个环境中就会遇到许多心理上的冲突。要解决这些症状和障碍就得去认识你身上存在的冲突。”当经济不景气导致产品需求量减少或价格下跌时,企业不得不采取相应对策,常常通过裁员、降低报酬水平和工作时间增加或缩短的方式渡过难关,此时的员工将受到被解雇和降低报酬等压力。而新技术的不确定性通过技术突破使员工的技术与知识在短时内过时。电脑、自动化、外语水平的提高及其他技术创新会威胁到许多员工,使他们产生紧张情绪和压力感。 3.对于80后压力管理策略 3.1个人层面的压力管理 (1)问题应对策略:设法控制或改变造成心理压力的情境以减轻压力。80后可以通过专业的压力测评工具了解自己的压力水平,仔细分析压力源,源头来自的主要的方向,是属于工作的压力还是经济的压力。并设法控制那些给自己健康带来严重损害的压力源。 (2)认知情绪应对策略:即在改变认知的同时,设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免情绪感染,以适应压力情境。在外在的压力情境无法改变的时候应试图改变自己,建立一个符合自身的期望值,调节自我实现的时间进程,当感觉有不良情绪反应时应及时合理宣泄。 (3)自我强化策略:在充分认识自我和组织的前提下,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断修正;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支撑下,持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在愉悦、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中,加强体育锻炼,规范生活习惯,培养兴趣爱好,提高抗压能力。80后有着自大和过于自负的弱点,所以在自我强化的这个方面要不断的加强,要谦虚的学习,主动的学习。不断的充电。 3.2组织层面的压力管理策略 (1)以人为本,加强沟通。作为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更加关注80后员工的成长,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态,针对他们的特点,在管理方式上要富有弹性,面队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 (2)寻根探源,区别对待。由于导致80后员工的压力源因素众多,准确找到压力源是有效缓解压力的前提。当发现80后员工所承受的压力存在负面影响时,应及时沟通、有效缓解。与此同时,应更多地从外源压力的角度为员工缓解压力。 (3)职业规划,适时培训。在职业规划中,管理者可以帮助员工改变认知,适当调整期望值,建立现实客观的SMART式的发展目标: S special(特定的、适合自己的),M measurable(可衡量的),A achievable(可实现的),R realistic(实际的) ,T timebased( 基于时间的)。同时,可以对80后员工进行时间管理和人际沟通方面的培养。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缓解其在时间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4)社会支持,工作再设计。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一方面会对过度压力起缓解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支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通过信任支持提高知识型员工的自信心;通过信息支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对问题事件的说明、理解和应对策略;社会成员身份为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分担、快乐共享;工具性支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而重新设计工作则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责任,有利于其自主性的发挥,为其自我实现提供新的机遇。 (5)健全福利,营造温馨的工作环境。完善的福利能有效减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外源压力,企业应主要从薪酬、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员工家庭生活等方面提供保障。而通过营造赏心悦目的工作空间则有利于达到员工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提高其安全感和舒适感。同时,制定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创造开放、公平的沟通环境,营造一种真诚和谐的企业氛围也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80后表现出个性、自由的特性,也注定他们在工作上遇到一些特殊的压力,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怎么对80后实施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将是他们遇到的一大压力,而对于企业压力管理方法上,80后的员工在企业中已经成为了主流,从心理学进行分析和探讨,这也不愧是一种新的分析、管理方法。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员工援助计划及其在压力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文章介绍了员工援助计划的一般内容和作用,并详细说明了其在压力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员工援助计划压力管理 一、EAP介绍 “员工援助计划”是英文“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的直译,一般简写为EAP,它是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心理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家庭成员提供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以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EAP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的一些企业注意到员工的酗洒、吸毒和其他一些药物滥用问题影响到员工和企业的绩效,于是有的企业建立了一些项目,聘请心理专家帮助员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1917年,美国纽约梅西(Macy)百货公司所建立的员工咨询系统。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剧烈变动,工作压力、家庭暴力、离婚、法律纠纷等问题越来越影响到企业员工的情绪和工作表现,EAP项目也因此日渐增多。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EAP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甚至在日本一些企业中出现的爱抚管理模式(设立放松室、发泄室、茶室,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或制定员工健康研修计划和增进健康的方案,帮助员工克服身心方面的疾病)也是EAP部分内容的翻版。在此过程中,有关EAP项目的研究也越来越多。1982年,Walsh首次正式提出“员工援助计划”概念,此后,Gooding(1987)对EAP进行了诠释,认为它是企业通过合理干预方法,了解、评估、诊断及解决影响员工工作表现和业绩的过程。Bohlander和Scherman(1992)着重强调EAP是解决员工在社会、心理、经济与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员工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目的。Dessler(1994)把EAP看作是企业内部正式系统的项目,为面临情绪、压力、赌博等问题的员工提供咨询及治疗措施的过程。如今,EAP已发展成一种综合性服务,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问题、饮食习惯、减肥等各方面,以期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在我国,EAP的引进较晚,到2001年,联想公司才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率先实施了国内首个完整的EAP项目――联想客户服务部的员工帮助计划。随后,国内开始出现专门的EAP服务机构,EAP服务逐渐迈向了专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 二、EAP内容 CONSAD研究公司1999年出版的EAP手册总结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作为一种资源提供给有个人问题的管理者;第二,为培训和发展提供援助;第三,为使雇员发挥最大潜力提供援助;第四,在成本控制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使用福利;第五,为提高和保持高产和有效率的工作环境提供援助;第六,使组织的社会责任最大化;第七,作为一种资源为协会代表服务;第八,保证照料的质量。根据国际EAP协会的指导手册(2003版),其核心内容包括:第一,提供咨询、培训和援助给那些处于困境的员工,改善工作环境,提高雇员工绩效,并培养雇员及其家人了解EAP服务的工作组织和领导者;第二,为雇员和客户所关心的个人问题提供保密和及时的问题甑别和评估服务;第三,运用建设性面谈、激励和短期干预的方法,帮助员工处理可能遇到的影响工作绩效的问题;第四,为员工推荐诊断、治疗和援助服务以及案例监控和跟踪服务;第五,在工作组织与提供其他服务的供应商建立和保持有效联系以及管理供应商契约方面,为其提供咨询;第六,为工作组织提供咨询,鼓励适用医疗和行为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酗酒、药物滥用以及精神和情感混乱)的健康保障的实用性和可获得性;第七,鉴定为工作组织和个人工作绩效提供的EAP服务的效果。优良的EAP服务常常能够改善组织效益。对企业,EAP服务能够明显改善组织气氛,增强凝聚力;有助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降低离职率和缺勤率,稳定企业人力资源;改进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与工作绩效;帮助员工适应不断变换的工作环境;增加劳资双方沟通的渠道,创造和谐的劳资关系;改善了用人单位的福利水平,消除员工不满。对员工,EAP服务协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上的问题,缓解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促进员工之间和谐良好的人际以及工作关系,消除员工的不良嗜好和行为习惯,促进家庭和睦;提高工作积极性,协助员工成长和发展。 三、EAP在压力管理中的应用 员工援助计划针在压力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压力诊断、宣传普及、教育培训、压力咨询等几项内容。第一,对员工心理状况的调查是有效开展EAP的前提,该工作需要心理专业人员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方法来评估员工心理生活质量现状,旨在发现和诊断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导致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二,搞好职业心理健康宣传,利用海报、自助卡、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树立员工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鼓励员工在遇到心理困扰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提高员工心理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也提高对EAP项目本身的关注。第三,开展全员培训。通过压力应对管理、挫折应对、情绪调控、积极思考、健康心态、自我成长等一系列培训,帮助员工掌握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增强对心理问题的抵抗力。尤其需要掌握员工心理管理的技术,面对心理困扰能够及时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第四、提供心理咨询。对于那些无法自我排解的心理问题,通过提供咨询热线、团体辅导、个人面对面咨询等服务,使得员工能够顺利、及时地获得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帮助和服务。同时,通过帮助员工改变不合理的认知结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途径来减少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最后,在压力管理过程中,如果员工心理压力问题比较普遍和严重,那么改善组织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可以考虑通过组织结构变革、领导力培训、团队建设、工作轮换、员工生涯规划等手段在企业内部建立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尽可能消除诱致压力的各种外因。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浅谈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管理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企业经营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企业实施员工工作压力管理的现实意义出发,根据企业压力管理的现行措施,简要分析企业压力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初步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企业员工 工作压力 压力管理 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新月异的技术挑战、繁重的工作任务等各种因素都是企业员工工作压力问题的潜在根源,企业员工工作压力问题不仅对企业员工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质量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济效益。 一、企业实施压力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企业而言,工作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压力对员工来说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压力适中可产生积极的作用,压力过大则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企业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压力管理对提高企业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1.适度的压力可以使员工保持一种紧张感 对员工而言,企业在管理上越规范,员工的工作紧张感越强,这越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华为企业创造高额的利润。在适度的压力下产生的紧张感会使员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 2.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 在工作过程中,工作压力过小或过大,工作效率都较低。压力较小时,人处于松懈状态之中,效率自然不高,但当压力超过了人的最大承受能力之后,压力就成为阻力,效率也就随之降低。所以应以一个合适的压力为标准,让员工时刻保持一种紧张感,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适度的压力可以营造和谐的组织环境 企业实施压力管理,一方面不但解决了员工由于承受过大的压力而造成的一些生理、心理以及工作生活上的问题,同时在组织环境的改善上会取得明显的效果。因为有效的压力管理,可以屏除企业组织环境的一些弊端,营造一种全新的组织环境,即和谐的组织环境。 4.适度的压力形成系统解决压力问题的管理体制 企业在实施压力管理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形成一套系统的解决压力问题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弥补企业在管理体系建设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形成一套全新而系统的管理体制,为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增添一个新的领域。 二、企业工作压力管理现状分析 1.企业压力管理的措施 业内人士初步估计,我国每年因职业压力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至少上亿元。过大的压力往往使员工失去工作动力,工作业绩下降、员工之间关系恶劣等等不良后果,进而损害企业的利益。在此情况下,一些管理者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员工实施压力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工作环境。企业管理者通过适当改善工作环境,消除员工因对工作环境的不适所产生的压力感,稳定员工的工作情况。 (2)注意员工的工作量和设置合理的时间安排。企业管理者通过适当调减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使员工的工作付出与报酬达到一定的平衡水平来舒缓员工的不满情绪,进而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保障企业的利益损失率降低到可承受的程度。 (3)加强员工培训。企业管理者通过举办一些培训,使员工在接受培训后,会暂时忘却一些因压力带来的影响,重新投身到工作中,在短期内会提高工作业绩。 (4)注重有效沟通。一般而言,员工出现一些缺勤、业绩下降等现象,管理者都会在一定时间内找到问题员工进行一些必要的沟通。这是企业管理者最常用的一种减压管理手段,也是一种最具短期时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企业在压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压力管理的认识不够。“压力管理”是一个泊来之词。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专业的研究机构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许多企业管理者对压力管理的认识也就缺乏具体而全面的认识。 (2)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缺乏人性关怀。企业管理者一般只重视员工的工作绩效以及关心员工能为企业创造多大的利润,很少关注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因此,员工在承受不住压力的重压下就会出现缺勤、离职、发生事故等等现象。 (3)企业缺乏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机制。压力是一种潜在的、长期的危机,如果企业员工由于压力的困扰或是由于突发事故造成极大的压力问题而无法保持或继续提高工作绩效,而企业在应对这种突发事故时没有采取相应的应急机制进行处理,那么企业在利润取得上就会受堵。 (4)企业没有建立系统的压力管理体系。目前很多企业针对员工出现的压力问题一般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压力管理体系。 三、企业改进压力管理的建议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压力都是不良的,而且从现实来讲,压力并不能完全从人们的生活中根除。因此,本文所谈到的压力管理是指调查弄清员工目前所负担的压力,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压力管理方法使之达到适度。 1.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压力管理的认识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压力管理的重要性,在观念上强化对压力管理的重视程度,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角度树立压力管理的管理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贯穿到整个压力管理的过程之中,切实保障压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压力管理体系 (1)通过组织制度、程序的健全减轻员工压力。一是建立科学的招聘制度。管理当局应当确定选定的人员具有与职务相对应的能力要求。二是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沟通是释放压力的良好渠道,在于其提供了一种释放压力的情绪表达机制。三是建立一套实效的员工危机管理机制。员工负担的压力过重,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潜在的危机。 (2)加强过程管理。一是进行工作再设计。好的工作设计能够减少工作中的重复性、职责模糊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还使得工作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二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企业提供充分的技术和心理上的上岗训练,使员工具备与岗位要求相符的技能。三是做好员工的职业规划。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发展计划和员工个人生涯发展计划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帮助员工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3.采取具体措施改善内外环境,减少恶劣环境给员工带来的不良压力 首先,要增强员工间相互合作和支持的意识;其次,要增强上下级间的沟通;最后,从企业文化氛围上鼓励并帮助员工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学会缓解压力、自我放松。这就要求企业向员工提供压力管理的信息、知识。 4.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 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帮助解决其面临的困难能消除或者减轻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源给员工带来的压力。降低员工工作和生活中压力源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咨询机制,为员工提供免费或低价的职业咨询和心理咨询。二是由组织出面,举办各种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能够有效的使员工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而降低压力。三是设立专门的员工谈心时间。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不但可以了解到很多日常工作中无法接触到的问题,又可以引起企业管理者对压力问题的重视,并获得一些相应的帮助,有效地解决压力问题。四是针对特殊员工采取特殊措施。比如,可以为双职工提供帮助,使夫妻成为处理工作和家务的有效合作者。因为夫妻间的交流有助于增强满足感、明确长期的事业目标,使他们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制定行动计划,让工作得到家庭的支持。 5.企业应该积极引导员工参与压力管理 “减压”的另一关键要素还在于企业如何有效地引导员工自己参与到压力管理的过程中。 (1)引导员工认识并改变自己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对压力的敏感度不一样。如A型人格的人容易感到压力、紧张。对于个体是A型人格的,那么可以建议个体把一切动作都“放慢速度”,注意劳逸结合,降低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为自己的每个成就感到高兴、满足。 (2)指导员工正确使用压力释放法。个体一旦承受了一定程度的压力,都希望通过某种渠道发泄出去。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实施压力管理的过程中,要指导员工采取一些健康的手段来解决自身存在的压力问题。比如,可以采取心理咨询方式来释放心中压力。 (3)建议员工运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抗压”。人的内心冲突会让个体感到紧张不安,于是个体可能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恢复心理平衡。但是,许多人并不了解“心理防御机制”是什么东西,有何妙用。这时,企业管理者就要结合员工所需,为员工系统介绍“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知识。一般而言,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成熟的,也有不成熟的。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否认、压抑、投射、合理化、转移、抵消、退化、幻想、补偿、升华等13种。管理者应该建议员工少用其中不成熟的心理防御,而尽量多地使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压力为动力。 结束语:工作压力虽然是员工工作中的正常和必要的一部分,然而却不能失控。企业管理者应确保承担工作压力的员工不会受到伤害。当员工承受的压力变得太大之前,企业管理者要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员工缓解压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学习一些压力管理的基本技巧。总之,搞好工作压力的管理,无论对员工个人还是企业都是有利而必需的。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谈零售业中员工心理压力管理 2006年5月28日,华为公司员工胡新宇过劳死的新闻曾经振动了不止IT界的人们,25岁的生命在日复一日的紧张加班和压力下,不堪一击地凋零了。在全社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注重企业情绪资本的积累和管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共识,而其中适度运用压力管理,实现员工个人绩效与企业组织绩效的同步提升,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关注。 所谓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反应时所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根据压力反应原理,适度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而过度的压力则会引起个体的身心耗竭、甚至死亡。因此压力不但对人的身心健康会有影响,而且对企业生产率、企业稳定发展均有影响。 零售业作为社会基础性行业,其特有的服务性使员工的满意度与企业绩效相关度不断加大,并且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零售行业员工所面临的压力也呈现逐渐加剧的趋势。特别是商场员工,由于他们直接肩负着销售的责任,所面临的压力就更为显性化一些。那么,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商场员工到底面临哪些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又有什么影响,他们希望如何缓解压力,对此笔者以自己所在企业的员工为调查对象,针对销售一线的商场员工的压力现状做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梳理,在对压力的感受上,有45%的员工感到压力较大,有39%的员工感到压力很大。 在压力付诸于身心的表现上,记忆力减退、时常疲劳以及失眠是60%以上员工的选择,还有14.56%的员工认为压力带来自己情绪的急躁,11.65%的员工认为压力使自己精力下降。 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员工认为自身所感受到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工作和个人发展,其中工作方面的原因高达76.36%,个人发展占14.55%;而员工普遍认为来自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不是很大,只有9.09%的员工选择了家庭生活对其产生了压力的困扰。 对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60.94%的员工将工作指标和任务列为首位,有17.19%的员工对企业发展而带来的新变化较为敏感;其他的压力则来自于与上级、同级的沟通,以及个人岗位的升迁;而与下级交流的不畅则不是员工所面临的主要压力。 在自我缓解压力的方式上,选择独自承受压力和向他人倾诉的员工较多,分别达到35.59%和32.0%,而对情绪不加控制、随时随地发泄的也有3.39%;员工通常还会以参加文体活动或购物来缓解压力。 通过调查,85.37%的员工认为企业在帮助员工缓解压力方面有一些作为,有12.2%的员工认为企业有所作为,还有2.44%的员工认为企业作为还是较少。总体看,大部分员工对企业在帮助员工解决压力方面的努力还是认可的。 二、零售企业缓解员工压力的措施 1.建立企业压力评估预警机制 企业应每半年或一年开展一次员工队伍压力评估调查,调查可采取全员参与方式,也可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对商场员工队伍的压力状况进行评估,并将压力源按照压力不足可加压、压力适度可保持、压力趋于过度应调整、压力过度应修正等四个维度进行衡量,提出压力管理的具体建议,指导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员工队伍解决压力问题。 2.完善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员工的压力来自于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期许,这种需求对企业人力资源因才适岗及职业发展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要尽可能地实现“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要实现员工个人技能与岗位工作要求的相互匹配,同时要充分考虑员工对其所从事工作的“喜好度”,因为员工只有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才会产生做事业的自豪感,也才会有做好工作的动力。在员工职业发展设计方面则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工种员工的需求,切实建立起以业绩导向为主的包括管理、技术、营销、服务等多元化多轨制的职业发展通道,并不断优化与其相配套的薪酬分配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使不同岗位的员工都有一条凭借业绩和能力不断向上前进的职业发展通道,推动员工变职业发展的压力为创造业绩和提升自我的动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绩效的双向提升。 3.深化企业绩效管理,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深化绩效管理,确定明确可量化、可考核的绩效目标,并通过沟通使员工接受绩效目标的挑战;要积极帮助员工找出完成绩效目标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及时解决他们在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帮助他们实现绩效,增强员工完成工作、应对压力的自信心。要强化绩效跟踪考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推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使员工体会到克服压力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最终达到员工个人绩效与企业组织绩效的同步提升。 4.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疏通压力释放渠道 企业的文化氛围和员工的个人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释放员工的心理压力,提升员工满意度及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文化,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民主机制,让员工通过各种形式了解企业面临的形势,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需要做出的努力,并参与到企业发展大计的制定、推进当中,从而明确自身工作的方向和价值,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事业观。要积极打造创业文化,激励员工在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不断创新、创造业绩,把迎战压力作为挑战自我、实现成功的具体表现,从而引导员工正视压力。要大力倡导学习文化,通过员工技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增强员工队伍的抗压度和“变压力为动力”的转化力。要不断深化团队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和提高员工的组织归属感、主人翁责任感及对企业的忠诚度,营造和谐、宽松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减少因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压力。 压力犹如琴弦,没有压力不会产生音乐,过度施压又会绷断琴弦,只有适度的压力才会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在企业发展快速推进的今天,企业各级管理者只要管理好压力、控制好压力,注重做好企业情绪资本的积累,就一定能带领全体员工奏出一曲恢弘大气的企业常青之歌。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高技术企业核心员工压力管理的策略 [摘 要]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组织上至管理者下到员工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压力管理,使员工正确地应对压力,适应和缓解压力,这些已经成为组织必须面对的现实管理问题。 [关键词] 高技术企业 研发人员 压力管理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而知识和技能的创造者和唯一载体就是企业的员工。但伴随着高技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同时,作为高技术企业核心员工的研发人员所面临的压力也是与日俱增。沉重的压力不仅会严重影响员工个人绩效水平,也会直接影响组织绩效。因此,高技术企业应当采取多渠道的压力管理策略以缓解研发人员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期达到完善组织管理,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一、压力与压力管理的内涵 根据斯蒂芬•P•罗宾斯(2005)所著的组织行为学中对压力的定义,压力是一种动态条件,在这种条件下,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渴望的目标相关的机遇、限制及要求,而且个体感觉到的是其结果非常重要却又不确定。压力总是与限制和要求联系在一起。前者阻碍人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后者是指丧失了一些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潜在压力转化成现实压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活动结果必须是不确定的,而且这个结果必须很重要。无论条件如何,当个人在能否抓住机会、能否排除限制因素和能否避免损失这些问题上无法确定时,压力就会产生。也就是说重要性也是个关键因素,如果是否拥有这份工作或者是否获得晋升对员工来说已经无所谓的话,员工就没有理由在绩效评估过程中感受到压力。 二、压力的潜在来源 将压力的潜在来源分成三类:环境的、组织的和个体的。 1.环境因素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造成了组织环境不断变化,大量的商业交易以不断加快的节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对组织的绩效、内部竞争、技术更新、组织灵活性、低成本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下,员工的压力自然就会增大,例如全球化造成大量员工冗余,裁员与降低成本使得给留下的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持竞争力,很多公司采用了层级式结构以及自我管理团队等方式。 (2)技术进步除了全球化的冲击,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工作环境造成了影响。技术的进步使得很多工作自动化,从而减少了人员需求,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并且对员工的绩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人们还发明了技术压力一词,已表示在高科技工作环境中员工所承受的困惑、紧张、非人性化以及失落情绪。 2.组织因素 (1)任务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识到,研究应该更关注员工与工作之间复杂的甚至微妙的关系,而不应将两者独立起来进行研究。目前,已经有一些模型关注人-职匹配的问题。例如,人-职匹配模型指出个人会寻找工作环境中与他们自身一致的特点,会寻找那些允许他们表现出自己的技能、态度、价值观的工作环境。当个人的技能与工作要求相匹配时,会带来一种满意感,当个人的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工作中得到实现时,就会带来高满意度。反之,当个人与工作环境有任何程度上的不匹配时,压力就产生了。 (2)角色要求在一些工作角色模糊或角色冲突严重的组织中,员工所感受到的工作压力也会更明显。角色模糊是指个人缺乏有关他自己工作角色要求的信息,不知该如何达到角色要求,也不知道评价流程以致不能确定自己的表现是否令人满意,很多研究证实角色冲突会降低个人自信度,让人觉得无助,紧张和压抑。 (3)人际要求对于某些员工来说,工作矛盾是一种重要的压力源,很多压力都是因为工作矛盾处理不善,同事间关系紧张或者对决策不满造成的。 3.个体因素 从个体层面上反映出来的导致研发人员压力出现的较大的影响因素是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的负荷量,分别占到了14.3%和10.8%。这是由于高技术企业研发工作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就会在无形中增加研发人员的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负荷量,因此,这两方面是研发人员本身压力潜在影响因素的主要两个因素。 三、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压力管理策略 基于上述对压力以及压力管理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研发人员的需求特点和影响研发人员的潜在压力源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着重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两大层面提出压力管理策略。 Yerkes和Dodson(1908)的研究表明压力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图8所示)。企业应设计合理的KPI考核体系,研发人员的KPI应由以下四层指标构成。第一层:研发人员的绩效首先分成项目业绩汇总和工作负荷率两大块,即“研发人员的业绩=工作负荷率的KPI×负荷权重+项目业绩汇总×项目业绩权重”(负荷权重与项目业绩权重之和为100%)。之所以考核工作负荷,是因为任何产品的研发几乎都依赖于团队的分工协作,并且研发工作又总是充满挑战,如果单凭项目业绩考核员工,势必形成“拈轻怕重”的氛围。第二层:项目业绩汇总等于各项目业绩的加权之和。每个研发人员在一个考核期内可能担任多个项目,可以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考核。第三层:每个项目的业绩等于该项目各KPI评分的加权之和。项目的KPI指标分成项目范围、完成时间、完成成本和完成质量四项,并分别应对项目管理的STCQ四个关键模块。第四层:在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四部分绩效考核中,又分别细分若干项具体指标。范围划分为难易度和枯燥度,时间考核中有计划合理度、目标达成率、攻关速率、延迟合理度等,成本考核有成本控制和独立完成度,质量考核则作为考核的重点。以上述四个层面建立企业的研发人员的KPI考核体系,有助于合理的评价研发人员的工作绩效,从而培养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能最大限度的缓解员工由于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而带来的压力。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知识型员工压力管理新探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力量,对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必须予以重视。因此,该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分析其压力源,并探讨知识型员工压力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压力管理;策略 一、压力及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现状 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专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及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早在2003年4月,北京零点调查公司通过网上调查的方式,对北京415名20-50岁的公司白领(其中男性45.8%,女性54.2%)进行了一次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结果显示,41.1%的白领正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61.4%的白领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同时,在知识型员工聚集的高校,相关调查也显示:认为有压力的占78%,认为没有压力的只占2%。由此看来,压力广泛存在于知识型员工身上,为有效地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管理,有必要对其压力源进行探讨与分析。 二、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及其影响 (一)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分析 所谓的工作压力源是指知识型员工在其工作过程中所承受的各种对身心活动产生一定作用,并形成一定心理负荷的刺激因素。这些刺激既有源于社会环境的,也有源于组织的,还有的源于个体自身。目前,国内学者针对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研究并不多见,研究者大多是以普通员工(或是广泛意义上的员工)为对象来研究压力管理问题。知识型员工作为一般员工的一部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入探讨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内学者蒲德祥、杨卫星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提出影响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的10个主要因素:竞争加剧、低适应性、低文化素质、机构调整、人际关系紧张、薪酬不公、技术变化、角色模糊和超负荷工作量、身体健康条件等。结合我国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相关研究成果,我们以许小东的分类方法为蓝本,将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按压力构成分为工作内源压力和工作外源压力,工作内源压力主要是来自工作本身的,由工作内容、工作标准要求等因素构成;工作外源压力来自工作活动以外,由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构成。 (二)压力对知识型员工的影响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是矛盾的综合体,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过度的压力也会带来极大的负作用,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描述了压力与绩效的关系:当压力感低于中等水平时,它有助于刺激机体,增强机体的反映能力。这时候,个体的工作会做得更好、更快,并且个体也更具有工作热情,有利于个体用较多的能量应对困难,还会迅速而适当地表现出适应性反应,从而使个体的身心状态与外部压力情景达到良性适应。当压力感在最佳阈值之外时,压力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造成不利影响。 三、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对策 因为工作压力不仅关系到知识型员工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个人和组织的工作绩效有很大影响。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压力进行有效管理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管理的理论基础 1.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在企业中,以知识为资本,以创新为源泉,直接致力于与知识相关的活动并不断进行知识创造和运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人与其他型员工相比,他们在个人素质,个性心理、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⑴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⑵自身需求多元化,尤其是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⑶劳动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和复杂性,劳动过程难以监督,劳动结果难以衡量;⑷具有独立的价值观和较强的自主意识,并蔑视权势。 2.对知识型员工的实证研究 以往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较多的是关注压力对个体和组织的消极影响,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化解压力或消除压力,但对知识型员工压力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管理不仅仅是减压。浙江大学学者许小东曾通过对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状况20个项目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状况说明他们的工作压力总体而言是偏高但不过高,但知识型员工的内源压力明显高于外源压力。 (2)现场访谈调查的结果是:许多知识型员工都表示,在承受工作高压力的同时,紧张的工作也为他们带来了较高的工作成就感、荣誉感、受尊重感与受信任感;他们普遍具有一种对工作压力不回避、不畏惧、勇于接受挑战的态度。 (3)知识型员工工作内源压力与工作满意感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工作外源压力与工作满意感之间有着负相关关系。 (二)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策略 1.个人层面的压力管理 (1)问题应对策略:即设法控制或改变造成心理压力的情景以减轻压力。个体可以通过专业的压力测评工具了解自己的压力水平,仔细分析压力源,并设法控制那些给自己健康带来严重损害的压力源。 (2)认知-情绪应对策略:即在改变认知的同时,设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免情绪感染,以适应压力情景。个体在外在的压力情景无法改变的时候应试图改变自己,建立一个符合自身的期望值,调节自我实现的时间进程,当感觉有不良情绪反应时应及时合理宣泄。 (3)自我完善策略:即在充分认识自我和组织的前提下,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断修正;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支撑下,持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在愉悦、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中,加强体育锻炼,规范生活习惯,培养兴趣爱好,提高抗压能力。 2.组织层面的压力管理策略 (1)以人为本,加强沟通。作为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关注员工的成长,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态,针对他们的特点管理方式上要富有弹性,面队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 (2)寻根探源,区别对待。由于导致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因素众多,准确找到压力源是有效缓解压力的前提。当发现知识型员工所承受的压力存在负面影响时,应及时沟通、有效缓解。与此同时,应更多的从外源压力的角度为员工缓解压力。 (3)职业规划,适时培训。在职业规划中,管理者可以帮助员工改变认知,适当调整期望值,建立现实客观的SMART式的发展目标:S-special(特定的、适合自己的),M-measurable(可衡量的),A-achievable(可实现的),R-realistic(实际的),T-time-based(基于时间的)。同时,可以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时间管理和人际沟通方面的培训,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缓解其在时间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4)社会支持,工作再设计。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一方面会对过度压力起缓解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支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通过信任支持提高知识型员工的自信心;通过信息支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对问题事件的说明、理解和应对策略;社会成员身份为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分担、快乐共享;工具性支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而重新设计工作则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责任,有利于其自主性的发挥,为其自我实现提供新的机遇。 (5)健全福利,营造温馨的工作环境。完善的福利能有效减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外源压力,企业应主要从薪酬、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员工家庭生活等方面提供保障。而通过营造赏心悦目的工作空间则有利于到达员工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提高其安全感和舒适感。同时,制定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创造开放、公平的沟通环境,营造一种真诚和谐的企业氛围也必不可少。 因此,在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管理时应形成这样的理念,即:知识型员工的压力具有强内隐性,工作总体压力与满意感之间无显著相关。在准确掌握不同压力源因素对工作行为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的基础上,适当增强与保持工作内源性压力,尽量华解或消除工作外源性压力。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企业员工压力管理的策略探析 摘 要:文章从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三方面分析了企业员工的压力源,从扩大化和丰富化、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及工作安排、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强化组织沟通、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压力缓解策略。 关键词:企业员工 压力源 压力管理 压力在本质上是由于环境要求和个体特征相互作用引起的个体焦虑性反应。当压力发生在工作场所时就称为工作压力,它是工作中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意识到工作要求之间不相称的反应。压力作用过程是动态的,而且呈现出多重性。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适应能力是不相同的,按照个体适应能力可把压力分为过度压力、适度压力、匮乏压力和潜在压力。过度压力是指超过个体适应能力达到极限时,对组织和员工都有危害的压力状况;适度压力是指既不会出现过度焦虑和紊乱也不会感觉到缺乏自我实现的理想压力状态;匮乏压力是指因长期静止、单调乏味或感觉剥夺等因素而引起的一种缺乏自我实现的压力状况;潜在压力是指个体目前没有明显感觉到但将来会面临的压力。{1}一般而言,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可用耶基斯―多德森法则的倒U型曲线来表示:当压力过小或过大时,工作效率都比较低。{2}当压力等于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的效率达到最大值。但当压力超过了人的最大承受能力之后,压力就成为阻力。压力过大会引起员工精神上的过度紧张,情绪烦躁和焦虑,对工作逃避、厌倦,放弃追求,对个人前途失望,严重的会让员工颓废甚至丧失工作能力,因此工作效率也就随之降低。压力不足和压力太大势必会起消极作用,特别是压力过大会严重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也带来负面影响。 员工压力管理有利于减轻员工过重的心理压力,保持适度的压力,从而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企业关注员工的压力问题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有助于实现企业员工共赢,共同发展。本文尝试从压力的负面影响来进行分析和论述压力对员工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压力缓解的策略。 一、我国企业员工压力管理现状 我国目前员工压力管理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不成熟,在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甚至还没有员工压力管理的一席之地。而发达国家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就对员工压力管理进行理论上的研究,80年代以后,压力管理有了较为系统和科学的方法,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有不少企业实施了压力管理方案。①由于经济体制和企业管理思想等诸多原因,我国企业对员工压力管理重视不够,只有少数企业开始注意员工的压力管理,多数企业很少关注员工压力, 特别是中小企业。有关管理人员认为处理压力是员工个人的事, 并认为不能处理好自身压力是个人能力的问题,甚至有些管理人员会讥笑员工,同时常常批评责骂甚至开除那些因压力太大而导致业绩下降的员工。总体来说,企业和员工尚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② 1.个体: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不知所措。个体是压力及其后果的最终承担者。大多数个体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不知所措。具体表现为:其一,尚未迈出正视问题的第一步。这是面对压力最为普遍的个体心态,感到自己压力感沉重,甚至不堪重负,但以为这是人人都一样的必然状况,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需要而且能够干预的问题来对待,多数人硬撑着、强忍着。对于压力的缓解而言,主观上的正确认识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迈出这一步,往往很困难。其二,当压力后果全面显现时,不知所措、措手不及。这是不能正视问题的必然结果,压力的叠加效应使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并导致疾病产生。其实,即使是到了这种地步,适当的干预措施仍存在,但由于此时个体缺乏知识和心理准备,理智的判断受到严重干扰,应对能力也大大衰减,往往不知所措,使疾病迅速加重。 2.组织:压力管理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面对吞噬组织有生力量的压力,组织层面还没有恰当而有效的决策和行动。其一,在观念上,压力被认为是个人的事,某些人压力更大是其个性使然,组织没有必要干预。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其二,即使认识到压力的危害和组织有必要进行压力干预,也因无暇顾及而未能提上议事日程。绝大多数组织一门心思提高运营效率,只看数字代表的经济结果,不看以牺牲员工身体和精神健康为代价的隐形成本。其三,企业创始人在创业阶段形成了拼搏、高强度抗压的工作习惯,并以此要求全体员工,殊不知,抗压不是能够以统一的模式来强求的。其四,相当一部分企业提出的人性化管理只是停留在漂亮的口号上,从观念和措施上有时甚至和人性化管理南辕北辙。 二、员工压力源分析 (一)压力源的涵义 压力管理研究的目的是采取有效的策略来缓解压力,但是要想缓解压力,必须首先找到压力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压力源即压力的来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性刺激,是指导致压力的刺激、事件或环境,可以是外界物质环境、个体的内在环境及心理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三部分,即社会环境压力源和组织压力源以及个人因素压力源。构成压力源的各因素之间会相互影响,构成复杂的系统,当个体长期处于这些压力源系统中,不仅仅是对其个人,对组织也同样会带来消极影响。 (二)压力源分析 1.环境压力源。我国正处于变革发展的时代,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变化是压力的诱因,它迫使个体需要努力去适应变化。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员工压力的来源之一,它包括经济、文化思想和技术的变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形势也处于变化之中,人们为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和过体面生活而倍感压力;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如果员工的思想不能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就会有压力感;技术的高速发展是诱发压力的第三种社会因素,技术更新会使员工的技术和经验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得落后。③IT业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员工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否则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社会环境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可控的,对它们的了解有助于分析员工的压力,但是一般来说,它们是企业无法直接改变的,所以压力管理策略不直接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2.组织压力源。(1)沟通障碍。在组织中(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由于沟通障碍的存在,往往会降低沟通的有效性,造成同事之间的误解、隔膜和不良工作绩效。这些障碍主要是:信息传递层次过多导致信息失真、语义模糊、缺乏信任、职责不明、个性冲突、拒绝倾听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数据迷雾(data smog)的影响。当员工每天面对传真,语音信箱,电话,手机及电子邮件等过度的信息负载时,往往难于工作,身心俱疲。④(2)组织公平感。公平和压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可以预想到组织公平感有减少心中感到的不确定性和缺乏控制的能力。组织不公平是一种压力源,它会引发员工对自己应对工作需要的能力的质疑。Greenberg(2004)指出,很多科学研究证明了认为自身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会产生很大的工作压力,这种不公平经历很可能是一种压力源。同时他也指出不公平对于工作压力的作用是件复杂的事情,判断清楚不公平是如何激发工作压力源对于缓解工作压力有着重要作用。他认为经历过不公平报酬的人会因此而生气,进而压力增大。有实证研究表明,与受到公平报酬的工人相比,受到不公平报酬的工人感知到更高水平的情感耗竭。当个体发现他们处于不公正的关系中时,他们变得痛苦,这种关系越不公正,他们感受到的痛苦越强烈。⑤(3)工作本身的问题。{1}工作负荷过重。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组织尽量精简人员,加大工作量,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工作负荷过重成为许多人普遍面对的问题。员工必须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多的工作任务,不切实际的时间期限压力导致员工超长时间工作,他们肩负的生产需求和责任不断增加;由其他人或机器控制的工作速率变得更快;工作难度加大;可利用资源缺乏或分配不均;加上工作需求中的高峰和低谷现象的影响,所有这些都会造成员工工作负荷过重,不得不经常加班工作。{2}工作缺乏意义、缺乏变化和挑战。如果员工无法感觉到工作的挑战或刺激,或者不相信自己的贡献是有价值的,员工就会体验到冷漠、厌倦、士气低落,以及自我价值的缺乏,其结果给员工造成很大的压力。(4)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在工作场景中,角色是指其他人期望一个人在工作时完成的一系列的任务和行为。当一个员工面对与工作任务相反的需求或矛盾的目标时,他会感到困惑,这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一个人如果必须完成被认为不属于自己工作角色要求与规定的任务时,就会导致与角色冲突相联系的压力。角色冲突是组织范围内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问题。当工作需要个人与组织外部的人进行接触,或组织内部的个人职能出现交叉重叠,或者部门权限责任范围分界不清时,角色冲突就会发生。如经理既要服从上级的要求,又不得不考虑下属的实际情况,当两者相互矛盾时,角色冲突就形成了。角色模糊与一个人的工作角色或所需的任务缺乏清晰度有关。当员工不能理解,或不能认识工作的期待、需求或者角色的范围时,就会出现角色模糊的情况。缺乏培训或缺乏信息也会导致角色模糊。研究表明,工作中的角色模糊容易导致紧张感和疲惫感,使人产生尽快地离开工作的意图,产生高度的焦虑、生理和心理的损伤和缺勤的后果。当员工感觉到工作中缺乏管理人员或督导的支持,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的情景就可能加剧。当工作与家庭或社会环境之间产生冲突后,员工可能感到无法实现他人对自己工作角色的期待,也会加大角色的压力。 (三)个体差异压力源 1.个性特征。个性特征导致员工间的个性差异,不同个性的人对同一压力源的感知也是不一样的,如个人行为类型和个人控制点不同的员工对同一事件的态度和感知就会差异甚远。⑦(1)个人行为类型。A型和B型行为方式的模型被广泛用于帮助理解行为方式和压力的关系。具有A型行为方式的人的特点是精力旺盛、做事迅速。A型人经常给人具有攻击性、竞争性和野心勃勃的印象。具有B型行为方式的人的特点是对待生活的悠闲自得的态度。B型人趋向于做事不紧不慢、富有耐心、比较随和且放松随意。当一个人所在的组织文化并不与他本人的个人习惯合拍时,为这个组织工作将是十分具有压力性的。B型人将发现,他很难适应那种不断受到驱策、进取性十足的环境,而A型人则会发现,一份轻松的工作很令人灰心丧气。(2)个人控制点。控制点是一种人格特性。一些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被称为内控者(internals),另一些人认为自己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被称为外控者(externals)。有事实证明,持内控与持外控观念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认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较轻。当内控者和外控者面对相似的情境时,内控者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可以对行为后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他们采取行动以控制事件的发展。外控者则更多地倾向于消极防守,他们不是采取行动来减轻压力,而是屈服于压力的存在。因此,处于紧张气氛中的外控者不仅易于产生无助感,也易产生压力感。 2.个人期望。员工除了对组织承诺以外,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有一个比较高的潜在期望值,而组织也对员工有个期望值。但在实际工作中,两个期望中只要有一个期望没有实现,就存在期望冲突。而对一般员工来讲,组织总是强势的,自己的力量无法与之抗衡。当个人期望长期得不到实现并且又逃离不了这样的环境时,员工就会有一种很强的心理压力。 3.人际关系。人具有社会性,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人际关系就是个体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依赖的非正式关系。在组织中,人际关系是影响员工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在正式的管理过程中,上下级间的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因为人际关系中往往体现了一种信任的意味。组织中的资源不可能均匀分配,资源的分配不均必导致冲突和争斗,因此组织本身就成为一个斗争的场所。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给员工提供一种安全感和自我认可感。如果一个员工与其同事的人际关系僵硬,其工作往往得不到其他同事的支持,工作成绩也很难让同事认可。被孤立的感觉必然会给员工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员工心情畅快的保证,也是获得较高工作绩效的一种重要手段。 4.生活工作经历。有人说,经验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同时它也是一种很好的减压器。情境的陌生和不确定性会带来不安全感,从而产生压力感。但当有了经验以后,这种压力感就消失了或大大减少了。经历坎坷的人和生活安逸的人相比,前者对于逆境和挫折的承受力要远高于后者。这种规律对工作也适用。也就是说,工作经验与工作压力大致呈负相关关系。 三、员工压力缓解策略 (一)工作扩大化和丰富化 工作环境和工作满意度是影响员工工作压力的两个重要因素。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工作进行再设计,有四种可以选择的方案: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及职位弱化。 工作轮换是指当员工觉得现在的工作已经不再具有挑战性时,就轮换到同一水平、技术要求相近的另一岗位上工作,这主要是改变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扩大化是指增加员工的工作数量,丰富工作内容,在克服专业性过强、工作多样性不足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工作丰富化是指对工作的纵向扩展,可以增强员工对工作计划、执行和评估的控制程度,使员工所做工作具有完整性,提高员工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并及时提供工作反馈,以便员工了解自己的绩效状况并加以改进;职位弱化是扩大企业工作的职责,鼓励员工而不用其职位说明书的内容去限制他们,这种弱化的方式一般有组织结构扁平化、团队工作、流程再造等。⑧ (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及工作安排 从组织因素看,降低压力水平的努力始于对员工的甄选,企业应确保员工具有与职务要求相适应的能力。通过识别员工的人力资源特点、职业锚类型和所处的压力环境,使三者合理匹配。在个体所处的不同职业锚阶段,或者针对不同职业锚类型的个体,需要进行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或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最大限度做到人岗匹配。 工作安排是指根据具体工作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对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有效的工作安排可以缓解过多的压力。先做不喜欢的工作,然后再做喜欢的工作的整体效率要比先做喜欢的工作,后做不喜欢的工作效率高。进行工作安排时,需要对雇员工作偏好等级的性质加以确定。首先,可以询问员工喜欢做什么工作,不喜欢什么工作;其次,就是观察员工的选择,了解其工作偏好后,有的放矢地安排工作,缓解员工工作和其他生活方面的冲突,从而缓解角色冲突给员工带来的压力。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帮助员工确立其在组织内的发展目标,为员工提供在工作中增长职业素质的条件和机会,协调员工个人需求与组织需求的趋同性,实现二者共同成长和发展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入,员工的职业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组织的雇佣关系呈不稳定性、短期性的关系。但企业仍需主动介入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管理,以求员工和组织的协调发展。 企业与员工直接“点对点”式交流,获取员工发展意向,结合企业需要,根据双方认可的发展计划,与员工一起制定详细、具体的行动方案,明确员工发展的通道、时间、速度以及各方责任等。⑨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实质上是让员工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轨道,让员工参与到自己的发展规划中,这样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就有一种可预见性的期待。这种期待让员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在为企业工作,更是在为自己的前途而努力。因此员工在职业发展通道中能够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角色定位。明确的角色定位可以避免因角色不清给员工带来的工作压力,明确的目标也可以让员工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可预见性的职业发展也让员工有了工作上的安全感和稳定感,这些都可以减少因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给员工带来的茫然和压力。 (四)强化组织沟通 角色的模糊性和角色冲突会增加不确定性,从而产生各种压力,因此加强组织内的沟通是压力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是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体系;二是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加强交往。组织中可以形成两类社会支持体系,一类是良师益友的关系,通过承诺、信任和合作有效地帮助员工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提供应对压力的支持;另一类是团队建设,高结合性的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会使员工产生更少的压力,取得更好的绩效水平。持续的双向的沟通,在免除或减轻员工不必要的期待性压力的同时,还可以使员工与组织共渡难关。如组织可以经常做工作满意度调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降低和缓解员工压力。⑩ 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与员工的沟通, 传递信息来影响、甚至改变员工的认识。联想集团在缓解职工压力方面就有自己独特的做法, 如在每周二的“C-Time”(coffe time and communication time)员工可以与公司总裁室成员一起沟通,并设有“进步信箱”,公司每一位员工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想法,与企业一起进步。这主要是从工作本身和组织结构入手,促进任务、角色的清晰化和丰富化,增强工作自身的激励因素,激发员工的内在工作动机,提高工作满意度,从而减少压力产生的可能。⑾ (五)增强薪酬及考核体系的公平性和完善性 管理学中的公平理论指出:人们往往是通过与他人所受待遇的对比来评价自己所受待遇的公平性程度,即一个人会把他所认为的个人所获收益与他所认为的个人投入两者之比同作为参照的其他人的统一比率来进行比较,并以此为依据来判断自己是否得到公平对待。⑿因此,就薪酬问题而言,员工常常是通过与其他人的对比来评价自己所得到的薪酬,即使管理层或其他同事认为某位员工所得到的薪酬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但作为当事人的员工却不一定持同样的看法。只是因为员工本人所掌握的信息或所做出的比较与企业的管理层或其他的同事可能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公平性包括薪酬的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个人公平性。⒀不管是那种公平感缺失,都会造成员工的心理不平衡,当这种不平衡长时间得不到弥补时,往往就会造成员工的心理压力。 绩效考核对员工来说,是对其工作成绩的一种评价和承认,如果是由于考核人员不公正性或考核体系的不公平性所造成的评价低于员工的实际绩效表现或结果,员工就会感到自己的不公正待遇。⒁ (六)提升培训方案的针对性 培训是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开发员工潜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目前公司在缓解员工压力时常用的一种手段。心理培训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和企业培训活动之中,以便更好的解决员工的动机、心态、心智模式、意志及心理素质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使员工心态得到调适、心态模式得到改善、意志品质得到提升、潜能得到开发等。良好的心理教育、疏导和训练,能够增强员工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力和自控能力,还能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奉献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⒂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以下方面的心理培训: 1.认知性自我管理技能。这是指个体通过对自身和压力源的剖析,减轻压力反应的技能。这种技能包括认知训练、运动和呼吸训练等。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和工作状态,聆听自己的压力信号,审视自己对每日生活中面对压力付出的代价,注意可能引起高压力的个人嗜好、特殊生活习惯和工作情况,找出压力来源――人物、地点,并积极地减少或消除压力。另外,也可以通过运动放松和呼吸训练来减轻压力。 2.应对性自我管理技能。这是指个体在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时,如何通过工作和时间的调整,使自身从过分紧张状态恢复到乐观放松心态的技能。有效的时间管理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也就是将任务根据紧急和重要两个维度分类。时间管理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列出每天要完成的事情;根据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对事情进行排序;根据优先顺序进行日程安排,努力确定所有任务中最关键的20%;了解自己日常活动的周期状况,在自己最清醒、最有效率的时间段内完成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3.支持性自我管理技能。这是指个体在面对较大压力时,通过寻求外部支持性途径排遣压力的技能。建立并扩大社会支持网络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它使个体之间可以交流挫折和不满,得到建议和鼓励,并体验到情感上的联系,提供应付压力事件所需的共鸣和支持。 4.保护性自我管理技能。这可以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从根本上减少过度压力反应的机会。这些措施包括精神构想、放松技巧、合理膳食和运动调节等。个体应注意自身良好的心态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努力增强自身实力,如知识、技术、人际交往等技能,可有效减少因自身能力不足而体会到压力的可能性。掌握运用各种放松技巧,如自我调节、催眠、生物反馈等方法;注意科学、合理、均衡的饮食习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时间;营造舒适放松的生活空间,坚持定期运动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 (七)实施员工辅助计划(EAP)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是企业为帮助员工及家属解决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由组织出资为员工设置的系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员工生活和工作两大方面,员工个人生活问题,如健康、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经济问题、情感困扰等;员工工作方面,如帮员工平衡工作―家庭关系。 员工辅助计划对压力管理的意义, 可以通过对员工个体直接作用和对组织的间接影响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1.直接作用。员工辅助计划专业人员通过向个体员工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及行为的测评、咨询辅导和治疗服务,直接作用于员工个体,帮助他们习得处理压力的方法, 减少或降低由压力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消极影响,并提高员工应对处理压力的能力。 2.间接影响。员工辅助计划在直接帮助员工处理压力的同时, 也会对与组织相关的层面起到间接影响的作用。员工援助计划通过间接作用于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缺勤率和离职率等因素,能帮助减少工作压力在组织相关层面的负面影响,提高组织效能。 综合上述两方面,员工辅助计划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行动技巧方面的辅导,直接作用于员工个体以减少或降低压力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消极影响,提高员工应对处理压力能力,从而间接对组织绩效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 (八)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体现了员工与组织之间责任和义务交换关系的态度与理解,是稳定雇佣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契约是指,对那些书面合同没有明文规定或无法明文规定的内容,每个员工在自己心里都有一定的标准,对于自己应该为组织付出什么、付出多少,组织应该给自己什么回报等等都有明确的认识。当员工感到组织没能履行心理契约或心理契约遭到违背的时候,常常会通过降低工作努力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在心理上实现交换关系的平衡。⒅ 员工工作压力与心理契约都属于员工的精神范畴,并且,两者的管理都是追求精神上的平衡。工作中压力的出现可能会引起心理契约的破裂,而心理契约不能很好地履行也会给员工造成压力。良好而稳定的心理契约关系可以减轻员工在工作中的压力感受。要减轻员工在精神范畴上的压力感,心理契约关系的平稳不容忽视。只有在管理方法与精神上都达成了协议,才能真正达到在减轻压力的同时又起到激励作用的压力管理目的。 (九)建设合作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和道德风尚等内容。⒆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和交心联谊等方式,合理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和员工服务。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整合功能上,即企业以其成员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来积聚员工的精神力量和创造力。整合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企业文化的整合力量与员工压力成“U”型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文化整合既可以降低员工压力也可以增加员工压力。当文化整合程度过低时,企业内部就会盛行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涣散的企业氛围使员工与企业联系的纽带松弛,工作除了能获得金钱外便没有其他的任何价值,员工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员工受到挫折时得不到安慰和支持,相反却受他人的嘲笑和讥讽。在这种私利争斗格局中,不论胜方败方都会充满心理压力,因为人人都没安全感和稳定感及信任感。反之,企业文化整合力过强时也会给员工带来压力。高度的文化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和尊严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员工被期待完全服从企业的需要和利益,个人的尊严和利益因而也受到轻视,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在这种氛围中,员工会出现利他型心理压力,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众心理,如果自己与大家有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就会遭到他人的排斥甚至是打击,因此个体不得不压抑自己而和群体保持一致;另一种是负疚心理压力,它发生在企业所要求实现的任务难以完成的时候,如果执行者对企业和任务的认同特别强烈,那么失败的经验会导致严重的情绪低落,使当事人负有很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只有企业的文化整合程度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才能使员工之间既充满活力、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严肃团结。这种文化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合作或伙伴文化,在企业中无论是雇主、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保持自己独立的尊严,大家是采用同一种手段来实现各自的合理利益,追求的是一种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外部环境和社会变迁,组织因素以及个人差异因素都能给员工带来工作上和心理上的压力,过度的压力会导致员工心理、生理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变化。要缓解员工的压力,组织就必须先分析压力源的性质然后再制定和实行预防和缓解措施。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变迁的加速和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员工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压力有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有来自员工家庭或个人生活方面的,也有来自组织工作方面的,另外员工的个性差异使得员工对压力的承受感知不同也能造成对员工不同程度的压力。轻度的员工压力可以使员工对工作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但压力在更多的时候给员工带来的却是负面影响。诸如对工作的不满意,感到厌倦,紧张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反应,甚至是人际冲突,员工的身心疾病。因此,员工的压力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有利于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的提高,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健康保障,体现了人本管理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的工作来对员工压力进行管理:进行工作再设计和合理的工作安排;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强化组织沟通;增强薪酬及考核体系的公平性和完善性;提升培训方案的针对性;实施员工帮助计划;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以及创造合作上进的企业文化等策略。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员工压力管理方法创新研究 摘 要:企业界和学术界已把员工压力作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针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将对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更好地生存产生重要影响。从压力的概念、来源分析了员工压力的具体情况及现代企业实施压力管理的必要性,并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提出员工压力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压力;压力管理;社会工作 1 压力的概念、来源 (1)压力的概念。英文的stress(压力)是来源于拉丁文Strictus,原意是被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后来被运用在力学上,意思是当物体受到外界的作用时,物体内部所产生的阻力,如公路、桥梁承受的压力。 Lazarus等学者认为“压力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一个人承受压力与否与他对待压力的看法是紧密联系的,它是由人的认知系统所反映出来的,而这种反映的结果就是人对工作压力的认知评价。McGrath(1970)认为压力是“需求与个人能力之间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下,需求得不到满足引起的后果”。他认为人们对工作压力的应对能力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压力体验,恰当估计自我应对能力的员工,往往会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而过高或过低估计自我能力的员工容易受挫失败。 (2)压力的来源。引发压力的因素称为压力源。现代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实施员工压力管理活动时,首先要弄清楚导致员工压力的起因即压力源。压力源从形式上可分为: ①没有工作安全感或失业。 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纷纷倒闭,员工会因为担心公司倒闭、被兼并、收购或者组织结构重组而失去工作安全感。在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下,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与上司、同事、下属关系紧张、政治斗争等会比以往更加激烈,员工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常常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薪酬、减少福利要求,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失业比没有工作安全感所造成的压力更大。失业的员工比一般人更有可能会抑郁、自杀、犯罪。金融危机持续一年来,美国枪杀公司同事之类的公司暴力事件不断增多就与失业压力增大密切相关。 ②工作中的角色问题。 在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员工在工作中都要担负一定职责,扮演特定的角色,这是产生压力的重要的来源,常见的问题有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负担过重或过轻等。比如老板要求部门经理开除某员工,但这样做却有违于经理的价值观,这就产生了角色冲突;办事员在工作中收到让人混淆、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指令,这就产生了角色模糊;工作负担过重会让员工觉得工作永远跟不上计划,感到疲惫不堪,进而产生压力;员工总是希望通过努力能够自我实现,工作中无所事事一样会给他们造成压力。 ③恶劣的工作环境。 权威的健康机构曾指出,恶劣的工作环境同样可以制造工作压力。危险的办公地点、混乱的办公环境、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办公设施等,都会加剧员工工作压力的产生。工作中偶尔发生的灾难也会造成极大的压力,比如“9.11”恐怖袭击就是造成最大负面影响的工作灾难,至今仍有不少美国白领担心类似袭击会再次发生对在高楼中的工作产生了压力。 ④生活方面的压力。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赫姆斯(Helmes)列出了43种生活危机事件,按对压力影响程度主要有:配偶死亡、离婚、夫妻分居、拘禁、家庭成员死亡、死伤或生病、结婚、解雇、复婚、退休等。可见,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会成为生活压力源。而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生活方面的压力比以前大。比如,生活费用的来源渠道及数量都较之以前有所减少。 2 压力管理的含义及其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实施压力管理的必要性 (1)压力管理的含义。根据压力的概念,我们可将压力管理的含义分为三部分理解:一是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环境因素;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三是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2)企业实施员工压力管理的必要性。据研究机构美国职业压力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估计,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压力以及其所导致的疾病每年耗费美国企业界3,000多亿美元。目前在中国,虽然还没有专业机构对因职业压力为企业带来的损失进行统计,但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于2006年对全国14123名各类组织员工的调查发现,3%的员工表示压力极大,13%的员工压力很大,42%的员工称压力比较大。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员工的压力增加了很大,业内人士初步估计,中国每年因职业压力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至少上亿元人民币。 另外,曾有专家们计算得出,压力造成的问题将会使一家公司的利润减少多达5%到10%。压力问题会在组织生活发生弥散,产生各种不良影响。特别是如果是销售人员或客户服务人员压力过高,还可能会恶化与客户间的关系,不但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还直接影响企业利润。 员工压力管理不一定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效益,但潜在的、具有推动力的行为,将会在企业生命的延展方面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对企业的良好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在相当大程度上延长了企业的生命周期。由此可见,压力是企业员工心理问题的核心,而对员工进行压力管理则势在必行。 3 借鉴社会工作理念,提高员工管理方法的实效 (1)人格平等的理念。社会工作要求尊重当事人,帮助者与案主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人格上的地位是一样的。 当前的员工压力管理应借鉴这一理念,在员工压力管理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受压力困扰的员工,并认为每个员工无论价值观怎样,思想认识有什么偏差,都必须得到尊重,一视同仁地对待。应该改变员工压力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是主体,员工是客体,主体拥有绝对权威,客体只能处在被动服从地位的模式。尤其是要改变对某些受压力困扰的员工采取歧视、批判态度的做法。引入尊重和平等的理念,有利于员工满足员工自我表现、追求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调动员工克服压力的积极性。 (2)服务的理念。“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服务性的,其基本任务只能是对有困难、有需求者提供有效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以便正常生活和发展”。 员工压力管理要强调一种服务的理念,服务员工、帮助员工,维护员工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员工面临的压力明显加大,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及时由管理者角色转变为兼具管理者和服务者双重角色。服务员工的理念使得员工变被动为主动,从主观上自愿成为为员工释压的主体。 (3)助人自助的理念。助人自助,是将员工看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管理者为员工提供选择和机会,挖掘和发展其自身的潜能,发挥员工的主动性,有利于员工自己解决工作、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遇到的压力问题。 4 社会工作方法对员工压力管理的启示 (1)个案工作方法是一种以个案为对象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协调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面对面的、一对一的服务。 传统的员工压力管理通常采用集体培训的方式,忽视员工的内在需要和个性差异。现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员工的压力源也越来越多元化,员工压力管理除了要考虑所有员工共同的需求外,还应该考虑个别员工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员工压力管理过程中应采用个案方法开展员工压力管理工作。企业管理者在企业中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员工压力的来源及其现状,然后在工作之余,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压力管理,也可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员工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并流露出一种支持和接纳,使员工说出压力的来源,以便提供服务解决员工所遇压力的问题。 (2)小组工作是指运用团体的经验和在团体中形成的动力,协助参与团体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达成团体的目标,促进整个员工群体的成长。 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员工压力管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小组工作方法利用组员之间互动中的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感化、教育,带来组员态度与行为的变化。管理者利用这些资源,适时引导,强化暗示,引领组员向健康、积极、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实现解决员工压力过大的目的。如在企业培训过程中将员工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合作来讲授压力的来源,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小品、喜剧等形式表演如何进行自我压力管理,这有助于培训形式多样化,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达到员工压力管理的目的。 (3)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社区大范围内开展社会工作,促进员工压力问题的改善,帮助员工在优化的环境中更好地释放压力。 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社区工作充分挖掘员工所在社区的资源,实现员工压力管理的社会化和开放性。通过走访的方式,对员工所在的社区进行深层次的调查,找出员工来自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来源。然后通过与社区联合,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解决员工的压力问题。例如,企业连同社区开展帮扶活动,利用适当的时间,组织企业的其他员工对有困难的员工进行帮扶。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企业员工的冲击比较明显,员工压力管理非常必要。综上所述,社会工作的独特理念和专业方法运用于员工压力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员工压力问题,提高员工管理的实效性。
企业的战略管理论文:浅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战略风险思想 【摘要】本文系统回顾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并对主要战略管理学派―战略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战略定位学派、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学派以及动态能力学派的内在演变逻辑、主要观点和蕴含的战略风险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战略本身作为一种风险规避的手段,随着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的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同时战略本身的风险也因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增加;战略风险产生的根源是战略、企业资源和能力与环境动态匹配失衡的结果,战略风险来源于战略、资源能力及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不匹配以及战略管理过程的不确定。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风险;企业战略;企业管理 一、战略问题的提出与战略风险的产生 企业管理经历了一个“从里到外”的过程。20世纪初叶,管理学的先驱F.W.泰勒、埃尔顿・梅奥和亨利・法约尔开始将科学方法运用进管理,并着眼于提高制造业组织内的个人与群体的生产率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运筹学和管理科学被大学用于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并扩展到广泛的企业内部运营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把分析方法用于考察企业的外部或者战略问题,即“决定公司现在做什么业务,将来准备涉足哪些业务”。战略问题的提出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进入20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消费水平的提高、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西方企业的生产经历了大规模制造时代和大规模营销时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跨国经营规模扩大、关税壁垒下降、竞争加剧,并且数量不等的企业面临程度不一的下列问题:增长减缓,利润下滑,竞争者夺走了市场份额。人们逐渐认识到需要重新考虑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问题,需要重新进行战略定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威胁和机会,而不是根据目标进行决策。企业战略问题的提出,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企业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考察,并着力解决企业未来的盈利问题。 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与战略风险 自战略问题被提出以来,实际上也是战略风险出现以来,战略管理理论主要经历了战略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战略定位学派、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学派、动态能力学派等。战略规划学派理论与战略风险战略规划顺应当时的需要而出现,这时形成的战略理论被称战略规划学派。战略规划学派的出现为战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支持。 1970年代企业经济环境的最大特征是环境变化的突发性,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代表,开始动摇战略规划的垄断地位,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无法应对现实中普遍出现的环境巨变与激烈国际竞争,最根本的一点是未来无法预测。环境的不确定和不连续动摇了规划学派的可预测的根基,以环境不确定为基础的适应学派应运而生。适应学派的核心思想是:环境的变化是不确定的,企业要不断调整其战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战略调整包括战略方向和战略能力的调整。 环境适应学派最关注的焦点是环境不连续与不确定。其代表分析方法有SMFA法,战略不确定性评估矩阵与脚本分析。SMFA法主要指通过审视、监控、预测、评估过程来发现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战略不确定性评估矩阵主要是从重要性和紧迫性两个维度来评估外部环境事件对战略的影响,以确定应对的轻重缓急和应对策略。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思想是对适应学派适应思想的集中体现。伊丹敬之认为战略成功的本质在于战略的适应性。战略适应包括环境适应、资源适应与组织适应。 三、战略管理理论演变规律与战略风险分析 (一)战略管理理论演变规律战略管理理论自上世纪60年代被正式提出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内容如下: 1.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战略问题的提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战略理论是为解决战略问题而产生的,并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如环境相对稳定的战略规划理论、到环境不稳定的战略定位理论以及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理论、到环境极不稳定的动态能力理论等。 2.资源能力与环境的适用或创造性的适应是战略管理理论演变的基本规律。战略作为企业风险规避的方法和手段,随着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战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如战略制定工具和方法由静态的SWOT方法演变为战略图景构造方法,由能力的积累和培养演变为动态能力的构建等。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在本质上仍然是战略的适应性,即企业的资源能力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者创造性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演变的核心体现的是环境适应思想。 3.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增大,企业战略风险不断加大。战略理论本身是作为企业规避风险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在早期连续变化的环境里,战略对企业风险的规避曾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环境变化频率的加快,战略作为风险规避的手段,战略本身的风险也在加大,核心包括战略适应风险和战略管理风险,具体体现为战略制定依据的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加、战略自身不确定性增大、战略实施的不确定性增大等。 4.战略风险和战略管理的融合。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加大,战略风险不断增大,战略风险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突显,为提高战略管理的有效性,战略风险将不断融入战略管理过程,成为战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战略风险分析 战略风险,是由战略未出现之前的企业与环境之间的风险转移为战略出现后战略与环境匹配的风险、战略与资源能力匹配的风险;资源能力与环境匹配的风险;战略、资源能力与环境三者相互匹配的风险。同时由于战略管理行为的引入,产生了战略管理风险包括战略选择阶段的战略性决策风险,战略实施阶段的战略未能有效实施而引起的风险。因此从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那一刻起,企业就面临着战略风险。战略适应性要求以及战略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战略风险的来源。即战略风险来源于战略适应性要求以及战略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 企业的战略管理论文:企业战略管理内部条件研究 【摘要】历史正处在变革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把企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面对已经或即将出现的经济新动向,企业战略管理内部条件,是彰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本文对战略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以核心价值链为主要研究对象,多层面多角度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内部条件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 价值链 核心竞争力 企业战略管理是通过制定、实施、评估等手段研究企业的整体功能、责任、机遇、风险等管理内容,重点研讨企业经营中所涉及的组织、技术、财务、营销等领域的综合性决策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管理具有延展性,过硬的技术足以让竞争对手无法仿效。只有具备企业战略管理的内部优势,才可以让企业应对变革与竞争,最终达到战胜竞争对手的目的。 一、企业资源、能力与竞争优势分析 从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上说,它需要通过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去完善内外部资源环境,通过对企业资源的有效管理使这些资源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应用,为市场竞争做好一切必要准备。 (一)企业资源分析 企业资源在分析上,非常注重企业内部的条件,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分析,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劣势,针对企业战略能力做综合评估。企业资源分析包括企业资源的单项分析、企业资源的均衡分析以及企业资源的区域分析三个部分只有对应用资源价值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利用,才能确定企业资源所具有的实际价值。 (二)企业能力分析 企业能力分析是要对企业的关键性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识别这种能力的有效性和竞争强度,帮助企业决策者确定正确的企业战略,全面衡量企业战略的可行性,及时修正并改进竞争手段。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价值链的分析。企业价值链由两种价值活动构成,一是基本价值活动,二是辅助价值活动。基本价值活动泛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中包括市场营销、货物储运、售后服务等;辅助价值活动包括基础管理工作、科技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1.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 (1)进货后勤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首先要有足够的货物来源及储量,在接收生产所必需的货物以后要合理安排存储、分配及库存控制,减少原材料搬运过程中的不必要损耗。在价值链上,完善的进货后勤工作会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首先占得先机。 (2)生产 生产是人类从事创造社会财富活动的全部过程。企业生产是它将所有投入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人类可以使用的各种商品。在这些商品投放到社会以后,企业需要完善的售后跟踪服务,实现投入、制造、服务一体化。 (3)发货后勤 产品制造成功后,发货后勤需要对它们进行集中管理,合理储存,并通过搬运装载、车辆调配、订单处理等一系列活动将产品投放到市场的各个相关领域,并根据产品投放后的销售情况合理安排生产进度。发货后勤在价值链上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一系列生产活动进程。 (4)销售 销售是通过商业渠道的沟通把所创造的价值送给顾客。这一过程包括各种广告宣传、各种促销活动等。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不仅要有强大的制造功能,还要为自己培养一支优秀的销售管理团队,只有打开市场大门才能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使企业和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双双获得丰收。 (5)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就是在商品出售以后向顾客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从推销理念上来说,售后服务也是一种商品促销手段。通过优质售后服务可提高企业信誉,扩大市场占有率。 2.价值链上的辅助活动 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它的辅助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价值链的高低水平。价值链辅助活动根据生产与销售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采购 采购是企业为了保证自身能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供应市场获取各种生产资料、资源的一项购买行为。 (2)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是把研究过程中发现得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产品和工艺上的一项技术活动。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对象有产品开发、设备开发、工艺开发、能源开发等,它在价值链上的辅助作用至关重要。 (3)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形式对相关人力资源进行合理使用的一项活动。它与价值链的其它活动密切相关。 (4)企业基础架构 企业基础架构是一个相对综合的概念,企业要实施战略管理来提高自己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就要构架出一个具有直线制的管理体系。这种架构是价值链辅助作用中的重要一环。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企业的决策力,企业核心需要把握全局,对市场要有及时准确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企业核心竞争力蕴涵在企业内部条件中,保障企业竞争优势的充分发挥,并通过不断完善和提高,使企业在竞争中具有主动权。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上具有十分强大的优势,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在经济时尚中竟真的具有延展性的路径,同时对竞争对手的防范和对企业的壁垒保护,具有最终为企业用户带来有效价值的特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资源和能力有准确把握力,它是企业内部良性循环的产物。 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企业管理体系和员工水平以及企业文化素养等部分组成。其中,员工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协作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深厚的企业文化素养,健全的企业管理体系以及领导层的重视,都是完善企业战略管理的内部条件,它直接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度和企业价值观的正确取向。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不断发展 企业必须要有长远战略眼光,始终把市场需求和顾客利益放在首位,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势头,使竞争力优势一直站在经济制高点上。 企业的战略管理论文:我国企业战略管理转型的基本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转型的不断进行,实行企业战略管理的转型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对我国的企业来说,企业转型的核心仍然是战略管理的转型,从而保证企业长远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企业战略管理转型的基本模式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 战略管理 转型 基本模式 一、前言 一个企业要想适应长期的发展,对其进行战略管理转型是不可避免的。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分析其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基本的战略发展目标,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行动态化管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战略管理对于企业来说也越来越重要,因而需要及时实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式转型。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 1.战略管理对象的动态性。由于企业的发展受到的外界环境影响较大,使得企业战略管理存在很大的波动,因此,企业战略管理对象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同时,我国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重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企业长远的发展需求。因此,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对象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2.战略管理目标的综合性。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质量,需要从企业战略管理的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同时,由于我国企业战略管理普遍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因而创新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式很有必要。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水平,需要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综合性管理。 3.战略管理行为的专业性。为了满足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因而要求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科学化。因此,只有配置专业化的战略管理人员,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 二、实行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基本模式转型的措施 (一)充分完善企业战略管理的组织结构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使用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作为基本要素,从而完善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使得企业战略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高效有序地运行。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一般需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完善企业战略管理的组织结构,第一,针对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企业应该采用系统化的企业战略管理基本模式,并针对企业战略管理问题专门设置了相应的企业战略管理机构,并不断提升企业战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理论结构,从而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质量;第二,企业应该设置员工工作终身责任制,强化企业内部企业战略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第三,企业应该为企业内部员工设置了严格的业绩考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的奖惩体系,有效的提升了企业战略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引进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手段 所谓企业战略管理手段的转型,是指使用对已有的企业战略管理手段进行转型,以满足现有的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具体的来说,企业战略管理手段的转型主要包括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和独立创新等。由于企业战略管理手段的转型能够促进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构建,因而加强引进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手段也显得至关重要。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传统的运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现阶段需要引进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从而有效的提升了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效率。 (三)引进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 为了保证企业可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对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创新,深刻的认识到创新思维对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促进作用,不断完善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应用创新思维来完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管理者充分的认识到了企业战略管理模式转型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企业相对落后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从而提升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第二,采用创新性的企业战略管理方法,从而优化企业战略管理的具体流程;第三,企业通过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将企业未来的发展理念与创新思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企业战略管理转型模式要基于企业特色业务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行企业战略管理转型的基本模式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创新机制。所以,企业战略管理转型模式应该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企业的业务特色及其能力大小两个方面。每个企业都具有其自身的业务特色及其力能大小,因而企业的业务特色资源、能力大小和企业文化等都会影响企业战略管理转型的基本模式构建。因此,企业战略管理转型模式的构建应该与企业内部的特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战略管理转型的基本模式的构建是企业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企业战略管理转型基本模式的构建一般是在动态化的状态中进行的。由于企业战略管理直接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因而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重视企业的战略管理。当然,企业战略管理转型的基本模式的研究应该朝向更加深层次的方向发展,通过企业战略管理转型基本模式的构建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现阶段研究我国企业战略管理转型的基本模式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企业的战略管理论文: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 摘 要:如今的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的管理方式也有许多,许多的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从长时间的经验中或科学的管理当中积累而成的,但是如今的社会中,仅仅只有企业管理的企业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够,这里就体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企业文化;战略管理;管理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烈。想要在如此激烈的残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则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进,比如,能够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现如今的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同时也被看成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荣升为企业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 一、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的联系 1.战略管理 企业的战略管理主要是指一个企业为自身制定的一个目标,依据企业的自身能力和整个市场环境中所制定的长期或短期的工作目标,比如每季度收益多少等。企业为了确保能够真正的向着目标发展和按照进度进行运行,并且利用企业自身的条件进行计划和规划的实现,以及在实现规划、计划的过程当中进行合理的有可变性的管理的整个过程便是战略管理。 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具体内容主要是说一个企业在多年的运作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管理思维、管理方法、员工的思想和企业的价值观点、价值规范的总称。可以成为现代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成员”。如今的企业之间竞争力非常大,一个合理的企业文化能够给一个企业带来可观的竞争力。随着管理模式越来越科学化,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也被更多的企业或企业管理者所认同。 3.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的联系 目的创造策略,策略推动文化。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存活、想要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自身的目标和当前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有策略性的在正常的轨道上成长。在制定好当前目标后,需要有一个有计划性的团队来对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1)企业成长战略的基本。企业成长的基本就是企业文化,一个正确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走向胜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优秀企业,应当利用企业文化来给企业当中的所有成员之间达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点。而一个企业文化的创造和成长,都是需要将企业文化当做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 (2)企业战略管理实现的重要方法。企业战略管理的实现是一个企业得到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创建和成长的主要条件之一。为了在企业当中的所有成员都形成且认同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观点,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自身的企业文化进行包装、完善,让企业中的所有成员都认同且愿意将其贯彻落实。鼓励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将企业成员的想法统一,想要为企业实现目标努力奋斗,就必须用约束和引导的方法来统一企业文化,如此为企业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需要做到互相适应、配合,这也是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制定企业战略时应当考虑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也应该随着战略管理的改变而改变。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在制定新的战略管理时,将企业文化作为参考,在不破坏企业现有的企业文化为基础上,再制定新的战略。在残酷的市场背景中,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必须不停地改进中,创造一个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和企业道德观的企业文化,进而让企业繁衍出一个可以推进企业稳定向前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控制力、感召力。也就是因为企业文化有着激励、引导思想员工的能力,才能达到企业内部思想、意志统一,所有员工都为了企业战略计划的实现而富有动力的工作。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一个企业需要将企业文化作为基础,进而再来对战略管理进行分析。只有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同时获得成长,企业才能快而有序的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立时的重点 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管理在企业里发挥的作用都不是一时半刻的,需要它们拥有稳定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改变性。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将以下几点作为依据:(1)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文化的建立根据。任何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建立初期,都需要参考自身战略管理的方向、因素来建立。企业文化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以企业长期盈利经营为目标,发展战略中的企业构架、将来的目标、发展目标都和企业文化有直接的关系;(2)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都需要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想要给激励员工开阔思维、敢于创新,就不得将规章制度设定得过于太“死”,一个想要创新的企业战略和一个规章制度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的战略管理完全不符合;(3)企业发展的载体便是企业的物质文化,也是任何一家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现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增长,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这就使得更多的企业改变自身的生存战略,抛弃旧思想,创新产品和改变品牌形象;(4)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跟随企业文化一同创新。如果企业的竞争压力改变了,企业发展战略出现变向,运作方式发生变化,那么企业文化也需要跟随这些变化而变化。虽然企业文化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如果一成不变就会被时代淘汰,这不利于企业的成长,所以当发现企业文化落后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将它改变、更新,改善出一个创新、符合自身、能够创造利益的企业文化。 三、企业战略管理中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生命力的基本点终究都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思想主观上存在的必然性。企业文化的主线是企业思想,企业文化应当把企业所存在的社会责任和任务当做核心思想,企业的战略计划受企业理念的控制,将企业责任作为基础性的根据。比如南方电网公司所指出的《南网方略》,该方略是南方电网公司依据自身的企业文化所精简出的方略。该方略给南方电网公司制定了战略的分析、计划、实现策略等多方面做出了统一的规划,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一个好的企业战略管理来对企业进行分析、计划和实现策略来进行规划的同时,还需要对企业文化的创造和升华共同进行。 1.企业文化需要引导战略的实现 一个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是需要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升华、改变。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员工都能最快的领悟领悟不断改变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这个时候,企业之间就需要同心协力向前,需要企业文化的正确引导。首要任务是,企业文化要能显示出企业的发展目标、方向。企业文化需要用简要、精炼、有哲理性的语句来表明企业之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将这些语言长时间的对员工进行教育,让其接纳,铭记在员工的心中,成为员工的精神世界里的一块儿。然后,企业文化需要引导企业的行为方向。对于企业文化来说,它所存在的价值目标就是给企业员工创造一个共同目标,让员工被它吸引,也是员工共同行为的主要因素,让员工自觉地将行为方向制定为企业文化所指引的方向。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弥补员工理性的不足,让所有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向都和企业发展反向一致。 2.企业文化带有独特的激励性 一个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往往都很注重员工的物质奖励,比如利用员工投股计划、高等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制度等。这能够有效的满足人们对物质的渴望,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的同时,还在企业内部营造了一种竞争气氛,让员工门为了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而努力工作,当有少数员工得到了奖励,并且自身所付出的努力被公众认可的时候,就会引起一种效应,让其他渴望得到物质奖励的员工也学着前者对工作更加努力。因此,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兴奋剂”的作用。 3.企业文化带有适当的约束性 企业文化所拥有的约束功能主要可以分成两种,软约束和硬约束。软约束主要体现在文化的约束;硬约束主要来自于制度的约束。硬约束来源于制度,制度经常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毕竟制度是人为制造,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相对来说对人为所制造的制度很难达到完善,同时想要将制度完全的落实,监督所需要的人力、财力都是不晓得支出。软约束则可以理解成硬约束的弥补。通过企业内部多年的经验,多年里所遇到的问题而渐渐繁衍出来的企业文化恰恰是可以用来同化员工的行为,让员工自觉的形成一种习惯,让企业文化成为激励员工工作的力量,最终做到约束的功能。 四、总结 企业战略管理在制定时,企业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企业之后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渐渐被企业文化替代的今天,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培养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文化气氛对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一个“健全”的企业都需要培养一个优质的企业文化,定制出一条符合自身企业的战略管理。因为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管理虽然具有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当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出现冲突,务必立即对文化或战略进行修改、完善,在两者的选择上,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战略。将那些已经存在时间长、利于企业、比较优秀的企业文化保留并加以重视,为企业提供“茁长成长”的优质环境,让企业达到最终理想,获得更大收益。 企业的战略管理论文:大数据环境下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深度耦合 摘 要: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下,围绕外部环境变化与转型升级要求,创新制定并执行战略,正成为当今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整体核心实力与环境应变能力,则是开题、破题之关键。然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大数据信息爆炸,令企业很难系统化获取知识,而实现知识管理与战略管理的深度耦合,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与大数据并存的环境下,企业管理者应该关注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并明确其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摒除陈旧过时的观念与思想,使企业与新环境保持同步。 关键词:知识管理;战略管理;大数据环境 一、 知识管理概述 1. 知识管理的含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管理,有助于学习者更好更快的进行研究、学习与应用。知识管理是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新的管理科学观念,它是指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所依赖的知识及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也是对知识连续过程的管理,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 2.知识管理现状。从知识管理的方法来说:目前我国各行业知识管理的难题在于,即便拥有最完备、最规范的文献资源体系,仍无法直接面向战略管理的问题和对象,系统化地获取、梳理并理解知识。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往无论哪一类型、哪种渠道的知识传播者,均未能真正确立面向服务对象的知识服务理念,且对知识服务必须依赖知识管理的规律认识不清。 从企业内部来说,一方面从管理者到员工,大多还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现有的知识杂乱无序的散布在企业内部,像随处可见的空气一样,虽然珍贵,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企业的各部门进行组织管理时,都还未尝试,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这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 二、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1. 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企业战略管理一词最早由安索夫在1976年出版的《从占率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解释为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不同的研究者对战略管理的理解不同,普遍的观点可表述为:企业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营要素确定企业的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可分为确定企业使命,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战略分析,综合内外部因素,进行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最后根据方案的运行效果进行战略评价。 2.对传统战略管理的评价。传统的战略管理以企业目标为导向,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整个企业好像一台计算机,战略好像主机,是整个计算机的内核与关键,统筹指挥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调有序的工作,显示器所显示的清晰的文字与图像是企业的外在形象,即企业呈现在市场上的风貌与状态,这依赖与高层管理者以企业战略为核心,进行正确的决 策,企业员工的准确执行,财务部门合理的投资、筹资方案,市场部门的优势宣传等人力、物力、财力等实体投入与知识、技能、观点等非实体投入,当然,计算机不是孤立的,网络提供了广阔的与外界联系的空间与渠道,企业也是如此,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也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政策环境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市场环境及消费者需求对战略方案的影响,有时需要我们不断调整现有的方案,以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这是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需要企业的管理及经营者不断的实践、尝试、思考、改革、创新。 三、 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企业通过知识的创新突破得到成长,而知识要创新,要突破与企业的知识积累密切相关,而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获得,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掌握并储存知识,知识的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质的飞跃,在知识的突破点达到创新的成果,循环往复,是一个连续学习、积累、创新的过程。 企业知识学习的途径可以分为企业外部学习和企业内部交流。所谓外部学习是通过与其他企业、机构、企业外部的人员、环境等进行交流与联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或为企业解决现存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或和途径,或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或填补企业的知识空白,或将现有的陈旧的知识进行更新,不可否认,有些知识表面上看来并不适用于本企业,可是,通过一些转化、改良与组合后 ,将为企业所用。总之,通过外部的学习,将知识为一种工具,整合、应用企业的资产与资源,并结合企业现有的知识,推动知识的创新突破,从而应用于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利润的增长与企业价值的提升。内部学习主要是企业内部同一个部门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这些知识来自于人脑,内化为人的思维方式,做事习惯等,外化为人的行动,是最难被学习的,却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通过企业内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不仅将企业现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整理、串联、融合,而且不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知识创新,将这些新旧知识加以提炼、整合,去粗取精,以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以近期战略目标依据,将知识的管理与战略管理进行有效融合,实现从战略主导的企业向知识型企业的过度与转化,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平台。知识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数据库的整合与构建。过去10多年来,各行业企业获取知识、信息与情报,主要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来实现。这种以“大资源”、“大发现”为特征的图情模式,以国内外资源整合、文献类型与学科分类为基础,简单检索、高级检索、联邦检索、专业检索、跨库检索等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发展初期,对各行业构建数字化文献情报服务体系、促进新知识推广与应用、提升利用知识开展创新的信心等方面,均起到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 在全面调研、深入认识各行业战略管理特征与知识管理需求的基础上,从知识文化传播顶层设计与未来发展的角度,开始了打造知识服务产业新模式的“二次创业”,并围绕资源加工、知识挖掘、产品研发等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新的发展要求与方向: 1.是借助主题标引技术,实现面向研究问题及对象的查全查准。2.是借助XML与知识挖掘技术,实现面向知识的直接检索。3.是面向各行各业战略管理与创新需求,提供新颖、权威、可定制的知识服务。 四、结语与展望 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更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为企业提供了把握和预测产业方向、市场规律及运行轨迹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众多知识的涌现,需要管理者有更高的素质、更清晰的规划以及更独到的眼光从众多的知识中进行提取、整合,辨别对企业的战略目标有用的知识资源,为企业所用,这就给给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创新决策等带来诸多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将是知识管理型企业的时代,只有懂得运用知识管理开展战略管理的企业才是最有发展前途与增长前景的企业。自身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深度耦合,绝并非1+1=2那么简单,需要结合现今大数据环境,考虑企业内部的现有资源及自身的条件,同时兼顾市场的风云巨变,知识管理与战略管理的耦合的深度还有待我们去探索与发现。(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企业的战略管理论文:浅论企业战略管理会计 摘 要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支新兴的会计学分支学科,它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在企业管理发展到战略管理阶段,由于传统管理会计存在上述问题,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战略管理会计逐渐形成。因而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如何适应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企业资源在内部如何分配与利用;如何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调行动,从而使企业整体达到最优的状态。 关键词 战略管理会计 财务 会计学 企业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分析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它不仅强调财务信息与数据资料,而且重视非财务信息与非数据资料,分析反映企业在整个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1、制定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搜集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方案,供高层管理者选择,协助其制定战略目标。 2、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传统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共同关注的问题,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与销售进行全面控制的过程。传统管理会计主要考虑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控制,而战略成本管理则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分为三个部分,即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3、风险管理 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带有一定的风险。由于战略管理会计重点研究全局、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它通过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来分散风险。 二、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比较 从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来看,随着企业对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战略管理会计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 传统的管理会计着眼于眼前利益,主要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注重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短期利润最优,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因素一风险,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战略管理会计从企业保持长期竞争地位来控制企业未来,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有时候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战略管理会计比较重视企业的风险因素 传统管理会计一般较关心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忽视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而战略管理会计既重视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也重视辅助生产经营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活动,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其他与企业战略管理有关的各种可能的活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我国当前企业国际化趋势加快,有着雄厚资金、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市场经济运作与管理经验的国际跨国公司大举进人中国市场。外资的进人和私有经济的蓬勃发展,大大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条件下,国有企业仍然要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和观念上的困惑;而且他们还维持着陈旧落后的行为模式和对上级主管部门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因此他们处于一个非常被动和困难的状态。如何摆脱困境。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是否正确,以及正确的战略是否得到贯彻和落实,因而战略管理被推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四、结论 从长远发展来看,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在现代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在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管理较完善,会计制度较健全的企业,组织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从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寻找新的方向,使企业能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战。 企业的战略管理论文:创业教育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如今,高校教学体系里,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成为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作为企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教师,为了让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改革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的内容。对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陈述;接着,就怎样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最后,对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了概括。目的是想和同行们一起交流经验,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的企业战略管理改革的水平,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质的飞跃,以便培养出更多的适合时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创业教育;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的特点是:长期的教学、宏观的掌控、整体的把握,它的这些特性就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难点,同时学生对其也不容易把握。并且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的工作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必须加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让学生在创业教育教学中学到更多的贴合实际情况的内容。鉴于此,笔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分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中加强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就是企业战略管理,为了让教学质量得到保障,我们紧密地联系实际,把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表达出来。大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需要一个恰当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对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二、探究如何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中加强创业教育的应用 经过对上面的分析,我们对改革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的必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强化创业教育的应用,笔者给出如下的措施。 1.创业者在整个创业团队中的作用最为重要 组建创业团队是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进行改革里运用创新教育的基础,运用创业教学的时候,第一点必须组建创业团队,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创业者联合起来共同创业就称为创业团队,一个团队要保持相同的业务目标、价值观、金钱观。同时,在共担风险以及共享利润上也要达成一致。创建一个创业团队,少不了创业者、经营目标、经营职能的个体分布和业务计划。在创业团队中创业者是最关键的,创业者之间要具有相似性的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谓的相同的地方就是指目标、想法等;所谓的差异性就是指创业者之间能够形成互补之势,比如成员之间的性格、人脉、知识水平等。也就意味着一个创业团队有了相似性和差异性更有利于创业团队的成功。 2.团队形式的确定是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中应用创业教育的载体 把创业教育融入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一旦完成团队的组建,我们需要确定其形式。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国内大多高校都以专业选修形式出现,开放的教学现状和专业选修课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就决定了其极有必要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相结合,这样才能组建更加专业的创业团队。换句话说,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中挑选创业团队的成员,学生来自于同一个专业,他们之间不仅熟悉而且思想也统一,能够没有异议地确定核心团队以及团队负责人,从而形成一个思想高度统一、内部极其团结的创业团队。在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之前,没有创业项目供选择,创业小组承担的是学习小组的作用,这种团队是在学生之间的友谊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团队称之为情感创业团队,从而奠定坚实的创业基础和连带关系,这对创业后续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3.计划书的编写是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中应用创业教育的重要渠道 基于确定的创业项目,为了确保项目实施的顺利,必须编写科学合理的创业计划书。这主要体现在创业教育改革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并在项目的实施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创业计划书一般有固定的编写模式,它是基于整个团队对创业项目的统一认识,需要征得创业小组成员的同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修改创业计划书的时候,必须充分地对对手进行分析,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创业计划书。 总之,创业教育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范围是很广的。在新时期下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师,必须认识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起到的积极作用,加强教学中的企业战略管理的改革,组建符合本学校实际情况的创业团队,明确小组的构成以及合理地对创业计划书进行制订,对促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符合新世纪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很有意义。 企业的战略管理论文:浅谈新时期企业战略管理问题 摘 要: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有效的进行企业的发展战略调整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必要途径,特别是对于资源相关的石油工程技术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上涨的现状下,有效的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不仅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本文就新时期企业战略管理问题展开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战略管理;问题;措施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 在企业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不断的加强内部控制及管理能力的调整,并且对于各阶段的发展战略进行细化,这些都会极大的提高企业实际的管理水平。系统性及全面性都是其重要的特点,在各阶段的企业发展战略的引导下,这些目标的细化可以极大的提高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度及工作效率。同时立足于长远,对于各阶段的风险的评估及抵御能力的增强也是十分有利的,这对于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二、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战略意识不足 管理者的意识与认知对于企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当前的发展现状之下,不断的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部分企业目前还没有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因而在实际的管理中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观念,因而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管理者自身具备较强的活动预见性,这样才能很好的实现其发展目标。 (二)企业制定战略容易出现偏离 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的时候,一些企业容易出现战略定位不准确,对企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模糊不清,导致企业看似在实施所谓的“战略管理”,实际上是在做“夹生饭”,传统的基础管理还没做扎实,战略管理形同虚设。究其原因主要有:企业对自身优势和劣势认识不清,不能找到自身的特长优势和弱点;企业对市场竞争者认识不够,不能有效地对竞争者进行分析,未能寻找差异化发展策略;对消费者认识不清,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这样必然会失去市场。 (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不健全或不切合实际 一些企业不具备完善的战略管理体系,缺乏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和调整的完善管理体系;还有的企业不是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制定战略管理体系,而是请一些企划公司帮助做规划,生搬硬套地弄出许多“很好看”却不管用的“战略规划”。这样就出现对战略规划制定与执行实施效果、反馈调整的连贯性,也不能进行有效地控制,战略管理就容易失败。 三、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新型成本控制体系,推行全面低成本管理战略 实施低成本战略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新型的全员、全过程成本控制体系,通过现代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树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观念,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比后,筛选出适合市场价格需要的成本最优低点和相匹配的利润最大化控制点,最终实行系统全面的成本管理。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以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为主线是十分必要的,但绝不是一味强调成本越低越好,而是根据市场行情、竞争状况、价格起落等情况,分析选择与市场相适应的最佳成本点作为成本控制目标,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和最大化。 (二)权衡利益关系,由单纯成本节约向成本效益化组合优势转化 成本―效益权衡原则体现了财务管理原则中的净增效益原则,该原则认为某些成本的支出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判断一项成本是否值得支出,主要看它能否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国内很多油田把降低成本的观念局限在微观上如何降低财务费用、人工成本、生产成本等狭小范围,而国外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已成为全方位、多层次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渗透到了经营运作的各个领域。单纯的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有时增加成本支出的绝对额,反而会增加企业的绝对收益。因此,油田在进行各种资源投入时,应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注重成本控制角度和成本的管理方式,由单一的成本节约向成本效益化组合变革,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三)强化核心业务,推进成本精细化管理 成本精细化管理是对粗放管理的挑战和摒弃,是石油企业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突出成本控制重点,强化核心优势业务,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和置换降低经营成本,是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中,首先要细化采油单位的管理,将计量站细分为井组或单井;对采油队细化到岗位单元管理;对成本项目进行明细划分,实现成本项目经理负责制;对科研项目实行项目风险责任制。从而形成多个不同层次的管理责任单元,每个责任单元又有多个成本发生的控制点,使全体员工都积极参与到成本控制的日常过程中来,最终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构建责任体系,完善成本管理考核制度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责任体系,才能进行更科学、更严格和更精细的低成本管理。要建立和完善三级内部成本责任中心,将成本管理的重心向前移、向下移。通过签订内部经营责任承包制的形式,将成本控制目标与单位、部门以及个人绩效挂钩,逐项分解成本指标,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维精细目标成本管理模式,使低成本目标控制细化量化。同时要提高控制成本措施中的科技含量,通过财务信息系统远程端口的设立,建立起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延伸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起点,达到降低物料消耗、控制成本的目的。 四、总结 在当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科学的进行企业战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对各大企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石油工程技术企业作为影响较大的企业之一,在实际的战略管理中需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可以通过系统性的制度的制定来约束和引导企业的发展,同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责任监管机制,在实际的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中控制好成本,重视企业文化的构建,这样可以很好的促进企业在新形势下健康有序的发展。 企业的战略管理论文:企业战略管理中企业社会责任融入问题研究 摘要:作者结合自身从事企业管理多年经验,对在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中融入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管理的些许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管理 战略管理 社会责任 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已然走上了世界市场的舞台。在面对与日俱增的国际市场环境,我国企业不得不去寻找新的出路来增强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当中的国际地位。并且,近年来在我国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空气污染问题等都是由于粗放型发展方式过于追求低成本的规模经济所引发的。企业存在于社会当中,其物质资源来源于社会、人力资源来源于社会,并且其产品的销售、服务的对象都是社会中的人群。因此,我国企业应当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在国际贸易当中,我国国内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事实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当中的地位。我国是以出口为主的国家,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依靠出口来拉动。因此,在面对国内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我国企业必须去思考如何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法和方式,从而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当中影响力,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一、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引言部分对我国企业所面临市场环境和需求变化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提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是获取我国企业创新发展动力的源泉。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策略。战略管理不仅能够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预测,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而且能够通过企业内部的职能战略带来企业各个业务的价值链管理,从而提升企业内部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增强企业内部控制,促使企业实现创新管理,改善组织结构,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来自企业内部更多不确定事项的发生。因此,可以发现,拥有战略管理制度、计划,并且能够保证其充分贯彻落实的企业将拥有更强的企业凝聚力和综合实力。 企业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其安全性,企业遵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的程度等。企业肩负起上述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当代我国企业应当从事的重要工作之一。企业战略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要想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当中,就必须在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当中融入肩负社会责任的内容。以此制定的企业战略规划、阶段性目标将能够促使企业在敢于担当、敢于践行的企业文化中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提升一个企业的品牌和声誉。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当中是一条实现企业遵守社会道德、肩负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其通过企业文化来对一个企业内部的员工、组织、股东及其利益相关者产生更加具有改变性的影响,使其能够在未知事项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二、在企业战略管理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正确理念的指引,确保融入的方向 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的战略管理当中首先需要企业做出改变现有理念的努力,从而从思想上给予包含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管理工作的重视。我国大多数企业是拥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其经常会开展向贫困地区捐款,或者是开展专项扶贫等活动。这些企业公益活动的开展增强了企业在社会当中的影响力。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活动的开展是无法充分实现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两者之间融合的。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管理当中不仅仅需要企业开展短期的回报社会活动,与社会顾客进行相互的交流,而且需要企业开展长期的融合战略。对于开展短期回报社会活动的企业而言,其通常是为了模仿竞争者的行为,或者是受到了来自于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因此,我国企业要想更好地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就必须端正自身对企业肩负社会责任所持的态度,坚持正确理念的指引,应当将企业战略管理融入社会责任作为一个企业长期存在于社会、取得市场竞争地位的客观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利润与企业肩负社会成本所得到的回报、所承担成本和风险三者的统一,正确地找到融入战略管理社会责任的方向。 (二)结合自身特点,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融入的针对性 我国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求提高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融入一个企业战略管理当中的正确途径。我国大多数企业现有的肩负社会责任的动机一方面是为了模仿其竞争对手,展开模仿战略,这种融入是“东施效颦”,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表面工作来获取市场经济利益。这两种在战略管理当中融入社会责任的动机都是存在问题的,不能解决我国企业现有社会责任感不足的根本问题。 我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我国企业当中的重要组成形式和部分。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肩负其社会责任,促进战略管理和社会责任两者融合战略的实施和践行,就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确保企业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充分实现融合战略的稳步推进。这就要求我国企业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不要盲目地模仿竞争对手,也不要貌合神离坚持融合战略,应当利用好企业现有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将其用于社会责任的履行当中。通过向贫困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等地区输送资源、产品和服务,利用国家政策优惠和货币政策,来获取企业社会知名度和企业利益的联动增长。 (三)根据不同发展时期,制定社会责任战略目标 我国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的发展时期不同,制定分阶段的社会责任战略的目标。一个企业的发展阶段通常有以下四个:创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一个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的不同,也决定了一个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当中应当采取的发展战略不同。受到国家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现有企业大多数处于成长期的阶段。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而言,其生产经营正处于上升阶段,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已经从社会当中获取到了人力、物质资源,就应当去回报社会,反馈社会。 (四)制定明确计划,确保社会责任的遵守和履行 我国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管理中时,实际上就是在扩展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因此,对于我国企业而言,一方面应当制定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经营模式,另一方面要对现有企业已经拥有战略管理经营模式融入社会责任。一个战略有效实施,需要对其目标进行管理,并且也需要对其计划、实施等过程进行控制。当一个企业战略与预先设定的计划之间出现了偏差时,在企业管理当中应当从中找出产生差异的目的,通过动态的调整企业战略计划,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管理工作的有效,实现企业的战略。 我国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战略计划,并且在计划当中明确注明如何遵守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法和方式。在确定一个公司战略计划之后,还需要对每个计划的分阶段目标、方法和方式进行拆分,在系统观理论的影响下,对每一个战略业务单元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能够实现企业整体业务的相互联动促进发展,使企业实现全员建立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观,约束员工的行为,增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五)找准主要社会责任,确保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企业还应当找准当前应当履行的主要社会责任,这一要求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表示我国企业应当对现有损害公众利益,危害公众和社会安全的业务进行适度的调整,通过战略管理来实施企业现有经营管理模式的扭转;其二是指我国企业应当结合当代我国社会的主要需求和居民的主要需要来履行其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例如在当代社会当中,一个企业股东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社会的发展等都是企业应当肩负起的社会责任。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薪酬福利、教育、晋升的重视,增强其对企业的认同感。我国企业还应当对自身形象建设,更好地保障企业能够长久稳定发展,从而使企业员工能够避免失业的问题发生。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发现,企业能够通过肩负社会责任获取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一个企业能够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能使其获得更好的口碑和声誉,而且能够获得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支持,其将拥有更多来自社会的资源用于自身发展。近年来,我国企业已经走入世界舞台,并成为世界市场瞩目的焦点,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就变得十分关键。利用将社会责任融入一个企业战略管理当中的方式是一条提升当代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便捷途径。 企业的战略管理论文:建筑企业战略管理风险及其防范 [提要] 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建筑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构成战略管理风险的因素非常复杂,因此建筑企业战略管理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建筑企业战略管理风险的分类,进而总结出如何防范建筑企业战略管理风险的有效措施,为建筑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建筑企业;战略管理;管理风险;风险识别及防范 引言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虽然我国建筑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其战略管理方面面临的风险却越来越大,进而为建筑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因此,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建筑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风险类型,进而提出了如何防范风险的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企业的长足发展。 一、建筑企业战略管理风险分类 (一)企业层面的风险。对于建筑企业来讲,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因此企业层面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战略风险,面对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筑企业需要制定相关的战略发展策略,但是战略策略制定成功或者失败是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建筑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政治风险是由于国家政策变动或者是新政策的出台等引起的风险,一般有国际贸易往来的建筑企业往往会面临这些风险,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规避或者解决这些风险,那么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第三,宏观经济风险,主要是由于国家的经济政策变动而引起的风险,这些风险对于建筑企业来讲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第四,自然风险,主要是指由于自然灾害、自然条件恶劣、地理环境恶劣等引起的建筑施工不便的情况,这些风险也是建筑企业战略管理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第五,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建筑企业自身的财政状况而引起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的经营和管理不善造成的。 (二)项目层面的风险。在建筑企业战略管理的风险中,除了企业层面的风险之外,项目层面的风险也是战略管理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层面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操作失误引起的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操作人员的失误或者疏忽造成的风险,这类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造成重大的建筑安全事故,对于建筑企业的声誉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二,组织风险,对于建筑企业来讲,一个建筑项目可能包括多个组织的参与,如果对这些组织管理不善,或者是没有做到及时的交流和沟通,有可能引起组织风险;第三,商务风险,由于建筑企业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建筑项目的过程中,组织之间会签订很多合同或协议,如果其中的条款不明确,很可能会对建筑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第四,安全技术的风险,主要是指在建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设计技术的不成熟、施工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的风险,该类风险同样对于企业的声誉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五,环境风险,在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风险统称为环境风险,这些风险容易对人体造成损害,而且不容易被察觉。 二、建筑企业战略管理风险防范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其战略风险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和防范这些风险,有可能会对建筑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影响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为此,防范建筑企业战略管理风险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种重要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战略风险的防范。战略风险的防范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对大型建筑项目进行实施或投资之前,必须对其所有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充分考虑企业是否可以承接该项目,从而能够有效地防范企业面临的战略风险;其次,不断提高建筑企业自身的服务质量,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为建筑企业树立更好的口碑,从而在留住老客户的同时能够不断吸引新的客户群;再次,充分做好建筑企业未来的规划,对于很多建筑行业来讲,在面临机遇和挑战的过程中,很可能在发展的岔路口出现错误的决策,从而影响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好规划,在机遇到来之时,能够及时抓住机遇,促进建筑企业更好地发展;最后,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繁荣,建筑企业也面临着很多的竞争,不仅有国内的建筑企业而且很多国外建筑企业也参与到竞争当中。因此,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力,才能使得建筑企业更好地迎接挑战,不断进步。 (二)宏观风险度的防范。由于宏观因素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防范宏观风险也是建筑企业战略管理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风险的防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可以利用风险分散技术有效地防范风险。如面对汇率风险时,可以将建筑企业的投资分散在不同的项目中,这样当一个项目投资失败时,还可以保留其他部分的盈利;第二,风险转移技术。对于许多建筑企业来讲,都利用保险将自己的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转移方式;第三,对于政治和政策因素的风险,企业必须给予面对,尤其是对于承接国外项目的建筑企业来讲,这种风险对企业的影响非常严重,所以企业只有尽力进行风险的规避,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财务风险的防范。对于建筑企业来讲,除了战略风险和宏观风险之外,还往往面临着财务风险,所以财务风险的防范也是促进建筑企业不断发展的有效手段:第一,不断完善对财务的管理,对于建筑企业来讲,财务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对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有效地防范一些财务方面的风险,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第二,采取联合经营的方式,将多元化的经营手段运用到企业管理中,这样能够对企业的财政风险进行分担,从而可以将企业面临的财政风险降低;第三,建立企业财政风险的预警系统,由于建筑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具备足够的条件建立财政风险的预警系统,可以对影响财政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识别出风险因素,从而可以允许建筑企业进行有效的防范。 (四)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对于大型的建筑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力资源方面也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风险。建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断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完善,从而能够避免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风险;第二,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帮助企业员工树立自身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起自身的职责,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第三,营造良好的建筑企业文化氛围,使得员工能够紧紧地凝聚到一起,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共同努力;第四,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使得企业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能够更好地迎接项目的挑战;第五,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员工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建立企业的专有人才库,为企业储备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防止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的重大损失。 三、小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建筑企业开始进入了自由竞争的时代,因此建筑企业自身必须承担起企业的风险,才能够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影响其战略管理方面的因素非常复杂,所以必须给予充分的识别和防范,才能够保证建筑企业稳健地发展。相信随着建筑企业战略管理的不断改善,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战略管理方面的风险,进而更好地促进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企业的战略管理论文:我国中小建筑企业战略管理措施研究 摘 要:中小企业在国内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是推动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飞速发展,很多中小企业在面临巨大挑战和机遇的同时呈现出寿命短、成长速度慢等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小企业缺乏切实的、灵活的战略管理。与大型企业不同,中小企业具有人员少、规模小、资金少、组织灵活变通的特点,所以在一般的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中都存在人力和财力方面的难题。本文阐述了中小建筑企业的内部环境,并详细探讨了中小建筑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对中小型建筑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有利于准确的确定企业宗旨和使命,有利于企业在经营领域的进行正确的选择以及对企业优势进行准确定位。 关键词:中小建筑企业;内部环境;战略管理 0.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快速健康发展将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面对国内外迅速发展壮大的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谋求生存与发展,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寻求一条有效的途径来壮大自己,这条途径就是加强其战略管理。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进行战略选择。 1.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国内的中小企业囿于资金、人员规模有限,大都缺乏企业战略管理的意识,并没有真正落实这一对企业生存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管理办法。综合来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1.1缺乏战略管理指导 一直以来,国内的理论界及企业界都认为战略管理属于高层次管理决策,它仅仅适用于大型企业,并不能应用于中小企业。这导致很多关于战略管理的研究及实例都是围绕着大型企业完成的,这样的理论和实践并不能完全照搬应用于中小企业,需要做出较大的革新。所以当前国内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管理的理论指导。另外,很多中小企业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缺乏战略意识。 1.2战略定位不准确 企业的战略定位是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好的战略定位是实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先决条件。当前,国内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定位,它们的战略定位都是根据市场上的短期需求临时制定的,具有较大的市场灵活性,这与中小企业本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这样制定的战略并不能称之为“战略”,充其量可以称为“策略”,因为它根本没有从市场的长期发展来进行深入考察而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就算是有小部分中小企业开始着手战略定位的研究,但是由于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很难制定出适合于严峻竞争形势下的战略定位。企业战略定位除了需要进行外部市场环境的深入考察分析以外,还要充分结合中小企业自身内部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有些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过程中,往往会以企业管理者的主导思想来实施制定计划,太具有主观性,客观性不强,这就容易造成中小企业制定的企业战略定位脱离自身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指导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 2.中小建筑企业的内部环境 2.1企业内部管理 中小建筑企业通过内部管理,要保证企业有秩序地使用内部相关资源,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处理好分工与协作、集权与分权等工作之间的关系。管理层负责人应该通过各种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为只有员工怀有积极的支持态度,才能更好地开发企业战略制订、实施等一系列工作。 2.2企业财务管理 中小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企业的资金,通过适当的方式从企业内部或者外部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企业的财务状况指标对于企业的战略制订也是极其重要的,如:负债比例、利润率、资产利用率等等。 企业也可以通过分配决策来管理企业一部分财务资金,也就是借助于股利的分配实施决策,对于分红以及利润留成的比例进行决策,这是权衡利益的关键点。因为如果分红比例太大的话,就会影响企业今后持续发展的资金供足;但如果分红比例太小的话,又会影响到企业股东的相关权益。 3.中小建筑企业的战略选择 中小建筑企业跟大型建筑企业相比,由于资信较差,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又少、资本积累缓慢,企业自有设备较少,影响企业的施工能力和企业的年产值。中小建筑企业管理不够规范,体制不够健全,一向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妨碍企业的长远发展。 和大型建筑企业相比,中小建筑企业的资质低,使得企业不能直接承揽较大的工程建设项目,只能承接规模小、利润低的一些项目,企业的创优工程少,致使企业的信誉度不够高。忽视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是很多中小建筑企业的通病。致使企业老板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变化,缺乏应对特殊情况的措施,使得一个企业可能在遇到特别困难的时候,转眼间就会变得一团糟。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中小建筑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问题的源由,提出针对性的战略,这才是保证中小建筑企业健康发展的良策。 3.1构建协作化、专业化的战略方案 中小建筑企业的工程业务大部分是从大型建筑企业分包过来的,可见与大型建筑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中小建筑企业应该极极接受大型建筑企业的分包业务,并做好所有相关的配套工作,努力构建专业化经营模式,以“小而精、小而专”的基本发展宗旨,不断提高企业本身的装备水平,可以将一些工程做精、做强,这也是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举措。 3.2加强联营战略的实施 一般情况下,中小建筑企业的实力相对较强,技术水平也不是很高,规模优势更无从谈起,但是中小建筑企业之间可以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联合起来,实施联营的战略方案。中小建筑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取长补短,共同求得生存与发展。通常情况下,联营方式主要有三种: 法人型联营战略:该联营战略方式是最紧密,最稳定的形式,主要让联营的中小建筑企业方以财产、技术以及劳务等形式进行出资,并由法人企业独立承担相关的民事责任。而合伙型联营战略则是根据出资比例以及协议合同的约定承担相就的民事责任。另外一种是合同型联营战略,该战略是指联营的中小建筑企业方都不出资,也不组成新的经济组织,只是根据合同约定进行协作,民事责任也是由各方承担。 4.总结 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小建筑企业要以企业的现行现状和行业未来发展为切入点,正确分析和把握企业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资源,明确企业发展的机会和威胁。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比较竟争优势、避免自身劣势,选择合适的战略对策,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强控制和调整。这样对于解决大部分地方的中小建筑企业存在的战略管理问题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企业的战略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市场经济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导致经济环境复杂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优胜劣汰。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谋求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与保持竞争优势,实施企业战略管理是其制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创新 我国尚未形成完全规范的市场化经济,并且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实行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中国,中小企业的经营思路经历由“资源整合”至“能力培养”、由“机会导向”至“战略导向”的发展过程。企业战略管理已处于管理领域的主导地位,许多企业更加注重企业自身战略发展,通过调研分析市场资源,结合企业竞争能力,运用周密的战略部署,创造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1 中小企业实施战略管理 中小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在筹划企业战略过程中,都需着眼于长远性发展,做出有利于企业谋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战略,只有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才能有效地指导企业发展。 1.1 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①谋求生存的需要。市场环境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战略管理必须提到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规划上来,正确分析内外部环境,进行准确的企业定位、市场细分,优化战略管理,才能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②谋求发展的需要。企业由小做到大,是通过明确的发展战略、正确的产业定位和市场定位等,最终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大做强。因此制定有效合理的企业战略管理,充分发挥战略管理的经济调节作用,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基本保障。 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竞争市场上制胜的关键,而战略管理是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的人力、物理、财力资源,充分利用市场机遇和威胁,创造企业独特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④改革创新的需要。面对全新的产业融合发展、管理方式不断革新、经营规模和行业及千变万化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只有坚持创新意识,发挥自我优势,以战略管理的思想不断创新理念、经营方式、技术、产品,才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2 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①公司战略涉及整个组织,包括业务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功能,是根据整体发展需要制定的总体目标与行为。 ②公司战略立足长远发展,确立远景目标,并制定各阶段目标及其经营策略,实现附加值的创造。 ③公司战略综合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应对企业潜在风险、机遇。 ④公司战略是提升、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⑤公司战略追求企业长远高效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与价值。 2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分析 对战略管理重要性的分析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战略管理对于中小企业制胜来说必不可少,然而战略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实施状况却不容乐观。