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论文: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若干倾向反思 摘 要: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如火如荼的各项改革中,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核心,形成了如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均衡化、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一个又一个带有明显倾向性的问题。这些倾向有的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有的则显得不够冷静理性,表现出浮躁和盲目。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教师专业化;均衡化;信息化 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校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揭示,各种新的理念不断涌现。特别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两个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实施,基础教育更是迎来了改革的春天。从观念到行动,从课程到教学,从教师到学生,从管理者到实施者,从学校到社会,中小学校的改革实践可谓如火如荼。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研究一道,形成了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又一个亮点。本文拟对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几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做一总结评析,以期对教育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热衷“研究性” 在时下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教育实践工作者中,如果还有谁对“研究性学习”、“研究型课程”感到陌生,必定会使人认为不可思议。可见这一名词或由这一名词所代表着的理念的影响力之深广。 笔者曾仔细查阅权威人士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着述,也曾虔心倾听有关领域专家对这一命题的阐释。根据所能接受和理解的信息,关于研究性学习,人们的认识不外乎这样两个方面:第一,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课题,搜集资料,提出假设,自己进行研究。第二,研究性学习是和以往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也许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在“灌输——接受”方面的特点太过突出,并因此已经招致太多的批评和指责,如培养出来的人才严重缺乏创造性等,研究性学习一经提出,立即受到理论和实践界的一致肯定。继而又不断受到国外中小学生做研究的成功范例的鼓舞,更加使得“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施一路凯歌,形成教育研究和改革中的一大热点。 鉴于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固有的弊端,开展研究性学习,让教师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尝试全新的学习方式,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不过,对于一个引进的概念或者理论,在全盘接受之前,很有必要首先明确是否具有共同的适用条件。如果前提条件有差别,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变通,才能够使引进具有成效。就那些研究性学习已经是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的国家来说,学生每天在学校里的时间很少,因此,他们有充裕的课外时间和空间去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自己做研究。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而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的情况却有很大不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们的学生不但需要全天在学校里、在课堂中生活,即使放学以后回到家中,还需要完成大量的和课堂学习有关的作业。这就决定了“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课题研究”式的研究性学习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制度下根本就没有开展的时间和空间。当然,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说为了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学校也必须提前放学,增加学生的课外时间去进行研究性学习。既然我们的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工作,以课堂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发展和成长的,为何不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到课堂中,实现研究性学习从课外的课题研究到课堂的转换,从而给研究性学习增加一些本土化色彩呢?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上海已经有把中学的“研究型课程”和小学的“探究型课程”写进学校课程表中的,每周大约两个课时。与这种课程相对应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是“研究性”的了。这种做法的本意正是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然而,实践中我们却看到了由这种做法而产生的负面效果:不但“研究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成为和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也成了研究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专有名词。只是在每周两个课时的研究型或探究型课上,需要学生用“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而在正常的学科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却仍然同传统无异,依旧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这显然已经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本意。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应该仅仅是课外的课题研究,也不应该仅仅是研究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它应该真正进入课堂,和每一门学科、每一种课程发生联系,成为学生每一天的基本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当前多数人所理解的“课题式学习”、“课题研究”等学习内容方面的变化,它的重点应该在于学习方式的转换。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探究的态度、思考的能力和研究的习惯。 二、崇尚“校本”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校本”课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由课程领域延伸开去,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随即成为教育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校本课程是随着课程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凸现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课程决策权不应该再由国家或地方独立享有,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分享课程决策权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到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决策权开始部分下放到了学校。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部分课时占总课时的20%—25%。这一规定,从政策上明确肯定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权力。2001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并对学校的课程权力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 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这一规定成了我国校本课程实施政策上的保障。 校本课程的理念和政策一经提出,迅速得到了中小学校的积极回应。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寻找自己的传统和优势,都在总结当地社会、经济的具体特点,都想在课程开发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突出自己学校的“本位”。然而审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可以看出,“校本”作为一种理念,在我国基本上还属于一种教育改革的目标或理想,或者说实践的探索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离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这可以从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我国的课程管理模式总体上仍然是“自上而下”式的,校本课程只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并且在课时比例上只占10%—15%左右,因此学校的课程自主权非常有限。第二,很少学校真正具备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不要说课程管理部门长期以来早已形成了依靠学科专家来设计课程的习惯,对学校自己开发课程缺乏足够的信任,就是学校自身,大多也对课程开发望而生畏,缺乏自信。当然的确也有少数师资力量比较强、优势资源比较集中的学校在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这些成功经验,大多是在校外课程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取得的,离开专家们的悉心指导,单靠自身学校教师的力量,基本上还没有具备相应的课程开发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就算开发出了课程也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校本”了。第三,实践中存在着对“校本课程”做简单化理解甚至误解的现象。校本课程的实施无疑对于我国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许多人对于校本课程的本意、目的、相关的教育理念等并没有真正理解。比如,不少人认为,实施校本课程,就是开设活动课程或选修课程,根本没有课程开发的概念;还有人认为,实施校本课程,就是由教师自己编写教材,而编写教材就是搜集材料,根本没有课程创新的意识。总之,从我国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看,很少有学校能够不依赖外部条件,不借鉴已有的课程或教材,完全独立自主地开发出体现自己特色和优势的校本课程。 既然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这里的“本位”至少应该包含这样一个意思: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以教师为主体开发课程显然不同于专家编写教材。它是源于实践、基于实践、面向实践的。而既然是校本课程开发,也就不能仅仅是对已有课程的选用和改编,而应该是教师根据学校和自身的现实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作出全新的课程。可见,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课程管理体制的转变,还需要课程开发的主体——具有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的教师的产生,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各项工作的配合,等等。只有各方面条件都达到了,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本”。 三、强调“专业化” “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得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开始部分地分权给学校和教师,课程开发不再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教师不再只是现成课程的被动的实施者,而成为主体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成为拥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善于合作的研究者。教师这一角色的重大转换,再加上教师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重视,使得原本就很强烈的“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呼声更为高涨,教师“专业化”亦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之一。 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究竟有多高一直存在着争议。教师职业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明确的认识,教师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地位与荣誉,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在现实社会中还远远没有具备如医生、律师等职业的学术性质与学术地位。当然,这也是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相联系的。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即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也就是教师教育领域长期争论不休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问题。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学科的学术水平与教育的专业素养孰轻孰重,两者中哪一个更直接地决定了优秀教师的诞生?理论是美好的,而在现实中,师范性往往成为强调学术性的附庸。不少人认为,只要掌握学科知识就可以做教师,甚至可以做一个好教师,而教育学科知识是否具备则无关紧要。据说国内某名牌大学的校长曾经公开与某师范大学的校长开玩笑说:“我们学校并不是培养教师的,你们学校是专门培养教师的,可是从我校毕业的学生去做教师,决不会比你的学生差,甚至可能会更好!”这是典型的视学术性高于师范性的一种观点。 导致人们对教师专业性认识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随着世界范围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加剧,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摆到了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专业化越来越成为世界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教学工作成为一种专业,才能使教师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 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师范教育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对于任教学科和教育专业的知识掌握,对教师的个人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够重视。狭隘知识授受式的教师培养模式造就了大量的教书匠。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围绕教师的专业属性问题,学术界和实践界曾经展开过热烈地讨论。关于教师职业究竟是“专业”还是“半专业”,多数人还是倾向于认为,教师职业同别的专门职业比较起来,成熟程度还是一个问题,还处于“半专业”的状态。 从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效果而言,无论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转换、校本课程的真正落实,所有的改革,所有先进的理念,最终都要经由教师的教学行为去实现。这也正是人们常说的,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制约着教育改革能够达到和实现的程度,教师的高度就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高度。所以,教师职业无论究竟是否是一种成熟的、科学化的专业,强调教师朝向专业化的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品位无疑是顺应基础教育改革潮流的明智之举。说到底,教师的专业化,不仅是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升教师社会地位的策略,更是教育改革成果的保障。 至于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够称得上是专业的教师,目前仍旧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而如何才能培养造就出一支达到专业水平、具有深厚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则不仅关系到师范教育培养教师的方式,更关 系到教师进入学校所受到的职后训练,包括教师每一天的工作、生活方式,包括以学校为本的培训,包括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的程度等等。 四、呼吁“均衡化” 平等与效率、数量同质量的矛盾一直是教育中存在的棘手问题。“如果平等与效率受到同等对待,分不出孰高孰低,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就必须寻求调和。在有些时候,为了效率就要放弃一些平等;另一些时候,为了平等,必须牺牲一些效率。”人们一方面坚持古老而又朴素的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普及化的理想,期盼教育在数量上的发展,追求学校数目和入学率,以及所有人都能够成为同样的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又承认,教育必须履行筛选、分层和分流的功能,努力为社会选拔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追求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对于人类和社会的整体发展而言,这两种认识分别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找到两者之间的一个最佳结合点。然而,现实和经验昭示我们,如同鱼和熊掌难以同时兼得一样,追求教育的大众化,谋求数量上的发展,往往不得不部分牺牲教育质量;追求教育的英才化,谋求质量的发展,往往又不得不以牺牲教育平等为代价。现实的教育很难在这两者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平衡。 在我国,由于一直以来对高层次精英人才的迫切需要,效率一度成为教育的首要价值。“重点校”、“示范校”、“样板校”等曾经作为国家教育政策贯彻落实,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行政指令得以在校际之间进行分配。然而,过度追求效率之后产生的一个负面效果,就是造成了教育领域严重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不仅仅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所产生的差异,更严重的是在同一地区、同一城市,相同类型的学校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差距最直接的体现是校舍、设备等硬件方面,而隐性的不均衡则体现在依靠行政手段集结了较多优质资源的学校总是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的教师和更多出色的学生,从而形成人力资源方面的不均衡态势,最终导致教育中的“马太”现象。 不过,义务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大力实施,使得教育均衡化的问题越来越凸现,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比如上海,就曾经通过义务教育实施初期大规模的校舍新建和改造、90年代依托城市的振兴和崛起而实施的‘薄弱学校更新工程’、跨世纪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等几个体现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工程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工程无一不是教育均衡化政策的杰作,无一不是政府依法为全体青少年提供基本均等教育机会的具体而实在的行动”。在全国,大力推进教育的均衡化,尽快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然而,现实的情况仍然不能令人乐观。由于长期以来所造成的地区和校际之间客观存在的差距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再加上社会上多数人心理上早巳形成的习惯和定势,由教育中存在的不均衡现象引发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另一独特现象:择校。最初的择校主要指向的是高中阶段的重点中学,随着近几年来的发展,择校的重心迅速下移,初中、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竞争的帷幕已经赫然拉启。而且,跨地区的择校也愈演愈烈。尽管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了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的办法,其意图就在于推进教育的公平性和民主化,但我们必须正视,只要差异和不均衡存在,择校就不可避免,公平就无以保障。而且,就算政府已经不再使用行政行为去人为扩大差异和不均衡,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仍旧不停地挥舞着,使得昔日的好学校能够用收取高额赞助费的方式再度集聚优质的教育资源。上海十余所寄宿制高中已连续三年招收外省市学生,5万元人民币(当然还有成绩要求)的入校费也许从成本而言是合理的,但对于所有想要接受这一教育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义务教育的宗旨是为全体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如果学生由于人为的原因接受的是质量不等的教育,不仅损害的是学生个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损害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因此,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如通过教育经费分配、校长和师资的安诽等加以保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特色,保证所有学生都受到优质的教育。 五、追求“信息化” 2000年,教育部了一个《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通知要求,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战略指导思想,适应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于是,信息技术课程被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并且明确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通知还要求,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为中小学普及信息化技术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具体目标是:2005年前,争取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上网;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这一通知以后,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瞩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制定了当地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各级科研院所、教研机构、专家学者迅速设立了研究课题,为迅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出谋献策;一大批企业也争先恐后投入信息技术教育的市场。从校校通、校园网,到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网络教育资源库、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教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整合等等,焦点与热点层出不穷。各学校都在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努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全面提高中小学迎接21世纪挑战的能力。有媒体评论说,2001年,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来说,是“火红的一年,不平静的一年”。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形态来看,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专门的信息技术必修课,但从教学内容来看,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需要随时调整和变化,而实际上很多学校的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实际的发展水平。而且由于各地师资及设备条件差异较大,开课年级各不相同,各地普遍存在着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从教学模式看 ,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采取的是传统学科的“教师讲、学生学、学完考”的模式,注重知识性的教学,没有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使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无味,窒息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许多专家与教学一线人士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选择,同时也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但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又是一个难点。“整合”的概念提出以后,很多地方出现了教师上课不用黑板和粉笔,改用电脑和屏幕的做法。甚至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条曲线,原本非常简单,也许只需要花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现在却要花费不少时间搬到电脑中展示在屏幕上。实践中这样的做法不少。因此,如何照顾到学科的特点进行整合,真正实现整合之后效果最优的目的,确实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成效。 基础教育论文:探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 学生对学习经验有效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个体差异的影响。学生的一般特征是指影响学生行动的心理和社会特点,包括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进而间接影响着学习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如果内容或方法,或者两者的选择都不当,则教学有效性就难以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智力、动机和兴趣等方面,因此当一名教师面对全班几十名学生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科学教学。其次是学习策略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是影响学习经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麦克卡(W.J.Mckeachine)按照学习策略所涵盖的成分,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这些都从本质上影响学生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高效的学习者。对于一些认知策略如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我们可能有一些了解,然而对其他的策略却了解得很少,就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却不重视对它们的运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第三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凸显与主动意识的培养。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性,是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关键,也是教育存在的重要理由。因此,学生应该以一个平等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只有这样学习经验有效性才有可能达到。 教师无论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还是现代的开放式教学,教师都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经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对学习经验有效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与学生学习经验有效性有很大关系。这些知识具体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及丰富的学习经验,教师的这些知识水平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业成绩。首先,学科专业知识是一个教师教学的基础,只有在具有深厚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其他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教学达到高的境界;其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也很重要,这些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只有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理,按照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另外,一个教师光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必不可少。然而,多数调研显示,教师,尤其是西部农村教师,的知识结构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教育理论知识欠缺;通识知识不足以及教育实践知识缺乏等方面,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其次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在教学中所进行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评价与反思及教研和科研等实际的本领和才智。教师的智慧制约教师的教学决策、方法的选择、解决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机制等等。一个好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方法和能力。要想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师就应该是充满智慧的并且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能够适当地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运用不同的学习情境,使学习经验最优化。因此,应该大力开发培训项目课程,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开发的过程中,要以工作方法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模块为结构,整合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发培训课程;在工作任务中,以行动为流程,通过模拟的教学情景,着重培养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应用能力。第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心理状态,从个性品质上来看,教师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力、民主平等合作精神、期望水平、自我教育能力等对教学有效性都有较大影响。只有性格开朗、乐于奉献、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才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经验有效性的形成。另外,教师还要以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对学生认真负责,更多地对学生给予情感关怀和人文关爱“。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环境学习经验的定义涉及到学生及其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环境,构建情景来提供教育经验,以激发所期望的那种反应。教学环境包括物化环境和人文环境,前者是学习经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学生倘若长期在阴暗、潮湿、摇摇欲坠的教室里学习,学习经验的有效性很难保障,并且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展。人文环境才是影响学生学习经验的决定因素,只有置身于一个民主、平等、互相关爱、理解、包容和体谅的校园环境和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极大提高,进而提高其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学习经验有效性视角下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向.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日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根据泰勒学习经验有效性的理论,结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应遵循以下取向: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在奥苏泊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发生条件中,要发生有意义学习,学生需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要有学习的积极的态度。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使课堂生动,有意思,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目标所隐含的相关行为时获得满足感,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人类的基本满足感有充分的了解。另外学习经验的选择也应该适合学生目前的成就水平、心理倾向等。不同的学习者兴趣不同,但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是根据学生的平均发展水平确定目标,这样做不仅达不到公平、合理的目标而且忽视了学习者的不同兴趣爱好,长期以往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低下,水平差异不大,势必影响整体的教育发展质量。 2.创造充满 活力的教学情境“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基础教育改革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充满活力、朝气蓬勃、自主互动的教学环境,另外一个良好温馨的教学情境也是影响学习经验有效性的因素之一,因此创办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势在必行。 3.创办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是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基础课程改革以来,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者,而是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合作者。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是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最高原则。要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学业上师生平等对话;生活上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另外,倾听也很重要,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和对话。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尊重、理解去呵护学生的成长,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智慧去激发学生们去创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经验有效性的形成。 4.提高教学评估的有效性评估正是一个发现这些已经制定和组织好的学习经验能在多大程度上产生期望结果的过程,同时评估的过程也包括指出方案的长处和弱点。教学评估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经验有效性的全面发展。评估的手段和形式多种多样,应该综合各种评估方式,不拘一格,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估;评估也要注重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信心;评估的结果多应采用激励性语言,根据评估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去指出教学的不当之处,指出改进意见,然后再进行重新规划、重新评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经验的有效性。总之,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期,把握信息时代的特点,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坚持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自主学习必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础教育论文:专业人才需要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曲式公共课面临的教与学的现状,从“学非所用”、因“才”施教、课程对接、课件运用四个方面,论述了曲式公共课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 键 词:曲式公共课 教学改革 对接 一名优秀的演奏(唱)者必须充分理解作曲家的基本构思,把握作品的风格、情绪和意境的要求,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要揭示的音乐内容和音乐发展的逻辑,从而在作曲家界定的框架内进行二度创作。音乐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正是使演奏(唱)者理解作曲家基本意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对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沈阳音乐学院本科公共课的音乐理论课程,都是由作曲系担任的,它包括曲式、复调、和声、乐理和视唱练耳5门课程。因此,作曲系的音乐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院整体教学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所讲授的曲式公共课程,采取了理论讲授——音响感觉——谱例分析的结构形式,在讲授这门公共课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以相同的教学内容与谱例分析应用于不同专业各系的这种形式,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一、“学非所用”的教学方法应予改革 目前曲式公共课分析的绝大部分曲目都是以欧洲经典钢琴曲为主的。按照一个课程模式,以同样的要求、相同的谱例、相同的深度来教授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妨碍了他们掌握自己专业所需要的更多、更深的知识,结果在演唱、演奏中,学过的用不上,用得上的又没有学,甚至是简单分析一下曲式结构,也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非所用”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改革。 例如,钢琴系的学生,接触了许多大型独奏和协奏作品,有许多是协奏性奏鸣曲式结构、边缘曲式结构和大型复杂自由曲式结构,在教学中仅仅要求他们掌握到常规奏鸣曲式,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学声乐的学生来说,分析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也是不合适的,应以分析声乐作品为主,以分析钢琴作品为辅。特别是学习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演奏的学生,应当针对其“民族”的特点,加大民族声乐曲和民族器乐曲的分析比重。 民族器乐曲在曲式结构和陈述结构上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西欧传统曲式有一定的区别。在民族器乐曲的整体曲式结构方面,并不总是应用所谓的“三段体”形式。特别是对于小型民族器乐曲来说,四部再现曲式或多部再现曲式是十分独特的,这在西方传统音乐中为数不多。我国的散——慢——快的程式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区别于西欧传统曲式结构的传统艺术手法。在曲式部分内部特有的复合呈示手法,以及各种乐思陈述的结构形式等都说明了民族器乐曲在曲式结构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创造力。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手法,都应在民乐系学生的曲式公共课的教学中得到充分运用,而不应没有针对性地,把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硬要按照一个课程模式按部就班地学习,那样不仅难以达到最基本的要求,而且还会因此而牵制课程的进度,妨碍他们掌握自己专业所需要的更多、更深的知识。一个学期跟下来,结业成绩虽然能及格,但在自己的实际演唱演奏中,学过的用不上,用得上的又没学,即便是简单分析一下曲式结构,也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非所用”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改革。 二、因“才”施教、学有所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改革应针对不同系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以部分典型的钢琴作品为核心并各有侧重的教学大纲和谱例。讲授及分析的内容应根据各系相应的情况而定。如钢琴系、电子琴系可用相同的大纲和谱例,以西方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和中国现代的钢琴作品为主,旁及印象派之后的作品,以声乐作品为辅,并对于部分复调作品进行分析与讲解。曲式范围可延伸至协奏性奏鸣曲式、边缘曲式以及自由曲式。声乐系的学生,应以分析中外艺术歌曲、歌剧为主,辅之以典型钢琴作品分析。民族器乐演奏的学生应以分析民族器乐曲为主,以分析钢琴作品为辅,掌握民族器乐曲式及陈述结构特点。只有这样以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谱例,来教授不同专业的学生,才能做到因“才”施教,针对性强,才可以更多、更广泛地接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音乐文献,做到学有所用,有利于学生专业课水平的提高,增强学习积极性。 以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谱例,教授不同专业学生,有如下好处: 1.针对性强,可以更多、更广泛地接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音乐文献,学有所用。 2.增强了公共课的学术性,能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 3.因“才”施教,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解决了基础差跟不上、基础好不解渴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与学生的专业联系密切,有利于自己专业课的提高。 三、应加强曲式课与和声课、乐理课的对接关系 笔者在教授曲式公共课时,深深体会到曲式课与和声课、乐理课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和声课,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首先,在曲式课的实际分析中,学生不能熟练地分析出和弦功能以及调式调性;其次,曲式课中所涉及到的和声远远不止和声公共课讲授的一级关系转调的范畴;再次,单纯的四部和声写作已很难适应曲式课的需要。 因此衔接好这三门课程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把三门课程衔接好,达到最佳效果呢? 首先,这三课应该由一位老师来贯穿讲授,这样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兼顾其他两门课。如在乐理课的讲授中,对于调式调性的分析,除了单声部旋律外,还应加强由旋律与和声结合而成的主调音乐的分析。同时还可以把曲式课中,涉及到的重复、再现、模进等发展音乐的基本手法,在乐理课中讲解、分析。而和声的学习,应以谱面的和声分析为主,并且一定要结合曲式结构分析。 其次,应该把这三门课的课时重新调整分配。目前沈阳音乐学院乐理课、和声课和曲式课这三门课,由以前的2.5学年变为2学年,其目的就是要把这三门课融为一个整体,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把学习效果达到最高。但就目前学时分配,笔者认为不太合适,乐理课36学时、和声课72学时、曲式课36学时,乐理课学时过长,而曲式课学时过短。把乐理课的学时减缩为16学时左右即可。因为在入学前,学生都系统地学习过乐理,有的学生学过若干遍,而入学后再让学生重新学习,学生感到乏味,教师也没有热情。如果一味地加深乐理的难度,可能会出现死钻牛角尖并且是毫无意义的问题,不实用,要么就是涉及到了和声、曲式其他学科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用16学时把乐理复习一遍,足矣。 在和声课的72学时中,用36学时学习四部和声写作,范围到一级关系转调的程度,虽然时间比较紧,但还是可以做到。在后36学时的学习中,主要是和声分析的学习,分析的深度可扩大到和弦外音及远关系转调,曲式结构掌握到单三部曲式的程度,并且分析的谱例尽量以完整乐谱为主。这样经过72学时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小型曲式的结构分析、和声分析、调式调性布局及发展音乐的基本手法等,为大型曲式的掌握打下牢固的基础,使学生在曲式课的学习中,能够适应授课的难度及节奏。由于曲式课涉及的内容多,难度较大,把乐理课剩余的课时,加入到曲式中,使曲式课的学时扩展到60学时左右,这样时间就比较充裕了。通过学时的调整,把乐理、和声、曲式三门课程的讲授真正地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相对独立,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也为研究生入学及读研期间 曲式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然而,要真正去实施曲式公共课的改革并非易事。改变多年上课的模式,一下子恐怕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还有,新的理论体系的确定、新的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订、谱例的选择、分析的范围都需要一个重新梳理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对教师的知识也要求提高。 四、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 曲式公共课教学改革,还要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分析谱例,通常要说在多少小节,是谁的重复、变奏、模进、减缩、倒影等;在多少小节处,第几拍,是什么音,和弦是什么,这样分析起来特别麻烦,而且有些学生经常不能及时地找到谱例位置,久而久之,学生便对这门课失去了兴趣及信心。通过课件及展示台把谱例、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方便、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对教学内容更容易领会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一改大家普遍认为呆板、机械、缺乏启发性、缺乏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把枯燥乏味、被动学习的习惯变为主动,并且教师利用先进的备课工具进行备课,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而且教案还可以永久保存,方便了教案的再利用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在自制课件时,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把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变枯燥为有趣,因此自制课件的过程也是对知识重组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使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如果所制作的课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那实际就失去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意义。 但在教学中也不能过分依赖课件,即使水平再高的多媒体课件也代替不了整个教学,它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情绪的相互感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任何形式的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就目前而言,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既然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在运用中就不能过于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喧宾夺主。 基础教育论文: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措施 一、广东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不均衡困扰广东基础教育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广东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城乡、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履行领导、发展和管理教育职责不充分,教育投入明显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1]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要求,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创建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发展路子。这一战略决策完全符合省情新特征在教育改革发展上的要求。所以当前要统筹全省教育研究资源,建设省内一流教育智库和国内着名教育研究机构,加强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研究、战略研究、政策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形成体现广东理念、广东特色和广东风格的教育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打造南方先进教育思想理论并形成实践高地。根据省委的要求和广东教育的省情,广东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发展路子还面临一系到的问题与挑战。 1.城乡教育资源的行政配置不均衡,导致区城教育之间发展的不均衡。由于广东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山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严重制约各地教育资源的行政配置。2011年,广东珠江三角洲、东翼、西翼、山区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77637元、21850元、27485元、22205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3674.70亿元、191.91亿元、181.10亿元、246.28亿元[2]。由于珠江三角洲、东翼、西翼、山区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差别必然导致广东省城乡学校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差别悬殊。(1)财政教育投入尚未随财政支出和教育事业发展同步增长,大部分地级以上市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未能实现逐年提高,个别地级以上市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预算内公用经费未能逐步增长。2008年、2009年、2010年全省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分别为18.61%、18.53%、17.00%,没有实现逐年增长。根据各地级以上市财政局向市人大提交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数据,2010年全省各地级以上市教育支出增幅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比较:从全省来看,有14个地级以上市教育支出年增幅低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年增幅,其中低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珠海、广州、深圳、清远、阳江、云浮、揭阳、潮州等8市;从市本级来看,有云浮、清远、广州、珠海、揭阳、湛江、东莞、汕尾等8个市的市本级低10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全省各地级以上市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有14个市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低于上年,其中,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的有揭阳、清远、阳江、广州、潮州、云浮等6个市;从市本级来看,云浮、揭阳、潮州、汕尾、汕头、广州、珠海、东莞等8个市的市本级比重低于10%。部分地级以上市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未能逐步增长。茂名市辖各县(市、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的地方配套资金一直未落实[3]。(2)欠发达地区个别市未按时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部分地市“有编不补”情况严重,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紧缺,欠发达地区教师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据统计,全省教师编制753488人,在编教师736659人,空编16829人。教师空编、缺编的直接后果是产生大量的代课教师。2003年统计全省的中小学代课教师49118人,其中小学39010名,初中10108名,尤其是粤东、粤西地区,学校聘用代课教师情况严重[4]36。到2010年底,汕头仍有3937名代课教师,汕尾有1556名代课教师。2009年、2010年,19个市核定中小学编制分别为783697个和785080个,实际在编人数716978人和736720人,空编数66719个和48360个,空编率分别为8.51%和6.16%。2010年欠发达地区空编情况较为突出,空编率超过10%的市有:汕头(20.53%)、汕尾(18.23%)、湛江(13.25%)。大量空编是产生代课教师的主要原因,如果空编问题不解决,代课教师将再次出现。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缺乏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紧缺,2010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仅有38%,欠发达地区“双师型”教师比例更低。具备教师资格的学前教育教师比例不到一半。欠发达地区部分县区未理顺公务员津补贴的发放,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工作未能实现;少数地区教师工资待遇偏低,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教师向湘、桂、赣等地回流的现象[3]。(3)区域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大班额情况严重。欠发达地区义 务教育资源短缺,部分地区义务教育大班额情况依然严重。2010年,全省初中87679个班,66人以上大班额19683个,占22.45%。66人以上大班额全部在欠发达地区,其比例40%以上的有5个市:汕尾(69.04%)、湛江(51.67%)、汕头(49.53%)、茂名(48.74%)、揭阳(44.42%),其大班额班数量达15040个,占全省大班额总数的76.41%。惠来、陆丰、潮阳、遂溪、濠江、潮南、高州、电白、化州、廉江、陆河、雷州等12个县(市、区)大班额比例在60%以上,其大班额数量共11204个,占全省大班额总数的56.9%。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低,仅达26.25%;其中河源、茂名、汕尾等3市覆盖率低于15%[3]。 2.区(县)域内城乡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仍然是我省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广东省区(县)域内城乡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是优质教育资源只向少数学校倾斜,结果造成区域内学校之间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学校设施设备达标比例低,教育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2010年,全省城镇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33.48%,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为9.44%;而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只有9.88%,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却高达26%。2010年,50个山区县所管辖的县镇小学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体育器材、实验仪器达标率分别为51.09%、44.29%、44.57%;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为36.73%,计算机生机比20?1,生均仪器设备总值为472元,而山区农村小学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体育器材、实验仪器达标率分别只有17.46%、11.34%、11.58%,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只有3.8%,计算机生机比47:1,生均仪器设备总值仅235元[3]。结果是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异导致择校风愈演愈烈,许多农村学生无奈之下选择到城里就读,相对薄弱学校的生源每况愈下,生存发展受到严重挑战,同一地区不同学校间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加重。 3.群体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仍有待解决。首先是外来流动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2010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有外来流动人员子女313.88万人,占全省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23.27%。与2009年相比,全省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增加35.35万人,增长12.69%。省外户籍在粤外来流动人员子女159.57万人,占外来流动人员子女总数50.84%;本省籍外来流动人员子女154.31万人,占外来流动人员子女总数的49.16%。外来流动人员子女主要集中在珠三角9市,占81.59%。目前,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还未得到充分保障。珠三角地区部分市县仍未出台外来流动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具体办法。其二是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地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2010年,全省学前教育入园率为82.57%。学前教育公共教育资源相对紧缺,公办幼儿园比例偏低。全省幼儿园11161间,其中属教育和其他部门办1149间,集体办1364间,民办的8648间;民办幼儿园占77.48%。全省1183个乡镇中,有398个乡镇没有建成乡镇中心幼儿园,占乡镇总数33.64%,大多数行政村没有幼儿园,农村幼儿入园难。在岗幼儿教师不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的比例过大,全省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高中和高中以下学历占51%,没有职称的占75.1%。其三是特殊教育发展滞后。按照国家要求,每个地级以上市及30万人以上的县(市、区)必须有一所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但目前,仍有汕尾、河源、揭阳、潮州等地级市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30万人以上的县(市、区)有60个未按要求设立特殊教育学校,我省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学位数量仍远远不能满足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要[3]。 二、广东基础教育特色促均衡促发展的对策 广东围绕“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大力促进基础教育的特色均衡发展,具体策略是外延内涵齐发展、特色均衡促公平。 (一)外延发展是城乡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基础 实现教育体制与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促进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外延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管理体制,推行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制定规划、调整布局,构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行以“结对帮扶”为主体的管理体制改革,加速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等等,都有利地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广东全省由珠江三角洲地区、东翼、西翼、山区四大片组成,不仅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教育差别都很大,学校发展不够协调。缩小区域之间、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彰显教育公平是广东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与理想追求。而当前“广东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解决的重点,一是农村学校,二是薄弱学校,三是弱势群体。因此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既要抓区域的均衡,同时也要针对农村的薄弱学校和接受基础教育的弱势群体,有更多的政策照顾和倾斜。”[4]37为此着眼于打破城乡教育“二元”分割的格局,制订规划、创新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学校运行机制,探索城乡义务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实施模式,构建义务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评估机制与有效策略就成为广东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是各级政府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统筹制订城乡义务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规划。政府要组织专家学者认真调查研究教育均衡问题,“全盘考虑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好全局性、系统性的策划。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立足当前、资源优化、均衡发展的原则,做好教育布局调整,同时推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按照统筹发展合理规划特色发展的路径规划发展区域和学校的特色教育。区域和学校要认真调研、摸清家底,寻找自身潜在的优势,即挖掘特色,寻找突破口,这是特色学校建设的起始点。珠海市金湾区按照“抓好规划,选定试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进程,先后进行了三期的学校布局调整,实现全区中小学无薄弱学校,中小学班额均少于48人,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布局的多次调整,市、区、镇共投入资金近3.5亿元,其中市政府投入近1亿元用于建设新校,区、镇政府投入2.5亿元用于征地、填土、完善教学设备设施[5]。 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当前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就是要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基础教育的发展,统一发放教师工资,统一管理教师队伍,统一安排学校公用经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就是要为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建立保障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财政体制。“确定不同层政府承担基础教育的责任,制定省、市、县、乡镇分担教育的比例;确定地税分担基础教育的比例;建立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统筹农村教育的发展。”[4]39建立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内涵发展是城乡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关键 然而单纯地依靠城乡基础教育特色均衡的外延发展,显而易见的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广大的农村地区还只是“吃财政饭”,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靠政府大规模投资,实现“外延式”的教育优质均衡存在很大的困难;二是调整学校布局后 ,学校离家路途远,学生的交通食宿增加了家长新的经济负担,新的辍学问题又出现了;三是“结对帮扶”的形式对学校的发展只能产生短期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问题。因此,一个学校的发展靠的是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的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这样学校才有生命力,才会得到社会、家长、学生和政府的认可。内涵的均衡是教育最大的均衡,坚持走内涵均衡发展之路,打造区域教育特色促均衡发展的品牌。一方面引进先进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有效地移植到薄弱学校;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宏观调配,推进教育管理体制的系统改革,以内涵均衡发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建立起区域教育特色促均衡的品牌,向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奋力迈进。珠海市金湾区通过打造区域教育特色成为全国均衡发展的品牌就是最好的典范。金湾区以特色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为宗旨,在全区开展争创特色品牌学校的活动,一批特色学校、绿色学校、文明学校诞生,全区呈现体育、艺术、传统教育、科研、课改等五大特色。总之,遵照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校的育人目标、优化学校教育内容、优化学校教学方法、优化学校组织系统,从而实现学校全局优化,形成学校特色,打造目标特色优化型、内容特色优化型、方法特色优化型和系统特色优化型等特色学校与品牌学校,是特色学校的建设目标,也是塑造校园文化精神、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特色教育的理想追求。 三、广东基础教育特色促均衡促发展的思考 广东遵循“研行一体、区域统筹、整体提升、城乡共进”的原则,整合、统筹区域所有力量,深化“捆绑式”发展,高质量普及十二年基础教育,促进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探索出区域内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方法,形成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区域教育特色均衡发展模式。 (一)发展是推进区域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关键只有始终确立教育优先发展观、教育均衡发展观、教育协调发展观,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普及化的需求;才能通过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保护他们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从而体现教育公平;才能建设与区域经济、文化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二)经济是区域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教育经济学认为要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就需筹措足够的资本,正如美国着名的经济增长理论学家刘易斯认为资本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第三个直接原因(制度、知识为第一、二个直接原因);而资本的形成与配置与教育又密切相关。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需要有一定量的资本来支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家、该地区资本投入的多少,即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应当同资本形成的大小数量相适应,如果教育发展水平超出经济发展水平,过分超前,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反之,如果教育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就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教育经济学有一条规律,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国民生产值(GDP)及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税收)为量度,即资本量度,而资本量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即经济决定教育的规模、速度、层次、类型。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以评估作引领,集中区域智慧促进教育特色均衡发展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方针,以课题研究的途径科学选择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方法。区域政府牵头应成立创建"区域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示范区"领导小组,统筹教育、财政、人事、建设等相关政府部门,按照区域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全面推进特色区的创建工作。同时成立工作小组,严格按照“区域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示范区”的各项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估要求办学,以确保创建目标顺利达成。 (四)以“结对帮扶”和品牌战略为突破促进内涵提升,以教育自主发展促均衡以“结对帮扶”和品牌战略为突破促进内涵提升,以教育自主发展促均衡。一是进一步深化“结对帮扶”发展;二是通过实施学校品牌策划工程,迁移品牌学校的建设经验,强化文化引领,激励发展学校特色,以特色求均衡;三是通过实施教育教学指导制度、联系结对制度、学区论坛、学区片区联组教研、城乡学生互动交流等众多举措,进一步加大全方位的资源共享力度,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四是通过完善现有的督导评估体系,实施“基础+发展”的评估模式,构建激发学校自主发展内驱力的新平台。 (五)以多元努力覆盖弱势群体,集中社会力量促特色均衡以多元努力覆盖弱势群体,集中社会力量促特色均衡。一是大力改善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硬件条件,以学校现代化改造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二是联合团委、关工委、镇人民政府等部门,构建区域教育无隙补偿平台,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确保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确保教育覆盖社区。三是对区内所有户籍居民实施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同时出台低保户家庭学生和贫困伤残生的补助办法,实行均等的教育机会。 (六)以“人本关怀、关注生命”为主题的学校内涵均衡发展是区域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落脚点和重要成果以“人本关怀、关注生命”为主题的学校内涵均衡发展是区域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落脚点和重要成果。一是彰显教育公平的原则。力求实现教育机会公平、教育内容公平、教育方法公平、教育效果公平。二是力推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原则。教育认知均衡、教育方式均衡、教育个体均衡。聚焦课堂,提高教学管理效能,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扎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着力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积极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科研和课程机制;加强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校本教研、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全面促进全区各学校内涵均衡发展。总之,通过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建立和有效策略的构建,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彰显教育公平。 四、结语 当前,广东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缩小区域内城乡基础教育之间的差距,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城乡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模式,是促进社会和谐、彰显教育公平最具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就本研究价值而言,广东城乡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是各类学校应对社会变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学校互动发展,共同向更高层次、更新目标迈进的有效途径。当前推进广东城乡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既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最好体现, 也是广东基础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基础教育论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各国开始着手从全球大背景出发来整体设计课程体系,组织和分配知识结构,建构具有世界水平的课程(world ClaSS curriculum)。对中国来说,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需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课程目标要体现全球精神。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它体现着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虽然世界各国应对全球化的课程策略并不一定是开设具体的、特定的全球化科目,但却无一例外地都规定了全球化的课程目标。以荷兰为例,培养公民的“国际素质”已成为荷兰义务教育重要的课程目标,要求公民必须掌握适应国际化倾向、多元文化社会和全球经济以及与劳动市场相关的知识技能,在未来的社会里,能够适应国际化生活环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公民。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到中学,至少在学习荷兰语和英语之外,再选2—3门外语,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律用英文撰写,籍此扩大荷兰的影响,努力确立 “荷兰是世界知识中心”的国际形象。 由于我国课程目标的全球化取向不清晰,所以在课程内容的体现上就比较散漫、随意,全凭教师对原有内容的阐释和新的可用于全球教育资源的开发,如果对教师的上述行为再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那么所谓的“全球化课程”就会流于形式甚至落空。在全球化时代,不加强全球化教育,培养国民的国际素质,使我国现有的素质教育向新素质教育扩展,中国就会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影响我国全球开放战略的落实。所以,在我国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应明确提出对学生的国际素质要求。学生的国际素质可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全球意识,诸如相互依赖意识、世界一体意识、和平发展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国际正义意识等;二是全球知识,诸如世界地理、世界历史、国际时事、国际语言、国际经贸等;三是全球技能,诸如国际理解、国际交往、批判创新、信息处理、对话合作、终身学习等;四是全球价值观,诸如关心地球、维护人权、尊重生命、公正和睦等;五是全球行为,诸如参与一切有利于全球正义事业的行动等。以上目标虽然要明确地提出,但却可以与传统的社会目标相结合,以期达到由近及远、由地方到全球的有序延伸。 同时,要合理摆正课程的全球目标与国家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学会对地球负责、获得全球竞争能力,课程目标中必须要有全球取向;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形成社会主义精神,课程目标中也少不了国家取向。尽管我们不能用意识形态的单一标准去审视全球教育背后所蕴含的西方价值观念,但也不能丢掉意识形态维度,毕竟任何知识都在受“权力之手”的操纵。中国并不只是全球课程的消费者,更为重要的我们还是全球课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参与和创造的过程本身必然要体现民族和国家的意志。实际上,全球目标与国家目标之间的关系就像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样,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我们应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则去寻求两者之间的整合,同时也要警惕过分的商业主义倾向对全球目标的侵害。 其次,课程结构要保证均衡发展。全球性知识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要带来课程负担的加重,如何在保证全球性知识的获得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是中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难题。在我国,课程负担过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延性的课程负担过重,即学生课业门数过多,容量过大所造成的负担过重,它是线性思维的结果,即在课程改革上只有加法而无减法,把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一一对应起来,觉得什么都重要,什么都不可少。另一种是内涵性的课程负担过重,即前后知识之间跨度太大、坡度太陡所造成的负担过重,它是“学术中心”的结果,即在课程改革上只注重知识的逻辑顺序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顺序,没有把知识的序列与心理的水平统筹起来,造成课程太深、太抽象,学生缺少直接经验的支持,难于理解。全球性知识的引入,可能会加重这两种课程负担过重的现象,解决的出路之一就是从“结构”人手,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统筹。 一方面要调整外延性课程负担,使学生健康发展。其策略有三:一是纵向调整,即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把学生目前的课程内容按功能和性质进行分拣,对于那些具有“学会学习”性质和适合学生心智能力的部分,留作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把其他课程内容延伸到学生的整个人生,其指导思想是“分散”,即把堆积于当前的内容分散到人的整个一生,从而减轻课程负担对学生的当前压力。二是横向调整,即从统整教育的理念出发,把学生目前要学习的多学科内容按性质和主题加以归类,对于那些性质相近、主题相关的学科按新的原则加以重新组织或统整,从而达到减少课程门数、增加学科之间横向联系、减轻学生课程负担的目的,其指导思想是 “综合”,即通过对不同学科相关知识的综合来减少因“学科割据”所造成的知识重复和线性联系,打通知识壁垒,从而减轻课程负担对学生的压力。三是深度调整,即以全球化观念为依据,在不改变原有课程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本身进行更新,对于那些不适应新社会观念的内容要删掉,对于符合社会新观念的内容要补上,这一减一加,正负抵销,进而达到增加新内容而不增加学生课程负担的目的,其指导思想是“替换”,即用“新”内容替代“旧”内容。 另一方面要调整内涵性课程负担,使学生均衡发展。其策略亦有 三:一是“文本与生活”结构调整。学科文本是课程,生活经验也是课程,使两者协调并保持一定的张力是课程的一种结构化行为,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均会影响学生的国际素质发展。二是“动脑与动手”结构调整。动脑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动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设计能力、行为能力。全球社会需要人在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全球观念与全球参与之间的统一和协调。三是“科学与人文”结构。科学与人文是一个完整的个人在个性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科学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也可以是人,但不管怎样,只要是科学对象,就都被当成“可控物”;人文的对象不仅仅是人,也可以是自然,只要是人文对象,就都被当作“生命体”。全球化要求地球人既要有全球智慧,又要有全球美德。 再次,课程管理要张扬权力分享。当代的课程管理体制出现了一种中央、地方和学校权力分散化的趋势。长期以来,学校自主管理课程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因为自古以来,大学就一直保持着学术自治的传统,大学教师常常被认为是该研究领域的专家,代表着知识的权威性和先进性,没有人可以帮助他或者比他更知道如何开发一个更专业化的课程。在基础教育领域,学校自主的课程管理倾向始于20世纪60年代对“学科结构运动”失败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人们认识到,那种由专家决定的下派给教师的课程,实际是人为地割裂了课程决策与课程实施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无法清楚地了解新课程的意图和课程目标中每一个细微的革新因素。学校自主课程管理的另一大背景就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民主化和教师专业化运动。教育民主化潮流确立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因为他们最了解学生、最能作出正确的课程决策;教师专业化潮流则使教师获得了与大学教师类似的专业地位,虽然他们不被称为专家,不一定代表着该学科知识的权威性和先进性,但是教师也是研究者,他们懂得教育规律,因而也完全有能力开发一个更有效的课程。特别是学校民主化的课程开发机制,可以吸引原来的课程专家、教育行政人员以及社区代表共同参与课程决策与开发,并在共同合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更能确保学校自主课程管理体制的先进性。 课程管理体制的最终落脚点在学校,所以考察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比较容易看清问题。从学校课程管理的实践形态上看,主要有四种类型的课程管理模式。 第一种是复制导向的课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常常把学校以上的中央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整套课程系统当作绝对的命令严格执行,以期达到复制或“不走样”的目的。复制模式不仅认为课程目标是不可变动的,就连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也都视为圣经,追求标准、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均丧失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所谓的课程管理沦为了课程执行。但实际上,这种管理是否真的达到了复制的目的,还受许多因素制约,还要具体分析。 第二种是考试导向的课程管理模式。虽然中央与地方颁布了学校的总体课程计划,但学校为了在社区或学区赢得良好的生源市场或社会声望,常常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把校外举行的各种重大筛选性考试作为指挥棒,调整学校的课程计划、教学用书和课程实施策略,以期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与复制模式相比,考试模式开始摆脱完全被动应付的地位,表现出了一定的主体性,但由于一切课程管理均围绕考试转,结果仍然逃脱不了追求标准、统一的牢笼。在这种情况下,课程管理变成了市场经营,“考试科目和试题”成了学校课程管理最灵敏的市场信号,升学率几乎就成了学校的“利润率”,学校课程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常常以学校的升学率来衡量。 第三种是目标导向的课程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分权式的学校课程管理,中央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只负责确立基础教育的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对于其它的课程管理环节,诸如教材开发与选择、教学方式与渠道等均由学校自主决策,教师具有较大的课程管理自主权。这种模式类似于企业的目标管理,它或者由上级单独制定或者上下级共同商定成果目标,由下级自主决定达成目标的手段与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统一的模式,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组织课程,体现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但是它常常会因学生最终的学业目标游离于上定的课程目标之外而处于尴尬境地。在这种情况下,课程管理常常被沦为量化的指标管理,由于学生的素质发展有许多是无法量化的,所以在学校课程实践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问题上经常发生争执,从而影响了学校管理课程的积极性。 第四种是发展导向的课程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完全自主式的课程管理模式,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学用书的开发选择、课程评定的组织实施均由学校和教师群体自主完成。学校组织、实施课程的全部出发点都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因此其课程几乎都是个性化的课程,没有统一、固定的目标模式。这种管理对学校成员尤其是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要充分地体现学校及教师的主体性和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在许多情况下,发展导向的课程管理仅仅占学校课程的一定比例而不是全部,其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过程管理。 我国的课程管理要真正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权力的分享,不仅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复制型与考试型的课程管理向目标型和发展型转变,还要建立一种机制,使教师超出“围着课本转”的怪圈,以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全球问题,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形成教师接受变革、勇于变革的精神,这不仅对全球化课程的开发有利,也对任何新课程变革的推动有利。 基础教育论文:论艺术设计的素描基础教育 在设计学科的素描基础教育中,始终要提醒学习者要有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既关系到设计专业的学习态度,又关系到他们作业的质量。优秀成绩的取得应该是从量化阶段到手的熟练、质的飞跃,直到思想和智慧的体现阶段,也就是艺术的升华阶段。而作为成人教育有成人教育的特点,因为他们的学习有时间性,从年龄的特点来看,成年人具有极强的独立人格的自尊概念,对接受新知识、获得新技能有强烈的追求欲望,明晰的求知意向,并且又有较丰富的人格化了的生活和学业经验,他们希望学而即用。这些成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是未成年人所无法比拟的,也是成年人艺术教育的基础优势所在。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抓住这些优势特点,制定一系列特殊形式的适合成人艺术教育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素描基础教育更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成人艺术设计学科素描基础教育的目标,尽快提高学习者的素描造型的应用能力,要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加以取舍,融入设计意识,以着重诱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高。根据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和科学训练的教学原则,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静到动、由具象到意象、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展开。在进行素描基础教学的训练中,作为设计学科的素描基础教学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基本要素的练习 即针对线条、明暗、质感、色调、形体、空间等因素分别来学习,协调观察与表现的一致性,并了解以往绘画大师如何理解上述问题,使学习者能够把上述因素灵活地运用到视觉艺术设计之中。在教学中,针对成人教学知识结构差异的特点,学习者基础普遍比较差,有的甚至是零起点的。因此,在进行基本要素的练习过程中,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比如,对于绘画基础比较差的学习者着重先培养兴趣,然后再进行素描基本技法的训练,从一开始对这类学习者多鼓励,引导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循序渐进,让他们逐步认识线条、明暗、质感等基本要素训练对素描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着重放在提高素描的表现技法和对造型的理解,注意把握造型思维一定量的练习,正确引导学习者,并且把素描技法的训练和设计应用结合起来,为今后设计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审美分析的提升 在素描基本要素理解的基础上,分别对结构、比例、透视、运动、平衡、节奏、对比等因素进行研究,使学习者能够对构成基础素描的视觉因素有较深的了解。通过这部分训练,使手和眼都能专注于形体结构的透视比例和空间秩序的准确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物象诸因素的明确性和完整性,从而增强敏锐的视觉观察力。借助各种素描的写生训练,能在自然中发现美的法则和美的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这些规律进行设计实践。为提高学习者的审美表现能力,具体的可以讲解分析一些大师和一部分高校优秀的作品,分析他们如何运用这些审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另外,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同样要有针对性,要由浅入深,教师注意引导和设计相关学科的交叉学习,进行一些带有视觉演化装饰性的、创意性的素描尝试训练,多方位、多角度地处理视觉信息,从而培养学习者多向的视觉审美思维。 三、材料技法的掌握 以往的传统绘画对材料的使用非常单一,而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扩展了素描及各种绘画形式的表现语言和与之相关的材料工具,体现形式多样化的表现技法,丰富了绘画语言的表达能力,并为素描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素描的材质语言形式不再局限于再现客观物象,而是在绘画视觉领域里体现更多的人文思想和个性化表现。如传统绘画中的铅笔、钢笔、墨、木炭笔、炭精条等,现代技术的喷绘、拼贴、电脑等,这些不同的素描材质为视觉的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绘画语言。只有充分认识材质媒介的物理特性和审美价值,通过不同材质在触觉、视觉上的感受探寻,才能有创造性地发现、选择、运用不同的材质媒介去表现视觉信息。因此,学习者对素描绘画的创作不再拘泥于一种表现形式,要让学习者广泛地掌握多种材料,从而提高他们素描的综合表现能力。 四、设计素描的创新 在完成了基础训练之后就进入专业性的设计素描阶段。此时,学习者已学完相关的基础学科,能够在一个较深的层次学习素描,这时的素描不妨在思想意识及材料的组织多从设计创作的角度出发,提倡从自然中来,把设计创作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学习者有个性的创造设计。而作为教师也应多组织学习者进行设计素描的创作,打破传统教学固有的教学模式,由具象到意象、抽象,开发设计素描创作性构思的应用,拓展设计素描材料的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增加研究视觉经验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学习运用多种造型因素进行更广阔的造型设计,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潜影默化地开拓学习者的内在素质和创造潜能,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而言之,素描是一门造型艺术的基础学科。训练思维、发展能力,这已成为素描教学的核心思想。现行的素描教学,在主体性和创造性地发挥上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成人艺术教育中,要针对成人艺术教育的现状,探寻最优化的素描教学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好素描基础教育,使其符合成人教育的教学规律,逐步形成成人艺术设计学科的素描教育体系。在今后的素描教学中殷切地期待独具特色的成人艺术教育逐步地走向成熟,成为一颗璀璨的奇葩。 基础教育论文:分析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的内涵 一、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的重要性 (一)国家复兴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重申:“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标志,如何培养一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性课题。培养一名具有基础科学知识、有创造力、有社会融合力的人才就必须把素质教育真真切切地放到教育的重要地位上来,完成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因此,教育的理念、方法、监测以及评估等均需要改革。“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3]如何办好学,怎样教好学,怎么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难题。制定出不但能与中考、高考为标志的传统评估标准相异,且能满足社会意志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已迫在眉睫。 (三)与世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融合的需要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已经逐渐由原有的科学性评价体系转向为科学性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趋势,一些发达国家还专门建立起自己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机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2003年组建了由教育部原评估与预测司司长克劳德德洛为主席的“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国际上也组建了评估机构,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标准。为更好地融入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我国应建立自己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 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从系统监测理论的层面上看,所谓监测是监测主体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对受测客体发出指令引导并纠正其把错误的状态转回到正常状态的活动。由此可见,监测的首要目的是纠正错误的状态,它的根本目的是达到系统目标。 (一)明确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进行基础教育监测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依据,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强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升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此指导下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还应坚持以下原则:其一,监测要有法可依。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要将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改革标准作为依据。其二,监测要具有科学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制订监测标准、开发测量工具、抽取适当样本、收集数据等过程中要始终秉承科学性的原则。其三,监测要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要将监测与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融合,推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念和教育质量观念,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教育督导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有效的教育督导制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管理水平好坏的重要指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能将教育督导的针对性有效提高,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通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能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控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方可为教育监督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指引其督导方向,更好地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 (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主要因素 首先,监测主体。基础教育是每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必须参与的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奠基性”教育,因此,政府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负责人。我国实行由中央到地方的逐层管理、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自然成为了基础教育质量的责任主体,同时也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主体。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是由决策、实施、监测三个部分组成。而监测由专有的监测机构执行,由此可见,地方的监测机构是监测过程的根本主体。其次,监测客体。质量是相对于产品而产生的,产品不存在何谈质量,质量不存在就不会产生质量监测。所以,有人认为“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产品就是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但其却忘记了最本质的问题,相对于企业(采购—制造—销售)的模式可联想到基础教育(招生—教育—升学)的模式,可是两者在第一个部分就有所差异,企业在采购的过程中要付出原料费用,相对而言,学校招生却需要政府支付教育经费。所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教育经费和学生支付的学杂费,他们所支付的是基础教育服务的费用,因此,政府和学生共同购买的基础教育服务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客体。最后,监测内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要考查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状况,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学生成长方面,应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习成绩两方面进行监测;在教师成熟方面,应从教师综合素质、应尽义务以及教学成绩三方面进行监测;在学校发展方面,应从学校行政管理、课堂教学、校本研究以及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监测;在标准制定方面,应从监测指标体系是否合理、具有科学性等方 面进行监测。 三、基础教育质量评估 (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存有弊端 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自教程改革以来取得了显着成果,基本达到了质量监测的标准要求,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作用,但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仍存有一些弊端。对待评估的认识有待加深,不能充分理解教育质量评估的目的、意义;对构建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仍有怀疑、观望、迟疑的思想;评估的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存在仅由职能部门进行统筹、评估、协调,许多负责基础教育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评估内容单调不均衡,小学的质量评估主要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初高中也仅停留在中、高考等考试科目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仍不具有科学性,并且以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估依据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评估方式没有创新,仍沿用经验的调研监测对特定学校、特定教师、具体学生的评估。 (二)制定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标准 制定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制定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评估理念,进一步提升认识,科学的质量理念造就科学的质量评估,基础教育质量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的全面性。基础教育质量评估要吸收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进步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在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完善的同时,各级政府要提升对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的认识,可将其作为深化教育体质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营造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力量作为基础教育评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元素在评估过程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效果。重视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自我评估,学生是自我评估的主体,也是教育评估的对象;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施教者以及评估主体的作用;提升学校对教育质量的评估;倡导社会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素质并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评估应聆听社会的声音,采纳其中积极意见,让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元素评估方法,基础教育评估方法不仅要遵循传统的定量方法,也要将定性方法融合于评估方法中。在评估过程中不要只看学生、教师、学校的量化,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质化,将量化与质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评估,制定综合性的优化方案,方可建成具有综合性的评估体系。投放专门经费,建立自助的质量评估机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是一项持续发展、科学性强、技术专门的工作。因此,需要政府投放专门的经费,建立质量评估机构来保障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从性质上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保障机构应当是非政府组织,其组织形式不同于政府机构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其组织运作也不按照行政指令机制,是一种独立运作的自治组织。”[4]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机构的自立,有利其在评估工作中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完成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工作的目的,完善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弊端,为基础教育工作发挥其独有的作用。 基础教育论文:从“教育的本质”看基础教育改革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改革似乎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客观地讲,每次改革都是十分必要的,正像本次改革的某些倡导者所言:“(改革之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虽显有过,但足见改革之紧迫。从效果上看,每次改革都是卓有成效的,特别是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一次。本次改革,针对基础教育领域里的种种问题,依据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精神①,首先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然后又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目标”,并特别强调:1、教育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过程;2、教育应重视对学习“兴趣、习惯、策略和自信心”的培养;3、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应该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实在地讲,改革触及到了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课程与课堂、教师与学生、考试与评价、课上与课下等。时至今日,绝大多数区域的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观,改革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只有少数对改革持有不同看法的人说:“改革好是好,只是难以实施。” 之所以这次改革能够得到如此众多的人的认可,主要原因是改革基本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而至今还“难以实施”的地方,自然是认识上距“本质”尚远。可以想象,他们“难以实施”的何止是“改革”,恐怕就连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也难以真正落实! 这里所说的“教育的本质”,简单地说就是:尽可能使学生原本具备的成才因素得以长(zhang)扬,使不利于成才的因素得以纠正。所谓“原本具备的成才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出生就具备的一些素质。诸如:好奇与兴趣、探究与体验、观察与模仿、展示与表达、自主与合作、交流与守纪、尊重与相处、质疑与创新等。实际上,婴幼儿一出生就“饱含”成才的素质。例如:婴儿从两周开始就对周围的声音和外界刺激感兴趣,两三个月开始,就对移动物体或彩色物品很好奇;六七个月刚会坐的婴儿就对视野中的蚂蚁、小虫、树叶等充满兴趣和好奇,并设法拿到并反复观察或送入嘴里“啃嚼”(探究和体验);婴幼儿就能够根据大人们(主要是父母和老师)的表情来判定自己该不该做什么,有时为了能够实现一种难以满足的愿望(如不该要的饮料或冰糕),他们会采取巧妙的变通策略说“我渴!”或“我热!”;孩子们从婴儿到十二三岁,至少有两次“自主期”,此时的他们总愿意独立地去摆弄一些东西,而不愿别人搀和;几个素不相识的儿童,见面后很短时间即可融洽相处并顺畅交流,同时他们在各种游戏中的“合作”和“守规”远比成年人严肃认真;2岁左右的儿童常常模仿和表演生活或动画片中人物的行为;婴幼儿常有质疑不完的问题,《十万个为什么》就是专为他们而写。另外,孩子们婴幼儿时期表现出的音乐、绘画、记忆等能力和发散思维、创新实践以及对父母和老师的信赖与尊敬等等,都是他们最终成为高素质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②。所谓“不利于成才的因素”,则主要是指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因不良影响(诱惑和刺激等)所形成的观念和行为上的偏失或习气,比如自私、畏缩、依赖、懒惰、攻击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供机会、给予关爱,使孩子们的一切“成才因素”得以维护和长扬、使所有“不利因素”得以纠正和转变,从而使其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顺利地去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认识社会、把握人生,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类有用甚至高等人才。其实,这不就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长善救失③”吗?当然,这里的“善”,不是“善恶”的“善”,而是更深更广意义上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善”。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并没有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基本上不允许孩子们过多地去观察、思考、质疑、探究、自主、合作……不允许他们对老师所“教”内容之外的东西感兴趣,只是一味地要求他们“听话”、“别动”、“守纪”、“好好听”、“认真记”、“反复练”、“多做题”、“找标准答案”……他们原本具备的成才素质被一任接一任的老师(从家长到中学老师)一点点地压抑、削弱,直至抹煞殆尽。加之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到中学毕业时,原本活泼爱动、勤学好问、勇于质疑、乐于探究的孩子们,竟成了一个个温顺听话、对“窗外事”熟视无睹、麻木不忍的知识容器、做题机器,有一些甚至成为远离“本性本善”的无用之人,多么可悲! 面对基础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少“教育专家”根本不考虑从“本质”入手来研究解决,而是完全否定“传统”,执着于“向外求法”,热衷于移植、照搬国外的“模式”,这是很可怕的。教育是一个涉及社会形态、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生存目标、认知习惯等方面的大事业,哪敢丝毫不考虑自己的过去和自身的实际而一味地照抄别人呢?别人的东西再好,它有其自身形成的背景,我们至多可以参考或借鉴。笔者倒十分赞同另一些专家所提出的“继承、借鉴、发展”。继承谁的?依笔者之见,近者叶圣陶和陶行知,远者孔夫子。原因是他们的教育思想更系统,原本就比临时讨来的“月亮”更亮。比如,叶圣陶和陶行知主张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以及孔老夫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学而实习、学以致用、学思结合、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知行一致……以及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身教言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④等,都非常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做法,同时,这些做法就是教育自身的本质和规律,是正统的儒家教育思想(笔者称其为“前儒家教育思想”)。而被不少人否定的“传统”教育思想,则是经人修改过的、受科举制度扭曲变形了的教育思想(笔者称其为“后儒家教育思想”),当然是不可取的。 但是,教育是一个系列工程,就目前的社会环境而言,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配合,我们的“长善救失”才能做好。如果家教失误了,幼教的“救失”任务就重一些,如果家教和幼教都失误了,小学低年级的“救失”就难一些,如果家教、幼教和小学低年级都失误了,则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的“救失”任务更重。这可能就是当前教育做不好和改革“难以实施”的真正原因。 基础教育要想真正搞好,还有一个关键的概念需要澄清,那就是对“基础”二字的理解问题。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打好“双基”,而“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极其不全面的。这种认识引偏了我们的教育行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真 正意义上的“基础”,除了“国富民强的基础、民族未来的基础、社会繁荣的基础、科技发展的基础、人生幸福的基础等”之外,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校长、业务指导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知道,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兴趣(好奇心)的基础、习惯(观察的习惯、思维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探究的习惯等)的基础、方法(观察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的基础、意识(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等)的基础、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等)和人格(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等)的基础以及素养和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基础等。而这些正好就是“长善救失”的主要内容。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有以上各种素质做保证,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无论是目前的课程改革,还是常规的教育工作,抓住了“本质”,明确了任务,我们才能做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百姓,对得起国家和人民! 基础教育论文:人本主义视野中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人本主义视野中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摘要]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我国从此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克服原先的课程体系受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所造成的弊端,新课程改革明显地受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了新课程改革受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及其历史背景,并指出新课程改革是在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之间进行决择与整合的结果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人本主义教育 科学主义教育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我国从此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重新制定了各科课程标准,编写审定了各科实验教材。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某些弊端以及社会发展对课程提出的新的需要而进行的,同时主要发达国家在世纪之交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为规划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广泛的参照背景。本文试图探讨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一、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相对立的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第二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深受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到了20世纪70年代已经受到多方面的责难与批评。发达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大量投入并未产生预期的结果,相反,功利化、理智化和机械化的教育实践却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学生厌学、青少年犯罪、道德水准下降、学生运动等,以致于人们把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称之为“多事之秋”。从学校内部来看,20世纪60年代的学科结构运动过分强调了知识的逻辑结构,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结构;过分艰深、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低落,学业水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些问题使人们对学校教育产生不满和愤懑,以人本主义为方法论基础和价值标准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进行批判,提出“学校人性化”的口号,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各国的教育改革。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和改革主张有如下一些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的 教育观。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其实施者也是人,因而,以人为中心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应该定位到人的发展上来。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都应该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反对把学生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培养。 第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完善人,促进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促进完满人性(指积极内容的充实)和完整人格(指知、情、意的全域发展,是一种整体人性观)的形成。教育应该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如何去发挥生命的价值,帮助每个人聪明地、愉快地活着。 第三、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获得认知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三个领域的协调前进,即健康与安全领域??指导学生遵守健康与安全的规则,因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学习领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学会思考和推论;成长和成熟领域??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与他人正确交往,并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 第四、课程的中心应该从知识、学问转到人生、人性,即人性中心课程。教育内容已不限于人文学科,而扩展到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方面(人际关系、生活情境、校园活动等),涉及到宗教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等许多领域。 第五、强调以情意为基础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传统教育注重学生认知发展不同,人本主义教育特别提出了情意的教育。它认为情感和意志既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基础,也是人们精神发展的核心要素。不仅如此,就是认知目标的达成,也有赖于学生情感和意志的高度发展。 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人本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本文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基础分析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一) 培养目标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学校教育深受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学校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为目标,专注于人的理性的发展,把教育目的定位于为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找工作做准备,而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格完善。它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是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生产”。与此相联系,现代教育在增加它的长度(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和广度(大教育、泛教育)的同时,却在丧失它的“深度”(对人生的关怀、对人性的提升)。现代教育由于缺乏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教育理念,由于对人作了片面的理解,导致人文精神在教育中被荒废,导致教育人文意义与价值的失落。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教育不但关注人的文化素养,而且关注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考虑到了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培养完整的人格。由此反映出新课程背后的教育理念是把教育定位在人的发展上,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扬人性,完善人。这正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健壮的体魄属于健康领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属于成长和成熟领域,这两个领域与学习领域协调前进,这是人本主义教学的目标。 (二)综合实践活动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现行的分科主义课程体系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产物,它追求“工具理性”, 把人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割裂开来,倡导对世界的有效控制;它把学科文化强化为“精英文化”,并将之与“大众文化”割裂开来,这实际上是强化了少数人的利益,尽管它以“价值中立”的姿态出现;但它最终导致学生人格的“片断化”,因为它使各学科彼此隔绝地向学生的心灵“浇铸”。 具体到我国的现行课程体系来说,存在着如下缺陷:第一,它基于原子论、机械论的视野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也把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和道德割裂开来;第二,它以谙熟学科知识和训练技能为宗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第三,它过多倚重了接受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探究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第四、它把学习理解为在封闭的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使得儿童的生活世界进入课程领域成为可能,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在学校学习“知识世界的回顾”和“成人社会的适应”的局面将得以一定程度上的改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一种课程形态、其主旨在于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与责任感、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养成合作、分享、进取等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改变“知识世界回顾”的局面,让学生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获得真切的体验。这正是对学问中心课程的批判。因为这种以布鲁纳理论为基础的“学问中心课程”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而教师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传授知识、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进入课程领域,让学生走向社会生活,为学生人格成长提供帮助。这正是从知识、学问为中心转到以人生、人性为中心的人性中心课程观固有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的繁琐、艰深适用于专家型人才的培养,但却不适应于普通人才的培养。这种课程内容是定位于为社会经济发展而培养专家型人才而不是定位于为人的完善、发展,为弘扬人性服务的。必须改变这种功利性的定位目标,而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必须降低课程的难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其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使人性得到提升。内容陈旧的课程脱离学生的实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材的编写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有利于为学生人格的解放与发展提供经验。这也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四)教学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包括知识授受、科学研究和问题发现,认定这一过程有客观和稳定的程序、方法和规则。而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所注重的人格培养、情意完善以及陶冶原则都被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新课程改革纲要认为教学过程不但是一个“知”发展的过程,更强调也是一个“情、意”发展的过程,它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意义。它把教学过程看作主要是一种情意发展的过程,不强调知识体系的传播,而注意情感充实、情意加深和兴趣的培养,强调直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方案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的开设正是上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这一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体验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是一个自己完全能达到的活生生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使他们懂得正在从事的是有价值的活动,并从中获得深远意义的体验、感受和满足。这些认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人生发展中是极为重要的。可见这一学习领域最具转折性意义的追求和理念之一,就是明确反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将学生情感、体验的获得与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特别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到课程改革的最高目标层面。 (五)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这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个障碍。实际上,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他们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现象的表现是: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良好,但并 文秘站: “研究性学习”课程正是为了克服上述弊端而设置的。它正是要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改变“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现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使学生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幸福而美好地生活着。“研究性学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六)课程评价 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的指导思想则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尽管我们许多人都会说“评价”二字,但是,看看我们中小学的一些做法,背后所支撑的理念还是“考试”,重甄别与选拔,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亿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发端于20世纪初的现代课程评价,是以整个世纪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为背景的,因此从其产生之日起,它就以科学所崇尚的客观、量化为标志。对科学的盲目崇拜,使人觉得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格的代名词。以标准化为特征的测验在传统评价中占有主导性的地位,其思想背景同样是20世纪初的提高工业效率运动以及作为时代精神的科技理性。在这种理念下,课程与教学要求教师按图索骥地 把预先选定的知识教给学生,其效果如何要由测验来确定。而测验由于受科技理性的支配,追求的是试题的客观性与成绩的量化。这种测验完全脱离了知识应用的具体情境,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由此被湮灭。对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化或只评价简单的教育现象,它不仅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而且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这样,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被抽象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 而且传统的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假说,即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秀,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于中常。为此,评价就要把优异的成绩给予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较低成绩。这样,评价无形之中变为一种甄别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假设的殉葬品。 鉴于课程评价体系的上述弊端,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和潜能,特别强调教学互动中主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影响,评价内容实现多元化,关注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人教育。可见,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着力建构个体的发展。它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三、新课程改革受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影响的历史背景 1949年以后,中国按照苏联模式改造和重建了教育,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变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和品性。其特征之一,是它所体现的强烈的功利主义价值,以及科学主义的取向。以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发展科技为目标,新中国的教育被纳入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对于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强调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经济振兴所具有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无疑是必要与合理的。然而,在发展功利主义的科学教育的同时,未注重保持教育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未重视普及教育和普通教育、以及人格养成、个性发展、思想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等非功利性的教育价值,导致了教育的失衡和异化。科学教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在教育系统中获得了至尊地位。中国教育界出现了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基础教育的学科和课程结构中有明显的表现。一项调查显示,各国小学的教学计划中,理科课程约占1/3。我国目前的五年制小学的数学、自然、地理等课程占总学时的31%;初、高中理科课程占总学时的37.5%,均超过这一比例较高的东欧国家的上限。在教学过程中,与之相应的是主要从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中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方法,它被称为“理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偏重于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而较忽视个性的充分发挥;通过严格而激烈的竞争保持较高的学习质量。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在炽烈的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出于追求升学率、增加竞争、提高考试难度的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了一些有违教育规律、十分有害的做法。普通高中的文理分科加剧了青少年在知识结构和人格养成上的片面失衡。“唯理性教学模式”现在已渗透到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加重语法、逻辑、修辞等“理性”的内容,对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等写作法“技术”的训练,使语文课也日渐成为一种抽象思维和技巧的训练,而它是以磨灭学生的真情实感和语文课的人文性为代价的。我国中小学教材的难度偏深,高于发达国家一、两个年级,已经众所周知,但近些年来,我们仍在不断加深教材难度。调查显示,由于中小学教育的教学要求偏高、偏难、偏深,致使部分学生丧失信心而失学,被认为是中小学生辍学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约有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中学厌学的比例达30%,有的地区高达60%。至于一些重点学校为争取优秀生源而一手制造的“奥校热”更人为地加剧了这种失衡。 近几年来,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教育、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等方面都暴露出严重的问题,技术主义、短期行为的盛行,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其在教育上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缺乏人文内涵的教育,致使许多受教育者“只有技术,没有文化”,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知识结构片面狭窄,对本专业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环境生态、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作为此次基础教育改革核心内容的课程改革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为了克服传统教育受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影响所带来的严重弊端,这次新课程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极大影响。 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之间进行决择与整合的结果教育既有经济价值,也有非经济价值;既有科学价值,也有人文价值;既有长远价值,也有短期价值。每种价值都只是教育满足社会及个人不同教育需求的属性。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人类世界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尺度,代表着人类发展的两极,两者之间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所以与其问我国教育改革应采取科学主义价值取向还是采取人文主义价值取向,毋宁问如何在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之间进行决择与整合。而这一问题的答案似乎不言自明,即两个方面都缺一不可。然而,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人类在解决这类矛盾时往往显得顾此失彼。 科学主义教育的兴起满足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它的理论是建立在科学推动生产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事实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主义教育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本性的,它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时代的需要。然而,科学主义教育的片面性、极端化也造成了许多不容乐观的遗憾,它过度强调认识自然、征服自然、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从而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问题;对科学力量的盲目崇拜,单一追求科学知识与技能,追求教育教学方法甚至教育研究方法纯粹科学化,认识不到人的复杂性不能仅靠量化指标把握,忽略人的精神需要等做法,则造成了人的精神家园的失落、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等问题。导致现代社会出现了科学进步与人文失落同时并存的不和谐局面。种种问题使人们意识到,科学的飞跃,经济的发展固然是必需的,然而,这并不应该以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代价,更不应该以牺牲的人们意志、情感、价值追求为代价。人们的理想是自然、社会、人各方面都得到长足进步的共同发展。这正是新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倾向更加突出的原因,即为了矫正科学主义对教育所带来的严重弊端。 人本主义教育对人的培养功不可没,然而,由于其内容偏于追求内在修养的“善”,缺乏追求客 观世界真相的“真”。因此,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功能是很微薄的。正是这一弱点给人文主义教育带来了危机。中国近代史表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阻止不了西方列强的入侵,科技落户就要被动挨打。今天,在和平发展的气氛里,经济任务仍然是各国的主要任务,它关系到各国在即将形成的新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中的位置;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而且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科技在生产中的含量越来越大,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参与生产。因此,人本主义教育的缺乏科技内容的片面性是不适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另外,人本主义教育在批判科学主义教育的时候,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在教育目标上,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个人功能,忽视了教育本身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在教育内容上,由反对科技至上走到轻视系统学习科学知识的必要性。这对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 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的整合是由于双方本身的局限性和彼此的互补性决定的,也是现代教育培养知、情、意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而且也是由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的过程所决定的。我们既要追求科技的长足发展,又要注重善善教化、人格陶冶的重要意义。这一点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进行整合,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科学教育要定向于人;二是在课程上,开设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有关课程。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开始兴起的关于“技术、社会与价值”、“信息、价值与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综合研究与教育,实际上就是这种结合的有效尝试。这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基础教育论文: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策略研讨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 问题驱动的前提是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驱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建构。例如,在讲授操作系统WindowsXP部分之后,提出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如何复制、删除、移动文件和文件夹?发送命令和复制命令有什么区别?制作过渡动画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以问题形式驱动学生学习和上机实践。 网络教学策略 网络教学就是把学生放在网络空间里进行人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式学习。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上网,有目的地进行网上在线学习,可以更好地达成教学设计的目标。教师在网络教学中不是仅凭学生自己搜索选取相关资料,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是预先筛选下载网络上的精品资源,向学生提供自建的教学资源库和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引导学生搜索选取相关资料和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对某些复杂问题鼓励学生与同伴合作探究或与指导教师交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认知工具教学策略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工具软件,让学生学会利用认知工具了解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以更好地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作为通讯工具有E-mail、QQ、博客、电子公告板等;作为建构工具有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等。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他们的意义世界,在教学中使用各种支持性的认知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利用教学软件组织教学,可以首先在制作教学软件程序中设计学生的合作过程、反思过程和表述过程,然后运用操作与练习、模拟、咨询及问题求解等形式,让学生按照软件设定的教学任务来逐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从中学习掌握各种认知工具。 情感激励教学策略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学生产生疑惑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给予其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利用好情感激励的有利时机,注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调动和满足,把握好情感激励的性质和尺度。善于处理教学中的动与静、冷与热、宽与严的关系,对于学生中出现一些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要有原则性的宽容和忍让,因为宽容常常会化作一种力量,可以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还要对学生寄予希望,根据学生实际提出恰当的学习要求,用情感架设师生之间的心灵桥梁,设法最大程度发挥教师期望的激励效应。 案例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是基于情境学习论与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凭借具有潜在价值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它是通过对案例的判定、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常用策略,以精选案例为前提,通过对知识点的简要介绍,随堂案例演示知识点,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着眼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又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需要以若干案例为载体,形成一个种类多样的案例群,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在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案例的制作后,还要通过相关的综合性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作者:程楠楠、王若宾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中心) 基础教育论文: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儿童 基础教育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脱离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顽疾,相关部门也为此做出过很多的努力。比如,为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改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倡导基础教育“坚持能力为重”,也是要求“把学生放到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平等对话,推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6]国务院总理也曾作出批示,强调儿童的自我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儿童应该根据自身和本校情况,进行教育研究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总的说来,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教育教学的直接对象和教育研究成果的直接体现者,应该更能直接有效地参与教育研究中来,以弥补基础教育研究脱离了实际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良好发展。 一、基础教育研究中儿童参与的可行性 1、儿童研究意识的发展使其主观有意愿参与基础教育研究。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在教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定,儿童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本校的教师,甚至整个教育界越来越形成一种应然的看法。最常见的是对本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比如学校应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减少对校规校纪的过分强调,增加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或者是某门课程教师题海战术应要弱化等等。这就是当今儿童基础教育问题研究意识的强烈体现。另外,儿童还期望自己的想法得以表达,并得到实施,期望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以一种更贴合实际的方式进行。而现代社会知识信息的高度共享化给儿童提供了各种诉求利益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因而,儿童教育研究意识指儿童研究主体对自己所能涉及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现象及其相关问题形成应然看法,并有将此种看法付诸实践,经过不断观察、体验、分析、总结,使所研究问题得以解决的欲望和决心。在儿童的教育研究意识已经萌发的条件下,对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进行提倡和宣传,不仅能满足儿童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诉求,更好地激发儿童参与的兴趣,也能引起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为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提供给更多的渠道,为儿童开展研究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帮助。 2、儿童研究能力的发展使其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具有现实操作性。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能力包括儿童主体在基础教育研究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首先,基础教育研究所需能力应与研究的方向和性质相一致。儿童所参与的基础教育研究是没有特定范式的,具有与“反思型学习”类似的反思性特点,所以不像正统的教育研究那么严格和系统化。儿童教育研究的这些特点决定其所需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不高。其次,具备教育研究兴趣并主动参与教育研究的儿童,一般来说,是有较为出色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只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就能掌握研究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最后,儿童参与到基础教育研究,应得到校方和其团队的协助。因此,不管是从事研究,应对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还是面对研究的最终结果,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都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二、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 (一)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概念界定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指儿童作为基础教育研究主体之一,在一定的团队支持下,融汇先进教育理念并立足于自己的学习,通过对本校教育教学现象或学校管理现象进行持续不断的观察、体验、分析和总结,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促进儿童良好发展的研究活动。值得指出的是,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并不是训练儿童成为专业的教育研究者,掌握全方位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使其研究活动成为强制性任务和毕生目标;而是在不影响儿童正统学习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鼓励有一定教育研究能力和兴趣的儿童参与到本校研究甚至整个教育领域的研究中来。比如针对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惑、问题和所关注到的一些教育教学现象和学校管理现象,开展自我研究或校本研究。当然,限于儿童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和心理成熟程度,学校或相关部门应当为这些儿童研究者适当地开展教育研究培训,普及教育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甚至让感兴趣的教师、学校管理者或专业教育研究者也参与其中,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以便儿童教育研究的有效开展。 (二)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解说首先,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在本校内进行,是在不影响儿童扮演学生角色的前提下从事的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儿童的本职是学习,其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且在处理教育研究和学习的关系上,必须做到以学习为本,为了学习而研究,在研究中始终贯穿学习。这样才能使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达到促进儿童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其次,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必须综合儿童这一特殊研究主体的视角和教育观。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儿童具有双重特殊身份,学习者和研究者。由此决定了儿童这一研究主体的视角是特殊的,既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又会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自己从事的研究。而且,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观,是教育专家、学者对教育教学现象高屋建瓴的概括,难免有脱离实际或失之偏颇之嫌。因此,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必须综合儿童的视角和教育观,研究儿童的学习,研究课程教学,研究教职工怎样服务于教学,探究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等等。另外,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要融汇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支点,儿童还要有独立的思考空间,注意不断扩大思考的广度、深度和关联程度,[2]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使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愿望渗透到研究过程中去。最后,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研究的方式,是要进行持续不断地观察、体验、分析和总结。不管是儿童群体的学习生活,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甚至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的现象,儿童研究者都是身处其中。这是儿童教育研究者的优势所在--很好地具备了质性研究1的条件。 三、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 能解决教育研究与实际相脱离问题的特性分析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儿童参与教 育教学的程度决定了其对知识的量和质的获取程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各要素中起主导作用。[7]因此,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能解决传统教育研究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 (一)儿童在校生活的长期性决定其把握所研究问题的全面性有研究发现,儿童只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而得出的研究结论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8]因为这样的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和全面性。而儿童作为研究主体参与到基础教育研究中来,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度过,对教育教学现象和学校管理现象都非常了解。比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问题,很多学校相继编排了各色各样的本校教材,但是广大师生家长却很担忧本校教材的质量。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更是自始至终都身处其中,耳闻目见各方面的言论。因此,可以将此作为所研究问题。而且对于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从哪些渠道可获得相关信息等,有更为全面的把握。在研究过程中,也知道如何应对所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另外,儿童在校生活的长期性也为其及时地跟进所研究问题提供了便利,从而更为全面地控制教育研究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二)儿童参与学校生活的深入性决定其研究的深刻性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活动等,都是围绕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而展开,因而,儿童参与和感受的程度是其他基础教育研究主体所不能及的。显而易见,如果能挖掘到儿童内心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需求,学校或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努力上更易于成功。而且儿童作为基础教育研究主体,是在田野式状态下进行的研究,极易获取第一手资料和最真实的信息。[9]相对于一般调研员找受众学生谈话或观察受众学生的反应等方式获得的信息反馈,儿童更易于从周围同学的言行举止得到相关反馈,而且获得的反馈信息也更为全面深刻。因此,儿童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是极具深刻性和针对性的。另外,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更容易扩大研究成果产生的影响。 (三)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双重角色决定其研究的科学性首先,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天职是学习,社会赋予的特定身份是学生。而当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时,其特殊身份就是教育研究者,一名深入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员。这双重角色有利于儿童将教育研究和教育教学实际联系起来,使教育研究成果能应用于实际,使学习和研究共生互补、相互促进。其次,参与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儿童,既是教育研究的主体,也是研究的客体。这种双重角色有利于儿童全面考虑研究主体和客体双方面的立场和需要,使教育研究沿合情合理的轨道有效开展。因此,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不仅让教育研究活动容易开展,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儿童研究教育的科学性。另外,参照卢因的行动研究理论,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者是一种应用型研究,是把特定的教育问题作为研究侧重点。例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儿童一方面作为校本教材的主要使用者,他心中有“消费者”对校本教材的理想构图,希望校本教材包含现有教材所不具备的内容,或者删除了现有教材里被儿童视为“老、大、难”问题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作为研究员,以一种理性的思维角度对待校本教材内容,最终在两者之间做出妥善的协调。 所以,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的是“应该怎样”和“如何做”等事实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实际问题。[9]这种研究的实际性和目的性使得儿童研究教育过程中必然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层层递进进行,所以极具科学性。 基础教育论文: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等化研究 一、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指标体系及绩效评价 第一,基础教育起点均等化。李晓嘉、刘鹏(2009)运用1997—2007 年数据,通过绝对指标测算,看出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他们还采用泰尔指数对区域经济差异程度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认为 2006 年之后城乡之间差距相对缩小。此外,汪旭(2011)、樊明成(2008)认为,直到 2006 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还为 3.01%,低于同期其他国家,投入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入学率也是基础教育均等化的重要指标。卓晴君(2009)指出,建国 60 年来,从儿童入学率 20%到实现覆盖全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我国现已成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小学初中教育体系,所以,我们在基础教育入学率上已经达到了均等化的目标。 第二,基础教育过程均等。郭宏宝(2007)运用功效系数法衡量出我国教育综合均等化系数为 62、98,远低于 100,表明以师生比衡量的教育均等化程度存在差异。游河、刘小干(2007)用 SPSS 进行数据处理,发现城镇和农村学生对所在学校教学质量、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反映出在城乡基础教育存在失衡问题,我们有必要建立“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管理”。 第三,基础教育结果均等。刘德吉(2010)运用升学率这个可以体现基础教育产出及效果的指标总体趋势仍下降,基础教育投入和产出需要进一步优化。郭存芝(2008)对 1985年与 2005 年相关数据对比,虽然入学率达标,但是农村和城镇的生源却严重失调。许多学生被正轨重点中学拒之门外,择校现象普遍存在。我们可通过扩大名校办学规模,增加招生人数。综上所述,我们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了总结。在经济发展中,基础教育也在不断现代化,逐步和世界接轨。但是,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解决。 二、城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论述 一方面,基础教育供给城乡有别。郭士国(2011)认为,有必要提高中央政府财政支出整体比例并向农村倾斜,需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确定基本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何磊、王艳(2011)、王元京(2010)认为,城乡基础教育应从非均等化着手分析,建立惠及城乡供给体制的措施,在户籍管理上建立城乡统一的身份证管理制度。通过测算 1993—2007年城乡义务教育综合发展指标,希望 2020 年全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庞旭瑞(2009)、王德文认为,我国的城乡基础教育存在巨大差距,严重成为教育实现公平的“瓶颈”。同时,夏仁栩、冉飞、李景国(2009)认为,要重视优秀教师资源的重要性,加强鼓励优秀教师到艰苦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激励机制。聂江(2006)、王德文(2003)通过计算教育基尼系数衡量我国教育不平等程度,得出农村教育基尼系数最大,城乡之间差距仍困扰着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张艳、庞笑萌(2010)认为,应该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制度创新,将“以乡为主”变为“以县为主”,县级自己结合自身教育发展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案,制定之后省级才可以审核听证。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历史制度的影响,基础教育均等化的问题还是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城乡之间差距逐渐拉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体制与政策上最大限度保障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路径 (一)不断完善创新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俞贺楠、陈雷(2012)认为,我国公共资源的投入还不能完全做到费随事转和费随人转,影响了资源服务于人的效率。因此,应该调整财政制度,减少地区间、区内负担不均的程度,比如可让流出地政府合理分担部分费用,并加大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任素芳(2012)就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以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有利于促进学校资源配置的总体均衡。 (二)构建多元化的基础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叶雪文(2012)、李晓嘉、刘鹏(2010)指出,教育均等化建设的瓶颈就在财政投入,光靠政府是远远不足的,应该让多元化主体投资教育建设。政府在其中应承担起基础教育投资的主体地位,但是要兼顾民间资本的进入。孙靖(2010)指出,特别在义务教育领域,可以解决教育经费尤其是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让市场力量参与教育资源的分配,有利于提高义务教育提供的质量和水平。 (三)构建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崔惠玉、刘国辉(2010)通过实证分析辽宁教育经费总量或基本教育转移支付总量的增加反而增加了基本教育不均等化程度。因此提出,一是规范转移支付形式;二是试行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的模式;三是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苗薇(2010)对当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的研究得出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则需要建立更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的模型,比如要确定激励系数与成本差异系数等。 (四)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雷晓康、曲婧(2011)、罗宁(2011)提出,各级政府对于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社会公众必不可少的监督。一是政务公开以利于公民的监督;二是拓宽公民发表言论渠道;三是建立合理的回馈机制以促进教育均等化的发展。夏扉(2011)、李锐(2009)认为,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构建完善监督体系就必须要建章立制,教育立法是促进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综上所述,近年来由于长期的省际区域差异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基础教育服务非均等化有不断扩大趋势。推进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改革就是要按照以上途径不断探索,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切实提高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 四、简要述评首先,教育财政体制 从文献回顾中认识到阻碍我国基础教育均等化的首要因素可以归结为教育财政体制。目前,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来源是多元的,但是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却表现出单一的特点,政府公共财政是基础教育绝对财源。这样基本实现基础教育投资社会性,保障不同收入家庭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笔者认为,强调政府公共支出是更好推进基础教育均等化的首要前提。接着我们就要考虑此处的政府,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各级政府呢?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世界上的教育水平高的国家大致采用基础教育政府投资主体上移的模式,这样可以保证落后地区、经济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充足。基于当前我国东中西部教育投入存在差距,采取高层政府负主要责任的形式,可以保证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投资主体上移固然好,但是由地方转移至中央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我们有必要 提出一个中间衔接的机制。中央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实行专门管理,同时减少资金下拨层次,减少“粘蝇纸”效应。其次,教育经费融资渠道的扩展。韩国在教育资源均等化上的政策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其首先将有限的公共资金用在收益水平高的基础教育上,然后又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采取优惠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政策。高等教育主要依靠私人资金投入,因为基础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但是高等教育又被认为是私人投资行为,理应由个人来支付,并由市场供求来调配资源。我们认为,韩国由于其人口资源比较少,完全由政府来支付基础教育经费具有可行性,但是我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且差距较大,完全由政府单独提供教育经费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对于财力有限的地方政府适当引入融资,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选择西部地区省份且该地区有一定规模的私营经济的地区进行试点,然后根据实际的效果看是否能在全国推广。 最后,基础教育的运行机制。西部地区财力薄弱省份,教育基础落后,可以参照英国做法,建立“教育优先区”,包括校舍修建、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备制定一套完整的特殊政策,其内容可以更加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可以使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另外,部分教师不会选择到偏远山区工作,使得基础教育在师资力量上存在很大差异。工作基于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大鼓励广大教师到边远山区支教,一方面可以参照日本的做法教师在本区域内定期轮岗制,教师资源由县以上政府统管。这样,就会使得东中西部、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在硬件和软件上逐步一体化得到保证。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试论当前大学美术教育的弊端与创新策略 [摘 要]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文化思潮。在新时代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对美术专业的看法有了新的变化,但是,高校美术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所以,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弊端入手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提升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育;策略;创新 一、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1、忽略了文化课的重要地位 普通高校教学中通常重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文化课程的重要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过大,为了提高就业率,大多数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技能培养上,而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课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课,承担了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只有夯实了文化课,才能保证学生在美术的道路上脚踏实地。 2、对教学定位存在偏差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不看重对学生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有些高校受到综合性大学教学思想的影响,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而盲目开设了众多课程,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涉猎面广泛,但却不够精通。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对美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使得不少美术专业的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放弃本专业学习,造成了专业课程的荒废。 3、缺少合理的教学体制 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社会上也出现了多元化思想浪潮。与此同时,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功利、浮躁。高校的美术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过分看重结果,而忽略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开始用不切实际的画技装扮自己,却忽视了个人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改善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弊端的创新策略 1、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特长生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几年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美术院校也逐渐扩大了招生比例,这使得更多的人关注特长生的教育领域状况。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专业的分类、设置以及招生制度也比较单一,这与艺术发展规律背道而驰,从而限制了学生个人才能的展示和潜力的挖掘。在美术专业的学习中,高校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采用新的教学体制来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不断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不断深化高校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 绘画技巧只是提高绘画技艺的一种工具,而美术课程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美术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和个人的文化涵养才是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目标。高校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引导学生,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如果高校美术教学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反而与外界隔离,这样的教育会事倍功半。美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要使学生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涵养,以帮助他们去更深的理解文化艺术的内涵,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去探索世界,开拓思维。 2、注意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 信息大爆炸时代来临,通过网络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得艺术感受。而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却日益受到忽略。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竭尽所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探索意识,使实践成为学生提升艺术技能的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艺术,升华艺术,获得艺术的核心理念。 3、明确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培养目标 现在诸多高校的很多做法都与国家对美术事业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国家初衷本是为了培养可以从事美术事业的高水平人才,但是美术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成为了大多美术院校毕业生成为一个美术方面优秀人才的障碍。高校的美术教育目标并不是要培养学生成为著名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此外,还应加大对学生的自主创造力的培养力度和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训练强度。 总结: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只有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高校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高校美术教育的管理者应摒弃教育中存在的糟粕,探索美术教育的新形式,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积极改变传统模式,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需求。高校的美术教育要做到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并积极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浅析大学美术教育与情商教育 摘要 面对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艺术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情商水平。本文分析了大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情商因素及大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高水平情商。 关键词 大学;美术;情商;教育 一、情商的定义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合格的人才不仅指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更应是情商与智商和谐发展的人。情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又称情绪智力,也是大家俗称的EQ,研究和实践证明:在人的成功的诸多主观上的因素里面,智商(IQ)因素大约占20%,而情商(EQ)则占80%左右。情商主要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直觉、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说得通俗点就是指心理素质,指一个人运用理智控制情感和操纵行为的能力。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品质要素。 二、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情商能给大学生带来健康的身心、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适应社会的竞争,情商是一个人有效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保障。 (1)良好的情商是人心理健康的前提。大学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不仅应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更应是身心健康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应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完成各项任务。 (2)良好的情商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3)良好的情商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良好的情商能帮助大学生正确给自己定位,并能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步步的走向成功。 (4)良好的情商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而良好的情商正是创造良好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大学美术教学可以影响学生情商的发展 人们在客观事物对其是否符合自己主观需要作出反映的时候,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倾向,这些不同的反映受到人的情商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对作品不同的体验和主观反映,是学生获得心灵陶冶和学习动力的基础。美术教育的独到之处就在于美术教育是最能容易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艺术教育。学生在美术教育的陶冶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实现其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行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精神需要与实现自我价值的体验过程。 四、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情商的手段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课程,它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情商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感受性和表现欲,提高学生在体验中调控自己心理情绪情感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他人情感,获得和谐生活、工作和发展的机会;指导学生正确协调人际关系,帮助其提高处世能力和水平。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情商的基本途径由以下几方面: 1.在美术表现中获得心理感知 美术活动是一项手眼脑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的视觉形象创造过程,其中情绪情感的体验占据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点燃审美激情,激发表现欲,培养表现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要,充分发挥情商的能动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地感知和理解客观事物。 2.在美术欣赏中陶冶情感 欣赏是学生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并从中获取对客体的情感体验。在欣赏过程中,感情丰富的人对欣赏客体的感受面比较宽,感情细腻的人对欣赏客体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影响学生欣赏水平的因素有学生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兴趣爱好、个人心理品质等。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情感 积极的情感培养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的需求,而且是学生情商培养的必需。改变评分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师评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全班展评相结合,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听到多方评价的声音,与便学生在交流中更加了解自己,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在集体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 在相互合作中体验人际关系,培养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学生获得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在集体中共同探究、解决学习和操作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对待集中的问题,共同承担集体义务;培养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尊重他人劳动,共同分享集体成果。 5.在艺术设计的社会实践中培养交际能力 学生在学校相对比较封闭,与社会有较大距离。笔者曾于2010年利用暑假带学生到徐东书画市场和武汉一些设计公司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欠缺暴露无遗。如何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起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克服心理上的胆怯、害羞等障碍,同时也还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 结语:在美术教育中,注重情商培养是美术贯彻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行动,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和帮助学生不断实现自己的每一个目标的“成功教育”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手段。美术也是一种情感艺术,美术教育需要情商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培养情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美术教育适应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大学美术互动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本文通过习作点评环节的变革实验,研究互动教学模式在大学美术课堂的具体运用,以教学实例探讨互动式教学法的积极意义,为更深层次互动教学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美术 互动 教学 模式 一、互动式教学的定义 目前,“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逐渐进入课堂为人们所熟悉。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对“互动”的解释: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式。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互式的探讨与交流,学生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绘画技法、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二、互动式教学在大学美术课堂中的初步探索 笔者承担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基础构成及装饰画等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我选择学生习作评讲这一最具互动特点的环节尝试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作业完成后,将画室装扮成展览室。在这一环节里,学生的作业不是被审判的对象,而是被观摩欣赏的作品。 将评讲式改为谈话讨论式。教师从评价的主角位置退出,做课堂导演,让学生纷纷上台相互发言,谈自己的得与失,谈同学作品闪光点,谈对课堂教学的想法,谈艺术谈生活,甚至谈对老师的评价。下面以我的一次课作研究案例: 设计色彩练习(1)作业评析课程教案 主讲:彭玮(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教学对象 :2011级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2班 教学内容:设计色彩作业评析 教学目的:1.通过对设计色彩作业的评析,使学生明确作业中存在的优缺点,进一步理解掌握色彩原理在具体画面中的运用。 2.通过作业的自评、互评,加强师生间思想、观念、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教学互动模式。 教学重点、难点:色彩原理在设计色彩中的运用;解决设计色彩练习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回顾上次课理论知识要点,阐述本次课作业评析的目的、重点、方式。 (1)放映教学课件,回顾上次课程内容:设计色彩中色彩原理的运用。 (2)阐述本次课作业评析的目的、重点、方式。 2.学生作业评析:(1)幻灯放映学生作业图片,教师挑选其中一张作评析示范。(2)参照教师的评析方式,学生按作业播放顺序做自评,重点谈设计色彩创作的构思体会与作业中的困惑,老师和其他同学根据问题展开讨论。 评析总结:(1)作业中的共同优点与不足之处小结。(2)幻灯放映优秀范例赏析,启发解决问题的经验。(3)对讨论过程的总结。 4、作业:根据讨论意见修改设计色彩大作业的草图 本课讨论情况如下: 通过作业探讨,学生设计色彩练习的修改稿普遍得到改善,本次课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互动教学的积极意义 在设计素描、装饰画等课程里我抓住习作评讲这一环节作了类似互动教学试验,获得一致的教学体验: 1.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和热爱程度 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专业基础课学习的自信心,自主钻研的热情高涨,个人价值在积极探究的艺术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2.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 解读同一件作品因人的阅历、个性、情感、智力等差异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让学生形成独特的艺术体验,并且能理解不同人的艺术观点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3.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 作业互评的一个原则是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话,这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思想,是对学生的公平与尊重。 4.使学生心胸博大,并更容易理解人 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及家庭的关爱中长大,自我意识强、有孤独感、对周围的人和事比较冷漠。 5.有效改善师生关系 互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它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和创造性,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调节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运用互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在尝试运用互动教学模式时,我发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需要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才能让学生们感受绘画语言的魅力。第二,阶段性目的难易适中。在有一定难度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方法是一种可取的做法。第三,建立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只有建立起一种平等互信、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有安全感,才会勇于进行画面的表达。 结语:美术教育中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引导和启发学生、调动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只有当教学中的“引导、启发”真正指向学生个体时,互动的教学模式才会显得更有力量、更有意义,才能更好地引导、调整学生的自我掌控力,因地制宜地了解学生个体,因时而动,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启发、有所触动。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如果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个性特点和审美心理的培养和发挥,那么它就已经失掉了它本身应该具有的意义。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大学美术馆的美育功能研究 大学美术馆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交流五项功能[1]实现艺术创作与艺术沟通以及公众文化认知度的提升。与社会公共美术馆不同的是,大学美术馆最直接、最稳定的受众是在校学生,因而大学美术馆的美育职能也就成为其诸多职能中的突出特色。近年来,随着我国院校美术馆的大量兴建和繁荣,大学美术馆在提高大学审美教育、开展艺术研究、服务教学和促进学科沟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本文以京师美术馆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美育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了大学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充分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几点新设想。 一、京师美术馆现状调查 京师美术馆是坐落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的一所非营利性的大学美术馆。京师美术馆自建立以来已多次举办展览和学术活动,为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美术、艺术设计、书法、数媒、影视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展览及学术支持,并与外界建立了艺术交流的学术平台,成为艺术学院专业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是,由于京师美术馆的多数展览在策划与宣传方面多限于艺术专业,忽视了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影响,针对展览开展的交流活动也多属艺术专业内部研讨,即便是对展览感兴趣的非艺术专业学生也因为展览咨询的获取不便而没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下文通过“关于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与大学美育”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北京师范大学非艺术专业本科生对京师美术馆的认知情况与接受大学美育的情况。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美术馆”为关键词,从调查对象的观展经历、对京师美术馆的接受情况、对京师美术馆功用的认识和展览活动的兴趣点等问题入手展开调查;第二部分以“大学美育”为关键词,了解学生对美育含义的理解,对大学美育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期望;第三部分以美术馆与大学美育的作用、关系为重点,调查了解学生对大学美术馆充分发挥大学美育作用若干模式和设想的认同程度。调查问卷的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非艺术专业学生,涉及艺术与传媒学院以外的23个院系的各级学生,按照院系人数比例进行抽样发放,采取分院系发放、宿舍楼发放和网上发放三种形式。调查结果回收了368份问卷,其中351份有效。 统计到的样本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男生比例为38.2%,女生为61.8%;其中39.1%是理工类,55.3%为文史类。样本分析显示,79.2%的学生有过到美术馆或博物馆的经历,排名前三位的是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但知道并到京师美术馆看过展览的学生比例为34%,听说过但没有到京师美术馆看过展览的学生比例为49%,从未听说过的学生比例为17%。以上数据表明,到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是本校学生较为常见的文化休闲方式,而京师美术馆在校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另外,“经常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展览”和“来过但美术馆总是关门”的情况不在少数,所以在校学生到京师美术馆看展览的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于获得展讯的渠道,44.3%的学生选择了蛋蛋网,32%的学生选择了校园海报,28.5%的学生选择了校园广播台,9.2%的学生选择了官方网站,这些数据为美术馆的宣传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渠道。关于“希望在京师美术馆看到的展览类型”,统计发现,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展、影像作品展、设计艺术展、传统中国画展和文献资料展。最喜欢的展览类型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个人爱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美育的侧重。在这一点上,美术馆与美育课程应互相协调,引导学生拓宽眼界,同时针对课程的需要举办相关展览和教育活动。 在调查关于美育含义的理解时,有47.4%的学生认为是“培养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5.7%的学生认为是“培养美的观念和能力”,11.5%的学生认为是“美德教育”。关于“目前我校美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认为“只有理论而无实际训练”的占68.1%,“缺乏基本的训练器材和设备”的占53.3%,“方式呆板不能引起兴趣”的占50.1%,“不能与当下的文化艺术进行良好对接”的占22%。以上数据足以证明,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单单希望学到美育理论知识,而是更希望有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兴趣,提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的机会。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9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美术馆中接受美育比在教室中接受美育的效果要好,而被问及“在美术馆中接受美育的形式”时,59.6%的学生希望在展出作品时有解说服务,47.1%的学生“希望能参加与展览策划人或艺术家交流的艺术沙龙”,40.9%的学生“希望学习绘画、书法、摄影等的实际操作”,31.5%的学生“希望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做一名志愿者”。 综上所述,大学非艺术专业本科生通过大学美育等课程的学习,业已形成了对美和美育一定程度的认识,对大学美术馆也抱有比较强烈的好奇与期待,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有着比较鲜明的态度和诉求,参观艺术类博物馆的行为在本校学生中十分普遍,这便为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的广泛接受奠立了基础。同时,大学美育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单一和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影响力不足等问题确实存在,为此,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构想。 二、充分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构想 1.吸引学生走进美术馆——大学美育课堂的时间延伸 要发挥大学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首先要解决现阶段美术馆在校园中认知度较低的问题,吸引更多的学生到美术馆来,感受美术馆提供的丰富和直观的审美教育,这是增进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作用的基础条件。 首先,扩大美术馆的宣传。因为大学美术馆的展览一般面向本校艺术专业学生,展览的宣传也多在艺术学院内部进行,校园内部的宣传较少,方式比较单一,所以美术馆的认知度比较弱。目前国内的大学多数拥有比较发达的校园文化宣传系统,校园广播站、校报、学生会报、社团报刊等,都是传播大学美术馆文化的良好方式,可以在展览开幕之前邀请这些校内媒体参与宣传,并报道开幕仪式,扩大展览的影响。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校园网也是交换信息的良好平台,另外各院系的海报栏和校园海报也是宣传的主要阵地,都可以用来吸引学生,增加学生感受艺术美、接受美育的机会。随着大学美术馆美育类展览和活动的增加,大学美术馆扩大宣传的范围和增强宣传的力度将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周边院校的学生和居民,使他们也能到美术馆来领略大学美术馆不同于公共美术馆的魅力,从而为公众美育的推广贡献一份力量。 其次,创立志愿者机制。根据不同展览与活动的需要,大学美术馆可以不同程度地动员大学生参与美术馆的日常工作,避免参展者在面对前期准备、宣传、布展和现场控制等繁多任务时分身乏术的情况,让大学生志愿者机制成为协助美术馆机制向着更加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的有力支撑。比如物理学、光学和资源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展厅场景的选材和布置、展览灯光调控等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历史学、文学、哲学专业的学生在撰写展览知识标签时也可发挥专业特长,补充艺术作品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信息。志愿者还可以通过培训成为某些特定展览的讲解员。这一方面会巩固他们的艺术学知识,激发他们面对经典作品进行新的思考,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会帮助观众真正接近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引导观众深入理解作品,并通过作品获得与创作者的隐性沟通与思想共鸣。在此过程中,观展者产生的自我认同与愉悦感能够拉近他们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并引发他们再次回到美术馆的兴趣。 最后,建立美术馆与观众的现场互动。由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差别,他们常常因完全无法吃透作品的意味而产生怀疑和抗拒心理,进而对这一类型的展览失去观赏兴趣和信心。而且,在面对一些具有较强叙事性和背景性的作品,例如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时,观众也会因为不了解作品的叙述题材而无法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大学美术馆可采取现场调查、讲解、作品阐释标签和留言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美术馆展览、活动的建议和需求,以完善馆内运营,并及时调整相应机制和活动安排,这个过程正是美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2.美术馆即美育课堂——大学美育课堂空间的扩展 首先,展览是课程的引入。在前面的调查问卷中显示,许多学生认为目前学校里的大学美育、美术俱乐部等课程授课方式单一,不能引起学习兴趣。事实上,如果用展览的方式连接美术馆与美育课程,那么同样的授课内容也许会因为形式的一点变化而变得鲜活起来。由于美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都是大学文学、艺术学专业的教师,对本校美术馆有着较强的关注意识。在这个前提下,任课教师可以关注美术馆的展期设置,预先了解一定时间内即将展出的作品,然后以作品的类型、主题等要素为线索联系课程内容,将鉴赏展览作品作为课程的切入点,进而展开对艺术史某一时段或某种画科、流派乃至创作题材与形式美的讲解。这种建立在导赏基础上的授课方式,可以从直观的艺术作品入手,带领学生在美术馆的氛围中深入课程学习,并通过展厅中作品的实例讲解,使知识的传授变得生动起来。 其次,展览是课程的延伸。大学美育课程主要致力于传播艺术美,一般会选取历史上和现代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来阐释美的多重意义。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课上不可能做到将整个艺术史作全面系统的梳理介绍,但会留下一个个敲门砖式的作品或人物,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在课程之外对某个艺术家、某段艺术史、某个流派和画种作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因此,大学美术馆应与美育课程联姻,在规划展期时考虑与校内的大学美育类课程相配合,通过发掘自身馆藏,与国内外大学美术馆、公共美术馆、博物馆合作等方式开办课程协助展。美术馆遵循一定的学术逻辑,设定展览的主题、作品选择和组合原则、展出方式等,呈现最直观和真实的艺术史。在美术馆独特的气氛之中,学生徜徉在作品之间,脚步随着艺术史的历程延展,对课堂之上透过幻灯片观望过的作品会有更加真切和深刻的再认识;对课堂讲授过的作品,相关的画家、流派、画科也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比如结合美育课程的内容,开办一次“中国工笔花鸟作品展”,美术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以时间为序排列展品,并辅以时代背景、画家简介、技法介绍、作品意义与鉴赏等知识标签,让学生在观展过程中领略中国工笔花鸟画作品美的同时,把握中国工笔画学科发展的脉络,充实课上学到的美术史知识。 最后,展览是课程的表达。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除去艺术与传媒学院,校内其他学院的本科生须选修大学美育、美术俱乐部、影视俱乐部等美育类课程,这些课程是现阶段综合类大学实施美育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内容除了美育知识讲授和文学艺术作品鉴赏之外,学生也有尝试创作的机会。就美术方面的情况看,虽然大多数学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专业技法也不甚成熟,但由于其对生活和情感的认识和感受力强,也有一定的学习和表达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多不会为一般创作规律所约束,作品形态鲜活,手法新颖大胆,具有独到的特色和审美意趣。大学美术馆可以设立专题,研究大学美育类课程下学生的作品,并就一主题组织汇报展览,通过培养作品意识和荣誉感增强学生对于美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形象美、创造美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对其他涉及文学、艺术、科学等学科门类的美育课程,教师也可根据学科特色和课堂教学情况,与美术馆合作,举办相应形式的汇报展和活动。 3.数字化美术馆的建设——大学美育的虚拟资源拓展 为更好地让学生共享大学美术馆的艺术品资源,大学可以探索丰富多样的展示方式以及互动交流渠道。数字化美术馆就是一种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利用科学技术推介美术馆的有效手段。美术馆的数字化还给那些尚无条件建设美术馆的大学提供了一条积极的思路,使其能够在网络上将自己的艺术藏品公之于众,惠泽学生、研究工作者以及社会。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专门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物馆是当时唯一入选的美术类数字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多媒体、宽带网络和数据库等先进信息技术,开发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环境的新型实用化辅助系统或手段,美术博物馆就能实现展厅数字化[3]。数字美术馆通过官方网站、虚拟展厅和资源论坛的建立,丰富美术馆建设,培养学生浏览艺术网站、获取更多文艺咨询与知识的习惯,拓宽学生接受美育的渠道。 建立美术馆的官方网站是外界了解美术馆的捷径,也是美术馆展示自我形象、集散学科资源、融汇交流建议的空间,是实体美术馆的无限延续。通过官方网站及时有效地传达美术馆的展览和活动信息,为学生自主选择展览提供更多的方便。美术馆的官方网站可以成为美育学科资料的汇聚集散地。艺术史相关的画论、文学艺术理论、自然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作品评论文章以及画展开幕、艺术家访谈等的文献、视频、影音资料的收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料库,也是进一步展示和宣传美术馆的平台。另外,虚拟展厅作为实体展厅的延伸,以三维空间效果呈现展厅和展品的样貌,让观众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情地欣赏喜爱的作品,或者重温观展时的情感思趣。虚拟展厅的建设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所必需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需藏品的信息。这种形式是美术馆的延伸,是藏品数量、展示空间限制之外的补充,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领略大学美术馆的全部风貌,并对所感兴趣的藏品作深入的探究。资源论坛也是不同专业师生交流互动的有利场所,美术馆可以发掘问题,激发讨论,也可以与学生交换意见,完善管理。总之,数字化美术馆是美术馆在时代特征下的新发展,是延续和拓展美术影响力、改善大学人文环境、提升学生的美育的又一手段。 综上所述,大学美术馆发挥美育功能应注重三点。首先,通过加大和拓展美术馆的宣传和建立互动机制的方式,增加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的认知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到美术馆参观,以填补美育课堂时间的不足;其次,通过建立展览与课程的链接,让美术馆的展览成为大学美育课堂的引入、延伸和表达,以赋予美育课堂教学生动的模式,让学生在实际展览中体验艺术之美的创造力和技术性,填补现有美育课程只有理论学习而无实践的缺憾;最后,通过官方网站、虚拟展厅的建立,使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领略大学美术馆的全部风貌,获得更多的美育学术资源。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对于大学美术基础教育的探究分析 摘要: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大学美术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只有打好美术基础,才能为走上更高层级的艺术殿堂提供保障。为此。首先分析了大学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其次指出了这一教育存在的问题,幕后提出了提升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美术基础教育;艺术;创新 一、大学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的幼儿园、小学、初高中阶段都有美术教育,这些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旨在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是一种基础教育。在美术基础教育方面,前苏联对我国的影响较大。前苏联的美术基础教育侧重于写实训练,对我国的美术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多数美术学习者是从素描开始人手接触美术基础的。由于历史原因,素描多是起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学生在初学阶段,接触西方的绘画作品和绘画大师比较多,容易过多地倾向于西方而忽视中国本土的绘画理念。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写生的关注程度都较其他绘画手法更为强烈。写生手法多是对着实物进行,重视对原型的真实反映,并没有融入绘画者个人的真实感情色彩。 二、大学美术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过于重视绘画技能的训练。不管是学生家长、学生本人还是某些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都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即美术教育必须以技能教育为教学侧重点。当然,技能教育对于美术基础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它只是做好美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涵盖美术基础教育的全部。如果只重视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创作能力的培养,有可能会使学生的绘画能力陷入呆板的怪圈。美术的初衷在于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来表达作者某种独立的情感。美术技巧仅是艺术的一种实现形式,技巧必须以艺术情感为依托,而不能孤立存在。高水平的绘画作品并不是靠其中的色彩和线条而取胜,更多则是靠色彩和线条体现出来的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只培养技巧娴熟而个人情感不强烈的学生的教育,算不上成功的美术基础教育。 第二,对于绘画作品所表现情感的重视程度不够。据调查,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非专业美术从业者都认为最好的绘画作品就是画得最像原型的作品。就连部分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教师也持类似看法。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功利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误读了美术教育的本质。教师不重视绘画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导致学生也持不重视的态度,极大束缚了学生自由创作的表现,对学生的绘画能力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如此下去,学生所画出的作品只能变成美丽但缺乏生机和活力的雕塑而已。 第三,某些教师过于重视自身个性,忽略学生个性。某些教师虽然知道绘画作品显示个性的重要意义,但是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容易把自身的个性强加在学生身上。对同一幅画,每个学生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也正是有了每个人多彩多样的理解,才能为日后诞生更多风采各异的绘画作品奠定基础。而有的教师在讲解某一幅画所表达的含义时,只重视自己的理解,对于学生的理解不甚关注,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追求一种所谓的标准答案,强行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想法,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殊不知,艺术是最没有标准答案和标准规则的。在实际教学中,画室里有时候只悬挂教师喜欢的某种风格的绘画作品,对刚接触美术的学生产生误导,使其误以为只有这种风格的作品才是好的,不利于学生美术基础的形成。 三、提升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水平的策略分析 一是改变“模式化”的学习方式。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来说,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应试教育主导了整个教育过程。我国现行的美术教育层级的评价有相当多一部分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的。家长、学生和教师都希望在现有的美术素质评价体系下,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学生以艺考规则为标准,进行“模式化”学习,这种“模式化”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容易使学生感到腻烦,进而降低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度,与艺术教育的初衷相违背。教师应该着力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艺术潜力,实现美术教育全面培养人才的作用。 二是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表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和创新,必须以每个教师和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上文已经提到过,我国的美术教育侧重于对学生绘画技巧的训练,而单纯的绘画技巧训练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此时就必须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从事绘画创作,无论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天马行空”,教师都必须给予充分尊重。只有在这种能够自由表达和自由创作的宽松氛围中,才能充分挖掘出每个人的绘画潜能,使每个人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加强美术文化教育。文化对于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美术亦如此。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美术基础教育基本没有涉及到美术文化培养。没有文化的底蕴和积淀,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日后的绘画创作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对于美术基础教育来说,必须重视美术文化教育。一名有能力的美术家必须要坚持美术文化修养的培养,不断丰富自身阅历,注重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在绘画作品中将时代的人文气息和自身的强烈情感巧妙融合,以达到艺术的另一个层级。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大学美术与心理健康的融合性分析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尤为需要的一种精神支撑,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什么重要的作用,并渗透在每一门学科之中。在大学美术课程中,将心理健康作为一种艺术教学,素质提升的综合性课程,在创造性课程中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理想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激发美术创作的兴趣。本文旨在分析当学生美术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阐述美术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进而探讨构建大学美术与心理健康的融合性发展模式,促进两者的有利发展。 【关键词】大学美术 心理健康 融合性 分析 随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受到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就会对美术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简述大学美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1.1 艺术创作的最佳氛围 在大学美术课程中,如果单纯的进行美术创作,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自我设计,而没有正确的心理健康引导,就会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社会压力增大、人际交往等方面,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就会在艺术创作中表现的相对浮躁,这样,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当前的艺术创作心理,结合艺术作品的分析、品鉴等等,更好的形成创作的美感,在愉悦和健康的心态中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1.2 知识肤浅带来的心理压力 许多大学生都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很大的积极性,热衷于网络或者自我世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自我系统化的训练,有的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临摹、油画创意,没有整体的专业指导,收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有所减弱,这样,融入心理健康,能破解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寻求美术创作与健康身心的良好方式。 2、剖析当前大学美术教学中心理健康缺失 2.1 心理问题大有存在 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问题,造成心理上的歪曲现象,一方面,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独生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人格方面的缺陷问题也日益突出,全国每年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犯罪甚至自杀的案例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对普通人才的要求逐渐由专业性转向对综合素质的强调,对人格与能力的兼顾。而开发潜力、完善人格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2.2 理想信念的缺失 由于社会经济物质化的影响,生活水平、家庭环境等影响着初中生,尤其是一些留守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受到暴力、金钱、色情、等消极、颓废思想的包围,滋生不良思想,价值观念的迷失和蜕变。心理健康成为许多初中生严重缺乏的一种素质,尤其是对于初中体育而言,课程的不严谨,设置的不科学,教学模式的单一等原因,造成初中学生理性信仰的严重缺失。 3、探讨构建心理健康融大学美术的最佳模式 3.1 合作创艺的美术活动 在大学美术课程中,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采用合作的有效方式,让大学生在理解、合作中享受快乐,懂得关心、照顾,促进个性思维与整体素质的提高。譬如在“秋天”的活动美术户外活动中,可以与“农业科技园”联系,带领学生参观了农业园,从大自然季节变化的各个特征,收集了各种“秋天”的材料,还特地送来了他们农业园培植的新品种的瓜果。回园后,一副副美丽的落叶画诞生了,更有的学生还自己尝试制作新品种的瓜果。还可以有不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同伴之间互相借鉴、变通,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材料来共同新颖独特地表现艺术形象。譬如,在“我们的城市”主题中,学生们在美术活动中合作构建了美丽的动物园区,将各种可爱的动物绘画出来,形成对动物的基本理解,并掌握一定的绘画和动物知识,也促进了性格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引导。 3.2 兴趣引导的心理培育 在大学生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融合兴趣引导,结合不同的心理需求,开设适合学生自由发挥的艺术空间,通过兴趣教育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大学美术教学中,以生动简洁的讲解、唯美的艺术创作,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创意的积极性,保持好的心理。同时,教师用启发、引导、激励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多多练习一些绘画的基本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并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主题绘画,通过墙报、黑板报及报刊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 3.3 主题活动的全面健康引导 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围绕培养学生平等、互助、友爱、宽容等一些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等等,可以采取不同的主题活动,开设不同的美术创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创意活动,通过主题创作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譬如,可以围绕“生命离不开水”的主题,开设户外创意美术活动,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健康心理。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在活动中,形成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并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等等。 4、总结 大学美术课程不是单一的美术创作活动,更需要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在美术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具有很大的作用,并从多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思考健康教育的融入方式,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水元素在大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中,水元素作为一种独特的创意手法,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将水元素巧妙的融入到现代美术的教学中,尤其是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艺术点子等多方面的应用,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加强水元素的艺术理解和运用,在大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水元素创作的教学运用,将具有身后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简要概述水元素自身构成的形式,融入大学生的创作心理,进行静与动的交替应用,凸显出水元素的声、光、色,动与静等特点进行有机的应用处理,加强水元素在大学美术中的整体认知和巧妙运用,构建全面的运用模式,提升大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 关键词 水元素 大学美术 教学中 应用 大学美术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形成构成,尤其是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强大和创新意识的浓厚,就要融入更新的艺术创作手法,从现代特色的美术作品中形成个性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融入现代水元素的教学方法和艺术创作理念,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简述水元素的运用特点 1.艺术融入性 在当代的艺术作品中,水元素作为一种独特的构成元素,是美术创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整体融入艺术性的美感体现,在大学生的美术创作中,可以通过对不同物体的描述,更好的融入水元素的特征,一般采用几何规整图形如圆形、方形、椭圆形、花瓣形等为艺术载体,形成水元素的整体构成要素,更加完美的体现艺术作品的流畅性、线条的美感性等优势。艺术手段多采用自然的、不规则的水形。 2.心理感受的融合 在水元素的艺术应用中,是一种心理上的艺术表现,尤其是对艺术创作的表现,可以形成一定的心理运用机制,对于大学生来说,将艺术创作与美感鉴赏等结合起来,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意境,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心理收获。静态水,平稳安详,给人以心理上宁静舒坦之感。动态水以其动势和水声,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走进大自然,直面自然,与万物对话,在写生中感悟、提炼、升华,将水元素与自感受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具魅力的艺术作品。 二、概述水元素在大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1.立体化的动感享受 在大学生对水元素创作的基础上,可以促成艺术立体化的效果,可以从中感受到艺术的无穷魅力,在大学生美术课程中,可以结合现代的整体设计课程,融入到生活化的场景中,将水元素的理解放到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譬如,可以开设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课程,让学生走入到大自然,走入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感受其中的水元素魅力,这样,可以感受水元素带给人的一种艺术作品的纯净、宁静等一些气质,实现立体化的美感享受。,并将水元素的流动性、线条美等等融入到自我美术创作的手法中,将具有更大的效果。 2.创作手法的全面更新 在现代大学生的美术课程中,一般都是原有的教学模式,不能形成整体的艺术运用,对自己的思维、手法创新等方面都缺少一定的联系,而融入水元素的艺术创作,可以通过各种感官的整体运用,更好的显示出水元素的应用魅力,尤其是一些素质强、个性强的大学生,进行水元素创作的培养,在各种艺术作品中,紫色琉璃灯,熔岩的屋顶与墙壁造型,水元素的设计艺术在这里也发体现得淋漓尽致,能充分展示水元素在艺术创作中的强劲作用。 三、探讨水元素在大学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主题体现的创意活动 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水元素的应用教学可以更好的与传统的教学融合在一起,通过各种主题的创意活动进行整体的分析,以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内容,体现多主体参与,多向互动,课程实现,譬如在水元素美工课程的应用上,培养大学生对色彩,线、形及参与手工活动的敏感性,可以采取采取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感受鸟飞蝶舞、小桥流水、蓝天和彩虹、鸟语蛙鸣,并结合各种有趣的主题活动,让大学生进行色彩的自由搭配,并从中获取美感和成功感,让他们在生活的氛围中需求创造点,激活对美术的自我表现力。 2.艺术柔化空间的美感艺术 在水元素的教学运用,就要从水元素的各种运用中体现出一种流动性的真实感受,并通过柔和性的艺术创作,将水元素的艺术效应体现出来,激发大学生美术创作的兴趣。譬如,利用水体的倒影、光影变幻可产生艺术效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柔化自然空间,增添艺术作品与环境间的生气,改善空间关系,改变单调乏味的空间氛围,也可以在视觉上形成局部焦点,来表现空间的主题。或以一种内在的统一感相互协调于某一特定空间环境内,通过动水利用动势和水声,给空间环境产生各种引人入胜的魅力和环境气氛。 3.与水相容的艺术感染 在大学生水元素的创作中,融入现代的心理课程教育,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破处在信仰缺乏、理想丧失等多方面的不足,更好的学到“水”的精神,在水元素的创作中,学习水向下的精神,学习水不争的气度,学习水宽容的胸襟,从多方面培养自我艺术创作的心理素质,并打破传统的创作手法,在意境的追求上,艺术创作融合水元素的应用,在绘制一处山水动景物,尤其是农村风光的艺术图片,通过融入水元素的纯艺术角度应用,将枯水取山水之意向,枯塘之造型,以引导人们的联想,注入流动着的水元素艺术体现,会收到更好的创作效果。 四、总结 水元素作为一种有着强大效应的艺术创作手法,在大学生美术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艺术表达、思维创新等多种方式的应用,并结合当前艺术创作的特点,更好的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凸显出水元素在大学生美术创作中的巨大潜力和应用优势。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探究大学美术教育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结合发展 【摘 要】现代社会环境下,教育资源丰富、多元,大学美术教育应该在吸收国际化的精华的同时,不断引入地方性特色文化内容加入教学当中,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加强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地方性的美术特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发展。在进行大学美术教育的时候,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开设民间艺术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够够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最为重要的是可以依靠地方特色文化帮助美术教育效果得到提升。 【关键词】大学;美术;地方特色;民族文化 一、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 我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艺术反映除了不同地区和文化人们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地方传说,民族习俗等多项内容。总结所有的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绘画,雕塑,特色服饰,传统工艺和建筑等多种内容组成。 因为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和情感认知以及群众气质有所差异,所以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品种和风格。比如说有些地区的雕塑,刻画艺术用于灯具和家俱的制造上,有的地方的年画和窗花的地方特色用于装饰用,地方特色文化和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各项庆祝活动,少数民族的节日,剪纸,民族歌舞等都能够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简单来说,地方特色是形成我国民间艺术的基础,地方特色发展成民间艺术,高校美术教育要结合地方特色内容才能更好的和民间艺术融合,由此实现自我提升。 二、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对大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最近几年我国各个地方的民间文化正在走向衰落,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民间艺术无人传承,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艺术特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审美要求。所以大学将现代化的美术教育和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相融合,能够公开并普及民间艺术的家坊和作坊式传承,还可以解决民间艺术的传播继承问题,最关键的是能够将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理念引入到高等学校的教学中来,继承并发扬,实现创新和发展,塑造新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大学的美术教育也会因为更多地方特色文化的加入,有更多的创作灵感,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大学美术教育当中引入地方特色文化,能够改善现今民间艺术的生存状况。很多年轻人受外来文化吸引,忽视了本土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地方特色文化,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感受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地方特色文化的地位 其次,社会环境发展要求大学美术教育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地方特色性文化能够影响一个地区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其精神文化精髓和支撑。现代化信息发展加速,文化特色发展滞后,很多民族文化还没被了解就已经消失。保护并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不仅能够保护艺术的多样性还能够传承本土文化,引导学生追求本土文化的渊源,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文化的传承。 再次,融合地方特色艺术文化能够强化学校办学。我国高校的教学培养目的就是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培养面向社会发展的具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大学教育要走区域化,多样化以及特色化的办学道路。各地方高校因为所处的不同的地理位置,都会接触并感受到很多民族文化特色的影响,应该利用自己教学和传播的教育优势,大量的了解掌握民间的特色艺术形式,承担历史众人,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美术资源,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进而培养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专业美术团队,这也是现在高校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 三、地方特色文化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合理安排民间特色文化课程。民间特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艺术价值高并且教育资源丰富,大学美术教育可以和地方特色和自然文化相融合寻求入手点。现在的大学美术教育,学生接触的更多的是西方的知识体系,对本民族内的文化和美术特点了解不够。大学美术教育中中可以将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融合到其中,选择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资源,比如土陶,染织,刺绣,剪纸,木刻都可以融入到教育当中,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文化传承,达到教学提升。 其次,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在大学内融入民间特色文化不能只在表面的理论层次上进行,应该深入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要组织学生不断实践,实现发展,完成研究和创新。所以,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形态融合到课堂上。比如说云南的大学可以在课堂上加入云南漆艺的操作教学,将涂、裱、刮、磨、撒、堆、刻等传统技法介绍给学生;福建的学校可以将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带到课堂上,通过向学生具体的讲解,使其在掌握地方特色医术形态的同时,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灵感和创新,实现艺术的发展。 再次,要加强实践考察活动。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深入到民间进行考察,了解地域文化,使学生欣赏并学习优秀的地方特色医术。可以通过录像等技术记录民间艺人的操作技术,访问老人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了解,掌握地方艺术的历史。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并接近地方特色文化,还能够提升其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见识,提升学习兴趣。 四、结论 大学的美术教育除了要培养美术人才之外,还肩负着传承民族艺术,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要在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实现教育多方面发展的目的。在大学美术教育中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不仅能够促进教育发展,弘扬民族特色,还有利于学生个人文化和艺术素质的提升。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对现今大学美术教育的思考 摘要:大学美术教育对于美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大学美术教育手段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因此,必要要加强大学美术教育工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综合发展。本文就我国先进大学美术教育开展分析,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改善建议,希望对于我国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 问题 建议 大学美术教育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思想和艺术价值能够保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良好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更能够塑造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提高我国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大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诠释,大学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出现了一定的扭曲,对金钱等物质的过度追求,造成了各种较为恶劣的社会现象,这些问题对于学生的成长乃至社会风气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通过大学美术教育,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有意义,降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各种不良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育重在对美术艺术的宣传,重在培养学生了解艺术和创造艺术的能力,因此,大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中的建筑建设、产品设计都是美术艺术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教给学生如何去利用艺术,发觉艺术,通过对艺术的延伸和迁移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这是美术教育的中心思想,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提高学生情感交流能力 对于我国大学生情感交流能力普遍缺乏,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人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减少,生活环境的封闭性造成了人们无法进行自由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使得人们的情感交流能力出现了非常大的障碍,对于大学生来说同样如此。缺乏了情感交流,就容易造成心理疾病的产生,使得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自杀现象时有发生。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情感交流方式,帮助学生懂得如何认识欣赏他人,懂得如何评价和欣赏自己,这样,对于沟通交流活动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发展。 二、现今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色彩和经济色彩严重 政治、经济左右美术教育工作和内容,是目前我国大学美术教育所存在的一项重要问题。政治不属于艺术范畴,因此,美术教育开展过程中,不应该过多涉及到政治问题,也不应该由政治在左右艺术。然而,我国大学美术教育现状却并不乐观,许多美术教育内容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政治色彩,美术课程内容方面受到政治体系的严重制约,许多优秀作品无法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展示,从而阻碍了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以及人们对经济的盲目的追捧,给我国大学美术教育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美术教育开始偏向对经济的服务,美术课程中逐渐加入了服务经济的相关课程,旨在通过美术艺术创作来提高经济效益,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也是危害相当严重的,严重挤压了优秀艺术作品的表现,同时,也使得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价值观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美术教育的理解问题 美术教育应该重在教育过程而不是教育结果,然而,我国美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出现了非常大的误区。就我国大学美术专业生源来说,有着非常大的问题,美术教育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偏重对文化课的教育,部分大学美术生是迫于升学压力而进行的美术知识的学习和考试,美术兴趣的低下,使得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极为困难。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性的教育,美术教育不该同考试成绩进行过多的联系,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解态度,一种良好的审美能力,而不是单纯为了培养“画手”,因此,关于美术教育的理解是目前美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三、大学美术教育的优化建议 (一)加强美术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大学美术教育对于学生个人素质和交流能力都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多数学生都不重视美术课程,加上教师自身教学能力问题,导致了学生对美术课程没有太多兴趣,最终导致美术教学意义的缺失。教师在进行大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尽量提升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美术,从而提高美术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促进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能力决定了美术教育教学的最终质量,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对于建设,将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加强院校间的教育工作交流,加强同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提高大学美术教育的独立性 美术教育不应该受经济、科学、政治等因素干涉,这些因素对于美术教育没有太多有效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影响我国美术教育的整体质量,扭曲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要争取大学美术教育的独立性,减少其他因素对美术教育教学的干扰,让艺术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工具,成为学生良好心灵的导师。 总结: 大学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探索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式方法,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信息技术与大学美术课程交互探究浅谈 摘 要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交互,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美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学习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学习将成为今后美术学习改革的一个热点。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交互,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成为今后美术学习改革中的一个重点,需要在理论层面上认真研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 1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习交互的意义 1.1 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教育领域,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技术为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与帮助,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资源为学习服务。对国际及国内有关教育信息化的了解,可以看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传统的教育思想与学习方式无疑是一种冲击,同时也为教育带来很大变化。这就需要美术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习进行交互,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这是大学生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 1.2 信息技术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这在历史的进程中已得到了充分证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教育对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以其趣味性、直观性及强大的信息量为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过程的交互必将使美术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大学生得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将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2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交互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过程的交互,实现大学生从学习设计、学习实施到评价反馈学习活动的信息技术化。 2.1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学的设计过程 以往的学习设计过程多以学生个体完成为主,设计思路及教材内容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可以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修正认识上的误区,有利于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和理解教材。在这方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网络化的优势恰恰可以为学生间的交流研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帮助,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互动性及开放性,从而实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习设计的过程。 2.2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学的实施过程 1)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化的特点,它有助于大学生创设更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提高了大学生呈现学习内容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了艺术学科的感染力。 2)利用有效的课件展示,可以将复杂的知识技能形象化,便于大学生理解;通过大学生亲自上机制作课件,还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发展的愉悦,为提高大学生的美术信息素养打下一定基础。 3)现代的美术学习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方法表现自己的所想所感,通过电脑技术对表现大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网络信息量大,具有交互性、开放性的优势,可为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在学习中应引导大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2.3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学习的评价反馈过程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习评价反馈交互的实验研究,探索在网上进行评价反馈过程,利用网络互动性、开放性的优势,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交互,这种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的反馈、评价的活动范围更广,获取的交流反馈信息更为快捷,便于学生及时地总结及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 2.4 计算机辅助学习的技术有多种,以下几种手段供学生参考 1)美术学习演示。最常见的是由美国微软公司(Microsoft)推出的Office办公系统中PowerPoint组建的一种功能,就是用计算机制成的一种新颖的演示文稿,也称为“电脑幻灯片”,然后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效果要比原先的投影片、幻灯片更生动、更丰富、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演示文稿上可以输出所需要的文字、表格、图形统计图,还可以插入各种超文本或超媒体链接,在Office软件中提供了大量的剪贴图片、照片、动画剪辑、声音,也可以加入艺术字、各种背景纹理等,都能使演示文稿生动、美观而有趣。为了制作方便,PowerPoint中还提供了很多“幻灯片版面设置”、设计得非常好看的“幻灯片模板”,可供直接套用。除此之外,还可采用Flash等专业软件。 2)多媒体学习。目前有许多种专门用来设计和开发多媒体软件的应用程序,可以很方便地将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录像剪辑以及文本资料组织到学习软件之中,实现超文本或超媒体的联接,还可以设计基础结构复杂的逻辑关系,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不断地改进。 3)计算机绘画,亦称“电脑绘画”。目前不少计算机软件中都带有绘画功能,如Windows系统中有一个“画图”软件,Office办公系统中也有“绘图”软件。绘画软件有一个工具栏,可用鼠标选择某一工具进行相应的操作;有“铅笔”“刷子”“喷笔”等工具,可选用不同的颜色、粗细不同的线条,自由地画出各种形状;有“直线”“曲线”“矩形”“椭圆”“多边形”等用来画几何图形的工具。 4)计算机美术设计。目前用于各种专业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很多,有机械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在课外美术活动中把比较专业的Photoshop、CorelDRAW等多种软件结合起来使用,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招贴画设计等,可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中丰富多样的字形、字体,加上运用多种效果的计算机处理手段,设计出质量较高的作品来。 5)计算机美术欣赏。人们把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美术作品输入光盘,一张光盘中能容纳几百幅甚至上千幅作品,可以随意打开任何一幅作品来欣赏,还可以用“放大镜”将作品放大,仔细欣赏作品的局部或笔触。同时编入作品情况、画家生平介绍等文字资料,有的还配有人声解说和音乐,为美术欣赏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光盘里有多种检索的方法,如按年代、国籍、作者姓名、作品题目等方便地进行检索。 6)电子白板的独特功能。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代替普通投影机幕布,在课堂演示中可直接投影演示画面,不用另外配备幕布;其配备的多色彩笔和板擦可以在白板上实现书写、画图、做表格、擦除等功能。在书写完后,可以通过PC连接打印机打印出来,还可以存储为多种格式的图片,方便以后进行浏览、编辑、打印或者以E-mail发送。 3 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信息化社会,学生只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更新学习方式,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1 由知识的接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探究者 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知识的获取大多是由教师来传授,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开发与应用,学生只靠画笔、一张范画进行学习,已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在信息化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接收者,而应当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大量课例证明,信息交互状态下的学生正以新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引导者、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 3.2 由课程教材的受益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是课程实施的接收者。信息化社会为美术课程的研发、内容的实施与更新敞开了大门,课程不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课程资源不单单是教科书了,而是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综合的、文本声像结合的动态型课程。美术课程的实施有其自身优势,在学习中很多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包括制作课件、创设局域网站、摄制录像、进行影视处理等,通过信息技术交互对美术学习产生耳目一新之感。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美术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明显的改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总之,信息技术与美术学习的交互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平台,要充分认识它的特有优势,同时更要全面认识、理解,有效地实施,这是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对现今大学美术教育的一点建议 我们可以从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中找到中国绘画艺术的源头。那时的绘画艺术,是作为向后人表述生活经验的一种方式,不能概述为当时人们绘画的审美取向,更谈不上美术教育。 到了封建社会,绘画艺术多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与之联系在一起的。近代的中国,外来入侵,不仅体现在武力上,对中国文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战争使得整个教育时断时续,美术教育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鼓励倡导艺术百家齐放,对中国教育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大讨论。美术教育在其中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纵观国内外美术教育,关于美术教育的大讨论与社会大环境是相一致的。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工具主义美术教育观的主要思想基础;争霸世界的需要使得美国在60年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由布鲁纳(J.S.Bruner)倡导的以了解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的结构主义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美术教育逐渐形成和发展了本质论。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始终贯穿其中。美术教育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与内涵。学生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阶段,本人认为美术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完善自身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大学美术教育则是我们用来影响与改造世界的工具。 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如同搭一座金字塔,越到上面专业性越强,越是达到顶层,越是各门学科融会贯通。大学美术教育在此时分科严谨,大致分为设计艺术、绘画与理论等几个方向。本人认为此时大学美术教育是改造世界的工具。艺术家使用艺术工具来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这种关注除了作品本身,还掺杂着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再认识。应该说,美术与评论是美术史上的两个篇章,后者对前者起到了解读,支撑,和普及的作用。虽然大学美术教育不同于科学的声势浩大,卓见成效。但其对文明的传承与影响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体现出来的。我国的大学美术教育,起步较晚,多以苏联为模本开设,重绘画,不重设计。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教薄弱。建国后,关于大学美术的学科开设,分段教育,虽一直改进,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需不断努力。 张道一在《设计观念――工艺美术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中说:“教学目标不明确,便不可能制订有力的教学措施和合理的教学结构,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教学情况,就其整体来说,仅仅是百衲衣式的碎片连缀,还看不出完整的体系。”本人结合自己工作多年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弊端: 一、学校追求就业率与招生效益,不具备条件,匆忙开设课程 最近几年,全国很多高校合并,中等学校升格,学校为了扩大招生提高经济效益,在专业软件与硬件都不成熟的条件下,不能脚踏实地,发展自身特色,匆忙开设社会上比较热门的新专业课程,使得学生素质不高,一时间某专业良莠不齐,市场饱和。近几年,设计类专业比较受欢迎,美术教育的市场需要趋于饱和,纯艺术类学生在短时间内看不出经济效益。因此,许多学校不顾多年教学特色,纷纷改专业,美术教育学生与纯艺术类学生,也迫于就业压力,按捺不住,纷纷改行,大大挫伤了这类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由于匆忙上马,有些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专业,因缺少实践的机会,如同纸上谈兵。而许多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因为专业的重新设置,与自己的原专业大乡径庭,迫于压力改专业来适应学校改革,结果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教学效果,还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不具时代性 能否正确认识与领会大学美术教育的目标,与本专业本学科特色,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例如,中国画专业的开设,在课程设置上是通过花鸟、山水、人物等内容循序渐进,在技法上,从工笔到写意逐步深入,如同搭积木般相互支撑,相互渗透。这是一门课程的开设。由此类推,一个专业的开设,其架构也是如此。我们开设了新专业,但设置的课程却没有大的变动,只是简单的进行了删减。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的方法一如既往,没有因为新专业的开设而有重有轻。应该说假使教师不能转变教学观念的话,我们的课程设置只能是“拉郎配”,如同一盘散沙,对本专业毫无给养。例如,素描课程的开设,在纯艺术院校里,比较侧重造型,明暗调子,但在设计专业中开设的素描课,就要侧重于设计素描,更注重结构。因此,教师根据专业设置,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非常重要。 三、不能与社会需求相协调 大学美术教育在社会主义各阶段分别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美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作为宣传的工具,对缺乏美育的中国人民起到了很好的鼓励与普及作用。但如今,生产力逐渐提高,物质丰富,艺术也不同程度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对艺术、艺术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紧抓时代的脉搏,让艺术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让艺术改变生活!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发展中的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创建于1985年,走过了艺术系美术专业、美术系、艺术学院美术系、美术学院等办学经历。1988年开始招收美术教育专业专科生,1993年开始招收美术教育专业本科生,1999年开始招收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2001年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美术教育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院教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9名,专任教师58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5名,省、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4名,博士、硕士26名,兼职教师18名。 学院办学规模稳步发展。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600余名,研究生50余名,同时招收自考生、函授生及研究生课程班学员。 学院教学与管理机构完善。学院设美术学系、艺术设计系、实践教学部、研究生教学部等4个教学部门;美术创作与学术研究部、美术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等2个学术交流与艺术实验中心;还设有素描教学研究室、色彩教学研究室、中国画教学研究室、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研究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室、美术理论教学研究室、公共艺术教学研究室等7个教学研究部门。学院设有行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3个管理部门。学院还设有院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工会委员会等组织。 学院科研工作硕果累累。近5年来,承担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教改研究课题1项,省教育厅研究课题15项,学校研究课题35项,科研经费近100万元;在二级以上学术刊物上1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在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术展览中入选作品180余件,获金、银、铜奖多人次。 学院社会影响逐步扩大。从1988年到2006年,累计毕业生总数近2000余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和各种各类学校,承担着基础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管理工作,以及各种设计事务、艺术管理、文化传播等工作。学院已经成为浙江省美术教育专业的主要教育基地,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办学实力。 学院对外交流活跃。先后与乌克兰、南非等国家的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来院讲学或举办展览。先后派多名教师到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名校,以及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访学、进修、考察。 展望未来,学院秉承“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校训,根据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汇不同文化与艺术精华,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美术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协调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同类学院中有实力、有特色、有水平、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简论大学美术教学与R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民族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关乎国家的前途,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绘画、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进行民族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学;民族文化意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需要思想的时代,有学者预言,在这个世界上,登上最后领奖台的,不是经济大国、军事强国,而是有着先进思想体系的国家和民族。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贯彻以德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其思想的内核。而今,商品社会、世界一体化的大潮,汹涌澎湃,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一些负面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而来,甚至造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失落的危险,或者被边缘化。经济等综合国力相对弱势的民族,其文化也相对低迷,有的已经被取代,世界文化单一、趋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研究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乃至世界,都是有益的。 民族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特质,是民族的“DNA”,是民族的精神皈依,很难一言以蔽之。近代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继承的尝试,但国贫民弱,弘扬弱势民族文化,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当下中华民族正处于腾飞的时期,国家地位持续上升,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有了基础。有民族良知的学者都在尝试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的融合,毕竟,在严重西化的现代社会,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家都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对饱含民族文化的美术作品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对作品中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消极的,民族的美术作品常常被学生认为已过时,或者不能理解。对于传统,我们忘却的太多了,固本正源,还是要从青年人身上下工夫。1988年,在法国召开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在会后发表的宣言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七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所以,社会需要民族文化的回归,校园需要民族文化的回归,课堂需要民族文化的回归。 “美术学科教育的本质,概括地说就是传递美术文化与育人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播和继承美术文化知识的必要手段,是一种文化存在的形式。它的内涵是培养人,其实质是将人类认识和创造的美术成果向受教育者内化,促使其身心发展,并实现其自身的社会化。因此,美术教学具有传递美术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特质的功能。 大学美术教育是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途径,一方面,美术课程的内容就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美术教育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审美观、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而且,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存在, 一、利用传统绘画进行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中国传统绘画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史,传统绘画本质上已经不单单是纯绘画,它是一种民族思想的载体,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这一点与西方绘画有较大的区别。传统绘画往往把精神寄寓融合到绘画中,或直抒胸臆,或隐晦表达,它的形象已不单是山川花草,而是生命的再现。传统绘画通过这种方式去表达民族的共性,是一种“绿色精神艺术”。因此在传统绘画的教学中,要围绕“文化”下功夫,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从而锤炼其品格。传统绘画中的诗情画意、禅意等精神品质是学生陶冶性灵、增长其社会责任心的教育素材。 传统绘画是传统民族文化孕育出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承载着诸多民族文化精神的符号。我们当下的美术教育体系是西方的舶来品,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传统绘画已经过时,甚至对其轻视,认为传统绘画与西画相比,是陈旧和落伍的,这当然是短视和片面的。实际上,历史怎样解读,依靠诠释者的眼光和知识结构,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我们在熟悉中国传统绘画史的基础上,再用现代甚至后现代的美学去反观中国传统绘画,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的诸多民族文化的因素。如李唐的《采薇图》即表现伯夷、叔齐二人不与人同流合污、宁死不屈,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典范;近代罗中立的《父亲》,是皇天后土的真实写照,提醒人们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孔子的“仁”是现实中人的觉醒,也是传统绘画理念的根基。仁者爱人,由人之孝外延至国、至天下,使人而生“良心”,并由此拓展到公共秩序中。“礼”是规范,可使社会发展有序,使人的行为规范,使人文质彬彬,是治国所需。孟子的“义”是道德的一种自我完善,与今天倡导的“以德治国”不谋而合。“气”是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画品即人品,画格的高下往往是由人品来衡量的,故欲作画先做人,绘画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意识修养的过程。 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积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如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联合国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可见其外延之广。其中包括了传统手工技艺,如武强年画制作技艺、衡水内画制作技艺;民间美术,如苗族银饰、河北蔚县剪纸等;杂技与竞技,如吴桥杂技、太极武术、蹴鞠等;曲艺,如山东快书、河北梆子等;传统戏剧,如昆曲、川剧、秦腔等;民间舞蹈,如弦子舞、苗族芦笙舞、傣族孔雀舞等;民间音乐,如蒙古族长调民歌、川江号子等;民俗,如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祭孔大典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原生态的,是民族文化的土壤。我们从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来看,它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中智慧的结晶,与物质文化遗产密不可分。物质文化可以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非物质文化可以超越这些障碍,影响人们价值认同,培养起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集中体现,它体现了民众内在的时间化特色的民间美术资源,有极强的民族认同感。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美术文化。这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进入教材和作为教学内容,一方面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美术文化遗产进行美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也有着特别的意义。自然界中可用于美术教学的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也很丰富,这些作为自然美既可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也可为美术教学中写生、采风提供良好的条件,是美术教学最好的素材。而各地的自然材料,自古以来就是当地民间美术主要的材料。如柔韧的柳条、质朴的芭茅、河滩的沙石等。 在实践教学中,对于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的途径是多维的、发散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它同时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围绕传统文化这根主线,搜索民族文化意识的载体。其实,在生活中,有大量这样可以开发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发现生活中的美,开发利用这此资源,对于拓展美术课程空间,丰富美术课程内容,培养民族文化意识,都是有益的。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大学美术探究型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探索型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学习要比教师单纯教授知识要有效,思维的训练更加深刻,学习的结果更加广泛。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美术的探究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美术;探究;模式 探究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学习,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时空限制相对减少,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从探究时间来看,有的可能用不了一节课,有的可能需要几周。从地点来看,有的可能在课堂上就能探究出结果,有的还需要在课外继续探究。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及目标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以强化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的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显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创新情感为动力,通过互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方法与一般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 其一,探究型的学习与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科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式是“研究”,实质是“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古代希腊雕塑”时,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完成“古典美术的探究”的主题。从课题上看,这是一个有不小难度的研究任务,但其实就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的一个过程的体验。 其二,探究型的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只有亲自去做,才能有所感悟。这种学习更多强调的是其学习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探究型学习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宗旨的。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技能和潜力将得到发展。 三、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究型教学模式具体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一)确定目标、制订计划:教师在课前不进行任何教学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对某个需要学习的课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的想法,然后确定解决问题需要学习的内容,并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 例如在教授“建筑艺术欣赏――北京故宫”时,教师课前就把学生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先利用网络或是去图书馆收集与北京故宫相关的资料,整理好在上课时讨论用,并且还要制订一个可以操作的探究计划。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引领学生进入相关学习情境,并适时提出问题。 (三)搜集资源、诱导探究: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对权威的、专业的学习网站和资源库等进行深入学习、讨论研究,并可以在网站上充分发表意见和进行提问质疑。 学生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利用教师提供的google.com, baidu.com等搜索工具,以及国内外优秀的陶瓷专业网站,搜集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处理、展示自己收集和整理的资料,通过网络与别人进行交流。 (四)讨论交流、深入探究:学生通过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将所学知识进行外化,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得到巩固与发展,从而牢固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纸面作业和设计说明,介绍盘泥条、拍泥板、捏制等方法,重点的制作环节用视频展示台演示。学生动手进行泥土制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价实践、完善升华:一旦学生觉得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之后,为了提炼和升华,需要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学生开始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作相互的对等评价或自我评价,此时教师要适当作一些关键点上的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互补互助,均衡分组。分组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每一名学生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的不同,确保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互补性。一般情况下小组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两名是中等生,而且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 总之,大学美术课程需要改革创新,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大学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美术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应用了主体多元的评价方式。在师生共同评价方面,设计了一个“鉴宝”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挂在网络上,大家来品评。在自评方面,让学生谈制陶的感受,介绍自己的作品造型及制作方法。评价要点: (1)能否主动关注生活中与陶艺有关的实例,如何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原则。(2)能否积极探求陶艺的特点,学习欣赏的方法。(3)掌握陶艺成型的几种方法。(4)陶艺制作中美感体验程度如何?(5)能否独立创作一件作品? 结论 总之,探究型教学模式在大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课,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到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案例中,教师向学生明确探究的主题与方向后,提供了检索网址,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检索、处理信息中了解和掌握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建筑风格、建造年代等许多相关的知识。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突显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探讨 摘要: 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无论在管理队伍的理念上,还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彰显时代气息。那么,如何才能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好地结合,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就成为了学校管理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教学;管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文化 作为时展的产物,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校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还要在各项管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发挥学校的优势,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素质教育是永恒的主题,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必须要把人放到第一位,不仅要重视管理的结果,更要重视管理的过程。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往往被归结为走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必须要破除保守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日常工作的一点一滴出发,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统筹兼顾见成效 (一)了解学生需求,提供优质服务 学校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认真听取学生的心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到温暖和踏实。首先,要不断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教学配套的实验室、运动场地、图书馆等,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改善学校教学管理单一落后的现状,让学生可以有展示才华的空间,为建设校园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其次,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都能够全身心的参与到活动中。有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会向校广播站投稿,给参加活动的同学加油。还有的学生会组织爱心团队,对活动期间的场地进行清扫,展现了学生的风采。最后,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班级活动、德育教育课堂讲座等方式,提升德育育人效果。在学生住宿、就餐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开展有益尝试,如定期进行宿舍卫生检查,鼓励学生节约粮食,组织学生进行内务整理比赛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鼓励自我管理,打造创新人才 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要想创新,就必须要鼓励学生自我管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觉规范行为习惯,达到最佳的育人目标,打造创新型人才。学生自主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的质量。如果仅仅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工具和被管理者,那么学生就会出现消极情绪,导致教学效果差。为了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我校注重学生干部的选拔,充分发挥其先锋与桥梁作用。学生干部是学生的带头人,是班集体建设的守护者,学校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推动校风建设和班级建设稳步前进。我校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或者兴趣小组,增强学生的自主组织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结成团体,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的特长,还能够加强学生的修养,丰富校园文化。同时,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品质,注重学生的水平差异,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周密安排各个环节工作。 (三)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一直以来,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深深的影响着学校管理者,管理者通常会凭借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进行划分,在学生之间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而且在教学时只关注上等生的课堂表现,对后进生则不理不问,使学生出现两极分化。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让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教学过程的导入、展开、练习的设计等方面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一颗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优点,要用“放大镜”;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缩小镜”,从而真正做到以宽容的态度处理学生的错误。这里所提到的宽容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通过一种宽容的情感感化犯错误的学生。现在的学生打多少独生子女,他们自尊心强,不喜欢被管教,所以教师要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训学生,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坚持以教师为本,刚柔并济促发展 (一)强化教育科研,建立竞争机制 “只有不适合学生的教育,没有不适合教育的学生”,学校管理者在实行教育教学管理时,要给教师渗透这种思想,挖掘教师的教育潜力,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是教学的中坚力量,是科研的主体,所以学校必须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强化教师教育科研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现教育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为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和教育均衡,结合学校实际,让教师看到事业的发展和个人前途的光明,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我校还及时的建立了教师竞争机制,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分子和优秀教师给予一定的表扬,以激励全体教师尽职尽责,为教育多做贡献。把教师的教研任务、、学科获奖等情况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中,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通过以上刚柔并济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案,极大的提升了教师工作效率,达到了一定的鞭策作用,让教师看到了光明的前途,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出铺垫。 (二)保障自主权利,加强德育培训 众所周知,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众人,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保障教师的自主权利被提上日程。学校管理者要保护和尊重教师的基本权利,定期与教师进行座谈会,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首先,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鼓励教师自主管理。《教师法》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基本法律关系是基于合同形成的聘任关系,学校要几何实际特点,制定权利义务均衡,目标明确的聘任合同,推动学校的管理工作健康发展。其次,要加强教师的德育教育,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繁,不乏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体罚现象,这样的行为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违背了教育宗旨,必须要严格治理。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会带动学生的素质提升,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校园。学校要细化和落实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构建开放的教师管理体系,重视学生和家长的监督。再次,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专业权力,给教师提供便利的工作环境,体现教师的专业地位。 (三)落实课程改革,发挥育人作用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以课程改革为依托,落实课程改革理念,统筹处理好师资投入问题,使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有机结合,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学校管理者要严抓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改精神,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积极发挥育人作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实践,给每位教师带来最大的收获和体会,一言以蔽之,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作为教师,必须要勤于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创新,时刻关注课堂效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课堂教学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还要自觉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积极转变课堂角色,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方案。总之,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要符合教育发展需求,在教育理念上、方法上不断创新,立足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管理体系,逐步走向现代信息化教育道路. 作者:翟晓娜 王晓亮 单位:山东省昌邑潍水学校 山东省昌邑市体育学校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分析 摘要 幼儿园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这一工作开展效果很大程度影响着幼儿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水平。一直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对这一工作的领导,但当前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不足,暴露出很多问题,像陈旧的理念、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等。基于以上原因,经过对实践的研究分析和经验总结,以幼儿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为基础,找出抓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途径,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园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目前,有很多形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一些幼儿园对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没有任何条理性,也没有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那些具有特色的管理方式,也没有遵循一定的规律。幼儿教育教学的管理特点是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各项工作非常细致,良好的管理效果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和园内各项活动的进行。目前,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存在很多不理想的地方,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工作,来完善管理工作的实施。作为一位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必须加强科学管理,抓好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全面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促进幼儿园更好发展为目标,从多个方面进行幼儿园工作的详细分析,得出更好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佳途径。 一、优化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高工作效果 1.加强教学活动常规管理 幼儿园中日常活动的效果对幼儿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管理者首先应该对常规管理进行优化,使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取得预期成效。经分析目前教育教学工作存在很多不足,其中明显的是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实际效果不佳,导致整个管理工作不完善。所以,必须及时进行观念的更新,以实践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常规化管理工作。比如,根据大中小班幼儿的差距,分别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段特征的教学计划。教师备课的重点是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结合他们身心发展情况进行备课。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时刻监督教师不能以强制性方式传授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发挥空间,根据幼儿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幼儿园教学与其他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不能一丝不苟按照大纲进行教学,由于幼儿思维跳跃性很大,所以教师应灵活应变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为了能够及时准确了解到幼儿课堂教学情况,管理者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深入课堂之中进行考察,真正掌握教育教学的课堂实施情况,发现不足后做出正确指导。对于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管理者可以通过召开集体会议的形式进行集体研讨,找到解决方法。要想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必须消除形式主义、不浮夸,以实际教学效果为基础,坚持不断创新、改革、提升理念的进行管理工作。教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工作具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教案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整个教学效果情况。集体教学是进行最大程度融合幼儿教师的集体智慧,作为一名管理者,一定要抓好该程序的管理工作,提高教案设计水平。笔者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以集体教学研究为切入点,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认真分析研究形成教研内容。每次教研都有明确主题观念,进行一学期或学年的安排规划,形成一个相互连贯的过程,同时渗透对教师的部分培训内容,分层、逐步推进,使得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和创新。二是组织教师进行集体研讨活动。在此过程中,我要求老师发表各自的观点和意见,对怎样提升教学效果进行讨论,在相互学习中提升自身水平;三是体现先进思想觉悟和创新水平。把当前新型教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教师要经验积累为基础,提高教学水平做出优秀教案设计,以达到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2.做好幼儿班级常规管理 必须抓好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使得幼儿园内各项活动能够正常有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给幼儿留有一定发挥空间,做一个小小管理者和班级规范的监督者,教师只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即可。首先,适合幼儿成长的简单班级规定。每个幼儿都有自身独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了班级规定的约束减小班级管理的难度。作为一名管理者,可以指导各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特色班规,使每个幼儿认真执行。小班幼儿年龄很小,应制定他们理解范围以内的班规,便于达到好的执行效果;大中班幼儿有一定自己想法,可以与幼儿共同制定。其次,抓好班级常规因素,重视细节管理。常规中涉及生活和学习的很多方面,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细节存在,需要教师平时认真观察分析,细心指导。管理者不能急于求成,过于追求结果,应该在长期管理中逐步显出良好效果。最后,班级常规要向多样化、艺术化发展,得到幼儿喜爱能够更好发挥其作用。比如以游戏形式进行教学,使幼儿建立常规的理念。选出榜样进行幼儿行为指导形成不一样的班规,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有效举行园内教研活动,提高师资水平 定期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幼儿园师资力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园长结合实际情况,对教研活动进行指导和控制保证有效其进行。首先,园内形成教研组织。幼儿园一般分为大中小班三个级别,在进行每个级别人数的分配形成班级。为了适应每个班级幼儿的特点,要不断变化教研的主题。所以。每个年级应有一个教研组,或者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教研组区分,使得教研活动能够顺利举行。每个教研组应该进行合理分工,选出具有领导才华的带头人,负责教研活动的开展工作。然后,明确各阶段的教研工作和实际任务。比如,安排园内教师参加定期培训和学习;组织教师进行优秀学校教研活动的观摩,然后研究讨论学习优点提高自己;合理选择教研主题,主题的选择应以园内当前存在的问题为依据,研讨合适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并进行跟踪记录发展情况,并引导教师进行不断研究分析,丰富知识提高研讨能力,产生良好教学效果。最后,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教研制度的完善,形成相关约束措施保证足够人性化的特点。 三、抓好教育教学评价管理工作,调动教师工作热情 抓好评价管理工作,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教师对工作没有足够的热情,很难产生良好教学效果,更不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一是对教师进行评价。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积极性情况、教学内容的发展性、教研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时,评价结果应与教师绩效工资相联系,最大程度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有利于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对幼儿进行评价。幼儿园的目标是幼儿在园内健康快乐的成长。评价时应做到过程和结果兼顾,不能片面的观察结果状况。要选择多种评价方式综合分析,显示具有教育性的评价过程。同时,园中可以制定完善的评价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社会更加注重幼儿的教育,要对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提高实际的落实效果,充分调动教师热情,更好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是需要一定智慧和艺术的。其中重点是幼儿园教学工作要树立发展的眼光、进行务实的工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促进教育教学不断改革更上一层楼。除此之外,管理者还要抓好幼儿的保健和后勤管理工作。 作者:黄君丽 单位:湖南蓝山县教育局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大学音乐教育教学管理分析 【摘要】 大学音乐教育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能够提高其音乐水平和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音乐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音乐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教育理念的变革,大学除了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也开始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音乐教育在大学逐渐开始受到重视。音乐教育有助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然而,目前我国大学音乐教育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还缺乏系统的管理模式。只有不断改善音乐教育现状,才能真正提高音乐教育效果。 一、大学音乐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老化,教学方法落后。大学生更易于配合和接受趣味性较强的音乐管理模式。然而,目前“单调”、“古板”仍是高校音乐教育仍未摆脱的特点,学生普遍对学校安排的音乐教育模式兴趣度不高,这种现象虽然在音乐艺术生中较为缓和,但是在非音乐生中较为明显。非专业音乐教育的管理很松懈,无法有效管理学生音乐学习成果。选修课是非专业音乐生接触音乐的主要模式,音乐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二)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大学的音乐教育重视度一直以来都不够高,而且大学比初高中有更多自由来设置音乐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对音乐教育管理比较松懈。大学在评测教学成果、审核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安排时都不够严谨,这直接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重管理课堂风气、规范课堂秩序。由于缺乏必要的课堂规范,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也比较随意,使得教学效果较低。同时,教师在在执行和设计课程时比较随意,对课堂课程的规划和管控不够合理,重视度不够高。大学生在这些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也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 (三)音乐教材缺乏规划。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只有合理规划好音乐教材才能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然而,当前大学的音乐教材专业化程度偏高,对于没有音乐基础的非专业音乐生来说,学习这类教材较为困难。这种较为专业的音乐教材不仅无趣,而且比较晦涩,很难达到培养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目标。高校在选择音乐教材时没有提前做好科学的规划,老师的教学目标与音乐教材贴合度不够,教材往往在课堂上没有任何作用,这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浪费,也会降低课授课效果。 二、音乐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高校应该创新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可以建立单独的艺术教研室和艺术教育中心实行单独管理,而不作为附属机构来管理,为改进音乐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实行单独管理后,应对高校音乐教育做出相应的规划。首先要调整音乐课表,设置一系列的音乐教学课程,并赋予其相应的学分,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优化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传授知识,还应该渗透自己的人格魅力,不能仅将教学停留在艺术形态的层面上,要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教师应该用经典的作品来影响学生,用优秀作品来感化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文底蕴,只有这样,高校的音乐教育管理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三)完善教学方法,开展课外活动。教师可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即集实践、体验、聆听三者为一体。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欣赏”这个阶段,还要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践。通过训练音乐技能,学生的耳、心、口等器官将更加协调,通过鼓励学生自己谱曲、作词、设计舞台背景、配乐朗诵等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与专业来决定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一方面,可以创设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活动。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练耳训练,音乐的欣赏是建立在敏锐的听觉之上的,练耳课程可以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激发其创造力。这些对优化教学管理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大学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目前高校音乐教学管理模式还存在管理模式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音乐教材缺乏规划、重视程度不够高等问题,应该从建立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完善教学方法、开展课外活动、优化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等方面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管理水平。 作者:丁婕 袁富强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教育教学管理以人为本研究 摘要: 文章结合教育教学管理的本质,分析了当前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提出了以人为本理念下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策略,即教育教学的服务意识是管理工作的关键、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 关键词: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 以人为本不但涉及到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而且能够作为当前教育管理的主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核心就是通过全方位体现个人自由发展,通过实现自我管理,同时以组织的共同目标作为引导,并且给予其足够的信任,从而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最终目的。现代教育的最基本的价值观便是以人为本,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之根本,强调以人为本,也就是人的个性、创造性的根本。 一、当前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育教学所实行的管理模式是国家在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这类管理模式在当时确实有一定的优势,如能够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而且通过这类管理模式的实行,其中的规律十分好把握。同时可以避免各行其是的不良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日益进步,这种管理模式的问题也逐步暴露,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够系统。许多教师虽然拥有专业知识,但并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很多教师只有在上岗之后自己摸索工作方法。第二,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落后。虽然现在早已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上日程,但当前资历较深的教师还是无法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彻底贯彻,其还是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是与时代相适应的。第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过于老套。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引导下,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招生规模提升到一个客观的程度,长期积累下来就形成了相对枯燥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只注重共性的培养,而忽视了个性的发扬,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的建设。 二、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落到实处 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落到实处,首先应从教师入手,教师是改变教学理念的关键。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使其能够充分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调动起来,将教师对岗位的热情转化为动力,对自身的素质进行不断提升,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打开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一)教育教学的服务意识也是管理工作的关键 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满足人们发展需求的服务,而学校作为服务的供应站,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对教学的需求。所以,学校的教育管理人员首先应明确自己的服务意识,将教学管理工作的性质以及本质彻底地认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按部就班地开展。 (二)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学生本就是学校的基础,学校办学的宗旨若是不能以学生为中心,那么便失去了办学的意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通过让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组织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关键便是实践。因此,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为其今后顺利步入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 当前学校不但面临着经济的挑战,同时还要迎接来自知识创新的挑战,如何快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同时也对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做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教育教学人员需不断地去实践,通过提升自身的总体素质来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所建立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四)营造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 学校在通过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硬性要求,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思想和行为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教师在进行管理活动时,应教导学生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从而达到发扬学生个性的需求,使师生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局面。 三、结语 当前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思想便是以人为本,其以学生自身的特性为根据,同时也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发扬,其所提倡的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学校本身在实行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同时,便是对学生和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明确。学校要以师生的发展为办学宗旨,保障师生的基本利益,同时以发扬学生个性为学校教育的出发点,高度重视师生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作者:李燕 单位:宁夏彭阳县第一中学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大学生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摘要】 大学生的班级教育与大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大学生班级内部的管理环节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当今大学生班级教学管理的主要方向以促进学生的合理就业为主,并且在这一基础上还要辅之以一定的素质教育的元素,因此在实际的实施层面就略显吃力,并且在当今时代的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大学生作为思想上、生理上都颇为成熟的个体,其对于整体的课堂教学进程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就必须针对这一背景革新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而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以期为相关的教学调研提供一定的理论性借鉴思路。 【关键词】 就业;导向;大学生班级教育教学;管理 班级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同时班级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个人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一点在大学生的班级内部也不例外,并且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着就业的严峻形势,因此相应的班级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需要在这一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传统的大学生班级内部的教学管理体制以及具体的教育方式,而这一革新程序的实际执行与具体的课堂融入环节就需要教师对相应的教育目的以及就业的整体趋势都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 1教师要不断强调就业的重要性 班级的实际管理的核心是对于学生素质的教育,进而以此为基础,并将这一教学思路全面贯彻进学生的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以此为一个系统化的大学课堂教学,这样便能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并且这一管理形式必须基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这一管理实践必须是长期的,在管理的同时还应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进一步革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更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明确上学的目的、大学的学习思路与方法以及期毕业之后的实际打算。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就业展开一定的指导性设计,对学生的职业思考进行些许引导,并且使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使学生进一步将自身的个性融入未来的职业取向中,而这也是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有一定的意义的。 2就业讲座的开设 管理者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相关专题讲座、组织高年级与低年级班级之间的思想、学习、考研等方面的交流,开阔思维视野,全面规划自己,逐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提倡新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注重多种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培养,锻炼提高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领导艺术才能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目标,就没有奋斗方向。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有能力实现的近期目标与学期目标等,并且督促学生天天坚持,引导学生学会自查,和同学之间互查,力求养成习惯,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3班级学风的规划 学生的就业必然不会按照统一的方向进行,这也是学生的个性所致,是一种必然化的趋势,但尽管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具体的目标只有唯一的一个,那就是完成就业,完成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身份的转换,因此,这就需要班级教师的合理引导,并将这一引导以一种较具强制性的教学管理体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因此,首要任务便是班级的整体学风的建设,而这一建设性的体系的目标是为学生创造更好地学习的条件,进而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体会求学的意义以及未来就业的重要性,进而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的就业全方位的结合,以实现自身学习周期计划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努力为班级贡献自身的力量,而这也是教师团队从侧面提升班级管理效果的做法。 4管理要有针对性 班级管理只有用“心”管理,才会孕育出一个个真、善、美的心灵,培养出一班好学生,带出一个好班级。教育管理者只有心中有学生,才有可能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结合农科专业特点,针对目前大部分同学在企业、事业单位就业这一现实问题,班级管理把低年级学生锻炼吃苦耐劳、扎实肯干、专业技能强、适应性广的优秀品质作为培养目标;而对高年级则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择业观念,倡导学生先生存,后就业;先就业,后创业。同时,平时注意调动班干部、宿舍长、入党积极分子等班级骨干,由点影响面,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培养能力。 5在实际的管理环节坚持以人为本 班级管理的主体还是要放在学生身上,而教师在此过程之中只是一种辅助,而这也是对我国以人为本这一建设性方针的尊重与维护,教师应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一定的模拟化就业的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季顺利就业,以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并且学生也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学习的整体大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升班级的整体向心力,为班级氛围的营造提供自己的力量。因此教师可主要针对这一点在班级和学校内部开展一定的活动,进而提升在学生内部的特色化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间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6完善就业的导向作用 就业的导向作用还是教师团队依旧需要全面贯彻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身应对就业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进而使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环节的确立都能够得到一定的理论性支持。因此教师团队应定期举行一定的就业性思想调研,通过小组之内的相互讨论来切实维系就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建设性意义。并且教师也可以通过接受一定的就业思想引导培训来提升自身的就业理念的贯彻力,从而顺利地将这一思想传递给自身的学生,以使这一思想得到充分的贯彻与落实,并且推动学生顺利就业。指导学生顶岗实践,进行岗前培训,引领学生最终成长成才。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7结语 总而言之,当下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就业能力,以迎合当今的潮流,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而教师团队作为学生团体的引导者,需要在实际的班级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地弘扬就业思想的重要性,以在学生团体内部弘扬与贯彻就业这一建设性思路,推动学生主动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而这一建设性体系的开展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的教育界的建设性意义,进而推动我国科教兴国这一思想的进一步贯彻与落实,从而间接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作者:杨忠明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探微 【摘要】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这个教育发展关键期也是重要机遇期,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都应重视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注重信息化教学,自身职业技能提升和创新创业思想引导从而促进高校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关键词】 教学管理;创新;创业规划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中指出,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做出最大的帮助和支持,以保证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不掉队,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自“十一五”以来,全国各大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八千多万毕业生,这庞大的毕业生队伍成为我国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同时肩负着新时期对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任务要求,当前正值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期和重要机遇期,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更要注重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向已定,贵在行动,重在落实。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高技能技术和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以德树人全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以此来引导广大社会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确立人生信念,实现全面发展,这就对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全方位地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与发展。重视职业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本不立,末焉生!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兼备优秀职业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应对新时期教育在传授新知识、训练高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立德树人是学生应对新时期科技迅猛发展容易误入歧途的定向杆,更是教育的根本和灵魂,因而在当代职业教育中更应该突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职业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德育素质的全面培养,避免出现应试教育答题机器的“失败者”。 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职业教育注重应用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数字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教学系统与企业生产流程无缝对接,构建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匹配模拟实际生产流程,采用或是开发软件模拟实际生产流程软件、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增强学生对实际生产工艺及流程的理解及应用及技能提升,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聘请企业优秀技师在校任教进行生产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利用丰富的企业经历教授辅导学生对新职业技能能力的养成与提升,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注重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是对职业教育优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即加强职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正如“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所述,优化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使“双师型”或是“研究型”教师把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在授课过程中,融合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趋势,借鉴德国学徒制职业教育优点,让企业和学校分工协作、共同培养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重实用,全力建立以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以就业为导向,突显终身教育思想,最终实现面向大众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以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对接,拓宽人才培养多渠道多元化成长。实施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过程中,注重同步教学、产教研结合,融知识教育于实际操作培训同步进行,以项目为导向,摒弃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创新多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学生更多地增加行业企业实习锻炼机会并加强理论知识的渗透,不仅仅是培养具备高技能精湛技艺的熟练技师更要精通专业力争成为行业的翘楚。高度重视教师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不定期组织教师长阶段地进行行业企业顶岗锻炼,以增加教师对本行业发展状况和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以时刻更新课堂和实践教学内容,保持授课内容与行业企业同步接轨,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识始终处于该行业发展前沿。 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职业教育一头是教育、一头是产业,具有鲜明的跨界性。在对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教学,产业技能提升和技能研究相结合,加强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实践摸索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职业技能的实用技巧。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研究新教学模式与行业新知识的应用,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学生在实践技能过程中的优势,创新生产工艺、节约生产成本以及更新技术等。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创新优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树立创新教学与实践模范带头作用。完善创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社会新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现有岗位的适应更应该成为未来新型行业的开拓者,因此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着重加强职业教育的创新创业发展规划是大势所趋。专业教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发展过程中指导学生在不同年级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聘请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创业等领域实践经验和具备就业指导技能的企事业高管或优秀创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可谓对口又对路。针对低年级学生着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教授与培养,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就业价值观;针对高年级学生注重就业政策、程序和相关法规的辅导;指导大学生掌握获取、运用就业信息的手段和技术,调整就业创业心态以期待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长远。 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加快、加强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在对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更要整理思路,创新发展,加强技术技能培训,以实现为各行业企业不同产业结构输送优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从建设现代化需求大局来看,加强职业教育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因此加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是职业教育主抓的一大问题。职业院校乃至社会各行业都要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企盼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广阔新天地。 作者:裴爱岭 单位:威海职业学院。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工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与改进 [摘要] 教学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于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分析了目前高等工科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改进措施。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教学管理;以人为本 0引言 高等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门教育,它是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1]。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达世界第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强国,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改革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对于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2013年6月我国成功申请成为《华盛顿协议》临时签约组织,标志着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拉开帷幕,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计认证了机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8个专业443个工程教育专业点,覆盖全国105所高校。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也遇到了挑战。因此学习理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按照认证的标准及要求深刻思考并改革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对于促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着重要意义。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理念 我国现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2006年,它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2]。认证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工程教育的质量,认证对象是认证专业授予的工程学士学位的国际实质等效性,认证结论是通过与不通过,是一种合格性评价。认证的核心是认证的标准,而标准制定的核心理念则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现行的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规定相应专业领域在上述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和补充[3]。认证标准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 2现有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尚未完全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既定标准而设计;师资、课程等教学资源配置要以保证学生学习目标达成为导向;质量保障与评价要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唯一标准。但目前就国内绝大部分高校而言,对工程教育理念和要求的认识上还有差距,尚未完全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专业在进行教学的顶层设计之前会进行调研,但往往是高校之间进行调研,并未将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考虑在内,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在走访或者邮件调研企业专家时,由于政策、自身水平等种种原因,企业专家不愿意配合参与高校的调研或者应付了事。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地接受课程体系的地位,主体参与性不强,一些制度和措施流于形式。专业教师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学业指导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够清晰、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良好的专业意识和兴趣,在选择专业方向和就业单位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导致部分学生渐渐偏离了正确的学习轨道。 2.2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重要一点就是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的教学质量。要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均要进行评价;每一个教学参与者均要进行评价;建立评价的机制与周期;评价结果必须用于改进。现在大部分高校普遍在这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大部分参与工程教育认证的高校目前已经明确了毕业要求并能完整覆盖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但是在教学支撑和落实环节高校普遍做的不好,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成果产出的工程教育模式并没有在广大一线教师中得到普遍认同和贯彻实施,广大教师对于自己在毕业要求和持续改进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并不明确,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对于考核评价制度和反馈改进方面,高校则刚刚起步,越来越多的专业开始着手建立校内外考评机制,但评价方式和层面相对单一,效果也有待商榷,而且尚未制度化,尤其反馈改进环节相对薄弱。 2.3各部门之间欠缺沟通,认证所需要的证据积累不够 学生学习阶段涉及学生、教务、就业等各个部门,目前各个部门缺乏全局观念,部门之间欠缺沟通。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的结果往往是存在空白区域,比如对于学生的学业指导问题,学生工作系统认为是专业教师的事情,专业教师认为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结果就成了三不管的空白区域。专业认证需要大量的支撑材料,这是对各部门日常工作的一次大检查。资料积累,重在平时。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人员对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和要求理解上还存在差距,在日常工作中并未按照认证的有关要求进行数据的整理和积累。并且不同部门系统的数据格式千差万别,数据相互分散独立,缺乏一个整体的统一规划。数据的采集往往依赖于基层管理人员,采用word或者excel半手工方式,难免存在错报、漏报、重复上报和虚报现象,工作效率不高。对数据的发掘不够充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4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还未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没有把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很多高校对于教学管理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足,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欠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激励机制,从而导致教学管理人员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综合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难以适应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需要。 3改进措施 3.1转变教学管理观念,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 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确立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了解师生需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树立工程教育理念,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设计、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等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与企业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等,做到学校与工业企业界协同育人。同时,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树立全局观念,统一规划,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真正实现课程与各培养环节的教师、学生工作系统与教学管理人员等在几十个培养环节协同育人[4]。 3.2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持续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有力地保障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实要靠广大一线教师,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通过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励、职称评定政策等来引导,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和工程能力培训机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保障与支持,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工程实践。学生是工程教育改革的主体,学校还应制定良好的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弹性学分制度、学分互认制度和创新学分奖励制度等,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个性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还要建立校企合作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办法、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和成绩评定办法、专兼职教师的工作分工和责任要求等。同时学校还应建立与工程教育认证相配套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以保证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所在的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于2012年和2015年两次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已建立了内部反馈与外部反馈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其中内部反馈包括常态化的网上评价反馈机制、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意见信箱、短信平台、广泛座谈和交流反馈、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听课制度等;外部反馈包括建立往届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体系、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渠道等,涵盖了学生、学校领导、教务处、院系、教师、用人单位等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静态、动态要素。多年来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3.3完善数据管理,提倡痕迹工程 专业认证需要大量的支撑材料,这些数据分散在教务管理部门、学生工作系统、图书馆等与学生培养相关的多个部门。各个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注重材料的汇集和整理,特别是要提倡痕迹工程,每位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应尽可能让自己做的每一项工作留下痕迹,如果过程做足了,佐证材料便很容易收集整理。同时对于材料的整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还要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和运用。加强信息化建设,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全校一盘棋,规范数据格式,逐步实现数据的有效管理,实现管理的数字化。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以学生培养”为主的数据平台,综合教务数据库与学生就业、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反馈等方面的信息,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汇聚点,提供教学基本状态与学生发展的数据[4],发现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打下良好基础。 3.4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管理人员要真正做好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就必须深入了解并充分理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与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了解师生需求,强化服务意识。高校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如参加教学管理讲座、参加其他院校的教学管理经验交流会、组织到企业调研学习等。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和岗位竞争机制、有效的评估考核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等,以此来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提高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它重在改进,贵在持续,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管理人员应不断学习,深刻理解工程教育理念,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积极改进教学管理模式,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确保工程教育的质量。 作者:李颖 单位: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作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能够起到推动整个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作用,使教育机会趋向于平等化、公平化的发展,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我国高校成人教育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有效促进其发展步伐。但目前,高校成人教育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科学化的教学管理方面,使发展处于“瓶颈”状态。为此,本文对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对高校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 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前言 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成人教育地位占据非常重要的权重。21世纪背景下,教育的重点已经转化为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终身教育俨然已经成为教育体系的一项重点内容。为此,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更要全面贯彻终身教育理念,为高校成人教育的积极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继而实现高等成人教育科学育人的目的。 一、高校成人教育的相关内容介绍 1.高校成人教育的基本职能 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包括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而高校成人教育的基本职能则包括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高校成人教育与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均紧密结合,能够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这就反应了其培养人才的这一职能;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对社会人才结构的完善、对劳动素质的提升以及对科学技术转化的促进等。 2.高校成人教育的基本属性 相对普通高等教育,高校成人教育的固有属性更为突出,即:灵活的教育形式、广泛的教育对象、多样化的教育规格、高度适应社会的教育内容以及终身教育属性。高校教育对象的来源多为在职从业人员,不考虑其性别、身体情况、民族等均可以参加到高校的成人教育行业。而正因如此,高校成人教育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教育规格、灵活的教育形式、终身性的教学过程等属性。相对于未成年人。在职成人的情况更为复杂,教育对象参差不齐,无论是系统、单位、个体情况还是地区。为此,高校成人教育形式和规格要灵活多样,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兼顾本科与专科等办学格局。 二、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目标有待明确 就目前的成人教育形势来看,成人教育目标有待明确是成人教育有效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从成人教育学习内容、专业、设置等角度出发,成人教育是以高等教育为基准的,主要是对科学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但高校成人教育又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明显区别,为此,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满目按照普通高等教育进行,要考虑到成人自身特殊性等方面,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真正属于成人教育的目标。由此可见,定位不准确或不确定的成人教育目标,无法真正发挥教育效能。 2.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陈旧 高校成人教育要紧跟时展的脚步,为成人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但目前,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陈旧,无法满足成人学生的学习要求。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均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案进行,而成人教育教学内容与计划的制定也均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标准来实施的,使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明显缺失。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成人教育如若不能进行及时的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就很难突破成人教育教学的瓶颈,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教学功能的实现。 3.高校成人教育生源素质较差较大 最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均处在扩招,部分高校为了实现扩大招生规模目的,就将门槛减低,以吸引更多的考生。在这种情况下,由高考进入高等学校,以继续深造为目的的考生人数将持续增多。而只有一些高中毕业后不愿意参加工作或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才会接受高校成人教育。由此一来,不仅减少了高校成人教育生源,更会导致生源素质差异化。再加之社会人员群体,也是成人教育学生的主要来源,其职业、岗位、行业以及本身文化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无疑给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 4.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通常,学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就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和学历结构来看,明显存在着不能够适应其所承担工作任务的问题。例如,部分教育管理人员没有充分了解成人教育管理以及成人教育心理学,其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也无法满足成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的局面。再加之,由于其工作繁忙,很少有意识的提神自己的专业素质,在现代化管理知识水平明显不足的情况下,直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优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优化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 1.全面贯彻高校成人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 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是教育优化,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成人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能够引导人们实现自我的完善,为此,成人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机会与途径。高校成人教育模式转型发展的实现需要依托于终身教育理念,为此,高校要对成人终身学习理念进行不断强化,鼓励成人接受终身教育思想。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适应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高校成人教育模式需要作出积极的转变,全面贯彻终身学习理念,进一步改善成人教育环境,使成人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优化。 2.打破陈旧、单一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的有序管理,需要依托于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成人教育的受教育程度、对象身份以及工作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高校成人教师应客观的认识这种差异,并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以进一步推动高校成人教育模式的转型发展,从而使成人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教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尽可能的使教学手段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以更好的适应成人教育发展需求与模式。另一方面,高校成人教育打破陈旧、单一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还包括不断的创新高校成人教育教学内容,即在内容上要突出了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特征,以适应成热的生活需要和工作需求,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人们在成人阶段,往往处于一个再劳动和再教育的时期,为此,不断传递、更新知识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校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过程,继而有效促进劳动、教育与生活的整合、统一。 3.进一步明确高校成人教育教学转型发展目标 高校成人教育的明确能够有效促进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使终身学习理念深入广大师生心中。目前,终身教育与学习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成人教育的一种主流发展形势,是教育事业组成的关键部分。为此,受到终身教育理念的作用下,需要进一步明确转型发展目标,并对终身教育的含义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并深化,使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能够进行有机的整合,顺应社会型人才的发展需求,从而使高校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支持下更具特色。 4.强化高校成人教育师资力量 高校教育中,师资力量是实现高校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乎着整个教学质量。为此,为了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人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其师资力量,对高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技能以及整体素质进行提升,使教师的责任感得到有效培养。与此同时,高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到成人教育中,帮助其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使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高校成人教育通过对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素质进行培养提高,能够有效优化劳动生产率,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并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成人教育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各岗位,能够传授给劳动者最新的科学技术,使其能够有效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来促进劳动力的提升。除此之外,高校成人教育也能够按照社会需求,对教学计划于专业设置做出科学的调整,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优化有助于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此,高校应对其重视起来。高校成人教育工作人员要以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切入点,不断的强化高校成人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不再局限于陈旧、单一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构建出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优化师资队伍,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化转型发展。 作者:曹坤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摘要: 对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与不断深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与时代的发展需求,为了顺应时代的进步,就必须有针对性的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并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环境等措施加强教学管理。本文将对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策略展开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教育;创新;教学管理;策略; 一、引言 在小学的教育过程中,加强教学管理是整个小学阶段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教师作为小学教育的管理者,除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当中时刻遵守校纪校规之外,还应加强“育人”管理,即教导学生如何做人与做事,务必培育出德智体美各方面协调发展,且对国家与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因此,有效提升小学教育中的教学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二、教师应创新与转变教学管理体制 自古以来,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业授道解惑”,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之下,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传业授道解惑”的基本职责,还需具备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因此,教师在提升自身知识储备与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结合教学管理的相关需求,提升教学管理能力与水平。就目前小学的教学管理体制而言,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观念等方面。因此,教师为了创新与转变教学管理体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创新教学管理意识。首先,教师必须提升与转变自身的教学管理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管理活动。对学生而言,教师是其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接触较多的人,教师的意识与行为也会时刻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应将教学管理付诸实践当中,尤其在授课、考试以及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加强与落实教学管理,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能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第二,创新教学管理内容。传统的教学管理内容的侧重点为管理学生的成绩与学习情况,对教学管理内容进行创新之后,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完成教育的真正目的——学以致用。第三,创新教学管理方法。对教学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即要求教师对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展开创新,务必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主要特征,使学生各方面得以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与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教学管理方法与结果进行有效的监管。 三、教师应构建出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关系,还有利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务必结合学校的实际状况与学生的个性特点,构建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与管理工作能在良好、平稳的状态下进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为了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这也是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完成从“高高在上”向“平易近人”的角色转化,只有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才能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处模式也会更加融洽。其次,教师应加强班级的安全与保障措施,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不能被外界环境所干扰,并保障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安全。最后,广泛吸收各方面的力量,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构建出和谐、优美、舒适以及平等的教学环境。根据教学情况增添相关的教学用品,并在具体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进行充分利用,以便发挥出教学用品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四、教师应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就目前的教育形势而言,素质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的主旋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它更侧重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其教育目的主要有两点:第一,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可用之人,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第二,培养学生一技之长或者鼓励学生向通才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用之人,能够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将所学技能派上用场,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衡量学校办学的客观标准应是学校要对学生落实素质教育,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学校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明确素质教育的意义与发展方向。为了确保素质教育得以推行并有所成效,学校必须创新教学管理内容与管理方法,即教学管理需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而社会所需要类型、层次以及规格多样化的特色人才,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多样化的需求也更强烈,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带来,对教育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学校为了满足时代的需求,应加强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使教育与培养相统一,从而使学生实现道德、知识、能力以及情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协调力、创造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管理务必具有多样性、开放性、以及创造性等特征。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则是对学生的智能提升与个性发展引起高度重视,并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出具备高素质、多层次以及多规格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与义务教育不断改革与创新,对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务必对自身的教学管理意识、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内容进行创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要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还应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培育出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并使小学教育更有活力与动力。 作者:闫连江 单位:双城堡镇中心小学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摘要】 提供优质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将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高瞻远瞩,重视课堂实际的深入调查,全面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努力创建高素质的农村名校。本文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出发,提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对策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一直走老路,无法适应教育新环境,为了转变这个现状,本文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出发,提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深入教学实际 1.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走进课堂。 农村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深入教学实际,从教学实际之中发现具体的管理工作的问题。具体来讲要做到:第一,从课堂教学之中发现农村小学管理工作存在的制度问题。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走进课堂,能够发现教师是否做好了教学准备,备课效果是否理想,能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让学生发挥出主动性。例如:农村小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领导推门进去听课,发现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无限小数等数学概念关系的讲解”,通过这个内容的发现就能够明白当前学校对于“教案”的检查过于简单,要加强监督。让教师能够合理安排课时,按课时提前两天备课,教案节数达到课标规定,书写规范、详细,既要背出教师活动,也要背出学生活动,还要有设计意图。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学校的特点和学校的方向。学校的特点就是学校的窗口,如果一个学校在外面世界上似乎没有特色和明确的方向,那么学校不是一个成功的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要使自己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很难的。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可以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找到校长问题。 2.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研究业务。 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教育教学管理要重视对教学业务的研究。首先,农村小学的校长及管理工作人员要做一个教学的行家里手。好校长首先应该是教育家,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要了解教育和教学规律,并了解教学业务,并熟悉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总是把自己当教师,始终保持教师的身份,经常深入教学的一线班,讲座,评估,掌握第一手材料;坚持和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问题,教育,参与教学和研究工作,使教师在实践和竞争中不断增长的人才,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好校长还应该是优秀的管理者,治学治校,既要带好班子,管好教师队伍,还要管理好学生。引导师生确立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管理观、质量观的教学质量愿景,进一步发挥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作用,引领和促使广大教师朝着这个被广泛认同的、期望的目标,主动地逐步接近。其次,农村小学的校长及管理工作人员要带头搞教研,以此带动教风。始终坚持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路子,在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检查、督导,领导要经常亲临课堂听课,及时与老师沟通与探讨课堂教学改革试验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二、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关注成长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很多教师因此丧失工作热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教师积极性的培养更需要进一步的受到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首先,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对教师队伍进行整体塑造。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明确每个教师工作的“点”,明确责任,准确把握权利,让每个教师都明白“什么时候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其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对教学活动工作的“线”的发展与塑造,规范加工,科学管理,做好“线”。把岗位分成四个层次的领导、团队成员、部门、重要岗位,按规定,上级和发展岗位、独立风险防范管理流程图、各岗位规范、分层工作流程、职能更加明确、操作风险进一步下降、相互制衡、相互制衡。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其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走入教师的心灵,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看到每一名教师的闪光点,然后重点培养教师的个人能力。 三、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敢于创建名校 当前,农村小学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受重视、家长不认可,更多的家长会将孩子送到城市里去念书。这样的现实问题,要求农村小学能够勇于面对问题,敢于创建名校。农村小学名校不同于城市的明星小学,更多的是要脚踏实地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想家长之所想,想学生的长远发展,让更多的人信任农村学校、感激农村学校。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善于宣传自己的教学优势。其次,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展示,要在农闲时节召开家长,让家长看到我们农村教师进行的教育教学探索,看到自己的孩子多方面展现出来的才华,进而放心地让孩子在农村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提供优质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将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如果农村学校不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流的教育,我们将无法履行机会均等的国家承诺。正因为如此,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高瞻远瞩,重视课堂实际的深入调查,全面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努力创建高素质的农村名校。 作者:刘永胜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白山乡中心小学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探讨 【摘要】 提供优质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将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高瞻远瞩,重视课堂实际的深入调查,全面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努力创建高素质的农村名校。本文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出发,提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对策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一直走老路,无法适应教育新环境,为了转变这个现状,本文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出发,提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深入教学实际 1.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走进课堂。 农村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深入教学实际,从教学实际之中发现具体的管理工作的问题。具体来讲要做到:第一,从课堂教学之中发现农村小学管理工作存在的制度问题。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走进课堂,能够发现教师是否做好了教学准备,备课效果是否理想,能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让学生发挥出主动性。例如:农村小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领导推门进去听课,发现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无限小数等数学概念关系的讲解”,通过这个内容的发现就能够明白当前学校对于“教案”的检查过于简单,要加强监督。让教师能够合理安排课时,按课时提前两天备课,教案节数达到课标规定,书写规范、详细,既要背出教师活动,也要背出学生活动,还要有设计意图。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学校的特点和学校的方向。学校的特点就是学校的窗口,如果一个学校在外面世界上似乎没有特色和明确的方向,那么学校不是一个成功的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要使自己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很难的。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可以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找到校长问题。 2.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研究业务。 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教育教学管理要重视对教学业务的研究。首先,农村小学的校长及管理工作人员要做一个教学的行家里手。好校长首先应该是教育家,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要了解教育和教学规律,并了解教学业务,并熟悉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总是把自己当教师,始终保持教师的身份,经常深入教学的一线班,讲座,评估,掌握第一手材料;坚持和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问题,教育,参与教学和研究工作,使教师在实践和竞争中不断增长的人才,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好校长还应该是优秀的管理者,治学治校,既要带好班子,管好教师队伍,还要管理好学生。引导师生确立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管理观、质量观的教学质量愿景,进一步发挥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作用,引领和促使广大教师朝着这个被广泛认同的、期望的目标,主动地逐步接近。其次,农村小学的校长及管理工作人员要带头搞教研,以此带动教风。始终坚持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路子,在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检查、督导,领导要经常亲临课堂听课,及时与老师沟通与探讨课堂教学改革试验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二、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关注成长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很多教师因此丧失工作热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教师积极性的培养更需要进一步的受到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首先,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对教师队伍进行整体塑造。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明确每个教师工作的“点”,明确责任,准确把握权利,让每个教师都明白“什么时候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其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对教学活动工作的“线”的发展与塑造,规范加工,科学管理,做好“线”。把岗位分成四个层次的领导、团队成员、部门、重要岗位,按规定,上级和发展岗位、独立风险防范管理流程图、各岗位规范、分层工作流程、职能更加明确、操作风险进一步下降、相互制衡、相互制衡。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其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走入教师的心灵,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看到每一名教师的闪光点,然后重点培养教师的个人能力。 三、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敢于创建名校 当前,农村小学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受重视、家长不认可,更多的家长会将孩子送到城市里去念书。这样的现实问题,要求农村小学能够勇于面对问题,敢于创建名校。农村小学名校不同于城市的明星小学,更多的是要脚踏实地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想家长之所想,想学生的长远发展,让更多的人信任农村学校、感激农村学校。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善于宣传自己的教学优势。其次,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展示,要在农闲时节召开家长,让家长看到我们农村教师进行的教育教学探索,看到自己的孩子多方面展现出来的才华,进而放心地让孩子在农村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提供优质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将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如果农村学校不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流的教育,我们将无法履行机会均等的国家承诺。正因为如此,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高瞻远瞩,重视课堂实际的深入调查,全面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努力创建高素质的农村名校。 作者:刘永胜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白山乡中心小学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思考 【摘要】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要实施应用型、职业化发展战略,普通应用型高校和高职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长足发展。但在艺术设计学科门类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种种弊端,严重制约了艺术类应用型、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发展,难以实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目标。本文就艺术类应用型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与改革进行了尝试性探讨,研究了社会和学校共同发展所需要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系,旨在为社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教育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改革 创新 一、艺术类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应用型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局限 高等教育要重视和实现应用型、职业化教育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中国大百科全书》把高等教育的职业化定义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者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或技能的教育”。艺术类学生是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中比较特别的,他们以擅长歌舞,个人技能突出而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我国的艺术类教育以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为出发点,忙于管好学生,管住学生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学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社会需要的高等职业化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适应社会和企业用人的专项教育培训。走上岗位,适应社会,创造价值,是每个学生要面临的问题,更是对学校教育思路提出的新指向。但由于我国的职业化教育起步晚,发展过程曲折,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普遍适用于社会的应用型和职业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许多艺术类教育教学模式都停留在老一套的做法上,缺乏对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创新,艺术类高等教育的应用型和职业化发展正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1、必须充分认识到艺术类教学改革任务的艰巨性、紧迫性 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应包括:给予学生学习和就业与职业规划的指导;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艺术类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而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近年来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做了调查研究,在此项调查中,笔者询问了毕业学生的就业感受,也能看到我国艺术类教育的不足:有90%的学生表示,就业后与就业单位的需求不吻合,需要在就业后进行多项技能的培训,不仅增加了就业单位的培训费用的投入,也增加了学生就业初期的压力。有80%的学生表示,学校应该增加基础专业的课程培训和讲座,让在校学习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工作当中去。有50%的学生表示,不应采取学分制的教学方式,应该培养学生多元化的知识构造和能理培养。有30%的学生认为,专业,老师的水平较强,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加强教师教学方式的提高。有4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专业培训场地开放时间有限,练习时间得不到保障。综上所述,学校在就业指导、开展学生实践参与、培养多元化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有待加强。目前艺术类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各级学校、企事业单位、或培训机构。各级学校要求毕业生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素质,企事业单位则侧重专业水平,培训单位则需要学生一专多能。在了解了就业需要的时候,学校要做的就是加强各个方面的强化,使学生更好更快适应就业环境。 2、必须改革创新现有艺术类“学分制”管理模式并完善相应配套措施 自1985年实施‘学分制’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均已实行。学分制本身就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推动了思想的开放,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重要环节。“学分制”基本局限于课堂理论灌输和纸上成绩的“理论学分”,但是在推行过程中,缺乏配套的实施体制,学生自主选课的范围很小等缺点,对调动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的作用不明显,特别是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自主修养、根据自身才艺选课的机会十分有限。改革创新“学分制”管理模式,使之适合应用型和职业化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特别是对艺术及艺术设计类的技能应用型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需要,资源配置、人才竞争、创新能力等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创新改革学分制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相应配套措施,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应用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才能满足现代市场发展和企业竞争需求。由此笔者建议性提出改革方案:一是“学分制”改革必须由高校各个教学管理部门达成共识,统一思想认识和目的要求,改革高校艺术类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实践应用型的完全学分制度;二是高校各职能部门应相互沟通协调、步调一致地有序推进学分制改革相关制度建设和条件建设,为学分制的改革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制定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艺术类人才培养方案;三是高校应成立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二级学院结合各自专业特色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推进高校之间建立学分互认制。 二、艺术类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性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艺术类教育教学的运行机制是通过具体的艺术教学内容和艺术实践活动来体现的,通过艺术类教育教学运行机制的创新,改革不适应艺术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教育运行机制,找到一条适合应用型艺术类高等教育的具体管理与运行的机制,从而推动应用型艺术类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艺术类学生一专多能,知识,素质,能力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也体现了学生会自身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就需要学校了解市场需要,在课堂上,在上学间,把学生需要的技能交给他们,让他们在就业时有优势,有信心。基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市场调查得知,多元化的知识能力,是学生立足的根本,在校期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强化,始终以就业市场的要求为导向。在课程的设计方面,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及时变化课时课程的安排,机动性更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多启发,使其创造性得到充分表现;多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多沟通,让学生把自己对课程的设计、设计的安排提出自己的见解;多和社会接触,让学生明白自己对社会实践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在教学中分层、分类教学 艺术类学生对专业的掌握程度大致可分为技巧类、综合类、理论类。技巧类是指专业水平突出,理论基础扎实,对专业课有较深的理解,能参加多种演出;综合类是指专业课并不突出,理论课基础扎实,但善于与人沟通,能适应社会,参与并组织文化活动;理论类是指专业水平一般,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计算机英语等文化课水平突出。根据三个方面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分层、分类进行教学。技巧型人才是进入企事业单位参加比赛演出的生力军,因此在学习期间要培养他们参加演出和活动的临场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能。综合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多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参与能力。根据这些特点,学校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措施,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使专业型人才的专业基础更扎实、综合型人才的社交能力更完善、理论型人才的个人素养更突出,从而奠定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在统一教学的进度下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特点是你讲我听的知识灌输式教学,缺少实践和创新思维培养。艺术类创新教学是学生获取创新艺术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的方面,艺术类教学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改变“教”的模式,不能盲目地为了教而教,要多思考,多实践,减少教的强制性,增加教的开放性,把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学方向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学由“单纯的教”向“自主的学”转变,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校有意识培养教师多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组织教师出去进修、培训,以开拓视野;多邀请各行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4.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部明确提出‘,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结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高校课程设置主要是4类:文化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合理的安排这些课程的课时和和比例关系,是艺术类学生能否实现适应市场需要的关键因素。工作室是学生实践的好途径。通过工作室的特定环境,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唤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其兴趣和探索心理,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工作室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不仅锻炼了学生对于处理各项工作的系统性和责任感,也在实践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向。在实践活动中,及时向学生传达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理念,并不时提出市场需求和专业素养之间的差距,要求学生在课间课堂上弥补。 5.健全培养制度,改革培养措施 高校艺术类人才的培养缺乏创新及社会适用性等缺点,一方面与学分制的不完善有关,也与高校艺术类教学管理体制缺乏对市场应有的敏感有关。艺术类高校要想真正培养出有着良好社会能力和扎实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深化高校教学体制改革,完善学分制。让艺术类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和钻研感兴趣的艺术学科,使艺术类大学生在对未来的发展中多一份对艺术人生的关注、艺术发展,满足学生对艺术发展的需求。在学分制的问题上,必修课的开设是对学生基本素养的一个保证,必须予以保留,而选修课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意义重大。在这一基础上,设立完善合理的选修课,是鼓励学生自身艺术发展的保障机制。问题是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这是学分制面临的又一问题,也是艺术类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高度关注的。由于艺术类课程的独特性,不想理工科那样用定义、概念的方式教学,也不像文科那样引入各派观点加以分析,而是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创新、求异的创意,结合市场的需要编排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因此学校要对全校公选课和训练课的设备和场地加大投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训练中去,从实践中得出自己的感悟,为以后的个人艺术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之,时代的发展需要艺术类人才与社会发展的进步相结合,改革创新艺术类教学运行机制就是在尊重艺术规律和培养学生艺术个性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套能训练学生应用型技能、发展学生艺术思维、创新学生实践培养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创新思路,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艺术造诣更进一步。 作者:刘红建 张育华 单位:广州航海学院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独立学院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前言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和社会力量合作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随着我国教育的革新和发展,独立学院成人教育引起了相关人员的重视,现如今,独立学院与社会各项力量之间也建立了良好的教学体系,在发展过程当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也取得了相应地成绩,然而在教学质量方面却难有突破,总体情况不容乐观。独立学院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还需要探求出适合自身教学管理工作的途径。 一、独立学院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现状及问题 (1)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意识淡薄 由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因素干扰,很多行业出现了只以商业利益为着眼点,所带来的负面反应也是越来越多,独立学院成人教育领域同样面临此类状况。例如忽略教学质量、教育政策切实不到位,在教育实践当中任意吸纳教学资金,降低学生原有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抱有无所事事的态度,整个教育环境凌乱不堪。 (2)教学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独立学院成人教育体系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效益以及其他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以至于教学质量下降,教育者不爱教学,整体理念缺乏,只是把教学当做工作,敷衍了事。其中具体包含以下几个现象:a、教学管理者资历不够,能力不强,只注重教育单一方面,无法将教育工作做到更好;b、思维停滞不前,教学措施非常局限,依然是老方法面对各类问题;c、教学管理落实不到位,水平局限,上课吵吵闹闹,教师无法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学成绩令人堪忧。 (3)缺乏良好的师资队伍 有些独立学院成人高等教育依然还是过去的老方法,新生代教师缺乏,很多教师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以致教学效益甚是低下。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校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财,采取不具备高等教育资格的教师参与教学甚至是聘任完全不懂得教育的社会人员担任教师,而对于这些教师,学校将教学本应达到的目标进行调低再进行教学。 (4)教学教材无法满足新时代要求 教材本是学生用于获取知识的最重要资源,良好的教材能让学生的学习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许多独立学院成人教育的教材都是没有统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各自取材,无法适应成人教育教学的发展。很多教师不思进取依然用自己自认为好的教材进行授课,不从实际出发,使很多学生无法更好学习。 二、独立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学理念 第一、教师应当树立长久理念,不能只停留在现状而不注重长远,需要与时俱进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第二、学校是教师热爱工作的一个指导点,学校领导要积极鼓励每位教师热爱教学,校领导听取教师好的意见,依靠现实情况的基础,引进社会上的新鲜血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加强独立学院成人教育教师的考核和聘用 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者,教师是学校的主体部分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榜样。聘任授课的教师,必须是专业的、是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在对于聘任教师的过程当中,学校应当有一定的理念和依据,能够胜任工作的教师才是好的教师,单单的理论丰富是没有用的,在聘任过程的时候,应当根据市场企业聘任人才模式,设置层层关卡。先笔试后面试,然后还得进行在岗培训,日常时候还得对教师进行多项考察,以此增强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对不好的教师应当及时进行鼓励与批评,实在无法胜任的必须进行解聘,重新聘任人才。 (3)严格选定教学教材 良好的授课材料能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选定授课材料不仅需要采纳专家的意见,而且也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独立学院成人教育教学在选定授课材料的过程中,授课教材的选定不能片面,要结合教学需要、符合教学要求,不能操之过急。专家能够制定丰富的学习材料,但不一定适应学生的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在选定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善于集思广益,发挥民主作用。正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盲目的选定教材,会导致理论丰富然而却不切实际。 (4)做好课堂管理工作 课堂教学在独立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缺少老师的授课,就算是自主学习很多都是盲目的。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校教师应该尽职尽责,做好课堂管理工作,树立良好的教学信念。 三、总结 独立学院成人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典型代表,为了优化独立学院成人教育教学配置、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确保教学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实现教育目的,独立学院成人教育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自身条件,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推动成人教育稳步发展。 作者:孙蓓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探究 一、分析小学教育教学遇到的问题 1.小学课堂中遇到的问题 (1)教师调课问题 由于教师个人的问题,很多时候难免要调课,只是有部分教师却在多次出现这种问题的情况下,缺乏跟教学管理员之间的及时交流沟通,导致教学进度受到影响,教学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了。 (2)课堂纪律问题 教师的理念还停留在重视教课的过程而忽略课堂纪律的层面上,即使存在扰乱纪律或者不认真听课的现象,教师也没能及时纠正或者对其进行批评阻止,以近乎无视的态度进行讲课,这对教学质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学生作业和考试的问题 小学生的作业设计方面缺乏足够的针对性,而且很乏味,致使学生厌烦而无法积极主动去完成作业,也就不能实现作业的目的,知识无法得到巩固,学习质量自然上不去。而且考试这一对学习成果进行考核的手段依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只过分注重成绩而忽略了考核的科学合理性,教学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学生的动力也变成了为考试而去学习。 3.教师的素质水平并不高 要教导好学生,教师的素质水平条件不可或缺。但是在教师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培训不足,教师不能紧跟时代脚步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文化素养上不去。而且目前教师安于现状,对新课改提出的教育教学要求并不是很重视,课前准备不足,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低下,教学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4.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无法紧跟时展潮流 旧的教学管理方式依然在很多学校内沿袭应用,教师在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中本应该占有主体地位,但是却遭到了忽视,教学积极性不高。比如采用行政方法进行的教学管理带有比较强的权威性以及强制性,在教学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这一教学管理方式已经影响了信息的传递效率以及教学沟通的效率。而且有些教学管理太过于制度化,人文关怀比较少,教师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按部就班的缺乏个性的教学背景下,新课改的新理念得不到良好的推广,教学管理有效性不足。 二、提出小学教育管理问题的有益对策 1.专人管理教师调课问题 学校可以派遣专员负责教师调课的有关问题,让教师如实及时做好调课表,并且注明其理由以及调课的具体时间,做好统一管理,以保证教学进度的顺利。 2.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 教师不但要做好讲课的任务,也需要对课堂中的纪律问题进行管理,教师需要更正自己只管讲课的观念,注重纪律的管制,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以及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意识,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课堂环境,对学习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作用。 3.增强学生作业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教师应该对作业进行认真的思考之后再进行布置,确保作业的内容可以巩固学生当天所学的知识。而学校也可以为了增强教师对作业设计这个环节的认真意识而采取作业报告的形式来进行监督,促使教师提高对作业设计的重视,还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有创新性、针对性的作业,提高作业有效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与反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指明纠正,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4.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有效转变 在应试教育越来越表现出其局限性阻碍着教育的科学发展时,就需要根据新课改的新要求对其进行转变,落实高素质教育。因此,学生的成绩并不能作为对其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应该贯彻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课改目标,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秉承着这一目的而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考试的频繁性应该适当地下降,适当地降低学生的精神压力,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考核以适当的方式和频率来进行,有利于提高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验的有效性。而且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考核,能够对那一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及时发现阶段教学中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解决。 5.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 教师的素质水平与教学质量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以及品德素养水平,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特别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模范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各种提高自身素质水平的机会,为其提供各种资源。比如,学校可以组织相应的专题讲座,建立教师图书室为其提供各种教育教学书籍等资源。教师应该适应新课改提出的教师素质水平新要求,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充实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素质水平。 6.对小学教学管理方式进行改进 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管理方式来增强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不但促进教师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动态进行及时掌握,制定有效的、合理的教学决策,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新课改新理念。而且新课改提出要增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等要求,尤其是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必须重视教学改革的有关情况,增强小学教师的责任心,调动其教学积极性,为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而作出贡献。另外,学校还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朝着综合性、多元性以及激励性等方向发展,不但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以及全面性的发展,实现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三、结束语 即使要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但是依然需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实现旧的管理理念向新的管理理念的转变,解决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全面的素质人才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滕久丰 张鹏翼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平东路第二小学校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一、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加强小学教学管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在快速发展中。教育体制改革也逐步进入到更加广泛而深入的阶段,尤其是在近年来所实行的新课改之后,教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素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根本教学目标,也要跟随时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并通过制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计划。并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探讨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因素,把教学资源与实际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建立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统一标准,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教学管理。 二、以教师为主导实施教学管理工作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也是最直接的教学参与者。教师通过在教学工作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共同学习和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知识文化,同时对小学生的生活进行辅助性的指导和影响。从入学到学习结束,教师是学生整体生活和学习的计划者和引导者,因此,提高教师知识能力素质,并加强对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意识,并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管理活动的水平和效果。 三、更新优化教育理念来加强小学教学管理效果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因此教育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调整,尤其是在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发展,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教育和文化领域要摆脱改变过去传统而守旧的封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积极拓宽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逐步实现中国教育理念和模式与世界接轨的趋势,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观念。 四、以实事求是的教育原则加强教学管理效果 在素质教育发展中,必须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在各个学科不同发展方向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素质能力都有全面的发展,并从学生本身出发,从学校教育管理出发,以培养学生成才为目标,根据实际教育发展的需要,并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教育环境进行不断改善和规范,从多方面努力培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为社会培养技术型、有用型的综合性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中,要加强教学管理效果,必须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对教育的改革,并从整体上加强对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和规范完善,并不断调整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在教育管理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整个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曲海啸 安相锋 单位:德惠市朝阳乡中心小学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若干思考分析 【内容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的飞速发展,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对于高职教育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职教育已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教育水平,因此,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并且结合现代化的教学特点提出改革措施,希望为其教育工作者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关键词】教育教学;高职教育;管理改革 同大学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比较注重人才技能的培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以能上高职为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学术理论知识愈发重视,所以造成高职教育教学在现代社会关注度有所下降。但是在为社会输送实用人才方面高职院校依旧起着很大的作用,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都离不开高职教育管理的因素。由于高职院校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着缺失,有效的管理措施是保障教学水平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对于如何搞好管理工作必须制定一套相关方案,通过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以此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用人才。 一、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与改革原则 (一)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从以往的教育历程来看,遵循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在现代社会,无论是高职还是高校,都习惯性地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而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这一教育体系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也有显著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改革过程中应该紧紧沿用这一办法,或者说在这方面加以改进,将对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便是要分清主次,而这也是作为改革措施的前提与基础。 (二)如何使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般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效益,通常由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组成,两者对于教学效益至关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万事都有双面性,假如在教学上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则会使得教学质量水平不过关,反之,过于追求的社会效益可能会在经济问题上造成严重缺失。看似简单的两方面,实际对于教学效益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就需要对其教学管理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案,根据其方案,合理分配各种资源,比如说以经济效益带动社会效益,或者说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各个环节上做好准备,从而使得教学效益得到保障。 二、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改革 (一)教学工作的执行 在改革前,建立一套完善的改革方案是其是否能成功改革的基础与前提,其制度需要根据各个环节的不同制定出不同规章制度,进而以制度对教学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布置,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为此建立一个负责实施的机构,以此来保障制度在各个环节中的有效实行。其中,相关制度必须要涵盖各个方面,比如说对于教师的定期培训,“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要想做一名好老师,首先教师自身就应该具备较强的实力,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几乎每天都在改变,教师只有在自身能力较高的情况下才能为学生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同时,对于教学进度的安排、课程的设置等方面也要实行有效管理,确保教学的正常运行,而相关机构可以对教学进度进行监督检查。 (二)如何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依照上述改革制度,对于教学质量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系统评价,对每个环节的完成情况制定一套考核标准,在透明的制度形式下,由相关部门再设立一个奖惩制度,能者赏弱者罚,要让教师充分意识到危机感,在其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评分的标准可按照完成目标情况来进行评估,同时,让教师、学生、督导成员都参与其中,使其制度能够最大化地应用到各个岗位之中。 (三)对于教学工作信息的反馈情况 在惩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反馈渠道,其重点是对于教职工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一个有效反馈,学生在课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由于不好意思当面请教老师,可以通过反馈渠道向学校进行反馈,以此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有效解决问题,同时,反馈渠道同样对家长开放,家长的意见也能通过这条渠道得到解决,而学校根据反馈的信息情况对于在教学工作上的不足及时作出调整。 三、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内容 (一)在课程设置上的改革措施 由于之前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加之院校的相关专业设备比较落后,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于相关专业认识严重不足,造成毕业生整体工作能力素质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校期间,需要根据其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应该及时引进新设备,根据设备培养专门使用该设备的人才,在课程方面,目前依旧以设置课堂教学为主,严格来说,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升其操作能力与发展能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上的学术型劳动者越来越多,而技能型人才却愈发紧缺,使得社会市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而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也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根据市场的不同培养出市场所需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整合和优化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设置符合市场条件的课程,以此为改革的最终方向。 (二)对于教材的改革 与高校不同,高职院校比较着重技能知识的教学,而技能知识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材有关。好的教材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课程,同时对于学生的技能能力方面也有较大的提升。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教材问题较为严重,比如说优质教材的缺失、教材的不足、过剩等方面。在当今社会,也许现在某个职业的市场前景很好,但是过些年如果不更新,不创新,便会被淘汰了,而高职院校对学生使用的教学教材依旧是老教材,使得学生严重跟不上市场节奏,甚至在未来毕业后所学的知识是几年前的,因此,高职院校对于教材的更新应当做到及时化,以此来确保学生的与时俱进。 (三)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发达的科学被人们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同时也在影响着教学工作,由于信息数字化的加入,使得教育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教师队伍年龄层次的不同,部分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加入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更倾向于传统教学,使得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院校多媒体教室都寥寥无几,而这使得教学与社会严重脱节了。因此,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各大高职院校必须统一作出调整,对学校的软、硬件设备要及时更新,同市场接轨。 (四)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由于院校自身实力的不足而盲目扩大教学规模,这不仅不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会给教学质量造成严重伤害。所以,对于教育模式的改革,一定要考虑全方面,切勿盲目进行。 四、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对学生的管理 学生是一个主要对象,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群体,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分析其主要原因,大致上是学校环境因素所导致的,设施的不完善、市场经济因素的加入等,使得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愈发不重视。为此,高职院校适当阻止市场化的加入,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能因为市场经济因素的加入而颠覆了这一观念。同时,在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对于学生的管理应更加关注,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教师应该通过各个方面去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学生有最基本的信任,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性,不要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以不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定期举行技能大赛,增强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二)突出高职院校的技能特色 高职院校一般以就业技能为主导,要让学生感受到在校所学课程是具备职业性与技能性的,而这些都是作为职业技能的重要特征。这样便让学生意识上认为这个职业对本身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实践课程,以此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方法是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单一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型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外围事物。在普遍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的阅读量一般在课外阅读中,小说等刊物较多,而自身专业技能的阅读书籍相对较少,长此以往,学生今后的专业知识肯定是无法达到满意的状态,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可以建议学生多读一些符合自身专业的书籍,这也是对于自身能力的一个锻炼。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带动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然后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带动高职院校学生对课堂产生积极性,以此达到教学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只有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才能使得高职毕业生去适应社会,在输送实用人才方面高职院校依旧起着很大的作用,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这些都离不开高职教育管理的因素。因此,要对高职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以此提高办学水平,从而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迈上新台阶。 作者:于磊 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不仅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也降低了小学教学质量,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要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师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开展行之有效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生;教育教学;有效性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对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探讨的热门话题,只有做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真正地为小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全方位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形成一套学校独特的教育教学办法,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运用科学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加强全面管理。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首先打破一种思维定势,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问题,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领悟到“只有把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才有发展的空间”。本文笔者旨在研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希望为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思路。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限制学生创新发展 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小学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在课堂上不出现事故,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就行,至于能不能认真学习或者能不能学会都不重要。正是因为这些教师的错误观念,导致了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下降,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有的小学教师因循守旧,教学观念落后,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彻底,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也使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欲望受到限制。有的小学教师只关注小学生的考试成绩,根据成绩对小学生进行优劣生的划分,在课堂上只关注优等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劣等生则不管不问,这样的做法造成了小学生两极分化,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困扰。甚至还有的小学教师严格规定好课堂流程,完全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小学生有新的想法和疑问也不敢举手提问,课堂又回到了“教师为主”的时代,使小学生的个性受到压制。 (二)过分注重行为管理,教师之间缺乏互动 在一些小学校园里,管理者过分注重行为管理,树立了明确的学校、教研组、教师之间垂直管理关系,规定了下级必须要服从上级的安排,这种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反而造成了学校间信息沟通的障碍,使教师教学效率下降,工作中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有的小学规定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第一时间向学校管理者反应,等待学校管理者做出明确的答复,这样的方法禁锢了教师的思维,教师只是简单的把问题反应给上级,而不是积极的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师的责任感下降。学校管理者没有定期开展各项教师文化交流活动,对于集体备课、教材二次开发、校本教研、教师培训等工作漠不关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三)量化管理脱离实际,校园制度有待完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小学量化管理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一些学校积极推行量化管理,希望能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管理者对量化管理的理解不全面,将不能量化管理的工作也进行量化管理,将不需要量化管理的工作也进行量化管理,结果导致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比如学校会硬性要求教师每学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规定教师开展公开课的次数,等等。与此同时,小学校园的管理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很多小学没有明确的校园管理制度,有的小学即使有管理制度也没有认真的执行,当校园里出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而且小学班主任也没有向小学生渗透学校规章制度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小学生在内心里没有认识到校园制度的重要性,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小学必须要积极寻找症结的根源,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找出应对的策略。 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教师管理意识,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在新时期,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不仅能够教授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小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注重倾听小学生的心声,并且帮助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同时,要求班主任教师在每周的班会上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定期找一些学生进行谈心,或者组织班级集体活动,以提高小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小学生乐于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小学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优化教学思想,大胆创新,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小学生,积极提高教学水平,争取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 (二)狠抓教学常规工作,构建良好校风学风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光靠目标和口号还是不够的,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只有常规工作都有序开展,整体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才会良性运转。我校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教书育人”的宗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备课方面,积极推行科学合理的集体备课制度,号召各学科教师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力量,探究更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案,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方面,鼓励教师开展互听、互评活动,骨干教师多带动青年教师,给青年教师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从而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考试方面,学校要不断规范考试流程,严格考试纪律,提倡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考风和学风,让小学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考试;作业方面,小学教师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差异化的作业。 (三)加强师生德育教育,积极推行依法治校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是提升校园文化的基础。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加强对师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定期聘请德育专家到校开展德育知识讲座,与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帮助师生解答一些常见的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利用校广播站和宣传栏,向师生宣传德育知识,力求全校师生都能够提升认识,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只要从宏观上保证教学管理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才能够突出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要积极推行依法治校,制定明确的校园管理制度,加强小学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减少校园暴力和校园霸凌事件的发展,普及法律知识,让小学生知法、守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对于小学生的茁壮成长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努力做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协调发展。同时,管理者还应该制定明确的考核制度,端正考核思想,促进小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运转。 作者:王德毅 单位:山东省昌邑市饮马镇饮马中心小学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探讨 [摘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是推动国家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其中技术师范类的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平台更是需要继续推进实践改革,增强自身的办学质量,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以便能够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技师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当前,我国的技术师范学院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环节必须及时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奠定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完善技师学院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关系到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问题就是高素质教师人才的缺乏,进而导致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发展缓慢。为了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的技术师范学院必须将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的教育。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有效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增强教师学历水平和职业水平的协调性。第二,针对技术师范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来恰当地安排相关专业的教师,避免专业教师聚集在某一专业问题,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注重优秀教育人才的引进工作,在人才引进当中注重结合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实际,并设置相应的奖励制度,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第四,加大对教师队伍的整体培训力度,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对教师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素质,从而更好地承担专业教学的职能。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文化道德素养,发挥师德表率作用。我国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探讨山东省潍坊市技师学院罗园园 二、健全技师学院规章制度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在制度层面对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保障,需要真正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摆设,不然也难以推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发展。因此,我国的技术师范学院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学校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以及能否真正贯彻落实是影响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所在,以便在具体的工作环节加大力度,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好教学秩序,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技术师范学院的规章制度需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健全的工作制度。工作制度必须涉及到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估、教材管理、课程考核、专业考核、教学设备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以便更好地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规范,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完善的行为准则。行为准则当中需要涉及到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同时还需要包含学生手册等相关内容,而且在设计这方面的内容时需要综合考虑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加大执行力度。 三、强化技师学院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当前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实施难度,要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突破传统教育体系的束缚,切实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从而培养出能够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不少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会单一地侧重于知识或者是实践,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受到影响,降低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技术师范学院必须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工作,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具备导向性。一方面,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改革导向,依据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培养出相应人才。另一方面,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改革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此同时,课程体系的改革还需要体现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 四、开展技师学院实践教学 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用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来提供辅助实现理论以及实践教学的整合,切实协调以及把握好理论和实践设置的度。因此,我国的技术师范学院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有效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综合考虑到需要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层次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层次,利用换位思考以及互补长短的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整合起来,同时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进行验证,又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将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一方面,学校要厘清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信息,并配备专业化的教材、教学设施以及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等,切实保障好实践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保障好实践教学实施的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真实性的实践环境,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国技术师范学院在推进人才培养大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社会以及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必须综合考虑到影响人才培养以及学院发展的因素,以便能够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构建符合学院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技术师范学院必须提高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建设和完善师资队伍,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课程改革,积极推进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实践应用型人才 作者:罗园园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技师学院