袁界平对中国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比例调查的结果却令人堪忧:我国大陆制定战略的企业所占比例仅为27.5%,宣传企业战略的比例还不到10%。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小企业若想在瞬息万变的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制胜,必须重视战略管理。 2.1 企业战略管理者素质不高 不同于大型企业的董事会或者咨询机构,中小企业管理者在整个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集战略制定者、实施领导者以及战略评价和调整者的四位于一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管理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战略管理的实际高度。 一方面,部分管理者缺乏战略管理意识,认为实施战略管理毫无必要,其自身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管理培训,脱离实际分析判断现状,只是凭借感性思维做决策且缺乏理性管理思维等;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战略管理则会阻碍他们根据环境不断改变公司决策的障碍。 另一方面,即使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有战略管理意识,由于其管理素质不高,忽视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形式化现象严重,战略管理缺乏科学依据,偏离市场趋势,严重影响着企业战略管理的完善和企业的提升发展。 2.2 注重短期经营,缺乏长远战略意识 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偶然性,往往是管理者对市场缺口、商机的自身把握,依据市场发展趋势,集合资金与技术快速成长、生存与发展。正因如此,导致了中小企业只注重短期经营,忽视了企业长远战略发展。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弱、融资难、资金链脆弱,导致其在生存发展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更多集中专注于短期经营,缺乏长远性发展眼光,只是忙于管理事务的繁琐性工作,缺乏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及市场定位等方针政策。正因如此,使企业战略管理滞后,导致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中小企业主群体缺乏管理理念、技能,缺乏依据市场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制定战略部署,从而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布局、可持续发展和全局利益。 2.3 战略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战略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活动和系统管理过程,要善始善终,循序渐进。完善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企业才能对自身发展有合理、系统、全面的认识,认清发展优势、准确的市场定位,制定积极有效的发展规划,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战略制定阶段、战略实施阶段、战略评估和调整阶段是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三个阶段。然而在战略管理操作中,往往会忽略战略后期的战略评价和调整阶段,即战略制定后缺乏有效的战略实施、明确战略制定的缺陷和改善方案,导致战略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不健全。企业战略制定后,实施、控制、监督和修正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保证。战略管理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机制,即形成战略的实施机制、评价纠正机制,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和管理保障。企业即时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计划等,若缺乏系统实施战略的保障机制和有效的评价纠正机制,也无法导致战略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及合理解决及实现全面完善企业战略体系,致使企业战略体系形式化,进而无法实现企业战略的价值和企业效益的提高。 2.4 战略管理缺乏创新与特色 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革,经营机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面对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寻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必须摆上中小企业管理日程上。虽然部分中小企业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在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比较机械化、呆板,难以随机应变,战略手段缺乏多样化,难以形成独特的、差异化的、全方位的竞争优势。企业战略是在对企业内外部的机遇、威胁、优势、劣势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经营目的、市场规律、竞争目的,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的总体规划。战略管理是一种管理创新的思想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的理念和能力。各行各业的企业都面对着不同的内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即使是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会面对着不同的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求真务实,正确分析内外部环境,制定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发展战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取得长远性繁荣发展。 3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改进与对策 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要力量,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国家应该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如对职业技校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和政策性的鼓励支持。另外,国家可以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如日本三大政策性银行,即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主要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以低贷款利率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款利率等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使其减少因资金问题而无法支持。在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除外部环境外,企业自身问题才是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3.1 强化战略管理意识,提高战略管理者素质 中小企业家群体社会实践能力强,立足本土,踏实创业;但是比较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技能。因此,正视企业战略管理,强化战略管理理念,提升战略管理者的素质,使他们正确认识战略管理在促进企业格局朝良性方向发展、自身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升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求企业家战略管理理念与时俱进,从思想上、认识上和行动上重视起谋划企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要性,保持前瞻性、预见性,综合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谋划企业未来。企业战略管理者要能够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协调各种战略矛盾,把握机遇、规避危机,强化全局意识、发展意识。中小企业要树立、强化战略管理意识,确保战略管理与企业各发展环节紧扣,实现企业战略管理良性发展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长远利益。 3.2 完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 完整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有三个阶段组成: 战略制定阶段、战略实施阶段、战略评估和调整阶段。 ①制定正确的战略管理。战略方向的制定直接影响着战略管理的正确性及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方向目标的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分析企业状况与整个市场环境。 ②企业战略实施方面,要严格以企业战略管理及企业实际的发展状况为基础,落实战略管理的政策与目标,及时对相关工作与措施进行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断完善创新。 ③要确保企业战略评价和调整阶段正确运行发展。对企业战略评价要明确化、具体化,不断完善企业战略,不断循环战略管理过程,以实现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发展。 3.3 发挥创新战略管理思维 在全球经济、科技日益更新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实力取决于其创新发展的强弱。中小企业势单力薄,应该树立创新意识、战略管理意识,认真审视自身优劣势,运用敏锐眼光挖掘优势资源,正确市场定位,专注于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优势。虽然有一些中小企业具有核心优势意识,但却盲目的多元化发展,导致企业的人、财、物、技术等优势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分化、瓦解。因此,创新战略是企业生存、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小企业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战略,不仅仅是管理创新,也包括技术创新、绩效创新等方面,敢于冒险,在优势资源上大力投资。坚持全面持续的创新,依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不断的更新、改革,最终实现企业特色发展战略的创新之路。 企业的战略管理论文: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 【摘 要】本文主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进行分析与评述,梳理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由此来把握企业战略管理思想脉络及规律。 【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来源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因此,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战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90年代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竞争的加剧、产业边界的融合与变动、信息技术变革的加速以及文化、制度、市场、顾客需求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一方面,企业竞争环境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即动态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竞争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即企业与其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其他组织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间的竞争变为基于商业生态系统下的共同进化以及不同商业生态系统之间及其内部的竞争,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内容的变化越来越快,竞争的对抗性越来越强,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越来越低。企业战略的管理越来越呈现出动态化、系统化和复杂化的特征,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我们用更新更有效的方法来进一步审视企业战略的制定、执行、评价与控制的全过程。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 菲利普B科特勒把顾客价值称为顾客让渡价值( Customer Demisable Value)。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资源要多得多,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 James F. Moore) 在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中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 “商业生态系统”,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建议应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发展新的循环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 3. 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跨行业、无边界的角度来考虑配置自身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无法寻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手段。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于战略管理理论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企业的战略管理论文:大型火电施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与实践 摘要:作为有着六十余年发展历史、以火电施工为主导产业的国内众多的大型火电施工企业,如何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自己所处的内外部发展环境、面临的市场机遇和挑战有个全面清醒的认识。正确定位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科学规划公司的发展愿景,对于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挖掘内部潜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鼓舞员工士气,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型火电施工企业;战略;实践 一、火电施工企业发展概述 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实施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对于火力发电项目进行了严格的控制,目前国内火电施工能力远远超出建设的规模,严重过剩,出现“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众多的火电施工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发展考验。 二、火电施工企业面临的环境 1.电源企业经营困难,严重影响着电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电煤市场化以及煤炭外运导致煤炭价格同比持续上涨,而相应的煤电联动政策没有及时到位,电源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2010年以来,全国电力行业总体利润虽然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电力行业分省利润分布极不均衡,其中,中部六省、东北三省全部亏损,河南、山西、安徽等煤炭生产大省的火电企业亏损情况更加严重。 2.电力产能过剩,国内未来电力建设市场规模会进一步萎缩。近年来,电力工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电力装机容量每年以1亿千瓦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电力发展运行体制的不健全,使得国内电力在“缺电、上项目,过剩、减少投资、又缺电”的恶性循环中徘徊,导致周期性电荒或电力投资过剩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3.国内火电建设能力过剩,市场竞争更加残酷。目前全国火电施工企业有63家,大部分为建筑安装综合性企业。全国电力施工企业年施工能力预计在15000万千瓦以上。而前几年电源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又导致电建企业施工能力的迅速膨胀。根据“十二五”火电装机规划,电力施工企业的产能将闲置一半,加上垫资施工和结算困难等因素,整个行业处于经营亏损的局面 4.国际电建市场中国企业的竞争态势日益呈现。随着国内电建市场的饱和与国际电建市场向中国企业的开放,国内电力施工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纷纷抢滩国际电建市场,承接工程施工总承包、EPC项目管理、技术服务、监理、调试等任务,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等企业也利用各自的管理优势、资源优势、价格优势等,采取EPC、BOT、PMC、GC,融资、合作承包、运营分包等模式,进军国际电力市场,成为公司“走出去”开拓国际电建市场的重要竞争对手。 此外,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国际项目运作还存在投资方经营状况、后续资金到位情况和汇率变化等很多不确定因素。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项目所在国人力资源状况、劳工保护政策和出国签证问题,成为制约国内施工企业项目执行的瓶颈。 三、火电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实践 1.坚定不移推进国际化战略。市场定位国际化。大力实施“走出去”,坚持面向国际市场,拓展国际业务,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高端市场竞争。 企业管理国际化。适应国际事业发展,总结多年管理经验,推进企业管理流程再造,形成快捷高效的决策体系和运作机制;加强国际业务管理,推动国际业务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 发展模式国际化。全面提高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按照国际惯例,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不断充实国际工程总公司各业务层面的管理力量,尽快建立一支适应公司国际化发展的商务、技术人才队伍。 加强与世界知名企业、国内大公司及金融机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适应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趋势,积极拓展EPC以外的承包模式,向BOT、PMC、GC,融资、合作承包、运营分包等承包模式进军,努力扩大公司国际工程承包业务。 以国际业务为载体,积极支持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和海运业务。 2.持续推进多元化战略。产业发展多元化:积极推进多种产业发展,做精、做强、做大多种产业,形成主业与多产并驾齐驱,两翼齐飞,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不断提高公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市场开发多元化:适应国家能源产业发展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低碳经济,继续巩固传统火电建设市场,积极开发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新能源市场和“非电”市场。 调整经营策略,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参与核电业务。通过核电这一平台,塑造公司形象,展示公司实力,提升管理水平,培育核电人才,创出核电品牌,为进军核岛施工提供坚强人才、技术支撑和品牌支持。 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作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为火电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坚持“积极、适度、效益”的原则,全方位、有选择地进入新能源建设市场。风电业务要面向“三北”市场,重点加强与五大发电公司和神华等企业的联系,尽可能提高市场份额。 3.努力打造战略联盟。在保持公司核心竞争力相对独立的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不同形式的战略联盟,实现双赢、多赢。加强与GE、东芝等世界知名企业合作,以多种形式开拓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加强与中信、中远等国内大公司合作,拓宽业务交流渠道,积极进入其业务领域;加强与中国银行、中信保等金融保险机构合作,增强融资能力,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与国内知名成套设备供应商、设计院、发电公司等企业合作,努力扩大市场份额。 企业的战略管理论文:浅谈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新趋势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愈加完善所造成的。事实上市场当中中小型企业的覆盖面较大型企业更为广泛,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也就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契机与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白热化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对于企业而言战略目标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它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风向标,但是从现状来看很多企业在战略管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这给企业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制约。本文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供以参考。 【关键词】企业战略;企业管理;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与市场竞争具有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企业战略管理很大一部分需要以市场竞争规律为依托并且要紧密结合市场环境来制定,以此来实现企业的实质性发展。在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几个阶段分别为早期战略思想阶段、传统战略理论阶段、竞争战略理论阶段以及竞合状态下的战略理论阶段,各个阶段的理念核心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且整体方向性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通过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进行细致化的研究让企业能够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对于企业、市场乃至整个社会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开始向国外引进了企业战略理念,在该阶段主要是以哈佛大学教授代表团授予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来构建知识体系,同时这些理论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带来了指引性作用。在国内大学纷纷建立企业管理系的背景下,企业管理理论知识体系也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充实,其传播面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市场的深入发展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使得企业自主权得到了扩张,这就让企业战略管理融入到了企业管理当中并且愈来愈受到企业家的重视。在该阶段其实只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萌芽期,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企业自主权受到了诸方限制,企业发展所关注的还是以利益分配为主,这也就让企业战略管理的深入研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在此阶段企业家更多地将企业战略管理视为一种战略思考。 随后竞争力量模型战略理论在国内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为企业战略管理带来了新的理论支撑,同时也让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产生了新的方向。在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增的情形下,企业也正逐步转变成了市场经营的主体。在市场竞争程度愈发激烈的情形下企业若要获得生存权利就必须应对市场环境对经营进行改善,换句话说合理经营也就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当中的核心内容。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企业竞争与市场乃至国家以及社会都有着极大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能够理性地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战略管理进行调整,通过将长期战略管理分解为短期执行计划来贯彻执行。 二、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发展展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热潮的带动下我国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市场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战略管理理论也将顺应形势逐步更新,并且结合市场环境的多变性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将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企业战略管理空间扩大。企业战略将会体现出层次化竞争,同时企业战略将会突破行业界限,其中不仅仅包括了产品的竞争并且还涉及到了服务的竞争,而商业机会竞争则是整个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企业在战略目标管理过程中不仅仅要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同时也应该从全球市场动态的方向去把握,以此来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2)商业系统的介入。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来自于单独企业个体或者说企业只是一个基本单元,整个市场中企业之间既是竞争关系又是合作关系,也就是商业活动的核心事实上是由多个企业形成的商业群,那么如果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需要加入到一个能够体现并赢得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群并在其中得到一个有利的地位。(3)将多种元素充斥到企业战略管理当中。以往企业战略管理主要是由高管执行,而普通职员或中层管理人员仅仅是执行者,但是当前大环境的充斥下企业管理应该从垂直化逐渐过渡到扁平化,这样普通职员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或空间参与到企业战略的制定当中,那么他们也就被赋予了制定者以及执行者的双重属性。 三、完善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对策 笔者认为完善企业战略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延展:(1)构建出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在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将偶然事件与工作事件分离开,对于工作事件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制度来执行,实现程序化管理;相关管理人员将精力置于偶然事件上并构建出动态事件分析让整个管理的秩序得以保证。(2)加强财务管理体系构建。通过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运营资金管理来对财务管理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扩充融资能力实现稳健理财、科学投资。(3)加强提升企业研发管理能力。对产品定位进行准确的把握,让产品研发与企业战略实施形成协调机制,实现长远规划,加强专利保护。(4)加强企业高层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高层成长制度,强化企业高层管理战略思维培养。 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主要包括客户类、业务类、财务类。建立信息管理数据库,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客户信用自动评估、额度控制、发货控制、应收账款的预警跟踪、客户协调、灵活的管理报告、货款回收进度报告、客户信用状况报告、争议货款报告。 四、结语 当前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是十分严峻的,为了让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得以立足并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就需要构建出目标明确的企业战略,通过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展开让企业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此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实际价值。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毕业 一、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1、在人才招募上: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年长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还有的公司,招聘话务员,要什么:"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以上,能用关于交流。"本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从来没有做过对外贸易,资源浪费啊!也许他们是为了长久之计吧!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终将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或EMBA对薪酬的要求更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们投入了大量成本才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 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这样做不是白白浪费吗?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2、在人才的使用上: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 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甲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乙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甲、乙公司都做了些什么。 孙先生来到甲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 在乙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很快就被提升了。 甲、乙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甲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乙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甲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乙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就像他们都招聘过孙先生一样。 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二、人才招聘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 三、人才使用 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 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人才成本,为公司节约资金,变相的为公司企业增加利润。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 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2)激励: 激励的作用: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 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去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 谈了这么多,目的还是想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观提升为人力资本观,但还有待于试行。我认为这一观点在实行中会有迅速改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会计毕业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和 一,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带来了会计理论开发的巨大突破,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新型的会计分支。人力资源会计自60年代提出至今已有几十年了,中外学者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成果。然而,步入90年代,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却停滞不前,发展缓慢,至今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还停留于“纸上谈兵”,无法付诸于实践。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界至今尚未确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尤其是确认、计量和报告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内涵看,对“人力资源”的归集和分配,只是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革,并未突破传统会计的范围。帐面上人力资产的价值并不代表人所(能)创造出的价值。以现时重置成本计价,有个重置标准和不同企业的可比性问题,与财务会计的结合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 第二由于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不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其中涉及到许多主观因素和假定条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模型大相径庭且过于繁琐。因此,至今未与传统财务会计融合,只能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提供信息。 第三劳动者的权益未能明确界定。企业因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付出一些代价特别是将人力资源上的支出资本化为一项单独的资产,从投资者立场看似应属于企业所有者,但人力资产上的那部分支出恐怕并不足以说明所有权的归属。劳动者权益和确定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和本质所在,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就无法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无法激发企业活力。这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人力资源会计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 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而对它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和程序。它的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主要是研究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经济价值如何计量以及人力资源经济价值的决定因素问题,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为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 同传统会计一样,作为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也应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的基础上,这是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所必须依据的先决条件。 目前,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在我国会计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综合各种观点,可以提出五个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是不可缺少数据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的数据信息对现在的和潜在的信息使用者作出的评价都是有用的,无论是管理当局还是外部投资者都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人力资源作出正确的决策。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会计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是不可缺少的数据信息假设,正是人力资源会计存在和发展的的前提条件。 (二)人力资源是会计资产的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可能为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管理。这一假设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所在。如果人力资源不是会计意义上资产,那么也就无法进行会计核算,无法对使用者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人力资源会计资产假设是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原则,决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的理论基础。由这一假设还可以派生出其他假设:(1)人力资源是会计主体可以控制的。(2)人力资源具有未来服务的能力。(3)人力资源是可以计量的,包括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 (三)持续经营假设。 企业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持续经营下去,破产清算毕竟是少数。即使可能发生破产,也是难以预计发生的时间。因此,在人力资源会计上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要破产、关闭,否则都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将来持续经营下去,持续经营假设可能派生出人力资源会计分期假设。按人力资源会计分期假设,可以把企业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定期间,以便分阶段考核企业的账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持续经营假设是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重要基础前提,即在确定人力资源支出的会计处理时,如果支出影响是短期的,则就费用化,否则应资历本化。在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时,也应合理确定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关系。在确定人力资源价值的时,应考虑到其未来收益。 (四)劳动力资源对象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一个会计实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既劳动力资源。它说明了人力资源会计价值所指向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范围和条件的,具体包括:(1)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仅限于一个会计实体所能控制、支配运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和价值的计量应以一个会计实体为限,不能超过这个范围。(2)人力资源会计所要计量人力资源是作为生产要素的过去资源。劳动力资源对象假设为正确确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内容,科学划分权责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人力资源的价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数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价值除了来自本身的技能、性质、健康等状况外,还受到管理方式的影响。人力资源价值在不同管理方式下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不同管理活动,可以使单项人力资源价值增长、耗竭或保持不变。其二,不同的管理活动,可以使人力资源的协作力或集体力增强、不变或减弱。人力资源的价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数假设为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 我们已经对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的会计假设作了分析,那么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应包括哪些方面呢?目前,随着会计学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日趋深入,普遍认为,完善人力资源会计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较早提出来的,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早在70年代美国会计学者弗兰霍尔茨就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定义为:“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这种开始意义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所做的探索为人力资源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创造了条件。通过增设一些相应的会计科目,使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信息能够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传统会计程序变通取得。对人力资源投资形成人力资源成本,这部分内容已经论证得较为全面,并且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归纳人力资源成本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项: 1,原始成本。即用人单位为了获得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包括招聘费和调人费。 2,追加成本。指各种正规的培训费,包括新进员工上岗前的培训和为了使劳动者者获得工作技能和知识更新而进行的教育培训的费用。 3,使用成本。指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或间接费用,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的各种与人力资源使用有关的各种费用。 4,安置成本。指职工内部凋动(转岗分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和退职、退休后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按照收益费用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而预提的相关费用。 5,流动成本。指职工因解聘,辞职而了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支付的解聘费用或职工“跳槽”过程中发生劳动争议诉讼费等。 6,机会成本。指职工在调动期间耽误工作而造成的损失,或者在选择工作岗位时放弃某种机会而造成的损失。 7,沉没成本。又称旁置成本。指的是已经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因某种原因没有加以有效地使用而闲置起来造成的损失。 8,重置成本。职工调动后,要重新物色合适的人顶替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对于人力资源会计帐户体系的设置,会计界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初步确立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帐户,除保留传统会计中的有关帐户外,还应增高以下帐户: 1,“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帐户。核算企业在人力资源取得方面投资总额的增加、减少及其余额。 2,“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帐户。核算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投资总额和增加、减少及其余额。 3,“人力资源投资”帐户。核算企业因人力资源的取得和开发所引起的人力资源投资总额的增加和由于人力资源的离职而导致人力资源投资总额的减少。 4,“人力资源投资摊销”帐户。核算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累计摊销额。 5,“人力资源投资损失准备”帐户。理论上讲,人力资源的取得和开发成本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但是并非企业的每一位职工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一方面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取得邢成本应予以资本化;另一方面,为了充分遵守谨慎原则,企业应计提的人力资源损失准备。“人力资源投资损失准备”帐户用来核算企业计提的人力资源损失准备。 6,“人力资源投资损益”帐户。该帐户核算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的损益。 当然,人力资源成本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首先,开始意义的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只是管理会计的简单扩展;修正的模式也只是对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良,即依据人力资源会计所反映的人力资源价值,只是将传统会计中列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有关人力资源开发取得费用,按一定的方式归类并予以资本化计量为人力资产价值,未有所突破。其次,人力资源历史成本会计并没有对人的能力和产出价值进行计量,也就是说,帐面上的人力资源资产并不代表人力资源所创造或所能创造的价值。从而也不能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真实经济价值。最后,更重要的是,由于人力资源成本没能明确人力资源的所有权的归属,而只是将花费在人力资源上的支出资本化为一项单独的资产,因而也就不能从跟本上调动劳动者的内在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是蕴含于人体内的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潜在劳动能力,人在运用这种劳动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人内在劳动能力的价值只能推测、判断而无法准确计量,但它创造出的外在价值却是可以计量。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可以以过去创造出的价值为计量基础,人力资源会计是对人力资源本身具有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它所能反映的人力资源价值既可以是人力资源过去创造的价值,也可以是人力资源将来能够创造的价 值。人力资源会计主要不是以投入价值而是以产出价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基础。这使得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不可能绝对正确,而只能采用推算的方法。目前,常见的计量方法有经济价值法、商誉评价法、工资报酬折现法、拍卖价格法、随机报偿价值法等。由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计量不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的,它的计量方法有悖于传统会计原则,这使得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在西方至今未与财务会计融和,而只是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会计信息。 因此,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计量和确认问题,也就成了焦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扬弃按笼统总利润分配的传统观念,创立利润分块责任制,社会平均利润税后全部按资源分配,内涵利润税后小部分按资分红,大部分留成论功性赏,生产者(人力资源)运用生产资料(物力资源)生产的产品价值是由C+V+M组成,C是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V是生产者的社会平均必要价值,以工资形式支付;M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创造的剩余价值,分为社会平均利润与内涵利润两块。具体而言: 社会平均利润是按投资额乘以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来计算的,是一个硬指标占用物力资本越多,上缴社会平均利润的任务越大,又能形成自我约束投资机制,杜绝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合理配置资源。社会平均利润是简单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所创造的最低利润,可作为总经理受托责任最低的“量”的界限,少罚多奖。还要强调指出,这是全员在社会平均生产力基础上,运用生产资料,所创造的最低利润,全员已按月领取工资(最低收入),所以税后社会平均利润应全部按资分配,以保证物力资本所有者的最低收益。 内涵利润是人力资源所有者(先进的经营者与员工)运用物力资源,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创造的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利润,是一项价值指标。但是,没有物力资源的条件作用,这一部分价值仍然创造不出来。所以,税后内涵利润小部分(30%)按资分红,以保证物力资本所有者享有越来越多的额外收益;大部分(70%)留成,首先重奖先进经营者,然后按事前事中各责任中心所创造内涵利润的一定比例分配给先进个人,以保证先进经营者与员工的报酬越来越丰,激励全员在同一社会资本利润率起跑线上竞争,形成依靠科技进步多创造内涵利润的公平竞争机制。 可以看到,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能够避免传统会计因无视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而低估企业整体价值的弊端。它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已创造的或未来能够创造的价值进行计量,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潜在或现实价值数量化,从而向企业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企业资源信息。同时它也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当局更注重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资,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个人价值以及组织价值对企业价值增值的能力,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然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也有明显的不足。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仍然没有解决人力资源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而且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计量方法也又待于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不足之一,即由于采用的计量基础有悖与传统会计原则,因而西方人力资源会计模式只是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子系统进行探索。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不足之二,仍然没有解决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问题,即便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反映人力资源真实经济价值,由于它不能实质上明确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因而也同样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内在积极性。 (三)劳动者权益会计 劳动者权益会计是在继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并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提出的。劳动者权益会计通过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实现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它在承认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人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对企业的贡献高于其他任何物质资源,所以他们应该同物质资源的所有者一样享有对企业新出价值的分配权。这种权益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法定的劳动者权益,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个人或集体利益而以法规形式明确从成本,费用中计提的补偿性劳动者权益,按劳动力市场机制和当时的生活资料的价格来确定;二是实现的价值增值部分,按留存的劳动者权益以及劳动者的实际贡献,进行资产性收益分配和劳动者权益的收益分配后,划归劳动者权益的部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可以是货币形式(如效益工资),也可以是非货币形式。明确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劳动者权益会计为实现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提出了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产,人力资本和劳动者权益这四个概念。人力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人力资产相对应,它代表劳动力的所有权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性质上近似于实受资本。劳动者权益概念的确立则是劳动者权益会计的关键。劳动者权益是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相应权益,它包括:一是人力资本,二是新产出价值中的劳动者部分。在把前述四个概念引如会计等式后,劳动者权益会计就将传统会计等式重构为: 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 这一公式表明,在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内,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组织的一项首要经济资源,并视同一项最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劳动者不但获得自身价值的补偿,人力资源产权权益的体现,还将以知识性人力资源产权所有者的身份参与企业最终剩余价值的分配。 四,如何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面对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的呼唤,我们应该改用人机制,从制度设计中体现重视知识,尊重人才的实质性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从中国实际出了,研究和改进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并将其尽快付诸实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用人机制,降低企业因人才流失而造成的损失,保障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计提比例过低(仅占工资总额的1.5%),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并且培训费用不能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成本资本化,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势必影响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这使得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素质受到严重阻力。与国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企业的用人策略。外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他们一方面向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住房,养老等待遇;一方面有为员工提供进修,培训,升职的机会,为员工创造发挥潜力的条件。据统计,外资企业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的技工70%以上来自国有企业。 第二,鼓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人力资源是21世纪的战略资源,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建设基金严重短缺,物质资源相对不足,唯有人力资源数量丰富而其潜力有待开发。有资源显示,我国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46%,技校工人队伍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初中,技校程度的占30。4%,大专以上文化的占2。6%,显然有着巨大的开了潜力。我国经济建设人。财,物三大资源的特定格局收发室了我国的资源开发既不能以物质资源开了为中心,也不能以资源开发为中心,而吸能扬长避短,根据我国人力资源数量丰富,开发潜力大的特点,走大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子,使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资源优势,变人口压力为人口动力,化包袱为财富,这才是我国资源开了战略中最为明智的的选择。 第三,明确劳动者权益,人力资产与物力资产共同创造价值,亦应共同分享剩余利润。现行会计制度中只有物化资产,没有人力资产,将决定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合理的。况且因为没有体现人力资本,劳动者与所有者的产权结构不能明晰,劳动者失去了分配剩余价值的资格。 总之,我们坚信,人力资源会计尤其是劳动者权益会计模式的推选,将会促使人们从单纯的人事关系组织,转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从仅重视单个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到重视所有的各个层次的人才;从只考虑教育的经济价值,到把人力作为组织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视同一项了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一句话,其理论,是会计的一种创新;其实行,必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企业人才的选育留用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因与人的密切联系使其重要性日显突出。应该看到,企业管理已经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这是竞争加剧的结果。无论是管理领域的扩大,还是现有管理的提升,人力资源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 企业即人。如何选择、培育、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如何赢取员工的献身精神,留住人才,实现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每一个企业、每一位人力资源经理。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开发每个员工的潜能,打造人才团队,发挥人力资源规模效应。下面从“选、育、用、留”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探讨。 一、选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企业成功的最先决条件就是要找对人。企业一旦找对了人,无疑为企业和部门今后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1、选人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匹配。 人力资源是战略规划实施及战略目标实现的保障,各个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都会制定不同的与实际相适应的总体战略规划,我们在选择人才时,必须考虑到资源配置要与战略目标的实现相适应。企业没有战略目标,就谈不上上人力资源规划,更谈不上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企业在选人时就会盲从。 2、选人要与行业环境和企业地位相适宜。 由于行业环境和企业地位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我们选择人才的具体操作。首先要分析所在行业的环境,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如何?其次,分析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行业和企业的地位不同所对应的人才层次也不同,为企业量身制定人才选拔策略,才不会导致人才的滥用或者流失。 3、选人要与地域的经济水平和人文环境相结合。 我们还要考虑到地域的经济水平和人文环境因素,不能好高骛远,要讲求实际,尤其是在选拔高校毕业生时,我们应尽量帮助其认识本企业的地域环境、行业环境、人文环境和当地的实际经济水平,实现自身的透明度,这样,选与被选双方才能互相了解,才能有益于企业选择合适的人才,真正做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4、选人要考虑人才市场的供应现状。 人才市场的供应与需求总的来说是不为企业所操控的,然而企业在选人时却逃脱不掉供求现状的影响,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企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及时调整人才招聘计划,市场人才兴旺时,适当增加招聘人才数量,加强人才储备;市场人才紧缺时,可适当减少招聘数量和标准,以适应市场变化。 5、选人要兼顾短期和长期人才需求。 企业根据公司战略目标要制定短期和长期的人才战略。根据人才战略选择和储备相应人才,以满足短期人员需求和长期人才储备,只有合理储备、优化配置,才能使企业长期的处于正常的运转与发展状态。 6、选人要考虑人力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是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选人要根据岗位所需素质条件,选择适合人员,切忌处处用高人。用高人不但会使直接工资成本升高,还会容易引起人才流失,造成机会成本升高。 错误雇用是人才流失的真正原因,选人环节不到位,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所以选好人不但会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还会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二、育人。 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是组织为了提高员工在执行某项特定工作或任务时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或培养其解决问题之能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每一个组织都需要受过良好训练并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去运作,以维持组织生存所必要的活动。如果组织中现任人员不能符合这些要求,提升员工的技术层次、知识水平及适应性就变得非常必要。此外,员工培训的重要性是随着工作的复杂性而增加的。特别是由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加快,使得每一个人都面临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与调整,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与训练便成为组织维持其高度工作力时所必须投注的一项活动。 1、对员工能力现状进行分析。 员工培训要有针对性,要有效地进行人本的能力现状分析,根据不同的员工群体,进行分类培训,也就是说,要衡量员工行为或工作绩效差异是否存在。企业可以从生产、成本、能力测验、个人态度调查等指标,了解组织员工的现有水平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差异。根据差异,安排培训内容、方式。 2、确定培训内容与方式。 (1)培训内容专业化。不同的企业,所培训的人员状况是不同的,不同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也是不同的,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需求,以专业化为主,制定特定培训内容,不要贪心,总是希望所有的人才都是通才,实际上企业也并非需要很多的通才,拔尖的专业人员才可能为其岗位创造的有效价值也许是我们所无法估量的。 (2)培训方式自主化。企业的员工培训有很多种方式,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人员,不同的状况,选择多样的培训方式,让培训真正起到实效。每个企业的实际状况都有所不同,没有通用的模式,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自主培训为主,这样不仅有利于特定培训目标的实现,还有利于在其过程中查找差距甚至发现弊端。 3、培训效果的评价。 培训的效果评价在整个培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就是对有关培训信息进行处理和应用的过程。通过建立效果评估,对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培训计划是否具有成效等进行检查与评价,然后把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作为下一步培训计划与培训需求的依据。 三、用人。 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通过用人机制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的核心是因材适用,用最合适的人做最合适的事。另外,通过学习、培训、经验累积等人力资源开发手段所形成的潜在的人力资源也只有通过用人机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否则,就会造成这种潜在资源的浪费。因此企业应该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求全责备,用才所长,不惟资历,不惟文凭,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为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宽松、公平环境。同时,也只有通过科学的用人机制,实现能力与岗位的最佳配置,才不至于使人力资源开发浮于形式,为开发而开发。 1、因事设岗、“人岗匹配”。 能力强、业绩佳、个人素质好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合适人选。试想在一个观念陈旧、员工素质普遍偏低的环境或组织,选聘一个观念超前、能力优异的人才,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因此,选聘人才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人才个体的素质外,还应认真分析人才拟任职岗位及团队的结构特点,如团队成员的学历、性别、年龄、观念等。强调人才与其拟任职位的兼容匹配,应该减少聘用人才的“鹤立鸡群”而带来的不必要的“孤独感”,否则会影响人才能力的有效发挥,甚至会逼使人才流失,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和成本升高 2、工作目标要有挑战性 要使工作的要求和目标尽量明确合理并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能真正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工作目标和要求太低,员工很容易完成,久而久之会造成员工的懈怠,不思进取;工作目标和要求太高,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完成,会使员工失去自信,放弃努力;要设立员工“跳着脚”能完成的目标,这样不但会使企业目标能够得以实现,还会使员工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3、岗位应动态调整 应对职工与工作的配合进行不断的调整,使能力提高的职工去从事更高层次的、承担更多责任的工作,保持职工与工作的动态平衡。企业不同的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同,同一岗位不同的级别要求也不同,每个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所以企业应对职位和工作进行分层细化,变单一的层级制为多级制,使员工随着自身能力的发展,相应的职位、薪酬不断的提升变化,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不断挖掘其潜力。 4、加强考核评价 通过合理公正的考核制度,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最终目的。考核前将考评的标准量化、公开化,让员工明白怎样得到萝卜和能得到怎样的萝卜。只有人人都明白目的和要求,才能竭力去争取实现。将考核结果与工资、福利、晋升、末位淘汰制挂钩,使公司整体素质不断的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四、留人。 如何使用员工,发挥其才能,并留住他为公司长期效力、创造效益,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高薪为何留不住人才?因为人的需要不只是高薪,作为管理者没有真正了解人才的心。留才之道在于留心。企业领导者应该创造足够的沟通机会,从言谈中、从生活工作交往的琐碎中去充分了解人心的迥异需要,建立个人的需求库,以个人需要为基础进行激励,并利用相应的留“心”手法,配合高薪,才能留住人才。 1、薪酬、福利留人。 作为一种激励措施,无疑从根本上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因此,薪酬、福利仍是现阶段的主要留才手段之一。如何将公司战略及文化所需要的产出和行为与薪酬体系进行有效链接,是薪酬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薪酬制度种类繁多,不同的类型适用于不同的企业,例如:岗薪制适用于专业化程度较高,分工较细,岗位固定,职责明确的企业;即使是同一种薪酬制度,在不同的企业也不尽相同,例如:宽带薪酬在不同的行业,它的“带宽”是不一样的。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相应的薪酬制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各种薪酬进行组合,制定适于本企业的薪酬制度。 薪酬、福利包括劳动报酬、文化娱乐、进修学习、医疗保健、劳动保护、年终奖励、家属安置、员工持股等。要留住人才,激励方式的选择和应用也是极为重要的,要针对不同人选择不同的激励方式。企业应改革分配激励机制,实行多元化的分配,建立重业绩、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人才激励机制,使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企业文化留人。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一个科学的价值理念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作用,这将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不竭动力。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培育、弘扬企业精神、价值观时,应注重其科学内涵,注重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建设人格文化,体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营造不断进取的浓厚氛围,激励员工不断学习,深挖潜能,自我超越,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相辅相承,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3、感情留人。 情感投资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恩效果。所以企业对人才要有爱心、真心,帮助他们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工作、生产、生活环境,使大家心情舒畅地工作,让优秀的人才彼此相互依恋,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4、事业留人。 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还是人本的管理,所以要考虑员工自身的发展是否与企业的发展能够同步,用人同时也是在培养人,应该尽量的让企业的人才在不断的为企业服务的同时,得到自我发展。只有将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职业生涯有利结合起来,人的管理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所以工作是否具有持挑战性、趣味性、企业是否具有一个让其发挥的大舞台等都是留住人才的关键。企业首先要打造一个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创新、有利于竞争力的事业;并且为职工提供一个具有挑战性、竞争性、有利于自身发展提高的事业舞台,使员工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指导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并与员工共同努力,促进其职业生涯计划的实现。 5、领导留人。 “员工选择加入的是企业,而离开大多是因为领导”,所以领导层对下属的态度、看法、评价,领导者的人格、信誉、信用,是员工选择是否留下的关键。在留人问题上,领导者担负着特别重要的、无法替代的责任,“留人工程”,是实实在在的“一把手工程”。因此,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坚定地树立正确的留人理念。 (1)强烈的爱才之心。要真正从灵魂深处重视人才,从感情深处贴近人才。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些都是历史上爱才的不朽典范。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领导干部,必然会对人才有满腔的爱心和真挚的感情,时时刻刻想人才之所虑,急人才之所难,帮人才之所需。 (2)宽宏的容才之量。要善于包容、吸纳、凝聚各种各样的人才,以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选才用才。现在,有些领导干部选人用人,过多地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担心人才成长起来影响自己的位置,不愿意用甚至排挤打击比自己强的,而喜欢用听自己话的,比自己能力低的,与自己关系好的。武大郎开店,谈何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选人用人留人一定要以事业为重。 (3)高超的用才之艺。人才不是全才,人才只是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所以,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因瑕掩瑜,责短舍长。要想真正拥有并留住人才,必须不拘一格,辩证地看待人才,坚持人事相适,容人之短,扬人之长。 (4)正确的用人导向。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对人才有无吸引力、凝聚力,主要是看现有人才用得怎么样。如果身边的人才都用不好、留不住,那么,外面的人才就不会来。忽视现有人才,而奢谈培养和吸引人才,是舍近求远。有些企业和部门花重金引进人才,但大多数是当配角,不敢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上。留才不用是浪费,不放手使用,同样是一种浪费。企业领导一定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发现、留住和大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百舸争流、人才辈出、各显其能的局面。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怎样将选人、育人、用人、留人有机的结合起来,让管理真正起到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寻找经验。管理是一种用来解决问题的东西,解决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问题,要有理性的认识和判断,也要有可行的方法和步骤。高速成长中的企业就如驾驭一艘不断发现毛病的船逆水行舟,不肯退也不能退。那么企业就要面临某种抉择,是先过河还是先修船?先修船,河面上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你停下来就意味着被淘汰。唯一的选择就是边过河边修船,在成长中进行管理变革,在变革中让管理水平成长。 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相辅相承。企业只有努力营造出“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好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及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潜能,使人才真正成为企业走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浅析如何让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 摘要: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已成为时髦并被广泛接受的名词,原来的人事部已纷纷改称人力资源部。然而,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变为资本,使其成为企业的财富,让其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关键字:分析招聘使用 一、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1、在人才招募上: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年长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还有的公司,招聘话务员,要什么:"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以上,能用关于交流。"本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从来没有做过对外贸易,资源浪费啊!也许他们是为了长久之计吧!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终将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或EMBA对薪酬的要求更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们投入了大量成本才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这样做不是白白浪费吗?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2、在人才的使用上: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甲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乙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甲、乙公司都做了些什么。孙先生来到甲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在乙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很快就被提升了。甲、乙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甲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乙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甲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乙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就像他们都招聘过孙先生一样。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二、人才招聘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三、人才使用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人才成本,为公司节约资金,变相的为公司企业增加利润。(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2)激励: 激励的作用: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去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谈了这么多,目的还是想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观提升为人力资本观,但还有待于试行。我认为这一观点在实行中会有迅速改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学生自我鉴定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其中专业从事人事劳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时间逾12年。其间经历了国有企业的人事劳动管理、私营企业的人事管理及现所在的大型综合性民营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跨及建材、电子、酒店、商场、化工、矿山以及贸易等行业,并先后亲历了几家企业的转制过程,亲自处理转制过程中的员工安置事宜。十八年的企业管理特别是其间的人事劳动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可以说见证了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过程,见证了我国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从试点到建立再到调整,从而达到今天相对完善的过程,同时还见证了企业职工从固定工、农民合同工、大集体工以及临时工等不同身份统一向全员劳动合同制工人转换的过程。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加之自己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不断更新,理论联系实际,使自己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战经验。现将主要业务工作实践总结如下: 一、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人力资源规划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根据发展需要并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的人力资源预测、投资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制定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薪资分配、职业发展、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全局性的计划,使企业在持续发展中获得竞争力,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保证与服务。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具体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变革、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预测、工作岗位分析、企业劳动定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等内容。 我曾经经历过一个塑料编织袋厂、一个氮肥厂和两个酒店的开业组建工作,独立操作完成了从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定岗定员、工作岗位分析、人员招聘、岗前培训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的全过程。对于不同的行业,我首先要熟悉行业的情况,深入到同类型的企业的每个岗位,再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从最精简高效的原则出发,确定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组织机构确定后,根据工作流程及工序、每个岗位的管理幅度、员工的劳动强度等来确定岗位设置,制订出工作岗位说明书,再根据工作时间及工作量来确定每个岗位的员工数量。比如氮肥厂是连续生产型企业,很多岗位在国有企业时必须按四班运转配置人员,但现在是民营企业,不能完全照搬国有企业的模式,在配置人员为了考虑节约人力成本,多数按三班三运转配置人员,当然同时还得考虑劳动安全及职业卫生,所以在配置人员时必须对每个岗位做精细的工作分析,把握每个岗位的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等提出对员工的任职要求。 在担任所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位过程中,每年初都要根据企业年度计划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提出人员需求计划、人力资源管理费用计划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适时修改。 二、招聘与配置方面 员工招聘是企业获得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道关口。一个有效的招聘系统将使企业获得胜任工作并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的人才,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益。 原在国有企业工作时,企业主要依靠校园招聘和内部提拔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单位内部较重要的岗位全由内部招聘,因缺乏新观念的输入而使企业管理体系趋于僵化。由此,本人建议企业保留10%的中层管理岗位由外部招聘,在保证给内部员工足够发展机会的同时,促使外部新鲜血液的输入。同时,积极拓宽企业招聘渠道:首先,加强与有关院校的联系,连续3年共招聘大学生65名,专业结构覆盖企业所需的所有专业;其次,利用网络招聘成本较低、招聘选择范围较大、信息处理能力较强、求职者素质相对较高的特点,通过网络招聘管理人员;第三,针对工程施工管理技术人员在人才市场的流动性相对较低,多数人通过同学、朋友介绍而流动,因此制订公司人才引荐奖励制度,对为公司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员工进行奖励,鼓励员工介绍高素质员工进入我企业工作,拓宽公司人才引进渠道。在拓宽招聘渠道的同时,本人还规范简化招聘流程,建立人才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制度,提高人才招聘和使用效率。 现所在的民营企业集团,由于公司发展迅猛,五年之内从一个企业迅速扩张到十六个企业,人员从150多人增长到近5000人,企业跨及全国七八个省市,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技术在不断的更新,管理难度在不断增大,面对此情况,人力资源的跟进难度相当大。我作为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人才需求的压力相当大,通过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吸纳人才。首先,经常性通过全国性的行业报刊登载招聘广告,吸纳高端管理人才、高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以满足各地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需要;二是通过各省市网络招聘,满足各地的中层管理人才及中端技术人才的需要;三是通过企业所在地人才市场机构或参加当地人才招聘会,长期招聘一线岗位员;另外,还与各大中专院校建立长期的关系,长期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加盟,以储备企业所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通过努力,这几年基本满足的企业的用人所需,但人才缺乏的矛盾仍很突出,加之民营企业员工流动性相对较大,导致在不断引进的同时又在不断的外流。针对此情况,我向企业老板提出了应轻引进重培养开发等如何有效留住人才的意见措施,应当说目前起到了一定效果,企业已经更多的关注如何有效的留住优秀人才,从提高待遇、改善福利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相对有效的保持了人才的稳定。 三、培训与开发方面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中,企业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人力资源已经被企业作为第一资源,由此,企业不仅从外部吸纳优秀人才,同时还加紧从内部培养和开发,让内部人才脱颖而出。 在我担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企业中,企业培训流程均由本人审核完善:每年年末组织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对培训需求调查进行专题会议讨论、审核后,编制下年度培训计划;从外部选聘或者从内部甄选培训教师,对计划培训项目实施教材库管理,由各培训承担单位或承担人在规定时间内将教材撰写完毕并经审核合格后安排人力资源部专职人员汇编教材,予以受控;每月月初出培训通知,将当月计划内培训项目的实施时间、地点、教师、参训人员、授课方式等信息公开;培训过程中,对出勤情况实施《签到表》管理,对培训效果实施《考核记录表》管理,同时由人力资源部人员跟进每一场培训,对培训各要素予以监控,并填制《培训实施跟进表》;每月月末总结当月培训情况,对培训合格率、出勤率、效果评估等指标或项目进行分析,形成《培训数据分析报告》;每月及时将员工培训记录输入人力资源电脑系统中的个人培训档案,为人力资源的运用提供数据库支持。每一次培训结束后或某一个阶段后,针对性的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由参训人员填写问卷调查表,然后由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汇总分析,以全面把握培训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目标,区别岗位,建立了分层次培训体系,培训计划一般分为岗前培训、经常性内部培训。岗前培训:对于新进的员工由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员工手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企业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人事制度,酒店行业还需进行适度的军训、礼节礼仪培训和姿态风度规范的训练,合格后交由业务部门对其进行岗位所必须的技能培训,指导员工适应岗位,合格后方能上岗; 经常性企业内部培训:企业内训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培训内容。普通工人侧重组织实施岗位技能、生产现场5S、安全操作等知识培训,技术人员侧重组织实施专项技术、技术创新项目培训,一般管理人员侧重ISO规范化操作、岗位绩效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侧重管理技术、企业理念、职业拓展方面的培训。较低层次的培训由企业内训师和各部门主管完成,较高层次的培训或专业性较强的培训聘请咨询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人士实施。除开展普训外,还对个别或有特殊需求的培训实行委外培训,派出指定人员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课程或讲座。另外,现所在的集团还对管理人员、技术骨干采用了E-training网络培训方式进行培训,能更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更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通过分层次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着“开发潜能、持续培养、适度使用”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发人力资源。实行学徒或助理制度,挑选有一定潜质的员工,由经验丰富的高职级人员一带一(或一带多人)训练指导,让其储备将来担任更重要岗位所需的学识技能。对一些可替代性不强的关键、重要岗位实行轮岗制度,利用生产淡季在互相协作的基础上换岗工作,培养一专多能的员工,同时减少或避免关键、重要岗位上人员流动造成的损失。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我经常亲自担当培训,并受派外出担当培训师。本人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深受受训者的好评。 四、绩效管理方面 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确定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所达成共识的过程,是增强员工成功达到目标的能力,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改进与提高企业绩效水平。 实施绩效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通过有效的目标分解和逐步逐层的落实,实现企业预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工作,建立完善高效、合理的组织体系和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将人力资源、战略目标、运营流程和谐地统筹起来,使各层级的执行力与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企业文化相联系,纵向能平衡短期与长期发展关系,横向能统筹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形成协同效应,有效提升企业绩效,加快实现企业长远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同时,通过实施绩效管理,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薪酬分配、教育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必要的依据,激励部门、员工不断改进绩效,从而达到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实现员工、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基于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绩效管理作用的发挥,采取不同的绩效管理手段,促进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以前在国有企业工作时,也对员工进行考核,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只注重考核而忽视了改善和提升。现在的企业,不光注重考核,更注重绩效改善。我所在的企业,对高级管理人员及部分技术骨干实行了年薪制管理,要兑现年薪必须经过严格的绩效考核后方能实现;对一般管理人员及基层员工,都明确了关键绩效指标,从工资中抽出一部分作为绩效工资,每月经过考核后予以兑现。绩效考核的推行,有效的提高了全体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每月进行绩效考核后,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者见面,由考核者或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进行绩效沟通,促使员工不断提高绩效,从而促进传统的考核不断过渡到绩效管理。 五、薪酬福利管理 企业薪酬福利管理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驱动力。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难点,薪酬管理政策也是公司员工最关心的公司政策之一。 明确企业薪酬政策及目标,在企业薪酬管理中要做好每一个步骤。在制定新的薪酬政策时,要广泛深入的进行各种调查,不同地区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的薪酬调查的数据是我们可以参考的资料,熟悉国家社保福利政策,参与行业薪酬调研,并与领导讨论确定企业薪酬制度结构、通过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设定薪酬等级与薪酬标准,结合公司的经营战略,规划内部薪酬福利管理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以实现内部公平性和对外的竞争性,保证薪酬制度的贯彻实施。 加强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员工福利的监督管理,兼顾提高员工对薪酬管理的满意度,根据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支付能力,做好公司激励性福利政策的设计与完善。 我在工作过的企业,结合不同的企业性质和行业特点,制定了不同的薪酬管理制度。国有企业时,由于员工队伍相对稳定,更多的采取高基薪、高福利和低绩效的原则,而在民营企业更多的是低基薪高绩效,同时在福利方面实行打包兑现。另外,国有企业的工资相对民营企业要固定,特殊激励政策采取较少。由此,不同的企业性质和不同的行业,不能照搬同一套薪酬福利制度,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截然不同的薪酬管理制度。每年结合实施情况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广泛征求意见,针对员工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进行修订。同时,对同行业薪酬水平进行调查,结合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情况,对员工薪酬标准进行合理调整。 六、劳动关系管理管理 劳动关系管理涉及到员工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争议处理、员工离职、生产安全及新近几年出现的员工压力管理。本人善于运用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规范企业劳动关系,善于通过心理分析,结合谈判、沟通技巧处理复杂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公务员之家 我经历了几个国有企业的转制过程,亲自参与了员工的安置工作。从政府决定企业转制起,拟订员工安置方案报相关部门审批,到详细清理把握员工情况,再到作深入细致的员工思想工作及政策解释工作,直致安置完毕,需要经过艰苦的工作。有的老员工想不通,需要结合政策,作反复的解释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的确实不接受安置,只能采取劳动仲裁的办法强制解决。 2008年1月起新的《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很多员工不了解劳动合同法的内容,抵制劳动合同的签订。在此过程中,我们组织员工进行了多次的培训,印发宣传资料,张榜公布法条内容,对全天候接受员工咨询,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最后保证了员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100%,也让员工更多的了解了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的签订,企业和员工双方都有了保障,由此来构筑制约体系和诚信体系,既确保了企业在每个时期的用人可以预测和提前准备,又让员工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规划,以达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结果。另外,要求企业在国家劳动管理法规及政策范围内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尽量把劳动争议控制在企业内部解决,避免和妥善解决员工劳动争议及投诉发生。针对民营企业员工流动大的特点,我们利用劳动合同和细化的专项协议保证企业核心员工不流失,同时建立预防性的人才流失风险控制制度,做好人尽其才的岗位轮换人才储备保证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员工满意度测评制度,加强沟通和法律制度宣传经常化,也定期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和谐企业内部劳动关系。 以上是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些经历和知识积累,在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我会继续不断更新自己的人资源管理知识,注意接收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多的出谋献策,也为人力资源管理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关键词】旅游人力资源;民族社区;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优劣势,结合调查的结果对如何开发民族社区的旅游人力资源,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期望能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旅游人力资源是旅游的开发和发展的驱动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等原因,民族社区的人力资源明显不足,成为抑制旅游发展的瓶颈。 随着旅游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提供服务主要载体的人也面临着新的要求,旅游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快民族社区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的研究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人力资源性质做过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生物性,表明是一种活资源,可以替代和发展延续下去的,是人力资源的最基本特点;第二,可再生性,是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以更新;第三,个体时效性,指人力资源的形式、开发和使用受到时间的限制,具备生命周期;第四,文化性,在地域的差别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文化性,因为每个地域的群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质;第五,主观能动性,人是一种具备思维和创造力的高级动物,这就决定了他们能发挥其内在的潜力改造自身和环境的能力;第六,社会性,人是群居的族群,一起的生活必然导致他们之间存在种种的关系。 目前,国内关于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研究还比较少,经过期刊网的搜索,发现主要有两个国家课题对其进行直接或相关的研究,第一是杨红英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边疆建设研究——西部边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从文化对人的模塑作用看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文章主要是从民族文化性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民族发展的问题。第二个是梅端智主持的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资助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青南地区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研究》,文章主要是从青南地区藏族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历史、生产及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等角度论述了青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从而提出了一些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本人倾向于杨红英的观点,即少数民族开发是特指少数民族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少数民族的发展能力,促进其经济社会以至少数民族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认为在民族地区进行旅游的开发,要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性和资源的独特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开发好少数民族社区的人力资源,为民族社区的旅游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民族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分析 1、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优势 事实上,我国每个民族都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独特性吸引着千百万的异族人,特别是游客,这是一种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而当地的居民就充当了这种资源活动型的载体,参与旅游的人力资源更是动态地展示了这种文化。另外,每个民族存在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一面,正因为这独特的一面,使得每个民族之间出现了百花争鸣的局面。 (1)文化性优势 C.克鲁克洪曾指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们借符号的使用而被学到或被传授,而且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认为是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可以看出,文化不单单是指物质展示出来的那一面,更多的是在人的活动中展现,人的种种思维和行为无不接受着本民族文化的启导和约束,因此都深深的烙上了本民族的印记,具备了一种民族的排他性。外界的人员就算很刻意地去模仿,也无法体会内在的神韵,更没有把民族的文化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因为外来人员一开始就是脱离了该种民族文化机理的培育,这种文化的符号在他们的脑海里是缺陷的。据我们针对民族歌舞表演队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些长期外出的本民族人员都没有办法具体地展现本民族的歌舞内涵,他们认为自己对本族文化产生了隔阂。在旅游开发中,这就是一种潜在的差异性竞争优势,紧紧抓住这种异质性的文化,才可能铸造出一种活生生的优质的旅游人力资源,才能在旅游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垄断性优势 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有着垄断性的优势,因为本土的旅游人力资源无论对本族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民间传说、语言等更能精确地把握,在旅游开发和服务中能将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并将其带活,更能把民族独特风情展现给游客,这是外界旅游人力资源无法替代的。比如说侗族的风雨桥和大歌,如果叫苗族的人 来唱侗族大歌或者由瑶族的人去讲授风雨桥的构造,那肯定会大打折扣。 2、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劣势 少数民族一般居住在我国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和外界接触很少,信息交流断层,总体上的素质过低,观念落后,旅游人力资源存量过低等都是他们的劣势。 (1)生产力低下,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过高 少数民族生活在边远的山区,生产力很低,和外界交流过少,很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农耕时代,过着一种自足的生活。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他们除了小部分人参与旅游活动,大多数人每天忙于生产劳作,以续生计,无暇顾及别的事情。以贵州岜沙为例,整个村没有一个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接受高中教育只有3人,绝大部分人都是小学及以下的学历,他们也没有能力让自己或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这样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投入的成本也就随之增加。 (2)观念落后 少数民族有着浓厚的急功求利观念,他们觉得对自己有直接的快速得到收益的事情才有做的意义,否则有种排除的意向;而有的民族社区安于现状,害怕也不愿意和外界的社会有过多的接触,害怕给本民族带来变化,甚至采取了一些激进的措施进行抵触和逃避,结果使整个社区慢慢走向更边缘化。贵州岜沙苗寨就是类似这样的社区。 (3)人力资源存量低,不能满足需求 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人数过少本来就是一个瓶颈,面对外界的诱惑,很多青年人一般都在接受完初中教育甚至没有毕业就外出打工,这就给当地旅游开发带来了难题,出现了外面的人不愿意进来或者用不上,本地旅游人力资源缺乏的局面。以通道县皇都为例,整个村寨90%的青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结果传统的节日都无法热闹搞起来。可想而知,缺乏了文化载体的参与,旅游开发的展开难上加难。 (4)缺乏高精尖人才 由于少数民族社区整体的素质低,学历结构也不合理,能灵活掌握本地资源和吸纳外界信息的人才少,缺乏能起到很好带头作用的高精尖的人才,在旅游开发中很多方面无法展开。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地居民参与的旅游活动多是歌舞队、买工艺品,少部分人能开餐馆,但是竞争力很低下,采取的是被动式旅游经营活动,效益普遍不高。公务员之家 三、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对策 1、抓住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整体素质 紧紧抓住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的教育优惠政策,合理调配有限的资源,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在发展高级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大众的教育,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达到众化教育中又有尖化教育,切合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需要。 2、转变观念,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 转变民族社区的观念是有效开发旅游人力资源的关键,因为观念往往决定思维和做事的行动,而做事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经济收入,生活得到改变与否。所以要积极引导当地政府和人民转变落后的传统观念,主动与外界先进的理念接轨,来武装思维,来指导行动。要做到这一步,既需要地方政府认识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对社区旅游扶持力度的加大,引导人民转变固有的思维,又要人民的积极配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和接受新的观念,此外还需要非政府的第三方的宣传与协助,帮助民族社区旅游人才的培养。 3、改善人力资源生存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的存量 改善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生存环境,主要包括硬质环境和软质环境两方面。硬质方面,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培养基地的营造等,良好基础设施的建造,既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指标、培育人才的温床,也是本地旅游发展的载体之一。良好的培养基地不单单传达了重视人才、培育人才的讯息,还是一张具备强势吸引力的招纳人才的明信片。软质方面,主要包括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培训队伍的健全等,良好的政策是改善旅游人力资源生存环境的助推器,只有政策上的重视,才能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才能营造一种重视人才的氛围;适量资金的投入,无论是对吸引外来人才,还是培育本土人才都注入了新的动力,培训队伍的健全是培育优秀旅游人才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资,才能够授之以渔,提高人才的层次和质量。 4、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差异式开发 由于每个民族所在的地域不同,生产力水平会有差异,价值观等也不一样,形成了相互之间的差异,会通过人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而且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人力资源开发时要考虑到这种行为和习俗的差异,扬长避短,合理地利用差异点,让长处变成强势,短处转成有利点,或者构成互补的形式。 5、引进外界人力资源,“借鸡生蛋”式融合开发 引进外来人才,带来技术和信息,构成人力资源的互补。外界人力资源在观念、技术上都比民族地区的先进,更是时代潮流的领跑者。这种先进模式的引入无疑为民族社区旅游的开发注入新鲜的血液,对外界优秀人才的引入,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借助外来的“鸡”来孵育出更加多的“蛋”,衍生出更多本土具备特色的人才。 6、扩大职业培训,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力度 各类技能培训,挖掘歌舞、建筑能手。全民动手,丰衣足食,这句话对加快旅游人才的开发也有借鉴的意义,通过政府、民间各种力量开展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才的素质和操作能力,同时注意挖掘具备潜能的歌舞、建筑等能手,加以培育,使之成为民族社区旅游人才开发中的栋梁。 7、合理运用民间的社团组织 组织能工巧匠,各类协会,传播民间各业技术。非官方的机构、协会等社团组织站在中间的立场上,更能组织民间的能工巧匠,以团体为形式,通过各种的会议、比赛等活动来促进民间优秀文化和技术的传承,从而可以有形或无形中为民族社区的旅游输送急需的人才。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农业产业化的人力资源开发毕业论文 摘要:人力资源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农业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全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所在。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升级;草根人才;理念对撞;人才脱档;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的不足在农业产业化升级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国际先进理念难以被很好地应用;龙头企业后续力量不足;草根人才综合素质偏低。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我们慕名来到农业产业化先进典型江苏省东台市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走访。通过走访当地干部群众,走进龙头企业、深入产业园区、参观农产品集散市场,我们对当地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产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对发展农业产业化在“三农”工作中的地位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们对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选出亟待解决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总结、探索。 一、问题表现 (一)理念对撞——“国际视野”难以植根本土 农业产业化要前行就要着眼市场,紧紧围绕国际标准需求,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具体表现为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通过引进国际生产技术,进行分类加工、用科学生产、管理、营销理念来铸就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但在具体推进时却面临着农民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国际标准的突出矛盾。东台市早在1979年就已经开始小规模种植甜叶菊,经过多年的探索,当地已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取得了较好效益。为使这一新一代绿色保健糖源产业得到发展壮大,当地政府高起点规划引导,倾力引进加拿大GLG集团的投资,兴建集研发、种苗、生产深加工、营销于一体的甜叶菊生产加工基地——润洋公司。项目建设早在2年前启动,企业与政府密切配合,两条生产线于2008年年底如期建成。然而紧接着的工作推进却异常的困难,在深加工生产过程中,企业在当地招聘的工人对严格的生产加工规范要求难以适应;与投资方自带的加工生产骨干在理念、技术等方面难以磨合,需企业长期支付巨额的培训成本。同时,农民在初期选种、标准化种植和后期菊叶采摘上得不到必需的指导再加上部分菊农缺少基本的诚信意识,销售的菊叶与收购方的要求存在着巨大反差,使加工环节很难保证最终产品的要求。可以肯定,企业加工与农民种植之间的质量“博弈”,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究其原因是当地农民的知识视野形成了顽固的习惯,很难一下子改变根深蒂固的自给自足、及时唯利的小农经济思想。仅靠龙头企业和政府方面的努力,争取主动权将十分艰难。必须挖掘培养更多的本土人才。 (二)人才脱档——“先进标兵”面临生存危机 由土生土长的富安人,全国人大代表卢克松同志领军的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系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认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探索的“公司+工厂+农户”茧丝绸产业化运行模式和效益二次分配,被业内誉为国内最成功的模式,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主产品白厂丝的质量、性价比在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为造福当地农民,壮大镇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家知名企业在取得具大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首先,公司经营班子平均年龄高达57岁,自身的力不从心再加上目前公司运行中交织着的各类矛盾和困难使他们“雄心”难在。补充更替经营管理人员已十分迫切,但要选择到一个能够融入到农民中去协调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并且有能力持续驾驭市场,不断创新经营管理理念与茧丝绸生产加工技术的人才并非易事。其次,在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背景下,栽桑养蚕依赖的是50岁以上的留守劳动力。但5年-10年后这批劳动力将最终丧失同时进城务工人员又难以适应辛苦的蚕茧生产工作,茧丝绸业将面临着基本劳动力短缺的危机。这势必要求产业转移或采取新的组织形式来谋取更大效益源泉,这些工作需要一个庞大的人才体系来适应时间、空间的高跨度;组织、协调、运作的高难度。而这个人才体系的核心在于能够与农民同甘共苦,完全融入当地茧丝绸文化的草根人才。 (三)草根人才——“产业提升”凸现能力不足 著名的“西瓜之乡”三仓镇走特色农产品生产致富路径的能人辈出,目前建成了1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50多个产销合作组织,扶持培养了1400多人的农民经纪人队伍。他们凭借较高的技术投入率、新品种引进率、田间茬口利用率、钢架大棚普及率使得全镇大棚种植面积高达10万亩左右,外包土地5.5万亩,农作物亩均效益稳定在5000元左右。“东台西瓜”、“佳脆牌”萝卜、青椒、胡萝卜凭借较高的“绿色含金量”享誉全国。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当地的 农业生产更多的仍局限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产品仍定位于初级的农副产品上,营销仍以经纪人原始的贩运式销售为主,这就决定了农民难获市场主动权,收益与辛劳的比率差距较大,农业发展难以摆脱原始的农业生产力释放空间的约束。在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中显现“吃苦耐劳、博击在前、初有成就”优势的草根人才,因受小农经济的思维束缚再加上自身文化知识的欠缺,面对现代经营模式的迟滞,客观上难以在未来产业升级中有较大的作为。 二、矛盾分析 在调研走访中我们和东台的有识之士共同分析了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客观上看:催生农村实用人才群体的因素缺乏,各项保障机制孕育时间漫长;传统农业难有作为的认识根深蒂固,大部分劳动力对现代农业的认知肤浅;涉农工作辛苦,跳出农门,居所城市的愿望普遍存在,市场配置的难度大;诸如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人才的配置只是在较高层面上推动的一种象征性体现,并未真正从“三农”工作的战略要求,从根本上采取切实保障的措施。从主观上看:上下的组织程度不高,在无商不活、无工不富的认知牵引下不少领导干部缺少对“三农”应有的认识高度从而导致农业所需人才开发在区域发展中的位置还不突出;动态性管理服务水平层次还较低,大多停留在“年初谈谈打算,年中搞搞培训,年未统统数字”的层次上,针对性、系统性缺乏,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并未落到实处;对涉农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农村科技人材的补充投入、配套政策明显不足。能工巧匠、经纪人独立作战较为普遍,他们获取新知识、新理念、新政策的渠道不畅,激励引导机制缺失,这些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势必制约束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公务员之家 综上所述,实施多层次、多方位、多途径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造就一批能够创新经营模式;巧用市场制胜技能;借用现有产业优势带动农业产业新发展的人才群体势在必行。 三、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掀起人才开发认识大提高 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着力开展《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再学习,系统诠译、理解“三农”在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围绕农业产业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价值地位,充分探讨、理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辩证关系,充分思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中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发展现代农业所具有的贡献潜力。同时,在具体落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上着力突出健全目标体系;钢化主体责任体系;强化开发组织体系;细化培训课目体系;落实激励保障体系;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明确载体建设体系等7大配套工作机制建设。通过必要的考核引导,促进各级行政领导在思想上重视、在位置上提高、在精力上保证、在物质上保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二)立足农业产业化,推动涉农职业教育大发展 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必须围绕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依托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持久开发,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群众创业创新能力。为此必须转变过去农村人才开发小打小闹、冠名挂职的低效模式,着力从基础教育上谋求现代农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强化涉农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助推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一要打破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同质化套路,把构建新型农村教育体系纳入农村改革体系,加大涉农职业教育比重。在有效利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农村产业经济特点、区域特点重新布局涉农职业教育机构。二要出台相关政策扶助涉农职业教育发展。加大对相关教育机构的硬、软件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对优秀涉农职业高中生对口单招进入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习的力度,减免或补贴学生在职高阶段的学习费用,对毕业学生从事相关农业项目创业就业给予贴息,小额贷款等政策扶持。使涉农职业教育机构具有吸引力、生命力,真正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三要整合力量,防止政出多门。农村人才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利益部门多,经常存有“都负责,都不负责”的倾向。为此应打破管理体制的束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上来,努力将农村涉及教育机构打造成农村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三)面向农业产业化,实施高教专业结构大优化 现代农业有着内容丰富,寓义深刻的内涵,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加深理解,积极面对。现代农业已不再是传统的第一产业,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将分离出许多新的部门,产生许多新的工作岗位,这无疑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空间。为此高等教育机构应面向农村,面向市场审视自身,建设服务的新空间。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开辟涉农专业,在专业结构、教材体系上进行科研攻关,尽可能地适应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改变招生方式,积极面向具有“三农”工作经验的草根人才以及涉农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实施定向招生,学业完成后再回流农村;同时尽可能组织更多的大学生赴农村学习调研,到龙头企业见习锻炼,让在校大学生了解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未来创新,创业空间有直接的感受和认识。 (四)加大政府扶助,吸引进城经商能人大回流 农民商人往往处事灵活,吃苦耐劳,接受能力强,在进城经商过程中积累了经验、资金、人脉加之切不断的乡情,使他们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活力之源、后劲所在。在城市竞争越发激烈的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发挥潜能,创业致富的广阔空间,倾力倾诚吸引他们返乡寻求新的机会,应成为农村人才开发的重要方面。营造以爱家乡、忆亲情为内容的创业文化,使之增强返乡意愿;宣传农业项目的创业典型,展示最新发展成果,先进经营理念,使之增加创业动力;构建农业产业化发展扶助机机制,优化创业环境,使之增强回流欲望;建立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着力开展经营管理培训,使之增强创业能力。 (五)依托农业产业化,激励农业科技干部大作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跨越性的发展,其中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农村科技人才功不可没,正是他们多年的探索、努力、服务才奠定了当今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将来,他们也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中坚力量。我们必须依托现行农业服务体系,全方位发挥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产业化人才开发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他们的辛勤付出能获得相应的绩效报酬,满足他们在服务农业产业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物质需求、深造需求、交流需求、信息需求。其次,让他们在农村涉农职业教育专项培训上大显身手。为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引领农民开展农业产业创新实践创造条件。再次,多倾听他们的呼声建议,多让他们参与决策管理,倡导涉农服务创新文化,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做出贡献的有功人员给予必要的精神物质奖励。最后,为农业科技人员自主创办、领办农业企业,发展新的农业产业项目提供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示范引导作用。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激励毕业论文 摘要: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如何有效地激励员工,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从多侧面分析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提高对员工的有效激励。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激励 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单位的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激励员工,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立和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迫切需要。 一、有效激励机制的作用 激励可以提高单位的效益。丰田汽车公司采取设立“合理化建设奖”这一办法一年时间为企业带来几百亿日元的利润,相当于公司1年利润的18%.激励有利于吸引单位所需人才。有效的激励,可以在单位内部造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从而产生对外界人才强烈的吸引力,使组织得到自己所需的优秀人才。激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单位文化。良好的单位文化是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其培育,则离不开正反两方面的强化,通过交替运用奖惩手段,促进追求优异工作等价值观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单位文化氛围。 二、影响有效激励的因素 1.对员工的激励缺乏针对性。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需要也不相同。只有在满足了员工需要的前提下,员工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如果单位使用单一的、僵化的激励方法,势必会使员工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降低激励的效果。所以,人员激励要发现和体现差别。 2.对员工的激励缺乏公平性。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激励措施,还取决于激励的绝对程度和相对程度。员工会不时地把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与他人的投入和回报作比较,只有当他们感觉到这一比率相当的时候就会产生公平感。公平的激励机制是实现有效激励的保证。 3.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系统性。要使个人真正提高绩效达到激励效果,就不能把员工孤立地提出来,片面地大谈激励,激励是一个系统,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之中,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单位一系列的相关制度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任何把激励与其他管理活动相隔离的激励管理,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4.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灵活性。员工的需求在变化,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在变化。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应该适当调整激励机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才能保证激励的有效性。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激励方法,很难取得预期的激励效果。 5.对员工的激励缺乏人文性。不应再把人看成是单纯的生产要素和经济人,而应该把人看成是社会人和本单位的主体,应该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当今许多单位的激励只注重形式与方法,而不关注个人的感觉,不关注个人的情感对工作的影响,不关注作为社会人的需求和目标,单纯为了激励而激励,因此,激励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6.对员工的激励目标缺乏明确性。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的明确的目标比笼统的目标激励效果好,而且目标的具体性本身就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而许多单位在对员工的激励管理中,只是设置笼统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标,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激励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实现有效激励的途径 1.做好激励的需求分析 需求是激励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如果没有需求,我们也就没有激励的可能。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都是由需求产生动机,是受到某种激发和诱导而产生的,是“需求——动机——激励——行为”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就会调动自身潜能,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需求。因此,这种需求便成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当单位的领导需要员工实现某种目标和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采取激励措施前应先做好单位和员工的需求分析,发现其主导需求。根据单位的需求,设置激励的目标;根据员工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投其所需,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使单位和员工都获得需求的满足,实现有效激励。 2.建立综合系统激励机制 (1)建立相互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会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佳。例如,激励应该以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为前提,完善合适的薪酬制度作保障;进行科学的工作岗位设计,建立灵活的人员内部流通机制,提升激励的有效性;加强沟通,充分授权,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增强激励效果;根据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帮助员工制定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激励员工。 (2)选择激励方法应与本单位和员工的现状相适应。例如,如果单位是扁平的组织结构,晋升的激励方法就不再适合;强调以团队为主要作业形式的单位,单独使用个人激励的方法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增强激励的效果还应该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的协同优势,增强激励的效果。 3.使用多途径的激励手段 (1)薪酬激励。薪酬是单位满足员工生理需求的基本保证,也是员工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许多单位本着实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将员工工资酬劳与劳动成果直接结合起来,意在以工资杠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运用此激励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确保组织内部的公平,也就是要做到员工的同工同酬;第二是奖励优良的工作业绩,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第三应考虑下列因素:工作危险性、职务高低、年龄与工龄、单位负担能力及财务状况、地区与行业间的差异等。公务员之家 (2)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的集中体现方式是职工持股计划。好处是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股东股权结构,也更直接的把职工利益跟单位利益挂钩,从而密切了职工与单位的关系;另一方面,职工入股,不仅提高了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对管理部门听取职工意见、加强民主管理的压力。 (3)智力激励。智力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开发智力资源,提高人的智力效能,增强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好地完成群体目标。其主要方式有学习培训、参与决策,竞赛评比等。学习培训要注意机会均等,否则容易引起职工的消极和不满情绪。领导者吸引员工参与决策,可以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竞赛评比这种形式有效地激发起员工的创造热情,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4)目标激励。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鼓舞和激发人的正确的动机和行为,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设置目标的时候必须注意设置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情感激励。一是与下属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善的情感关系,以情感沟通和情感鼓励作为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塑造亲和的单位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认同感。 4.把握好有效激励的原则 (1)综合考虑单位的发展环境。在设置激励时,管理者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从小处着手,也就是说管理者既要考虑激励方法对社会的影响又要考虑它是否适应了员工的发展需要。 (2)设置激励措施要有柔性。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岗位,各个层次员工的不同需要,从而制定出详细的激励计划和方法,并顾及到应付各种不确定情况,使单位可以根据出现的临时情况灵活机动地设置激励措施。 (3)建立与激励相应的约束机制。不仅给予奖赏是一种激励,约束及惩罚也是一种激励。只有建立激励与约束的机制,才能从规章制度上保证二者的统一。 (4)注重激励的投资回报分析。激励方法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成本不相同,管理者应该选择经济有效的激励手段,把握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在考虑人员激励时,要分析好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争取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企业并购活动风起云涌,企业并购规模和数量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并购成功率并不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并购企业没有妥善解决并购中的人力资源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并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此对我国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并购,人力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企业并购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新经济的迅猛崛起,既存的经济格局将被打破,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并购浪潮。就我国而言,企业开展并购活动的时间还相对较短,但在90年代后,并购活动也日益频繁。但是无论全球范围还是国内的并购,都存在着同样的严重问题,即并购成功率很低,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仅为30%左右(邱明,2002)。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都离不开“人”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管理创新角度,探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存在问题,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一、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主题。从宏观上看,它是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的手段;从微观上看,它是企业自身发展有提高投资效益,发展规模经济,提升管理水平,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多元化经营等效应的必然途径。国际经验也告诉我们,要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整体实力的增强,兼并收购是一条快速有效的路径,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在工业化时代,战略资源是资本,公司的唯一目标就是不断赚取利润。但在信息时代战略资源是信息、知识和创造性。公司能够取得收获的唯一途径就是利用存在于雇员本身的这些资源。人的因素是并购企业面临的最敏感的因素,处理得不好,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多项研究表明,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并购方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短期财务利益上,而在并购前后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考虑和利用“人的因素”,譬如整个并购过程中的有效沟通,获得员工对组织的承诺,高层管理者的推动,以及留住关键员工等方面。而今,越来越多的参与了兼并收购活动的经理们意识到,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如何在企业产权变更时处理好人的问题,才是使并购交易为企业带来最大价值的核心因素。 人力资源及其管理过程在现代企业并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瞩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在企业并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然而,随着并购浪潮的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障并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以达到企业目标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并购后价值创造的过程是在双方组织交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冲突,包括员工心理冲突、文化冲突、组织机制冲突和技术资源冲突等方面,并极有可能演化为组织危机,从而破坏企业核心能力或其载体和来源,导致关键人员大量流失,直接损害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能力。从有利于核心能力的保护、转移和扩散的角度出发,并购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是决定能否构筑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并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我国并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并购企业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并购企业欠缺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HRM)的视角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由于并购具有战略性,常常被视为一种战略行动(Jemison Sitkin,1986),因而需要从战略视角考虑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目前,许多并购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尚未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未认真分析并购后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这些都对并购的成功造成很大的威胁。 2.并购企业缺乏系统的评估及保留关键人才的计划。在组织资本中,最具有战略性资产特征的是行业专属管理能力和企业专属人力资源,而这些能力和资源是附着在以个体和组织为载体的技能和知识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中的。保持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性,关系到企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积累,以及在组织内部的有效联结。被并购企业的关键人才(包括关键管理者及技术人员)是重要资源,是不可被轻易取代的,他们的离去将导致决策制定上的一系列问题,而 这些问题可使整个并购价值降低(Trautwein,1990)。并且他们的离开不仅仅削弱了企业,还可能增加竞争对手的实力。被并购企业关键人才的离职问题是并购中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也受到了并购方的关注,但是并购方并没有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评估,也没有制定全面的人才挽留方案,仅通过被并购公司的股东或高层管理者的评语,或者外部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意见,或者并购方管理层对他们的印象,就做出人力资源识别的结论,并据此采取一些表面化的、不系统的人才保留措施。事实上,用这三个方面的意见的任何一种来评估被并购公司的人员,都是很不合理的。 3.并购企业缺乏有效的文化整合。文化差异问题是并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但仍常常被忽略。企业文化作为鼓舞士气、加强沟通和优化管理的核心因素,具有个性化、一贯性和隐含的控制性特征对企业并购的成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化影响一个群体成员彼此互动方式的各个方面,并且文化不易被修改,故此文化的威力在两种自主的文化彼此密切接触时都能得以体现,而这典型地发生在两个企业的并购中(Schein,1992)。并购中的文化差异对整合过程的有效性和股东的利益都有破坏性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程度又因行业特性的不同而不同。在服务业(如银行业)中,文化差异的此种影响更强,而在制造业中,其影响程度得到一定缓冲。并购后企业能否化解文化冲突,有效整合文化是决定并购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我国许多企业在并购前一般只重视战略和财务因素,忽略两家企业并购后文化的兼容性。 4.并购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在整个整合过程中,被并购企业的员工迫切想知道并购的最新进展,想知道新公司未来的发展设想,想知道自己在新公司中的位置,但遗憾的是,在整合实践中,这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员工得不到这方面的详细信息,相反却是谣言满天飞,使企业内部充满了焦虑、动荡和不安。一方面,并购方没有建立一条顺畅的正式沟通渠道,信息的传递和反馈都出现了问题;另一方面,并购方的经理们也不情愿与被并购方的员工进行交流,因为他们无法回答后者提出的许多问题,这样可能就会造成致命的错误。麦肯锡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许多被并购方离职的员工承认,他们之所以离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少关于并购的任何信息,他们不知道并购的最新进展,不知道自己在新机构中的位置,也从来没有指望能够在新公司中得到满意的职位。 三、并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对策措施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是一种企业变革期的管理手段,而且是一门艺术。由于并购情况多不相同,它没有一定的模式可以照搬,需要不断的创新,但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运用相同的策略及方法进行解决。转1.构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整合和开发计划。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系统思考。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需要从战略视角出发,在整个并购战略的指导下,构建系统的人力资源整合和开发计划,以保障人员的平稳过渡。 (1)开展彻底的人力资源尽职调查。人力资源尽职调查能够为评估目标企业的关键人才及团队、制定恰当的人员整合政策提供事实依据。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对被并购企业进行的评估工作包括员工的薪资水平、员工福利(包括医疗、保险、津贴等)、绩效考核办法、劳资关系等。由于并购企业的文化类型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一差异将直接影响企业并购的进度和难度,也将直接影响并购后的企业经营绩效,企业文化调查是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整合的基础工作。 (2)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新政策。人力资源管理新政策主要包括人员留任政策、考核和激励政策、人员培训及职业发展计划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人员留任政策的制定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但这一工作这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初始状况,而且这种状况将会影响到企业引进的人才的发展,所以,人力资源的留任一定要慎重。考核制制会影响员工的去留及工作积极性,因此,应当建立科学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人力资源部门应通过培训向员工宣扬企业新的目标和文化,并依据工作分析、绩效评估、职业发展计划,将员工个人需要同组织需要整合在一起,以提高员工满意度,减少组织内部的磨擦,提高组织绩效,更好地实现并购目标。 (3)留住关键人才。所谓关键人才,是对被并购企业价值有突出贡献的人员,是行业专属管理能力和企业专属人力资源的携带者,是企业核心能力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失去,可能严重损害被并购企业现有的组资本和未来的价值创造能力,他们可能是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家,或者是销售骨干等。为了必须确保大多数(如果不能做到全部)关键人才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从并购开始直至并购磨合期结束后)的确留了下来,并购方需要做好以下四个环节的工作:及时评估,即在公司未来的人才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尽职调查中所搜集的信息,来完成对关键人才的评估;专人负责与有效沟通,即并购方需要指定一位高层人士通过阐述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肯定其个人价值、对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做出承诺等方式以稳定这些关键人员;挖掘需求,即了解他们对新公司的期望,并明确影响他们离职的因素;有效激励,即结合员工的需求设计科学的激励方案,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公务员之家 (4)确定新的领导团队。新任的高层领导者,在被并购企业人员心目中往往被视为并购企业的代表和象征,他们采取的任何政策决定以及对待人才的态度、行为均会被员工认为是并购企业的意思表达,直接影响目标企业的人才的去留。新领导者要着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激发新团队的工作活力。在充分理解并购前两个公司典型经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结合团队的任务、人员等实际情况,通过正式的及非正式的交流,引导团队成员的行为趋向组织的目标。新的领导团队的能力与领导风格,将是保障整个新的企业营运策略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条件。新的领导者不仅要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新政策的制定与企业的战略相匹配,更重要的是保障新政策的贯彻执行。 2.开展基于能力的文化整合。由于能力决定着员工和组织的成功,而企业文化则决定着员工能以何种程度表现能力(Michael•Zwell,2000),因而,并购后文化整合的根本目标就是创建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向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方向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和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整合应该在并购活动开始最初就要着手行动。企业文化的整合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即探索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识别文化差距、评估文化适应性,确立文化整合模式。企业文化差异是企业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要消除文化冲突,首先要识别双方文化差异。人力资源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要深入了解双方企业文化的特征、强弱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只有基于对原有企业文化的清醒认识,开展文化整合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落在实处。可以通过基本的展示、介绍会议、“跨公司会议”、借助专业的咨询公司的力量进行深入的跨文化分析等多种途径了解彼此的差异,了解的内容包括彼此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根据并购的战略、并购双方文化的优劣和强度大小、文化适应性程度等综合因素,确立并购后的企业文化发展的理想模式,初步制定文化整合模式,既选择吸收式、分离式、融合式还是变革式。 第二阶段即文化整合开始执行的阶段,也就是文化整合步骤的实施阶段,这一个阶段往往伴随着组织结构的建立、管理层的调整或人员的精简等较大的变革举措。有相当多的文化冲突能带来有积极意义的争论,这些争论是关于什么是对新公司最好时,这就是最好的合并。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文化冲突的管理,步骤包括尊重双方文化,明晰双方文化,促进相互适应。 第三阶段是指两种文化逐步走向融合的阶段。这个阶段时间相对较长,在这个阶段中新的制度或管理层的调整业已完成,主要的问题就在于维护这种新制度使之能够顺利而有效地贯彻。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企业文化的适应性训练,即加强员工对不同企业文化、不同企业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企业文化背景下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具体运作上,可以将并购双方的员工结合在一起,进行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跨文化培训。还可以通过工作岗位的交换、组建共同的工作团队和任务小组等方式,尽快促进双方员工的交融,从而加强每个员工对新文化环境的适用性,增强合作意识。 3.通过有效沟通分享信息。并购方通过与目标公司员工进行经常性的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缓解员工对企业和个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感,从而尽量减少并购对人力资本所产生的“震荡”,并提高员工士气,而且可以通过建立一种开放和坦诚的气氛来提高管理层在员工心目中的可信度。由于企业的并购过程是一个震荡激烈、各种矛盾激化的非常时期,许多问题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完全预料到的,因此,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并购领导小组,成员由并购企业选派的主持工作的管理人员、被并购企业员工代表以及社会上聘请的管理专家组成,全面策划、组织和领导人力资源整合。并购领导小组是组织有效沟通的重要保障。 首先,成功的收购者应在宣布并购的同一天就勾勒出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和市场前景,并向新员工们传达对他们的热情与尊重。公司需要开诚布公地向员工解释并购的动因和期望达到的效应,解释被并购公司将如何适应新组织,及时公布新公司的整合 计划,让员工了解并购及整合的最新进展情况,并找准自己在未来公司的目标定位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打消员工的顾虑和焦急,并减少并购过程中由于信息分布的不完全、不对称所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机会主义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在并购之前,这种交流和沟通就应当在关键员工之间进行。其次,在整合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是协调员工的心理,降低不确定性,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和教育员工,让员工了解产业的经营环境与组织变革,协助员工有面对并购的心理准备与培养再被雇佣的未来价值。同时,增加员工在并购整合过程中的参与,特别是让关键员工参与到整合的规划与执行中,并购整合小组应由来自双方的成员组成。这不仅有利于双方员工的沟通和了解,增进双方在整合过程中的相互支持和协作,还表示并购方对被收购公司的尊重,增加整合过程的公正性和平等性。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浅析如何让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 摘要: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已成为时髦并被广泛接受的名词,原来的人事部已纷纷改称人力资源部。然而,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变为资本,使其成为企业的财富,让其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关键字:分析招聘使用 一、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1、在人才招募上: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年长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还有的公司,招聘话务员,要什么:"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以上,能用关于交流。"本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从来没有做过对外贸易,资源浪费啊!也许他们是为了长久之计吧!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终将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或EMBA对薪酬的要求更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们投入了大量成本才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这样做不是白白浪费吗?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2、在人才的使用上: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甲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乙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甲、乙公司都做了些什么。孙先生来到甲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在乙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很快就被提升了。甲、乙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甲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乙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甲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乙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就像他们都招聘过孙先生一样。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二、人才招聘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三、人才使用1、人才开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人才开发的目的: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人才成本,为公司节约资金,变相的为公司企业增加利润。(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2)激励: 激励的作用: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去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谈了这么多,目的还是想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观提升为人力资本观,但还有待于试行。我认为这一观点在实行中会有迅速改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16]18号),部署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全文如下: 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各地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实施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两项计划为重要抓手,精准发力,分类施策,创新举措,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一、完善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自主创业等政策措施,加强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支持,落实好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社保补贴、培训补贴、求职创业补贴等政策,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和创业。要完善政策操作办法,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简化政策审批、办理流程和政策凭证,推行一站式办理、网上办理等服务,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享受政策提供便利。要通过多种方式督导、检查、评估政策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落实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政策及时兑现。要广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解读活动,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发挥校园网等平台功能推送政策信息,组织人社厅(局)长进校园宣讲、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专项活动等方式进行集中宣传,让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应享尽知。要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统筹实施好“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项目,健全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解决好薪酬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做好人事档案、人才集体户口免费管理服务工作。推动国有企业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信息公开,创造有利于流动就业、公平就业的良好环境。 二、完善精准帮扶措施,精心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各地要重点围绕实名登记和精准服务两个环节,精心组织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都能在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各城市人社部门要主动与所在地高校对接,掌握毕业生基本情况,联合开展就业服务活动。省级人社部门要与教育部门、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失业信息衔接机制,及时、准确、全面获取未就业毕业生实名信息。探索建立登记信息反馈制度,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对报到接收的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实名登记后,通过适当方式向高校或教育部门反馈相关信息,以便接续服务。对登记的未就业毕业生,各地要立即联系,主动服务,针对其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求职就业方案,提供职业指导、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就业见习等服务。要特别关注长期失业的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一人一策”专项帮扶计划,促进其尽快就业。要依托本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系统,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实名制数据库,做到实时更新、动态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各地要聚焦毕业生就业需求创新服务理念和模式,提高服务针对性、实效性。要主动将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延伸到各高校,组织大学生参观人力资源市场、创业孵化基地,通过现场解答政策、模拟招聘求职等活动,帮助学生熟悉职场,掌握求职方法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继续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服务周、部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专项活动,多组织专业性、行业性、小型化、网络化招聘,提高活动实效。要运用移动互联新技术搭建灵活多样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地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网与高校校园网、中国公共招聘网链接,打造互联互通、优质高效的“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 三、调动各方力量,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各地要把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纳入本地区“双创”工作总体安排,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和工作推动,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配合教育部门抓好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贯彻落实,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会同有关部门以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为重点,编制实施专项培训计划,进一步丰富适合大学生的创业培训项目,充实创业培训师资,加强培训质量监督,提高培训针对性有效性。协调有关方面细化落实工商登记、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场地支持等创业扶持政策,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公益资金和市场创投资金等多渠道资金支持。对落实政策中“优亲厚友”“将享受创业担保贷款与参加创业培训简单挂钩”等做法要及时予以纠正,帮助符合条件的创业大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工作,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统筹发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创业服务市场主体作用,办好用好各类创业服务载体,对创业大学生实施精准帮扶。切实抓好创业大学生的统计、绩效评价和计划执行考核,确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任务。 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推动机制 各地要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健全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和动员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特别是加强与教育部门、高校的协同配合,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各地要加强对市、县工作的督促检查,抓住关键时点和重要环节,特别是围绕两项计划实施,通过专项督查、重点调研、定期调度、工作通报等方式,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化,加强分析研判和舆情监测,做好政策储备和应急预案,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确保完成毕业生就业目标任务,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稳定。 (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结构及其启示 摘要:可雇佣性是企业雇佣人才和高校培养人才的共同关注点,然而,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可雇佣性要求,研究高校和企业在可雇佣性上的认知差异可以帮助两者实现人才对接。文章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通过收集高校的培养方案以及企业相关岗位的网络招聘广告,采用质化研究从高校和企业两个视角得出两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结构的认知异同,进而为高校的培养模式提出有益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质化研究;培养模式 一、 可雇佣性的研究现状 可雇佣性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大部分学者认为可雇佣性是复杂多面的,Hugh-Jones和Siobhan(2008)认为复杂性主要来自于可雇佣性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定义:用人单位、学生和高等教育机构。多数学者普遍认可Yorke和Knight(2006)的定义,即可雇佣性由一套技能、理解力和个人特质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可雇佣性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例如,一些学者(Andrews Russell,2012)从企业的角度将可雇佣性细化,包含自我管理、团队合作、商业和客户意识、素养(literacy)、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Hillage和Pollard(2009)则从个人职业生涯的角度将可雇佣性阐释为:(1)获得初始工作的能力;(2)满足轮职换岗所需,能够维持就业的能力;(3)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能够在不同组织(公司)之间转换的能力。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可雇佣性最关键的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点: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个人特质(如主动性、责任心等)。 人们普遍承认,可雇佣性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具有目的性以及有效性的高等教育和培训系统则是提高可雇佣性的基本条件(Harvey,2005)。澳大利亚工商会(ACCI)(2002)曾对澳大利亚多家大中小型企业的雇主关注点进行研究,发现雇主正在将对技术、技能的关注逐渐转移到一系列个人特质以及丰富的基本能力。这项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指导,会促使高校的培养方式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日本则采取将供给方与需求方也就是高校和产业界代表聚在一起,共同商讨确定了对毕业生就业相当重要的三项内容:主动学习、实习、组织支持和评估(Ito,2012)。英国政府也引入一套业绩指标来衡量各高等教育机构的成效,不断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互动关联(顾露雯、汪霞,2012)。 国内不少学者也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展高等教育与可雇佣性方面的研究,例如,闫岩、任广新(2013)通过调查问卷、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研究总结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8项关键性工作任务和74项所需关键技能知识,据此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想――“课程模块化+综合实践”的课程体系模式。叶红春等(2013)则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诸多问题,倡导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但是有关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的研究很少,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比较企业岗位对人力资源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理解,以期发现二者在可雇佣性内容上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优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实践体系。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样本。我们在两个影响范围比较大的招聘网站――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上,选取了国内70条大中小型企业2015年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招聘信息,作为可雇佣性研究的企业样本。 为提取高校培养目标中有关可雇佣性的信息,我们选取了60所国内高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其中包括20所211、985国家重点高校,20所普通本科院校,10所专科院校以及10所职业技术学校。 2. 研究过程。首先对招聘信息以及高校培养目标进行信息编码,使所得每个条目做到含义单一且清晰明了;然后将表达类似或意思相近的条目进行同类项合并,合并后的条目招聘信息共23条,高校培养目标共24条;最后,在研究者的主持协调下邀请组织行为学三名博士对两组条目进行归类。 归类后,反映企业需求的招聘信息被分为四个维度:专业经历、一般技能、HR关键能力和责任心,没有无法归类的条目。高校的培养目标共分为六个维度:专业经历、基本知识技能、通用能力、科研能力和身心健康,没有无法归类的条目。 三、 结果与讨论 从以上质化研究的结果来看,企业招聘要求以及高校培养方案具体的维度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1. 高校视角与雇主视角的关注契合点。由表1可知高校所关注的可雇佣性在某些方面与企业的关注点是相吻合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专业经历。多数高校培养目标里明确规定,培养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毕业生,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能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工作,使毕业生能够顺利进入企业,适应工作岗位。企业也总是希望新员工入职后就能适应岗位要求,工作上手快等,在以上有关专业经历方面,高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是一致的。 (2)一般技能。一般技能也叫通用技能或可迁移性技能,这种技能的提高往往会大大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显然,高校在其培养目标中非常强调对一般技能的培养,包括外语、计算机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此类技能在以往的企业招聘要求中也频繁呈现,高校和企业对于一般技能的培养和要求非常契合。 (3)一般工作能力。高校与企业共同关注的一般工作能力包括沟通协调、创新能力、团结协作、适应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这些能力是大多数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企业之所以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这些能力,是因为HR从业人员必须主动去了解和熟知企业其他部门的业务,具有向管理者以及员工推销人力资源的创新性产品与服务方案的技能。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单个个体是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所以团结协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2. 高校在可雇佣性培养方面的欠缺之处。尽管高校与企业在可雇佣性要求上具有较多的一致性,然而,企业所关注的可雇佣性的部分内容,在高校培养方案并没有被有效关注。 (1)企业强调实习经历,而高校对实习过程把关不严。样本中五分之一的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表示有实习经验者优先,说明企业还是比较看重毕业生的实习经历,而目前高校的培养模式中往往更多的是课程化教学,即使很多高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有实习过程,但是高校对实习过程缺乏监控,仅仅借助一份实习报告作为实习凭证,而对于很多学生的实习造假行为却视若无睹。实习质量无法保证,会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质量,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时所需的可雇佣性。 (2)企业强调过硬的基本技能,而高校强调娴熟的应试技能。高校培养目标关注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等一般技能的培养,但是有关的培养目标还不够具体,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侧重点,监督和实施不力。例如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应试技能的培养,大学毕业生往往掌握的都是“哑巴英语”。再如,在计算机操作方面,高校只是以考级的形式勉强督促学生掌握编程的技能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满足不了企业对毕业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软件操作的要求。 (3)企业需要实用的职业能力,高校培养宽泛的一般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部是一个独立部门,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多种与职业相关的关键能力,例如:良好的服务意识即公仆精神,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如及早判断员工与企业的矛盾以便尽快解决)。这些企业所需的能力并没有出现在高校的培养目标中。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高校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即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即使对于一般能力的培养,高校也没能严格履行培养方案的要求。此外,高校对大学生的学业考核机制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学习过程基本不存在压力,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高压力职场生活。 (4)企业需要负责任的人,而高校却忽视了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是个人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维度。研究表明,责任心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组织支持的情况下,责任心会通过工作投入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于艳等,2013)。所以,企业非常重视毕业生是否具有责任心,每一份招聘广告中都几乎会提到“责任心”一词。然而,高校的培养一开始就假设学生是具有责任心的或者学生的责任心是不可培养的,这种假设甚至使毕业生在应聘失败时仍然不明白责任心的重要性。 (5)企业需要的是专业型人才,而高校培养的是通用型人才。企业的各项工作分工非常明确,在人才的使用上更强调专业和实用,但高校的人才输出不仅仅指向企业,其学生能力的培养往往宽而泛。因此,二者在人才的能力对接上存在缺口。例如,本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高校培养目标中都提出培养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的毕业生,并且要求学生投入大量时间用于毕业设计以提高科研能力,大有把本科教育研究生化的趋势。企业在人才选拔中首先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高等实用性能力和技能,而往往把科研能力看作是可选项。 四、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启示 1. 完善实习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友这一平台,通过校友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在增加实习机会的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高校也需要建立已就业的毕业生的学生网络,帮助在校大学生获取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帮助在校学生明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这也是高校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其次,高校通过更多地增设企业奖学金,并将学生的实习成绩与企业奖学金挂钩,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习工作中并获得提高。此外,学校可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实时监控学生的实习状况,学生要定期向指导老师上交实习报告,这既可以帮助高校教师积累实践教学经验,获取第一手教学案例,同时也可以防止学生的实习造假行为,提高学生的实习参与度。 2. 培养学生过硬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技能。在本研究中,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电脑操作和英语能力。在电脑操作方面,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不要单纯为了考级服务,而应该更多地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例如,通过实践应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教会学生运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在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教师应该转换教学方法,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度“强制性”地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学院在课下营造良好的“英语角”文化。 3.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能力培养。教师要随时能够将最新鲜的案例带入课堂,一是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案例,逐渐培养学生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引入“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一次次的作业设计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多利用校友平台和学校资源,邀请学术界和雇主代表参与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即可达到见多识广、视野开阔以及提前与企业要求接轨的目的。在这一点上,英国职业教育基于雇主驱动、需求导向、人性化的课程设计做了一个良好的典范,学校与雇主通过交流把行业、雇主和劳动力市场的组织需求转化为个性化的学习课程,毕业生整体的可雇佣性明显提高(李传瑛、王春秋,2013)。 4. 多方创造条件,增强学生责任意识。责任心培养应贯穿在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的所有环节中(刘波、陈力,2014)。首先,学校要实行责任意识的文化渗透。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校园广播、大型的责任意识主题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责任意识的文化氛围,唤醒和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学会对自己负责。其次,具体到各个班级可以实行班委轮流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成长的岗位,帮助学生进行角色定位,明确角色责任并对所在岗位负责,通过实际的岗位工作塑造学生的责任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强调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每门课程都可以增设课程服务岗位,让每位同学都有为班级服务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基于毕业生人力资源水平调查的农林经济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当前高校农林经济专业教育教学体制中,全面管理意识缺乏,教学方法相比社会进步存在滞后性。毕业生离校后对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及其自我能力评价,其所在单位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得出从制度建设、教学改革、完善评价三方面着手,通过教学改革,以期培养出高水平、高技能的本科毕业生。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农林经济管理;追踪调查;教学改革 1前言 在中国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过程中,用人市场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为专业和多样的需求。当前经济运行新常态的基本情况又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中国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多局限于高校内部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的改革。而高校毕业生评价体制应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客观评价构成,通过毕业生的工作技能、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体现其在本科教育阶段所获得的能力,也同样可以体现出本科教学水平的薄弱环节,突破高校内部的封闭式教学改革,以结合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与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林经济专业的教学改革。 2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现状 21毕业生总量庞大 中国大学生自2001―2014年间一直处于递增状态,14年间累计增长613万大学毕业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2007―2014年,毕业大学生数量增幅逐渐减缓,2012―2013年,毕业生增长19万人,达到近14年来增幅最小年。但由于前期积累毕业生人口基数较大,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在缓慢增长的同时呈现出毕业生数量仍居高不下的情况,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22用人单位要求严格 近年来,用人单位招聘考核制度逐步完善,要求大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之前就应当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这是评估本科毕业生对职业胜任度的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相关专业更提出了要求能熟练应用某程序软件等条件,使得相对滞后的本科大学生教学培养模式面临更艰巨的挑战。 3研究思路与方法 文章以高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毕业生人力资源水平追踪调查为出发点,以改革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为落脚点,从社会学、教育学等多种角度探析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 文章采用调查研究法:即以塔里木大学2010―2014届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电子邮件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得到调研及访谈回收问卷589份;统计分析法:即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相关结论。 4调查结果分析 41思想道德、工作态度 在思想道德与工作态度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表现是满意的,非常满意比率分别达到7732%和1314%,但是不满意的和极不满意的比率也同时高达833%和121%,说明在毕业生当中,有部分同学思想道德和工作态度方面的欠缺或真空。在思想道德和工作态度培养与教育方面,高校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42专业技能 在专业技能方面,9726%的用人单位对所被调查的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比较满意,表明在实际的岗位中,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表现出很好的专业技能,或者实际的工作中对专业技能的使用率较低。由此可以发现在高校教学中应当继续发扬专业教学的优势。 43团队协作能力 在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满意度,优秀率达到7234%,良好率为2617%。高校教学体系中存在丰富的课余活动社团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度过充实而有益的课外时间,同时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协同共融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说明了这个问题。 44英语水平 新疆地区,尤其在南疆地区,受到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影响,在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方面相对较弱。在英语水平方面,用人单位认为优秀的占2636%,良好的占3491%。说明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应加强英语教学水平,同时根据自己所处的相对环境开设更有针对性、更有实用性的学科,比如开设维语学习课程、俄语课程等。 5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评价 据毕业生对母校的教育教学评价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高校硬件配置最为满意,除去总体评价之外,在所有分类项目中,毕业生对高校考核制度最不满意比例最高。学生管理方面不满意比例同样相对较高。在这两个方面学校考核相对死板,管理相对保守,未能全面具体的对学生提供所需的适当的服务。 6原因分析 61高校教育模式改革滞后性严重 高校在农林经济专业施教过程中,思维模式是按照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生产,对市场考察甚少,怎样培养社会需要的农林经济毕业生等方面缺乏宏观的整体概念。在课程学习方面,按照普遍通行的模式进行,对当地特殊环境和特殊用人单位考虑较少。而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毕业生的需求更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尤其对计算机应用水平、英语水平、机动车驾驶水平等方面更是要求相当具化。而高校的课程设置,依旧遵循一成不变的课程模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62缺乏毕业生人力资源水平跟踪调查机制 衡量高校农林经济教育教学水平的根本性标准是高校该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其职位胜任度。只有通过建立毕业生人力资源水平调查跟踪机制,通过长期、大跨度的人力水平跟踪调查,全方位得出相关的欠缺与不足,从而反馈于学校内部,反作用于高校的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才能长期有效地推动高校优秀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产生。 7对策与建议 71建立毕业生人力资源水平跟踪调查机制 高校农林经济教学改革意见根本来源于农林经济毕业生的综合评价,高校农林经济管理教学质量需要通过毕业生进入岗位后,在长期的工作中发现不足,从而得到切实的反馈意见。该机制的建立可以隶属于高校农林经济管理相关院系部门,通过组织寒暑假期,对毕业生进行大规模长期的跟踪调查,形成学校与校友的长期稳定沟通机制,分阶段定期进行信息反馈,并做好数据信息的整理与报告。 72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 企业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用人单位,是人才市场中的消费者,满足需求是生产的最终目标,而需求广泛存在于人才市场中的消费者。在建立校企联络合作机制中,通过不断从企业用人的信息反馈中,发现不足,及时跟进。在企业反馈信息中,应强调的是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共性需求,如当前的机动车驾驶证书等,高校在得到相关共性信息之后,应当积极开展筹备规划,开设相关课程,为培养优质毕业生服务。 