浅谈媒体运营管理:基于互联网条件下媒体运营管理的信息化 【摘要】现今社会互联网已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它不但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提升管理运营的水平,加强企业的竞争力,也保证了我国媒体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媒体企业,互联网,信息化 一、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由于技术的促进作用得到空前的解放,这使得信息技术正飞快的替代传统行业,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着生产生活活动。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深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密集型国家和资本密集型国家的区分也就不再明显,各个国家的垂直专业化进程由于网络的发达而变得快捷方便。现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都在享受着由互联网带来的快捷与便利。截止到2011年,我国宽带上网人数已经达到7000多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上网人数增加了30%左右,增长人数为2014万人。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缩短,空间上的拉近,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中由比特组成的虚拟空间和信息世界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个全新的生存领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数字化生活空间。我们至此可以预见,我们未来的发展会为网络和计算机所改变,未来的网络对我们的生存来说,会像水一样重要,我们可以找到任何信息,地理距离成为了无关紧要的东西。但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们之间将无法传递信息,任何工作都不能得以开展。 我们经历了4次技术革命,每一次革命带给我们的都是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生活质量的飞速增加。当我们进入21世纪以后,第4次革命———计算机技术的革命———已经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所以,如果想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快速的掌握信息技术,运用已有的资源对原有产业进行整合,使其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生产效率。互联网的推广首先需要有网络资源做保证。一般认为媒体是最重要的网络资源输送渠道,我们在网上看电影,看新闻,评论,报纸等,均离不开媒体行业的努力,但是本文在研究媒体产业的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媒体产业虽然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但是其本身的运营管理并没有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反而大多数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技术进行运营管理,这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可行了。所以本文对媒体行业的运营管理进行研究,将互联网的管理信息技术引入媒体行业当中来,以期给媒体行业以参考,提高媒体的运营管理水平,促进运营管理质量。 二、互联网对媒体企业的促进方法 媒体企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管理体制单一,业务模式单一等弊病,所以本节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传统的网络提升为综合信息的网络,需要多方面协调进行。 首先从效率角度来说,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报告,如果能够提升上网速度,就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20%,创收增加15%,如何提升联网速度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使互联网传统的接入业务,如www,FTP,E-mail等业务通过PC+与Cable Modem来提供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上网速度,或者采用专线接入网络的方式,根据不同的优先级来合理分配网络资源,保证数据充分交换,达到网络共享的目的。 其次,从业务角度来说,媒体需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全方位的网络资源服务系统。比如媒体企业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制作相应的媒体资源来满足各种需求。这种方法可以在网络上实现,通过媒体挂到网上的各种视频,测试用户的点击率,然后总结归纳出点击率高的视频在制作上,特点上,标题选择上的优势之处,从而达到提高媒体收视率的作用效果。举个例子来说,某视频网站推出一个视频,取名为:“某人的一天”,其点击率就非常低,但是他们在几天后换了个题目,叫:“最不能忍受的时刻”,其点击率在几天内上升了几万次。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在视频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名字的变更带给企业更多的点击率。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参与,进行技术统计,综合智能分析等,可以引用各种互联网技术,如数据仓库DW、联机分析处理OLAP,模型库MB,知识库KB等。 第三,从信息共享角度来说,媒体企业之间尤其需要信息的互相提供。正如几天前土豆和优酷合并的案例可以看出,媒体企业想要在中国这个市场做大做强,信息的共享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信息包括第二点所说的点击率的信息,还包括分区域,分行业对各类媒体信息的需求程度。如知识分子比较关注国家科技进步等方面的信息,就会点击此类的新闻,学生喜欢看电影或体育,就会多选择电影类或体育类,比如上海的网民绝对不会关注北京某胡同买的炸糕多好吃,他们只会关心上海有什么好吃的地方,这就是地域特点。基于此,网络的作用又凸显出来了。 第四,从时效性角度来说,网络对媒体企业也是极有帮助的。比如某段时间人们普遍关注某件事情,而过段时间往往关注其他的事情。这在媒体的运营过程中非常常见,所以媒体需要通过网络,及时抓住观众的需求,也就及时的抓住了市场的动向,有时可以根据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从而推断出未来观众需求口味的变化。这对于媒体企业未来的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三、研究互联网对媒体运营管理的实际意义 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使得信息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此,谁能够率先掌握先机,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企业面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大量繁杂的信息,以及瞬息万变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能够及时应对,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媒体企业的运营得到快速有效的发展,如何使各级管理者以及下属员工从容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突发情况,使媒体企业的掌舵人如何利用现存的历史数据建立决策模型以定量辅助决策,同时如何利用大量管理专家的经验总结来建立专家系统以定性辅助决策和从海量的数据,从信息中提炼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利润,进行科学的决策和推动商业智能技术的发展,本文的分析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浅谈媒体运营管理:浅论新媒体时代地方电台的运营管理与创新发展 摘 要:近年来,以互联网络和手机电视等为中心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整个媒体格局产生了的深刻变化。但它所带来的现实的冲击和变化不容忽视。对于具有产生时间较为长久的广播来说,新媒体的冲击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都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新媒体在冲击传统媒体广播的同时,也为广播提供了新的延伸和拓展的巨大可能。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地方电台的经营管理与创新进行分析、解读,旨在为之提供相应的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电台 新闻广播 创新 1.新媒体时代下地方电台面临的现状分析 曾几何时,广播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媒介形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政治时期,广播的地位与作用更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但是作为新闻广播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它固有的局限性也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传统广播仅仅利用了人的听力功能,节目播出是依时间线性进行的,听众难以主动选择,必须按预先制定的播出顺序收听,节目播出后很难保留,稍纵即逝。其次是广告经营问题。广告经营是大多数广播电台的唯一收入来源,而它却难以实现跨地域、规模化经营,况且广告时间极其有限,需要打破单一的经营模式,引入新的资源和力量。 近几年广播在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中,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中几大原因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脚步。首先是“人才”的问题。广播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人才的使用和选择要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目前广播媒体普遍缺乏高端优秀人才。一是广播媒体管理层缺乏精通宣传业务管理与产业经营的管理人才。二是缺乏推动广播科技发展的类似“学科带头人”这样的高端技术人才。三是紧缺新闻采、编、 播、主持岗位上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人才障碍将成为广播业做强做大的最大障碍。其次广播节目市场化观念不强,市场意识落后,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节目的非市场化。其实所谓市场化,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利润就要缩减成本,而对电台来说,人才是最大的成本。 2.地方电台未来发展趋势 现如今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媒体面临着严峻挑战。各类传统媒体的占有份额不断萎缩,网络媒介的势力范围却以几何速度不断扩张。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要想占有一席之地,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变。新媒体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传统广播传媒与其等待引外资进入新媒体产业,发起挑战,不如自己否定自己,将新媒体放在与传统媒体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新媒体的产业性质采取相应的运营模式,包括新内容形式、新的内容制作方式、新渠道、新的推广方式、新的业务模式等等,将新旧媒体竞争从传媒集团与业外资本的外部竞争,转化为集团内部事业部之间的竞争,自发地进行平台转移,从而掌握主动权,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最为传统媒体的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 在媒体技术不发达的阶段,各种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技术的限制,比如报纸虽然表意明确、思想深刻,但无法传递直观生动的视觉信息,电视虽弥补了报纸这个缺点,但又稍纵即逝,无法保存。而现在媒体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媒介的现有特征,为各种媒介实现融合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广播电视媒体在互联网上建立Web站点,将自身拥有的音频视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新技术新手段扩大传播领域和范围,是今天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 网上广播(InternetBroadcasting),亦有人称其为“在线广播”,系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的形态。它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亦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网上广播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日趋成熟,市场开始形成,在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网络用户中的听众观众群已经出现。 4.全媒体背景下广播节目的创新 在新的环境下,广播要想更好地生存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4.1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要 想要提高收听率,广播必须要以满足听众需求,所有广播节目体现出实用性。因为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受众都会选择更便捷地接收生活信息。所以广播要在传播渠道上变革,在内容方面下功夫。面对各种新媒体的挑战,应该根据网络时代传播理念的变化自觉调整,寻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生存对策,本土化和服务化、娱乐化将成为广播界争取受众的努力方向。对于普通受众而言,本地信息是最重要的。贴近生活的本土实用信息,更能够引起受众关注。 4.2 走专业化之路 广播业必须借助媒介新技术的推动力,走向以频道专业化、经营地方化的发展道路。随着市场的分化使广播业必须走专业性的特色化道路,提到特色,最重要的是确定目标受众群体,围绕目标受众群体的需要,设计和制作节目,做到准确定位,锁定核心受众群体。只有锁定了受众群体,才能拥有收听率。有需求差异就有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度越高,对广播媒体类型化程度要求也就越高。 4.3广播节目创新 媒体要若想争得受众资源,就必须对受众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制作不同的节目,并且做好节目、做精品节目,走内容取胜之路。因为个体的收听需求不同,在收听广播时,听众总是寻找自己喜爱的节目,形式与内容适合的节目,才是赢得收听率的的重要手段。优秀的广播节目,就是“内容恰当”与“形式适合”的有机结合。 5.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向前发展,我们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广播媒体在新的科学技术背景下的发展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解决,现如今广播的发展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冲击,但同时也会存在希望和机会。广播应该成为现代科技的受益者,对其而言,重要的是要在科技的发展中学会变化和调整。让我们的广播事业焕发出更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解雯荔,女,秦皇岛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旅游经济广播频率副总监。 浅谈媒体运营管理:新媒体的运营管理现状及展望 [摘 要] “新媒体”是作为一个综合性质的概念,并不特指一个媒体,是数字化网络交互的媒体平台。本文主要阐述了它的产生、发展,它的多样化的营销手段及由于它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并着重介绍新媒体的类型与特点和它的产业模式。 [关键词] 新媒体; 网络; 营销; 第五媒体; 传统媒体 1 前 言 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戈尔德马克(P.Goldmark )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商品的计划,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 New Media)一词。新媒体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是专指某一种特定的媒介,而是对为适应信息传播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批媒介的统称。 现在我们普遍接受的新媒体是指数字化网络交互的媒体平台,它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主要特质在于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美国《连线》杂志)。数字化的交互平台的海量资讯和互动参与等特质,使受众摆脱了传统媒体的桎梏,从被动跃升为主动,进而,使受众同时兼任了编辑、编审、评论者以及传播者等多重角色,形成了独立的自运行系统,让每个人重新恢复了述说与倾听的权利,不再受他人的牵制。 2 新媒体产生的因素 2.1 需 求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新媒体也是如此。正是由于人们对自主发掘事物的本体和真相的需求,自主发表对事物的观点及看法,并寻求共鸣与争论的需求,这三种人类与生俱来却被长期忽视的本能需求构成了新媒体的原动力,而数字化网络技术为这一原动力提供了运行平台和技术可能。 而传统媒体在生存压力和机制构成上,会在价值观和表述方式相对妥协,进而丧失了部分事实的尖锐性;同时在人力和规模的制约下,损失了资讯的广泛性;在等级化的审核机制下,拖延了报道的时效性;最重要的是缺乏即时的真实互动,让资讯的传播成了惟我独尊的自说自话,剥夺了受众真实意愿的准确传播,进而日益脱离受众的需求,渐变为昨日黄花。 2.2 时代的广场 在人类文明的童年,古希腊的城市会建立广场,在那里,平民、贵族和政客平等自由地抒发自己的观点,在那里,著名哲人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成就了自己的学说,文化和文明就这样诞生在广场这一摇篮。 而今天,随着新媒体的到来,数字化虚拟网络的交互平台为我们再次构建了一个具备时代特征的广场,我们又再次迎来了“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机会,又再次赢得了平等自由地抒发自己的观点的权利。 广场的特性定义了新媒体,这也是我们如何区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键。首先新媒体是即时交互的,也就是说,新媒体不依靠一家之言而自圆其说,新媒体更类似于在一个广场中由诸色人等就共同关心的事件或话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实时地更新事态动向和自己的观点看法,参与互动,即时交流。 2.3 共享 新媒体要有着海量资讯的共享,其核心在于共享,也是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关键。新媒体依靠共享的特性,吸纳众人参与,进而保证了多渠道、多视角的海量资讯出现的可能,同时由于不必像传统媒体那为投资的利益集团代言,进而削减了信息资讯的筛选准入,进而充分放大了信息量,与传统媒体相较,新媒体更像超市,最大限度地吸纳资讯,由受众自身完成甄别判断,同时受众又可以自由释放自身的资讯,供他人选择。 2.4 个性 新媒体的重要特征是个性化,由于所有人是在一个资讯广场上对所有人进行传播,这里区域、语言、种族和国家等桎梏随着技术的完善而淡化,话语权不再为所谓的“正统”、“官方”和“权威”所左右,置身其中,就像契诃夫所说的那样: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他各自用上帝给他的声音。 在这样的众说纷纭中,评判的权利交付给了受众,受众的关注度成为了绝定各个声音大小的关键,谁的事件会引发大众的关注,谁的发言就会成为新媒体的“头版头条”;谁的论断符合普世价值,谁就会赢得粉丝的追捧。在新媒体兴起初期,也许会产生一批单纯为关注度炒作而出的流行话题或流行英雄,但是经历一段时间的沉淀,随着受众的审美和判断能力的增强,会像大浪淘沙一样去粗取精,将真实呈现给世人。就像古雅典广场中的叫卖声永远无法掩去苏格拉底的哲学之声一样。对新媒体任何形式的钳制,都有可能损伤始于我们这一时代的未来文明的微茫。 今天,我们应重温法国启蒙运动的创始人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并以此为训,维护我们新媒体,这一科技带给我们的全新的时代广场。 3 新技术带来的新生活 新媒体的出现和成长,源于技术的进步,数字化使知识和资讯摆脱了纸张、印刷等传统,声音和图像也摆脱了胶片和磁带,变成了数据流通过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进而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 资讯获取方式的变化,18世纪,人们只能在音乐厅中,聆听贝多芬的天籁;19世纪,爱迪生的留声机让我们可以在屋中聆听婉约的蓝调;20世纪,大街小巷的磁带CD流传着摇滚的节拍;而今天MP3将音乐随时随地地奏响在每个人的耳畔;深藏在凡尔赛宫的蒙娜丽莎,也将微笑以视觉极限的分辨率(326像素/英寸ppi)展示于我们的案头或掌中。这样的变革,是人类有史以来,始料未及的一次巨大变革。 2011年北京地区的开机率从2008年的70%跌到了30%,用户流失的根源是内容的流失。“从电视机上能看到的内容,在网络视频中还有找不到的吗?可以随时、随意地点播收看,根本不用再在电视机前苦等一档节目。”一位彩电企业的研发负责人表示,这让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电视。 截至2011年中国网络的阅读率为77.1%,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2.3%,报纸阅读率为66.8%,期刊阅读率为46.9%,我国18~70周岁国民电子书的年阅读量达到6.13亿本,文学殿堂中,网络开始雄霸一方。 (2) 资讯方式的变革,在过去,卡夫卡笔下的女歌手约瑟菲妮也许还可以用歌声长久征服她的老鼠民族,而在今天,在新媒体中各领风骚的网络歌手可能把她随时秒杀。早在18世纪就开始编撰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在使用频率上,远远被新媒体中的后起之秀《维基Wiki百科》所赶超,历经了244年的漫长岁月,走到2012年的3月,正式宣布将不再推出印刷版,内容全面数位化。作为“人人可编辑的自由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秉承了新媒体的精神,让人人都拥有了编辑和参阅的权利,从而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在文学界,在娱乐界,网络、网络歌手不一而足,自主自觉地更新着自己的声音,其规模和数量也都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所有创造和不再以工作和生存的需求为目的,彻底回归到了自我抒发的本源中,就像贝多芬所说的那样:发自于心灵,才能到达于心灵,这种自然的,不受桎梏的声音,自然会赢得世人的喜爱。 这两种变化带来的关注效应,2011年5月1日,拉登被击毙,这一消息以每秒钟5 106条的速度在Twitter上传播,这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参与和传播能力,但是这一事件,在Twitter的年度新闻中仅排行第10位,与这种国计相比,百姓更关心的是民生,排行首位的是2011 MTV音乐录影带大奖(MTV Video Music Awards)颁奖典礼上,碧昂丝(Beyonce)宣布怀孕,并高调地露出微挺的小腹。根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旗下网站的统计,8月28 日这一天,每秒钟有8 868条微博在谈论碧昂丝怀孕。而在传统媒体上政客的鼓噪却远远超过了怀孕的消息。 4 新媒体的类型与特点 相对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广播、电视和户外四大媒体,新媒体又被称作第五媒体,其主要的类型包括:网站、网页、博客、播客、微博、网络电视、网络广播和网络报刊等;从接入平台来看,受众常用的有计算机、电视、手机和户外看板。 作为新媒体的先行者网站、网页的特征首先在于低门槛:几乎任何人只需掌握基础的网页制作技术,即可在网络中构建自己的网站,即时信息,实现了个人化的网络出版。 博客、播客和微博,甚至无需制作网页,只需登录对应网站,通过点击即可发表资讯,具备完美的时效性。通过各网站间、博主间和受众间的链接转载,自由组合成了一个集群化传播群,使关注同一事件和话题的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交互沟通,加之其操作的简便,堪称是一种完美的大众舆论平台。 网络的报刊、电视和广播,现在是一种三足鼎立的态势,其中传统媒体的网络版面、网络频道在其中首当其冲;其次是一些新闻网站,通过链接转载,通过对新闻的收集整理,向自己的目标受众传播;第三种是一些个人媒体的兴起,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创办了自己的刊物、电台或电视,上传自己的作品。 从传播形式上来看,网络电视和广播多采用直播和点播并存的交互传播方式,以便于受众依据自身寻求进行甄选。 5 新媒体的产业模式 随着雅虎、谷歌和Facebook的成功,除了创造一批网络新贵之余,也真正将新媒体推到一个新兴产业的高端。新媒体成了一台巨大的吸金机,赢得了资本青睐,不断更新的产品技术,使之具备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投资前景,对传统媒体的挤压也日益加剧,融合替代的趋势不断加速。 作为新兴产业,新媒体的商业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4点: (1) 关系营销:通过自身的产品及服务,将一批有着共同取向的受众联系到一起,使之建立互动的关系,并通过对关系的建立及维护获取利润; (2) 分众营销:摈弃大众传播方式,对受众取向细分,依据受众取向提供有别于竞品的差异化产品及服务,借以维系持续的客户关系; (3) 客户营销:建立客户维护系统,通过对客户的不同需求的发现与满足,保持长久的客群; (4) 关注营销:通过群体事件或关注的事件、话题,引发最大限度的群体关注,借以扩大受众总体量 。 从以上4点,我们不难看出新媒体的注意力不再为整体所左右,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发个体的参与与关注,这是新媒体商业模式的核心。 现行的新媒体盈利模式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 产品收益:通过不停推出的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相应增值服务,向受众取费,主要采用B2B、B2C、C2C等电子商务平台获利;或通过网络、媒体、通讯的运营平台取费; (2) 广告收益:新媒体中的广告收益已经不再是支撑媒体的主收益渠道,但是通过图文、视听和植入性广告的参与,可以降低受众的进入门槛,甚至可以实现免费; (3) 渠道收益:在受众中建立会员机制,形成自有的传播渠道,通过渠道向会员销售产品或收取相应的资讯或交易的中介费用。 2004年10月,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他的文章中第一次 提出长尾(LongTail)理论,他告诉读者: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而在于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寄予了一个准确的定义。 网络书店和数字出版社的发展为长尾书刊销售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市场。在这个市场里,长尾书刊的库存和销售成本几乎为零,于是,长尾书刊开始有价值了。销售成千上万的小众图书,哪怕一次仅卖一两本,其利润累计起来可以相当甚至超过那些动辄销售几百万册的畅销书。亚马逊副经理史蒂夫·凯塞尔慨叹道:“如果我有10万种书刊,哪怕一次仅卖掉一本,10年后加起来它们的销售就会超过最新出版的《哈利·波特》。” 一旦游戏规则被打破,就意味着滚滚的钱财,而新媒体就是这样,不停地在破旧立新中成长着。 6 新媒体成长的忧虑 面对这样的新媒体,我们要摆脱传统媒体的思路,正视它的优长。 6.1 正确认识主流舆论和主流思想 有人提出新媒体的产生不利于主流舆论和主流思想的传播,其实大谬,新媒体带来了多对多互动传播方式,这就导致不同的信息得到传播,带来了舆论的多元化,而多元化的产生,大众声音的传播,恰恰是对主流舆论和主流思想弘扬,我们不应怀疑广大受众辨别事非的能力,主流舆论和主流思想向来是和人民群众的观点看法以及终极目的相统一的,任何一种将二者对立的思考都是一种反动。即使是一些消极的负面信息可能会误导部分人,但是如果我们保证了大多数人发言权,明辨是非的大多数自然会纠正不良的误导,代人思考、代人判断、代人选择正是传统媒体的致命伤,如果我们将其延续至新媒体,势必会导致新媒体的消亡。 6.2 开放地接纳世界 还有人担心,新媒体的开放会引发一部分国际上的不良声音进入,干扰我们国人的视听。开放性是新媒体所具备的强大能力之一,这也就让新媒体业务和信息能够冲破国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就是我们打开国门,以开放自主自强的心态面对世界换来的,而闭关锁国和闭门造车换来的是我们的百年国耻。在今天,我们以强劲的国力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我们还应用满清遗老的心态看待世界和新媒体,我们就是倒退,是对被动挨打的历史的眷恋。我国的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我们以着更健康的心态去倾听民生,去面对世界。 6.3 如何看待内容不良的信息传播 因为新媒体的产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节目来源和传播方式,不可回避的是虚假、暴力、色情等内容不健康的节目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得到传播,面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依靠是法律,虚假、暴力、色情等危害社会的因素存在,法律是第一武器,也是第一考量标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以个人观点为转移地去评断,是我们看到这些的问题的标准。 还有一批人士以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不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由,批评部分网络内容低俗,“存在即合理”萨特在上个世纪中叶就这样告诉世人,而时至今日,依然以着“阳春白雪”自居去品评“下里巴人”,岂不是即便是他们奉为圭皋的《诗经》,依旧是“风、雅、颂”并存,百姓喜闻乐见的“风”为先,文人低吟的“雅”在后,宽容地去接纳别人,否则换来的就是世人的遗弃,千年前的古人尚且明白这一事理,去持铎采风,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有人这样地去评断新媒体呢? 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忧从中来,但是我们还是本着新媒体的原则,“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将这些声音留给世人和时间,自有公论。 7 明天的媒体 新媒体方兴未艾,旧媒体日薄西山,未来每天是不是就是新媒体一统江山呢?答案是否定的。让我们看看历史,电视诞生了也没终结电影的生命;超市诞生了百货商场依旧火爆;新媒体出现了并不是传统媒体的死亡,相反在资讯的准确性和观点的专业性等方面,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就像个孩子,显得那么稚嫩,还要牵着传统媒体的手才能蹒跚前行。未来的媒体之路,会是二者的相伴而行。新媒体让传统媒体走下神坛,贴合市井百姓;传统媒体让新媒体登上大雅之堂,稳居第五媒体的宝座;和谐共生,繁荣发展。 随着技术的完善,更大的存储、更快的网络以及更人性的机制,会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带来更为广袤的空间,未来到底会怎样,让我们拭目以待。 浅谈媒体运营管理:媒体融合出版的运营管理之道 目前,传统出版企业正在从纸质出版走向全媒体、全业务的出版融合发展的道路,如何快速认清形势、找出自身劣势、探索出解决方案,决定着融合的成败。新媒体数字出版,完全解构了传统出版的规则,改变了出版行业的基本规则,从产品形态、运营模式到盈利模式,颠覆了传统出版。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笔者根据多年在传统出版和新媒体网络出版的工作经验和对于新媒体尝试的教训,试图简略探讨一些运营管理的解决之道。 新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有很大的不同,新媒体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并不是简单的建立个网站、发微博和微信,也不只是想把书刊中的内容挑选一部分放在网上,或交给平台商就行了,而必须时时在考虑受众都有什么,受众想要看什么内容,涉及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新闻、社科、科技、教育、人文、生活热点、少儿等等。出版社没有掌握用户,而网络平台经过多年运营,是掌握大量注册用户的。平台商可以通过用户行为分析,主动向网友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这就是其运营的基础。 出版融合,也即数字出版及媒体融合出版的主体仍然是互联网,其强大的融合力使得基于互联网应用而产生的数字出版一开始就拥有了信息化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的基因和强大的生命力。自此,数字新媒体成为了媒体发展方向的代表。出版融合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完全IP化,从而导致全网络融合,纸质图书成为媒体产品的一部分,一个子集。用户需求的融合,必然会导致用户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融合,从而形成全媒体,M一步导致业务融合,从而形成全业务。这就需要我们有运营的概念。 媒体融合出版的流程 如何利用管理手段,尽快完成从传统出版到媒体融合出版的转化,就是我们这些出版管理人员需要尽快解决的课题。 传统出版和媒体融合出版同样是生产流程的融合,它们有相似之处又存在明显的不同。传统媒体行业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早已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从最初选题的构想,到选题立项,再到实施阶段的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印刷、销售,最终到财务结算,效能评价,这个完整的体系保证了内容信息的传播质量和效率,可以说是非常科学和有效的。新媒体出版,则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满足基于大数据库的多维度阅读需求,开发整合有效阅读资源,在平台上,通过用户行为状态来收集可用数据,为用户提供阅读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新媒体数字化资源都是海量的,不是一本本的,规模化和集成的,通过对资源的碎片化与结构化处理以及知识挖掘等,构建知识的点、链、丛、树和体。新媒体数字资源在开放存取模式下通过协同编纂系统,完成资源的按需定向、定点萃取和立体化编辑。媒体融合出版,在网站平台上,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支撑,基于全媒体、全介质、全通道、全设备、全装置进行内容信息的传播。并且,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迭代服务。这是一个从用户到用户的完整的闭环。这完全不同于传统出版的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印刷、销售的一个线性流程,一个开环流程。而是一个需求建构――平台――用户互动――增值服务――迭代开发……的流程。 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学科发展报告”数据库开发和运营,就是如此。“学科发展报告”不但一次次地内容补充完善,而且呈现形式、UI界面,都按照用户的要求做了完善。 确定适合数字出版、媒体融合出版流程,就为运营打下了良好基础。 内容运营 首先,要把握用户的需求,采用精心选择的内容,经过认真的编辑加工,通过技术开发,UI界面美化,打造出优秀的数字产品,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价值。 其次,要进行用户测试,及时将数字产品在网站上,让用户阅读体验,收集内容反馈,进一步改进产品,包括外观界面和内容。 例如,“学科发展报告”及时地进行了内容补充,每年增加30―40册的新内容。在UI界面上,也按照图书馆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的要求,做了修改,以便更适用于大中院校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 此外,媒体融合出版切实保证产品内容管理,能因噎废食只追求发展速度和效率而忽略产品内容。 用户运营 传统出版是先有产品,后进行推广。而且不能精确锁定用户,用户往往是在电商、平台运营商手中。产品策划开发者与产品的用户(读者)之间互动少,参与感少,受众的黏性不强,读者对产品不满时的应对手段就是下次选购产品舍弃这家出版企业和产品。数字新媒体出版则不同,如果受众对媒体提供的产品不满意,会马上关闭页面、卸载客户端,转而选择其他竞争者产品,并把不满迅速通过网络传播出去,进而影响品牌的口碑。因此,新媒体数字出版必须在每个产品中都倾注全力,打造品牌和影响力。特别是用户口碑,用户形成的口碑,才会直接在用户中传播,影响媒体融合出版的服务传播和消费行为。 在运营媒体融合出版时,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如:用户提供试用阅读品,提供免费下载内容,有奖销售,与其他产品打包销售,等等。要学会使用互联网企业获取用户的各种运营方法。 例如,科学普及出版社的果脯网,是该出版社的内容平台,需要用户的数量、黏性和活跃程度。果脯网的运营团队,几年来多次搞各种线上线下推广活动,如百度推广、期刊推广、易拉宝推广,用户建议提交、用户征文等,聚集了人气,提高了用户访问量和销售下载量。 品牌运营 现代市场经济表明,企业运营需要品牌,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并非朝夕达成,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建立品牌过程中传统企业的发展状况各有不同,每一个企业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品牌发展战略,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稳步推进。 数字新媒体,要用准确的定位,精确圈定自己的用户,不同出版企业之间,圈定的用户是完全不同的,如少儿、教育、科技、文学等出版企业,要采取不同的用户,打造细分品牌。可以依据自己多年形成的传统图书品牌优势,通过渠道平台,不断强化数字媒体品牌。 品牌建立,要分阶段通过产品内容和服务带动实现,媒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需要联动发展。第一阶段,打造和推广其优秀数字产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形成产品品牌。第二阶段,打造平台。优质产品与品牌将会进一步带动平台的发展,保证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在自己的平台上聚集起众多优质内容资源,使得新媒体产品的开发能与其他企业保持差异性,避免同质化,不断提高美誉度。第三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前行,企业最终实现产品品牌、平台品牌的综合发展,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例如,科学普及出版社不断在用户中增强“全国唯一一家中央级科普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在科普业内,特别是科协系统内,形成了良好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全国的地方科协系统购买科普电子书、科普APP、科普数据库和科普视频等,首选科学普及出版社的产品。这正是科普数字出版物与服务品牌形象的表现和效果。 编校质量控制 质量是运营的基础,新媒体数字产品具有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一旦产品内容出现问题,给社会和出版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通过必要的流程和手段来规范信息传播内容,确保质量。 融合中的媒体经过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编校人才,日常的业务和导向培训不仅能防微杜渐,减少问题的发生,不断提高数字产品的质量。 此外,积极收集用户的意见,从中发现内容错误并进行改进,也是一个重要方法。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是产品的评价者、加工者、传播者、消费者。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媒体出版管理者,要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当好生产组织者,而非传统出版时代、工业化纸质出版物时代的生产者。 例如,科学普及出版社除了有一支专业的数字科普出版物审编校加工队伍外,还经常与科普粉丝互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迭代更新数字出版物的版本,确保了质量。例如,该社组织开发的“木奇灵”植物科普电子书作品、“阿优”科普动漫系列等,受到用户的好评,累积点击率达到千万级、亿级。 综上所述,面对媒体融合出版的时代,必须要认清它与传统出版的区别,强调运营,才能更好地发展。在有运营意识的基础上,加强流程创新,不断做好产品运营、用户运营、品牌运营和质量管理。在这几方面着手,顺应趋势,才能探索出全媒体产业链的整合新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促进传统出版与新媒体数字出版一体化发展。
室内设计师论文: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室内设计师 摘 要:室内设计行业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取得了极大进步,装饰行业也随之飞速发展,室内设计专业前景十分广阔,但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对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并就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室内设计师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研究,希望可以有效提高高职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学生;培养;优秀;室内设计师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室内设计人才的主要专业,随着行业市场的不断扩张,社会对于优秀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室内设计师,是当前各高职学校面临的重大难题。 1 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室内设计行业所涉及的学科十分广泛,包括了艺术景观、教育、室内装饰等多个行业。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设计改造原始室内环境,并对室内空间的整体环境进行修整。例如,硬件方面包括了对顶棚、墙面以及地面等的造型设计,软件方面则包括了选择房间家具摆设、门、窗材料以及装饰品等。室内设计主要包括了商业设计与居家设计两个方面。其中,商业设计主要指的是对公共场所的设计改造,如购物商场、酒店、办公室等;而居家室内设计主要指的是普通住宅家庭的装修改造。室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客户需求,根据客户的实际要求来合理选择设计风格等。所以,室内设计师的设计目的就在于使人们对自己所设计的室内空间有一定的舒适感与归属感。 2 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室内设计师 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2.1 培养学生美术功底 进行室内设计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为人们设计创造出一个舒适美好的室内空间环境。室内设计行业对于室内设计师本身的审美情趣以及空间、平立面的审美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室内设计师的设计成果需要借由绘画来进行表达,所以,学生的美术功底对于学生室内设计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在进行室内设计教学时,必须重视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与强化,在学生进校初期就要加强学生美术功底的培养,如开设素描课、色彩课及速写课等。确保学生在绘制图纸时,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构图、色调、灯光等方面问题。 2.2 培养学生文学内涵 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使学生拥有更高的文学修养与文化素质,从而使得学生的室内设计作品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因此,高职学校必须重视高职语文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自身文学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身创意及设计主题,使得学生的室内设计作品更加诗情画意,令人回味。 2.3 培养学生艺术爱好 艺术与艺术间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多种艺术形式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所以,优秀的室内设计师需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因此,在高职学校应合理安排室内设计学生课程学习,适当增设一些影视艺术课程、书法艺术鉴赏以及摄影艺术课程等,帮助学生学习更多艺术知识,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校内外文化活动,从而综合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使得学生的设计作品更加富有艺术性与美观性。 2.4 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建筑是凝固的乐曲,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应该像优美的乐曲一样,既个性鲜明又兼具庄重,既浪漫温馨又不显媚俗。音乐是一种柔性的艺术,相比较其他室内设计知识,音乐可以更加深入地渗透至设计师的思想及灵魂中,设计师在充分了解音乐魅力后,可以灵活将其应用到自身室内设计作品中,从而使得自己的室内设计作品更加富有美感与艺术气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可以为高职学生增设音乐鉴赏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感受音乐艺术的机会,不断加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音乐艺术修养。 2.5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媒介。室内设计师要想完整传达自身室内设计理念,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除了与先天因素有关外,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后天的锻炼培养,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语言逻辑能力,加强语言感染力,才能确保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身室内设计理念,做好设计需求沟通,提高室内设计质量。因此,高职学校应做好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创造课堂表达条件,如组织学生进行室内设计方案交流讲解,模拟客户进行设计沟通等,不断培养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还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辩论比赛、校际交流会等能够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及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与客户沟通交流,了解客户实际需求,表达自身创作理念,全面提高室内设计质量。 2.6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的讲授只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途径,但任何知识都需要学生的自发学习才能进一步掌握。作为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只有具备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进步,才能持续提高自身室内设计水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应将更多的时间与权力留给学生,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主学习,自主完善,确保学生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知识丰富,学习能力强的优秀室内设计师。 2.7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是提高学生室内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不断的实践操作,才能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设计理念及能力,强化学生设计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综合水平,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高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将室内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设计进行充分的结合。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高职学校可根据自身能力建立完善的室内设计实训设施建设,使学生可以通过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材料采购以及现场施工等多个实际流程的实践,对自身室内设计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不断强化实践自己课堂所学,提高学生室内设计水平。 3 总结 室内设计是对建筑的深化与改造,是对整个室内空间以及环境的进一步创造。作为当前热门的专业之一,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室内设计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学生美术功底、文学内涵、艺术爱好、语言表达能力、音乐鉴赏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与学习意识,加强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从而确保学生室内设计作品的专业性、文化性、实用性以及美观性,为社会及市场输送大量优秀的室内设计师,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杨洁(1994―),女,江苏徐州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师论文:论当代室内设计师手绘能力发展要求 【摘 要】中国建筑装饰业产值以每年15%以上速度增长,到2013年,其年总产值接近24170亿元。巨大的市场却缺乏高级设计师,据行业资深设计师反映,设计师的手绘表现能力在设计总监等职业生涯后期职业岗位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鉴于此讨论当今室内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手绘表现能力非常重要。本文分析国内外室内设计手绘技能发展沿革及实际应用情况。阐明了当代室内设计师手绘能力学习的方向。 【关键词】室内设计师;手绘能力;后期职业能力 目前浙江省内35所本专科院校开设了建筑装饰或室内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装饰设计员。经过调研发现由于设计师手绘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导致大量装饰设计员上岗后手绘能力无用武之地,或者根本不知如何使用手绘设计能力。面对客户只能通过价格竞争、或者用专业电脑效果图公司制作的数字表现图像等手段吸引客户,并不能真正直观的表达和分析自己的创意创新及理念。在高端人才需求不足的产业发展背景下,许多刚走进社会的装饰设计师对接踵而至的大项目有些力不从心,在设计思维上,在表达技巧上还缺乏一些有效应对措施,从而影响职业发展前景。 室内设计师手绘能力重要性从国内历史沿革来看: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就对造景有很高深的造诣,中国古典园林很多都是设计经典,道法自然,因人而设,精在体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古人留下的经典园林及居室造景为什么能经久不衰,成为传世经典呢,为什么中国古代士大夫和匠人会有如此高的艺术修养,从王树良《文心匠意-晚明江南文人意趣与居室陈设思想》一书可以找到答案,古代中国士大夫阶层都是以文人为主,他们都有一个基本能力就是书画。他们研究绘画,有娴熟的绘画功底,将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构图等技巧和绘画美学方法因借于园林居室造景艺术上,另外古代工匠有园艺工匠、砖雕工匠、画工、木雕工、他们这些工种学艺都是以绘画入门,必须学习工笔白描画。这些绘画训练无疑提升了这些个匠人们的艺术水准。这两种不同阶层的人合作建造的中国古典园林和环境景观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传世经典。 现代室内设计手绘内容的发展变化: 现代手绘设计作用也经历了一个演变期和电脑技术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80-90年代中期电脑速度还很慢,在绘图上功能还不够强大,电脑表现图还不能超过手绘表现图,那个时期手绘表现图追求的是一种写实,细腻逼真的表现效果。有很多设计师画几天甚至更久的时间精心描摹一张表现作品。 随着电脑技术发展目前电脑效果图已经完全超越了手绘表现图所能表现的效果了,花时间也差不多甚至更快。所以用手绘和计算机效果图比表现力和写实效果那肯定是有差距的。所以导致很多设计师认为电脑效果图要完全取代手绘效果图的作用,把手绘表现看得一无是处。 笔者通过查阅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侯海鸥浅析住宅室内设计空间布局改造,贾森著怎样成为家装接单高手。杜娅薇在建筑案例环境心理学设计方法运用分析提到环境心理分析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智力、贾敏的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等专著与文章,笔者认为实际上手绘技术就是造型设计、空间设计分析,环境分析,元素提炼最好载体。结合实际调研情况笔者认为手绘今后发展方向应该是注重快速表现草图突出现场沟通能力,以及造型设计思维表达,空间分析,环境与心理分析,元素设计,大样节点图的快速表达等为主要表现内容。 目前多数设计院校对手绘能力培养重点还是放在造型,光影,质感,写实的内容上,还在以八九十年代社会需求来要求现在的学生,没有和社会企业实际需求接轨,导致学艺无用的问题产生。 国外室内设计师职业后期设计表达能力培养分析: 从历史沿革来看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著名画家本身也是建筑设计师,西方高校课程也是把手绘设计列为必修课程,强调创意创新设计用途。并且手绘课程与设计课程结合授课不课割裂。以设计表达训练手绘技法。相辅相成。刘滨宜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对十所美国建筑景观大学课程设置进行总结,设计与表达并不分开而是一个整体。 国外在手绘设计从横向上比较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国家水平相对较高。西方国家因为其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在学术和技术方面相对国内都有优势。而且有一批技艺高超的国际大师级设计人才,如赫尔佐格、德梅隆、安藤忠雄、伊东丰雄、丹下健三、矶崎新 扎哈・哈迪德等。这些大师级设计师每一个都有深厚的手绘技术功底。反观国内能和这些设计师比肩的设计师凤毛麟角。只有中国美院的王澎荣获过普利兹克建筑奖。钱强《日本室内设计士资格的考试》文中提到日本室内设计士职业资格考试是日本国家正规职业资格考试,其中室内设计进行画就是室内设计手绘草图。是日本设计师资格考试的必考项目。 从日本设计师长谷川矩祥著作可以看出其追求快速设计表现,强调想象力训练,强调现场表达能力,强调准确性,高效性。技法简练、明了。从长谷川矩祥系列教材可以了解日本教学内容主要以透视、工具应用、表现技法应用为主。 通过观察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手稿,可以发现其手稿主要是用于设计和分析,设计建筑造型、提炼设计形态元素。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银河SOHO等建筑作品都具有一种曲线美感,其手绘作品有的就是在提炼曲线元素而绘制的。研究建筑设计大师的建筑设计过程可以给国内设计师们明确发展目标找到方向。 那么室内设计师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手绘能力呢?并且学习手绘用来做什么?搞清楚这些问题是安排好学习手绘内容和怎样学习手绘技术的关键问题。 国外手绘工具已经普及采用绘图板结合手绘的电脑手绘技术,既有传统手绘的记录表达优点,又兼具电脑辅助设计易修改保存的优点,缺点是投资大携带不便。目前国内在手绘技法教学基本与国际接轨。在绘画和设计水平上也较接近。但是国外教学强调表现画实用性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并不一味追求快,而是更重视表达的准确性和所想即所得。国内手绘教学有一些误区刻意放大了手绘在沟通表达中的作用和艺术写实几个方面。降低了设计功能及作用,导致很多学员学习一味追求快,或者追求画的漂亮,画的有艺术氛围,这都是误区,不能使设计师真正把手绘用于实践工作。真正的设计表现图的快应该建立在准确、真实、生动的基础之上。应用于设计分析和记录设计思维,辅助沟通。 国外想象力是被看做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来培养的,特别是美国,为了培养孩子想象力还开发出各种右脑训练法和早期教育法,也就是说在美国想象力的培养从没出生就开始了。在出生前就让胎儿听冥想音乐也叫阿尔法波音乐。出生后培养孩子看大量图片可以是名家画作也可以是各种奇思妙想的创作。甚至可以是书法作品。 为什么要对想象力进行如此多的论述呢,因为对于设计师来说想象力的表达介质就是手绘,手绘技艺娴熟可以做到所想即所得,心手合一就是手绘技术最高层次的表现,只有真正达到心手合一并且能真正具备丰富想象力和创意思维的设计师才能成为一流设计师。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国内设计师人才匮乏的原因所在,必须认识手绘对人文及艺术修养中的作用,必须认识到手绘在设计沟通中使用方法,必须认识到设计师思维灵感如何快速捕捉,必须认识到手绘在展现专业能力,影响客户或甲方对设计师能力的认知度的作用。必须认识到手绘技术教学应将分析、分解、计算、记录等过程结合手绘技法进行教学。 室内设计师论文: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摘 要: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有广博的社会综合知识,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熟悉材料,有较好的手绘效果图和使用电脑绘制效果图的能力,还要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室内设计师,优秀,素质,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室内设计师的需求也大量增加。但是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社会上并不缺乏室内设计师,但缺乏的是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也就是说,室内设计师要想成为优秀人才,成为被社会认可并能为室内设计做出一定贡献的,必须具备相当的水平。从室内设计师到优秀的室内设计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室内设计是众多艺术学科中比较综合的一个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就决定了室内设计师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范畴是相当广阔的,所以,要想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一、深厚的艺术功底 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必然都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即便是有的设计师没有美术功底,或者说没有学过美术专业,但是他基本的美术潜质必定是有的,只是因为或这或那的原因没有学成美术而已。如果优秀的室内设计师没有基本的审美素质,那也绝对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 最基本的美术功底应该是素描、速写和色彩的基本功。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素描的基本功水平直接决定了室内设计师的基本水平。素描训练的不光是素描关系和造型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一种整体观察的方法和整体的观念。很多在校学生和初涉此行的专业设计师进步很慢,收效甚微,往往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掌握这种整体观念。 因为室内设计主要针对的就是整个建筑物的空间部分,如果没有这种整体观念就无所谓室内设计。 其次是速写水平。速写是素描的辅助手段,是帮助素描形成造型能力的必要手段,并且速写能够自成一体。速写讲究用线条来塑造形体,用不同线条的粗细、浓淡、疏密、长短等等来塑造形体,并且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线条之中感受作者的丰富情感。而室内设计效果图的表达大多要用线条来表现,所以速写的水平高低也基本决定了室内设计表达水平的高低。 色彩是又一重要的美术功底。色彩是要用大千世界中各种各样的颜色来塑造形体,色彩无处不在,没有一定的色彩知识和高超的驾驭色彩的能力就不可能进行室内设计,因为室内就是丰富多彩的,室内不可能只是黑白灰,因此,熟练地掌握色彩也是室内设计的必修课。 二、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最重要的内容,所有内容的设计都是围绕在室内这个大的空间里展开并实现的,所以要求室内设计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人的思维能力有很多种,空间想象能力却不是人人都能高度具备的,有的人空间想象能力强一些,有的就弱一些,所以,设计师自己应该衡量一下自己,看是否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有,那么就具备了室内设计这方面的基本素质,假以时日和努力,必定能成大器,否则很难有较好的发展。 三、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不仅包括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还包括艺术领域的其他专业的知识以及艺术领域以外的其他专业的知识,甚至包括了所有人类的所有知识。 艺术专业的知识包括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设计、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信息艺术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娱乐设计等等。 艺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文学、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艺术等等。 非艺术领域的知识包括其他学科如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心理学、美学、材料学、工艺学、行为学、人体工程学等。 当然,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人类的所有文化知识,但是这说明了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尽可能广博的知识,除了精通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应该有个大体的了解或者尽量深入的了解。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有可能见多识广,才会有更高的修养,才能设计出符合不同受众的有特点的有思想有高度的设计。 四、专业的理论知识 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不仅要求有广博的综合知识,还应该对本专业的知识达到精通的程度。包括:室内设计的概念和特点;室内设计的发展历史;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室内设计的原理;室内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和公共空间设计;室内设计的方法及程序;室内设计的材料和施工工艺;室内装饰工程的预算和审计等等。 五、专业的技术知识 1、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尤其是熟悉建筑图纸,熟悉建筑以及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的理解和素养。 2、具有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结构、施工技术方面的知识。 3、熟悉室内物理环境设计,包括水、电、暖气、通风、照明、防燥、温度和湿度、地方差异和隔热保暖等。 4、熟悉室内设计的施工工艺和技术知识,能够协调甲方和施工队伍的关系,保证室内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六、熟悉材料 室内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能只空谈设计理论。优秀的设计师必须精通装饰材料,才能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材料的色彩、质感和性能,设计出有特色的设计。而且优秀的设计师还能在精通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材料,当然是一种有创意的利用,比如在没有彩色的乳胶漆之前,设计师能突发奇想,把红色的丙烯颜料喷在墙上,在当时各种其他传统材料都达不到效果的情况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多年以后才有了彩色乳胶漆,进入了一个多彩的设计时代。聪明的设计师还能预测将来的材料动向,就像服装设计师能预测前卫的概念服装一样。 七、设计表达能力 设计表达能力包括手绘室内效果图和电脑软件运用能力。传统的手绘室内效果图是优秀设计师必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反映设计师的设计水平,还能在训练的过程中提高设计师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设计能力。 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是使用电脑软件绘制室内设计效果图。设计师必须熟练掌握的是Photoshop、Cad、3DMAX等三个软件。因为电脑绘制的效果图比较逼真,大多数客户都能看明白,而且效果也不错,水平高的甚至能做出与优秀实物照片相媲美的效果,所以电脑绘制的效果图很受客户的欢迎。因此,熟练使用电脑软件来进行室内设计就成了设计师必备的技能。如果设计师有再好的创意,可是电脑效果图绘制的水平不高,不能明确而顺利地表达创意,那么也不能说他是多么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一方面有较强的手绘效果图的能力,同时还应该有高超的电脑软件运用能力。 此外,创意能力永远是优秀设计师的灵魂,自不必多说。要想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还必须有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把自己的创意设计意图更好地介绍给甲方,更好更快地实施设计。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品也是优秀的室内设计师的必备素质,否则一切都是零。最后,优秀的室内设计师还要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任何人都是学而知之,任何人都不是万能的,要想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谦虚和好学。要向大师学习,向优秀的设计师学习,向同行业的和不同专业的优秀人士学习,向一切优秀的国内国际文化学习等等,总之学无止境。不仅需要学习,还要自己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假以时日,收获的季节就在眼前。 作者简介:潘小玲(1970―),女,山东莱州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艺术系讲师。 室内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的使命 在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似乎总有越来越多的人梦想成为设计师,也总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实现设计理想与处理客户关系的商业过程中感到迷惑不解。当我们面对众多令人失望的家庭计划时,无论是客户、准设计师、室内设计师、还是具有建筑学背景的建筑设计师,都应该首先回到这样一个看似简 单却又很关键的问题:室内设计师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通常的理解是,室内设计方案就是对天、地、墙的装饰,门窗、设计的选择,以及家具、布艺以及装饰品的布置。这些工作中,有很多已经存在了需要遵守的法规、规范, 或可以遵循的知识及规律。但是,除了环境硬件的改造之外,家,更是一个用来居住、充满了个人行为的场所。因此,设计的基本着眼点永远是: 生活其间的人,生活其间的家庭。如何把握一个空间环境向参观者所直接或间接地传递某种气质,使使用者对环境产生归属感,则是远远超出规范之外的东西。理解 并实现这个目标,便是一个专业设计师的使命。 设计师的背景 在确立了这个基本着眼点之后,我们必须还要严格地界定一下一个合格的室内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背景: 必须系统地掌握应用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基础室内物理学; 必须熟悉建筑学以及环境艺术学; 必须不断跟踪世界范围内装饰材料与家具陈 设的设计与创新动态; 必须不断地从工地与实际生活中补充实践经验与实际生活体验的不足; 必须对新的生活方式、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高度的敏感心。上述知识背景的要求是基础的,一切个性化的思想、风格、品味都应该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共同的背景之 上。对于一个刚刚跨出校门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希望成为一个直接面对客户的独立设计师,在一个拥有再教育机会的专业环境中学习5-10年的时间是合情合 理的。 好设计的来源 一个好的设计的决定性因素,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我个人希望年轻设计师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平衡原则。在着手进行一个空间规划时,必须时刻把握这个原则。因为平衡是人类活动的自然表现,从孩童学步到驾舟乘风破浪,人类的一切自身活动都在努力追求一种平衡。对于一个家庭空间来说,平衡原则也同样重要,空间的布局,装饰元素的组合都需要讲究平衡的原则。 第二,想象力。想象力是如同诗歌一样的艺术表达方式,但决不是对现实的扭曲。想象力应该能够体现出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看法以及掌控的程度。想象力来源于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来源于信息的接收,来源于个人的知识与修养 好设计的工作思路 完成与实现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具备明确的工作思路。 第一,针对一个既有的场所,开始阶段的工作必须从客户目标、优先重点、基本规范、现有局限以及改造余地五个方面入手。 第二,在了解并掌握了上述信息之后,才进入方案研究阶段。即针对上述五个方面的信息,把满足主人一切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所有元素在设计方案中 体现出来。这些生活需求的基础设计必须得到主人的认同。基本需求得到认同之后,便进入到对于方案的视觉效果及形象实现的共同认可上来。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客 户,都必须意识到,这个认同的过程往往是双方都能得以提高的机会,也是改变、优化生活方式的一个过程。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自身的变化必须是同步的。 欧洲室内设计的基础理念 第一,欧洲室内设计的首要目标在于满足客户生活的基本需要; 第二,欧洲室内设计所追求的是包含天、地、墙、家具及陈设品在内的整体环境的风格与质量; 第三,欧洲室内设计注重材料的选择,更注重品牌、质感。因此,更为理性,更重实用性。地面材料的选择上,由于木地板等热材料更适合于休息区 域,瓷砖及大理石等冷材料应用于客厅区域,所以,我们不会因为实木木地板更昂贵而回避瓷砖; 墙面处理上因空间功能需要而选用不同的颜色,天蓝、蓝、绿更适合休息与思考,较为适合卧房及书房的墙面,而黄色、米色等较为中性的暖色则适用于客厅,餐厅 等白天活动的区域;吊顶的应用主要是强调空间的独立性,所以点到为止,决不过分夸张;窗帘布艺的选择方面我们更看重与窗户造型、家具在色彩与风格上的协调 性; 灯光的选择方面充分注意灯光的冷暖、间接、直接等特点;我们会在方案阶段与客房就一些装饰画、装饰品的采购与布置及时沟通,预先考虑等等。 室内设计师论文:在封闭空间里天马行空 如果你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当你面对一间装潢不尽如人意的房子时,你一定会为它的设计者感到遗憾:如果我来设计,要这里设计一个吧台,在那里放置一个花瓶……当你头脑中闪现这样的念头时,你就俨然是一位室内设计师在为这个室内空间构图了。 行业现状 设计是室内装饰的龙头和灵魂。除了住宅,还有写字楼、餐厅、酒店等地方,都需要用心设计并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才会更加让人赏心悦目。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转而关注生存空间,对生存环境有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室内设计因为与人们生活、个性密不可分,在近几年受到了广泛关注。 拥有室内装饰设计从业资格,是广大设计人员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强设计队伍建设、提高行业整体素质、规范行业自律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今的室内设计更多融入了时尚、艺术的新元素,室内设计师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是生活方式的引领者。由于市场需求大,室内设计师极为走俏。在中国,室内设计行业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是一个年轻的、富有朝气的行业。 室内设计的分类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室内设计可以分为居住建筑室内设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工业建筑室内设计和农业建筑室内设计。其中,居住建筑室内设计主要涉及住宅、公寓和宿舍的室内设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包括文教建筑室内设计、医疗建筑室内设计、办公建筑室内设计、娱乐建筑室内设计等。 如果从设计的角度来分类,室内设计可分为企业设计、酒店/俱乐部设计、住宅设计、餐馆/酒吧设计、展览/样板房设计、特殊空间设计等。其中,特殊空间包括了交通、医疗等室内空间,如火车站、飞机场、医院,其特殊用途决定了设计的特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出现了游艇室内设计等。 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内容 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包括了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室内设计就是为特定的室内环境提供整体、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它包括概念设计、运用美学和技术上的办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室内设计师的具体工作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1.从构思、绘图到三维制模等,提供完整的设计方案,包括物理环境规划、室内空间分隔、装饰形象设计、室内用品及成套设施配置等; 2.通过创意与设计,体现家居设计的空间感、实用性、优越性,凸显设计的人性化; 3.阐述规划自己的创意想法,与装修人员达成观念上的协调一致; 4.协调解决装饰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 5.协助进行室内装饰的成本核算和资源分析; 6.了解所在行业的发展方向、新工艺和新技术,并致力于创新设计。 室内设计师工作的重点是把客人的需求转化成事实,其中着重了解客人的期望,在有限的空间、时间、科技、工艺、物料科学、成本等压力之下,创造出实用和美学并重的全新空间,被客户欣赏。 工资待遇 据业内人士介绍,专业室内设计师的收入一般采取底薪加提成的方式。设计费提成一般在整个装饰工程费用的2%~10%之间。一个真正有能力的设计师年薪都在十万元左右,像设计总监、项目设计负责人这些较为重要的角色,年收入有数十万元甚至更多。 需具备的条件 室内设计师的工作目的是提高室内空间的功能(如提高生产力、提高商品销售量)和居住质量。室内设计师必须经过教育、实践和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正式从业资格。室内设计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专业知识:室内设计师必须知道各种设计会带来怎样的效果,譬如不同的造型带来的力学效果,要用到的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等。这些知识决非一朝一日就可以掌握的,而且还要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创新能力和前瞻性是很重要的。室内设计师非常讲究原创和独创,他运用的设计元素是变化无穷的线条和曲面,而不是严谨、繁琐的数据。“类比”出来的造型设计不可能是优秀的。 美术功底:简单而言是画画的水平,严格地说则是美学水平和审美观。“图画是设计师的语言”。虽然现今已有其他能表达设计的方法(如计算机),但纸笔作画仍是最简单、直接、快速的方法。事实上虽然用计算机、模型可以将构思表达得更全面,但最重要的想象、推敲过程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简易的纸和笔来进行的。 设计技能:包括油泥模型制作的手工和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等。这些技能需要专业的培养训练,没有天生的能工巧匠,不断实践才能提高设计水平。 工作技巧:即协调和沟通技巧。由于设计师对整个产品形象、技术和生产都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所以善于协调、沟通才能保证设计的效率和效果。 市场意识: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生产(成本)和市场(顾客的口味、文化背景、环境气候等)。脱离市场的设计肯定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一个成熟的室内设计师要有艺术家的素养、工程师的严谨思想、旅行家的丰富阅历和人生经验、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财务专家的成本意识。只有内在的修炼提高了,设计师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否则,就只能处于初级的模仿阶段,流于平凡。一个人品、艺德不高的设计师,他的设计品位也不会有高的境界。 文化让设计拥有灵魂 如果你对室内设计比较感兴趣,那么,你现在就要开始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专业技能及工作内容。我们联系了一位从事室内设计工作多年,对别墅设计有独到见解的行内人士,对他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孙昌文,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高级室内建筑设计师;亚洲室内设计师协会会员;香港室内设计师协会会员;深圳国文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香港国文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国区负责人。 孙昌文多次接受CCTV-2《前沿》、SZTV-2(深圳电视台)《HAPPY跟我走》栏目的采访。其设计作品多次在《家饰》《设计之都》《装潢世界》《设计前沿》《现代装饰》等知名刊物上刊登。他还主持设计过北京、福州、厦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多家星级酒店。 【问】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从业经历吗? 【答】我在国内学习设计后赴新加坡深造。回国之后,我在香港工作了一年。2000年,我选择了深圳作为我设计工作的新起点。现在是深圳市国文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设计师事务所(深圳)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问】室内设计是一个与时尚紧密相联的行业,您对时尚的定义是什么? 【答】别墅豪宅的设计跟时尚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设计师只有保持对时尚的敏感度,才能把最前沿的理念带给客户。我会经常翻阅国内外的一些时尚杂志,参观每年的巴黎时装展、中国的奢侈品展等。我会把每年服装的流行色、奢侈品中的一些元素贯穿到自己的设计中去。我认为时尚极富内涵,是超前的艺术文化。 【问】您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哪里? 【答】我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掘创作的元素。针对每一幢建筑,我会询问客户要求的设计风格是怎样的,然后根据平常的记忆、积累和生活经验,或者去国外考察的经历,整理出大概的设想。比如说做摩洛哥风格的时候,我会想到摩洛哥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个色彩组合方式,先整理资料,再慢慢构思,整理好了以后设计灵感也就基本上出来了。 【问】您觉得一个成功的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答】第一个是要获得客户的认可,第二个是要在设计方面有创新,第三个我觉得是实用。这三点都很重要。 【问】您是通过什么方式,或者说您凭借什么来获得客户的认可? 【答】要获得客户的认可,就要把客户理想中的东西、他的爱好甚至信仰,融合设计元素,转换为设计的思路,并把它变为现实。 【问】从事设计行业这么多年,您坚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答】实用、大气、以人为本,这三者必须结合在一起。如果整个别墅失去了使用功能,完全为了装饰,脱离生活实际的话,这个作品是失败的。可能很多人认为别墅一定要重金打造,但我做设计时,以低调奢华为主。我可能更讲究设计的品位,我会挖掘设计的亮点,给每个作品都赋予一个典故,把一种有文化品位的东西运用到设计之中,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文化让设计真正拥有灵魂。 【问】现在,设计师越来越重视品牌,您是怎么看待品牌的?您是怎样打造个人或者公司品牌形象的? 【答】原来大家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我认为“酒香就怕巷子深”,品牌在设计当中还是会起一个很大的作用。我们没有刻意地打造自己的品牌,我们只是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得到客户的认可,我们基本上是以设计实力来打造我们的品牌的。 【问】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了本土设计师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国外设计力量的进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您觉得本土设计师的机会在哪里? 【答】这几年来,中国的设计环境更加成熟了。国外的设计力量进入中国,对我们国内的设计师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但这更是一种动力,我们能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我们比外国人更了解自己的文化,对整个气候、环境,以及中国人的需求,我们会更了解,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外国人很难超越的。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挖掘民族文化的内容,并试着把它贯穿在我的设计中。但是,总体说来,我们还没有完全跟国际接轨,信息沟通还不是那么流畅,这是我们的弱势。 【问】目前,有的本土设计师有崇洋媚外的表现,有的设计师会直接模仿国外的设计,您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 【答】对刚刚出道的年轻设计师来说,模仿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对一个已经成熟的设计师来说,我更希望将国外的作品作为一种借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国外流行的东西是什么,从而去超越,而不是抄袭或者照搬。 【问】有的学生学习了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可能会对室内设计感兴趣,对于他们,您有什么建议吗? 【答】进入这个行业,首先要确定两点,第一,明确你是否适合做这个行业,看看这个专业的特点是否和你自身的特长和能力相适应。这一点是在室内设计领域取得成绩的基础所在。第二,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所谓的“切入点”是指你选择从哪里着手进入这个行业。比如,学会使用与室内设计相关的一个或几个软件,多参加工地的施工活动等,主动介入,多做了解。 (责任编校 刘青霞) 室内设计师论文:将室内结构转化为平面图 MagicPlan要让人人都当室内设计师 看房子时我们习惯先看房子的平面图,这样能更好看出房子的设计是否合理。但是要画出房子的平面图并不容易。这时候,MagicPlan这一类增强实现的App应用就非常有用了,它可以让你清晰地知道房子的布局和大小,更方便你购买家具。 MagicPlan的开发公司Sensopia在2011年3月推出了该软件的第一个版本,随后保持了每年更新一次的频率。就在2013年3月推出第三版后不久,MagicPlan宣布其获得120 万美元 A 轮融资。到目前为止,MagicPlan 已经有超过 400 万次的下载量,每天会有两万张平面设计图上传到云端,其盈利额也在以每月增长 20% 的速度上升。 MagicPlan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你首先要选定所拍摄房间的类型,比如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等。选定之后你需要做的就是打开摄像头,拍摄房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MagicPlan 就会根据你的照片自动创建出每一个房间的平面图。这里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你所站的位置十分重要,必须保证你站立的地方能够看到房间中最多数量的角落。一旦你开始捕捉房间里的角落,你需要保持不移动地站立在同一个地方,手持iPhone旋转一圈,注意手肘尽量靠近身体,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1)为了捕捉好一个角落,软件还提供了绿色指针来定位,你需要将绿色指针定位在墙壁和地板之间的十字交叉处,对准后点击屏幕右侧的角落图标。 (2)软件同时还提供了大门图标,它的作用是来捕捉门,当指针来到门的一边时按一下,来到另外一侧时再按一次,门的位置就基本确定了。当你捕捉完整个房间的角落时,便会呈现一幅房间的平面图了! 完成这些步奏之后,你只需在屏幕中将每一个房间的平面图拖动到正确的位置,这样MagicPlan就可以对房间进行排列并计算出墙的厚度。你还可以将家具和照片添加到你的平面图中,让你更清楚地了解到你的房子是什么样子。同时你还能为房子添加地理位置信息。 MagicPlan支持以DXF、PDF、JPEG、HTML等格式输出平面图,用户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即可。Sensopia 表示,获得融资后,将重点优化App使用体验,以及开发 3D 视图。与此同时,Sensopia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合作方——Home Depot(美国的家居建材连锁超市)。和 Home Depot 合作后,MagicPlan 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室内设计图到 Home Depot,然后可以和 Home Depot 的员工预约时间,这样 Home Depot可以帮助用户更有针对性地挑选建材。 不仅如此,在保险勘定、犯罪现场调查等领域,MagicPlan拥有非常广阔的使用前景。Sensopia已经与CBRE、洛杉矶警署、Century21、Dassault等许多企业、组织陆续开展项目合作。Sensopia的CEO皮埃尔·戈比(Pierre Gaubil)表示,“随着技术的完善,MagicPlan还会尝试更多领域的合作。” 室内设计师论文:小议室内设计师对文化元素及符号学的应用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达,人们的生活品位也越来越高。国内外人们对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使之传统文化元素,更多的在室内设计中与其它文化领域被广泛引用,现在室内设计界普遍流行的一句话“轻装饰,重文化”,可见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也得到人们的日益接纳与重视。 关键词:建筑室内 环境设计室内文化元素符号 一、要重视中西文化元素交融 人类文明进步,都有赖于人类优秀文化的相互交流,我国自汉代后由于佛教传入与唐代丝绸之路兴盛,造就历史上大量外来文化元素在中国绘画、宗教、建筑、雕塑等文化领域的广泛交融和应用,远到敦煌壁画、云岗石窟..近至北京十大建筑、南京中山陵及上海等城市建设无不是中西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结晶。事实证明,仁性与知性、道德与科学相互融会贯通,即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基本观点,是人性之整体,合之双美,离之两伤。所以室内设计应用中西文化元素合壁,要努力寻找中西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不能简单化的抄袭与克隆,在日本、台湾与香港的许多室内设计里就有许多这方面成功的案例,我国的许多新建的高级五星级酒店,如上海的“四季酒店”与“金茂大厦”都是中西文化交融成功的最好实例。 二、要重视室内文化元素的提炼 所谓的室内文化元素,我个人认为是指在特定案例室内设计中“基本文化定位与特定文化符号提炼和应用概念”,即对某种特定文化元素的提炼与浓缩后的一种再简约.再深刻.再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符号。所以在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应用,应强调对其文化的精华的吸收与提炼,提倡室内设计中浓郁的文化元素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相结合,反对抄袭、照搬,否则都将成为室内设计中的大败笔。 三、要重视室内文化元素与建筑母体的和谐 室内设计师在做室内设计前,必须认真理解建筑师的建筑母体设计原创理念与建筑文化元素语言内涵及建筑室内不同空间的功能要求,寻找建筑与室内空间的通俗简练的文化元素语言表达定位,如庄重、宁静、欢快、温馨、跳跃等等。比如一个酒店大堂的室内设计应该服从温馨、亲切、尊贵等文化元素语言,因此在该酒店大堂的室内文化元素设计中,如艺术品、图案、色彩.灯光.造型.材料肌理等都应按上述文化元素语言原则去设计与营造。如果文化元素定位偏离了建筑功能的文化语言,如过分严肃和原则或色彩偏冷调都将显得其空间低沉与压抑,达不到建筑功能特定的文化语言要求,同样一幅虽然是出于名画家的大作, 但由于作品在内容上、表现形式上、质感上、色调上或空间比例尺度上与建筑功能.空间不和谐都将导致文化元素与室内功能的冲突,不是强化而是削弱了室内功能应有的文化氛围。所以好的室内文化元素应保持与建筑母体文化语言的高度和谐。 四、要重视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 在建筑室内设计中文化元素应用都应体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在现代的酒店设计中,越是高级宾馆酒店,对地域文化越重视,在酒店星级评定中分数也占的越高,因此在中外文化界流行一个通用原理,既“文化越有民族性就越有国际性”。鲜明的地域文化能营造建筑室内的个性化,香港著名的室内设计师凯勒先生曾说“一个成功的宾馆室内设计,应该重视其地域文化设计,使之给客人一早醒来有个鲜明的地域信号”,(大意)可见地域文化元素运用是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五、要重视企业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用 现代企业日益重视企业文化在企业品牌战略实施中的应用,现代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是企业必须借助的一种管理模式和特定的信仰与文化系统来放大的管理功能,因此在由企业行为建设的各类建筑的室内设计中,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元素的应用,做到恰到好处来体现该企业文化的品牌精髓。 六、要重视业主个人文化元素的应用 在承接业主私建的民用建筑和公寓住宅的室内设计中,往往由于业主不同的文化修养、宗教信仰和艺术情趣,面对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元素需求与理解也不同, 这就关系到满足不同业主“个性化文化”需求在室内设计中文化元素的应用。比如有喜欢中式、欧式、现代式等不同文化风格。在中式风格中,又有喜欢汉风、唐韵、宋味、明式等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元素。欧式也有不同国家与不同时期的文化元素,同时包括文化艺术品的陈设,如艺术壁画、挂件、摆设品在内容与形式上除与室内设计和谐,更要重视满足不同业主的文化与审美需求。所以好的设计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 七、 符号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7.1 符号学的由来和特征 符号是经100 多年而发展起来的学科,最初是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及语言学规律而形成的,后来符号与各种专业结合,形成新的学科。 室内环境设计中,为了情感交流,为了营造艺术氛围,可以采取符号性手法进行设计。符号在建筑领域中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它把建筑的构件、各种建筑风格都作为符号处理。 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讲“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甚至全部艺术活动)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因此,艺术理论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符号活动已经包含了某种抽象概念的活动,已经不再停留在个别之上,它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过程。 7.2符号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作用 目前在室内环境设计中比较流行“场景化”风格,追求营造一种真实的环境,来表达某种艺术理念。但是这种真实环境不可能是自然主义的照搬,不等于要把“黄山”或“石林”搬到某大楼的中庭中去。真实是指艺术的真实,仍然是采用典型化的方法。符号这种简化的形式正是非常适宜表达某种场景之真实的。这是一种经济实用而有创造性的手段,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近几年江苏地区,公认的中国建筑及造型艺术符号,如琉璃瓦的门、红柱、大红灯笼,中国字的扁额及对联,门窗是中国式花窗,家具是明清风味的木家俱等。它营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尽管现在用得已经很公式化了,但经过设计师的重新构造之后再加以巧妙地运用,在十分现代化.国际化的环境中,作为商业建筑,它的识别性、它的冲击力仍是很强烈的。 7.3 符号在建筑装饰中的设计和创造 相对推理性符号而言,视觉符号没有自己的体系,只有体现在一定的情感结构中,才能发挥作用。符号决不能像标签一样乱贴。符号的使用与创造一定要准确、要恰如其分.要与其他造型因素相统一并成整体。符号的表现物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器物,还可以是植物、石头、水..。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师能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变成视觉符号。 一个优质的建筑室内设计,符号的选用与创造,充分体现设计师艺术功底与素养。任何视觉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必须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里视觉符号是一种艺术符号,也是表现性符号。 色彩与灯光有鲜明的象征、隐喻作用,它们也都是符号。色彩的冷暖、灯光的聚散都可以反映一定的主题、营造一定的气氛,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品,更具有画龙点睛的符号作用。过去招待所室内一般都挂着的一幅迎客松的国画就是典型符号作用,至于壁画、雕塑都不能弧立地脱离室内环境整体的主题,甚至书法是选用楷书或者狂草都要认真考虑。 八、结束语 在建筑装饰业突飞猛进的今天,我国室内设计中,不论酒店、娱乐场所、甚之办公楼、厂房中的文化元素也得到普遍应用。且不论其中有许多滥用文化元素所导致的“画蛇添足”与“弄巧成拙”的实例。但却不影响证明一个普遍的真理,即“精神文明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文化繁荣建立在物质繁荣的基础上。”这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繁荣,必然带来建筑装饰中文化与艺术的复兴。室内环境设计是一个整体,符号化方法只是营造艺术氛围、表现设计思想的一种手段.它不是一种公式。沙里文讲:制造公式是危险的,它会扼杀真正的艺术。 室内设计师论文:21世纪的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建筑业迅猛发展,成就了设计师这个职业,设计师成为近年来热门的职业之一,但对于设计师的个体素质确是良莠不齐,如何成为称职的优秀设计师,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设计师;素质;能力 设计师从来都是时代的代言人,是科学技术进步及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集中表现。在21世纪的今天,室内设计师是这个时代的轿轿者,室内设计不是纯粹的装修,全面提高业内人士的综合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事。对于室内设计师的个体素质,也是一个挑战。我认为21世纪的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 审美意识 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建筑事业的不段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内装饰要求也由简单的经济实用,变为追求美观和谐。室内设计美感是设计的基本前提,做为室内设计师,对美要有敏感的意识。有驾御美表达美的能力。所以审美意识是作为室内设计师最基本的前提,艺术是一种高的境界,美是一种追求,在现实中无处不在,作为一个设计师要对美有一种较高的观察力和鉴赏能力,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作为一个设计师时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素质非常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已从“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转向情理兼融的新人主义,审美经验也从设计师的自我意识转向社会公众的群众意识,它早已渗入到我们的设计中,在不知不觉中,大众口味已在引导着我们的设计方向。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2 使命感与创造力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进入21世纪,时代感不再是一个观念,它已深入这个时代每个人的骨髓。设计作为一个前卫的行业,更是时代的窗口,把握这个窗口,带给人们一个健康,活跃的思想,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理念,是摆在每个设计师前的任务。把这个任务作为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就是设计师的使命感。 单纯有使命感,并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创造力”是有史以来设计师不可缺少的条件,设计是要创造的,但创造必须要对所做的作品,对历史上的优秀作品以及文化剖析,要有个消化的过程。消化了吸收了才能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些。 作为一个设计师还要有设计理想。室内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其追求是无止境的。 人类自古以来设计变化很大,但要求设计的创造性从来没有变过。设计师的创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设计师优秀与否的决定因素,室内设计从构思到施工完成,没有一处不要求设计者创造加工,“创造”是室内设计的灵魂所在。 3 协作与沟通 室内设计是一个作品,更是一项工程。作为一项工程,它不同于画家的个人绘画,不是单个个体的突发奇想,是各个专业设计师或工程师的集体成功,室内设计师是这个庞大体系的一分子。所以作为室内设计师,还要有协作精神。 室内设计不是单纯的装饰装修,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水,电,通风,采光,采暖,通讯,消防,安全等多方面与建筑密切相关。任何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作品,不仅是室内设计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艺术素养与创作才能的展现,而且同时也是室内设计师与其他专业密切配合,各方面协调,卓有成效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果。随着现代建筑领域中科学,技术与艺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这种多专业,各个工种的配合与协调越来越成为现代室内设计师走成功之路的关键所在。 再说“沟通”室内设计大多是针对某些个体或者群体的。与客户的沟通也是室内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对室内室内设计师来说无所谓专业与非专业的语言,设计的本身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和业主的沟通总通俗易懂的描述性的语言反而能感染对方,达到更好的交流目的。 4 完善的知识结构,勤奋钻研的学习精神 室内设计是项边缘学科。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于一体的学科。室内设计行业建立的时间不长,发展的步伐却相当快。作为室内设计师基本知识一定要掌握,相关知识要了解,其中色彩,照明一定要了解,结构,设备,通风等要有基本的了解。 就一项工程而言,要求设计师有艺术的眼光,独到的创造,而这些也还是一种创意,要创意成为现实,还要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比如材料的选择是否实用美观,机构上是否允许。功能上是否合理。与其他专业是否较好的交接,室内设计师是室内空间的最终交接点,消防,电气,给排水,暖通等专业都与室内装饰有交接处,室内设计师不能成为各个方面的专家,但对其他方面的专业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是室内设计作为一种边缘学科的特点。 所以,要做个好的室内设计师,必须有完善的只是结构,要完成一个知识广博的室内设计师,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勤奋钻研是唯一的途径,室内设计是个更新很快的行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只有勤奋的学习。 5 稳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外语水平 稳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是作为室内设计师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室内设计的基础知识,也有了更广的涵义。室内设计专业基础也不再限于绘画水平,也不单单指造型能力,空间的把握,色彩的运用,材料的选择,能够熟练的掌握电脑这项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基础。 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网络时代以及它不可阻挡的势头来临了,电脑技术的成熟也为室内设计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它可以让室内设计师通过运动电脑模拟手段表达的淋漓尽致。电脑已成为室内设计不可缺少的工具。掌握电脑,是21世纪室内设计师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前提。 21世纪是一个世界更加交融的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的经济将有一个新的飞跃。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与世界交流,熟练的掌握外语尤其重要,设计师无论是走出去面对世界,还是走回来迎接世界的挑战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外语水平。这是21世纪给室内设计师的一个新的命题。 历史以它不变的脚步一直向前,而21世纪是一个变化中的多元体。它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变革和奋进的时代。蒸蒸日上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建筑装饰行业,层出不穷的思想,理念,日新月异的材料与技术,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与前进的动力,同时,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也正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勇气。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让我们把握时代的机遇,坚定自己的信念,走科学健康的发展之路。用我们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来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迎接新的挑战做准备。 室内设计师论文:海岩 一流的室内设计师 海岩这样评价自己:三流的作家,二流的管理者。 这位“三流”的作家平均年产80万字小说,部部畅销:《便衣警察》《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他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文化人物之一。 作为“二流”的管理者,海岩曾任上海新锦江大酒店的总经理、北京昆仑饭店总经理,现任锦江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锦江(北方)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这些,海岩淡然一笑,却常常高兴地带朋友参观他的室内设计作品:北京昆仑饭店的阳光酒廊、锦园餐厅、保龄球俱乐部、雪茄吧;亚洲大酒店的老船坞餐厅、樱桃园咖啡厅…… 专业人士对这位非专业人士的设计作品是这样评价的:“海岩的设计是华美的,但海岩的华美绝非对声色犬马的趋炎附势,而是为现代文明寻找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活格调;海岩的设计是厚重的,他把目光投向古今中外所有文化遗产,咀嚼扬弃,用最新的语言现其光芒;海岩的设计是新鲜的,他不囿守学院的金科玉律,不拘泥传统的清规戒条,任凭创意的灵性恣意驰骋;海岩的设计是人本的,他在构建酒店特有的宏大空间时,又注重通过温馨亲和的细枝末节,表达家居氛围的人文关怀。” 听海岩说设计,探讨的是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听海岩说设计,虽然具体指向的是酒店,但对家居装饰同样会有启发。 设计与写书 问:您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但似乎更热衷于室内设计,据我了解,您做这些设计是没有回报的。 答:做设计完全出于兴趣。我通过自己的学习积累,感觉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我到上海新锦江大酒店当总经理的时候,想改动部分营业场所的装修,但新锦江是当时集团最好的五星级饭店,集团钱总又曾经是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的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我的压力相当大。改好之后,钱总说动得很好啊。这次是我的初次设计体验。 问:设计与写书都是一种创作,但感觉很不同吧? 答:我觉得室内装饰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创作。写小说当然也会表现中国的文化,也会参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对比,虽然写的是中国城乡的某一角落,但涉及的主题可能是世界性的,尽管如此,也很难像装饰设计那样,可以把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对时代潮流的感受,把这个时代物质文明和社会风尚的发展水平直接地表达出来,然后产生那样一种多重的享受和欣赏的愉悦。 灵感来自何处 问:您的设计充满了意外,请问您的灵感来自何处? 答:我的灵感来自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和对古代文明的崇拜,来自对童年及未来生活的幻想。亚洲大酒店的老船坞餐厅,造了很多乌篷船放到水里。小的时候,我总是梦想在船上吃饭,四面是水,头顶乌篷,乌篷摇晃,船灯也随之摇晃,还有紧衣宽裤的船家女 在船头唱曲吹箫……这种生活享受非常中国,也非常浪漫。 问:应该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幻想吧? 答:幻想是一切创作的重要来源。如果一个装饰设计师的幻想有趣,实现的手段又好,别人看了就会激动,激动来源于文化的共鸣,共鸣说明他的幻想具有代表性,说明他用非常典型的、非常有力的方式把这种代表性表现出来了。所以我说的幻想也不完全是个人梦境,而是建立在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基础上的合理想象。 流行的偶然因素 问:酒店的设计风格应该是很时髦的吧? 答:风格是个常被讨论的话题,什么样的风格算好,什么样的算不好,众说纷纭。不仅酒店,从整个装饰设计的历史看,也是从简洁走向繁复,又从繁复回到简洁,螺旋式地上升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生活形态、物质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反映出社会各阶层受时尚文化思潮的影响。 问:什么因素会导致一种风格的流行呢? 答:有时很偶然的因素也会导致一种风格的流行,甚至一部艺术作品的受宠也可能导致某种风格的受宠。《三国演义》在日本播映时引起轰动,结果汉末风格的装饰陈设通过电视剧的传播就流行起来了。 问:近些年来,室内装饰还越来越多地渗透了其他行业的风格因素。 答:是的。如工业设计中的风格因素。意大利家具中那种简洁的线条和形状,就表达了工业化的几何感。香港的汇丰银行大厦把建筑内通常被隐蔽起来的暗线、节点故意暴露出来,夸张了科技时代的一种印象。美国有个电影,描写世界文明毁灭后,人们出没于残垣断壁,用汽车的残骸制造武器、交通工具和住宅,是残缺、拼接、毁灭以后的感觉,这种绝望感也诱发了不少同类风格的室内装饰作品的产生。 问:另一方面,在大工业时代,非常现代化的、繁忙的都市生活,可能又孕育了一种乡村化的、贴近自然的风格流行。 答:因为现代人缺少的恰是这些东西。连时装界的一些流行因素也注入到建筑装饰行业里来了,比如衣服上的胸花配饰和珠宝首饰的样式,常常会被借鉴为建筑装饰上的某种点缀。总之,对风格的把握需要与时俱进,如果缺乏对时代的全面了解,要找到新鲜的设计风格是比较困难的。 灯光与色彩 问:灯光与色彩在您的设计作品中很出挑。 答:我从小就经常看戏,对舞台的各种光效艺术有欣赏的乐趣和耳濡目染的熏陶。到了现在做设计,就喜欢把最后的效果定格在灯光上。我对灯光的考虑,不仅仅是从照明的角度或区域勾勒的角度出发。除了在图纸上做出大致的灯位分布外,我还让他们在很多地方都放了线,留待最后安排取舍。我会考虑灯光是在里面还是在外面,是照出去还是透出来。灯光甚至可以编制一个主题鲜明的故事。 问:您的作品色彩都很雍容。 答:这和设计对象的功能定位有关。色彩可以强化优美的细部,可以勾勒空间和扩展空间,可以引发特定的心理共鸣,并以其不同的象征与人的想象互动。色彩在设计中的功能性作用也非常有效,比如浅色能使空间显得开阔,深色更容易产生舒适和安全感,冷色可使墙面和物体向后退去,而暖色则让各个部位在视觉上更趋靠拢和紧凑。有些颜色宜大片使用,有些则更适用于局部点缀。 亚洲大酒店的西餐厅,表达出生活的欢愉,政治的庄严以及文化的亲和。 亚洲大酒店老船坞餐厅的灵感来自海岩童年时代的幻想,在乌篷船上煮鱼喝酒,令人神往。 昆仑饭店后世纪娱乐厅的水泥顶棚裂开一条大缝,裸露出钢筋和管道,电视机被塞到了裂缝的深处。 昆仑饭店的日本餐厅,营造出一种橱窗风格,是从商场精品店的橱窗装潢中汲取的灵感。 室内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人才吃紧 [困惑] 资深设计师难觅 人到中年的陈先生近日要装修了,因为是二次置业,他决定吸取首次装修的经验请个设计师。不料,几个星期下来,陈先生不敢轻言再找设计师了。 在此之前,陈先生刚刚听说一个朋友因设计不当而重新装修的事。陈先生说,这位朋友因信任品牌装修公司,对其安排的年轻设计师没有提出异议。不料,开始施工后才发现按照年轻设计师设计的图纸做,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无奈之下,只好重新来过。事后了解,这位设计师刚毕业一年,没什么实践经验。 有此教训后,陈先生决心要找一个有经验的设计师。但是,利用周末时间跑了数家装修公司后,陈先生有些困惑了。 年轻的面孔真多啊!几乎每到一个装修公司,接待陈先生的都是年轻的设计师,他们虽然热情有加,但大多没有什么设计经验。“如果没住宾馆怎么能设计好宾馆呢?”抱着这个念头,陈先生否定了这些年轻设计师。 还是找些从业时间长的吧。装修公司向陈先生推荐了首席、副主任或者主任级别的设计师。这些设计师自称从业经历在四五年以上,但是陈先生发现,到达这个级别的设计师,设计费翻番,要价大多在每平方米五六十元,这笔费用可是不菲。可多走了几家装修公司后,陈先生又有了新困惑:装修公司内部首席、副主任、主任设计师似乎随处可见,其水平高低如何区分? 最让陈先生吃惊的是,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他就接到两个设计师的电话,他们都告诉陈先生,已跳槽到了别家公司,希望陈先生有兴趣的话前往谈单。而说到谈单,两位设计师兴趣颇浓,极力拉拢陈先生并许诺诸多优惠条件。他们的过分热情让陈先生有挨宰的担心,而设计师的跳槽又让陈先生对这个行业产生了不信任感。 最后,还是在朋友的介绍下,陈先生才找了个设计师,目前双方正在沟通设计方案。 [现状] 从业者平均年龄低于35岁 “室内设计师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如今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的设计师都是刚从各大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设计师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新房数量骤增,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装修设计也逐渐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之下,室内设计行业发展迅速,市场需要大量的设计专业人才。装修公司每年都会招收部分与设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应该说,室内设计是个较新的行业,许多设计师从业时间不长是个不争的事实。 据记者了解,进入装修公司从事室内设计的人员,一般都是从与设计相关的专业毕业,比如装潢专业、美术专业等,也有一部分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努力学习的话,一般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掌握设计软件的应用,五个月之内能熟悉制图。这意味着就能完成一整套家居的电脑设计流程,从平面图纸到立面设计。 一装修公司的总设计师告诉记者,在装修公司中,这些刚毕业的学生一般从制图员做起,如果素质好、有潜能,装修公司也会有意识地培养,让他们经常参与一些设计方案的讨论,从中提高业务水平。他认为,从事设计行业三年的才能在设计领域入门,五年才能真正“出师”,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 对于陈先生困惑不已的设计师头衔之分,这位总设计师称,装修行业并没有对设计师头衔有固定称法,每家装修公司都会根据自己的公司章程来划分不同的设计师,而称呼则是自行拟定。据记者了解,目前在装修公司内,根据各人业务水平及从业年限,一般有设计师、首席设计师、助理设计师、设计总监、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等称呼。 记者了解到,规范的装修公司对设计师的任命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然而市场上不乏随意任命设计师头衔的装修公司。这些装修公司为了拉拢客户,随意将设计师加入主任或首席的名称,一则让客户对设计师产生信任感,二则借机提高设计收费标准。业内人士提醒装修业主,找设计师时切勿被其头衔所“误导”,还是要注重设计师的专业素质和设计作品,这些才是最有力的证明。 个人工作室盛行 “如果一个设计师能在装修公司里呆上三年,就可以称得上是老员工了”,一位装修公司负责人如此感叹道。他告诉记者,自己开装修公司六年来,迎来送往的设计师有不少。一些设计师跳槽到了别的公司,还有一些设计师则自立门户,成了竞争伙伴。几乎每个季度,他都要面试几个新员工,这些应聘的人有些是看到招聘广告寻上门的,也有的是毛遂自荐的。对于新招进的员工,能在岗位上呆多长时间,只能顺其自然。 记者了解到,有如此感叹的并非只有这位装修公司负责人。在福州,装修公司设计人员流动频繁已成为业内一大现象,甚至还出现过设计人员集体跳槽事件。 有业内人士分析,设计是个脑力活,是个相对自由的行业,一旦设计师认为不适应公司的体制或是想再图发展,设计师跳槽或者出来单干是很容易发生的事。 这一点,从个人工作室的盛行可见一斑。省装协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在福州从事设计专业的从业人员达到3000多人,其中,约有一半的设计从业人员建立了个人工作室。然而,一业内人士称,这一数据只是“官方统计”,他认为实际人数要多一倍,从事设计专业的人员起码有八千人,其中,有一半即四千人建立了个人工作室。 据悉,这两年个人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在市场上大量出现。这些个人工作室较少进行工商注册,个人气息浓厚,设计师凭着自己的专业设计能力及对客户一对一的全程服务而赢得客户的信任,并借一带一的口碑继续接单。 小王就是记者认识的一位个人工作室设计师,他开办个人工作室已有两年,此前在一家装修公司工作了四年,后因对公司制度不满,加之想见见世面,与另外三个同事集体辞职,并到深圳等大城市考察了一番。回来后,小王的另三位朋友合伙注册开了家装修公司,小王则成立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凭着原来的人脉关系及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小王的个人工作室办得有声有色。小王说,自己每个月能保证一到两单就足够了,自由而且赚的钱还远比在装修公司时多。当然,小王说,并非每个人都能像自己这样运气好,他的另一设计师朋友出来开办个人工作室就显得颇为吃力,在半年之后又打道回府去应聘了另一家装修公司。 [剖析] 装修公司留人难 “年轻并不是件坏事,年轻的设计师思维活跃,时尚敏感,常给人惊喜的感觉”,一业内人士称,但太过年轻意味着生活积累不够,设计中缺少内涵,这也是为什么陈先生不愿意找年轻设计师的理由。 “其实,年轻的设计师只要安心学习,装修公司也愿意培养的话,他们的成长速度是很快的”,但是在这个市场经济年代,一切都与利益挂上钩。年轻的设计师还未成长便要经历市场的考验,而装修公司为了利润更是拟定了一系列 不太利于设计师成长的制度。据记者了解,在装修公司中,设计师的工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奖金+业务提成。其中,业务提成占据了设计师工资的一大部分,也成为装修公司考核设计师业绩好坏的标准。在这种制度下,装修公司为了多拉单,一般都鼓励设计师接单。因此,一部分设计师开始不安心做设计,甚至用套图来应付客户。套图,有如摩托车套牌一样,即把曾经做过的或者设计图库里面已有的方案从电脑中拷贝一份,放到前来咨询的业主的户型图里面,不用费脑筋还可“糊弄”客户。另一部分设计师则因装修公司只重利益不重设计师劳动成果,感到得不到尊重而心有不满。有些装修公司甚至打出“免费设计”的招牌,这样一来,更加重了设计人员的抵触情绪并产生应付或离开的念头。小王就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呆的公司中,有的设计师只要会动嘴皮子,能打动客户的心,就可以拿到高达上万元的工资,但是接不到单的设计师则只有五六百元的底薪,相差太过悬殊。 “一旦设计师掌握了一定的客户资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跳槽或者单干就在所难免”,一业内人士称,装修公司大多都是私企,对员工的各种福利待遇并不规范,员工走人是件容易的事。而成立个人工作室,只要有电脑可以制图,在家SoHo或者租一简单办公场所即可,大多数的客户并不会按装修公司的标准去衡量。 那么,为什么个人工作室会盛行呢?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与装修公司制度不完善留不住人才有关。此外,还与装修业主的心态有一定关系,许多装修业主认为找个人设计师,收费标准一定会比装修公司来得便宜,这让许多个人工作室得以生存。 对于个人工作室的盛行,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一业内人士称,较为规范的个人工作室将在最大限度上发挥设计师的才能,带给装修业主美的享受。然而,装修毕竟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员,如熟悉水电工程的人员、擅长配饰的人员、通晓建筑工程的人员等等。装修工程是一个涉及面广的工程,它需要一个团队才能更好地完成。而现在的个人工作室只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做多个人的工作,有时候并非能尽如人意。另外,家装行业越来越往产业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它将最大限度降低装修成本,提高装修效率,这一点是个人工作室无法企及的。 整个装修行业亟待规范,装修公司应立足于长远发展,抛弃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尊重设计师的劳动成果,让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尽快成长。省装协的有关负责人称,这一两年来,协会及有识之士大力呼吁设计收费的理念,尊重设计人员的劳动成果。前不久,福州的15设计师在一家装网站上发起了“原创设计联盟”,指出收费有理。而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上海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装饰设计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室内设计师从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设计收费及收费步骤。 有识之士指出,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随着装修公司的激烈竞争,只有那些设计能力强、施工质量好的装修公司才能最终在市场上站稳脚。 室内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与客户互动技巧和设计基本常识 摘 要:阐述了设计师与客户洽谈的步骤和技巧。 关键词:设计师;客户;技巧 1 谈客户三步曲 1.1 第一步:先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用概念吸引他。 好的设计就是清楚客户的用意,和结合自己理念的一个合成品,一边与客户交谈,一边将他的想法画出来。最好是在谈的过程中立即根据他的想法做一个简单的布置图。而这个步骤呢就是你们的第一步磨合的结果。有的设计师不是这样的,先拿纸记录客户的想法,或甚至不记录,让客户对自己没有印象。我往往会在第一次谈单的过程中尽量给客户留下一个比较深的印象。其实,这就是谈概念谈设计要谈出感情来,这样,如果不是价钱的原因,客户都会来找你,并让客户非常的依赖你。但是如果谈单的时候,你没有细节、没有概念,可能客户怎样都不会签。我认为单是谈出来的,大家在做设计时,一定要记住有一个主方案,其他的是次方案。在谈的时候要讲你认为最好的,和其他几个方案中的亮点部份。 1.2 第二步:进入一个深度阶段,让客户对你的方案产生兴趣,产生他想看你预算的欲望 因为上次你讲了理念,那么这套实在的布置图会有说服力。而幻想式的,却又能让客户感觉你设计大胆、用心。虽然这个幻想式的平面图可能不能用,但是对你第一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这里我推荐现场手绘,画手绘图可以节约成本,也可以给客户产生功底很强的感受。客户可能会修改,那么手绘可以马上配合客户进行修改。很多客户会讲不能一次搞定,说过两天再来什么的。这样一来,过了几天可能就会冲减客户的兴趣。同时,客户还有可能会去其他公司比较,其实现在签单不仅是比较公司,也是在比较设计师的能力。那这样就会延长我们的签单时间,甚至会造成流失单。 1.3 第三步,进入签单模式 以上两个步骤如果你掌握得好,这次就可以签合同了。有一位同事说我不谈专业术语。我认为,如果一个设计师跟客户谈单时讲很多的专业术语,我觉得他不是一个好的设计师。跟客户谈单就是应该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客户理解你的设计概念和意图。 2 风水设计知识 家居风水三十字真言: 一望有情,三气有主; 五行有度,九九归一; 曲而不腐,畅而不冲; 形而不煞,容人乃大; 一望有情――中国风水最重一个“情”字。看房后构造房屋内部空间结构之时,仅凭心感和目之所能及已令人浑然感动,对此房情有独钟依依不舍的,这当然就是好房或好的设计。 三气有主――风水是一门选择生“气”的学问,而已处好的房子,其大门的纳气状态,窗帏的采光状态,宅心的定气,三者是房屋的三才之主。看房要“相信”自己充分的体感,在以上三处闭目凝神,任意气相通,若感觉泰然舒适,周身畅快,这就是适合你的好房子。 而在传统观念里,卧室是不易大的。房子大了气就会散。现在有些年轻的设计师把房屋的床的朝向,只当做一种布置。他没有拿风水去结合。床不仅仅要考虑布置合理,还要考虑客户的想法。一般来说床的摆放位置以南北朝向为佳。为什么要南北朝向呢?因为南北的磁场在两头,你睡觉的时候是被一跟无形的绳子给拉出来的。五行有度――风水的核心是将五行之气在人居住环境内进行“适度”的生气营造和吉凶趋化,故风水学的内在精神是附合美学和中庸之道的。空间的均衡感和美感是风水中无言的指标和尺度。 有些设计师运用色彩非常随意,。其实设计是非常人性化的,你喜欢的,客户不一定喜欢。比如有的客户喜欢蓝色,但蓝色的运用是有讲究的。这不仅在江西,就在我原来在山东时也有讲究。因为太平间的裹尸布是一种很浅的蓝绿色。颜色是跟五行有关系的。因此大家要谨慎用颜色。苹果绿等这些颜色是好的颜色,但要问清客户有没有不好的联想,一旦有不好的联想,会让客户住得不安心。 九九归一――天下没有最好的家居风水,只有与宅主人最适合的风水环境,所有的风水原则最终都要归于家居和主人的二气相合。风水中的九宫飞星、九九归一,始终都要归于一个“人”字。 曲而不腐――中国风水虽强调“曲而有情”,但一处好的房子或室内布局却不可叠叠重重,过份追求结构,以至曲腐不堪,否则非但生气不畅,宅主也会受其欺辱。曲的原则与中国山水画的精神颇为相符,最高的境界是气运生动外的留白。 中国山水画讲究一个曲径通幽,家居的生活不止也是一样,不能够一览无余。比如,你坐在餐厅看到主卧的床。这样就是犯了主人的隐私。 畅而不冲――家居环境单从环境生态学上来说,也应空气流动、门窗畅通、采光充分,但若构造上通畅过度而形成门冲、门窗冲、门廊冲等,则会冲散生气,破坏和谐,故应注意畅通和谐的尺度,不能形成人为的冲折。 畅而不冲也是设计中客户提到的问题。为什么有时要做屏风,而有时不做呢?冲即是冲煞。冲煞就是指屋子里通了,通了就是气容易流失,这个在南方做设计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设计师可以不需要懂太多,但需要略知一二。若客户提出很深入的风水问题,不如直接让他找风水先生。而设计师呢讲的是一些科学的,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有些客户会讲到生辰八字、宅心对整个生命的运势有什么影响。客户讲到这些问题时,就不要随便回答,这些是非常有讲究的,不能用基本概念去回答。客户非常相信的话,就要请风水先生,而我们设计师只能是浅显的看看。 形而不煞――家居环境的风水生气营造,是可以通过形的塑造而达成的,但类似床体上空的吊灯,锋利的尖角钢、墙造形,卧室内过多的立面和照订镜等万不可取,否则会形成损害宅主人的煞气,影响运气和健康。 容人乃大――房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的生存而建筑和布置的,因此家居风水的各个空间都必须是以“容人”为基本前提的,一处好的房子,一定是宅主一家人“通感”舒适,见之、选之、居之都身心愉悦的地方。 室内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艺术管理论文 林伟而的公众身份是香港著名室内设计师,以办公室设计知名,耐克公司亚太地区各地办事处几乎都是他的作品,营造办公人性化氛围正是林氏设计最有特色的地方。 一身儒雅之风,庞大的艺术收藏品将林伟而与其他香港室内设计师区分开来。林伟 而在香港的办公间坐落在维多利亚湾旁的香港艺术中心内,汉朝雕塑、雕像、古董收音机、现当代中国绘画作品如同被检阅的士兵,稳当伫立着,静候对面办公桌前的主人。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主人收藏的上海画家丁乙的格子画。“这是旧作,温和、恬淡,不如作者现在的作品色彩那么浓烈,但我还是喜欢这幅作品。”林伟而的徐徐语调,显出一位典型中产阶级的审美观,温和、优雅、审慎,恰如他本人与他的设计作品本身。 “艺术品可以使办公室更加人性化,可以更好地为商业服务。国外很多大公司前厅都排放了与他们文化相吻合的艺术品,当你走进去时,你会感觉到非常亲切。”他这样说。除了在自己的办公间挂起上海画家丁乙的作品外,林伟而在会议厅内也挂上了自己的摄影作品,这为每个与他洽谈业务的人找到了最自然了解他的捷径。 在频繁往来于香港、北京、上海、曼谷自己的分公司时,他逐渐将四地的艺术作品挑选进自己的工作间,一切如同10岁时那样,那年,他第一次跟随父母去英国,小林伟而为自己购进了第一件艺术品。此后,艺术如同空气,融入他的生活,也进入他的每一件室内作品。 和耐克一起成长 1993年是林伟而生命中转变之年。36岁的他,和几位设计师共同创立了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这年,耐克也在香港开设了第二家专卖店。毕业于美国最好的建筑大学—康乃尔大学建筑系,在波士顿做过6年注册建筑师,林伟而的国际化背景获得耐克公司的青睐,双方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我在美国做过6年建筑师,当时回香港没有考虑住这么久,结果做下来十多年,一直都还不错。”从1993年起步,自香港开始,林伟而的设计生涯随着耐克公司在中国、亚太地区的扩张而壮大。广州、上海、北京、曼谷、名古屋,耐克不同区域的办事处以及专卖店都有他的影子;1995年到1998年,他设计的耐克曼谷、香港、上海、广州、北京办公室屡获亚太室内设计奖、美国建筑师学会奖、香港设计师学会奖。这些业绩和荣誉,树立了林伟而在业界的地位。 营造办公人性化氛围正是林氏设计最有特色的地方。林伟而的父亲是马来西亚拿督,他的童年许多时间在五星级酒店度过,这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他说:“人性化、开放式办公室设计可以带来活力,我喜欢将茶水间改造成开放式的咖啡厅,员工工作疲惫时,可以在一起聊天,就像朋友一样,自然亲切。”耐克香港办事处的阅读区域用活泼的明黄色调烘托出来,员工还可以坐在榻榻米风格的桌前自由翻阅各种书籍。 林伟而为上海通成推广公司设计的办公室是他的代表作。办公室位于外滩老建筑内,通透宽敞,以现代感十足的开放式玻璃相连接,同时保留了老建筑华丽的细部,设计了酒吧、读书室、壁炉,员工餐厅内甚至看得见外滩全景。这种近乎奢侈的现代居家环境式的办公室为他赢得三项大奖,其中包括2002年度亚太区室内设计大赛商业组冠军。 一次考试经历让他的设计理念发生转变:“我在美国参加建筑师资格考试,时间大概是9个小时。我带了一个小包去参加考试,而我的邻桌带了很多东西,有屏风、椅子、家人的照片等等,把考场当成了自己的家。我当时觉得他很夸张,后来想他是尽量营造一种自己熟悉的氛围,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一点令我后来的空间设计受益良多。” 艺术血缘 林伟而对现当代中国艺术持有浓厚的兴趣,丁乙、薛松、曾凡志的作品他不仅喜欢,还收藏,“我觉得中国艺术开始有自己独特的理念,中国经济开始起飞,艺术家也在不停地改变。一个艺术家没有改变的环境,做不出好的艺术。中国正是出好的艺术作品的年代。” 让林伟而兴奋的艺术环境,也让设计师本人从艺术收藏者变成创作者。2005年6月,他举办《灵气》摄影展,向人们展示一位建筑师视角内的香港建筑物—香港会议中心、中环、大会场、交易中心等。每一张浮光掠影、模糊不清、近似印象派的建筑图片背后,都再现了作者对时间、城市、建筑的思考。 具体设计风格上,这名受现代艺术影响甚深的设计师,近年更多把精力放在以现代手法解释传统中国古典设计上。比如在九间堂别墅室内设计中,他把中国古典的云彩、明代案几、中式的亭台靠背按照现代设计理念,以钢材料做变形,使古典家居设计更抽象、简洁、现代。 2003年中秋,他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里创作了一只“大灯笼”,高15米、宽35米、360度环绕、800根竹竿组成,外有竹篱、内有竹台,彩灯追逐灯笼,水池飘浮莲花,灯影、竹影、人影,再加上金木水火土搭配的材质,大都市里的中秋赏月被处理得传统韵味十足。而大灯笼内,抬头可见苍天明月,四周却环绕着4部投影仪放映香港短片,让人不知今夕是何年?10天的中秋赏月,有10万港人观看,给非典过后的香港带来了欢乐。“建筑和公共艺术原来是可以共存的”,林伟而认识到自己设计的力量。 室内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角色转换研究 一、室内设计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角色转换方向 第一,资格认证状况混乱。目前,国外的室内设计师资格认证程序已经基本成熟,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室内设计行业规范。我国在这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现阶段对室内设计师的资格认证仍然处于试行阶段。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室内设计行业内部缺少统一的管理规范;其次,监督管理责任不够明确,分工模糊,出现重复管理或无人管理的状况,给资格认证增加了难度;再次,设计师本身的素质不够稳定,专业差异较大,全国范围内开展统一认证考试相对困难。 第二,流动性较大,不便管理。设计师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行业内的经验交流,但是设计师大幅度、大范围、高频率地流动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要降低室内设计师的流动率,一方面,设计公司要逐步优化设计师的福利待遇,通过激励、奖惩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设计师的价值;另一方面,设计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本着从基础做起、在积累中进步的思想意识,不能好高骛远,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第三,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设计师受教育程度、专业类别各不相同,对设计的理解也有差别。这就加大了设计师彼此合作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设计效果。 第四,设计受限。室内设计虽然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过程,但会受客户需求、资金等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客户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对设计师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客户对资金的控制也会影响设计效果。 第五,设计师入行门槛较低。室内设计是一个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设计师对美术、音乐、文化等学科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思想高度,对最终的设计成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适当提高室内设计师的入行门槛,规范行业内的教育培训,提升设计师的综合素质。 二、新媒体技术下室内设计师的发展前景 其一,强化专业素质,加强团队合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增强了室内设计的表达效果,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针对不同的设计类型有相应的多媒体技术,未来的室内设计必定向高、专、精、尖方向发展,行业之间也将逐渐分离出居家设计、商业设计等不同类型。这就要求设计师及时转变思路,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拓宽视野,拓展综合素质,注意强化专项特长,注重与不同类别设计师的沟通交流,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以此适应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其二,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新时代的室内设计师要具有长远眼光,不能局限于满足部分人的一时需求。多媒体技术会有效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因此,设计师要逐步培养健康设计理念,不能单纯注重设计的美感和情感,还要将适应社会发展作为设计的指向标。 三、结语 随着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室内设计的发展。因此,设计师要及时转变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尽快掌握多媒体技术,从而提升设计效率,增强表达效果。同时,整个室内设计行业也要从制度规范、理念转变等方面进行革新,适应、促进设计师的角色转换。(本文来自于《理论研究》杂志。《理论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张丹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
广播电视论文:提高基层广播电视编辑的业务水平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整档新闻依据重要程度或内容的组合而产生的编辑活动。主要职能是通过编缉活动,使整个广播电视传播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使整个广播电视传播活动质量更高,效果更好。其任务就是把纷繁复杂、各种各样,表面上看都以其个体的形态存在着,但其间诸新闻必然存在着某种相似,关联及相互作用的新闻稿件按其规律编辑成一档完整的新闻。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素质在整个电视传播活动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广播电视新闻作为可观其形、闻其声的传播形式,决定了其分工多样性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看重多条新闻的排列和组合,还要在考虑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尊重大家创作意愿的同时,最后把握整组新闻的形象、内容、精神状态和新闻指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舆论导向和社会导向。新闻的指向性往往综合体现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政治敏感性、党性、社会责任感和个人道德情操、思想修养及受众的心理反映等,直接关系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个人素质和编辑质量。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首先应充分认识编辑能力、编辑知识、编辑技能的互动性规律。 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三种类型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一种是就稿件编稿件的编辑。这类编辑往往是就案头的稿件信手拿来,只注重单篇稿件的文字修改,再按顺序排列成组,但节目制作出来后,稿件与稿件之间缺乏互动性和连续性,社会导向表现不明显;一种是生拉活扯,牵强附会,任何稿件都要与当时的政治活动相挂钩。还有一类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一味的追求收视率,只注重“卖点”,缺乏主流新闻。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编辑把编辑能力、编辑知识、编辑技能独立地区别开来,缺乏互动性,影响了电视新闻编辑的质量和效率。本人在从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中感悟到:能力和知识、技能既是紧密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一方面,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能力是掌握知识和编辑技能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编辑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在学习和编辑实践中获得的,离开了学习和培训,能力、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三、加强学习和训练 1.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做好广播电视编辑的基本功,也是发现记者人才的关键,又是把握新闻方向和增强广播电视宣传力度的重要保障。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编辑记者只有在“为什么”上下功夫,在激活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上作文章。如果缺乏了这两个意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使受众和记者难以判断和选择,最后成为党委、政府、社会及受众的垃圾新闻。 2.良好的思维品质。一是思维有广阔性。二是思维要有纵深性。三是思维要有敏捷性,对新闻的反应要快。四是思维要有逻辑性。五是思维要有独立性。六是思维要有宏观性。要做到对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心中有数,对稿件内容的选择能审时度势,抓住“热点”,把握舆论导向。 3.强有力的组织指导。应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包括开办栏目,制定方案、采访策划、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等,同时要与记者、通讯员形成鱼水关系,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形成整体宣传合力,打造品牌栏目。 4.灵活的文字表达。广播电视新闻与其它媒介的传播方式不同,对文字的修改、标题的拟定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如何使它们灵活地搭配、使用,都需要花一番功夫。特别是文字的表达特别重要,应当有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言之有情,言之有物,承上启下,力求整体美,给受众以简洁、明快的感觉呈现生活化、平民化、故事化、情节化、人物化的编辑风格,拉近新闻事件与受众的距离。 5.隐没的“坐骑”素养。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具有为他人“坐骑”,为他人做嫁衣而默默无闻不图回报的精神,使编辑与记者、与受众具有相容性。编辑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作支撑,时常激励自己发挥“镙丝钉”精神和培养“心境无私天地宽”的素养。 总之,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素质,不是单一的追求什么,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培训、总结中一点点提升,才可以在电视媒介中赢得发展的空间,在主动适应中寻求拓展,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表者,成为海量信息的过滤者。 作者:闫风帆(河南项城电视台,河南 周口 466200) 广播电视论文:乡镇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 乡镇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概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广播电视产业是整个信息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体。广播电视业集各种信息的采集、生产加工与传播为一体,每时每刻向全社会民众提供新闻、文化、经济、娱乐等各种节目信息,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镇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始于1998年。发展至今,区、镇、村、组广播电视实现光缆联网,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覆盖率由当时的20%提高到现在的69%。装拉线共320条,立水泥柱1280根,吊线62公里,光缆长度79公里。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把无形资源变为有形资产,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迅速地传遍千家万户,送去了党的政策,送去了科技致富信息,也送去了丰富的文化大餐。镇广电站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区广电中心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整改线路,整合网络,统一管理。增强了竞争实力,把产业做强做大。该站创新机制,确保有线电视村村通、长期通、户户通。对专职维护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签订用工合同,择优录用。有线电视线路一律按标准化施工,对以前架设的线路全部升级改造。在优化服务,塑造广电新形象的同时,为服务好用户,制订了《服务承诺》,公示了服务、举报电话。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城区2小时服务到位,村里12小时服务到位。站里还从镇人大代表、村居干部、执法执纪部门、社会知名人士中聘请了10名行风监督员,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实践证明,只有广播电视网络畅通了,电视节目办好了,服务质量提高了,电视用户才能不断增加,党和政府的声音才能真正传遍千家万户,网络发展的后劲才能凸现,群众才会真切感受到广播电视带给他们的诸多实惠,广播电视才能拥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二、我镇广播电视产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现状: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我镇的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1、广播的人口覆盖率 我镇的无线广播覆盖是以fm为主,中央、省、市办节目三级混合覆盖,人口覆盖率为100%。有线广播近年来出现了下坡现象,但高架的高音喇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无线的广播网络,我镇还保留许多用户,每天播放新闻、地方文艺与生活节目,深受听众欢迎。 2、有线电视入户率 到目前止,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3000户,占总户数的69%,丰富的荧屏,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3、事业基础 (1)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镇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已初步建成宽带信息多功能业务网。有线广播电视已发展成为镇信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经济状况目 前我们的经营收入来源大体是有线电视维护费,有线电视的初装费是28.26万元,维护费达205万元,共计233.26万元。 5、人才队伍情况 全镇广电队伍总人数为9人,其中大专以上5人,中级职称以上1人。 (二)存在问题 但从我镇运行的情况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发下四点: 一是收费方式落后。这种收费方式落后,主要是采取站里工作人员先填写好通知书,然后挨家挨户上门发放,用户再将维护费送交到镇里。这样的收费方法一是耗费精力太大。 二是资金回笼不齐,尚有2%的滞留维护费。不象电话用户,一过欠费期就自行停机。 三是台风季节多,线路受损大。我镇地处沿海,台风多。光是就经历了5次的台风,线路刚整修又重刮台风,重复损失,对我们的打击很大。其次,这两年道路工程、农民住房拆建工程加大,线杆转移量增多,也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还有在工程施工当中,许多群众要出来干预,对我们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阻碍了工程的如期进行。 四是人力紧缺。目前我镇有线电视站干部职工共9人,正式编制的3人,职工6人。地域广大,因人手少,在抢修服务方面有时造成衔接不上。 五是没有执法权,打击偷接、私接现象力度不够。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每年都要发生10多次,偷接、私接者大都是外来民工,他们租住在简易房内,用针戮的方法将线引进,破坏了光线,大大地降低了清晰度。而基层广电干部没有执法权,对此事只能采取当事人赔偿的手段,这种缺乏力度的方法不能使当事人慑服,偷接、私接现象重蹈旧轨。如果上报上级部门来处理,外来民工一是居无定所,发生事情后当夜出走,二是本人经济力量有限,根本不认处罚结果。 六是广播趋向滑坡。有线广播在90年代以前是红极一时,自从有线电视和调频调幅的收音机的普及,有线广播一路下滑。目前我镇镇级有线广播全部通到村里,但因各村的经济承担力有限,几乎所有的村(居)没能将广播线路引进农户。但有20个村(居)架设了高音喇叭,基本上能开展一般的宣传工作。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重要精神为指针,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保证,以“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广播电视宣传为中心,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线,以更好地为宣传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服务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把广播电视搞强搞大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广播电视科技开发和应用,使我镇广播电视发展总体水平在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指导原则 1、服 务推动原则。广播电视是一项政治原则性很强的服务业,肩负着传达政令、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推动和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托。精办各类节目、打造优质品牌栏目、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娱乐与信息需求服务,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本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广播电视宣传和技术队伍,使广播电视事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科技创新原则。科技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是科技的生命之源。 3、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准确把握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力争规划既有近期与长期的指导作用,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协调发展原则。本规划应兼顾广播与电视、无线与有线、卫星与地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协调发展。 5、资源共享原则。通过广播电视专用网与其它网络,实现本地和外地区的广播电视节目与信息内容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质量。 四、广播电视的发展环境 (一)地理环境 我镇位于经济发达的路桥区东部,与滨海工业新城相比邻,属于台州高速经济圈,具备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经济与相关产业基础。全镇总面积为44.4平方公里,辖51个村(居),东方大道、疏港大道纵横而过,水、陆、空交通十分发达。 (二)社会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使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在调整中持续稳定增长,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生产总值14.62亿元,是的1.92倍,年均递增17.7%;财政总收入570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1万元,分别是的1.91倍和1.51倍,年均递增17.6%和10.9%;工业总产值49.35亿元,是的1.42倍,年均递增9.2%;农民人均纯收入8152元,年均递增12%;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7.48亿元,是的3倍多;招商引资累计完成近1800万美元,年均递增49.2%;外贸出口完成交货值3.5亿元,是的8.94倍,年均递增72.9%,自营出口企业自实现零的突破后已经增加到9家;标准厂房建设累计完成13万多平方米。 (三)人口情况 到底,全镇共有常住人口64000人,18900户。由于工农业发展需要,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他们同样是广播电视业的服务对象。 五、发展目标 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体制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战略性转变,行业服务于社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们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广播电视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多,服务手段也要朝着“广播”、“窄播”、“点播”的方向全面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要。本规划的发展目标如下: 1、广播传媒 继续提高有线广播的接入率,保持传统广播手段的阶段性优势。 2、电视传媒 提高服务质量,扩展入户率,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为人民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节目。 (1)电视节目点播,安排两大类,一是标准清晰度节目,通过网络汇集成千上万部影视片供观众选择。二是高清晰度节目,为观众提供数字影院级的若干大片,辅以多声道,让赏心悦目的影视大作走入家庭,使观众真正感受到家庭影院的魅力。 (2)音频节目除广播各类信息外,通过点播手段为听众提供多种“发烧”级曲目,把消费者带入梦幻世界。 (3)广播式的因特网,利用广播电视的采、编、播优势,通过广电宽带网络与视音频多媒体网站开展广播式因特网业务,向用户提供实时视频新闻、下载影视剧目、音乐娱乐节目、图文信息和游戏节目等。 (4)继续发展宽带互联网业务:利用以太网技术继续开通个人用户宽带上网业务,为增强吸引力扩展用户群,要在提高速率、降低成本、扩展内容上下功夫。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视音频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都需要有各自的专网。如:政府办公网、公安网、税务网、教育网、金融网、卫生网、社保网等等。我们路桥有线广播电视网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络资源与优势,通过专网与虚拟专网为这些部门与行业提供联网服务。 六、实现规划的对策与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抓住创建滨海工业城的难得机遇,大气魄、大手笔、大动作发展我镇广播电视事业。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树立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推动机制创新,理顺内部关系 机制创新包括广电内部组织机构的创新、用人机制创新和运营与维护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定的战略需要一定的战略组织配套。在广播电视发展规划的实施方面,同样要有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来研究行业动态与科技发展,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正确组织领导规划的实施。 用技术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理顺内部关系,整合系统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三)加快建立广播电视科技新体系 建立广播电视科技新体系应沿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进行 。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积极推进、分步实施”的方针,加快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建立覆盖全镇的网络体系,节目生产与交换体系、技术维护与管理体系。 (四)实施联盟经营战略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越来越开放,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行业,闭关自守就意味着落后和被抛弃。在行业资金、人才和科技能力都还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努力与国内外同行和相关的信息界建立事业与科技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争取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的大力支持,实现社会资源行业化和广播电视事业跨越式发展。特别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镇的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目前已具有相当实力,已经成为当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于我有利”、“为我所用”的前提下,吸收民营资本投入我们的基础性建设,对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广播电视人才结构体系。全面开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胆使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先导性作用。 (1)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的先决条件。而要使各级政府对乡镇广电站给予高度重视,就必须舆论先行,积极引导。 (2)加快区镇网络的延伸,目前我镇极有个别偏僻的地段还没有拉上线网,造成入户率偏低。 (3)增加重要道口高音喇叭的架设。有线广播目前仍是一种有效的宣传工具,在进户不利的情况下,可有针对地架上高音喇叭,充实听众的听觉空间。 广播电视论文:浅析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摘要]本文探讨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收集途径和方法,着重分析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重点提出了收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视听资源,以满足用户对民族地区视听资源的利用,促进民族地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1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的发展 数字化是21世纪广播电视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随着数字、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广播电视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并孕育着新的内涵和契机。WTO、西部大开发、广播电视集团化、"西新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以及"211"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给地方民族广播电视带来了新的发展和变革,促使地方民族广播电视信息资源更加趋于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抓住机遇、注重和加快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是我们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建设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充分有效地发挥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资源的作用,将有助于地方民族广播电视事业的特色化发展,有利于地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满足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保护地方民族文化数字遗产和民族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民族地区网络化资源的建设,弘扬民族先进文化,推动世界间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都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资源的收集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56个民族,各民族有着丰富、浓郁、深邃和璀璨的地方民族广播电视信息资源,以其独特的神韵,丰富和影响着世界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白族是大理的主体民族,其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资源极为丰富。如电视录像专题片:《大理古塔》(获1985年中央台国际交流节目奖)、《古城大理》(获1988年第二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绿星"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民族体育大观"栏目推出的白族专辑片(30多分钟),其展现了大理白族的霸王鞭、双飞燕、绕三灵等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以及苍洱风光;云南省电视台、大理州电视台多次播出的音乐电视民俗片《石宝山歌会》,以及大理白族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民族节"开幕式文艺节目电视实况转播等重大喜庆节日和民俗风情专题广播电视片,我们都应从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整理这些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使之有序化、特色化和数字化,以便更好地满足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 1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资源 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资源,均指通过广播电视和地方有线电视节目播出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民族旅游等有地方民族研究价值的广播电视信息,其代表着各地方民族的先进文化,代表着它们的崛起和腾飞,将这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视频信息资源,通过声像多媒体技术、现代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和存贮(光盘存贮、镜像存贮和磁盘阵列存贮),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族广播电视数字化信息资源。 2 2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节目的采集 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声像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信息资源,来预知广播电视节目和采集所需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视听信息资源,使之磁性化存储和数字化存储。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其方法有: 2 2 1 电视导航iTV随着各种传输网络的开发和建设,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如何在众多的节目中看到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内容,是件令人十分关心的问题。电视导航iTV作为国人开发的电视节目下载工具软件,属绿色软件,可从网上下载。它利用了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数据库的强大查询功能,可方便地下载最近一周的电视节目,收听网上直播电台,同步显示影视剧的剧情、电视栏目的简介,并可选定所需的节目内容,在节目开演前15分钟内本软件会用声音和闪动的图标通知你注意收看。还可按分类和各种组合条件查询电视节目,选定电视节目,收视采集所需音视频视听资料。 2 2 2 电视+录像机的采集录像机的全称为磁带录像机,是利用磁性录放原理记录和重放图像信号与声音信号的机电设备。录像机用于记录时可以记录图像和声音信号,用于重放就成为电视节目源。重放的视音频信号可用于传输显示,也可用于复制和编辑录像。在现代电视技术中,存储电视节目的手段目前主要有录像机录像和激光视盘录像。它们将随时间分布的电视信号转变成以空间形式分布的磁信号或光信号,从而实现了电视节目的记录、存贮和延时播放。我们收集地方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信息源,可用其方法和设备进行采集。 2 2 3 电视视频采集卡我们可以利用最新的应用电视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来收集、整理和保存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如电视视频采集卡:具有独特的电视节目录像功能。可接收、显示、动静态捕获来自外部摄像机、录像机的标准音/视频信号,并按照高质量、高压缩率的MPEG-4格式保存,以供我们作后期处理。可接收全频段(包括CATV增补频道)电视信号,将普通PC机变为操作方便、高性能、多功能的电视机。结合视频捕获及MPEG-4压缩编码功能,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式将所需的电视节目录制在硬盘中,刻录制成光盘,以便保存和利用。 电视视频采集卡,还可完成定时电视节目录制任务。自动下载全国各大电视台的电视节目表(电子电视节目单EPG),极大地方便了我们选择电视台或电视节目,并可依照电视节目表上的时间安排进行定时录像,以及完成高质量的电视、录像、音视频的捕获任务。 2 2 4视频点播系统的采集视频点播就是VOD(VideoonDemand),也称交互式电视点播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讯技术的进步,使我们主动、方便、快捷地选择和收集所需广播电视视听信息。视频点播系统分为:影视点播、KTV点播、有线电视台电话互动点歌和视频广播。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等节目,就是提供网上直播。这部分节目有其很好的视听资源可采集。 2 3地方民族广播电视光盘资料的收集 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的特色栏目和节目多数已趋于光盘数字化,并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我们应注重这些资料的收集。其收集方法和途径有: 2 3 1出版社收集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出版社征集音像出版信息,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光盘资料进行订购或邮购。如云南音像出版社、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西藏音像出版社、西海民族音像出版社、太平洋影音公司、上海新文化广播电视制作公司、上海音像公司、广东音像出版社、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九州音像出版公司、 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都出版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族光盘资料,应重点收集。如由宾川县广播电视台录制,云南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面介绍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鸡足山的《灵山佛都---鸡足山》VCD光盘。该光碟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鸡足山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和奇秀的自然风光,展现了鸡足山独有的风土人情、素食风味、原始植被,具有较好的观赏性、知识性和资料性。2 3 2市场购买随着地方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和音像出版周期的加快,好的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节目很快就制作成光盘资料,我们应留心走访,及时购买。如云南广播电视公司制作出版的《云南少数民族揭秘》、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东巴文化之灵》、《摩梭母系风情》、《白族三道茶》、《大理兰花》、和大型电视专题片《梅乡风情》,以及云南广播电视公司发行的《白族传统民间舞蹈精选》等,都是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光盘资料,应设立专项资金,重点购买,形成特色,使之成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一个亮点。 2 3 3广播电视台的采访收集大理人民广播电台苍洱调频节目多次受到各级表彰和奖励,先后有一个节目获国家级政府奖二等奖,三个节目获国家级政府奖三等奖,三十多个节目获省级一、二、三等奖,一百多个节目获州级奖等,都是值得收集的广播资料。云南电视台的《民族与旅游》、大理电视台的《风、花、雪、月》等频道节目,有其丰富的地方民族视听资源,我们应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合作,同心协力,共同构建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库。 可见,地方民族广播电视信息网即广播电视台,有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拍摄和制作出许多优秀的电视专题片,这些资料片有其较好的观赏性、知识性和历史性。如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家电视台的《名城摄影》中播出的,同时又通过黄河台,在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播出的大理电视台拍摄的《大理三月好风光》、《大青树下的故事》、《古镇上的古乐团》三部专题片,《五朵金花的儿女》(二集电视剧,白族音乐轻喜剧片)、《大理白族的名胜古迹》、《大理白族的建筑艺术》、《大理白族的本主崇拜》,以及由大理州人民政府与中影公司影视片分公司联合摄制的歌舞电视片《苍山歌声洱海情》等等,都是值得收集的资料片。对于促进地方民族文化建设,推动地方民族旅游和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2 3 4 文化系统和私人的走访收集地方民族文化系统的文化局、民族研究所、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民族歌舞剧团,以及民间私人,通过长期的民族艺术文化活动,自制、保存和收藏了及其丰富的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料,我们可采取信函、走访等方式,对这部分资料进行收集。 3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开发利用 抓住广播电视建设和发展的契机,搜寻地方民族广播电视信息网和具有多民族文化特点的人文资源,利用现代声像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挖掘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视听资源,充分有效地揭示其资源的价值,使之更好地丰富地方民族文化,并朝着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推进,为丰富深邃的世界民族文化,拓展新的视野,构建新的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信息库。以此促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民族文化信息的需求,推动民族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世界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繁荣;有助于各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播,为地方文献工作拓展了新的视野。其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趋于视频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快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顺应民族地区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建立"入世"后与国际间交流的、具有特色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多媒体数据库,拓宽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民族地区先进文化、经济和民族风情旅游,乃至世界民族文化的建设,都将展示出独特的韵律。建立具有特色的地方民族各类型多媒体数据库,增添地方民族网络化和虚拟化站点的视频资源,以及多媒体数字图书馆;加快区域性、地方性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特色化建设,构建地方民族文献数据库信息中心,都将推动着地方民族文化、民族旅游和民族经济的腾飞。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广播电视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广告经营、节目生产经营、网络经营、网站经营等业务。近几年来,宜昌市区不断加快广电产业发展步伐,产业功能和良好的开发前景正日益显露出来。从总的发展状况来看,该区广电产业仍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机遇与挑战、优势与瓶颈并存。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大做强广电产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加快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特色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广电产业的优势分析 总的来说,区广电产业具有以下四大方面的优势: (一)产业资源丰。广播电视拥有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丰富的频率资源和完善的节目系统等优质、充裕的产业资源,具备发展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广电行业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遍布城乡进入千家万户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具备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资源和内容资源优势。在内容服务方面,广播电视系统拥有最完整的信息搜集、加工体系。它的基本信息功能决定了它能不断汇集着各方面、各层次的政治经济信息,形成庞大的信息库,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还有一个方面的优势,是广电传媒长期以来在受众心目中形成的公信力和品牌效应,国家对文化市场的保护政策和扶持力度等。 (二)市场需求大。区幅员辽阔,人口多,区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多,农村人口39万多,城市人口12万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区域文化资源丰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发展广电产业市场广阔,前景良好。首先,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会极大地解放文化生产力。其次,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民的收入会出现大幅度增长。再次,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场馆建设等公共文化建设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前广播电视已成为受众最广泛的传播媒体,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空间,广大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三)工作基础好。一是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近年,区广电部门顺应文化体制改革大潮,在内部运行机制、人事分配机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激活了运行机制,增强了综合实力,为广电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拥有一张优质的广电网络。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建成了有线、无线、卫星多技术、多层次混合覆盖的广电网络,其中有线网路覆盖12个乡镇(街办)、100个行政村,终端用户达4.1万户,已形成全区一张网的格局。三是拥有不菲的综合效益。区广电部门坚持品牌战略和传媒经营理念,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经营创收达1136万元。 (四)发展空间广。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区广电产业功能的开发相对薄弱,除了广告经营、网络经营以外,可以说大部分的功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更不要说实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了。广电网路产业收入达900万元,而作为广播影视的龙头产业—电视收入却不足300万元,且大多集中在广告这一块,节目制作与交换几乎未涉及。数字电视经营主要集中在城区,用户很少,农村市场尚未启动。宽带数据业务虽已正式启动,但相对电信、移动、网通、铁通来说,市场占有份额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ip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产业远未涉足。正因为如此,区发展广电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广电产业的劣势分析 虽然区广电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但要真正形成产业,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面临体制、资金、人才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体制不顺。一直以来,广电体制属于行政事业型体制,存在三大缺陷。一是资源的垄断性。广播电视资源属于单一的国有国营体制,没有民营,拒绝外资,行政职能与宣传职能、经营职能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以行政权力为基础的高度垄断型资源占有。二是市场的封闭性。由于四级办广播电视的历史的原因,广电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划为中心的自我封闭体系,壁垒森严,画地为牢,各自为营,闭关自守。三是结构的分散性。广电传媒之间诸侯分割,独处一方,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广电传媒内部,机构设置多,管理松散。广电体制的三大缺陷,导致广电资源浪费、管理粗放和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效率低下。 (二)政策不优。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如《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等。但我区地方性文化产业政策不够系统和具体,如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配套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或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等尚未制定出台。关于广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基本没有,而且部分政策文件还限制广电产业的发展。政策不优,导致广电产业发展环境不宽松,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投入不够。如今,重装备、高消耗的广播电视已越来越成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投入大、产出大,投入小、产出小。由于没有政府的帮助和产业政策指导,银行不敢贸然贷款给广电发展产业。相对其他产业,广电产业起步晚,基本没有原始积累。近年,政府在广电公益性事业建设方面投入多,在广电产业发展方面投入几乎没有。虽被业界视为朝阳产业,没有金融资本、也没有原始积累、更没有政府对广电产业的资金支持,广电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由于投入的不足,导致广电设施不完善,装备不佳,无法开展数字电视和多功 能业务,再好的广播剧、电视纪录片题材等也只能等待,无法投入生产制作。 (四)人才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广电媒体在用人上没有严格执行标准,近亲繁殖严重,造成从业人员急剧膨胀,人才寥若晨星。一些人才由于不能满足市县的收入水平和发展环境,在条件成熟时会跳到更高的发展平台,市县广电往往被动地成为上级媒体的人才输出基地。目前我区广电从业人员182人,专业技术人员仅有80人,占总人数的44%,专业技术人员中仅有26人取得中级职称,无一人取得高级职称。广电人才紧缺由此可见一斑,不仅缺乏高素质的名主持人、名编辑、名记者等拔尖人才,就是一般的专业技术人才也难以满足,更不用说高层次的既懂广播电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了。 三、加快区广电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广电行业未来的“两化”方向即传输数字化、节目市场化,结合区实际,要切实加强市场运作,不断拓展经营空间,逐步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广电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广电产业跃上新台阶。 (一)改革体制增活力。要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不断深化广电体制和机构改革。一是把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面向市场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使经营性业务逐步走上产业化轨道。二是根据广电特点,探索实行制播分离制度,除新闻类、社会访谈类节目外,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节目和其他栏目可逐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行节目的招标采购,收入按市场机制分配。三是鼓励民营资本以参股、合作等形式,大胆尝试组建民营有限责任公司、[:请记住我站域名/]广告制作公司、民间节目制作公司,将部分电视节目特别是广告经营等业务要全面推向市场实行民办民营。四是深化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用人制度上的“铁交椅”,实行全员聘用制、干部竞争上岗、职工双向选择、栏目制片人竞聘制;打破分配制度上的“铁饭碗”,推行“买新闻”制、制片人制和效益工资制。 (二)开发产品求市场。发挥广电资源和品牌优势,开发更多的广播电视产品进入市场、占领市场,推动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一是打造本土化的文艺品牌节目。通过举办才艺展示、歌咏比赛、玫瑰之约等大型文化活动,推进《走近》等系列专题片和重点题材影视剧的生产制作,提高本地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可看性,扩大广播电视的品牌影响。二是丰富有线电视节目频道。尤其是提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丰富多彩的专业频道,实现频道专业化、节目窄播化,凸显频道性,形成固定的用户群。三是开发多功能服务产品。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改造,在传输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节目基础上,推出诸如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政务、网上证券交易、高速因特网接入、会议电视等多功能服务产品。 (三)多方出击拓空间。发挥广播电视的资源、人才优势,多方出击,积极拓展广电产业发展领域。一是可以利用有线网络资源,开设在线互动游戏。二是利用人才优势,开发计算机软件和提供互联网技术服务。三是可以利用现有丰富的库存视听资料,加以开发,实现二次利用。四是可根据广播电视传播信息的特点和优势,开发相应的衍生经营,如成立电视产品专卖店,开办电视红娘和房产等信息中介服务等。五是密切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适时开展ip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业务,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六是可适时介入社会优势产业,拓展产业发展的跨度,如旅游、演出、证券等产业,这些产业市场利润丰厚,是广播电视不可轻言放弃的一块大蛋糕。 (四)联姻联动谋发展。一是巧借平台。对于资金投入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如数字电视,我区可以借助宜昌搭建的数字电视平台,并借鉴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发展我区的数字电视业务。二是与周边地区联动。利用本地广电的资源优势,与周边发达地区广电进行联合,实行区域联合与优势互补,拓展产业发展的地域跨度。在影视剧、专题片的制作生产上,立足,走出,加大与有实力有影响的传媒机构的合作,提升内容生产的产业度。加强与周边网通、联通等相关信息产业部门的强强联合,积极推进宽带信息业务的开发,以广电的内容优势抢占信息产业市场。三是与其他媒介联姻。广电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与互联网联婚,孵化催生广电网站,如三峡传媒网。并借助广电同行和其他纸质媒体的优势,实行跨媒体合作,比如联办广播电视报刊。还有影视剧和图书出版的“联姻”等。 (五)规范管理优环境。要使还处于襁褓中的广电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政府的推动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一要优化政策。给予广播电视积极优惠的经济政策,减轻税负,如免征所得税、政府调控资金等;鼓励、支持广电部门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制定新的资费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吸引、鼓励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广电产业发展。二要加强监管。出台广电产业宏观调控的政策法规,如制订有线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影视剧和纪录片的题材规划等;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节目制作公司和广电产业经营项目,要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搞好配套服务;加强市场建设和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对非法传送广播电视节目、非法生产制作影视剧等开展专项整治,确保广电产业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加大投入。对广电综合大楼、发射台、转播车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以完善广电设施,为广电产业发展夯实基础。对广电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如有线网络双向改造、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等,政府要给予资金补助和信贷贴息等方面的扶持,推动广电产业做大做强。 广播电视论文:谈广播电视对道德建设的作用 一、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广播电视要坚持“实事求是、正面报道、服务公众”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先进事迹鼓舞人,以模范人物引领人,以高尚情操感召人,以饱满的热情报道符合时代精神的新事迹、新典型,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并对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事例给予正确的引导、公正的评价。 (一)以歌颂时代精神为主旋律 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精品栏目《感动中国》,它以感人的事迹、震撼人心的精神,鼓舞着公众在坎坷中前行。还有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对于身边普通人先进事例的报道,一次次唱响着时代的主旋律: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去保他人安全,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在社会经济转型、道德观多元化的今天尤为重要。广播电视要大力宣扬此类先进事例的报道,为社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正确的评价标准,引导公众的行为,引领道德风尚,倡导时代精神。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 广播电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歌颂世间的真善美,批判社会的假恶丑,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如,中央电视台二套播出的《2012中国年度经济/:请记住我站域名/人物》终身成就奖的获奖者郭鹤年,他将爱国主义与人生价值密切结合起来,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令人敬佩,是社会公众学习的楷模;黑龙江卫视的《帮助》栏目,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央电视台三套《温暖中国—我身旁的好人》栏目,通过讲述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展现人间真爱,传递爱心,将希望撒向人间,歌颂了人间的真善美,引导了公众的道德行为。 二、发挥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作用 随着广播电视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新的时期媒体的监督职能日益凸显出来。舆论监督的特点是使社会舆情群众心声得以公开、充分表达,以求得社会成员的心理平衡,并及时化解矛盾,取得很好的监督效果和社会反响。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通过人们内心的信念、外在的舆论压力来规范人的行为,广播电视作为舆论引导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时评、社论、连续报道、记者走访调查等形式实施舆论监督,对于社会上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错误行为、丑陋现象给予批判及加以纠正,可进一步完善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现今,不论是中央电视广播还是地方电视广播,都高度重视道德舆论监督,纷纷通过开设栏目、专题、系列报道等形式,通过对一些不道德行为的批判教育公众。中央电视台的《道德观察》将观察的视角放在百姓身边发生的事上,贴近生活,取材真实,对生活中违反道德、有悖情理的事情进行评论,效果良好。黑龙江卫视的《说和》,关注农村生活,通过对婆媳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发生的矛盾进行调和,倡导“仁义礼悌孝”传统美德,以情理动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发挥广播电视文化的影响作用 现阶段,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时期,文化处于多元包容的发展阶段,广播电视节目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公众的日常生活、道德水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些影视广播作品粗制滥造、哗众取宠,内容消极、低级趣味,为了吸引眼球以错误的价值观颠覆传统、践踏道德,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例如,一些娱乐节目为了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以所谓的犀利语言恶意攻击他人,宣扬扭曲了的价值观,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污染了社会环境,败坏道德,影响恶劣。广播电视工作者要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从大局出发,本着对工作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时代负责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指导,制作更多优秀的广播电视作品,激励人民群众开拓进取,不断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新风尚,谱写道德新篇章,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广播电视局狠抓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 广播电视局狠抓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广播电视局认真贯彻落实峄城区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的观念,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为全区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一、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广电局领导班子通过认真学习并身体力行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照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严格要求自己。 广电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反腐倡廉工作要求,准确把握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总体思路,坚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把反腐倡廉工作落到实处。 二、抓队伍建设,特别是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和新的目标岗位管理制度建设 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全员岗位目标考核奖惩责任制,并将其作为作为评先树优、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该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和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把岗位责任制分解落实到人。广播电视宣传中如果由于人为原因影响宣传工作正常进行,或出现失实报道,轻者给予批评教育,取消评优评奖资格,重者给予纪律处分。对违反规定搞有偿新闻的,立即调离原岗位,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同时还要追究部门领导责任。 三、抓好有线电视对外服务工作 在有线电视对外服务方面,按照机关效能的要求,建设了综合服务大厅,做到制度上墙制、一次性办结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六项服务承诺制度。为经济园区架设了6.3公里的光缆线路,开设光点6个。现根据园区发展情况开通光点4个,基本上满足了园区开发商看上有线电视的需求。同时在服务上做到有求必应,收费人员如有违反规定乱收费的,根据其收费数额大小及其影响程度,给予警告、记过直至开除处分,同时还要追究部门领导的责任。有线电视维修人员无故拖延时间,使维修不及时,影响用户收视,轻者批评教育,扣发奖金,重者停止工作、停发工资、做待岗处理。切实把优化经济软环境的要求落到 ! 二〇〇七年九月十四日 广播电视论文:对市广播电视局开展舆论监督的几点探索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权利,也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反腐工作需要舆论监督,党的十三大至十六大政治报告中也都明确提出重视和发挥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名扬中外的“四大民主”:即“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而实现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就是舆论监督,新闻媒介作为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广电总局最近下发文件,要求各市级以上广播电视部门要在黄金时间开设舆论监督性栏目,其中监督性报道不能少于50%。 近年来,我局相继开办一批舆论监督性栏目,并对充分发挥广电媒体的优势开展舆论监督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行风热线》《新闻快报》《邢台广播电视报行风评议专版》等栏目,其中《行风热线》栏目是近年来我局着力打造的拳头栏目,该栏目以“三贴近”为宗旨,上为政府解忧,下为百姓解难,自推出以来,倍受社会各界、国内媒体的关注,一位邢台的市委书记评价该栏目是党和群众的“民主线、连心桥、监督岗、服务处”,20__年,该栏目还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地市级电台荣获全国新闻名专栏奖。该栏目的主要运作机制是每天早起半个小时时间,邀请市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在直播间直接通过热线电话和群众交流,答复和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年四月,按照市委制度,市级领导相继走进了直播间,进一步加强了群众问题的解决深度和广度。舆论认为:市级领导走进直播室与群众直接对话并能形成制度,这是邢台市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名牌栏目“行风热线”的一个重大创新,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截止到20__年6月10日,“行风热线”共开办2100期,接听热线电话18000个,接待群众来访20__人次,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4000多件,解答政策咨询5000多项。其中,为农民挽回因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210多万元;退还学生教育不合理收费70多万元;解决医疗乱收费,退还患者200多万元;认真解决群众因办理各种证件而遇到的乱收费问题,退还群众不合理收费280多万元。受到群众的好评和市领导的赞扬。两年来,接听群众电话4000多个,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热点难点问题,受到群众的好评和市领导的赞扬。《新闻快报》是20__年4月我局新推出的舆论监督性电视栏目,这个栏目是电视台对全台节目大改版的一个重大成果,从近一年的运行状况看,栏目定位、风格、形式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等诸多方面都很成功,很快被广大观众认可。截止目前,该栏目共播发224期,新闻报道826条,其中监督类报道672条,接到的来函来电达4000多件次,还有的为表示感谢,向栏目组送来了锦旗,沙河市留客村的3位村民代表,将一面写有“党的好助手、群众贴心人”的锦旗送到电视台,感谢《新闻快报》栏目客观报道了他们因纠纷而影响浇地的问题,促使存在多年的老问题得到解决。市领导也很看重这个栏目,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市委副书记石玉春同志多次勉励我们把《新闻快报》办成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的名栏目。该栏目不负重望,被评为20__年全市名栏目,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 总之,舆论监督栏目在邢台广播电视领域落地开花,让人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对栏目为何如此受到领导重视、媒体关注、群众欢迎的现象进行了积极研讨,一致认为: 一、作为党和政府功能的拓展与延伸,舆论监督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好结合点。开展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选择那些“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把握好党和人民利益的结合点。舆论监督影响面大,它不仅涉及到被监督的部门和个人,而且还涉及到舆论导向的问题,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就是要“帮忙不添乱,敢言不越位”,关键是要选准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事件和问题,同时,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是舆论监督的根本出发点,应着眼于改进工作,心中时刻想着大局,切切实实把度把握好。去年非典期间,针对城市角落存在的不良环境以及部分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的有悖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展开报道,受到领导重视和各界关注,问题得到迅速解决。又如今年2月15日,家住园东小区的居民们向《行风热线》反映他们已经有两个星期享受不到物业管理服务了。接到反映后,记者来到园东小区深入采访,并以《小区居民不满物业收费,物业公司停止提供服务,园东小区居民被垃圾困扰》为题报道了此事,消息播发后,负责园东小区物业管理的市城建开发物业公司高度重视,他们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见,并于3月13日晚召开业主大会重新协商小区物业收费价格。这家物业公司的经理表示,即使业主不交服务费,他们也要坚持服务,他们将以更加优质的服务赢得住户的满意。3月15日,记者再次来到园东小区采访时,发现堆积在楼前的垃圾已被清扫一空,小区内的环境焕然一新。 二、搞好舆论监督,在制度层面上还要加强完善和创新。搞好舆论监督,一方面要确保其导向和实效,使之切实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体现“三贴近”,避免经济利益驱动和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急功近利的不良现象,维护广播电视的权威媒体形象,另一方面也要从大局出发,充分尊重和激励采编人员的劳动积极性,抵制来自各方的压力。这就需要从制度层面上加以考虑和完善,建立有利于舆论监督生存的内部良好机制。近年来,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制度建设。一是重播重审制度,确保万无一失。二是节目审查制度,建立了由 局长任组长、主管宣传的副局长任副组长、各媒体负责人为成员的编委会,从政治和大局出发,加强节目的审查把关。三是建立全局每周节目ABC评审制度,加强节目的评议、评比。四是完善奖惩制度,对采编人员的稿件提供数量、质量进行量化考核。五是出台全局《舆论监督性节目播出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舆论监督性节目的运作机制。 三、队伍素质是搞好舆论监督的基础条件。舆论监督直面社会现象的是与非,因此,搞好舆论监督,对采编队伍素质提出了高要求。为此,我局着力通过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业务素质培训等措施,强化了采编队伍政治责任意识、法制意识、角色意识、质量意识,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道德观的培养,要求栏目组及其采编人员时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目标提高自身素质。在具体报道中,要坚持客观的原则,不把个人恩怨、好恶色彩带入报道,不充当个别利益冲突的工具,努力树立关怀弱势的人文精神和不阿权贵的独立品格;要树立法制观念,充分重视发挥法律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在舆论监督中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树立角色观念,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作为推动舆论监督工作的内因,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修养,在自身的思想深处真正树立起搞好舆论监督工作所必需的角色观念,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争得社会各方面、各部门的理解和配合,使舆论监督工作充分展现其原动力,确保舆论监督健康、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对新闻线索的高度敏锐性,以高效到位的舆论监督引起公众的关注,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重视,有效的引领舆论导向,促进矛盾的缓和和解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我局在积极总结开办舆论监督性栏目,实施有效监督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了舆论监督性栏目的创新和升华。 一是充分整和广播电视媒体资源,加强媒体联动,力求形成合力。针对局属各广播电视媒体、传输网络等单位在业务上相对独立,没有形成巨大合力,充分发挥出广播电视的整体优势,我局进一步提出了对广电资源重新整合,形成媒体联动优势,并首先在《行风热线》实现电视播出上进行可行性尝试。即通过《行风热线》节目同时在有线电视频道直播,并配合该栏目系列跟踪、反馈性栏目《热线追踪》《热线回音》实现电台、电视台有线频道同时运作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行风热线》节目的影响,增强监督实效。 二是扩大监督面。随着“行风热线”工作的发展和知晓范围的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为满足群众的需要,从20__年起,“行风热线”在原来参与部门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林业局、文化局等8个职能部门,参与部门由28个增加到36个,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新闻快报》则随着其运作方式的逐步完善和成熟,正在尝试加大政法系统的报道力度,特别是对案例的报道,力促使执行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完善各项制度。1、市级领导走进直播间实现制度化播出。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有关文件,并对市领导走进直播间的时间作出具体安排,保证了市领导走进直播间的经常化。2月12日,在防止禽流感时期,副市长任保伦走进直播间就我市防止禽流感的形势和措施同听众进行沟通交流,为群众解疑释惑。3月30日,正值农村春耕备播时节,任保伦再次到直播间就农民十分关心的“三农”问题及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同听众进行对话,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2、实行回访反馈制度。“行风热线”旨在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办事实、办好事。为使群众问题真正得到解决,对部门热线中接听问题的处理情况实行反馈制度,定期反馈处理结果,加大监督力度,并根据反馈情况,回访听众,听取听众对问题处理的意见和满意程度,对部门实施二次监督,使群众问题得到解决。3、为保证节目质量和问题解决落实效果,“行风热线”对参与部门实行考核考评机制。节目组聘请20名热心听众,坚持每天对上线领导的业务水平、服务态度及部门对“行风热线”工作的重视情况进行评定打分,节目组也每月对部门作出综合评定,测评结果每季一公布,从而有力促进职能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 四是创新报道形式。1、增强报道的现场感、突出时效优势。《新闻快报》努力突出“快”的优势,如接到线索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有时还赶到了110、120之前到现场,不仅增强了报道的场效应,也进一步赢得了群众信任,西崇礼街居民回迁楼因楼房质量纠纷,打电话给栏目反映,记者10分钟内赶到了现场,早已等在那里的居民高兴地喊道,“电视台的《新闻快报》来了”。在了解情况后,欲留下电话号码再联系,院内的群众却异口同声地说:“不用留了,我们都知道,7301057。”“快”的优势还体现在播出时效上,采拍节目严格实现了当日播出。2、进一步增大跟踪报道、连续报道的比例。跟踪报道、连续报道是增强监督实效的有力形式,也容易引起群众持续关注,从而督促问题的改进和落实。 五是加强服务措施。1、各监督性栏目纷纷开辟服务热线,受理群众举报,接受群众咨询。2、坚持“走出去”,为各有关部门主动服务和接受监督牵线搭桥。为落实市委领导提出的“行风热线”直播间服务与深入基层服务相结合的指示精神,“行风热线”积极策划、筹备走出直播间活动,坚持每两个月走出直播间一次,深入到市区、厂矿、 社区、学校、农村。今年3月15日,“行风热线”同工商局、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局一起,开展了3.15大型咨询服务活动,现场接受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5月16日,“行风热线”冒雨深入到临城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向农民进行了宣传,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对两次活动“行风热线”都进行了现场直播。 广播电视论文:论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摘 要:浙江广播电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许多创新之举。渠道、内容和资金是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关键词: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引 言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与生俱来就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又因其传播迅速、受众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使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广播电视产业属性的不断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受到极大冲击。因此,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当前广播电视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任。 相对于文艺演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而言,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节目制作、播出、传输、覆盖、接受等多个环节,涉及技术、内容、管理等多个层面[1]。因此,在总结和评价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时需进行多环节、多层次考察。浙江广播电视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有许多创新之举,尤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渠道、内容和资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保障,这也是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二、渠道建设:覆盖全,技术新 以功能划分,渠道建设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技术平台集成创新两个层面。[2]基础设施建设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目标,保证所有公众都享有广播电视的视听权。新技术平台的集成创新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更高目标,满足公众对广播电视视听效果的需求。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效显着。自1998年开始,浙江省按照中央部署先后实施了三轮“村村通”工程,至2012年5月底,全省所有乡镇和99.9%以上行政村实现了有线电视联网,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1343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实际入户率提高到90.7%。在巩固“村村通”工程成果的基础上,浙江大力实施“户户通”工程,计划到2015年,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此外,浙江省还推出了农村广播“村村响”、“广电低保”、“广电进渔船”和乡镇广电站设施改造等一系列配套工程。至2012年底,将达到100%乡镇建立广播站,95%以上行政村(社区)建立广播室。对农村“低保户”实行有线电视入网费和收视费全免政策,使全省城乡“低保户”群众都能收听收看到有线数字广播电视节目。2012年将完成3000艘渔船卫星接收设施安装任务,完成200个乡镇广电站设施更新改造的目标任务。 数字化浪潮推动着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技术的不断更新。近年来,浙江广播电视在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发展平台。截至2012年6月底,全省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到97.1%,大中城市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率达到98.5%,其他城市达到90.8%。同时,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全省农村地区整体转换完成率和双向化改造完成率分别达到66%和47%。 由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等投资组建的华数数字传媒集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浙江省有线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发展的省级主体,信息化的主平台和全国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内容应用服务的重要平台。2003年,华数率先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转换过程中推出双向互动模式,将“数字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业务进行了融合,开创了跨网、跨屏、跨媒体的“全媒体”模式。2010年华数承建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验收,成为全国首家可以正式商用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同时,华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数字节目内容库,储备了数百万小时的精彩视频内容,为三网融合业务提供重要支撑。 三、内容生产:公益性节目比重持续增加 播出内容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落脚点,内容的优劣决定着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多个领域,内容本身难以衡量和取舍,但内容所表达的价值观、功能定位应该是可以把关和把握的,广播电视的播出内容应该传达健康、积极、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体现信息传播、社会教育、舆论监督、文化娱乐等功能。 浙江广播电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创新,无论是省级广播电视媒体还是市县级广播电视媒体,节目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公益性节目的比重持续增加。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旗下的12个电视频道和7个广播频道,有影响力的名牌栏目和精品栏目基本上都以公益性节目为主,如浙江卫视举办的大型新闻行动《五洲四海看浙江》、《创业创新在基层》、《走向蓝海》,荣获“全国10大创新创优栏目”的《我爱记歌词》、《江南》,以及关注弱势群体的《范大姐帮忙》、《小强热线》、《1818黄金眼》、《钱塘老娘舅》等民生栏目。广播的《阳光行动》、《浙江第一线》,分别开设了“厅长在线”、“向人民报告”等系列专栏,邀请省市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走进直播室,与全省民众开展在线交流,发挥了通达民意、沟通社会、化解矛盾的积极效果[3]。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还创新举办了中国电视观众节,开创了广播电视“为观众办节”的先河,每年吸引2000多万人次观众参与,被称为“电视的榜样”、“观众的节日”。此外,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举办的“风云浙商”、“浙江骄傲”、“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省十大民生工程”等年度评选活动,影响也比较广泛。 2002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专门开播了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立足全省、面向城镇、服务基层,体现了地方性、联办 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点。2007年9月,浙江广电集团实行浙江教育科技频道和浙江公共频道的整合运营,改版后的浙江公共频道收视率不断攀升,形成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节目。比如浙江最前沿的创新致富资讯杂志节目《新山海经》,浙江首创的电视流动舞台形式的平民草根互动竞技节目《流动大舞台》,浙江唯一一档房产装修舆论监督服务节目《房产装修我来说》,超大容量的新闻资讯节目《雪倩说新闻》,以及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评选、浙江新农村“创业创富”大赛、“新农村冲击播”浙江特色乡镇全方位电视助推行动等品牌活动。 四、资金投入:多管齐下,兼顾效率与公平 浙江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资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的公共财政供给难以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依靠浙江省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资金优势,并综合运用多种财税优惠政策。资金在投入与使用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与水平,并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 浙江省建立了对农节目服务专项扶持资金,从2008到2011年,用于对农节目服务工程建设专项资金1500万元。乡镇广电站设施改造工程已纳入浙江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元予以保障。“户户通”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建设的资金主要由各广播电视台及网络公司负责承担,省级财政原则上不再另行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所需资金由省财政及用户个人共同承担。“户户通”直播卫星设备购置费由用户个人支付100元,其它由省财政补助。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省直播卫星服务管理机构,承担了全省直播卫星设备的采购、发放、维修、服务等工作。 同时,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浙江广电有线网络的运营主体,对已加入到浙江华数公司的市、县(市、区),主动承担其所属自然村、行政村有线联网任务的相关建设经费。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运用市场机制,不断增强经营实力,全力推进技术装备的改造提升,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优质平台。2001年以来先后投入20多亿元,引进配置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16讯道高清电视卫星转播车和各类卫星转播车11辆,建成规模不一、功能各异的数字化广播电视演播厅21个,完成电视制作楼整体改造、广播5.1环绕声录音棚、卫视高清新闻演播厅和非编网改造等重大技改项目。计划投资启用50亿元,用5年时间建成“浙江广电传媒大厦”和“浙江国际影视中心”两大省重点文化工程项目,成为迄今浙江省投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现代化广播电视建设项目。 浙江广播电视紧紧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建设、内容生产和资金投入三大支柱,彰显了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势,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较好地满足了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广播电视论文:对广播电视档案的管制和利用探索 单位领导层面的人员要转变观念,从自身做起,明确单位领导者是进行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单位的领导力度。结合单位档案管理的实际和需求,制定适用于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员工工作行为。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要经常性地对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更正问题。建立档案管理责任制,将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并依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和规范标准,对单位内的档案进行归档范围和管理职责的划分,将重要声像档案的管理作为档案管理的重点,对日常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指导。针对比较有专业特色的档案资料构建按照专业划分的归档管理制度,这为及时归档和保证档案的完整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出同时掌握广播电视业务知识和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和利用能力的高端人才。定时定期筹集一定资金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从点滴积累起来,使档案管理设施和技术越来越完善。转变观念,增强档案管理和开发意识广播电视档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重要知识资源,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媒体工作人员,从电视台办公室的档案管理人员到电视台领导层领导,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要对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重新塑造档案管理与服务的良好形象,让档案资料信息作为重要的服务公众生活的手段。可以加强与广播电视用户的交流与沟通,积极收集用户反馈信息,作为今后自身工作方向的指导,从多个层面满足社会公众对广播电视档案的信息需求。还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他们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耐心和责任心,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信息化程度为了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信息化程度,首先要对广电单位内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做出合理准备和规划,在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新闻信息数据收集是基础,要搜集各种类的档案信息资料,并加以整理和归档。要确定选用何种应用软件,确定进行信息化系统管理和维护的方法;其次要在广播电视单位内建立和完善广播电视档案网络数字平台,将其重点放在功能性和互动性上。根据我国广播电视目前的状况,现阶段至少应该对在线咨询与答疑、档案查询与参考、杂志邮件及个性化页面等具有互动功能栏目进行开放和管理;实现信息化的重点是在档案管理多媒体信息系统中建立档案管理数据库,实现处理相关的文字和多媒体信息。在数据库中,相比简单的文字文件来说,图像和视频数据的存放、管理和使用等相对比较复杂和困难,所以要重点对数据库进行选择和建设,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和利用程度,真正体现信息化给档案管理带来的好处。 广电档案中声像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声像档案种类多、涉及范围广,是广播电视档案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部分,由于其以旨像录制技术为基础,以传递丰富多彩的画面和声音为特点,一直是最具有史料鉴赏和文献收藏价值的档案,是电视节目中记录效果最好的载体,所以,对声像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到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要积极了解当前形势下广播电视工作的各种新闻、政策和要求,培养自己开阔的思路和敏捷的思维,掌握当前广播电视大局,并建立服务大局的意识;要努力学习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知识经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和利用档案资源,充分了解各类档案信息,结合当时广播电视工作重点,敢于抢抓热、难点问题。对档案资料进行合理编研,使声像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和真实,也就是说要提高音像档案的利用率,在原有档案基础上创造性地挖掘出更多、质量更好的电视音像资源。广播电视档案是广播电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广播电视事业得以向前发展的有利信息支撑。声像档案本身不仅具有重要的保存收藏价值,还能够很大程度地促进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加强广播电视档案中声像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主持人的情感控制的策略分析 1.前言 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即使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作为一个传统媒体,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承担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节目的丰富性和不断的推陈出新,节目内容越来越新颖,所以节目主持人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一些主持人也被人们所熟知,比如白岩松、崔永元、王小丫、欧阳夏丹、孟非等一大批主持人。 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除了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在节目过程中与观众互动,有效组织,还要具备较高的驾驭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在直播过程中,更是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主持人的概念 节目主持人,是指在广播或者电视节目中,为听众护着观众主持节目的人。主持人不同于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于主导地位,他或者她利用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个性,在直接面对观众的同时,要负责好组织节目的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是积极主动的,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能够有效的掌握节目,控制节目。 主持人的概念具有多层含义,一,是真实的个人身份;二,代表社会公众形象, 其一言一行要为全社会负责;三,在节目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第一人称;四,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起到积极主导作用。 3.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3.1语言组织能力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要通过语言传递信息和组织整个节目,所以说,具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是一个主持人尤其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但是,主持人不是说的越多越好,而是要会说。所谓会说,就是指在恰当的时间和时机说恰当的话,这不同于能说,主持人其实很多时候是倾听。一句话概括,就是指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3.2广博的知识结构 由于主持人可能主持不同本文转自的节目,而不同的节目就涉及到不同的知识面,比如天文、地理、自然、政治、历史等都有可能涉猎,所以说,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应付自如。 3.3驾驭能力和组织能力 判断一个节目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主持人是否很好的驾驭和完成节目的内容,能否淋漓尽致的表达节目的主题和意义。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就相当于一个导演,现场节目的控制,节奏的控制,气氛的调动都依赖于主持人。例如最近比较火的节目《职来职往》,节目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以来节目主持人。当应聘者紧张时,主持人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调动了现场气氛,缓解了应聘者的紧张心理。 3.4专业素质 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的主持风格。白岩松曾直言他就不太适合主持娱乐类节目,而比较庄重的节目,比如,“感动中国人物”这类节目就非白岩松莫属。像这种新闻评论性节目就要求主持人机智大方,而像“非常6+1”这样的娱乐节目,则要求主持人清闲活泼。一个节目的主持人可以说是节目的代言人,其风格和形象要符合栏目的风格和定位。主持人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节目,同时,也要根据不同节目的特点,调整自己。 3.5语言技巧 主持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语言跟观众交流,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应该使用口语。而且口语应当亲切自然、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同时具备生活化。与此同时,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使用第一人称。在语言的运用上常常采用“我认为”、“我是这样想的”等这样的语言。 4.主持人的情感控制技巧 4.1建立情感联系 在节目主持过程中,要想有效建立情感联系,就要采用有效手段来提高建立情感联系的技巧。一个完整的节目,就要有起点,高潮和落情点。高潮应该是一个节目最核心的部分,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对高潮节奏的控制。作为主持人,要事先了解节目的过程和节奏安排,才能在节目的过程中因时而异采用有效的手段。只有如此,才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和赞扬。 4.2掌握诉求艺术 主持人只有对观众充满真情实感,能够深入了解和熟悉观众的艺术趣味和求美求乐的具体要求,才能够掌握高潮的情感诉求艺术。节目主持人必须在对节目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品位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观众的情感体验,丰富其创造性,从而为节目增添光彩,从而增加自己的情感控制。 4.3有效把握情感 节目主持人在提高自我文化修养的同时,还要提高政治判断能力和把握情感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做到个人情感服从大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5.结语 随着各种媒体的快速发展,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需要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主持人。而优秀的主持人就要做到具备良好的语言控制技巧、较强的主持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作为主持人,就要充分了解节目的要求,全面提高情感控制的能力,一方面流淌出真情,一方面又要抑制住真情,努力调整自己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在节目过程中做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局民主评议行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省市县对民主评议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县广播电视工作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县关于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力解决妨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推动广电行业加强作风建设,加快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根据文件要求,我局行风评议的重点内容是: (一)加快职能转变,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以推动科学发展为着力点,转变职能,转变作风,真正实现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自己的职能出发,积极主动地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坚决纠正不讲标准效率低下、不守规矩乱作为等突出问题,提高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办理效率和质量。坚决纠正吃拿卡要、态度冷漠等不正之风。建立健全公开承诺制、首问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考核评议等制度,加强对公务人员履行文的约束,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三)积极改善民生,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惠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自身职能出发,积极为群众、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抓机关带基层,加强政风行风建设。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领导机关带头狠抓工作整改,形成抓班子带队伍、抓机关带基层,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良好局面,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全面提升部门和行业的社会形象。 (五)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行政权力监控机制建设。积极建设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抓好实施重大决策措施、处理重大社会问题的政务公开,加大办事公开力度。重审职权目录,优化工作流程,制作部门的职权目录和流程图;查找廉政风险点,划定风险等级,形成风险等级和防范措施目录,形成股级以上干部廉政档案,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三、重点工作 一是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和管理工作。凡省已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立即停止审批,防止出现管理漏洞。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针对我局行政审批事项的性质和特点,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监督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开展行政权力廉政风险评估监控工作。 1、明确单位和岗位的权力。参照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清理出的权力,结合我局所担负的职责,进一步细化权力项目; 2、查找廉政风险点。对所行使的全部行政权力,采取自已查找、组织审定等方式,找出每一项行政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腐败的风险点; 3、确定风险等级。依据廉政风险点的多少和权力的重要程度、权力行使的频率、腐败现象发生的几率等内容对行政权力进行廉政风险评估,按照风险大小确定为a、b、c三个等级,制定出我局“行政权力廉政风险等级目录”; 4、提出风险预警防范措施。要采取保廉承诺、警示教育、风险提示、廉政谈话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家的防范和自律意识。 5、加强廉政风险管理。通过实行廉政风险公开,建立廉政档案等形式,加强对廉政风险的管理,促进我局行政权利运行监控机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 1、是优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根据我局修订后的《行政权利廉政风险等级及防范措施目录》,按照县委文件要求对流程图进行修订,方便群众监督。 2、认真抓好动态公开。严格执行重要行政权利运行登记备案制度,规范填报内容。 3、建立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化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加强领导。局领导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支部书**担任,副组长由支部副书记**担任,局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的具体工作。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制度融入到权利行使的全过程,促进各项工作健康、规范、有序开展。 三是统筹推进。把“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与“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干部作风建设年”、“机关效 能建设”、“民主评议行风”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际效果。 四是加强督导。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局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广播电视论文:陕西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FM99.9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本文通过陕西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fm99.9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网络深度融合的具体事例和创新做法,分析其在跨界传播、媒体融合方面的成功实践成果,引发在当下全媒体视域下融合创新、跨界创新的深层次思考。 关键词:全媒体;品牌平移;跨界传播;融合创新 毫无疑问,信息传播已进入全媒体传播时代,诸如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能否取代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是否消亡这样的争论尽管还在,但是人们显然更多地关注媒体之间能否跨界,不同媒体能否发挥各自的媒体特性,在全媒体传播中如何形成功能互补的问题,从而满足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和细分,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在全媒体的背景下,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服务,受众则变成了用户,传统媒体的升级在本系统内已经无法完成,媒介需要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融合,将自己所控制的内容资源跨越本系统进行跨界增值传播才是真正的发展机遇。 一、传统媒体遭遇黑色星期五,fm99.9顺势而生 《都市快报》是陕西广播电视台有着10年历史的品牌节目,收视份额和美誉度一直位居西安市场之首。但对其日常的收视率进行分析时,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到星期五,收视率总会出现缩水。不是因为节目内容发生了变化,而是受众消费媒介的习惯变了。综合各方的数据,可以发现,每到周末,都市的人群外出比例大幅增加,周末的媒介消费习惯完全和工作日不同,受众是按照自己方便的时间接触媒体。另一方面,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城市的扩张、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情趣的丰富,“在路上”成为人们新的生活形态。这说明,受众的移动化让信息碎片化,媒介空间化,如果一个媒介不能在某个空间中满足受众的某个移动的时间,媒介将很难准确的到达受众。 在这种情况下,电视传播需要考虑在全媒体的视域下如何实施跨界传播,用不同的媒介形式覆盖不同的人群。从“在同一个时段能够覆盖更多的受众”的传统思路中跳出来,力争实现“在不同时段覆盖更多的受众”。于是,就有了以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快报》的广播版为主打的调频广播fm99.9的诞生。他的开播标志着当时的陕西电视台进入全媒体融合传播的新时代。其最大特点是跨界传播,跨媒体运作。fm99.9整合了以《都市快报》为首的电视新闻资源,以“最快的连线新闻,最范儿的心情音乐”为节目定位,全天24小时无缝播出。来自赛立信收听率调查数据显示:刚刚开播一个月的fm99.9迅速跻身西安上空近30个频率中的第8位,最新的数据显示,这个位次已提至第6位。fm99.9以其鲜明的节目特色成为全国第一个广播电视深度融合的广播频率。 二、最强dna打造的金蛋——fm99.9实现的创新实践 1.最快的连线新闻,n方通话的有效运用,让fm99.9迅速成为第一新闻广播。电视办广播,其本身就具有先天的优势。首先,电视的资源,特别是对一档品牌节目来说,进行品牌的跨界移植和传播,天生的亲近感会让一个新的广播频率迅速成长。fm99.9的新闻节目基于电视版《都市快报》的资源优势,主打“最快的连线新闻”。《都市快报》的新闻热线83145678,每天有近两千条新闻线索,这对任何一档电视栏目来说,都是无法消化的新闻资源,fm99.9则通过整合现有线索资源和采编队伍,充分发挥广播做连线报道快速传播的优势,让fm99.9迅速成长为第一新闻广播。广播节目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又有转瞬即逝的传播特点,如何在第一时间尽可能把新闻事件的原声原貌客观真实的展示给听众,如何透过表象对新闻事件抽丝剥茧、进行深层次挖掘,让广播新闻连线更生动、情节更富有戏剧性,fm99.9将n方通话的模式引入广播新闻连线报道,凡节目中遇到有新闻点可挖的热线,编辑、主持人都会大胆尝试这一新鲜模式,对新闻进行进行式报道和延伸式链接。实践证明,n方通话系统模型是一种符合广播新闻规律,使广播新闻变得立体起来的全新模式。列举几个事例阐述n方通话在广播传播方面的优势。 2010年7月13日15时40分,接到新闻热线西安北郊有人持枪抢劫。fm99.9立即启动新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打破栏目界限,及时跟进、实时连线,以最快的速度,多层次多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长达6小时的现场直播,直至案件告破。在前方记者发回现场报道的同时,fm99.9还通过新浪微博及时传递抓捕抢匪进程。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腾讯网、网易新闻、西部网等19家知名网络媒体纷纷转载fm99.9的新闻内容,使fm99.9成功实现全国范围的网络传播宣传。2010年7月29日凌晨0?13分,一名从甘肃天水赶往西安治病的女婴被堵在西宝高速上,生命垂危。接到热线后,在fm99.9主持人的调度下,一场护送天水宝宝的“爱心大接力”在凌晨展开,西咸两地广大出租车司机、私家车主、医生、警察、120救护车听着广播将天水宝宝从高速公路一路护送到西京医院接受救治。这场连续四个小时的独家直播报道第二天就被全国各地30余家门户网站转载,西安晚报以整版篇幅对fm99.9此次报道进行追踪,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专程赴西安就这一事件制作专题节目。在fm99.9对新闻事件进行跟进是报道的同时,行业内又在对fm99.9的报道展开跨媒体转载,从而进一步扩大了fm99.9的影响力,报道的成功也进一步验证了fm99.9在广大出租车群体、私家车群体中的广泛号召力与影响力,体现了n方通话这一广播新闻报道新模型的威力。2011年11月14日早7?40左右,西安太白路与科创路十字西南角嘉天国际公寓一层店铺发生爆炸,冲击波伤及路边公交站侯车人员和行人。fm99.9接到线索后立即启动突发事件报道应急预案,派出多路记者赶赴事发现场、医院进行采访报道。在最先做出广播连线报道的同时,通过fm99.9官方微博、西部网等媒体第一时间发出文字消息。全国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fm99.9的第一手消息,一时间使fm99.9成为该事件官方消息的渠道。fm99.9再次成功实现大范围的网络传播宣传。 2.最范儿的心情音乐,谁在听广播。谁在听广播?最主要有三大群体,一是出租车司机,二是有车族,三是学生。从听众的角度,fm99.9专门设置了一档《夜班taxi》节目,从晚间0点一直到凌晨6点,6小时大时段无主题节目,在其他广播频率轻视夜间节目,甚至放弃夜间节目之时,fm99.9看准夜间市场和机会,用频率主力团队强势开辟夜间收听市场,节目主动引导出租司机参与节目,节目中为出租司机解答政策、法律疑难问题,倾听出租司机讲述生活不易,化解听众愁苦,引导出租司机在节目中互相点歌、唱歌,成为一个有用、有趣的夜间听觉盛宴。现在fm99.9已经全国第一个夜间六小时大时段全时直播的广播频率。以《宿舍飙歌会》为代表的音乐娱乐节目在西咸两地的高校间引发参与热潮,《宿舍飙歌会》、《都市狂欢夜》等品牌节目的主持人微博每期节目的参与量突破千人大关,1个半小时的节目短信参与每期高达300条以上。其外场活动“全城热唱”、“校园歌喉战”听众参与热情高涨,活动现场高潮迭起。 3.经济类节目全新经营模式。fm99.9的各档经济类节目表现也甚为抢眼。《美食娱乐天地》送出了数千张白吃卡,每周一次“白吃团”活动运行。到目前,越来越多的听众表示愿意以“掏钱来陪吃”的方式参与节目的线下活动!房产类节目《都市新家园》在房产业界赢得广泛关注,节目嘉宾很重视参与节目的机会,每次前来做客直播间的嘉宾都要求保存节目资料,而节目与嘉宾的良好沟通也使得这档节目目前积累了丰富的房产产业链资源,对进一步开拓节目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4.频率活动、策划独具创新,吸引商家高度关注。开播以来,fm99.9还针对不同发展时期的目标受众的特点,策划实施了一场场特色明晰、受众参与度强的外场活动,深得目标受众——出租车司机及私家车主的广泛关注。 2010年2月8日、12月23日、2011年12月27日,fm99.9成功举办了三届“taxi新年联欢晚会”,共有约5000名的哥的姐现场观看了晚会的盛况。节目实况不但在fm99.9节目中播出,并且通过fm99.9官方网站,以及陕西广播电视台二套都市青春频道广泛传播,在出租车行业引起热烈反响,现在,出租车司机已成为fm99.9最坚定的支持者,fm99.9“taxi新年联欢晚会”也成为了出租行业的品牌活动。 2010年 “3·18”的哥王涛遇害案发生后,fm99.9专门印制了上万份安全提示车贴向出租司机发放。联合《都市热线——周姐帮忙节目》在广电中心门前举行了为的哥募捐活动,发动全城的的哥的姐和私家车车主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得到出租车司机及私家车主的广泛参与,活动现场频现感人场面.2010年、2011年6月,陕西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fm99.9两次主办 “爱心世园齐参与,爱心送考暖人心”西安世园会爱心送考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单位,频率开通热线接受需要送考服务的考生报名,将报名考生与参与送考的广大私家车主及出租车司机进行配对,并在高考当天派出15路记者,全方位报道高考信息及送考活动。2011年7月开始策划并实施的宿舍飙歌会全城热唱之校园歌喉战,在西安八所高校举行针对西安高校的线下活动,选取每所学校的飙歌达人进行年度大pk,组成全新本地歌唱天团“玖立方”。在这些针对目标受众所设计的活动中,f99.9在稳固出租车收听人群的前提下,在私家车车主和学生中获得良好口碑及广泛关注。 fm99.9的创新之举,带来的跨界传播的受益也非同一般。它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内容上的支出成本,全天24小时开播的调频fm99.9员工不到30人,在岗位设置上fm99.9没有设置记者,一线岗位只有编辑、导播和主持人,所有记者都是电视版《都市快报》的记者,这样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技术优势,发挥不同媒体的协同效应,fm99.9把同样的内容根据不同媒体受众的不同需求多次利用,争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三,跨界传播也为广告客户拓展多元化的盈利渠道, 一次售卖,多次传播,使得跨媒体集团在价值评估方面比单一媒体公司更受投资者追捧。开播后第一年的收益就比原先翻了5倍,今年继续以20%的速度上涨。收听率也稳居西安地区广播频率第一阵营。 fm99.9在电视、广播、网络这三网合一方面的积极探索和优秀表现,在第三届中国品牌媒体高峰论坛上,陕西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fm99.9以跨界传播、融合创新的成功实践;n方通话打造最快连线新闻的独特报道模型以及开播以来的快速成长表现,被评为“2009—2010中国最具品牌创新力的广播频率”。 两年来我们的感受是,身处全媒体的时代,每种媒介都必须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功能互补,融合创新、跨界创新,最终成为全媒体产业格局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台实施业务通道建设的关键环节 为了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的环境,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于2008年下半年着手全面推进实施员工多通道职业发展的建设工作。两年多来,在广播、电视的绝大多数部门中普遍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给员工提供了业务方向的职业发展通道,为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重视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提高,淡化官本位思想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结合2010年在江苏广电总台广播传媒中心开展的业务通道推进工作,谈谈开展业务多通道建设的一点体会。 一、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明确业务通道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认真学习《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业务通道员工管理暂行办法》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2009年度业务通道启动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这项工作开展的各项细节。 其次,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分四步走:1.准备工作;2.沟通和调研;3.制定实施细则;4.报批和实施。 第三,梳理核对人员信息,为多通道人员模拟进岗创造条件。 第四,开展多通道工作培训。请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针对多通道的认识、多通道体系设计思路和典型案例三个方面,对中心100多名科以上干部进行了培训。 二、反复沟通,找准各部门实施的难点 2010年3月到5月,广播人事分部先后两次深入部门进行沟通调研。 第一次沟通,围绕5个话题展开:1.为什么要进行业务多通道建设;2.广播实施多通道建设步骤;3.总台专业通道设置;4.员工多通道进岗模拟;5.需要人事部门和实施部门共同完成的工作。通过第一次沟通,让部门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要实施,怎么实施,以及人事部门和实施部门的工作分工。 第二次沟通,就各部门在拟定的实施细则和人员模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入进行讨论。就新闻广播部如何解决历史遗留的老人安排问题和实施时间问题,各频率导播和行政岗位是否进入业务通道问题,广播技术部实施范围问题,形成初步共识,个别难题形成建议意见报中心领导和总台人力资源部研究决定。 三、将多通道建设作为促进员工业务能力提高的抓手 广播传媒中心员工行为短期化倾向较为明显,比较重视收听率、收听排名等指标,不太重视支撑这一数据背后的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提高。为扭转这一不利于业务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趋势,我们在多通道上岗条件上强化了对持证上岗和专业技术职务的要求。 四、通过多通道的实施,提高一线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 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广播各部门在人才业务建设方面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像新闻广播部和生活广播部无论是各项管理制度建设、播音员主持人和记者编辑队伍持证上岗率都很高,说明该部门领导重视管理和业务能力建设。也有一些部门的员工对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和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该部门领导进一步督促推进。 五、条件设置上,岗位安排上要照顾好两个年龄段员工的积极性 广播新闻部和广播技术部有较多的在编老体制员工,一些老同志的能力体力已跟不上现在工作岗位的要求,一些老同志只愿承担他们份内的工作,对部门安排的其他或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不愿多承担。但他们毕竟还在工作岗位,且占据一定的高级岗位。由于指标所限,如果他们不让岗位,表现优秀的年轻人就没有机会。还有一些现在还未进入高级岗位的老同志,他们工作态度积极,业绩较好,一直对进入高级岗位满怀期待。如何实施才能正确处理好两个年龄段员工积极性的调动问题?我们在条件设置上,既安排了年龄条件,又给符合一定业绩条件的超龄人员安排了破格条件。对指标超标的部门建议为改革付出一定的成本,将已在岗的老同志作为存量保留。 六、坚持绩效导向和薪酬挂钩原则 让具备什么条件的员工岗位晋升?如何让上岗的员工永葆工作动力?坚持绩效导向的原则。以往职称与待遇挂钩的年代里,职称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业务通道。职称评聘基本上以学历、资历、获奖、论文等硬条件为导向,且一旦上岗就要一直聘下去。发展成为职称评聘只与过去做的好有关,将来做的好不好无所谓。业绩不好的人,只要硬条件符合,要想晋升,单位还没有太多的约束手段。造成忙事的人没有时间准备材料评职称,评上去的相当一部分人是业绩不太好的人。所以,不论是上岗,还是续岗,都要以绩效为导向,以业绩论英雄。 此外,业务通道与薪酬挂钩也是必须坚持的。一方面,在什么岗就拿什么薪(目标薪酬标准和基本薪酬),一方面,业绩达标的员工一定要拿到与同一行政职务相当的薪酬水平。这样才能淡化官本位思想,才有可能让业务好的人在业务岗位上大放异彩。 业务通道建设是一项长期坚持才能见效的工作,它的成功实施还需要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管理制度的配合,政策和制度还需要不断探索优化。 广播电视论文:浅析三网融合的推广与广播电视传媒体制内含革新 摘要 2010年是中国推进三网融合的关键之年。国家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对广电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传统、新兴媒体而言,是博弈也是合作。借三网融合的东风,广电将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以融合为契机,广电应加速体制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转变运营模式和经营理念,适应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以融合为平台,推动事企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链形成、“大媒体”产业融合。广电传媒正面临着革新开放的新纪元。 关键词 融合 多元 集约 分权 法制监管 市场化 融万物之钟灵,合天地之毓秀。宋朝陈亮于《书赵永丰训之行录后》有言,“天人报应,尚堕渺茫;上下融合,实关激劝。”融合,调和、和洽之意。融合与分离若即若离,影形相继,于多维空间内交错相织,架构而成多元世界。信息融合、文化融合、产业融合、人才融合、资源融合,“融合”一词已经融合入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生活等众多领域。传统媒体日趋向“大媒体”产业转变,时至今日,三网融合逐渐被人们熟知。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在全球化语境中,三网融合的稳步推进将改革信息、文化的传播形式及传输渠道,更对社会价值观的重组及整合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也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百花齐放搭建了平台。 三网融合是全球信息产生发展的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西方发达国家把它作为新一轮it技术竞争的重要内容。1996年,美国公布了《新电信法》为三网融合扫清了法律障碍,此法允许长话、市话、广播、有线电视、影视服务等业务向渗透,整个电信市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竞争性准入许可。我国也较早提出了三网融合,2001年3月15日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2006年3月14日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再度提出“三网融合”,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201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并审议通过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 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三网融合工作将分两个阶段进行。2010年至2012年为试点阶段,以推进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阶段性进入为重点,制定三网融合试点方案,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不断扩大试点广度和范围;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升级改造,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基本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915年为推广阶段,要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0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主持召开了国家三网融合协调小组会议,会上通过了三网融合试点方案,明确了试点阶段主要任务和试点区域应有的技术管理条件。在试点方案中,广电总局独家负责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包括epg计费管理、通过有线网开展完整的互联网接入、数据传送和ip电话业务。对于广电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一 大时代融合氛围中广电节目内涵的延伸与发展 河道交错,孕育人类文明;历史纵横,文化源远流长。智慧的火光照亮中世纪的漫漫黑夜。现代性在社会、文化领域复苏,引领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如先贤有言“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于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 ”。自由、民主、平等、法制思潮相互冲击,汇成河流,洗去蒙昧的泥淖,启示的浪花跃于历史的长河,短暂的一瞬,折射出万丈光芒。世纪的更替,轮回的流转,文化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丝绸之路绵延于无垠沙漠,交汇亚欧文明;茶马古道辗转于平原沟壑,通达古今。文化如溪水,潺潺涓涓,流淌至今,万物生。文化交流最浅白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是信息的互换,媒介是传输信息的桥梁。鸿雁传书,古道驿马,信息交互穿越时空,跨越国界,在波折与撞击中,文明之光普照时代。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快速发展,为民族沟通,经济融合,民主全球化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奇异的思想、先锋的理念在这“新时期”交汇,这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饕餮聚餐。合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原则,理性解放,呼吁创新是目的。作为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广电在融合浪潮中的地位攸关重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与信息产业和其他一些优势行业企业相比,广电在开放的程度、市场化的程度、思想观念解放的程度都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缘于制度、政策、社会环境的制约,但关键的是观念的滞后。笔者认为滞后与先进本是相对而言,并没有精确的界限,滞后向先进的演化是历史选择的过程。人类的发展历史也是文明的演进历史,新世纪以融合为原点而推进的时代变迁,也是再文明的过程。在此再文明的过程中,广电的社会功能、传播功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广电媒介既是向导,也是引领“解放”的先驱。【1】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3985套开路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网络400多万公里,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31%、97.23%。广电媒介在全国范围内的高覆盖率为新时期的再文明提供了物质性的保障,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域、跨风俗融合还有赖于三网融合的普及。 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领域,表现为惊人规模的“金融资本”流动。此外,今天的全球化还体现为由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互联网的兴旺普及。全球化的过程对于不同民族而言是兼容、吸纳、创新的过程。近一步而言,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而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趋同逐异的后果是社会变迁,是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甚至会引起民族国家间的冲突。举例而言,【2】当新自由主义成了新的世界主流思潮。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求“平等和公正”不再是国际政治生活的主流。什么新殖民主义,什么南北谈判等等,统统让位于全球化,让位于各国间的自由竞争。表面上看这种信仰提倡每个人和每个国家,无论贫富,都必须自己帮助自己,自己拯救自己。实际上这种信仰提倡的是强者对弱者的“自由竞争”,资本对劳动的“自由竞争”,强国对弱国的“自由竞争”。“选择”与取舍是化冲突为融合的有效途径。让新自由主义成为符合本民族特质的自由主义。互联网的普及是文化全球化的载体,正确把握经济需求和社会责任,促进虚拟与现实的共生在于取舍。广电传媒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低级趣味与雅致新颖的界定基于选择。对于不同文化内容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体系。反向来看,有利于社会价值体系发展创新的文化内容是正确的选择,笔者认为,这是广电传媒在融合浪潮中履行“守门人”职责的要义所在。在日益视像化的人类生活中,广播电视充斥着喧嚣和肤浅,价值探求的淡化,深层思考的缺失。价值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更是广电传媒自身在多元价值取向环境下取舍标准的要求。民主与法制为历代有识之士追求,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公民意识的觉醒是民主思想传播的表现。自20世纪90年代起,民生类节目兴起,互动的形式,平民化的视角让此类节目广受社会各界好评,百姓享有话语权,民愿民生得以反映。在多角度反映人们生活的基础之上,培养公民主动参与社会建设,解决社会问题是民生节目发展的新方向。客体与主体地位的转换才真正是民生利益的所在。 20世纪的中国文化界,阴霾密布,万马齐喑。帝国主义的侵略,北洋军阀的独裁,压制进步势力,禁锢人们思想。新文化运动如一夜春风,吹皱死寂的湖面。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轰轰烈烈展开。自由主义,民主科学的思想广泛传播,开启民智。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思潮可以在这次运动中找到源头。创新是民族得以延续的源泉,创新是交融后的扬弃和发展。多元是融合的延伸。介于跨国界文化交流活动的展开,世博会、亚运会的举办,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正逐渐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体系。不同的文化之间虽有撞击和冲突,但正是在“逐异”的过程中新锐的思想萌生。作为国家宣传机构的广播电视传媒,担负着文化外交、国际讯息交流的重要职能,在多元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应为多边交流搭建宽广平台。以客观中立的视角剖析时事风云,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前沿思想,拓宽广度,吐故纳新。在中央台的引领下,积极开设国际频道,互换优秀专题节目、影视作品,可谓新时期的开启民智。如何在“文化壁垒”和“文化桥梁”的角色中自如转换是“新时期”广电面临的挑战。由于中国广电业高度的行政依附性,广电业的格局是按行政区划和级别建台,各自为政、分散发展。这种带有地方保护性质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多元文化的传播。作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广电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捍卫者,但是不能因为少数有反动倾向的激进思想而因噎废食。相反,提高政策容忍度,减少跨地域跨国界信息传播障碍,也许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途径。时期先进的西方理念、白话文运动对思想解放、清除封建落后礼教起到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业的根本职能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是广电传媒发展的内涵和准则,不能与“喉舌“作用等量齐观。有朝一日,当民主与平等遍及世界的每一角落,文化法制也许可以和政权机构分庭抗礼。文化领域的自由平等主要体现在话语权和知情权得以保障,政策管制的放松与法律条文的完善是由封闭到开放的过渡。【3】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出现一股政府对媒体特别是电子媒体放松管制的潮流。1996年,美国颁布《联邦电信法》,将放松规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法制的完善对于广电和政府而言应是“双赢”的,法律、法规比政策的透明度要高,法律、法规使我国文化政策规范化、具体化,更具稳定性,也给予了广电更大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它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现代通信和传播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由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手段形成了微波、光纤通信网络,克服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将世界更进一步地联结为一体。人们在享受信息资源的同时,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信息缺乏管理或管理不善,信息的、传播失去控制,产生了大量虚假信息、无用信息,造成信息环境的污染和“信息垃圾”的产生。繁杂的信息干扰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降低决策效率,甚至导致决策失误或是难以作出最佳决策。近些年日益兴起的“快餐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学者认为【4】快餐文化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社会生活的激越节奏和激烈的竞争态势使得每个回到家中的人唯一的愿望就是让脑子和身体同时得到休息,让思维去放松,让情绪在最简单最直白的状态里获得愉悦,因此,社会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必然形成文化的大众化、平民化。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方式增多,文化的“快餐化”势所必然。当然也不能否定快餐文化的实质就是文化含量稀薄,蓄意炒作、相互复制、膨化发泡的观点。笔者认为,把握“取舍”原则是广电传媒在一片喧嚣中紧跟时代节奏,稳步发展的关键。信息的利用价值应该成为取舍的标准。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文化传播应具有教化和普世的影响力。因此广电节目选材的锲子应当精准,内容应更有深度、针对性。避免全国电视节目盲目跟风,同质化低质化现象泛滥。凤凰县有线台在此方面有先见之明。《凤凰民营之窗》、《凤凰旅游产业》等一系列节目紧扣重大经济决策,对各类经济动态信息进行准确、及时、深层次的报道,使得经济信息能够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领域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信息服务才刚刚开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产业开发价值,有助于节目经营,推动广播电视产业改革。合理的重组整合信息、趋长避短、化庸俗为雅致应该在取舍过程中得以体现。“多元”的含义是丰富的也是值得把玩的,信息的繁冗未必是多元;文化形态的多样未必是多元。笔者认为,多元在由“广”到“精”再到“广”的融合演化过程中产生,是创新的源泉,是集约的精粹。因此选择、整合、延伸的理念对于信息时代的广电传媒而言是值得秉承的。快餐文化是多数人的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或许也可以成为少数人的“简约文化”。 二 三网融合环境里广电传媒内外管理体制革新 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对外开放在上层建筑领域的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传播观念的改变,给传播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广电传媒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以体制改革、数字化和产业化发展为标志,以体制上从计划事业型向事业产业转型,技术上以模拟技术体系向数字技术体系转换,功能上以传统传媒向现代传媒转变为主要内容。广电体制改革在整体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电体制就是指广播电视的组织制度和体系建设;广播电视制度,是指由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决定的,由广播电视所有权、广播电视基本性质、广播电视基本目标等方面所构成的体系。【5】有学者认为,广电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广电生产力是信息生产力。与之相应,广播电视体制就以一种生产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广播电视体制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体制研究,寻找能够合理促进广电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广电体制凸显了广电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与中国的行政区划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制度相适应。体制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壮大,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问题。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格局基本上是与行政区划向对应的。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计划体制色彩,现行广电体制特点如下:首先是国家所有,政府主办;其次是管办结合,二位一体。各级政府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办”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职能,又是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监管者,承担着“管”的职能,集宣传、事业、管理三种职能于一体,对三个方面的工作全面负责;再次是四级办、分级管,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市)。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管理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快为主”。即省本级及省级以下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接受上级政府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与本级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以地方领导为主体;最后是公益性、各级各类广播讨电视台是以实现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的事业单位,不是营利性组织。不难看出,我国广电机构格局基本上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别设立,管理高度集中,部门旁多,就目前来看,形成了以省级广电集团为基本单位的“诸侯林立”格局。走过80年风风雨雨的中国广电体制有其传统的优势。四级办、分管的模式促使广电能够比较有效地完成党和政府的宣传工作,实现广电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功能,保障意识形态的安全,保障人们享受公益型信息服务的权利。换言之,中国目前的广电体制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广电媒体作为事业机关和宣传机构的功能。强有力的具有高度行政依附性的广播电视体制,在实施大的事业项目时有利于统一认识、集中精力、快速有效的推行和完成计划。当然,弊端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从广播电视格局上看,广播机构不能突破行政壁垒,散滥现象无法根治,发展空间饱和,层级矛盾突出。“做大做强”是我国广电业的一个梦想,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对外开放环境下发展广电业的必然要求。从管理体制上看,政事不分、管办不分、多头管理;电视管理机构的数量也十分庞大,这就使得广电管理的权限过于分散,层级过多,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低下。我国的广电体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正在从原来适应广电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转向不适应广电生产力的发展甚至是阻碍广电生产力的发展。广电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任何一种改革或改良都与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广电体制改革亦然。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技术力量是广电体制形成演变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广电业的格局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由政治需求决定的。中国广电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关系是政治体制决定了广电体制的面貌和结构,广电体制为政治体制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广电体制是政治体制的一部分。计划体制下的高度行政化管理体制有利于党和政府对广电机构的直接控制,有利于保证宣传效果和意识形态安全。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调动地方资源,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有利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快速推进我国广电事业建设。在“新时期”里,各行各业在技术、理念、管理体系等方面全面升级。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和广电产业的发展,行政壁垒不利于广电节目的流通、体制内部的更新。虽然广电集团也通过各种形式尝试进行跨地域运作,但是行政壁垒依然难以逾越。各行政区划内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发展空间区域饱和,层级矛盾突出。高新技术,特便是信息技术支撑的新广播媒介在节目制作、传输模式、覆盖范围、商业模式上都有很多异于传统的地方,轻松逾越行政关卡,因此新媒介从经营、管理、运作多方面向广电提出挑战。笔者认为,职能集约转变、机构精简是广电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建构法制化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可以说是对政府职能的“分权”。严格准确的执法,对相同的管理事项、同类的管理对象进行普遍调整。减轻政府对广电体制的监管职能,凸显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即可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亦可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壁垒,为广电提供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媒体集团化背景下的新两级办电视是广电传媒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的举措。两级管理体制是广电业发展初期,对应于大行政区划逐步建立起来的;多级管理体制对应于中央、省、市、县四级行政体制;新两级体制加强了中央和省(区)两级管理权力,减弱了市县广电局的管理权力,以期提高管理效率,给广电产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具体阐述,两级模式对于各地方广电来说,可能意味着堵上了一扇进入新媒体运营的大门。因为即使地方广电可以建设播控分平台,但分平台必须使用总平台的管理体系、用户服务体系,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广电的权限。两级模式,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和各地方广电合作的机会。iptv、3g手机视频牌照的机构往往很强势,而在两级模式下,各地方广电自建播控平台的热情受阻。这样,电信运营商可以绕开iptv、3g手机视频牌照商,而与各省级地方广电开展合作,出钱出力建设分平台,开展相关视频业务。这是符合大媒体融合需求的。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地方广电局,地方政府、地方党委宣传部的权限也应受到一定限制。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可以由逐渐完善的法制部门承担,宣传文化部门、机构与地方广电机构形成地域性的媒体集团,直接受控于。精简机构,缩短节目融资、制播、审核的过程,以节目的社会公益性为内在尺度,积极面对市场,强调节目的使用价值和“使用率”是广电在转型时期应注意的方面。此外,笔者认为,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形成,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媒体传播业的立法进程迫在眉睫,应争取把行之有效的政策提升到法律高度,保障文化事企业的发展。 三 三网融合浪潮中广电传媒运营体制的挑战和创新 电视业务是广电企业的传统业务,也是核心业务,是广电企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国内iptv用户数迅速增长,截止到2009年底已经达到460万,其中中国电信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给有线电视运营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随着三网融合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电信运营商将正式获得经营iptv的牌照,同时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这进一步威胁广电企业的电视业务,使广电企业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由于广电运营商是政府事业单位体制,广电传媒缺少相应的市场化运作经验,全国只有少数广电运营商完成了“政转企”的转型,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我国的电信运营商经过多次改革与重组,积累了丰富的市场化运作经验,在业务运营、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具备比广电运营商更强的能力。此外,广电网络的整和程度较低,基本是省网层面的网络整合,大量的有线电视用户仍归尚未完成整合的县级的有线网络公司所有,进一步整合有较大难度。这无疑也增添了广电在三网融合后市场化运营体制改革的障碍。笔者认为广电运营的市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制播方式的市场化,融资、传输的市场化。 制播分离是广播电视体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制播体制并不是单一的孤立体制,它本身就是广播电视体制中产业体制的一部分。我国广播体制正在从制播合一向制播分离的阶段过渡,民营电视制作机构不断增长,节目交换初具规模,制播体制改革的主体是制播分离,但是制播分离并不是制播体制改革的全部分。“制播分离”概念最早于20世纪初提出,是指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与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分别由不同单位负责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制播分离在封闭的电视发展模式上打开一个缺口。其先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学者研究指出,制播体制改革牵涉到的电视市场有资本市场、生产市场、播出市场、流通市场、消费市场、调查市场等。制播分离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制作效率,节约制作成本,减少浪费现象,并且能够考虑到受众多元化需求。对于电视台来说,与制作公司合作,采用外包、委托制作、交换、贴片广告等方式从社会制作公司获得更为专业、成本更低的节目,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与制作公司合作,同时也有利于节目市场的成熟,制播关系市场化程度提高。有学者提出,在学界一片“节目多元化、社会化”的呼声中,也应区分“制播分离和制播分立”的含义。笔者认为,对于“制播分立”和制播“分离”的探讨不能妄下评论,必须在传媒产业化的环境中结合整个广电传媒的运作体制分析,多头管理模式是现行广电管理体制的特点。新两级制度,一定程度上是对原有体制的革新。“事企分离”也许将成为广电发展的主流趋势。审核监管体系的完善应与“事企分离”同时进行。加强与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合作,进而与之融合,促进广电事业单位和传媒企业集团的分离,事业单位逐步向审核监管、宣传、舆论调控的方向发展。简而言之,也就是“制播分立、事业分离”。制播分离促进了电视产业进程,为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电视领域打开了一条通道。从根本上改变了在节目制作和发行领域由政府和电视台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机制开始起作用,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全国性的节目市场和发行、销售网络。在节目领域率先打破地域与行政分割,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同时,引入分离模式,也有利于我国电视业与国际接轨,与国外的资本融通和节目交流将变得更加容易。制播分离首先在节目制播领域形成产业链,而这一链条也是整合电视产业链中的开始部分和最重要的部分。 四 三网融合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和广电集团的发展 【6】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传媒市场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传媒领域内部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还是十分僵化的,资金严重短缺和资产闲置共存。一方面难以利用闲置资产调剂收入、增加收入、扩大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难以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广电为例,环节壁垒森严,条块分割、条条分割困局严重,难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我国自主创新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建立、设备产业化、规模试验、运营体系建立等工作,初步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民族工业为支撑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以产业化为方向,服务社会为任务,广泛融纳社会资金,反哺体制是移动多媒体占据优势的措施,值得广电借鉴。 经历了大致150年的历史进程,电信业和传媒业终于从各自分立的产业状态经过产业融合演变为新的产业形态大媒体产业。【7】大媒体产业现象并不是孤立的个别的产业现象,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产业现象,信息传播领域的产业融合是大媒体产业形成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在“三网融合”的条件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融合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大媒体产业是一个跨越国家地区边界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运作,市场竞争和企业管理的产业体系。三网融合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显现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场比特引发的技术革命把“地球村”全面带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生存成为“村民”未来生活之一。其二,跨媒介,即大媒体产业涵盖了多种媒介形式,而且不同的媒介形式之间还正在发生并进行着相互之间的媒介融合。三网融合最终将成为三屏融合,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排名前五的广告大国。自1978年到2007年底,我国出版社从105家发展到578家期刊,从930种增加到9468种。图书产品从1.5万种增加到24.8万种。印数从3..5亿册增加到62.93亿册。近些年,先后建立近100家传媒集团分属报业系统、出版系统、期刊系统和广电系统。再次为跨产业,即指大媒体产业突破了原有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边界,打破了原有的相分立的格局,跨越了原先不同的产业范围和领域。 传媒集团的形成是大媒体产业业形成的必经环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广电集团化建设的市场环境仍未形成。【8】广电集团是指一个实力(或少数几个)实力雄厚的广电媒体为核心,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以及资产、产品技术、契约等多种形式链接在一起的媒体联合组织或利益共同体。广电集团化就是若干广电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电集团的过程。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得手”实现频道、节目、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协作,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过程。“四级办”虽然促进了我国广电初期的大发展,但是它也造成了我国电视格局过度行政化的现象。行政区划和级别的壁垒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经营管理,集团化恰恰是一种通过企业间的联合而形成群集经营效果的过程。它们可以打破企业之间的封闭状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自中国加入wto后,外国广电传媒进入中国的方式将倾向电视节目和频道落地,与中方合作进行本土化节目制作等,直接和我国广电传媒业展开竞争。而我国的广电机构普遍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高,竞争力不强,和国外的广电传媒企业比起来,实力相差甚远。集团化的形成有利于整体实力的提高,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为集团跨媒体、跨地域经营创造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中国广电产业的格局。举例而言,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的《第一财经日报》,就是先在集团内部形成“第一财经频道”和“第一财经频道”品牌后再与广州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推出。三大强势媒体合作,铸就了中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地域报纸。“第一财经日报”的成功运营值得广电借鉴。截至2009年,我国付费电视节目达148套,节目市场化的大气候逐渐形成。有学者呼吁,付费电视节目应以内容为核心,资源的匮乏是付费节目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付费节目的推广,推进广电与互联网的融合。付费节目除具有鲜明的特色外,还应为受众提供实用、有价值的信息。互联网便捷、高效,渗透性强,做为多种信息呈现形式的载体更符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具有着广电和传统媒体难以匹敌的优势。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前提下,广电若与互联网合作,将付费节目以网络电视的形式制播,或许可以获多的盈利。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新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育与探索 摘要:在探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综合改革,建立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本专业的特色化发展探索新路。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学 人才培养模式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不仅老牌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开办了该专业,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在红火的办学热潮中,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却不太令人满意。重庆文理学院于2003年在文学与传媒学院设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近几年来,文学与传媒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的指导下,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拓展实践培养途径、优化学生能力评价机制等方式,建立起较完整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该专业的发展摸索出一条新路。 一、课程改革:从补充到融合 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建设之初,学院通过调研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和收集学生的意见,增开了部分基础课程。但实际效果不理想,理论课开得越来越全面,面对市场多样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变动的能力太低,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时量的增加还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此,学院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毕业实习的管理。希望把社会生产实践作为专业教学和课程学习的补充和延伸。2008年初,配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举措,学院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采取了变补充为融合的思路,充分肯定社会生产实践本身的重要地位,从一种相互融合的思路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 1.课程类型多元化,行业专家进课堂。学院通过特定考核机制,遴选部分课程,聘请了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进入课堂。由于学校远离省会主城办学,学院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见,在该专业灵活开设短课程、微课程和学术讲座,让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昕来自社会生产一线的经验知识。 2.试行顶岗实习,培养双师型教师。为进一步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良性机制,学院在二年级、三年级试行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制。实践基地或者用人单位可以通过项目报批的方式,申请一定数量的学生直接到相关工作岗位去顶岗工作,由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在工作岗位上,学生基本能尽快熟悉业务。有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学校和学院各拿出一部分资金,要求该专业教师进入传媒机构或者传媒企业学习或顶岗工作。如2010年暑期,该专业有3名教师分别进入《重庆晨报》和重庆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学习,时间为30天至40天。教师不仅熟悉了业务,也提升了能力,更新了知识。 3.整合院校两级课程,增强课程的广泛性。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选课自由。学院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又进行了3次微调,一是在总量上压缩了学时学分,增加部分课程的实践环节;二是在保证该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将专业选修课分为播音主持、报刊编辑、网络编辑三个模块,让学生根据兴趣与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三是增大了选修课的范围,在学科专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提供为公共选修课平台。 二、培养途径:从多渠道到全方位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改革初期,学院把重心放在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上。在强调理论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拓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内涵,多渠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于此同时,除了专业教师,邀请学生管理人员、校外专业人士参与指导学生,将校园媒体和校外媒体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舞台,构建出一套学生大实践教学体系,力求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灵活开展多种实践形式。通过教研室研讨,对《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纪录片创作》等传统理论课程明确要求拆分出理论教学课和实训教学课时,分别制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期末以项目制的形式交出作品。学院组织学生集中参加校内外重大活动期间的短期实践,例如如学校所在地重庆永川区的近几年的房交会、旅游艺术节和学院艺术节等重大活动,都由该专业学生承担了摄影摄像、新闻采写、网页制作与维护等相关工作。此外,学院成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升领导小组,由专业教师牵头成立了“新闻采写与选题策划”、“新闻摄影与摄像”、“电视纪录片创作”、“电视节目制作”等多个兴趣小组,一至三年级学生每学期参加一至二个小组。指导教师督促小组成员每学期独立或合作完成至少l件作品。 2.拓宽专业能力培育平台。学院以学生社团星湖写作社主办的报纸《星湖》、学生刊物《清风》、星湖网站以及校园电视台为基地,建立固定的校内实习点。经与其他学校和其他院系联系,把该专业的学生以学生通讯员的形式配备到学校各部门和其他院系,承担摄影摄像以及新闻采写工作。学生通讯员所采写的新闻稿件,经相关部门教师指导并经领导审核后。发表于校内外各媒体,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建立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和改革前该专业学生指导队伍主要由该专业任课教师构成不同。经过学院的组织和挑选,建立了由一支稳定的学生能力培养指导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兴趣小组和工作室的指导,学生管理人员协助指导学生报刊、网站和重大活动报道。负责学生专业技能比赛的指导,学校兄弟院系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相关教师负责对学生通讯员进行指导,校外专业人士根据项目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各指导教师都能尽职尽责,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学习效果良好。 三、责任主体:从管理者到执行者 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因为压缩教学课时等问题涉及到教师的具体利益,曾遇到很大阻力,甚至学生也不理解,觉得额外增加了很多任务。一方面要实现改革目标,一方面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学院主张全员参与改革,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层层落实;逐步引导指导教师的角色转变。 1.提高改革参与者积极性 学院在压缩原有课程课时的同时,让教师全面参与改革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参与到学生能力培养指导体系中。讲授课程仍然按照讲授时数来计算工作量,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和训练则按照项目制,以作品、成果和质量来计算学习成果。在每项新的措施执行之前,学院组织相关师生召开说明会,阐明具体目标和做法,兴趣小组的有效运行和项目制的实施,以及校内外灵活的实践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具体的管理中,改革方案的目标指标都分解到具体的个人,学院对系、教研室、兴趣小组、项目小组和工作室,对每一层级分别考核。 2.引导指导教师角色转变 该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注重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不够。学院有意识地引导专业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成为理论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外出培训、组建工作室、参加项目等方式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在课程改革中,学院也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在《电视纪录片创作》等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就以pbl教学模式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师针对这门课程的具体情况,将基本的创作流程分为确定选题、进行拍摄、后期制作、成果交流、成绩考核五个阶段,将全班进行小组划分,按照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般情况进行分工,分为编导、摄像、后期、场记、撰稿等。教师从讲授者变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对每一个阶段和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评价机制:从考试到考核 1.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配合学校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工作,学院选择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部分课程作为改革的试点。在课程评价方式上,改变原来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成绩构成比例,构建以项目操作效果为主的期末综合成绩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方式的变化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平时的知识运用,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例如《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改革前期末综合成绩的构成比例为:课堂讨论5%、平时作业5%、期中作业20%、书面考试70%,改革后为课堂讨论10%、实训10%、期中作业20%、影片评价60%。 2.推行成果评价方式 对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以及课程学习以外的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项目的效果检验,学院变教师评语的评价方式为成果评价方式。学生的一部分成果直接接受社会评价,如校内外重大活动项目的成果、学生通讯员的实践成果、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果以及工作室所承接任务产生的作品。一部分成果接受师生评价,这种评价是柔性的,通过受众信息反馈和受众调查获得。这部分成果主要是社团报刊、网站和校园电视台节目。另一部分成果由学院专门组织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这部分成果主要是兴趣小组、技能训练、学生项目产生的作品以及学生的课外作品。 学院组织成果评价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项目验收、作品评分。学生需要激励,学生成果展示,学院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安排。调整课时,将每学期的17周设为“学生技能训练展示周”,在这一周,通过技能比赛、成果展示、成果汇报、成果交流等形式,对学生作品和训练成果集中评价和验收。 当然,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教师,都曾碰到了很多新的问题,遇到了新的困难,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年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思路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在借鉴其他院校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实践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现状和规范研究 摘要 本文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中不规范现象为例,分析主持人语言失范的自面效应,并提出提高主持人语言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 广播电视 节目主持人 语言 规范 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在国务院随后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普通话的内涵得到完整的表述:“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1994年启动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语言文字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国家广电总局将普通话水平达标列入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上岗条件。2000年lo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首次确定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广播电视如需使用方言,必须经过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的批准。 普通话得到空前推广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水准的提高以及广播、电视等有声传媒的普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水平代表了传媒语言的规范程度,应该成为推动全社会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窗口,并担负起重要的示范责任。时下主持人的语言总体上较为规范,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语言中频频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的错误,另外还出现了外语化、方言化、杂交化、扩大化等语言问题,不能不引起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失范 现代汉语由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构成。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失范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1 语音错误和缺陷 (1)容易混淆的字词 汉语言文字中存在着大量的多音多义字,有些因词性不同而发音不同,有些是因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而发音不同,如,《新闻快报》的主持人将“载(zai)重”读成了“载(zai)重”,将“应(ying)届”读成了“应(ying)届”,将“参与(yu)”读成了“参与(yu)”;《财经早8点》主持人将“悄(qiao)然”错读成“悄(qiao)然”,“拖累(lei)”错读成“拖累(lei)”;《1818黄金眼》主持人将“粘(zhan)贴”念成“粘(nian)贴”;《玩物创智》中把“头箍(gu)”的“箍”念成“ku”;浙江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快报》主持人将“绯(fei)闻”读成“绯(fei)闻”。 (2)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 南方人说普通话常见的错误就是平翘舌音不分,如z、c、s、与zh、ch、sh经常混淆,这些会影响听众对词义的把握。如《城市之声》广告中把好吃(chi)读成好吃(ci);《旅游之声》的主持人将“路况综述(shu)”读成“综述(su)”、“迅速(su)”读成“迅速(shu)”等;《社区发言人》栏目中女主持人把“沧桑”的“桑”念成(shang);《浙江房产报道》的主持人将“陈”读成了后鼻音;《整点新闻在线》主持人将“氛围”的“氛”读成了后鼻音。 (3)音变错误 这里所说的音变是指语流音变,即在实际语流中,前后的因素或音节相互影响,从而产生语音的音变,常见的有“一”“不”的变调以及轻声、儿化。如《小智热线》“一模(mo)一样”应该为“一模(mu)一样”;《旅游之声》:“一辆”读成了第一声。 2 词汇使用不当 词汇方面的错误和不规范使用主要体现在词语、成语的错用以及方言词语、网络词语的滥用误用。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具有稳定与演变两重特性。基于这两重特性,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也具有坚持与调整两重特性。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规范标准要以坚持为主调整为辅,要全局坚持局部调整。为了推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要妥善处理:哪些规范标准要坚持不变,哪些要做出调整;如果要调整,什么时候调整。而广播节目中出现的词汇应该反映了语言文字稳定、规范化的一面,应该是积极向上、正确常用的词汇。但由于收听压力或直播节目等各方面的客观因素,主持人在使用词汇时还是出现了种种错误。 (1)词语、成语的错用 有个别主持人在使用成语时往往望文生义,词语、成语的规范化使用还有待改进。比如《新闻快报》的主持人想表达不太令人满意的意思,结果用了“差强人意”(“差强人意”是说还能令人满意);想表达某一阶层首先接受试验的,结果用了“首当其冲”(“首当其冲”的意思是最先受到攻击和遭受灾难);想表达说话人理由充足、自信满满。却用了成语“信誓旦旦”(“信誓且旦”意谓誓言诚恳可信);《早间新闻在线》主持人在结束节目时说“感激您的收听”,“感激”一词使用不当;《发靥发靥》栏目女主持人说:“不是关系所在”,应改为“不是关键所在”;《拨拨就灵,就灵就灵》“让那个贼有了威慑力”中“威慑力”用在贼身上显然错误。 (2)方言、口头禅以及网络用语的不规范使用 广播电视频道的一些自办栏目,因为要迎合普通大众的口味,或是本身节目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网络用语、方言和口头禅。虽然语言是开放的,跟随时代潮流的,但是过度泛滥的不规范用语也是需要广播节目重视并加以改进的。例如《快乐晚高峰》主持人经常夹带方言主持,在10月28日16:30——17:30一小时中共出现了9次方言,其中如“藏藏好”等方言语用法,城市之声主持人用“小姑娘家”、文艺频道主持人用“听拎清”等方言。 主持人的网络用词也非常泛滥,如《私家车下班路上》主持人用“够牛的”、“咪咪小”、“拉风”,另外还有“我觉得你在找抽”、“比较雷人的观点”等等。这会让部分听众听得丈二摸不着头脑,影响了广播语言通俗易懂作用的发挥。 同时,很多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多次出现“这个”、“那个”、“然后”等口头禅或是句子拖长尾音,直接影响了节目的流畅性和整体性。 3 语法不规范 广播电视中因为有很多是直播节目,主持人都是临场发挥串词,因此存在很多语法的错误和不规范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搭配不当。 大部分搭配不当的情况是动宾搭配不当,如《私家车下班路上》主持人说“大家一起将问题和困扰一起探讨与沟通”,问题可以探讨,困扰不能沟通。浙江新闻综合频道的主持人说“提高沟通艺术”搭配不当,应是“提高……水平”。其次还有中心语和修饰语的搭配不当,如《整点新闻在线》主持人说“有效地停放和管理,“有效”与“停放”搭配不当。《浙江房产报道》中出现“出台的政策更加激烈”这样的搭配错误,城市旅游之声主持人说“这绝对不是一件安全的选择”,量词用错。 (2)重复累赘 重复累赘是主持人在广播节目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不仅说的人拗口,听的人也是百般别扭,对节目的流畅性有很大影响。例如“一起共同来关注”、“逐渐离我们远离”、“步伐不断停步”等等。 (3)缺少成分 由于某些句子较长,主持人在播音时忘记了定语的中心语,如《新闻快报》中主持人说:“针对部分产品中含有甲醛,……”句子中显然缺少了“的事件”这个中心语;浙江新何综合频道主持人说“探讨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应为“探讨解决金融危机的措施”。这是考验主持人综合素质的,也给主持人“说好普通话”增强了难度。 二、主持人语言失范的负面效应 1 影响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 据对“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的调查研究,虽然媒体及受众对主持人群体的社会关注多于对其的职业关注,但是造成主持人负面影响最多的却是节目主持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如针对主持人语言能力的庸俗、方言(语言不规范)、口误,指向主持人气质风格的低俗、煽情、娱乐化等关键词占了60%,这说明主持人群体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更容易破坏主持人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为什么有时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稍有纰漏,如直播时的一次口误、一个哈欠会立即影响到主持人的媒介形象。 2 影响传媒在受众心目中规范使用语言的榜样作用 1998年印发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宣传提纲》中对推广普通话工作思路做了这样的表述:“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传媒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标识,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语音是媒介的声音形象,在全国人民中发挥着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受众如何正确使用规范语言。如果出现了过多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问题,将严重影响传媒在受众心目中规范使用语言的榜样作用以及普通话长期以来形成的声望。 3 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语言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的体现。播音员主持人语言因广播电视媒体无可比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社会上、在群众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期的青少年而言。节目主持人的言语失范行为,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为了在竞争中求胜,提高收视率,一些主持人放弃职业的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甚而将这种低俗之风蔓延到了儿童节目中,已严重污染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4 滋长方言优越感 用方言播放节目,滋长了方言优越感,获全国百佳栏目的《阿六头说新闻》调查数据清晰地显示:观看该节目的人群结构25岁-55岁占有55%的比例,而这个年龄群体往往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具消费能力、最有决策权的人,也是广告商最青睐的目标客户人群。媒体宣扬的这种语言上的优越感,使城市的外来人口和非方言区人口,相对地就会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泛方言化的媒体节目在无形中不断提醒非方言区的人口:你不懂本地方言,你融不进当地社会,你无法平等分享公共信息资源和其他资源,从而导致本地域受众文化上的优越感。 5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节目主持语言中“农民工”、“丐帮”、“城市寄生虫”这一类带有歧视性的称谓,既不符合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也不符合国际上的通行原则,人为地强化了不平等的意识,伤害了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的尊严。随着人们的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的觉醒,由主持人语言失范引起的这类负面效应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提高主持人语言素养的建议性策略 1 实施问责制,规范传媒语言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确立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2006年12月2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通过《浙江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办法,并于2007年4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九条规定: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达到一级甲等,其他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达到一级乙等。2007年3月22日,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印发《认真做好我省首部语言文字法规章宣传贯彻工作》的文件,对如何宣传贯彻《实施办法》提出了要求。 现在的社会普遍浮躁,传媒人员、播音员对自己的业务刻苦钻研不够,主持人的语言素质没有多大的提高和长进,而且缺少配套的业务培训制度。实施问责制在现阶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责任到人、严格落实的监督机制,对于减少差错、提高传媒的传播质量有着较好的作用。另外对于懒散懈怠不够敬业的传媒从业人员批评教育是必要的,必要时可以辅以相应的惩罚措施和经济手段。 2 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主持人语言文化素质 许多广播电台、电视台选择主持人只要有一张漂亮脸蛋、一个好听的“声线”就可以了,大多数主持人没有经过规范的语言训练,他们对语言在传播中重要性的认识还很肤浅。 从业务特性来说,主持人是语言工作者,他们的言语状态是业务水准高低的标尺。主持人的语音、语气、语调以及用词造句,不仅表现为外部形态。而且能反映出他的文化、思想、智慧、情操、审美等内涵,是主持人传达节目内容、体现个性和才学的重要窗口。主持人的语用方式比“照本宣科”的播音创作困难很多,不仅受内容、时间、环境的严格制约,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思维与表达同时起步。面对话筒、面对观众,一张口说话即抵达信息输出的“终端”,完全脱离控制。却又要对每句话负责。 主持人若要获得较高的言语技能,必须把练口才和练笔才看作同步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工作之余,进行积极有效的业务培训成为提高主持人语齐文化素质的必要途径。 3 辩证地处理直播言语与生活言语的关系 目前的节目主持中,主持人要正确处理直播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关系,不仅不能回到书面化、主持腔的老路上去,而且要树立播出用语口语化、生活化的观念,在剔除自然形态的生活语言不规范成分的前提下;注意汲取日常生活口语的营养。在坚持语用规范的前提下,对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状态的语言既有积极的吸收,也要有坚决的扬弃,做到不媚俗、不奉迎低俗的视听需求,这是广播电视主持人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也是广播电视节目最起码的审美要求。 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是国家语言文字发展的必然,是中华千年文化发展的呈现,更是时代赋予广播电视工作者的重任。在节目主持中出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的现象警示着每个传媒人:优秀传媒人之路漫漫,其修远,还需上下而求索。广电节目主持人只有潜心学习文化历史知识,了解语言文字的渊源,提高语言文化素质,在文化的土壤中扎根,才能从根本上说好普通话,办好广电节目。 广播电视论文:谈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维护措施 摘要:广播电视节目的优质传输,最终目的是要带给观众精神上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本文结合实际,详细阐述了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与sdh设备的重点维护措施。关键词:广播电视;传输;维护 广播电视节目的优质传输,最终目的是要带给观众精神上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因此广播电视节目的技术质量就相当于是每个电视台的生命线,制作出高技术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固然不易,但是如果节目的传输质量不高,再好的节目也会大打折扣,严重影响节目的收看效果。以下从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与sdh设备的维护两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广播电视信息传输方面的管理。 一、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措施 1.传输设备日常维护的特点 先导性 宜防微杜渐,毋亡羊补牢。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在线安全性 传输设备都是在线设备,而各电视台的播出时间越来越长,很少有维修、维护时间。这就要求在日常维护、维修前要做好周详的计划,考虑好应急措施,这样才能对在线设备进行维护,以确保安全传输。 群众性 调动每一个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提高预防意识,补漏拾遗。 平凡性 日常的技术维护工作无名无利,琐碎、繁杂,往往感到麻烦、生厌,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把个人名利置之度外,默默无闻地做好日常技术维护工作,细微之处见精神,平凡小事寓于伟大精神。 2.加强日常技术维护,以确保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 日常管理中,要坚持开好每周一次部门安全传输例会,对上一周安全传输情况通报及点评,其中对故障处理的方式进行详细的点评及总结,不断改进应急预案。同时,为确保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各部门要制定技术维护检修规程,并提出要求如下: (1)维护检修工作实行日常值班巡检与定期专业检修维护相结合的方式。 (2)技术维护人员应熟练掌握系统框图及信号流程,遇到问题能迅速查出故障点,进行维护检修。 (3)在检修中如需要调整设备,改动线路,应由分管同志仔细确认,并做好详细记录。 (4)维护检修完毕在机房工作日志上做好详细记录。 (5)机房维护检修工作实行日巡检、周检、月检、季检、年检制度。 (6)每逢节假日或重大播出时间,需提前做好系统和设备的维护检修,确保系统和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7)检修配电机柜等电源时,一定要至少两个人配合进行,确保人身设备安全。 机房根据其工作特点制定有关专门的维护检修规程,都有具体的日巡检、周检、月检、季检、年检内容。按照维护检修规程,机房认真做好传输系统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及系统指标的测试,及时掌握系统信号通道情况,确保通道指标在规定范围内,使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以确保传输质量。不断总结完善数字传输的维护检修规程、应急防范措施,从而加强维护检修工作的条理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3.完善的设备维护工作是安全传输和高质量技术指标的保障 在日常使用中,要遵循科学规律,对传输系统进行维护,力争把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环境,以及各种设备的技术要求,制定了详细的设备维护计划。对在用设备采取定期清理维护的措施,制定了各种相关设备运行状态、时间、维护情况的一览表,使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一目了然。 为了确保传输质量,传输系统要注重技术改造工作。随着电视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设备不断涌现,其技术指标随之不断提高。要定期对传输系统进行测试,认真分析测试结果,同时做好老系统和新系统的维护工作。 二、sdh设备的维护 sdh光同步数字传输设备是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特别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规范的接口,灵活的复用方式,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维护,很强的兼容性,而普遍应用于高速、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中。sdh设备的维护可以分为例行维护和故障处理两部分,以下重点介绍故障处理的维护方法。 sdh设备的维护可以分为两类:在网管中心使用网管计算机的网络维护和传输机房内的设备维护(网元维护)。 1.网元维护人员的故障分析方法 网元维护人员故障分析的基础是设备告警指示灯反馈上来的告警信息,由于设备和单板反馈上来的信息较少,分析、定位告警的难度相对来说较大,因此要牢记各告警灯闪烁所代表的含义,在日常维护中要时刻关注告警灯的闪烁情况。 首先从整体上观察设备是否有高级别(危急和主要)告警,这一步可观察机柜顶的告警指示灯。不过注意,只通过机柜顶的告警指示灯,可能会漏过设备的次要告警(次要告警机柜项指示灯不亮),而次要告警往往预示着本端设备的故障隐患,或对端设备存在看故障,这时还需要通过观察各单板告警灯的闪烁情况,以分析、定位故障点。 在设备故障时,往往是设备的很多单板都是红灯闪烁,这时为避免混乱,分析的原则是:先分析线路板,再分析支路板;先分析告警级别高的单板,再分析告警级别低的单板。 2. 网络维护人员的故障分析方法 用网管计算机对设备进行监控,可以看到很多细节性的信息,包括告警和性能,并能对全网络有一个整体的观察。这对于告警分析、定位是极有利的。但又面临告警、性能信息太多,无从着手分析的局面。对于这一点还要遵循前面讲过的分析原则:先观察分析高速部分(线路单元),再分析低速部分(支路单元);先分析高级别告警,再分析低级别告警。因为设备出现故障时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告警、性能事件,但只有其中几个告警是基本告警,与故障息息相关,可通过这些基本告警直接定位出故障点。还有一些告警是由这些基本告警衍生出来的,不能通过它们定位出故障点。 3.常用的故障处理方法 通过单板告警指示灯的状态,或从网管计算机上观察到的告警信息,再结合告警信号流程图,就可大致定位出故障点。这时就可采用具体的方法来精确定位和排除故障。常用的故障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自环 对sdh传输设备而言,维护设备最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自环。设备的自环有多种。设备外自环:检查对站端及光纤链路是否有故障。设备内自环:检查设备内部是否有故障。设备内自环又可分为:线路板自环;支路板自环;外围设备自环,分别检查各自的单元是否有故障。通过设备各种不同的自环,就可层层分离出故障点来,从而排除故障。不过自环时须注意:不要使接收过载,有时须用衰减器。 替换法 “替换法”也是一种常用的sdh设备故障处理方法。“替换法”就是使用一个工作正常的物件替换一个怀疑工作不正常的物件,从而达到定位故障、排除故障的目的。这里的物件,可以是一段线缆、一个设备、一块单板、一块模块或一个芯片。“替换法”适用于排除传输外部设备的问题,如光纤、中继电缆、交换机、供电设备等,或故障定位到单站后,用于排除单站内单板或模块的问题。 仪表测试法 “仪表测试法”指采用各种仪表(如误码仪、万用表、光功率计、otdr等)检查传输故障。 三、结论 安全传输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考虑传输工作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而且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节目制作、存储、播出和传输的安全管理体系,最终安全优质地传送到广大观众的屏幕上,在这些方面还有大量工作亟待完成。
德育论文:探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德育教育 一做好预习工作,了解学生情况 以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各班班主任的确定都是在暑假内完成的,在开学前10天,各班级学生的信息就会转交给班主任,这时,班主任就可通过学生的个人档案了解学生的大概情况,同时,有的班主任在假期内就用电话或E-mail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联系,短短的电话或小小的邮件大大地拉近了班主任和学生的距离,为以后顺利建设新班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求,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很多同事觉得班级管理应提出“精细化”理念,而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尤其是刚建班的时候,班主任应先提出整体要求,不宜太多、太细,可称为粗放管理,这种“粗”是集体中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基本要求,它有益于班集体的形成,同时,还能给全体学生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留有创造与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当然,这种“粗”并不是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而是抽出更多的精力,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特长、思想和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活动的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进行“精细化管理”,因此,“细”正是在“粗”的基础上对“粗”的完善与丰富,也是以生为本、使班级能全面发展并保证学生能个性自由不可或缺的方法。人的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每个人的岗位和需要也就不同。就我们班而言,翁××做事认真负责,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也有一定的威信,我将她任命为我班班长;张×擅长绘画,我就任命她为宣传委员主要负责班级板报工作……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他们提供不同的平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使他们能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每个人的管理能力和主人翁意识,在晚自习期间,我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人人都有机会,激活了班级良好、积极的竞争氛围。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一直很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有时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学生的道德需要出现缺位。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引出的。因此,班主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曾经看过一篇报道,一位心理专家开讲座,一所学校的所有老师都去参加心理讲座,会议室布置得非常漂亮,就在一进门的地方,一片香蕉皮突兀地躺在地上,所有人进会场时都在指责谁把香蕉皮扔在了地上,心理专家走了进来,一眼看到了香蕉皮,也是喋喋不休,到底谁把香蕉皮扔在了地上,这时候,有一个人说:“别骂了,香蕉皮是骂不进垃圾桶的。”心理专家突然笑了,说:“我等的就是这句话!”接着,他将刚才大家进场的视频播放了一遍,几乎所有人都在指责,但是却又都走过了,没有一个人弯腰捡起地上的香蕉皮。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班级里也经常出现,尽管每天都有值日生打扫班级,但只要检查一结束,没有几分钟就会出现垃圾,很多学生把瓜皮、果壳等废弃物随处乱扔,尽管垃圾桶就在眼前;对于眼前的垃圾视而不见,很少有学生主动拾起别人扔下的垃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实际上,这些学生也并不是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也就是说他们有道德认识,但不能做出相应的行为,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道德需要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每一位老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通过多种渠道的引导和渗透,影响学生对社会道德的普遍认同,以养成持久的道德需要。 三利用各种教育契机,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能利用各种契机,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里的“契机”可理解为“恰当的时间”:在学生情感、认知和态度达到一定状态或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教育和干涉。[案例一]以身边榜样为契机我校2007级高检(2)班王×在上学途中遇到一个出了车祸的人,她二话没说就将其送到医院并等到他的家人到来才悄悄离去,时隔多日,受伤人的家属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学校,并赠送了一面锦旗,此事在学校引起了轰动。联系社会中发生的一些别人有困难不给予帮助的案例,形成对比,进行讨论:“我们该不该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通过讨论,我班学生达成了共识,虽然社会中存在道德行为缺失的地方,但整体来讲,还是好人比坏人多,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理所应当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我们需要正能量。[案例二]以名人名言为契机一次班会活动中,我在黑板上写下:“由俭入奢易,由奢如俭难。”这是司马光写在《训俭示康》中的一句话,请结合学习、生活情况,选取其他的字填上,看看能填出多少项……有的学生改成了“由勤入堕易,由堕入勤难”,这正是我们想要的,于是,就由此引发了学生上课睡觉、打瞌睡、玩手机等现象大讨论,很多学生在讨论中都低下了头,这是她们内心在自责……总之,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复杂而辛苦的工作,它要求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关注学生的状况,随时解决学生发生的问题。以自我为准则,以行动为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需要和道德修养。 德育论文:德育教学故事-爱的感动 摘 要:有“爱”的课堂,就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有“爱”的课堂,就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所爱戴的老师。首先教师应具有高尚的的人格魅力。有“爱”的课堂,就要求每位教师发挥自己的学科魅力,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融入情感因素,在提高智商的同时,还要增长情商。 关键词:师生互爱 师德师风 爱满课堂 爱满天下 一、有“爱”的课堂,就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 “滔滔江水是二山之桥,绵绵细雨是大地之桥,缕缕阳光是宇宙与苍穹之桥,而浓浓师爱则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桥。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就有多少英雄教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师爱赞歌! 在5.12汶川震灾中,龙居小学教学楼坍塌,上百师生被埋于废墟下,教育局机关、学校师生、人民子弟兵、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全力投入抗灾抢险中。在清理废墟、抢救被埋师生过程中,见到向倩老师自己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用自己的身体将三位学生保护于身体下,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抵抗灾害,保护学生。在场所参与救助的人员均被向倩老师这种舍身就义,保护学生的英雄之举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发的向向倩老师鞠躬致敬。 在什邡市发生的多起教学楼垮塌事故中,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3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但师生仅伤亡10多人,该校一年级女教师袁文婷为了拯救学生,青春定格在了20岁。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楼房完全垮塌了…… 这样的英雄事迹举不胜举。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英烈们将学生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和孩子,那么又怎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这些年轻的生命呢! 在教师节和母亲节那天,孩子们会为自己的老师和母亲送上同样一束康乃馨。这说明师爱和母爱一样伟大,而师爱又让我们比母爱更加重了一份责任! 二、有“爱”的课堂,就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所爱戴的老师。 首先教师应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肩负推动教育事业发展重任的人民教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师德。当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的时候,“师德”便以很显性的方式变现出来:如何讲解自己所授的课程?如何给学生解答疑惑?如何对待学生的困难与成就?如何考虑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只是单纯的背诵讲义,得过且过的敷衍学生。更有甚者还以自己的不良习性和低劣品德侵害学生。为师者,若不能洁身自好,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教育工作﹑对待学生,其结果只能是,学生既不愿听从其枯燥无味的纯理论说教,也对其违背师德标准的种种行为感到反感。如此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就无法产生任何正面的影响。 其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要达到“自己先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碗水”的要求。教师在学科专业方面游刃有余,这样在引导和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轻松自如,易如反掌。而学生的问题在老师面前轻松解决,同样也会使学生增强对教师的信赖,增加对该学科的信心和兴趣。反之如果教师既缺乏高深的人格修养和广博的学识,又无良好的师德风范,就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就无法体会学生的需求及其面临的困惑与迷茫,更难以感受到学生内心的期待与失落。如此一来教师对学生的真实感触一无所知,自然就难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帮助。可见,教师只有真正清楚自己为人师的职责不断自我完善,提高师德修养,加强专业素质,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并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影响学生。也只有如此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爱戴。 不久前曾看到一位年轻的钢琴硕士,写了这么一篇文章讲述了自己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他说自己03年到莫斯科师范大学钢琴系留学。他是这一界唯一的中国留学生。担任他的导师的是在莫斯科师范大学兼职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露丝兰娜。导师带的全是硕士研究生,只是破例收了他这位本科的中国留学生。刚上专业课时,也是十分的紧张,每次弹完,导师总是表情严肃,带着丰富的肢体语言讲了一大串教导的话,让他觉得压力颇大。由于导师布置的作业量很大,开始的几周回课总不理想,惹的导师堂堂发火。当鲁斯兰娜教授听说他刚到莫斯科还未来得及买到合适的钢琴,只能凑同学的琴练习时,就急着带着他找到系主任,又找到管理员,直到把练琴的地方落实后才放心。一次,导师布置了三首钢琴曲。其中有一首比较容易些,于是她就没把功夫放在这首钢琴曲上。再回课时弹完了自认为容易的钢琴曲时,教授怒不可遏,并把她所!有的学生都喊来,以他为例狠批了这种不尊重作品的学习态度。课后他伤心欲哭,但是一年下来,他从教授的批评﹑教诲﹑严格要求中学到很多以前从未学到的东西,进步很大,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艺无止境”。在导师那里,他感悟到了什么是艺术的大师。知道了一首钢琴曲可以有不同的艺术处理,演绎多种风格,还要根据自己的世界观,美学观谈不同的感受,谈自己的艺术倾向和选择。导师还谆谆告诫,一 定要有自己的音乐思想,有独特的美学见解,学习上不要机械的生搬硬套,如此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更让他深深感动的是,寒假到了导师却不建议他回国过年,她说你们留学生不远万里,花那么大代价,是来学东西的。要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导师会在寒假里照常乘地铁来到学校为他上课,不收一点学费。一次,七十多岁的老教授给他上完课,在回家的路上摔倒在雪地里,当他去医院看他的导师时,导师还反过来安慰他! 几年寒窗,在恩师指导下他的钢琴演奏水平突飞猛进,到毕业时参加国考,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露丝兰娜教授笑了!并且兴奋的把她抱了起来,还送给他一个精美的巧克力娃娃作为奖励。现在他已是露丝安娜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最后他还说道留学八年,他不仅从露丝安娜教授那里学到了高深的钢琴演奏艺术,更从导师高尚的人品中学会了为师的准则。他立志学成回国后,也要向他的导师那样,精心培育民族的未来,用师德撑起民族的脊梁。故事听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一位德才兼备的教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再次,教师要培养自己的个人魅力。比如有的教师以严肃认真著称,有的教师以风趣幽默著称,还有的教师以平易近人,大方亲和著称等等。在这里我倒是觉得作为一位教师,平易近人,富有亲和力很重要,特别是兼任班主任的教师。在一般情况,学生往往对教师充满了敬畏和仰视,不愿也不敢向教师透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就影响了教书育人的实际效果。那么如何化解这一悖论呢?就要依靠教师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如果每一位教师能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采用朋友似的而非上下级般居高临下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学生们往往就愿意把他当成朋友。这样的交流越多,教师自身的道德品格和学识就越能影响到学生。“传道”之妙正在于此,这就是以身作则的真谛。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啊!想象一下,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沉浸在浓浓的爱意之中,相互交流与互动,那是何等美丽的意境啊! 三、有“爱”的课堂,要求每位教师发挥自己的学科魅力,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入情感因素,在提高智商的同时,还要增长情商。 我作为一音乐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贯穿“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教学宗旨。例如:初中音乐课本上有这么一首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是一首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歌曲意境优美﹑情感动人。通过三段歌词歌颂了老师热爱学生,为培养新一代呕心沥血﹑辛勤工作的精神,同时,歌曲也生动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我在教学设计里从始至终贯穿“爱”这条主线,着力挖掘“师对生的爱”和“生对师的爱”这两方面。于是在课的开始,我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老师爱学生的故事来创设我所需要的课堂氛围。这个故事是说,(故事讲述时音乐起)在一次中小学文艺演出中,发生了大火,由于剧院的一些边门是反锁的,火灾最终造成了很多师生的死亡。当大火被扑灭时,令消防员和所有人感动的是,很多死去的老师,他们的遗体都是张开双臂,不是双手拉学生,就是扑在学生身上,老师在最危难时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着孩子。其中有一位退休教师,当人们发现她时,她身下护着的一名学生,竟还活着! 故事讲完,我看到很多学生的眼睛里闪着泪花。我说,“相信在我们同学身边也有很多让你爱戴﹑让你尊敬的好老师,能不能说说你和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些让你感动﹑让你难忘的小事呢?这个提问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从远处拉回到身边,引发到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们纷纷诉说了他们和老师之间的一些朴实﹑感人的小事,在他们的诉说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对老师的纯真的爱﹑对老师的真挚情感。”此时师生之爱可以看得出是发自内心的﹑真情的流露。接下来,我导入歌曲的教学,歌曲优美的旋律,翻唱者的深情,和学生此时的心情达成了共鸣,出现了一种激动却不喧闹的学唱氛围。学生们学的很认真,而且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让我很是感动。第二个教学环节是朗诵歌词。我会先让学生朗诵,然后我再朗诵一遍。最后加上背景,加动作让学生在朗诵一遍。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从有感情地朗诵中就开始体验并激发学生对歌曲的情绪表现力。我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朗读的目的是不做学生情感上的“霸主”,让学生主动发挥对老师的情感,强调每个人对老师的感情就行。然后,我在加以示范朗读,并表示是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思念之情。在我的示范朗读中以歌曲的旋律为背景音乐,结合他的速度,有感情并随感情起伏朗诵了一遍。完毕,学生明显的感受到了我和他们朗诵的区别。我说,“语言此时已经不能表达对我的老师的情感了,所以我加了动作来帮助他,又加了背景音乐。当我听了歌曲起伏的旋律,它更激发了我对我的老师的深深地思念之情,我之所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站在讲台上,正是他们辛勤培育了我。这时候,我加上背景音乐让同学们再次声情并茂地地朗诵了一遍。通过这几遍的歌词朗诵和歌曲聆听的体验之后,同学们都会非常投入的带着深深地感情去学习和演唱这首歌曲了!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问了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节你们会送妈妈什么花啊?”“康乃馨”。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教师节呢?““康乃馨”,回答是一样。我接着问,:“为什么要送和妈妈一样的花啊?”这就很自然地引导出孩子们说出他们眼中的老师和妈妈一样亲。这使学生的情感达到最高潮。“爱”是一种艺术,课课堂上的爱不仅需要真诚﹑责任心,更需要教师的智慧﹑经验和精心的设计。总之一切都只为学生啊!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倡“爱满天下!”虽然我们一时还达不到这个境界,但我们可以先学着让“爱满课堂”﹑让“爱“感动课堂。有一首小诗这样写到,“老师啊,您是慈祥的化身,您是风险的写真,您,把一本本作业谱成一个个动听的音符,任风霜染白双鬓。老师,您辛苦了!”这首诗浓浓地洋溢着孩子对老师的爱。为了这种爱,难道我们教师不应该回报给他们更多么?相信当我们付出全身心的爱,用“爱”[!]的艺术,一定也能构筑出学生心中最美的课堂。 在充满爱的课堂里,任何奇迹都可能发生!爱的课堂让我充满感动,让我充满无尽的渴望与期待! 德育论文:试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欣赏法语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散文、杂文作品,它们形式灵活多样,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对于这些作品,应采取组织学生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受到教育。 欣赏包括如下内容:反复地自我阅读、反复地玩味领会、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 欣赏是以审美为主干的学习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打动学生的是美,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表达形式与结构等,以美为桥梁,把学生引向善,使其受到教育。实验表明,欣赏法对于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具有全面的效力。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智育。 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本身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因素。对于该学科的德育,宜于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转化法 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兴趣、情感、品格教育。例如,对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自己制作的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并注意用眼观察,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再如,对于教学中具有正、反关系的数和具有正、逆运算的公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对立统一和联系、转化的观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这些都是运用转化法能达到的。 (2)比较法 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例如,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中年级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倍数”,高年级教材中分数应用题的互相转化等等,在教学中,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再如,数学中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迁移法 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的观点的教育。例如,启发学生把代数知识迁移到几何学习中去,把几何知识迁移到代数知识学习中来,用一个方法,解几道试题;把数学知识迁移到语文、自然课学习中去,或者在数学教学中,联系语言、自然课本中的知识。这样,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包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于该学科中的德育,宜于采用如下方法。 (1)活动法 就是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外语交际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外语教学最重要的是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学生要进入活动之中,完成好交流的任务,就必须对其中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这个过程,既是学习的这程,又是受教育的过程。所以,活动法是外语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2)体验法 就是鼓励学生在说英语时带着表情,并伴以手势、动作,深刻体验说话人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扫地”、“打扫教室”、“擦门窗”等词语时,让学生一边读、记,一边做,实际“打扫教室”、“擦门窗”。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词语,而且受到了劳动教育,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引申法 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的知识,引申领悟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有(has)、星(star)、民族的或国家的(national)、旗(flag)等单词时,把它组成句子,与我们的国旗联系起来,从国旗引申出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申法打破了外语教学局限于语言文字训练的做法,把外语教学与适当的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人体。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引申法应是合理的引申,并不是乱联系,生般硬套,所以,其中有很强的操作艺术。 德育论文:谈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 一、从实际出发 我们常说形式影响人、形式教育人,德育工作离开了一定的教育形式也就无法进行,但如果为了形式而形式,其结果只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德育工作必须虚功实做,要注重德育形式与内容、方法的相互统一。一是教育要求要实,由于在认识上存在着很多偏差,使得以往的德育工作过分注重形式,降低了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贴近实际,切莫只顾那些“虚大空”的目标。二是教育内容要实,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对学生提出要求,喊着要爱国就可以实现,而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回顾与学习,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从这些小事入手,从实际出发,于细微处去培养,在落实上将爱国主义教育外化为具体的行为,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注意保护生活学习环境,认真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这样,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爱国主义,真正培养起爱国情感。三是要教育方式要实,德育教育离不开一定的形式,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必须与内容相统一,这样的教育形式才能发挥育人作用。 二、从贴近落实 德育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起到教育学生、熏陶学生的作用。让德育贴近学生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贴近生活,因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平时接触的比较多,认识和体验也都比较深刻,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对这类活动易于接受,因而就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二是贴近时代,使教育活动融入时代的气息,这样的活动往往具有鲜活的内容,学生参与的兴趣就会高。三是贴近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才易被学生认可,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才高。四是贴近社会发展,受到学生年龄与个性特点的影响,学生喜欢那些开放性的活动和教育形式,德育活动也应体现出这种开放性,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更不能局限于课堂,要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如到企业见习,到合作单位参观,到教育基地拉练等。 三、从创新做起 德育中的“新”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手段要新,当前网络技术已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和高速化的趋势,接受信息的渠道已不仅局限于教师、书本与课堂。面对网络文化的传播、网络价值的冲击,我们的教育手段必须能跟上学生的发展,用正面的宣传与信息去占领阵地,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二是形式要新,面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教育形式必须能跟上学生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在过去我们带着学生给烈士扫墓,学生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解,很多学生还趴在烈士目前一字一句的抄写烈士的事迹,回来都能写出体会很深的文章,这种教育形式在当时肯定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现在,我们仍然沿袭着过去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效果可能就不会再象过去那样理想,原因是学生的认识变了,生活的环境变了,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应改变,忽视了形式的创新必然会制约德育的效果。三是教育内容要新,同样的教育内容在不同的时代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程度不尽相同,教育效果也就存在着差异。因为现在的生活环境在发生改变,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在改变,以现在的行为方式去衡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些地方现在的学生就难以接受。所以说,德育的内容要新,这也反映出德育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保证我们的育人方向,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人才。 德育论文:如何活跃中职德育课堂氛围 一、有效做好课堂德育渗透 我们都知道,目标是人奋斗的动力,是我们向前迈进的推手。同样学生如果没有目标,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也不知道该学些什么,眼前自然一片茫然。所以老师就要让学生知道,知识对于人生存的重要意义以及应当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和引导应如何来学习运用新知识。课堂上,学生不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对课堂的负面影响是肯定的,然而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狂风暴雨般地一顿痛骂还要冷静处理呢?显然任何情况下,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我们都不应急于动怒,相反我们应当关心地询问学生原因。例如:某学生经常迟到,教师怎么办呢?我们应关心地询问为什么会迟到,是家庭原因还是个人原因等等,我们应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解决,如是家庭原因我们要想办法为他们解决困难,如是个人的懒散造成的分析知识对他个人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努力争取进步。 二、适当激励学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都渴望得到肯定,也许一句简单的“你做得太棒了”,就能让他精神百倍、干劲十足。基础薄弱是中职生的共同特点,面对这样一群基础知识并不理想的孩子,我们怎么办呢?我们经常会听到许多人这样责骂孩子———“什么都做不好,成绩也那么差,简直就是笨蛋蠢猪,你能有什么出息呢?”殊不知这些看似很平常的责骂其实已经让孩子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受到这样教育的孩子肯定是越来越沮丧、越来越笨、越来越抬不起头,课堂上就越来越不敢回答问题,因此一味地粗暴责骂是教育中的大忌。基础差往往就会出现自信心不足,无自信就意味着人会产生消极情绪———什么都不会做就什么都不想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激励的办法来重新唤醒学生的自信,课堂提问就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有效途径。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旦提问就是“老师不懂”,或是连站起来的勇气都没有,此类行为都是自信不足的具体体现,面对这种情况,只要学生有些许进步我们就应立刻给予学生以肯定,例如从不敢站起来到敢于站起来就是一个进步,从敢于站起来就是“老师不懂”到“低声细语”地回答也是一个进步,都应给予鼓励与肯定。得到肯定多了,自信自然就会慢慢增长、直至自信满满,这些都是培养自信必经的过程。 三、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培养学生思考与探究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习得知识多少与他们是否积极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讨论息息相关。对学生而言,让他们死板地接受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思考知识的因果关系,指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总比直接告诉他们因为这样所以那样学生记得更牢固些。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就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能让学生更乐于参与讨论呢?所提问的问题要应围绕课本上的核心内容进行,我们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需稍作思考就能想出答案他们才乐于思考,问题的内容越接近实际、贴近生活学生就会越感到有趣。因而我们可以引入身边经常发生的有代表性的一些事例或新闻案例来加以说明,学生感到贴切也便于理解,因而兴趣就起来了。此外,教师设置的问题既要与课本知识相关又不能过深,只需稍作思考就能回答了,那么回答问题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课堂气氛就会越来越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习惯,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高,学生能解决问题了他们才敢于面对和回答问题。 四、适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能力难免会存在着差异。对一堂课而言,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从而产生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有所不同,例如:法律知识或一些哲学理论知识,在讲解剖析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会有所差异。因此,每堂课都有必要适时安排一些时间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具体内容不理解的部分,从而有针对性地进指导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学生只有全面掌握知识才会更大胆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才有可能活跃,学习氛围才有可能出现良性循环。总之,德育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因而教师在课前应多动些脑筋,多设置一些既与教学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这样师生的互动才会频繁;学生易学才乐学,课堂气氛活跃了,老师才更乐于教学,只有这样教学才会出现良性循环,校园的学习氛围才会浓厚、才会出现朝气蓬勃美好景象。 德育论文:全国德育理论重点课题研讨会综述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德育学科规划组,于1999 年1月13日至15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了全 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德育理论重点课题交流与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德育理论专家、学者共22人参加了 会议。会议就德育的本质内涵、道德教育哲学、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德育模式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 的研讨。 一、关于德育的本质内涵 一种观点认为,从学理上讲,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坚持“大德育”的概念,我国 的学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两种 不同的思路:一是学理的思路,一是约定俗成的思路。会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双方都不反对学校应该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来概括。从 学理上看,用德育来概括是不理想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究竟用什么来概括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有的 学者提出用社会性教育,有的学者提出用价值观教育。会议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关于德育的本质 ,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德育是超越的,还是适应的?第二,德育是工具,还是目 的? “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 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 来说的。它从教育的本性(超前性)和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中获得理论支持,是对时代 误区(经济至上、物质主义)的超越,是对传统德育指导思想(机械适应论)的超越,它必然要求超越人们习 以为常的规范化德育模式。 德育是目的还是工具?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一定社会为教育下一代而进行的活动,它是社会、阶级或集 团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应该摆脱一时一事的功利限制,坚持以人为本。当前的学校德 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 :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体德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 本位。 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到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 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 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 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二、关于德育哲学的研究 德育改革需要德育理论思维,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的共识。理论思维的更新,集中体现为构建新的道德 教育哲学,这正是目前德育学科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九五”期间德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课题。 作为对社会变革的反映,新时期的德育思维也相应发生了转折。第一,德育思维的出发点由“泛政治”转 向人的发展。第二,德育思维的根据,从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转向现实基础和可能。第三,从德育思维的价 值尺度来看,从片面抽象的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集体主义。 本次会议反映了专家学者们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如何估计当前学校德育的历 史进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德育正在实现根本性转换,但这种转变远未完成。甚至可以说,学校 德育存在着“危机”。有学者把它概括为“德”——“育”生态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仅是“德”的无奈—— 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也不仅仅是“育”的无力 ——教育者的教育努力惊人地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还是道德精神与育德模式的不相匹配,是“德”—— “育”冲突的危机。要摆脱危机,就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德育生态”的理念强调:第一,德育的 具体性。它强调德育过程中“育”与“德”的适应性,强调“育”的特性与“德”的品质一致性,认为只有在 二者匹配时,才会产生德育效力。第二,德育的生态性。它强调道德教育的诸要素所形成的有机结构对实现德 育目标的影响,突显的不是个别要素,而是诸多要素构成的生态。“德育生态”的理念提醒我们注意德育环境 建设,注意德育的文化环境。 三、关于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 我国的学校德育何去何从?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时代精神、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和人类发展是确立新 时期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必须加以观照的四个基本点。 关于德育的规律,有学者认为应该研究进行德育的可能性问题。道德究竟可教不可教?应该以什么样的人 性观为基础?性善论?向善论还是反映论?现在一讲德育,就是说教,最通常的作法就是开课。那么,儿童道 德的形成、发展主要依靠什么?学校起多大的作用?课程又占多大的比重?儿童不上学难道其道德就不发展, 就没有道德吗?有学者指出,德育的前提就是学生有道德需要,因此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提高其需要层 次。目前的德育模式是为了解决问题,以管住学生和不让学生出事为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四、关于新的德育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对传统德育的根本改造,还需要构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 讲的“模式”不是一种操作步骤,而是指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尝试的系统过程。本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列入教育 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三个模式。 第一,整体构建德育模式。该模式着眼于学校德育的整体构建,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体系、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中德育内容构建,就是把德育内容的要素结构和 层次结构划分出来,以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为纬,以各项要 素的不同层次为经,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情感德育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假设是,认定情感既是人的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行为发生 的重要动力机制。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 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 能状态。 第三,活动道德教育模式。其实质在于认定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 的手段。作为目的,活动或实践道德生活应当成为学校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手段,教育者应以活动 作为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以及道德之个体意义实现的源泉来理解,并作为促进道德发展的手段加以运用。 德育论文:对初中物理新教材中新增栏目德育功能的研究 初中物理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新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胆探索,具有强烈的互动特质,设置了如“实验探究”、“探究点拨”、“讨论与交流”、“请提问”、“加油站”、“实践活动”、“信息窗”等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最佳配置,进一步增强了物理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精神 新教材中许多章节都辟出一定的篇幅对古今中外的建筑、文物、物理学家、科技成果、自然现象做了适时介绍,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例如教材第三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中“信息窗”北京天坛回音壁、《乐音与噪音》--节中“信息窗”我国古代大型编组乐器编钟和第十六章《磁是什么》中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使学生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的深远悠久,从而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材还通过“信息窗”介绍现代科技发展成就和科技应用的新成就,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中,又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如教材第二章《快与慢》的“信息窗”中利用超声波测速仪直接测量速度、第十八章《踏上信息高速公路》的“信息窗”中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教材第二章《快与慢》的“信息窗”时钟的演变,透过时钟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通过教材“信息窗”电脑分拣信件装置、灯火辉煌的世界等,向人们展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材“信息窗”中“弯曲镜子”成的像、结霜的植物、降落到地面的冰雹、潮汐;“迷你实验室”中碘的升华、西红柿电池、不友好的气球等现象中,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现象的奇妙和有趣。学习这些内容,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从而立志将来为祖国建设多作贡献,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科学、技术的共同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与自然和谐运行,这种进步与和谐又促进科学技术的提高。但是科技的发展也有负面影响,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正、负效应,培养学生关注由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社会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教材“信息窗”中世界水日、我国已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量、落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电磁污染、南极臭氧洞、常见干电池和使用注意事项、风能、水能的利用; “实践活动”中关于热机与环境的调查报告、材料与环境的调查报告、热岛效应的产生等。通过对上述诸多材料的学习和自己的所闻、所见,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与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又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新途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执着的探究精神 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把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总目标定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具备现代生活、现代劳动、现代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物理实验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增强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兼具实践性和思维性的特点,是动手实践与大脑思维结合的产物,能给学生提供手﹑脑结合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手﹑脑协调发展,而这种协调能力,已被证明是现代社会创造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人只有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认识能力才能提高,创造能力才能萌发,而物理实验恰恰能给学生提供手脑结合的机会,对促进学生手脑协调发展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教材“迷你实验室”中橡皮筋吉他、制作简单的电动机、制作西红柿电池、小孔成像仪、简易潜望镜、万花筒等,实验器材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可操作性强,现象、效果明显。利用教材在“迷你实验室”中提供的实验、制作素材,开展小实验、小制作活动,使学生好奇心得以满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教材“信息窗”中对许多高科技产品的介绍,使学生看到科技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例如“信息窗”通过对许多中外物理学家如:朱棣文、牛顿、欧姆、法拉第等科学家生平和贡献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有丰硕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攀登科学高峰和执着的探究精神。这一切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至为重要。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着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如果说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 的重要特点,是实现创造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关系合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 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和群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观点,勇于接受他人意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机和能力。新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和“实验探究”等栏目要求学生通过相互的讨论与合作,发现物理规律或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更体现了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总之,在新教材中,只有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新增栏目的德育功能,认识到新增栏目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意识的去挖掘﹑研究新增栏目的价值,才能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使新课改得以真正的落到实处。 德育论文:现代客服中职德育教育运用 中职教育可以说是当前教育中教育难度较大、教育广度较大的教育事业,其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的培养,更多的还有德育等方面的教育。在当前的中职教育当中,优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中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为了对中职学生实行更好的德育教育,本文详细分析现代客服理念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的运用。 关键词: 现代客服理念;中职德育教育;运用 0引言 当前的中职教育难度比较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大多数中职学生都较为顽固、调皮,其对于学习本身就有一定的厌恶感,就更不用说专业知识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对此,德育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客服理念是一种能够约束人行为、强化人思想道德的理念,将现代客服理念合理的引用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必然能够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中职德育教育。中职德育教育中,现代客服理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提升资产增值、以人为本,以感性教育学生,促使学生忠诚于学校、换位思考,为学生提供所需服务。 1换位思考,为学生提供所需服务 需要做好学生入学之前的准备工作:1、在学生入学之前,需要先预测学生需要什么,学校应当提前为学生准备所需所求,尽量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2、让学生在入校之后不会感受到不适应,给予学生一种家的感觉[1]。在学生入校之后,班主任需要及时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耐心、热心、细心、精心的服务,从而提高家长对学校的放心程度;3、建议单位范围内的接待处。例如,学生在到学校之后,所学的专业是机械自动化,那么便由机械自动化的学长带领学生到班主任处进行报道,并帮助其整理床铺,帮忙办理饭卡等,给予学生一种温馨的感觉。为学生准备好相应的保障物资:1、给予学生提供一个高质量生活、学习环境。学校首要任务应当是安保系统的建立与维护,安保人员应当对工作尽心尽力,安全是学生既教师进行学习及教学的必要前提;2、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条件。例如,学校食堂的餐饮应当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口味,必须要在量上面提供保障;寝室应当干净、清爽等等;3、保障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活动,优化学生的学习心情。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社团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时刻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学习。 2以人为本,以感性教育学生,促使学生忠诚于学校 以人为本,以感性教育学生能够显着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忠诚感[2]。促使学生忠诚于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不是指通过肤浅的方式去取悦学生,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课堂,设计富有新意、趣味性的创意课堂,促使学生能够铭记教师及其特色课堂,从而热爱教师、热爱学校;2、注重挖掘教师的潜在教学能力,可以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督促教师成长,激发出教师工作的激情以及热情,从而更好的实现教育学生、服务学生;3、情感教育。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生普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毛病。学生来到学校之后,班主任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给予困难学生提供便利通道,尽量多的给予一些关爱、宽容,帮助与其交流与沟通的顺畅性,用情感去感化学生,用情感帮助学生毕业;4、尽量多的安排一些专业实践课程。尽量多的设计一些能练、能做的实训课,少安排一些空洞、理论性的课程。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理论课程的教学效率不仅低,还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厌烦学习,只有从实践当中进行理论教学,才能促使学生掌握各种教学知识。 3帮助学生提升资产增值 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中,学生及其家长可以通过各类网络通信社交软件、网站等了解中职学校的就业、后勤、管理以及教学等条件进行评论,这些评论被放大的可能性非常大,极有可能一个差评、一个谣言就导致一个学校的生源直线下降[3]。对此,保障学生终于学校,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本身在学校当中的学习质量,还能够促使学校得到良好的口碑。同时,建立稳定的学生资产增值,同样也能够促使学校与学生共同发展。对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需要在工作当中建立学生的独立资产,并促使其得到增值。增值学生资产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点:1、班主任应当真正熟悉掌握班级当中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状况;2、对困难、特殊学生进行关怀,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班主任应当抽时间对没有回家过节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3、班主任应当具有谋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总而言之,只要教师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合理利用现代客服理念,能够提升班主任对学生的服务质量,逐渐在学生心中建立一种对教师的感恩之情。在这样的中职教育中,学生一旦在毕业之后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必然会给予中职学校提供一定的帮助、资助,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的生源及办学规模,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职教育中,教育者务必创新德育教育方法,借助现代客服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实行适当服务,最求卓越,让学生在课堂中、校园中更加乐于主动参与学生,形成忠诚信念,促使学生自身的资产得以增值,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职业梦想,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可用型、高技能人才。此外,这就需要中职教育者完善自身的能力,充分理解并引用先帝啊客服理念,弥补教学理念上的不足,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德育论文:高校德育教育内涵分析 一、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新内涵 1.科技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技、信息的创造和使用,将成为社会生产的最主要形式,但是以人为载体。人不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人不仅要掌握经济发展的科学知识,更要具备能够保证知识经济发展的科技道德。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良好的科技道德素质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高科技犯罪亦将有所增加,如电脑“黑客”盗窃电子货币,运用高科技手段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所以,知识经济时代应加强科技道德意识的教育。 2.创新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的生命,而创造性是高科技的生命。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要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科技史,就是不断发现、创新的历史。郭沫若说:“科学是讲究实际的,但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一个人仅仅知识渊博,缺乏创新精神,是不能给社会创造出新东西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主体人所具备的宝贵品质,也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命之源。创新教育应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环境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环保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时,也会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如煤和石油的开发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汽车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制冷产品对臭氧层构成了破坏作用,核武器带来的核战争是人类文明最直接、最明显的威胁。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培养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使人类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4.经济伦理教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法律并不能包罗万象,仍需强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伦理道德有自己影响市场经济的渠道,市场经济则有自己的道德尺度。正如同志所倡导的那样,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制文明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法制是硬约束,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道德是软约束,具有感召力和引导力。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不失去正确的目标并有正确的行为规范。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异常激烈的竞争,更需倡导经济伦理教育,以规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行为。 5.协作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协作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在知识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高科技,正向着多学科、微观粒子和浩瀚宇宙、地壳深部和广裹海洋进军,任何单一的知识已显得十分无力,必须是多学科相互渗透才能奏效。在知识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人仍是知识的载体,但管理和开发社会也不是个人可以独立承担的工作。当创造知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关键时,知识会成为集体劳动的结晶。在知识社会,合作将是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协作精神实质上是知识经济赋予集体主义以新的内涵。 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对策 1.科技道德的培养。(1)要培养学生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怀疑、求实、进取、严谨、崇尚真理等精神。(2)要帮助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念,以理性的目光正确地审视和判断科学的价值,反对迷信和伪科学。(3)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构建人类在知识、技术运用活动中的行为导向,正确对待科学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便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在教学中,如讲到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当代国际竞争等内容时,应融入科技道德的教育。 2.创新教育的对策。(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追求进取、创新的性格特征、精神状态和心理取向。创新意识不完全是主观想法,还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高校应该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如建立实践中心、学生文化活动中心,经常请专家、学者介绍前沿学科的发展现状及热点问题等。(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运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思维功能,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高级思维过程。高校应开设有关创新思维方法的课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习惯性的收敛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求异性,使学生由学习兴趣向科学研究转化。(3)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表现为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应加强实践动手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思维发散、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明创造,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成果。 3.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1)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抛弃以人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观点。(2)构建环境道德的新观念,在学生中进行“良知自律”的教育,使人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源的潜能,节约资源,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一定的资源力。(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界有序性的责任感,教育学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如植树造林、固土治沙等。教学中,如讲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间题,尊重客观规律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要点时,可渗透环境道德的教育。 4.经济伦理的教育。(1)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一方面应有资源优患意识,在生产活动中节约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提倡适度消费、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切莫盲目攀比。(2)要有公平、平等的意识,洛守经济活动中的“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3)要有惜时高效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按照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反对不正当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等内容,贯穿经济伦理道德的教育。 5.合作精神的培养。(1)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应看到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所需攻克的难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和全局性。而个体力量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局部的、不彻底的。为此,一定要有合作意识,把个人发展与献身祖国、服务人民融为一体。(2)要认识到团结协作的价值高于竞争,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人类基因草图的绘制成功就是一个例证。(3)要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要有自觉参与竞争的意识,又要在竞争中善于合作。不仅能与志同道合者合作,还要能容忍持不同意见者,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渗透团结合作精神内容的教育。 德育论文:初入学儿童德育五步法 一、模仿启蒙法。 二、赶星追月法。孩子对影视中的英雄和自己身边的“英雄”都饶有兴趣,视其为“王”,极力效法。而这些“王子”的影响,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老师的责任在于正确引导。因此,我抓住孩子们心理上的这个特点,在班内开展了“小明星”活动,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了明星专栏,哪一个同学在某个方面做得好,就分别誉其为遵纪星、卫生星、好学星、助人星、新风星………把他的照片贴在星座上,标上名字,号召大家学习他,并且实行动态管理,今天是星座上的星,明天不是了,就暂时换下来;在几个方面做得好,就可以拥有几个星。 这样,全班开展了赶星追月的活动,正面效应越来越大。 三、氛围陶冶法。环境移人,对孩子尤显重要。于是,我在教室、宿舍、公共场所都努力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贴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小学生守则、作息时间表。在教室设置痰盂、废纸篓、果皮箱。让少先队员戴上红领巾,教导他们进老师宿舍喊报告,课堂上有事先举手,中午休息时做眼保健操,课间唱歌,放学回家站队,举办小画片、小制作展览,开展捐小人书大家读活动。还和家长联系,控制孩子看电视时间,帮其选择收看内容,使他们目力所至,听力所闻都是健康向上的东西,使其在自自然然无意识状态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四、活动升华法。随着孩子感性知识的增多,沿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个体到群体的规律,通过各种活动把思想品德教育逐步引向深入。 我们在班内成立领读小组、帮带小组,鼓励大家结对子,找朋友;开展“今天我值日”、“抬水浇花”、“捏泥娃娃”活动,培养他们独立做事、合作共事、从小学科学的情趣;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开展人人做小先生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锻炼机会。这些活动由互相检查作业,结伴登山到以“五爱”、“五自”为中心的校内外实践活动,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层次,使每个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形成都经历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由感性到理性,产生渐变到突变的飞跃。 五、制度规范法。制度是一个相对系统的轨迹,对自我意识很差的八九岁儿童,过早地用制度约束,不仅收效甚微,还会扼杀孩子烂漫的个性,不利于培养既有统一意志又有独立人格的思想道德,只有通过无数个在成人看来十分幼稚的个体教育活动,使他们育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之后,自我意识再行之以律,方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因此,十多年来,我总是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或升入二年级后,才逐步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也就是在完成了扶着走、引着走的过程后再施之以导着走的方略,把思想品德教育引入系统化、规范化,进入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一是定好制度的“度”,既不偏严,又不偏宽,顺势而行,乘风扬帆;二是抓好落实,加强检查督促,加大表扬、批评以至奖励、处罚的力度。 德育论文:创新德育实现教育价值思索 1、教会学生做人 “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以“人本主义”教育为指导思想,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首先是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比赛,并要求学生为最亲的人做件事;在“雷锋纪念日”开展学雷锋活动等。其次是开展阅读书刊、办好板报、参加各种竞赛等活动。活动内容要与思想品德内容紧密结合,特别要与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相关,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写出自身的心得体会,进行相互交流。这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觉悟。如: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答卷活动;汶川大地震期间,组织爱心赈灾活动等。通过组织探讨人生价值的辩论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冲击,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最后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各种行式,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溶入社会,使学生个体有了一定程度的内化效果,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得到逐步的成熟,从而自觉抵制目前社会上各种消极颓废的思想文化对他们的侵蚀。 2、努力挖掘学科教学的德育资源 2.1学科教学——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现实,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2.2教学评价——努力体现人文精神。课堂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制约功能,我们制定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课标准。将人文教育内容加入评课标准,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按照“有机渗透”的原则科学地进行评价。我校还把教学民主、教学细节等内容作为重要的评课内容,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细节的处理,是否尊重爱护学生,是否符合课改要求。通过课堂评价的导向最大限度地凸显课堂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在科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民主管理唤起学生自尊 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成为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鼓励班主任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高效能的班级管理。学生干部一律竞争上岗,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常规管理放手由学生组织实施,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做人的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不少班级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管理方法,如班委轮换制、班长组阁制、一日小班主任制等。班主任放手让学生讨论酝酿,在此基础上全体师生共同制定了班规和班级行动纲领。这种由学生心底流淌出来的班级精神,最能叩击学生心灵,其效果远远超过了空洞的说教。班级的主题班会也从学生中征集主题,由学生自行策划主持,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4、师表引领耳濡目染教育学生 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即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为学校的发展多作贡献。制定并严格执行《师德考核细则》,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以“展师德风采、创优秀群体、树教育新风”为主题,开展师德教育系列活动。全校教师牢固树立“以服务树信誉”的办学理念,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真心关爱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学生耳濡目染,人文素养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总之,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他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的、贴切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需要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时刻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民主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牢记“教育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努力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德育论文:关于新时期农村小学德育管理探究 摘要: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育管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质形式的规律,进行组织、协调、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本文针对农村小学实际,通过德育计划的制定;德育主题选择;德育活动形式和方法;德育评价等方面来阐述德育管理的有效。 关键词:德育管理思考 一、完整的德育计划是前提 德育工作从整体上来说是一个长远的工作目标,若要取得预想的成绩,达到预期制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德育治理计划。肓目的实施并不能保证长久的工作活力,这就要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的完善德育工作的发展,工作进度事半功倍,收到实效。论文百事通所以实践中首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要求、内容、办法、措施、步骤等要点。计划的拟订要体现长期性和阶段性。长计划就是总体设想;短安排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具体安排,如以德育内容为例,小学1-6年级德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主义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自我教育,自强自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就可以根据内容并且结合学校当地的文化特点做出总计划,这就是长计划。每学期为了把这些内容落到实处,要开展哪些活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运用什么方法,步骤怎样安排,用文字逐一具体化,这就是短安排。制订德育目标,也要有长目标和短目标,短目标为长目标服务。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 德育内容很丰富,可开展的活动也很多,但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它应贯穿德育工作全过程,要用爱国主义这根主线,把多姿多彩的内容和富有教育意义、富有情趣的活动串起来,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少先队职能。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情感的高尚精神。”在平时工作中,应将这种精神渗透到少年一代的血脉里,并落实到行动中去,且世代传下去。在具体实施中,可采取下列形式:一是参观活动。现代学生的爱国意识淡薄,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不了解,学校要为学生建立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名胜古迹,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发展史,特别注意近代史,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尊意识。二是观看影视活动。中国有许多优秀的爱国历史影视片,片中无不生动形象的显示出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爱国将士的精神影响到观看的学生,使学生感知祖国的伟大。热爱中华民族英雄人物和爱国志士,更加明白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机会条件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并更加刻苦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学习,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三是开展读书、绘画、书法、歌咏、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学艺术,陶冶学生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的吸引力,启迪他们发愤学习,开拓进取,以树立伟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还可以建立校外辅导员联系制度,帮助学生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 三、针对性、时代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是关键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是2l世纪教育的主要内容。21世纪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高度密集的时代,要使学生明白:踏入社会,如没有高深知识,没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很难在未来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很强的动手能力相结合,这是新时代的人格要求,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全力促成这特征形成;第一,要从学生的思索、言行、学习、身体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二,要有学生感兴趣的崭新时代的信息,包括现代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以及新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这既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又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可组织学生看科幻片、新闻片、参加科技知识讲座会、形势与任务指导会、演讲会、故事会、读书会,组织参观、游览、调查等,这些活动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是有效方法 在新一代儿童的身上,时代色彩很浓,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同时由于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身上还存在严重的弱点,如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感情脆弱,经不起失败和挫折,吃苦耐劳性差,集体观点淡薄等。因此,要教育好他们,必须注意教育方法,坚持正确引导,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表扬应经常化,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微小的进步都要肯定,批评尽量少,在一定条件下。还可撒一些美丽的谎言,如一位学生语文成绩本来到数第一,可在一次测验后,语文教师却说:“你好像还不知道,其实你有很强的语文天斌。”之后教师对他无微不致的关怀,到期未时,成绩跃至全班第一,后来考上了大学,就读中文系。这一事例说明老师的微笑,让一个人拾起了丢失的自信。只要实事求是,公平处理。用心说服,注意批评万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侮辱人格,这样可使学生邪气下降,正气上升,同学之间团结得更紧,班风自然会良好形成。 五、完善的德育检查表彰奖励机制是保障 新时代的德育,既要面对现实,又要面向未来,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着眼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有一定的德育机制作保证,学校应加强德育工作管理,设置领导机构,注入一定资金,建立德育检查表彰制度,不仅要制度化,要透明、适度。表彰奖励不仅要制度化,还要分层分级化(即校级、班级、级段);表彰要到位,要像表彰智育素质优异的学生那样有声势,有分量。 新世纪的教育工作更要求全面的素质教育,只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敢于创 新,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被落下,并保持发展,才能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我们德育管理工作中做到方向正,目标明,方法新,措施多,持之以恒的开展,学校德育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德育论文:高职学生德育职业素养的探析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人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德育教育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要求密切联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一定要有侧重性,在德育工作中结合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定位,从职业素养培养的视角出发,探索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 高职学生;德育工作;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以职业选择为指导,因此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要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充分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在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利用理论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选择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关系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认清德育工作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关系,将德育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相结合,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各个领域打好基础。 1.德育教育是职业素养提高的理论基础。 德育教育是指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德育教育工作是息息相关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养教育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结合职业素养培养视角的德育工作可以理解为“将学生专业特色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等贯穿至德育的整个过程,包括思想政治、职业生涯、心理健康等等”[1]因此在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打下良好的基础。 2.德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一致性。 高职院校中德育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有很强的一致性,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培养要与德育工作相联系。首先,德育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都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需要相关科目的教师和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两手抓。其次,职业素养培养和德育工作针对的都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它们的教育对象是相同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都是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进行的工作。德育工作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一致性决定了在高职院校中可以从职业素养培养的角度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 二、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方向指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而且会根据社会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不仅需要教授学生有关的理论知识,还应该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特性引入职业素养知识,将道德理论知识运用于职业规划、职业选择中。如果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缺少正确方向的指引、缺乏理论与实际职业规划的结合,那么德育工作的效率将会大大降低,而且对于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是不利的。 2.涉及的内容不全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和社会发展的环境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高职德育工作中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德育工作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规划的引导。但是现阶段对于德育工作没有真正理解它的重要性,也未树立正确德育教育的理念。所以在现阶段德育工作中,高职院校应该结合社会的新变化,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并且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结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践性。 3.德育方法落后。 传统的德育教育主要依靠相关教师的讲授,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的偏差以及理论空洞的讲授。而且对于高职学生在进行德育学习中更需要深入实践,和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结合。 三、职业素养培养视角下探索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新方法 1.在德育教育内容上与职业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该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上融合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职业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有针对性的加强相关职业道德素质、道德规范的培养。在职业创造力的培养中,运用德育工作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要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从学生刚进入学校就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价值和职业道德观,使其正确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客观真实地定义自己,牢牢掌握求职以及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各项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2]相信依靠这种德育工作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育工作质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2.丰富德育教育的方法增强实践性。 在日常的德育教学中,不仅要采用讲授的方法让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应该采用讨论法和实际调查法,丰富德育教育方法,增强其实践性。比如在德育教育中定期举办职业素养的讲座,向学生普及相关职业素养知识,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或者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德育学习的课堂上,深入相关职业岗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3.重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加快,这要求人们在职场中学会调整心理情绪,增强心理素质。高职院校学生处在学校和社会交接处,需要在德育工作中培养职业素养,更需要在其中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因而在德育工作中,校方应该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调整心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 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德育工作中,高职院校应该明确目标,重视将德育工作的内容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密切结合,并且要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丰富教育方法,重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德育论文:全媒体环境下德育工作创新模式的探究 全媒体是指全新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信息管道,以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全媒体环境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与困境:首先,海量信息造成了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困扰,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全媒体网络报道新闻时会充斥大量的负面新闻,而社会学习与社会模仿心理导致相应的负面新闻接连发生,最终造成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失去信心,无法塑造自身美好的道德人格。最后,很多大学生面对虚拟的、快餐文化盛行的物化世界无法有效应对,表现出空虚与茫然、消极与避世,甚至选择错误的价值观。本文从教育观念、组织方式、技术手段、教育内容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高校德育工作观念更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全媒体知识,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适应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需要。1.了解全媒体知识,接受全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全媒体的突出特征就是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的个性化与社群化。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全媒体的含义与特征,打破传统的德育工作教育模式,积极融入全媒体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中去。2.掌握全媒体知识,运用全媒体开展德育工作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全媒体的技术手段、应用方式,运用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式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另一方面,要对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进行全新探索。 二、高校德育工作组织方式革新 传统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交互的社交方式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师生之间有情感、眼神甚至肢体上的互动与交流,有一定的德育效能。但这种传统德育方式也存在弊端,比如说,教师在校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当面交流使学生某些问题时学生会难于启齿,遇到一些困难时不能向老师和盘托出;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安全感,以及二者之间的信任缺失,不能做到有效沟通等。而社交网络、即时通信软件等全媒体方式可以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打开新的德育教育局面。1.开学新生教育,及时建立社交群,为今后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新生教育是让大学生迅速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教育,大学新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开展新生教育时及时公布社交群号,让大学新生及时加入;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疑问,会为今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2.常规事务管理通过QQ群及时解答疑问为学生排忧解难通过广泛运用全媒体,常规事务管理工作效率会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社交网络的即时互动可以打破时空障碍,使沟通更加畅通。比如说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把握与监控,以及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的及时疏导等。3.学生评奖评优以及心理普查等可以发起网络投票和网络问卷在全媒体环境下,针对学生评奖评优,教师可以对候选人发起网络投票,这样会方便、快捷地统计出评选结果。而对于学生的心理普查,选择相对低耗环保的无纸化普查,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以较为迅速地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高校德育工作技术手段创新 “要积极吸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高科技化。”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全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正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已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采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1.熟练掌握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基本功能有些老师面对全媒体的冲击时,选择了故步自封。德育工作者应该打破僵化的工作方式,熟练掌握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工作等这些在德育工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的全媒体,对于基础功能的掌握和熟悉是最基本的要求。2.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全媒体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德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使其成为德育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是全媒体的受众,他们求新、求快,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和新颖软件,教师要想德育有效,就要把握住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和特质,做到与时俱进。 四、高校德育工作内容求新 高校的德育对象主要是“90后”大学生,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90后”大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求新、求知、变通能力较强。 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注重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注重教育的及时性,及时联系网络讯息,使其和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有一个合理的链接。1.利用网络热点和学生关心问题进行及时施教进行海量信息的筛选时,教师要注意对网络热点事件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的总结和梳理,引导学生的正确观念,进而影响学生主流文化的构建。网络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发共鸣,对学生困惑的问题及时施教、及时梳理,也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2.聚焦热点教育事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关于教育热点事件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德育工作者要辩证地为学生解析和回答,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大学生有时候因为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不足,难免对于一些问题产生困惑,甚至错误的观点,德育工作就是为大学生拨开云雾,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3.注意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全媒体环境下德育内容的核心议题就是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德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遇到问题及时施教。“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化,一方面要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德育,另一方面让德育内容回归生活”。这是德育工作者适应这个信息化大时代该有的思路与情怀,希望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把握全媒体的时代特征,总结出更为完善全面的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成长。 德育论文:分析音乐教育中美育及德育有效结合 一、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所谓德育,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的一种教育。德育和美育的区别主要在:前者是一种规范教育,注重培养个体对社会的服从;后者是一种解放教育,注重发展个性。前者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后者主要通过诱发、引导实施,但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把美学和伦理学用之于教育实践的德育与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效果。德育与美育只能结合,不能分离,也不能互相代替。 二、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德育上的优势 1.有利于塑造学生心灵的美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精神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可以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通过一个儿童的口吻,叙述了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经过,全曲天真活泼,充满稚气毫无说教的味道,却非常自然地体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我国的近代史是一段饱经忧患、血泪交融的历史,然而正是这段历史中的艺术作品却最具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欣赏或讲解这一历史时期艺术作品的时候,应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方面的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有利于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大多数的音乐活动都是集体活动,如音乐课上的合唱、合奏、音乐游戏及课外的歌咏比赛。这些活动都能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的良好道德。过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把音乐活动当成培养新一代社会规范的早期教育来研究,并在教育中给予非常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通过其所表现的情感与形象,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丰富的情感与生动的形象,体现了音乐作品的内涵,陶冶人们的情操——有感情和思想结合起来的不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激发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美育上的优势 音乐教育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其最大功用在于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音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感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它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从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表现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为他们将来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打下基础。学生是孩子,有时他们虽然认识到什么是美,但自己还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美、创造美,也就是不一定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灵等美丽起来。这就好像鱼是美的,但你不能只给学生一条鱼,还应教给他们捕鱼的技术,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美的东西,这就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培养、陶冶、实践。四、坚持“德美结合,以美辅德’的教学改革思路,努力使德育与美育结合 1.在教学内容上作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增设一些美学知识,将真善美紧密结合起来,用美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追求心灵的美好,道德的高尚,正确认识人生,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分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 2.在教学方法上,力求艺术化、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根据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借助倒叙、插叙、演绎、归纳、对比、幽默等技巧,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亲切、朴实的形象,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使每一堂课充满活力。例如,在介绍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这部作品时,除了让学生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演唱主旋律,感受音乐美之外,还重点介绍了斯美塔那的爱国情节,沃尔塔瓦河是捷克的一条主要河流,作曲家正是通过用音乐来描述沃尔塔瓦河来歌颂自己的国家,表现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和曲作者的介绍,又增添了情感上的认识,联系自己听过的作品,在思想上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图书馆建筑论文:高校图书馆建筑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在建设图书馆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校情馆情,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处理好建筑选址、造型、层高和模式等问题,建造具有高校特色的满足未来发展的现代化图书馆。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 0引言 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培养高素质人才主要阵地的图书馆,当前面临着窘迫的处境。 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馆舍不足、功能不全等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技术使得图书馆馆舍的使用方式和风格不断发生改变。“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在设计和建造图书馆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校情馆情,合理使用有限的经费,本着科学、经济、实用的原则,建造适合高校发展的现代化图书馆。本文就高校新馆设计和建设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新馆设计的理念 1.1 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管理是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趋势。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中心,新馆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方便读者使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向读者提供功能齐全、服务便捷、舒适、优美的学习环境。 一是功能多样。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化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点。以印刷文献为中心,只提供简单借阅服务的传统图书馆已开始向数字型、复合型的图书馆过渡,图书馆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扩展,呈现出多层次、灵活可变与综合性的特征。 因此高校在建设图书馆时,既要有书刊典藏的空间,又要设置讨论室、研究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区。 二是布局合理。现代高校图书馆高效率的实现与管理方式和服务效率有关外,同建筑布局更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化、人性化的功能布局要求书籍、读者和服务之间路线畅通,加速书籍流通,缩短编、借、阅、藏之间的运行距离,节省借书等候时间,使读者尽量接近书籍,提高效率。 新馆在设计中既要进行必要而合理的划分,也应具备适时调整,重新组织的灵活性,在同一空间内实现藏、借、阅、咨、管一体化的开放模式。 三是环境幽雅。高校在新馆设计中不仅要满足建筑物实际功能需求,而且更应考虑读者的感受,为他们创造一个功能性与审美性兼具的学习空间。图书馆外部环境的营造既要注重图书馆建筑同周围环境的空间及其他建筑群、自然景观的和谐交融,又要强调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图书馆内部环境设计应做到装饰色彩柔和、采光良好、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环境安静、家具统一多样并排列有序。 四是无障碍设计。为体现社会文明和人文关怀,现代高校图书馆应采用无障碍设计来满足特殊读者的需要。 1.2 智能化设计理念 在进行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时,既要体现人文理念,满足功能需要,又要体现建筑艺术与高新技术应用的完美结合,逐步实现高度的智能化。 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是指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等设备集中成为一个综合系统即楼宇自动化系统,用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整个图书馆建筑,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管理的智能化,为图书馆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便利的环境,为读者提供高效率的服务。 一是馆舍自动化系统。这是整个图书馆建筑中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它由智能楼宇设备、消防联动和安全防范三部分自动化系统组成。智能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是为读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学习、工作环境。消防联动自动化系统,主要用于火灾报警和消防联动。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能对到馆读者盗书等不轨行为进行检查、报警。 二是通讯自动化系统。这是指整个馆舍本身应具备的通讯能力。它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递的系统,由有线电视、电话交换机、数据传输设备和局域网等部分组成,借助于通讯自动化网络系统,就可为图书馆创造一个高速、双向、立体、全方位的多媒体通讯环境。 三是图书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根据图书管理的特性和具体事务处理需要而建立的图书馆业务综合处理系统。该系统主要针对图书馆业务情况设计,具有灵活性和可控性,为图书馆工作提供可靠高效的自动化全信息处理服务。这种专业系统虽然不能由建筑提供,但是建筑却可以为它提供发挥作用的场所,并为系统的安装铺设准备最好的条件。 四是综合布线技术。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是各个自动化系统都融合到综合布线系统这一高速、稳定的载体上,使各个系统实现无缝的有机结合。所谓综合布线是指“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一个模块化、灵活性极高的信息传输通道,是智能建筑的‘信息高速公路’。它既能使语音、数据、图像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相连接。它包括建筑物外部网络和电信线路的连线点与应用系统设备之间的所有线缆以及相关的连接部件”。综合布线具有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特点。高校新馆在设计中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高带宽、高速度的布线系统,从而实现信息无障碍、畅通地传输,提高楼宇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 1.3 生态化设计理念 工业革命以来,当人类社会物质、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生存也逐步濒临危难的困境。为了达到人―建筑―环境的统一,1993年国际建协第18次大会发表的《芝加哥宣言》,提出“以探求自然生态作为设计的依据”的理念。可见,图书馆建筑不仅要满足读者的使用要求,符合审美情趣,还要达到与自然共生、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节省水能。设计时考虑对雨水和地下水的再利用,为国家节约日益紧缺的水资源。 二是节省电能。图书馆是一个耗电较大的场所,在设计时,必须坚持采用以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为主,辅之以人工照明和机械通风的原则。为了解决自然采光与通风问题,图书馆一方面需要控制合理的建筑层高;另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布局方式。如加拿大多伦多图书馆平面较为方整,中央部分为五层高的四周敞开的中庭――作为公共大厅,上有顶光。各部分用房分层围绕中庭布置,并且逐层向内缩小,使得大部分房间都有自然采光,同时空气也很流畅。 三是利用太阳能。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资源,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建筑已逐步进入人们的视觉。如赫顿(Herten)的图书馆与文化中心(Library and Culure Center),建筑师迪特尔・欣泊(Dieter Schempp)在建筑的顶部设计了一套空气收集装置,突出于各个立面的顶部,太阳能将进入收集器的空气加热,在为建筑提供热水的同时,具有热交换作用的收集器,又能为建筑提供供暖。 四是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尽量使用低污染的和能重复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新资源的使用。 1.4 图书馆全程参与理念 台湾建筑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教授黄世孟认为“有好业主才可能有建筑,不是好业主时难有好建筑”。图书馆工作人员、读者作为新馆馆舍的使用者即业主,有权要求全程参与图书馆的设计建造。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图书馆建筑既能满足现在功能的需求,又能有预见性地满足若干年后图书馆发展变化的需要,这项艰巨的任务必须由建筑师与优秀的图书馆员相互协调,精诚合作才能共同完成。 2建造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2.1 建筑选址 图书馆选址是筹建一座新馆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现代图书馆是为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文化设施,因此必须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师生。特点是读者流量大,来馆频率高,应充分考虑读者来馆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在选址时,不仅要考虑馆址与教学区、生活区的距离问题,而且要具体分析各类读者流向与流量,综合这些情况来选址。如果各类读者流向基本一致,合适的选址是位于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布置在校园中心位置,四周为教学区和生活区,并位于学校规划的主轴线上,成为学校建筑的主体。如果学生宿舍与教工居住区不在同一方向,根据学生读者流量大的特点,宜以学生流向为主,适当考虑教工读者的流向。 由于学校教学区常处于学校的中心,图书馆又是教学区的重要建筑,因此将馆址选择在学校总体规划的中轴线上,或教学区建筑群中的重要位置,成为教学区的主体建筑之一,也是常见的布置方式。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等。 为满足教育部对各高校办学水平提出的要求,一般大专院校图书馆的图书年增长率为4%~5%,这意味着16~17年图书就要增加一倍。因此图书馆在选址时,一定要充分注意发展和扩建的可能性。 2.2 建筑造型 一个感人的图书馆建筑形象,能对人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努力工作。如浙江省图书馆新馆主楼正门两侧用花岗岩制作成的“竹简”,作为建筑的外表形式完全融入了建筑主体,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现代图书馆的造型往往被看作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综合发展的一个象征。它有着严密的科学性,又有丰富的艺术性。其艺术与一般的艺术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并以其静态的空间形象艺术来感染人。但是建筑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品,其真正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图书馆的实用程度上。只有既适用于图书馆的功能需要,又表现出审美价值的建筑形象,才能构成真正的、适合于时代特征的图书馆建筑艺术。所以,高校图书馆建筑造型的构思和设计应以功能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空间的合理组织,并使与基地环境有机融合,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创造出既能适应现代功能需要,又具有时代感和文化氛围的有着自己个性的建筑形象。 2.3 建筑层高 高校的文化特性和图书馆的地位、作用决定了图书馆必然成为高校的标志性建筑。但标志性建筑并不代表如阅览大厅拥有50m层高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那样高大气派、富丽堂皇,关键是要强调人文精神,融入时代气息,以和谐的建筑特色,展现学院风格。 图书馆的高度是图书馆建筑布局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图书馆的使用和经济效果。如果楼层过高,对垂直交通工具和消防安全都会相应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平面利用的系数也会降低。因此,高层建筑既增加了建设的投入,又增加了使用维护费用。对于各方面经费有限的高校来说,既不经济又不科学。但是如果楼层过低,占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过多,不利于高校发展。综合高校图书馆的任务、性质、规模等因素,根据建筑师和图书馆专家的建议,图书馆层数应控制在4~5层,每层楼的净高不超过3m。 2.4 建筑模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现代图书馆建筑必须打破传统图书馆封闭固定的格局,注重建筑使用的灵活性和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性。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模数式图书馆设计思想。模数式图书馆正是针对传统式图书馆缺乏灵活性这一弊端而产生的一种现代图书馆的布局模式。第一座模数式图书馆是于1943年开始设计、1952年建成并开放的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图书馆。美国著名图书馆建筑专家梅特卡夫(Matcalf. K. D)为模数式设计(Modular Planning)所下的定义是:模数式建筑物是以按固定间距设计的柱子做支撑,除掉柱子,在建筑物内就没有任何支撑重量的东西。虽然模数式平面柱网整齐,层高、柱网、楼面荷载三统一,使用灵活、可变性大,室内空间流动畅通,并结合人流路线和使用要求,灵活安排,保证了大空间的弹性使用。结构系统简单规整,施工方便,适应图书馆建设工业化的要求。但是模数式图书馆存在建设和使用费用高昂、空间组织无序、缺乏空间的多样性和与环境的有机联系。因此,模数式不能成为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最佳的选择方案。 在传统图书馆与模数式图书馆的基础上,扬利去弊,提出了模块式图书馆的设计思想。所谓模块式就是按功能分区进行模数式设计。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 一是降低了图书馆建设投入; 二是既保证图书馆空间的多样性和适用性,又有利于空间的有机组织,具有更大的空间使用灵活性; 三是有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 四是有利于扩建和增长。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建设应将模块式作为最实用的选择。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建造应遵循适用、灵活、高效、舒适、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采用新世纪的设计理念,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才能建造出体现人文关怀的具有高校特色的现代化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论文:图书馆建筑自然采光方式的论述 摘 要:文章首先对自然采访方式、优势与图书馆自然采光等理论内容进行基本论述,针对东北地区图书馆在自然采光设计中的问题深入分析,提出了综合利用自然采光方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采光;自然采光;东北地区 自然光是目前被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绿色能力,其不仅具有可再生性、无污染性等基本特点,更是一种极为经济的能源,只要在白天就可以被无限开发利用。自然光资源具有多种可开发的利用空间,也具有许多不同的利用形式。除了能够被动的接受之外,还可选择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主动控制或调节自然光的应用。对于图书馆这样对光照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环境,合理设计自然采光的方式能够使其它光照能源有效节约。 1 自然采光概述 1.1 自然采光的方式。根据自然采光过程中人类是否运用了光学手段控制光线传递,自然采光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被动采光。被动采光是指直接由光线照射进入某个空间,使空间实现采光的过程,一般在建筑物中的被动采光最为普遍,就是光线通过窗户照射进建筑物内的方式,这种方式几乎在所有的建筑设计中都被普遍应用。第二,主动采光。这种采光方式相对比较复杂,是通过各种不同光学仪器和设备来干预、改变光线的照射方向,使光线能够到达有光照需求的建筑空间内。一般建筑采用主动采光时的形式是对光线强弱的控制和调整。 1.2 自然采光方式的优点。自然采光对于建筑来说极为重要,可以说是建筑设计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其有着非常多的优点,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地位不断增强。首先,自然采光绿色、清洁、无污染,在当前绿色能源开发要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加强对自然采光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其次,自然采光具有极强的可持续性,而且是免费的,当前资源紧张环境决定着可持续性的资源具有更大的开发价值,而免费的特点又使自然采光极具经济性。 1.3 图书馆自然采光设计。图书馆对光照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其设计自然采光方式时需要符合一定的原则,这是有效发挥自然采光效果的根本要求。首先,根据自然采光在室内最佳光照范围的标准,在设计图书馆空间布局时应当考虑到室内横向长度,保证每一个空间都能够有充足的光照。其次,需要让进入馆内的自然光从多角度照射,保证整个空间内光照均匀。 2 东北地区图书馆自然采光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对主动采光方式的开发利用。根据东北地区几所高校图书馆在采光设计上的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图书馆从空间设计规划、窗地比例控制等方面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标准,但明显表现为被动采光为主,缺少主动采光对光线的有效控制或调节。所以在光线较强的中午只有选择利用窗帘的遮挡来减弱光线照射,而在光照不充足的区域只有增加人工光照的时间产生了许多能源消耗。 2.2 自然采光调节功能不足。在东北地区随着季节变化同一区域的光照也会产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明显的自然光资源对整个自然采光系统会形成非常明确的影响,目前东北地区图书馆在进行采光方式的设计时一般对因季节变化或同一天之内的时段变化考虑不全面,所以造成了当前的自然采光系统存在许多不足,即在同一天的不同时段内因自然采光系统而造成的室内光照变化明显,在中午时段光线过强使阅览室内无法正常阅读,而在傍晚时段则过早地需要依赖于人工光源来保持室内亮度。 2.3 图书馆空间设计欠妥。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与采光效果直接相关。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的空间设计为集中式设计,即藏书室集中、阅览室集中,都是在一个极大的空间内实现其功能的。这种设计方法能够将提高自然光的利用效率,但却不利于图书馆功能有效发挥。在较大的空间内阅读无论从环境角度还是从心理方面来说都会影响阅读者情绪,而且空间过大也不利于光照均匀度的调节,使整个空间出现阴暗差异。 2.4 阳光直射问题突出。图书馆设计中的阳光直射无论是对于阅览室还是藏书室都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果在阅览室出现阳光直射问题会损失阅读者的视力,而藏书室的阳光直射会直接损坏书籍。通过对东北几所高校图书馆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图书馆都存在阳光直射的问题,这是当前图书馆采光方式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3 图书馆自然采光方式综合利用途径 3.1 加强主动采光方式的使用。主动采光方式的加强需要提高对自然光的主动利用率,首先,要进行对自然采光进行随一日时段及季节变化而调整的不同方案设计,东北地区光照差异性与季节、时段有明显联系,选择能够调节光线密集程度设计方案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对图书馆光线的主动调节功能。例如导光照明系统就是一种比较优化与完善的主动采光方式,成功实现这种采光方式的建筑如沈阳建筑大学的图书馆,采用的就是横向导光管的方式,同时还能够利用采光入口进行光线密度调节。其次,应当考虑因窗地比而造成的对光线的影响,来选择适合的主动采光方式,例如针对窗地比较小的图书馆区域光线无法达到足够的深度,这时就应当设计能疏导光线深入建筑内部的采光方案,比较有效的方法如光纤导光,能够加强对光线密度的精准控制。 3.2 优化图书馆空间设计与布局。图书馆空间布局的优化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调整,一是空间物品摆放,二是空间走向及尺寸。首先,从空间物品摆放的图书馆布局上来说,阅读用的桌椅、藏书架的摆放都是需要重点调整与规划的内容,一般来说为了减少因光照对藏书造成的损害藏书架应当安置于北侧区域,北侧区域相对背阴,强烈的光线无法到达,可以最大化的保护藏书,而对于南侧光线较强的区域可通过光线合理控制为阅读提供一个明亮的环境。其次,从空间走向与尺寸设计上说,一般东西走向的空间能够使光线有更好的照射表现,而南北走向的空间往往会出现中间部分在某些时间段内的光照不均匀,所以应当尽量选择东西走向的空间设计方案。 3.3 合理控制与人工照明的关系。无论是哪种自然采光方式都需要与人工照明系统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光照功能,东北地区一年四季的光照时间差异性极大,这是由其较高的纬度因素决定的,尤其在冬季白天日照时间极短而光照资源又无法人工储存和释放。因此,就要求将光照的调整和人工照明相结合,但同时还要尽量满足能源节约的原则,这就对被动式自然采光提出了要求。 4 结语 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图书馆在自然采光设计上能够达到阅读者的使用要求,但在空间设计与布局和光照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有从这两方面入手对图书馆进行自然采光设计的调整,才能有效发挥自然光资源的最大效用,实现能源节约的目的。 图书馆建筑论文:基于各阶层诉求的图书馆建筑文化传承研究 [摘 要] “以人为本”是近年来图书馆学界思考图书馆建设问题的重要角度和研究基点,然而,“人”分各个阶层,各层又有各自的诉求。文章从政治家、大众、设计师三个方面的诉求来分析建构图书馆建筑与空间设计的人性化特征,对指导图书馆建筑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一些人性化依据。 [关键词] 以人为本;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空间;大众诉求 中国是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记忆中,收藏大量图书的“藏书楼”是文化渊薮,一间布置简洁、有数架图书和一桌一椅的书房则是文化人心中的桃花源。近代以来,除了古代历史传说的记忆中关于藏书楼的形象外,西方图书馆的“大众化”、“开放化”图书馆理念也渐趋普及,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图书馆权利观念的普及,则更强地拉近了公众和图书馆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图书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基于公众需要所建设的图书馆,即是以公众人性化需求为旨归所设计和建设的图书馆,即“以人为本”。 然而,“人”分各个阶层,各层又有各自的诉求,这就增强了“以人为本”的复杂性,主导建设图书馆的往往是政治家、设计师、图书馆领导,由于各自对图书馆理解不同、理念不同,其功能也不同,同时庞大的用户群也有自己的诉求。怎样协调各方的利益平衡,达到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一直是近些年图书馆界面临的问题;同时以往的研究对以人为本的“人”的解析较少详细具体,一般偏重大众,忽略了政治家和设计师的需求,三者缺少沟通与兼容,因此在实践中三方利益也很少能够全面顾及,造成新建图书馆的部分残缺,如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烦恼不断,读者苦不堪言,政治家大失所望。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科研、教育环境也在不断改变,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了解各个阶层的需求及变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特征这个老话题重新解读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详细分析了各个阶层诉求差异及原因,以便探求各阶层的共性,并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兼容,为今后图书馆建设和设计者提供一些理论的参考,以利于尽可能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1 政治家的诉求 1.1 标志性和地标性建筑的图书馆 政治家,在这里主要指直接决定修盖图书馆的某阶层首要领导。政治家往往将图书馆作为标志性和地标性建筑。 在我国历史上,除了极度个别的疯狂时期外,都是把顺应文明发展、弘扬文化前进作为王朝和政权合法性因素的,比较典型的就是历朝历代修书编书建藏书楼,如清朝乾隆皇帝修“四库”、建“七阁”,就是这种心理的代表。著名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建筑,成为民主的象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在普及发展图书馆事业、提高图书馆建设水平的过程中,普遍较为重视图书馆馆舍的建设,即使是在图书馆事业总投入量不大的情况下,图书馆建筑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并且多数为标识性建筑。较具代表性的包括80年代中期国家图书馆一期工程,此后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各高校图书馆、甚至一些中学图书馆,都被建成了“地标性”建筑。各级地方政府在图书馆建设规划时,也充分认识到“一个地区的政府和国民往住把该地区中心图书馆建筑视为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把图书馆建筑提高到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成就的体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品位。”[1] 对于大学图书馆而言,鉴于国外、港台的大学图书馆建筑经验,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专业界就明确提出“大学图书馆建筑应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要求大学在建设图书馆时,要把图书馆建设在学校的主轴线上、要成为教学区的主要建筑、要成为校园景观中具有象征作用的标志性建筑、设计要新颖[2]。 无论是作为公共图书馆建造主持者的地方政府官员、还是作为大学图书馆主持建造者的大学校长、部门主管,他们在把图书馆作为一种标识性建筑,建设得尽量高大、宏伟、壮观的追求上,与虔诚的宗教信徒对教堂(寺、观)建筑的热情要求其实具有一致性,即都寄托了人们的一种信仰和信念,作为一个可寄托心灵和精神的殿堂,而不单纯把它作为一种实用的“物”。 尽管政治家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一些地方简单地把高、大、多、奇作为标志性,要求把图书馆建成鹤立鸡群的超高层建筑,甚至要求图书馆成为高教园区最高的建筑物,这是完全不符合人们对图书馆的使用要求、违背图书馆建筑的科学规律的。”[3]但我国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上升期,各地建设大型、超大型图书馆建筑的冲动比较强烈,可能会有越来越大、越来越先进的图书馆建筑出现。对标志性的理解需要斟酌。 1.2 持续发展的图书馆 在现有的条件下,政治家往往是出钱方,也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投资方,因此一方面要求图书馆有地标特征,另一方面一些政治家比较关注图书馆的持续发展,要求耗能低、更舒适,即绿色的图书馆建筑。 一般而言,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这类体量巨大的开放性建筑,历来都是公认的高耗能建筑,“高、大、上”的代价是建筑成本高、容积率低、高耗能、维护成本高,越是那些“艺术性”品味高的现代建筑设计,其能耗往往越高。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和能源技术,可以实现“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物。”[4]如目前已经开始投入使用的“零耗能绿色建筑”、“可持续性建筑”(Sustainable Architecture)等。而且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都推出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我国也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绿色图书馆建筑将陆续投入使用。 2 大众的诉求 图书馆是因为大众的需求才建立发展起来,而且图书馆人员是大众的一分子,因此图书馆管理者的最基本诉求与大众的诉求是一致的,同时比民众的考虑更为周全、前瞻,他们的着点在于“用”。 2.1 文化“圣地” 图书馆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基本上就是收藏有大量的书、报、刊供人们使用,是普通人心中各种社会公共场所中比较“高雅”的地方。 古代人理想的读书地方不一定要宏宇广厦,但一定要宽畅明亮。在有一定条件的前提下,还要有适当的家具布置,有方便易查的图书,有爽心悦目的环境美化。在我们的心目中的图书馆,应是“理念科学、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读者舒适、管理方便、环境优美、造型优雅、特征鲜明,为人们创造良好学习、工作、研究和交流环境的、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建筑物。”[3]我国图书馆的变化过程,其实也正是按照人们对读书“圣地”的设想一步步成为现实:图书馆建筑变得越大越宏伟,内部陈设越来越豪华,图书数量越来越多,图书资料使用越来越便捷,工作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图书馆也越来越接近大家心目中理想的样子,甚至超越了一般人的想象。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现实中的图书馆应该建设成什么样?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期望,图书馆不妨按照人们对天堂的想象去建设。 2.2 提升身份认可的作用 作为用税收建立起来的图书馆,民众理所当然应该享受到这种已先期支付过的服务。在商业服务领域越来越体现出“顾客就是上帝”以后,在“文化权利”“普遍服务”“为弱势群体服务”“图书馆权利”“免费开放”等国家政策引导和主流媒体的观念普及下,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也成为普罗大众感受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和文明发展高度的新场所,普通读者越来越倾向于到图书馆来检验和认可自己的公民地位。杭州图书馆所倡导的“乞丐与其他读者具有同样图书馆使用权”的理念,对这种社会意识起到了积极的肯定和促进作用。 2.3 环境愉悦 图书馆建筑设计和内环境人性化,追求对人的关怀和体贴。 什么样的图书馆建筑才算高度人性化?在图书馆的外环境上,一个好的图书馆应是选址位置适中,交通便捷;在有地势起伏的地区要利用高爽地势,有“良好日照通风和承重地层,环境幽静,少噪音干扰(按声学标准,图书馆允许噪音为40~50dB);远离城市干道、体育场馆、实习工厂和娱乐中心,馆舍四周宜设绿化带作为减弱噪音和灰尘的屏障。”[2] 在内环境的要求上,也就是图书馆空间布局方面,除了作为一般图书馆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设施和设备外,未来可让人们增强阅读中愉悦体验的灯光、背景音乐、信息处理和传递、高效个人账户管理和结算,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保障身体健康、驱除不良外界污染和干扰的高科技产品和设施,都会在图书馆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当然这些都需要图书馆管理者把图书馆当成自己的“家”来布置,包括一花一草一木、装饰性的小手工、沟通管理者和读者的小贴士等,都有提升读者情感愉悦度的效用。 2.4 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改变,因此图书馆建筑应该充分考虑读者习惯改变所带来的空间布局变化。 首先,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社会生活。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节奏变得越来越快。除了少数人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能慢慢地“泡”图书馆慢慢享受安静和舒适的阅读环境外,绝大多数的人使用图书馆都有着较为功利的目的,要以最小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获得文献信息的目标,要求文献信息资源能即时方便地获取。如馆址选择,应该方便读者到达;楼层上下,应该考虑读者的时间和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需求;如厕,应该方便解决;流动大的服务不要楼层太高等。当然,图书馆所提供的获取资源的技术装备和服务也需要配合。 其次,信息共享空间的占用将会越来越多。以往储存文献、文献阅读曾是图书馆空间最重要的职能,尤其是储存文献,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化资源、网络资源、网络设施、图书馆人员的指导等成为读者主要使用的资源,即所谓的信息共享空间。在信息共享空间内,读者的学习、讨论、休息、打电话等都需要考虑[5],因此大开间、小房间的灵活结合是现代建筑设计者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了。 2.5 小型社区图书馆应该实用、舒适、简洁 图书馆事业应该有较为明显的分化作用,作为城市或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大型图书馆将继续发展,并突出强调其情报功能,但为了满足中小型社区人们阅读、休闲和对信息的需求,应该建立起大量的中小型图书馆/文献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非常方便的基本通借通还书刊服务和普通的电子信息资源服务[6]。 这些中小型社区图书馆将以经济、绿色、舒适、便捷为特征分散在各个居民区中,并应具有鲜明的外在装饰特征――如果可能,这些社区图书馆不管造型、楼层高度、大小如何,其外装饰应有自己独特的涂装和标识,像公安派出所、邮政所、麦当劳连锁快餐、连锁超市那样可以远距离即可识别的特征。 3 建筑师的诉求 建筑是图书馆的容器和外壳,虽然一个优秀的图书馆不一定有优秀的建筑,但优秀的馆舍一定会给图书馆增色,成为图书馆的名片。古今中外的著名图书馆多数都有不凡的馆舍建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图书馆建设中也把馆舍建设提到较高的地位,并在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具备后,努力追求图书馆建筑的人性化。每个图书馆的设计师都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他们既要图书馆能用,同时也要实现他们心中美丽的梦想。 3.1 图书馆建筑设计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高度统一 图书馆是非常注重实用性的公共建筑,图书馆承担的海量的文献收藏及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任务,使古今中外的图书馆建筑在设计和建造时必须在优先满足其实用性的前提下,体现出图书馆建筑的环境美、造型美和装饰美来[7]。因此,进行图书馆规划时,“要预计城市未来的发展,根据读者的数量及藏书量要求确定图书馆的规模,还要根据藏阅方式、服务内容、载体形式以及传播手段等进行合理的布局。”[8]如在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阅览面积应按国际图联(IFLA)规定达到34%以上;学生阅览座位应达到学生数的15%~20%(文科)或12.5%~17.5%(理科);教师阅览座位应达到教师数的16%。还应根据学生数的10%左右建立人流量大的自习室,满足学生自修学习之需[2]。 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的结构与模式,包括了多样化的功能空间、功能空间边界的模糊化、尽量采用大空间、图书馆建筑的体型要尽可能采用紧凑集中的块状体型或其变形、基本采用模数式设计,局部突破模数式设计、建筑高度、重视多功能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现代化等方面的特征[9]。这就要求在满足实用性的前提下,体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特征,满足人们的审美享受。 3.2 图书馆设计时的艺术性体现要满足人们的审美习惯 “图书馆建筑往往是一座城市或一个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具有浓郁人文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基地,提供一个健康、明朗、具有整体感、秩序感的建筑环境和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有时代精神的建筑形象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问题。”[4]图书馆内部设计的主要要素,包括座位与学习空间、网络与人流量、自带设备与电源供给、窗户与空调、采光与避光、楼层与电梯、外观材料与维护成本、简餐与卫生、管理与配套设施、未来与第三空间[10]等诸多问题方面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设计时要本着坚持功能第一、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宜人的阅读环境。 3.3 图书馆建筑环境的整体效果一致 图书馆不是独立的个体,它要和周围的环境(包括街道、绿化、地面、其他建筑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人文环境就是考虑图书馆建筑选址要便利读者使用,而且与周围建筑相协调。”[7]作为一种理想的规划设计,馆外应有较宽的绿化带,如草地、花园、树林等,并配备一些桌椅、水面(水池、喷泉、瀑布、小溪、鱼缸等)、雕塑等,艺术化地布局呈现,宁静、舒适,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学习环境。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现代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不同阶层各自的诉求重点不同,但是他们的诉求也是合理的,同时他们各自的诉求也是其他阶层所需要的,因此应该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就是无论各式各样的图书馆,其目的是为人自身的发展服务,为普罗大众服务,只有考虑照顾各方的利益,才能使图书馆真正地受欢迎。 图书馆建筑论文:华裔女建筑师获选设计奥巴马图书馆 TWBTA建筑师事务所胜出 2016年6月30日,奥巴马基金会宣布,自2014 年开始征集的奥巴马图书馆(Obama Library)设计方案,最终决定采用纽约TWBTA建筑师事务所提供的设计图,奥巴马对他们的设计做出了高度评价,称“不但风格非凡,更是价值非凡”。 据美国《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报道,根据基金会对“申请资格的要求”,有来自全球25个国家共140多家建筑师事务所提交了设计申请,其中有30多位“明星建筑师”受邀参与。最终入围的7家事务所名单是在2015年12月公布的。 入选设计师――TWBTA 的联合创始人、华裔女建筑师钱以佳和她的建筑师丈夫威廉姆斯向奥巴马夫妇呈现了概念设计方案,目前方案并未对外公布。建筑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表示:“(选取设计方案的)过程是为了选出一个建筑师而不是这个设计图。真正的设计过程需要重新开始。” 由于各种费用增长,加上国会最近提高总统图书馆每日运作基金的数额(必须占兴建基金的60%),预计奥巴马需要筹集资金5亿美元。这个项目将于2017年初奥巴马离任后开始建设,预计在2020年或2021年竣工。 奥巴马图书馆落户芝加哥 自从巴拉克・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围绕他将来卸任后的总统图书馆馆址之战就悄悄打响。作为2009年入主白宫的美国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总统图书馆在民众中引起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图书馆馆址的竞争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夏威夷大学、芝加哥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之间展开,这三个城市里的四所大学在奥巴马的人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华裔女建筑师钱以佳和丈夫威廉姆斯 美国奥巴马基金会2015年5月12日宣布,奥巴马总统图书馆将落户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南部的芝加哥大学。对于最终选择芝加哥市的原因,声明说,奥巴马“从结婚开始至总统选举日”一直与其家人在这里生活和成长。芝加哥堪称奥巴马政治生涯的福地,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过12年的法学教授,在这里踏入政坛后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芝加哥还是他妻子米歇尔的出生地,她曾经在学校的医疗中心工作,她与奥巴马生下的两个女儿也在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学校就读。另外,奥巴马基金会有半数董事会成员住在芝加哥。基金会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未来的总统中心将包括总统图书馆、博物馆、基金会办公室和活动场地。 2016年7月28日,奥巴马图书馆确定选址在芝加哥的杰克逊公园。杰克逊公园是芝加哥众多湖畔公园中的一个,地理位置优越,旁边是芝加哥湖滨大道和两个火车站点,而且靠近奥巴马在走入公职之前任教的芝加哥大学。公园中心是博物馆区,有环礁湖和葱郁的树林,公园的南侧是一片543英亩的绿洲。附近还有芝加哥科学工艺博物馆。 奥巴马图书馆落脚芝加哥,奥巴马希望借此加强与芝加哥非裔美国人聚集并亟待经济振兴的社区之间的联系,通过展览等方式加强互动。正因为准确地理解了这一点,钱以佳夫妇最终被选中。他们要处理的难题包括如何在保护原有绿地、打造新的开放空间和访客设施,以及遵循公共建筑标准之间找到理想的平衡点。建成后的奥巴马图书馆将成为芝加哥市建筑史上最负盛名的项目之一,也将是首个坐落于以非裔美国人为主的城市社区中心地带的总统图书馆。 钱以佳和丈夫获国家荣誉艺术奖 钱以佳出生在纽约州,现年66岁。她在美国完成学业,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硕士学位。钱以佳和丈夫威廉姆斯于1986 年建立了建筑师事务所 TWBTA,同时在宾州大学和密西根大学担任客座教授。TWBTA以设计公共和文化建筑而闻名,奥马巴图书馆将是他们继2012年芝加哥大学艺术中心后在芝加哥设计的第二个大型建筑。TWBTA的其他重要作品包括费城的巴恩斯基金会、纽约民俗艺术馆和林肯中心庆祝50周年的鲁宾斯坦有机绿中庭等在内的一系列公共建筑,受到广泛好评。 2013 年,钱以佳和威廉姆斯共同获得美国国家荣誉艺术奖,这是艺术家能获得的最高个人荣誉,由国家艺术基金会评选,奥巴马总统亲自为他们颁赠奖章。 TWBTA建筑师事务所的设计方案之所以能被奥巴马基金会看好,最终击败对手成功胜出,原因之一可以从钱以佳夫妇的项目履历里找到,他们从实际出发,很接地气,和民众有更多的互动。“在TWBTA的许多设计中,拥有端庄、细腻、低调、美丽等诸多优点。”戈德伯格指出,“这些也可以概括为奥巴马总统的品质,希望他们能将其转变成建筑,用奥巴马图书馆来加以体现。” 从已建的总统图书馆可以看出,建筑物本身就和总统自己的风格很契合。例如,比较保守的小布什选择了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罗伯特.A.M.斯特恩(Robert A.M. Stern),他擅长新古典主义,由于对古典建筑的贡献而赢得2011年“理查德・德赖豪斯奖”。获奖者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以对地区和环境的高度敏感捍卫传统的设计原理。而生性活跃的比尔・克林顿则恰恰相反,挑选了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主任詹姆斯・斯图尔特・波尔舍克,他的设计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用减法去掉繁杂的装饰、非本质的功能和情感,简朴、通俗、清新,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力求创造出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独具新意的简化设计。 图书馆建筑论文:档案馆与图书馆建筑面积发展比较 摘 要:文章以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权威数据为准,对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建筑面积指标进行比较。得出建筑面积总量上档案馆低于图书馆,两馆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幅相近。发展速度上,整体上图书馆略高于档案馆;环比均为上升态势,幅度不大;定基均高于基期,图书馆一直高于档案馆,但差值始终不大,并有逐渐缩小趋势;平均均为上升的结论。 关键词:档案馆;图书馆;统计;统计数据;比较 1 相关概念、指标界定及数据来源 (1)文中的档案馆仅指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不包括国家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档案馆、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科技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 (2)文中的图书馆仅指公共图书馆。不包括少儿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企业图书馆、文化事业单位图书馆、科技文化事业单位图书馆。 (3)相关比较项目以国家统计局网站上涉及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已有对应性可比统计指标项为准,档案馆统计指标名称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图书馆统计指标名称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平方米)×(全国统计总人口/10000)/10000。 (4)相关比较项目的数据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为准,数据采集时间为2014年9月15日。没有直接对应指标项的数据,通过已有指标数据计算得出。其他来源均在表1中标出,并说明出处及计算方式。 (5)为了方便计算与比较,全部数据均按统计单位取整。 2 总量比较 (1)2004年~2012年, 2004年基期差为248万平方米,基期差亦为最小年度差;2012年最大年度为412万平方米。平均年度差为354万平方米。档案馆建筑面积低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量,其建筑面积处于图书馆建筑面积的54.59%~60.29%区间,平均为56.97%。 (2)2004年~2012年,档案馆建筑面积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幅相近。比较期内,档案馆建筑面积增幅为59.74%,图书馆建筑面积增幅为62.24%。图书馆建筑面积增幅仅高于档案馆建筑面积增幅2.5%。 (3)2004年~2012年,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度最大增幅为10.31%,最小增幅为1.7%,增幅级差为8.61%,平均增幅为6.07%;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度最大增幅为8.32%,最小增幅为5.19%,增幅级差为3.13%,平均增幅为6.24%。比较期内,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度平均增幅仅高于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度平均增幅0.14%。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大于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图书馆建筑面积增速要稳定于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增速。 (4)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的判断:档案馆建筑面积低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增幅相近。2004年~2012年,档案馆建筑面积低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量。档案馆建筑面积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幅相近。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大于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图书馆建筑面积增速要稳定于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增速。这一判断与2008年刘秀花、吴雁平在《1991年~2005年档案馆与图书馆若干总量指标比较研究》一文中关于馆舍面积总体印象的描述[1]相比,有两点变化。一是两馆基期建筑面积相当变为相差近一倍;二是档案馆建筑面积增幅小于图书馆建筑面积增幅,转变为增幅相近。因此,我们认为2004年以来,档案馆与图书馆在建筑面积总量比上虽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发展趋势上同样已经发生了可喜的转变。由于档案馆与图书馆在馆舍建设上都要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投入,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增幅与图书馆建筑面积的增幅接近,除了各地政府的投入外,还得益于国家2009年启动的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的实施。 3 发展速度比较 3.1 环比发展速度比较。对照表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面积指标项上,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环比发展速度均为上升态势,上升幅度不大。 档案馆的最高环比发展速度为110.31%(较上年增加10.31%),最低环比发展速度为101.7%(较上年增加1. 7%),平均环比发展速度为105.4%;图书馆的最高环比发展速度为108.32%(较上年增加8.32%),最低环比发展速度为105.19%(较上年增加5.19%),平均环比发展速度为105.55%; 半数年份中,档案馆的环比发展速度低于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另外半数年份中,档案馆的环比发展速度高于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特别是2009年启动的国家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实施后的连续3年均高于图书馆。两种情况下的两馆环比发展速度差距均不大。两馆最高环比发展速度差为4.16%,最低环比发展速度差为-3.99%,平均环比发展速度差为0.15%。 从趋势上看,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较为平稳,档案馆则为小幅波动后上涨的趋势。整体上看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略高于档案馆,但差距收窄。 3.2 定基发展速度比较。对照表3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面积指标项上,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各年度定基发展速度均高于基期(2004年)发展速度。档案馆与图书馆相比,图书馆各年度定基发展速度始终高于档案馆。 整体上看,比较期内档案馆和图书馆定基发展速度的差值始终不大。在档案馆与图书馆均有发展速度加快的趋势下,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定基发展速度愈来愈接近图书馆建筑面积的定基发展速度。两馆最小定基发展速度差为-3.99%,最大的定基发展速度差为-13.11%,平均定基发展速度差为-7.45%。两馆建筑面积定基发展速度差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3.3 平均发展速度比较。对照表4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面积指标项上,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几何平均发展速度均为上升,上升幅度均在5%左右,档案馆的速度几何平均仅低于图书馆0.18%。在五个指标项中值超最小。 4 结语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得出建筑面积总量上档案馆低于图书馆,两馆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幅相近。发展速度上,整体上图书馆略高于档案馆;环比速度均为上升态势,幅度不大;定基速度均高于基期,图书馆一直高于档案馆,但差值始终不大,并有逐渐缩小趋势;平均速度均为上升的结论。 图书馆建筑论文:高校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的图书馆发展中呈现出智能化的特点,改变并完善了传统图书馆建筑的模式,为高校图书馆管理者与学生提供了很大程度的便利,顺应了信息时代的科技化、智能化发展要求。本文通过对智能化图书馆建筑范畴与内容的阐释,并提出了科学的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字】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建议 一、绪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顺应时代的科技化发展,建筑的智能化特点成为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重点与趋势。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的信息建筑,是高校的知识核心与科技密集的阵地,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更加重视,图书馆建筑正在发生着模式的转变,为了适应功能与信息的协调发展,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内容 智能化建筑指的是利用现达的科学信息与通讯技术对建筑进行自动化监控与资源管理,使建筑物性能与功能更加优化,更加安全、便利的服务于人。 高校图书馆智能化是基于建筑本身,包括图书馆专业化业务与建筑管理的综合网络系统,特点是自动化与网络化,很好的将科学建筑技术与建筑技术融合在一起。图书馆智能化发展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节能、舒适、高效的图书馆办公环境,兼具现代化的通讯与信息功能,还有着健全的图书馆管理机制,为高校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 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包括楼宇自动化、信息自动化、办公自动化[1]。图书馆建筑楼宇自动化也就是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实际设备与机制的管理中,比如:空调与照明系统、保安与消防系统等。办公自动化是指通过媒介设备进行内外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来实现服务管理与信息财务管理。通讯与信息自动化是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的重点,是利用数字交换机与传输设备将整个图书馆建筑系统密切联系起来的过程,有利于系统内部的信息通讯与信息交换,有利于完整的图书馆建筑智能化体系的形成。 三、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原有的图书馆被动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要求,因此向科学化、信息化转变。现阶段,我们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与改进。 3.1实现建筑的科学化、增强信息的网络化 首先从图书馆建筑本身来考虑,应协调楼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利用相应科学、合理的国家要求与标准对楼宇进行管控与施工,保证每层楼的各项业务稳妥与可靠,在提供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保证工作人员与学习人员的安全;对于布线,应把握其可操作性与简便性,这样会有利于减少维护成本与工作量,有利于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各项系统的顺利实施。 图书馆在高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整个高校信息资源丰富度的重要标志。旧的图书馆系统不利于资源的广泛利用与传播,导致大量图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我们要摒弃这种固有的模式,对图书馆的整体资源进行总和、分类,利用有效的科学技术进行线上、线下的传播,使知识系统内部高效率的流动起来,让更多的老师与学生受益,而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信息网络化是如今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的方向与趋势,信息整合是信息交流的前提,也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步骤,我们要高效、准确的对资料的整合并且归置,安排调控好图书的布局与摆设。定期对图书信息进行整理、更新,确保不同种类的图书完善,确保缺少图书能尽快补齐。只有大力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源信息的网络化发展,才能使资源达到最好的共享状态,为老师与学生提供更优质、快捷的无数服务,才能为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奠定好基础。 3.2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 高校要实现智能图书馆真正的智能体系,必须改革与优化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系统的现代化与自动化。首先要建立完备的管理系统,比如办公与图书管理系统、电力与网络系统、多媒体与电视系统、给水供热系统、广播与娱乐系统等。各个系统的采购与实施需要进行缜密的考量与可行性分析,在保证系统的实用性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经过方案的合理制定再进行系统的建设与维护。系统刚刚建成之后,要经过试用与测试,检验其合理性与安全性,将不同功能的系统归置成统一的操作模式,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为以后的系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随着社会科学与信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质量、种类与数量都与日俱增,面对繁杂的信息库,以往的管理人员在材料信息收集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而现在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发展转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与载体,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电子书、多媒体等的形式进行图书信息的传播与推广,信息化手段与媒介的出现就对现代化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不仅要求图书管理员对图书信息的处理方式的熟练,还应对很好的掌握信息化操作技术,利用现代化的智能手段进行图书信息的管理。比如:利用电脑建立图书信息的互联网系统,对图书信息进行编排、统计与个性化筛选,将繁杂的图书信息简单明了地展现在网页上,通过网页清晰的界面进行图书资料的管理,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捷的图书查询、借阅、归还的方式,加速了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3.3实现图书馆观念创新与技术智能化 实现图书馆的全面智能化,必须加强图书馆管理观念的转变与创新,加大管理人员对新兴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对图书资源的技术处理技能与水准,提高对各项设备的使用技能,为图书馆技术智能化提供技术人才的基础保障,有利于图书馆智能化与网络化建设。在思想上,要倡导广大师生树立资源共享的观念,形成普遍良好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环境。 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比如说RFID智能化图书馆技能,我们应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建立先进的图书馆资料管理系统,强化图书信息的准备分类与定位,建立通过作者、发行日期、出版社都可以找到相应图书的引擎搜索,使图书管理系统更加优化;建立安全性的图书的门禁管理系统,以保证图书资源的安全性,减少图书的丢失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完备的管理系统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失误;借阅系统的建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增加了图书馆借阅的人性化;通过身份证件的识别进行图书信息的自动录入,有利于图书的高效率与智能化管理。 四、结语 高校的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实现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应重视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实现图书管理的网络化与现代化,为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图书馆建筑论文: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结构、消防设施和中控室消防安全管理 摘要:介绍了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结构特点、重点部位、消防设施和中控室日常管理,以期为保证读者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应对突发火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结构;消防设施;中控室消防安全管理 1引言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于2008年9月8日竣工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8万m2,建筑高度27 m。整体布局由地下部分3层,地上部分5层,以及外围地下车库构成。由于图书馆书籍、杂志、电子阅览设备和电气设备都属于易燃物品。针对看书查资料的人员多且分散,管控难度大,馆内电气设备使用量大等特点,世界各国都把图书馆做为消防重点单位。针对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很多国家的现代化图书馆在建筑结构上大多采用中间大空间设计方式,国家图书馆二期也在建筑结构设计上采用了这种设计。 2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结构特点和重点部位 2.1建筑结构特点 二期分主楼和车库,其中主楼地上5层,地下三层和车库地下二层。主楼地下一层至地上五层的中间部分设计成中庭大空间形式,中庭的外围由各层环形走廊以及走廊阅览室和办公区组成。 主楼纵向交通是由从中庭外走廊上分别建造6个核心筒和一个滚梯构成,从正北面自西向东依次为1、2和3号核心筒,从正南面自东向西依次为4、5和6号核心筒,连贯形成一个核心筒顺时针编号。其中1、3、4和6核心筒有电梯和上下楼梯,而2和5号核心筒只有楼梯。大空间外东侧走廊二层至四层有大型滚梯一部。 主楼横向交通采用回型建筑结构,门号规则是从西南6号核心筒开始按核心筒逆时针顺序编号。通道与核心筒之间设有防火分区,中庭大空间部分与环型走廊之间进行全封闭式防火分割,人员进出也是通过负一层、一层和二层之间的疏散防火门。负一层、负二层和负三层为功能设施和库房,五层为内部员工办公区,出入使用员工门禁卡。一层至四层主要为读者服务区。其中,中庭部分为工具书区。一层中庭外围南面,西面和北两侧是中文图书阅览区,东面是走廊和员工出口。6个核心筒均有向外的安全出口可供紧急疏散,同时一层还在东面增加了两个安全出口可供实际使用。二层中庭也是工具书区,外环形南面,西面和北面是中文图书阅览区。东面主要是连接读者进出入图书馆的楼外大台阶式楼梯安全出口、滚梯、办证处和目录查询大厅。三层主要为经典图书区、艺术和设计资料区。四层主要为数字共享,中文期刊和中文报纸区。车库位于主楼西侧,地下共两层,建筑与主楼独立,在南北部分各有一部电梯。 2.2 重点部位区域 2.2.1负三层 主要有南北共17个库房构成,所有库房均为高压细水雾保护区。一个UPS电池室为气体灭火保护区。四纵两横通道,共6个疏散楼梯。 2.2.2负二层 主要有南北共13个库房构成,所有库房均为高压细水雾保护区。四纵两横通道,共六个疏散楼梯。 2.2.3负一层 从一号核心筒开始的重点部位区域,依次为中控值班室、气体灭火钢瓶间、UPS机房气体灭火保护区、 数据机房气体灭火保护区、四库全书气体灭火保护区和两个库房高压细水雾保护区。 2.2.4一层 四库全书和稽古厅气体灭火保护区。 3国家图书馆二期的主要消防设施 3.1在主楼地下一层设有消防中控室 中控室人员负责对计算机火灾监控工作,一旦有火灾探头发生报警,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图形工作站会显示查到具体位置,进行现场核查。如果确有火灾发生,立即通知中控室,拨打119火警电话,启动消防联动设备灭火并通过广播通知人员疏散。 3.2公共区域使用水喷淋系统 使用范围为图书馆二期馆区内的读者区域、办公区域、公共走廊和车库使用水喷淋式灭火;使用闭式系统,其管道内为压力水,通常有物业管理部门对末端做压力巡查,当发生火灾时,喷头处达到68°时被溶解并将水喷出灭火;如果需要启动喷淋泵则要首先通知物业管理部门,转换水泵状态。 3.3库房使用高压细水雾系统 在图书馆书籍、书刊储藏库房采用高压细水雾喷洒灭火的方式;当消防系统处于自动状态时,图书馆保护区内如遇报警会自动启动细水雾泵;当消防系统处于手动状态时,只能远程启动细水雾泵,但必须到指定区域对应的阀组箱必要操作,进行现场人工启动。针对指定区域的细水雾灭火操作,开所要灭火保护区对应的细水雾阀组箱,确认各个部件处于正确位置,如果没有处于正确位置,应当恢复。譬如:阀门卡箍,平时处于卡死阀门状态,只有将卡箍拽出方可搬动阀门,如果不拽出来就无法搬动阀门。依次打开出水阀、进水阀和电动阀。通知物业管理部门转换到细水雾泵的状态,启动细水雾泵。中控室操作台上也有灭火保护分区远程控制状态转换,用于正常和急停。 3.4在图书馆重点部位的设置气体灭火系统 使用范围,国家图书馆二期中的四库全书区域、计算机数据机房、交换机房和电池室均设有六氟丙烷气体灭火保护系统。钢瓶间设置在距离中控室附近的地方,以便于应急操作。当消防系统处于自动状态时,如果遇到报警会自动启动。当消防系统处于手动状态时,中控室远程无法启动气体灭火,只能通过现场控制盘启动。钢瓶间紧急启动操作,灾报警控制系统和保护区现场控制盘无法启动气体灭火时,在这种最不利的状态下,作为最后的启动方式。由于这种启动方式没有延迟,操作启动后不可逆转,因此对这项操作要非常注意。首先找到与火灾保护区域相对于的气体疏散官道上的管道选择阀进行紧急启动操作(拔下保险、搬动开关)进行机械式启动。然后开启着火保护区相对于的氮气启动瓶钢瓶上的电动/手动阀(拔下保险、扳动开关、把褐色圆柱体上的瓶头电磁阀中间突出圆杆的保险片拔下后,直接拍下突出圆杆)。完成上述操作后,保护区会完成气体灭火。 3.5大空间消防炮灭火系统 图书馆中庭大空间设有消防炮,一旦发生火灾,可通过使用消防水炮喷射灭火。中控室设有远程自动/手动灭火方式。现场也有现场控制盘进行操作灭火。 3.6车库的自动喷淋预作用系统 使用范围:图书馆车库。消防系统处于自动状态时自动启动,手动状态时中控室无法进行远程启动操作。中控室操作台上有预作用保压气泵状态指示,亮起时表示补压气泵工作,持续时间超过1 h时,说明有漏气的地方,应当及时通知维修。 3.7其他消防设施 3.7.1卷帘门 二期工程中,也使用了作为防火分隔卷帘门,但中控室没有卷帘门联动控制盘,也就是说中控室人员不能远程操作卷帘门的升降。 3.7.2手动报警器和消防电话 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物中广泛使用了手动报警器和消防电话。如果有人发现火灾,可用现场手动报警器通知中控室。消防电话保证中控室查警人员和值机人员的通讯联络。 3.7.3消火栓 期设有室内消火栓192个,室外消火栓7个。室外水泵接合器2个 3.7.4排烟送风机和阀 控室设有联动控制盘,针对不同的位置按照联动控制盘对应编号的按钮,可以单独手动远程启动和停止操作。这个操作与消防系统处于自动或者手动状态无关。 3.7.5各类水泵的远程控制 家图书馆二期设有取水泵、高压细水雾泵、喷淋泵和消防泵。可以进行远程启动和停止,但是由于图书馆是一个“怕水”的单位,任何滴漏都会给图书资料造成损失,水泵日常处于手动状态,阀组箱阀门也处于关闭状态,如果需要进行此操作,应当通知水泵管理部门转换泵和阀的状态。 3.7.6防火门 家图书馆二期设有常开式和常闭式防火门。常开式防火门平时被墙上的电磁阀吸合处于敞开门的方式,用于环形走廊频繁出入的地方。一旦发生火灾,通过系统联动就会被被释放,并在消防中控室显示门已经关闭的信号,起到在火灾发生后的防火分隔作用。常开门则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物中大量使用了常闭防火门和带有门禁的长闭式防火门,作为防火分隔和防盗。 3.7.7电梯及其相关 家图书馆二期设有9部电梯,均为消防电梯。当图书馆内发生火灾后,如果消防系统处于自动状态时,电梯轿厢会自动降到首层并处于开门状态,同时电梯按键失灵。所有电梯内均设有对讲系统,由于中控室24 h都有人值班,将对讲信号接入中控室,如果有事故发生,通过对讲呼叫可进行通话讲明。 3.7.8广播疏散 家图书馆二期消防中控室里面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联动设备和广播设备。当系统处于自动状态时,可以使用预录的疏散广播自动播放。当消防系统处于手动状态时,可以使用操作台的两台设备进行全区或者分区广播。通过话筒,根据标签按下按键,有针对性选择分区或者全区人工疏散广播。 3.7.9空气采样系统 气体灭火重点保护区装有共8台空气采样报警装置,由于空气有易流动的特点,一旦遇到这类报警就要对整个保护区进行全面检查。 3.7.10漏水报警系统 家图书馆二期装有漏水报警系统,使得对各个房间和部位进行水的检测,一旦发现管道跑水、渗漏水,就会将信号传给中控室。 4中控室消防安全管理 4.1国家图书馆二期中控室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 4.1.1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四个能力”:即“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组织疏散逃生的能力,消防宣传教育能力”。 4.1.2值班记录的填写 控室人员要做好《值班记录》、《故障报修记录》、《外部人员出入记录》和《报警记录》,对于所发生的火警在《值班记录》和《报警记录》上填写,对于每个故障也要在《值班记录》上填写,对于没有很快恢复的故障或者反复出现的故障要在《故障报修记录》上填写,并通知维修人员。值班记录要求填写详细,字迹清晰,要素齐全。 4.1.3查警 要做到闻警必动,在5 min之内到达报警现场,并能迅速在报警点的周边找到灭火器。查警时要携带查警包。包内要有消防电话、照明工具、门禁卡、各类设备钥匙和工具。查警时要细心,对于查警结果要用消防电话通知中控室值班人员。 4.1.4灭火器和灭火设施的使用 于初期火灾,中控室人员要会使用灭火器灭火。对于保护区内火灾,如果需要灭火,要会熟练操作使用设施灭火设备。 4.1.5消防中控室设备操作 灾自动报警系统使用要熟练:自检、消音、复位、手动/自动转换和主备电转换等操作,会使用广播设备引导疏散。 4.2消防安全检查 4.2.1检查用火、用电、危险品等 第一,违规吸烟。第二,有无违章用火、动用电焊,发现后要报告保卫消防部门。第三,违章使用电热器具。第四,电气安装是否违规。第五,下班后电、气开关是否关断。第六,电源是否老化破损。第七,电气配电设施周边是否放有可燃物品。 4.2.2检查通道出口和标识 第一,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出口门开启方向是否正确。第二,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关闭。第三,安全疏散标识是否正确完好。 4.2.3检查消防设施器材 第一,消防设施外观是否损坏(手动报警器、消火栓、水枪、水带及各类控制面板)。第二,灭火器的气压是否充足,是否在有效期之内。第三,自动报警、喷淋、气灭和消火栓系统等是否运行正常,并对水系统做末端及最不利点做出水试验。第四,防火门顺序器、闭门器是否正常,第五,消防设施和设备是否定期进行测试。 4.2.4检查持证上岗和值班在岗 第一,检查特殊工种是否持证上岗。第二,检查值班人员在岗情况。 4.2.5落实防火安全检查制度和隐患整改 第一,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组织培训和检查,记录是否详实。第二,发现的问题是否整改或者按照规定上报。第三,是否按期整改。 5结语 以上针对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的特点,对消防设施和中控室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突发火灾的报警查看、初起火灾的扑救和设施灭火、引导和组织疏散逃生、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同时对中控室人员严格履行中控室运行岗位职责和消防安全管理也进行了探讨。最终的目的是:确保国家图书馆“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图书馆建筑论文:浅谈图书馆建筑的绿色技术应用 摘 要:对于图书馆建筑的绿色技术应用,不仅仅满足社会的需求,更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绿色图书馆设计要点,以陕西省图书馆为例,从建筑选址、功能布局、建筑材料应用、空调照明等方面对其进行绿色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图书馆;绿色技术;节能;技术应用 1.前言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加之人口基数大,地域广阔,能源需求和消耗量巨大,产生的工业污染也成为影响我国跻身世界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利用绿色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来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方式已迫在眉睫。图书馆建筑作为拥有巨大人流量的大型公建,其在灯光、空调、电梯、计算机等方面的能耗巨大。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类建筑,图书馆更应体现出其人文关怀,发扬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充分考虑读者的心理感受,为读者创造出可愉悦身心的绿色阅读环境。 2.绿色技术在图书馆建筑中的应用 2.1绿色技术的含义及绿色技术对建筑的影响 2.1.1绿色技术的含义 绿色技术是指低污染、低消耗、于环境无害,并有利于生态发展的技术体系。它与节能、可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本身具有时代性,并与高新技术密不可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绿色技术也不断发展变化。环保和生态知识是绿色技术不可缺少的要素,绿色技术创新是环保和生态知识的应用。 2.1.2绿色技术对建筑的影响 综上所述,绿色技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而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人们所理解的绿色建筑含义也有所不同,其大致分为两个层面: (1)利用场地特性,发扬地域主义建筑特点以达到绿色建筑效果。 在设计初期,应正确把控其宏观层面。其设计要点在于建筑应根据所处地域条件,充分结合地形,全面考虑当地环境、气候等要素,合理规划建筑形态,朝向,空间布局,基本功能等建筑要素。 以我国古代建筑为例,在寒冷少雨的北方,建筑形态多粗犷敦实。墙椽厚重是为了减少对流已达到保暖的效果,四合院宽阔的中庭有利于冬日摄取更多的阳光。 (2)结合时展,利用高新技术,在建筑中使用前沿的绿色生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对环境、能源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绿色技术,目前一些成熟绿色建筑技术已被人们很好的利用到了建筑上。 如现在流行的中水回收技术手段,不仅节约了净水的用水量,还巧妙的处理了污水。其主要方式是在居住小区、宾馆、综合楼等建筑中,运用一定的方式,将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并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如冲刷厕所、浇灌绿地及供暖用水等。 2.2图书馆建筑的绿色技术应用 2.2.1我国图书馆发展现状 图书馆作为人口密集的公共建筑,无疑是建筑中的耗能大户。其能耗主要来源于照明,空调,通风及供暖等。 各地老图书馆无论是在功能还是规模上都逐渐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近几年来,各城市相继建立图书馆新馆,新馆的特点集中体现为规模增大,设施齐全,考虑绿色节能技术应用及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些新建的大型图书馆,大都采用通透式、大开间的设计,进深较大,中间间隔较少。新建的图书馆既要考虑传统管理模式的因素,更要注重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运用,对阅读环境和智能设施配备均提高了要求。如对通风、采光等要求较高,有的图书馆采用玻璃幕墙。强调自由空间,加强绿化种植,完善空调和借阅设施。 2.2.2图书馆的绿色设计要点 在绿色图书馆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其场地特性,综合考虑其生态性,人文性,可持续性及节能环保性。力图将能耗降到最低,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使内外绿色景观更为丰富,读者身心更加愉悦。其设计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利用地形特点,发挥地形优势。 (2)尽可能的少用能耗设备,巧妙利用建筑构造技术以达到舒适环境。 (3)利用自然采光、科学技术手段减少照明能耗。 (4)合理设计空调系统 (5)合理的室内外绿化 3.陕西省图书馆的绿色技术应用 陕西省图书馆位于西安市南郊,在长安立交西北部,所处区域环境交通方便。弧形檐顶敞向天空的形象象征着吸纳人类智慧的渴求。门廊柱顶上采用了从汉代石造柱头构件抽象而成的装饰,券窗的造型彰显了陕西省图书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特色。高层书库塔楼顶部和四个塔式楼梯间顶部均作向上起翘的檐顶,使建筑更显典雅、挺拔、飘逸。整个建筑从造型上给人以强大的力度感和时代感。 整个图书馆合理采用绿色技术,为广大读者创造出灵活、便捷、高效、节能环保、愉悦身心的借阅环境,该图书的绿色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形式因地制宜 塬是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陕西省图书馆即建于塬上,建筑基址高于周围平地。设计者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将建筑置于高地之上,不仅抬高了建筑位置,扩大建筑体量,丰富了建筑形象,更设计出可供市民休憩的层层台阶,为读者提供亲近自然的阅览体验,体现出陕西省图书馆的绿色人文关怀。 (2)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 图书馆平面呈变形的“工”字形。“工”字形平面有利于建筑室内空间合理利用,使建筑室内获得良好的采光通风,避免了其他形式建筑平面所带来的通风不畅、采光不佳而必须机械通风产生的能量损耗。 (3)建筑室内外植物及景观设计 陕西省图书馆室内外种植多种绿色植物,馆外周边种植多种绿色植物划分出建筑与城市干道,并且隔绝了一部分街道噪音,营造出馆内安静的环境。室内植物随处可见,一层大厅中庭更设计了浅水池等景观小品,池中养殖金鱼供读者欣赏。一方面,这些景观可以体现出文化与自然的相通性,缓解读者疲劳;另一方面,绿色植物可改善建筑内外微气候,调节环境温湿度,帮助减少了机械耗能。 (4)合理的采光方式和照明手段 陕西省图书馆室内根据建筑朝向的不同,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开窗形式。南面采用巨大的落地窗以扩大采光面,节省照明所耗电量,而东西两面只开小窗,开窗位置相对较高,避免阳光直射对读者眼睛伤害。建筑门厅及中庭均采用通透的玻璃自然采光穹顶,减少了室内照明。整个建筑不同区域,采用不同亮度的灯具,例如借阅区灯具亮度相对较高,而安全通道楼梯间则亮度相对较低,只适合遇险时人们安全逃生所需要的亮度。对建筑室内各个部分所需照明强度的合理评估,正确的选择不同的照明方式,有利于建筑绿色节能。 结语 随着现代人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作为人员密集的文化类公共建筑,图书馆对于绿色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建筑师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对绿色图书馆设计与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仍处于亦步亦趋的探索阶段。我们应借鉴国内外现有的先进绿色图书馆案例,取长补短,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理念,设计出更加节能、环保、人文的新型绿色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论文:基于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图书馆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愿望,对公共图书馆的建筑进行进一步完善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建筑的新要求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进行分析,为日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进而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关键词: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 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和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其不单单是作为文献储存的场所存在,更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重要场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深入,公共图书馆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补充知识,舒缓压力,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在信息时代下,提高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建筑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数字化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建筑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些都将作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依据。归纳起来,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建筑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1、开放性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最快的时间接触到读物成为了诸多读者对当下图书馆的根本要求。鉴于此,在对图书馆进行设计和管理的时候,应尽可能确保其具有开放性,图书馆的设计也必须立足于开架管理。与此同时,这里所说的开放性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图书馆建筑空间的设计应该实施弹性设计,以此来为日后图书馆的进一步升级和改造提供空间。 就目前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开架――闭架――又开架的过程,与之相关的建筑设计也在不断发生的变化。到了20世纪,公共图书馆的设计越来越注重对效率的提升,以此来更好的方便读者,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一来,公共图书馆就需要转化立场,由以藏为主进而转为以阅为主,主张采用开架阅览方式。所以,开架管理成为了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推动下,图书馆的空间也必然会逐步趋于开放式的空间布局。 2、综合性 与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相比,传统图书馆的功能较为单一,只是作为文献储存场所存在。然而伴随着信息时代脚步的不断加快,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充,除了传统的功能之外,为了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还增添了许多新的服务,例如:演讲、试听、展示以及培训等,甚至还有快餐和咖啡厅等服务设施。这种综合性的服务,一方面提高了图书馆馆藏的利用率,给馆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则更多的满足了读者对信息的获取需求。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走向综合性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下的一个必然趋势。 3、社会性 由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的广大人员。所以,为了尽可能实现服务的全面性,图书馆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本着服务大众的原则,设计出适应不同类型读者的要求。比如说:要充分考虑对残疾人的服务,使这一类人能够方便的抵达图书馆的各个地方,甚至还可以为其设置专门的阅读空间和盲文阅览室。同时,图书馆还要充分考虑对老年人的服务,要为“白发族”读者设置相应的活动项目及活动空间,要考虑老年读者身体条件,在环境规划设计中要特别予以关注。 4、高效性 高效性也是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建筑的要求之一,这里所说的高效性主要是从读者角度出发进行分析,首先,图书馆的设计和管理要尽可能为读者节约时间,比如说:图书馆的所处位置应该方便达到;读者到馆之后能够第一时间借阅图书;内部流线简洁明确;各项服务简便高效等。与此同时,图书馆的建设还应该将空间和设备充分利用起来,以此来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服务。近年来,随着相关部门对图书馆空间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必须采取集约化的高效设计。 二、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分析 1、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阅览区的区别 阅览空间是公共图书馆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读者的阅读活动。在过去的时间里,图书馆对于阅览区的分类主要有4种分类方式,一是按学科进行划分,比如说:文学阅览室、经济学阅览室以及自然科学阅览室等,这样的分类方式能够帮助读者更方便的查阅自己所需的书刊资料;二是按读者对象划分,比如说:普通阅览室、科技人员阅览室以及少年儿童阅览室等;三是按照出版物类型划分,比如说:视听资料阅览室、缩微资料阅览室、光盘阅览室以及报刊阅览室等;四是按管理方式划分,比如说:开架阅览室、半开架阅览室和闭架阅览室。 然而,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使得公共图书馆的阅览空间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分类方式的变化上,信息时代各种阅览室都会有缩微胶卷、缩微卡片等缩微文献资料,所以缩微阅览机等要书籍放于各个阅览室,不再单独划出。还有多媒体阅览室、视听阅览室,也会分别放于各个阅览室。信息时代阅览室分类不再按出版物来分,因为现在的各种缩微资料其时己变得平常。会随读者对象和学科的划分标准进入各个阅览室。信息时代阅览室会先按读者对象划分为普通阅览室、科技人员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研究室、参考阅览室,然后按学科再细分下去,自习室即闭架阅览室还是要有的。 2、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藏书区与传统藏书区的区别 藏书空间和阅览空间不同,其主要是对图书馆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图书资料进行储藏的空间,同样是公共图书馆设计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时间里,图书馆书库按照使用性质和功能大致可以分为7种类型,即基本书库、辅助书库、开架书库、特藏书库、书库、储备书库和保存本书库。由于传统图书馆的功能主要是对图书资源进行储藏,所以对于书库在图书馆空间设计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而且闭架书库的分量要远远大于开架书库。然而,随着信息时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书库的所占空间也越来越小。信息时代下的公共图书馆藏书,已经由传统的基本数据和辅助书库的形式扩大到三线藏书及多线藏书的形式。其中,一线为阅览室的开架藏书;二线为辅助书库;三线为基本书库。在图书馆的经营和发展中,为了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览室的图书往往是定期更换的,而二线和三线其主要起的是调剂和储备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图书馆馆藏的―切信息,这就相当于图书馆彻底的向读者开架了。但是读者并没有见到真实的传送知识的载体,而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来获取,读者和读物是互相隔绝的,实际上就是更高级的闭架管理。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也逐步提高了对精神需求的重视。公共图书馆是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帮助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因此,为了能够将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必须对基于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而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科学合理的设计工作,更好的促进城市文明的进一步提升。 图书馆建筑论文:探析城市图书馆建筑设计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匮乏,基础设施老旧,建设水平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我们要将更多的文化建筑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以达到良好的空间利用。本文对城市图书馆建筑设计进行了分析。 空间设计与场所感的营造 根据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s)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各类场所具有明确的特性,是各种类型的行为与事件开展的过程。作为现代建筑体设计的模式,不同的建筑类型为不同的群体提供了各自所需,通过不同的建筑形式带给人以不同的体验,为城市提供一种专门用途的场所,才能够将建筑的整体空间性更好地展现出来。从空间的不同的角度上来挖掘其产生的效果与影响,给人们创造出不同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要发挥自主性,采取有效的行动对其施加影响,提高空间利用的整体效果,因此这种空间体验方式具有比较强烈的“在场性”。作为文化与知识的主要传播场地,图书馆能够发挥出一定的效果,可以将“知识的殿堂”,它是静谧而神圣的;同时,图书馆又是智慧交流与碰撞的场所,它应该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使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交流的过程中。在建筑空间体系的建构中,我们试图同时关照到上述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双重属性。我们为从城市广场进入到图书馆主要阅读空间的公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动态空间进程序列,使设计具有“此时此地”性,对使用者的空间体验与场所感的形成进行具有连续性的引导。 功能支撑和人的参与 对于内部空间的装饰:舒适性与主要意向、目的与联系、主要用途以及相关活动以及交际用途等都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物质性的空间能够被赋予一定的感情色彩,从而提高人们从事专项活动的积极性,满足人们的需求,方能成为“潜在性”的具有开发性的内部空间。传统的图书馆建筑设计会根据具体的用途而进行功能的划分,设计工作者应该根据室内空间的主要用途开展设计活动,充分体现设计作品中的人性化。作为一个城市主要的文化载体,图书馆的作用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逐渐地表现出学习研究的性趋势。因此在建筑设计环节上必须要更多地重视其开放性、多元性。 地域性传统文化意向与细部设计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总体上来说,建造活动有效进行都离不开两种意识,第一就是对文化的共同认识与依赖,第二就是对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的一种向往与追求。在这两种思想观念的共同作用之下,一个是对传统的维护,另一个是对未来的向往,在城市发展变化中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识的物质表现形式。城市是集体记忆的容器,所以一个城市文化知识中心,图书馆,当然会与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建筑体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在地”联系,可以共同构成一种形式上的连接。阿尔多・罗西(A・Rossi)在《城市建筑学》中通过对威尼斯想象画的连接,把一些具有传统要素的形象符号链接起来,发挥其效果,达到满足公众需求的目的。 室内设计理念 在室内设计活动中,要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将文化韵味融入到室内设计过程中,不管是总体上,还是在局部上,实现内外部的高度统一,营造出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根据设计工作的总的标准要求,应突出表达文化细腻、奔腾、徽文化的底蕴。 既是对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体现,同时更是顺应艺术时展的一种表现,通过设计活动的开展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儿童和残障人群阅览空间设计 儿童阅览空间设计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状态,要注意其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相互融合,为孩子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学习阅读环境,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知识的乐趣。在这一阅读区的设计风格上,要多融入一些简洁、开放性、活泼的设计元素,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设计出能够满足儿童真正需求的阅读空间。在整个阅读空间范围内处理好细节性的问题,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另外图书馆的设计活动还应该要尊重一些特殊群体的生理需求。为方便残障人士进馆阅读,要对内部空间以及通行道路进行一个特殊化处理,为残障人群提供满足其生理、生活、学习和阅读各方面需求的服务,从书架到通道甚至到卫生间内的设施,都应该考虑到残障人士的生理特点,为他们准备齐全的配套设施。 结束语 除了类似于城市剧院、广场、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外,一些有着特色文化资源的地方,在进行文化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一些可参与性的文化场所环境的创造中,希望将城市的主要文化特色反应出来。根据建筑结构形式来展现城市的历史发展与精神风貌,文化状态,以及对场所感和场所精神的相关阐释,通过城市建筑文化的整体质量,来达到民族文化有效传播的效果。在任何设计模式的改造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就是人文性的体现,与时代和当地风物相关联的,提高场所文化艺术性的同时也要保证其实用性。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图书馆建筑论文: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城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在这股高校建设的热潮中,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都建成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本文就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 前 言:高校图书馆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履行着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好的图书馆是办好大学的必备条件,其建筑艺术与水平乃至环境设计都成为整个学校建筑的璀璨明珠。 一、现代图书馆建筑发展趋势 1、体现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新理念 就图书馆服务人性化而言,在结构、功能、设施等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上,要以读者为中心,提供舒适优美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2、体现图书馆建筑实用性与现代感 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设计新馆时务必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在体现现代建筑气息的同时,也要兼顾其实用性,根据经济实力和本校情况保持自己的特色。在新馆造型上要体现其视觉美感和文化气息,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3、体现图书馆内部结构与布局的现代化特点 高校图书馆馆舍内部布局的共同之处是,体现建筑开放式、服务人性化、信息网络化、适用多功能的特点。设计中要树立新的空间使用意识,采用整体统一的设计思路和建筑大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图书馆更具实用性,实现功能的可变性和互换性,符合当今高校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和发展需求。 二、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 1、图书馆建筑的标志性 学校图书馆就像学校的名片,标志着学校的发展程度和办学水平,体现着学校的风采和独特个性,具有学校图书馆应有的庄严气势和学术氛围,也昭示着学校传承文明、铸造灵魂的崇高理想。近代图书馆从诞生到现在不过100多年,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只是短短的一瞬,但是图书馆由小到大,由一般的社会文化机构,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景观,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起居室”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第一求助对象”,即使现在人们完全可以从网上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但人们依然需要到图书馆去,因为那里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知识殿堂。作为文化教育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建筑要有独特的设计和造型.要追求艺术性和使用性。一座好的图书馆建筑是图书馆现代技术和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它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价值无可估量。 2、图书馆建筑的人文性 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基本宗旨,一切为读者着想,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方便读者利用文献和进行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给读者营造一个安全、方便、舒适、温馨的环境,使人感到在这里看书是一种享受,为读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最大追求。为此,要在图书馆建筑的内部功能、外观设计与周围环境等方面都体现人文关怀。 三、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的实施 1、以人为本的设计体现 (1)营造高质量的学术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氛围 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获取信息和得到知识,并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追求便利舒适的人文环境。读者对事物的各种心理取向和行为习惯要求寻求安全感,希望隐私得到尊重,这就要求图书馆建筑要坚持“以人为主、以用为主”的指导思想,为读者提供便捷舒适的阅览化境,同时高校图书馆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场所,营造共享大厅、休息厅、空中花园等体现人文关怀的休闲空间。因此,图书馆建筑在设计中营造高质量的学术氛围和人文关怀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2)便利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方式的需要 我国的图书馆正处于过渡和转变阶段,社会职能、用户需求、组织管理、和技术装备都在急剧的变化和发展,也就决定了馆舍使用功能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严格划分藏、借、阅三大空间被打破,代之的是较灵活紧凑而多样化的平面布局。 这就要求图书馆的建筑功能适应这种客观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下,通过查、阅、借、复制、下载、直接交流、接受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功能空间的布局,空间尺度设计、服务设施的设置、交通流线的组织和导向指示等方面更加人性化,更便利的满足服务方式的需要。 (3)多种形式并存的功能区域划分 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促使高校图书馆职能多元化的形成,图书馆已成为学校的信息咨询中心、文献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网络技术中心和技能培训中心,高校图书馆这种多功能多层次服务职能的扩展和加深,势必要求图书馆在设计上实行创新,进行多功能设计,为图书馆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无限的空间和可能。这就要求在图书馆在功能区域划分时,动静分区明确,有形图书馆和无形图书馆并存;办公区和服务区并存;清静的阅览区和热闹的讨论区并存;自我学习区和教育培训区并存,充分体现图书馆建筑的人性化设计。 2、交流场所的设计体现 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综合性的文献信息中心,功能日益扩展。多功能设计包括满足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大空间的设计、多媒体的电子阅览室的设计、考虑馆藏多样性的储备书库的设计以及图书馆的接待室、会议厅、学术报告厅、展览厅、多功能厅的设计等。 3、协调增长理念的设计体现 (1)纸质馆藏文献的存放 大学生围绕专业课程系统学习,其信息需求集中在馆藏文献方面,而教师和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及时、广泛地从网络上获取最新的学术信息。因此,高校馆应采取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建设并重的方针,对于那些因知识更新而剔除的大量书籍,应设置密集书库集中存放,它的价值在于比较和研究。密集书库使其在不占用更多空间的基础上发挥研究的价值,保证了图书的正常运转。在实际运作中,也有些馆,因虚拟馆藏的比重高,光盘体积小,就不再专门开辟书库,将图书分散到各类阅览室内,既节省了管理成本又方便了读者,也为未来功能变动留有余地。 (2)图书馆建筑中综合布线系统 当前,数字化期刊、数字图书、视频资料、各种专业数据库以及众多的在线和镜像的电子资源,在高校已经成为读者所依赖的工具和学习的手段。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综合布线系统。图书馆的综合布线系统应该支持下列业务:宽带的通信业务、无线通信业务。从通信发展的方向上来看,无线通信将会越来越普及,可能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对无线信号接收等的设置。还有多媒体通信业务、智能化通信业务、个人通信业务、可靠和保密的通信业务等。 4、自助型复合图书馆理念的设计体现 在实际运作中,可采用通风自动化系统(CAS)、图书馆信息资源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OAS)、综合网络智能化系统(PDS)、安全防监控系统(SAS)等,彻底将管理分离到中央控制室完成,从而实现自动化书籍传送等智能化信息服务。可采用将办公、密集书库、网络中心、学术交流中心设置在一楼,二楼以上为独立完整的读者空间的方式分离读者与办公流,使馆内采编等业务与读者服务相对独立,从一定程度上实现读者自助型服务。 结语:总之,学校要充分调研,精心设计,设计建造出适应现代院校教育发展的现代化图书馆,用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服务手段来为学校提高办学实力、增强竞争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图书馆建筑论文:关于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分析 【摘要】图书馆建筑是高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使用,甚至是整个校园的品质。然而,在高校图书馆建筑的设计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较典型的如设计与实际使用脱节、外立面设计与周围环境不相适应等。鉴于此,本文先对高校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并从外部、内部两方面对图书馆建筑的设计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设计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各大学或是迁址,或开辟新校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如今,信息更新日新月异,师生们对图书馆的设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对图书馆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高校图书馆进行有效设计,以满足更多使用者的要求,逐渐成为高校领导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人为本”。此处提及的“以人为本”,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为“以读者为本”、二为“以管理者为本”[1]。其次,为尊重自然、环境优先的原则。建筑应能和周围的环境自然相处,和谐共生,让读者从建筑中体会到和谐之美以及愉悦的享受。再次,为考虑发展的原则。随着高校生源的不断增加,作为高校建设重要内容的图书馆,扩建已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图书馆的后面或周边均应留有大片草坪或者游园景观,以备日后扩建之需。 2.高校图书馆的外部设计 2.1选址 在图书馆的设计中,选址非常重要。图书馆所处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到其室内、室外环境,与读者的阅读心情紧密相关,也与读者对图书的利用方便程度等紧密相关[2]。因此,高校图书馆的选址应在考虑校园布局、人流、建筑功能等因素的前提下进行。为了方便师生对图书馆的使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效,通常会将图书馆建设在校园主干道旁,也可以建在教学中心区。此外,为了创造幽静的学习环境,也可将图书馆建设在静谧的环境中,如湖边及树林旁边。 2.2建筑的造型设计 造型设计,也是图书馆建筑设计的重要部分。一方面,要体现出庄重、沉稳的气质;另一方面,则也要有深远的寓意。此外,还要将学校育人及追求真知的主旨很好地表现出来。 2.3建筑的外部空间 不管是哪一种建筑,一方面会受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又会成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相互映衬,形成新的景观。图书馆的设计,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须使周围的环境可服务于图书馆、烘托出图书馆的氛围。如:某高校图书馆设计考虑为读者、馆员的各种室外活动,如散步、静坐、眺望、交谈等,专门设置了广场、绿地、庭院等室外空间,提供人们呼吸空气与自然交流的场所。与环境中的绿化、铺地、雕塑构成了和谐统一的画面。而自然的环境又消除了图书馆大体量给人们带来的压迫感,使得建筑更显亲切和宜人。 3.图书馆建筑的内部设计 3.1噪音问题 图书馆是人流量较多的场所。在图书馆开放的时间内,经常会出现大量来往读者,噪音的产生不可避免。然而,图书馆又是一个需要安静的地方,设计者在进行内部构造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内部设计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噪音,应避免选择一些易让声音反射的手法。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墙壁与顶棚可选用一些吸音材料,地面则选用一些有利于降低噪音的材料。建筑建成后,应进行实地评测,总结降噪措施的效果,以期为下次设计提供更好的经验。 3.2采光和照明 图书馆的室内各处都尽可能优先使用自然光照明。它明亮而富有变化的特性是对读者进行精神激励的有效手段。它让读者意识到昼夜与节气的自然韵律,这种意识上的转移可以有效地缓解长时间工作带给读者的紧张状态。当然,自然光照明不可能遍布图书馆的每个角落,所以人工照明也同等重要。室内要尽量使用高照度并且照度相对稳定的照明设施,这样可以避免眩光的出现。直接光照明则使用在个人书桌上,在每一个书桌上都会提供一盏可调节的书桌灯,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调节理想的光环境。 3.3通风设计 图书馆内由于读者量较大,空气质量会相对较差,若通风不良,则会对读者的阅读环境造成影响,也会影响馆员的工作环境,且不利于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的冬季时期,基本不能通过开窗来通风,使得室内空气污浊。为此,若想实现良好通风,则要求有相应的通风设备更换空气,且要注意消除通风设备的噪音。 3.4注重阅览区和藏书区的融合 在传统的图书馆中,阅览区往往会与藏书区分开。当前,大多数图书馆已对这种设计方式进行了变革,采用的是融藏、借、查、阅为一体的开馆模式。但还有大部分图书馆的阅览区和藏书区是分离开的,如一侧为书架,另一侧则是阅览区,又或者是中间集中放置书架,两侧则布置阅览区。为了让图书馆的读书氛围更舒适,可考虑将阅览座位和书架融合在一起,这样既方便读者在阅读相关书籍时可就近查阅,也能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3.5附属设施的设计 图书馆内不应设计有茶座类的休闲区。近几年,在一些新的图书馆中新增咖啡厅、茶座等类型的休闲场所。实际上,图书馆内不应设置该类场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顾虑:①图书馆内出现饮食类场所,会吸引蟑螂、蚊子等有害昆虫,进而会对图书造成损毁;②进食时,会对图书造成污染,且会污染馆内卫生环境;③由于该类场所会散发出香味,不但会分散读者及馆员的注意力,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4]。因此,假如要设置该类场所,应使其处在完全独立的空间区域,以免对图书及读者产生不良影响。 图书馆内应设置有独立的读者讨论区。在图书馆内阅览书籍或自习时,读者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学习或阅读上的问题,与其他人进行讨论不可避免。然而,图书馆又是一个需要安静的场所,不允许大声交谈,以免影响他人学习。为此,设立相应的读者讨论区则变得非常必要。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图书馆在设计时则要保留一个讨论区,可让读者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图书馆内应设置有独立的电话间。在许多图书馆中,打电话也是造成馆内噪音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该类情况,一些图书馆则采取安装信号屏蔽器的措施,但该做法有失人性化。现在正处信息时代,必要的联系与沟通非常重要,而采取信号屏蔽装置的方式,则不符合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考虑设置单独的电话间,如设置在阅览区附近,这样既解决了读者及工作人员的打电话问题,也可以解决噪音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4.小结 图书馆是高校建筑的重要构成要素,其设计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实用性,也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美观,故如何进行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则为设计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进行设计时,应时刻坚持图书馆设计的原则,既要为读者提供舒适、安静的阅读及学习环境,为读者提供相应的便捷服务,也要考虑到图书馆的发展,让两者实现高度的统一,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图书馆建筑论文:浅议“人本思想”下的图书馆建筑 摘 要:处于信息时代下的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其建筑的灵魂。图书馆的规划设计、建造与运营,应遵循这个理念,以读者的要求为中心,同时兼顾馆员的工作条件。本文就图书馆建筑的人本思想理念以及围绕这个理念所进行的一系列设计作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 人本思想 1 "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以人为本"起源于人本思想,它作为一种现代心理学思潮,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诞生,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根本,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以人为本"追寻的是尊重人性、崇尚自然。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观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最终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人本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早有体现。著名的阮氏五项原则中的前四项,即"书是供使用的"、"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为每本书寻找它的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都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化。而基于人本观的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特定功能的需要而对客观环境的再塑造。图书馆是读者利用文献信息进行学习和科研活动,开展学术交流的场所,故图书馆建筑的着眼点,在于空间的使用者,即对读者需求的把握,强调"人"重于"物",这是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出发点和归宿。 2 图书馆建筑中人本思想的体现 图书馆建筑中的人本思想是指图书馆在设计、规划等诸方面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本精神,创造美与和谐的环境,这种人本思想的精髓就是追求平等、自由、尊严、价值。 每个建筑都不是孤立的,它与人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图书馆在本质上是一种由人的心灵与情感共同参与的塑造自我的场所,数字时代下的图书馆在建筑形式上更注重情感化。一方面,技术的物质力量和人性化的精神需要在建筑中得以良好的平衡;另一方面,空间被赋予尊重和温情,成为充满趣味和人性的线面组合,才会将图书馆的人本思想最大限度的体现[1]。这样让读者在欣赏一座座别具特色、风格各异的建筑奇葩的同时,领略其中蕴藏的人文内涵并感受具备人文关怀的图书馆建筑文化。 2.1 图书馆的建筑外观体现人本思想 (1)合理的选址 选择合适的馆址是建筑一座图书馆良好的开端,也是最外在的图书馆人本思想的体现。图书馆选址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便利、通达的要求。学校图书馆一般应建在校园中心区域,又要接近教学区和生活区,位置越方便,图书馆被利用的可能性就越大,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如安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图书馆,馆址选择在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师生来往的中心地带,是学生三点一线必经之地,方便读者利用;同时远离市政道路,相对安静,充分体现了"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办馆思想。 (2)良好的整体造型 图书馆造型是一个国家、民族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综合发展的象征,张扬着不同时代的民族风格、主题内涵、艺术审美。摆脱了传统图书馆的古板造型后,现代图书馆融层高、柱网、荷载三同一的模数式设计,呈现出充满人文精神的独特造型。 学校图书馆建筑的整体造型要满足其功能的前提下改变以往单调的形象,突出自我个性,提高其文化品位。如,坐落在郑州大学新区的中心馆,其造型是一本翻开的书,寓示着图书馆是一个书的世界,知识的海洋,期待着学子来研究,来探索,来开发,具有浓郁的学术气氛。 (3)和谐的外部环境 图书馆室外环境是其建筑的延伸。国家建设部新颁布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强调,图书馆建筑要有较好的室外环境条件,绿化面积不少于30%[2]。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图书馆室外环境的重视,也是对图书馆建筑中人文关怀的重视。 不少学校图书馆都力求使其建筑风格与周围和谐一致,使图书馆建筑融入整体环境中。如郑大新区图书馆在馆前设有水池、雕塑和休息平台,展现出绿树成荫、草坪遍布、山石草木的景象,馆舍底层古拙厚实的仿商代石墙,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显得古朴典雅,有散发着现代气息。整个建筑与周围环境达到了一种协调关系,为读者创造出一个平和、宁静、优雅的外部空间环境,使读者一进入馆区就有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让其感受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2.2 图书馆建筑内部环境体现人本思想 (1)人性化的内部环境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室内的装饰设计应立意高,既要反映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富有时代特点,人性化的设计使图书馆更具舒适,更具自然情趣。 各学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在实现三性,即艺术审美性、自然和谐性、舒适愉悦性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体现出地方性、民族性。一般地,采用高雅大方、美观实用的装饰设置,采取典雅、美观的色彩配置,变"严禁…""违者…"等生硬警告标识牌为友情提醒,建造生态型图书馆,营造生机勃勃的生态美。如此营建的人文氛围,使读者和工作人员在阅览、学习、工作中达到心理、生理享受,获得最佳效益。 (2)无障碍的环境设计 "无障碍设计"就是人文关怀在建筑设计中的充分体现。在图书馆建筑中,"无障碍设计"主要体现在通道设施的无障碍,来以此保证弱势群体出入图书馆的方便性。首先,馆门口应有供轮椅进出的坡道以便肢障读者的轮椅上下;正门门口应装有自动门以利于视障读者出入;地上应铺有凹凸纹的盲人引道,彰显人文关怀。其次,图书馆应为患有各种障碍的残疾人配备了专用设备,方便他们利用文献信息,如可以通过摸读、语音输出和字体放大等方式帮助他们阅读和利用馆藏资料。再次,馆里还应有调节高低的阅览桌、专门的柜台和洗手间,为残疾人服务。随着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化及招生体检条件的放宽,会有越来越多的有志残疾人接受在校教育,因此图书馆建筑无障碍设计势在必行。 (3)科学的空间布局 图书馆内部空间一般有两部分构成,一是使用空间,包括办公区、基本书库、阅览区、生活服务区、学术交流区和现代设备用房;二是交通联系空间,如走廊、门厅、楼梯以及电梯等。所谓布局就是根据图书馆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空间,使各用房有恰当的位置、适宜的面积,以适应视听设备、文献资料、阅览桌椅、书架等设备的布置和人们使用的需求,以及方便的交通联系。 "一切为了读者"是图书馆工作的不二法则,图书馆建筑要以此法则为指导,进行合理分区布局,做到流线分明,使用方便,让读者走最短的路途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以最简捷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 图书馆建筑论文: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系统研究 摘要:智能建筑是以现代通信技术为平台,将实体建筑里的机电设备、服务、管理等软硬件系统集成并优化组合,以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建筑环境。本文以2012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湖北省图书馆新馆为参照,从基础布线到终端设备,从集中现场控制再到智能远程控制,阐述了现代图书馆建筑所必备的智能系统,既有与普通建筑智能化系统共通之处,又有作为图书馆建筑专有系统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现代建筑 智能设计 系统集成 现代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目前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而其中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影响最大,信息业正逐步成为社会的主要支柱产业,人类社会的进步将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近年来,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社会高度信息化,在建筑物内部,应用信息技术、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现代的高科技相结合,于是产生“建筑智能化”。建筑智能化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物内的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它是建筑技术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要求的结晶。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其建筑在按照自身特有规律发展的同时也必然遵循建筑发展的共同规律,智能建筑的蓬勃兴起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建筑的发展,智能化也成为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建筑智能化是指综合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对图书馆建筑内的机电设备进行自动监控,优化工作参数,对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1.综合布线系统 图书馆智能建筑内数据传输主干应采用多模主干光缆,按照传输速率万兆或以上进行设计,并结合智能化其他子系统的需要,对数据传输线路进行统一规划。数据终端信息点按图书馆馆员工作站、信息、书目查询、自助办证、自助借还书、电子阅览等设备摆放位置进行有线覆盖;会议室、开放式阅览区、公共活动区等采用无线方式覆盖,并充分预留有线信息点点位。普通信息面板的标高遵循相关施工规范,对部分具有特殊使用情况的应按照图书馆专用家具的使用工艺的需求进行配置。 2.信息系统 图书馆信息系统可采用不同类型的显示终端,如全彩LED屏、双基色LED屏、标准或嵌入式LCD屏、触摸屏等,可布置在总服务台、中庭、会议室、报告厅、阅览区服务台和公共活动区,会标、图书馆馆藏介绍、阅览区导览图、最新书籍信息和预览区借阅规则等。这套系统能够将这些不同类型的显示终端有效集成起来实现远程集中控制,并能对所集成的显示终端进行内部指令控制。通过网络远程控制,接合显示终端控制器控制软件对显示终端的显示内容、节目、字幕播放进行控制和管理,对显示终端的IP进行管理,能够对不同显示终端进行分组,并具备供电控制和自动校时功能。 3.多媒体会议系统 图书馆多媒体会议系统将各种会议系统及相关设备,如会议发言单元、扩声单元、视频显示单元、中控单元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会议进行过程中只需要一名操作人员即可控制整个会议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调用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和图像等信息,从而给与会者以声图并茂德视觉和听觉效果,营造出更好的会议氛围。 3.1数字会议系统 图书馆数字会议系统采用先进的手拉手数字化连接方式,在传输过程中信号的质量和幅度都不会衰减,让每一个与会代表都可以听到稳定、纯正的声音,充分保证语言的清晰度和较大的语音动态范围。会场一般配备有线话筒和无线话筒,有线话筒的主席单元具有优先功能,当按下主席单元上的优先按钮时,就可关闭或静音正在使用中的代表单元,从而实现主席单元的人对会场的控制。而与有线话筒配套的电子铭牌设备,一方面可以显示发言人的姓名和职务,另一方面可通过主席单元实现会议表决功能。 3.2移动式数字会议系统 在图书馆里公共区举办活动时,因地点不固定,需要配置移动式数字会议系统,该系统一般配备无线话筒和大功率有源音箱,满足活动现场的扩声要求。 3.3同声传译会议系统 同声传译会议系统是图书馆实现高级别国际会议同步翻译不可缺少的系统单元,该系统可以保证演讲者在发言的同时,内容被同步传送到同声传议室的翻译单元,翻译人员即时将所听到的内容同声翻译成指定的目标语言,并通过独立的信道传送回会场。与会者头戴具有红外接收功能的耳机,通过手持接收器进行频道选择,可以随意选择自己能听懂的语言频道,满足会场多语种与会者收听会议的需要。 3.4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图书馆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多用于共享工程中心主会场与分会场之间的会议交流,系统终端通过网络接入MCU(多点控制单元),将主会场会议现场的影像、声音等多媒体资料经压缩传输到网络,一个或多个不同地方的分会场再通过传输线路及多媒体设备,将声音、影像等多媒体资料进行还原,保证了主会场现场会议的实时传送,解决跨地域会场的沟通难题。 4.公共广播系统 优美、舒适的音乐会给人们的精神上带来快感,既放松紧张的心情又可消除疲劳。公共区域背景音乐可以创造舒适、和谐的气氛。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思想意识的不断提更新,人们对周围环境提出更高要求,背景音乐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化智能建筑中。 图书馆公共广播系统是在建筑消防分区的基础上,将背景音乐扩声装置均匀覆盖到建筑室内外,并按绿化广场、报告厅、读者餐厅、阅览区、公共活动区、办公区等区域功能的不同设置独立的分区广播。公共广播机房设置于监控控制中心,平时向图书馆建筑室内公共场所及室外绿化广场提供开、闭路多音源信号节目,用于通知、背景音乐、温馨提示等。同时该套系统与紧急广播系统合二为一,遇有突发事故(如火灾)发生时,设置于监控中心的总寻呼话筒能够强行切入,实现全区域内的紧急广播功能。在部分服务台如少儿阅览区服务台还可根据需要,设置单独的寻呼话筒,用于该单独分区里的广播寻人、活动通知等。 5.视频监控及报警系统 随着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服务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对图书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图书馆开放式、多样化的服务要求,进一步强化图书馆的安全保障,视频监控及报警系统作为重要的辅助管理手段,已成为图书馆智能建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在建筑传统位置如电梯轿箱、楼道前室、建筑出入口、公共区域布设监控设备点外,为了适应图书馆馆藏从传统闭架调阅到大空间开放阅览方式的转变,可在各类书架之间的通道处适当增设监控点,减少由于书架过高或过于密集而产生的阅览区域监控盲区现象,有效保护了藏书。同时,监控设备可与其它报警设备进行联动,如在阅览区服务台设置监控设备点位并辅以手动报警装置,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服务台工作人员能够触发隐藏在服务台下方的报警按钮,监控中心能够第一时间调用对应位置的监控探头获取警情,并及时调动安保人员赶往事故现场。由于现代化建筑的室外多为开放式设计,室外周边安全防御逐步缩小为建筑外围防御,室外立杆上的监控探头需要与在建筑外墙一周均匀分布的三鉴探测器进行联动布防。特别是在晚上,一旦有不法人员闯入,联动系统将第一时间发出警报音,并且在电子地图上相应的位置进行闪动,监控中心能够调用最近的监控探头获取视频,并通知安保人员迅速出警。 6.门禁一卡通系统 门禁一卡通系统作为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一部分,集自动识别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措施为一体,涉及电子、机械、光学、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诸多新技术,迈向高度集成化,体现了现代智能化管理的要求。 在图书馆实现一卡通系统,将图书自助借还设备、停车场设备、门禁设备、电梯楼层控制设备、巡更设备、餐厅消费设备等进行系统集成,以IC卡扇区可读写技术为核心,统一财经软件系统为后台,充分发挥智能化产品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让读者手持借书证,就能在馆内各种图书自助借还设备上无障碍使用,在餐厅进行自主充值消费,在停车场进行停车刷卡计时缴费;让工作人员手持工作证,按部门职能或工作范围分配相应的门禁权限,可在餐厅灵活结算公务消费,在停车场智能识别员工车辆,从而达到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降低服务成本的最终目的。 7.楼宇自控系统 楼宇自控系统对整个图书馆智能建筑的所有公用机电设备,包括建筑的中央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进行集中监测和远程控制来提高建筑的管理水平,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维护及营运成本。 楼宇自控系统有三级组成:中央控制站、现场控制站、现场检测、执行单元。系统运用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方式,采用共享总线型的拓扑结构,通信网络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对多个供应商不同系统间的集成采用国际通用的成熟标准。该系统通过对暖通空调、照明等系统运行的优化控制,达到环境舒适感,高效节能的目的;通过对各机电设备运行、安全状态灯自动监测、控制,实现对各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统筹的、科学有序的、综合协调的智能管理;系统为大楼合理的能源管理、设备管理、设备维护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数据,为减员增效、实现科学管理创造条件;通过对空气参数的监测、自动调节,从而为新馆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和舒适的环境,并满足图书馆及馆藏的特殊要求。 智能化是图书馆建筑发展的生命力,是现代图书馆建筑发展中的一大变革,它不但扩展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更提高了图书馆信息化的服务水平,使任何群体、任何个人都能与人类知识宝库尽在咫尺,随时随地从中受益,有效实现了公众信息的传播。伴随着图书馆现代化、智能化的进程,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也成为了当今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新内容,但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接下来的发展之路上,智能建筑终将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这也将成为是智能建筑的“梦”。 图书馆建筑论文:图书馆建筑及其功能的历史变迁 摘 要 论文梳理了图书馆建筑从古至今的演变轨迹,并举出不同时期代表性图书馆建筑进行实例说明、分析,提出图书馆建筑的变革以科技(主要是建筑相关科技)发展为前提条件,以适应图书馆自身功能的转变为目的。图书馆建筑及其功能的变迁是图书馆史中所蕴含的人类深层次精神文化诉求演进的实体写照。 关键词 图书馆建筑 结构 功能 图书馆史 著名的建筑评论家约翰・拉斯金写道:所有的建筑都不仅为人类的身体需要服务,而且展示着人类的心灵[1]引言2。建筑不仅是人类遮风避雨、抵御侵犯的安身之所,也是所处时代之精神与道德观念的物化表现。图书馆建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建筑,更是近代以降始自欧陆而后渐及全球的产物。不同时代的图书馆,其建筑模式、结构与功能不一样,演绎出一幅清晰的历史变迁图。有鉴于此,笔者将主要抓住图书馆建筑的形制、结构和功能三方面,而取“约在形制、结构,要在功能”,简要评述图书馆建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嬗变过程、特点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图书馆建筑功能的历史变迁。 1 古代图书馆建筑及其功能 据史料和考古发掘,最早的图书馆往往与寺庙、皇宫、贵族富商私宅联系在一起。比如,约公元前3000年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仑王朝的一座寺庙废墟附近,就有大量的泥板文献被集中在一起,成为已知最早的图书馆[2]1。西方在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前1世纪)托勒密王朝曾建立了规模宏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中国两汉时期专门收藏典籍的皇家藏书楼已见载于史册,例如东观、兰台、石渠阁等。雕版印刷术问世后,民间书籍的刻印和传播逐渐发达,特别是自宋代以后,中国私人藏书楼建造日盛,尤其在经济富庶、文化昌盛的江浙一带绵绵不绝,先后出现了如天一阁、绛云楼、铁琴铜剑楼直至清末民初嘉业堂等著名藏书楼。而同时期的西欧在经历了蛮族入侵导致图书馆事业衰颓一段时期后,在修道院和教堂的努力下,皇家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得以兴盛,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向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转型。 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工程技术的限制,图书馆建筑楼高和体量有限,主要目的和用处是保存文化典籍,一般不对外开放,藏书的流通和利用受到严格限制。建筑材料以笨重、结实的石、木为主,注意防火、防潮、防盗。如天一阁就是体现此种藏书楼功用的代表建筑。 建造于明嘉靖年间(1561―1566)的天一阁,其名据考取自《周易》郑康成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寓意“以水制火”,因为藏书最怕火[3]28。其主人是兵部右侍郎范钦。天一阁主体建筑――宝书楼是一座重檐硬山顶建筑,它的平面布局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开间的奇数制迥异,采用偶数制,为六开间,即应前述易经要义。楼上不分间,通为一厅,不设板壁,仅以书橱相隔。图书全部贮于楼上书橱中,楼下不藏书。书橱下置英石以收潮气,橱内置芸草以防蠹虫。楼上前后有窗,以利通风,楼前凿池,以利就近取水。此外,为保存图书长久计,范氏定下极其严格的保管制度:如凡阁橱锁,分房掌管,禁止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立“烟酒切忌登楼”之禁碑以及如违规,“罚不与祭”等[2]416-417。正因为有如此周密的建筑防范以及书籍保护措施,天一阁成为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民间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之一。天一阁的形制和结构,获得清代乾隆皇帝的嘉许,后来为储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七个藏书楼,都仿照天一阁楼上一通间、楼下分六间做法,并且取名均带水字旁(镇江的文宗阁除外)及“阁”字[3]27。 再看西欧,几乎修建于同一时期的荷兰朱特芬图书馆,这是附属于圣・沃伯吉斯教堂的,作为公共阅览室而建造的图书馆,但该图书馆依然保留着中世纪的氛围,其图书被链子锁串起来挂在老式木制书桌上,史称“带锁链的图书”[4]108-109。其意不言自明:防盗。由此可见,古代中世纪无论东西方,图书馆建筑受当时的科技和文化条件限制,开放程度很低,图书馆所保存的知识精华、人类精神财富只有少数人才能接触、享用。社会普通民众长期被挡在知识宝库的门外,人们的精神文化诉求受到了严酷的禁锢,人类的心智没有得到足够的启迪、开发而处于相当落后、蒙昧的状态。 2 近代图书馆建筑及其功能 近代社会起源于欧洲,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揭开了近代序幕,建筑科技的发展,图书馆建筑功能的演进,欧洲是首先见证之地。在18世纪以前,图书馆建筑和其他世俗建筑的区别仍然不明显,图书馆建筑功能的特殊性没有得到彰显。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城市猛烈发展。城市的建筑活动,包括住宅和各种公共建筑,从此成了左右建筑的主要力量,成了时代建筑的代表。宫殿、寺院教堂、庄园府邸都渐渐失去了对建筑发展的领导作用。19世纪下半叶,由于产业革命引起的生产上和科学技术上的大变革,一种同两千年来有很大不同的新建筑破土而出。新建筑最突出的是使用钢铁、玻璃、钉、钢筋混凝土,使用新的结构方式,新的构造和施工方法,在短期内获得了旷古未有的大跨度的内部空间,同时也获得了旷古未有的艺术样式[5]。图书馆作为城市建筑的代表作用也是在这一时期慢慢凸显出来。 第一座使用现代材料服务于新功能的图书馆建筑是巴黎的圣日内维夫图书馆(1838―1850)。这座图书馆是座高大的公共建筑,它以一种醒目突出的方式来使用铁件。图书馆的格局很简单,一座两层的矩形房屋,它的整个上层是一个巨大的阅览室。覆盖阅览室的是211个筒型拱顶,由透孔交织的铸铁横拱来支撑。在中间,一排细长的铸铁圆柱把阅览室分成两个大厅。在原来是装饰性石头圆柱的地方,设计师用一排排字母刻上了810名作家的名字[1]99。这座建筑不仅充分表达了近代产业革命时期钢结构图书馆形制上的鲜明特点,还突出了图书馆建筑“形式应该服从功能”的全新宗旨。 钢结构在图书馆建筑的使用,导致了一种全新功能的图书馆建筑模式。英国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就是这种将书库、阅览室和行政办公区域明确分割的建筑领头羊。德国的萨克森―安哈尔特大学及州立图书馆是追随的典范。该馆是所在地区的呈缴本图书馆,随着出版业的高速发展,藏书和读者人数不断增加,书库的功能不断加重。该馆为一独立建筑,外立面酷似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宫殿,从外部看上去有四层楼,而实际建筑的内部只有两层。它提供了读者使用的公共区域,包括阅览室、借书处和几个办公室,一直延伸至该建筑物的中央。其余部分是由宏伟的独立式钢结构建成的八层书库[4]80-81。这种多层书库的图书馆建筑主导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藏、借、阅三段式空间布局形制。20世纪初西风东渐,中国国内相继出现了当时欧美流行的书库模式图书馆建筑。清华学堂图书馆、老北京图书馆都是此类近代图书馆的典型建筑,它们对后来中国图书馆建筑的总体格局产生了持久的影响[6]21。这种将藏、借、阅用房固定,各部分功能固定的近代图书馆反映了此时图书馆以藏为中心,重藏轻用,主要服务形式就是闭架借阅服务的功能需求和特点。不过,对比古代中世纪图书馆,借书区、阅览区区域的专门析出,已经表明图书馆功能发生了转型:“以藏为主”向“藏用结合”过渡,图书馆保存的人类精神财富对外揭示开放,民众可以自由地接触书籍,人类的精神文化诉求有了可靠稳定的满足和保障渠道。 3 现代图书馆建筑:模数式图书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科技进一步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建筑领域,由于电的发明推广、钢筋混凝土技术的成熟,以及新建筑材料如不承重的玻璃幕墙的出现,更新一代的建筑开始产生。其特点是:建筑材料生产更趋规模,而建筑构件也可以标准化预制并批量生产,可以大大节省建造时间。楼房可以盖得更高,墙壁变薄(使用),有更多的内部空间。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筑的发展便渐渐汇聚出一个鲜明的特征:“模度”(一译作“模数”)(Modular)。出生于瑞士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模度》――这本同名书中向世人阐述了他重新定义人类尺度以及建筑比例与人的比例之间的关系的方法[7]。模度的理念结合标准化工业大生产,使得不涂油漆、成批生产,不加装饰的现代建筑,如同成堆机器人一样到处出现。 美国的A・S・麦克唐纳最早提出在图书馆建筑中使用模数式设计。1943年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图书馆的设计接受了麦克唐纳的观点,出现了第一个模数式图书馆。该馆建筑呈矩形,平面开敞,内部全部用柱子承重,很少有隔墙,房间以书假分隔,室内净高除个别处外均为2.49米[6]108。这种平面结构很好地适应了图书馆开架阅览制度的需要,其空间通透流畅,布局灵活可变,加之人工照明、空气调节、吸音隔噪以及自动化文献传送装置,深受读者和图书馆员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图书文献的利用效率。 模数式图书馆实行三统一: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使得图书馆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和弹性。但这种建筑方式也存在局限性:建造和维护的物质经济条件要求高;空间组织易趋无序性;缺乏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易导致千馆一面的方盒子形制外观等。我国在近一二十年来建造的图书馆基本上都打上了“模数式”建筑烙印[8]。“模数式”图书馆堪称典型的现代图书馆,它突出强调了开放性和使用上的便利性,表明了图书馆这一时期已经完全走出了古代“藏书楼”模式,实现了对民众的普及开放。 4 当代图书馆建筑及其功能 当代图书馆建筑,由于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进,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笔者仅结合建筑科技在当代的最新发展简述图书馆功能变革的几大趋势。 4.1 生态、绿色图书馆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因能源危机的产生,玻璃写字楼不再独享建筑师们的青睐,他们转而寻求节省能源效率的建筑,因而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走到了历史的前台。生态建筑的要点就是只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等),采用再生材料(例如再生纸等),维护老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位置、自然光和空气流通[1]139。生态建筑着眼于有效利用自然气候等生态因素进行建筑设计,以达到建筑与自然和谐、与环境友好的效果,满足人的舒适和精神追求,同时降低能耗。绿色建筑是指节能、无污水、无污染、无废气、无电磁污染的建筑。图书馆作为人们公共活动的设施,近年来在建筑设计上越来越重视生态和绿色理念。具体方法有:将电梯、卫生间等服务性设施布置在建筑外层;在建筑中部引入开敞中庭并植以花木,解决进深过大带来的自然采光和通风问题;二层皮的外墙形成复合空间或空气间层,达到保温、隔热等效果;在屋顶、外墙安装遮阳格片;在室内广布各类绿色植物、盆景以稀释装饰污染等。 4.2 智能图书馆的出现 智能建筑是社会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产物。智能建筑的构成有三大要素系统: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BMS)、通信网络系统(CNS)及办公自动化系统(OAS)。智能图书馆与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大部分相同,但是具有更加专业的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系统集成中心。美国纽约的21世纪图书馆被称为21世纪的超前性数字图书馆,它在图书馆历史上代表着一种划时代的改革和概念的更新――高科技图书馆和信息库,在这个全新的图书馆里,看不到大量的目录和书架,而是犹如安放了一台大型精密仪器的工作室,管理这一切的主角是各类电脑。图书馆主体部分是100多个新式电脑工作台,它们都通过本地和远程的终端与因特网连接,读者随时可以查询所需要的书、文献、信息资料,而且还可在全美和因特网上找寻所要的材料,包括文字、图片甚至声像多媒体。读者可以携带手提电脑在此最大效率地获取信息,也可使用为每台电脑配备的激光打印机将所需要的文献、图表、资料打印出来[6]69。我国图书馆目前在建新馆以及老馆改造过程中,无一例外地融入了智能图书馆的设计,形成了实体图书馆和智能图书馆相结合的复合模式。 4.3 图书馆建筑的多元化功能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挑战着人类的空间概念,长期以来都曾经是指派给特定的建筑类型的许多活动功能,如今在数字化网络空间就能进行,这之中最显著的代表就是银行、图书馆、博物馆这样的地方。由于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读者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联网计算机终端获取存储在服务器的图书馆各类电子资源,针对这一现实,有些学者甚至提出“图书馆建筑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的观点[6]73。虽然这种观点遭到了大多数同行的批驳,但它确实反映了传统建筑类型和时空模式趋于瓦解的解构主义思潮对图书馆产生的冲击。 信息革命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各国都在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运用新技术带来的各种先进的手段和技术,加速知识转化为创新生产力的进程。图书馆作为与生俱来的知识聚集、传播、交流中心,其在社会科技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削弱而是更加凸显,这样的观点已经成为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共识。图书馆的功能无论是内涵抑或外延都得到充分的伸展扩充,已不仅仅是文献收藏和读者阅览的场所,同时还成为知识学习中心、学术文化交流传播中心甚至是休闲和娱乐中心。为了满足图书馆新增的社会文化功能,图书馆建筑除了书库、书架、阅览桌椅、计算机中心、电子阅览室等设施外,自助复印、无线网络、多媒体视听中心、学术报告厅、艺术展览厅、音乐欣赏厅甚至电影放映场所等新设施都得到了保障。由于开放性、效用性功能凸显,图书馆选址也不再是偏僻安静的一角,而往往在人流活动交汇的热闹场所。图书馆建筑外型也开始作为一所标志性的建筑,而在材料、形式、布局、色彩、风格等方面精雕细琢,以尽可能体现其艺术性的特征。 5 结语 纵观从古至今图书馆建筑及其功能嬗变,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图书馆建筑每一次的根本变化,都是以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建筑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前提的,例如钢筋混凝土对木、石、砖的超越,光纤电缆芯片对实体隔墙的突破等。而图书馆建筑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宣告了图书馆功能的延伸和扩展,体现出人类对图书馆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更进一步地,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功能的转型反映了人类深层精神文化追求、认知水平的演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建筑史是观照人类心灵史的一个侧影。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现象学教育学视角下的中学英语教学 一、现象学教育学 (一)现象学教育学主要观点 现象学教育学最初起源于欧洲,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逐渐被欧美教育思想界所接受并形成现象学研究传统。在20世纪末,现象学教育学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成为影响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潮之一。在《现象学教育学与意义问题》中,范梅南首先谈到现象学教育学有四个特点:(1)关注普通日常生活经验,而不是沉重的认识论、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问题;(2)具有规范性倾向,而不是坚持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3)着重具体经验的反思而不是理论的抽象;(4)现象学研究有一种不言自明的共识,即要求兼具写作深刻文本的高超才能和反思性的学识。 (二)现象学教育学启示 首先,教育应立足于具体的实践场景,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使儿童、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建立丰富的联系。同时,把对真实生活的深厚描述和对话等现象学方式引入教育学恰恰有助于真实教学生活的自身显现。 其次,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应得到重视。长期以来,教育受到自然实在论的理论范式的深刻影响,教育者们讨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结构等,但是对于“人”的问题却很少谈及。“1980年代开始,国外课程研究对这一以工具理性为内涵的Tyler课程模式提出挑战,产生了一系列有人称之为后现代课程的哲学观和教育观。”其中,现象学教育学就是教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范式转换。这一转向带来了教育研究把人的心灵成长而非客观可测的知识和话语灌输作为核心,同时也带来了对课程的全新解读。 再次,儿童应充分享有与教师、其他伙伴对话和互动的空间。现象学教育学认为,既然教育植根于生活世界,那么,教育者可以把交流作为一种形式,提倡与儿童平等地交往。同时,儿童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与其他伙伴进行会话、交流与互动。正是在这样一种交互的、积极的和促进的多形式联系中,教育在实现并显现着智慧的价值和意义。 二、现象学教育学视角下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 在去除了英语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等政策性文本左右英语教师选择自主教学内容的影响后,他们应尝试在文化视野下的“自然”选材,即教学材料与内容应结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及师生的日常生活经历。考虑到中学生心智与认知正处于缓慢发展阶段,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能够满足青春期这个年龄层的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内容,将其转换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一张张优美的图片,一段段美妙的音乐,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游戏,让学生真正享受英语世界的美妙。 2.教学方法 在现象学教育学视角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使中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首先,教师应该学会运用“还原”的方法把一切先前的偏见和预设都去除,从而看到那些被忽略的隐秘的,但恰恰却是最原本的作为依据和意义来源的东西,进而获悉对学生英语学习来说生活本质的东西。从青少年生活世界中的“事情本身”出发,即“回到事实本身”。其次,在直面师生生活本身的同时,教师又要敢于基于事实本身进行突破与创新,并与学生形成互动与交流共同体。“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精神建构,是一种相互之间的思想的交流、理解和沟通,而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是通过语言实现的。”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的同时,应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沟通与理解,而不是灌输与强求。最后,英语教师要将反思作为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两者良性互补。这里的反思不仅包括教师自我的反思,也包括教师群体的反思。“生活的视角意味着教育学的理论主张不可能来源于某一种知识的演绎,而是来源于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英语教师要注重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等等进行反思,在自我思考的同时与其他教师就教学实录或教学感受取得思想的互通,这将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及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模式 1.整合知识内容,建构整体性知识网络 在现象学教育学的视角下,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当遇见新知识新内容时,他们应该不仅仅停留在对新知识的本身进行学习和思考,那样的知识是缺乏系统性与整合性的。在这个时候,学生应该将新知识和曾经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而使新知识回归到知识本身的源头进行思考,并最终将从学习内容基础上抽象出来的知识体系逐步建构起来。依据现象学的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整体性建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中学生在学习时,可以从具体的学习内容着手,逐步扩大知识储备,在丰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逐步建构自己个性化的整体知识体系。如在进行英语词汇学习的时候,学生在学习新单词时可以在脑子里形成一幅单词网络图,这样不仅容易进行单词联想,记住各个相关词的意义,而且可以扩充单词量。当然,英语语法、语音等等的学习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来加以借鉴。 2.重视自我兴趣,回归体验式学习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应该仅仅关注书本。现象学教育学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及学生作为主体的体验与互动。因此,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可以积极关注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内容、话题,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图书馆去搜索英文资料和素材,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多视角地深入学习这个话题,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供大家相互学习、交流。这样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学生在其中学到的不仅仅是英语知识,更多的是如何找资料,如何深入挖掘兴趣点,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交流等等知识与技能。 3.学会反思,与他人形成互动群体 范教授的现象学教育学在强调实践的同时,也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意义。虽然其理论强调的是教师反思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从中学生抓起,逐步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不仅对于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进一步提高有帮助,而且对于学习观念和意识的深化也有裨益。在学生平时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写日志、单元小结、学期总结来对自身英语学习进行过程性的反思。一方面,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可以形成一定认识,并在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找到提高英语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当然,让中学生形成完全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笔者认为,学习者可以试着写点比较零碎的英语学习感受,然后与其他伙伴进行交流。在这样互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发现写作中的语言问题、交流时表达问题,或者学习方法合理性问题等等。长此以往,学生们可以在其中收获反思带来的乐趣和成效。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未来的世纪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英语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1、英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英语自产生之初至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丰富着它的内涵,使其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增多,目前已发展至上千万个,其语法结构、语音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人们已几乎无法听懂中世纪地道的伦敦英语了。 2、英语如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人类创新文化的载体。 人类历史的无数次创新都被包括英语在内的各民族语言所记录,在其语言结构和优秀作品中都凝聚着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和高超智慧。达尔文用英语写下了《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用英语写下了《相对论》、还有无数的英文作家写下了无数的传世佳作。人类用英语和其他各民族语言创造出了人类文明。 3、英语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 我们在用英语与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同时,可以从中学得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手段。我国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正是我们向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学习的运动。当时,许多人出国留学,借助所学得的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来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他们之中涌现了一大批象严复、詹天佑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而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更有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促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 二、充分发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 现行英语教材JUNIOR/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中许多内容是最为生动的创新教育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可抓住时机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开拓创新。 例如,JEFC第三册介绍了美国发明家Thomas Edison童年的故事,SEFC第一册又介绍了美国着名的动画片大师Walt Disney的传奇经历,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时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善于动脑、勤于动手、乐于创新的精神。 又如JEFC第二册第39课中有个关于乘电梯的问题:“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 文中也没有列出标准答案。因此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积极展开讨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寻求所有可能的答案。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say No”,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New Concept English 第一册第75课时,提出了“Why does the shop assistant say women always wear uncomfortable shoes?”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有学生大胆地指责shop assistant 这句话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我及时表扬了他,并鼓励学生要注重理解语言的内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以“用英语唠家常”的方式来引出每堂课的新知识点。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例如有一次我在复习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初一第17单元Could you help me, please?时,我抱了个看似十分沉重大纸板箱子走进教室,随口就说:“The box is heavy. Who can help me?”许多学生都举手要来帮我拿,于是我把这个箱子交给了一位男同学问他:“Could you help me?” 他接过箱子便说:“Certainly.” 然后我又问他:“Is it heavy?" 他掂了掂箱子的份量说:“No, it isn't heavy. It's light. ”(这些正是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随后我又借机问学生:“What is in the box, do you know?” 学生便好奇地猜起了箱子里的东西来。接着我如同变魔术般从这只大箱子里拿出了足球、小盒子、茶杯、娃娃、彩蛋、水果等东西,每样东西都要求学生描述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凡是猜中箱子中物品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东西作为奖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用英语提供帮助和如何描述事物,学生们也在教师创设的自由宽松的情境教学中感受到了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这些“似教非教”的课堂活动中被激发了出来。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常常会遇到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语法结构教学中,初中学生往往会对都能在汉语中表示“有”的结构“there be” 和“have/has”颇感疑惑,教师可利用时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掌握语言规律。教师可让学生搜集含有“there be” 和“have/has”结构的例句。将他们分类罗列,学生们的分类罗列过程,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have/has” 表示“拥有”而“there be”表示“在…有…”。 又如语音教学中,有的学生发现worse, word, world, work这些词中的or 都念[Y+::],便好奇地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or 只要放在w后就发[Y+::]的音,教师此时便可卖一下关子,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自己去寻找答案,找出单词的发音规律来,并启发学生对于其他的语言现象进行思考,自己总结出语言规律和英语学习的小窍门来。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 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例如本人在创意制作课件Where are you from?时,设计了“See the World”板块,在这一板块中,课件呈现了世界各国的风景,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每个国家的名字并简单地叙述该国的风土人情。学生在这一课件呈现的课堂活动中,复习了旧知,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四、通过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 本人在组织学校英语课外兴趣活动时同学生一起将英语活动室布置成颇有童趣的English Corner。在英语角内学生们布置了Household Corner(生活功能区)、Reading Corner(阅览功能区)和Audio-video Corner(视听功能区),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和场景来学习英语。并通过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创意制作英语小报和贺卡、写英语书评甚至设计英文个人主页等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已从在活动中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 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让学生在大堆大堆地题海中“磨练”应试技巧,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怕交际。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无疑会给他们的终身发展带来后患。我们英语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积极探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教育 在素质教育指导下,外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语言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交际能力"。英语不仅要作为知识来掌握,更要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交流工具来使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运用英语时,不仅要"合乎语法",而且要恰当、得体,可以为人接受,同时也要求教师除了传授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法知识,也不可忽视语言背景,文化的参透。正因如此,英美文化知识不再是英语教学中可有可无部分,相反的,它的传授,不仅将正确引导学生如何用英语进行大方、得体交际,而且将对中学英语教学起相当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的融洽互动,能激励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学生会获得情感的满足,掌握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 例如在学生入门学"thank you"时,不妨利用中英美文化的差异,插入这样一则跨文化交际的笑话:一位外国朋友不知道汉语中的"哪里!哪里!"另有自谦的意思。一次他参加一对中国新人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 you are beautiful today(今天您真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where where(哪里!哪里!)。不料,这位外国朋友听了大吃一惊,想不到笼统的赞美,中国人还不过瘾,还需要举例说明,于是他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都漂亮!"这样,相信学生都能在笑声中轻而易举地记住在英美国家中应用"thank you"来回答别人的赞美,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非智力因素中最可利用的有效因素,兴致高了,学习自然就成了一种乐趣,对知识能力的培养也就容易多了。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意识,提高英语学习质量 学生学习外语时往往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即使他们对一些固定的表达方式或习惯用语了如指掌,真正使用时,仍会出现错误。如,在教学打电话这一内容时,学生会脱口而出Who are you?他们并非不知道如何应答,只是缺乏练习的机会。在英语教学中应加强语言背景及中英文化的差异教学。如,学完A Birthday Party一课后,教师可组织学生编一段为某位同学过生日的对话。事先,让他们了解西方人习惯当面打开礼物,并表达自己的谢意。在了解这一习俗后,学生的对话流畅而自然。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使之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又如:1)--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wEi fang.2)--how old are you?--I'm twenty.听起来,形式正确,语法没毛病,也挺符合中国国情。可事实上,在使用英语的西方国家里,除了在医院,移民局等地,是几乎听不到类似的对话自然地与人交际,势必引起误会。尤其只在对话2)中询问对方年龄,在英美国家中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因为在他们国家文化中,年龄是属于自己的个人隐私。 由此可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引入适当的英美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印象的加深;另一方面,可以在以后跟外国友人的交流中避免类似的文化错误。 三、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 教师适当地对文化背景讲解,有助于中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例如:我们在英语星期的教学中,可以简述每个星期后面所包含的文化含义:英国人采用他们自己所信奉的神的名字来称呼一星期中的多数日子。Sunday(星期日)太阳神之日,由Sunnandaeg变来的;Monday(星期一)月亮神之日,由Monandaeg变来的;Tuesday(星期二)战神之日,它来自天空和战争之神Tiw的名字;Wednesday(星期三)它是根据掌管文化、艺术、战争、死者的最高之神Woden的名字命名的;Thursday(星期四)雷神之日,它是雷神(the thunder god Thor)的名字命名的;Friday(星期五)它是以Woden神的妻子Frigg的名字取的;Saturday(星期六)农神之日,它是根据古罗马神州中的崩溃神(Saturn)的名字命名的,据说这位农神是负责把农耕方法教给人民。通过介绍这些文化故事,在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的同时,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语 在英语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英语语言文化的教育,采用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敏感性,强化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进而在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教学手段上看,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对课堂教学特别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构学生认知图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业务进修。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英语交际环境;思维空间;课堂教学效率;认知图式;业务进修 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交际。交际可以是书面的,亦可以而且主要是口头的。作为教师,一定要事先对话题、情景、训练项目(日常用语、词汇、语法等)进行精心的设计。课堂交际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习者练习表达能力。优质高效的课堂交际活动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有机会练习整体表达能力,有利于学习者自然习得语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注意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离开情景谈交际是不现实的。课堂交际活动将课堂变成了一个“小社会”,这样的语言训练更富有灵活性和挑战性。我们有很多办法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应用的关键在于充分体现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等到进一步提高。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中,其工具性和交互性有利于线性(linear)和非线性地呈现教学材料相结合,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的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以进行大容量的仿真交际。在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其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经常得到锻炼,因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意味着“高密度”和“快节奏”。“高密度”是指“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大、面宽”,而“快节奏”指“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杨扬,2000:48)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贮存大量信息,我们更能多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重视利用多媒体做好课堂教学的复习(revis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drill)、自由交际(free communication)等工作,使多媒体所能提供的图象、影片、提示语和背景音乐等能发挥充分作用。 4.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建构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给学生一些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文学、生活方式、民俗、价值观念等等)。图式理论重视图式(schemata)作为一种认知构架在理解和交际中的作用,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交际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需要一定的图式为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图式即背景知识,其中文化因素是背景知识的重要方面。“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而语言课堂就是联系语言和文化的场所。在中国尤其如此,因为课堂是学外语的主要场所”(陈舒,1997:3 )。但是,“文化内容的融入也只能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因而在起始阶段就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葛炳芳,1998:38)多媒体技术是视频图像、音响、图形和文本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再加上网上资源的充分利用,它能将社会、文化背景等人文因素形象化、具体化,因而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构建。 5. 多媒休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师更多地进行教学反思 多媒休技术的运用需要中学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因而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教师应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运用语言能力也较以前的学生强。教师在自己的业务进修(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中,多媒休技术应是一门“必修课”。教学设施是要人来用的,接受过培训的教师要大胆使用。例如多媒体的使用,起初也许不会用动画或交互功能,但用总比不用好。在基本学会了多媒体的使用后,教师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如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环境个别化”、“学习课程探索化”、“课堂教学学生中心化”(见杨春慧,2000:46-7)、“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个别化教学”等命题。教师需选准起点,瞄准目标,不断探索,不断反思,逐渐走向成熟。 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越来越多地影响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育评价、考试模式甚至师资培训模式和学校管理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摆在中学英语教师和从事学英语教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尽管教师们也经常谈教改,但教改究竟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下面就谈自己的看法,与同行们商榷。 一、为何要进行英语教学改革 1.英语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提高现代化水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要实现科教兴国,一方面要靠全国人民艰苦的努力,同时应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国际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地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用到语言。而当今最发达的国家讲的就是英语,所以英语便成了当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尤其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后,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对人才的需求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将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上。未来世界将需要的不再是单一型的专门人才,而是立体型人才,即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这一需要的变化将迫使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2.英语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十一世纪,中国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委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3.英语教学改革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要达到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对英语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 二、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容 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改革的内容很广泛,但归纳起来,重点应改革以下内容: 1.改革教学目标和要求 进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和要求比过去大纲中的目标与要求具体得多,这是一个进步。但在进行大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病,具体讲,存在着以下问题: 1)修订现行大纲时,未能重视“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别、东西部差距依然很大。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资条件、教学设备、语言环境、有关的政策、学生和家长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水平都比较高,故师生们总觉得现行大纲中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太低;而在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教学设备落后,师资水平低,加之,无优惠政策,学生和家长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水平低,他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教学很难达到现行大纲中提出的教学标准和要求。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改革现行大纲中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势在必行。改革现行教学标准和要求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区差别。最好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制订出不同的教学标准,以利于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2)大纲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描述不尽详细。 现行大纲对有些目标和要求的描述很不具体,如,大纲中对读的要求有这样的文字描述:“能读懂简单的运用文,如信函、请柬、通知、便条、说明、表格、图示和标志等。”这句话中的要求就不详细,如“信函”,我们知道信函包括很多种,而在此所指的是哪一种呢,教师就不得而知了。无奈之余,他们在教学中,就有些不知所措了。在高三的复习中,只好把各种“信函”全部给拉出来见面。而事实上,根据近些年的高考题来看,信函大多属于普通信、邀请信和感谢信。所以,我认为,既然要具体,就应该再详细一些,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操作。 3)大纲中的目标和要求不完善。 现行英语教学大纲第二部分的教学要求中只写出了“高级中学二年级和三年级英语教学要求”,而对高一年级的要求只字未提。高一是一个过渡时期,它处于初三和高二之间,学生处于一个转轨阶段。在这一时期,教师教学的尺度本来就很难把握,再加上大纲中又不作任何要求,这就更提高了教师施教的难度,故应该改革这种情况。 4)对词汇量的要求太低。 现行大纲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单词1200个,理解词汇800个;也就是说,学生在中学里只需学习2000个英语词汇。这么低的要求,与大纲要求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需要相差甚远。故应该提高对词汇的要求。至于说提高到多少,这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2.改革教学观念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没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便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实践。如果教学观念滞后,就不可能有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故教学观念的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 改变观念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应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改革观念最有效的途径是出国进修,直接感受国外英语教学的思想和观念。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虚怀若谷,不断地学习。只有这样,观念方可转变,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不至于落伍。 3.改革和完善现行教材 现行教材有很多的优点,它已被广大中学师生所接受。但作为一套教材,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2)教材缺乏系统性。 3)教材中的漏误。 4)配套材料不够完善。 5)缺乏系统配套的泛读材料。 6)语言不严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达标。根据以上问题,现行教材亟待改革。 4.改革教法 英语教学法是执教者根据英语教育的基本规律所采用的一种语言教学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的。采用了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可有效。回顾我国英语教学法的演变过程,真可谓步履艰难。自从中国开始大规模的英语教学以来近百年,英语教学法经历了五个时期,即:对比法──直接法──翻译法──结构法和功能法。而这五种教学法又是交替使用,从来没有被单独使用过,其中翻译法沿用的时间最长。这一方法主要针对英语知识的教学,它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而现在的新教材是功能法和结构法的产物,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体现。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要求培养学生能在国际交往中直接使用英语的能力。改革教法的目的就是要把过去的知识传授型的方法和不适合新教材的教学法改为功能交际法,以便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5.改革教学手段 新教材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新教材容量大,课时有限,因此如果在教学中还一味地使用过去的“三个一”(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那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更不用说达到教学目标了。鉴于此,各学校应该尽力去改善英语教学的手段。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现代化的视听仪器和教学辅助设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6.改革评估检测 考试、检测是评估教学效果的惯用手段。尽管新教材已经使用了六年多了,但至今还没有一套完全适合新教材的评估检测手段。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考、教脱节。新教材以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而现在的考试,评估仍然是以考试语法为主,这严重影响着教学。众所周知,考什么教什么,尽管近年来对能力的考查有所侧重,但事实上现在的考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语法考试的影响。故导致在复习备考阶段,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了语法复习上。因此这种评估检测手段亟待改革。 7.改革师资现状 目前,全国各地中学英语师资水平很不均衡。越是贫困的地区,师资水平越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七十年代,由于师资缺乏,全国各地举办了不少的短训班。短训班里培训出的教师解决了当时教师缺乏的问题,而这部分人的英语素质不高。 2)现在的中学教师中大多数属于八十年代中专或大专毕业生,虽然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努力,自修,拿到了大本函授文凭,但实际上,大多数的水平提高幅度不大。 3)函授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因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学习过程中,须进行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训练,而函授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4)由于工作环境和时间的推移,教师们的听、说能力不断地退化。 5)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教师流动较大。这样就使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教师师资水平越来越高,落后地区的师资水平越来越低,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很不利于英语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必须设法改革英语师资的现状。为了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家教委计划将在近三年内培养一万名能教会研的教师,这对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件难得的好事,除此之外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应该为教师们创造条件,鼓励进修。 三、英语教学改革遵循的几个原则 1.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有利于思想情感教育;有利于智力智能的培养。凡是不符合这“三个有利于”的作法,都应该改。 2.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注意英语教育的多元性原则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之一也正是教学内容和教材的个性化的特点之一。根据这一特点,同时根据我国的地域差别,各地对英语的需求程度不同。实践证明,单一的课程设置是行不通的,所以在修订大纲、教材、考试时,应充分注意这一实际。 3.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或本校的实际,根据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只要能在原有基础上,改革后能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就应该大胆去改。 4.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科学化的原则 在教改中,首先我们要对英语教学的历史进行反思,客观地分析,肯定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以便在教改中方向明确,少走弯路。 其次,在教改中,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作法,为我所用。 再次,在教改的路上,要不时地注意回头望,遇到问题要多做辩证的分析,少点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 总之,凡是不利于推行素质教育的情况均需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我们有责任为深化教学改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都来为教学改革出谋献策,那么,我们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之日也就为期不远了。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为之奋斗!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基于情感教学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 情感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 必要性 现状 策略 论文摘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中学英语学科情感教育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本文作者针对中学英语情感教学的现状,在学习新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的情感教育模式与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引言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情感认知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对其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英语教育是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英语教学与情感的内在联系,使英语教育成为了情感教育的良好载体之一。英语是一种工具,但不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工具,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它在被人类使用时,已经被赋予了人类的思想感情,不仅具有工具性这一本质特征,还具有思想性这一人文色彩。无论是口头的语言还是书面的文章,都是客观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其中必然包含人类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认识,蕴涵丰富的情感内容。 2.中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人作为一个有机体,感性与理性发展应该是协调的,若片面地追求理性而忽视感性,必然就会导致学生人格发展的障碍。追求理性思考的深刻,而忽视感性思考的力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力的发展,反而会阻碍其发展。有的英语教师总是按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灌输,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用自己的感悟覆盖学生的感悟,要求学生从一定的角度理解以求达到同一认知层次。而实际上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品味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整齐划一”的“目中无人”教学,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的悲剧。 教学中重视非智力因素有利于教学的成功,我们要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优化教学,促进认知教育的发展。中学英语教育过程扭曲了学习品质的培养,忽略了个性的培养,机械化了高级社会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大多数英语教师把对词汇和语法的理解和运用作为知识和能力目标。新课程实施后,教师通过培训,能够接受新课程的理念,但接受仅仅是一种认同,还没有能够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在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 3.中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学的现状 在英语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考试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注重讲练,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备,要求答案的规范统一,使原本情趣盎然的英语课上成了知识训练的工具性学科。有的教师甚至把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作为其教学的终极追求。英语课堂缺乏审美性、情感性和创造性,更多的是对英语知识的解构和量化,对解题技巧的选择和运用。抽象、概括、分析、比较的讲解训练充斥着教师和学生的头脑,占据着英语教学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忽视英语的特点,突出的不是人的审美价值,也不是对学生高尚健康情感的熏陶感染;忽视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长远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传授和重复繁琐的应试训练,使得情感的忽视变得理所当然,使得学生本来丰富活泼的生命被变成考试的机器。教师也因为忽视育人目标而失去教学的制高点,而对于整个英语教学来说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本真意义。 4.中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情感教学的策略 4.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还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育或教学活动的背景、条件、手段,它的价值也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促进知识教学的工具性价值,更在于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不断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动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活动效率、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情感的迁移功能、感染功能、动力功能和协调功能的积极作用,笔者提出了两条策略:一是感化策略,二是期待策略。 4.1.1感化策略 所谓感化策略,就是教师把自己作为一个情感源,产生出一个情感场,使学生置身于这个情感场中被感化,激活学生这个情感源,通过三个情感交流回路:①师生间爱的情感交流回路;②师生间人格情感的交流回路;③期待情感交流回路,使师生间相互了解,彼此接纳、互动以至达到情感共鸣,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4.1.2期待策略 所谓期待策略,就是教师通过期待建立对学生的信任,寄予厚望,使期待和厚爱转化为学生的领悟和愉悦的情感体验,营造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结出期待效应的硕果。 如,作业批语就是教师情感输出的载体,它体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意见和态度,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期待。“Well done!Pay attention to your handwriting, won’t you?”诸如此类的作业批语具有一种积极的期待情感魅力,能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和调节功能,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4.2完善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是指教师从情感维度上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这里虽强调了从情感维度上对教学内容的加工、组织,但丝毫不忽视认知维度上的加工、组织,以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个理想的情况是,在从认知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的基础上,又从情感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两者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把情感性策略的运用作为变量,而把认知性策略的运用视为不变而已。我们知道,无论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是接受教学内容的学生,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感现象,或者说,都是情知并存、交融的实体。 比如,通过对高中课文Madam Curie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居里夫人:“Failure,a little success;a little more failure a little more success.”对科学孜孜不倦,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意志坚定,为科学奉献终身的崇高精神,并在具体实例中,通过教学指导学生向居里夫人学习。 5.结语 中学英语科情感教育有待研究的方面还有很多,如怎样表达情感目标,如何挖掘典型的、正确的、针对性强的情感教育内容,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度”,如何开发情感教育课程资源,等等。特别是在具体的、操作性的实践探索方面,还有待着我们去开掘和努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深入把握语言文化内涵切实提高应用外语能力——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 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跨文化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深层去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论文在《英语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应该重视和传播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研版新高中英语教材的使用已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其阅读题材语言地道、风格新颖,内容极具时效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因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阅历背景知识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和理解的障碍也随之突显。语言常常被称为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深深烙着民族政治、历史、文化、习俗的印痕。学习外语,不光要掌握其语言,还要深刻理解掌握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社会文化因素。本文就外研版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请教于大方之家。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和习俗 著名的文体学专家王佐良教授曾这样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水乳交融。“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就必须理解语言的深层基础——文化,要弄清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其社会制度、历史沿革、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只有把握了文化背景,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方人交际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俯拾皆是:在西方,情侣、亲人、朋友在公众场合亲吻、拥抱被视为礼仪或自然之事。而同性之间表现过于亲密被视为不正常或Gay(同性恋);年长者被直呼其大名比称呼为“爷爷、奶奶、叔叔”更感到开心;初次见面交谈的话题是天气、运动、新闻、电影或假期情况,而不是别人的年龄、职业、薪水或家庭状况。此外,文化也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学习。许多学生诧异在阅读或与西方人交流时,独立的每个单词都懂,就是不知句子所云。如阅读理解中读到的“Ihavenevermetanyonesoreluctanttospendmoney,youScrooge!.这个句子没有深奥的单词和复杂的句式,但许多学生被Scrooge难住了。其实,只要对英美文学有所了解就知道,Scrooge这个字是从英国文豪狄更斯的小说“小气财神”中的一位吝啬鬼而来,也是圣诞颂歌中的一个主要角色,在人们的口语中广为使用。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体会其中的讽刺性,因而也欣赏不到语言在此的辛辣和美妙。正如西方人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就无法深刻理解林黛玉之美与白雪公主的美有何区别。“可见,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交际的语言能力,外语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以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 二、语言教学必须融入语言的文化背景 而不能脱离文化单纯教授语言技巧文化是理解和掌握语言的基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就要了解对象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等知识。否则交际中就会产生解甚至闹出笑话。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语音和语法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现代夕吾教学观点认为交际错误有语法和语用两种错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面对面的言语交际时,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被称为语用失误。”语法错误只会让人觉得语言学习者的水平不够,而语用的错误常会被人误会为对对方风俗习惯的不尊重从而产生严重的麻烦。所以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深层去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应该重视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提高深层次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渗透力的方法和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材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要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遗憾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词汇、语法、句子等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上,却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指导、学习。笔者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互相渗透越来越多的形势下,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西方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灵活地向学生阐述中西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做一个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英美原版影视、录音、图片等手段创立英语学习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们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l生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标准、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基本语言知识。 3.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从而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4.在要求学生关注外来文化的同时,应提醒同学们同样重视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不仅在于对世界文化的了解,还应包括向世界介绍本土文化的能力。 5.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英语话剧表演、请外籍人士来座谈或做英语文化知识讲座等,让学生在具有“信息差”的真实语言环境中切实感悟到:“讲语言其实也是讲文化”,帮助同学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也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从英语教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用英语文化模式思维的习惯,掌握两种文化差异,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总之,跨文化交际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学英语课堂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浅析中学英语教学的现象学教育学思考 论文关键词:现象学教育学 英语课程 知识 论文摘要:现象学作为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对教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产生了现象学教育学。本文以现象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传统英语课程教育的反思和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理解,从现象学视角对中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梳理和解读。英语教学改革强调师生的双向交流、知识的自主建构等,均体现了现象学教育学的观点,同时也符合现象学教育学对教育的理解非常注重体验、实践和反思,并且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等特点。 1、现象学教育学的内涵 现象学教育学是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西欧教育思想领域逐步采用的一个名词,现象学教育学是专业实践者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现象学的理念和方法对教育进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建构,是针对教育中盛行的实证主义、理性主义、技术主义等科学主义范式提出的新的话语和思考方式;现象学教育学者确立了实践认识论并运用人文科学研究的质性方法关注人类生活世界中的教育实践。尤其重视对儿童的经验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维度进行探讨。 2、传统中学英语教学的现象学教育学审视 以现象学教育学为角度解读传统中学英语教学,将会发现传统英语教学有很多与现象学教育学以及与英语教学改革相冲突的地方。现象学教育学强调对生活的理解,实践过程中师生的双向互动、知识的动态性等。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些。 2.1 强调学生的过去世界,忽视学生生活着的现在世界和未来世界 学校的英语教学生活往往要伴随着一个人走过生命之初的十几年。并且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一个人未来的生活,这就要求学校的英语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传统的学校英语却蕴藏着一种特有的隐蔽课程,一种认同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即认为只有通过学校所教授的知识才是有英语教学价值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并不具有所谓科学的教育价值,甚至违反学校英语教学的价值标准的。因此,传统英语教学的内容过多地强调学生的过去世界,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他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使得学生对生活一无所知,充满了迷茫,造成了严重脱离实际的后果,所培养的人才欠缺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力很弱。 2.2 强调教师的单向灌输,忽视双向交流 我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多类似于玛格丽特米德所说“前喻型”文化,即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两者之间以接受,模仿为主,不太注重突破和创新。的确如此,传统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却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英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英语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英语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示范,你练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它源于我国封建教育中的师法和家法,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2.3 强调英语的客观性,忽视英语的文化性 “任何一种认识活动,都不是纯粹的‘外在的’反映过程,而是包括着非常复杂的‘内在的‘理解过程’。”英语的习得也不例外。英语是具有客观属性和主观属性的,客观属性是指英语本身的描述,是一种静态的过程;主观属性是指人类对英语主观认识的成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但传统英语教学过分强调了英语的客观属性,根据布期希尔的观点,要达到英语的客观性,就要达到“公共性”、“可检验性”、“可证实性”,“一致性”,“非人格性”和“公共可传达性”六种标准,而这六种标准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就说明英语的客观性是不可能达到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日内瓦大学的创始人雷蒙曾把知识分为客观理性的知识和主观心灵的知识,更能说明知识建构过程中主体的参与,他认为,第一种知识远离事物,把思想同其客体以及所有客体隔离或割裂开来,第二种知识则是学习者的思想与学习内容所表达的思想融为一体,后者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心东西,这种东西是体验的,反省的,如同自己的意识一样。因此,作为英语学科知识也是同样的道理。 3、中学英语教学的现象学教育学启示 3.1 中学英语教学应该强调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造福于人类,但同时也毁灭了人类自身。各种危害人类的问题频出不断,把人的“生活世界”严重地剥离了,在学校英语教学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英语教学过程中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接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替代。人的主体性没有了。而教育交往的发生、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教育交往的基础。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从其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英语课程体系中地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英语课程的基本来源。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课程,是现象学教育学英语课程观的基本命题。所以,英语教学着重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知识的基本来源;尤其是强调让每一位学生感受生活,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英语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生活、现实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 3.2 中学英语教学应该强调师生的双向交流 “交互主体性”是现象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由胡塞尔提出,其强调“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互惠的。老师会改变学生,反之亦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中学英语教学也同时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3.3 中学英语教学应该强调英语知识的自主构建 新的英语课程改革中,“知识是假设,教材是范例”的观念正在被人们广泛接受。在现象学教育学中,知识被理解为一种动态进程,认为要通过体验和理解,能动的建构方能成为知识。现象学教育学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同时也注重对话、交流,这才是英语知识的自主建构。首先,知识要被理解为是一种假设;而对教材的理解也逐渐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完全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其次,英语教学改革,相对于英语教师的教来说,更注重学生的学,教师被定义为引导者、领路人;相对于学习的结果来说,更关注英语学习的过程。此外,现象学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精神建构。是一种相互间的思想和交流、沟通和理解。而言语的交流是人的思想沟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对话教学”的重要地位。教师应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亦即地位平等的对话者,明白对话应位于不同观点之上,应该把同一性和差异性统一起来,从而达到英语知识技能的自主建构。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当前职业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职业中学 心理响应 被动灌输 鼓励机制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 摘要:在当前职业中学教育中,英语教学越来越表现出其突出的作用,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下对英语熟练应用,并且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新的复合型当代工人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本文就当前职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当前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的地位已经表现地越来越突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健全的进程中,社会对人才地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素质、实用技能、英语读、写能力等一些与现代化生产联系紧密的要素,成为了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首选标准,尤其是在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先进生产工艺的应用等方面,英语知识表现出其重要作用。 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中学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差、学生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心理压力大、口语表达能力差、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以及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职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于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要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从根本上处理好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正确认识,采用贴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把英语学好。 一、当前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职业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能干好工作,对于现在生产技术飞速发展情况下,对技术人才在英语上的要求不了解,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因而造成对英语学习的误解。 (一)职业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 根据有关教育方面的资料显示:在职业中学中60%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单词读、写困难;30%的学生基础可以,但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实际英语成绩差;10%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受整个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英语读、写能力提高缓慢。实际职业中学学生英语的基础,比统计的情况更严峻,在简单的音标、语法、时态等方面都错误连篇。 (二)职业中学生对学习英语心理惧怕 由于英语基础薄弱,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惧怕的心理,逃课、抄袭作业、害怕课堂提问、害怕听写单词、害怕读单词、课文是他们共同的表现,上英语课如同听天书腾云驾雾一般,不知所云。面对单词不知如何读,老师领读时,只是和尚念经一样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自己却迷迷糊糊、不知所云,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最怕听写单词。不敢问老师任何问题,怕老师问及其他的问题,不懂装懂。 (三)心理压力造成职业中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 由于对学习英语的惧怕,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枯燥、繁多的单词、语法、时态变化和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使得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厌倦情绪,失去了对学习英语的信心。继而,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 (四)口语差造成职业中学生对自己学好英语失去信心 英语教学中,口语是学习英语的关键。可实际中口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为薄弱的环节,音标基础差,不敢读单词,怕出错。不会读单词,造成记忆单词困难,听写困难、背、读课文困难、理解课文困难,跟讲课进度一点都合不上拍,找不到学习英语的感觉,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失去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五)传统被动式的灌输英语教学方法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老师一味的赶教学进度,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是满堂灌,老师累的气喘嘘嘘,学生听的迷迷糊糊,在接下来就是听写单词、背诵课文、做练习题、测验考试,周而复始,形成了机械的程序化,教学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老师主动的灌,学生被动的听,学习成了一种使命,上课成了完成任务,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程不变的课堂,严肃认真的老师,老师讲,学生听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对英语这门,主要靠对话交流的课程失去了交流的环境,变成了一滩死水,听、说、读、写不能有效的结合,枯燥的环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防治对策 (一)调查摸底,从基本开始,夯实英语音标、语法基础知识 调查摸底,了解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进入职业中英语的第一堂课,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态度的重要一步。根据学生对英语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计划的进行音标、基本语法知识的补课,在补课的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尽可能的让学生夯实音标、语法基础,使学生敢读、敢说,并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形成有效的鼓励机制,树立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信心,使学生在对英语学习上产生积极的心理响应,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行趣味英语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实行趣味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有效途径,趣味教学就是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在教学中穿插一些生动的英语故事情节、幽默的英语笑话、国外的风土人情等的内容,使枯燥地英语学习变的生动有活力,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实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理想、信念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学习英语这门课程中。职业中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认识程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错误的认为:“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干好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导致对于英语的学习的放松,甚至于放弃。”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英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一定的英语知识水平,就看不懂设备的说明、工艺流程的变化、工艺参数的指示等最简单的生产常识,更无法谈起操作设备、改进工艺、提高质量,也就无法干好工作。再如生活中大多数家庭电器的说明都使用英语,读不懂说明又何谈正确使用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需要、是适应英语教学的需要,更是树立学生要学好英语的需要。 (四)积极开展英语口语交流活动,树立学生敢说、能说的信心 积极开展英语口语交流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英语故事角色表演、英语日记讲述、英语园地、英语论坛、英语角等活动,通过活动达到让学生进入到学习英语的状态去,从而树立学生敢说、能说英语的信心。 (五)实行教育心理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教育心理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配合老师的讲解,合上老师讲课的节拍,跟上老师授课的进度,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向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争取最大的学习效率。 (六)运用现代化图文并茂的声、相教学设施,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老师授课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更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声、相教学设施,做到直观、趣味,使学生易于接受,不仅做到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更有趣味的理性讲解,从而改变了一程不变的课堂、严肃认真的老师、枯燥无味的环境,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束语 职业英语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就是要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讲解,使学生打好基础,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继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水平,只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职业中学生将不再是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五不要” 摘 要:本文论述了在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克服不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 树立起正确的指导思想,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认真负责地开展英语教学工作。全面完成职业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 关键词:职业中学 英语教学 五不要 在职业中学就读的学生往往有相当部分人语数外文化成绩不太好,尤其是英语成绩就更不理想,甚至有的学生已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不但影响了职业中学阶段英语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也影响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将来的自身发展。作为英语教学者,在教学中应当做到“五不要”。 一、不要有学教英语无所谓的思想。 有些人认为职业中学的学生到职中读书是为了学一门“手艺”,便于将来就业,文化课特别是英语学不学无所谓,学一点英语知识更好,不学也没有多大关系,因而形成学生不肯学、教师也不愿教的局面。殊不知当今社会是信息飞速传递、知识爆炸的时代,目前正面临着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如果不懂得基础的英语知识肯定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而且职业中学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的内容有很多是与英语密切相关的,如计算机、电子、机械、旅游等。有些学校甚至还聘请外籍老师来教学生的专业课。如某工程学院就聘请了一位印度籍的老师给学生上计算机课,而这位外籍老师只会说英语却不会说汉语,而且这位老师不允许中国的老师事先用汉语给学生讲解他的专业课。试想,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他又怎能听得懂外籍老师讲的课呢?因此我们必须要树立学习英语知识的思想,形成学生努力学、教师认真教的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二、不要有“只看课”不教学的行为。 往往职业中学的英语课学生学起来困难,教者教起来就更加吃力。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个别教师注重学生不吵不闹不违反纪律就行,而忽视英语知识的传授。这样从外表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该上的课都上了,学生不缺课,教师也在课堂上,而实质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认真地开展英语教学工作,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三、不要只“灌输”,不讲究教学效果。 在职中英语教学中,有少数教师不分情况、不顾实际,大量地传授知识点。殊不知有许多学生英语知识基础本来就很薄弱,往往是随记随忘,一听而过,甚至有少数学生根本就听不懂教师讲的是什么,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成绩不好,教师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一补就是几课,其效果并不理想。有的一册书补了五六遍还是有许多知识不懂。教学者一是要注重基础,讲解能够让学生听得懂且容易记忆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注重循序渐进。前面的知识学懂了,再传授新的知识点。例如我们在讲解英语语法中的五种基本句型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英语单词的词性,即noun, verb, pronoun, adjective, adverb, conjunctive, number, article, etc.然后给学生讲解句子的成分。在英语中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七种:主语、谓语、宾语、表语、补语、定语和状语。其中充当主语的通常为名词、代词以及相当于名词的词,一般放在句首;充当谓语的词常由动词担任,一般放在主语之后;充当宾语的词常由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放在及物动词或介词之后;补语用来补充主语和宾语的意义,常由名词或形容词担任;表语位于连系动词之后,常由名词、代词、形容词担任;定语常由形容词担任而状语则由副词担任。在同学们理解了句子的基本成分之后,再给他们讲解英语语法中的五种基本句型,即:S+V,S+V+O,S+V+P,S+V+IO+DO,S+V+O+C并且给他们分别讲解这五种句型的区别。如在S+V句型中,谓语动词为不及物动词,不能跟宾语,类似的动词有work, arrive, live, go等;在S+V+P句型中,谓语动词为连系动词,类似的动词有be, look, seem, smell, feel, get, remain, become等;在S+V+O句型中,谓语动词为及物动词,直接跟名词或代词作宾语,类似的动词有study, climb, like, respect, teach等。就像这样一步步地由浅入深的给学生讲解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注重分类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的接受能力,有区别的进行讲解。给英语基础好些的学生布置一些有深度的题目如句子翻译和英语作文等,然后再进行个别辅导;而在课堂上要面向大多数,尽量用较浅的语言知识将课文和语法讲透彻,从而争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不要主观抽象地进行讲解英语课程。 在职业中学中的有些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不太强,他们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往往要依靠直观形象的帮助。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多开展英语教学方面的活动,寓教于乐,使他们在欢乐中学到英语知识。如开展竞赛活动,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设置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流,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组织一些与英语有关的文艺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动作、手势、表情等方式来活跃教学气氛,同时也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来增强教学效果。 五、不要对学生求全责备的批评。 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和每一个回答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谓“人激则志宏”,表明了激励的作用。教师应当坚持使用鼓励的方法。有些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基础差,难免在作业中出错,回答提问时答不上来。作为教师千万不能运用“你笨死了,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等类似的词语来刺激他们。如果这样,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受挫,以后就再也不敢开口讲英语了。教师应在学生的努力中找出亮点加以表扬,帮助他们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在职业中学的教学中,英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大事。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我想只要教学者都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浅谈中学英语教学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教学和谐统一律 三序和谐统一律 知识与智力 [论文摘要]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掌握运用教、学和谐统一规律,充分发挥教、学两个积极性;将教材学科体系知识结构的序、学生认识规律的序和教学结构程序三序统一,循序渐进,教学才能高质量高效率;教思路、教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笔者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学法》和《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以及几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出如下一些中学英语教学规律,供同仁们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教学和谐统一律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教学中,教是为了学,受制约于学;学需要教,受指导于教。教和学相辅相成,缺一都构不成教学过程的额有机整体,都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它是对立统一的规律在英语教学关系上的体现。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技能课程。至少在最初阶段,教英语不像教学历史或化学那样主要是由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英语教学中当然有该学到的知识,如语言学、音位学等知识,但这些并不是我们在教学初期阶段所要教给学生的。同样,对于英语教学,毫无疑问,模仿是成功的钥匙之一。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准教师发音的能力,取决于准确模仿教师语音的技能,取决于反复练习同样的语音和句型的耐心和恒心,取决于掌握它们的牢固的记忆力。当然,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因为这些对学生的学习信念,学习习惯和学习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的质量。 既然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言语技能,都要靠学生自己学得主动、练得积极才能有所长进,教师只能主导而不能包办代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师在教学中莫“硬灌”,应启发诱导。《礼记·学记》批评了当时教学中违反教学方法和原则的弊端:“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教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细细品味,正是今天教学中不懂教学艺术,“满堂灌”的活写照。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革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成为学生从不会到会,积极学习、逐步提高运用英语能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犹如导演,学生犹如演员,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快,用得快,用得活,才能迅速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态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信心。在示范和组织学生进行操练时,必须特别注意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与体谅。如,当学生相互间进行课堂操练时,教师来往于之间,仔细倾听他们的操练;学生语塞时,帮助提示一下;听到语误时,轻声纠正,态度亲切自然??当课堂操练一时达不到要求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不随意呵斥学生,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应耐心地加以引导,鼓励学生重新操练。教师正确的教态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课堂上的和谐与默切。 作为教师,都应热爱学生,这也是使教学达到和谐统一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爱应该是理解与尊重。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尊重,只有尊重才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爱,也才能做到教、学的和谐统一。尊重、理解学生并不排斥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爱之深,则求之切”,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严格要求的本身,就体现着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施之以尊重,报之以爱戴;加之以威,只能报之以怨。”过分的苛求,不堪接受的批评,有辱人格的谴责,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激发起学生的反感和对抗情绪,因而也就达不到教、学的和谐统一。掌握和运用教、学和谐统一律,充分发挥教、学两个积极性,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完美地结合,是教师时刻都要考虑的,永远创造不完的教学艺术主题。 二、三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 教学中使教材科学体系知识结构的序(内容)、学生认识规律----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序(方法)、教学结构程序(形式),三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的教学,教学才能高质量高效率。三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 中学英语课本是中学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其依据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既然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都有原则性的规定,课本就是这些规定的具体化,就是说,课本的编写要经过编者们的大量创造性劳动,使语音、词汇、语法、课文和练习的挑选、安排、组织等方面符合学习的规律,编得即便于教师教、又便于学生学。 一般来说,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入门阶段,教材内容很简单,每课的句型和单词都是有限的,学生可以直接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这时教师就不需要讲授过多的语音知识和语法规则。但随着学生学习的语言项目增多和语言现象变复杂,就有需要和可能从一些语言材料里总结和归纳出必要的语法规则。不这样,就不可能使学生理解较复杂或变得繁杂的语言现象和掌握更多的语言项目。即使在这个时候,也还要坚持精讲多练。至于那些对实际运用语言影响不大的语法现象,可少讲,只要学生理解了就行。 一本好教科书能大大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它循序渐进、举例说明并提供了新材料的练习。但是,书不是教师,它不会教、不会听、不会纠错,也不会鼓励学生,不管课本编写得如何好,指导还必须来自教师而不是课本。新教师、负担过重的教师和对自己缺乏信心的教师有时候回陷入所谓的“教科书的圈套”。他们先用“Good morning, class. Open your books to page”问候学生,然后整节课时间都花费在朗读和做书上的练习上。教师和学生完全依赖课本,成为书面文字即印刷符号的奴隶。教师不是在教,而学生也没有达到掌握英语句型的目的。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使用课本中的材料。许多教科书的练习本身就给出了许多用法:打开书或合上书做、口头或笔头做、有个别学生或有一组学生来做。总之,要记住教科书仅仅是一个帮助达到目的的非常有用的工具。不要把它当作拐杖或教师的替身,因为语言的实质是双方相互交流。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主要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英语课要上成实践课,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要用于实践,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初中阶段年级越低,练习时间应越多。对语言知识必须精讲,讲授知识为了知道实践。语言知识讲授的范围、深度、方法和时机要由语言实践和教学需要来决定。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巴班斯基说:“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要分清主次,并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主要内容方面,并通过这些主要内容去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必须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基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每一节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就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充满信心;反之,如果教师有一节课上不好,学生学得不扎实,就会产生学习上的“空白点”;这种如果经常出现,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人们常说的“夹生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学生大面积掉队的严重后果。教学中,只有将知识的序、学生认识过程的序、教师安排课堂结构程序的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才能产生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知识与智力相辅相成 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在激发学生兴趣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教思路、教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相似的和不同的情境中去,知识迁移,提高效益。所以,知识与智力相辅相成是教学的又一规律。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教改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培养学习能力,核心又在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选择合理的思路,形成有序的逻辑思维形式,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这一根本目的,从而提高学习效益。比如在介词教学中,我们可采用直观的教学法来帮助学生选择介词,以达到激发兴趣、加强理解、增强记忆,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我们可以用一个箭头、圆点、方框来表示方向介词;我们还可以在黑板上画几个直观图,利用教室里熟悉的实物,通过对每副图的重复或替换练习来演示它们的用法。 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英语教学要注意培育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力。这不仅有助于学习英语、学习其他学科,也有助于将来从事任何工作。英语知识的内在规律是人们经过长期总结、归纳出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从感知到认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认识活动,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学生所学的英语是外国语言,许多语言现象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例如,在汉语中,“我有一本书”和“桌上有一本书”都是一个“有”字,而英语中相对应的“有”则有表示“所有”(have)和表示“存在”(there be)的差别。又如,在汉语中修饰名词的动词词组和主谓结构是放在受修饰词的前面。如:昨天来的那个人是我的叔叔。而在英语中,定语从句则应置于受修饰词的后面,如The man who came yesterday is my uncle. 学生在学习这些英语知识时,通过英汉分析对比,可以学会全面看问题的本领和防止思想僵化。在英语教学中,通过看图说话,问答,对话,按指定情景写作、自由作文,改写课文或课文的结局,对课文里人物、行为多问几个“why,if”之类的问题等等,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力都是大有好处的。 教、学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同时进行的,统一实现的。因为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凭借,智力是用知识来呈现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是知识结晶。二者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所以应把掌握双基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统一起来,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同步,相得益彰,协调发展,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懂得知识本身是什么,同时教给学生怎样正确获得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捕获“猎物”的措施,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聪明,解决学习中的各种矛盾。 教学归根结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教是为了不教”。一个好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逐渐教会学生主动地猎取知识、运用知识,因为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跟着老师学一辈子,同时,自学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抓了自学能力的培养,就可以把其他许多智能的培养带动起来,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就会永远伴随着智能的发展,这就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开辟广阔的天地,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就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会转化为长期的记忆。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浅谈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英文歌曲运用 论文摘要: 英文歌曲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它们不仅能用于有目的的语言训练,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其潜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英语语言学习的意识。本文就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1.前言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受,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众所周知,外语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所有的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都是采用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缺乏趣味性和主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学得被动,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课堂气氛变得沉闷,教学效果差。 目前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很费功夫并且很乏味,成效比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一些学生忽略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热情。其次,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欠佳,长久一直没有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另一点很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不够,甚至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教学内容“灌”给学生。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就要采取有效的办法。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主动地学习。只有这样才会改变局面,提高教学质量。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学习的方法,便是教英语的好方法。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英文歌曲,不但能够使学生通过听和唱来学习英语,而且有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积极性,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英语教学中运用英文歌曲的理论依据 2.1运用英文歌曲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2.1.1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依靠形象思维支持。相对于枯燥的记忆、背诵而言,学生更喜欢直观形象的语言。通过教唱英文歌曲的教学手段,将语言与情景结合,将音乐引入英语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对英语学习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 2.1.2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获得知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将英文歌曲引入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正符合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一认识规律。英文歌曲把语言知识融于有趣的歌词中,将知识与趣味、抽象与形象结合起来,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形象材料,为学生搭起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桥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听歌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如在圣诞节来临之前,教师可选择一些与圣诞有关的歌曲如“We Wish a Merry Christmas”。在学习歌曲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的传统节日,重点介绍关于圣诞节的知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旋律中学习掌握一些英美文化知识。 2.2运用英文歌曲符合心理学原理和生理学原理。 2.2.1符合生理学原理。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是音乐感情的脑。听歌曲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刺激大脑,激活右脑,引起高度兴奋,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感,还可以激活主管语言的左脑,使其兴奋。这样左右脑交替兴奋,不仅能够使思维与语言引起共振,使口语通畅、自然,而且可以挖掘潜力。 2.2.2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认知心理学主张让学生在有意的情景中操练英语。生记硬背是不可取的,听唱英文歌曲就为学生建立起了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调动其高度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发挥其潜在的能量,这就为学生轻轻松松地接受知识奠定了基础。 3.英文歌曲的具体运用 3.1利用英文歌曲进行语音训练。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选用一些英文歌曲对学生进行语音训练。如可以利用歌曲等单词帮助学生纠正和训练双元音、长元音等的发音。还可以利用一些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的儿歌民谣来纠正发音。另外连续、弱读等现象在英语歌曲中也大量存在,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听唱,习得自然的英语语感。 3.2利用英文歌曲进行听力训练。 学生在长时间的听力训练过程中,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如不进行调节,教学效果就不会尽如人意。由于歌曲具有较好的精神调节的作用,所以教师如能适时播放一些优美的歌曲,学生的精神和情绪都能得到放松。当然听歌并不是单纯地放歌给学生听。另外,如果学生不了解背景知识,不理解歌词的内涵,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听歌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可以将歌词编成填空练习,让学生填空;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自主决定哪些词空出,一般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学生听完做完之后再核对;也可以再次放音让学生进行自我校对,最后老师讲解给出正确答案。 3.3利用英文歌曲进行语法训练。 在语法教学中,如果英文歌曲运用适当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以“If You Are Happy”为例,这首歌曲可以进行真实条件句练习。这首歌中这种句子反复出现多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训练能够得到他们所喜爱的英文歌曲的歌词,满足他们学有所用的要求,切身体会感受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听英文歌曲记录歌词的习惯,使英语学习和爱好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4利用英文歌曲进行翻译训练。 英文歌曲形似诗歌,翻译起来看似简单,但要译好则不易。把枯燥的翻译与诗歌结合起来,翻译知识的讲解会更生动、直观、实用。教师可以让学生翻译,然后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理解直译与意译之间的区别。诸如此类的练习多了,学生的知识也慢慢地丰富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兴趣也会不断地提高。 4.英文歌曲的选择 英文歌曲能为英语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料。但以英语歌曲教学并不是很容易把握的,因此选择恰当的英文歌曲对教学来说很重要。英文歌曲的选择应满足以下几点: 旋律要优美,要符合中国的社会文化形式;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应易于理解;歌曲的词句应非常清晰,能够适合进行语言训练;歌曲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水平或能满足特定的教学目的;所选歌曲应是健康向上、教人自信自强、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励志歌曲。 5.运用英文歌曲进行英语教学的实践意义 运用生动循环的韵律,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歌曲的特定情景中,学生的感情与歌词的内容产生共鸣进而能够使学生获得愉悦。英文歌曲中蕴涵着巨大的语言潜能和英语实践能力,使学生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提高。实践表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运用英文歌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效用。 5.1使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主”或“教材为主”,教师讲解占据大部分时间,补充材料也仅仅限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而在教学中引入英文歌曲可以改善课堂的严肃气氛,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大大地增加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2创造轻松的英语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利用英文歌曲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在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的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并感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5.3提高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积极性,促进地道的、口语化的英语。 学生遇到和使用的英语大多为口语体,把英文歌曲应用到教学中,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输入。而且很多英文歌曲的韵律性强,便于记忆、朗读和演唱,唱几遍后学生就能模仿原句创造出自己的词句,自然而然地从语言输入过渡为语言输出,从而促使学生的口语能力不断提高。 5.4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歌曲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歌词所包含的内容能够把学生带入多彩的知识世界,促使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6.结语 音乐可以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歌曲不但是一种音乐形式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式。把英文歌曲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促进英语学习的好方法。但英文歌曲在教学中只是一种手段,教师一定要运用得当。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关于概念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探讨 【论文关键词】概念图 中学英语教学 理论探讨 【论文摘要】在我国,概念图已经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研究主要聚焦于理工科,文科甚少。本文首先对概念图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深入探讨了概念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并以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 一、概念图(Concept map)简介 20世纪初60年代,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Joseph D. Novak)教授根据Ausubel的学习理论提出了概念图这一概念[1]。Novak 和Gowin (1984) 首次提出了概念图,并将它运用到了教与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概念图“研究者 (Wandersee,1990)发现,这一结果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徐洪林等,2003)[3]。概念图是知识以图式的形式在大脑中储存的一种方式,它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概念图由代表概念、物体或行为的节点组成,并由综合、分层的空间网络形式来表示节点(概念)之间相互关系。概念(concepts)、命题(propositions)、交叉连接(cross-links)和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frameworks)是概念图的四个图表特征。在概念图中,节点通常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比如,椭圆;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概念。而以直线、单向或双向箭头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图将概念或知识等级分层,最上层是较为普遍、包容性较大的概念,下层是较为特殊、更为具体的概念,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归纳思考及演绎思考方式。图1是关于马(horse)的概念图,通过它可以对马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识。 二、概念图辅助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来源于Ausubel的学习理论。在他看来,人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新旧知识是否达到意义的同化,即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向该网络注入新知识。而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新知识必须和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相互作用。当学习者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同时Ausubel认为概念有不同的深度,可笼统也可具体。笼统的概念中包含着不太笼统的概念,在这些不太笼统的概念中又含有相当具体的概念。所以,根据概念具体的程度可以渐进地对概念进行区别。Ausubel 认为,学习者应会辨别新概念的层次。根据层次,把这些概念放入他们知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上,其实这个过程即是建构知识概念图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邵瑞珍,1984)[4]。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客体,而是来自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后来的研究发现,概念图理论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通过建构概念图,学习者必须把要学习的材料与大脑中已有的与该材料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上位学习”、“下位学习”或“并列结合学习”,不断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 2. 认知主义关于知识的本质研究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概念是用以组织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建构人类知识的细胞或基本要素。在知识的系统中,概念是构成和联结知识的“节点”。命题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 当代认知心理学通常将知识划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概念图作为一种元认知工具,超越了有关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分类,将传统教学所导致的机械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 用概念图来考察学生组织和理解知识的变化,强调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时,概念图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实质上是一致的。 3.人脑的记忆系统 人的记忆系统由3个存储器组成:感觉登录器,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当接收新知识时,若要形成大的知识体系,必须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进行有序的反复。概念图之所以能强有力地促进有意义学习,乃是因为它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加以其丰富的色彩感,去帮助学生组织知识并使之结构化,将较小范围内的彼此相关的概念与命题扩大化。记忆之所以存在,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存在。记忆的根源在于使新旧事物间产生联系,并使这种联系保存在人的大脑中。 根据记忆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形象记忆,这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和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进入商场和参观展览会留下的记忆。逻辑记忆,这是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如学习某种理论以及对定理、公式的记忆。情绪记忆,这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对第一次进人大学校园和第一次领取工资的愉快心情的记忆。运动记忆,这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如学习游泳和初学骑自行车时,对一个接一个动作的记忆。在日常生活中,上述四种记忆是相互联系,交叉进行的。 根据“左右脑机能分担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人的大脑中左脑的优势在语言、逻辑、数学、顺序,右脑的优势在韵律、音乐、图画、想象。应该通过系统、科学、简便的训练使两者有机结合、协调动作。由于概念图的本质在揭示事物间的各种关系并把它通过配有丰富颜色的“图”展现出来,故通过概念图辅助,学生不但可以很好的记忆所学内容,而且通过自己建构概念图,可以使学生把左右脑都调动起来,不断的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促进记忆的发生。 三、研究现状 概念图在国外的研究已经很成熟,国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引进(朱学庆,2002;徐洪林 康长运、刘恩山, 2003;赵国庆、陆志坚,2004;袁维新,2004 等)[5]和教学应用(赵金波、吴红霞,2004;杨淑莲,2004;刘恩山、徐洪林,2003;赵金坡、黎加厚,2004等)[6]。在教学应用中,理科教学方面居多,文科方面甚少。笔者的教学实验证明,概念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能帮助学生很好学习,记忆。本文在国内首次尝试探讨概念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四、概念图辅助中学英语教学 使用概念图的目的就是将知识在头脑中图式化、视觉化。基于概念图是描述以文本为基础的命题网络这一观点,Jonassen指出,概念图是对作者的认知结构的准确反映[7]。Kosslyn提出了一个代表包含事物的命题和形象的认知模式[8]。Paivio也指出,信息是以视觉和言语进行编码的[9]。因而概念图节点之间的联系正是基于图表为基础的,能让知识以网络空间的形式视觉化的呈现在学习者面前。White Gunstone列举出了关于概念图的六种用途:(1)探索对于话题的一个局限点的理解;(2)检查学习者对于指导的目的的理解;(3)检测学习者是否能勾画出概念之间的联系;(4)辨认学习者在确认概念之间关系时的变化;(5)找出哪些概念是核心的、关键的;(6)促进学习者的讨论[10]。 目前,学习成为一种越来越自主的体验,学习者和教育者都在寻求一种可以提高自我驱动获取知识的工具,而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则可以满足这一需要。在传统的学习目标分类上Bloom 认为,认知领域包含以下的几个步骤:知识(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 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这几个步骤一般是以由简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概念图能通过关键词的形式来更好的完成以上几个步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就是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的整合。而概念图可以把这个整合过程更清晰的用图表呈现出来,使学习者看到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新旧知识整合。 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师生表达知识的工具,其优势在于使知识图式化,视觉化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来分析复杂知识的结构。Novak 和 Okebukola and Jegede 指出,将关键词、核心词以图式的形式用概念图表示出来,学习者能更好的提炼语言和词汇;辨别文中的关键词;将这些关键的话语组织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图表呈现出来;并在以后的学习上更好的利用这些概念图[11]。构建概念图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增强了他们对内容理解的信心,通过对前面的知识的连接,将其与现有的知识框架所整合,使学习者感觉其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概念图的构建能把主题的多种方面的联系表现出来,因而能提供更多的例子使教学内容更清晰化。 五、概念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概念图辅助教学设计 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旧知与新知结合,相关概念与所教内容相连接,因而教师通过概念图整理归纳教学设计思路,课堂上能更好的呈现一种有组织、有框架的知识体系,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 2.概念图辅助头脑风暴学习与合作学习 计算机概念图工具给头脑风暴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计算机概念图,可以帮助降低用言语表达概念时出现的概念模糊、表达不清等情况;讨论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用概念图表达出来,以引导和激发讨论,促进有效的学生同伴及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同伴或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概念图,有助于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发展认知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使合作学习的进程速度更快更好。如在讲解Europe一词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学习词汇。(如图2)复习和学习与Europe相关的许多词汇,包括地球(Earth)七大洲(Antarctic, Africa,Europe,Asia,Ocean,South America,North America),四大洋(the India Ocean,the Pacific Ocean, the Atlantic Ocean, the Arctic Ocean)等等。当然还可以继续拓宽与地域有关的词汇。 3. 概念图辅助个人学习 概念图辅助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和和归纳;整合新旧知识;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它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并提高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4. 概念图辅助教学评价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评价工具,适用于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制作概念图的构图过程,了解其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以便给出即时诊断与指导,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进程,这样,概念图就是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工具。同样,概念图也可以作为总结性评价的工具,它对学生头脑中关于知识结构的图示化再现。教师和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自己学习的状况,从而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认识自我的状况,有效的认识自我。 六、概念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语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即使在交际教学法盛行的今天。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可以把单词在词典上查出来标注在单词下,但是却仍然无法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语法在英语学习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所以如何上好语法课,如何进行语法复习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以概念图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为例来说明概念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图2简要表明中学语法(动词专项二)的概念图。 我们要给学生一个语法的整体观,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语法体系。由于计算机概念图软件的优点(可以随意收缩),它可以逐层收缩。讲解动词专项(二)中语态时,可以进一步展开为图3。这样我们呈现给学生的不是单独的语法知识,而是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到宏观。他们学到的语法知识应该是彼此联系,而非独立存在的。这样语法之间的关系便明晰化了,而且现在学的语法知识与以往所学知识很容易产生联系,促进语法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 通过学生个人和学生小组之间合作画出自己所学的概念图,也可以很好的评价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结语 概念图是一种知识呈现的工具。在国内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其对外语学习的辅助作用日益突出。概念图具有导引或巡航的功能,将课文内容通过关键词进行概览;概念图通过图式呈现方式使知识更形象化、具体化的呈现;其节点间的连接与发展使学习者更好的将新旧知识联系、组织与整合,并延伸知识;学生在使用概念图的过程中,师生、同伴互动,促进合作学习。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将更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网络直播论文:浅谈播音员主持人如何适应网络直播环境 绪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直播风头日盛,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直播走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目前网络直播发展迅速,传媒界也有许多有志之士开始研究直播产业,但就我们现在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都立足于观察,没有真实的体验。本人将以自己9个余月的直播经历和3年的于传媒大学学习的播音主持学习经历为基础,深入探讨播音主持专业在新兴网络直播行业中有何有优势。 一、网络直播概况 随着大众传媒预科节目的出现与发展,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异常火爆,各个平台各种主播百花齐放,YY直播,花椒直播,映客直播,一直播等各色直播平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成为网络主播们的秀场。互联网演艺经纪平台得到长足的发展,在2010-2011年呈爆发式增长,至今仍有发展空间。而泛娱乐直播作为网络直播平台的一个新现象出现,主播表演表演才艺,甚至只需要化好妆坐在那里唠嗑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就像《娱乐至死》中提到的:“赫胥黎担心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泛娱乐化直播就像是歌舞升平一样对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主播是网络直播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受众来到直播游戏中看到的“门面”,他们一般都拥有姣好的面容,较为吸引人的才艺,以及明确的个人风格。主播质量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平台质量的体现。在网络直播平台主播类型越S富,能够吸引的玩家就越多,满足大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要求。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也与主播个人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直播的灵魂――互动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直播具有实时性,它通过留言和送礼物的方式实时反馈受众的体验。这与传统媒体当中主播有所不同。一般在传统媒体中,播音员主持人只需要预想受众的反应来进行节目内容的策划,在节目中也只有少量的留言互动。在传统媒体中,接收到受众反馈一般要绕一个大圈,才能传递到节目制作人手中。而在网络直播中,播音员主持人不再是独角戏,公屏上随时在进行着真实有效的互动,这其中有许多可以抓取的信息点,这就对主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机应变。在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以镜头为媒介,进行传播,不需要与受众进行过多的互动。而网络直播因它的实时性,也就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将内容顺利的进行下去,还要学会摘取公屏上的信息与大家进行良性的互动。 三、播音员主持人如何适应网络直播环境 在2017年上半年,本人及同学于口语课上进行了网络直播教学实践,每次课上的主题作业需在小米直播平台上以直播的形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直播与传统播音员主持人的主持形式相碰撞,使我们了解了网络直播的形式,并且对这种形式所需要的播音员主持人素质有了更透彻的认识,播音员主持人如何适应网络直播环境,总结如下: 1.提高信息筛选提取能力 在这个言论自由的年代,大家在网络中畅所欲言,但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盲目传播。播音员主持人在网络直播中,有无数的网友留言互动,在这些留言当中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质疑,肯定,否定等等,面对这么多的声音,播音员主持人在网络直播当中一定要提高信息的筛选能力,选择能够服务于内容服务于传播的。这说起来容易,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好,在网络直播的环境中,网友的评论就如同洪水一般袭来,在这堆积如山的评论中,播音员主持人很容易被“带节奏”即在回答网友问题的过程中没有了内容主题。在网络直播中,播音员主持人应做好信息筛选,防止此类问题。 2.提高互动能力 在网络直播环境中,要与网友进行互动,有一定的难度和技术含量。网络用户的文化教育水平层次不一参差不齐,在互动当中,播音员主持人应尽量控制问题,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在互动当中尽量避免抛出艰涩的问题,而是要抛出用“是”“不是”“会”“不会”这类简单词汇能回答的问题,这样受众也就更有参与性。 3.提高临场应变能力 网络直播是有风险的。因它的实时互动性和公开性,所有人能同时看到公屏上的评论。这时要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播音员主持人该如何应对,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需具有强大的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总结 随着多媒体互动技术的发展,直播将有可能引领一个新纪元。现在各大主流传统媒体都开始尝试直播这种新的方式,央视《中国舆论场》也在做着相应的努力,今年破格招应届大学生想发展直播领域,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互动。传统媒体进军直播,将会掀起惊涛骇浪。而直播市场对主播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毕竟直播领域的蛋糕,每一个平台都想分一杯羹。网络直播环境中,播音员主持人需接受更大的挑战,这其实对语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应追随潮流,主动出击,以新媒体传播要求为标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趋势,丰富充实自己,才能适应媒体发展的大浪潮。 网络直播对新型主流媒体发展的分析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新型主流媒体在传播主流思想的、引导社会主流舆论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性愈发提升。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以其开放性、实时性和群众优势,成为最火热的新媒介形态。可网络直播体系的不规范、内容低俗、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也为大众所诟病。本文主要从网络直播的发展、网络直播的特点、与新型主流媒体发展的相互影响、三个角度来分析。 关键词:网络直播;新型主流媒体;发展 一、网络直播的发展 网络直播内容的表现形式,从文字直播到vr开启直播想想空间的VR/AR直播。直播内容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可视性、互交性、实时性、沉浸性越来越强。从长视频、录播、pc端到短视频、直播、移动端,移动直播迎来爆发,逐渐成为网络社交和粉丝经济的超级入口,视频网站、传统秀场到移动直播,内容越来越碎片化,轻悦化、娱乐化、生活化,互交性越来越实时化、丰富化。 2006年六间房直播平台成立,至2016年斗~TV、战旗TV、虎牙TV等移动平台相继上线,全名直播时代到来。斗鱼TV以876w的日均UV占据国内直播平台榜首,其日均PV为6974w。截止2016年年底,国内直播平台的数量在200个以上,直播用户数达到了3.12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同期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直播用户占据了43%。(PV:页面点击量,UV:独立访客量) 二、网络直播的特点 1.直播种类丰富,内容跨度大 以熊猫TV为例,直播的频道选择以游戏为主,如网络游戏,棋牌游戏,格斗游戏,综合手游等三十余个游戏频道,科技教育、金融理财、音乐、二次元、美食、熊猫星颜、户外直播等生活相关类直播频道。直播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可以说除受道德、法律约束的事件外,任何直播都可在各类直播平台找到。 2.从业门槛低 大多数的直播平台只需通过简单的身份验证,便可注册成为主播。只要有信息网络的装载了直播APP的手机,便可开始直播。播出成本低,迅速扩张的市场与专业人员的缺乏导致了从业人员平均素质水平不高,相对应的直播受众的素质水平高低也有明显差异。 3.及时性与互动性强 网络直播平台使用国内服务器骨干节点,视频由传者实施录制上传服务器,受众通过浏览服务器获得传播资源。直播过程中,受众通过弹幕留言、电话连线和网络语音连线等方式,直接参与互动,甚至传者直播走向,成为直播传者主体。这从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直播体验,增加了粉丝粘性。 4.监管举报不健全,相关法律不完备 在“换衣门”、“黄鳝门”等各类直播门事件不断发生之时,网络直播的无监管、无规范的乱象也为人诟病。与监管制度不健全对应的是,网络直播相关法律的内容不够完善。网络直播节目是否是具有著作权的作品,在我国司法界和国学界仍没有统一意见。因此,网络直播产业缺少投资保护。 还有,在未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就将其他人至于直播镜头下,是否是一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呢?直播色情暴力的内容,播放引起社会舆论纷争的内容,在直播中进行一系列的广告行为,这些都包含隐藏的风险。 三、与新型主流媒体发展的相互影响 在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形式,传播力强调传播渠道,平台融合性。媒体的首要因素提现为速度、到达率。以网络直播为媒介的传播方式有其特有的及时性与互动性,主流媒体强化塑造权威媒体形象,传递主流文化的同时,更好的接收到了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更快速的对舆论做出监督,对其不良内容做出正确引导,更大程度的实现了主流媒体影响力的效用。 信任感是获得印象力的首要条件。以主流媒体的自律性与强大社会认可度中和受众对网络直播的认可度,同时反向而言,以网络直播的受众范围之广,来使主流媒体传播的内容的到更广泛的认知,且使主流媒体得到更全方面的监管。有利于有效规避用媒体公权力换取“有偿沉默”的错误行为。信任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建立媒体的自律机制加强监管力度,坚守媒体责任,强化社会担当,才能获得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活力。 吸引力是影响力的关键途径。新型主流媒体善于从资源中获取与整合赢得吸引力,吸引力的关键是认同感,从网络直播种类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角度看,越是贴近生活的直播内容,越对受众具有吸引力。吃播的受欢迎程度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受众通过传者的行为和直播内容,从心理层面可以获得满足感,而认同感就是满足感产生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因素。 言而总之,新型主流媒体一方面具有传统媒体品牌价值和权威性,坚持主流,坚持品质内容;另一方面,也具有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与快速性。结合网络直播模式,传统与新型优势互补,形成了新型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传播力。目前对于网络直播体系来说,最主要的是先完善自身客观缺陷,完善市场机制,加强监管和规范,克服其公信力不足的缺陷,为更好推动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做出贡献。 网络直播论文:网络直播乱象治理后何去何从 风投资本竞相涌入,全民参与狂欢盛宴,乱象质疑催生监管……网络直播,自2016年以来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下一步将何去何从?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日前在京成立了网络表演(直播)分会,并了相关报告和计划,为“网络直播”这一新生事物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和蓝图。 井喷式发展 我国网络直播兴起于2005年,但2016年出现井喷式发展。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网络表演(直播)社会价值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整体营收达到 218.5亿元,平台数量250多家,用户规模3.44亿。网民总体渗透率达47.1%,其中30岁以下网民渗透率73.6%。 “网络表演(直播)在经济收入、用户人数、影响力等方面都呈现极高的增长趋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克宁说。 该报告显示,2016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直播也从传统秀场、游戏直播、体育直播发展到泛娱乐直播、直播+垂直行业(电商、音乐、旅游、教育、财经)等更多领域。 同时,网络直播业也成为拉动文化消费升级、促进创业就业、助推经济结构优化的动力。 2016年12月,重庆两名“网红”通过直播推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排杉村的柑,一天内就吸引了12万人次在线观看、10653人次下单,助力当地销售柑25万余斤,销售额31万余元。 “直播的技术浪潮刚刚兴起,行业的发展不可限量,‘直播+’将对社会各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当选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会长的欢聚传媒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洲说。 负面影响制约行业发展 在贫困农村做假慈善,直播殡仪馆火化过程,大尺度涉黄、暴力、“奇葩”镜头……网络直播火热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一些问题:内容同质化,持续创作能力差;内容低俗化,个别主播为博人气,不惜用“出位”表现哗众取宠等。 针对网络直播乱象,自2016年12月1日起,国家网信办实施《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于直播资质、内容管理、信用体系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给规范互联网直播服务划定了底线。一些直播平台也陆续出台管理规则,对主播和用户的行为进行规范。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的《促进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行动计划》指出,行业起步阶段,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和乱象屡屡出现,给行业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成为严重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行动计划指出,网络表演(直播)分会将通过建立内容审核、行业培训、信用体系、信息共享、行业评优、行业调研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网络直播的健康发展。 “网络表演(直播)行业,要以传播正能量、传播真善美为立业之本,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同时要不断增强直播内容的专业性与原创性,提供有深度、有价值的直播a品,逐渐改变人们对直播的固有印象。”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马峰说。 发挥更大公益价值 业内人士指出,在经历了飞速发展和乱象整顿后,网络直播的未来发展存在无限潜力。事实上,网络直播并不只是“秀场表演”,其在政务、公益等方面还有极大的价值空间有待挖掘。 在政务领域,“快播”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庭审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司法公开的创新探索;腾讯联合多家传统媒体实现全国两会报道40路记者全景直播;地方高新区通过直播打造阳光政务,围绕重点项目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领域展开视频直播。 在公益方面,2017年2月,熊猫直播与央视网开启专属直播间,24小时直播国宝大熊猫的生活,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2016年7月,花椒直播携手24名主播开启48小时南方水灾公益接力直播,收入全部捐给灾区;日前,新浪微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开展“变废为宝大挑战”活动,数十位主播参与改造生活废弃物加工,赋予废品新的价值,吸引超过500多万粉丝围观…… “直播以其特有的真实感、代入感和强大感染力,为公益活动的传扬和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空间。”报告项目负责人、腾讯文化产业办公室高级政策专家王一说。 另据介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文化部非遗司也将推动开展“网络直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得网络直播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网络直播论文: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网络提高电台现场直播音频传输质量 摘 要: 随着广播电台技术的不断发展,节目质量越来越高、传输效率越来越快,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促使广播电台的现场直播音频质量越来越好,可以及时给人们传输清晰的音质。本文对现代通信网络在电台现场直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广播电台节目质量。 关键词:现代通信网络 广播电台 现场直播 音频传输质量 引言 对于广播电台而言,现场直播技术的应用,使得广播电台的节目质量以及收视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通过现场直播可以直接连接节目现场,实时传回信号,再将信号解析之后传给听众。目前,电台现场直播可以利用现在通信良好的网络技术传输音频信号,充分利用电话线路、无线音频传输器(内置GSM模块)、互联网、3G、4G网络、调频广播等多重技术传输体系,实现音频信号灵活、可靠的回传。现代通信网络的应用,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广播电台现场直播信号的传输质量。 一、电台户外直播的特点 电台的户外直播节目可以给人们及时传回各种广播节目信号,让受众人群在第一时间收听相关信息。但由于户外直播节目经常要更换地点,不同的地方信号质量不同,如何将节目信号顺利地传输回直播间进行解码播出,是广播电台考虑的重点问题。在直播节目中,必须找到合适的传输方式才能将音频信号高质量的传回直播室进行现场直播,户外直播节目的信号也不断改变,从最初的双路数字电话传输器拨号回传音频信号,发展到现在的通信传播,利用光纤、调频无线、微波、互联网等进行信号回传,加上互联网音频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直播节目的信号传输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大多数户外直播中广播电台保留数字电话传输和互联网ip音频传输,这种传播方式成本较低,使用方便可靠。 二、现代通信网络在电台现场直播中的应用 现代通信技术在电台现场直播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的传输效率,减少设备传输故障,当前广播电台现场直播中常用的通信传输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过普通电话线传送数字音频信号 国内大多数地区,电话通信都采用了先进的数字程控通信系统,构建了高质量的通信网络,这也为广播节目的音频信号传输提供了渠道和平台。将电话通信线路应用到电台节目的传输过程中,是在普通电话线上进行数字化编辑而成的一种信号传输系统,是利用整个编码终端,采用特殊算法,对音频信号进行解码,从而同时传送和接收音频信号的过程。在这种传输线路中,通过一条标准的电话线路对节目现场的音频信号进行传输,而且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双向传输,频响可达30Hz~15Hz。通过电话线进行信号传输的优势在于传输信号的音质好,操作简单。但是在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的时候必须要进行数据压缩,而且要求电话线路必须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如果压缩率太高,传输就不稳定,需要降低传输速率,但传输效率太低又会影响节目的播出,所以要确保信号传输路线即使在最低传输速率下,也有30Hz~7Hz超过模拟耦合器的传输带宽。当前昭通广播电台使用COMREX和Lieline音频信号传输器作为户外直播信号传送到直播室的备份信号,这些传输器操作简单,传输效果好。 2.采用多种传输方式 在实际信号的传输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节目现场以及传输要求,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例如在移动直播过程中,由于需要随时移动,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要求很高,调音台的输出信号直接送入300W调频发射机,经圆极化、吸盘式鞭状天线发射,车队车辆通过车载接收机收听,有效覆盖半径达2Km。在远程现场传输过程中,现场信号经数字压缩处理后通过无线传输器进行回传,电台播出机房进行信号解压处理还原后进行转播,信号回传距离不受限制。 3. 3G和4G网络的应用 3G和4G网络是电话通信领域中的创新,相对于传统的2G网络,3G和4G网络的传输更稳定、传输速度更快、传输效果更好。在广播电台的节目信号传输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及3G、4G无线传输系统进行音频编码传输,可以极大地提高信号传输水平。当前昭通广播电台对3G和4G网络的应用较多,例如某次户外现场直播中,该台采用的主要传输方式为4G传输报道系统,利用无线和互联网回传给节目直播间。在信号的传输上,充分利用了4G良好的语音、信号稳定、移动性能和高速数据传输性能技术,提高了现场直播效果。通过这次大型的户外直播活动,3G和4G网络在应用4G技术传输电台节目信号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也给电台广播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为3G和4G网络的户外直播活动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在4G网络普及的时代,具有图形化用户界面(GUI)设置,使得直播间节省了很大的空间。4G传输网络的应用,必须要有车载调频发射机,实现移动传输,车载调频发射机由两个调频频点单独或互为备份发射设备,供随行广播移动接收,在车顶安装天线馈线插座,用于连接圆极化和小型吸盘式天线,吸盘式天线用于移动直播发射以及无线话筒、调频接收机接收信号。为了将现场的信号及时传回直播间,每个传输器还带有两个扩展槽,能够兼容POTS、ISDN或GSM模块。它们也可以通过设置IP并通过RJ45 接口进行LAN连接。因些,使用者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简便的选择通讯媒体方式。 4.使用特定的IP或MAC地址的无线网络进行传输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使用特定的IP或MAC地址的无线网络进行现场直播信号的传输,其传输过程更稳定、传输效果更佳。利用特定的IP或MAC地址的无线网络进行传输的时候,首先将一个静态私人IP地址编入到传输器上,启动无线网络的时候使用这个IP地址,或者编入独一无二的Tieline传输器的MAC地址。在使用无线网络传输的时候,有一部分因素会影响无线的传输质量,例如很难在使用无线协议的时候提高网络速度,网络传输速度一般都不会达到最高状态,影响网络传输速度的因素有适配器界面、与无线网络的距离、连接到网络的用户数量、信息长度、信息包冲突的数量等。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广播电台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现场直播音频传输质量,在现场直播过程中要及时将节目现场的信号传输回直播间,进行解码之后及时让听众收听。在现场直播传播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通信网络进行传播,提高传播稳定性、传播速度和效率。 网络直播论文:大学生群体网络直播使用情况与影响研究 摘 要 网络直播是目前最具社会争议的新兴媒介形式。由于管理不善、监管不严等问题,其带来的负面现象引人堪忧。作为新兴事物的追捧者,大学生群体难免与网络直播相关联,大学生的网络直播使用情况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此现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以哈尔滨市在读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网络直播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直播;大学生;自媒体 网络直播由来已久,广义的网络直播就是同电视直播一样,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对于信息的实时播放。广义的网络直播可以分为3种类型:信号转播、平台自制以及自媒体自制这3类。自媒体自制的网络直播,也就是狭义上的网络直播。通过非专业官方的个人或者机构进行的小成本低门槛的直播形式。本文所提网络直播即狭义的网络直播。 正是自媒体式的网络直播的出现,使得网络直播成为大众争议的焦点。自媒体式的网络直播在2015年和2016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苹果应用商城中网络直播类的应用数量如井喷式出现与网络直播为话题的舆论热度持续升温。网络直播顺应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特色,成为民众掌握话语权的又一工具,并且带来了更大的社会效应。近年来,通过媒体报道,初步发展中的网络直播缺乏监管,行业乱象丛生,引人堪忧。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因此他们对于网络直播的接受度更快,这也使得网络直播对他们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 焦点。 1 哈尔滨市大学生的网络直播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针对哈尔滨市的在读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采集了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其他哈尔滨市高校的大学生的信息,采用了随机抽样调查,实地拦访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到了535个有效样本,样本构成:男女比例为43:57,大一学生为24.3%、大二学生为7.29%、大三学生为13.46%、大四学生为27.66%、研究生为27.29%。 1.1 网络直播普及度广,但是自媒体类的网络直播使用度不高 根据调查,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知道网络直播,比例高达97.76%。近年来网络直播产业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使网络直播在人群中耳熟能详。在全部的调查对象中,53.64%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使用过网络直播,其中3种广义上的网络直播的使用比率基本持平,信号转播式的网络直播使用相对较多,但是没有明显优势。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狭义上的网络直播――自媒体自制的网络直播的使用程度并不高,信号转播式的网络直播依旧占据 主流。 1.2 网络直播观看平台重心逐渐转移到手机移动客户端 调查数据显示,使用网络直播手机App客户端来观看网络直播占据主导,达到49.91%。其次就是传统的PC端观看,视频网站如优酷土豆、爱奇艺等,传统网络直播网站如YY、斗鱼、战旗、网络电视、其他类型网站和手机App的直播 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成为人们接触互联网的重要工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公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到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网民中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2.5%,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主导①。2015年,网络直播App软件出现手机应用商店,创造了上市不足两个月50万用户下载的盛况,从此网络直播的手机App客户端开始井喷式的出现,并且下载量居高不下。只要有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网络直播节目。由于视频网站拥有其自身的优势,有独有自制的直播节目,对于受众粘性较大,受众要想观看这个节目,观看平台具有唯一性,因此视频网站的比例也很大。选择PC端的网站来观看的样本主要是受习惯影响,而且经过长期发展,这些网站也拥有了自身影响力很大的节目 主播。 1.3 观看网络直播选择“内容为王”,强互动性是主要优势 调查显示,哈尔滨市大学生观看网络直播在选择上具有随意性的特点,超过73%的调查对象表示并没有观看固定的网络主播主播的节目,同时有超过60%的调查对象表示搜索过直播节目进行观看。大学生选择直播节目进行观看的原因主要是“有感兴趣的内容”,比例高达60.93%,其次是因为无聊打发时间。在节目选择上,大学生理智选择,根据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看,可见网络直播的发展也逃不开“内容为王”的战略。“有喜欢的网络主播”的比例只有24.3%,低于因为家人朋友观看(25.98%)和直播节目的类型(25.79%)。网络直播最吸引用户的原因在于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强互动性,在{查中,对于网络直播优势的选择上,有73.4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强互动性。在网络直播现有的互动模式中,最受欢迎的是点赞;其次是评论和弹幕;之后是订阅和收藏;送礼物这种需要消费的互动模式使用过的人 很少。 2 网络直播对哈尔滨市大学生的影响 虽然网络直播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但是据本次调查显示,结果却不如某些报道所说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网络直播的观看频率很低,有54%的调查样本表示观看网络直播的频率为偶尔一次。与此同时,大学生每天花费在网络直播的时间也很少,有58.32%调查样本平均每天花费少于20分钟,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直播的依赖度不高。由于学业繁重和社会活动,他们并没有养成每天观看网络直播的习惯,更体现出他们对于直播选择的随意性与自由性。网络直播属于半碎片化的观看形式,需要长时间连贯地观看,如果中途停止观看不能再完整体验 直播。 对于是否会制作网络直播的问题上,进行过或想要进行网络直播与拒绝进行网络直播的人数基本持平。生活分享类和娱乐类是有兴趣进行直播的同学最希望进行的直播内容,依然是以兴趣为主导。对于网络直播的看法,本次调查显示,60.37%的调查样本对网络直播的看法是良莠不齐。他们既感觉网络直播的环境乌烟瘴气,令人堪忧,同时也认为这种媒介形式十分有趣,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3 结论 网络直播产业蓬勃发展带来很多社会现象,一直是舆论的焦点,几乎对于网络直播人人都能耳熟能详。在哈尔滨市大学生群体中,狭义的网络直播也就是自媒体自制形式的网络直播使用的普及率不高,信号转播类的网络直播形式依然占据主流。观看网络直播平台以手机为主,但是传统方式依旧占据一席之地。感兴趣的内容是大学生选择观看网络直播最主要的原因。他们会进行主动的搜索查找来观看直播节目。网络直播具有强互动性,主播与粉丝在直播过程中产生的一体感亲近感是网络直播的最大优势。使用最多的互动行为是点赞,其次是评论和弹幕。网络直播目前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影响不大,网络直播的观看呈现出频率低且时间少的特点。虽然对于网络直播的看法褒贬参半,但是对于这种新兴并且正火热的媒介手段,大部分人对于其还是很包容的,对其发展感到乐观。 网络直播论文:网络直播内容著作权的法律行为分析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直播平台日益风靡。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直播平台内容著作权的法律行为不容忽视。本文在综述网络直播平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网络直播平台面临的法律风险;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和论证了现在直播平台存在的两种主要的有关著作权的直播行为,为网络直播平台能够正确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网络直播;著作权;法律行为分析 0 引言 近年恚网红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网络直播平台日益受到线上用户的追捧,网络直播平台作为线上网红的重要载体,在传播相关内容时必须重视从法律的角度规范相关行为。从学术角度来看,近年来,相关学者从法律或者法治层面对网络直播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网络直播平台健康发展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色情直播、暴力直播等方面,主张加大对网络直播平台行为的预防、规范和约束[1-3];另一个方面的研究是关于股权资本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有资本独资或控股网络直播平台等方面,主张网络直播平台在股权资本方面不能忽视和触碰法律底线[4]。内容著作权是作者或著作权人应当享有的权利,网络直播平台在发生直播行为时也会涉及到内容著作权方面,无论是翻唱歌曲,还是直播游戏都涉及到了内容著作权的问题。而现有研究缺乏从法律层面来分析和研究直播行为与著作权的关系问题,因此,研究直播平台内容著作权的法律行为,对健全完善网络直播的法律规范及管理,促进直播红利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 网络直播最早源于电子竞技游戏的比赛直播[5],网络直播平台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最初的网络直播只是一种简单的休闲娱乐行为,但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直播逐渐职业化,众多直播平台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网络直播走向产业化。2016年被誉为直播年,资本力量推动了直播行业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以游戏直播、泛娱乐直播、平台自制综艺节目等为主的多家大型直播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根据中投顾问的《2017-2021年中国网络直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基于2015年数据显示[6],30岁以下关注直播人群占比60%,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直播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为了维持网络直播的健康发展,加强监督和管理已经势在必行,尤其是从法律层面来讲,必须加大对网络直播的规范力度。 2 网络直播平台面临的法律风险 网络直播平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由于发展过于迅猛,在监管技术、手段、政策和法规等方面还不健全,因此,网络直播平台还存在三个方面的法律风险。 2.1 传播低俗不健康内容等方面的风险 网络直播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是网络主播,而网络主播通过吸引众多粉丝关注等手段,来提升人气,推动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为了能够吸引受众,进而提高人气,许多主播往往通过口无遮拦、言语低俗等不健康的方式来与受众互动;甚至有的主播在平台上直播吸毒、赌博、飙车等触犯法律的行为。而对于网络直播平台来说,主播的高人气值也能提高平台的知名度和经济收益,因此,许多平台往往放松监管,甚至有包庇和纵容之嫌。根据我国现有的《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上述直播行为都存在触犯法律的嫌疑,必须引起互联网主管部门的重视,同时,直播平台也要引以为戒,避免因传播低俗不健康的内容而触犯法律。 2.2 侵犯他人肖像权和隐私权的风险 网络直播的形式越来越丰富,除了经常出现的一对多的聊天直播外,还有其他很多形式的直播,例如户外直播,探险直播,吃饭、健身等日常行为的直播等等。这些直播往往在播出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不知情的人或者其他事物,如直播健身运动,健身房里的其他人可能在直播过程中一点都不知晓。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种未经授权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在直播平台公开的做法,涉嫌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2.3 知识产权风险 这种风险是指由于在直播过程中使用了未经授权的作品而存在发生侵权的可能性,该类风险也是本文要重点进行分析的一种直播行为。例如,翻唱当红歌手的歌曲是现在直播平台的部分主播赖以成名的手段之一,虽然其中某些主播展现出了极大的音乐潜力,但仍不能否认其翻唱行为,如未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可能存在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法律风险。虽然,就目前情况而言,还并未出现因直播版权问题产生的网络直播纠纷,但专家提示,这种直播行为存在着较高的法律风险,也应该努力避免。 3 网络直播行为的法律分析 根据以上描述,网络直播存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而网络直播翻唱和电子游戏是现有直播平台的两种主要形式,本文重点讨论这两种有关著作权的直播行为,从法律层面来分析和研究直播行为与著作权的关系问题。 3.1 网络直播翻唱行为的法律分析 翻唱是指将已经发表并由他人演唱的歌曲根据自己的风格重新演唱,不改变原作品的行为。通过网络实地调研发现,某大型网络直播平台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的直播内容,都是依靠音乐播放器软件或电脑录音软件,有少数辅以吉他、钢琴等乐器,翻唱他人已的音乐作品,观看者少t几千人,多者可达数十万。翻唱当红歌手的歌曲是直播平台部分主播赖以成名的捷径,但是如未取得著作权人许可,都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根据《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了著作权人的表演权,即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另根据《著作权法》第37条的规定,使用他人作品演出,表演者(演员、演出单位)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由演出组织者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表演者方可进行公开表演。一般情况下,主播直播的内容并不是由平台规定的,而是由其自行选择,多数主播也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直播内容,如游戏、翻唱、舞蹈等,部分主播的翻唱行为因其在一个面向公众的直播平台上公开表演他人作品,其直播受众亦不固定,只是形式较为新颖,由常规的公共场合表演转为互联网直播表演,应当取得作品创作者的许可。直播平台本身也会定期举行一定形式的活动来吸引观众,如组织翻唱比赛,在这种情况下直播平台成为了表演组织者,参赛者的曲目也应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 在现实生活中,网民观看直播,往往不需付出费用,只需要登录网页即可观看,表面上这种直播是不盈利的,那么这是否属于《著作权法》第22条所规定的法定许可使用情形?根据《著作权法》第22条第九款规定,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的,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可见该法条的核心要件是表演者进行表演,既未向观众收费,表演者也未取得报酬。 网络主播分签约主播和未签约主播两种形式,签约主播与直播平台签订劳动合同,形成劳动关系,由直播平台向其发放报酬;未签约主播则只能以虚拟礼物向平台兑换报酬。同时直播平台本身可以通过从观众购买并赠与主播的虚拟礼物中抽取分成,其巨大的观看量也可进行流量变现,植入广告或者引导分流等都可以为直播平台带来许多收入,某些宣传方式较为前卫的企业甚至选择以直播方式进行新产品的。由此可以看出,至少从直播平台的角度来讲,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主播进行对他人作品的公开表演(翻唱),并不符合《著作权法》第22条第九款规定的情形,仍需要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否则即构成侵权行为。当然,若是有主播借助直播平台表演由自己创作的作品,或是经著作权人许可表演作品,则当然不属于侵权行为。 3.2 游戏直播行为的法律分析 电子游戏相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及二十一世纪初,得到了颠覆性的发展,无论是从其画面表现力还是游玩形式、系统机制,都出现了巨大革新。当下电子游戏的一大特点便是与互联网联系紧密,在线游戏完全依靠互联网运行,而单机游戏也往往具有在线模式,其次要内容也需要互联网进行游玩。许多游戏更是开发了视频录制系统,使玩家可以上传、分享自己的游戏表现,增强互动性,提升游玩乐趣。与此同时,随着直播大潮来临,许多玩家通过视频直播软件,摇身一变成为游戏主播,提升自身知名度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 这就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电子游戏作为作品的一种,是不是应该赋予其表演权?过去并不会有针对该问题的讨论,因为当时的电子游戏,难以进行向公众展示的游玩,仅存在极少数的面向公众的电子竞技比赛,影响力也相对有限。但如今情况不同,每个游戏玩家,尤其是技术优秀的玩家,都可以轻易通过上传视频、直播等方式在网络上向他人展示其技术,该行为也并不是单纯的游玩行为,具有表演的性质。在传统观念来看,音乐、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才可以被表演,而游戏作为一种计算机软件,何谈表演一说。 从表现形式来看,音乐是通过一定的乐器或人声或二者结合,以特定的曲调进行演奏或演唱,从而带给人们感官上的愉悦和享受;而戏剧、电影等,则是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台词念白等,带给人们享受和思考。笔者认为表演的核心要素在于将作品以一定动态形式表现出来,并给人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和享受,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几种作品。我们可以将游戏形式的表演与演奏乐器进行类比,游戏就类似于特定的曲谱,玩家通过计算机进行表演,为人们提供欢乐,至于表演水平高低则不关心。在这里必须指出,许多游戏玩家开发出的某一种特殊游戏方法,可以为游玩带来优势,这种并不属于对游戏的再创造,而是利用系统机制产生的效果,换言之,该方法都在游戏的设计之内,只不过处于一种等待发现的状态,该特定玩家只是发现了这一个机制而已。因此笔者认为,以当下电子游戏的发展程度而言,对于一切游戏,都应被赋予表演权,网络技术的极大发展导致每一款游戏,无论是单机还是在线游戏,都有被玩家公开展示的可能性,而且从游戏系统的设置上看,许多游戏本身就包含了录制系统,这也在实质上鼓励玩家对游戏内容进行公开展示,那么表演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既然赋予了电子游戏表演权,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许可问题,游戏开发组织自然是拥有对该作品的表演权,那么玩家公开展示其游玩技术,是否需要得到开发组织的授权?笔者认为从开发者对游戏的设计意图来讲,可以推定开发者在游戏发售时,一并将表演权赋予了购买的玩家,允许其自由表演。该推定的理由如下:其一,如上文论述,开发者设置录制系统就是为了满足玩家向朋友、亲属甚至公众展示的需求,这样的推定在其合理设想范围内;第二,赋予玩家表演权有助于游戏的宣传,以此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电子游戏在现在也属于一种常见的虚拟商品,但是由于诸多社会偏见以及游戏开发组织本身的财力限制,导致该类作品很少以常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电视广告、电台广播、公开放映等等,电子游戏更加注重实际展示和口碑宣传,所以依靠玩家本身作为宣传载体就很重要,玩家向他人展示自己游玩技术的行为可以吸引更多的玩家购买该游戏,所以当然要授予玩家表演权。那么随之而来的,则是玩家在其进行对公众展示的表演行为,也就是游戏直播,是否应该给予其表演者权。《著作权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下列权利: (一)表明表演者身份; (二)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 (三)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和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并获得报酬; (四)许可他人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 (五)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并获得报酬; (六)许可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并获得报酬。 被许可人以前款第(三)项至第(六)项规定的方式使用作品,还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部分玩家在进行表演活动时,并非仅仅直播游戏内容,而另外在画面中插入自己的形象,以类似于视频聊天的形式与其观众进行互动,他们之中不少人也因其外形、声音、表情、肢体语言等得到观众的喜爱和支持,那么这类既包括游戏内容、又包括玩家个人形象的融合一体的表演,相比单纯的游戏表演而言,更值得保护,这类表演不仅展现了游戏本身的内涵,而且加入了玩家个人作为表演者的智慧劳动,让该表演更具有吸引力。 直播行业的火爆,造就了另一批直播行业从业者,即依靠游戏主播的直播内容,通过对其进行剪辑或艺术加工,制造喜剧效果,从而获益的视频制作者,他们属于直播行业的次生现象。部分该类制作者可以与主播形成良性循环,一方提供内容素材,另一方提高主播本身的知名度,两者互惠互利。但也有部分人仅仅通过盗播、偷录等方式,直接`取主播直播内容,获取利益。因此赋予游戏主播表演者权,有助于其在未来通过适当方式,维护其合法权益,也能对直播主行业和视频后期制作这一次生行业进行更好地区分。虽然直播行业前景尚不明朗,但在司法层面也应对其进行保护,更何况现行法律完全可以在框架内对其进行规制,没有创设新法的必要。 4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当下直播平台存在的两种主要的有关著作权的直播行为进行了分析和论证,目前还没有出现被媒体报道的直播平台侵权案件,希望本文可以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潜在纠纷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网络直播论文:国外网络直播监管掠影 2017年4月,对于网络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来说,可能是“水逆”的一个月。这个月中,北美和亚洲两起通过Facebook的直播功能(Facebooklive)直播的恶性刑事案件,被冠以“杀人直播”,将Facebook推上了舆论的风暴眼。 风暴眼:杀人直播 2017年4月16日,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37岁的史蒂夫・斯蒂芬斯因为与前女友之间的矛盾,随机射杀了七旬老人罗伯特・歌德温,并在Facebook上直播,随后逃跑。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全美一片哗然。警方之后展开全国搜捕,4月18日确认斯蒂芬斯在宾夕法尼亚州自杀。斯蒂芬斯在Facebook上说,自己随机杀人的原因是和前女友分手,“失去了一切”。根据Facebook 后来披露的数据,斯蒂芬斯杀人的视频上周日在Facebook 上流传了两个多小时,随后才被删除。 2017年4月25日,泰国布吉岛,21岁的武迪桑・翁塔里与女友吵架后,将11个月大的女儿吊死,之后再上吊自杀,整个过程通过Facebook直播。24小时之后,视频才被删除,此时点击量已经超过30万人次。该视频同时也被上传至YouTube网站,虽然在BBC报道后,YouTube立即移除了该视频,但在短短的15分钟内,该视频已经被播放了超过2000次。 短短10天时间里,两起恶性刑事案件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迅速通过互联网传遍全球,也让网络直播的监管再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发现,各视频平台在2016年间至少放出了40部包含严重不良信息的直播内容,涉及敏感事件、暴力活动或犯罪行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目前月活用户已经达到1.9亿,但其全面开放直播功能的时间并不长。2016年4月7日,Facebook新增直播功能(Facebook live),向所有用户开放,并增设发送邀请功能,直播者可针对个别用户或组群进行直播。但一年多来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暴力、自杀等事件已经多次让Facebook处于风口浪尖。 2017年1月22日,瑞典警方接到报案,称瑞典中部乌普萨拉市某公寓发生一起“轮奸事件”,几名嫌疑人在侵犯受害者的同时,还将整个过程在Facebook的一个群组内进行视频直播。视频显示,一名嫌疑者压在受害人身上、强行撕扯掉她的衣服。在直播临近结束时,三名嫌疑人还对着镜头得意洋洋地说:“你被强奸了……3对1。”观看视频的网民反映,当时受害人已经几近失去意识。1月23日上午,“轮奸视频”的几名嫌疑人很快进行了第二场直播。这次直播中,女受害人对镜头表示,自己并未遭到奸。就在这段直播进行当中,警方已经抵达事发现场关闭了直播设备并逮捕涉案人员,终止了这场罪恶的直播活动。这起犯罪嫌疑者均为90后的“直播轮奸”事件震惊了瑞典,Facebook也被批监管不力。 Facebook的应对策略 对于包括直播视频在内的不良内容,Facebook 目前采用的是多管齐下的解决方法。任务前端是 Facebook的用户,公司根据用户对视频的浏览和标记来跟踪不良视频。利用一些人工智能算法,挑选出潜在的不良视频(如儿童色情等)。此类视频被标记后,会送到Facebook 的内容审查部门,该部门有上万人每天观看数小时的视频,人工决定视频是否被删除。2017年5月3日,Facebook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更在财报会上宣布,Facebook计划2018年雇佣超过3000人来移除Facebook不恰当的内容,其中包括杀人、自杀以及其他暴力行为的视频。 扎克・伯格解释到,就目前来说,机器和自动化软件并不能完全解决负面内容的影响。Facebook直播业务是开放的,任何用户都可以使用,但现在直播的价值已经被一些用户的不恰当使用、流媒体暴力事件破坏了,所以需要更多的人力来进行实时监控。 美国:重点保护 未成年人和著作权 与国内专门出台网络直播规范不同,美国并没有对网络直播进行特别监管,网络直播的监管被以往的判例、成文法所约束,重点是保护未成年人。受到《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 of 1998,简称COPPA,2013年修订)的规制,谷歌、推特和脸书均不向13周岁以下的儿童开放。美国政府对网络管理的重点,就是通过立法防止向未成年人传播色情淫秽信息。譬如国内网络直播中经常会涉及的网络色情内容,在美国,针对成年人的色情内容受到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即言论自由的保护,成年人可以浏览色情材料――1969年,联邦最高法院在斯坦利诉佐治亚州案件(Stanley v. Georgia,394 U.S. 557)的裁决中指出,“人们可以在自己家中秘密地观看任何他们想要观看的物品。”儿童则不可以,淫秽与儿童色情材料是所有人绝对禁止的,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均不得阅读――联邦最高法院在1982年纽约州诉菲波案件(New York v. Ferber,458 U.S. 747)的裁决中指出,“即使儿童色情物品不具有淫秽性,也不属于受到法律保护的言论。”有害于儿童的网络色情内容受到《儿童互联网保护法》(Children's Internet Protection Act)的规制。2000年通过的《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把在网上向未满18岁的青少年传播色情内容视为犯罪,中小学校、公共图书馆等必须在其网络服务程序的目录上提供过滤器,确保未成年人不接触到有色情内容的成人网站。同时,如果在网络直播中有违反《梅根・梅尔网络欺凌预防法》( Megan Meier Cyberbullying PreventionAct) 界定的“任何人在跨州或跨国交往中,出于强迫、恐吓、骚扰他人或对他人造成实质情绪困扰的目的而使用电子手段传播的严重、重复的恶意行为”,受害人可以提起诽谤诉讼、“故意致人精神损害”的侵权诉讼甚至构成骚扰罪。 同国内一样,美国的网络直播中电竞游戏直播也是重要的内容,而电竞游戏直播的著作权问题也同样存在争议。早在1982年的Stern Electronics 诉Kaufman宇宙飞船游戏著作权侵权纠纷案(Stern Electronics, Inc. v. Kaufman)中,原告指控被控游戏画面和操作理念与其高度雷同,尽管其为实现同样的效果而使用了不同的代码。被告则认为,游戏软件系记载在电路板上的计算机程序,玩家通过操作该程序,形成能够被视听的画面和音效,因此玩游戏不是纯粹地播放视频影像,而是游戏中的影像随着玩家的操作而变化。基于此,原告主张的涉案游戏画面并非艺术创作。美国联邦第二巡回法院则认为,虽然原被告游戏软件程序代码不同,但当游戏表现形式雷同时,游戏中不断出现的画面以及声音的聚合可以成为受著作权保护的视听作品。 韩国:推出多项法案予以规制 网络直播行业在韩国同样是新兴行业,游戏和“吃秀”都是韩国网民喜闻乐见的直播形式,但处于号称最严厉的互联网监管体系中,网络直播行业的从业者受到的约束也不少。2007年7月韩国通过了《信息通信网法》,正式实施网络实名制。这一制度规定,网民必须经过本人真实身份认证,才能在每日访问量大于20万人的媒体和访问量大于30万人的门户网站留言。之后几年里,日访问量1万以上的网站都需实行网络实名制,实行实名制的网站就有数百家。虽然2012年8月23日,韩国宪法法院认为“控制上传非法信息、在造成损失时能获知加害者的立法目的完全可以通过IP(网络地址)追踪和刑事处罚、损害赔偿等得以实现”,裁定网络实名制违宪(2015年,韩国宪法法院裁定,《公职选举法》关于“在选举活动期间,如果有人要在媒体官网等网站上发表对候选人或政党的相关意见,相关网站必须要进行实名认证”的规定合宪),但对于网络主播们来说,实名制仍然是必需的。2014年,韩国国会通过《促进信息通信网络使用及保护信息法修正案》,不仅对网络主播和用户实行严格的实名制,而且对网站也实行严格规定,对违规的网站处以最高3000万韩元的罚款。另外,根据规定,如果韩国网站不主动屏蔽有关淫秽、违法和涉嫌诋毁他人名誉的网络文章和影像资料等,网站要承担法律责任。此外,政府还成立“有害信息举报中心”,24小时监控网络色情。韩国媒体GameMeca2016年9月报道,新国家党议员李殷权针对网络个人直播提出了“关于促进信息通信网利用及信息保护等修订案”,要求个人直播经营者应当断绝本公司运营网站上的违法信息传播,应当实施实时监测以断绝违法信息传播,同时还应当建立有关个人直播的准则。 欧洲:实行未成年人保护与网站内容监管双管齐下 Facebook的全球用羰量超过10亿,其中3亿在欧洲,前面提到的瑞典90后的“直播轮奸”事件也引起了整个欧洲的震惊。目前欧盟在网络直播监管中,实行未成年人保护与网站内容监管双管齐下。早在2011年,欧盟委员会就在一个报告中指责12家社交网站保护未成年人不力。2016年通过,将于2018年5月25日生效的《一般数据保护法案》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规定,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必须获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签约,才能在社交媒体网站上进行注册:“关于直接向儿童提供信息社会服务的,对16周岁以上儿童的个人数据的处理为合法。儿童未满16周岁时,处理只有在征得父母责任的主体同意情形下,或授权儿童同意的范围内合法。”同时欧盟要求数字内容运营商、网络直播平台肩负起加强内容安全审查、上报网络舆情等方面的责任。 2016年5月,欧盟出台了最新的《视听媒体服务指令》,旨在强化视频分享平台的责任意识:提供视频和类别标注的平台必须保护未成年人,使其免受有害内容(如色情和暴力内容)影响,并保护所有公民免遭煽动和仇恨。具体措施包括,为用户提供能报告和标记有害内容、年龄验证或父母监管系统的工具。为了确保各类措施的持续有效性,欧盟委员会将邀请所有视频分享平台遵照《更好地保护在线未成年人联盟》的相关规定,为该行业制定行为规范。 除了企业自律之外,国家视听监管方有权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强制执行规定,有权处以罚金。欧洲视听媒体服务监管机构(ERGA),由欧盟28个成员国的视听监管方组成,其角色定位将在欧盟法律中列出。该机构将评估共同监管的行业规范,并向欧盟委员会提供建议。 网络直播论文:揭秘网络直播掘金者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男主角楚门是一档直播真人秀主人公,他的生活被窥探。最终楚门不惜一切代价,选择走出这个虚拟世界。 如今,剧情在现实中反转,大量年轻人争先恐后,将自己的生活通过摄像头直播出去,直播内容也不再仅限于游戏,而是包括外出聚餐、相亲、泡温泉、街头搭讪等。很多主播开始另辟蹊径。 有些主播月入数万元 直播平台的兴起,需要大量主播源源不断输出内容。2015年4月,电子游戏职业玩家曾昱霖注册成立公司,成为一名“星探”,培养主播,并与各大游戏直播平台签约。“投入并没多少,跟在西安开家面馆差不多。” 此前在市政公司工作期间,曾昱霖经常在夜间去网吧打游戏。“有次我在别人的直播房间里看到王思聪(中国首富王健林之子)在打游戏,我看了足足四五个小时。” 成为一名职业主播便成了曾昱霖的目标。在一次和朋友观看游戏比赛的过程中,一名玩家不到0.5秒连续操作两次键盘一次鼠标,成功躲避了伏击。朋友问曾昱霖是否也能这样操作,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朋友嘲笑他:“连这点能耐都没有,还想当主播?” 这话对他造成巨大打击。职业玩家的巅峰期往往在25岁前。“年龄大了,反应就慢了。”曾昱霖说,职业选手更新换代就是一夜之间。于是,他做起了培养主播的生意。目前,公司旗下已与30多名主播开展合作,5名固定主播,其中2人兼职,3人全职,收入最高的主播月薪已达到6位数字,兼职主播中,情况较好的每月也有4到5万元收入。 靠“审丑”成网络红人 2015年11月初,一个名叫“兰落无声”的主播突然出现在斗鱼直播平台,吸引了近百万网友的围观。出生于1994年的“兰落无声”造型略显乡土,直播的地点就是一间隔间小木房,话筒是蓝色和金色搭配,被网友形容为“土得掉渣的洗剪吹专属”。凭借着观众间相互传播,大量观众涌入“兰总”房间。 “兰总”自称以前做过服务员、服装类的生意,目前靠摆地摊为生。因为收入不高,经过网络搜索,得知主播可以快速致富,于是加入到这个行业中。 在“兰总”的直播过程中,大量观众交流产生的弹幕甚至会完全遮盖直播画面,只留下“兰总”忘情又略带跑调的歌声。“非常喜欢这种嗨到爆的感觉,能带动大家一起嗨,感觉很棒。”“兰总”说,“观众数量能超过一些韩国职业主播,我觉得我真实,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在曾昱霖看来,“兰总”背后必然有着一支能力相当强的包装团队。在观众们追求主播“颜值”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审美疲劳,这个时候,第一个打出“审丑”招牌的主播,必然会吸引大量好奇的目光。 主播背后或都有推手 在业内人士眼里,游戏打得好并不一定适合当主播。为吸纳更多主播,曾昱霖曾在校园宣讲,“想当主播的挺多,但符合条件的太少。”他表示,会挑选一些性格开朗擅长沟通的人培养。“如果根本不会打游戏也没关系,公司会从头教起。” 19岁的小悦在成为主播前甚至没玩过游戏。从学校毕业后,她在西安北客站从事勤务工作,半年后辞职成为全职主播。公司为其选定一款节奏较慢的卡牌类游戏,联系了国内顶尖的职业玩家辅导。“大概半年后,我在游戏里的排名就到了传说级,这是职业玩家才能达到的段位。”小悦说。 在游戏直播平台的房间里,每个主播背后可能都有一支专业化的推手团队。灯光的角度、服装的挑选、话题的选择,都有可能是团队指导的结果。 每晚8点后,曾昱霖和同事进入到最忙碌时刻,并不需在公司碰头,大家拿出随身携带的数个手机进入主播房间,监控有无异常情况即可。“比如主播跟男朋友吵架了,情绪低落,只玩游戏不说话,这样观众就会流失得很快。”曾昱霖说,除了提醒,管理人员还会假扮观众在直播间一些互动话题,提醒主播“躁起来”。 直播文身也能吸引人气 2015年5月底,曾昱霖萌生了进行户外直播的打算――将直播摄像头带出房间,让观众以第一视角观看一些另类的体验。目前,曾昱霖一半以上的精力都投入到线下商家的直播当中。“你可能觉得直播一群人在酒吧喝酒没什么意思。但总有一些人,看到之后就想来到这个酒吧,和别人一起喝酒。” 在西安酒吧驻唱小有名气的王凯是曾昱霖的合作伙伴之一。在直播驻唱期间,他通过手机观看弹幕,和网上观众互动、点歌。每首歌唱完之后,王凯都会花费4到5分钟的时间,和网友交流,聊音乐,也谈人生。 曾昱霖还尝试过直播文身。在文身店,直播的设备包括4只摄像头,1只麦克风,以及1台笔记本电脑。店主通过优惠折扣等方式,说服顾客接受直播。 在餐厅内直播一场饭局设备则很简单――只需要一个带有4G功能的手机即可。两位主播在饭桌前对菜品评头论足,就能吸引近千人观看。“如果主播是网络红人,一会儿就有人赶到餐厅了。” 摘自《华商报》 网络直播论文: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 摘要:网络直播作为一种高互动性视频娱乐,带着机遇和挑战闯入大学生的视野,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学界对大学生价值观以及网络与思政教育相互联系的研究比较深入,但由于网络直播是近两年来才开始蓬勃发展的新兴直播方式,专门研究网络直播的文献资料为数不多,而将网络直播与大学生价值观联系起来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文章从国内学者对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和网络直播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网络直播;研究综述 一、研究综述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在多种传播媒介中,网络对大学生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不言而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网络直播是新兴的高互动性视频娱乐。目前我国在线直播的平台发展十分迅猛,平台的数量众多,而且平台的用户数量十分巨大,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直播平台在每天的高峰时段的在线人数甚至达到600万~700万,房间数也能轻松突破4000。网络直播正在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最新现象级存在。 与此同时,笔者作了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84.3%的人会看网络直播,其中63.2%为偶尔看,而21.1%为经常看,所有人中只有15.8%从来不看网络直播,此外38.2%的人做过网络直播的主播。这些数据表明网络直播与大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它是大学生易于接受和青睐的交流和休闲方式之一。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大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意识形态会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步趋于成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这一时期他们接触的是优秀的网络直播,会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会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因涉世未深,大学生往往不能辩证地、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易沉迷于网络直播中夹杂的不良成分,此时若不及时、正确的加以引导,大学生就会受到这些不良成分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学界深入研究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并积极研究对策,通过一些给大学生的针对性的建议来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积极的引导。 探讨如何发挥我国网络直播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克服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从网络直播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无论对中国的网络直播发展,还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该研究有利于拓展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不仅丰富了价值观理论研究的相关内容,而且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 二、关于价值观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是从哲学角度进行探讨。在概念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的积极的作用。也有人认为价值观是人的一种主观观念,用它来判断事物的善恶、美丑、正确与错误等,它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是判断一种行为正确与否的依据。总体来说,学者们比较认同的价值观定义是人们内心深处真正信仰什么、需求什么,是否觉得做这件事有用亦或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满意的一种主观观念,是判断一种事物或事情是否有积极意义时所持的观点态度总和。 三、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文献越来越丰富,价值观的研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点。从中国期刊网统计的数据来看,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论文已达上千篇。论文大多都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进行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现状研究 大部分学者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持乐观态度。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整体是积极向上的、是健康的,大多数大学生有着高尚的道德追求。但是研究也指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自私、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精神萎靡、沉迷于网络、不思进取的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价值观理解为大学生对自身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主客体角色的一种考量,是大学生对自身追求的一种主观倾向。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研究 学者们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概念范畴进行定义研究的同时还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进行了大量总结,有学者将大学生价值观特征概括为价值取向趋于理性化,价值判断偏重务实化,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价值追求突出个体。有学者认为大学生价值观有价值多样化、功利化、实现过程差异化、发展过程不成熟等特点。总之,大学生价值观整体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基本相符合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自私自利、崇尚金钱、追求享乐、道德滑坡等问题。 (三)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研究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产生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比如,一些学者从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高科技的角度从宏观上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研究。有学者用实证数据说明文化、性别、专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有学者指出传统价值观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失败。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寻求新型价值观教育,例如利用网络直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进行价值观教育。总结学者们的研究观点,一般来说,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比较直接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生本人的性特征、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的变化、良莠不齐的新兴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 学术界对如何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对策。有学者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形成阶段的基本特征、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影响原因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阶段性特征几个方面提出应对的对策。一些学者认为,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影响大学生等三大措施来引领大学生价值观。一些学者提出了三大对策:以大学生为对象,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指向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确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总之,学校层面要优化校园环境、组织丰富活动;家庭层面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高言传身教水平;社会层面要加强大众传媒的合理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等都是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关于网络直播的研究成果 目前对网络直播的研究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侧重于实践运用。 (一)着重探讨网络直播的优势 学者们研究了网络直播与其他传播方式的区别,相对于其他传播方式,网络直播具有开放性强,互动性强、实时性强的特点。这也是一些名人、企业、新闻媒体、社交等都比较喜欢在进行精心的自我包装之后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自我宣传的重要原因。有学者认为网络直播既有互联网受众面广的优势,同时又通过视讯的方式进行现场直播,可以突出产品推广、对话访谈、在线培训等内容交互特点,增强的推广效果。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直播与其他网络媒体相比的独特性,在于网络直播的视觉冲击效果,使得这种社交方式比文字、图片的交互效果更强更有吸引力。一般来说,网络直播可以使交互的双方看到更真实生动的对方,其优点比较多:网络直播更加直观,交流速度快,表象形式好,能够最大程度地超却时空的限制,交互受众容易划分等等。同时,借助网络交互软件,还可以对交互过程进行录制。使直播之后,交互内容还可以进行重播、c播,这就大大发挥出了这种交互方式的价值。 (二)网络直播中的乱象研究 网络直播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整个行业还不是很规范,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行业规范,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有学者指出,网络直播本来是一个网络交互的很好的形式,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传播“黄、赌、毒”等信心来谋取不正当利益。背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而且这种乱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极大地污染了网络环境,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网络生活由于直播网站的访问者多数为青少年,这些“乱象”会误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扰乱视听行业发展秩序,危害国家安全。网络直播乱象光怪陆离,其形成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有学者指出不仅仅是主播个人的问题,网络推手的推动、网络直播平台的松散管理、粉丝素质的良莠不齐也直接影响到网络直播环境的稳定。不少学者一致认为网络直播平台管理难度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三)如何监管网络直播研究 对网络直播乱象,许多学者提出监管策略,有学者认为应该对网络直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与归类,并纳入数据库,进行分析和研判,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从而促进网络直播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强与网民的交流,在实践中对网络直播进行规范地引导,使之逐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与建设、加强集成平台管理、规范网络主播管理、建设技术监测系统、完善网民举报机制等是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研究述评 国内学界对价值观和大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以及教育方式都进行了研究,为研究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提供有益的借鉴,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虽然学者们对如何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众多对策,但是这些对策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撑。二是,价值观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哲学层面。一些专注论文也大都停留在哲学层面,缺乏与具体科学的结合,可操作性不强,与网络直播相关联的研究更是未见。从国内现有关于网络直播的文献看,目前有关网络直播的研究,缺少学理性分析和有深度的理论成果,更鲜见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总体比较深入,其中既有理论思辨,也有实证研究,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设计和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而“网络直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不过现有的研究能为我们正确看待和运用网络直播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的研究”方面缺少专门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虽然新媒体环境兴起,但学界还未关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策略的研究将研究视角放到当今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上,以期充实这方面的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直播论文:网络直播对现代广告发展的影响 【摘要】目前,中国是最大的手机市场,同时,智能手机用户量已超过5亿,从而催生了一些“网红经济”“网络直播经济”,而这些的发展对广告的发展,及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同时对传统广告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通过网络直播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进而分析现代广告应如何发展。 【关键词】网络直播 现代广告 影响 近几年,在互联网大力普及的大背景下,网络直播这把火被点燃了。越多越多的人群涌入网络直播行业,资本看到网络直播市场的潜力后,开始进场大肆撒钱,短短几年时间整个网络直播行业便迎来一片昌盛繁荣的景象。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一些大型的网络直播平台注册用户过亿、月活跃用户超千万。面对庞大的市场,在近一年内,腾讯、网易、YY、陌陌、小米、优酷等数十家互联网巨头纷纷杀入直播领域。目前,各类网络直播平台已达200余家,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 同时,对于营销而言,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网红的发展,网红爆火的背后也酝酿着一定的商业机会。“直播+电商”更已成为垂直类电商开启流量和流量变现的双重触点。 一、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 (一)网络直播的含义及特点 直播是一种实时性、互动性显著的互联网传播内容的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形式,直播紧密的将用户与直播内容交互在一起,用户本身也是内容生产的一份子。 W络直播是新媒体发展、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的产物。 目前在线视频直播大致分为三种,一种以产出游戏为主的视频平台,例如斗鱼TV、战旗TV、虎牙TV等,主要以各种网络游戏直播为主;另一种以美女主播唱歌跳舞等为主,例如网秦旗下的秀色秀场、YY,六间房等,因其娱乐性质浓厚,又称其为秀场;第三种则是蘑菇街等具备电商属性的平台正在投入的“直播+电商”。 直播具有高互动性、强社交性;随时、随地、碎片化;内容具有丰富性等特点。 (二)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一些大型的网络直播平台注册用户过亿、月活跃用户超千万。面对庞大的市场,在近一年内,腾讯、网易、YY、陌陌、小米、优酷等数十家互联网巨头纷纷杀入直播领域。目前,各类网络直播平台已达200余家,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 (1)市场规模增长迅猛。秀场直播的数据市场规模在2013年为36.7亿元,2年后达到74.6亿元,翻了一番,背后是其长期的用户沉淀和盈利模式的不断完善。游戏直播增长更为迅猛,自2014年左右进入中国市场后,市场规模从最初的2.7亿变为2015年的11.7亿元。泛娱乐直播在2015年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目前没有机构给出可信的市场规模数据。 (2)付费体验者数量不段增长。付费人数从2011年到2015年短短4年间,人数翻了近十倍。 二、广告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广告的含义 广告是为了实现传播者的目标而带有较强自我展现特征的说服性信息传播活动,通过改变或强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来达到其特定的传播效果。 广告的形式对消费者而言是直观的,现代广告更是加入互动等因素来满足消费者自我意识的表达。广告在商品和信息被人所接受的过程中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 广告的传播形式是多元化的,主要分为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网络广告、手机广告等。 (二)广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广告市场规模发展迅速。近几年来,我国广告市场规模持续发展。2014年中国广告经营额达到5,606亿元,较上年增长 11.67%,在GDP中的占比达到0.88%。广告行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2)广告业经营单位快速发展。随着广告市场规模的增长,广告经营单位数量及广告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增加,一方面繁荣了广告市场,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竞争。 2015年,中国市场广告支出逐渐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消费市场地位的日渐提升,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的广告投放力度都将进一步加大,未来我国广告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我国广告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三)现代广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现代广告的发展正在处于市场急速上升期,市场空间较大,同时消费者、广告主以及广告商们的广告意识不断加强,从而使得广告行业产值不断上升;广告行业技术发展日臻成熟,同时广告行业日趋完善,法律法规日趋健全,为广告业的发展提高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更新,媒体渠道的丰富,以及广告宣传成本的降低,使得广告发展具有无限可能,同时增强了广告行业的盈利以及宣传形式的多样化;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精准营销成为营销的潮流,仅有宣传更具有针对性,降低了广告宣传的成本,使得广告宣传更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挖掘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广告的推广形式多元化,同时推广对象精准化,使得广告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 (2)挑战。广告门槛的不断降低,使得广告行业的进入壁垒随之下降,广告行业竞争加剧,广告价格受到巨大影响;广告技术的成熟,从而使得对广告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广告制作的难度随之增加,创意成为广告制作的重点及难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发展,自媒体成为现在的主流媒体之一,使得消费者的注意力更加稀缺,进而吸引消费者注意力成为提高广告效果的主要方面,同时也加大了广告推广宣传的难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广告行业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新媒体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进而广告的技术成本、创新成本不断提升,消费者需求多元化也加剧了广告精准推送的难度;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广告行业中一些世界知名广告公司掌握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进而压榨现有广告市场空间。 三、网络直播对广告的影响 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当前,虽然移动端网民规模还不及PC网民,但是手机端App、pad端App月度使用时长比例已超过PC网页月度使用时间比例。 网络直播对广告行业的发展将产生以下影响: (一)丰富了广告传播的渠道 网络直播主要是对消费终端控制,同时,现在市场进入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机制,从而谁掌握了终端控制权,也就最大限度地掌握消费动向。 网络直播将传播载体从传统的电视、广播扩大到了手机等移动客户端,通过网络服务,4G服务等让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消费引导,同时,网络直播能够双向互动,自由点播,进而满足受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 广告商的营销渠道选择更具有针对性和经济性。将移动互联网与广告进行完美的结合。 (二)推动广告行业的转型――内容为主,社交为纲 网络直播满足了消费者的好奇心心理,通过有趣的、幽默的方式来展现更懂的生活技巧及内容,对创意的要求比较高,从而实现更多的点击量和转发量。对于现代广告而言,广告更多的需要去思考,如何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使得消费者有更好的消费体验,在广告宣传过程中加深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即得到了需求满足,又得到了购买的快乐。 进入网络电视时代,面对的是越来越稀缺的消费者注意力资源,面对这种消费者有众多选择,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的现状,怎样引起受众注意?就需要创意性内容,以内容为纲,创意为载体,来进行信息传递,实现消费目的。另外,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譬如微博、微信等公众社交平台,进行病毒式传播,完成口碑营销。 (三)强调了广告的交互性 网络直播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与受众随时、随地互动,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感,因此未来互动参与式广告会成为主流,及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同时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网络直播最大的目的在于主动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而这是对传统广告中,受众只是信息接收者的一种改革,这种方式会使得消费者主动参与到广告宣传中,通过互动,更加全面、及时的了解产品信息。 网络直播通过与网友互动过程中,运用植入式广告方式,全方位地介绍产品的特点、功能,使得产品更具有信服力,提高消费者的满足感。 (四)降低了广告传播的成本 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使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生活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包括接触媒体的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因此网络直播广告方式的推广使得广告产品更具有针对性,因此使得广告投放也愈加精准,从而提高广告效果,提升广告收益。 另外,网络直播依托大量的数据,依托于大数据时代,强大的数据库信息,从而为广告投放圈定范围,消费用户群体界定更加准确,,进而在合理方位内投放广告,既确保了广告效果和广告收益,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广告成本。 然,网络直播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监管制度不够全面和健全,另外,网络直播市场发展不够成熟等,对于广告而言,既要参考其存在的价值,同时还要结合产品实际,比如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群体、产品的性质、产品的特点等,有效、针对的选择合适的宣传方式。 网络直播论文:网络直播行业现状及管理动向分析 摘要:视频直播不再是专业媒体机构所专有,网民只需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即可在家中、行走途中或聚会间随意进行网络直播。网络直播为信息、娱乐等资讯提供了更为迅速而便捷的传播方式,与此同时也为低俗、色情等有害信息传播提供了平台,给我国网络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文件的出台,将有效改善网络直播现状,推动互联网环境治理。 关键词:网络直播 现状 管理 近年来,互联网视听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行业发展自身需求的共同推动下,热点不断涌现。2014年被称为网络自制节目的元年,一批形式新颖、各具特色的网络自制节目大量推出。2015年,网络综艺栏目冲破了过去娱乐至上、歌舞当家的电视综艺环境,亮出了网络媒体的新品牌。而2016年,随着“网红”的兴起,网络直播又迎来了开局之年。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开设网络直播网站及移动客户端,以游戏为特色的斗鱼、熊猫,为网民提供弹幕交流的bilibili,以视频节目为主的乐视、优酷网、爱奇艺,以及以秀场为核心的9158、六间房等各类网络直播平台迅速涌现。据相关统计,目前开办网络视频直播的企业已近300家,直接参与网络直播或是观看网络直播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网络直播的兴起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网络主播,即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实时与线上网民交流互动,积累粉丝获取收入的网络主持人,亦被称为“网红”。《2016中国网红经济白皮书》显示,中国的“网红”人数超过100万,其中,作品创作网红占11.6%,视频直播网红占35.9%,新闻事件网红占18.2%,自媒体网红占27.3%,其他类网红占7%,视频直播网红作为2016年互联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群体占比居首。二是网络直播平台对社会热点事件、科技产品会、体育音乐娱乐节目的视频直播。随着网络直播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平台通过粉丝埋单、商家投放广告获得收益,形成“网红经济”。 移动互联和实时社交技术赋予了直播极强的现场感和互动性,可以打造网民身临其境般的用户体验,已经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载体。正如业内人士的共识,对于传统媒体、电视台而言,直播的颠覆魅力体现在,人人可以成为直播的主角,直播间的观众不一定追求很多,但以主播为核心,可以形成非常分众的社群。 目前,网络直播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突出体现运营资质和节目内容两个方面。 一、大量网络直播平台缺乏相应资质。网络直播的行业管理部门包括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文化部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继管理文件,厘清了他们的管辖范围。国家网信办负责全国互联网直播服务信息内容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重点依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直播服务机构是否具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以及开办情况进行监督;文化部依据“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要求从事网络表演的经营部门应具备“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依据“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要求通过互联网提供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活动、事件的视音频直播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由于网络直播行业在2016年爆发式增长,监督管理相对滞后,造成大量运营服务机构没有“购票”即簇拥着挤上了这趟快车。相关媒体调查发现,对于文化部要求的自2017年1月1日起,从事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的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取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并在其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标明许可证编号这一规定,斗鱼、战旗等主流直播平台都在主页面标注了许可证编号,而像ME直播、一起秀、来疯等新兴移动直播APP官网则未挂出许可证编号。许多新兴直播APP未经审核便偷偷上架运营成为违反此项规定的重灾区。而对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的提供网络直播服务的机构应具备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规定,在对包括斗鱼、虎牙在内的10家具有代表性的直播平台进行调查发现,标注许可证编号的网站不足一半。除战旗直播、虎牙直播、bilibili、映客四家平台在网站底部标注了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编号,其他六家包括斗鱼直播、熊猫直播、龙珠直播、火猫直播、花椒直播、直播TV均未在网站首页标注许可证编号,同时经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提供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持证机构名单》核对,部分网站标注的许可证信息与备案不符,涉嫌虚假标注,按照规定对未取得许可证的直播平台将面临关停的处罚。① 二、部分节目内容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直播内容方面,从最初的电竞比赛扩展到泛娱乐,再到教育、电商,最后到“直播深夜u大饼”“直播睡觉”,千奇百怪,无所不能直播。只有想不到,没有播不了。网络直播内容中包含大量的网络表演、娱乐和竞技,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网络直播文化市场快速发展,在促进网络文化行业创新,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部分网络文化经营单位责任缺失、管理混乱,一些表演者以低俗、色情等内容吸引关注,拜金风气盛行,虚假广告危及网民财产安全,侵权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影响恶劣,严重危害行业健康发展。 2016年元月,斗鱼平台直播“造人”事件轰动一时,引发大量围观群众和监管部门的强烈关注,直播低俗化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为网络直播元年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开端。在“粉丝经济”的巨大红利下,网络主播往往剑走偏锋,直播过程简单粗暴。吸毒、自杀、偷拍等恶性事件找到了新的传播平台,吃饭、睡觉、黑屏等无营养的网络直播内容更是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某殡仪馆工作人员居然将遗体火化过程搬上了直播平台。这种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有悖道德伦理的内容给“网红”们带来了超高人气和丰厚收入,网络主播也变得越来越“任性”。诱人的经济利益让渴望迅速成功、成名的年轻人看到了“曙光”,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浮躁风气,极易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 网络直播乱象丛生的背后,是资本市场疯狂追捧下的野蛮生长。无序的网络直播增加了互联网内容风险。网络比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更快,参与程度更加广泛。网络直播的低门槛,使得灰色内容传播更容易并形成群体化,所引发的网络舆论效应也更加巨大,给监管带来挑战。 2016年以来,网络直播领域相继出台多项新政,无法可依、混乱无序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改观。4月14日,文化部公布了第25批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名单,23家网络直播平台被查处,关闭严重违规表演房间4313间,整改违规表演房间15795间,解约严重违规网络表演者1502人,处理违规网络表演者16881人。4月18日,新浪、优酷等20家网络直播平台共同了《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7月1日,文化部印制《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对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利用信息网络传播现场文艺表演、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技法展示或解说的行为进行规范。9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相关规定,加强网络直播监管,强调直播平台必须持证,依法开展直播服务。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对于引导和规范目前网络直播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1月4日,国家网信办正式出台《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成为网络直播管理的重要法律政策依据。中央、地方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均对《规定》进行多角度、多形式报道和解读。网民对《规定》落地普遍表示肯定和支持,认为将有效保障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经过一年时间的政策颁布和执行,12月底,为加强互联网直播管理,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网信办、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网络直播平台进行专项检查。通过本次专项检查,三部门联合开出“处方”,对YY、花椒、映客、斗鱼等主要网络直播平台封禁违规主播账号3万多个,关闭直播间将近9万间,删除有害评论弹幕近5000万条。多家网络直播平台负责人表示,当前网络直播乱象频出,只有依法依规加强监管才能推动网络直播行业不断走向规范,这不仅切合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 就网络文艺发展提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 互联网内容的传播也有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合理边界,不能任性而为,要在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德允许的范围内享受表达自由。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要明确管理部门和直播平台职责,杜绝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的现象,建立一套长效的运行机制,依靠政府部门监管、互联网企业平台自我监管、政府和企I联合监管的方式,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注释:①《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及《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标注情况统计截止至2017年1月10日。