73教师思想意识及时跟进 高校农林经济管理教学改革中,教师作为先遣部队,是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战斗主力。教师群体对毕业生的择业观、价值观影响巨大。只有通过教师的假期企业走访,社会经济真切考察,发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思想意识上及时跟进之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相关活动。同时应当加大相关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与学习,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大学生教育教学需要。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分析 [摘 要]工商管理ο执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监察作用,能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对工商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寻找出其对经济能起到促进作用的方面,并对其重点加强,然后找到其中的不足进行改进。本文整理了整个工商管理的发展史,从其基本职能和特点出发,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各方面作用,希望通过分析可以对工商管理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为国家进步带来许多机会与利益,也使市场愈加混乱。要想使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就必须打开国门,避免重蹈覆辙,这要求工商管理部门要时时对市场进行监管,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转变自身的监管措施,使其更加完善、更加有针对性,努力克服现在市场管理的困难,在自身与相关法律的监管下,创造更加稳定的市场环境。 1 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 1.1 原始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这一阶段的管理者通常会主观认为员工在工作中不会使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会出现偷懒或其他消极的状态,管理者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这些都是管理人员的臆断,完全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和进行调查,在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方法。对于工人的工作也没有工序的划分和完整的操作准则,完全是由老员工自己摸索并传授给新员工,这使生产速度缓慢,生产效率不高。这一阶段也称作经验管理阶段。但随着经济的逐渐增长,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所以在相关管理人员的摸索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模式。 1.2 发展阶段 在经济进步的同时,资本主义市场也在逐渐进步,使一些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若只是根据个人经验进行管理,已经无法实现对整个工厂的管理,这使科学管理的方式出现。在我国处于这一阶段时,相关人员曾用四个词概括了其主要特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但因为当时我国相关方面的管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还有很大的缺陷,使这一阶段的理念、核心都有一定的破坏。 1.3 现代阶段 在现代体系中主要是注重规范化和概括化,注意培养人才,以集体为重,加强信息的管理,重视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因此,国家应专门立法,加强对这一理念的实施。且在这一阶段,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与规定也逐渐清晰。 2 工商管理的职能和特点 2.1 工商管理职能 工商管理可以对经济发展起到管理的作用,因为市场的走势是毫无规律可言的,只有通过人为的把控与调整,才能使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加入了WTO后,通过将自身发展特点与国际相结合,使国内外的企业交流逐渐加深,同时我国也大力欢迎国外企业来我国投资,通过外企注资,使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在这对外交流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也容易对我国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所以现代经济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保护机制,对其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还能帮助去除一些有害因素。相关部门通过对市场的各种把控,使没有规律的市场发展得到规范,使更多商家获取更大的利益,也使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更加有力,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1 特点 工商管理其实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其本质是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与其他政府部门有着根本性的差别,这一部门不需要有专门的基金和项目规划。它的职责是建立良好的市场氛围,使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为我国市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所以只要是一部分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整个市场的崩盘,这更加体现出工商管理对我国的重要性,只有在对整个市场干预规范后,才能使各种活动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最终使市场在良好的条件下逐渐进步。对于整个监管方式来说,其手段与方法较多,在我国主要是行政处罚与行政指导,通过对整个市场进行把控,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下发展。从我国的法律看,与工商管理有关的法条基本占了一半以上,这也体现出我国对这一方面的重视,让相关部门对于不合理现象有法可依,使整个市场更加规范。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不只是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还是为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在工商管理部门的整个监管工作中,大部分工作都是以帮助消费者维权为基本目标,这也是对消费者的基本保障。最重要的一点是,工商管理不是一种定期性活动,而是每天都应该进行的,只有对市场进行时时监督,才能把握市场的动态并根据其变化进行调整,这不仅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3 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3.1 对整体经济的促进 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非常直观的,主要体现在现在的管理部门与商家之间已经不是传统的上与下的关系,已经转变为合作关系,再加上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另外,现在的工商管理办法已经逐渐转变为现代管理办法,并从多方面进行相关管理,通过进一步研究使相关人员对市场的管理更加透彻。在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市场的改变都体现了工商管理的成功,相关方面基本能做到按律办事。经济的不断增长使整个市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应根据这些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而使相关部门可以依法办事,并解决各种经济方面的问题,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3.2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 因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国内的相关企业不断发展,又因为改革开放使大量外企不断进入我国,这不断促进整个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使整个市场环境更加公平,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换句话说,工商管理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其不同于以往的模式,不仅能让企业得到发展,还能使个体之间相互结合、共同进步。目前,这一良好作用还在持续,并会对整个经济市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3 对企业的促进 2008年是我国在工商管理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一年。在2008年,我国立法规定了一些与企业相关的条例,并对一些基本信息进行了统计,对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条例进行了细化。由此可看出,工商管理的进一步加强,不断促进了各个层级的发展,其对企业的改革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政府与企业分离、农业和教育等事业的扶持,对经济落后地区和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的帮扶。 3.4 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促进 国家对相关行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有关法律也越来越完善,工商部门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不断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坚决打击不合理的现象,并进一步将相关法律进行推广。通过工商部门的宣传,无论是商户还是消费者都能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大大减少了违法现象的发生。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要保证自身的工作能够做到位,使一切违法行为都无处藏身。工商管理不只是在经济市场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益处。 4 结 语 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不论是在完善国家法规建设、对市场经济的监控方面,还是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想使经济市场能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工商管理部门的建设力度,通过工商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相关人员也要在其位谋其政,不能玩忽职守,为我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努力建设完整的工商管理体系。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状况下,工商管理逐渐成为一种调节市场发展经济、维持市场建设的重要工具。并且在调节的过程充分的将其中的作用全部展现出来,才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影响;研究与探索 众所周知,企业建设是是完善和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因素,而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情况也会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有着直接的作用影响,为了能够使得我国经济能够在竞争力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步,就要强化对企业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是一项十分常见的管理模式,其中主要包括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工商管理的职能特征分析 (一)逐渐从单一性过度至系统性 因为我国仍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经济建设中的各项规章都不够完善,所以这种情况下,工商管理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初始阶段,我国的工商管理不只是在市场经济的调控方面发挥作用,我国的农业建设方面也刚刚起步,对商业活动方面就产生了一定的制约,重农轻商的思想逐渐产生出来,就造成了工商管理过分单一化,一直到后期,在经济的各项规章得到不断完善和具体,工商管理才将其中的系统化逐渐展现出来。 (二)其机构和范围的建设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商管理机构也得到了明显的推进,在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在工作中的各项职能的逐渐趋向细节化和具体化。我国工商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完善,也将其中的先进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能够满足时展的需要,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能够逐渐将管理的范围扩大,从而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具有一定的多元化特征 因为我国工商管理在发展的初始阶段的模式是比较单一的,直到进一步发展而来,社会经济逐渐取得进步,各方面的建设也逐渐获得完善,工商管理也在发展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更加适应了当前的发展机制类型,从而更好的促进的经济的调控和监理。 二、工商管理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法影响研究 (一)能够为我国经济营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的发展情况是受经济规律的直接影响的。但是,在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下,在其中也经常会有一些问题出现。比如,某种商品在某个时间段的营销十分顺畅,为此,许多企业看到了发展方向,也逐渐生产出类似的产品,而当这些商品生产出来,市场上的这类商品已经饱和,就造成了产品滞销的状态,使得企业的效益不但不能获得提升,很可能会出现下滑。而工商管理中根据此类问题的情况能够及时的做出预防手段和解决方法,使得经济活动能够受到法律的监管而变得更加规范具体,尽可能的防止了出现市场风险。在此基础上,工商管理能够严格的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在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信息的真实性情况,还要将信息的时效性方面也考虑完善。因为信息是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而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对经济行为有着十分重要是作用。所以说,工商管理部门在信息的规范程度方面一定要谨慎,这对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有着重要的促进影响,是经济发展应该具备的外部条件。 (二)能够更好的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关键,消费者在整个消费活动中的行为和态度情况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影响。在进行经济活动中,若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就可以直接通过工商管理部门来直接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工商部门在此项活动中是遵守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劳动法》来进行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工商管理的工作内容,消费者在通过工商管理举报商场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就能够达到正当维护权益的目的。工商管理在此项工作中不仅能够正常的维护消费者权益,还能够在消费者群体中宣传维护权益的知识,从而更好的树立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若是发现不法的商业分子从中作乱就能够及时的给予回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能够在企业的改革中发挥引ё饔 正常情况下,企业的改革转型主要以政企分家为主要发展目标,从而尽量的实现企业经营的自主性。在这个环节中,就非常容易出现不顾国家的利益只顾自身发展的情况出现。企业的发展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回报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这种状况下,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改革转型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其中主要表现在引导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民营企业获得改革的转型。而对于一些经营效果不是很好的企业来讲,工商管理部门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转型变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继续获得发展的机会,生产资源也不会浪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在这个社会经济得到全新发展的状况下,工商管理不仅能够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同时也对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刍议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 要:工商管理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工商管理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金融风险,确保国家市场经济在安全、公平、公正以及有序的环境中健康运行。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工商管理的基本概况出发,分析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实现工商管理促进经济发展价值最大化的路径。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宏观调控 一、工商管理的基本概况 (一)基本内涵 工商管理从本质上讲归属于管理学,常见于市场经济领域之中。从广义视角去看,工商管理主要以工商类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制定宏观战略规划,通常在工商企业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工商管理作为现代化管理的一种手段,有助于促进企业进行科学化决策,可以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的蓬勃发展[1]。 (二)基本职能 我国的工商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职能,一方面是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市场经济在我国既定的范围内运行,保障经济主体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也能够遵纪守法,避免出现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与影响社会秩序的负面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不但要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督,而且还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即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合法性与强制性,积极强化工商管理与其他经济元素间的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市场调控职能,实现市场经济系统间的强有力合作,保证最佳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运行。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大局的稳定。我国实施的工商管理举措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其经济调控职能,可以有效促进执法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协作关系。工商管理在不断协调执法部门与企业关系的同时,还可以推动执法部门管理方法的优化与服务机制的完善,有助于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二是科学引导企业转型与改革。我国工商管理部门通过积极制定强针对性的经济对策,对企业的转型与改革工作能够予以科学指导。在这整个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会对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实施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促使企业的转型与改革以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为目标,确保企I在严格遵守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大政方针的前提下进行转型与改革,进而为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是提高企业生产的流通性。我国的工商管理对部分商业企业集团不具有完全管理的功能,而只能予以适当的干预,即通过一系列辅导性、帮助性的工作降低商业企业集团对政府或政策的高度依赖。[2]这就使得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大大提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推动了经济运行的稳定与健康,尤其是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流通性。 三、优化工商管理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具体路径 一是提高企业的信誉度。目前,部分企业为谋取短时期内的最大经济利益,不惜将企业的未来发展置之不理,盲目采取“杀鸡取卵”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这些企业迅速衰亡。比如,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豆腐渣工程、注水猪肉、有毒食品等现象。所以,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对广大企业进行引导与教育,促使企业认识到树立良好的信誉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 二是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工商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与功能,就必须确保工商管理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与扎实的法律基础,并能够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最大程度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确保市场经济在法治环境中健康发展。 三是加大经济信息的力度。市场主体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的变化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等,然后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予以调整。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多数企业往往因获取信息不及时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应加大对经济信息的力度,争取让更多的市场主体了解与掌握市场经济动态,为其正确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撑[3]。 总而言之,工商管理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对我国各政府部门而言,必须积极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对工商管理促进社会经济的重要价值予以充分认识,运用科学高效的管理举措,最大程度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与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工商管理的涵义 市场经济是随着剩余产品以及剩余交易行为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在当时条件衍生出来的商业贸易管理出于维护统治者的政权以及发展经济的目的。在我国的历朝历代对于从事手工业者、集市交易(包括商贩)等的管理行为都十分重视。所谓工商行政管理,是指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政府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对市场经营者及其经营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它是政府对市场的监督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管理的主体是国家;管理的对象是市场主体及其经营行为;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管理的性质是对经济活动的行政监督;管理的手段主要是行政和法律手段。它的每一管理行为都是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具体执行,都必然产生直接的法制执行力。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获得巨大的成功,在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建立反垄断法,GDP连续超过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随之而来的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工商行政管理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组织和监管中肩负着政府主管市场监督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近些年来,许多国内学者非常关注在新形势下国内外工商行政管理研究的热点与方向,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对提高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研究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现行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工商管理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水平是摆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工商管理的作用 (一)监管规范市场主体及其市场行为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机关,是国家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运用行政权力和法律手段监管和规范市场运营商和市场经营者的行为,它是一个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维护市场秩序要具有全局性、社会性和权威性。监督和管理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传销、直销管理;食品安全和网络商品交易合同的监督管理;使用商标、广告的监督和管理;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开展监管执法工作。 (二)建立完备的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正常运转是需要具有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的成长与体系的完善主要受两种因素影响,第一就是市场的自律性组织,第二是政府的行政扶持。 (三)提高市场准入监管层次 对市场某一领域设立“门槛”是保证市场秩序良好运行的必要措施,对其进行强而有力的监管是大势所趋,然而一味地提高“门槛”来代替监管工作,不光阻碍了许多有发展潜质的企业进入市场活动,从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如何提高监管层次是日前工商行政管理急需解决的难题,应当适度根据产业机构调整产能过剩行业的进入数量、规模。目前我国的行业准入制度已由登记审批制过渡到实质审查制,为市场准入实现较高层次监管提供了政策保障,如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在思想、业务水平等层面上实现这种转变,那将切实提高我们的市场准入监管层次。 (四)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要想稳步、健康发展,就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定、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市场竞争,竞争才能提高生产力,竞争才能出效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使商品价值最大限度的得到实现,社会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定律才能被验证。 三、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优化组织结构,夯实基层基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工商行政管理人才匮乏 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在我国的人才市场上,初级工商管理人才有一定的需求量,但作为金字塔的中部的中高级工商管理人员缺口很大,塔尖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的紧缺程度非常严重。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过去农耕经济和工业经济而言的,建立在知识化、信息化、专业化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它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竞争的意识、服务的意识,要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思想,才能适应当今时展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制订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时总是过分强调基本知识的传授,这不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工商行政管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功能与作用。这就是客观上要求拓展、拓宽工商管理范围,加强其薄弱环节的管理,实现工商管理职能到位。不仅要监管好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而且要宏观调控、指导、监督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不仅要管理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而且要管理好公有制经济,努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秩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力量薄弱 客观上,县域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使地方保护主义难免产生,地方政府干预的阻力增大;同时中国社会人情世故的固有顽疾,导致社会关系方面的阻力也在进一步增大。主观上,具体表现在行政监管执法能力不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强,综合沟通协调能力不强等方面。 四、提高我国工商管理的对策 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经济全球化进程愈来愈快,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因此,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与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要求。完善工商管理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行为日复杂化,已突破了所有制和地域。在这种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职能,加强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宏观调控、指导、监督市场经济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工商管理能力,加强基层部门的建设。落实工商行政管理职责的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工商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努力加强基层工商管理部门的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使每个人各司其职,建立职责与职务、职责与能力、业绩与利益相协调的管理机制。 五、工商管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工商管理机关应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努力改变自身的工作方法和服务态度,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完善服务机制和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工商行政管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执法机关,工商管理部门要勇于探索,规范、整合其管理职能,打造更好、更有效地工商管理平台,力争工商管理的最优化和高效化,使市场资源公平化、透明化,促进市场有序、稳定、良性、可持续的多元化发展。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工商行政管理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够成熟,工商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而工商管理部门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执法机关,应为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纵观经济发展的历史,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只有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充分认识其对于经济的深刻影响,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服务。 作者:林海龙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摘要: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职能性。本文将分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了促进经济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之间协作的有机性、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等四个方面,以期更好的发挥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优良作用。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有机性 国内经济的发展与工商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工商管理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依托法律监督机制,对消费者权益进行维护,有效履行对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职能,对市场主体准入工作进行合理规范,进一步提高对市场的监管力度,逐渐优化市场体系,最大化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促进经济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性 我国大多数企业会受到跨地区、跨部门的界限,在企业自愿联系、结合的基础上,会极易造成之前彼此隔绝的企业、单位进行不断地结合,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横向的联系,尤其是在经济间构建了强制性关系,改变了国内传统的条块状分隔的形式,帮助企业摆脱束缚。现如今我国市场,改革流通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政企分开,大部分商业企业应用的是釜底抽薪的手段,最大化把企业进行联系,爱另起炉灶手段的条件下,构建了一个新型的指挥中心。由于我国企业不隶属于行政部门的范围内,致使企业内部达到各项工作需要政府机构以一种合作的角色进行引导,难以直接进行干预,这种模式大大的减少了企业对地方政府的依赖,相应的强化了企业工作的主动性,提高看企业工作的效率,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国内目前得到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工商管理工作在我国企业实际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的全面性,要想进一步发挥工商管理正面的作用,还需要系统的进行改进。一般情况下工商管理应用的是多方协作的手段,本身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保证作用。第一步,工商管理单位作为我国政府关键的监督管理机构,需要有效依靠立法单位、经管单位以及其他行政单位的有机协作,最大化强化自身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在逐渐改善行政管理机制痘痘前提下,在实际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树立了良好的态势。第二步,在不断强化经济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工商管理部门也逐渐积极地投入至具体的企业经济发展的管理实践工作中,能够及时了解如今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动态,借助宏观调控的方式,有效调整环境,构建一个更加积极的环境。第三步,在依法操作的条件下,工商管理部门可以凭借经济立法的方式,强化工商管理自身的权威性。第四步,工商管理部门的实际的工作需要和相关的经济法规的要求相符合,有效的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坚决拥护人民群众的立场,依法处理相关的违规行为,确保市场经济发展有序进行[1]。 三、促进企业之间协作的有机性 众所周知,在实际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对各企业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进一步确保市场经济的秩序,最大化发挥本身的职能,对工作模式、手段进行合理创新,推动国内社会经济良好发展。与此同时,工商管理单位在养成不断树立经济发展意识的基础上,优化市场环境,更好为社会经济建设的大局而服务,对如今的市场监管执法方式进行有效改进[2]。依据这么多年的实践,可以知道要想进一步改革市场流通领域,政企分开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内容,依托工商管理的支持,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让各种企业获得更大的自由度,能够按照自身的意愿展开企业的运作、管理,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另一方面,随着政企分开模式的推行,我国商业企业可以在不隶属任何管理部门的基础上,通过工商行政管理单位对企业经济发展展开积极引导、帮助,把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交给企业,帮助企业间进行有机协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最大化的强化国内经济发展水平。 四、促进法律监督机制的提高 工商行政管理单位需要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有效的履行被赋予的责任、义务,提高执法监督的力度,对监管市场采取严格依法的方式,不仅仅要确保我国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也要坚决树立法律的权威性[3]。在工商行政管理单位进行实际市场监管的工作中,严格依法行事是一项基本的要求,在相关行政执法程序的前提下,合理遵循行政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的要求,在注重合法监督的同时,也注重监管的合理性,对企业相关的经营、竞争等操作行为进行科学地引导、规范,确保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性,树立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监管本身的合法性以及透明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系统、复杂的科学,本文主要简析了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了促进经济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之间协作的有机性、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等四个方面,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维护工商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作者:张赟 单位:美国桥港大学
基础管理论文:试析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在三大基础问题 论文关键词:政府管理创新 宪政转型 强政府与强社会 制度政府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着多方面的创新,如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然而,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宏观的视角和战略的眼光看待和审视政府管理创新问题推进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必须首先解决好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问题、政府管理创新的模式选择问题以及政府管理创新的职能选择问题三个基础问题。 当前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着多方面的创新问题:如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观念更新、理论创新等等,因此,政府管理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权宜之策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政府管理的系统T程。我们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以宏观的视角和战略的眼光看待和审视政府管理创新问题一. 一、宪政转型: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 宪政是近现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宪政不同于宪法,但与宪法具有密切的关系。宪政是以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原则,以保障人民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和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的政治行为的运作过程。即以宪法为基础.通过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保障公民权利的民主政治理念和制度的总和美国学者丹·莱夫认为,“宪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限制和钳制政治权力的公共规则和制度。”宪政是对政府最高权威加以约束的各种规则的发展。这是从宪政与公共权力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还有学者从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的角度来理解宪政.认为宪政“一方面是要保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是要制约公共权力:”美国学者路易斯·亨利则从权利、权力、制衡、法治、司法公正等多个角度来理解宪政,他认为:宪政意味着一种有限政府,那政府只享有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为了人民同意的目的,而这一切受制于法治;它还意味着权力的分立以避免权力集中和专制的危险;宪政还意指广泛私人领域的保留和每个个人权利的保留;另外,宪政也许还要求一个诸如司法机构的独立机关行使司法权,以保证政府不偏离宪法规定,尤其是保证权力不会集中以及个人权利不受侵犯。由此可见,“宪法至上”是法治的核心和首要原则,宪政下的一切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源于宪法和法律,这是立宪政府的基本精神。可以认为,标准的立宪政府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宪法规定了施政的基本规范,据此能够限制政府;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据此公民的确有权监督政府。总之,宪政是和近代民主政治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在现代法治国家.宪法是民主与法治精神的具体体现,民主与法治要求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威只能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法治在实质上和形式上都表现为宪治,即宪政如果说民主的目的是促进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那么法治就是通过法律规范和限制政府(强制性公共权力)的规模和范围,保护公民权利不受政府滥用或误用公共权力的侵害宪政不仅具有政治和社会价值.如公民权利至上、祟尚法治和民主政治,而且也具有经济价值。因为宪政就是在政治领域依据宪法治国,这种宪法不仅仅在法律上是至上的,是政治权力的运行规则,界定了政府权力的界限与条件,而且它是符合自由民主精神的,从政治上来说.它是有利于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从经济角度来说.它所内含的制度安排是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于保护个人经济经营权利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行民主宪政的开放社会,才最有可能出现稳定而公平的经济发展。我们应该看到,经济的改革实际上是宪政转型的一部分,但这种关系许多研究经济转型的学者并不重视.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宪政规则的改进一直都处于摸索中。但是,作为宪政核心的对于权力的制约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一直非常强调法治,一再重申“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吴敬琏等学者开始区分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认为好的市场经济就是有法治的市场经济。但是,宪政的问题仍然未能进人议事日程。只有法治显然还不是宪政。因为法治固然能对权力形成制约,对权利形成保障,但是,法治如果没有民主作前提,法就可能是个别利益集团主导下制定的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恶法。正如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所说的:“从市场经济到法治社会必须经由民主政治的环节,即市场经济中所形成的各种利益诉求并不会自动而是要首先转化为某种政治力量时才能在法律中得到反映。中国已经提出建设市场经济与法治国家的目标,但是如果没有民主政治的媒介,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是法治经济,这样的市场经济也就难以成功的。根据政治生活的原则应与经济生活的原则相适应的原理,为了使宪政秩序适应加人WTO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适应日益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适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就需要适时地完成宪政秩序调整,而这一调整就其根本而言就是宪政转型。因为“比市场更重要的东西,是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是民主化和法治结合的宪政建设。”四即而宪政主义价值的实现自然地需要创新政府,需要创新政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面对日益增长的公共问题,政府必须在价值理念上、治理制度上和行政行为上进行创新。因此,政府创新意味着价值理念的转变、制度的创新以及治理行为的有效更新。而宪法秩序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一种制度创新的框架,公民权利在那里能够得到充分地表达和行使,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受到了法律限制和约束。公民权利不仅受到司法保障,而且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中能够得到实现。因此,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适时地进行宪政秩序调整,实现宪政转型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必要保障。 二、“强政府”与“强社会”:政府管理创新的模式选择 “治理”(Governance)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流行起来的核心概念,治理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公共行政。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度的领域内维护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1111。也就是说,治理就是要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的善治为最高目标。而所谓善治,就是指“良好的治理”(Good Governance),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治理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进行经济的市场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改革,对政府社会管理的体制、方式、手段进行改革,对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界定,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使之与经济市场化的趋势结合,与国际先进规则接轨在管理中加强宏观、放宽微观,使之管理科学,从而一既使政府不至于陷入繁杂的社会事务,又可以让政府有效的管理好整个社会系统,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治理与善治理论的提出,从治理视角中强调政府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即是进行社会本位、民本位基础上的政府职能转变。因此,当前,我国应该在治理与善治理念指导下,进行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创建“强政府”和“强社会”的强强联合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核心和关键问题。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新思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政府必须退出微观的经济管理范畴,而采取宏观调控的方式干预经济,并且把原先占有的权力交还给社会,由社会组织承担起原先由政府承担的经济管理和规范职能,或者由政府与社会合作,进行共同治理。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必须在坚持“有限政府”的基本理念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强社会”。因为只有公民社会真正强大起来,市场经济才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只有在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有限政府”的改革目标;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转变社会管理模式,打造出一个“强政府”。由于市场经济强调政府还权于社会,还政于民,大量的中介组织或第三部门兴起并承担重要的职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需要适当地退出社会领域,但是并不可能完全放弃社会管理职能。也就是强调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规范和管理,以保证这些社会组织真正适应WTO规则的要求,真正为我国的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服务。由此可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需要本着“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的基本理念和战略目标,从政府垄断走向市场参与,形成多个治理主体合作的网络化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充分互动,发挥政府与社会的合力,形成“强政府”与“强社会”的“共同治理”,才能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 三、构建制度政府:政府管理创新的职能选择 制度就是全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了确定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制约二简单地说,制度是一套社会活动的公共行为规则,或者说是一套社会游戏规则如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所说:“没有适当的制度,任何意义的市场经济都是不可能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必须以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市场行为,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环境:但恰恰在这方面,我国的制度准备仍有很多不足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国际经济体系接轨的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同WTO的制度、规则相比较,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制度空档或制度缺失,而且制度稀缺的程度比较高,许多社会公共事务领域还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如何在当前制度稀缺的情况下,找到一种政府愿意并能够推行,同时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且实施成本较低的制度安排,成为我国政府制度创新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这里所提到的“制度政府”,就是从制度的角度来看政·府职能,政府的功能应当以制度方式向社会提供“规则”并且政府本身也必须按照制度行事。因此,从制度的角度看待政府,构建制度政府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式。事实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政府的职能就应当是向社会提供制度供给和进行制度创新,也就是说政府为社会制定“游戏规则”监督“游戏规则”的执行,针对“游戏规则”失灵进行“游戏规则”创新。如前所述,就制度的功能而言,制度就是全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了确定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制约。但事实上,不管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是在经济生活中的相互交往都需要依赖于信任。信任是以秩序为基础,而要维护这种秩序就需要依靠各种制度和规则,同时,也只有制度才能真正保护个人的自由领域,帮助人们避免和缓和冲突。因此,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更需要政府根据市场规则向社会提供制度供给并适时地进行制度创新。 由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政府职能就是政府要进行制度创新。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是同时进行的,政府职能转变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基础,反过来,政府制度创新必须遵守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从一种职能向另一种职能转变,制度创新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因为制度创新与人员转变相互补更能够巩固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其次,制度创新本身也是一种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每一次制度创新都意味着新旧规则的更替和转变,而这种规则的更替和转变最终必然会导致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三,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是一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政府职能转变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而制度创新也会带来政府职能的转变。 基础管理论文:如何夯基础抓重点,提高高职院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水平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工作 精细化水平 论文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因为家庭、社会的多重影响,学生生源整体水平相对下降,高职学生素质更是良莠不齐,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混文凭,这无疑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要实现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要从学生的基础文明抓起,以生为本,培育优良思想,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扩招后,因为家庭、社会的多重影响,学生生源整体水平相对下降,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尤为明显:集体观念欠缺、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性差等问题不断暴露,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现状 随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中,相当一部分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迫不得已”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完成学业,很多学生进入学校后没有了目标,就等着熬完三年拿到那一纸文凭,或者单纯为了了却父母的心愿,这样的动机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暴露出种种问题。 (一)思想意识不稳定,集体观念不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初步形成但仍不牢固,其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没有成熟,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对于自己的将来没有明确的定位。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于独来独往,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缺乏团队意识及集体观念,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经常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入校时的分数较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以2010年江苏省高考录取分数为例,普通高校本一批次的录取分数线是文科345分,理科355分,而第一批高职分数线文科类210分;理科类200分,两者有100多分的差距。考试分数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具体表现为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不高,“60分万岁”;作业不能独立完成,靠抄袭交差;“平时不努力,考试就作弊”,平时课堂上下没有多少积累,临时报佛脚又嫌太辛苦,为了考试合格,打起了歪主意:夹带资料、传递纸条、手机作弊、找人代考,这些现象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自我约束力不强,组织纪律性差。 “90后”个性张扬,因为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我约束力不强,喜欢“随心所欲”,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做事不考虑后果,易冲动。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遵守,迟到、早退、旷课,违反宿舍管理规定,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犯了错误不反省自己,反而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这些现象向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与市场接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与这个目标相距甚远,这就要求学校在三年中要对学生进行“改造”,通过教育教学把低水平进来的学生培养成高起点的社会有用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夯实基础,把握重点,努力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一)把握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工作。 行为以思想为主导,要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稳固的“三观”,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为将来踏入社会积累资本。 1.关口前移,开展“入学教育从学业生涯规划开始”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刚入校对学校、专业都不了解,处于迷茫状态,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稳固专业思想,可以通过举办“入学教育从学业生涯规划开始”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企业人员、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为学生做就业、专业教育报告会,讲解就业现状及专业发展前景,为新生打开一个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专业的窗口;同时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为新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提供借鉴;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解答家长疑问,间接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2.以节假日为依托,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 利用重大节假日的特殊意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清明节祭扫缅怀先烈、“五四”青年志愿者活动、“十一”讴歌祖国、“一二·九”纪念活动等,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远大的理想,把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节日化,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3.健全报告制度,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因为环境、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容易出现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继而引发各种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管理教育的重点。在日常管理中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宿舍;根据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凸显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班级信息员制度、班级情况一日一报制度,从不同层面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特别关注“三困生”的思想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关爱。 4.利用信息网络,发挥网络的教育服务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可以建立育人信息服务网,充分利用网络的教育服务功能,通过宣传学习生活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服务网在思想教育、服务学生、促进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二)稳固基础,做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1.从日常管理与教育入手,扎实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和稳定工作。 安全稳定是学生工作的第一要务。要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工作,学生管理人员经常深入班级、宿舍进行安全大检查,倾听学生反映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平时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严格落实学生请销假制度及晚就寝检查制度;在日常工作中教育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注意“防火”、“防抢”、“防盗”、“防骗”。通过组织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消防安全演练、观看消防安全科教宣传片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技能,营造“时时讲安全,处处抓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 2.从抓学生基础文明入手,切实推进班风与学风建设。 大学生作为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是掌握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但随着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的基础素质出现很大滑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需要从基础文明入手,推进班风与学风建设。 (1)开展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活动,深化文明礼仪教育,强化学生的文明意识,提高学生文明程度。通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和争当“文明大学生”等活动,要求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责任意识,树立创新意识,摒弃生活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新风。 (2)推荐先进,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要注重舆论引导,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来教育、引导、激励学生。通过各种评奖评优及先进表彰活动,宣传报道校园的先进个人及事迹,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学生诚信行为。通过催缴学费,召开考证、考级、考试教育,助学贷款催款等相关工作,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意识;利用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的诚信行为,比如通过诚信征文、诚信演讲、诚信辩论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规范行为。 3.从关心学生入手,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家庭情况较好,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来自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家庭。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这部分学生存在更多的学业压力和思想负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对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这些学生树立信心,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一是要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保证认定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二是要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让有限的资助费用发挥最大的作用;三是要鼓励、引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勤工助学等自立行为,通过诚实劳动自食其力,既减轻家庭负担,又增强自信。 基础管理论文:浅谈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管理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学生管理 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对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一方面,阐释计算机基础教学自身所具备的学科特点;另一方面,针对现存的一些教学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关系,将学生管理纳入教学改革的视野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早在几年前,计算机就与英语和驾驶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三大技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职场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软件应用及简单的程序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始终很难得到提高,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所致,更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学生管理方面缺乏更为科学化、系统化的经验体系,本文试图在这两方面进行简单论述,最终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科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实践重于理论,教学中二者脱节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部分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始终是分为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两部分。而在学期考核时往往只将上机操作作为最终课程评估的方式,这就难免让学生产生重操作而轻理论的错误认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的知识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逐渐淡忘。 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在课程设置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明确地划分为理论课和操作课两部分,教学效果往往低于预期,学生也就很难将实际的应用问题转变成自身的技能。 2.教材更新速度慢,与学科发展不同步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当时主要应用于军事国防领域,不到一个世纪,微型计算机已经在家庭中普及,这样快速的发展,是其他许多学科无法望其项背的。 然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并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很多知识随着技术的改进而变得陈旧,这也就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进,学生就很可能被教材的权威性所误导。 3.计算机等级考试致使教学出现应试性 在很多学校,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成为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为了拿到证书而不是真正掌握技能。与此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分为省级和国家级两部分,一般的省部级院校会要求学生通过省级计算机通一考试,文科要求通过省一级,而理科的要求相对较高为省二级。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会选择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 问题在于,所有的考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往往会使用题海战术,但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高速的发展性,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很多学生通过了考试,而实际操作能力却往往不容乐观。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管理 在学校公共课的设置上,始终存在几种不同的声音,学校及相关领导部门始终认为公共课的设置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是必要的,而学生往往会认为,我所学的专业很少会用到公共课上学习的知识,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能够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建立在强制性的基础上。而计算机教学这一课程设置的初衷越来越难实现,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在学生管理上进行适当的改变。 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几个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高校教学体制上所存在的顽疾,但如果从学生管理角度进行思考,其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1.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消化知识 由于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资源有限,不可能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有机会上机练习,而课时数的限制又要求理论课是不能偏废的,因此教师可以在理论课之后为学生布置少量的课外作业。例如office操作与简单的编程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而知识的连贯性又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温习。 2.加强教师的一对一教学 当前的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往往充当一个讲解员的角色,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发挥。 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走下讲台,积极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疑惑与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扎实的掌握新知识。 3.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保护教学设施 毋庸赘言,计算机硬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旦硬件受到损坏,不仅影响实际的教学工作,还会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在上机操作的课堂上,应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号入座,并对自己所使用的机器的健康状况负责。一旦出现损坏,则按价赔偿。这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实际教学中保证技能与知识的传授,还要及时发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和改善。毕竟,教与学是两个严密结合的整体,哪一方面都不能偏废,只有把学生当做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主题,尊重教育学规律,才能用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加理性的对待计算机基础教学。 基础管理论文:试析无因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及立法价值 论文摘要 无因管理制度起源于古罗马,在大陆法系国家中通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制度而存在。本文拟就历史发展各个阶段,有关无因管理制度设定功能的各种学说加以分析,旨在将无因管理与相似制度区分开来,并论证其制度价值与存续的合理性。 论文关键词 无因管理 理论基础 价值 在大陆法系国家,无因管理是债法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一般认为,无因管理是指“无法律上之义务而为他人管理其事务”的行为。无因管理是以直接形成一种法定之债为途径,并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相互的诉权的法律体系。正如产生其他法定之债的原因,如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等相同,无因管理必须有一个非常严谨的定义与明确的范围。 一、无因管理制度的来源 无因管理的规定在法律中出现最早的记载位于罗马法。对于关债的规定,优士丁尼在《民法大全》将其划分为:契约、私犯、准契约与准私犯四类。其中的准契约是指那些非从契约产生,但与契约十分相似的债。罗马法中的准契约之债主要处理关于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监护与保佐、继承、共有、服务单位对旅客携带物品与海损方面的问题。 大陆法系各国均继受了罗马法中的这一制度,将无因管理纳入到其民法制度中。法国法上的无因管理承袭罗马法,其内涵与罗马法保一致,也称作事务管理,属于准契约的一种。早期法国法的无因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本应该属于不当得利的内容。而同属大陆法系的《德国民法典》则抛弃了准契约的概念,将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规定为两种不同债的发生原因,将无因管理作为债的独立发生依据而进行了专门规定。随后的《瑞士民法典》虽然没有超脱德国的模式,但在《日本民法典》中,却已经将无因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定之债,至此确立了无因管理在债法中的独立地位。 三、无因管理的制度价值及法律地位 (一)无因管理的制度价值 无因管理制度在大陆法系发展到今天,其制度价值与罗马法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罗马法上的无因管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管理临时离家之人的事务在很大程度上是战争引发的一种社会需要。因此无因管理是为满足被管理人的需要、维护被管理人的利益而产生的,起初只赋予被管理人以诉权,管理人的相对诉权是后来被确立的。实际上仍然是维护被管理人的利益。现代民法典的无因管理制度以管理人的请求权为中心,强调管理人行为的正义性和适法性。从现代民法私权神圣,从意思自治和责任自负的理念来看,“任何人只能被他所同意的义务所约束”,未经要求擅自干涉他人事务,应由行为人自己承担后果,被管理人不应因此负担任何义务。但无因管理制度以利他主义为出发点,不但承认这种干涉的正当性,更赋予为他人利益行事的管理人以请求权,允许其向被管理人索回支出的费用,目的是鼓励社会互助,以维护社会利益。这是今天为立法和学理所公认的无因管理制度的价值所在。 如何协调管理人与本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是无因管理制度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首先,就无因管理制度的立法指导思想而言。创设无因管理制度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更为有效地保护本人的利益,进而寓有符合社会利益之意。权衡双方的利益,应该更加着眼于管理人的利益保护,使其摆脱负担,解除管理时的后顾之忧,并最终更好的保护其的利益。其次,就无因管理制度的规范功能而言,通过法律手段保护也是必要的。无因管理本是一个道德范畴,但既然法律将其规定为一个制度,就有必要从双方面对其同时进行规制,以达到调试社会关系的目的。最后,创设无因管理制度时,应该合理平衡管理人与被管理人之间的双重利益,进而鼓励人们去实施符合道德标准的管理行为,这将对此制度的合理创设便有着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无因管理不单纯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从更广泛的意义讲,它是一种催动社会公益,指引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无因管理制度的价值,从规范社会秩序的意义上来说,是在引领一种社会团结与救助危难的观念。社会的秩序与稳定,最终将细化为对每个人利益的保护。无因管理制度鼓励社会互助,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操,强化从困境中挽救他人的社会观念,最终在整个社会普及一种自觉救助他人的风尚,最终保护了意思自治与社会成员的个体利益。 (二)无因管理制度在法律中的定位 无因管理在法律中的定位,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在法学研究中的定位,第二是在实体民法典中的定位。法学研究中的定位将是法典规定的基础,主要考虑对无因管理制度的定性问题,要么按照传统理论上的准契约来定位,要么将其作为与合同、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并列的,债的发生依据之一。在实际的立法规定上,争议主要围绕着无因管理制度应该细化到何处——即,应该放置在民法典的哪个位置上。关于前者,目前理论界的争议并不大,现代以后,无因管理制度是债的发生原因之一,这已经是普遍的定论。但后一方面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 近年来,大陆法系国家多以债的定位将无因管理纳入债法体系中,差别也仅仅体现在名称上的不同。比如法国民法典中关于无因管理的规定,其外观虽然沿用了罗马法中准契约的名称,但实质却将其作为一种特定之债,即“非因合意而发生的债”来规定。德国民法典对该制度使用的名称为“无委任的事务管理”,同样并未将其排除于债法之外。至于日本、意大利、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则并未在名称上多加调整,给无因管理制度的定位就是债的发生依据之一,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始构建民法的债权法体系。 在我国,若要确定无因管理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首先一点应当明确的是,无因管理管理的制度的体系虽小,却在地位上,却与其它债的发生方式位于同样的逻辑层次,不能因此而认为其无关紧要,而如传统手段一般,将其随意点缀在合同法各种有名合同的章节之后。对于它的定位,现在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第一是与合同与侵权相仿,将无因管理制度独立编成一个章节,这同样是纯粹的逻辑给我们指明的出路。但不得不说,无因管理的体系本身并没有能够支撑起一整个制度的宽度,单在条文数上就远落后于另外两种制度,这样编排并不符合立法技术的需要。第二是将无因管理规定在债法总则中,自然,前提是我国民法典设定专门的债法总则。第三是将其规定在民法总则中,这只是在没有专门债法总则情况下的替代措施,于法理无据。而就民法体系的分则制定而言,它是按照权利类型或行为类型来制定的,也难以找到无因管理的位置。究竟如何操作,将是实践中将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基础管理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课程方案是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变成现实的。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新课程中的新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要求学校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 一、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改革教育的弊病,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家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最近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初步推动在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于反映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于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2、新课程的特征。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第一,新课程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第二,新课程强调“三维”结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整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第三,课程结构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了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第四,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获得合法的地位。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新课改中校长应有的管理行为 中小学校长不但要有良好的知识素养、现代管理理论和学校管理能力,还要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富有变革精神和创新精神。新课改中校长的应有管理行为包括: 1、帮助教师建立新的角色模式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校长应关注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以及通过实施新课程而达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教师尽快地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校长应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的课程改革的培训班,参加相关学科的课改展示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帮助教师对新课程能够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热情地投入,并有效地运行。让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检验、完善和发展新课程,并加速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必定引起一场教育因素的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就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中心。校长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前景,帮助教师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要求是: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传递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交流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第二,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与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的能力。第三,教师首先成为研究者。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校长应帮助教师学会判断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在教学研究中体验成功。 2、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校长应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在学习中,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倾向于抽象的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的学生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有的学生为了家长、教师的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功。这些特点,校长都应该促使教师对其进行全面、具体的了解,并付诸教学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 3、处理好“三级”课程的关系,开发校本课程 作为校长,应注意发现和体验学校管理重构对于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性,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在新课程与学校发展之间建立积极有效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明确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新的课程管理体制下,教师、校长、教研员以及各种教育力量如何加强合作,新课程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对当地的风俗、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组织人员开发校本课程,创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长为领导,教师为主力,课程专家为指导,包括家长和社区人事共同参与的,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开发工作。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明确自己的教育哲学,调动全体同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减少教育冲突甚至相互抵消的现象,同心协力地实现既定的目标,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 4、改革课程评价的模式 评价改革首先是评价指导思想的变革。《纲要》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这是新世纪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为了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作为校长,应了解认识一些新的评价方式和思路,进而产生改革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评价改革中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提倡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校长应树立发展的评价观。对于学生的评价,《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对教师的评价,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使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纲要》指出,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校长应努力探索如何使评价更具有激励功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和效益。 5、促进课改与学校同步发展 新课程的最终发生地是学校,新课程只能在学校中生成,课改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新课程促进学校概念的变化,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复杂多变。校长要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更新学校管理的理念,独立性地思索、创造性地制定学校发展计划,创造性计划是创造性工作地开始。校长应重视学校的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强化校本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参与程度,通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中小学校长必须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基础管理论文: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摘要“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体现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突出了改革的自我意识。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基础管理论文:论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基础:数据库营销 经过二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形态正逐渐由稀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度,但这种过剩是底层次的过剩,产品的技术差别很小,同质化现象很严重,企业的习惯营销思维仍是以产品的推销为主,一次又一次地祭起“价格战”的大旗,结果是消费者逐渐麻木,并开始怀疑产品的品质,同时又严重削弱了企业的资本积累、科研开发及后续发展的能力。21世纪,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企业品牌,二是顾客的满意度,但顾客的满意和忠诚不是通过简单的削价可以换来,也不是通过折扣、积分等暂时的经济利益可以买来的,要靠数据库和顾客关系管理(CRM)系统,从与顾客的交流互动中更好地了解顾客需求来实现。 数据库营销作为本世纪90年代一种方兴未艾的营销形式,包含了关系营销的观念,着重于给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持续的服务,从而和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MIS)来充分的建设和利用客户数据库,而且,强大而完善的数据库是未来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基础。 1.未来的顾客服务模式与CRM的运用 顾客服务模式的变化 忠诚、持久而稳定的顾客群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国外,93%的公司首席执行官认为"顾客资源"是企业成功和更具有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营销的关键是争取和留住顾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地需求,和顾客建立互相信任的稳定的双向沟通的互动关系。传统的只是单向被动的适应消费者的营销方式已经落在时代变化的后面,这种慢一拍的市场跟进不仅不能享受到高额利润,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往往对企业而言还可能是致命的。现代的企业各个部门将被高度整合起来,以顾客为中心工作,追求顾客的终身价值。 顾客关系管理(CRM)呼之欲出 实现顾客的忠诚度,满足顾客随时变化的需求,相应的是企业管理的重心正从内部向外部扩展,从生产制造向顾客关系管理转移:ERP—SCM—CRM……顾客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据2001年2月27日中国经营报消息,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和康柏合作,投资400万启动大中华地区制药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管理系统(CRM),由Sibel公司提供软件解决方案,上海罗氏希望在3、4年内通过CRM的建设,彻底改变与客户打交道的方式。 CRM作为新一代的顾客资源管理系统,把企业的销售、市场和服务等部门整合起来,有效地把各个渠道传来的客户信息集中在一个数据库里。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共享这同一个客户数据库,发生在这个客户上的各种接触,无论是他何时索要过公司简介,还是他是否曾经购买过产品都记录在案,每个与这一顾客打交道的部门经手人可以很轻易地查询到这些数据,让这个顾客得到整体的关怀。从中我们也可发现,CRM系统的基础是一个数据完备、功能完善的客户数据库在营销中的整体功能发挥。 2. 数据库营销的实际应用 数据库营销,是在企业通过收集和积累消费者大量的信息,经过处理后预测消费者有多大可能去购买某种产品,以及利用这些信息给产品以精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制作营销信息达到说服消费者去购买产品地目的。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各个部门都对顾客的资料有详细全面的了解,可以给予顾客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支持和营销设计,使“一对一的顾客关系管理”成为可能。数据库营销是一个“信息双向交流”的体系,它为每一位目标顾客提供了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并且这种反馈是可测定和度量的。 数据库营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里已相当普及,在美国,1994年Donnelley Marketing公司的调查显示,56%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有营销数据库,10%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正在计划建设营销数据库,85%的零售商和制造商认为在本世纪末,他们将需要一个强大的营销数据库来支持他们的竞争实力。从全球来看,数据库直销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在维系顾客、提高销售额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宏观功能——市场预测和实时反应 客户数据库的各种原始数据,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析”在潜在的数据中发现赢利机会。基于顾客年龄、性别、人口统计数据和其它类似因素,对顾客购买某一具体货物可能性作出预测;能够根据数据库中顾客信息特征有针对性的判定营销策略,促销手段,提高营销效率,帮助公司决定制造适销的产品以及使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可以以所有可能的方式研究数据,按地区、国家、顾客大小、产品、销售人员、甚至按邮编,从而比较出不同市场销售业绩,找出数字背后的原因,挖掘出市场潜力。企业产品质量上或者功能的反馈信息首先通过市场、销售、服务等一线人员从面对面的顾客口中得知,把有关的信息整理好以后,输入数据库,定期对市场上的顾客信息进行分析,提出报告,帮助产品在工艺或功能上的改善和完美,产品开发部门作出前瞻性的研究和开发;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市场上的实时信息随时调整生产和原料的采购,或者调整生产产品的品种,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做到“适时性生产”(JIT)。 微观功能——分析每位顾客的赢利率 事实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真正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顾客只占所有顾客中的20%,他们是企业的最佳顾客,赢利率是最高的,对这些顾客,企业应该提供特别的服务、折扣或奖励,并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竞争对手也是瞄准这些顾客发动竞争攻击的。然而绝大多数的企业的顾客战略只是获取顾客,很少花精力去辨别和保护他们的最佳顾客,同时去除不良顾客;他们也很少花精力考虑到竞争者手中去策反顾客,增加产品和服务,来提高赢利率。利用企业数据库中的详细资料我们能够深入到信息的微观程度,加强顾客区分的统计技术,计算每位顾客的赢利率,然后去抢夺竞争者的最佳顾客,保护好自己的最佳顾客,培养自己极具潜力的顾客,驱逐自己最差的顾客。通用电气公司的消费者数据库能显示每个顾客的各种详细资料,保存了每次的交易记录。他们可以根据消费者购买公司家用电器的历史,来判断谁对公司和新式录象机感兴趣,能确认谁是公司的大买主,并给他们送上价值30美圆的小礼物,以换取他们对公司产生下一次的购买。 数据库营销是CRM的基础 CRM系统主要包括销售自动化(Sales Force Automation, SFA)、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客户呼叫中心、网络功能几个模块。它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市场、销售、服务三大部门的作用,并且使三个部门能充分共享顾客信息,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堡垒的封锁,从而使各个部门以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出现在顾客面前。在企业前端CRM系统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顾客服务数据库,存储了顾客的各种资料及交易行为,并能利用各种数学分析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对顾客的价值和赢利率进行分析。可见,在实施CRM过程中,将企业原有的顾客历史数据整理有序化,输入数据库,搭建好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是基础(关系见图)。 3. 网络时代CRM中的数据库营销 营销数据库和CRM把企业、经销商和维修站连成一体 在传统的企业结构中,要真正和顾客建立起持续、友好的个性化联系并不容易。原因很简单——技术上无法达到,观念上无法想像。比如说售后维修有时间地点的限制,难于提供24小时的即时服务;或者某个顾客的购买喜好只为单个销售人员所知,到了其他推广或售后服务人员那里就可能无法获得最适意的选择;一些基本顾客信息在不同部门的处理中需要不断重复,甚至发生数据丢失。更重要的是,销售人员往往仅从完成销售定额的角度出发,在销售过程中缺乏和后台支持人员的沟通,让顾客在购买之后才发现服务和产品性能并不象当初销售人员的描述那样,因而有上当受骗之感。这些常见的“企业病”都是由于企业的运作流程没有按照“以顾客为中心”的宗旨去设计实施,而是各部门从各部门自身的利益出发,多头出击的结果,在短期内即使可以赢得定单,却损害了与顾客的长期合作关系,最后仍然要由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修补。 企业和经销商、特约维修站之间的联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这三者之间的维系的途径是什么呢?笔者觉得恰恰是顾客服务系统CRM,系统的前台是CRM,后台就是营销数据库。上海通用公司在2000年安装了由IBM公司提供的CRM系统,它把企业的客户服务部、经销商和特约维修站联成一体,当一位顾客反映所购的轿车有问题投诉到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时,工作人员马上能根据顾客的名字从数据库中调出相关资料,其购买的是什么型号、购买时间、所售的零售商、曾有的维修记录、当时由谁负责、判断出顾客反映问题的所属的质量类型,从而马上通过系统通知离顾客最近的维修站,同时进行跟踪记录,何时解决问题,顾客的满意度等,大大加快了对顾客投诉的响应时间,同时,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把他们从日常数据采集转化为能够增殖的顾客服务。 假如没有这个系统,企业和各维修站、经销商是隔离的,同样一位顾客的投诉,不可能马上对问题的处理迅捷和有条理,公司的顾客顾客服务中心可能还要打电话、发传真了解在经销商、维修站里有关顾客的信息,如果资料不是很切确,还要反复的核对,期间的麻烦和效率可想而知。 基于Internet的数据库营销和CRM 如果想领导这个数字时代,就必须充分了解因特网,这样才能准确预测网络生活方式对你的产业意味着什么(见比尔·盖茨著《未来时速》)。现在许多企业所建立的网站,并没有站在电子商务的高度,仅仅当作自己企业的电子宣传栏,网上预订的产品也只是目录式的,没有产品直观的多媒体介绍。应该说还没有领会网络在商业中的本质价值,不理解网络所扮演的销售角色,最终使企业的网站变成孤岛。 将网站和公司的客户数据库连接起来,网站可以通过对顾客网页浏览的顺序、停留的时间长短为这位顾客建立个人档案,识别出具有相似浏览习惯的顾客。同时,电子商务前端的客户关系管理应该和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ERP、SCM等)连接起来,不管客户从哪个渠道进来,都可以跟后台的企业管理系统连接起来。网站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顾客需求这一中心,要符合顾客的浏览习惯,充分考虑到顾客在网上可能碰到的困难时需要的帮助和技术支持;开展网上自助服务,顾客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的上网查询,自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帮助降低成本。可以为他(她)定制在线购物经验、定制广告、促销活动和直接提供销售报盘,辨别出具体的顾客偏好,以便提供改进的个人服务,海尔公司推出了“网上定制”,顾客进入海尔网站的主页面后,就可以清楚看到定制冰箱和定制电脑,以定制冰箱为例,消费者可以自己设计冰箱的外观色彩和内件配置,从而最大限度满足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从2000年8月海尔推出“定制冰箱”一个月时间,就从网上接到了多达100万台的要货订单。 4.提高企业顾客信息能力的非技术因素 在设计数据库之前,首先让一组营销人员来明确公司的业务需要,所设计的数据库要包含哪些功能,简单的说,就是数据库能帮助营销人员去做什么。然后让一组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去实现相应的运作条件。在具体的开发实施中,这组营销人员和MIS专业人员共同协作(Team Approach),互相支持,使数据库开发顺利进行。 所设计的数据库应能够回答有关现有顾客或准顾客的特征和行为的特定问题(或查询);能够在特定标准、营销事件(Marketing Events)或姓名评分模型(Name Scoring Models)的基础上挑选将来促销的对象姓名;能够跟踪促销结果并对反馈者和非反馈者进行顾客轮廓分析(Profiling)。 大多数公司建立营销数据库作为一种独立的应用,并首要的把他当作一种分析和促销的工具,但一个完全一体化的数据库系统完全将公司的业务、决策支持和营销系统,合并成一个单一的一体化的数据库应用形式,数据库营销是一个系统性的有创造力的整合的营销体系。 顾客竞争其实就是信息竞争,筹建营销数据库和CRM系统,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顾客信息能力,顾客信息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的判断能力,即能够根据已有的事实判断那些未知因素将会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顾客信息能力已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它能贯彻到市场、销售、服务等各职能领域。 但是很多企业走入一个误区,在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上将近80%的资源投资在顾客数据库和网络系统建设上,忽视了企业信息能力除了技术以外,还有更重要的非技术因素,包括人才、文化观念、组织结构、领导艺术和战略观念。 4.1人才队伍 公司须组织一支均衡的信息队伍,其中包括:具有扎实业务操作经验的人才;敏捷、富于创造性,最少受行业传统束缚的人才;来自IT并熟悉本行业务的人才;来自本行业并熟悉技术应用的人才;具有新环境销售潜力的人才;具有熟练的数学和统计才能的人才;在与客户交流环境中能熟练应用信息的人才。 4.2企业文化 营销数据库的实施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些软件包的组合、调试、安装、测试和运行,但是蕴藏于信息管理的核心的是一种新型的理念。实施CRM需要销售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维修服务人员等等的全方位参与,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信赖和支持,再好的系统设计也不能发挥效力。公司要创造一种学习和创新的信息文化,努力使业务和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的信息文化相互适应,评估人们在工作中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美国一家企业的经理对此有深刻的发现:“如果你留心观察一下周围那些在本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企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企业文化方面与众不同。” 4.3组织结构 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现有的组织结构中,企业并不是单一的公司组织,而是由许多半自治部门组成。就象美国一家业务领先的银行经理指出:“每一个业务部门都有自己的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像六个竞争者在相互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每个业务部门之间没有分享顾客信息,形成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得各部门无法协同工作,从共同的信息中获取更大的力量。企业必须建立明确的信息共享奖励机制,在部门之间经常举行群策会议,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小组专门从事信息开发,为各部门信息共享和建模作出明确预算,改变原有组织结构,根据信息价值创造规律创建信息流。 4.4领导艺术 企业要高度重视那些推动改革、创新和新的处事方式的人,这是企业改变行业惯例的开始。辨别企业中守旧的领导人员,对他们进行教育或进行更换,在每个管理层中寻找具有信息远见并勇于进行信息改革的人,从而在各项业务中加入信息指导。应该说,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对企业信息转型的支持是企业提高信息能力的关键。 4.5战略观念 信息在传统上归入技术的范畴,在实施中也没有完全当作一种战略资产,围绕企业信息开发的大量资源很大程度上被用于信息管理而不是价值创造。随着企业意识到顾客信息的真正价值,企业的注意力从“管理信息”向“顾客信息”演化。制定顾客信息战略,对信息收集进行详细的规划,并开始系统化的信息收集工作,同时,筹建数据库,对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存储,对已知信息的百分比进行评估并设法提高该比例,讨论其潜在的价值。利用数据库能准确统计出公司顾客数目,计算出各顾客贡献的利润,辨别哪些是公司顶级顾客等。 5. 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营销方式仍占据着相当的地位,数据库营销只是对传统营销方式的补充和改变。但从长期看,数据库营销必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营销管理水平的提升而得到创新使用。现在一些具有领先观念的企业如上海罗氏、通用汽车、广东美的已经建设了CRM系统。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为了可能,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如何在这场强敌环饲的角力中胜出,需要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客户信息能力,作为企业经营战略中非常重要的营销体制也必须吸收西方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手段,革除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数据库营销是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晶,必然是企业未来的选择。但中国企业首先要从客户数据库建设和营销做起,打好基础,革新观念,最终走向CRM。 基础管理论文: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与青睐,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争夺生存和利润空间,企业在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下需要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后,必然需要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来获得竞争优势,如何有效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成本进行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一、供应链成本管理产生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竞争日益加剧,降价现象也许不是普遍趋势,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市场比十年前面临着更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许多西方国家,商业街和购物城都在持续降价,不仅如此,包括上游的供货商,原材料和工业产品也都在降价。 全球竞争加剧已经使得价格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形成目前这种市场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外竞争者涌入市场,参与竞争,而他们的生产成本比较低。作为主要生产商中国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二,贸易壁垒的撤除,市场自由度的增加都使得新的竞争者更加易于进入市场,这一现象使得许多行业的企业过剩,导致供给过剩,增加了降价的压力。 第三,Internet技术的应用使得价格信息的对比十分便捷。Internet技术同时使得拍卖和交易在整个行业范围内进行,这也助长了降价的趋势。 第四,顾客和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的价值。曾经一度,品牌和供应商具有一定的价格号召力,因为当时市场认为不可能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为了缓解不断的降价压力,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企业必须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以度过降价的危机。由于企业已经实施了许多降低成本的方法与策略,所以想寻找到新的成本降低方法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认为,降低成本最后的机会就存在于供应链而非企业自身的运作中。因此,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降低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供应链总成本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为此,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供应链成本管理,其中Seuring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定义是“对供应链中的所有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概念”。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供应链成本管理比一般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更加重视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的优化,同时要将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层面上,追求“精益管理”。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是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 它拓展了成本管理思想到整个供应链, 意味着成本管理方法跨越了组织边界, 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更为复杂。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 供应链成本管理虽然是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但追求其理论渊源,与前人关于成本管理的各种研究理论是分不开的。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间成本管理理论等等。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概念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倡导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以帮助企业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思想认为,每一个企业所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都是价值活动,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比如,每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历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上的价值链。 价值链分为三种: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前两种价值链。企业内部在运作过程中可以分解为多个单元价值链,每个单元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也会消耗成本。某一个价值链单元是否创造价值,关键是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所需,是否降低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同时,任何一个企业均处于某行业价值链的某一段,价值链的上游是它的原材料或产品的供应商,下游是其分销商或最终顾客。这种价值链的相互联系成为降低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价值链分析对于成本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视角,将成本管理的重心延伸到了组织边界,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包括了价值链伙伴。 (二)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对人的激励问题,即问题,包括提高效果和降低成本。从广义上说,存在合作的地方就存在委托关系,而供应链成本管理强调的就是关系管理,也就是合作与协调,因此委托理论为其提供了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框架。 根据委托理论来分析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处于上游的企业所扮演的是方的角色,而下游企业是委托方角色。存在委托关系就必然要发生成本,包括激励成本、协调成本和人问题成本等。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就需要对这些成本进行分析,以期降低成本,优化效果,使链条间企业的关系成本最低的同时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Transan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罗纳德•科斯在研究企业性质时提出,是指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谈判、签约、激励、监督履约等的费用。毫无疑问,利用外部资源将带来大量的交易成本。这就需要一种“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模式”,这就是供应链。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大致包括: (1) 寻找价格的费用;(2) 识别产品部件的信息费用;(3) 考核费用;(4) 贡献测度费用。另外,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利益共享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各企业在供应链整体运作中的贡献。由于分解和考核各企业的贡献是困难的,这时会存在索取价格超过应得价格的情况,以至于人的仲裁必不可少,这也是供应链交易成本的内容之一。因此,为了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交易成本,企业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信任,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四)组织间成本管理 组织间成本管理(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Management,ICM)是对供应链中有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进行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目标是通过共同的努力来降低成本。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所有参与的企业应该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同坐一条船”,并且要鼓励他们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而不是他们自身的效率。如果整个供应链变的更加效率,那么他们分得的利润也就更多。因此,组织间成本管理是一种增加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方法。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协调,所以它只适用于精细型供应链,因为在精细型供应链中,买卖双方互相影响,信息共享程度也很高。为了使组织间成本管理行之有效,任何改进措施取得的超额利润应该让所有参与的企业共享。这种共享可以刺激到所有参与企业可以更好的共同合作。 在供应链中,企业可以有三种途径来应用组织间成本管理来协调降低成本的活动。第一,它可以帮助企业、它的顾客和它的供应商寻求到新的方法来设计产品,以使得它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生产产品。第二,它可以帮助企业和它的供应商寻求方法在生产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的降低产品成本。第三,它可以帮助企业寻求方法使得企业间的交接地更有效率。 当然,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除了上述的理论之外,还包括博弈论、约束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等等,本文对这些理论不再叙述。 三、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 目前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有很多,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几种方法分别是: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 (一)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丰田(TOYOTA)在60年代开发出的成本管理方法,这一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采用。目标成本法的目的在于将客户需求转化为所有相关流程的强制性竞争约束,以此来保证将来的产品能够创造出利润。 目标成本法的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市场驱动型成本核算是确定产品的准许成本。这是产品在预期销售价格下销售,并且保证一定利润水平时所能发生的最高成本,准许成本是由目标销售价格减去目标利润得到的;第二个部分就是确定可完成的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第三部分就是设定产品包含的每个组件的目标成本。 购货方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决定了供应商的销售价格,从而就将它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转嫁给了供应商。因为这种压力是通过组件转移的,因此为供应商成本降低工作的重点指明了方向。其结果就是购货方与供应商共同合作,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正是因为这种携手合作对于目标成本法效果的重要性,导致了目标成本法真正成为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的技术。其跨企业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购货方必须设定可完成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如果供应商认为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无法完成,那么会降低他们努力的积极性。第二,购货方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供应商应用目标成本法。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他们在设置成本降低目标和如何完成它们时是否给予供应商足够的自由空间。第三,购货方可以设置激励系统来激发供应商的创新能力和提高成本降低率。 (二)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以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业消耗资源,产品和服务耗费作业。其目标是将成本动因引起的资源消耗更合理地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企业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识别出那些与最终顾客的效用无关的作业,并通过减少或完全剔除这类无增值作业来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供应链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因此,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应该站在供应链的视角上,以作业和交易为基础分析间接费用来优化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企业内部的间接成本以作业为成本动因进行分析,而企业间的间接成本(交易成本)就需要以企业间发生的各种交易行为,如谈判、买卖等,为基础进行分析。 (三)生命周期成本法 目前,对于生命周期成本法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理解,大多是依据Blanchard和Fabrycky的定义,“生命周期成本是指在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与该系统相关的所有成本”。在生命周期成本法系统中,产品使用者承担的成本(包括使用成本和周期结束成本)负责补充传统上由产品生产商所承担的成本。并且除了考虑实物流程及其相关物资和能源流动(LCI)的成本外,还要考虑劳动力和使用知识(如专利)的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如信息流)。例如,在生命周期中需要考虑产品的开发成本。 在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下,就可以确定产品开发、生产、使用、周期结束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并据此识别生命周期和供应链中的成本驱动因素和其悖反关系,以开发和生产最小总成本的产品。 (四)改善成本法 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是供应链上各企业在产品生产阶段的最主要的成本约束机制。改善成本法也是一种前馈型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通过预期的成本降低需要来制定产品成本的降低目标,而不是当成本超标已经发生后才做出反应。并且,通过改善成本法的实施,可以使成本降低压力持续于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 将改善成本法局限于某个企业内部,将忽视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企业进一步节约成本的潜力。改善成本法在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跨组织应用是通过大量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挖掘所有的成本降低机会。改善成本法可以看作是目标成本法在产品生产阶段的延伸,在跨组织成本管理中改善成本法的应用与目标成本法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改善成本法同样是一种需要购货商和供应商共同合作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都将共同实施改善成本法。这种合作使得企业可以实现在单独进行成本管理时所不能达到的成本节约。改善成本法的跨组织应用既可以由购货商发起,也可以由供应商发起。例如,购货商可以向供应商委派设计工程师或提供技术支持;供应商可以在购货商的配合下寻求新的部件设计方法。 第二,“价格传递机制”在改善成本法中依然有效。购货商的改善成本管理体系同样可以通过确定供应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将市场压力传递给它的供应商。所以,制定合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价格传递机制”将失去效用。但是,在改善成本法中,购货商并不是针对于降低某一特定产品的成本,而是对所有的外包部件规定一个统一的成本降低比率。所以,供应链的改善成本管理在企业之间是相关联的,而不是像目标成本管理那样在相关企业间实现首尾连接。 四、结论 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一种跨企业的成本管理,其视野超越了企业内部,而是将成本的含义延伸到了整个供应链上企业的作业成本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其目标是优化、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总成本。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为委托理论、精益成本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管理方法主要有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等。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于供应链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础管理论文:关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此项工作,才能把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工作搞好,也才能提供真实、有效、完整的会计信息。 目前,在会计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还相当薄弱,所以,对之实行规范化管理,也就是一件必须完成的工作了。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表现及原因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表现是: (一)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凭证不合法、会计数据不准确、会计资料不完整,帐簿记载不当,瑕造信息、帐外设账,私设“小金库”。 (二)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人员往往只能按企业领导要求办事,不能有效地按国家财会法规、财经制度独立进行会计监督。 (三)会计监督力度不强。内部监督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内部审计制度难落实。 (四)会计岗位设置不规范。无会计证上岗的中小企业较多,甚至在一些大的企业,也存在不按规定设置总会计师,不按规定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等问题。 上述问颖的原因比转复杂。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单位领导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经济效益,扩大企业市场占有份额上,很多领导认为会计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要落到经济效益的指标上,会计基础工作做得怎么样,没有什么关系。 (二)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有缺陷。一些单位没有按规定制订财务制度,或者有了制度不落实,常常为了自身利益及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人为调整会计报表数据。 (三)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大多单位会计人员实际上隶属于单位领导,难以独立行使会计监督。 (四)会计法制建设难落实,一些企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某些单位领导为了某部门或个人的利益,指使或强迫会计弄虚作假,侵吞国家财产。 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规范化管理”,是指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既要保留原有的科学、合理的内容,又要有与新制度相适应的内容。 (一)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目前新《会计法》实施后,与《会计法》配套的法规相继出台,例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会计准则,完善了会计法规体系,为了落实这些法律和法规,依法加强会计监督,会计人员应严格执行国家财务法规。 (二)健全和规范原始记录、计算工作,定额管理。原始记录要以满足国家、企业和会计工作的需要为前提;计量工作要建立必要的计量机构,配备人员,充实计量器具;定额管理要科学测算,选择最佳值。 (三)完善内部岗位责任制。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是会计工作正常运作的保障、各单位应尽快制订岗位责任制,并且还要让一个岗位的会计人员定期检查另一个岗位会计人员的工作,并向财务负贵人汇报。 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策略 (一)确定基本思路。会计基础工作就是为会计工作提供必备的资料和条件的各项基本工作,它是企业财会管理的基础。 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不能仅依靠财政部门以及各单位财会部门的力量,要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综合治理,从上到下采取有力措施。这种要一抓会计法制建设,健全会计监督;二抓会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三抓落实会计基础工作岗位责任管理。 (二)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领导。 1各级财政部门是本地区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机关。各级财政部门要按《会计法》行使管理会计职能,将分散的会计基础工作的规章制度统一起来,规范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差的单位要给予限期整顿,过期不改者在发放会计证、评聘技术职称方面予以相应的制裁,同时对会计基础工作健全的企业及先进个人给予表彰。 2.各级业务主管部门是本地区会计基础工作的领导机关。因此各主管部门是管理本部门的领导机关,应负责制订本部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考核实施规划,努力使所属单位达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3.单位领导人是本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责任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是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单位负责人必须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单位领导人必须重视会计工作,组织领导财会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对会计信息的失真要承担法律责任,对违法乱纪的典型人物要严肃处理。 (三)加速人才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现行单位应加紧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知识化。应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多项内容,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多项内容包括:会计专业理论及发展趋势,新会计制度和新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学界的最新成果,会计电算化技术等等。还应根据本系统、本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发展规则,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多方面能力是: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预测决策能力。 (四)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责任制。 1、健全原始记录、定额管理、规范计量工作需要各部门、全体职工参与,并且涉及到他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复杂。因此单位领导必须出面协调,切实把责任管理具体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责权挂钩,奖优罚劣。 2、实行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各单位对每个岗位的会计人员,制订岗位责任制,装订成册形成制度让各个岗位会计认真执行,总会计师与财务部门负责人负责综合、协调工作,定期进行会计互审。 (五)加大会计执法力度,完善会计监督。目前我国已逐渐步人以法治国的法制轨道,在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的同时,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维护各单位的合法权益,推进会计工作步人法制轨道。要不断完善会计监督机制,督促会计部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执行的质量的监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四、严格特殊经济行为的会计基础工作 (一)关于登记帐簿发生错误,划线注销在更正处盖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第62条第(一)项中规定:“登记帐簿时发生错误,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然后在划线上方填写正确的文字或者数字,井由记帐人员在更正处盖章。”但《会计法》在第15条第二款规定:“会计帐簿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会计帐簿记录发生错误或者隔页、缺号、跳行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的方法更正,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盖章。”因此,登记帐簿发生错误以及隔页、缺号、跳行划线更正盖章,应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共同盖章。 (二)关于会计交接工作。(会计法》对“会计交接”工作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没有明确的规定,加上实际工作中交接工作又经常不受重视,所以有必要重申它的实际操作方法。 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 会计交接的内容和程序如下:(1)提出交接申请;(2)交接准备;(3)监交申请;(4)交接内容;(5)有关人员签章:(6)移交清册的保管。 基础管理论文:论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基础:数据库营销 经过二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形态正逐渐由稀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度,但这种过剩是底层次的过剩,产品的技术差别很小,同质化现象很严重,企业的习惯营销思维仍是以产品的推销为主,一次又一次地祭起“价格战”的大旗,结果是消费者逐渐麻木,并开始怀疑产品的品质,同时又严重削弱了企业的资本积累、科研开发及后续发展的能力。21世纪,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企业品牌,二是顾客的满意度,但顾客的满意和忠诚不是通过简单的削价可以换来,也不是通过折扣、积分等暂时的经济利益可以买来的,要靠数据库和顾客关系管理(CRM)系统,从与顾客的交流互动中更好地了解顾客需求来实现。 数据库营销作为本世纪90年代一种方兴未艾的营销形式,包含了关系营销的观念,着重于给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持续的服务,从而和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MIS)来充分的建设和利用客户数据库,而且,强大而完善的数据库是未来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基础。 1.未来的顾客服务模式与CRM的运用 顾客服务模式的变化 忠诚、持久而稳定的顾客群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国外,93%的公司首席执行官认为"顾客资源"是企业成功和更具有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营销的关键是争取和留住顾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地需求,和顾客建立互相信任的稳定的双向沟通的互动关系。传统的只是单向被动的适应消费者的营销方式已经落在时代变化的后面,这种慢一拍的市场跟进不仅不能享受到高额利润,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往往对企业而言还可能是致命的。现代的企业各个部门将被高度整合起来,以顾客为中心工作,追求顾客的终身价值。 顾客关系管理(CRM)呼之欲出 实现顾客的忠诚度,满足顾客随时变化的需求,相应的是企业管理的重心正从内部向外部扩展,从生产制造向顾客关系管理转移:ERP—SCM—CRM……顾客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据2001年2月27日中国经营报消息,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和康柏合作,投资400万启动大中华地区制药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管理系统(CRM),由Sibel公司提供软件解决方案,上海罗氏希望在3、4年内通过CRM的建设,彻底改变与客户打交道的方式。 CRM作为新一代的顾客资源管理系统,把企业的销售、市场和服务等部门整合起来,有效地把各个渠道传来的客户信息集中在一个数据库里。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共享这同一个客户数据库,发生在这个客户上的各种接触,无论是他何时索要过公司简介,还是他是否曾经购买过产品都记录在案,每个与这一顾客打交道的部门经手人可以很轻易地查询到这些数据,让这个顾客得到整体的关怀。从中我们也可发现,CRM系统的基础是一个数据完备、功能完善的客户数据库在营销中的整体功能发挥。 2. 数据库营销的实际应用 数据库营销,是在企业通过收集和积累消费者大量的信息,经过处理后预测消费者有多大可能去购买某种产品,以及利用这些信息给产品以精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制作营销信息达到说服消费者去购买产品地目的。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各个部门都对顾客的资料有详细全面的了解,可以给予顾客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支持和营销设计,使“一对一的顾客关系管理”成为可能。数据库营销是一个“信息双向交流”的体系,它为每一位目标顾客提供了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并且这种反馈是可测定和度量的。 数据库营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里已相当普及,在美国,1994年Donnelley Marketing公司的调查显示,56%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有营销数据库,10%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正在计划建设营销数据库,85%的零售商和制造商认为在本世纪末,他们将需要一个强大的营销数据库来支持他们的竞争实力。从全球来看,数据库直销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在维系顾客、提高销售额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宏观功能——市场预测和实时反应 客户数据库的各种原始数据,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析”在潜在的数据中发现赢利机会。基于顾客年龄、性别、人口统计数据和其它类似因素,对顾客购买某一具体货物可能性作出预测;能够根据数据库中顾客信息特征有针对性的判定营销策略,促销手段,提高营销效率,帮助公司决定制造适销的产品以及使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可以以所有可能的方式研究数据,按地区、国家、顾客大小、产品、销售人员、甚至按邮编,从而比较出不同市场销售业绩,找出数字背后的原因,挖掘出市场潜力。企业产品质量上或者功能的反馈信息首先通过市场、销售、服务等一线人员从面对面的顾客口中得知,把有关的信息整理好以后,输入数据库,定期对市场上的顾客信息进行分析,提出报告,帮助产品在工艺或功能上的改善和完美,产品开发部门作出前瞻性的研究和开发;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市场上的实时信息随时调整生产和原料的采购,或者调整生产产品的品种,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做到“适时性生产”(JIT)。 微观功能——分析每位顾客的赢利率 事实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真正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顾客只占所有顾客中的20%,他们是企业的最佳顾客,赢利率是最高的,对这些顾客,企业应该提供特别的服务、折扣或奖励,并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竞争对手也是瞄准这些顾客发动竞争攻击的。然而绝大多数的企业的顾客战略只是获取顾客,很少花精力去辨别和保护他们的最佳顾客,同时去除不良顾客;他们也很少花精力考虑到竞争者手中去策反顾客,增加产品和服务,来提高赢利率。利用企业数据库中的详细资料我们能够深入到信息的微观程度,加强顾客区分的统计技术,计算每位顾客的赢利率,然后去抢夺竞争者的最佳顾客,保护好自己的最佳顾客,培养自己极具潜力的顾客,驱逐自己最差的顾客。通用电气公司的消费者数据库能显示每个顾客的各种详细资料,保存了每次的交易记录。他们可以根据消费者购买公司家用电器的历史,来判断谁对公司和新式录象机感兴趣,能确认谁是公司的大买主,并给他们送上价值30美圆的小礼物,以换取他们对公司产生下一次的购买。 数据库营销是CRM的基础 CRM系统主要包括销售自动化(Sales Force Automation, SFA)、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客户呼叫中心、网络功能几个模块。它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市场、销售、服务三大部门的作用,并且使三个部门能充分共享顾客信息,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堡垒的封锁,从而使各个部门以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出现在顾客面前。在企业前端CRM系统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顾客服务数据库,存储了顾客的各种资料及交易行为,并能利用各种数学分析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对顾客的价值和赢利率进行分析。可见,在实施CRM过程中,将企业原有的顾客历史数据整理有序化,输入数据库,搭建好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是基础(关系见图)。 3. 网络时代CRM中的数据库营销 营销数据库和CRM把企业、经销商和维修站连成一体 在传统的企业结构中,要真正和顾客建立起持续、友好的个性化联系并不容易。原因很简单——技术上无法达到,观念上无法想像。比如说售后维修有时间地点的限制,难于提供24小时的即时服务;或者某个顾客的购买喜好只为单个销售人员所知,到了其他推广或售后服务人员那里就可能无法获得最适意的选择;一些基本顾客信息在不同部门的处理中需要不断重复,甚至发生数据丢失。更重要的是,销售人员往往仅从完成销售定额的角度出发,在销售过程中缺乏和后台支持人员的沟通,让顾客在购买之后才发现服务和产品性能并不象当初销售人员的描述那样,因而有上当受骗之感。这些常见的“企业病”都是由于企业的运作流程没有按照“以顾客为中心”的宗旨去设计实施,而是各部门从各部门自身的利益出发,多头出击的结果,在短期内即使可以赢得定单,却损害了与顾客的长期合作关系,最后仍然要由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修补。 企业和经销商、特约维修站之间的联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这三者之间的维系的途径是什么呢?笔者觉得恰恰是顾客服务系统CRM,系统的前台是CRM,后台就是营销数据库。上海通用公司在2000年安装了由IBM公司提供的CRM系统,它把企业的客户服务部、经销商和特约维修站联成一体,当一位顾客反映所购的轿车有问题投诉到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时,工作人员马上能根据顾客的名字从数据库中调出相关资料,其购买的是什么型号、购买时间、所售的零售商、曾有的维修记录、当时由谁负责、判断出顾客反映问题的所属的质量类型,从而马上通过系统通知离顾客最近的维修站,同时进行跟踪记录,何时解决问题,顾客的满意度等,大大加快了对顾客投诉的响应时间,同时,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把他们从日常数据采集转化为能够增殖的顾客服务。 假如没有这个系统,企业和各维修站、经销商是隔离的,同样一位顾客的投诉,不可能马上对问题的处理迅捷和有条理,公司的顾客顾客服务中心可能还要打电话、发传真了解在经销商、维修站里有关顾客的信息,如果资料不是很切确,还要反复的核对,期间的麻烦和效率可想而知。 基于Internet的数据库营销和CRM 如果想领导这个数字时代,就必须充分了解因特网,这样才能准确预测网络生活方式对你的产业意味着什么(见比尔·盖茨著《未来时速》)。现在许多企业所建立的网站,并没有站在电子商务的高度,仅仅当作自己企业的电子宣传栏,网上预订的产品也只是目录式的,没有产品直观的多媒体介绍。应该说还没有领会网络在商业中的本质价值,不理解网络所扮演的销售角色,最终使企业的网站变成孤岛。 将网站和公司的客户数据库连接起来,网站可以通过对顾客网页浏览的顺序、停留的时间长短为这位顾客建立个人档案,识别出具有相似浏览习惯的顾客。同时,电子商务前端的客户关系管理应该和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ERP、SCM等)连接起来,不管客户从哪个渠道进来,都可以跟后台的企业管理系统连接起来。网站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顾客需求这一中心,要符合顾客的浏览习惯,充分考虑到顾客在网上可能碰到的困难时需要的帮助和技术支持;开展网上自助服务,顾客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的上网查询,自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帮助降低成本。可以为他(她)定制在线购物经验、定制广告、促销活动和直接提供销售报盘,辨别出具体的顾客偏好,以便提供改进的个人服务,海尔公司推出了“网上定制”,顾客进入海尔网站的主页面后,就可以清楚看到定制冰箱和定制电脑,以定制冰箱为例,消费者可以自己设计冰箱的外观色彩和内件配置,从而最大限度满足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从2000年8月海尔推出“定制冰箱”一个月时间,就从网上接到了多达100万台的要货订单。 4.提高企业顾客信息能力的非技术因素 在设计数据库之前,首先让一组营销人员来明确公司的业务需要,所设计的数据库要包含哪些功能,简单的说,就是数据库能帮助营销人员去做什么。然后让一组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去实现相应的运作条件。在具体的开发实施中,这组营销人员和MIS专业人员共同协作(Team Approach),互相支持,使数据库开发顺利进行。 所设计的数据库应能够回答有关现有顾客或准顾客的特征和行为的特定问题(或查询);能够在特定标准、营销事件(Marketing Events)或姓名评分模型(Name Scoring Models)的基础上挑选将来促销的对象姓名;能够跟踪促销结果并对反馈者和非反馈者进行顾客轮廓分析(Profiling)。 大多数公司建立营销数据库作为一种独立的应用,并首要的把他当作一种分析和促销的工具,但一个完全一体化的数据库系统完全将公司的业务、决策支持和营销系统,合并成一个单一的一体化的数据库应用形式,数据库营销是一个系统性的有创造力的整合的营销体系。 顾客竞争其实就是信息竞争,筹建营销数据库和CRM系统,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顾客信息能力,顾客信息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的判断能力,即能够根据已有的事实判断那些未知因素将会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顾客信息能力已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它能贯彻到市场、销售、服务等各职能领域。 但是很多企业走入一个误区,在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上将近80%的资源投资在顾客数据库和网络系统建设上,忽视了企业信息能力除了技术以外,还有更重要的非技术因素,包括人才、文化观念、组织结构、领导艺术和战略观念。 4.1人才队伍 公司须组织一支均衡的信息队伍,其中包括:具有扎实业务操作经验的人才;敏捷、富于创造性,最少受行业传统束缚的人才;来自IT并熟悉本行业务的人才;来自本行业并熟悉技术应用的人才;具有新环境销售潜力的人才;具有熟练的数学和统计才能的人才;在与客户交流环境中能熟练应用信息的人才。 4.2企业文化 营销数据库的实施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些软件包的组合、调试、安装、测试和运行,但是蕴藏于信息管理的核心的是一种新型的理念。实施CRM需要销售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维修服务人员等等的全方位参与,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信赖和支持,再好的系统设计也不能发挥效力。公司要创造一种学习和创新的信息文化,努力使业务和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的信息文化相互适应,评估人们在工作中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美国一家企业的经理对此有深刻的发现:“如果你留心观察一下周围那些在本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企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企业文化方面与众不同。” 4.3组织结构 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现有的组织结构中,企业并不是单一的公司组织,而是由许多半自治部门组成。就象美国一家业务领先的银行经理指出:“每一个业务部门都有自己的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像六个竞争者在相互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每个业务部门之间没有分享顾客信息,形成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得各部门无法协同工作,从共同的信息中获取更大的力量。企业必须建立明确的信息共享奖励机制,在部门之间经常举行群策会议,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小组专门从事信息开发,为各部门信息共享和建模作出明确预算,改变原有组织结构,根据信息价值创造规律创建信息流。 4.4领导艺术 企业要高度重视那些推动改革、创新和新的处事方式的人,这是企业改变行业惯例的开始。辨别企业中守旧的领导人员,对他们进行教育或进行更换,在每个管理层中寻找具有信息远见并勇于进行信息改革的人,从而在各项业务中加入信息指导。应该说,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对企业信息转型的支持是企业提高信息能力的关键。 4.5战略观念 信息在传统上归入技术的范畴,在实施中也没有完全当作一种战略资产,围绕企业信息开发的大量资源很大程度上被用于信息管理而不是价值创造。随着企业意识到顾客信息的真正价值,企业的注意力从“管理信息”向“顾客信息”演化。制定顾客信息战略,对信息收集进行详细的规划,并开始系统化的信息收集工作,同时,筹建数据库,对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存储,对已知信息的百分比进行评估并设法提高该比例,讨论其潜在的价值。利用数据库能准确统计出公司顾客数目,计算出各顾客贡献的利润,辨别哪些是公司顶级顾客等。 5. 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营销方式仍占据着相当的地位,数据库营销只是对传统营销方式的补充和改变。但从长期看,数据库营销必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营销管理水平的提升而得到创新使用。现在一些具有领先观念的企业如上海罗氏、通用汽车、广东美的已经建设了CRM系统。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为了可能,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如何在这场强敌环饲的角力中胜出,需要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客户信息能力,作为企业经营战略中非常重要的营销体制也必须吸收西方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手段,革除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数据库营销是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晶,必然是企业未来的选择。但中国企业首先要从客户数据库建设和营销做起,打好基础,革新观念,最终走向CRM。 基础管理论文: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与青睐,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争夺生存和利润空间,企业在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下需要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后,必然需要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来获得竞争优势,如何有效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成本进行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一、供应链成本管理产生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竞争日益加剧,降价现象也许不是普遍趋势,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市场比十年前面临着更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许多西方国家,商业街和购物城都在持续降价,不仅如此,包括上游的供货商,原材料和工业产品也都在降价。 全球竞争加剧已经使得价格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形成目前这种市场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外竞争者涌入市场,参与竞争,而他们的生产成本比较低。作为主要生产商中国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二,贸易壁垒的撤除,市场自由度的增加都使得新的竞争者更加易于进入市场,这一现象使得许多行业的企业过剩,导致供给过剩,增加了降价的压力。 第三,Internet技术的应用使得价格信息的对比十分便捷。Internet技术同时使得拍卖和交易在整个行业范围内进行,这也助长了降价的趋势。 第四,顾客和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的价值。曾经一度,品牌和供应商具有一定的价格号召力,因为当时市场认为不可能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为了缓解不断的降价压力,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企业必须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以度过降价的危机。由于企业已经实施了许多降低成本的方法与策略,所以想寻找到新的成本降低方法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认为,降低成本最后的机会就存在于供应链而非企业自身的运作中。因此,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降低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供应链总成本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为此,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供应链成本管理,其中Seuring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定义是“对供应链中的所有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概念”。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供应链成本管理比一般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更加重视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的优化,同时要将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层面上,追求“精益管理”。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是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 它拓展了成本管理思想到整个供应链, 意味着成本管理方法跨越了组织边界, 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更为复杂。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 供应链成本管理虽然是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但追求其理论渊源,与前人关于成本管理的各种研究理论是分不开的。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间成本管理理论等等。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概念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倡导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以帮助企业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思想认为,每一个企业所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都是价值活动,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比如,每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历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上的价值链。 价值链分为三种: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前两种价值链。企业内部在运作过程中可以分解为多个单元价值链,每个单元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也会消耗成本。某一个价值链单元是否创造价值,关键是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所需,是否降低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同时,任何一个企业均处于某行业价值链的某一段,价值链的上游是它的原材料或产品的供应商,下游是其分销商或最终顾客。这种价值链的相互联系成为降低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价值链分析对于成本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视角,将成本管理的重心延伸到了组织边界,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包括了价值链伙伴。 (二)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对人的激励问题,即问题,包括提高效果和降低成本。从广义上说,存在合作的地方就存在委托关系,而供应链成本管理强调的就是关系管理,也就是合作与协调,因此委托理论为其提供了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框架。 根据委托理论来分析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处于上游的企业所扮演的是方的角色,而下游企业是委托方角色。存在委托关系就必然要发生成本,包括激励成本、协调成本和人问题成本等。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就需要对这些成本进行分析,以期降低成本,优化效果,使链条间企业的关系成本最低的同时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Transan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罗纳德•科斯在研究企业性质时提出,是指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谈判、签约、激励、监督履约等的费用。毫无疑问,利用外部资源将带来大量的交易成本。这就需要一种“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模式”,这就是供应链。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大致包括: (1) 寻找价格的费用;(2) 识别产品部件的信息费用;(3) 考核费用;(4) 贡献测度费用。另外,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利益共享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各企业在供应链整体运作中的贡献。由于分解和考核各企业的贡献是困难的,这时会存在索取价格超过应得价格的情况,以至于人的仲裁必不可少,这也是供应链交易成本的内容之一。因此,为了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交易成本,企业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信任,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四)组织间成本管理 组织间成本管理(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Management,ICM)是对供应链中有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进行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目标是通过共同的努力来降低成本。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所有参与的企业应该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同坐一条船”,并且要鼓励他们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而不是他们自身的效率。如果整个供应链变的更加效率,那么他们分得的利润也就更多。因此,组织间成本管理是一种增加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方法。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协调,所以它只适用于精细型供应链,因为在精细型供应链中,买卖双方互相影响,信息共享程度也很高。为了使组织间成本管理行之有效,任何改进措施取得的超额利润应该让所有参与的企业共享。这种共享可以刺激到所有参与企业可以更好的共同合作。 在供应链中,企业可以有三种途径来应用组织间成本管理来协调降低成本的活动。第一,它可以帮助企业、它的顾客和它的供应商寻求到新的方法来设计产品,以使得它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生产产品。第二,它可以帮助企业和它的供应商寻求方法在生产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的降低产品成本。第三,它可以帮助企业寻求方法使得企业间的交接地更有效率。 当然,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除了上述的理论之外,还包括博弈论、约束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等等,本文对这些理论不再叙述。 三、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 目前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有很多,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几种方法分别是: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 (一)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丰田(TOYOTA)在60年代开发出的成本管理方法,这一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采用。目标成本法的目的在于将客户需求转化为所有相关流程的强制性竞争约束,以此来保证将来的产品能够创造出利润。 目标成本法的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市场驱动型成本核算是确定产品的准许成本。这是产品在预期销售价格下销售,并且保证一定利润水平时所能发生的最高成本,准许成本是由目标销售价格减去目标利润得到的;第二个部分就是确定可完成的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第三部分就是设定产品包含的每个组件的目标成本。 购货方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决定了供应商的销售价格,从而就将它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转嫁给了供应商。因为这种压力是通过组件转移的,因此为供应商成本降低工作的重点指明了方向。其结果就是购货方与供应商共同合作,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正是因为这种携手合作对于目标成本法效果的重要性,导致了目标成本法真正成为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的技术。其跨企业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购货方必须设定可完成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如果供应商认为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无法完成,那么会降低他们努力的积极性。第二,购货方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供应商应用目标成本法。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他们在设置成本降低目标和如何完成它们时是否给予供应商足够的自由空间。第三,购货方可以设置激励系统来激发供应商的创新能力和提高成本降低率。 (二)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以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业消耗资源,产品和服务耗费作业。其目标是将成本动因引起的资源消耗更合理地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企业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识别出那些与最终顾客的效用无关的作业,并通过减少或完全剔除这类无增值作业来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供应链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因此,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应该站在供应链的视角上,以作业和交易为基础分析间接费用来优化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企业内部的间接成本以作业为成本动因进行分析,而企业间的间接成本(交易成本)就需要以企业间发生的各种交易行为,如谈判、买卖等,为基础进行分析。 (三)生命周期成本法 目前,对于生命周期成本法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理解,大多是依据Blanchard和Fabrycky的定义,“生命周期成本是指在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与该系统相关的所有成本”。在生命周期成本法系统中,产品使用者承担的成本(包括使用成本和周期结束成本)负责补充传统上由产品生产商所承担的成本。并且除了考虑实物流程及其相关物资和能源流动(LCI)的成本外,还要考虑劳动力和使用知识(如专利)的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如信息流)。例如,在生命周期中需要考虑产品的开发成本。 在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下,就可以确定产品开发、生产、使用、周期结束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并据此识别生命周期和供应链中的成本驱动因素和其悖反关系,以开发和生产最小总成本的产品。 (四)改善成本法 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是供应链上各企业在产品生产阶段的最主要的成本约束机制。改善成本法也是一种前馈型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通过预期的成本降低需要来制定产品成本的降低目标,而不是当成本超标已经发生后才做出反应。并且,通过改善成本法的实施,可以使成本降低压力持续于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 将改善成本法局限于某个企业内部,将忽视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企业进一步节约成本的潜力。改善成本法在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跨组织应用是通过大量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挖掘所有的成本降低机会。改善成本法可以看作是目标成本法在产品生产阶段的延伸,在跨组织成本管理中改善成本法的应用与目标成本法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改善成本法同样是一种需要购货商和供应商共同合作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都将共同实施改善成本法。这种合作使得企业可以实现在单独进行成本管理时所不能达到的成本节约。改善成本法的跨组织应用既可以由购货商发起,也可以由供应商发起。例如,购货商可以向供应商委派设计工程师或提供技术支持;供应商可以在购货商的配合下寻求新的部件设计方法。 第二,“价格传递机制”在改善成本法中依然有效。购货商的改善成本管理体系同样可以通过确定供应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将市场压力传递给它的供应商。所以,制定合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价格传递机制”将失去效用。但是,在改善成本法中,购货商并不是针对于降低某一特定产品的成本,而是对所有的外包部件规定一个统一的成本降低比率。所以,供应链的改善成本管理在企业之间是相关联的,而不是像目标成本管理那样在相关企业间实现首尾连接。 四、结论 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一种跨企业的成本管理,其视野超越了企业内部,而是将成本的含义延伸到了整个供应链上企业的作业成本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其目标是优化、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总成本。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为委托理论、精益成本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管理方法主要有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等。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于供应链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广西山清水秀,热量充足且降水量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广西培育有繁多的优良农副产品,为广袤的土地提供了良好的种植条件。想要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建立完善的品牌体系刻不容缓。然而即使有再好的农产品,没有品牌也很难打开市场。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广西政府也发布了《广西加快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在“数字乡村战略”视角下建立农副产品品牌体系,有利于产品更快地占据市场打开市场、提高利润,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与转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广西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对被分析对象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的工具。其中,S代表(Strengths)优势、W代表(Weaknesses)劣势、O代表(Opportunities)机会、T代表(Threats)威胁。 1.1优势 在品牌建设方面,广西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品牌建设提供基础。以热量为指标,广西中部和南部地区的热量产出尤为集中,具有向外省输出农产品的能力。继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广西对外省的输出水平将会逐步提升[1]。在数字化方面,广西开展的重要农产品监测预警,为农业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2劣势 在品牌建设方面,广西经济扶持能力有限,使得广西数字化农产品品牌建设一直处于劣势。在数字化方面,目前品牌数字化的工作正存在企业意识薄弱、积极性不足等问题,使得广西农产品的数字化转型进展缓慢,数字化发展程度落后于其他省份。 1.3机会 就机会而言,农产品品牌的数字化发展有文件做指导。一是《纲要》为广西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方向指导和政策扶持,二是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为农产品在2022年及以后的市场环境、政治环境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1.4威胁 就农产品品牌本身而言,目前存在内部威胁和外部威胁。内部威胁主要是品牌质量不一,具体表现在不同企业利用同一区域公用品牌销售不同质量的农产品,从而对公域品牌的口碑造成影响。外部威胁主要有2个来源,一是来自国内其他省同类高质量农产品,二是来自部分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就数字化建设而言,主要的威胁是人才的流失。广西不如其他发展省市有吸引力,技术人才更愿意往发达地区就业。除了人才引进,数字化技术的引进也是一个资金缺口。 2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2.1广西农产品品牌建设已有良好的基础与开端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仅在水果方面,2020年的广西水果产量就有2785.7万t,在全国水果产量上排行第二,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高产量、多品种,为建立广西农产品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有利于品牌建设的推进。广西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为载体,全力推进品牌建设与特色优势产业的融合,2020年12月,广西被认定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有18个,数量排全国第一。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中国果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2020年广西融安金桔的品牌好感度位居全国前十。此外,“百色模式”通过从广度、深度、融合度三重维度来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是国际上首批中国-欧盟农产品地理标志互认的35个农产品之一[2]。可以看出,广西农产品具有高产量、多特色的特点,并在全国排在靠前的位置。对广西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数字化建设的探究,可以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探索新理念和新途径。 2.2农产品品牌数字化建设正稳步推进 为促进广西农业的数字化发展,利用电商直播的影响力,带动更多人才参与到数字乡村的建设中,《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重点任务。除了电商平台,广西各地区也相继创建、扩大数字化现代特色农业区,为数字化农业建设管理提供基础保障。为了促进国家数字化发展、农业数字化转型,国家颁发了许多文件扶持,在2021年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要达到利用数字化推进农业转型,深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体系基本完备等发展目标。 2.3品牌建设仍有不足 在品牌价值方面,广西农产品的建设略有欠缺。比如果类农产品在《2020中国果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共有130个区域公用品牌参与评估,其中山东占据16个,品牌总价值为428.73亿元;广西仅占2个,品牌总价值为42.77亿元。山东与广西2020年水果年产量相差不大,而参与评估的区域公用品牌数量、品牌价值却相差甚远。在企业自主品牌价值评估中,广西不及云南的企业自主品牌数量和总价值的1/10。从这个结果来分析,目前广西还存在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个体和企业品牌化意识薄弱、品牌建设不到位的问题。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共用区域品牌建设的主体,然而目前却存在企业建设搭便车、宣传不足等建设问题。由于农产品品牌的公用性,导致企业认为品牌宣传带来的收益小于成本,缺乏积极性[3]。 3问题 3.1品牌建设落后 目前,广西农产品品牌建设初具规模,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造成品牌建设落后的原因主要有3点。一是因为农产品市场管理规划化缺陷使得市场乱象,品牌山寨、侵权等现象层出不穷。二是市场监督保障机制不严格,在产品面对各类环境出现的有害于企业的问题时不能精准处置及有效整改。三是缺乏思维、技术的创新,使得不同企业同一产品难以具备个性化特征,加上专业人才缺失,最后市场后期难以推进[4]。 3.2区域品质不一 农产品的生产及加工方式对农产品品质有一定影响。一是目前广西农业产业规模化水平薄弱,存在超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导致产品品质难以提升[5]。二是广西农业组织化程度低,散户、个体户居多,导致在产销一体化、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存在不足。三是广西农副产品的加工工业欠发达,在加工的深度和精度上亟需提升。因此,即使产出的农产品质量再高,运输、加工等问题也对广西农产品造成一定影响[6]。 3.3政府数字化扶持不足 《计划》重点任务指出,要重点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建设数字化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形成农村数字经济新动能。即使文件指导了工作目标,然而从目前在广西农业农村厅可查阅到的文件中可以看到,广西政府目前重点加强的是农村的数字基建工作,而在数字农业上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弱,出台相关政策少,农业数字化进程缓慢。广西的经济实力不足,在农产品生产方面投入资金有限,无法为农产品加工行业提供有力支持。稳定的资金投入有助于企业创新技术、推广品牌和开拓市场等[7]。农产品收益低、风险高,因此政府的扶持力量不可或缺。 3.4电商化不足 依托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来源及了解的渠道被拓宽[8]。即便农产品生产市场环境得到了改善,目前广西区域电商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而言,限制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原因有3点。一是物流体系的滞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物流交通可达性不足以支撑农村运输成本具有优势,而农产品的运输成本高,从而影响了农民对电商渠道的选择意愿。二是农村消费潜力的难以释放。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的消费观念尚未改变,农村仍以线下消费为主。三是广西经济发展落后所导致的农村金融、产业结构及公共服务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广西农村电商的市场环境亟待提升[9]。 4建议 4.1借鉴优秀省区经验 2020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烟台苹果以145.05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第一,远超其他区域公用品牌。山东是农业大省,2020年其水果产量与广西不相上下,是很好的学习样板。根据广西现状并结合《计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可以从以下几点效仿:一是加强产区数字化建设,建立数字化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二是在部分整体发展较好、品牌建设较为全面的农产品产区效仿山东发展建立全品类品牌建设模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建设新品牌,利用母品牌的影响力来实现子品牌的溢价效应,以母品牌带动子品牌发展。三是提升农业生产数字化,建立产业数据库之后进行技术资源共享,并扩大生产链,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来增加农产品利润,待稳定之后,再从纵向、横向入手整合本品牌与其他品牌的产业连结形成网状结构,逐步发展成网状结构的生产链[10]。 4.2完善品牌建设 市场上现有的农产品都经过加工、包装和运输等一系列商品化处理,品质检验程序也都大同小异。在此情况下,营销是影响品牌竞争力的一大因素。营销方式是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基础,提高营销力度,有助于扩大品牌影响、提升品牌价值[11]。从数字乡村的视野出发来建设农产品品牌,可以从品牌打造、品牌推广及品牌维护3个方面着手。在品牌打造方面,一是政府可以继续积极为农产品申请国家荣誉、国家地理标志等,企业在进行品牌宣传、品牌经营的时候以此为重点;二是可以多加建设数字化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管理,做到与物联网、云管理等一系列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完善品牌数字化;三是要进行明确品牌的价值主张,对于农产品来说,品牌的价值主张可以重点放在有机、天然及智慧农业等方面,让消费者看到品牌价值。在品牌推广方面,一是可以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利用大数据对公域品牌的信息进行精准营销与推广,来实现广西农产品供给产业结构的升级;二是可以鼓励使用公域品牌的企业利用VR、AR等技术,在网络上为消费者展示农产品从生产到运输的一系列流程操作,减少消费者的顾虑、增加对品牌的信任;三是政府可以积极组织大学生利用品牌农产品参加创业比赛。在品牌维护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建立区域公用品牌官网,或者从乡村振兴类农业网站、具有官方网络店铺的企业入手进行管理。对于企业,一是可以鼓励采用建立在线社群来作为新营销方法,进行适当的沟通、维护,从而提升顾客的购买意愿[12];二是通过地方政府政策扶持,鼓励各农业企业完善数字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对农产品产业链进行一系列监控管理。 4.3政府增加扶持力度 在公用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及维护过程中,对大部分企业而言,政府起到很重要的牵头作用。因此,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政府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在品牌打造方面,政府要鼓励动员企业建立开放式的行业信息平台,以数字信息的力量带动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加速传统农产品转型,并完善平台资源、营销渠道、数字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在品牌维护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收集来建立一系列统一的质检程序、管理制度和监管办法。在品牌力方面,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数字化扶持政策,以提升企业参与建设品牌的主动性,在品牌的价值创造、价值打磨、价值沟通及品牌兑现上进行重点工作。 4.4数字化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 正是由于过去广西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较落后,加之数字信息的发展速度与影响力日渐增加,在品牌建设上更需要把握数字化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具体可从价值创造、价值打磨、价值沟通及品牌兑现4个方面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来助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在品牌价值创造上,深度挖掘农业品牌的文化资源是重点工作,把握农产品产地的地域特色,将现有的农业品牌文化通过网络展现,与现代数字技术相融合,传承乡村文化与传统的同时也能给消费者展示产品的地域优势。在品牌价值打磨上,一是从新媒体渠道入手开展品牌文化的创作推广,从而达到塑造品牌形象、推广品牌的效果。二是积极开发农业品牌交互软件,通过APP软件展示品牌特色,加强与网络用户的实时交互[13]。三是打造区域品牌故事,通过打造幸福类主题,通过对年长者和年轻者打造不同的品牌故事来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或对未来的憧憬,提升消费者体验和营销效果[14]。在品牌价值沟通上,需要强调品牌价值及品牌商品力识别,提升消费者的品牌认知。通过短视频等平台从视觉、听觉对用户给予多重刺激,并且利用平台自由交互的特点,向消费者传递品牌特色并进行实时沟通。不仅有利于增强品牌的亲和力来与消费者建立感情联系,也有利于品牌营销变现,达到营销目的[15]。在品牌兑现上,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是工作重点。一是要重视社交媒体上消费者的消极舆论,积极进行应对管理。二是需要时刻注意自身行为,避免对其他消费者造成负面影响。三是如果出现需要服务补救的情况,要积极响应并做到透明,服务补救透明可以提高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16]。 4.5鼓励电商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 互联网对品牌的呈现、品牌的传播相较于传统的销售渠道具有特别的优势,尤其在广告制作成本上低于传统媒体,甚至可以做到零成本。《计划》中提到重点任务之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电商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积极作用不仅表现在有利于品牌的现代化发展,也可以改变企业的成本结构及盈利模式,有利于品牌和企业的发展。 5结束语 从SWOT4方面及综合现状分析,广西农产品数字化即使在品牌建设与数字化建设都有一定的推进,但在品牌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品牌建设落后、区域品质不一、政府数字化扶持不足和电商化不足的问题。以此类问题为切入点,结合《纲要》提出的指导战略,提出了借鉴优秀省区经验、完善品牌建设、政府增加扶持力度、数字化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及鼓励电商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的策略。农产品建立品牌,对政府、企业与个体都有积极的意义,对广西的经济建设及乡村振兴工作有一定的贡献。 作者:周子微 曹兵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商学院
广告文案论文:浅谈广告文案的叙事视角 论文关键词:广告文案;叙事视角 论文摘要:广告传播同文学、新闻等学科领域一样都存在“叙事”问题,广告文案中主要有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等类型。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广告内容真实感强,对消费者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和感染力。第三人称视角不受视域限制能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广告信息。因此,情感诉求广告适合选择第一人称视角,理性诉求广告可考虑第三人称视角。 叙事学为文学的分析和评论提供了有力的批判的武器,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叙事性的文学话语的活动方式和意义。不过这一理论很快被运用到其他的学科领域。因为人们已意识到“叙事”并非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的专利。这个“事”也决非客观事实本身,正如居延安所说,人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只是被选择和被解释的世界。这也意味着任何事实或现象都已经是经过描述的,而不同的观察点、参考框架和描述语言就决定着一个事实或现象将以何种方式和面目得到呈现。理论家们发现,许多学科领域都存在“叙事”问题,广告传播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在这种学术背景之下,对广告文案的叙事视角的思考就顺理成章地进入到人们关注的视野。广告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它传递一定的商品信息和文化信息。广告的信息内容由谁加以叙述,广告文本的叙述结构,叙述语言以及传播效果都是不同的。这个由谁叙述广告事件的问题便涉及到广告文案的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作者对事件进行叙述时采取的角度,口吻或立足点。即叙述者如何介绍广告信息,如何让受众了解广告故事与产品。同一事件,如果从不同的视角叙述,会让受众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广告作品的叙事视角不同,也往往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广告文案的叙事视角,可根据广告作品中所用的人称这个叙事视角的外部标志加以划分,即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二人称叙事视角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广告文案的叙事视角还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事实上,已有研究者将广告文案的叙事视角划分到十分精细的程度,不过本文还是倾向于在几种大的分类基础之上再进行细化,这有助于从宏观的背景下具体地把握“细分”的叙事视角。广告文案中运用第二人称叙事视角的相对较少,下面对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叙事者是广告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他用第一人称和其自己的语言叙事,讲的内容限于他理应知道或感兴趣的范围。他可以讲自己的故事(作为主人公之“我”),也可以讲别人的故事(作为目击者之“我”)。广告事件中的这个“我”,可以是广告主、消费者、形象代言人、旁观者,也可以是拟人化的产品形象。第一人称视角从“我”的耳闻目睹和心理感受出发表现广告的信息内容,给予受众的感觉是如实写照某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虚构故事,真实感强。先来看一段以儿童为叙述主体的娃哈哈果奶广告,“甜甜的,酸酸的,有营养,味道好。妈妈,我要喝,娃哈哈果奶。”这则广告的叙述者为儿童,透过“我”的眼睛和心灵向受众表现出特定的商品信息和文化信息,广告的诉求重点在娃哈哈的“味道”,这符合儿童的消费兴趣,也是儿童叙述者的聚焦点,又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加以表现,这样的广告文本,给诉求对象极强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具有非常强的亲和力。除此之外,叙述者也可以从旁观的角度叙述故事,并且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融汇进去。有则美的空调的服务广告,以消费者的视角,叙述其维修人员清洗空调,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广告故事,表现了美的空调良好的售后服务以及服务人员热情礼貌、专心致志的品格和作风。广告接受者就是从“我”这个视点观察美的服务的,这种观察事实上已经体验化了。由此广告文案的真实感得到加强,能对消费者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和感染力。另外,这种体验式的诉求,容易使消费者忽略广告文案的营销动机,对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人称叙述者讲述的内容有其规定的范围,在广告文案中则表现为特别的规定,叙述者必须受广告目的制约,即广告的叙述必须关涉特定的商品信息,这是由广告的性质决定的。叙述者聚焦的对象,可以是人、物、环境,但他一定要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聚焦广告的诉求重点。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 广告叙述者在广告作品中不是一个人物,往往并不出现在广告作品中,所以其面目不能被明确辨认。叙述者并不“参与”广告故事,因而可以不受故事本身的时空限制,较适合于时空跨度大的叙述。特别是全知全能型的叙事视角,叙述者具有极为自由的叙事空间,“他”能比较随意地讲述故事,交待商品、企业的信息,也能描述广告人物的言行和心态。在这种视角中,广告叙述者所掌握的的情况多于广告事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包括企业、消费者、拟人化商品等),知道他们的来龙去脉,言行心理和品质特点,而且活动区间异常之大。因此,这种叙事视角的优点比较明显,它自由灵活,可以不受视域的限制能比较充分、全面地介绍商品及有关情况。例如:中华多宝珍珠乌鸡美容口服液的广告,广告叙述者为受众讲述了中华多宝口服液的配方来源和古老的传说,这位“隐身”的叙述者知道故事中人物的心理,病症以及配方的主要成分和疗效等,他可超越时空,全知全能。但这种视角在广告文案中运用,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虚拟性。广告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商品信息,因此广告文案的叙述应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指称关系,即广告文案是对一个客观事实的陈述。是对某个叙述对象的真陈述。但广告中虚拟的广告情节、形象、效果以及叙事方式,都使受众误以为是一种拟陈述或假陈述,是广告制作者不负责任的虚拟和杜撰。也许正是广告的“艺术性”使其在广告受众的心中大打折扣。受众更青睐那些自然生动的广告内容,不见斧斫痕迹妙手偶得的广告表现。二是主观性。广告文案没有“纯客观”的叙述,任何广告文案都具有主观性,倾向性。广告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产品都是给予充分地肯定评价的,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不管广告如何淡化其营销动机,掩饰其商业目的,广告主总是竭力寻找商品的卖点加以宣传,随之他的主观性就会浮上水面。三是被动性。广告的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都是既定的,一切都掌握在叙述者(这时可能完全等同于作者)的手里,接受者与广告叙述者的关系就表现为一种非对话关系,彼此之间缺少交流,距离感十分明显。那么,为克服这一局限,应力求以内容的亲切平易,情景交融减少形式的虚拟感,消除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引导受众阅读广告文本,关注广告信息,激发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购买行为。 此外,第三人称视角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叙事视角,值得一说,即广告文案的元视角。这种视角同样没有“现身”的叙述者,不同的是叙述者的“话语”有着清晰的表现。那么,何为元视角呢?杨先顺在其著作《广告文案写作原理与技巧》中作了简要的说明,“它在叙述事件时,不直接叙述产品的情况,而是指说广告作品本身,说广告作品与广告产品相比如何”。有人认为,元视角将广告与产品相比常说广告不如产品是其一个显著特征,但在现有的广告案例中可以找出既肯定产品又肯定广告的例证,这样,认为元视角总是说广告如何不如产品就略显绝对了。广告作品的元视角对广告进行肯定的例证可以找到一些。如“不看广告,”“看什么?”“看疗效。”此例说广告自身如何比不上产品。对广告进行肯定描述的例子,也能找到,证明元视角既可以“比”,也可以肯定广告自身,如“保龄参”广告:“保龄参好,广告同样精彩”,这句广告语,在反顾自身的时候,并没有简简单单地否定自己,调侃自身,而是肯定其“同样精彩”。选择元视角进行叙述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有可比性。我们说广告作品的元视角是将广告作品自身与广告作品指涉的产品相比较,然后强调产品如何的特殊视角,那么广告与产品之间应具有可比性。如:“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将“新飞广告”与“新飞冰箱”,即某一品牌的广告与该品牌的产品进行比较是有可比性的。二是要有指向性。将广告与产品加以比较,不论强调广告不如产品,还是一如产品,其诉求的重点必须落在产品上。比如“泻痢停”广告,其广告语说“不看广告”“看疗效”,这告诉人们,广告“好”或“坏”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疗效。广告毕竟是符号,是附加的意义,是虚性的,实性的产品比虚性的广告更优秀,也更重要。这里也隐指了部分消费者一味地认牌消费不看疗效的消费倾向。 广告文案论文:影视广告文案中的情感诉求 摘要:影视广告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个好的广告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品的销售或者电影的推广以及公司的长远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影视广告大多运用情感诉求的方式让人们心中产生对事物或者其他感情的共鸣,从而达到触动心灵和赞成认可的效果。为了更好的将情感诉求运用到影视广告中,我们需要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进行分析和探究,找到最适合产品的情感诉求,让消费者对其产生好感从而以打动人心的方式将商品销售出去,好的影视广告不仅是经营的有效工具,更是作为一件艺术品存在。广告会形成消费者对产品的最初印象,具有情感的广告更是用真情打动消费者。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情感诉求在影视广告中的重要性,为了完善和推进影视广告的发展,我们需要对情感诉求进行分析。 关键词:影视广告;情感诉求;种类;应用范围 为了更彻底地研究影视广告文案中的情感诉求,我们将情感大致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三大类,针对每一类情感中涉及到影视广告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将情感诉求更好的融入到影视广告中,发挥更有利的效用。不同的情感针对的消费者范围也是不同的,我们还要对商品的属性进行研究,发现最适合销售的消费者人群,再设计影视广告文案,应用相应的情感诉求。为了更有效创建优秀的文案,以下我们会对情感的分类和应用进行分析,并且找到相应的实施范围,让情感诉求在影视广告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情感诉求的分类 (一)亲情类情感诉求 亲情类的影视广告比较注重家庭的情感氛围,在一个浓郁的家庭背景下衬托出商品的普遍性和实用性。广告中充斥着温馨和睦的感觉,给人以一种温暖的视觉效果,暖入人心,让广告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比如说脑白金产品,就利用以家人回家过年或亲朋好友之间相互拜访的实例转变到影视广告当中,强调“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的宣传广告语,渲染了一个热闹、和谐的家庭亲情氛围,并且突出小辈人的孝心之道,以关爱中老年人健康为主,来宣传商品的保健作用。起到同样效果的还有金纺的广告,金纺的大致目标人群在于拥有孩子的家庭中,范围相对比较广泛。整个影视广告中展现出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也突出了儿童的奇幻想象能力从而吸引妈妈的眼球,金纺注重在家庭中布料出现的静电、脱色、僵硬等各种问题,从而达到解决的效果。并且衣服渲染的香气会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弱软的面料给家人带来舒适的体验,增进家庭之间亲情的发展。 (二)友情类情感诉求 友情类的情感诉求在影视广告中大多体现朋友之间分享的重要性。比如说旺仔推出的棒棒冰系列,以小孩子之间天真无邪的交流方式为背景,创造出“你一半,我一半,你是我的另一半”极具分享色彩的广告词,给人以童真的感觉,并且教育孩子们在结交友谊时要注重分享,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还带给孩子良好的美德,也满足家长对教育孩子交友方面的情感诉求。锐欧鸡尾酒也是友情类影视广告的代表,它颜色亮丽的外观受到了大多数年轻人们的追捧,成为年轻人聚会吃饭的必备商品。锐欧鸡尾酒拥有的不同口味可以满足朋友间的不同的爱好需求,并且会渲染聚会的氛围,加强朋友之间的沟通联系,对促进友谊的发展起到了辅助的作用。锐欧鸡尾酒抓住了年轻人之间友情的交往方式,满足了友情类的情感诉求。 (三)爱情类情感诉求 提及爱情,大家一定会想到德芙巧克力,这同时也说明了的德芙在爱情类情感诉求方面的有效应用。“德芙,纵享丝滑”的广告词不仅简洁明了的突出商品的味觉特性,而且以爱情主题为背景,描绘男女主人公在交往时总是以巧克力为辅助品来发展感情,创造如巧克力般甜美浪漫的爱情,强大的广告效应刚好满足年轻人对于爱情方面的情感诉求,导致现如今巧克力成为情侣之间的必送礼品。关于爱情的当然还有钻戒,“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是戴比尔斯的广告词,结婚是爱情新的起点,而钻戒就是结婚的信物,对于恋人之间来说,忠贞永恒是他们对于爱情的情感诉求,戴比尔斯正利用了钻戒的这一特性,将钻石的坚硬比作爱情的永恒,赋予了产品新的意义,更好地利影视广告的效果满足消费者对于爱情的情感诉求。 二、情感诉求的领域 (一)工作领域 人生有二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工作上,所以工作方面是影视广告情感诉求的首要领域。现代生活节奏较快,所以工作中的应用品普遍有快捷高效的特点。所以很多影视广告以工作环境为背景,突出产品在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快客感冒药就是以多种职业的就业人员为广告人物,宣传感冒药高效、治疗过程短、副作用小的特点,在生病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到工作的进程。关于工作类的影视广告更加贴近大多数消费者的生活,在传达商品特征时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购买欲,促进商品的销售。 (二)生活领域 生活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影视广告文案中情感诉求的又一重要领域,生活领域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大多数文案设计中都以现实生活的场景为影视广告的主要背景,更加使商品贴近生活体现出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领域,商品针对生活性的销售方式会满足消费者对于日常的情感诉求,并且生活用品的需求量也相对庞大,是影视广告中很好的宣传方向,同时广告产生的效果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满足生活领域方面的需求。情感是影视广告中最能打动人心的重要因素,而消费者与广告中的情感诉求产生共鸣时,就意味着广告发挥了自身的宣传效应,是商品在人们心中占据一定地位。我们要根据商品针对消费群体的不同,分析目标人群的情感诉求,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心理。所以说情感诉求在影视广告中以一种画龙点睛的力量存在,在广告竞争日益恶劣的环境下,只有正确运用情感的力量,才能让商品在成千上万的广告中脱颖而出。 作者:张鹭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广告文案论文:网络广告文案写作教学论文 1.明确网络广告文案写作的特点,区分与其他文体写作的不同 (1)针对性网络广告应该是定向传播,讲究针对性。广告应该到达目标受众,取得常规广告难以取得的效果。网络广告文案的内容应该与目标受众相关,具有较高科技含量,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网络广告文案写作必须做到网络广告目标受众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互动性互动性是网络广告超越传统广告媒体最独特的优势,这一优势使网络广告拥有双向交流的可能。网络广告的目标受众不会纯粹被动地接受信息,也会主动信息,主动反馈对广告作品或对广告产品的感想。网络广告文案应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实现广告和目标受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和积极互动。可采用设问式广告标题、设置悬念增加点击率,使用诱导性、号召性语言,吸引目标受众参与互动。 2.熟谙广告文案写作原则 (1)简洁有力要想让浏览者一瞥间明了广告的内容,留下深刻印象,文案一定要简短有力,出奇制胜。如,百事清柠(PepsiTwist)可乐网络广告是个很好的范例,一开始广告画面中只有提示语“Tryit”,当用户不断拧可乐瓶盖后,出现结束广告词“Lotsoflimeflavor,tillthelastdrop”。简单来说,好的广告词要能够立刻吸引浏览者的眼光,唤起点选的欲望。 (2)主旨明确网络广告应该让浏览者迅速意识到广告内容。确立主题可以避免内容的空泛和散乱。主题明确后,选用材料和安排结构就有了依据,或突出商品品质,或突出价格优势,或突出特殊功能,或突出优良服务——广告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面面俱到。如宝马汽车网络广告,为了表现MINICOOPER个性化定制这一概念,当用户拖动滑块后,可以发现MINICOOPER被组装成多种车型样式。 (3)生动形象美国销售学家韦勒说:“不要卖牛排,要卖烤牛排时的嗞嗞声。”“嗞嗞声”正是牛排的卖点,它表明:人们买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更是伴随其中的诱人乐趣。“嗞嗞声”是牛排之所以能引起食客趋之若鹜的玄妙之处。当火辣辣的牛排一上桌,那嘶嘶作响的油爆声,着实让人恨不得立即大吃一顿,至于那牛排是否真的美不可言,反倒成了其次了。肯德基家乡鸡的广告语是:“连手指头舔起来都香。”广告文案应当利用巧妙的表达方法,以强烈的感染力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3.了解网络广告文案的构成要素网络广告文案主要由标题、正文、口号和随文组成。 (1)标题标题是广告文案的主题,往往也是广告内容的诉求重点。它的作用在于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出最重要的信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引起目标受众进一步关注,从而诱发购买行为。标题的创作要求:一是要放置于引人注目的位置;二是语言简明扼要、易懂易记、传递清楚、新颖个性,字数一般控制在12个字以内为宜;三是标题字一般用较大号的字体,作面的处理或线的编排。 (2)正文正文是广告文案的中心部分,负责传递广告信息,介绍商品、树立形象、促进购买。正文的内容十分丰富,商品的性能、价格、造型、规格;企业的形象、历史、设备、服务、特色、文化等,都可以成为正文的题材。正文写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结构,尽量把最独特的内容安排在显著的位置上。网络广告正文应该使用倒金字塔式结构,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应该头重脚轻,需要强调的信息放在最前面,其他信息按事实重要性依次排列,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信息。第二,措辞适当讲究形容词和修辞手段,以增加吸引力。第三,句子越短越好,要考虑到用户的耐心。网络广告的正文中,句子最好在10个字左右,最长不要超过25个字。 (3)广告口号广告口号应该是顺口而易于记忆的“语言商标”,目的是经过反复出现,加强品牌或企业的服务印象,以便区别于其他企业或产品,使消费者掌握商品或服务的个性。它是企业广告战略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广告口号的创作要求:适合反复诉求、简短易记、富有韵味、通俗而有时代感。 (4)随文随文又称附文、尾文,是广告中传达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的方法等基本信息,促进或方便诉求对象采取行动的语言或文字。它虽然一般出现在广告的结尾或边角部分,但并不是可有可无,它是文案整体结构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广告诉求的最后推动。随文既可以直接列明,也可以委婉的附言形式出现。文字要准确简明、易读易识。随文的具体内容包括品牌名称、企业名称、企业标志或品牌标志、企业网址、电子邮箱、联系电话、联系人、购买产品或获得服务的方法、权威机构的认证标志,可能还包括特别说明及意见反馈表格等。 作者:梁燕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广告文案论文:房地产销售技巧电视广告文案的特殊性 (一)特殊的形式电视广告文案是广告文案在电视广告中的特殊形式。由于电视广告文案在写作过程中除了运用一般的语言文字符号外,还必须掌握影视语言,运用蒙太奇思维,按镜头顺序进行构思,这颇似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因而又被称为电视广告脚本。 电视广告的各种构成要素:素材、主题、艺术形式、表现手段以及解说词等,都是广告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必须首先通过电视广告脚本的写作体现出来,从而使电视广告文案显示出有别于其他广告文案的特殊性。 (二)特殊的性质电视广告脚本是电视广告创意的文字表达,是体现广告主题,塑造广告形象,传播广告信息内容的语言文字说明,是广告创意的具体体现,因而,它是现代广告文案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它又与报刊等平面广告文案的性质有明显的区别:它并不直接与受众见面,因为它不是广告作品的最后形式。只不过是为导演进行再创作提供的详细计划、文字说明或蓝图,是电视广告作品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未来广告作品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电视广告脚本包括既相连接,又各自独立的两种类型:一是文学脚本,二是分镜头脚本。文学脚本是分镜头脚本的基础;分镜头脚本是对文学脚本的分切与再创作。前者由文案撰写者(编剧)撰写,后者由导演完成。 (三)特殊的语言--影视语言影视语言不仅是电视广告的信息传达手段,也是电视广告形象得以形成、体现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因而它是电视广告的基础和生命。 1.影视语言的特点(1)具象性、直观性。它总是以具体形象来传情达意,传递信息。 (2)运动性、现实性。摄影机具有客观地记录现实的作用和"物质现实的复原"功能,因而影视画面的基本特征是"活动照相性",可以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感。 (3)民族性、世界性。影视语言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而且是一门世界性语言,可以成为各国人民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沟通感情的工具。 2.影视语言的构成 主要由以下三部分要素构成: 一是视觉部分,包括屏幕画面和字幕; 二是听觉部分,包括有声语言、音乐和音响; 三是文法句法--蒙太奇(镜头剪辑技巧)。 电视广告文案的写作注意 电视广告所独具的蒙太奇思维和影视语言,决定电视广告文案(脚本)的写作既要遵循广告文案写作的一般规律,又必须掌握电视广告脚本创作的特殊规律。具体要求是: (一)电视广告文案(脚本)的写作,必须首先分析研究相关资料,明确广告定位,确定广告主题。在主题的统帅下,构思广告形象,确定表现形式和技巧。(二)电视广告文案的写作,必须运用蒙太奇思维,用镜头进行叙事。语言要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容易化为视觉形象。 (三)按镜头段落为序,运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个个广告画面,必须时时考虑时间的限制。因为电视广告是以秒为计算单位的,每个画面的叙述都要有时间概念。镜头不能太多,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出所要传达的内容。 (四)电视广告是以视觉形象为主,通过视听结合来传播信息内容的,因此电视广告文案(脚本)的写作必须做到声音与画面的和谐,即广告解说词与电视画面的"声画对位"。 (五)电视广告文案(脚本)的写作,应充分运用感性诉求方式,调动受众的参与意识,引导受众产生正面的"连带效应"。为达此目的,脚本必须写得生动、形象,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具有艺术感染力。这是电视广告成功的基础和关键。 (六)写好电视广告解说词,也称广告词或广告语。它的构思与设计,将决定电视广告的成败。 1.广告词的种类:包括画外音解说、人物独白、人物之间的对话、歌曲和字幕等等。每一则电视广告,可根据创意和主题的需要,只取其中一、二类,不一定包罗万象,贪多求全。 2.广告词的作用:弥补画面的不足,即用听觉来补充视觉不易表达的内容;揭示和深化主题;进一步强化品牌或信息内容。 ⒊广告词的写作要求有以下几点: ⑴写好人物独白和对话,它的重要特征是偏重于"说",要求生活化、朴素、自然、流畅,体现口头语言特征。 ⑵对于旁白或画外音解说,可以是娓娓道来的叙说,或者抒情味较浓重的朗诵形式,也可以是逻辑严密、夹叙夹议的理论说道。 ⑶以字幕形式出现的广告词要体现书面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特征,并符合电视画面构图的美学原则,具备简洁、均衡、对仗、工整的特征。 ⑷重点写好广告词中的标语口号,要求尽量简短,具备容易记忆、流传、口语化及语言对仗,合辙押韵等特点。 目前,电视广告片的各种常规时段有5秒、10秒、15秒、30秒、60秒等。我们在选择电视广告文案的表现形式时,不仅要依据广告策略、广告信息内容、广告目标受众等情况,而且还要与时段的选择产生对应。 ⒈一般情况下,5秒时段的电视广告片,其目的通常是为了加深受众对广告信息的印象,强化受众对广告主体特定形象的记忆。因此,一般采用瞬间印象体的表现形式。以一闪而过,却具有某种冲击力的画面,与简洁凝练的广告语相结合,来表现企业形象或品牌个性。如"乘红河雄风,破世纪风浪"、"鹤舞白沙,我心飞翔"、"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金利来,男人的世界"、"一品梅,芳香满人间"、"好空调,格力造"等。 ⒉10秒和15秒时段的电视广告片,其广告目的是要在短时间内,对广告信息作单一的、富于特色的传播,突出企业形象或品牌个性,或独具的"卖点"。因此,适合采用名人推荐体、动画体、新闻体,以及悬念体、简单的生活情景体等表现形式。如李媛媛作的"朴欣口服液"广告,赵本山作的"泻痢停"广告等,都曾由30秒的长广告片中剪辑过15秒的广告片。 ⒊30秒时段的电视广告片,可以从多角度表现产品的功能、利益点。适于采用名人推荐体、消费者证言体、示范比较体、生活情景体、以及简短的广告歌曲形式等。如"盖中盖"广告、"朴雪口服液"广告、"齐力洁"广告、"南方黑芝麻糊"广告、"孔府家酒"广告、"沱牌曲酒"广告等。 ⒋60秒时段的电视广告片,可以表现更丰富的广告内容。可以采用广告歌曲体、生活情景体、消费者证言体、示范比较体等较为完整的表现形式。 广告文案论文:广告文案创作中儒家文化的运用 一、儒家文化在广告文案创作中的作用 广告文案是完整广告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广告运作目的的制约和支配下,进行广告作品主题的提炼、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广告主题,以达到传达广告信息和广告意图,并最终促进购买行为的发生。在实际的文案创作中,由于受到诸如产品属性、特性、受众人群属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广告文案作品所体现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道德情感等都会有所差异。现代广告的传播内容主要是以传播商品信息为主。随着商品市场全球化、同质化进程的深入,行业、品牌之间的广告战日趋激烈,以在中国人心中占有相当分量的儒家文化及其所倡导的符合社会价值普遍认同及消费者好感的内容为切入点,是广告文案策划中成功的好方法。中国儒家文化的“仁、爱、忠、孝、礼、仪、廉、耻”的思想、文化、符号和元素容易让国人感受到熟悉和亲切,在广告文案创作中恰当运用这些文化要素,容易使受众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层面就产生好感,进而深入地了解,使广告的说服效果事半而功倍。在广告文案的创作中恰当运用儒家文化,可以减弱广告诉求中商品所蕴含的经济属性,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和思想的内涵。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间接改变商业广告单纯的经济承载物的角色。不仅可以维护潜在消费人群对产品形象的好感度,而且可以提升产品的品牌形象。比如在很多广告中会运用忠、信的理念,它们从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同时,它们也是商业经营、持续发展的根基,将忠、信的理念融入广告中,可以提升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增强受众对相关企业的信任感和忠诚度。可以说,儒家文化的精髓深藏在国人的灵魂里,它对我们提高大众文化素养,淳化社会风气,传递社会正能量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广告文案的创作和儒家文化传播是互通的,因为广告的目的从广义上说就是大范围的传播,广告文案就是为此目的而创作的;儒家文化是国人文化信仰的初始点,我们会在言行中自觉地体味,而这个体味的过程也就是传播和传承的过程。所以说,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广告文案的传播在一个侧面促进和推广了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渗透也能够提升广告信息传播的效果。引入儒家文化的优秀广告文案,无形中会带给受众一种积极向上、崇尚仁爱、提倡孝礼的引导力。 二、儒家文化在广告文案创作中的运用方法 (一)运用儒家文化思想内涵感染受众 中国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理性、哲学指导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它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捉摸不定的,而是可以直接起到现实作用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吾日三省吾身”“礼之用,和为贵”等,我们在现实生活的多个侧面都可以找到儒家文化给予我们的方向。广告文案的创作中也处处体现着这种“现实作用”。仁:爱人,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由亲子、兄弟、夫妻、朋友的关系体现,组合交织,培育人性,人性的情感教育,构建人的情感社会性。与其相应的儒家文化中的诚、义、礼、信、忠等概念也都具有程度不一的情感培育的功能或价值。以“仁”动人是现代广告文案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大众生活所需的商品中,除一些生活必需品外,更多的商品购买行为,体现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以及这些商品所暗含的商品购买者的各种社会角色。如前所引,这些社会角色的扮演和社会关系的体现更多的是在大众共同文化心理结构———儒家文化结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在广告文案的创作中运用这些情感,使受众在感情的浸润中理解、接受广告会取得较好的诉求效果。如家庭、亲子关系的体现,清风纸巾广告文案:“除了当主持人,妈妈才是我真正的角色,我坚持给家人百分百好品质……百分百爱家人,我选清风。”让我们看到母亲对家人、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以此来打动同样扮演“妈妈”角色的消费者,赢取受众对该产品的好感和对其品质的信任。家长不但疼爱孩子,也希望孩子能做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学会反哺,CCTV公益广告family,里面文案设计用“是时候尽一份子女的责任,悉心呵护起这个家……爸爸妈妈我爱你,有爱就有责任”,使受众感受到中华民族尽孝、爱家的传统情感。再如,朋友关系的体现,泸州老窖四五老酒《朋友篇》广告文案:“多少年,才算久;几杯酒,才算够……朋友一生一起走……一生情,一杯酒,干杯,为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唤起了受众心里对老友的思念及“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叹。这些广告文案对儒家文化中的亲仁、慈孝、敬人等思想进行传播,受众在引起心理共鸣的同时,受到了文化熏陶。 (二)运用儒家文化元素吸引受众 文化元素的概念极为广泛,包括传统故事、歌谣、历史人物形象、君臣礼制、文化意象等内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是人们非常熟悉和有着深厚感情的,在文案创作中通常借用它们来阐述或演绎现代商品的特点,使受众更容易接受或产生心理的共鸣。例如,酒鬼酒《人生馥郁香篇》里“前浓有所求,中清有所思,后酱有所悟……”,既像是为受众介绍品酒的过程享受,又像在把握、传递人生不同阶段的内涵感悟,这也与儒家文化中对人生不同阶段“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追求不谋而合,酒如人生,人生如酒,将产品与生活的意味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运用儒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广告文案创作 诗、词、音乐等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例如,代表了先秦时期最高文学成就的《诗经》,是儒家文化元典之一,是那个时期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写照,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它们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在经历时间岁月洗涤后的各种儒家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大多已被人们接受和熟悉,在广告文案的创作中,表面看来虽和音乐毫无关系,却可以在文案拟定创作的过程中穿插诸如配乐而歌的诗词,灵活运用文学艺术作品来诠释完整的广告创意。将艺术与广告结合,使得受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广告内容。如MCI电讯服务的广告文案:“那晚不经意,/看到茶中明月的倒影,/蓦然发觉,/是中秋的明月。/千里之外,昔日的时光,/吸饮着茶中的明月,/那一晚,我回到了家。”文案中就借用游子中秋思家的感悟,来表达电讯服务维系情感纽带的优越性,“以诗动人,以情感人”。又如红旗轿车的广告文案:“道不尽强国梦,述不尽红旗情”;中华牙膏的广告文案:“四十年风雨历程,中华永远在我心中”。这些朗朗上口的广告语,就是在文案创作中运用了儒家文化的传统爱国思想,同时利用了诗词的表现形式,使受众将广告中所传递的产品形象与爱国情结相联系,更容易打动消费者;还有很多商品借用我们熟悉的诗词内容,加上产品卖点,赋予诗词新的意义来做广告文案,加深受众对广告的印象。如强力荔枝饮料广告文案“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让人自然想到了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中的名句,不同的是,该诗句本意是大诗人杜牧以饱含忧国忧民的笔调点出了唐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在这个文案中则变成了凸显产品特色的借力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都是商品特性与古典诗词的意境完美融合。 (四)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人文相结合 现代人文给我们的感受是张扬个性,追求立异,是否在广告文案的原创方面就可以摒弃儒家的传统文化呢?“将原创力纯粹地理解为形式表现范畴,不考虑广告信息内容与原创性之间的本质同构”是广告人在发展原创时容易犯的错误,而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往往能激发灵感,产生出巧妙的创意来。如陶渊明先生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生活意境就经常会成为房地产广告文案创作的灵感,广告文案中将现代都市人希望远离闹市繁杂,追求返璞归真、质朴纯净的居住环境的渴望与古人所追求的心境相结合,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房地产广告文案,如绿野别墅的文案“我曾经沐浴在耀眼的阳光中,我曾徘徊在婆娑的树影下,那美丽无边的原野,那青翠碧绿的小河畔,曾是我流连忘返的地方,青色的山峦拥抱我,温柔的微风抚慰我,划空而过的飞鸟,曼舞翩翩的蝴蝶,曾是我漫游的伴侣……”,这种情景交融的描述,相信要比单纯描述楼盘种种优点更能打动人吧。再如中山大学EMBA招生的广告文案:“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则学”,是对《论语·子张》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改用,该文案在突出招生的方向“商”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角色———学府重“学”的观点。所以,在广告文案创作中如果能找到恰当的契合点,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与现代人的需求相结合,就能在提升广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使广告文案的创作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意义,同时也在展示着原创。综上所述,广告文案创作的背后是大众文化这片丰厚的土壤,其中的儒家文化更是“有关中国文化的心魂所在”。广告人业在传播,肩负着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责任,这个责任的体现,贯穿于广告创作的始终,广告所蕴含、展示的思维方式、处事原则,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虽然科技的发达、经济的进步,会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共享,但并不代表可以忽略儒家文化对国人生活传统和广告创作的影响,相反,儒家文化正在从目前的历史环境中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定位,我们广告人也只有汲取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将其发扬光大,这才是我们广告创作的立根所在。 作者:马志远 单位:武昌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告文案论文:谈广告文案写作课的人才训练模式 关于什么是创新型人才的讨论,世界各国都有研究,研究偏重点不一,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是,研究者趋于一致的看法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要素是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人格。“Tardif和Sternberg(1988)将创新性的人格特点概括为19个方面的表征:甘愿理智冒险和面对反对意见;坚持不懈;好奇心;对新的经验保持开放;严格要求自己,热衷于所从事的工作;内部动机强;精力集中;精神自由,拒绝外部强加的限制;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强,从众心理低;愿意面对挑战;善于影响周围的人;忍耐模糊;兴趣广泛;善于产生奇特的想法;不因循守旧;情感体验深刻;寻找有趣的情形;乐观;在自我批评和自信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冲突。”⑤创新型人才的创新人格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这一整套的特点反映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型人格的生成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从中也对照出我国和我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模式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理念和目标 要依靠一套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因此,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其次,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最后,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纲要》的这段表述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但是,具体到培养模式则因为学科专业、学校条件、师资状况、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以广告高等教育为例。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广告行业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广告产业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它对广告教育的依赖程度较高,可以说,广告教育水平决定着广告产业的发展水平。吉林省的广告行业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除了广告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因素影响之外,广告人才培养跟不上也是原因之一。据统计,目前吉林省内广告业从业人员16167人,与发达省份相比,广告业人才尤其是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存在较大的缺口。⑥在国家和省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要求下,吉林省的广告高等教育必须寻求培养创新型广告人才的有效模式,才能实现广告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为此,我们以《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为实验实践平台,进行了创新型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经过实践,我们总结了一套适合我校培养广告创新人才的模式和方法,这个模式可以称为项目法,它的实质是以项目组织教学,以项目驱动教学。具体而言,我们将教学内容以项目的方式分配下去,学生根据自愿原则自行组成项目组(人数根据项目需要由教师确定),团队分工合作完成。项目的来源主要有:一是各类广告策划营销赛事选题,目前广告赛事主要有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金犊奖、中国策、学院奖等;二是市场选题,市场选题一般选择省内企业新推出的产品和服务,也可以选择在市场上推广不力的产品或服务;三是模拟选题,模拟选题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教师整理提炼确定。在组织教学过程方面,也完全根据项目运作流程进行。过程涵盖了市场调研与分析、制定广告策略、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制作与等全部流程,模拟广告公司的工作流程推进教学步骤。对于项目完成的质量鉴定,考核环节结合行业做法和教学科学性要求,改变了过去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定优劣的做法,采取了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作综合性的能力考核。主要有五种考核方式:一是教师点评;二是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三是广告企业或广告主点评;四是赛事点评,结合广告赛事,以比赛成绩检验学生的成绩;五是受众点评,学生将他们作品,尤其是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合适、方便的媒介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回收反馈意见,根据反馈做出评价。在以项目组织教学的同时,因为教学内容已经贯彻在项目的选择和制定之中,也实现了以项目驱动教学内容的深化的目的。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是组织者角色(必要时还是讲解者),学生则是项目的实施者角色,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是教育教学培养模式转变的直观体现。 项目法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通过我们的实践,项目教学法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示出了一定的效果,从学生反馈、企业和市场反应到同行交流等都获得了正面的肯定。主要是因为它遵循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教育规律,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解决了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实践能力培养的难题。1、以培养创新性人格为宗旨创新性人格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做”和“练”出来的。项目法就是通过做项目的方式,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攻克难题的习惯;通过项目法的团队合作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项目法的考核方式还激发了团队之间的竞争意识,为了拿出最好的作品,学生们尽其所能,拿出有创意的、有独特想法的作品,刺激了他们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习惯的养成,乃至形成创新性人格。2、项目法有助于形成系统的教学思路根据《广告文案写作》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将之前单一的作品文案扩展为整个广告活动过程中所撰写的所有的文本,也就是说,与广告活动相关的所有文字作品均归为广告文案写作的内容。这个大文案观念符合当前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要求,符合广告文案写作的内涵要求,也符合广告文案写作人才的能力规定的要求,有利于广告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在大文案观的指导之下,教学内容的设计、时间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置等都围绕其展开。经过摸索,我们在教学思路上形成了四个层面的结合:(1)教学内容上的理论、实验、实践相结合;(2)能力培养上的策划、创意、表现相结合;(3)教学时间上的课前、课上、课后相结合;(4)考核方式上的课堂、市场、比赛相结合。四个结合互动的系统教学思路共同推动了教学目的的实现。3、项目法人才培养模式既规范又灵活以项目组织《广告文案写作》教学,既符合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也符合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能促进学生品格的形成;既有利于化解理论教学的枯燥,又便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操作。在遵循广告活动创作规范流程的同时,项目法也体现出了灵活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采取个别辅导、集中讲解、组织学生讨论等方式灵活处理,安排、穿插相关内容,及时解决问题。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大趋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和我省的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广告行业作为创新型人才集中的领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尤显迫切。我们从一门课程改革和建设出发,希望能够对广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能够提供经验,为吉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佟文娟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广告文案论文:广告文案情感渗透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正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剖析在经济危机中广告文案情感渗透的趋势以及广告所承载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经济危机文案情感 2009年,和经济危机相关联的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经济的滑坡和各大企业的纷纷裁员,给原本在危机中恐慌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紧张和不安。广告应该在这个时候更加着力地表现情感,给人们以慰藉和温暖。在困境重重的经济危机中,如何使情感广告文案更加打动人们的心灵,如何使情感广告文案在人性人情之外,更加深入人心,将是文案人员更需费心思考的问题。功夫有高低,水平有高下。情感广告文案创作其实也是如此,有洋洋洒洒上千字的感性故事,也有只言片语的灵魂文字,更有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空灵境界。笔者在这里希望就情感广告文案展开一些探讨。 一、爱情——危机中的情感皈依 据《全球资讯榜》报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英国不少行业都很萧条,但是婚庆行业的生意却是意外的一枝独秀。心理学家分析说。正是由于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威胁,人们才纷纷通过结婚来寻求慰藉和安全感。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人们更加迫切地需要爱情作为情感皈依以冲淡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此时以爱情为主题的情感广告文案创作就屡见不鲜了。这类广告文案经常以干净唯美的文字来表达爱情的纯粹和美好,比较常见在贵重的耐用性消费品的广告宣传中,比如珠宝首饰、汽车、房产等广告。 天长地久的爱情,是大多数爱情类广告表达的核心内容。 早期周润发和吴倩莲合作的铁达时手表广告堪称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品,广告以叙述手法拍摄,从一张老照片展开回忆,描述了国难当头时人们的艰难爱情,镜头经常出现天长地久的字眼,暗示爱情的承诺。一句“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广告语更可谓是家喻户晓。 同样是表达天长地久的爱情。戴比尔斯钻戒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要比它的品牌知名的多。这句广告语,迎合了当时中国人对婚姻忠贞的心理状态,并且促进形成了中国人购买结婚钻戒的消费习惯,从这一点来说,这句广告文案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 经济危机的艰难时刻,相爱的两个人应该携手走过,payeasy的广告宣传将这一点表现得明确而又具体。这则广告由大量的旁白文案构成,男孩子感激又欣慰的声音道出女朋友的体贴懂事:“她说,情人节提早过,玫瑰可以多买一点,大餐可以多吃一些;她说,电影院的豪华情人座,没有我的肩膀舒服;她说。我亲手做的礼物,才是全球唯一限定版;她说,喜欢我骑车胜过开车,因为,她可以一路紧紧抱着我;她说,有时候和我待在家里,比出门更浪漫。”最后引出主题:用爱打败不景气,payeasy。这篇文案模仿了芝华士著名的父亲节长文案的形式,也采用了排比的形式,一系列生活细节的选取。突显出两个人之间的关心,体谅,和坚定的爱。可以说,这则广告完全是一个经济危机时期的应时佳作。 瞬间心动的感觉,这也是爱情类广告经常表现的内容。 2009年本田讴歌全新第四代豪华轿车2009TL表现的正是这一主题。广告片突破以往汽车广告的形式,以电影的手法把故事情节与车型完美融合,以系列广告的形式展开相遇、寻觅、重逢的旅程。越成熟越有魅力的刘德华和清纯女生桂纶镁的完美演绎,给广告中的爱情披上了浓浓的浪漫色彩。导演刘伟强以其一贯的敏锐感,保持了整个广告传播的简约和完整性。广告中文案以字幕方式表现人物内心独白,“茫茫人海中,我们还会遇上吗?”既表达了可遇不可求的缘分,也更加凸显了男女主角内心深处对于爱情隐藏的渴望。如果文案换成话外音,相信这种力量会削弱很多,因为很多时候,沉默的文字更能让人静心体会。 二、亲情——危机中的心灵归宿 生活是一块涂满了各种颜色的画布,亲情是这块画布上永恒的主色调。无论我们处在人生的巅峰还是低谷,对我们不抛弃。也不放弃的,将永远是我们的至亲之人。“经济危机特别是次贷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选择重回大家庭。大家庭生活不仅让不少美国人能团结家人的力量渡过经济危机,而且还让不少美国人重新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法国从事社会潮流趋势研究的约朗塔·巴克女士也表示:“危机不仅仅是迫使人们缩紧银根,更重要是让大家意识到理性消费,让物质欲望回归到简约与实用。同时,也让每天开足了马力不停奔波的人们放幔工作节奏,享受更多家庭温情、关心子女教育。”事实上,经济危机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感受到了亲情的重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国家,亲情显得尤为宝贵。经济的不景气。市场的低迷,使许多商家打出了最保守的亲情牌。越是困境,越要团结,越要给予支持,越要坚强的在一起,成为当前亲情广告的主旋律。 “翔飞人”2008年因伤退出奥运会比赛,这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此后,刘翔退赛所产生的巨大商业影响,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也绝不陌生。面对这种突发事件,使用刘翔做代言人的各大广告商纷纷使出对策。其中,可口可乐面对和处理危机事件的公关能力可圈可点。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在刘翔受伤后第一时间发去了慰问信,并表示可口可乐与刘翔的合作计划和宣传方案将一如既往,不会改变。也正因为此。我们才看到了2009年新年可口可乐推出的疗伤版广告。短短的几十秒钟画面,几乎容纳了他退赛后这几个月间的心理波动,而父亲刘学根的友情演出,更是为广告增添了不少亲情成分。广告文案以对话式和人物内心独自式相结合展开,父亲与儿子的倾心交谈中,将曾经有过的伤痛轻描淡写地一抹而去,一句“这不过是又一个栏而已”,既体现了父亲豁达的人生态度,又表达了对儿子坚定不移地支持。“新年第一瓶可口可乐,你想与谁分享?”与观众展开默契互动。 三、友情——危机中的共同承担 2008年年末,一贯表现友情诉求的品牌“好丽友”继韩国明星张东健代言之后,启用三个小男孩演绎其最新的友情广告。广告表现三个小男孩团结一致为了拿到放在高处的好丽友派。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瓶子。当妈妈询问缘由时,三个孩子没有互相推诿,而是勇于承担责任,以此来表现他们深厚的友情。广告本身似乎没有太多突破性可言。“好丽友”力图进一步升华其“好丽友,好朋友”的理念,因此提出“有仁有朋友”之说。虽然。这里。“仁”的含义对于孩子来说有点太晦涩,但并不违背好丽友一贯的推广。 四、情感渗透——经济危机中的广告之“机” 经济危机来了,人们都变得脆弱而又敏感,如何用最温情的方式安抚危机中的人们,是广告在经济危机中获得的一次良好表现机会。 1、自信的女人最美丽。欧莱雅作为著名的国际女性化妆品品牌,在2009年3月8日妇女节到来之际,推出了三八节专题广告,广告依然选择欧莱雅的代盲人巩俐来演绎,传达了女人要自信,自立,自爱的观点。巩俐面对消费者娓娓道来:“……今天的女性不断地进步,我们不追求完美,我们追求完整、充实、平安和快乐。我们要充分展现我们自己的美丽。我们要做自己,让每一天过得丰富精彩,充满意义。无论任何年纪。当我们让心灵涌现光芒的时候,我们就是最美的……”文案口语化很强,充满了亲切感。 李宁在其的09年春夏女子运动系列产品的广告中也提出一个新的概念:“InnerShine”,倾听内在的声音。广告通过三个并不十分夺目美丽的女子,传达了李宁对女子运动所提出的独特理念,即女性应该通过运动来唤醒真实的自我,发掘女性自身内在的光芒和魅力。“享受年轻,无关年龄”,“气质是练出来的”,“动,让自己静下来”。文案鼓励女性透过外在的动修炼出自己独特的美丽气质。表现享受跃动的年轻,无关年龄,而关乎“InnerShine”。李宁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InnerShine”为热爱生活与运动的女性人群量身打造,表达运动中女性内在魅力的不容忽视性。希望可以籍此帮助更多的女性通过运动尽情展现自己,表达内心深处的声音。绽放出属于自己的“InnerShine”。 2、源自内心的热爱。同样是国产运动品牌,361度09年新版广告一改往日产品主打的宣传风格,选择了感觉营销的路线。新版广告通过一系列平凡和不平凡的人们之口,将他们源自内心深处的对于运动的热爱表达出来。“我将视你如我生命中的伴侣和挚爱。我会珍惜我们之间的情感,全身心的爱着你……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健康生病,我都会无视其他。无条件的去爱和付出。……视你如我的信仰,不离不弃,和你永不分离。从这一刻开始,直到永远,我愿意。”这是一段看似平凡实则不凡的誓言。表达了人们对于运动深沉自内心的热爱。广告语“361度,多一度热爱”瞬间把整个广告的主题升华,给品牌增加了一种凝练的厚重感。 面对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广告人也正同时经历着冷静思考以求发展突破的过程。我们看到在这样一个严峻的时刻,商家们纷纷打出情感牌,文案都力求以温情为突破口,抚平人们的心灵刨伤。在这个时候,广告人不仅仅要推销产品,做出优秀的广告。在广告人的身上。同样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现实,把握消费情感,用广告中的多彩情感唤起人们走出物质和精神的低谷。新晨: 广告文案论文:经济危机中广告文案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正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剖析在经济危机中广告文案情感渗透的趋势以及广告所承载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经济危机文案情感 2009年,和经济危机相关联的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经济的滑坡和各大企业的纷纷裁员,给原本在危机中恐慌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紧张和不安。广告应该在这个时候更加着力地表现情感,给人们以慰藉和温暖。在困境重重的经济危机中,如何使情感广告文案更加打动人们的心灵,如何使情感广告文案在人性人情之外,更加深入人心,将是文案人员更需费心思考的问题。功夫有高低,水平有高下。情感广告文案创作其实也是如此,有洋洋洒洒上千字的感性故事,也有只言片语的灵魂文字,更有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空灵境界。笔者在这里希望就情感广告文案展开一些探讨。 一、爱情——危机中的情感皈依 据《全球资讯榜》报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英国不少行业都很萧条,但是婚庆行业的生意却是意外的一枝独秀。心理学家分析说。正是由于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威胁,人们才纷纷通过结婚来寻求慰藉和安全感。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人们更加迫切地需要爱情作为情感皈依以冲淡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此时以爱情为主题的情感广告文案创作就屡见不鲜了。这类广告文案经常以干净唯美的文字来表达爱情的纯粹和美好,比较常见在贵重的耐用性消费品的广告宣传中,比如珠宝首饰、汽车、房产等广告。 天长地久的爱情,是大多数爱情类广告表达的核心内容。 早期周润发和吴倩莲合作的铁达时手表广告堪称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品,广告以叙述手法拍摄,从一张老照片展开回忆,描述了国难当头时人们的艰难爱情,镜头经常出现天长地久的字眼,暗示爱情的承诺。一句“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广告语更可谓是家喻户晓。 同样是表达天长地久的爱情。戴比尔斯钻戒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要比它的品牌知名的多。这句广告语,迎合了当时中国人对婚姻忠贞的心理状态,并且促进形成了中国人购买结婚钻戒的消费习惯,从这一点来说,这句广告文案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 经济危机的艰难时刻,相爱的两个人应该携手走过,payeasy的广告宣传将这一点表现得明确而又具体。这则广告由大量的旁白文案构成,男孩子感激又欣慰的声音道出女朋友的体贴懂事:“她说,情人节提早过,玫瑰可以多买一点,大餐可以多吃一些;她说,电影院的豪华情人座,没有我的肩膀舒服;她说。我亲手做的礼物,才是全球唯一限定版;她说,喜欢我骑车胜过开车,因为,她可以一路紧紧抱着我;她说,有时候和我待在家里,比出门更浪漫。”最后引出主题:用爱打败不景气,payeasy。这篇文案模仿了芝华士著名的父亲节长文案的形式,也采用了排比的形式,一系列生活细节的选取。突显出两个人之间的关心,体谅,和坚定的爱。可以说,这则广告完全是一个经济危机时期的应时佳作。 瞬间心动的感觉,这也是爱情类广告经常表现的内容。 2009年本田讴歌全新第四代豪华轿车2009TL表现的正是这一主题。广告片突破以往汽车广告的形式,以电影的手法把故事情节与车型完美融合,以系列广告的形式展开相遇、寻觅、重逢的旅程。越成熟越有魅力的刘德华和清纯女生桂纶镁的完美演绎,给广告中的爱情披上了浓浓的浪漫色彩。导演刘伟强以其一贯的敏锐感,保持了整个广告传播的简约和完整性。广告中文案以字幕方式表现人物内心独白,“茫茫人海中,我们还会遇上吗?”既表达了可遇不可求的缘分,也更加凸显了男女主角内心深处对于爱情隐藏的渴望。如果文案换成话外音,相信这种力量会削弱很多,因为很多时候,沉默的文字更能让人静心体会 二、亲情——危机中的心灵归宿 生活是一块涂满了各种颜色的画布,亲情是这块画布上永恒的主色调。无论我们处在人生的巅峰还是低谷,对我们不抛弃。也不放弃的,将永远是我们的至亲之人。“经济危机特别是次贷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选择重回大家庭。大家庭生活不仅让不少美国人能团结家人的力量渡过经济危机,而且还让不少美国人重新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法国从事社会潮流趋势研究的约朗塔·巴克女士也表示:“危机不仅仅是迫使人们缩紧银根,更重要是让大家意识到理性消费,让物质欲望回归到简约与实用。同时,也让每天开足了马力不停奔波的人们放幔工作节奏,享受更多家庭温情、关心子女教育。”事实上,经济危机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感受到了亲情的重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国家,亲情显得尤为宝贵。经济的不景气。市场的低迷,使许多商家打出了最保守的亲情牌。越是困境,越要团结,越要给予支持,越要坚强的在一起,成为当前亲情广告的主旋律。 “翔飞人”2008年因伤退出奥运会比赛,这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此后,刘翔退赛所产生的巨大商业影响,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也绝不陌生。面对这种突发事件,使用刘翔做代言人的各大广告商纷纷使出对策。其中,可口可乐面对和处理危机事件的公关能力可圈可点。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在刘翔受伤后第一时间发去了慰问信,并表示可口可乐与刘翔的合作计划和宣传方案将一如既往,不会改变。也正因为此。我们才看到了2009年新年可口可乐推出的疗伤版广告。短短的几十秒钟画面,几乎容纳了他退赛后这几个月间的心理波动,而父亲刘学根的友情演出,更是为广告增添了不少亲情成分。广告文案以对话式和人物内心独自式相结合展开,父亲与儿子的倾心交谈中,将曾经有过的伤痛轻描淡写地一抹而去,一句“这不过是又一个栏而已”,既体现了父亲豁达的人生态度,又表达了对儿子坚定不移地支持。“新年第一瓶可口可乐,你想与谁分享?”与观众展开默契互动。 三、友情——危机中的共同承担 2008年年末,一贯表现友情诉求的品牌“好丽友”继韩国明星张东健代言之后,启用三个小男孩演绎其最新的友情广告。广告表现三个小男孩团结一致为了拿到放在高处的好丽友派。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瓶子。当妈妈询问缘由时,三个孩子没有互相推诿,而是勇于承担责任,以此来表现他们深厚的友情。广告本身似乎没有太多突破性可言。“好丽友”力图进一步升华其“好丽友,好朋友”的理念,因此提出“有仁有朋友”之说。虽然。这里。“仁”的含义对于孩子来说有点太晦涩,但并不违背好丽友一贯的推广。 四、情感渗透——经济危机中的广告之“机” 经济危机来了,人们都变得脆弱而又敏感,如何用最温情的方式安抚危机中的人们,是广告在经济危机中获得的一次良好表现机会。 1、自信的女人最美丽。欧莱雅作为著名的国际女性化妆品品牌,在2009年3月8日妇女节到来之际,推出了三八节专题广告,广告依然选择欧莱雅的代盲人巩俐来演绎,传达了女人要自信,自立,自爱的观点。巩俐面对消费者娓娓道来:“……今天的女性不断地进步,我们不追求完美,我们追求完整、充实、平安和快乐。我们要充分展现我们自己的美丽。我们要做自己,让每一天过得丰富精彩,充满意义。无论任何年纪。当我们让心灵涌现光芒的时候,我们就是最美的……”文案口语化很强,充满了亲切感。 李宁在其的09年春夏女子运动系列产品的广告中也提出一个新的概念:“InnerShine”,倾听内在的声音。广告通过三个并不十分夺目美丽的女子,传达了李宁对女子运动所提出的独特理念,即女性应该通过运动来唤醒真实的自我,发掘女性自身内在的光芒和魅力。“享受年轻,无关年龄”,“气质是练出来的”,“动,让自己静下来”。文案鼓励女性透过外在的动修炼出自己独特的美丽气质。表现享受跃动的年轻,无关年龄,而关乎“InnerShine”。李宁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InnerShine”为热爱生活与运动的女性人群量身打造,表达运动中女性内在魅力的不容忽视性。希望可以籍此帮助更多的女性通过运动尽情展现自己,表达内心深处的声音。绽放出属于自己的“InnerShine”。 2、源自内心的热爱。同样是国产运动品牌,361度09年新版广告一改往日产品主打的宣传风格,选择了感觉营销的路线。新版广告通过一系列平凡和不平凡的人们之口,将他们源自内心深处的对于运动的热爱表达出来。“我将视你如我生命中的伴侣和挚爱。我会珍惜我们之间的情感,全身心的爱着你……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健康生病,我都会无视其他。无条件的去爱和付出。……视你如我的信仰,不离不弃,和你永不分离。从这一刻开始,直到永远,我愿意。”这是一段看似平凡实则不凡的誓言。表达了人们对于运动深沉自内心的热爱。广告语“361度,多一度热爱”瞬间把整个广告的主题升华,给品牌增加了一种凝练的厚重感。 面对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广告人也正同时经历着冷静思考以求发展突破的过程。我们看到在这样一个严峻的时刻,商家们纷纷打出情感牌,文案都力求以温情为突破口,抚平人们的心灵刨伤。在这个时候,广告人不仅仅要推销产品,做出优秀的广告。在广告人的身上。同样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现实,把握消费情感,用广告中的多彩情感唤起人们走出物质和精神的低谷。新晨: 广告文案论文:经济危机广告文案 一、爱情——危机中的情感皈依 据《全球资讯榜》报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英国不少行业都很萧条,但是婚庆行业的生意却是意外的一枝独秀。心理学家分析说。正是由于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威胁,人们才纷纷通过结婚来寻求慰藉和安全感。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人们更加迫切地需要爱情作为情感皈依以冲淡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此时以爱情为主题的情感广告文案创作就屡见不鲜了。这类广告文案经常以干净唯美的文字来表达爱情的纯粹和美好,比较常见在贵重的耐用性消费品的广告宣传中,比如珠宝首饰、汽车、房产等广告。 天长地久的爱情,是大多数爱情类广告表达的核心内容。 早期周润发和吴倩莲合作的铁达时手表广告堪称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品,广告以叙述手法拍摄,从一张老照片展开回忆,描述了国难当头时人们的艰难爱情,镜头经常出现天长地久的字眼,暗示爱情的承诺。一句“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广告语更可谓是家喻户晓。 同样是表达天长地久的爱情。戴比尔斯钻戒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要比它的品牌知名的多。这句广告语,迎合了当时中国人对婚姻忠贞的心理状态,并且促进形成了中国人购买结婚钻戒的消费习惯,从这一点来说,这句广告文案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 经济危机的艰难时刻,相爱的两个人应该携手走过,payeasy的广告宣传将这一点表现得明确而又具体。这则广告由大量的旁白文案构成,男孩子感激又欣慰的声音道出女朋友的体贴懂事:“她说,情人节提早过,玫瑰可以多买一点,大餐可以多吃一些;她说,电影院的豪华情人座,没有我的肩膀舒服;她说。我亲手做的礼物,才是全球唯一限定版;她说,喜欢我骑车胜过开车,因为,她可以一路紧紧抱着我;她说,有时候和我待在家里,比出门更浪漫。”最后引出主题:用爱打败不景气,payeasy。这篇文案模仿了芝华士著名的父亲节长文案的形式,也采用了排比的形式,一系列生活细节的选取。突显出两个人之间的关心,体谅,和坚定的爱。可以说,这则广告完全是一个经济危机时期的应时佳作。 瞬间心动的感觉,这也是爱情类广告经常表现的内容。 2009年本田讴歌全新第四代豪华轿车2009TL表现的正是这一主题。广告片突破以往汽车广告的形式,以电影的手法把故事情节与车型完美融合,以系列广告的形式展开相遇、寻觅、重逢的旅程。越成熟越有魅力的刘德华和清纯女生桂纶镁的完美演绎,给广告中的爱情披上了浓浓的浪漫色彩。导演刘伟强以其一贯的敏锐感,保持了整个广告传播的简约和完整性。广告中文案以字幕方式表现人物内心独白,“茫茫人海中,我们还会遇上吗?”既表达了可遇不可求的缘分,也更加凸显了男女主角内心深处对于爱情隐藏的渴望。如果文案换成话外音,相信这种力量会削弱很多,因为很多时候,沉默的文字更能让人静心体会。 二、亲情——危机中的心灵归宿 生活是一块涂满了各种颜色的画布,亲情是这块画布上永恒的主色调。无论我们处在人生的巅峰还是低谷,对我们不抛弃。也不放弃的,将永远是我们的至亲之人。“经济危机特别是次贷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选择重回大家庭。大家庭生活不仅让不少美国人能团结家人的力量渡过经济危机,而且还让不少美国人重新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法国从事社会潮流趋势研究的约朗塔·巴克女士也表示:“危机不仅仅是迫使人们缩紧银根,更重要是让大家意识到理性消费,让物质欲望回归到简约与实用。同时,也让每天开足了马力不停奔波的人们放幔工作节奏,享受更多家庭温情、关心子女教育。”事实上,经济危机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感受到了亲情的重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国家,亲情显得尤为宝贵。经济的不景气。市场的低迷,使许多商家打出了最保守的亲情牌。越是困境,越要团结,越要给予支持,越要坚强的在一起,成为当前亲情广告的主旋律。 “翔飞人”2008年因伤退出奥运会比赛,这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此后,刘翔退赛所产生的巨大商业影响,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也绝不陌生。面对这种突发事件,使用刘翔做代言人的各大广告商纷纷使出对策。其中,可口可乐面对和处理危机事件的公关能力可圈可点。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在刘翔受伤后第一时间发去了慰问信,并表示可口可乐与刘翔的合作计划和宣传方案将一如既往,不会改变。也正因为此。我们才看到了2009年新年可口可乐推出的疗伤版广告。短短的几十秒钟画面,几乎容纳了他退赛后这几个月间的心理波动,而父亲刘学根的友情演出,更是为广告增添了不少亲情成分。广告文案以对话式和人物内心独自式相结合展开,父亲与儿子的倾心交谈中,将曾经有过的伤痛轻描淡写地一抹而去,一句“这不过是又一个栏而已”,既体现了父亲豁达的人生态度,又表达了对儿子坚定不移地支持。“新年第一瓶可口可乐,你想与谁分享?”与观众展开默契互动。 三、友情——危机中的共同承担 2008年年末,一贯表现友情诉求的品牌“好丽友”继韩国明星张东健代言之后,启用三个小男孩演绎其最新的友情广告。广告表现三个小男孩团结一致为了拿到放在高处的好丽友派。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瓶子。当妈妈询问缘由时,三个孩子没有互相推诿,而是勇于承担责任,以此来表现他们深厚的友情。广告本身似乎没有太多突破性可言。“好丽友”力图进一步升华其“好丽友,好朋友”的理念,因此提出“有仁有朋友”之说。虽然。这里。“仁”的含义对于孩子来说有点太晦涩,但并不违背好丽友一贯的推广。 四、情感渗透——经济危机中的广告之“机” 经济危机来了,人们都变得脆弱而又敏感,如何用最温情的方式安抚危机中的人们,是广告在经济危机中获得的一次良好表现机会。 1、自信的女人最美丽。欧莱雅作为著名的国际女性化妆品品牌,在2009年3月8日妇女节到来之际,推出了三八节专题广告,广告依然选择欧莱雅的代盲人巩俐来演绎,传达了女人要自信,自立,自爱的观点。巩俐面对消费者娓娓道来:“……今天的女性不断地进步,我们不追求完美,我们追求完整、充实、平安和快乐。我们要充分展现我们自己的美丽。我们要做自己,让每一天过得丰富精彩,充满意义。无论任何年纪。当我们让心灵涌现光芒的时候,我们就是最美的……”文案口语化很强,充满了亲切感。 李宁在其的09年春夏女子运动系列产品的广告中也提出一个新的概念:“InnerShine”,倾听内在的声音。广告通过三个并不十分夺目美丽的女子,传达了李宁对女子运动所提出的独特理念,即女性应该通过运动来唤醒真实的自我,发掘女性自身内在的光芒和魅力。“享受年轻,无关年龄”,“气质是练出来的”,“动,让自己静下来”。文案鼓励女性透过外在的动修炼出自己独特的美丽气质。表现享受跃动的年轻,无关年龄,而关乎“InnerShine”。李宁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InnerShine”为热爱生活与运动的女性人群量身打造,表达运动中女性内在魅力的不容忽视性。希望可以籍此帮助更多的女性通过运动尽情展现自己,表达内心深处的声音。绽放出属于自己的“InnerShine”。 2、源自内心的热爱。同样是国产运动品牌,361度09年新版广告一改往日产品主打的宣传风格,选择了感觉营销的路线。新版广告通过一系列平凡和不平凡的人们之口,将他们源自内心深处的对于运动的热爱表达出来。“我将视你如我生命中的伴侣和挚爱。我会珍惜我们之间的情感,全身心的爱着你……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健康生病,我都会无视其他。无条件的去爱和付出。……视你如我的信仰,不离不弃,和你永不分离。从这一刻开始,直到永远,我愿意。”这是一段看似平凡实则不凡的誓言。表达了人们对于运动深沉自内心的热爱。广告语“361度,多一度热爱”瞬间把整个广告的主题升华,给品牌增加了一种凝练的厚重感。 面对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广告人也正同时经历着冷静思考以求发展突破的过程。我们看到在这样一个严峻的时刻,商家们纷纷打出情感牌,文案都力求以温情为突破口,抚平人们的心灵刨伤。在这个时候,广告人不仅仅要推销产品,做出优秀的广告。在广告人的身上。同样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现实,把握消费情感,用广告中的多彩情感唤起人们走出物质和精神的低谷。 广告文案论文: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去文案现象探讨 1平面广告中的去文案现象 本质上讲,广告是通过信息传播达到说服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就平面广告而言,文案和图形是其传达信息的基本手段和必要内容。追溯广告史,被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平面印刷广告——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就是由文案和图形的结合设计。该作品图形为白兔捣药,文案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谓记白。认门前白兔儿为记”。显然该作品的广告文案部分清晰地传达出功夫针的信息,是说服消费者购买该产品的关键所在。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出现了一大批经典的平面广告大师,如大卫•奥格威、乔治•葛里宾、威廉•伯恩巴克以及李奥•贝纳等,这些大师们也无一例外地都青睐长文案的广告,如大卫•奥格威为劳斯莱斯汽车设计的平面广告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广告,其文案长达1500多个字,见图2。作为现代广告之父的大卫•奥格威更进一步说道“广告是词语的生涯”,画面更多的是为文字服务。 2平面广告中去文案与读图时代的必然性分析 广告目的的实现必须基于当时的市场特点,选择恰当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沟通来说服目标消费群体。然而文案和图形作为平面广告中信息传达的基本载体,它们在作品中如何运用与怎么运用,其实质是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市场角度而言,19世纪中后期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出现后,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新事物不断涌现,物质产品开始走向过剩的现代社会,于是人们之前奉行的勤俭、节约和自我约束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遭到抛弃,一个消费商品、追求享乐的新时代悄然而至,于是农耕经济时代所遵行的生产政治经济学开始转向了工业经济时代的消费政治经济学。农耕经济时代的人们对几乎所有的消费产品都存在着巨大的、被抑制的需求,因此作为媒介的广告,其功能在于传达告知性信息,基于此,广告中的文案是信息传达的关键,甚至就算是纯文案也可以实现广告目的。消费经济其核心在于商品间的自由竞争,由于19世纪其他新兴媒介尚未出现,平面广告仍然是工业经济时代最为核心的信息传达媒介,但是面对消费竞争的加剧,传统平面广告作为文本信息告知的功能,显然已经变得苍白无力,此时不得不寻求视觉表达的新方向。广告作为信息传达的媒介与市场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随着19世纪工业经济的逐渐形成,商品之间的消费竞争加剧,品牌开始诞生,平面广告不仅仅体现的是产品的竞争,自身存在的形式也必然基于有许多平面广告存在这一事实,而出现在其他平面广告的情境中,它们自身之间还要相互竞争。基于此,平面广告要实现其自身的目的必须首先要引起人的注意,而视觉中的图像元素提供了最初的吸引,同时它必须具有十足的吸引力才能够引起过往之人的眼球,并且能够胜过其他平面广告的吸引,至此平面广告由文本为主的视觉信息传达开始向以图像为主的视觉信息传达的改变已成必然趋势。无独有偶,事实上人类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视觉文化便迎来自身的一次重要历史性的转变。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就注意到“具有无穷艺术和革命潜力的电影,取代古老的说故事形式的历史必然性”。随着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一文中明确写到现代社会“从本质上看来……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事实上,工业社会催生了照相术、摄影术的发展,人类生产图像的技术日益成熟起来,且生产出了越来越多的图像,同时人们也消费越来越多的图像。至此形象不再用来阐述词语,词语成为结构上依附于图像的信息……过去是从文本到图像的含义递减,今天存在的却是从文本到图像的含义递增,这就是自工业社会以来,视觉文化由读文时代向读图时代的转变的必然趋势。历来平面广告设计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领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必然走向轻文案重图像。事实上从19世纪中后期欧洲的招贴艺术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月份牌,再到近年来广告界倡导的“去文案、零文案”,宣称“没有文案才是最好的文案”的“纯视觉”平面广告设计,都是读图时代来临后的必然产物。 3平面广告中去文案现象与视觉表达的悖论 随着视觉文化由读文时代转向读图时代,加之商业经济的竞争压力,由于图像确实比文字在视觉上能被人更快地理解的事实,因此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视觉表达开始走向去文案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事实上,由于重图像而带来的思维上的危机接踵而至,因为图像作为信息传达的载体,其关键在于它优于文字的唤起能力,而不是意义清晰的表达能力。贡布里希在《图像与眼睛》一书中就明确写到:图像的唤起能力是优于语言的,但是它用在表现目的的时候就有一些问题了。在传播和交流方面单纯的图像是不能跟语言和文字相匹敌的。与文字相比,“图像传播”胜在易读性和对眼球的夺取上,却在表达逻辑关系和深度意义时却无能为力。由于图像自身具备信息唤起的优势,因此图像作为信息传达的载体,往往引导人产生的是外在的形象信息,普遍意义上形象思维所产生的信息具有多元性、不清晰性和不稳定性,这就会导致沟通双方对传播中信息理解的相互猜度,乃至于最终完全背离广告的目的。 4结语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面对激烈的商品竞争以及图形在信息唤起方面的优势,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是重要的,而且变得越来越重要。尽管近年来广告界把广告中去文案现象视为是广告的创意手段,但是广告作为信息传达的媒介,其关键在于任何东西被表达出来以前要首先确定它是否在沟通上毫无障碍,因此平面广告中文案是必要的,对广告文案的轻视,会大大制约平面广告表达与沟通的效果,也限制了平面广告设计的空间与未来,因此清醒的思考才是通向广告设计的道路与灵魂。 作者:龚毅 单位:盐城工业学院 广告文案论文:广告文案创意培养重要性 一、目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广告,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广告主建立与完善品牌个性、增加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同时,广告作为一种以艺术的形式传播营销信息的工具,要能够打动消费者,其自身的设计就必须了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够以文字与图形元素从众多同类产品的广告中脱颖而出,从而吸引和打动消费者。文案的创意与图形的组合是广告制胜的法宝,这也就需要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具备综合创意设计能力。但在目前高职艺术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文案创意课程课时量不足,学校与学生的不重视,阻碍了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 (一)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过分重视设计技术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职高专)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因此,高职艺术院校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要,纷纷削减理论课程的课时量,加大实践课程力度,以期培养出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设计人才。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基本保持在lt1左右。但是,在注重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高职院校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在C蕞见 中同样指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也就是说,离职高专的技术型人才需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实践素质以及理论素质。因此,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样不可或缺。以某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书籍装帧、包装设计、平面广告是该专业的三大组成部分。软件课程可分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一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二,主要进行Photoshop、A1等设计软件的学习,每门课课时均为96课时。而且课时量远远高于其他广告文案创意以及广告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 (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且忽视文案写作 作为“印在纸上的推销术”(约翰•E•肯尼迪),广告以其富有创意和感染力的画面及文字对消费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作为一名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对广告、消费者、市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要洞悉消费者的内心,时刻把自己置于一个消费者的地位去考量广告的实用性与吸引力。同时,具体到广告作品的设计,创作者必须要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以及自身对艺术的思考,否则永远无法成为出色的广告综合设计人才。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对文案写作、文案创意能力的驾驭上。须知,广告同样是一个“内容为王”的行业。文案与画面同样重要。在江苏省高考招生中,高职艺术院校的专业统考分数与普通艺术类院校相比低了许多,而且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的限制也低了许多,因此高职艺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多数学生的文字功底与广告本科的l学生相比同样有不小的差距。而且许多学生的艺术生涯也属半路出家,临时抱佛脚,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对广告的一知半解,因此不明白广告设计中文案与视觉创意的关系,认识不到文案对于广告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性。在学习了广告设计的专业知识后。凭着广告的一丝热情,迫不及待地进行广告设计,但是囿于文字功底的薄弱,无力用文字来表达自己作品的内涵,也无法传达必要的商品信息,这样往往很难做出水平较高的广告作品。 二、文案创意能力的重要性 (一)文案对于广告设计的重要性——文字的力量 一般说来,广告是由=史案与画面等多个元素组合而成,文案是整个广告作品的灵魂,主导着消费者对广告所传达的商品或服务信息的理解与接受。而且从整个广告史来看,从现代广告诞生的第一天起,早期的广告从业人员都是由报纸编辑担纲的,后来被誉为“现代广告教皇”的大卫-奥格威同样出身文案撰稿人。因而,文案的力量在广告发展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仅举一例,即可说明文案所具;的直指人心的力量。1955年,大卫•奥格威为劳斯菜斯做了一则广告,这成为整个奥美发展的决定性时刻。在广告中,奥格威用详尽的文字诠释了劳斯莱斯的l9项优点。“在时速6o英里的时候,唯一的声音来自这辆新劳斯莱斯的电:于钟。”短短的几个字,即把产品与众不同的特性以及品牌形象的差异之处点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贵族品牌的独特魅力。这个:通篇文字的广告,在现在这个广告的“读图时代”中稍显另类,但在消费者低涉入度的产品宣传中,文案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消费者涉入较高的衬衫广告,大卫•奥格威同样用文字为哈撒韦衬衫塑造了一个广告史上经典的形象之———戴眼罩的男人,而且这个广告连续使用了21年(大卫•奥格威语)!广告创意大师李奥贝纳的经典名作《月光下的收成》(Hav~diltheMooraigh0用简短、纯净的文字,为我们呈现了自然、温情的商品形象,完美地诠释了“商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 (二)广告创意的引爆点——受众对文字的可接受性 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一般分为五个环节,广告学上将其归纳为“AIMDA”法则。即“吸引(A~endon)、兴趣(Inter~ting)、记忆(Memory)、需要(D~ire)、行动(Acdon)”五个环节。也就是说,广告在利用悬念、色彩等创意元素将消费者吸引住之后,必须明确告诉消费者广告主想传达给消费者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引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从而形成品牌印象,进而在需要的时候采取购买行为。也就是说,广告创意不能浅尝辄止,必须以传递商品信息为目的,以促成销售、建立品牌地位为终极目标,所有的画面设计与文案都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终究广告是推销术,而不是艺术。艺术仅仅是推销的外衣。有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一则广告的注意时间仅有三秒,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在一秒中以内用视觉创意吸引住他,然后用剩余的两秒把商品的信息传递给他。由于广告设计人员的个体差异性及其对广告表现艺术的理解不同,同时由于不同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消费习惯的差异,并不是每个消费者都能理解画面所要传达的意义。如果消费者不能理解或理解错误,都无法达到广告主预期的效果。传播学者施拉姆曾在其著作《传播学概仑I}中提出了媒介选择的或然率公式。他认为受众接受信息的“费力的程度”“主要同可得性以及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程度有关”媒介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同理,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接受程度,或者其对广告的选择性阅读也取决于消费者阅读的广告本身可得性和可理解性。不论广告作品的创意点多么优秀,这也仅仅完成了广告宣传的第一步,画面表达必须借助文字对其进行必要的说明。因此,文案是整幅广告作品的点睛之笔,能够简洁明了mx-~画面加以诠释,同时也用简短的文字传递出商品的信息。因此,决不能小觑文案创意在广告创作中的地位。 (三)广告设计思路及商品信息的表达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广告公司竞争日益激烈,仅江苏省就有4000余家中小型的广告公司,却无一家4A公司,在广告市场缺乏话语权。广告市场处于买方市场,各个企业成为高高在上的甲方,作为乙方的广告公司为了订单,甚至连奥美、李奥贝纳、智威汤逊等一流的广告公司都不得不参加企业客户残酷的比稿,甚至为客户提供免费服务以维系二者的业务关系。在比稿中,广告创意是至高无上的标杆,广告创意是广告的生产力。文案创意及视觉创意同样重要,因为对于广告主来说,画面的吸引力与文字对商品信息的传达同样重要。因此,在比稿中,明确、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理念,以及广告主的商品信息,突出商品差异性,强调品牌个性,是取得比稿胜出,夺取订单的重要武器。那么,对于广告设计人员来说,一方面必须提高演讲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对文字的敏感性,能够熟练地利用文案来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 三、如何培养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文案创意能力 在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实践培养动手设计能力为主导,以文案创意能力为先锋,全面提升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文案创意能力对广告设计的重要性,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职艺术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有必要从三个层面加强学生的文案创意训练,在训练实际设计能力的同时,提高其文案创意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广告设计能力。 (一)学校层面 1.加强广告专业课教师的理论培训,提高其对广告文案的理解。广告专业教师是广告设计教学的主导力量,是学生涉足广告设计的引路人。为此,高职艺术院校有必要加强广告专业课教师的理论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素养,使其首先认识到文案创意对于广告作品的重要性,然后才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广告文案写作的要点及规律灌输给学生,使其认识到广告文案的重要性,并能在日常的广告作品设计中自觉运用文案去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提高进入工作岗位时的竞争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广告设计人。 2.加强与一线广告公司的联系与合作,尤其是与文案策划人员的交流与学习,请其开讲座等。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贝中指出:高职高专要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就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而言,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二是要有熟练专业实践技能及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但是有数据显示,66.6%的高职院校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从家门一大学门一高职院校门口直接任教的,缺乏业界实践经验与人脉关系,因此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提供给学生,更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实训基地。另外,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招聘大多需要普通高校甚至是211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此举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但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因此学历越高,学科教育的痕迹就越重,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不够,严重背离了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的初衷。为此,必须加强与一线广告公司的联系与合作,尤其是与文案策划人员的交流与学习,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将广告专业教师送入广告一线,让其参与到某些项目中,连续实践一段时间,以便了解业界的最新情况,从而能够结合自身的理论特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 (二)教师自身层面 1.以实际项目进行学生文案创意训练。广告专业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人脉及各种业界资源,将广告公司的实际项目带入课堂,指导学生在实际的广告项目设计中提高自己的文案创意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设计能力,为学生今后能够尽快融入工作角色,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 2.模拟比稿。比稿是目前广告界获取广告主订单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比稿可以为广告主选择最佳的广告创意作品;另一方面,比稿也是广告人之间的直接竞争,因而综合设计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订单的得失。因此,教师有必要就某一项目指导学生进行设计,然后举行比稿会。组成评议小组,邀请广告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评议小组,直接指出学生设计作品中的文案或视觉创意表达存在的优劣,最大程度地还原比稿会的现场,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对广告界的工作流程产生直观的认识,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 3.加大经典广告作品的文案分析。在课程设置上,引入广告史,以广告经典案例作为线索,以广告文案创意写作与视觉表达为主导,着重分析广告文案创意写作在经典广告中的作用以及广告发展史上文案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可选择适当的经典广告,进行广告文案的改写或者就某一新课题展开创意写作的训练。 (三)学生层面 有道是教学相长,在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应对,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案素养与实践能力。 1.大量阅读,寻找灵感,培养文字组织能力。曾有人问过奥格威,广告创意从哪里来的,奥格威只是淡淡地说,创意来自生活。广告人都知道,广告创意是一瞬间的灵感进发。而灵感的爆发完全取决于对生活的敏感与热爱,同时离不开平时生活的点滴积累。因此,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平时应该加大阅读量,加强文化素质的提升,而广告也正是贵杂不贵精,同时辅以广告文案的写作练习,以此来培养自己的文字创意能力和组织能力。 2.参加竞赛,在竞争中争取进步。积极参加各种广告设计大赛,在竞赛中取得进步。目前中国大学生方面的广告奖主要有学院奖和大学生广告艺术奖,这两次比赛基本每年都会举办。这些比赛汇集了全国各大专院校的广告设计人才,通过竞赛的刺激与激励,学生能迅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以及与他人的差距,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深究管理会计理论及其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基础发展 一、管理会计研究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一)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要与研究问题的本身以及当时的外在环境相适应,正确地运用管理会计研究方法是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保证(吴水澎)。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流方法是经验研究(潘飞等,2007),这与最初管理会计的功能密切相关,即帮助制造性企业核算成本与管理成本,正是管理会计研究的务实性才使得基于企业的案例/实地研究一直以来成为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相对于西方管理会计的起源,我国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实际上是从80年代引入西方研究的成果开始的,所以起初的研究主要是翻译和介绍类的规范性研究,还没有深入到企业实地进行研究,而那时西方的经验研究已经开始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尤其是近几年,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几乎成为了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潘飞等,2007)。再看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目前经验研究还不占主流,即使是经验研究,大多也属于实地/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的比重相当少。即使是案例研究,研究水平也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外成熟的案例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论框架或者理论模型,而国内多数案例研究还局限于讲述一个“故事”,这与国外的研究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尽管案例研究具有许多优点,比如检验实践中的理论应用,为理论假设的提出提供初步的经验证据以及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等等,但是案例研究的桎梏在于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是真理,那么在所有的企业中都应该适用,即使是指在某一类企业中适用,也不能只通过一家企业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因此,如果要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检验理论,就应该采用大样本的研究,而对于管理会计研究所需的内部数据,问卷调查便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问卷调查有两个很重要的技术:抽样技术和问卷设计技术。这两个方面做到科学严谨对调查的效度和信度都十分重要(胡玉明,2005)。国内现有的问卷调查与国外成熟的问卷调查还存在极大的差距,成功的问卷设计一定是基于理论基础,再结合前人的研究设计进行调整和完善而成的。例如,对于环境不确定性的计量一般从原材料的供应、竞争者的动态、市场需求、制造技术、政府监督和干预以及原材料的价格共六个方面进行评分(GulandChia,1994),再通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来证明其计量的合理性。但是从我国现有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研究并不是验证某种理论,而只是说明一种现象,或者某种管理会计实践的程度和状况,往往是需要了解什么问题就直接设计什么问题,而对于研究问题的计量还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性(2005《会计研究》:《企业成本战略管理与持续发展相关性实证研究》采用统计检验方法使用得到的数据。但在国内样本中,这样的问卷调查并不占主流)。所以,即便都是问卷调查,问题设计的水平和研究的深度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另一个研究的差距就是实验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实验方法最早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研究之中。大约20世纪中期,经济学家开始把实验研究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建立了实验经济学。实验研究方法就是由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的本质内容设计实验,控制某些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得实验环境比现实相对简单,通过对可重复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从中发现规律的研究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实验法常常用于预算、激励机制和转移定价等问题。总的说来,实验研究相比经验研究有更多的困难,它除了需要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同时,它要求大量的实验参与者,以及实验经费和计算机联网的实验室环境。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得到许多在现实环境中无法得到的数据,从而在理论的检验上就有了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比较独特的视角,能够捕捉到更为主观的影响因素,因此,在理论基础上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结合更加地紧密。 (二)管理会计的研究背景与研究主题 管理会计研究起源于西方传统的制造性企业,其研究的历史也是伴随着产品的制造成本和成本控制发展起来的。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绝大多数管理会计的教科书还是以制造性活动为案例(Anthony,1989)。早期的研究之所以关注于制造性环境中的问题是因为这样的研究主题能够带来改进生产成本和改善制造成本管理的机会。但是,随着制造性的企业逐渐意识到越来越多的利润来自于非制造性环节时(例如产品的设计阶段、售后服务阶段等等),而且这些非制造性生产环节逐渐成为北美经济的主流(Shields,1997),于是便带来了更多的管理会计研究机会和研究主题。随着研究的背景逐渐向制造前与制造后活动(如财务、娱乐、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服务行业(如财务、娱乐、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和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等领域扩展,人们对于非制造环境的关注使得诸如对标准成本研究的兴趣降低,而增强了对促进销售的价值链管理环节的研究兴趣,因此又带来了基于价值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统的科学设计与应用的研究,而价值管理的理念又促使人们开始关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因此又有了ABC与ABM的研究。随着近年来企业战略的重要作用,使得人们又意识到许多管理工具具有战略管理的功能,例如平衡记分卡不仅是业绩计量的工具,更是战略实施和管理的手段。因此人们更加关注管理会计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这便带来了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风潮。当管理会计逐渐突破单一组织和一国的边界,集团与跨国公司变得越来越重要时,对于价值链管理(包括供应链、专利与特许使用权安排、外部采购、有效的客户反应系统以及竞争者分析等等)、转移定价等主题的研究便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背景对于研究的主题或者说研究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中国与西方的经济背景和企业背景不同,或者经济发展的阶段存有差异,研究背景也会存在差异,而这又会直接影响到研究主题选择的差异。 (三)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基础方面,西方管理会计的经验研究一般采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经济学(如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学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管理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由于管理会计与企业管理密切结合的特性也使得管理学成为其主要理论之一。 近些年,以权变理论为代表的社会学以及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的重要作用也更多地体现出来。权变理论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不存在广泛适用于所有环境所有组织的会计系统(Otley,1980)。应该明确会计系统的具体特征与某种确定的环境相联系,并且是恰当匹配的(Emmanueletal,1990)。而组织行为学与会计学相结合形成了一门新的科学——行为会计学,它通过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来检验会计信息、过程和人的(包括组织的)行为的交互作用,它与会计学的其他分支相区别之处就在于它关注行为科学,其发展受到了经济学、政治学、组织理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影响(BirnbergandShields,1989)。例如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产生的重要经济后果就是对组织中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产生的经济后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行为研究的透彻程度。而心理学的研究体现在诸如个人对于管理控制系统的公平性感知(包括程序和结果的公平性)以及对于组织的信任和忠诚度等等,而这些因素对于组织的业绩都有相应的影响。可以确定的是,任何管理控制系统如果不尊重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规律,决不会发挥有效的作用。 总之,这些理论的作用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只能通过结合它们所研究的背景、主题以及研究方法来论证其研究价值。而实际上,越是高水平的研究,总是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方面做到了较好的契合。 二、中外管理会计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会计论文的标准 为证明上述分析的合理性,我们选择了两本各自代表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杂志。据统计,国内的《会计研究》是权威期刊中发表管理会计研究比例最高的杂志(潘飞等,2007),而且也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会计专业期刊,其他权威期刊发表管理会计论文的比例相对过低(我国还没有管理会计研究的专业期刊)。因此我们选择《会计研究》作为国内管理会计研究水平的代表性样本。国外的选择了专门的管理会计期刊:《管理会计研究》(Journal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该杂志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声望,而且发表的论文都是管理会计的论文,因此可以较好地代表国外管理会计研究的水平和发展的方向。我们选定这两本杂志,并从几个方面来比较分析国内与国外的异同之处。样本的时间从1996年至2006年共11年。 为了从众多论文中挑选出管理会计的论文,首先要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主题。根据Shields(1997)以及Scapens和Bromwich(2001)的分类,我们将管理会计研究分为管理控制系统、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资本预算和投资决策以及战略管理会计几个大的方面。其中,管理控制系统又包括激励机制、预算、业绩评价、转移定价与综合控制系统。在选择管理会计的论文时,我们基于管理会计要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一基本原则,挑选出符合上述内容的论文,对于财务会计也会涉及的问题(如薪酬机制),要看其应用的理论与视角是否属于管理会计。如果研究涉及的是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职能(现在也包括披露),我们不视其为管理会计的论文。 统计显示,1996年-2006年在《会计研究》上,总共发表了174篇管理会计的论文,JMAR总共发表了88篇管理会计论文。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外管理会计研究的差异进行分析。 (二)研究主题和研究背景 1.研究主题的分布。根据论文的具体内容,我们将管理会计研究样本分为七个领域。这一分类主要是参考了Shields(1997)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分类,将管理会计研究分为管理控制系统、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资本预算和投资决策以及战略管理会计和其他。其中“其他”指管理会计的新兴领域,在我国主要指环境管理会计;在国外主要指行为管理会计。但是考虑到我国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战略管理会计的论文,我们将战略管理会计单独列出。 2.研究背景的分布。参照Wagenhofer(2006)的研究,我们将研究背景划分为三类:尽管大多数的管理会计研究适合于制造性的行业环境,但是很多研究成果是可以推广和通用的,不限于任何一个企业或行业的研究属于通用型的(genericsettings),这类背景一般比较抽象或程序化。如果论文表明研究结论是针对企业或某个行业的,或针对某个企业或者行业进行分析的,我们则将其划分为企业背景。这些企业主要包括制造性企业,还有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机构以及垄断性企业。最后一类是医院、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等非盈利组织。可以看出,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在国内外的比例都很低,而国外大多是通用型的研究。 3.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前文所述研究背景的确影响着研究主题的分布,以企业界为背景的研究主题非常广阔,而非盈利组织和通用性的研究背景则更为关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JMAR中非盈利组织背景的比例几乎是会计研究的两倍。实际上,非盈利组织也可以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上向企业界学习,例如可以在医院建立病患费用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并且,会计研究通用性的研究比例较低,而JMAR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是针对所有组织的(45篇),这将是未来我国管理会计学者努力的方向。中外研究相同的一点是,管理控制系统不管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都是研究的重点,这表明了管理控制系统在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还发现,战略管理会计研究在国内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与JMAR极为不同。 (三)理论基础 西方对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应用比例明显超越我国;而我国只有在战略管理理论上占有优势,而在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方面尤为欠缺,大多数采用行为学的国内论文只是从规范的角度进行论述,实际上在国外的研究中,行为学研究大多是与问卷调查或实验研究相结合,提出有关行为学或心理学的变量并建立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尽管也是应用了同一的理论,但是研究的深度和结论的价值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根据《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述评:比较与借鉴》的研究(潘飞等,2007),我国管理会计的经验研究有38.89%没有理论基础,是国外17.98%的两倍还多,与本文的数据结果基本一致。这使我们感到与世界学术主流的差距并不只是技术方法的应用。因此,对于国内的管理会计学者而言,如果要使自己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首先要在理论基础上有所突破,不仅依靠经济学,还要奠定更广泛的理论基础,扩展研究的视野。而在国内“其他”类中的研究,大多缺乏理论基础,规范性和介绍性的研究过多;而JMAR“其他”类中的研究则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并且多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并且,JMAR对于综合理论的应用比例也高于《会计研究》。这反映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理论基础的薄弱与狭隘,也指明了未来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们把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经验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国内档案研究多数采用经济学理论,这与JMAR的结果一致。而国内的问卷调查研究多数却没有理论基础,而国外的问卷调查研究均有理论基础,这一差异印证了我们前述的分析。国内的实地/案例研究应用的基本上是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理论,而国外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并且在各种研究方法上对经济学的应用比较均匀(除综合研究外)。另一个显著的差别就是国外对于综合理论的应用水平显著高于我国。因此,国内外理论应用的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这不仅影响研究的深度,也影响研究的价值。 (四)研究方法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当前对于研究方法的争论,根源在于哲学中的认识论,即何谓真理知识和如何获得的争论(李连军,2006)。现代哲学按照他们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来源或规则而被划分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梯利,1995)。理性主义认为:原因与结果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我们知道原因,就可以依靠思维和推理的力量立即确定其结果,而不需要依靠任何经验。经验主义却坚守科学唯一的目的就是发现自然规律,只有通过观察和经验才能得到。因此,根据方法论的不同,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1)经验研究方法(广义经验研究,包括经验实证)。经验研究是寻求对客观现象解释和预测的某些具体研究方法的总称,包括档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实地调查法等等(张朝宓,熊焰韧,2006)。经验研究区别于规范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它关注实务如何进行的,而不是关注实务应该如何进行;不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是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并且侧重于对命题进行证伪。 (2)非经验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指除了经验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方法,包括分析性研究和规范研究、最优化等等。其中,规范研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围绕经济政策行为的经济后果进行逻辑推理,提出政策建议和制定行为标准,也是我国一直以来会计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国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几乎无例外地基于理论和生产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Shields,1997),它是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假设和模型推导基础之上的,是连接理论与实证的桥梁。我们把非经验研究分为分析性研究与其他(包括规范研究等)。 因此,我们将研究方法划分为经验研究与非经验研究。而经验研究又可以划分为:问卷调查、档案研究、实地/案例研究、实验研究以及综合方法。统计结果证明了我们前述的分析,在国内的管理会计研究中,非经验研究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国外管理会计却是以经验研究为主流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验研究方法,还没有出现在会计研究中,但是在JMAR中的比例却相当的高。当然,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在从事实验法的研究,但是这一方法对绝大多数研究者而言还是相当陌生的。另外可以看到,国外与国内在研究方法上的发展阶段的确存在差距,国外已经以不再以案例研究为主,相反国内还处在案例/实地研究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国内管理会计的发展极为必要,也使我们更加期待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走向世界的建议 (一)培植良好的企业文化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管理会计研究之所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还缺少优质的企业。优质的企业不仅仅具有良好的业绩,更重要的是拥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员工公认的价值观、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激励机制。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对企业实践的指导作用,进而也影响了研究的范围和水平。例如在国外,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已经相当普遍,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也可以采用大样本,而在国内,目前大多数企业并没有采用作业成本法,只能作案例/实地研究。那么因此采用的研究方法、统计技术和研究结论的价值就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研究的水平受到了实务发展水平的影响。应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培育更多的优质企业,为未来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空间。 (二)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 由于我国缺乏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很少,学术界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着手建立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推动中国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的发展。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者和实践者基本还处在相互分离的状态,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发生了障碍。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不仅能够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而且也能够加强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因此,应该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组建中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使其成为我国管理会计师交流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场所。 (三)加强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西方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目前依然处于领先,尤其是他们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以及对综合理论的应用能力。对国内管理会计学界而言,“走出去”之前应该先“引进来”,通过加大与国外尤其是北美教育背景的海外学者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了解和掌握国外管理会计研究的最新动态,不断将新的理论和方法与中国的实务相结合,才能使国际学术界更好地接受和了解中国的管理会计研究。交流的形式可以通过邀请海外学者讲授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举办国际管理会计研讨会以及共同进行课题研究等等。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在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上更容易被国际认可,加之有中国经济特色的研究内容更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青睐。 (四)扩大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 传统的管理会计局限于大量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本都比较稳定的制造性企业。管理会计最初就是在工业企业当中推广并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工业企业中成熟并完善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国外管理会计的研究已经开始向更加宽广的领域发展,着重研究非盈利组织和更加通用型的问题。而相对于此,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还是集中于企业层面,尽管这与研究水平的发展阶段相关,而且能够提升研究的实用性,但是也说明研究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展。因此,今后应该研究更多通用型的问题,以点带面,拓宽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范围。 (五)创办中国自己的管理会计期刊 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好的专业期刊无疑能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不仅燃起学者们研究的激情,而且更加有利于对实务界的宣传和指导。与国外的JMAR相比,国内一直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杂志,这实际上不利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发展,与财务会计、审计相比,管理会计的论文更难发表。而目前国内则没有一本管理会计专门期刊用来交流研究的成果。因此,学者们关于管理会计所作的研究难以得到发表,长此以往,则会减弱从事相关方面研究的热情。因此,需要在国内创办一个专门的管理会计期刊,推动该学科的进步与繁荣,为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创造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深究管理会计理论及其运用: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构建 【论文关键词】管理会计体系理论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以期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进行理论上的指导。 一、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 1、模型模拟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模型的作用就在于利用它可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的了解。模型化实际上是一种实验方法,由于管理会计研究对象,尤其是社会系统具有的复杂性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研究注重模型模拟方法,即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比较精确的定量描述,对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改造,找出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提高预测的科学性,为最优化决策提供依据。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存货控制模型、利用线性规划进行最优决策的模型、量—本—利分析模型等。这些模型把复杂多变的现实单纯化、抽象化,从而有助于对对象的认识。但是,它存在一定的缺陷。模型的构建离不开一定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和实际情况经常是不相符的,其次,为了兼顾各种决策变量,模型日渐复杂化,难以为决策者理解和掌握,从而也就脱离了实际。 2、注重实证研究 管理会计的务实性决定了管理会计研究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考察、访问与科学的实验设计,需要获得反映管理实务的信息资料并加以科学的分析,实证研究相比规范研究而言,在管理会计领域更有用武之地。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计量经济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计量经济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是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和有关分析结果,并以此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和管理会计教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3、注重跨学科研究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把会计信息运用到管理中,其目的是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水平,因此它必然与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关系密切。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结构被引入管理会计,产生了管理会计中诸如“经济人”、“相关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收入”、“增量现金流量”等许多十分重要的概念,奠定了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础。在这些理论概念和方法基础上,管理会计的研究向着精密的数量化技术方法的方向发展。高等数学、运筹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许多数量方法被引入和应用于管理会计决策与控制模型的构建和使用之中。经济学的人说应用于管理会计研究,就产生了“委托—”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确定最佳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科学管理理论运用于管理会计,创造了盈亏平衡分析、量本利分析等科学方法,西蒙的决策理论提出了“令人满意的”准则取代最优化的决策准则。组织行为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思想、需求、好恶的“社会人”,在管理会计决策、计划与责任会计中都具体反映了组织行为理论的应用。 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讨论 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应立足于我国企业实践,超越“就会计论会计”的局限,应用多种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研究和解决企业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推广与发展管理会计的根本途径。 1、中国管理会计的定位——以效益为中心的成本动态管理 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己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管理水平是相一致的。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这一水平上。如前所述,在中国管理会计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成本管理是运用最多,最有群众基础的。因此,以成本及其管理为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符合我国目前企业界对管理会计的普遍认识的,管理会计并不完全是泊来的,而是在我国受到广泛重视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本管理。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就必须树立成本确定市场的观念,充分发挥成本决策功能,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成本管理还应与企业的整体效益联系起来,以动态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无论是成本的降低还是成本的提高,只要能够使企业的效益提高就是一种好办法,企业要从效益的角度去决定成本的升降,以效益为中心进行成本的动态管理。 2、传统管理会计的相关性依然存在 现代管理会计新的领域在我国还处于介绍探索阶段,新领域在我国很少得到应用。以决策会计为主的基础管理会计,由于相关性在我国并没有消失,我国目前是处于多层次的生产力和多层次的生产关系并存的状态,总体上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以决策会计为主的基础性管理会计内容在我国还没有过时,如应用得好,它必当促进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一方面,我们对于传统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应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相对发达的企业,鼓励其尝试使用创新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并逐步实现自我创新。 3、中国管理会计的设计与应用,应加大政府指导力度 我国管理会计理沦和实践与西方存在很大差距,其重要原因是我国缺乏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可建议把中国会计学会的管理会计委员会和中国成本研究会两个组织合并成一个独立的管理会计团体或组织机构;如果成立有困难,也可以在中国会计学会下建立一个管理会计二级分会,来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制订和颁布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原则和规范。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其信息的输出是基于管理上的不同需要而采取不同的形式,这一特性决定了管理会计受到法律的约束程度不会也没必要像财务会计那样严格,更没有必要制订统一的管理会计制度规范管理会计信息,但是,考虑到我国会计工作乐于应用法律规范的惯例,制订指导性的制度来引导企业管理会计的运行是十分必要的,至少我们应规定管理会计的原则,这对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及创新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此外,应尽快开展和组织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为培养和造就我国管理会计专门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实务向纵深发展起应有的推动作用。 4、中国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及其创新 中国式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很薄弱,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仍局限于对国外理论的翻译介绍。如前所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也有管理会计的实践,但很少有人去认真加以总结,并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进入80年代以后,我们主要是研究西方的管理会计动向,而忽略了对整个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只有引进,而未对管理会计理论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联系我国的实际进行中国式研究,中国管理会计研究成果要走向国际,必须在管理会计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深入企业实地,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实证分析检验规范研究的有效性,以规范研究对实证研究的结果加以解释和升华,即经验—规范—经验模式。它弥补了我国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因缺乏经验检验而实践性差的缺陷,也弥补了目前西方受实用主义影响重经验研究而不重规范研究而导致的案例研究难以推广的不足,综合了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各自的长处。经验研究充分发挥其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规范研究充分发挥其抽象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特征,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既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也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口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不仅是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也应当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考察和粗浅的思考,但是,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内容及表现将会更加丰富,有待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总结。 深究管理会计理论及其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管理会计进一步在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怎样将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以至有些人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能否应用于实践产生怀疑。出现这种状态的症结何在?怎样才能使管理会计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得以广泛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拟对此作一探索。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症结剖析 (一)管理会计本身的弊端。 管理会计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是会计的、统计的或数学的方法,但用得最多的是经济数学方法。它将管理会计复杂的经济活动用简明的数学模型表达出来,揭示有关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最优化的数量关系,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至本世纪70年代初,在管理会计思想发展中出现了“信息经济学方法”,试图将成本会计的“绝对真实方法”和“条件真实方法”归结到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体系中。这种微观信息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使管理会计研究人员试图用理论来改变实践。他们在书斋中为实践工作者设计了一些复杂的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经济数学模型,有些模型直到今天还难以在实践中运用,因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二)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的弊端。 在中国会计史上,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早已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类似于管理会计的核算和管理方法。目前我们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仍然倾向于注重理论,追求科学化,而忽略对可操作性的探索,而且大多是借鉴西方。对于管理会计理论来说,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是其得以构建并付诸应用的前提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待转变,这些都会对管理会计目标产生影响。 二、出路探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今后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应该以研究管理会计的实践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组织体系中的管理会计系统为保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逐步探索出一套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系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企业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专门机构从事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转变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笔者认为,该系统可由以下3个层次构成: 1、建立由管理会计方面的专家组成 的独立的民间机构———管理会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其职责是作为政府会计管理机构的辅助力量,协助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全国的管理会计工作。 2、建立地方和各行业管理会计协会。 其职责是遵循有关管理会计原则,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关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总结本行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促进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咨询等。 3、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设立总会计 师领导下的专门负责管理会计工作的机构,或在财会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会计人员。作为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或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其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有关决策所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 (二)管理会计实践要加强 1、取得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 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无论什么工作,只要领导高度重视,工作将会大出成绩。管理会计的实践也不例外。为此单位领导应多关注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工作,工作人员也应多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情况、提出工作思路以及要求,使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在单位领导心中日益得到提升。 2、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管理会计师队伍,管理会计师由财务会计师承担。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管理会计师的素质要求要高于会计师。面对市场竞争,管理会计师作为既懂管理又懂会计的专门人才,应具有战略头脑,判断准确,勇于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当然,做到上述几方面并非简单之事,应博学多识,一专多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主动地更新知识。同时,应加强思想修养,达到“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思想境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1995年就有48%的管理会计师走出办公室狭小的空间,深人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沿了解企业的情况,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也有助于管理会计师上述素质的培养。 3、学术界积极参与 学术界将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管理会计实践。企业为学术成果提供试验场所,并能促进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管理会计的实践又反过来有助于提升管理会计的理论,形成理论、实践交替上升的良性循环。 我国在推动管理会计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开展过一些工作,如1997年《会计研究》杂志举办了“安易杯”管理会计论文的有奖征文,这是我国首次开展的有关管理会计研究的规模较大的论文征集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信,随着管理生产要素的逐步深入人心,管理会计逐步得到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层次、规模将出现一番新的景象。 总之,要使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的研究,更要注重实际应用的探索,以找到能够解释、指导、应用于我国企业实践的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这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组织体系,推动研究成果付诸实施. 本文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深究管理会计理论及其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管理会计理论在发展中也获得了显著的成功。但是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发展还比较落后,也完全无法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与此同时,各种发展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所以为了使得管理会计理论发展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制度管理,就要找出相应地对策。而本文主要从企业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问题出发,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主要问题;建议和对策 管理会计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并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业绩的分析,行为的决策所发展起来的会计分支。鉴于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对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地解决策略。这样不仅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能有效提升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 一、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基本内容 (一)管理会计理论的基本含义 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它和企业的财务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管理会计主要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根据财务会计部门提供的一系列财务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企业规划和控制,而且专门辅助企业高层做出科学决策的会计分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还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吸收财务会计的部分理论,这样最终才能形成管理会计理论。 (二)管理会计理论产生的背景 管理会计又被称为“内部报告会计”,它在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企业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再加上当下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瞬息万变,以致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早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了。随之出现的也就是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及时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管理并为此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一个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工作只有足够的重视,才会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然而直到现在,我国依旧没有为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会计相关体系。主要表现在相关会计人员的分工不够明确,工资保险等制度也不完善......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企业管理会计相关工作的无法实施,而且很难将有效的信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去。 (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任何一种理论付诸于实践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作为支撑。企业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理论,只有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之中。然而纵观我国企业的会计部门,很多关于管理会计的理论都只是一些基础的分析,完全缺少实际应用的经验。作为国家,在相关管理上也没有颁布明确的规范性文件,从而使得企业在机制运行中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此同时,作为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会计根本没有明确的定论,从而使得相关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都是盲目行事。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参考标准,长远看来这是不利于企业自身良好发展的。 (三)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整体看来,管理会计在我国还属于比较新兴的发展内容,虽然目前管理会计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国众多企业在发展中却忽略了一个问题: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还比较低,主要表现为知识层次低,工作专业性不够......。由于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的知识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它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相对更高。而会计人员作为管理会计的直接操作者,因此他们的个人素质将会对管理会计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多数企业的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还有待提升,加上他们没有受到过系统且专门的训练,所以在工作中难免还会遇到诸多的问题。 (四)互联网技术的利用效率低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在企业的管理会计中,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程度是非常低的。任何一个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每个季度和阶段都会进行相关的财务核算。但是很多企业很多时候还是采用人工操作的手段进行管理会计的核算。表面上看虽然是节约了成本,但是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问题,人工手段往往容易出错,然而管理会计是一门要求准确高效的学科,如果出现错误,就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在逐渐的冲击着企业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了。 三、提升管理会计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改变企业管理会计工作落后的经营理念 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的个人素质对企业财务决策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改变企业管理会计人员落后的工作理念。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意识。并在企业管理层中建立一定的管理会计相关机制,以此提升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特别是在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运用实践过程中,相关领导者要加大对员工的督促力度。这样才能为企业做出更加适合市场需要的管理会计决策。 (二)完善企业管理会计的相关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然而一个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能否正常进行,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管理理论体系。因此为了充分有效的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在制定管理理论体系的时候应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将其完美的融入到企业的整个运营模式中。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工作方面还需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才能使建立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更加科学。 (三)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个企业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不是只单纯的依靠领导层的决定,还要依靠相关部门员工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企业能够实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会计管理部门作为坚强的后盾,而会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非常关键。作为企业,除了尽可能的减少开支成本外,还要懂得必要的投入。所以高层领导可以定期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对会计员工进行培训指导,让他们通过系统的学习,更加深入了解企业的专业管理会计知识。只有将管理会计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工作之中,才能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除此之外,在选拔相关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时候,他们的专业性程度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核标准。 (四)用法律手段约束会计人员的言行 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直接和企业的经济命脉相联系,在金钱的诱惑下难免会使得一些意志力不强的人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比较常见的就是:制造假账、违规操作、制造虚假财务报表等。所以为了避免这样行为的出现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就需要加大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在会计内部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的意义则在于能激发员工们依法从业的重要性。如果能够结合现实中所出现的违法案例进行讲述,以此告诫员工其结果的严重性,那么就能让他们更深刻的觉悟到依法办事的必要性。 (五)提高企业会计管理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支撑力,不仅提高了管理会计工作的效率,还能保证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过程中,通过分析计算机处理得出的数据信息,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有更加客观准确的判断,进而提高整个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因此企业在管理会计中,除了不断地向员工普及相应地网络思想意识外,尤其还要考虑到老员工工作的实际情况,由于他们对新时代的信息技术运用还比较陌生,熟练程度也不够,而针对这一现象除了大力进行科普外,最好还是要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催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由此可见,提升企业的网络信息化水平,既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现代化的管理,还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管理会计的理论发展主要是从企业本身的管理需要出发,并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正确的管理决策提供相应地依据,由此可见,它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对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也是希望能为今后的一些中小企业在管理会计发展方面提供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青海省旅游景区规划中需注重的几点问题 【摘要】文章从旅游规划的角度,阐述了在青海省的旅游景区规划时需注重的四大问题,一是注重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二是注重整合、低碳节能、合力发展,三是注重文化、旅游文化、文化旅游,四是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共建和谐。 【关键词】青海旅游 旅游规划 注重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带动,以及对文化和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引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生态环境多样、地里地貌复杂、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青海的旅游发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重大战略部署并开始全面打造“大美青海”旅游精品品牌,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的重要战略,青海省旅游业也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全省掀起了旅游发展的热潮,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11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407.2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国内旅游收入达到90.57亿元,同比增长30.1%;接待入境游客51692人次,同比增长10.5%,旅游外汇收入2658.5万美元,同比增长30%,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高点起步,良好开局①。 旅游要发展,规划要先行,好的发展离不开好的规划,我省自始至终都在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积极构建青海省旅游规划体系,截止2011年底,先后有100余项旅游规划成果通过了省级评审,实现了全省所有8个地(市、州)和46个县(区、市、行委)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都有相应的旅游规划可依②。已完成的规划也囊括了旅游规划的各个阶段,总体发展规划有《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1—2020)》、《青海省环西宁旅游区总体规划》、《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等;旅游区规划有《青海湖景区旅游整体策划》、《年保玉则景区旅游整体策划》、《青海省坎布拉旅游区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有《青海省乡村旅游规划》、《青海省旅游标识系统规划设计》、《青海省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等;修建性详细规划有《日月山旅游区修建性详规》《互助北山修建性详细规划》《黄河源头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等。这些诸多旅游规划的完成实施,同时也是我省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对应写照,体现出了旅游发展的速度,规划视野的广度以及规划研究的深度。 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③。笔者作为省内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的一份子,对省内的旅游规划工作也小有研究,现提出在我省旅游区规划中需注重的几点问题,供探讨: 一、注重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一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境内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峡谷、盆地遍布,全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生态环境异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一时很难恢复。为此,青海省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任何项目的规划建设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故此,笔者认为在旅游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必须注重景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环境保护第一、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尽量避免规划大体量的、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设施,尽量做到适度开发,避免旅游区的大拆大建;尽量顺应自然生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且应该限定大众观光游客活动区域,科学控制景区的环境容量,不过度依赖传统大众观光旅游市场;再者,旅游设施设计建设应突出生态化、集约化,充分保证规划建设项目的原生态型和高度体验性,既节约建设资金,也将对自然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二、注重整合、低碳节能、合力发展 青海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一些项目的落实来之不易,旅游业又是新兴产业,可争取的项目资金更是有限,因此,在旅游规划当中,要有整合项目的全新思路,大胆创新,突破产业传统边界,走项目整合之路,让旅游项目“借力发展”、“借船出海”;大力延伸产业领域,深度拓展涉旅要素体系,强调旅游业与城镇建设、农牧、交通、文化、林业等其他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整合协调,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商贸服务、科教信息、文化体育和城乡基础设施业的资源共享,实现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整合项目,还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设施利用效率,也是实现低碳节能的有效手段。整合项目,是借力发展,也有利于与其他项目形成合力,对项目本身有更好的促进推动作用。 三、注重文化、旅游文化、文化旅游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从昆仑文化到石器文化,从卡约文化到热贡文化,从民族文化到宗教文化,无不彰显出青海文化的博大精深,青海省委省政府也实时提出了建设高原文化名省的战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文化是旅游的活力源泉,在旅游规划工作中,必须注重对文化的凝练,做到生态景区与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努力升华景区文化精髓,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 景区规划时对文化的把握至关重要,规划注重提升文化的同时,所规划建设的项目也应该是彰显文化、弘扬文化最好的现实载体,民族文化的体现、宗教文化的表现、历史文化的展现,都需通过规划建设项目来传达,故此,规划中注重文化、深挖文化,实现文化旅游,彰显旅游文化,才是“文化活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双赢之举。 四、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共建和谐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本质上讲,发展、和谐是以人为出发点、以质量为基准要求、以文明为基本要素、以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那么在我省的旅游规划过程中注重细节,就是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以游客为中心,满足各种层次的游客在旅游全程活动中的需要,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整体创新,促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 旅游是游客与景区的互动,其活动的核心是人。坚持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要建立以“游客为中心”,周到、安全的服务体系,使游客愉快、满足和享受。结合我省景区实际情况,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划是体现注重细节规划的典型案例: 1、供氧设施规划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之上,大多景区海拔较高(如青海湖湖面海拔近3200米),内地游客易出现高原反应,为此,在旅游规划时,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旅游区需规划建设吸氧室、氧吧或车载氧吧,此类设施还应按照应急服务半径配备,要具备在突遇游客高原反应时能够及时救治。 2、观景、摄影平台的规划 青海广大的三江源地区及柴达木盆地,地势广袤,一望无垠,景观对象有组合多、尺度大等特点,如果只是“身在此山中”,断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故此,在此类地区需考虑选址建设观景、摄影平台,才能让游客“大块朵颐”、“大饱眼福”。 3、寺院规划 青海省世居的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的有藏族、蒙古族、土族,其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近30%,全省各地也是佛教寺院林立,此类宗教文化资源也是绝好的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在对寺院的旅游开发时,尤其要注重规划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寺院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布局建设旅游厕所、垃圾箱等环卫设施,打造佛教“净”地;二是做好寺院内部的游览组织,游览线路尽量多的串联各个殿宇,既不走回头路,又能实现顺畅游览;三是寺院的电力线、电信线等线路尽量规划为地下敷设,以消除摄影时的视线干扰。 4、标识系统规划 青海省多数景区出行旅游线路较长,地处偏僻,不易到达;近几年来旅游市场逐步趋于成熟,自驾车、自助游客增多,青海省作为自助体验式旅游目的地,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因此,特色化、个性化的标识系统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注重细节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贯穿至旅游规划中,就能够通过旅游产业开发,促进旅游景区的宜游性,提高本地人民以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落实和谐社会和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规划研究 【摘要】旅游景区的标识系统是一个旅游景区的名片,也是旅游景区自身的重要部分之一,这种标识能够更直接、更直观的使游客对于景区有一个认识,也能够有助于游客更有主题、有目的的去完成旅游项目,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由此可见,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意义是很重大的。本文从介绍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概念以及国内外的现状出发,对于国内的一些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文章的最后做出优化的对策。目的是为了使国内的旅游标识系统的设计规划更趋于合理。 【关键词】旅游景区 标识系统 规划设计 优化对策 旅游景区标识涉及到旅游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景区的浓缩展示,是通过符号或是标记的方式对旅游景区的一个抽象说明。通过标识可以让旅游者对于景区有直观的感受,并且能够有助于旅行者完成旅游,它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概述 在中国的古代,标识和标志没有明显的区别,几乎可以认为是含义相同的。在现代汉语中,标识与标志存在这一些细微的分野,主要体现在使用的领域与使用的习惯上,在私人的活动或是受众面比较小的领域,一般采用“标志”,而在一些受众面比较大,且与商业活动有关的领域,一般叫做“标识”。所以,代表一个旅游景区的符号或是标号,我们就称之为旅游景区标识。简言之,旅游景区内能够客观的反应旅游景区特点的图片、文字、标记等等,我们称之为旅游景区的标识系统。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引导功能。也就是使游客通过对于标识的认知,继而对于景区有一个直观了解,旅游时更有针对性。 其次是管理功能。从宏观的角度看,旅游管理部门能够通过旅游标识的统计,对于旅游景区的服务项目以及主营项目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便于以后开展管理工作。 再次是宣传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普遍较快。旅游的过程中,如果让一个人去耐心看一本旅游的宣传册,可能一般的人会拒绝。而每个人都能通过最简单的方式,用最少的时间去认识一个旅游标识,无疑后者的优势是明显的。好的旅游标识系统,可以起到广告的作用,为旅游景区增加客源。 最后是解说功能。旅游标识系统除了具备上述三种主要的功能之外,还可以起到解说的功能,游客通过对于旅游标识的阅读与欣赏,会大概的了解该景点的重点在何处,该景点的特色是什么,有的时候旅游标识系统可以代替导游员的一部分作用。 按照旅游表示系统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我们可以将旅游标识系统分环境保护标识、引导标识、管理标识、宣传标识等等。 二、国内外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规划综述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发展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国内与国际的两方面分别进行探究。 首先是国内方面。对于旅游标识系统的知识,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比较匮乏的,由于当时没有大规模的商业项目与旅游项目的结合,所以就导致了旅游标识没有很好的被开发,许多景区都是一些简单的标牌设计,比如“欢迎光临”、“XX景区欢迎您”等等这些,没有特色,不能够通过这些标语去展示一个景区的特色。到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旅游开发的重视,旅游标识系统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一些地区将自身的文化特色或是历史名人融入到旅游景区标识中,还有一些地区将当地的一些土特产品纳入到了旅游标识系统。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旅游标识系统规划的进步。 其次是国外方面。对于国外方面的旅游标识系统,从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国家的例子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国外的旅游标识系统的合理之处与先进之处。 丹麦属于北欧地区,由于是童话的故乡,丹麦政府以及丹麦旅游部门对于童话的元素运用的十分到位。在丹麦的发行的纪念币上,就有一款是“撒尿男孩”的图像。丹麦还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将一位擦亮了火柴的小女孩的形象作为哥本哈根市的旅游象征。 美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的第一强国,属于移民国家,每年去美国旅游或是探亲的人数很多,美国的旅游部门对于美国景区旅游标识的设计从美国文化入手,比如在纽约的哈德逊地区,其旅游部门就以哈德逊河口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为标志,而对于纽约市区,就以帝国大厦作为标志,再比如在美国景区随处可见的“山姆大叔”,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所熟知的有美国特色的符号,看到这些符号就很自然的想到了自己身处美利坚。使旅游标识的设计达到了目的。 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家,法国的旅游标识系统可以说是全球最为丰富的,比如在法国很容易的见到一些用“法棍”(法国主食面包)的造型设计的一些旅游标识牌。还有比如方尖碑的造型、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等造型,都会很恰当的出现在相应的旅游标识中。除了这些之外,法国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音乐作为旅游的标识,到了一些严肃的场合或是关系到了法国国家荣誉的场所,都会奏响马塞曲(法国国歌),激昂的旋律,让游客同样感受到来自法兰西的荣誉。 三、国内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景区关于旅游标识的开发与设计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国内外交流比较少,自身的研发能力不强,创新能力有限等因素,旅游标识这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我们下面以甘肃天水的著名景区以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为例,从一个具体的层面看一下中国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标识系统缺乏整体性。 在国内的大多数景区中,标识的设计随意性很大,缺乏了整体的考虑。伏羲庙在标牌的设计上也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标识牌在景区中散布,有的游客形象的称之为“补丁”。还有的一些旅游标识牌,只是纯粹的之路或是纯粹的景区说明,没有艺术效果,使游客看了十分乏味。 (二)英文标识问题。 由于改革开放的原因,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为了使其能够在旅游期间“零障碍”,伏羲庙也同样设置了一些英文的标识。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问题却出现了很多,没有尊重英文的习惯方式,使一些外国游客在看了标识后摸不着头脑,比如“游客止步”,简单了译成了“visitor stop”,这种中国英语也许只有中国人能够看得懂,而英语国家的人会认为这是一个参观的景点,因为在英语中,“stop”与“station”都是站点、景点的意思,英文直译为“游客的景点”。正确的翻译方式是按照其功能将游客止步的原因写在上面,比如“stuff only”(员工使用)或是“no admittance”(未开发)等等。还有的标牌导游词将史书记载翻译为“SHIJI”,而英语中的“SHIJI”单指的就是中国的《史记》。造成了文化上的误会。 (三)标识的特色性不强。 对于天水的伏羲庙,在设计标识的时候应该将其当地的元素考虑进去,比如这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一座有伏羲像的庙宇,就应该以此为特色进行旅游标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但是在其旅游标识系统中,却很少能够看到这类的元素运用其中,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的塑料、不锈钢等等元素的运用,将其古朴的、传统的文化氛围打破,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四、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优化对策 (一)做好前期调查工作。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与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在旅游景区设计出合理的、能够融入景区的旅游标识,必须对于景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现代人文等方面做以充分的,全面的了解,结合现代的旅游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以及材料学,对景区的标识进行规划设计。 (二)标识系统的管理与完善。 景区的标识系统还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在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应用性。要满足引导、管理、宣传以及解说四个方面的功能。并且在此基础上,使游客能够通过旅游标识来认识和认可景区,这样就达到了目的。 (三)外文标识要规范。 这个问题是需要重视起来的,对于外文标识,一定要准确、详实。可以根据当地的特点,除了英文之外,可以适当的再考虑一些国家的语言,比如在东北地区,可以考虑在旅游标识牌上加入朝鲜语和俄语;在内蒙古地区,经常会接待一些蒙古国的游客,可以在旅游标识中加入一些蒙古语;而一些西部地区,比如西藏等地,法国、德国的登山队很多,在旅游标识的设计上,可以适当的增添一些法语和德语。景区的管理人员中,如果没有熟悉外语的、或是外语水平不高的,可以同当地的高校合作,组织旅游标识的翻译工作。防止出现错误,影响国际形象。 五、结论 旅游标识系统是一个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一个景区的门面。一定要具备引导、宣传、管理与解说的功能,协助游客更好的进行游览。但是我们国家的旅游标识系统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这些都是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整改的,从培养人才、规范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升旅游景区的管理与服务,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财富。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基于文化景观的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方法探索 摘要:乡村旅游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一种新的休闲度假方式,乡村旅游的开发,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城乡之间的互相交流。随着旅游业发展的逐渐成熟,如何有效平衡旅游开发、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成为当前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本文针对我国乡村旅游景区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文化的角度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文化景观;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方法 一、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受人青睐的旅游类型。其重要意义体现为: 扩大旅游发展领域,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文化差异较大,促使形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空间较大的优势,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但解决了农村的就业困难问题,还为乡村开辟了新的致富道路。 加强城乡交流,繁荣乡村文化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仅表现为空间物质上,更体现在文化背景的差异。正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性,才使得城乡之间的居民被彼此吸引。开发乡村旅游,不仅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相互交流,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到乡村观光旅游,体验不同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还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让村民开始认识到文化的价值,从而形成文化保护的理念。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探析 早在上世纪末期,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农村,建立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供人们欣赏、游玩,这就是我国乡村旅游的雏形。在98年的时候,国家旅游总局举行了“98华夏城乡游”的活动,全国各地的很多乡村抓住有利时机,开发乡村旅游,一时间,乡村旅游受到人们的热捧。随后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发展起来,如度假村、休闲农场、民俗文化村、农家乐等。但是,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在开发建设中也暴露了许多缺点和问题: 旅游开发认识片面,资源开发浪费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片面开发自然景观,对乡村文化、民俗等非物质层面的资源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正确认识乡村的原生态和一些文化资源的真正价值,在缺乏认识的情况下,造成重要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缺乏市场研究,追求当前利益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把农村的旅游资源投放市场,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最终获得经济效益的商业过程。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开展工作。但是,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只把眼光停留在了当前的市场中,忽视了对潜在市场的开发。这使得乡村旅游景区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着眼于眼前的市场,没有长远的规划,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与国外的乡村旅游产品相比较,国内乡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缺乏特色,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农业生产、乡村文化、地域特色与旅游结合不紧密。未能挖掘乡村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管理经营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很多乡村旅游项目是由当地的村民或者企业直接经营,缺乏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意识,一般采取的都是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很多诸如服务、环境卫生问题也逐渐暴露。 基于文化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方法 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开发经验,从文化的角度开发乡村旅游,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以及美学价值,增强文化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保护文化资源与开发旅游相结合 对于城市而言,乡村资源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区位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和生活习俗的不同,这是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的出发点。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乡情民风,例如:传统的服饰、歌舞、文字、习俗等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开发乡村文化景观切实做好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防止文化景观的过度商业化,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中的内涵,提供可以代表乡村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 充分认识景区特征,尊重景观格局 景区规划不只是为满足游客单方面需求而做,也不只是为拉动一时的经济而做,而是为了满足景区当前需要以及未来发展而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和前瞻性。因此,景区规划的前提就是尊重景区原有的格局及肌理,通过项目合理安排和空间布局,与景区有机结合,使旅游项目、设施安排与基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为游客营造一个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在保护和继承的认识基础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乡村旅游。 旅游项目的合理安排 旅游项目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划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文化景观出发,旅游项目是游客和景区环境的交流。旅游项目的实质是游客与游客、游客与村民、游客与环境的行为活动的安排。而规划的目的就是强化这种行为的组织,使之有序和创新。通过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可以引导游客对旅游项目的参观、参与,从而实现体验、认识和交流的功能。 结语 文化景观是历史沉淀后的一种展现,需要被重视、保护和发扬,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文化景观与旅游的关系,以文化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不但可以使乡村景观资源得到充分认识和利用,同时也是实现文化继承和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基于景观生态思想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摘要:将景观生态学原理用于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 既先了解景观格局, 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功能分区, 按照生态安全格局的原则在各功能区进行景点设计, 使各分区发挥各自的旅游功能, 又更利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更符合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目的, 因为景观生态学原理与生态旅游的目标是一致的。 关键词:景观生态; 旅游景区; 规划设计 前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生活的闲暇, 人们都有一种渴望回归自然的想法, 生态旅游应运而生。但是生态旅游不仅仅是自然旅游, 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先, 通过减轻环境压力、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来平衡经济利益。生态旅游的规划就是要把地理自然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而在规划建设中要靠什么来指导呢? 这就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把具有空间属性的景观作为研究对象, 以协调统一生物学和地理学这两个领域为目标。它能很好地指导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使旅游景区永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 生态旅游的兴起引发了研究热潮, 从众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中可总结出生态旅游的三重含义。一是哲学理念的, 即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二是科学层面的, 指科学技术的研究, 着重环境容量和旅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 三是商业意义的, 指一种旅游产品。在旅游规划规程中, 生态旅游既被看作产品, 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 二、景观生态学在景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景区规划设计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旅游是由主体、客体和媒介三大方面组成的一个系统。旅游主体是人。媒介则更多体现在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是旅游结构的网络和信息流。客体是旅游活动进行的载体。对其规划的目的是保护景观的特色和品质,适度调整景观的格局与功能,保证旅游网络的畅通,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区规划与设计应未雨绸缪,在其开发模式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人开发理念之中,坚持生态保护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紧扣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这正是当今生态旅游发展的迫切要求。 1.1 整体优化原则 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生态整体性认为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总是不均匀的,从而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异质性同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抗干扰和恢复能力密切相关。旅游景区规划是对基地景观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多个组分、要素进行规划设计,因此,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遵循景观生态学二大基本思路:保证景观生态整体性和设计空间异质性结构。同时景观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而景观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这就要求旅游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利用的道路,要对旅游设施和游客数量进行严格控制;要设计合理的旅游生态容量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要对旅游活动进行严格的功能分区等。从整体的高度上,强调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然修复。 1.2 个性与特殊保护原则 景观具有区别于其它景观的个体特征,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重复套用、沿袭旧模式,否则景区的个性魅力将散失殆尽。特殊指旅游景区内有特殊意义的景观资源,如历史遗迹或对保持景区生态系统具决定意义的斑块,应进行有效保护以及规划设计再利用。 1.3 保持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存在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旅游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观,使旅游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一个理想的旅游景区应是含有各种景观成分所组成的综合体,这样既可增强景区整体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提高生态系统的总体稳定性,又能保证旅游类型的多样性,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重点是景观的多样性的维持、旅游空间多样化的创造。 1.4 综合效益原则 即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生态平衡,结合自然,协调人地关系,体现自然的生态和谐美、生趣美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这在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再把旅游服务设施和景观生产价值的有效利用融于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景观美不被减弱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2、景观生态学的在旅游规划中的宏观设计 旅游生态系统是一种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对保持旅游地的景观特色、景观品质以及确保景区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旅游规划在其开发中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融人开发理念之中,而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是基于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之上的一种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相关原理,在景观水平层次上对旅游景区的旅游景观、环境景观等所进行的一种规划。本质上,它是一种包含“旅游”、“景观”、“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性规划设计。其中,“旅游”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以及对游客行为心理进行揣摩、分析和设定;“景观”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和设施设计;“生态”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地的自然环境要素与因旅游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和保护。要从景观结构和功能上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自然保护区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搜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3、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的微观设计 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理论中,景观的结构通常用斑块、廊道、基质和缘来描述。在旅游规划中同样可以以这四元素建立一个网络结构。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的微观设计主要体现在对景观结构要素斑一廊一基的具体设计上。景区斑块的设计要与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与天然的斑块相协调,旅游基础设施,要充分实现生态化,并注意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景观的特征相协调一致,切忌以城市化、商业化的浓重气息破坏自然保护区各种景观的原有文化内涵和特色,更应防止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观污染事件发生。而在对自然风景区进行斑块设计时,除了考虑其旅游美学功能外,对于负有保护物种的功能区域,应该注意保留一定面积的斑块,避免因生境面积过小而造成物种灭绝。对于廊道,斑块内廊道的设计要以林间小路、河岸、滑雪道等为廊道,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强化其在输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设计,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区内廊道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如河流等。 结束语: 景观生态学注重研究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变化的影响,而生态旅游是在生态景观中引入人类活动从而在生态旅游景区实现其旅游经济效益。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于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中,既有利于景观生态的保护又可达到生态旅游的预期目标,它能够提供许多有益的启迪,有利于规划与自然的协调,体现规划结合自然的本质。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浅谈旅游景区规划中的导视系统 【摘 要】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体验感受是检验一个旅游地是否合格的标准。导视系统作为一种服务系统,旅游景区中的信息设计和导视系统设计是主要的战略性成功要素。旅游景区的导视系统拥有导向功能、解说功能、教育功能和警示功能。 【关键词】导视系统;旅游景区;规划 1. 绪论 随着经济的增长,国民消费力提升,旅游业也蓬勃发展。每到小长假,各大景区都出现了爆满的情况。旅游再不是是单纯的某一类人群的专属。因为旅游消费力的提升,日益增加的旅游人数,各种旅游景区都将面临新的考验和课题。 与之同时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那么只有提高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在竞争中,如果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是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第一参照“硬实力”,那么在“硬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软实力”就变得各位重要。“软实力”直接影响到体验者的满意度。一个游客在旅游目的地体验感受是检验一个旅游景区是否合格的标准。 2. 旅游地导视系统现状分析 一个好的导视系统并非突然产生,就好比城市公共机构一样都需要不断的曲折变化。有一句格言很适合用于这里:变化时一种独特的永恒(隆格,2010)。 2.1 导视系统分类。 2.1.1 标识类。标识系统是建筑内部和建筑外环境、景观环境、城市交通等所有空间中,具有信息指示功能的所有标识设置的总和。说到标识系统,在一部分人的观念里面标识系统和导视系统是同样的概念,虽然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包涵的范围是不同的。导视系统在刚开始提出的时候是“Way-finding System”(也有国内的一些学者将其翻译为导向系统),而标识系统是“Sign system”光从字面上来解释导视系统包涵的内容更加丰富,不单纯的只是标识而已,是以“Way-finding System”为研究基础建立的系统。标识系统应该属于导视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一种寻路的解决办法是利用标识,所以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 2.1.2 辅助助手类。 除了标识系统,其他的导视内容笔者将它们归纳成辅助助手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导视系统的研究深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逐渐完善着导视系统。例如GPS定位等可以实现体验者随时查询自己所在位置,但是并非每一个体验者都有配备GPS设备的能力。旅游地导向咨询也算是辅助类导视系统的资源之一,灵活机动,但是游客众多,旅游景区不一定能配备足够的咨询台和人员来满足需求。辅助类的导视系统虽也有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标识系统的不足,是体验者的体验更加流畅与方便。 2.2 旅游景区规划导视系统设计准则。旅游景区导视的设计原则可以归纳为五个:系统化、、规范化、个性化、人性化、协调性。我国于2006年完善了GB/T1000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系列标准,为我国的标识设计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按照该系列标准中规定的图形符号建立的导视系统,能让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各种公共空间内方便、快捷、自如地活动,从而达到以人为本,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一般来说,导视系统的建立应该是和旅游地规划设计一起考虑的,这样就能将导视系统更好的融入到旅游地当中。 2.3 国外导视系统简析。 在一些发达国家,导视系统设计相较我国比较科学、成熟、规范。所以在我国许多学者的研究中也是以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参照,外国学者编制导视系统的原则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会对当地的历史、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深入研究,同时还根据游客对旅游地的需求、期望和行为为依据。例如汉诺威动物园按照体验式动物园的结构模式进行了改建设计,这个设计给游客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觉信息获取方式。导视系统设计表现的是本世纪初的非洲风光,这样的导视系统形象醒目,造型牌造型多样,使用的新颖的材质,质感相当丰富。人性化的设计才是适合体验者的优秀设计。 3. 导视系统对于体验者的作用 3.1 体验者的需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旅行意义和目的。在前辈的许多研究中都 在旅行过程中,游客们在吉尔摩和派恩的《体验经济》这本书中将体验分为了4种类型:Entertainment(娱乐)、Education(教育)、Escape(逃避)、Estheticism(唯美主义),又可以简称为4E。从性质上看,旅游体验类似于一种“镜像体验”,通过目的地这面镜子,旅游者在凝视“他者”的同时,也在认识着自我。从结构上看,旅游体验具有多重层次结构:其一,从时间结构上看,旅游体验包括预期体验、现场体验和追忆体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并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升华,进而演化成人们生活经验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二,从深度结构上看,旅游体验呈现出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基本上可分为感官体验、身体体验、情感体验、精神体验、心灵体验五个层次,越是深度的旅游体验,越能让游客感到旅游的意义;其三,从强度结构上看,旅游体验通常可分解为一般性体验和高峰性体验两个层面,越是能达到高峰性的体验,越能使游客感到旅游的价值。但是不管体验者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顺利以及愉悦的过程都是体验者需要的。 3.2 导视系统的作用。 (1)那么导视系统在旅游体验中又是一个什么角色呢?答案就是导视系统在体验者不知不觉中顺利完成旅游体验。打个比方就如同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中的裁判,他即需要规范球员的行为,但是又不能过多的干预比赛的节奏,让看完整场比赛的人只留下裁判的映像。导视系统就是对于旅游体验者再体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许多人对于导视系统有刻板的印象,认为就是环境空间中树立的各种各样的指路牌子,设计和设置这些标识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2)导视系统解决的用最简单的问题来叙述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人们在按照行动路线图移动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含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当人们在环境中行进时会运用不同的寻路策略来导航他们的群路行为,这些策略包括有注意地标、使用地图、或者留意环境中的空间配置。”如何利用空间中的配置高效、有序地指引人们在公共空间环境中自如行动,如何让体验者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这对每个旅游地都是至关重要的。 4. 导视系统与旅游地旅游形象设计 4.1 旅游地旅游形象规划设计。 (1)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过程中,旅游形象(TIS,又叫旅游地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旅游景区的形象模糊混乱,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造成吸引效应,同时还会使旅游体验者的体验经历平淡,降低其回头率。而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地形象是行程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应可以是其在旅游市场竞争中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持久力。 (2)旅游形象设计的内容繁多,如果单从CI的理论角度出发可以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旅游地的理念识别系统,它本质上是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的精神体,属于思想文化的意识层面;二是旅游景区的行为识别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将旅游地理念识别系统的具体化,主要体现在旅游地的政府、民众和企业的行为;三就是导视系统,它包括最为直观的标识识别系统,旅游地的建筑造型、员工制服、公共标志牌等。导视系统是其中表达形式最多;接触范围最广;产生效果最直接的部分。一个优秀的旅游景区旅游形象规划非常有利于旅游地形象的推广和传达, 也有利于旅游景区的品牌化建设。 4.2 旅游地导视系统。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存在是体验者的需求为前堤的,旅游区的导视系统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导向功能:帮助旅游体验者在陌生的空间中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解说功能:景区的标识系统有着丰富的信息,游客们能从上面了解到有关景区的信息,还能了解景区;教育功能:在特定的景区对于各种知识的普及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收到教育启发;警示功能:警示危险的地段和危险的行为,确保体验者在旅游过程中安全。 5. 结语 综上所述,每一个导视系统的目的是不变的,由于导视系统也可作为一种服务系统,旅游中的信息设计和导视系统设计是主要的战略性成功要素。导视系统是旅游景区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套完整的、人性化的、有特色的、美观的导视系统即能辅助体验者顺利完成美好的旅途,又能提升旅游景区的形象。