学生管理论文:浅论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中的学生权利保障 [论文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权利 [论文摘要]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要从以学生义务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权利为本位。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应是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主线,为保障学生权利,文章指出在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管理制度执行者的法律思维方式,规范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正当程序,建立大学生权利的救济途径。 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确立了一系列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新规则,明确了学生权利与义务,确立了学生权益救济制度。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订参与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法制研究所所长张永华教授说,我们的学生管理要从以学生义务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权利为本位。因此,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是高校在制定其内部学生管理制度过程中的主线。 一、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与大学生权利保障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是由高等学校作为主体,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经过教育行政机关审核的本校章程制定的,调整有关本校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生活秩序,确定学生管理的规则和办事程序,在本校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它体现学生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 大学生权利是取得高等学校学籍的学生的权利,是法定的实在权利,是合法的权益。其内容具有层次性:首先,是大学生作为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其次,是大学生作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应享有的权利。再次,大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者,一个学生身份特有的权利。《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都有相应的规定,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专门列出一章“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关于学生权利与高校学生管理的关系,张永华在《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规范高校学生管理》一文中提出:首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法律关系主体是学校和学生。学校作为法人是教育主体,教职人员代表学校实施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实现学校的教育权。学生是受教育者,在校学习期间享受着法律规定的相应权利。其次,高校在校学生的权利是法律权利而不是应有权利。在我国高校是公益事业机构,设置高校的目的是实现公民法定的受教育权。在校学生实际享受的权利既不能低于法律规定的标准,也不能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第三,高校管理的轴心保障是学生实现法定权利。学校必须依法制定管理制度,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使学生实际享受法定权利,保障在校学生在法律许可的范围自由作出法定行为。因此,高校在校学生法定权利的内容决定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内容和界限。 显而易见。高校内部学生管理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然而近年来,大学生权利诉求的不断增强给旧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提出了种种挑战。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制定出来后,贯彻执行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如何执行制度,关系到学生的权利能否得到保障,以及能得到多少保障的问题。 二、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中保障学生权利的思路 1.培养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者的法律思维方式。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者,指高校的全体学生管理人员,以前很少有人给予界定是哪些人。笔者认为,按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办法,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学生工作系统人员、教务系统人员、任课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1)学校党政领导,负责学生管理总的方面。(2)教务系统人员,具体指教务处工作人员,二级院(系)行政领导、教务秘书。主要负责学生教学、入学与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毕业、结业与肄业等方面的管理。(3)学生工作系统,具体指学生工作处(部)、招生处(办),保卫处、武装部、团委工作人员,二级院(系)党委(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有些还包括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宿舍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奖惩、助学、招生就业、学生团体、课外活动、班级建设等方面的管理。(4)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课堂、教学、考试等管理。(5)其他工作人员,包括财务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图书馆管理员、实验室员都对学生的某方面进行了管理,学校保安、楼管、宿舍值班员都参与了学生管理。他们都是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者。 人们处理事情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法律思维方式、道德思维方式、经济思维方式、政治思维方式等。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它的特征是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培养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者的法律思维方式,就是在进行学生管理上,特别是处理学生的问题时,要按照“法”,即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不首先按照传统习惯的、道德的思维方式办事。这首先要学习、了解学校有关学生管理制度,处理学生问题时讲证据,不主观臆断,按照正当程序办理相关的手续。 2、规范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正当程序。正当程序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程序保证公正,公正依赖程序。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特别是学生处分涉及学生权益问题,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公正的程序进行。在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正当程序包括: 第一,事前程序。事先通知,即事先将学生内部管理制度在学生中公布,保证学生“知法”“守法”,知道“违法”后果。 第二,事中程序。首先,调查事件。事件发生后,学生管理部门派人到事件发生现场,或找事情有关人员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其次,说明理由。向学生说明作出决定所依据的事实、有关制度的相应条款规定,事实与规定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再次,听取学生陈述、申辩。在学校作出决定之前,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对特定事项进行陈述、申辩、质证的机会。听证。如果有必要,启动听证的程序。最后,作出决定。作出决定的人与事前调查的人应该分离,并且二者应该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学生处理或处分决定书必须以学校名义出具,否则出具的文书将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对开除学籍处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7条阐明:“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处理或处分决定书,必须载明学生救济的途径。” 第三,事后程序。一方面是送达。最终的处理决定应及时送达学生本人,要求本人签字。若不能签字,可采取在一定场所或媒体上公告或者用书信送达的方式。为了避免涉及隐私和其他不便于公告的情形,可采取书信邮寄送达的方式。书信邮寄时,一定要采用挂号的方式,并将挂号回执妥善保存。告知学生救济途径及时效。同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3.建立大学生权利的救济途径“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必须完善学生权利的救济途径。在学校内部,大学生权利的救济重要途径就是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建立校内申诉制度。《教育法》第42条第四项规定:“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0条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对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以上规定不是非常具体,在具体实行中,笔者认为,学生申诉委员会委员应当包含:(1)主管纪检监察、学工、教务工作的学校领导;(2)学校监察、教务、学生工作、研究生工作、团工作的部门负责人;(3)学校的法律顾问或法律专家;(4)学生代表,包括学校学生会主席、研究生会主席、申诉人所在二级院(系)学生会或者团总支负责人、申诉者所在班代表,学生代表的人数不能过少。这样的构成才不会使双方代表过于失衡。学生申诉委的日常办事机构一般应设在纪检监察、信访、学校办公室、法制工作机构等部门,不宜设在如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等学生处分管理的职能部门。 学生管理论文:如何夯基础抓重点,提高高职院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水平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工作 精细化水平 论文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因为家庭、社会的多重影响,学生生源整体水平相对下降,高职学生素质更是良莠不齐,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混文凭,这无疑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要实现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要从学生的基础文明抓起,以生为本,培育优良思想,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扩招后,因为家庭、社会的多重影响,学生生源整体水平相对下降,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尤为明显:集体观念欠缺、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性差等问题不断暴露,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现状 随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中,相当一部分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迫不得已”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完成学业,很多学生进入学校后没有了目标,就等着熬完三年拿到那一纸文凭,或者单纯为了了却父母的心愿,这样的动机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暴露出种种问题。 (一)思想意识不稳定,集体观念不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初步形成但仍不牢固,其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没有成熟,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对于自己的将来没有明确的定位。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于独来独往,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缺乏团队意识及集体观念,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经常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入校时的分数较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以2010年江苏省高考录取分数为例,普通高校本一批次的录取分数线是文科345分,理科355分,而第一批高职分数线文科类210分;理科类200分,两者有100多分的差距。考试分数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具体表现为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不高,“60分万岁”;作业不能独立完成,靠抄袭交差;“平时不努力,考试就作弊”,平时课堂上下没有多少积累,临时报佛脚又嫌太辛苦,为了考试合格,打起了歪主意:夹带资料、传递纸条、手机作弊、找人代考,这些现象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自我约束力不强,组织纪律性差。 “90后”个性张扬,因为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我约束力不强,喜欢“随心所欲”,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做事不考虑后果,易冲动。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遵守,迟到、早退、旷课,违反宿舍管理规定,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犯了错误不反省自己,反而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这些现象向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与市场接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与这个目标相距甚远,这就要求学校在三年中要对学生进行“改造”,通过教育教学把低水平进来的学生培养成高起点的社会有用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夯实基础,把握重点,努力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一)把握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工作。 行为以思想为主导,要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稳固的“三观”,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为将来踏入社会积累资本。 1.关口前移,开展“入学教育从学业生涯规划开始”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刚入校对学校、专业都不了解,处于迷茫状态,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稳固专业思想,可以通过举办“入学教育从学业生涯规划开始”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企业人员、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为学生做就业、专业教育报告会,讲解就业现状及专业发展前景,为新生打开一个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专业的窗口;同时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为新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提供借鉴;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解答家长疑问,间接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2.以节假日为依托,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 利用重大节假日的特殊意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清明节祭扫缅怀先烈、“五四”青年志愿者活动、“十一”讴歌祖国、“一二·九”纪念活动等,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远大的理想,把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节日化,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3.健全报告制度,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因为环境、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容易出现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继而引发各种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管理教育的重点。在日常管理中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宿舍;根据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凸显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班级信息员制度、班级情况一日一报制度,从不同层面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特别关注“三困生”的思想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关爱。 4.利用信息网络,发挥网络的教育服务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可以建立育人信息服务网,充分利用网络的教育服务功能,通过宣传学习生活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服务网在思想教育、服务学生、促进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二)稳固基础,做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1.从日常管理与教育入手,扎实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和稳定工作。 安全稳定是学生工作的第一要务。要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工作,学生管理人员经常深入班级、宿舍进行安全大检查,倾听学生反映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平时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严格落实学生请销假制度及晚就寝检查制度;在日常工作中教育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注意“防火”、“防抢”、“防盗”、“防骗”。通过组织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消防安全演练、观看消防安全科教宣传片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技能,营造“时时讲安全,处处抓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 2.从抓学生基础文明入手,切实推进班风与学风建设。 大学生作为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是掌握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但随着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的基础素质出现很大滑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需要从基础文明入手,推进班风与学风建设。 (1)开展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活动,深化文明礼仪教育,强化学生的文明意识,提高学生文明程度。通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和争当“文明大学生”等活动,要求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责任意识,树立创新意识,摒弃生活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新风。 (2)推荐先进,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要注重舆论引导,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来教育、引导、激励学生。通过各种评奖评优及先进表彰活动,宣传报道校园的先进个人及事迹,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学生诚信行为。通过催缴学费,召开考证、考级、考试教育,助学贷款催款等相关工作,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意识;利用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的诚信行为,比如通过诚信征文、诚信演讲、诚信辩论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规范行为。 3.从关心学生入手,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家庭情况较好,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来自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家庭。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这部分学生存在更多的学业压力和思想负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对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这些学生树立信心,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一是要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保证认定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二是要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让有限的资助费用发挥最大的作用;三是要鼓励、引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勤工助学等自立行为,通过诚实劳动自食其力,既减轻家庭负担,又增强自信。 学生管理论文:浅议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工作 论文关键词:开放教育 学生管理工作 论文摘 要:开放教育的学生工作是个新的领域,相关工作基础还相当薄弱,开放教育学生工作从理论基础到工作机制都还尚未形成,明显滞后于开放教育事业发展。所以,推进开放教育学生工作,探索并构建开放教育学生工作模式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开放教育的概念 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4月和8月,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通知》(教高厅【1999】1号)和《“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考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实施意见(试行)》(教高厅【1999】4号),正式启动开放教育项目,开始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简称开放教育)项目的研究工作。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普遍认为开放教育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比如开放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凡有志向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的,不需参加入学考试,均可以申请入学;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 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可以在远程教学、也可以在面授教学的条件下进行,但相对于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更适宜于实现开放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国际上的开放大学都是进行远程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尽快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 2、我国开放教育发展情况和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2.1开放教育发展情况 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当今世界上有10所在校生10万人以上的巨型大学,全部是远程教育开放大学,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列居这10所巨型开放大学之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截止2007年底,中央电大设立开放教育教学点3292个,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累计注册学生458万。 2.2开放教育学生管理现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2007年12月8日至9日在贵阳市召开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生工作研讨会。此次会议是中央电大首次召开开放教育学生工作专题研讨会,也是中央电大建校近30年来首次召开专门会议研讨学生工作。 中央电大副校长严冰在会议上指出,探索并构建具有开放教育特点的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工作机制,是开放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电大作为开放大学的基本建设。开放教育学生工作是个新的领域,根据开放教育和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开展工作,有许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要根据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方针,着眼于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定位及特色,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开放教育学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尽管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相关工作基础总体而言还相当薄弱,开放教育学生工作从理论基础到工作机制都还尚未形成,明显滞后于开放教育事业发展,不能适应开放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3、开放学生的特点 3.1开放教育学生的群体构成复杂 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主要在二十至四十五岁之间,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且90%以上是在职公职人员,工学矛盾突出是一个重要特点。 3.2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从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主动学习,看重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的提升;二是被动学习,由于多种原因没有机会进入其他院校学习,为补学历,提职晋升而学,有明显的功利思想,这类学员占的比例较大。 3.3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偏低 开放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有工作和家庭负担,远程学习的时间通常是非常紧张的,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十分艰辛的事情,大部分学生缺少刻苦学习增长知识的动力和压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另外,由于受传统教育方法的训练和影响,学习者在学习上往往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绝大多数人没有做好自主学习的准备和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只有少部分成年人在实践中可能成为充分自主的学习者。 4、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开放教育学生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基本特点和他们的学习优势、劣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开放教育学生工作者应转变观念,逐步从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从首先考虑方便管理向方便学生转变,结合实际有重点地开展学生工作。 4.1充分利用开放教育的网络优势,设立学生管理与服务平台 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有别于普通高校校园内的学生,也有别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其最大的区别是,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因此学生需要具备或逐步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而开放教育学生多数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学习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缺少学习动力,并且师生异地、“教”与“学”在时空上分离,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 设立网络学生管理与服务平台,可以加强学生与学校的有机联系,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对克服学生远程及自主学习的孤独感,维持和强化学生学习动力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4.2建立网络心理咨询中心 开放教育学生类别丰富,层次不一,他们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的服务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耐心细致地个别服务,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各方面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帮助。网络心理咨询中心的建立,加强了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咨询中心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强化心理辅导,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动态,对重点问题和突出问题及时处理,帮助学生消除或减少了学习障碍和困难。 4.3制定适合开放教育学生的奖(助)学金制度 开放教育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学生,不能单纯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品质来作为衡量奖(助)学金的标准。要结合开放学生学习的特点,综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诸方面因素来制定奖(助)学金制度。鸡西广播电视大学于2008年春率先在黑龙江省试行了开放教育学生奖(助)学金制度,奖(助)学金制度的实行,有力地调动了开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4建立辅导员制度 开放教育学生工作的定位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建立辅导员制度可以更好地贯彻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开放教育的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居住地分散,自主学习存在困难。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连接学生和学校的桥梁作用,利用电子邮箱、语音信箱、BBS讨论等媒介和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居住地区等方面条件组成学习小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辅导员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生活状况、个性心理特征及倾向性,找到学生进步和提高的着力点,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开放教育从1999年至今,已经历了10个春秋,开放教育学生工作机制、学生工作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确立和完善。电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从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深入探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管理,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全面认识和发挥电大开放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实现电大又好又快发展。 学生管理论文:试析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刍议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由于高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导致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中呈现出一些问题。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管理对策。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高职教育;特殊性;学生管理工作;管理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新机制改革的产物,在近几年规模逐渐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由于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渠道广,因此在文化基础与技术能力的素质上相对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与自信心。鉴此,本文对当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一些管理对策与建议。 一、新时期我国高职生呈现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发展的原因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的多样化的趋势逐渐明显,许多经济成分与分配方式的出现,让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取向以及生活方式都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而这种社会现象也对于高职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到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职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的高度共享,让高职学生具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更多形式去选择与接受多元化的思想,这对高职学生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他们在社会与娱乐,甚至是学习与工作都呈现出离开校园,进入到社会的趋势,而不单单是原来的单纯地学习或者生活的模式。由于高职学生的思想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状态,这让高职学生在学习目标制定与理想追求上都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这是对我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思想教育工作上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家庭影响原因 许多高职学生都属于“9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地关心与溺爱,对于学生学习上缺乏严格的要求与正确的引导,而这样做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学习上进心不强,抗压力差,自理能力差,缺失责任心,甚至严重的出现好吃懒做。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许多学生都缺乏了坚强的意志与团队精神,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任性,很容易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当他们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难以正确地面对问题对解决,而是让自己萎靡不振,这样做只会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出现很大的阻碍。对于这些现象的存在,让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勇于面对挫折,树立加强的意志,这是我国高职院校当前学生管理工作者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网络负面影响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入应用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给人们带来便捷生活与工作的同时,互联网络也具有不少弊端。当前我国互联网络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依然充斥着网络色情与电脑病毒,让整个网络世界一直动荡不安。许多青少年通过网络来发泄自己的心情进而忽视了社会中伦理道德的存在,他们在网络上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这容易让青少年产生一些盲目相信错误信息的状况,许多学生沉迷在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耗费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直接影响着学习与身体健康。 二、当前我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呈现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方式落后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开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一直利用强制性的外部规章制度来限制学生,试图通过强制性的方法与机械式的管理思想模式来达到管理学生的最终目的。进而难以充分调动起高职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形成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与高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另外加上高职生源质量的持续下降,让高职学生的素质普遍低下,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不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差,许多学生在生活上不文明,缺乏学校组织纪律性。另外,高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许多贫困生,高职院校管理工作难度大。 (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是广大在校学生,是具有独立行为与思考能力的个体。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依然难以摆脱政治性的管教模式,依然以管理者为主体,通过管理制度来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并且以管制为主要的工作方法,重视教育者的主导性,忽略教育者的主体性。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大部分都是直接将本科院校管理工作方式照搬过来,难以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征,也难以体现出高职学生的个体特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管理教育的有效性提升。 (三)高职学生管理教师队伍匮乏 在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校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定》中要求管理人员数量与所带学生的数量比例为1:200,但是实际上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会远远超过这一个比例。高职院校辅导员带领的学生较多,因此针对每个个体的精力就会下降,让多数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时间较少,甚至许多学生长年见不到管理人员,这极大地阻碍了教育人员对在校学生日常思想动态与行为的掌握。在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人员日常工作繁琐,因此经常忙于学校交给的任务与工作,让他们难以长时间去对学生进行较为详细的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及时地给予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 三、加强我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以学生为本,注重科学管理 由于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传统的机械式的管理方法已经难以发挥出较大的作用。我们需要根据当前阶段的新形势与情况,通过科学发展的观念来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让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管理的起始点与归宿;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性化的科学教育管理,教师要一直关心学生与理解学生,尊重在校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改革时期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当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要始终充分尊重学生,客观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我们要在保证日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将高职学生提升到与管理人员平等的位置上,让在校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位置,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并且学生也会理解教师与尊重教师,这样可以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解决问题。在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处理学生问题中必须要利用“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与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学生认真分析产生的错误与原因,通过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将管理工作做细,认真与科学处理好每件事情。 (二)创新高职学生管理方式 当前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获得有效信息的重要途径。我国的高职院校要适应当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管理方式基础上,逐渐融入互联网元素,进而开辟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我们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直观性与互动性强等特征,能够准确地了解到在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地展开管理工作。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建设 在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辅导员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所以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技能,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的成败。我们首先要鼓励中青年教师敢于全身心投入到学生管理中,其次加强教师全面素质的提升。要汲取区域内其他学校的教育经验,不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最后要制定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与鼓励政策,切实推进在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四)建设良好的高职校园文化环境 我们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应当以建设良好的学风与校风为核心,以优化高职院校环境为目标,符合时代的特点与高职院校的特征。我们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加强对道德思想观念的舆论宣传,努力营造文化氛围。另外还可以积极地开展多元化的高职院校的文化活动,将美育与德育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活动相融合,促进在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文化素质的整体发展与提升。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各个社团活动中,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在校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全面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结合,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去企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加到社会实践中,不但能够检验自身学习专业知识的牢固性,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在院校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来减少将来顶岗的时间。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管理主体的变化,如何切实有效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好高职院校、社会与家庭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各方面的协调配合的综合管理模式,进而满足不同年级与层次的高校学生的需求,增强管理工作效率,促进高职学生发展,进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面对教育过程中的多种变化,切实有效地研究出新的对策,进而创造出富有成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学生管理论文:试析就业导向角度谈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论文摘要:学生管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支撑与保障,在促进学生就业工作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以学生管理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现状进行了剖析,提出高职院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转变管理思想,进一步明确才培训目标,强化课程改革,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坚持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就业;改革 学生管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支撑与保障,在促进学生就业工作上就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以学生管理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现状进行了剖析,并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强化管理工作的就业服务功能等建议,以期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多样性给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逐步推进,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规模得到扩大,学生多样性的特征也变得更加明显。部分学生在社会、网络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吸烟喝酒、旷课迟到、不尊重老师,各种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因个体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很多学生加入了老乡会”、网络游戏中的“战队”、各类兴趣小组等各种非正式组织,而这种非正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起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再加上部分学生经济困难,思想压力很大,如不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很容易产生压抑、抵触程序,轻者产生悲观失望、散漫厌学的思想,有些甚至产生厌恶人生、仇视社会的不健康心理;由于考试手段对人的能力评价的片面性,也使得高职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比较大,学生发展不平衡等。学生的多样性特征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日益繁重,且呈现多样性的特点,这是管理者们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手机、互联网等信息化的普及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挑战。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学生管理方面,一方面,随着信息及技术的日益普及,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均能够非常方便地过手机、互联网等通信方式上网,强化了他们的信息面和知识面,改善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语言习惯。但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不健康、不稳定信息更容易渗透到学生群体当中,一些学生年轻气盛,难以辨别和抵御,部分学生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校园环境的复杂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冲击。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得到不断扩大。为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一些学校建立了分校区,出现了一个系的学生在不懂得小区上课、生活的现象。此外,随着高校宿舍公寓化管理的实施,不同专业、不公院系的学生混住在同一个宿舍。这些校园环境的变化,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量的大量增加校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冲击。 (四)管理制度制约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长期以来,面对高校扩招,随着学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出现了教学管理制度的弱化现象。学生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整,有时甚至无章可循,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制约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五)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滞后约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从目前高职教育办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不足的情况,难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量大、压力大,没有时间学习新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技巧。有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甚至为外聘的教师,管理队伍稳定性差。管理者的这些状况都制约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增加了学生管理难度。 二、搞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高职院校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在新生入学之初加强学生管理制度教育,明确告诉学生在校期间他们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强化制度管理意识;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维护良好的校园管理环境,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把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方针,把就业工作放在各项工作首要位置,积极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此,需要再日常管理工作中,积极收集学生就业岗位信息,并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具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就业岗位素质教育和就业技能教育,为学生就业服务。 1.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职业性、地方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应以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强化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瞄准地方经济、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强化专业的职业属性,使所设置的专业及培养的毕业生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变化趋势一致。 2.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全方位展开。在新生入学伊始,高等职业院校就应该加强新生就业指导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专业情况以及就业前景介绍,积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进入大学二年级,可适当增开一些“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他们掌握就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而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应重点加强就业政策和就业方针的宣传,开展就业技能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使其做好就业准备。同时,要定期组织人才交流会,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双选”活动,及时择业,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3.提升就业指导者工作素质。就业指导者是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需要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采集就业信息,并给学生合理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由此可见,就业工作是一门学问,需要集成各方面的知识。就业工作指导者除了要精通自己的工作之外,还要对目前社会发展形势、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经济发展趋势等有足够的认识和判断,才能给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就业工作人员需要积极考取国家的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素质;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就业指导者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这同时也是考核高职教育工作是否成功,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 4.强化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教育。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非常严峻,部分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较大而引起了了一些心理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心理教育辅导。针对一般性的心理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板报、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加强教育引导,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对于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针对个案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辅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毕业生的成熟度和心理抵抗能力。 5.要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的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项重大举措;一方面通过工学结合、将学生融入企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达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工学结合,学生与企业实现了零距离对接,培养了学生实际就业工作能力,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三)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能力、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加高职学生的社会阅历、职业阅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高职院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当中,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积极开展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强化学生参与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为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建设。为给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宽松的环境,释放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五)强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同志说学生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学生接触、沟通、交流最多的是学生管理工作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均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强化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学生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为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性,要在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学生管理者,调动七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适当安排他们参加各种教育和培训活动,提升他们对学生的引导和服务能力。 (六)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教育。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培养,逐步实现由外部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过渡。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并在管理者的赋权引导下,逐步摆脱依赖思想,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管理中。同时,管理者在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能力锻炼的同时,还应对学生多加强方法的指导,做好学生的领路人。为此,管理者要做到“反馈、控制、协调、总结”,以便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转变管理思想,进一步明确才培训目标,强化课程改革,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坚持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 学生管理论文:简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论文摘要]文章立足于民办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实践,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进行剖析,在针对学生特殊性的基础上,对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管理、育人工作进行思考总结,提出几点意见,希望对其他辅导员工作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 辅导员 学生管理工作 特殊性 民办高职院校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民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应用型人才向社会各界输送有用之人,为社会作出贡献。民办高职院校虽然隶属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相比,自身有着许多的特殊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是民办高职院校所具有的特殊性下的必然产物,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所具有的特殊性,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育人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1.学生普遍底子差,基础薄。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录取批次基本靠最后,这带来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入学分数普遍较低,而普遍较低的高考分数中确实有部分学生会因为高考的一次发挥失误而名落孙山,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入学前的不良学习态度、不当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差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成绩低的现实。所以进入民办高职院校以后,很多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于是学生原先并不高涨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能变得更低或者更受打击。由于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氛围的缺乏,部分学生即使克服了自己存在的自卑心理,希望自己在大学阶段有所转变、提高,那也是要付出极大的个人努力和意志力的,并且类似于学习习惯等长期素养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长期积淀的不良学习习惯在向好的习惯转变时其过程势必更加艰辛,需要学生本人付出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但是考虑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风气的大环境,这种犹似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坚持和努力很容易被冲碎在浪尖中。 2.自我管理能力弱,日常行为规范表现自觉性比较差。虽然学生成绩与平时行为表现并不呈现出绝对的必然相关性,但是笔者在民办高职院校担任专职辅导员切身体会表明:大部分学生不仅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自制力低,而且他们在平时行为规范中也表现出比较多的问题。比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吃东西、睡觉等。其实,成绩与行为习惯之间对的相关性应存在这些学生身上,并不难理解。民办高职学生大部分都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学习自制力低的学生身上本身就缺乏一种自我克制、自我约束的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和行为习惯的欠缺表现在平时行为规范上,也同样奏效。每天不睡懒觉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也是需要付出个人意志力的,需要去克服一些困难和阻碍,但是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及时督促自己,约束和反省自己不遵守规章制度的行为呢?!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差并不是出于偶然,那么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反映到平时行为习惯上来,也是一种“习惯使然”。因此,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学生中的“双差”(学习差、行为表现差)现象普遍存在。也正因为学生的这种特殊性,院校大多都采取一系列严格的日常管理制度以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3.学生个人素质普遍较低,文明教养缺乏。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在入学时分数低,日常规范表现的自觉性不够,而且由于自我约束能力薄弱,在个人素质以及文明行为举止等个人教养方面,表现出严重匮乏。在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不文明的言行举止: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爆粗口、抽游烟、男女学生搂搂抱抱、不文明着装,上课教室的卫生(桌面、墙壁……)实在都令人担忧。真的让人不得不感慨,很多学生有愧于自己大学生的文明风范和高素质形象,实在让人难以把当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与眼前这些各种不文明的举止行为相提并论。 4.学生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偏差行为突出。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有的学生会因为自卑心理而放弃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和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态,终日得过且过,混日子,其精神状态游离在梦幻与现实之间,精神面貌相当颓废。民办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基本都是“90后”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越,家长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而导致自我中心意识过强,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苛求别人,很难或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宿舍人际矛盾冲突无法成熟处理解决。而且,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并不是主要任务,因为学习兴趣低,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把本该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间更多地用在了谈恋爱、上网、睡觉、娱乐游戏等,甚至因为一些口角纠纷或者误会动辄纠结所谓“社会上的人”斗殴打架,因为觉得只有对“仇家”使用暴力、“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才能泄愤,才能挽回自己的面子……像这种存在各种问题的学生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并不少见。问题学生大多心理、人格上存在各种偏差,并非完全是入学以后形成的,更多是前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可能与家庭教养以及童年经验都密切相关;还有些偏差行为和偏差心理表现普遍,如无法正确处理失恋问题、网瘾问题、人际关系紧张问题而造成各种混合问题等。 二、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种种特殊性为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带了各种挑战,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笔者从个人体会和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对学生,要具备“四心”,严爱结合。辅导员要具备的“四心”指的是:关爱之心、真诚之心、体恤之心以及宽容之心。民办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大多对学生采取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人员,与学生每天直接接触最为频繁,对学生无论进行什么方式的管理,其出发点,都应该是关爱学生——对学生有颗关爱之心,这也是对辅导员工作最起码的要求,只有对学生有爱心、关心,辅导员的工作才能顺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其次,不管学生身上有多少不足的地方,首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信心,要能够看到并使学生自己也能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激励学生。而且,对于辅导员来说,对学生的关爱、体恤之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辅导员真正的关心和爱护,才会拉近与辅导员的心理距离,对辅导员存有信任感和安全感,不然,辅导员对学生所做的一切教育和管理工作可能只是白费心机,事倍功半。当然,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面对各种学习兴趣低、平时表现不尽如人意以及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还有所欠缺的学生必须有强大的包容心和耐心,体恤学生的一些负面情绪,并能给予各种帮助——这点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来说,尤为重要。 针对学生的特殊性,辅导员管理应该要一切从严出发,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对待自己的问题要一丝不苟,督促以及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个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习惯。不过,辅导员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对学生的关爱和帮助是自己工作的出发点,而不是一味地为了严格而严格,所以还需严之有度,严而有方,严爱结合。 2.关心学生的成长,努力去理解学生,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意义。辅导员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学习生活方面、心理健康方面都要给予各种关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面对具有各种问题的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与其先入为主地去责怪、埋怨、批评学生,不如换位思考,尝试理解自己的学生,理解他们行为背后深藏的意义。“理解万岁”——每个人都会说,但是,真正能做到理解,尤其是去理解与自己有差异的行为或者是自己无法苟同的行为,真可谓难上加难。不过,在辅导员的育人工作中,“理解”往往比“批评”有用。“90后”的学生自我意识极强,主张宣扬自我,强调个性,所以,一味地批评或许能管用一时半会儿,但是对于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当行为,仍然不得而知。换而言之,下次换来的仍然是重复的犯错——重复的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反感,老师麻木……恶性循环。如果反过来,辅导员能够尝试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解读其背后的含义,或许能在更深层次上提供帮助。有些学生不爱上课,经常逃课旷课,也许责任并不完全在学生身上,学生会觉得并不是自己不想上课,而是因为老师讲课太深太快,自己无法跟上;或者是老师讲课水平不高,上课没有重点等等。笔者作为辅导员,曾经调解过一个学生宿舍的矛盾问题,宿舍四个女生,有三个女生都对第四个女生有意见,长期的不满导致了一点小事引发的吵架纠纷,宿舍人际关系相当紧张。当笔者在听着学生各自的陈述时,提出了大家对第四个女生的不满并不是她自己刻意想造成的,而是因为她的童年经历、早期经验引发的自身缺乏严重的安全感所导致后,这个女生得到了宿舍其他人的理解和谅解,矛盾最终得以解决。所以,辅导员在面对各种问题学生时,有时需要尝试理解对方,因为理解仿佛比直接的批评教育更有效果。 3.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民办高职学校的学生通过高考的专二批次录取,虽然也同样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殊性,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还存在各种差距。虽然,作为辅导员,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批评,帮助其改正是必需的,但是考虑到行为表现只是他们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不足导致的自觉地性欠缺的必然结果,因此,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如果不从内在进行优良习惯的培养和形成,而只是一味地不断批评指正恐怕只能治标不治本,说到底,这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我约束、管理能力的逐步培养和提高。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甚至日常生活习惯等,都需要慢慢培养,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更重要的是它自始至终是个人自我意志力坚持践履的结果。所以,民办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欠缺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文明举止、规律的作息习惯,他们所欠缺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帮助学生从他人教育、约束转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他律到自律的飞跃才是学生真正的发展进步,而不是让他们永远沦落为他人强力管制下的“奴隶”。 4.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的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首先给人的印象是入学成绩差,学习基础差,学习不好——这是事实,但是,学习成绩并不代表一切。紧随学习基础差、成绩不好的背后,浮现出的是学生更多的其他方面问题。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推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中心任务,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所要求的同时,学生的道德教育、个人素质教育以及养成教育可能需要引起更大的关注。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好“人”,先成人,然后才能是一个学生。个人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举手投足间都能让人感觉到文明气息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养成教育在学生各种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培养以及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上提供了重要保证,它是学生践履的现实行为基础。所以,若想将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时代要求的发展型人才,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其个人道德素质以及养成教育等。 5.辅导员要重视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性质,基本要求辅导员一周住校,全天24小时封闭式管理,这样,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和机会无疑比其他类型院校更密切。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辅导员自身的言行举止、道德素质修养,对学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辅导员如果不注意自身素养时常在学生面前无意间暴露出一些个人的不良言行举止,那么学生很容易有一样学一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辅导员在要求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却不注意自身的表现,那么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是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的,很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抵触和不满,因而也更无从谈起有效的教育管理效果。比如,学校明确要求学生不许在教学楼抽烟,上课不许穿背心拖鞋。那么,试想一下,如果某辅导员在督查学生晚自习时站在教室外面抽烟,学生看到老师这样的举动,心里会有何想法?如果这位辅导员以后在教育班上学生不许在教学楼抽烟时,学生反问一句,你自己还在教室外面抽烟呢!辅导员何以作鉴?所以,作为辅导员,自身的责任有时并不仅仅反映在琐碎繁杂的学生工作上,其一言一行也足以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 6.辅导员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职业枯竭”等消极情绪,避免将消极情绪带入学生工作中,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相对于普通高校的辅导员来说,工作压力更大,也更容易导致“职业枯竭”等消极心理的产生。所谓职业枯竭,是由于持续工作压力和消极情绪体验造成的职业倦怠心理,是一种身心疲惫、消耗殆尽的状态。辅导员虽然从事的是神圣的育人工作,但是辅导员首先是个正常的人,正常人都会出现消极不良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尤其民办高职院校工作的辅导员,每天面对的工作压力和学生环境,出现职业枯竭心理,完全能够理解。但是,辅导员意识到自己出现的这些消极情绪和心理后,一定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因为如果把自身的消极心理和情绪带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那么就会对学生以及辅导员日后的管理工作产生许多不利影响,而且,作为教育工作者,也有违自己的职业道德。所以,产生不良情绪并不可怕,但是如果不及时排除解决,影响到自己的学生,那才是真正的可怕。人与人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学生潜移默化地将老师作为榜样进行学习、模仿,因此,面对学生,辅导员应该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和情绪,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的特殊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对存在各种问题的学生,辅导员的管理、育人工作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挑战性,笔者只是在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总结。众所周知,说永远比做要容易,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解决起来会更艰难,需要辅导员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作为辅导员,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这样我们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态度和信念,坚守自己的岗位,为培养高技能发展型学生,为培养符合社会时代要求的当代大学生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学生管理论文:试析“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高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理清“以人为本”的含义,分析其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缺失的表现,切实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辅导员 理念创新 高校中学生的管理工作是由“人”(即辅导员老师)来具体实施的,服务的对象也是“人”(即学生),而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人”(即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工作理念也应当是“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含义 首先,人是现实性的存在,人的现实性包括自然性和社会性。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现实的人开展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某些虚幻的、空想性的东西。德国哲学大师康德曾经指出:“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身上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上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成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成是手段。”人的存在即目的,康德的目的论思想指导我们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不能只将“管理”这个行为视为一种带有命令式的强制性的方式,更应该把“学生管理”这一行为看成是一个实现人本化的过程。这里体现了人的社会性,而人的自然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旨在挖掘人内在的潜质与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促使人在社会中得到尊重与激励。所以,在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中,就应该首先实现人的自然属性,进而不断地发展其社会属性。其次,人是主体性的存在,人的主体性体现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马克思强调“人始终是主体”,即在强调人作为自己的主人始终有着自主性,也就是说,在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简单地看作是管理的对象、被动性的存在,而应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差异性,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施行因人而异的管理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最后,人是发展性的存在,人的本质是全面自由地发展。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学校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实现知识结构的建构与完善,还应该在心理、精神、体质和情感等诸多方面不断完善,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而言,社会是由单个的个体组成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发展,只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能促使人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性表现 1.重视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忽视个体发展的价值实现。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是为了实现学校生存、稳定、发展,以及学生成才成人的目标而进行的,以解决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必要前提,不断地调和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过程。就传统而言,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偏向于集体利益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容易忽视个体利益与个体价值的实现。对于学生个体而言,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与个人发展的价值实现,是相互融合的统一体。个体需要为自身的发展确立既定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明白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赋予个体的价值意义,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作贡献。在高校日常学生管理中,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即为实现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确定的目标、制订的计划。学生的发展问题往往被学校忽视了,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学生的发展问题是学校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只有学生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学校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全面提升。许多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本着自己能够顺利完成上级领导部门指派的各项工作任务,达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目标,把学生视为其顺利进行工作的手段与工具,随意分配工作给学生,往往学生在参加了许多学校的活动后,自己本身的能力和素养却没有得到明显地提升,这就严重忽视了个体发展的价值实现问题,片面强调学校和社会的价值意义,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和道德教育。有一位学者说过:“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些关乎个人存在、意义生存、幸福生活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却被淡化、忽视或遗落了,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的低效。”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全部内容,它可以作为实现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目标前提,但是却不能当成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政治教育是核心,但不是全部,还应注重从学生的心理、道德以及思想上进行教育,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部分,这四部分的有机整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理,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学校管理工作中只重视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其他三方面,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在以往的大学教育中,政治教育课程是大一学生首先必须开设的课程,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能力也越来越低下,在高校中,自杀、轻生的现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又一项难题。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少,我们在反思以往的道德标准的同时,也应该反思现代社会为什么存在着道德缺失的问题。功利性色彩不仅存在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在现代高校的教育和管理中,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从本质上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忽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是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 3.情感交流上的沟通严重匮乏。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物质水平相对较高,社会思潮呈现出“一切向钱看”的趋势,这种功利化的潮流日益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现代网络信息化的高度发达,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逐渐生疏。当然,在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中,大多数还是人与人之间事宜的商谈,但是,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依据马斯洛人性需要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了五个等级,人在实现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就应该向更高的层次追求。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需要就是人的情感需要,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中,除了进行制度化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外,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仅仅是例行公事,缺少从必要的情感需要上进行交往等;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是导致情感交流较少的原因之一,缺乏自由、民主、轻松的讨论氛围,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格发展的引导和激发情感体验的方法。 三、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大学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是“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应用。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落到实处,体现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日常管理、完善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个方面。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改变工作理念,转变工作作风,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成长成才。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推进落实素质教育。高校学生工作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要结合当代大学生大多为“90后”的特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多途径、分层次、全方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全过程,做到在思想上引领学生。高校教育在于不断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自理和自立能力,从而真正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健康的心理素养。辅导员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意适度原则、发挥杠杆作用,在可控制的范围内,给学生以独立空间和发展空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充分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2.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积极探求学生管理长效机制,突出强调规范化、稳步推进法治化、全面实行信息化、充分体现人本化,切实提高学生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教育管理与时俱进,科学规范。同时有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学生管理系统一体化,使各项管理工作精确便捷,提高工作效能。充分采用柔性管理手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用人文关怀引导学生,使其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积极探索实践路径,将他律转化为自律,将外部约束内化为自觉行为。 3.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做好心理疏导与资助服务工作。“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实和完善服务保障机制,积极主动地在经济资助、心理调适、学涯规划、场所保障、智识支持等方面了解学生需求,解决学生难题,优化育人环境。辅导员要重点做好心理健康和资助服务工作两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工作的实效性和心理教育的普及性,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利用课程教学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努力陶冶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做到既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又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促进每位受助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落实国家关于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方针措施,体现资助指向的政策性;努力培养受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感恩奉献意识,体现资助效能的教育性。 4.推进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人的价值包含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人的发展也就包含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坚持依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行“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学生能将所学真正发挥所用,才是高校教育的根本。在校学习其目的最终在于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高校的学习和锻炼,造就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毕业之后能在社会立足,发挥自己的专长。 总之,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人本思想,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创新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学生管理论文:关于法治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析 论文关键词:司法制度 高校学生管理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内涵及特点,并依此提出了依法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措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iy具有先i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更是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繁荣和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思想适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而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在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当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上存在的法治意识缺位问题,积极探讨法治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构建。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依据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依制定机关和法律效力的等级可划分为先法、教育基本法、单行教育法、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教育法规、教育行政规章等,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先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先法第19条关于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定是我国教育立法的依据。教育基本法是依据先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公布实施的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勺_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有人称之为“教育的先法”,即由第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单行教育法主要是指依据先法和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公布实施的调整某类教育或教育的某一方面的教育法规,如《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等等。行政法规是指根据先法和法律授权,由国务院制定、批准的法规,如《学位条例祈行实施办法》、《高等教育管理职责祈行规定》等等。地方教育法规是指根据先法、法律和行政法规授权,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只在其行政区域内有效的法规,如《安徽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办法》等等。行政规章是指根据先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的授权,由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祈行实施办法》等等。我国高等学校依据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拥有对学生的管理权。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4条的规定,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主要包括学生的学籍管理(入学与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办法,升级与留、降级,转系、转专业,转学、体学、停学、复学与退学,毕业)、课外活动管理(文娱体育、勤上检学、社会活动)、校园秩序管理、对学生的奖励与处分和对学生的安全管理等。 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什么样的法律关系,不仅是教育界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法学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同时也是防治高校与学生之间出现法律纠纷的前提。 1.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基本内涵 一是具有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学校(高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是法律赋予它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我国教育法中关于学生学籍管理的规定,以及学位管理条例中对高校学位授予权的规定等,都体现了这种性质。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高校代表国家或者说高校受国家的委托,对有关学生教育的事项进行管理。这种法律关系强调的是管理与服从,双方地位是不平等的,是一种纵向的行政管理关系。一是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高等教育是收费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学生自费(国有公办高校学生部分自费)上学、自主择业,学校收取费用、提供服务。通过学费这一媒介,学校与学生之间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在这种法律关系中学生与学校的法律主体地位是平等的(或趋向平等的),属于民法的调整范畴。当然,在现实的学生管理过程中,有时很难判定某一行为的性质。但是,从理论上讲,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一者是能够分清,也应该分清的,这对于确认学生管理的指份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从行政法律关系讲,高校必须依法行政;从民事法律关系讲,合同双方必须平等履行各自义务,特别是高等院校,不能逃避自身的基本义务。 2.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特点 从高校是教育机构、学生是受教育者来看,高校与学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的关系,我国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对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义务都分别做出了规定;从高校是一种组织系统、学生是其组织成员的权利义务和地位区别来看,高校与学生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即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一般由学校的章程和规则加以规范,法律规定学生应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复杂结构的法律关系,其中既包括隶属型法律关系,又包括平权型法律关系。隶属型法律关系,即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法律地位不平等是其主要特点。高校与学生的平权型法律关系,也不同于普通的民事关系,学生依然承担认可和服从学校管束的义务,高等学校有权依据自定规则限制甚至剥夺学生的权利,直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法律地位。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不是普通的民事关系,也不是普通的行政关系,而是具有特别权力因素的公法关系。在这种法律关系中高校作为履行特定职能的特定主体,依法有在其特定职能范围内自主判断、自定规章、自主管理的权力。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了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力。这种自主管理权,实际上是法律赋予学校的为保证其机构管理职能的实现而对其内部事务进行处置的“自由裁量权”,是我国法律对于高校自主管理权的确认和维护,是法律对于高校作为一种公法人内部“特别权力关系”的确认和肯定。 二、建立高校法治学生管理模式的策略 随着依法治校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高校法治学生管理模式建设,是履待解决的大事。 1.坚持“德法并蓄,宽严并济”的高校学生管理原则 德法并蓄,就是要实现德治和法治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统一。依法管理是学校保持稳定有序的基础和前提,但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却离不开德治的配合。依法加强学生管理,尤其是实施惩罚时,要以教化为前提,即教化在前、惩罚在后。新生入学时,应对新生进行必要的校规校纪教育,要让学生懂得哪此纪律需要遵守,违反要受到何种惩罚,做好这项工作无疑会大大减少学生违纪现象的发生。对受处罚的学生,应耐心细致地做好其思想政治上作,帮助他们寻找错误根源,鼓励他们自觉纠正错误。要通过对违纪学生的处理,进一步强化遵规守纪教育,真正达到惩一做百的效果。 2.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要搞好法治化学生管理必须建立和充实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以便形成权力法定、公开透明、制度统一、注重程序的大学生法治化管理体系。目前要做好以下儿件上作:一是请求上级有关部门做好教育立法,尽快出台目前高校大学生管理所急需的法律法规,以便指份学校“立法”;一是尽快整理现行的有关大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对有悖于上位法的或相互冲突、抵触的法律法规予以修正,对不符合现行学生管理实际的法律法规予以废止;三是搞好学校“立法”,学校应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好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学校“立法”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必须遵循统一原则,即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不得与之相冲突,不得与先法相抵触;一是必须贯彻平等和公正原则,确保学生应有的法律权利和正当利益;三是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即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听取学生的意见,使规章制度科学化、合理化、有可操作性。 3.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法治化育人环境 尽管大学生法治教育已经进入课堂,然而部分学生“学用分离,重学轻用”,法律意识淡薄,更谈不上用法律来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应当大力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使它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阶段。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他们在学习期间监督督高等学校依法办学的意识,从而有利于高等学校依法办学进程的推进,同时也为大学生打下牢固的法律基础,使其养成良好的学法、守法和用法的习惯,为他们毕业后步入社会发挥不范作用,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奠定基础。 法治化育人环境的构建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中,高校学生管理上作人员是否具有法律意识也是法治化学生管理育人环境构建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上作者必须学法、懂法,重视强化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论日常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还是处理学生违纪问题,都要依法行政、依法育人,真正把教育、管理学生与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结合起来,既要严格教育、管理学生,又要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学生管理论文:浅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 法制化建设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使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分析新形势下学校外部环境、学生主体、学校及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出发,指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教对象普及化,这对于高校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也将接受新的挑战。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数量剧增,加之当代青年思想活跃,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切感受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难做了。这就要求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再沿袭过去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而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受单一计划经济影响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日益显得僵化,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的落后日益凸显,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扩招,使得学生管理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譬如,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变;大学生就业已由有计划分配向自主择业转变;固定学制正在向弹性学制转变;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转变等等,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形成。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1]因此,要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体制。 (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1]首先,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在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有关干部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数量上已不占明显优势。 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等不健康信息的冲击,使学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孳生地和传播地。一部分人利用信息技术参与社会政治,一些虚假、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判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还有的沉溺于网上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思想、文化在交流中融合、碰撞。在全球化趋势下,国内高校在与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交流与竞争中,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产业等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与世界先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接轨,带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使得文化交流渠道空前广泛和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和“弱化”的手段、途径更加多样,开放条件下的交流使得外来文化、外来习俗和观念的影响日渐增多,如何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中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心态,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的变革 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学分制。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专业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使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生,而且还要管理选修课程形成的其它专业或其它学校的学生。同时,学生管理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思想生活管理外,还需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五)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这些经营者进入高校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学生在缴纳各种费用的同时也树立了教育投资意识,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使二者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学生宿舍管理实行公寓化管理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混合居住,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以前按班级,院系管理的模式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将是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推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适应高校发展要求,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 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这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予以保证。 (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地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往,高校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针对于此,学生管理中宜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三)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 高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大学越来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2]现在,学生工作制度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不完整、不健全,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中仍有许多空白点,以至于无章可循,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二是临时性、应急性的“通知、办法”与规章制度并存,朝令夕改,制度的严肃性、连续性和持久性不能保证;三是由于规章制度本身不严密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规章制度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学生工作的需要。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程序、步骤和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行使有效的管理。当前,要特别针对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现状,进一步明确各方面关系,不能仍由学校单独履行学生管理的义务和使用管理学生的权力,参与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理应享有学生管理的权利和承担学生管理的义务。要在高校、社会职能部门、承担后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学生以及家庭之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进行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分明,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协调,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 (四)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法制化建设 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一直十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与主体地位,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使得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法律意识淡漠,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较少用法律的原则和精神管理学生,导致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都以学校和管理者为主体,势必造成对学生权利的漠视。要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必须要有一支具有法律意识和素质的较高水平的学生管理队伍,培养一批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道德修养较好的学生管理队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担负着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对大学生的在校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他们是具有服务意识的新型管理者,如果仍旧按照过去的思维开展工作,必然无法面对新局面呈现出的新问题。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应当转变固有观念,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思想变化。高校要通过举办法制讲座特别是教育法制讲座、督促学生管理工作者自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工作者依法育人、管理的正规化、法制化意识,尤其是民主思想,平等观念,公正精神,法律观念等,从而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正当程序开展学生工作,规范权力运行秩序,保证管理行为的高效和权威,实现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平等和合法权利的实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一个过程。随着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不断落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虽然面临挑战和压力,但只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树立法治观念,以充分的法律准备和信心迎接挑战,就能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另外还必须做好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工作,要严把“入口关”。高校要从思想认识上彻底转变过去那种“无需选择”的观念,不断把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和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学生工作队伍中来,学校应有切实的措施和有效的机制,为他们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加强和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和提高。[2] 总言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加强理论研究,拓展工作思路,努力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方法来,在工作内容上由“理论说服管理约束”向“教育指导、服务引导”转变,把学生管理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上来,为学生成才提供必要的服务。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政治合格、品德高尚、专业过硬、素质优良、遵纪守法、意志坚强、全面发展、奋发向上的21世纪的合格大学生,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学生管理论文:浅谈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管理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学生管理 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对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一方面,阐释计算机基础教学自身所具备的学科特点;另一方面,针对现存的一些教学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关系,将学生管理纳入教学改革的视野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早在几年前,计算机就与英语和驾驶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三大技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职场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软件应用及简单的程序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始终很难得到提高,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所致,更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学生管理方面缺乏更为科学化、系统化的经验体系,本文试图在这两方面进行简单论述,最终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科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实践重于理论,教学中二者脱节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部分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始终是分为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两部分。而在学期考核时往往只将上机操作作为最终课程评估的方式,这就难免让学生产生重操作而轻理论的错误认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的知识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逐渐淡忘。 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在课程设置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明确地划分为理论课和操作课两部分,教学效果往往低于预期,学生也就很难将实际的应用问题转变成自身的技能。 2.教材更新速度慢,与学科发展不同步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当时主要应用于军事国防领域,不到一个世纪,微型计算机已经在家庭中普及,这样快速的发展,是其他许多学科无法望其项背的。 然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并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很多知识随着技术的改进而变得陈旧,这也就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进,学生就很可能被教材的权威性所误导。 3.计算机等级考试致使教学出现应试性 在很多学校,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成为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为了拿到证书而不是真正掌握技能。与此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分为省级和国家级两部分,一般的省部级院校会要求学生通过省级计算机通一考试,文科要求通过省一级,而理科的要求相对较高为省二级。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会选择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 问题在于,所有的考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往往会使用题海战术,但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高速的发展性,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很多学生通过了考试,而实际操作能力却往往不容乐观。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管理 在学校公共课的设置上,始终存在几种不同的声音,学校及相关领导部门始终认为公共课的设置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是必要的,而学生往往会认为,我所学的专业很少会用到公共课上学习的知识,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能够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建立在强制性的基础上。而计算机教学这一课程设置的初衷越来越难实现,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在学生管理上进行适当的改变。 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几个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高校教学体制上所存在的顽疾,但如果从学生管理角度进行思考,其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1.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消化知识 由于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资源有限,不可能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有机会上机练习,而课时数的限制又要求理论课是不能偏废的,因此教师可以在理论课之后为学生布置少量的课外作业。例如office操作与简单的编程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而知识的连贯性又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温习。 2.加强教师的一对一教学 当前的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往往充当一个讲解员的角色,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发挥。 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走下讲台,积极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疑惑与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扎实的掌握新知识。 3.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保护教学设施 毋庸赘言,计算机硬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旦硬件受到损坏,不仅影响实际的教学工作,还会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在上机操作的课堂上,应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号入座,并对自己所使用的机器的健康状况负责。一旦出现损坏,则按价赔偿。这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实际教学中保证技能与知识的传授,还要及时发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和改善。毕竟,教与学是两个严密结合的整体,哪一方面都不能偏废,只有把学生当做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主题,尊重教育学规律,才能用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加理性的对待计算机基础教学。 学生管理论文:新媒体时代的学生管理困境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学生管理 知识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在网络聊天、知识搜索、信息保密、人际沟通方面的管理问题,提出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学生管工作的应变办法。 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于1967年首次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它是一个相对且不断更新的概念。在传统三大媒体的基础上提出的“第四媒体”概念,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因特网的“新媒体”性质。于是,因特网就成了一个媒体的媒体,它使传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像博客、搜索引擎、电子邮箱、移动多媒体等,都是“新媒体”的“家庭成员”。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主体、客体、技术、内容、形式,以及传播信息的数量、速度、传播观念等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平等、自由、互动、开放的传播特点使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面对这一变化,学生管理遭遇了双重“洗礼”:一方面,新媒体提升了信息传输的效率;新媒体支持点对点和互动性的传播,改善了师生沟通并创造了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新媒体使学生工作者的权威受到了摇撼。因为“管理者一旦丧失了舆论影响力的主导权,会处于一种劣势,一种失语的危险状态,他的权威性和信任度就会受到挑战”。所以,新媒体对学生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时代将是学生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现在和未来。 一、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工作困境 1.搜索引擎——知识易得.权威不在 随着网络信息搜索方式的发展,学生的知识获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多的信息意味着更丰富的知识。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全面、更丰富、更有趣的知识,无论什么作业,问题都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上找到答案,学生对教师的知识依赖感大大下降了。数字化的媒体内容及其带来的便捷复制和即时传播等特点,使得信息数量远远超出学生的分析处理能力,信息内容大大超出了学生的分辨理解能力。当知识搜索的窗户打开时,知识运用的大门却关上了。学生变得不再认同教师的权威,转而依赖于网络搜索。 2.信息传播——全球同步.随时失控 新媒体使得传播模式由传统的“一对多”变为“多对多”,新媒体的“草根性”还使得人人都可以便捷地运用媒体。学生可以通过发短信、写博客、发起群聊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信息传播,这突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同时,新媒体还使得信息内容与信息主体分离,令信息主体更大胆和随意。在新媒体时代,秘密边界越来越模糊,保密时间越来越短暂。虽然,有的学校想出很多办法来加强信息管控,如禁止配备手机、设置与互联网络分开的内部网络,这些方法或许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学校管理者们也无奈地发现,大量的“好消息”和“坏消息”在莫名外泄,新媒体时代,坏事快速传千里,好事也会出远门,无事还会乱生非。一个真实的例子是,北京某艺术学校的学生上课殴打教师,很快就在网上广泛传播,使得校方和学生成为舆论指责的对象。 3.师生沟通——渠道很多.效果很差 过去,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进行沟通,只有通过书信、电话和面谈等有限的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沟通是那么的唾手可得,电子邮件、短信、MSN和QQ等聊天工具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随时、随地和随意。这些沟通方式在新媒体时代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但性质却越来越边缘化。这表现为:一方面,新媒体的普及使这些正式沟通方式越来越个人化,传播内容越来越私密化,正式沟通方式成为私人沟通和休闲娱乐冠冕堂皇的掩护:另~方面,新媒体时代媒体之间关联的强化和单个媒体边界的弱化使得学生用于正式沟通的方式多元化,传统的正式沟通在师生沟通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小。 相应的问题是沟通的渠道虽然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方便,但是效果却越来越差。学生向老师发了一个祝贺教师节快乐的短信,除了表明学生还记得你外,从这个沟通中很难判断出什么其他的信息。就好像有个学生如果提出转学,从那些冠冕堂皇的转学邮件里面似乎并看不出他的动机,最后班主任还是需要亲自沟通。 4.虚拟群体——参加越多,氛围越差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班级开会、学生组织活动、表扬和奖励、学生之间的一些感受交流或者讨论都是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进行的,比如在黑板上写通知或者告示,下发通知、班级组织活动等。但是现在这些变得越来越快捷和简单,群发邮件、群发短信使用等使内部沟通变得更加实时、透明,信息大大丰富,而且传递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可能10分钟前的事情,你马上就知道了。 不仅如此,班机还有QQ群、同学录、班级博客等,这些新媒体工具改变了班级的氛围,也同样带来问题。比如,学生刚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大家都是为了沟通信息,促进学习,久而久之,开始有学生发~些和学习不相关的内容,然后就会引起大家的讨论。学生在QQ群里讨论班主任的长相以及家庭生活,有些学生则通过群发邮件散布小道消息,甚至有一些学生为了取悦大家赢得在同学中的好感,就会花心思在网上闲逛,专门寻找一些休闲娱乐的东西发给大家,还有的班级建有学生的个人主页,可以有BBS论坛、聊天室、建议区、公告栏等。班级的同学分成一派一派的,分别有聊天派、游戏派、论坛派等。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小群体,甚至有各自的网络流行语。总之,弱化了班级正常的团队氛围。 二、新媒体时代学生管理如何应变 无论愿意与否,教师和学生已别无选择地处于新媒体的“围城”之中。站在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我们要么调整风帆、0顷势而行,要么墨守成规、随波沉沦。哈罗德·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指出,一种新媒体的诸多优势最终会导致一种新文化的产生。新媒体时代中的学生工作必然面临管理思路的调整变化,以适应新媒体导致的新文化,以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新问题。 1.少“管”多“理” 学生管理永远需要与时俱进。在新媒体时代,以管冶人将越来越乏力,而以理服人则既是需要也是出路。以“理”服人最重要的是“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够找出合理的管理办法。强制性的管理措施在更加民主和自由的新媒体时代不仅会效果下降,还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因此,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其行为,才能找到适宜的管理办法。以网络聊天为例,教师亲身体验就会明了:首先,每个人都有沟通交流的需求,网络聊天就是满足需求的一种方式;其次,每个正常人的网络聊天行为是理智的,他们将其视为手段而非目的;第三,这种工具可以为学习所用,为学习和生活交流提供便利。 2.重“用”轻“有” 从长远的立场看,拥有信息和知识只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是可以复制和再生的:而运用知识和信息是一种能力,这是不可模仿和替代的。在信息获取越来越方便的新媒体时代,帮助学生从信息的海洋中分辨有用的信息并利用它们,才是当务之急。网络上获得的仅仅是知识,但是每个人的实践经历是不一样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就能把这些间接的冰冷的知识转变为鲜活的题材,成为大家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传统的讨论式学习、兴趣小组、读书会等形式,将网络上的知识和学生的个人经验结合起来,为知识转变为能力搭建通道。 3.以“导”代“禁” 媒体本身只有功能之别而无好坏之分,能为学生所爱同样能为学习所用。因此,教师与学生工作者与其花心思设置屏障,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禁止学生上网,禁止学生玩游戏,不如多考虑如何利用新媒体为学习、为提升能力服务。一些学校利用局域网搭建内部交流的良好平台;许多班级在QQ和MSN上建立各种“群”,为处在相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学生开辟虚拟会议室;通过聊天工具群发信息,已成为许多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传递资讯的常用方式。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程序,把枯燥的学习素材整合成音形色兼备的多媒体,变“娱乐软件”为“学习软件”。 4.以“诚”取“信” 既然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开放性使得信息管控能力越来越弱,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何不坦诚相见。主动传达正确的信息,以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获得外部的理解和关注,才是新媒体时代有效的信息管理方式。新媒体不仅能带来沟通便利,更将是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它不仅能强化“正式沟通”的某些长处,也能弥补其现代化沟通中的功能缺失。博客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写博客,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博客。教师不妨开设自己的博客,向学生展现自己的思想魅力,交流自己对于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的看法,以扩展师生沟通的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李开复的个人博客就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假如,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工作者都主动开通自己的博客,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经验和价值取向,无疑,我们的课堂将会又一次得到延伸。 三、结语 乍看去,新媒体时代好像一个大漩涡,充满了日新月异甚至有些失控的技术和行为。不过,这也是一个充满无限机会和可能的时代。我们只有正视和理解新媒体为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冲击,适时地调整思路和方法,才能在新媒体时代从容前行。 学生管理论文:依法治校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状态 摘要: 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侵犯学生权益的现象,具体包括: 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侵犯学生人格权、侵犯学生财产权、侵犯学生公正评价权、侵犯学生程序性权利、侵犯学生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之所以造成高校学生管理的非法治化状态,主要因为高校管理者法治意识淡薄、高校的法律地位及高校与学生的关系理论认识及法律规定的模糊、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以及学校校规的违法性等。充分保障学生权益,就必须依法治校、依法管理,这是高等学校实现教书育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要求,更是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要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状态,首先应该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从而促使高校管理者转变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并依法建章,真正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关键词:依法治校 依法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 法治化 伴随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理念深入人心,公民个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几年来,高校侵犯学生权益现象屡见报端,学生状告母校的诉案也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与管理理念陈旧,法治观念淡薄,以及整个教育法治化进程落后不无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依法治校、依法管理。依法治校作为依法治国方略的组成部分,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和精神对学校进行管理。具体到学生管理工作,就是用法治的理念和法律思维的理性,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制度和程序,规范学校秩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将其纳入法治化、程序化轨道,实现法治状态下的学生管理。本文通过考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非法治表现,并分析其成因,从而提出依法治校,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状态的应对措施。 一、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非法治化状态 英国学者帕金曾说过:“大学对一切都进行研究,就是不研究它自己。”[1]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此言一语中的。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学生管理思维及模式的惯性作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高校学生管理中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管理者的足够重视。直到现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的不合法、不合理的规定以及管理过程中的侵权现象仍然随处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三)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学生管理实践中,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 侵犯学生受教育权。 《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义务教育法第五条)《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表明,受教育权非依法律规定、非依法定程序受剥夺。 受教育权其实质是学生的学籍权,表现在入学与退学两方面。(1)在入学方面。学生录取工作中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现象。如2001年8月,山东青岛三个高考考生状告教育部,认为其于2001年4月16日作出的《关于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招生计划》的行政行为,侵犯了原告的平等受教育权。教育部在该行政行为中,根据不同地域范围对招生人数做了不同的限定,这种限定使得不同地域的考生被划分成了高低不同的等级,并在这不同的等级中参加高考。等级之间分数标准差异巨大,从而直接侵犯了包括原告在内的广大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权。[2]尽管此案不了了之,但其中确实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再比如,有些学校对并不影响专业学习的身体缺陷过分挑剔,从而将学生拒之门外,实际上也是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当然,随着教育部对体检工作的改革,这方面的问题正逐步得到改善。但在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方面,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还有中央电视台去年揭露的北航招生中有人敛财的报道,引起社会震惊,然而这并非个别现象,在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钱学交易”“钱权交易”甚至愈演愈烈,[3]教育的公平性不能不受到公众的质疑。(2)在退学方面。主要表现为学校违法处分学生,特别是在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方面存在着违反法律的现象。退学、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是对大学生身份的改变,牵涉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学校处分一个学生可能是小事,但对于大学生本人却是大事。因此,学校在行使改变大学生身份的处分权时,要格外审慎,并适用法律保留原则和法律优先原则,严格依法办事。2002年10月初,重庆邮电学院一女生与男友同居怀孕,学校对二人做出了“勒令退学”的处分;2004年9月,成都某高校一对男女学生在教室接吻、拥抱,被监控录像录下,学校以发生“非法性行为”为由勒令两人退学。以上两个案例尽管都被法院以“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为由,裁定驳回起诉,但学校因学生恋爱和同居行为而开除学生,与《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第六十三条可以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法定六种情形不符。法律法规并没有禁止大学生谈恋爱甚至同居,“法不禁止即自由”,这些行为是每个人的权利,当然也是每个大学生的权利。如果把这些大学生定性为“品行极为恶劣、道德败坏者”,就显得有些荒诞。还有很多高校为严肃校风校纪,本着“从严治校”的良好初衷,规定“凡是考试作弊者,一律按退学处理”。这种规定于法无据,处分明显重于法律法规的规定,也是一种违法处分行为。 (二) 侵犯学生人格权 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这里着重讨论大学生的隐私权问题。 隐私权是公民对自己个人信息、个人宁静生活以及决定私人事务等享有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它包括个人信息的保密权、个人生活不受干扰权和私人事务决定权。作为公民的一项人格权,隐私权在性质上是绝对权,其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的隐私依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支配,其他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害的义务。[4] 我国《宪法》和法律都对公民的隐私权做出了直接或间接的保护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近几年来,学生的隐私权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999年11月,湖南外语外贸学院的6名男女学生因先后两次在女生宿舍同床过夜被学校开除,随后学生以“学校在公众场合宣扬此事侵害了隐私权”将学校告上法庭。一审胜诉,二审裁定“不属于人民法院民事受案范围”而败诉。2003年8月,上海一名大学生因高中母校把他与女友在教室接吻的录像公开播放而把母校告上法庭,成为全国首例因侵犯学生隐私起诉母校案。再比如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是学生的隐私,如果不经过本人同意而张榜公布,这也属于侵犯他人的隐私权;教师为监督学生是否“早恋”而私拆学生信件,侵犯了学生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还有的学校为监督和管理的需要,在校园内安装摄像头,把所拍摄的涉及个人隐私的资料公开播放或随便使用,也会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 (三) 侵犯学生财产权 在学校的管理中,广泛存在着对学生罚款的现象。《中国妇女报》报道:江西某师范大学为整顿考试纪律,规定作弊一次,交纳4500元罚款;北京某大学规定,学生宿舍楼内严格禁止留宿异性,而且严禁留宿同性客人,留客每人每天罚款50元;西安某学校教师新订班规:谁谈恋爱罚款10元;北京市卫生学校开出违纪罚单,迟到罚5元抽烟罚200;再看看来自“景明网”的信阳某师范学院《校园文明管理处罚条例》,更让人触目惊心。由此可见,许多学校罚款成风,严重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行政处罚法》第三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第十五条规定:“ 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学校不是行政机关,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授权,无权对学生实施罚款,其罚款行为是违法的。[5] 学校在为新生配备生活用品过程中收取高额回扣现象也较为普遍。近日,教育部专门发出通知,严禁直属高校在经济往来中违规收受回扣。学生代购代销物品产生的折扣收益,除去必要的劳务开支外,应主要让利于学生。拿“回扣”是对学生财产权侵犯的一种违法行为,数额较大的,还会构成犯罪。教育“乱收费”现象也是对学生财产权的侵犯,包括: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继续对已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实施收费;擅自制定或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违反规定以择校费、赞助费、捐资助教款、建校费等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费用或实物;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接受社会服务类代购或服务,或在学生中从事商业性推销活动的;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征订教辅材料、课外读物、报刊杂志等。《教育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四) 侵犯学生公正评价权。 《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第三项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评价应该客观公正,这既是学生的一项权利,也是教师师德的要求。1999年,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对学生评价的标准、程序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武汉理工大学学生王某被学校认定为考试作弊,被留校察看一年。根据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在校期间受过留校察看处分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王某毕业后时未被授予学士学位。毕业后,王某一纸诉状把母校高上法院。武汉洪山区法院一审判决:撤销留校察看一年的处分,并在判决生效之日起60日内,武汉理工大学对王某进行资格审核,做出是否颁发学士学位的决定。武汉理工大不服提出上诉。武汉市中级法院二审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6] “校规”终归大不过“部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 具有学籍的学生,德、体合格,学完或提前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核及格或修满规定的学分,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本科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授予学士学位。”根据《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原《武汉工业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条例》第四十五条,“在校期间受过留校察看处分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与以上法律法规相抵触,当属无效。学位证书是对于学生学术水平的评价,而不是个人道德素质的评价,二者不能混淆。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抓教学质量,强行规定本科生必须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才能授予学士学位,这也违反了《学位条例》的规定。 (五)侵犯学生程序性权利 《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第四项规定:“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对犯错误的学生,要热情帮助,严格要求。处理时要持慎重态度,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善于将思想认识问题同政治立场问题相区别,处分要适当。处理结论要同本人见面,允许本人申辩、申诉和保留不同意见。对本人的申诉,学校有责任进行复查。”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学校的处分享有被告知权、申辩权、申诉权、诉讼权等程序性权利。对学生的处分行为不仅内容上合法,即实体上合法,而且形式上也要合法,即程序上合法。实体上合法是管理行为公正、合理的基础,程序上合法是管理行为合法、有效的保证,这是程序正义原则的要求。然而,在目前学校学生管理中,“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明显,忽视对学生程序性权利的保护。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其程序瑕眦可见一斑。学生程序性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形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高校的学生违纪处理条例中涉及违纪处理程序以及其它程序方面的内容偏少,措辞也较为原则、概括和模糊,操作性差;(2)在处分学生过程中,只体现学校管理者的单方意志,不注重调查取证,没有听证会,学生也没有机会申辩;(3)在事后救济方面,学生的申诉权也往往不能有效行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碍于各种利益往往互相推诿敷衍,使学生申诉无门。同时,由于目前法律的滞后性,学生的诉讼权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六) 侵犯学生的其它权利 学生作为公民,还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如人身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结婚权利、生育权利等。西安东郊一所大学在读女博士参加该校笔试时,发现自己有了身孕。按学校有关规定,在校女博士不能“做妈妈”,导师告诉如果想上博士,必须打胎。为了能够保住孩子,她跑遍了学校的相关部门,但无济于事,最后不得不做了人流手术。(见大河网2005年1月4日报道) 还有北京某高校女博士唐女士,怀孕后被迫放弃学业,因为该校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不允许生育”。(据《北京晨报》2005年1月21日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三章第十七条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这些学校的做法侵犯了她们的生育权、受教育权。在高考已经取消年龄限制的今天,高校校规中的“禁婚禁育”规定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原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的内容:“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也违反了《婚姻法》的相关规定。 以上分类是基于学生基本权利所做的划分,也可以根据侵权的性质分为民事侵权和行政侵权两类。民事侵权主要包括侵犯学生人身权、财产权等方面,行政侵权主要包括在学校招生、对受教育者的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颁发学业证书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的侵权现象。[7] 二、造成高校学生管理非法治化状态的原因 造成高校学生管理非法治化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理论层面的,这是根源;有法律法规和制度层面的,是思想理论落后的延伸;还包括管理过程中的具体方式方法层面的,是传统思维和法治观念淡薄的具体表现。 (一)传统思维依然强势,法治人权观念淡薄 “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些传统观念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还是根深蒂固。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学校与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具有绝对权威,学生只能尊重和服从。即使老师有错误,也容不得学生怀疑和辩解,否则就被视为对老师的不尊重,甚至大逆不道。在这种思维习惯的支配下,教育者很难把受教育者当作平等主体加以对待,在学生管理中也就容易出现“家长”式作风,进而造成对学生基本权利的忽视和侵害。《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规定:“教育之目标在于充分发展人格,加强对人权及基本自由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权和自由,尊重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平等的法律地位,是发展学生健康人格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民主自由精神、塑造完美个性的需要,更是法治社会的要求。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赋予了受教育者及受教育者作为公民广泛的权利,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认真加以学习和研究,并切实保障在学生管理领域内受教育者权利的实现和不受侵犯,否则就有可能违法。上面提到的诸多侵权现象,教育管理者可能并不是有意违法。往往基于“为学生好”这种美好愿望和良好动机,对学生严格要求而侵权,并不知道其所谓“严格要求”有时是违法的。因此,教育管理者的法治观念淡薄是造成高校学生管理非法治化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延伸到学生管理的各个层面。 nbp; (二)关于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以及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比较模糊 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以及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如何定位,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划分,公立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这实际属于私法上的界定。法德等国的行政法理论普遍存在着公务法人的概念,倾向于将公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特别权力关系。我国行政法没有公务法人的划分,只是根据“特别权利关系”,创设了“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作为“特别权利关系”,按照传统的法学理论,是一种管理和服从关系,不由法律调整、不得寻求法律救济。后来,德国行政法学界进行了修正,大多数学者提出应以处罚事项是否涉及公民基本权利作为是否应该纳入司法管辖的依据,德国理论界为此提出了区分特别权力关系的设想,把特别权利关系分为管理关系与基础关系,并把基础关系(即学生的身份资格取得、丧失等)作为可诉行为,从而开创了特别权力关系可以纳入司法管辖的先河。我国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是否具有可诉性,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且未体现于法律明文规定的问题。如果高校的内部行政行为不具有可诉性,不受司法审查,学生管理也就无所谓违法与否,“侵权”这一概念本身在学生管理中就毫无意义。进而,就会出现“法外治权”,高校也就会成为法治社会的“空白地带”,但这是“法治社会”所不能容忍的。我国法学理论界一般认为公立高校属于法律法规授权行使部分行政职能的授权组织,是行政主体的一种,但我国《行政诉讼法》及相关法律并没有对“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范围明确加以界定,更为严重的是内部行政行为一直被排斥在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外。尽管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把高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其管理处分学生的行为理应纳入司法审查的倾向,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并没有被各地法院所接受。各地法院仍然按照自己的理解,对于侵犯学生权益的案件有的被受理并作出判决,有的却以“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为由被驳回,致使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模棱两可和不确定的现象。同时,高校管理行为哪些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哪些属于其办学自主权的范围,理论界的认识和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也相当模糊。 (三)法律法规的滞后和缺失 上面论述的关于“内部行政行为”是否具有可诉性,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这种缺失是当前学生权益得不到法律救济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教育立法整体上看,内容陈旧,语言笼统、粗糙,不够严谨,立法观念落后。《学位条例》、《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分别于1981年、1989年、1990年实施,是特定背景下由政府推进立法的产物,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比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3条规定,对品行极为恶劣,道德败坏者,学校可酌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这种带有主观性和政治色彩的语言实践中很难把握,容易引起歧义。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的,道德的评价具有时代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不应该成为法律用语。而有些高校却把学生同居定性为“品行恶劣、道德败坏”,让人不可理解;还有第65条规定,对因“政治问题作出勒令退学、开除学籍,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有关部门同意。”这意味着党委有关部门不同意的话,该处分无效,但这是对违法者的处罚,而不是对违纪党员的处罚,[8]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政治思维的怪圈。其次,教育法律法规宣言性条款多,操作性差,程序性规范少,可诉性弱。最后,教育法规存在与上位法冲突的问题。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的内容就违反了《婚姻法》第二条“婚姻自由”以及第四条“ 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的规定。 (四)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违法 高校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普遍存在着重视学校权力而轻视学生权利,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严重失衡的现象。翻开各校校规,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应该”“不准”等限制性条款,几乎属于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的罗列,很少甚至没有对学生的授权性规范。权利与义务是法的核心内容,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反之亦然。校规中权利与义务设定的严重失衡,足以说明我们对高校学生权利的漠视。同时,在“从严治校”理念的指导下,高校管理者往往从严制定校规。这种校规与相关法律法规相比,对学生要求的标准更高、管理更严、处分更重,从而与法律法规抵触。如规定“考试作弊者,一律按退学处理”,本科的毕业证或学位证与大学英语四级证或计算机等级证挂钩,将纪律处分与学位证挂钩,在校研究生不得生育等,都与法律法规抵触,当属无效。 由以上分析可见,从理论认识到高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从法律法规到高校校规,都隐含了侵犯学生权益的危险。高校学生与高校管理者相比,处于弱势地位。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是依法治国的要求,是人权保障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三、依法治校,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状态 依法治校的本质是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体现法治精神,并以法律为最高权威,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把学校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所谓“法”,是指学校管理之法源,有广狭两种理解,广义的“法”不仅包括专门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如《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法》、《学校教育法》、《继续教育法》等,还应包括《宪法》中有关学校教育之内容,同时其他与学校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也涉及有关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部门法。狭义上主要是专指有关学校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治校所依之法,宜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事实上,依法治校既应依专门规范教育事项的特别法律,又必须依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一般法律。所谓“治”,是指管理,而非管制,是管理和服务的统一,不是消极地运用法律来管治学校,而是指在学校管理中能动地开展依法育人、依法管理。不能把依法治校片面地理解为“以罚治校”,法律除了具有惩罚、警戒、预防违法行为的功能,还有评价、指引、预测人们行为,保护、奖励合法行为,以及思想教育等基本功能。依法治校对学生管理的要求就是依法管理,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状态。当然,这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并与依法治国方略的逐步推进息息相关。 (一)树立人权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强化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理念 人权指的是人的权利,是能使一个人成为人的权利,包括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其基本特性是自主性和平等性。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凡是与人的尊严、价值和地位相关的权利都逐渐地转为“人权”的重要内容。“人权”概念比法律权利概念更为宽泛,所以就人权保障来讲,其范围远比公民法律权利或基本权利的保障更为宽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公民基本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时候论及公民的人权保护,实际上指的就是国内公民的基本权利保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民基本权利”又与“公民基本人权”同义。[9]在我国,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追求人权的道路比较曲折。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我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意义深远,。大学作为承传历史,创造未来,使人类历史文化生生不息的圣地,理应成为尊重和保障学生人权的典范;以人为本,维护人的尊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也是大学人文博雅精神的应有之意。大学生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受教育权、平等权、人格尊严、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婚姻自由等。高校学生管理首先要保障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是宪法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权保障的基本要求。 高校学生还具有“学生”这一特殊身份,享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具体包括:实体性权利和救济性权利两方面。实体性权利有学籍权、获得良好教育权、民主管理权、教育教学活动参与权、获得公正评价权、获得学历学位证书权、获得学金权、组织社团权等;救济性权利有申诉权、诉讼权等。[10]依法保障大学生作为“学生”的基本权利,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义务。 树立人权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强化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理念,是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前提。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把学生当作平等主体对待,平等交流、双向互动,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还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基本权利,“知法”才能真正“守法”,才能主动依法管理,切实保障大学生基本权利从“应然”到“实然”。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应该明确自己所享有的法律上的基本权利,逐步提高维权意识,敢于维权,善于维权。我国首例“”状告母校讨学位案中的原告范小明,就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并拿着从网上下载的有关类似官司的判决资料与法院交涉,才最终立案[11]——从而说明大学生主动维权,善于维权的重要性,并且,这种维权行动也会有效遏制学生管理中侵权现象的发生。在高校管理中,逐步树立尊重学生权利、保障学生权利以及依法执教、依法管理的法治观念,有利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和管理的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自由、民主、平等精神的培育。 (二)立新法,修旧法,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治校”中的“法”是指良法,即良法之治。因此,修改和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使之成为“良法”实属必要。《教育部2005年工作要点》第34条称,要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与政策研究,全力推进《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尽快颁布;完成《教育法》修订草案和《学位法》草案制定工作,并上报国务院;推进《学校法》和《考试法》草案制定工作。推动各地制定配套性教育法规和规章。由此可见,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首先体现在“修”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与依法管理息息相关,但其规定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教育部已经着手修改,即将出台。刘燕文诉北大博士学位案一审中,海淀法院的判决虽然回避了校学位委员会是否拥有实质审查权的问题,但判决的内容仍然隐含了法院的倾向性:法院之所以作出撤消判决而非直接授予学位的判决,背后的法理无非是法院这个外行不应该代替学校这个内行作决定;依据同样的道理,校学位委员会这个外行也不应该代替答辩委员会这个内行作决定。但《学位条例》并没有就程序性审查和实质性审查对学位委员会和答辩委员会的权限予以明确划分,致使实践中出现外行决定内行的怪事。因此,《学位条例》也应该加以修改,使其内容能更加清晰明确,并规定不授予学位的情况,让高校不再因此而卷入官司。关注学校乱收费、教育经费挪用、老师体罚学生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教育法》的修订工作也正在加紧进行。那么,如何对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呢?贵州省教育厅出台的《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也许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该规定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其中女生达到晚婚年龄结婚后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的可以请产假,并分阶段完成学业。同时对学生做出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须由学校校务委员会(或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处理结果报省教育厅备案。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不服,可在30天内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诉。学校有责任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申诉后30天内向申诉人做出复查结论。修改教育法律法规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尊重学生权利的原则。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在设置权利义务时,往往偏重学校权利的授予。在其修改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权利的研究,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强化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障。特别是在教育市场化、学生缴费上学的今天,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正逐步演变为一种契约关系,刚性的学生管理必须向服务育人的理念转变。因此,以学生权利保障为核心,理应成为教育法律法规修改的一个重要原则。(2)不得与宪法法律抵触原则。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教育部的部门规章不得与宪法以及其它法律相冲突,是一条原则,也是法学领域的常识。贯彻这一原则,是保持我国法律体系协调统一的需要。(3)增加程序性条款。程序合法能够切实保障实体性权利得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同等重要。而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操作性差,从而在实践中产生了管理和处分学生的随意性。在修改中,可参照《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相关法律,对教育管理中的程序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使之细化,从而保证管理和处分的程序公正。 其次,还体现在“立”上。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不够完备,有些领域存在着法律空白。比如考试作弊问题,各学校处罚的依据主要是《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这两个部门规章,而今年有望出台的《考试法》将弥补这一法律缺憾。还有的学者就学生申诉权不能有效保障问题提出应该制定《学生申诉条例》,就申诉条件和范围、申诉的受理部门、申诉处理程序以及不服申诉后的处理结果可提出行政诉讼的范围和期限等事项加以规定。[12] 通过“立”与“修”,使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无论从具体内容上,还是从立法技术上,更加科学、合理,体系上更加完备,使各项教育活动有法可依,实现教育领域的“良法之治”。 (三)依法建章,保证高校校规的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 根据《教育法》及《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校具有办学自主权,有权制定自己的内部规则。校规,是“学校所定的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13],而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14],其具有预先设定性、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虽不具有法的全部属性,不属于法的范畴,也不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和参照,但作为内部管理规范和自治规则,在合法的前提下,可被认为是对法律规范的一种补充或完善,并对内部成员具有约束力。[15]高校在管理和处分学生时,往往把校规作为直接依据。然而,目前各高校校规存在的问题较多,违背法治精神的现象比比皆是。表现为权利义务设定严重失衡、有些条款与法律法规抵触等,从而成为高校屡屡被学生推上被告席的重要原因。校规校纪是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关于学生权利规定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依法建章。 依法建章,应当遵循法律优先原则,适当适用法律保留原则。所谓法律优先原则,从字面理解是指法律优于行政权,实质是行政应受既存法律的约束,不能与法律相抵触,与法律相抵触的行政行为原则上是可以撤销和可以诉讼的。这一原则应当无条件地适用于学校行政活动的各个方面。[16]在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中,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指出:“学校依照国家的授权,有权制定校规、校纪,并有权对在校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和违纪处理,但是制定的校规、校纪和据此进行的教学管理和违纪处理,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必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由此可见,这一原则已被我国的司法实践所确认。据此,高校制定的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自治规章当属无效。遵循法律优先原则是法律对高校管理的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法律保留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应当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来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代为规定,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必须要有法律的授权,不得抵触法律。它涵盖了民主政治原则、法治原则和基本权利保障原则。[17]公立学校制定校规校纪等行为是否要遵循法律保留原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以法、德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传统的理论认为,学校作为公务法人,享有在其公务领域内制定内部章程和规则的权力,这些内部规则对外不具有法的效力。学校可以在没有法律授权之下自行制定内部规则,并可依照内部规则做出处理决定,这些都不必遵循法律保留原则。但20世纪中叶以来,所谓的福利行政、给付行政的领域越来越大,法律保留原则逐渐扩大。学者们认为,如果公立学校制定校规的行为不适用法律保留原则,就有可能成为“法治国下的一个隙裂”,因此,要将公立学校这一传统上在法律保留原则之外的对象,纳入法律监督之下,减少其利用特别权力关系规避法律的空间。在现代法治国家中,公立学校应当部分适用法律保留原则。因为公立学校既不应脱离法治的监督,也不同于行政机关,是一个特殊组织,应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自治特征。因此,公立学校应适用法律保留原则,但不能和行政机关那样完全适用,应当允许公立学校在适当的领域保持特殊性。但是,在公立学校制定校规校纪的时候,究竟哪些领域适用法律保留原则,哪些领域学校可以自行规定,现在还没有公论。不过在涉及到学生身份的取得及丧失,如退学、开除学籍等,还有一些重要的基本人权和自由时,理应适用法律保留原则,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来规定,而不能由校规校纪自己设定。 依法建章,还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在遵循法律优先原则,适当运用法律保留原则的前提下,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还存在着大量的自由裁量权空间。高校行使自由裁量权,不仅要合法,还应当受到合理性原则的制约。所谓遵循合理性原则,是指高校内部规则的制定、实施、规则内容、处分标准等均应体现公正合理的法理精神,例如不能因上课迟到而给予留校察看的处分。这实际是对“从严治校”这种管理理念的限制。如果不遵循合理性原则,学校的自由裁量权往往会打着“合法”的旗号而侵犯学生利益。但是在特别权力关系中学校内部管理规章未涉及学生基本权利的事项可能不具有可诉性,从而使这种自由裁量权有可能恣意妄为,学生的合理性的权益得不到有效救济和保障。合理性原则应该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得到确认,或者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并在校规校纪的制定中得以体现。 在制定校规校纪的方式上,一般都是由学校单方面加以制定,从而使权利义务设定严重失衡。尽管学生没有法定的权利参与校规校纪的制定,但从学校民主管理的角度出发,应当允许学生参与讨论制定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这样可以集思广益,使学生意见和建议能通过正当途径得以表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时,在其实施过程中,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支持,减少阻力,提高学生遵守的自觉性。 在校规校纪的内容上,应当设置明确合理、操作性强的程序条款,遵循正当程序原则。通过正当程序,可以控制管理过程,规范权力的运行秩序,把对学生实体性权利侵犯的危险降到最低。在现实中,学生涉嫌违反校规校纪,经过校方确认,就直接作出处理,中间没有允许学生就事实进行陈述以及申辩的机会,带有极大的随意性、武断性。对于关系学生重要利益处罚,一般应设置以下程序:学生管理部门对事实的调查取证程序;专门委员会举行听证会,听取学生陈述和申辩,并作出处罚的程序;处罚的执行等。对于一般的处罚,也要充分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防止权利滥用。不服从处罚的,可向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诉。当然,正当程序不仅包括处罚学生的程序,管理过程中的某些方面也需要设置合理的程序,如学生的评优程序、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程序等。 (四)完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 学生的权利救济属于正当程序的组成部分,应当在教育法律法规中加以规定,相关内容也应在各校的校规中得以体现。之所以单独列出,主要由学生救济性权利的重要性所决定。有权利必有救济,英国法学家韦德(H.W.R.Wade)曾精辟地指出这一点。[18]置言之,没有救济的权利是没有保障的权利,没有救济也就没有权利。由此可以看出权利救济的重要性。但对于这样重要的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却规定的相当原则和模糊,致使学生的救济性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从法治的角度对学生权利救济制度予以完善和重构,显得十分迫切。 (1)建立校内申诉制度,健全行政申诉制度 《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第四项规定:“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十五条规定:“……处理结论要同本人见面,运行本人申辩、申诉和保留不同意见。对本人的申诉,学校有责任进行复查。”法律和规章尽管赋予了学生依法申诉的权利,但却没有规定如何行使的具体程序。为了依法保障学生申诉权利的实现,笔者认为应该建立校内申诉制度,健全行政申诉制度,并把这些制度在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加以明确规定。 校内申诉制度,就高校学生管理来讲,是指学生因对学校有关职能机构或人员作出的有关处理决定不服,或认为其有关具体行为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申请学校依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查处理的制度。学校应设立申诉委员会,受理学生的申诉请求。申诉工作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受理、直接听取争议双方的意见和理由,进行必要的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依多数意见形成处理意见书,经学校批准后,正式作出申诉处理决定。校内申诉制度作为内部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在公正、合理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把学校有关职能机构或人员与学生的纠纷消化在内部,避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司法的介入,充分维护高校学生管理的秩序性和稳定性。 关于学生的行政申诉制度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处理学生申诉请求的制度。现实中,教育行政申诉案件被安排在信访部门,申诉也并不必然引起法律程序,致使学生的申诉往往石沉大海。因此,必须对行政申诉的机制和处理程序加以完善。首先,应该加强处理行政申诉相应机构的建设。其次,应明确其受案范围。教育行政申诉的受理范围应该主要包括:学生对学校作出的处理或处分不服的;学生因学校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请求的。最后,对其处理申诉案件的程序加以规范。主要包括:申诉应以书面的形式提出,并附交有关的证据材料。申诉受理审查、申诉处理都应以书面的形式作出决定,通知申诉人和被申诉人,并在一定时限内完成。对有关申诉请求,申诉处理机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作出维持、责令限期改正、撤销原处理决定和在管理权限内作出变更的决定。当然,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行政申诉案件,还应该充分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某些事项如果超出行政机关职权范围,应告知学生撤回申诉,选择其他救济途径。 (2)建立教育仲裁制度 教育仲裁制度是指根据教育法律的规定,当学生与高校发生纠纷时,依法向专门设置的教育仲裁机构申请,由教育仲裁委员会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调节、裁决的一系列活动。教育仲裁制度除具有仲裁制度的一般法律特征之外,还具有自身特点,如仲裁机构应设置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内部;仲裁员的组成上应由教育行政部门代表、高校代表、等组成,并聘任教育界人士、法律界人士担任兼职仲裁员,从而保证教育仲裁的专业性和合法性。教育仲裁的受案范围应当与诉讼的受案范围一致。当学生未能或不愿通过申诉解决纠纷时,可以在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之间选择,对仲裁裁决不服仍可以提起诉讼。教育仲裁制度作为学生申诉与诉讼的衔接制度,具有自身的优势,主要表现为:1、有利于及时解决教育纠纷,化解学校与学生的矛盾。 教育纠纷发生后, 双方当事人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 可以提起教育仲裁,教育仲裁委员会按照及时、有效、公平合法的原则迅速地加以处理。2、有利于节约诉讼成本。教育仲裁作为教育纠纷诉讼的前置程序,使得一部分教育纠纷案件在仲裁阶段就得以解决, 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节约了诉讼成本。3、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建立教育仲裁制度,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充分保障学生的诉讼请求权 长期以来,关于高校的法律地位以及高校和学生的法律关系一直没有厘清,高校与学生的纠纷是否具有可诉性争执不下,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致使实践中各地法院根据各自对现有法律的理解,对于这种纠纷有的予以受理并作出判决,有的却被驳回,学生的诉讼请求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诉讼请求权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通过司法裁判方式支持其主张的权利。司法救济是解决社会冲突与纠纷的最后救济方式、最高救济方式,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保护实体性权利,必须要配置相应的诉权,否则当权利受到侵害而状告无门,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的信念都会为之动摇,司法的最高权威也就难以树立。因此,解决高校与学生纠纷的可诉性问题并对诉讼范围加以界定,实现司法权对高校管理的介入,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大学生权利保护的关键所在。 法院对待高校与学生的纠纷之所以采取审慎的态度,主要在于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顾忌。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都赋予了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概念体现了大学自治的原则。“大学自治”传统发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其内涵是指大学可以自主地治理学校的内部有关事务,最大限度地排除外界的干扰和支配。大学自治主要是因为大学事务的专业性、学术性和复杂性,并且只有专家学者才能有能力理解并解决这一领域的问题,“由于他们最清楚高深学问的内容,因此他们最有资格决定开设哪些科目以及如何讲授。此外,教师还应该决定谁最有资格学习高深学问(招生)、谁已经掌握了知识(考试)并应该获得学位(毕业要求)。”[19]大学自治在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中体现为“特别权利关系”。依据学界通说,特别权力关系大致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当事人地位的不对等。在特别权力关系中,作为特别权力主体的一方当事人总是处于优越地位,有权对相对人实施强制或处罚,而相对一方则处于服从的地位。第二, 相对人义务的不确定。特别权力关系的相对人,其义务是不确定的,只是一种概括性的权力服从关系,权力人只要在达成目的的范围内尽可给予对方相当之义务;第三,有特别规则。不适用法律保留原则,行政主体可以制定特别规则拘束相对人,无须法律授权,即可限制相对人的基本权利。这种限制措施最明显的表现在有关纪律的惩戒权力上,惩戒人可以依据目的取向来决定惩戒的种类及实行的要件,造成双方地位的绝对不平等;第四,缺乏法律救济途径。有关特别权力关系的事项,皆不得提起民事诉讼,亦不得提起行政诉讼,不接受司法审查。 然而,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权利关系理论”决不能成为排斥司法审查的理由。否则,在大幅度及广泛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的今天,大学当局可以对学生权利甚至其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肆意专断,而学生却得不到法律的救济,不能不说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悲哀。于是,二战后,德国的乌勒教授对“特别权利关系”理论进行了修正。他将特别权力关系划分为“基础关系”和“管理关系”。[20]所谓“基础关系”,是指涉及该特别权力关系产生、变更及消灭的事项,例如学生身份资格的取得、丧失等,均属“基础关系”所涉及的事项,可以提起司法救济。所谓“管理关系”,是指为了达到行政目的,权力人所为一切之措施,如学生的考试考核的评定、仪表规范、宿舍规则等等。此类规则措施,视为行政内部的指示,不视为行政决定,故不可提起司法救济。按照这一理论,凡涉及相对公民权利影响较大的基础关系事项,都可以获得法律救济及司法保留的机会,有助于基本人权的保障。而对于相对公民影响较小的的管理事项,不可提起行政诉讼,有助于内部纪律的维持和有效完成行政任务。该理论虽然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但亦有瑕疵,即“基础关系”和“管理关系”之间的差别不易区分。因此,在乌勒理论的基础上,德国又发展起了“重要性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务员及学生在任何情况下均属权利主体,其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应受保障,故凡涉及相对人之基本权利者,无论是秩序行政还是服务行政,均不应排除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该理论实际已对乌勒教授的理论做了大幅修正,即凡涉及“基础关系”的事项,固然应完全适用法律保留原则及司法救济程序,即使是“管理关系”中的事项,如涉及人权的重要事项也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具体到高校管理来讲,涉及到学生受教育权、平等权以及人格权等基本权利方面的决定,司法机关应该予以审查。 因此,当高校与学生的纠纷涉及到学生身份的取得与丧失以及学生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时,理应得到司法救济,并应该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中明确加以规定。令人欣慰的是,最高法院针对高校频繁被诉以及师生维权无门的现状作出了积极回应。据《法制日报》披露,最高法院拟出台一项司法解释,将有关高校招生、学历发放、教师资格处理和学生退学等方面的教育纠纷纳入行政诉讼的范畴,这将在依法治校进程中起到里程碑的重要作用。 法治的价值是以人为中心和归宿,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必须以尊重和保护学生权益为核心,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在我国正在逐步走向法治社会的今天,衡量高校管理工作好坏与成败的标准,已不仅仅是效率的高低,同时还要看其是否实现对学生的正当权益的维护和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必须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树立法治精神和维权意识,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从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逐步营造尊重权利的浓厚法治氛围,这将有利于学生自由、民主、平等之精神塑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育,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和实现,最终服务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由此可见,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也是“教书育人、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本身的要求。而要真正做到依法治校,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状态,首先必须对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加以完善,这是根本。其次,应该彻底解决高校与学生权利纠纷的可诉性问题,在充分尊重学术自由和高校自治的前提下,明确界定司法审查的范围,这是实现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高校管理者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并依法建章,从而把高校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使高校管理工作与建设法治社会的步伐协调一致。 学生管理论文:试析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论文摘要:随着大学的普遍扩招,专科学校更是炙手可热,由于国家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视,各地高职院校扩招的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本文从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诸多问题入手,首先辅导员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重视德育教育,其次要管理与引导并重,要求学生勤奋,守纪,思想积极进步。再次要求学生要重视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自我特点,因材施教,善于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自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达到社会环境的多元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论文关键词:学生管理;高职教育;学生个性 随着大学的普遍扩招,专科学校现在更是炙手可热,蓝领技术工人的短缺,专科学校更是备受关注。由于国家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视,各地高职院校扩招的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是:一方面职业院校人才供不应求,有一项过硬的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另一方面,绝大部分人认为,职业人才门槛过低,会成为一线的劳动者,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这都给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带来的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滞后的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国家的发展需求。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则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院工作的生命线,推行素质教育“一技多能”使教学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这样才能不断地优化学生能力,增加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管理、引导 学生工作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与时俱进,应有一些新的技巧,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需求。要把学生管理工作做成纯粹的“管理学生”,就是把教育事业推向死胡同。殊不知,青年人大多思想不成熟,涉世未深,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会产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有一些学生会表现出道德水平低,自私自利,政治观淡薄,缺少法律观念和纪律观念。诸多问题处理不好,则会给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设置很多障碍,会导致学生的不健康成长。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要求身心健康,有修养、有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既要有管理者铁一般的纪律,也要为人师表,体现老师的博大与关爱。众所周知,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进取心、上进心的,没有人自甘堕落,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塑造出的性格,从而导致了行为习惯的养成,所谓的问题孩子就是这么养成的,并不是学生们的天性,所以作为管理人就要深入的了解学生,成为学生们的贴心朋友,让学生信任你,“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达到了教育和管理的目的。高职生活学习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是人格和性格完善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格外关注。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意向,明确自己的道德准绳和做人方向,才能一碗水端平,不带有色眼镜对待人,在培养自己的道德水准的同时也给学生们做了榜样,及时帮助和教育学生改掉身上的陋习,同时注意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更能够容易接受,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如果说音乐能让人心情舒畅,是人类的灵魂,那么教师则是灵魂的工程师,要在心灵上给学生以触动。抓住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向,加以引导说服教育,发挥教师的领袖魅力,注意言行举止,得到学生的认可,甚至成为你的“粉丝”,就做到了管理与引导并重的教育管理理念。 其次,真诚,老师也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我们都知道,如果拿一件玩具去给小孩,当小孩接受的时候,你却把手缩了回来,这就会让孩子们产生深深的记忆,从此他就会有戒备心。学生们也是如此。所以说,对待学生一定要诚恳,实事求是,说到做到。要有老师的威严,叫做老师无戏言,对学生奖惩分明。不急功近利,不折腾,给学生一个平和的心境,在遇到问题时才会不慌不忙,游刃有余,更善解人意。 再次,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首先要从他们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告诫他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培养自身的品德素质,这样才能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其次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还会影响到身边的人,要做到以身作则,要积极的影响他人。学生应该虚心接受导员及老师的批评指正,要以谦逊的态度看待自己。能够协助辅导员及老师、配合同学共同把班级的工作做好这才是一个高职学生应该具有的品德。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这部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很明显有了好转。 其实在高职院校中,学生们更希望得到辅导员及老师的表扬,尤其是在他们为班级同学做过一些事情,并圆满的完成以后,教师更应该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在过去,有一些劣迹的学生在辅导员老师的耐心劝导和帮助下,在全班同学的强烈感召下,他们的思想上得到了很大的转变,摒弃了旧习,从而使班级的面貌焕然一新。再加上辅导员及老师们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也使学生树立起更强的自信,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师应该做的不仅仅是思考如何去教好学生,而是要想方设法去努力和学生交朋友,真正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教师是神圣的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关爱是教育的基础,引导是教育的灵魂。作为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更要不断地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只有这样,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其言传身教将会陪伴学生,在学生的一生中如影随形。 二、严格管理 通过校规,校纪来督促每个学生的行为规范,使学生能够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应及时进行疏导工作,应以一颗仁慈,关爱之心去爱护学生,并且在平日教育学生的工作中,随时关注学生的生活,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旨在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及个人未来职业规划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高职院校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学生管理人员应经常向学生介绍社会的当前形势,充分考虑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尽快采取措施,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帮助他们提高领导能力和多才多艺的能力。同时,应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他们一定的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个人成才目标与以后的就业形势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完善自我,进一步坚定扎根博远的信念,爱岗敬业,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才能收获学习所带来的喜悦。 三、建立章制 为了全面地促进学生发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按照现代学生的特点,全面而系统地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可以使学生进校后就能按照校纪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方式,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同时为了促进学生成才,方便学生就业,使学生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学校还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了解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以满足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需要。在学生就读学习期间,学校为其构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立交桥:一方面通过套读,使专科学生能够获得专科学历证书;另一方面开通专升本课程,使学生能够享受在校一站式服务,为今后走向社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管理工作体制的优化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应把学生的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各个部门都应大力协助学生的管理工作,通过紧密配合、统一步调去完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学院应着力开展好以下工作:第一,完善机构的建设并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首先应明确学生系统各个部门、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关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并且能够彼此配合,相互协调,使具体工作能够达到高效率、高质量、无遗漏的完成。第二,与学分制相适应,应分专业、分年级实行辅导员和班主任制度。学院要强化以专业为单位的年级辅导员制度,并且通过班主任的直接管理,进一步增强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 五、全面践行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教职员工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负责的精神一丝不苟地践行素质教育,努力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时代要求的中高级人才。首先,应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允许教职员工对任何一个学生存有偏见,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还是落后,都要本着公平对待、不偏不倚的原则施教。这就要求教职员工对每个学生都进行反复细致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使之能够发挥潜力,积极进取。并且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学业。其次,应对学生的发展要全面的培养,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加以重视和提高,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始终坚持综合评价。再次,应注重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善于全面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高度重视德育教育 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专业人员来负责这项工作,也可以通过班主任、辅导员或是全体教职员工,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可以使学院的德育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可以使广大学生通过教职员工的引导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仅可以让学院的素质教育有所提升,也能让学生养成多动手、多实践的好习惯,可以从中学到更多在理论课上学不到的东西,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另外,还要重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从实践中去感受生活的真谛。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向校外,让学生自己去主宰他们的课余时间,这个时间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放松玩耍,而是学校通过严格的管理,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合理地安排好课外活动的内容以及时间分配。希望学生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从思想和行动上提高个人素质,顾全大局,维护集体利益,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好自己应有的作用。 学生管理工作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但是管理工作者一定会抓住时机,时刻掌握工作就业的最前沿信息,跟上电网发展的潮流,做真正业务水平过硬的电力工作者,并且会结合书面理论,不断的付诸于时间,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发觉新思路,创造新方法,找出一条既符合学校的发展理念,又对学生有更多帮助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提高专科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论文:关于法治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析 论文关键词:司法制度 高校学生管理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内涵及特点,并依此提出了依法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措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iy具有先i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更是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繁荣和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思想适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而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在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当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上存在的法治意识缺位问题,积极探讨法治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构建。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依据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依制定机关和法律效力的等级可划分为先法、教育基本法、单行教育法、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教育法规、教育行政规章等,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先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先法第19条关于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定是我国教育立法的依据。教育基本法是依据先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公布实施的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勺_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有人称之为“教育的先法”,即由第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单行教育法主要是指依据先法和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公布实施的调整某类教育或教育的某一方面的教育法规,如《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等等。行政法规是指根据先法和法律授权,由国务院制定、批准的法规,如《学位条例祈行实施办法》、《高等教育管理职责祈行规定》等等。地方教育法规是指根据先法、法律和行政法规授权,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只在其行政区域内有效的法规,如《安徽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办法》等等。行政规章是指根据先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的授权,由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祈行实施办法》等等。我国高等学校依据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拥有对学生的管理权。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4条的规定,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主要包括学生的学籍管理(入学与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办法,升级与留、降级,转系、转专业,转学、体学、停学、复学与退学,毕业)、课外活动管理(文娱体育、勤上检学、社会活动)、校园秩序管理、对学生的奖励与处分和对学生的安全管理等。 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什么样的法律关系,不仅是教育界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法学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同时也是防治高校与学生之间出现法律纠纷的前提。 1.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基本内涵 一是具有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学校(高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是法律赋予它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我国教育法中关于学生学籍管理的规定,以及学位管理条例中对高校学位授予权的规定等,都体现了这种性质。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高校代表国家或者说高校受国家的委托,对有关学生教育的事项进行管理。这种法律关系强调的是管理与服从,双方地位是不平等的,是一种纵向的行政管理关系。一是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高等教育是收费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学生自费(国有公办高校学生部分自费)上学、自主择业,学校收取费用、提供服务。通过学费这一媒介,学校与学生之间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在这种法律关系中学生与学校的法律主体地位是平等的(或趋向平等的),属于民法的调整范畴。当然,在现实的学生管理过程中,有时很难判定某一行为的性质。但是,从理论上讲,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一者是能够分清,也应该分清的,这对于确认学生管理的指份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从行政法律关系讲,高校必须依法行政;从民事法律关系讲,合同双方必须平等履行各自义务,特别是高等院校,不能逃避自身的基本义务。 2.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特点 从高校是教育机构、学生是受教育者来看,高校与学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的关系,我国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对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义务都分别做出了规定;从高校是一种组织系统、学生是其组织成员的权利义务和地位区别来看,高校与学生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即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一般由学校的章程和规则加以规范,法律规定学生应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复杂结构的法律关系,其中既包括隶属型法律关系,又包括平权型法律关系。隶属型法律关系,即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法律地位不平等是其主要特点。高校与学生的平权型法律关系,也不同于普通的民事关系,学生依然承担认可和服从学校管束的义务,高等学校有权依据自定规则限制甚至剥夺学生的权利,直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法律地位。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不是普通的民事关系,也不是普通的行政关系,而是具有特别权力因素的公法关系。在这种法律关系中高校作为履行特定职能的特定主体,依法有在其特定职能范围内自主判断、自定规章、自主管理的权力。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了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力。这种自主管理权,实际上是法律赋予学校的为保证其机构管理职能的实现而对其内部事务进行处置的“自由裁量权”,是我国法律对于高校自主管理权的确认和维护,是法律对于高校作为一种公法人内部“特别权力关系”的确认和肯定。 二、建立高校法治学生管理模式的策略 随着依法治校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高校法治学生管理模式建设,是履待解决的大事。 1.坚持“德法并蓄,宽严并济”的高校学生管理原则 德法并蓄,就是要实现德治和法治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统一。依法管理是学校保持稳定有序的基础和前提,但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却离不开德治的配合。依法加强学生管理,尤其是实施惩罚时,要以教化为前提,即教化在前、惩罚在后。新生入学时,应对新生进行必要的校规校纪教育,要让学生懂得哪此纪律需要遵守,违反要受到何种惩罚,做好这项工作无疑会大大减少学生违纪现象的发生。对受处罚的学生,应耐心细致地做好其思想政治上作,帮助他们寻找错误根源,鼓励他们自觉纠正错误。要通过对违纪学生的处理,进一步强化遵规守纪教育,真正达到惩一做百的效果。 2.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要搞好法治化学生管理必须建立和充实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以便形成权力法定、公开透明、制度统一、注重程序的大学生法治化管理体系。目前要做好以下儿件上作:一是请求上级有关部门做好教育立法,尽快出台目前高校大学生管理所急需的法律法规,以便指份学校“立法”;一是尽快整理现行的有关大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对有悖于上位法的或相互冲突、抵触的法律法规予以修正,对不符合现行学生管理实际的法律法规予以废止;三是搞好学校“立法”,学校应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好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学校“立法”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必须遵循统一原则,即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不得与之相冲突,不得与先法相抵触;一是必须贯彻平等和公正原则,确保学生应有的法律权利和正当利益;三是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即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听取学生的意见,使规章制度科学化、合理化、有可操作性。 3.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法治化育人环境 尽管大学生法治教育已经进入课堂,然而部分学生“学用分离,重学轻用”,法律意识淡薄,更谈不上用法律来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应当大力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使它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阶段。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他们在学习期间监督督高等学校依法办学的意识,从而有利于高等学校依法办学进程的推进,同时也为大学生打下牢固的法律基础,使其养成良好的学法、守法和用法的习惯,为他们毕业后步入社会发挥不范作用,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奠定基础。 法治化育人环境的构建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中,高校学生管理上作人员是否具有法律意识也是法治化学生管理育人环境构建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上作者必须学法、懂法,重视强化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论日常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还是处理学生违纪问题,都要依法行政、依法育人,真正把教育、管理学生与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结合起来,既要严格教育、管理学生,又要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学生管理论文:浅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 法制化建设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使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分析新形势下学校外部环境、学生主体、学校及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出发,指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教对象普及化,这对于高校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也将接受新的挑战。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数量剧增,加之当代青年思想活跃,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切感受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难做了。这就要求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再沿袭过去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而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受单一计划经济影响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日益显得僵化,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的落后日益凸显,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扩招,使得学生管理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譬如,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变;大学生就业已由有计划分配向自主择业转变;固定学制正在向弹性学制转变;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转变等等,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形成。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1]因此,要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体制。 (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1]首先,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在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有关干部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数量上已不占明显优势。 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等不健康信息的冲击,使学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孳生地和传播地。一部分人利用信息技术参与社会政治,一些虚假、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判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还有的沉溺于网上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思想、文化在交流中融合、碰撞。在全球化趋势下,国内高校在与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交流与竞争中,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产业等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与世界先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接轨,带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使得文化交流渠道空前广泛和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和“弱化”的手段、途径更加多样,开放条件下的交流使得外来文化、外来习俗和观念的影响日渐增多,如何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中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心态,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的变革 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学分制。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专业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使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生,而且还要管理选修课程形成的其它专业或其它学校的学生。同时,学生管理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思想生活管理外,还需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五)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这些经营者进入高校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学生在缴纳各种费用的同时也树立了教育投资意识,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使二者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学生宿舍管理实行公寓化管理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混合居住,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以前按班级,院系管理的模式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将是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推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适应高校发展要求,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 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这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予以保证。 (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地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往,高校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针对于此,学生管理中宜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三)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 高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大学越来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2]现在,学生工作制度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不完整、不健全,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中仍有许多空白点,以至于无章可循,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二是临时性、应急性的“通知、办法”与规章制度并存,朝令夕改,制度的严肃性、连续性和持久性不能保证;三是由于规章制度本身不严密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规章制度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学生工作的需要。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程序、步骤和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行使有效的管理。当前,要特别针对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现状,进一步明确各方面关系,不能仍由学校单独履行学生管理的义务和使用管理学生的权力,参与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理应享有学生管理的权利和承担学生管理的义务。要在高校、社会职能部门、承担后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学生以及家庭之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进行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分明,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协调,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 (四)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法制化建设 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一直十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与主体地位,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使得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法律意识淡漠,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较少用法律的原则和精神管理学生,导致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都以学校和管理者为主体,势必造成对学生权利的漠视。要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必须要有一支具有法律意识和素质的较高水平的学生管理队伍,培养一批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道德修养较好的学生管理队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担负着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对大学生的在校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他们是具有服务意识的新型管理者,如果仍旧按照过去的思维开展工作,必然无法面对新局面呈现出的新问题。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应当转变固有观念,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思想变化。高校要通过举办法制讲座特别是教育法制讲座、督促学生管理工作者自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工作者依法育人、管理的正规化、法制化意识,尤其是民主思想,平等观念,公正精神,法律观念等,从而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正当程序开展学生工作,规范权力运行秩序,保证管理行为的高效和权威,实现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平等和合法权利的实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一个过程。随着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不断落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虽然面临挑战和压力,但只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树立法治观念,以充分的法律准备和信心迎接挑战,就能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另外还必须做好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工作,要严把“入口关”。高校要从思想认识上彻底转变过去那种“无需选择”的观念,不断把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和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学生工作队伍中来,学校应有切实的措施和有效的机制,为他们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加强和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和提高。[2] 总言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加强理论研究,拓展工作思路,努力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方法来,在工作内容上由“理论说服管理约束”向“教育指导、服务引导”转变,把学生管理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上来,为学生成才提供必要的服务。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政治合格、品德高尚、专业过硬、素质优良、遵纪守法、意志坚强、全面发展、奋发向上的21世纪的合格大学生,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土蜂蜜品牌营销策略探究 1“香蜜轩”土蜂蜜在品牌塑造中存在的问题 1.1“香蜜轩”品牌在当地认知度低 “香蜜轩”虽然是中国第一个以原生态蜂蜜注册的品牌,但是除了梧州藤县生产地周边地区认识该品牌之外,梧州市区、苍梧县、蒙山、岑溪等梧州地区就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品牌。“香蜜轩”蜂蜜有限责任公司在藤县县城开有一家店铺,但只能覆盖到县城区域的消费者,覆盖面相对较低,因而品牌的认知度就大为降低。另外一个原因是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限制了蜂蜜的消费。 1.2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品牌推广 “香蜜轩”土蜂蜜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养殖方式以及悠久的历史形成独特生产工艺,该品牌创立于2008年,是中国第一个以原生态蜂蜜注册的商标。由于“香蜜轩”品牌的决策、经营者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观念,品牌产品跟不上市场的步伐。“香蜜轩”在当地市场没有进行推广,没有进行品牌的广告宣传,销售网点只有在藤县县城的一个门店,店面也只有20m2,店铺招牌不明显,店内产品陈列简单,产品样式少,没有过多的装饰,这给消费者留下的整体印象比较差。该品牌同时也在淘宝网开有网店,网店的装修非常普通,页面布局简单,店铺的人气和收藏情况不理想,架上陈列的产品也只有几种,销量也比较差。主要是因为没有经过专门的网络营销学习,特别是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模式,从而不知如何进行店铺的推广和产品的推广,最后导致网店的经营效果不理想。 1.3品牌定位不当,品牌价值不能体现 “香蜜轩”土蜂蜜已经注册商标,但是其品牌价值并没有很好地运用,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品牌化趋势异常迅猛,市场上各种国内外蜂蜜产品大量地冲击市场,造成了市场巨大的品牌竞争压力。 1.4产品品种较为单一 “香蜜轩”土蜂蜜产品相对单一,主要以百花蜜、杂龙眼蜜和杂荔枝蜜为主,加上一些巢蜜,未能实现品牌的多产品化。土蜂蜜的生产受季节影响,而“香蜜轩”土蜂蜜是由土蜂所采集的花粉酿造而成,而目前该公司只有在藤县及周边地区的深山里养殖蜜蜂,花粉的生产量有限,采集量影响土蜂蜜的生产量,另外,当地主要是荔枝树和龙眼树,这2种树都是在每年的3、4月份才开花,蜂蜜就集中在5月份左右生产,蜂蜜的品种也就主要有这2种。单一的品种会影响到公司的持续经营,也影响到品牌的推广。 1.5产品包装形式单一 目前“香蜜轩”牌土蜂蜜仍然在使用普通透明塑料罐包装,瓶子呈方形圆角、透明、黄色盖子,在瓶身贴着一张产品相关信息印刷标签,标签上有品名、重量、使用方法、储存方法等说明信息,但是在瓶身的标签上没有QS的质量认证标识和绿色食品的标识,容器外没有加上纸盒包装。另外,包装的图案和色彩的设计比较简单,没能较明显地体现出“香蜜轩”土蜂蜜品牌特征,也没能体现出土蜂蜜的天然特性。“香蜜轩”的包装以暗黄为背景颜色,文字为暗棕色,缺乏有力的形象表现,没能让消费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感觉和普通的蜂蜜没什么区别。这让消费者在购买该蜂蜜时产生质疑,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造成“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从而降低了与其他品牌的竞争优势。 1.6售后服务跟不上 企业忽视售后服务,顾客信息反馈、问题并没能如愿地解决。“香蜜轩”保证的是质量第一,但是企业没能不断地改善售后服务,没有积极地去收集更多的消费者反馈信息,也没能建立起产品的改进方案。另外,企业售后人员虽然也做一些客户回访,但大多数只是表面的一种形式,没有真正细致做到回访及时,认真做回访记录,建立客户档案。最终导致顾客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不能使顾客满意,影响顾客对此产品的信认度。 2“香蜜轩”土蜂蜜品牌营销改进措施 2.1提高品牌影响力 “香蜜轩”土蜂蜜是原生态的天然食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保健产品,但是品牌的价值没能够在消费者中体现出来,影响力度不够。企业应该从生产过程开展现场采蜜的活动,销售过程可以在网络、新闻媒体报道等等方式进行宣传,强力打造梧州当地土蜂蜜的品牌。 2.2加大品牌推广力度 “香蜜轩”在梧州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品牌推广,只是靠口碑进行对品牌的宣传。企业可采取不同的广告途径进行品牌宣传,将重新定位的品牌价值向消费者阐述,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2.3对产品重新定位,突出品牌特色 企业应该从产品实体着手,更大力度的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功效,企业应该针对消费人群的需求进行产品定位,把产品的特色凸显出来,再宣传扩大,把原生态土蜂蜜的真正品牌特色向消费者展现。 2.4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企业应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相关企业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加快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进行产品的深度加工,提升产品的功效。从消费者需求来看,企业应该多注重产品的保健功效,开发潜在的产品价值,使得企业的产品线不断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5改进商品包装,提高附加值 ①包装工艺往往受到商品的制作及加工工艺水平的制约,比如开发干货包装需要大力发展干货的压缩工艺;开发保鲜装需要产品的保鲜工艺。②丰富的包装方式可更好服务于顾客从而扩大目标市场。主要的包装方式有:方便装、组合装、礼品装、双重用途、附赠装等。根据产品特性进行相应的商品包装,使产品的外在形象增加美观度,增加销售价格,获得更多利润。 3.6完善售后服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企业在商品出售以后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活动,包括提供咨询、回访等方式进行产品的一个售后服务,通过这些售后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推销工作的效率及效益。这需要企业不断完善售后服务,建立更加完善的售后服务和面对面的销售服务,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和各种争议,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作者:陈琳 单位:广西梧州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国内外主题公园品牌营销策略比较 1、同一主题公园制定不同品牌营销策略 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永远都是主题公园设计和宣传的立足点,为了迎合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娱乐需求,主题公园还要从品牌化、差异化角度策划营销,因地制宜,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在欢乐谷主题公园创建过程中,华侨城管理向其注入了专业的管理团队,并不断强化经营理念,提出了“建设中国最好的主题公园”的发展口号;“欢乐谷”这一名称也一直在向人们传达了公司文化中欢乐的理念识别形象。但是,在“欢乐”这一品牌形象下,为了促进不同地区欢乐谷主题公园的发展,华侨城并没有采取一致的品牌营销管理理念,而是根据不同地区消费者的特点,创造出适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形象。 在对北京当地的消费者群体进行分析基础上,北京的欢乐谷主题公园内,设有蚂蚁王国、环幕3D电影等分别适合小朋友和老年人的主题娱乐项目;在深圳欢乐谷内则有美国西部金矿、香格里拉风情等多种特色娱乐区域,并且每年都会在节假日举行不同类型的主题欢庆活动,诸如五一国际极限运动比赛、情人节活动、十月一国际魔术节等,将这些主题活动与整个欢乐谷的主题结合在一起,起到联动主题的作用。环球影城公园全球不同国家制定的品牌营销战略方面也各不相同。比如在日本建设的环球影城公园就充分结合日本本国的动漫资源,以满足当地居民的文化和娱乐需要。 2、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品牌营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华侨城在开展品牌营销传播过程中,还尤其重视网站宣传,全方位的网络宣传方式也成为推动华侨城欢乐谷主题公园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3年,华侨城建设了中国第一个体验式主题乐园网站,网站内有丰富多彩的动画、图片,以突出表现欢乐谷的“青春、快乐、动感”;与此同时,集团通过与百度、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的合作,提高了网民对华侨城主题公园群的关注度,在网民心目中形成“欢乐谷”这一品牌形象。但是,相比华侨城,国内很多主题公园都忽视了网络宣传,比如,国内新兴的主题公园方特欢乐公园在品牌定位以及个性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大不足之处,主题公园自身缺乏清晰的品牌形象,难以有效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营销。相比国内主题公园在利用网络信息宣传方面的弱势,外国主题公园尤其重视网络宣传营销,不管是环球影城还是迪斯尼,其内部都有完善的网络营销团队,迪斯尼还设有专门的中文网站,其中包含迪斯尼英文网站中的所有细节,并且还有在线游乐园、电影、电视等下载服务;高度注重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不断拓宽对公园的宣传范围,提高社会关注度。 3、注重品牌产业化发展 在主题公园的品牌营销战略方面,不同的主题公园都有自己的目标消费者,所以不能盲目的追求全面和多样化,相反,要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市场,准确定位,制定科学的营销组合战略。环球影城实际是好莱坞电影的衍生产品,在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的品牌营销传播中,设计者运用高科技仿真手段,将诸如《侏罗纪公园》、《魅力人生》等影片中的场景再现给游客,创造出各种逼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受,给游客重现电影中的难忘场景。这无疑是一种十分有利的品牌产业化营销传播战略,对促进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的长盛不衰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相比环球影城品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国内此类主题公园的发展较为落后,比如,横店影视城、无锡影视城等,虽然也立足于打造影视主题公园,但是大都只是保留了一些简单的拍摄剧集场景,游客只能在公园中参观,毫无互动可言;这样的经营现状使得公园经营遭遇困难。 4、结语 主题公园被世界旅游组织成为未来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但是相比国外发达国家主题公园的发展,由于缺乏完善的主题营销理论,国内的主题公园的营销传播模式整体欠佳;为此,我国应该加强中外主题公园品牌营销模式的对比分析,制定符合自身长期发展的品牌营销战略。 作者:郑智溢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电子商务下食品品牌营销策略 内容摘要: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各行各业都开始借助网络平台构建属于自身合理发展的营销渠道。2012年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坚果类产品在网上呈现热卖的态势,也逐渐涌现出电子商务品牌。一些电商借助有利发展契机,主打网上销售新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究竟其发展之路是如何铺就的,本文仅就其营销发展之路进行分析,旨在对坚果网络营销提出可借鉴对策。 关键词:网络营销;食品品牌;策略创新 电商网络营销崛起之路2012年以“三只松鼠”为代表的食品企业出现,成为网络上进行销售的“电商实力派”。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食品企业采取有效手段,进一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对于各种坚果、休闲食品等销售完全借助B2C渠道进行研发、分装以及实现品牌营销发展之路。随着一批食品电商企业成功上市,立即受到消费者的推崇与青睐,逐渐占据同类电子商务营销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因为其品牌影响力的逐渐扩大,迅即引起投资公司的关注,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发展,电子商务食品公司得到IDG A轮天使投资、今日资本等公司的集中投资,其发展规模迅速扩大,逐渐在各自领域内占据领导地位,实现产品更加丰富化、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借助互联网形成各自特色,实现了较为可观的原始资本积累。 一、食品企业电商营销思维探析 (一)借助品牌名号,实现网上营销“快起步” 对于产品而言,拥有响亮的名号,将对于产品自身形象构建、外部宣传以及深入推广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传播力强的名字必须具备的显著特征是“容易记”、“好出口”、“好识别”、“好推广”。在熟知的一些品牌中,因为名字的好与坏,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品牌的发展,这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共识,相对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真正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以“三只松鼠”为例,其创意可谓是新意十足,在品牌设计上以三只松鼠的平面萌版为主体,更多的是让人第一次看过后就能够在自己内心中揣度,对于品牌产生更多的幻想。“三只松鼠”设计中针对产品的种类进行不同层次的区分,都有着鲜活的名字、星座及个性特征。鼠小贱是坚果产品的代言人,星座为处女座,喜欢唱歌跳舞,张扬个性,让美食与自我坚持融为一体;鼠小美是花茶产品的代言人,星座为双鱼座,温柔恬静而美丽大方,唇语中体现美食的无限风光;鼠小酷是干果产品的代言人,星座为天蝎座,知性男身与暖心酷男的合二为一,刮起美食旋风。不仅如此,借助专业团队的运作,“三只松鼠”经过动漫编剧与运营,其充满情趣的“萌”系列品牌形象与故事在线上广为流传,在消费者心中得到共识,无论是在产品包装上,还是在各种渠道的推广中,都不断地冲击着消费者的视觉,而其美味的休闲产品更是冲击着消费者的味觉。毫无疑问,“三只松鼠”借助品牌名称的打造,已经赋予品牌生命力,让消费者能够实现思维参与和味觉参与的双重体验中,多方位、多角度感受到品牌的独特魅力,让品牌实现了起点争先的目标。 (二)明晰产品定位,实现营销“稳发展” 食品电商一般都会在品牌定位中注入原生态,全新提出自然属性食品这一全新的消费理念。对于自身产品的实际定位更是努力更换消费者对于同类产品的传统印象,让消费者对于零食食品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断丰富自身产品体系的内涵和外延。2015年7月,曾经风靡一时的金丝猴奶糖也加入到电商销售大军中,借助喜糖订货会正式推出“互联网+喜糖定制模式”进行营销,从客户前端体验入手,提供完善的后端保障,全面满足消费者自我个性需求,最大程度上保证经销商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合理、合法、有序地进行销售行为,借助这样的营销态势,金丝猴定制喜糖开始在一二线城市中得到广泛推广,并且借助互联网快速发展延伸的态势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辐射,其定制模式也逐渐多元化,结婚照片印在喜糖包装上等创意开始逐渐得到广泛使用,更大程度迎合了年轻人的喜好,通过实现平稳的“一条龙”服务,为企业不断拓展抢得了先机。 (三)全新极限挑战,发展迎来“强势头” 无论是传统营销,还是新媒体营销,关键的落脚点一定是为消费者进行服务,适应市场需求发展。食品电商企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牢牢遵循这条亘古不变的市场发展真理,完全立足于消费者进行设计和生产产品,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让营销方式更加贴近需求。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食品电商企业从市场定位、产品研发以及生产销售和售后综合考量,将网络销售与“用户至上”有机结合在一起,更深度、更广度地为客户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从一点一滴入手,让客户体验电子商务带来的方便与实惠。 二、食品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思路评析 (一)寻求思维发展上的“完美蜕变” 相对于传统企业发展而言,进行自我转型的关键所在就是实现思维上的一种转型。在传统营销模式影响下,很多生产销售企业被传统思维方式所控制,不能从根本上下决心进行自我突破式发展。从企业顺应时展的角度看,从传统发展困境中有所突破才能真正实现发展目标,才能获取更多发展的动力所在。更多的食品电商企业能在短时间中取得巨大的成功,正是因为当初进行营销设计时完全依托于互联网思维方式来控制,从产品生产到综合设计,再到最后运输环节,完全借助互联网思维方式来进行驾驭,不断实现互联网营销领域内的创新,进而不断成长为各自互联网品牌中的领先者。借助电子商务成长过程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对于同类型的经营传统食品的企业具有很大的启示,虽然不一定去刻意模仿或者完全照搬照抄,但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逐渐完善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是大有裨益的。 (二)坚持用户为中心的策略构筑营销主阵地 作为食品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我国各种食品品种纷杂,生产企业规模一般较小,配送需求较多,物流技术实现困难较大,也同时给该类产品网上销售带来困难。一般而言,传统的休闲食品网络销售集中在一些小型企业中,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卫生状况疑虑较多,这使得食品网络营销脚步发展缓慢。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食品企业在营销策略选择中更多注重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着用户体验进行整体营销,这也为其成功奠定了扎实的策略基础。从互联网时展而言,在当下物质资源丰富的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已经已经无法进行平衡化对位,消费者已经完全处于买方市场下,进行消费的选择更加多元化,甚至更多时候可以借助“掷硬币”的方式来进行选择,如此看来着实需要借助以用户为中心开展营销,切实维护用户需求利益,最大程度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一切都源自于食品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针对性操作,真正拥有衷心的客户团队,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 (三)追求完美与大数据结合实现完美呈现 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电商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获取客户第一手信息资料,并且能够借助客户的实际基础信息,结合客户的实际偏好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推荐,这些都是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食品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构建起一套可以追溯的信息系统,充实和完善客户与产品之间的链条,将客户、供应商、控股方与合作客户之间形成一体化“捆绑”,将产品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在客户群体中进行透明化展示,如果了解相关信息,客户只要扫描一下二维码,就能够清晰看出产品产地、加工、质检以及与自己沟通的客户和负责分装的工人,实现产品一条龙追溯机制化,这样全新的营销体验,让客户与产品之间的隔阂顿消,真正借助大数据工具收集、处理消费者相关信息情况,及时有效反馈消费者意见和建议,第一时间从源头上改进产品品质,实现优质化、持久化发展。 三、食品企业电子商务营销对策 (一)着力突出品牌的深厚内涵和底蕴 借助新颖独特的品牌设计、营销理念,食品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成功吸引了一批消费者,但是借助超脱于现实主义的元素进行营销可以在短时期获取巨大的成功,但从长远来看,需要在其内在品质上下足功夫,不断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借助网络文化手段,实现品牌自身内容上的不断充盈,这需要食品企业真正从消费者自身需求出发,不断强化自身供货能力和供货品质,一旦在目标购买过程中出现服务断链,就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关注度,这从目前消费者自身反馈情况看,也已经得到了验证,如何从发货速度、原料采购质量以及客户服务上有所提升,这将是未来食品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营销发展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有效把握营销尺度并控制营销风险 食品企业借助电子商务营销新意获得了市场的主动权,但在品牌营销过程中需要谨慎处理品牌外在表现的风险。借助网络营销元素可以获取消费者好感,但过多的无趣甚至是低俗的卖萌将会引起消费者内心中的不快与反感,在失去控制的情况下,更多的网络语言充斥在营销的整个链条中,将会导致过犹不及的后果,如何把握消费者审美与欣赏,食品企业需要做更多工作来把握和调控。 (三)走出多元化营销之路 互联网营销拼的是速度,如何真正拥有忠实的用户是电商首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是食品企业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的问题,如何锁住用户的心,让其成为品牌扩散的渠道将是企业营销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借助新意的营销迟早会带来审美疲劳,只有做好品牌服务,打造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体系,才能真正赢取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市场中的强势品牌。 作者:吴小林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跨境电商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电商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些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电商逐渐向跨境电商发展,在其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在新的环境下跨境电商企业要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实现品牌的营销是其现阶段应该追求的目标,自主品牌营销可以促进电商的发展,为其带来价格优势,并能增强其竞争力,提高电商的竞争地位和经济实力。 关键词:跨境电商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跨境电商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创造的贸易总额也是不断增加,因此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近些年来,跨境电商企业虽然在快速发展,但是却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跨境电商企业潜力发挥,没有完全发挥其经济实力,它们以高科技为依托,因此过分依赖高科技,导致其没有正确地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阻碍了其自主品牌经营的发展。 1、自主品牌营销的作用 1.1价格优势 自主品牌营销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带给跨境电商企业价格优势。一旦有了自主品牌,那么跨境电商企业就会节省一大部分用于广告的费用,当然还有销售费用,节省费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跨境电商企业的成本,有利于降低其成本,从而帮助其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自主品牌不仅可以帮助跨境电商企业降低成本,还能帮助跨境电商企业提高产品的价格,一般情况下,拥有自主品牌的跨境电商企业的产品价格都比一般的没有品牌的产品的价格要高很多,由此可见,自主品牌可以给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电商与传统的销售模式不同,它的买家就是消费者,因此不会扣取中间的费用,这使得其利润更加有保障,不仅如此在自主品牌的支持下,电商还能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降低价格,使消费者受惠,从而获取消费者青睐。 1.2增强市场竞争力 无论是哪种性质的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有了自主品牌之后,电商在定价方面就会有较大的自由度,跨境电商企业可以在不断降低自己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降低自己的定价,让利于消费者,从而获得消费者的好感,为忠实客户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保证消费者源源不断光顾自己的产品。具有自主品牌的跨境电商企业通常都是自主研发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都在正规商店出售,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质量的保证,在此基础上,电商还要加强科研力度,对原有的产品进行新的改良,从而使自己产品的质量更上一层楼,维护好自主品牌的形象。质量以及消费者的喜爱才能让跨境电商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其产品的销售量,从而增强跨境电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3促进经营方式转型 自主品牌营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跨境电商企业转变自身的经营方式。随着电商的不断发展,相关的物流以及资金都已经从传统的双边向多边转变,逐渐形成一种网状结构模式,这给跨境电商企业从传统外贸向跨境电商业务过渡,面对的消费者更加广泛,并且可以在线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在自己的产品中增加相应的附加值,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地竞争中完善自己的营销方式,向更好的方向转变,并建立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自主品牌营销还可以帮助跨境电商企业冲破传统外贸中的困境,实现自身的发展,促进境外市场品牌的突破,从而使其从单一的外贸形式向多种综合方式转变。 2、自主品牌营销的制约因素 2.1意识薄弱 在传统营销模式和营销理念的长期影响下,我国电商的营销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与时俱进,而是停留在价格营销的阶段,他们都希望通过价格来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也是以价格战来获取自身最高的利益。我国的亚马逊、京东,还有阿里巴巴这些电商最近几年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们依靠多种营销工具来不断扩展自身的发展,比如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增加自己的订单,这是他们普遍使用的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方法,由此可见我国的跨境电商企业都没有很强的自主品牌意识,不仅如此,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和风俗,导致其驾驭自主品牌的能力也很差,我国的跨境电商企业还依靠着传统的营销模式,因此很难驾驭得了自主品牌,虽然不乏有那么几个可以驾驭得了自主品牌的,但是这种概率毕竟很小,由于规模比较小,所以很难将大规模的电商的自主品牌意识给唤醒。 2.2困境限制 跨境电商企业缺乏较高的自主品牌意识,这是内因,不仅有内因的影响,同时还有外因的影响。外部条件的制约,阻碍了跨境电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物流 跨境电商企业对物流的依赖性很大,对物流的要求也很高,但是实际中的物流的速度以及服务却很不理想,给我国的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难题。由于物流速度比较慢,所以物流所递送的时间一般都很长,不仅时间上没有优越性,而且在物流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找不到包裹的情况,正是因为我国跨境电商企业物流的落后与不完善,阻碍了跨境电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支付系统 支付系统是限制我国跨境电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另一个因素。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支付方式,这给每次的交易过程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国与国之间的支付系统很难实现对接,但是支付系统在客观上是无法统一的,因此给交易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在支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直接导致消费者信息降低,最终导致境外消费者的购买力不断下降。 (3)其它问题 除了物流以及支付系统这两个大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说电商会面临的关税、质量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不大,而且相对比较好解决,但是仍然是跨境电商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它们一样阻碍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 3、跨境电商自主品牌营销策略 3.1打造高素质团队 跨境电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自主品牌,想提高驾驭自主品牌的能力,提高电商团队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优质的电商团队包括了方方面面,即平台操作、物流选择、客服处理以及产品开发,这些能力都是一个优质的电商团队应该具备的,只有具备综合能力才能有效地保证和促进电商企业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的很多跨境电商企业所拥有的团队都只是在平台操作以及产品、销售上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在品牌营销、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处理能力却很差。为了促进电商团队能力的综合发展,提高电商团队的整体素质,必须加强对整个团队的培训,并积极参加多样的电商交流会,此外还要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成功电商的先进经验,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和能力。跨境电商企业要实现自主品牌营销就必须从自身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首先可以在主要的消费地区和国家注册,并与自身团队线上和线下营销和品牌建设相结合,在发展中不断积累线上营销基础的口碑,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境外市场进行细致划分,并与境外当地的电商进行合作,从而尽快促进自身电商企业品牌的本土化,更加贴近当地的消费者,更容易得到他们的喜爱和消费,从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销售业绩。最后在此基础上实施主要国家和地区品牌分销战略,甚至是全球分销的战略,促进营销模式从B2C向B2B2C的方向过渡。 3.2选择优质电商平台 与传统的外贸不同,跨境电商企业所面临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采购特点,即次数多、数量少、而且收货时间短,每个消费者对电商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质量都可以直接的进行反馈,他们的反馈会形成电商跨境销售的口碑,这些不断积累起来的口碑就会直接影响跨境电商企业以后的销售。做跨境电商的企业很多都是传统的外贸企业,在转型之前交货期都比较长,一般都是半个多月甚至几个月,而且成交的金额很大,往往都是几千到数万美元,当然还有更大的订单。在转型之后,很多跨境电商企业仍然按照传统外贸的思维来经营,难以改变原有的方式,如此一来就很难满足境外消费者的需求了。因此,跨境电商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经营理念,为更多地小买家提供合适的服务、满足他们的小需求。优质的电商平台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在选择或发展电商平台的时候,首先就要坚持买家优先的原则,时时刻刻想着买家,并在销售中不断形成良性的口碑,并将其消费体验留在产品的销售页面上,从而维护自身品牌的良好形象。然后跨境电商企业还要注重在平台上专业经营自己的品牌,从而有效地避免与众多的产品混在一起。跨境电商企业在开跨境店铺的时候,或者是建立自己的B2C网站都要专业化经营自己的品牌,专业化才是打造自己品牌的途径,而不是将所有的产品都混在一起进行销售。最后,跨境电商企业要在深入分析自己的品牌产品的基础上对所有的境外市场进行细分,从而将不同的产品投放到不同的市场,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比如说某品牌的手电筒,在销售的时候就要根据不同市场上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来打造自己的品牌,海洋附近的国家有很多潜水爱好者,因此在宣传产品的时候就应该侧重于其防水性能,对于内陆国家的消费者来说则需要的是防震耐摔的性能,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提供不同的性能的产品,才能满足不同的需求,从而赢得多角度良好的口碑,促进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 3.3选择可靠物流公司、支付系统 物流和支付系统是跨境电商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的两个难题,因此为了促进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以及自主品牌的打造必须选择良好可靠的物流公司、不断完善支付系统。跨境电商企业要切实地了解自己的品牌以及境外市场的分布特点,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快捷、灵活的物流公司的辅助下将产品快速地送达给买家。为了保证物流的速度和质量,跨境电商企业应该在保证自身的利润的前提下,多与国际知名的快递公司进行合作。知名物流公司有良好的态度和速度,他们可以使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受到货物,而且还可以使其感受到跨境电商企业良好的服务,感受到品牌的魅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消费体验。对于货物数量大,而且不是很急的消费者就可以使用国际海运公司进行运送,对于比较急切的、而且包裹很小的货物就可以选择贝邮宝或者是海购丰运等快递公司进行运送。运用灵活的物流,才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收货需求,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为了使交易更加便捷,跨境电商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支付系统,比如说利用信用卡以及第三方支付等多种形式进行支付,满足不同的消费者的不同的支付需求。 3.4加强与境外电商合作 由于是跨境销售,因此在物流时间上与当地的电商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跨境电商企业可以加强与境外电商的合作,在当地建立仓储点以及物流仓库,从而实现线上接单快速发货的目标,让买家可以快速收货,促进跨境销售的本土化,从而有效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最终增强跨境电商企业的境外市场竞争力。 结语 跨境电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主品牌的构建,拥有了自主品牌可以享受价格上的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转变自己的经营方式,但是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意识比较薄弱,而且在物流以及支付方式上存在着很多问题,都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跨境电商企业就必须提高团队素质、选择优质电商平台、选择可靠物流公司、支付系统、加强与境外电商合作,通过这些措施来打造自身的品牌,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黄玉珊 单位:惠州市技师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汽车品牌体育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体育营销是通过具体的运动项目竞赛来对企业品牌或文化进行宣传或推广的一种营销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在短期内能迅速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其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巨大的,是其它推广方式所不具备的。正因如此,通过体育运动的形式来从事企业营销活动,成了近年来,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共同选择。汽车业界,也不例外,纷纷涉及体育营销这一新型营销模式,并提出了自己的营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既有成功喜悦,更有失败教训,本文从这方面入手,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汽车品牌;体育营销 要说2014年最引人注目的体育赛事是什么?在刚刚结束的巴西(足球)世界杯,恐怕没有人会怀疑。而在世界杯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商家的营销动作,也正卯足全力。特别是对于与足球有着紧密联系的汽车行业,竞争更是激烈。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借助世界杯进行赞助的车企达十家之多,赞助形式包括球队赞助、球衣冠名、邀请球星代言、电视栏目赞助、直播广告等多种。其实,除了今年世界杯以外,以往无论是奥运会、NBA,还是欧洲冠军杯(欧洲足球俱乐部间最高赛事),都能看到各种醒目有趣甚至意义深刻的汽车广告牌,但是利用这样的方式真能让广大消费者记住汽车品牌吗? 一、体育营销基本状况 体育营销就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是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体育营销是通过具体的运动项目为企业品牌或文化进行宣传或推广的一种营销手段)。通常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将体育本身作为产品营销。另一种是指运用营销学的理论,并以体育赛事为平台而进行的非体育产品的推广和品牌传播等营销现象。本文要阐述的是它的第二层含义。 二、汽车品牌企业与体育营销的现状分析 体育营销通常也主要以三类形式体是现出来,一是直接参与形式,比如像F1,法拉利车队、奔驰的迈凯伦车队、宝马的威廉姆斯车队等;二是冠名赞助类,著名的就是奥运会和世界杯,比如像大众赞助北京奥运会、起亚赞助巴西世界杯等;第三类就是汽车品牌直接举办的一些小型体育赛事,直接以“××杯”命名,比如像“沃尔沃杯”帆船赛、“奔驰杯”高尔夫球赛等。然而,在赞助光环的背后,以下问题应引起我们企业者们的高度重视: 1.体育赞助所需费用高、承担风险大。体育赞助一般费用都比较高,平均费用上千万美元以上,因此,风险较大,一旦实施,可能会给企业正常运行造成重大损失。 2.体育赞助项目必须与企业自身项目相匹配。体育赞助必须目标明确,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所赞助的体育赛事是否符合所接触的目标消费者?如果所赞助的体育项目不符合目标消费者,就无法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无法激起他们的消费欲望,也就无从谈起从中的商业价值,所谓的赞助也就失去意义了。然而现实是,相当多的企业没有真正考虑潜在的风险,草率做出决策。二是赞助项目与自身品牌定位、产品特征是否相符?体育赞助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其最终目标是要为企业品牌服务,找准市场定位、消费目标定位,赞助的体育项目与销售的产品特性是否相一致,从而促进销售。还有,体育赞助项目必须与品牌的定位相一致。最明显的就是近年来盛行的车汽车品牌明星代言人。大约在七、八年前,汽车企业邀请体育明星或娱乐明星作产品代言人,还是很罕见。如今,不论是合资品牌,还是国产品牌;请明星代言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也不管代价如何。三是所赞助的体育赛事是否被大众普遍认同,其影响力是巨大的。所赞助的项目是否被消费者普遍认同,这决定了企业品牌的传播领域是否广,辐射面是否开阔以及被公众认同程度是否深。同时,也将影响品牌的美誉度。当赞助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或影响力较广的赛事时候,往往会让消费者感觉到你的品牌是年轻而有活力的。反之,当赞助一个让消费者失望,或目标受众较小的赛事时候,则往往品牌影响力小,消费者也难以接受的。如果从这方面说,大众赞助奥运会,起亚赞助世界杯,无疑是成功的。从影响力、目标受众面来看,奥运会和世界杯都是当今影响力最大,目标受众面最广的体育盛会,像四大网球公开赛、NBA等,其影响力都不能及的。 三、汽车企业运用体育营销策略的实施 鉴于上述存在问题,建议车企在赞助体育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并采取措施: 1.赞助要有针对性,要有准确的目标顾客定位。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多达成百上千种,每个企业只能根据自身产品特性针对性选择适合自身产品特点的体育赛事。 2.不要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眼光。由于体育赞助是以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效应为着入点,所产生的效益只有经过长期过程才能实现,决不是短期所能实现的。 3.体育赞助要讲究协作一致性。赞助商在进行体育赞助的时候,要努力和被赞助者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增强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并将合作交流制度化。 4.体育赞助还应具有广泛性和开阔。不应以某个局部为目标,应以全球作为战略目标。当今世界,全球化成为趋势,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企业进行体育赞助,不能仅仅把视野停留在国内体育活动上,而应把开拓国际市场作为企业的重要目标,把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要尽可能力争对国际体育活动进行赞助。 5.体育赞助还要考虑企业自身账务状况,做到量力而行。对赞助活动的资金要科学预算,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要重新评估,再做决策。而一旦做出决定,则必须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结论 总之,体育赞助是一种新兴的企业营销手段。它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期行为,而是长期、持续性的企业战略规划决策。同样,体育赞助不是一项简单的体育赞助活动,而是一项需要强大资金支持和配套的系统工程。汽车企业运用这一营销手段,应从多不方面考虑,综合平衡,才能这一营销手段成为利润增长的“利器”,而不能成为“烧钱机器”。 作者:张小联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红色动漫品牌构建与营销策略 摘要:本研究是从我国动漫产业市场的发展的现阶段现状进行研究,探究了红色动漫文化引领动漫市场的可行性,从而研究红色动漫品牌的构建的积极意义,且得出实施红色动漫品牌的营销策略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国红色动漫品牌;构建;营销策略 随着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动漫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动漫产业,一般指动画系列、漫画系列、游戏系列等。作为新兴产业和创意产业,动漫产业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朝阳产品之一,是艺术文化和现代高科技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型产品,动漫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同时,在无形中慢慢成为了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动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数字网络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动漫产业有很强的产业链,如电视、音像、电玩、移动通讯等产品,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动漫产业链1。由于国外动漫竞争力较强,国内动漫相比数目较少同时发展较慢,造成国产动漫处于弱势。 一、中国红色动漫市场发展的现状 第一,动漫产业被称为21实际最具潜力的发展产业之一,近几年国产动漫除了《喜洋洋与灰太狼》《大圣归来》等少数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之外,大多数国产动漫电影票房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动漫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也曾经是世界动漫界牛耳。但在后来发展过程中没有把握住给予,慢慢的滑落到世界动漫产业后面。落后日本、韩国等后起之秀,我国在2004年才把动漫作为一种产业提出来,发展时间较短困难较多,但具有良好的前景。2006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动漫产业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国家政策从体制管理方面、市场经营方面和创作研究几个方面入手,描绘了国内动漫产业的全新版图,动漫逐步成为了各个城市的时髦词2。第二,国内动漫的发展势头良好,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有着宏大的发展空间,每年至少有5亿消费者带动国内巨大市场空间。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国产动漫产品在市场上精品较少,缺乏能在国际以及国内站得住,有较大影响力的动漫形象;日本、韩国等动漫大国的动漫产品通过各种方式流入中国市场,和国内动漫产品竞争市场份额;我国动漫产业结构不完善,其他动漫产品和衍生产品等行业相对薄弱,动漫相关企业效益偏低,利润较少;国内同行业中存在恶性竞争现象,急功近利、盲目随从、注重数量而不注重创新及质量。第三,人才需求量较大,国内民族动漫产业在创新原创、人才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受到严峻考验。我国从事动漫行业者人员不及韩国一半,严重缺乏艺术与技术复合型的动漫人才。动漫设计作为新兴工作,社会地位较高,薪资也高于传统行业,然而这种“诱惑”下国内企业仍然严重缺乏合适的人才。我国有充足的人才,动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急需大量的人才,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人员,近几年国家各地区积极发展动漫教育,完善动漫培养机制,摸索新兴的教育模式,动漫产业成为了吸纳和转变社会剩余的劳动力的重要产业3。 二、中国红色动漫品牌的营销策略 1.中国红色动漫品牌构建的可行性 有较多的问题存在于中国红色动漫品牌的构建和营销方面。近几年来在国内的动漫市场中,动漫产品中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只有少数动漫作品获得了商业化成功,大多数动漫产品收益不佳。不是产品本身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运作过程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动漫品牌的重要性。市场发展需要品牌,动漫的市场也一样。动漫产业中动漫品牌有着重要地位,品牌营销能给动漫企业带来更多的额外资产,更能够被接受和认同,我国动漫发展还不够重视品牌的打造。想要振兴动漫产业,我们要用心和创意去塑造品牌,增强品牌竞争力,树立自己的动漫品牌。从企业自身出发,注重对品牌的保护与传播。 2.中国红色文化品构建的积极意义 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国具有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不计其数的仁人义士、英雄豪杰、历史文献等无以计数,这都是动漫产业的丰富的资源。我国的历史文化、抗日文化、红色文化丰富多彩,在国内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动漫产品取之不竭的源泉。“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类型,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我国人民进行教育的最好题材,很好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它具有浓烈的爱国主义文化。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爱国主义教育更应该受到重视,精神教育必须着眼于全社会,红色文化对于青少年、儿童教育极为重要。传统的宣传形式已不满足于当今社会,它的局限性很大。动漫发展的今天,动漫艺术已成为更好的载体,它具有多样性的形式,很好地满足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审美要求,方便了教育儿童,深受儿童的喜爱。红色文化和动漫艺术的相互结合,可以更好的进行传播并深入人心。以国内历史文化为题材作为创作素材,与艺术相互结合,转化为的作品进行传播,这种方式在世界上并不多见。红色文化与动漫艺术的相结合,定将推动中国红色动漫的发展。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完整动漫品牌的构建与营销体系,有利于原创动漫的良性发展,并利于推广中国文化,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3.中国红色动漫品牌的营销策略 将本土文化放入国内动漫品牌构建与营销战略中,中国红色动漫取材源于我国特有的文化,在中国红色动漫品牌的构建中可以借助红色文化创造红色动漫电影。中国很多红色文化可以与动漫题材相互结合,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可以创造出中国独有的红色文化动漫特色,可以真正的打造一个属于中国的红色动漫王国。将中国所具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融入到红色动漫品牌构建中,给动漫品牌一个文化的支撑点。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可以与动漫题材相结合的内容,比如抗日英雄王二小,小兵张嘎等这些英雄人物可以转化成动漫里的人物,可以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4。在中国动漫品牌构建中注入强大的文化意识,可以广泛地有效的宣传我国的红色文化,让“红色精神”以活泼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中国红色动漫品牌更加具有影响力。 作者:郗望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音乐在品牌营销策略中的作用 一、音乐影响发展历程 音乐在市场营销中的运用随着贸易的伊始已出现。从生意人最初改变节奏、腔调等与众不同的叫卖声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如:磨剪子菜刀的手艺人一直沿用至今的腔调“磨…剪…子唻……锵…菜…刀……”);到贩卖过程中加入简单的乐器对叫卖声加以衬托或代替(如:卖货郎手里摇的“拨浪鼓”、卖油人手里敲的“油梆子”等);再到将自己贩卖的产品编成歌谣,形成了朗朗上口的叫卖歌(如:《汤圆歌》里唱到的:“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这些在贸易中出现的音乐信息虽简单、直接,却从听觉的角度引起受众人群的注意,增加识别力,并达到交易的目的。音乐在品牌营销中的运用虽处于萌芽状态,却有着不可小视的力量。随着时代变迁,品牌传播的载体越来越强大,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品牌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户外、报刊等传播媒体为载体,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品牌进行着塑造,以达到产品营销的目的。在多媒体视听相结合的品牌策划创意中,品牌对其形象的塑造已不再满足于视觉范围内的文字、色彩、图片、影像等元素,而是囊括了视、听、嗅、感等诸多元素的综合体。早在1993年,KellarisandCox所写的《音乐与吸引注意的能力》中就提到,大约有75-95%的广播及电视广告中使用各种音乐。而2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的提高,更是通过不同的营销手段寻找产品定位与个性所在,而音乐在现代品牌形象塑造的营销策略中,既可以树立品牌个性(brandpersonality),又有利于品牌的传播(brandcommunication),进而提高品牌销售(brandsales),而企业专属的励志歌曲对品牌管理(brandmanagement)也有着独特的效果。 二、音乐在品牌形象塑造中的功能 品牌在对旗下产品营销策划的过程中,受众人群并不是单一的,他们甚至希望从两岁的幼儿到八九十的老人都能接受自己产品,并直接或间接的产生购买行为。音乐恰恰拥有着这样的神奇魔力,它可以不受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地域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只要音乐响起,便可轻松的引领着所有的受众人群去感受并接受到他们感兴趣的产品信息。 (一)音乐有利于加强产品呈现真实感,突出品牌主题。 静态的画面随着影视媒体的日新月异开始呈现出动态感,但是如果只是画面的连续和语言的陈述,就会使产品营销呈现的不够完美。音乐的出现使画面感更真实,增强了观众对画面的兴趣,使画面呈现的视觉形象更真实,缩短了画面产品与受众人群的距离感。品牌为了树立自己的独特形象,会赋予自己的品牌一定内涵,音乐可以在画面之外将所有产品进行组合,并很好的传达给受众人群,使其在潜意识中将产品与品牌进行关联。一些品牌在不同场合的宣传中使用同一音乐,不但可以很快唤醒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更能很好的突出品牌的主题性。例如,脑白金广告。作为保健品的“脑白金”自1998年开始启动市场,并在三年内创造了销售十几亿的奇迹,从脑白金的营销广告中不难发现,唱出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语从未改变,虽然直白简单,确如植入了大脑般挥之不去,甚至很多人一提到“脑白金”三个字就能唱出广告语,音乐的运用虽然简单,却很好的突出了品牌所想表达的主题。 (二)音乐有利于打破固有画框,延伸宣传画面,产生画面联想。 不论是电视、电影还是电脑作为媒体播放器,都是有边框的,画面受到荧屏边框的限制和约束,而音乐却可以突破这种约束力,通过声音暗示出另一个空间,借助观众的联想,打破画面限制,延伸出无限空间感。这种画面效果在广播中显的更为突出,音乐可以在受众人群的脑海中产生画面联想。例如,如机器的轰鸣可以反映工厂的繁忙;鸡鸭的叫声和晾晒谷物的声音可以引申出农忙的景象;清脆的鸟鸣和微微的风声描绘出了美丽的山林;子弹和炮声可以表现出战斗的激烈;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可以烘托出夜店的疯狂等等。 (三)音乐有利于烘托环境气氛,提高销售渲染力。 品牌在广告营销中加入音乐元素,可以使广告画面柔和、生动,更能传达出企业的理念和价值,产生吸引和注意力。在有实际购买行为发生的店铺、商场、购物中心等场所中,不同音乐元素的运用唤起了消费者的换位联想和感受,潜在的提高了品牌对消费者情感上的影响,产生了品牌的认同感,增强了购买欲。例如,餐厅里柔和的音乐可以让消费者放慢速度品尝美食,而服装店里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会让消费者产生走在T台上的联想,试穿的时候自然的仰首挺胸,气质外露。 (四)音乐有利于增强静态画面的质感,调节气氛。 听到声音往往会联系到声源,一幅幅漂亮的画面无需语言,只要配上合适的音乐就能诠释出画面里展现的全部内涵,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感情冲动,触动消费者内心和灵魂。例如,摄影师镜头下一幅幅偏远地区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图片,画面安静的,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配上适宜的音乐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出社会应有的正能量。 (五)音乐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加深消费者记忆力。 人类的五大感官对外界的感觉在大脑的反映中,视觉与听觉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记忆保持力(三天以上),视觉为20%,听觉为10%,而视听结合的记忆保持力却可以达到68%。从数据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声音在辅助视觉感受的同时也使人产生了强大的记忆力。日本著名的配乐创作大师久石让在《感动•如此创造》中谈到“音乐是记忆的开关”,“音乐的力量能够直接传达到人的身体和内心”。音乐在品牌营销中的合理运用,使整个营销创意生动起来,所承载的企业和产品信息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消费者所接触和接受。 (六)音乐“LOGO”有利于提高品牌价值,利于子产品的推广。 “LOGO”作为表明特征的符号附于产品之上,用以简练的诠释和展示品牌。而音乐从最初在品牌营销体系中仅以背景衬托的形式出现,发展为广告主题曲,现在很多品牌都有自己专属的音乐LOGO,音乐在营销体系中的科学运用对品牌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音乐的运用不但提升了品牌的价值、丰富了品牌的宣传,更充实了品牌在广告营销中的科学运用。耳熟的声音总会唤起消费者内心的形象,杭州哇哈哈集旗下产品众多,不管那种产品的宣传,结尾的“哇哈哈(1=G2/435|10|)”三个字的旋律始终没变,这对快速辨别产品的品牌归属有着强有力的作用,也更具有优美度。 三、音乐在营销体系中的类型 (一)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向来以高雅优美而著称,很多品牌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在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引用了古典音乐元素,以提升产品的品味。例如,台湾华视HD台播放的英谊绿科技的营销广告《iwater金字塔能量活水机》中就运用了帕瓦罗蒂演唱的意大利艺术歌曲《舞曲》精彩旋律片段和歌剧《卡门》中的《哈巴涅拉舞曲》精彩片段来衬托广告中毫无语言阐述的画面,在结尾引出了产品名称“iwater金字塔能量活水机”。在平凡的生活中取景,用高贵典雅的音乐衬托,预示产品使用人的品味,引起了消费者共鸣。 (二)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因结构短小、形式活泼多样、内容通俗易懂、感情真挚,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品牌营销策划者抓住了流行音乐传唱的广度,在自己的营销创意中运用流行音乐加上明星效应达到营销效果。例如,百事可乐作为世界著名的碳酸饮料品牌,长期受到年轻人的狂热追求。它的营销方案中总少不了流行的音乐旋律(2009年引用世界杯主题曲《wewillrockyou》;2013年侧用了因“中国好声音”走红的吴莫愁演唱的《就现在》等),这种营销方案,给消费者带来了“喝百事可乐就可以走在流行前端”的心理暗示。 (三)民族音乐。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和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创造出了各具民族特色、承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音乐。品牌在营销策划中运用民族音乐,更容易产生国人的共鸣,产生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例如,麦斯威尔咖啡在广告中用闽南歌曲为背景音乐,用闽南语演唱,旋律婉转悠扬,与画面故事配合,利用“不遇”表达麦斯威尔宣传的“好东西要与好朋友一起分享”的广告诉求,使广告表现的既含蓄又意味深长。 (四)儿童歌曲。 儿童歌曲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节奏轻快曲调简单,多用于儿童产品的营销策划,也会巧妙的运用到一些非儿童产品的营销广告中。例如,在黑松汽水C C气泡饮作为功能饮料,在营销方案中运用了儿歌《蜜蜂做工》的轻快旋律,配上蜜蜂服饰和动作吸引了受众人群的眼球,很好的诠释出产品宣传的亮点:“有活力才能勤做工”。儿歌为宣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自创音乐。 为了更好的定位自己的品牌理念,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拍摄品牌主题MV,画面精良并搭配自创的音乐,起到了很好的诠释品牌和产品的作用。例如,有着悠久历史的五粮液集团制作的系列品牌宣传MV,以音乐为背景,视觉影像为主轴,很好的阐述了五粮春虽自理为隐者,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更含蓄的表达了五粮春“系出名门,丽质天成”。自创音乐对品牌“高档次、高品味”的定位进行了很好的诠释。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视听技术和传播方式快速发展。品牌策划者和广告人越来越重视音乐在品牌营销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营销体系中运用的音乐也由画面同质模仿严重开始逐渐找寻自己的独特所在,音乐独有的特性也在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价值的提升中发挥着特有的优势作用。 作者:相九芮 张树纲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品牌意识下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加入WTO后大量外来名牌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农产品的整体品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对加强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受小农经济影响,农业生产经营较为分散,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各地区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开发特色农产品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新出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其一,农产品市场逐渐进入买方市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更加看重个性化的农产品;其二,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知名品牌的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增大。新形势下,树立品牌意识,开展品牌营销已经成为特色农产品营销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特色农产品何以必须强化品牌营销 (一)品牌营销本身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品牌包含名称、标识、内涵、目标、理念五个基本要素。品牌建设的目的在于将产品变为名牌,因此必须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基础,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能够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消费者更加注重某一品牌的功能与质量,品牌能够帮助消费者对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区分。品牌具有专有性和扩张性的特点,一个好品牌能够让消费者保持对产品的忠诚和信心。品牌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附加值,同时能够起到约束企业行为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品牌应符合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断创新的能力以及较高的美誉度和普及度。品牌具有识别功能,是消费者将同类产品加以区分的标志,一旦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生好感,便容易形成对该品牌的依赖,从而有利于品牌产品的销售。农产品品牌是指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综合分析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加工与包装体现农产品的个性特征,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农产品品牌营销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借助良好的产品和企业形象运用一定的经营方式和手段,通过制定总体的营销计划与目标,开展营销活动的长期行为。品牌知名度在农产品营销中起到关键作用,国外在设计营销规划时,注重品牌经营,并有计划地制定营销方案,从而赢得丰厚的利润。因此,农产品营销中必须树立品牌战略观念,发展优质农产品,创造农产品品牌,搞好农产品的市场营销。 (二)特色农业必须具有相应的品牌 一个成功的品牌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一定的形象美誉度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必须有自身的特色。而反过来讲,一定的特色产品,当然也就必须以自己的特色形成相应的品牌,没有相应的品牌,也就无所谓特色。特色农业顾名思义是指将具有区域特征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商品的农业形式。特色农业的发展目标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我国幅员辽阔,地方性差异较大,各区域之间可根据自身地域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发展与本地区自然条件等相适应的特色农业。从当前我国农产品资源的发展现状来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属于特色农产品的资源比较丰富,且种类多样,但是,由于多数所谓的特色农产品缺少个性化特征,品牌意识不足,竞争优势不明显,因而,所谓的特色当然也就大打折扣,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最大化收益。就此而言,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显然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树立品牌意识,发展品牌战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特色农业成为具有相应品牌的特色农业并形成相应的市场价值无疑已经成为我国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强化农产品品牌营销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并开展品牌营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企业维持稳定的价格,防御农产品需求导致的市场风险,从而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其次,农产品与其他工业产品不同,农产品之间的差异性较小,为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分,品牌成为消费者识别农产品的重要因素,同时消费者也可从品牌的包装等方面进行识别。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仅有助于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商品,同时对于维持稳定的消费群体,建立品牌忠诚度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再次,从当前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形式来看,我国传统农业的优势已不存在,为增强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实力,必须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包装、营养等方面的提升。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下,我国农产品必须推进品牌建设,重视品牌营销,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现代农业的开展,我国特色农产品营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品牌,现有的许多特色农产品就是很好的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等的应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多数特色农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等的出台,对整合特色农产品以及做大做强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政府将推进农业品牌营销作为提升农业效益的重要突破口,政府提供的政策、资金、技术等的支持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助于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的推行和实施。我国特色农产品营销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尤其体现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问题上,例如品牌意识淡薄、综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品牌建设主体实力不强等问题。 (一)品牌意识薄弱 从特色农产品的经营主体来看,品牌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市场营销观念不足,品牌意识差。农业生产者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其思想意识对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开展有直接影响。由于我国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主要是小规模经营,其经营主体为分散的农户,这些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受传统小农意识观念的束缚,经营意识和观念难以满足品牌建设的需要。再加上有些地区由于信息闭塞,与市场联系不紧密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者的经营理念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在进行产品生产过程中很难保证产品质量。部分农业生产者还对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企业创建品牌是费时费力之举,没有认识到品牌营销的重要价值。第二,主体经营者品牌建设实力不强。及时有些生产者意识到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在技术、管理、营销技能等方面的缺乏,导致力不从心。生产经营者缺少品牌形象的营造能力,因而影响了品牌经营的有效开展。事实上,造成经营主体品牌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在于,除了受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的影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息技术相对薄弱,基础设施等条件缺乏,再加上交通运输等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不足。 (二)品牌内涵不深 从特色农产品本身特点来看,品牌内涵不深。主要面临特色农产品的综合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文化融入欠缺的问题。首先,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我国农业产业在布局上并不合理,各区域之间的种植结构等较为相似,特色却分并不明显。且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地区特色不明显。尤其忽视了特色农产品的地区适宜性,导致农产品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此外,农产品的深加力度欠缺,产品增值小。质量是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生命,农产品品牌之路的发展离不开对产品的高质量要求。其次,产品科技支持不足。农业科技水平直接制约着农产品质量的提升。科技支持包含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各个环节,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仍处于较低水平。造成农产品科技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不足,技术设备等不能满足深加工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再次,我国一些地区在开发特色农产品时,缺少当地特色文化的融入,忽视了品牌内涵的提升。特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的区别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文化底蕴的融入是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的重要构成。忽视地方文化特色便会导致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内涵不足,从而影响品牌推广营销。 (三)品牌推广不足 从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过程来看,品牌推广不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特色农产品包装形象差。产品的包装是消费者接触产品的第一印象,是品牌宣传的第一要素。树立良好形象是品牌推广的重要环节,然而特色农产品包装往往被经营者忽略。当前许多农产品包装简陋,文字说明较简单,不能向消费者传递产品品质等信息。包装上传递的信息量过少,不仅不能说明特色产品的质量和功能,长远看不利于品牌的营销推广。其次,品牌传播力度不够。宣传是任何产品营销的必要环节,特色农产品品牌效能的提升仅仅依靠产品的品质与形象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宣传不断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国农产品在品牌推广中不善于运用媒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路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化的媒介宣传方式不应该被忽视。充分利用新型媒介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应是最好的选择。除了宣传力度不够以外,在营销推广过程中还应加大品牌的促销力度。从战略的高度去吸引资金、扩大规模、拓展市场。再次,物流体系不完善。当前特色农产品营销已经进入网络营销与实体营销的双重营销模式。无论是网络营销还是超市营销,都需要完整的物流体系作保障。当前,我国农产品销售主要由三渠道模式为主,因而造成成本高、效率低的局面。农产品本身受季节和区域等的局限,流通环节的成本增加导致产品价格的提高。流通环节的优化有助于降低产品经营成本,但当前我国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由于流通环节较为复杂,导致每个环节产生的费用和成本增加,拉升了终端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三、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对策 (一)坚持政府引导,提高品牌意识,增强经营主体实力 特色农产品营销的重中之重就是增强品牌意识,农产品品牌意识的提高以及经营主体实力的增强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农产品品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立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发挥政府的先导作用,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与农民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联合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政府要以身作则,转变观念认识到品牌意识对特色农产品发展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增强品牌意识,并将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二是,不断对农户进行引导,帮助农户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利用媒体宣传,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到品牌对于特色农产品开发的重要作用。各级村、镇等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农产品营销等相关的知识讲座,组织培训班等活动,加强农民对产品营销等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认识。让农民了解到品牌建设是增加收入的保障,改变先前的认识误区。同时,鼓励农户积极投身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中去。三是,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引导,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由于对企业来说,为企业提供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发展农产品品牌,自觉走品牌发展之路。总而言之,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第一关键环节需要政府、企业、农户的联合推进,政府在其中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调动企业、农户发展品牌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开展系列讲座、培训班等活动培养品牌观念和管理技能,不断增强经营主体实力,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奠定基础。 (二)增加投入和监督,推进产品深加工,提升品牌内涵 面对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出现的质量不过关和科技含量低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通过银行贷款、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手段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地方政府也要加强惠农力度,适当采取倾斜政策。同时帮助整合农业地域优势资源,打造品牌建设主体。其次,应逐渐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制定明确的质量管理规则,在执行过程中严格监控,把好特色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关。同时加大对虚假广告、假冒伪劣产品等的执法力度,完善品牌保护等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特色农产品营销秩序化、规范化进行。然后,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品质,注重产品品质效益的发挥和挖掘。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培养优良品种,改善现有的农产品品质。增加科技含量的同时不仅有助于农产品产量的提升,同时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品质,树立更好的品牌形象。开发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最后,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营销需注入文化内涵,善于利用当地的文化特色,着重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农业。通过将农产品与当地丰厚的人文乡土气息相结合,与消费者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相结合,达到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的。总之,为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需要在产品的品质、科技、品味等方面全面提升。 (三)扩大产品宣传,完善物流体系,加强品牌传播力度 改进产品包装,辅以丰富的文字说明的同时,做到精细包装,提升产品的美观程度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和促销力度,通过广告、网络营销、关系营销等手段,以及采取独特的促销手段等加强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在推广特色品牌的同时注重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例如人们对生态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推广品牌时可以融入绿色产品的概念。除此之外,由于近年来网络营销的推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色农产品在营销推广过程中还应注重物流体系的完善,通过推行产地直购,优化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成本等一系列手段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开拓新的销售渠道。 四、结语 总而言之,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有着极其重要的市场价值,但也必然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必须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结合市场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 作者:唐克冰 单位:梧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不同时代竞争的着力点不同,农业时代靠土地,工业时代靠机器,信息时代靠品牌。品牌是市场化下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今天,所有的企业都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发展品牌战略,构筑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也代表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本身优良的特性。不仅生产企业纷纷创立和强化产品品牌,零售企业亦如此。本文从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发展历史及其研究背景出发,研究零售商自有品牌的营销策略,提出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经营自有品牌的解决办法。 一、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历史和发展 品牌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是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它有效地向消费者宣传了产品的独特之处。美国广告专家莱利.莱特指出: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一一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通常理解的品牌,主要是制造商品牌,比如可口可乐、惠普、海尔和TCL等知名品牌。由于受制造商限制,零售商在零售价格和产品服务上不能提供强有力的竞争来吸引更多的顾客。随着市场白热化的竞争,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开发自己的品牌,就是零售商自有品牌(PB———PrivateBrand)。零售商自有品牌是指由零售商开发和组织生产并印上零售商自己符号和标记的商品。通常,零售商搜集和分析终端数据,根据结果,开发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制造商主导地位,零售商成为主宰。从上世纪60、70年代至今,零售商自有品牌已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名时代,零售商自有产品的价格、质量和形象定位远低于市场主导产品,产品设计简单,易被仿制,如香皂、卫生纸等产品。第二阶段,准品牌时代。即零售商将店牌当作自有品牌的名牌时代。此时,因零售商店牌的知名度使自有品牌的产品知名度提高,商品市场销售有所增加,但产品低端,价格低廉,缺乏自身的独特性和显著差异。第三阶段,品牌家族。此时自有品牌延伸至品牌家族,市场定位已可以和市场主导产品进行比较。产品技术有了突破,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和承诺。第四阶段,形象品牌。即零售商自有品牌是市场主导产品品牌时代。从质量、形象到市场定位至少达到了市场主导产品的水平,产品覆盖类别和花色品种有所增多,产品质量优良,生产技术先进,由固定的加工厂来生产。英国是自有品牌商品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自有品牌商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日本,有60%以上的连锁商业集团都在开发自有品牌商品,大约有30-40%的超市其自有品牌商品的销售额已占到企业销售总额的1/3。美国自有品牌制造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全美自有品牌商品销售额占零售总额的14.8%。 二、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相继开发出各具特色的自有品牌。但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零售商缺乏科学的品牌规划,还存在很多问题。 1、自有品牌在中国的开发度与认知度很低。许多零售商将战略重点放在选择供应商、商店整体形象宣传等策略上,对自有品牌开发策略不够重视。同时中国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在购买时还是以制造商的品牌为主。 2、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名称策略太过单一,大多数选择企业名称作为自有品牌名称,易出现一损俱损的弊端。起步较晚,再加上能力与经验经营的欠缺,无法与进驻中国市场的国外零售商相抗衡。 3、我国零售商大多数的销售网络不够,自有产品发展战略没有一个庞大的营销网络作为支撑,无法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 4、零售商品牌管理近视,忽视顾客对品牌内涵的需求,短期行为过多,伤害品牌的长远发展。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制约,决定了中国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发展与成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中国消费品市场巨大的潜力,决定了中国零售业发展自有品牌的前景是可观而美好的。 三、对我国零售业发展自有品牌的建议 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领域在外资进入以来,零售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国内消费者的选择也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在市场同质化加剧、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一方面保留了购买频率高、单次购买金额低的特点,另一方面购买行为中的求变意愿在增强(表现为较低的品牌和商店忠诚度),所有这些为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零售业自有品牌发展已经远远的落后与进入国内的国外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发展,国内很多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没有正确的营销策略,发展目标不明确,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种种问题。针对此种情况,就发展我国零售业的自有品牌,本文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零售企业要注重自有品牌商品的选择和定位。 一般情况下适合做自有品牌的商品有购买频率较高、品牌意识不强、单价较低及技术含量不高的特点。在开发自有品牌时,零售商可根据以往的销售记录和数据分析,在充分评估自身和了解消费者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商品。开发初期,可开发那种制造简单、品牌感不强、购买频率较高类的简单商品,当消费者形成消费自有品牌产品惯性时,再去开发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高端产品,前期的成功也能带动后续自有品牌产品的成功。但不管是前期的简单商品,还是后期的中高端产品,都要有零售企业信誉的保证,品质和价格的保证。 2、零售商不是制造商,零售企业选择自有品牌产品的建设需要选择可靠的制造企业为其生产。 在中国现实的经济环境下,代工工厂的大量出现,无疑为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委托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如何选择合适的生产厂商对实施有效的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评估选择生产厂商时,零售商应注意考虑生产厂商生产能力的大小、质量管理体系的高低,生产厂商库存和运输网络情况能否保证及时、可靠的交货,生产厂商对短期的市场波动的灵活反应能力,以及生产厂商的资金实力和信誉等级等。在选择了合适的自有品牌委托生产对象以后,零售商应力求与生产商建立稳定、共赢的合作关系。 3、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也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包括具备一定自有品牌的消费规模,具备一定的销售规模并不断夸大自己的销售规模,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具备良好的商业信誉等。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对于发展自有品牌也是不可或缺的。自有品牌的发展和建设同样离不开企业经营中的各类人才,零售企业在发展自有品牌的时候,要把人力资源发展成人力资本,重视人才的培养。 4、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 零售商自有品牌发展所需的营销策略,大致上有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价格策略和沟通策略等。零售商的产品策略决定了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前的定位与选择,零售商可以根据自有品牌产品的属性及市场比较零售商和制造商产品后的认知度来进行定位、选择。在渠道策略上,零售商依着“终端为王”的地位,需要对供应渠道进行后向一体化整合,这种整合是一种垂直整合,可以缩短供需之间的渠道,更好的建设和发展自有品牌。在价格策略上,零售商自由产品的价格总是比制造商产品低很多,自由品牌最基础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较低的价格。因此,要实现零售商自有品牌良好的销售,在以成本导向定价方式形成自有品牌产品的价格后,零售商还应根据消费者的心理价格与竞争品牌的价格做出适当调整,从而确定一个最有利于其销售的市场价格。在沟通渠道上,营销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制定出正确的沟通策略,可以综合运用广告、人员推销、公关宣传、营业推广等促销方法,再结合零售商门店所构成完整体系的优势,通过各门店内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店内混搭和制造商产品捆绑等方式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5、注重通过店铺形象优化提升顾客自有品牌感知。 利用自有品牌声誉与零售商自身声誉紧密相连的特点,通过店铺整体形象的优化升级来提高顾客对自有品牌的感知,例如通过消费者购物的便利性、自有品牌产品价格和质量、产品的售后服务、恰当的人文关怀等手段,也不失为发展自有品牌的有效途径。还有重要的一点,当全球都在享用电子商务带来便利的时候,零售企业也不能拉单。当世界的零售商巨头们纷纷将精力投向电子商务的时候,我国零售业也要加大自己电子化的进程,以实现与贸易伙伴的电子数据交换战略,实现自有品牌的网络营销,真正实现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大发展。 作者:胡建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传统品牌企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网络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以信息功能强大、互动性强、随时随地、成本低、效益高等优势迅速成为各大企业提高销售量、创造最高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传统品牌企业也加入了发展网络营销的浪潮中。但是传统企业中的保守思想与网络营销中开放、创新思想的激烈冲突为网络营销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包括线上与线下的营销模式、合作程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冲突。传统企业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改变原有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充分的利用网络营销的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成为其领导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共同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浅析传统品牌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传统品牌企业是相对于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一些网络企业而言的,它们大多有非常成熟的线下团队以及非常庞大的销售额和数量不小的实体店,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宣传有着非常好的口碑和知名度的品牌企业们。传统品牌企业往往是以生产有形产品为主,如服装、鞋子、家电、建筑材料等,在传统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群体,它们大多是生产、供应、销售一条龙服务,产品也多是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基于此,传统品牌企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时代下,网络营销具有宣传范围广、宣传速度快和宣传成本低的巨大优势。网络营销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就是企业一旦实施网络营销策略,其宣传对象和消费对象就不再单单是某一个地区,而是面向广大的全球用户,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除此之外,网络中的社会化网络媒体也是网络营销的一大优势,如微博、微信以及QQ等,可以把企业、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企业通过这些平台可以促销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并借助这些平台获得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和更好地品牌信誉。同时网络营销可以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双向的沟通,企业通过网络可以快速的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安逸的服务,从而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高度和信誉度;消费者则可以随时随地的选择和购买自己需要和喜欢的商品,并及时与企业沟通定制具有个性化的商品。企业与消费者良好的互动使企业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及相关的意见,并对客户的意见和要求及时作出反馈,从而极大地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传统品牌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策略可以有效的打破其发展深度和广度所受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如此普及的当下,互联网市场已成为传统品牌企业不可忽视的一个市场,若企业跟不上时展的趋势,仍然只注重沿用传统的销售模式,那么必将与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产生冲突,消费群体和销售额将会快速缩水,给传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危机。因此传统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注重发展网络营销,使本企业在市场销售中更具有优势。首先,传统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具有资金上的优势。传统企业规模大、发展时间长,有一定程度的财富积累,相对于新兴的网络企业来说,资金实力雄厚,进行网络营销有强大的资金后盾,而网络企业的资金都是滚动的,因此它们要必须保证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健康、正常的运行,否则极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现金短缺的问题。其次,具有生产方面的优势。传统企业发展多年,不管是在生产线方面还是在产品管理模式方面,都相对成熟,因此企业可以把诸多的资源优化升级去更好地进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传统企业要利用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充分的结合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在牢牢地把握原有市场份额和消费群体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新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最后,在起步和诚信方面具有优势。传统企业经过多年的宣传积累,在消费者心中有着很好的品牌形象和很高的知名度,可以快速的打开网络市场,极大地降低网络推广成本。再一个,传统企业有成熟、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能很好的规范网络营销工作程序,使之快速适应新的销售角色。网购毕竟摸不着、碰不着,只有一张图片,因此很多消费者对电子商家的信任度很低,但是传统企业不同,它们本身在消费群体中已有很好的形象和信誉,而且在现实市场中有很多实体店以及相关的组织形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戒备和警觉,可以促使消费者安心的去网购相关的产品。 2、当前传统品牌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2.1组织结构僵化 传统企业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标准化、大规模批量生产,但是在网络营销中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是小数量的,这就导致传统企业不能及时的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反应、快速的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各种需求。因此传统企业僵化的组织结构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的网络市场的开拓以及本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2线上线下文化和模式冲突激烈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市场越来越具有诱惑力,很多传统品牌企业加快了开拓网络市场的步伐,但是仍然有许多的传统企业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传统与创新的激烈对决的结果。传统企业在进军网络市场时,由于原来的团队缺乏专业的人才和经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在向外界招募专业人才的同时,也会从本单位抽调销售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网络营销业务,因此传统企业的电商运营团队不但有从未做过网络营销的线下企业高管,也有空降的网络营销经验丰富的业务高管。两条线上的人员为了运营模式和获取更多的话语权必定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其中电商团队为了靠业绩说话,肯定会采取“饥饿营销”的营销思维,即在一段时间内加大投入,亏本销售,待到打开销路和知名度的时候再调整策略开始盈利,而这种营销思维在有投入就有回报的传统运营思维来看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电商团队很难得到传统企业高层的肯定和支持,其相关的工作计划也很难彻底的贯彻落实,尤其是在传统企业对网络营销只是抱着试水的态度,并没有对电商业务做详细战略规划时,更是增加了开展网络营销的难度。两种模式在体制、文化和利益等方面的激烈冲突,导致电商项目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和波折,任何用于网络营销的产品的采购和供应工作都很难顺利进行,最终使得电商项目处于尴尬的鸡肋位置。一套资源,两种模式,使得传统与创新的冲突越加激烈。若倾向于传统,网络营销对传统价格的极大冲击,会遭到传统渠道的极大反对,网络营销很难做出成绩,若倾向于电商,将会面临着极大地持续业绩压力。其中,两种文化的冲突对运营团队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平衡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就要看传统企业领导的眼光和魄力了。 2.3线上线下融合度有待提高 在传统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割裂了线上和线下的业务体系。线上与线下在业务和客服方面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分工与合作,而且有的员工认为线上与线下存在着所谓的竞争因素,在业务资料和客服信息方面对彼此都有所保留,使得企业的各种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有些传统企业仍然用传统的销售观念去看待网络营销,如给电商团队硬性规定本季度应达到的销售额,并没有考虑对电商业务是否给予了足够的人力、财力,为电商团队提供的商品是过时的还是流行的,是否对电商团队创新业务流程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便利等等,这些人力、财力和物力都会影响到电商营运的规模。 3、做好传统品牌企业网络营销的措施 首先,建立独立的网络营销团队并利用好社会化网络营销。建立专门的网络营销团队,使之独立于企业原有的营销部门,对营销模式和有关策略有绝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激励机制,充分的激发网络营销团队人员的工作激情。网络营销团队只做开拓、运作企业网络渠道的工作,使之成为能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体系,也成为一个与市场直接对话、直接服务客户的独立部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注重利用移动网络,开设微信平台和企业微博,在其中与企业品牌或产品相关新闻的同时,注意网友对相关产品和客服的讨论,加强与网友之间的互动,使企业牢牢地把握和了解有关产品的表现与实际营销效果,同时细心留意网友们的建议,并将建设性的意见付诸实施,不断完善网络营销。然后,平衡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在实施网络营销策略之前,传统企业要清楚的明白自己的目标和定位,即是重新为网络营销打造一个品牌,还是使线上线下一体化。网络营销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价格实惠,因此传统品牌企业一定不能让网络营销产品和现实市场产品在价格和消费群体方面产生冲突,注意区分线上和线下产品在价格、样式、消费群体等方面的不同。这样,传统企业就可以充分的利用线上和线下两种销售渠道的优势增加企业销售总量,更好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最后,做好物流和客户关系信息化管理。完善的物流体系会为网上销售提供更好的宣传渠道和消费体验。传统企业可以利用本身已有的物流体系,也可以同时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争取提高送货效率,尽可能的让消费者不要等太久。同时建立物流信息管理体系,可以让消费者随时随地的了解购买物品的状态,是发货了还是没发货,到了哪里,是在路上还是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便利消费者根据购买物品的状态安排日常的活动。传统企业应最大程度的利用网络营销这个销售渠道,收集消费者的各种信息,建立客户关系信息体系并及时对信息体系中的数据进行更新、整理和分析。如该消费者在本企业网站中买了几次产品,分别买了什么,是否可以定义为是本企业的回头客,还有该消费者点击了哪些产品,逛了什么类型的网页,他在里面逛了多长时间,即使他最后没有下订单,也要把相关信息记录下来。传统企业通过体系中的数据不但可以准确的分析和把握潜在的消费热点,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与市场变化,而且还可以看出网络营销客服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和缺陷对后续客服进行优化升级,通过良好的后续服务获得更好地口碑和信誉。 4、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对传统品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传统品牌企业也意识到了网络营销的重要性,积极地探索和发展网络营销,总体来说小有成绩。网络营销中传统与创新的激烈冲突极大地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传统品牌企业要与时俱进,对电商团队中创新管理模式的行为给予大力支持,建立独立的网路营销团队,使团队中的每一项工作都能贯彻落实,让网络营销在传统品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真正的发挥作用。 作者:巩恩伟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互联网时代服装品牌社会化营销策略研究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社会化媒体时代来临。社会化媒体作为新型的沟通方式,不仅改变了传播的媒介,突破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且实现了媒体与客户的有机统一。美国新闻集团董事长鲁伯特•默多克指出“: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能否把握住新型的传播方式,将直接决定着企业营销的成败。”对于服装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利用社会化媒体时代到来的契机,做好服装企业品牌营销;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营销逐渐成为品牌营销的重要力量和商业目的,因此需要有效、精准地利用好社会化营销。 1社会化媒体与品牌营销 社会化媒体指的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网络,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允许用户撰写、分享、评价、讨论和相互沟通的工具和平台。社会化媒体包括论坛、社区、微博、图片和视频分享网站等,具有参与、交流、公开、社区化和多平台特点。好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社会化媒体的核心,真实用户的熟人关系网络是社会化媒体的人际关系本质。社会化媒体给予大众创作和传播内容的能力,产生新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创作,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的零距离交互,非常适合于产品和品牌的口碑传播,社会化营销因此越来越受到追捧。1971年,P.Kotler提出了“社会化营销”(SocialMedia)概念:像营销一件商品一样,让大众接受一个社会观点。社会化媒体营销利用社会化网络、博客和微博等用户关系网络,与用户对话并使其关注品牌,最后利用传播对话,使用户自传播的营销活动。 2社会化媒体时代营销的特点 与传统网络营销相比较,社会化营销在传播方式、沟通表达和营销主体等均有很大的不同。从传播方式来看,社会化营销根植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企业与用户处于对等地位,是一个对称而又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企业可直接与其受众建立关系,通过这个关系进而持续地沟通,最终实现商业目标。从沟通表达方式来看,传统网络营销中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模式更多地表现为“组织与人”的沟通思维,缺乏互动。而社会化营销下充分强调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关系。从营销主体来看,社会化营销的主体是“人”,也就是消费者。其中消费者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信息接受者,更是信息源,他们往往自己生成内容,是营销的主角。而传统营销传播的中心是“企业”,企业自己生成内容、自己产生营销,另外消费者的信息接收也受到企业信息发送的制约。除此之外,传统网络营销欠缺口碑传播的可信度和力度,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口碑传播效果十分明显,也十分有效,停留的时间较长。传统网络营销是单向营销,其营销效果不易衡量,而社会化媒体营销强调多向互动性,它的营销效果可以量化。 3品牌社会化营销的策略 3.1内容策略 社会化媒体能够让普通消费者聚集在品牌周围,形成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会群体,其中品牌与消费者的纽带就是内容。传统的广播方式中,品牌商往往以广播的口吻内容,而且内容也缺乏趣味性,难以触动买家购买的冲动。对于当下的社会化网络用户来说,他们渴望看到个性化的内容,他们关注品牌,也为了分享那些值得分享的内容。以定位平民化时尚服装品牌H&M为例,H&M凭借诚意十足的内容俘获了消费者的心,在深知自己的消费者是一群对时尚极度敏感的年轻人时,H&M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并不局限于与品牌定位息息相关的内容,更会延伸至时尚的各个领域,在社交平台上细心地照顾到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喜好,创造出各种有趣话题,满足用户好奇心的同时,更是品牌活动的再度传播,让用户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品牌。H&M持续的话题讨论使活动保持热度,趣味活动激发用户的主动分享。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用创意来整合内容,使常规内容尽可能做到有趣、有关,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其内容更容易被分享。注重客户行为和营销内容的结合,这种结合包括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关联性,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共鸣性,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娱乐性。 3.2受众策略 互联网时代,社会化营销需要对目标受众定位精准化,也需要将关系进行到底。一项数据显示,争取一个新顾客比维护一个老顾客要多6~10倍的工作量,而培养一个新顾客的成本则等于维护8个老顾客的成本。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如果能让消费者全方面参与到企业品牌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来,与消费者建立好品牌的关系,将会使得营销成本更为降低和具有回报性。以服装品牌优衣库为例,它是与顾客生活在一起的品牌。内衣品牌黛安芬也一直以好友分享深化关系而获得成功。作为服装品牌来说,需要改变以往品牌信息的习惯,转变为让消费者创造、扩散和维护这些信息。现在许多服装企业的营销陷入完全以吸引大量粉丝为目的误区中,忽视了粉丝是否为目标消费群体这个重要问题。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来说,“粉丝”质量更为重要,因为企业最终是要从其粉丝身上转化出商业价值,所以,选择精准的营销信息和定位精准的粉丝群体将是社会媒体行业需要挖掘的价值点。 3.3整合策略 整合营销传播的最早定义为:使用更多的传播方式,以达到最大的通信影响(1989)。而当下,整合营销传播理解为“为了实现营销活动的目标,将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整合起来。”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消费者注意力严重下降的时代,只有极少量的信息能够真正到达消费者,而通过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能使企业更好地将信息传达给消费者。整合营销传播以一个统一的声音在进行传播,而不是零碎的、支离破碎的声音,这种传播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更能在消费者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消费者对高度一致的信息的认可度总是高于那些存在矛盾的信息,从而也就更能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甚至让消费者产生更强烈的购买意图。对于服装企业来说,要积极整合服装品牌在营销传播过程中的广告、促销和包装等一系列要素,促进各种传播元素间互相渗透,形成营销合力。 作者:何静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NBA品牌的营销策略 1创建品牌群的品牌策略 相对于NBA的29支球队品牌和NBA明星个人品牌的现实性来说,NBA品牌算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但是,通过打造球队品牌和明星个人品牌的营销策略,使NBA品牌的内容丰富了,品牌联想物增加了,品牌个性得以展现,品牌价值也得以诊释。 1.1精心打造球队品牌 同“宝洁”与旗下“沙宜”、“飘柔”、“潘婷”品牌的关系一样,“NBA”与“芝加哥公牛”、“洛杉矶湖人”、“休斯敦火箭”及其他26支联盟球队品牌一起组成了强大的联盟品牌群。现任NBA总裁斯特恩从一开始就知道,要想吸引当地的球迷来观看NBA的比赛,打造本地的球队品牌至关重要。而要打造当地的联盟球队品牌,一方面要协调好与其他品牌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并具体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因素;另一方面,严格控制球队的增加。从1976年到现在,NBA联盟仅增加了七支球队,因为只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才能够精心打造出如今的29支球队品牌,使球队品牌的影响力更加深入球迷的心底,并达到对其品牌的忠诚。 1.2.塑造明星品牌 NBA公关副总裁Terry助。n表示:“球员素质”和“媒体宣传”是NBA最成功的秘诀。对“球员素质”的要求是只挑选全世界篮球水平最高和最有国家影响力的那些球员。在此基础上,NBA还对队员进行全套公关课程,训练他们如何面对媒体,使球员与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正面曝光。而将“球员素质”和“媒体宣传”相乘的结果就是“超级球星”的诞生,如乔丹就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例子。 2充当媒体的角色策略 NBA组织在全球市场版图的扩张上,媒体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因为媒体是NBA组织在全球发展上的重要配销渠道。NBA每天为世界各地报纸、杂志、电视台及广播电台等上千家媒体提供其咨询。另外,在NBA比赛期间,还向世界各国传媒发送采访证。NBA更是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作用,为其大力宜传,以获取巨额电视转播权费。与此同时,NBA还向电视台提供NBA的各种节目。 NBA还根据科学技术革命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角度和范围,从印刷媒体、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到卫星直播电视及最新的网络媒体,NBA始终领先于其他的职业运动组织。NBA在成功创建网站之后,又根据已有的资源,推出了网路直播电视Tv。这就是NBA在媒体角色方面能够领先世界其他职业运动组织成为领导品牌的原因。2000年,NBA同全美最大的ISP美国线上(AOL)签订合作计划,未来将提供即时攻守数据、影音等网路数字服务。同年,NBA又和Yahoo签订合作契约,宣布Yahoo成为NBA未来的世界营销伙伴,利用Yahoo即有资源技术,在线上提供各种语言版本,尤其利用Yahoo中文网站为NBA成功开发亚洲市场提供帮助。 3致力于同消费者的营销沟通 舒尔兹等人在《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指出:“在势均力敌的商场上,企业唯一的差异化特色在于消费者相信什么是厂商、产品或劳务,以及品牌所能提供的利益。诸如产品设计、定价、配销等营销变数是可以被竞争者仿效、抄袭甚至超越的,惟独品牌的价值存在于消费者的心中。”营销沟通必须真实地反映品牌的价值和个性,如果沟通的任何一部分内容与品牌价值和个性不一致或不相称,就会极大地损害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NBA品牌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出色的营销沟通。 3.1每年制作超过530个高质量的精彩节目,在全球170多个国家的各大电视台播出,使NBA迅速走向世界并被认可。 3.2建立的官方网站()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网站之一,这极大地促进了NBA在全球的传播与流行。 3.3发行球星卡和收藏品,精心设计球队队徽、球衣、球队刊物、比赛场馆、活动徽号、NBA小册子等,制作并发行NBA的玩具、游戏、电子游戏、家庭影带、书刊及电脑光碟等。 3.4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NBA的曝光率。 4品牌的全球化拓展策略 NBA品牌的全球化拓展策略把开发海外市场作为首要任务,就是期望引起世界各地人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并配合其他的营销策略,实现NBA品牌全球化的目标。 4.1引进外籍球员 为了让NBA成为一个国际性、全球性的品牌,NBA持续引进各个国家的最优秀球员,包括欧洲、非洲和亚洲,这是NBA联盟走向国际市场最重要的一步。NBA的球员除美、加之外,横跨欧、亚、非。外籍球员不仅在数量上逐年递增,外籍球员的选秀顺位也不断向上攀升。2002年选秀会,创纪录的有17名国际球员获选,其中来自我国的姚明以第一顺位被火箭选中,成为第一位没有美国篮球背景的外籍选秀状元。这些外籍球员的引进使NBA在全世界的球迷数量激增。从王治邪到巴特尔再到姚明,NBA在中国的影响力,可以说是超越了前些年的总和。在这之前,中国球迷最熟悉的NBA球队,不外乎飞人乔丹时代的芝加哥公牛队和奥尼尔所在的洛杉矶湖人队。随着王治那、巴特尔和姚明的加盟,NBA球队在中国球迷心中的形象顿时飞跃。由于在NBA有中国的球员,国内媒体对NBA的报道也大为增加,许多媒体甚至还派驻了记者,对NBA球赛的报道更是占据了体育类新闻的重要位置。NBA把引人中国球员作为中国市场推广战略最重要的一步棋,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不仅在中国国内掀起了一股NBA热潮,更为成功开拓亚洲市场铺平了道路。 4.2利用公关活动造势,推广篮球运动 斯特恩经营NBA的理念其实非常简单明了,那就是“商业国际化”。自1990年开始,NBA凤凰城太阳队和犹他爵士队的比赛在日本东京举办之后,在美国以外举办过表演赛的国家已不在少数,如:意大利、前苏联、西班牙、德国、波多黎各、加拿大、墨西哥等。而今年10月将在我国北京和上海举行的火箭和国王的季前赛,更是引起了我国无数篮球迷们的翘首等待。另外,在NBA赛季结束后,许多NBA球星还要到海外市场表演,如奥尼尔到韩国,卡尔·马龙到香港,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篮球运动的影响力以及进一步深化NBA国际性品牌的形象。还有每年在欧洲举行的麦当劳杯,热闹非凡的“NBA全明星周末”和“NBA嘉年华”,这些掳获人心的行动,使NBA的影响力扩散到全世界的角角落落。 5结束语 NBA通过实施一系列精细周密的营销策略,包括公关、促销结盟和商品授权等,来丰满其品牌形象并传达给消费者。在品牌经济已被经济界人士所认同的现阶段,NBA无疑走在了前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作为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而被人们所接受,从而使国内体育消费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点和经济增长点,这为体育赛事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借鉴国外体育赛事品牌的营销策略,尤其是像NBA这样的成功品牌,来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赛事强势品牌。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创建中国品牌形象营销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服装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中国一些服装企业,品牌的成功塑造将使企业获得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成功打造自身品牌的服装既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追随,也能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何塑造品牌,寻求准确的市场品牌定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已成为服装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服装品牌的标志无疑是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它是服装品牌在视觉和语言上的表达,对服装品牌起着支持、表达、传达、整合与形象化的作用。它是最短小、最快速、最常见的宣传方式,它始于服装品牌的名称,并且以几何级的速度成长为各种工具和宣传方式的母体。从名片到网页,从广告宣传到立体包装,服装品牌标志能提高人们对服装品牌的认知度,并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 好的服装品牌标志不仅要有完美的“形”,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意”的独特性,令人难忘、与众不同、内涵丰富。目前中国的大部分服装品牌恰恰缺少的就是“形”和“意”的独特性。因此笔者阐述的是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汉字应用于中国服装品牌的标志设计中,从而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 一、中国服装品牌的现状分析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部分品牌正逐步走向世界,但是我国服装生产仍是以服装生产加工为主,中国只是一个服装加工大国,而绝对不是一个服装强国,中国服装产业如果不想在加工这个低层次上徘徊,想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就必须创世界级品牌,并借助品牌,提升服装的附加值,形成无限活力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在服装品牌运营领域里,近几年中国还处在一个发育阶段,有些服装品牌往往出现“抄货”“抄牌”的现象,而且这成了不少中小规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取的生存手段。从长期品牌发展来说,这其实是走进品牌经营的误区,并最终断送了企业的品牌经营发展之路。这暴露出国内服装服饰品牌缺乏创造能力和深度系统规划能力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总价值中,情感实体远远大于物质实体,它的价值是无形的,是一种品牌文化感受。同样,服装服饰更是以品牌文化感受为主要实体的商品,它更需要品牌“咒语”(指品牌灵魂诉求点,斯科特·贝德伯里的定义是可以俘获品牌定位的真实本质和精神)的支撑。所以要想发展中国服装品牌,也必须注重品牌文化的感受。中国的服装品牌多得数不胜数,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太多,其原因就是缺少自己的文化特色。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化。要想加强中国服装品牌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 那么,我们要如何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呢?在当前全球文化交流、文化互补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作为各个民族精神的综合反映,其价值引起了各民族的空前关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就是说如果想让品牌世界化,我们就要将品牌形象民族化,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汉字应用于中国服装品牌的标志中,从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 二、汉字设计的特点和方法 中国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是流传到现代的历史硕果,是文字中的寿星。汉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重要特征,是连接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志。作为标志的汉字还是一种提升民族文化内容、思想价值的富有感染力的设计。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有文化内涵。中国汉字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形式作为标志的主体所形成的,所以汉字标志的设计主要是汉字设计。汉字设计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字体的合理结构、提炼字形、建立字形之间的有机联系,确立情调、想象构图和表现形式的过程。以汉字为主体,可以设计出很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汉字设计可以从“形”和“意”的认知和再创造入手,从而使汉字的信息传达更准确、迅速、丰富、独特。汉字设计的“形”是设计的外表构成,或美观、方便、实用;或个性、独特,是直观造型的静止之美;汉字设计的“意”是设计的内在构成,或具有丰富的信息传达,或可感悟到传统的文化意蕴,或有着超凡脱俗的创意,或给人以潜意识的启示,是内容活性化的流动之美。只有“形”和“意”的完美结合,随人们的视觉、心理、应用及审美的需要而发展,才能形成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好的汉字设计。 具体的设计方法中“形”的变化有:变形变异、异形同构、置换同构、图底反转、共用一形、将虚拟实(笔画减省)、分解重构、节外生枝、以图结字等方法。以上“形”的变化是以汉字的基本字形为基础进行各种装饰、变化的。它的特征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印刷字体的字形和笔画的约束,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将字形的结构转化为图形的意象,或加入其他图像点出主题。它往往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增减笔画形象、变体装饰等手法,重新构成字形,并通过文字本身的点画和字形结构去反映形体美,体现用笔美、结构美、意境美,也就是“以形写意”。这种汉字字体在视觉识别系统中,具有美观大方,便于阅读和识别、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其笔画本身也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意”的设计方法就是利用象形设计、书法、民间文化等形式体现汉字的中国意味。这里中国意味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气息与风格,它主要是指体现在平面设计中的中华民族性,亦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沉淀。如书法,书法在我国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已发展为一门多姿多彩并可鉴赏把玩、陶冶性情的艺术,其内容十分丰富,从字体上说,书体分呈、风格各异,真、草、隶、篆、汉简、魏碑等有着各自的审美意味和形式构造,篆书雄健浑厚,端庄凝重;隶书方折端正,朴拙高古,精致典雅;楷书稳健端庄;草书简练连贯,行笔飞动圆转;行书纵情挥洒,姿势疏朗。书法字不但点画结构章法很美,还能体现一种修养和意境之美,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的文字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汉字在服装品牌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标志应用在服装品牌中除了发挥其实用的推广目的和传播的标志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载负着提升和反映民族文化内容、思想价值的责任。汉字是炎黄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即便忽略了它作为文字的性质,汉字单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仍然是博大精深的。 根据服装企业或品牌的个性而精心设计的汉字标志,除了外观造型不同于普通印刷字体外,更重要的是它对笔画的形态、字间的连接、造型的统一、意境的营造等方面都作了细致严谨的设计,比普通字体更赋艺术性,渗透出民族文化的特征,使服装品牌具有了传统文化的依托,更具特色,更有韵味。 例如“结”服饰坊的标志设计,以中国结的特征与汉字“结”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蕴含着浓重的中国韵味。“中国字”和“中国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元素,充满了中国文化特色。这个汉字标志的应用,体现了该服装品牌古朴典雅的特点,并且还体现了该服装品牌的服装风格为民族服装,反映了产品的特色。“食草堂”服饰利用书法字体进行设计,增加祥云和印章等中国传统元素,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韵味,视觉冲击力强,沉稳、独特、内涵丰富。 中国品牌服装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洋品牌大行其道,部分原因归于在中国品牌服装领域,中国服装品牌的品牌形象做得不够好,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之处。所以,要想更好地发展中国服装品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在世界的服装市场上立足,就必须树立鲜明的中国服装品牌形象,尤其是针对品牌标志的设计,历史悠久的汉字将充分地发挥出其潜在魅力,最具表现力地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弘扬东方文化精髓,体现中国人独特的理念与智慧,以本民族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引领时代潮流。汉字标志必将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在世界服装品牌形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零售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管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发展现状;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营销组合策略的发展思路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基础、品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沟通策略、零售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零售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商业竞争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零售企业自由品牌组合策略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零售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大量外资自有品牌抢滩我国零售市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外企零售业自有品牌商品的经验对我国零售企业有借鉴价值,我国的零售企业只有适应国际化潮流,拥有自有品牌,才能提升竞争力。 从19世纪80年代起至今,自有品牌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西方对自有品牌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趋于成熟。在我国,自有品牌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对自有品牌的认识还处于浅显的程度,现有的研究在深度和层次上多略显不足,企业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随着国内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面对国外零售业巨头带来的冲击,国内学者提出通过建立自有品牌以提高国内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的研究也旨在为我国的零售业发展自有品牌战略提出具体的理论依据和基本策略建议。 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标志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消费品市场在稳定发展中加快增长的态势在进一步增强;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和扩张的速度明显加快;国家培育扶持大型流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也进入实施阶段;规范和促进零售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或制定工作进入我国建国以来的“最热期”。这些变化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推动我国大型零售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基础 零售业战略地位的提升。随着中国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使最接近目标市场顾客的零售商的地位显著提升,生产商对零售商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 零售企业实力的增强。根据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商业连锁企业前30强的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7.1%,与2003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国近几年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已为自有品牌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创造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部分零售企业有良好的商业信誉。良好的商业信誉可以增加顾客对产品的信任和认可,从而将企业的无形资产转换为对产品切实的增值。这些几十年老店的商誉是启用自有品牌最宝贵的财富和最根本的条件,是广大顾客信心的保证,这些老店如果能充分利用自己雄厚的商誉去推广自有品牌,将非常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二)品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发展自有品牌意识差。许多零售商将战略重点放在选择供应商、商店整体形象宣传等策略上,对自有品牌开发策略不够重视。自有品牌宣传力度不到位,消费者品牌认知度低,因此零售商应加大自有品牌宣传力度,获得顾客认同。自有品牌名称策略太过单一,国内零售商大多数选择商店名称作为自有品牌名称,如北京许多超市所采用与店名统一的自有品牌名称。自有品牌管理不到位,导致品牌管理“近视”。许多零售商在导入自有品牌时也患有不同程序的“品牌近视症”,表现在零售商忽视顾客对品牌内涵的需求,在创建自有品牌过程中短期行为过多,阻碍了品牌的长远发展。 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营销组合策略的发展思路 (一)产品策略 1.市场定位。当制造商品牌商品和自有品牌商品的价格差异越来越小的时候,对价格相对不很敏感的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制造商品牌商品。那么仅仅以价格优势来作区分的自有品牌产品是很容易被替代的。因此目前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定位,应该在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忠诚度之后,再继续向开发具有更高质量的顶级零售商自有品牌方向发展。我国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商品的定位应结合不同的消费者需求以及不同的自有品牌发展阶段,来进行科学的自有品牌商品定位。 2.产品选择。通过有差别的品牌组合可以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从而保证较高水平的顾客满意和忠诚。对自有品牌产品范围的界定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零售商,出于不同的经营目的,产品的范围会有所差异。 3.品牌设计。名称设计,自有品牌名称的选择各业态不同,业态内各公司也不尽相同,基于零售商设定目标的不同,本文将自有品牌的命名分为以下四类:为了传达商店形象以提升知名度,直接以商店名称作为自有品牌的名称;为了差异化而选择可传达商品特色的名字,并兼顾流行趋势;公司策略性的运用;全球统一品牌策略。自有品牌CI设计,CI的实质就是要塑造一个独特的、鲜明的、易于识记的品牌形象,这个形象包括理念(MI)、行为(BI)、视觉(VI)等几个方面的一致性。 (二)价格策略 价格政策的优劣会影响利润、市场占有率及品牌形象,并在市场经营中处于关键地位。影响零售商自有品牌销售额的主导因素有两个:自有品牌产品价格及自有品牌产品与同类竞争品牌产品的价格差。因此,要实现自有品牌商品良好的销售,首先依据成本定价法形成自有品牌商品的价格,然后再根据竞争品牌产品的价格做出价格调整。根据AC尼尔森1998年对30个国家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国家,零售商自有品牌与制造商品牌的价格差异较为悬殊。其中,两者价格差最大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其零售商自有品牌商品价格低于制造商品牌43%;价格差最小的国家是芬兰,仅为9%。但总体上,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平均价格低于制造商品牌30%。 1.价格政策的制定。零售店经营包涵五大要素,即商品政策、流通渠道政策、促销政策、服务政策和价格政策。这五大要素虽各成体系,却互为因果,共同决定了市场经营的成败。虽然消费者的收入不断在增加,但对差异化不大、同质性较高的商品价格,消费者仍十分敏感。自有品牌价格政策的基本体系。 2.基于产品定位的定价方式。产品的定价方式有许多方式,零售商自有品牌定价方式与普通产品的定价方式基本相同,如可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法、毛利率定价法、目标利润定价法、同行价格定价法、习惯定价法等。本文将自有品牌的定价方式归纳为表1。 (三)渠道策略 自有品牌战略在渠道中表现为零售企业的后向一体化过程,零售企业由最初的联系生产和消费的载体演变为将控制能力延伸到生产领域。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的整合模式决定了自有品牌的生产方式。目前应用较广的渠道整合模式有:战略联盟模式,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通的松散型或持续而正式的关系,在战略联盟模式中,制造商获得相应的加工费用,零售商则可以享有来自生产和流通的双重利润;自己生产组织形式,零售企业通过控股或参股等方式与生产厂家合作或独资创建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自行独立完成自有品牌商品生产的全过程,这种组织形式对企业来说,需投入较大的资金和人力,风险比较大,同时期望收益的回报要求相应也较高;现场购买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是指商业企业所经营的自有品牌商品在开发、生产中存在着购买行为,或者购买别人所开发研究的成果,或者购买别人所生产出的商品,以自己的品牌来进行销售。零售商不进行产品设计,而是通过了解市场、调查需求,针对市场上已有的产品进行定位,然后直接向经过甄选的制造商定购无品牌产品,使用自有品牌进行销售。 (四)沟通策略 大型媒体广告主要是以宣传品牌效应为主,通常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对于自有品牌主要以低价位为诉求的商品来说,并不合适。零售企业拥有一定的流通渠道,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条件。店内POP广告就是一种最直接和有效的沟通方式。人员推广在超市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沟通方式,如对产品使用的演示和介绍等。通过促销员和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可以最直观的掌握消费者的态度、意见等信息,有利于商品的进一步改进,并且可以突出自有品牌这一沟通重点。此外,对于一些短期的销售策略如减价销售、产品展示、有奖销售等有助于在短期内提高自有品牌商品的销售额,并在消费者头脑中培养起持续的记忆印象。本文把自有品牌的沟通促销方式归纳为表2。 总之,我国零售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商业竞争,利润空间及销售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本文通过对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研究,能够为企业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无形资产、改善零售业利润环境。但由于笔者受研究条件和水平的限制,对自有品牌营销组合模式的选择和可操作的实施对策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细致,以待今后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这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策略 [摘要]通过对体育营销内涵和国内外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现状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策略 一、体育营销的内涵 完整的体育营销包含两方面的形态:体育实体本身的市场营销,以及企业借助体育主题和资源进行的市场营销。所谓体育实体,指自身拥有体育资源的赛事、组织机构、团体等,譬如足球、篮球联赛,体育赛事组织者,体育俱乐部等。体育实体本身的市场营销,是这些资源所有方针对他们所拥有的体育资源而进行的市场营销行为,企业的体育营销,无论采取何种具体方式,想要取得成功的效果,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到体育营销策略必须与整体的市场战略相吻合。偏离企业整体策略而实施的体育营销,结果往往是资源的浪费。不同的体育资源具有不同的市场针对性,因此,体育资源的选择及其相对于企业战略的价值的评估,也是取得成功的重点。在获得体育资源所赋予的权益后,需要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营销的完整效果。 体育实体的营销提升体育资源的价值,促进着其在社会、商业环境中的形象和影响,也使其成为值得企业去借助的营销资源,同时,体育实体的市场营销在推动体育资源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与这些体育资源相联结的企业的品牌和市场。体育实体的营销与企业体育营销之间这种种微妙关系相结合,便促成了体育与企业之间的整合体育营销。 二、品牌国际化的国内外企业现状 品牌国际化是企业在进行跨国生产经营的活动中,推出国际化的品牌,并占领世界市场的过程。在国际上,列世界10大品牌之首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品牌建设的成功与体育营销密不可分。从1907年可口可乐公司就开始赞助美国的棒球比赛,从1985年第一期国际奥委会合作伙伴赞助计划起一直是这一计划的核心成员,它还是国际足球联合会的长期合作伙伴,以及其他许多国际和美国体育组织和赛事的热心赞助者。韩国的三星集团也可谓是体育营销的典范,其品牌的提升几乎完全来自于体育营销。“TOP计划可以说是三星体育营销的最高策略,通过它,三星使其品牌价值上升到2002年的世界第34位,品牌价值高达83亿美元,成为该年度世界品牌价值提升最高的品牌。”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使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成为必然。又由于我国国际体育顶级赛事承办的增加,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战略提供了良机。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企业牵手体育赛事,希望通过体育营销方式开始其品牌国际化道路。联想集团2004年3月26日与国际奥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为第6期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简称TOP),这也是奥运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获此资格;海尔集团电脑冠名澳大利亚老牌篮球队墨尔本老虎队,同时聘请该队著名球星担任海尔笔记本电脑的形象代言人。这些举动成为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大手笔,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开创了先河;但是,体育营销目前在我国还属于初级阶段,无论是营销网络还是资金实力,以及营销战略都难以与国外大公司相提并论。 三、我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资源的商业管理、运营水平偏低 作为体育营销的灵魂——体育资源,若其拥有和开发者不能很好地在各方面实施整体开发,其价值当然无法得到体现,故而也无法协助企业良好地实现体育营销策略。甚至有可能由于无法满足企业对价值的需求,而根本形成不了市场吸引力。除了2008北京奥运以外,无论是国内的体育赛事、团队、或运动明星个人,都一定程度地为之困扰。2005年中超足球联赛的“无冠名”现象,正是这一问题最典型的体现。在世界范围,无论是世界杯、奥运会等全球的大型赛事,还是英超、意甲、NBA等顶尖的区域赛事,能够做到长足的飞跃,都离不开电视媒体的发展和支撑。进行体育营销的企业,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与体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更大规模的媒体效益,而电视媒体仍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在电视媒体无法展现体育资源有效的曝光和价值的情况下,体育营销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最佳效果。 2.缺乏体育营销价值的评估依据 如何准确地评估一项体育资源的营销价值,这即使在国际上都还是一个有些难度的话题。在国内,对体育赞助等模式的营销价值的评估,可以说还处于一个接近空白的状态。除了近两年出现的一些按照国际模式制作的媒体和调研数据,在体育营销当中,几乎找不到可以参考和依赖的量化信息。这种情况下,体育资源所有者难以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来体现资源的价值;而营销企业对体育项目的选择,往往带有赌博性,对营销行为带来的实际价值,也缺乏有效、科学的分析。 3.体育营销人才的缺乏 国内体育营销市场存在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据北京奥组委官方统计,截至2005年中,其对专业体育管理、营销人才的缺口达3000余名,而全国同类人才的缺口超过万名。到2008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超过3万。目前,国内具有高级、海外专业背景的体育产业人才仅能以百位计算。这相对于日渐火热的体育市场,可谓是杯水车薪。 4.对体育资源整合不足 体育营销属于一种整合营销。既然是整合,就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及合理的方式,来实现策略目的。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足。赞助一个体育项目的企业往往在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权益等静态资源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动态资源,即体育项目所有方自身进行的市场营销资源的整合。举例而言,英超的曼联是世界第一大足球俱乐部,沃达丰成为其主赞助商可以获得强有力的静态资源。按理说沃达丰应该知足了,可事实上不然:在曼联俱乐部面向全球实施的“OneUnited”推广计划中,为满足沃达丰的营销要求而做的工作占了很大篇幅。这是充分调动体育资源的能动性而获得最大化营销利益的一个范例,遗憾的是在国内鲜有所见。5.缺乏长期的体育营销战略 当国际品牌把大型的体育项目纳人体育营销战略,成为品牌建设的有机部分并提前几年开始筹划时,我们的企业大多关心的仍是一时的知名度和销售目标。在一些表面的细节上,如赞助合同的期限,国际品牌对体育项目的赞助期限,少则三五年,多的甚至超过十年,而国内企业更倾向于一年一签的模式。进行体育营销的一些企业带有一种不成熟的心态:把体育简单地作为实现其短期目标的一种传播介质,而非一种市场策略资源。这种营销方式,无论对于企业自身市场策略的实现,还是对于体育资源的长期发展,都是一种不利的行为。 四、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策略的对策与建议 1.加深对体育营销的价值认识 企业开展体育营销的出发点是要借助体育建立和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即通过把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融入到企业及其品牌当中,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其品牌产生认同。世界许多知名企业正是基于对体育营销价值的深刻认识成功地通过体育营销树立起了其全球性的品牌形象。国内企业虽然也开始意识到了体育营销的巨大魅力,对体育营销日益热情和敏感,但在营销的认识上还不到位,在营销的策略上尚显稚嫩,在营销的运作模式上也还欠成熟。 2.加强体育营销管理,创新体育营销组合策略 我国企业必须加强体育营销管理,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体育营销的风险性。面对外国跨国公司的强大竞争,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体育营销组合创新。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言:“新经济的发展要求新千年的营销手段必须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市场营销需要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欲望,确定某个组织所能提供最佳服务的目标市场,并且设计适当的产品、服务和计划方案以满足这些市场的需要。”整合体育营销既要善于选择先进的有穿透力的媒体,要有超前的震撼力的策划或广告创意,让体育精神和现代化的产品完美结合,使消费者和广大受众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企业理念,进而达到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目的。 3.坚持长期性、系统性、文化性 毋庸置疑,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单通过支持一二次大规模的体育运动是无法进行核心“价值传递”的,必须是在与自己产品相对应的运动领域内,找到该项运动与产品的内在结合点,长期持续地投放下去,才有可能形成效果。它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战略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从而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文化性是体育营销的内容和高层次表达,是体育营销的灵魂。体育产品的核心利益是身体健康、社交互动、消遣娱乐、家庭和睦、追求知识、审美和消除生活乏味等等。因此,体育产品所提供的核心利益具有无形性、动态性,消费者感受的经验性和主观性。而企业体育营销只有体现出适合各种文化层次、各种审美情趣、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需要的文化特色,才能吸引人们广泛地参与。体育营销究其实质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文化精神生活的体验。