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个案研究—《谢维俊故居红色旅游景区规划》 摘要:本文以《谢维俊故居的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为例,对红色旅游规划如何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如何运用红色旅游资源特色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原则,如何以现代旅游思想为规划理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图对红色旅游规划的编写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谢维俊故居;红色旅游;旅游规划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旅游。除了风景优美的自然名胜之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革命胜地和遗址去参观,因此,很多地方都在对原有革命遗址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规划开发,以促进当地红色旅游业的发展。而红色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又不同于一般的景区规划。它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不仅应该与生态旅游、名俗旅游、战争题材旅游等形式相结合,而且更应体现出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内涵,并按照能让参观者产生对革命先烈无限追思和缅怀的理念,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革命先烈产生敬仰之情。 一、项目现状 (一)项目概况 谢维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干部、红军年轻将领、在井冈山早期秘书。谢维俊故居是他从小生活、学习的地方。谢维俊1908年10月出生,1921年13岁的他到衡阳湖南第三师范学校学习,1922年4月见到了,并在听取讲演中大受启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湖南年关暴动,后随、领导的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1932年任江西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兼红军独立五师师长,1934年随中央军委第2野战纵队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后调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工作,1936年任中共陕甘宁三边特委书记,在吴起镇一次剿匪战斗中被叛徒出卖而光荣牺牲,年仅28岁。为了表达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的纪念,也为了勉怀耒阳市在这次湘南暴动所牺牲的3700多位烈士,更充分地利用耒阳市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响应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倡导,耒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以谢维俊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规划设计。本文所研究的就是由衡阳市地球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对该项目所编撰的概念性详细规划。 (二)项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谢维俊故居坐落在湖南省耒阳市肥田乡肥美村南岸的一块区域,规划面积为22.5亩,地势北高南低,故居坐落在山腰岩地上,背靠森林郁闭度很好的山丘,迎面是开阔的池塘,河滩农田,远处峰峦叠翠,环境十分优美。 根据实地考察调查,该规划区域环境保护的较好,树木、池塘及故居建筑保持基本完好,但作为红色旅游开发,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规划区内除谢维俊故居保护较好外,还有几处住房破损十分严重,同时在故居两侧还凌乱新建有几栋农民住房。对外交通不发达,进出均不很方便。故居内有数量较多的珍贵文物,但堆放凌乱,缺少必要的文物保护措施。 二、规划特色 经规划小组的努力,半年时间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我们认为该规划有如下特色: (一)主题定位特色鲜明 本规划设计在整体上尽量避免了一般纪念性园林常用的设计手法,而是力求营造出平易近人、舒适亲切的景观环境,真正让参观者融入其中,以看一个常人的心态来看待革命先烈,从他的平凡生活中看他的不平凡。这种设计理念,成为本规划不同于其他红色旅游规划的独特之处。所以本规划的主题定位力求重点反映谢维俊烈士少年时代的学习成长历程,尤其在井冈山期间坚持维护邓(小平)、毛(泽覃)、谢(维俊)、古(柏)的正确路线与“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中成熟并成长起来,成为一位闻名于世的政治家、革命家。引导广大旅游者,尤其青少年接受教育,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规划理念清晰明确 根据规划区的地域环境特点,以及耒阳市政府的规划要求,确立了本红色旅游景区的规划理念: 1、互为依托的景点布局。景区分为谢维俊故居核心区、生态休闲参与区、旅游接待服务区。各景区都有独立的主题,而又彼此联系、互为依托。 2、有地域特色建筑设计。故居的整修坚持按照湘南特色,青砖黛瓦、修旧如旧,其他建筑业一律要求青砖坡顶。新老建筑之间相互协调,搭配得体。 3、丰富色彩的功能思考。作为纪念性的景区规划,首先体现了是纪念功能,其次是满足参与者在瞻仰和体验过程中得到感悟的心理功能和教育功能,再者就是生态休闲的静心功能。 4、自然生态的园林景观。兼着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理念,总体设计时突出了与自然结合的园林之美,通过草坪、树木、花卉、廊道、小桥、河塘、小径、亭台等造园要素来表达亲切、安静的环境氛围,为参观的人们营造一个休闲、冥想的场所。 5、以人为本的细部设计。在景区内草地旁、湖水边、大树下、风雨长廊中都设有大量坐凳供游人休憩,多处设计有独具特色的烈士成长小品,以借景抒情的手法衬托了烈士从平凡走向伟大的一生,也为广大游人在景区中提供了与烈士留影拍照的人性化场所。 (三)总体布局有效合理 1、传统的轴线序列与现代的非对称观念相结合。轴线在规划设计中往往能使整个环境具有严肃、恬静的气氛,本规划布局核心部分由一条南北走向的贯穿景区的主轴和一条东西走向的横轴控制。景点布置随轴线有序展开,并结合地形变化,空间层层递进,使人们在参观过程中随着地势的不断增高,情感也得到不断地升华。 为了让游客在紧张、严肃的瞻仰活动之后能尽快的放松下来,规划了几处非对称性圆弧形的布局,如表现烈士足迹的一组小品按园形展布,休闲区域设计的荷塘月色、风雨长廊均成圆弧状,配上绿树、花卉、灯光、音响,很好的把人们带入了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现实的幸福生活境地。 2、因地制宜的功能分区。由于规划面积较小,根据人文资源和自然状况规划因地制宜的将其分为几个功能区;1)、故居核心区;2)、旅游接待服务区;3)、烈士足迹游览区;4)、生态静心休闲区;5)、农家乐休闲区。分区力求达到疏密相间、弹性有机的布局效果。 (四)内容丰富的景观设计 根据景区的主题定位,让人真正的融入其中,创造亲切的景观环境,规划独具匠心的设计了几个不同主题景区: 1、烈士故居生平事迹景区:包括故居、烈士展览馆、半身塑像及由聆听教诲、参加红军、走上井冈、反对极左、长征路上、保卫延安六组雕塑组成的雕塑群,构成整个景区的主体。 2、休闲游憩回味景区:以故居前面的水体为中心,设计拱桥流水、风雨长廊、荷塘月色、古树曲径等景观元素为主体的休闲景区,供游人静心歇憩、联想回味。 3、人性化的游客接待服务区:精心设计的景区大门、宽敞明亮的迎宾大道、生态停车场、功能齐全的接待服务楼,声、图并茂的景区介绍,使游客对游览活动有所了解,能使游人按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游览路线。 三、规划的不足 本规划范围过小,很难通过旅游乘数效应,拉动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中对如何解决景区的可进入问题缺乏实质性的意见;如何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包装,使红色旅游的发展顺应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游客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游得开心等方面仍存不足。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旅游意象图: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景区规划新设想 [摘要]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文章从游客感知出发,提出“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认为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道路、旅游节点、旅游边界、旅游标识和旅游区域5个方面,旅游意象图的构建过程可分解为旅游意象点旅游意象线旅游意象链旅游意象面旅游意象图5个基本步骤,指出可从资源类旅游意象、产品类旅游意象、市场类旅游意象3个层面确定具体的旅游意象,并分析了旅游意象调研的4大基本方法:传统问卷调查、绘制心智地图、旅游意象游戏法和旅游意象访谈法。 [关键词]旅游意象;游客感知;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规划理论属应用性交叉学科理论,是对旅游系统在规划范畴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凯萨(Kaiser)、赫伯(Helber)的旅游地演变生命周期理论,范利尔(Van Lier)、泰勒(Taylor)的旅游地资源配置与设施建设门槛理论,摩菲(Murphy)的旅游地和谐发展社区思想等。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总结或提出了一些旅游规划的理念,如1993年4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由《旅游学刊》编辑部和北京旅游学会联合发起的“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陈传康指出,在旅游规划中,项目的确定很重要;毛赞猷认为,在搞旅游规划时应该把旅游地图列为其中的一部分;尹泽生强调了旅游规划“规范”的问题;周盼、赵克非、于英士、李明德、白祖诚、刘德谦、毕凤祥等与会专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共谈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此后,一大批专家、学者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吴必虎认为,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有旅游系统理论、旅游人类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科学与区域发展规划;吴人韦指出,旅游规划理论范畴可概括为经济、环境、人文3大板块;顾朝林等认为,旅游规划基本理论表现为旅游规划目标、旅游规划理念、旅游规划层次、旅游规划系统以及规划设计技术路线等层次;韩光明提出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规划思想;此外,还有“超旅游”规划理论、“反规划”理论,等等。 旅游景区规划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根据旅游景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资源特点所进行的有关保护、开发、管理等内容的设计、布局与安排。关于其理论研究,刘沛林提出了文化旅游地规划的“景观信息链”理论;郑迎红总结了旅游景区规划的模式问题,认为比较典型的有资源导向型模式、市场导向型模式、形象导向型模式、产品导向型模式和体验导向型模式;罗光华探讨了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规划中的整合运用问题;牟红就旅游景区规划多维视角的纵向转换进行了研究;其他还有旅游景区规划中客源市场的定位研究、生态旅游景区规划问题等。在景区游客感知方面,也存在一些探讨,如汤普森(Thompson)、斯科菲尔德(schofield)指出,游客对旅游地交通的感知评价与总体满意度及重游意愿关系密切;杨斯(Youngs)、怀特(White)、渥德瑞希(Wodrich)从旅游者视角研究如何将交通服务融入文化旅游;霍华特克(Howat)、默里(Murray)、克里利克(Crilley)从消费者视角研究旅游地的评价工作;陈(Chen)从供需双方的视角出发分析如何构建多维度旅游问题等。国内关于游客感知的研究仍处于个案分析及理论推理阶段,如程兴火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研究了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竞争优势;毛端谦等从旅游者映象的角度研究了他们对江西4座名山形象感知的差异;黄震方从旅游者的心理和消费行为角度研究了旅游者感知的特点;宋章海等对游客感知的形象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等等。整体上,将游客感知与景区规划相结合开展的相关理论探讨仍不多见。本文在既有研究案例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尝试从游客感知出发,探讨“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 1 旅游意象图的提出背景 目前的旅游规划是基于资源和发展目标的规划,很少将意向理念应用到规划中去。从意向图的角度进行规划,将游客的感知作为构建意向链的关键要素,从游客感知出发进行规划是旅游规划应该探讨的一个新角度。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因此,一般认为“意象”因人因物因时因情的不同而不同,但从内涵来说,整体意象的获得都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美国学者凯文·林奇(KevinLynch)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调查,在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3座城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path)、边缘(edge)、地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识(landmark)5大组成因素,即“城市意象”;并引入空间(space)、结构(structure)、连续性(continuity)、可见性(visibility)、渗透性(penetration)、主导性(dominance)等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图论起源很早,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图论问题,它是研究由线连接的点集的理论。点集中的点称为节点,连接两点之间的线称为边,一些由节点及边构成的图称为线图。线图可以用来表示和研究一个系统的结构及它的性质。图论研究主要关心的是事物的节点、有多少个节点、在哪些节点间有边相连以及整个线图具有的某些特性。图论作为一个数学分支,它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广泛的内容,应用范围也很广,不但能应用于网络、编码、交通、测量等自然科学,也能应用于社会结构、经济、运筹、行为等社会科学。 本文中的“旅游意象图”设想就是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融合了“城市意象”的5元素分析视角和图论的构图、解图思想。 2 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 在旅游意象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5元素,本研究认为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是:旅游道路(tour-path)、旅游节点(tour-node)、旅游边界(tour-edge)、旅游标识(tour-landmark)和旅游区域(tour-domain)。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创新模式下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摘 要:通过中华商圣文化园的可行性方案的论证、规划、设计过程,侧重新型文化园的概念,以旅游文化为基调,建设集多种娱乐商业项目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商业园地。 关键词:开发项目;中华商圣文化园;规划设计 1 “中华商圣文化园”的设计思路 1.1 项目规划的主体定位 “中华商圣文化园”开发项目将在商圣故地——山东省定陶县境内建成一个集“文化研发、影视制作、高端论坛、动漫创作、演艺娱乐、产业金融、休闲度假、景区观光、商业居住”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商业地产项目,将满足“行、住、游、食、购、娱”等六大旅游环节的需求的影视娱乐文化综合功能产业园区。 1.2 总体设计理念 文化园坚持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人与历史人文、人与人和谐相处,给游人提供丰富的物质享受和精神陶冶,给游客最大的愉悦。在此理念的引导下,将实现景观、生态、文化三大资源要素的完美整合,竭力创造中国文化旅游的典型,塑造鲁西休闲度假的第一品牌。 1.3 开发与管理理念分析 1.3.1 保护是开发的前提 资源是旅游产业的生命线,而生态的好坏则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没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中华商圣文化园”就无法持续创造效益。因此,该项目在投资开发之时就把“在保护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人文遗址资源的前提下,实现高起点、高规格的规划、设计,以及大资金的投入,规范化的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作为开发“中华商圣文化园”的基本原则,并把保护落实到开发的每一步中。 1.3.2文化旅游是开发的主旋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旅游不仅仅指观赏历史文化景观的旅游活动,它还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文化的互动交融在旅游开发中的代际均衡。“中华商圣文化园”将先后开发出商圣影视文化基地、陶朱公祠、儒商文化博物馆、儒商文化广场、范蠡湖、定陶古城、儒商文化研究院等文化、影视娱乐主题公园旅游项目,并在开发经营中把商圣文化展示、演艺、娱乐落实到实处。 1.3.3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华商圣文化园”的开发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落实到景区开发经营的全部过程中。经营者认识到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遗址是人类的瑰宝,是园区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石。因此从景区规划开始,就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人文遗址保护放在开发之前;在经营中,开发文化型旅游产品;通过儒商文化的宣扬,促成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高度关注,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商业伦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业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中华商圣文化园”的项目规划设计 2.1 项目规划概述 “中华商圣文化园”的项目规划格局为古今各区,动静分离。文化立意,人文贯通。项目规划策略是滚动开发,均衡布局,维护生态,兼顾效益。项目规划内容为规划“影视基地”“历史人文”“互动娱乐”“古镇旅游”“度假疗养”“商贸居住”六大功能,结合现有资源状况开发八项旅游、度假板块。 2.2 景区规划设计 2.2.1 景区划分的原则 本景区根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征及其存在环境进行合理划分,在划分过程中遵循同一景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征及其功能分区基本一致;同一景区内的规划原则、措施及其成就特点基本一致;规划分区尽量保护原有的自然、人文、线状单元的界限的完整性的原则。 2.2.2景区划分的结果 根据以上景区划分原则,考虑到“中华商圣文化园”资源的分布和未来发展的情况,将“中华商圣文化园”区划分为:商圣文化展演区、定陶故城观光及购物游览区、商圣朝拜区、影视文化娱乐体验区、高档生态居住生活社区、儿童欢乐谷游乐区、度假小镇区等七大园区。 2.2.3分区规划分析 2.2.3.1商圣文化展示区 商圣文化展示区的规划面积为250亩,为儒商文化的核心区之一。规划按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建设与陶朱公事迹有关的人文景观,以艺术性的手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工艺,通过雕塑、蜡像、动漫和电、光、声、影等糅合一体的艺术形式,全面介绍和展示陶朱公的生平业绩和商业理论,让游客充分感知和了解陶朱公这一商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重点建设陶朱公文化主题公园。恢复和建设主题“商圣文化馆”,以及商圣庙、陶朱公祠、红蓝寺、陶朱公亭和陶朱公故居等重点项目;同时,以雕塑、蜡像、动漫和电、光、声、影等相配套。全面介绍和展示陶朱公的生平业绩和商业理论。让游客充分感知和了解陶朱公这一商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2.3.2定陶故城观光及购物游览区 定陶故城观光及购物游览区规划面积为66.6hm2,为全园精华之一。在整合散落的景观资源的同时,在区域内建设春秋战国时代建筑风格的定陶故城,把发生在古曹州及古陶都大地的春秋历史浓缩在定陶故城内。 核心区为定陶故城的开发建设,以实景和春秋文化元素展示繁荣800年的有“天下之中”盛誉的第一流都会,定陶故城整个城池充满战国后期及秦汉遗韵,共分:城楼、城墙区;行宫;贫民区;曹王府;曹氏祠堂;陶朱公故居;左丘明故居;军营区;街道、广场等区块。 在城内建设仿古特色文化旅游购物街区。按春秋至汉初的建筑风格营建各类商业店铺、客栈、酒吧、小吃街,销售地方民族特色商品和各种旅游商品与陶朱公文化有关的自制旅游纪念品等,在商业街内建一个广场和几个古戏台,以地方戏曲和现代歌舞等文艺形式,每天滚动式的演出,让游客了解定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开挖范蠡湖、西施井、陶朱公养鱼处及菏山、布鸽山、白头山等山水景观。恢复建设定陶古景,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特别是古八景和新八景,再现昔日定陶水乡泽国、林翠水秀的秀丽风光。 2.2.3.3商圣朝拜区 商圣朝拜区用地面积3.33hm2(约50亩)。为儒商文化展示区之一,在陶朱公出生日和卒葬日,推动形成“商圣节”和“追思节”。届时,每年邀请海内外商业家、国内外著名文艺团体、地方文化文艺界人士和四方游客等参加大型祭拜活动。 景区重点建设三级商圣台,上塑十九米高的陶朱公像,以喻示陶朱公在定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塑像基座刻有陶朱公商训、生意经等。塑像前广场地面以地刻形式表现陶朱公经商活动地图。 2.2.3.4影视基地和影视娱乐景区 该景区规划面积33.3hm2(约500亩),为体验式影视娱乐区,拍摄电影和电视剧《一代商圣》冗余的场景、道具和新建的高科技影视娱乐项目等人文景观。 建设规模宏大的“影视文化城”,配套各种现代设施,使影视城成为国家级摄影基地。同时为游客开放,让游客在影视城中亲身体验现代影视大片的拍摄场景和拍摄营地,体验乘车历险游、飞越时空隧道、上刀山下火海、八级地震、星球大战、魔幻世界、地球未来等拟幻场景。通过体验让游客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文明成果,追求未来文化文明。 2.2.3.5儿童欢乐谷游乐区 该区域用地面积6.66hm2(约100亩),建设为青少年儿童娱乐、游玩的最佳场所。开发建设螺旋滑行车、世纪之星滑行车、空中自行车、旋转陀螺、水族馆、飞碟、大荡船、飞行塔、大海贼、新干线、旋转苹果、激流勇进、吃惊房屋、旋转秋千、大观览车等项目。 2.2.3.6高档生态居住社区 该区域规划范围66.6hm2(约1000亩),由于定陶暨菏泽地区没有一个高品质居住社区,本项目规划建设一个区域规模最大的高尚居住小区和商业商贸区。整个小区采用花园式规划,以景观为核心,融合休闲泳池、风情园林、景观小品、特色雕塑,休闲广场等,营造稀缺的自然景观和南加州风情生态居住环境,吸引周边人群入驻,形成人气,拉动消费,对旅游、文化产业长期的支撑。 总建筑面积约100万m2的大型生态居住区,配套二个幼儿园、一个小学、一个社区医院,以及邮政、银行、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配套设施。 2.2.3.7度假小镇区 该区作为“中华商圣文化园”景区的配套设施,是集休闲、度假、养老、商务、参观、餐饮、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度假区,现规划面积为33.3hm2(约500亩)。 开发建设五星级酒店,国际华侨大厦,老年公寓、疗养所、温泉会所,设有客房中心、餐饮中心、康乐中心、会议中心、购物中心、服务管理中心、温泉度假、温泉疗养别墅区等。核心建筑设计力求做到环境与自然的融合,在公园与溪水旁,让人在感悟独特文化的同时,呼吸清新的田园气息,营造一种把瞬间的美凝聚在心底的意境。 2.3 旅游商品发展规划 2.3.1 旅游商品资源 本景区旅游商品资源十分丰富,主要以土特产品为主,以及陶缣、陶布、绳艺牡丹、勾边工艺、书画作品等。这些土特产品是建立风景区内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基础。 2.3.2 旅游商品规划 旅游商品规划总的指导思想是开拓创新、形成规模、发展产业。开拓创新就是要发展系列旅游商品,改变一些原材料的用途,用来制作旅游商品,形成规模就是摆脱那种小打小闹的状况,形成气候、形成品牌。发展产业就是开发的旅游商品要让旅游者喜欢,要适销对路,才能产生好的效益。 图1-空间规划图 图2-功能规划图 3 结语 “中华商圣文化园”开发项目所蕴涵的丰富历史内涵,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文化园这一特殊的载体,将文化与旅游、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有机结合,融合影视、娱乐、旅游景点,是一种现代化新型的文化展示形式。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红色旅游景区的景观规划 摘要:“红色文化”蕴涵着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历史传统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新的民族精神。文章简要分析了红色文化与旅游景区结合前提下的景观规划具体措施。 关键词:红色;旅游;景观规划 2004年12月19日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正式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这是关于红色旅游定义最具权威的概念说明。 进入20世纪,在地理学基础上产生的景观生态学说(land-scapeecology),将景观看作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和空间单元,将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则被称为区域。 一、景观规划设计总体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开发红色旅游中的景观问题实质上是景观的规划设计问题。从总体系统的角度,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以之为核心原则。单纯基于经济的驱动力而盲目开发旅游必然导致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对旅游区点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旅游设施建设的病态膨胀等等,这些无疑直接威胁旅游业进一步健康发展。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这样的发展是非可持续的,是不可取的。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概念渗透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1995V4月24日至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沙罗特岛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会议确立了许多被普遍接受的有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在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上所通过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红色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产值增加,而应是人类生活、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所构成的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提――资金筹措 由于红色旅游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红色旅游最区(点)的建设首先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2005~2006年国家在国债资金中共安排红色旅游专项资金11亿元,支持了101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专项资金依然是红色旅游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来发展红色旅游是远远不够的。 开发红色旅游所需资金的融资渠道不能脱离市场化道路,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一方面,通过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各类民间机构投资,正确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红色旅游开发:另一方面,应面向旅游市场,树立现代经营理念,既服务于广大游客的需求,也要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借助合适的机会考虑从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 三、景观规划设计核心要素――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无疑会产生影响。首先,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诸如开山辟路,大兴土木,乱垦滥伐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一方面直接破坏景观资源,另一方面还可造成水土流失。其次,游客旅游活动本身的影响,比如旅游者的踩踏造成土壤板结,树木枯死-更有甚者,由于部分游客自身素质偏低,乱折植被造成植被损坏,乱扔废弃物造成水源以及景点的污染。第三,当地居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不利影响,相当数量的红色旅游点位于偏僻、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地居民仍处于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生态意识薄弱,保留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譬如乱砍乱伐,使用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燃料,乱扔垃圾等缺乏文明的不良行为相当普遍。景观规划设计必须竭力杜绝对生态环境潜在的不利影响。 四、景观规划设计的抓手――突出地方特色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旅游规划中心主任石培华向准备发展红色旅游的城市指出:“红色旅游不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仅仅是基础,红色旅游产品还要精心设计,要结合旅游规律。不是所有红色旅游景点都能成为红色旅游的热点,要经过红色精神的挖掘,红色文化的展现,防止红色旅游开发中的庸俗化。要明白红色旅游的文化意义是什么,整个产品的卖点在哪里,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什么,要将红色旅游的特色产品以及与此相关的消费方式挖掘出来。” 五、景观规划设计的创新――参与式设计理念 当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简单,以静态观光的内容居多,大多采用博物馆陈列、橱窗展示等,内容空泛,展示方式单一。表现手段落后,单纯以文字图片为主的平面介绍,枯燥乏味,不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游客的消费心理,容易产生视觉、心理上的疲倦,难以对游客产生强烈吸引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较大。 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有必要注重体验、参与、互动元素的挖掘、开发,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融入注重游客体验、参与的休闲旅游项目,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而不仅仅是单纯依靠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体验参与式旅游能够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游客在精神层面的对话与互动,通过策划富于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活动项目。能够帮助参与者更深刻地领略和体会红色文化资源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寻根类文化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初探 [摘要]李家龙宫是唐太宗在李氏的发祥地陇西宝地建立的宗祠庙,现存为明建李家龙宫遗留下来的中部祭祀区部分建筑及院落。目前面临发展滞后,规模过小、改造资金投入大等问题。规划在充分论证景区发展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景区范围,调整用地空间结构等措施,形成以“寻根祭祀、文化展示”为主题,全方位展示盛世李氏文化内涵的文旅型景区。 [关键词]寻根;文化旅游景区;李家龙宫 李家龙宫是唐太宗在李氏的发祥地陇西宝地建立的宗祠庙,是中华李氏寻根祭祖的文化圣地。它位于陇西县城区西北部,南侧为已建成龙宫仿唐商业步行街,东侧为原住村民住宅,北侧为生态农田。 景区占地4000m2,建筑面积1491m2,除钟楼、鼓楼为新建建筑,其余九龙殿、李崇殿、李琼殿、两座过庭、聚贤楼、郡公楼、戍边楼、头天第一门等均为古建筑。建筑上的屋脊砖雕出自北宋镂空雕法,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目前相继有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十余个国家和我国各省区李氏族人约10万余人次到此旅游观光和寻根祭祖。 1.李家龙宫历史演变 其始建于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钦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唐末遭毁。宋、元时期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明万历年间只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明建李家龙宫总体建筑布局为“前五楼”、“后五山”和“中部祭祀区”。外围建有北天第一门、第二门、第三门。清顺治五年毁于兵灾,仅留“北天第一门”牌坊。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吕培高任知县时,撰写“仰弥高”竖匾额悬挂在“北天第一门”上,同治五年陇西城陷,李家龙宫再遭劫难。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差,别有天地。解放后龙宫绝大多数殿宇楼阁均遭人为拆除,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后改为学校才得以保存至今。1985年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李家龙宫、北天第一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发展优势与制约条件 2.1发展优势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景区为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同时处于陇中四县丝绸之路人文景观长廊风情线的重要区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为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2.2制约条件 景区规模过小,游览功能单一,配套设施缺乏,未能从整体上形成形象和品牌效应;景区周边以自然村庄风貌和现代仿唐建筑为主,建筑风格各异,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 景区周边村民住宅建筑面积约为7.3万,人口密度大,未来开发建设将面临系列的拆迁安置问题,协调好各方面的诉求是景区建设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 3规划构思理念 3.1规划构思 规划在还原李家龙宫历史原貌的基础上,通过拉大景区框架和格局,形成“以道教文化为渊源,以祭祖寻根为脉络,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多元型、复合型文化旅游景区。 3.2规划目标定位 以“李家龙宫”为载体,以“李氏寻根”为主题,以“寻根祭祀、文化展示”为核心产品,集“旅游观光、寻根祭祖、文化交流、文化展示、文化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型旅游景区。并最终实现以下目标: ⑴ 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大宗祠,海内外李家组织和李氏族人旅游观光和寻根祭祖的文化圣地; ⑵ 与陕(西安大唐贞观文化)、豫(鹿邑老子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三大优秀文化遗产区; ⑶ 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全方位演绎“李氏文化”的AAAA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 ⑷ 甘肃省文化旅游新地标。 4规划方案探析 4.1特色分区及项目策划 规划形成“一轴、三心、十区”的功能区划与总体结构形态。 ⑴ “一轴”:南北向景观延伸轴,将仿唐商业街中心轴线延伸至北环路,形成南北向与威远楼相呼应的绿色开敞通廊; ⑵ “三心”:北极池景观中心、伯阳广场景观中心、关帝庙景观中心; ⑶ “十区”:广场集散区、文物保护区、祭祀活动区、李氏寻根文化游览区、李氏文化交流区、李氏文化展示区、李氏文化创意区、李氏文化研究区、古玩艺术品交易区、民俗商业区。 ①广场集散区:龙宫广场―――集旅游服务、集散、游憩、休闲为一体的李氏文化文明展示的大窗口。其打造应与李家龙宫整体规格协调统一,突出皇室的尊贵及气势的恢弘。在形象及景观的设计做足“龙”文章,广场中心轴线铺设汉白玉龙形浮雕图腾,浮雕两侧布置18根汉白玉龙雕景观柱,代表“十八子李”,象征李姓子孙繁茂昌盛。广场地面雕刻李氏族谱以及李氏名人诗词歌赋等。 ②文物保护区:为现存明建李家龙宫文物保护区,应严格保护,并适当修缮整理;同时在龙宫大门及陇西堂大殿中轴线上新规划戏楼一座,并以戏楼为中心对称规划子奇亭一座;将现有“沙柳”列为“古树名木”进行定期修剪和养护,修护其“龙”的姿态。 ③祭祀活动区:结合陇西堂大殿及规划的两侧配殿,在殿前形成开阔露天祭祀活动场地,同时为了满足游客更衣沐浴需求,规划涟漪苑一座,以仿明清建筑风格为主。 ④李氏寻根文化游览区:园林游览区―李家龙宫的历史传承区,根据历史记载构架“后五山”格局,并在构园过程中将李姓文化元素通过景观布置的手法进行全方位展现,此区域将成为陇西县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具体布局手法为: a 以老子朴素辩证法“道法自然”思想为主线,将佛教、道教中的元素进行集中体现。运用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方式创造微地形景观,将太乙峰、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等五座假山和北极池、九州同李阁等历史景观进行重新诠释,形成一副山水相依、别有洞天之美幻胜境; b 将各地李氏先贤中有影响的李氏宗祠,如闽越江王祠、西平郡王祠、吴王祠、渔阳滕王祠和入闽始祖祠等围绕北极池形成若干院落。并对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如茶道、养生体验、诗社、曲艺表演等项目,使主题景区不仅具有祭祀游览功能,更多的是一个大众市民休息娱乐参与的主题公园; c 以祭祀大殿为背景,规划水秀表演区,并运用现代声光电科技手段策划情景舞台剧《李颂》,如秦王破阵乐、霓裳雨衣舞等,表达陇西李氏的发展繁衍过程; d 园内广植牡丹、李树。陇西与牡丹有着异常久远的渊源,陇西牡丹早于长安牡丹,每年“五一”节前后,恰逢陇西民间四月八朝山会.又称“浴佛节”,时值春花正茂之际,田园苗青花放,各处牡丹勃发怒放,争奇斗妍,生机盎然,真有“一展倾城色,骚人费评章”、“贵游赏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的壮观景象。 ⑤李氏文化交流区:礼唐宫(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以龙宫游宴、歌舞演艺、商务吧等为特色功能的集演艺、展览、休闲、娱乐和食宿于一体的高档星级酒店,是最能表现和反映陇西当年商贾云集、大唐繁荣盛景的一个重要业态。同时也是政府接待中外嘉宾及展示城市风采的接待中心。 ⑥李氏文化展示区:陇西李氏博览馆――世界李氏族谱收藏研究中心,为全国最大的单一姓氏族谱收藏研究中心。该馆是集收藏、动态展示、阅览于一体的文化展示馆。以“追本溯源”为主题,将李氏文化的起源与李氏文化中的精华充分展示。具体展示手法可通过文物,小型室内场景,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几种,以再现李唐文化的华丽场景,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耳目一新的直观感受。 ⑦李氏文化创意区:引进知名美院等国内外机构,开展系列创意设计活动并落户文化创意园,对文化创意园中的各个建筑院落进行相应的主题化,并利用国内外设计大师的创意水准和知名度,吸引高端设计群体关注李家龙宫文化遗产,开展国际化的创意设计活动。将文化通过产品形态进入文化创意园各个院落,这些产品将带有鲜明的国际时尚色彩、李氏文化和陇西传统文化要素,并通过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购物和体验模式,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⑧李氏文化研究区:李氏文化研究会馆,除正常的文化研究室之外,兼具文史资料开放阅读功能,内置相应的图书检索系统以便游客参观时实时查阅资料。馆内定期开设大众讲堂,邀请知名教授讲授与李氏文化相关的文化课程,使游客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李氏文化,并在当地形成相应的文化研究氛围,弘扬和传承李氏文化。 ⑨古玩艺术品交易区:集文物商店、鉴定评估中心、拍卖行、典当行、古玩艺术品展厅、艺术画廊、民间艺术品集市、古玩经营配套店等于一体,打造甘肃省档次最高、功能最齐备、服务设施最先进的专业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 ⑩民俗商业区:由美食沙龙、特色小商品零售及作坊区和休闲娱乐时尚街区组成,在此集中展示陇西特色美食、小商品、茶楼客栈、手工作坊等民间文化载体。 4.2节庆活动策划 对于旅游景区而言,节庆活动的策划及宣传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李家龙宫景区主要从两方面开展节庆活动策划。一是主题节庆:以“盛世话李氏,名城祭始祖”为主题的“寻根祭祀大典”系列活动,既弘扬光大了李氏始祖文化,又传播了城市文明和城市形象,使古老文化与城市文明交映生辉,节庆品牌与城市品牌联动增值,借助李氏文化的张力有望将活动办成一次城市文明与城市品牌传播的盛会;二是专项节庆:在主题节庆的支撑下,开展多种专项旅游活动,如牡丹花卉节。在节会期间,举办赏花、灯展、书画、摄影展、洽谈会等活动。同时开展云阳板舞、陇西秧歌、戏曲、草编、土陶、剪纸等民俗文化主题活动, 5结语 李家龙宫景区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举措,它对于体现陇西古城历史发展、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景区的开发建设应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开发,并建立合理的运营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经验与理念,使景区显示出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李家龙宫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刘航,建筑师,陕西省旅游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规划师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探讨: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兼有管理与应用双重性质,实践教学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贵州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与建议;创新 贵州大学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以来,不断的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目前,学校已建立了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这一阶段式循序渐进课程培养体系,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实践教学现状 1.1课程体系设置较完善,但缺乏科学的安排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包含管理学原理、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制图等核心课程。在这些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我校还开设有土壤学、环境生态学、地图学、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专业外语、地质地貌、矿产资源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以及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等选修课程。纵观全国众多高校,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例如,《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内容有重叠之处。其次,一些重点课程如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价、国内外土地管理前沿、房地产相关课程并没有在我校课开设;不仅如此,一些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如CAD专业制图并没有在必须课的设置当中,加之专业选修空间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1.2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是在公共管理学院下开设。在公共管理学科背景下的“三无”学校——“没有建设专门的实验室,没有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仅以课堂讲授作为培养学生的全部环节[1]。由于教学设备缺乏及教学经费不足,以及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导致不得不重理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除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了校内测量实习外,甚至没有开设有专业比较重要的实习,如土地调查、不动产估价等;一些专业重要软件如Mapgis、Mapinfor、Arcgis也未能在相应学年向学生开设。 1.3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建设滞后,校地合作甚少,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条件。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发挥很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本科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基地,甚至没有专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很多实验课和课带实验课程都只是借助别的学院的实验室完成,严重发阻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2]。 1.4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教学考核体系,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条件,因此,完全忽略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仅以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的编制情况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体系。 1.5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系中,虽然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实验人员,且实验人员自身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实践教学水平滞后,造成教师不得不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1.6缺乏实践教学创新精神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基本从属于各门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未理顺,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不完善更加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一些教师总体设计和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欠缺,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模糊加上由于长时间开展教学工作引起的由于教学倦怠等等这些主管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创新能力,这将会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严重阻碍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理论性与实践并重、各学科交叉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实践教学改 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在认真总结本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 2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2.1调整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突出“技术+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测量、制图、规划、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管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经营管理,能胜任管理、科研、工程和教学等工作人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积极开展了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实验实习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个部分。构建了包括课内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包括一、二年级的课内实验和实践,三年级的软件应用实习,四年级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创新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完善学科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3],针对不同学年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课程,分阶段培养:在这个新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下,明确各阶段的学习方向及任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达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优秀人才。 2.3分析国际形势,与时俱进,有针对的培养国家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最基本的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耗快速增长,加之我们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根本转变,经济的发展仍然以环境为代价,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资源问题已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土地资源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必须分析国际形势,有针对的培养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注重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研究型与应用型两种模式并进共同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4结合实际,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方式,共创三赢模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各高校应按照“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维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将各项实习与地方政府或相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公司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适当的报酬。实习中学生技能学以致用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其实习的动力,可以促成单位、学生和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2.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团队 坚持“理论教学为基、实践教学为要、科研教学为辅”的教学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师,以中青年教师和实践教学团队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优良、实践教学及科研能力较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4]。 2.6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管理长效机制 真正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各高校应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秉着理论教学服务实践教学的原则,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全过程实践教学”为主,将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5]。 3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6],我校应本着“基础+特色”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专业技术型专业定位和社会急需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办学方向,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的广泛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制定了最优的实践教学方案,遵循合理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将实践教学贯彻落实到本科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去。学校也将继续努力探索,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对土地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为社会培养一代代优秀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林丽 单位:贵州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探讨: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分析了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究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优势与特色 1956年,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办于东北农学院[1],目前全国将近90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9年秋季开始正式招生,目前该专业共有在校本科学生300多人。近5年来,根据我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多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明确了该专业的发展定位、建设目标和各项建设措施,并积极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专业起步晚、硬件设施落后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水平还有待提高[2]。因此,本文结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和学科发展趋势,分析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究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环节的要求,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重庆工商大学关于“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和转型升位目标的要求制定的。该方案是指导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与手段、学制学分与授予学位、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课程结构与学分及学时分配、专业课程流程图、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等。在2011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2014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其中公共基础课(通识基础课)53.5学分、通识核心课与通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29学分、专业核心课21学分、专业选修课32.5学分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4学分。学科基础课包括地学基础、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等,以及有财经类特色的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课程。在2014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面向社会人才需求,进一步突出了方法手段课群,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与就业市场形成对接。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我校转型升位的要求,学校和各级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高职称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大了对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依托我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得以顺利实施。但是,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实践能力的新要求,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的教师梯队。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正高级职称占的比重较少,并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特别需要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2.专业定位模糊,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特色的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主,这导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只注重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差。但是,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对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需求。 3.实验设施和条件还不能满足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需求。我校实验实践教学统一归口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经济学、管理学和创新创业等分中心,其中专门针对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创设“3S与区域综合规划实训”实验平台。由于缺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的设施和条件只能满足本专业基本实验要求,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特色实验则难以满足教学使用需求。 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特色兴校”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学校经济管理学科特色与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形成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1.具有财经类院校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背景。我校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则兼有管理学和理工知识交叉特点,强调专业与学校优势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渗透,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整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力,培养适应多种就业需求的厚基础和宽口径型人才。 2.本专业依托土地科学、管理学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学科背景,以城市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土地信息技术为方向,教学和科研主要涉及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策划营销、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等领域,在重庆市相关领域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特别是注重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分析技术的培养,学生在土地资源调查、地籍信息化管理、土地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3.本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为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毕业生在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经营、土地信息系统等领域具有熟练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强化“3S”技术和土地信息系统技术,形成“理论-技术-应用”一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以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基本要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结合我校的专业特点,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土地科学、经济学、房地产经营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计算机应用、遥感测量、规划、设计分析等基本技能,熟悉土地评价、规划、管理和房地产经营及政策法规,在土地调查评价、土地开发与整理、不动产评估、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设计与景观规划、产业用地组织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和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土地开发利用、规划设计、调查评价、管制管理的原理方法;具有地籍测量、遥感判读、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建立与管理等实际操作技能;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的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 2.依托学院与地方共建实践创新基地,探索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加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力,培养适应多种就业需求的厚基础和宽口径型人才;二是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分析基本技能和以“3S”技术和土地信息系统管理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培养在土地资源调查、地籍管理、土地制图等方面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畅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自学,参与互动。开设课题研究型课程,结合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和科研项目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解决能力。 3.结合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人才需求和我校以经济管理为特色的学科背景,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2009年以来,在我校加大本科教学改革和“转型升位”的背景下,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群分工与内在联系,分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模块,专业教育模块进一步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形成逻辑关系清晰、模块功能明确、课程群关联协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和“理论―技术―应用”关联互补,课程设置既有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公共管理类课程,又包括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工程与投资概算等理工类课程。突出课程实用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将专业选修课分为专业方法手段、城市土地开发经营和实务与应用三类课程群。此外,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图与测量等多门实验课程,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建立由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组成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目前广泛开展的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开设土地定级估价、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整治与环境修复、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聘请政府、科研院所、公司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讲授“房地产策划与市场营销”、“土地管理案例与实务”等课程。结合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开设“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生态保育”地区特色课程。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探讨:合理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 要: 现有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存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联系不密切、实践教学资源欠缺、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针对社会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从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制度、师资、物质条件等保障其实施 。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通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逐渐向应用型人才转变,加强实践教学是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1]。如何架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土地资源学、系统科学为基础,以公共管理大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专业[2]。目前,国内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有农业类、理工类、地质类、经济类及综合性大学等,院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分为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院校的实践环节侧重技术、工程等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的院校的实践环节则突出社会实践、规划管理等能力的培养[3]。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兼具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该专业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极其重要。 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与理论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依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晚,很多院校对该专业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该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联系不密切、实践教学资源欠缺、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内容不充实、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评价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2.1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联系不密切。 国内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大致可分为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和侧重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因此,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也应该根据各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有所差异。从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根据自己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教师的专业背景进行课程设置,有些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但是因为缺少相应的师资力量或者实习基地等而无法开展,一些农业类院校完全侧重土壤类的实践教学,一些经济类院校则偏重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忽视其他方向的课程实践,部分师范类院校在实践教学这块更薄弱,偏离专业定位。 2.2实践教学资源欠缺。 2.2.1师资力量不足 1998年教育部才将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该专业起步很晚,承担该专业教学的主力军基本上是一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因而在指导学生实践时明显底气不足。 2.2.2实验室与实习基地不健全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必备的条件,可是现有高校该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明显滞后。在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中,有许多都涉及对软件的操作,如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这些课程需要熟练掌握CAD,MapGIS,ArcGIS等专业软件,这些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与深化,学生在理论课后去校内专业实验室使用相关课程软件和仪器,达到巩固知识、熟悉操作的目的。很多高校土管专业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有些高校的实验室只是放置一些电脑,没有安装专业软件,有些安装的软件还是几年以前的,导致一些课内实验无法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更困难,部分高校只是在形式上与当地土地部门达成协议,挂挂牌子而已,并没有真正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效果并不理想。 2.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内容不充实。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内容设置也不尽合理。首先,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普遍比较陈旧,难以适应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缺少与社会上土地行业之间的沟通联系,行业发展与高校教育脱节现象明显,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并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社会行业需求。同时,现阶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较大地限制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社会实习则是组织学生到相应实践基地集中走走看看,只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明显。因此,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是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 2.4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评价机制不完善。 实践教学很难像理论教学那样通过一张卷子实施考核评价,对于课程内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指标基本由任课教师掌握,没有统一标准,随意性很大。对于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通常是通过实践报告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标准不统一,缺乏监督检查,有的学生并没有按时按量完成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也以复制资料应付交差,并没有提高实践能力。要保证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严格考核。 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针对社会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十分必要。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本着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师资队伍,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切实发挥实践教学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各高校在构建该专业实践教学框架时,应为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面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据自身的特色和客观条件及社会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践课程体系。 3.2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的指导下,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及设计实践教学四大类。 3.2.1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对应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一定的技术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实践教学一般是穿插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内容与课程教学结合紧密,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实践、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等内容,此过程通常在课堂和教学实验室进行。 课堂实践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查阅、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动脑、动口、动笔和动手的能力,一般通过课堂案例分析、课堂习题训练、辩论会等形式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土地估价等课程上可以推行这种实践方式。 实验室实践一般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强化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类实验主要是针对诸如规划类、评估类、制图类、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技术性、操作性进行的,通过实验室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他们在学校学习到的技能能够一走出社会就得到应用。 3.2.2专业实习 实习实践教学主要为依照教学计划规定的、配合专业课程学习进程的、具有特定目的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实践[3]。专业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管理技术能力。通过专业实习,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学习到的技术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和验证,缩短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专业实习还要注重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土地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强化实习效果,实现高校与校外实践基地双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习主要包括地质地貌认知实习、土地调查实习、地籍测量实习和土地规划实习。 地质地貌实习一般是带学生到野外,利用一到两周的时间进行地质地貌认知,通过实习使学生学习地形图和罗盘的使用方法,观察到地球表层和内部地质作用的现象或产物,掌握野外鉴别三大岩类的基本方法,认识不同风化物质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为学习土地资源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5]。土地调查实习是对地籍管理、土地资源学、遥感应用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开展的一次全面的实践活动。该实习利用“3S”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土地利用条件进行综合调查。通过实习,学生掌握土地调查的方法、流程和调查内容,巩固相关教学理论知识,增强对土地地类、土地权属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地籍测量实习主要是通过具体测量任务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GPS等测绘仪器及数字地籍软件的使用及从权属调查到土地统计等全方位地籍测量实践技能,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地籍测量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涉及内容面广,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绘图知识,还要运用大量的理论知识,了解相关规划指标、规范的制定原则和标准等。该实习重点培养学生进行土地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评价、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规划图编制、报告编写等工作的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养成依据现有规范和指标,进行创造性思维完成规划任务的工作习惯,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或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6]。 3.2.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鼓励大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后,面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为社会服务。社会实践通常是由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科技推广、支农扶贫等实践内容构成,主要是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门课程都涉及对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条件设定调查的目标和区域,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利用寒暑假等假期实施实地调查,完成调查报告。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理论知识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拓展创新的思路。 3.2.4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能够全方位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在专业领域开展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应用创新精神。毕业实习地点一般在校外实习基地或是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实习内容应与实习单位的生产内容密切相关,主要在土地行政部门、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评价等领域开展具体的业务和工作。但是该实践环节在时间上与学生找工作、考研的时间有所重叠,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应加强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跟踪管理和监督,特别要做好和实习单位的沟通,加强对实习任务安排、实习成果评定、论文资料收集、论文评定等关键环节的监管考核,使毕业实习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敦促学生完成一篇兼有创新性应用性的高水平毕业论文(设计)。 3.3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实践教学体系能否按质按量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资源与制度能否得到保障。实践教学资源与制度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3.3.1制度保障 要想科学合理地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有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为保障。为了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之后能够正常开展,必须建立严格、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办法与实践教学计划、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机制等环节。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可以有依据地规范各种教学行为,指导各种教学活动,对违规的及未达到要求的教学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实践教学计划包括实习项目表、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记录、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实结等。 实践教学考核一方面可以评价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客观公正评价实践效果的基础,否则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考核可以评估该种实践教学体系下所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通过反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3.3.2师资保障 建设一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体系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7]。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要为教师创造条件,让高校教师能够从学校走出去,定期到土地相关单位挂职锻炼,或利用指导实习的机会深入实习基地,与在土地行业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接触交流,或参与具体项目,提高教师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努力实现“双师型”教师;二是要多多邀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进高校,可以通过给学生开设应用性很强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及对以后就业形势的了解,甚至可以邀请这些专家担任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切实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三是要尽量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定期对年轻教师开设讲座,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年轻教师专业水平和对前沿知识的把握水平。 3.3.3实验室与实习基地保障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与完善的实习基地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有些有专门的实验室,可是在软件建设上,还应大力加强。因此,高校应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软件资金的投入,为课内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应该积极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实验课题,主动使用实验室,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大类。校内实习基地方便易行,但可以提供实习的种类较少,只有测量学实习可以在校内实习基地开展,而土地资源调查实习、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实习、土地规划实习、不动产估价实习、遥感应用实习、地籍调查测量实习及毕业实习均需要在校外进行,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此,高校应该多做工作,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与土地行业合作,尽可能建设较多校外实习,加大实习基地经费投入力度,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学校和校外实践基地双赢。 4.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提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中3S技术的应用和实践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之间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区划、区域源评价、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介绍3S(GPS,GIS/RS)技术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各种状况,还有各自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3S技术;土地资源管理;应用 一、3S技术概论 “3S技术”是指RS(Remote Sensing,遥感)、GPS(Globe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RS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缩写。它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特点: 全球、 全天候工作,定位精度高,单机定位精度优于10m,采用差分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功能多,应用广。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3S集成技术即将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融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它是一门非常有效的空间信息技术。就在集成体中的作用及地位而言,GIS相当于人的大脑,对所得的信息加以管理和分析;RS和GPS相当于人的两只眼睛,负责获取海量信息及其空间定位。RS、GPS、和GIS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整体上的实时动态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为科学研究、政府管理、社会生产提供了新一代的观测手段、描述语言和思维工具。3S集成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上实现。低级阶段表现为互相调用一些功能来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高级阶段表现为三者之间不只是相互调用功能,而是直接共同作用,形成有机的一体化系统,对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快速准确地获取定位信息,实现实时的现场查询和分析判断。RS发现土地资源的变化信息,GPS确定变化的区域和位置,GIS对地理信息汇总并进行空间分析。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定位、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 二、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要改善这种局面,首先就必须摸清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数量与质量等情况,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利用已有的全国土地详查数据和图件以及最新的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在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土地资源进行监测和调查,利用海量的多时态土地利用数据快速获取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土地利用各地类的数量、空间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动态变化等信息,对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更新、管理、分析,能够输出各种查询、统计和分析结果,如反映各权属单位地类数量的统计薄,反映各地类空间分布的土地利用图及各种专题图,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及时提供科学、翔实、直观的数据,有助于土地利用规划、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土地资源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等国土资源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 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了解土地资源的各种特征和规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规律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土地利用管理涉及的信息丰富、繁杂、量大,而且几乎全为地理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空间性、时序性和动态性。离开这些信息,就很难实现立体、动态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在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中,,GPS为空间数据的采集提供实时、快速的定位服务,R S利用航 空、航天提供的遥感影像,经过校正、解疑得到精度较高、现势性好的的空间信息,加上 GPS的辅助可以定位、定量到具体的地块。把利用 GPS和 R S获取的地物信息,以及其他手段得到的各种信息,提供给 GIS, GIS利用本身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以及对空间数据的分析、查询、决策、输出。GIS技术能够有效的管理各类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并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促进了土地资源数据管理、分析和处理的规范化,为土地资源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1、通过3S技术提高数据信息精度 由于传感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影像分辨率由几百米,几十米发展到低于 1m。加之 全球定位系统的精确定位,使遥感数据精度更高。随着遥感分类技术的提高,对地物的自动识别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分类的自动化、智能化,最总实现遥感图像的计算机自动解译,大大减少外业和目视解译的工作量。 “3S”集成技术的完善 2、通过3S集成技术的推动土地资源管理的实时性 3S技术的使用目前只是单一或综合利用阶段,有时会由两两的集成使用,但集成的层次比较低,仅限于数据或软件集成层次上。一旦真正实现 “3S”技术整体的集成,即有机的结合、在线连接、实时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那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化和动态监测数据将会实时得到更新。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是要建设数字土地工程,数字土地工程是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应用研究的新课题,其中包含GIS 方法自身研究的突破和地球物理等探测技术以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发展,涉及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从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应重点开展嵌入式GIS三维/ 四维GIS、网络GIS 等方面的研究。在软件研究领域,应加快GIS 软件的国产化历程,不断完善国产软件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探讨:“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建立“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各个学习阶段的特点和课程学习内容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和实践环节,以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阶段式;实践教学;土地资源管理 一、“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是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学期和学年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设计适宜的实践教学内容,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各阶段的学习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以学年为时间轴线,在各个阶段设计不同的内容。 1.第一阶段: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在第一学年的基础课学习中,主要是通过专业介绍、实习参观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为将来的专业学习铺垫方向。对于刚刚入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是从高中跨入到大学,在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同时学生也会对大学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尤其是对他所学习的专业。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对本专业了解甚微,因而这一阶段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会对本专业产生兴趣。详尽、具体的专业介绍可以弥补学生对专业陌生的缺憾。所以学校在学生入校之后就要着手安排校内外资深的专家、专业的教师,以讲座、座谈的形式,具体讲授一些本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近些年来的发展趋势、本专业学生的分配情况和各个学年工作的重点等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各个学期的培养目标、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其在入校时就可以根据专业介绍为自己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制定一个初步的学习计划和实施计划,激发了其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同时由于第一学年授课的重点是在公共课和普通基础课的教学上,很少接触到专业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会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懈怠,因此,浓厚的学术氛围,频繁的学术交流、科研讲座等,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保持其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 2.第二阶段: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基本动手操作能力。在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学习中,将专业理论学习和课程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相关技术规范,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学生开始陆续接触到一些专业基础课,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适当地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如到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或是到相关土地管理单位进行参观,以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授课上,教师应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由于课堂教学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味的依赖性,为了使教学过程产生师生互动双赢的效果,教师除了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授课中,使多种方式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教(包括授课、课堂提问、布置作业、结业考核等)和学生主动的学(课堂内外的学习、提问等)来共同完成本阶段的学习。 3.第三阶段: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锻炼操作能力。学生进入第三、第四年的专业课学习后,应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适当增加和调整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设计巩固专业理论学习,结合实习基地和科研课题进行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习无论在强度上还是在难度上都是较大的,但它对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团体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阶段的学习应更加体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实践环节,根据各科的内容和特点,通过课程实习、课程论文写作、到相关实习基地参观、实习、参观历届学生优秀作品等方式,将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有机结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第四阶段: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毕业设计。在第四学年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按照“结合设计自主选题,提前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努力提高设计质量”的要求,由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岗位,面向实际来选题。教师要结合单位实际、结合岗位选题开展实践教学。这一阶段主要是检验本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应提前半年制定并给出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或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己申请毕业设计题目,选择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确定之后,学生可选择学校安排到实习基地、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或是由学生自己解决实习单位的方式来完成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实习中,指导小组应和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难点,并在毕业答辩中制定统一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 特别强调的是,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现,必须有相应的程序保障和过程监控,因此,在“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建立全过程监控体系,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安排、制定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实验实习课程考核,实习教师管理、实验设备管理等,对实践教学进行具体指导、检查、督促和把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还需对指导教师的资格、选题、设计、毕业答辩等方面严格把关,要求指导教师对选题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总体设计、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每一阶段都要认真审阅、指导和签署意见。 “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各阶段安排及内容如表1所示。 三、“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贯穿大学四年教学的根本,它确定了本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进步安排等内容,因此科学合理,符合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培养计划,直接关系着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培养计划能否得以实施。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定要综合兄弟院校的经验得失,在充分考察了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之后,结合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制定符合实际的培养计划。 2.加强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以方便学生快捷地获取知识。“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外学习的主动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性强,发展变化较快,丰富的图书资料和便捷的查阅方式无疑可以扩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弥补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不足。学校可以联合学院(系、教研室)成立并逐步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资料室,对图书馆和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开放时间要灵活,以便学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了解最新动态。 3.重视专业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性较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逐步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为实践提供条件。 4.编写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书,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为了使实习达到预期的目的,使整个实习过程有顺序、有步骤,就必须要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土地管理部门的相关业务人员共同制定相关的实习指导书,使学生明确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同时还需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适当的分配教学环节与实习环节占总成绩的比例,以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探讨:基于Google Earth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Google Earth的空间查询、地标、图层管理、测量和绘制图形、三维显示等功能以及提供多时相遥感影像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入手,将Google Earth引入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Google Earth;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 Google Earth(谷歌地球)是Google公司于2005年推出的全球地理信息系统搜索软件,采用宽带流技术,并把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整合在一个三维的地球模型上,能实时地为用户提供数据。[1]Google Earth上的全球地貌影像的有效分辨率一般小于100米,视角海拔高度为15公里左右,在城市地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热点区域会提供分辨率达1米或0.5米左右的高精度影像,视角高度分别约为500米和350米。在我国提供高精度影像的城市多集中在中东部,另外还包括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军事设施和水库大坝等。目前,Google Earth已经广泛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中,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2-4]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寻求对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土地资源管理又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5]但是,目前财经类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部分是在管理学背景下开设的新兴专业,普遍存在偏重理论教学、部分课程对实验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差等问题。为此,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本研究拟利用Google Earth拓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融合传统GIS方法和现代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土地信息系统高级建模、信息获取和应用系统开发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Google Earth的主要功能 Google Earth不仅具有一般地理信息系统的部分功能,还具有独特的功能,主要是使用Google Earth提供的虚拟地球进行位置和路线查询、制作和使用地标、图层管理、使用地图、测量距离和面积、绘制曲线和多边形等。 1.查找位置和路线 查找位置和路线是空间数据的检索与可视化表达,是Google Earth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在Google Earth中,用户可以直接在“前往”、“查找商家”、“路线”标签下的搜索框内输入如行政区划名称、邮政编码以及经纬度等位置信息,系统就会自动筛选出可能的查找对象或者路线,并在主界面中以地图的形式显示出来。 2.制作和使用地标 在Google Earth视图中的任意位置都可以创建地标,将视图定位到要标注的位置,并将视图缩放到最合适的大小,然后会自动弹出一个编辑地标的对话框,并在视图中间位置显示一个闪烁的黄色方框。用户可以设置地标的名称、颜色、大小、透明度和高程,将不同的地标进行分类整理到相应的目录中,并保存到两种类型的地标文件,即KMZ文件和KML文件。 3.图层管理 Google Earth在图层中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地理信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显示在当前3D视图中,包括地图、道路、地形甚至建筑物等资料。同时,可以查找视图中的特殊兴趣点,并保存到地标目录。部分图层还包含子图层,例如餐饮图层中包含很多不同类型餐厅的子图层。 4.使用地图 Google Earth的道路图层可显示当前3D视图中的道路信息,包括高速公路、国道、地方公路和街道等。地形图层可显示当前视图的三维高度数据,但是仅限于自然地貌,如山川、峡谷等,不适用于建筑。边界图层用来显示一个地区和另外一个地区之间的分界线及地区的名称。Google Earth 中的部分地理区域可显示简单的三维建筑模型,这些模型一般是由Google 或第三方组织、个人提供。 5.测量距离和面积 Google Earth提供了多个用于测量距离和估算面积的工具,例如直线、曲线、多边形和圆,测量结果包括距离、周长、半径、面积等。其中,直线是直接连接两个点的图形,测量结果是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曲线是连接两个或多个点之间非闭合的图形,测量结果是所有连接点组成的曲线之间的距离;多边形是连接至少三个点之间的闭合图形,测量结果是该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圆的测量结果是该圆的周长、半径以及面积。 6.绘制曲线和多边形 在Google Earth的3D视图中可以自由绘制各种形状的曲线或多边形,然后可以像保存地标一样将绘制的图形保存在地标目录里。绘制的图形可以是任意形状、规则图形和混合方式,并可以在编辑框中填入图形的基本属性。 二、Google Earth在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是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即分布、土地的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目前,对于一般的1:1万、1:2.5万、1:5万比例尺的土地资源调查主要采用遥感方法。Google Earth提供的免费遥感影像能覆盖我国全部地区,多数地区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且时间较新的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实验实践中,Google Earth提供的丰富数据资源可以作为土地利用现状外业雕绘底图,学生根据GPS确定调查底图的方位,并进行实地判读。同时,按照规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含义和符号》表进行土地利用类型最小上图图斑,标绘地类界线和符号。对于土地权属界线,应由相邻单位共同签署确认。在野外调查图的基础上,室内利用GIS软件对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最终形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数字化成果。[6]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主要基于“3S”技术展开,特别是遥感技术。与其他监测手段相比,遥感监测具有速度快、精度高、范围广等特点。Google Earth不但提供部分地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而且遥感影像会不定期进行更新(图1),这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7]在基于Google Earth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实验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Google Earth在部分地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掌握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和几何精度校正方法,并结合实地验证,提高遥感解译的精度。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课外实验实践内容,也节省了大量实验材料的购置费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Google Earth提供了部分区域的0.6~2.0m高分辨率影像,学生可以直接根据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对于部分地区空间分辨率较低的遥感影像,可以使用Google Earth的标签功能确定地块的具体位置,然后根据地块的经纬度坐标到实地进行目视验证。 3.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以最佳综合效益为目标,依据土地自然地理特点、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用地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研究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作出的具体部署和安排。无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是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其最终成果都要落实到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上。现有的土地利用规划图大部分是在二维平面地图上完成,对现状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6]Google Earth提供了道路、河流、地貌、地形等多种图层,并能够以三维视图显示出来,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布局提供了一个三维的设计平台,更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订各类土地利用规划。在基于Google Earth的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实践教学中,先采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确定规划的初步设计方案,然后将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图导入到Google Earth中,全面观察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周边自然环境条件,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图的三维显示,为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最优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Google Earth的地标功能、图层管理、定位功能等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方法。[8]在Google Earth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实验实践教学中,学生利用Google Earth的地标功能对土地开发项目区的位置进行标注,并以项目名称进行地标命名,进而实现项目定位查询和宏观把握项目分布。同时,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时间和批次,在Google Earth中对项目地标按时间和批次进行系统分类管理。基于Google Earth软件支持HTML超文本标示语言和Java语法,可以添加项目简介、项目区实地照片、地貌录象、项目资料库超级连接等,多方位展示项目信息。利用Google Earth中地图叠加功能,把项目区现状图叠加到Google Earth三维地理图上,通过调节透明度、放大缩小、改变视角、倾斜观察等,全面观察项目区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可投资决策服务。 三、结语 实验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薄弱环节。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转变教学理念。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特别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Google Earth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Google Earth提供的强大功能和丰富的基础数据能够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实践教学中的难点,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摘要: 当前职业院校早期教育专业虽形成初期相应体系,但在设置课程目标时较多采用“顺向培养”,从而出现定位不准确的现象,“逆向”规划则更符合市场发展需求,即“市场所需—量身定制—如何培养—如何评价”,将课程目标与早教市场紧密结合,为市场输送专业人才。 关键词: OBE;早期教育;课程目标;逆向规划 OBE理念亦称为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是一套“基于结果”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结果比方式和实践更重要,如果教育结构、教育课程不能培养学生特定的能力,那么它们就要被重建。[1]从OBE视角分析,早期教育专业的学习成果产出应具备可操作性,并细化技能要求。课程目标须早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须先于教学内容制定。 1当前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的现状 1.1培养目标较清晰,课程目标匹配度不高 当前,湖南省所开设早期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依据知识体系而制订,缺乏对人才培养技能的支撑。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高职院校的普遍定位是开展“短、快、精”的培养模式,以构建学生专业素质为基础,培养其实践能力,突出“基础硬、技能精、能力强”的目标。然而,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匹配度不高,课程目标定位不精准,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目标的核心诉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首先,前期市场调研不充分,对早教机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不到位,如0~3岁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区别于3~6岁幼儿的,应侧重亲子活动课程的构建和蒙台梭利敏感期思想的运用,而这部分知识与技能在早教专业的课程目标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我国早期教育政策出台较晚,在规章制度、发展模式、市场运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严重缺乏方向性指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教机构仅仅凭借简单的工商注册,就取得开办资质,以企业化、市场化方式运作,同时利用国际化注明课程和品牌的神秘招牌,各显神通。”[2]其次,专业课程目标研究深度不够,在核心课程设置上,存在拼凑现象,许多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直接对标学前教育专业,忽略了早期和学前之间的区别,在课程目标定位上不清晰,也未构建院校自身的特色早教课程。最后,课程目标描述空泛,对早教机构工作人员典型性工作任务的分析不到位,对专业理论、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平衡点把握不到位。从纵向结构来看,“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三者层层细化,即使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定义清晰,但具体执行的课程目标定位不精准,也会直接导致人才培养的结果无法与早教市场契合。 1.2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不完善,成果导向不显著 由于早期教育为新兴专业,在行业发展规章制度、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非常欠缺,对于人才培养的成果导向性不够凸显,所以在构建课程目标和评级体系时,应准确调查市场现状,结合典型性任务分析,注重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多维度进行。在进行课程和评价体系建构时,绝大部分职业院校都采用“顺向”规划,流程为“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如何评价人—作用于市场”;而实际上,在许多专业领域只有“逆向”规划,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才输出的价值,通过“市场所需—量身定制—如何培养—如何评价”的流程,实行反向类推。早教市场的真实需求应当是专业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的关键元素。高职院校所培育的学子最终要回归到市场根本,而“逆向”规划则能更好地以成果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市场所需人才。成果导向是许多早教专业未能真正根植到课程目标中的核心要素,以最终考评成果进行倒推,才能真正解决早期教育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情况。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发展早期教育专业过程中因忽略成果导向的重要性而存在评价体系建构不完善的现象,具体包括:(1)评价主体单一化。高职院校重视对所培育学子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检测和诊断,却忽略了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中还应包括早教机构、政府、家长、第三方机构及学生自己;(2)学生学业考核重理论轻实践。在技能操作上受限,注重总结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考核不到位,高校培养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初衷就是要作用于0~3岁婴幼儿市场服务,技能是重中之重,他们最终能否在早教领域大展拳脚、服务于早教市场,就是高校早期教育专业要考评的核心要点。 2“逆向规划”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内容与途径 2.1优化课程目标,明确制定依据 纵观早期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在课程目标设置过程中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程度的脱节,高职院校更多地倾向于从学校视角去培养一个优质的早教人才,而这批早教专业的学生最终需要通过早教市场进行综合考评,即不仅要进行专业理论的考核,更要考查其操作技能。就如同一台主机的两个端口,一端为学校,另一端则是早教市场,要检查从输入到产出能否准确匹配。因此,要优化课程目标,先要明确制定依据,其基本分为以下层面的来源:第一,源自早教机构。早教机构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是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设置的重要源头,三维目标的制定无法脱离此项要求,高职院校要与早教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并对职业岗位进行过程性分析,明确对优质早教人才的考评标准,进行反向内推,来设置相关课程目标,以发挥成果导向作用。第二,源自早期教育领域相关政策和发展指南。在早期教育新兴专业正处于发展阶段这一背景下,国家所提出行业内相关引导政策是课程目标设置的重要指标,权威专家的学术前沿研究及市场调研数据也要融入课程目标设置。第三,源自对早期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需求。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还要结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其明晰职业定向性,了解在读学生的现状及毕业生工作实际情况和诉求并进行分析,来审视专业课程目标的制定。早期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设置依据应与早教市场紧密相连,通过对早教机构管理人员、保育人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岗位实际需求,并结合之前高职院校针对早期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目标进行校对和调整,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重构专业课程目标中的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 2.2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加重技能实操的考核占比 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改革必须重视基于能力的教育和基于成果的教育模式的探索。[3]早期教育专业为教育部审批国控专业,专业招生人数和开设规模在高职扩招和托育服务政策的引导下呈现递增趋势,可见国家层面支持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4]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设置应结合三个层面的要求:“知识方面要求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要求能独立设计、验证和实现;素质方面要求通过系统培养,提高综合科研素质。”[5]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宗旨,而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因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的特性,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应有所区别。以OBE理念为指导思想的课程目标设计应满足四个原则,其中第一项原则就是清晰聚焦原则,这项原则意味着课程计划者和教师必须明确地聚焦于“他们希望学生最终成功地做什么”。[6]在设置早期教育课程目标时要能清晰聚焦,结合早教机构岗位典型性任务分析,让学生了解保育人员的职责需求。OBE理念的课程改革首先就是要明晰专业课程目标,然后进行“逆向规划”,依据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重构课程目标。基于OBE理念对课程技能目标进行重构,结合对早教机构的调研,保障课程目标清晰聚焦,使卫生与保健技能更加具体化。根据保育人员典型性任务分析,保育员的工作具有双向性,一是为0~3岁婴幼儿提供专业育婴和保育服务;二是面向家长,向其讲解育婴知识,教授科学育儿方法。 2.3改进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课程反馈机制 本文以成果为导向,探析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多维度、多元化评价,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类型、评价标准等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的重点应与市场相连,课程改革也应与早教机构的人才需求相结合,评价的落脚点要实现“针对性培养、专业化成才”;专业化成才需要培养早教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理论功底、敬业精神;而针对性培养则要同步市场需求,提升操作技能、沟通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反思能力等。在设置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把知识、技能、素质三维目标量化出对应指标,来响应成果导向的初衷。评价体系是检测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核心,为保障学生能达标技能考核点要求,应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实操、课程开发等途径,从理论制定到具体落实,需不断改进,不仅可以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更可以测评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功底,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基于OBE理念的早期教育专业从课程目标设置到学习成果的呈现,为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与早教市场的精准契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整合,并要保持与早教机构及专业学生的双项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实际情况,从而通过反馈机制及时解决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保持与市场同步、与学生同频。 3结语 OBE是成果导向原理,因此在进行课程目标设置时需“逆向规划”,结合早教市场和毕业生反馈完善课程目标的改革,以保障早期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早教机构岗位实际需求所相对应,实现无缝衔接。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性改进,融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从人才培养目标到人才输出环节进行双项反馈。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所需达到的学习目标,知识——熟记0~3岁婴幼儿照护与养育的专业理论、方法;能力——掌握婴幼儿日常照护的相关技能,能与家长良好沟通;素质——能通过对婴幼儿的照护,产生对早教领域的热爱,增强职业认同感。此外,为更好地达成优质早教人才输出成果,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应加重能力目标的权重,因此,可以将目标比例设置为:“知识目标”占比30%,“能力目标”占比40%,“素质目标”占比30%。在课程目标设置过程中,只有结合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即以应用型为主,倡导早教机构及毕业生反馈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教学闭环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袁文芳 刘璐 单位: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控制科学论文:支出控制科学组织物流论文 论文摘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物流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长期以来,物流一直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大利润源泉,加强物流活动的管理、控制和降低企业各种物流费用,对我国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物流成本的概念以及其核算现状,并提出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降低物流成本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1、物流成本的概念。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根据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规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根据上述概念可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保管成本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既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又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主要指货运费用,即运输部门的运作和装卸费用。物流管理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物流部门能够合理有效的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它的核算一般是根据行业以及历史情况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计算得出。 2、传统物流成本与现代物流成本的区别。传统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如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以及材料的购买费、装卸费等,是物流成本中易于企业核算的一小部分费用。而现代物流成本既包含企业对外的物流费用,还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包括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等,其中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由于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一般会分散统计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当中,使得企业难以明确划分和单独核算这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降低这部分物流费用便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地位,进而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次,利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为企业编制物流预算和预算控制提供所必需的资料。正确地核算物流成本,可以提供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将对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大都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这造成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使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计算过物流成本,尚不了解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多大比重,即便是个别企业计算过,也是由于采用的计算标准不统一,对物流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各自内涵的确认不统一等,造成其核算结果间缺乏可比性。要解决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计算标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计算结果相互可比;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加强对内部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监督力度。 三、物流成本管理及其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为手段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按其目的和方法可分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内容。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以及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制定物流计划,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一,企业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按照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还应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 第二,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间价格竞争的激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伴随着ECR等新型供应链体制的出现,企业应考虑在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下从产品制造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如零件供应商)、运输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降低物流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或是企业的物流部门来说,控制物流成本不仅仅是本企业或其物流部门的事情,而且还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随着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物流中心和自动化设施,这些投资可能从短期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企业整个流通过程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绩效。 第四,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责任会计制度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报告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把责任实体控制与物流成本核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进而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控制科学论文:科学发展观成本控制与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以这一科学发展观为基点,界定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义,分析了目前社会成本增大的现实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定;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孙向军,2005)。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改变了这一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思路也适用于社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 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美国会计协会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做了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基本经济事实:资源是稀缺的。这就构成了机会成本概念的基础。不管是国家、厂商还是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资源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资源的时候,总试图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当我们选定了某种资源的用途,就放弃了资源用于各种用途的“机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在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这个意义上,被放弃的收益也就成为一种“成本”。严格地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将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对经济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对资源进行估计的成本。虽然精确计算机会成本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计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向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考虑的是每一种单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一个国家的经营需要使用许多种资源,那么,从经济分析的观点出发,国家经营的总成本就应该将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这就是国家经营的总的机会成本。我们把如此计算出来的总成本称为国家经营的经济成本,也就是说,经济成本等于国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与管理必须在效率的基础上谋求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公平。政府必须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全面衡量各经济组织产品或服务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此即社会成本控制。它通过运用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综合考虑经济组织行为对有关各方环境的影响来实施宏观的成本控制,此时成本控制管理战略演进为一个由全体经济组织构成的整体国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开放性系统。 社会成本增大的原因 社会成本是一国的政府、经济组织及个人发生的一切成本的总和。目前我国社会成本增大也就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政府社会成本过大。其一是政府机构和官员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偏好。原因有二:政府机构规模越大,则可以获得的预算越大(傅光明,2002);政府支出的大小与官员权力大小成正向关系。其二是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其三是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损失。其四是政府官员“失节”,即贪污腐败造成的损失。其五是政府效率失常引起的损失。 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过快。其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工资的比较差异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也是诱发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导致劳动时间的减少,在劳动效率变化不大的状况下,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合格劳动力培训成本急剧上涨,未来人力成本普遍增长。 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这里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来源,一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2000年我国石油及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加之自身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价格飙升。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而治理环境的成本日益增大。 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的升高。从理论上看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多,但渠道大多不畅通。如商业银行的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股票筹资市场不规范等。科技创新是一国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普遍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主要在于缺乏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模式。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具体对策 面对社会成本逐步增长的不利形势,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具体对策如下: 控制和管理政府社会成本的对策。其整体思路:使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这是经济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相适应,是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符合社会偏好的基本保障;改进政府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如政府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幅度以及该结构基础上的管理规则;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改革的受损者予以补偿;处理好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举措为: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决策者及全体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发展;加快组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发人力资源强化干部效能的管理与考核;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创新政务服务;加快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政府要重视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储备,保持物价稳定;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促使企业规模经营。 控制和管理企业成本的对策。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无效消耗,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各种创新风险的评估,避免风险损失。具体举措有:企业应树立成本控制观念,树立战略成本委员会,把成本控制应用于价值链管理;企业应实行差异化战略,掌握好知识资本成本,为此需要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有能够确保激励知识型员工创新型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在成本控制方法上需推行作业成本法,全面控制成本;公司产品价值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包括采购、制造、销售等服务流程,在此过程中需减少非增值作业流程,实现企业价值和成本配比的最优化。 控制科学论文: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控制论文 内容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以这一科学发展观为基点,界定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义,分析了目前社会成本增大的现实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定;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孙向军,2005)。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改变了这一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思路也适用于社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 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美国会计协会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做了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基本经济事实:资源是稀缺的。这就构成了机会成本概念的基础。不管是国家、厂商还是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资源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资源的时候,总试图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当我们选定了某种资源的用途,就放弃了资源用于各种用途的“机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在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这个意义上,被放弃的收益也就成为一种“成本”。严格地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将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对经济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对资源进行估计的成本。虽然精确计算机会成本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计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向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考虑的是每一种单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一个国家的经营需要使用许多种资源,那么,从经济分析的观点出发,国家经营的总成本就应该将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这就是国家经营的总的机会成本。我们把如此计算出来的总成本称为国家经营的经济成本,也就是说,经济成本等于国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与管理必须在效率的基础上谋求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公平。政府必须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全面衡量各经济组织产品或服务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此即社会成本控制。它通过运用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综合考虑经济组织行为对有关各方环境的影响来实施宏观的成本控制,此时成本控制管理战略演进为一个由全体经济组织构成的整体国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开放性系统。 社会成本增大的原因 社会成本是一国的政府、经济组织及个人发生的一切成本的总和。目前我国社会成本增大也就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政府社会成本过大。其一是政府机构和官员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偏好。原因有二:政府机构规模越大,则可以获得的预算越大;政府支出的大小与官员权力大小成正向关系。其二是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其三是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损失。其四是政府官员“失节”,即贪污腐败造成的损失。其五是政府效率失常引起的损失。 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过快。其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工资的比较差异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也是诱发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导致劳动时间的减少,在劳动效率变化不大的状况下,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合格劳动力培训成本急剧上涨,未来人力成本普遍增长。 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这里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来源,一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2000年我国石油及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加之自身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价格飙升。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而治理环境的成本日益增大。 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的升高。从理论上看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多,但渠道大多不畅通。如商业银行的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股票筹资市场不规范等。科技创新是一国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普遍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主要在于缺乏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模式。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具体对策 面对社会成本逐步增长的不利形势,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具体对策如下: 控制和管理政府社会成本的对策。其整体思路:使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这是经济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相适应,是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符合社会偏好的基本保障;改进政府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如政府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幅度以及该结构基础上的管理规则;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改革的受损者予以补偿;处理好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举措为: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决策者及全体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发展;加快组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发人力资源强化干部效能的管理与考核;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创新政务服务;加快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政府要重视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储备,保持物价稳定;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促使企业规模经营。 控制和管理企业成本的对策。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无效消耗,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各种创新风险的评估,避免风险损失。具体举措有:企业应树立成本控制观念,树立战略成本委员会,把成本控制应用于价值链管理;企业应实行差异化战略,掌握好知识资本成本,为此需要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有能够确保激励知识型员工创新型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在成本控制方法上需推行作业成本法,全面控制成本;公司产品价值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包括采购、制造、销售等服务流程,在此过程中需减少非增值作业流程,实现企业价值和成本配比的最优化。 控制科学论文:浅谈科学计量在控制能耗中的作用 摘要:如何利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先进的计量仪器来及时有效的控制浪费,降低能源消耗、节约成本并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烟草行业的重要职责。以先进的计量工具为依托,建立科学完善的计量体系,利用数据分析,研究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生产技术改造,就能够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烟草企业;科学计量;能耗控制;节能降耗 一、概述 随着改革重组、强化基础建设,实行规范等一系列活动的展开,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及人力、物力加大技术创新,增加技改投入,实施节能降耗,从落实领导责任、严格考核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加强日常管理、坚持管理创新等方面入手,切实将节能降耗工作落实到位。制丝车间、卷包车间、能源动力车间等生产设备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设备高效、低耗、安全可靠的优越性能。2010年企业生产卷烟计划耗油15.26升/箱,实际使用12.67升/箱,节约用油2.59升/箱。计划耗水0.94吨/箱,实际使用0.69吨/箱,节约用水0.25吨/箱。计划耗电40.3度/箱,实际使用38.56度/箱,节约用电1.74度/箱。全年产量23万箱,这一系数据背后,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企业有效控制能源,降低成本所带来的效益,更体现出了有效的科学计量在企业生产运营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科学计量的意义 在5月20日世界计量日来临之际,如何真正让人们充分认识计量,积极支持计量,科学运用计量,让计量工作更好地为在能源消耗中占大头的企业控制能耗起到关键作用而尤为重要。 计量对于烟草企业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节能降耗是计量工作最终的目的,能够为烟草企业的长期发展创造条件。要根据计量检测数据的分析,探索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技术改造,就能够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必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谋福祉创建良好的条件。同时,节能降耗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烟草企业更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节能工作摆在事关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节能工作,积极行动起来,担负起节能降耗主力军的重任,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计量工作是国家实行法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在世界各国都是由政府直接进行管理,它对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项节能措施的落实也都离不开计量工作,能源计量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工业生产领域,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都需要通过计量检测数据控制能源的使用。计量工作是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尺”和“眼睛”,只有通过准确的计量检测,企业的能源消耗才能准确地进行统计,对能耗的各种指标的考核才能实现。 缺少科学的计量数据,节能和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计量数据不准或不真实,那些成本、经济效益都不可能真实。没有准确和必要的计量数据,能源审计的能量平衡表无法编制,能源网络图无法绘制,能量平衡测试工作也无法进行,也无法找到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没有可靠的计量检测数据,企业的能源消耗就是一本“糊涂账”,更谈不到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或者对能源计量工作重视不够,想把企业节能工作搞好,就是一句空话。对能源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忽视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和使用、不把计量数据作为能源管理节能降耗和成本核算依据的错误观点必须转变。 计量管理工作要融入到企业节能降耗中去。为做好节能降耗工作,要制定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理顺了工作流程,各项管理工作才能规范、顺畅。这些制度包括:用电管理制度、用水管理制度、用油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和奖惩制度。特别是定额管理制度在节约用能、合理用能、控制能源消耗生产成本的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通过在能源使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安装的能源计量器具,使得各个环节上的能源是否按定额消耗就有了依据。 在进行数据统计过程中,认真核对数据,既要保证数据准确,更要保证每个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异常及时与计量人员沟通,查找数据异常原因,并及时解决,经过认真核实,为领导提供详实的统计分析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数据是能源统计工作的一把标尺,更是检验工作好坏的第一标准。季度能源分析便是对全年能源管理工作阶段性的审查,通过发现问题来不断修正企业能源运行轨迹以达到控制能源使用之目的,所以此项工作尤为重要。每次我都反复核算,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后,再将本年度综合能耗与去年同期加以对比,计算增减量百分比,并结合产量、设备、环境等因素理性分析上升或下降原因,做到真实、完整、可靠,为企业控制能源使用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先进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自2005年末起至今,我厂陆续安装了27块蒸汽流量计、7块压缩空气流量计、3块柴油质量流量计、1块柴油体积流量计和29块自来水表。基本满足了我厂能源2次计量的要求。有可靠的数据做依据,才能实现对能源消耗的合理控制,才能进行正确的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缺陷和漏洞,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严格实施对能源使用消耗的动态检测和控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依靠科学的能源计量手段和管理方法,促进节能降耗,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全力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为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控制科学论文:浅议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摘要:2012年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4年1月1日起实施,至2017年,各科学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立已经初具规模,部分单位编写“内控手册”、成立内控委员会或内控部门,内控在形式上、制度上不断健全。但内控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走的更远,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实现内控的目标,只建立在制度层面,将制约内控的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目标。必须提高技术层面,与制度、政策层面相互补充。内控信息化的建设,就是内控技术层面的体现。文章就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内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壁垒 一、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必要性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是通过先进的网络、软件等技术,把内控流程化、技术化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供瓤丶际踔С郑把内控作用充分发挥,使内控从制度层面落实到执行层面。 (一)降低运行成本 科学事业单位具有其独立的特性,兼具公益性。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有编制人员、合同制等人员,需要不同口径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多样,有财政拨款、单位自筹、企业联合开发等途径。科学事业单位承担各级课题、基金、平台,拥有大量专利知识产权,科研开发,成果转让。各种课题、基金、科研开发就有周期性、延续性、规模性、保密性。以上复杂的人员结构、多元化资金渠道、复杂的业务工作,没有科学、现代化的内控信息化管理,将在整个科研单位形成管理的瓶颈,不能有利的协助科研团队。有效的内控信息化管理将降低运行成本,为内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减少错误、避免舞弊 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内控的利剑,使内控落实到行动,实现由权控改变为岗位职责控制。更有效的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信息化内控建立,打破了原有内控体系的控制模式,全员参与,最大限度的控制单位业务及其过程,提高管理的信息的集成度、流转速度和透明度,避免不合理的人为控制,使事后适时的内控控制模式向事前、事中、实时控制转变,从而有效提高内控质量,实现内控目标,减少错误,避免舞弊。 (三)提供更加便利及时的管理运行模式 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了时效性,不受人员、地点、时间的限制,尤其是近几年手机APP的开发,为信息化建设实现移动办公,实现实时办公。 二、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环境建设 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环境建设。环境的建设包括政策层面和人员层面。 1. 政策层面。政策层面的支持,是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原动力。科学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企业内控建设的原动力是提高经济效率,减少成本,增加利润。科学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科研经费都是财政拨款,原动力不同于企业,缺少主动性,必须政策层面的要求,才能启动信息化建设,才会有经费进行信息化建设。 2. 人员层面。只有科研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对内控信息化建设得到认可,形成统一的认知,内控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才有效。科学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内控信息化的态度,决定着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度。科研人员对内控信息化的认可、支持才能使内控信息化建设执行顺畅。 只有大环境得到认可,才能推动内控信息化在事业单位的实施。 (二)人员建设 科学事业单位的信息化人员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需要专业的信息化电脑软件技术人员、政策管理方面的人员和科研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机结合。 1. 技术研发、操作人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整个建立运行期间,前期平台的建设需要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运行过程中需要专业的程序操作人员,后期需要专业的维护、更新人员。整个过程对网络技术、办公软件等操作人员的要求很好。 2. 政策管理方面人员。科学事业单位受政策影响,内部控制管理有特定的要求,如:仪器采购等需要进行政府采购,这些政策的管理人员必须与信息化建设运行的技术人员建立好沟通方式,在内控信息化建设运行过程中与政策相结合,设定好内控程序。政策的管理人员同时具有对内控信息化操作人员的监管职能、评价职能,内控信息化运行的有效性通过政策管理人员进行评价。 3. 科研人员。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就是让管理人员更好的服务于科研人员,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数据、技术支持,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参与。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独特性,课题等方面的研发,从立项到实施再到最后的结题和绩效评价都具有学术专业性,没有科研人员投入到内控系统,内控从源头就都是不专业,没有针对性的,起不到内控的作用。 三方面的复合性人才或相关人才具备,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才建立。才能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业务层面对信息化内控进行实施。 (三)技术建设 1. 软件:内控信息化操作软件是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软件的研发除具备通用的管理层面的研发外,还要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特点,对科研经费进行网络管管理,对科研课题成本考核、绩效评价、数据采集提供更加直观、量化的数据支持。 2. 硬件:电子化设备、网络覆盖构架、数据存储等设备的配备、建设是内控软件系统得以应用的硬件设备支持。信息化软件运行是否畅通有利,离不开与之相配备的硬件支持。 适合自身管理运行模式的内控信息化软件和硬件是内控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前期研发,后期需要不断地完善、维护。 环境建设、人员建设、技术建设三个方面构成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基石,三方面相互关联、制约,涉及到科学事业单位的方方面面,合理把控好这些方面,将使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在科学事业单位运行。 三、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科学事业单位对内控信息化建设不重视 1. 对内控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的施行,在各个科学事业单位的进展层次不同,认识程度不同。有的单位停留在规章制度等条例性建设层,有的单位只把内控限制在财务控制方面,没有全面了解内控。内控是领导领军,财务牵头,全员参与。很多科研人员认为内控是与科研无关的事情,殊不知,内控信息化建设好,是提高科研团队效率的有利保障。 2. 对内控信息化建设没有概念 现阶段许多科学事业单位对内控信息化建设没有概念,了解很少。殊不知,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内控更高层面的技术要求,是使内控从制度层面落实到技术层面的具体表现,是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共同发挥作用的集合,两者建设完备才能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 3. 没有认识到内控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 科学事业挝恍畔⒒建设成功,将节约大量的人力管理成本。许多流程将通过网络实现,节约时间。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将大量减少人为因素,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信息化的建设,大量的数据通过信息化设备管理,对科学事业单位进行数据的整理、提前提供数据支持。信息化建设对科学事业单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 (二)缺少专业信息化内控人员 内控信息化建设,人员的需求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科学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有限,特别是科学事业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还达不到满足,不可能引进专业的或者专职的人员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在现有管理人员中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绝对不是容易的事,这对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相当高。 内控本身就是把握单位内部管理漏洞、舞弊等现象的工作,所以内控管理人员,尤其是内控信息化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对内控信息化管理中的不足及时维护,不能形成空设,发挥不了内控信息化的作用。 (三)资金方面、技术层面存在壁垒 1. 资金方面:内控信息化软件研发、硬件建设和日常维护、运行,对资金需求量较高。科学事业单位资金依赖于财政拨款,专门拿出资金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而非专业领域的投入,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2. 技术层面: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针对科学事业的单位的内控信息化系统很少。并且科学事业单位每个单位科研立项的角度不同,从原材料采购、仪器的需求、成本的核算、成果的转化、项目的审核都具有其独特性,需要针对每个单位建立独特的适应本单位自身情况的内控信息化管理操作系统。 综上所述,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政策、认知、人员、技术存在很大的不足,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 四、对策 (一)提高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认识,充分体现内控信息化优越性 科学事业单位应把内控、内控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时的任务。定期、分批组织各个层面的人员参加专门的内控培训,掌握最新动态和政策,从政策层面提高认知。 组织单位内控相关人员,到其他内控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单位参观、学习、交流。我国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但企业内控信息化起步较早,有的企业内控信息化建设已经出具规模,内控信息化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优越性也充分体现。组织参观交流,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实践性的体验,是内控信息化运用、管理、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是科学事业单位必须进行内控信息化管理的有力证明。 (二)把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提到日程 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可以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前期聘请专业内控信息化专家入驻,进行专业辅导。运行期间内控信息化人员需要不断参加培训、学习,掌握新技术。设置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化管理运行人员,合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与现有管理岗位相融合,设置好职责权限,减少内控信息化人员管理人员舞弊现象。 (三)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合理开发 1. 依托专业的社会机构 我国现阶段,许多社会机构具备内控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事业单位可以选择这种专业的团队,结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对内控信息化建设进行研发、运行、管理。其优点是更具有专业性,而且符合内控建设的要求,由专业团队对自身不足、内控漏洞进行设置。其缺点资金需求量大,日后维护受开发单位限制。 2. 自主开发 大型的科学事业单位自身拥有专业的信息化部门,具备自主研发内控信息化平台的能力。可以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合理建设内控信息化平台。中、小型科学事业单位可以依托同行业或具备自主研发的科学事业单位共同联手开发内控信息化平台。自主研发前期投入、摸索可能很困难,但单位拥有自主权,后期的维护、运行成本低。自主研发,需要单位自身具有很高的内控意识,敢于发现自身管理漏洞。 3.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对于资金规模、信息化技术有限的科学事业单位可以合理利用单位现有资源。科学事业单位在预算、采购、资金支付、决算、资产管理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网络体系,财务管理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公务卡结算业务、网上银行等配套软件的合理运行、管理,能满足科学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许多方面。但现有资源比较零散,必须进行专业的整合管理。利用现有资源投入少、见效快,但只是满足当前管理的要求,不能充分体现内控信息化的优越性。 科学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但科学事业单位的内控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控制科学论文:用控制变量法教学,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生发现渐近线,为获取渐近线的方程、探讨渐近线的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反思 2.1科学方法引入教学,使探究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精巧合理的教学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辅助学生自主建构,有利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和知识内化。合理的教学设计,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教学目标的准确分析、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又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敢于超越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控制变量法”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和初步判断,通过软件工具或其他实验器材对猜想的结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与联合作用、独立作用,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抽象数学模型,把握因果关系与问题实质,进行理性论证,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巧妙破解教学难点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套简单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易于理解,容易上手,学生完全可以掌握,有了这样的研究方法,学生就可以针对多变量(因子)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自己开展研究,而不是停留于听老师讲,看老师做,或者跟着老师做。真正实现不只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学生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操作体验后自主设计实验三,就是方法内化,活学活用的具体体现。 2.2实验与引导有效结合,使探究得以深入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观察的方法,它有利于我们从实验现象中观测不同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得出初步的判断和推论。但是仅停留于现象的认知是片面的,实验难免受制于实验对象的特殊性而不能涵盖全体,实验设计是否覆盖全面,设计是否有针对性,是否安排得当、操作简便,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因为缺乏锻炼尝试和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意愿不足,能力还有欠缺,还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教学问题,恰当地引导实验探究,实验四的探究就是在学生探究无法进一步深入下去的情况下,在教师抽象出双曲线系模型后展开的。在教师的及时引导后,学生借助实验现象自然地发现了渐近线,使教学难点变得水到渠成。 2.3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使素养得以延伸 目前,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 教育是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当前的学校教学中,各学科在自身的教学大纲中都会明确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相互孤立、甚至割裂的现象,学生往往只会在本学科固有的情境中使用一些方法,一旦离开常见的情境,便想不到或者不会用。改变现状的一个现实可行的重要途径,是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丰富知识、方法使用的情境,将科学方法附着于各N可能的学科场景,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渗透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质疑、探究精神,在实践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延伸,形成高尚的科学情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现实生活。 控制科学论文:强化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策略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就目前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单位这财务预算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详细分析了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的相关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蛭我国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利参考意见。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相应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如果不加强其在财务预算方面的管理力度,就会导致单位出现收支失衡的现象,进而制约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一步强化财务预算的管理和控制,以此实现单位资金的合理配置,进而促使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管理观念落后 现阶段,在我国大部分的科学事业单位中,对于财务的预算管理仍然在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而且有些单位还出现了通过人为更改预算金额的现象,这种行为虽然可以让资金预算在表面上满足单位各项事务的处理需要,但是这与单位的实际预算并不匹配。同时,这些单位中的相关领导人员对此现象也表现出了不重视的态度,致使单位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混乱的情况愈演愈烈,例如在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时,工作人员往往不会对预算数据进行详细核实,毫无疑问,这会直接影响到预算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在科学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由于单位领导和预算人员对于财务预算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对项目资金总额进行了夸张虚报,使单位资金不能得以合理利用,从而制约了单位的健康发展[1]。 (二)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规范财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显然目前我国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在这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由于受到传统财务预算管理观念及企业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各部门领导对财务预算管理与单位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未给予充分重视,所以对于专业预算编制人员的培养力度也就明显不足,而一个单位如果缺乏高素质的财务预算工作人人员,就会严重制约其预算编制的质量,进而导致单位资金规划不合理,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限制[2]。 (三)财务预算编制不规范 在科学事业单位中,不能实现对财务预算的科学管理与有效控制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于预算编制的不合理。具体而言,在单位进行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方面相关人员没有遵循国家规定的财务预算编制标准,而是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预算编制,这就使预算编制的内容不规范,增加了单位的预算管理难度。而另一方面则是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内容过于笼统,即对单位各项业务项目所对应的的预算经济指标没有进行明确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企业对项目监督力度。 (四)财务预算管理与实际生产相脱节 目前,在我国多数科学事业单位中,财务预算管理部门仅仅是单位的空架子,并未发挥其真正作用。究其原因,就是企业在制定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单位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所以常常发生与实际生产支出严重不符的现象。除此之外,单位在财务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单位各部门并未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开展各项工作,最终导致实际支出大于预算,使财务预算管理失去提前预算的作用,在科学事业单位中形同虚设[3]。 二、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意识 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有效实现单位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意识。因为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不仅能确保单位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也使单位实现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的有效途径。因此,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应从自身做起,积极改变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管理,并通过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使企业每位工作人员都对预算管理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不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以此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 (二)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科学事业单位想要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重要前提。首先,科学事业单位应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必要的了解与分析,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单位未来发展的财务预算计划,进而不断丰富财务预算管理内容,使单位每项经营活动都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财务预算的内部控制。即科学事业单位在制定财务预算计划之后,应加强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进而对单位的财务资金实施全面控制,避免预算超支的现象发生,以此确保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单位领导应定期召开会议,虚心听取单位基层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方面的相关意见,这样不仅能够使单位进一步的明确财务管理内容与控制目标,还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5]。 (三)加强单位资金管理控制 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的资金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为了保证单位的财务收支始终处于平衡状态,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单位资金的控制制度,对于每项资金往来都做到明确标注,并且明确划分财务人员的具体职责,避免单位发生财务问题时出现责任不清的情况。另外,资金流量预算管理作为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单位领导作出相关决策的可靠依据。同时,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分析资金流量来对单位可能存在财务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帮助单位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以此确保单位的健康发展[6]。 (四)实现财务预算管理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 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除了加强单位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还应重视单位外部的市场发展动态,从而对财务预算工作进行及时调整。具体而言,单位可以通过让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单位签订的合同内容进行初步预算编制,然后再交由财务预算部门进行具体内容的细分和预算工作,以此实现预算编制管理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有效结合。除此之外,科学事业单位还应成立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监督小组,对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实时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上级部门,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使财务预算在单位的生产活动中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财务预算管理是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单位内部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对单位未来的长远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科学事业单位应正视现阶段自身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管理意识及完善管理制度等方法来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最终目的。 控制科学论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控制 【摘要】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涉及到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和工程管理等主要方面,在各种因素制约与影响下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也存在诸多隐患和问题。研究从存在于土建工程造价工作和管理实际的问题分析入手,研讨了科学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严格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方法,提供了强化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等关键时期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等措施,为科学管理和控制土建工程造价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土建工程;工程造价;造价管理;设计;竣工;招标;施工 1、前言 打造土建工程造价系统化平台,构建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是现代土建企业的基本需要,在市场成为土建行业竞争主要目标的今天,打造现代化、科学化的土建工程造价机制,实施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完善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细节成为决定土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以科学和全面作为原则,认清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价值,研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打造科学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平台,从基础上、平台上为土建工程造价的铺开和深化提供可以利用的基础。 2、土建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分析 研究以土建工程的各时期作为维度对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在做好投资决策后,设计阶段对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最大,如果对工程造价影响大的建设阶段不加以控制,而在施工阶段、结算审核阶段来控制,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行为。由于工程监理人员对造价管理,预结算知识和有关规定掌握不够或者不准确,因此会产生对不该签证的项目盲目签证,有的签证由施工单位填写,不认真就签字盖章,施工单位在签证上巧立名目,弄虚作假,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及时办理签字手续,结算时搞突击,互相扯皮;有的施工单位对包干工程偷工减料,对非包干工程进行大量的施工现场签证,施工现场的乱签证,扰乱了建筑市场正常秩序。虚报土建工程造价。把定额中已综合考虑并包含在综合单价里的内容单独列项,把费率中包含的内容另外列项计算,利用定额单价的换算抬高项目单价。 3、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3.1设计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前提,积极而稳妥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成熟的新技术,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 3.2招标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招投标阶段工作要以风险防范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三公原则的自觉执行确立参与土建工程招投标的工作原则和管理方法,避免出现政策、经济上的风险,将土建工程造价的隐患消除在初期。要在招投标时期确立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体系,将具体工程、实际项目落实在实体部门和个人,堵塞分包和转包的漏洞,减少土建工程造价可能出现的损失。同时招投标过程中要控制变更的范围、频率,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的规范性,以符合法律、行业规范和企业实际的土建工程招投标工作作为管理造价、控制成本的突破口。 3.3施工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第一,要确定合理的土建工程成本,要以各项目的实施作为维度,建立造价目标和成本目标,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重点强化对土建工程合同、施工条件等环节的控制,将与土建工程造价有关的要素综合在成本和造价控制的范围内,实现对实际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控制,有效纠正土建工程造价出现的错误和偏差,达到对土建工程成本的系统性管理。第二,要加强对土建工程人工造价的管理,既要确保人工费在土建工程造价的基本范畴,同时不能可以压低人工费标准,实现对土建工程人工造价的科学管理。第三,要重点控制工程材料数量、单价等关键环节,预防过低的单价造成材料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避免土建工程造出现不必要的缺失和浪费;还要控制工程材料的消耗,要规范材料出库、领取、使用、核销等环节,预防无效率和低效率的工程材料浪费,达到对土建工程造价真正的控制。第三,要加强对土建工程机械费造价的管理,要在机械性能、土建工程需要、施工时机等环节上入手,全面控制土建工程造价,达到对土建工程县城的科学管理。 3.4竣工结算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这一阶段的造价要重视管理落实的环节与重点,要重点对土建工程的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本强化管理的过程控制和细节控制,突出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对实际过程和重点环节的真实性,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可靠性,将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建设成为可复查、可预期、可控制的科学体系,有效避免不合理支出计入土建工程造价之中。这一时期要重点对土建决算进行控制,工程造价管理要以编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作为控制前提,以土建工程合同,施工协议,设计图纸为核心,将前期预算定额,实际费用支出,材料计价,图纸变更,设计变更等环节统一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之中,有效核实土建工程实际过程和开支,做到对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细节的突出和强化。要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中结合不合理开支和非正常因素的常态,进行工程量、单价的核实,以竣工结算作为平台,预防重复计费、高价套利、工程量超值等问题的发生,有效对土建工程造价进行把握,控制土建工程造价过高和资金流失,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效果,扩大土建工程投资的效益和产出。 4、结语 在工程建设涉及面扩大、规模扩张的今天,实施科学而全面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达到准确而真实的土建工程造价工作成为关键性问题。要从社会、经济和产业的高度看待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投入最为准确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扩大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益,使企业通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获得竞争地位,建立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强化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构建具有生命力、活跃力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 控制科学论文:探究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科学调试与合理安装 摘 要:火电厂热控系统是支持工厂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文章以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为前提,重点分析了调试与安装的几点措施,对今后火电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科学调试;合理安装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就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力需求也不断提升,这也就为火电厂的发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确保火电厂供电的效率与可靠性便十分重要。由于火电厂自身发电条件较为特殊,在我国发电系统中占据了极为关键的地位,运行与全国电力供应都有极为紧密的联系,所以,确保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合理性对于火电厂发电质量而言十分重要。 1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概述 1.1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价值意义 火电厂中的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设计上体现了人性化的特质,为火电厂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发电机组与配电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均提供了保护。该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质量与火电厂正常运转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所以由此可以奠定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价值意义[1]。 受电力行业发展的影响,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也得到了长效的发展,主要体现于该设备设计保护、自动化控制以及故障检修地位等几方面。所以,这一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可以影响火电厂其他环节的运行质量。 1.2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技术升级与创新 火电厂中的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区别于控制、警报系统,该系统主要是为了在后台向火电厂中的其他系统提供保护,进而保证火电厂运行的可靠性以及职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基于此,该设备是以控制系统、热工保护系统以及一些安全技术为前提运行的。现如今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兼容了智能化的数控技术,能够保证火电厂运行的安全。另外,这一设备也能够有效控制系统故障,将其控制于最容易检修的部位,从而降低安全故障在机组核心设备中的危害。传统热控设备并不能有效控制故障部位,因此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所以,务必要将传统热控设备技术进行升级与改造,以此实现电力生产的安全化。 2 分散控制系统设备的调试和安装 2.1 硬件安装和系统集成技术要求 2.1.1 设备安装与运行环境 因为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体现了高精密性的特点,所以在运行环境方面有较高的要求。火电厂的环境质量能够对热控自动化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提供保障,同时也是直接影响因素[2]。基于此,进行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安装时,务必要提前对设备施工与运行环境进行检查。 在实际安装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土建工程结束设备安装进行,这主要是因为热控自动化设备是一种精密仪器设备,对于运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在安装的同时也提出了防尘的要求。所以,进行热控自动化设备安装时,若周围环境中的粉尘比较大或是能见度比较低,那么则要马上开启空调,以免热控自动化设备运行于粉尘超标环境之下,从而造成安全故障。如果安装该设备时,周围环境有粉尘的存在,那么便会损坏设备内部模件,从而出现设备故障。除此之外,该设备不能放置于大型电磁设备附近,由于电磁设备所形成的电磁干扰会对该设备的稳定运行造成影响,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必须要保证电子设备所形成的环境磁场强度低于最小磁场强度值。 2.1.2 接地要求 一般情况下为了提供准确的基准电压参考点,部分火电厂都会使用单独形式的接地设计系统,将其与火电厂主接地网进行连接,如此便可以阻止设备运行时形成过载电流,同时也将电流不能有效传导至地面这一问题进行了解决[3]。使得热控自动化设备免受损害。除此之外,单独接地也可以为信号提供有效的屏蔽连接点,如此便能够对外界信号干扰进行避免。所以,使用有效的接地形式可以确保热控自动化设备的安全运行。而针对火电厂内部热控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而言,其本身对于接地的要求极为严格,以前热控自动化设备的相关研究表明,当热控自动化设备处于调试、试运行时期,这时导致的热控系统故障多数原因均是接地不当。 2.2 调试与技术要求 2.2.1 受电启动 针对火电厂内部热控自动化设备调试来说,受电启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技术难度非常高。热控自动化设备受电启动务必要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支持,为了对该设备进行有效的调试,必须要首先进行受电调试。 进行实际的受电启动之前,需要对整个设备安装进行检查,特别是对电缆和盘柜等设备的检查。另外,针对一些细节方面的检查也必须要重视,如测试绝缘电阻、接地电阻以及电源开关位置等工作。若缺乏全面且深入的检查,便会导致热控自动化设备受电时卡件处理器破损,甚至会影响主机运行质量。 分散控制系统受电的过程中,其送电对象为总电源柜。针对回路数量较多的情况,供电电源必须要对其进行反复切换试验,务必要保证试验合格,随后方可对其他机柜进行供电。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当其中的某个部分受电出现错误,便要马上停止供电,直至查明原因之后才能继续供电。 2.2.2 设备维修与防护 分散控制系设备维修与防护工作,主要是对设备进行检查与监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对设备软件进行运用时,必须要备份,即便是极其微小的改动也要记录。若数据库需要进行比较大的修改,那么则要将数据库的有关数据在工程站中进行备份。(2)对设备软件功能进行试验的过程中,不能出现遗漏,必须要全方位检查被试验软件,特别是软件功能以及各级权限的检查。除此之外,也要θ瓤刈远化设备软件管理进行规定,针对一些更新和升级必须要有责任人的授权,并且对其进行备份。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一些未测试的软件,是不能私下下载或是在热控自动化设备中进行使用的。(3)针对热工保护投退环节的维修与防护,务必要将工作票制度作为核心制度,并且严格落实。若要对处于运行状态下的设备进行检修,则需要采用有效的隔离措施,以免设备出现连锁效应。(4)针对热控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质量与效果,其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运行环境温度、湿度以及灰尘等。所以,为了保证热控自动化设备的良好运行,首先要控制设备运行环境,以此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提升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由此可知,针对热控自动化设备中存在的故障,必须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升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水平,从而使热控自动化设备始终保持高效的运行状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火电厂内热控自动化设备是维持发电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由此便奠定了设备调试原装的重要性地位,只有确保调试和安装的效率与质量,才能为火电厂有关工作的平稳运行奠定基础。 控制科学论文: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分析 摘要 现阶段,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健全的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发挥“制度笼子”的效果。通过分析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得出制衡才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进而提出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使有效的内部控制为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衡;体系建设;执行力 作为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内部控制不仅一直是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国内外监管部门监控的焦点,因为其在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为更好地发挥科学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促进我国科学事业单位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效能,保证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有效,各科学事业单位应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抓住内部控制的本质,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1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涵理解 “内部控制”起源于会计领域,后来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单位。内部控制定义在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有了明确定义。2008年和2010年财政部联合五部委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基本结束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政出多门的局面,促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2012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由财政部,这对我国科学事业单位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一步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1-2]。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范围对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进行阐释。 1.1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2008年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与企业相比,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控制目标、控制范围、控制标准和评价监督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定义也应有所不同。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界定岗位职责、细化业务流程、制定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对本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保证资产使用安全有效完整的过程”。 内部控制定义包含多个要素,其中第一要素是“过程”,即内部控制是持续进行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而不是以文件、制度和程序等表现出来的一成不变的静态系统;第二要素是“由人员来实施”,即内部控制的可信赖性取决于单位各层级管理人员,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单位全体人员能动作用的影响。其原则为重要性、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其中,重要性是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重点关注单位重要的经济和业务活动,重点防控经济和业务活动所潜在的重大风险。全面性和重要性是相对的,全面性一方面要求内部控制的覆盖面应广而全,应涵盖单位全部的经济和业务活动,贯穿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3];另一方面,需要单位各层级的全体人员参与;制衡性是内部控制的灵魂和关键,要求单位应当设置合理的内控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必要的分离措施,有效制约和监督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适应性和有效性相辅相成,即内部控制既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又要保障单位内部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地运行,从而有效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1.2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围的界定 从客体范围和主体范围2个方面来界定科学事业单位炔靠刂品段А?吞宸段г蛑饕以内部控制实施的具体经济和业务活动为主,而主体范围主要是指内部控制实施单位及人员[4]。 1.2.1 客体范围界定。杨雄胜提出“内部控制研究范畴不只是局限于道德伦理层面,更应该包含着现实法规、组织规范、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等诸多内容”。本文认为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客体范围应定位于单位收支及其相关业务活动,包括一系列内容(法律法规、公共权力、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等),具体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科研管理、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 1.2.2 主体范围界定。对行政事业单位主体的界定,美国审计总署(GAO)认为政府内部控制主体是“组织(Organiz-ation)”;王光远认为政府内部控制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机构或组织);其他相关研究提出“政府内部控制主体是政府工作人员或由其工作人员组成的群体组织”。科学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殊的一种非营利组织,本文认为,其内部控制主体为科学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5-6]。 2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也高度关注其内部控制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专注于相关研究。总体而言,随着科学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科学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不容否认目前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远不如外部控制体系完善。所谓外部控制,是指相对于内部控制而言的一种针对组织及其组织关系实施的一种外部控制行为,属于一种事后控制[7-8]。相比之下,内部控制可以做到事前和事中的控制,但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体上缺乏有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理论研究缺乏实用性 通过对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的检索不难发现,内部控制研究的普遍现象是“COSO崇拜”,很多学者把美国COSO报告奉为权威和经典,甚至把它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完全忽略了科学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学者们所研究的常常是原则、要素和理论基础等宏大、空洞的论题,很少有涉及结合具体业务事项的控制方法的研究。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对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调研发现,不少单位管理层的关注点主要是控制程序的改进和优化,而作为内部控制体系核心要素的制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制衡才是内部控制的“灵魂”,但是目前不少单位对内控制度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内部控制的“形”而不是“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少工作的程序不断改进,手续越来越复杂但仍然无法堵住舞弊及腐败的陷阱,无法规避重大风险及损失的发生。因此,内部控制研究,特别是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应该嵌入到社会结构中,结合单位自身特点,重点研究内部控制制衡机制的健全与优化,而不应停留在设计研究更加繁琐的审批流程上。只有这样,内部控制研究才能去形式化,才能与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相适应,才能与实际切合,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全面 目前,对内部控制的功效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2个极端:一个是无用论,部分单位管理层认为内部控制是对下不对上,内部控制的措施只是针对下级,还有的单位领导狭隘地认为内部控制等同于财务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问题,没有实质意义;或者在思想上对其有抵触,把内部控制看成一种束缚,导致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严重缺失。另一个极端就是万能论,从目前大量文献对内部控制内涵的阐释来看,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万能的制度”,其目标是无所不能的,范围是全覆盖的,人员是全员参与的,内容是无所不包含的,时间跨度是无时不有的,这就使得一部分人误认为内部控制是全能的,只要有内部控制,一切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9]。然而内部控制无论在制定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漏洞,所以说内部控制只能是“合理保证”而不是完全保证,更不是万能的。 2.3 内部控制实施缺乏系统性 从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系统的,其要求全员参与,业务活动全覆盖。目前,很多单位由于认识不够、配套制度不完善和人员配备不齐全等原因,使得内部控制无法全面系统地实施,导致内部控制效能大大缩水。内部控制是关系到上下、内外、左右各部门的协调和衔接,不是审计部门或财务部门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由单位领导组成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单位第一负责人担任组长,下设内部控制部门,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各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根据岗位分工组织实施[10]。 3 改进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3.1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管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014年1月1日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建立。科学事业单位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进行充分的研究,依据风险引领原则,在财政预算、财政收支、政府采购、固定资产、公共工程和合同管理六大权力集中领域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形成权力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仅是财务处的工作,也不单是哪个独立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全员投入共同完成;同时管理层应及时把握本单位的发展方向,结合所在领域的大环境,建立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向研究,充分论证并小范围试行后,才可有效推行。其次是制度的制定应细化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必要时可以配套图表和流程图,以方便理解和操作,避免因人员调整更换而带来的工作衔接问题。同时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结合信息网络平台,在满足痕迹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 3.2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氛围,体现了单位全体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保障了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目前,绝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为科学带头人,相对于内部控制建立实施,他们往往注重科研项目的研发申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单位领导对内控制度的忽略是导致部分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缺失或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效炔靠刂频氖迪郑首先需要提高领导班子或管理层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单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提升全体职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以转变“重科技、轻管理”的错误观念,纠正以往把内部控制活动理解为会计工作的错误理念。同时,借助绩效考评机制,强化奖惩力度,加强全体职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使其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是单位科学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不是限制与约束,变被迫执行为主动参与,通过调动全员积极性,形成一种带有“主人翁”精神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在本单位的执行打下坚实基础[11]。 3.3 提高内部控制人员专业素质,建立独立的监察审计部门 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对其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各事业单位应提高对内部控制人员素质的要求,选派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或通过培训具湎喙刈ㄒ抵识的人从事内部控制工作,避免以不了解政策或不懂相关专业知识为理由而不作为的现象。科学事业单位应改变监察部门负责人由其他行政部门兼任的现状,建议设立独立的监察审计部门,做到内部控制建设与监督评价相互分离,保证监察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单位的管理缺陷,完善内部控制体系[12-13]。 3.4 全面认识内部控制,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科研项目经费持续增长,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为加强对科学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防范财政资金风险,2012年财政部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更好地指导科学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此,各事业单位纷纷按照文件及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积极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甚至花费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资金,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协助本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制度的制定是前提,但是如何确保内控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是发挥内控制度效能的关键。因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不夸大其作用,更不无视其存在。通过引入奖惩机制保障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使其“落地开花”,才能逐步实现将权力约束在“制度的笼子”里。 4 结语 强调,要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健全的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的特殊的社会组织,科学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规范其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尤为重要。因此,应提高科学事业单位领导和部门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落实对内部权力运行的制约,防止内部权力滥用,进而提高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为科研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控制科学论文:创伤骨科修复中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伤害控制骨科学(DCO)治疗原则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未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选择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进行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创伤骨科;伤害控制原则;术中出血量;并发症 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是针对骨科创伤患者临床治疗提出的实用性原则, 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 其目的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术后的生活质量[1, 2]。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通过对患者进行分期手术的治疗模式, 来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 提高救治成功率[3]。本文就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原则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 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未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来本院骨科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34~65岁, 平均年龄(47.12±12.19)岁; 其中开放性骨折31例, 闭合性骨折19例;四肢创伤患者27例, 躯干创伤患者23例。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来本院骨科进行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1例, 女24例;年龄32~67岁, 平均年龄(48.26±11.97)岁;其中开放性骨折37例, 闭合性骨折18例; 四肢创伤患者32例, 躯干创伤患者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根据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进行治疗:①确定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 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 进行多科会诊, 做出初步的诊断, 并根据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手术实施方案。②伤害控制处理:患者发生骨折的8 h内, 进行及时的清创, 并闭合开放性的伤口, 手术过程中,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及伤口的暴露时间, 对骨折部位采取及时的复位固定, 固定方法包括石膏、骨牵引及外固定架等。对有大出血伴休克的患者, 给予有效的止血处理必要时采取栓塞治疗。③其他系统伤害控制处理:制定各阶段手术治疗的具体措施, 在行一期手术治疗时, 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主, 重点处理出血, 维持患者的生命, 对有颅内血肿的患者, 行切开血肿清除术, 对有血气胸的患者, 行胸腔闭式引流, 对脾破裂的患者, 行脾切除术, 对空腔脏器损伤的患者, 行剖腹探查, 寻找出血点并给予止血治疗等。④术后处理:伤害控制处理后的患者进入ICU监护, 继续给予患者复苏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 制定二期手术的治疗方案。⑤二期手术: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 进行二期手术治疗, 对患者进行骨修复, 确定手术过程中要应用的材料, 应用微创技术, 减少二期手术引起创伤的几率,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情况。其中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关节活动不受限, 肌肉恢复良好, 为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 关节活动轻微受限, 就轻度萎缩, 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死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治疗骨科创伤患者多采用早起完全治疗的原则, 对患者所有的创伤给予确定性的治疗, 但这种治疗方法, 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4-8]。随着伤害控制原则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其临床效果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重视。伤害控制原则是指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但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 首先处理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伤害, 然后采取进一步的复苏计划和分期手术治疗来处理患者的其他非致命性的伤害[9-14]。伤害控制原则强调对患者进行分段治疗, 待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后, 再进行其他治疗。有报道指出[15], 伤害控制原则在临床应用中, 可以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提高其治疗效果。 本文中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原则应用于创伤骨科修复中, 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手术中的治疗风险,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控制科学论文: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严重多发创伤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DCO)原则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我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2014年4月~2016年3月接收的92例严重多发创伤病患为研究对象,均遵循DCO原则给予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治疗。结果 一期手术中,病患平均手术时间是(65±19)min,术中出血(199±67)mL,与二期手术间隔平均时间是(8±3.5)d,二期手术平均时间是(138±38)min,术中出血(415±86)mL。两期手术的平均用时及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骨折;多处创伤;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 伤害控制骨科学(DCO)是一种新型骨科的治疗原则,主要针对严重多发性外伤患者。近年来,随着该原则临床应用的推广,受到越来越多学者、患者的关注。本研究选择2014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92例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病患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DCO原则治疗,分析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DCO原则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92例,纳入标准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存在骨盆骨折及(或)长骨干骨折的多发性创伤,国家创伤严重程度测评体系(ISS)[1] 21分;②院内观察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③合并身体各部位的大血管损伤,评估输血可能超过2000 mL;④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代谢严重异常。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提供病历资料及基础资料。男58例,女34例,年龄分布:17~65岁,中位年龄42.21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41例,高处坠落34例,硬物压塌17例。受伤部位:股骨干53处,胫腓骨45处,四肢28处,骨盆22例,脊柱合并脊髓损伤14例。其他系统合并创伤:胸部损伤26例,颅脑损伤25例,腹部损伤19例。ISS平均评分32.7分(22~48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2]平均评分10.2分(3~15分)。 1.2方法 1.2.1确定诊疗方法 病患进入医院后,立即进行复苏等抢救处理,并组织多科医师会诊,对病情作初步诊断,并以病患的创伤部位及严重程度为依据,遵循DCO原则,制定合理、科学的手术方案。 1.2.2伤害控制性处理 在骨折发生的8 h内,对开放性的伤口进行清创、缝合。固定骨折过程中,在有效固定骨折的基础上,尽量缩短组织暴露及手术操作的时间,另外,还需根据骨折位置和骨折类型实施相应的处理方法。如采用石膏法、外固定架法、骨牵引法等。若病患出现盆腔大动脉损伤,持续休克,需使用药物进行血管栓塞防治。 1.2.3其他系统损伤控制性处理 严格遵循DCO原则,确定手术实施期间中心目标,例如,一期手术的中心目标是_保病患生命安全,严格控制出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对合并颅内出血者,术中同时进行大骨瓣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合并血气胸,加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肝脏挫裂伤,需要及时开腹清创,并对肝周实施填塞压迫止血。若为肝脏破裂,可行肝脏切除术;如发现空腔脏器受损出血,迅速找出出血点止血。 1.2.4 DCO术后处理 行伤害控制性手术后,病患送入EICU病室实行24 h密切监护,给予持续性的复苏治疗,根据术后观察结果确定二期手术时间。 1.2.5二期手术中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的应用 二期手术的时间应选择在病患生命体征稳定后,其中心目标是对骨折部位进行确定性骨折固定。固定的材料应根据病患的具体病情选择,常见有普通钢板、交锁髓内钉、LISS钢板、绕内髓内钉、膨胀髓内钉等[3]。二期手术期间,需要尽可能减少创伤,监控术中出血量,预防术中生命体征异常。术后严格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立即处理。 1.3评价指标 以每期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与手术效果等作为评价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与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期手术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比较 一期手术相比二期手术中,病患的平均手术用时更短,术中出血也更少,二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并发症及远期效果 一期手术后,死亡2例,占2.17%,出现并发症11例,占11.96%,其中5例腹腔脓肿,给予引流冲洗处理后痊愈,6例因外固定架针道浅造成感染,清创消炎后感染好转。二期手术后,随访中未发现远期并发症,骨折痊愈较好,效果理想。 3 讨论 由于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活动频繁,车祸等事件多发,出现高能量损伤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以严重多发性骨科创伤合并其他系统创伤为多见,这部分病患创伤严重,在给予早期骨折固定手术时,有可能造成机体二次伤害,第一次伤害初始创伤之后出现的激烈的应激反映,出现严重的炎性反应综合症;而二次伤害则指大量输血、缺氧、酸中毒、再次手术等[4]。在以上的处理中,病患都可能出现严重的机体反应,甚至引发急性器官衰竭等,造成早期死亡[5]。恰当地选择手术时机,会对病患的后期的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DCO的原则是分阶段治疗多发性外部创伤,早期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挽救病患生命为主,在病情稳定后,再实施确定性损伤修复治疗,这对提高存活率,提高疗效具有明确的效果[6]。一般而言,DCO原则治疗要点是简化手术、重症监护室恢复和确定性手术。 控制科学论文: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但目前该类人才存在缺乏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的研究,找准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容和价值,阐述了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视角下培养等大学生能力的定位,并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范畴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大力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市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培养高素质人才决定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属于复杂工程,必须结合相应的专业学科特征和大学生的愿景等,并依据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本文主要就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该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概述及价值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源自于商业领域,是指企业的资源、能力等较强,与其他企业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且具有可持续性。而大学生核心能力应当是以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道德修养等作为基本,然后结合相应专业对战略性资源的创新与获取,从而促使大学生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虽然不同大学生的智力存在差异,但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大学生长期积累的综合性知识能力,因此主要是依靠后天培养,即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的专业和特征,开展合理的培养教育计划。大学生核心能力主要是衡量大学生的整体能力,同时还包含大学生对各种资源的占有能力,确保大学生能够对社会资源、无形资产等进行占领,也是判断学生之间差异的主要依据。高校通过研究法学生核心能力的主要是探索提高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实现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 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大学生培养定位 不同专业学科对大学生对知识、实践技能等存在较大的不同,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依据自动化控制作为主要内容,包含对控制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将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作为研究基础,同时与工程实践结合,确保自动化控制能够应用与其他学科,在军事领域和民事领域中均得到发展,继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推动其他行业的进步[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今我国已经逐渐实现从粗放型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生产,因此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需求量与来越大,即高校必须培养出具有高度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等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特征和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标准等,作为研究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的重要依据。根据对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可知,应当将“研究主导型”人才作为大学生培养定位,确保哦诶样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推动自动化领域的发展。 2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范畴 2.1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容 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分析可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是永恒的核心能力,即如果大学生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对相关技能的研究不够熟练,将难以完善自动化领域中的相关工作,如设计工作、研究工作、开发工作等,因此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属于恒定的核心能力[4]。但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时,除了专业知识巩固和实践技能培训外,还需要考虑到符合当前时展的核心能力,即动态核心能力。因此高校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要将恒定核心能力作为基础,增强其动态核心能力。 2.2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分类与认知 依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征和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生核心能力分为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其中恒定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相对永恒性,即大学生需要依据相关知识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动态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该项能力能够有效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即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3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基准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将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看做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之间的关系,即任何形式的物质都是在该种状态下对立又统一进行。专业能力作为恒定核心能力,其属于相对静止的能力,但由于专业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发展中,因此其恒定具有相对性[5]。而动态核心能力能够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内涵,提升大学生的竞争价值,但动态核心能力需要以恒定核心能力作为基础进行开展,具有绝对性,但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求标准是判断大学生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的基准,该两种能力目标均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很定核心竞争力与动态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当恒定核心能力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发展动态核心能力才更具有价值,而且很定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后,其动态核心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反之亦然。 3 结束语 根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求标准,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核心能力可以分为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两者之间属于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辩证关系,高校应当依据该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确保提高大学生整体水平。 控制科学论文:浅谈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摘 要 科学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内部控制对加强科学事业单位的行为和强化风险管理等起到很好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降低单位的管理风险,决定着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做好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点控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才能推动科研院所的发展。 关键词 科学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现状 措施 近年来,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法律及法规得到了逐步改进与完善,使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向理性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对科研单位也很重视,在科研项目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服务,科研仪器采购等方面涉及的经济活动更加频繁,如何保证单位日常经济活动正常运行,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科研单位对社会的服务效率和效果,需要在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保障科学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内部控制包括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评价与监督等五个互相联系的要素组成。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分为五个目标:保证各项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财务数据信息真实完整、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有效预防舞弊和腐败。 二、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单位及下属部门所有业务和事项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三)制衡行原则。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行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本单位性质、业务范围、经济活动的特点,风险水平相适应,应当与所处内外环境相适应,根据新的变化和要求不断修订和完善、改进措施和调整程序。 三、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一)内控制度不系统 我国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未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体系,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不到位的现象,没有营造好的控制环境、制衡机制弱化,在平时的业务工作中,仍然以财务制度制约各项经济活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没有跟上内部控制的发展理念,不能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控制,没有重视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缺少成文有力度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没有起到作用。 (二)内控意识缺乏 一直以来,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对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单位内控意识淡薄,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或形同虚设,基础管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很大问题隐患,因此,强化内控观念意识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预算控制薄弱,费用支出缺乏控制 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比较粗糙 ,没有细化到具体部门的具体项目,尤其对于各项费用的支出,经常会发生实际业务支出与预算编制不相符的情况。因此单位预算会随着实际业务经常性的变动调整,造成实际发生的支出也并非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执行,缺乏预算的刚性约束。各项费用支出都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标准和控制手段,即便规定了费用的支出标准,却还存在实报实销情形,使标准形同虚设,失去了设置内控标准的意义和内控标准的约束效力。 (四)不重视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单位内部独立客观的检查、监督、评价活动,通过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和提出建议,促进改善单位经济运行的效率效果、实现发展目标。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环节,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而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都存在制度不完整的现象,很多单位没有独立的审计部门,没有实施内部审计程序,使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失去了有力的基础。内部审计的实施是反馈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工作做得好,对组织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等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措施 (一)加强制度约束力 目前大多数科研单位都能够按着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起到一定的约束和监督作用,但要形成一个健全的内控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在各项业务的执行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控制防线。在预算管理、科研经费、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科技成果、科研合同管理等方面必须明确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第二、是进行评价和监督,对重点岗位、各项业务进行经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控制防线。评价和监督应由相对独立的部门来完成,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监督过程中引入奖惩机制,将评价和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公示,增加透明度。第三、是对业务活动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控制防线。在国家政策、管理模式、科研环境发生变化时,对现有的经济活动流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风险和漏洞等进行评估,尽可能减少单位经济风险。风险评估要保证权威性、独立性和及时性。 (二)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控制分析 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工作目标,参照以往会计年度业务收支情况,科学合理的编制未来年度收支计划,有财政拨款的科学事业单位要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合理安排费用支出,预算一旦获批,不得随便改变其用途,一旦更改就失去了预算的意义。因此事业单位不仅要建立预算控制制度,并且要严格按制度执行,项目预算的申报、执行、审核、监督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每个执行阶段都由不同的人来处理,以防出现由专人独断操控项目预算的情况。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有效的规避利害关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预算执行完毕时应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并采取改进措施;杜绝不合理和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三)加强财务管理,重视后续培训 财务部门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环节,财务人员专业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重视财务管理和后续培训,能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与综合业务能力。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财务人员不仅要做好日常经济业务收支等基础财务工作,更要向财务管理、参与单位决策的方向提升。重视财务部门工作,对所有财务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包括专业知识、预算管理、决算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等各个方面。只有提高了财务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才能保证财务工作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保证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加强审计监督职能 为加强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确保控制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更加规范有效,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力量共同监督。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可以单独或者综合运用监督检查办法,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的有效性,提出内部控制改进意见和建议,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更有效地实现单位预期控制的目标。同时单位也应当接受外部的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促进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五、结语 本文首先论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建立实施内控的原则,接着分析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完善内控体系的措施。充分表明了内部控制制度是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开展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理论的技术研究,建立高水准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更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从而为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增添一份力量。
浅谈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摘 要:目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坏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风险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信用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就构成了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有效的管理会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概述,接着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方法,以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三》 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又是风险聚集的焦点,虽然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体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但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仍然不可忽视,在这诸多风险中,信用风险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深入研究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不仅是商业银行作为微观金融主体进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自主行为,从宏观上看也是防范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体系崩溃、引发金融危机、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需要。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管理理论基础 (一)信用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可能会低估信用风险的发生;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可能会高估信用风险的发生。(2)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但是对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 信用风险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客观性。只要存在不确定因素,信用风险就会必然存在,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管理行为,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信用风险的发生。二是不确定性。信用风险准确发生的概率以及发生后导致的具体结果是不确定的。三是传染性。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就可能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甚至产生系统性风险。四是难以量化评估。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之所以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缺乏大量有效的数据库数据。五是可控性。在正确分析和评估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主动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发生的大小程度降到最低。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来预防、转移和控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达到保证银行资产安全的目的。该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在风险既定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或者是在收益既定的前提下追求风险最小化。在对信用风险全面管理的过程中其中心内容是由对信用风险的识别、衡量、分析等环节所组成,并通过计划、组织、指导、管制等过程,辅以各种科学方法和风险管理技术模型综合、合理地运用来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要素:(1)内部环境。国内外很多银行出现巨额风险损失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环境不够完善,内部环境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起基础性作用。内部环境包括风险管理理念,从业人员的诚信价值观以及管理层分配职责的方式等。(2)信用风险管理目标设定。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合规目标。确定目标是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前提。(3)信用风险识别。利用风险识别技术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识别事项中蕴藏的风险,为信用风险评估提供信息。(4)信用风险衡量。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利用风险度量模型对企业的违约概率以及所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5)信用风险控制。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商业银行主体,主要包括职责分工、审贷分离、提损失准备金、风险转移与控制等。现代全球性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建立起了完整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长时间的发展。(6)信用风险反馈。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和丰富的数据库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依靠大量的信息来完成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反馈的信息也需要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才能被商业银行所接受并对日后的经济活动和风险管理作出指导。 二 、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和原因 (一)指标分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催生的《巴塞尔协议三》使各国对投资银行的监管力度加大,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也在加强着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从而使得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通过一些指标来分析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效果: 1.资本充足率 从资本充足率看,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强化资本管理,调整和控制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同时,通过改革重组、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上市、发行次级债券等,使资本充足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截至2011年12月份末,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有390家,比年初增加109家(如图1所示)(由于2012年的数据未找到,所以图表只能做到2011年)。 2.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 信用风险最突出的反映是不良贷款率。近年来国家和金融机构都设法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到2011年三季度之前这两项指标都一直在下降,但从那以后,虽然不良贷款率没有过大的上升,但是不良贷款余额却在逐季度上升(如图2所示)。截至2013年二季度,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6%,与一季度持平,不良贷款余额为5395亿元,较一季度增加130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7%,较一季度下降一个基点,总额为3 254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情况好些,不良贷款余额为9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0%;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9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6%;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2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3%;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60%(如表1所示)。目前,中国经济仍处在增速放缓以及结构调整阶段,部分行业经营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使得银行业受到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在未来一段时间,不良贷款的规模有可能会继续上升。 3.存贷比 存贷比即银行贷款余额/存款余额,作为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流动性指标,存贷比受到了严格的监管。央行为了控制银行风险,目前规定商业银行最高的存贷比例为75%。从银行抵抗风险的角度看,存贷比过高意味着银行库存现金存款准备金不足,应付客户日常支取和结算的能力严重下降,存贷比的提高会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也加大了银行未来的经营风险。2013年6月末,商业银行存贷比由3月末的64.68%飙升至72.43%,这一数字已达到近年来的历史最高值,且已非常接近75%的监管红线。而随着《巴塞尔协议三》的推行,监管层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两个新指标,社会各界对存贷比的去留问题讨论的愈发激烈。 从历史的角度看,通过存贷比这个指标对银行进行必要的流动性管理,可以鼓励银行更加自主决策地进行市场化经营。但是随着银行业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银行的存贷比越来越紧张,为了达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扭曲。比如不惜代价地拉存款、将理财产品设计到季末、月末到期,以便资金回流到存款中去。所以在今后银行业的发展中,存贷比这项指标亟待完善。 (二)商业银行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 长期以来,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因此,正确认识信用风险并深入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助于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也才能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促进中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1.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完善及可以信赖的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 目前制约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就在于基础数据库不完善和准确性比较差,从而使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而且对于高层次的风险分析无法展开(见表2)。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企业完整真实的信息数据库,银行间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降低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甚至有些客户经理为了完成一个项目虚报客户信息,给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相对不成熟 从外部评级来说,国内几乎没有成熟的信用评级机构,商业银行无法从外部获得信用评级参考;从内部评级来说,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采取打分法等一些定性分析方法,这显然是不完善的。首先,打分法本身的精确性不高;其次,打分制大多是依靠企业历史的财务指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再次,打分制难以预测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 3.商业银行缺乏必要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和有效的管理工具 目前,中国还没有商业银行真正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评价基本是各家银行自己的定性分析,无法做出令市场认可的客观评价,此外缺乏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商业银行不能对信用风险规模进行精确度量,不利于控制风险操作的决策。同时中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足够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不仅几乎没有任何自主的创新,甚至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在使用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在中国也没有出现,这就直接制约了中国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4.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中国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时间较晚,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特别是信用管理经验匮乏,对借款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贷后的监督检查不足,一旦发生信用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导致坏账呆账增多,潜在风险加大。 三、完善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随着《巴塞尔协议三》的通过,全球对银行系统的监管力度也不约而同地加大,与国外的同行相比,中国的银行业处境要相对轻松,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已经尽在控制中,正相反,虽然在指标上大多数银行已经达标,但是中国银行业整体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国际性的银行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下面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一)完善商业银行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风险管理数据库的不完善是制约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完善数据库的建设不仅可以减少市场成员间的信息不对称,还可以加快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中国的使用和普及。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行业研究,对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进行长期系统的研究,为评级对象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提供评判依据,从而为信用级别的评定创造条件。 (二)建立成熟的评级机构和内部评级体系 尽快建立认可度高的评级机构将极大的提升银行业务决策的科学性,同时银行内部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条件对评级标准有适应性的改变,形成内部评级体系,以便更好地对受评对象的信用等级作出评估。鉴于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发展较为落后,所以必须积极学习国外同行的成熟经验,引进其评级思想技术,充分借助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和评级成果来加速发展国内的信用评级业务。 (三)学习先进的风险度量模型,加大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的研发 通过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是增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缺少严谨完善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和足够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定性分析始终无法对受评对象作出客观的评价,导致作出的决策不甚完善,这无形中加大了银行系统的风险。为尽快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国外先进的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改进,使之适合中国国情。另一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应该深入研究开发自己的风险度量模型。同时,积极探索发展风险缓释技术,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建立和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市场,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四)强化金融监管,构建规范的法律环境 金融市场的完善和信用风险的管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自主性将会加大,监管机构必须要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因为银行的风险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部门高得多,因此要加强金融监管。同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改进和完善,还必须有相应健康的法制环境作为根本性的保障,这就需要我们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条例的制定实施,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使金融经营活动在严格明确的法制环境下运行。 (五)建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 中国银行系统在风险管理方面还未形成风险共担意识,即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和银行之间还未形成共同承担风险的意识,所以银行系统需要加大投入来进行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这不仅包括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包括对其他部门人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的贯彻落实。中国商业银行应以全球化的视野打造风险管理队伍,并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各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形成个人行为与企业发展、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文化。 浅谈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迪拜视角下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摘要:在对迪拜债务危机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信用风险的含义,结合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尤其是中国步入全球经济后,发现信用风险问题尤为突出,已对中国的经济构成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不健全、内部评级机制不完善、监管的手段和方法陈旧、落后等,亟待解决。如何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迪拜危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引言 2007年12月美国经济因次贷而萧条,从而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危机远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迪拜财政部2009年11月25日突然宣布,由政府持有的迪拜世界公司及旗下的房地产分支棕榈岛集团将推迟偿付数十亿美元的债务最少六个月,以便进行债务重组。据《纽约时报》估算,“迪拜世界”的对外债务高达590亿美元,占迪拜总债务的74%。 迪拜世界是迪拜政府旗下的主权投资公司,也是迪拜各类重大项目的主导者。这个自称“日不落”的企业,各类资产分布于全球约100个城市,涉及领域包括港口运营管理、地产项目开发、酒店旅游、私募股权投资以及零售等各行各业。世界上唯一一个七星级酒店帆船酒店、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填海形成的棕榈岛和世界岛、当今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等都是迪拜世界旗下的项目。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信贷紧缩政策令这些曾一度引以为豪的房地产资产价格大跌,由此迪拜政府为自己吹大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买单。 一、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 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银行的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联合造成。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它不仅是指由于借款者主观违约不能如期偿还贷款本息,而使银行承担实际的违约风险,而且指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借款者还款能力下降或信用等级降低,使银行面临的潜在的违约风险,违约造成了交易对手(一般是银行)全部或部分支付金额的损失。信用风险是指经济交往中权利人和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犯罪,而给对方包括公众造成的经济损失风险。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是何种社会制度,信用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在计划经济年代,信用风险问题矛盾并不突出,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地位在全球逐步提高,社会物质日益丰富,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网络交易、金融衍生产品和各行业的信用交易逐年扩大,并逐步成为交易的主要方式,当借款人对银行贷款违约时,商业银行是信用风险的承受者。银行因为两个原因会受到相对较高的信用风险。首先,银行的放款通常在地域上和行业上较为集中,这就限制了通过分散贷款而降低信用风险的方法的使用。其次,信用风险是贷款中的主要风险。随着无风险利率的变化,大多数商业贷款都设计成是是浮动利率的。这样,无违约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而当贷款合约签订后,信用风险贴水则是固定的。如果信用风险贴水升高,则银行就会因为贷款收益不能弥补较高的风险而受到损失。 二、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引发国际金融海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用风险管理严重缺失。无论从当前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还是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看,中国都必须大力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一直遵循粗放型的道路,经营中往往只注重机构的扩张和存贷款规模的增长,忽视了经济效益和资产的质量,在贷款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贷款质量却在日趋下降,风险逐步积累,形成了巨大的历史负担。风险主要集中于不良资产,信用风险远大于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而且银行风险积累时间较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尽管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纵观中国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1)信用风险问题是已对中国的经济构成严重影响。据统计:中国近两年银行因信用风险缺失导致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2 000亿元左右,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5%。在经济活动中,不守信用的行为比比皆是,造假账、挪用专项贷款、侵占知识产权时有发生。(2)社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明显滞后,一方面尚未建立起作为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另一方面银行信用评估很不规范,评估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信用管理呈现多头。由于监管不系统、相互不通气,没有完整记录和历史的记录,信息不透明,缺少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实际监管效果并不理想。(3)中国法律环境尚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有关社会信用规范方面的法律散见于多种其他法律条文中,如:中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关于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由于缺少独立的社会诚信保障体系,现有这些法规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总体滞后。 其不足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目标,在整个银行的信贷活动中没有一个明确的行为指向,风险管理不能成为经营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在决策过程中风险因素往往被忽略。(2)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机制不完善。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不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3)商业银行缺乏必要的分散风险和规避风险的技术手段。目前,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之后,往往只能是被动地接受风险,而不能主动地通过自身的资产组合或者运用某些金融工具来分散和规避风险,商业银行这种被动的风险接受行为,在经济发生较大的周期波动或者某种市场因素发生急剧变动的时候,往往会使银行遭受巨大的风险损失。(4)商业银行监管部门监管不完善、不到位。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手段和方法陈旧、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式”的管理阶段,基本上以行政管理为主,不能适应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需要。譬如,监管方式主要以日常报表分析为主,而且偏重于定性分析,缺乏一个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参照系;立法相对滞后;原有法律、法规的效力不高;对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的法规内容或者欠缺,或者过于笼统和简略,缺乏相应的配套规定和细则;法规制度设计上不合理。所有这些缺陷都导致对商业银行监管时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正因为如此,才为商业银行的不规范经营提供了空间。 三、对策和建议 迪拜债务危机从很多方面影响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对中国商业银行甚至整个金融系统提出众多挑战:不仅是风险模型的挑战,还是风险管理制度与体系的挑战,以及对银行集团监管的挑战。这就要求监管机构必须从原来相对消极的、强调行政审批的监管者,转向积极的、尊重市场的监管者。当然,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迪拜危机在风险管理理念、信用评估、金融监管等方面对中国银行系统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强化金融监管是重中之重。中国应抓住机遇,认真学习,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新的监管理念和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本国国情的资本监管框架,从根本上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性,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对此,结合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提出为了加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几点对策和建议:(1)更加关注房地产信贷风险。从近期的迪拜债务危机以及2007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吹大的地产泡沫终将破裂,从而爆发了次债危机和债务危机。由于多数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银行贷款,一旦资金链断裂,势必会影响到贷款的归还。此外,由于很多大中城市的房价出现下跌现象,很多住房贷款将面临违约问题,预计将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和坏账。因此,各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关注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势,重新检讨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的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大规模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例如:如果一家银行决定是否给一家公司贷款,首先银行要详细了解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然后,应当考虑借款公司的各种因素,如盈利情况,边际利润、负债状况和所要求的贷款数量等。若这些情况都符合贷款条件,则应考虑欲借款公司的行业情况,分析竞争对手、行业发展前景、生产周期等各个方面。然后,银行就依据贷款的数量,与公司协商偿还方式等贷款合同条款。尽管共同基金与债券投资并不能确定投资期限,他们也是通过类似的信用风险分析来管理投资的信用风险。(2)必须加强金融监管。迪拜债务危机警示中国银行业在大力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监管。银行机构应充分评估金融全球化影响的深度和联动效应,对金融创新的应用和推广作辨证分析。而对银监会来讲,则要更加稳妥地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积极引导和扎实推进银行业金融创新,同时注意防范创新风险,坚持风险可控、成本核算、信息充分披露的监管理念。银行风险很容易蔓延,为高效解决有问题银行的风险,监管机构应拥有一套完备灵活的程序,有权利和能力迅速地处置有问题银行,实现危机银行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市场重组和退出。目前,国际上已采用先进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监管方法,中国还没有在实践中引进和运用,导致监管水平低,无力制约商业银行的违规操作现象。实际上,只有具有合适的监管方法、手段,再加上素质水平较高的监管队伍,商业银行的很多不规范操作现象都是可以避免的。中国由于信用行业发展历史短,在加快立法的同时,政府必须强化对该行业的监管。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可以说属于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比较先进的国家,尚且还存在“评级机构缺乏自律”等问题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在中国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相对落后的背景下更需要引以为戒,加强监管,千万不可松懈。(3)量化信用风险,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由于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理的时间不长,相关数据积累不足,同时,数据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在借鉴国际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建模工作我们会在今后深入研究。(4)重视维护良好的银企关系来降低信用风险。银企关系的维护既是商业银行营销的重要部分,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很熟悉,在贷款调查和审批中有利于做出正确的放款决策,把好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关。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商业银行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决定,如果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会允许企业对贷款进行展期甚至会再贷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良好的银企关系意味着银行与企业资金往来密切,企业通过银行办理的资金业务多,将会使得企业信用违约的可能性大大降低。(5)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加强金融创新。银行的资产要做到合理组合和搭配,实现信贷资产的多元化,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商业银行要积极进行多方位金融创新,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一定要建立跟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想匹配的创新产品,在控制和管理风险的同时实现盈利和发展。(6)建立内部评级机制,规避客户信贷违约风险。中国商业银行应持续跟踪、学习和借鉴IRB法的实质内容,以此充实管理手段,增强风险内控能力,并应尽早建立能够应用于实际管理的内部评级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构建由监管当局、银行和社会独立信用机构组成的三层立体信用体系,规避客户信贷违约风险。各个商业银行可以在监管当局的协调下,在不违背法律、不损害客户权益的基础上,实现信用数据的共享,把信贷违约风险的程度降到最低,从而有效提高银行规避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7)加快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以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的信用管理行业人才奇缺。建议教育部和有关部委专门研究这项工作,在有条件的大专院校新开信用管理课程,有关方面也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对正在从事和即将从事这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尽量少走弯路。 信用风险管理在中国是一项较新的工作,有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重视,以立法来保障,以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基础,就一定能够把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走出当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实现中国的长远科学发展。 浅谈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风险。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和国外银行的竞争,使得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成为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为主题,分析信用风险的危害及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探寻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缺陷与不足,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1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银行体制存在缺陷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中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公司治理结构根本性缺陷是商业银行改革难以深化的焦点,也是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1.2 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尽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中国很多商业银行目前这种具有极强行政色彩的内部组织架构,无法完全适应经营目标以及运行环境的转变。 1.3 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落后近几年,中国商业银行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逐步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际性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论是在度量方法、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加工,还是在对信用风险管理结果的检验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 1.4 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存在缺陷中国的银行业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银行承担了过多的财政性职能,商业性信贷业务和政策性贷款业务并未加以区分,银行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国家对它也无风险责任要求,因而中国长期以来没有银行风险方面的法规。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一方面引导国有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另一方面开始重视外部的金融立法及银行内部的配套制度的建立。但在这些制度中信用风险方面的规定非常粗线条,并有大量的空白,其科学性、完整性还有欠缺。 2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改革银行体制要把中国商业银行建设成为优秀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只要这样才能提高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抗御信用风险能力。而要成为真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因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根本所在。为了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2.1.1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应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和商业银行的办行规律,按照国际惯例,以优良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减少大股东派出董事人数,派出董事的股东单位不再派出监事,增加独立董事和执行董事,增加中小股东单位派出的监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与外部监事的作用。提高董事、监事的独立性和职业素养,促使其实现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董事、监事逐步形成职业阶层,实行资格认证;建立董事、监事市场退出和禁入机制,可以仿效国外成熟的做法,实行每年更换三分之一的分批改选制;建立对董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的问责制度,加强对其尽职情况的管理、考核与监督。 2.1.2 股权适度集中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股权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所有者对人的监控效率和所有者的权益能否得到保护。当股权过于分散时,某一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会因为成本与收益相比过高而减弱,从而出现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而当一家银行的股权过于集中,又很容易出现“一股独大”及控股股东通过内部关联交易损害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现象。因此,股权的适度多元化才会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1.3 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银行家作为经营管理银行的企业家是银行机制创新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主体,是银行机制创新的必要条件。通过完善高级管理层的选聘机制,使经营管理者由行政性选择逐步向市场化选择转变,形成并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人缺位问题,在经营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或者说银行发展之间建立一种创新的激励相容机制。 2.1.4 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传统的薪酬制度对经营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利润、资产质量等事后会计指标,对经营管理者业绩的反映具有滞后性,与银行远期盈利能力或未来经营业绩没有联系。建立经理股票期权或员工持股计划等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会使高级管理层和员工的报酬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解决由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利益不一致所产生的问题。 2.2 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2.2.1 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改制与上市等途径,已经实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明显改善,并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方面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已建立了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政策委员会,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控制委员会及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的委员会,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有助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面、制度执行层面和监督层面在信用风险管理中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为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工具的运用提供必需的组织基础。 2.2.2 设计新的信贷流程和信贷组织架构信用风险管理不仅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完善与否,而且还要求改革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可用监测信用风险的构成,制定各类客户的总体风险水平和贷款限额,监测客户评级结果的变化情况,确定准备金规模,贷款定价,分析利润等。由此可见,信用风险管理涉及银行许多部门的工作,新的信贷管理流程要与内部评级系统相匹配。在信贷组织架构上,改变以往的“块块”管理模式,按照“条条”来进行风险管理,根据不同业务品种、不同行业、不同金融工具来设定风险控制与监督岗位人员,由总行风险控制部直接管理。 2.2.3 公开披露信息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公开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据以做出投资决策和评估公司价值的基础是真实全面反映该公司状况的财务报告。董事、监事需要随时获取信息来使自己对银行的整体情况、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机遇、银行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等有一个完整详实的了解,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效监督银行的经营活动。因此,应建立管理层向董事、监事定期和不定期报告的制度,使董事、监事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来监控银行的运行状况。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是投资者信心的基础。同样,银行对公司信贷活动的决策,也依赖于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 2.3 提高风险测量水平 2.3.1 建立健全内部评级体系由于信用风险仍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多面对的最重要的风险类型,作为信用风险计量工具和技术平台的内部评级体系,就成为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一项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受高额成本投入的制约,国内对信用评级法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经营规模较大、资金实力相对较强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经过几年的建设,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部分起步较早的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了非零售业务领域的二维(债权人、债项)内部评级体系,工商银行已经达到了初级内部评级法的要求,能够对客户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并开始逐步向高级内部评级法过渡。同时,零售业务领域的内部评级工程也在建设中,有的银行已经完成了信用卡、个人住房贷款等主要评分卡技术的研究和上线。而对于资金实力和信息资源受到限制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采取多家银行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内部评级系统建设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2.3.2 试行并积极推广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压力测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商业银行抵御极端风险的能力。 从2006年起,少数国内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始了压力测试的研究和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7年12月,中国银监会正式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标志着压力测试工作在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展开。 2.4 利用信用衍生产品转移信用风险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系列从标的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的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国际银行业于1993年就已发生的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为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借鉴。因此,可以说,中国商业银行利用信用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2.5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法制金融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信用文化是金融经济的核心文化,它决定着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加强信用文化体系建设的问题已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据国外机构分析,社会信用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GDP增长0.9%,促进生产率提高0.7%。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多次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动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2004年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 人力 资源 管理 ;外包;综述 [论文摘要]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浪潮席卷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研究日益成为管理创新研究的重点。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因、外包的理论基础、外包的内容及方式、外包的风险及对策、外包的实施等方面对2004年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研究加以综述,并据此对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研究进行展望。 自2003年8月 5. 人力 资源 管理 外包的实施 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实施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观点有:(1)有的学者 总结 了有效的人力资源外包过程通常包括的步骤:成立决策机构;进行 成本 效益分析;进行研究和规划;寻找可能的服务商;起草项目计划书要求;进行服务商分析和选择;协商签订一份完善的 合同 ;与人力资源职能人员及全体人员沟通;维护进行中的合作关系;监控服务商的工作绩效[26]。(2)有的学者认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七个关键因素为正确判断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企业内部进行充分的沟通;细化所要外包的职能;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管理好与外包商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成本效益分析;监控和评价外包商的业绩[27]。(3)有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认为,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充分结合组织 发展战略 ,对组织自身进行分析,谨慎地制定是否进行外包的决策以及外包哪些管理环节,保留哪些管理事务;认真选择有实力,并能提供与组织发展需要服务匹配的外包服务商,明晰外包合同的有关条款,制定好监控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努力营造与外包服务商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并经常保持与外包服务商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建立相互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制定一套应付非常规事件的应急系统,以应对由于外包服务商或 市场 原因出现的不可监控的风险[28]。(4)有的学者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运作过程:成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委员会;明确企业进行外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对企业自身条件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评估;选择外包服务商的方式;拟定周密的外包计划;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监控外包方案的实施过程;调整外包活动。同时,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层面的实施对策:必须与 企业战略 的抉择、策划和实施相关;必须与组织变革相关;必须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相关;必须考虑价值驱动功能;细化所要外包的职能;在企业内部进行充分的沟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转型;人力资源管理经理要成功转变角色;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29]。(5)有的学者提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六项策略:按照科学的流程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确定适宜外包的项目;甄选外包服务商;签订详细周密的外包合同;与外包商及内部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外包服务过程管理及持续风险控制[30]。(6)也有学者主张中小企业应从以下四方面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正确判断企业的核心能力业务;在企业内部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机构并处理好与其的关系;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31]。(7)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化学工程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遵循的步骤和程序为: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成本效益分析;依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战略性价值和独特性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项目;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谈判、审查和签订外包合同[32]。 总之,学者们认为要成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必须遵循成立决策机构,正确判断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行研究和规划,寻找可能的服务商,起草项目计划书要求,进行服务商分析和选择,协商签订一份完善的合同,与人力资源职能人员及全体人员沟通,维护进行中的合作关系,监控服务商的工作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成果评估等基本程序,同时还要从企业层面和外包活动层面采取详细、周密的实施策略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总的来说,2004年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潜力凸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研究日益红火,但是,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研究特别是案例研究还不够深入,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实践的需要,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案例研究稀少,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缺少可资借鉴的鲜活经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立法的研究严重滞后,规范外包业务的 经济 法 律、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至今还没有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收费标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收费比较混乱,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健康发展;(3)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的研究不够重视,缺乏对其服务内容、专业素质和培育等方面的规范研究,给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带来更大的风险;(4)缺少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信息化过程缺少强有力的理论 指导 ,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很难适应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上述这些问题正是下一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研究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高校后勤管理人力资源外包模式运用 【摘要】 文章分析了高校后勤管理中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意义,重点阐述了该模式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应用的要点,旨在更好地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 【关键词】 人力资源外包模式;高校;后勤管理;运用 一、高校后勤管理运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突出后勤管理业务需要 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重要模式就是开展核心业务。因为高校后勤所服务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其承担的事务比较繁琐,导致花费较多的时间在繁琐的事物上,使其没有足够的时间规划人力资源的长远战略[1]。因此,高校后勤可以将事务性的工作转交于人力资源的外包机构,进而使其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整体规划,并集中性地开展核心的业务。 (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需要 第一,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可以依靠规模效应减少运营的成本,并应用优秀操作方案和体系为委托企业提供服务。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保证时间与准确率,避免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增加工作时间而提高成本的现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的效率的目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不仅可以降低高校后勤自身的负担,而且还可以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有效地提高效益。 (三)激发高校后期员工积极性 高校后勤需要对内部员工满意度方面予以一定的重视,进而有效地提升后勤服务的质量,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因为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在员工薪酬的分配与设计中存在不合理之处,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勤服务质量[2]。运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能够实现员工薪酬与招聘的合理分配,并且有利于提高员工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员工满意度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高校后勤形成理想用人机制的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难点就是留住关键性人才,而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具备专家团队,能够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进而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员工流失率。运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市场的完美对接,形成全新的用人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后勤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开展。 二、高校后勤管理应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要点分析 (一)充分考虑高校后勤战略目标,正确选择外包模式 应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内部资源进行保护与培养,所以,在应用外包模式的时候需要明确高校后勤战略目标以及整体的规划,进而确定核心项目,必须在企业内部完成核心决策。适合采用外包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比较繁琐的事务型与作业型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但是坚决不允许将高校后勤战略目标与核心人物委托于外包企业。花费时间较多的常规人员配置与招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或者是薪酬计划中比较复杂的高级管理人员方案设计与工资的发放等都可以运用外包模式。与此同时,高校后勤需要对自身发展的方向进行准确地把握,进而选择正确的外包模式。 (二)全面研究并规划,确保外包模式的应用 应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是管理工作的变革,在实际的运作与规划方面仍缺少经验,并且没有成熟的法律对其规范。所以,在外包模式的选择方面需要保持谨慎,应对高校后勤现有的能力与潜在发展能力进行认真研究,预防外包活动对核心业务产生干扰。与此同时,需要详细分析成本与效益,确保人力资源外包模式能够减少管理的成本,并有效提高高校后勤的整体效益。除此之外,应充分考虑外包模式对高校后勤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在选择外包模式的时候需要进行全面的研究与规划,进而保证外包模式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三)正确选择外包服务商,确保签订合同的有效性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需要选择实力雄厚并且具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外包机构,对其理念与精神进行了解,并深入了解机构内部的管理模式与员工培训的过程,对管理人员的构成与素质同样需要进行掌握。深入调查可以提供外包服务的服务商,对其自身的服务特色以及执业证书进行了解。除此之外,在选择外包的服务商时,应对外包公司信誉进行详细调查,并对其服务的水平与客户评价结果进行深入了解。在服务商选择完成后,应签订完善的合同,这也是确保外包成功的重要前提。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外包服务的关系并不是买卖关系,而是战略伙伴,所以,两者需要制定同一目标,并为实现共赢而共同努力。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需要保证合同具备法律效力,进而对服务商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保证外包的成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模式虽然没有被广泛应用,但是其发展的空间比较大,并且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后勤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关注,推动了外包服务机构的发展。而高校后勤管理对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核心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对于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应用应予以一定的重视。 作者:张硕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后勤集团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高校人力资源外包后勤管理探讨 【摘要】 文章分析了高校后勤管理中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意义,重点阐述了该模式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应用的要点,旨在更好地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 【关键词】 人力资源外包模式;高校;后勤管理;运用 一、高校后勤管理运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突出后勤管理业务需要 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重要模式就是开展核心业务。因为高校后勤所服务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其承担的事务比较繁琐,导致花费较多的时间在繁琐的事物上,使其没有足够的时间规划人力资源的长远战略[1]。因此,高校后勤可以将事务性的工作转交于人力资源的外包机构,进而使其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整体规划,并集中性地开展核心的业务。 (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需要 第一,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可以依靠规模效应减少运营的成本,并应用优秀操作方案和体系为委托企业提供服务。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保证时间与准确率,避免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增加工作时间而提高成本的现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的效率的目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不仅可以降低高校后勤自身的负担,而且还可以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有效地提高效益。 (三)激发高校后期员工积极性 高校后勤需要对内部员工满意度方面予以一定的重视,进而有效地提升后勤服务的质量,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因为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在员工薪酬的分配与设计中存在不合理之处,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勤服务质量[2]。运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能够实现员工薪酬与招聘的合理分配,并且有利于提高员工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员工满意度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高校后勤形成理想用人机制的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难点就是留住关键性人才,而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具备专家团队,能够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进而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员工流失率。运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市场的完美对接,形成全新的用人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后勤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开展。 二、高校后勤管理应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要点分析 (一)充分考虑高校后勤战略目标,正确选择外包模式 应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内部资源进行保护与培养,所以,在应用外包模式的时候需要明确高校后勤战略目标以及整体的规划,进而确定核心项目,必须在企业内部完成核心决策。适合采用外包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比较繁琐的事务型与作业型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但是坚决不允许将高校后勤战略目标与核心人物委托于外包企业。花费时间较多的常规人员配置与招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或者是薪酬计划中比较复杂的高级管理人员方案设计与工资的发放等都可以运用外包模式。与此同时,高校后勤需要对自身发展的方向进行准确地把握,进而选择正确的外包模式。 (二)全面研究并规划,确保外包模式的应用 应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是管理工作的变革,在实际的运作与规划方面仍缺少经验,并且没有成熟的法律对其规范。所以,在外包模式的选择方面需要保持谨慎,应对高校后勤现有的能力与潜在发展能力进行认真研究,预防外包活动对核心业务产生干扰。与此同时,需要详细分析成本与效益,确保人力资源外包模式能够减少管理的成本,并有效提高高校后勤的整体效益。除此之外,应充分考虑外包模式对高校后勤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在选择外包模式的时候需要进行全面的研究与规划,进而保证外包模式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三)正确选择外包服务商,确保签订合同的有效性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需要选择实力雄厚并且具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外包机构,对其理念与精神进行了解,并深入了解机构内部的管理模式与员工培训的过程,对管理人员的构成与素质同样需要进行掌握。深入调查可以提供外包服务的服务商,对其自身的服务特色以及执业证书进行了解。除此之外,在选择外包的服务商时,应对外包公司信誉进行详细调查,并对其服务的水平与客户评价结果进行深入了解。在服务商选择完成后,应签订完善的合同,这也是确保外包成功的重要前提。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外包服务的关系并不是买卖关系,而是战略伙伴,所以,两者需要制定同一目标,并为实现共赢而共同努力。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需要保证合同具备法律效力,进而对服务商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保证外包的成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模式虽然没有被广泛应用,但是其发展的空间比较大,并且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后勤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关注,推动了外包服务机构的发展。而高校后勤管理对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核心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对于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应用应予以一定的重视。 作者:张硕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后勤集团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及对策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 (一)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规模较小。很多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人事管理由行政办公室兼任,所以这一状况导致企业没有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比如:人员招聘、薪资管理、考勤、福利待遇等常规性事务都不规范,这些问题都将导致中小企业在招聘人才,稳定人才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第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传统、落后。很多中小企业发展经历很多困难,家族式企业不在少数,这一特点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长式管理,一人说了算,比较随意化,领导的意志凌驾于管理制度之上,没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现状如下:第一,市场潜力大。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这就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外包公司凭借其业务能力强、业务范围广越来越受到这些企业的青睐,为企业节省成本,不必再花费过多的精力去管理人力资源。第二,业务水平、业务程度还需提高。因为我国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间不久,很多外包公司也处于摸索、实践的过程。虽然外包公司在过去的一二十年发展迅速,而且业务范围、业务能力也能匹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但是近几年,随着信息全球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公司提出新的要求和高度。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优缺点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优点如下:第一、使企业关注其核心领域。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领域,使企业处于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但是企业资源有限,不能顾此失彼。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在核心竞争力上,那么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这辅助性的工作就交给外包公司的专业人员去处理,使得企业可以再次合理分配人员职能,管理部门。第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中小企业往往会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开展业务、拓宽市场、广告宣传等方面,如果再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将会增大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负担。外包公司业务熟悉,效率高,企业只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大控制了企业在发展壮大中的运营成本。第三、降低企业人员管理风险。由于人员的不稳定性以及很多客观因素,企业将不可避免承受一些人员流失、财务方面的风险。但是通过外包业务,很多风险和外包公司共同分担,并且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缺点即企业外包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如下:第一、外包公司的选择。企业在选择外包公司时必须选择资质齐全、经验丰富、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外包公司。很多外包公司夸大其词,其实质也是摸索前进,缺乏经验,这些都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第二、企业与外包公司的沟通。外包商与企业沟通不当,外包公司不了解本企业文化,或者对企业的业务把握不准确,导致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差错,给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和损失。第三、安全问题。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外包时必须安全可靠。很多外包商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没有职业道德,将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泄露给竞争对手,由于外包公司的不可靠将给企业带来致命的风险和打击,这一点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三、外包风险防范对策 上面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那我们将如何防范外包风险呢?针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制定详细全面的外包流程,包括外包调研阶段、外包商议阶段、外包实施阶段。外包调研阶段对企业来说是关键的一步,调研充分对外包商的选择上将会减低风险;外包商议阶段是企业与外包商的沟通阶段,针对本企业特点,制定不同的外包协议;外包实施阶段则是在前两个阶段都做了充分的工作之后而进行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本企业人员参与,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沟通、反馈、调整外包方案。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当前的流行趋势,是很多中小企业为了减少运营成本的一种途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优势与风险并存,企业在利用其带给自身切实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承担外包风险,如何能很好地平衡二者,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外包流程去规避外包带来的风险,使企业真正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受益,达到企业与外包商共赢的局面。 作者:王晨 单位: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问题与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即将企业内简单但是烦琐、重复的工作交给外部的专业机构来完成,将企业人力资源科学有效利用到正确的地方,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问题;具体策略 1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涵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把一些简单的、不涉及企业机密的事务性工作外包给外部专业机构,并向其支付相应服务报酬的一种交易活动;也有学者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策略地利用外界资源,将企业中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工作与责任部分或全部转给外包机构承担。结合各个学者的研究,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定义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企业委托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供应商代为处理原来由企业内部独立完成的一些事务性的、非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发展核心竞争力,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战略性转变,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1]。 2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具体问题 尽管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发展前景较广,发展速度也较快,但是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还非常陌生,因此,要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发展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2.1缺乏理论与实践经验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理论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足,难以有效指导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实际运营的时候,由于国内可以说完全没有能够借鉴的案例,因此只能向国外的企业求助,导致一些企业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2]。 2.2立法过于滞后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美国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与专业化,就是由于他们有完善的法律对那些外包机构进行约束、规范,另外还有相应的政策对外包机构的资质进行评定。反观我国,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有关的法律法规,无法有效约束外包机构的行为,仅仅是在劳务派遣方面有相对严格的规定与约束,这样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极为不利[3]。 2.3观念较为落后 从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出,将烦琐、简单的工作外包给专业机构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也能节约成本,但是我国有一部分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认识不足,缺乏外包意识,他们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为持否定状态,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还存在极大的风险[4]。 2.4外包商专业水平不高 虽然一些国外的外包机构可以为我国提供优质服务,但是由于费用的问题,再加上国外提供的服务与我国企业的性质又存在差异,使一些企业将外包机构的选择定在国内外包机构。但是我国目前能够提供外包服务的机构数量与规模普遍较小,且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都有待提高。而素质往往决定了质量,因此,外包机构的素质通常就能反应其提供的服务水平。我国目前外包机构数量非常少,缺少竞争,使外包机构的发展速度极为缓慢。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具体策略分析 3.1推进企业进行改革 对企业进行改革,是企业的角色得以快速转变为具有现代特征的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如此才能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扩大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需求。 3.2建立与完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与传统的行政人事管理不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系统性上有较大的差距。传统行政人事管理只包括招聘、考核、培训、薪酬等工作,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则不同,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还包括了人力资源规划、员工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较传统行政人事管理来的复杂,同时也更加具有科学性。另外,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个战略性的工作,企业应对其进行重视。从中可以看出,建立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对其加以完善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3.3增加人力资源外包供给主体的增加 我国目前现有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主要有四个类型:人才市场、高等院校、中介机构、政府下属的公共部门。但是,我国的外包市场若要得到加强,只有这四种类型的外包机构还远远不够,应增加更多的外包供给主体,使整个市场富有竞争力[5]。 4结语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外包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且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好处,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案例均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的重点。 作者:谢丽红 单位:上海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实施策略 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复杂的经济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确保企业的长效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企业优化整合有限的使用资源,对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工作的流程 对于所谓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有关学者是这样解释的:企业基于对运营成本控制或自身专业人才匮乏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将本属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合作委托的方式交由外部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机构运作的新型管理模式。因此,从工作职责的角度出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区别于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其相关工作在企业的实施应是一个系统化的流程。一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进行决策和规划。此方面工作的开展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前提条件,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后续外包运作的正确与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和规划工作应包括确定外包的可行性及外包项目、制定执行计划等;二是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并与之签订委托合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择取阶段的工作任务就是在对相关服务机构进行客观考核和评价的基础上,择取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明确企业与服务商两者的职责及义务,并体现在拟定的合同当中,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后进行签订。该阶段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步骤;三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承包商实施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承包商实施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保证其服务始终与企业各阶段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继以推动企业的长效发展。此阶段工作的实施应以之前签订的合作合同为依据,对承包商进行必要的监管,从而使其相关服务工作朝着预定的目标运行。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的具体实施策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实施的过程。基于对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工作流程的认识,就其各阶段工作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和规划工作实施策略。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的实际实施过程中,企业首先要对自身当前的人力资源现状及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认识,切实分析、总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真实需求所在,并以此为依据确立企业外包的预选项目。值得提出的是,并不是企业所有的外包预选项目都要实施,这需要企业对各个外包预算项目的种类、自制能力及因此产生的成本等进行综合的考虑和分析,继而判别其实施与否。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工作实施的主要任务及目标。在前期决策工作落实的基础上,企业就要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规划,继而指导相关工作的执行。为确保外包工作计划的有效落实,在此企业可依据实际情况,成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项目工作小组,其工作的职责就是对一切外包相关事项进行管理,因此工作小组应出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实施的各个阶段。另外,为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项目工作小组的工作实效,其人员配置应由企业高层管理者与基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共同构成。其中,要凸显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主导功能,继而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在此过程中,部分企业员工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认识不到位,可能会出现某些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和谐发展。因此,为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企业应加强对这部分员工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需求及好处的宣传,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文管理,形成其正确的意识观念,继而积极配合外包相关工作。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择取及签约工作实施策略。 以当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市场来看,其成熟度不高,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尚待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承包商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评估及择取工作实施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功能的机构主要有一般的咨询中介、专业的服务机构及高校或科研所等,虽然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都是属于他们的业务范畴,但是其特点又表现的有所不同。一般的咨询中介涉及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只是其中的一种,专业化程度相对不高,服务功能单一,但是他们的服务收费标准也随之下降,机构信息可信度高;专业服务机构的业务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他们的相关服务水准高,经验丰富,且运作环境较好,但是他们的服务收费则较高,机构信息需要加强核实;高校或研究所的理论性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有很高的创新意识,但是外包设计方案可行性有待考究。企业在明确各个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确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的择取类型。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优势,以前制定的外包规划为依据,通过多方渠道搜集、整理符合要求外包服务机构的相关信息,择优而取确立企业合作伙伴。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确保搜集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继而综合对相关服务机构作出客观的审核和评价。企业在确立战略合作伙伴之后,就需要与之签订委托合同,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保证公平平等的基础上,与之建立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管理工作实施策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管理是企业外包工作实施的主要环节,也是相关工作的具体执行阶段。在外包承包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企业当前的人力管理资源状况作出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这就需要企业外包项目工作小组给予必要的协助,帮助承包商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进度状况。另外,企业往往出于内部保密或信任等方面的考虑,可能不会向承包商提供全面而真实的信息。所以在确保择业服务商各项资质、指标合格的同时还要考查其业界的信誉度与品牌知名度,签订保密协议。以此为前提,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项目工作小组与承包商之间互信互赖的关系,通过双方文化理念、意识观念、处事风格等增进彼此之间的距离,以促进企业发展为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两者之间的文化交融。企业应适当放低姿态,真诚待人,理性对事,主动与外包服务商构建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实施过程中势必会牵扯到这样那样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显现的尤为重要。人都是行为的个体,在日常行为产生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自主意识和观念,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冲突和矛盾。因此,企业应协调好自身与服务提供机构之间的关系,正确、客观地面对两者之间工作中出现的矛盾或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通过有效的交流沟通共同寻求最优解决方案,以打造企业和谐的发展环境。 三、结语 总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的实施策略应随着企业发展需求变化而不断变化,需要企业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予以创新和完善。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还不够成熟,相关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作者:魏丽 单位:石家庄市桥西区劳动就业服务局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管理外包人力资源论文 一、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外包的因素 存在风险对于外包行业的运作,之所以经常发生风险,是因为我国还没有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人们担心的是服务商的规范经营和专业化程度,最近几年由于人才机构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譬如说,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水准不好,另外,存在一些不法中介机构,这就会降低服务商的信誉度。所以,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现状,人力资源外包能否在国内扎稳脚跟还很难说。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企业层面的实施对策 1.构建全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公司的管理模式应适应于当今对外开放的发展潮流。公司管理层具有独特眼光、追求变革的决心、相互信任的胸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不可以由于外包就要放弃自己的责任,应该把收揽人才和筹集资源当作其工作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不是仅仅获得有力的交易,重要的是获得最可靠的合作伙伴。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好的体系,之后的任务时建立运作方面、战略方面、策略方面的组织关系。企业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把会变化和发生的问题考虑清楚、制定出预期成果的文件,这才是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之前要考虑的问题。由此,保证外包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公司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要还要考虑如何保证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及整合现有核心竞争能力和外包服务商核心能力。公司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如果出现锻炼潜在的竞争对手、失去未来发展的机会的现象,其原因就是忽视了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2.培养掌握外包技能的各类人才人才的保障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公司要想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制度,就必须管理好人才、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加强人才的基础建设。进而,企业就会储备大量的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相关的业务人才,是人才呈梯级层次结构。负责外包的管理者要有沟通、沟通、项目管理、建立信任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外包的管理者要有培养人才的方案策划,这样才能提高业绩,并且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人才配置企业流程重组与动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工作内容要包括重组企业流程,要处理好内部流程与外部问题,要明确哪些是由外包服务商来完成的,另外,要尽可能的利用信息网络、信息工具等,通过企业进行和和用户进行便捷的动态合作。合作双方要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以便合作成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企业可外包服务商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动态的管理体系,才能保障他们建立起业绩评价管理方案。商务伙伴必须达成一个及时反馈和客观评价外包服务商服务质量优劣的协议。外包商要及时的回复对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3.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企业在对分析力资源管理外包战略时候,要以提高成本效益和降低成本为目标,要全面深入的分析效益和成本。例如,可以简化人力资源管理结构、降低风险、的员工福利管理业务就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实施跨文化管理各行各业都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合并各个国家企业之间的资源,减少摩擦、分歧、冲突的途径是通过文化差异这个因素来解决,目标一致的团队应该实施文化管理机制,建立信任的关系,应用文化的力量进行相互沟通和理解,以此消除习惯性防卫行为,提高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过程要防范道德风险和防范信息风险出现,企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情况以免因非对称因素的影响,而做出选错外包服务商的现象。在外包服务商合作的过程中,道德风险是主要的防范对象,因为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交易的道德风险。 作者:刘培基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小议人力资源外包的战略意义 人力资源外包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共享,以往由单一企业承担的优质资源往往费用较高,通过外包手段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中小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团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外包职能部门工作质量。工作质量的提升来自两方面:一是由提供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专业机构带来的优质资源通常都具有非常高的服务质量;二是提供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机构通常都具有明确的标准,如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在准确率、及时性合规性等重要指标上按照既定的标准严格执行,而与之形成对照的内部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会由于人员自身问题如生病、出差及其他不可预知的问题导致不能及时处理业务,或者业务不精等原因而影响正常业务的开展。 运用三方服务,分担企业风险。通过人力资源外包可以转移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与大中型企业的风险接受能力不同,中小企业对风险的敏感程度通常比较大,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外包的形式一定程度上转移企业承担的总体风险。人力资源外包转移的风险包括两方面:一是劳动用工方面的风险;二是服务质量方面的风险,通过对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专业机构要求一定的服务质量,如果达不到既定标准要承担对应的经济损失。 成本可管理,资源有弹性。人力资源外包通常采用服务租赁的形式,需求企业根据业务需要可以及时调整外包服务的需用量。这种租赁服务的形式可以使中小企业对服务成本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管控,不用过于担心前期投资失败和预算失控。同时,中小企业还可以迅速应对市场变化,根据业务发展状况随时调整人力规模,既不会因市场需求的减少造成资源冗余和浪费,也不会因市场快速扩张而出现资源瓶颈。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现状 1.总体情况。随着当前市场细分的程度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在精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需要将更多的资源集中投放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上,从而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化的公司,可以产生较少投入较大产出的高性价比效果。此外,中小企业在一些非核心工作上的节约意识更为强烈,往往没有必要为之建立一个单独的部门增大企业自身的运行成本。因此,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开始逐渐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种一举多得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我国的整体推广情况来看,外包管理的范围已经牵扯到人力资源的完整链条,从起点到重点都可以看到外包的影子。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资福利、员工关系、社保等与人力资源职能相关联的各个方面。早人力资源概念发展的初期,人力资源管理只从事比较单一的工作,发展到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涉及多个模块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受到企业的重视,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也逐渐细分,越来越具体化。在这个工作内涵也逐渐充实的过程中,不同模块的重要程度也发生了分化,有些属于核心的部分,是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并加强管理的,有些则属于可以投入较少精力,不必占用过多资源的,这部分内容就为人力资源外包提供了市场和生存空间。随着人力资源资源管理外包的逐步规范和成熟,企业倾向于将非核心的人力资源业务交由专门机构处理,这样就可以集中精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全局的把握和战略的规划。目前正在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一些企业采取的外包方式为与专业人才机构合作,由第三方公司代替招聘公司来完成年度招聘工作,通常包括每年进行的校园招聘和普通级别人员的社会招聘。从今年的市场来看,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承接了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的初步招聘工作,包括初期的企业进校园召开宣讲会、简历的筛选,笔试的场地安排、阅卷,初次面试等。这些第三方公司提供的专业服务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约企业的成本,相对于企业自身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的招聘工作,第三方公司开展的招聘可以对更广泛围的人群进行选拔,这样可以为企业招到更合适、更优秀的人才。于此同时,由于人力资源公司提供服务的专业性,这些招聘工作会安排的更加科学、有序,长期从事相关工作积累的经验也使得开展招聘工作过程更加流畅,有时甚至远胜于企业自身的工作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企业的雇主形象。此外,专业人力资源公司不仅能提供入门级的服务,像科瑞国际、易方优等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已经建立起一个高端人才储备库,为那些有中高端人才需求的企业提供更加高级别的人才服务,满足企业的高端人才需求。除了招聘领域,一些公司更加专注于对于企业在职员工的再教育、再提高培训,如安博教育、尚德机构等,这些三方公司通过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而为企业量身打造事宜的培训服务。还有一些公司如FESCO等,他们和不同层次的企业建立了整体或者局部的战略合作关系,无论是基础的人事信息、社保,还是招聘、培训、薪酬设计,乃至高端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只要是客户需求,都能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特点。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呈现以下几个特点:2.1外包普及率不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接近80%的中小企业还没有使用过人力资源外包;5.2%的企业使用过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但是出于各种原因不打算继续使用类似服务;14%左右的中小企业正在使用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从以上的调查数据来看,虽然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种种优势,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属于感兴趣的企业多,真正采纳、使用这一方式的企业并不多,更多企业持观望态度。2.2企业自身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认识局限性较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接近50%的被调查者认为人力资源外包就是人事社保外包;27%的人认为外包服务最主要的就是档案管理外包服务;5.4%的人认为外包服务最主要的就是工资发放;余下的人对外包服务没有明确的概念。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员工档案关系外包管理和人事社保是众多中小企业普遍认可的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内容,因此说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2.3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良莠不齐导致市场发展存在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有33.8%的人认为规避劳动争议风险是采用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方法的最大优势;31.6%的人认为采用外包形式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20.1%的人认为可以很好的控制企业成本;13.1%的人认为可以提高企业服务资深员工的质量。 未来展望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和工具,现在世界范围内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运用。但是,这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工具,其实际使用效果还是需要实际运用的结果来验证,这种理念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企业都是适用的。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应多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重点关注影响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决策因素的权重以及关注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风险识别,相信随着研究的更加全面和细致,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作者:李晓鸥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通过人力资源外包使现代企业有效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并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提升人力资源. 在企业竞争力中的独特优势,保持和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凸现了知识性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只有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竞争力能够长久保持,才能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有效的提升。人力资源外包,一方面减少了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招聘、配置和雇用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1.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内涵人力资源外包指的是企业为了节省开支或者缺乏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原因,而将人力资源的部分或全部职能外包给外部供应者的行为 人力资源外包可分为四种类型:人力资源日常活动,交易活动,人力资本活动,以及补充和筛选。 2.企业施行人力资源外包的优越性实现人力资源外包,有利于企业突破自己原有的管理模式 1)进行人力资源外包,能精简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职能人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人力资源部门能够更加专注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解决了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工作者将过多时间和经历耗费在机械的没有创造性的普通人事管理工作的困境;对各类服务机构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充满了无限的商机。 2)中国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自己招聘人事工作人员并从事人事工作,成本高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尤其是要求比较高的难度比较大的人事工作人员很难胜任 3)一些高科技企业,如网络企业,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但在实际中,高薪的吸引不是万能的,他们需要全过程、全方位高质量的维护和专家级的服务,以满足其飞速的业务发展。 4)一些民营企业,由于先天不足,如家长制、家族制的作风,对薪资、员工管理的随意性等原因,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诸多困境而难于破解。 3.外包形式 3.1部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一部分进行有条件(按照提供的信息资料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外包。例如:在设计一项绩效考评系统,但是,我们企业内部不能有效的设计出相对应的考核指标,我们可以进行外包。 3.2整体外包企业在进行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我们没有做过相应的工作,但工作又相对比较重要,我们要进行外包;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在实施此项管理活动时,成本太高或者效果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我们必须借助于外部综合的人力资源公司或者专门的咨询机构。例如:进行股票期权的运用、实施和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工作的进行等等。 3.3小包干把企业的一种或多种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全部进行外包,自己只对活动结果进行检验和考核。例如:企业的招聘活动完全由外部招聘机构来进行,企业只提出相应的员工及资格条件;员工的考评等等。 3.4大包干有的企业没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他们把他们的所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全部进行外包,企业不进行相关的活动,他们不但不进行设计,而且不进行实施。企业只提供建议和实施监督。例如: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虚拟结构的企业等相关的企业进行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可能进行大包干。 3.5综合外包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可能不只是其中的一种,很可能是其中的几种外包的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种外包的整合协同作用。例如:人员测评的小包干和绩效考评的整体外包等等。 4.如何进行有效的外包 4.1企业明确进行外包的内容首先,明确进行外包的前提:这项活动有没有外包的可能性(企业能否做好、外部又没有相应管理活动的专业咨询机构或者有没有做过相应的活动);外包能不能给企业提供相应的收益。其次,明确外包的内容、外包形式、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角色定位,应该做哪些具体工作等等。超级秘书网 4.2选择适合企业外包内容的综合或者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首先,外包公司的信誉,他们必须对客户的相关资料予以保密。其次,这个公司是不是拥有在我们所要外包的这个领域的相关的专家以及有没有做过相关的管理活动的成功案例。再次,与他们以前合作过的客户进行接洽,看一看以前的客户对他们的评价结果。 4.3明确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与外包公司的合作情况首先,必须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其次,必须让他们的人力资源专家介入我们的企业,认识和了解我们企业的各种运作过程、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诊断我们管理系统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原因和我们的人员进行商量如何解决。再次,必须指出在合作期间要定期与对方进行联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以及需要哪些信息等相关的内容,并写出相应的报告以告知客户工作进行的情况以及遇到那些障碍,怎么处理要与客户商量,不能独自做出例外决策。 4.4必须要与外包公司签订相应的外包合同首先,在合同中必须明确双方相应的责、权、利,以及出现例外情况如何处理等等。其次,要指定相应的外包工作的负责人和相关的联系方式,明确合作期间的定期联系和相互报告体系。再次,要明确相应的违约责任,还可加上双方约定的相应条款等等。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策略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外报的动因;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优势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分析;规避风险及克服障碍的对策分析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人力资源外包减少了分配在行政性、事务性、非经常人力资源活动上的专门的人力资源、来自外包动机的风险、经营安全的风险、来自外包服务商选择的风险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文章从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入手,分析了人力资源外包及人力资源外包优点,但是同时也阐述了外包许多风险,这些风险有可能使企业产生损失,最后就如何防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风险 近年来,外包的领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信息外包或者制造业的外包,它正在不断地扩大,连传统上被视为组织不可分离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开始被外包。推行人力资源外包其实是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整个组织机构运作施加外力管理,从而在人事管理、企业技术资源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等各方面大大提高运作效率,并实现降低成本。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报的动因 人力资源外包减少了分配在行政性、事务性、非经常人力资源活动上的专门的人力资源,从而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开支。对企业来讲,从专营业主那里获取人力资源方面信息和高质量的服务,远比企业自身拥有庞大繁杂的人事管理队伍更能节约成本和赢得对公司更大的价值。人力资源外包能使组织把资源集中于那些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活动上。优秀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通常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专家,他们能够建立起一整套可以普遍适用于多家企业的综合性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客户公司做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些外部工作者了解员工的需求,能够提高员工的综合待遇,从而增加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失率自然就会下降。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优势分析 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将从日常繁琐的工作中逐步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企业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是实行外包管理业务的组织,企业的人事行政机构更应该要重新界定好自己的角色,设法让自己的工作,投组织所拥有的一切员工之所好。其中,最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企业集中精力开展核心业务。许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如果将所有人力资源工作都由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雇员来完成,一方面耗费成本较大,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这些事务性、常规性工作上,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规划公司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在有效控制和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第一流的高效运作和服务方面,HR外包的积极作用也相当显著。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出高速的成长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三、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分析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大体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外包项目的效果。企业投入了人力、物力、时间,如果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可能因为错过时机丧失获取竞争优势的机会;另一类风险就是在外包项目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如造成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薄弱,以及企业信息外泄等。 (一)来自外包动机的风险 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何外包,是应该首先明确的。动机不同,外包内容的确定和外包服务商的选择也许就会不同,也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有的企业往往忽视了选择外包的真正动因,将重点放在了“节约成本”与“省事”上,选择信誉低、服务质量差的承包商,这就完全背离了外包的宗旨,也就会导致外包最终失败。 (二)经营安全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出现较晚,国内市场发展还不太成熟,市场竞争不规范;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尚未建立;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在外包过程中,企业需要向外包商透露企业的有关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企业的机密泄漏的风险。由于国内目前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为,这就无法保障企业信息的保密性。 (三)来自外包服务商选择的风险 目前国内市场上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数目众多,由于行业进入门坎低,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猎头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这些机构的水平参差不齐,既有世界顶级服务提供商也有一个人一台电脑的独立顾问,由于行业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很难对服务商的背景、资质准确了解,而真实的水平往往在过程中才能被准确评估。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与服务提供商的优劣有直接关系,因此服务商选择的决策风险不可忽视。 四、规避风险及克服障碍的对策分析 虽然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面存在一些风险和障碍,但只要找到规避风险及克服障碍的对策,中小企业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外包的优势来服务本企业。主要对策有: (一)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立法 为了规范、维护人力资源外包市场秩序,降低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国家必须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用以明确企业、外包服务商、企业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为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完善强大有序的法律保障。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外包价格指导线,加强外包服务商严格自律,加强自身诚信体系建设。针对外包商诚信度较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问题,企业应注重合同文本的制定。应在谈判以及制定合同时邀请法律专家参与,使外包商的活动尽量限制在法律范围内,以求企业的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降低经营风险。 (二)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机构 外包服务机构的选择对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企业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机构,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企业文化。外包服务机构应有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能够认识、理解、适应客户的企业文化。第二,专业技能。外包服务机构应有良好的人力资源专业技能,在行业里有相当丰富的、成功的从业经验,服务质量可靠,具有一定的美誉度。第三,职业道德。外包服务机构应诚实守信,在处理一些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问题时,要做到为客户保密,即使在竞争对手的利益诱惑下,也不能为其所动。 (三)做好对员工沟通,营造变革氛围 文化差异上,企业应与外包商密切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弹性处理人力资源业务。同时,在选择外包商时应注意对其文化的考察。要在内部管理流程方面进行优化,为外包服务的实施搭建顺畅的通道。加强沟通工作。企业与外包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企业应向外包服务机构准确的传递本企业的信息和要求,也要明了外包服务机构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等,力求在这方面双方不能冲突。由于外包会引起企业内部员工的抵触,因此,在外包开始之前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积极宣传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要鼓励员工积极支持和参与外包项目,消除员工之间的习惯性防卫心理和内在抵制行为,树立外包共赢的理念。 (四)对承包商进行有效的监控 由于企业与外包商是一种协作关系,必须用具有法律效力的外包合同来约束双方的行为。在签订外包合同时,最好在合同中将所要外包的职能进行细分,列出每一步骤的细节并给出预算成本,明确目标并制定完善的外包时间表。企业与外包服务公司可以经过协商,建立一种双方都同意的定期报告制度,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与有效沟通,并确定对不合格绩效的处罚措施。企业可以及时听取内部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把调查的结果和员工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服务商,并配合、监督他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赋予内部人员这种权利,不但可以起到监控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提高内部人员人事对外包的积极性,有利于与他们的沟通。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外包策略研讨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的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实施中注重的新问题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方式、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式的选择、注重外包过程中企业对外包业务的控制力新问题、注重外包过程中的平安新问题、要注重内部员工和外部人才的平衡新问题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摘要: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 论文摘要摘要: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将曰益突出。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越来越得到各国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将曰益突出。