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探讨 摘要: 当今,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各行业对于人才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与一般高校所不同,独立学院不论是在教育资源,还是学院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独立学院必须转变教育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重需求。本文以某独立院校为例,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就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新模式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引起相关工作者的深思。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 独立学院,是民间办学力量与一些公立老牌本科大学共同开办的院校。它依托于高等院校的教学特色、教育资源,既满足了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望,又缓解了高校办学的经济短缺情况。对于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来说,其整体的素质仍与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就业竞争压力,是独立学院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尽管高校已经扩大了招生规模,每年大学生的毕业数量也是逐年递增,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率并没有得到提高。甚至于很多大学生一经毕业,就要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探究其根本原因,并不仅仅是由于用人单位提高了用人标准,本质原因还是在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无法达到人才市场的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妥善处理好高校学生的素质和教育问题。人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往往取决于人的素质如何,而素质又是通过受教育不断提高的。对于刚迈入校园的大学生来说,其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在这种宽松又独立的校园氛围中,由于其心智尚未成熟,必须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其慢慢独立成长起来。因此,对独立学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强化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缺失的表现 (一)未来规划不足 当前很多大学生都缺乏对未来的长远规划,缺乏远大理想,反而看中眼前的蝇头小利,做事持久性不足,社会责任感缺乏,急功近利。所以在进入就业岗位以后,前进动力差,很难坚持做好一件事。 (二)专业基础薄弱 部分学生并不重视对专业课的学习,导致其专业基础十分薄弱。再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不足,不能以积极主动地姿态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转而被动应付。这也就导致学生在日后的职场生涯中不能占据有利地位,在处理相关工作时能力不足。 (三)抗压能力薄弱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部分学生身体状况不佳,所以使其内心十分敏感,一旦遭遇一些问题就会走入心理上的误区;其二,很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内心敏感、多疑,容易对号入座,不能积极勇敢地面对挫折。 (四)沟通能力差 从一定角度上来说,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原因取决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在这种教育背景下,父母对孩子给予了很大的期盼,学习和提高分数成为孩子生活的全部,限制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造成学生表达能力较差。尤其是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后,依旧束缚于传统的思维定式。再一个,部分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地沟通。因此,在进入社会以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发展,个人能力无法被快速的展现出来,所以很容易被用人单位淘汰。 (五)缺乏团队意识 由于地域不同,所以导致学生在文化背景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一些学生也由于家庭背景因素,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集体意识或是团体意识薄弱,无法有效融入团体活动中,而这一点也是企业十分看中的。 三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教书和育人是学校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教学环节来说,学校必须转变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其次,育人也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不仅是学院的办学特色,作风和理想追求,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因此,独立院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校园文化,将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作为发展的大方向,弘扬校园精神文明,鼓舞师生员工共同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而努力。比如,增加人文社科图书,积极开展一些人文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专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学生能否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它是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统称。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不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那么很难继续深造。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培养专业素质的关键,它应该以政治和思想道德为约束,既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我们通常用能力来衡量一个人的素质水平。当一个人的专业素质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那么他的个人能力就会非常突出,在日常工作中就会游刃有余,反之亦然,企业也是非常看重大学生这一点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知识。 (三)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除了看中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十分关注个人的抗打击能力以及在团队合作中的优势。但是据相关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心理问题,这就表明他们的抗打击能力较差,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地沟通,当走入到工作岗位中时,也就无法适应高强度的作业压力和复杂的人际交往。因此,独立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一方面,学校必须增设心理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疏导方向;其次,可以成立心理协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必须也要学会进行自我教育,正视挫折,勇于打开心扉,不断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个人价值。 (四)重视求职技巧的培训 就独立学院来说,虽然其依托于部分声誉良好的高校,但是不容置否的是二者之间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也就导致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选择时不愿意选择独立院校的学生。为此,其必须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学生的求职技巧。像书面沟通技巧、策划技巧以及软硬件的运用技巧等都是求职技巧中包括的内容。学生在面对企业招聘时,只有借助一定的求职技巧,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企业展现出最大的个人能力。独立院校应该趁早对学生进行求职技巧类的培养,使其做好求职准备工作,妥善处理好各种突发状况。对于大学生来说,必须要重视求职技巧,这不仅关乎着择业成功的关键,也是个人职业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必须要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努力完善自身不足,提高就业成功的概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现阶段独立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并不乐观,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群众广泛关注的问题。为此,独立院校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作为一个长久的任务,积极转变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专业基础等,使其在抗压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方面有所突破,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提高就业几率,使学生以积极主动地姿态迎接职场竞争的挑战,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作者:张宣 单位: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哲学与人生学生综合素质作用 摘要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必修课程,同时也是职校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门课程根据职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案例教学和丰富的栏目设置,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人生问题,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认识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人生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哲学与人生”;职校学生;综合素质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立德树人不仅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求,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培养有德有才、德能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哲学与人生”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展开的人生讨论。这门课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实际中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实现其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有助于学生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和理解人生价值 苏格拉底说“人生是一次无法重来的选择”,面对人生我们不禁要问:人生是什么,人生应当是什么,人生能够做什么?“哲学与人生”课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将哲学与人生有机结合,以哲学指导人生,以人生体验哲学,展开了对人生问题的讨论,同时突出了生活的真实性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并且试图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进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为人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然而,面对人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我们不仅需要理想和激情,更多的是面对客观实际,脚踏实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把积极的行动与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本门课程的第一单元正是从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三个角度分层次进行阐述的,教材引用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以及国内外的名言警句,将原本抽象的哲学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学生掌握和理解起来更加简单。例如,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教材列举了中职生小赵的事例,结合事例,学生就会明白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而对于人生的选择只有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才能选择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人生道路。人生的发展过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教材在第十四课详细阐明了人生价值贵在奉献,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能动的劳动创造过程。所以,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更多地奉献社会,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哲学与人生》教材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旁征博引,启发思考,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哲学的无穷魅力,也使学生理解了人生的价值和真谛。 2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辨品质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样一名优秀的学生也一定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哲学与人生”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材通过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知行统一与明辨是非几个不同角度的阐述,以此引导学生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人际困惑以及人生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境。无论是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深入探讨,还是对顺境逆境的从容应对,这些都充满了哲学的智慧和思辨品质的精华。“哲学与人生”究其本质是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生,学生在探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通过结合教材中的人物事例,慢慢领悟到如何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自己身边的事物,从他人人生的发展历程中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同时,学生将书本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在课堂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懂得,实践对认识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提高我们认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学生在综合探究的过程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明事理、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和自身的思辨的能力。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中学学习阶段,他们的文化成绩相对较差,以至于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经常被忽视。进入职校以后,由于父母对子女扭曲的期望,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导致职校学生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容易发生心理冲突,产生心理问题。第一,缺乏自信,逆反心理强烈。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进入职校学习都是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进入职校以后,部分学生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觉得人生没有目标毫无意义,他们不仅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不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逆反心理严重。作为德育必修课之一的“哲学与人生”,它是启迪学生心灵的一把金钥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中实现的。教材引用了残疾青年郑心意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自信自强,不断积极进取,树立远大理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闪亮人生。同时,在教材第五课,洪战辉的事例告诉学生,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顺境和逆境是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面对顺境,我们要居安思危,在逆境中奋斗崛起,逆境也可以转化成顺境。所以,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们应该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人生,使自己拥有积极心态,这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第二,盲目追求个性自由,人际交往障碍。职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急剧地变化。进入职校以后,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这与他们以往所在的中小学有着较大的差别。学业负担相对减轻,校园氛围更加宽松,进而他们的心态和行为也会由紧张、压抑转为盲目追求所谓的个性自由,从而违反校规校纪甚至触犯法律。另外,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却又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部分学生甚至会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他人,长此以往导致人际交往障碍。针对这些职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教材在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中结合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个性自由不是无拘无束,完全摆脱约束、不受任何限制、为所欲为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人的自由是在遵守纪律、道德和法律前提下的自由。作为学生,我们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通过学习教材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和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学生懂得,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人不能孤立和封闭地生存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要学会共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积极的心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哲学与人生”课程不仅具有哲学的智慧,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通过学习“哲学与人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思辨品质以及健康的心态,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相信,在“哲学与人生”的启迪下,每个职校学生都能拥有阳光人生、快乐人生、幸福人生、成功人生! 作者:傅娟 单位: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课程改革分析 【文章摘要】 材料力学是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材料力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对课程的特点、授课对象进行分析,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和考试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对该课程改革进行分析,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应用 材料力学课程与机械、机电等专业有着重要的关联性,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其具有内容丰富、存在着章节之间联系不紧密的主要特点,完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不仅要求教师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程进行研究,并把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目标。 1教学改革 1.1教授学习方法 当今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比传授给学生具体知识有用的多,因此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要使用填鸭式,要让学生沉浸在学习的气氛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加容易,逐渐消除内心中的厌学情绪。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性和逻辑性认识,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把课程总结概括为“11234”,也就是一个方法、一个理论、两种组合变形,三个校核、四种基本变形。一个方法是指截面法,一个理论是指强度理论,两种组合变形是指拉、压弯,弯扭组合,三个校核主要是对每种变形都涉及到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校核,四种基本变形主要是拉伸、压缩、剪切、挤压,扭转、弯曲。如果对常用公式进行总结会发现,对解题的步骤及思路进行整理能够发现,对于材料力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如果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公式和步骤进行掌握,学生能够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并迅速的完成解题工作。对学生做笔记的方式进行引导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调查中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难以集中注意力,所以改革要求让学生通过做笔记等方式,集中注意力,并形成规定把课堂做笔记的成绩进入期末总评中。但是通过对改革的执行效果看烂,还是有部分学生只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抄袭笔记的现象还很突出,后来教师逐渐对学生记笔记的方式进行引导,改重数量为重质量,笔记成绩的比重也被调低。 1.2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开创和完善自学试讲模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教师要对教学经验进行研究和借鉴,通过经验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并将部分内容交于学生自学,学生自学之后在班级上进行试讲,教师的学生的试讲成绩进行点评,把试讲成绩作为学生期末总成绩的百分之十五,理科的学生本来在性格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具有劣势,通过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增强,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基础,口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这对教师的自主性有一定的要求。增加一定的讨论环节,学生会有意识的通过思考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并分组进行答辩,这就要求学生有对问题进行实时解决的能力,并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 1.3推进学习、考试提纲计划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要求,对材料力学的学习和考试提纲进行整理,让学生能够按照提纲,在听课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目的性,材料力学课程需要一定的计算和练习,但是我国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较差,在作业中大量抄袭,所以尽可能的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1.4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意识 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在思维方法存在着僵化,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增加一定的工程实例和动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有关材料力学史的课外阅读材料的引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的解题思路。 2考核模式的改革 平时的期末成绩中,忽略掉对平时学习成绩的重视,缺乏对学生平时情况的考核和监管,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使考试更加具有人性化和多样化,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的评定学生。第一,考试方式的变革,在之前的闭卷考试中增加了口试、开卷笔试、课堂笔记、作业等考核方式。第二,考核次数,在传统考核中,需要对学生的笔记、作业进行考核,还要进行阶段考核,如此众多的考核次数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了学习负担,各科目阶段的考核时间较为集中,导致了学生对考试产生了麻木的应付状态,对考核次数进行减少,学生的考试负担不仅得到了减轻,教师也不用大量阅卷。第三,在以前,阶段考核在期末总评成绩中占一半,实施之后考核更加细化,拉开了学生的成绩差距,阶段考核的比例减少,结果考试比例增多,这样能更加全面的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第四,其他改革,实现预警机制,对于平时学习能力差而且阶段考试分数低的学生进行预警和辅导机制,这样避免了学生挂科的风险。 作者:羊照理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学生综合素质论文:生物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1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 在生物教学中,重视科学过程和知识发生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的重要途径。科学观念的形成,具有自身的机制和规律,虽然离不开知识作为背景,但观念不能用传递———接受的方式去教授,要引导科学探索,让学习者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另外在生物教学中,还要深挖教材中蕴涵的科学观念,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如细胞的整体观、结构和功能的整体观、生命活动调节的整体观及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等。另外,生物学还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厚的知识面,有关生物类群的内容是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介绍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物,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一些生物类群的基本特征,能够辨认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种类,在小学自然知识的基础上,给予科学性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实践的重点,观察不细或有误,就失去了实践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观察力首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让他们带着任务去观察。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按顺序逐次观察。第三是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观察。所以我将观察和实验作为培养科学方法的切入点,对观察实验的项目和内容作了精心的选择,增加了研究生物科学方法和生物的检索等实验内容,并且注重了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规范性。通过课外实验———“动手:观察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阅读———人类征服疟疾病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生物学的学习方法。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与教材的实用性有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生物学知识本身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应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和现象入手。例如,“茎的结构”,观察实验选用的材料是大豆茎。“被子植物分类”一节中,十字花科的代表植物是青菜,蔷薇科的植物是桃花等。有时启发性的问题提出来,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后得出的。例如,有关如何预防近视眼的内容。由于学生天天做眼保健操,对如何预防近视眼的知识很熟悉,设置了一个讨论题:“青少年应该怎样预防近视眼?平时看书、写字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学生有亲身经历,学生通过讨论,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其次,实验技能的培养。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了解所做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具体做实验之前先强调一些关键性的步骤,要反复提醒学生注意,并向学生介绍器材的是使用方法。实验时应注意学生的动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好的话则可以推广。实验大多是探究性的,有观察、记录、制作、培养和测量等。实验强调了观察、思考、实验结论的形成以及实验后的讨论,从而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真正落实在实处。例如,“生物的营养”一章,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通过观察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小肠和牙齿的结构,通过实验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针对部分青少年偏食的习惯,讲述了保护牙齿和青少年膳食指南等内容。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生物教学中大力推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坚持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生物教学创新就是按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主线,把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基础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容包括生物世界的探索、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生物的营养、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生物的呼吸、生物的排泄、生物的支持和运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植物的类群、真菌、细菌和病毒、动物的类群、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和人类与环境等。20世纪,科学创新技术发展迅猛,而生命科学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如基因工程、克隆羊、生态农业,环境中的营养富集、污染和资源等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讲授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介绍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成就。通过讲授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例如,通过对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讲授,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与神仙、上帝无关,从而有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正确的人生观。 4.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人类的未来,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物教学中,应从生物学的特点出发,结合生物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让我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作者:黄少静 单位:广西贵港市荷城初级中学 学生综合素质论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探究 一、结合专业特点,采用模拟教学形式,改变沉闷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的一些研究证明: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脑部中枢精神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才能真正放松自己,在放松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不会产生压力。学生心境轻松了,便敢说敢疑敢问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为了能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及提供给学生更大的锻炼平台,改变沉闷的理论课堂氛围,笔者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加上学习专业课程设计一般一次课有2课时,因此每次上课的前10分钟笔者都要求每组学生结合幼儿园特点,课前编出本组的口号。上课时每组轮流展示各自的口号,口号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喊口号时可配上幼儿律动动作。如学生自编的口号:“点点头、叉叉腰,我的表现最最好,小手小手转一转,你棒我棒大家棒!”不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而且配上律动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接着让学生轮流上台模拟幼儿园老师讲故事或教全班同学做手指游戏,然后对他们的表现作简短评价。学生在这短短的10分钟内体验到做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通过口号、讲故事、学做手指游戏等环节让沉闷的理论课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在中职课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课堂上的开放式交互学习,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没有小组,就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就没有强大的班级文化,就没有强有力的互助网。很多研究也表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增强思维技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促进其相互理解,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为此,笔者根据各班学生实际,按学生能力进行强弱搭配,用“五领域教育活动模式”命名,分别是:健康组、艺术组、科学组、社会组、语言组。然后由组员推荐选出组长,再模拟幼儿园管理模式,组长即园长,其他成员可根据本组实际自行决定角色。每次活动设计实践课采用“小组合作”模式,模拟幼儿园上课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幼儿园教师角色,使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最大的潜力。课后师生会进行小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学优点、找不足,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组与组之间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团结合作精神,无形中促进了每位组员的成长。另外,为了使评价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笔者还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了一个比较客观的小组评价表,每次课后根据各组表现,对照评价表给各组打分,让学生能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对比,这样无形中又一次激励了学生通力合作,积极进取。 三、将课堂有效延伸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堂是中职学校最具活力与特色的一项工作,是中职课堂的有效延伸。将第二课堂与专业特点及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在活动中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还能有效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每学期结合学前教育的专业实际,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协作开展类型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对新生采用讲座的方式讲解专业前沿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则采用竞赛的方式,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结合,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便采用技能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成功的喜悦感,通过比赛使学生相互比较、相互赶超,使学生更加喜欢本专业,同时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不但增强了对专业的了解,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加强校外见习、实习指导,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见习、实习是中职学生相当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校内课堂教学实习的有效延伸和必要扩展,是学生顶岗前训练和接触社会实践必不可缺少的一步。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教育自己,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知识和职业技能。因此加强学生的校外见习、实习指导,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见习、实习指导过程中,笔者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见习、实习效果。如制订见习、实习制度,学生严格按照制度参与见习、实习。另外,要求学生每天写见习、实习笔记,作为见习、实习考核成绩评定依据之一。笔记可记录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教学模式、幼儿园生活理念、幼儿园膳食结构等内容,这些记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经验。在见习、实习期间,笔者与合作幼儿园方加强沟通和联系,要求每位学生开一节公开课,然后全体见习、实习生与所在园教师及学校指导老师共同进行评课,让学生通过实践结合评课建议,进行反思以增强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 五、总结 总之,职业学校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转变观念,经常总结教学经验,摸索出一套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作者:杨英玉 单位:广东省梅州城西职业技术学校 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学生综合素质下会计电算化论文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涵盖范围 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及对这些技能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称之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是善于总结和选择与自己职业或者工作内容相匹配的专业知识的能力。社会能力是一种内涵更为丰富的职业能力,又称为社会行为能力,对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种社会能力对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而且,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又能深刻影响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是一种职业生涯中的“关键能力”。 二、综合职业素质的主要构成 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当了解和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自觉遵纪守法。在工作中应当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与合作精神,同时还应当熟练运用和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与专业相关的一些技能,例如专业外语和计算机专业水平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具有职业基础素质,经济分析、统计、预测也是综合素质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该项工作所应当具备的基础素质。职业核心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从业人员能对这些报表进行必要财务指标的分析,这是会计电算化学生也是会计从业者必须应当具备的能力,作为专业核心素质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起着十分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第三,财务管理能力也作为一种素质构成了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资金筹集能力,对投资方案的分析能力,以及与财务运转相关的预测能力和决策能力。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拓展能力还包括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会计行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行业,它的专业新知识和相关法规都处在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当中,这就导致了该行业的从业人员经常接触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法规。因此他们应当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应对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方法能力。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实践的重要依据 突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能力教学。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十分关键。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当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二者在课程和内容设置上应当做到能够互相交叉和渗透,并且能够实现有机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首先应当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重。保证学生能够享有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和时间,在教学全过程当中应当始终贯穿实践教学的全部环节。将实践教学及综合能力的训练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而且实践教学不但指注重增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还应当在课堂之内适当的设计实践性质比较浓厚的教学案例。课堂的实践性和实践活动是构成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初次之外还应当充分考虑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自我实现需求。单一的实训模式已经不能在适应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的进行。而是建立一个综合化的实践体系,它包括课内实训课程、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和校企合作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的完成和作用的充分发挥能够不断的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而言,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应当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审计、财务管理等模拟实训、会计分岗实训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在将来的工作中有可能用到的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综合模拟实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比较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更加鲜活的工作气氛,需要进行基础工作、人际交流、熟悉环境、了解新知识等全方位的实践锻炼,因此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立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因此应当配备多功能的会计实训室。在各种模拟系统的推动作用下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岗位适应能力、工作技能熟练程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深入细致的分析所教课程,以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不断提升学生的专项能力。充分挖掘课程能力开发要素。将学生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定为课程教学目标。在能力开发要素的配合下不断的选择科学的定向组合教学内容特点。此外,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当在规范的评估体系中进行。既然我们以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形成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那么在教学中就应当以此为依据对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合理的评估。作为一种方法,评估能够极大的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该环节结合一定的激励措施,是增强教学和学习的强大动力。 五、实践教学应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应当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即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结合。在原有专业任课教师的基础上,吸引一批企业中或者行业内业务素质过硬的企业人员,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课的教学。如此学生们能够更加直接的接触真实的行业知识,接受更具针对性的教育。 作者:卢蓉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学生综合素质体系下会计电算化论文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 一般是指从事某项工作的技术或者具体工作能力。这与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有很大关系。综合职业能力与基本职业能力相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职业能力。他不但需要劳动者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分内的工作,而且还应当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或者岗位有独特的理解。并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或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技术改造、理念创新等个人能力提升工作的质量,因此,创新能力,探索精神等都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这些素质和能力都是在基本职业能力范围内所不具备的。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主要构成 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基本素质、职业基础素质、职业核心素质、拓展能力四个方面,这些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质量和水平。 (一)基本素质。 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从业者应当具备基层财会人员必备的基本思想道德品质,这些素质与职业道德有很大联系,例如严谨、诚信、敬业、爱岗等是决定和影响会计人员工作质量的最深层次因素。 (二)职业基础素质。 职业基础素质是一种更为专业化的素质,是从事会计工作所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它包括在日常工作中从业者所应当具备的创新和协调能力,对于人员和事件的组织能力。 (三)职业核心素质。 职业核心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这种素质还可以细分为几个方面。一是会计核算能力,如在处理会计账目时的分析、记录以及成本核算的能力。二是编制与分析各种报表的能力,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编制常见的主要财务报表。 (四)拓展能力。 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综合素质中还离不开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能力,例如经济管理中应用文写作能力,与外部人员和内部人员沟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些都能影响到他们平时工作的效率,一个默契的会计团队通常比一般会计团队的工作效率高出1倍。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在人才培养中应当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培养学生能力应当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因为学生的能力是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学生一旦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各种能力,其综合素质也能在其影响下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首先应当制定目标,将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各种专项能力作为培养的基本目标和方向。然后按照具体的能力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其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大的方面。确保学生不但具备展示的理论知识储备,还应当训练出过硬的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在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定,那些具体的岗位任职要求应当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参考。 (二)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按照高等教育教学总体目标,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和突出人才的实用性的具体要求,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实践中应当突出教学的实践性,理论课程体系要以职业素质为核心。为确保会计电算化专业与社会中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相匹配,必须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中理论课程对于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学生能够顺利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且要保证学校的教学与实际的社会实际环境相符。专业教学应当以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在职业岗位能力引导下,不断夯实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另外还应当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另外教学内容中还应当包含各种专项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等。 四、改革教学方法应有利于能力培养 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应当有针对性地保留原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方法,二是应当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在传统的培养教育中主要注重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的成果不断推动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素质的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都比较优秀,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培养模式中还是应当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学的重点。 五、实践教学应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能够检验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能够比较完善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对于实践教学的加强和重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专业技能规范就此成为了实践教学的具体抓手,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考核评估体系的帮助下不断完成实验实习基地的设施建设。 六、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前景存在重大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不断完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才能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符合社会需求。 作者:郭湘 单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学生综合素质舞蹈教学论文 一、高职舞蹈教学内涵及现状分析 高职舞蹈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完成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通过舞蹈教学中的特点来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高职舞蹈教学相对于那种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来说要更加的广泛。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更注重的是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思维能力,通过舞蹈教学不断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高职舞蹈的教学主要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教学目标的,在高职舞蹈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逐步地让学生拥有舞蹈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形成一种人格化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舞蹈训练。我国高职院校要将舞蹈教学融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首先就需要对如今高职舞蹈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高职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以及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够让高职舞蹈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的高职舞蹈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所有学生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因此就导致了一个班级的学生在舞蹈动作以及舞蹈修养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舞蹈基础普遍都不是很好,大部分学生之前都没有接触过舞蹈,即使有些学生之前接触过舞蹈的相关训练,但是对舞蹈的相关理论知识还是不清楚。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舞蹈的技能以及知识都比较差,这也就为舞蹈教学带来困难。舞蹈教学属于一种艺术教学,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过于松散,同时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本身就没有很好的组织纪律性,这就导致在整个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纪律组织性比较差,这同样也就导致了舞蹈教学不能够顺利地开展。 二、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智育素质的培养 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观察老师的相关动作来进行学习,然后对这套舞蹈动作进行模仿。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就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观察力,同时还能够逐渐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其实舞蹈的动作也是一种肢体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舞蹈中的内涵,在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又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让学生放飞心灵,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舞蹈中的各种技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发散思维。在高职院校中,因为学生学习舞蹈的时间并不是特别多,因此在有限的时间要求学生掌握舞蹈中的技能,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力以及注意力。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还能够逐渐地将学生的观察力以及注意力培养起来,从而让学生的智育素质得到了培养。 2.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艺术,这种艺术主要是通过人的身体进行各种含有韵律的动作来体现。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够达到舞蹈的要求,这门舞蹈教学注定需要学生刻苦的训练。在学生的训练过程中,其实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磨练。在长期的艰苦训练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必须不断地增强才能够坚持下来。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学生在长期的舞蹈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地增强思想品德修养。并且舞蹈表演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需要多人一起表演,在多人一起表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的动作必须统一协调,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逐渐养成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并且表演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团体协作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每个学生都具有集体观念才能够完成表演。因此这些都能够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因此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了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得很多学生都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很少去在乎别人的感受。因此通过舞蹈教学中的集体训练,能够很好地消除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3.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通过舞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各种舞蹈动作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将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活动开来。舞蹈训练能够让学生的肌肉、内脏器官以及韧带等身体的多个部位都得到运动,并且在运动的过程中,还能够促进身体全身的血液循环,让身体能够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对学生大脑的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相关的资料表明,长期参加舞蹈训练的学生,身体一般都非常的健美,身体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且身体的协调性也得到了加强。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利用舞蹈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的改善,让学生时刻都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对学习各方面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职舞蹈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高职学生舞蹈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1.关注教学过程 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舞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够只观察学生对舞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意整个舞蹈的教学过程。因为舞蹈的本质就是一种艺术,因此舞蹈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向学生不断地渗透舞蹈的艺术美,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气息。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效率,不能够完全沿用套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运用现代的科学效益观以及现代的价值创造原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在同样的教学质量基础上,最好是用最少的时间,这就是现代高职舞蹈教学的目标。还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而且舞蹈的基础也比较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不同的层次来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评价上,也不能够太注重学生的舞蹈技能,教师应该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样就能够对学生给予鼓励与引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舞蹈。 2.渗透文化气氛 我国的高职舞蹈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只是结构设置中,通常学校都比较喜欢注重对象的专业性结构,对知识结构的完整综合性却不是非常地看重。这种培养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出舞蹈艺术的表演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综合性素质人才,要求高职舞蹈教学中培养的是知识结构更加齐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过去的这种传统的教学结构设置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高职舞蹈教学,而现代的高职院校需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通过舞蹈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要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因为文化素质是高职舞蹈教学中的知识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地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一个学校只有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氛中,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且结合学校本身的特色,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培养学生舞蹈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需相应地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结构的设置中,同样要注重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注重实践活动 因为舞蹈的本身就带有很高的实践性,所以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重视舞蹈的实践性对学生的重要性。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在培养学生相应的舞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要多为学生创造舞台表演以及在社会中义务服务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通过让学生在社会中实践,不但能够很好地磨练意志,还能够增强学校的影响力。高职舞蹈教学的实践性不仅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比如在讲完各种舞蹈知识之后,可以安排更多时间进行实际的排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自己喜欢的舞蹈,并让学生自己创作与编导一些相关的舞蹈节目在学校中表演,这样能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出来,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也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一个目的。 4.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之一,人类就是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取得发展与进步,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也应该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因为舞蹈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挖掘舞蹈动作中的内在关系与规律,培养学生的在观察中不断思考,从而养成一种创新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的先进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打开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采用舞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逐渐受到我国高职院校的关注。通过对舞蹈教学过程研究发现,舞蹈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使各方面的素质得以提升,在舞蹈实践过程中走出校门,更好地融入社会。现代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高职舞蹈教学则刚好能够满足现代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要求。因此,高职舞蹈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总之,通过对高职舞蹈教学的分析,也可以了解到舞蹈教学确实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作者:倪佳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形体艺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摘要:现代社会大学生喜好简洁、有效、奔放、自由、节奏感强、能表现自我的体育文化。形体艺术训练相对集中的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健身文化意识的一些时代要求,是一种有意识而且内涵丰富的课程内容体系,形体艺术训练实施在大学体育课中,通过两个年级教学实践运用,采用了两种不同内容形式的问卷方式,通过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形体艺术训练运用在高校体育艺术选项课中有着广泛的锻炼价值,能满足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兴趣,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与技能掌握都有良好的影响。 关键词:形体艺术训练;运用;学生;技能;素质 一、前言 形体艺术训练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内容,是以人体科学为理论基础,借鉴舞蹈、艺术体操、街舞等多项运动的精简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现舞姿、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塑造形体、提高素质、训练仪表、培养气质美以实现休闲、娱乐、快乐的健身,呈现大学生风采。多年来我院普体体育艺术选项课教学大纲一直是两大体系,一学年是健美操;另一学年是艺术体操,两项内容虽然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但是艺术体操是以舞蹈、体操融为一体,是女子独有的运动项目,项目内容较为单一。以此,通过申请学院教改项目,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普体艺术体操选项课中实施了形体艺术训练基础内容,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14-2015第一学期大学体育艺术选项课五个班,266名学生和2013-2014第二学期大学体育艺术选项课五个班,23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两个年级实施了两种不同内容的调查问卷方式,一个是学生针对课的认可度和课的感受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另一个是根据本研究内容与目的设计了形体艺术训练在大学体育课中运用,对学生多种素质的影响等调查问卷,问卷发放针对2014-2015学期的学生发放266份,采用在课堂中当面发放当时回收的形式,问卷回收率为100%。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形体艺术训练对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影响 1)形体艺术训练对学生技能的影响 形体艺术训练中的多个组合内容,都是由基本动作练习开始,再进入组合训练,有利于节奏变化教学,使学生轻松的进入学习状态。每一个练习内容又有着它自身独特的风韵,内容不枯燥不烦味,能快速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动作内容简单易学又实用,适合不同基础素质的人锻炼,所以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形体艺术训练是否能在轻松中学习技能,有30.45%的学生认为非常能在轻松中学习技能。有54.13%。的学生认为能在轻松中学习技能。认为一般的占15.41%。不能的为0.00%。以此由数字表明,形体艺术训练在大学体育中运用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轻松中学习技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技能的进步和益处,从而对运动技能产生兴趣。 2)形体艺术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形体艺术训练内容活动范围广,对称性强,不仅有柔中之美的动作内容,还有力中之美行中之美、灵中之美的动作内容。不仅有上肢的伸展而且还有下肢的行走跑跳等等多种内容等,内容丰富是激起快乐前提。不同内容就会采取不同风格音乐和教法,在培养学生爱好的同时,在潜与默化的过程中轻轻松松的锻炼身体。学生认为形体艺术训练非常能使身体各部位得到锻炼和发展占32.33%。能使身体各部位得到锻炼和发展占62.03%。一般占5.63%。认为不能为0%。形体艺术训练对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是否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认为非常能的学生占31.20%。能占57.89%。一般占10.90%。不能为0%。由此,明显说明形体艺术训练在大学体育中运用对学生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3)形体艺术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形体艺术训练内容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伐和舞步都含有它独特的美,让人身在其中,享受它给带来的美感,并可以充分展现出动人的舞姿,既有单人的练习内容,也有双人的练习内容;既有严格规范的练习动作,又有准确到位的动作,既有整齐一致的集体要求,也有男女动作配合的要求。在练习中要求学生团结进取、互尊互爱,严于律己,注意文明的举止、端正的仪表和规范的行为。从而使学生树立乐观、自信、向上的心态,有利于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和健康向上的思想及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心灵美感,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和美的意识,由此,能在美感中培养学生高雅气质和良好的心态。形体艺术训练的内容丰富,精确规范,对称性强,又有着不同的节奏和美感,通过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身姿优雅、端庄、文雅的态度。同时又有着灵活多变,造型多姿各种动作,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意识,而且还能加强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练习,从而使心理和生理达到和谐的统一。通过走、站、坐姿练习,训练仪表,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规范化姿势和良好的体态,使动作和造型更加优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意识和习惯。充分展现大学生优雅的举止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呈现大学生风采,向着形体美的方向发展。形体艺术训练课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审美能力的,认为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占36.46%。认为有帮助的占53.00%。一般的占10.52%。没有的为0%。由此,可以说明形体艺术训练运用在大学体育中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审美提升有着良好的影响。 2、学生对形体艺术训练课的认可度和自身感受 本着以教学进度内容为主线,结合学生基础情况及课时数,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根据研究目为2013-2014学期238名学生设计了调查问卷,此问卷主要针对课程内容与形式的认可度及自身感受的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共23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通过统计得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认可度是100%。同时同学们针对形体艺术训练课的内容都谈了各自的感受,下面我们例举几名学生自身体会为代表来说明形体艺术训练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实效程度。 1)本学期的体育课,我选的是形体艺术训练课,通过学习,我渐渐体会到其中的要领及形体艺术的美,形体艺术训练是塑造身体的形态姿势,使身体各部位达到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使整个动作更具美感,并且形体艺术训练课要求我们随时都有注意自己的体态、动作、感情,这门课是一门满足学生体育与健康兴趣,培养健美的体型,良好的姿态,高雅的气质和风度,丰富精神世界的课程。通过形体艺术训练课可以锻炼身体,还使我们的素质有所提高,更培养气质,有利于我们的身心更加健康发展。很高兴这学期选择了形体艺术训练课,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对这门课更加感兴趣。 2)形体训练能提高人的自信,是因为它是一项优美、高雅的健身项目,它融音乐舞蹈、体操于一体,主要通过舒展优美的形体舞蹈、节奏感鲜明的形体韵律操以及形体素质练习等进行综合训练,塑造人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纠正生活中不正确的姿态。在这门课中,身心都得到了锻炼,每一节课都是愉快舒心的,非常喜爱上课的时间,形体中优美的旋律和韵律,能带给人融洽、和谐的情感体验,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转移和消除。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变得容易多了,加之形体训练的动作不难以控制,因此,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运动水平的人都能很好的逐渐掌握,在平时练习中,形体训练提高对美的感受力、丰富人们的感情,激起人对美的表现欲望,不断表现动作美和形体美的过程中,人的自信心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本学期对形体艺术训练课的学习,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在课堂当中的愉悦的气氛,在学习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快乐。首先在身体锻炼方面,在课堂上根据老师组合的各种舞蹈,在进行手臂感觉组合,柔踩组合练习时,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促进身体的良好发育,增强体健。其次,对于素质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十分有帮助,在公共场合,交际场所,为人师表等等都能起到对形体和对形象的矫正,有助于我们提高个人形象,留给他人一个美好的印象。在然后,更能帮助我们提高气质,展现美的一面,在平日里上课的我们,很少有机会能够锻炼,在形体艺术课上,我们学习的模特步,交谊舞四步,探戈和拉丁,除了增长我们的才艺,还增加了我们的自信,对气质美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我很喜欢这门课,课堂内容也很充实,老师授课也很有耐心。希望在下学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继续形体艺术训练, 四、结论 形体艺术训练运用在大学体育课中,相对集中的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健身文化意识的时代要求,是一种有意识而且内涵丰富的课程,能满足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兴趣,加强思想和艺术修养,能顺应潮流发展,它是以综合艺术锻炼内容为手段,具有独特风格实用性内容体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能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在享受中陶冶情、舒展身心,在规范中矫正不良姿态、塑造形体,在美感中培养气质、树立自信,为学生走出校门,踏上职场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淑华 孔艳 君张莹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 河北体育学院 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摘要】当今社会,国内国外形式急剧变化,当今大学生做为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希望的群体,如何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不容被忽视的。本文着重从公共艺术课程的概念在我国高校发展的现状,做以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类课程;审美教育;综合素质 一、公共艺术课程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高,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美育,对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途径,是促进高校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可以让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认识更加丰富,可以避免语言交流的不便,直接进行交流。对人们的思想,心灵进行艺术的洗礼,公共艺术教育包括很多方面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建筑都是我们认识的艺术载体。结合本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本文仅探讨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课程的研究,所指的公共艺术教育也都仅指音乐类教育。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祖先就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此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他非常重视礼乐教育的作用,将“诗教、礼教、乐教”合而为一,他认为礼乐教育可以造就完善的人格,能够激发审美主体的人生态度,在精神上构建自我、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理想和价值。因此自古以来,公共艺术教育就是对人的人格健全和培养审美的途径。席勒曾说过“一个审美的人是一个既超越感性欲望限制又超越理性法则限制的自由的人,只有在审美境界才能实现最崇高的人性艺术教育,可以将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操,道德与理性完美的启发出来,从而感染审美主体,是审美主体不断提高审美素质和完善人格。公共艺术教育本质就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为目的,重心不在于对能力的提高,而是形成一种精神理念,从而完善人格。20世纪的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审美教育理念的构建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愿望协调发展,使个人的感性认识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不断的提升自我道德标准,对于大学生来说,艺术教育能使学生的自我专业与艺术进行调整合并,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获得更加综合的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得以提升。通过艺术活动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引发大学生学习的动机,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二、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等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重技忘艺,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等,造成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当前的艺术教育模式不恰当,教学与育人理念需要进行改善,要始终以艺术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广大师生投入到艺术教育的思想境界中去,对公共艺术教育软件观念及硬件课程水平加以提升,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文化艺术环境,更加促进校园艺术氛围的建设。由于各高校在教学力量、师资方面的情况各不相同,但还是承现了许多共同的特点,具体如下: 1、公共艺术教育设置主观性太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科学性 目前,我国对于如何具体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没有统一的要求,各普通高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开设公共艺术课。有艺术专业的学校,多是艺术系老师担当此门课程,但这样的老师大多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了解不够,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音乐教育,多半都是为了完成课时所致。没有艺术专业的学校,情况就更不容乐观。多是为了完成这么课的任务,临时挑选对此门课程有兴趣或有艺术特长的老师担任,这样势必无法具备上好课的条件,这样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又怎能达到起初预想的效果呢?因此,课程主观随意性较大,艺术类选修课程因人而设,缺乏连续性。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课程结构布局无法做到科学合理,缺乏系统性。 2、公共艺术课程经费投入不足,基础教学设施不完善 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此类课程的经费投入不足,对于设有艺术专业的学校更多的投入到专业艺术教育发展,而忽略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对于没有艺术专业院系的高校,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基础教学设施不具备,很多课程就无法开展。例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我校设有音乐系,但尽管如此,至今没有专业音乐厅,很多实践活动无法进行,很多艺术实践活动只能在大教室展开,基础设施很是缺乏,钢琴,音响,话筒,灯光等硬件不到位,师生的热情被挫伤。公共艺术课程,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耳濡目染的实践,比如对于音乐首先要有欣赏音乐的机会,师生能现场听一场音乐会在课堂中进行交流,那这样取得的效果是跟传统的干巴巴的讲知识完全不同的。学生不仅能够欣赏音乐,若还能有机会亲身体验乐器,感受合作的魅力,不是单纯的以训练技能为目的,而是感受音乐享受音乐,这才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通过音乐的力量,对学生的人生进行启发,这样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3、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由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大多数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这样对教学活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无法实行,从而导致公共艺术课程不规范现象频出,缺乏制度上的保障,会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实施增加障碍,其作用也得不到发挥,失去了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意义。 三、笔者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改善。重视公共艺术课程,充分利用本学校的资源,发挥好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全发展方面的作用,运用自己在音乐学院学习的专业知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制定好公共艺术课程计划,使课程尽可能科学化、系统化。在执行上,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在思想上,行动上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发挥好公共艺术课的作用。最后,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做好坚强的制度保障。当然,我们相信,随着大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投入的精力和经费得以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未来。 作者:边静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系 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综合素质关系 摘要:论述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涵义及大学生综合素质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探讨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职教育;企业文化 0引言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职学生业已成为社会和企业动手能力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攀升,甚至超过了一些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但也明显感到其就业质量亟待提高,比如很多用人单位反映,高职学生在工作中存在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基础知识面不够宽等比较集中的问题,离职率也普遍较高。这种“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现象引起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更引起了高职院校的深度思考。这种“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的高职就业质量低是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所致,而综合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校园文化教育缺失。实践表明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就业质量”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而加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1校园文化及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就是在学校环境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内的相互作用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产物以及创造的过程。校园文化是这些文化群体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特色提升和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在校园内创造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其中的成员受到感染,对好的向上的主流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充分利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礼堂、网络等文化载体弘扬主旋律教育,使校园文化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做人、做事的责任。 2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等几个方面。校园文化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展现自己学校独特的品格,极大提升自己学校的文化品位。学校的校容校貌极为重要,它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学校建筑作为校园物质文化的载体,集中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愿景展望等内容,是一所优秀大学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精神载体,是展现学校和学生精神面貌、文化风格重要体现。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弘扬团队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3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即是一项见效慢、投人大,具有一定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 3.1进行校史及校史文化教育,增强自豪感、责任感、自信心 校史是校园文化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学校建立、发展和变迁的过程,是反映师生员工创新校园文化的过程。校史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存在,即“校史文化”。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发展根基和特色标签。缺失校史文化的支撑,校园文化必将失去灵魂、失去滋养、失去特色。进行校史及校史文化教育让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学校发展过程,感受学校的历史底蕴,发挥校史的文化教育功能,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爱校、爱国情结和增强自豪感、责任感、自信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2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路径之一 越来越多的企业问卷调查和社会信息反馈表明,高职毕业生存在“高离职率”主要原因是对企业文化不适应,就是“企业文化”教育缺失所致。目前,高职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已经是社会、企业衡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如何的核心指标。企业文化也是学生就业后适应岗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更是今后高职教育亟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从学生入学接受高职教育阶段开始就要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加强校企合作,走出去多多了解企业对现代职业人的职业素质(综合素质)要求。同时学校要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企业提前进入人才培养过程,让高职学生长期熏陶在企业文化之中,缩短从校园到企业的岗前适应期和过渡期,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得培养出来的“校园人”在走出校门后顺利转换成“企业人”。采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办法来培养学生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路径之一。 3.3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展现特有的校园文化风貌 加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并展现自己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风貌。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或升旗仪式、开学、结业典礼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形势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与社会力量一起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网站、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树立正确舆论,建设好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通过宣讲校史文化、演讲辩论会、学雷锋活动日、爱国电影展、职业礼仪大赛、各种文体赛事等活动,拓展视野、启迪心智、陶冶品行;定期聘请名人学者、企业家、成功人士等,进行人文知识讲座和创业报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树立创业、创新自信心。 4结束语 在当前激烈的教育竞争中,高职院校必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不是培养“工匠”、“机器人”。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面加大投入力度,才能满足当今社会、企业用人需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硬件条件相差不大,所拼的就是精神文化软实力。一个学校是否有发展后劲看的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软实力。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将校园文化建设构思到整个办学过程中,建立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内在有机的连贯性和整体统一性,最终在高职院校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中胜出。 作者:齐琳 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下的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有思想情感、思想认识、思想方法三方面,政治素质有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立场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及政治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以及运用所学所能将个人目标或任务付诸实践的能力。法律素质是其所具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道德素质是其做人及行为实践过程中对其自身起规范作用的心理品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 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 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缺乏高层次追求。4.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一,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 其二,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 其三,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 其四,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引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唤起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对责任感的考虑。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六个阶段,而我们要重点引荐给学生的是第六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确立起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他们懂得德性的本质、以尊重人为目的而非手段为前提。执此道德观的人是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力量。具体可选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难题”这一经典道德两难问题作为课堂开放式讨论话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后,为其讲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基本法律知识以激发和普及大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 大学生素质的形成看似由外至内,其实也是一个内心变化引起外在行为表现变化的外化过程,是需要施教者带着潜移默化的意识耐心引导和培养的过程。因此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综合素质是顺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当然,本文的研究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所帮助。 作者:邓丽萍王昊灿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学生综合素质论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重点管窥 一、综合素质教育要点 (一)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专业技能素质教育现状: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传授,“一言堂”、“填鸭式”教育,学生不能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很低。因而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实施课程改革,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教学相长。采取简单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困难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复杂问题教师引导完成的策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使学生能更轻松地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得到灵活的应用,从而提高专业技能素质。 2、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要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和市场需求改变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并根据专业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二)就业技能素质教育。就业技能素质教育现状: 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训课时量不足,缺乏实践锻炼,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毕业后不能马上就业,就业后不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现象。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去那些第一线基层岗位工作,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就业技能素质教育。就业技能素质培养对策: 1、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训课时量,改善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践锻炼,将生产车间作为主要的学习场地,边学边练,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联合办学,多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和实践,感受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生产,提前为就业做好思想和能力的准备。 2、其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环境和现状,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让他们明确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可请企业员工到校介绍企业工作情况,使学生感同身受,明确自身价值和优劣势,准确找到自身定位,发挥自身特长。 3、教师还应向学生传授应聘技巧和方法,模拟应聘现场,增强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就业素质。 (三)德育素质教育。德育素质教育现状:高职学生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德育素质,关系到他们是否能高质量地完成社会任务,承担起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目前部分高职生德育素质较差,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不讲礼貌、不讲诚信,缺乏社会公德,因此加强学生德育素质培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素质培养对策:我们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遵纪守法、讲文明懂礼貌;培养他们的意志、毅力和高尚的人格。 1、教师是学生愿意模仿的对象,在授课中教师应将德育素质培养贯穿在其中,言传身教,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才。 2、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学生德育素质培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结合时事新闻和身边小事,定期开设德育教育讲座,为学生分析、讲解大事小情所折射出来的做人的道理,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 二、结语 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还包括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社交能力素质教育等几方面,只有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完成高职教育的目标,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作者:张燕单位: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综合素质论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评析 一、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评价 高职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相应工作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简单的操作工,更不是培养研究型攻关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既不能仅注重简单的机械型的操作训练,又不能片面追求高深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高职教育的定位,应该是一方面要重视相关工作岗位的操作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要把握好这个度,就必须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合理地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而且,选择适当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来讲授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才能代表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更值得所有教师去思考。只有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去考查学生,才能去评价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毫无疑问,这个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应该与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操作技能息息相关。此项的考核与评价,另有专门的考核评价方法,本文不再赘述。 二、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评价 什么是文化素养?通俗的理解是一个人在文化知识方面的素质和文学理论方面的修养,其中包括文学理论知识,语言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数学,历史,地理,外语,政治理论与哲学等方面的学识水平。对高职学生而言,仅知道苦干蛮干是肯定不行的。他必须有表达自己意思的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必须有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并归纳总结的能力,而要具备这些能力,他也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为了对学生文化素养做出合适的评价,应该将写作、演讲、数学思维、外语水平等进行综合考核。而这种考核,既要通过试卷考核,又要通过面试、答辨、竞赛、自评等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做出最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对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自觉性的评价 要成才,先成人。这是古训,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随着科学技术飞速迅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和突出。而习惯和自觉性的评价,并不能通过一纸考试就能判断出来,需要对学生的整个在校期间进行评价。而且,评价也不能由一个两个人评价,而是应该由大家来评价,这种评价,称为过程互评。所以,学生、教师、师傅的动态性的综合评价才是对一个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自觉性的公正的评价。为达到公正准确之目的,此评价由校内校外两部分构成。校内应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测评三个部分组成。而校外的评价则应由实习指导教师、车间班组、人力资源部门三个部分组成。 四、对学生生活知识、环境适应能力的的评价 独立生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个人能否发展的关键。掌握必要的生活知识,快速适应环境,将会使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诸如:礼节礼貌、规章规定、健康生活、防火防电、急救互助、团队意识等等,都属于生活知识、适应环境的范畴。因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不容忽视。而此类知识的测评,可以采用调查问卷、辨论、开卷、日常谈话等形式开展。 五、对学生工作态度与能力的评价 企业用什么样的人,重用什么样的人,各企业虽然都有自己的一整套选人用人的制度和评价标准,但是无论如何,有两点却是所有企业都关注重视的,是必须考虑的。这就是: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是高职学生得以生存的根本。而且,企业往往将前者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家都知道,这是因为工作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工作态度却是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人的性格所决定的。所以,选人用人先看态度,再看能力。工作能力是劳动者从业的基础,体力能力、脑力能力和社会能力是构成工作能力的三个基本成份,正确评价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并保持其处于良好水平,不仅有利于保护职业人群身心健康,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工作能力并不是仅指专业能力、专业水平,它们有区别也有联系。由于体力能力在其他段落中有具体的评价,因此,在这里,专指除专业能力之外的工作能力,即对工作的统筹能力、对日常工作的观察与处理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与应变能力、与上司与下属与同级之间的交往能力等等。此项能力的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完成。 六、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动手技能的评价 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动手技能是高职学生得以立业和发展的基础。学以致用,靠技能立足,靠潜能发展,是高职生得到企业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也是高职学生区别于中职生区别于本科生的关键所在。动手操作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而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了为什么这么做,还应该怎么优化的问题。因此,评价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评价学生的动手技能,需要从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产品制作、质量检测等方方面面进行综合考核,方能给学生一个合适的评价。 七、对学生身体状况的评价 身体状况是高职生事业得以发展的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使学生在工作中充满激情,鼓足干劲,也可以使学生在工作中思维敏捷,办事灵活,更可以使学生在工作中提高效率,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性。因此,身体状况也是企业在选人用人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考核的要素是:长跑、肺活量、体重/身高比、握力、心率、血压及有无疾病等。 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无不体现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发生倒置性变化。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在这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使部分青年学生走上了躬行践履的道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由于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具体规范协调起来,不少学生受同乡、好友感情的驱使,无视学校纪律,参与打架,搞同乡会,甚至代人考试。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文明的偏离。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四)、大学生道德心里的不成熟。不少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甚至我们从中还可以观察到某些儿童时心里的残留,如有意试探纪律的边界,明令禁止的却偏要去做,不处分到头不作罢。另外,在当前形势下,许多学生对日趋多元的道德标准有时尚不能加以正确选择,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有的大学生在道德文明方面甚至知行脱节。因此提高大学生文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的内容及途径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中国传统文化是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个跨越人类生存时空的概念,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蕴涵、高远的意境、恢弘的气慨,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这些优秀的道德理论和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坚持用这种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从而锻炼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二)、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顺利进行所必须的,它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总体水平的提高。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提高认识。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因此,高校必须意识到,公德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而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为此,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英国教育部颁发的道德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信用、尊重别人权利、爱惜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日本则以其良好的国人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之成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是会做人。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优良的育人环境,优良的校风校纪的形成,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流于空对空,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不容易养成。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在日常管理服务中,我们要强调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好的文明行为将得到巩固,强调管理也是教育,并不是片面强调管理,而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教育管理,尤其是注重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文明的习惯,社会公德才能形成。实践证明,公德教育就应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这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再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提高教师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惑、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还要注重渗透教育,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里素质去塑造新一代青年的人格。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为人处事、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更要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所具有的道德品格要更具有完美性。主要包括:宽厚大度、无私正直、作风严谨、仪表端庄、谈吐高雅、处事周密、乐于助人、好学上进、敬老爱幼,尊师重教等方面。千百年来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首先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里磁力,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做为高校,应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对教师进行正规化培训,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信心和信念。教师应自觉提高自己的师德意识和育人能力,使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关于直觉思维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法 直觉思维 学生 培养 论文摘要: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数学知识具有严谨性、抽象性和系统性。数学的直觉思维是人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数学分析思维的基础。本文就中学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数学知识具有严谨性,抽象性和系统性。数学的直觉思维是人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数学分析思维的基础。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入手谈谈中学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1.直觉思维的内容及在数学教学中的特点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而其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过程。人的思维过程包括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由于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数学思维就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现代教育重视能力的培养,主要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可见直觉思维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直觉思维在数学教学中作用 数学思维实质上就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而中学数学的思维是直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途径。我们现阶段的整个数学体系以知识的逻辑展开为线索,在理论课中力求逻辑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这有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其联系,也最大程度地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数学中的逻辑思维显得太枯燥乏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得学生学习数学失去动力,这使得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在重视学生的逻辑能力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比较迅速、直接的综合性的认识和敏锐的选择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常常表现为一种突发性、飞跃式的直接理解。直觉思维不是那么严密、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它在某种启示以及由此直觉得出的结论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甚至说不出任何缘由,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的培养主要立足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出问题、独辟蹊径”。数学中的直觉思维是直观与灵感的统一、猜想与推理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它是实用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 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它需要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恰当的类比、合理的延拓及标新立异的勇气和胆识。所以说在中学数学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教学中的主要任务。 首先,要打好基础,形成合理认知结构是产生直觉的源泉。只有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结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由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会聚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形成立体的网络思维,从而获得直觉的判断和联想。 其次,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要善于通过分析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多种假设之间的差异和对立,把有待探索的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理论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内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整体出发,用猜想、跳跃的方法直接而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鼓励学生寻求“一题多解”,归纳“多题一解”,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教师质疑,挑战各种问题。 第三,在解题训练中要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在解题训练中更应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直觉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所以教师应采取积极鼓励的策略让学生运用直觉思维方法来解题,明确地提出把直觉思维直接运用在解题训练中,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掌握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渗透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 最后,在复习中要把握直觉思维的整体性,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复习中做一些开放性问题的练习,对培养直觉思维很有效。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综上,数学中的直接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全方位入手。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总之,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直觉思维是一种科学素质,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加强直觉思维的培养,充分和谐地发挥左、右脑的思维能力,培养既科学严谨又勇于创新的人才。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如何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 职业中学 数学教学 教学实效性 论文摘要: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职数学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在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表面上看起来,与普通中学内容(量)基本相同的两册书“上”完了,但学生掌握的内容很少。诚然,职业中学的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我们不应只是埋怨学生,更不应放弃这些学生,而应针对职中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一切教学活动、措施和方法等都应围绕学生来开展,在中职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考虑学生实际进行全面的教材教学,往往是事与愿违,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却听不懂,结果步入恶性循环,形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直至不学的局面。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他们掌握必须的数学知识,具备基本的数学素养,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职数学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材结构,采用“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其中“基础教学模块”的内容涵盖了中职各专业都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使学生获得必须的、足够的“基础性数学知识”,即数学科学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专业教学模块”则根据不同专业选用,其内容根据专业需要来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对学有余力、有一定数学潜力或对数学有兴趣的少数学生增加“拓展模块”,主要以第二课堂、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的形式进行。这样既使大部分学生达到中职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须的、足够的“基础性数学知识”,以及学习专业课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基本的数学素养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满足少数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 二、改善职中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数学学习。实践表明,非智力因素是影响职业中学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1.用关爱和期望帮助学生重新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本尼斯用了一句话概括了教师期望的价值:“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很大的期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学生的智力提高二十五分。”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因此,教师要构建对每个学生的期望,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考虑学生原有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通过适当的渠道向他们传达这种积极的期望。这一点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尤为重要,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往往被老师“忽视”甚至“放弃”,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有不少在职业中学的数学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期望使他们没有继续放弃数学学习”,“以前老师根本不管我们这些成绩差的同学,在这里老师这么看重我们,让我们又有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当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当他们有进步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职中生的数学基础较差,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既要实事求是,不能用高标准来衡量他们,又不能没有标准、一味迁就,而应建立一种科学的激励性的评价方法。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监督和辅导,这样学生有一个可望又可及的目标,他们的学习不再盲目,同时有“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作准绳,使学生有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意志。 在动机、情感的激励下,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后,还要克服各种困难,能动地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去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职中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没有较高的自觉性,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是不能学好数学的。很多职中生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和干扰,缺乏恒心和毅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的意识和能力。 (1)培养数学学习的自觉性。 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价值。就职业中学数学而言,它是学习其它一些课程的工具和基础,也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这正体现了“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巨大作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教学中多联系实际,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符号、无意义的数字;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升学与就业,从内心产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培养数学学习的坚韧性。 在数学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职中生,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没有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用一些名人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如林肯自幼失学,凭借拼搏进取的意志,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民尊敬的总统之一;居里夫人不畏艰难,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镭元素,体现了她坚定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 三、适合职中生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的参与。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应切实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性原则,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有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生生间的交流合作,还可运用“学生提问,学生解答”等方式,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既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以自然的方式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认真听就能听懂”的情况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平时的单元检测可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可以看书,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可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紧张情绪,抑制学习中的不良心理因素,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哪怕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解决出一个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如一堂课的导入设计得好,常能引发学生对探求新知的浓厚兴趣,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这部分内容的第一节课上,结合学校正在进行的篮球比赛,提出问题:按规则(如采取单循环制),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开始一个一个排着数。这时教师报出答案,并告诉他们,学了这一章后,像这样的计数问题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解决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一系列可操作的、能体现数学内涵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丰富的情境中、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去认识、理解、建构数学知识。如在“余弦定理”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个“探究、发现”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猜想、证明,“发现”余弦定理,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职中生,这样的活动比单纯的推理证明更能促进他们对教学的参与,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尊重学生差异,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成功教育的理论认为,学生一旦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就可以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投入进一步的学习。大部分职中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成功的体验,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和参与学习的兴趣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在成功的体验和驱使下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同时学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习的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 (1)把握教学节奏,逐步弥补知识缺陷。 近几年职业中学的生源主要是中考的失败者,数学基础较差,知识缺漏多是导致大部分职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节奏,难点内容放慢速度或适当降低难度,多设置一些阶梯性问题来减缓问题的难度,让学生能听懂、掌握。对数学基础较差的职中生来说,能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解题方法,甚至能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一种成功的表现。 弥补知识缺陷是提高教学效果、消除学生不良学习心态的关键,在教学中,一方面及时补上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如在讲“二次函数”时,首先从函数、一次函数讲起;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先复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另一方面设法系统地补上前面知识的缺漏。 (2)关注“两头”,带动“中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关注“两头”的学生,特别是那些中下层的学生,教学中要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如对他们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等,让他们体验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从而在成功的体验和驱使下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对于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堂上教师也要创设供他们施展的舞台,如让他们解答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小组合作时担任组长,课后布置一些选做题,等等。从而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针对职中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和措施,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中职数学教育的功能。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针对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背景、教学方法、农村中学、兴趣、学习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具体实际,提出自己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如何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背景、如何更新学生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自己在山区中学数学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特别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学校)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解求值题:已知(a+b-5) sup2;+(a-b+7) sup2;=0,求 (a sup2;-b sup2;)+(a+b) sup2;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①(a+b-5) sup2;+(a-b+7) sup2;=0,②(a sup2;-b sup2;)+(a+b) sup2;,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 sup2;-b sup2;)+(a+b) sup2;=(a+b)(a-b)+(a+b) sup2;,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 (2)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 (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谈到的“探索规律”这一节就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四、 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山区的农村中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农村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44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什么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本地区的学生都打过篮球),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的明显。 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的将讲授法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关于对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数学 教学方法 [论文摘 要]本文结合当前中学数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在此结合当前中学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针对问题精心创设情境 能否设计一个好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首要问题。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往往只具有一般性,还要求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受到浓厚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符号的堆积,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注意体现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精神。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20章的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已有了对扇形统计图有初步的了解,除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报刊杂志中的扇形统计图之外,还请学生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请他们对班级中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数量情况进行调查登记,通过课前预习,自己先试着绘制一张扇形统计图,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由于课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每个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研究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索发现,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发表见解、各抒己见、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能充分地融入课堂学习,提高数学能力和学习效率。有的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还提出了扇形统计图反映数据情况的优缺点,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这种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让他们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积极性,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达到开发潜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作业设置多样化,正确评价学生 新课程则要求作业既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还要有体验和发展功能。所以我们布置作业时,内容上宜注意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究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勾一叉和打个分数,而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结束了扇形统计图知识的学习后,我布置学生自定主题,设计一个扇形统计图,并涂上彩色作为作业上交。学生们确定的主题很多,设计出的扇形统计图也美丽自然。比如调查学校或班级同学姓氏、同学年龄、出生月份或生肖星座、男女生比例、喜欢的电影或歌曲类型、喜欢的明星类型、喜欢的科目或书籍类型、喜欢的颜色、喜欢的饮料或水果、近视情况、家庭人口数量、长短发、爱好的体育活动或球类、团员和非团员比例、拥有QQ号和上网时间、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课余时间的安排,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 三、多关注和赞赏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前提。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同学们中间,从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但做学生的良师,也做他们的益友。只有当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这位老师了,他们学起这个科目来自然就会有更大的信心和兴趣。 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只要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大家都能成才。须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尽相同,自然会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惟一决定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未必是一流的。我们不经意的偏见和冷眼也许会让世界少了一个爱迪生。学生王某,初中刚入学时数学不及格,一直以来对这门学科带有极大的恐惧心理。我通过观察发现,该生实际上有学习潜力,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成绩不理想,信心不足。于是平常注意对她多加鼓励,定期给她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其实际情况给她制定了阶段学习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其学习兴趣。通过三年来的努力,该生的中考数学成绩已经跃居中上。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勇于努力进取的最佳良方。 对那些爱动脑筋,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兴趣小组等活动,积极引导,大力培养其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不断超越自我。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基本途径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 网络平台 数学教学 整合 论文摘要: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正在加速,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装备也在不断地改善,多媒体、校园网、互联网等正成为普通高中的基本设施,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收集、资源获取、计算工具、视觉显示、改善学习手段等方面。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应是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笔者将结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方式的整合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课前准备阶段,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平台,给班级的多媒体终端或学校的微机房网络学案。 备课组合作高效完成分析教材,查找资源,制作课件,撰写教案,编写网络学案,通过平台将网络学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学和完成课前检测。组织学生在“互动讨论”系统中对网络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和课前检测中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上课教案,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高效性。例如:在学习“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之前,可以如下一个网络学案: (一)复习回顾:1、零点的存在性定理;2、方程的解与函数零点的关系。 (二)游戏与讨论:甲同学写出1-100之间的任意一个整数,让乙同学猜。对于乙同学的每次猜测,甲同学都会提示“对了”,“大了”或“小了”,猜出正确结果时的猜测次数最少者获胜。交流一下你们的猜测方案。 想一想:上述猜数过程中,“提示”有何作用?没得到结果之前的每一次猜测对于猜出结果起到什么作用? (三)回顾所学与反思讨论:1、我们会求哪些一元方程的解?2、方程 有解吗?你能获得方程 的解的哪些信息?你是如何知道的?3、能缩小方程 的解所在的范围吗?想想议议,前面的游戏会帮助你。 通过以上网络学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思考方程 的解的问题,为新课探究作好思考铺垫,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二、课中实施阶段。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如通过观察飞机和汽车的三视图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三视图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对三视图有了初步认识。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2.1、利用 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可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中学教学中,数学课本是静止的,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三视图的形成原理以及三视图的画法和三视图中“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特点通过如下一个幻灯片动画演示可以非常清晰具体的得以体现。 2.2、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 ,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 中每一个参数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从而获取函数图像平移的一般性知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还如学生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自己动手演示柱锥台体的形成过程,并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形成对柱锥台体具体形象全面的认识。 2.3、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实施“讨论交流”组织课堂讨论,课堂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目前每一个学校都有微机房,条件好点的都有校园网通到每一个教室,这都为课堂网络化教学提供了硬件条件。可以让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全部联网),每人一个麦克风(便于交流)。课堂上老师一个或若干个主题,每一个学生或单独或分组合作共同探讨,并将自己的解决方案及时在“讨论交流”区内发表,让其他学生和老师都能看到你的“初步成果”,然后大家再共同讨论和检验,得到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如算法一节课中,我的主题是“设计一个程序,求1-1000以内的素数”。学生分组讨论并通过Visual Basic 6.0程序调试,得出的答案有5种之多,其中大家评出的最佳方案是以下两个: 既简洁又漂亮还充满智慧!他们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大家都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在这种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象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为学生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 三、课后巩固、提高阶段。 根据课堂上的教学情况,编制网络复习学案并到教室或机房终端,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平台上作业题,对部分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编制提示信息,引导学生跨越障碍。组织学生讨论,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讨论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再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对个别的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共同提高。同时老师也要据此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此外,在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同学们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探究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过时的教学方法,采用全新的教育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营造创新的土壤、氛国,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发芽、生长、结果。教法上融入创新内容。使其具有科学化、理论化、个性化,让学生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当前,创新教育的浪潮席卷全国,已成为国人的共识。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主题,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以发挥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以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实施创新教育,基础教育首当其冲,而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创新的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教师要从那几个方面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1.兴趣是创新的灵魂 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动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1.1充分挖掘数学的内在美感因素,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展示数学美,让学生在对数学欣赏中收到积极情感体验。一般可以在提出问题时,揭露它的新颖、奇异,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维美和逻辑美,促使他们自觉掌握它;在把知识加以整理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单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而且品尝到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例如,复数概念的引入,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方程x+2=0在小学为什么解不出来?(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负数),方程x2-2=0在初一时为什么解不出来?(当时没有学过无理数),当我们把数从正数扩展到有理数,又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后,数的运算律有没有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又面临同样的问题:方程x2+1=0,x2+2=o,一般方程ax2+bx+c=0(a≠o,=b2-4ac 0),我们还是不会解?能参照过去的方法引进一种数……当然这种规定可能简单……使上述方程均有解?在这种规定下,数的运算律还成立吗?上面引用朴实无华,没有用到高深的数学理论,却使学生能自觉按照美的创新规律进行创新思维,又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和谐统一的美学创新规律。 1.2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在数学教学中也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例如:"今天以后的2003天是星期几"的问题,必须激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 1.3应用多媒体,优化学生的情感环境、认识环境和应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数学教育中应用cai,凭借其生动的视听效果,逼真的动态演示,便捷的人机交互,打破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定势,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为他们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做好了充分的情感准备和内因铺垫。 2.营造自主学习氛围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只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行为,就会取得创新的成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化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的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坚持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创新技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坚信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氛围,创造一种心灵轻松,自主学习氛围,诱发他们创新欲望,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从而建立起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3.教学方法科学化创设创新条件 3.1注重探索过程,培养创新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只偏重结果,不重视过程,这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和整合。实践表明对科学知识,仅知其然是不够的,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所创新。数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其本身就是人们创新活动的结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这种创新过程的艺术性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身体验,把教学立足点放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的原由上,沟通知识的联 ,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识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球的体积推导,教师可按如下方式进行:球的体积究竟等于什么?由于球具有对称性,教师可先探讨半球的体积等于什么?对于旋转体,由于我们只会求圆柱、圆锥的体积,自然会先考察半球和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会有何大小关系?如此来看,请你猜想v半球=?(大多数学生都猜出v半球的等值)。通过实验证明了猜想后,教师又可作如下的推导:猜想不等于证明,如何证明呢?根据祖恒原理我们可以构造另一个可求出体积的参照体,当然这个参照体还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球等高,二是它与球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时,截面积相等,就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这个参照体必与圆柱、圆锥有关,你能构造出这个参照体,从而证明v半球等于什么?由此可见,将"观察——猜想——化归——证明"的创新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就能使学生学习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探索,并在探索中获得新思想、新方法。 3.2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学生进入中学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因而他们在获取前人总结的经验的同时,也常常有自己新的看法,或试图发展前人的成果,这种求异探索知识的心理,在数学方面加以引导,常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由此可见,教学时要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标新立异",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决不能挫伤学生宝贵的创新、探索的精神。在数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如启发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只有在扎实的基础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新思维,举一反三,才能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渊博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只有学生把创新思维做为主动的行为,“教”与“学”便会形成珠联璧合,水到渠成之势,我们所收的数学教学效果也将是无与伦比的。 1自由是创新的前提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的自由空间,因为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必须要解决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合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自由而宽松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自然的放松而显得更加活泼,这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教师应运用师生的情感效应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意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从而使学生情趣盎然地进人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样才能使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数学本身有高度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一种享受的话,那么兴趣便是这种享受的必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可以触发情感的环境,是教师们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应为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情境,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应转变“以教为主”的观念,避免一问一答,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地探求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主动参与是创新的开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因为主动参与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兴趣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因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一定的兴趣时,他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与,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一种负担。有时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来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充足自信心是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自信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成功的体验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桥梁。成功的体验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3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寻有效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扩大学生的眼界,开拓他们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层次清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的敏锐性和准确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教育需要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教师的创造人格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积极专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树立“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掌握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使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在不断地研究与不懈地实践中提高自己。任何一项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反复的实践中诞生的,“纸上谈兵”只会功亏一篑。教师应本着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来引进新知、学习新知和巩固新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关系到祖国未来建设人才的质量,关系到祖国命运的问题。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把创新意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境来培养,持之以恒,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我们要把“应用知识”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根本,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要尽量把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这些都是数学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仅是对数学教学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但在传统的教学质量观中,知识教育或片面的能力教育占据了绝对中心,对于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情感因素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了种种缺陷,也对落实素质教育设置了很多障碍。因此,重新认识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迫切而必要的。1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传统的数学教学忽略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国家教委曾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规划会议上强调:在教学方面,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有情感的交流。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这势必要求打破传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而诸如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却有很大的差别,且这些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学生素质差异的主要原因。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和获取某种事物并与积极、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在心态上表现出具有自觉追求未知事物的强烈动势,以及由于有所发现,而产生惊喜与再追求,并进一步产生欲穷其林的渴望。兴趣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动机,兴趣是思维训练的一种“内驱力”,人们一切积极、主动的活动,都是由于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开始的。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及对数学真理的追求,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学科的教学由于其学科的原因,本身就有其枯燥乏味的一面,如果不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趣味性的引入,会让学生感到数学难学难懂,从而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毫不夸张地说,情感是数学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2情感教育现状及改进方法 目前,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更苦。这种局面,即使对应试教育也是相当不利的。情感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设置这样一个数学环境: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通过与教师主动的情感交流,达到对数学学习的具有主动的和旺盛的学习态度等目的。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的情感思想目标,借鉴布卢姆情感目标分层原理(接受——反映——价值——组织——性格化),学生的情感发展过程及相对应的情感教育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形成——保持——内化。一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二是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教学活动使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用数学的美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这一阶段是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使学生深深地被刺激物或对象所吸引,逐渐形成观点,信奉追求,内化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数学中的美。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优化学生的心灵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爱美之心,尤其强烈。虽然他们还不能理解数学美育的深刻内涵,但他们有朦胧的数学美感。数学美存在于数学教学之中,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真是“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数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数学美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欣赏、去感受,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逐渐形成数学美感。美育和智育是互相联系的、互相作用的、互相补充的。教学心理学和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能充分发挥人脑两个半球的功能,使其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培养学生用数学美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过程中既有着重要的意义,又担负了相对独立的任务,即使在目前应试制度存在的条件下也是可行的。因此,我们应对情感教育在数学中的实施方法、评价手段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教学中,以鼓励、引领、肯定等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以人文关怀,和谐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适时生境。教师设计的“常态课”会“落入俗套”,学生每天面对“常态课”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出现精神涣散的状态。这时,教师在适当时候“浪费”一些时间,给课堂适度加点“佐料”,如开个玩笑,讲个笑话等,让课堂教学生成一道别致的景观,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学习的轨道上来。 唤醒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既是一种策略,更是一门艺术,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是永恒的追求。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探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摘要:情感是否融洽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本文从情感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两个方面阐述了数学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感教育 一、教学与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认知的过程;二是情感——意志——性格的过程。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单纯强调某一个过程只会事倍功半。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教学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有情感的交流。情感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源泉,以恰当的途径,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知识探究技能。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这些都是数学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枯燥乏味,巧妙利用情感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学中求乐、学中求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起师生间的思维共鸣,其教学效果显著。可以看出情感是数学教学的润滑剂、催化剂。 二、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或者消极、否定的反映倾向。它也是个人对学习所抱有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学习态度的好坏受到学习价值观的影响,取决于学习者对学习的价值和对个人意义的看法。学习的价值越大,对个人的意义越大,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就越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保持和谐多样的情感表现 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创设情景法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定理;用讲讲、练练或议议等方式上习题课或复习课。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 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做一些投影片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借助多媒体用动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图象变换的全过程,以交互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通过讲解祖冲之研究圆周率、陈景润勇探歌德巴赫猜想、华罗庚自学成才……使学生从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中获得榜样的力量。 联系生活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在更高层次上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才会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在教“黄金分割点”时,可以告诉学生,女士穿高跟鞋其实是把下半身增长,使上半身和下半身长度刚好形成黄金分割比,产生美感,所以不是所有的女士穿高跟鞋都漂亮。使学习越来越轻松有趣。 通过教师自身渗透情感教育。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并有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把讲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把听你的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可以把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传递每一位学生。 (三)进行及时恰当评价,强化学生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自我概念包括当事人对自己身份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我能做什么”)以及对自己的理想或要求的规划(“我应该怎样”)。学生的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于自身作为学习者的认识以及学习过程的认知体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与教师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对学生的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独到的见解,一回勇敢的尝试,一次进步的努力,都应及时评价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即使是错误或不够准确的理解,也应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及时引导和评价,让学生强化自我概念。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方式有许多,如:课堂观察、口述法、书面测试、调查报告、学生自评、作业评语等方式。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它独有的特点,不管用哪种方式都要注意做到:真实、及时、激励、表扬为主。就算批评也要语言委婉,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结束语 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怕学。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如何提高中学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众多数学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应该主要从学生的学习观、兴趣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联系的客观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爱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 学习观 兴趣 情境 教学方法 21世纪是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更加迅猛的时代,现代数学将以技术化的方式更迅速地辐射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数学学习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是不够的,重要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中学数学学习的特点是:知识的再发现,需要抽象概括,逻辑推理能力来掌握,对数学领悟靠思维来体现。然而多数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怕学。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如何提高中学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众多数学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中学学生的大致情况 通过近年的教学发现,中学数学教育的大致情况是,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慢等特点.上课时,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地听课,又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拟、识记,导致学习思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形成不想听课,不想学习的倾向。此外,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把握不是太好,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性,造成解题思路的“乱”,“烦”和“怪”。加上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不懂的地方不敢去请教老师和同学,怕被人认为“笨”,日积月累,对学习数学存在越来越多的困难甚至讨厌。因此在教学教育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即使懂了下次再碰到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而学校里爱好数学、成绩好、又觉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拦路虎。 二、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中学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具体实际,提出自己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如何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如何更新学生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自己在山区中学数学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1、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教学背景。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44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本地区的学生都打过篮球),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新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明显。 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培养课前阅读教材的习惯。大部分学生不习惯阅读教材,只是按教师的要求看教材,完成作业,对自己阅读教材总是深入不进去,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看不懂例题的解题过程等,一些学生对“读”这个字眼理解不够,对于教材不但要读,而且要细读、要精读、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经过动脑细思,即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读完某一节后,要提炼一下重点内容,归纳出知识点,加以整理,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还要进行必要的记忆,使读书成为由厚到薄、以精代多的过程。 3、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有信心是学好数学的预备条件,但单靠有信心,还是学不好数学的,假如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学好数学的切身感受,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而且还会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生真正地感到自己是可以学好数学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4、教师应给予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数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习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第一是要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第二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首先是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其次是要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最后注意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数学教师,能够利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努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一样可以在不好的条件下,取得非常好的成绩,成为优秀的人才。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媒体的对比实验,探索科学地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模式,为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地应用数学cai能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还就如何有效开展数学cai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教育技术;数学cai;改革 一、课题研究背景、目的与依据 (一)背景与目的 21世纪,人类面临着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世界各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因此,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采取措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这种形势,陈至立部长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吕福源副部长也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探索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育改革,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从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效率低,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够;二是缺乏理想的教学媒体,使某些概念难以描述清楚;三是无法及时反馈,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四是重教轻学,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因而,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教学整体优化,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本课题实验旨在探索科学地应用数学cai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数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二)实验依据 1、传播学理论。按照传播学理论,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传播现象,一切用于教学的传播媒介,都必须从传播的有效性出发,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使信息接收者易于接受和领会。传播学的有效性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教学内容的数量、速度和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另一个人,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使本理论的实施成为可能。 3、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等。cai以其到交互性强、运算速度快、图文音象并茂、及时反馈结果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思维能力的空间。 4、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了能应对21世纪的挑战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应当是具有更多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 二、实验方法、原则与内容 (一)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本实验选择福州屏东中学初二(3)班为实验班,初二(6)班为对比班,两班人数分别为53人和54人,其数学前测成绩见附表1~3。 2、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比班采用传统媒体教学。 3、实验变量及其控制:(1)自变量:教学媒体的运用方法。(2)因变量:学期末两班学生接受同一份测验的成绩。(3)干扰变量的控制: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数量、基础、师资力量基本相当,教材、课时、作业、测试内容、评分标准完全相同;在实验过程中,不让学生知道在参加实验。 4、数据分析处理:本实验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不相等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并采用独立样本的z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的教学工作原则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本实验要求,在实验中我们坚持以下三大教学原则:一是效率原则。cai的目标是解决传统教学所面临的低效问题。因此,必须在教学时间、精力,费用投入相对恒定的情况下,追求最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是与传统教学媒体优势互补原则。计算机具有交互性强、运算速度快、图文音象并茂、及时反馈结果等优势,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用计算机,有的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很好解决,就不必采用计算机处理,应当运用cai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实现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互补;三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原则。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必须按照这个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实验内容 在教学中以《几何画板》为基本软件,并教会学生使用,教师讲课时可采用现有的工具软件(如word,powrrpoint等)作为辅助软件,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课题实验的目的,我们构建了数学cai的课堂教学结构,其过程如下图所示。其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内容是: 1、创设情景:良好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为掌握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其方法和途径是:(1)在教学过程一开始,提出对一节课起关键作用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学习新课题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2)围绕教学内容的引入、递进、深化,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3)围绕教学环节的衔接、转折延伸,创设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情绪激动的教学情境。 2、引导探究: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形式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数学,进而领悟数学中的精神和思想方法,必须要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cai为学生的数学活动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数学cai课上,学生可以观看教师演示或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从动态中观察、探索、归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数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3、组织交流:数学学习需要交流,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学习数学不仅需要听,而且更需要自己做和说,有机会探究观察,交流数学概念或原理的形成过程和答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而取得对知识本质共识的课。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运转状态,知识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交流反馈,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方式而获得。 4、变式训练:学生在探究、交流中获得的初步概念与技能,只有通过深化和熟练,才能切实掌握和应用,变式训练就是使之深化、熟练的基本环节。通过变式训练一是有助于排除非本质特性的干扰、容易混淆情况的干扰和复杂图形背景的干扰,同时还可提高新旧知识的可分辨性;二是扩大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应用的范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三是摆脱了"示范--模仿--练习"的习题训练单一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5、归纳小结:本环节是对已经得到的新知识或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疏理、概括、归纳和强化。即通过必要的讲解或设问引导学生对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适时归纳出带有一般性的结论,使其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或对原有知识系统进行改造、扩充、提高,使之包容它们,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 6、反馈调节: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反馈调节可以两方面进行,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课堂巡视、课内练习等途径及时了解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和讲解。二是学生通过网络教室的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偏差,弥补知识缺陷,提高学习效果。 (四)实验结果 1、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附表1~7直观地反映了本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班在前测成绩相近的情况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的优秀率比对比班提高了23.2个百分点,表6表示两班后测分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结果,两班的平均分数相差7.73分,计算z=3.14,p 0.01,说明实验班和对比班在测验的平均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从表中还可以看到实验班的标准差明显小于对比班,这说明实验班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成绩分布相对集中,处于较好的稳定状态。而对比班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属于不均衡发展。表3和表7是实验班与对比班前、后测标准分比较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仅与对比班相比有显著提高,而且与年级平均成绩相比也有显著提高。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班学生不仅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计算机操作水平、应用意识有很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第四届科技文化节中,我组织班级同学利用"几何画板"和"powerpoint"软件,自选课题制作课件并展示。陆娜等同学的"用运动的观点,特殊化的手段,复习四边形",以新的视角,创造性地对四边形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潘仲贤等同学的"菱形的画法",综合应用"几何画板"及几何的有关知识总结出菱形的六种画法,陈耀斌同学的"多边形内角和定理证明",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得到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四种证法,这些课件均获得了听课老师好评。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现代教学媒体对改进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讨论与思考 (一)cai技术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原因分析 cai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概括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cai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从外在形式上看,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形、图表,而多媒体信息符号不仅有文字,还包含图形、动画、图象、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形成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具有表现形式丰富、生动的特点;从内在结构上看,传统的文字教材及其辅导材料都是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顺序性很强,学生一般只能在教师的教授下获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而多媒体教材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非线性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的,其基本结构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节点内容可以是文本、语音、图形、动画、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节点大小可以是一个窗口,也可以是一帧或若干帧所包含的数据,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这种非线性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联想原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 其次,cai技术使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cai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单一形式,教师可以用大屏幕或网络的广播功能完成班级集体授课,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电脑,每一台电脑相当于一位助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学习进度,教师通过点对点的操作与学生交流,或通过巡回辅导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帮助,使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个别化教学得以真正实现。 第三,cai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讲"、"记笔记"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时以视觉获取的信息量最大,占83%,听觉次之,占11%,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讲强得多,而且还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三是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反馈。研究表明,学生记忆的半衰期一般为24小时,因而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利用cai交互性强的特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可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并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正确的结果得以强化,错误之处得以及时矫正。 (二)开展数学cai应避免的误区 首先,应用数学cai要留足师生活动的空间。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优点,改变了教师作图、板书费时,课堂节奏缓慢的状态,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有的老师片面追求这种快节奏、高效率,把整节课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存储在电脑中,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学生整堂课面对着屏幕,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了高效的"机灌",笔者曾听过一节多媒体公开课《椭圆》,从定义的引入到标准方程的推导,整节课老师没写过一个字的板书,所有内容全部由屏幕显示,教学速度之快连听课的教师都来不及记听课笔记,很难想象学生的思路能跟得上,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数学cai教学应注意留留足师生活动的空间。 第二,应用数学cai要注意选好切入点。cai有许多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交互性强、图文并茂、实时计算、运算绘图迅速准确等特点和动画、图形变换等功能,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但不顾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过多过滥地使用计算机,,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笔者曾见过一个辅助教学软件演示椭圆的画法及定义,软件利用计算机绘图的功能,动态地把椭圆画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给出椭圆的定义。虽然生动有效,但实际上老师在数学课上带上一根绳两个图钉,就能非常直观地画出椭圆,并由此很方便地导出椭圆的定义;又如立几中柱、锥、台概念的教学,用立几模型也比用cai更直观,效果更好。因此,数学cai要注意选好切入点,应当运用cai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应用数学cai要注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cai可通过动画、过程演示等手段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复杂的数学思维过程被更好地展现出来,变得易于理解,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是一味地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使学生轻易得到答案,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必须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去思考、发现、探索,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第四,应用数学cai切忌盲目追求"多媒体"功能。开展数学cai切忌立足于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来设计教学活动,一味地追求视听新异刺激。如有的cai课,整节课几乎充满了影视画面或动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答对了,就出现鼓掌声或来一段欢快的音乐,并出现一个笑嘻嘻的孩子的画面,当学生答错了,出现砸碎玻璃杯声或一串怪叫声并出现一个哭泣的孩子的画面。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喧宾夺主,干扰学生思考,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数学cai应尽量创设实验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目前数学cai中,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大多数课件都起着帮助教师讲解演示的作用。然而,把计算机引入教学仅仅是用大屏幕显示出来是不够的,还应尽量创设实验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 "实验操作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提高数学素养。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内容摘要]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动态地显示给定的几何关系;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安排课堂教学结构,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关键词] 电教手段、数形结合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面临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21世纪,既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也为我们带来新的挑战--世界各国将迎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取决于教育。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 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此的竞争态势是对教育的严峻挑战,现代教育技术在迎接这场挑战中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我国教育部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电教手段)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应用电教手段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一方面它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另一方面人机对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影响数学学习的心理素质主要有:求知欲望、意志力、动机和兴趣、自信心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1、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高中解析几何是综合运用代数和几何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特点之一是数和形的紧密结合,即利用方程的性质来研究相应的几何图形的特点,使几何图形及其研究实现了"代数法"。反之,如果给代数问题以几何解释,那么可以理解代数问题的直观意义,解析几何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把曲线(包括直线)看作是按一定的几何条件运动的集合,以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它的性质,所以具有数形结合的思想,运动变化的辨证观点是学好解析几何的关键。 电教手段应用于解几教学应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揭示教学内容中内在辨证关系,逐步使学生养成运用上述思想和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实质。基于此,应主动有效地设计出"数、形动态"演示特点,赋予它特有的魅力。即能够迅速改变变数,同步达到屏幕图形的变化,或屏幕图形的渐变;窗口同步显示变数的变化,并且演示过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演示速度可任意调整;可以随时看到各种情形下的数量变化或不变,图形的动或静,把"数"和"形"的潜在关系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教师根据呈现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或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提出的各种变数来观察、验证、对比、寻找一般规律和特殊属性。使学生能加深对几何图形的感知,敏锐地抓住变化特征,真正地将现代科技应用于辅助教学。 比如线段的定比分点概念的教学,对此概念的学习主要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定比分点的概念的成因是为了有效地确定线段的唯一分点p的位置,和引入λ值的意义,即在直线、线段上唯一分点p使得有向线段的比值λ与实数对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而理解定比分点的实质是通过线段的比"代数化"来确定p点的位置。可让学生积极寻找、分析、修正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思路:在屏幕上显示有向直线l,在l上设置两固定点p1、p2和一个动点p,开设变化值λ窗口,对于特殊点的位置,如p1、p2点,预先设置λ对应值(0及不存在)。动点p可用鼠标拖动,动态显示时,窗口同步显示相应λ数值。拖动的速度可自由控制,可快可慢,可停留于某个点。学生可亲手动手演示操作,使直线l时间各种特殊点:p1点、p2点、p1p2中点、p1p2的各种内分点、外分点等的位置与λ值关系显露出来。这样分点变化引起线段的比的变化特征,确实是直观、明显、连续、完整、精确,充分地揭示"形"(线段)与"数"(线段比)的一一对应关系。 2、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这种精巧的构思辅助教学的方式既是进行验证、探索的极好工具,又是创设"情景"的好帮手。它使数学许多内容推陈出新,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重点善于把握、难度易以突破、关键易于抓住。 比如在上抛物线的定义这个概念之前,我们认真研究了三个问题:①教材是怎样引进概念的,怎样扩展内容的 ;②怎样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③怎样有效组织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 因此,对此课件的设计着力于展示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本质属性。对此概念的学习主要要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到抛物线的概念的成因,即其是由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集合。其设计思路大致如下:先设置一定点及与该定点有一定距离的定直线,然后截取一段段长度不等的线段,作为"距离"d,作出以该定点为圆心,以该距离d为半径的圆,此即到该定点距离为d的点的轨迹;再作出与该定直线平行,且到定直线距离也为d的两条直线,此即到该定直线距离为d的点的轨迹上的一点;不断变换线段的长度,即改变d的大小,就可得到不同的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为符合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这一条件的点就是这条曲线。可以通过动画显示得出该轨迹的形状的过程,由此可引出抛物线的轨迹图形。 3、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动态地显示给定的几何关系 例题的教学设计着力于萌发解题灵感,启迪良好的思维策略。且有助于让学生领略数学美感,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就能够动态地显示给定的几何关系。 例如:例题: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a面abcd,则图中七个平面中,有几对平面互相垂直? 设计思路: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找到部分互相垂直的平面,但是要把所有互相垂直的平面都找出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根据立体几何中判断两平面互相垂直的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先依次显示图示中能与已知平面垂直的线段:pa、ab、ad,再显示cd、ab,最后显示bc、bd,边显示这些线段,边分析该线段所在的平面和其分别垂直于哪些平面,将这些平面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动态显示出来,就可清晰的判断出哪几个平面互相垂直了。最后,再排除掉重复的,就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这样,形象地应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较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对知识的讲述上又可贯穿启发式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多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主动、愉快地学习,并能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更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验到"领悟"的欢乐。 4、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教"而忽略"学"的现状,适当的应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为了在实际教学中体现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特点,我们在考虑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时,重点应研究四个方面:①科学安排一节课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②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③精心设计安排练习;④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认识活动,如操作、观察、测量、画图、解题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而电教手段的应用,可以节约传统的板书、画图等的时间,从时间上使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变长"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5、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在"教"而忽略"学"的现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可以说是对电教手段进行教学的最佳写照。的确,电脑技术的加速发展,正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表达、沟通方式,乃至改变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思考与教育 摘要: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 思考 教育 理解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有人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我也采用了同样的实验,果然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大部分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如有的学生说,打电话、看电视、玩游戏时要用到数字,到商场买东西付钱时也要用到数字;还有的说,放学回家要知道准确的方向和位置……。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 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数学中到处充满着辩证法,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教学中可这样渗透辩证的观点: 1.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系的扩充,代数与几何的结合,某些定理的推广,数学中发展的观点由此得到体现。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在数学中,线、面可以看成点线运动的轨迹,旋转体也是平面图形运动的产物,直线是向两边无限延伸的,在教学中作这些强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辩证法中运动的观点。 3.在数学中,正数与负数,整数与分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等,这些概念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加与减的转化,乘与除的统一,乘方与开方的互逆,在教学中强调这些规律,学生便能从中接受到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观点的教育。 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四、 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事实上,知识的发生过程,也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思路的探索过程、规律被揭示的过程等等都蕴藏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数学知识的特征,适当地选配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渗透,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数学思想方法。 注意挖掘隐藏于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是按照逻辑系统和认知理论相结合的思想来安排知识的顺序,并用演泽结构的方法把知识串联起来。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和定理等知识点以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隐藏于知识中数学思想方法,并象数学知识一样纳入教学目的和教材分析之中,在备课中,既备知识,又备思想方法,弄清每一章节包含了哪些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具体的问题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明确地告诉学生、阐明其作用,引起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和兴趣。 数学课堂通常是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较高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本文仅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就教于广大教师,以便在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完善。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探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摘要:情感是否融洽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本文从情感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两个方面阐述了数学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感教育 一、教学与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认知的过程;二是情感——意志——性格的过程。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单纯强调某一个过程只会事倍功半。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教学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有情感的交流。情感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源泉,以恰当的途径,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知识探究技能。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这些都是数学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枯燥乏味,巧妙利用情感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学中求乐、学中求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起师生间的思维共鸣,其教学效果显著。可以看出情感是数学教学的润滑剂、催化剂。 二、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或者消极、否定的反映倾向。它也是个人对学习所抱有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学习态度的好坏受到学习价值观的影响,取决于学习者对学习的价值和对个人意义的看法。学习的价值越大,对个人的意义越大,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就越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保持和谐多样的情感表现 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创设情景法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定理;用讲讲、练练或议议等方式上习题课或复习课。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 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做一些投影片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借助多媒体用动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图象变换的全过程,以交互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通过讲解祖冲之研究圆周率、陈景润勇探歌德巴赫猜想、华罗庚自学成才……使学生从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中获得榜样的力量。 联系生活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在更高层次上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才会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在教“黄金分割点”时,可以告诉学生,女士穿高跟鞋其实是把下半身增长,使上半身和下半身长度刚好形成黄金分割比,产生美感,所以不是所有的女士穿高跟鞋都漂亮。使学习越来越轻松有趣。 通过教师自身渗透情感教育。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并有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把讲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把听你的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可以把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传递每一位学生。 (三)进行及时恰当评价,强化学生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自我概念包括当事人对自己身份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我能做什么”)以及对自己的理想或要求的规划(“我应该怎样”)。学生的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于自身作为学习者的认识以及学习过程的认知体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与教师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对学生的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独到的见解,一回勇敢的尝试,一次进步的努力,都应及时评价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即使是错误或不够准确的理解,也应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及时引导和评价,让学生强化自我概念。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方式有许多,如:课堂观察、口述法、书面测试、调查报告、学生自评、作业评语等方式。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它独有的特点,不管用哪种方式都要注意做到:真实、及时、激励、表扬为主。就算批评也要语言委婉,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结束语 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针对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几点方法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具体实际,提出自己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如何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背景、如何更新学生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自己在山区中学数学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特别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学校)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解求值题:已知(a+b-5)²+(a-b+7)²=0,求(a²-b²)+(a+b)²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①(a+b-5)²+(a-b+7)²=0,②(a²-b²)+(a+b)²,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²-b²)+(a+b)²=(a+b)(a-b)+(a+b)²,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 (2)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 (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谈到的“探索规律”这一节就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四、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山区的农村中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农村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44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什么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本地区的学生都打过篮球),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的明显。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的将讲授法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特殊教育论文:试析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认识与思考 论文摘要:新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实现由教到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特殊群体的聋哑学生,将来到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机会少之又少,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业又远比正常人困难的多,这对我们特殊教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特教工作者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方面,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应该是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应是学习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增加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与认识生活。特殊教育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过体验生活提高生活方面的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生活感悟水平。教材中有的词句描写的情景和聋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低年级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春天来了》时,可以做充分的课前准备,给聋生展现春天的景象,勾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记忆。上课前,可以组织孩子们走出校园去踏春,郊游时可以拍照片,比如春天郊外的美丽景象、孩子们活动的情景,之后把这些图片资料加以整理,制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给孩子们展示“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画面,还可以让他们观赏更多春天美景和他们自己活动的场面,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春天来了,春天真美丽”这句话的含义。学生通过欣赏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回忆郊游时的情形,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活动中。到了朗读训练时,虽然只是几个词语和短短的一句话,但是他们却读得那样认真,从他们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聋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特殊教育的语文教育更要走近聋生,走进生活,注重让聋生去感悟、去体验。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更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特殊教育论文:浅析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美术教育;关怀;生活 论文摘要:在缓解精神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改观心理状态等方面,美术教育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逐渐成为了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特殊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十分独特的一类教育形式,由于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生理或者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特殊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与常规教育相比都有较大差异。特殊教育的目的往往不在于教授知识的深度,而关注于特殊教育群体精神和心理上的变化,致力打开特殊教育群体心扉,扫除其心理阴影和障碍,能够走出阴霾,更好地融入到与周围人之间,进行较为正常的社会生活。 在缓解精神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改观心理状态等方面,美术教育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在压力不断增大的现代社会,美术艺术已经成为了社会人群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一种有效方式,而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发现了美术教育对于抚慰心灵,释放心理压力的明显作用,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逐渐成为了一种教学方法。关于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1.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的优势 1.1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 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美术教育在形象性和生动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对于聋哑儿童,由于其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受到较大的限制,于是视觉感知便成为其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而美术教育中可以运用大量的运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述相关的知识,一个个的画面有效地弥补了聋哑儿童听觉上的不足。不仅如此,当学生想和周围人或是老师交流、沟通、甚至是讨论时,除了传统的哑语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大丰富了聋哑儿童的表达方式,也加强了他们与正常人群沟通的能力。 1.2 良好的心理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很容易引起观赏者的共鸣,进而进行发散式联想,对其心灵产生影响甚至是震撼。特殊教育受众是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自闭症、妄想症等等。在这样心理因素的影响之下,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要大打折扣,而美术教育可以在教学中展示大量表现真、善、美元素的作品,教师可以这些作品为突破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美好且积极向上的方面。例如通过赏析《自由引导人民》,来与学生讨论为了取得自由和尊严,多少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乐观,不畏艰险,这些教学内容对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从而为其他教学带来便利。 1.3有效地多感官协同训练 美术教育一般包括了赏析和创作两个部分的内容,而当中又涉及到色彩、搭配、比例、构图等一系列的因素,通过赏析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表达能力,而创作更可以将学生的手、脑等多个部位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对于智力有缺陷的学生,这些训练对于开发其智力和激活大脑部分功能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特殊教育中开展特殊教育的方法 正如前文所言,特殊教育中由于受众包括了聋哑、残障、智力缺陷、心理缺陷等一系列的非正常人群,所以其开展美术教育的方法与一般教育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2.1加强理论教学的融合 基本的美术理论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但是考虑到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理解和表达能力上的缺陷,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应该更多的放在感知和感官的训练及开发上。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大量的美术基本理论融合到趣味化的教学之中。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描绘一定的场景,待大家绘画完成之后在课堂上集中进行展示,再一起评选出大家觉得“最好看”的作品,在这里要注意,我们不要用深奥的理论去引导学生,标准就是简单的“觉得最好看”就行了。之后我们再组织大家讨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那几幅画得“最好看”,是不是在色彩搭配、画面比例、布局等方面有一些优势?在这样的引导之下逐步将色调、构图等美术理论引出,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和自然。 2.2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性,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更需要将学生的需要放大,更多的关照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围圈的座位布置形式,教师站在中间讲课,以拉近和学生的亲近感,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作品多鼓励多引导,必要时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轮流在圈的中间和大家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使学生敞开心扉,加强与周围人的交流与融合。 2.3以生活为素材 特殊教育的美术教育应该将素材锁定在学生日常所见所闻的事物,而不是高深的名作或是费解的大师作品,生活素材可以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同时也可反过来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我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解生活中的电话、自动售票机、公交车等事物,之后再让学生一边练习画这些事物一边讲解它们的功能。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美术动手的能力,更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美来源于生活,学会用开放的眼光去搜寻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这其实达到了特殊教育中较高的层次。 特殊教育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当中的美术教育对于改善和提升特殊教育有重要意义,只要我们多总结和创新,善于引导和关怀,相信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一定可以迈上更高地发展平台。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书籍读书心得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习惯势力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发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八九十年前是这样,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他全然不管学生怎么学,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学生就怎么学。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它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它可学的内容。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它。老师除了教课本知识,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特殊教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2 7月,正处于炎炎盛夏。我们有幸地成为武汉市教科院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班学员,为期五天。虽然武汉的天气酷热,而且暑期和爱人相聚的时间减少,但我在这几天却又快乐又充实。此次培训形式多样,有武汉市十佳教师雪湘明讲座、华师博士邓猛特校校本教材开发介绍、华师教科院雷江华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心得交流等各种活动。这些如春雨,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心田,不仅使我在理论上得到了指导,基本技能上得到了提升,而且让我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得更高了。现将在培训中所感所想小结如下: 一、初步接触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了解校本的开发。 邓猛博士先带着我们一起温习了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现状,以及特殊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美国教育制度很好,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其费用是由当税收津贴的。还设立双语学校,以ESL课程由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帮助因为语言障碍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孩子,减轻在过渡期间遇到的苦难。在家教育方式也适合,但是父母要使用经过鉴定的合格教程,而且要由一位合格教师监督。 特殊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要首先有特色,必须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必须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教材内容的选择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面向未来社会生活;以儿童现有经捻为基础;科学的知识与规范语言表达,寻找典型范例与主题活动等。 以后,我将用这些知识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保护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残疾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拓展心理学的点面视野,理解儿童的困惑。 华中师范大学博导雷江华讲的《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没学过这些知识,以为孩子们是故意听不懂老师的讲课,练习时老是出错,接受新知识慢了几拍。现在知道了,他们有认识发展的矛盾和障碍。 如何解决特殊儿童认识发展的矛盾和障碍,我们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让学生在感受爱的过程中,理解爱,学会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他们身上显现的亮点顿时让我开拓了思路,自己平时碰到的难题或许换一个角度就能很好的解决。 其实,每一个残疾学生都是好学生,他们身上有不同的闪光点,只是有的没被我们老师发现罢了。我暗下决心今后也一定会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残疾学生的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残疾学生身上。 三、展现聋生舞蹈之特色,感悟美 武汉市特殊教育教研院文洁教师带我们观赏《千手观音》舞蹈节目,然后介绍我们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舞蹈是一种视觉强烈的课程,所以非常适合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人为本的艺术形式,是表现生命、情感、美这三大主题。我们可以通过基本功的训练、加大模仿练习、渗透意念、气息的方法教授他们,使他们得到心灵美的升华。现在,我知道了聋生具有听觉、动觉对内在节奏的感知,要好好利用这个特点发展他们的优异之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更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充电,才能适应我们的教育发展。校本培训与时俱进,给我们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当然,有些理论知识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细细琢磨、思考。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进步! 特殊教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3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分上、下两篇。上篇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和相关成果,并予以分析、概括和梳理,全面、系统、深入介绍了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方法的有关理论和具体技术,观点阐述正确、内容结构合理、资料介绍详实、方法可行性强、行文条理清晰。下篇汇集了30个接受教育干预的各类特殊儿童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来自特殊教育的实践,贴近鲜活的生活和特殊教育实际,能为读者尤其是特殊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丰富的有关各类特殊儿童特点、教育评估以及康复训练的成功经验。 下篇的案例分析小魔王转变法、松开紧咬着的嘴,通过对文中小彬、小军的训练,使我体会到了对待这样的孩子,在训练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和训练手段,不仅从儿童本人、班级集体、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着手,而且将各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并能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及时纠正,使儿童的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又如案例肚子疼痛的背后,通过读这一案例,让我体会到了对于轻度弱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功能,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增强自信;要运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感到同学的关心,消除交往的顾虑;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理解孩子的想法,维护孩子的心理需要,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训练要持之以恒,因为智力落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作为老师要有充分的耐心。 再如案例我也会打电脑,文中小青学电脑收获的知识,改变了我认为弱智儿童学电脑是不可能的错误观点。首先,弱智儿童虽然学习能力差,身心各方面存在缺陷,但是具有学习电脑的能力。通过以上事实也证明,弱智儿童学电脑是完全可行、可信的。其次,他们有掌握和使用现代化工具的权利。全社会要爱护、欣赏他们,为他们提供尝试现代化工具的机会。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他们的发展,爱护、欣赏他们,为他们今后能适应、融入信息化社会打下基础。 案例学习成绩提高了,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教育者自己要树立信心,认识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所以要避免急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宽容地对待学习困难学生,并且信任他们。在教育中,要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帮教,使学习困难学生获得进步。其次,帮教应该从重新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判定一个学生有学习困难后,要找出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也要发掘其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学习的自信心。最后,要为学习困难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接纳的学习氛围。 其他案例分析也都带给我不小的收获和不同的感受,但由于时间仓促,我只是大略地浏览了一遍,没能够进行深入思考。今后,我会继续研读这本书,让书中成功的经验来指导我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好地学生服务。 特殊教育论文:浅析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特点与专业发展途径 摘要: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特殊教育教师是关注并探究生命存在的职业。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职业要求的高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特殊教育教师要成为专业人员必须经过漫长的学习历程以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因此探究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聋童 语言沟通 语言教育 1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 1.1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性质: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的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职业。特殊教育教师是关注并探究生命存在的职业。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职业要求的高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 1.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然而对于特殊教育教师,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角色定位是不够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角色更为多样化。 首先,特殊教育教师是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角色要求教师应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而且要求掌握一定的医学、康复学和心理学测量评估的基本常识。 其次,特殊教育教师是学生缺陷的补偿者和潜能的开发者。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学生缺陷补偿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取长补短。教学应是发现并满足学生需要的一种行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智能强项是个体潜能开发的重要依据。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也不例外,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没有“残废”的概念,只有智能结构的差异。 再次,特殊教育教师是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所谓差异教学,我国学者华国栋认为,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美国学者diane heacox认为,差异教学是指教师改变教学的进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无论何种定义,国内外学者均强调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等需要,要使所有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促进自我教育。 最后,特殊教育教师是富有同理心的人。同理心,英文表达为empathy,简单地说,就是将心比心,即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其感受及内心世界,并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与有各种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交往中,不仅应具有同情心,更应富有同理心。富有同理心,能使教师学会倾听、学会了解,进而使教师真正懂得学生及家长的心态和想法,教师在正确地表达出同理心的同时,能够让对方感受到,并最终促成他们在态度、行为、心理等方面的良性改变。 2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专业化概念产生的根本动因是人们关注教育质量和强调教师地位与作用的产物。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同时,这一概念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因此,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目前国内所倡导的教师专业化主要针对普通学校的教师,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也多指向普教的老师。在特殊教育领域里,还没有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作明确成文的规定,而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体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特殊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基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要求之高、扮演角色之多,关注并探讨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 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尽管在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育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1)长时间没有正规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构;(2)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存在诸如专业课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结构不完整、办学经验不足、培养模式有待改进等问题,此外,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培养目标和规格等方面也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证;(3)特殊教育师范生就业体制没有理顺。一些地区对特殊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高、投入不足 、支持不到位等,间接地导致很多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毕业生不愿从事特殊教育而另谋他职。抛开以上原因,有志于特殊教育的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职往往也并不一帆风顺。 2.2 特殊教育教师职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专业化的理论认为: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教师,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因此,为教师提供必须的职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在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后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1)特殊教育教师学历提高、学位获得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存在根本性的联系;(2)教师进修的课程内容未能满足特教师资的实际需要;(3)职后教育的模式基本上定位在受训者听讲,课堂主义、本本主义;(4)职后教育只是满足教师的个人利益,未能真正服务于学校的实际需要;(5)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6)教师职后教育的目的性与提高,改进自身工作的联系不密切;(7)提供进修者与进修者的关系往往是单方面的,二者不存在合作关系;(8)教师所习得的新思想、新观念与学校内部旧有的组织与运行方式不相吻,不利于教师将进修所学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改革。 3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特殊教育教师主要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与教育对象相关并对教育成效产生重要影响的其他因素的复杂性,使得他们面对的情况往往比普通教育更为复杂和典型,这决定了对教师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更高要求,而不是相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历与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样历程,甚至更为漫长和曲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历程中到底能走多远,发展到何种程度,取决于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取决于政府和学校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如何;另一方面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完善的要求。因此,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问题。 3.1 从整个社会教育的宏观角度:从整个社会教育的宏观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拓展渠道:(1)改革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素质。随着国家整个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也必然会改变,在打破传统定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可借鉴西方通行的培养模式,先取得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再经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同时,还要完善特教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根据教师所达到的层次和水平授以不同档次的教师资格证书,以调动教师参加进修的积极性,对达到一定要求的教师提高其待遇,使教师素质得以提高,教师队伍能够比较稳定。(2)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为其顺利开展工作提供必要且有效的支持。(3)持续稳定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3.2 在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的微观方面:在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的微观方面,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鼓励教师通过多个渠道,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进修。鼓励教师报名参加短期非学历培训和长期学历培训,参加校际经验交流,尤其是要鼓励教师与普通学校建立联系,到普通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帮助教师走出校园,开阔视野,在学习中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调动起自我进取、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2)奖励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尤其是参与推广新教学或教育法的教师。这有助于教师创新,有利于培养反思型、专家型教师人才,还有助于增强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3)改进学校的文化和教学生活,增进教师对教育未来前景的兴趣,建立合作、团结、互助的教职工集体关系和团队文化,强调在教师个体的发展中,发挥教师集体的积极作用,增强教师个体的团体归属感。(4)开展定期与非定期的专题培训,以帮助解决教师某个时期或某个方面的特定问题。如计算机网络实用技能培训、心理辅导专题培训、有关某项实验课题的培训、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的培训,等等。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初探 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特殊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德育、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了解和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特殊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达到德育与心理健康同时教育的目的。 特殊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针对以上的论述,我认为在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与家长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来得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 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少年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在这里学习的儿童少年是社会的不幸儿,在社会和家庭中他们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视,很少能享受到温暖和爱,这就使他们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胆小任性、蛮横无理,动不动就表现出一种防卫姿态,丧失自信心,自卑心理突出……这些病态的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淡化,使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强化。其实有时候这些看起来好像是不道德行为,但实际是这些儿童少年的某种器官功能缺陷所造成的,教师必须从这些孩子的生理、心理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处理,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集体的温暖,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培养。 作为每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时刻都要立足发展中国的特教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做好,从而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党的教育事业。 特殊教育论文:浅谈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美术欣赏课教学与审美评价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美术欣赏 教学特征 审美价值与评价 【论文摘要】针对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美术欣赏课程出现的问题,结合特殊教育的对象,按照特殊教育教学的特征与规律,提出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特征,以及审美价值和评价。 一、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教师而言,欣赏教学难于实践教学。一般情况下,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在欣赏传统的艺术作品时,只能够欣赏一些具象的图像资料,而对于图像后面深层次的内涵(绘画风格、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理解起来就很难了。这是因为听力有障碍的聋生,由于学生身体的原因,造成他们接触正常社会较少,与人沟通困难,一时无法超出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和经验范围,由于受到自身审美欣赏习惯的局限,进而审美素养和欣赏水准比较低。使美术欣赏课程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如果美术教师没有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来启发引导他们,那么,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对特殊学生进行“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简单的日常美术课程所能做到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需要有个漫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学生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写实(再现性)作品,而对于比较抽象(表现性)作品就不知所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聋生的审美与欣赏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视觉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混乱了。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特殊学生群体时,教师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通过欣赏具象或者抽象的艺术作品种,体会到自我思维意识中潜在的某种审美能力的存在,并与作品之间形成一种情感的交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每个特殊学生的知识结构、家庭环境、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的文章,从中选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身体有残疾学生群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在的相关联分析与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在的判断,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听力有残疾的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们了解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或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尤其是针对听力有残疾的特殊学生,他们本身就有某些程度的自卑感,面对陌生作品时,更容易产生陌生和无从理解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活动中,要及时的调动学生的主观审美情绪,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始终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比较明显,而表现性内容则比较隐蔽。这些都需要与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进行详尽讲解。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学生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例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安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在学生的评价之后,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比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尤其是对于听力有障碍的聋生,他们在听力损失的同时,身体其他器官比如眼睛就比较灵敏。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特殊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特殊学生群体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到理性的高度。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聋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聋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特殊教育论文:构建适应省情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的策略调研 [摘要]文章采用问卷法对湖北省特校师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省特校师资数量、质量和结构比较合理,职前教育覆盖面广,职后教育渠道畅通,但也存在在职培训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等问题。文章提出了完善“前后融合”“三方参与”的师资培训体系;政策支持,建立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校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四个方面的适应省情特教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策略。 [关键词]特殊教育 师资培训 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了解我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发现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各省以及国外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探究构建适合省情的完善、开放、高效的特校教师专业化继续教育体系的对策,以期提高特教学校教师专业素质。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了1165名专职教师,覆盖湖北省襄阳、宜昌、荆沙、黄冈、恩施、武汉、咸宁、十堰8个片区培智学校、聋校、盲聋培智合校、盲校、盲培智合校、聋哑培智自闭症合校等66所不同残疾类型的特校,占全省特校的86.8%。其中,随机抽取各校义务教育、高中和幼儿教育阶段的不同学科(如语文、数学、律动、音乐、思想品德、美术、体育与健康、社会自然、物理、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英语以及心理辅导)、不同专业层次(市级骨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一般教师)、不同教龄(5年以下、6~10年、11~15年、16年以上)的教师。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将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进修、在职培训和专业分布等要素编制成问卷,包括教师队伍的现状、职前教育情况、在职培训情况、职后学历进修四个方面共32个问题,其中28个问题为选择题,4个问题为开放式问答题。即职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专业成长中的期望与途径,在职培训的动因与效果,以及对职后进修的意见与建议等。对全省66所特校教师进行了调查。 本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107份,回收率为95.01%。 三、调查结果 1.湖北省特校专职教师队伍的现状。湖北省聋、盲、盲聋培智合校、盲培智合校、聋哑培智自闭症合校、培智学校的在职教师1802人。学历结构显示:本科学历教师占75.4%,硕士比例为0.2%。教师的年龄结构合理。其中,普通教育的专业毕业生占教师总数的51.3 %。从职称结构来看,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人数最多,占教师总数的40.4%。 2.职前教育情况。问卷调查主要涉及职前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途径;是否参加过特殊教育岗前培训,以及目前所教学生年级、班级、人数、障碍类别、科目等几个方面。全省特校中,职前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为325人,占教师总数29.4%。在接受调查的1107名专职教师中,学习普通教育(如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普通师范),但在学校选修过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有43.2%,学科教育(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的有27.4%。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之前,89.2%的人参加过岗前培训。 3.在职培训情况。在职培训主要涉及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培训形式、培训安排、培训效果和建议等几个方面。在1107名教师中,有96%的教师接受了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关于参与在职培训的目的(该选项为多选),学历进修最多,占46.1%;学校规定的占14.51%,日常教学工作需要的占21.01%;学校安排的最少,占12.9%;其他占5.48%。 关于参与在职培训的形式(该选项为多选),特殊教育培训班占55.14%;专题讲座占39.82%;学术交流占5.04%。可见开办培训班是在职培训的主要形式。 关于培训的组织级别,曾经参加过校本培训的教师人数为1107人,占100%;县区级培训的850人,占76.78%,省市级培训有227人,占20.50%;参加国家级培训的30人,占2.72%。 关于培训的效果,即对教 的现实工作有无帮助:认为帮助很大的占36.7%,有些帮助的占41.21%,认为帮助很小的占2%,其他占20.09%。 关于培训的建议,有两个部分:一是岗位置换培训,开展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与特校教师的岗位置换培训,每年的春节,安排特教专业学生到特校顶岗实习,特校教师来学院进行专业学习,以缓解特校师资的不足。集中培训的时间安排在4~6月,便于培训教育教学管理。二是分科分类培训,开展智力落后教育、聋教育、自闭症、听障教育教师分科培训,主要侧重学科教学设计与技术培训,便于按需施教、经验交流与分组研讨。 4.职后学历进修。从特校教师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正在进修的新学历来看,特校教师的学历亦正在逐步提高之中,尤其是 1995~2009年期间,特校教师的第二、第三学历提升速度很快,逐年呈上升趋势。 在调查1107名教师的过程中,无论是第一学历还是第二、第三或正在进修的新学历,学习或进修的学校都是以普通师范院校为主,25%的教师选择了特殊教育专业学历进修。这对落实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十分重要。 四、问题与原因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不能适应特殊学校布局需求。传统以聋哑为主的县级特校存在招生与办学困难。比如,十堰、襄阳、荆沙市辖区特校比较明显。生源结构变化对特殊教育转型提出严峻挑战。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包括随班就读的智障学生共有18882人(占三类残疾学生的36.8%),还有902名智障儿童和121名精神疾病儿童没有入学。面对日益攀升的智障学生数,聋哑类特校已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急需进行转型或增设发展智障专业。2.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偏低。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总量不足,省内教育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编制给予了极大倾斜,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2004年,武汉市明确了盲校1∶5.2、聋校1∶6.5的定编标准。2010年湖北省特殊学校专任教师生师比10∶1,相对低于江苏等其他发达的省市。特殊教育教师跨专业、跨科目、跨年级、跨残疾类型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除智障教育教师之外,康复师、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十分缺乏。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2010年,全省25岁下教师仅为57人,所占比例为3.81%。年轻教师比例较低。三是教师职前培养不足,国内高等特殊教育高校,专科、本科层次的生源萎缩,导致职前培养不足。 3.在职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实效。基于学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培训的质量无法保证。有78%的省级特校骨干教师认为以前我省开展的特教培训,其效果为“一般”。 培训内容主要侧重于特殊教育的理论,缺少实践课程;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等,造成了培训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培训效果事倍功半。 4.教师待遇有待提高。目前我省执行的特殊教育津贴占教师工资15%的标准过低;部分残疾老师因受语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影响,职称考试屡次不过的情况较多,导致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从特校分流。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机会较少,相关待遇难以兑现。 五、对策及建议 1.完善“前后融合”“三方参与”的师资培训体系。在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基础上,特教主管部门建立“前后融合”师资培训体系。构建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培训、职后学历提升的通道,特教主管部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和特校共同参与,三方面加强联系和合作。培训团队主要由华师大的教授、襄樊职院的专家、片区校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教师组成。项目支持,优扶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好特教专业,在重点实验室、校内实训室、师资培养、校校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与特校、康复训练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师范类课程+学科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十二五期间,实行五年制单独招生制度,用好国家助学金、省级助学金、院级奖学金的评定政策,吸引优秀农村地区的初中毕业生报考特教专业,扩大现有的招生规模,从源头上解决特教师资队伍来源不足的问题。 2.建立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三方分担制度。政府、财政局等部门制定《关于建立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的意见》实施细则,明确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合理分担办法。培训经费的支出可采取各地教育局、学校及个人三方面共同分摊的办法。政府支付培训费、学校支付教师的交通与补贴 、教师支付生活费等。边远山区的几所特校、随班就读教师实施免费培训。 设立特殊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或学术奖励基金制度,主要落实省内特殊教育名师、省级一等奖、国家级教学竞赛获奖教师的相关待遇等。 3.提高特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高校参与,课题拉动。依托省教科所和省教研室,引导探索研制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方面的课题,龙头校每年都有研究课题。搭建全省特校网络教研平台,全省8个片区的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交流工作,学习新政策,研究新问题,探寻新措施。通过教科研,使广大青年教师掌握理论,提高能力,勇于创新,敢于开拓,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同时,办好会刊。依托省教育厅基教处、特教专业委员会办好两刊(《特教天地》《武汉特教》),开辟学术争鸣专栏,按期出刊,为教师教研提供阵地。 4.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主管部门组织,特教专业委员会参与,根据教育部关于《特校暂行规程》的有关要求,将队伍建设作为评估的a类指标,研制特校现代化要求的评估指标体系。在省内逐步推行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联合,面向社会招考信息,公开招考,严把教师的入口关,择优聘任。逐步实施省级、市级和校级督导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特校教师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特教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晋升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主要参考指标。加强随班就读教师的教学督导,逐步完善分配制度,激励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管理方法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残疾人是必然要出现的一个群体。为了使残疾人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能够更好的生存在这个社会,特殊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点部分。特殊教育在社会中承担着残疾儿童适应社会的重任,因此,国家要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为了使我国特殊教育能够深入到每一个残疾人。本文重点就残疾学校在德育管理方面应当考虑的问题入手,分四方面讨论了德育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管理;方法 在国家加大特殊教育工作之后,我校积极参与其中,成立了一所以培智教育为主要工作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成立之后,主要以残疾儿童为主。从日常生活入手,逐渐培养残疾儿童的各方面素质。为了使得这些儿童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当前的社会中,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许多的引导以及教育。通过不断的摸索研究以及实践教学,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可以应用到各个学校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特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能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健康成长,同样是对心灵的洗涤。有人说,一个整洁的校园能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性。就像每天都是崭新的,每天都是不一样的精彩。所以,美化校园同样是育人特色,启迪智慧,激发灵感。也正是我们学校多数是特殊学生人群,更应该关注到细枝末节,爱护花草,可以教会他们懂得关爱他人。将每一个死角打扫干净,也会让他们的自卑心理随之挥去。让他们体会到无论是谁,哪怕是校园环境无人问津的死角,同样是值得关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培养出非常高尚的道德。 二、有效开展喜闻乐见的校内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娱乐活动,这就是在现代各大中小学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实质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多动手,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外活动中,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事业观,并且提高他们在社会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更好的接触社会,培养出对社会的感情。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更加的团结友爱。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科学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除此之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征文比赛,例如说《给父母的一封信》等等,促进学生的感恩意识,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美满,家庭更加和睦。 三、有计划地开展主题班会课,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每个学生接受的教育,是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项性格完善的课程。不得不说主题班会是德育教育的最传统也是最广泛应用的方法。这就要求每次班会都要定好方向。可以借助同学们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引出,也可以通过近期舆论热点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在班会上增长见识,完善品质。让他们在校园的小圈子里也能体会社会正能量,让他们不仅懂得摄入书中宝库,又能为他们提供一双睿智明亮的眼睛观察世界。主题班会课的点睛之笔在于课件的准备是否充足,老师的讲解是否到位,插播的视频是否精彩等等,这都是开展德育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关键。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俗话说得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在校园管理制度中分外应景。学校这个大集体想要规范化管理,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这样才能让广大师生合理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分内之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司其职,积极向上,让学校的至高理念深入每一个师生心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平台,设立文化小标兵,艺术小标兵,等。让学生们的天分充分被挖掘,营造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同时要关注到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其多提供表现机会,同时设立奖学金项目,对优秀学习榜样要不吝奖赏,进而增强学生荣誉感与自信心。设立计分制评奖评优,安排值日生并责任到人,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小主人翁,这样班级会更加便于管理,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也会蔚然成风。 五、结论 结合我国的现状来分析,特殊教育的发展和壮大给我国广大的残疾人群体带来了希望,并且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社会群体的稳定以及和谐。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我们应当将德育教育的管理放在首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以及能力,引导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以及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在教育的过程中,想要德育管理的顺利实行就需要社会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只有在众人的帮助下,特殊教育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障碍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不断发展,然而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制度却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影响着特殊教育人才的去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殊教育的发展。课题组在已有的前期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特殊教育;薪酬;障碍;对策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任务艰巨,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且作为地域广阔和风俗文化多样的中国,每个地方的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都不一样,考虑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城市贫富差距和社会风气先进性等,很难制定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薪酬制度,这也给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的落实和实施带来较多障碍。 一、我国目前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存在的障碍 (一)特殊教育津贴增幅小。特殊教育津贴是对从事特殊教育编制内的教师的一种鼓励性补贴。1956年,我国就设立了特教津贴,也就是在基础工资上再另外加发15%的补贴。然而61年过去了,如今的社会经济形势与当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已是今非昔比,15%的特教津贴对于教师而言已经失去了所谓的鼓励性质。即便是如此低的标准,有些地方政府也不够重视,而一些重视特殊教育的地方政府,提高了一定比例的本地区特教津贴,个别地区还把特教津贴纳入了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并且在该岗位退休教师的退休金。尽管如此,从总体上来说,因为定的初始标准过低,导致全国范围内特教津贴的实施标准仍然是一片乱象。(二)特教基础工资偏低。特殊教育教师要面临的是一群有生理或心理上疾病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生活不能自理,且存在沟通障碍,不能确切地感知正常人的语言和思维,很难引导,这给特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特教教师要付出比普通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管理教导这些孩子。但是特教教师的基础工资却比同级普通教育教师要低,工作艰辛而回报少,特教教师在物质和精神都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这对于留住特殊教育人才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三)特教绩效考核无优势。特殊教育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与普通教师一样,并未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但事实上,特殊教育教师教学难度及心理压力更大,他们的教学要求更高,需要具备与残疾学生交流沟通的专业技能,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管理学生的生活,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外,面对特殊的孩子,还要因材施教,然而学生的反馈却不一定有成效,这样的长期教学会导致特教教师身心疲惫,成就感缺失,甚至想退岗离岗。所以,在绩效与考核上理应向特教教师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给予他们额外的物质精神奖励,减少特殊教育教师的流失。(四)特教职称晋升困难。职称的评定关系到教师工资、晋升以及以后的退休待遇,是很多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称晋升并没有考虑到特教的特殊性,只是纳入普通教育职称评定体系同步进行,需要、课题研究、学业成绩评定、普通话等职称评定“硬条件”,这些都是完全依据普通教师的条件制定的,因此,特教教师的反响十分强烈。特教教师的从业资质也与普通教师有很大区别,特教教师从事的是“康复教育”、“医教结合的教育”,既不是单纯的医学,也有别于普通教育。然而目前无差别的评定标准并不利于特教师资队伍的培养,更不利于调动广大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评比名额少之又少,在评选特级教师时完全不考虑特殊教育的特殊情况,和普通教师一样的标准,看似平等,实则很不公平。如果这一基础性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极其不利于特教教师队伍的稳定。(五)特教教师编制名额少。相对于普通学校教师而言,特殊教育教师的编制名额十分有限,有些特教教师从事了数年的特教工作,却依然不能入编,这对辛勤耕耘的特教教师们来说有很强的挫败感,因为没有入编,就意味着享受不到特殊教育教师正常的福利补贴,不能满足物质需求,精神上也得不到很好的激励,会导致特教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最后可能会造成特教人才的流失,不利于特殊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破解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障碍的必要性 (一)破解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障碍是吸引和留住特教人才的关键。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大,工资低,保障差,导致特殊教育行业成为一些毕业生选择就业对象时一开始就抛弃的行业。因此,提高特教教师薪酬待遇对于吸引和留住特教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二)破解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障碍有利于激发特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特教教师的投入如果能得到更多的回报与认可,这无疑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们工作积极性,增强职业认同感,使特殊教育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从而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三)破解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障碍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待遇,缩小与普通教师的薪酬差距,并适度增加特教补助津贴,是对特教教师工作的一种认可,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 三、完善特教教师薪酬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二)充分考虑到特殊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并且按比例享受额外津贴,来吸引和留住人才,更能调动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性,最大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三)深化体制改革,将特殊教育事业作为行业重点来对待,借鉴和吸收国内外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系统,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保证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开,通过对绩效评估系统的完善和薪酬激励机制的健全,才能更好的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满意度,打破重重阻碍,营造高效合理的环境。(四)当地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作为特殊的群体,更应该受到政府政策和相关法律规章的保护,不仅在物质薪酬上,更要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精神上的满足。在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上做适当放松处理,并妥善采取优惠政策。(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他们为特殊教育行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了一生,就应该也必须得到应有的荣誉。在社会保险上向这些劣势人群提供“保护伞”。社会保障就像是他们最后一道安全线,只有真正保障了他们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让特殊教育教师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充分发挥乐观热情的工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伟大事业中。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探讨 特教学校的学生由于在生理方面有所缺陷,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培养聋哑学生坚强的意志,我们可以利用体育教学来引导他们积极的投入到体育活动当中去,并感受运动的快乐。体育课程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养成勇敢坚强、团结合作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体来说,对特教学校的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有哪些科学的方式呢? 一、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我们不仅仅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学习方面也是如此,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体格,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集中注意力,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在开展特教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时,教师首先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核心,让体育课为特校的学生带来更加快乐的学习体验。众所周知,聋哑学生往往在听觉方面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因此他们无法像正常的学生那样进行体育训练。而在特校开展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说在开展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快乐教学的方式来让体育课程成为聋哑学生放松心态、感受快乐的途径。我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会将体育课看作是聋哑学生放开自我的时空,所以我经常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简单的小游戏,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来帮助同学们在体育课上获得更加快乐的上课体验,让同学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流汗,在流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比如说简单的赶鸭子游戏,这个游戏的方法是在地上画一个圆圈来代表池塘,然后准备一根长的竹竿,在学生当中选出一个人来赶鸭子,其他的学生则扮演鸭子。游戏开始,赶鸭子的人手拿竹竿,竹竿的另一头要接触地面,通过来回的奔跑走动来追赶其他的学生,其他的学生要在画的圈里面进行躲闪,从竹竿上面跳过去,如果谁在躲闪的过程中触碰到了竹竿,他就成为下一个赶鸭子的人,继续游戏。这个游戏参与性强,并且形式简单,广泛地被学生所接受。 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对于聋哑学生来说,他们其中的大部分的人内心都是比较自卑的,由于在生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情绪敏感、内心自卑、容易暴躁、严重孤僻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是聋哑学生身上所存在的一些特点。因此对他们开展体育教学要比对正常的学生开展教学难的多,所以笔者建议在开展教学时可以从兴趣方面入手。不论一个人在生理方面存在怎样的缺陷,只要他的心理是完整的,那么就会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够培养聋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那么相信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会有积极的影响。培养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我们要遵循的唯一的一个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说要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学生能够乐于接受的教学策略。举个例子,我在开展跳绳教学的时候,为了能够让聋哑学生产生对跳绳这项运动的兴趣,在教授技能的准备部分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小活动,这个活动的内容就是躲闪跑动的长绳,同学们跑动的速度由慢到快,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家对于体育运动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能够充分的热身,对跳绳这项运动产生初步的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热情。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开展完教学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设置一些相应的奖品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三、明确体育教学重点 由于聋哑学生和正常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要根据特校学生的特点划分出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可能体育运动是为了增强技能,但是对于聋哑学生来说,他们在体育运动方面可能天性比较弱,因此应当将重点放在加强身体素质方面。在对聋哑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宽容的态度来面对整体的学生,不能够为学生制定太过严厉的教学制度,也不要强制学生必须要达到怎样的水平,要帮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加强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方说有很多聋哑学生他们肺活量比较低,作为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针对肺活量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肺活量。坚持做持久性的耐力运动能够促进肺活量的提升,像跑步、游泳都是不错的运动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说,跑步更加容易实现,因为它没有过多的限制条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培养跑步的习惯来达到提高肺活量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教授给学生一些跑步的技巧,比如说在跑步时要注意调整呼吸,放慢呼吸,深深一口吸足气,在缓缓吐出知道全部吐尽,平时自己也多这样反复练习。通过这种专项性的训练,能够明确体育教学的重点,帮助聋校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综上所述,其实特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也并不是那么的难以开展,只要教师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就能够设计出适合聋哑学生的教学策略,从而从整体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茆如善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探析 特殊教育学校是每个地区都设立的学校,主要是针对当地的一些特殊人群所创办的,这一类特殊人群主要是有残疾儿童或者自闭症等疾病的青少年等。正常的孩子可以通过学校学习丰富的学习知识,还能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自己的思想体系越来越丰盈,而特殊学校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只能依赖自己的内心来感受世界的美好。所以,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组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就创办了这样的学校,来帮助更多的人用语言或者是感受语言带来的魅力。目前而言特殊教育学校是针对社会上的特殊人群所创办的学校,为了使这些特殊人也向正常的学生一样享受同样的教学资源,教育部门也在大力进行资源整合,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享受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语文教育对于我国的学生是属于母语教学,对于语文知识的充分掌握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通过语文教学,特殊群体的孩子能够像正常的学生一样学习专业的语文知识,能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更能进一步弥补这类人群内心的缺憾。然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也需要进行正规的学习指导,让这些特殊教育的学生也能在语文学习上有所造诣。所以本文就从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研究方面进行分析。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研究的原因 (一)新时期教育事业改革的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经济改革也在大力的开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在一步一步的改革,各行各业都在着力进行改革以保证本行业能够在社会发展大军中站稳脚跟,甚至能够走到前沿。同时,经济改革的浪潮中也包括教育行业,然而这里要着重讲的是特殊教育学校所要进行的教育改革。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人群所设立的学校,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模式不能完全的遵从正常学校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学资源就必须要同正常学校的教学资源一样,要保证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与正常的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也能正常享受先进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 目前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对于特殊人群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过于单一,没有任何的新意,不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首先来说就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疾或者缺陷,其次,这一类的学生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最后就是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也是极为重要的。然而综合这些原因,很多特殊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不够合理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附加过多的优秀教学资源,让这些特殊人群觉得这样的课程太过于乏味,更加使得他们内心的负担变的大起来了,所以,依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是不长久的。 (三)教学内容过于书本化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做到将教学正常化,不要带有任何的其他想法去教学。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都是依赖课本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老师通过朗读课本,将一些优美的语句单独提出来供学生学习,这样一来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师的教学计划,但是实际的教学质量还是很差。例如在特殊教育学校,一部分学生是聋哑患者,老师在朗读课文时,对他们不会起到作用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思维也开始变得退步,这也可以说明很多学生的兴趣点无法被老师清楚的了解到,使得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退步。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研究的推广策略 二、改进教学模式,提倡多元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依托教师对于课本内容进行解读,依赖于老师为学生传达这些语文知识。然而对于这些身体有残疾或者缺陷的学生更加需要比较适合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一些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在借鉴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可以借鉴一定的教学内容来丰富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而将这些教育模式中的优秀内容进行专门的研究,再结合本地的情况很好的处理教学单一化的问题。 三、创新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 目前的语文教学还是过多的依赖国家印发的课本,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降低了特殊人群的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半兴趣,然而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是为学生朗诵课文,这就完全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接受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少。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积极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积极参加专业的技术培训班,学习更加优秀的教学方式,进而让学生学到更优秀,更有趣的语文内容,让他们敏感的心灵温暖起来。同时教育部门还要积极为这些特殊学校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例如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微课也开始慢慢进入学校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学习的意识,解决更多学习问题。特殊教育学校在引进这些教学设备后能够帮助特殊群体的孩子接触更多新鲜的教学内容,培养自我学习意识,让这些孩子的内心独立起来,让他们能够更好的面对社会带给他们的挑战。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就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针,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培养这些特殊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让这些孩子能够积极参与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作者:王伟 单位: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培智班的体育教学探究 摘要:体育课教学对智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为重要,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尊重智障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智障学生的需要,引导智障学生主动参与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激发智障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智障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健康的适应社会。如何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智障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不断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教育;培智体;教学;探讨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查认为:“如果是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或被动的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在培智体育教学中,要想使智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应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材,并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学生的体能差异,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讲求一定的教学艺术,培养智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合理设置培智体育校本课程 目前,培智体育教学的教材是从普教教材参考而来,只是延长学习段,降低了一些高技术型项目难度,并不符合智障学生接受能力,也难以适应智障学生发展需求的训练项目。为切实推动智障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品格形成,在课程目标设置、内容设置上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课程设置目标必须以康复学生身体和心理,恢复学生身体各项机能为基础。智障学生具有肢体动作不协调、灵敏素质差等特点,所以课程内容设置必须优先考虑发展、康复学生的上述机能,只有有了良好的运动技能和协调基础,才能较好的进行下一步的技术性教学,否则,极易偏离学生发展轨道,使学习体育技术变为一句空谈。另外,课程设置内容必须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智障儿童参加体育竞技机会较少,这与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有关,除非有特质,一般来说身体素质较差,甚至有残疾,长期自闭也让他们对技术性东西不感兴趣甚至有望而生畏心理,而对生活中玩的项目常能自觉训练。教学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抓住这一点,在内容设置上与生活实际和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相联系。如走直线可与现实生活中的走斑马线、右侧通行联系,抛物体(抛石子而非投掷铅球)、漫步机训练与公园或社区的健身联系,跨跳、跳上跳下练习与生活中遇有小河沟联系,使他们感到不陌生,学了就有用。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什么是危险,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便于良好意识和良好品格的形成。 2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氛围 什么是和谐的气氛呢?我认为就是教师上课时态度和蔼,讲解具体生动,示范优美正确,培智学生能在积极愉快,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锻炼。众所周知,体育课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属于运动条件反射,它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随意运动。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培智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锻炼。相反,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存有隔阂,培智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不均衡,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就会降低,甚至会处于抑制状态。因此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作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动作失调。 3教学方法多样化 ①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②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学生半个月才回家一次,每逢开学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严重,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③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现代管理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对智障进学生行技巧前滚翻的教学时,学生通常表现怕,不敢做,尤其是滚动没有成功时,学生不愿意再进行尝试。此时,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及时进行鼓励,“你一定行,来,再试一次,老师来帮助你。”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有一定的进步时,要及时进行表扬,“好,有进步,我说过,你一定行的。大家对于他(她)的进步以掌声鼓励。”其效果肯定要比“你真笨”的训斥好得多。 4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把过程性教学评价系统地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有助于学生充分、及时地认识自己取得的成绩,并且能欣喜地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学习活动和认真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因为评价体育教学效果首先是一种教育评价,即必须从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出发进行评价,反映出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的变化,鼓励学生。①多方面了解学生并分析确定学生自身的状况及努力后所能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清楚自我潜力,根据各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的标准,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取得进步。②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把进步快、效果明显的智障儿童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并令其帮助其他学生练习,激发其他人的练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另外,让学生相互观察、发现,并以“送糖豆”的形式指出别人练习中的正确与错误,对照自己进行讨论评价,明确自己的不足,从中得到提高。总之,培智学生的体育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兼顾其个体差异,要针对培智学生特点,坚持以康复技能为首要训练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开好体育与健康课,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训练,使智障学生养成良好地、自觉地、符合自身特点的锻炼习惯,并形成良好的体育品质和品格。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师生互动策略探析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特殊教育师生互动的发展提出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环境下,特殊教育师生互动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互动信息和内容的丰富化、互动过程和活动的动态化、互动效果和质量的监控性。在教师、学生和信息化手段的影响因素下,对师生互动策略探析:巧妙预设疑问,激发学生动机和兴趣;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联系现实生活,创设学习情景;合理使用技术手段,落实师组和师个互动;践行“以生为本”,促进互动公平。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特殊教育学校;师生互动 自20世纪70年代始,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大量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等。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当为特殊教育所用,为特殊教育师生提供和普通教育一样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众多教育理论认为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师生互动,一般是指在教育教学情景中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或者是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间在活动过程中的一切相互影响与作用。现代教学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重视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课堂。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通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讯软件等异地互动通讯工具和软件的广泛普及,对师生互动提出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师生互动形式更为多样化、丰富化、形象化,同时需要教师协调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信息化环境下特殊教育师生互动的特点 (一)互动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 信息化环境下,催生出微信、QQ等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让手机、电脑等成为师生互动的重要载体。师生间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声音和视频等进行直接性的互动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互动,实现了互动方式的多样化和直接化。特殊学生存在听力、智力、视力等障碍,在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多样化的手段实现了沟通无障碍,让师生可以在看得见、听得着、摸得住的环境下进行互动。同时,由于通讯手段的发展,师生互动实现异地和延迟交流,如运用微信或QQ留言等网络通讯工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进行互动。特殊学生由于障碍,在学习速度、质量等方面相对来说比落后于普通学生,间接性特点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了离线教学模式,弥补了课堂教学因无法全方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不能因材施教的缺陷,使特殊学生在想学、愿学、乐学的时候实现师生互动,也便于教师可以监控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此外,由于课堂上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的介入和应用,教师需要调整多媒体或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借用多媒体资源搭建师生互动的桥梁,处理教师、学生、多媒体或电子白板也成为信息化环境下师生互动的一大机遇和挑战。 (二)互动信息和内容的丰富化 信息化环境下,呈现出来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游戏等。教师需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障碍特征为不同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将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有机结合。每个类型的特殊学生,差异极大,同一类型的学生,个体差异也很大。信息化环境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使师生互动的信息扩大化。信息网络为师生互动教学打开了新的一扇窗,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学生也可以实现信息的增加和搜索途径的多样化,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及时解决,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随时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实现课内与课外知识的共享与互补。让特殊学生实现知识的即时消化和吸收,提高教学效率。 (三)互动过程和活动的动态化 相较于传统课堂,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网络的出现让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活动的状态,师生互动的过程不再仅限于教师和学生,还包括信息化手段的参与和使用,不易组织、管理、掌控、协调学生,对于教师有一定的挑战性。特殊学生是否学习,学习进度怎样,学习效果如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技巧来把控这些动态化的互动。 (四)互动效果和质量的监控性 信息化的手段有助于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录制学生学习全部的互动过程,把互动结果复制和记载下来的。特殊学生的生理发展,心理变化对于师生互动的影响非常大,互动效果和质量的复制记载,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反思互动方式的合理性和互动信息的成效,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师生互动策略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包括教师道德、教师知识、教师能力和身心素质。教育观念影响互动的结构与内容,如认知互动、情感互动、行为互动;知识素质影响互动的深度,如灵活处理教材、创设互动情境等;教学监控能力影响互动的调整,如及时发现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灵活采取适当补救措施;信息技术素养影响互动的协调性,如协调人机互动、避免出现人际冷漠。 (二)学生特征 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是教师,但主体是学生。学生特征影响着师生互动的方式、节奏和内容。一般来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身心障碍者,身心特征和障碍特点不同的学生影响师生互动的方式和节奏。信息化环境下,师生互动可以实现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面对面互动和非面对面互动,听障学生和视障学生的互动方式多于智障学生,互动节奏快于智障学生。 (三)信息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同步互动、异步互动。师生同步互动类包括不借助通讯媒介的师生面对面互动,以视频系统为主的师生视频互动和以手机、电脑通讯工具为主的师生语音、文字互动。电子邮件、留言和评价等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由于回复及时性的无法保证,具有滞后性归类为师生异步互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互动促进了智力正常的特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但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更多的是面对面的互动,应用最多的信息技术就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传统的交互功能、生成性资源的保存和更广互动,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和交流、营造师生互动的情感空间。 三、师生互动指导策略 传统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游戏法等形式,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师生互动具有更丰富、更新颖、更难控等特点。师生互动过程中,需要考虑特殊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注意协调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 (一)巧妙预设疑问,激发学生动机和兴趣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使用比较频繁的一种师生互动方式,因发起者的不同而分为教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向教师提问两种。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学习。如某教师在教听障学生学习《EXCEL的中公式计算》一节内容时,首先出示一张全班学生的成绩表。让学生在电脑中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中自带的计算器工具来算一算每个人的总分,学生们踊跃地参与计算,并把他们的计算结果报出来。然后先不动声色,把他们报出来的正确结果一一填入表格中,并对他们熟练使用计算器给予肯定。这时,再出示一张相同的表格,利用EXCEL中的公式(求和SUM、平均值AVERAGE)计算第一行张某同学的总分。老师使用公式复制的方法把张某的总分单元格的公式快速复制到所有同学的总分单元格(使用拖拉填充柄可在瞬间完成这一操作)。学生睁大了眼睛,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说道(打手语):“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学习EXCEL的这种神奇的功能:公式的计算与复制。”巧妙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动机和欲望,更增强了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二)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情感互动伴随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是师生互动的核心体现和精髓,是互动的起源和落脚点。师生情感互动常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音容笑貌、形态举止、态度行为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如教师和蔼、亲切、激情,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唤起特殊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学生有效参与和积极配合会激发教师上课的热情和机智,生成更多的教学意外之喜。显然师生的情感互动具有调节师生行为的功能,影响师生间的其它行为和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也”。由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常会有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等不符合上课要求的行为;特殊学生思维直观具体性,辨别能力稍弱,面对信息的大爆炸,有些举手无措。应具体分析,或疏或堵。某特教学校教师说:“我的学生几乎都是我的QQ好友,我在网上进们行沟通和交流,学生把我当朋友,我有时会有意地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汉字输入技能。”在课堂上他时常给听障学生讲的一句话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很简单,老师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轻松掌握!”给予学生的关怀和鼓励使学生相信老师,也使教师轻松与学生建立互动关系。 (三)联系现实生活,创设学习情景 教学情境生活化既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其他学科师生互动的润滑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学生身边的案例或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作为特殊教育,学生目标首先是生活自理和自立,学习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特殊学生的学习来源和落脚点。将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和感兴趣的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创设学习情境,增加师生互动内容和情感,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促进特殊学生发展。例如在智障学生学习《季节的变换》可以利用课件创设生活情境:季节的变换对于北方的学生来说,可感知到的颜色非常多,但要直接感知却比较困难。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形象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直接感受春季的万物复苏、夏季的生机勃勃、秋季的硕果累累、冬季的飞雪寒冷。电脑利用顺序方式呈现学生所喜欢的季节及所展示的特点—情景的创设、人机的交互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建构知识搭建了平台。 (四)合理使用技术手段,落实师组和师个互动 由于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性,若使师生互动顺利进行,需要一些技术手段来保证。如:在教师讲授和提问时,为不分散学生注意力,需要用控制软件对学生机进行控制,以使学生只能访问特定的网站;教学过程中请学生演示或展示学生作品时,需有相应的转播软件;为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需有学生作业上交和查看系统;为对学生进行反馈,需要有反馈和监控系统等。特殊教育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其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每位学生都有与其他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障碍程度学生不同的需要选择内容、制定需求。例如,在《认识钟面》的教学中,要求中度智障学生能认识整点,在他们根据画面直接口答结果后,用鼠标点击画面往下进行;对重度智障学生则根据他们的反应,给予相应键的提示,如说不出几点整时,点击喇叭按钮,用钟声加以提示。在操作训练时,让中度智障学生根据画面要求自己动手操作;重度智障学生则是根据课件的动态演示过程来操作。 (五)践行“以生为本”,促进互动公平 学生原有发展水平、障碍特征和“最近发展区”的差异会造成互动上的不公平。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使得这些学生不敢或无法参与师生互动。另外教室座位特别是机房中计算机的摆放位置也影响师生互动。目前,大多数的机房都采用类似普通教室的“秧田型”,某些位置可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要求教师必须主动,甚至特意加以关注,引导全体学生参与互动。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时,应注意参与机会、互动机会的公平,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师设置的多媒体情景中。如利用电子白板播放音乐时,教师发现有的智障学生或自闭症学生不能和班级一起演唱,可以走到这位学生身边,用自己的歌声、眼神、动作带着学生一起唱,让其融入班级活动中。 作者:魏雪寒 特殊教育论文:边远农村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对策 摘要: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进步,特殊教育也随之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并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特殊教育",充分证明特殊教育在中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特殊教育的发展在当前是势在必行。党和政府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来保障残疾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但是,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中的短板,各地的教育水平更是良莠不齐。在中国的西部地区,特别是地处边远地区的广大农村,特殊教育基本就没有普及,还有很多残疾儿童处于没学上的状态。本文针对当前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特殊教育管理和研究的践,提出加强边远地区农村乡镇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保障边远农村地区残疾儿童享受教育的权利,切实贯彻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促进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科学发展。 关键词: 边远农村;特殊教育;问题;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的出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多,极大地促进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和重视度也就存在很大的区别。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严重影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推进,影响整个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 一、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学校分布不均,残疾儿童入学困难 据2015年教育部的资料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53所,但是这些学校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不少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很少,甚至没有。以重庆市为例,1997年重庆直辖后,由重庆市直管的9区12县扩大到40个区县,边远的万州、涪陵、黔江三个地区所辖19个区县(其中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划归重庆市管理。在3400多万总人口中,有2000多万是农村人口,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直辖市。目前全市40个区县中,只有36个区县设立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还有4个区县没有创办特殊教育学校,重庆市供视力障碍儿童就读的学校也仅有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唯一一所。在已办起特殊教育学校的区县农村,特别是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的边远山区农村,仍有相当一部份残疾儿童未能入学。越是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残疾儿童的数量也就相对较多。而这部分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代为抚养,这种抚养,大多也仅仅是让孩子能够吃上饭而已。经济的压力,交通、信息的闭塞,意识的落后,导致这些孩子完全不可能到离家较远的特殊学校上学,他们成为孤独的留守儿童,除了身体残疾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边远农村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支持力度不够,重普教轻特教的思想很严重。他们看不到特殊教育深远的社会意义,认为一个区县残疾入学适龄儿童顶多100—200多人,与普通中小学动辄十几二十万学生来说,特殊教育完全没有可比性。特殊教育学校一个区县只有一所,而其他普通中小学至少有100多所,多的达300多所。从学校所数和学生人数来看,特殊教育投入大、人数少、效益差,也就变得可有可无。我国实行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的体制改革后,有的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经费与其他普通中小学一样,仍按人头经费划拨,殊不知特殊教育学校及学生的费用开支要大得多,运行成本要高得多。比如说,现行教育经费投放是按学生人数划拨的,一所普通中学或小学的学生人数一般在1000人左右,有些学校学生人数达到4000—5000人,如果特殊教育学校的保障经费也按普通中小学的生均经费划拨,特殊教育学校就会面临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尴尬境地。 (三)办学资源不足,设施设备配置不到位 由于残疾儿童学生数量较少,上级部门划拨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校舍面积也就很小,有的甚至把学校选址放在城镇的边缘地区或远郊农村,根本不按照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执行,这样的学校无法为残疾儿童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应有的设施设备,更谈不上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技能培训的功能教室等,完全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和残疾儿童的发展需要,从而导致学校的办学特色无法形成、办学目标无法实现。 (四)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欠缺,教学水平不达标 作为特殊的教学单位,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学生人数少,但教学班级的分配和课程设置都有特殊的要求。边远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短缺,尤其是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培训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特教教师的待遇很低,以重庆为例,不少地区的特殊教育津贴还是15%,几十年不变。教师评职晋级的机会少,且评审标准没有考虑到其特殊性,执行的是和普通学校一样的标准,极大地增加了特教老师评职晋级的难度,严重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笔者作为教师职称评委,全市有2000多名特教学校的教师,有的年度进高级职称的教师一个也没有。特教教师扮演着教师、父母、朋友、保姆等多重角色,工作十分辛苦。且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教学和管理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特殊教育要求教师应具备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掌握教育与康复的复合型知识,严格的要求,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与工资待遇形成的反比关系,导致部分教师不安心在特校工作,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留下来的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得过且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继续教育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不少特殊课程无法开齐开足,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发展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的对策措施 特殊教育事业作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千秋基业整体中的一部分,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千万个残疾儿童的健康与成长,针对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当采取以下解决措施。1、政策法规引导,措施落实到位。依法治国,必须依法治校。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这些特殊教育的法律和规章,为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特殊教育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执行法律,落实制度,责无旁贷。由于边远农村地区的社情民意不同,特别是像我们重庆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区县农村地区是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制定相关特殊教育政策法规时,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特殊教育政策。一是认识必须到位,政策措施落实。二是分管领导责任明确,特别是各区县教育委员会(教育局)这一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有专门的领导分管特殊教育工作,有专业的业务科室主抓特殊教育。三是资金必须保证到位。在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支持中,特殊教育经费必须重点倾斜,不能按普通中小学校那样以人数划拨保障经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同级财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经费应专项资金支持并及时划拨到位。四是校舍改造,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活动场地、校舍修建改造、环境绿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残疾儿童从人生出世落地来到这个世界,首先遇到的是先天性的身体残缺,随之而来的是心理残缺,如果不能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能在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里学习、生活、度过自己幸福的童年。那么,对他们残缺的身心就会雪上加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社会大家庭,需要的是文明和谐,共同幸福安康。2、拓宽特殊教育模式,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的颁布,边远农村地区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条例要求,统筹安排教育资源,结合地域特点、针对当地残疾儿童的分布情况,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安排残疾儿童就近入学,通过到特教学校就读、或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不能到校就读的提供送教上门服务等举措,努力保障残疾儿童公平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均衡发展与质量提升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边远农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制定相应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划拨专项培训经费,分级分类对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做到数量与素质并重,树立科学合理的特殊教育师资质量观;培养与培训结合,形成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厚望与厚待相称,建立高效实用的特殊教育教师聘任制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并举,打造"双师型"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激励与制约制衡,良性运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4、因地制宜,开发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体系。边远农村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在开设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立足于本校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结合不同类别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体系。比如,在我们重庆市的黔江区、彭水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等少数民族地区,许多残疾儿童从小就跟着父母或民间艺人吹唢呐、吹奏葫芦丝、巴乌等民间乐器,学校就可以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也必须均衡、重点发展,大力拓展。只要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策落实,常抓不懈,措施到位,特殊教育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工作主动,班子成员和广大教师尽心尽责,全社会大力支持,共同关心边远农村地区残疾儿童的成长,中国的特教事业就会迎来又一个灿烂的春天,春天的阳光就会洒满一个个残疾儿童的心灵。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历史贡献与局限性 摘要: 福州市盲校已有百年历史,久经不衰、发展至今,与其前身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的创办与贡献密不可分。两所盲校虽然不是福建最早的特殊教育学校,但却是办学成效最为卓越、影响最为深远的。福州盲校虽为教会所创办,但其建校理念、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盲人学生能够自力更生,凭技艺在世上生存,为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经验。 关键词: 福州盲校;发展历史;教会特殊教育学校;贡献;局限性 先秦时代的文献中记载商代有一种“瞽宗”学校,“瞽”就是“盲”的意思。从此处可见我国特殊教育萌芽较早,然而,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古代特殊教育的发展被掐死在摇篮中。近代“特殊教育”一度曾被关注过,但只是过眼云烟。如《资政新篇》有论及特殊教育,提倡开设“跛盲聋哑院”,教授“鼓乐书数杂技”,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捐助。尽管特殊教育重被提及,但此时的特殊教育仍很羸弱,真正的早期体制化的特殊教育是缘起于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创办的盲童学校和聋哑学校。战争敲开了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大门,教会学校在特殊年代破壳而出,来华传教士成为推动福建近代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与发展的主力军。教会管辖的特殊教育学校在福建各地崛地而起,如古田、福州、建宁、泉州等地皆有设立盲校,数量不菲。教会在闽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影响至今贡献最大的当属福州灵光盲童学校与明道盲童女校。新中国成立后,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于1951年合并为“福州市盲人学校”。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福州市盲校前身———福建中华圣公会福州私立“灵光盲童学校”和私立“福州明道盲童女校”的创校及发展历程、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等方面,对教会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历史贡献和局限性进行探讨,以期对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创建及发展历程 福州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在闽创校时间较早,且在持续发展中招生人数、办学规模都在逐渐扩大。同其他昙花一现的教会特殊学校相比,两者皆具有较为稳定的长期发展特点。这与两所盲校的创办人、经手人的艰辛付出与贡献密不可分。两所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创波折困难时期(1898—1920年) 福州灵光盲童学校初创与创办历程颇为曲折,创办人是岳爱美(AmyOxley)女士,一位来自澳洲的女传教士。1882年,岳爱美女士在连江传教时看到当地盲童生活窘迫无助,政府与民众都不关心残疾人教育。基于其当过看护的经历,有爱心的岳爱美女士想致力于盲童特殊教育。当岳爱美女士到顺昌县传教,与同样是传教士的柯先生偶遇。柯先生注重盲人教育,试图在华运用盲文。在此契机下,两人共同将盲文转译成连江之福州方言,并在福州地区得到推广。1898年,她在连江创办了盲童学校,招收的第一位盲童学生在其教学下,学会抚摸盲文认字读音,而且也会写马可福音。其后陆续招收学生,学生人数增至17人。1900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国家陷入纷争,乱事四起,义和团运动爆发,学校被迫暂时关闭。岳爱美女士并未放弃盲校,而是趁机返回澳洲寻求募捐,期望筹得资金重建盲校。1901年岳爱美女士有幸回闽,教会派其转至福州传教,同年与传教医生惠更生结婚,随后夫妻俩合力重办盲童学校,至此,福州灵光盲童学校正式成立。明道盲童女校的创办历程与灵光盲童学校成立缘由不同。该校的创办人是传教士司蒂芬,其隶属于英国圣公会女部所属的“印度妇女传教会”。办校是因为一个加拿大女士收养了教会的盲女婴,而后,这名女士资助教会办盲女收养机构。是年,碰巧有12名被弃养的盲女央求教会收留,机缘巧合下明道盲童女校建立起来了。学校移址多次,1903年学校在福州仓山梅坞建校舍,1905年在南台设立学校地址,1922年迁往施埔。建校之初,学校面临着内忧外患:学校内缺乏盲人教育的专业师资人员;外要面对中国民众对西方传教士的敌意与质疑。最终在传教士的耐心教育下,民众才对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态度有所改观,甚至当地士绅还会对学校有所资助。 (二)逐步平稳发展时期(1920—1944年) 1920年—1944年为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的发展期,期间有些小波折,但皆能逐步平稳发展。到1920年,灵光盲童学校逐步完善,己设置幼稚园,及初级、高级小学各部。1929年夏天,学校迁入新校舍,设备更加周全,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并增设特种中学4年(小学6年)。课程种类多,还包括党义、符号、常识等科目。课程设置也颇为完备。课外活动开设了体育,组织铜乐队等。盲校还注重培养盲童的生活能力,开办学生实习工场如席科、竹科、棕科等五科。因开支不足,学校力求学生生活自立,校内建有养鸡场、菜园,自给自足。1922年,英国人黄淑玉接任明道盲童女校校长,在仓山施埔扩建校舍,学校规模也逐步扩大。其学制大致同灵光盲校相似,设幼稚园,及初级、高级小学各部,幼稚园2年、小学6年。课程设置也颇为丰富,有语文、英语、珠算、钢琴、体育等。民国20年,即1931年,上海教会特殊教育发展较为成熟,出版了供盲人使用的盲文课本。由此契机,明道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华语普通话盲文。民国37年,即1948年又增设初中班,学习汉语、历史等文科课程。学校分为学习部和织工部两个部门,学习部的盲童半工半读。因社会对盲童的看法并未完全改观,所以毕业了的盲童就业状况仍然困难,大多只能在学校的织工部从事全日工作。 (三)两校合并改组时期(1944—1951年) 1944年圣公会委任华人李孟雄为灵光盲童学校校长。第二年明道、灵光两盲校开始合并改组,并成立灵光明道联校校董会,由李孟雄兼任校长,一直到1951年学校由福州市救济分会接办。1951年,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正式完成合并改组任务,合并后的学校改为福州盲人福利院附属盲人学校。1954年又改为福州盲童学校。1979年与福州市聋哑学校合并,并改名为福州市盲聋哑学校。1995年最终定名为“福州市盲校”。 二、教会管辖的福州盲校课程设置与毕业状况 (一)宗教课程 无论是在普通教会学校还是教会特殊学校,其皆隶属于教会管辖,因而宗教课程是主要课程,占有很大的比例。1922年,教会对其管辖的特殊教育学校列出一系列宗教课程教材,教材均来自《圣经》等宗教典籍。大英圣公会甚至为了便于盲童学习圣经,还向学校提供了用“布莱叶盲文法”印刷的圣经教义。教会特殊教育学校仍同普通教会教育一样,都是以传教为宗旨的。在“收回教育权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的冲击下,其他教会宗教课程萎缩,而灵光与明道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仍坚持以宗教课程为主。尽管学校在多次运动压力下不得再将宗教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却以开设形式多样的宗教选修课来吸引学生,企图间接达到“传教”目的。灵光和明道盲童因入学后传教士的温暖感召与宗教课程的引导,产生了极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大部分人都成为基督徒。据统计,1929年时,灵光师生与在校工作人员共有62人,基督徒就有44个。明道创校时收养的12名女盲童中的大部分成了基督徒。从以宗教为主的课程设置与影响结果看出,灵光与明道两所学校宗教氛围极为浓烈。 (二)基础文化课程 灵光与明道虽为盲校,但其基础文化课程设置却也不失偏颇。初级小学课程有初等国语、注音、算术等;高等小学加设历史、地理、英文等科目。1929年起,增设特种中学,学制4年(小学6年)。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又增加了党义、符号、常识等科目。起初灵光盲童学校基础文化教学用书为学生手制,到20世纪20年代末,台湾某同道赠送一套盲字印刷机,这对盲童接受基础文化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盲童也并未因其自身缺陷而使文化课程学习落后于常人。不少学生毕业后也以其学到的基础文化课程服务于本校。例如1902年入校的一名学生凭其娴熟的英语知识留校当英文教员,其打字口述英语精确度极高。 (三)职业谋生工艺课程 长期以来,盲哑人一直被视为“废人”,大家普遍认为他们非但不能为社会生利,反而成为分利之人,成为社会的负担。1914年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不少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即盲校,惟规模皆甚狭小,成绩未能昭著,大半皆以传教为宗旨,而工艺一门,不甚注意,盲童依然不能自谋生理。”然而灵光与明道两所盲校却在早期就已关注学生的习艺谋生能力,设置谋生职业工艺课程,半天工作半天读书。灵光盲校开办的习艺谋生工艺课程内容颇为丰富,包括席科、竹科、棕科等五科内容。1929年学校又将制席部扩建成为工艺部,拓展了学生的手工制作产品与能力,除了制作席子外,还增加了遮阳帘、篮筐等。其制作的工艺品多次获奖,扬名国内外。其名声之大甚至获得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主席的赞赏,称其为全国盲校之冠。当时的教会也推崇其办学经验,号召全国其他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向其学习。从学生学习中可以看出灵光学校盲童精湛的制作技艺,学校开设的职业谋生工艺课程非常成功。因明道盲童女校学生皆为女生,学校在设置谋生技艺课程上更偏向家政方向。学生从小就要学习布置住宅、洗碗、洗衣等家务。从高小起,学生开始学习手工艺,主要包括织布、织带和编织毛衣等等。明道盲童女校还创办了工厂,为小学毕业生提供工作。 (四)音乐课程 《阴符经》中有记载:“瞽者善听,聋者善观。”《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其无目,无所赌见,则心不移于音声。顾不使有目者为之也。”《淮南子•说林训》也有记载:“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塞,精于聪也。”。古人早已意识到盲人虽目不能视,但听觉敏锐、富有音乐天赋。因此,从古至今,音乐教育始终贯穿于盲人教育过程。灵光与明道两所盲校也不例外,皆有开设音乐课程,但男女生所学乐器不同,男盲童学铜管乐,女盲童学钢琴。灵光盲校的铜乐队与明道盲校歌唱团的音乐演出脍炙人口,《福州市志》中有记载,1917年—1919年,灵光学校盲童乐队不仅在国内多地巡演,而且还到英国表演,甚至得到英国女王的接见。因两所特殊教育学校属于教会学校,因此,音乐课程内容也是以宗教音乐为主。明道盲校学生还是福州不少教堂唱诗班的钢琴手。音乐课程的设置丰富了盲童的精神世界,让精神有了归属感。 三、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贡献与局限性 回首19世纪—20世纪福建省众多的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灵光和明道两所盲校是最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从对灵光与明道盲校的研究中就可窥探到福建省盲校的发展与特点。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具有双重性质,既是教会学校,又是特殊教育学校。在评价教会特殊教育时,应当将其与普通教会学校区别对待,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公正地看待教会特殊教育学校。 (一)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贡献 在教会特殊教育开展之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几乎一片空白,基本忽略了盲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得不承认正是传教士的博爱、公正的基督精神,打开了盲童受教育的大门。盲校的创始人及一代代承办者,以其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呵护盲童,为盲童黑暗的世界带来一丝色彩与光芒。教会引进并加以改造的盲人识字方法、谋生职业教育、音乐课程等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职业谋生工艺课程不仅培养了盲童自力更生的能力,使其能凭自身技艺在世上生存,而且也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提供了资金。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模式、建校理念等为现代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经验。从灵光与明道两所盲校各自创立、发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会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被政府和相关部门所接管,两校合并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当今的福州市盲校不仅继承了灵光与明道盲校积极先进的一面,而且在时代推动下有了新的发展理念与运行轨道,为特殊教育谱写了新的篇章。 (二)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局限性 1.灵光与明道盲校的创办人并非特殊教育专业人士,只是或因个人善心,或因机缘巧合而创校。早期在华创办盲人学校的传教士大多缺乏系统的盲教理论指导,限制了盲校的科学发展。 2.因其早期具有教会学校性质,处于教会管辖,因此,盲校的宗教色彩浓烈。尽管受到“收回教育权运动”与“非基督教运动”冲击,但其仍依附于教育以期达到传教的目的。直至1944年起,宗教教育才退出历史的舞台。 3.尽管称为学校,但教会特殊教育学校有极为明显的特色,即:慈善救助。身体残缺的可怜盲童皆能进入灵光或者明道盲校。既然是慈善救助,那么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接收的盲童能够生存,继而谋生。这就使得特殊教育学校忽略了教学质量,忽略了盲童心灵真正渴求。当然,在19世纪初那个年代背景下,中国教会特殊学校的局限性大多是无法避免的,今天在看到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看到创办者和历任承办者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历史贡献。 作者:黄靖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建设 [摘要] 文章从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入手,阐述了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内涵,分析了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现状,从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校本培训与自身发展并重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律动教师职业素质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特殊教育;律动教育;教师职业素养 在新时代下,尤其是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律动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提升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内涵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律动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一、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 特殊教育是指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做出针对特殊儿童的修改、设计与编排,以适应特殊儿童的学习习惯、目的与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取技能,完善人格,最终适应社会,成长为有用之才。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在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内涵建设,对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将有更多的儿童从中获益。律动教学是指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特殊儿童开展律动教学活动,以矫正或补偿特殊儿童的身体或心理的缺陷,促进特殊儿童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实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律动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有舞蹈、基本体操、音乐和游戏等,能够让特殊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素质。教师作为律动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其职业素质决定了律动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律动教师是特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内涵 1.渊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律动教师应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有威望,得到学生的认可。特殊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大多数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需要律动教师在教授知识、传授技能时有更多的激励、鼓舞。这就对律动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动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发展具体和抽象思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的动作示范。作为一名律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对律动教学非常重要。正确的动作示范将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身体相融合,直观地展现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够提高律动教学效果,律动教师以正确的动作示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的律动教师。特殊儿童在身体或心理上有一些缺陷,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等方面比正常儿童慢,这就更加需要律动教师以耐心、热心、积极的心态教育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让律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耐心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犯错时,以鼓励取代批评,以包容的心态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够在一个包容、积极、乐观、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的未来大有益处。 4.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效掌控课堂,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让律动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他们的接受能力差,学习效率低,更考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当学生认真学习时,教师应当及时表扬,对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进度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并帮助其改正。 三、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感不够强烈。职业感是教师最根本的素质,是指教师对事业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同时,更应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职业感能够让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也更容易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特殊儿童的缺陷和障碍使其更加需要教师的关爱和教育,成功的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正视自己的缺陷或障碍,更好地适应自身与社会,教师也能够发现职业的意义与价值。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感,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目前,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感并不十分强烈,大部分教师只是将其视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生存需要,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工作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假期长、压力小,或者没有更好的选择,迫不得已才选择这份工作。由此可知,律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缺少职业理想,职业感不强烈。 2.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特殊教育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较高,能够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完成日常教学活动,但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差。一部分特殊教师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入职后的专业知识培训较少,在教学工作中更是追求教学工作的熟练化,加之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此外,有关特殊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比较少,科研层次低,律动教师参与科研的主要动力是评职称,绝大多数不会主动参与科研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 3.教学能力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律动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后,能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良好的律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课堂,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同时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目前,特殊教师律动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很高,律动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但因材施教的能力则稍显不足。这主要与特殊儿童的个人差异较大有关,律动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根据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出不同的课程设计。 4.心理素质有待提升。特殊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律动教学能力。例如,沟通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手段与特殊儿童进行沟通;交际能力,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合作精神,与家长、同事和学校领导之间进行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律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素质状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律动教师的总体心理素质较强,但是面对特殊儿童,需要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 四、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律动教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教师职业素养建设需要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使教师在上岗之前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理念,入职之后通过在职教育转变角色,增强职业感,强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构建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2.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律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会涉及学生的形体和动作训练,教师应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艺术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手势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表现力,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讲解知识、表达意思、传递感情。在律动教学的动作教学中,主要涉及动作的构成、动作的要点和难点、实施方法和手段,律动教师需要实现口语、手势语和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准确表达意思,生动形象地展示动作。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积极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并切实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论知识是指导律动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准则,律动教师应当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了解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运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特殊儿童的知识传授者、技能培养者、道德培育者和良师益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4.校本培训与自我发展并重。特殊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结合校内外的各种优势资源,结合教学实际,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内涵建设。同时,律动教师应当注重自身发展,以积极的态度提升自我素质,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律动教师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在职研修、与他人沟通合作、教学反思等途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特殊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有缺陷或障碍,他们理应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关注。律动教师作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其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的重视,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从而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彭琳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后勤管理服务意识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我们应多思考师范院校后勤管理中的服务意识。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与普通师范院校有着较大的差异,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全新的管理理念,进行全面的改革,形成一套适合特殊师范院校的管理模式。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是重中之重,应从后勤部门的服务意识抓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做好后勤服务的本职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的现状,其次讲述了后勤管理服务意识的薄弱环节,最后围绕“服务群体”来介绍如何加强后勤的服务工作及如何提高服务意识,最后本文笔者谈一些浅见。 关键词: 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服务意识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中需面对的服务群体主要有:师范生(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殊班和随班就读班以及残联、康复中心等机构培养教师和相关专业人才)、聋人大学生、肢体残疾(小儿麻痹症)、广大教职员工等。因其服务的群体特殊性,对于整个院校的饮食、零星修缮、医疗、校园建设、教育科研等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作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应与时俱进,结合现实进行适当的改革,提高相关人员的服务意识。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的现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的需要,许多高校引入后勤服务社会工作体制,特别是对于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是保障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正常教学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体制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不断改革,我们也应唤起特殊师范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传统的后勤管理人员大多数处于被动阶段,总是一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状态,没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及服务意识。因我院服务的人群为师范生、(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殊班和随班就读班以及残联、康复中心等机构培养教师和相关专业人才)、聋人大学生、肢体残疾(小儿麻痹症)、广大教职员工等,所以需要负责的工作范围广。随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事业发展,后勤管理的工作内容不断的增加,后勤工作也逐步展露出破绽,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和期盼。现如今,后勤工作主要为维修改造、水电保障、校园环境建设、绿化、饮食、医疗、为教育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保障支撑,如何为一线师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等。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相对薄弱,没有从根本上认真考虑过自己的职业性质,责任感需增强,没有意识自己服务的为特殊学生,且管理人员不专业,在医疗、饮食、教育等方面未能很具相应的特殊学生要求进行管理,这必然会影响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影响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服务意识的薄弱环节 对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后勤管理工作是对特殊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并给予支持,并不是站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上来对待,目前我院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相对薄弱,缺乏爱心、责任心,且没有对特殊学生管理服务的完整妥当体系,部分管理人员没能保证自己的心态,不能很好的理解并胜任此项工作。后勤管理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主动服务群体的意识薄弱。后勤管理工作服务意识不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校园内部零星修缮不及时,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够,后勤管理人员应根据服务的人群来确定工作的性质及内容,部分学生为肢体残疾或患有小儿麻痹等行动不便的缺陷,后勤管理人员并未认识到其服务人群的不便性,服务意识不强,得过且过,没有设身处地的为特殊学生着想,缺乏责任心。(2)水电保障,作为老校区,平时的水电应急保障工作应尽量放在首位,过少考虑停电停水对残障大学生带来了不便。(3)饮食,因后勤服务的群体有较多的残障大学生,对于患有残疾的特殊大学生,饮食也需要特殊对待,如部分学生不能过多摄入糖类,应多准备饮食清淡、维生素含量价高的食物,所以在饮食方面应全方面考虑。(4)精细化管理缺乏。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薄弱,缺乏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细致性。 三、对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中服务意识的思考 1.更新服务观念,强化自身素质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部门在学校中虽然只是众多部门中的一个,但是工作内容多,琐碎繁重,若没有较高的服务理念及相应的先进管理理念,很难使后勤工作做到最好。根据后勤所服务的特殊人群建立服务体系,首先确定管理部门的核心服务思想:“以残障大学生为中心,切身服务,主动服务”,如小儿麻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消退,很难自主运动,肢体缺损,身为后勤管理人员,工作的内容大多数与特殊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保持一个博爱的心,将特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工作认真,多为特殊学生考虑,因其与正常学生不一样,更是需要管理人员的爱护与帮助,更新传统的“被动型”服务理念,转变为“主动性”服务;如聋人大学生,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就应该加强自身的手语学习;多交流,多沟通,作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因其服务群体的特殊性,更需要强化后勤人员的自身素质,首先前提是必须要有爱心,其次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掌握服务技术与理念,以“服务的特殊群体”为中心,一心多为特殊群体考虑,这样才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将服务意识提高。 2.坚持正确服务方向,提高管理效能 提高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个学校的宗旨,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也不例外,来到南京特殊师范学院的学生也是怀揣着一颗学习知识的梦想,渴望得到知识,今后在社会中能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奉献一份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各个部门为了帮助特殊学生完成梦想,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爱心与服务精神,其中后勤部门的工作对学生的生活及学校都有着较大的影响。要想完成学生的梦想,后勤部门不许摒弃那种将自身远离学生教学工作之外。不应在觉得后勤只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仅此而已,应意识到后勤部门服务于教学部门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及学习质量的重要改革之一。后勤部门管理着学校的饮食、修缮、医疗等,这不仅仅是管理学校的基础保障这么简单,对于残障大学生而言,因其自身的缺陷不能与正常孩子一样去生活去学习,因此在后勤部门服务过程中,能够多从残障大学生心理考虑,为他们提供便利,使孩子感觉在自己的家里学习一样,没有被人歧视、蔑视的感觉,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在日常的后勤管理中,后勤所承担的工作内容较多,几乎除了教育教学其他均涉及后勤管理和服务。因此,后勤管理的模式是保障后勤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在后勤管理服务模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服务、管理、协调、配合、育人有机的结合,不再是传统的被动、消极服务,在服务的同时根据制定服务体系,有条不紊的工作,加强管理,主动服务,充分发挥后勤各个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带着创造精神做好后勤负责的内容,促进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特殊教 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待遇因服务于特殊师范院校的学生,服务群体特殊,工作内容较多,故需要负责及管理的内容与普通后勤管理人员要复杂,工作更为艰辛,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应重视此后勤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及烦琐性,秉着公正、公开、公平的态度对待后勤部门员工,可适当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待遇,给予较为合理的薪资,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后勤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又能安抚员工,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服务于学生。 4.树立后勤工作的服务意识 树立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就是要从根本上给学生及工作人员带来帮助,必须面对全体师生,后勤服务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每个工作及学习的人员,在校园的零星修缮、维修改造、水电保障、校园环境建设、绿化、饮食、医疗等方面服务均要以全体师生为中心,且在进行工作时,要与师生进行沟通,多征求广大残障大学生的意见,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帮师生之所需。要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全体员工需有积极性,全方面的为师生服务。 5.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针对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职工的实际及心理特点,我们可定期开展关于服务意识的思想教育讲座,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后勤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及道德品质,使后勤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是为特殊教育这项崇高的事业在服务,是为社会在做贡献;其次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更要在管理育人方面下功夫,对服务实行承诺制,有规划的完成工作,在提高服务意识的同时,高效完成工作任务。 6.心怀博爱,主动服务 后勤管理中的服务意识是贯穿整个教育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为人,管理的主体为人,故人是提高服务意识的第一要素,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后勤管理中,人既是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承担管理、提高服务的主体,身为特殊院校后勤管理部门人员,心怀博爱是主体,若他们能够给予师生优质、高效的服务,那么他们也会得到全校师生的赞赏、配合及欣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学生将来大多从事和特殊教育相关联的工作,其中有部分的残障大学生,若他们能得到后勤部门给予的主动服务、关爱、关心,会感到格外的感动与欢喜,使其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将来能够更好的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作为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会充满激情,能够更加积极的服务于师生,服务于特殊教育这项事业。无论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后勤部门或是学生主体,都需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身在这个社会,我们要学会适应与不同人群一起生活、学习、融合,特别是对待残障大学生,他们身残志坚,怀揣着与别人同样的梦想,身为从事特殊教育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更应认识到这点,以心对心,提高服务意识,主动服务。 四、小结 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工作是整个管理育人工作的主体,教育工作离不开后勤工作,后勤管理部门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服务意识,真正的把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融为一体,为教育教学、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促进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吴兴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美术教学作用 摘要: 特殊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我国人道主义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特殊教育群体来说,美术教学十分重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美术教学可以促使特殊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感观能力、认知能力逐步增强。随着当今社会人们道德意识的不断加强,特殊教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内容简要分析了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并以此为依据,说明了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 特殊教育;人道主义;美术教学;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为了使特殊群体实现更好的人生价值,我国政府和社会大力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们发现美、认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表现在信息处理、语言交流、思维推理的过程中。美术教学非常有利于对人智力的开发与创造才能的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文化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美术教育。 一、特殊教育对于特殊群体的改变 许多特殊学生进入学校,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特殊学生从小被呵护,对独立校园生活感到不知所措。相比于正常学生,特殊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加上生理的缺陷,学生的自卑感剧增,缺乏公正、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校园为特殊学生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所处环境的变化。校园生活环境相比家庭生活相对独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理能力。(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3)人际交往的变化。学生在学校的人际交往环境比较复杂,特别是特殊学生,很难用正确的心态处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 二、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优势 1.教学活动更加生动 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美术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对于聋哑学生来讲,由于其听力与表达能力受到生理缺陷的限制,视觉感知就成为聋哑学生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而美术教学正是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向学生输送知识,非常有利于聋哑儿童吸收知识。除此之外,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图画的形式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能力,间接加强了其沟通能力。 2.教学活动更具团队性 相当一部分特殊学生性格比较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美术教学活动正好能改变这一点。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提升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不仅如此,美术教学也是特殊学生展现自身魅力的平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特殊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自身能力,包括绘画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等,使特殊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找到存在价值。 3.美术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美术教学实践中更应将学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教师等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更加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情绪和状况。例如,在实际的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学生座位,让学生采取围圈的形式,分散坐在教师周围,以此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站在中间与大家交流关于美术的知识。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特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并提出表扬,增强特殊学生关于美术学习的自信心。 4.美术教学题材源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美术教育与专业性比较强的文化课不同,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主题应锁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范围内,而不是艺术成分较高的名作或是令人费解的大师作品。切合实际的生活素材可以为特殊学生带来感同身受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加强特殊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事物,然后让学生尝试画出这些事物,并说出它们的使用功能。长此以往,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对于特殊学生自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源于生活的题材,可以引导特殊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积极接受生活中的正能量,这也是对特殊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美术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特殊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在教师引导学生绘画的过程中,会特别强调作品整体的观赏性。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整体优于部分存在,整体的发展决定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以及存在的意义。特殊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从观察能力到绘画手法都要求整体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从宏观思考问题的习惯。作为教师来讲,在教学素描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明暗调子来塑造作品形象的方法,在色彩写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色彩搭配来塑造作品整体形象的方法。对于没有经历过专业美术培训的特殊学生来讲,观察的形、色都是孤立的,对于作品的理解也是从局部开始的。然而在素面和色彩写生课中,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观察作品中的形形色色,以寻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美术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手、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从更深的角度来说,美术的全方位教学也是在特殊学生的潜意识里输入整体重要性的过程。 2.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 人类的各项能力是一个整体,在发挥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在眼睛观察的过程中包含大脑对事物的思考,在鼻子闻味道的时候,配合着味觉的感知能力。人类大脑思维的过程是运用储存在记忆中的处理经验,对获得的信息、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过程。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运用大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功能。例如,特殊学生通过透视知识来理解和学习结构素描,这就是大脑分析能力的应用,在学生的大脑中将各个结构的组合想象成完美的画面,就是大脑概括能力的运用。比较是特殊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使用色彩的基本依据,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比较找出最适合作品创作的色彩搭配方案。特殊学生获取的信息资源有限,所以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中获得更多的价值非常重要,美术教学通过对学生大脑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综合信心能力的培养,能直接提升特殊学生对事物、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能力是特殊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结合的优质产物。散发性思维指的是主体从各种设想出发,尝试使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根据已存在的处理经验与技巧解决问题的思维。特殊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写实色彩课、装饰色彩课、结构素描课等会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中,学生在色彩写实的过程中,要有非常良好的客观观察能力,并根据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写真。在色彩装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装饰作品。这种学习的过程,促使特殊学生的思维角度得到了扩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散发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会了各种观察方法和绘画思路之后,就会从中寻求适合自己绘画风格的绘画手法,这就是聚散性思维具体应用的具体表现。在各种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作品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各种思维潜力,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改变和扩充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特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利用这些思维来解决问题,想象力、创造力大大提高。大部分特殊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求知欲望较强、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年龄,一线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美术教学的独特优势,将他们的思想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引向艺术,让他们全方位地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鼓励特殊学生把实践知识应用到作品创作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有利于增强特殊学生的自信心 在长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特殊学生的勇气和思维都会得到积极的锻炼。特殊学生会逐渐发现自己可以独立理解和解决一些复杂的美术问题,发现自己的理解能力原来这么出色。一部分特殊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特别理想,通过与其他学生生活条件进行对比之后更加自卑,通过长期的美术学习以及老师对创作作品的肯定,性格也会慢慢开朗起来。从课堂上的教育学到艺术的实践运用,只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创造精神,才能证明艺术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艺术的伟大正在于此。对于学校和相关机构来说,可以开展各种美术活动,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可以从艺术中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 毫无疑问,艺术是伟大的,而真正伟大的艺术面前人和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美术教学的特有优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等,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受源于生活、社会、国家的关怀,将来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作者:杨丽媛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摘要】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教育环节,语文教学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是人文性的课程,本身具有诗性特质,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将德育教育工作充分融入到其中,让德育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优质的德育教育,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 一、在教学的内容中融入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多种多样形式的文学素材,如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其素材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有美丽的自然景象、开动脑筋的寓言故事、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生活中的科学、团结互助等内容,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并且蕴含了较多的德育教学素材。教师在进行语文科目的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对这些素材的运用,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在进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讲解时,要从文章的内容着手,国王要根据孩子种花的成绩来选定下一任的国王,到了规定的期限每个孩子都捧着开出漂亮花朵的花盆聚集到王宫,只有一个孩子捧了一个空空如也的花盆,他诚实地告诉国王他并没有种出花朵,然而因为他的诚实被国王选中为王位的继承者,因为国王所发放的种子都是被煮过的不可能开出花来。通过这个关于诚实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传达,引导学生要拥有诚实的美好品德,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够立足于社会,才能够被赏识和重用。在讲解《吃水不忘挖井人》时,要围绕亲自动手为乡亲挖水井和百姓最后在井边立石碑纪念的行为展开讲解,通过对的刻画和描写体现出对人民的关心与体恤,最后民众通过石碑来表达对的深深热爱和感激之情,激发出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之情。 二、在课内外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 1.通过朗诵进行言传身教。 在特殊教育学校当中有一部分的听力障碍学生,这些学生的发音并不标准,其听力的补偿程度也各不相同,即便如此,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仍然十分重要,文章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不全部是显性的,也有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去对深层次的情感进行感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感悟当中蕴含的道理。再举《吃水不忘打井人》的例子,在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和感悟,如“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学生在进行情感带入的朗读时,会深深体会到沙洲坝群众对的感激之情,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出了对的热爱和怀念,或是朗读“在挖井的日子里……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群众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哪!’”这一小段,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人们喝到清澈的井水那一刻的激动与感慨之情,让学生从中领悟的沙洲坝人民真挚朴实、不忘感恩的道德品质。 2.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在进行语文科目的教学时要充分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日常活动和行为能够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德育修养充分反映出来,教师可以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作为依据,设计一系列的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例如在讲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之后,可以开展一个主题“助人为乐”的活动,要求班级内的学生每天都帮助他人,利用早间自习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将自己的助人为乐事迹分享出来,并在活动结束后开办相应主题的班会,对在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表彰,通过开展此类活动,让学生养成助人为乐、团结他人的优良品质。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经常会用到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必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有着更为重要的存在意义。听力障碍的学生无法通过声音感知外界,其社会经验会因此大打折扣,而多媒体设备可以将知识以更加丰富的画面展示出来,能够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景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再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感受作者对小兴安岭美景的热爱,引导学生要热爱和保护我们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结语 德育教育的工作应当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当中逐渐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将德育工作充分融入到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课堂内外的活动和多媒体辅助设备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作者:阿依仙木•麻木提 单位:新疆哈密五堡中心小学 特殊教育论文:语文课堂特殊教育合作学习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受到更多的关注,为帮助身心存在障碍的孩子能够更有效的学习,语文教学模式也得到了更多的改进和完善。其中合作学习模式在特殊教育下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特殊教育的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方面比其他同龄孩子要更困难,并且思维发展也较慢,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自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的教学活动中,并且能够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学习,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并且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分享彼此的生活阅历、学习经验等,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从而得到及时的完善。并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促进学生更有效的积累知识,并且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等限制,让学生能够对问题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形象能力,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思考,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模式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合作学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促进语文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且能够很好的约束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形成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同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并且能够让学生更加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充分感受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从而更好的学习其中传达的情感和精神。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引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让学生对知识有很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更容易的吸收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会观察生活,并将其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以及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如在学习《要下雨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合作,分别观察几种动物在下雨前的表现,并详细的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中小组成员进行相互补充,并派出代表描述下雨前各种小动物的反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和学习,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 三、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特殊教育下的孩子由于本身存在的身心问题,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也需要教师采取更加直观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并且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化为己用,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并且语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语言运用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锻炼孩子们对语言的应用。并且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相互交流彼此的见解,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为了向其他小组成员表达自己的看法,会更努力的琢磨自己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交际生活积累更多有用的经验。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中描写的父亲和“我”的相关句子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文章中父亲的塑造的方法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文章进行更准确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合作学习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在主体地位,同时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偏差,而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正好能够满足语文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更加有效的学习。并且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作形式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表演课本剧,并分角色朗读文章,同时让学生进行一些文章的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的补充,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并且让学生在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促进学生对文章更加细致的解读,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语文水平,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杨琴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网络营销思路论文:谈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本文针对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网络营销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分析,找出网络营销课程中存在的较多问题,并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商专业的网络营销课程改革方向,意在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优秀的电商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网络营销课程;教学问题;课程改革 一、课程背景 如今已经到了网络时代,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已经使得我们国家搭上了互联网这班高峰车,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生活环境,已经成了互联网的天下。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下,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完全赶不上时代的潮流,互联网营销的角色在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这两年企业对互联网营销人才的需求可以直接看出,互联网营销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性,并随着互联网份额的增长,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营销》这门课对电商专业学生来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施课程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学校电商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更加有竞争力。 二、我院在课程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进行技能型课程的教学。网络营销课程是一门技能型很强的课程,他和管理学院其它课程相比,有着很明显的差别。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一定在课堂上能尽可能多的教授学生网络营销实践技能。通过调研发现,网络营销的教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偏营销理论的教学方式,一种是偏营销技能的实践技能方式,而且不同学校的教学因为在本土环境,学生特点等方面的差别也不适合使用别的学校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需要自己设计一套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保证我们学院电商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实施。2.大多数高职院校网络营销课程体系设置有问题。网络营销是随着网络发展而兴起的营销方式,而网络营销这门课所学的知识不仅包含了市场营销知识、网络营销知识,还包含了计算机知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知识,在没有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大部分的学生并不是很了解这些知识,有的可能对这些知识一无所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把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基础知识给他们进行全面的普及,让他们对这些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各大高校并没有专门开展对这门学科基础知识的专业学习,他们往往都是利用专业的前序课程来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3.大多数高职院校考试方式有问题。网络营销是一门以实践能力为主,基础知识为辅的课程,它不仅仅重视学生们课堂上的表现及试卷的笔试成绩,更注重学生是否能掌握网络营销实践技能,而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只能了解到学生对这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能了解到学生对网络营销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现阶段很多院校所选择的考试方法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法,这种考核方式不但无法反映出学生们真实的学习情况,还容易打击到学生们的积极性。因此传统的试卷考核法并不适用于这门课程。4.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内容选取问题。网络营销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营销的技能以及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营销人才,而不是教学生如何扩展市场营销。现在很多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上都存在问题,大多人人认为网络营销就是教学生如何在网络上营销,却忘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学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技能。 三、网络营销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来进行网络营销的课程教学,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学到应去学的内容。因此我们要重建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打破传统模式,让行业专家、企业老总、一线的员工等内界人士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去,让学生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为学生做出正确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改革。2.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将会以本地企业网络营销岗位任务为基础来制定新的教学内容替代以前的以网络营销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这样讲更能让同学们学到实践技能。将企业对网络营销岗位的要求为标准来制定授课内容,将授课的内容制定交给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定,用项目化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设计。我们会把网络营销的课程项目化分解分为多个模块:包括对网络营销的认知、网络营销的环境分析、网络营销的策划、网络营销的推广、网络营销的效果分析等。3.课程教学情境的设计。网络营销即是互联网的一种快速消费模式。现已成为电子商务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随着网络营销在现在商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们将原来一周两次的网络营销课调整为一周三次的网络营销课。以此来体现出我们对网络营销,对未来商业发展的重视。在此同时我们对整个的课程标准。课程大纲,课程授课计划都按照项目化课程设计作了调整。课程的教学目的也从之前的基本掌握网络营销为知识的目的改变为对网络营销实践能力的掌握为目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了全新的发展。4.课程实践教材的编写。网络营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它的实践课程的设计要比理论课程的设计更加重要,在总课时中占比也更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到实践技能,一定要设计一本合适本院学生的网络营销实践教材,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实践教学。在设计实践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网络营销工作岗位的关键技能、工作流程一致。 四、结语 网络营销这门课的教学改革一定要建立在本地电商企业岗位所需能力的基础上,制作课程大纲之前一定要进行详细的专业调查,再按照岗位工作内容来进行教学情境及教学任务的设计。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以项目教学为主。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在学生特点上是差别很大的。 作者:杜锐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营销思路论文:网络营销实践教学思路 摘要:网络营销课程是一门囊括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的综合课程,内容体系包括了物流、营销、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较强。同时,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络营销理论体系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新生事物的出现也要求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与日俱增。通过对我国高校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并结合我校的实际,分析我校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探索适合我校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方法,并希望能够为同类高校的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课程开发 网络营销课程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营销理论也开始不断普及发展。在中国,网络营销课程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进入中国,随着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京东、当当网、苏宁易购等电商企业的崛起,中国的网络营销理论开始不断优化与成熟。根据对我国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课程相关的文献查阅与调研,网络营销课程的理论体系主要有三种类型。首先是以市场营销4Ps理论为基础的模式,此类模式较适用于以经管类专业为主的师生;其次是以互联网网络技术为主导的模式,该模式较适应用具备较强计算机能力的师生,以计算机专业为主;第三种是基于互联网企业研究为主导的网络营销策略创新模式,此类模式依托真实的电商企业进行研究,典型的代表企业如天猫、淘宝、京东等。由于真实的企业运营情境,实战性较强,目前在国内部分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进行运用。目前三种模式的课程体系各有千秋,国内理论界针对三种模式尚不能形成较好的统一共识,造成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体系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直接造成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圈套,不利于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质量。同时,国内目前真正对网络营销进行系统研究或有独到见解的较少,而且往往脱离网络营销的实践应用。所以,网络营销理论研究落后于网络营销实践的发展。理论的不成熟体现到教学领域上就是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体系存在多种模式。 1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江学院(下称我校)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因此在网络营销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完善,尤其是实践教学方法的变革,在课程实践环节做到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在巩固其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营销策略和相关网络营销方法的理解、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常用网络营销工具来开展网络营销的方法体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校网络营销课程通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理论体系多元,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网络营销作为一门发展近二十年的新兴课程,学科的交叉性、前沿性较强。目前网络营销课程教材常见的课程体系包括4P营销理论、STP战略、SEO、网站建设、网络广告、EMAIL营销等,其内容涵盖多门学科,范围广、内容多,加大了课程的教学难度。另一方面,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大都处于发展建设阶段,网络营销课程的理论建设大多滞后于企业经营实践,不利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根据我校专业的特点,经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选用4Ps理论为架构的教材,内容通俗易懂,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凸显实践应用能力的内容较少,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1.2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欠佳 网络营销是基于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应用而诞生的一门课程,内容体系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在国内理论体系尚未健全的背景下,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是当前国内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成败的关键要素。我校经管类专业网络营销课程的学时安排一般为48课时,其中24理论课时、24实践课时,旨在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商业网站设计、制作是网络营销内容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基于网站运营过程中的网站流量监测、数据分析等技术,对于我校经管类专业师生而言,存在较大的操作难题。在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案例讨论、软件模拟、电子邮件营销、H5快展营销、网络市场调研等实务项目展开。对网站建设、网页设计、SEO等实务操作讲授、操作较少。其次,我校的网络营销模拟软件存在着实验内容单一、软件更新缓慢等不足。 1.3网络营销策略创新模式开拓力度不够 基于互联网企业研究为主导的网络营销策略创新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实践项目。此类项目通过在电商平台开设网店或以微商的形式来开展网络营销实践活动,此类模式实战性强,易于学生接受与实践,然而在实践教学运用过程中效果不明显。通过调研发现,此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店铺产品、资金问题 运营网络店铺所需的产品或服务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调研,产品的合理选择以及选择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课程教学而言,学生不愿意投入较大的积极性,因此参与的兴趣热情不高。同时,项目启动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来维持,目前尚未有较好的解决方法。 1.3.2时效性问题 此类模式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在上课时间内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同时业余时间也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花费较大时间,如何解决时间上的问题也是限制学生开展此类业务活动的重要原因。 2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思路与方法 基于我校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网络营销改革理念和思路应突显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内容应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匹配。首先,应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网络营销内容体系重新梳理课程的内容体系,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点围绕如何提高学生从事网络营销活动的能力入手,融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同时,细化网络营销课程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养,制定合理的课时学分,并应用在理论和实践环节。根据现阶段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革。 2.1制定网络营销课程能力标准 根据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点,首先,需明确我校的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应围绕营销技能开发、提高为主,另外两种内容体系模式提供辅助的教学模式。其次,针对我校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课程,提出学生在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总体能力标准,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细化到各个教学内容模块,同时制定能力细化的执行标准。能力标准应当结合4P营销的核心理论,围绕着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网络市场调查与分析、网络消费者行为分析、产品品牌推广、价格制定标准、渠道冲突、网络广告制作与投放等实务操作展开。以网络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例,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包括:清晰地明确调查目的是什么、明确调查对象是谁、网络市场调查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网络调查方法使用技巧)、数据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能力素质的培养等。 2.2拓展实验项目类别,加强学生能力训练 根据能力标准的细分,应结合相关的实践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效检查。我校在网络营销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环节通常在实验室中完成,并且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1:1的学时比例,实践课时较为丰富,这就需要进一步地拓展实验项目,可以从情境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应用实践、校企合作平台四个方面来加强。 2.2.1加强情境模拟教学 充分挖掘网络营销模拟软件功能。基于B/S的网络商务模拟平台,可以较灵活地设计和开展实验内容。在软件仿真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应结合理论模块的基本架构,运用模拟仿真软件有计划地开展相应模块教学。另一方面,在模拟软件仿真过程中,可以植入丰富、真实的案例情境,提高仿真的效果。加强网络营销工具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微信、微博、邮箱等常用互联网工具,根据具体的课程,结合相应知识点,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 2.2.2加强案例教学案例 教学法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在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得到在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针对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案例库建设作为案例教学有效开展的举措正在国内有效的开展,在网络营销案例库的建设过程应当牢固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的原则,并能够有效地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案例库,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展开充分讨论,旨在有效地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加强社会实践 网络营销课程的实践教学应紧密围绕社会展开,在课程开设过程中,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某企业的网络营销现状展开调研,并根据调研来分析企业当前网络营销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结合存在的问题能够结合所学理论与自身实际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将调研的相关内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汇报,班级同学与授课教师一并根据调研内容进行分析,群策群力,在讨论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传输给学生,打破传统“知识灌输”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电商平台开设网店或者开展微商。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掌握常用的网络营销工具及方法,并能够进行基础的店面设立、店面装修等实务操作。在店铺经营过程中,了解市场调研、市场定位、产品选择、价格制定等常见的网络营销方法,熟练掌握淘宝店铺、微商运营过程中常见的网络营销工具,并能够开展行之有效网络营销活动。 2.2.4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实践技能水平 我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开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上不断创新。在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过程中,目前初步实现了跨境电商项目与课程的结合。项目有效提升了学生对跨境电商的理解,同时有效解决在电商平台开设网店或以微商的形式来开展网络营销实践活动的不足。在巩固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应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平台的开发。目前,我校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京东校园实训中心是拓展网络营销实践的重要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了解到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全流程,同时能够参与到企业进阶式的学习培训,能力与素质将得到进一步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 2.3加强教学辅助平台的使用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云教学正逐步在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云教学的典型特征表现为:教学终端智能化、教学资源在线、教学软件云端化、教学知识微课化、教学互动开放化。移动互联云端实验室是我校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重点打造的实验室,该实验室基于“云”端技术和资源,通过无线网络将移动终端(平板电脑、手机等)连接,形成教师与学生多向互动的教学实践平台。该平台契合了移动互联的发展潮流,同时融合了传统成熟的教学方法,是开展云教学的理想化场所。网络营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在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实验室的设备,开展案例讨论、调研汇报等教学活动。课后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工具云之家,实现有效的交互。该产品是实现实践平台运转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实现移动互联实践教学的重要工具。 3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旨在通过理论模块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实践动手的能力。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明显。随着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储备将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网络营销教学重点突显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具备深厚营销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网络营销多层次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在网络营销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根据学生实际,将网络营销课程尤其是实践环节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个实验到团队综合实验的专题实训任务。同时应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的交叉。尤其是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创造与自主创业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与学生的专业素养、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社会对人才需求以及国家战略相一致。 作者:徐慧亮 单位:三江学院商学院 网络营销思路论文:书业网络营销思路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完善,书业做为国民经济中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互联网平台消费图书产品。网络营销为书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对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书业网络营销的定义、前提和重要影响因素、渠道以及精准有效地开展书业网络营销的方式和注意事项以满足读者需求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国民经济;书业;网络营销 引言 书业做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一部分,它不仅具有积累、传承和传播人类文化的功能,还有着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产业所一样的经济属性和经济功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决定性阶段,文化产业处于可以大有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书业做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必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完善,书业在互联网的大潮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对书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电子商务对于书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应对各种新兴事物挑战的同时,如何跟上网络迅猛变化发展的脚步,有效合理地使用网络利用网络并做好书业的网络营销,做好对图书的宣传推广和销售,也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1、书业网络营销的定义 网络营销是依托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维持、拓展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改善营销组合,从而在有效满足客户的价值诉求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的管理过程。由此可见,书业网络营销可以定义为书业企业依托网络和信息技术平台,及时有效地认知和回应读者的知识信息需求,建立、维持、拓展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并改善营销组合,从而在有效满足读者的价值诉求的同时实现书业企业的经营目标的管理过程。 2、书业网络营销的前提和重要因素 在谈书业网络营销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读者的购买行为是怎么形成的?首先要通过各种平台、渠道和方式让读者知道你的图书,能看得到找得到你的图书,其次读者看到你的图书之后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并喜欢你的图书,需要你的图书,也就国民经济中的书业网络营销文/程春雨是说,是你的图书的目标读者,并且在价格能接受的情况下,形成购买行为。这个过程使我们看到要想销售掉一本图书,图书产品、营销(包括宣传推广、在渠道内铺货上架等),产品和营销精准瞄向目标读者群、价格都是不可缺少的。 2.1图书产品是书业网络营销活动不可或缺的对象和前提 没有好的质量过硬的图书产品,其他营销活动都是空谈。质量好的图书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一定能销售的好,但是质量不好的图书,肯定是不能得到读者的长久支持。销售情况比较好的图书品种,很多都是质量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品种,这些图书的内容无疑是经得起推敲的,并且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新华字典作为各种工具书的其中一种,为什么在历经修订后依然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无论是从体例、释义和例证上,还是从其规范性科学性和简明性实用性上,都得到了读者的肯定和青睐。所以说,一定要在图书内容质量上多下功夫,精耕细作,多出精品,提高产品的美誉度,产品的质量对于图书实现销售的作用不可小觑。同时图书产品要尽可能地实现精准指向目标读者群,符合目标读者群体的需要,能够体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在目标读者群体中获得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认可度,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图书产品的去向。由上可见,图书产品对于书业网络营销是非常重要的,是书业网络营销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 2.2价格是书业网络营销的重要因素 价格是读者购买图书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读者需求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书业网络营销的重要影响因素。图书对于读者来说,是精神消费品,不像那些日常生活用品一样非买不可,当然教材教辅和专业类图书等学生和学者必须要用的刚需图书除外,因此读者对图书的价格敏感度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网络销售量比较多的大众类图书。不少大众读者20多元钱买顿快餐不觉得怎么样,同样价钱买本图书就会喊着太贵了。很多读者都认为现在的图书价格太高,快要消费不起了,一旦遇到网站打折促销就疯狂购买,其实各家网站的价格竞争和促销也更加刺激了读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那么书业在网络营销的时候,就要认真考虑价格对读者购买的影响,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书业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弘扬者又是经济价值的创造者,所以网络销售的价格,要在保证书业销售利润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让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到达到读者手中。 3、我国书业网络销售渠道的情况 如今的各种网上销售渠道,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零售的平台,还是一个图书产品宣传和品牌推广的平台。现在网上的图书销售渠道很多,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大网络销售平台:当当网,京东商城,亚马逊网;还有势头很猛的淘宝、天猫;有新华书店的网上书店:文轩网,北发网,博库网等;有加盟在各个大电商平台上的各种新华书店和出版社的旗舰店,各种民营网上书店;还有随着微信的迅猛普及而出现的微店、社群网络图书销售渠道,比如哈爸大V店,罗辑思维,蜜蜂朋友圈书店等。最近比较令人瞩目的是线上网络书店对线下实体书店的业务拓展,比如当当网在湖南开办的当当梅溪书店。作为中国第一家O+O书店,24小时不打烊、线上线下同价的经营方式,不仅开创了国内实体书店运营新模式,同时融合顾客新体验,强调文化社交的新主张,依靠“互联网+”既弥补了传统书店时空的限制,又突出了线下社交和文化体验,为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和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更适合读者的解决方案。