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越来越得到各国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视。 1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涵 人力资源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其含义为摘要:一个社会或组织所拥有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而人力资源管理视员工为组织的资产,是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和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和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人事工作相比,它强调入力资源在组织中所应有的重要地位,侧重变革管理和人性管理。它是属于预警式的管理模式,即采取前瞻态度,防患于未然。同时,它将重点放在资源的获得和使用上,满足组织对人力资源的动态需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人才力逐渐成为实力的象征,人力资源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包就是这种变化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促进绩效的最优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就是指企业或单位把整个项目交给专门从事这种工作的公司。21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外包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一种企业委托第三方服务商连续提供过去通常是由企业内部有关部门,非凡是人事行政部门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通常第三方服务商会按照惯例,对提供的人力资源服务和企业签订协约并收取费用。广义来讲,任何以付费的方式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交由企业外部机构或人员完成的做法,都可以认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继兴起,人才开始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我国应运而生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和职业介绍机构开始为各类企业提供基于人事档案的劳动用工手续的服务,这是我国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南京、宁波等地兴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进入了发展时期,具有高速的成长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实现了人力资源部门向企业战略伙伴的角色转变。将部分事务性工作外包出去,让人力资源部门的职员从繁重的低层次重复性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比较重要的战略性工作。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短期和长期规划等等。促进其职能从事务性走向战略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都适合外包,也并不是所有的外包服务商都适合企业的某项外包业务。选择正确的外包业务以及为外包业务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可以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各种风险。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的选择 2.1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方式现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方式,普遍认为有三类摘要:一是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这类服务机构集中配置了人力资源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专营活动,如人才市场、培训公司、招聘网站、猎头公司等组织机构。由于长期从事某一种或某几种职能的外包业务,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比较轻易形成规模效益,运营更加有效快捷。二是独立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之外隶属于其他的行业,此类机构有广泛的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只是他们诸多业务中的一项,此类多数为其它行业中的企业或机构,例如数据调查公司、保险公司等。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他们大多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学者们。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专业知识丰富权威、和时俱进,而且由于经常被聘为企业的顾问或从事相关活动,他们也具备比较强的实践经验这三类外包方式没有明显的界限,如人力资源专家可以置身于专业人力资源外包机构或是某咨询公司里,企业在选择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适合的外包方式。 2.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式的选择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型和特有型业务不适合外包,而附加型和专业型业务应该实行外包。在对附加型和专业型业务实行外包时,应该选择适合的外包方式,才能使外包业务顺利有效的进行。对于附加型业务建议选择外包给其他行业中的组织或机构,这种机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方面职能运作具有相当高的规模优势,因为外包业务对于这类外包服务商来说是其业务中的一部分,既能提高他们的规模效益也能减少本企业为此需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如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各种雇佣及社会保障相关的数据和报告等劳动关系方面的事务,可以外包给数据调查和搜集类的企业或机构;工资发放和退休金管理等事务可以外包给银行或相关机构;社会保障和各种保险的业务可外包给保险公司等机构,这类事务对其专业知识要求非常高,外包给相关行业的组织机构显然可以降低其复杂性,对本企业而言则减少了操作成本,对社会而言是减少了因不同行业重复设置机构而带来的社会损失相对于其它的外包服务商而言,附加型的业务选择其他行业中的组织或机构效果明显,性价比高。对于专业型业务。如企业薪酬制度和培训计划的设定实施、激励方式的选择等业务可以外包给人力资源专家,他们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究和实践工作,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针对企业自身的特征和经营模式来制定不同的薪酬、培训、激励等政策,而且能根据适时的变化来对政策进行修订和调整,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员工的招聘、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等业务可以选择招聘网站等专业外包机构;员工的培训开发、工作任务和岗位分析、绩效管理等事务可以选择专门的培训机构、绩效评估机构等相关的外包机构。专业外包机构的专业性和技巧性较高,而且具备规模效应,能够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业务来执行外包活动,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复杂多样的专业型职能业务,专业人力资源外包机构是合适的选择;若业务比较单一,既可以选择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又可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3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实施中注重的新问题 3.1注重外包过程中企业对外包业务的控制力新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并不是意味着某项工作可以放弃,不能让外包服务商全权负责而不加以监督管理,要防止企业责任外移,外包是使用企业本身不拥有的资源,和外包服务商建立长期或短期的伙伴关系,是不参和作业但参和控制的过程。在实践中应该监控外包服务商的行为,确保业务的顺利进行。 3.2注重外包过程中的平安新问题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找一个忠实可靠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我国还没有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外包行业的运作,因而轻易出现外包服务商向企业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泄漏企业的内部资讯和商业机密,降低服务级别,增加潜在费用等现象。因此,在外包商的选择上要注重对方的信誉度,在外包过程中要注重对本企业重要讯息保密等协议的签订和施行。 3.3要注重内部员工和外部人才的平衡新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外包必然会影响本企业部分员工的自身利益,若忽略内部员工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体士气,因此,在人力资源外包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协调好外包服务商和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各个岗位员工的关系,寻求较好的平衡点,达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人力资源外包 1.人力资源外包可以有效留住员工。[5]人才流失是陕西中小企业发展所遇到的最为严重的障碍之一,缺乏雄厚的资金和实力,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不是招不来人才就是招来后留不住。而专业机构可以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战略发展目标为企业招聘适合的员工,而且如果某个岗位有人员流失,专业机构也可以快速为企业提供合适的补充人员,减少了某些工作岗位暂时性空缺的问题。 2.人力资源外包可以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这是人力资源外包出现的直接动因。企业自己招聘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招聘来之后还需进一步培训方可上岗,而外包后就可减少、避免这些繁琐的环节,最主要的是招聘来的员工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节约了时间(培训员工、招聘时间等),提高了工作效率。 3.人力资源外包可以降低引进人才时的风险。当今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为了能更好的找到工作,求职者造假屡见不鲜,诚信度很低。而专业机构会对自身管理下的人才进行大量考证证实,确保其信息无误,如果企业从专业机构引进“滥竽充数”者,专业机构将会对此负责,从而降低了企业自身招聘的风险。 4.人力资源外包后,工作由专业化的机构来处理,可使人事管理部门的领导进入企业决策管理层,提高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并且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和参与企业的战略发展。 综上所述,一系列的政策和相关措施以及科教优势、劳动力优势、中介机构优势等,为陕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无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使人力资源外包成为可能、变得可行。 五、加快发展陕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建议 (一)更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使人力资源外包成为可能 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是伴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认识而深入的。陕西中小企业的高层领导,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应认清和理解人力资源外包会给企业带来效益,不能因为人力资源外包后,给自身的权力带来影响而阻碍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导致企业发展缓慢。人力资源外包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领导要对企业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判断,企业如何发展,需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才,都要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其作用并没有减少,反而和企业的发展联系更加密切,进入企业决策管理层并且成为企业和外包商之间沟通的桥梁。 (二)政府重视,促使人力资源外包产业蓬勃发展 陕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第一阶梯”,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外包产业,以更大的精力和热情重视发展以外包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人力资源外包产业虽处在初始阶段,但只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就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政府在给与相关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规范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同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宣传这一新生事物,引导人力资源外包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快人力资源外包商队伍建设,提高人力资源外包的质量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也是企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企业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发展的结果,只有依靠拥有高科技知识的人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外包是一项长期人事决策与投入,外包商必须有较高的资质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当前管理咨询机构的信誉度不高,为企业招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服务还有待于提高。在人力资源外包时,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失真问题比较严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提高人才本身的综合素质,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岗位教育和技能培训,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企业信誉等级评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外包的质量,企业和外包商才能获得双赢和共同发展。 (四)确定发展目标,做好发展人力资源外包的前期工作 企业首先应确定自身发展的定位,将如何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摆在首要位置,将如何引进和应用哪类人才作为当前主要考虑的工作。人力资源外包后,企业职工的定岗定职、薪资、福利等将不由企业来主导,员工因此会缺乏归属感,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将职工的思想工作做到位,和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让其理解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不是企业抛弃职工的表现。其次是要先找一家资深的服务商,利用其工作性质的优势来为企业培训员工等,使员工切身感受到外包使自身有了更多的培训和提高能力的机会,从而更胜任于工作。这样员工才能融入到企业当中,不断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努力,而且也克服了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尽管人力资源外包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越演越烈,更趋向于速度和时间的竞争。因此,陕西中小企业如能尽早迈出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步,将成为提升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涵 人力资源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其含义为:一个社会或组织所拥有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而人力资源管理视员工为组织的资产,是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工作相比,它强调入力资源在组织中所应有的重要地位,侧重变革管理和人性管理。它是属于预警式的管理模式,即采取前瞻态度,防患于未然。同时,它将重点放在资源的获得和使用上,满足组织对人力资源的动态需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人才力逐渐成为实力的象征,人力资源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包就是这种变化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促进绩效的最优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就是指企业或单位把整个项目交给专门从事这种工作的公司。21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外包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一种企业委托第三方服务商连续提供过去通常是由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特别是人事行政部门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通常第三方服务商会按照惯例,对提供的人力资源服务与企业签订协约并收取费用。广义来讲,任何以付费的方式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交由企业外部机构或人员完成的做法,都可以认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继兴起,人才开始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我国应运而生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与职业介绍机构开始为各类企业提供基于人事档案的劳动用工手续的服务,这是我国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南京、宁波等地兴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进入了发展时期,具有高速的成长性与巨大的市场潜力。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实现了人力资源部门向企业战略伙伴的角色转变。将部分事务性工作外包出去,让人力资源部门的职员从繁重的低层次重复性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比较重要的战略性工作。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短期和长期规划等等。促进其职能从事务性走向战略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都适合外包,也并不是所有的外包服务商都适合企业的某项外包业务。选择正确的外包业务以及为外包业务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可以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各种风险。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的选择 2.1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方式现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方式,普遍认为有三类:一是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这类服务机构集中配置了人力资源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专营活动,如人才市场、培训公司、招聘网站、猎头公司等组织机构。由于长期从事某一种或某几种职能的外包业务,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比较容易形成规模效益,运营更加有效快捷。二是独立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之外隶属于其他的行业,此类机构有广泛的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只是他们诸多业务中的一项,此类多数为其它行业中的企业或机构,例如数据调查公司、保险公司等。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他们大多为国内外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教授学者们。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专业知识丰富权威、与时俱进,而且由于经常被聘为企业的顾问或从事相关活动,他们也具备比较强的实践经验这三类外包方式没有明显的界限,如人力资源专家可以置身于专业人力资源外包机构或是某咨询公司里,企业在选择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适合的外包方式。 2.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式的选择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型与特有型业务不适合外包,而附加型与专业型业务应该实行外包。在对附加型与专业型业务实行外包时,应该选择适合的外包方式,才能使外包业务顺利有效的进行。对于附加型业务建议选择外包给其他行业中的组织或机构,这种机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方面职能运作具有相当高的规模优势,因为外包业务对于这类外包服务商来说是其业务中的一部分,既能提高他们的规模效益也能减少本企业为此需花费的大量时间与精力,如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各种雇佣及社会保障相关的数据和报告等劳动关系方面的事务,可以外包给数据调查与搜集类的企业或机构;工资发放与退休金管理等事务可以外包给银行或相关机构;社会保障与各种保险的业务可外包给保险公司等机构,这类事务对其专业知识要求非常高,外包给相关行业的组织机构显然可以降低其复杂性,对本企业而言则减少了操作成本,对社会而言是减少了因不同行业重复设置机构而带来的社会损失相对于其它的外包服务商而言,附加型的业务选择其他行业中的组织或机构效果明显,性价比高。对于专业型业务。如企业薪酬制度与培训计划的设定实施、激励方式的选择等业务可以外包给人力资源专家,他们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与经营模式来制定不同的薪酬、培训、激励等政策,而且能根据适时的变化来对政策进行修订与调整,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员工的招聘、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等业务可以选择招聘网站等专业外包机构;员工的培训开发、工作任务与岗位分析、绩效管理等事务可以选择专门的培训机构、绩效评估机构等相关的外包机构。专业外包机构的专业性与技巧性较高,而且具备规模效应,能够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业务来执行外包活动,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复杂多样的专业型职能业务,专业人力资源外包机构是合适的选择;若业务比较单一,既可以选择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又可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3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3.1注意外包过程中企业对外包业务的控制力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并不是意味着某项工作可以放弃,不能让外包服务商全权负责而不加以监督管理,要防止企业责任外移,外包是使用企业本身不拥有的资源,与外包服务商建立长期或短期的伙伴关系,是不参与作业但参与控制的过程。在实践中应该监控外包服务商的行为,确保业务的顺利进行。 3.2注意外包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找一个忠实可靠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我国还没有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外包行业的运作,因而容易出现外包服务商向企业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泄漏企业的内部资讯与商业机密,降低服务级别,增加潜在费用等现象。因此,在外包商的选择上要注意对方的信誉度,在外包过程中要注意对本企业重要讯息保密等协议的签订与施行。 3.3要注意内部员工与外部人才的平衡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外包必然会影响本企业部分员工的自身利益,若忽略内部员工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体士气,因此,在人力资源外包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外包服务商与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各个岗位员工的关系,寻求较好的平衡点,达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曰益突出。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越来越得到各国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视。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考察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基础动因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指企业为了节省开支或者缺乏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原因而将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或业务的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供应商的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作为公司管理中的一项新兴内容,正日益显示出高速的成长性和市场潜力。本文拟就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及动因进行探讨。 交易成本理论 考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交易成本理论、资源经济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等。本文主要考察交易成本理论。 科斯(Coase)认为,市场中存在着交易费用,其内容主要包括:记载交易中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如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费用,这是在交易准备阶段产生的费用。为完成市场交易而进行的谈判和监督履约的费用。其中包括讨价还价、订立合约、执行合约并付诸法律规范而必须支付的有关费用。未来的不确定性引致的费用,以及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 威廉姆森(Williamson)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将其归纳为两组:第一组因素是交易主体行为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第二组因素是有关交易特性的三个维度。而这其中机会主义行为是非常基本的因素,它对各阶段的影响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其他因素间接产生作用。在外包的决策过程中将它直接作为分析对象几乎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有限理性是针对决策者而言的,它实际上是决策模型使用者素质的一部分。正是基于这两点原因在有关外包的研究中,很少对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进行研究,而主要研究第二组因素即有关交易特性的三个维度对交易成本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外包决策。 不确定性。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使交易双方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进而增加履约风险。库普曼斯(Koopmans.T.C.)把这种不确定性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初级的不确定性,即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消费者偏好的改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一种是次级的不确定性,即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相互依赖程度的不对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导致“契约人”有限理性的重要原因。 交易重复出现的概率。由于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契约总是不完全的,需要专门的治理结构来保障契约关系的稳定性和可调整性,但建立这种结构是具有费用的,这笔费用是否能够得到补偿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交易发生的频率。如果进行的交易不是经常性重复发生的,这种新增费用就很难得到补偿;反之,交易是经常重复进行的,这笔费用就容易得到补偿。一般来说,只有对高频率的交易建立保障机制才是经济上合算的。 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可以分为三类:地理区位的专用性、人力资产的专用性、物力资产的专用性。专用性是交易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因而他对交易成本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专用性程度高的产品,交易成本比较高;而且对于承包商来说,由于客户少,很难实现规模经济。专用性和不确定性高的活动应该在企业内部通过科层组织来解决(Williamson,1975),反之则应外包出去(MonteverdeandTeece,1982)由外部供应商来解决。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的观点,外包是介于市场和企业的中间组织。在给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企业有三种选择,一是自己生产,二是从现货市场购买,三是实行外包。企业的所有者将根据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最小值做出选择。虽然市场机制是解决资源配置的最优办法,然而市场中存在着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行为,这些因素将导致企业寻求资源的内部一体化。当完全内部一体化由于竞争的交易成本很高而受到限制时,进行外包合作就是最好的选择。组织通过外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外包商通过享受规模经济而具备竞争优势,但节约的生产成本或多或少的要被人力资源外包的成本所抵消,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所产生的成本包括:评价供应商的成本、谈判成本、协调控制成本等(Picot,1991)。所以,根据该理论,我们认为,只有当外包所产生的成本之和小于自己生产的成本时才应当进行外包,否则就应当实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内部化。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动因 在促使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动因方面,Greet,Youngblood和Gray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downsizing)、快速成长或衰退(rapidgrowthordecline)、全球化(globalization)、竞争增加(increasedcompetition)以及企业再造(restructuring),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Atkinson认为组织将人力资源外包的因素有降低营运成本、改善业务焦点、增加管理控制以及与供货商分享并发展策略。Siegel则认为将人力资源活动外包的动因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品质、节省时间、减少对新技术的投资、将人力资源角色由服务提供者提升至策略事业伙伴(strategicbusinesspartner)。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因应从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个视角进行分析。 (一)内部视角的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重新定位的需要。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职能已经从一般性的行政管理转变为战略性的经营规划管理,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和动态发展,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者不再是组织经营战略的被动执行者,而是组织经营战略的决策者。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成为企业决策层的战略伙伴,帮助企业的领导计划和实施组织的变革,比如企业再造、结构重组、规模精简、精专分工等。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事务性工作外包出去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繁杂的日常行政管理职责中解脱出来,真正参与到企业高层的战略规划中去,实现其战略性职能。 2.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不可能对企业的各个方面给予同等关注,往往有所侧重,注重寻求自身竞争优势。外包服务供应商能够帮助人力资源从业人士从日常行政管理职责中解脱出来。把精力集中在企业高层的战略规划职能上。许多企业正在寻求将人力资源等非主营业务职能诉诸外包管理,与专业的外包管理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外包管理机构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确保企业突出经营重点和提高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 3.促进企业管理专业化。外包服务商的优势在于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丰富的操作经验。外包能够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因为外包不仅可以使企业得到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意见和指导,并能够运用外包服务机构的最新系统和技术。外包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企业内部人事管理人员的培训过程,有利于其管理能力的提高。 4.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企业一方,外包降低甚至是取消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行政人员、设备体系和信息平台等方面的持续性维护投资。外包通过法律确认使企业和外包服务机构之间建立起符合双方利益的风险共担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业的连带责任成本。外包为企业提供了一种获取和维护最新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途径,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技术性投资资金;在外包服务机构一方,外包服务机构因专门承接大批量的人力资源工作而形成规模经济的低成本运作格局,避免了企业因不熟练专业性业务和不了解外部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规律而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能够运用比企业内部管理还低的运营成本提供比其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5.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外包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当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无力、不擅长或不便于满足某些要求时,将任务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和顾问人员无疑将是必然的选择。通过专业服务公司帮助企业突破逐渐老化的管理模式,制定清晰的工作说明书和岗位规范,将员工考核记录及时归档,管理员工进出记录,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绩效,同时能够使企业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二)外部视角的分析 1.竞争的加剧。企业实行外包是由于巨大的竞争压力所致。进入20世纪90年代,企业已经越来越难以靠资本或技术的先进而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因而压缩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已经显得日益重要。企业业务量有限,它们更迫切地渴望从压缩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取得成效。在这种情势下,企业在不断寻求自身的竞争优势过程中,往往将企业非核心因素放在企业考虑之外,而重点关注企业价值链上各环节和高附加值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同样也面临这样的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成本是高昂的,为了保持公司的竞争力,企业更趋向于压缩雇员人数,实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保持其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这相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资源薄弱背景下,外包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效率,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将是企业管理者的理想选择。 2.国际化发展趋势的推动。在实行国际化战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到国外设立营运机构或分公司、子公司,并招募东道国公民到其公司工作。这种跨越地理边界的国际雇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同时,面对国际大企业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关键。这对企业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和挑战。没有丰富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机制,没有对人力资源的大量投资,难以与国际大企业抗衡。而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部供应商可以帮助分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压力,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求。 3.外包市场的成熟。企业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的成熟度。如果具有较好的服务供应商的外部市场,则能产生规模效应,为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相应地企业也更放心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我国管理咨询行业的迅速成长,其中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的发展成熟,为更多的企业开始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带来了机遇。市场调研显示,2003年全球市场上捆绑式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额达120亿美元,2004年人力资源外包预计将占到整个业务过程外包的39%。虽然在国内,人力资源外包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当多的跨国公司、中国本地公司以及有关社会机构已经对其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度。相关的中介机构、猎头公司在我国大量涌现,将为企业提供更优质而专业的服务。 4.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人力资源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于效率和竞争的原因,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中。比如互联网的应用、企业ERP系统的实施、工作评价技术的开发应用、人才测评工具的应用、建立员工数据仓库和知识管理系统等工作,这些工作都依托先进的专业技术,需要专业人员来运行和操作。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人力资源外包管理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源外包边界确定的两种观点,提出并阐述了决定人力资源外包边界的三个因素:企业的预期收益、对风险的评估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这三类因素的综合评估构建外包决策模型。文章认为拟外包企业不能简单依据职能的性质和企业的发展阶段来决定将哪些职能交给外包服务商,而是要考虑由企业与外包服务商可契合的人力资源职能所具有的特征。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边界外包服务商契合度 为了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活动,企业可能选择多种服务提供方式,外包就是其中一种选择,即把人力资源活动的多种职能责任交予第三方。在可外包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由传统的内部职能活动转变成可以从外部市场购买的服务。由于外包人力资源较为敏感,人力资源外包(HRO)比其它形式的外包发展得晚,但是人力外包市场成为国外外包行业中发展最快的方式。 在国外学者的调查数据中,90%企业外包一种以上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而且近一半的企业有进一步的外包计划。其中英国石油公司签了600亿美元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合同,而IBM公司则把整个人力资源部都外包出去,称之为劳动力解决方案(WorkforceSolutions)。在国内,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和中国人力资源外包网的调查,我国有10%以上的企业正在使用人力资源外包,正在使用或准备使用人力资源外包的企业近两年都超过了30%。这表明,人力资源外包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力资源外包已经成为我国企业逐渐考虑和使用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外包实质上是企业内部职能市场化的一种行为,它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取决于内部职能外部化所带来的企业与外包服务商(outsourcevendor)在人力资源职能运作中是否具有相容性和一致性,这种相容性和一致性体现了企业和外包机构的契合程度(degreeoffit),它是人力资源外包边界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外包能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支持,但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一般是不可能全部外包给外部机构的。因此,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是存在边界确定的问题。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边界的不同观点 根据职能的性质选择是否外包。曾明星(2005)认为能帮助企业实施经营策略的人力资源功能不适合外包,而一些传统意义的人事事务性职能则需要被外包。赵海婷(2004)认为工作分析、招聘、培训、员工意见调查、福利薪酬等大多数工作都可以外包;国家的法定福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事务性的工作也可以外包,而关于公司文化建设、关系协调、激励和留住人才之类的核心工作不能外包。 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外包边界也不同。李富(2007)认为企业在初创阶段不适合外包;成长阶段可外包的内容包括人员配置、福利管理、劳动关系、培训与开发,成熟阶段可外包的内容除上述各项外,还有国际外派人员管理部分事宜;在老化阶段则外包培训与开发、福利管理等较少通用类和辅助类职能。 但是实证研究对以上观点提出了质疑。首先,一项人力资源职能外包并不完全以是否核心职能为标准。Torrington和Mackay(1986)通过澳大利亚人力资源研究协会(AHRI)对澳大利亚322个跨地区跨行业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交给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最多的三项业务是:培训、招聘选拔和绩效评价,但这些领域对大多数企业都很重要。这反映了在企业中哪些职能外包出去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决策,而不是以人力资源的战略角色为出发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范围是一个逐渐成熟和扩展的外包市场发展的过程,从早期的档案管理、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扩展到员工招聘、培训、薪资福利、绩效考评等事务性工作的各个方面,直至某些战略性项目。 其次,外包也并不一定在成熟企业或大企业更受欢迎,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外包范围是很有限的,大型公司中存在的规模效应抵消了人力资源外包带来的成本节约的潜在优势,相反,在一些年轻的或规模较小的企业中,由于人力资源职能相对薄弱或者是正在调整,其人力资源活动主要局限于薪酬福利管理、人事记录维护和人员招聘甄选等,从外部购买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恰好弥补了这类企业关键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不足,在没有增加人力资源部的人员编制的情况下却能获取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张明辉(2002)通过对我国80家企业的220名员工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可能选择人力资源外包,小企业选择外包的概率更大,这进一步说明了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并不是人力资源外包边界确定的依据。 人力资源外包边界的决定因素 (一)收益预期 企业是否会选择将某些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出去,是基于对这种管理模式甚至组织形式的收益预期。这种收益预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将日常行政事务性职能外包,企业可以集中资源聚焦核心业务,降低非核心业务的成本,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外包能够获取在企业内部不能获得的专业技术,利用外部人力资源专家以较低成本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服务质量;让内部人力资源人员从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人力资源部门定位于战略合作伙伴而不是承担日常行政管理职能,从而将人力资源管理完全整合到核心决策过程中,提供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实践中,英国石油公司的人力资源高管人员曾表明其公司外包人力资源服务的主要原因是降低成本、提供质量支持,人力资源部门重心放在核心HR战略上,以便从日常行政工作中解放出来。 (二)外包风险 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风险。管理外包的成本可能会比预期的更昂贵而服务并未达到预期的质量,某些外包企业的人力资源职员还是会花费一定的工作时间在已经外包出去的工资福利管理上,甚至仍有许多日常事务性工作要由高级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做。二是员工士气下降的风险。外包本质上是一种组织重构,会带来员工的重新调配。企业本来应给员工一种文化统一和安全的归属感,当这种现状发生变化,员工甚至股东会产生不安和抱怨,产生企业员工满意度下降和面临失业或转岗的风险等。三是企业无形资产损失的风险。外包商有可能将从客户企业那里获得的技术和商业秘密卖给竞争对手,而且外包会限制企业学习和适应变革的能力,企业创造利润和创新的能力降低。 (三)环境 从现象上看,人力资源外包是某些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选择的管理策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创新,但本质上人力资源外包是外部环境作用下的组织演化现象。美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是上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根据当时的报道,平均每天有3100个人被辞退,每年有65万人失去原有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力资源外包策略恰好满足了这种降低人力资源服务成本的强烈需求。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加入WTO后我国企业所面临国际化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企业内部管理资源的不足成为人力资源外包产生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另外,组织所在的发展阶段、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趋势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重组的需要等一系列内部环境因素也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为外包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又进一步推动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如何确定人力资源外包边界 企业根据对以上三种因素的综合评估,来决定某项人力资源职能是否适合外包以及与外包服务商的契合程度如何,即将其中一种人力资源职能或某项职能中的一部分工作交给外包商,还是将几种人力资源职能的组合甚至全部人力资源职能外包给外部组织,从而促进企业和外包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见图1)。 基于预期收益因素的考虑,企业可能外包的人力资源职能应至少具备以下三种特征之一:人力资源职能的外包伴随人力资源部门职能的转变而产生,有利于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战略伙伴角色定位;从外部购买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能够弥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不足,获取专业化的管理程序和服务,提高对企业员工的服务质量;外部人力资源服务的获取成本要低于相应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开支,在没有增加或减少人力资源部的人员编制下,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降低企业管理费用和人工成本。 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外包的人力资源职能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可模块化,稳定性强,便于合同规定,防止外包商的机会主义风险;外包职能最好是企业将要发展的职能或缺失的职能,减少外包可能引起的文化冲突和内部人抵制;保证商业信息安全。 基于环境因素的考虑,外包的人力资源职能应遵循以下原则:所外包的人力资源职能有相应的发育良好的外包市场、具备专业素质的外包商以及健全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外包是企业发展阶段的需求,具备企业自身的认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压力等企业内部动力环境。 结论 综上所述,外包边界确定的根本影响因素是企业的预期收益、对风险的评估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企业是否外包的决策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三类因素的综合评估来进行决策,当然,由于层次分析法本身的局限,为了获取更专业的决策结果,可以研究其它更先进的决策方法,同时可以对三类因素的细分进一步完善。拟外包企业将哪些职能交给外包服务商也应基于对三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并不能简单地以职能的性质和企业的发展阶段概而论之。一般来说,企业很难全部外包人力资源职能,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外部环境,一是由于环境难以预测,例如外包过程中可能产生劳动争议,而这种不确定性不利于外包合同的签订;二是目前人力资源外包市场上还缺乏能够提供整个人力资源服务的外包服务商。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意味着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巨变,农业和农村工作将迎来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目标,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担负起应有的历史责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重要职能作用。 一、把改善生产条件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改善生产条件,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农村生产发展打牢物质基础。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不懈地以此项工作为己任,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增加对沟渠路、桥涵闸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行成片连块规模开发,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率。 二、把培植支柱产业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培植支柱产业,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就是为生活宽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农业综合开发要把此项工作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贷款贴息、有偿无偿资金扶持相结合、投资参股等财政投入和补助的方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民受益群体,使广大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三、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推进科技进步,就是要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就可以有力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要始终把科学技术融合到各个项目建设之中,并且逐步增加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和其他项目科技措施资金的投入,一方面购置农业机械和科技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一方面进行科技培训,增强科技意识和技能,同时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环节。改善生态环境,就是要保护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实现村容整洁的美好家园。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土地治理项目、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项目、长防工程项目等项目的实施,把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与农村生活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不仅可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还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把增强参与管理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增强参与管理,就是要让农民自己参与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就是体现了民主管理的和谐局面。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建设要为农民的民主参与和管理提供平台,在项目规划和实施中,采取公示和监督制度,让农民充分参与项目建设,在项目竣工后,让受益农民对工程进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项目效益。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要用财政资金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自己来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既增强了农民民主管理意识和行为,又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的思考 近几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投入不断加大,在管理上也加大了力度,尤其是国家审计署2009年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问题曝光之后,省财政厅、省农开局为进一步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先后又出台了一系列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程序。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内容涵盖了农业、水利、林业、科技、产业化等方面,项目建设包括前期准备、项目申报评估、工程实施、竣工决算审计、验收、后期管护等过程。资金运作则通过分配投资规模,下达资金计划,县级报账等程序来完成。在此阶段,资金管理同项目实施同步进行,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同时,项目实施坚持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公示制、审计制、验收制、工程管护制管理,资金管理坚持专人、专账、专户管理,实行县级资金报账制。只有这样,项目建设质量与资金的管理才能取得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与资金使用所产生的效益直接关系着“三农”问题,如今纳税人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要求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呼声很高,国家对专项资金审计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为此,严格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已成为当前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我县地处里下河地区,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加强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我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已形成了田成方、渠相连、树成行、路相通的局面,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提高到90%以上,粮食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人均收入达2000元。 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项目实施管理中,积极推行“八制”管理。 1、项目申报实现“法人制”。由县农开局成立“__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处”,工程建设处作为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法人。负责项目的申报、方案的编制、招投标、施工合同签订和对项目建设标准、质量、建设监管。特别在方案编制的过程中,做到实地考察,规划合理,确保方案切实可行。 2、项目工程建设实现“招标制”、“合同管理制”。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实行公开招标,委托专业招标单位,组织业务人员深入项目区对工程的数量和设计标准逐一审核,提供科学合理的工程量清单,经过设计单位、工程监理、业主代表会审后定稿。项目工程招标、公示结束后,由县工程建设处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项目实施过程实现“公示制”。对于土地治理项目从项目立项、实施到竣工,全程实现公示制。立项之初,通过召开项目区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竣工后,对项目名称、建设内容、资金使用、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开竣工期等通过树立标志牌等形式向社会公示,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确保资金有效使用。同时,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 4、工程建设监管实现“监理制”。土地治理项目由市开发局委托具有资质、信誉好的专业监理单位,对项目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标准等进行全程监控。同时,每个项目镇聘请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有责任感、有一定威信的农民义务监督员,对项目建设、验收、工程移交、工程管护进行全程参与和监督,不断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建立项目比对制度,对农业开发项目与一事一议项目、农桥等农业项目进行比对,坚决杜绝项目包装,套取财政资金。 5、资金拨付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项目资金拨付在往年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基础上,2015年我们着重抓两个方面工作,一是项目实施单位自筹资金的到位。在项目申报时,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在符合申报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少报自筹资金额度,不出现为申报项目而盲目的加大自筹资金的数量。二是加强项目实施单位的财务监管。在项目实施单位拨付最后一笔项目资金时,对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资金核算情况按规定进行全面检查,对符合要求的给予拨付,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整改。三是进一步严格执行财政资金报账制,加强报账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的审核,规范报账程序。土地治理项目实体工程申请报账时须提供单项工程验收报告、项目招投标资料、施工合同等相关资料,非实体工程报账须提供相关批准文件和合法票据。报账资金全部实行转账结算并直接支付。 6、竣工实行“验收制”。2015年我县将借鉴外地做法,在项目县级验收上,将过去开发、财政部门联合验收改为专家验收。县工程建设处设立项目验收专家 库,每批项目进行县级验收时,由开发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从项目验收专家库中抽取专家,成立验收小组,进行县级验收。7、工程建设实行“审计制”。一是单项工程审计。在县级验收前,先由社会中介机构对已竣工的单项工程进行审计,并向县级开发部门提供详细的审计情况报告,县开发、财政部门依据审计报告组织县级项目验收。二是审计部门审计。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要求,项目竣工后,由县级审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正式的审计报告。 8、建立健全项目“管护制度”。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工程管护制度,做到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二是加强工程维修养护,发现损毁,及时维修,确保工程正常运行。三是落实管护责任。明确项目镇镇长是开发工程管护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对农业开发项目工程运行情况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 近年来,安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在财政厅党组的领导下,经过全省广大农业综合开发干部的共同努力,以及农业、水利、土地、林业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一步如何开拓创新、强化管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新局面,把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里结合实际,就如何加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进一步强化管理,创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必须以强化项目管理为核心,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强化管理中必须不断地创新机制,探索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健康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创新要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强化“三农”大局意识。农业综合开发要紧紧围绕“三农”工作进行,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们永恒的工作载体和依托所在,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和权益,这是我们工作的大局。二是强化政策意识。每一个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和验收等,都要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农业综合开发的规章制度,严格按规定程序和标准进行,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强化市场意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一个社会型、公益型、大众型的事业,只有讲市场、有效益,农民群众才会满意,我们的工作才会良性循环,我们的事业才会健康发展。 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市县财政配套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足额到位。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宣传、引导、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筹资投劳,自觉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家园。大力推行业主负责制,通过对小型农水工程及林网的产权和使用权进行拍卖、租赁,回收投入的财政资金,用于滚动开发。积极探索利用农机购置补助、机井建设补贴等手段,引导农民自筹资金参与项目建设。 其次,建立招商引资机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一个很好的招商引资平台,中低产田改造、生态农业项目配套建设一些农田基础设施,为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产业化项目,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及外资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对符合招商引资条件的项目优先立项,对符合招商引资条件的地区优先开发,对符合招商引资条件的农村大户和机制新、效益好,带动农户多的民营企业优先扶持。 第三,建立项目管理机制。一是加强项目立项评估,全面推行评审制。项目选定要突出市场化、公开化、公平化和效益化,确保项目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取得高效益。二是集中资金,实行项目整合制。做到协调统一,相互促进,只有整合才能获得更高的整体效益、规模效益、示范效益。三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管护长效机制。明晰工程使用权,明确管护主体,使农发项目长久发挥效益。四是严格绩效评审,完善检查验收。制定科学、规范的绩效评审办法,引入中介机构检查验收项目,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市场化。五是量化考核指标,完善项目县轮换制。对个别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存在较大问题的县,该暂停的坚决暂停,该轮换的必须轮换。 第四,建立开发重点制。坚持开发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开发效益的核心。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特色,坚持重点,把握循环经济的原则,紧密联系安徽实际,根据各地自己的资源优势,突出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特色农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有市场、有前景的农产品,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使安徽的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使更多的特色农产品变成商品,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源泉。 进一步强化服务,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随着免征农业税以及其他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到位,农村的生产关系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农村的形势空前喜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这些都极大地支持和带动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自觉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强化服务,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做好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一是树立发展意识。着眼大局、着眼未来,把目光放得更远,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无论是项目选定,还是资金分配,都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强烈意识,用高水平的服务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树立改革的意识。只有不断改革,才能积极探索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新思路。三是树立责任意识。农业综合开发贵在“综合”,难在“综合”。只要我们都做有心人,大家一起在“综合”上做文章,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效益就会充分体现,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不断提高。四是树立廉政意识。农业综合开发机构既管资金又管项目,负有双重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建立科学、有效、全面的监督约束机制,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以制度约束人。 进一步强化认识,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求真”就是在工作中不断 总结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规律,“务实”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做好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既要总结和提炼过去的成绩和经验,也要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文秘站版权所有 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主题,明确提出要维护好、发展好、保护好农民的利益。这正是我们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者大显身手的时候,我们要善于把握新形势,从讲政治的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高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认识。必须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党的宗旨贯彻到具体农发工作中去,切实做到“权为‘三农’所用,利为‘三农’所谋,情为‘三农’所系”,满腔热情地做好工作,全心全意地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个拐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趋向已经明确。近几年,我省财政对“三农”投入增加的比例一直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这充分说明了省委省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我们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要进一步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勤奋工作,开拓进取,为振兴安徽,奋力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农业综合开发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汉滨区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农业综合开发意义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这一按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的进程,而小岗村的农民也以联产承包叩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门,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村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新局面,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对我区的不断投入,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我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超期运行,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建设管理滞后,效益衰减,20__年我区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79.5万亩,70%以上耕地仍是靠天吃饭,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支撑不足,科技装备能力较差,大大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农业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都很低,水稻和玉米绝大部分仍然靠人工收获。 2、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20__年我区农业户17.6万户、73.5万人。每户经营几亩土地的局面长期内很难根本改变,农业难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由于农业的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农民从农业经营活动中获取较高的收入十分困难。大部分都为初级农产品,受市场约束严重,增产不一定能增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不足,农业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不够。 3、劳动力老年化、妇女化、儿童化现象日益严重。随着我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移,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儿童、妇女所占比例大幅上升,不仅很难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很难动员足够的劳动力参与田间排灌渠道、小型蓄水工程开挖、土地平整、田间机耕道路修筑以及农田防护林植树等建设。 4、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效益不明显。我区农民现大部分仍然还是采取传统的耕作模式,自给自足,没有形成商品化理念。20__年全区人均gdp7246元,是全国的38.8%;农民人均纯收入2295元,比全国低1845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30元,据专家测算,我区比中南沿海落后20年,比陕西省落后5—7年。 上述问题,制约了我区农业和农村发展,使农业仍处于薄弱环节。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走出一条农业发展新路,这条新路就是中央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而农业综合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为推进现代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即是国家支持和扶持农业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我们争取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加快汉滨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农业综合开发对改变我区农业发展的作用 我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区之一,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自20__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就在努力改变着项目区农业发展现状。 一是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__~20__年,项目区共新建拦河坝12座,新修排灌站16座,新打机电井31眼,衬砌渠道244公里,新修改造机耕路105公里,新修梯田埂6公里。实现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8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0.6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35万亩。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的完善和加强,近13万亩的低产田变成了田地平整、土壤肥沃、渠路配套、高产稳产、节水有效的高准农田,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项目区农户通过土地改良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据统计,在已开发的12.9万亩土地中,有近50%的土地种植了具有特色经济作物,有近20%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培育了一批种养殖能人大户,吸引了规模企业到项目区建设基地。汉滨区秦东魔芋精粉厂、汉滨区杨晨养殖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技术指导,辐射劳动农户3万余户。 三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20__~20__年,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营造农田防护林5400亩,水土保持林20__亩,水源涵养林20__亩,实施苗圃育苗面积290亩。项目区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5.2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提高开发科技含量,农民素质明显提高。在土地治理项目中累计安排科技推广费78万元,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开展技术培训3.4万人次,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同时,累计安排财政资金111.4万元,实施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这些“点面结合”的措施,既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又普遍提高农民素质,为我区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 作用。 三、着力改进作风,培养出高素质的农发队伍 农业综合开发主战场在农村,工作地点在田间地头。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有过硬的作风。能否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业综合开发干部队伍,直接关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能否落实。因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着力培育高素质农发干部队伍。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真正的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真抓实干。要认真执行“三三制”的工作要求,即三分之一的干部在机关坚持工作,三分之一干部驻村抓点,三分之一的干部搞调查研究,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实施过程都有干部进行指导和服务。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好的制度是保证。通过制度建设来培育和弘扬干部的良好作风,通过制度建设,将干部好的作风固定下来,使好与坏、是与非、正确与错误、可做与不可做的标准界限清晰明了。 四、切实加强管理,打造农业综合开发精品工程 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任何一个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不论其性质如何,都只有在管理者对它加以管理的条件下,才能按照所要求的方向进行。当前,汉滨区农业综合开发要以中低产田改造和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科学管理,项目带动,依靠科技,资金捆绑,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规模特色农业,打造农业综合开发精品工程,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建成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 1、科学规划,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规划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要把规划设计放在首位,抓好“三个结合”,突出扶持重点。一是国家政策与汉滨区实际相结合。高起点、大手笔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规模开发、综合示范的原则,实行山水田林路、村庄、产业综合规划。二是扶持方向与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相结合。择优扶持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引进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使项目概预算更加准确,项目实施方案更加科学,效益指标更加明确。三是农发办实地考察与专家意见相结合。专家的论证意见是择优选项的重要依据,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农发办组织相关人员对重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把好项目申报立项关。 2、广泛宣传,提高农民发展意识。不仅要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对加强我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还要让广大群众掌握相应的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意识。一是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层层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政策和项目内容,激发了广大干群投身农业综合开发的热情。二是通过科技示范、开培训会、印发资料等教会广大群众的掌握一至两项生产技术,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和发展意识。 3、加强项目管理,严把工程质量。要真正实施放心工程、精品工程、亮点工程、惠民工程,就要加强项目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一是认真执行招投标制度。项目完成设计后,由招标委员会严格按照招标程序对工程统一招标,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透明。不搞人情工程和交易工程。二是坚持合同管理和工程施工监理制。所有工程一律实行合同管理,同时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公司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理。三是把好材料关。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建材一律不准进入项目工地,不准使用或安装。 4、加强工程管护,确保长期受益。按照“建管并重”、“谁受益,谁负责”、“以工程养工程”以及“市场手段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原则,一是要落实管护主体,办理移交手续、签定管护责任书。二是要加强管护费用的筹集。管护费的筹集方式有很多,主要有向农发办审报工程管护经费、向财政部门审报工程管护补助金、从工程收益中提取管理费或采取“一事一议”的形式。三是要加强管护费的管理,要做到专款专用,分帐核算,不得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补贴等行政事业费开支。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浅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研究 论文关键词:会计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 财务管理 论文摘 要: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形态也随之不断更新,与此同时,国家更加重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运行,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会计管理工作在资金运行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研究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调查,对资金运行现状进行分析讨论,发现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在会计管理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结合会计管理体系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提出了现阶段在整个体系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一些现实情况,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力争使财会管理工作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顺利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业资源进行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它的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项目的条件、使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并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土地治理、基本农田建设、优势农产品项目、养殖、土地改造、综合治理、灌溉节水等土地治理项目;还包括农产品加工等在内的许多产业化经营项目。 1、农业综合开发的形势 现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形势一片大好,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农业开发项目的饿政策好,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 农业综合开发在这种好的形势下,应该抓住机遇,强化资金运行管理体系,大大提高财会管理在新形势下的作用,力争通过强有力的会计管理工作,增强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体系,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2、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现状 在有政府投入、扶持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资金的管理、运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目前,一些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反映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有很多。所以,一定要加强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会计管理工作。作为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会计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改革、发展前景和效益。当前,很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表现在管理混乱、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致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不利,农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阻碍。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合理、高效的管理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能让财务运行有条不紊,充分发挥其使用作用,而会计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对整个财务管理体系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政府关于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项目。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资金的运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紊乱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运行中,资金管理紊乱。主要表现在:(1)财政资金报账不及时,资金拨付进度缓慢。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存在财政资金报账不及时的现象,在项目验收合格后,除质保金和工程管护费外仍有资金余额未拨付;(2)借出财政有偿资金到期未收回,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政府为了更好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除资金补贴外,还提供一定数额的有偿资金,但是,由于立项时对项目单位审核不严格,弄虚作假申报并获得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到还款期时用款单位因各种原因无法偿还,造成有偿资金无法按照规定数量收回或者完全损失,个别基层财政部门垫付到期有偿资金,这就无形之间增加了财政的损失和负担;(3)资金利息收入未按规定转作本级有偿资金,在资金利息收入的处理中,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同时造成了项目资金利息管理的紊乱;(4)部分农发部门和乡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违规用大额现金结算;(5)项目报账内容与计划、合同不一致。超出规定的范围使用资金;(6)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或者责任心不够,导致会计科目运用不规范,也是导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紊乱的一个重要因素;(7)项目竣工后移交手续不健全接收单位资产不入账,如用农发资金购置的农机设备、林木等没有登记固定资产台账。(8)部分返还的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有偿资金滞留在市、县两级财政,未按规定返还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及时解除各级财政部门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9)个别项目存在以拨代报现象。所以,这就需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更新以适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和需要。管理制度的落后势必会影响会计管理应用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体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形式大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些地方乡镇财政资金紧缺,财政保障存在问题,土地治理方面的项目资金运转、构成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所以运行难以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导致资金预算、计划结构不合理。所以,这种现状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存在相当的缺口,以至于不能按时、按量、按计划的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次,由于会计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项目报帐过程不规范现象频繁出现,出现一些票据造假现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有资产的无形减值、流失。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多数效益较低,所以,在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存在漏洞的基础上,致使农业综合项目开发资产无形流失。所以,一定要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以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发展。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的几点建议 1、增强意识,完善会计管理机制,改善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紊乱现象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会计管理的意识一定要加强,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机制,做到专款专用、按时按量回收有偿资金、及时报账、项目合同与上报内容、计划保持一致、农发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加强资金管理就要加大投入的力度,一定要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加强财务管理,实行各级政府、部门、乡镇乃至个人分责制度,确定保证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合理使用。在此同时,还要要加强对有偿资金和信贷的管理,准确评估风险,按时、按量回收资金,降低风险。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能有效的解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过程中资金被挪用的现象,所以在体系完善的同时,有效的防止了通过各种手段挪用、骗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款项的弊端,同时也有效的杜绝了部门、个人利用各种方法占用财政资金的现象。与此同时,不但使资金的支出、收入合理、高效,还能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在增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从根本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产生。 2、更新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要想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更加合理,就必须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必须有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做保证。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的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只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标准和制度,才能促进会计信息化系统在技术上的协调和整体效能提高。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会计工作有法可依、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根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建立健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 (2)针对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落后,不适应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情况,应及时更新和完善现有制度。对现行制度中不符合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特点的,应及时改进;不全面、合理的地方,要及时完善。总之,管理制度要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作相适应,保障呢业综合开发工作能够稳定、高效的运行。 (3)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做好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工作,突显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如果在具体工作中不执行相应的标准和制度,有法不依,那么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既快又好的发展。 3、强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发展。不管是项目的运行前的成本核算,还是项目的运行之中,都要有的放矢完善相应的监管、评价体系。票据的规范问题,要绝对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报帐过程中严格审核,不要让投机者有机可乘。这样,不但降低了工程成本,同时也防止了发票需开问题。所以,一定要全面建立、健全会计监管体系,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出现,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质量,迅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所以要做到无论是日常检查,还是运行中检查、 和完工检查,都要细致、严格,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同样决定着会计管理工作的进行。所以要加强培养力度,拓宽培养渠道会计人员的培养要不拘泥于特定形式,可以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如加强与院校的结合、岗前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等。在培训的过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训计划,切实发挥培训的作用,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同时多方面培养,全面提高素质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思想素质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坚定的政治信念、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是成为优秀的财务人才的基础。 提高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端正的态度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培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责任心,爱岗敬业,甘于奉献,钻研进取。 四、结论 综上所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会计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运行,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会计管理工作在资金运行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能否管好、用好,是一项重大课题,它关系到能否按时、按量完成开发项目,同时还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景。左右着农村经济建设的未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工作应该得到重视,以便为政府支持农村综合开发的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所以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完善,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研究 摘 要: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形态也随之不断更新,与此同时,国家更加重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运行,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会计管理工作在资金运行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研究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调查,对资金运行现状进行分析讨论,发现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在会计管理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结合会计管理体系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提出了现阶段在整个体系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一些现实情况,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力争使财会管理工作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顺利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论文联盟 关键词:会计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 财务管理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业资源进行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它的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项目的条件、使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并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土地治理、基本农田建设、优势农产品项目、养殖、土地改造、综合治理、灌溉节水等土地治理项目;还包括农产品加工等在内的许多产业化经营项目。 1、农业综合开发的形势 现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形势一片大好,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农业开发项目的饿政策好,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 农业综合开发在这种好的形势下,应该抓住机遇,强化资金运行管理体系,大大提高财会管理在新形势下的作用,力争通过强有力的会计管理工作,增强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体系,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2、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现状 在有政府投入、扶持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资金的管理、运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目前,一些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反映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有很多。所以,一定要加强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会计管理工作。作为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会计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改革、发展前景和效益。当前,很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表现在管理混乱、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致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不利,农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阻碍。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合理、高效的管理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能让财务运行有条不紊,充分发挥其使用作用,而会计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对整个财务管理体系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政府关于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项目。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资金的运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紊乱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运行中,资金管理紊乱。主要表现在:(1)财政资金报账不及时,资金拨付进度缓慢。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存在财政资金报账不及时的现象,在项目验收合格后,除质保金和工程管护费外仍有资金余额未拨付;(2)借出财政有偿资金到期未收回,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政府为了更好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除资金补贴外,还提供一定数额的有偿资金,但是,由于立项时对项目单位审核不严格,弄虚作假申报并获得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到还款期时用款单位因各种原因无法偿还,造成有偿资金无法按照规定数量收回或者完全损失,个别基层财政部门垫付到期有偿资金,这就无形之间增加了财政的损失和负担;(3)资金利息收入未按规定转作本级有偿资金,在资金利息收入的处理中,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同时造成了项目资金利息管理的紊乱;(4)部分农发部门和乡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违规用大额现金结算;(5)项目报账内容与计划、合同不一致。超出规定的范围使用资金;(6)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或者责任心不够,导致会计科目运用不规范,也是导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紊乱的一个重要因素;(7)项目竣工后移交手续不健全接收单位资产不入账,如用农发资金购置的农机设备、林木等没有登记固定资产台账。(8)部分返还的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有偿资金滞留在市、县两级财政,未按规定返还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及时解除各级财政部门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9)个别项目存在以拨代报现象。所以,这就需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更新以适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和需要。管理制度的落后势必会影响会计管理应用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体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形式大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些地方乡镇财政资金紧缺,财政保障存在问题,土地治理方面的项目资金运转、构成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所以运行难以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导致资金预算、计划结构不合理。所以,这种现状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存在相当的缺口,以至于不能按时、按量、按计划的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次,由于会计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项目报帐过程不规范现象频繁出现,出现一些票据造假现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有资产的无形减值、流失。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多数效益较低,所以,在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存在漏洞的基础上,致使农业综合项目开发资产无形流失。所以,一定要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以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发展。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的几点建议 1、增强意识,完善会计管理机制,改善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紊乱现象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会计管理的意识一定要加强,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机制,做到专款专用、按时按量回收有偿资金、及时报账、项目合同与上报内容、计划保持一致、农发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加强资金管理就要加大投入的力度,一定要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加强财务管理,实行各级政府、部门、乡镇乃至个人分责制度,确定保证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合理使用。在此同时,还要要加强对有偿资金和信贷的管理,准确评估风险,按时、按量回收资金,降低风险。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能有效的解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过程中资金被挪用的现象,所以在体系完善的同时,有效的防止了通过各种手段挪用、骗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款项的弊端,同时也有效的杜绝了部门、个人利用各种方法占用财政资金的现象。与此同时,不但使资金的支出、收入合理、高效,还能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在增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从根本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产生。 2、更新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要想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更加合理,就必须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必须有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做保证。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的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只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标准和制度,才能促进会计信息化系统在技术上的协调和整体效能提高。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会计工作有法可依、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根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建立健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中国论文联盟 (2)针对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落后,不适应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情况,应及时更新和完善现有制度。对现行制度中不符合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特点的,应及时改进;不全面、合理的地方,要及时完善。总之,管理制度要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作相适应,保障呢业综合开发工作能够稳定、高效的运行。 (3)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做好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工作,突显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如果在具体工作中不执行相应的标准和制度,有法不依,那么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既快又好的发展。 3、强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发展。不管是项目的运行前的成本核算,还是项目的运行之中,都要有的放矢完善相应的监管、评价体系。票据的规范问题,要绝对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报帐过程中严格审核,不要让投机者有机可乘。这样,不但降低了工程成本,同时也防止了发票需开问题。所以,一定要全面建立、健全会计监管体系,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出现,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质量,迅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所以要做到无论是日常检查,还是运行中检查、 和完工检查,都要细致、严格,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同样决定着会计管理工作的进行。所以要加强培养力度,拓宽培养渠道会计人员的培养要不拘泥于特定形式,可以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如加强与院校的结合、岗前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等。在培训的过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训计划,切实发挥培训的作用,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同时多方面培养,全面提高素质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思想素质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坚定的政治信念、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是成为优秀的财务人才的基础。 提高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端正的态度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培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责任心,爱岗敬业,甘于奉献,钻研进取。 四、结论 综上所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会计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运行,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会计管理工作在资金运行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能否管好、用好,是一项重大课题,它关系到能否按时、按量完成开发项目,同时还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景。左右着农村经济建设的未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工作应该得到重视,以便为政府支持农村综合开发的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所以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完善,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浅谈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及发展对策 论文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 作用 对策 论文摘要阐述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结合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 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为重点,加强项目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1]。自1995年以来,芜湖县先后在易太、六?、陶辛、方村、花桥、红杨等14个乡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芜湖县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1.1加速了新品种的应用推广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抓好良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是提升优质粮油产业,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程度的基础。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平台,紧紧抓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这根主线,积极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的种业集团协作,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开展不同层次的试验,对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品种,进一步扩大面积进行示范推广。15年中,先后引进水稻、油菜品种近400个,开展粮油新品种生产展示近800 hm2。根据大田生产用种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县95%以上的推广品种是在综合开发试验示范中筛选出来的。目前芜湖县水稻品种每2~3年就更换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达96%,油菜良种覆盖率100%,优质率达99%以上。由于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引导,芜湖县新品种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品种优良率和产量稳步提高,2000—2003年连续被安徽省农委评为优质良种示范推广和新技术应用先进县,2003年获省“农产品优质化创建十强县”称号,2006年被安徽省农委确定为优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示范县。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的基础上,2008年芜湖县实施芜湖市1.33万hm2超级稻推广工作,当年推广超级稻3 000 hm2,2007—2009袁隆平院士连续3年来芜湖县考察,目前芜湖县超级稻推广已过6 666.67 hm2。 1.2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启动下,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有限资金,先后引进推广了水稻旱育秧技术,1996年后进行改良推广,年推广面积8 000 hm2,最高年份应用面积1万hm2以上;1995年起示范推广软盘抛秧技术,并开展了水育旱管方面的技术研究,年推广面积3 333.33 hm2以上;1998年起重点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年推广面积达6 666.67 hm2;1998—2002年开展了优质双低油菜综合技术运用与高产攻关,年应用面积1.67万hm2,并获农业部一等奖;2004年起开展水稻集成技术的应用,2005年应用面积达2.67万hm2,2006年3.33万hm2以上;2005年引进无盘抛秧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2006年推广面积1 013.33 hm2;为适合集约化生产需要,2003年起与农机管理局协作,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5年全面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006年全程机械化应用率达90%以上;1997年实施推广油菜“一杀一封”免耕移栽高产配套技术,全县化除率已达98%以上,同年实施无草害、无螟害工程;1998年起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同年引进推广农作物秸秆速腐技术、沼液肥料和有机肥增施技术;2000年起引进农业专家系统并在水稻、油菜生产上应用,累计应用面积达5.33万hm2;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起动下,2005年起芜湖县全面开展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4万hm2。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更改进了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1.3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注入了活力 为有效地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年来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芜湖县耕作制度特点,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有效的组装配套,并开展高产高效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先后开展了“油-瓜-稻”三杂配套、“油-瓜-棉”立体种植、“早白菜薹-早熟毛豆-秋延西瓜”、“早白菜薹-土豆、西瓜-杂交水稻”、“油-棉套栽”、“烟叶-稻”一年两熟轮作等为主的高效栽培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2000年这些模式被县委确定为“傻瓜技术”,力倡在全县范围内应用推广,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hm2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高效模式运用推广,有力地推动了芜湖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粮经作物的协调种植[2],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推动了种植水平提高 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是推动全县整体种植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多年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综合开发科技措施,在涉及到的项目乡镇坚持开展“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粮油无公害生产基地。15年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开展粮油高产攻关511.9 hm2,高产栽培示范近4 000 hm2,已建立镇级无公害生产基地5个,面积1.33万hm2。在抓攻关示范上,农技中心组织工作队进村驻点,高级农艺师主抓万亩示范基地建设,农艺师负责千亩示范片的具体指导;每个高级农艺师抓好1个66.67 hm2高产攻关点,在示范区内,县镇技术人员协助高中级农艺师抓好示范片、攻关点及上门入户的技术指导,不留技术推广死角。此外,在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每年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0~15个科技示范户、3~5户种植大户、2~4个示范村,达到点面结合的示范效果。15年中,已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2 502个,种植大户668户,开展现场观摩91场,观摩1.94万人次。高产攻关示范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全县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 1.5提高了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这也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在项目实施结束后,为造就一批稳定的土专家队伍,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从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了科技培训“讲师团”,编印有针对性的乡土教材,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并根据农时季节特点,灵活机动地开展关键性技术应用培训,年办培训班100场次以上,培训咨询近2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5万~20万份。此外,利用项目实施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县镇两级组成联合技术指导组,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在全县开展巡回指导,指导农民科学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素质。 1.6以项目实施为基础,组织开展订单农业生产 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芜湖县优势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为增加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做好农业综开发工作,2000年县农技推广中心以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依托,创建了533.33 hm2六?专用品种示范区,在专用品种示范区内单一品种区域化种植,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3],同时积极与加工企业合作,为企业与种植农户牵线搭桥,开展订单生产。在技术服务上,为他们筛选品种,通过测土配方,开展精准施肥,通过增施有机肥,进行科学水肥管理,达到健身栽培,通过植保技术承包,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力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先后与企业协作,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8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个,累计面积达1.87万hm2,创建无公害大米品牌8个、绿色食品品牌3个、无公害蔬菜和茶叶品牌6个,开展水稻订单生产近9.33万hm2、油菜订单近6.67万hm2。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品牌的创建,提高了芜湖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水平。 1.7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 运筹项目资金,在项目区创建和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栽培与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机收、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在项目实施中芜湖县共组建配方肥销售网点36个,年供肥能力5 000~6 000t,直接供应配方肥1.33万~1.67万hm2,辐射采用配方施肥面积1.33万hm2,累计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积2.67万~3.00万hm2;创建机耕机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在水稻播栽与收获季节对全县水稻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以全县668个生产大户、40个农资经营户为依托,组建了16个植保统防统治技术承包社会化服务队,年实施和辐射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2.67万hm2以上,辐射带动清水、火龙岗两镇面积1万hm2,统防统治年累计面积3.67万hm2。利用协会+企业抓主推品种应用和提升粮油品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粮油订单生产超过20万hm2,其中开展水稻订单9.33万hm2,油菜订单6.67万hm2,小麦订单4万hm2。 1.8提高了农技人员服务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技推广资金的不足,使得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得以运用推广。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县农技推广中心先后引进先进实用技术12项,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这期间先后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4次,市县级科技进步奖19项,有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安徽省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称号,1人获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4人获农业部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粮食生产技术标兵;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中心技术人员15年中先后有92篇学术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50%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编写项目论证,承担项目实施和撰写实施总结,并具备承上启下接纳培养后辈人才的能力,提高了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比例,建设展示中心 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所占比重过小,每年在项目实施面积、良种良法配套及新技术运用方面推广有限,建议提高农业科技措施资金比例。农业综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展示每年随项目实施镇的变化而更替,虽然扩大了示范展示范围,但新技术的应用从农民接受到熟练应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不断的变化地点,不利于项目区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另辟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建设一个稳定的、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展示中心,重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的科研成果。 2.2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继续学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开项目中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及科技成果缺少应有的支持,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对引进农业科研成果给予资金支持,对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将成果进行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2.3创建社会化服务意识 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利用项目实施契机,创建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在项目区扶持成立一些协会,如粮油种植协会、棉花生产协会、植保社会化服务协会、产业化协会等,构建“协会+农户+企业”的平台,开展“统一良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4],提升优质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4提高农民素质 狠抓农民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农业综合开发是综合性的,在农田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在项目区核心农户培育上缺少应有的奖金扶持。建议在项目实施中把造就农业生产第一线专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技推广中心从种子、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科技培训“讲师团”,对项目区内农民集中与分季节开展技术培训,对核心农户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培训,加强生态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农民种植素质。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监督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业资源进行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农惠农政策,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发挥了实质性作用。现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形势一片大好,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农业开发项目的饿政策好,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在这种好的形势下,应该抓住机遇,强化资金运行管理体系,大大提高财会管理在新形势下的作用,力争通过强有力的会计管理工作,增强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体系,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难以及时到位 各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及时足额到位直接影响项目建设的完成。一些地方因财政状况紧张配套资金难以按计划完成,出现了虚假配套、延迟资金拨付等情况。 2.2投入分散,多头管理 我国政府支农资金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等十几大类。资金来源分散,管理制度和要求不统一,支付方式、渠道和对象分散,使得一些资金在支付过程中处于监督管理之外,难以确保资金按照规定的使用方向合理规范地运行,不仅加大了资金监督管理的难度,也增加了监督管理的成本,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 2.3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脱节 在项目管理方面,项目安排分散形不成规模效益,一些地方项目建设尊重农民意愿不够,项目前期实地勘察不扎实,扩初设计脱离实际,超越权限擅自调整项目实施计划,少数工程和物资设备购进仍然未实行招投标与工程监理制。在全面实行规范性的资金报账与工程建设招投标之前难以相互协调推进,直接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性。 2.4资金监督能力不足,责任不到位 因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增添了数量很多的机械、设备、仪器及相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竣工工程移交后,资产随之交由县、乡管护,由于执行管护制度不力,管理资金有限,许多水利基础设施毁损严重,设备物资挪做它用,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责任不到位是因为:一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管部门是农业资金管理监督的主体,由于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等因素,资金多部门投放,分散使用,形不成合力,使资金达不到效益最大化。二是个别单位往往重资金争取,轻资金管理;重资金分配权力,轻资金监管责任;分配资金时“插手”,监管资金时“甩手”。对资金项目如何安全运行,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置之不理。 3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监督问题的对策 3.1加强规范管理,促进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进一步规范“三专”管理制度,按照“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经营管理政策,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管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管部门要按照农业开发资金管理规定,及时按项目实施进度审核、拨付资金,进一步完善资金拨付程序。二是对资金数额较大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政府采购制、合同管理制等。要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批复、备案、公示、招标、实施、验收、档案等环节入手,规范管理和监督程序。三是定期公开涉农资金流程、分配发放过程、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全面纳入政务公开的范畴,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更加透明阳光,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四是实行备案制度,将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去向、实施单位等情况在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部门备案。 3.2加强项目的运行与管理 其一项目资金监督和项目工程决算监督结合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监督。对已建成的项目,不但要搞好财务收支监督,更要重视项目工程决算监督,两者结合可有效防止高估冒算,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其二对验收通过的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要负责明晰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及时办理项目资产移交。同时建立跟踪运行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产管理,保证项目正常运行,提高项目资产的长期效益。 3.3强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督管理以及评价体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发展。不管是项目的运行前的成本核算,还是项目的运行之中,都要有的放矢完善相应的监管、评价体系。票据的规范问题,要绝对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报帐过程中严格审核,不要让投机者有机可乘。这样,不但降低了工程成本,同时也防止了发票需开问题。所以,一定要全面建立、健全资金监督管理体系,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出现,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质量,迅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所以要做到无论是日常检查,还是运行中检查和完工检查,都要细致、严格,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3.4尊重群众意见,实现共同监督 创新工作机制。要做好组织协调和沟通交流,加强与农综办的配合沟通,共同研究,共同决策;要积极推行项目资金公示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建设“阳光工程”。在项目建设中,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全面实行项目招投标,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于骨干项目,如:渠道衬砌、抽水站、防护林、机耕路建设和新打机井等实行竞争性招标。对于项目建设中的大宗物资,如:苗木、水泥、沙子、管材、设备等实行政府集中采购。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办法》,全面推行项目工程监理,促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结语 当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监督存在着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难以及时到位,投入分散、多头管理,资金监督能力不足、责任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监督管理,是新形势下做好财证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发挥财政监督职能作用、提高财政管理绩效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努力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姜浩明 单位:福建省光泽县农业综合开发办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农业综合开发档案管理探讨 农业综合开发档案是指农发办和项目建设单位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书、图表、照片、声像等资料,是国家、省、市对项目竣工验收检查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它对农业开发事业具有总结过去、指导现在、规划未来的参考价值。因此,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综合开发即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当前,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任务和资金投入逐年递增,农业开发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档案材料越来越多,档案已成为一种信息资源。科学、规范、齐全的档案资料有助于指导项目实施、保证项目顺利验收、为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做好档案管理及其开发利用工作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 遵循农业综合开发档案管理要实现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做到真实、详细、准确、便于检索查找,就要在管理工作中遵循以下几点。 一是真实可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档案包括从项目前期考察准备、申报审批、建设管理到竣工验收以至移交管护全过程所形成的各种项目资料,是项目管理的重要资料。因此,归档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要确保项目工程文件的内容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层级清晰,手续完备;做到项目档案图、文、表相符,并相互印证、完整统一。绝不能弄虚作假、擅自改变原始材料的内容,更不能以假乱真,伪造资料。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每项工作原始资料的形成和收集,严格按照程序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做到程序严格、过程真实、组织严密,并应注意及时地收集存放。 二是齐全完整。要做到资料收集精而不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既包括项目建设的工程形象、工程质量、工程建设标准等硬件,又包括项目和资金公示、工程投资、工程概预算、资金拨付、工程移交及工程管护责任落实等情况。如果没有齐全完整的档案资料,农业综合开发的检查、考评等工作就难以进行,工作和成绩也无以反映。项目档案资料要随着项目各阶段同步跟进,做到收集资料而不是补充资料。三是规范统一。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各类档案管理工作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基础工作,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实践、时间增长,档案数量将越来越多,作为查考的资料和原始凭证,不仅要做到承上启下,避免重复,还要做到使用方便,查找快捷。因此,档案要做到统一归档、统一分类、统一装订、统一保管、分类存放,建立农业综合开发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专人管理,妥善保管,确保各个项目工作环节中所有能够反映项目建设情况的图、文、表、音像等资料都完整统一、前后呼应。 三、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档案管理工作者要不断强化意识、提高素质,提升管理水平,顺应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形势的需要。 一是强化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正确认识农业综合开发档案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制工作有切实可行的依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确项目各参与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所负的责任,确保档案建立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使档案管理自始至终贯穿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不断增强档案意识,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二是提高素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积极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成果,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把学习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技能,不仅要熟悉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而且还应掌握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方法,拓宽视野,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动态,运用档案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实现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 作者:葛湘岩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论文 一、主要实施的审计程序 (一)了解所审计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所谓农业“综合”开发,既指开发方式的综合,也包含资金来源的综合、各部门协调行动的综合以及指标效益的综合。因为,审计人员不仅应查阅项目档案,了解项目基本情况,还应组织召开由县农发部门、项目所在乡镇干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管理人员介绍项目建设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组织召开受益农户、村委会干部、项目建设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他们对项目建设的不同看法和反映。通过召开座谈会,倾听干部和群众的呼声,关注不同人员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反映,获取有价值意见,找到项目建设的薄弱环节,找准审计重点。 (二)应进行实地调查前文提到 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之一是关注最终的绩效。因此,审计人员不应仅只通过层层上报的统计数据来做出评价,还应通过实地勘察项目现场与调查询问相结合来进行。对照上级下达的项目计划(或项目验收报告)实地进行清点,看项目的具体建设情况以及已建成项目设施发挥作用的情况,看是否存在已建项目被毁损、废弃或无法正常发挥效用的现象,如仓库、道路是否实际已建成,宽度是否符合要求标准;产业化项目工厂是否正常运转,是否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产品销路如何,是否带动农民增收。把项目实施的效果与项目实施方案加以对照,求证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三)将项目专账与原始大账进行比对 仔细检查原始凭证根据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的要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应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同时实行财政无偿资金县级报账制。在审计实践中,项目实施单位往往无法做到专账核算,通常仅根据原始凭证的复印件来做出一份项目的备查账。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对项目实施单位的原始账目进行比对审核,尤其是必须检查原始凭证,包括发票是否真实。应查询企业所在地的工商登记信息,如果发票开具人已注销、吊销还在开票,则需警惕经营活动的真实性。一旦发票被认定是假的,结合业务的真伪,需进一步跟踪资金流向,看是否存在套取资金、贪污行贿等问题;发票的内容是否与购销合同、验收报告、实物一致;发票开具人是否与购销合同的供货方、资金汇入方、验收报告中的供货方一致;如果发票中的内容与购销合同不一致,资金汇入方与发票开具人不一致,或者发票开具人取得支票后直接背书,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四)跟踪项目资金流向 这主要从财政部门管理的专户入手,根据县级报账的财务情况,沿着资金的流向轨迹,通过项目建设合同、资金拨付申请书,分别对项目所涉及的资金拨付部门、项目的组织实施单位、工程的建设单位的财务情况进行延伸审计或调查。重点审查项目的前期工作费和科技培训费等是否被开发主管部门挪作事业费使用;审查资金拨付部门是否及时足额拨付项目资金,是否存在截留、挪用、虚报冒领骗取项目资金的问题,同时,也能发现下级财政虚假配套项目资金的问题;审查建设单位项目支出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利用虚假工程结报而套取国家财政资金用于其他政府形象工程的问题。 二、审计中的几点体会 (一)项目建设、验收、检查等环节流于形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自80年代末实施以来,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相对比较完善。无论是项目的立项、建设、验收、检查,还是财政资金的拨付、使用等均有一系列的体系和监管。然而在实际审计中发现,体系虽然完备,但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尽管项目库、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项目实施方案等各类文件资料齐全,但存在项目实施方案、项目验收报告、项目建设实际三者不一致情况;项目主管单位在项目验收时存在走过场,未能严格按相关制度认真履行职责的现象。 (二)项目建设不规范,项目建设 质量和进度无法得到保证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发现,尽管项目实施方案中,项目实施单位均提及工程应公开招投标、应进行工程监理等,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项目实施单位往往以工程量较小或者企业管理不完备等理由,不进行公开招投标,工程项目缺乏监理,对项目建设质量无法进行监督;更有甚者,部分项目实施单位虚报工程资金,以旧充新,以补偿发票税金的方式来获得超出实付工程款的发票。总之,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财政支农的重要形式,各相关部门应尽职尽责,确保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作者:范曙光单位:山东省宁阳县人社局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分析 一、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开发加强以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首要任务和立足之本。目前,宁夏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建设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集中连片,突出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和规模化,通过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当地农田基本建设的样板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区,农民增收的先行区,农业产业化的示范区,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条件,极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根据对不同类型项目区的定点抽样调查,项目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地粮食平均亩产增加50.5公斤;生态综合治理土地粮食平均亩产增加93.6公斤。 2.加快构建产、学、研、用平台,使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宁夏的地域面积小,农业规模小,走突出特色、高端引领、标准支撑、品牌带动的路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农业科技的支撑。2004年以来,自治区农发办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大连化学生物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寒旱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开展了一系列院地科技合作工作,实施了12个院地科技合作项目,包括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咸水灌溉、盐碱地治理技术方面的合作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示范。通过整合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资源和力量,加强了产、学、研、用等部门、行业的交流与联系,开展了信息交流、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有效破解产业开发脱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培养缓慢的问题,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科技贡献率达到了48%,高出全区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了“三大示范区”的建设按照自治区提出的“三大示范区”的建设要求,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北部引黄灌区,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为重点,加快完善了高标准农田布局,在“黄河金岸”两侧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通过全面实施暗管排水、激光平地、装配式建筑物等新技术,综合运用先进的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措施,加快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打造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中部干旱带,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相结合,大力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通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喷滴灌、微灌、管灌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快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在南部山区,以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库井灌区改造为重点,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了马铃薯、冷凉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 4.延伸产业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手段。农业综合开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建设为依托组织生产。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集中资金、突出重点,扶持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取得了初步成效。建成了以宁夏中宁县早康枸杞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枸杞产业链,以宁夏夏绿脱水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脱水蔬菜加工产业链,以宁夏佳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吉县凯华粉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马铃薯加工产业链,以宁夏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产业链,以宁夏兴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宁夏大米产业链。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业综合开发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地扶持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经营和龙头企业项目,形成了种植业和加工业的有效联结,使企业和农民有机联系起来,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5.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的前提下,以规模经营土地为宗旨,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受到了项目区广大农民欢迎和社会普遍的好评。通过组建合作组织,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不仅构建了产业集群效应,而且不同程度地规避了经营风险。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不仅使合作社农民的收入增加,而且使他们从土地经营中解放出来,破解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又难以联合的难题,促进了土地流转,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社会再分工和农民大幅增收。宁夏中宁县枸杞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区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运作模式,建设示范基地10000亩,使基地农户亩均增收928元。 二、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资金压力大目前在项目区的建设上,还没有形成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责任主体的财权与事权不相协调。新修订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区资金投入比例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财政和项目区农民配套资金的压力,但是压力仍然很大。由于宁夏的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南部地区还是国家级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更为严重,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地方财政和农民为加快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资金的投入。 2.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作用的发挥单家独户的家庭经营是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保护农民基本权益的有效形式。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的经营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抵御市场风险较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宁夏,这种情况尤其明显,主要表现为连片农田被划为更小的耕作单位,农户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成本高、进入市场的难度大。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经营,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 3.农业科技落后严重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经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发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技术,但受到技术保障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机制不完善、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弱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目前项目区,特别是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项目区综合高效配套技术到位率低,标准化技术、环境调控技术、防止病虫害技术、防疫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应用率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量、质量、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低。 4.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条件依然落后虽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从总体上来说还存在较多困难:一是由于农业灌排设施建设标准低、管理水平差,部分项目区灌溉用水保证率低,水资源浪费与缺水状况并存。二是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不高且发展不平衡,相比而言,在粮食生产中的机械化水平较高,其他农业产业的机械化水平很低。三是现代化的产后处理、储藏、运输设备及交易、结算方式使用较少,农户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兼业化经营仍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四是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资源处于亚健康状态,面源污染、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水质富营养化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5.基层农发办人员素质不能全面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宁夏县级农发办现有人员较少,多数人是一身兼数职,尤其是新调入的人员大多不是从事农业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需要,很多技术性工作需要外请人员,加大了经费的支出。 三、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1.拓宽农业视角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我们时常讲跳出农业、农村看农业、农村,就是在认知农业、农村全貌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视角,研究问题,创新方法。宁夏的农业综合开发虽然有了多种视角和方式,但随着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同步发展,使得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农业开发视角的选择会越来越多。一是用工业化的视角,针对宁夏农业区域优势、特色优势,通过农业开发项目,研发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为农业结构调整可持续性提供保障。二是用信息化和市场化的视角,加快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较为科学、合理、完整的结构体系,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业结构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可能占有率很低,但具备特色优势。三是用城镇化的视角,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城镇化的发展使得人口的分布、生产方式等发生重大的变化,农业开发要准确把握这种变化带来的农业结构变化的要求,率先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2.科学规划设计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宁夏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部署符合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的战略,但各示范区内的项目选择、运行模式还需要更为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宁夏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是根据宁夏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地理、自然、气候等条件,做出的科学合理的区分和布局。所以,农业综合开发也要根据三个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一是对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高新科技示范等项目,根据各区域的土地状况、产业化经营的条件、高新技术的推广型和实用型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局。二是项目类型(部门项目、外资项目)的确定,要依据各区域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农民的收入状况进行科学设计,既要体现各级财政在农业上的扶持投入,又要具有带动农户持续投入的实际效果。三是突出北部引黄灌区的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和南部生态农业的特点和要求,设计与之相符、具有带动农户效应、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项目,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不适应性。四是在项目运行模式的选择上,尽量考虑到多主体参与、受益的原则,更主要的是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主体作用,使他们更多地参与进来,更多地受益,从而调动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3.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保证传统农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涉及多种领域,如:道路交通、电力供应、水利工程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都作为公共设施,由各级政府来建设提供,只是在终端由村集体、农户自己投入完成,所以,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基础设施简陋,标准化程度低。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对基础设施的要求,除了传统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还需要适合现代农业结构的硬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一是提高土地治理的有效性。针对“三大示范区”内土地状况,合理分布土地治理项目,使得治理后的土地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益的土地。二是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的种子培育基地。在市场化中,单个的农户处于劣势地位,不能把握市场中的农产品需求及价格变化规律,无法自觉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产业布局和作物品种选择,农业综合开发可利用自己的优势解决农户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的这些难题。三是做好基础设施的终端工程。渠道防渗砌护、田间林网道路、沟道疏通治理、暗管排水及喷、滴灌等基础设施,都可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工程,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基础设施保证。 4.综合的先进技术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农业结构调整的技术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其综合性越来越强。宁夏农业综合开发要以提高农业科技综合、持续创新能力为核心,在巩固扩大院地科技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提供农业结构调整的综合性先进技术支撑。一是采取科研院所与市县农发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科技培训,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与应用,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现代科技示范园区,提升农发项目区整体科技水平和辐射带动效应。二是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快中国科学院宁夏农业综合开发综合试验站规划建设进度,建设科研区、试验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域。三是建设优质农产品、花卉展示基地,提升农发项目的品牌和影响力。四是进行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咸水灌溉、盐碱地治理技术方面的合作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示范。五是探索破解宁夏葡萄冬埋、牧草产业发展、盐碱地开发利用、设施农业病害防治等技术难题,以及优质牧草良种繁殖技术与示范、绿色生态高值设施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百合产业化开发技术示范推广、节水技术与盐碱地农业开发利用示范推广、滴灌盐碱地的开发利用、马铃薯旱作节水技术集成及病毒速测技术示范推广等项目课题的研究,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中综合的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5.生态建设是农业结构调整标准的升华宁夏地处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又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生态环境为标准,才能进入良性的、可持续的调整。所以,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要实现生态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双赢”。一是在南部和中部干旱带,针对水资源、生态平衡、生产与环境协调等问题,农业综合开发要强调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以集水蓄水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切入点,以种草养畜、特色杂粮、马铃薯、红枣枸杞、硒砂瓜等为重点产业,通过农牧业技术集成和推广普及优化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生产不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结构。二是在北部引黄灌溉地区,以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结构优化相互协调为目标,注重防沙固沙、保护基本农田、防止环境污染,进行农业综合开发。 作者:杨立宾杨丽艳单位: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党校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工作思路 2013年我办将牢牢把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资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13年总体工作思路:“完成四项工作,打造一个样板,争创一个先进,力争二大项目”,抓好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成四项工作 1、完成2012年750万元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与验收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在渡江、东江、南亨三乡镇实施,项目总投资75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0.69万亩。2012年11月初已按工程招投标正常程序完成合同签订,项目工程已全面展开进入施工阶段,2013年4月底以前将完成项目建设,5月接收县级工程验收,7—8月迎接省、市级验收组的考核。 2、完成2012年度产业化项目验收工作 认真落实好县天祥果品有限公司《2万吨脐橙商品化处理及储藏保鲜扩建项目》和县绿灵农业专业合作社《1万吨脐橙商品化处理及储藏保鲜新建项目》后续工作,加强对项目实施单位的检查和监督,高标准高要求打造精品项目示范,提升优势产业带动能力。规范项目档案管理、备齐验收资料,以备上级的验收。 3、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扩充建设工作 对全县各乡镇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编制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操作规程建好项目库,力争储备较多项目,坚持年度项目从项目库中择优立项。 4、完成2013年国际农发基金及世行贷款回收工作 始终把“保证还贷,维护财政信誉”作为我们的重要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方法,加强与财政局、各乡镇的协作,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力求2013年回收足额的贷款本息,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二、打造一个样板 加强实施土地治理措施,全面打造优质工程、精品项目,力争在渡江项目区打造一个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样板基地。 三、争创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 在工程建设上,设计做到“精”和“细”,招投标做到“严”和“公”,严把准入关,采取委托招标、选优施工单位,施工做到“快”和“精”,明确工作制度,抢抓工期,提升质量,创新工程验收方法,通过“相关职能部门+项目乡镇+项目村+群众”等方式共同参与监督验收等多项举措,争创全市乃至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为提升我县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知名度、争资争项创造条件。 四、力争万亩脐橙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及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项目 立足县域经济发展优势,突出我县优势产业,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与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联系,积极向上争项目、争资金,力争万亩脐橙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及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项目。 五、全力抓好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1、抓好2013年度招商引资和争资争项工作 抢抓“苏区振兴”发展机遇,坚定不移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充实招商引资队伍,在单位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首先确保招商引资的工作经费,保障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制定招商引资方案,明确规定工作责任和奖惩制度,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若干意见》中的有利政策,认真组织调研和编制发展规划,搞好项目储备与包装,加强与上级的协调与沟通,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2013年在项目资金上争取增加30%,达到900万元。 2、继续深入开展“三送”服务活动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思想,继续推进“分类组团服务”模式,提升“三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水平。保证人员和资金支持,协助驻点村的镇、村干部,完成50户土坯房改造试点工作。 进一步抓好所驻村党支部建设工作,努力开辟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提出新措施,建设一支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农村党员队伍,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3、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 围绕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全面提升干部作风建设水平。以治庸提升能力、治懒增强责任、治散匡正风气为重点,认真查找并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作风和机关效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打造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进一步提高机关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 4、加强综治、党建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继续健全和完善综治与党建工作制度,将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始终,坚持齐抓共管,平时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及党风廉政教育,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做到警钟长鸣,把廉政机制落实到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每个环节,规范权力运行。 2013年,我办将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牢牢把握国家大力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这一良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自身职能,扬鞭策马、激流勇进,抓好各项工作的实施。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夯实我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繁荣稳定、加快建成赣南次中心城市和南部核心经济区、打造都市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问题,结合实际做了深入的探讨。关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需要解决安全问题与运用问题,构建以报账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制,健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制度,以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提高资金利用率,落实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内容,推动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利用率;项目资金 现阶段,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加强农业开发资金管理,对于促进农业开发工作更好的开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基于此,要加强资金与开发项目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采取制度化、严格化的监管措施,以确保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合理性,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一、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可以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综合效益。基于此,我国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的合理利用,能够确保农业持续健康与稳定发展,但在实际落实工作中,资金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加强资金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投入与地方财政投入等,以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能够顺利建设。从当前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情况来看,资金不足是重要问题,使得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受到了影响,需要地方财政的支持,但由于税制改革与其它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吃紧,使得配套资金投入不足,难以确保开发项目有效落实。2.资金分配利用存在问题。首先,资金分配不均衡问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虽然为专项资金,但是资金落实分配流程较为复杂,农业开发项目种类较多,资金缺口较大,使得资金分配面临着难题,面上存在不均衡问题。其次,资金利用问题。农业发展需要建设各类基础设施,但从项目开发建设与应用来看,部分设施利用率较低,造成资金严重浪费。最后,资金落实问题。虽然中央财政资金下发有专属渠道,直接下拨到地方政府,但是农业项目具体落实涉及的部门较多,资金流通环节较多,影响着资金安全。3.资金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加强监督管理,以提升资金的利用率。但从资金管理实际情况来看,资金安全监督管理水平较为低下,廉政风险较高,廉政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影响着资金安全管理,因此需要加大资金安全监督管理力度,做好廉政风险点排查,以全面提升资金安全管理水平。 三、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策略 1.加大资金监督管理力度。针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问题,要加大资金安全监督管理力度,从开发项目全过程入手,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以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得以全面落实。譬如: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全过程监督管理。首先,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环节,借助第三方监管机构的力量,能够确保公平与公正。利用项目评审单位,开展项目评审,从项目类型与扶持产业等方面入手,进行评审工作,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形成评审报告,作为项目立项的主要依据。其次,在项目建设环节,利用项目评审,可以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借助工程监理的力量,从工程招投标到施工、竣工验收,实现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以确保农业开发项目的质量与效益。最后,利用第三方监督管理,除了可以加强质量控制外,还能够加强造价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资金浪费。通过加强开发资金与项目精细化管理,坚持将开发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作为日常工作来抓,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实现监管不停顿、不放松,以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按照项目区域实际情况,合理编制项目资金计划,落实项目审计制度,对于没有经过审计的项目不予报账,以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高效性。落实项目督查制,不定期督查项目开展情况,以确保开发项目能够按期完成。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实现资金封闭运行,实现专人专账核算,严格落实报账制度,保证项目资金支付的真实性,提高资金使用管理水平。2.提升资金利用率。2.1加强资金筹集管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需要开发资金的支持,以确保各项工作得以全面落实。要落实配套资金与自筹资金,保证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充足。地方财政要合理调整财政预算支出,将配套资金列入到财政预算中,做好各项落实工作。同时需要加强群众自筹资金管理,采纳农民的建议,合理立项。要扩展农业项目资金筹集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农业银行投入、社会财力投入等,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以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能够全面落实。2.2科学规划资金。针对资金利用问题,需要结合本区域实际,充分依靠本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项目,科学规划资金利用,以获得更高的效益。对于土地治理项目,则需要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主,全面推动农业发展,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除此之外,要将开发项目和农民切身利益相结合,促使开发项目能够更加贴近民生,利用综合开发项目,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效益。2.3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利用效益的提升,需要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的支撑,要重点完善会计核算工作,结合农业发展情况,合理分析开发项目,做好资金报账工作,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做好报账审核工作,以确保报账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若发现存在不合理或者不规范的数据,则坚决不予报账,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会计核算水平,以便能够给资金报账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要加强资金利用监督管理,利用项目资金信息化管理系统,明确资金使用情况,以提升资金利用率。2.4加大廉政风险管理力度。为了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全,需要加大廉政风险管理力度,切实做好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以确保农业项目建设、资金、人员的安全。要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照项目建设好、资金利用好、人才队伍打造好的要求,精准制定防范措施,做好隐患排查工作,加强项目全过程的资金管理[4]。3.采取“先建后补”的管理方式。采取农业综合开发“先建后补”的管理方式,能够保证农业产业化项目决策的科学性。现阶段,各地区逐步实施了“先建后补”政策,并且范围不断扩大。考虑到此项政策的具体落实,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单纯的依靠省级主管部门制定配套措施,难以确保政策的稳步向前,需要国家管理层面出台统一政策方针,以推动各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加大资金盘活力度,加强农业开发项目科学管理,合理调整顶层设计,以充分发挥此管理方式的优势。 四、结语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可以将廉政风险管理、资金安全管理、资金利用管理等,作为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结合本地区农业开发实际,积极发挥第三方监管的作用,做好项目与资金安全管理工作,提升资金利用效益,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作者:所世涛 单位: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项目研究 一、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现存问题 (一)对其没有足够的重视度 由于大部分设计人员在主观意识上认为农业综合开发都是粗笨重工作,因此没有高度重视皆为随意设计规划。再加上未能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和当地水利条件,以及深入的调查勘测,促使设计结果不合理科学,导致后续工程施工发生不少变化。例: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因渠道设计断面大小不合适,而难以满足排水灌溉的要求,导致工程变更延误工期。或是在项目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用水及排水纠纷问题,促使工程返工增加投资费用等。 (二)对项目施工管理不到位 因为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无法制约管理,造成某些施工单位为增加工程量获取更多工程款,而变更原设计;或是同一施工单位同时多地施工,导致其人员、资金缺乏,难以跟上前期施工进程,而造成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促使对某些工序的不够重视,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导致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质量达不到标。同时有效项目指挥部,因为侧重对施工单位的监管,而忽视了监管监理单位,结果由于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成熟或不懂的因素,导致监管不周,造成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的要求。 (三)项目投入管护力度不足 现阶段常听到的问题就是水利工程管护不到位的现象。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管护仅是局限于简单的看管用,忽视对规划化管理及经验的总结,尤其是没能对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建立调度运行检查维护的制度和技术档案。此外在乡镇水利站七站八所改革后,其管护的人员仅1-2人,导致管护力度减弱,加上不健全的水行政执法体系,结果就无法有效的打击侵害破坏水利工程现象。 二、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处理措施 (一)提高规划设计的重视度 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设计人员对规划设计的重视度,因为规划设计的起点越高,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就越高标准;同时规划设计必须要接地气,必须是能够执行的,所以规划设计必须符合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服务当地政府的统筹安排最基础,结合基层干部的意见去设计,才能确保水利工程在农田水利中的作用得以发挥。由于农田灌区种植的基本要求就是充足的水资源,因此水利工程建设设计还必须做到节水节能,其农业种植经济以循环型为佳,其次就是灌区内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的设计,必须要满足农田排灌的要求,务必要不断完善建立起农田排灌的体系。 (二)加强对施工监督的力度 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最关键的就是施工环节,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督促施工单位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其施工的流程必须要规范化,不能任何改变施工图纸。同时监理部门还要严格把控开工、材料、工序、进度及验收关。入场的材料必须要交由监理部门检查,要保证如此材料完全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其施工工序报验程序要严格把关,施工单位在报验时要提供各工序完工图片及申请,再进行实地的查验,确保此工序可作为下一工序施工的基础。同时任意隐蔽施工部位都必须做施工记录,且监管部门要对其进行验收签字,才能开始下一工序,不然不能将其计入工程量中。并且监理部门要随时检查施工单位的进度,一旦发现偏差要及时要求施工单位做出调整,防止今后在农田水利使用过程中发生问题。另外,验收工作要与年度计划挂钩,要定点定位的检查,绝对不可以漏检漏验,确保在今后农田水利使用中的质量,提高农田经济生产。最后是对某些旧水利工程存在的病害问题修复的管理,尤其是要抓好防洪薄弱的环节,但要注意修复各类灌溉设施必须是在农闲时间,以保证第二年开春正常供应灌溉用水;同时修复各类防洪设施要在第二年汛期前,以确保第二年安全度过汛期。小河流治理及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管理的力度要加大,要在全区域实施抗旱规划,建设具有抗旱功能的水利工程。 (三)加强监护管理的力度 发挥过程效益的关键就是监护工作,因此在建后管护上一定要下足力气。首先要通过县级农业综合开发部的管护意识,要双管齐下一手建一手管,同时还要加大管护宣传力度,以多种信息渠道来提升农民产权意识。可在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基础上,创建用水协会+农户这样多主体管护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管理用水的积极性,促使人民群众自觉的节约用水、维和水利设施及缴纳水费。以及设立农业开发管护基金,管护基金的筹集可在每期的项目工程建设中提取,一般交由县级财政的开发办管理,以作为工程项目维修、检查等的费用。并且要每年都要对项目工程管护做评比工作,要奖励那些工程管护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及个人,要以奖代补激发人民群众对兴办水利工程的兴趣,为水利工程建设吸纳大笔的社会资金,促使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得以提高改进,更好的服务于农田水利。 三、结语 在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深入的今天,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由于设计人员对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项目施工管理的不到位,和项目投入管护力度的不足,导致在农田水利方面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还存在某些问题,因此,一定要提高设计人员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规划设计的重视度,加强对施工单位监督及投入后监护管理的力度,以确保其更好的服务农田水利,为今后农田经济发展做出有效贡献。 作者:程保东 单位:宿州市埇桥区西二铺乡水利站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工作思考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现状 监理单位进驻后,及时制定监理工作制度,提供给县农发办和施工单位,以便在执行中共同遵守。这些制度包括技术文件审核、审批制度,原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检验制度,工程质量检验制度,工程计量付款签证制度,会议制度,施工现场紧急情况报告制度,工作报告制度,工程验收制度。同时工程监理部规定统一的监理程序,以项目合同为依据,根据设计要求及有关监理规范和技术资料编制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报送县农发办。按照《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施工监理规定》,监理人员在完成监理工作交底后签发进场通知和开工令,进入工程现场,开始工程检查、计量、检测、试验、监督和跟踪工作。检查并确认各项工程的材料、设备、成品和半成品的质量,检查施工单位人力、材料、设备、施工机械投入和运行情况,及时进行工程计量。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照图纸施工,是否按工艺标准施工,并对发生的问题予以现场解决纠正。监理工作采取一般工程巡回监理、重点工程平行检测,关键部位、隐蔽工程进行旁站监理的方法,并采用省农发办统一制定的监理表格,做好监理记录和信息管理。通过工程建设监理,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法制化、专业化进程,全面提升了项目建设质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2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主要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电力工程等,包括田间道路、造林、机电井、排灌站、防渗渠道、埋设管道、沟道治理、渠系建筑物、输变电线路配套等单项工程。由于项目涉及专业面广、建设地点分散、施工季节性强、单体工程小、工作量大、环境制约因素多,给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带来了困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监理工作力度不够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应当按照施工的顺序进度进行监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监理公司有时为了节约监理成本,通过减少监理投入,造成监理工作力度不够。如对原材料进场把关不严;有的工程前道工序未经验收合格,后道工序就开始进行;有的在施工现场对工程项目的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的施工,无法达到连续性的全过程检查、监督与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和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监控。 2.2监理人员少、不专职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具有规模小、项目类别多、地点分布广、时间跨度长、季节性强的特点,需要大量的监理工程师,但监理公司很难同时派出这么多监理人员。而有的监理工程师在监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时,还同时监理其他项目工程建设,旁站时间远远达不到要求,影响了工程监理的质量。目前,监理公司在我市各县农发办只配备一名驻地监理工程师,且大多为兼职或退休人员,这些人员尽管有承担监理工作的业务知识和现场监理经验,可是由于农发工程涉及道路工程、林业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等多个专业,且一个项目区面积通常在333hm2~667hm2。 2.3监理人员素质不过硬 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涵盖水利、农业、林业、建筑、道路、电力等多方面内容,对监理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专业知识全面,还要熟悉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相关政策,而监理公司全面具有以上专业技术水平的监理人员很少。目前监理人员大部分是学水利专业的,对生态建设、道路建设和电力设施等要求不熟悉,不利于监理工作开展。有的监理人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监理现场不能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要等到业主检查或群众举报后才发现问题,还有极个别的工程监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严格按项目要求监理。 2.4委托主体责权利不够明确 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监理公司由山西省农发办统一公开招标确定,使用监理费统一到省农发办报帐,而监理合同却是由县级农发办与中标监理公司签定。由于委托过程涉及到三级农发办,监理单位向哪级农发办负责、哪级农发办负责对监理单位监督管理,委托主体不是十分明确,责任不是十分清晰。在责任和义务面前,各级农发办互相有一种依赖思想,不利于监督管理监理公司。 3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对策 3.1强化管理,规范监理工作 监理单位要严格履行《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认真执行有关标准和各项法规。以工程建设质量高、投资合理、进度快并确保安全为控制目标。以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为行业标准。以事前指导、事中检查、事后验收等工作方法全面开展监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加强监理内部管理,积极探索总结工作经验,使监理工作体现出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施工阶段的监理是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监理的核心,是监理工作的重要任务。首先,在开工前监理单位要针对具体项目工程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在监理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其次,在施工阶段,重点要按施工图设计要求,抓好每个单位、分部、单元、每个环节、每道工序的监控。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建筑成品入手,把好材料关、施工关,并及时对砂浆、砼、钢筋、管材等进行抽捡,坚决杜绝不合格原材料、不合格的中间产品出现在工程中;对工程关键部位施工时,做到提前到达旁站位置,检查施工准备工作,并旁站施工全过程,及时、完全真实地作好书面的旁站记录;对一般施工的各道工序作业,做好日常的巡视、巡检、检查工作,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要求。 3.2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在制定统一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及时开展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是要加强市县两级农发办有关人员培训,端正思想认识,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对监理工作的管理能力。二是要加大监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监理人员了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政策、法规,掌握土地治理项目的建设标准,熟悉项目和资金的各项管理规定,切实完成好工程监理任务。另外,监理公司要及时充实监理队伍,满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监理需求。要按照农发工程的投资大小、项目区范围、工程难易程度,实时增加各类专业监理人员。 3.3明确主体,分清责任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行项目法人制,县级农发办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具体管理单位,监理公司使用监理费应当在县级农发办报账,这样县级农发办可以更加有利于对监理公司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可以保障县级项目资金的完整和财务核算的准确。 4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建议 4.1加强项目初步设计,为工程监理提供依据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初步设计是监理单位进行工程建设监理的主要依据。前期工作初步设计扎实与否是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好坏的重要一环,因此要抓好这一环节,才能为打造优质工程奠定坚实基础。目前,由于县级农发办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少、工作量大、规划设计时间短等多种原因,造成编制项目初步设计的质量不高,一方面容易造成工程变更频繁,另一方面是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控制缺乏有力的依据。因此建议今后要提前搞好项目规划、勘测工作,保证有一定的工程设计时间,同时聘请有专业设计资质的单位或技术经验丰富的专家全程参与项目考察、工程规划、设计和评估工作,这样才能把前期工作做的更扎实,才能更有利于监理工作的开展。 4.2选好施工单位,为工程监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具有一定施工资质等级和施工能力的施工单位,是干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也为工程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首先要选好项目负责人,其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热爱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有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其次选择工程施工单位不仅要注重资质审查,更要注重考察工程施工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业绩。这样在工程开工后施工单位进行专业化、规范化施工,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也可以有序顺利开展,双方密切配合,既可以加快工程进度,又可以保证工程质量。 作者:刘善斌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财政局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农业综合开发金融论文 摘要: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金融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然而,我国农村现存金融状况却不能有效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立足于这一现实,分析了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状况,农村金融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和遵循的原则。通过这些分析使我们认清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协调起来。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金融需求;金融供给 一、问题提出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但是在发挥作用方面,这四家机构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农发行基本上变成了一个粮食银行,或者说粮棉油的银行,它不能深入到农民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不能支撑其他多种经济的发展。农业银行是一个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赢利动机存在,因此它的许多业务从农村基层撤出。邮政储蓄只是一个储蓄银行没有贷款业务,功能过分单一,实际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只能落在农村信用社的肩上,所有这些状况决定了必须对现有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变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问题是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并具有“二元经济”的国家,在当前全国范围内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研究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状况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也像其他商品市场一样,其目的就是实现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挥农村金融对经济的促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一些状况。 (一)农村金融的需求状况分析 目前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农村政府,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金融需求在大部分地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村金融需求总量中的比重很小,所以农村金融需求可以简单分为农户金融需求、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和农村政府的金融需求。对于农户需求来说,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农户金融需求是不同的,根据经济发达程度,我们把农户金融需求分为三类,即发达地区农户的主要金融需求——发展需求,中等发达地区农户的主要金融需求——农业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并重,欠发达地区农户的主要金融需求——生活需求。对于中小企业金融需求来说,由于我国的农村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我国农村企业总数于2004年达2931万户,为农村就业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4年全国农村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为14733万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9%,2004年,农村中小企业创造增加值约为45621亿元,比2003年增长13%左右。[①]对于农村政府的金融需求来说,由于农村基层政府包括乡镇政府和村集体,它们的金融需求不同于农户和中小企业,它们的金融需求主要是为农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的公共产品。在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政府还通过向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贷款弥补税费差额和发放职工工资。通过这些需求主体来看,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 (二)农村金融的供给分析 从正式金融安排的金融供给角度来看,每年国家以金融剩余的形式对农村经济剩余进行转移,但是在量上十分不足。2004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15%左右,但农业贷款仅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不足6%。四大国有银行每年以吸储上存方式从农村流出的资金约有3000亿元[②]。邮政储蓄只吸储不贷款,每年约有2000多亿元的资金被抽离农村。农村和农业资金大量流出导致了农村正式金融供求缺口巨大。 然而,自1996年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与农村信用社行社分离,国有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以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呈现萎缩态势。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信贷资金的垄断供应者,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农村信用社过分看重业绩的增长,以追求盈利为主要目标,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合作原则。 从农村非正式金融市场供给角度看,主要包括私人自由借贷、私人钱庄、合会等。具有贷款数额小,希望手续简便、灵活、及时的特点,并采用较少抵押甚至无抵押的贷款方式。从供给角度看,农村贫富差别加大为农村非正式金融提供了金融供给的空间。同时农村又缺乏国债等证券投资渠道,使得数量巨大的民间资本持有者受利益驱动而成为非正式金融的潜在供给者。 三、农村金融存在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者的职能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混淆和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首先,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全,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承担我国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农业发展银行不但存在资金来源不稳定,资金运用效益低下等问题,而且业务范围非常狭窄,功能退化,仅是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变化使得原来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实行商业化改革以后,农业银行从农村大量撤出,留在农村的也仅从农村吸收存款,不再向农户发放贷款,这使得其在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再次,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商业化倾向,运作不规范,存在隐性的金融风险。 (二)民间金融不完善和不规范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一直受到打击和排挤。但是,许多民间金融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农村民间金融一般具有规模小,隐匿分散的特点,容易失控,一旦失控,不仅可能导致其自身的系统崩溃,而且还可能波及到农村政治社会的整体稳定。因此,如何有效地规范和保护民间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是今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三)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经济需求 各金融机构之间在农村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导致了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逐步弱化。农村的金融产品较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而现在农村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迈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服务现状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多元化经济的需求。 四、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产权和治理机制 目前农村基层金融组织产权不清导致了竞争没有效率,因此,政府应着手建立既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又具有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合作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基本的组织形式,已在理论界和实业界达成共识,但目前以基层农村信用社作为唯一的一级法人合作金融组织形式,既不符合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也不利于合作金融组织的竞争和发展,故今后应考虑建立多层次与多级法人治理结构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而对于作为商业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则可考虑渐进式地推进从国有独资公司制到实行纵向产权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再到实行横向产权结构的股份有限公司制的产权改革方式。 (二)发展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方面要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合作金融改革,另外还应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的其他发展模式,力求在农村建立起以合作金融为主体,多种金融形式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步伐,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按照农村金融需求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要加快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对于农业发展银行要进行职能定位,拓宽其政策性业务范围,强化其政策性支农作用。要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建立邮政储蓄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发放小额农贷。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发挥民间借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机构,增强农业防风险能力。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 尽管我国对民间金融一味加以取缔,但在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活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据调查显示,农户借款数额中72.18%来自各种非正式渠道,其中农户之间借款占非正式的93.12%,而来自正规渠道的只占27.12%。[③]因而,我们不能不顾客观存在和实际需要,承袭旧规把民间金融活动视为乱集资,简单、粗暴地取缔民间金融组织及其活动。对于在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的民间金融,政府应该给以承认、鼓励、支持和引导。首先要提高对民间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在农村金融中地位作用的认识,废除现有限制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和条条框框。其次给以民间金融在税收上的优惠,减少在资金融通、利率市场化等方面的限制。还有要规范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对民间金融活动实行监管。 结论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金融中的实现途径。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正在从不同的层面展开,政府对农村金融供给萎缩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但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改革需要调整的利益关系仍十分复杂,因此构建农村金融必须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以便利农民、满足农民为着眼点,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组织。形成健康、高效、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切实提高金融服务于“三农”的水平,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使“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的目标早日得以实现。