这些渠道之间既有激烈的竞争,也有互相的合作和渗透,比如京东和微信的合作,当当在天猫的官方旗舰店,文轩旗舰店在各个电商平台的网上连锁店。这些各种形式的网络销售渠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竞争与合作共存。 4、开展精准书业网络营销及其营销方式 虽然现在网络销售的平台和渠道很多,但是图书产品的数量更是庞大,每年有30多万册的图书被生产出来,再加上以前生产的图书产品,数量更是惊人。在如此浩瀚的图书海洋中,要想让自己生产的图书产品在网络上能够被读者发现、找到,就要尽量争取到适合我们的页面资源,主动地让自己的图书和读者见面,积极地在读者面前展示和亮相,要主动地做一些精准有效的营销活动,对图书产品能够做到整体性地把握,根据图书产品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地营销,特别是要加强对重点产品和自身品牌的营销活动。怎样做到书业网络营销的精准有效,这需要找到我们的目标读者群,我们的目标读者群在哪里,营销就做到哪里。现在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且还在继续迅速地增长,他们是互联网的忠实使用者。互联网使我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找到这些目标读者,互联网是把图书产品送到读者面前的渠道和手段。同时这些目标读者群也能够通过互联网更加快捷简单地找到自己所需要和喜爱的图书。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营销,比如开展专题页面展示,参加二级分类书店的主编推荐和新书上架栏目,参加新书预售活动,以及实行产品的组合销售、捆绑销售,适度地参加网站的满减满赠促销活动等。品牌营销可以通过出版社社庆专题,成果展示,特色丛书、系列图书宣传等,增加曝光度和点击频率,加深读者对图书产品的印象,增加读者对图书产品和出版社品牌的认知度。 5、书业网络营销的注意事项 5.1网络营销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行动 网络营销要尽量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包括销售价格,各种营销活动的方式、时间和满减促销力度,页面的图书信息展示等。各大网站的页面信息要尽量做到统一一致,对外尽量有个统一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展示和销售力度,包括封面,图书基本信息,图书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试读章节,插图等,不要每种图书在各个网站的展示五花八门的,让读者感觉很乱,在选择图书的时候有疑惑无所适从,也影响了自身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宣传推广。 5.2和其他各种宣传推广手段相结合,形成营销立体效应 图书产品和品牌营销也要注意和其他各种宣传推广手段相结合,形成营销的立体效应。比如整个营销过程中甚至是营销前,在各种论坛和社区,如新浪论坛、搜狐社区、天涯社区,以及百度贴吧、豆瓣读书等进行宣传推广;以及在有着更多目标读者群的专业网站和社群进行营销,这些专业小圈子是最为精准的细分目标市场,推广精准度非常高,推广的效果也出人意料的好;利用各种名人和作者的微博、微信为图书产品宣传造势;在自己的官微和相关的专业微信中进行图书产品的推送;平时注意收集目标读者群的联系方式,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直接向读者发送产品宣传推广信息;也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读者微信群,邀请专家学者就某个话题做讲座,专家在群现场和群友交流互动,在群里进行讨论、产品推广,提供产品购买链接指向,保持群的活跃度,群达到一定规模后,甚至可以直接实现销售功能等等。 5.3注重用户体验 各大电商在价格竞争的同时,现在也更加关注用户的体验。能够吸引读者的产品推荐、导读、页面展示,评论,配送速度,售后服务,图书自身的内容质量等都能对用户的体验产生重要影响。吸引读者眼球,引起读者注意力的产品推荐,可以增加读者对图书产品的点击率,丰富详细、精彩有趣的图书页面信息,良好的评论等可以促进转化率的提高,优质满意的用户体验可以提高读者的回头率,提高销售额,同时也可以强化读者对产品品牌的认可。 6、小结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书业网络营销需要有质量过得硬的图书产品作为坚实的前提和保障,需要有合理的价格策略,需要精准地面向目标读者群,需要有大胆地创新,需要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需要通过各种营销方式与读者形成互动和交流,需要全心全力地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需要精准地满足读者的阅读和购买需求。良好有效地书业网络营销有利于促进书业的销售增长和发展,也使得书业在文化产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作者:程春雨 网络营销思路论文: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思路 摘要: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挑战。本文在介绍长尾理论的基础上,为中小企业拓展利基市场、开展网络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长尾理论;利基市场;中小企业;营销启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间竞争愈发激烈。中小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的红海中脱颖而出,成为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本文的写作,结合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理论概述 (一)长尾理论长尾理论是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最早提出的。他认为,传统经济是建立在资源稀缺的匮乏经济基础上的,理性经济人对事物的关注只能放在最重要的人和事上,这些人或事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的话就是曲线的头部。而人们会习惯性忽略处于曲线尾部的那些人或事。但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人们关注曲线尾部的成本大大降低,由尾部产生的总体收益甚至会超过头部。换言之,众多利基市场的市场份额总和可以相当于甚至超过传统市场的市场份额。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的营销重点可以不只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也可以关注需求曲线上代表冷门商品的尾部。 (二)利基市场利基市场指那些在市场的统治者忽略地方存在的某些细分或小众市场。利基的本意是悬崖上的石缝。人们在登山时可以借助这些小石缝作为支点,向上攀登。在利基市场中,企业可以选定一个很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领先者,同时建立各种壁垒,形成从本地市场到全国乃至全球的持久性竞争优势。 二、长尾理论对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启示 (一)主动迎合市场环境的新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已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传统经济是建立在匮乏经济的基础上,也就是资源的稀缺性。在传统经济中,企业通过大规模、同质化的生产来追求规模经济,从而导致了商品与服务种类单一、商品的生产者数量有限等结果。匮乏经济的特性必然限制消费者的需求种类。而以电子化、信息化为特点的互联网经济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资源丰富的富足经济时代。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显著,传统大企业所提供的大量同质化商品已不再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商品的需求。市场环境的新变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土壤,也为其提供了传统经济中不曾出现的以小博大的新的竞争机会。 (二)关注长尾商品价值,确立利基市场竞争优势长尾理论认为,只要产品存储流通的渠道够大,长尾中后端的冷门商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甚至可能超过曲线头部热门商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互联网经济时代消费者需求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市场的细分化趋势会变得更加明显,必然会形成数量庞大的利基市场。利基市场中的消费者需求绝大多数是来源于长尾曲线中后端的冷门商品。这些需求是传统大企业规模化生产所注定无法有效满足的。这也就为中小企业通过满足利基市场需求,提供差别化产品,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在这些大企业无暇顾及的细分市场中选好切入点,持续提供优质的差异化产品,精耕细作,牢牢占据一个甚至多个细分市场,最终集合成片,确定自己在利基市场的竞争优势。 (三)完善商品搜索系统,建立消费者需求引导体系利基市场种类繁多,拥有海量的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种类繁多的尾部会显得杂乱无序。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选择的成本,也会提升企业的经营成本。 (四)形成消费者交流、评价体系有过网购经验的人都会明白,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网购时会非常重视商品评级与用户评价系统。中小企业想在市场竞争的红海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重视消费者交流、评价体系的建设。首先,消费者通过兴趣在企业网站、论坛、网购平台上形成聚集,从而形成群体,随后对商品进行交流,久而久之会产生独特的亚文化,建立群体特有的文化壁垒,结果会提高用户黏性,提升对商品与品牌忠诚度。其次,用户的评价对其他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好的确认与其需求匹配的商品。最后,消费者交流、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有助于中小企业开展商品的口碑营销。 (五)利用网络优势降低成本首先,中小企业可通过多品牌战略,实行品牌长尾化,建立竞争优势。当前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差异化显著。中小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品牌创建成本较低的优势,针对不同利基市场需求,实行多品牌战略。以较小的边际成本,追逐更高的边际利润。这也是传统大企业、大品牌很难做到的。某种程度上,大企业的传统品牌优势因其固定、单一的品牌文化内涵而在互联网时代有可能是种劣势。其次,中小企业可借助网络的特性低成本的进行定制商品与冷门商品的营销。大企业的传统生产销售模式是“生产——仓储——运输——销售”。而网络时代却可以颠覆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最后,中小企业还可以利用长尾化的广告联盟进行商品宣传。与大企业拥有雄厚的推广资金相比,中小企业在宣传费用上捉襟见肘。但在网络时代,中小企业可使用如谷歌广告联盟等长尾广告业务将自己的产品以最低的成本呈现在最有可能转化为实际购买者的信息浏览者(潜在消费者)面前。 作者:叶大鹏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网络营销思路论文:奢侈品网络营销思路 1探析我国奢侈品网络营销 1.1网络奢侈品发展现状 (1)社交媒体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偏好从社交媒体获得奢侈品信息。据数字100调研,消费者表示在购买奢侈品前,会通过网络广告、邮件、杂志等途径了解相关折扣网站信息,其中59%的消费者通过网络广告、论坛推荐、微博等途径去了解。2012年6月起,Burberry官网访客可以将网站共享到中国活跃社交媒体平台,包括新浪微博、开心网、豆瓣网和QQ。 (2)视频成为奢侈品品牌推广的重要手段。视频更能产生视觉冲击,反映品牌理念、提供产品信息和引起消费者某种感情,使消费者记住品牌。目前众多奢侈品牌通过优酷视频进行广告宣传,例如法国兰蔻,并且使用优酷网站旗下各种类型的视频,如走秀、后台的采访,使消费者对品牌进行更深入地了解,特别是对于在时装周开展活动的品牌。 (3)移动终端服务的快速发展。手机是最具备精准营销潜力的媒体,奢侈品品牌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提供购物、时尚建议、互动游戏、微博、视频等内容和服务。Chanel推出中国版苹果应用程序,不仅可以欣赏新季潮流,更可获取全球各地精品店信息。 (4)奢侈品网络购物方式多样化。奢侈品网络购物平台的迅速发展,使得奢侈品网络购物逐渐被国内消费者所接受。数字100调研指出,有85.4%的购买过奢侈品的消费者愿意在网上购买奢侈品,仅有14.6%的消费者不尝试网络的奢侈品大牌。未来奢侈品网络购物会是一个良性的发展趋势,网络购物模式将会被更多人所接受。其中,价格优势是吸引消费者的前提,服务则是制胜关键。当前各大奢侈品品牌都在优化其官方网站,创新网络营销方式来进行品牌推广。 1.2奢侈品网络营销的优势 针对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中国市场来说,奢侈品网络营销不仅仅发挥了快速广泛传播的功能,更是传统销售渠道的有效补充。 1.3奢侈品网络营销所存在的问题 奢侈品网络营销近几年发展迅猛,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官方网站信息不健全。《数字智商在中国》报告中提到的100个奢侈品品牌中,其中20个品牌没有中文网站,只有10个品牌提供电子商务服务。(2)社交网络不积极。从品牌推广,新闻视频和消费者互动等方面都不及国外社交网站反应快速。(3)网络公关不完善。网络关于奢侈品质量和服务欠缺的报道层出不穷,品牌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严重影响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4)缺乏尊贵感。奢侈品实体店可给消费者尊贵的服务体验,相对而言网络购物很难提供。(5)网络营销渠道和实体店冲突。网上销售渠道与实体店销售之间存在相互侵蚀市场份额的矛盾。(6)电商供货渠道混乱。国内奢侈品电商无法取得一线奢侈品品牌,产品以国外代购的库存和尾货为主,并且产品的真假得不到官方的确认。(7)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奢侈品绝大多数为大额交易产品。(8)物流配送的安全性。目前国内物流业发展不成熟,物品的安全性和完好性均不能得到保证。(9)售后服务欠缺。大部分奢侈品网站都遭遇过消费者对于货品真伪及售后的投诉。并且部分网络购物奢侈品品牌只有1-6个月的保修期,有的甚至没有保修期。 2奢侈品网络营销的策略 本文从品牌推广和产品网络销售两个方面来提出改善策略。 2.1针对品牌推广,进行营销方式整合和创新 奢侈品牌面对互联网时代,微博、SNS、门户网站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应如何使用呢?奢侈品牌需先了解品牌现阶段的营销目的,是为了传播品牌文化和内涵,还是为了培养潜在消费者?再研究目前国内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整合各类网络营销方式,依据奢侈品品牌特点和客户互动数据,结合创新的理念和前沿科技,制定出能够打动消费者的传播方案。对于传播品牌文化和内涵,品牌需要重点强调品牌内容本身的重要性。奢侈品品牌可利用大量视频广告、新品宣传、时装秀等视频资料,通过官方网站、微博、SNS、视频网站等不同的传播方式进行推广。注重用户体验的互动营销,利用各种最先进的IT技术手段赋予奢侈品营销网站新颖的设计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新的营销方式。Burberry的Prorsum女装2011年秋冬时装会在伦敦举行。Burberry创造性地把互联网植入到活动现场,通过“现场走秀+网上直播+明星、设计师微博”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向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40个活动现场直播。活动结束之后,时装会的视频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持续传播[2]。而针对培养潜在消费者,品牌应更侧重于品牌网络公关活动。利用网络意见领袖(媒体+社区和微博活跃分子)来讨论品牌。网络社区具有消费者参与程度高、互动性强、主题特定、具有心理归属感的特点,便于奢侈品品牌运用社交的方式建立与目标消费者的关系,向他们传递品牌信息,充分发挥口碑传播和意见领袖的影响力。2009年11月,Burberry的一个特殊社交网站上线,世界各地的Burberry风衣迷可自由在首页上传身穿Burberry风衣的照片[3]。来自全世界的消费者能够与其他消费者分享他们(关于风衣)的故事和相片,并且所有穿着Burberry风衣的消费者能够分享他们对于此的态度和表达。截至2012年2月,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使用者浏览了上的超过1660万的页面,无数参与者在网站上上传了他们的照片。 2.2针对产品销售,可根据消费群体的差异,进行差异化服务 2.2.1高端消费群体对策 高端消费群体,主要是中国的富裕阶层。他们会要求奢侈品牌提供完美的服务,提供的产品具有独一无二性、较高的美学价值和高品质,来满足他们彰显身份地位的心里需求,但其对价格敏感度不高。针对这类特别的消费者,奢侈品官方网站可以加大奢侈品宣传力度,通过VIP进行交流沟通,提供尊贵专属的定制服务,使顾客在足不出户的条件下享受独特购物体验。 (1)建立高端消费者3D人体模型。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上挑选全球最新的产品,并随意搭配和挑选,同时在线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消费者特点提出创作性设计和搭配建议,使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满意的产品,从而解决了网络对于服装和配饰在试穿方面的缺陷,弥补了消费者在网络上无法进行亲身体验的缺陷。 (2)构建和培训品牌自己的快递服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高端消费者在网上定制产品,品牌专属快递服务人员配货送至消费者家,并提供上门品牌介绍和品牌试穿等体验服务,达到品牌和消费者零距离接触,培养顾客品牌忠诚度,也解决部分因收到产品不满意所产生的退货问题。 (3)加强官方网页的设计。首先使品牌网站展现自身品牌的整体形象,不仅展示当季最新产品,还可以通过大量视频媒体等手段让消费者亲身感受设计大师别具一格的灵感世界。其次高端消费者可以在线参加品牌时装展和产品销售会,并且能在线参加现场活动和下单。 2.2.2针对中低端消费群体对策 中低端消费群体主要为国内中产阶级上班族和90后消费者。中产阶级消费者通过奢侈品的互相赠予来进行传递自己的祝福,体现较高的生活品质与生活态度,90后这类消费群体,对奢侈品的需要主要是为了彰显个性和追求时尚。但他们都喜爱通过奢侈品网站和微博来了解国际时尚流行的趋势和最新产品的动态,追求最流行、最时尚的产品,对于价格有较高敏感度。 (1)奢侈品牌进驻专业奢侈品购物平台。不对外开放的奢侈品牌商(如LV、Herm、Chanel)将其中低端或入门级产品进驻国际或国内专业奢侈品在华销售平台,利用该电子商务网站成熟的消费者资源,网络技术支持,支付系统,营销推广等在线服务,来扩张品牌的消费者。另外,众多还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奢侈品牌给予奢侈品购物平台商、经销商的授权,依靠专业的奢侈品购物网站的品牌营销团队、网络技术支持、整条供应链管理、移动平台、支付体系、配送体系和优质消费者服务体系,从而大大降低首次在中国进行品牌推广和销售费用。 (2)奢侈品购物平台提供分期付款业务。使用奢侈品来奖励和宠爱自己的消费者正在上升,从奢侈品牌消费中获得自信,但他们经济实力并不是很强。专业奢侈品购物网站可以通过和各大银行合作,使消费获得分期付款等优惠政策。 (3)奢侈品牌利用网络有效进行品牌推广。奢侈品官方网站提供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最详细的产品和服务信息,使他们对于品牌、产品特性、设计风格、文化内涵等内容具有相应的了解。虽然目前一线奢侈品牌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仍有大量二三线奢侈品牌欲将进入中国市场。品牌可利用网络营销低成本、高效率等优点,在未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对中国市场进行重磅地网络新闻、视频广告宣传,来提高品牌在国内的知名度。(本文来自于《山东纺织经济》杂志。《山东纺织经济》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钱慧李晓慧工作单位: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 网络营销思路论文:服装业网络营销渠道创建思路 一、网络营销渠道的概念与结构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其结构主要分为两种:网络直接营销渠道以及网络间接营销渠道。属于短渠道的是网络直接营销渠道,该类型的渠道又称网络直销,对比一些传统营销渠道,它更有利于服装制造企业管理其目标市场。网络直销是指企业凭借互联网建设由制造商到消费者的零层渠道结构。它较传统渠道明显的优势在于因为交易环节相对较少,所以费用低、速度快。网络间接营销渠道指的是制造商将其产品或服务借助网络中间商的网络渠道销售给消费者的营销渠道。网络营销渠道的双道法指的是企业采用上述两种渠道,以期最大化销售业绩,而双道法在买方市场情况下比单一渠道更易拓展市场。 二、珠江三角洲中小服装企业现状分析 (一)珠江三角洲中小服装企业出口出现负增长 随着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作为中国纺织服装的主要出口地之一的珠江三角洲数量庞大的中小服装企业生存陷入困境。根据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一份关于2012年上半年对中山市、佛山市、东莞市和惠州市等广东省内多市进行分阶段调研的调研报告指出,2012年1-5月,全国第一服装生产大省仍然由广东省保持,但是出现负增长。2012年上半年广东服装经济持续负增长。外贸方面,2012年1-5月,广东省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3.5亿美元,同比减少1.9%,增幅已经低于全国。在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服装大省中,广东是唯一出口总额负增长的省份。 (二)珠江三角洲中小型服装企业生产要素优势丧失 纺织服装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占到60%。曾作为广东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优势要素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其价格的不断上升不断消失。此外,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使得原先依赖生产要素优势的珠江三角洲服装制造企业竞争力源泉已经不存在。 (三)珠江三角洲中小型服装企业出口受销往 国或地区非关税壁垒阻碍2005年1月1日,WTO纺织品与服装协议规定全面取消进口纺织品服装配额。为保护本国纺织服装产业,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不断增加各种贸易壁垒。欧美国家尤其日益严苛的标准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阻碍甚大。珠江三角洲服装业是以生产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加之难以及时了解欧美国家制定出的新法规、新标准,致使产品不符合进口国标准而被迫降价处理,甚至被拒之门外,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四)珠江三角洲服装业品牌建设程度不高 广东省自实施品牌战略以来,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直到2004年,广东省才发展出第一个全国性品牌,2006年才有第一个驰名商标。因此,起步晚,品牌建设落后。有数据显示,广东省的品牌数量与中国东部一些省份有较大差距,与最强省江苏省相比,2007年江苏省拥有免检产品101个,驰名商标4个,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7个;而广东省的免检产品是40个,驰名商标仅有1个,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1个。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方面多为贴牌生产,珠江三角洲服装业的品牌稀缺是产业软肋,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多数企业在产品产业链中仅赚取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缺乏品牌使得企业在当前的服装行业竞争中难以为继。综上所述,珠江三角洲中小服装企业渠道单一,过于依赖出口订单加工销售这一渠道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服装业只有改变传统的营销渠道,进行观念的转变,对现有渠道重新设计,采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渠道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三、网络营销渠道和传统营销渠道的比较分析 研究珠江三角洲中小服装企业采用网络营销渠道是否合适,需要对网络营销渠道和传统营销渠道进行比较分析。在网络营销渠道中,传统渠道的中间商因为互联网而失去了地缘优势,其错综复杂的渠道关系同时因为网络渠道高效率的信息交换而单一化。 (一)网络营销渠道的优势 1.区域的广泛性 随着B2C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日渐显著的影响力,互联网使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对于消费者而言,在网购时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产品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只要点击商家的商品网站,就可以完成交易活动。再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可以最大化范围的寻求顾客资源,面向全球范围提供产品信息,传统的营销渠道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2.便捷性 对于企业而言,商品的流通程序在网络营销渠道中得到简化,缩短了交易时间,还能够立刻掌握已经下单的消费者的需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快捷的购物过程是消费者选择网络购物这种消费方式的一个主要原因,消费者因此足不出户地购得商品。 3.信息处理的及时性 网络营销渠道使得制造商与消费者绕过中间商直接进行沟通交流。传统营销渠道中,服装企业最后得到的信息是经过多个中间商的传播,很容易出现信息延误和失真。此外,服装企业想要获得消费者相关的信息需要渠道成员的帮助支持。在网络营销渠道中,沟通因企业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流更加及时顺畅。 4.降低分销费用 网络营销渠道为服装企业带来的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分销成本的降低。商品的交易过程在网络营销渠道中得到简化,降低了商品在仓储和运输等实物拥有流的渠道流成本。另外,网络结算的支付方式减少了服装企业的支付和财务等渠道流费用,网络营销渠道的这种高效率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 (二)网络营销渠道的劣势 1.产品的实物接触性难以解决 虽然所有的产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但是现实中,消费者对一些产品有更多的附加服务需求。比如服装业,消费者在选购服装时,有时需要实际感受下布料的颜色以及质感、上身效果和尺寸等才能做出购买决策。网络销售渠道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这种服务的需求。 2.即时性交货的难以实现 网络购物不同于实体店购物,不可能付款后瞬时交货。此外,买卖双方因为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得很多服装企业在产品的订单处理速度、库存管理与采购、包装环节效率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营销渠道高效率优势。加之,国内的物流较落后,传统服装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时,多会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服装企业薄弱的物流观念延长了交货时间。 3.高要求的网络安全性 随着B2C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网购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对服装企业网购的安全性同其他网购产品一样,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是对个人购物信息的保密要求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对订单支付和银行电子账户安全性的绝对保障要求。通过比较分析网络营销渠道和传统营销渠道的优劣势,结合中小服装企业自身财务能力和状况,在当今我国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小服装企业需要建设网络营销渠道,并对渠道进行再设计和科学管理渠道,才能适应现在的行业竞争环境。 四、珠江三角洲中小服装企业网络营销渠道建设的建议 结合渠道结构的类型,珠江三角洲中小服装企业可以选择下面四种网络营销渠道模式。当然,服装网络营销渠道需要结合营销策略,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和经营才会产生渠道效益。 (一)网络直销渠道模式建设 服装企业的网络直销渠道是指企业建设自己的门户网站营销系统。网站汇总除了引人注目的页面,还应当注意营销的六大主要功能模块:首先为信息功能模块,该模块通常包括消费者能够注册并修改的个人信息、关于服装展示及促销活动等信息。其次是休闲功能模块,此模块主要是用来吸引消费者,其中可以填充一些游戏、故事和趣味知识等。再次是选购功能模块的应用,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安排一些细分模块诸如“在线定制”和“在线购买”等,此模块的主要用途是供消费者选购各式服装。接着是团购功能模块的设置,此模块的主要客户是服装批发商和团体采购者,主要销售功能是批发,所以价格较低。还有支付功能模块的应用,用以完成消费者的网上支付程序。最后是服务功能模块,该模块为消费者提供服装交易过程中的选购及支付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该模块设有网络营销员,用来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为消费者提供各项售中和售后服务。 (二)网络间接营销渠道模式建设 网络间接营销是服装企业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的网络平台进行营销活动。如何选取适合的中间商成为了中小服装企业的首要工作。中间商的选择有三个标准:一是营销能力,最好选择那些对消费者吸引力强、客源多和信誉良好的知名电子商务企业。二是专业匹配性,考虑企业的服务特色和中间商特色的吻合度,以便更有利于针对目标市场。三是稳定性,便于中小服装企业自身品牌的成长和长期发展。还要考虑企业的服务特色和中间商特色的吻合度。还要考虑这些中间商的稳定性,以便有利于品牌的长期打造。选择了适合的中间商后,中小服装企业的工作是加强对中间商交流沟通,以及对其动态进行考察和评估,网络中间商合作诚意是否减退等。 (三)双重渠道模式策略的使用 服装企业的一些网络营销渠道建设的实践经验很有借鉴意义,例如:网络直销渠道和网络间接营销渠道双渠道的结合应用,更有利于市场占有率的增加;为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采用网络定制营销等。其中,双重渠道模式的采用可以让服装企业更有效的扩展品牌知名度,增加产品的影响力,加强市场拓展力度。 (四)线上线下营销渠道融合,构建立体网络营销渠道模式 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单一模式无法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服装企业未来的营销渠道是线上线下两类营销渠道的融合应用,这两种渠道相互补充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要求珠江三角洲中小服装企业结合传统渠道,优化网络营销渠道,构建立体网络营销渠道模式。根据网络化营销的特点,立体网络营销渠道模式中以区域商为平台,综合使用网络渠道、专营店销售渠道、加盟商销售渠道和其他销售渠道(例如,隐性和销售团购销售等)的立体渠道模式。这些渠道需有效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分工合作,共建营销价值链,整体发展。比如,网络商城接到消费者的网上订单,依照消费者网络IP地址的自动显示所在区域的信息,将订单直接派给当地的区域商。区域商主要工作是为本区域的网购消费者送货,解决网购争议。这样既可以节约物流费用,提高效率,又可以上门服务,为消费者进行定制营销,从而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 五、结语 在现今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企业和消费者出于谨慎性原则,都会有意识地选择更加经济的方式发展和生活,网络营销渠道将成为珠江三角洲中小服装企业生存与竞争的必要手段和长期的发展战略。珠江三角洲中小服装企业再也不能仅依赖传统渠道进行日常销售,而需要科学地从消费者、环境和资源出发,进行分析后采用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网络营销渠道模式,设计并管理好企业的渠道体系。(本文来自于《山东纺织经济》杂志。《山东纺织经济》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张海波1朱江12工作单位: 网络营销思路论文:大数据网络营销方法研究思路 一、前言 目前易传媒大平台和新引擎MediaV开发的营销工具Adviva[1]每天都在对超过4万个在线电子商务订单提供全程营销观测和效果优化决策,这些不断更新的数据成为了网络营销的重要指导原则。包含在营销背后的主要是对Adviva背后的大数据计算。社交媒体数据[2]也成为了网络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碎片化[3]网络环境下,如何通过大数据来对数据进行整合,从碎片的大量碎数据中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而基于大数据技术上的创新,会使得未来的网络营销更贴近于受众消费者,广告出现的时间更合理,广告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二、大数据与网络营销基本概念 根据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的定义:大数据[4][5]是指那些用现代常规处理技术不能处理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传统计算可望而不可及的无用资源。大数据的数据量随着时间时时刻刻在不断增长,预计到2020年,每年都将产生35ZB的大数据。IBM给大数据定义为4V,分别为数量巨大、种类多样、速度大及具有极大的价值。在网络营销中,其实大部分的企业根本不缺少数据,而是数据太多了难以处理。企业需要统计客户、市场、销售及服务信息,如果将这些数据综合起来,毫无疑问会是个规模巨大的数据,如何利用这些大量的客户数据、市场数据、销售数据及其服务数据等等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现代网络营销技术则需要借助这些数据进行各种数据整合,最后得出一整套有益的大数据营销解决方案。如果作为一个超市的经营者,只要超市的POS机在工作,就会有大量的数据流入经营者的服务器[6]。在美国沃尔玛商场里面,某位收银员扫描完顾客购买的商品后,收银员的电脑上会显示一些“隐形信息”,然后会根据这些“隐形信息”向顾客友好的提醒:“我们商场刚进了一批全新口味的小苏打饼干,奶酪等几种佐酒小菜在H3货架,如果您需要可以去选购。”顾客也许会很惊讶的说“我正需要找这些,现在先去看看”其实收银员在扫描顾客所购买的货品时,已经将顾客购买好的啤酒,红酒,沙拉等信息输入了信息系统,而购买这些货品的人群,80%都需要购买佐酒小菜和佐料,所以就有了刚开始收银员的“顾问型营销”。而让收银员如此“神奇”的原因是沃尔玛公司修建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通过卫星与全球卖场实时连通的企业级大数据库。同样阿里巴巴作为中国电商业的航母,它也已经利用大数据进行了具体的服务。比如在淘宝平台上,商家可以利用淘宝魔方了解在整个行业中所品牌的销售状况,商场排名和消费者行为等等,并且能根据这些数据来做出经营调整。 三、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模型 为了将大数据运用到网络营销中,可以将大数据源等信息组合在一起,做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模型。在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模型上,首先收集日志信息,论坛信息,微博信息,社会网络信息,交易信息等数据。然后将这些大数据源放入网络营销模型中,用算法库的方法归类,比如:聚类算法,关联算法,分类器。再用大数据计算方式计算(MapReduce并行计算框架),进行计算分析数据。最后基于这些大数据中提取的信息,将其运用在网络营销中,比如:基于大数据的商品关联挖掘营销、基于大数据的商品地理营销、基于大数据的社会网络营销、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行为分析营销、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推荐营销及其基于现代通信工具的大数据分析营销。 四、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对策 (一)基于大数据的商品关联挖掘营销 网络营销中的经典案例———啤酒与尿布。当啤酒和尿布摆在一起时,会使尿布和啤酒的销量大幅上升。超市经营者是发现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后,再探究原因的。因为美国妇女很多都是家庭主妇,他们一般不自己出门采购,而是让丈夫下班回家后顺路去超市给孩子买尿布。同时美国人又爱喝啤酒,于是买尿布的时候就顺便买了啤酒,这样使得尿片与啤酒形成了关联。因此,大数据挖掘的基础是发现各个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大数据环境中单独的碎片数据再多也难以实现其价值。所以推及到中国企业运用的时候,要对原有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起各个数据之间的联系,把各个方面的数据打通,比如在手机号码,住址等方面寻找联系。 (二)基于大数据的商品地理营销 分析网站交易数据,通过地理位置分析每个地方的人的爱好。如武汉人喜欢吃牛肉而浙江人喜欢吃螃蟹,再针对这两个省的人采取不同的商品销售方式。比如:淘宝网在2011年的《淘宝2011网购文胸调查》[7]调查显示,北方的文胸销量明显高于南方,其中新疆的文胸销量最好。由于北方人普遍高大,对文胸的需求也更为明显。不同的地方对文胸的尺寸也是明显不一样。总体来说,北方对B与C罩杯的文胸需求量大,而南方则对A罩杯的文胸的需求量大。通过对于文胸的一个购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域对于不同商品的销售是有直接影响的。通过该报告也可以得出北方人比南方人要高大,从而对商品的需求侧重不一样。其实通过对商品交易的大数据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中国女人普遍使用B、C及D罩杯,相对于欧美等国家来说,我国对文胸的需求偏向小型。所以国际文胸大品牌在进行商品销售时候,中国的尺寸也将主要集中在中小号型商品中。或许是南方人的平均胸部要比北方人略小,南方人对丰胸产品的需求也更为强烈。淘宝网同时的丰胸产品销售数据显示,丰胸产品在全国所有省份中,广东、江苏和浙江三省对丰胸产品的需求最大。这一结果也体现了南方省份的女孩相对来说对丰胸的渴望程度要大于北方。这些结论的得出属于一种典型的大数据分析,其结论对商品地理营销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直接指导着文胸这种商品针对不同地域的物流调度等一系列营销问题。 (三)基于大数据的社会网络营销 人人网络的朋友圈子、QQ的好友圈子及国外的Facebook,Twitter等,进行相应的社会网络营销。比如人人网的朋友圈子营销,2010年蒙牛酸酸乳结合人人网的网络资源和现实的明星资源,在各高校展开了“酸酸乳———音乐梦想学院”活动,在鼓励年轻人追逐自己梦想的同时,提倡他们喝蒙牛牛奶,享受品质生活。同样,今年小米公司的红米手机,QQ认证空间在QQ好友里面的转发和传播,也让红米手机的销量远好于预期情况。还有社会网络营销的微博营销,在去年的“凡客体”大受追捧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微博营销的潜力。这些看似无心的举动,其实正是主办方基于大数据,对受众群体和社会化网络传播媒介的了解,比如:蒙牛的年轻,梦想,牛奶的品质生活很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还有因为红米手机的价格不高,所以红米的定位在二三线城市消费者,而QQ空间在这个群体里有着很大的用户粘度。还有“凡客体”的火热,也是归功于微博的时效传播与个性化追求。 (四)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行为分析营销 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和习惯,进行相应的营销。比如苏宁云商在收购PPTV后,苏宁自主研发的社交工具———云信。云信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它能够将购买者的购买行为及其历史记录进行建模,并做一定的分析,为以后的有针对性的网络营销提供基础。并且这能通过基本的社交兴趣划分,找到企业所需要的潜在用户对潜在用户投放商品广告,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广告投放的转化率。比如在“搜索行为”上,用户很多时候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比如“离湖北经济学院最近的咖啡店在哪里?”苏宁就可以将商品“标签化”来吸引顾客。云信还可以基于用户海量的评论,进行分析和挖掘进而理解用户的意图。 (五)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推荐营销 大数据时代,数据来源于多媒体,广告从平面广告向声光电等技术融合的新媒体发展,很多在身边的例子都可以佐证。比如现在微信,QQ,微博“查看附近的人”,有很多从事相关方面的营销,各种社会媒体已经成为网络营销的主战场。在社交媒体中,很多社区,论坛,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和群。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用户可以自己消息,这些产生的信息资源对广告企业来说洞察消费者心理尤为重要。个性化营销已经成为网络销售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商业分析工具通过各种个性化推荐算法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营销。 (六)基于现代通信工具的大数据分析营销 比如淘宝的量子恒道统计。量子恒道统计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量子恒道网站统计,一方面是量子恒道店铺统计。量子恒道网站统计主要为个人站长、个人博主、网站管理者、第三方统计等用户进行流量监控、数据分析。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发现用户访问网站的规律,并做出相应的网络营销策略。而量子恒道的店铺统计,是为淘宝旺铺设计的店铺数据统计系统。通过统计访问店铺的用户行为和特点,了解用户喜好,为店铺推广商品展示提供充分的数据证据。同样微信营销在现代通信工具营销中也越来越重要,常用的做法有:1.通过网站,微博,或者各种线下广告让用户扫描微信二维码。2.查看附近的人,发掘在附近人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寻找目标客户群体。 五、基于大数据的微博营销案例分析 现在微博的火热也极大地促进了微博营销的发展,微博上很多有共同爱好的用户都聚集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所以将广告数据等在各个圈子之间扩散开就显得很重要了。(如图2所示)一个小圆代表一个用户,红色的小圆代表微博“大V用户”,绿色的小圆代表“核心数据洞用户”,蓝色的小圆代表“既是大V也是核心数据洞的用户”。比如在体育明星圈子里,某个“大V”的言论会通过各种途径在体育明星圈子里面传递,如果要推广某种体育健身器材,在这个体育明星圈“大V”上做广告,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想让这个广告传递至作家圈子里面,就需要连接这两个圈子的“核心结构洞用户”了,体育明星圈子里的某个“核心结构洞用户”和作家圈子里面的“核心结构洞用户”相联系,可以是网络营销广告投入到作家圈子。还有种情况,就是有一些不在固定某个圈子的“核心结构洞用户”,可以起到桥梁作用,将网络广告传递至计算机科学家圈子里面某个“既是大V、也起到核心结构洞的用户”上,然后再在这个圈子里面传递,同理可以通过“核心结构洞用户”将广告数据等传递至电子商务师圈子里。大数据是继能源和石油之后国家最大的战略资源。大数据已经影响到了网络营销的方方面面。如果电商企业提前掌握了基于大数据的技术,那么在寻找潜在客户,减少销售时间和提高交易成功率方面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精确化的网络营销既可以减少企业的广告投入,又可以使广告商节省资源获得更多的利润。大数据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已经变得十分重要,为了有效的利用大数据,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集中在:1.网络营销大数据处理能力研究。由于数据的巨大,如何处理海量的大数据是目前计算机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2.大数据网络营销中隐私保护问题的研究。很多浏览器都会记录下用户的习惯及其爱好,企业根据消费者的这些行为数据来发现新的商机,创造价值。这是对用户隐私的一大挑战,而且重要的是很多数据包含有用户的真实信息。因此如何实施隐私保护是大数据营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该挑战不仅仅限于技术上,更多的是法律上的一些措施。 作者:高源张桂刚工作单位: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网络营销思路论文:旅游业网络营销创新思路 我国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目前旅游业是我国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旅游业近年来仍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从旅游人数还是从旅游收入看,我国的旅游业每年都在逐步创造新高。随着我国法定假日的增多,外出旅游的人员也在逐步增加,尤其是国家允许采用上移下错政策以后,节假日逐步向连休方面靠拢,这样就给人们的外出旅游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有的人采取长途旅游的方式,有的人则采用短途旅游的方式。这样就或多或少地刺激了人们外出旅游的愿望,我国的旅游规模也在逐步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潜力最大的旅游市场。人们在外出旅游的同时,不单单关注旅游的次数,更加关注旅游的质量、旅游的品质,这样就刺激了我国的旅游市场向深度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策略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产品品质开始提升,产业运行模式开始发生改变,旅游业逐步显露出自身巨大的潜力,同时旅游业产业化的进程也在逐步加速。旅游业在发展的时候,开始逐步向高端进军,同时国内市场也在逐步打造新的旅游品牌。 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首先,旅游消费方面的需求在逐步增大,无论是从参与旅游的人数还是从旅游产业的收入来看,我国的旅游业都取得了极大地发展,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旅游业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生产收入中的一个支柱产业。其次,随着法定假日的增多,人们外出旅游的机会增多。我国的国家政策逐步发生巨大的改变,许多工薪阶层的人员可以逐步实现带薪休假的梦想,同时国家允许在法定假期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调整,这样人们非工作日的时间增加了很多,这就给更多的人提供了外出旅游的机会。再次,我国国民旅游的空间逐步扩大。过去人们的旅游方式主要是局限在国内,甚至是一些短途旅游,而今出国旅游业成为一种重要旅游活动,世界旅游组织推测再过七八年,中国将成为出境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人们的旅游方式从过去的观光为主,逐步发展为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方式。最后,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逐步向理性化和个性化发展。过去人们的旅游主要侧重于数量,人们以去过较多的地方为荣,而今,人们的旅游观念逐步向休闲度假旅游方面转移,人们更加重视旅游中的个性审美。旅游业具有的许多特色,这些特色包括环保、健身、民俗等,同时也有过去的组团变为了自行组织或自助旅游。 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出现稳步增长的局面,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旅游产品的价格存在不正当竞争之处、旅游市场营销不太重视售后服务、旅游市场营销缺乏必要的法制观念、旅游市场营销目光短浅和旅游市场营销缺乏科技含量等问题。为此,笔者应该采取一定的市场营销对策,包括以下方面:首先,针对旅游产品价格的不正当竞争,应该建立一定的协会,让协会制定旅游价格标准。我们要想尽办法,让各个旅游公司都受制于旅游协会,让旅游业的竞争逐步出现有序化和制度化,对于采用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的旅游集团,给予必要的惩罚和制裁,协会成员应该向协会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如有违约现象对其进行一定的惩罚甚至开除。其次,针对售后服务观念淡薄问题,应该建立完整的旅游产品售后体系,毕竟旅游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行业,应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在游客旅游以后,应该给游客进行一定的满意度调查,同时给予这些调查资料进行分类存档整理,提高销售的主动性,减少销售的盲目性,经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产业的口碑,树立产业的形象。再次,针对旅游市场营销法制观念淡薄的问题,应该对参与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一定的法制教育。在进行导游证考试的时候,应该加强法律知识的考核,这样就能够督促导游多学习法律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导游的法律意识。同时监管部门,在旅游业进行活动的时候,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一旦发现旅游过程中存在有不合法之处就进行制止,对于违法单位或企业要责令其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勒令其停业整顿,同时也可以采用吊销执照的方式进行惩罚。最后,针对旅游业营销人员目光短浅和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应该想法让企业做好自身发展的长期规划,不断进行市场营销策略的改进和发展,同时针对市场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应对措施,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制定好适合自己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同时,应该采用先进的手段提高旅游销售的科技含量,也可以把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引进到旅游业中,让游客在旅游观光或者休闲度假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新科技给他们带来的快感。 我国旅游市场网络营销创新的特征 网络营销通过运用多种手段来实现营销目的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同时可以在大范围内扩大客户群,同时可以对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服务,这样的营销具有一些新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全球化。这种营销模式给全球的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的商机,它能够将旅游企业的市场推向全球,互联网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的交流和交换极少受到时间或者空间的制约,这样就可以为全球的旅游企业客户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二是互动性。这种营销方式,可以使旅游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极好的联系方式,他可以通过多种软件实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及时沟通的目的,这样就能够使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信息的交流。三是经济性。互联网可以在极大的范围内为旅游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它能够在成本极低的情况下对企业产品进行宣传,同时可以使大小不一的各种旅游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来实现全球营销的目的。 我国旅游市场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 首先,旅游市场网络营销的脚步会加快。在新世纪网络发展迅速,电子商务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旅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改变过去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采用适应社会和消费者需求发展的新的营销模式,其中最大的出路之一就是采用网络营销,这种营销方式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消费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锁定消费群目标,同时也可以拓展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对于产品可以不断进行更新和定价,同时也可以不断创造和改变新的产品理念,让旅游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实现更好更多的交易。旅游企业发展网络营销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毕竟旅游产品是很特殊的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例如这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同时这种商品让消费者去远离自己生活区域的地方去进行消费,旅游消费者也不能实现感知自己将要去的地方等特征,因此消费者更愿意去互联网上了解自己想要进行消费的产品的相关信息,互联网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例如它的资源丰富、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营运方式合理等,互联网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成本。因此,旅游企业必然会大力发展这种新的营销模式,以促使企业效益的不断增长。其次,旅游业将会走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掀起了环境保护的热潮,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开始重视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企业在进行营销和顾客在进行消费的时候都会重视绿色环保,因此旅游企业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也应该采用相应的各种措施来实现绿色环保营销的目的,这样才能够增加游客的数量、提高企业的效益,同时又保护了自然环境。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本身就和自然环境联系比较密切,许多旅游资源自身就属于一种自然资源,倘若这种资源遭到人为的破坏,那么这种资源就会失去其发展的前景,旅游企业也会丧失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产品,所以只有好好保护环境,旅游企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的时候要树立绿色观念,确定绿色营销目标,并开展绿色认证。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顾客和消费者。只有这样,旅游企业才能够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我国旅游市场网络营销创新策略 首先,网络营销需要满足客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网络营销的一些特征使得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和需要进行个性化的产品定制,同时网络营销并不是过去的卖方市场,而是消费者占主动权的买方市场,因此在进行企业产品推广的时候,企业方面一定要树立为客户着想、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的新式营销理念,对客户的各种个性化要求,企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营销利益的最大化,才能更好地进行旅游产品的销售。其次,将网络营销和传统的营销有机结合起来。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具有自身的许多优点,但是还应该看到网络营销还处于发展阶段,自身还存在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旅游资源网络营销的基础比较薄弱,互联网也只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只有把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结合才能够达到更佳的营销效果。一方面旅游业要充分发扬电子商务的优势,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增加自身的技术实力,不断完善自身的网络,不断挖掘旅游业网络销售的潜力。在进行新的营销模式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营销模式带来的效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提高企业营销的活力,才能提高企业营销的效益。最后,对旅游企业加强监管。旅游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企业在进行产品销售和消费者在进行产品消费的过程中,都要重视对旅游环境的规范和实现各种法制化的过程,在进行各种旅游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自然、游客和经济效益的有效合理结合。综上所述,在对旅游业企业进行网络销售的时候,不但要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应该重视自身的一些服务理念,不断对营销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我国的旅游市场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邬艳艳工作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网络营销思路论文:基于网络营销理论的健身俱乐部营销策略思路 摘 要 网络营销是传统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营销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目前,健身俱乐部对于网络营销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程度不够和网络营销的方法还不甚了解,健身俱乐部的网络营销还存在很多问题。健身俱乐部进行网络营销的策略组合,包括健身俱乐部网络营销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关键词 商业健身俱乐部 网络营销 策略组合 一、网络营销理论 网络营销的研究仍处在发展阶段,网络营销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于20世纪末至今。网络营销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者价值观的改变,激烈的商业竞争。根据《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一书对网络营销的定义: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网络营销具有以下特点:1.超时空性。2.交互性。3.个性化。4.信息的对称性[1]。 二、目前健身俱乐部网络营销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网络营销的研究现状:(一)网络营销作为营销过程的一种手段,单独孤立的去运用。在研究的论文中,有的作为宣传健身理念的一种途径,有的作为会员制营销的的辅助手段。(二)目前对于健身俱乐部的研究还停留在网络营销的现状和问题上面。如:网站设计单一,营销方法单一,服务的层次低,营销的过程中不注重消费者忠诚度的提升。(三)健身俱乐部的网络营销的渠道少,只有肖俊在《博客营销在商业健身俱乐部中的应用方法研究》中对于博客在商业健身俱乐部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三、健身俱乐部网络营销策略组合思路 (一)健身俱乐部网络营销的产品策略 健身俱乐部的产品设计策略,要在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认真研究,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健身俱乐部的产品设计必须以健身的理念为核心,要根据上次营销效果来制定本次产品设计开发。健身俱乐部的产品展示策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全方位的展示给消费者。健身俱乐部产品服务的策略,健身俱乐部除了健身俱乐部内的实际的服务以外,更要增加健身俱乐部的软性的服务。健身俱乐部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充分考虑消费者所需要的服务以及可能要求的服务,建立完善的服务数据库系统。 (二)健身俱乐部网络营销的价格策略 1.低价策略。健身俱乐部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和销售,降低了健身俱乐部的运营成本,降低价格给消费者更多的优惠,是一个健身俱乐部和消费者双赢的结果[2]。2.个性化定制定价策略。健身俱乐部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根据消费者的具体要求和个性需求,来给产品定价的策略[3]。3.消费者使用定价策略。健身俱乐部通过和消费者的沟通交流,帮助消费者定制个性化的健身方案,健身俱乐部根据消费者的健身次数进行收费,而不需要将完整的健身方案完全购买。 (三)健身俱乐部网络营销的渠道策略 1.健身俱乐部间接营销渠道。健身俱乐部间接营销是指健身俱乐部商品从所有者转移到消费者需要经过的中间商环节。由于健身俱乐部的营销能力有限,所以就和拥有众多会员的其他第三方机构合作,提供给第三方机构优惠的条件。利用第三方巨大的会员优势来开拓自己的市场[4]。2.健身俱乐部直接营销渠道。直接营销渠道是指健身俱乐部自己承担全部流通职能,直接将商品销售给顾客。它利于健身俱乐部控制健身俱乐部产品经营的全过程,可以较快调整健身俱乐部产品的各种功能。 (四)健身俱乐部网络营销的促销策略 1.网上折价:健身俱乐部使用网上折价的策略可以大大的刺激消费者前来购买,减少了消费者到对手那里购买产品的目的[5]。2.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提高健身俱乐部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也可以赠送一些赠品,特别是在新产品推广初期,开辟新市场之时,使用赠品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促销效果。 四、健身俱乐部网络营销中注意的问题 (一)健身俱乐部网络营销树立正确观念 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应该加强网络营销的理念。健身俱乐部的网络营销不是虚拟营销,而是有健身俱乐部的实用的产品为依托的营销,网络营销不是孤立的营销,而是健身俱乐部整体的营销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6]。 (二)健身俱乐部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 健身俱乐部应该注重对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健身俱乐部要组建自己的网络营销的团队,并设立网络营销的部门,使得健身俱乐部网络营销的人才能够在健身俱乐部网络营销的实践和锻炼中得到提高。 (三)健身俱乐部应加快电子商务化步伐 目前健身俱乐部的网上销售还是局限于第三方的团购平台上,对于健身服务的相关产品在第三方的电子商务平台上还没有涉足。健身俱乐部应该突破传统销售的观念,加快健身俱乐部电子商务的步伐。 网络营销思路论文: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及其创新思路探究 [摘要] 本文在界定网络营销的活动范围前提下,提出了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概念,基于互联网营销方式的不同和实际发展情况,将其分为三大类,结合顾客价值及价值链,分析了各类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成功原因,指出网络盈利模式创新必须围绕价值及价值链来进行。 [关键词] 网络营销 盈利模式 一、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涵义 1.网络营销。关于网络营销,定义很多,代表性的有外国学者拉菲・默罕默德所下的定义,他认为:“网络营销是通过在线活动建立或维持客户关系,以协调满足公司与客户之间交换概念、产品和服务的目标”。中国学者冯英健认为“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 这些定义表述不同,但都有共同点,科学而精确地界定了网络营销活动的范围――基于互联网在线营销活动,既包括以企业网站为基础的营销活动,也包括无网站的基于互联网的相关营销活动,目的是建立和维持客户关系,更好地服务于公司与客户。基于这种理解,可以将网络营销的相关活动领域界定为如下三种范围:(1)公司利用传统离线营销活动,促使顾客网上购物;(2)公司通过在线营销活动,促使离线销售提高;(3)公司通过在线营销活动,直接取得在线收入。理解网络营销的内涵是分析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基础。 2.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是企业或商业机构产出利润的过程与方法。当然,创造或提供价值是产生利润的基础,因此,盈利模式至少应包括价值来源、生产方法和输出方式三个环节。简单而言,盈利模式就是企业或商业机构靠什么来赚取顾客的银子,它向顾客提供什么价值或以什么方式提供价值并以此获得利益。在现阶段以营销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活动中,营销不仅关注价值来源及如何实现,也关注价值的生产方法和价值的输出方式。从发现价值到输出价值所经历的各个环节,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网络营销的出现使营销活动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介入到价值链及其各个环节。 3.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产生并不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它是随网络营销的应用和发展而逐步演变、成长、成熟的。网络营销在我国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传奇阶段(1997年之前),这一阶段,网络营销概念和方法不明确,而且其是否产生效果主要取决于偶然因素,多数企业对于上网几乎一无所知;萌芽阶段(1997年~2000年),这一阶段,网络广告和Email营销在中国诞生,电子商务的促进,网络服务如域名注册和搜索引擎的涌现,到2000底,多种形式的网络营销开始被应用;应用和发展阶段(2001~今),网络营销服务市场初步形成,企业网站建设发展迅速,网络广告形式和应用不断发展,Email营销市场环境亟待改善,搜索引擎营销向深层次发展,网上销售环境日趋完善。 显然,在传奇阶段,网络营销的概念和方法都不明确,谈不上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只是到了萌芽阶段,网络营销开始被应用,各种在线活动,才或多或少地介入到价值链及其各个环节,到了应用和发展阶段,网络营销服务市场初步形成,网络营销才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更深入的程度上介入价值创造或提供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定义如下:企业或商业机构以互联网在线活动为基础的介入价值链,创造或传递价值并给自己带来利益的相对固定的活动和过程。 二、国内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发展及分类 根据对网络营销活动盈利模式的解释,以及国内开展网络营销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现阶段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1.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此模式是将传统营销活动与在线营销活动结合以实现价值的一种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它经历了非中间化和再中间化的过程,与网络的兴起-泡沫破灭-重新发展的历程相一致,体现了人们对网络运用和影响的认识由非理性到理性,以及认识的逐步成熟。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企业网站+在线销售或订购产品或服务。该模式又分为两种情况: (1)传统制造业公司建立网站,辅助或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既包括提供在线订购服务,客户定制个性化产品或服务,也包括通过在线的营销工作促使顾客离线购买。如海尔,顾客可以在其网站上按照自己要求定制个性化的冰箱,还可以在线搜索产品信息,并比较、分析和选择。 (2)企业或公司以渠道商的面目出现,建立自己的网站,让消费者通过网上订购来销售别人的产品。如亚马逊,需要指出的是亚马逊的离线营销工作力度如户外广告牌、物流体系的建立和维护甚至远远超过了在线营销活动,这也是把亚马逊划为整合的盈利模式的根据之一。在线销售的盈利模式从电子商务的角度看既有B2B、B2C 模式,也有 C2C模式。前者如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后者如淘宝、易趣等。 2.综合门户网站的跨平台多元业务盈利模式。现阶段,网络的应用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平台:交互平台,主要包括通信、交友、和娱乐三个方面;媒体平台,主要是信息;以及商务平台,支持在线交易,既有B2B,也有C2C。综合门户网站的跨平台和多元业务盈利模式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具体发展过程大致如下: (1)网站+广告。广告收费是早期阶段网站主要的盈利方式。sina、sohu、163等,作为国内的三大门户网站,其综合性和提供的海量信息,使其拥有大量较为忠诚的网迷,保证了很高的点击率,并遥遥领先,因此,广告收费成为其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点击率是广告的主要计费依据,各综合网站为提高点击率,不断增加各类信息,从社会、政治新闻,历史文化,财经到娱乐八卦,应有尽有,而且不断更新,否则将面临点击率下降的风险,这也对该模式如何保持丰富的信息内容以及降低成本提出了要求。对于其他网站,该模式难以模仿。 (2)网站+广告+付费会员制。早期阶段,点击率换成的广告收入,还不能弥补综合网站的运营成本及维护成本,远远不能满足盈利的要求,这一点可以从当时各大网站的广告收入及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及亏损状态看出。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网站的主营收入均来自网络广告。以2006年二季度为例,三大网站与1999年的同季同比,广告收入均增加了84%以上。搜狐2006年四季度网上广告的收入更高达95%。但这并没能阻止他们亏损的车轮。盈利的压力迫使各网站纷纷推出各种差异化的会员服务,如收费邮箱和社区会员,收费邮箱针对商务客户(VIP)和企业,在功能和容量上都优于免费邮箱;社区会员付费制为有各种需要的会员提供差异化的特色的服务,如163在线视频聊天,新浪交友等。 (3)网站+广告+付费会员制+搜索引擎。在网站点击率稳定在一定的峰值以及会员规模稳定的情况下,使用搜索引擎竞价排名成为综合网站的又一种收入来源,搜索引擎的出现实际上是由网络自己产生的需要,网站太多,信息量太大,迫使人们思考如何更方便的搜索信息,于是便有了该模式。今天所看到的三大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算是该模式。 3.省略,)。 三、网络营销盈利模式成功的原因 网络营销盈利模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成功均有共同点――向不同顾客提供价值,或者同时向两者提供价值,而顾客则包括企业或商业机构,也包括网络消费者。一句话,以网络为基础,在不同的程度上恰到好处地介入价值链或价值链的不同环节是它们成功的秘密,这一点可结合前述各种不同的盈利模式来具体分析。 1.整合盈利模式成功的原因。整合盈利模式中,传统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使顾客价值得以增值,这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它们是:(1)降低顾客购买前的成本。网络减少了顾客的信息搜索成本,虽然产品或服务价值或许未变,但获取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时间成本及精力成本)却大大降低;(2)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实施定制营销,直接使产品或服务增值;(3)省顾客购买中和购买后的成本――网上订购,送货上门。简言之,整合盈利模式采取上述一种或几种方式,抓住了营销理论中4‘C的成本和便利,以及沟通,利用网络使顾客价值在购买过程中增值。如前面所举海尔的例子,实施定制化服务,顾客得到的产品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价值自然增加。再如新兴的图书销售公司亚马逊,它的成功,就在于给购书者带来了巨大的方便性,庞大的书籍数据库及强大的、快速反应的物流系统是其成功的保证。 2.综合门户网站盈利模式成功的原因。综合门户网站跨平台,既是媒体平台,也是交互平台,作为媒体平台,起着信息集聚、作用,参与了营销中的沟通渠道环节,而沟通自然是营销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收取广告费获取利润则是水到渠成;其次,作为交互平台,综合门户网站还提供了新的或专门的服务,如邮箱,以及新的体验,如交友和聊天。对于网民(顾客)来讲,这些是全新的价值。当然搜索引擎服务也是一种全新的价值。 3.专门或专业的盈利模式成功的原因。专门或专业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能够成功,主要是提供了全新的价值或体验,如搜索引擎服务和网络游戏;或提供价值的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相比较而言更便捷或更便宜。如在线教育、研究网、期刊网。专门或专业的网络盈利模式成功的第二个原因是进入市场时间早,优先取得了规模效应,而且由于网络经济一定规模内存在外部效应为正而边际成本为零的特征,使得后来者在网站规模及目标顾客群规模上没有足够的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进入,形成了较高的门槛。如支持交易的阿里巴巴同时为交易双方提供服务,为双方交易成本的降低提供了机会,并起到了巨大的广告作用,而且随着加入网站交易的顾客量增加,马太效应越明显,这意味着新进入者将面临巨大风险。其它的如网络游戏、网络招聘以及期刊网等,都存在类似效应。 四、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发展方向与创新思路 1.发展方向。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网络营销盈利模式今后将向两个方向发展。 (1)整合。整合不仅要求营销方式整合,而且也是资源的整合,其实质是企业的价值链更加完善和完整。将传统方式与网络营销结合,是现在各类企业正在做的事情,也是今后要继续思考的问题,而思考的焦点,无疑是如何使价值链完整和完善。 (2)细分和专业化。网络平台的不同应用及组合、网民(包括企业和商业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使整个网络市场出现更多的特征和产生更多的需要,而顾客需要是价值的源泉,因此,细分和专业化必然成为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发展方向。搜索引擎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例子。 2.创新思路。如前所言,盈利前提是创造和提供价值,因此,在网络营销中,创新盈利模式,必然围绕价值链做文章,当然,做文章的前提是能确定网络的运用能和价值链联系起来,如能确定两者联系,则就具体思路而言,可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 (1)从现有的价值链中寻找和捕捉机会。这又有两种方式。 一是从其他公司或商业机构现有的价值链中寻找可以插入的缝隙,帮助他们更好的创造、生产或输出价值; 二是改造公司现有的价值链,使其完整、完善。完整、完善的涵义是使价值链环节更紧凑,效率更高。 以上两种方式,从本质上讲,就是使市场更有效。这可以通过压缩价值链的环节,利用网络降低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来实现。阿里巴巴和亚马逊就是成功的例子。 (2)利用网络创造全新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价值链,并利用价值链将价值提供给顾客。使用该方式,可以将先市场进行细分,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现阶段的常用的方式有,网上定制产品或服务,建立全新的功能或体验等。 网络营销思路论文: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及其创新思路探究 [摘要] 本文在界定网络营销的活动范围前提下,提出了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概念,基于互联网营销方式的不同和实际发展情况,将其分为三大类,结合顾客价值及价值链,分析了各类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成功原因,指出网络盈利模式创新必须围绕价值及价值链来进行。 [关键词] 网络营销 盈利模式 一、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涵义 1.网络营销。关于网络营销,定义很多,代表性的有外国学者拉菲・默罕默德所下的定义,他认为:“网络营销是通过在线活动建立或维持客户关系,以协调满足公司与客户之间交换概念、产品和服务的目标”。中国学者冯英健认为“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 这些定义表述不同,但都有共同点,科学而精确地界定了网络营销活动的范围――基于互联网在线营销活动,既包括以企业网站为基础的营销活动,也包括无网站的基于互联网的相关营销活动,目的是建立和维持客户关系,更好地服务于公司与客户。基于这种理解,可以将网络营销的相关活动领域界定为如下三种范围:(1)公司利用传统离线营销活动,促使顾客网上购物;(2)公司通过在线营销活动,促使离线销售提高;(3)公司通过在线营销活动,直接取得在线收入。理解网络营销的内涵是分析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基础。 2.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是企业或商业机构产出利润的过程与方法。当然,创造或提供价值是产生利润的基础,因此,盈利模式至少应包括价值来源、生产方法和输出方式三个环节。简单而言,盈利模式就是企业或商业机构靠什么来赚取顾客的银子,它向顾客提供什么价值或以什么方式提供价值并以此获得利益。在现阶段以营销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活动中,营销不仅关注价值来源及如何实现,也关注价值的生产方法和价值的输出方式。从发现价值到输出价值所经历的各个环节,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网络营销的出现使营销活动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介入到价值链及其各个环节。 3.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产生并不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它是随网络营销的应用和发展而逐步演变、成长、成熟的。网络营销在我国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传奇阶段(1997年之前),这一阶段,网络营销概念和方法不明确,而且其是否产生效果主要取决于偶然因素,多数企业对于上网几乎一无所知;萌芽阶段(1997年~2000年),这一阶段,网络广告和Email营销在中国诞生,电子商务的促进,网络服务如域名注册和搜索引擎的涌现,到2000底,多种形式的网络营销开始被应用;应用和发展阶段(2001~今),网络营销服务市场初步形成,企业网站建设发展迅速,网络广告形式和应用不断发展,Email营销市场环境亟待改善,搜索引擎营销向深层次发展,网上销售环境日趋完善。 显然,在传奇阶段,网络营销的概念和方法都不明确,谈不上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只是到了萌芽阶段,网络营销开始被应用,各种在线活动,才或多或少地介入到价值链及其各个环节,到了应用和发展阶段,网络营销服务市场初步形成,网络营销才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更深入的程度上介入价值创造或提供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定义如下:企业或商业机构以互联网在线活动为基础的介入价值链,创造或传递价值并给自己带来利益的相对固定的活动和过程。 二、国内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发展及分类 根据对网络营销活动盈利模式的解释,以及国内开展网络营销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现阶段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1.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此模式是将传统营销活动与在线营销活动结合以实现价值的一种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它经历了非中间化和再中间化的过程,与网络的兴起-泡沫破灭-重新发展的历程相一致,体现了人们对网络运用和影响的认识由非理性到理性,以及认识的逐步成熟。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企业网站+在线销售或订购产品或服务。该模式又分为两种情况: (1)传统制造业公司建立网站,辅助或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既包括提供在线订购服务,客户定制个性化产品或服务,也包括通过在线的营销工作促使顾客离线购买。如海尔,顾客可以在其网站上按照自己要求定制个性化的冰箱,还可以在线搜索产品信息,并比较、分析和选择。 (2)企业或公司以渠道商的面目出现,建立自己的网站,让消费者通过网上订购来销售别人的产品。如亚马逊,需要指出的是亚马逊的离线营销工作力度如户外广告牌、物流体系的建立和维护甚至远远超过了在线营销活动,这也是把亚马逊划为整合的盈利模式的根据之一。在线销售的盈利模式从电子商务的角度看既有B2B、B2C 模式,也有 C2C模式。前者如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后者如淘宝、易趣等。 2.综合门户网站的跨平台多元业务盈利模式。现阶段,网络的应用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平台:交互平台,主要包括通信、交友、和娱乐三个方面;媒体平台,主要是信息;以及商务平台,支持在线交易,既有B2B,也有C2C。综合门户网站的跨平台和多元业务盈利模式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具体发展过程大致如下: (1)网站+广告。广告收费是早期阶段网站主要的盈利方式。sina、sohu、163等,作为国内的三大门户网站,其综合性和提供的海量信息,使其拥有大量较为忠诚的网迷,保证了很高的点击率,并遥遥领先,因此,广告收费成为其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点击率是广告的主要计费依据,各综合网站为提高点击率,不断增加各类信息,从社会、政治新闻,历史文化,财经到娱乐八卦,应有尽有,而且不断更新,否则将面临点击率下降的风险,这也对该模式如何保持丰富的信息内容以及降低成本提出了要求。对于其他网站,该模式难以模仿。 (2)网站+广告+付费会员制。早期阶段,点击率换成的广告收入,还不能弥补综合网站的运营成本及维护成本,远远不能满足盈利的要求,这一点可以从当时各大网站的广告收入及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及亏损状态看出。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网站的主营收入均来自网络广告。以2006年二季度为例,三大网站与1999年的同季同比,广告收入均增加了84%以上。搜狐2006年四季度网上广告的收入更高达95%。但这并没能阻止他们亏损的车轮。盈利的压力迫使各网站纷纷推出各种差异化的会员服务,如收费邮箱和社区会员,收费邮箱针对商务客户(VIP)和企业,在功能和容量上都优于免费邮箱;社区会员付费制为有各种需要的会员提供差异化的特色的服务,如163在线视频聊天,新浪交友等。 (3)网站+广告+付费会员制+搜索引擎。在网站点击率稳定在一定的峰值以及会员规模稳定的情况下,使用搜索引擎竞价排名成为综合网站的又一种收入来源,搜索引擎的出现实际上是由网络自己产生的需要,网站太多,信息量太大,迫使人们思考如何更方便的搜索信息,于是便有了该模式。今天所看到的三大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算是该模式。 3.省略,)。 三、网络营销盈利模式成功的原因 网络营销盈利模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成功均有共同点――向不同顾客提供价值,或者同时向两者提供价值,而顾客则包括企业或商业机构,也包括网络消费者。一句话,以网络为基础,在不同的程度上恰到好处地介入价值链或价值链的不同环节是它们成功的秘密,这一点可结合前述各种不同的盈利模式来具体分析。 1.整合盈利模式成功的原因。整合盈利模式中,传统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使顾客价值得以增值,这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它们是:(1)降低顾客购买前的成本。网络减少了顾客的信息搜索成本,虽然产品或服务价值或许未变,但获取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时间成本及精力成本)却大大降低;(2)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实施定制营销,直接使产品或服务增值;(3)省顾客购买中和购买后的成本――网上订购,送货上门。简言之,整合盈利模式采取上述一种或几种方式,抓住了营销理论中4‘C的成本和便利,以及沟通,利用网络使顾客价值在购买过程中增值。如前面所举海尔的例子,实施定制化服务,顾客得到的产品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价值自然增加。再如新兴的图书销售公司亚马逊,它的成功,就在于给购书者带来了巨大的方便性,庞大的书籍数据库及强大的、快速反应的物流系统是其成功的保证。 2.综合门户网站盈利模式成功的原因。综合门户网站跨平台,既是媒体平台,也是交互平台,作为媒体平台,起着信息集聚、作用,参与了营销中的沟通渠道环节,而沟通自然是营销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收取广告费获取利润则是水到渠成;其次,作为交互平台,综合门户网站还提供了新的或专门的服务,如邮箱,以及新的体验,如交友和聊天。对于网民(顾客)来讲,这些是全新的价值。当然搜索引擎服务也是一种全新的价值。 3.专门或专业的盈利模式成功的原因。专门或专业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能够成功,主要是提供了全新的价值或体验,如搜索引擎服务和网络游戏;或提供价值的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相比较而言更便捷或更便宜。如在线教育、研究网、期刊网。专门或专业的网络盈利模式成功的第二个原因是进入市场时间早,优先取得了规模效应,而且由于网络经济一定规模内存在外部效应为正而边际成本为零的特征,使得后来者在网站规模及目标顾客群规模上没有足够的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进入,形成了较高的门槛。如支持交易的阿里巴巴同时为交易双方提供服务,为双方交易成本的降低提供了机会,并起到了巨大的广告作用,而且随着加入网站交易的顾客量增加,马太效应越明显,这意味着新进入者将面临巨大风险。其它的如网络游戏、网络招聘以及期刊网等,都存在类似效应。 四、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发展方向与创新思路 1.发展方向。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网络营销盈利模式今后将向两个方向发展。 (1)整合。整合不仅要求营销方式整合,而且也是资源的整合,其实质是企业的价值链更加完善和完整。将传统方式与网络营销结合,是现在各类企业正在做的事情,也是今后要继续思考的问题,而思考的焦点,无疑是如何使价值链完整和完善。 (2)细分和专业化。网络平台的不同应用及组合、网民(包括企业和商业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使整个网络市场出现更多的特征和产生更多的需要,而顾客需要是价值的源泉,因此,细分和专业化必然成为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发展方向。搜索引擎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例子。 2.创新思路。如前所言,盈利前提是创造和提供价值,因此,在网络营销中,创新盈利模式,必然围绕价值链做文章,当然,做文章的前提是能确定网络的运用能和价值链联系起来,如能确定两者联系,则就具体思路而言,可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 (1)从现有的价值链中寻找和捕捉机会。这又有两种方式。 一是从其他公司或商业机构现有的价值链中寻找可以插入的缝隙,帮助他们更好的创造、生产或输出价值; 二是改造公司现有的价值链,使其完整、完善。完整、完善的涵义是使价值链环节更紧凑,效率更高。 以上两种方式,从本质上讲,就是使市场更有效。这可以通过压缩价值链的环节,利用网络降低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来实现。阿里巴巴和亚马逊就是成功的例子。 (2)利用网络创造全新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价值链,并利用价值链将价值提供给顾客。使用该方式,可以将先市场进行细分,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现阶段的常用的方式有,网上定制产品或服务,建立全新的功能或体验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一次接手一年级数学的教学,真的有些不适应,感觉教得很累。一年级的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有时真的是老师喊破喉咙学生依然对你不理不睬的,很无奈。但是,作为一年级起始教学,对于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疏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只有要求具体,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习惯的培养才会取得理想效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分析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写字歪七扭八,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一是不找其原因,不及时纠正;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二、一年级数学教学应培养的好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为了教和学的同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致志地参加学习活动,认真听同学发言,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如果没有认真倾听的话课堂学习效率等于0。所以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某某同学听讲多认真呀,小朋友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大胆“想”的习惯 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使自己始终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比较懒散,对于新的问题和未曾见过的题型多数都在等待老师的答案或是好同学的发言,应该培养和训练孩子思考的习惯,只有多动脑思考才会让孩子越变越聪明。也是为他们将来步入高年级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做铺垫。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小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9加几的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9+2=11、9+4=13……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9+2=11、9+4=13……你 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9加几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9加几的学生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加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一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 我向孩子们解释:“一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桌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如有一次遇到这样一道题目:“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学生有的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请答案是8的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红前面5个人,后面3个人,5+3=8,所以应该是8个人。”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想想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回答出错挨批评。“你的回答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举手呀。”诸如此类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一些。 4.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惯;还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 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①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②17比8多多少?③8比17少多少?④8再添上几就是17?⑤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 摘要: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各方面发育都不健全,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倾听习惯,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加上对这一学段学生性格特点的了解,我辅以具体的事例对这些观点加以论述说明。 关键词:激发兴趣;习惯;培养;倾听;应用数学 一、注重兴趣的培养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语言是一堂好课的基础,它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第一册中的“6和7的认识”教学时,我在计数器上连续拨上1、2、3、4、5,边拨边让学生数,然后问:“5比4多几? ”学生回答说:“5比4多1。”于是我趁机说道:“由于5比4多1,所以5就站在4的后面了,那么,5的后面是几呢?”我又一个一个地拨下去,还是边拨边让学生数,并大声地读出来,因为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了数字,对这部分内容不太陌生,所以,学生齐声答道:“6。”于是我又顺势拨了一个珠子,问道: “6的后面是几呢?”学生一起回答: “7”,此时点明课题,并板书“6和7”。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二)运用教具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运用数实物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因此,教学中我投其所好,以小孩子喜欢的气球作为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我进教室之前先准备了三种颜色的气球,然后等到上课时就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讲加减混合,今天如果谁表现的好就把气球奖励给谁”,孩子们一听可高兴了。于是我先在左手里拿着5个粉色气球,然后在右手里又拿上3个绿色气球,然后我把两只手顺势合起来问:“现在老师的手里有几个气球?”同学们争抢回答后,我板书“8”,接着我把手里粉色气球放下了2个,又问道:“现在老师的手里有几个气球?”学生们回答过后,我板书了算式,又讲了计算顺序,而且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每次提问孩子们对这节课都记忆很深。通过上述例子不难看出,教具可以使抽象概念变得具体,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他们打下了剖析应用题的基础。 (三)利用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我们从事教育事业,就必须善于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依据其心理特征,投其所好,方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们不妨抓住并利用好儿童的这一特性,让这一特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中,我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个钟表模型,通过拨动钟表让孩子自己感知整时,知道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并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反过来又作用于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培养他们会听并且认真听的好习惯。在习惯训练中,我主要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训练。 (一)让学生善于倾听并大胆表达想法 例如在讲授新课“8”的写法时,我通过板书演示,让孩子看清楚笔顺和该字 在日字格中的位置,并且引导他们:“我们在学习7的写法时,需要横线和日字格平,数线稍微倾斜,那么大家看一下8需要注意什么呢?”于是我又让孩子看我写8让孩子们自己学着去口述,在日字格里写数字8需要注意哪些,并及时掌握。 (二)良好习惯的培养从有限的强迫性复述开始 一年级孩子在课堂上坚持听讲的时间有的是十几分钟,有的只能坚持几分钟,那么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就需要从有限的强迫开始。课堂中最平常的方式如学生回答问题前先提示:“仔细听,等会让你们来说说他说得怎样?”或者学生回答完问:“你们听明白了吗?”“谁能来再说一遍?”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有意强迫中慢慢学会倾听。 教学中,我还会特意加入这样的听说训练,如学习5以内加法后,我进行这样的训练:小朋友乘电梯,明明说:“我家在5 楼”,小红说: “我家在小明家楼的楼上”,问小红家在几楼?教学十几时,让学生听说“1 个十,6个一组成几?”学习连加之后让孩子听“小明排在队伍里,前面有4人,后面有3人,这个队伍有几人?”……通过这样的听说训练,我发现孩子们提炼信息、复述信息的能力渐渐变强了。 (三)在鼓励中坚持加强孩子倾听的积极性 很多孩子在听到教师的问题后只管自己举手,根本不去注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这时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眼睛看着发言的孩子,也可以在一个学生发言结束后,追问一句:“谁听懂了他的意思?”并对能举手讲明白的孩子大力表扬:“老师真喜欢你,你是全班最会听的小朋友。”经过表扬,或许这孩子以后每次同学发言时都会听得特别认真。如教学《9加几》一课,我出示了“9+9=?”一题,一般学生的思路都是凑十法,有位学生这样回答:“我的方法是想5+5=10,9和5相差4,4+4=8。”当时这位学生回答的声音并不响亮,我都听得有点困难,没想到好几双小手举了起来,兴奋地说:“老师,我听懂了,我来说他的意思。”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一阵欣慰。所以,在倾听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比如,学习“数一数”这节数学课,首先要把数数有意识地引向学生身边。如:让学生数身边的实物: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家里的、路上看到的一些事物,并把这些发现讲出来。教学中,学生从数画面上的事物到数自己生活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数学就在身边。还有,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购物,给孩子10元钱,让孩子选择自己的东西,看看钱够用吗,或者让孩子分担一些买小东西,(在10元钱范围内的),让孩子自己算好钱,从妈妈那取,这个过程既加强了口算能力和自理能力,也让孩子感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实际参与中,学生从数学学习活动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了生活,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在感知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不断促使学生产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总之,一年级数学教学是学生学数学的开端,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丰富多彩,为了把丰富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得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认真研究数学教学。根据不同阶段的学情,不断地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行列中,用新的n程标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探索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教学策略是指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从而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就是教师如何优选确保在单位时间内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途径和教学措施。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本身的特殊性,所以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下面的五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一年级;教学策略;有效 新的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给人们特别是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震撼和反思,而深刻的反思必将带来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有为学生一切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一年级学生,他们小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同时,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等等,针对他们的这些特性,下面我将从课堂组织、学习兴趣、自主探索、倾听和评价这五方面入手,探索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课堂组织,让课堂充满激情 组织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跟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还和老师组织课堂纪律的好坏有关。它不仅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感情、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堂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级学生喜欢比赛,表现欲强,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男女同学比赛,小组比赛和大组比赛,激发学生的激情,同时,一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我经常换着形式比,有时进行爬山比赛,看看谁最快爬到山顶;有时进行摘果游戏,看看谁摘的果子最多;有时进行互吃苹果比赛,谁表现好就可以吃对方的苹果一口,直到把对方的苹果吃完算赢等等,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比赛中充满激情,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另外,一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很难在一节课里都注意力集中,因此我也设计了一些整顿纪律的儿歌,比如:一、二,拍拍手;三、四,点点头;五、六,拍拍肩,(双手交叉拍);七、八,扭扭腰,(双手掐腰);九、十,快坐好!如果课堂上有人讲话,我就会说:小鸟小鸟在哪里?学生:小鸟小鸟 飞走了。(双手做飞的动作)如果有人做小动作,我就会说:小猴小猴在哪里?学生:小猴小猴溜走了。(双手做溜走的动作)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效组织课堂,使课堂充满激情。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份,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内容是抽象、枯燥、无味的,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把他们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状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0的认识”时,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景: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小猴最喜欢吃桃子,这天,它到山上摘桃子,不一会工夫就摘了2个桃子,你们看,他吃了几个?(1个)你能说说刚才的过程吗?(2个桃子,吃了1个,还剩1个:2-1=1)。可是,他吃了1个桃子后觉得不够饱,于是,他又吃了一个。你们看,现在还有几个?(0)你能说说刚才的过程吗?(1个桃子,吃了1个,就没有:1-1=0)你能说说0表示什么吗?(什么都没有)这样设计,把原本生硬的数字变成学生喜欢的故事,吸引他们到故事中,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说出来,使学生乐学、易学。 (二)利用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比如:我在教学“5的认识”时,设计“抢凳子”这个游戏: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复习了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三)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对语言的要求很高,只有生动、形象和有趣的语言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完“10的组成”后,我把10的组成的数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帮助学生掌握:1 9 1 9 ,好朋友; 2 8 2 8,手拉手;3 7 3 7,真亲密;4 6 4 6,一起走;5 5,凑成一双手。这样,学生在形象易懂的儿歌中很容易记住10的组成。 (四)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电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及操作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 “10的认识”时,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声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又比如我在教学“9的组成”时,我让学生摆出9根小棒,然后把它分成两份,看看有几种分法并与同桌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把9的组成这一抽象内容变成具体的操作,从而很轻松、容易的掌握9的组成。 三、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探索学习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同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探索,从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教学《分类》时,使学生理解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同一性后,让学生对水果、颜色和平面图形不同的图形进行分类,探究其中分类的多样性,并通过小组的交流和集体交流感受到在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而在一道有平面图形,有立体图形,有大小图形,有不同颜色图形的题目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看看能有几种分法,只要学生是同一标准分类就可以,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比如在教学“10的认识和组成”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动物森林里举行“保龄球大赛”,邀请了8个小动物参加,让学生猜一猜小动物们有可能一次打中几个保龄球?没打中几个?学生可以动手画画,然后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再通过汇报总结出10的组成,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参加比赛,还有可能是什么情况?最后按照成绩给小动物排队、发奖(找规律)。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也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了到提高。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课堂游戏对于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的效率的作用研究 【摘要】小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征较特殊。如何提高低段学生的数学课堂效率一直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数学课堂的游戏环节对课堂效率的研究入手,从课堂游戏的形式,课堂游戏时间的长短等方面研究怎样使用课堂游戏才能使数学课堂的效率得以提高。量化课堂游戏对低段数学课堂的效率提高的影响。 【关键词】低段数学 课堂游戏 课堂效率 一、前言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从散漫式的宽松的环境,进入到有规律的有约束的新环境中,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首先对小学生的特征分析如下: 1.注意特征。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因此,教师讲课时要注意教学的组织严密、形象有趣、方法得当,这样可使小学生保持40分钟的连续注意。 2.感知特征。小学生视听觉感知迅速发展,感知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增强,感知的分析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3.思维特征。朱志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4.记忆特征。小学生很多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提高都是通过无意记忆起作用的,如故事、言语、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不知不觉地储存在学生记忆中。 根据小学生的以上特点,如何提高低段小学生的课堂效率也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李晓梅[2]认为不但要为学生创设游戏与故事情境,还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贾乐青[3]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顾爱红[4]从导入新课,弄清概念,突破重点和巩固效果四个方面来阐述课堂游戏在低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 游戏在数学教育中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5]:首先,游戏是数学内容获得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次,游戏与数学结构的相似性保证了游戏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精神。最后,游戏可以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 本文通过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的课堂游戏的形式,课堂游戏的时间长短方面研究课堂游戏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课堂效率的影响。量化课堂游戏对于低段数学课堂的效率提高的影响,为从事低段数学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课堂游戏对于低段数学课堂的效率的影响 开展实验班级为小学一年级上学期阶段的班级,为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学生,学生人数50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0人。对于实验有效性的说明,各实验从游戏开始时计时,参与学生或关注的学生人数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即为有效开展实验。游戏结束时计时结束,游戏结束的判定依据为参与学生或关注的学生人数低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停止计时。 1.情境图讲解实验 本部分实验给学生们出示一幅内容较丰富的图片,请学生们观察图片,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记录讲解多长时间,学生开始分散注意。如提供一幅图,图中有草地和小河,草地上有两颗桃树,桃树上和桃树下各有几只大猴和小猴,有的猴在吃桃,有的猴在玩耍,天上还有几只飞翔的鸟,树上还停留了几只鸟,小河中几只大白鹅和小黄鸭在戏水。学生开始发言为计时开始,学生发掘图中的数量关系,举手发言,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关注图片的学生人数低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时停止计时。本次实验所得计时时间约为10分钟。 2.游戏形式及时间长短实验 本实验采取的游戏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全部学生集体参与的游戏,即集体游戏;另一种是选几个学生到前面展示游戏,其他学生做回答判断,即展示游戏。游戏开始时计时,参与学生或关注的学生人数低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停止计时。 集体游戏,本部分实验根据所上课堂内容,设计与课堂内容相符的课堂游戏。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2单元《位置》,教学内容为《左右》一课,教授完左右内容后,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口令摸摸自己的左眼,摸摸自己的右耳,举起自己的左手,跺跺自己的右脚,看谁又快又准。开始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很高,但实验进行了6分钟54秒,三分之二以上同学就开始注意力转移到游戏以外了。 展示游戏,本部分实验根据所上课堂内容,设计与课堂内容相符的课堂游戏。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内容为《第几》一课,请5到7名学生到前面来排队,先请排队的学生报数,老师随机提问,排在第3位的同学是谁,全班同学一起说出他或她的姓名,老师说排在队列中同学的姓名,让全班同学说出他或她排在队中第几名。本实验计时所得时间为10分钟。 展示游戏的时间比集体游戏的时间长,说明游戏的形式对学生的注意力是有影响的,展示游戏与讲解情境图的时间相似,说明无论是看图还是游戏,此阶段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都是有一定范围的。 三、研究结果 本文通过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的课堂游戏的形式,课堂游戏的时间长短方面研究课堂游戏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课堂效率的影响。课堂游戏的形式对学生的注意力是有影响的,展示游戏会比集体游戏对课堂效率提高有更好的作用。 四、提高低段数学课堂效率的途径 1.运用有效课堂游戏提高课堂效率 从本研究结果可知,游戏形式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一定影响。教师在低段数学课堂上要根据授课内容设计游戏,游戏的目的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尽量避免教师一个人在前面演示等形式的集体游戏,多增加学生参与性的展示游戏形式,这样更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2.增加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从本研究可知,无论是游戏形式还是说说情境图形式,学生的兴趣时间都不会超过10分钟。现行的低段数学课堂每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一节课中至少要安排4种以上的不同形式来完成本节课所要达到的课堂目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合理安排一节课的内容,达到动静结合,形式多样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我们学校申请了《新媒体时代下农村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我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主研《低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了课题的实验能真正落到实处,我在本学年主动申请到村小教一年级,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但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利用《小学数学报》,“班班通”等资源,结合家长培训会,QQ、微信等聊天工具及时指导,让孩子在数学阅读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激发孩子浓厚数学兴趣。 【关键词】村小一年级;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我们学校申请了《新媒体时代下农村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我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主研《低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了课题的实验能真正落到实处,我申请到村下教一年级。我接收的班级有48人,80%都是留守儿童。因为幼儿园不教识字,加上没有家长辅导,有几个孩子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所以阅读方面只能算零基础。怎样培养孩子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为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助力” 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在一年级会口算就是数学得行,少部分家长想辅导,但为了生活也鞭长莫及。怎么办?及时召开家长培训会。大部分家长因为孩子刚入小学,对孩子和老师都充满期待,而且也十分热情和配合。我赶紧抓住这个契机召开家长会,跟家长们讲解一年级学习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习惯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虽然“万事开头难”,但“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打好了,孩子后面的学习就会越来月轻松了。国家主席提出全民阅读,提高国民素质,让家长们明白孩子学习读书,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这是国家的要求,让家长从认识上去改变,从而愿意陪伴孩子走过“幼小衔接”的这一段路。同时培训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学习和配合老师督促孩子自主学习,例如让家长每天坚持伴读,在孩子做作业时在旁边看着,孩子有不识的字要及时提醒;读不懂的题目家长要指导,同时提醒孩子注意书写规范,姿势正确等。QQ、微信也是我们沟通的主要渠道,把每天的作业要求发到群里去,家长们及时提醒孩子完成,有不懂的地方,就在群里讨论,家长取长补短,也跟着涨了知识。家长不会上QQ的,就由孩子父母打电话提醒,“遥控指挥”。对于特殊家庭,我只有采取定期家访。 二、从识字教学开始,指导读题方法,为培养数学阅读能力“奠基” 一年级的孩子在幼儿园识字基本为零。让这些孩子阅读书本文字那简直是看“天书”。看着孩子们“蒙蒙”的样子,我真的无语了。 怎么办?从识字教学开始吧。在新课教学时,先教孩子们认识关键字。例如:第一单元的关键字是:多,少,数一数,左右,最,第,顺序,同样多,比,画,涂,划,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第三单元的关键字有:分一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数学课中经常出现识字教学,让有的家长误会我要改行教语文呢。刚入学的一年级,识字量很少,在最初一段时间由老师或家长为其读题,这是无奈之举。但是当拼音教学告一段落后,我就把读题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不能因小学生读题速度慢就一包到底。因此,练习设计中,对于学生不认识的字就加上拼音,让学生拼出字,然后读出字词,并引导他们自己理解题意。数学老师不能贪图省快而放弃了拼音这个工具,应充分利用拼音这个工具让学生自己读题解题。在读题习惯的培养上,我的原则是教师一定要做一名“懒”老师,该让学生理解的要求,读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独自完成,学会抓住重点的词,逐步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当做练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学生便有了凭经验做题的贪懒思想,而忽视题的要求。在这时,我们不妨采用多种形式,变换读题方式来刺激学生读题,比如让读题最棒的小朋友当小老师为大家读,当小老师是小朋友觉得最荣耀的事,因此大家都努力地把题读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个。再比如开火车读,分角色比赛读等这些都是小朋友们喜欢的读书方法,应用到读题中来,同样也受小朋友的欢迎。这样摒弃了单一的读题方式,把读题置于比赛、活动甚至游戏中,自然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给出读题的方法。例如:5+=9,-=3。想一想,表示几?表示几?思考先求那个图形?学生在读题的时候“正方形表示几”对应的是“表示几”,但在点的时候不能一一对应,学生一点无法对应,就傻傻等在哪里,这时候老师应当在投影仪下指导逐字点的方法。这样题目读顺了,孩子才能够思考有几个问题,如果连题目都不顺,何来按要求呢。 在数学阅读中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还有不同类型的题目。例如:纯图片,图文结合,表格,纯文字等等,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有读文字的方法,更要仔细观察题目的习惯。如图文结合的题目中往往隐含着一些条件。要挖掘这些隐含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先看文字,找出这些问题需要哪些条件,然后,再从图上找一找,图上有哪些信息。一些只有图形的问题,一定要让孩子说说图的意思。 三、借助课外读物《小学数学报》,为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注入“活力” 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家长意识也差,孩子基本没有课外读物。于是,我就向家长们推荐定了《小学数学报》。例如,关于“第几”的练习就编了一首儿歌:《鸡鸭排队》(说稀奇,真稀奇鸭子队里混只鸡。正着数数它第三,倒着数数它第七。小朋友来算一算,小鸡小鸭各是几?)当孩子们通过自己阅读理解,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的时候,孩子们心中的成功体验是多么的强烈。又如,把“0”的作用编成故事《“0”的记者见面会》,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就记住了0的妙用,孩子们发现,原来数学不只是枯燥的数字和计算,而是有趣的故事和儿歌。还有《名师大讲堂》、《大数学家的故事》、《每日一练》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栏目。每周三的中午是孩子们读报时间,孩子们在愉快的阅读中获得知识,长了智慧,更是激发了孩子浓厚的数学兴趣。 四、利用“班班通”资源,为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国家“均衡”教育让村小也享受到现代化数字信息资源。“班班通”提供计算机系统进行定格、慢放、加速、重读、图像的变化、色彩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次情景下的阅读理解更是事半功倍。例如,讲“几”和“第几”的区别时,就利用动物开运动会的动画场景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学生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一旦激发,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通过“班班通”资源,对一个知识点呈现多维动画,都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动脑中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有助于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启迪心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是个挑战,只有家长老师配合,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多种媒体辅助,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激趣方法 摘 要: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动画人物、游戏、动手操作、讲故事、编口诀、儿歌等激趣方法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具体化,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带入最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激趣;数学知识;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上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要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必须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我在多年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激趣方法。 一、以动画人物激趣 一年级的学生荣誉感较强,喜欢争强好胜。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让学生扮演他们喜欢看的动画人物“熊大”“熊二”或“光头强”,进行两人之间、小组之间的比赛。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后,我设计了争当“熊大”“熊二”或“光头强”比赛,让全班学生每两组之间进行比赛。我念算式,让学生抢答,答得又对又快的就是“熊大”“熊二”“光头强”,或让学生自己出题,同学之间进行抢答。不言而喻,争当学生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具有很大的激励性,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也将他们带进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以游戏激趣 低年级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征,为了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把数学抽象的内容以游戏形式生动地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自己思考、理解和消化。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计算时,在教室指定两个地方假定学生熟知的两个车站,然后由教师当司机(游戏熟悉了可由学生当司机),学生当乘客,自愿在两个车站上下车。游戏开始:教师开车到1号车站报站:“嘀嘀――××车站到了,下车的乘客请下车走好,注意安全,上车的乘客请坐稳。”由5个学生上车,教师开车到了2号车站并报站:“嘀嘀――××车站到了,下车的乘客请下车走好,注意安全,上车的乘客请坐稳。”这时下车3人,又上车4人。由学生提出“车上一共有几位乘客?车上共有多少人?两个车站共上车多少人”等问题,学生会在游戏过程中积极提出不同的问题,再逐一解决问题。在游戏中学习,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会了数学知识。 三、操作化激趣 爱动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掌握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唱歌,豆豆同学的前面站3个同学,他的后面再站5个同学,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学生在唱歌。教师也可摆学具:。用“”表示豆豆,用“”表示其他学生。通过操作,学生明白了这一队一共有9人。接着,教师再改成:总共有10个学生做游戏,从前数倩倩第4,从后数倩倩第几?学生很快就从摆好的学具中发现从后数倩倩排第7。将实际操作活动运用到数学课堂,其具体化、形象化的特点易于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生活化激趣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设计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设计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应用题计算”时,让学生参与“买”室内的任何物品,并标上价格,如告诉学生:“一个笔袋3元,一个本子2元,一根铅笔1元,妈妈给你10元钱,你想买哪几样学习用品?”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他们会提出一个又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可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 五、置身童话激趣 我根据儿童好动、好玩、好奇的身心特点,利用童话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来说,学生对小动物都有喜爱之情。因此我把一些数学内容编成童话故事性的东西让学生边玩边学习,如:让两个学生分别充当熊妈妈和熊宝宝,他们在自己的果园里采摘了许多水果,想请小兔子、小猴、小刺猬、小羊、小马(由学生扮演这些小动物)来家里做客,熊妈妈带领熊宝宝礼貌地拿出6个苹果、4个梨、5个桃子、10个葡萄(可用卡片)请它们吃。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根据这个画面提出各种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利用童话法教学,可使小学生积极地、愉快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培养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六、故事化激趣 低年级学生最爱听故事,于是,我在教学时会随时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学习加减混合计算时,我边画简笔画,边讲:“星期六上午,五只小白鸡来到草地上做游戏,两只小黄鸡看见了,高兴地跑去也参加了游戏。一会儿,两只小黄鸡的妈妈叫它们帮她做家务,两只小黄鸡高兴地走了。一只小白鸡的妈妈叫它去吃饭,这只小白鸡也高兴地走了,其他小鸡就在草地上讲故事。”讲完后,我让学生根据故事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兴趣也特别浓厚。 七、口诀、儿歌激趣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和单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将它们编成口诀、儿歌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掌握,而且课堂也变得富有生机。例如在学习用“”比较数的大小时,我根据两个符号的特点编口诀:认符号看左边,左尖尖小于号,左口口大于号;比大小,看符号,尖尖小,对小数,口口大,对大数。学生念着口诀使用“”就不会搞错了。学习“凑十法”时,我编了“凑十找朋友儿歌”:小朋友,拍拍手,我们帮数找朋友,一和九拉拉手,二和八是朋友,三见七点点头,四找六玩游戏,两五相凑就满十,九一、八二,七三、六四相加都是十,做加做减想到它,又对又快用处大。这些口诀、儿歌大大地帮助了学生的记忆和计算,使学生计算又快又准。 总之,“激趣”教学能发挥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使课堂焕发活力,吸引和感染学生,并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低年级数学素质教育。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激趣方法 【摘 要】常言道,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正是无忧无虑、喜欢玩耍的时候。对于学习方面,他们还没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而且,一贯的数学教学模式似乎僵硬许多。所以,教师应该以激励和趣味性强的方式将小学生们带入到愉快又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去。如此,小学生们才会轻松并有效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下面就如何激励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激趣方式;数学游戏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迅猛发展,我国各方面都应该做到相应的改革才能与时俱进。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教育方面的改革。只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结合孩子的自然天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孩子们自我学习的本能,我们国家才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融入到生活中 我们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们都处在心智还不健全的时期。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们应该学会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和小朋友们爱玩爱闹的天性结合到一块,让他们不知不觉中就能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美和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节中,小朋友们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都不太熟悉。于是,我就拿出我已经准备好的魔方、水杯、牙膏盒等让他们先看一看,观察一下。然后,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这些东西的基本特征,归归类。从而,使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有一个概念性的理解,而且也会使他们印象深刻。 小孩子们还处于什么都不懂的年纪,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玩闹。教师们只有学会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小主人们。特别是数学课上,给一些实物,让他们的主动意识增强。这样,课堂效果才会大大提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小朋友们做游戏,小明的后面有3个小朋友,小明的前面有2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做游戏?先让学生通过摆具的方式来记住代表小朋友的数字符号,“”表示小强,“”表示做游戏的其他小朋友。我相信通过这次简单的游戏,他们能够很快计算出一共有几位小朋友。所以说,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一来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二来能够使他们很好的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 二、用简单有趣的物体来帮小朋友们快速记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教学内容对于小朋友们来说远远没有玩具有诱惑力,当然不易引起小朋友的兴趣和关注。因此,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们应该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教师可以放映多媒体,将小动物或孩子们喜欢的玩具等下面标识1、2、3...9,然后让他们说出喜欢的动物或玩具的数字,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融进到了孩子喜欢的事物中去,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老师被动地去督促。 三、游戏可以最大化激发小朋友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 (一)爱玩爱动是一年级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恰恰符合学生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们一边做着游戏,一边慢慢地对数学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这也可以为他们喜欢上数学而打下一定的基础。如此一来,小学生们在数学游戏中,学习和玩耍两不误。并且他们也会在在游戏中享受获得成功的极大的快乐和自豪感。这样,能够极大调动小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做关于“6”的游戏时,老师说2,伸出2个手指头。然后小朋友们说出几能够得到6,可以老师学生一块猜,也可以同桌之间相互猜。 (二)在教学中,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让他们在数学游戏中,玩并快乐着,快乐着并很好地学习着,这样肯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口算练习时,常用的有书本排队、土豆先生是几号、超市大采购等,再增加一些奖励游戏,如颁发优秀卡片、小红花等,气氛会更加热烈。 例如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可以把数学渗透到猜谜语的环节中去。把小朋友们分成若干组,然后多媒体上放出谜语的问题,要外放声音,哪组小朋友回答正确的多,就可以获得小红花的奖励。这样,在竞赛中,不仅能够使小学生们体验成功的乐趣,还能唤起他们内心的好胜心和自我表现的能力,以此来调动他们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多媒体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现代社会里,信息表现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为小朋友们提供一个视听说并存的奇妙的学习环境。这种方式可能比老师在黑板上讲更具有诱惑力。这样,不但使数学教学生动有趣好玩,还能快速加强小朋友们的记忆力。例如:在学习10的知识的课堂上,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9,并且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是老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和0站一块,就比你大。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相信吗?”。然后话刚说完,1和0站一块,他们俩紧紧吸一块了。最后,9悲伤的低下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结语 总之,要想充分激发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结合教学的内容,来设计小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不一样的数学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当然,教师们也应该正确把握数学教学语言的特色、技巧等。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刚刚接触数学知识,这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存在较大的困难,很多知识无法有效的理解,长期下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探究式教学模式则是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本文主要是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应用 现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有效进行数学知识的运用,从而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此来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且主动探究并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来说,小学生刚刚升入学校,对小学生活不够熟悉。并且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其存在较大的逻辑性,抽象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起来存在较大的困难[1]。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从而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而教学模式,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来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以及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设置出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针对性教学。这样就需要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设置出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现今,小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探究性教学来说,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的习惯。教师不能直接为学生解答疑问,要能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从而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2]。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动手实践,以此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要针对一些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并且能够小组之间进行探讨,以此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3.创新教学理念,提升学生信心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置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以此来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并且也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问题的分析,最终得出答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仅仅很多都是教师一个人主导课堂教学,导致学生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学生无法进行举一反三,思维能力无法得到锻炼。这样学生无法有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长期下来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样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采取创新的模式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小学合作教学模式,为各个小组成员设置一些有效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从而来不断思考,让学生了解数学的魅力所在,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考,不断开发一些新型的解题方式,这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将得到锻炼,从而来在探究中了解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3]。 4.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所在,教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会提升学生的亲切度,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对数学教材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且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出合理的教学措施。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有效学习习惯,不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目,以此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探究与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去制定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并利用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此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结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数学学科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探究式教学模式则是一种有效的模式,能够带动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年级的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大都接受过学前教育,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能数出的数,例如人数、桌子等。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都有哪些数。还让学生说出一些和自己有关的数字,看谁说得多、说得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永远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解法不唯一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开始,当我提出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时,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受到表扬后,大家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这样使学生以后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充分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课专心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表扬;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就用眼神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都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思维更具形象性。在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时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但一节课上学生能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该到我了。”我向学生们解释:不可能全班同学都来回答问题,只有敢于举手的老师才叫。这节课叫不到你,下次一定有机会叫到。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正确,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就会有助学生掌握知识。 5.主动参与,善于合作。 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的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时,不见得每个知识点、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某些地方意见发生分歧时或可多方面解决问题时,才需要适时地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别人的想法,扩大知识面,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在新课程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彼此相互倾听、思考、交流。老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适时评价。学生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得到发展。 6.打破常规,乐于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包容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让自己的思想插上创新的翅膀,也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其次,要善于开发资源,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以后,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要求他们应用学过的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家庭作业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经过他们的描绘,一幅幅充满创意的图画出现在我眼前,我不禁感叹他们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7.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必备素养之一。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要求观察时要有条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按从上至下的顺序观察,也可以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最好能多角度地观察。每幅图观察完后,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说说大体的意思。学生说时,教师要及时引导、提示,学生说得不完整的,要指导学生说完整。从而让学生学会观察,并能用数学语言完整地表达主题图的意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摘 要: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花朵,而对于他们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健康、良好地向前发展,成为未来国家建设中的可造之才。从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近况与问题开始着手分析,研究培养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主要措施,从而实现对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提高数学教学成果与效率,推动教育事业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兴趣;习惯;问题 数学教学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更加重视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并重点强调了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重要性,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其性格、智力等素质能力还未开发与发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不仅会使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数学知识得到促进与提升,还有助于小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使小学生向着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思想的方向迈进。 一、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近况与问题 1.数学学习近况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全面实施,但是由于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其心智、能力表现都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启蒙与开发,因此,一年级的小学生在目前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是很热衷,并且还存在非常多的不良学习习惯,影响了小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数学能力的发展。其不良学习习惯具体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容易被外界因素吸引或者干扰其他学生学习;在数学习题书写时字迹潦草,不仅存在错别字,还总是写错或漏写,使人不了解也看不懂他在写什么;不懂得审题或审题不认真、马虎,常常计算出错;太过依赖他人,经常抄写他人作业;上课小动作不断、爱玩游戏等,这些不良习惯,都制约着小学生个人的良好发展,因此,改正小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是目前教育事业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2.影响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问题 (1)心智不成熟 一年级小学生在心智方面的不成熟是小学生儿童时期所存在的主要内在因素之一,而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影响,才导致小学生不能以成熟的态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干扰,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思维转移的情况,这种内在因素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培养的主要问题。 (2)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小学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过程中的引导者,数学是一门由运算组成的学科,其主要依靠的能力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现今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往往只是采取以讲授的方式为小学生解答难题,却很少运用引导的方式使小学生独立找出答案,这种现象极不利于小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才会出现不会审题、经常抄袭他人作业、太过依赖他人的情况。 二、培养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主要措施 1.教师应树立良好榜样,从而正确引导 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在其能力的表现中,模仿能力是一种表现极为突出的能力,而教师是与小学生接触非常密切的人,因此,教师在日常对小学生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小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老师榜样形象的树立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激发小学生模仿与学习的兴趣,加强对小学生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2.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 创新教学方式,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具有多样化与新颖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讲授十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采用色彩比较艳丽的辅助教学工具,对小学生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数学演练,同时,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被新颖、颜色艳丽、可爱的教学辅助工具所吸引,实现高度的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小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 综上所述,通过对当前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近况与问题分析,我们了解到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与习惯的重要性。明确对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强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对小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成果与教学质量,还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在未来的长远发展,为我国的人才之需提供强大的坚实后盾。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析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摘 要:受主客观条件的约束,农村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与城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异。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农村小学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都在进行改革。本文以农村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为例,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开展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三种方式。 关键词: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正式步入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对小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建立学习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均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虽然有限,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农村小学也在积极进行改革,力求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农村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 一、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显示,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但却天性好玩,对做游戏、听故事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且在参与这些活动时能保持相对较长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教学。 1.游戏教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从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学前期进入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要活动的学龄期的这一变化,教师利用游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数的组成与分解”时,可以借用小学生都较为熟知的“找朋友”游戏来教学。首先让参加游戏的小学生头戴数字卡,随后学生一边唱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一边相互找朋友,当教师发出“分”或者“合”其中任意一种口令(或某一数字)后,学生需按照口令要求找到与自己头饰上的数能合成或者分成教师口令中的数的另一人,组合正确就是一对好朋友。 2.儿歌教学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抽象思维尚未发育,记忆知识与其喜好、兴趣有较大联系。如果教师能把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于记忆,则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认识10以内的数字”时,教师可以编成儿歌: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会听话,4像小旗迎风飘……如此一来,学生很快就学会了10以内的数字。 3.故事教学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因此借用故事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用白雪公主的故事来进行数学教学,教师可以设置几种情境:首先是白雪公主被巫婆带走了,要想救出白雪公主,需数出巫婆魔盒里装有几种图形以及每种图形的个数;其次是白雪公主虽被救出,但巫婆在其回家的路上设计了陷阱,需数出每种陷阱各有多少个才能安全回家;最后白雪公主安全到家了,很多动物前来祝贺,需数出动物的种类以及数量。 二、知识生活化 在很多人眼中,数学是抽象的,是枯燥乏味的,是难以理解的。殊不知数学也可以是生活化的。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时,尽可能地将其生活化,这样不仅能给学生直观的感知,还能改变学生对数学固有的认知,让其体验学习数学的轻松愉快。如在教“认识时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7点钟起床,洗漱吃早餐共用了20分钟,然后和妈妈一起出门,请问出门时是几点”等类似的问题。 三、借助工具,辅助教学 1.借助实物、教具 借助实物、教具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让知识变得更直观形象,易于小学生理解掌握。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小学生从家里带上自己喜爱的卡片、学习用具或者玩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不同的图形,描述它们的特征,并对同类物品进行归类。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罗列出不同图形的事物。 2.借助多媒体 现阶段农村小学还不能完全实现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设施不完备,另一方面个别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技能有待加强。但多媒体教学是未来教育教学的必然方向。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生动的动画、声音融为一体,为学生呈现一个生动、活泼、有生命力、直观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这一点也是利用了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总之,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尝试并总结经验,以期能使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培养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习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少的首要因素。 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首先要注意教师的教,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图片、模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另外,还可以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就适时的表扬。如,“某某某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也不错。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习惯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单纯地“教”知识,而应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小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8加几”的学习时,也许你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8+3=11、8+4=12、8+5=13……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幼儿园时学得好的,而那些幼儿园没学会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这时我们可以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十几减8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十几减8的学生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学生不发言或怕发言是因为他们缺乏勇气和信心。所以,要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针对实际,要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还可以让怕发言者复述敢说者发表的想法,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中那些较简单的问题,就把说话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孩子都有从众心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个人的回答改为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交流;把点名回答改为几位小朋友的一起回答,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教师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6个桃放在两个盘里:一盘放1个,另一盘放5个;一盘放2个,另一盘也放4个;一盘放3个,另一盘放3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五、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的学习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坚持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1.认真审题 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读,弄懂题目告诉了哪些数学信息,读中画重点字、词,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2.规范书写 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要求书写数字清楚,整齐、美观、格式正确,并且要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细心演算 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树榜样。 4.检验改错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要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再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总之,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还需借助每一次和家长接触的机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一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多渠道、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实践 【摘 要】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设计;认识;实践 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我担任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学习、引进、移植外地外校教师和本校同行们的理论和经验,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故事开头,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六七十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但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新知识情感需求。 在现代社会里中,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随着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够在一种媒体上表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它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动画等不同形状的信息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集成在一起使得各种媒体互补,传递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 三、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培养思维品质。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 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摆出以下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 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 个和比多2 个合起来的。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期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游戏活动,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则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教学研究 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而数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着极大的作用。处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基础阶段的学习,认知能力和心智都不够成熟,因此教师需要采用数学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目的。 一、提前认字 处于一年级阶段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对于学习的认知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在语文教学当中,部分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汉字,但是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识字的能力,因此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即使学生能够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目,但是却因为识字能力的不足,时常出现答题错误的现象。教师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抓紧学生认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题目中汉字的意思,了解清楚题目的要求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解题时才不会胡乱答题。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归纳数学题目中最常出现的几个词语,如最、多、少、小、大、短、长、一共等,然后将其制作成卡片让学生进行认识和记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认字能力,更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二、形式多样 由于小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思维练习,在独立完成数学作业,特别是第一次遇到不同类型的作业时,总是在解题时因为没有教师的指导,靠着自己的认知能力来解答题目,题目的形式过于复杂,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影响,继而出现答错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家庭作业进行指导,教授学生一些基础的解题方式,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解答,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喜爱游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将学生的家庭作业与游戏进行结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保持极高的参与兴趣,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关注细节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若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更能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关注细节的习惯。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的数学家庭作业进行评价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字迹、完成度来评价学生的态度,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字迹是否潦草、解题思路是否清晰、解题过程是否详细等来判断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作业,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这样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另外,数学作业中的细节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题目的复杂性来呈现,教师可以根据之前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应的问题,然后在问题中增加一些隐藏性的数据,让学生通过两个或者三个计算才能得出一个数字,或者可以在题目中增加一些小的数据,若学生不认真观察则会忽略,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本文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教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既要注重课堂上作业的讲解和评价,也要注重对学生作业的指导和帮助,并且数学作业一定要多样化,使学生学会观察细节,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论文:对中医学重视地理环境的探究 摘要:中医学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寿命、疾病、治疗以及药材等方面的影响。现代中医人,不仅要注意人体的地域差异,也要考虑药材是否道地;即使是同一个地域,生态环境从古至今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应当灵活理解和运用古医籍中的理、法、方、药;即使同在今日,对南北各地临床辨证施治的经验不可拘泥。 关键词:中医学;地理环境;体质;寿命;疾病;治疗;药材 中医是运动变化的医学,它将天地万物看作是永恒运动变化并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处理生命问题上是随着天、地、人等情况灵活多变。地域不同,人体质的强弱,寿命的长短,疾病的状况,治疗的法则,以及药材的质量等,都有很大的差异。重视地理环境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古医籍,特别是《内经》中有很多相关记载,兹概述如下。 1人与地的相应关系 祖国医学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其气九州(九野)、九窍,皆通乎天气。”《灵枢。邪客》云:“地有九州,人有九窍。”都是说人体与天(自然界)相通,与地相应。《灵枢。九针论》还论述了“身形之应九野”的具体情况。《素问。三部九候论》云:“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是说诊脉的三部九候,以合“天地人”,以应“九野”。《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运用五行学说,以五方配五脏、五体、五味等,说明了人与地的相应关系。 2《内经》对地理气候的认识 我国幅员辽阔,古代先民早已认识到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这是运用五行学说概述了我国五方气候的基本特点。《素问。五常政大论》:“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南方)热而左(东方)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北方)寒而右(西方)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这是运用阴阳理论,解释了地域有南北高下之不同,气候亦有寒热温凉之差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水土刚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这是具体说明五方的地形、地貌、水土、气候、物产:东方象春天一样,得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地处海滨,盛产鱼、盐。西方是金玉沙石之处,气候象秋天,有收引之象,水土强硬。北方象冬天,有闭藏的气象,地势较高。南方象夏天,自然界多长养之气,是阳气最盛的地方,地势低下,水土薄弱,雾露经常聚集。中央之地平坦多湿,利于种植,且与四方交往便利,所以物产资源丰富。 3地域不同体质不同 不同的地理环境,营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进而形成了地域性体质类型。《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北方者,陵居,风寒冰铡,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驸(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中央者,其民杂食而不劳”。是说东方之地的人们习惯吃鱼类和咸味食品,因鱼性属火,会使人积热于中,成能走血,多食伤血,所以该地域的人大多皮肤色黑,肌腠松疏;西方之地的人们依山陵而居住,宅简多风,披毛布,盖草席,吃鲜美的酥酪骨肉类食品,形体较肥壮,抵抗力较强,不易受外邪侵袭;北方之地人们依山陵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过着四野临时住宿的游牧生活;南方之地的人们喜欢吃酸类和腐臭的食品,肤理致密而色红;中央之地的人们吃的食物种类繁多,劳动比较少,生活相对安逸。这些论述初步概括了前《内经》时代五方之地人们的生活习俗、体质等特点。元代着名医家朱丹溪认为:“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也是强调人的体质有地域性的差异。 4地域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人的寿命亦有地域性差异。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阳精所降,其人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阴精所奉,其人寿”。是说东南方阳气有余,阳精自上而下降,所以气候温热,人的由寿命较短;西北方阴气有余,阴精自下而上奉,所以气候寒凉,人的寿命较长。现实生活可见,气侯温暖,万物生长快,收成都比较早;气候寒凉,万物生长慢,收成都比较晚。早成熟,早衰退;晚成熟,晚衰退。由于地域不同,气温不同,动植物的生成速度不同,人体寿命长短同样有差异。 5地域不同疾病不同 学各地区虽然都与时令季节同步,但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阴阳之气盛衰各异,人体的疾病也表现出地域性的倾向。古籍中的记载大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所在地域的水质、土质不同而造成的地域性疾病。如《吕氏春秋》云。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旭(足部肿胀)与跫(瘸腿)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虺(类似鸡胸)与伛(脊柱弯曲)人。“《嵇中散。养生论》云:”颈处险(通“岩”)而瘿,齿居晋而黄。“古人虽然还没有认识到水土中具体缺乏某种成分,但已经认识到了这些病主要因于水土。二是由于不同的地理气候、饮食习惯、体质等特点,造成某些疾病容易在某些地域多发、易感。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北方者,脏寒生满癍“:”南方者,其病挛痹“:”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瘟疫论》云:”西北高原之地,风高气燥,湿证希有;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这些都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地域性的多发病。 6地域不同治疗法则不同 《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在西北寒凉之地多胀病,东南温热之地多疮疡的病变特点,提出了“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的治疗大法。该篇还云:“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日,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是说西北方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里热,应散其外寒,而凉其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故易生内寒,所以应收敛其外泄的阳气,而温其内寒,这是所谓的“同病异治”,即同样发病,因地域不同而治法不同。所以说气候寒凉的地方多内热,可以用寒凉药治之,并可以用汤液浸渍的方法;气候温热的地方多内寒,可治以温热的方法,以加强内部阳气的巩固。治法必须与该地的气候相同,才能使之平衡无病,但必须辨别相反的情况,如西北之人有假热之冷病,东南之人有假寒之热病,又当用相反的方法治疗。充分体现了治的灵活性。 《素问。异法方宜论》在逐一分析了五方区域各自的地理环境、人的生活习俗、体质特点以及发病情况后,也提出了相应的治法: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治宜毒药(泛指药物)。北方者,其治宜灸螨。南方者,其治宜温针。中央者,其治宜按跷。因东方之人易患痈疡,其病在肌表,热毒血壅,故宜取砭石宣泄热毒,排除脓血。西方之人抗外邪能力较强,疾病多属内伤,宜服药物调治。北方之人多脏寒腹满,宜用艾火烧灼,以温经散寒。南方之人易生筋脉拘挛、肢体麻木,宜用针刺,以疏通经络气血,祛除湿热之邪。中央之人,生活安逸,易发生肢体痿弱、厥逆、寒热等病证,宜用导引按跷等方法,以活动肢 体,疏通经脉气血。该篇还说:砭石的治法来自东方,药物治法来自西方,灸螨的治法来自北方,九针的治法来自南方,导引按跷的治法来自中央。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结合各自所处的自然条件,创造出适宜各种不同病证的治疗方法。该篇最后还指出:“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之所宜。”是强调上述的治法不可拘泥,一个高明的医生应当结合各方面的情况,综合分析,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特别是中的这些治法是针对当时的情况制定的,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生,生态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的改变,病变特点、治疗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今人应当灵活理解和运用古医籍中的理、法、方、药。此外,即使同在今日,对南北各地临床辨证施治的经验也不可拘泥。 7地域不同药材质量不同 五方地域各自盛产的动植物,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除了前面提到《索问。异法方宜论》有所论及外,《素问。金匮真言论》根据五行理论宏观概述了五方动植物之异:“东方色青,其畜鸡。其谷麦”,“南方色赤,其畜羊,其谷黍”,。中央色黄,其畜牛,其谷稷“,”西方色白,其畜马,其谷稻“。北方色黑,其畜彘,其谷豆”。(素问。汤液醪醴论)还指出稻谷的生长,得益于适宜的地理气候环境。 古代对药材质量的判定,除了考虑外观、质地、气味、采收季节等因素外,药材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是判断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人特别强调药材的“道地”性,即有名产地出产的。东汉药物专着《神农本草经》云“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强调了区分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而且,在所收载的365种药物中,不少从药名上看就带有道地色彩,如巴豆、蜀椒、秦艽、吴茱萸、阿胶等。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日:“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例》云:“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并在《千金翼方》中用“药出州土篇”专门记载了十道各州的药材,他首先按当时行政区划的“道”来归纳药材产地,这为后世正式采用“道地”的术语奠定了基础。唐。苏敬等编着的《新修本草 亦认为“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唐。蔺道人传《理伤续断方》中云:“凡所用药材,有地道者,有当土者。”书中大量使用川药,如川当归、川独活、川牛膝等。“道地”作为专有名词正式见于明。刘文泰等编修的《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每种药都列“地”项,标明药材产地,并在某些药材的“地”项下又列“道地”专项,特别指出来源于特定产地的药材具有更好的疗效。如川芎:“地:生武功、山谷、斜谷、西岭及蜀中秦州、山阴、泰山。道地:蜀川者为胜”。又如当归:“道地:以蜀及陇西、四阳、文州、当州、翼州、松州者为胜。”宋-苏颂的《图经本草》和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两书,都非常重视药材的产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医者虽然辨证准确,选方得当,但如果药材不道地,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其《药性变迁论》中云:“今以(古)方施用,竟有应有不应,其故何哉?盖有数端焉:一则地气之殊也,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移种他方,则地气移而力薄矣。一则种类之异也,当时所采,皆生于山谷之中。元气未泄,故得气独厚;今皆人工种植,既非山谷之真气,又加灌溉之功,则性淡而薄劣矣。”由于特产地的“道地”药材产量难于满足临床需要,因此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移地引种,其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品质自然退化,临床疗效也下降。更何况古方中所用之药有很多原本野生,与人工种植的更是名同实异。临证处方用药切忌对此忽略。 综上可见,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变易的思维方式,充分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人的体质、寿命、疾病、治疗以及药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现代中医人,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重视地理环境,辨证施治要因地思变。即使是同一个地域,生态环境从古至今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应当灵活理解和运用古医籍中的理、法、方、药。即使同在今日,对南北各地I临床辨证施治的经验不可拘泥。既要重视人的地域差异,也要考虑药材是否道地。 中医学论文: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 一般而言, 就其内在的文化本体的一致性上, 是在哲学层次上的统一。因此, 道教对中医学的重大影响, 就必然表现为以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发展所作的哲学贡献。关于道的哲学研究, 以及对中医学的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学界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 但是, 由于西方文化和哲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在近代以来的滥殇,致使对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的研究也受到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影响,这种对中医学的形式化的研究道路使中医学的发展迟缓甚或倒退。显而易见, 中医学的形式化研究的方式悖离了道的哲学。限于本文的篇幅, 本文就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哲学反思,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学向道教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和中医学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以中医学为主体性而言, 在哲学上表现出以《周易》、 道教、中医学三位一体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表现为道统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为最高目标, 因此, 尽管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 但都没有离此鸿的。就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而言, 以道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受的影响就更是显而易见。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而论, 由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所引发, 对道的抽象和身体力行成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规范自己的理论体系, 并直接的影响了《易传》的形成和歧黄之术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的哲学观。道教为彻底贯彻和实现道家的终极关怀问题,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 在练功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医学的需要, 实际中的道教与中医学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道教学者以道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的具体运用, 以及在修道的实践中以自身的练功实践对医道的理解而发展为道教医学。因此, 道教学者是在修道中身体力行的发展了中医学,并结合练功的机制, 对中医学的阴阳、 气? ⒕纭⑷埂⒕瘛⒁约氨缰な魏屠矸ǚ揭┑壤砺奂笆导鞒隽颂厥獾墓毕住F渲?不但以医道对身体的作用加深了对道的理解, 而且也以道的本体理论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为中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的大家世人皆知, 为人称道, 例如葛洪、陶宏景、孙思邈等人。 显然, 中医学是主体存在价值关系的主体自为的学问, 而道教则是超越主体存在的自为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在的学问。具体而言, 中医学在道教哲学的影响下, 以其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制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而道教则具体的应用了中医学对人体理论的认识, 尤其是唐宋以后道教的内丹理论的成熟, 更是大量的借鉴中医学有关精气神的理论的结果。这些, 都表明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们在当代讨论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问题, 最重要的当属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的问题, 非但如此, 就人类哲学自身进步的需要, 也极需从道教哲学中汲取营养, 以走出当代哲学的困境, 所以,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应当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 道的本体论哲学研究一直不被世人所重, 或者被斥之为形而上学。所以,对道教哲学及道教医学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因此, 应当引起重视, 这不但为中医学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之必需, 以推动中国传统医学模式的进步, 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之必然; 就走出当代的哲学困境而言,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也必然在发现其对本体论的贡献中认识到其重大的理性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因此,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意义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以道本体论对人的存在及医学模式的定位, 将决定中医学的今后的发展方向。表现为当代气功热形式的文化现象, 已透视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潜在性影响。但进一步对气功理论的深入研究受到当代思维方式的限定而出现重重困难, 因此, 对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正本清源──对道教哲学在哲学发展中重新定位, 即在其自在的道本体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关切和可能实现的方法论中实现当代哲学的革命, 是道教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向。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 在对道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所能实现的道路中, 反观中医学的理论和实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合理定位, 以发现西方医学模式中的问题, 并在人类存在的问题中发现其本质性的问题, 以此映现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重要性,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所实现的价值与自然之道真正的统一起来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自为转向自在。显然, 这已超出了医学模式所研究的问题, 也正是这样, 才显现出中医学的整体和全面性, 因为中医学历来主张人的生存环境的自为不但是医学应注重的, 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应与其统一的, 因此, 古代的“儒必通医”的主张在当代不失其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二、道的形上学及其对人的形而下存在的统一 道的形上学问题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以道教哲学的形式来定位, 其中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主要的问题是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及其道教哲学的优越性何在以及对当代哲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这一问题自在于道教的思想体系之中,如果以“智慧”定义哲学, 毫无疑问, 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智慧, 如果从黑格尔的哲学标准定义哲学, 则道教哲学并不属于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哲学体系。道教哲学表明, 道教哲学以“道”的本体论规范主体的修为与“道”合一, 这种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始终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源于道家的“道”的哲学, 并以“道”规范主体的修为而成道教的形式其本质上是“道”哲学的统一性。今天看来, 这种哲学在人类哲学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内容需要完善, 但其表现的重要性是相当明显的, 因为主体的存在本质及其实现在本体中的地位是人类哲学的终极关怀之所在。显然,其中的形而上学与《周易》的形而上学同出一辙, 人的形而下存在的中医学体系的形上部分与《周易》及道教的形而上学统一, 这在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 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医学不仅是医学, 而是关于人的完善自身存在的学问。中医学所包含的道德和伦理的思想, 以及人文关系, 天人合一及运气学说的规则 ,都表明实际上的中医学被中国哲学所包容。 但是, 应强调指出的是, 中医学的哲学因其对主体的关怀所必需, 导致其重要的理论支柱就只有向道家及道教的终极关怀中汲取。如果说中医学的发展是在的索取了道教对主体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形式而成功的解决了其中的重大的理论和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那么, 这一历史事实所反映的道教哲学中的关于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成就本身就成为当代重要的哲学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中规范了道的本体论意义并在相当多的方面由此指示出主体的方法论。《周易》在基本的意义上指出了道的形而上学问题。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这始终是哲学的重大问题, 但西方哲学对此已无能为力。由于《道德经》和《周易》以道的方式对这一问题的限定, 使之对人的本质性存在的形式问题没有在基本的哲学意义上给出, 所以, 人类的存在的所有问题表明, 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是当代哲学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中医学在映射这一问题中, 表露出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尤其《内经》中的有关论述,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 见端倪。笔者在对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 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 受《周易》的道器之论之启发, 形成了形而中论的哲学。 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 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始点, 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间者也”, 因次, 人是存在中的形而中者。人是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 因此, 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 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将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的重大的中医学的哲学问题。(限于本文的篇幅, 有关的具体论述请参看笔者的其它文章)。 三、中医学的医疗模式及其在当代的发展道路 自晚清开始的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近代和当代文化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来,对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研究, 其中的重要的反映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中医学范畴几乎都以西方哲学的模式进行了解释。对于这些解释, 已成为中医学的哲学研究的主流, 但是, 由于哲学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失缺, 以西方哲学作为主体形式的研究就不能正确的和全面的反映出本在的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 因此,从本质上重新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道家和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方向, 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思维方式和其产生的对思维的形式的统一性是哲学的自在, 那么, 一定的知识形式将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 哲学只是从形式中所发现的基本规则。因此, 就中医学的形式而言, 如果承认其是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独立的形式 ,那么,自在的哲学就是与西方哲学的形式所不相容的。所以, 与西方医学是西方哲学所生成的医学形式一样,中医学也只能是其自身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形式。所以,从中医学的形式中分析其哲学思维, 体认其自在的哲学, 也许是比以西方哲学为主体的研究方式对发现中医学的哲学模式更为有利。 长期以来, 有关中医学的哲学的研究,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哲学思维属于辨证法的思维方式或朴素的辨证法, 由于中国哲学的自在方式产生的中医学, 使以西方哲学中的辨证法的方法认识和研究中医学形成相当大的曲解, 由此导致不但不能从本质上认识中医哲学, 而且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因此,从哲学上的正本清源就是当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两者的理论关系在哲学中的统一, 构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中医的治法和治则的诸要素,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反映出中医学中的认识论的哲学体系, 是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一脉相承的。探讨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 分析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所反映出的中国哲学内涵 ,是哲学的重要任务, 而道教学者在修练和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功理功法, 无疑是对问题的解决, 而这些应在当代加以研究的。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对疾病认识并采取相关的医治方案的中医学的重要的理论,两者反应出的对疾病的认识, 就人是自然界的整体存在物于其中而言,是相当深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病因辨证等, 辨证虽有相当多的方式, 但以阴阳为体。 《周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论, 是辨证的总纲。施治与辨病施治虽表现为“同病异证 ”、“异病同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较为复杂的关系, 但只要在阴阳上辩病识证, 就可事半而功倍。总之,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的学术修养, 与形而下的西方医学绝不相同。 由于以上的中医医疗特点的存在, 中医学人才的培养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这关系到中医学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体制而言, 由于与中医学自在的规律相悖, 已严重的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降低了中医的医疗水平, 不但少有近古以前的大家, 而且使目前的中医学人才也青黄不接。 我认为, 中医学的发展道路应在以下的改革中进行: 1, 改革中医学的教材。应编写中医哲学教材, 增加开设以“道”为基本内容的“中医哲学”课, 锻练加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结构的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以利于中医学的学习和中医的医疗实践。不但如此, 还应在普通小学教育中, 增加以中医学为基本的世界观和养生学教育, 真正的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生产高素质的中华民族而言, 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2, 中医人才的培养道路, 应走“师徒制”, 这是中医学内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模式之传承所必需的, 这不但为中医学技术的口授心传特点所决定, 更多的则是中医学的道德伦理的特色所限定的问题。实践表明, 这一不成制度的制度, 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圣手。但现代的中医教育体制下少有这样的人才出现, 其中的教育体制不可不彻底的反思。 3, 中医学问中, 向有“学医三年, 天下无不治之病; 行医三年, 天下无可用之方; ”之论。因此, 中医学不同于其它学问, 其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是中医学者终生所追求的学术问题。所以, 政府在医学的管理模式上, 应尊重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保护和礼遇中医学人才, 使其学术研究不被政治所左右, 并为其创造优越的学术研究和生活环境, 使优秀的青年能够走进学习中医学的大们并为此而贡献。这是保护和发展中医学的当务之急。 4, 改革中医学的医疗模式, 采用以中医诊断为主、西医医疗仪器诊断为辅;中药和道教内丹疗法为主、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法。 5, 抱朴子葛洪有“食补不如药补,药补不如气补 ”的重要的医疗思想, 因此,中医疗法应采用以重在内养精气神、以合大药为内药的治法治则为主, 辅以中药调整和治疗的道教医学体系。道教医学体系的实行, 不但可彻底根治疾病, 提高人们的生存境地, 并可在相当的程度上补中医和中草药资源的紧缺。因此: 6, 中医院的办院方针应以道教内功为主, 药物为辅; 疗养与治疗并重的医疗模式。 对患者授以道教内丹功法、四时养生、动静相宜为辅的医疗思想,在练功中辅之于中药。这一医疗模式的实行, 使之患者能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持之以衡并长期受益。 以上应为中医学在当展的长期国策。 总之, 中医学是人类文化中独特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财富, 在其发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与中国道家哲学息息相关、与道教学者的身体力行的医疗实践中所做的贡献密不可分。但是, 中医学尽管理论成熟, 门派众多, 在历史中所形成的医疗模式表明(以中医七大门派的理论为主), 其治法治则上的主体部分都是采用投以中草药物、以经方为主、时方验方为辅的医疗方法。在人类理性不断进步的当代,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随着当代哲学革命的完成, 中医学必将最后完成以道教医学为主体医疗模式的转向, 而这一转向是在近代就应完成的, 只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 致使这一工作无法进行。历史将表明, 厚西薄中是浅薄的。在当代中国文化热的国际大环境中尽快的完成这一工作, 使中医学在世界医学中重放异采, 中国的哲学和医学学者责无旁顾、任重道远。我们当以此共勉。 中医学论文:对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的通识教育探讨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主要指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大学生共同进行普遍的文化教育,它包括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等基础性知识的统一讲授,公民意识的陶冶及实际能力的共同培养,使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所批判性地了解,从而“生为有教养的人”[1]。所以,通识教育是在文理交叉以及通才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入到人格,深入到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通识的“识”不是知识的“识”,而是识科学、识社会、识人类[2]。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时,通识教育与中医学专业教育并非完全割裂,运用通识教育进行中医学教育育人的方式,可以较为通俗地表达中医学的抽象和精髓,拓展医学生医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平衡发展,使学生个人素质全面发展。 1 中医学的特点需要通识教育 传统文化是在朝代更替战争以及思想冲突中不断完善进步的,作为传统文化奇葩的中医学更是如此,它与各种哲学、科学技术以及人文信息乃至社会、战争等关联较为密切,具有较强的通识性,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传统中医学[3]是我国古代哲学与医疗实践结合的一门学科,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石,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归纳证型,辨证论治,使用多种中医治疗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等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想健康状态。理论精髓是对在长期临床诊疗过程中出现的个案与可重复验案进行“因时因地因人”的科学归纳、总结、推理得来的。中医学是涵盖思想、哲学、文学、思维、伦理等诸多内容的大文化,医学生对中医学哲学思辨体系、思维判断模式、人生价值观念的学习过程,必须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才能融会贯通,进而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和思想感悟力的提高,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强和促进中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发扬传统医学。 2 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更加需要通识教育 现在西医院校学生对于医学的认识多以西医为主,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医学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理论认知和建构中,很难理解建立在古代朴素辨证法上,并以直观思辨为特征的传统中医学。所以他们对中医学的精华理论学习状况不理想,对于初次学习中医的西医院校学生来说,常常觉得内容枯燥乏味,理论艰涩难懂,难以把握。而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着作不单字词难懂,其意难通,甚至还需要不断地背诵,反复记忆,费时费工,收效甚微,往往知难而退,无法深入学习研究。由于中药药性的五味和四气在经验世界里找不到任何解析,给人不科学的感觉,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突飞猛进。小至人体细胞、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大至组织器官、躯体结构乃至生理病理的奥秘,甚至心脏起搏器、人工肝、人工肾的发明,成功移植或人体某个器官部件的克隆似乎说明现代医学已经无所不能。所以有的学生在入学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现代医学先入为主,认为现代医学对于所有临床疾病都能解决,根本没有必要学习中医。种种情况导致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系统讲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深入提升学生中医理论水平,达到中西互重的难度较大。 所以就需要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识教育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把中医学的通识教育理解为人文、社会以及哲学等教育的综合教育。由于在西医院校内,西医知识体系的教育是教学主要内容。西医理论、解剖、生理、药理、病理、诊断以及内科学等西医课程大约占总课程90%,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中医理论乃至中医文化的拓展,在中医学教学时加入医古文以及中医历史乃至哲学等多个方面的补充,加大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在此基础之上在进一步讲授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医药理论经典,比如《内经》和《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课程的讲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增加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对中医的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认识。 3 中医学通识教育的特点 美国一些大学校长认为:跨学科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先的法宝,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医学健康领域尤其需要创新,“不创新,毋宁死”。应打破传统的院系之间僵化界限,不要因为限定学科专业而抑制创新能力的培养。香港大学把通识教育作为所有在校学生的核心课程。复旦大学将通识教育分为6个核心模块,涉及经典文化传承、科技进步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审美体验等诸多方面。此外,台湾的中医药院校也有通识教育课程。而内地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目前还在起步阶段。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通识教育几乎没有。所以这是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课题。 我们首先要确立中医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把医学生培养成中医西医两条腿走路,同时最终融入整体观的医疗模式中去,争取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着重于医学人才更符合时展的培养。 其次,可以在医学专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通识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通识 教育教学过程中程序性的策略体系。使医学教师尤其是中医学教师普遍认可的现代医学生对中医人格教育的体会,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载体,结合其他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内容,进行中医学教育。 还可以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同时,注重教学实践的代入式教学,比如进行中药讲授时给学生进行中药的实体讲授,让学生对于中药具有直观的认识,讲授时把中药的产地以及相关联的各个时期医学大家应用的体会以及经典验案等系统回顾,深入细致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好的接受中医学教育。 总之,通识教育与中医学教育并不矛盾,它可以较通俗全面的表达中医学的精髓,确保培养医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平衡,获得全面发展。 中医学论文:探讨中医学说下的音乐治疗观 一、中医学说的音乐养生理念 1.中医阴阳学说与音乐养生 音乐养生,换句话说,实际上就是中医学说中,提前祛除可能致病的诸多因素,或对已有病症,通过参加音乐活动、聆听音乐等缓解或帮助恢复正常(或部份阻断致病因素),通过心理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病人躯体上的症状。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它始终贯穿在中医临床实践的整个过程之中。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阴阳是用以表达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正反两方面属性之间既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内经》把阴阳的平衡看作是身心健康的基础[1]。人体的阴和阳具有相互对立、相互制约、互根互用、相互消长的特性,而且通过这些特性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才能使人的“气”升降、出入正常,才能使人的肌体和心理达到平衡。音乐的进行和发展也可以用阴阳变化的规律来阐述,比如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快慢、疏密等的变化。运用音乐进行和发展中的阴阳变化、平衡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养生的目的,使人体阴阳时常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就应针对其阴阳的偏胜或偏衰,选择不同的音乐进行调理,以恢复其身心的健康。如,应该让阳亢者选择安静型音乐听;让阴虚者听刺激型音乐或让其主动参加气氛活跃的音乐活动,如听《旱天雷》、《丰收锣鼓》、《战马奔腾》、《奔驰在千里草原上》、《步步高》、《狂欢》以及多参加唱红歌比赛、多欣赏交响音乐会;而对阴阳偏衰者则可以选择听一些抒情、优美、柔和又略具激情的音乐作品;如听《彩云追月》、《翻身的日子》、《北京颂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对阳虚且寒者则选用活跃、欢快、激情振奋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如听《春节序曲》、《阳光照跃在塔什库尔干》、《真的爱你》、《祝酒歌》、等。同时音乐作品的选择也要注意因人因气候适当调整,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2.中医五行学说与音乐养生 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学说也与音乐养生有密切关系。五行最初指“五材”,即木、火、土、金、水,古人用其特性来归纳自然界的的事物以及说明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出五行学说。而且以五行特性将人体中的器官及体内所有宏观微观的变化机理都进行分类,其原理跟自然界五行相通。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关系常常被运用到临床的治疗、保健、养生上,如“培土生金法”即肺虚补脾“、滋水涵木法”是肝阴需补肾阴等。中国古代就已经将音乐与五行联系起来,要获得较好的养生效果,就应该根据五行学说选用适当的音乐。中国的五声音阶由宫、商、角、徵、羽五音构成[2]。木、火、土、金、水与五音对应。其间的关系与五行的相生、相克相对应;如五音中,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就是与五行对应的相生关系;而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商、角属金、木,徵、羽属火、水,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和音程,这样的音程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属相克。《黄帝内经》中更是运用五行规律和角、徵、宫、商、羽五音对不同病症进行治疗,按患者对不同音调、音量、节奏、旋律产生的不同情志反应以及所对应的五脏,创立了“五音疗法”,即“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古人有语:“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旺,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条畅平和,善消优郁,助人入眠;徽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一般情况下,宫调式和徽调式属于色彩明亮的调式音乐,有让人欢乐、激励的效果,具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和角调式则属于色彩较暗淡的音乐,给人舒缓、平和之感,有补肾、舒肝的作用,商调式则介于两者之间,可以使人欣慰而具有清肺的作用[3]。 3.七情与音乐养生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因素被认为是影响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而情志变化成为养生的关键。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它们在正常情况下起到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但七情之病起于脏[4],七情过激,必生拂郁,病从内起。七情和悦是健康长寿的根本,而学会“疏泄”则是七情和悦的关键。古代典籍有载:“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将五音各调与对应的精神效应进行归类,说明音乐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人的情感变化受五音的精神效应影响:宫音让人温舒广大;商音让人方正好义;角音让人恻隐爱人;徵音让人乐善好施;羽音则让人整齐好礼。音乐养生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情胜情来疏导情志,即利用一种情绪的音乐来使另一种偏胜的情绪得到渲泄。也就是使消极的情绪变得积极,使积极的情绪变得丰富和充实,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4.中医静神与音乐养生 中医注重恬淡虚无,从某种角度来说即要求清静、安静和调、凝神敛思。静神理念同样贯穿在中医的养生理论中,其主张心神宜相对静,不妄动,用之有度,不用不动固属于静。“静则神藏,操则消亡。”强调静神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调畅精神,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荀子?乐论篇》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说明音乐具有直接、迅速、深刻影响人的情志的特性。而《吕氏春秋》也记载:“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反映了音乐的需要是人的共性。通常情况下,用于静神养生的音乐,宜选择曲调节奏流畅舒缓、和声简单和音色典雅的乐曲,而且播放音量宜轻柔,此类音乐会让听的人自然沉浸在音乐美的境界中,这就满足了内心泰然的需要,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5]。 二、中医学说下的音乐养生理念之核心 1.在大自然中感悟身心统一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之一,指的是人自身为一有机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有机整体,这可以归结为人的身心统一和天人合一,而这一理论核心同样适用于音乐养生。古有云“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意指音乐由人心而生,人心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正是由于人的身心对大自然的感悟才产生了音乐。天人合一的观点是指人的健康和大自然是相互联系的,而身心合一则主要指人的生理和心理是分不开的。人与自然的互根性和统一性,决定了音乐具有调整情志而健体养生的作用,即调节人心神的作用。 2.迟以气用,远以神行 环境的选择对音乐治疗的效果也是个关键的因素,音乐配合环境对心境的变化更加明显。“在夷陵,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自释",欧阳修这一描述体现了优美环境对音乐治疗的重要性,情境的合理设计才能使人与音乐水乳交融。现代音乐养生强调环境和色彩的选择,不同意境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使其如临其境,才能使音乐与治疗对象的身心交融。明代古琴大师徐上瀛提倡的“音与意合”,适用于音乐的欣赏、演奏、创作方面,也正是“迟以气用,远以神行”。音乐的养生作用可用“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来形容,从中医的阴阳、五行、七情和静神理论与音乐养生的关系可以看出,音乐对情绪的调整作用是直接而强烈的。将中医学的音乐养生理论广泛运用到养生实践中,丰富养生的方法与方式,可以使养生效果更加理想。21世纪是至今中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时代。在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经济生活 的各个方面均经历深刻的变化,如生活节奏的加快、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心病还要心药治”,中医学说中的音乐疗法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不同的音乐可以防治不同的疾病,其特殊的疗效已逐渐得到重视,对其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论文:西医校园中医学教学概念 中医学与西医学虽然同属医学范畴,都以病人为治疗对象,但两者的理论体系截然不同。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自然观影响下,以实践为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强调整体观,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西医学以解剖学为基础,是建立在实验学基础之上的多学科相融合的一门科学。如何使已较全面接受西医理论,形成了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另一门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是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谈点体会。 1明确中西医概念的本质区别 在中医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认识与认同困难的问题。由于学生已接受了西医理论,故在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习惯将中医的“心”“肾”与西医的“心”“肾”进行比较,对“心主神明、肾主纳气”等中医脏腑功能感到不可思议,不能认同。因此,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内脏”“器官”等,在概念上有很大区别。西医的内脏是解剖上有形可见的,而中医的五脏六腑是一个功能上的概念。如中医将“心”的功能归纳为“主神明、主血脉”,其含义已超出解剖概念的“心脏”。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中医的思维理解中医,用西医的概念学习西医,不能相互混淆。另外,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有本质区别。西医的“病”指人体的器质性病理变化,临床中有实验室证据可循;而中医的“证”是机体功能失调后连带出现的一系列证候群,更多的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 2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直观教学 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的“视、触、叩、听”都是从研究病人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和体征开始的。但中医四诊重点在于把握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外在表现及相互联系,用取象比类、由表及里的方法,借助阴阳五行理论,把生理功能、病理表现、体表部位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个整体、恒动的系统。中医学独特的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等认知方法属于形象思维,其建立在宏观的自然观察、表象观察基础上,并以哲学为核心,注重整体联系和感悟、推理,经高度概括、抽象而成,与现代医学的微观结构和直观形态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因此,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注重功能模拟和直观教学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可采用表象和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枯燥的名词术语,应用临床病例的辨证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运用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功能;采用各类直观教具,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培养学习兴趣 中医学具有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的特点,具有西医学无法比及的丰厚的人文底蕴。在教学中,可强化中医学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诗句、顺口溜等形式帮助记忆。如中药学及方剂学教学中,“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白虎汤主治“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四大症”等,这些琅琅上口的歌诀、顺口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理解、记忆。在针灸学教学中,讲授经络的循行路径时,除借助图片的动态演示阐明经络的循行外,还可对比武侠小说中的一些事例,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记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各类知识。 4突出中医学优秀的医学观念,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念和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医学、养生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现代医学中高、精、尖设备和先进仪器的使用在临床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也容易导致“物化”倾向和产生大量的伦理问题,如“见病不见人”等现象已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而传统中医学具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等观念。因此,在教学中突出中医学优秀的医学观念和哲学思想,通过运用和借鉴中医学在生命观、疾病观和临床诊治中的整体观念、辨证观念、天人合一思想,启发、熏陶、培养学生的医学思想,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医学观点,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此外,传授学生传统的保健康复技能,如针灸推拿、保健按摩、中药薰洗、刮痧拔罐等,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有所用,增强对祖国医学的认知。 5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建新型的中医学教学模式 中医学课堂教学教具甚少,可利用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等,把讲授的内容按教学大纲要求制成多媒体演示稿,结合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采用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方式进行授课,激发学生想象力,引导他们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总之,在西医院校要讲好中医学有很大难度,教师应在充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 中医学论文:中医学中津液在诊断疾病上的重要性 津液是指有滋养各组织器官,濡润空窍和滑利关节作用的物质。津液为饮食经脾骨消化吸收而成,由脾、肺、肾吸收,分布、排泄,以调节维持其平衡,循行周身,出脉管内外和组织同隙之中,供给各部分的营养需要,剩余的水分和废料,则成汗、尿排出体外。《灵枢》云:“五脏六腑,皆有津液,……。”又云“膀胱为津之腑,热则津液内虚”等。 可以睦出津液是一种液质成分,成在于机体之内,分布于周身各处,内至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皆其所布。它由口引入并由尿、皮肤、大便、呕物、泪、肺脏等上排出体外,我们知道汗、尿、吐物等除液质占绝大部分外,其中还溶有其他物质。于此可知津液是一种液体成分为主的并溶存有一定的溶解物质组成。 津液和体液:由上看出,津液是一种液体成分为主要的物质,液体成分分布于人体细胞内及细胞外各处,能补充,能排出,但与现今医学所称的体液有无关系,从下面比较可以看出。 从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分布来看,体液分布在细胞内及细胞外者叫细胞外液,占人体重20%~25%,是人体的内环境,浸润着细胞以作转运营养物质之用,细胞外液以分布的范围和质量的差别有不同的名称,如在血管内叫血液,在淋巴管者叫淋巴液,在脑和脊髓者叫脊液,在组织间叫组织间液,体液在内者叫细胞内液,为辅助代谢的媒介。虽然体液各在不同的部位而细胞外液之间及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是直接或间接相通的而且成分是稳定质中含有不等量的溶解物质组成,即是说:水质和含有不等量的溶解物构成体液。从体液的组成分布和上面的津液比较起来看是相似 ,因此说津液相当于体液。 从体液的平衡调节来看:体液中小部分是溶解物,大部分是水、水的平衡调节代表了体液的平衡调节,同时水的调节与某些溶解物如氯化钾等也有一这的影响。水在人体内是维持平衡的,即是说每日摄取的排出的是相等的(生长需要除外),排泄的器官是肾、皮肤、肺、大肠等处,其中以肾的排泄为要,但体内水分平衡调节的转机有以下几点:①饮水管制,在唾液分泌减少时或血浆的渗透压增高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性的引起口渴。②动向管制:水喝得多的时候血中水分并不增加多,很快的被肾排出及进入细胞间液,水分少的时候则反之。③排出管制:在正常情况下肾为排水器官,受着中枢神经的管制及激素的调节。 我们从体液的调节上也可以看出津液是相似于体液的,因津液的调节与体液的调节是相似的。 《伤害论》云:“大便硬,小便当数”。又“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不利。”以大便硬即肠道的水分被吸收,吸收得多故小便多,若饮水多必是汗多而小便也多,以使身体的水分维持平衡。关于津液平衡的调节,我们可以从古代医书中看出,先谈水的调节。《伤寒论》云:“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灵枢》云:“咸入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上走之,血之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注入则胃中竭,竭则咽焦,故本干而善渴。”说明呕吐失水后及唾液分泌减少而“咽焦”时,对机体均是刺激而反射性的引起口喝。至于津液的动向调节,中医学家已利用此原理津液平衡改变而显出的某些症状,是不加以治疗的。《伤寒论》云:“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心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从亡津液,胃中于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小,以津液当还地胃中,故知大便不久必大也。”又“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等。又“大便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以津液自动的平衡调节。 体内的津液是维持平衡的,过多过少则由人体的调节机能来维持平衡,多则增加排泄,少则减少排泄,使人处于健康状态,但这种调节机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受着时间,调节力量,人体器官机能是否健康等因素的影响,因些会有增多和减少的情况出现。 津液的增多与水气病的形成:人体的水分排泄过多叫亡津液,相反的人体的水分排出过少则叫水气病。水气病所表现的症状,是逐步进展的疾病,初期、晚期的表现以及在切脉上的表现是不同的。这样,在望诊上触诊上来检查诊断水肿病及其程度。 津液是沿着经脉不断流行,输布到全身各个脏腑各个部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津液的改变,会对人体的疾病产生不良影响,这说明津液在中医学中,对疾病的产生是占重要地位的,在诊断疾病上不可忽视。 中医学论文:中医学护理带教新方法的实用性综述 制定具体完善的教学计划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护生入科前带教老师根据学校和护理部的实习计划,针对中医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分中医理论知识与中医护理操作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方法追求多样化,注重学生思维型和能力型培养,开启了启发式、讨论式、小讲课、角色扮演、批判式等多种方式教学[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护生的参与意识,调动护生的内在潜能,也符合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类具有先天的学习潜能,教育应当将这种潜能激发出来,成为护生的内在动力,使之成为自发指向的学习者”[3]。 做好护生入科教育为帮助护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带教老师要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中医科病区环境、病房结构、治疗室、操作室布局,技术设备及物品的摆放等,使护生尽快熟悉环境,尽快适应角色,增强自信心,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详细介绍科室的中医特色:中医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治疗既考虑局部,又采取扶正培本的方法。中医护理也具有整体护理的鲜明特点,指导护生运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通过望、闻、问、切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身体机能、心理状态、舌苔、脉象、体质、治疗用药等情况,分辨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根据缓急,扶正避邪,因地制宜,辨证施护,辨证施教。 严格带教过程的管理注重护生对中医护理兴趣的培养,培养护生对中医临床护理的兴趣,不仅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指导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护生刚接触到中医临床,对中医的阴阳、五行、舌诊、切脉、经络、百草等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临床教师要抓住护生的学习热情,重点运用生动的事例,介绍中医治疗、中医护理在临床治疗、养生、保健、心理调护等方面取得的应用实效,与护生共同探讨现代中医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和巨大潜力,激发护生探索中医的渴望。同时让护生参与临床特殊病例讨论、护理查房、护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护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规范中医护理操作流程,标准参照文献中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把临床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如中医的“四诊”、拔罐、中药灌肠、中药导入治疗、针灸、艾灸、熏洗等操作制成多媒体形式,增强直观性教学,强化护生在进入临床操作前的中医护理操作规范。在临床实际操作带教中,带教老师对各项操作要认真讲解步骤、要点、注意事项,指导护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做到多示教、多提问、多鼓励,在“放手不放眼”的监控下,创造更多机会让护生独立操作,提高护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习期间,困扰护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师生关系”,带教老师要经常主动与护生沟通,了解她们的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需求,正确给予指导和帮助,及时征求护生对教学计划内容及进度的意见,及时做出调整[4]。在护生出科前,召集护生对本科室带教情况进行总结,评选出优秀带教老师,鼓励护生提出带教过程中的不足。科室将护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归纳、总结,积累带教经验,改进带教方法,提高带教质量。3.7严格出科考核护生入科时带教老师便将考核项目分发给护生,让护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前准备。考核分理论与实际操作两部分,学生出科前由带教老师按要求和程序对护生逐一进行考核、考试,将成绩当面告知学生,记入护生实习档案,对不合格者,给予护生一定期限重新补考,直至合格。 中医学论文:《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探讨 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谚云:“医易相通”。《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易经》理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嬗于《易经》。与《易经》一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代文化研究对象,又是一种现实文化的研究对象。[1]《易经》在一 定范围内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增添了不少迷茫。许多现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与《易经》64卦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可以预言《易经》的独特思维方法和西方科学试验相结合,是揭示生命奥秘的金钥匙。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本文谨就《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做一初步探讨。 一、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贯穿《黄帝内经》一书始终的阴阳学说,直接来自先成书的《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易经》八卦中的阴(--)爻和阳(—)爻,最早出现在我国夏朝的占书《连山》之中。古人以阴阳二气为中心,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种基本物质形态,并以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命名,从而创造了八卦。[2]八卦和64卦中几乎都由阴爻和阳爻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互依和互制,即使纯阳乾卦也有纯阴坤卦相配。《易经·系辞传》从哲学高度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3]阳爻与阴爻乃矛盾对立之两种符号,阳性与阴性乃矛盾对立之两种事物。[4]《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源自《易经》无疑。《易经·系辞》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为父,坤为母,生震、艮、坎、巽、离、兑六子,六子分男女,即天地万物,这便是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5]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是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正反映了《黄帝内经》对《易经》阴阳学说的发挥和应用。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的阴阳两方面是运动变化的,其运动的方式是彼此消长并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反面转化。《易经》在三组卦《泰》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中体现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观点,被《黄帝内经》在解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和疾病转归时广泛应用。可以说,正是在借鉴《易经》阴阳观念的基础上,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才得以进一步形成。中医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逐渐导致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一系列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针灸子午流注即是根据《易经》与《黄帝内经》阴阳盛衰消长原理,认为经气在人体中盛衰流注与昼夜日月运行相应,从而掌握经气的周期性盛衰开合进行取穴,这也是《黄帝内经》生物钟原理及干支纪时的发挥。中医的藏象学说也源于《易经》,并在天象、物象和人象三结合中,进行发展。尤其在接受易理取类比象的基础上,使法象有了新的突破,创立了颇具特色的中医藏象学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正是把天象、地象、人象合三为一。虽然《易经》64卦中,在表 面上呈现阳占优势或阴占优势,但总还是由阴与阳共同组成的,这种看法,非常接近现代科学的见解,因为这种思维方法,正是所谓“场”的思维方法。其实中医的“气”,以广义的气本身就包括了“实体”和“场”两方面。尽管阴阳学说不具备严格科学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猜测和神秘的色彩,但作为中医的指导思想,至今仍有深远影响和指导意义。 二、对中医人体科学的影响 《易经》中医术方面的记载,除散在64卦的一些卦爻辞中外,主要集中在《剥》、《豫》、《萃》、《艮》、《咸》五卦之中。《易经》义理的本质特征是天人合一,它对中医学所倡导的“气一元论”的理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易经·系辞》曰:“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明确指出一切事物均由精气构成。中医的“气一元论”认为,精气的运动引起五脏六腑的活动,人体内的气是一种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输布全身无处 不到,机体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气的升降、出入活动,气活动一旦停止,生命活动就停止了。医易相通,《易经》中常用人体器官描述卦象,如乾为首、离为目、坎为耳、兑为口、坤为腹、艮为手、震为足、巽为股。其中《咸卦》是关于针石术的萌芽。咸,马王堆帛书作钦。《归藏》有钦卦,朱彝尊《经义考》云:“钦在恒之前,则咸也”钦与针皆在十二侵韵,同声相转,钦借为针、或箴。……针与箴通,皆为古针字,咸为省文。是最早的针灸记载。 从象数学的观点看64卦的递次变化,很象人一生的生长衰老过程。《黄帝内经》说:“年四十,阴气自半。”表明中年保肾精十分重要。现代研究,64卦卦象严格对应着遗传密码中64个dna密码子。东方神秘的《易经》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易经》中64卦之间存在着的这种阴阳互补与生克关系,这是西方科学全然不知的。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基因调控和癌症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黄帝内经》“取类比象”的思维格局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影响很大,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这种以“象”“论”“藏”启导于《易经》的爻象概念。《易经·系辞》谓:“易者,象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医家又据爻象之理,效法于人体,于是有藏象之称谓。《易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对中医人体科学的影响很大。生命是复杂的有序结构,躯体内外部的总体稳定即阴阳平衡的维持,是非常重要的。从机体的整体水平探讨、研究人体科学的方法,正是中医学的根本特点之一。现代医学中流行的观点认为, 揭示生命奥妙的关键,在于对遗传基因和它的构造单位,以及受它们控制的化学反应的深入研究,科学哲学理论已经指出了这种看法的片面性和机械性。认真探讨人体内部与外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已越来越受到生命科学家的重视。《易经》独特的思维方式对现代人体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三、对中医防治学的影响 《易经》对中医防治学的影响很大,如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强调杜渐防微,和《黄帝内经》治未病的防治思想相一致。《易经·否卦》云:“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人在面临否卦的严重时刻,倘能经常保持“我将灭亡!我将灭亡!”的警惕,加强锻炼身体,这样不但不会灭亡,还会像根深蒂固的桑树一样长生。 《易经》十分重视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易经·萃卦》曰:“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即谓因病而唉声叹气,没有丝毫好处,不如扶病走动走动,虽有小吝,终究对病无大妨碍。也就是说,“即忧虑,又叹息,这样是没有什么吉利的”。[6]《易经·无妄》说:“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得病之后不要胡思乱想,只要心情舒畅,不吃药也会好的”。《易经·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过度紧张却使我们长期而反复地处于超 生理的紧张状态,如果不加警惕,将会危害身体健康”。中医心理学的观点与《易经》的看法相一致。情绪失调常常是疾病的先兆。忿怒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易经》在养生方面的许多重要的富有哲理的见解,告诉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注意身体所发出的各种信号。多数严重的疾病往往是经过多年缓慢发展的结果。这对中医养生学也有直接的重要影响。 《易经》对中医治则的影响很大。机体阴阳失衡即为病态,调整阴阳为中医的根本治则。易道尚中,中医的理、法、方、药,都离不开“中”字,选方遗药,掌握药味、药性和药力,都以“中”病为宜,过与不及都不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既济》与《未济》二卦相对,相互对立转化。临床上心火与肾水未济,可致心神不宁,腰痛头晕等证。如水不涵木而致风火上窜,头疼目赤,用“滋水涵木”法治疗,可使水火既济,保持阴阳平衡。中医学维持机体稳态的治则,与易象卦理息息相通。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比类和阴阳观念,总结前人用药经验提出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辩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秦国名医医和即曾自觉运用当时卦象成说解说、分析晋侯的病情(《左传·昭公元年》)。《易经》提出“八卦气验”,论及节气与疾病的联系,是中医气象医学之发源。如每年春分惊蜇前后,天气突变日数最多,人为祸事、空中或地面意外伤亡也是全年之冠。无明患病的频率,更是春分和秋分前后最为显著。由此,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宇宙是大周天,人体是小周天,人还是脱离不了潜在自然率周而复始的摆布和干扰。[7]《易 经》的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医气象医学和时间医学的发展。所以,中医理论的发展才是振兴中医之根本。 总之,《易经》一言以蔽之,曰:变易而已矣。曰变易,曰不易,曰渐变,曰突变,括此数义,医道可尽矣。作为中医学的源头活水,《易经》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对立统一观以及取类比象等义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和成功的运用。甚至当今世界上许多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也多受《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f.卡普拉吸收了中国古代《易经》和道家著作中关于阴和阳的互补、平衡、循环的概念,以及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构造新的世界文化模式。[8]在中国三千年的文化中,几乎所有最伟大和最重要的著作都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或者对它的论题的解释产生影响。[9]特别是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只有用古老《易经》的思维方法和现代 西方的科学方法,来重新审视和研究中医学才能取得本质性进展。这种中西文化的融合,正是中医振兴的契机。 中医学论文:让传统中医学焕发出绚丽的时代色彩 几千年来,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中,中医学的发展经久不衰。为了让中医学始终扎根于中华大地深厚的沃土,为了让中医走向世界,千千万万的中医人前赴后继。彭金维就是其中的一个。 彭金维和中医的缘分由来已久。小时候,彭金维家附近有个卫生院,他经常跑过去看医生怎么给病人诊脉看病。他一有空便跑到卫生院看,并开始用心去学,从而萌发了长大后也要有自己的诊所为病人看病的愿望。于是,只有小学文化的彭金维开始看医书,尤其是中医药方面的书籍。他父亲有一个做中医的朋友,彭金维便近水楼台先得月,经常去他那里,看他如何给病人诊脉治病。闲下来的时候,朋友也会教给他一些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长期的耳濡目染,彭金维对中医的兴趣便与日俱增,同时开始研读有关中医方面的书籍。 为了追寻自己的“中医梦”,后来,彭金维又来到了香港,直到现在他还经常回想起初到香港时的情形。那时候,他带着空空的行囊,在陌生的环境里感到迷茫。就在他对中医前途感到犹疑的时候,一个报道使他看到了希望。报道上说,一位外国科学家正在运用中医理论进行一项科学研究。彭金维的爱国心再一次被激发了:一个外国人都能够熟稔中医理论,更何况我是一个中国人!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做一名中医的愿望,增加了学医的信心。五年来,彭金维利用晚上时间,参加了香港中国国医学院的学习,并取得了学士学位,随后开始了对中医理论进行更系统、更专业的学习。 彭金维一边钻研中医理论,一边给人看病。经过多年的积淀,2001年,“彭金维中医诊所”终于成立了。在这里,他以传统中医学为主,结合针灸、耳穴,综合诊治,使许多罹患疑难杂症的患者远离了痛苦。经过多年的摸索,彭金维对治疗中风后遗症、子宫肌瘤、面瘫、失眠等疑难杂症都有了自己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特别是他用中医针灸治疗子宫肌瘤,更是开了传统中医的先河。他用传统的针灸和中药调理气机气血,加强气化动能,化有形为无形,达到了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他摸索出了中医的外治疗法 “天灸疗法”。即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据彭金维介绍,“天灸疗法”可以治疗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但是用“天灸疗法”治病有一个时间限制,就是必须选择三伏或三九天。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彭金维解释说,中医理论讲究天人合一,气候可以帮助调节机体功能,再利用针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有效成分可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体部位,从而发挥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可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潜心中医的同时,彭金维还不断奔走于各个中医学术交流会和学术讲座之间。在2007年广州第二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2007年安徽合肥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以及2008年澳门世界中医药大会上,人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如今,每天前来就医的患者络绎不绝,彭金维和中医的情缘仍在继续。为了把祖国神奇的中医学发扬光大,为了更多的人早日恢复健康,彭金维仍然在努力。 中医学论文:浅议衰老的机理的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研究 衰老是机体固有的、复杂的、不可逆的过程。揭示衰老的机理,探索出高效、安全可靠的抗衰老方法,这是老年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就衰老时的机理和机体体内发生的变化进行综述,为抗衰老的研究提供临床资料。 1、衰老机理的现代医学的研究 (1)遗传基因与衰老。衰老是一连串基因激活和阻抑,及其通过各种自产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表达理论认为衰老是与热激蛋白转录因子三聚化失败、迁移、磷酸化、脱磷酸化失败、热激蛋白转录因子与dna结合下降导致的翻译后修饰失败、hsf mrna成熟和翻译有关[1]。(2)免疫系统与衰老。机体免疫功能和衰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衰老的进程,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等发生了许多变化[2],通过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则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3)脑内神经递质和氨基酸含量变化与衰老。脑内的一些神经递质及氨基酸的含量对机体发育和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在参与身体组织老化及寿命的调节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下丘脑各核团的神经元呈现不同程度的丢失,其递质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导致内分泌功能不足,加速机体衰老[3,4]。(4)自由基与衰老。自由基在机体内有很强的氧化反应能力,对生物膜类脂结构破坏性极大,自由基还可直接或间接氧化蛋白质,并且可以使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量下降,尤其是自由基可与dna、rna反应,引起主键断裂、碱基降解、氢键破坏、发生基因突变、细胞老化,导致机体衰老疾病的发生[5]。人体内具有一整套产生和清除自由基的平衡体系,机体的衰老是由于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以及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不断下降使体内自由基物质过剩的结果[6]。(5)端粒、端粒酶与衰老。端粒是真核生物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其长度、结构、功能与机体衰老及癌症的表型等密切相关。在某些情况下,端粒可影响细胞核内基因的表达。端粒具有保护染色体末端,维持染色体结构的稳定与完整的功能。细胞衰老是由于随着细胞的有丝分裂,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酶的活性降低致染色体末端端粒缺失所致[7,8]。(6)线粒体dna与衰老。呼吸链反应是产生自由基的重要来源,线粒体在活细胞内产生90%的自由基,同时也是自由基损伤的重要目标。尤其是线粒体dna裸露,无组蛋白保护,并且修复校正系统功能较差,因此线粒体dna比核内dna 更易产生突变。自由基对线粒体dna造成的突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线粒体dna重要功能的丧失[9]。(7) no变化与衰老。no是体内重要的信使分子和神经递质[10]。nos是no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在机体各组织细胞普遍存在。研究发现衰老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性降低,而通过提高组织中no含量和nos的活性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11]。 2、衰老机理的中医研究 (1)精气神衰老学说中医认为精、气、神三者的状态标志着一个人的健康,如三者虚衰,则是衰老的征象。历代医家对人体的精、气、神非常重视,精充、气足、神旺即是健康的标志,如精亏、气虚、神萎则是衰老的征象,从精、气、神三方面的表现,完全可以反映出人体衰老的程度。(2)阴阳衰老学说中医学认为阴阳之间的变化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同时也是生命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的根本原因。机体衰老的过程也就是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或阴阳两虚的结果。(3)肾虚衰老学说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的过程就是肾气逐渐充实、隆盛、衰少乃至衰竭的过程。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齿为骨之余,肾外荣于发。齿、骨、发的生长状况是判断机体生长发育状况和衰老程度的客观标志。(4)脾胃虚弱衰老学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人体活动中起着升降枢纽的作用,肾中的先天精气也依赖于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脾胃虚弱是导致衰老发生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人体衰老过程是人体内部环境各因素间、人体与外环境各因素间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性结果。衰老原因是多方面的,衰老的机理也是极为复杂的。衰衰老时机体内更多的变化及其机制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去探索和发现。 中医学论文:简论中医学睡眠理论的特色 论文关键词:睡眠理论;睡眠障碍;心神;营卫 论文摘要: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对睡眠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秦汉之际,在我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睡眠理论的内容,相关论述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和病症分类以及症状描述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阴阳睡眠理论、营卫睡眠理论和五脏睡眠理论,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从人类发展史上看,在很长的时期,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这样的方式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出于无奈,最初也许没有人去注意为什么天亮了人会醒来,天黑了人要睡觉,但也由此适应了自然变化规律,正是这种与昼夜更替和谐的痛寐节律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此不谈及其他生物的睡眠),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的写照。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睡眠有不同称谓,先秦多称“寐”、“寝”、“膜”,为其前后的文献广泛应用。《黄帝内经》除沿用以上称谓外,以“卧”表达睡眠之义的情况比较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属此种情况,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一昔(夕)不卧,百日不服”的论述。汉代以后惯称“睡”或“眠”,以单音词形式表达,“睡眠”一词以合成词形式表义最早见于翻译后的汉文佛经,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如人睡眠中梦见虎威号叫,觉者见其如其梦耳。”《黄帝内经》对睡眠有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了中医学睡眠理论的基本框架,内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导致睡眠障碍原因及辨证治疗等。西医学关于睡眠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和睡眠物质三大学说。巴甫洛夫以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论述觉醒与睡眠,睡眠是人体的抑制扩散状态。之后神经生理学家们,从动物实验认识了睡眠中枢。又有对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系统研究,以及在上世纪80年代,睡眠研究者从尿中提取出“尿核贰”,该物质有引发睡意的功能,被称为睡眠因子或睡素。这种睡眠因子,既能促进睡眠,又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事实证明,人在发烧生病时,睡眠因子分泌增加故睡眠量也随之增加,使人体白细胞增加,吞噬细胞活跃,免疫功能和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体内代谢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故尔有人称睡眠是治病良药。总之,睡眠这一十分平常的生理现象的确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与机制,较之西医学而言中医学睡眠理论独具特色。 1睡眠的生理机制 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机枢,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 中医理论中神的含义较为复杂,本文提及的神主要指五脏所藏之神,即心之神一神、肝之神一魂、脾之神一意、肺之神一魄、’肾之神一志。睡眠以脾肾意志为基,心神的自觉意识内敛为主导,肝魂随之潜隐,肺魄失出人之机,则精神活动减弱乃至停止、各种感觉与运动反应迟钝,进人睡眠状态。在睡眠状态下,心神屈藏止息,魂魄相合而安宁,魂不游荡而无梦,魄处其舍而形静。《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睡眠之机枢,《灵枢·口问》云:“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螟;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痞矣。”《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灵枢·卫气行》:“天周二十八宿,……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冈五脏主气化。睡眠的各种神志信息由营卫气血载负运转,而营卫气血的生成、运行与五脏密切相关。只有五脏气化和调,营卫气血充实、升降出人有序,才能使气顺神灵,睡眠以时而沉酣。故肝之藏血疏泄生发气机、心脾之化营生血、肺之主气行营卫、肾之主水蒸腾津液,以及肝脾调和、肝肺升降相因、肝肾藏泄适宜、心肾水火相交、脾肾先后天互养等,对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五脏藏精,是一切生理活动,也是睡眠活动的基础根底。先天之精化为五脏躯体,五脏主躯体又生化后天之精,以为气化活动基础。五脏之精充盛,其气化活动才有充足化源,睡眠以精为根基,精盛体壮才能痞起神情充沛、寐息深沉酣畅,如《营卫生会》述少壮之人“昼精而夜眼”、老人“昼不精不夜眼”。 概括地说,《黄帝内经》睡眠理论有三,即阴阳理论、营卫理论和五脏理论,而五脏理论当为核心。中医学睡眠理论体现了其天人合一思想,重视整体,重视时间因素,重视时间的周期变化,又强调睡眠(寐)与清醒(痞)由心神所主宰,神静则寐,神动则痞。心神是五脏神之一,心神能否发挥主宰作用有赖于五脏神之间的协调与各司其职,这一认识确立了以五脏精气神论睡眠的基本原则。后世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丰富祖国医学睡眠理论,为养生及临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道路。 2睡眠障碍 2. 1睡眠障碍的主要病症睡眠的正常机制遭到破坏即导致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嗜睡、梦寐不宁、睡行症。 失眠,或称不寐、不得眠:表现为夜间难以人睡、或难以持续睡眠,并在隔天清晨醒来时有疲劳感。从神的层面看,心神受扰,动摇不定,可致不寐;从气的层面看,卫气留于阳,不人于阴则不寐;从精的层面看,五脏阴精不足,心神的活动、气的运行失去原动力,亦可致不寐。 嗜睡:嗜睡总属心神不能应时外张,魂魄沉溺于内,以致寐而不痛的病证。究其原因总以阴、寒、湿、痰为患。而嗜睡见于大病后者,多气虚懒卧;见于病证危重者,是精气衰竭,神败难振,当另论。 梦寐不宁:表现为多梦,常伴梦魔、梦惊、梦吃、梦交等,因梦不能安卧。一般以不快梦境反复出现,醒后身心不适为要点。从五脏神的层面看,梦之所生,在于寐后魂不安舍,魂不安多因魄受到内外刺激,魂有所感而受扰,魂魄分离,魄静而魂动也。内刺激与生理或病理状态有关,也可因情思经历之痕记有所忆起而使魂不安宁而梦。《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播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篇》云:“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播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云:“……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将以上三段经文的内容归纳起来可见:梦境的不同与脏腑阴阳的盛衰虚实有关,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对睡眠中梦的现象已经有高度的认识,并引导人们通过了解病人的梦境,测知病人的脏腑阴阳气血之盛衰,邪气之强弱,病变之部位,从而正确诊断,以利于有效施治。 睡行症,或称梦游,表现为睡中起来,睁开眼睛,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往往步伐缓慢但能避开障碍物,有时只限于睡房内活动,有时会走出去,严重者有离开住处很远的情况。通常能自行返回继续人睡,醒来对此毫无记忆。其原因是人寐后虽然心神内敛,意识潜而不张,但魂魄不宁,相为颠倒,魄激而形动,故睡中起坐或行走而不自知,醒后亦不能回忆;并非意识下的魂魄活动,故无“形开”(觉醒),多无感知,或仅有表浅感知。常见于少儿神志发育不全者,亦可发生在成人。 2. 2睡眠障碍的辨治思路睡眠障碍的病机之本在于机体阴阳失调,一般地说不外饮食劳倦、情志刺激伤及人体脏腑气血,导致脏气不平,气机逆乱,阴阳所主失序,出现少寐,或梦寐不宁、或嗜睡、或睡行等症。从睡眠由心神主宰这一观点出发认识睡眠障碍,启发了从脏腑精、气、神的角度分析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思路,从而历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以脏腑为核心论治睡眠障碍的基本原则。由于阴阳、营卫、五脏精气神之间彼此联系,故对于睡眠障碍的认识允许多视角、全方位,对不同体质、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病因、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季节所发生的同类疾病,均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体现了人性化治疗的重要特色。 3结语 重视五脏精气神,以脏腑辨证治疗睡眠障碍是中医临床的一大特色,也堪称一大优势,其理论依据源自《黄帝内经》,加之后世医家的不断探索,中医学睡眠理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目前,睡眠障碍仍是困扰人们健康的棘手问题,临床上以失眠最为常见,如何发挥中医睡眠理论的优势,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睡眠障碍问题,对此中医工作者责无旁贷。 中医学论文:外科临床实习中医学留学生的教学体会 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是培养临床医学生的最终目的,而一个临床医生的品格素养、思维模式及工作技能等与医学学习期间的临床实习密切相关[1]。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医学留学生的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反映医学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对于医学留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教学,对笔者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体会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医学留学生在外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医学留学生的语言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的医学留学生大多来自印度、印尼等国家,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留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比较充足,但同样存在的问题是留学生的口语带有明显的地方口音,与平时接触到的美式或英式英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师生间的沟通中也存在一定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留学生与患者之间的语言沟通是阻碍学生深入临床实践获得更好学习机会的主要障碍。 1.2医学留学生自身的问题 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与中国医学生相比,留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1)医学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家庭条件各不相同,前期的受教育程度也参差不齐,在医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差异较大。(2)留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组织纪律性相对较差。(3)留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过于注重单一的实践操作,缺乏实践和理论结合的学习意识。 1.3医学留学生教学中的教材问题 目前国内外有一些英文版本的外科学教材,但主要是针对理论教学内容编写的,对于能结合临床实践教学的英文教材较少。对于医学留学生,临床实践尽管以病案等资料为基础,但仍然有必要配备用于临床实习指导和参考的教材。 1.4医学教学中的教师问题 在医学留学生教学中,教师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能较流利的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而笔者发现部分高年资教师最欠缺的正是英语口语的表达应用能力。青年教师口语虽相对较好,但临床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欠缺,难以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老师的选拔和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2因地制宜克服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2.1重视医学留学生汉语口语的教学 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学生和老师及患者需要有很多的交流,尤其是患者的第一手临床资料的取得相当重要。针对留学生与患者间的语言沟通是阻碍学生深入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医学留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基本汉语口语显得很有必要[2]。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双语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留学生用汉语提问、表达观点以及与患者的沟通。通过训练语言交流能力,不仅提高了他们与患者之间交流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严谨踏实的学习工作作风,从而使教学成效得以提高。 2.2医学留学生教学教材的选择 好的教材是进行医学教学的重要保证。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过精心挑选,并征求了学生意见,主要选择医学英文原版改编系列《外科学》作为临床实习过程中的主要教材,它是国内首部针对于留学生双语教学的教材。此外,根据临床实践的实际情况,还制定了留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大纲和讲义,作为在临床实习的教学参考教材。 2.3进一步培养青年教师力量 青年教师对于英语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上都相对优于高年资教师,他们也具有更旺盛的精力和更强的创新力。因此,青年教师始终是留学生教学的主力军。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看到,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欠熟悉、教学经验的不足也是客观存在的。通过集体备课和试讲,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年资教师和督导点评并提出相应意见,使其提高教学成效。青年教师与留学生年龄相差不大,更易为留学生所接受,两者亦师亦友,交流更易进行。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更应做好留学生与患者沟通间的桥梁。 2.4积极引入“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教学方法 医学教学应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内容的改革,注重医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在临床实习教学中,pbl教学方法已在国外很多医学院校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很好的促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4]。在临床实习中,同样可以将问题作为基本因素,将临床知识相互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提出,让学生可以从一手的患者资料和前期的理论学习中寻找答案,积极参与思维过程,相互交流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得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应积极引入。 2.5加强医学留学生的责任感和行为规范 医学留学生自小的教育模式与国内差异较大,笔者发现他们活泼外向,自由度大,纪律性相对较差。因此,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除了讲授医学知识技能外,还必须注重学生行为规范和责任感教育,帮助他们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只有一切从患者角度出发,才能达到医疗工作的极至,真正从一个普通的医学生转换到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 3结论 总之,近些年对于医学留学生的临床实习教学,笔者也只是刚刚起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通过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总结经验,笔者相信在将来医学留学生教学定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中医学论文:“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 摘要:易学与中医学的会通问题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即思维方式的层面探讨了这一问题,提出“象”思维是医易学共同的思维方式,是医易会通的交点。“象”思维包括“象”思维方法和“象”思维模型,本文认为“象”思维方法是一种模型思维方法,“象”思维模型有卦爻模型、阴阳模型、易数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等多级同源、同质、同构的子模型。文章进而探讨了“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全息性、功能性、关系性、超形态性、时序性以及重直觉、体悟、程式、循环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正是中医学理论的本质。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本质差别就是“模型论”与“原型论”的差别,两者各有优劣。文章还从“象”模型角度提出了“修补”中医思维方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中医未来观。 关键词:象;模型;思维方式;中医学。 综观20世纪的易学与医学研究,可以说走过了一条“之”字形的道路。20世纪初,唐宗海写成了医易学专著《医易通说》(1915年上海千顷堂印本),目的在于“为医学探源,为易学引绪”,唐氏是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医学家,本书从一个特定层面论证了中医并非不科学,在医易相关方面着重论述了人身八卦理论及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理,既是对前代医易研究的总结,又开创了20世纪医易研究的新路。近代大医恽铁樵是反对“废医存药”、捍卫中医的主将,主张以中医本身学说为主加以改革,他在《群经见智录》中论述了医与易的关系,认为“《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内经》与《易经》则其源同也”。可以说,20世纪前半叶,“医易同源”、“医易会通”是医家的共识。 然而,50年代以后,“医易”研究趋于低潮,尤其是十年“”时期,《易经》和中医“阴阳五行”都被打入封建迷信的行列,医易研究成为禁区。 80年代以来,医易研究逐渐趋热,到90年代初达到高潮。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研究“医易”的著作出版了十几本,①有关“医易”的专门学术会议开了八九次,②论文竟高达数百篇之多。在医与易关系如“医易同源”、“医源于易”上,大部分研究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医学理论与《易》无关”。③“《易经》、《易传》都不是中医学的直接理论渊源,自《易经》产生后直到隋唐以前,在此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内,它对医学几无影响”。④“将医理放入《周易》之中,认为医生必须通晓《周易》,是从明末才开始的思潮,是一部分医家的认识和主张”。⑤由上述可见两派在对待隋唐以后“医易会通”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分歧的焦点是在隋唐以前,尤其是《黄帝内经》与《周易》有没有关系的问题上,肯定派承认两者有密切关系,《周易》对《内经》有影响;否定派不承认两者之间有关系。本人是持肯定态度的,并从实践操作层面、文字载体层面、思维方式层面对《周易》对《内经》作了详尽的探讨⑥,此不重复。近20年的医易研究应该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不能不看到不少研究还处在低层面地比附、无根据地猜想、想当然的拔高和低水平地重复之中。对深层面的理论本质、思维方式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本文旨在探讨易与医的共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型,并从中探讨中医学的理论本质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象”思维方法与“象”思维模型 考察《内经》与《周易》在思维方式上是否一致,不但是判断易学与中医学有无关系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探讨易学与中医学理论本质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内经》与《周易》都是采用了“象数思维方式”,因“象数”的“数”实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象”,因此“象数思维方式” 实质上就是“象”思维方式。 “象”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以取象(包括运数)为思维方法,以阴阳“卦象”为思维出发点和思维模型,以具有转换性能的“象数”、“义理”两种信息系统为思维的形式和内涵,以外延界限模糊的“象”(或称“类”)概念对指谓对象及其发展趋势作动态的、整体的把握和综合的、多值的判断。 1. “象”思维方法 所谓“象”思维方法即取象(包括运数)的方法,是《周易》的基本方法。从本质上说,“象”思维方法是一种模型思维方法。中医采用据“象”归类、取“象”比类的整体、动态思维方法。所谓“象”指直观可察的形象,即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以《周易》为代表的取象思维方法,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类比,它的理论基础是视世界万物为有机的整体。取象比类即将动态属性、功能关系、行为方式相同相近或相互感应的“象”归为同类,按照这个原则可以类推世界万事万物。 中医即采用这种方法,有学者称之为“唯象”的方法。中医在分析人的生理功能结构时,将人体脏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气候、方位、味道等按功能属性分门别类地归属在一起。《素问 五脏生成篇》:“五脏之象,可以类推。”如心脏,其基本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脉,宇宙万物中的赤色、徵音、火、夏、热、南方、苦味、七数、羊、黍、荧惑星等均可归属于心。五脏均以此类推。这种取象的范围可不断扩展,只要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就可无限地类推、类比。如果客体实体与之发生矛盾,那么也只能让位于功能属性。中医有一个“左肝右肺”的命题,历来争议很大。肝在人体实体中的位置应该在右边,这什么说“左肝”呢?其实这是从功能、动态属性上说的,肝有上升、条达的功能,故与春天、东方等归为一类,东方即左边。同时这个方位又是“象”模型的方位。 中医在对疾病的认识上,也是据象类比的。中医重“证”不重“病”。将各种病症表现归结为“证”。如眩晕欲扑、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善动的风相同,故可归为“风证”。中医“同属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就是根据动态功能之“象”类比为“证”而制定的。因此,有些病的病因症状相同,却分属不同的“证”;有些病的病因症状不同,却归为同一“证”。关键在于是否有相同的病机,而不是取决于症状或病因。例如慢性腹腔、脱肛、子宫下垂这三种不同的疾病,其症状(象)不尽相同,发病的原因也不同,但它们的病机(动态功能)都有可能属于“中气下陷”,故可归为同一“证”,都可采用补中益气汤法治疗。 中医以“象”建构了天人相合相应、人的各部分之间相合相应的理论体系,取象可以不断扩展,没有范围限制。这种“象”已超出了具体的物象、事象,已经从客观事物的形象中超越出来,而成为功能、关系、动态之“象”。由静态之“象”到动态之“象”,使得无序的世界有序化,使得人体与宇宙的关系有序化。 所谓运数思维,就是以“数”为思维工具来把握客观世界。值得一提的是,运数之“数”实质上就是“象”,它并不偏向于定量,而是偏向于定性。《素问·金匮真言论》将五脏中肝、心、脾、肺、肾与八、七、五、九、六相配,这是依五行生成数图(即后世所谓的“河图”)中的成数配五脏,木的成数为八,火的成数为七,土的成数为十,金的成数为九,水的成数为六。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三”阴“三”阳、“五”运“六”气、“五”轮“八”廓、“六”淫“七”情、“三”部“九”候、“八”纲辨证、“八”法、“四”气“五”味、“五”腧穴、“八”会穴、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等,均是运数思维的体现,其数字虽带有量的规定,但主要是为了表性,“数”与其说成“数”不如说成“象”,同时也是为了满足象数思维模式的需要。在后世的了展中,中医理论大量吸收了天文、历法、卦爻的知识和框架,扩大取象范围。《灵枢·阴阳系日月》将十二经脉与十二月相配,《素问·阴阳别论》:“人有四经十二顺(从),四经应四时,十二顺(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杨上善进一步解释:“四经,谓四时经脉也。十二顺,谓六阴爻、六阳爻相顺也。肝心肺肾四脉应四时之气,十二爻应十二月。”《黄帝内经太素·阴阳杂说》在诊断辨证学说中,无论是脉诊、舌诊、眼诊、尺肤诊、都有遵循全息的八卦结构规律,依此规律可取象比类。《伤寒论·伤寒例》提出外感病决病法,直接以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观测外感病,以乾坤阴阳爻的消长取象比类说明一年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及外感病发病规律。而运气学说、子午流注则是将天文历法之“象”与人体生理、病理综合研究的代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2、“象”思维模型 “象”思维方法是和“象”思维模型分不开的。 “象”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模型”。所谓“模型”,是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用物质或思维的形式对原型进行模拟所形成的特定样态,模型可以分为物质模型与思维模型两大类。《周易》“象”模型是一种思维模型,而不是物质模型。 “象”模型导源于《周易》经传及其其他先秦经典,由汉后“易学”总其成。“象”模型是中医思维所采用的理论模型。作为一种思维范式,“象”模型具有程式化、固定化、符号化的特点。 “象”模型主要有卦爻模型、阴阳模型、易数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等。 (1) 卦爻模型:《周易》用卦爻作为思维模型,卦爻最基本的符号是阳爻—和阴爻--,阴阳爻的三次组合构成八卦(23=8),阴阳爻的六次组合构成六十四卦(26=64),六十四卦也可看成是八卦的两两相重构成(82=64)。六十四卦是《周易》的基础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包含六十四卦的卦象符号,而且包括它的排列次序。卦爻辞及《易传》则可看成是对这个模型的文字解说或内涵阐发。阴阳卦爻既有生成论意义,也有结构论意义,是象数思维的基点。其余六十二卦可看成是乾坤二卦的交合与展开。六十四卦是宇宙生命变化规律的完整的符号系统,也是理想的“象”(符号)模型。 中医有关生命的藏象模型有多种,其中就有一种是八卦藏象。如《灵枢·九宫八风篇》直接将九宫八卦与脏腑配合,以九宫八卦占盘作为观察天象、地象及人体、医学的工具,将八卦、八方虚风与病变部位有机对应,以文王八卦作为代表符号,表示方位(空间),显示季节物候(时间)变化特征。后世基本依据这种配属关系。不过《黄帝内经》中这种藏象模型并不占主要地位,除此篇以外,《黄帝内经》几乎没有直接运用卦爻模型的记载。 (2)阴阳模型:“阴阳”模型从实质上看正是卦爻模型的文字形式。虽然“阴阳”的概念《周易》经文中并没有出现,而是首见于《国语·周语上》,时为西周末年,然而阴阳的观念则至迟在殷、周时期已相当成熟,当时成书的《易经》(《周易》经文)的卦爻符号、卦名等已说明这一点。而《易传》则毫无疑问是先秦“阴阳”哲学的集大成者。 《黄帝内经》虽然不是主要采用卦爻模型,但却采用阴阳思维模型。在《内经》中,无论是作为生理学、病理学基础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还是作为诊断学、治疗学基础的四诊、八纲、证候、本标、正邪等学说,均是阴阳思维模型的运用。中医说到底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医以“阴阳”模型阐释人天关系与人体生命结构功能。中医认为人体和宇宙万物一样充满“阴阳”对立统一关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医认为人体组织结构符合“阴阳”模型:上部、头面、体表、背部、四肢外侧为阳,下部、腰腹、体内、腹部、四肢内侧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手足三阳为阳,手足三阴为阴;气为阳,血、津为阴。五脏按部位、功能又可分阴分阳,每一脏腑又分阴分阳。可层层划分。中医运用“阴阳”以阐释人体生理功能,人体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原则以及药物的性能等等。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用以阐释人体生命现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体与自然相应的整体联系。阴阳模型是中医的最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用以阐释经络,手足分别配以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共十二经脉,三阴三阳有开合枢的序次和功能。三阴三阳还指伤寒热病邪侵入经络以后的传变次第、地球公转形成的气候周期(主气)、日月星等天体运动变化形成的气候周期(客气)。《内经》中还有四阴阳说,《灵枢·阴阳系日月篇》将心、肺、肝、肾分别称为“阳中之太阴”、“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少阳”、“阴中之太阳”。加上脾为“阴中之至阴”,该模型又与五行模型相通。 (3)易数模型:《周易》以及后世易学还构建了“易数”模型,如爻数、天地数、大衍数、河图数、洛书数、五行生成数等,笔者认为这些数并不是表示数量的,而是表示功能属性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象”,属于“象”模型范畴。 《内经》已开始用易数模型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内经》依据易“数”模型建构了中医生理、病理、诊疗理论体系。如以“八”、“七”为周期论述男女生长的节律,以五行生成数与九宫数论证五脏学说,以天地之至数了论述三部九候、九窍、九脏、九针,以六位数论述三阴三阳……如上文所言《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八、七、五、九、六”配属五脏,乃是河图中五行之成数。“左肝右腑”除上文所述是取动态、功能之“象”,同时还是遵循后天八卦模式中的方位规律,并不是指形体上的解剖位置。十二经络的形成也与卦爻模型有关。马王堆汉墓帛书记载的经脉还只有十一条(见《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并且还没有完整的“手足”“阴阳”的名称。从马王堆帛书到《内经》,从十一脉发展到十二脉,《周易》六爻模型起了一定作用。运气学说更是遵循河洛卦爻模型,《素问·五常政大论》除“五运平气之纪所应”之数为河图生成数外,还将五脏病变与洛书九宫数相联系。 (4)五行模型:“五行”模型虽然在通行本《周易》中没有出现,而是最早出现于《尚书》中的《甘誓》篇与《洪范》篇,但帛书本《周易》已言“五行”,更重要的是汉以后讲“五行”的主要是易学家,“五行”成为汉以后易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把五行作为人体与事物的归类及相互联系的模型,体现人体的功能分类及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的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用以说明诊断、辨证和治疗原则。《黄帝内经》将“五行”模型与“阴阳”模型相结合,共同构成阐释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理想模型。在五行模型中,五行与五脏的配属为中心,五行是个纽带,将器官(五官)、形体(五体)、情志(五志)、声音(五声)以及方位(五方)、季节(五时)、颜色(五色)、味道(五味)、生化(五化)等纳入其中,以此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本身的整体性。五行的生克乘侮是事物联系、人体功能活动联系的法则。五行相生、相克说明脏腑之间资生与制约的联系,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这种联系把五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病菌理上相生表主母及子、子病犯母的传变过程,相克代表相乘(相克太过为病)与相侮(反克为害)的传变过程。五行模型还广泛地用于诊断、治疗等方面。五行模型是中医最基本模型,它与阴阳模型互为补充、互为印证。 (5)干支模型:天干、地支也同样不是最早出现于《周易》,而是甲骨文,但汉以后易学家将干支纳入易学,从而成为象数易学的重要内容。 中医学特别重视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就是时间医学。因此作为表示时间、历法的天干、地支,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藏象、经络、脉象、证象等生理病理学说,到运气、针灸、处方、用药等诊断治疗学说,无不有对干支的运用。 总之,卦爻、阴阳、易数、五行、干支是“象”思维的子模型,从属于“象”模型的大范畴。各级“象”模型其实是同源、同质而且同构的关系,只是有的偏于表示数理(如易数河洛模型),有的偏向于表示关系(如五行模型),有的偏于表示方位和时间(如八卦模型),有的偏于表示分类(如阴阳模型),把它们综合起来可称为“象”统一模型。 “象”模型是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模型,决定了中华文化的面貌和走向,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理论建构,成为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本质要素。象数模型是与象数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象数方法也是《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黄帝内经》采用取象运数的方法,创立了藏象、脉象、证象以及治则治法学说。后世如《伤寒论》、《千金方》、《素问》王冰注、金元四大家、孙一奎《医易绪余》、张介宾《类经图翼》、邵同珍《医易一理》、何梦瑶《医碥》、唐宗海《医易通说》等都直接或间接运用或发展了这个模型。尤其是隋唐以后,医学家自觉地引易入医,最明显的表现则是采用了卦爻、阴阳、易数、五行、干支等“象”思维模型。 二、从“象”思维的特征看中医学的本质及其走向 1.“象”思维的特征 “象”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⑦: (1)重整体、类比,轻个体、分析。中医不但将人本身各部分之间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在这个理论基础上采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人体各部分与外界各事物融为一体。对人体各部分不作个体的、深入的分析,对人与外界事物为什么“合一”、怎样“合一”不进行具体的分析,只重视在模型范式上的归类“合一”。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也体现这一特点。如“龋齿”,甲骨文中已有文字记载,说明“虫”是病原、病因,后来从整体上考察,认为胃热、虚火是其病因。 (2)重动态、功能,轻实体、结构。中医类比之“象”是动态、功能之“象”。中医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非有实体结构。《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已从“日月”的实体意义抽象为动态范畴,是泛指,指事物的共性,而不是指具体事物的形体。中医“脏腑”概念绝非指生理解剖意义上的实体结构,而是指功能相同、时空节律形态具有同步性、全息性和一组动态结构。“左肝右肺”绝非指肝在左边,肺在右边,而是指“左”与“肝”具有上升的阳性功能,“右”与“肺”具有下降的阴性功能。“左”与“右”的动态功能由太极象数模型的规定性所决定。 (3)重直觉、体悟,轻实证、量化。直觉体悟是中国传统的认知方法,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体现了这一特点。脏象、经络学说主要是通过直觉体悟感知的。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说明不是由实证方法得出的。经络主要是循经感传的认知固化的产物。中医在诊断、辨证上更体现了这一特点。望闻问切四诊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诊断方法,通过对脏器经络的功能性变化的感知,把握疾病发生病因、病变机理。与西医运用仪器、直接从病变部位摄取体质方面的信息来把握病变机理的实证、量化方法有所不同。中医诊断辨证有高明与低劣、正确与错误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医生认知、感悟能力的高低,中医尚缺乏一套具有量化规定性的诊断标准。 (4)重程式、循环,轻创造、求异。中医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程式化的体系。从生理学说看,早期是从解剖实体形态出发认识脏腑的,如古文《尚书》、《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均认为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参见孔颖达《礼记正义疏》),而今文《尚书》和《内经》则从功能出发,确定了肝木、脾土、心火、肺金、肾水的模式,并一直沿用下来,成为中医生理的最基本框架。经络的定型同样也是程式化的产物。中医诊断、辨证也可以说是程式化的,如面部诊、寸口脉诊、尺肤诊、舌诊等,其与内脏相对应的部位排布均是依准后天八卦结构规律,笔者提出一维和二维的八卦全息结构模式。再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主要是遵循阴阳模式。注重程式、模型,注重循环往复,必将导致创造性、求异性的缺乏,几千年来中医的理论基本没有突破。 总之,以象数为思维模型、以取象运数为思维方法,注重天人的整体性、全息性,注重生命的功能性、关系性、超形态性、时序性,注重认知方法的直觉、体悟、程式、循环,是中医学理论的本质。⑧ 2. 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差别与优劣比较 (1)中医学与西医学思维方式的差别。关于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差别,学术界有“元气论”与“原子论”、“整体论”与“还原论”、“系统论”与“分析论”、“功能论”与“结构论”等观点,笔者认为中医学与西医学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别是“模型论”与“原型论”的差别。⑨中医学和中国传统生命科学采用的是“模型论”思维方式,即从功能模型、关系虚体出发,建构人体生命系统;西医和现代生命科学是“原型论”思维方式,即从解剖原型、物质实 体出发建构人体生命系统。 西医学采用“原型论”的思维方式,遵从“原子论”和“二元对立”的哲 学传统,采用分析、实验还原的方法认识人体生命。西方传统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有限、有形的原子构成物质及其运动,运动的根源在原子的外部,原子与原子之间是间断的、虚空的,要认识“原子”,必须采用分析、还原的方法,由此发展出十七世纪以机械自然观为背景的西文近代实证科学。在对生命的认识上,由古希腊四体液学说,到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发现细胞,并逐渐发展为以细胞学说为基础的近代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和治疗法,直到进入当代分子生物学,医学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统观这个过程,其实都是在运用分析、实验、还原的方法,探求构成物质、生命的最基本元素、基本结构功能,这就是“原型”。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等均从人体“原型”出发,以阐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治疗为目的,解剖学、生理学是西医的理论基础。西医学和现代生命科学从物质结构层面将人体生命还原成分子生物结构,并可望在近几年内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说西医学和现代生命科学在人体生命“原型”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无可替代的。 中医学采用的是“模型论”思维方式,遵从“元气论”和“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在“象”模 型支配下,采用横向、有机整合的方法认知生命。中国则形成并遵从“元气论”的传统。从《周易》、道家到中医无不讲“气”。“气”是世界本源,“气化”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这种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气”是连续不断、流动有序的,是介于有形有状的粒子与无形无状的虚空的中间状态,可双向转换。中医在对待人的生命时,即从“气”入手,“气”既是生命的最小物质又是生理动态能。“气”的生命体现必然导致整体性、功能性、直觉性、程式化的方法论。“气”是中医学的最基本模型,“气”也是一种“象”。如上所述,气-阴阳-五行-象数模型是中医学的思维模型。《黄帝内经》遵循这个思维模型,一开始就没有走向机械、分析之路。《黄帝内经》将人看成一个有机的、开放的系统,而不看成是个不断分割的机体。在人体这个系统中人体小时空对应天地大时空,对应天时、物候、方位及万事万物,这种对应是由象数模型决定的。因此人体和整个宇宙在中医看来都是很容易把握的,只要用这个模型去推测、比拟就可以了。中医所谓的“模型”与科学所谓的“模型”内涵不尽相同,科学“模型”分为思维模型与物质模型,对此笔者已另文论述。就中医学“模型”与现代科学“模型”的区别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现代科学的“模型”是定量化的,包括了数学模型,能从一定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出发进行推理和演算,对有关问题和现象作出定量的回答和解释 ;而中医学的“模型”是定性化的,五行并不表量而是表性,不是作为数量的依据,而是提供定性的参考性推论。二是现代科学的模型是一种纯科学模型,不包含社会政治、哲学文化等非科学因素;中医学模型则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中医模型方法包含哲学的、主观的、体悟式的方法。三是目的不同,现代科学的模型方法是以自然或人的“ 原型”为目的,最终是要揭示自然或人体的实体本质、物质结构及其功 能、规律,关注的是“原型”;而中医学关注的是“模型 ”, “原型”往往服从于“模型”,“藏象”即是一种典型的模型,对藏象模型的构建成为中医人体生命科学的目的 。“模型”只是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并不是研究的目的和思维方式,而“原型”才是其研究目的和思维方式。 (2)中西医思维方式的优劣。中医和西医在思维方式上各有优劣,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生命观上,中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生命的精神层面、功能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体现在对生命复杂现象的直觉观测、灵性感悟、整体把握上。与之相比,西医则在生命的 物质 层面、结构层面、个体层面、静态层面,以及对生命现象的知性观测、数理分析、微观把握上占有优势。 在疾病观上,中医的优势体现在未病养生的预防观念、辨“证”求“本”的诊断方法 、发掘正气潜能、自稳自组自调节的治疗原则上。西医的优势 在于对病因病理病位的物质性指标的精确把握,对疾病病灶的定位、定量的准确消除上。 在医学模式上,西医主要采用生物医学模式,而中医则是一种综合性的、大生态、大生命 的医学模式,以五行—五脏模型而言,它既包含有文化社会的因素,又包含有自然科学的 因素;既反映了人体五脏之间不可分割的复杂关系,又反映了人体内“藏”与自然万物外“ 象”的对应关系。自从1977年恩格尔(g.l.engel)提出超越生物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西医都面临着如何实现医学模式转变的任务,而在这 点上中医学因其比较重视整体和综合,因此在这个转变中有着一定的优势和机遇。 在思维方法上,西医采用纵向的、机械的、还原分析的方法,导致对人的认识从器官、组织、细胞到dna、rna,注重生命微观的纵深探讨,在形态、结构、细节上达到相当的高度,占有相当的优势。中医采用横向的、有机的、整合的方法,从整体、宏观、动态、联系上认知生命,是中医的强项。 3. 中医学的未来发展 在中医的未来发展战略问题上,目前有“传统派”与“现代派”之争。笔者属于“传统派”。笔者认为“现代派”提出的最响亮的口号 “中医现代化”实际上已构成一个悖论,我称之为“中医现代化悖论” ⑩,这个“悖论”可描述为“中医要实现不改变其非现代科学形态的现代科学化”。也就是说所谓的“现代化”在相当多的人看来就是要“现代科学化”(其实“现代化”的含义远非这么简单),而中医学是一种传统科学,不是现代科学,要“现代科学化”就是丢弃自己的特色;而不现代化,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又难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如何既保持自己的特色(传统科学形态)又实现“现代科学化”,无疑构成了一个“悖论”,自从笔者提出这一“悖论”以来,已引起业内、业外人士的较大注意,并引发了一场中医存亡世纪大论争。如何走出这个“悖论”的怪圈?的确需要我们好好研究,而首先应当解决的当然就是中医理论模型问题。 就“象”思维模型而言,我是持 “修补” 观点的。医易“象”模型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逐步摸索出来的,是对天地人(三才)运动规律的一种形象、模糊的图示,它是建立在以天道推及人道、天道即是人道(天人合一)的认 识基础上的,它原本关注的是天道的动态功能。这个模型对天地包括人的运动大规律是基本适合的,它揭示了在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下呈现盛衰消长、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中医即用它来建构五脏生命模型,应该说通过二千多年的医疗实践,五行—五脏模型还是基本能 够反映人体的功能特征和生命运行规律的。《黄帝内经》采用“象”思维方式,以横向、有机、整合的方法认知生命,这无疑是生命科学的大方向,但也不能不看到中医“象”思维模型并不能完全精确地、数量化地反映人体各个脏器实体的所有生理结构功能、病理变化,不能不看到中医不重量化、不重分析的思维取向导致对生理病理的细节认识不清,诊断辨证的较大“艺术性”、“模糊性”,理论框架的万能化甚至僵化,造成了中医发展的缓慢,造成了中医与现代科学的隔阂,可见象数的思维方式给中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切模型都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模型也在流动、变化、更新之中。医易“象”模型也不例外。由于生命世界的高度复杂性,借助于一种或几种模型往往不能详尽地、精确地反映原型的结构、属性和行为。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象”模型是一个先验的、不能变更(“不易”)的模型,它好比一个一开始就设计得过于完美的大框子,后来的东西只能分门别类、按部就班去填入这个大框子。以这个模型去 限定活生生的、变化莫测的人体生命原型,无疑是不完备,也是不可能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这一思维模型与人体生命原型进行双向研究,抛弃错误,修正不足,逐步寻找到一种合理的、逐步逼近原型的模型,当然这就不能不借助于多学科的尤其是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手段,这种借鉴的目的不是去验证中医、衡量中医,更不是去否定中医、改造中医,而是在更高层面上修正、补充、发展中医。 现代中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应该在真正认清“象”思维的前提下,继续把握宏观、整体、动态认知生命的大方向前提下,致力于研究怎样弥补微观、分析、形态方面先天不足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继承整体性,强化分析性;继承动态功能性,强化形态结构性;继承主观性、直观性,强化客观性、逻辑性;继承求同性,强化求异性。中医的重点应放在后者,相对地说,西医的重点应放在前者。在思维方式的层面使中西医达到一种最佳配置上调节,实现形而上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这无疑是中医发展的走向,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前提。 中医学论文:“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摘要] 中医五行学说将五味归入人体五脏。本文根据五味生克乘侮规律与五味作用探讨了五味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养生康复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 五味;中医学;运用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中医学运用五味指导诊断、治疗疾病和养生康复,颇具特色。本文就此探讨如下: 1 五味运用于中医诊断、治疗、养生康复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根据五行学说的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将五行与五味、五脏、五色、五方等联系起来。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又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些阐明生理上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 五味应五行,把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推演到五味中则形成五味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即相生关系为酸生苦,苦生甘,甘生辛,辛生咸,咸生酸;相克关系为酸克甘,苦克辛,甘克咸,辛克酸,咸克苦。中医学据此来阐释五味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另外,中医学认为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补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这些为应用五味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2 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诊断 中医学认为五味源于天地之气所化,靠舌的味觉功能感知,机体病变会影响舌的味觉功能而使患者产生异常味觉和对五味的好恶发生改变。应用五味与五脏间的关系来分析这一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 2.1 问患者口味以知五脏病变 口味即患者口中的异常味觉。口为脾窍,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连,脏腑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病变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的味觉,口中异常味觉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的反映,故临床可根据味脏关系分析患者口味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疾病。如口咸者多属肾虚,因咸味入肾,肾病可使口中咸;口甘多脾胃湿热,因甘味入脾,湿热蕴结脾胃,浊气上泛,故感口甘;口中泛酸多肝胃蕴热,因酸味入肝,肝热之气上蒸于口则口中泛酸;口苦多心火,因苦味入心,心属火,火邪炎上则口中苦。可见临床问诊病人异常口味可助诊断。 2.2 问患者对五味喜恶可测知五脏病变 五脏对五味各有好恶,五脏病变也会使好恶发生改变,不同脏腑的疾病可产生不同的饮食嗜味,临床可据此测知五脏情况及病变性质。《难经·六十一难》指出:“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主所起所在。”如嗜甘者多脾虚,因甘入胃后先入脾,能补脾体,助脾用,复其运化;又脾欲缓,甘者能补能缓,故脾虚者嗜甘。其他如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肺病嗜辛,肾病嗜咸,其理同。因此问诊患者对五味的好恶对于诊断其患病情况及性质,无疑是一大帮助。 3 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五味与五脏相互应通,五味间存在生克制化,且五味又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可根据药物性味及对脏腑的影响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3.1 运用五味分析药物归经 一般药物均具一定的味,根据五味与脏腑的关系可知其归何经,因此五味可作为分析药物归经的依据。如酸入肝,白芍、木瓜等味酸故均可入肝经;苦入心,黄连、苦参等味苦故均可入心经;甘入脾,茯苓、山药等味甘故均可入脾经;辛入肺,麻黄、桂枝等味辛故均可入肺经;咸入肾,海藻、昆布等味咸故均可入肾经。 3.2 运用五味指导方剂配伍 中医学认为五味各具功用,因此根据五味各自的不同作用进行组方是古人重要的方剂配伍原则。如治营血亏虚,疏泄失常致月经失调等证的四物汤即按《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的原则组成。肝欲散,故方以辛散的当归、川芎助肝用,复其疏泄,顺肝条达之性为补;白芍味酸,补肝体,性能收涩而缓肝急,熟地味甘,甘味能补而养肝血,肝血能藏,逆肝条达之性为泻。辛酸补泻,切中病机,使肝功能恢复,其病自愈。又如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即遵《素问·至真要大论》之“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的原则。可见药物的味及作用是古人制方的重要依据。 3.3 运用五味指导治疗用药 知道患者所喜所恶之味与药物之味,在遣方用药上对如何安脏气、祛病邪会更有把握。即从所喜某味知某脏虚,以具某味之药助某脏气以祛病邪。如中气不足,脾精偏虚喜食甘味者,可用黄芪、大枣、茯苓等味甘之品甘温健脾或甘淡实脾;肝阴不足喜酸味者可以山茱萸、白芍等味酸之品以补肝体,缓肝急;心火旺喜食生冷可以苦寒之黄连、知母、木通等清心泻火。总之五脏各有体用,临床用药得当,效果明显,相反若用药之气味与脏之体用不符,必益病邪,病不易愈。 4五味运用于中医养生康复 临床上一方面可根据患者对五味的喜恶通过食物来补所病脏腑之不足,平调其偏性,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可据四季变化与味脏关系调整饮食,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4.1 运用五味指导食物调养 饮食具有五味,五味内通于脏,因此治疗疾病用药固属重要,饮食调养亦不可忽视。一方面,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患者病情、习惯口味对食物加以选择,通过合理调配,增进患者食欲,利于脾胃运化,发挥后天生化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促进患者康复。另一方面,患某病不宜过食某味,否则不但不利于治病,甚至加重病情。如《素问》指出:“气病无多食辛,血病无多食咸,肉病无多食甘,筋病无多食酸,骨病无多食苦。”又比如从现代医药角度看高血压患者过食咸食会加重高血压,溃疡病患者食甘味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重病情等。因此,当据病情而近其所喜,远其所恶,给以适当食物之味调养,补养脏气,有助于药物发挥疗效,促进疾病康复。 4.2 运用五味指导预防养生 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养生防病、益寿防衰的作用,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其中饮食之味尤为重要。首先当调节饮食,不偏嗜某味,若偏嗜某味久必致某脏机能偏盛,机体阴阳失调产生疾病。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可见五味调和的重要性。此当为养生者戒。其次,根据自然变化规律、五味间生克制化及味脏关系调节饮食,天人合一,对于保证机体健康很有好处。如春季肝气旺,其味酸,木能克土,脾属土,其味甘,故当春之时饮食之味要减酸增甘之物,以护脾气。同理,夏季宜减苦增辛之物以护肺气,秋季宜减辛增酸味之物以养肝气,冬季宜减咸增苦味之物以养心气。由此可见运用五味指导养生防病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学运用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据五味生克制化规律与味脏关系,将五味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国内教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按世纪惯例,“基督教”为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之各教派的统称。基督教(Christianity)包括天主教(theWesternChurch,亦称“公教”、“罗马公教”、“旧教”)、东正教(theOrthodoxEasternChruch,亦称“正教”)、新教(Protestantism,亦称“耶稣教”、“更正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在中国常以“基督教”单指新教。本文中“基督教”所指遵世界惯例,为统称。 唐朝以来,基督教曾四次入华,基督教教堂建筑也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一定地位。 唐初“景教”从波斯传到中国,为基督教第一次入华,其传教最初利用了佛法的外衣,此时的景教教堂也采取了佛寺建筑的名称和样式。元朝的“也里可温教”为基督教第二次放华,使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东正教堂和天主教堂,但它们基本上采取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型制。 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入华,导致了西洋建筑在澳门的大规模出现了“大三巴”教堂(1638年)的建成。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字西泰,atthieuRicci,1552-1610)入京,万历皇帝准其留居北京。1605年,利玛窦在宣武门住处建“礼拜堂”。虽然澳门“大三巴”教堂表现了12-15世纪法国哥特教堂的特征,但宣武门“礼拜堂”则由于地处北京仍采取了中国传统样式,且沿用一百多年,直至1712年重修后才易为“洋风”(西洋样式)。 自利玛窦1605年建宣武门“礼拜堂”到1904年南堂第五次重建,其间基督教教堂建筑在北京300年的演变,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新教在北欧取得优势地位,天主教则在南欧进行“革新”,并借助于葡萄牙、西班牙的炮舰向东方扩展宗教势力。因此,由天主教东进开始了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 为适应天主教势力的扩张,1540年罗马教皇批准成立了名为“耶稣会”的传教团体。该会创办人之一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Javier,1506-1552)于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到达广东上川岛,成为耶稣会来华的先驱;然而为耶稣会在中国传教奠定基业的,却是意大利人利玛窦。 利玛窦开创了耶稣会传教士尊重中国社会制度和礼教文化的先例,改穿儒服,研习儒籍,并专门在官府上层及士大夫身上下功夫,“用西方的奇物珍品铺成了从肇庆到北京的漫远道路”,而使天王教得以进入明王朝的宫廷。利玛窦等人考虑到了中国礼教文化的特点,为了吸引中国的士大夫“礼儒易佛”,相信天主教教义,采取了“传道必先获华人之尊敬,以为最善之法,莫若渐以学术收揽人心”的手段,与传教互为表里,构成了明末清初天主教东传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这一时期天主教堂多使用中国的民宅、寺庙,或者按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建造,稍有西洋装饰,简单的仅立十字架为象征。 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利玛窦病逝北京后,曾由皇帝赐地建墓,在“阜城门外二里马尾沟腾公栅栏外”。腾公司栅栏俗称“太监坟”,自17世纪末,又被人称为“荷兰墓地”,以与正福寺附近的救世堂法国耶稣会士公墓——“法国墓地”相区分。 利玛窦在意大利耶稣会士,其继任人龙华民(字精华,NicolasLongbardi,1559-1654)指导下设计,是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式坟茔,开始表现出“洋风”的特征:“其坎封也异中国。封下方而上园,方若台圯园若断木。后虚堂六角,所供纵横十字文。” 清顺治七年(1650年),德籍耶稣会神父汤若望(字道未,Jean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在宣武门利玛窦所建礼拜堂基址上修建南堂。两年后大堂建成,仍“按中国式样而造”。但“堂牖器饰,如其国制。”“内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楼一座,……署有上赐‘钦宗天道’四金字。” 顺治十二所(1655年)皇帝赐地两位神甫利类思(LudovicusBuglio,1606-1682)、安文思(GabrieldeMagalhaens,1609-1677),在王府井八面槽利用民宅设东堂。 东正教在北京设堂是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雅克萨城自卫反击战中俘虏了沙俄入侵者,因押来北京的59人中有一名司祭,康熙皇帝将他们驻地东直门内胡家园胡同的一座关帝庙拨作临时祈祷所,这即为北京人所称的“罗刹庙”或俄罗斯“北馆”。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后,沙俄教区将其命名为“圣尼古拉”教堂(又称“圣索菲亚”教堂,后改为“圣母安息”教堂),是为北京第一座东正教堂。 二、18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法国耶稣会士张诚、洪若、刘应奏请在皇城西安门内所建小堂基础上另赏隙地建盖大堂。康熙四十二年(1903年)“救世堂”——北堂的前身,在中海西畔蚕池口落成。 南堂在救世堂落成之时(1703年)开始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完成,历时10年。“徐日升与闵明我予以改造,成为欧洲区”。这标志着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开始从中国传统样式向折衷主义“洋风”转化。 由于天主教在西方历史进程中代表了反对宗教改革的力量,利玛窦等所代表的远不是已蔚为主流的西方近代文化,他们东传的“西学”处处以不违背天主教教义为前提,不过是经基督教义陶治过的西洋学术,因而,自龙华民之后,对中国教徒祀孔祭祖的传统都不能容忍,导致了天主教在华陷入困境。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康熙皇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教;1775年耶稣会在罗马教皇取缔令下解散。自沙勿略1552年来华,在中国传教200年的天主教耶稣会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这时天主教以“西学”为传教工具,并帮助封建统治者铸造战炮;而明末和清初的统治者又需要火炮和历法,也还想借各种宗教维护其统治。所以,取缔天主教时紧时松,并不坚决。北京教堂建筑在18世纪仍进入发展期,并以从中国传统样式向折衷主义“洋风”转化为特征。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京师地震,南堂、东堂均被毁。 “康熙六十年(1721年),费隐以葡王斐迪南三世之款第二次重建南堂,利博明修士(Fr.F.Maggi)为建筑师,……此堂系当时欧洲盛行之巴罗克(Barogue)式。全部地基作十字形,长八十尺,宽四十五尺。教堂内部,赖立柱行列,分教堂顶格为三部,各部作穹窿形,若三艘下覆之船身。” 利博明同时为东堂重建进行了设计。 雍正元年(1723年)意大利人德理格(TeodoricusPedrini,1670-1746)神父于京都西直门内大街南建西堂。 雍正八年(1730年)京师地震,南、北二天主堂亦被损伤。南堂第三次重建,“堂之为屋圆而穹,如城门洞,而明爽异常。”乾隆四十年(1775年),南堂堂内火发,建筑尽毁,又进行第四次重建。重建后的新南堂“堂制狭以深实,正面向外,而宛若侧面;其顶如中国卷棚式,而覆以瓦;正面止启一门,窗则设于东西两壁之巅。……左右两砖楼夹堂而立,左贮天琴,……右圣母堂。”“其式准西洋为之。……其堂高数仞,凡三层,层层开窗,嵌以明瓦,渐高渐敛如覆舟形,圆而椭。”可知时南堂网络仍为巴洛克式。 至1785年,北京有四天主堂。“一即北堂,在皇城内,与西安门相近,……二即南堂,在宣武门内,即利玛窦所居之处。后耶稣会士不属法国者,皆居其内。两经火灾,旋即重修如故;三即东堂,乃葡国之耶稣会士所居。此堂虽系西式,而甚卑矮,与北堂无异长仅七丈;四即西堂,乃遣使会士德理格所置,后献与传信德部,以居此部所差之司铎。”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俄国政府正式委派组成历史上第一个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驻在东江米巷(东交民巷)中由会同馆之“高丽馆”改设的俄罗斯“南馆”。1727年(雍正五年)开始,这里成为专用的俄罗斯馆,“中国办理俄事大臣等帮助于俄馆盖庙。”1732年,北京传教士团在“南馆”建立了新的永久性教堂——“圣玛利亚”教堂(或称“奉献节”教堂)。 三、19世纪:延续期——“洋风” 随着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新教徒的传教活动大部分来自英国和美国,部分原因是由于新教徒高度集中在这两个国家。同样地,也由于工业革命给讲英语的世界带来了空前的财富和人们旺盛的活力。”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会派遣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来华。1830年(清道光十年),传教士裨治文(ElijahColeman Bridoman,1801-1861)受美国公理会委任抵广州。此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相继进入中国南方口岸城市,卷入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旋涡,并开始扮演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 基督教传教士第四次大规模进入中国,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分不开的。“1858年和1860年的中法条约使所有基督教徒在华传教的地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条约为1860年以后传教运动的空前大发展提供了合法前提”。这造成了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在19世纪继续得以发展,进入延续期。此期间的基督教教堂建筑,以折衷主义“洋风”为特征。 1860年之前,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屡遭厄运: 嘉庆十二年(1807年)教会遭到清洗。先是东堂被焚,“大堂虽未焚坍,亦令拆毁,饬修士等尽移南堂居住。”嘉庆十六年(1811年)西堂被毁。道光七年,(1827年)借没北堂,“其大堂则令拆毁。” 1860年10月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中法《天津条约》互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归还救世堂。1864年,“孟主教复欲于旧北堂地基起建主教座位之大堂。有法人布里耶者,晓于工料,画堵为式。”1865年5月1日奠基,1866年1月1日落成。“此堂虽未建于原址,而堂之名称仍……为‘救世堂’。堂之格局乃照圣教第十三世之时样建成。” 法国遣使会教士谭微道(JeanPicrreArmandDavid,又译“达维德”,1826-1900)是著名博物学家,当时“于北堂创设博物馆一所。”人称“百鸟堂。” 1867年西堂重建。 1880提开始重建东堂,1884年建成,为罗马式。“大堂计长二十二丈二尺,宽六丈余。高亦如之。堂内明柱计十六楹,每楹俱高五丈有余,径一尺六寸,皆系黑龙江运来之赤松,精坚胜任。堂内望板,皆作穹窿之形,彩绘尽致。堂中之正祭台,俱用意大利亚国拿波里府之五色珉古镌成。台前之短柱,皆以珐琅烧成,璀灿可观。……堂前钟楼三座。正中一座,至地高九丈有余。其正面圆牖框,与它牖各框,及其层檐,与檐下之方柱,皆大理石雕成。堂之全身,皆以上用之城砖砌成。每砖重可五、六十斤。堂前阶除,长阔相等,俱十丈有余。又起洋式大门一座,达于通衢。 1886年慈禧太后大规模修建西苑,将救世堂划入苑中,因此与法公使签订了《迁堂条款》,商定把救世堂迁到西什库。教堂迁到西什库后,人称“西什库教堂”,即为北堂。 北堂于1888年12月建成,“北堂轮焕崇闳,可为中国第一。堂内之格局,乃照圣教会第十三世时起建大堂之式样而成。堂中明柱三十六楹,柱下础石皆汉白玉所成;柱顶俱镂菘菜叶形,玲珑可观。每柱计高四丈九尺,……柱皆四棱,面宽一尺八寸,皆美国运来之桧。柱之四面俱贴关圆细柱,约宽四、五寸,与大柱共撑穹窿。大柱桧以天蓝之色,细柱则涂以金屑。堂之正身,有双尖洞牖十二,高约三丈,蔽以五色烧花玻璃作坊所制。其正祭台三面单尖洞牖亦有十二,约高一丈五尺。蔽牖玻璃皆烧五色圣像,……大堂后面,建有耶稣苦难小堂,计长五丈有余,与大堂相通,间以玲珑隔扇。” 教堂入口处前部,建造了中国传统样式的月台,设汉白玉石栏杆,并有两座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的碑亭分立左右,亭内立教堂迁建谕皆碑和满汉文天主堂碑。中国传统样式的碑亭同大堂正面镌刻的耶稣善牧圣象形成强烈对比。 北堂是北京天主教堂中最大的,除教堂外,尚包括主教府、修道院、医院、若瑟院、光华女中、育婴堂以及神甫宿舍等。“这些建筑除教堂外都基本一致,用大开条青砖、板瓦屋顶,带平顶廊子,无须挂檐板。室内用地板,抹灰天花……是初期外国人在中国建造的‘洋房’的近代式样。”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复古主义 后期基督教堂(主要是新教教堂)有的仍利用中国旧有房屋忙改设,新建的则多模仿中国传统样式,但是,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在经历了18世纪从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的发展期、19世纪的“洋风”的折衷主义影响,表现出中国传统样式的复古主义,并引导了30年代中国复古主义建筑的出现。 义和团运动中,南堂、东堂、西堂被焚,北堂受损。 1900年后北堂修整,钟楼加高。 1902-1904年南堂第四次重建。 1904年东堂第三次重建。 1012年西堂第二次重建。 1901年,法国神父高司铎在东交民巷建圣米厄尔堂(St.Mechel),后由法国人斩利国扩建。同北京四大教堂相比,该堂规模为小。堂院北部是一座灰砖砌筑的“洋风”二层楼房,面阔七间,供神职人员居住。西部为哥特式圣堂,坐北朝南,南北进深十四间,东西面阔三间。圣堂东侧有十间砖砌平房,为北京传统住宅样式,但门窗均代拱券处理。 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堂于1900年被毁,其后重建,命名为“致使堂”,由教堂、种楼、中外书房、神父住宅及寡妇院组成。致使堂为典型的十字形东正教堂,堂顶上有五个带十字架的拱形堡。 东正教“圣母堂”建于1918年前后,在安定门外六铺炕,坐西朝东,堂体最宽处约16m,进深约27m。堂内分“圣所”和“致圣所”两部分。圣所中间设宝座,为一米多高的方台,上置圣体、宝匣;东北角有一祭台。圣所两旁设木制圣隔门,供祈祷时出入。圣母堂设有地下室,是停放灵枢的场所。堂西为俄国墓地。 马尾沟荷兰墓地、正福寺法国墓地、六铺炕俄国墓地——是为北京三大外国墓地。 1900年后,荷兰墓地墓碑、墓穴及一切建筑物遭毁,仅索智能、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及徐日升等六人之墓尚未全毁。经修复后,“利玛窦墓已不在其位置上,而是西移至汤若望的茔地上来了。”同时,在墓地内兴建了“致使圣教堂”。 在这一时期,北京的基督教教堂建筑以亚斯立堂(AsbruyChruch)规模为大。1909年美国美以美会教士刘海澜(HiramHarrisonLowry,1843-1924)在崇文门内建亚斯立堂。该堂分正、逼两堂,中间以活动木墙相隔,可以推开活动木墙形成一体。正堂堂顶做成高起的八角形,辅以高侧窗采光。 在这一时期,南沟沿救主堂和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为中国传统模样式的复古主义之典型。 南沟沿救主堂(建于1907年,又称安立甘Anglican教堂、中华圣公会教堂)是当时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的总堂,由主教史嘉乐(CharlesPerryScott,1847-1927)请人画蓝图、找工匠建筑的。它“是北京最早的中国‘宫殿式’教堂。教堂平面为十字形,中央部分作成交叉的两个硬山建筑,两侧廊做成单坡硬山,比中央部分低。中央部分上部做成侧窗。侧廊中部又各开一个侧门,高度和中央通廊齐,这样屋顶就成了‘??’字形。在屋顶的两具交叉点上,各设一个八角形亭子,作为钟楼和天窗。教堂入口开在硬山山墙上,作成中国式住宅大门式样,外墙全用青砖,筒瓦顶。建筑内部用木柱,柱上用桁架支持屋顶。平面十字交叉处为祭坛。作为方形木台子,四周用中国高式栏杆,围绕起来,祭台背后是中式带冰纹格子隔扇,主教坛和讲坛都是仿中国红木家具的式样,雕刻中国番草花纹。祭坛顶上的天窗做成八角井,用英国高直式样构件,井上是中国式的重檐八角亭子。” 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1922年建成,外国工程师设计、成威廉监造)则基本上搬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平面为“一”字形,外观多处采用中国传统式处理:上部右端为三层中国塔式钟楼,左端为歇山屋顶;入口则为中国式六廊。 1922年建成的南河沿北京协和礼拜堂(PekingUnionChruch)以1928年计划扩建时,由美国纽约梅里尔一亨布尔一泰勒建筑师事务所(Merrill,Humble TaylorArchitcts)设计,为两栋主要建筑物,中间有联廊,教堂为二层,并设钟楼。但最后只建成其中单层一栋,并大为简化,类似北京的民宅。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本世纪20年代在北京的境遇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环境绿色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提出绿色建筑的新概念,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设计观和技术观。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1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节能与环境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而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追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式住宅,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3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建筑与气候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20℃左右的气候下,其室内被大地包围着,仍保持着15℃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荫凉的空间。因此,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太阳加热,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示范区研究;瑞典的“生态循环城”计划;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亚得里奥洛。特理姆鲍里主持,欧洲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设计,采用多种高新技术,号称“全球第一家生态村”的圣。乔密尔村已在西班牙伊维沙岛实施。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的OBERLIN学院最近推出一项耗资500万美元的环保建筑设计,它所需能源之一半是由曲线形屋顶上板状太阳能光敏发电设备供应,板的倾角可自动追踪太阳行迹;另一部分屋顶则为绿化所覆盖,具有迅速吸纳太阳能、缓和雨水排放流速的特点,是理想的自然隔声、绝热层。同时具有供应物和消耗物持衡、食物和废弃物等量、生活和设施体系的生成品均安全分解、拆卸处置、回收再使用的特征。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特别在开始阶段,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用以补偿开发商由于额外投入所带来的损失,绿色建筑的推广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示范区研究;瑞典的“生态循环城”计划;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亚得里奥洛。特理姆鲍里主持,欧洲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设计,采用多种高新技术,号称“全球第一家生态村”的圣。乔密尔村已在西班牙伊维沙岛实施。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的OBERLIN学院最近推出一项耗资500万美元的环保建筑设计,它所需能源之一半是由曲线形屋顶上板状太阳能光敏发电设备供应,板的倾角可自动追踪太阳行迹;另一部分屋顶则为绿化所覆盖,具有迅速吸纳太阳能、缓和雨水排放流速的特点,是理想的自然隔声、绝热层。同时具有供应物和消耗物持衡、食物和废弃物等量、生活和设施体系的生成品均安全分解、拆卸处置、回收再使用的特征。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特别在开始阶段,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用以补偿开发商由于额外投入所带来的损失,绿色建筑的推广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变化多端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1.生成设计法简介 生成设计是一种科学的艺术创作过程,这个过程能够通过一种类似生物基因编码的转换最终形成一种人工的世界。这是一种设计活动,目的不仅仅是要获得一个结果,更要形成一种可以操作的编码,在演化过程中可以产生无可穷尽的变形体。这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经验,借助这种经验,我们能够重读20世纪60年代以前那些采用元设计方法(meta-designapproach)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那些作品在生成设计法中可以视为一种具体的三维模型,属于这种设计法的一个种类。 与生成设计法相平行的设计方法叫做参数设计法。人们使用参数工具来产生和控制数量不多的变形体。尽管参数设计法具有易于控制的优点,但是,在表现复杂性和发展潜力方面,参数设计法不同于生成设计法。参数设计法在运用过程中较多地局限于设计模型的物件尺寸或者几何变化。作为一个完整的形体,当每一个物件被附加上特定的维度约束以后,这种形体的变化才能够被实现和认识。而运用生成设计法进行工作时,虽然每一个三维的物件也要采用参数设计法来进行,但是,参数的建立仅仅是系统结构中的元素之一,该系统结构可以产生无可穷尽的形象表现场景,这些物件都具有理想基因编码的特征。所以说,生成设计法不是一个最终结果,也不是一个堆积物件或者形式的数据库,而是一个设计行为模式的开放矩阵,这个开放矩阵会把存在于世的东西转换成未来可能看得到的样子。 生成设计法的特征和结构在于它能把基因编码变成一个开放的形象体系,设计过程就好像是在操控一股可以听凭摆弄的意识流(fluxusoperandi),随时能够把任何一个特征突出的形象作为最终定夺的结果。虽然这个形象会与众不同,甚至不可名状,但是却可以被人们轻易地认知。最终形象都是互不相同的,都表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但是,最终形象又是互有联系的。若把这组最终形象的特征放大去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差不多来自同源的基因编码。换句话说,生成设计法的设计作品就像有一个人工的DNA,从每一件设计作品中都会被认知,因为它们带有基因的印记,那就是设计者的思想。 生成设计法不仅能够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来操作和发展,不仅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它更是一种具有强烈人文特征的设计方法。事实上,生成设计法的每个步骤均始于设计者的一种思维或假设,这种思维或假设被视为一个科学过程,设计之初就带有一种主观的或者想象的未来世界的形象。因此,这种设计方法决不能认为是一种人手可得的设计工具,而是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设计的操作方法(modusoperandi)。对于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来讲,生成设计法是可以发展的,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异常灵敏的、有助于进行更为深刻的创造性设计的工作方法,这是因为这种设计方法发现了我们这个技术时代的工具—计算机—并与之有着良好的操作协同性。 事实上,当我们进行创造性工作时,我们会意识到我们的思想并不容易被转译成一个用物件或者图样来表现的结果。每一个输出命令仅仅可能是设计者某种思想的表现,或者是某种思路的发展。我们设想并且试图来塑造出一个能够产生不同结果的完整思路,但是,最终我们获得却是综合的多样共时性(syntheticsimultaneityofpluralities)的东西,也可以说成是示意的差异共时性(schematicsimultaneityofdifferences)的东西。利用复杂性来创造美丽和谐的世界是可能的,生成设计法的运用是多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能够以一种毋庸置疑的魅力表达设计者的思想。 20世纪的80年代,我就尝试着如何把设计思想作为一种视觉表达的动力来生成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何使得这种如泉喷涌的思想能够把握和操作。设计的意识流(fluxus)在表现为物件和图样之前,它不但能够表达我的建筑理念,还要能够表达建筑理念得以实现的基本逻辑。这种新的设计方法的特征在于如何展望未来,如何掌握实验,操作重复不断的演化的设计过程,建构一个复杂的视觉世界。 由于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好处,可以把一个人的创造思维转换成一种逻辑编码。生成设计法需要大量地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善于处理数据量大、周期长、重复性的工作,生成设计法正好利用计算机的这一特点。 2.基本概念和文化背景 利用人工基因编码来制作符合我的建筑理念的场景,这是一个令人激动不已和充满创造意义的工作。在进行这项实验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这种方法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时代精神的探索。当我利用计算机作为探索时代精神的工具时,我碰到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例如几何学、透视学和失真学的逻辑,建筑学的形状与数字的编码,这些都能够表现基本的文化特征。通过探索这些特征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和谐性,是寻找生成设计法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的路子。 和谐编码不论在文艺复兴时期还是在今天都是一种表现强烈的特征编码。当我们置身于美丽、和谐与统一的自然环境中来用镜子来反映自己的话,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征象就会表现出来,这种独特的征象就是特征编码。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精心制作的人工形体在自然环境中看起来很可爱,那么,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就被称为“生成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家曾提出过不少建筑法则,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伯蒂和帕拉蒂奥,那些建筑法则是不尽相同的或者是各具特点的,因为它们表现了建筑师本人的思想、印象和想像力。我也在做建筑方面的效仿,提出自然的复杂性和物件的简明性,并且试图在作品中表现出我的这种建筑理念的独特和完整。 为了实现这种复杂性和简明性,就必须建立一个可以操作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要有完整的结构,要能够像镜子一样反映出设计者的想法和理念,哪怕是很细微的想法和理念。首先,复杂性的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我们要描绘出一座城市,我们总是可以采用一种简化的表现方法,或者在最大的程度上,采用一种能够强烈地表现某个特殊的或者某种限定意义的关键方法。皮拉奈西[1]笔下“卡切利”系列雕版画的城市形象,也许就是笔法简练的城市和建筑复杂性的最好的视像表现。可是,皮拉奈西为了表现复杂性也采取了叠加画面的手法,在一层已经蚀刻好的版面上再叠加上另一层画面,画面上物体的透视关系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制造出一种含糊不清或者叠加出来的新的理解。这种画面的特点是把不同时间和情感的关系相互混合起来,可是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复杂性的实现总是要在不断地合成和叠加后才会有结果,这个结果是借助一个变化多端的生成过程得来的,这个过程通常是非线性的。事实上整个过程并非这样简单,复杂性还取决于设计者产生想法或假设的能力,这种想法或假设要对应于在一个短暂的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见的物件。假如设计者的想法或假设是对未来的一种视觉成像,那么,在系统生成的运行中一旦碰到阻碍,就必须克服这些阻碍,巧妙地解开复杂性缠绕的结扣。同时,克服那些不利于提高设计者对于想法或假设的视觉识别能力的阻碍,那就是每一个物件所具有的复杂特征。 2.1生成图码库的结构 生成图码库(Argenia)[2]的结构基本由两种不同的要素组成,一个是基因转换编码,另一个是动态演化的范例组织,这两种要素是运用生成设计法进行创作的最为基本的内容。 2.1.1转换编码 生成设计法的编码系统就像自然生物结构中的DNA,那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控制着生物演化过程中千变万化的复杂性。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把基因转换编码看成是一组能够描绘和确定某种特殊设计行为的理念。我在第一年研究结构图码库的时候,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们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生成设计法的规则反映了我对于自然美的认识,这些规则表现了我对于某些特殊的自然结构的主观迷恋,然后又将这些特殊的自然结构转译成了一种操作系统的设计规则。 然而,这些设计规则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产生于哪种哲学方法。总的来说,这些设计规则表现了我对于和谐之美的理解,这个理解一方面来源于我个人的社会和文化阅历,另一方面来源于我读到的那些描绘自然和人工世界中各种结构形态的作品,那些结构形态竟然能够产生出一种新的“现实”场景。其实,这种做法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和挑战非常接近,那就是:把对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理解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基因编码来表现一种人工的世界。在“理想的城市”这篇文章中论述了这些设计规则表现出的一种诗意的结构形态[3]。 一套具有演化逻辑的转换编码既源自于传统文化,又反映出我的个人特征。甚至,它在艺术的与科学的方法之间还存有不可分割的协同关系呢!事实上,我们利用这个复杂系统的演化逻辑进行设计实验时,就能够寻找那些可能实现的和谐编码的片断,追求我们对美的理解。这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以及它的那些出乎意料的生成结果,表现出美学研究领域中那些似乎无甚关联的东西之间隐含着意想不到的协同关系。 在寻找和谐编码的设计规则时,我曾利用过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例如几何编码、透视编码、数学编码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变成可视图形。更特殊的是,我还利用图像数字技术进行编码的转换,这样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生成物件在这个复杂系统中的作用。这个复杂系统能够通过子系统的变体和细部表现,沿着“优先路径”进行转换和演化,暗示了它是对设计对象在整体和特征方面进行范例控制的一种逻辑。我也曾利用多维细胞体自动生成系统(MCA,multidimensionalcellularautomata)编写设计规则,这种规则能够确定生成的建筑场景的拓扑结构。 为了建立每个单独的生成物件,这种人工化的DNA需要一个演化系统,或者说是一种人工生命的演化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发展和产生适合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的复杂性,目标是能将那些复杂的生成物件最终赋形,使它们形成城市、建筑、工业制品。当然,仅把能够产生美妙动人的形式作为目标是不够的,尽管这些形式表现出来了未来可能环境中的自然复杂性,就像贝塞尔曲线[4]的整体数字公式中出现的那些不规则线段。我的研究要使最终赋形能够表现出人工的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特征令人们在现存环境的复杂性中“可识别”。例如,意大利中世纪保留下来的历史城市的特征,纽约城市滨海地段的特征,芝加哥城那些20世纪初期建筑的历史特征,香港城中充溢着东西方混合风格的特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1986年我开始进行生成设计法的实验就是首先从意大利的中世纪城市着手。 2.1.2动态演化的范例 为了对复杂的物件进行赋形,就必须设计出能够在系统的结构演化过程中使用和指导的范例,这样产生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意大利中世纪城市的典型样板(图3、4)。为了能够做出这么多可以组合的范例,我就需要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所做的那样,对建筑的空间结构进行分门别类的组织。因此,我建立了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建筑的各个物件的关系是相互嵌套的,这个系统是建筑空间可演化结构和非演化结构的基础。非演化结构也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在演化的过程中它可以完全推翻与其相同的结构。 这个系统是按照“生成物件—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制作的,它的周围设计了26个像神经元那样的突触(synapse),这些突触能够处理那些相邻物件的拓扑界面,这样,这个系统就有了第27种功能。两个空间结构之间的单个直接联系最大程度能够激活9个复杂界面,这样,在空间关系上,每个相邻的物件之间在建立拓扑关系上就同时有了1∶9的可能性。每一个界面在运行演化—转化时可以利用一系列平行的子系统来生成自己的特征,这些平行的子系统可以同时使用或者相互合成。每个子系统都有对应于用物件来说明和表现的特性,都有一个不同的几何结构或者类型结构来代表它的特殊性。试举例说明,对建筑的生成对象进行演化合成时可以采用三种平行的几何系统,第一种是基于数字9的系统,例如9×9×9的形体与黄金分割法的关系,第二种是基于中轴线与对角线逐次划分的系统,第三种是基于笛卡尔坐标中角度与圆心关系的系统,在这三个平行系统的合成和干涉下同时生成出来作品的复杂与和谐的特性。 除此之外,这个系统还有折叠功能,它能够改变空间结构的拓扑关系,让突触产生的界面与每个物件刚好重合。而在折叠功能作用以前,界面与物件之间是分离的。在整个编码转换的过程中,时间作为惟一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在演化结构中可能会出现分歧(bifurcation)的决定性作用。每一个生成路径的起始端在一开始就设定了时间量。很明显,开始的时间总是不同的。伴随着各自的加速或减速,系统的折叠功能控制着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同样,这种方法使得相同的生成程序无法重复进行,这种独特的性能是因为生成程序一经启动就具有短暂性,这种性能只有通过调整或者重新设置时钟来产生克隆体时才会被克服,当然,这样的做法与生成设计法的主旨是相矛盾的。 一旦建筑空间的网络系统组织好了,我就会针对每一个设计要求来制定一个有条理的计划来检查系统的演化动态,以使其能够满足设计委托人的要求。具体地引例来讲,不论是设计洛杉矶的一栋多功能的摩天大楼,还是设计一个简单的椅子,都必须运用和谐编码来按部就班的进行工作,直至达到了所要求的目标。对于每一种设计工作来说,利用生成法来进行设计明显是一件异乎寻常的(adhoc)工作,所以,从经验的成熟程度来讲,我们还没有一种严格确认的技术。 生成设计法并非是一个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可能方案的工具,也不适合所有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生成设计法的运用需要一种主观目的明确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对设计委托人的特殊要求做出回答,同时与社会的人文传统相一致。最有可能的就是制定出一种可以操作的方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通过各种规则来执行,就像我在教学中的实验探索,这就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了。 2.1.3方法和技术 这里的问题是,生成设计法能否被认为是一项技术?能否被认为是一种类似于我们建筑师常用的CAD那样的生成系统?根据我个人的试验,答案明确是“不”!其他诸如参数设计法、随机形式法等,只不过是简化了设计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把生成设计变成参数设计来考虑问题,参数设计在可能有约束条件的变体参量下仅能产生被程序化的变化形体,物件不是被生成的而是被画出来的。接下来,产生的变体不是与可能产生的结果发生相互作用,而是与同一结果在尺寸大小方面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这种假设成参数设计的方法只能适用于复杂系统的“简单”部分,这个结论并非是偶然的。复杂性不是通过增加、而是通过整合来实现的。因为建筑的相关要素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若是利用参数设计建筑的话,只有把建筑减少到只是体块的程度时才有可能进行。无论如何,一个体块不是建筑,它只表示某个量的体积。要成就建筑,就必须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阶段。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这种主观目的明确而且具有创见性的设计方法的确能够打开一扇看到强烈文化特征的门扉。 接下来,让我们再以随机产生形式的方法来考虑建筑设计的问题,这种方法有许多的支持者,也有不少人拿它来做实验。这种方法的理念是让计算机随机产生出许许多多的建筑形式,建筑师只是在这些建筑形式中做出选择罢了。但是,这种方法忽视了生成过程的主观目的性,而只把它作为一种如何进行挑选的方法。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真正的随机状态如何产生?对建筑如何做出选择? 对于前一个问题可以这样考虑,只有当形式以及产生形式的思想变得愈发不可预测或者令人惊讶的时候才是随机的状态。举例子讲,当一只瓶子的外缘沿着一根随机变化的中轴旋转360度的时候,瓶子轮廓产生出来的样子是不可预测的吗?设计者的思想是通过旋转的构思和逐次的结果表现出来的,但是,仅仅拿出旋转中轴的马达类型或是应用的约束条件来说明设计者思想所产生的结果,能够让人信服吗?无论如何,这个例子说明了不论生成设计内容的繁简程度如何,即便是一个极其简化的系统,都是一个相当可观的矩阵。 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可辨识性没有具体的形象,建筑师何必守在电脑前等着正确的建筑形式出现呢?如果建筑师真要这么做?那他是在做建筑师要做的事情吗?我想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其一是针对建筑师,其二是针对委托设计的业主。建筑师在业主的面前摆弄着电脑,不断地把现存的世界转换成将来可能的世界,把现存的环境朝着他的思想方向发展,什么未来的、美好的、有用的、和谐的等等,面对这种情况,业主只能去做选择。建筑利用电脑工作静候着他所希望的建筑形式出现,然后他再把这种形式附加上专业特征。对于这样的做法,说到底建筑师还是像个业主。 对于后一个问题可以这样考虑。不消针对一栋摩天大楼,只是针对建筑在结构、技术、配置、审美、形式等方面的复杂性,时下的设计方法常常提供的是一种相关的和综合的多层面的系统。做出一条随机变化的贝塞尔曲线,无疑是一个有趣的事,我相信我们所有从事建筑学这个领域的人都会非常欣赏这样的曲线。但是,一项建筑设计就有所不同了,很可能会利用随机的方式设计建筑的外表,或者设计建筑的内部,但是,我相信有必要在出现的建筑形式上加大表现建筑品质和特征的范围,例如技术的、材料的、色彩的等等。目前可供选用的设计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建筑表现的潇洒自如(arbitrariness)。 无论如何,前面论述可以认为是针对业主的情况,不是针对建筑师的情况。某种形式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令人激动,具有一种特殊的效果。设计就是在建立和转换那些能够实现复杂性的编码,把设计者幻境般的思想编录成可操作的条理规则。这样看来,仅仅利用随机这个条件是不够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成设计法呢?它是一种能够成为最终产品的思想,一种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结果并令业主能从这些结果中进行挑选的思想。最终结果肯定不仅仅是形式的结果,例如贝塞尔曲线形成的那样漂亮的形状,而是一种具有实施可能性的直接赋形。因此,生成图码库的建立是要把它作为一种人工的DNA,作为一种和谐编码,作为一种可组织的范例,这种范例能够以动态的方式检查设计环节的特殊性。整个系统的运行由转换规则和控制规则所决定,转换规则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运行方式,控制规则把握着关联、干涉、合成和谐振等环节的运行,特别是谐振常常会出乎意料地出现在被激活的演化动态中。这里一点没有数据库的样子。当我们研究达·芬奇绘画作品的编码时,我们知道了利用大量不同的创作思想作为试验性假设的设计方法,每一种假设都限定于一个可操作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一堆零件的组装。创新的目标一经设定,科学的探索总是不断进行的。 根据我的做法,生成设计并不是把那些预先设计好的零件储存起来,然后拿出来可以进行相互交换的设计方法,而是一大堆可能的物件在出生、形成、相互合成的过程中在系统中不断地发生作用,直至生长成熟,这种过程与自然的生命现象很相似。不可预知性并不是固定在随机形式的上面,而是与系统运行的人工生命相关联的。人工生命愈是复杂、愈是不可预知,伴随着不同时间的演化,就愈是能够从和谐编码的庞大矩阵中激发出令人激动的答案。这些答案将大大提高设计者波涛浪涌般创作思想在特征表现上的明确性和可识别性。 2.2生成设计的方法 人们的创造性活动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因为使用了新出现的数字工具,更是因为人们对新领域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新的哲学思想。设计也从重于成形改变到重于转换。思想的表现在开放与包容的程度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前,各种各样的音乐变奏曲已经偏离了基本主题,在多样形式并存的情况下,每一种形式都可以变成一种可转换的模式,甚至是一种思想。 今天,我们掌握的技术工具不会像老式机器那样,制造出来一堆一模一样的产品,而是制造出各具特色的产品,这是一场新兴的革命。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数字化时代使我们能够效仿大自然或者手工艺来制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独具特色的产品已经成为对于当今文化需求的一种新的回答,这种文化需求把人们引导到这样一个境地,那就是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环境、建筑、人工制品都能反映出一种独一无二或者举世无双的特点。可惜,这种文化需求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估计。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我们发现了自然界的生物特征是通过克隆的方式来产生和传递的,那么,生成设计法可以在人工的世界中实现一种与之相应的发展趋势,利用这种方法,通过人工智能、人工生命系统以及高科技,我们能够再次体验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审美和道德上的愉悦。 3.形态生成设计的作品 下面介绍利用生成设计法制作的一些形态生成实验作品,我的第一个生成设计案例开始于1986年,主题是关于意大利中世纪城镇的DNA,接下来做的是“巴西利卡”软件。 3.1从二维到三维,对转换编码规则的理解 1984年,我的第一个生成实验来源于我对一幅历史图画产生的想法,作为一幅二维的笔记式印象速写,即使这幅画很抽象,假如我们很合适地观察它,我们不能否认它是一种具有普遍可能性的三维模型的生成编码。这个从二维到三维的过程不是一个自动演化的过程或者演绎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理解的过程,这种主观理解表现出建筑师可能具有的某种思想。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本土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本土建筑设计行业需要一个独立施展才华的舞台,也需要一种对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能力。 开工不久的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正在我国建筑设计业引起非同一般的轰动。因为,它实现了我国超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国内建筑设计企业担纲设计总承包。扩建工程中的第二航站楼,也是我国首个原创设计的大型机场航站楼。 当众人关注的目光聚集而来,承担设计总承包的现代设计集团有关负责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也要感谢项目业主方———上海机场集团,给了一个让国内建筑设计师独立创意并进行项目管理的舞台。 话语虽短,意义深长。 唯“洋”至上的悲哀 不知何时起,国内重大公共建筑中标方案中,已经很难见到本土建筑设计师的名字。应当承认,国外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国外设计师在各地“创意”了一批优秀的建筑项目。以上海为例,从中国古塔中汲取灵感的金茂大厦,晶莹剔透的上海大剧院,都是国外建筑设计师领衔,并广受好评的建筑。 但劲吹的“洋”风,正引起越来越多建筑专家的忧心。如今,不少项目业主在新建建筑设计方案招标中,非“洋”不取;在建筑造型上,优先考虑的不是实用、经济、美观,而是好不好看,是不是新、奇、特,有没有“眼球冲击”。于是,中标的国外设计方案,建筑造型一个比一个大胆、奇特,有的已经到了“怪异”的程度。先不论建筑建成后是否与周边建筑和谐、用材是否节约,光是项目实施时的施工方案、结构安全问题,就已引起广泛争议。在一些大规模的城市开发项目中,有些国外设计师由于缺乏对中国的国情、风土人情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深刻了解,拿出的方案也并不十分符合当地发展的要求。 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国外建筑设计企业并不能单独参与项目投标,必须与国内设计企业组成联合体,方有投标资格。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外建筑设计企业通常会选择与一些当地比较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由于“洋设计”在市场上更为吃香,许多国内完全有能力独立承担项目设计的企业,也只能和国外建筑企业联合,以求获得项目。但是,他们在联合体中只能从事设计咨询、施工图设计及一些辅助工作,属于从属地位。 国外设计师出马的项目,设计费用也通常比由国内设计师单独完成高。于是,有个别国内设计企业,通过向国外某些设计事务所上交一定的费用,打着其招牌在国内招揽业务,也扰乱了整个行业的秩序。 大师匮乏的窘境 今年已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五个年头。随着市场环境的更为公开、公平、公正,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必将与国外建筑设计企业进行更充分的竞争。要应对今后的激烈竞争,建筑设计企业更需要的,恐怕还是内功的历练。 从一些大型项目的实战经验来看,国内不少设计企业的技术水平,包括设计图纸的绘制,结构、电气安装等细部处理等,已经和国外设计企业不相上下,要说最主要的软肋,还是在设计理念上比国际一流建筑设计企业逊色,创意能力不够。 放眼国际,很多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规模并不大,但由于有一个或数个富有创意的大师级设计师领衔,在重大项目上极具竞争力。反观目前本土建筑设计企业,尽管人数成百上千,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凤毛麟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曾经涌现了诸如江欢成、邢同和、汪大绥、蔡镇钰等建筑大师,但此后便鲜有新面孔出现。 建筑大师匮乏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建筑师本身的创意不够,还有建筑设计企业论资排辈严重,年轻人无法快速脱颖而出;社会舆论对建筑界的新秀关注不够等。包括上海建筑设计“领头羊”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在内的一批建筑设计企业,已经深深认识到人才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比如:现代建筑设计启动了一项以中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工程,致力于培养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设计精英,去年还隆重表彰了五名“科技精英”和六名“优秀导师”。但总体而言,整个建筑设计业界,大师仍旧紧缺。 建筑设计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对建筑设计企业来说,参与市场竞争,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资金、生产设备等要素则是其次的。近年来,国内建筑设计市场上,小型事务所迅速增加,它们以灵活的经营机制、专业特色的经营理念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与原有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展开差异化市场竞争。可以想见,今后不断寻求本土化的境外建筑设计企业、传统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和新兴的民营建筑设计事务所,将展开一场无声的“人才之战”。它们争夺的,不止是大师,还包括那些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好演讲展示才能、宏观项目管理才能的“全才”。 专家认为,要适应这场竞争,对国内设计人员来说,必须进一步提升设计理念,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一味洋化,而是要不断培养融国际先进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一体的设计观念。对于原有的国内设计企业而言,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不断求变,以求获得人才、留住人才。 全过程管理是趋势 浦东机场扩建工程彻底打破了我国建筑设计师为外国建筑设计师打工的格局,转为15家国外建筑设计和咨询公司为中国建筑设计师打工。 作为设计总承包方,现代设计集团所属华东院此番将工程进行了一次全过程的项目管理———不仅承担包括航站楼和道路、景观系统等设施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配合等全过程设计,还将组织国内外33家专业设计、咨询公司,承担进度、质量、成本、分包等多种项目管理与控制。 对工程推行全过程的项目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也被认为是今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这种全新的尝试,不仅考验了我国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国建筑设计师对工程项目的全面掌控能力。这无疑是今后与国际设计公司竞争的重要武器。 除此以外,建筑设计企业也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设计特色。日前在沪召开的中国工程项目管理服务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建筑设计单位占有设计市场与公司性质、类型等并无多大必然联系,重要的是要有与众不同的设计特点。比如,美国最大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SOM公司,擅长于高层和公共建筑,加拿大知名的DGBK公司,特色是绿色建筑设计,而国内大多数建筑设计企业没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大都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因此,建筑设计企业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体制机制改革之外,一定要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和专长。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虚拟技术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1前言 计算机技术用于建筑设计已有多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主要是帮助设计者把设计、计算、画图、数据存储和处理等繁重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而设计者把主要精力用于创造性构思。计算机产生的设计结果,可通过图形设备向设计者展示,并可模拟,允许设计者作出修改。虚拟现实(简称 VR)技术能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拟现实也称虚拟环境或虚拟真实环境,是迅速发展的一项综合性计算机、图形交互技术,它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人工智能、多传感器、网络并行处理,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空间形象实现的目标合成技术,通过视、听、触觉,以图表及动画方式呈现,让观看者“眼见为明”。它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被动静态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的特性包括:(1)交互性(interactive);(2)想像性(imagination);(3)沉浸性(immersion)。虚拟现实就建筑视觉模拟的可行性而言,应用领域可包括:建筑物模拟、室内设计模拟、城市景观模拟、施工过程模拟、物理环境模拟、防灾模拟、历史性建筑模拟等。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进行空间形象思维,又要考虑到以用户的感受为核心,是一连串的创新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维护等。巨大的成本和不可逆的执行程序,不能出现过多的差错,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造和体现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虚拟世界是整体虚拟环境或给定仿真的对象的全体,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虚拟现实,可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省投资。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广泛。 2展示建筑物的整个信息 现阶段的二维、三维的表达方式,只能传递建筑物部分属性的信息,并且只能提供单一尺度的建筑物信息,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展示一栋活生生的虚拟建筑物,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设计不仅仅是设计者的事,住户、管理部门都可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3远距离浏览 设计者设计的建筑物与工程单位可以相互沟通交流,通过万维网达到远距离浏览,也可以以计算机语言开发与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整合,虚拟现实用于Internet网中提高其普遍性与实用性。 4实时多方案比较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对设计的建筑物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对未来建筑物的形象做多种设想,在虚拟的建筑三维空间中,可以实时地切换不同的方案,在同一个观察点或同一个观察序列中感受不同的建筑外观,这样,有助于比较不同的建筑方案的特点与不足,以便进一步进行决策。事实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但能够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而且可以对某个特定的局部作修改,并实时地与修改前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5专用的人机接互 人机接口是使用者与计算机沟通的桥梁,它是代表使用者意图的转换及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良好的人机接口的建立,可减少使用者对系统的学习时间和增强系统的使用效率。在虚拟现实技术建筑设计中,必须有特定的人机接口模式:(1)使用者模式。使用者直接进入虚拟现实中,进行观测 与互动操作,以第一人称的观测方式,进行虚拟现实的沉浸观察,隐藏的接口,只有在使用时才出现;(2)者模式。在虚拟现实中,常因沉浸环境与现实环境的感性差距,而造成空间迷失现象,以至于使用者无法掌握虚拟现实中的状态,以空间者的虚拟环境信息的提供,以第一和第二人称的观察方式,进行虚拟环境中的观测;(3)监控模式。使用者以第三人称的方式,监控虚拟现实中所有的现实状态,并进行虚拟物的监视与控制,而接口的产生与虚拟现实的种类并无绝对的关系;(4)浸入操作模式。将控制虚拟现实物的接口,置于虚拟现实中,以进行仿真式的操作模拟,使用者以 第一人称的操作方式,对虚拟物进行控制。从系统整合的观点来分析建筑设计,系统的接口连结不 当,影响设计质量和施工程序。 虚拟现实系统基本上有两种:模型式和图像式。以模型式虚拟现实,以虚拟现实造型语言(简称VRML)为主要描述语言,使得建筑设计可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建模,利用效果图和三维施工图与资料库,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连结到资料库作为实时模拟操作。虚拟现实造型语言,可用来在万维网(3W)中定义与更多信息相关联的三维世界的布局和内容,使之能够在一个交互的三维空间中很容易地被表达出来。当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浏览器启动后,它会将虚拟现实造型语言中的信息解释成虚拟现实造型语言空间中的建筑物的几何形体的描述,一旦VRML空间被用户的浏览器解释,它将提供实时显示,一秒钟可以显示多次,这样,用户的机器上将会有一个活动的场景。 6应用实例 荷兰的虚拟现实技术起步较快,Eindoven大学的Calibre研究院已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和咨询,他们开发的软件包由一组类CAD的函数组成,称为CAAD软件,为建筑结构的创建、修改和可视化提供了工具包,它支持AutoCADDXF文件的输入输出,而且能够用于虚拟环境中增加动画和对象的动态行为。已用该系统模型化了一座小城市,具体目标是在河中小岛上设计一栋博物馆。这座城市由好几百栋建筑物组成,坐落在河边斜坡上,可以俯瞰小岛。首先,数字化该城市的地图,创建基本的AutoCAD模型;其次,按真实三维位置安排每栋建筑物,同时也考虑山坡的轮廓;再次,加上建筑细节,如门框和窗框设计,以便标准地表现该城市的美学特征。该应用实例让人们领略了该领域和他们所取得的成果。 在美国洛杉矶和费城的虚拟建筑三维模拟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最成功的虚拟建筑模拟系统之一。各国对虚拟现实技术都在研究和应用,我国也一样,在虚拟世界建筑方面,都已制作和展示了复杂的虚拟世界模型。虚拟现实技术所涉领域十分广泛,技术潜力巨大,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前景广阔,但软硬件投资巨大,可重复性低,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程,多媒体/台式视频,图形艺术,形象/动画制作,科学可视化,实时模拟等的硬件价格很高。 7结语 总之,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网络的发达及计算机软硬件的进展,应用层面会更广,成长幅度会更大。网络传输的便捷与快速处理,利用计算机科技来呈现建筑设计成果,已成为新的趋势,而且技术日新月异。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日前,五合国际一级注册建筑师曹一勇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如果“90平方米,70%”的新政落实实施的话,有可能催生目前住宅建筑设计中的一些质的飞跃。 推出这一结论是因为,面积减小了,户型设计空间相对也就变小,增大了设计师设计出多样产品的难度,因此无论是从产品角度讲,还是从营销定位角度讲,市场上都会出现许多同质化产品。若想增强项目的竞争力,开发商就不得不另想办法,在成本控制和细节设计等方面下功夫,以体现项目的差异性。曹一勇推测,这些设计的飞跃将会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通常情况下,90平方米建筑面积内,在保证至少一厅一卫的基础上,户型往往设计为两居或是小三居。如果整个项目90平方米以下住宅占70%的话,由于功能空间区分增多,势必造成构件的增多,工程量的加大,从而使工期拉长,成本提高。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从提高房地产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入手,即实现房地产设计建设全过程的从工地到工厂的转变。以建材、轻工等行业为依托,工厂化生产各种住宅构配件、成品、半成品,然后进行现场装配。有关专家介绍,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空间利用率提高,使建筑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并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及污染,同时降低成本。 曹一勇介绍,目前住宅开发在设计、施工、选材等环节都可以做到不同程度的标准化和产业化。中小面积户型的大量出现将会扩大对住宅产业化的需求。 第二是住宅细节变化的突出。 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使得开发商不得不在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下功夫。一方面精装修成品房在众多开发商的力推之下来势汹汹。经过3—4年的市场考验,精装修房越来越被购房者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建筑设计的品质将体现在细节上。这种细节关怀更多的将与入住后的日常生活感受结合起来,比如房间内各种插座、端口的位置设定将会更加合理,再如为避免儿童和老人行动时出现危险,房屋所有内墙采用圆角设计等等。 第三是推动住宅节能的普遍应用。 其实天津市在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推进建设领域资源节约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收到了初步成效。曹一勇认为,无论是市场的需求看还是从国家的推广力度看,节能住宅都将是未来住宅发展的趋势。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先进的建筑科技和材料,充分调节声、光、热等自然因素,从而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的居住舒适度。其实目前,在节能住宅方面已有不少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促使这些技术的推广和普遍应用是有利的。 第四是增强住宅品质的均好性。 曾经所谓的产品“均好性”曾经被开发商用来掩饰项目的“无特色”。曹一勇指出,其实产品均好性具有许多考察指标,基于精心的规划设计,体现的是人性化的关怀。比如景观,景观的均好性,应该是尽量使社区内的每一户都能够享有社区景观的愉悦,即“户户见景”,不存在死角。再比如,如果中小面积住房增加,就意味着车位需求增多,应该在不影响景观绿化的情况下,尽量建造地下停车位或通过利用机械停车位来解决。 曹一勇说,在90平方米的限制下,开发商还可以推出一些高适用产品,在全框架结构中,可以考虑少设隔断,或保留空间自由划分的可能性,以方便业主自行安排功能空间。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城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当前博白城镇化进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建筑设计师的任务。 建筑、建筑的地域性、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南方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就拿博白来说,我们这个地方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建筑的文化性,就是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但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建筑设计体现和谐的方法 (一)、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包含工程技术和造型艺术两方面的智慧。在工程技术方面,先知国际建筑设计专家团重视建筑智能化和高科技在建筑上的应用,注重风水布局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使建筑产品在市场上占有强大的竞争力。先知国际建筑设计专家团的建筑作品不只满足人基本的使用功能,还在设计中追求整体环境的和谐和美感、天人合一的建筑形象。 当前,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建筑创作应该往哪个方向走,一个建筑要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也不是很难。但要把一个建筑作为一个精品,来创作来设计,是很不容易的,笔者就是通过这几十年的建筑创作,深深体会到建筑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比如过去博白客家村民居屋,建筑形式是跟当时特定地域的环境,跟博白的气候环境完全结合一起的,是中国传统的家族的观念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把它糅合在一起,这是跟一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和地区的文化是完全分不开,每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家族。现在博白居民都兴建楼每一家一栋。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宁要平凡的也不要’造作’的,宁可迁就也不要排斥,宁可过多也不要简单,既要就的也要创新,宁可不一致和不肯定也不要直接的和明确的。”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观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 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比如,博白气候炎热,城区内没有山与河等“自然风光”,在设计中通过实与“虚”结合,设计以色彩、布局、空间,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还可将人工与自然结合,设计假山、喷泉等。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高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当前,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新奇造型为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建筑细部角度加以分析,认为在参考人的尺度下,高层建筑设计外部形象的设计,主要处理好五种尺度关系,并试探地提出一些设计指导原则。 当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为目标,每栋高层都想表现自己,突出自我,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整个城市显得纷繁无序、生硬,建筑个体外部体量失衡,缺乏亲近感,拒人于千里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认真仔细推敲,因此,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定义一下尺度,所谓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建筑形体的长度、宽度、整体与城市、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讲到尺度时应注意它与尺寸之间的区别,尺度一般不是指建筑物或要素的真实尺寸,而是表达一种关系及其给人的感觉,尺寸是用度量单位,如:公里、米、尺、厘米等对建筑物或要素的度量,是在量上反映建筑及各构成要素的大小。不同的尺度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尺度使高层建筑显得挺拔或厚重,有的则使高层建筑显得庞大或轻飘,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由此可见,尺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高层建筑设计中尺度的确难以把握,因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很容易根据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高层建筑物的体量巨大,远远超出人的尺度。二是高层建筑物不同于日常用品,在建筑中有许多要素不是单纯根据功能这一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它们的大小和尺寸的,例如门,本来可以略高于人的尺度就可以了,但有的门出于别的考虑设计得很高,这些都会给辨认尺度带来困难。 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充分考虑人观察视点、视距、视角,和高层建筑使用亲近度,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材料质感的设计都要创造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分为五种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 1、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 1.1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因其体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点,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对城市整体影响的角度来看,表现在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有实、虚之分,实的天际线即是建筑物的轮廓,虚的天际线是建筑物顶部之间连接的光滑曲线,高层建筑在城市天际线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从一个城市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也是一座城市给一个进入它的人第一印象。因此,高层建筑尺度的确定应与整个城市的尺度相一致,而不能脱离城市,自我夸耀,唯我独尊,不利于优美、良好天际线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高层建筑对城市局部或部分产生的影响,是指从市内比较开阔的地方,如:广场、干道、开放的水系和绿地所看到的天际线,也直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城市天际轮廓线不仅影响人从城市外围所看的景观,也直接影响到市内居民的生活与视觉观赏。 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如:上海市,黄浦江可谓是城市一条重要水系,原先具有宽大、雄壮的气势。但由于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过于靠近黄浦江,其他高层建筑也跟着靠近黄浦江建设,使黄浦江的尺度感变小了,失去了原有的雄壮,而改变了老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是一件憾事。 1.2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给人的感觉。整体尺度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关于建筑的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有许多种,但都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面对一栋建筑物时,人的本能渴望是能把握该栋建筑物的秩序或规律,如果得到这一点,就会认为这一建筑物容易理解和掌握,若不能得到这一点,人对该建筑物的感知就会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混乱和不安。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2.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裙房、主体和顶部,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如把建筑的一层或几层的高度作为参考系),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系都不同,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含糊、难以把握。 1.2.2高层建筑中各部分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具有等级性,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裙房、主体和顶部),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层高、开间的尺寸、窗户、阳台等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尺寸,使人们观察该建筑时很容易把握该部分的尺度大小。一般在最高和最低等级之间还有1~2个尺度等级,也不易过多,太多易使建筑造型复杂而难以把握。 1.3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近距离的感知,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例如:上海南京路两边的高层建筑置于后面,裙房置于前使两侧的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的比例为1∶12,形成良好的购物环境。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如:在新加坡老区和改建后的一条干道的两侧,为了不致造成新区高层和老区低层截然分开,沿新区一侧作了和老区房屋高度相同中相似的裙房,高层稍后退,形态效果良好的对话关系。 1.4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这部分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也易被人们仔细观察,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设计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易使建筑缺少亲近性,过小则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犹如玩具。 在近人尺度处理中,应特别注意建筑底层及入口的柱子、墙面的尺度划分,檐口、门、窗及装饰的处理,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几个部分更细。对入口部分及建筑周边空间加以限定,创造一个由街道到建筑的过渡缓冲的空间,使人的心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上海图书馆门前采用柱廊的形式,使出入馆的人有一个过渡区,这样使建筑更具有近人及亲人性。 1.5细部尺度 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更细的尺度,它主要是指材料的质感。在生活中,有的事物我们喜欢触摸,有的事物我们不喜欢触摸--我们通过说“美妙”或“可怕”来对这些事物做出反应,形成人的视觉质感,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不同材料的质感,来塑造建筑物,吸引人们亲手去触摸或至少取得同我们的眼睛亲近感,或者换言之,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觉上优美的感觉。勒·柯布西埃在拉托尔提建造的修道院是运用或者确切地说是留下大自然“印下”的质感的优秀典范,这里的质感,也就是用斜撑制作在混凝土上留的木纹。 2、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2.1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1)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虽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间距适当,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2)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3)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2.2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2.3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就会造成错觉,效果就不好。但有时往往要利用这种错觉来求得特殊的效果。 3、结语 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影响因素很多,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结合人的尺度,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高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广州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起。在多数地下室的施工中,均采用传统的正作法程序,即:开挖基坑——施工基桩——施工底板——施工地下室竖向构件——施工地下室梁板。地下室施工耗费的时间占了整栋楼相当大的比例。近几年来,一种“逆作法”施工新技术正被逐渐运用并趋于成熟。该技术适用于市区建筑密度大,邻近建筑物及周围环境对沉降变形敏感,施工场地狭窄,施工工期紧张,地基软土层厚等工程情况,对于三层及以上的地下室效果尤为明显。本文就笔者设计的一个工程作为实例介绍逆作法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逆作法高层建筑设计 一、工程概况 十甫名都商厦位于广州市第十甫路和第十八甫路交接处,地上十五层,地下三层,基坑深度14.3米,建筑平面约为长90米宽29米的矩形。由于场地西边为西关风情民居,距用地红线不足3米,北边为第十甫路步行街,距离约4米。规划部门明确指示,必须严格控制基坑水平位移及竖向沉降,绝不允许出现邻近房屋产生裂缝或路面开裂、下沉的情况。另一方面,甲方从商业角度出发也提出要求,一是地下室的边线应尽量贴近用地红线,以取得最大使用空间;二是要求尽量缩短工期,力求比邻近同类建筑先封顶,以便售楼。在这种情况下,逆作法施工技术便充分体现其优越性。 二、地质情况 该场地地质分布情况自上而下大致如下: 1、淤泥质粘土,流塑,饱和,平均厚度1.9米,c=10KPa,φ=6~8°; 2、中粗砂及粉砂层,饱和,松散,平均厚度7.5米,c=0,φ=28~30°; 3、粉质粘土层,饱和-稍湿,可塑-坚硬,平均厚度5米,可塑土c=30kPa,=14º。硬塑土c=31kPa,=18º; 4、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平均厚度3米; 5、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平均厚度5.5米; 三、设计思路 针对工程设计要求和地质条件,工程师结合逆作法的特点,确定了以下几个重要设计措施: 1、为了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支护手段,可同时具备挡土和止水作用。利用地下室各层楼面的梁板体系作为水平侧向支撑,地下连续墙将与内衬墙一起构成地下室外墙,成为永久性构件。 2、为了争取时间,最大限度缩短工期,从首层楼面开始,向上下两个方向同时施工,争取地下室与上部结构同时完工,具体施工步骤将在下一节介绍。 3、出于逆作法施工需要,地下室竖向构件采用钢管柱。长度3层楼高,一次吊装到位。 4、人工挖孔桩从现地面开挖,为了准确安装钢管柱,钢管柱底以上的空段部分应考虑工人到桩底定位钢管柱时的操作面,一般操作面不小于60cm,故空段部分桩径为钢管柱直径加上1.2米,而基桩部分直径按承载力要求确定。 当以上几个因素明确后,设计方案便基本明朗。 四、逆作法步骤 1、施工地下连续墙。经计算地下连续墙厚度800mm,标准槽段长度6米,深度18米左右,即到达基坑底面以下3-5米,且下端进入强风化层不少于1.5米,以确保止水效果。槽段之间采用工字钢刚性接头。 2、施工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分为基桩部分与上部空段两部分。当基桩部分浇灌到桩顶设计标高以下1米时,便由工人下去安装定位环并调校水平,然后由工人在下面扶正,卡位,保证其垂直度后,在地面用十字架固定钢管柱上端,用高抛法浇筑管内高强混凝土。 3、开挖至-4.5m标高。此时地下连续墙处于悬臂状态,现场监测得最大水平位移发生顶点处,约3.7mm,平面位置在矩形长边中部。施工首层楼面梁板及上部普通混凝土柱,在平面靠近第十八甫路处预留10米X10米出土口,方便运输。 4、开挖至-7米标高,施工负一层楼面梁板及上部结构。在二层楼面梁安装吊车梁,设计该梁时应考虑吊运土方和机械时的最大荷载,负一层楼面出土口位置与首层一致。对于地下连续墙而言,首层和负一层楼面的水平刚度可视为两个铰支座。但是出土口处的槽段应设置腰梁和钢支撑。现场监测得最大水平位移发生顶点处,约5.3mm。此时上部结构施工至三层楼面。 5、开挖至-14.3米标高(地下室底板底),从-9.5米开始即采用盆式开挖,即在周边留有4.5米左右的反压土,以控制连续墙的位移,保证基坑安全。此时地下连续墙可视为下部为连续的弹性支座,上部两个铰支座的连续梁,受荷形态简化为上三角形下梯形。现场监测得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9.7米标高处,约13.2mm。此时上部结构施工至七层楼面。 6、施工负二层楼面主梁梁格,即楼板及次梁暂不施工,以便吊土,通过主梁和腰梁系统为连续墙提供一定的侧向支承,其概念类似于对撑系统。 7、完成其余土方工作,施工底板和负二层楼面,吊出挖土机,封闭出土口。至此地下室土建主体已完工,同时上部结构也已封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地下连续墙最大位移为14.3mm,位置在-11.3米标高处,远小于规范限值。基坑周边场地未发现明显下陷,邻近房屋未见明显裂缝,保护效果非常理想。 五、心得体会 在整个逆作法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笔者从成功中获得很多经验,也碰到不少问题,现就这一工程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方法作了整理,以供参考: 1、设计中应进行逆向思维。在正作法中,地下室的剪力墙如核心筒、人防墙及地下室外墙等作为竖向构件承担荷载。但在逆作法中,剪力墙是先施工上一层,再施工下一层,受力模式已发生变化,故建立计算模型时应按大梁输入。 2、钢管柱与梁板的连接。本工程采用环梁节点,须预先在钢管上焊接抗剪环箍,且定位要求精确。当施工期间地下室标高发生改动时,其处理措施相当麻烦,因为现场补焊环箍操作困难,而且管内混凝土可能因温度过高而影响受力性能。 3、钢管柱吊装的垂直度控制。由于逆作法的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地下室的竖向构件必须采用钢管柱或格构式钢柱,而吊装这一竖向构件时如何控制垂直度成为关键因素,本工程先在桩顶标高以下1米处安设一定位钢板,定位钢板有三个调节螺栓,以调节钢板水平,钢管柱中部采用钢筋制成笼状定位架,在地面也设有井字形定位木架,实践证明,这种定位方法取得较高的精度,可以满足工程需要。 4、地下室楼面梁与连续墙的连接。在逆作法工程中。内衬墙尚未完成,边跨的楼面梁一端支承在钢管柱上,另一端则必须支承在地下连续墙上。原设计思路在地下连续墙钢筋笼中预埋钢筋,地下室开挖后凿去砼保护层后,扳出钢筋与梁钢筋焊接即可,但由于施工误差及建筑方案修改,这些预埋钢筋位置偏差太大而失去作用,实际施工中采用植筋的办法解决,因连续墙中钢筋太密,将梁端弯矩适当调幅到跨中。 5、底板周边连续墙连接处止水措施。这个部位的止水成功与否对整个地下室的止水乃至使用安全有着决定性作用。本工程地下连续墙钢筋笼中与底板位置预埋一竖向钢板,浇筑底板前焊接一水平止水钢板,实际效果非常理想,底板周边未发现渗漏现象。 6、桩基类型的确定。从钢管柱安装定位的要求来看,人工挖孔桩是较好的选择,笔者曾在另一个工程中使用钻孔灌注桩,由于泥浆的扰动,钢管柱难以保证垂直度,开挖后发现偏心较大。就本工程的地质情况而言,淤泥层和砂层比较厚,本来并不适合采用挖孔桩。但是,笔者认为当连续墙进入不透水层(强风化层)并且围合之后,进行坑内抽水,在没有水压力的情况下挖桩发生涌土、流沙的可能性不大。事实证明,这一措施是有效的。 七、小结 十甫名都商厦已封顶并投入使用,从该工程实例看,逆作法与常规的施工方法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 1)显著地缩短了工程施工的总工期,经计算,本工程采用逆作法比采用正作法缩短了至少两个月工期,取得巨大的商业效益; 2)基坑变形小,相邻建筑物影响小,实测结果显示基坑顶点变形不足20mm,周边路面沉降量也极小,未造成不良影响; 3)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规划红线地下空间,在允许范围内尽量扩大地下室建筑面积。 但逆作法目前仍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连续墙与基础桩间存在着不均匀沉降,连续墙槽段间的渗漏等,有待通过工程实践取得改良措施。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地域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性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理论上观念上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在当前新的世纪到来的时候,我认为整个建筑界就我们一方面是非常好的形势;另外一方面从创作方面也是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我就感觉到,当前整个建筑创作,在同步发展的同时,也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建筑创作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认为一个建筑要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也不是很难。但要把一个建筑作为一个精品,来创作来设计,是很不容易的,我自己就是通过这几十年的建筑创作,深深体会到建筑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我们广东,我们这个地方也属于跟岭南一个大区域,这个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建筑如果从建筑的地域性,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下面几个照片我想谈一谈建筑的地域性的问题,我先把这个照片放一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是我们客家民居,就是围屋,就是福建田螺坑的一个客家民居。我先把这几个放一下,大家可以看一看,这是山区村落的肌理,一看就是一个山区的这种民居。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是跟这个特定地域的环境,跟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完全结合一起的。这种村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完全体现了一种聚居功能,它的防卫功能,以及就是中国传统的家族的观念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把它糅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聚居的村落的形式。这是跟一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和地区的文化是完全分不开,为什么这种形式出现?每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家族,这几百人住在一起,家族里面是非常团结的,非常统一的,有主次之分的,很严格的,家族跟家族之间是完全一种封闭性的,没有交往的,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个有圆的有方的里面,每一家一栋,这个项目准备申报联合国项目的。我们是一个聚居形式,是特有的。这种村落也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山区村落,显然跟我们其他地区的地域环境不一样,形成不同的空间模式。 这是我们岭南地区的建筑,下面几张图,可以看得出来,是我们岭南地区这种特定的气候条件,形成的一种就是我们台山一带的塔楼的民居,它这种形式。我刚才讲到岭南建筑的话,它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固有那种可以说这种村,院落的布局,就是民居的形式,同时,由于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岭南建筑就是一种交融能够吸收交融的这样一种建筑概念,这可以看得出,很多装修,很多处理,都受西方的南洋建筑的一些影响,是一种兼容的,就是一种综合性文化。 所以看得出就是一个建筑的形式的来由,是跟地区的文化,地区的特点来的,它不是无缘无故来的。你看,这是东莞可园,东莞可园的话它是一个很好的所谓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它吸收了中国园林的固有的传统的手法,但是呢,它很多你比如说,这种院落的布局的话,错落有致,空间利用,但是它也同时跟大自然的结合,跟环境结合,由于气候炎热。另外就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房子,这个房子的一些处理完全西洋的手法,它是中外交融的岭南园林你完全看得出来,很多装修的手法,做法,都是南洋建筑,它是融汇得很好的。 当然,这个是威尼斯水城,完全这样由于一种特定的地域的环境,形成另外一种城市的肌理,船就是他们的一个交通工具。 第二,关于建筑的文化性,大家知道,就是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但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我认为这并非各行各素,无章可循。 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一个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的环境,表达这个建筑项目的性质和文化的特征。简单来说,建什么设计什么用途的建筑,首先就应该表达这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的内涵。就等于说我们设 计一个校园建筑,它总要表达校园那种高雅的,学术殿堂的,这样一种非常有机的这样一个建筑的形态;我设计一个商店,可能是一个购物环境很好,非常休闲的这样一种环境。每一大类型的建筑,它要固有着一种文化内涵表达。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作为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比如像我们广东,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源于百越文化,从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也开始南传,并先后融入荆楚和吴越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体系的基础。随着广东广西一带,广东沿海对外开通和海外的交往,中外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孕育、发展,使岭南地区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熏陶,各种方式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所以,兼容性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这个地区建筑创作,就应该吸收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融会到现代建筑文化之中。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应该自觉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吸收精华,弃其糟粕,就能够创造出有地区文化特色,和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这是南越王墓博物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品。它这个作品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把两千年来的汉代文化的一个特征,与岭南地区这种特有的地域环境结合,和当地的岭南一些材料一些做法结合,以一个现代建筑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所以它是充分体现一种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一种统一,有人把它理解为是一个新的地域主义的建筑。我们的材料就是完全是地方性的材料,这是用我们家乡的红砂岩,这个是我跟莫伯兹院士共同做的一个作品。 这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这个汉墓,这些东西都是原有石头,汉墓在底下,这个是完全的保护性的措施,把它盖起来,它的特点就是有很高文化的品味,表现了西汉文化的一种特有的特征和表现了作为一个纪念建筑一种共性的特点。我们把两千多年汉代的文化和纪念建筑的一些共性,和岭南地区的气候材料等等的关系把它融合起来,以一个现代建筑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是这样一个作品。 这是搞的一个市长大厦,这是48层,这是28层,这个建筑当然是一般的超高层的建筑,它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形成了一个市民广场,在很有限的地区里面。不像旁边是一个中讯广场,是广州一个大的标志性建筑,它这个建筑非常好,但这个建筑可惜太靠近马路了。我们设计的时候,把它让出来,形成一个城市广场,形成一定的广场文化,把它围起来,这个地方。所以这样的话,使得市民有个非常好的活动空间。超高层建筑本身,我们是用非常简洁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是一个风格非常统一的作品,这个看得出来是一个广场。 第三个小点,我想谈谈建筑的时代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所以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建筑的空间跨度高度和空间的品质有了很大的灵活性。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新功能,孕育了新的建筑类型,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使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知识经济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元的综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将逐渐起到主导的作用。我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沟通跟交往,交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普遍的要求。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我们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 还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真有特色的建筑。 这是我跟莫院士一起搞的岭南画派的纪念馆,这是借鉴于新艺术运动一些手法,表现岭南画派的一个特征。它里面是方庭小院,水庭等等都是岭南常用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这个建筑。像这种建筑如果拿到北方去,完全不可能,这是一个特定的地域条件,特定的文化和特定的功能形成这样一个建筑,第二个地方也不可能这样盖的。 这是我前段时期搞的一个广州歌剧院,这本来也是进入优秀方案。市长还不满意,所以现在搞了两次国际竞赛,现在正在搞第三次国际竞赛,我又有参加了,前两次我们都进去了。这种建筑可能在北方不适应,它是在珠江边一个歌剧院,1800座的歌剧院,这个建筑的主要意图,就是广州是一个花城,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兼容性的一个城市,所以我们表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就像一个艺术之舟正在重新开始新的丝绸之路一个航行一样,比较飘逸的一个建筑形态,这是广州歌剧院。 这是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这个都是我们跟日本合作的,他们的方案我们完成的。2001年不是开全运会的时候,八万人的体育场,它主要是一个飘逸,表现一种飘逸的,那是广东人的那种比较开放的,比较敢为天下先的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一种市民的心态。所以他们能够接受这种方案,通常我们的体育馆,都是闭合的,只有像我们这个,把它完全分开了。 这个是我搞的一个鸦片战争海战馆。这个工程呢,就是一个是鸦片战争的主题,表现一个鸦片战争主题。它是把海战这种特定的内容和历史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纪念性很强的一个博物馆,这是鸦片战争海战馆。这个房子的话,从外边看起来,它既像一个海战里面的一个战船,又像一个炮台,海战主要是炮台,一个炮台群,又像一个军民团结力量的象征,把这几个糅合起来,抽象跟具象相接的手法,把它设计出来。这个已经盖起来,这是盖起来的一个照片,它是填海工程,是填海填出来,就是面对珠江口大海的一个地区,这是位于虎门的。 这是我们搞的东莞文化中心,它这个建筑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本来这个地区就是一个文化很强的一个民居区,我们把它拆了重新搞一个文化广场,我们的目的希望形成文化广场。旁边是一个市民广场,我们这个建筑设计主要是应用城市设计的概念,把这个房子作为广场的延伸。所以我们这个房子的话,里面是五万平方米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而且房子本身这个地形是层层叠摞,每一层都可以上到屋顶,屋顶花园,这是作为南方地区人们活动的一个场所。所以整个房子盖完之后,它的房子本身就是广场的延伸,就是广场的延伸的部分,所以本身两部分使用,里面可以使用,外面的天台,它的屋顶也是有使用的功能。 这个原来是一个方案,就是没有盖的九一八纪念馆的方案。因为大家都知道“九一八”这块地的话,是一个非常长条的,大概差不多800米长,一个刀把形的一个地形,70米左右宽。我们当时这是一种构思方案,在这个做的过程里面,没有盖,我们就是应用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就既然是“九一八”,这是我们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也是经过八年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样一个意念。我们在设计里面就要用抽象跟具象相结合的手法,这个地形,既然是个刀把形地形的话,我们就好像地形就像日本那个关东刀一样,就是从造型方面像一个刀给埋在地上,一半给砍断了,一半埋在地上,就意喻中国人经过八年的抗战艰苦奋斗,最后战胜了日本,走向了光明,走向胜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参观的话,从地上开始参观,埋进地下之后,先从地上看,经过迂回曲折的过程,最后逐步,参观流线逐步上升,最后找走到这个地方,非常高的。由于太远了,这个800米长,我们就500米收了它了。前面搞了一个水池,一个日晷,一个雕塑,瞭望远景,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希望这个建筑能从功能,从形式方面把它完全统一起来。就写了一种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语言,用简单的内容配合,共同表达这个纪念性的一种主题,就是真理必然胜利,正义必然胜利,这样一种信念,就是一种概念性设计。我们当时做的时候,就把形式和内容完全统一起来,正好这个体型也是个刀把形的,像日本的关东刀这样一种情况,这是一个小的作品。 这是国外的一个跟地形地貌结合非常好的是大西洋岸边摩洛哥的一个屋顶的一个山上边。它是充分利用地形,面向大西洋,地中海那一带,形成非常好的一种跟自然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个旅馆的设计,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作品。 这是日本的东京的新搞的一个歌剧院,它是一个文化品味的表达,现代建筑文化品味的表达,是非常成功的。这一是个公共的大厅,这个地方是公共大厅,它公共大厅里面的它的装修手法你看这个是每一个剧种,每一个剧种的表现都是表达一个内容。另外这个地方因为照相没照出来,里面是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这整个空间布局是非常好的。 下面几个我想谈谈校园建筑的设计。我有一大批校园设计,我就先谈谈概念。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这两年,进入一个高等教育的高潮,就是正好我们碰到这样一个机遇,就是这两年我主持搞了几十个大学校园,而且是由于它投标,我们有一批博士硕士的话,非常敬业,就这方面,做了相当多的校园设计。这种大学校园设计的话,它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说,当今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追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是从书本上培养人才,现在强调培养一种综合性的人才,开拓性的人才,创新性的人才。这个培养出来学生,应该承担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他的社会的职责,所以从一个从书本改成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这样一种教育理念,那我们实现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大学校园规划里面,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的,把整个校园也不是作为单栋建筑来考虑,整个校园的规划和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这种新的大学校园体现了我们规划里面,体现了一种校园规划的整体性,它的综合性,还有它那个学科的交叉,和新学科的出现。怎么形成一种网络化、组团化的结构布局?还有适应于现在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和社会化的要求?这是一个意念。 另外一个意念的话,大学校园里面现在强调人的话,强调一种交往,就是环境与人,这样一种大学校园的环境下熏陶,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另外跟生态环境的结合等等,这都使大学校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我们搞了一大批校园的规划。这是顺德校园的规划。它是一种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中间形成一个,这是一个交通体系,中间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网络化的大学校园中心区,在这个区里面完全是步行为主的,是一种交往性空间,里面都是一种网络化的结构。所以这是学生区,这是运动区,成一个“品”字形的布局,景观非常好,互相瞭望,这个看得出来,这是一个顺德的校园规划,现在已经盖起来了。 这是上海的淞江大学城的规划,现在大学城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模式。它重点是形成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水网生态带。这是一个学校,这是学生区,之间的联系通过非常好的水网带把它连成一个整体,这也是上海淞江的大学城。 这是已经盖好的一个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校园,它是从设计到施工完用只11个月,整个大学搞起来,是少有的,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这个在学校《学报》介绍过。这样一个不大的校园,我认为我现在搞的校园,这个是比较好的。它不大,五千学生,五百多亩地,它是非常好的一个环境,形成一个教学中心区,这个尺度非常好,整个建筑的品味要比较统一和高雅,这是教学中心区,这是学生区,这是运动区,就是整个大学校园环境非常好。 把刚才这种大学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在这个大学校园规划里面去,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和学习的环境,这是当时正在盖好的时候拍的一些照片。可以看得出,中心区,看到校园文化,这是校园的一部分,这是校园的部分。 下面这几个,这是浙江大学,也是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校园,现在已经盖起来了。这个校园的话,就是可以看出来,这是两公里长,这是一公里宽,整个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网络。它的特点就是说,我们把江南水乡这个特色和浙江大学作为百年老校的一种海纳百川的这种校风,和现代教育里面的这种组团的结构,网络信息化时代一些要求,把它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校园规划。 这中间是一个非常大的生态带,我们借用了王羲之《兰亭序》里面谈的“曲水流觞”这样一个典故,应用到这个江南水乡这样一个大学生里面去,正好回应了高等学校文人雅士积聚的地方,回应了“曲水流觞”那个的故事,用这个理念把它表现出来,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生态带。交通网络是在外边,里面是教学群,这个图就是现在已经盖起来。因为当时校园的绿化正在搞,所以我们就画了一个透视图,非常好的一个设计,光是这一组建筑群是七万平方米了,这非常大的。这是我们正在搞的一个设计,中间是一个非常大的交往廊,这个廊十米宽,五百多米长,中间是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在这个里面,把它连接成一个整体。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就能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作者简介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首届国家“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多项职务。 何教授提出以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及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三者并重的建筑创作思想。曾经主持和设计80余项重大工程,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30余项,其中国家级金奖1项、铜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在建筑界享有较高声望。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浅谈建筑设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设计管理是直接干系到建筑项目的品质和项目投资的重要环节。在建筑策划的工作中实行科学的治理,能够更好的实行创新、优化与绿色节能的设想。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项目的投资,而且能够有效展开环保建筑的策划工作。 【关键词】建筑设计 设计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对于有效治理的成长也十分快速,统计数据展现,高效的项目治理不但可以保证项目品质,还可以减少项目建造的资金投入,有利于提高项目承包机构的市场角逐与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建筑项目治理,目前仍留存着较多的缺点与问题,尚待改进。 一、建筑策划中存在的重要疑问 (一)界面治理疑问 通过从事多年设计项目资料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中了解到,在建筑项目设计工作中通常都是分专业、分阶段实行,各个专业当中即彼此穿插与联络,还彼此限制。同时,因为设计不光是项目工程前期构想计划的具体化,而且还是后期开工建设的远景,由此喽了设计治理的主要性与复杂性。然而,设计界面是很多疑问当中较为复杂的一个。在建筑项目工程中,少许设计的脱漏、缺陷、纠纷和索赔等全都出现在界面上,而且,界面上的纠纷同样难以解决,已经成为建筑设计治理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项目工程设计治理当中,界面管理首要留存以下2个方面的疑问:其一,各个设计专业在交界处留存紧要的设计矛盾,没法完成有用连接。例如有的设计实质各个设计机构都有触及,但因为采取不同的设计办法,致使设计结果出现矛盾;其二,设计和作业实施可行性出现冲突。通过我司建筑项目接触中了解到少许比较特殊个性化造型的设计,由于缺少行业标准和规范实行要求,导致设计没法落实实行,只能靠经验和模拟软件等进行从新设计,这不但浪费了较多的设计资源,还造成了设计进展拖延,设计机构的主动性也大幅度下降。 (二)信息治理疑问 在建筑设计治理中,设计信息治理有着较为主要的位置,其成效的好坏直接干系到设计治理的全局效率。设计信息治理当中的疑问关键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准确性方面的疑问。经过对大批建筑项目工程的设计管理中发现,信息不完备、不准确、使用不当等情况较为普遍,例如:设计图纸版本问题酿成设计或者动工出现问题等等。除此之外,因为各机构看待信息的角度不同,或者设计机构为了遮掩些设计错误而对相关信息进行虚报,致使造成了其他设计机构没法获取详确准确的信息,最后致使设计沟通出现信息失准的状况;其二,及时性方面的疑问。信息的及时性首要反应在信息传达时间上,信息传达延迟是最为典型的问题之一。例如:当某个设计机构需要用到另一个设计机构所提供的资料时,因为此机构的资料供给不及时,造成后续设计没法顺利实行,假设这种状况不断积累,就会对全体设计进度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三)设计品质评估疑问 当前,我国建筑项目设计品质的评估办法有以下几种:由设计机构自由组织内部设计质量评估;由政府主管机构组织针对项目工程设计质量实行评定检查;由业主方组织针对设计质量实行评定或者评审。从某种立场上讲,这些设计质量评估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增进了建筑项目设计品质的提升,然而,这些评估也都或多或少留存一些疑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常规性:因为对建筑项目设计品质评估工作的首要性了解不够,而且欠缺制度上的治理,引致了质量评估工作的开展无规律性,设计机构的内部评定欠缺常规性,普遍采取的全是三级审阅的办法来保证设计品质。 (2)有限性:在各种评估办法中,多数以专业人士为主,评估结论单一不完善,整体评估最终无法反映不同主体的观点。同时,一些评估是在阶段成果产生之后展开的,一些甚至是在竣工之后实行的,欠缺对设计的评估与支配,影响十分有限。以上问题的留存让建筑设计品质评估的作用没法充分施展,严重影响了建筑项目的整体品质。 二、处理设计治理疑问的有效策略探究 (1)构建完善的建筑设计治理组织框架。因为建筑设计治理自身触及的内容较广,再加上设计历程属于一个集体性活动,因此,想要保证建筑设计治理工作成功实行,就需要有一个完备的组织框架。 (2)强化建筑设计品质支配。应该对建筑项目工程的需求与相关资料实行深化详细的探讨阐述,并且以此为根据拟定设计大纲。设计大纲可以由工程主持人组织各个专业负责人在探访、资料汇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实行拟定,并且把拟定好的大纲提交建设方实行审定,之后根据这些编制好详细的设计计划。对施工图实行检查。此为设计进程质量支配的一个主要点,在对其实行审核的流程中,应当着重看应用功能和质量要求能否达标。检查内容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给排水施工图、暖通空调系统施工图、电气安装施工图等等。 (3)设立健全设计界面协调管理机制。为了有效处置设计界面治理当中的问题,应当设立健全对应的协调机制,一方面能够设立无等级协调形式,当设计历程当中出现界面矛盾争执时,有关设计机构可以经过组织协商与协调,并能在没有任何行政命令干扰的状况下,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争执,这种形式最大的长处是没有留存强迫性治理命令,所有问题都可以经过沟通协商得到处理;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专家评审组。当各方对争执问题留存有较大的差异,而且没法经过协商处理是,就可以经过专家评审组对有关问题实行阐述,之后做出评估与决定,以此来处理各方的争执。 三、结束语 建筑设计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建筑施工的品质,支配项目的资金。建筑设计治理须要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在确保建筑设计品质的同时,全力提升服务的认识,使建筑设计更加顺应都市成长的须求,在猛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更大的进步。中国一些建筑设计产业在治理中还留存一些问题,制约了进步,这需要建筑设计产业增强杰出设计团队的创立,取得更大的收获,全部实现建筑设计在项目建筑中的影响。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探究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建筑设计的科学有效管理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工程的成本及工期。建筑设计管理需要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在保证建筑设计质量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使建筑设计更加合理化。本文从建筑设计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建筑施工之前规划出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案,才能够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开展,节约建设投资,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一、建筑设计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1、建筑设计影响建筑工程投资 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决策、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建筑设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投资,虽然建筑设计本身所耗费的资金较少,在建筑工程的总开支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设计环节是投资控制的关键,也是投资决策后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设计支出占工程建设总支出的比例低于1%,但正是这不到1%的资金投入,却会对工程投资产生重要的影响,工程投资额的75%以上将会受其影响,可见建筑设计对工程投资的重要作用。 2、建筑设计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 建筑设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质量,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脱离实际,就会使建筑设计和实际的施工过程产生较大的差距,造成在施工过程中机电水暖电专业和土建钢筋模板等工种产生冲突,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 3、建筑设计影响建设工期 建筑设计将会对建设工期产生重要影响。建筑设计工期是建设工期的一部分,在设计阶段,一般需要经历获得设计数据、设计、出图、校对审核、修改、报业主审核、修改、定稿等步骤,业主的开发计划中会明确每一个阶段设计院应该提供的图纸内容,同时配合业主向政府部门提供报审资料,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建筑设计的图纸深度需要达到能够施工的深度,施工图中详细节点做法需要符合当地地区环境特点,设计变更的处理需要考虑建筑结构机电全面考虑及及时处理变更,不然就有可能引起现场局部停工、因后续引致质量问题而返工,影响建设工期。 二、 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优化设计意识 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将管理的重心放在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环节,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筑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筑设计阶段缺乏优化设计意识。通常情况下,很多业主都是通过招标环节控制工程造价,没有认识到优化建筑设计也可以降低造价和成本。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往往根据业主的要求进行设计,不重视后期的设计优化,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也不会提出建筑设计优化的要求。 2、缺少必要的压力与动力 由于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竞争竞争机制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完善,很多设计单位不注重提高自身的设计质量,而是依靠关系来中标。因此,很多设计单位缺乏改善设计质量的积极性,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另外,建筑设计的收费方式也有不合理之处,建筑设计收费与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不挂钩,这就导致建筑设计单位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建筑的经济性,进而降低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3、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缺乏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各地建筑设计管理部门都会严格保护本地区的建筑设计企业,一般不会进行公开设计招标,这样就不会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的积极性,一些优秀的设计单位在设计招标的过程中就无法获得工程。此外,建筑设计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这些都导致建筑设计市场缺乏一个健康、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 4、政府监控不到位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建筑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设计单位不重视对设计质量的量化考核,缺乏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评价人员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建筑设计单位往往将建筑功能和质量作为建筑设计的重点,没有对建筑成本和造价综合考虑。此外,目前的建筑市场还不够规范,管理相对混乱,很多建筑设计单位并没有相应的设计资格,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建筑设计的质量。 三、 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设计优化意识 重视管理建筑设计的优化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控制投资。 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节约投资,要把握好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做到技术和经济的和谐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应当增强设计优化意识,注重建筑设计优化的综合性,充分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分析建筑设计方案,提高建筑设计的价值,做好功能分析工作,树立系统观念,追求建筑设计的总体效益,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标。此外,建筑设计部门应当重视设计管理,认识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打造高品质的建筑工程。 2、建立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为了建立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设计经营单位也需要通过招标投标的过程选择。虽然在《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和新颁布的《招投标办法》中都对招标投标过程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招标项目的数量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因为招投标的管理体系不完善,评标的方法不合理,招投标的过程也缺乏公平性与公正性。为此,必须要完善建筑设计的招投标环节。第一,要设立建筑设计的招标机构,并保证其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第二,地方建筑设计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招投标方面的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工程项目,一定要开展招标投标工作;第三,业主要明确工程建设项目的功能和投资要求,并且要具备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在招标阶段要对投标单位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了解投标单位的资质和信誉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第五,要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面的评标方法,保持评标机构的公正性和评标方法的合理性,从而为设计单位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限制业主在招投标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3、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是规范建筑设计市场的根本性保障。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包括《建筑法》、《合同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招投标法》在内的法律体系,对工程项目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没有从建设项目的总体出发,缺乏具体化的设计规范。因此,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的监督管理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设计招投标、价格管理和设计市场进行规范,将设计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化。 要是想要彻底的提高建筑的整体品质,那就需要加强在构建过程中的技术引导和科学施工。除此之外,还要学会从建筑的根本,也即是抓住建筑的管理技术,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各部门间的合作才可以切实提升建筑的质量,进而促进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建筑设计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建筑设计企业只有提升自己的建筑设计管理水平,重视建筑设计的质量,提高服务意识,才能够适应当前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当下,我国很多建筑设计企业在设计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限制了建筑设计事业的发展。为此,建筑设计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优秀设计团队,取得更好的设计成果,发挥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浅谈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筑行I是国家的重点行业,它的存在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显著的力量,能够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由此可见其意义之关键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设计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只有做好了设计,才可以确保后续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当今时期,人们已然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积极开展设计管理工作。作者在这个背景之下,具体论述了设计管理工作面对的各种不利点以及应对方法。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设计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只有做好了设计工作,才可以确保后续的所有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设计的品质关乎到项目的总体品质,然而要想做好设计工作,确保设计的品质良好,就必须积极开展设计管理活动。不过,当前时期,因为一些干扰要素的存在,导致我们国家的设计管理工作面对许多的不利点,严重的干扰到设计品质的提升,干扰到项目作用的发挥。所以,为了避免负面现象出现,就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应对。设计管理是项目的总体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也是意义独特的一种。和常见的管理活动不同的是,其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有非常高的专业能力,要懂得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够掌握各种新材料和技术。同时作为管理人员,还要对设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管理工作开展到位。同时,管理人员还应该参加到项目的具体设计工作之中,把管理知识和设计内容有效的融合到一起,以此来指导建设工作,切实提升设计的能力和管控的水平。建筑设计团队通过精诚的团结合作,适当的设计人员承担设计的执行工作,并承担责任,保证建筑设计管理真正发挥作用。 1 建筑设计管理概述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此时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如沐春风,迎来了新的发展局面。当今的建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要想获取发展,就要积极开展设计管理工作,确保项目设计内容更加科学。如今的很多建筑都增添了抗震设计,此举能够节省成本而且能够明显的提升项目的抗震能力,确保其安全性高。众所周知,建筑项目一种非常综合的项目,它将经济以及技术和管控工作融合到一起。通过开展高效率的设计工作,能够确保项目的品质优良,能够确保建设工作如期完成。因此,我们对设计工作者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建筑设计阶段,要完成建筑设计图、施工图,配合施工队伍开展合理的施工。 在具体的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必须将保证项目的品质当成是最关键的目标,做好管理工作,确保设计符合规定。假如设计存在问题的话,就会使得项目的建设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严重的话还会使得项目后续使用过程中安全问题频繁出现,危及到相关人员的生命和财产。笔者具体的分析了当前时期设计管理工作面对的各种不利点,并且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2 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认知能力有限 如今我们国家的许多建筑单位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多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到现场之中,其未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没有认真的优化设计。许多施工方为了节省成本,一般都是依靠招标活动来获取此目的,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通过优化设计同样可以起到节省成本的作用。作为项目的业主,他们的专业能力有限,而设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主要是依据他们的要求而开展的,没有做好设计的优化工作。 2.2 没有完善的竞争体系 我们国家目前的建筑设计行业的秩序非常混乱,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色彩,招标不公平,导致设计工作的品质不高,这样既无法发挥出所在区域的设计机构的工作热情,也使得其他区域的能力强大的设计工作无法获取标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有效的竞争体系。 2.3 没有搞清设计和经济的关系 由于行业缺少竞争管控体系,许多的设计机构获取项目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实力强大,而是依靠关系获取的,这就使得行业之中缺乏竞争,严重干扰到设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缺乏创新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设计收费不当和项目的利润不对等,导致设计单位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非常随性。 2.4 监管工作不到位 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条例,制定了很多的标准,不过在具体的落实的时候却并非如此。许多的设计单位将项目的品质等当成是工作的重点内容,完全忽略了成本。当前的建筑行业的管理工作非常粗放,缺少严格管控体系,因此许多设计方在不具有设计能力的前提下,参加到设计工作之中,导致设计工作问题频出。 3 建筑设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不断完善法规条例 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要想获取稳定的发展就要切实完善法规条例。虽说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法规条例,但是内容不全面,缺乏规范性,特别是设计规范方面的缺失,导致项目设计工作开展不顺畅。因此,为了避免负面现象出现,就要认真完善法规条例。 3.2 加强建筑设计的优化监管 通过政府的强制执行,加强建筑设计的优化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成果要通过审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实施。政府加强对建筑设计优化工作的管理,可以为建筑设计单位增加压力,提高设计质量。 3.3 完善监理制度 在做好优化管理工作的前提之下,还要强化监理力度。只有将监理工作开展到位了,才可以确保设计优化,才能够符合相关方的规定。设计监理可以有效改变目前设计单位单一控制的局面,有利于建筑设计的优化。 3.4 进入竞争体系 不论是何种行业,要想获取稳定的发展就要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建筑行业来讲正是如此。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引入竞争体系,能够激发出设计单位的工作积极性,设计出更为完美的工程。虽说国家已经出台了招投标相关的法规,不过在真正的落实的时候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少有企业靠着招标来获取项目。就算是中标了,也因为缺少评标措施,而无法体现公平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制定合理的竞争体系。 3.5 革思想,强化管理 如今,我们国家的建筑设计行业因为管理无序,导致市场很混乱,竞争无序。许多设计方将工作的重点放到获取业务上面,没有关注设计优化工作,设计者急于完成工作,导致设计水平不高,品质较差。要想合理的应对这种现象,设计单位的管理工作者就要强化管理力度,变革思想。 3.6 建立设计电子平台 建立建筑设计的电子平台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同的设计公司,要根据公司的不同配置颜色等使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平面图观察到设计的成本和方案。而设计电子平台也要进行权限的设置,对不同图层的锁定要实现多方面的控制,使设计电子平台可以实现电子化的管理,做好设计图纸的存档工作。设计电子平台可以更好的完成信息传递、设计图纸审批等工作。 4 建筑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4.1 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的整体造价 建筑设计管理对建筑整体结构、建筑材料选择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建筑设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建筑设计对建筑物的不同要求,例如:层数、高度等,不同的要求对工程造价有不同的影响。由此可见,优化建筑设计,设计合理的建筑结构,对工程施工来说,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成本。设计对项目的影响,不单单体现在场地之中,还会影响到后续的维护等工作。通常来讲,项目前期投入多,后续的维护投入的就少,这需要建筑设计的优化,要精简前期投入,确保后续维护品质,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4.2 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质量 设计会对项目的最终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设计工作者一定要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开展工作,确保它们之间不会有较明显的差异。假如设计出现了问题的话,就会体现在施工过程之中,进而引发很多问题。 应当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要求进行深入研究,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设计要求。通常情况下, 设计大纲可由项目工程师组织各专业工程师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并将制定好的大纲提交业主方审定,然后据此编制详细的方案,对设计进行初步审查。对初步设计方案的审查主要是针对项目主体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审查过程中应当与设计要求大纲进行对照,看其是否满足要求。这是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点,在对其进行审核的过程中, 应当重点看使用功能等是否达到标准。 5 结束语 通过上文可知,对于建筑项目来讲,设计工作的意义非常重要。只有开展好设计工作,才可以确保项目在开展的时候有据可依,才能够保证项目的品质良好。然而要想实现设计工作的强大意义,就要积极开展设计管理工作。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很多设计单位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还面对一些不利点,严重的影响到设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当务之急的工作就是不断提升管理力度,旨在打造出优秀的设计方案,以此来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最终起到带动国家经济进步社会发展的作用。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公共建筑设计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设计管理对于公共建筑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公共建筑设计管理工作的特点,采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设计管理组织构架的设置原则,并就不同设计阶段设计管理要点、设计管理的四大控制,以及设计界面管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管理;项目管理 设计是体现业主功能需求、指导工程施工的重要工作,对工程整体功能、质量、进度、投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设计管理工作在公共建筑工程管理中具有关键意义。笔者在多年的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对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深有体会。 1 公共建筑设计管理特点 1.1 动态性:公共建筑中,建设单位更容易对项目功能方面提出要求;而决策人往往缺乏专业知识,设计阶段不能完整的提出全部功能要求,使功能决策滞后于工程建设,容易发生功能性变更。 1.2 协调工作量大:现代公共建筑专业不断扩展,设计复杂性逐渐增加。传统的建筑设计单位无法单独完成所有专业设计,且我国要求专业设计需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设计单位完成。各专项设计之间存在复杂的技术关系,且它们在项目不同阶段分别展开,需业主对它们在技术、功能、质量、进度等方面进行协调,协调量大,难度较高。 2 设计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建设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应当在项目启动初期对设计管理进行总体策划。根据公共建筑特点和设计市场情况,设计管理可采用以下形式: 图1 设计管理组织构架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一般的建筑设计院只能完成方案、建筑、结构、给排水、强电、暖通空调等设计,而内装、幕墙、景观、弱电、消防等专业工程需由专业设计单位完成。设计管理组织构架考虑以下原则建立: 2.1 总体设计院牵头。建筑工程设计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代表对项目的整体功能、品质、设计进度、投资等向业主负责;这个核心就是公共建筑的总体设计院,所有专项设计单位必须服从总体设计院的协调管理。总体院中的建筑师是项目的实际负责人,负责各专项设计界面协调,与建设单位需求设计部门(通常为建设单位决策层、营销部门、物业部门等)和施工单位进行协调。总体设计院负责审核幕墙、内装、弱电、景观等专业设计,确保它们与总体设计风格、功能要求一致;负责对涉及结构安全和质量的深化设计(如钢结构深化、幕墙深化、基坑支护等)进行核算确认。 2.2 建设单位各职能部门协调原则。公共建筑包括较多的项目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营销部门、物业部门、运营部门等,他们对项目需求不同。为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各干系人要求,在需求设计阶段应充分听取各干系人意见。设计管理组织构架应吸纳各相关部门参与,并提前介入设计管理工作。 2.3 专业设计/承包商参与。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基坑支护、外装饰、内装饰、建筑智能、消防等专业工程,其承包商往往既能设计、又能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达到:①提供专项设计(如内外装饰),对业主需求进行明确定义,为招标、施工等进度安排提供依据;②为项目设计的可建造性、使用性、维护性等方面提供自己的专业意见;⑧在可能的情况下,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提高投资效益。 2.4 合理划分设计界面。应根据工程惯例及各专业单位专长,合理划分设计界面。确保各专业之间接口的协调与一致性。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如幕墙、内装、弱电等,其承包商往往同时具有设计和施工能力,若将设计与施工同时委托一家单位实施,将有助于减少设计和施工之间的矛盾。 3 各设计阶段的设计管理要点 设计工作可分为需求设计、方案设$tl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阶段的设计配合等阶段,各阶段设计管理工作要点是: 3.1 需求设计。需求设计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环境、场地条件、相关工艺、使用者需求、项目预算等调查,明确建筑物的价值、目标、客观限制和需求。 需求设计阶段,要求相关部门(工程、运营、销售、物业等)充分参与,对项目方案、功能、建设标准等进行论证;商业项目还应当考虑市场、环境等因素;必要时可委托专业咨询公司或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3.2 方案设计和扩初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设计文件,与建筑师沟通,完成项目方案设计,以效果图、实物模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形式,向决策层初步展示规划布置和建筑设计。决策者对功能需求、建筑风格、结构、主要技术等方面进行确认。方案设计的决策,应听取相关部门意见。设计方案的确认过程,应加强设计过程控制,整合相关各部门对设计的意见,从多方面优化设计方案,保证设计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 3.3 专项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督促各专项设计单位在总体设计的要求下完成满足材料设备采购和现场施工所需的图纸文件,加强对各专项设计的审核。 专项方案设计管理的重点是审核专业方案的设计参数、标准、功能和使用价值等方面是否满足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可靠的要求,应当充分发挥总体设计院的龙头作用,听取相关部门意见。 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重点是控制出图进度和施工图质量,审查其是否满足扩初设计的质量目标和水平、是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是否具有可施工性等。 3.4 施工配合。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设计问题。 图纸会审主要内容是审查图纸是否满足抗震/防火/安全/环保要求;专业之间、图面之间有无矛盾;有否难于实现的技术问题,或易于导致质量、安全及费用增加的问题;标准图册、图集、详图做法是否齐全,非通用设计图纸是否齐全等。 设计交底主要任务是由设计单位向建设单位、监理、承包商等介绍设计意图、主要设计参数、技术难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通常应在开工前组织设计交底。施工中可根据需要针对一些特殊和难点问题组织专题交底。 设计配合主要任务是协调相关设计单位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有关设计问题,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由于目前各设计单位设计任务比较饱满,其服务态度和质量常不尽如人意,设计文件在深度和质量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现设计问题,需专职人员协调处理。 4 设计管理四控 4.1 投资控制。设计是投资控制的源头,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最终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80%,因此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投资控制。应根据项目定位和总体估算,编制设计概算,控制各专业工程设计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将造价严格控制在设计概算内。可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充分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方案竞赛获得更优的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优化设备和重大材料的选择。 4.2 质量控制。设计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实体的质量,还关系到的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性。应保证设计单位有充分的时间完成设计;设计基本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四查四定”,即查设计漏项、查各专业冲突和协调、查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查“可建造性”;四定即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措施和定工期。 4.3 进度控制。为避免设计脱节影响工程施工,必须确保设计进度与现场施工相协调。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应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组织之间干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决策效率,及时为设计提供条件;将设备材料的确定纳入设计过程;调整各专项设计的时间安排,做到专项设计与相应工程施工相搭接;采用标准设计,提高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4.4 变更控制。由于外部环境、业主需求、设计缺陷等因素,公共建筑经常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变更,对工程造价和工期等造成不利影响。设计变更控制的目标在于及时跟踪和评估即将或已经发生的变更,确保变更获得项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批准。控制重点在于及时对变更意图进行评估,分析评价其对项目投资、进度、质量可能的影响,并将此影响向审批的部门和人员报告,使变更随时处于受控的状态。公共建筑变更控制可按以下程序(见图2): 图2 设计变更控制程序 5 设计界面管理 公共建筑涉及设计单位较多,各单位设计范围、职责、立场各有不同,如果缺少必要的界面管理,疏于协调沟通,则可能造成工作混乱、职责不清,影响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5.1 实体界面管理。实体界面开始于设计,如幕墙和屋顶的连接面、门窗与墙体的交接面、机电设备与预埋件之间的界面,内装饰与机电的界面等。应在各设计合同中明确各设计单位设计范围,避免各设计单位之间设计交叉或遗漏。 5.2 组织界面管理。明确各相关单位在项目组织构架中的地位、角色和职责,考虑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设计组织界面管理的依据是“设计管理的组织构架”(见图1):建设单位处在设计管理组织构架最上层,负责决策;总体设计院为设计第一责任人,负责审核有关专项设计;各专项设计单位除完成自身设计,还应配合其他专业设计。 组织界面的划分应当根据专项设计单位的专长,以及工程惯例。例如建筑设计单位一般负责审核内装、外装、景观等方案;结构设计单位负责审核基坑支护、钢结构、幕墙等深化设计;内装设计单位应与机电设计相互配合,确定照明、风口等的位置;弱电设计单位应与机电、电梯、专用设备(如机械停车库)的设计单位配合,确定控制点等。 6 总结 设计管理对于公共建筑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应建立合理的设计管理组织构架,加强各阶段设计优化、评审、协调、控制等,使设计工作满足公共建筑工程投资、进度、质量等综合目标要求。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绿色建筑设计管理分析与研究 摘要: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正处于大力发展的阶段,应坚持立足于本土从国情出发、以节能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实现精细化设计的原则,不断采取专业工种的合理配合、选用适宜的技术以及集成化设计的具体措施推进绿色建筑的实施。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管理 0引言 全球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各国在国家层面对于基本的行动框架也达成共识。特别是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说明人类的建设活动进入了理性阶段。绿化建设是利用生态的想法(E-cological thinking)来创造人们的生活及工作空间。这样创造出来的健康而舒适的空间,不但不增加投资,反而更能节能、减少运行费用,并改善空间用户的生产效率。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有人把绿色建筑归结为具备4R的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和中水,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中国近年来一直全力推进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并积极推进建设实践。 1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方向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绿建筑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章节中专门提到了建筑节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作为重点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下的优先项目。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建设部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这都说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并已经从国家层面开始实际行动,地方政府全面积极响应。同时,绿色建筑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推进健康的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国家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抓手。 30 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居住区政策,以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法国在80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居住区改造工作。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居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些国家绿色建筑的发展已初见成效,我并向着深层次应用发展。英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促进高能效技术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在低碳排量建筑方面,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新的规划和经济激励政策。一些相关的私人组织也自发地行动起来,并协同政府部门,不断推动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改革,促进绿色建筑科技的发展。在英国有很多来自政府和其他组织的机制,如:碳排量信誉(the carbon trust),碳排量预测(the carbon vision),气候变化税(the climate change levy),节能信誉(energy saving trust),建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 法拉第合作组织(integration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in buildings/Faraday Partnership),建筑研究组织(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这些机制和组织为推进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在能效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不断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建筑设计方面,英国有很多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致力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并已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的低碳排量建筑。例如在威尔士的加的夫港口的未来屋,在设计中巧妙地应用环境友好性材料,使得建筑对居住者在生活方式和环境方面的改变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在对上世纪30年代修建在白金汉郡的白宫进行翻新时,也应用类似的理念。 2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依据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的经验,并结合国内的实际国情,可以大致得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如下: 2.1 绿色建筑设计应立足于本土从世界绿色建筑发展的时间表来看,我国在绿色建筑的推行上是紧跟世界潮流的,但不可否认中国是在与国外完全不同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建筑。中国虽然经济总量进入了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人均GDP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同时带来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技术水平、建设成本、工业化程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中国的建安造价实际上还未达到世界水平的40%,在高层住宅方面甚至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当先进但昂贵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引进中国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有多少建筑承受得起这种成本和代价呢?如果只是在个别高端项目实现了绿色目标,对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贡献又有多少呢?同时,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差距很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绿色建筑更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地理状况。我们面临问题的独特性决定了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同步推行绿色建筑。 2.2 以节能为核心发展中国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建筑活动的全生命周期里,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设健康环保的人居环境。从这个目标出发,我们可以从节能的视角来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建设观念,避免浪费。只要是建设活动,必定消耗资源和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土地、空间、设施的闲置是最大的浪费。同时,要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时间跨度中实现低耗。对一个建设项目来说,全寿命控制是从策划、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维护运营直至拆除的全过程中贯彻绿色建筑的低耗理念。 2.3 以科技创新实现精细化设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建筑师的核心责任。建筑设计在建设的全过程处于关键环节,尤其在目前的中国国情之下,建筑设计对推行绿色建筑至关重要。改变创作理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精细化设计是必由之路。绿色建筑并不仅仅满足节水、节地、节能、空气污染的几个指标,也不是从南到北、从办公到住宅都能适用的,一定有个性化设计的要求。因此,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的全过程必须从地域性、经济性和阶段性出发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精细化设计的前提是有精细化的思想意识――从粗放到精细,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建设周期走向全寿命周期。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个全寿命成本的概念。发展商的成本是一次性投入,用户则有运行成本,社会的成本是资源的消耗。精细化设计首先体现在个性化的定性分析中,其次为科学化的定量验证,第三为合理化的设计措施。 3绿色设计的要点 3.1 强调主动性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设计更强调设计的主动性,一方面相对于甲方业主而言,设计师更为主动地与委托方进行沟通,同时协调多个专业进行合作,从而才有可能完成整体、系统的绿色设计;另一方面,设计师改变了单纯的对于墓地来者顺受的被动局面,而是对墓地、选址、可行性等综合条件更为主动地分析和利用,根据绿色建筑原则,舍弃不合理的项目构想,同时采用必要技术措施对场地进行友好性的改造,方便适宜的场地策划将为绿色措施提供便利的条件。 3.2 关注预设性绿色建筑是由各种设计元素、结构体系、维护技术构成的联合系统。单纯的工种叠加和结构元件的叠构不可能产生出最佳运行状态的绿色建筑。因此,就需要在绿色建筑设计的最初阶段,明确项目的建设目标,详细分析达成这些目标所需的操作办法。建筑策划是研究建设项目的设计依据,论证和预定了项目的设计规模、性质、内容和尺度等设计目标,它为设计制定出空间的模式和组合概念。因此,可以说建筑策划是建筑创作建立“骨骼系统”的工作。建筑设计则是将策划中的空间概念和模式以建筑语言加以丰富充实,并表现在图纸上,绘制出项目的具体空间形态和造型。 3.3 重视团队合作绿色设计小组首先一个特点是成员广泛。一个完整的绿色项目设计小组应包括各方面的代表,包括:业主、建筑师、结构师、使用者、施工方、咨询顾问等。这样组成的小组既可拥有超越单个设计专家的能力和预见力,共同协商的结果便于日后贯彻执行。绿色项目设计小组的另一个特点是成立时间早。绿色设计小组应该成立在项目初步构想阶段,这样便使得设计、体系和材料的综合影响为人们所认识,使得设计成员能够透彻认识到对环境友好的设计或材料的利益。合作应贯穿整个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 4绿色建筑设计具体措施与建议 4.1 专业工种的合理配合绿色建筑设计是对整体环境的追求,其参与人员也应该是全方位的,设备和结构工程师都应该在方案设计初期就参与到设计讨论中,并提出个各自的意见。 4.1.1 建筑师的控制地位建筑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因而建筑师们也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要求对项目的生成全过程进行整体控制和把握,以确保绿色措施从研讨策划、设计整合、集成应用、施工建设都能够顺利进行,最后使项目综合绿色性能得到保障。而无论从对项目的理解、专业水平和在整个工作团队中扮演的角色等各方面来考虑建筑师无疑都是这一角色的不二人选。因此,建筑师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决策权应该得到进一步提升。 4.1.2 配合中的角色把握设计从建筑方案的提出开始,然后由结构和各设备工种进行各自的设计。因此,结构和设备在设计过程中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角色,难以对方案的发展产生影响。绿色建筑是以“四节-环保”为衡量准则的,其对于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应对措施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而结构和设备工程师在设计中也应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完整的设计方案应该被看作为建筑方案、结构方案、设备方案和一系列生态要素控制方案的集成体,结构和各设备工种对于设计最终发展应该拥有更多的影响力。 4.2 选用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 4.2.1 传统技术的改进传统建筑技术已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生产效率上业已不能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技术的利用与改进,我们重点应放在合理地吸收传统技术中的精华,利用适宜技术构造方法、适宜的材料、适宜的形态方式等来进行适宜于环境的建筑设计。 4.2.2 “四新”技术的利用重点应放在合理的利用现代技术中的高科技含量,加大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利用;利用新的结构技术和工业化的生产方法;利用智能技术和加快建筑的智能化发展;运用新的设备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良。 4.2.3 注重运用生态设计手法生态设计中,阳光、空气、温度、湿度、等一直是评价环境状况的尺度。在适宜技术中,首先把生态环境的承受力放在第一位考虑,强化资源再利用和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利用、融合周边环境的同时,也通过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防止各种污染、保护环境等生态手法,保证了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4.3 优化绿色建筑设计模式 4.3.1 设计工具多样化要建立储存大量信息的绿色设计信息资源工具,如美国HOK建筑事务所编制并发行的《HOK可持续设计指南》就是此类设计工具的典型代表;此外要综合运用建筑环境性能分析工具等。 4.3.2 集成化设计绿色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门类、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设计过程就是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技术集成过程,同时还渗透着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靠多个专业队伍提供了技术支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未来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中,打破现有僵化的设计体制,增加相互间技术交流是大势所趋。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以良好契机为抓手 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再如:结合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借助教室内垂手可得的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痕迹。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此实验能很好地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三、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中学物理论文: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的意义研究 由于学生很少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诗句,心理上受到较强的刺激,同时产生了较强的好奇心,从而有了求知欲,为下面的新课教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果学生对大自然的光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对“多彩的光”产生一个美好的印象,对我们将要讲授的光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自主地带有目的性地探索与学习,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我们的教学任务自然就会在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中完成。 一、利用诗词展示物理科学之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不断地向人们展示科学之美的艺术。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也是如此,物理本身不是美学,要想使枯燥的物理知识从铅字变成闪烁美丽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物理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发掘物理科学美,展示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在物理教学中引用诗词,就会把一堂只有计算和概念的物理课变得生机勃勃,利用诗词展示物理学的科学美,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激发爱美的天性。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彭蠡湖中望庐山》诗中写道:“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描写了庐山的香炉峰早晨的一景:瀑布溅起的小水珠使照射到它上面的太阳光折射成彩色的光带———虹,这样的描写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同时也揭示了产生彩虹的两个因素:光和小水珠。 二、分析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练习中,以诗词作为题目背景,不仅会给人一种深层次的美学享受,而且通过赏析诗词,从中寻求物理规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从而深厚学生的文学功底,更多地体现教学改革的理念,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后两句,成了千古佳句,它不仅显示出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及高瞻远瞩的胸襟,而且带有很深的哲理性。它告诉人们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在此提出问题:站得高为什么能看得远呢?人能够看到物体或者物体的像,是因为有光线进入人眼的缘故,而光的波长很短,很容易被障碍物挡住,所以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由于人所处的位置很高,物体发出、反射或者折射的光线可以不受阻碍直接进入人的眼睛,人当然就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而“穷千里目”了。类似的诗句还有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些都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讲“光的传播速度”时,可以引用诗歌“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湿衣暂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它说明了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如在讲“光的反射”时,可以引用赵彦端所作的《谒金门》中的“波底夕阳红湿”,它真切地写出了夕阳倒映湖中给予人的主观感受。倒影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这也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现象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出现过。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教学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以良好契机为抓手 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再如:结合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借助教室内垂手可得的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痕迹。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此实验能很好地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三、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三育” 内容提要: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发掘物理学科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创设德育情景,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主题词:中学物理 德育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当然应该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它贯穿于学校的所有工作中。其中,占据着学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作为中学物理教师的我们,应努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掘物理学科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创设德育情景,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物理教材中的物理学史料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对科学技术的贡献,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 我国古代科技的卓越贡献,除了四大发明外,还有许多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战国时期,以我国着名的思想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对物理学的许多领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着有《墨经》一书,其中对力的概念给出了科学的定义,并给出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与近代物理学的概念一致;对杠杆的平衡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这个论述先于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平衡条件;对浮力的原理已有记载,并对物体的浮沉问题给出了物重与浮力平衡的关系,这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早200年;此外,《墨经》还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的观点和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的情况,《墨经》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着作,与欧基里德的光学论着相比较,不仅科学性强,而且要早100多年。又如,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有世界上最早关于电知识的记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了地磁偏角的存在,这比西方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才观察到磁偏角要早400多年左右。 在现代物理学史上,我国着名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为我国原子能科学实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早在1946年到1947年间,他在法国发现了铀裂变有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后来里奥?居里在他归国时的鉴定上写道:“我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近十年来在我们的指导下的这一代科研人员中,钱三强是最优秀的。”我国着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是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开拓者,被世界着名的航空工程家冯?卡门称为“火箭技术领域一位最伟大的天才”。此外,中国物理科学家在航天技术、超导体和超导材料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物理教师还应广泛学习,博览群书,以掌握进行德育教育的丰富素材和大量知识,特别是那些鲜为人知的材料和易被人视而不见的内容,从而了解更多的物理学家的生平,成就和轶事,积累生动的素材,如对我国物理学科和科技工作有过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的卓越成就。一定要为广泛宣传我国物理学家而积累大量素材,同时,也要适当收集一些世界着名物理学家的成就和他们的轶事,特别是教材中提到名字的物理学家。要突出他们的爱国心,坚毅不拔的精神,绝妙思维的方法等,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言两语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物理教学应使学生对此有所认识。大至宇宙星系、天体的运行,小到分子、原子和稍纵即逝的微观粒子的不断发现,无不证实自然界统一于物质。物理教学给学生讲授的正是各个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和物质的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结合物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如在讲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吸热与放热,电磁感应现象,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规律”教育,在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原子核内部正电荷的量变会引起物质种类的质变,这些内容可以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教学中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弊,增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地看待事物的能力;在讲光的本性时,对学生进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教育,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说明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为了解释光的现象,提出了微粒说,后来由于托马斯?杨和菲涅耳关于光的干涉,衍射实践,终于战胜了微粒说而确立波动说,这可以说是一次否定。但是,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量子说,认为光是一个一个不连续的光子,微粒说似乎又复活了,波动说遇到了困难,这可以说是一种否定之否定,但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飞跃,在这里光子已不是微粒说中的微粒。经过这种曲折过程,人们终于达到了“波粒二象性”崭新的认识阶段。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使学生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处理问题,从而把学生塑造成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三、道德品质教育 一个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形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诸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而物理教学则是形成良好意志品格的重要阵地。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实验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结合教学,有重点地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如英国科学家焦耳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经30余年实验研究,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法拉第刻苦 自学,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爱因斯坦敢于突破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框框,终于导致相对论的诞生;库仑扭秤实验利用相同的小球相接触而电荷平分的原理,巧妙的解决了电荷与库仑力相互关系的问题;居里夫妇用四年时间,不分寒暑,不分昼夜,不停地处理30吨轴矿渣,终于得到0.1克镭,居里夫人却因镭的放射线长期照射,不幸染病去世;诺索夫和助手利赫曼决心用科学实验揭开雷电之迷,利赫曼不幸被雷电击毙,诺索夫没被吓退,冒着生命危险,继续探索,终于成功;诺贝尔在炸药爆炸的浓烟中冲出来,已是满脸鲜血,他发疯似地高喊:“我成功了!”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优化学生素质,都会起到良好作用。 中学物理论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问题的探讨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学科,而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明确指出当前的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实验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来对物理这门科学进行具体地、明确地认知,观察和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也是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然而受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追求升学率仍然是制约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因素,也阻碍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之下,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及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及其意义 新课程标准是在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参与和实践。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积极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而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自然学科,正是基于这一特性使得中学物理与新课程标准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关系,一方面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知识和实验能力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可以说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物理教学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能够得到较大的促进和发展,实验教学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其所倡导的加强科学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物理教学的质量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自然学科,实验性是物理学的基本特性,正是这种实验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教学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对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为了适应当今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发展趋势所提出的教学方式,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改革手段,然而在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实施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不统一,由于受到传统的理论型教学的影响,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实验性物理教学准备不足,甚至为了应付应试教育从而对实验教学存在抵触情绪,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应用功能的发挥。二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由于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这对学生也提出的挑战,由于受到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禁锢,大多数学生的主体思维意识还未建立起来,多数是依赖教师督促的被动学习,学习主动性欠缺。三是硬件环境条件制约发展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施对学校的硬件水平和实验教学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学校的硬件水平难以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另外一些学校虽然具有实验教学的硬件环境,但在实践中却实施仓库式的管理模式,仅仅进行简单化和粗放式的实验教学,浪费了相关的实验教育资源。四是部分学校教学模式僵硬呆板流于形式,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的教学方式单一,例如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将每一步骤进行固定,不允许学生主动探索,学生很难进行主动参与。 3 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针对实践中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该研究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一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可以说要促进当前我国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转变观念是重中之重,这种观念的转变的主体不仅仅指教师,还有包括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代表的各个层面的行为主体的学生、家长和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让这个社会都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和相关理念的重要性,使其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二是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进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三是增加硬件投入以及重视物理实验的特殊性,政府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经费不足的学校的硬件投入,让相关学校有条件进行实验性教学。另外学校要重视实验教学,真正落实实验性教学,充分利用相关的实验条件进行教学。四是以学生为主体落实探究型学习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思考,独立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学习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总之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任重道远需要各方面努力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特点,为培养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发挥作用。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与素质教育—兼谈物理教材为加强素质教育所作的努力 在有关素质和素质教育的众多文章和议论中,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不尽相同。本文所谈的素质,主要指社会文化素质,即指人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文化科学知识、劳动生活技能、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等。社会文化素质是人通过环境和教育在后天形成的。本文所谈的素质教育,指的则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一、两种物理教育观 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尽管建国以来历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说法不尽相同,其基本目标都是要与其他学科和其他学校活动一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1990年4月第二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种不同的实践反映出来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教育观。多数人的作法实际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专业工作者,另一种则是力图使物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 1. 两种教育观对重点知识的不同认识 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分为重点知识、重要知识和一般常识。什么是重点知识?举例来说,一般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重点知识。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本)在高一和高三两次安排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按照现行高中课本,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和为这个定律做铺垫及随后巩固的教学约达七、八课时,若考虑到其后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及力学单位制时肯定要出现的有关第二定律的练习,所占课时数还会大得多。关于运动学的三个公式的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所需的预备性知识,例如力的分析,所用的教学时间也包括在内,所占课时会更多。至于高三总复习,这部分内容所用时间的比例就更大了。 高素质公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化的社会生活,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在什么场合会用到“连接体”等高中物理中这类典型问题。即使将来从事科技工作,如果不是去作大、中学的物理教师,恐怕也很少需要在这样的层次上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同志们认为,在中学的有限课时内,应该多学一些“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则是那些在物理学中影响全局的,掌握不好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的,也就是说,考虑得较多的是物理学科本身,而非公民素质的需要。 不适当地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使得我国物理教学内容过窄、过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英美的教育制度不像我们这样整齐划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学习物理课或者学习哪种类型的物理课。他们有若干物理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和很多种物理教科书,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可供师生选择。以美国一本有名的CONCEPTUAL PHYSICS为例,关于牛顿第二定律,书中只有一个由力和质量直接计算加速度的例题,章后也只有一个这样的计算性习题;但是这本书却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有空气阻力时落体的运动,包括降落伞的作用等实际问题,这类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却是我们的课本中所没有的,原因是这类问题派生于牛顿定律,况且由于中学数学知识所限,不能进行“深入的、定量的”研究。 附带说一下,英美也有一些旨在培养未来物理学家的中学物理课本,但是这些课本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定律、力的分析等老问题中并没有像我们这样下功夫,他们用全新的现代物理的观点研究物理学,其实这才是培养物理学家的道路。这个问题不在本文深入讨论。 2.对于应用性知识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两种教育观有不同的认识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生活,这一点没有争议。拿我国90年代的课本和50年代的相比,可以看到联系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大大增加了。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1992年颁布)规定的教学目的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和物理知识本身是同等重要的。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本文要谈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教育观的支配下,在课程、教材和教学中,对于物理课程中应用性知识的处理是不同的。 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包括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本职工作中的能力。教学中的应用性实例有多种作用,第一,给学生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第二,这些实例是一些示范,让学生看到,怎样使理论中的公式、条文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互沟通;第三,向学生展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我们制定大纲、编写课本和进行教学的人,大多是物理专业出身,在工作中常常不自觉地要把学生复制成我们自己,因此,往往把应用实例处理成诠译理论的工具,好像在物理学中只有系统的理论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不能全面发挥教材中应用性实例的作用。这种认识和在它支配下的教育实践是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 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把知识的应用规定为教学目的之一,为了贯彻这一规定,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中,编者尝试了从两个方向建立物理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过去的习惯是讲过一段理论之后讲一讲理论的应用,以说明理论的重要意义;现在在保留这种形式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向上加强了理论和应用之间的联系,即抓住了一些场合,从实际问题出发,向学生介绍怎样在实际问题中找出科学道理,以深化对于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解决问题。在义务教育物理课本第二册中较多地作了这种尝试。在这些尝试中,有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物理知识,如“生活用电”,有的要求讲清原理,如“热机原理”,有的要提及技术层次的某些考虑,如“能源和节能”。关于技术层次的讨论,需要说明的是,自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以来,编者力求改变长期以来流行的重科学、轻技术的倾向,在教材中努力体现这样一种思想,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例如在讨论燃料的 有效利用时,对比了煤块、煤粉和煤粒在锅炉中的燃烧效率;在讲到直流电动机时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换向器的作用。这些问题不涉及新的物理原理,但正是当年的这些“技术决窍”,推动了科学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提高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实例作基础。和现行高中教材相比,在用于两省一市的高中试验教材中应用性实例大大增加,在前四册的16篇阅读材料中,9篇是有关实际应用的。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练习和习题介绍了物理知识在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点和过去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希望老师们了解教材编者的初衷,充分利用这些阅读材料和题目,让它们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十分遗憾的是,在市面上众多的复习资料和习题集中,训练学生把物理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的题目几乎没有,它们很难在这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此外,目前的各种考试,命题时也不大考虑它们对素质教育会起到什么作用。在作者手头的7个省市近年的15份高中会考试卷中,没有一个实际应用的题目,这使得这些考试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难以进行正确的导向。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三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其命题一直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这个导向是正确的。 3. 物理课程与其他科学课程的关系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是综合的,人们为了教学的方便把它们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几门课程,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虑课程、教材和教学时,不能认为这种课程设置和内容划分以及课时分配比例是理所当然的和一成不变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几门基础学科中,它的研究对象最广泛,它研究的规律最基本。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无生命的,但是,生命活动却绝对不会违背物理规律。现在人们常说,21世纪是这门学科的世纪、那门学科的世纪,这是从某学科的发展前景来讲的。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出现了跃进式发展的学科,必然广泛地应用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科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学科的重要性不能等同于学校中课程的重要性。这里要回到我们的出发点: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在谈到中学的三门科学课程时,总是按照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顺序,而英美的教育工作者则相反,说起来总是生物、化学、物理。在问到为什么把生物课程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时,他们说,(按照西方人的观点)人最关心的是自已的生活,而人的身体 医学,人的食物 农业,都是和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所以社会舆论对于学校中的生物课程十分重视。他们的说法给我们一个启发:今天的中学生,包括能够考上理工科大学的那部分高中学生,他们之中将来从事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对于居民中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许多从业人员来说,到了下一个世纪哪门科学领先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周围的科技环境,适应技术化社会的日常生活,能够应付本职工作中不断进步的技术要求,有能力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成为某学科专家的潜意识转变一下,更多地考虑未来的普通公民切身的实际需要,那么学科的重要性、课时分配等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物理课程应该加宽知识面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物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过窄的物理学知识面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的其他教育功能。 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却难以找到,即使有,也往往作为选讲处理,多数老师不讲。相对湿度是一个常用的物理概念,夏天,人们对于温度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在技术上,许多仪器设备对相对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它在现行课本中只是一个选讲内容。现在,天气预报常讲降水概率,但是,作为应该具有较高素质的公民,有几个高中毕业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说出概率的含义呢?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看问题片面,以偏盖全,究其认识论上的原因,也和缺少概率与统计的观念有关。其实,作为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当然也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在热学和原子物理学中,关于概率与统计的问题本应多作一些文章的。 其他一些物理知识,如角动量守恒、多普勒效应、绝热过程,以及流体动力学的初步知识等,较高素质的公民是应该有所了解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包括在《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中。 基于以上讨论,正在两省一市试用的新编高中物理课本(必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了一定的努力。在尽力限定那些与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内容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以不同形式增加或加强了例如多普勒效应、电话磁卡、电话IC卡、高空气温为什么低、怎样测定古物的年代等与生活常识关系密切的内容。 课本的编写必须遵照教学大纲。由于在降低“主干知识”的要求方面无法加大力度,所以增加的内容也十分有限。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物理课尤其被认为“深、难、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进一步扩大物理课程的知识面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在于能否在正确的物理教育观的指导下较大幅度地降低“重点知识”的要求,不再在这些知识点上“深挖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物理课程“深、难、重”的问题,也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物理课程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服务。 三、必须加强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如上所述,公民的科学素质首先表现为具有较多的科学知识,此外,还表现为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觉悟和较强的科学精神。 1. 科学方法 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 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理论 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在其他领域,大至科学理论的建立,小至自行车、台灯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径都是相似的,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我国的物理课程一直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这次新编高中试验教材在坚持这个优良传统的同时又作了以下努力。 首先、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多次做了特别的说明。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作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需要猜想。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中,编者多次正面提到“猜一猜”、“可能”这样的词语,这在过去是十分忌讳的。 最后,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多次应用并正面介绍了某些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新教材中还渗透了使用仪器设备时把它们视为“黑箱”的思想方法。在使用多用电表和使用示波器的教学中,教材有意识地把它们作为“黑箱”处理,即不引导学生考虑它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只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两个界面与被测电路的界面和与使用者的界面。新设备、新电器层出不穷,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掌握它们的结构和原理,能够有意识地用“黑箱”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能力。 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近年来,方法教育已经得到很多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方法教育只能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不能把科学方法异化为新的知识点。这个问题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已经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试用教材以旁批的形式在适当时机指明某些常用的科学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门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对于不以物理学为自己专业的学生,某些知识的细节可能以后再也不会用到,但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却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在物理课程中不断探索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 科学觉悟 科学觉悟,在本文中指的是对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也指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 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材的编者作了一些努力来落实这方面的教育。过去的教材中关于科技成果的应用一般到技术层次为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和新的高中试验教材则在可能的场合把它延伸到科学和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包括资源和环境问题)。在高中试验教材的阅读材料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学史的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两套教材都用了一定篇幅讨论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质。这样的亲近感属于非智力心理素质,它并不要求人们对新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但是从内心里愿意接近它、愿意了解它,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用它。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对于新出现的微波炉、IC卡电话,以及过去的压力锅、电子煤气点火器等事物非常关心,有条件时总想试一试,这种作法未必出于具体的功利目的,似乎只是好奇,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亲近感。相反,有的人,特别是那些本职工作与科学技术距离较远的人,常常对于新科技成果呈茫然、恐惧以至排斥的心态。 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缺少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中学里的物理教育是有责任的。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学生学不会,二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自然会疏远物理学,进而疏远一般的科学技术。在课程、大纲、教材和课堂教学这几个环节上,不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律片面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内容,由于在物理学科体系中处于枝节的位置而不能在中学教材中入选。一门课程如果以这样的面孔出现,怎么能够使人亲近呢? 3. 科学精神 我们的国家曾是一个文明古国,但从几百年前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对于这个现象,可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不同侧面寻找原因。从文化传统上看,儒家思想在我们国家统治了几千年,在很多场合道德思维代替了科学思维。在民族心理的深处,重人情、重道德,轻逻辑、轻规则。与西方文化相比,不能不说科学精神有些欠缺。 不唯上、不唯书,不受传统观念的左右,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真正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要经受痛苦的观念转变。供试验用的新高中教学大纲在建国以来第一次把量子论和相对论列入教学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样的教育。 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重要的科学精神。新编高中物理试验课本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都十分注意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引导学生找出矛盾,展开课题。课本写得思路清晰、节奏轻快,本身就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有的实验在课堂上做不了,有的理论推导对中学生说来预备知识不够,或者有的推导或运算是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的,那么这些地方都有明确的交代,不丢失任何一个思维环节,也就是说,绝对不给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坏习惯。 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又一种科学精神。关于技术,除了一般理解的产业技术外,还有管理技术,包括使用符号的技术。在工业社会里,管理庞大的企业、管理复杂的社会,需要技术,它是产业技术的延伸。企业和社会的法制化管理,则是科学学科的公理化体系的延伸。科学教育不仅在传授科学知识,它还在塑造人,塑造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习惯。目前一些学校中,对于不准备升入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物理课教学不认真,除了应试教育在作怪外,就是对于这门课程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四、物理课程和美育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不仅是艺术类课程的任务,科学课程同样负有美育的责任。物理学作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把科学的和谐美、简单美、对称美和新奇美全面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供试验用的新高中物理课本中,编者在适当的地方已经用旁批的形式作了指点,目前还只是一种尝试。新教材强调了电学规律与磁规律的对称与不完全对称,同时以注解的形式指出磁单极子存在的可能性,意为向学生展示对称美与对称破缺的美。新教材加强了守恒关系的教学,这也是对称美的一种表现。目前,在科学课程中进行美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综合以上讨论可以看到,使物理教育(进而科学教育)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以及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这里既有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有考试制度、学校条件和师资水平等具体问题,还要考虑到巨大的教学惯性。这个转变必须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才能实现。因此,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科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实践与体会 如何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教育科研的重要问题之一。 多年的教研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有超前的意识,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落后的观念,进行大胆的探索,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遵循教育规律,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不断发现新问题,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987年我市参加了省教育学院中教部物理教研室组织的初中物理“教与学综合改革实验”,近十年来走过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的改革之路。??这项实验是1989年哈尔滨市教委评定推广的十七项科研成果之一。 1991年又被省教委评为教育成果一等奖,并确定为“八五”的重点课题。这项实验成果现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 一、实验目标 “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总目标是:让全体同学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下分两个目标系统。其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和德育目标组成。其二是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其核心是寻求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成功机会,以教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形成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原则 1.综合同步发展原则: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在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同步展开,既要重视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使这两者的发展同步。 2.循序渐进动态变化原则: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规律,设计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素质朝着预定目标变化。 3.学生参与与成功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气氛,给中、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4.反馈调节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获得自我反馈的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反馈信息,同时进行自我调整的习惯。 5.时效原则: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必须以45分钟课堂时间为基准。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从少留课外作业,到不留课外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改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实验阶段 1.预实验阶段:1987年7月到1988年8月,在这一年里组织各区、县(市)教研员和实验教师学习理论,考查和借鉴国内外各种教法的长处,设计了“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框架,边学习边研究,初步形成了进行教改的骨干队伍。 2.探索前进阶段:1988年9月到1990年9月,进行各种专题研究,边探索边完善。探索的问题有如何掌握学生各种素质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准备的内容、形式和程度的把握;参与的形式和质量;如何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等等。 第二阶段:探索提高、推广阶段 1990年到1992年,?对前3年的实验进行了全面总结,以实验点为基地,逐渐推广。要求在哈市的八区五县中,区区县县有实验点,这样就由原来的五个实验点发展到二十多个实验点,有的实验点从实验的有效作法中抽取大多数教师能操作的作法,推广到其它学科和班主任工作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个阶段:大面积推广并向教学常规转化阶段教改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全体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我市物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从教改所获得的丰富经验中提取易于被广大教师所掌握、操作性强的,使用有效的好作法,向广大教师推荐。这些作法是:(1)?用丰富多彩的鼓励形式,激励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言词和动作。 (2)针对学生的实际,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优异成绩,用以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产生可以学好也一定能学好物理的心理意识。 (3)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启发、点拨,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获取的过程。 (4)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是协作完成同一任务的关系。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有轻松自如的表现,促使并给予学生在积极敏捷的思维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5)在学生回答问题和观察实验时,教师要认真听取和参与,积极从诸多的反馈信息中发现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技能的缺陷。捕捉能使教学活动深化的机遇。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使双边的或多边的研讨话动自然而深入地展开,并得到完满的结论。 (6)对于希望让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教师要示范,然后学生模仿。教师要有训练意识。 (7)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组织阅读物理课外读物的读书会,做一些物理趣味实验,师生共同制作一些简易教具和学具,举办小制作展览和评比,举办物理小论文评比,组织现代科技讲座等等。 (8)采取多种形式的检查,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如抽查、同桌互检、自检,交流学习经验等。 经过近10年的实验,我们的体会是: (1)提高各区教研员对教改工作的认识是搞好教改,并使其深入发展下去的前提。在开展”综合教改实验”的前几年 里,仍有教研员认为不教改学生也能升学到盛市重点校,教改是花架子,摆样子。在有的区己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时候,他们仍按兵不动。当认识到“综合教改实验”的目的不是着眼于提高中考的分数,而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时,他们才真正参与到这项改革实验中来。(2)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的认识,是使教改在学校扎根并使其发展下去的动力。有一些教改实验出现短期行为,昙花一现,虎头蛇尾,追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在课堂上要摆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在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习惯的过程,不是教师一方就能左右、主观臆断的事情。所以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参与关系,是伙伴,是朋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能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引导、激发和点拨的作用,而不能有主宰、代替学生思维、动作的想法和行为。 (3)树立教改样板,可促使学校领导下决心进行教改。我市阿城五中,在1987年以前是教学的三类学校,学生入学后纷纷外流。自从1987年齐和老师参加”综合教改实验”后,出现一批教改成果。齐和老师担任校长职务后,又将物理科的教改成果,扩展迁移到其他各个学科,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五中由原来不知名的学校一跃而为在阿城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学校,流失生、外流生不见了,还有不少学生要求到五中就读。我们宣传五中的做法和成就,宣传齐和老师的精神和远见卓识,引起了社会效应,1995年哈市四十一中、五十三中等,由校长组织全校教师集体到阿城五中听课调研,吸取五中的经验和做法。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地进行本校的”综合教改实验”,现已收到良好效果。 (4)只有常规教学槁得好的教师,才能成为教改的重点试验点,才能出成果。我们在“综合教改实验”的开始阶段,只注意选择一般学校中的教学能力也一般的教师作为我们的实验教师。实践证明还没有掌握好教学常规的教师是没有能力槁教改实验的,更谈不上出成果。所以教改实验是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的事,吸取教改成果中的有效做法是广大教师的事。我们将教改成果转化为教学常规也是基于这一思想进行的。 (5)教改锻炼人,教改培养人,教改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哈尔滨市近五年,初中物理科评出的市级骨干教师共36名,其中有31名搞“综合教改实验”?,占86%,其他5名”教师也不同程度地搞其他教法的教改实验。近几年的省级公开课,东北三省教改研讨会公开课,以及省电视自聘请的讲课教师均为我们教改实验的教师。哈市五十三中物理组有四名教师参加“综合教改实验”,近五年其中有两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做省级公开课4人次,市级公开课6人次,有一人被哈尔滨有线电视自聘请为讲课教师,有一名教师的电教课被评为市电杯竞赛一等奖。 中学物理论文:谈中学物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 中学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论文摘 要: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日制义务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应实施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物理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物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放弃以前陈旧落后的思想和方法,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形势。 二、展示物理趣味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铺设良好的通道。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问: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等。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稳定学生对物的浓厚兴趣。 三、融洽的气氛,和谐的感情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处于这种状态中,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最易有光彩,见解最独到。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甚至一脸“凶像”,课堂气氛一定沉闷,甚至紧张。学生生怕惹着你,哪还有心思听课,更不敢起来发言。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怎会不活跃起来? 四、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由简而繁 请学生回答问题要因人而异,易、浅、简的问题请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回答,难、深、繁的问题由成绩好的同学回答。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什么样的问题由谁回答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让部分学生受到骄宠,部分学生又受到冷落,更避免让学生产生如果他答不上会认为你在故意为难他的误解。 不是问题的问题就不要问。有的老师就有这样的习惯:一上课,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就开始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第几课?它的标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呢?”学生说:“黑板上写着呢。”像这类问题就是明知故问,毫无价值,不仅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易让学生反感。 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要满足学生想提出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就必须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其有机会表现。这样,知识的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才是学生主动体验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即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错了或说错了,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师生共同来分析为什么错了,原因在哪里。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如果师生互动的气氛已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他们自己说出的正确答案比老师说出的答案还令他们记忆深刻,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甚至是争论出来的,所以更有意义。 六、加强实验教学 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实际操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可极大地增强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如“光的折射”这一节,新课引入时,我从课本后面的一个学生实验入手,在碗里放一枚硬币,先让学生的视线从碗口上方向下移动,直到刚好看不见硬币,此时慢慢向碗中加水,结果又能重新看到硬币了。在学生兴奋之时,问:“之前为什么看不见硬币?”学生回答:“因为光是沿直线的。”再问:“加水后却看到了,光还是沿直线传播吗?”答:“不是,传播方向发生了弯折。”由此自然导入到“光的折射”。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 ,选一位操作好的同学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七、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活动多是在自主探索或小组讨论情况下进行的,小组成员讨论时多为只有记录员一人记录,或无人记录。常常出现讨论时轰轰烈烈,过后却不知学习了哪些知识的情况。为避免这种现象,影响学生日后的复习与记忆,在学习阅读教材时,可要求学生用铅笔及时把批注写在教材内容旁边的空白处。在师生共同小结时,对于正确批注可保留,不正确的可擦去,没有写的可直接添加在教材空白处,以使今后复习回忆方便快捷。 中学物理论文:养德、开智、健体、审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研究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活动。从素质教育的功能来看,教学过程是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教学的价值在于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造就一代具有创造力的新人。素质教育目标下的中学物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一系统工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养德、开智、健体、审美的功能。 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 激发生疑 启发思路 鼓励组合 提出设想 解决问题 (设疑) (诱导) (释疑) (辩论) (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 。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中学物理论文: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思考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在教学中要尽量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使学生乐学”,而要做到“乐学”,就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启发情感、引起学习动机,增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以下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谈几点体会。 一、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乐学。在课重教学中注意情感交流。如果教师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的兴趣引向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给课堂注入活力。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则意味着讲课必须照顾到中差生,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要尽量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构成概念、规律的感性材料,且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表达。有趣的生活语言用到课堂也有助于理解。例如初中讲串联电路的联法,可以说就象“头咬尾巴”,串联电路的特点就象是“一条江河流到底”.在流动过程中电流不减小,而能量减小,导致电压降低.这使学生对电压的实质育了初步的了解。 二、搞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直观中获得”真知。课堂演示实验要目的明确,先交待清楚,要设置悬念,在实验中必须配以主动的讲解,形象的手势,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压缩空气引人仪实验为例,在做实验前简单交待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提出实验会产生什么结果?再以惊人的语调引起学生注意,在学生眼睛睁大的瞬间,迅速一压,一个明亮的火花引起一片惊叹。这时再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学生记忆深刻,学生分组实验要注意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分组时,让中差生日成一组,激励他们独立完成实验,尽量多指导他们.使他们逐步提高动手能力,注意在实验中培养操作的规范性,同时要多组织一些课外兴趣活动,例如小论文,小制作、智力竞赛等,这有利于培养技能和创造性,如我们要求学生做弹簧称,天平、电铃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珍惜学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表扬。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希望自己获得成功,得到表扬,学习上的成功喜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正反溃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适应学生智力的发展,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感受。注意抓住“主个一”(第一次考试,第一次回答问题,第一次实验)的分寸,对学生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以肯定、表扬。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物理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 四、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习的责任感。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单靠培养学习兴趣是不够的,要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习的责任感,才能把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下来。运用课后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伟大的发现、科技新成就等,使学生既开阔了眼界,又受到了教育。例如爱迪生的生平就使一个学习习较差的同学深受感动。结合教学我还讲过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看了大江截流的现场直播,我不失时机的讲了工地上的大型运料车、计算机控制中心等设备的巨大作用,使学生明白,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也将有新的飞跃,如果不认真学习,当个普通劳动看也不合格,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紧迫感。 中学物理论文:关于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美国着名的物理学家密立根曾说过:“科学靠两条腿走路,一是理论,一是实验,有时一条腿走在前面,有时另一条腿走在前面,但只有两条腿才能前进。”可见理论基础,与实验在物理的学习中具有同样的重要性的,但实验部分往往是在中学阶段的教师最容易忽略的部分。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使其逐步具备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中学阶段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这就使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成为中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适当改变实验方法 由于现在的学生思维开阔,以及现在网络的普及大量的信息都涌入学生们头脑中,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向学生学习,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含量,想出课堂试验中会发生的各种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就拿我们在初中学过的“吞鸡蛋的瓶子”这个很普通的实验来说。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的来完成这个实验:首先用镊子夹取一块酒精棉,然后将酒精棉点燃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恰当的圆口瓶中,最后将一个煮熟的鸡蛋放在瓶口。实验的现象马上就会出现,瓶口将鸡蛋一点一点的“吞”了下去。这个实验的目的在于告诉大家一个关于大气压强的原理:当瓶中燃烧的酒精棉消耗氧气的时候,瓶内的压强会随之减小,当瓶外的大气压高于瓶内的大气压时,就能将鸡蛋压倒瓶内。这个演示实验在教材上用了很多年了,也许有的同学在上这节课之前就已经了解或知道了这个实验,老师如果做到这里为止,那么学生可能就会感到很无趣,这使得老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不易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接下来的教学任务也会很难完。这就得需要教师多动动脑筋了。教师可以将前面的实验当成一个铺垫,而实验的重点可以放在后面,这是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问,谁能告诉我一个方法,可以将鸡蛋取出来,当然前提是不能将我的瓶子打碎,当然也不能将鸡蛋弄坏。”这里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最好能做到幽默有趣,故作神秘,掉足学生的胃口。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自己,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按班级的人数多少每组人一般为5—8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来阐述组内的讨论结果。教师应肯定学生们的正确想法,而错误的想法也应给予肯定,并指出其错误的原因。教师在最后将自己的想法接受给大家,在这里可以随意发挥,在语言上动作上幽默些,将瓶子倒过来,将鸡蛋尽量把瓶口密封,然后运足了气,对瓶口猛的吹气,迅速的移开,瓶子里的鸡蛋会猛地飞出,在做这个实验时用瓶子越大效果会越明显。最后教师再试着让学生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这一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们来总结原因。将老试验用新的方法做出来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主动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由原来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思考。一个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在课堂中的学生们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同时在和谐的气氛中也不知不觉的培养出了学生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 随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顺应当今学生的发展水平,新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普遍的实行起来,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了现在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能够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原来课堂教学中由老师进行的演示实验,现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式学习,由学生得出结论,总结出知识。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的去思维、探索和创新。然后针对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当的整理问题,并揭示教学目标。像初中物理大气压强那节课,书上有个叫“吹不出去的乒乓球”的课堂演示实验。教师总是会按照书上的要求从瓶口处使劲吹气,让学生设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是,吹乒乓球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如果不用力吹的话,会怎样呢?如果不是从瓶口吹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需要多加思考的地方,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解。但是,根据课堂要求的不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制简易试验装置,将废弃的矿泉水瓶剪掉一半再加上乒乓球,就可以完成简易的实验装置。然后让学生进行两到三人为一组的小组实验,让学生用所能想出的各种方法的去吹乒乓球。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学生会发现,用不同的方法去吹乒乓球,产生的现象各不相同。接着让学生试着猜想用不同的方法去吹乒乓球所产生各种不同现象的原因。然后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发散思维并大胆猜想,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引导,从而确定实验要探究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能力。 三.恰当运用先进教学设备 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具有局限性。安全方面:有些实验可能会使学生发生意外并造成对自身的伤害,又或者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对一起实验人员带来损害,为此,则会有诸多的实验要求,而一些难度较大或是需要珍贵仪器的实验就不会让学生亲自来做。客观方面。有些实验会因为需要的时间较长,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从而不在课堂进行演示,像布朗运动等。有些教师也会因为学校缺少实验所需的设备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用“口述”或“笔画”来代替。实验的效果方面:有些实验则由于实验效果不理想或很难成功等等因素,容易对学生所学习知识的正确性产生误导作用,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像机械波的相关演示实验。这事就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将实验过程直观的演示给学生。多媒体设备所演示的实验具有动画的立体效果、直观的各种图形、清净的相互交融等优势,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官享受,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容易的让中学生接受。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图表、动画音响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给学生以立体感受,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认知冲突更好的理解记忆知识。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某些试验中的环境及条件,将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它还可以将一些课堂演示效果不明显的实验,直观、清晰的展现出来,让学生更易理解,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物理实验更是物理课的魅力所在,并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且,通过实验,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 践能力、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形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规律等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要以学生为主合理的进行实验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适合当今社会的人才。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力学的教学法讨论 中学物理知识内容是物理学的初级层次.严格地讲,它的科学性、系统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它只是阐述了物理学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并不是十分严谨的物理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以力学、电学为重点.本文就力学部分的教学法谈点看法. 一、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 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揭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真分析教材. 1.力学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经典物理的基础之一.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为经典力学的栋梁.现行教材的体系是先讲静力学,后讲运动学,最后讲动力学.把牛顿三定律按三、一、二的顺序安排,第三定律放在静力学中讲授.这种安排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学习静力学时,有牛顿第三定律作准备知识,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有力的合成与分解作先行.通过静力学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的力学问题都要涉及物体的受力分析,所以静力学教学是最重要的基础. 2.物理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人脑的功能,通过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其它过程来反映客观现象的能动过程.物理思维就是运用思维的一般规律于物理学习、研究中所体现的具体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教材分析中掌握物理思维结构,就是要掌握怎样运用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推理、论证等)和思维的基本方法(比较、分类、鉴别、分析、综合、归纳、证明、反驳等)以便能更好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章“力”要重点讲清三种力产生的条件及力的大小和方向,为物体受力分析做好准备.力的三要素,在初中已经讲过,对质点来说不会发生关于力的作用点的问题,而对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果除了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外,还跟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刚体概念,但所说的物体都是指刚体.力的作用点可以沿力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一点而不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因此,与其说力的作用点是一个要素,还不如说力的作用线是一个要素.物体的平衡,用了“平衡”和“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等理想模型方法;“力的分解和合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二章“物体的运动”用了理想模型(过程模型)的方法.高中教材以初中教材为基础,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在研究物体在一直线上的运动以后,立即研究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有关概念、规律和描述方法.运动学是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各章的必备知识.对平面运动的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用了经验归纳方法论.虽然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但由第一定律推导出的一切结论都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这就间接地证明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当今的实验已能近似地验证这个定律,例如用气垫导轨实验,运动物体——滑块在水平方向可以近似地认为不受力,因而它近似地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牛顿第一定律有可能得到更加严密的证明.牛顿第二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在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动量守恒这几章中,主要是用了推理的方法.如教材中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借助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推导出来的.但应当明确一点,这是一条实验规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这此规律能够相互推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动量定理出自于牛顿第二定律,又异于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瞬时的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它可以按过程始末状态处理物体的动量变化,而不必涉及过程的细节.如果只考虑两个物体的孤立体系,把牛顿第三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就得到作用前后的总动量不变.我们可以用实验进行检验,牛顿也正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 “振动与波”一章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运用了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导出满足机械能和机械振动规律的新结论. 3.数学是表达物理学规律最精确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材的教学方法、结构搞清楚,才能达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在“力”这一章中,重点解决什么是矢量和矢量的运算方法问题.对物理矢量必须透彻理解,掌握其数学运算法则——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对“代数和”与“矢量和”进行对比,体会矢量的质的差别,从而自觉地运用矢量运算法则.在“物体的运动”这一章中,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并研究质点动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从数学角度分析这些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包括文字叙述、数学公式、函数图象等),再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 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中,牛顿运动定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能进一步加深对静力学、运动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为顺利学习机械能和动量铺平道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只有以地球和相对地球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系才是适用的.教材由分析物体只受一个力产生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过渡到分析物体受几个力产生加速度,以及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从而概括出能适合各种情况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F=ma.在公式中,力与加速度都是矢量,故此式是一个矢量式.牛顿第二定律概括了力的独立性原理(或力的叠加原理),即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应等于每个力单独作用时所产生的加速度的叠加——矢量和.在解题中,运用了正交分解法等基础知识. 机械能和动量这两章是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上,讨论力的空间和时间积累效应,从而引出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等概念.功和能将矢量运算变成了代数运算.教材从力对物体做功引出动能和动量定理,研究了重力、弹力做功的特点,引出势能的概念,得出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最后,从一般的功能原理阐明功的本质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作为本章的总结.能的转换和守恒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在讨论动量定理时,应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式是一个瞬时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应用它研究某一过程而不是研究某一瞬时,只有在t0时,才是相等的.实验是讲述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教材这样处理是考虑到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不是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得出的,而是一个独立的物理规律.而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没有具体给出,目的是避免学生只是死记公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应选用惯性系,物体的动量mv、速度v的大小和方向也与参照系的选取有关.应特别注意计算同一系统中各部分的动量不能用不同的参照系.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它需要力学、圆周运动、运动图象等知识作基础.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是讲清波的关键.建立振动和波的联系与区别,是突破机械波教学难点的关键. 二、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从物理学本身来看,它研究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例如功和能的概念及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又渗透在各个分科中.教学职能即要从人类知识的总汇中挑选最精华的,运用最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又要 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要重视知识的传授,离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穿力学的两条主线——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转换和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这两个定理、两个定律来源于牛顿运动定律,与牛顿三定律一起构成质点动力学的基本规律,是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围绕这两条主线,要深入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为这两个定理打好基础.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是在牛顿定律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定理或推论,它们提供的表达式与牛顿运动定律等价,可代替牛顿二定律的矢量表达式中的某分量式,而不是什么新的表达式.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也是反映自然现象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们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机械运动的范围. 2.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要培养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材,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物理实验是将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物理规律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它重现.做物理实验,必须满足于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如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测量仪器、正确观察现象、完整的读取数据、严格的计算,是做好实验不可缺少的过程.让学生按照上述过程有目的的科学训练,自觉地掌握科学实验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状况,避免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单调,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总之,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贯穿始终,使知识学习与智能训练融合于一体,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框架.所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力学体系的清晰图象,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攻克学习难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中学物理论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在中学物理教学的应用 摘要: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用于辅助教学,人机交互功能很强的教学软件。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文偿试着从多方面对多媒体课件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物理教学、观察和实验、表现力、演示、模拟 、明确目标、设计脚本、选取素材。 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这些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动画、静态视频、动态视频和声音等,这些媒体信息具有主动性和交互性。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教育教学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于辅助教学的人机交互功能很强的教学软件。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多数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真地概括、总结得出来的,人们无论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还是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实际,都离不开这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然而,单靠观察和实验,也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因为很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如关于分子运动及原子结构的知识,大气压强的知识,电、磁等场的知识,光、声等波的知识。这些物理知识所涉及的物质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就无法直接观察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等物理规律所描述的则是一种用实验根本无法验证的理想情况。 笔者认为,如果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与物理教学研究整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这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之所以如此,这也是由多媒体课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具体而言,它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和作用: (一)、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仅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可以对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和再现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将静态变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强大的吸引力。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内容,利用多种媒体技术,以其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特点强烈地刺激学生,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良好的交互性。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备课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也可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是在和计算机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计算机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内容,提供新的教学信息。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很难做到的。 (四)、省时高效。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和以前传统的“黑板 + 粉笔”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以其特有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使课堂教学更显直观生动,更加容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能够取得以前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形象、直观,扩展了每堂课的知识容量,在用到某一板书或板图时,只需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即可,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相当美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 (五)、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的自由传输,使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或教师能够同时拥有无限的信息来源,以便实现教学信息交流,资源的高度共享。 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物理教学,则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分别设计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课件。 1.演示型课件。演示型课件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功能,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功能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演示一些变化过程抽象、复杂,以至于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以解决教学中用其它手段难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例如,物态变化中的汽、液化,升华和凝华;光学中的反、折射规律,各种光学镜尤其是透镜成像的虚实及原因;分子的热运动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移动及电流的形成;磁场及其磁感线;发电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其它如声、光、电等各种波的传播等等。这些概念或者运动过程,通过计算机来显示动态图形和过程,从而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模拟型课件。模拟型课件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者理论上的“理想模型”,供学生观察,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这些现象与规律的本质。这种类型的课件一般设计成通过使用者控制事件的某些过程,从而发展到不同的结果。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利,而且克服了因各种条件限制而无法完成许多真实实验的困难。如质点力学,原子裂变,牛顿第一定律,行星运动等问题,都可以制作成模拟型课件来辅助教学。 3. 练习型课件。练习型课件是通过练习的形式来训练,做必要练习,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或能力。这种类型的课件通常是计算机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等待学生回答,当学生输入答案或做出回应后,计算机再判断正确与否,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反馈。例如,力学中的压强和浮力,电学中各种电路结构 、电路故障、电表读数变化,电功和电功率等知识点在物理上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如果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练习,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到好、中、差各种层面上的学生。若采用练习型课件既能节约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量板书时间,又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做有选择的练习。很容易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4.游戏型课件。游戏型课件是指利用计算机创造一种竞争性学习的环境,基于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将游戏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科学性、教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形、有声、有色地把授课内容形象地表述出来,而且能达到最佳 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去制作一件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呢?总体来讲,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关键的环节。 (1)确定教学目标。制作多媒体课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首先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例如:设计课件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还是解决为某一重点,难点问题;是为了帮助理解、加深印象、促进记忆,还是为了使学生正确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是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启发想象力,还是培养某方面的技能技巧等等。其内容的选取则要以教材为蓝本,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但又不能为课本所束缚,要充分增加课件的知识含金量。 (2)设计创作脚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交互性是由动作脚本的编辑处理实现的,在编辑脚本过程中,对很多演示和学生实验中需要学生特别重视观察的对象,如观察水沸腾前后水泡上升及相应变化情况,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关系等。就应该进行比较恰当的脚本控制:该停顿的停顿,该慢放的慢放。一定要让多媒体控制自如的交互功能将物理上重视观察的思想体现出来。针对如浮力,电功率等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重、难点知识的练习型课件,还得有很好的回放功能,选择功能等。总之,只有将相当于课件。 (3)恰当选择课件素材。多媒体教学课件优美的意境与和谐的旋律依赖于所选的课件素材。选取时应依授课内容而决定,选择的声音应该是比较真实并能与演示内容相关的声音; 选择的图片尽可能是画得比较规范的真实图片。自然真实的图片,恰如其分的声音,给课件增添的色彩远远不是靠几个文字或者教师费尽口舌的讲解所能替代的。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正日益提高,并早已显示出传统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将相对抽象,比较综合的物理教学内容用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呈现给学生,教学效果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中学物理论文:谈多媒体在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实验、现场模拟操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把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引入到全新的境界,有效地推动和改善了实验教学。但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妨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多媒体在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已这方面的认识。 1.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 1.1.辅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的示范性实验,它能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研发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演示实验中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见度不大,只有讲台附近的几个学生看得清,实际操作难以把握好。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演示实验很难成功,于是很多教师干脆不做实验,用“黑板加粉笔”的形式完成教学,这对学生的笔试也许影响不大,但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如果利用多媒体的放大、暂停等功能就能很好地解决该演示实验的难点。 1.2.辅助学生分组实验 1.2.1.实验操作的可视化指导 通过预置的规范操作,取代或辅助教师的口头叙述,更直观地讲解实验步骤。 1.2.2.强化实验重点 通过画面的布局、色彩、动画、音响效果、播放速度等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更形象、更快捷地理解实验,突出和强化实验重点。 2.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 2.1.对物理实验的重现和模拟 在普通物理实验中难以呈现的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现出来。像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爆炸等过程,通过动画使 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后再理解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就容易多了。有些重要作用的概念和规律在传统教学中只能利用一些图片或口头描述让学生进行想象的,如楞次定律中磁通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去想象磁通量的增加、减少及感应电流的磁场反抗这种变化实行起来比较困难,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如果用多媒体做逼真的模拟,就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这方面应用的例子还有原子弹爆炸、晶体结构、连通器原理、磁悬浮列车、激光、卫星运动轨道、通讯等。 2.2.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仿真各类情境,根据物理学的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可以最大限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例如,发电机与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等都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很漂亮的课件,运用视频或动画手段展示其过程,则可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帮助学生理解,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充满了学习热情。 3.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未体现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一种信息技术。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它当作单一媒体使用。例如,放一段录像,或放一段音乐,或打出一些文字内容。既浪费资源且达不到最佳效果。 3.2.过分依赖多媒体 3.2.1.用多媒体模拟演示代替真实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同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尽管用多媒体模拟可以带给人更加强烈的视听刺激,更为细腻的物理过程,更加直观的结果分析。但它不具有实物带给人的真实空间感、实验可信度、以及实验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如果简单地把演示实验搬到屏幕上就违背了认知规律,只有使两者恰当地结合,将其作为物理过程的再现、结果的分析、规律的总结等,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2.2.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实验,导致放弃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的现象,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严重阻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陷入了“多媒体万能”的误区。 3.3.多媒体相对滞后 运用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必须要有相应的课件。目前,现成的课件多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制成,而他们并非一线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在应用中,势必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对策研究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思考,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的作用是:“能做实验”的补充、“难做实验”的模拟,复杂物理现象的展示、抽物理概念的剖析、微观世界的放大、宏观世界的缩小。 4.1.比较清晰的宏观物理实验 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好实验,不能用“模 拟实验”来代替。但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科学模拟的基础上来分析瞬间实验现象,把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呈现出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如《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切割磁感线、磁通量的变化等都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很难理解、感受不深,若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再用模拟实验来分析导体怎样切割磁感线,磁通量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得到直观、形象的认识,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很容易就理解其中的原理,认清了概念的本质。 4.2.对中学不具备条件、不可能做出的实验或不可能在课堂再现的实验 应尽量利用视频资源来呈现,给学生一个真实感,没有视频的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科学模拟。例如《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中引入一段蹦极的视频比用计算机模拟更能让学生接受。再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就可以用一段湖面上两船相互作用的视频,而不一定要用模拟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 4.3.对课堂实验现象不够清晰,或不能完全定量进行的实验 可以用多媒体来模拟补充,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规律。例如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中库仑定律在教学中很难完全利用实验总结出规律,若在实验的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来模拟,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规律比填鸭式的硬把结论教给学生要好得多。 4.4.实验过程进行比较快的实验 有许多物理现象从发生到结束都是很快的。在教学中要想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就必须把这样的“快节奏”实验变为“慢镜头”实验,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平抛运动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可以通过改变物理的初速度来控制其运动的快慢,并随时用“暂停”键定格某一瞬间让学生仔细观察,还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物体运动的轨迹和它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运动的情况。 4.5.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借用计算机来处理实验数据,既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利用Excel软件来处理数据,把S和t的数 据填入相应的单元格中,由软件来得到S-t图像和S-t2图像。学生根据图像很直观的得到S、t之间的关系是一条曲线,而S、t2之间的关系是一条直线,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即使它再生动、直观、逼真,也毕竟是虚拟的,无法真正表达出物理实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因此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本身的重要性,明确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演示实验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代替物理实验本身,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做到适时、适量,才能体现其优越性。所以,凡是能够由教师动手演示的实验,以及能够通过改善仪器、改善方法就可以增强实验效果的实验,就一定要尝试改善,而不能单纯地依靠多媒体技术。 中学物理论文:谈中学物理中的电学 常听学生说物理难学,尤其是电学。其实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不都是学生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影响更大。怎样搞好电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说出来,以供参考。 1.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动、好问,喜欢实际操作,喜爱看不平常的现象,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多给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猜想教师事先准备的:玻璃、塑料尺、铅笔芯、盐水等,哪些能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光?每当验证的结果与他们的猜想相违背时,他们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学生探究的热情一浪接一浪,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物理的趣味性,发展学生思维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3.引导学生做好综合应用题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3.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40W”和“220V,10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V,40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1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3.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正确轨道。 例如,学生在做“电阻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后,两端所加电压为24V,如果R1=800,通过R1的电流为0.2A,求电阻R2”,由于刚学过欧姆定律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将每个电阻元件对应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罗列出来,并将它们对应的关系式或数值标出来,未知量用“x”标明,最后对照罗列出来的数据,应用学过的电学知识作答,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引路下,顺利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成功的愿望,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因此,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提问学困生,以免他们答不出来而处于尴尬的境地,继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要进行一些暗示,使他们在复习时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课感兴趣,觉得好玩,但是当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时,他们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电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了电学知识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观察电路,利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会读电表指示数,会根据家用电器铭牌上的数值,算出家中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等,同时还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到工厂和建筑工地去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物理知识。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与激发兴趣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乐学、会学;同时,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统一起来,实现优化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 2 0 0 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试论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趋势 论文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趋势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是: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消极倾向显现,研究不能全面发展;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今后的研究将更广泛而普遍的开展,并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证探索;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多种方式相结合,继续探索发展性的教育模式;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但由于学科建设和培训制度远远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不少人在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自理学知识培训的情况下便仓促上岗,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展开。 一、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问题 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尽管在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的历史短、起点低,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在研究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性研究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除此之外,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指导,从而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因脱离实际而价值不大,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缺乏科学指导而盲目运转。总体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水准不高,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现象严重,缺乏系统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2.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由于某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目前中国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都是借鉴国外现成的量表作简单的调查和一般性验证。在选择研究的工具上,国外常用的有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其中MMPI在近几年用得比较广泛;国内常用的研究工具大部分来自国外,主要有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16PF、EPQ、SAS(焦虑自评量表)、生活事件调查问卷等,最常用的是SCL-90。但是SCL-900的常模是1986年研制的,而且样本量仅为1388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类量表的局限性和可靠性也逐渐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 3.消极倾向显现,研究不能全面发展。首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倾向,导致研究不能全面的发展。如个别化倾向、医学化倾向、片面教育化倾向、万能化倾向等等。咨询和治疗上。使得研究工作越走越窄。其次,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有疾病的患者,用一些医疗的方式对待那些心理问题并不严重的学生。最后,一直都有学者在探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的问题。但研究者多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工具价值,没有把两者放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终极价值缺乏关注,在模式构建和机制创新上探索较少。 4.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已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而言,其研究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因此,有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主要为研究所和军校)的城市,当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能受到较多关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省市,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 二、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会日益深入和广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理论体系,指导实证探索。任何研究都要经历理论探索阶段,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不例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关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以及心理健康标准等理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这些理论建构虽说没有完善,但基本上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相信今后一段时期,这些理论体系将更加完善。正确的理论,必然要指导实践。目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逐步走上了实证研究的道路,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诸如个别、团体心理辅导或咨询、角色扮演训练、课堂教学、情景练习等不同方式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但这些研究成果还远远满足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的需求。因此,今后在完善的理论的指引下,实证研究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流趋势。 2.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格类型的人进行与之相关的教育。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及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年级军校学员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对大学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习与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学员则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与事业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三年级学员主要为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学员主要恋爱问题及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从年级看,四年级学员的心理问题要多于二三年级大学生;从地区看,农村贫困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全貌,针对他们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咨询和治疗,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结合多种方式,探索发展性教育模式。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要对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促进,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和良好地发展。面临着国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趋于整合的新趋势,当务之急应加强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积极开展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军校学员对挫折与生活压力的心理承受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军校学员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所以,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尽快从被动转向主动,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相结合,且以发展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使军校学员心理和行为问题能防患于未然或化解于萌芽状态。 4.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随着观念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会获得更广泛而普遍的开展,由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扩展到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另外,研究也将涉及到所有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有关的方面如: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精神疾病及生理问题、一般心理健康、转业、心理辅导及治疗、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人格特点等。不仅如此,服务对象也将进一步扩大范围,从学校逐步推广到社会,不仅重视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关注教员、家长及监护人等的心理健康,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和普遍发展。 5.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军校学员树立思想、确立“三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但部分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中存在问题,将对其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今后各军校应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军校学员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考察,探索军校学员心理品质发展与思想道德发展的有机联系以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优化及完善。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势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模式,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析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时体现在班级管理中 论文关键词: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调适 心理咨询 集体训练 论文摘要: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非常有必要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加强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 当代中专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技术、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中专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组数据:1、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2、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两万多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学科渗透、心理咨询、团队工作等。本文主要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践,就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注意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日程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磨炼顽强的意志,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2002年我所带的班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就业技能全校第一。全班总平均分485.7,超出高考录取线61.7分,(全校唯一一个全部上线的班),本科录取率4%,专科录取率97.5%均居第一。本科上线率居第二。我所教的计算机属于专业基础课的一部分,我班高考专业基础课平均分200.4,居全市第一,高于市平均分23.5分,现在所带的班在几次考试中均居前列,在就业技能比赛中均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所有这些成绩与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中专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得标准。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基于此,我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科学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二年级上学期时,高年级有位学生因父母离异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休学。后来,为了让她尽快从心理阴影中解脱,回到学校照常学习,校领导把她特意安排到我班,希望我能从心理的角度帮助她。最初她对学习和学校都充满了恐惧,她从不主动说话。非常胆怯。几天后,她请病假回家,连续三天没有到校。在我和家长的交流中,我发现她除了有一些生理上的不适外,更多的是心理不适。确切地讲是逃避现实,逃避生活,惧怕交往。当我了解到这些时,我果断地要求家长立即让她返校,并要求家长配合,坚持每天送她到校。同时我安排了班干部和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她的学习。我经常与她谈心。当我了解到她曾学过长笛时,在班会上,特意把她的家长请来,专门为她安排了一个长笛独奏节目。事后,她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在这么多同学面前吹笛子了!渐渐地,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话也多了起来,性格也活泼了许多,经过半年的训练她已基本恢复正常,找回了失去的自信,最后考上了大学。 心理教育在班级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班主任管理的一个必要的手段,希望有更多的班级管理者参与心理教育这个重要的话题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析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关键词:家校心育 协同开展 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试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探索 [论文摘要]文章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意义,探讨高师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现实意义,以声乐演唱与教学为例,对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师音乐教育 结合 声乐 一、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能高效而快乐地适应;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表现为积极性、创造性、人格统一,有行动热情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所说的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以上的作用外,还在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更好地完成高师音乐教育中技能课的训练,从而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当前社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提倡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指人在生活、工作、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关注其他教育的同时,必须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的功能。当今社会,体制交替、观念冲突、文化碰撞,人们的思想困惑越来越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的紧张,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感染和冲击着高校的大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能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的功能。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的功能能够引导人们从全局出发,珍视历史机遇,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中去。 3.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功能。当今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功能不仅能够引导人们加强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还能引导人们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排除心理障碍,积极看待人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及时排解其心理障碍,增强生活信念,启迪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他人、社会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排除人格障碍,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格是人际关系的产物,人格障碍是指人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常态发展产生人格变异,导致工作、学习、生活上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和疾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使这类人认清自身的人格偏差,逐步修正人格偏差,最终形成健全人格。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辩证地看待问题,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当今社会的青年一代在顺境中长大,承受生活打击的能力不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生活的磨难,掌握生活中的辩证法,恢复心理平衡,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4.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处理好人际关系。要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正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他人,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在交往中完善自我,提高整体心理素质。 (三)高师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结合的现实意义 要想做好新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工作,不仅要深入研究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规律、特点,还要深入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对做好新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工作有很大的益处,需注意以下两点: 1.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除智力因素外的一些心理因素,它起着牵引人们思想发展的方向和深度的作用。当今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智力因素,也需要较高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 2.个性型与合作型的统一。高师音乐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同时又要兼顾音乐教育的规律,针对特殊音乐人才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与社会的需求和群体组织需求相结合,有正确的合作观和群体创造意识。 二、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培育心理和谐,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一)心理和谐的表现及其规律 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其次表现为人与事的心理和谐;再次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是对外适应和对内协调,能够客观看待社会和自我内心世界,愉快接纳自我,承认现实。 (二)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培养心理和谐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整体素质。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培育人的心理和谐,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等。二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高师音乐教育要注重培养和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培育尊重他人独特个性、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和情趣的意识和感受。 三、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 (一)智力品质培养 智力品质是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操作系统。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的能力的大小主要看其智力结构的质量。高师音乐教育者智力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和问题进行加工能力培养。高师音乐教育者要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影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二是传递教育影响的组织管理与语言能力培养。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包括确定集体目标和计划的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思想教育能力;语言能力培养要培养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二)情绪情感品质培养 情绪和情感是心理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成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有自发性因素,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控制。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情绪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使其懂得情绪情感产生的机制、特点、功能及表现特征,了解自己情绪情感发生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注重理智感、美感、道德感等高级情感的陶冶。 (三)需要与动机品质培养 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意识到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对一定的客观事物的追求;动机是激发或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的心理动力。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与动机品质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使其了解需要与动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自己的需要层次、需要结构、动机水平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影响自身的需要与动机水平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掌握运用需要与动机理论来努力提高自身的需要层次与动机水平。 (四)自我意识培养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自我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懂得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理与过程,了解自我意识发展对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提高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修养能力的提高,善于利用自我意识,实现自我调控,保持心理健康。 四、高师音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以声乐演唱与教学为例。声乐课以及由声乐课派生出的声乐作品赏析课、声乐教学法等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主干课程。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人们重视歌唱中的各种技能技巧,往往忽略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影响。 (一)生理心理学原理与心理健康在声乐艺术中的应用 1.歌唱时对声音的感知。声音是听觉的艺术。人对声音的感知取决于声音的四要素:音高、音量、音色、音值。人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是凭借听觉器官接受声波刺激所形成的整体听觉印象形成的。听觉印象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听觉,是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直接感受;一种是内心听觉,是指音乐家在想象声音或各种声音的配合时在音乐概念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听觉印象。初学声乐的人在歌唱时自己听到的声音往往与别人听到的声音有很大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声音传导的路径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有经验的教者会耐心鼓励和引导自己的学生学会分辨好与坏的声音,进而建立自己的内心听觉。 2.歌唱中的音乐想象。音乐想象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与感知觉、意象、联想、思维、情感及意志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主观积极的心理活动。歌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时首先是在头脑中把歌声和具体音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清晰明确的意象,通过思想上预想的活动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和连续贯穿的表情。 (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歌唱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1.消除歌唱中的技术障碍与心理障碍。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和行为能力。歌唱技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对于技巧而言,有人经过几年的大量、刻苦的练习能运用自如,而有些人虽然经过大量的练习却无法解决声乐技术上的难点。这些难点之所以不能消除,笔者认为,心理上的障碍是主要原因,它导致在练习中调节失控,进而出现技术问题。 2.培养良好的歌唱。一是日常技术训练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发声器官各部分肌肉都处在平衡协调的积极状态,日常技术训练时要心情平静、精神集中,要把平时练唱当成最愉快、最舒心的事情,内心充满自信,不被技术方法所吓倒,充分相信自己,切记在练习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二是登台演出的心理状态。对于歌唱者来说,初次登台大多是在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大打折扣,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了,本来很熟练的曲目却出现“卡壳”。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怯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怯场”并不是普通意义所说的上台紧张,而是指一种极度紧张的病态,如不及早纠正将会产生很严重的负面结果。解决办法首先技术要过关,要想在台上有充分的自信,台下必须把自己的技术练得有相当水准,只有掌握了较为精湛的歌唱技艺,才会在台上镇定自如,获得预期的演出效果。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演出态度,有些人在演出前个人思想杂念太多,总是处在患得患失的情绪之中。要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歌唱态度,消除自卑感,消除患得患失的思想,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自我中解脱出来,保持心情愉快,松弛神经,去除恐惧,这样才能获得一个良好的演出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拓展训练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拓展训练;心理发展;开发与设计 论文摘要:通过拓展训练的阐述,使人们了解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拓宽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 拓展训练是一项集求生、惊险、刺激、娱乐、教育于一体的极限运动。现在这项运动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各级学校所喜爱,并有了专门的训练内容和方法。对在校青少年进行针对性的求生意志、信念、欲望的训练,帮助受训者克服恐惧心理、坚定求生信念、建立团队精神,拼搏进取,以无畏精神更好地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拓展训练给学校体育改革以深刻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在野外生存训练受到很大限制的情况下更具意义。它借助于身体练习达到促进心理发展的目标,使身体练习原有的隐性功能“显形化”,其效果显而易见,而这一点正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之一。正在试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心理健康”这一学习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如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等。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很好实现体育课程在心理健康领域制定的学习目标,深刻认识和理解拓展训练在促进心理发展方面的特殊价值和实现这种价值的条件,具备设计、创编拓展训练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本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拓展训练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North etal,1990)。因此,本文认为,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度、趣味度是引起心理负荷的主要外部条件。训练对象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协同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正如Sonstrotm所说:“锻炼可以提高自信心,降低焦虑水平的途径之一就是参与者能够胜任某中任务。”这一观点与班杜拉的自定效能理论是一致的。班杜拉认为,人们完成了他们认为是较为困难的任务时,其自定效能水平就会提高。对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来说,锻炼是一件困难的事,如果他们能够使自己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种感受将有助于打破抑郁、焦虑以及与其他消极心境状态相关联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认为,有一定困难和危险的拓展训练手段,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和有趣的训练方式能引起较强的心理反应,能对训练对象在动机、情绪、意志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只有在承受负荷的情况下才能逐渐成熟并得到发展。如果训练对象在心理上无任何负荷,无法引起较为强列的心理体验,只是在机械地重复动作,那么,这种练习就失去了其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二、拓展训练对促进心理发展的价值 从上述拓展训练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可以看出,没有一点困难和危险,不需要合作和缺乏趣味的练习,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身体发展的作用,但促进心理发展的价值却不会太高。身体练习只有具备适宜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度和趣味度,才能引发心理负荷,促进人的心理发展。 1.拓展训练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自觉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意志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人们的意志具有不同的品质,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应指向与进步的方向和具有崇高的社会价值。意志品质应由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组成: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以及精力与毅力。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决定了练习者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有一定困难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训练具有较好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特殊功效,可增强训练对象自尊、自信,促进训练对象具有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有利于自我观念的形成。但如果难度太大,超出了练习者的能力所及,就会挫伤练习者的自信和积极性。因而,只有练习的难度略高于练习者的现有水平,才可获得较好的参加内心理发展的效果。 2.拓展训练可以培养训练者的勇敢精神。训练的危险度是指训练对象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脱手、跌落等危险性的程度,它对训练对象的勇敢精神是一种挑战[1]。拓展训练过程中,训练者往往需要克服各种器械或其他障碍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容易产生恐惧感,这就要求必须克服恐惧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表现出勇敢精神。但训练者战胜恐惧,完成了一个具有危险性的动作时,他会有信心倍增、重塑自我的感觉,有危险的动作还可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产生前所未有的体验。当然,选择和设计具有危险度的练习一定要有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练习有危险性但却不会产生危害。 3.拓展训练可以培养训练者的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来说,自信心是最为宝贵的,它是个体获取成功和不懈努力的基本保证。缺乏自信心往往表现为害怕失败、消极对待、怀疑自己。真正的自信心不仅仅表现在认为自己是一个胜利者,也不是只有在成功时才具有,在失败时自信心是最宝贵的。真实的、稳定的自信心就是在这种成功和失败中培养和形成的。拓展训练以其独有的形式,使训练者互相鼓励、互相影响,从而使训练者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影响,从而使他们建立在从事任何事时都要始终充满自信的坚定信念。 4.拓展训练能够培养团队协同精神。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令人愉快的社会交往,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人际交往离不开互相信任,互相协作的精神。拓展训练的大部分项目如直体后倒、攀天梯、互相攀岩等都强调互相协作、互相信任的团队精神。在训练过程中,团队各成员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作,彼此为对方提供有利的条件,相互受益,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依赖,都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使自己的活动成功,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这样就会使团队成员对自己的活动感到满意,并彼此产生好感进而互相信任。因此拓展训练对协调人际关系,培养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良好作用。练习者会在集体中享受到助人与被助的快乐,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与合作的愉快并增强相互信任感。 三、怎样开发和设计拓展训练的内容 拓展训练在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维学习目标上是有差异性的,并非所有的拓展训练内容都具有等效的价值。如果我们有侧重地确定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心理健康领域的内容,我们就应该有侧重地选择那些有一定困难度、危险度、合法度和趣味度的拓展训练内容,同时,我们还可以设计,创编具有促进心理发展价值的拓展训练内容。 1.创设合作情景。拓展训练多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这种群体多向性的人际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在创编拓展训练的内容时,对训练者提出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动作的要求,创设合作练习的情景,可以有效提高练习的合作度。如要求全组同学相互配合用自体或器材组成某种图形,在特定的约束下共同通过一段距离;两人一组在合作下完成某种动作等。 2.增加情景暗示。有些拓展训练只要增加一些情景暗示,会使训练者充满兴趣或产生某种新奇感觉,从而使训练更为惊险刺激。如进行攀天梯或互助攀岩以及在平梯上作悬垂行进等内容的训练时,训练者暗示训练对象:你们现在是在通过万丈深渊,一旦失手就会粉身碎骨。此时,训练对象的心情就会大不一样,训练所具有的心理负荷会有所提高。 3.设计的训练内容应具有非常规性。所谓非常规性动作就是不符合人们日常动作习惯的动作,如手倒立等。非常规的身体练习会使训练对象产生恐惧、刺激的感觉,从而对训练对象的勇敢精神和自信心发展产生影响[2]。如在单杠上做“挂膝倒悬垂”、“跪撑”,在跳箱上做“跪跳起向前跳下”以及“拓展练习”中“向后背摔”等。需要注意的是,非常规动作并不一定难度很大,“向背后摔”一点也不难,却能引起练习者强烈的担心和疑虑,产生较好的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4.变换训练的形式。变换训练形式可使训练对象产生兴趣。人们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容易产生探求的欲望,有兴趣可以使练习者注意集中,情绪高涨,产生愉悦的心情。如队列队形练习中的队形变换、跑步的路线、徒手操的动作、练习器械的特征、游戏的规则等。变化可以出新,出新才有魅力,一成不变的训练是不会让训练对象有兴趣的。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 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中有20% 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能主动到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的学生却只有l%~2%,与有20% 左右的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相比较,相差甚远,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政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其思想,进而指导其社会行为。两者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相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和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两者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使他们成为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事实上,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往往与其心理素质特点有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从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的老师以及各级学生工作干部与全校学生进沟通的。在工作中,培育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培育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也没有截然分开。实践也证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变“等学生上门咨询 为“主动登门诊疗,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育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效果。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关键是找准结合点,把握结合度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如心理负担、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等。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上,不能在更高层次上给大学生以引导,指明方向,其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关键是要把握好结合度。对心理、精神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认识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对因这两方面因素交织而产生的问题,可以从心理方面切入。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同时。也必须看到,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非思想性、非政治性、非道德性的纯心理的问题。对此,应从心理的特有规律出发去观察、分析症状。对症下药。不宜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要给予热情、细致的关心,了解他们致病的原因,主动与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反映情况,配合心理治疗,在灌输正确思想的同时,有的放矢,帮助他们排除致病因素,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结合。对此,存在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把火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发展中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对这一类问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把两者真正结合进行,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态势,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奠定基础。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应变能力不强,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经济上攀比引起心理失衡,性心理适应不良等。① 环境应变问题主要在新生中表现突出。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部分学生失去了在家独住一间房和看电视、上厕所、洗澡等不用出家门的优越条件,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导致出现了适应困难,感到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种种神经衰弱症状。这类问题,在学生走上实习岗位时也会有所表现。②自我认识失调,主要是指一些大学生在中学时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邻居、亲友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这种优越感消失了,面对众多比自己强的同学,加上自身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上一有波动就出现自信心下降,甚至产生自卑感、失落感。③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沟通不良、性格缺陷、缺乏社交基本态度与技能等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引发人际冲突的状态,而陷入孤独、逃避、自我防御的境地。④经济上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主要在贫困生中表现突出。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在吃、穿、用等方面差异很大,需要用钱和家庭无支付能力的矛盾冲突导致一些贫困生心理失衡。⑤性心理适应不良主要指由于缺乏科学的性知识,性冲动与性压抑的矛盾冲突导致性心理失常以及恋爱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据此,应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相应措施。(3)分面、线、点施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落到实处。面上教育,就是针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结合实际适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所有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维护和增进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认清心理咨询的性质、任务和服务范围等。宣传普及活动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广播、校报、墙报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集体公开咨询活动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当产生心理问题时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能自觉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线上教育,就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等活动,在积累学生个性资料的基础上分类处理,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跟踪把握学生心理波动变化轨迹。建立动态的。思想心理模型 ,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科学、扎实。点上教育,就是个别的心理咨询活动。它要求心理咨询员认真听取前来咨询学生的讲述,准确地认同其内心体验,积极响应其讲述内容,推动其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与挫折,并通过适时的自我披露相关经历增进与前来咨询学生的情感联系,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别谈心活动溶为一体。 4、实施家校沟通 ,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绝大多数家长虽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但往往偏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其政治、思想、道德、心理诸方面的健康。从而使得一些政治上无所追求、思想上不求进取、道德上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心理上有轻度障碍的大学生发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更得不到及时教育与治疗,给社会、学校、家庭都会留下一定的隐患。实施。家校沟通 ,就能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佳。 5、建设一支训练有素、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同学生接触,对学生中各种问题最了解。给他们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然后以他们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有机结合. 同时,应适量从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调一些人员充实这支教师队伍,对他们补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逐步培养、建设一支既掌握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又掌握心理咨询基本知识技能。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进而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6、摆正位置,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在医治大学生心理精神疾病的同时,有责任向学生指出更高的目标,培养他们确立更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具有导向作用,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削弱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两者的位置不能颠倒。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析 摘 要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的一种尝试,它是公办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与社会资金的有机结合的产物。就我国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加以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体制 1 引言 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比其他普通大学更为重要,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关于沉重的学费和那不堪一击的文凭,这种心理负担从他们选择独立学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接着,就伴随着他们度过几年的大学生活,直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面对如此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的学生怎么有足够的经历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呢?所以,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行。虽然独立学院近几年有很大的发展,但它还是处于摸索实践阶段,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比如说,如何在独立学院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案。 独立学院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同于普通公办学校学生,没有国家和政府在经济上的帮助,不能享受各种优惠待遇,得不到全社会的认同,但他们也不同于一般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学生都经过高考,并且分数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通过正规录取手续入学的学生,他们在很多方面比民办学校学生有优势。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针对那些有心理疾病的同学,而应在全体学生中进行,让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据调查,有超过半数的独立学院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卑、焦虑、困惑等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给学生的精神蒙上了阴影。 独立学院学与普通大学生最大的不同点就正在于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因为高考没有考好,在被逼无奈时才做出选择的,这成为他们心灵上的阴影,因为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他们就感到沮丧,对未来没有信心。 在大学里,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我们更要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学会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用一种极端的方法去思考问题,遇到事情一定要冷静,切忌义气用事,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的学业息息相关,心理上若存在问题,其他各方面势必会受到影响,在独立学院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不能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常会感到焦虑、恐惧、烦躁等。为此,文章对此进行了探析。 2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生活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接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熏陶,家庭的不和谐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据调查,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较正常家庭孩子多得多,家庭生活的无序、父母态度的粗暴,极易导致孩子形成自卑、粗暴的性格。另外,独立学院独生子女较多,无论家庭条件的好坏,都会受到父母的爱护,有的甚至是溺爱,导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办事情没有主见,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2)学校原因。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还不完善,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在客观上给学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学生自己不能溶入大学这样一个环境,缺乏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个性,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3)社会原因。独立学院作为社会上的新生事物,还不能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由于人们对独立学院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独立学院本身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所以独立学院在社会上并不被人们看好,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就业等很多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是歧视,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充斥着大学的校园,对那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之大学生涉世未深,在社会经验、个人修养等方面还有一些欠缺,不能有效地抵制歪风邪气的侵蚀,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心灵扭曲,从而误入歧途。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应当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状况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独立学院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会对学生的人格完善、情绪调节、习惯养成、人际交往、自我意识,以及处事态度等大有帮助。 3 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那些比较自卑的同学要引导他树立起做人的勇气,相信自己能行,对于那些比较暴躁的同学,可以和他们心平气和地谈,让他们从无数次的心平气和中也学会忍让。 (2)通过讲授一些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比如说如何判断自己心理是否健康,如何人际交往等等,更重要的就是让同学们学会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并且要形成自我调节的意识。 (3)在基础知识了解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测试加以巩固,并且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接着让他们试着去解决,从而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4)另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下,学生们的个人修养会不断提高,心态也会表现得比较平静。 (5)扩大宣传,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4 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1)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不久的将来要独自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竞争,人格是人心理行为的基础,它会直接影响 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优良的人格是必不可少的。 (2)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只有知道了怎样的心态是健康的,知道如何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陶冶自己的情操,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参加活动还可以增加与同学的接触,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4)在独立学院里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当学生发现有心理问题时,可以随时进行心理咨询,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析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游戏 论文关键词: 游戏 学前儿童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 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自身的特点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和要达到的目的有着相似性和统一性,使游戏成为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认知、语言、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儿童的身体和思维都还处于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认知思维和语言能力都还处于一种不完善的状态,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展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游戏能有效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既给学前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快乐,激发其自信心、幸福感、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心理。 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引发的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它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对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应该重视全体学生,并全面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不是象以往只注重个别学生及其心理问题。除了以积极视角、主动态度之外,还要用积极的途径、思想来培养受教育者的积极心灵,最终实现积极健康心理教育目标。 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给学前儿童播下了积极心理的种子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思维、语言、动作、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重视儿童智力和身体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儿童其实也是有烦恼、有忧愁的,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而且童年期的心理问题也同样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主动、预防,所以对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重要。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学前期得到重视,如果在学前期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理念的指导下给学前儿童播下积极心理的种子、注入健康心理的疫苗,将会对个体的整个人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在游戏中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3.1 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方面,虽然幼儿神经系统在学前末期已经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其大脑皮质机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发展到完全成熟相比,他们的皮质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而是不宜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的。认知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只是初步发展。儿童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使得儿童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时主要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即表象来进行的,很少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因此要幼儿凭借概念、判断或推理来认识、把握事物是很有难度的。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枯燥抽象的事物上,而其认知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这些心理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对幼儿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宜用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去简单传授。能有效开展幼儿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游戏,幼儿好奇、充满想象和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周围环境去实现某种意愿的冲动等等都让幼儿对游戏特别青睐,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体验又能帮助他们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健康人格。 3.2 学前儿童青睐的游戏 作为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就曾肯定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指出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罗素也曾经提出要使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幼儿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 学前期幼儿的运动和言语能力发展迅速,他们已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做各种运动,还能说一些连贯的较准确的言语。但他们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虽然渴望参加一些成人活动,却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束缚,而游戏恰好为幼儿的这种渴望创造出一个不受约束的可以供其体验的世界。体验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对待世界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幼儿正是在游戏中用体验来认识、理解和把握外界事物的。在游戏中,幼儿体验着自由性、体验着愉悦性、体验着创造性,感受到兴奋、幸福、无拘无束。 3.3 游戏与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认为游戏是幼儿发泄情感,避免损伤的出口。游戏能使幼儿摆脱现实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不能实现时,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并帮助他们在主观上实现欲望、避免抑郁。而埃里克森从新精神的角度分析游戏的作用,也认为游戏是幼儿情感发泄和思想表现的健康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他们的精神创伤。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选用游戏的方式符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求,孟万金教授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游戏正是一种有着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它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儿童的自我参与,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其中的喜、怒、哀、乐幼儿都是以一种愉快、乐意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体验着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游戏是令幼儿体验到自由、愉悦、创造与自我力量的活动:在游戏的王国里,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却了外在的强制与压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自由表现,自如发挥;他们在游戏中无论是兴奋、激动还是严肃、愤怒,都毫无例外地感受到愉悦;摆弄游戏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与伙伴的积极活动及相互的影响,都使幼儿体会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创造的体验。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初步探讨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健康人格;情感体验;行为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在幼年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心理素质脆弱,必须对他们进行心里素质的培养,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等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养成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的好习惯,为此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实践中对德育内容的拓宽,是对德育对象的深刻了解,同时也是时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种标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进行正常的判断和推理;二是要有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与周围人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了解自我,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为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把自身融于集体之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应环境的改变和所遇的各种困难。 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2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3.2.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3.2.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3.3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3.3.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 3.3.2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3.4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3.5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我们应该努力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试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 论文摘要:当人类尽情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福祉时,人类的生活却越来越非人化。“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全面消退,表现在教育上,如为了让孩子将来多挣些钱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我们正在残酷地剥夺孩子的童年,将他们金色的童年消耗在繁多技能的学习和习题的演练中。教育中的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分数挂帅、文凭至上等功利主义思潮盛行,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民族使命和人类前途都被消解在日益膨胀的个人私欲之中。孩子们出现的人格缺失、心理失衡、情感荒漠等现象越来越让人揪心。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人文精神 拜金主义 科学技术 物质欲望 功利主义 社会责任 道德伦理 人似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人文精神! 有不少学者指出,我们都是在一种缺乏人文关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开始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一直如此。在学校教育中,虽然我们也开设了文史哲艺等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但不少老师迫于升学压力,把人文学科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来应付考试,而科学课程如数理化生等又专注于理性逻辑思维的训练。这两类知识在传授中都忽略挖掘知识的深刻内涵而成为空洞的教条,也就失去了价值导向功能和启迪益智的功能。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自由。成长于这种环境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在整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使学生从小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其健康成长?如何让人文精神教育重回校园?我们认为,除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程利国教授认为,在心理科学中,人文精神应该优于实证精神而居于主导地位。“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心理学,不单单要通过实证的手段去获取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精神生活的质量,让人们感悟到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在当今世界,关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需要、人的创造力、人的自由解放和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已日益成为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聚焦点。这些聚焦点,正深深地嵌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折射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肯定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实践准则和评价体系。它既包含狭义的科学精神中所存的求真、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又包含狭义的人文主义中的求善、求美、自由、本真的超越精神。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它追求一种“全人化”,它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就不知该走向何处;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可见,任何时候缺失人文精神,必会丧失人所应有的一切生存意蕴。 人文精神关注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人文精神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一种德育观念,一种教化倾向,这是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与德育,无论在内容方面(如怎样做人),还是在形式方面(如教化功能),都是直接相通的,甚至是直接同一的。德育作为育人的一门学问,是对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正是德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建立的现代德育更强调的是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即在思想政治品德等部分德育精神之外,还要包括非认知心理因素,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格,如善于适应环境、承受困难,开创精神,善与人处等。要让学生具有端正的志向,健全的心理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才能。实现这些培养目标仅靠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必须用人文精神去化育。这些,都涵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 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和实践人文精神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发展整合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素质。它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 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各成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身就具有发展的功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一种发展的理念,提倡全人发展,全体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潜能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帮助他们度过成长中的危机,为其终身发展和最终的自我实现奠定内在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具有为人服务的倾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具有辅导者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体现了民主、平等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丰富与充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精神心灵的需求与人格发展的需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地实践人文精神呢? 1.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 人文精神以人为最高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把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视为价值世界的核心,强调人是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一个社会要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发展人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人们的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就无法贡献自己一份独到价值。所谓个人的个性发展,即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而又富于真才实学的人,它是个人独特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天资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教育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学校中,要建立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强调教育民主,强调尊重学生;要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教育工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使个性不断完善。 2.强化养成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 养成是一个非认知心理过程的内化过程。教育者要重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强化学生在其非认知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完成作用,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养成”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文环境作为无形环境或隐性文化在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精神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无形的、不易形成,形成之后又不易消失。人们都有这样的一种经历:在一个优美、整洁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爱惜周围的一切,文明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只是接受暗示的能力有差别。正是这种人类个体普遍存在的品质,才使得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挥作用,更有助于内化。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使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环境、充满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优美的艺术、意味深长的语言、优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都可以使被教育者带着快乐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受到教育,逐渐养成一种人文的自觉。 3.树立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平等的精神。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这一内涵时,首先应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个性,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严格界线,用一颗平常之心、平等之心与学生交流。“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能使学生乐意亲近并视之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学生在教师人格唤醒与鼓舞下,能逐步确立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表现出智慧的进发、道德的判断和审美的追求。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言行可以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民主、平等的教育精神如何体现,尊重人的价值如何权衡,如何为人处事,如何看待权威。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追求民主、平等,追求真善美,养成人文的自觉等方面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析高校保健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保健体育课 心理健康 特殊群体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一、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保健体育与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教学是通过对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等有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懂得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引导学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由精神压力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和躯体性不适反应,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处置,以便达到指导青少年讲究精神卫生、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心理变态。高质量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可以改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内涵不同, 但它们的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高校病、残、弱“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要做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才能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对保健体育课认识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并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2、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但大同小异。说明多数学校已认识到身体康复,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康复,更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期望。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把许多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手段拒之门外,只有少数学校在开展,其原因是:多数教师因以前没有触及过此类教材,而不能适应教学。此外,多数学校未能安装健身路径等器材,康复体疗器材匮乏,不能更好地、各尽所需地开展体疗康复运动。由此可见,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就很难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的愉悦感, 其影响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三、保健体育课课程的构建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的保健体育教学思维模式 加强对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的组织领导, 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实施力度,并推广传统康复、医疗体操及适应性康复体育的教材。任课教师加强对传统医疗体操,如练功十八法、八段绵、五禽戏、易筋经等进修学习,以适应教学。同时还应打破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逐步走向以增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保健体育课教学模式。 2、完善残疾体弱学生的教育体系,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残疾人体育教育纳入本地区教育总体规划, 建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使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使体育保健课更加符合残疾体弱学生个体的需要,适应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3、构建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体系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 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从保健体育资料及目前病残学生的现状看,保健体育课内容应包括保健知识,即为保健理论部分;身体练习,即为实践部分;个人选用部分,即为终身体育能力(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此创新)。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体育课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身体练习的内容应根据个别情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选择。 4、建立合理的保健体育考核办法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来提高高校保健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教材内容体系而定, 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对病、残、弱学生加大课外体育活动考核比例,以创编锻炼方法组合和擅长项目选择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残疾体弱的体育教学,要将“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人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这对我们从事教育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97年我校参加了北大儿童心理学系许政援教授主持的《学习困难儿童心理因素的研究、鉴定与培养》。在许徐教授和中科院心理所专家的指导下,对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智能、认知、个性、社会交往等70项测试与调查,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咨询和训练。我们还建立了充满温馨气息的心理咨询室--"向大自然敞开心扉"。 在70项测试的基础上,我们又和美国宾法夕尼亚大学合作,在俞大维博士的指导下,筛选出48名同学,征得本人和家长的同意,分为四组,由我校两位经过培训的年轻教师从98年9月11日开始"乐观人生课程"。经过半年的培训,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同学明显感到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水平提高,开始能够进行一定的情绪调节。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看到了心现健康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生机,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心理健康教育仅对一部分发现问题的学生有点为时已晚,应面向全体,防患于未然。心理地健康教育光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一、研究的目的与具体目标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自我控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2、学会正确的认知自己,树立 "我能行"的自信心。 3、学会自我激励,了解兴趣的来源及其产生的神奇效果。 4、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了解一些评价他人的技巧。 5、学会和谐地与人沟通,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培养良好的个性。 6、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 二、设计研究方案 1、 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学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针对自己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性地选择教材内容,开展组内研究。 2、 根据年龄段,选择切入点。由于学生的年龄段不同,面对的心理问题也就各个相同。因此,我们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为基础,以心理导向教材为依托,我们选择了低年级:《你能坚持多久》、《聪明的我》。中年级:《了解兴趣》、《怎样看待他人》。高年级:《尊重他人》、《寻找快乐》这六课书进行了全校的专题研究。 三、进行教学研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研讨,我们达到了这样一种共识: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潘东辉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放起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款款而谈:"同学们好!伴着悦耳的音乐,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了轻松愉快的小学生心理导向的课堂,谁愿意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告诉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欢乐……"这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老师。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如六年级的《寻找快乐》一课教师播放了一段配乐故事《国王与农夫》,听后引发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文,反复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欲求"。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是非评价极其不稳定,老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如在四年级《怎样看待的人》一课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了这一方法。首先教师播放了一段录像,然后让学生针对片中的"小刺头"对小组长小明的评价:"臭美,不关心同学,不爱帮助人,批评人粗鲁、骄傲。"展开激烈地辩论。正方、反方各自举出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也是各抒己见,相持不下。那么到底哪种意见是正确的呢?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来到"智慧泉"边的森林里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给即将报考杂技学校的小猴子写评语的。(小动物们给小猴子写鉴定,既看优点,也看缺点)这时再引起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讨论:"小刺头"对小明的评价有没有片面、偏激的地方呢?经过讨论,孩子们的认识像无数条上溪汇入江河一样走到了一起。从而得出:①评价他人要从事实出发,既看优点,也看缺点。②不能从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别人,要客观、公正。启思明理水到渠成。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实话实说"这一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扮演主持人、特约佳宾、观众, 模拟生活情景,实话实说,坦白内心。孩子们那一句句热情洋溢的赞美与致谢;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歉意与忏悔,催人泪下。这一课在五年级连讲了三个班,每到这个环节都出现了高潮,引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都有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泪花,真正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小品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了观念,接受了心理训练。四年级《尊重他人》和五年给《寻找快乐》的教学中都运用了这种方法。同学们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品表演总结出了一条条评价他人的技巧:宽宏大量,善于原谅别人;宽容大度,从别人的失败中看到成绩;热情赞扬别人的长处,使人悔悟自己的过错;用赞美的评价去改变有缺点的人。找到了寻求快乐的心理防卫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换个环境;降低欲求;幻想成功;肯定自我;转移注意等等。使学生明确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界上不少事,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快乐是一种自我选择,快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如: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的最后,老师安排了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朝夕相处的五年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仍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在这千禧之年到来之际,把忧愁、烦恼留在旧的一年,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走向新世纪。通过"写卡--读卡--送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7、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寻找快乐》一课中,一个男孩子勇敢地讲述了自己心中最隐秘的故事,他说:"我父母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了,可是他们一直瞒着我,前几天才告诉我。听了以后,我非常地恨他们,躲进了自己的小屋不理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快乐与不快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况且离婚是他们俩大人的事,并不说明他们不爱我,再说还有大姑疼我,我生气又有什么用呢?"听着这个孩的内心独白,老师热泪盈眶,充满深情地对他说:"你真是个敢于面对生活、勇敢、善于调节自我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今后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都会勇敢乐观地面对,蔡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愿意做你永远的朋友!"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坚信,这一刻将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老师真挚的话语,同学热烈的掌声将永远激励他战胜困难的勇气。 8、精心设计的结束语,升华、启思、充满激励 精彩的结束语不仅仅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常用的有以下四种形式: ①总结式。例:《怎样看待他人》"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一位曾有几千名科学家参与的登火星计划中承担重任的华人科学家说过:"人才最重要的是合作精神。未来社会的创造,需要我们在各方面与他人合作,发挥各自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他人,正确地看待自己。" ②期望式。例:《尊重他人》"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日寒。"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交往中尊重他人,以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赢得更多的朋友,人人做受大家欢迎的人。 ③启发式。例:《了解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同学们,现在的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基础,让我们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并把兴趣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出示投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 ④祝福式。例:《寻找快乐》(伴着"祝你平安"的乐曲)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的不平之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你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你就要降低欲求,寻找快乐;当你不被别人理解受到委屈时,你就要转移注意,消除烦恼;当你考试没考好时,你就要对自己说,不要紧,下次再努力。这样你就会心里充满阳光,脸上绽出甜蜜的微笑。请记住: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老师衷心地祝愿同学们: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愉快健康地成长! 四、总结与讨论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心理健康课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如: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的最后,老师安排了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朝夕相处的五年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仍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在这千禧之年到来之际,把忧愁、烦恼留在旧的一年,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走向新世纪。通过"写卡--读卡--送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6、娱乐性原则。心理训练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操作,只有产生快愉快的体验,才能达到训练目地。 因此,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轻松自然的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画面,紧张激烈的竞赛,积极参与的小品表演,热烈的讨论,形象的练习,及时的反馈之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我校第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结束,通过本阶段的工作我们发现:全校同学普遍增强了自信心,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我很笨","我不行"的想法逐渐被"我最棒","我能行"所取代。心理健康教育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智能汽车论文:CES 2017,智能汽车有哪些亮点 2017年CES展会已经结束,在本届CES上,除了遍地开花的虚拟现实技术以外,智能汽车可谓是赚足了眼球,今年共有500多家汽车技术厂商参加CES,这也让这届CES看起来像是“车展”。今年的CES除了传统的汽车厂商展现了很多奇妙的汽车“黑科技”,多家互联网厂商也在展会上展示了自家的智能汽车和解决方案,同时还有许多科技公司也开始涉足智能汽车领域。可以看出,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智能汽车”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正开始走入我们的生活。 硬件企业抢滩登陆智能汽车市场 智能汽车的发展离不开硬件企业的支持。硬件企业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也最为敏感,因为作为汽车集成的最上游企业,这些硬件企业的产品功能决定着整车的功能体现。所以在本届CES展会上,我们看到了众多的硬件企业参与其中,诸如BOSE、恩智浦半导体、英特尔、英伟达等,这些企业通过与车企联姻,不断打造各种新颖的汽车的功能。 博士公司(Bose):作为一家知名的音频设备厂商,Bose也开始努力和“智能汽车”扯上关系。在本届CES上,Bose展示了一款概念汽车座椅。 这是一套名为Bose Ride的概念系统,可以有效将路面震动、颠簸等大部分不规律移动过滤,大大提升了乘坐舒适度。在最新的Bose Ride概念系统上,Bose将之前卡车座椅上的单轴避震升级为多轴避震,大幅提高了舒适性。不仅如此,现在Bose Ride系统还集成有各种多媒体娱乐系统,无论是比赛、电影、音乐还是聊天都能提供最好的感受。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总部位于荷兰埃因霍温的恩智浦是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之一,不仅在汽车半导体市场独占鳌头,在工业半导体市场也位居前七之列。恩智浦半导体展示了通过汽车之间(V2V)和汽车与周围基础设施之间(V2I)的安全通信,得以改善道路安全性和交通流量的技术。用例将包括碰撞警报、智能交通灯和道路交叉口易受伤道路使用者检测。这一切均以恩智浦的汽车RoadLINK产品为基础。恩智浦现在与Delphi(德尔福)和Savari开展车载与路边单元方面的合作。 艾尔维(IAV):在全球拥有约5700名员工,是汽车工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汽车工程合作伙伴。艾尔维展示了高度自动化驾驶技术,主要是动力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艾尔维的自动驾驶系统可作为努力缓解城市拥堵和减少相关污染的主要方案之一,其高度自动化驾驶汽车能够与基础设施、行人和Microsoft Azure Cloud实现连接,从而使汽车能在所处环境中自动且安全地做出反应。 德尔福(DELPHI):德尔福与Mobileye在2017CES展会上大秀车技。德尔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线束系统制造厂商,而Mobileye也是汽车驾驶辅助系统的先驱,他们共同展示了中央传感定位与规划(CSLP)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并在复杂路段(包含信号不佳的隧道)跑上10km,这10km的演示路段包含了复杂的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以及信号不佳的隧道,被称为目前最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公开路试。该套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一大改进在于它改善了车辆在隧道或信号不佳的路段的定位能力,即便汽车在丧失GPS信号与云端地图信号的糟糕环境下,CSLP自动驾驶系统依旧能确保10cm以内的定位精度。除此之外,其自由空间探测能引导车辆通过复杂的车道分叉或没有车道标线的区域。这套系统是首款可以立即使用、完全集成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配备了行业领先的感知系统与计算平台,计划2019年投产。 英伟达(NVIDIA):在CES上,NVIDIA与奥迪联手展示了一辆能够自动驾驶的Q7,得益于该公司全新的 Xavier AI 车载超算,具备机器学习功能、自动巡航功能、精确定位、安全路线规划等。车子只需经过四天的“培训”即可上路。据悉,Xavier拥有512个GPU核心,一颗定制八核心处理器,以及一套全新的计算机视觉加速应用。另外,在CES会上NVIDIA还推出了最新的“人工智能辅助驾驶”软件助手,它能够采集来自传感器的稻荨⒏兄周边情况和即将发生的事情,以便为人工驾驶时提供额外的安全警示。英伟达还宣布与车内定位和导航产品及服务品牌TomTom、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汽车雷达及芯片供应商博世和汽车制造商奥迪达成合作。其中,英伟达与奥迪将共同打造由新芯片XAVIER驱动的奥迪Q7自动驾驶汽车,据悉预计于2020年上市。 英特尔(INTEL):在CES上了业界首款面向无人驾驶的GO智能驾驶5G车载通信平台,这个可扩展的从车到云的系统让汽车厂商可以在2020年5G网络普及前开发产品,还能够开发并测试各种使用场景。英特尔指出,5G能为无人驾驶汽车提供更快的传输速率、超低的延迟以及车辆间(V2V)的相互连接。此外,英特尔还在CES上宣布与宝马和Mobileye合作,于今年下半年推出约40辆自动驾驶汽车,并进行路测。 传统车企推陈出新 在今年的CES展会上,传统车企的展位比去年增加了约25%,并且也是本次CES参展商中的主力军。更有激进的车企,比方说克莱斯勒集团,更是放弃了紧接着CES举行的北美车展,选择在CES上其最新车型。而其他车企,基本上都毫无保留的展示了其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 宝马(BMW):推出了概念车BMW i Inside Future。宝马在现有车型辅助驾驶的基础上,推出了整合宝马自动驾驶研发项目的最新宝马5系原型车,车载计算机可根据周围环境以及车辆位置将汽车自动保持在车道内行驶,实现自动驾驶。而其i Inside Future概念车,则展现了宝马在未来内装设计和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此外,宝马还推出了HoloActive Touch虚拟触屏技术,通过反射原理在中控台位置投射出一块“悬浮”屏幕,驾驶者通过指尖“点击”虚拟屏幕来控制车辆。这套系统通过高敏感度的摄像头捕捉驾驶者指尖的动作。在超声波装置的配合下,客户的手指同时可以感受到轻微的压力,这就模拟了传统触控屏的体验,让操作更符合人们的习惯。 丰田(Toyota):推出了概念车CONCEPT-i。汽车制造商或者和我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汽车拥有自己的“灵魂”。 TOYOTA Concept-i 外观设计非常科幻,大量的曲线让它显得与众不同。有意思的是,丰田为这辆车内置了一个名为 Yui 的人工智能,这个智能助手将会与驾驶员、乘客甚至汽车周围的人进行交互,利用中控面板和无处不在 LED 灯为人们提供信息。它能够让车内的AI的系统拥有“情绪表达”,能与你沟通的同时,增加车联网应用的丰富性。它还可利用传感器掌握司机的驾驶习惯和身体状况,实现车与人的情感交流。 本田(Honda):推出了本田概念电动车NeuV。NeuV搭载了日本软银(SoftBank)旗下云端 AI 技术研发公司所打造的“情感引擎”,它可以感知整体汽车的状况,并且和驾驶者做互动,比如当你超速的时候,它甚至会用尖叫声来提醒你。本田也表示,这款车型会牺牲一些实用性来提高它的智能价值,它的模样更像是定位给一人乘坐使用。丰田还提到,如果量产车无法在短期内时间的话,但至少这套AI系统可以安装在方向盘上,更好的与驾驶者沟通。 奥迪(Audi):奥迪则推出了交通灯辅助系统,其能够让主板通过LTE 4G网络与交通信号灯相连,交通灯信息将会传递到车上,车辆仪表盘信息由此能显示交通状态、红灯剩余时间等。此外,全新的交通信号灯辅助系统还能与车载导航、自动启停等功能结合,特别是根据红灯绿灯而运作的自动启停系统,并可根据红灯等待时间自动调整最优行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拥堵与污染。此外,奥迪通过与英伟达、百度的合作关系,展示了自己坚实地步伐。凭借小巧的Xavier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能看懂面相的AI Co-Pilot辅助驾驶员驾驶的深度神经网络、全新NVIDIA 人工智能汽车平台(AI Car Computing Platform),奥迪计划在2020年实现自动驾驶商用化。 福特(Ford):展示了第二代Fusion混动自动驾驶测试车,该车型也被认为是最接近量产的自动驾驶车型,也是福特耗时近3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代自动驾驶系统新增了激光雷达,可探测更广更远的范围;配置了更加灵敏的传感器,但数量由原来的四个减少至现在的两个;搭载了运算能力更高的中央计算机。不过,就算是最接近量产,按照福特的计划来看,也得等到2021年才能实现。 现代(Hyundai):展示了IONIQ无人驾驶汽车的设计理念。目前几乎所有的车企都有自己的自动驾驶研发计划,但要真正实现量产,成本问题是最不容忽视的环节之一。现代IONIQ无人驾驶汽车就是以此为出发点,采用更加简易的传感器系统,将成本降低,使无人驾驶可以更加亲民。现代IONiq是一款在基于极致混动技术的同时,打造更智能的自动驾驶车型。现代对于这辆车的打造已经经历了四年的时间,而在美国CES展出后,有可能将开始销售。 此外,现代还展示了一项与谷歌的合作关系,既通过谷歌Home智能音箱为其汽车增添语音控制命令。谷歌Home将被整合到现代的Blue link服务中,Blue link服务允许用户通过与之相连的智能手机、Apple Watch和Android Wear设备开启车门,发动汽车,调节车内温度。Google Home还能通过语音控制命令直接向现代汽车发送导航信息。未来用户能通过语音命令方便地使用电动汽车远程充电、远程上锁、调节温度和远程启动等功能。 北汽(Baicmotor):在本届CES上,北汽了智能汽车规划,其中主要包括智能驾驶、汽车智能网联以及智能座舱三大部分。为了实现智能汽车规划,北汽宣布将会在2020年前投资20亿元人民币;在2025年前投资50亿元人民币进行研究开发,以此获得更多自动驾驶方面的高新技术,比如高精度激光雷达HD LiDAR以及3D多摄像头探测技术等。而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将作为其重要合作伙伴,提供Learning Map地图数据、百度汽车大脑、CarLife等技术和服务,并参与新技术的共同研发。 互联网企业继续“跨界”造车 CES 2017的展会表明,汽车的自动化与电气化已经渗透到汽车工业与汽车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企业不再是看客,而是将汽车的世界、能源的世界、代码的世界关联在一起。互联网企业让机械与互联网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而且还在创造新的进化领地。 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乐视投资的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量产电动车FF91。FF91将从2018年开始量产,售价大约在15万到20万美元之间。从性能上看,这款FF91的续航里程为700公里,最大马力1050马力(最大功率783千瓦),百公里时速加速时间为2.39秒。该车搭载了智能升降3D激光雷达,配备实现Level 4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整车内置多达30个传感器,其中包括摄像头、雷达、超声波等等。开发团队称FF91不仅拥有成熟的自动泊车技术,而且具备目前市面上最强电力驱动系统,其开放充电系统可以用任何充电系统。 微软(Microsoft):渴至思讣铱萍脊司,包括德国运输技术公司IAV、2D/3D制图公司Esri和移动数据连接公司Cubic Telecom等,共同展示了自动化驾驶。微软主要展示的是Azure云产品。据悉,丰田、雷诺和日产等汽车厂商已广泛应用Azure云产品。从现场展示情况看,微软还能够基于V2X、雷达、摄像头以及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数据,实时分析交通状况和行人密度,以保障自动驾驶过程中司机的人身安全。 百度(Baidu):牵手北汽,在本次CES上了未来智能汽车规划方案,计划在2016~2017年量产具备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刹车以及半自动泊车功能的车型(L1级别);2018~2019年实现量产L2级别自动驾驶汽车;2020~2025年间实现量产L3以及L4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2025年以后逐步实现L5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和推出。“百度自己不会去做汽车,但是百度可以为每一辆汽车提供一个包含数据、技术、地图的百度大脑。如果说驾驶需要冷静的大脑和稳定的双手,那么自动驾驶则需要一颗更冷静的大脑和全面的技术。”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说。 谷歌(Google):谷歌联合FCA(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集团共同了一款自动驾驶车Waymo,新车基于克莱斯勒全新Pacifica混合动力版车型打造。Waymo在克莱斯勒全新Pacifica混合动力版车型的基础上新增了各种传感器,这些分别位于车顶、前后保险杠和前翼子板等位置的传感器能确保Waymo能获得周边完整的路况信息,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早前,谷歌宣布将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分拆为一家单独的公司Waymo,寓意“A new way forward in mobility”(未来新的移动方式)。他们计划联合FCA集团在2017年初投放100辆自动驾驶车进行测试。有消息指出,Waymo预计将在短期内向公众提供无人驾驶服务,而不是向他们出售自动驾驶车。 从本届智能化汽车的发展方向来看,车与人关系的智能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过去人对待汽车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完成出行的机器,但未来,汽车与人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汽车将越来越“懂”人。此外,今年的展会更加清晰地表明,没有一家公司能包办智能汽车发展的所有环节。目前整个汽车行业都对智能汽车充满了期待,参与合作和竞争的既有传统车企,也有很多科技公司。不过,及时汽车“自动驾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更大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这项技术的规模化。在未来的CES展会上,我们会看到众多厂家在规模化上的解决方案,就是在被大众接受且足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成本效益。 智能汽车论文:李斌:中国智能汽车的真正玩家 多次创业并对汽车产业了如指掌的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擅长并最想尝试的事:定义一个新的汽车时代。 有人说,做一个实干家而不是空想家,激情比聪明和天赋更重要。而创业邦“2016年度创业者”李斌的特点便是充满激情和干劲。 了解李斌的人说他有雄心壮志。虽然专业是社会学,但他同时辅修了计算机和法学两个学科。创业二十载,李斌没少“折腾”,履历虽不算丰富,但很成功。1996年还在北大读书时,李斌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南极科技”,在美国租了几台服务器,帮助国内用户注册域名、租空间。1997年他参与创办了科文书业信息技术公司,担任总经理。2000年他创办易车网,2010年易车网赴美国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的互联网公司。2014年11月他又创办了蔚来汽车,从事高性能智能电动汽车的研发,作为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称他要做中国版的特斯拉。18个月后,蔚来汽车的第一款产品――EP9超跑在伦敦亮相。 一面初心,一面商业理性 “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蔚来汽车是我第四次创业。”决定做蔚来汽车时,李斌对成功率的预判只有5%,然而他还是赌了一把。 每次爬山看到雪线上移都让李斌大为感慨。2014年2月,他在自家阳台上拍摄了一张天空照,灰蒙蒙一片,全是雾霾。“汽车突破了地理距离对人类的限制,意味着自由和美好,但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是不是(让我们)离这个目标有点远了?”这是李斌创办蔚来汽车的出发点。 回归商业理性,从互联网、用户的角度出发看汽车行业,他思考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和用户交流的方式到底会怎样改变一个行业? 商业的基础存在于和用户交流的方式的变化中,或者说存在于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管理方式的变化中。互联网给商业带来了进一步变化,移动互联网又再次让商业发生了很多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同样很深远。 三个时代和6个定义 除了创业,李斌还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投出了摩拜单车、优信二手车等有商业大格局的创业公司。二十几年的社会洗礼带给李斌的是对行业更深刻的认知、对用户更深刻的理解。 创办蔚来汽车不是复制谁,李斌对汽车产业有自己独到的解析。他把汽车行业分成了三个时代:1.0汽车企业,包括今天所见的大部分汽车品牌,它们诞生在互联网出现之前;2.0汽车企业,如互联网时代出现的特斯拉;3.0汽车企业,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汽车公司。 “基于移动互联网连接用户和管理公司,各个产业比拼的是和用户的紧密度,是用户全程的体验。3.0汽车公司是蔚来汽车努力的方向。”李斌这样定位蔚来汽车。 他的回答都指向一个核心,那就是汽车行业的竞争是用户体验的竞争。 的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公司讲情怀没用。对于电动汽车消费者而言,他们不会为环保买车,却愿意为更好的体验付账。从这个角度出发,智能化的电动汽车确实给了消费者一种可能去重新定义汽车的体验。 而蔚来汽车的商业模式将建立在六个体验基础之上:与忠诚用户分享利益,透明并由移动互联网驱动的服务,超越汽车的附加值,卓越品质与性能,可承受的入门价格,超越燃油车加油的加电体验。 回过头来从今天的角度去思考电动汽车时代,李斌还给出了一些答案:现今的互联网汽车公司不仅仅是有互联网思维的汽车公司,也不仅仅是能源的汽车公司,还是用软件定义的汽车公司。 李斌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那就是他已经对“用户体验”着了魔。他早已把蔚砥车看成是给用户带来生活方式的公司,拥有汽车乐趣的公司,不是简单的造车、提供出行工具,而是更多地从完全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行业可能发生的变化。 资金和风险 相比于乐视贾跃亭的“PPT造车”、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李斌在造车上显然是在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蔚来汽车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得到了全球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的支持,其中包括李想、刘强东、腾讯、联想、顺为资本、红杉资本等,总计融资金额超6亿美元,投资人按照出资额认购各自的股份。 李斌对自己的融资能力非常自信:“如果我的钱有问题,那谁的钱没有问题?” 这也是李斌的聪明之处。他深知造车没钱不行,是真不行,所以在创办公司时他就有两点认识:第一,现在汽车公司的创业是全球性的竞争,所以需要有很多钱支持;第二,汽车是风险比较高的创业项目,竞争很惨烈。而他采取的策略是扩大朋友圈,让有共同愿景的企业、企业家和投资机构一起去创立公司。 蔚来汽车成立之前,雷军曾问李斌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李斌谈道是对产品的想象是否能达到用户的期望,雷军却说,最大的挑战是团队融合。 被雷军提醒后,李斌在招人时特别注重对方的履历和做事方式,保证价值观一致。如今2年过去了,蔚来汽车公司聚集了来自40多个国家超过2000名的全球顶尖人才,在硅谷有车联网、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的研发团队,有来自思科全球的CTO,在伦敦有高性能的研发部门,在幕尼黑有来自宝马参与搭建的全球设计公司,在北京有软件部门,同时还包括合肥和江淮合作的电动汽车生产工厂基地等等。 今年11月21号,蔚来汽车在伦敦了旗下第一款产品――EP9纯电动跑车,在西方主流媒体得到了很高的评价:EP9在赛道上证明了自己是全世界跑得最快的车。 而李斌也证明了自己――充满激情和干劲,越战越勇。 智能汽车论文: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设计与应用 摘 要对电动汽车而言,在配电网当中是一种随机、间歇且分布性的电力负荷,为了使人们使用的更为方便,充换电站应当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充电,在这种情况下,定然会影响到配电网的工作。而在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充电设备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作为常见的充电装置,电动汽车充换电交流充电桩会在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电动汽车 充换电装置 交流充电桩 影响 1 引言 在国家新能源战略当中,电动汽车的发展是一种重要方向,而在电动汽车发展进程中,电动汽车的建设和技术发展是一项重要环节。才茂凭借多年在电力技术、电力系统及储能技术方面的理解,并将V2G和储能技术作为前提,解决电动汽车充电站电气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这种方案不仅可以提供电动汽车电池的充换电,同时也能进行储能电站的拓展,展开智能、开放的管理,使拥有储能电站功能的充电站成为一项重要组成。 2 充电桩硬件电路设计 2.1 控制器硬件整体 在充电桩系统设计过程中,控制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以及管理往往是通过C44B0X 微处理器展开操作,C44B0X 微处理器作用主要是针对上位机和控制器进行工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通过 CAN/LIN网络通讯以及动力电池组状态,对所产生的信息进行相关统计与采集,如图1所示。 在C44B0X 控制器系统控制过程中,使用的客户可以自助操作,更好的实现了卡内余额查询的程序设计,并且还赋予了用户监控的权限,另外在显示屏上还可以显示或者选择属于相应的展现模式,比如时间、充电量、余额等等。 时控制系统硬件包括控制电源电路、处理单元以及电能输出等内容。一部分是针对充放电控制的电路,包括信号采集电路、信号调理电路;另一部分则是微处理单元电路、电能输出控制单元电路、控制系统电源电路以及传统的 S3C44B0X 的外围电路,其中包括实现该系统所需要的 5V、3.3V、2.5V 电压转换的电源电路、液晶显示接口电路、NandFlash电路设计、NorFlash电路设计、声光报警电路等。 2.2 NandFlash电路设计 在充电桩控制系统之中,硬件部分有中央处理器的存在,调度中心则以实时操作系统为基础,其启动程序在FLASH ROM 当中进行存放。此外,控制系统还在NandFlash当中存放一系列的记录,比方说电压、电流及温度传感器等,进一步对数据和监控进行存放,从而能够使人机交互功能得以实现。 2.3 LCD 接口设计 本设计所选择的控制芯片 S3C44B0X 集成当中有显示器但愿的存在。可以进一步对相关液晶屏幕进行控制。LCD 驱动控制器可以将接口时序、行和列像素数、屏幕刷新率以及数据总线宽度进行编程与设置。LCD 控制器的外部接口信号有:帧同步信号 VFRAME、线同步脉冲信号 VLINE、像素时钟信号 VCLK和 LCD 驱动器的 AC 信号 VM 等。 2.4 交流充电桩控制导引电路设计 控制导引电路的作用有: (1)在充电之前确定借口之间的链接是否链接好了。 (2)做好供电功率和充电链接装置的登记工作,并做好详细登记。 (3)充电的过程中做好监测管理工作。 充电电缆可以让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连接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原理。在充电之前,对充电桩的控制装置进行详细的记录与监测,判断其电压值是否符合工作需要,并且确认充电桩各个接口之间的链接,并且可以通过 3 的 PWM 信号占空比来确认充电桩电流的最大值,在充电的过程中对其产生的数值进行详细的登记与记录,并且做好详细的检测与登记工作,确保整个充电过程安全进行。 2.5 能输出通断控制设计 从上述总结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在检测导引电路正电压减半状态两秒钟的时候,充电桩负荷开关处于闭合状态,开始供电;若回路中出现了任意断点,检测点处电压就会改变,充电桩立刻断开负荷的开关,充电过程中断。 3 结束语 本文对交流充电桩的共E你展开了分析,并对原理图进行了设计,之后介绍车载充电机等内容,结合系统需求和控制器设计硬件。电动汽车充电桩系统的任务是比较繁琐的,相对其他的程序显得尤为复杂,本研究只是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还有缺陷存在,技术实现和理论基础也需要研究以及探讨。 作者单位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天津市 300222 智能汽车论文:人工智能下一站:无人驾驶汽车 无人驾驶的应用,会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和便捷,但是“无人驾驶”的发展障碍并非只有技术障碍,还有法律、道德等诸多非技术性鸿沟 无人驾驶汽车是人类使用机器为自己工作的更进一步发展,它的本质是人工智能将部分和大部分替代人的工作。如果将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那无疑将标志着人们进入人工智能的新时代。无人驾驶的应用,会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和便捷,但是“无人驾驶”的发展障碍并非只有技术障碍,还有法律、道德等诸多非技术性鸿沟。特别是无人驾驶技术在面对人类社会的多种不确定性场景该采取何种手段来保证车内乘客和车外人员的安全。只有汽车厂家通过解决技术问题和对伦理道德的权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状况。 现象 无人驾驶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在过去的2016年,各大汽车企业都非常关注无人驾驶,可说2016年是无人驾驶的转折年。所以我们会看到,2016年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出现与无人驾驶汽车相关的重要新闻。比如大众、奥迪、奔驰、福特、丰田、沃尔沃、德尔福、英伟达、谷歌、BAT 等主流车企与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智能汽车领域,终极目标均指向无人驾驶。 作为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来实现无人驾驶。由于该项技术门槛较高,研发集成度强,所以需要一种行业内形成无人驾驶的生态系统才会促进该行业的发展。由于网络技术、算法技术和硬件技术在无人驾驶领域都非常重要,所以在2016年,我们就看到互联网科技巨头们纷纷联合汽车制造商进行无人驾驶技术的合作和尝试。 如在2016年伊始,通用汽车就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无人驾驶技术创业公司Cruise Automation。2016年8月,Uber又花费6.8亿美元收购了刚刚成立8个月的无人驾驶卡车创业公司Otto。2016年秋天,发生了科技行业历史上规模第二大的并购――高通斥资390亿美元收购恩智浦。这笔收购背后的逻辑显而易见:高通需要进军无人驾驶汽车芯片市场,以便与英特尔所占据的汽车芯片市场互相对决。因为英特尔目前已经与Kia、现代(Hyundai)、BMW、劳斯莱斯(Rolls Royce)、Mini Cooper、InfiniTI、 Lexus、丰田(Toyota)、Daimler、Jaguar XF以及特斯拉(Tesla)等汽车制造商合作了。高通再不出手,就将被挤出无人驾驶汽车芯片市场。 谷歌作为一直走在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前沿的企业,2016年将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城市增加到4个。2016年12月,该公司还将其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剥离为独立公司Waymo,并归于母公司Alphabet旗下。该公司的汽车2016年自动行驶了100多万英里,获得了大量的行驶数据。 另外的行业内重要的应用进展来自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Uber2016年秋天开始在匹兹堡和旧金山试验让客户乘坐无人驾驶沃尔沃专车。波士顿创业公司NuTonomy也开始在新加坡提供无人驾驶出租车。为了保证安全,这些汽车都配备了人类驾驶员,以便在发生故障时夺过车辆控制权。特斯拉则选择了更为大胆的举措,该公司2016年10月宣布,其所有车型都将配备全自动驾驶所需的硬件,今后只需开发软件即可。 在目前所有的汽车公司中,只有沃尔沃开始进入“高度自动驾驶”的实质性项目测试和商业化阶段,为加快无人驾驶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目前沃尔沃与爱立信打造的 Sensus 智能操作系y已经开始规模化布局,Sensus 智能操作系统基于爱立信的云端服务,提供包括互联(Connect)、服务(Service)、娱乐(Entertain)、导航(Navi)、控制 (Control)在内的车载互联功能,以实现安全、便捷、智能、高效的车内外互联体验,旨在打造基于车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智能城市交通生态系统。 不同于国外车企以自主研发为主,中国汽车厂商多采取与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其中已经开始相关研究工作的企业有一汽、上汽、北汽、奇瑞、长安等。其中,长安汽车智能化汽车“654”战略,计划到 2025 年建立起 1500 人的研发队伍,累计投入 130 亿元提升无人驾驶等智能汽车技术水平,并掌握全自动驾驶技术。 奇瑞汽车则与武汉大学合作开发无人驾驶技术。2016年1月, 亚太股份与奇瑞签署了《智能驾驶技术合作协议》。双方期望通过此次技术合作,进一步提升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水平和应用能力,实现未来的市场扩张策略。 随着5G技术的加速普及、互联网巨头的快速推动,以及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成熟,无人驾驶汽车产业步伐将继续加速发展,有望在2020 年实现商业化。 背景 各国抢占无人驾驶市场先机 无人驾驶技术本身就是将汽车技术与IT技术相结合,即通过数量较多、敏感度较高的传感器和其他相关信息采集设备,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收集大量数据,并对数据加以分析判断并发出正确指令,引导车辆向前行进或停止。 从2016年世界各国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来看,传统汽车巨头和互联网巨头都纷纷入局无人驾驶市场,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进程远超市场预期。这主要还是因为各个国家都明白,从行业空间的角度来讲,无人驾驶是一座超级金矿。 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开始出台细致的政策来推动该行业的发展。比如2016年1 月 15 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计划在未来10年拨款40亿美元,加速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希望减少交通事故死亡率和交通拥堵状况。2016年1月19日,联合国谈判相关人士表示,制定汽车国际规则的联合国机构已开始制定无人驾驶的安全法规。预计日本和德国将提出方案,关于高速公路的行驶法规最早将在2017年3月获得通过,成员国将遵照国际法规完善国内法。 同时,2016年1月29日,英国交通部也宣布,准许自动驾驶汽车在伦敦街头上路测试。从2016年7月起,“格林威治自动化交通环境项目”的第一辆自动驾驶车将在伦敦东南部的泰晤士河格林威治半岛的道路上试车。2016年2月,美国监管部门告知谷歌,根据美国联邦法律,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被视为“司机”,这是无人驾驶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迈出的重要一步。 2016年10月,为在2021年之前实现高度或完全自动驾驶,中国了无人驾驶技术路线图。这是中国无人驾驶领域公布的首个技术标准,中国汽车工程协会的无人驾驶技术路线图长达450页,详细展示了2030年前中国汽车行业各领域的发展蓝图。该报告指出:“我们要尽快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上达成共识。”报告制定了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三个五年阶段需要达成的目标,力求高度或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在2021年到2025年能够上市。报告还指出,2026年到2030年,每辆车都应采用无人驾驶或辅助驾驶系统。 按照路线图内容,未来15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遵循以下节奏:至2020年,汽车产业规模达3000万辆,驾驶辅助/部分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达到50%;至2025年,汽车产业规模达3500万辆,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达到约15%;至2030年,汽车产业规模达3800万辆,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接近10%。从整个路线图来看,在中国实现最高级别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还需要突破各项技术以及各种政策法规的限制。但是挑战也意味着机会,车企和互联网技术公司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 当然企业界的研发才是行业真正的动力。由于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公司正在引领无人驾驶发展的潮流,给传统汽车发展相关技术带来了较大压力,特斯拉、奥迪、日产、沃尔沃、奔驰、丰田等厂商相继加快了研发步伐。 据了解,无人驾驶汽车从2016年到2025年是起步期,2025-2030年是发展期,2030年以后是高速发展期。基于自主环境感知的单项驾驶辅助功能(DA),大规模运用将于2017年实现;以自主环境感知为主,网联信息服务为辅的部分自动驾驶(PA)应用将于2018年实现;融合自车传感器和网联信息,可在复杂工况下的半自动驾驶(CA)将于2020年实现;在2025年以后可实现V2X协同控制,完成高度/完全自动驾驶功能(HA/FA),在2030年左右实现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应用。 焦点 如何跨越“无人驾驶”非技术鸿沟 无人驾驶虽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是想要真正变成现实,让它能够更安全、更稳定的在我们的身边行驶,还要面对非常多的挑战。 首先,从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来说,依然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因为只要是计算机系统,就会有出现错误的可能,但是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来说,一旦出现错误,很有可能带来的就是致命的后果,特斯拉2016年5月的事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厂商们需要不断的解决各种出现错误的潜在问题,将错误率降至最低。 此外,“无人驾驶”汽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车辆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极高,而这也对电脑系统的安全问题形成极大挑战。一旦遇到电脑程序错乱或者信息网络被入侵的情况,如何继续保证自身车辆以及周围其他车辆的行驶安全,这同样是未来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无人驾驶”技术的一个更大难题,在于如何让汽车与行人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毕竟,机械缺乏社会化的思维能力,比如,当有路人冲汽车挥手时,汽车无法确认这是让它停下来还是赶紧离开。“无人驾驶”汽车最难做到的就是:预测和回应人类的行为。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将愈发完善。反倒是“无人驾驶”非技术问题,成为行业发展面临的巨大鸿稀 比如无人车上路后,若发生事故,如果路上还有传统汽车的存在,那如何在定责?是由汽车制造商还是无人驾驶系统软件商,亦或车上乘客来埋单?与此相关的汽车保险与赔偿如何适用法律,也需要面临重要的革新。 事实上,无人驾驶汽车定责的法律问题相当复杂,不仅涉及到设计、制造、用户、相对方之间的多重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本身的种类也很复杂,需要厘清的责任至少包括合同责任、侵权责任、产品责任等。2016年2月中旬,谷歌的无人车在行驶中,行车电脑判断后方一辆巴士将会减速,让自己先通过,但随即与巴士发生剐蹭。谷歌随后发声,称自己公司“承担部分责任”,并表示已对软件进行优化,避免未来类似事故发生。在这首起无人车在事故中须承担责任的事例中,谷歌的回答是――“谁拥有,谁担责”。 2016年两会上百度CEO李彦宏带来了三项提案,分别为聚焦加快制定无人驾驶车政策法规、盘活专网资源、优化空域资源管理。其中定责问题,也成为李彦宏在提案中重点阐述的部分――“应对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他认为,由于无人驾驶汽车还未大规模商用,现在这个问题并未凸显,但按照自己对无人驾驶汽车“3至5年内实现商用和量产”的预测,届时定责将成为重中之重。 此外,另外一项非技术性障碍在于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驾驶机动车应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其中,驾驶人均默认为自然人。也就是说,无人驾驶与现行法律存在巨大冲突,无人驾驶的上路牌照、交通事故定责、登记检验等系列问题,目前都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 还有部分伦理问题也需要考虑。当无人车与行人发生事故时,对行人过错、系统平台过错的划分与判断,需要立法机构对无人驾驶系统的人工智能决策流程和水平有清晰深刻的了解,这无疑需要大量的调研工作,但还涉及到人工智能与人的伦理问题。如果某个事故不可避免,那么这时候无人驾驶汽车如何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还有如果为了避免人的伤害,无人驾驶汽车会不会选择“自杀”,这些都是非常棘手的伦理问题。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第一定律称,机器人不可以伤害人类,也不能坐视人类遭受伤害全然不顾。无人驾驶汽车是否应有所借鉴呢? 当然,也有业内专家称,对于“无人驾驶”的前景,现在能想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只要能想到,都可以把它们逐渐化解。只不过,还可能有未曾想到的问题出现,以及处理未知问题需要的时间。大多数业内专家表示,“零事故”是“无人驾驶”汽车实现量产的首要指标,当然这还需汽车企业继续在研发方面努力。 启示 技术与法律在新产业中的平衡 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无人驾驶汽车目前基本处于自动驾驶2级(多种功能自动)到自动驾驶3级(受限自动驾驶)的过渡阶段。根据各自目标规划,预计2020年前后有望推出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量产无人驾驶汽车产品。 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发达国家,都在对“无人驾驶”题材进行部分炒作,导致有一点自动驾驶功能的车都被称为“无人驾驶”。但实际上,“无人驾驶”汽车是按照其所能实现的功能有各个阶段分类的(表1),只有实现最高阶段功能场景的车,才能被Q为“无人驾驶”汽车,其他应称为“自动驾驶”汽车。从这个角度看,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还需要至少15年左右的时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6年5月的《“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建立汽车产业创新体系,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并提出了具有驾驶辅助功能的汽车,新车渗透率要达到50%,自动驾驶渗透10%。这个积极务实的发展规划就说明在“十三五”期间无人驾驶还将处于技术积累和研发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9月20日,美国交通部针对从事无人驾驶技术厂商的指导意见书,这是全球首份无人驾驶汽车法律指导意见,由于美国、中国、欧洲都在积极研究无人驾驶汽车的立法,因此该领域的法律监管框架也将呼之欲出。据悉,美国交通部的指导意见书有114页,主要列出了无人车厂商需要提交的15项“安全评估”标准,包括无人驾驶车如何测试、在系统失灵时的补救措施以及无人驾驶程序如何遵守现行的交通法规、以及如何避免车辆被黑客入侵等。 在中国,重庆市因为有长安汽车努力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原因,2016年10月,《重庆市推进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16~2019年)》在重庆市政府网上向社会公布。该文件称,2018年,市民驾驶智能汽车奔跑在实行智慧管控公路上的场景,可能在重庆内环快速等路段实现。重庆造的无人驾驶汽车也有望在部分区域上路。 此外,中国也在促进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立法,上海安亭已经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场。威马汽车、复星集团、华为、腾讯等近日还成立了“智慧出行企业联盟”,致力于推动智慧出行产业的发展及落地。 据悉,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立法正在进行中,两年内可能落地。 综合来看,技术进步和法律制度如何调整才能促进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并遏制潜在的风险,取决于产业、社会、经济和其他多种因素。外部环境以及道路交通法规的修改和磨合,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综合来看,“无人驾驶”汽车要想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至少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 智能汽车论文:智能汽车更安全 有报告预测称,全球2030 年的汽车数量将是现在的两倍。随着特斯拉和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加入,汽车大战进入了次世代。在汽车互联过程中,信息安全和标准化举足轻重,如何保障车载应用不影响车辆的安全行驶体验是开发者和汽车商必须攻克的难题。 新版本Autopilot升级系统: 优化驾驶安全性 2016年5月7日,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生产的一辆Model S电动轿车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撞车事故,导致司机身亡。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多次出现事故问题。2016年9月12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宣布,为了避免类似之前发生的致命事故,将对特斯拉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进行升级,以更高效的方式去使用雷达,在系统安全性等方面带来重要的优化,并加入新的限制。 一直以来,主摄像头和图像处理系统是主要的传感器,雷达只是作为辅助。而在新版本Autopilot升级系统中,雷达被用作主要的控制传感器,而且不需要摄像头确认视觉形象识别。在雷达探测成像时,光子在波长运行中可以轻易地穿越雾、粉尘、雨、雪,更清楚地探测到周边环境中的障碍物,有助于避免同类事故。另一个重要的改进体现在司机违规时,及时采取措施。如果车速超过每小时72公里,司机有1分钟的时间没有手扶方向盘,那么系统将发出警报,仪表盘将会闪光。倘若司机1小时内忽略了三次声音警报,那么自动转向软件将自动停止使用,直到停车。相对于新用户,Autopilot的老用户更有可能忽略这些警报。 新版本Autopilot升级系统对其他一些方面也进行了优化。例如,车辆通过识别两辆车的雷达回波,提升车辆紧急刹车或其他引起大力刹车事件的反应速度,帮助车辆识别高速公路出口。当超越一辆接近分道线边缘的速度较慢车辆时,特斯拉车辆可自动调整在车道内的位置,尽量保持安全的侧向车距。 车辆提示警报更加明显,包括在仪表板上通过闪烁白色边框提示驾驶员。通过识别前车转向灯,提高对插队车辆的侦测。减小右侧超车的可能性,提高自动并线功能的可用性。在紧急情况下,自动刹车功能将更有效地介入。即使车辆未开启辅助转向功能,当车辆检测到即将偏离行驶道路,司机仍然没有转动方向盘时,车辆会发出警报。随着数据的完善,在即将发生交通事故时,车辆会主动开启辅助转向功能,尝试避免一定会发生的碰撞。 现代V2V及V2I技术: 实现车辆互相“沟通” 为了应对车辆数量激增所带来的挑战,福特汽车公司了搭载“车对车通信”V2V技术的第六代野马跑车。所谓的V2V,就是要以车辆间彼此沟通的方式,应对可以预见的交通堵塞,降低车辆碰撞意外的发生可能。目前车辆上使用的雷达侦测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驾驶盲点所造成的意外事故。而V2V车辆通讯科技建立在WiFi无线传输科技上,却能够让车辆之间互相沟通,分享彼此的行车速度和相对位置等数据信息。 V2V的一个目标是让汽车跟外界互动,与各式各样的基础设施沟通,最终形成一个比较智能的交通生态链。通过数据的分享和分析,在其他高速车辆尚未进入驾驶盲点的位置前,帮助司机进行预先判断,提前做出更明确、更安全的反应与决策。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避开危险的能力,减少碰撞意外的发生,疏解交通拥塞的情形,促成更具效率的驾驶环境。 目前,在航空机器人中采用的短程通信、LTE 无线宽带、网状网络等等很多技术,正在逐渐或者已经被应用于汽车上。福特汽车的工程师们还在研发一种新的计算程序,用于车载信息系统,帮助实现紧急事故下求救信息快速和可靠的传递。他们准备与其他公司加强合作,增强汽车与无人机间的联系,让汽车能与无人机对话。 在V2V车辆通讯科技的背后,“车对物沟通”(V2I) 技术将在未来的车辆运输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福特汽车正在研究如何让车辆与后端IT基础架构进行沟通,例如车辆可以被告知都市各区塞车情形、车祸意外和其他影响驾驶及行驶路线的状况。福特汽车将V2V及V2I整合进入其短期、中期与长期的行动科技规划蓝图中,来应对拥挤、复杂的现代用车环境。 福特汽车的工程技术人员表示,若想实现V2V和V2I的功能,仅靠自身努力是不够的。他们计划与各地政府单位、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其他汽车制造商们沟通,期望能及早制定统一标准,让V2V及V2I等车辆通讯科技提早高度普及化。同时,福特汽车也将与政府机构、学术单位与研究单位合作,将技术标准化,规格统一化,期望开发出全球通用的车辆通讯科技整合平台。 通过 V2V和V2I 技术,行车电脑可以根据行车速度和相对位置等信息,为司机推荐前往目的地的最快路线,甚至找到目的地附近的停车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我们会看到未来的车辆能够自动地同其他车辆、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沟通。所有相关设备都会建立在一个统一网络平台内,人们出行的体验也将大幅改善。”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比尔・福特表示,“归根到底,我们最终或许会看到城市中出现自动驾驶汽车。而且由于这些车辆除了充电之外每天都会不停地在路上行驶,因此路上的车辆也会随之减少。甚至会彻底改变现有的车辆所有权模式”。 先进V-to-I技术: 让汽车和红绿灯“对话” 对于行驶在马路上的司机来说,红灯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烦恼。奥迪汽车2016年8月15日在华盛顿特区和拉斯维加斯宣布,即将推出一项首次商用的新生技术,使奥迪汽车可以与红绿灯“对话”,用来预知红绿灯时间,以减轻司机的负担。奥迪汽车表示,在2016年6月1日之后生产的部分奥迪2017款Q7和奥迪A4车型将搭载“车辆至基础设施通信”(V-to-I)技术,使交通灯和其他基础设施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与车辆交换安全和其他运营数据。 由于车辆会显示红灯转变为绿灯前的倒数时间,因此司机能大大减轻等待时产生的焦虑情绪。反之亦可在黄灯时提示信号灯转为红灯的时间,让司机做好准备。如果车辆认为,无法在绿灯变红之前通过路口,那么V-to-I就会在中控台上显示倒计时,让司机提前刹车。与此同时,在等待红灯变绿时,倒数计时将在信号灯变绿前几秒消失,以便司机有时间去关注十字路口,观察前方通行是否安全。V-to-I会切断计时器10秒钟,以避免急于闯灯现象的发生。奥迪汽车高管展望道,V-to-I技术未来还可能具备与汽车导航系统或者汽停止/启动配合使用的功能。交通信号灯甚至可能建议车辆保持特定的速度行驶以跟上它的变化,从而顺利通过路口。 V-to-I技术利用无线的方式,将交通信号灯数据和车辆运营数据进行交换。通过服务器由TTS交通技术服务运行,将信息送至奥迪车辆。信息可以利用于车辆导航、引擎启动、关闭功能,甚至可以改善交通量。说具体一点,V-to-I系统负责监控红绿灯计时系统,将司机导向更快捷的路线。它还会建议加速和遇到绿灯时的行驶速度,减少停车和重启汽车的次数。如此一来,V-to-I对发动机的启停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技术汽车能够在红绿灯面前有选择性的进行停留,并且还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速度来接近红绿灯。当红绿灯前的车辆变多,道路变得拥挤的时候,红绿灯也会开始调节其变灯模式,缓解交通拥堵的情况。从而减少人们在道路上耗费的时间,节约能源。 V-to-I技术还有益于未来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发展,因为汽车没有必要“看见”红绿灯实体,而是以通过智能红绿灯传播的信号来判断是停车还是继续行驶。但是部署此类系统也面临挑战,因为V-to-I技术不但需要安全的通信基础设施来解决法律框架、无线频谱的难题,而且还离不开与市政和交通部门密切合作。 智能汽车论文:智能汽车来袭 在刚刚闭幕的CES (美国消费电子展)2017上,智能汽车再次成为热点。这几年随着众多科技公司和传统汽车厂商开始加大力度研发智能汽车,CES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车展。 目前全球智能汽车研究竞赛处于白热化阶段,率先推出相应产品的企业未来将占有一席之地。咨询机构易观预测,到2019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将迎来洗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淘汰。经过短暂的市场启动期,到2021年,少数产品成熟的企业将主导市场,智能驾驶技术也将逐渐得到普及。 为了成为能够占领市场的少数,所有的企业都加快了产品的步伐。在CES 2017上,微软、恩智浦、IAV、Esri等推出了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驾驶的产品。 微软展示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用户的智能终端与汽车相连,让汽车获得用户的日历信息和个人偏好,从而帮助用户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值得一提的是,微软的Azure云可以通过V2X(车辆与外界信息交换)、雷达、摄像头,以及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获得数据,利用Azure云来实时分析交通状况和行人密度。 恩智浦在CES 2017上展示了如何通过V2V(车对车之间信息交换)和V2I(车与基础设施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安全通信来改善道路安全和交通状况。比如:车辆碰撞警报、智能交通灯,以及交叉路口处的驾驶隐患探测。 艾尔维(IAV)展示了其开发的高度自动化的驾驶技术。自动驾驶可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从而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采用该技术的高度自动驾驶的汽车可与基础设施、行人,以及微软的 Azure云端相连接,使汽车能够自动以安全的方式对周边的环境做出反应。 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展示的地理和空间分析技术,可与微软的小娜(Cortana)进行通信,为用户提供地理空间环境信息,从而提高用户的道路行驶安全性和整体驾驶体验。企业级GIS平台服务可以通过微软Azure云为企业提供地理环境信息和分析,帮助其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驾驶行为并预测道路状况,从而改善整体交通状况,并且可以在整个车联网环境中分享互联汽车的传感器数据。这些功能可以让智慧城市更快地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比如尽快维修路上出现的坑洼,或者尽快清除道路上的遗撒物品。 微软企业业务开发部副总裁凯文・达拉斯(Kevin Dallas)和恩智浦半导体汽车业务部资深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拉尔・罗杰(Lars Reger)都表示,只有多方合作,将不同技术整合,才能为用户带来更加安全、可靠、个性化的{驶体验。 在本届CES上,智能汽车不再是以碎片化的部件形式存在,而是被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智能系统,智能汽车距离人们触手可及的商品车更近了一步。(张楠) 智能汽车论文:不仅仅是关于智能汽车的比赛 在中国,无人驾驶、智能汽车领域的发展越来越迅猛,越来越火热,甚至连英国人也越来越急切地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其中,不过高和生显然认为,无人驾驶,还是慢一点,稳一点更好。事实上,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的发展,不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我们将如何选择? 2016年12月2日,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区里,激烈的汽车比赛正在进行。参赛汽车有原型试制车,也有量产改装车,不过这些车的外型有些奇特,许多车在车顶和车身四周安装了各种各样摄像头和密集的传感器,在有些比赛场次,参赛的汽车里居然并没有驾驶员在操控――这就是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和上海嘉定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智能汽车大赛。这是一场国家级的科技赛事,以“智能改变世界,创新驱动未来”为主题,定位于智能汽车行业的高端交流平台和技术实践测评标尺。 在赛场上忙碌的不仅有来自东风、广汽、东风标致、吉利、本田、沃尔沃、长安福特、凯迪拉克、一汽大众等车企,也有清华大学、长安大学、江苏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科研、高校机构。虽然是首届比赛,但中国智能汽车大赛不仅设置了无人驾驶组,也设置了自动泊车、自动紧急制动、车道偏离预警与保持等智能辅助驾驶组。 不过本届比赛尤其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该项赛事得到了英国贸易投资署、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荷兰上海领事馆、瑞典上海领事馆等国外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英国国际贸易部公使衔参赞Mark Wareing、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中国区主席Thomas Meurers、英国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汽车中心战略总监Michael Talbot以及德国、荷兰等国的行业专家出席了比赛同期举办的2016ICV国际论坛、中英智能网联汽车交流会、中英高端访谈、中德高端访谈、中荷高端访谈、中韩高端访谈等一系列交流活动。 在这些外国机构里,英国人的身影最为活跃。英国国际贸易部、英国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汽车中心及米拉公司等英国企业出席了大赛和闭门会议,并通过中英智能汽车交流会的形式和中国企业在赛事期间进行了会面和洽谈。“英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适合智能汽车发展的国家之一。英国政府不光向研究开发智能汽车和无人驾驶技术的企业、机构和高校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同时还出台了相关政策为智能汽车的测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我们希望以此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增进与中国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智能汽车的发展。”英国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汽车中心战略主管Michael Talbot表示。 英国国际贸易部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还在现场宣布共建中英汽车联合工作组,共同推进中英双方在汽车工业,尤其是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化合作,增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商贸及学术交流。“英国有着丰富的技术经验和科研人员储备,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活跃的产业集群,中英汽车联合工作组将充分挖掘两国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在研发、制造、市场及投资领域的交流,并利用英国在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智能系统及蓄电池技术等尖端科技优势,帮助中国智电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英国国际贸易部公使衔参赞魏林博士表示热切期待着中英双方未来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密切合作。不过,与积极主动的英国人不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和生对于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的热潮显然有自己冷静的看法。在中国智能汽车大赛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魏林博士和高和生主任。 对话高和生:汽车自动驾驶又近又远 《汽车纵横》:能否介绍一下中国智能汽车大赛? 高和生:这两年,传统的车企和大专院校,在无人驾驶领域都做了很多工作,他们认为自己的一些产品可以推向社会进行道路测试,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到过上海国际汽车城来测试。我们举办这个比赛,搭建这个平台主要是希望国内的研发机构、企业、大专院校把他们在无人驾驶方面的产品,拿出来互相做一个评测,比一比,遛一遛。通过互相验证、互相比较、互相学习,能够比出优点和劣势。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大家可能就是互相观望,彼此之间的沟通也有问题。 这两年,智能网联汽车在咱们国内炒得比较热,传统企业、以IT为主的企业都纷纷在做无人驾驶汽车,这就有路径选择的问题。这两年,我们中心一直也在逐步推进无人驾驶领域的标准建设,我们认为产业要发展,在标准方面必须要引领,要规划好。我们非常关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及时地让这些产品进行互相比较,这是很必要的。比赛之后留下的信息也槲颐窍乱徊阶龊帽曜贾贫ê托幸倒芾矸矫婀ぷ魈峁┝嘶础数据,这是我们举办大赛的目的。 《汽车纵横》:国内有些车企已经开始尝试在公路上进行智能驾驶,但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国家也没有立法允许它们上路,您认为国家应该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帮助企业发展智能驾驶技术? 高和生:我们已经向工信部提过一些想法,我们认为,无人驾驶汽车一定要经过一定的时限、一定里程的可靠性测试才能上路。除了我们的标准要跟上,立法进程我们也得推进,这包括保险如何规定?我们一定要有详细的描述,要说清楚路径。 让企业做技术储备是应该的,但我们要从社会标准、立法的角度推进,两者间要同步。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节奏不要推进得太快。据我了解,无人驾驶汽车,很多国家都在发展,但允许上路的不多。 我曾经去日产公司调研,三年前,日产公司的智能汽车产品就被认为很成熟了,但是我们去参观,他们还只是拉着我在高速公路上跑了40多分钟。因为驾驶的情况太特殊了,路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东西,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还是要稳妥一些。 《汽车纵横》:您认为中国的自动驾驶汽车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上路? 高和生:从我们产业的角度,从制造的角度看,两、三年应该是可以上路测试的。现在的问题主要是立法和行业整顿,如果在一个封闭道路上做这件事,我认为两、三年做出产品,五年产品上市,产品本身不会有太大问题。关键是其他配套的东西,例如立法推进等都存在问题,这不是我们单一产业能左右和主导的。日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的产品没问题了,但是在立法推进上也遇到了困难,日本政府目前肯定是不容许的,所以大家还是要一起共同推动。 我去日本考察过无人驾驶汽车,也去过欧洲的德国、瑞典等国家。在日产,我和他们做了详细交流,也看了他们的无人驾驶汽车,三年前他们的无人驾驶产品就已经在销售,除了在高速公路、封闭路况的道路上跑,这三年来也一直在高速公路上模拟实际使用情况运行。考察后,我感觉汽车的无人驾驶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企业、行业、社会在这方面的投入目标是对的,但是这个路怎么走,什么时候实现全无人驾驶?我认为,节奏上、把控上还是稳一点比较好。 《汽车纵横》:无人驾驶汽车下一步的推广模式到底是什么模式?在技术选择路径上,是汽车+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汽车? 高和生:我认为这是两种路径都可以选择。从我自己了解的情况看,包括去瑞典、德国,这几个国家基本上是以汽车为主的国家,基本上还是“汽车+互联网”这个路径。虽然关注程度很高,但没有像咱们国内炒得这么热。所以无人驾驶汽车下一步的推广模式可能有多种模式,需要我们政府和行业正确的引导。不能危害社会的安全。我认为,好像还没有那么着急地要去实现无人驾驶,例如我到北京出差,北京市区里可以自己开车,上高速公路从北京到天津这一段路,换成无人驾驶模式,这样我就可以休息一个多小时,我觉得这样的模式是无人驾驶第一个要达到的目标。无人驾驶的终极目标是达到共享汽车和无人驾驶,这么走会比较稳妥,也比较现实。 《汽车纵横》:你们与英国的合作,主要侧重哪些方面? 高和生:交流、协调、互相借鉴。我希望中国的车到英国去之后会说话,会走路,英国的车到中国来也会。 《汽车纵横》:关于无人驾驶,您最关注什么问题。 高和生:无人驾驶汽车首先是安全汽,从我们制造业企业来说,制造一辆车肯定没问题,因为整个汽车产业就是集成行业优秀技术的,主动的和被动的安全技术,我们都在用,所以安全汽车应该没问题,关键是安全汽车交互问题,这个是我们最不放心的一个环节。中国的路况比较复杂,需要协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协调好。 《汽车纵横》:实现无人驾驶后,汽车行业会被颠覆吗? 高和生:无人驾驶汽车的终极目的就是共享汽车,谁是最大受益者?我认为还是汽车,所有无人驾驶这些开发的东西,包括影像技术,所有技术都要被我汽车来整合使用,所以将来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我们。我们需要这方面的技术来支撑,来配套,来完善,但还是要以我们汽车为主,整合这些资源,所以我认为未来在无人驾驶汽车方面胜出者,或者获益比较大的,还是我们汽车行业。 《汽车纵横》:到底我们到什么时间节点上会达到真正的无人驾驶? 高和生:我估计还得20年,除了要有安全的汽车产品、安全的交通环境,有共享的汽车,还有立法的推进也很关键。保险能不能配合上?这也很关键,汽车产品涉及到社会面比较广,不是生产一个产品就可以让你上路了。立法的推进很难,有些事情得按照程序走完这个过程,三年、五年都未必能够完成。从我的角度上,也许汽车产品本身没问题,但真正推广的时候,要难得多。 智能汽车论文:基于摄像头的智能汽车设计 摘要:智能汽车作为当今科技时代下的新兴产物,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及通讯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摄像头传感器的智能竞速汽车控制器的设计方案,分别介绍了智能车的硬件组成、路径的检测识别方法和智能车的控制策略。利用摄像头传感器采集、识别道路信息,规划最优路径,采用PID控制算法控制电机和舵机实现自动控制。 关键词:摄像头 智能汽车 设计方案 本设计是基于MK60DN512ZVLL10单片机开发实现的,该系统采用摄像头采集、识别道路两旁或者中央的引导线,在此基础上利用合理闭环的算法控制智能车运动,从而实现智能车快速稳定的寻迹行驶。 1 智能车整体结构的选型与设计 1.1 图像传感器的选择 图像传感器,即数字摄像头。目前市场主流的两种摄像头传感器: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为感光材料的CMOS摄像头和以电荷耦合元件为感光材料的CCD摄像头。综合两种摄像头解析度、灵敏度、成本、功耗比、模块电路、体积、重量,CMOS摄像头可以满足于4米/秒速度以下智能车行驶,并且CMOS摄像头功耗低,工作电压只需3.3V-7V,完全可以由智能车稳压后得到,稳定经济,所以选择CMOS摄像头中的OV7725摄像头。 1.2 起跑线检测传感器选择 起跑用的是发车灯塔控制方式,发车灯塔不仅发出起跑信号,而且发出终点信号。我们使用基于使用HS0038B传感器的基础电路作为接收灯塔光信号一个基础电路,OUT口接MK60的C5。 1.3 速度检测传感器选择 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是闭环控制的,所以需要测速装置,用以精准反映智能车实时速度。我们采用了由欧姆龙公司研制的一款200线的小型编码器。 1.4 车模选型 本次设计采用由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赞助的G768型车模,即为竞赛中的C车模。 2 智能车硬件电路设计 2.1 硬件设计方案 本设计方案采用模块化方式完成总设计,模块化设计使思路清晰,在使用出现错误时容易修理。 2.2 电路设计方案 本次设计将智能车系统电路分成两个主要部分,以MK60N512ZVLQ10为核心的控制电路和以电源为核心的驱动电路。考虑到MK60最小系统电路板比较大,所以将整个系统电路分为两块规则PCB板(主控板和驱动板)。 2.3 控制电路 以MK60为核心的单片机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电源电路、时钟电路、JTAG接口、复位电路。 2.4 驱动电路 因为本次比赛摄像头组使用的电机是RS-380SH直流电机,小车驱动芯片决定选用集成的高电流半桥电机驱动应用BTN7971B,它的输出电流足以带动电机转动并且较稳定。 2.5 电源模块 比赛使用飞思卡尔专用电池,2000mAh的镍镉电池1块,标准电压7.2V。 3 智能车软件算法设计 3.1 软件控制整体设计 本次设计所用的软件调试工具支持C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的IAR Embedded Workbench软件,由于C语言操作简单,可修改和移植性强,所以本次软件设计大部分程序都使用C语言编写,只有在某些地方加入了汇编语句。 3.2 主程序结构 在系统初始化方面,我们所用到的底层硬件资源进行初始化和上层模块初始化。在方案选择及参数设定上,我们在主板上设置了一组四位的拨码开关和三个按键结合OLED显示屏实现的方案和参数的可调,以在比赛时对车作适当地调整。在图像获取上,对于Ov7725数字摄像头,使用场中断加高速DMA传输的方式来获取图像。图像处理则采用黑线提取和中心线提取。 3.3 控制算法 控制算法是智能车的灵魂,为了使小车能以稳定的速度通过跑道,精确的速度控制是关键,采用速度闭环控制方案。 4 智能车开发与调试 4.1 软件开发环境 系统编译下载是在IAR IDE开发环境下完成的,Embedded Workbench for ARM是IAR Systems公司为ARM单片机开发的一个集成开发环境,这一开发环境使用方便、入门容易和代码简明紧凑。此外,由于在IAR软件中进行编写,调用,修正函数比较复杂繁琐,所以使用了Source insight 3软件进行辅助编写小车程序。 4.2 硬件开发环境 本次毕业设计所用的硬件开发平台为著名硬件开发公司Altium公司的Altium Designer 10,这已开发环境在板级设计特性、软设计特性、数据管理特性、通用特性都较有优势。 4.3 软件调试 软件调试主要包括:程序在线仿真调试,上位机调试。在线调试主要使用的是IAR中的调试器IAR C-SPY。上位机调试主要是通过蓝牙模块将智能车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和SD卡采集的图像及时地反馈到PC机上。 4.4 现场调试 现场的调试包括摄像头调焦以及固定、PID参数整定、速度控制算法的参数整定、智能车运行状态等方面的调试。 5 结语 在此次设计中,通过不断不断尝试,不断整改,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最终达到我们预期的设计目标。在算法方面,首次采用闭环系统控制智能车,采用改进PID控制算法,对智能车速度及方向进行调整,使智能车较之前的开环状态更加稳定,最终完成了智能车的制作,实现了摄像头采集识别,闭环控制等的功能。 智能汽车论文: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智能清洗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润滑系统是保证汽车发动机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系统,需要定期进行清洗。本文设计一种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能够完成抽油、排油、吹扫、加注等控制,实现对发动机润滑系统的静态清洗和动态清洗。同时,能够通过液晶屏显示当前的系统状态以及进行设置,通过射频卡记录用户的清洗次数以及金额,并提醒用户及时进行充值等。 关键词:发动机 润滑系统 清洗 控制 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件,其质量决定了整车的性能与品质。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是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系统,它在长期工作后,许多杂质沉积在润滑系统各个部位,而一般发动机机油滤芯能够将大于25μm的微粒过滤掉,再小的微粒就不能被过滤掉,时间长了会堵塞油路,造成各种故障,影响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正常工作,因此需要对发动机润滑系统定期进行清洗保养。 对于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清洗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人工清洗和自动清洗。人工清洗方法体现为拆油底壳、缸盖、解体发动机等清洗润滑油道,这样会增加劳动强度,质量也无法保证。特别是发动机的结构精密,人工清洗方法会造成发动机渗漏、寿命缩短等问题。 自动清洗法是采用专用的清洗设备完成,清洗设备提供具有合适的温度、流量、压力及浓度的清洗液,并对各个工位进行精确控制清洗、干燥和清洗液回收。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利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能够实现清洗过程自动化,保证润滑系统清洁度,提高了清洗质量和效率,并改善了劳动条件。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替代人工清洗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组成基本相同,主要由油底壳、机油集滤器、机油泵、机油粗、精滤清器和润滑油道、机油冷却器、机油压力表、机油温度表等组成。油底壳:用来储存润滑油。机油泵:将足够量的润滑油以足够的压力供给主油道,以克服机油滤清器及管道的阻力。集滤器:安装在机油泵前,并置于油底壳内,用来滤除机油中较大直径的杂质。机油粗、精滤清器:通过机油滤清器过滤杂质。机油冷却器:冷却润滑油,使润滑油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机油压力表、机油温度表:监视压力润滑油压力和温度。 2 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从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来看,反复润滑的机油中,会带有磨损的金属末或灰尘等杂质。虽然机油集滤器和机油粗、精滤清器进行过滤,但时间过长,机油一样会变脏。因此在车辆行驶一定里程后必须对发动机润滑系统进行清洗,以保证清除发动机内小于25μm的杂质,改善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品质,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能够对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进行控制,完成抽油、排油、吹扫、加注等控制,实现对发动机润滑系统的静态清洗和动态清洗。同时,能够通过液晶屏显示当前的系统状态以及进行设置,通过射频卡记录用户的清洗次数以及金额,并提醒用户及时进行充值等。整个系统设计包括面板设计、硬件系统设计、软件系统设计等三个部分。 2.1 面板设计 系统面板如图1所示。 2.2 硬件系统设计 硬件系统由MCU模块、LCD显示模块、RFID读卡模块、键盘输入模块、温度传感器模块、电加热器模块、电源模块、继电器模块、8路电磁气阀模块等组成。如图2所示。 键盘输入模块设置车型和清洗要求,MCU模块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并输出控制信号给继电器驱动模块,控制8路电磁气阀模块相应的电磁气阀A-H打开或关闭,完成对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清洗。清洗过程会在LCD显示模块同步显示,温度传感器模块对清洗过程油温进行检测。当温度低于40℃时,将信号发送给MCU模块,MCU模块控制电加热器模块进行加热,保持温度恒定在40℃。RFID读卡模块对每张卡刷卡次数进行记录,次数超过设置值时,发送信号给MCU模块,MCU模块控制LCD显示模块报警提示进行充值。电源模块对其它模块进行供电。 2.3 软件系统设计 软件系统实现抽油、排油、吹扫、加注等控制,主要包括静态清洗和动态清洗。 (1)静态清洗:发动机静止,清洗液从发动机机油滤芯接口处注入发动机油道,通过冲洗和溶解作用把杂质溶入清洗液中一起流下,到达油底。随后在一定负压下,从油底口抽出过滤后循环清洗。静态清洗流程如图3所示。 (2)动态清洗:发动机怠速运转,发动机自身的油泵和清洗机内油泵同时工作,清洗液可达到静态清洗时不能清洗的地方,清洗更彻底。动态清洗流程如图4所示。 3 结语 本文设计一种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能够对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进行控制,完成抽油、排油、吹扫、加注等控制,实现对发动机润滑系统的静态清洗和动态清洗。同时,能够通过液晶屏显示当前的系统状态以及进行设置,通过射频卡记录用户的清洗次数以及金额,并提醒用户及时进行充值等,完成了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现场实验表明,该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性能稳定,能够满足实际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智能汽车论文:英特尔:错过了智能手机不想再错过智能汽车 随着PC市场日落西山,智能手机增速放缓,吃不了多少老本又在移动芯片市场无利可图的英特尔看似走入绝境,又在智能汽车领域绝处逢生。 作为一家老牌芯片巨头,英特尔当年错过了智能手机的风口后,在移动芯片市场就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被高通压制不谈,山寨起家的联发科也能时不时碾压下它。如今,随着PC市场日落西山,智能手机增速放缓,吃不了多少老本又在移动芯片市场无利可图的英特尔看似走入绝境,不过智能汽车风口的出现,又让它绝处逢生。 当然,有人会说这和英特尔有关吗?这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几乎把“Intel Inside”标志贴到每一个PC的英特尔吗?如果我告诉你这家芯片巨擘在汽车科技方面已经耕耘了好几年,你会不会感到惊讶?说不定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开上“Intel Inside”的汽车子。 为进入智能汽车领域,英特尔在今年收购了两家公司,一家是自动驾驶车辆芯片公司Yogitech,它家的芯片能利用感应器和摄像头分析周围驾驶环境,帮助汽车实现无人驾驶;另一家是汽车软件0TA升级更新解决方案提供商Arynga。随后,2016年7月英特尔又与宝马、Mobileye公司联合研发高自动驾驶和全自动驾驶必要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系统,并致力将这些技术应用于量产汽车身上。一系列的动作,预示出英特尔坚定发展智能汽车的决心。 不过,此时的智能汽车领域已经聚集了众多大佬,包括谷歌、丰田、载姆勒、通用汽车、博世、福特、波音与卡特彼勒等,其中谷歌无人驾驶技术专利最多。在大佬们率先入局的压力下,英特尔还是个需要追赶的命,幸运的是,这次它赶上了智能汽车发展的风口。 尽管所谓的车载互联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追逐的下一个“风口”,但实际上多数都缺乏像英特尔这样的软硬件整合能力,很多车辆都已经或正在使用英特尔的这套方案,例如BMw的互联驾驶,就是建立在英特尔的这套解决方案之上,相信凡是用过的人都会觉得与手机、笔记本的内在体验很相似。同时英特尔也向中国本土供应链合作方提供IVI模块,这样就会有更多前装、后装设备能够用上这套解决方案。 不得不说,如果英特尔要在车载互联方面讲一个故事的话,基于凌动处理器的IVI系统将是一个漂亮的文本。它有成功的案例,所以大多数人听到它的时候都不会陌生,应付目前的车内娱乐和交互也是小菜一碟,你唯一要解释的,就是它能做点什么别人做不到的。 实际上,不用惊讶英特尔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这既是厂商的需求,也是用户的需求。从厂商层面来说,英特尔并不是唯一一家进军汽车领域的芯片企业,甚至其对手也有着同样漂亮的案例,从PC端到移动端再到汽车领域,大家的发展路线高度一致,正说明了这一趋势不可逆转。 从用户层面来说,车内体验几乎是最后一块尚未被智能化开垦的处女地,大家不能接受手机、平板、电视甚至冰箱、洗衣机都高度智能化的今天,每天要驾乘2-3小时的汽车还傻呆呆,而智能化的前提必然是标准化、平台化和系统化,这也是英特尔擅长的事情。 智能汽车论文:智能汽车的隐形江湖 看上去风光无二的互联网汽车,除了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公司外,资本与零部件巨头的窥视同样值得关注。这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每股势力都野心勃勃。 新年伊始,Master横扫围棋界的传奇就刷爆了网络,在谷歌揭开Master的真身之后,江湖上关于人工智能的传说距离现实世界的距离又被拉进了一步。来势汹汹的Master正代表人工智能向全人类宣告:“我们的时代正在来临”。 这句宣言对于智能汽车来说同样适用,虽然无人驾驶的实现尚需时日,但却无人能否定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汽车被锁定为下一个移动终端的继承者之后,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可用烈火烹油来形容:传统车企快马加鞭谋升级,互联网企业撸起袖管搞跨界,借由镁光灯的传播,出尽了“风头”。但智能汽车的研发,实非主机厂一己之力可以完成。在其前进的过程中,“隐形江湖”的存在虽常为人所忽视,却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金主们的互联网汽车版图 处于市场培育初期的智能汽车,对资本的依赖性非常强。以乐视为例,根据网上流出的乐视汽车商业计划书,未来五年乐视汽车还需投入400多亿人民币,如此大的资金需求量,显然不能靠乐视和贾跃亭来买单,融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俗点说,有了钱不一定能成事,但没有钱一定会失败。 资本市场对于智能汽车的兴趣非常浓厚。北极光投资创始人邓峰在预测未来最有希望出现“独角兽”企业的三大趋势时,特别强调了对推动无人驾驶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认定无人驾驶会是未来的大方向。 事实上,包括北极光创投在内的真格基金、红杉资本、IDG等知名创投公司都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上下链条上积极布局。以北极光为例,除了直接投资硅谷的无人驾驶汽车公司,还重点布局了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比如激光雷达、汽车OS等诸多方面。 自然,各类投资公司对智能汽车慷慨解囊,成为支撑互联网企业追梦造车的一大资金来源。在乐视、蔚来、奇点等互联网车企背后,不乏太有来头的创投资本。比如红杉和高瓴,前者曾投资新浪网、阿里巴巴集团、聚美优品、美团网等诸多知名企业,后者则是京东、去哪儿网、蓝月亮和大润发的投资者。也有如壹号资本。愉悦资本和本见资本等新兴势力。 想要搭乘智能汽车这趟快车的,远远不止投资公司一方。 眼看互联网三大巨头BAT已全部投身造车,一向热衷于“猫狗大战”的京东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它通过注资蔚来汽车,跟紧大趋势。同样“不安本分”的,还有以电子产品为生的联想和小米,两者都将目光锁定在了蔚来汽车身上。蔚来汽车融资来源清单上的顺为资本、背后的操控者就是雷军及小米。投资蔚来汽车之后,联想又迅速注资乐视,扩大资本势力。对于京东、联想和小米来说,智能汽车是不可错过的发展趋势,与BAT亲自上阵的姿态不同,他们选择了通过资本触角进行布局,提前占下席位,这是对自身实力及发展阶段进行考量过后的最佳方案。 不少企业大佬,以个人名义进行投资,构成了互联网车企融资的又一来源,这方面尤以互联网企业最为突出。除了像贾跃亭、李想一样又出钱文出为的摸范代表,更多的人选择了只出钱不出力的方式。比如在天使轮就集齐了UC创始人何小鹏、YY创始人李学凌、猎豹移动CEO傅盛、58同城CEO姚劲波、腾讯高管吴霄光、经纬创投张颖等一众“大人物”的小鹏汽车,就是靠大佬资金“养活”的典型互联网车企。还有投资车和家的源码资本,其出资人实由美团网创始人王兴、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等近20家上市科技企业的CEO及BAT高管组成。以及霸气出手6亿美元投资乐视汽车,被誉为“中国好同学们”的各大公司CEO。大佬们不仅手握丰厚资本,而且眼光敏锐,并乐于走在潮流前沿,大胆试水,成为互联网造车不可忽视的资本力量。 政府的资金支持也是互联网造车的重要支撑,通常表现为一方出资,一方落地建厂的形式。奇点汽车在去年11月与其子公司共同完成的6亿元融资中,铜陵子公司的主导融资对象就是安徽铜陵市政府,并与铜陵市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背景就是奇点汽车的产业园项目落户安微铜陵。 同样的合作模式还有车和家与常州市政府,车和家落户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工业园,并顺利拿到了常州市政府的产业基金。一方面,政府响应国家“2025中国制造”的号召,引导智能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工厂落地来拉动当地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政府的帮扶支持,顺利建厂投产,可谓双赢。一些有央企背景的创投公司,比如投资乐视的英大资本和深创投,前者背靠国家电网,后者由深圳市政府管理支持,多多少少代表了国家对智能汽车发展的引导和支持。这里再多说一句,投资乐视的淡马锡其实是新加坡政府以私人名义注册的国有投资企业,厚朴也是在淡马锡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可见国家层面上对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实业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也选择了智能汽车为入口,成为支持互联网造车的又一股资金来源。比如投资乐视的新华联集团和投资车和家的利欧股份。前者产业覆盖地产、石油、矿业和化工等多个领域,后者的核心产业主要是石油化工、电力电站及水利用泵等,与汽车产业并无关联。选择互联网车企作为其新的投资发展对象,在为互联网造车助力的同时,也从侧面说明智能汽车的发展魅力。 供应商走在主机厂前面 互联网公司忙着造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在马不停蹄地奔跑在通往“智能部件”的道路上。目前在智能汽车配件领域掌握最高话语权的仍是积淀深厚的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如博世、大陆、福尔德等。但初创企业成长迅猛,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和上升空间,同样不容小觑。主流的无人驾驶系统可分为传感、处理和执行三个方面。传感就相当于人的眼耳鼻,搜集各种图像和声音信息,然后传送给大脑,进入到信息处理部分,对信息进行判断之后,再由其发出指令,进入执行环节。自动驾驶的传感器主要有摄像头、GPS、声呐、雷达、LiDAR(激光雷达)五种类型;处理部分主要通过算法完成,大家最为熟悉的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即属于这一环节,包括自适应巡航(ACc)、车道偏移报警系统(LDWS)等17个方面;执行层面则是指电子制动、智能刹车等。 智能汽车论文:智能汽车闯入CES:三方角斗自动驾驶 之前是几家车企登台演示,现在演变成车企、供应商、IT公司三方秀实力。他们或合纵对抗连横,或对某项技术形成垄断,使智能汽车领域越来越像一个利益纷争、暗潮汹涌的江湖道场,使汽车产品的未来形态精彩纷呈。 赌城拉斯维加斯正悄然与高科技握手。在刚刚结束的第50届CES展上,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最新人机交互功能等先进技术将智能汽车推上了CES的主展台,有人说CES展快成了半个车展。这种革命性变化不过源于一个“懒”字。 有人说过“懒”是人类前进的源动力,这句话虽有些偏颇也不无道理,正是为了追求便捷,人类科技才会不断进步。在本届CES展上,大众、宝马、丰田、博世等,全球知名汽车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向世人展现了未来汽车形态的多元化。它们对于未来汽车如何追求操控方便、驾驶便捷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但相同点是,它们把这些不同见解都通过自动驾驶技术来展现。 不同于前几年的CES展,自动驾驶技术还是少数几个厂家带来的展望和规划,部分自动驾驶还停留在低级阶段;本届CES展,自动驾驶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几乎所有参展的汽车类厂商都带来了各自的自动驾驶技术和产品,大部分达到了高级阶段,甚至已经有了新车、量产计划。 这个质的改变得益于汽车厂商主动与IT技术公司联手,他们把最先进的技术融入到汽车硬件中。比如宝马HoloActive虚拟触控系统和智能泊车助手Loomo,前者利用车载控制界面的投影技术和摄像头对人指尖动作的识别,将原来我们只能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虚拟触控变为了现实。而后者则把汽车智能化驾驶,与目前正流行的AI科技相结合。 再比如丰田的三维人机界面、大众的数字座舱、博世的语音控制、福特与亚马逊的Alexa家居助手等新技术,将汽车、家居、通讯融为一体,使汽车的形态变得丰富而多元。 所以本次CES展业也被网友戏称为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成果展。不管是谷歌、百度。这样的IT巨头,还是’现代、日产、奔驰这样的传统车企,目前都加大力度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只不过突破点不同,像谷歌等是以车联网、无人驾驶等跨界切入,而现代等车企则以高端辅助驾驶技术为突破点。 汽车和IT企业之所以如此重视自动驾驶技术,是因为在大数据的环境下,通过人工智能来判断路况,比人为操作更客观反映更迅速,能够极大的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同时,如果未来汽车自动驾驶真正能够实现,交通资源将得到整合和合理分配,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高效。因此,自动驾驶驾驶技术所描绘智能出行生活,十分、令人憧憬。 而当前的自动驾驶技术,主要是在车身搭载摄像头、超声波、毫米波、激光雷达,利用采集到的视觉影象和数据,创建一个完整的车辆环境模型。这吸引了很多汽车配套厂商的目光。本届CES展上,德国大陆集团就宣布将研发新一代环境模型,该模型下自动驾驶汽车将拥有实时的360度全景影像。 有了完整的车辆环境模型还不够,还需要先进汽车人工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用来识别与分析这些数据,并具备深度学习和认知,才能使车辆在复杂驾驶情况下安全驾驶。IT企业对此很有兴趣。 本届CES展,采埃孚与英伟达就宣布共同开发一款全新的汽车人工智能系统――ProAI,预计在2018年初进行量产。而宝马则将采用Mobileye的增强学习算法制定驾驶策略,打造汽车系统所需的人工智能。 除了自动驾驶技术,人机交互也是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特点在本届CES展上也得以充分展现。 有的利用高精度摄像头,实现虚拟触屏技术。比如宝马带来了HoloActive触控技术,利用一块投射在中控台区域的悬浮虚拟屏幕,一部高灵敏度摄像头负责捕捉驾驶者手势动作,车舱内的超声波设备将对驾驶者的指尖发出脉冲信号,使驾驶者获得真实的触感,实现人机交互功能。 有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手势遥控功能。比如大众汽车在本届CES上展示了增强现实(AR)技术,这套系统可以看做是升级版的抬头显示系统,一方面可以将路线、距离等相关的驾驶信息显示在驾驶员前方的道路上,另一方面是显示信息娱乐等其他信息,而无论何种信息都与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不会让驾驶员分心。 如果说宝马的虚拟触屏技术、大众的增强现实(AR)技术代表了人机交互未来发展方向,那么英伟达公司推出的基于图像识别技术AI Co-Pilot(协同驾驶技术)则提供了另一种方向。这套系统支持多种面部识别功能,其中具备唇读识别功能。唇读,就是当车厢内外噪音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唇读技术,辅助识别语音指令。尽管AI Co-Pilot系统大部分是为了辅助驾驶者安全驾驶,仅仅在唇读方面涉及到了人机交互功能,但是这套系统充分发挥了英伟达在图像处理方面的优势,为未来的人机交互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总之,智能汽车的发展为很多商家打开了一扇门。之前是几家车企登台演示,现在演变成车企、供应商、IT公司三方秀实力。他们或合纵对抗连横,或对某项技术形成垄断,使智能汽车领域越来越像一个利益纷争、暗潮汹涌的江湖道场,使汽车产品的未来精彩纷呈。 智能汽车论文:智商+情商 智能汽车的实现将由汽车智商和汽车情商两部分组成,而汽车情商正是目前汽车产品 所或缺的核心技术。 又一家车联网公司成立了。 自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后,短短半年时间,“互联网+”席卷了整个汽车行业和互联网产业。那么,究竟是“互联网+汽车”还是“汽车+互联网”?到底谁该妥协?双方各有各的说法。 仿佛一夜间,成百上千家与车联网沾边儿的公司出现在公众视线中。有的是之前就已存在的,现在才得到关注;有的是赶上了这股热潮,刚刚成型。飞驰镁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驰镁物)就属于后者。 7月1日,飞驰镁物在北京召开品牌会――智能汽车即服务,来自车联网行业、整车厂、咨询机构、投资界等人士前来参加。 与此同时,历经6个月的酿造,飞驰镁物下定决心,在“互联网+”热潮还未褪去的好时候,带着自己引以为傲的核心产品――汽车共享服务品牌“Soda”正式亮相了。 自称是“最懂车企的车联网公司”和“崇尚极客精神的科技公司”的飞驰镁物对智能汽车有着自己的见解。 智能汽车即服务 飞驰镁物创始人兼CEO王强解释道:“智能汽车即服务的英文是Smart x Vehicle as a Service,即面向车和人两个对象。对于车,车联网相当于给车装载了远程大脑从而实现其智能化,这是智能即服务;而对于人,车联网则是把车的属性上升到一种位移公共服务,为人提供一种随时随地使用的出行服务,这就是汽车即服务。两者综合起来,就是智能汽车即服务。未来作为公共出行服务的汽车一定是面向未来的智能汽车,而智能和共享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应该是简单的叠加。” 飞驰镁物具备B2B传统车联网和汽车共享两个业务发展方向。在B2B传统车联网业务领域,飞驰镁物以前装TSP为核心优势为整车企业提供车联网整包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通过以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为基础搭建的云服务和汽车情商两大核心产品平台,已经开始为整车企业提供真正符合移动互联网用户交互体验的车联网产品。 而致力于呈现“下一代城市出行方式”的Soda,则是飞驰镁物在汽车共享方面的具体成效。 “未来的车联网一定是和汽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车联网,更多的是‘汽车+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汽车’”。飞驰镁物联合创始人兼企业业务副总裁樊高增表示。他的这一观点与市场其他互联网公司很不同,他认为互联网并不会颠覆传统汽车行业。 “基于车联网的合作,根本不能脱离主机车厂,我们更倾向于前装业务,前装市场是飞驰镁物的目标市场。”樊高增称。飞驰镁物对于前装市场的信心并不是空穴来风,作为一家刚刚诞生的车联网公司,飞驰镁物迄今为止已帮助超过20家的车企在中国落地车联网项目。 作为飞驰镁物车联网业务的核心产品之一,CLOUDMove是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联网汽车架构平台,旨在打造终极汽车互联网平台,帮助汽车更好的融入互联网。 飞驰镁物联合创始人兼CTO杨磊对CLOUDMove进行了详细的分享:首先,CLOUDMove主要基于公有云基础架构,来实现汽车与多种移动终端设备对驾驶联网在线服务的无缝访问体验。其次,CLOUDMove是一款开箱即用的车联网产品,可针对整车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包括业务运营支持系统在内的基础能力,并预集成了优秀的互联网内容和第三方服务。 与CLOUDMove相呼应的是DREAMove,它同样是飞驰镁物车联网业务的核心产品之一。 据描述,智能汽车的实现将由汽车智商和汽车情商两部分组成,而汽车情商正是目前汽车产品所或缺的核心技术。因此,DREAMove将成为智能汽车的“大脑”,通过创新科技与网脑思维的结合,使汽车的情商得到质变的提升,真正做到主动保护、帮助驾驶者。 下一代出行方式 “Soda所要打造的是下一代城市的出行方式,因此,Soda将和包括整车企业在内的合作伙伴一同打造一款为共享而生的智能汽车。”飞驰镁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余涛这样解释Soda的核心理念,而“汽车共享、绿色出行”也是飞驰镁物对未来智能汽车的理解之一。 “Soda绿色出行”是除传统车联网业务之外,飞驰镁物面向个人市场的突破,飞驰镁物打造这样一个智能汽车共享服务品牌,是为了向人们提供想走就走的自由出行体验,满足消费者短线即时出行需求,同时缓解城市拥堵,降低排放。这是飞驰镁物关于未来交通的一个“美好愿景”。 Soda服务与传统汽车租赁模式最大的区别是按分钟计费,用户只需通过Soda应用便可随时发现身边的共享车辆,并通过成熟的车联网技术,借助于APP完成选取车辆、控制车辆、使用车辆、支付费用的整个过程,且无需在固定地点取车还车,最大程度方便消费者。 不仅仅是在理念上先进,Soda的落地也已经完成并在迅速扩张。目前,Soda已经与包括意大利开源汽车OSVehicle在内的诸多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始了内测,与此同时,Soda会基于自身的车联网技术架构,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完善的智能交通应用。 “Soda打造的是下一代城市的出行方式,我们会与包括整车企业在内的合作伙伴一同打造一款为共享而生的智能汽车。”余涛这样解释Soda的理念。 运动鞋、工装裤,统一的黑色T恤上印着彩色的LOGO。年轻、简单、朝气蓬勃,这是飞驰镁物团队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然而在表象之下,王强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有着非常狂热的创业激情,“虽然是一家新公司,但飞驰镁物从创业之初就考虑到了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希望利用车联网技术,为整个城市的环境保护做出一点贡献。这是我们的愿景。”他掷下豪言,“飞驰镁物要做车联网中的劳斯莱斯,等到时机成熟了,我们将要实现造车的终极梦想。” 上述飞驰镁物的创始人们都有着很强的技术背景,他们之前分别在车联网、软件开发、整车企业、服务运营等不同领域有过10余年的经验。在这群年轻人的眼中,飞驰镁物的起点很高,就车联网市场目前这种“诸侯混战”的局面来看,速度和时间对他们来说是最关键的要素。 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要取得江湖地位,就要不断飞奔。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职高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摘 要: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教学、作文训练、语文活动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这些方法既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达到提高其想象力的目的。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 想象力 中职学生 马克思说,想象力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二册)。所谓想象,是人在自己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建立新的表象的过程。当人们直接或间接地感知某种外在事物之后,这种事物的表象印在人们头脑中,以后会在遇到机会时重新浮现,并组成、创造为新的形象。借助想象,人们既可以创造出个人尚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又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或者是尚未出现过的事物。因此,可以说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的创造。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学科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根据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对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好处的。有时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内容进行拓展,通过新的语言文字更具体地进行描述,实现从文字到文字的加深。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动要贯穿其中。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既能引起学生对文章所描述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又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1.展开想象,化略为详。 写文章要惜墨如金,教材中许多写得较略的内容,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如在这些略写的部分,教师可以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补叙,这样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思维状态,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纪念刘和珍君》叙述烈士遇难的经过,有这样一段:“刘和珍中弹倒下,张静淑想扶她,中四弹,其一是手枪。杨德群又想去扶她,也被击,一个兵在他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我抛出这样的问题:“她们三人当时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为什么张静淑、杨德群敢于救助?”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危险的境地,因为他们勇敢、相互友爱。”这时,我让学生合上课本,想象当时的情形,三人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因为学生从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再加上刚才对课文的理解,即使是那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多多少少也能写出一部分内容来。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次思想教育。 2.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 职高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课文中含义深刻、较为含蓄的内容,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采用想象的方法,化难为简,变抽象为具体,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涵,又能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如在讲授《邓稼先》一文时,作者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我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者为什么建议要采用这首歌呢?教师不应简单地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回忆祖国百年的屈辱史,以及邓稼先二十八年来工作在茫茫戈壁的种种困苦、危险和他为国家作出的丰功伟绩。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体会到两弹元勋和祖国、民族的血肉联系,从而认识到并加深对邓稼先身上那种崇高的品格的理解。 3.展开想象,续写课文。 职高生已经有了相当的生活经验,头脑中也已经储备了不少的事物表象,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延伸故事情节,补充作者未言之意,创造自然和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使学生由再造向创造转化,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捷径。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生动叙述了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情节,展示了人物的命运及其思想性格的变化。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玛蒂尔德这个人,把握作品的主题,我要求学生根据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续写她通过十年艰辛,终于还清债务之后的生活。这样,学生就把课堂上老师分析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了创造,从而进一步了解了时代、社会和人物的关系,了解了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根源。 二、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充分发挥课文示范效应,由仿作到创作。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语言的使用也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应该说模仿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当然,这种模仿不仅仅是对作家遣词造句的简单模仿,还应该包括作品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甚至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模仿。我们不但要把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应该作为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主阵地,让学生领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揣摩名家们独具匠心的构思技巧,把课文作为范文去借鉴,模仿其写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例如在教《白杨礼赞》一文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对白杨树的描写,引导学生挖掘意境,体悟形象、结构之美,使学生思想受到感召,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随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练习写作,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如《红烛赞》、《菊花赞》、《树根的联想》等。在讲授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正反论证的结构模式,学习写作议论文。模仿名家学习写作,既能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从何下笔的难题,又能使文章写得深刻、有所创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借助课堂作文感悟技巧。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能得出不同的效果。因此,在作文辅导课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例如苏教版职高教材第一册的第一篇作文《校园风景线》,学生既可以从头至尾都描写校园美景,又可从校园风景入手,侧重写校园中勤奋读书的莘莘学子,结尾点题“正是他们才是真正的校园风景。”还可以写校园里的园丁,从春到秋,他们勤劳的身影成为校园风景线。所谓文无定法,每一篇文章,都要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构思、去选材,这样才能写出有独创性的作文。 三、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组织表演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蓝本,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应该充分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教材中的不少故事,都可以改写成课本剧。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就能把再造性想象升华为创造性想象。例如,我让学生把鲁迅先生的《药》改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学生就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头脑中要有华老栓、华小栓、康大叔等人物形象的心理、性格、行为的表象,甚至人物的服饰、环境的布置等都要了解。进行舞台表演时,借助想象,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融入了他们自己的理解,再造想象升华成创造想象。教材中大量剧本更是可以由学生直接搬上舞台。在学习曹禺的《雷雨》时,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潜台词的理解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让学生体会情境,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然后进行表演。此时,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在头脑中形成了剧中人物当时的表象。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达到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2.利用探究性活动,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要根据校园、社会、职业生活的内容,创设情境,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目的。其实,语文活动的开展,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与先贤对话》,要求学生选择一位景仰和信赖的先贤,用对话的形式写下和先贤们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这就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了解先贤及其成就和他所处的时代,并形成自己的表象。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远古的年代,一方面了解了先贤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通过想象,语言文字升华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走近鲁迅》,要求学生阅读、搜集鲁迅的有关资料,通过小组研究,形成读书报告,并进行多媒体展示。因为是分组展示成果,学生们探究的积极性都很高,全班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最后各组的研究成果都令人耳目一新。在本次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培养,也有了显著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文课堂上,只有重视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我们才能把学生引出教材,引向生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 【摘 要】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要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通过创设情境、适时引导和质疑问难,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的同时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并为此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主体地位;职高语文;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实践,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循序渐进,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么,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职高的语文效率呢? 一、致力于语文体验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因为职高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所以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学效率的提升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所学的职业技能,致力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这就需要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他们才能更好地在语文学习中自觉而又主动和积极地参与职业技能的学习之中。这就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学生职业技术学习的需要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 如在语文教学中面授的是学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职高语文教师可以预设模拟数控机床操作场景,利用多媒体将数控机床场景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语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将数控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列举出来。通过展示的模拟操作场景,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体验数控技术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其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其各专业名词的含义,所以能有效增加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致力于语文学习引导的适时性,促进学生情感体验不断丰富 为了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主导地位体现出来,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主体地位转移到引导的作用上。而应将学生摆在学习主体地位之上,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沟通,学生既要学会还要会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工作的开展。但是往往学生在阅读之后不知所云,难以将其作用发挥出来,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性作用的发挥,只有做到适时引导,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在教学中,同样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和所学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由于学生大多数是男生,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语文属于语言类的科目,所以其优势较差,此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为很多职高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源于农村,所以方言较为浓重,普通话也不标准,甚至有的不善言辞,心理自卑感较强,而这就会对其成长带来影响。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口说话,采取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和个体朗读等方式,并对其在发音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指出。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适时的引导下,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也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不断丰富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三、致力于质疑问难的鼓励,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地将高职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需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敢于质疑问难。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尤其是应紧密结合高职教学特点和所学的专业,利用语文自身丰富的素材,致力于生态课堂的构建。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不仅可以畅所欲言,而且还能质疑问难,在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化的同时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该专业不仅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在语文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较强,尤其是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如以数控机械在运行中故障的分析为主题,就要引导学生结合日常所听,将常见的几种故障写出来,并根据数控显示屏中的故障代码读出其具体的故障,对每一种故障的现象进行梳理,最终将其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就应引导学生质疑故障发生的原因,故障的现象和所包含哪些故障,故障代码后面所包含的真正的含义。通过学习和实践,找出故障的处理方法,最终由教师将学生上交的故障总结报告收上来,随机选取其中的几篇报告,与学生一起研究和分析报告中的观点。让学生将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及时向教师提问,对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难点,则应加强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要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通过创设情境、适时引导和质疑问难,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的同时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而不懈努力。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职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探究 【摘 要】本文针对职高语文教学及学生的特点,结合职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实践,从适用范围、教学程序、模式特征、模式应用条件、课例等几个方面,对职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下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 计算机的普及形成了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热点。作为中等职业高中重要文化课之一的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势在必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使中职语文教学在方法、技术和测评观念上与时代同步前进……”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要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服务,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职业高中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依据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所谓“整合”,即语文教学中采用的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促进语文教与学的一种有力的工具,不仅是演示工具、交互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学习的工具,更是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工具。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职高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单机的“难点呈现式”教学模式 “难点呈现式”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进行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该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等制作或选择符合需要的课件或资源,并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教学内容,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在生动的情境中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这种整合模式中,教师控制教学进程,操纵教学媒体,学生主要是接受学习,通过教师与教学媒体产生间接的交互。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语文课中难于理解、难以呈现的现象和过程等教学内容。 2. 教学程序 3. 模式特征 (1)有助于不可观测、不可再现的过程与现象的直观深入理解。(2)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与密度。(3)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 4. 模式应用条件 (1)教师准备:在校园网上点播或与专业教师合作开发具有突破教学难点功效的动画和视频课件。 (2)学生准备:掌握对课件呈现内容做细微观察和科学概括的方法。 5. 课例――《林黛玉进贾府》 (1)创设情境 上课前,教师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歌《枉凝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呈现,难点解析 教师依次播放从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集中剪辑下来的黛玉下船至宁国府正门、宁国府正门至贾母院及“荣禧堂”的视频片段。在多媒体声、光、色等手段的协同作用下,学生真切感受到贾府的非凡气派及显赫地位。 (3)引导概括,激励求新 教师提议将贾府单个的主要建筑组合成贾府的整体布局。学生兴趣盎然,尝试用计算机中的画图程序把贾府方位图画出来,经教师修改整理后,得出比较完整的方位图。 职高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对难点的理解有一定困难,而有些知识单纯依靠口语和板书难以使学生清楚地感知并理解。如果采用“难点呈现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增强直观效果,使语文教学情境更生动自然,帮助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改变职高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索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分析、讨论、归纳、验证问题。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语文课中以规律概括为目标或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的教学内容。 2. 教学程序 3. 模式特征 (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行确定学习步调、自由摄取学习信息。(2)在同一教学时间可异步推进学习过程,有利于因材施教。(3)利于教师把精心筛选和加工的多种媒体信息恰当地呈现给学生。 4. 模式应用条件 (1)教师准备:编制文字、图表、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素材,并以相对固定的模块呈现给学生。 (2)学生准备: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 5. 课例――《祝福》 (1)精心备课,导入问题 教师先播放电影《祝福》中祥林嫂被迫改嫁、撞得头破血流的情节,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创设课堂氛围。请学生依据人物形象自主地提出学习任务,从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到柳妈,再到“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探究兴趣及学习能力,选择其一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自己探究的问题及成果,在网络讨论区。 (2)探究自主,适时点拨 学生根据在网络讨论区的思考题,自主地、积极地投入到对该问题的探究中。此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并对他们所探究的问题进行适度的指导。 (3)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当学生搜集的资料已初具规模,教师以提问讨论的形式检验自主学习的成效。教师以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和“我”作为人物分析对象,让学生把各自的研究对象推上课堂教学的舞台。 (4)总体评价,激励创新 总体评价学生对小说中人物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与结果,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做出评价。为激励创新,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新问题:课后借助网络,继续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做更深入的研究,同时想象一下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她的故事将会怎样? 从职业高中的班级组合来看,学生是按报名时所选的专业来组班的,因此班内同学语文基础差别较大。同一个问题,对有些同学来讲很简单,而对另一些同学来讲则可能有较大难度。教师如果搞一刀切,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吃不饱”或“吃不了”的常见问题。运用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层面,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网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学生、教材、生活和媒体彼此互动起来,从而达到学生个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基于网络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模式 “团队协作式”教学模式是指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通过学生―学生、学生―教师、学生―资源库之间展开。这里的协作是多向互动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让学生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协作互补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语文课中以小组学习、协作学习为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 2. 教学程序 3. 模式特征 (1)和同伴紧密沟通,在协作的过程中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2)在同一教学时间可异步推进学习过程,有利于因材施教。(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模式应用条件 (1)教师准备:熟知与主题相关的主要网络信息及查找方式,能对学生上网提供充分且恰当的指导。 (2)学生准备: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 5. 课例――《雷雨》 (1)精心备课,出示目标 《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以“团队协作”的教学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网络上阅读原著和观看电影《雷雨》。 (2)情境导入,讲授要点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从影片《雷雨》中剪辑下来的“雷雨之夜”电闪雷鸣的镜头,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听觉冲击创设氛围。 (3)选择定向,宏观调控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此题一出,便引发了分歧。教师并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建议学生根据观点,分成正方“怀念是真实的”与反方“怀念是不真实的”两个小组,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证明本小组的观点。 (4)汇总评价,激励创新 经过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两组同学都信心十足,以充足的论据进行了精彩的辩论,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 为激励创新,教师建议学生课后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点,与兴趣相同的同学合作,准备好电子作业。 在职高语文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种让人痛心的场景:教师在苦口婆心地讲解,而学生们却自顾自地睡觉、聊天。让学生在趣味性、操作性较强的网络环境中以“团队协作”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将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 基于网络的“课外拓展式”教学模式 “课外拓展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课外拓展式”的成果可以是一份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也可以是一种见解、一个方案、一次活动等,这些成果比起单一的分数更出彩、更有创意。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语文教学研究性专题中以信息收集加工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内容。 2. 教学程序 3. 模式特征 (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行确定学习步调、自由摄取学习信息。(2)学生可根据兴趣合理安排课余时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3)学生掌握多渠道收集网络信息的方法,提高信息应用能力。 4. 模式应用条件 (1)教师准备:熟知与主题相关的主要网络信息及查找方式,能对学生上网提供充分且恰当的指导。 (2)学生准备: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 5. 课例――《乡愁》 (1)出示课题 教师提前两个星期布置自学任务。 (2)宏观调控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徜徉诗海,提高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的素养。 (3)汇总评价 ①设置情境,营造氛围。教师先播放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调动课堂氛围。 ②朗读吟诵,激发感情。学生把在网上找到的与《乡愁》有关的朗读资料呈上。教师播放朗读范例,据此指出朗读注意点并指导学生朗读。 ③品味语言,感受诗情。教师指导学生把课前查阅的资料充分利用起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④比较阅读,领悟诗意。同学之间交流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并与《乡愁》作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乡愁》所具有的独特风韵。 ⑤拓展训练,尝试写作。教师鼓励学生在计算机上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 职高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压力较轻,而他们的精力十分旺盛,对信息技术有极大的兴趣,因此,职业高中语文教师更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计划地把学生引向信息世界,引向生活,在有机结合的课内外语文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实践证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环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精神,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改传统的重应试轻素质、重继承轻创新、重讲授轻学习的弊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亦成为可能。 职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革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实现了一种全新的能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的学习方式。整合后的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真正实现1+1 2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职高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摘 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也是一个信息社会,越来越重视人们的交际能力,人们已强烈地认识到口语表达的重要。职高生在择业、应聘和工作中,将面对许多重要的口语表达场合,如应聘时的自我介绍、介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口才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口语能力 职高生 语文教学 职业高中的学生,他们一毕业就要踏上社会,就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就要求职高语文教学比普高语文教学要更为注重口语交际的培养训练,在此笔者想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和做法。 一、为什么要重视职高生的口语能力 1.重视口语能力的必要性 职高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就业教学,它培养的是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业人才。而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组织的变化,对职业教育课程提出了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语文作为职高课程的文化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未来工作能力方面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职业教育是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求而产生的,并始终与个人的生计问题紧密相连。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社会劳动者下岗,因而劳动力供远远大于求,这使学生的就业困难在无形中就加大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导学生学好语文这门与社会交往有密切联系的学科,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给他们求职面试及其将来从事的工作将带来积极的帮助。 2.重视口语能力的迫切性 从职高学校学生语文水平的现状来看,众所周知,由于大学扩招,就业形势的严峻,大部分初中毕业生走向普高。职业学校已不存在录取分数线的问题,生源人数减少,生源质量下降。在目前的形势下,职高学校的招生对象只能是学习的弱势群体,那么,语文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一些语文学习的弱势群体,如果还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去教授他们,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要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教育思想,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加强学生口语能力训练,把语文教学和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去努力探寻适合职高学生特点的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3.重视口语能力的可能性 改革职高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不但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学,尽管一直在喊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模式,但在升学考试指挥捧的影响下,有相当多的教师还是在喊着改革的口号下,由于患得患失,坚持在走传统教学的老路。而职业高中则不然,虽然有一部分学生要参加对口高考,但绝大部分的学生是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职高语文教师改革语文教学是没有后顾之忧的,我们完全可以轻装上阵,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去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职高生有令社会认可的口语能力,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面前,职高生的口语能力成为他们谋职的本领,这样就会大大扩大职高生的生存空间。 二、怎样提高职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1.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1)加强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朗读和背诵是最方便、最有效的口语训练方式。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可以使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增强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2)语文课堂教学中,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我在备课时,就设计若干问题,目的在于投石激浪,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让他们兴奋起来,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这种以教学为本,变“讲师”为“导师”,改“讲堂”为“学堂”的课堂讨论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保持思维的积极主动状态,并能借助群体的智慧和作用,多向传递信息和研讨问题,使学生开阔思路,增长见识,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取得了单纯的课堂讲授难以取得的教学效果。首先,根据实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设置进行调整,对教材中一些应用价值不高、可读性不强的文章进行删减,用与我们学生学习、生活较贴近,能体现可读性与激励性的内容代替。 比如在讲授舒婷的《致橡树》时,根据职高生中有早恋的现象,知道很多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于是以爱情为话题,展开爱情、友情的讨论。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兴趣高涨地阅读欣赏了这首诗,也感受了舒婷那份执著鲜明的爱情观。这正如《叶圣陶教育论集》中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绝熟之功弥深。”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适时地予以引导,为他们创设一种快乐的氛围,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动起来。 2.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竞赛活动,为学生口语练习提供必要的时间和舞台。 一般说来,在职高二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采取的是“自我介绍――自由谈论――演讲――辩论”的训练方式,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 (1)高一新生刚进入新的环境。面对不熟悉的老师、同学,先从解除他们的陌生感入手,通过自我介绍、交谈这两项训练内容使他们了解他人、认识朋友、打消忧虑、融入集体、安顿心情。我一般是在第一堂课时先作自我介绍,然后告诉学生“什么是自我介绍?这是语言能力培养的第一部分。接着制定计划:每堂课前3~5分钟作为我们口语训练的时间。不仅要学会怎样说话,还要学会评议。每个同学介绍后通过全班同学评论、打分的形式指正存在的不足,不仅让语言能力差的学生有努力的目标,也让那些可能成绩不理想但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提高自信,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以第一次口语训练“自我介绍”为例,先要求每个同学在课后准备“自我介绍”稿,并进行一定的修正。然后用抽签的方式,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两个同学,评论者往往为2~3名,对两个自我介绍者体现的长处、存在的短处进行评价。这样既需要每个同学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学会在倾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剔除次要的东西,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学会观察别人在讲话时的表情转换、体味表达的内容。所以不仅是要会说,还要会听、会看、会评,是一个很好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过程。 (2)自由谈论,增强学生口语能力。 这是在自我介绍的基础上的加深,自由谈论的具体做法是:在一个环境里,每次轮流抽一名学生,由该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述一件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或抛出一个话题,在表明自己观点的同时,其余的同学展开简短的讨论。 这种活动刚开展时,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因为这种形式,只要稍作准备,同学们都能较清晰的表述事情的经过。话题由身边的小事,到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由青春期的疑惑到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讨论完后,教师再实事求是的作出正确评价,肯定好的方面,对不同意见甚至错误观点,以平等的态度,采取探讨的方式,心平气和的进行说理,做到以理服人,保护了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和看法的积极性。 (3)演讲比赛是全面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好方法 演讲比赛是一种“演”与“讲”相辅相成,“口”与“才”互为表里,同时最具审美价值的口语表达形式。演讲比赛前,先对学生的演讲稿进行指导、修改,再对学生的演讲口语表达技巧进行训练,包括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语音性训练,最后对学生的面部表情、手势、体姿等体态语进行指导。因此,演讲比赛既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仪表风度、举止言谈,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口语训练方式。 (4)论辩训练是学生口语能力的升华 论辩训练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它比一般的演讲活动要求更高。 结合语文教学,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分成正反双方,举办一些大家有兴趣的小型辩论会。如“职中生就比普高生差吗”,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发言踊跃,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亟待纠正的问题。不少学生没有听清对方的分歧所在就盲目发言,缺乏针对性;论据材料积累不足,准确率不高,有时偏离中心;语言表达纠缠不清,言辞偏执,甚至出言不逊。针对这些不足,我向同学们提出了“稳、准、狠”和“有理、有礼、有节”的原则。经过多次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综上所述,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努力提高职高生的口语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功能,还应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竞赛活动,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高职高学生口语能力,这样我们就能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职高语文教学的策略 【摘 要】职业高中的学生,是在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初中毕业生,他们是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职业高中的教学目标不同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职业高中的语文老师和学生应该积极看待语文课程,提高语文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每个教师都在不断探索着各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以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令语文课堂呈现一片全新的景象。职高语文教学十分强调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强调为专业服务的意识。教师必须善于通过创设一种能够对学生已有心理能力提出挑战的教学环境来完成教学任务,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是职高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职高语文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激发兴趣策略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职语文教师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引人入胜的导语,授课过程中的旁征博引等,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授《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将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中的语句导入新课;简介鲁迅的时候,引入林语堂《鲁迅之死》中的评价。作业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讲《水调歌头・中秋》的时候,笔者的一个作业题目是“明月几时有,李卫东的《人类曾经被毁灭》会告诉你一个匪夷所思的答案”,于是学生纷纷下载此书寻找答案,甚至有学生两天足不出户读完了这本书。在教学《祝福》时,教师先播放电影《祝福》中祥林嫂被迫改嫁、撞得头破血流的情节,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创设课堂氛围。然后请学生依据人物形象自主地提出学习任务,从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到柳妈再到“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探究兴趣及学习能力,选择其一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自己探究的成果及问题,在网络讨论区。然后,学生根据在网络讨论区的思考题,自主地、积极地投入到对该问题的探究中。此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并对他们所探究的问题进行适度的指导。当学生搜集的资料已初具规模,教师以提问讨论的形式检验自主学习的成效。教师以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和“我”作为人物分析对象,让学生把各自的研究对象推上课堂教学的舞台。总体评价学生对小说中人物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与结果,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能力作出评价。为激励创新,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新问题:课后借助网络,继续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作更深入地研究,同时想象一下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她的故事将会怎样?从职业高中的班级组合来看,职高生是按学生报名时所选的专业来组班的,因此班内同学语文基础差别较大,同一个问题,对有些同学来讲很简单,而对另一些同学来讲则可能有较大难度,教师如果搞一刀切,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吃不饱”与“吃不了”的常见弊病。运用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层面,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网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学生、教材、生活和媒体彼此互动起来,从而达到学生个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专业特色策略 正确处理好专业课和语文课之间的教学关系事实上,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和语文教学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某个角度来分析,丰富的语文知识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这也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重专轻文的问题,首先要处理好专业课与语文课教学的关系,这样学生才可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另外,再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实际需求等,强化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近年来,随着招生政策的变化,职校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上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为此,我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花卉园艺专业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鼓励学生到市场搞一个调查报告。这种作业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大家都愿意做,乐意做。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要密切配合,在配合中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阶段性”同步提高,语文教师提供资料,专业教师形成相关的技能练习资料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使之真正做到把语文素质提高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有机结合。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应让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摒弃原来的考评体系。我建议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卷上。所有考试、测验都要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要看能力;不是单看一张标准化试卷,而是要从听、说、读、写、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综合评价。语文教师应根据各自学校的培养方向,勤于思考,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质疑、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为其将来踏上社会奠定基础。如感人至深的《一碗清汤荞麦面》,大多数教师都将授课的重心放在“表现了母子三人在突然遭受厄运之后顽强不屈、奋发上进的精神”上,却很少有人关注饭店老板人性化的经营之道。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后者的价值显然要大于前者,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为将来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三、多种手段策略 现代社会呈现高信息化特征,语文课堂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一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流程设置,告别单一的板书教学时代;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特征,可以进行语文视频教学,播放知名作家讲座,将阅读、口语及交际能力的培养融为有机整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充分利用图片、投影、电脑等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为学生提供环境背景,这样有助于将所学语言知识迅速转化为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要讲述与之相关的历史性的小故事,帮助同学们加深理解。在媒体的配合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录音机、光盘及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际运用的场景。这种形式改进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同时多媒体网络突破了信息的时空限制,提供真实的实用场景,生动直观地培养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达积极性和学习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自学和语言运用能力。职业高校语文学科的教研第一线人员一定要积极主动发挥聪明才智,铺设多种教学路径,构筑提高以语文学科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综合素质能力的平台。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新形势下对职高语文教学的探索 【摘 要】职高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理念的不清晰,以及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导致目前的教学存在很多的不足,教师对现阶段职高语文教学缺乏明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见解。为此,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多方探究当前职高语文教育教学的不足,并就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提供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 职高语文 教学探索 语文作文一门基础性的文学类学科,不仅是学生文学素养的体现,更是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程度的体现。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对学生成绩的培养,而忽略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然而实际上,只有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才能够得到长远的保障。另外,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职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不仅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 一、职高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职高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对教育的理念存在问题,对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教学任务不清晰,教学方式传统落后。下面笔者将会从上述几个方面围绕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首先,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很多职高学校的语文教师,尽管已经处于授课阶段,但对于职高语文教学的性质仍未建立明确的认知。他们认为职高学校的学生文化水平低,将来工作的性质也决定了他们对文化素养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会不自然的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职高学校的学生和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并未接受完全的语文教育。这实际上对职高学校学生在教学上的不公平。职高学校的学生也需要接受完全的语文教育,也需要经受文化的熏陶,也有对语文知识的诉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职高语文教学老师不仅应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也应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还应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学生语文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对教学的目标和本质不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而不仅仅在于对学生成绩的单方面进行要求。成绩固然重要,但成绩只是一时的,在学生人生生涯中影响更大发挥更多作用的还是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才是教学的意义所在。由于传统教学认知观念的偏差,导致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成绩去判定一个学生的优良,进而导致学生也过于看重成绩,对其学习的影响。拥有好的学习成绩,只能证明学生在某一个阶段学习状况的优良,而并不能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学习知识并不难,掌握知识不简单,灵活运用知识才是考察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标准。更何况职高教育区别于普通中学教育,其主体直接面向社会,更需要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操作的能力。学习语文,不仅学习的是字词,古诗学习的更多的是价值观,文学素养,以及对文化的感知力。 最后,疏于对学生情况的考虑。教师教学往往过于依赖自己往年的教学经验而非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这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往往不能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学生需要的才是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的。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做出合适的选择。 