园林景观专业论文: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 摘要 生态型园林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生态型园林是以建筑、植物,山石和水为基本要素,运用生态建设方法和景观设计理念,结合科学技术与生态理论的绿地系统。分析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并对生态型园林植物的配置方式进行讨论。 关键词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人们对城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生态型园林成为现代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生态型园林的内涵有2个方面:一是观赏性和艺术性,生态型园林可以美化环境、营造一个优美宜人的自然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的场所,使城市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1];二是改善生态环境,在生态型园林中,草本、藤本、灌木和乔木等各种植物通过光合、吸收、蒸腾作用,发挥防尘挡风、降低噪声、净化空气、调节地区小气候、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的作用。生态型园林成为了人们娱乐和休闲的好地方,改善了城市的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 1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1.1统一性原则 生态型园林景观在设计时,线条、色彩、比例及质地等都要有一定的变化和差异,呈现出多样性,但又要保持它们之间要有一定的相似性,有一定的统一感,这样才能既和谐统一,又生动活泼。如果赋予太多的变化,整体将变得杂乱无章,太过复杂,则失去了美感;但太平淡,没有任何变化又会显得呆板单调。因此,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力求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实现景观与其他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协调[3]。 1.2美观性原则 美观性原则,是指生态型园林景观应满足大众的审美,可以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展现艺术与科学的价值。这就要求在植物配置时,掌握植物的造景功能和观赏特性,整体把握植物群落的配置效果,根据人们的观赏需求和美学原理进行配置;同时,要预见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季节性和动态变化,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之中,“收四时之烂漫”,丰富景观的美感,提高观赏价值[4]。 1.3因地制宜原则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特点等进行设计。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才能打造出被当地群众喜爱的生态型园林景观。 1.4经济性原则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并非盲目追求奢侈豪华,不能以过度开发环境资源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代价,应当以较少的投入达到较好的效果,尽量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2生态型园林植物的配置方式 2.1观花和观叶植物有效结合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合理搭配色彩反差对比强烈的植物能够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将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与观花植物组合在一起,能延长观赏期。此外,还可以将这些观叶树种作为主景放在明显位置,也有不错的观赏效果[5]。例如,多变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枫,叶色变黄的银杏等都十分美观;常绿树种通过颜色深浅的搭配也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如淡绿色的柳树、浅绿色的梧桐、暗绿色的云杉和深绿色的香椿等。 2.2层次分明 为了有效地防止生态型园林景观配置出现单调的现象,应该运用绿草、花卉和乔木等不同植物,不同样式,不同颜色,多层次艺术搭配,使层次和色彩更加丰富。如高1m的黄杨球,高3m的红叶李,配置高5m的桧柏和高10m的枫树,从低到高,四层排列,形成绿色、红色和黄色等多层树种,不同花期的分层配置,可以延长观赏期。不同种类植物排列有序、层次分明,使植物得到充分利用,形成具有多种色彩的一道风景线。 2.3配置植物应注意其季节性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植物的配置设计时,不仅需要避免植物的单调性,还要注意一年四季都要有不同的景致。景观在不同的季节,能够展示不同的自然风光,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形成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阴,秋天叶色多变,冬天银装素裹的自然景观,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和活力。根据季节的变化可选择的植物有早春开花的迎春花、丁香、桃花和连翘等;晚春盛开的玫瑰、棣棠和蔷薇等;初夏盛开的紫薇、木槿等;秋天观叶的红枫和银杏等;冬天翠绿的龙柏、油松等,使游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2.4巧妙利用草本花卉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木本花卉配置的不足之处,可以用草本花卉巧妙地弥补。木绣球可以搭配美人蕉;樱花树可以搭配万寿菊、堰柏;郁金香可以搭配黄金树;紫花三叶草可以搭配各类果树,能够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效果。园林植物应在花型、色彩,树冠高度和形状、植物长势和寿命等方面协调配置。同时,要全面考虑裸露在外的地面、草坪、水池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每个配置组合之中植物构成的比例及这种配置与游览的线路之间的关系。 3结语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不是绿色植物的随意堆积,而是美学原理基础上的科学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是园林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生态型园林景观是我国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有效利用生态学理论,加强园林艺术研究,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静 郭勇君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园林景观专业论文: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管理 摘要 市政园林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景观的绿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目的就是为城市中的群众创造一个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场所,提升人们的居住体验。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施工的质量,提升工人的技术水平,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主要探讨市政园林绿化工作的特点、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施工技术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以期对我国的园林绿化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 在开展园林景观绿化工作时,需要政府部门、施工部门的共同努力,以此来保证施工的质量,政府的主要职责除了提出建设的要求之外,还要对施工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提升施工的整体质量,保证施工部门按照预先的设计执行。因此,对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的管理措施必须要及时更新和改变,提高管理的科学合理性。 1市政园林景观绿化的重要性分析 1.1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提升当地群众的整体素质,提升城市的涵养,给外地游客留下一个非常好的印象,而市政园林景观绿化工作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因为良好的环境那个陶冶人的情操,舒缓人们的心情,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因此,市政园林的建设工作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还能有效提高人类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提升[1]。 1.2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城市中的环境是比较单调的,大量土地被用作商业建设,使绿化的面积逐渐缩减,而市政园林建设能够有效扩大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景观绿化率,让人们能够接触到更多品种的植物,让城市的生态环境更加和谐,这也是组成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部分[2]。 1.3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 市政园林建设的主要材料是绿色植物,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人体所需的氧气,对平衡大气的组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城市中的自然植物本来就相对较少,如果不进行人工干预,势必会造成城市空气的污浊化,而通过园林建设工作,能够有效的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进而平衡城市的大气组成,提升城市的空气质量。目前,我国的北方城市普遍存在雾霾的情况,这种天气对人们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必须将其改善。通过城市的园林建设,能够最大程度的增加城市的绿化率,绿化率增加之后,植物对空气中的灰尘的吸附能力就会增加,大量的灰尘能够附着在植物的表面,减少其在空气中的含量,所以,城市的园林建设对净化空气也有明显的帮助作用[1]。 2目前园林施工技术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园林施工部门在施工环节中的细节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例如在规划设计时,往往缺乏统筹考虑,造成设计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同时,在现场施工的环节,不太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导致大量污染物埋在地下,或者随意抛弃多余的植物,造成施的成本增加。此外,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合理情况,使景观的美观性降低。 3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管理 3.1加强规划设计技术的管理 市政园林景观绿化的规划设计技术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规划设计是施工的主要参考标准,设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因此,在设计环节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考虑,具体的管理办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进行区域设计,目前,城市建设的思路逐渐明确,建设的合理性也逐渐增加,以前的城市规划大多比较盲目,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而园林绿化工作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也要突出城市的区域特征,使一个区域内的社会因素、空间因素、环境因素能够达到有机的结合,提升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二是进行生态设计,市政园林景观往往会与人们发生交集,人们反应的好坏,是对市政园林景观的最准确的评价,城市作为生态因素较少的特殊区域,在进行园林建设时,需要加入更多的生态元素,让人们的周边环境更加和谐;三是进行科学艺术设计,市政园林景观的设计还要符合一定的科学性,满足艺术性的需求,让市政园林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实现两者的高度统一[2]。 3.2施工现场清理和整理技术管理 在市政园林的施工过程中,许多施工单位的工人往往不重视施工的细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物往往不进行任何的处理,而施工现场的环境是非常混乱的。一些有毒的建筑垃圾甚至直接埋在绿化场所的下方,这样不仅对植物的生长极为不利,还会造成土壤的养分含量下降,使土壤的碱性偏高等,给植物的生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施工环节结束之后,施工现场的平整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施工的单位应当按照事前的设计标准以及相关的要求进行整理,使施工效果更加符合预期。 3.3植物配置技术管理 不同的植物的生长特性是不同的,它们对环境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施工的环节中,要注意植物搭配技术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园林建设工作的场所非常多样,有的区域较为广阔,有的区域较为狭小,在栽种树木花草时,要考虑场所的实际情况进行,如果场所非常小,但种植非常多的树木,非但不利于树木的生长,还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而在场地较为广阔的场所,如果只种植一种树木或一种花草,这样的景观是非常单调的,不能带给人美感。同时,在栽种树木的过程中,要尽量的使用当地的土壤,这样树木的适应过程就会缩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园林工作部门不能为了追求植物的新颖、独特性就盲目的选择外地的植物品种,给日后的养护工作增加难度。所以,植物的配置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的单位一定要加强重视,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园林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实际感受更加良好。但在园林建设工作的施工环节,一些细节问题还没有处理好。例如,设计的水平较低,施工人员的责任心较差以及植物搭配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施工部门在使劲工作中进行总结和改进,减少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升员工的施工水平,推动园林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肖丹娟 单位:江苏长宏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专业论文: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 以南宁碧贵园为例,探讨了都市住宅景观设计,提出了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应融入更多的自然元素,景观设计需从建筑本身过渡到景观设计注重人性化空间的打造、社区服务系统的完善,使设计中体现自然与美融合。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1引言 以南宁碧贵园居住区为例来谈谈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该居住区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辖县武鸣县标营新区,县城距南宁市区32km。标营新区在县城中具有区位、土地、资源等多方面综合优势,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且位于城市两条主要发展轴的交汇处。本文从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与手法来分析该设计。 2设计理念 该居住区以“碧贵园中园•都市森林的诗意栖居”为题,将景观划分成各个不同功能的景观园区,形成园中园。强调自然、生态,注重情感体验设计与空间意境、氛围的营造,从而打造良好的景观体验,提升项目的景观附加值。在有限的空间里,将草坪的清爽,水声的灵动,植物的生机融入整个社区核心组团及各个宅旁组团,整体散发出浓郁的自然情趣,自然气息,生动地提升项目的潜质,并注重生态与人文景观亮点的大力打造,引领当下景观营造趋势,成为南宁标杆性项目。 3南宁碧贵园设计分析 3.1竖向分析 组团空间地势较平坦,在绿化空间设计处理上,通过局部空间平台的抬高及下沉,以及造型堆坡等形式来丰富立面景观的层次感,体现多变化的竖向景观,打破平坦、单一、一览无余的弊端。 3.2景观空间功能 主入口商业轴:功能为突出展示性与入口尊贵感,融合商业空间;元素为轴线阵列感+点式水景+景观门楼+端景水景墙。次入口空间:功能为社区对外展示另一个窗口,满足基本交通功能;元素为入口水景+标识景石+景观树阵。中心景观会客厅:功能上满足社区中心休闲展示空间、休闲、会友、观景;元素有树荫广场+景观旱喷+阳光草坪+功能构架。娱乐运动空间的功能:社区户外休闲运动配套;元素有6~10岁儿童及成年人活动区+3~5岁儿童游乐设施;中老年人活动设施+休息廊架+林荫休息空间。休闲交流空间的功能有社区户外邻里交流休闲空间;元素有闲草坪+情趣草坪小品+休息木平台+林荫空间。社区主题综合体验区(4个)为社区居民提供更齐全的生活配套服务及活动体验;元素有户外休息区+户外茶座+林荫平台+亲子活动场地。外围商业街空间:功能上满足社区居民日常购物需求,社区向外界形象展示界面,元素有入口广场不同形式点式水景+景观灯+韵律铺装。 3.3分区设计 3.3.1主入口空间景观主入口突出对外的展示性与入口尊贵感,同时融合入口两侧商业空间及售楼部空间氛围通过营造一个气派典雅的星级酒店入口景观。在竖向上更是充分利用原有高差,结合景观下沉旱喷广场,形成丰富的立面景观层次感。功能上突出展示性与入口尊贵感,同时作为售楼处户外展示洽谈空间;元素上:入口水景+轴线阵列感+下沉旱喷广场+景观门楼+特色水景;亮点上:多功能空间、多样式水景、丰富的竖向景观。 3.3.2中心花园景观分析功能分区有中心景观会客厅+娱乐运动空间+静谧舒适邻里空间;营造手法上:人性化多功能分区、体验式空间、特色休闲区、人性化娱乐休闲区打造;亮点上:中心花园赋予会客厅的概念,通过特色休息木平台,草坪空间,景观水景,林荫空间等,增强人与景观的互动性。中心花园内外环生态跑步道的设置更体现空间的实用性。 3.3.3生态跑步道景观内外环休闲跑步、散步道、游园路,充满人性化设计,实用性强,满足不同年龄人户外活动需求,展现社区居民健康乐活的生活理念。娱乐运动空间景观以满足娱乐运动空间-各年龄层活动区、人性化娱乐空间;全龄儿童与幼龄儿童在空间上是区分隔开的,整个场地相对围合,开口少,便于看护,按照各个年龄段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设计。社区运动空间景观以运动空间为主,通过羽毛球场、排球场、休闲平台的设置及绿化空间的围合,为居民提供一个绿色休闲户外运动活动空间,增加了景观的实用性,也大大活跃了空间景观氛围。 3.3.4社区商业空间功能上有入户式客厅+社区主题体验区。 (1)商业街设计思考。考虑到商业街邻近主要市政道路,需要打造相对较开放的景观空间,形成浓厚的商街氛围。特别在四个商业节点广场处,通过水景的设置,打破商业街平直单调的感受,营造灵动的入口空间气息,凸出对外的展示性,大大活跃商业街的氛围,又增添了人们的参与性。设计结合特色韵律铺装、缤纷的夜景灯光效果、时尚广告牌、移动花箱、景观小品等来通透营造热烈的商业氛围。 (2)商业街景观。小区周边环境作为项目外在形象的体现。设计充分采用简约明快的空间处理手法,通过机织物的斜纹肌理作为铺装的主要构成形式。绿化方面采用树型优美的乔木进行种植来展现商业街的干练。同时设置缤纷绚烂的灯光,趣味煽情的摆设小品等把缤纷时尚的商业气氛充分烘托出来,吸引人气,打造风情性十足的购物娱乐空间,提高大众对楼盘的直观感受。 3.3.5景观规划建议因建筑使用功能定位重新规划的要求,相关区域用地作为日后预留发展用地,减少二次整改造成浪费,前期景观采用休闲草坪,疏林草地的造景手法为主,为社区增添更多绿量。 3.4专项设计 3.4.1绿化设计之一结合小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营造具有“简洁大气,层次丰富多彩的绿化休闲区域。植物运用不同的配置方式,并以自然式种植方式为主,组成有韵律节奏的空间,使景观空间在平面上有收有放、疏密有致,在立面上高低参差、断续起伏。通过植物的花叶色彩特点,形成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植物造景在空间的变化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视点、视线、视景而产生“步移景迁”的空间景观的变化。植物的自然式配置充分营造出空间的变化,在平面上注意配置的疏密和树木丛林曲折的林缘线,在立面上注意林冠线的高低变化,形成“高低远近各不同”的景观效果,从而提高小区的环境品质。植物方案设根据各区块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设计,具体如下:①商业街及入口:形式上整洁、规则、通透。植物主调树种;秋枫、香樟、细叶榄仁,桂花等;②组团绿地:形式上自然生态。植物主调树种:美丽异木棉、秋枫、宫粉紫荆、黄槐、鸡蛋花等;③人行步道绿地:形式上热情奔放、流畅明快。植物主调树种:细叶榄仁、凤凰木、黄花风铃木、仪花、木棉、火焰木、粉花山扁豆、尖叶杜英、水石榕、大叶紫薇、细叶紫薇等;④建筑边绿地;形式上自然流畅、层次丰富。植物主调树种:芒果、红花紫荆、细叶榄仁、大叶榕、尖叶杜英、细叶紫薇等。 3.4.2绿化设计之二 (1)微地形处理。结合建筑与园建标高进行微地形处理,以满足植物种植和自然排水的坡度,做到种植土表面顺畅、饱满,创造后植物景观更多的层次和空间。 (2)建筑边组团绿化配置。通过植物不同层次的搭配,美化建筑周边,承接建筑到地面的高落差。利用自然搭配植物的手法,营造特色植物组团分隔不同空间。 4结语 社区景观中需要充分的“绿量”和适当的活动、休闲空间,同时注重空间开放性和私隐性、观赏性和参与性的不同特点,满足不同年龄层人们的不同需求。设计通过绿化种植,特别是乡土树种的配置,适当营造微地形、空间分割等手法隔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使人的视觉和心里感觉是处在生态环境之中。 作者:吴德 谢锐何 单位: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 广州邦景园林绿化设计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专业论文:房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管理 摘要: 在房地产市场的剧烈竞争中,园林景观已成为营销的关键因素之一。优秀的园林景观可提高房地产的价值,成为项目的品牌形象,这主要依靠优质的景观设计管理及施工管理。房地产开发中的设计管理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的成功与否,是否能达到销售目标,地产中的设计部是重要关键部门。本文将探讨房地产设计部中园林景观的设计管理。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管理;房地产园林 1房地产设计管理 房地产设计管理是根据开发项目的营销需求,有组织有计划的对项目进行设计研究及出设计成果过程中的管理活动。把市场与消费者的需求转换在设计的产品中,并为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活动进行的管理。房地产开发的整个过程,设计管理的工作都在其中,从公司对意向地块的考察分析,到地块确认后开始的设计,从方案到施工图,到现场配合及后期物业的维修整改的技术支持等。始终贯彻整个开发过程。 2房地产园林设计管理 设计部的各个专业中,园林设计管理作为其中之一,其管理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即品质保证、进度控制、成本控制。 2.1启动阶段 在总平报建前,规划的过程中景观设计师要参与总平的评审,把总平中对园林景观设计中产生的影响提出自己的专业意见,避免总平报建通过后,一些建筑规划上的问题使景观设计无法更好的做出效果,达到营销目的的景观要求。避免景观设计为迁就建筑规划中一些节点,使景观效果大打折扣。应该使景观与建筑融合在一起,达到和谐统一。与营销部、开发部、成本部、工程部等召开园林景观设计启动会,收集各部门的意见,讨论项目的定位,营销方案中景观的定位,及当地楼盘园林景观的卖点等。最后确定本项目的景观设计的方向,风格特点,及成本的投入。制作景观设计任务书,列出与设计有关的项目具体情况,及本次设计的范围。详细列出设计各个阶段的成果要求,把项目的重点要求,及难点特别阐述。对景观投入的成本,及设计的进度要求等在设计任务书中一一体现。对设计单位进行招标。了解设计单位的过往项目,及作品图纸的水准。根据项目的定位及设计成本来确定设计公司。不同的设计公司收费不一样,成本允许可选择国际知名的设计公司进行合作。如项目定位不高,成本不高,可选择当地设计公司合作。档次不同的公司设计水平自然不一样,但也不全是知名公司就一定能出好作品,还得靠地产公司的设计师进行把控与审核,通过交流协调才能出适合自己项目的好作品。确定好设计公司后,还要对负责设计本项目的设计团队进行了解和考核。很多公司都招有一些刚毕业不久的新员工,或者工作经验不是很丰富的员工。在设计团队里的主设计师一定要确保经验丰富。有必要可以查看一些设计师的过往作品,是否达到本公司设计的水准要求。一般公司的设计合同都会有模板,但对于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设计公司,要仔细审核加入一些有利项目设计条款,使双方能够更好的配合。 2.2概念与方案设计阶段 概念阶段主要是把项目及营销的定位,及景观风格等体现出来,在总的规划上不偏离。设计团队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项目的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适合项目的作品。在概念阶段,主要审核总的景观框架,功能的分区,交通流线,及竖向的处理。在景观的节点上,是否有景观亮点,或者整个概念方案是否能契合营销要求的景观卖点。比如在总的景观框架概念上含有一定的故事性主题,或许艺术理念性主题,成为项目的特色,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成为营销方案上的重要因素。景观概念方案通过后,方案阶段进一步深化概念,首先要满足技术经济指标,在此情况下优化空间的布局,满足消防车道的同时,结合建筑的布局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对各个区的景观节点进行优化,使每个景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又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审核各个节点是否与认可的意向图片符合,是否适合项目的定位及具有一定的创新特性,而不是一味的参照其它项目。园林建筑风格,铺装的形式,小品的样式等是否符合项目要求,和项目风格达到和谐统一。软景和硬景的比例要合理控制,绿化要结合功能的分区,道路的划分及园建的布局,进行有节奏有疏密的合理配置。综合以上的设计做一个初步的成本分析,合理控制在景观成本的范围内。在方案的阶段就要和建筑、水电、结构等专业进行沟通协调。比如建筑的风井、综合管线的走向,管井的位置,结构的承重等,都要一一复核是否与景观方案设计产生冲突。 2.3扩初设计阶段 景观扩初设计是方案的深化和补充。需完善总平、铺装、竖向及尺寸,还有一些关键节点的方案深化图,以及水电、绿化的初步完善。审核总平,将建筑总平与景观总平进行叠图。复核技术经济指标,比如绿化率、消防车道、消防登高面、停车位指标等。复核竖向设计,完成面的标高是否一致,与建筑的入口的交接是顺畅,及无障碍坡道的设置等。复核与结构是否有冲突,比如覆土厚度,园林建筑,大型乔木是否在荷载范围内。与综合管网叠图复核是否有冲突等。审核园建、铺装、小品等是否与方案设计吻合。雕塑小品初步设计如明确通过,则交由雕塑公司进行二次设计。绿化设计方面,明确植物的搭配风格,及配置图初步完成。审核苗木的搭配层次,苗木品种的选择,大型乔木的选择。审核给排水图及照明布置图是否合理。将园林景观扩初图发给各个专业,与各专业沟通,收集各专业意见,进一步优化园林图纸。组织营销、成本、物业等各部门召开图纸评审会,会上阐述园林景观设计初步定图的效果,明确各部门意见,有利于进行施工图的设计,避免到施工图阶段出现大改的情况。 2.4施工图阶段 施工图是设计的最后阶段,因此最需要重点把控,细致审图,理解施工图是否能达到项目要求的最终效果。合理完整的施工图可以减少现场施工的设计变更,可以合理的控制成本。施工图需要逐步细致的审核与把控:首先全面的过一遍完整的施工图,检查总体上是否偏离通过的方案及扩初,能否达到所制定的方案目标,及项目要求的最终效果。再细致审核总图,包括铺装总图,竖向与尺寸总图。铺装的材料、形式是否达到要求,材料的运用是否在造价的控制范围内。竖向设计是否合理,地形设计是否与绿化融合达到效果,排水系统、照明系统等是否合理。仔细审核硬景、水景等细部大样设计,注意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比如景观建筑是否符合建筑结构承重,消防车道是否达到要求,人行出入口是否按规范进行无障碍设计等。与综合管网图叠图,复核各种管井所在的位置是否影响景观效果。绿化配植很关键,在景观效果里占的比重最大。核对苗木的选择及种植的层次,以及景观节点的搭配效果。看图的时候,要有一个成形的概念,才可知效果。施工图阶段的管理,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图纸的进度把控,不要在设计单位完成整套图的时候才接收。可阶段性成果叫设计发图过来审核,避免后期大改浪费过多工作量。进度的控制要结合整个工程的进度,及公司布置的设计节点进度,初步的核算设计的工作量所需时间,尽量提前完成。 2.5施工阶段配合 施工图下发工程部的同时,电子版也抄送各个专业。同各专业、工程部、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把会审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复核,交由设计院进行修改,把问题在施工前解决。对材料样板定样,材料进场时协助现场工程师对材料抽样检查。大面铺装施工前,对铺装样块审核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苗木进场前,对施工单位将采购的苗木进行审核,没有达到设计要求的,令施工单位另行找苗。施工过程中,定期下工地巡检,处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需要变更的问题。及检查施工单位的是否按图施工,施工工艺是否达到要求。 3结束语 景观设计管理的关键在于管理与协调,而不是设计。管理是贯穿整个项目全过程的。每个阶段的管理是连续性的,涉及协调的不单是景观设计单位,还有公司各个部门各个专业。在房地产项目中,进度与质量是最关键的,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把握重点,协调梳理过程中的取舍,顺利按时完成设计管理工作,同时做出好的园林景观作品。 作者:陆金立 单位:南宁华都房地产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专业论文:园林景观建设工程中项目管理的应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民众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因此,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大量园林景观工程开始兴建。因为园林景观工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项目,且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工作。为确保园林景观工程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在施工期间,应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办法。项目管理是当前一种比较有效且先进的管理手段,其指的是在项目活动进行过程中,利用专业的知识、手段、技术以及工具等,让项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到乃至超过预期期望的一个过程[1]。 1项目进度管理 在工程施工期间,规划、控制以及协调是控制项目工程施工进度的主要宗旨。其中,规化指的是对工程施工总进度的控制目标、分进度的控制目标予以明确,且制定相应的进度计划[2]。控制指的是在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对比计划施工进度和实际施工进度,然后对其中所存在的偏差予以调节。而协调指的是对影响施工进度的相关关系进行协调和优化,例如协调施工小组与施工小组之间的关系。湛江市某公园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为保证施工的进度采取了如下几种手段:第一,组织手段。施工单位在确定中标,且接获中标通知书之后,在监理部门与业主所限定的时间内,依据预先制定的施工组织设计的计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且仔细阅读施工合同中的各个条款和相关的施工规范,以了解自身尽的责任与义务。除此之外,该项目负责人还需对施工进度的控制,定期组织施工进度会议。第二,技术手段。改进施工组织设计,依据工程施工的工序和工艺,对施工段进行科学划分;遵循互不干涉的基本准则,对施工作业进行组织。通过动态施工计划网络管理,对进度管理的目标加以确定,改进网络设计,且在施工期间跟踪落实,依据具体施工情况,对施工进度予以改进。 2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工期的基础之上,对项目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各种费用予以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利用计划、组织以及管控等手段,达到预期的成本控制目标,且最大限度降低项目施工成本的管理活动。通常情况下,可从不同方面开展成本控制,如经济上,强化成本核算;技术上,优化施工方案;管理上,优化各规章制度,加强组织管理。而在园林景观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可通过如下方法控制成本: 2.1加强对图纸的会审 一般施工图纸是设计人员依据业主的需求,且结合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而设计出来的。因而,在图纸设计过程中,融入了设计人员的主观意识,但是并未考虑到施工单位的情况。正因为如此,使得一些工程在开始施工之后,常常会发生许多问题,进而导致工程无法顺利开展,有的甚至在施工之后发现存在问题,又再次返工,从而导致成本的增加。对此,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图纸进行仔细的审核,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施工图纸。 2.2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 工程施工方案通常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即明确施工办法、选取施工器械、规划施工顺序、组织流水施工。不同的工程施工方案,其施工的周期、所需的器械不尽相同,而其所产生的费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选择一种经济、科学的施工方案,对控制成本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湛江市某公园内园路的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可将其分成2个阶段,在结束地下管线的铺设以后,先对道路的基层进行铺设,把同路视为施工运输的主干道,以用于回填土方、苗木运输,最终对表面层予以铺设。 2.3控制材料购买成本 园林景观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一部分的成本花在了购买原材料上,所以,可从原材料这一角度上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在选购原材料时,应在保证材料品质和数量的情况下,尽量选取价格低、运费少的原材料;在材料验收时应加强注意,避免残次品混入现场,且一经发现残次品,需向供应方提出经济索赔,或以品质好的材料替换残次品。 3项目质量管理 对于园林景观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可以从如下3个方面展开:首先,应对工程施工工作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在施工之前,应先对园林工作人员进行项目交底,向其说明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重点是项目的各项技术要求以及要达到的施工效果,从而促使其在施工期间更注重施工的质量[3]。其次,需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管控。工程施工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施工的材料。所以,在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当选择质量好的施工原材料,且加强对材料的监督与管理。在选购材料时,需把好质量关,以防选到残次品;同时,还需结合实际施工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第三,严格遵守各种植物的生长规律,注意苗木的种植时间。就绿化项目施工而言,掌握苗木的生长规律和适宜的种植时间,以保证苗木的成活率达到最优。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绿化工程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整个园林景观工程项目的质量。所以,施工人员在施工前需详细了解且掌握各种绿化苗木的有关知识,例如,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应性、生长特点、观赏价值、维护要点等,且对其生产的整个过程加以掌握,以便在适合的时期种植,从而最大限度提高绿化苗木的成活率。另外,应加强对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监控,并注意各个细节,最终保证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 4项目安全管理 在项目管理中,安全管理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内容,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决定着工程施工人员及广大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如果在施工期间不注重安全管理,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破坏周边的环境,威胁到相关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将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强化项目安全管理显得尤为关键。在施工期间可从如下2个方面展开安全管理:第一,应最大限度降低甚至消除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且实施封闭式管理;在施工前,应对全体施工人员开展施工安全教育,以提升其安全施工的意识。另外,针对一些特殊工种或岗位,应要求施工人员持证上岗。第二,加强对生产因素的全方位监控,消除或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行为,比如,应当为土方工程运输车辆安排1条专门的行驶通道,专门安排2名工作人员负责对相关车辆的调度,尤其是在施工期间为方便作业,往往会在夜间作业,如此一来就增加了施工的危险系数,因此,更需专门的人员对进出的车辆进行调度与管理,从而确保施工现场的秩序,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不受威胁[4]。施工现场的各种施工原材料,应将其整齐堆放在指定位置,且设定材料标识牌;部分材料需做好防水、防雨、防潮措施,以免材料受损;为便于材料的搬运,堆放材料时需预留一定的空间作为通道。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景观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项目管理,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通过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进度管理等,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建设出一个高质量的园林景观工程。 作者:吴华江 园林景观专业论文:现代城市居民区园林景观设计 绿人类在改善生活质量、增强自我意识的同时,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属于复杂的艺术工程,对城市发展意义深远。因而,我们需深入研究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问题。 1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现状 1.1违背人性化设计理念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大部分居住区都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现在有一部分景观设计师常常花费很大精力去追求作品的形式,他们的最大追求目标是注重建成后的作品形象而忽视或不重视研究居民们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甚至有的还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小区园林景观和绿化建设不合理[1]。 1.2景观设计的盲目性 现代居住区内的景观设计存在着诸多的盲目性。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视野更开阔了,可共享的资源也就更多元化,由于对优秀案例的学习借鉴,对新材料新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于是很多作品都具有相似之感[2]。也有不少的国内景观设计师不结合国内实际盲目追求“欧美之风”不切实际的“崇拜”之风导致不断出现似曾相识的景观设计方案。使得原本崇尚自由、个性、多元化的设计精神变的颓废无味。结果令居民望景生叹丧失兴致[3]。 1.3软质、硬质景观比例失调 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花卉植物是不可或缺的造景要素。凭借独特的色彩、姿态、香味以及层次感,花卉植物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态环境,装饰了居民们的生活,增加了其对环境的美化意识,对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现实中许多园林景观设计者人员缺乏合理的植物造景意识。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不强调植物造景,而是生硬地增设亭台楼阁或者是假山叠石等要素,影响了景观实际作用的发挥。该种做法,没有考虑实际环境,纯粹为做景观而做景观。久而久之,软质景观的数量也越来越少,而硬质景观则相应地增加,两种景观之间的比例失衡,增加了小区景观的违和感,同时也降低了其观赏价值。 1.4景观要素违背了居住风格、人文环境 现阶段,部分居住区所开展的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未考虑居住楼风格和地方人文环境。有些甚至盲目坚持“什么时尚造什么,什么好看建什么”的原则。东凑西拼的各种园林绿化要素风格不一致,这让整个小区环境更加杂乱,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损害了现代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4]。 2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质量的改善措施 2.1居住区景观应贴近生活,注重实用性 居住区园林景观,承载着居民休息、锻炼、社交等多项功能。基于此,小区园林应创设生活气息浓厚的环境氛围,充分赋予小区园林人情味,真正做到景为人用。例如,儿童活动区内可栽种多样化、色彩明快的树种、树型,且比例需适中。通常,可选择生长茂盛、无病虫害、无毒性、无针刺的常见树种。而针对老人活动区,则需以高大乔木为主,便于休息遮荫,同时也为老人晨练或散步提供和谐的意境。 2.2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尤为关键。在分析和把握小区的整体风貌前提下,应将其使用功能作为着手点,认真部署园林景观,让它成为相对完整、齐全的园林景观系统;应使其符合城市发展的自然绿化需求。园林规划时,设计人员应始终坚持“人性化、自然化、生态化”的根本原则,从而有效提升居住区园林景观的美观度,增加实用性。 2.3因地制宜,倡导人性化 中国园林发展进程中,留下了“适地造林和借景寓情”的内涵、精华,也就是因地制宜,倡导人生化。例如:充分运用现有的地形地貌,避免扩增土方,较好地保留小区的原有树种;应将乡土植物作为选择重点,并酌情增加观赏度高、生命力强的外来植物,从而有效优化居住区的植物结构,保持植物的多样性。 2.4坚持层次性、协调性进行植物配置 居住小区内,植物配置应重视层次协调,借助乔灌木和地被协调配置由高到低的各个层次。搭配层次时,乔木和灌木树种的比例应为1:3,草皮面积应小于绿化面积的30%。此外,还应适当考虑引进其他种类,增加植物的多样性。能开花的植物搭配,应注重季节性特征,真正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应恰当好处地利用草本花卉,修补木本的漏出;根据小区植物的花型、色泽、树冠以及高度等,进行有效组合,实现互相协调。 3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逐渐成为现代人高品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地产界的经营理念也正随应发生改变。营销以较多地关注人文环境代替了单纯的售楼形式。与以往相比,今天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出现了新的形势。第一,重视景观合理性。建立合理有序的现代化小区景观设计的配置方案。第二,增强绿色“生态”理念。第三,注重地方特色。第四,注重材料的选用。因此,未来对景观设计材料的选用主要趋向于低碳、便捷、体现地方特色及DIY等材料。 4结束语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环节,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设计中,应认真分析和评估园林景观设计带来的社会、生态效益。为促进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规范化,让它成为居民休憩、生活的优良场所。本文粗略地分析了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园林景观设计需遵循的几项原则,旨在促进城市居住区景观的合理化设计,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和推动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始终坚持完善现实设计过程中的不足,需要更进一步的去探索。 作者:汪华胜 仇多荣 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景观专业论文: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和方向 园林景观建设,呈现现代园林的活力及生机,是设计现代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国家有关部门则应大力支持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结合气候特征、地域文化特征以及自然风貌等差异,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环境。 1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的时间并不长,通过了几十年的创新推广以及园林设计者的努力后,才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已经逐渐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1)富有个性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作品的出现。我国部分城市为了实现城市设计的整体要求,结合世界,通过科学的景观设计,反映整个城市的历史内涵及文化底蕴,进一步健全现代园林绿地系统,并创造出质量高、环境好、指标先进的园林绿化作品、游乐设施以及景观雕塑等。此外,在园林系统绿地的规划方面,已经逐渐形成带状绿地、块状绿地以及混合型绿地等空间布局模式,从而全面展示该城市的乡土风情,并逐渐提高该城市的品味[1]。 (2)现代园林设计已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我国部分城市非常注重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遵循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合理进行园林景观规划,以此确保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 (3)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较为盲目。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迅猛发展,使得园林景观设计的抄袭问题及盲目跟风问题日益严重,已有的园林景观建筑无法满足公众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实际欣赏要求。加之园林景观建筑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建筑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复制已存的园林景观,并未结合该地实际情况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这在增加园林景观建设费用的同时,还降低了该园林景观建筑的实际效用[2]。 2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2.1坚持生态化发展原则 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规划切不可随意改变该地生态系统,应结合该地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化改造。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遵循的的是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这也就要求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生态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园林景观建筑在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笔者建议从下述三个方面入手,高度关注现代园林景观的生态化设计。 (1)硬质景观应注重质量设计。 (2)充分运用成熟的新材料及新技术,运用先进的性思想及新观念,进行生态景观设计。 (3)注重自然生态系统和园林景观的结合。 2.2注重园林景观的多样化设计 人们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独特性及差异性要求正逐渐提高。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坚持多样化设计发展原则,在凸显自身特色的同时,还应注重设计的多元化。 2.3注重竖向设计 在合理平面规划的同时,还应强调竖向设计。因为现代园林景观既要有文化内涵、艺术感,还要有诗情画意。高品位的园林景观建筑,能够陶冶青少年的情操,让人们在上班期间放松心情,还能够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生活。所以,笔者建议加强园林景观的竖向设计。且竖向设计还能够满足人和园林环境的情境交融,实现园林建筑和环境的整体协调。此外,在竖向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到居住区的规模大小和设计布局模式等,全面提高现代园林景观的品质,将竖向设计与其他园林要素相结合,加强造景效果,满足文化内涵及实用功能的实际需求,并丰富娱乐活动等。 2.4注重地域性设计特点 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首先应满足园林景观的基本要求,然后融合该地地域特色,创造出独特、且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建筑。我国各个地区均有自身的地域特征,每个地方的现代园林景观应充满地域风格,并有所创新,还要充分利用该地资源,降低物力成本及人力成本。 3结语 通过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建议在对现代园林景观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应结合用户具体使用情况,在满足用户舒适度要求的基础上,还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及风土风情,采取新理念及新技术,加强园林景观的现代化建设。 作者:孙群 胡美勤 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景观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领域中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建设不再是以往简单的进行植树种草,人们对于园林的景观设计有了高层次的要求,农村的环保意识加强,因此进行完整科学的农村园林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1]。 1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整体的规划不合理,格局混乱 虽然在目前的农村中,大部分的村庄已经开始了园林景观设计和规划,但整体水平还是偏低。一方面表现在规划没有特色,形式单一[2]。有的是完全按照城市的园林布局进行设计,缺乏乡村的自然特色;在建筑布局上都采用整片的排列,各家各户之间房屋齐整,造成整体的绿化效果和作用难以发挥。另一方面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板块分布混乱,道路系统和基础设施较差,造成在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能统一规划,导致整体景观的破碎,影响了新农村整体的园林设计效果。 1.2园林景观的设计和生产需求相脱节 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比例中,农村人口仍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在进行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就必然要与城市的设计规划有所区别。农村的景观承担着放松休憩和打谷晒麦的双重职能,然而在目前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中,一味地追求与城市园林的同步,忽视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造成园林景观设计和实际需求脱节,难以发挥其作用。 1.3景观的时效性差 随着建设新农村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乡(镇)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取到了一定的效果,建成了一批整洁的、现代化的乡村景观。但是景观的时效性差导致难以保持较长的时间。一方面由于园林景观的后续维护和管理力度不够,加上没有专人进行管理维护,资金投入较少;另一方面是村民自觉意识较差,缺乏对景观的维护,导致景观难以保持和恢复,整体的园林景观效果不强[3]。 2新农村园林景观的设计对策 2.1要体现农村的自然特色 乡村园林景观的功能包括休闲功能和生产功能,农村的建筑布局不规范决定了农村的景观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进行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注重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体现出农村的自然特色。另外,农村的自然环境给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了非常多的素材,例如田埂、小河、山坡等,都可以成为乡村园林景观设计的素材,最主要的是体现出农村所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特色。 2.2要考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农村在生活方式、吃穿住行等方面和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农村的生产活动中,例如打谷、晒麦子等农业活动都需要较大的场地,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农户在进行了一天的劳作之后,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休憩放松,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要将这两点进行良好的配合,才能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4]。 2.3要考虑可持续性 由于园林景观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不足、村民的自觉意识不强导致景观的时效性差,难以发挥正常的作用。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农村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设计中。例如在设计中主要以绿化为主,减少水景、石雕的建设,既能节约资金投入,又能减免维护和修理的成本,做到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种植树木时,选择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或是具有观赏价值的果树,不仅能增加农村的绿化,而且能够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园林景观可以长效的发展。 3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 3.1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低生活保障,转向高层次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加强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有利于改变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满意度和舒适度。尤其是农村的园林景观承担着休闲和生产的双重职能,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且要能够实现人们的精神追求,二者的良好配合,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稳步提高。 3.2有利于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 我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村人口的基数大,人口众多,在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上,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都存在差异。加快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差距,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同时园林建设是一项普遍的社会项目,加快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促进城乡园林景观和谐发展,对于实现园林的全方位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仍存在较多问题,所以加强对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应用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作者:吕立梅 丰 单位:江苏焦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盐城市大丰区新丰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园林景观专业论文:园林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分析 在节约型社会下,节约型生态园林被提了出来,这一概念和节约型社会分不开。总的来看,节约型生态园林,包含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能源的节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在节约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利用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从这一点上看,两者的思想应穿插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这样经济意义充分体现出来,让我们展开深入的分析,对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进行分析。节约型园林建设也成为人们重视的一方面。关于园林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逐渐建立了一些生态景观,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1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 1.1生态园林设计中的物种多样性 增强植物品种意识,加强区域生态区域特色与城市建设类型的多样性,构建城市个性绿地景观。在设计生态园林景观中,强化对植物的物种意识,注重植物生态多样性的选择和驯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景观。同时,引进国外特色品种时应谨慎,加以控制,重点利用本国原产地的改良植物种类。对植物进行合理科学配置,在引进植物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品种,然而种群规模不大,呈现逐渐消失的趋势。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绿化植物要求太高,片面追求完美。在同一时间,仔细和合理引用国外特色品种,产于我国,需经过改良。城市引入的植物非常多,然而植物群规模非常小,严重时,面临灭亡,主要原因是要求过高的绿化植物,追求完美,片面否定,如片面看重“常绿”,形成了较强的适应性,没有重视季相多样和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使得一些慢性植物缺乏大型苗木,有一些缺点的绿化植物也容易被否定。例如,在园林绿化过程中,追求四季常青,要求景观成型周期短,使得一些加强适应性植物容易被忽视。植物本身,无论好还是坏,植物的四季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景观,主要在于植物的配置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植物的枯荣是自然景观中的正常现象,要注意科学合理地配置,以实现绿色适应物种和种群的多样性。生态系统中自然群落多样,由于不同天气和生态环境造成,在漫长的群落发展过程中,不同群落、结构、层次、外貌不同。自然群落具有较高的维持能力和修复能力。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性使用合适的自然群落类型,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降低养护成本。所以,我们应该加大绿地的适应性和扩大品种种类,如在植物设计时,限制和调整好品种比例。 1.2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因地制宜 生态景观设计,适应当地条件,以确保城市环境具有多种特点,该系统十分薄弱,城市生态环境的设计要根据当地环境、土壤和其他因素,使植物环境符合城市环境的需要,不断提高立地条件,改善种植土壤(基于人工培养基),保持较高的绿色维持机制。此外,要注意植物和城市建设的协调,充分利用植物的改造功能,使城市建设和绿地景观有机整合。将基调树种种植在植物造景中,同时还要运用一些观赏花木和草坪,呈现多样的植物空间。结合植物的生长规律,维持季相植物的存在,不盲目地引入植物,因为可能因为天气的原因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也不随意使用其他国家的植物景观设计模式,否则无法保障植物景观功能,要引起特别重视。 2节约型城市生态景观的植物配置 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主要功能是塑造和维护城市的风貌和特色。因此,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将自然生态条件和区域指标纳入城市绿地。城市园林的绿化还要融入多种因素,如历史、宗教和文化等因素,构建城市地域特色,凸显城市绿地的特殊性和可识别性,有效发挥城市绿地功能,满足市民的需要。 2.1植物配置应合理 基于生态节约型视域,在植物配置过程中,要注意色彩季相的组合,把山石、水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首先,要增强对本地区条件和植物特性的了解,遵循植物适中原则,选择适当的植物,改造植物生活的场地。其次,根据植物特性进行选择,合理配置植物,植物自身有许多特性,有些植物用作观赏,如月季花、广玉兰和夹竹桃等,有些植物具有奇特的性质,如飘带兰和旅人蕉等,有些植物在观赏时,不仅赏花,也用闻气味,如梅花和月季花,不同颜色的花可以组成颜色多样的图案,在植物配置时,这点非常重要。具体园林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花卉组成不同的园圃,一些植物具有自身特性,如有些植物的叶子硕大,如巴西棕和鱼尾葵等。亚马逊的玉兰漂浮在水面上时,犹如一个巨大的圆盘,可以让儿童在上面游玩。一些植物的果实可用作观赏,如紫珠普通,果实颜色非常鲜艳,观赏价值极高,如眼睛豆腊肠树果实奇特。在园林设计时,一些植物如梅花的暗香和茉莉的清香都能为游客带来美的感受。园林设计要考虑高度的搭配,选择合适的色调,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园林景观的功能。 2.2大量乡土植物应用园林,创造了城市景观的地域特色 构成园林局部的中心景物形成特殊景观,表现形体美或色彩美,如臭椿、香樟、桂花等。湖南乡土树种多样,可利用资源多,为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了便利。种在花园里可以用作景观树,景观局部中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景观,表现了自然美和色彩美,如枫树、香樟、臭椿等。大冠,绿荫浓密,姿态优美的乡土树种在庭院种植中必不可少,如鹅掌楸、枫杨、桂花等。多数交通道路两侧均使用了乡土树种,如道路上常见的玉兰路、香樟等。无花果树在花园里用作色彩的点缀,为园林增添一点生气,吸引蜜蜂和蝴蝶飞,不时引来了小鸟驻足。乡土树种有石榴、南天竹和杨梅等。乡土树种还用作空间的分割,遮挡视线,陪衬景物,起到防范的功能,这些乡土树种,如棘篱、果篱等。湖南乡土树种中使用较多的有红槛木、枸橘、小蜡等。在特色园林建设中,本土植物是基本的手段。使用藤木、灌木和其他材料,运用艺术手法,对植物的形式,体现色感、线条等自然美,创造自然的植物群落景观,营造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的地域特色应与当地文化充分融合,充分发挥乡土树种的功能。 3结束语 现代城市园林不断发展,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将成为未来园林设计的趋势。[2]总之,基于“节约型社会”构建园林,建设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为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条件,高度重视生态型园林景观的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节约型园林建设,空喊口号不现实,围绕战略全局发展,变化旧的传统观念,从现在开始,高度重视节约型园林建设的迫切性,切实落实工作,将节约型园林纳入法制建设中,为了后代子孙更好地生存,实现城市未来更好地发展。园林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还有许多方面要做。 作者:黎鹏展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园林景观专业论文: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提及园林景观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园林景观既具有自然属性的一般特点,它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能够轻易的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又具有社会属性的一般功能,它往往包含了社会文化内涵与功能,能引发人们情感上的交流。而在认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特点的同时,还应坚持发挥现代园林的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区分联系有所认识。 一、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联系 一直以来,中国的传统园林景观的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中都是崇高的存在,其特殊地位是不容忽略的,它是传统文化指导下的结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具有独特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传统园林的默默付出,就没有现代园林的发展壮大。事实上,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与现代园林景观有千丝万缕般的联系。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在自然文化发展脉络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古人对自然文化的理解常常拘泥于形式上的表现,他们往往因为缺乏对生态功能和山水成因的认识,忽视自然景观的功能。因而,园林景观多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艺术再现,这也赋予了自然景观以象形联想或象征意义。相反的,现代园林则更多地表达了其文化上的属性,展现了自然元素本身的价值和担当。现代园林往往采用自然化的设计概念,与传统园林模仿自然的概念不同,旨在实现将原始自然与营造的自然完美契合。即便中国传统园林在对自然的认识过于表面化,但是这种质朴的自然观念和气氛仍旧给现代园林以启发。现代园林应在尊重自然的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有选择的继承、发展。 二、现代中国园林景观的特色 现代园林是从传统园林发展而来,除了具有传统园林的一般特点,也逐渐发展出彰显时代特色的品质。认识、分析现代园林景观的特色是对其发展过程中最为概括的总结,这也有利于实现现代园林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而从当前园林景观的现状来看,其特色的表达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首先,不得不提的特色就是园林景观的流畅布局,这样的表达完全是从传统园林景观继承而来。总的来说,整个园林的技术、文化、内容和形式等融合为一体,既使得景观移步异景,又对场地的缺陷进行很好的补充,整体表现与“起、承、转、合”的章法无异。其次,现代园林的一大特色就是精巧灵动的细节。由于现代工艺水平的进步,园林景观往往能够实现一些细致入微的刻画,这也使得景观能够更生动的表现。现代园林在局部求精的同时,往往能够集零为整,进而表现出园林设计的独具匠心。再有,现代园林的一大功能就是实现空间的含蓄划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空间领域的意识较为强烈,不同性质的空间常常表达不同的含义。而园林的存在就是把性质各异的空间逐渐展开,用空间渗透、对比的手段,自由灵活的进行空间分割,展现出不同景致的层次感。最后,我们应该明白任何有形的创造都具有无形的表达,中国园林更是将这种表达凸显到极致。表面上,现代园林追求的是一种清新自然的宁静,一种自然流露的情趣。实际上,这是在创造一种吧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相协调起来的至真至美之境。由此可见现代中国园林的特色涵盖是非常丰富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园林的特色也会发展的更加深刻、夺目。 三、中国现代园林发展趋势 1.不同发展背景下的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传统园林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而它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是时代赋予传统园林的特殊魅力,而它也并不局限于此,转而苛求更为深远的表达。现代园林亦是如此,它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如此,不同的背景也使得现代园林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2.现代园林在传统园林基础上的更新 传统园林按园林基址的选择以及开发的方式,分为自然山水园林和人工山水园林,具体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书院园林等。现代园林基本上继承了传统园林的分类方法,传统的皇家园林及私家园林仅仅作为景点保留下来,自然山水园林在现代也称为风景名胜,传统的公共园林逐渐发展成公园,成为现代园林的主流。 3.现代园林的表现方式 在现代园林中,最常见的园林表现形式就是混合式布局。现代公园中使用这种表现方式,既实现了人口分布现状有条不紊,又与现代社会的预期是相契合的。这样现代园林的表现方式,在继承了传统园林山水文化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实现现代园林表现方式的多样性。 4.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中国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自古便受到人们的推崇,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更、推陈出新,已然成为经典文化的代表。现代园林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传统园林文化的熏陶,在园林景观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园林文化对其推动作用,我们所要明确的就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园林发展道路。 四、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不足 随着中国园林景观事业的发展,它开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然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这也对园林景观设计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而当我们感叹现代园林景观给我们带来的改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很多都是盲目的模仿,这些仅凭模仿而设计的园林往往丧失了园林设计最初的美感,这也造成了很多资源上的浪费。而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园林的设计都是欠缺考虑的,往往忽略了园林本身的形式美法则,这就造成对于园林景观的认识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园林设计不都是合理的,而错误园林资源的放置,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浪费。总之,现代园林想要有所发展,就必须立足于现代,着眼于未来。而对待现代园林的总体规划上,既应当继承传统园林景观的基础上,又要有所创新。当我们以发展性的眼光去认识现代园林景观,自然会汲取世界先进园林艺术,以促进现代园林艺术民族的进程。 作者:岳子煊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园林景观专业论文:园林景观设计中点线面美学原则的体现 现如今城市用地紧张,可供人们休息和休闲的户外空间越来越少,所以公共景观在设计中都要求更加“精致”,不仅仅是园林建筑、小品、植物或铺装要求精致,整个园林景观的规划,包括平面与立面的设计,以及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都要讲求美观。要美观就要遵从于设计行业中的美学原则,而基础则是点线面。 1点要素 生活中的点,在人们的意识中大致都是一些符号或者抽象元素。在几何学中,点只有位置,并无形状、大小、方向等特征。而在设计学中点的形态是具体的,是有形状、大小、色彩甚至是肌理的,只不过是在一定范围内体积相对较小的物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任何一个景观小品或者单体植物甚至一个小广场,对于整个园林来说都是一个点;对于一条园路或者铺装来说,任何一块砖都是一个点;对于护坡来说,任何一个石材都是一个点。点在景观设计中不是绝对存在的,是相对的,不同的参照物体现出点的感觉又很不同。该旱溪由大小不一的石材铺成,相对于草坪的整体来说,旱溪显得很有灵动性,小石块构成旱溪的主体,大石块则表现了体块的体量感,同时给旱溪增添了稳重的气息。 2线要素 线在景观设计中按构成状态分实线与虚线,实线为实体存在的现状物,有长度、有宽度及深度,虚线为点的方向性运动所形成的不连续现状物,如汀步。在很多设计中,虚线比实线来得更加灵活、透气;按照长度来分,则有长线型与短线型区分,长线给人无限拉伸的感觉,短线则会更加利落,跳动的感觉。按照表现样式可分为直线与曲线,直线比较硬朗,曲线相比较会显得柔美、自由。如图5中的路牙,由各种大小的树桩样式的水泥墩并列形成,且是不规则直线方式的表现,这使得整个路面更加灵活,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感觉,与周围自由种植的灌木也形成呼应。短直线在景观设计中也常常起到曲线的作用,中座椅及花坛的立面,每块砖皆为不规则切割,表现了直线的利落与硬朗,又因不规则的拼贴,在某种程度中又有曲线的感觉。 3面要素 面在园林景观中处处可见,如常见的广场,外轮廓线各式各样,有直线形,也有曲线形,在很多时候都会结合地形和植被设计成不规则图形,不同铺装方式表现的广场用途和感觉也是不同的。如大面积石材铺装的广场在视觉上会增加扩张感,人们会比较放心在该类广场上活动和休息;小面积石材铺装的硬地会给人很强的流动感,很多都铺装在景观或广场的出入口;再有更小的石材,如鹅卵石,由于其铺装后的表面凹凸不平,给人很强的不稳定感,所以该类石材铺装面积不能过大,否则将会影响整个广场的设计感,同时会破坏广场的平面感。园林景观中的面要素也有所谓的虚面,即由很多点或很多线密集排列所形成的,该类型的面要素会更加透气、通透。该景观墙有纵向的竖线条排列表现,比实体墙要更加通透,而在该景观墙的表现上还有材质的区分,其表现方式为粗木材——细金属丝——粗木材——细金属丝的交替出现,供人们休憩的座椅安置在粗木材前面,可让坐在座椅上的人感觉背后有很强很稳的依靠感。而细金属丝排列形成的虚面,因为遮挡较少,空间将更流通。点线面在园林景观中不是独立存在的,该庭院的铺装主要有两种:一是不规则石板。二是鹅卵石,小面积的石板与点状鹅卵石构成线状的园路,而鹅卵石密度非常高,又形成了石板的一种衬托;在庭院内部还有的石球,零散地“洒落”在草地和硬地上,这种大体积的点状物给庭院增添了不少生气。这就体现了点线面三者之间的连接。 4结语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点线面等基础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点有灵动性,线有延长性,面有扩张性。点线面三者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 作者:毛艳莉 单位: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 园林景观专业论文: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运用各种造型要素进行的一种形象艺术设计。色彩作为审美的重要部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合理搭配运用色彩进行设计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之一,园林中的色彩设计不象画家选择色块那样自由,也不象室内设计师那样随意决定壁纸、地毯和窗帘的颜色。它是围绕着园林的环境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合理的色彩设计可以使园林更具有视觉上的强烈感染力,使游客产生丰富的情感,愉悦游客心情,美化城市景观,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景观的品位和质量。 一、色彩的搭配运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色彩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空间,色彩既可以装点生活,美化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色彩具有很强的心理作用,每一种颜色都具有特殊的心理作用,影响人的温度知觉,给人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最容易将人的视觉美感激发起来,最明朗的体现园林景观的特色,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景观的妥善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色彩在园林景观中的设计原则 1.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注意色彩主次搭配,遵循统一性原则 每一处园林景观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设计中都有园林自己的主要的整体色彩,其它辅色选什么,以及怎样使主色和辅色统一,都是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统一性原则是指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园林环境的整体色调要和园林的整体风格、形式联系在一起,园林景观的整体配色,必须要统一,不能给人以突兀的感觉。园林景观设计中优先考虑大面积主色调的存在,围绕该色彩进行辅色变化,明暗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大小对比,主色辅色相辅相成,在统一中追求变化,在变化中创造统一。 2.在园林设计中要注意具体的设计场所、目的,忌忽视当地环境,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天然的地形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与当地的环境和谐统一。我国的园林设计有古典的园林景观,讲究的是意境,在这样的园林设计中,要采用接近自然色的主体色调;在儿童游乐场,因该采用亮色为主;而在医院、疗养院尽量采用浅色的配置方案,注重疗养的作用与功能;在一些历史风景园林景区,应该融入历史文化,不但要求其形,还要求其神,追求中国园林的风格和个性。因山势,就水形,景自境出。不要把自然一层层削成人工作品。 3.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注意色彩的对比原则 园林色彩设计中的对比原则就是通过构成园林色彩的色相、色调以及色彩明度等对比来营造丰富的园林景观,在主次分明的对比情况下实现色彩的对比和调和,统一与变化。园林景观的设计不管追求的是怎样的风格,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贯彻对比的原则,满足人眼的视觉平衡要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比和调和同时存在,对色调的调配具有重要作用。 三、色彩的合理搭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园林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设计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色彩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各它各项设计内容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色彩的合理运用能够对人的心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色彩的象征、联想、表情以及感觉等,可以设计出优美、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让人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促进人类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设计创造良性的人居环境。 结束语 色彩总是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是自然界中最为敏感的因素之一,既变化莫测、难以控制,又很容易感受到它的存在。色彩在当今园林景观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前景也非常可观,色彩可以使园林景物的美得到完全而充分的艺术再现,激发人的视觉美感,具有强列的感染力,能够将人丰富的情感激发出来。色彩是园林设计中最具魅力和生机的组成部分,在具体设计中灵活合理利用园林的中的色彩艺术,提升园林的形象和品质,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时代气息,创造最佳的园林艺术景观。 作者:张进 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园林景观专业论文: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研究 1地域和文化的含义 1.1地域的含义 地域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1)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与范围。 (2)每个地域的内部都包含一定的相似性与连续性,不同的地域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每个地域都具备符合自身的独特文化。 (4)不同的地域之间相互影响。由于地理区域的不同,导致每一个区域都具备独特的政治、环境以及风俗等。 1.2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映,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所以,文化包含了有意识形态部分,例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同时也包含了非意识形态,例如,自然科学或是地理环境等。文化主要是由人进行创造的,属于社会实践中的产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 2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原则 2.1独特性原则 设计师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如果想要对地域文化进行表达,就需要注意当地的传统文化、历史建筑、风土人情以及建筑风格等因素,同时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性,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2整体性原则 设计师在实施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环境因素,同时根据其客观规律,将园林景观中的人文、自然以及生态等方面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协调性。 2.3可持续发展原则 (1)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历史遗迹的合理建筑和开发,促进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需要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物质以及能源,做好科学规划,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3.1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创作素材 由于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需要结合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其设计的对象与方式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具备独特性的地域文化便成为了设计师设计园林景观的创作素材,设计师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人文历史在园林景观中展现出来,提高了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设计师如果想要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的园林景观,就需要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挖掘,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能更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3.2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地域文化具备独特性,能够经过园林景观所展现的美而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思想。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可以在了解和采纳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文化设计手法,促使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性,还具有时代性,从而吸引众多游客的眼球,让游客在游览园林景观时能够感受到当地的地域文化,从而对当地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所以,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4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法 4.1对地域传统进行适度保留 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可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将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适度的保留。在具有历史性和典型性的传统园林景观中,由于保留传统设计的方法比较简单,同时协调性比较高,效果也比较明显,对景观环境的破坏度较小,所以,具备较高的利用价值。 4.2抽取地域文化元素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其对具备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也是表达地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经过对比将典型的元素符号进行抽取,凸显出当地传统的习俗文化。这样的表达方式需要对元素符号,以及对传统建筑或是民俗文化的重视,这些都可以通过当地的建筑物或是小品等展现出来。 5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加入地域文化元素,不仅能有效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水平,促进城市快速发展,还能发扬和继承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添加新的寓意。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了解地域文化,适度保留地域文化的精华部分,同时加上现代设计手法,全面展现出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历史。 作者:李婷 单位:淮安中交盛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专业论文:园林景观设计中空间探究 1.空间的基本概念 老子在《道德经》里有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用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说明不管是器皿还是房子,人们用的都是它的空间。人们会有这些心理感受:空间是容积,和实体相对存在;空间的封闭与开场也是相对的。在园林景观中,空间的构成分为空间单元与空间系统。任何一个丰富多样的场所都可以分解为不同的空间单元,这些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一个空间系统。生机勃勃的空间是园林景观的内涵。园林景观期望创造空间。 2.空间界面 园林景观中是通过塑造界面来塑造我们要的空间。按照界面的位置分为三种:底界面(地),顶界面(顶),侧界面(墙),园林景观中底界面是空间的起点、基础,形式多样化,不仅仅表现在材质和质感上,还会结合地形产生变化。侧界面因地而立,是空间的边界,能划分空间、围合空间,具有限定视觉空间作用。顶界面是为了遮挡而设,一般是乔木的树冠、建筑的顶、构筑物的顶,天空是自然存在的顶界面。以平地和天空构成的空间,有旷达感,心旷神怡;以峭壁或高树夹持,高宽比大约在6:1~8:1的空间有峡谷或夹景感。由六面山石围合的空间,有洞府感。以树丛和草坪构成的大于1:3空间,有明亮亲切感受。以大片高乔木和矮地被组成的空间,给人以荫浓景深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的咫尺山林,给人以小见大的空间感。大环境中的园中园,给人以大见小(巧)的感觉。巧妙的运用不同的界面,会给园林景观空间造景形成多种魅力。 3.空间形态: (1)空间首先是个有方向性的概念:它是我们漫步世界的自始至终的追随者,它帮我们确定自己的位置。没有人就不存在空间,我们创造它又“演绎它”空间的形态塑造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空间形态的塑造依赖于围合空间的界面,界面的形状、材质、肌理、尺度决定空间的特征,在空间布局时应当注意不同空间形态的结合,避免单调或结构散乱。“纯净”的空间是自足的,有内在结构的,由均匀、连续闭合的侧界面墙围合而成,还有一个均衡、水平的底界面。景观意味着设计空间界面和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改变或变形“纯净”空间闭合的侧界面,是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寻找及提供更广泛联系的方法。“纯净”空间的边界打破得越彻底,它与环境得联系越密切,空间的整体感和独立感越弱。 (2)图底理论。对“形”的认识是依赖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而产生的。人们在观察一定范围时候,会把部分要素突出作为图形而把其余部分作为背景。“图”就是我们看到的“形”,“底”就是“图”的背景。分辨形是图还是底,主要看形所占面积的大小。画面中所占面积大的形容易成为底,反之,面积小的容易成为图。另外,颜色浅的如白色,容易成为底,反之,颜色深的容易成为图。图底关系对于强调主体、重点有重要意义。在做设计图中,通常颜色较深的部分表示的是实体,可能是建筑或构筑物或植物等实体,而外部空间就是“空空的部分”,这样有利于我们对实体要素的把握,但往往忽略了外部空间。那么我们把实体要素留白,而将外部空间填色,看作图形,空间就成了积极的图形,就可以更好地设计空间。 4.空间尺度 尺度地处理关键是以人地感受为标尺看空间地尺度。当围合物界面高度与人与界面地距离比不同时,人地感受不同。 (1)最宜视距。正常人地清晰视距为25~30m,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视野为30~50M,能识别景物类型的视距为150~270m,能辨认景物轮廓的视距为500m,能明确发现物体的视距为1200~2000m,但这已经没有最佳的观赏效果。 (2)最佳视阈。人的正常静观视场,垂直视角为130度,水平视角为160度。但按照人的视网膜鉴别率,最佳垂直视角小于30度,水平视角小于45度,也就是人们观察事物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的2倍或宽度的1.2倍,按照这样设计效果最佳。可是,即使在静态的空间中,也要让游人在不同的位置观景,对景物观赏的最佳视点有三个位置,即垂直视角为18度(景物高的三倍距离)、27度(景物高的2倍距离)、45度(景物高的1倍距离)。尤其是雕塑类,可以在这三个视点位置上设置平坦的休息欣赏的场地。 5.空间系统 对于区域范围较大、内容多样的场所,只靠对环境元素的认识是不能清楚的描述环境的总体特点。任何一个功能多样的场所都要有不同的空间单元,空间单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空间系统。 (1)相邻空间的相互关系。相邻接的两个空间之间的基本关系主要有:包含关系、穿插关系、邻接关系、公共空间连接的关系。 (2)空间组合。多个空间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块场地的空间系统。《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中把建筑空间组合方式分为:集中式、线式、。辐射式、组团式和网格式。这些同样可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 结论 城市园林景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园林景观是由多样的空间组成,用于人们观赏和活动的场所。空间塑造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设计应从人的需要和感受出发,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对空间进行巧妙、合理、协调、系统的设计,构成一个完整和丰富的美好环境。 作者:蔡金艳 园林景观专业论文:园林景观设计中水生植物的运用 现代园林景观中,青山绿水可令人心情愉悦,水生植物婀娜的姿态更能带给人们一种舒畅、清新的感觉。水生植物不仅能为园林水体营造一种独特而魅力无穷的景观,还能够净化水体,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兼顾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水生植物的功能 (一)景观功能 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造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睡莲、荷花、芦苇等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较多,有一些地方甚至建有专类水景园,如杭州西湖独特的曲院风荷等。水生植物一般色彩比较绚丽,姿态较为优美,其花、叶以及倒影等与岸边植物相互点缀,引人入胜,既扩大了绿化面积,丰富了园林景观,又强化了园林景观效果,增强了该处景观的魅力。 (二)生态功能 除了较高的景观功能外,水生植物还具备重要的生态功能,能够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环境以及食物来源等。水生植物被誉为水体天然的净化器,其可以对水体中的磷等物质进行吸收再利用,并通过富集作用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分泌一些特殊物质,这些根系分泌物可以有效地消除水中的有害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如芦苇可以净化水中的硫酸盐和氯化物等,灯芯草可以去除被石油污染水体中的有机物等。另外,在水体富营养化时,水生植物还能够与藻类进行生存斗争,抑制藻类植物的生长,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污染水体的透明度;一些水生植物还可以用于测定水体的污染程度,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水生植物生长状况的变化,掌握该水体的环境污染指标,便于人们对水质变化进行调控。 二、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水生植物应用场所 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水生植物已经被广泛用在各种水体中。最常见的是植物园、城市绿地和庭院等地,这些园林水体均可以借助水生植物来丰富园林景观,增加景观魅力。除此之外,在现代城市中还有一些水生植物专类园,如深圳的洪湖公园、河北白洋淀的大观园等,其各具地方特色,注重观赏意境的营造,能够在整体上实现水生植物特有的园林风貌。另外,一些水生植物如龟背竹、慈姑等可以做盆栽观赏,伞草、花叶芦竹和梭鱼草等可以做切花,用于美化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二)水生植物造景原理 水生植物的造景原理主要有变化统一、对比调和以及节奏感等。变化统一指的是在进行水生植物造景时,注意将水生植物规划得整齐划一,在大小、叶形及生长时间等方面做到相似或者一致,但是在颜色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变化,使整个景观既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例如,武汉东湖中种植了荷花、睡莲等不同品种,当花开放的时候,湖面五颜六色,十分漂亮。对比调和指的是水生植物造景设计既要注意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对比,又要注意到植物之间色彩、形状以及光线等的调和。例如,采用垂柳与荷花这一常见的搭配方式,使柔软的枝条与碧绿的荷花相互协调,其景色十分迷人;再如,水草造景时要注意不同水草之间的对比,合理利用水体中鱼虾等动物以及环境光线等,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刺激到人们的感官,带来美的享受。节奏感指的是水生植物造景也要跟诗词一样有内在的节奏感,要注意到水生植物在颜色、形状等方面的搭配。比如,一阵微风过后,岸上的柳枝飘动,水面出现涟漪,荷花随着摇曳,这就是一种节奏感。 (三)水生植物造景手法 常见的水生植物造景手法有营造意境、动静结合、自然式以及规则式等。意境营造指的是用水生植物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意境,如深圳洪湖公园,其公园为白墙绿瓦,各种荷花布满湖塘,夏日凉风吹来,荷花随风摇曳,其意境十分美妙。水生植物要根据周围环境特点以及设计要求来进行分类造景,使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如流水布景时,要设置一些色彩丰富的水缘植物,并且不受流水的干扰,用以点缀流水。自然式造景可以不讲究景观中的一些规定,其强调仿照真实大自然的场景,自由选择水生植物,力图再现自然环境,突出一种自然的意境。例如,水体中存在小岛时,可以随意栽种各种水生植物,营造或开阔或密集的水面布局,模拟自然环境。而规则式则是将水生植物的配置规则化,对相同品种进行等距离种植,并定期进行人工修剪,以保持规则化效果。 三、总结 总而言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离不开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独特的群落景观也能为城市园林带来良好的景观效益。在水生植物的各种应用场合,设计人员要根据水生植物造景原理,综合运用各种造景手法,从而增加园林景观的魅力。 作者:谢周邑 单位:四川省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艺术学院
浅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浅论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 电子商务 项目化教学 论文摘要: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加,对贸易人才尤其是网上国际贸易人才(在本文中等同于商务型的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口也在不断增大。尤其是既懂贸易又懂电子商务的学生在这个市场中更为紧缺,本文将针对目前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探索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不可抗拒地渗入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并且逐渐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但是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起步晚,电子商务的教育尤其是高职电子商务的教学还处在探索与改革中,我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有电子商务作为专业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能够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多一项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实践的能力。 一、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院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对电子商务课程进行了改革,以项目化教学为手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对商务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授课内容理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弱 高职院校的学生进来素质不一,有些学生基础好,掌握知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利用理论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更弱,电子商务教学很多时候还局限于理论的讲授,内容多来自于书本。对于一些操作性极强的如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间的合同签定、网络商店的建立等很多时候也仅仅靠教师用一些文字、图片、幻灯片向学生讲授流程和步骤,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师资主要是计算机专业或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上要么侧重技术,要么侧重商务,能将这两方面同时把握得很好的教师并不多。而电子商务是一门跨学科的复合型课程,它需要更为专业的教师。 3.项目化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仍处在不断探索阶段 目前在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中安排电子商务课程的专业不在少数,尤其像国贸专业、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等都会开设电子商务课程,但是在对该课程的地位把握上存在多种意见。经过笔者近两年的探索与不断的自身学习,经常关注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认为国贸专业电子商务教学应该突出实践,不仅仅让学生掌握网上贸易的操作,还应懂得简单的网页制作,图片处理,网络维护和推广等能力。 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虽然存在着众多的阻力,但也进行了多次的探索,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式在我院的国贸专业中从探索已经到实施阶段了,并且也在不断的总结与完善,具体改革如下: 1.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线,多种教学方法并重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产品或作品。 笔者根据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对该专业的电子商务课程,进行整体的课程设计,采用了项目化教学。此课程项目分为六个,即认识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收集、网络信息推广、网上商品交易、网上客户管理和简单图片处理。每个项目对应具体的任务和提出了具体的能力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实训室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每个项目完成后学生有相应的作业,有不同的能力训练点,最后都形成自己特有的一个成果。在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1项目驱动教学法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坚持以项目为主线,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实践课程,以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为抓手,真正实现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任职要求对接,建立电子商务“实践相对系统、理论相对不系统的”的专业实践体系,达到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项目化教学主要就是采用该教学方法,贯彻整个实践教学的始终。 1.2情境模拟教学法 虽然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直接利用网络进行实际操作,但涉及到网上交易和企业网站建设与客户管理时,由于没有直接可利用资源,以及学生能力限制,我们一般利用我们的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即“浙科电子商务模拟软件”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技能。 1.3互动交流教学法 学生分组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上讲台,老师和其他组同学提问,通过互动交流,达到互相启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2.采取“驾证式”考核方式 “驾证式”考核方式是我院特有的评价学生素质的考核体系,主要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电子商务课程在国贸专业课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纯理论考试,那样往往到了期末的时候以“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形式决定了学生本门课程掌握的好坏,起不到真正培养高职教育所需的人才。 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考核进行了积极的改革,结合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以技能考核为主,辅助理论考核。理论以学生够用为原则,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理论卷面考核的形式,补考采用卷面补考;技能考核采取了每个项目设一个比重,学完一个项目进行一次考核,有从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到电子商务的模式分析,有从文字说明到上机直接操作演示,只有当次的项目考核合格才可以参加下一个项目的考核和学习,这样可以确保学生真正的掌握技能,真正的学有所用。 该评价体系和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法相对应,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这个评价以激励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为目的,不断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构建开放式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 我专业已有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和电子商务模拟软件,但是软件毕竟只是模拟的一个过程,而开放式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共享校内实验教学资源,以及利用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进行电子商务实验。目前,通过专业教师和学院领导的共同探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今后将在我院的课外实践活动中重视起来,利用课外实践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三、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截止目前,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有两届毕业生,总人数800余人,就业学生中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的近四分之一。电子商务课程从原先的纯理论变成了以实践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效果。 1.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高职学生本身就要求重实践重技能,在我们进行了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后,国贸学生的电子商务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网络购物、网上交易、网络信息收集的能力跟以前培养模式下出来的学生进步很多。 2.电子商务竞赛屡屡获奖 我院每年都组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的电子商务竞赛,连续三年都获得1-2个三等奖,同台竞技的选手都是来自全省40来所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但是我校通过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培养的学生电子商务技能掌握情况良好。 3.学生创业人数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每班都有几名学生在淘宝上开店,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中网络创业的学生占了大多数,在以前,上课的时候学生都很少敢在网上买东西甚至有些都不会,但是我们进行了改革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创业成功的人数每年也都有增加。 浅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对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复合性 实践性 教学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能力提出特定需求,要求各高校在电子商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在分析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介绍了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教学模式的几点创新。 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电子商务正在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已达到870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以浙江省为例,登记注册企业达35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9000多家,以每家大中型企业需要引进一名电子商务人才来计算,仅浙江省就需要近2万名。可见我国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潜在需求是极其巨大的。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得到社会与教育领域的普遍重视,国内外大学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从6月20日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没联席会议上了解到,截止到2003年10月,教育部已批准了全国154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三年时问就发展到如此大的办学规模,其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任何专业都不可比拟的。在国外也是如此,以澳大利亚为例,截至2003年在澳大利亚的43所高等教育机构(包括39所大学)中,象维多利亚大学VU、昆士兰州中心大学CQU这样既有电子商务本科和电子商务硕士专业的学院就有4所,另外有31所大学开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5所大学尽管没有开设本科专业,但设有研究生专业,只有3所大学没有提供电子商务本科或研究生教育。 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迅速增加,标准也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人才更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重点。我院在充分调查社会需求以及总结其他学院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双轨制创新教学模式.并提出通过整合内外资源,搭建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电子商务专业特性 电子商务专业与其他专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l、复合中强调专业性 电子商务,简而言之就是商务的电子化,它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管理运营生产中的高级应用,贯穿于企业或组织管理的每个环节中。所以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多学科、交叉性的复合型专业;所以我们要培养集信息学、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市场学、广告学、管理学、财政学、商务法等知识与理论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复合型人才并不等于是全才或通才,复合型人才同样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尽管电子商务涉及的面很广,但管理与技术是两个最主要的专业方向。企业或组织一般需要战略层、管理层与操作层三个层面的电子商务人才。战略层电子商务人才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层电子商务人才主要负责企、事业中具体的电子商务项目或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招标、选型、业务流程处理再设计和实施等;操作层电子商务人才的工作目标是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和手段做好传统的各项业务工作。这三个层面对电子商务人才尽管有不同的学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但从企业需求看,都可分为偏重技术或偏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性之一在于复合中需强调专业性。 2、实践性 近几年,对学生实践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子商务专业尤其如此。从就业市场看,几乎所有企业在招聘电子商务人才时都明确要求有实践经验。杭州某电子商务网络有限公司,主营电子商务B2C业务,其B2C业务在2003年达到1.3亿营业额,目前该公司是杭州电子商务试点单位,也是运营B2C业务公司中盈利最好的公司。公司的负责人提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要懂得如何在商务中运用电子商务新技术与新手段的同时,设计的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等。 从教育模式角度看,电子商务是集传统的商业营销理论与计算机网络于一体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实践性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查衡量教学质量。 因此,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实践性要求就非常迫切。 二、各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 电子商务的专业特性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上要有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力量的提高等方面。 l、对不同的需求层次,各高校借助各自优势专业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在澳大利亚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中,有l7.94%电子商务专业提供lT技术与工程方向.41.03%是管理与商务方向.20.5l%提供双学位培养方式。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电子商务本科培养方向也主要有两个大方向: (1)商贸经济与企业管理方向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商务活动能力”;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商贸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货币银行学、国际技术贸易、经济学前沿理论研究等; 浙大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开设在浙大经济学院,所以浙大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基础就是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在主要课程设置中,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络经济概论等一系列经济学院的优势课程: 清华大学在MBA专业中开设了电子商务方向,培养具有电子商务背景的高级管理人才。课程则以管理学课程为主,如国际企业管理、管理会计、公司理财、人力资源管理概论、项目管理等。 (2)技术与系统开发方向 如厦门大学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其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就是要求在同时掌握技术与管理知识基础上.“①能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开发基于Web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决策方案的模拟与优化;②注重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过程重组(BPR)的实现,致力于研究管理过程的优化和信启I技术(特别是Intemet技术)对管理过程的支持——从事企事业单位中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工作,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管理。”并可授予工科学士学位。 这些学校借助自身在lT技术领域的优势,主干课程开设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开发工具、网络编程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EDI技术等技术类课程较多。 (3)多方向培养 有的学校还设立多个专业方向。如西安交通大学,凭借学院综合实例,针对不同培养方向没置不同主干课程和培养方向。 2、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体系没置上有较高的挑战。初期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各利传统专业课程+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简单数学组合。这种专业课程体系虽然具有多样性的优点,但这种“拼盘式”或“大杂合”的课程体系并没有真正的复合性.是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的。 为此,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没协作组和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提议了l0门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基础/原理/导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银行与支付/金融与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经济法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法),建议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的选择6门主干课程。 当然,将电子商务技术及管理理论与传统专业课程整合成标准的商业课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经历的一步。 3、强调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性,广泛建设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加强实验和实习两大教学环节。 对于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实验室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基地用于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培训,为他们将来的就业作铺垫.培养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湖南师大就与lT界企业共同联合,走教育、科研、实际应用一体化的道路。来建设完善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而浙大则将网络营销开设成创业训练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西安交大将建立全国院校首个开放式电子商务实验室。 4、教材的编写与师资力量更突出实践性和复合性要求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难以整合成复合型课程的一个主要原囚在于复合型教材的缺乏。对于国内外所有学校来说,电子商务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适合的教材严重缺乏,许多学校都只能采用其他专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材来替代。这儿年在电子商务教材编写方面学校、出版社和各种科研机构投入了很大的力度.如全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讨论确定了l0门电子商务核心课程,并推荐选定这些课程教材编写的主要负责人:邵兵家教授的《电子商务概论》、李琪教授的《金融电子商务》等教材,其复合性与实践性均比以往教材有明显的提高。 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受过多学科培训的专业人员与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培养一支能将信息技术与商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复合型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胜任对各类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任务。师资的培养单靠一家高校是难以满足要求的,需要依靠高校联合的力量。这次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美电子商务高级论坛暨第三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联席会议上,大家讨论出一套高校联合、优势互补的网络化、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师资培训模式:l0门核心课程分别由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科研和教学优势的学校组织,每次针对性地培训一门。如在经济法与电子商务领域,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杨坚争教授是主要的权威,囚此,《经济法与电子商务》课程的师资培训就由上海理工大学承担。 三、浙江林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 l、培养方向定位——双轨制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应是我院确定电子商务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社会需要的是侧重技术或侧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见本文第一部分内容),而从学生的调查情况看,部分学生喜欢侧重技术,部分学生希望侧重管理。考虑到林学院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在本科之前,有3年的电子商务专科培养经验.同时.学院在工商管理与信息管理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教学软硬件力量.师资力量雄厚.我们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模式定位为双轨制教学模式。即开设电子商务和管理结合课程体系方向以及IT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课程体系方向.学生在一年级基础课程结束之后.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方向。 (1)为学生打好基础知识平台 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求具有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宽的知识面和理论基础,而且电子商务专业本身也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因此要非常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平台的搭建。高数、英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对本专业学生非常重要,因此在高数、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要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强调基础,除了公共的必修课外,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中设置一定的专业外语、涉外英语、计算机高级应用方面的课程.做到本科四年英语与计算机应用基本不断线。 两个方向具有一些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基础、数据结构、网络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开发工具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经济、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明确自身的兴趣与优势方向以便更好地选择专业课程.并且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造技术和方法的平台。 (2)“全而提高,侧重培养”,课程设计中突出管理、IT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特色。 在管理方向,侧重电子商务与管理结合的课程的建设,如网络经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并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等相关管理课程。 在技术方向,侧重电子网络与IT技术结合的课程建设,如网络数据库、网络编程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 (3)课程体系设置突出连续性、应用性与前瞻性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是要有连续性。如在第3学期开设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类基础课)后,在第4或第5学期继续开设网络营销课程.在第6或第7学期开设国际营销课程.将基础市场营销知识通过后两门课程与电子商务知识结合;另外在第5学期开设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后.在其后的学期中继续开设网络企业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生产管理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就可以在信息化生产与运作方式中得到运用。 应用性指的是开设课程要在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如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在企事业单位中有较普遍的应用.学生应及早在学校获得以上知识,熟悉上述系统及相关技术,便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课程的设置还应具有前瞻性。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都要紧跟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大学毕业生,应对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与领悟,应有所创新,在教学方面可开设一些相应的前瞻性课程做引导.如虚拟企业经营、信息技术前台专题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搭建平台提高教师和学生实践性能力 电子商务复合性还表现在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也是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每门与信息技术或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都应该至少有1/4的时问在网络环境上实习,实时问不得少于l5O小时。如在开没网站分析与设计课程时.应该要求学生分小组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网站,该网站具有电子商务方面的一些基本功能;网络营销课程应要求提交电子商务网站分析报告、网上调查计划与实施等内容;综合实习时应要求学生达到进行企业电子商务规划设计的能力等。 我院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来实现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1)校内——利用模拟教学系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利用我院已经建立的技术与商务应用相统一的大型模拟教学软件,如电子商务模拟、进出口贸易模拟、ERP模拟等实训平台.以实训教学为主导课程.建立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将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与商业业务实际相融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方式为提高学生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与学的平台.增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校外——走出校园,充分利用浙江企业众多、电子商务环境较好的优势。 利用浙江中小企业众多的优势.产学研结合,与企业联合进行实际网上营销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师生的实践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咨询与培训,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的需求特点与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我院已经在考虑建立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实习基地,利用这一平台,学生可以在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专业实习,这些实习具有连贯性的特点,可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经济管理学院与临安太湖源镇合作也正在进行中。这一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计算机、工商管理、法学、贸易经济等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对自己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但在电子商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改善教学经验不足的有效方式是鼓励教师通过承担课题或深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深入调查研究、介入管理咨询等,才能快速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如果这些改革措施顺利的话.建议可以考虑对电子商务学生采取2+l+l教学模式。所谓2+1+l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在4年学习中,2年理论学习,然后是1年企业实践,再是1年的学校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电子商务专业。 3、教材、教学方法的创新 (1)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教材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技术与管理复合的应用型教材;电子商务的教材编写也要注重实践性与理论的结合,不能仅仅是理论的脱离实际的阐述。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本科教学的许多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EDI与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国几乎 无法找到2001年以后的本科教材出版。因此要及时组织教师编写一批应用型教材。 鼓励教师编写电子商务教材、教学案例、实验指导书。因为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是电子商务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推动教师编写电子教材、案例、实验指导书,学校应资助教师深入企业,收集和撰写案例,并将正式出版的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视为同等教材或科研成果。 (2)教学方法的创新 1)采用多学科跨度、综合集成、面向对象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师在电子商务教学活动中,要以创新为基点,摆脱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增加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应用,如课堂讨论、网上论坛、分析报告、专题讨论: 2)充分运用现代化和信息化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使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等新技术的比重,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授课前将制作好的教学课件放到网上,课堂上使用课件教学,课后将作业题帖到公告栏上,使学生可随时、随地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3)充分利用好已经建好的专业实验室,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模拟教学结合。特别是电子商务虚拟实验系统,将真实的应用环境搬到虚拟教室和虚拟实验室中。这可以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视角对立,可以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开展网上讨论、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4)创造条件让学生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参与实际的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习、调研、各类讲座和报告。 当然这种教学创新在实际操作中依赖于各种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多种学科知识的集成和融合,对现代高等教育是一种挑战。 浅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浅议高职院校旅游电子商务教学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电子商务 课程教学 [论文摘要]旅游电子商务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综合性课程,目前开设该课程的高校不是很多。本文从重视程度、教材、师资、实践教学等方面讨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高职培养目标也被明确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我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2002年创建旅游系,为服务地方经济输送了大量的旅游类人才。我系将旅游电子商务作为一门专业考查课,安排在第三学期顶岗实习之前,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实习中应用所学。旅游电子商务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综合性课程,目前开设该课程的高校不是很多,它的理论和应用都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关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各学校都处于摸索阶段,缺少较为有效的可借鉴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从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对于该课程的几点建议,希望对旅游电子商务教学有所帮助。 一、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并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中,将有三分之一的商务活动是依托互联网来完成的。旅游电子商务的开展,在促进企业内部整合、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增强行业竞争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的研究文献中将旅游电子商务定义为:“旅游电子商务是指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旅游商务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包括通过网络、交流旅游基本信息和商务信息,以电子手段进行旅游宣传营销、开展旅游售前售后服务;通过网络查询、预订旅游产品并进行支付;也包括旅游企业内部流程的电子化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在此我们可以看出,旅游电子商务不是旅游行业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简单的结合,而是在充分利用旅游业与信息技术二者优势的基础上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丰富的信息服务于旅游业。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属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很多环节和配套技术还不够完善。制约着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最显著的还是缺乏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国内多数做旅游电子商务的为计算机专业人士,对旅游业务不甚了解,而经营旅游企业的行业人员又缺乏相关的网络技术,这使得旅游与电子商务相分离。简单来说,做电子商务的不懂旅游业务,做旅游的不知道如何充分应用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是一种经过整合的新型交易模式,因此要求我们的从业人员既要熟悉电子商务,又要精通旅游业务,现代旅游业也最需要这种复合型人才。 二、旅游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院重视程度不够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对待《旅游电子商务》课程不够重视。教学目标也不够明确,哪些内容必须讲,哪些必须进行上机实践等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讲授标准,造成了不同教师讲授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并且从学院制定培养方案时将该门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就不够重视这门课程,认为可有可无。这样就造成了这门课程在教学规范上、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上大打折扣。 (二)教材建设不足 《旅游电子商务》教材和其他旅游类专业课程教材相比,出版的是少之又少,不仅版本少,而且体系不同。笔者讲授旅游电子商务已有四年,也更换过几本教材,现在市场使用比较多的教材是由巫宁,杨路明编著的《旅游电子商务》和杜文才编著的《旅游电子商务》。但笔者认为这些教材还是过于理论化,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实践操作内容还不够充分。现有教材通常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从电子商务的书籍中改编而来,多数从电子商务的技术角度讨论,而对旅游业的应用着墨不多,讲授时案例的代表性不明显。二是教材收录的资料数据过时,与当前最新的旅游发展状况实情不符。旅游业是个发展很快的行业,每年都会有新的发展趋势和数据增长,选用这样的教材不能够给学生介绍新的行业技术和新的发展方向。三是有些教材是由欧美旅游电子商务翻译而来,选用的案例也都是欧美国家的第一手案例,这些案例收集了大量的欧美国家的旅游数据,但是由于国情和法规的不同,其中的很多数据和内容并不适用于中国的现实情况,只能是作为一种参考书,或是选用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形成教材困难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由于《旅游电子商务》这门课程的形成尚早。目前专门研究的学者专家等如凤毛麟角,课程规范也尚未形成。第二,行业特点的原因。由于行业发展很快,数据在不断更新,而一本教材的出版至少也需要一年以上,所以等教材出版上市时当时选用的数据也已过时,行业技术也早已更新换代。 (三)师资队伍短缺 《旅游电子商务》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旅游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电子商务的实战经验。目前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很难满足这些要求,旅游专业的教师对电子商务的技术概念和操作要领难以把握,而从其他专业引进的教师虽有技术却无学科知识,或是只知道旅游行业一些常识性知识。符合旅游电子商务要求的实战经验、知识体系兼备的师资队伍在高职院校中还没有很好的形成,这种师资队伍匮乏的矛盾在课程教学中显得十分突出。 (四)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实践相当薄弱,教学手段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很多高职学校没有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已经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的,也多处于有硬件没软件的局面中,对于旅游电子商务的具体应用往往只能通过网页浏览介绍的方式学习。适宜教学使用的电子商务教学软件的不足造成了上机实践环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关于旅游电子商务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目标,提高认识 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完善课程建设体系,提高领导层认识。作为一种高职教育,《旅游电子商务》要明确地把训练学生实践技能操作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增加课程的总课时,课程性质上应有所改变,让学生在思想上也重视起来。 (二)改进教材内容 《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急需符合高职特色,突出能力本位,能全面介绍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的优秀教材。教材应当由企业从业人员和学科带头人共同开发,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在具体的教材建设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高职院校特色,重应用,轻理论,切忌偏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2.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收集行业动态,将最新数据充实到教材中去,并能稍加分析,对行业发展具有前瞻性。3.符合行业需求,教材的编写应建立在对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分析上,切忌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应该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并且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全面优化知识结构。创造条件推动教师队伍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积累旅游电子商务实践经验,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充实到教学中,使教学更生动更实际。建议有条件的院校聘请行业专家进行岗位培训和交流,因为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快,只有推陈出新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能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四)突出实践教学 旅游电子商务是依托网络进行的旅游业务,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更加离不开上机操作。例如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应当选择适用软件,在一体化教室中边学边练,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亲身感受酒店业的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的教学不应该拘泥于课堂,应该走出课堂,到企业中去参观学习,在企业的一线上实践锻炼。这不仅能起到知识和技能全面整合的作用,也会更大地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结合高职高专的能力本位培养模式,《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育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应有50%以上的课时在网络实训室中进行。 浅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对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复合性 实践性 教学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能力提出特定需求,要求各高校在电子商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在分析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介绍了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教学模式的几点创新。 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电子商务正在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已达到870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以浙江省为例,登记注册企业达35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9000多家,以每家大中型企业需要引进一名电子商务人才来计算,仅浙江省就需要近2万名。可见我国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潜在需求是极其巨大的。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得到社会与教育领域的普遍重视,国内外大学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从6月20日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没联席会议上了解到,截止到2003年10月,教育部已批准了全国154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三年时问就发展到如此大的办学规模,其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任何专业都不可比拟的。在国外也是如此,以澳大利亚为例,截至2003年在澳大利亚的43所高等教育机构(包括39所大学)中,象维多利亚大学VU、昆士兰州中心大学CQU这样既有电子商务本科和电子商务硕士专业的学院就有4所,另外有31所大学开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5所大学尽管没有开设本科专业,但设有研究生专业,只有3所大学没有提供电子商务本科或研究生教育。 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迅速增加,标准也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人才更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重点。我院在充分调查社会需求以及总结其他学院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双轨制创新教学模式.并提出通过整合内外资源,搭建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电子商务专业特性 电子商务专业与其他专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l、复合中强调专业性 电子商务,简而言之就是商务的电子化,它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管理运营生产中的高级应用,贯穿于企业或组织管理的每个环节中。所以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多学科、交叉性的复合型专业;所以我们要培养集信息学、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市场学、广告学、管理学、财政学、商务法等知识与理论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复合型人才并不等于是全才或通才,复合型人才同样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尽管电子商务涉及的面很广,但管理与技术是两个最主要的专业方向。企业或组织一般需要战略层、管理层与操作层三个层面的电子商务人才。战略层电子商务人才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层电子商务人才主要负责企、事业中具体的电子商务项目或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招标、选型、业务流程处理再设计和实施等;操作层电子商务人才的工作目标是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和手段做好传统的各项业务工作。这三个层面对电子商务人才尽管有不同的学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但从企业需求看,都可分为偏重技术或偏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性之一在于复合中需强调专业性。 2、实践性 近几年,对学生实践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子商务专业尤其如此。从就业市场看,几乎所有企业在招聘电子商务人才时都明确要求有实践经验。杭州某电子商务网络有限公司,主营电子商务B2C业务,其B2C业务在2003年达到1.3亿营业额,目前该公司是杭州电子商务试点单位,也是运营B2C业务公司中盈利最好的公司。公司的负责人提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要懂得如何在商务中运用电子商务新技术与新手段的同时,设计的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等。 从教育模式角度看,电子商务是集传统的商业营销理论与计算机网络于一体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实践性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查衡量教学质量。 因此,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实践性要求就非常迫切。 二、各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 电子商务的专业特性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上要有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力量的提高等方面。 l、对不同的需求层次,各高校借助各自优势专业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在澳大利亚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中,有l7.94%电子商务专业提供lT技术与工程方向.41.03%是管理与商务方向.20.5l%提供双学位培养方式。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电子商务本科培养方向也主要有两个大方向: (1)商贸经济与企业管理方向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商务活动能力”;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商贸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货币银行学、国际技术贸易、经济学前沿理论研究等; 浙大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开设在浙大经济学院,所以浙大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基础就是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在主要课程设置中,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络经济概论等一系列经济学院的优势课程: 清华大学在MBA专业中开设了电子商务方向,培养具有电子商务背景的高级管理人才。课程则以管理学课程为主,如国际企业管理、管理会计、公司理财、人力资源管理概论、项目管理等。 (2)技术与系统开发方向 如厦门大学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其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就是要求在同时掌握技术与管理知识基础上.“①能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开发基于Web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决策方案的模拟与优化;②注重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过程重组(BPR)的实现,致力于研究管理过程的优化和信启I技术(特别是Intemet技术)对管理过程的支持——从事企事业单位中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工作,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管理。”并可授予工科学士学位。 这些学校借助自身在lT技术领域的优势,主干课程开设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开发工具、网络编程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EDI技术等技术类课程较多。 (3)多方向培养 有的学校还设立多个专业方向。如西安交通大学,凭借学院综合实例,针对不同培养方向没置不同主干课程和培养方向。 2、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体系没置上有较高的挑战。初期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各利传统专业课程+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简单数学组合。这种专业课程体系虽然具有多样性的优点,但这种“拼盘式”或“大杂合”的课程体系并没有真正的复合性.是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的。 为此,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没协作组和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提议了l0门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基础/原理/导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银行与支付/金融与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经济法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法),建议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的选择6门主干课程。 当然,将电子商务技术及管理理论与传统专业课程整合成标准的商业课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经历的一步。 3、强调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性,广泛建设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加强实验和实习两大教学环节。 对于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实验室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基地用于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培训,为他们将来的就业作铺垫.培养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湖南师大就与lT界企业共同联合,走教育、科研、实际应用一体化的道路。来建设完善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而浙大则将网络营销开设成创业训练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西安交大将建立全国院校首个开放式电子商务实验室。 4、教材的编写与师资力量更突出实践性和复合性要求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难以整合成复合型课程的一个主要原囚在于复合型教材的缺乏。对于国内外所有学校来说,电子商务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适合的教材严重缺乏,许多学校都只能采用其他专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材来替代。这儿年在电子商务教材编写方面学校、出版社和各种科研机构投入了很大的力度.如全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讨论确定了l0门电子商务核心课程,并推荐选定这些课程教材编写的主要负责人:邵兵家教授的《电子商务概论》、李琪教授的《金融电子商务》等教材,其复合性与实践性均比以往教材有明显的提高。 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受过多学科培训的专业人员与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培养一支能将信息技术与商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复合型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胜任对各类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任务。师资的培养单靠一家高校是难以满足要求的,需要依靠高校联合的力量。这次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美电子商务高级论坛暨第三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联席会议上,大家讨论出一套高校联合、优势互补的网络化、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师资培训模式:l0门核心课程分别由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科研和教学优势的学校组织,每次针对性地培训一门。如在经济法与电子商务领域,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杨坚争教授是主要的权威,囚此,《经济法与电子商务》课程的师资培训就由上海理工大学承担。 三、浙江林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 l、培养方向定位——双轨制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应是我院确定电子商务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社会需要的是侧重技术或侧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见本文第一部分内容),而从学生的调查情况看,部分学生喜欢侧重技术,部分学生希望侧重管理。考虑到林学院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在本科之前,有3年的电子商务专科培养经验.同时.学院在工商管理与信息管理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教学软硬件力量.师资力量雄厚.我们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模式定位为双轨制教学模式。即开设电子商务和管理结合课程体系方向以及IT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课程体系方向.学生在一年级基础课程结束之后.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方向。 (1)为学生打好基础知识平台 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求具有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宽的知识面和理论基础,而且电子商务专业本身也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因此要非常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平台的搭建。高数、英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对本专业学生非常重要,因此在高数、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要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强调基础,除了公共的必修课外,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中设置一定的专业外语、涉外英语、计算机高级应用方面的课程.做到本科四年英语与计算机应用基本不断线。 两个方向具有一些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基础、数据结构、网络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开发工具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经济、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明确自身的兴趣与优势方向以便更好地选择专业课程.并且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造技术和方法的平台。 (2)“全而提高,侧重培养”,课程设计中突出管理、IT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特色。 在管理方向,侧重电子商务与管理结合的课程的建设,如网络经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并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等相关管理课程。 在技术方向,侧重电子网络与IT技术结合的课程建设,如网络数据库、网络编程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 (3)课程体系设置突出连续性、应用性与前瞻性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是要有连续性。如在第3学期开设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类基础课)后,在第4或第5学期继续开设网络营销课程.在第6或第7学期开设国际营销课程.将基础市场营销知识通过后两门课程与电子商务知识结合;另外在第5学期开设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后.在其后的学期中继续开设网络企业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生产管理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就可以在信息化生产与运作方式中得到运用。 应用性指的是开设课程要在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如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在企事业单位中有较普遍的应用.学生应及早在学校获得以上知识,熟悉上述系统及相关技术,便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课程的设置还应具有前瞻性。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都要紧跟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大学毕业生,应对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与领悟,应有所创新,在教学方面可开设一些相应的前瞻性课程做引导.如虚拟企业经营、信息技术前台专题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搭建平台提高教师和学生实践性能力 电子商务复合性还表现在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也是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每门与信息技术或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都应该至少有1/4的时问在网络环境上实习,实时问不得少于l5O小时。如在开没网站分析与设计课程时.应该要求学生分小组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网站,该网站具有电子商务方面的一些基本功能;网络营销课程应要求提交电子商务网站分析报告、网上调查计划与实施等内容;综合实习时应要求学生达到进行企业电子商务规划设计的能力等。 我院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来实现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1)校内——利用模拟教学系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利用我院已经建立的技术与商务应用相统一的大型模拟教学软件,如电子商务模拟、进出口贸易模拟、ERP模拟等实训平台.以实训教学为主导课程.建立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将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与商业业务实际相融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方式为提高学生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与学的平台.增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校外——走出校园,充分利用浙江企业众多、电子商务环境较好的优势。 利用浙江中小企业众多的优势.产学研结合,与企业联合进行实际网上营销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师生的实践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咨询与培训,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的需求特点与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我院已经在考虑建立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实习基地,利用这一平台,学生可以在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专业实习,这些实习具有连贯性的特点,可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经济管理学院与临安太湖源镇合作也正在进行中。这一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计算机、工商管理、法学、贸易经济等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对自己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但在电子商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改善教学经验不足的有效方式是鼓励教师通过承担课题或深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深入调查研究、介入管理咨询等,才能快速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如果这些改革措施顺利的话.建议可以考虑对电子商务学生采取2+l+l教学模式。所谓2+1+l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在4年学习中,2年理论学习,然后是1年企业实践,再是1年的学校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电子商务专业。 3、教材、教学方法的创新 (1)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教材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技术与管理复合的应用型教材;电子商务的教材编写也要注重实践性与理论的结合,不能仅仅是理论的脱离实际的阐述。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本科教学的许多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EDI与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国几乎 无法找到2001年以后的本科教材出版。因此要及时组织教师编写一批应用型教材。 鼓励教师编写电子商务教材、教学案例、实验指导书。因为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是电子商务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推动教师编写电子教材、案例、实验指导书,学校应资助教师深入企业,收集和撰写案例,并将正式出版的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视为同等教材或科研成果。 (2)教学方法的创新 1)采用多学科跨度、综合集成、面向对象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师在电子商务教学活动中,要以创新为基点,摆脱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增加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应用,如课堂讨论、网上论坛、分析报告、专题讨论: 2)充分运用现代化和信息化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使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等新技术的比重,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授课前将制作好的教学课件放到网上,课堂上使用课件教学,课后将作业题帖到公告栏上,使学生可随时、随地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3)充分利用好已经建好的专业实验室,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模拟教学结合。特别是电子商务虚拟实验系统,将真实的应用环境搬到虚拟教室和虚拟实验室中。这可以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视角对立,可以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开展网上讨论、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4)创造条件让学生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参与实际的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习、调研、各类讲座和报告。 当然这种教学创新在实际操作中依赖于各种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多种学科知识的集成和融合,对现代高等教育是一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