二、改进职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 语文作文一门文学类学科,应当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熏陶。就是在教课过程当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知识,不仅是课程内的语文知识更包括课程外的名人名言,历史故事等等可以提高他们文学修养的内容。这些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学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涵养,以及学生的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教师要明白,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课本上的文化知识,更在于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渠道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让学生经受语言的熏陶,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感知语言艺术的丰富与美好。教师在课上应当通过课程内的某一篇文章帮助学生增加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与感知。更应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观念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品格,冶炼情操,增强学生对于学习和人生的乐观和自信,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人生价值。 (二)考虑学生情况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系统内互相影响的两大主体,其相互关系相互矛盾,但同时对立统一。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知识的话筒;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师的聆听者。但同时,学生反过来也可以影响教师的教学。学生对于教师的反响,对于教师的教学会产生不可磨灭的作用,既可以监督教师的教学也可以有效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学生的反响。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 教师的教学应当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案。比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吸引中学生注意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讲学生感兴趣的事,做学生感兴趣的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帮助学生找到教学的兴趣点。另外,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反响,即在于对学生接受情况的考虑。在课下,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于课堂的想法,通过学生的反馈完善教学的不足,多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没有学到什么,以此为标准不断完善课堂设计。学生说我想学修辞,想写好文章。那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就应适时考虑学生的需求,通过PPT,文章解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与修辞相关的知识。 (三)适时转变方式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观念在不断进步,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因此,我们的老师应站在时代的起点上,立足现实生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转变教学方式,以努力提高教学的水平。现代社会传媒种类多种多样,新媒体灵活多变。广告,电视,电影都不同程度地传达了现代文学需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大众传媒作为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途径。另外,学习离不开生活。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郊游,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知;也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参观博物馆,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 总之,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当中,学校应当充分重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职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在发现语文教学现阶段不足的基础上,弥补不足,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优化职高语文教学模式。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课件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摘 要】信息化教育应该在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它的本质是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多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以及独立的思考。教育理念先行,巧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展现信息化教育的优势,这才是信息化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信息化;教育;多媒体 何为信息化教育?南国农先生曾经精辟地概括为这样的公式: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可见,信息化教育不只是信息技术,它需要在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它的本质是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许多像我一样的一线教师往往把目光放在教学信息技术的操作上,把原来的课堂板书变成了精美绝伦的课件。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做,课堂讲授的容量增大了,课堂氛围也的确热闹了,但所运用的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却不明显。 从事职高语文教学多年,我在信息化教育中不断进行实践与反思。最初,我将信息化教育理解为制作精美的课件,以图片、声音、视频等吸引学生。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现自己虽耗费了不少精力做课件,但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却差别不大,“吃力不讨好”的结果让我开始重新认识信息化教育的本质。经过不断探究,我认识到,信息技术需要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方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文章可以制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深受师生欢迎。的确,课件的出现,拓宽了教与学的时空,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宽广的教学天地。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在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些许不足。 重视先进手段,轻视先进理念 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这种语文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却经常发现以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情况,这完全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另外,我们也看到为了追求辅助教学的表面热闹,有的课件采用了大量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背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欠缺随机点拨环节,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有时为了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新授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所谓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过是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传统板书罢了,这反而让教学失去应有的灵活性,缺少了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存有明显不足,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多媒体成了花架子。因此,我们不应只满足于将多媒体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应该明白,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像黑板粉笔一样,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选用的辅助媒体必须是解决问题的最优势媒体,课堂教学如果能够很好地处理,就没有必要一定使用多媒体。 课件成为“主体”,教师变相“电灌” 要使多媒体发挥高效作用,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调控。教学内容、选择的媒体是固定的,而学生却是多种多样的。当某些学生遇到某个教学难点或疑点时,若只用多媒体机械地重复,不能因人而异,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细致讲解,那么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这时,若能穿插教师的讲授,随点随讲,随讲随映,则会因教师语速、语气的不同,使学生有新的收获。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前,教师应作必要的讲解和启发,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听什么,怎么听。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引导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积极地从中获得知识,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也是突出了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同时证明,“多媒体不能简单地替代教师的授课”这一重要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往讲台上一站,操作电脑一屏一屏地显示,学生在下面静悄悄地看,屏幕上光影闪烁、色彩斑斓,伴随着悦耳动听的声音,非常有趣;学生则静静地囫囵吞枣,“全盘”接受,食而不化。这样做,无疑将多媒体变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用这样的课件上课,学生似乎接触到许多东西,实则在轰轰烈烈的背后,根本就没有记住、理解任何东西,更谈不上去反思、创造了。 着眼教学速度,忽略课堂效果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因为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 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制作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间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既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也淡化了教学目标,喧宾夺主。 视听代替朗读,形象限制想象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极大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及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我的空中楼阁》一课为例,文中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正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培养的好时机。譬如:“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作者形象地表现了远看小屋掩隐于树木之中的情状,像鸟蝶憩于枝头,静中显动,轻灵自由的形态跃然纸上。可在多媒体课件上,当读到这一段时,画面上出现了一只小鸟,一只蝴蝶,这反而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局限。借助影视画面,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少有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这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 李克东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出了三个基本点:第一,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第二,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第三,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重构知识。对照这三个基本点,我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相机(或有拍摄功能的手机)、网络,实现了传统教学无法展现的内容,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效率,真正彰显了信息化教育的优势。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化教育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认真思考这些技术是否为学生营造了更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更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教育理念先行,巧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展现信息化教育的优势,这才是信息化教育的本质。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个较大的系统工程。文章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还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学科性质;教材编写要以渗透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为指导思想;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尤其要充分利用现今的影视资源。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人文性 教材编写 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个难题,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更是难上加难。这种现象与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现有教材的不足以及教学方式的单一化有着绝对的关联。随着人们开始对高校人文教育长期缺失状况进行反思,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已经成为对大学生寄托人文关怀的载体。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却还在人文还是工具的学科性质间游移不定。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笔者想从学科性质、教材编写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谈一谈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 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还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学科性质 当前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强调人文性,有人强调工具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简单,“语文”二字对于中国人来讲,涵盖的内容太广了。强调人文性的人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在人文素质的高低和知识面的宽窄方面与普通院校的学生有较大差别,因此,职业技术院校需要加强人文教育,需要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重要任务,这是语文的责任;强调工具性的人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要加强语文作为工具的实用性学习,强调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也是语文的责任。这样一来,大学语文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我们承认有些学生不会写请假条、申请书一类的浅层次的应用文,但如果大学语文仅停留于对中学语文“欠账”的“补课”的话,一定会受到多数学生的抵制。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应是一门较高层次的语文课,应该体现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升华。当然,会写简历,不写错别字,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这是学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在高职院校开设实用写作类课程可以很好地体现语文作为工具的实用性特点。所以大学语文是人文性重要还是实用性重要不该成为争论的焦点。 其实,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完全可以通过两部分内容体现出来。篇章阅读赏析侧重人文性,同时注重实用性;而写作与表达则侧重语文的工具性,无须再争。撇开工具性的负累,还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学科性质,大学语文才能够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传承文化,升华思想的重任。 二、教材编写要以渗透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为指导思想 教材编写应以文学史为线索,以渗透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为指导思想。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同时,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文化的内涵则包含在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它汇集着本民族文化中种种最基本的知识,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知识,乃至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有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审美文化、音乐文化等,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更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 儒家传统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试想一个不爱自己的家,不爱自己家乡的人,如何能热爱自己的国家?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年学生的民族感情变得更加淡漠,更谈不上拥有民族自豪感了。“韩流”的来袭引起了中韩传统文化之争,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不是拼命地使传统文化成为某种招牌,而应该使其深深地植根于国民的内心。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必须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二)培养学生向善向美的品德,弘扬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应当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讲气节,讲节操,讲廉耻,讲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文精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儒家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受儒家仁爱思想影响,历代文学家写下了许多高尚的诗篇。而语文教育就要求学生做高尚的人。这样的思想教育,既与文学相联系,又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他们走进社会便很容易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 (三)培养学生正直豁达的人生态度,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正直、坚强,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好的语文教师也是学生人生的导师,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比多教一首诗、一首词更重要。 (四)培养学生高雅的品位,陶冶艺术审美情操 中国文学的美学体系,一般呈现“二水分流”的局面:一是儒家因入世而关心现实美;一是道家因遁世或自我超脱而醉心于自然美。要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多一点高雅,少几分庸俗,从而提高艺术品位,陶冶审美情操。 做到上述几点,大学语文就不再是空洞说教的脱离实际的学科;相反,它定能成为纵可回溯历史,横能立足当下的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三、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充分利用影视资源 当今教育呈现出综合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发展趋势,而影视艺术无疑是当前最具魅力的综合艺术。影视作品具有画面动感和可剪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客观上适应了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 影视文学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都以人和人的灵魂、人的感情为研究对象和描写对象,具有叙事性。它既常借用文学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生活,又采用文学的基本工具――语言艺术来刻画人物形象。所不同的是,影视文学的审美媒介是屏幕和银幕。 影视把绘画、戏剧、音乐、雕塑、建筑、舞蹈、风景、人物、视觉形象与有声语言联结成为统一的综合体,从高度综合的角度对生活做出反映,把一个充满艺术的真实世界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影视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其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成为建立在时间与空间交叉点上的艺术形象。 利用影视资源并不是单纯地“看电影”。影视文学的剧本本身来源于文学,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影视来认识文学,理解文学。但是由于现在的编剧、导演对文本的理解和作者的本意有差距,并且商业化气息浓郁,导致很多影视作品都脱离了作者的原意,从而给欣赏者理解文学原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然而正是由于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差异更好地去分析和把握原著,从而进行理性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影视文学鉴赏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了解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并积极运用到审美鉴赏活动中去。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个较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学科的重新定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的确立以及在实践中的检验,系列教材的编写和定期优化,教学手段的革新,全国范围该课程教学信息的搜集与分析,教学研究网站的建立,新的课程题库及考试系统的制作,并进而建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且行之有效的大学语文新的理论、教材与实践体系。当下高职院校已经重新认识到人文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纷纷把大学语文纳入课程设置中,并对其进行改革优化,使其真正承担起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职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善于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活化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实现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切实提升与进步”。所以,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使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展现它的活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才能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呢?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改变教学模式,构建新型课堂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和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教师的教材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紧盯知识点,强调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模式,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一台考试的机器,学习的机器。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要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树立课程意识、学生意识、问题意识、开放意识,并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拓学生思维。对职高的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中更要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开启他们灵活的思维模式,把由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学生主动求索、研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才能有效提高他们学习效率。所以,作为职高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会创设有效的教学意境,才能把课本中枯燥、死板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学到我们应用的知识,使它成为我们生活、工作的工具,而且还能让学生体会人文情怀,感受一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品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当作认识、思考、理解、体验、演绎人生的舞台,通过新教材中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作者的灵魂和故事的思想情感。例如,毕淑敏在《提醒幸福》中,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让幸福轻易擦肩而过,而是要抓住幸福,珍惜幸福,享受平平淡淡的幸福。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知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的工能,最明显的也是最普遍的就是口语交际。虽然,我们会用语文知识阅读、写作,读懂一些必要的文本材料,但是相比较它在口语中的作用,还是缺少普遍性。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上都趋于成熟,思想也比较丰富和复杂。他们再不像初中生和小学生一样在课堂上以踊跃发言为骄傲,而是遇到事情、看问题,要多思多想,然后再发言,生怕说错了被同学们笑话。如果有丰富的语文词汇,又有流利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一切就不再是难事。这也是激发学生提高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动因。所以,作为职高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开展一些有效的能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活动,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信心。例如,演讲比赛、课前三分钟演讲、辩论赛等等,这些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言语木讷的学生、没有胆量表达的学生,我们可以围绕一些有趣的主题话题,设计一些机智风趣、生动形象的口语对白,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尝到“甜头”,体验成功的快乐,就能有效激发他们想说爱说的欲望,积累他们语文词汇,提高他们口语能力,使他们敢说、愿说。 四、在教学中巧妙融入表演,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和积累更多未知的语文知识,开拓视野,开启思维,使学生能自觉地投入到更深的学习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摆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要结合职高学生的特点,创设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雷雨》剧本时,我就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熟读文本,走进剧本思想,再让学生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课堂上灵活将剧本改成话剧来进行表演,通过人物对话,道具摆放,剧情进展,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达到了我们教学的要求。 五、结束语 总之,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精神需要为基础,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要求,在教学中确定目标,从改变教学模式,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到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入手,来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目的。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探析职高的语文教学 摘要:职高生的语文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职高语文教师必须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培养;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一、职高语文学习现状探讨 职高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差,大多数学生在中考中都没有达到当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无法升入当地的高中。从学习目的看,不少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语文没有意思;从学习基础看,多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能力差。表现为总写错别字,不重视也不太会使用标点符号,听课抓不住重点,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三言两语,逻辑性不强,阅读能力差,似懂非懂,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写作水平低,多写空话、套话,有的文不对题,词不达意,各种文体搞不清楚等;从学习习惯看,多数学生学习浮躁,边学边玩,心不在焉,学习不得法,自学能力差,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养成认真读书、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是职高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对职高语文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讨 1. 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都是由观念来决定的,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的改革创新必须先进行观念的革新。当前,不少职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存在一些共性。如重视结论,轻视过程;重视共性,轻视个性;重视独立,轻视合作等。这些思想体现到语文教学上,必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严重的制约性,可能直接抹杀了学生的合作与创新意识。 作为职高语文教师,我们需要研究职高语文教学的规律,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使之与新的社会需求相适应,要注重将“以人为本,以能为先”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备课、组织教学、反思教学、能力检测、评价等各个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与认知方式,使教学活动的中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教学活动方面,教师要充分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任务驱动法、项目式教学等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率。 2.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赞扬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给学生一些成就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学生知识学习的动机方面的论述特别注意和强调认知需要和内部动机的作用。他认为知识的获得不论其形式如何,都是一种积极的过程。这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显然是受学生强烈的认知需求的驱使。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努力创造出轻松、民主、舒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例如,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比如,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枯燥的讲解就变得生动有趣。 3.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劝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劝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学习的作用、态度和方法,与题目什么联系?”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4. 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要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角色演一演。因为喜欢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教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究。学生的学习不再被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而是不断地探索、发现、不断地创新,教学收效才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县高级职业中学 033200)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对新课改形势下职高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提升职高语文教学效果,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立足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语文,是我国最基本的学科之一。只有学好语文学科,才能更好地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成为具有交际能力的人。职高语文教学,以培养职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理解能力为己任。教育改革的推行,给职高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做好职高语文教学改革,还需要职高语文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 一、职高语文教学现状思考 1.职高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职高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动力不足。职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相对较弱,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走进职高的大门。为了更好地就业,大多数职高学生认为职业技能学习才是重点,社会技能的提高是职高学习的全部。他们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忽视了语文学科。还有学生认为自己就是中国人,语文学习简直就是浪费时间,缺少语文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其语言素养的提高。 2.职高语文教学内容单一 职高语文教学内容被课本内容所限制,更与职高学生的专业学习不尽相关,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职高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言文篇目,无论编者如何选择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其知识性较强,学习起来难度很大,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激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材内容并没有与时俱进,许多篇目过于落后,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时代背景。 3.职高语文教学方法单一 在职高语文课堂中,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文章,教师都是利用课堂导入、文章阅读、提取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的逻辑去讲解文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分解式的教学方法会让职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越来越少,无法感受到文章的文学魅力。 二、职高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1.提高职高语文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无论教育事业如何发展,教材上的内容永远都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源,也是最主要的学习资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选择最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内容。如果课堂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新知识接受能力,就等于剥夺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权利。教师不要总是满足家长与社会的需求,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重新选定与组合职高语文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内容灵活性的重点。除了基本的阅读教学,我们还可以加入写字教学与朗读教学模块,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提高其工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写规范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发音与断句,更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丰富与能力的提高。在基础知识丰富的前提下,引入具有生活实际气息的教学内容,如假条、收据与工作计划、总结写作内容,可以让职高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与未来的工作。 2.积极革新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彻底改革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改变学生慵懒的学习态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职高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在灵活使用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要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能够完成的事绝不插手,对于一些学生来讲,通过一节字学会一个字、一个词、造一个句子、回答一个问题都是收获。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改革,除了传统教学中细致讲解,更多的是使用身体语言与面部表情,将自己当成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可以利用演讲比赛的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并以马丁・路德金的身份去发表演说。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演讲时的神情与情感投入程度去判断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不仅丰富了职高语文教学活动,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3.加强职高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 将职高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加强课内外的配合与协调,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开始重视语文学科。语文知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意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而服务。教师要走进学生的专业课课堂,了解学生专业课对语言知识的需求,找到切入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语文学习活动。 比如,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需要接触许多专业术语。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开设一个专业术语学习模块,引导学生识记更多的专业术语,提高专业能力。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教师则要将工作计划、营销方案作为教学的重点,降低学生专业学习的难度,提高其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改革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做好职高语文教学改革,是满足社会对教育发展需求的重要实践。只要大胆去革新职高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才能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认识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语言水平。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应体现专业特色 [摘 要] “大学语文”是医学类高职高专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在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在教学中必须从教材的选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点的确定等方面进行改革,将语文教育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相融合。 [关键词] 医学类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专业特色 大学语文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主干课程,其重要性是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语文的地位、作用与意义并未真正得到体现。相反,大学语文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地位更为尴尬,处境愈加困难。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应及时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凸显专业特色,使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这就要求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针对学生所学专业需要来选择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大学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 教材的选择应体现专业特色 教材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主体,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物质基础,语文教材的编选情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选择适合学生专业需要的语文教材,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主要是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当前还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材。许多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仍旧采用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针对性不强,忽略了高职高专医学生自身的特点,超越了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教育规律及人才培养目标来说,这样的教材并不完全适用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 笔者认为,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用既要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又要体现出医学专业特点。因为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针对性强,毕业生将来需要从事的是服务于人的健康与生命的工作,他们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自身具备丰富的内涵和人文素养。所以应该选择融人文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教材。目前针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不多,有孙洁和范清涓分别主编的《大学语文》,这两部教材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共性是在内容上都选取一定数量的中外医学典章,不同处是孙洁主编的大学语文还介绍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既考虑到医学生的医学文化素养,又兼顾到医学生以后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基本能力的实用性文章。笔者在教学中选用了孙洁的《大学语文》,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这部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体现专业特点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社区服务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了解专业,针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和实际需要,与专业相结合,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 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这个特殊的职业不仅要求他们有较高的文化道德修养,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语文能力。在培养目标中必须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以便适应其岗位工作需要。教学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优势。即一方面通过古今中外优秀作家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作为一个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通过语文的“听、说、读、写”提高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三 教学内容设计要突出专业特点 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如临床医学生以后从事临床工作,进行病情诊断、处方与病历书写等工作,良好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职业素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学中应把文学欣赏、医学典章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讲解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鲜活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意志,以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还可通过对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分析,使医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锻炼形象思维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再如护理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和护理文书的写作能力,是其最重要的职业语文能力,在语言沟通能力中,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被认为是重要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护理专业的语文课教学中,结合护士职业的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审美能力。一方面,通过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探讨作品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蕴,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品格得到完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口语训练、实用文书写作的教学,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水平。而相对中医药类专业而言,学生要具备扎实的古代文化与语言文字功底,这是中医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必须以古代文化与语言文字,尤其是医古文作为教学重点,加强对中医药传统经典医学文献及传统中国文化的学习与理解,从中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医药学成就,学习前辈献身医药事业的精神,提高医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感悟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到作为一个中医人才做到“博极医源”“古今贯通”的重要性。 四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专业特点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改进教学效果。当前的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一般3年,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学生学习负担重,所以要学生通学语文教材不太可能。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法、提高学生兴趣,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如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将大学语文分解为文学欣赏、医古文、语文基础知识等部分,开设一定学时的专题讲座由学生自行选修,既减轻了医学生课程任务,又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也可采取研讨评论的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教授为主,容易形成学生思维定势。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其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古代儒家经典名篇,可引导学生深层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领悟一种灵动圆通、磅礴大气的思维方式,以便他们在今后生活中能够灵活智慧地思考各种问题,从而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学习屈原、司马迁、陶渊明、陆游等人的诗文,就可让学生积极研究讨论,学会换位思考,领悟古人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宁静淡泊、舍生取义等优良品格,引发他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等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追问。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未来从医生涯的职业道德基础。 除此之外,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中,多媒体设备已经广泛采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增加课堂容量,还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医古文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课件简单介绍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李时珍等人物经典著作及其创作过程,可以借助影视、古代名医视频了解他们的典型事迹和传奇故事,使古代名医的高尚人格、奉献精神、杰出贡献以及精湛医术铭刻在学生心地上,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医学生应具有的医学道德和专业技能。教无定法,适合各种学生特点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法,在教学中要灵活应用多种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努力实现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五 考核方式要突出职业能力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仅仅靠一纸试卷并不能检测出学生学习的质量。笔者认为,医学类高职高专对学生的考评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以适应将来的工作为目标,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首先,考试内容方面。侧重于“实用型”“能力型”。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加强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考核,如学生平时在口语训练课上的一系列活动,根据其表现都要计入平时成绩,最后按一定的比例纳入期末成绩的考核中,力求真实公正。另外还要检测学生判断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如考试命题主要采用开放性的命题,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考试形式方面可以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如理论知识可采取闭卷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考题不局限于课本,可延伸至课外。实践部分采取开卷方式,主要以阅读赏析、作品评析、写作为主,内容开放,形式灵活多样,且不同专业命题不一,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辨析、大胆创新。考核形式由单一的知识检测转化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这种重视语文能力的考核正好符合医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的基本能力。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探析如何增强职高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摘 要:职高语文教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理论学习上,知识的积累在于运用,学好语文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前教学体系中存在诸多不足,制约着职高语文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注重语文教学专业性的同时也要与教学实用性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方法;专业性;实用性 语文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课程,对于专业要求更高的职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但受限于教学管理的不科学、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协调、生源语文素质不高等原因,严重制约了职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语文及整体素质的提高。随着国家对职高教育的重视以及市场对职高人才的需求,探究如何增强职高语文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迫切。笔者主要对如何增强职高语文教学专业性和实用性进行探讨、分析。 一、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专业性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大影响,而职高语文又要求很强的专业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点的渴求的不同也体现出它的专业性,需要教师通过将语文教学以及不同专业的需求相结合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学习。 1.语文教学内容与专业目标相统一 语文教学有它的基本的教学任务,而不同专业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任务,针对职高语文的教学应将二者的任务有机结合、统一。如《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不同的专业应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旅游专业应将侧重点放在作者对于景色的描写上,而文秘专业应该将学习的目标定在历史的学习以及语言表达上。 2.教学方案的设定更接近所学专业 目前,多数职高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不是沿用普高教材,就是基于普高教育进行选编。其教学内容很普遍,并不具有职高教育的专业性。首先,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的不同侧重点,使其教学内容具有相应的专业性。比如,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和画作、画家相关的文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提高学生美术专业素养。其次,教师教学中要主动地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辅助语文学习。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利用网络工具,寻找与教学相关的影像、图片等,把专业知识应用和语文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 3.语文教学内容涉及专业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在学习语文教学基本内容的同时向专业性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体现专业性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通过采用多媒体、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有直观的认知,再把相关园林建设的故事结合起来,还可以和国外景观建设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了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对景观、历史相关知识得到认识和补充。 二、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设定的实用性 知识的传授在于学以致用,在开展职高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时应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职高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1.教学方式通俗化,更贴近生活 职高语文教学应贴近实际生活,不能只是理论知识生硬地灌输,应该找到课文内容和实际生活的最佳接触点,让生活走进课堂。荔枝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水果,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教师可以带上一些可以吃的荔枝或者荔枝不同的彩色图片,让学生根据生活的观察和实物图片,相互介绍荔枝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到交流技巧和提炼表达能力。 2.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同时作长远规划 职高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试卷上,应该与实际生活结合并对自己的生活做出长远规划。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辩论赛、应用文写作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摆脱单一的学习方式,多学科学习 通过不同学科间的配合相互促进学科的学习。如服装设计专业可以设计课文中所涉及的服装造型,通过实际表演理解学习知识。 三、职高语文教学中实用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形成实用的能力。 1.教学中运用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语文课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讲述,也可以通过同课文内容的改编变成表演课、诗朗诵课、辩论课等,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动手实践能力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的运用。例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课文《武松打虎》时,可以通过舞台表演的模式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切身了解人物的性格,专业知识的应用,同时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更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多创造出实践课程,构建开放、轻松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所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职高语文教学中应该把握职高语文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并同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跳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专业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等情况改善教学方法,使学生语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共同发展。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浅论职高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 摘 要: 搞好职高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职高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之基本。要做到更新观念,继承创新;研究学生,把握规律;因材施教,科学评价,提高修养,提高素质。 关键词: 职高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近年来,从国家一直到普通百姓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要求教育与现实相结合。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职高语文教学也面临转轨的问题,这是职高语文教育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职高语文是职高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直接制约其他学科的学习,搞好职高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职高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之基本。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难尽如人意之处,其结果突出表现在职高生中。由于许多职高学生是在基础教育中的失败者,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基础教育中的弊病。有些职高生学了八九年的语文,竟写不出一笔规范的汉字,做不出几篇像样的作文,说起话来言不由衷,辞难达意。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职高语文教学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怪圈里解放出来,必须注重和突出素质教育,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努力让他们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继承创新 要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但就现今职高语文教师来说,无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走出校门所实践的还是应试教育,在教师整个受教育和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一些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虽然近些年来一些旧的教育思想受到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批评,也受到了当今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但它们仍在困扰着许多教师,不仅禁锢了教师的思维方式,探索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且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错误做法。一些职高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是一味地与普高教育并列,脱离实际。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等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和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对职高学生来说是更适合他们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因材施教,科学评价 在更新观念、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还要依赖于教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应大力推广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教学中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提倡教学媒体的多元化,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训练式为开发式,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教师应努力做到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发展不同类型学生丰富的个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如,进行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分层次教学。其特点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将一班学生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层次,然后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和考核,因材施教,分层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职高教学中,这一点已逐渐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从开学开始,就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目标,分成就业班和升学班,进行分层教学,使得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朝着不同的目标奋斗。 三、加强修养,提高素质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良好的教师素质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语文教师首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这是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师的道德、情操、气质、言行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同时也随时随地接受孩子们的检验与评价。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学做真人,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以自身形象影响和教育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其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热爱学生。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所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不顾此失彼。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此外,如严谨的治学态度,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以及一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等,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 素质教育是一项宏伟系统的工程,它反映了时代、国家、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希望和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我们要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努力为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适宜的教育条件,促进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开启职高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摘 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成为培养、呼唤学生个体情感的阵地。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推行,职业高中语文教育应遵循“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职业学校应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自身理想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创新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源泉,人们常常都会关注科技创新成果。其实,不仅是科技方面需要创新,教育方面同样需要创新。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去。 关键词:职高语文 ;教学手段;激趣;质疑创新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成为培养、呼唤学生个体情感的阵地。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去。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培养人文素质和情感,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就必须积极创造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部分则非常鲜明地声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发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教育创新理念,要进行教育创新,首要的是自己必须富有创新精神。新课程也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条件。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张定远教授在全国中语会第七届年会闭幕式上的发言中说,教师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以知识为本,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一定要破除旧的教育观念、走创新教育之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创新意识,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改变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与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张讲台、一盒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已适应不了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更何况有些职高生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对所学的知识缺乏求知欲,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大量生动的声形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习知识上,而是深入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创新、丰富教学手段在讲读课文时多引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图片。如讲授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可以把除了夏洛克外其他三位吝啬鬼的故事精彩片段油印出来,还可以向学生讲述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又如《邓稼先》一文,虽文字流畅,感情线也很明晰,但还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邓稼先对我们民族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忘我工作、无私敬业的爱国热情。对此,笔者让学生在课前看一场纪实式电影《横空出世》,以使学生感受邓稼先等优秀的国防科研工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效果较好。因此,一些杂志、画报、图片、录像等在教学中都是很好的教具。教师教学手段改进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想将语文课换成其它课都难,因为学生爱语文。 三、设法激趣 指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你的教学感兴趣, 在课堂上能互动起来。孔子有言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不爱学习,不善于学习。他们对上专业课 都缺乏兴趣,对上语文等文化课更是如此,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感悟早读。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首先要让他们读语文读出味。我们把简单短小,而且语言或情感特点明显的文章集成册,称之为“早读教材”。例如有一天早晨同学们读到一篇摘自《青年文摘》的文章,写的是母爱,当学生读完最后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儿欲孝而亲不在”后,学生们全部都静了下来,足有一分钟没人说话,我知道学生被文中的情感感动了。 (2)上课诵读。上面所说的早读是让学生走近语文,而课堂的朗读则让学生走进语文。琅琅书声是语文课的一个标志,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老师应该就课文的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指导和分析、体会。在课堂上精彩的朗读和分析,无疑可以把学生带入文本。 (3)课外阅读。根据我的观察,爱看书的学生,语言的感悟力理解力会比较强,对语 文课的兴趣也比较浓厚,语文成绩自然突出。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给每位学生制作了阅读卡。通过广泛的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是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把握好,组织好这三个时间段,我们就能实现学生从知语文到喜欢语文的转变,再到以语文为乐的更大转变,从而使学生找到学语文的感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质疑问难。教会学生提问是关键。首先,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打破学生的依赖思想,“逼迫”学生发问,只要学生敢于提出,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其次,必须给以方法上的指导。叶圣陶说:“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指导:①提问的角度和方式;②提问思路和内容。 五、善于鼓励表扬 职高学生需要的是理解和鼓励,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表扬,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反之,对学生横加批评,当众斥责,会极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之产生厌学情绪等不良后果。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中职学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的使命,但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单纯的技术性人员,更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中职学校中,语文教学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离不开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
当代美术论文:美术教育中当代艺术的渗入 在当下我国现当代艺术迅猛发展,受教面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给各个行业带来有益的、积极的长足发展。这其中尤其是教育领域受益匪浅,当然也引发了一些学者的深思和争议,这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深思的,我们如何在现今教育中引入现当代艺术?现当代艺术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现今我国的美术教育在经历了一九五几年的苏式美术教育教学之后,表现出的科学严谨性,有着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再经过苏中关系的紧张和国内的文化运动的动荡,美术教育也就基本停滞,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美术教育教学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完善,直至今日我国的美术教育教学已经非常成熟,空前受到重视。在国外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作用下,我国美术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教学模式已经走向多元化和全面发展化。由于长期受到强调架上绘画教学、追求形的再现这种苏联绘画艺术的熏陶和影响,造成了我国美术教学一度陷入了缺乏教学创新和绘画取材单一及没有艺术风格的局面,而我们传统的点、面、线美术元素又局限着我们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新,这样的艺术发展中面临的窘境恰恰是当代艺术就能突破的瓶颈。我们的艺术绘画作品在取材用材上都是一致的,但是艺术家的绘画风采却是各异的,这就取决于每位艺术家的受教文化和生活感悟。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理念也正在逐步地发生改变。而对于高校美术教育来说,传统的教学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弊端,例如学生的视野小、创造能力差等。而笔者认为,将现当代艺术引入到高校美术教育中就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格局,并带来新的理念和发展。而现当代艺术对于高校美术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以下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开阔学生视野,强调开放性与包容性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东西方文化正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融入到对方的领域中,而对于我国来说,西方现代艺术的引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现代艺术中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众多,创作形式也多变并且灵活多样,对我国艺术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当代艺术本身就具备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它对任何艺术观点都不予排斥,并且可以共存,当代艺术还具备传统方式不具备的表现形式,例如行为方式、装置方式以及观念摄影等。但它也具备传统的绘画和雕塑方式。在绘画上,当代艺术已经开始采用新的方式进行,例如光、电、数字信息等。当代艺术告诉我们,美术正在和其他领域逐步进行融合,而美术本身的内容也在逐渐增多。现在伴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艺术的门类也日新月异,表现形式也呈现多元化,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也不断地融合着、创新着,给予了美术更为广阔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细分似的特点将不再是过往艺术学科的代名词了,艺术领域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已经是当下的学习趋势。基于这一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不再如过去一样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而是朝着专业模糊、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的领域发展。所以高校美术教育必须要让学生通过了解现当代技术,从而扩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看到以前不曾看到的广阔空间。 二、新媒材和新形式的运用可以促进创新和创造 任何艺术都需要创新和创造,只有人超越了俗世思想的羁绊,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而我国传统高校美术教育中,都会以素描、色彩为基础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学生每天接触的媒材只是笔、纸、颜料等常见的材料。学生长期只接触这些单一的材料和工具,就会产生一种失去兴趣和信心的情况,学生的情感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来说会产生极大的阻碍。而现当代艺术就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表现手段,现当代艺术针对材料会做到无所不用,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先进科技融入艺术当中,例如激光幻影技术、摄影技术、多媒体、虚拟技术等都被现当代艺术充分地利用。现当代艺术这种利用新媒材的观念对于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巨大的影响,新媒材超越了传统的材料,将学生从点、线、面的传统元素中拉出来,让学生感受另一种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这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当学生的思想不再禁锢在小小的画板上的时候,学生的思想就如脱缰的野马,可以自由驰骋。 三、从艺术的角度理解认识社会 当代艺术产生于人们时刻发展的生活中,其中包含了很多当下人群的不同理念和思想,针对不同人的生活、精神状态以及人们对社会的理解都进行了表达。由于当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含义都容易理解,所以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当代艺术中可以看到很多当下社会人的思想和理念、人的精神,以及人们的生活,并且当代艺术也让我们针对中国的艺术进行重新的思考。当下我们的生活已经和当代艺术紧紧地相关联,当代艺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方方面面,早已经不再只是局限在教育教学方面,美术已经变得通俗易懂,社会中人人都能被美术作品所演绎和涵盖,能够通过视觉语言给人以警示和美的享受,能够揭发社会中人们的困惑和种种压力来源。我国现当代艺术在和不同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上能够对中国艺术和当下种种的困惑给予新的提示和解释。 四、美术史论和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因为赋予了多元性、评判性和自身复杂性于一身的现当代艺术是现今艺术界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这一点尤其是受到我们教育界的重视和探究。对于我们高校的大学生而言,美术知识相对匮乏,认知度低下,只停留在理论上而在实践中缺乏锻炼,可以通过如让学生完成学院举办的一些会议的宣传设计等来帮助学生增强对现当代多元艺术的理解和运用。现当代艺术不同于传统的绘画、设计,所以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来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运用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美学精神。这几年我们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个大学、师范学院都纷纷开办美术系和美术学院,也使得学生们的受教程度在逐年上升,美术教育教学也由专业教学走向非专业教学,许多高校通过开设美术欣赏课来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基于现状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将现当代艺术内容作为教育教学的资源,这绝对是能够充实我们高校美术教学的。 五、现当代艺术的引入可以推动艺术和教育的发展 现当代艺术不同于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完全反对传统技术,而现当代艺术并不是完全的否定,而是从传统艺术中积极地借鉴和融合。现当代艺术只有根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不会出现缺乏审美、苍白肤浅、盲目迎合等现象。而传统艺术也可以在现当代艺术中得以借鉴,并且针对自身进行积极的调整。排斥传统的观念正是当代艺术的特点之一,而现当代艺术却是讲究与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相互取长补短。这都是取决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引导和纠正了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之路,从而避免了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惑。新教学内容的吸纳,对于高校美术教育的观念将是一个新的挑战。所以现当代艺术的引入对于高校技术教育的理念是一次有力的冲击,这种冲击对于艺术和教育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的思想必须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由此才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六、引导学生正确的艺术观 由于现当代艺术的理念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现当代艺术反映到教学中就出现一些问题:很多人认为新媒介、新观点就可以创作好的作品,而采取一些极端、低俗的行为,所谓的标新立异其实是在哗众取宠。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当代艺术,让学生知道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都是积极向上的,而并不是哗众取宠、低俗不堪的。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高校美术教育也应该打破传统的理念,将现当代艺术内容有效地引入,由此对于学生的视野以及学习都可以起到良好的影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这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师范美术教育的美术学价值 20世纪中后期,很多概念型的学科出现。80年代,美术学概念被正式提出,美术学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学科,也意味着此后“美术”有根无据的现象被弱化下去,美术成为了真正独立的学科。当然,这也是邓福星先生在88年的11月全国美术理论会议上所提出的。美术学成为综合的美术学科概念化被加强,以造型艺术作品研究的对象,他的研究对象包含了美术的历史,美术批评、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的学科理论,都归纳进入了美术学的范畴。在1990年之后,正式命名为“美术学”随后在各个美术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美术学”系,这个举动标志着学科在我国被全方位的确认。因而,高等师范的美术教育当中,要注重“美术学”的重要作用,美术理论基础的扎实与否,关系着高等院校所培养的美术专业的师资是否具审美能力,是否对美术学科具有科研能力,也意味着美术鉴赏的能力和评论的基本能力的高低,这些能力将影响到我国的大众审美情趣与美术素养。 一、课程的结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依旧存在 近几年,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受到重视,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在办学的规模、在专业的构建上,专业课的结构上都有了提高,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存在问题。《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美术鉴赏》等课程,目前是我国的美术教育课程的科目,但是课时量却严重的偏低,大部分的院校技法课程占据到总课时的60%以上,这种不合理设置,会严重影响高美术师资人才的素质教育与审美培养。 二、学生对美术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师范类美术院校的学生在对待“美术学”的课程问题上的学习态度,还主要停留在理论的考试是不是能够过关作为关注点的问题上,根本缺乏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为什么学生会对“美术学”的课程缺乏兴趣。理论课程的设置比较不合理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教师的重视也是存在的一个客观原因,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师范类院校的美术学生,由于过于专注于专业课的培育,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文化的素养较差。尤其全国的高师类美术教育的招生环节所采取的形式是“低分录取”,我国现在美术招生已经失去了过去的意义,“低分录取”的制度对于一心学习医术,对于美术有着较高领悟的学生而言,是件好事,但是也有一些“速食班”出来的考生,他们只是为了读大学而学习美术,丧失美术学习的热情,不热爱美术的学习,为了考学而考学习美术,这成为了很多文化素质较低考生的“终南捷径”。 三、“美术学”课程缺乏专业的美术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的教学构架之中,“美术学”的课程自然也不会受到教学组的重视。很多师范类的美术院校对于相关的“美术学”课程都是选择由艺术专业的其他教师代课性质,而非是专业教师来授课。代课性质的教师,只能是兼代,缺乏一定的“美术学”的专业基础对于美术学的课程没有全面地了解,难以形成系统地研究,也难以做出系统地课程知识传授。教师不专,学生更无心学习。美术教育一直都是把美术学科作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类别,他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以及能力,是为了促进国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若是单纯的以技法作为的美术教育,又如何承担起这样的目标。 美术师范类的教育是培养大、中、小等学院或是学校的美术教师的主要原则,师范类的美术专业学生代表着未来的美术教育之中的教育实施者,在校所学的,所形成的知识的结构以及基本的美术素质对于之后的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那种把技法的训练作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比较难培养出具完整的美术知识以及美术教师的素养。现代的师范类美术的教育其实就是把素质教育作为核心的教育,因而学校要改变过去的思路与思想,尤其是处于信息爆炸时代艺术教育,要形成我国的特色,要让艺术的课程日益走向综合性,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是否健全还要注重发展艺术教育对于审美思想的培养,要鼓励我们的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的学习,要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要从传统的重技能模式中脱离出来,要把学习的中心做出转移,重视审美以及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行培养。 美术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是对于审美的认知以及对于美的表达能力的个体体现,不是简单强调技法的问题,美术表现的形式感,不再仅仅让学生知道,技法如何具体应用,是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对于客观物象通过自身的理解与领悟的艺术再现,是作为了美术的主体的表现,能反映出创作主体的思想观念和艺术的追求,以及审美的理想文化的修养等具体素质。我认为,美术类学院进行教育的初衷应该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的训练,应该更注重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具有较高的文化品格的创新人才。在现代的师范美术类教育中,一方面要重视技法的训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培养。应该看到历史上的美术大师基本都是文化大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有思想和有精神的人,才能够成为文化教育的传播者,不可缺少文化。在这一点上,师范美术教育中开设的有关美术学的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美术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001年7月颁布了新的课标,(《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我国基础的美术教育现在正历经着我国自建国最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教育教学的观念,要懂得把人文主义精神融入进绘画当中,要能够为学生们建立一个较为宏大的价值观与艺术观。要改变过去的,单一的学习学科的课程设置,要教育学生掌握多一些的知识,建立起综合的学习体系。要把美术学习当成一门素质教育的一种,技法与理论一样重要,把学科的知识体系单纯的来构建课程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了,现代的社会更为关注综合性的能力展示要从广泛“文化背景”之中引导学生来关注艺术,理解美术内涵。 美术学将成为人文的学科领域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有着自己的对象、自己的研究范畴、带有自己的目的性和功用,有着自己独立的品格。因而,在现代的师范类美术的教育学院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师范类的美术教育当中,对于学生教育的素养来说,不管是大学或者是中学的美术教育,所开设的美术欣赏课而言,都是建立在美术学的基础之上,要把相关的美术学基础理论课程与美术的技法训练课程协调在同一个平台上,科学的、合理的课程设置之中,才可以促进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国民的审美素质得到最大的培育。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高校的美术教育现况研究 从美术创作与美术理论两个方面来看,各自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互融的关系。文化底蕴的深浅成为衡量一个艺术家水平的重要标尺。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当今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以重视。 一、引言 潘天寿说过:“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名有其极则若徒眩中西哲衷以为新奇;或西方之倾向东方,东方之倾向西方,以为荣华,均是以损害两方之特点与艺术之本意。”“民族精神,是国民艺术的血肉,外来思想,是国民艺术的滋补品。”① 如今,美术的发展蒸蒸日上,这仅仅是一种虚拟的景象。在这种虚拟的美术教育发展势头的背后,却隐藏着某种隐患。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存在着文化的缺失、重视技术而轻视理论基础等问题。随着艺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教育思想的发展迅速,忽视了学生的文化基础,导致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始终不过硬、综合素质也不能达标,传统文化教育在高等院校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文化的忽视与无知。作为艺术本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但一种意识形态就要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精神的偏向性。人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我们不能脱离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谈美术教育。因此,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应着眼点于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精髓,而在教学中吸收传统文化教育,对现有的思想、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变革。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进程中汇集了各个不同地域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审美角度而言,美术教育就是通过自然美、艺术美来陶冶情操的,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能力,丰富精神生活,激发对美的追求,是高等院校必须重视的一件事。中国美术教育应立足本民族文化之中,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马蒂斯和毕加索都曾对中国画钦服不己,并谓:“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②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意境、气韵、禅意”,绘画美学的一个重要看法就是“妙悟自然”,就有“心会即妙悟”。如今的中国画讲的、“思想”、“形式”、“题材”更甚讲传统,此时讲的笔墨又“非笔墨”。 当今高等美术院校应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我们的文化精神得以继续流传下去的专业人才。然而,有些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很不合理,理论课所占的比重很不高,在设置的专门的美术理论课程上存在安排得不足。回顾从前,近代中国的美术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的十分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相当大,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必须硬性的接受要学习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都非常高。因此,我认为如果要教育出优秀的人才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应该开设中国文学,哲学,史学,古典诗词,艺术鉴赏等相关课程来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之中。 二、高等美术教育新型培养方式 新世纪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课程的多样性来培育学生。但是美术课程的自身所带来价值似乎被人们给忽略了,改变传统的重视技术技法的培养,忽略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强调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品质教育和文化教育,体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时代精神。因此,我们要处理好以下关系,来培养美术教育的人才。 首先,教育功能的定位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学校教育似乎是以进行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灌输道德文化、培育学生的工作好像不是太过于重视。虽然这前者对学校发展十分重要,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培育优秀的学生吗?由此可见,学校应该从新定位才能更好的发展。从事美术教育时,除了具有一般教育理念,还应具备对艺术有着个人看法和观点。美术教育思想是关于向学习美术文化的人传播独道的见解。没有思想的美术教育是千人一面的被动行为,是思想贫乏和平面化的反映。一个从事美术教育的人艺术文化、艺术鉴赏等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眼光来看待以及能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等等。 其次,艺术招生考试是为了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才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培养。可是,目前的考试制度并不是这样定位的,它既不注重的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考察,又没对文化知识水平有一定的严格要求。此时,优化专业课程,突出主干课程是必经之路。尤其是在专业考试上,应该极大的需要加强对专业考试本身的倾向性,如书法一方面要注重考察书法技法水平,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学生对书法理论文化水平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哲学的认识水平等知识。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考试制度,才能更好的促使学生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能以正确的目标前行,为将来从事艺术事业在起步阶段打好坚实的基础。 然后,现在高校对传统的研究十分的重视,但是在工业发达、科技信息更新飞快的今天来看,美术作品创作常常很快地与国际接轨,不言而喻,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也将会陪伴的高等美术院校的发展继续下去。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对现代知识的接受程度、对西方的崇拜思想会远远大于传统,不难想象很大一部分人受高新科学技术的影响,从而对新潮事物更具兴趣去探索、去学习。但是我们的身体里始终流淌的华夏人的血液,随着思想的成熟、年龄的增大又会有极大的兴趣去探索传统。不难看出走向国际的都是十分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东西,不管是中国画、设计还是其他的艺术形式。作为艺术家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那艺术品就成了机械的产品。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将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容在总课程中占的比例很少,但是最起码的“如何学习传统文化”、“怎样去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要再学校里学会。例如:中国古代文学、四书五经、通史等等应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此时,教师应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教育学生文化传授精神知识,潜移默化的教会学生怎么样去看待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的知识,同时又怎么去让二者更好的相互融合,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直以来很多高等院校错误的认为对学生技能培养应是最重要的,事实上培养一名优秀的学生应从培育他的人品、修养、素质等方面进行。不可否认技法的培养十分重要,但也不可轻视对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的教育。如今的社会不学会与人合作、为他人服务,仅仅只懂得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来,我们应遵守国家的号召在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下做足功夫。二来,在教育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文化知识的灌输,如:小组形式、探讨式教学模式等。完成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还可以通过对学分制的调节、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的教育评估等方面一起来协调发展。 三、结语 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是高等美术院校教育的观念问题,传统和现代的两种教育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只有教育观念建设先进行,才能保证以上所阐述的教学理念得以实行,才能保证教学课程安排的合理调整和师资力量的全面激活。树立富于远观行的教学理念,富于艺术性的课程设置以及富于指向性的教育模式保证,是当前综合类院校教学所面临的待解决的问题。在面对此问题,我们应该做到有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就是说让学生先成为真正有思想文化的人;技法随之,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技术来表达自己想法。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职校美术教学创新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市场,其就业竞争愈加激烈。在当今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职业院校的美术专业因学生就业的广泛性,决定着职业院校的美术专业教学更应该找准市场定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研究出实践教学的新方法。作为职业院校的美术教师,为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学生,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良好的艺术素质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呢?我认为,只有转变思想,创新活跃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其主体作用;只有创新教学形式,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其创作思维动起来,才会创造出无限的精彩。 一、转变思想,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常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模仿作画技法,甚至认真模仿作画的思维方向。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分毫不差。在这种特设的情况下,学生的行动和思维已经完全受到限制。对此,教师要勇于冲破旧教学观念的枷锁,改变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从的不平等关系,建立一种与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让学生的思维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得以解脱,能敢于质疑,自由创作。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他们才会喜欢,才会乐于参加。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师的教法要灵活多样,尽量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另外,在面对反馈信息,甚至有些不着边际的作品时,教师更要灵活面对,灵活评价,不能简单地按照画的好坏严格评分,对学生的零星进步视而不见,这样会极大程度地压抑学生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可以用简短的评语如:“构思新颖”、“色彩大胆”、“真棒!”、“你进步了!”等,指出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对于需要修改的作品,教师首先要肯定其作品的优点,增强其信心,然后以商量的语气征求学生意见,错误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正将会更好,在不违背学生创作意愿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只有得到老师的肯定,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才能给予学生探索的力量和创作的热情。 二、创新教学,激活学生创作思维 “美术”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只坐在教室里面对着课本的美术创作是停滞的,我们要适当拓宽学生美术创作的空间,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乡间田野,自然校园,让学生们用“美术”的眼光观察创作,如阳光下的庄稼、花草,操场上嬉戏的同学。用真实的美术形体刺激学生们的眼球,激发其作画欲望;激发学生通过灵感动笔作画,没有技法指导,没有思维定向,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捕捉真实的艺术瞬间。这样学生创作出的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而此时学生的创作思维是无比活跃的,想要禁锢住都难。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死板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进行合作学习。正所谓:课堂不出彩,活动来帮忙。学生只有把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创作思维才能真正地被激活起来。此外,想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上,首先要从导入上下工夫,环节的设置要别致新颖,让人眼前一亮。其次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也不能死板地局限于课本的知识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照本宣科地回答就行了,而应把视野拓宽,深挖教材,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课外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判断的能力,又实现了培养学生脱离课本学习的目标。 三、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美术素养 关注学生,是指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美术课主张通过学生自主创作,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性、创新能力的个体,在美术活动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不能只看到少数几个“好”学生。美术课教育的目的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培养,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平等的发展平台,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展示机会,例如:提供学生当老师的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教学生。讲的学生认真讲述,尽力表达;听的学生更是认真思考,积极分析,甚至找出同学不足上台补充。当学生在紧张、活跃的氛围中产生发挥与表达愿望时,要趁机让学生作画,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画笔画出来;当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特别关注基本技能薄弱的学生,鼓励他们,提出建议,和他们一起改一改,并讨论修改后的效果。时间久了,每个学生的绘画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课堂气氛才会真正地活跃起来,美术才会碰撞出绚丽的艺术火花,学生的美术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总之,面对着新的课程改革,面对着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要,职业院校的美术老师任重而道远。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探究,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职专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美术教育思想升级 近几年,学校加强艺术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美术教育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如今是知识化、信息化、快节奏的社会,社会需要素质全面的专业化人才,因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步步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一、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自身教育素质 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者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而是以有组织的教具为材料,以审美为核心,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设施并独具特色的育人实践活动。而现代社会发展导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内涵是双向的,它既面向受教育者,又面向教育者,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养包括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美术教师在如今高科技的时代,更应坚持学习,刻苦钻研,还应加强文化修养,如能准确地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艺术特点等,再者要加强道德修养。 二、创造性教育 儿童要进行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和思维。音乐中的乐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间的组合才会成为有旋律、节奏的音乐,美术也一样,不同的个体,通过变化、创造组合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音乐是有声艺术,美术是无声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穿插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激发、促进学生想象力、创作能力的提升。 在人的逻辑思维活动中,含有想象的成分,因此抽象作品中离不开想象思维,并充满音乐性,音乐直接刺激创造想象,从音符、旋律中创造出抽象作品来。让学生从心里摆脱束缚,走上创新、创造的道路。 三“、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低年级的美术课选择一些活泼的方式启发学生,以提高学习兴趣。中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具有一定的评判能力,但比低年级学生好动;回答问题思路虽广,但不善于抓住重点,容易走 题。因此中年级美术课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一个性特点,有目的地抓住教学重点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得更好。高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口头表达能力、小组组织能力、质疑、解疑能力方面都比较强。因此,在“互助互动”中要大胆放手,让小组通过自学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负责,也要为小组团体的荣誉负责,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与他人之间的交融能力得到提高。 当代美术论文:美术馆当代艺术教育 1、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功能 开办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艺术审美意识和能力,可以提高其艺术鉴赏水平,促进其艺术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开发。而且,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挖掘人们的创造力,挖掘人的潜能,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艺术教育,人的艺术修养提高了,其认识世界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其情感也会更加丰富。而美术馆的艺术教育是一种视觉艺术教育,它是利用优秀的作品潜移默化的开展艺术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非语言的教育方式,已经广泛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而政府也在不断推动艺术教育,这也推动了美术馆的发展。 2、美术馆如何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能 美术馆拥有大量的艺术作品,它向社会公众展示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开办视觉艺术教育的过程。在这种艺术教育中,观众感知作品传递出的艺术知识以及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人文修养,并逐步提高审美水平。相比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伦敦国家博物馆和法国的卢浮宫,我国美术馆的参观人数稀少,社会公众没有去美术馆参观的生活习惯,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功能发挥有限。从我国人民的艺术修养角度来看,大部分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偏低。很多人没有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主动去美术馆中欣赏艺术作品的人少,且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较低。在这种形势下,美术馆必须正确认识到其艺术教育的功能,努力进行艺术教育改革,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功能,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 2.1开办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艺术兴趣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艺术教育也要从小抓起。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可以引导儿童、青少年追求真善美,走向光明,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美术馆应积极为儿童、青少年开办各种艺术活动,吸引更多的儿童、青少年来参加,逐渐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艺术兴趣。比如说:在展厅开展儿童美术课活动,引导儿童去欣赏美术作品,让儿童掌握更多的艺术基础知识。最后再让儿童自己动手画画,让儿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创作中,从而逐步培养其美术兴趣。 2.2开办面向成人的主题丰富的艺术教育在为成人开展艺术教育时,可以形成不同的主题,举行不同形式的艺术欣赏活动,并且在时间上配合成人的休闲娱乐时间,吸引来更多的成人。比如说:在大型艺术展中招纳一批爱好艺术的志愿者讲解员,他们在艺术展中向社会公众讲解,缩短社会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他们自身的艺术兴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2.3开展艺术讲座美术馆除了开展视觉艺术教育之外,还应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的艺术基础知识、艺术欣赏意识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对于普通社会大众而言,他们习惯了中国画、油画、雕塑等,而当代艺术则是快速发展的,夸张的色彩画很多。普通大众很难欣赏前卫的色彩作品。所以说,开展艺术讲座,不断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说:美术馆在开办艺术展时适当组织一定的艺术讲座教育活动,教会公众去欣赏艺术作品,从而不断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中,而美术馆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场所,美术馆必须正确认识自身的使命和职责,开办针对不同人群的形式丰富、内容丰富的艺术教育,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促进公众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德军单位:常州吴青霞艺术院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美术教育的革新阐述 一、在美术教育中利用多媒体和远程教育 在未来的美术教育中,远程教育将会成为一个重点模式。远程教育更加能够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突破传统的束缚,当学生在创作时遇到瓶颈,能够及时向导师提出困惑,或者接受外界新理念的引导,因而远程教育能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或者美术创作提供莫大的帮助。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被普遍运用于初中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远程教育资源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也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发展的必然。远程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还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接受信息能力的培养,创设恰如其分的学习环境。 二、美术教育要进行思维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设计的生命,是制胜的法宝,它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终。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社会的巨大变化会引发人们认识和观念上的变化。创新并不仅仅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思维、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也要推陈出新,我们要弃之糟粕、存其精华,同时要积极地接纳外界,将一些国外的先进理念融入日常教学。这样,教师在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美术教学进行良性的改变,实现一个双赢的良性循环。 三、学会利用新兴技术来改变美术教育中教学内容和方式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继个人计算机变革、互联网变革之后,云计算被看做第三次IT浪潮,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带来生活、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而如今云计算依然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和使用的热点。 如今,不论是Android、IOS还是Windows等系统都基本上实现了个人程序的开发,这也是云计算带来的好处之一。特别是Android这种开源的系统更加便于操作。与此同时,开发对应的美术教育类软件也会更加方便、简洁。我们可以想象,在如今已经可以随身携带的PC端安装了相应的软件后,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将更加自由。 在愉悦和放松的心情下,学生更容易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问题,也更容易被激发出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等,在这些态度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这将会使授课过程变得轻松、自然。利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课堂教育理念、心得等加以交流,用作参考,也可以学习其他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新兴理念,从中得到新的启发。 四、结语 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美术作为一门艺术,不仅能够发掘学生自身的艺术天赋,更好地激发其对艺术的兴趣,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综合修养。但是,传统美术教育的局限性和约束性也越发明显。所以,新的教育方式改革、创新及尝试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文章可以使得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界人士产生共鸣,为中华民族的美术教育事业尽心尽力。 作者:姚晓红单位:山西运城市实验中学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各流派的价值 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美术革命》一文提出“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1919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上的演说》中说:“甚望学中国画者,亦须采用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写石膏物象及田园风景。” 可见,当时的中国绘画所面临的选择也是走学习西方的道路。可见在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中对于传统的回顾与研究,本身就伴随着对中西文化艺术的比较和分析。那个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雏形,它为以后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洋为中用的改良主义、以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调和的融汇主义、以潘天寿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所创立的美术教育体系和教学思想影响深远,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主义”思想流派,并为中国美术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一、“三大主义”流派的美术教育理念 (一)影响深远、洋为中用的改良主义 作为20世纪初美术改良主义领军人物的徐悲鸿先生,侧重于以西方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绘画。他反对矫饰浮夸的西方现代派艺术,认为“这种形式主义之无根,对现实不诚不实,乃研究历程中的绊脚石”。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吸收西方写实造型的透视、解剖、色彩、构图等方面的技巧与法则,认为艺术家对待艺术应该和科学家一样具备求真精神,要以素描为基础来研究绘画艺术。当然徐悲鸿并非是以西洋绘画来取代中国绘画的全盘西化,而是一种洋为中用的改良主义。他和康有为一样,坚决反对四王泥古不化的颓败之象,非常崇尚唐宋画学雅致和谐的写实风格。他所提出的“新七法”即为针对中国画学墨守成规的旧态进行改革的具体训练标准。徐悲鸿自谓其改良论的主旨是:“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可见,徐悲鸿的美术教育观点在于借鉴西方艺术的再现体系,改造中国美术之不足,培养新一代中国美术人才。 (二)博采众长、中西调和的融汇主义 与徐悲鸿同时留学法国的林风眠先生在1928年到1939年执教国立杭州艺专期间,同样重视素描教学,他主张用全新的写生理念医治传统的模仿抄袭对中国绘画造成的伤害。但因林风眠更倾心于艺术不问政治、不附属于任何派系的独立人格,在教学实践中他强调个人自我感受的表达,重视艺术的自律性,非常支持学校师生自由的创作。他偏爱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于学校教师的创作也采取宽容的态度面对,支持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当然包括创作现代派手法的作品,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也认识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魅力。林风眠“学校艺术教育应以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以学校作为艺术活动的中心;沟通中西新学,师法自然与基础训练并重;有一个臻立于新艺术教育的群体”等美术教育观点,是对蔡元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样一种宽容、自由的学术主张的继承。他提倡广泛吸收西方各流派艺术之长,融汇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实为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搭建了一个中西平等交流、互通有无的理性平台。 (三)立足于民族传统、古为今用的民族主义 潘天寿先生在1928年至1939年出任杭州国立艺专国画系主任期间主张美术教育要借古开今、古为今用,是继陈师曾之后,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界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主义旗手。值得注意的是,潘天寿的“借古开今”并非以古代今、以古衡今,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弃了古人画中的小我,追求的是与时代同步的大我,扫尽了明清以来风行的柔弱气质、追求蕴含民族气魄的霸悍风骨。在美术教育上潘天寿提出“继承前人是为了革新”的观点,竭力主张“站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革新中国画,各各寻求前进的道路”。面对西画引入给中国画造型带来的种种好处,潘天寿梳理了从秦以来西方绘画流入中国的历史,得出“原来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的结论。对于中国油画的教育和发展问题,潘天寿同样认为应吸取西洋艺术之精华,以丰富民族艺术,使西洋油画为我民族化。他曾说:“只要今后努力不懈深入研究民族风格,同时吸收外来营养,把中国和西洋很好结合起来,可能性常一种很好很高的民族绘画。终臻妙谛,屹立于东方和世界艺术的顶峰。”潘天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创作理念,这种力求将西方艺术技巧和精神,摄入到本民族的血液中去,从而发扬民族艺术的做法,虽然步履维艰,但无疑是让人喜出望外的。 二、对三大主义流派思想的评析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一)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不能盲目追求中西合璧 徐悲鸿先生推崇绘画中的“写实主义”,非常重视绘画的社会功能,这无疑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成为中国美术教育领域的里程碑式人物。但如今看来人类的视觉经验并非只有“写实”所能穷尽的,以写实服务于现实也并非美术的全部功能。这种以艺术上的“唯实论”作为衡量一切艺术的标准,形成了艺术上的“形而上学”。林风眠先生所强调的是学生自我感受的流露,重视人类深层次的感情体验,相对更好地把握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所信奉的“美育至上”,即“美育代宗教说”与“艺术救国”之路根本无法实现。无论是“洋为中用”以西画表现客观物象的准确性来改造中国绘画,还是“中西融汇”以西方艺术的现代主义形式和中国水墨画相结合,用对物象的“单纯化”手法取代中国画写意的笔墨程式的美术教育理念,都是从一端切掉了中国文人画的写意传统,从另一端又切掉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传统,以西方艺术的古典性取消中国艺术的优良民族传统。这显然是不能被当今的美术教育所完全接受的。相对而言,潘天寿以“中国画要走自己的路”,“东西方绘画应有各自的高峰”坚持了中国美术教育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其“借古开今”的思想不仅适用于中国画,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门类。 (二)借古以开今是发展当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必行之路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审美心理等各不相同,造就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其艺术也就有各自特点。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把人与宇宙万物看成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思维模式,同西方绘画崇尚科学和逻辑思变的思想相差甚远。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代表艺术家学识、阅历、人格等多方面修养的特质,从本质上讲不仅表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体现。通过上文对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史中三大主义的回顾,我们清醒地发现当今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必须走民族化道路,应批判地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还要合理吸收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 在当今这个中西文化交汇冲突,社会环境激烈变革的大背景下,那些倡导继承传统文化的诸多艺术大师们,他们或用作品或用理论所固守的自然是那些无法隔绝的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所赋予的人文思想与审美理念。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合理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艺精髓,为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不断补充新的营养。这种横向的开拓定会为本民族的美术发展提供动力。同时我们要注意既定的观念仅仅是历史的观念,要根据时代与事物的不断发展而改变,不能被所谓的传统蒙蔽了视野,束缚了前进的道路。勇敢的面对、积极的吸收、广泛的接触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这也正是艺术能够日新月异的动因,它将使中国美术具有无限生命力。 三、结语 美术教育制度会随着社会的前进有所改变,美术教育实践也会因为诸多现实问题而困难重重。但对于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的回顾,绝不是管中窥豹,而是想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发现其中隐藏的现实意义,为当下的高等美术教育提供一个起点和路标。我们必须以历久弥新的中国传统美术为发展的基点,理性对待外来艺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实践美术教育。即在借古开今的基础上,与西方美术互通有无,融汇交流。 作者:张若滢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艺术教育中美术课程探讨 1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美术基础角色概念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艺术设计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另一种是在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工科院校。前者偏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后者偏重不同专业的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通过文科考试进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通过理工科考试进入工科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这个问题早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上,即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上反映出来。另外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处在比较模糊的状态,对于美术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常常混淆。美术基础课程在设计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当今设计界和设计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两大分歧。 一方面,目前我国美术和设计院校实行的一套传统的注重基础技能教学模式认为,美术基础课程是针对设计专业的特点,从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美术视觉要素的基础训练,美术基础教育被过度地强化而忽略对设计的理论和思维的训练。这在文科院校的艺术教学中比较常见。而另一方则认为,设计教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必须体现社会化、信息化、智慧化、创意化的思维训练。对于美术设计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塑造的不是形式,而是思想,提倡学生直接进入设计创作,通过设计创作去综合运用个人的能力,找寻适合于自己的感受点,带动其他因素,诸如技巧、材料、载体等,而不是按部就班地从画素描开始,到三大构成等一个个基础课程后才进入到设计创作的学习,美术基础在设计教育中处于可以忽略的角色。这在我们工科院校的艺术教学中比较常见。 2美术基础在设计教育中的角色转换 我们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和解决此类看似带有矛盾性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我们在艺术教育的思维上也应该适时调整,对基础课程进行角色转换。以往在教学中总是对于素描等基础课设置了大量的课时,单纯从模仿上面进行训练,教学时也是以如何提高绘画技巧为重,而忽略了对学生在设计思维上的引导。首先,设计艺术教育中“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设计创作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和作用。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参与性、操作性,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更离不开实践性。没有艺术设计的思维训练和实践体验,就不会有设计创作,也就不再有艺术的特性。这就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在思维训练上面要加大力度。其二,美术基础的角色问题上,我们可否转变一下思维方式,在具体教学课程的设置上,打破现行的画地为牢的方法。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要开设相关的工艺课程,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如我们学院的建筑工程装潢与装饰、电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也开设更多的美术基础课程,加强学生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其三,在师资方面,美术基础教育要走艺术家和设计师结合的道路。教师要树立既强调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不能忽略基础教育的思想。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和出发点,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如造型中的调和与对比、韵律、变形等基本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法会让我们在学习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二是指贯穿于该学科各个分支的规律,能在该学科的各应用学科中起作用的课程。艺术设计学科内常提到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些就是基础,它存在于海报设计、包装设计、装帧设计等任何应用课程中。三是无论时代、设计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能经常起作用的素质。所以加强美术基础的训练也是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是作为相对重要的角色来体现艺术设计教育的价值的。 3艺术设计教育中美术基础课的角色设定 3.1选择“基础”角色 现在我们开设的基础课程中首先存在的问题是对基础的认识不够准确,对基础的选择有误。下面以基础课程中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为例来说明这种现象。设计教育中基础造型的平面构成课程中,平面构成探讨的是二度空间的视觉语法,主要研究如何在二维平面中创造和美化形象,其目的在于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在现行的教学中,模仿大于创新,将这门课程上成了八股课程。在教学中忽视形式规律的理论探讨,没有从构成原理的初衷入手,学生仅停留在对已有作品的模仿上,无法真正实现艺术潜力的挖掘和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正如伊顿所言,色彩的魅力是要靠对比和协调来表现的,色彩构成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色彩对比与调和的方法,以此达到表现色彩美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必把本就有限的基础课时间大量用在各种色彩的推移练习上,明度推移、色相推移、彩度推移、空间混合,都不过是配色构图的方法之一,弄懂会用即可,不必花许多时间和精力作这种练习,因为它对感觉力的培养没有多大裨益。对于基础课的教学,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上要做大胆改革和尝试。如采用将构成课程与视觉感觉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将构成课程与电脑辅助设计相结合,以期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对电脑这一现代设计下基础的辅助工具用法的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基础知识在专业应用中的感性实例,并分析引导、启发学生找到基础与应用的结合点,以使学生体会基础之于应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 3.2正确区分设计基础和美术基础 设计与美术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是造型艺术,在某些审美特点和造型性上与纯艺术是相通的,但美术的造型基础和设计的造型基础还是有区别的。美术的造型基础强调对对象准确、生动的再现性表现,以使学生在将来的实践和创作中有较好的造型能力。而设计造型基础强调学生依照对象的造型规律主动性表现,包括表现角度的选择、重组和归纳,材料的选择,以人的视觉为中心的肌理等视觉感觉的表现,在基础教学阶段就强调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以色彩基础教学为例,美术基础中的色彩训练一般以写生色彩的训练和研究为主,强调对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变化规律的研究及其表现技法的掌握。而设计色彩基础强调学生对色彩的归纳,强调根据主题和表现目的重组色调和重新搭配色彩,强调学生对色彩情感等特征的掌握,强调色彩的表现性训练,以使学生在将来的专业设计中不依赖对象而灵活应用。因此在设计基础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套用美术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既要找到设计与美术的联系,更要对二者做出区分。设计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由美术思维到设计思维的角色转换。 3.3重视理论基础 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缺少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很难成为真正的设计师。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法行为、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因此,在基础教学中要开足开齐包括设计概论、设计史、设计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还要设置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其他选修课程。现在美国大学中倡导的“通识教育”就是应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提出的,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更应提倡这种“通识教育”。教师要通过理论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些观念和思想性的东西,从而达到最高的教育目标。 美术基础之于设计课程而言,是随着时代、设计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其在设计教育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要随着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变化而转换,不可成为僵化的教条。美术基础课程在设计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教学成熟度的改变而转换。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对美术基础在设计教育中进行恰当地角色设定。 当代美术论文: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美术教学中的传承 摘要: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所创造的艺术,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民间美术的内容丰富、直观、易于学生们接受,是朴素鲜活的美术教材。将优秀的民间艺术与美术课堂相融合,让学生们在体验学习乐趣时逐渐体会认识到民族艺术的价值,并通过探究创新,主动地在生活中发挥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作用,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活传承。因此将民间艺术引入到美术教学中去,这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民间美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艺术;美术教学;传承;运用 如今,传统民间艺术是当代美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对于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拓展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造就具有文化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民间艺术创作平民化与自由化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 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生活的智慧结晶,它与人们群众的劳动生产息息相关,并通过手工艺术品的形态,表达出人们的内心情感并且满足他们对美的追求,体现着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然而艺术创作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民间艺术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优势在于对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同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实践。民间艺术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很好的引导出学生研究与探究的热情,自主的进行观察与认知。因而,在当代美术课堂中,利用民间艺术特点与魅力,能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们自信大胆的进行艺术创作的探究,这无疑是对学生们艺术创造力和艺术发展最好的开拓。 二、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间艺术涵盖着广泛而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故事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传统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发展,于此同时能够激发学生们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无处不体现着古老东方艺术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面塑课上,我引导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整理面塑手工艺的发展历史和优秀作品集,从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去自主地了解和体会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文化,学生们从中总结发现,面塑手工艺的选材多来自于神话传说和古典文学名著,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体现着当时劳动人民对生活和民族的热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将中国传统手工艺面塑与西方雕塑进行对比,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手工艺面塑的艺术形式,感受了中国民间手工艺造型特色和用色特点,体会了其中的艺术情趣。在分析和体会的基础上再而进行创作,这个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面塑制作的兴趣和意义,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民间手工艺的乐趣和美好,加深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知和体会。学生们欣赏、探究和动手制作的过程,也就是传承和发展祖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行动。 三、重视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实现民间艺术有效的传承与创新 在当代美术教育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民间艺术,感悟传统美,还要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体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将影响他们一生的文化修养。例如一次课堂上我以“年味”为主题,让学生们以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为基础,开拓思维大胆创新,进行创意思维风暴。其中就有一组学生在启发下运用民间手工艺面塑技法,结合新时代的元素,制作出了新年团圆为主题的平面浮雕挂画,这组作品中既运用了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材料和技法,又融入了当下生活中的场景,并且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做出了平面浮雕的作品,真正的将传统民间手工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艺术创作的题材来自于日常生活,为了使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具备艺术魅力,就需要将民间艺术的内容更好的和当代美术教学相融合,在教学中让学生们接触并热爱民间艺术,不断去创新,以此来传承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推广传统民间艺术的美学价值。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技艺和道德理念。现如今,很多民间艺术已经被列入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我们有义务将这样优秀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学校作为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机构,为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民间艺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并且能够更好地完善当代美术教育体系。 作者:钟蕾 单位:大连市烹饪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当代美术论文:工艺美术教育当代价值及发展方向 摘要:对于开发和传承传统的工艺美术,符合时展趋势的工艺美术教育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知识普及的方面来看,工艺美术教育应该扩大其覆盖的范围;从专业教学的方面来看,实践环节的加强,提升工艺美术的产业水平,来达到优化市场环境的目的。本文对工艺美术教育的讨论,指出其在当下发展的方向和价值。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方向;革新趋势 在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民间工艺美术,是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传统的手工艺包含历史、社会、民俗和艺术等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20世纪以后,高等教育体系中有关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处于长期存在的状态,在上个世纪60到80年代的飞速发展之后,与工业化生产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逐渐的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专业。但是在工艺美术这个学科沉寂了十几年滞后,国民对民间工艺美术的认知兴趣却日益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工艺美术教育的受众范围也不仅仅是高校的专业院系范围。传统的工艺美术所具备的人文价值和独特的形式,在当代的中国教育体系当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一、工艺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 不管是在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不能磨灭手工业文明曾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高度,每一种类型的工艺品都有其专门的加工技艺,这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保护下长久的留存,但是具有非物质化的特性的技艺,要想把这种精湛的技艺不断地传承,就需要面对很多复杂的问题。由于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大工业生产为主流造物的方式已经逐渐的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说明了只会有一小部分人会完全依靠手工艺来谋生。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民间工艺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独立的行当形式存在的,从业者不仅可以以此为生,而且还能够通过师徒相授的手段来达到传承的目的,例如制陶、漆艺、雕刻等等,另一种则带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的特征,人们在获取日常的生产工具或者是生活用品方面,更倾向于自给自足的模式,只是在闲暇的时间制作和参与,并不以此为主要的谋生手段,这样也就不会有相对明确的师傅徒弟相授传承的体系,例如草编、织绣、剪纸等等。由于我国社会的形式在向现代化转变的同时,对上述两种传统的手工艺形式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经过时间和实践的积累来进入工艺品的行业当中,更多的原本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的农村青年也由于其收益效率相当低下的原因,放弃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不借助外力,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延续是很难保证的。 二、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1、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使之顺应时展的潮流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当中,工艺美术大致上可以分为普及型和专业型两种形式,前者包括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当中与工艺美术相关的课程,例如美术课、手工课等等,以及非设计类和美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后者主要指以工艺美术作为重点攻克和学习内容的大中专类艺术教育。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专业型的教学一直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义务,造型门类的划分实际上是我国早期的工艺美术专业的区分标准,以培养工艺美术相关的专业从业人员为目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行的深入,西方大量的现代设计学的内容被引入和吸纳,原有的传统的手工艺教育被边缘化,但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人们逐渐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教育是无法被取代的,同时这也是本土设计创新的根本。这种主流意识的变化,促进了广大工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使得艺术设计和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可以实现完美的融合,由此一些高等院校推进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只有符合现代潮流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才能够使我国目前的传统工艺美术得到弘扬和发展。 2、专业化的实践教学需要加强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来讲,很少有高校可以把传统的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独立的专业的研究方向而进行课程设立,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繁多的工艺美术门类,一个专业的覆盖面是有限的,不能囊括所有的工艺美术门类,另一方面,如果将众多的工艺美术其中的一种技能单独作为专业和学习的方向,其知识技能相对单一,对日后的就业造成的一定的影响,因此高等院校有关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传授,而应该围绕专业化的实践化的工作室展开,不同地域的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对工作室进行合理的规划。除此之外,专业的工艺美术工作室还可以与艺术设计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强化共性基础,打破专业限制,为长时间通过电脑进行模拟设计的同学提供可以动手操作,接触材料制作过程的机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对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操作方式进行百分百的还原,教师应该在示范和介绍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全方面的向学生展示工艺美术的资料,使之能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提高认知程度。 三、结语 在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工艺美术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也应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向大众普及工艺美术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从事工艺产品设计或者是工艺加工的专业人才。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保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只有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了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的时候,带有民族元素特色的设计产品才能够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只有立足传统工艺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和艺术设计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作者;刘先凤 单位: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科技对传统美术抨击以及意义 多少世纪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绘画、雕塑等形式是美术创作不可动摇的表现基础,是作为记录形象的最佳手段。美术与画笔从来就好比鱼水关系不可分割。西方美术史更是在很长时期把模仿客观对象的古典写实主义技巧作为表现主导。 然而,这种以笔为创作媒介的表现方式保持到19世纪却受到严重的挑战。1826年,法国人普斯用曝光法拍下了人类不用绘画而用阳光得到的第一张照片。从此,摄影像一棵大树,根植于科技的土壤,在艺术的春风雨露中发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文化艺术观念的更新而蓬勃成长起来。照相术是社会工业化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普及对以模仿为主导观念的传统艺术无疑构成了相当的威胁.其惟妙惟肖的纪实本领远远超越了写实绘画的能力,以至于有人说:“传统绘画在对客观事物的忠实与再现上与摄影相比是何等的无力!”就连写实主义优秀作品《父亲》也不可幸免地被人评为“给人的感受不过是一张比较精彩的写实照而已”。不可否认,摄影作为l9世纪新的艺术创作载体呈现出很大的优越性。它以其丰富的造型能力成为大众手中选择美、捕捉美、塑造美、再现美的有力手段,给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摄影挑战写实绘画,导致写实绘画的解构和现代绘画的兴起,那么真正造成传统艺术家们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的,则是一百多年后电脑美术的诞生。 20世纪人类最伟大、最卓越的技术发明是计算机。计算机自问世以来,开辟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在短短的50年阃,它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广泛深入到科学技术、国民经济、社会生产(当然包括艺术创作)等各个领域。电脑美术因此应运而生。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外围配套设备为主要工具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它能取得普通绘画工具和摄影无法取得的无以伦比的绝妙色彩和魔术般变幻无穷的形式,而设计速度却较传统美术创作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从Photoshop到CorelDraw,从AutoCAD到3DSMax。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为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你可以轻点鼠标将“蒙娜丽莎”的微笑随心所欲变动,也可以在几尺的荧屏前创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可以既不用胶片又不用冲洗得到超现实数码影像,还可以抛弃纸笔创作模式给小朋友献上精彩的《玩具总动员》……。总之,你所想表现的内容和东西,几乎都能在电脑里数字化生成。古人把对再观美好事物的愿望寄托在马良的“神笔”里,而电脑美术似乎将他们当初的梦想变为了如今的现实。因此,电脑美术一产生就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正当人们沉浸于“网络伊甸园”充分感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艺术创作乐趣时,一部分人却产生了忧虑和迷惘:面对“摄影昔冲写实绘,电脑今震抽象画”的现状,真不知传统艺术殿堂还能挺立几时?电脑美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否会令21世纪的传统美术工作者失业呢?长期以来形成的纯美术的各种门类是否会逐步消失而被新生的电脑美术所替换呢?这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当前的艺术工作者。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这是当前美术工作者和美术教育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无法回避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碰撞,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博大的胸怀、相对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正视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电脑美术的产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它不仅大大提高了艺术设计的质量、设计效率和设计自动化水平,而且大大拓展了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段,产生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效果。各种艺术设计门类——广告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一都因电脑这一媒介抛弃了传统的绘画方法和工具材料,突破了自己那门艺术表现手段的局限而大显身手,使现代艺术设计以纷繁多姿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艺术家可以在计算机显示屏前讨论设计方案,观察任一角度的设计效果,欲将设计方案缩小、放大或转换角度,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同时还可通过修改设计方案的各种参数来随意修改设计方案并选出最佳设计效果。英国美学家鲍桑葵说:“任何艺人都对自己的媒介感到特别的愉快,而且赏识自己媒介的特殊能力。”计算机使艺术家们如虎添翼,增添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天地。电脑艺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对艺术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也给传统绘画带来了好处:它既可以综合各种创作素材,又可以对比各种色彩,还能够突破传统的技法。随着艺术软件的不断开发,这种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伴随着大艺术时代来临的,是艺术院校教育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受传统学院派绘画影响很深,就连不少设计学科也一直沿用绘画绘图为主的单一训练手法。网络艺术的兴起使我们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统一的教育观作为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李政道博士曾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新世纪将唤起人们对科学与艺术综合创造力的认识,在其相当丰富的土壤中达到美术创造探索的高峰。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才能不仅扩大和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创造性思维培养这一本质课题上去。因此,作为年轻一代的艺术学子,无论立志成为设计师还是纯艺术工作者,都应当学习、了解和能够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为大众文化生活服务,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 现代科技虽然对传统美术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现代科技的运用,只是人在艺术创作中对工具的使用,对一种技术的掌握,而真正要创作出有价值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关键还在于对人的艺术层次的提高。在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艺术家不仅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要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要以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将深刻的艺术认识形象地表现出来,才能走到艺术创作的终点。艺术之美不仅是形式之美,而且更是人文之美。这就要求艺术家要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较强的表现能力,要打下坚实的艺术功底,熟练掌握各种艺术技巧。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艺术修养,只是去掌握一门技术和一两种设计软件的使用,那就只能是机械性的重复或是模仿性的制作,决不可能刨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家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品来。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虽然电脑美术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但是传统美术仍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各门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种类的多样性。美术史发展至今数千年.留下了各种艺术门类、各种风格流派、各种表现手法。国画讲究“皴擦点染,干湿浓淡”.西画讲究“虚实松紧、光影线面”。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传统美术形成了自身的规律和特征,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表现性。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艺术家智慧的结晶。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无论多么异彩纷呈的当代艺术,其根与源都牢牢扎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同时,由于人们审美观念不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不同.因而有不同的艺术需求和爱好:有的人喜欢传统艺术.有的人喜欢现代艺术。所以我们不能提倡一些艺术门类抛弃另一些艺术门类,而应让各门艺术种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融合,使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和人们的不同爱好。我们相信,传统绘画只要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要求,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不但不会消亡,而且一定能够成为一种高雅时髦的文化需求更加被大众所喜爱。 西方学者罗曼‘罗兰曾说过:“各种艺术都会延展,在别的艺术中得到超绝的造诣。”我国理论家谢赫也提出了“迹有巧拙,艺无古今”的著名观点。我们处在一个古今并存的新世界,成熟的艺术工作者应从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中汲取营养。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拿当代艺术的手段去衡量传统艺术的技法.也不能拿传统艺术的典雅来评价当代艺术的纷繁。我们要适应这个“画法常新,而不废旧”的多元时代,而不是在时代车轮的面前彷徨不安。 面对现实,勇于挑战,既实且虚,既独且联;提炼精髓,开拓未来,既述且刨,既后且前——这当是21世纪美术发展的方向。 当代美术论文:小议当代儿童美术教育 每一位儿童都拥有稚嫩的童心,而信手涂鸦的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我国当代的美术教育被列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正确辅导孩子学习美术学科,是每一位美术教育者需要研究和探索的。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使得最具情感魅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儿童感受到什么、喜欢怎么表达、有什么情感等问题被忽略。 社会上各种以盈利为目的比赛、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蜂拥而至,使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成为儿童绘画的标准,严重的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面对这些现状,缺少正确美术教育知识的家长和老师们选择的是:有些人选择命令的态度“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顺从、胆小,习惯由别人来安排一切;有些人认为美术的价值仅仅在于像与不像之间,把孩子当成复印机;有些人认为获奖和考级才是证明孩子聪明才智的唯一途径,其结果可能使儿童的思维机械化,儿童的童心和独立精神不是被抹杀就是被误导了,造成了儿童个性的缺失,妨碍了孩子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 “事实上,我们依赖艺术帮助我们实现人性的完整。我们深信了解艺术和艺术实践对儿童精神思想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艺术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是不可分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缺乏基本艺术知识的人能够表明自己受过真正的教育。”——阿恩海姆。 孩子的美术教育与其自身的年龄结构有非常大的联系,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适度的把握孩子成长规律,结合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美术教育目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过多年的基础教学研究,结合一定的实践经验,我把孩子的美术学习规律大体按照年龄段分为三个阶段:八岁以前的主观想象期、八岁后的客观写实期、以及中学阶段的应试学习期。 本文主要研究儿童的主观想象期阶段的美术学习规律,这一阶段根据孩子对于事物的感受能力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两岁半以前的涂鸦期(有意识无目底地不受支配的涂画),学前的象征期(象征性的表现头脑中的印象),4-8岁的主观表现期(用主观的形象表现事物的差别)。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大胆的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三、家庭、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的联系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位老师。当他完成一幅作品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时家长要正确的鼓励、赞扬,孩子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就油然而生。所以家长要明白孩子在每个绘画年龄阶段所能够达到的能力程度,这也是家长要达到的的基本文化素养。 我们要重视当前儿童所面临的漫画卡通、时装设计、影视媒体类的工业文化环境的侵袭,这些表面上迎合人们的需要,而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的意识,取代人的思考和观念。作为教师和家长,需要在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做出仔细的观察、理智的选择。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影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要学会了解、倾听儿童的创作想法;要善于抓住时机,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 作为教师,对自身更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感性的传授知识,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 四、儿童美术的最终目的 “艺术是增加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思维都不可能”,——阿恩海姆。 一种文化环境的产生,一种心理取向的形成,带给儿童的影响虽说是无形的,但却是永远的。儿童美术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要儿童思维模式走向统一,而是要培养儿童丰富的情感、热情的态度、生活的自信、合作的精神、审美的能力、个性的创造等方面创新思维的发展,才是美术教育最有价值的贡献,才是儿童美术之最终目的。 当代美术论文:剖析当代我国美术馆的策展实践途径 1995年前后,艺术策展人开始在中国文化现实中出现。那时,一些年轻的批评家、艺术家开始在他们组织或加盟的艺术展览中公开自称为策划人或策展人,虽然这一新兴角色的“自封”,属于国内本土美术圈的“醒目”人士对欧美当代艺术体制下策展人职业的刻意模仿和主观搬用,但是在此之后,当代艺术展览越来越活跃,并日益走向公开、走向公众社会。展览总量的放大,客观产生了大量策展事务。于是,以做艺术展览为惟一职业选择的独立策展人群体开始登场。到1999年,策展人群体已成为艺术圈内外引人注意的焦点。 他们带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活力投入社会性的当代艺术推进工作,并逐渐走上当代艺术语境的话语权平台。他们的“鲇鱼”效应,搅动了艺术圈,让上下左右的艺术家和艺术人士都从沉寂中活动起来。2000年,国际策展人空降上海,参与了“上海双年展”的策展工作。国内土生土长的策展人也空前活跃,参与了当年几乎所有重大艺术展览和一些引人注目的艺术事件。 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纯粹公助性的活动在总体艺术机会中的比例有所减少,社会力量对艺术的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活跃的策展人往往主动在社会力量与艺术家之间、社会愿望与艺术行为之间起到沟通、融汇、整合的作用,而且通过有意识的筹资开源工作把规模越来越大的社会资金导入到艺术活动之中。筹集展览资金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策展人在展览中的现实地位。2000年,中国艺术展览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所谓的策展人中心制在投资方、艺术家的多向选择中应运而生,成为新展览体制的核心。计划经济时代艺术体制的遗留物如展览组委会委员和主任、评委会委员和主任、秘书长等头衔,经济转型初期临时出现的艺术主持、艺术总监等职位统统被策展人的角色囊括、取代。除了展览的经营之外,展览筹办、运作的几乎所有权力和责任都高度集中到策展人身上。2000年之后的当代艺术实践表明,许多展览的主办单位不仅认同而且也接受了这种策展模式。 2003年,继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之后,拥有中国美术圈正统、主流话语权的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也采纳了策展人机制,无疑是策展人制度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的一个缩影。 一、策展人 策展人的全部工作就是为艺术家的作品提供最优秀的展出条件。这是策展的原则和态度。具体来说,策展工作几乎包罗了展览中的万象。从确立展览主题、立项申报与预算论证、遴选艺术家到选择展览规模与形式、把握展场设计与布展工程、落实展览保持和作品安全,从撰写展览前言与学术主题阐述文本到主持展览的学术研讨,从编辑展览画册、作品导读、文献资料到展览推广、媒体、社会宣传工作,从展览资金的分配到总体负责艺术家材料费的审核与发放,甚至作品的包装、运输、保险、报关、仓储,都由策展人来承担并统筹。在策展人的服务意识中有一条准则,即艺术家是对的。首先要努力把艺术家异想天开的创意实现出来。 当代艺术事关原创,具有较为特殊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有别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理逻辑,有别于当代社会其他领域约定俗成的法度和规则,有别于流行的价值观。策展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为了让社会更多地认同当代艺术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当代艺术的策展,指涉的是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建构。所以,策展无小事,策展要求策展人适应一种事无巨细、周密细致的工作。大到让展览意义如何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小到把一颗钉子如何准确地钉在墙面上,都是策展人所要关心和落实的事。一个展览是否有意义,关键是看它能否打造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卓越的精神产品。 在21世纪的中国,随着当代艺术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对策展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艺术家鲜活的艺术实践的及时了解、对视觉经验的丰富积累、对艺术动向的敏锐判断、对艺术问题的深入把握、对艺术社会内外各种规则的洞察都是策展人必备的素质。此外,筹集资金、商务谈判、艺术管理和学理思维的能力以及中英文的书面、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也成为对一个当下国际艺术交流大环境中的本土策展人自然而然的要求。一个独立的策展人,就有条件成为一个务实敬业、实践中出真知的知识者。当代艺术的实验性,使策展人难以因循守旧,受限于既有的艺术标准和规则。策展人时时面对突发问题、不得不挑战的是自身极限。当代艺术的创新,就要求策展人不断打破审美定势,跳出路径依赖,摆脱思维惯性。策展人不得不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通才,需要将人文科学的各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否则难以应对艺术家千差万别的艺术方案及其语境。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有卓越。 二、中国的当代美术馆 当代美术馆一般是公立或私立的非营利机构,宗旨是推动国际和本地的现、当代艺术。国际上的当代美术馆大多采用“白盒子”模式,场地简单大方、朴实无华,简单要素就是白墙、水泥地、色彩低调的天花板、专业灯光。许多现、当代美术馆还打造一些挑高空间,以应对当代艺术多样化的实验特性。 其实在美术馆整体的运作规范中,这一切并不简单。白墙需要能钉上钉子挂画,需要每次展览以后重新粉刷、维护。水泥地面必要时可以改造、开掘,以营造新的空间条件。天花板横梁必要时可以悬挂一定重量的重物。专业灯光必须可以调节、重新定位。 美术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一直是国内外基金会和赞助机构、公司追捧的对象。美术馆的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其软件中的重要一环,是保持其形象、学术品位、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基础。一旦展览质量、学术水准不到位,美术馆的形象建设则无从谈起。 当代美术馆既是一个社会与时俱进的思想前沿,又是一个追究文化问题、进行文化反省和批评的现场。美术馆自身学术形象是否鲜明,在于其独到的思想深度和独特的文化洞察力。而这一切又是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并重的制度建设来体现,其中以确立自身的学术架构为要务。 当下中国的一些开放城市,各种背景的中小型美术馆不断在浮出水面。2003年起,在上海,有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徐汇艺术馆等相继成立:在北京,有今日美术馆、北京皇城艺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宋庄美术馆等不断登场。其中,既有各级政府设立或间接支持的美术馆,也有诸多企业和私人创办的美术馆,也还有一些由外资作主要后盾的非赢利艺术空间。中小型美术馆的建筑物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盖起来了,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维持、如何管理、如何运作就成了所有美术馆热情创立者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其中的瓶颈往往是资金、管理团队和制度建设三大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美术馆,这种自我认识有助于中国的许多美术馆找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继续按国际规范加强美术馆的专业性,使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在行政运作、展览策划、学术研究、典藏教育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向国际优秀的美术馆规范化运作的水准看齐。同时,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必须确立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态度,在本土文化建设和国际交流语境中形成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个性和学术地位,身段灵活地与本土社会互动,以历史的眼光建设打造一个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文化平台。 三、中国新兴的美术馆策展机制 今天国内试图按国际惯例操作的美术馆,一般都实行正规化的策展人机制。设专业策展人,长年从事策展工作。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日常性、持续性的。 美术馆的整体展览策划与管理机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艺术行政管理的学科建设中的重点,是美术馆之为现、当代美术馆的核心要素之一。现、当代美术馆不是展览馆,自身场地的展览须有学术规划,规划须有学理思考和文化建设的思路。一年或多年的策展思路不同于单一展览的策展思路,必须有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和思想理论建设的标杆。以量取胜,频繁展出,无助于展览水准的保持和提高。而且美术馆团队疲劳应战,美术馆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也无助于自身的充电、调养、整顿提高。运筹帷幄,有张有弛,固然是美术馆展览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的要义。但更重要的是,在策展的学术架构中推进并提升展览,让展览独具建设性。以学术理性规划全年或多年的展览,让展览少而精,不断地减少展览数量、提高展览质量,不仅是美术馆策展规划的重要理念和长远思路,而且也是在相对艰难的条件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当代美术馆能够脱颖而出的不二法门。 美术馆的主流展览大致可分为自创展、合作展,引进展、交换展、征件展等几种。这样的分类便于策展人在行政操作实践中建构宏观思路和架构。经过梳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展览,采取一整套相应的应对机制和解决方案。美术馆展览的整体决策、管理思路一旦明晰,就能抓住重点,把握比重,精简具体的策展流程,提高效率。 美术馆的这几种展览都需要美术馆专业策展人不同程度的工作投入。策展人员必须制订全年展览计划。首先要策划原创展览,其次要审核合作、引进展览的申请报告,并负责实施所有展览。策展人员必须根据展览程序和国际惯例操作展览,包括签订协议、准备展览文案、全程落实展览布置和展览保持、人员接待和撤展。 自创展是指美术馆自己发起、组织、策划的学术性的原创展及具有一些其他功能特性的展览。这是美术馆确立自身学术个性的关键,美术馆必须重视的首要的创造性工作。自创展是一个推崇文化原创精神的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往往倾美术馆之力,把它们打造成美术馆全年展览的学术标杆和龙头。自创展一年至少应确定数个,数量可以逐年递升。也可以在两至三年之间发起一个重中之重、具备较大学术容量、但绝非国际双年展模式的展览。自创展必须有文化针对性,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原创性。但强调典藏性、教育性、文献性等功能特性的自创展也是可以超乎常规,策划出新意,让美术馆成为当地社区文化生活乃至本土社会文化需求的一部分。自创展由美术馆自身的策展团队独立策划,是但凡国际著名美术馆走向成功、树立独特学术形象的必经之路。纽约的MoMA、PS1、新美术馆如此,巴黎的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宫如此,伦敦的泰特美术馆更是如此,泰特甚至有一个人数庞大的策展团队。 客席策展人制度也是一些美术馆营造自创展的有效补充。自创展邀请客席策展人譬如独立策展人、来自其他美术馆的策展人联合策划,或加盟策展团队,利在整合学术资源、开放多元视野、交换不同经验。只邀请客席策展人联合策展,同时又不邀请客席策展人独立、完全地策划美术馆自创展,是一些坚持主导立场的美术馆的学术机制。这样的美术馆往往十分注重自身的发言权和独立文化形象。 自创展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美术馆自身策展团队仅履行策展行政的配合和服务之职,是中国中小型美术馆强调艺术行政的一种常规打法,这种打法的诉求主要在于艺术的教育推广、典藏和社区服务。然而,致力于自身学术个性建构的美术馆,往往会慎用客席策展人以及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的自创展。 引进展也是现代美术馆的常规展览之一。由于美术馆自身策展资源不足,引进其他美术馆的优秀展览和独立策展人策划的展览,仍不失为美术馆拓展并借力外部资源、学习并借鉴他者经验的一种方式。引进展分两种:被动引进,主动引进。 被动引进的展览俗称“接活”展,坐地观望,等待人家的展览项目打上门来,从中仔细选择质量、意义、价值超群的展览进行立项、磋商、谈判。条件成熟,即加以引进。这是发展中国家美术馆最常规、最有惰性的展览形式之一,是以往场租展的惯性延续。在操作上具有不稳定性。展览的质量、时段、策划与运作方式深受展览提供方制约。几乎每个追求卓越的专业性美术馆,都以不断削减这类展览项目为荣。以开放的、不拘一格的心态、面对全球艺术圈主动出击,遴选那种可以整体打包、移师再展的现行展览,整体移入,或精选其中一部分引进门来。这种引进展就与守株待兔的“接活”展有本质不同。这种引进展的规划由于出于主动,预设条件可以较高,挑选余地可以较大,合作的空间可以较宽,酝酿时间可以较长。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首先可以锁定国际艺术社会和展览供求市场的高端。用“猎头”的方式在国际、国内争取学术资源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优的展览 当下,中国国内的中小型美术馆安排引进展较多,有的美术馆往往全年要引进多次展览。在自创展资源不足的情形下,变主动为被动,主动引进优秀展览,是美术馆提升展览质量、确立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的必要举措。 交换展是引进展的特殊方式。不仅引进,同时涉及输出。美术馆与国际上优秀的美术馆形成合作、展览交换的关系,可以用共同策划、两地交换展出的自创展进行交流,也可以在常规条件下直接交换各自的自创展。国内、国外的优秀美术馆都预设在交换合作的意向之内。交换展是不同美术馆资源和经验的互补,由此,一个新美术馆在自身提升、锻炼过程中可以大得裨益。但美术馆一旦成长起来,就会回避这类容易流于形式的学术交流。因此,一个中小型美术馆安排交换展,应着力加以递减。 征件展可以强调实验性和美术馆特色。美术馆拿出一定的空间上网征求展览提案。在一定时段内,召开美术馆策展部学术会议或艺术委员会成员的评审会,选出适合展出的优秀提案,由美术馆本着指导、支持、制约的原则辅助实施。征件展应该是一个发现、推举年轻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舞台。征件展的频率和预算应有所控制,中,J、型美术馆应以全年安排不超过六个为宜,展览预算积极寻求国内外基金会和民间赞助的支持。 巡回展可以是美术馆的自创展,在美术馆首展后出去巡回,也可以是引进展、交换展和征件展,在展出后到其他城市的美术馆或其他空间展出;也可以打包出口,到其他国家展出。巡回展既可以获得更大的文化影响力,也可以均摊展览成本、降低预算压力和资源浪费。当然美术馆作为展览原创单位的品牌行销,也会取得放大效果。巡回展必须视美术馆自身能力和馆外资源整合的能力而行,适合从一年作一次开始起跑,积累经验,再作发展。 展览的行政分类法特别有助于展览管理制度的建设。在统一管理的理念下,什么样的展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来对待,配合什么样的处理方式,什么样的展览应该侧重,什么样的展览应该缩减,应该清清楚楚。方针既定,就要贯彻到制度层面的具体建设和执行。这样,策展管理才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四、中国首家现,当代美术馆的策展实践 2003年12月28日至今,作为中国首家政府背景的专业性当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ShanghaiDuolunMoMA)已成功运行五年多时间。五年多来,这家中小型美术馆硬件、软件建设初具特色。特别是由于一系列定位准确、文化针对性鲜明的当代艺术展览的举办,让美术馆获得了人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美术馆自创的《打开天空》、《上海酷》等注重本土平台视觉文化建设的展览,推出的《两个亚洲、两个欧洲》、《无人之境》、《Hexa计划:闪现》等较高学术定位的国际展,在国际与国内艺术圈中备受瞩目,国际媒体《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和专业媒体《ArtinAmerica》、《ArtPress》、《ArtNews》、《Artlink》等纷纷以专题多次报道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展览和学术倾向。这一系列以全球本土化模式举办的展览,通过本土社会视觉经验的不断刷新,致力于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生态中,引导出塑造中国当代艺术主体性的全新语境。在国际视野中,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中国自立、自为的一家成长中的小MoMA。在发展中国家的独特语境下,它不得不面对独创性、建设性乃至挑战性的美术馆工作。然而,它所打破的许多国内纪录,探索的许多前人未涉及的领域,都对中国其他中小型美术馆的制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既然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已经积累了五年多的经验,以分析、总结的方式看待美术馆自身的制度建设问题,从实际经验出发探讨完善中小型美术馆制度建设的可能性,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可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经验。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一年多的摸索中逐渐确立了以原创思想为文化目标、以原创展为主打展览的学术定位。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有利条件、经验的积累可以视为美术馆推进自己,创立自己文化个性的前提。但是,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继续从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入手,调整在制度建设上的心理结构,确立一个可持续推进的、深具潜质的现代美术馆学术架构,是美术馆的当务之急。这也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再次起跳,以卓越的文化建设形象真正跻身于世界美术馆之林的根本大计。 美术馆的制度建设中,自身学术架构的确立十分重要。就展览策划而言,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反国内美术馆的常态,在开馆之初,率先设立总策展人职位和机制,并设策展部为美术馆的核心部门,就是重视策展在一个美术馆制度建设与学术架构中的重要性。通过策展的规范化管理,一个当代美术馆才能实现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所不容替代的文化建构作用和不容推卸的文化反省角色,并由此体现出一种基于发展中国家之后发优势的文化原创的特色。 五、策展与媒体传播 中国当代美术馆的策展与媒体传播的互动机制,在美术馆公共推广、营销方面十分关键。原创层面的当代艺术,在生成方式上往往先拒绝商业性,仅仅依赖于传播存在。这是实验艺术能保持它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精神性的可能条件。实验艺术如果不传播,作用还是体现不出来,纸上和网络媒体的放大成为它传播的最重要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口口相传的“口碑”。恰当地处理好实验艺术与媒体的关系,实验艺术就有可能保存它的敏锐性与前瞻性。 公共传播一旦生效,美术馆动员社会赞助的号召力方能立竿见影,因此,美术馆推广、营销的这一市场环节往往在展览展出并传播之后发挥功效。公共推广、营销的成功应该是一系列优秀展览的结果,而不是动因。 当代艺术在中国国内的本土化进程中,除北京、上海以外,当代艺术也形成了对广州、深圳、南京、成都、重庆等几个媒体中心的依赖,在这几个非主流的信息传播中心,已经形成一种媒体惯性的行为力量。这种行为力量由港台地区开始,在国内得以实用,而且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再就是,网络化的存在。以前在北京、上海做艺术活动才可能形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辐射。现在,把好的艺术活动在成都、南京、广州等地的美术馆或替代空间做,同样可以取得在北京、上海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当地媒体的主动参与,之二是通过网络的继续放大和媒体信息的自我克隆,自身繁殖,使当代艺术信息得到更多的传播。 美术馆的艺术展览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有以下三个点:学术性批评:局限于艺术圈;报道式批评更有社会性和广泛性,尽量强调通俗易懂;媒体活动报道:兴奋热点在于新闻性,可能会造成对某个艺术事件的误导,但其对新闻的捕捉是最敏感的。在艺术策展时要考虑到这三个点,考虑到和大众的关系。 当代艺术活动的公众互动方式大体可以分几种: 中击型、灌输型和互动型。冲击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在一个公共空间里突然发生的行为艺术展,由于纸上和网络媒体的集团化操作,一下子辐射到全国上百家报纸。一个艺术行为,通过国内媒体竞相报道的方式进行传播,至少让公众知道有当代艺术这码事,有行为艺术这码事。他们可能会批评,但至少人们开始谈论当代艺术、行为艺术。在谈论过程中,当代艺术可以进行传递。 灌输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雕塑公园请艺术家在城市市区或市郊做雕塑作品和户外的装置作品。公园形成后,几乎每天有许多市民和游人参观。无论是上海张江公共艺术计划“现场张江”,还是桂林的愚自乐园等等,都以亲民的姿态,形成了当代艺术对民众灌输式的艺术教育。 互动型的当代活动,以美术馆的电子艺术、多媒体艺术展览最为大众喜闻乐见。公众在参与作品互动时,往往明白,原来美术馆里发生的这些他们“看不懂”的东西也是艺术,然后逐渐接受,或反问。这就形成了公众与当代艺术之间的互动。 如果更多的艺术界人士多依赖纸上和网络媒体的力量,多考虑怎样利用媒体使当代艺术在中国当代社会塑造成型,当代艺术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再是小圈子里“鸡尾酒会”上弹冠相庆的事情,而真正变成社会公众生活中必要的存在和精神上的家园。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电影美术色彩设计刍议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电影美术的内涵,进而介绍电影美术的作用和设计创造时涵盖的要素,最后以《英雄》为例探讨电影美术中的色彩设计。 关键词:电影,美术,色彩设计 一、引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视觉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影视制作当中,传统电影美术的制作方式和创作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并且,随着视觉类型电影制作方式的日益完善,传统电影美术与数字化电影美术的历史性跨越日益显著。电影美术作为电影主创之一,就其本质而言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但从时空角度来看,电影美术不是瞬间摄取的静态造型艺术,而是运动着的立体造型艺术。 二、电影美术的内涵 电影美术是指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对影片的可视化形象进行创作的造型艺术。电影美术主要是通过影片总体造型设计、场景空间设计、人物造型设计等方面来表达逻辑思维进而实现形象思维,它直接决定了一部影视作品的美学表达与艺术内涵,对影视作品的造型起着决定性作用与影响。虽然,电影美术是与自己的母体美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美术和电影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艺术形态。美术的艺术形态特征是物质媒介的二维或三维的空间性,电影则是时空艺术,它的形态特征是既有空间维上的造型性,又有时间维上的运动过程。美术不受物质世界的时间性约束,电影则兼有空间的二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 三.电影美术的创作要素 电影美术是专门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和制作的一种美术创作,直接影响影片的艺术水准的成功与否。电影美术不同于一般绘画创作,美术一进入电影就改变了它原来那种独立创作的特点,而使自己成为电影这一综合艺术的重要部门。电影美术创作的过程涵盖场景设计、环境与个性的设置、气氛的营造和影调及色调的确定。 首先,电影美术师应该与摄影、演员等共同合作在电影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完成影片的造型表现。在设计构思阶段,电影美术师要寻求一种途径,一种方法和形式,最完美地将剧本中的抽象文字和导演的意念化的构思,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人,并且与导演、摄影等创作人员共同完成最终银幕空间形象化的影象。其次,电影美术师应该设计和制作出符合电影主题,具有生活气息、有时代特征的景、物和人,以使电影艺术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电影美术设计为人物的行为提供“典型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时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和思想,显示一定的个性、习惯和爱好。当然,电影的美术造型是必不可缺的,影片中景物的个性源于两个条件:人物个性和所处的规定情境及创作者的选景态度,即怎样使它以最有力的影像浮现在银幕上去感知于观众。再次,电影美术师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来凸显电影的主题。氛围是特定生活中弥漫于人们周围特定的空气状态,在表现银幕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气氛相对环境而言是更重要的,环境只能客观地表示剧中人的所在地,却不能表现当时剧中人的心情变化,而气氛则尤能反映和烘托人物心情的变化。最后,光和色是电影造型中极重要的元素和手段。光与色是在影片的时空流动中展现其生命,并以个性显示影片造型所表达的情绪、意境和风格。影调和色调和影片的样式是密切相关的,是其具体造型的体现,当美术师出于对未来影片样式的理解,试图寻求影片造型的整体基调时,他必然思考这两方面的问题,也必须对这两方面作出艺术的安排。 四、以《英雄》为例探讨电影美术的色彩设计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视觉型影视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欢,在未来的影片中,美术师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色彩和色调问题,他要从影片整体造型角度处置色彩使其整体上和谐统一。影片的基本色调本身就具有意义,影片的色彩也就是贯串全片的线索,下面以张艺谋导演深入人心的《英雄》来侧重探讨电影美术的色彩设计。 《英雄》影片中人物服装色彩设置上就独具匠心。秦王在影片中自始至终是单一的深重黑色,与秦王宫殿铁黑色调浑然一体。无名穿着黑装依照秦国律例至秦宫殿受封奖,与秦王“十步”之距对饮,秦王、无名、长空、秦剑客等服色在黑色纯度和亮度的设计上则依次由深重至浅淡,这种构成符合秦尚黑,并寓意黑的权威和政治影响,也暗示一种对秦政的不满与反抗。残剑、飞雪、如月的衣装色彩纯度高、色泽鲜亮,质体轻薄,虽靓丽飘逸却敌不过黑奋的威重力量。除了黑色,《英雄》中还有其他多种色彩表现。在《英雄》中,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故事的基调是红色的,反映出无名潜意识中刺秦的激情,他那冷静的外表下掩盖着报仇的血性和血气,想象中即将出现的刺秦场面使无名眼中的世界充满了鲜红的像血一样浓烈的色彩,此时秦王眼中和无名看到的色调是一样的,充满了血红的仇恨和杀气。而当秦王发现了无名的真实意图时,他想象中的一切都笼盖上了寂静的蓝色,因为他所面临的绝境使他不得不极力使自己镇静下来,用理性和智慧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残剑给无名讲述的故事时,柔和的绿色成为叙述的基调,一方面它展示了残剑给无名讲述时那种超脱仇恨,回归到宁静、博爱、真朴的心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无名向秦王转述时悟出的那种渴望和平,不要战争的心态。 总之,电影《英雄》是一部由红、蓝、白、绿、黑等多种色调来讲述的故事,它的情节的感人之处不在于故事的大起大落,而在其细节的精致和典丽,色彩和画面的视觉统一在《英雄》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五、结语 总之,色彩在影片中,不仅是纯粹电影化的造型手段,而且还要构成电影的视觉语言形态,只有当色彩融合在影片剧作之中,形成电影剧作的色彩结构,并且本身成为剧作内容,色彩与影片的关系才达到了“化”的境界,电影色彩的意义也才能真正得以体现,色彩在影片中的生命品质才能得以存在。一直以来,影视艺术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艺术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当然影视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影视美术的重要贡献,更离不开众多的幕后影视美术工作人员,影视和美术的紧密结合必将带动影视产业和美术艺术形式的绚烂盛开。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方法问题及对策 摘要:美术作为中学教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美术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中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为今后进行更加深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但是由于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学美术的教育教学方法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预期的美术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因此,必须要在分析中学美术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可行性的应对措施,提升美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在中学教育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成绩,对于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学校在美术教学资源分配、硬件建设和师资力量投入上也相对欠缺,部分教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方法也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中学美术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随后概述了美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优化中学美术教学的可行性方法。 1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美术教学重视不足,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实施多年,但是考试仍然是学生升学选拔的主要手段。为了让学生提高应试成绩,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更加倾向于文化课的安排,多数中学的美术、音乐等科目,一周仅有一节课。但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美术应当在学生熟练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动手能力。由于课时有限,美术教师不得不压缩授课内容,考虑到学生动手绘画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美术教学只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接受美术教师的理论灌输,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对美术的学习热情。 1.2教学资源分配失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宏观环境下的美术资源配备不均衡,这主要是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所造成的。美术教学不同于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它不仅要求美术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需要学校配备有专门的画室,为学生提供各种绘画素材。对于城市中学来说,基本上能够满足中学美术教学的需要;但是在广大的乡镇和农村中学,则缺乏足够的美术教学资源,甚至部分中学连最基本的画室、素描模型都不具备,更不用谈美术教学质量了;另一方面是微观环境下的学校资源分配不均衡。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他们更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文化课教育上,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因此,由于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许多优秀的美术教师更愿意在城市中学任职,而乡镇、农村中学由于教学条件较差,则很难吸引到优秀青年教师,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面临重重阻力。 1.3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乏人文素养关怀 美术教学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目的,必须要兼顾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绘画能力。但是部分美术教师在长期的执教生涯中,形成了固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教学和绘画教学割裂开来。在理论知识讲解时,一味地按照书本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进行知识点的解释,而且课堂上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影响了最终的学习质量;在实际绘画时,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指导,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绘画中存在的错误,也很难起到应有的美术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静物素描时,许多学生难以掌握阴影的绘画方法,教师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重点的讲解,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2中学美术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灵活性原则 教有法,而无定法。在中学美术课堂上,即便是教师做好了充分的备课,也很难确保课堂教学完全按照教学计划开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反映,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学生对美术教学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灵活性教学原则的实施,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交流,并时刻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当教师讲解到某一知识点时,如果学生表现出眉头紧锁或向教师投来疑问目光,教师就必须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有重点的讲解。 2.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设置问题或布置任务等形式,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任务引导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在不断完成课堂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美术知识,而且提升了个人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积极帮助。 2.3贴近实际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美术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在美术教学中引入实际生活元素,从而使美术知识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认知,从而能够降低学习难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野外写生,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下放松身心,释放学习压力,从而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野外写生,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美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提升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对策 我国目前美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限制了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影响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以下几项应对策略。 3.1加强美术教学重视,适当增加资源投入 目前,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资源存在地域不平衡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必须缩小地域之间的差别,协调做好不同地区中学之间的教学资源分配工作。教育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较落后地区的经费支持,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农村的中学,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财政投入。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施,这也是优化中学美术教学方法的根本保证。 3.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合理调配美术课程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美术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成为当前中学提升美术教学质量的有利举措。针对优秀青年教师在城市中学过度集中的现状,当地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出台鼓励措施或优惠政策等形式,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到农村中学任职。通过师资专业培训和考核,对中学美术师资队伍进行严格把控,进行地区之间的教师交流和走访,提升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3.3丰富美术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下去。中学美术教育也应该肩负起使命,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发展美术教育,真正实现中学美术教学质量和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中学阶段的美术学习,而且能够为今后美术专业方面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4结语 美术教学不仅可以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中学生人格、还能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思维,推动美术教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门应该立足于现在,完善美术教学师资和资源,弥补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支持,着眼于未来,让美术教学真正为中学教育所重视,让中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完善自己的审美和人格。 作者:王文生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学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初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考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的教育体系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学校的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也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因此,教育管理者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 教育管理者肩负着整个学校的教育发展,要具有前瞻性,紧随时代的步伐,站在改革的前沿,从而把握好整个学校教学的方向。通过构建新课程理念,以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促进初中教育的革新与进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良好的环境,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校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场所,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教师与学生,教育管理者想要提升办学质量与水平,需要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不断进步。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教育人、引导人、尊重人结合起来,发挥人最大的作用与潜能。(一)创建和谐环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学校管理中,教育管理者要做到诚实待人,在制定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权益,这样才能使制度得到教师的支持。同时,制度与措施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出对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从而强化领导与教师间的情感基础。以情动人,才能更好地树立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使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从而强化教师与领导间的桥梁与纽带,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注重管理民主,发挥集体智慧在学校制定任何政策、措施都不能仅由校长一人决定,而是要集思广益,从而照顾到各个教师的想法与权益,获取领导班子的支持,从而发挥集体的作用。如若学校的新制度、新策略全由校长一人决定,则有可能造成制度的片面化,不能很好的照顾到全体教师的根本利益,从而造成班子的不团结,制度无法很好地实施。因此,学校在制定制度、策略时要及时组织班子成员进行研讨,并交由教代会进行商议,照顾到各个层次人员的想法与权益,使大家在心理上形成认同,从而全力实施新制度。(三)立足教育质量,创新教育管理由于教育的对象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并且不断变化,因此学校教育要紧随时代进行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调整,从而适应因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教育管理者要想做到教育管理的创新,必须对教育、教学业务以及教学规律有准确的把控。其主要体现在校长在进行决策时,受到进取心和事业心的推动,广泛收集并把握相关信息,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影响下,针对学校的实际教学问题,寻求突破口,从而大胆决策,带领教师投入到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做好学校教育管理,需要校长在思想上、组织上、舆论上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做出创造性的决策,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保证教育质量。 二、培养创新型教师,提高师资力量 (一)以新课改为依据,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教育活动的实施。因此,要想学校教育与时俱进,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师与学生间的角色关系,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以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合作为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让他们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意识到现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二)以新课改为依据,掌握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学校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与时俱进,采用与时代相符的教学手段。例如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网络教育等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取相应的教学信息,使学校教育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不沦为时代的弃儿。 三、创设适宜的环境,保证教育质量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针对传统教育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使学校教育管理真正达到育人的作用。(一)给予教师足够的创造空间。学校要改变对教师管理过严、管理过死的现状,给教师相对宽松、自由的空间,使每位教师都能发散教学思维,使教师的个性教学得到发挥,进行创造性教学。从而以教师的创新感染学生,带动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使教学活动成为创造性活动,而非死板的知识传授。(二)进行创新性管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独特风格,促使学生形成自身的特长与个性,使学生有所长,并且要保护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更有针对性,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确立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为教育保驾护航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新教育形式下,需要对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不能仅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应包含学生的思想品德、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依据,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一)将教学评价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使学生时刻能认识自我,对自我有正确的了解,从而以正确的姿态改进学习。(二)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能形成主体意识,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学生时刻监督自己的行为,能促进自我体系的完善。(三)注重教育评价的多元化。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注重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评价时要做到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整体与单项相结合,精确性与模糊性相结合,互评与自评相结合,从而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使教师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习。总之,教育管理者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做到教育先行,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并做到教育创新,从而优化教育结构,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作者:童清平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变革策略 摘要: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变拐点在于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堂中的时效性发挥,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农村中学的体育游戏课堂发展模式或是体育教育教学策略将提升我国体育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实现终身体育意识和全民体育意识,让我国未来人民的体育素质大幅增强,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让更多的人收益。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变革 近年来,城镇化的的大潮侵袭之后的农村面临巨大挑战,既是机会也有挑战。在社会各行业变革的进程中,教育无疑呗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尤其是这两年兴起的“校园足球”的开展,有一次掀起了继“乒乓外交”之后的又一次体育浪潮,让所有从事体育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业看到了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之最密切的应属教育部门,做好学校体育无疑成为教育部门最热议的话题,而体育课堂教学就有了一席广阔发展的天地,必然会掀起体育教育教学变革。 1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现状 1.1优势 1)民间项目众多。2)农村中学地域广阔。3)农村气候环境适合体育项目发展。 1.2劣势 1)农村中学学校体育师资欠缺。2)农村中学学生流失严重。3)农村中学学生能利用的体育资源有限。4)村中学的所需资源与之不相匹配,形成体育资源有限。 2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拐点 从“新课改”推行至今十多年过去,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是存在农村中学的体育课堂教育教学太死板,没能真正的应用“新课改、新课标、新课程”的相关要求推行,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之中,要切地的推行“新课改、新课标、新课程”,就要从新发信啊体育教育教学的“新拐点”,就是要从体育教育教学变革开始,以“体育游戏”作为主要拐点,将体育课堂渗透到课堂教育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才能真正的做到先学后教、带着问题学习等,才能让体育课堂变“活”起来。 3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策略 3.1规范体育学科工作评价 在规范化办学的进程中,对于教师工作的评价一直有很大的争议,就是如何科学的对各学科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业绩评价上,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找到一条能符合大众的评价标准,而体育教师的教学业绩也不列外,而规范体育学科工作评价的内容、方式、机制等都应科学化。对体育教学来讲不仅要育体,更重要的通过育体来育人,从而实现体育的育人与育体的双重任务,其关键就在于课堂参与度来考量,在评价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业绩要将“体育游戏”作为考量标准,学生是否玩起来了,是否愉悦的玩起来了,是否每堂课都愉悦的玩起来了。 3.2丰富教学内容 农村中学包括城镇中学的体育课更多的是强调“运动负荷”,而没有采用多元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体育教学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练”,让内容和形式变的相对较单一,应加强体育教学内容安排,看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案和教学内容的符合程度,从而规范教师的教授内容。 3.3抓落实,强调过程监督 从学校半血规范来看,我国学校现行正在加强“督导”体系的构建,其核心就是强盗过程监督,从学校督导、片区督学整体的规范进程来看,我国的体育课堂的落实程度还有待提高,需要提高的是教师的素养,提高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准,提高的是教师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高的是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等,让体育教师的整个课堂都受到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社会人士的多方监督,从而落实“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和理念。 3.4开拓教学手段 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相对文化课教师教学手段更应该多样化,其拐点或是突破口就是——体育游戏的开展来看,同样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体育教师有不同的教法,那么同理,我们可以让同一个教师学习多个教学手段或教法教授同一个内容,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真正的培养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是我国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育教学的发展不竭动力,才能真正的改进我们的体育课堂教育教学。 3.5推广多元体育锻炼方式 纵观现有的体育锻炼方式,你很难发现同一个人有多种多样的锻炼方式或是体育锻炼项目,大多都集中在一个或者两个体育运动锻炼项目,在郎治提出的“散点闪点”理论里就明确其点、线、面、体、宇宙的多元锻炼观,要丰富气我们的体育锻炼项目,同时要强化我们的优势体育项目,让我们真正的想到到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和体育运动的成功体验。总之,我们的体育课堂如何让学生“玩”起来,让学生越快的“玩”起来,如何让学生能多体验成功的“玩”起来,将决定我们体育课堂的成效,将决定我国未来人才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基础,还需要同行参与并发挥其才智,为未来人才打下坚实的体育基石。 作者:彭红兵 单位:重庆市石柱县西沱初级中学校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模式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当今人们对中学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改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我国广大教育工作人士的不断努力之下,中学体育教学模式也不断地推陈出新,有力的提高了我国的体育教学质量。但是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此下文将针对中学体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模式;探究 目前在我国中学教学过程中,体育课已经成为中学教学必不可缺的课程,并且在锻炼学生、强健体魄、磨练坚强意志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通过我国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研究,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创新组织方法,有力的促进了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随着当今时代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教学观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我国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一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逐渐建立健全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多样式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生体育课程的训练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与文学素养的培养,并且加强了学生的实践环节,有力的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健康发展。但是,不能否认,我国在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不与时俱进、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师生缺乏互动、实践环节薄弱等等,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虽然近几年体育教学在进行改革的同时不断地创新性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对中学体育教学观念、内容、目的、形式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有力的提升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发展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多样化大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 2、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据调查探究现实,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设备落后、教学理念不科学等等,严重的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下文将针对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1、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即教师将体育理论知识一一传授,并且与学生缺少互动环节,使得课堂气氛异常低沉,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河北省一中学体育课中,教师首先空口传授本堂的教学内容,然后就传授具体的专业技能,一堂课下来没有给学生提问或者交流的机会,都是老师自己在讲课。有一部分学生反映:这种课堂一点儿也没有学习氛围,死气沉沉,所以对体育可没有丝毫的学习兴趣,只是持有应付过关的心态而已。可见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更不利于多样式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2、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尽管多样式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倡有针对性,特殊性的教学模式。但是,不能否认,在我国中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依然比较单一,严重的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比如河北某中学体育课中,教师教学的组织方法严重缺失,教学中涉及的基本动作编排也缺乏创新精神,教学媒介也没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据相关学生反应:体育课堂的一半时间都是教师讲解基本动作技巧与联系的内容,剩下的时间一直是学生自由活动,从未有过任何创新性的改动,这样显然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这种的教学方式也严重违背了体育教学的宗旨,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2.3、教师综合素质较低 多样化教学模式作为当代教学领域研究的新成果,需要人们充分的利用,才能进一步发挥其教学优势。因此,这就对我国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客观来讲,我国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资源的严重匮乏,面对众多的学生,只能实行大班教学,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组织变得极其困难。其次,由于我国教师资源的匮乏,我国学校通常降低录入门槛,这就造成了教师资质的参差不齐。而且由于很多学校缺乏对教师后期的培训与考核体系,因此,教师自身无论是在体育知识理论还是在专业技能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由于这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有限,很难驾驭多样式教学模式,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促进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4、没有针对性的教学 青少年作为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对象,其身体状况、兴趣好好、性格特点、心理素质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在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依然非常流行“一锅端”的教学模式,即进行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分别指导教学、促进其全面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一些教师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内涵,虽然高举多样化教学的旗帜,但却实行着普教的模式,这严重的影响了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也不利于其教学优势的发挥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促进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的措施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到我国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接下来,本文将针对中学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从而进一步在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多样化教学模式,促进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首先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同时我国还应该结合自身教学特点,不断地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中学体育教学,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教学主要目标。其次,注重转变教师对多样式教学模式的看法,提高对多样化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有利于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此外,我国中学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进一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2、丰富体育教学方式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应该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进一步丰富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要知道,青少年的好奇心极其严重,因此提高学生的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比如,在体育课堂中适的当增加师生的互动环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户外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互动游戏等等。这样不仅有利于使枯燥、抽象的体育理论变得具体化、简单化,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交际能力,促进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水平。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与自身具备的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国应该大力的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体育教师的培训与考核体系,或者为教师搭建交流讨论的平台等,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驾驭多样式教学模式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应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4、有针对性进行教学 我国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为学生的基本状况不相同,学习基础也参差不齐,学习内容太难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内容太简单则不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合作小组活动学习模式等等,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和小组教学。这样便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学习,杜绝了难易把握不准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我国体育教学的健康快速发展。 3.5、改善体育教学环境 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据河北省某中学的学生反应:学校的操场太小了,每次上课都有好多班级,每个班级就一小块儿地方,根本没办法进行活动。而且学校的体育室也很简陋,就是存放一些破旧器材的小仓库,根本就没有健身活动的空间。可见,改善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环境迫在眉睫。首先,国家应该进一步重视中学体育教学,逐步改善其体育教学环境,包括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比如,适当的教学场所、先进的教学设备、完善的教学器材、高素质的体育教师等等。而且,我国应该大力提倡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多教师也经常开展多样式的体育活动,比如羽毛球、兵乓球等等,这就需要一定的运动场所。此外,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也是当今教学的大趋势,所以,体育教学中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配置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这样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教学优势,还有利于促进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中学的体育教学。通过近几年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目前我国虽然在体育教学领域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客观来讲,我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教学形式、教学理念、教师素质、教学设备、课程设置等等。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学体育教育的多样性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教学模式的研发投资力度,从而不断地促进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朱卫红 单位:长春市第一二三中学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新时期中学英语写作优质教育教学 【摘要】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初中阶段英语学科教育教学,特别是写作方面。在整个中学阶段,英语写作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英语写作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作为新时期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对于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我们责无旁贷。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写作;语法;中国式英语;阅读 众所周知,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技能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表现方式,其中对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能否运用已有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进行书面交际在写作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现在的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不容乐观,尚且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着初中阶段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为此,作为大楼实验学校的一名英语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阶段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正确认识目前所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初中阶段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尚且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了一些。比如,很多学生字词贫乏。语音、词汇、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要想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前提。没有词汇的英语写作也是不可想象的,由于初中教材中的词汇不多,真正能熟练运用的词汇更少。因此,他们在写作中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仅如此,很多学生并不注重文化差异,中国式英语频出。句子由词组成,但不是随意的排列,而是有序的组合。语法就是词汇组成句子的参照法则,所以,掌握语法规则同样是写作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但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中,语法训练普遍是强调知识传授、详细讲解,重视书面练习、语法分析和掌握规则,学生为了考试而学语法,所习得的语法信息大部分是领会式语法。而非表达式语法。因此,学生用英语写作时不会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而是常常受汉语思维影响把汉语中一些词汇或表达方式直接套用到英语中去,无视文化差异,从而造成中国式英语的出现,从而大大降低写作能力。有的学生还主要缺乏基本的写作技巧。其实,影响初中阶段英语写作能力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在此我就不一一阐述,希望广大教师都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知原因,想方法,促进优质写作教学的合理开展 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退却相反要迎面赶上,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应该积极地扩大学生词汇量,加强词汇在句中的训练。语言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是词汇,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在写作时,往往会感到自己的意思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这一方面由于中学生的词汇量少,另一方面在于对所学的词汇用法掌握得不好,因而严重地制约了写作。其次,合理构思。词汇量的增加只是写作基础,在写作过程中也要注重写作构思。较为常用且比较快捷的英语作文构思方法,就是“五个W法”,五个W指的就是:Who、When、Where、What、Why,这种构思方法其实在日常我们新闻读报中经常会遇到,如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这样的写作模式不仅存在于中文写作当中,同时,也是很好的英文写作构思方法,在构思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五个“W”法向自己提问,从而初步构建了写作的思路及基本素材。思路清晰了,按照思路进行写作,才能提高写作的艺术性。再次,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还要积极地通过阅读积累素材,学会模仿。写作是一种语言输出,只有语言输入大于语言输出,语言输出才有可能。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思想感受和大量的语言素材,写作才有可能进行,作文才有可能写好。英语教学专家亚历山大说过:“Nothingshouldbewrittenbeforeitisread.”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思想,也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素材。对学生而言,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认识更多地是从书本上获得的,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的。最后我认为,我们应该调整心态,走出中国式英语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宽容对待一定的“Chinglish”,让学生减少挫败感,增强信心,激发兴趣,从而慢慢减少对母语的依赖性。在教学中,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尽量通过英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流来教授英语,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尽量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思维习惯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为英语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英语学科教育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视目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知原因,想方法,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并通过阅读素材的积累,以及合理的构思,从而真正的提高初中阶段英语写作教学能力。 作者:孟献荣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大楼实验学校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民族中学生教育教学现状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在云南省巍山县、云龙县、富明县和丽江地区、德宏地区选取一至两所乡镇中心校初一至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各中学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共发放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24份。其中男生共520名,女生共729名。汉族学生共359名,回族学生共246名,白族学生共212名,傣族学生共155名,纳西族学生共252名。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双性化和未分化在男生和女生中均占较大比例,女生中双性化类型人数最多(33.1%),双性化比例高于男生(27.9%)。男生中未分化类型人数最多(34.4%)。男生男性化(31%)比例高于女生女性化比例(25.5%)。由此可见,民族男生的性别角色向未分化分流明显,男生传统性别角色保留多于女生,女生性别角色向双性化和未分化分流明显,传统女性角色保留不明显。之所以出现上述特点,笔者认为,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民族地区文化传统中,“男主外,女主内”,男性拥有相对高的社会地位,男性特征往往也受到更高评价;其次,民族地区旅游和贸易的兴起,新型生产方式促使男性和女性须兼具两性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方式,这必然影响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向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当代社会要求与传统的男性角色冲突并不明显,但与传统女性角色冲突明显,当女性顺应社会要求表现出相应的个性特征时,似乎表现出了具有了受到社会赞许的“男性”特征,因而,在性别角色发展中出现了女性向男性气质靠拢、更多女生双性化现象,而男生保留男性性别角色相对较多。有学者也提出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改变。民族青少年的性别印象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学生对男、女性的看法保留了传统性别印象中积极健康的成分,认为男性性别特征是努力克服困难,兴趣爱好较为广泛;勇敢镇定,能够理智的认识事物,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认为女性性别特征是:富有同情心,道德规范良好,讲究礼貌,认真细致、勤劳节俭。需要注意的是,女生的女性性别印象中仍然有将女性处于弱势的倾向,如女生认为女性“爱好幻想”,“对安全保障的需要较强”,“较为情绪化”等。这种不良刻板印象或许会阻碍民族女生在未来从事具有挑战性工作、对自己的要求降低。民族中学生的性别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总的来说,双性化学生的性别满意度(67.3%)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最能悦纳自己的性别,这也预示着双性化民族青少年将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以往研究中双性化个体有更高的自尊、更能适应社会的结论是相一致的。未分化学生的性别满意度最低(48.2%),该类学生通常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存在疑惑,两种性别特征中的积极成分均不突出,这对于青少年同一性的发展及心理健康是不利的,应对该群体予以积极关注。另外,男生的性别满意度总体上高于女生,表明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女生对自身的性别发展状况并不像男生那样积极乐观,从中也可看出社会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女性发展的约束因素还在起较大影响作用。 二、促进中学生发展良好性别角色的教育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民族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较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未分化类型在中学生中也占较大比例。另外,女生性别角色发展中存在不良的性别刻板印象。纵观我国的学校教育,往往局限于生理性别教育,忽视了社会性别即性别角色的教育。学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促进中学生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第一,帮助民族青少年认识并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应让青少年认识到性别不仅指生理上的性别,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性别角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性别各有优势和劣势,应帮助青少年悦纳自己的性别,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消除刻板印象,开发潜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中尤其要关注女生的性别角色认识,要引导她们更为积极的看待自身的性别角色。突破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发展不利的约束,主动发展自我能力,克服劣势,发扬优势,让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第二,引导中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是兼具男性和女性积极性别特征的性别角色类型,被认为最健康的人格类型。可引导男、女生相互学习,将那些积极正性的“男性”或“女性”特征,作为新时代人才必须具备的人格特质,优势到补,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人格特质。此外,还可利用当地文化中积极的一面,从不同角度来塑造民族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如回族、纳西族女生的性别气质相对极端,在教育中,可深化女生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的认识,正确理解男、女平等的含义,在培养个性时应注意融入更多的积极男性性别特征。对白族女生的教育,应注意强调和突出不同性别气质中的良好的个性特征。第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民族地区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青少年良好性别角色的获得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首先,在学校和家庭中,教师和父母所传递的性别角色理念和期待应是积极、正确的,指导男、女生恰当的性别行为。学校环境的布置应避免呈现刻板性,多角度、多方位呈现良好性别角色行为,学校的制度文化中也应彰显对双性化性别角色的提倡。家长在家庭中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父亲在教养子女不应只树立威严、果敢的形象,也应表现出耐心、感性的形象,母亲更应为子女树立起自强、自信、自尊的女性形象。其次,学校还可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展性别角色有关的辩论赛、讨论,加深认识;开展男女生共同参与的竞争与合作性活动,使学生体验不同的性别特征对达成目标的重要作用,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设置挑战自我的活动,让学生突破以往传统观念的束缚,实践另一性别角色良性行为特征,开发潜能;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探访成功人士等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转变观念,让民族青少年树立完善个性、发展良好性别角色的意识。发展民族青少年良好的性别角色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从教师教育行为、校园文化建设、物质环境设置等多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同时也需要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性别角色形成的积极因素,与学校教育一起,共同影响、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周波 廖峻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双语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双语教学目标的确立 (一)双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让英语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自然语言角色,使其充分发挥其自有优势,借助于其他学科平台在短时间内实现其学习目的,从而减少学生学习英语占用的时间量,反过来将英语原占有的许多时间补充给其他学科教学.在中学教育教学阶段积极推行双语教学使之能在传统的教学领域生根发芽,给教育教学带来新的生机,新的力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二)具体目标 (1)探索出适合中学双语教学的方法和教材.(2)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优化师资力量.通过双语教学实践,取得更大收获.(3)通过多次课题验收总结,定出今后的工作方向、目标. 二、多方位创立双语教学实施方案 (一)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双语实验领导小组,可以由校长亲自领导,学部下设双语教研组,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将外语教师分配给学科组参与学科教研,学科教师提供学科知识积极配合,形成完整的教科研体系. (二)教师培训 对教师进行先培训后上岗、持证上岗的制度.利用假期或其他时间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双语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学科目标和语言目标.英语教师与学科教师结对,学科教师要定期学习完善英语;英语教师也要浏览学习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师互帮互促. (三)课程课时安排 (1)以往的双语教学实验只是在个别的小学科中进行,进一步推广后可立足于开设中学全部课程.例如:以往语文课没有进行双语教学,现在在外国文学一项上可以尝试双语教学.(2)学校可根据师生情况及班级、年级现状来安排课时、课程,尽量使课程安排合理有序.(3)教材选用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编写校本教材. (四)教学模式 1.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下三种不同的授课形式(1)浸润式:又称渗透型,这种方式是指在非英语学科上较少地使用英语,可以先从课堂用语入手,自然渗透.英语使用量可以是20%左右.主要让学生养成可以用英语听课的习惯,可根据师生语言实际调整,循序渐进地让英语成为学科教学中的语言之一.(2)整合式:即是在非英语学科教学中,有较好英语基础的师生较大量使用英语教学,师生要大胆尝试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模式,逐步加大英语在课堂上应用的比重,用英语教学量可以达到50%左右,教学中可以根据师生实际情况调整,逐步向用大量英语授课迈进.辽宁,山东双语实验学校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双语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普通班级.(3)思维式:师生的英语基础基本能接受全英授课,英语使用量能在80%以上,甚至达到全英授课.我曾经在上海听了一节高中数学课就是全英语授课,没用一句汉语,学生反应非常好.在高中阶段是可以做到实施全英授课的,主要是让双语教学走进课堂,成为常态化教学模式.适当在非英语学科上用英语授课,首先保证学科教学目标的完成,英汉有机结合,按着实际情况逐步做到从用汉语授课达到用英语授课.可以在部分学科上先行使用,如:美术、音乐、体育、劳技、进而扩大到地理、数理化等.2.创设语言环境学校可以组织很多活动创设语言环境,如:每周英语角、每月英语表演剧、角色模仿、影视配音、观看英文原版电影、每年的英语节(学校的大型的主持活动)等.3.学习氛围创设可与国际或其他省市相关学校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直接接触外国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外校的先进教学现状及思想理念等. (五)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1)有条件的学校可与外籍教师搞教研活动,听取他们的听评课指导,以提高英语和学科教学能力.(2)专业英语教师与学科教师互相听课,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双语教师的业务水平及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3)组织观摩课教学,并进行讲评,以指导今后的双语教学工作.(4)定期验收阶段性的双语教学情况,并进行总结.(5)可以建立子课题搞短期教科研项目,以推动实施主课题的顺利开展.(6)不仅仅只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要重视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学科与英语相结合等评价形式.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前瞻性,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探索和研究.让我们更加重视开展好双语教学,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成绩有更大的提高. 作者:张卫国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第二十五中学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农村中学电化教育教学论文 一、农村中学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化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还应看到农村中学电化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正视并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显得非常迫切。 第一,农村中学教育系统部分领导主观思想观念滞后,对电化教育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电化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客观来讲,由于物质和资金条件的差异,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在电化教育投入和发展方面存在差异是正常的,经济发达地区搞得好一些、发展快一些,相对落后地区搞得差一些、发展慢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主观思想方面,农村中学教育系统部分领导观念落后,自身眼界不够开阔,对电化教育本身接触就少,不太明白电化教育的具体操作效果,因此对电化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关于电化教育定位,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过现实中的一些困惑,包括不少人把电化教育部门看成是教学辅助单位,把电化教育人员当作服务人员,这些情况在现在的农村中学依然较为普遍。另外,还有人认为本来农村中学资金就比较紧张,搞电化教育可能“吃力不讨好”,投入大,见效慢,不敢进行大胆尝试。 第二,农村中学电化教育人员队伍建设问题依然突出,很多学科教师对电化教育不够了解,对电化设备设施不会熟练运用,难以有效地开展电化教学。长期以来,很多农村中学学科教师都是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一切教学活动围绕中考和高考,对电化教育不够了解,认为其可有可无。殊不知电化教育克服了宏观、微观、时空的限制,能把抽象枯燥的东西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体现出来,形式直观逼真,寓教于乐,克服了陈旧的“填鸭式”、注入式和空洞说教的弊端,其实电化教育对于学生学习只会起到积极作用而不是消极作用。从笔者了解的众多农村中学来看,农村中学电化教育人员队伍建设问题亟待解决。有的教师依然秉持“一块黑板一支笔,全凭教师一张嘴”的观念,不愿意主动接触电化教学;有的教师对于电化教学有一定热情,但是苦于不会熟练运用电化设备设施,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没有对教师积极进行培训,甚至电化设备设施出了一些简单的故障也不会处理,影响了教学效果,进而产生放弃心理。 第三,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媒介形式、内容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很多城市中学可以实现所有教室均配备多功能电教平台,通过电子屏幕、摄录系统、评价系统等组成完整的授课控制体系,完全实现电化互动教学。如近十年前,广东省中学除了发展综合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学科专用室、校园广播系统等之外,校园网络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电子阅览室等已逐渐进入学校,而笔者所在的地区相对落后,目前不少中学电化教育水平可能还不及十年前的广东省中学。应该说,国内农村中学距离完全实现电化教学依然有较大距离。总体来看,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媒介形式亟待丰富、内容质量亟待提升,如果不对此加以重视,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在实现创新教育手段方面的距离可能越拉越大。这里既有硬件问题,也有软件问题,需要双管齐下来解决。 二、解决农村中学电化教育发展问题的建议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必须把创新教育手段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推进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电化教育的现代化。农村中学同样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的重任,更寄托着农民对未来的希望。针对农村中学电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农村中学教育系统领导要更新观念,增强发展电化教育的紧迫感,真正确立起电化教育的重要地位,使其在农村中学教育中发挥强大的作用。明确认识是自觉实践的基础,思想认识必须首先提高,继而有效落实到行动上才能避免搞形式、走过场。农村中学教育系统领导必须认识到发展电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要切实明确发展与不发展电化教育的利害关系,以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农村中学要增强发展电化教育的紧迫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电化教育资金投入、完善电化教育设备设施、提高电化教育师资水平。当然,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实际条件,农村不同中学之间的办学条件也存在差异,条件稍好的农村中学应积极地发展电化教育,条件落后的农村中学要积极创造条件,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偏远贫困地区中学,首先要创立和完善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以后随着条件的改善逐步加大力度发展电化教育。 第二,农村中学教师要提高对电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学习、培训、远程教育等各种方式提高应用电化教学的水平和能力,促进电化教学的高水平开展。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推进农村中学电化教育发展,必须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对电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要使农村中学教师认识到电化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的一种解放。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电教方案会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使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之下,开创自己独立学习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今天的教师要知道如何运用网络技术,更要知道在什么时候、怎样有效地将网络技术整合到他们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去。2012年8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方式变革。随着新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学辅助设施趋于综合化、网络化、智能化,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也不断变化。这些新变化也对农村中学教师应用电化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农村中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培训“充电”。学习培训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分期培训、个别辅导培训以及教学光盘软件自学培训等,具体内容可以包括新的办公软件、网上教研平台等方面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对技术知识进行教学应用。要对年轻教师和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比较专业的培训,要用最简单、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对年龄偏大教师进行普及培训,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电化教学水平。近年来,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中学教师必须利用好远程教育体系,特别是要利用北京等地优秀网校资源,学习城市优质中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弥补客观条件导致的教育差距,使农村学生也享受到城市优质的中学电化教育资源。 第三,要丰富和完善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媒介形式,设计制作合适的电化教学教材,共享电化教学资源,使电化教育在农村中学发挥其应有的效益。电化教育的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电化教育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目前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媒介形式需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通过尽可能全方位的媒介形式来发挥电化教学效益。一方面加大各类电化教育设备设施的采购力度,逐步实现办公教学自动化,硬件要逐步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性价比,即适应本学校的现实需求和客观条件。同时应注意到,只有媒介和设备还不够,软件也要跟上,要设计制作合适的电化教学教材,这也是提高农村中学电化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当然,编制优质的电化教材软件不是简单的事,要求有一定的计划和组织。这就需要农村中学教育主管部门及具体执行电化教学任务的中学能够协调建立课件资源库等系统,使区域内的农村中学可以互相学习、彼此共享电化教育资源,促进优质电化教学教材的普及,使电化教育在农村中学发挥其应有效益。 三、结束语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要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学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学电化教育要服务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在推进创新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村中学搞好电化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期待着农村中学电化教育工作迎来更为精彩的绽放。 作者:何云峰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克旗宇宙地中学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得到了重视,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兴趣的培养;而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对此,笔者根据多年教育经验,就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建议,深化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体育;健康教育;方法 体育这门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与学生健康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后,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打破传统教学形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但是怎样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关联,成为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 1科学规划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式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创新型教育;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立足于理论与实践、过程与形式、情感与价值3方面作为教学目标。而想要实现教学目标,首先,从教学设计入手,科学规划体育与健康教学形式作为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教师教学规划过程中突破传统、双向教学,引导学生多样化发展,进而展开教学设计、系统规划教学内容。1.1教学内容规划。在设计体育教学时,教师结合新课程教育内容要求,将提纲教材作为基础,在理论与实践提升上,注重体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某些体育项目历史发展阶段、成就、今后发展形势等,甚至延伸至其他学科内容中;在过程与形式上,教师将体育与健康项目研究作用、方法、途径、问题解决思路等列入体育教学中;在情感与价值上,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倡导和谐发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进行体育竞赛等,健康发展,将其作为教学内容。1.2教学活动规划。在理论与实践上,根据体育概念中的内在联系与动作掌握程度,同时结合学生当下学习情况,科学合理的融入教学活动中。过程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展示空间,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可以小组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同学间相互改正错误;在交流、互动中掌握动作技能。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结合体育教学,谈一谈怎样自主学习;在情感与价值上,以学生兴趣激发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体育教学中,学会合作学习,进而培养自己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创新、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和思想意识;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实践机会。例如,到社区内普及体育知识、服务群众、宣传体育精神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笔者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凸显新课程目标具有统一性、协调性。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活动与三个目标相连接。因为,三个目标包涵了新课程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关键部分以及重点内容;打破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整体性;基于中学学生角度看,完善的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基础,完善的人格是一项综合体。但如果中学教育过于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也是不可行的,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立足于三个目标与教学融合,科学规划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实现教学创新 2.1创新教学形式。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还没有正式开始前,学生就被分为优、良、差3个级别。一些观点认为:学生之所以学习能力不同,主要由于自身天赋的不同进而导致结果的不同,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影响力是微弱的。在这样的观点中,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教师也只能根据正态划分,取班级平均成绩为标准,进而展开体育教学,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只会导致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将学生个体差异抛之脑后,将考试内容中的知识灌输至学生脑中,与新课程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对学生身体素质、能力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影响学生健康发展。中学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了解学生成长阶段所需要素,进而实施针对性教学引导、教学活动,因材施教。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建立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开展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原有能力上得到知识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它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特点,关键在于怎样挖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特点,挖掘潜力,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将学生潜在力量挖掘出来得到能力的提升,健康发展、协调发展。2.2创新教学评价。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制度中通常将日常测试、模拟考试、期末考试等各种考试形式作为教学评价的方法之一,其影响力是众所周知的。作为教学评价,应该考虑怎样考试才能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性、综合性;怎样考试才能确保教学评价的合理性,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传统考试内容主要对学生体育概念、理论知识进行考察,但是这样的考试形式并不能代表学生整体发展状态。对此,新课程教育改革中指出了教学评价对学生健康发展、技能提升的意义,要求学校不要只立足于理论知识,也对从三个目标进行评价,并且这种评价是双向的。还需要教师创新教学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标准等,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进而保证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综合性、公平性,使之能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3发挥多媒体优势 3.1立足于学生培养兴趣。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兴趣对人具有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调动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根据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势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动作技能等一些实践性的提升缺少融入,进而让学生感到体育教学缺少趣味性、枯燥单一。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消除这一弊端,发挥多媒体特点,结合动画、影音、图形等形式,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运用声音特点形成听觉刺激,进而营造轻松、多样化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投入课堂学习中,学好动作要领,提升身体素质、健康发展,实现教学目标。3.2突破体育知识难点。体育与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具有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想要完全掌握动作要领具有一定难度。而我国中学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有着较多动作技术,如跳高、跨栏、跳远中助跑、起跳、落地等动作要领。在教学中这些动作需要学生不断地反复练习,否则他们在脑海中很难形成完整的结构动作,因此,在实践中难以完成连贯动作,这已成为中学教学中的教学难点。而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视频展示,将抽象的动作变得形象化,进而让学生在短时间中形成连贯的动作想象,稍加练习,进而突破教学难点,得到技能提升。3.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体育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课堂的主体性;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进而能够充分研究动作技巧,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多听学生建议,让学生各抒己见,掌握学生思想特点而有针对性教学,这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具有帮助性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合作学习、进行任务研究等,培养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4结语 体育与健康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康人格、实践技能的提升具有帮助性作用,对学生今后发展影响深远。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师还需要立足于教学实际、教学活动、创新形式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笔者分别从科学规划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式、实现教学创新、发挥多媒体优势3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所帮助,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王涛 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大田中学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VR技术的逐渐发展与推广,一大批新兴虚拟现实行业正在逐渐萌芽。作为时代的新生儿,VR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拥护下必将迅速成长,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又一个新生物。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新事物相结合,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滋生出的难学、难考等问题将在VR技术的运用中获得新的突破。 【关键词】VR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影响 一、VR技术 VR是VirtualReality的缩写,其中文意思为虚拟现实。此概念于80年代首次提出,具体是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王俊伟(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VR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2017年1月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通过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这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能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使用者不仅能够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感受客观物理世界中所经历的身临其境的逼真性,而且能够突破时空以及它客观的限制,感受到真实世界中无法亲身体验到的经历。根据构造虚拟现实系统沉浸感的程度不同,VR系统可分为四大类,即桌面VR系统、分布式VR系统、沉浸式VR系统和遥感式VR系统。VR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主要采用的是沉浸式VR系统、分布式VR系统以及遥感式VR系统。用户可以在不同地区通过计算机和电子装置获得足够的显示感觉和交互,似身临其境并可介入对现场的遥控操作。 二、VR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僵化,很难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来。一名好的老师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考得高分,然而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一方面,高素质、高水准的教师数量极其有限;另一方面,认真听讲,考得高分也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开发的真正意义所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爱祖国、爱社会、爱人民的拥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格的公民。因此,认真听讲,考出好成绩的现有追求目标是不够的。倘若能将VR技术应用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既可以再现无法重复的历史,让人们身临其境地回到一个无法回去的时代;还可以把现实中无法呈现的抽象概念或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科学、有效地使用VR技术进行教学,或许能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从而真正意义上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VR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1.实践化教学模式在“现实”中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的中学思想政治老师或许常常为不断更新的时事政治而苦恼,为抽象含义的讲解而烦闷,而VR技术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师告别这样的烦恼。学生只需要带上VR头盔,采用实践化教学模式,就可以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到各个地方去学习我们的思想政治。比如,在学习政治生活时,学生可以随时来到人民大会堂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国家领导人讲话时的情景,从而自己总结出最近的时事政治;学习文化生活时,学生可以到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去亲身感受多彩的文化,从而总结出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不是传统的死背书本上归纳好的知识点;在学习经济生活时,学生可以“穿越”到美国等国家金融危机爆发时的现场,亲眼见证金融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在学习哲学生活时,学生同样的可以“穿越”到古希腊同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共同探讨哲学问题。当然,这里所说的穿越并非真正的时空穿越,因为目前的VR技术还不能真正的做到这点。虽然不能与已经去世的苏格拉底进行真正的对话,但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进行模拟,同样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实践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将从传统课堂的死气沉沉中解放出来,越学越想学,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牵着鼻子走”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在VR技术的应用中逐渐改变。随着VR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学生也将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2.自主化教学模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往往会在固定教室,固定时间上固定的课程,也就是传统的学校制。这种教学模式采取的是灌输式教育方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而VR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的引入将打破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突破时空的限制,学生在家里、在公园、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佩戴VR头盔随时“穿越”到教室中来。环顾四周,同样的教室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同学,都将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政治老师,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来共同探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中学生打架斗殴事件频发的问题,同时也达到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当然,这一切自主选择权利的实现需要依靠虚拟现实“网络房间”的构建。通过这种虚拟房间的构建,学生既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上课模式,又可以在这种网络房间中结交到更多新朋友。这样的课堂模式或许在传统的慕课中似曾相识,但运用VR技术的课程将远超传统的慕课课程,因为传统的慕课只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却无法与周围的同学、讲课的老师对话,无法身临其境的体会课堂的气氛。纵使VR技术目前在这方面技术的运用中还未完全成熟,仍有很多需要完善与改进的地方,但这仅仅是时间和研究方向的问题,借助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便可使这一技术更加完善与成熟。3.合作化教学模式优化整合资源,节约教学成本。VR技术应用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后,学生更多地会选择在家中学习。而传统的学校只需要定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以及布置新的教学任务。家庭、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中将成为一个合作体。由家庭、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要比学校单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好很多。而家庭此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将是监督自己的孩子戴上VR头盔按学校要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这样一来,学校将不会再为教室、宿舍的不够用而发愁,不再为优秀中学政治教师资源的稀缺而发愁。学校只需要将VR技术应用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来,这些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国家每年投入巨资发展教育,其中大部分开支用于学校建设、教师工资、学生营养餐等。学生带上VR头盔,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资源的整合将大大节约这笔教育经费的开支。对于节约的这部分资金,又可用来开发新的教育技术。例如加大对VR技术的继续研发与资金投入,促使其不断发展,突破现有VR技术发展的瓶颈,从而更好地运用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来。纵使VR技术初期的研发成本较高,但一经完善与成熟,后期的花费将远低于传统教学模式所需的投入,着眼于长期利益来看,这笔投入是性价比非常高的。 (二)VR技术应用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带来的影响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VR技术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枯燥乏味为形象逼真,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享受,带着享受的心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考一个所谓的分数显然容易多了。其次,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VR技术的应用能帮助教师减轻一些教学负担;另一方面,对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而言,意味着失业。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通过淘汰机制能够增强政治教师的忧患意识,迫使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名师。 三、对现有VR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运用中不足的思考 当前VR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存在着部分问题。比如缺乏有效的监督模式,这对于部分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中学生来说将无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此外,各种模式、特效的制作成本较高,以及VR技术本身的开发成本较高,VR技术分辨率不够高,因技术局限无法较快推广,长期佩戴容易伤眼等方面都还有待完善。继续进行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VR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作者:王俊伟 单位: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初探 摘 要:幼儿园教学管理主体是有多层次的,能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抓好幼儿园自身对教学的管理。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是直接与教学建设的水平和实施成效联系在一起的。本文就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 团队精神 教师个性 常规管理 教学研究 安全管理 当今社会,教育的现代化对幼儿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势在必行。21世纪的孩子聪明、顽皮、好奇心强,所以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园的教育,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与时俱进,根据现代管理的思想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导作用,下面谈谈我对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团队精神 (一)注重岗位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时还聘请教师进行短期技能培训,使他们的技能进一步提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使老师们学到了先进的幼教理论与实践经验,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向科研成果要效率 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特点,我确定了向科研成果要效率的策略,激发全园教师的学习和教研热情,从而也推动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台湾作家柏杨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国外,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就成一条虫”。这句话可能不很正确,但也说明了中国人有时不太注重合作精神。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团队精神这是时代的需要,因为要培养孩子这种精神,就应先培养教师的合作团队精神。同时管理者还应注重教师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精神,使教职工克服自我中心,以集体和组织利益为重,激发自己的奉献精神,真的实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景象。 二、尊重教师个性,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自己的一项教育工作,它应该该是写教师想写东西,而不是写领导想看的,针对这一原则,我根据不同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在幼儿园工作时间长、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提出更高的备课要求,使他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形成文字,带动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 (二)给教师一点自由的时间 不能把时间看得太死,如果这样,教师就会为了遵守时间的要求而消极怠工。 (三)检查工作 检查教师的工作是为了促进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但是不要给教师造成心理负担,应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帮助。 三、重视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一)持之以恒,严谨踏实 教学常规的落实要坚持一个“恒”,最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如果管理者没有恒心,那么就不会形成严谨踏实的教风。 (二)调整心理,注重落实 教学常规的落实归根结底是要教师去落实,因此要调整好教师的心态,使他们愿意积极地去做,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三)更新观念 更新观念,注重发展教学常规管理是一个不断优化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随着时间、地点的改变,教研的形式和内容也要随之变化。 四、重视教学研究,促进专业知识成长 幼教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越来越越突出,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素质已经成为幼儿园的生存策略,“科研兴园”已成为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几年来,我们在飞速发展的幼教改革形势下,也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幼儿园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研教学工作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研工作只有与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一个有特色、有发展前途的幼儿园,一定有自己的教学教研特色。教学管理核心是科研,没有科研的存在,幼教事业就很难发展起来,因此在工作中注重以教研,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得以成长,使教师潜能得以发展是工作中的重点。作为一名管理者就应该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提高良好的服务,让每个教师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 在教研中我通过以下措施组织教师教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育规律,加强理论学习; 2.积累教学经验和教研素材; 3.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人人参与其中。 五、狠抓安全管理,营造和谐佳园 幼儿园的孩子是社会上最脆弱的群体,他们往往受到外界素的各种伤害。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自理能力差,容易受的意外伤害。因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园内的宿舍、活动场地以及其他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等都有可能对幼儿造成伤害。所以,作为一名幼儿园的管理者肩负着幼儿的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因此,我特别注重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在工作中我结合《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通知》《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采取了以下措施: 1.制定各类安全管理条例,督促教师严格执行; 2.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培养教职工的责任心,学习安全教育常识,是教职工在思想上重视起来。 六、结束语 在幼儿园的教育管理中,领导者的管理是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管理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幼儿园健康快乐的发展,让自己的教职工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工作、生活,那么这所幼儿园一定是前途似锦。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浅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教学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教事业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幼儿园则是幼儿最先接触社会的地方,是培养各种类型人才、提高民族素养的摇篮。 关键词:幼儿教育;素质教育;语言表达;宽容厚爱;安全保护 如何提高我国幼教事业的水平,如何让幼儿在幼儿园里享受一个快乐而又充实的童年是广大幼教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这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幼儿的语言表达教学看素质教育改革 随着家长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越来越重视,幼儿园对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迫切。营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能够通过环境教学来促使幼儿多说、多听、多想,在实际的交流环境里,锻炼幼儿的思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维,通过听来学习更多的语句。语言交流环境,可以说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最有效的一个手段,只有在真正的交流中,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个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除了营造语言交流的环境,还要将幼儿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说话向正确方向引导,而教师自然是其直接的工作者。 因为年龄的关系,这个语言交流环境中的参与者在交流中的表达往往是残缺不规范的,幼儿普遍还无法完整地说出句子,只能够用关联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幼儿能够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教师的引导职能是幼儿语言表达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起着规范幼儿表达,塑造其正确的语言能力的关键作用。 二、用一颗宽容的心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幼儿园的幼儿还小,没有对与错的概念,他们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面对冲突和错误,一味地斥责或是置之不理,都是对幼儿不利的,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幼儿是好奇的、好动的,在教育中常常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就需要教师以博大宽容的胸怀相待,设身处地地为幼儿考虑,以宽容的态度对之,让他们明白对与错的区别,培养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幼儿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在刚刚步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内心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和孤单感。所以,除了那些使幼儿感到温馨的各种装饰之外,还需要在班里投放大量的适合幼儿操作的各种玩具。在他们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主动与别人交往,使他们互相认识,逐渐学会互相交往,进而消除幼儿自身的孤独感,最后使他们能喜欢上幼儿园这一新环境。 三、户外运动中合理使用器械、场地 要依据场地、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合理规划区域进行户外运动。如,户外活动场地面积过小、不规范且多障碍物,可以进行攀登、平衡类练习,还可以采取年龄组错开的锻炼方式,以免因场地狭小而发生安全事故。如果面积较大且柔软的草地可以进行跳远类等练习。不合理地使用器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器械拿放环节混乱导致幼儿受伤。(2)投放的器械种类过少,因争夺器械而发生安全事故。(3)窄小的场地内投放的器械种类过多,导致教师无法合理指导而出现器械伤人现象。(4)投放的新器械过多,导致幼儿使用器械不当受伤或伤及他人。要减少或避免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合理地投放器械是关键所在。 教师的天职是给学生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以大爱的心胸去关爱幼儿,改变观念,注重表达方式,升华师德,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热爱幼儿,强化职业情感,去爱幼儿、去爱教育。幼儿教育,让爱先行。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多媒体做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之中。但是,现实中有些时候,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并没有让它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那么,如何让多媒体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一、教师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多媒体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特点 多媒体做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它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教师要使用多媒体就要了解它的优势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我所用。 多媒体在幼儿教育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1)多媒体课件声、画结合,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众所周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歌德也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只有幼儿对某件事务感兴趣了,他才会对事物有所记忆,而幼儿感兴趣的正是那些或色彩鲜艳或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夸张丰富的元素呈现。多媒体正好符合幼儿的这一心理需求。多媒体具有鲜艳和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再配以夸张的声音。当它们同时作用于幼儿的各种感官,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并由此唤起高潮的学习情绪,幼儿的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保持良好状态,孩子的认知心理得到了发展和提高,画面上幼儿喜欢的各种情景,引发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幼儿形成积极、健康、愉快的情感。 (2)多媒体信息容量大,有利于开阔幼儿思维,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开展创造性教学中主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用途地展示认知对象。而多媒体恰好提供了这一条件,它具有多变幻,多容量的优势,可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把幼儿的视野引向广阔的自然界。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各种各样的鱼》中,由于孩子们生活中见到的鱼的种类少,于是,我就搜集了一些海洋中的鱼的图片和生活情境,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播放给孩子们,在加上我的指导和点拨,孩子们都画出了各种丰富的画面。 (3)多媒体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 幼儿掌握知识往往从形象思维开始,多媒体可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整体构成的事物分解,使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具体化。例如:在古诗《咏柳》的教学中,幼儿对于古诗中表达的意境美很难理解。因此,我采用了多媒体将故事内容制作成一幅美图,并且根据句子的顺序来依次展现。这样幼儿就能不知不觉地对古诗的含义有了清晰而概括的认识,达到了理解、记忆的目的。再如,在科学活动《食物的旅行》中,孩子们很难理解食物进入人体各个器官的顺序,如果将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来,相信孩子们一定会记得非常清晰。 (4)多媒体课件便于操作,能够提高活动的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有些过程很占时间,例如美术活动中的示范。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小班美术活动“能干的小手”中,重点是教会幼儿撕纸的技能,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示范只能面向部分幼儿,遮住的幼儿不能同时学习到该技法,教师经常需要分组示范,这样不但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且教学效率不高。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教师通过使用电脑上实物图片进行示范讲解,不但解决了教师示范遮挡幼儿视线的问题,而且解决了示范图像小,不清楚的问题,幼儿不但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而且缩短示范讲解时间,使幼儿有了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 二、避免使用多媒体可能出现的弊端 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虽然有着很多的优势,但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体现不出它的优势和特点,甚至会影响教学效果。 (1)滥用多媒体,使其完全替代其他教育教学手段 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就认为,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上课使用了多媒体就是对的,好的,对自己的教学就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在公开教学中,更是每每必用。其实,多媒体做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并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哪个活动用了都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服装》中,如果使用多媒体,幼儿虽然能够看到各种服装的款式和颜色,却不能感受它的制作材料。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孩子穿上各式服装来观察感受服装的款式,还可以让孩子用手摸一摸,来感受服装的制作材料,使孩子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同时作用,更全面、更直观地感受到服装的各不相同,从而比较出不同季节服装的特点。很显然,这一活动中,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效果要比使用多媒体更好。 (2)多媒体使用中容易忽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多媒体运用中,有些教师将活动的整个过程都采用多媒体。例如故事的讲述、提问、鼓励等。使得整个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很少。其实,人机交互并不能取代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只有教师与幼儿相互交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是符合幼儿教育的新理念的。教学仍应重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多媒体教学中让幼儿操作电脑时,容易对幼儿造成伤害 在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往往要求幼儿操作电脑。在我们让幼儿操作电脑时,如果掌握不好,容易对幼儿的身心造成伤害,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幼儿操作电脑时应注意室内光线的充足,并让孩子们使用符合其坐高的座椅。此外,电脑屏幕应装置隔滤镜,防止反射光刺眼。为了保护视力,幼儿操作电脑时间不宜过长,每次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为宜。 (4)如果教师电脑操作技术不过关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现实中,我们的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水平差,自己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往往使用别人的课件。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没有很好的掌握播放方法或者在播放中电脑出现异常情况,这时就只是围着电脑转,完全打乱了教学计划,造成不良的教学效果。 (5)教师过于追求技术效果,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多媒体常常都是美图的展示,录音的讲述。有些教师还总认为,多媒体越是花哨就越好,越有助于活动效果。而有一些需要孩子们安静的倾听体会的活动,使用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就显得有些过于复杂,反而成为画蛇添足。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不足,在利用它们作为传递幼儿知识手段的同时,应掌握幼儿成长发展规律,以幼儿为本,两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综合利用,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实践,在实践中多总结,我们的教育界必将迎来崭新的明天。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培训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革新的价值分析 【摘 要】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理念与革新指明了方向,培训在幼儿园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进行必要的培训不仅有助于探索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实施体系,还能确立了教师专业发展与幼儿园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和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创建优质的幼教品牌,最后是有利于团队文化建设,改善幼儿园的整体环境。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学;价值;培训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价值是什么?”这些教育的基本问题都是教育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这些问题的质疑和思考,可能是每一位教师获得深层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教育的根本在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对幼儿园而言,在感受社会压力与竞争压力的同时,它也有了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强烈愿望。 一、目前幼教培训的价值缺失 很多的幼教培训成为了理念功利的摆设,培训形式及其内容跟不上 时展的要求,无法满足社会教环境变化所急迫期望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1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职务培训内容大多是主管部门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或根据现有教学条件确定的,这些内容不完全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和教师的强烈需求,所以不太受幼儿教师的欢迎,培训内容一刀切是影响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的另一重要原因。 2 培训形式比较单一。缺少以参训教师为中心的多样化培训形式是制约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因素”; 3 培训效果难如人意。培训内容被真正掌握的并不多,能用于实际工作的更少,长此以往,幼儿园及教师的抵触情绪会越来越大,培训工作将陷于走过场摆样子的尴尬境地,丧失其根本意义。 二、培训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革新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探索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实施体系 1 幼教师资的职后培训普遍应受到重视。知识在更新,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幼儿园要有办园特色,要有真正好的启蒙教育,要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自己的幼儿园来,就要有好的办园质量,这一切,都需要园长、教师甚至保育员不断进修提高。且幼教工作者绝大多数为女性,结婚、怀孕、养育孩子期间就会离开工作岗位,当她们再上岗时,接受培训就显得更为必要。 2 职后培训更倾向于追求实效 要达到培训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培训质量,实效成为很多幼教师资培训的价值追求。目前培训就形式来说,有园长、教师、保育员分类培训;有脱产的,也有不脱产的;时间有长有短,短的半天、一天,长的集中十天左右。 采用“菜单式”的培训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经过凝炼,提出培训主题和培训目标,真正反映教师的培训需求。就内容来说,培训大都是主题式的,围绕实用的、热点的问题组织专家讲解、咨询和学员交流。如短期培训围绕的问题有:社区文化背景下孩子的教育;如何利用媒体进行教育;幼儿受到性骚扰怎么办;如何使价值观、伦理观教育更有效,等等。 较长一点的园长培训围绕的主题都是园长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类似于:如何调查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满意度;怎样与家长开展定期、有效的交流;如何编制幼儿园发展方案;如何根据标准自测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人事管理如何更有效等等。 培训期间,教师还要了解,如本地区出生率变化对未来几年的幼儿园生源的影响;有障碍儿童的比例和如何帮助的问题;幼儿园内部矛盾:承担者、园长、保教人员、家长协会之间的冲突如何协调的问题,等等。 (二)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幼儿园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 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却要求幼师学历不断升格,然而也传出不少虐待幼儿事件,学习成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这是否需要作点反思? 的确,幼教与其它幼教、幼儿园与其它幼儿园之间可以比较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比学历,还要比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不仅如此,在教学模式上是否重实践、重实效。 一个好的课堂,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艺术体育课,有两点特别明显:一是学生动手、动口,积极参与;二是教学内容瞄准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课堂里老师讲得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听学生讲、看学生做,教师只是偶尔作些引导、解答。艺术课上,老师重创意不重技法的教学观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体育课上,老师正在体育馆里与学生一起设计一个场景,以便训练幼儿的协调、平衡能力及胆量;音乐课上,老师讲解了一点和弦知识,然后师生用吉他和打击乐器一起练习演奏一首儿童歌曲;在专业理论课上,师生们正在讨论:幼儿牙齿的特点及牙病的预防,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怎么办,幼儿园老师如何与家长沟通等等。 因而,幼儿园必须树立这种办学理念并以此指导各项工作,促进教师和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三) 有利于团队文化建设,改善幼儿园整体环境 1 从幼儿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研究者,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参与者。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研能力,是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前提,也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前提。 2 培训在为老师提供“改进了教学方法”、“ 教研知识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提高了研究能力”等方面,使幼儿教师主动地将个人对专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新信息的思考、困惑和对策和同行交流,以此获得更加合理的见解,并且与个人教学实践经验向融合,运用到实践中去。 教师学习理念的转变,教师的自我发展、成长的根本在于学以致用,因而是否注重“园本培训”、“园本教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幼儿园的整体素质。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在互动式听课中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摘 要: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要想让幼儿像中学生一样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是不可能的,幼儿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吸引其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保教水平。而管理者与教师的脱节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管理者的教学管理活动受到一些限制,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构建和谐关系,有助于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出互动式听课模式,详细阐述其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动式听课;教学管理;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孩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互动式听课教学模式则充分发挥互动的作用,促使各项教学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一、互动式听课增强幼儿园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在幼儿园教育中,许多教师没有深刻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内涵,使得教师出现会背不会用、知表不知里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未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针对性的业务评价和指导,较少引进先进教学理念进行优秀案例的观摩和研讨。对此,在互动式听课中,教师可将听课与专家研讨结合起来,通过听课收集大量教育教学管理信息,进行分析论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整理归类,形成不同的主题问题库,然后再形成针对性、独立和系列的讲座稿。最后,举办主题解答式辅导讲座,让教师带着问题去听讲座,并积极与他人交流沟通,进行互动式交流。在讲座过后,积极反思自身开展的教学活动,吸收讲座中的新教学理念、方法体系等,创新工作方向,将新教学理念应用到幼儿教学中。通过这种互动式听课,教师与幼儿园管理者的距离拉近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教育教学管理问题,解读教学管理实际,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大胆创新教学思维,将新教学方法应用到幼儿教学中,提高幼儿的兴趣,提高教学活动效率。这种听课与专家研讨结合的互动式听课模式,有助于增强幼儿园教学管理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二、互动式听课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与支持者。良好的师幼互动有助于构建和谐师幼关系,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全面地认识每一个幼儿,获取幼儿的信任和喜爱,形成良好的师幼合作互助关系,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一起探索未知领域,提高幼儿自主独立、乐观、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使幼儿真正学会一些基本技能。比如说,在区域活动中,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参与到区域活动的设计、组织、参与、评价中,教师指导幼儿如何设计区域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并指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与教师单方面决定区域活动内容和方式相比,这种师幼互动有助于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幼儿将区域活动推向更深层次,帮助幼儿心理成长。 三、互动式听课促进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管理者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交流和反馈上,还应该认真研究一些共性问题,扎实稳打开展研讨活动和培训活动,拓宽教学研究渠道,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管理者要走出传统听课的桎梏,积极参与到园内的各种研讨活动,摆正作风和态度,以欣赏、期待、鼓励的心态与教师一起研究课题,充分听取他人的意见,使研讨活动成为真正自主的研究活动,而不是紧张的会议氛围,教师主动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应积极根据自己往日的教学实践,结合新知识,进行教学反思,在轻松的氛围中构建良好的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中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在互动式听课后,幼儿园应积极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树立起终生学习观念,并汲取新知识,在新知识中研究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实际,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各项活动。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学活动。而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则能增强幼儿园的发展活力,将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幼儿园管理体系、管理模式应用到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中,既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又促进管理者、教师、幼儿的共同成长,还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浅谈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幼儿教育对人的终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被视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所以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到一个幼儿的终身学习发展,因此,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幼儿教育的对象基本上以幼儿为主,幼儿的主导活动就是游戏,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做出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应用方法策略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教育内容融入到各项的教学活动中。但是对于游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游戏合理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许多幼儿教师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幼儿教师只是将游戏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用游戏来操控、控制幼儿,游戏的最终目的只是促进幼儿掌握知识与技能,没有顾及到幼儿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游戏只是流域表面现象,实质上仍然是传授知识,游戏呈现形式化的特点。因此,幼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对游戏的重要性有一个准确的认知,促进幼儿教学与游戏教育的有效融合,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将游戏合理的融入到幼儿教学中来。 一、将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将游戏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使游戏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观察幼儿的游戏组织形式与游戏内容,然后将教学内容赋予到这些游戏中来,幼儿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教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幼儿园需要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时间与空间,让幼儿自主游戏,自发创造一些游戏活动,而不是将幼儿局限在一定空间内,依据一定的规则来进行游戏,要将游戏作为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基本活动,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就是贯彻活动性的特点。幼儿园教育中的游戏在本质上是要与幼儿的一天的全部活动结合起来。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的基本活动包括教学活动、交际活动、生理活动与游戏活动,这也是幼儿教学教育的基本环节与内容,将幼儿教育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就是将幼儿游戏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幼儿园教学中的游戏活动,需要促进儿童的天性释放以及提升儿童的创造性能力,使儿童在游戏中的潜意识状态下接受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游戏活动,需要将游戏作为幼儿的节本教学内容之一,将游戏活动纳入到幼儿的教育体系中来。 二、将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 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基本上的途径是常规教学,即在班级中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需要将游戏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的辅助的手段。例如,在幼儿的识字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认识“5”以内的数字的时候,为学生设计一个小小的游戏,可以设计利用工具设计一个台阶,包括“5”以内各个数字的组成,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爬的快,爬的高,学生在游戏中逐渐的认识数字极其组成形式。另外,在学习一些礼仪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编程顺口溜、儿歌等形式,有助于儿童记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穿游戏活动,这样才能够保证幼儿的集体教学活动符合幼儿的身心特征。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高质量的完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营造生动活泼、轻松自由、适合儿童学习的学习环境与教育氛围,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游戏教学融入到常规教学中来,有利于克服幼儿教学的成人化与社会化,有利于加强教学与幼儿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教学形式的逐渐优化。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需要将幼儿教育作为基本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有机的结合,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不断提高。 三、在幼儿教学中要具有游戏精神。 游戏是一种活动,但在精神上更具有重要意义。游戏变现出精神领域的趋向,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活动,更是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渗透在幼儿的生活中。在教学中,对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每个孩子无时不刻的不存在游戏精神,例如,幼儿在做手工的时候,会一边做一边的哼着一些歌曲,这些歌曲只有他自己才能听明白。一个孩子在帮助妈妈摆鞋子的时候,会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这都是根据其自身的想象力与和创造力进行的。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在劳动,而是在游戏。在幼儿时期,游戏精神无时无刻不呈现在幼儿的生活中。从根本上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教育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是游戏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教学的支撑。将游戏精神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快乐的愉悦的载体。在幼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全面的保护幼儿的游戏精神,促进幼儿的天性释放,引导幼儿释放内心的情感,不要压制幼儿的游戏精神,以成人的模式化与标准化来要求想象力正在发展的幼儿,阻断幼儿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的具体教学中,要观察幼儿在生活中的具体游戏精神,并且将之与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发展, 四、幼儿教师需要全面的关注幼儿的生活。 在幼儿的世界中,教师是神一般的存在,教师是毫无缺点的,教师是最值得依赖与相信的人,所以幼儿会将教师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活动的标杆。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幼儿在游戏的活动中不断观察幼儿、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啥关系,教师要将所有的真情实感投入到教学中。幼儿思维好奇心与想象力都十分丰富,学生在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教师关注幼儿的生活哦,根据学生的问题创造一些游戏活动,解决学生的问题,丰富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学中应用游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个幼儿教师都需要字具体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促进游戏与幼儿教育的合理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量高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舞蹈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幼儿舞蹈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用人体动作塑造艺术形象,抒发感情的一种视觉表演艺术。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素质的全面提高,舞蹈教学受到家长的青睐,这将成为幼儿园的一项有情趣的艺术活动。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结合近些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幼儿;舞蹈;艺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而如今在幼儿园教授幼儿舞蹈的过程中,老师很容易把着重点放于训练孩子的技能技巧上,忽略了孩子情感的发展。没有给孩子营造自由感受和表现的环境,创设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而通过多年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我发现其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以上两点,结合各种符合孩子特点的教学手段,是能够给幼儿园幼儿舞蹈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一、引导幼儿在艺术美的滋养中成长 艺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幼儿的知识面和联想虽然不够丰富,但对音乐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在听一首音乐时,幼儿往往会做出拍手、点头等动作,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幼儿感知、理解音乐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也是对幼儿最具有吸引力的欣赏方式。教师要多途径地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肢体语言,培养幼儿的舞蹈能力。比如,在欣赏《小鸭的舞》时,教师可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相匹配,跟随音乐内容做相关动作,并从中体验音乐舞蹈所带来的快乐。 二、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能动力 1.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避免成人化。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在教舞蹈时,教师可先将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内容,以帮助幼儿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态。 在教新舞蹈时,为了避免因舞蹈难学而使幼儿丧失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讲清楚动作的要求、规格和要领,并遵循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将组合动作分解成单一动作;将动作较难的部分分解成局部动作,然后经过局部练习、单一练习,再进行组合练习。在练习中,运动量和动作幅度要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一下子教很多。因为幼儿一旦曲解了教学内容,纠正起来就很困难,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激发幼儿学习的能动性。幼儿舞蹈教学一般采用模仿性学习方式,即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教师在示范舞蹈动作时,幼儿必须记住舞蹈的律动、节拍以及流动路线等。这种学习方式效率较低,时常需要教师采用其他手段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保证幼儿参与舞蹈活动的延续性。比如,教师让幼儿提出舞蹈学习中的问题,并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又如,当幼儿不能表现舞蹈动作或表现不充分时,教师可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进行启发,让幼儿根据教师的启发进行联想、回忆、理解,从而用形体表现出来。 3.激发幼儿学习的领悟力。由于每名幼儿的个性特点、已有经验、兴趣爱好、感受方式、领悟力等不同,因此即使面对同样的舞蹈幼儿的接受能力往往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组织舞蹈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活动氛围,尊重每名幼儿的真实想法和接受能力,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感悟力。同时,教师可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组织舞蹈教学,引导幼儿把已获得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之中,以提高幼儿对舞蹈的领悟力。比如,在表演舞蹈《飞吧,小蜜蜂》时,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回想小蜜蜂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蜜蜂飞翔的情境,从而加深幼儿对舞蹈《飞吧,小蜜蜂》的领悟力。 4.激发幼儿学习的创造力。舞蹈的表现形式可谓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能为形式而形式,要把握好舞蹈教学形式的主动权。教师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学习舞蹈,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挖掘教材中可创编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对舞蹈进行创编,力求舞蹈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每一名幼儿的创造都给予肯定,用多种形式来帮助较弱的幼儿获得成功,让他们感受自我表达和自我创造的乐趣。 三、采用多种幼儿舞蹈教学的具体方法 1.语言讲解法。在幼儿舞蹈教学当中,教师对动作的语言讲解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比如,转手腕这一动作,如果按动作要求讲,第一拍手腕由外向里转,第二拍手腕由里向外翻掌。幼儿学做起来既无兴趣又很费力。但是如果教师告诉幼儿,现在你到果园里抓住了手上的一个大苹果,想把苹果摘下来必须转动手腕拧一下,那么幼儿就很容易在这美妙的语言讲解中掌握该动作。 2.动作示范法。教师要用准确、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来表演舞蹈作品,促使幼儿对要学习的舞蹈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示范时还要伴随着语言讲解,面向幼儿做镜面示范。同时,示范动作要优美、准确。 3.动作编排法。在教幼儿舞蹈时,教师可先启发和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和配乐,自己动脑动手编排舞蹈动作,然后再对幼儿编排的舞蹈动作进行改善。这能大大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将自己所学到、看到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并将之组合成为舞蹈。 4.游戏法。即运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行舞蹈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让幼儿感到舞蹈学习活动是一种快乐的游戏活动。比如,在学习鸭走步时,教师可扮演鸭妈妈,让幼儿当鸭宝宝,请鸭宝宝跟着鸭妈妈去学本领。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探析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支持性效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纲要》中还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动机、知识的合理建构,有利于幼儿建立“表象”。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可以使幼儿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渗透”与“融合”,使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探讨教师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情境创设的积极效应。 一、创设物质环境,丰富幼儿认知内容 所谓物质环境,是指提供与教学有关的环境布置,向幼儿传递与学习活动有关的教育信息。如在科学活动“恐龙”中,布置一个恐龙图片展。幼儿在恐龙的世界里,已有的认知经验被调动。此时,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这些图像,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幼儿面前,使他们在直观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外形各异的恐龙,不仅解决了语言描述的难点,还渗透了观察、发现能力的培养,发展了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以小班音乐活动“蝴蝶找花”片段为例:活动室里摆满了很多“花”,创设了一个大花园。 师:(组织幼儿进入场景)小蝴蝶们,我们要到大花园里去采花粉了,你们看看这里的花多美呀。“ 幼儿扮演小蝴蝶开心地飞进“花园”里。 师:你们每人找一朵花,看看、闻闻,向小花问好,最后摆一个最美的姿势。 幼儿挑选自己喜爱的花,又是问好,又是欣赏,每人都摆出了与众不同的姿势…… 该活动片段创设了“花园”这一特定物质情境,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音乐内容所描述的优美画面。物质环境的创设,不仅使幼儿身临其境,多感官、多方位地感知场景,引发幼儿自主联想和创造性表现,为他们理解音乐、大胆表演积累了丰富的直觉经验,幼儿乐在其中,学有所获。 二、以“言”入境,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诱导对于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同样起到了支持性效应。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所创设的情境,能够按照预定发展目标,引领幼儿联想和参与,增强了他们倾听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要想通过语言创设情境来发挥支持性效应,教师的言语必须逻辑严密,简要易懂,更要富有生动感染性,加上优美、有趣的肢体语言的配合,更能锦上添花,唤起幼儿情绪的共鸣。 以大班美术活动《面包师》中的片段为例: 师打扮成面包师的模样:大家好,我是面包师小杨,我做的面包和蛋糕可好吃了,今天要来选徒弟和我一起开一个面包屋。请问,你们都吃过什么面包? (幼儿纷纷举起小手,情绪高涨。) 幼:我吃过圆形夹心面包,上面还有很多芝麻。 师:那你能画出来给我看看吗? 幼:能!(很快,范画纸上出现了一个面包。) 幼:我吃过像毛毛虫一样的长面包,里面有椰丝。(说完,在范画纸上画出了一个“毛毛虫”面包。) 幼:我最爱吃奶油大蛋糕,上面有各种水果,还有巧克力棒。 师:这么多好吃的面包和蛋糕都是我们面包师做的,你们想做吗? 幼:想! 师:现在我们的面包屋就开张喽!请你们设计好面包蛋糕,“烤”好后放到货架上,我会挑最好吃的品尝的。 该活动片段,教师用语言创设了一个“面包师”的角色情境,激发了幼儿创作欲望,把原本较为单调的绘画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幼儿仿佛是在玩“制作面包”的角色游戏。这是一种快乐学习,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师幼互动更加紧密。 三、突出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3~6岁的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问、求知欲强,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也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 (一)适合小班幼儿的行动性情境 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依赖行动,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多以物质环境调动幼儿参与意识,在活动的情境中开展教学,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获得知识经验。如小班主题活动“车”中,把活动室布置成马路,张贴很多车子图片,布置汽车玩具展。教师扮演警察,幼儿选自己喜欢的车“开起来”,并说出汽车名称、用途。在马路上,要看红绿灯行驶,行人走斑马线,如有违规,警察将停止车辆行人通行。在这样的模拟世界里,情境的创设是立体、真实、全方位的,幼儿的学习在行动中开展,教师的指导伴随游戏的始终。 (二)适合中班幼儿的游戏实践情境 4~5岁的中班幼儿特别喜欢玩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主动状态,能积极探索,善于在实践活动中思考、想象。以中班讲述活动“我的玩具”中的片段为例: 师:这是什么玩具?可以怎么玩? 幼:这个玩具叫“鸭妈妈生蛋”,打开开关就边走边生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幼:我没看过鸭子生蛋,玩了这个玩具我就知道鸭妈妈怎样生蛋了。蛋还可以拿出来玩。 师:说得真好。我都想买一个了。如果你来当玩具店的售货员,你怎么向顾客介绍。 幼:你好!这个玩具叫“鸭妈妈生蛋”,它能真的生出蛋来,你要是没看过鸭子生蛋,买了这个就能看到。里面的蛋可以拿出来当娃娃家的食品呢。你一定会喜欢的。 这一活动片段侧重教师的启发性语言来创设“卖玩具”的特定情境。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引导幼儿有序地、逐步深入地讲述,游戏化的实践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描述和表达的机会,较好地发挥了语言情境的支持性效应。 (三)适合大班幼儿的自主性学习情境 随着大班幼儿认知经验的不断丰富,掌握的本领越来越多,他们渴望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想获取更多知识。因此,应创设一个能引发思考,具有挑战性,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的情境。如他们自己收集的资料展;富于想象的模拟游戏;激发竞争的比赛氛围;有悬念的问题情境等。下面以大班社会活动《小鸟―我们的朋友》片段为例加以阐述: 师:你们课前都开展了关于鸟类的调查活动,有什么发现吗? (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手拿自己收集的资料,很有条理地介绍着。 (相互交流中营造出自主学习的氛围,这也是一场比比谁的介绍好的竞赛。) 师:大家介绍得很好,把你们的资料投放到科学区和主题墙上吧。 (资料展和主题墙营造了“鸟世界”) 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小鸟和它的妈妈》的故事。 幼儿认真地倾听着。 (故事营造的是能激发情感体验的语言环境) 师:小鸟为什么受伤?它妈妈做了什么?小鸟喜欢鸟笼吗?获得自由后,小鸟和妈妈怎样? (幼儿被这些问题引领着,讨论中保护小鸟的情感被激发,呈现出关爱的人文环境。) 该活动片段侧重问题情境和自主学习情境。幼儿在问题引领下尝试解决问题,获得主动发展,丰富了知识经验,幼儿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起到了支持性效应。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语言情境,都不是完全孤立的,应该根据教学主题、幼儿的学习规律及年龄特点灵活设计。值得深思的是:教师必须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具备探究精神和指导智慧。在当前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还将继续。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谈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 摘要: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个性构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今不少独生子女的性格中有许多消极的东西,如自私、娇气、任性、不合群、缺乏同情心、独立生活才能差等,这些不良的个性一旦固定下来,再想去改动它,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必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停止教育,培育孩子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内在的要素,在很大水平上能左右人的终身,包括才气的积聚、才干的增长和才干的发挥。 关键词:个性品质;社会化;心理素质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构成良好个性品质的环境和气氛 “孟母三迁”的故事通知我们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心理学的研讨也标明,个体的品质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在与四周其别人互相交往的过程中逐步构成和开展起来的。品德的发作需求具备两个最根本的条件:一个是交往的社会性,另一个是自我认识的产生。幼儿到一岁多,开端学会一些简单的言语,从成人那儿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开端取得了一些初步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原则,如晓得打人骂人不好,独占玩具不好,不和其他小朋友一同玩不好等。随着与成人交往的不时增加,幼儿从成人那里取得了越来越多的道德观念,开端能盲目按成人请求去做。创设有利于幼儿构成良好个性品质的环境要留意两个问题:一是约束和禁令相对要少。金科玉律,不只约束孩子的手脚,也会约束孩子的头脑,这样不许,那样不行,你必需如何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天长日久孩子们只能循规蹈矩、战战兢兢、思想凝滞,有碍于智力的正常开展。关于幼儿来说,权威主要来自成人,假如成人过多下令管束,一味地请求幼儿服从,幼儿只能被动地承受,消极地顺应,幼儿就会习气于听命别人,依附别人,构成自卑无主意的心态,这就不利于幼儿个性品质良好地开展。二是创设开放式的环境。用丰厚多彩的、富有启示性的教育手腕,积极诱导幼儿勇于去想、去说、去做。这种开放式教育环境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思想才能,养成动脑、动口、入手的好习气。父母和教员要给孩子提供显现本人才干的时机。 二、展开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主要场所,它所展开的各种教育活动关于幼儿构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至关重要。首先,凭仗言语文学的方式对幼儿停止道德行为教育。普通幼儿园常用儿歌、谜语、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言语教学,向幼儿解说粗浅易懂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原则,从而进步幼儿的道德认识。 其次,经过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艺术范畴活动,丰厚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减少消极情感惰力。音乐、美术等活动对幼儿来讲是自我表现的方式,也是调理心情的手腕。我们素日常看到一些孩子喜欢用粉笔在地上画,有时拿起笔来在本上,以至在白墙上“涂鸦”。关于这种现象,大人不能责骂%应积极引导、启示,给他们买“简笔画”,开展其对绘画自身的兴味。有条件的还可组织绘画小组,停止正轨锻炼。在体育活动方面,家长和教师最好能和孩子们一同玩游戏、一同玩滑雪、滚雪球、做雪人、一同骑车、一同打球等等。这些活动不但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安康,更能让孩子笑口常开,构成悲观向上,不畏困难的个性品质。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在艺术范畴活动中笑起来,最好让你的家庭充溢笑声,充溢欢乐。第三,为了让孩子们能对付现今社会的应战,家长常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控制孩子的时间。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求带着童真的想象力纵情地游玩,需求有时间去抓萤火虫、打雪仗、看蜘蛛做网和蚂蚁搬家。让孩子依照童趣去探究世界,让他们有时间享用不受限制的快乐。 三、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协助幼儿取得自自信心、克制自卑感、维护自尊心 悲观向上、豁达开朗,自信自强是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中心。家长和教员要坚持正面教育,应用幼儿好学向上的积极要素去克制其消极要素。看待常做错事的孩子更应多褒扬少批判,维护他们自尊、自爱、自信之心。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控制了一种技艺的时分,不要总是简单地说好,要详细指出他们胜利的细节之处,好在什么地方。幼儿对本人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的认识,反映了他们评价本身才能的价值。他们常常依据家长、教师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本人,有时也依据本人在生活中某件事胜利与否来认识本人。这种别人对幼儿的认识和评价,没有一个科学的尺度,常常有误差。而不恰当的自我认识,过高或过低,都影响幼儿的态度、信心和价值观,从而影响自我评价,这就需求协助幼儿调整认识评价本身的情况。有的幼儿自尊心强,感情也比拟脆弱,动不动发脾气,动不动哭,缺乏接受公开批判的才能,所以教师批判这种孩子时要谨慎,要留意批判方式和幼儿的承受才能。有个别教师采取孤立的办法,很容易使幼儿产生抵触心理,教育效果反而不好。有的幼儿有着激烈的自卑感,缺乏自自信心,对本人的评价,请求过低,做事思前想后、畏畏缩缩。关于这些孩子,要采取多鼓舞、多褒扬的办法,协助他们克制畏难心情,树立自自信心。每当胜利的完成某种事情,哪怕是获得点小的进步,教员和家长都要及时予以鼓舞,让孩子感到本人是能行的,这有助于构成他们良好的自我感受。 四、科学教育是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保证 幼儿经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互相作用取得的理性认识必需上升到理性去认识,这就必需停止科学教育。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起幼儿的认识兴味和探求愿望。杜威曾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求的本能,探究是儿童的本能激动,猎奇、好问、好探求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性。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扶植幼儿对四周事物和现象,及其互相关系的猎奇心、认识兴味和探求愿望。这也是科学启蒙的关键所在。教员要尽量发明条件让幼儿参与探求活动,亲身阅历真实的研讨过程,真正地学科学、做科学。不时地用手操作,动脑考虑,取得丰厚的科学学问和经历,再运用已知的学问对未知的事物停止察看、剖析、比拟取得新的学问。在活动中,幼儿象蜜蜂采蜜一样勤劳地探究,从中取得丰厚的情感体验。对科学奥妙的惊奇,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和观赏,那种亲身入手操作、探究取得满足和胜利的喜悦,关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开展和构成都起到促进作用。科学教育还应亲密联络幼儿的实践生活停止,应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会使幼儿发现和感遭到四周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四周世界提供了取得直接概念的前提和可能。幼儿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使幼儿感到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这种生成系列要不时地深化,教员要敏锐地察觉到幼儿随时呈现的探求兴味和关注的事物,积极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迈进,逐渐接近科学概念。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幼儿园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 【摘要】幼稚园首要关注的是儿童的健康。健康教育在整个幼儿园的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重中之重。幼儿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里面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很迅速,同时,儿童在这一时期会形成自身的安全感和乐观态度。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质强健,动作协调,生活习惯良好以及拥有基本生活能力,这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儿童应当具有的特征。在本文中,将阐述了幼儿的健康教育问题,以及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园、教学模式 一、前言 在幼儿园里实施适宜的健康教育,不但对儿童幼儿时期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还会对其一生的幸福产生长期的影响。但是,目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施状况并不理想,只是注重口号的宣传,而实践中却并没有落实,缺乏真正的关注。因此,切实改善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践,对促进广大幼儿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幼儿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里面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很迅速,同时,儿童在这一时期会形成自身的安全感和乐观态度,一个健康的儿童应当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质强健,动作协调,生活习惯良好以及拥有基本生活能力的。本文谈及到关于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并对所采用的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有助于幼儿园在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有效指导这个领域的课程实践,同时有利于幼儿园教育者在工作中的改进,切实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健康教育实施模式 儿童的健康教育应当是通过各种方法,来引导儿童不仅有健康知识、健康的态度,还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模式,这是一个整体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家庭与社会机构的联合是主力,其课程包括了营养、运动与生活三个方面,健康环境和健康服务是背景,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是目标。 1.健康教育的课程:幼儿营养教育、幼儿生活教育、幼儿运动教育 首先,营养教育课程不仅通过营养方面的知识来帮助幼儿身体健康地成长,获得足够的营养来促进身体器官和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而且在营养课程中,幼儿正确认识食物的特征、名称,懂得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文明的饮食礼仪、动手烹饪的兴趣。 然后,生活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生活、自主快乐生活,还包括幼儿人际交往的生活,文明友爱自己的同学、朋友、家人和社会其他的人。 最后,运动教育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自身的人,运动促进了幼儿的生理发育,提高身体机能,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开发幼儿的潜在能力;空间的人,运动可以有利于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还加强了幼儿的意志;社会世界的人,运动使得幼儿在人际关系中学会人与人的交往,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从而体会友好文明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快乐。开展适当的运动项目,帮助了幼儿对时间、空间、运动知觉、模仿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整合提高,积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幼儿健康教育环境:保育环境、教育环境 幼儿园通过设施条件的创设,形成必要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周围人、事、物交互的能力发展。特色课程的开设,有了相应的幼儿活动场所与设施,可以更能发挥特色课程的作用。例如,在教室里面,有了这个特定的场所,在它的地板上、护墙上可以做一系列的设置,做这些设置的材料各种各样,硬软不同,光滑度不同,功能用途也不同,幼儿在这样的环境里,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去发现、去想象、去创造,他们在集体活动之外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现代保育、教育环境的创设的出发点在于整体性,必须怀着整体的意识,在幼儿身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发展落实,既要考虑到群体,也要考虑幼儿个体的特殊性。 三、幼儿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的效果评价 1.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方面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重中之重,在心理行为方面的评定,是以Achenbach儿童量表为标准,把幼儿的社会行为、个性情绪、习惯偏差等等各方面特征一一进行记录。通过记录,可以看到,健康教育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当幼儿独立性差、食欲不好、容易哭、发脾气等等的心理问题出现的时候,健康教育可以降低这些问题的偏差检出率。 2.幼儿生理发育和运动能力方面 在幼儿园内开展了感觉统合游戏,运用康奈尔量表来进行观察,对幼儿的生长发育、运动能力、注意力、感觉统合能力进行测量评定。通过评定结果,可以知道,感觉统合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肺活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幼儿运动机能的上肢力量与协调,促进了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3.运动课程对幼儿健康的影响方面 通过运动课程,幼儿的身体机能得到了有序的锻炼,身高体重达标率上升,更有家长反映,运动课程促进了幼儿的生理发育,提高身体机能,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开发幼儿的潜在能力,帮助幼儿提高了身体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某些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等,有着积极的预防和锻炼作用,使得幼儿在人际关系中学会人与人的交往,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开展适当的运动项目,帮助了幼儿对时间、空间、运动知觉、模仿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整合提高,积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健康成为大众的生活重点,儿童的健康更是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通过健康教育,适应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健康教育顺应了现今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在今后人才竞争社会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顺应着世界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纲要》颁布十年之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2012年已经出台,在这两个学前教育的高级文件里,明确表明了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中,提及了幼儿健康教育的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对模式里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效果评价。但是,我们需要继续对幼儿健康教育领域的实施状况深入研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浅谈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价值 摘要:源远流长的民间体育游戏,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内容丰富,寓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它具有形式简单、取材方便、灵活多变、娱乐性与竞争性强等特点,能激发儿童的浓厚兴趣,满足幼儿好说、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等心理特点。 关键词:民间游戏;价值 1.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民间游戏有助于儿童身体的发展。民间游戏可以较好地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为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众所周知,如今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到户外活动,所以很多孩子常常躲在家里,足不出户看电视,玩各种各样的电动玩具,这样就失去了在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的户外锻炼的机会。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不小心就会感冒发烧。而民间游戏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有很多一部分是练习跑、跳、平衡等基本动作的游戏,对幼儿的身体发育起着多方面的作用,能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体质。例如:踩高跷、编花篮(三人以上单脚勾搭在一起跳)训练了幼儿的平衡能力;跳房子、踢毽子的游戏不仅发展了幼儿跳的能力,而且还巩固了幼儿数数的概念;玩“斗鸡”练习幼儿单脚跳动的对抗能力等。在游戏中,孩子们情绪旺盛,乐而不厌,不仅能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孩子们的体质,还能使孩子们心情愉快。 2.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把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儿童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儿童就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中的一员,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间建立深厚的感情。”民间儿童游戏一般都需要若干名儿童共同合作才能进行。如:摇船(2人)、拉锯扯据(2人)、切西瓜(集体游戏)、捉迷藏(集体游戏)等。在游戏中,儿童之间的言语交往随时进行,它促进了幼儿对社会性语言的运用。幼儿也可以从中满足合群的需要,便于形成自然的游戏伙伴关系。 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化过程更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幼儿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相互模仿、相互理解、相互协调,学会共同遵守游戏规则,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了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发展其交往能力。 3.促进幼儿良好的个性及意志品质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我们不难发现民间体育游戏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意志品质。 民间游戏也带有竞争性,当孩子在游戏中获胜,则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增加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在游戏中,孩子也会面临失败,这会使幼儿产生挫折感,但有趣的民间游戏又吸引着幼儿,使他们能忍受遇到的挫折,克服自身的弱点,继续参加游戏。通过失败的挫折与考验,他们可以从小培养正确勇敢对待失败的顽强意志。 比如在玩《推小车》的游戏时,许多幼儿刚开始不会蹲着往前走,而且重心要向后,由后面推车人扶着使其不倒下才能推着前进。许多幼儿学不会,这使他们产生了挫折感,但有趣的游戏又吸引着他们,使他们能忍受遇到的挫折,在一次次的尝试实践中,逐渐掌握方法,克服自身的弱点,能继续积极参加游戏,对于个别幼儿适当给予帮助,或者和他们一起游戏,能激发他们游戏兴趣。 二、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价值 1.有利于“勤俭办园”。目前,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勤俭办园仍然是十分需要的。而幼儿民间游戏灵活、自由空间大,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所需要的玩具材料也简单,可以发动园本教师以及家长资源自制玩具。 2.有助于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从来园到离园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体锻、学习、游戏、进餐、午睡、离园等各项活动。这些活动对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求知欲,萌发幼儿情趣,促进其社会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在一日活动中,怎样按各环节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民间游戏呢? 幼儿民间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其中有运动量较大的,也有比较安静的可供教师选择。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的民间游戏,如:《老狼老狼几点了》《地雷爆炸》等。在户外小型分散活动中,一般可以安排一些活动量适宜,或可以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精神的民间游戏,如《拉锯扯据》《炒黄豆》《摇船》等。 3.促进融洽的亲子关系。现在的父母大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一起做游戏,也不知道陪孩子玩些什么游戏。当孩子在家里经常要求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时,家长们就会说:“爸爸妈妈上班上得累了,你自己拿个玩具去玩吧。”这时候,孩子们只好默默地独自玩耍。 而当孩子们把在幼儿园学到的民间游戏带到家中玩耍时,唤起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儿时童年的回忆,他们兴奋地告诉孩子:“这个游戏,我们小时候就玩过。”于是,家长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起来。民间游戏可以轻松地、近距离地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在拥有共同语言与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共同活动,升华亲子感情。而此时,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游戏中,无形中,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了。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玩教具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摘要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而且还需要运用相应的玩教具来辅助完成教学任务。使用玩教具作为幼儿学习的辅助工具,它起到的是辅助和中介作用,发挥玩具的教育性能,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 玩具 使用原则 教学活动 促进作用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而且还需要运用相应的玩教具来辅助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使用玩教具并非东西越多,效果越好,物品越精美越吸引幼儿。因为作为幼儿学习的辅助工具,它起到的是辅助和中介作用,如何恰当地使用玩教具来促进教学呢?下面我就以花形圆片这种玩具在数学活动中的作用,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了解教育对象,选择教育方式 根据幼儿思维直觉行动性的特点及爱游戏、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数学活动更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来进行。通过选择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玩具作为探索活动的教具,发挥玩具的教育性能,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点、计数、匹配、排序等数学操作能力。 二、在教学中使用玩教具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中要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来设定玩教具,明确目标、内容合理安排玩教具。即要考虑玩教具在哪些环节来使用,又要兼顾是否切实有效。例如:一位教师为了能够在课堂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导言部分出示了一个角色玩偶,她告诉幼儿今天请了一位“小客人”,可是她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没有丝毫联系到这位“客人”,就仿佛“客人”从未来过。有的幼儿看看教师,又看看“客人”,表情很疑惑。既然这类玩教具与活动无关,就不要出示。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了很多的玩教具,从多媒体课件到玩偶、操作卡片、头饰,活动过程中让幼儿目不暇接。活动中幼儿玩了个不亦乐乎,可是对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情感的培养却未见成效。 三、借助玩具展开想象,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数学知识更具体、更形象,便于幼儿接受。例如有一节在开展“十以内数实际意义”的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花形圆片,让每个幼儿取出十个花形圆片摆在自己的桌子上,让幼儿把这些花形圆片想象成生活中任何一种东西,例如十朵小花、十棵树、十面小旗等等。幼儿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的要说出自己把它们当作了什么东西,并反复把它们想象成不同的事物,让幼儿充分理解了“数字10”的实际意义。因此,借助幼儿的玩具,提高了幼儿的计数、点数能力。 四、同一种玩具在不同的数学课堂上会发挥不同的效果 有人认为在课堂上,一种玩具不能反复使用,否则会降低孩子的趣味性。我认为:在不同的课堂上,出示同一种玩具,教师只需要提前设置一种情境,或者提前讲述一种情节,先把幼儿引入其中,玩具再以想象后的角色出现,幼儿兴趣依然不会削减。例如:花形圆片在“规律排序”课堂上以小花、小太阳、小饼干形象的让幼儿对它们进行过规律排序,幼儿非常喜欢,乐于动手操作,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花形圆片在“按数取物”课堂上,我说成是给幼儿带来的好多“水果”,他们见到花形圆片就真的像见到一堆水果一样,一个个还拍手叫好呢!我说出数字,他们就取出相应量的“水果”,又动手点数老师发给自己多少“水果”,花形圆片又变成了好多事物,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分析力,又提高了幼儿的点数能力。所以,我们要让同一种的玩具在不同的课堂上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吧! 数学来源于生活,幼儿数学教育同样如此。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使之产生亲近感。更具体生动,诱发幼儿内在潜能,使幼儿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为此,我经常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幼儿现有的知识和他们所熟悉的玩具实物组织数学教学,使幼儿能较好的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玩具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工具,是他们的“第一本书”。它以其生动的形象、色彩和声响,吸引幼儿,能激发儿童动手、动脑及身体各部分活动的积极性。作为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所熟悉的玩具实物组织教学教学,使幼儿能较好的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充分发挥玩具的教育性能,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利用大自然改善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环境 丰富奇妙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为此,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充分挖掘,利用自然环境和材料,在创作做活动中让幼儿亲身实践,认识社会和自然,在自然中展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并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广泛利用大自然,有效的改善农村幼儿教育教学环境。 一、大自然为农村幼儿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一)大自然能为农村幼儿园提供非常好的活动环境 自然生气勃勃,变化万千,充满魅力,是幼儿欢乐之源,智慧之源,能力之源。 农村有宽阔平坦的场地,周围密布草垛秸秆。冬天挡风,春天向阳,是幼儿做游戏、捉迷藏、堆雪人的好场所。孩子们在场院里能感知到一年四季的变化:寒风刺骨、春风拂面、夏天炎热、秋风送爽,能看到风,听到风,因而他们就做风车,掷纸飞机,粗浅的认识风向、风力的概念,学会了感知方法,发展了感知能力。 农村有美丽的河流池糖,组织孩子们在水边看鸭鹅戏水,青蛙游泳,是多么快乐。夏天能够玩水,放纸船,抛水漂,投十块,实验物体沉浮。冬天组织孩子们溜冰、抽陀螺、做冰上游戏。下雪后组织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看雪景、观察雪的形状。从而了解水、冰、雪的特征和它们形成的原因。 (二)大自然为农村幼儿园提供了非常好的活动材料 每粒种子、每片树叶、每根草茎、都有天然的美色。或色泽艳丽,如红、绿、黄、白、黑各色豆粒,五颜六色且光泽耀人;或明暗有别,变化无穷,如一片树叶,春草绿、夏翠绿、秋金黄。引导孩子们在这多彩的世界里接触如此美丽的色彩那时多么惬意!组织孩子们动手采集,精心安排使用这些材料,又是多么迷人! 农村多种多样的树木、植物的种子、草穗等都有自己的奇特的造型。我们抓一把花生,引导孩子观察,不难发现它们正如千人千面,一颗一个模样:胖的、瘦的、鼓的、直的、弯的、圆的、扁的,各不相同。你在看植物叶子,长的、圆的,还有很多只能意会不能描述的形态。真可谓千姿百态,各有特色。他们又能拼摆、组合成很多图案,甚至一片叶子、一颗种子就是一个动物,一个人物形象。 系统地观察物态,就能使孩子们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使感知的敏锐性,观察的顺序性、完整性,思维的抽象性有机的统一起来。 二、充分利用大自然,有效地开展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大自然是开展各种游戏活动的场所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深为幼儿喜爱。农民的播种、管理、收获,孩子们都愿意模仿,老师组织他们做这些内容的角色游戏,去反映社会的所见所闻,去和同伴交往。在具体活动中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动作、智慧、能力,使好奇心和社会性需要得到满足。 2、结构游戏:自然界为幼儿准备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结构材料,他们随心所欲地将自然物品进行摆拼、构造,手脚并用,忙的不亦乐乎:用泥巴建房屋,用条子、秸秆编篱笆,是儿童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来表现作品内容的游戏。幼儿可用自然材料做成表演游戏的道具,形象有趣。玉米芯线既可做头发又可做胡须。野花野草可以做头饰。幼儿看到田里的萝卜就想到“拔萝卜”的故事。自然界可随孩子自己的意愿去充当游戏中的各种替代物,使表演有声有色,更加形象、逼真。 (二)幼儿在自然物造型活动中,能力会得到较快地发展 农村自然材料为幼儿的粘贴、拼摆、编结、塑造等活动提供了条件,也为幼儿表现能力创造了机会。实物操作是幼儿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实物操作也是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孩子们手中的一团泥巴,可拉长,可团圆。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体积守恒的概念。在这种活动中,孩子完全有自由表达和主动创造的机会,在玩中领悟了自然物的特征,学会了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 广泛的利用自然物的前提是广泛的联想,正如孩子们 对着一朵朵白云,一会儿说像狗,一会儿说像马,像大象。七分像孩子们说像,三分像孩子们也说像。这种联想、遐想、幻想,能碰撞迸发出智慧火花,把思维、想象当成现实,促进了思维、想象的发展。 (三)幼儿在利用自然物造型活动中,非智力因素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以自然材料为主的制作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人人动手,个个参与,积极运用感官,进行实物操作。制作的像与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物体的形象是最大的乐趣,是求知的开始,有了兴趣就有跃跃欲试的学习热情;就会对问题思考;就会自觉行动;就会把活动作为欢乐的游戏;就会为此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性得到了满足,促进了理智感的发展。用这样美的材料进行这样美的活动,做出了这样美的作品,发展了他们充分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机会。爱大自然,爱幼儿园,爱家乡的情感会油然而生。反过来,这种感情又使这种活动过程处于更积极的状态之中。 三、自然材料能美化幼儿的活动环境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是幼儿园工作地重要内容。环境布置应与幼儿园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基调应是健康的、文明的、和谐的、向上的,色调应是美的、多彩的、明快的。而用自然材料,尤其是用师幼作品来布置活动室就能达到上述要求。室内墙壁布置可随着季节变化进行装饰,突出季节的特点。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自然角可进行各种植物、作物的发芽试验,让孩子在亲自操作中了解种子发芽与温度、水分、阳光的关系。还可以在活动室的角落里养一些当地生命力很强的泥鳅、鸟雀、蝌蚪等等,以便让孩子们掌握生物生长条件,探索生物生长规律,发现研究新的问题,使活动室充满欢乐、充满乐趣、充满生气。 总之,让农村的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环境,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充分利用大自然,使幼儿园充满生机和希望。愿这种活动形式在广大农村幼儿园里深入开展,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单位:建湖县恒济实验幼儿园 江苏】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加强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 摘要:幼儿园的管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既琐碎又复杂。教育教学工作是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内容,“科研兴园”,它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管理;策略 在管理的实践中,我园尝试了以下教育教学的管理策略: 一、明确教科研任务 首先组织全园教师学习、领悟《新纲要》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其次,针对幼儿园的实际,尤其是针对存在的问题,选择研究课题,边实践边研究,使教研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这是教研工作的一项重点。如:近几年,幼儿园的区角的布置及利用一直没有抓好,搞了几年总是一个样,利用率不高,近乎摆设。针对这种情况,今年选择了对区角活动研究的课题,让教师们去探索区角的分类,每个角布置些什么,哪些材料的使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的,怎样指导区角的活动等,并归纳出相应的经验或认识。最后,组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深入于实践之中,是教师们的优势,那么如何使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呢?这就要组织教师们进行深入系统地总结,边总结边研讨,相互促进,这种总结也是一种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审视。在总结中,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及不足,寻找出一些工作规律,以便更好地工作。 二、加强教师业务学习 1、每一位教师的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要求也就各有侧重点。对于新教师主要进行反复的“关键程序”训练,包括学习制订阶段计划;坚持对每次的研究活动进行观察与评价,写好观察分析记录;坚持与幼儿进行个别的正面交谈。对熟练教师,我们则要求进行“反思性”的实践与总结:学习撰写设计报告、实施方案和研究报告;坚持用科研的眼光和行动开展研究活动,并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作出理性的思考和选择;能带领新教师共同解决研究活动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2、学会“学”。“学”,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讲座、观摩等活动,开阔教师眼界,更好地把教科研工作引向深入。学习带来了大提高,教师们对教育理论学习更加关注了,自觉性更高了。有的教师反映,学与不学确实不一样,过去,自己总是停留在经验主义,对被人的创新做法或者看不到,或者看到了不重视、不以为然。如今,不少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购买教育理论著作,订阅教育理论刊物,并不定期地进行摘抄工作,还认真地写下学习体会,整个幼儿园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明显增强。 3、学会“问”。“问”,能使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为此,我园开展了“每月一问”的活动,要求教师针对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困惑进行提问,园部再以年级组和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分析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4、学会“说” 。“说”,能使教师们积累经验、相互学习。首先,我们特地安排了“每周一说”的活动,组织教师说一说一周来的研究心得,聊一聊研究过程中幼儿的具体表现和自己的指导方法。其次,我们还安排了解决“每月一问”的小组讨论活动,由各组长带领教师们先详细地分析问题,再各抒己见,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种讨论活动中,教师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参与,理清自己的思路,将其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这两项活动即提高了教师们的表达能力,又实现了经验分享,利用集体的智慧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刚开始,不少教师由于习惯于领导在检查、督导中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的传统流程,而不知该如何提问,写上来的问题往往大而空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后来经过指导,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研究工作,更细致地观察、研究幼儿的活动反应,并对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提出质疑、发现问题,久而久之,教师的问题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了。 三、重视保育保健工作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既要研究教育,也要重视保育。 1、要充分认识到做好保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幼儿年龄小,生活能力差,每天的吃、喝、拉、撒、衣、学、住、行,事无巨细,要做好保育保健工作,教师应该“奉献一颗爱心,做好三个‘保’字”。“奉献一颗爱心”就是把自己的爱献给幼教事业,献给幼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有一颗博大的心,“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也不能成为教育”。“做好三个‘保’字”,即保卫生,保安全,保好习。保卫生就是对教室和玩具要及时进行消毒,做好进食前后的清洁工作;保安全,就是当发现幼儿带有弹子等危险物品时,即劝其拿出,让家长带回或代为保管,发生突发事件时,立即妥善处理;保好习,就是要求幼儿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进餐习惯,午睡习惯,言行习惯。 2. 教师还应注意创造良好的集体保育秩序,创设并营造集体氛围,发挥幼儿群体或集体的影响力,同时尽可能多为幼儿提供伙伴间交往,共同活动和游戏的机会,发挥幼儿伙伴之间相互激励促进作用。而且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它给予幼儿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物质氛围给幼儿以刺激和印象是具体的,而良好的物质氛围是以安全为前提条件,这一点非常重要;精神氛围对幼儿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里,教师之间的亲善和睦,敬业爱园,同情助人,便给幼儿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多年的幼儿园管理经验告诉我,教育教学的管理是智慧的管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有思想、有眼力、有创新,只有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并联系于实际,搞好教育教学,办有特色的幼儿园,才能让幼儿园跟上时代的步伐。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怎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个人电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突破时空限制,将形、声、光、色、动、静溶为一体,为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现代化,已成为幼儿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给实现优质幼儿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怎样把信息技术融入幼儿教育中,充分发挥其优势为教学服务,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作法。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幼儿教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效果逼真等特点,对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巩固知识,培养幼儿的观察、想像、思维等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让幼儿教育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幼儿提供一个身心愉快、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是幼儿教育中最为直观、形象和生动的传授工具。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儿童的发展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紧密相联。基于这一点,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素材光碟等,想方设法布置一个与幼儿年龄特征相适宜的小环境,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如我在幼儿活动室里创设了《动物王国》和《植物世界》等,让孩子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的欲望。同时我会结合生活实际,捕捉一些幼儿感兴趣的科学信息,在活动室里创设环境,让幼儿每天的学习生活都充满生活气息和科学气息。在课余时间,我从互联网上收集各种资料、图片,为幼儿们创设了他们感兴趣的墙饰和活动角。我对活动室进行了分类,一类是教师资源,一类是幼儿资源。为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有效地启迪了幼儿的智慧。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爱因期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活动都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孩子的成长。因此不管组织什么活动,我都会采用一些游戏化的形式来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多媒体中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画面精彩、生动有趣,更能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能使一些不易理解的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孩子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幼儿来说,在活动之前先调动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对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学习活动将会事半功倍。传统的幼儿课堂教学,主要靠简单的挂图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兴趣,而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溶合,活动之前播放与本次活动有关的动画、录像等,则更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象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新颖巧妙地导引出学习新知的活动。例如在学习《祖国是个大花园》时,我先让幼儿观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从壮丽山河到奇花异草,让他们了解祖国的美丽,从而感受到大花园般的祖国,无形当中对幼儿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为下面的学习和活动作了良好的辅垫。在科学活动《旋转》中,我尝试运用课件设计,选用活泼有趣的动画情景,配上动感的画面和音乐,制作出生动活泼,色彩鲜明的动画,孩子们个个瞪大眼睛,竖起耳朵,认真看着,留心听着,唯恐看漏了,孩子们一直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学得轻松愉快,没有厌倦反应,活动气氛活跃,效果非常理想。因此,教学中利用动画情景,可以让幼儿在视觉、听觉上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大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拓展情感深度,有效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现有的幼儿园《科学启蒙》教材是依据《小学自然常识》教材编制的。这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离现实、离这个时代较远的信息,幼儿对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去看去听。由于受到教材编写的限制,具有时代气息的一些科学内容没有在教材中很好地反映出来。幼儿园孩子由于年龄较小,对动画特别感兴趣,我就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想方设法让静态的教材“活”起来,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等)就可以有效地突破科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给幼儿一个直观的表象,让他们学起来感觉更轻松,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例如:在教学《海洋食物链》这一课时,教学的的重点和难点应是食物链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意义。许多幼儿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螃蟹吃小虫子,小虫子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吃腐烂的死鱼有了直观的初步的了解。有的幼儿还提出:这些海洋生物好残忍,整天你吃我,我吃它的,要是海洋里没有那么多的大鲨鱼该有多好!我笑着反问他们:如果没有大鲨鱼,食物链就会断掉,这样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许多幼儿都说,这样可好了,小鱼们都安全了,他们再也没有危险了。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后,出示了一个动画课件演示给他们看,食物链断了以后,海洋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幼儿睁大了眼睛,原来自然界不是自己所想的那么简单,吃惊地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音乐渲染下的多媒体画面中,孩子们彻底地明白了。这时孩子们又不由自主地说道:大鲨鱼你回来吧,海洋中需要你。最后我顺势说道:大鲨鱼它虽然凶猛,但它作为整个海洋世界中的一个部分,不可缺少,如果少了他们,就会发生可怕的事情。不光是鲨鱼,其它的生物也是一样。这些生物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形成了海洋动物完整的食物链。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中,幼儿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互动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 在幼儿园中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可以从小就培养幼儿科学的态度、创造性的思维以及科学探索精神。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开展丰富的科学小观察、小制作和小实验,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从小就爱科学和学科学。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让他们从小就科学地分析和思考问题,进而用科学的态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园的科学启蒙教育,既要适合幼儿的原有认知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进行教学,又要有助于拓宽幼儿的视野。例如:在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学后,让幼儿玩计算机 “小小探索者”的小游戏,这个游戏软件包含了幼儿科学、语言、数学、音乐等多个不同领域的内容,如游戏“小蚂蚁吃糖豆”让幼儿在娱乐中分清东南西北。再如:幼儿在玩“做小虫”的游戏时,能够大胆地想像,给自己最喜爱的“小虫子”,设计制作出不同数目的眼睛、触角、足和尾巴等,这种游戏让幼儿感到十分新鲜,让幼儿的创造性欲望更加强烈,富有挑战性又贴近生活,让幼儿在开心的娱乐中,又增长了见识,发展了智力。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儿童具有直观和形象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更是形象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幼儿教育要突出形象生动和直观有趣的特征。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有趣的图形,悦耳的声音和生动的画面,将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这正吻合了幼儿的认知特点。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模式分析 摘要: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习与专业培养体系相脱节、实习基地不足、实习师资缺乏与实习评价无效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整合实验课程,强化实验教学环节、拓宽实习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及加强考评制度的反馈功能等系列有效方案,以优化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效果。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模式探讨 毕业实习是培养高校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专业知识应用到临床起到很大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中,由于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学生最终的实习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本文分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1.实习与专业培养体系相脱节。实习是专业培养体系的实践环节。专业培养需要与毕业实习相结合,专业培养是学生实习的基础,实习是学生专业培养的进一步提升。如二者没有有机结合,则会导致实习的低效率。学生的专业培养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课程安排。当前大多数学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相对重视基础课与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方式的利弊也很明显,一方面这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这种培养方案不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和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这就使得毕业实习过程在模式上脱离专业培养体系,与专业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不一致[1]。第二个因素是教师。应用心理学是一门针对应用的学科,因此像心理咨询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由有经验的老师任教。然而当前许多学校存在师资紧张的现象,造成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经验不足的教师担任。这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缺乏深度和广度,严重影响积累实践技术的经验,最后造成实习低效率。第三个因素是实验设施。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心理设备不足及心理设备差的问题。这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2.实习基地不足。实习基地不足主要会在两个方面带来不好的影响:一方面,实习基地不足意味着只有一部分同学可以在学校提供的实习单位实习,还有一部分同学必须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在这方面会面临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有些需要自行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或者是找到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可能与专业联系不紧密。这使得实习效果不佳。第二,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学生的实习很难被监督和评价,致使这部分学生的实习效果反馈仅仅依赖实习报告及其他实习材料的填写。第三,对选择学校提供的实习基地的学生来说,由于实习基地学生数量较多,可实习资源又严重不足,导致学生不能进行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实习基地不足间接导致实习内容单一,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目前应用心理学的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和咨询服务方向,如精神病院、心理健康学校和中小学校等,致使实习只能使一部分学科知识得到检验[2]。与此同时,实习内容单一说明学生可能不能选到自己预期的实习方向,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抵抗情绪,这也是造成实习低效果的一个因素。 3.实习师资缺乏。在毕业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也是影响实习工作质量一个很大因素。在指导教师这方面存在如下几点问题:第一,目前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这表明每一位老师需要指导多位学生,使得每位学生的指导时间大大缩减,影响学生的深入学习。第二,实习指导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其中大部分并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使得指导老师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指导,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第三,青年教师有较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使得自身在实习工作中投的时间与精力非常有限。这严重影响毕业生实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及带教老师对学生实际指导,由此也会使得实习的低效率[3]。第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意味着教师只对某一方面精通,这会影响学生的实践应用。当涉及学生实习方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不一致时,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专业性指导,使得实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3]。 4.实习评价无效性。有效的实习评价是实习过程中的重要反馈环节,它可以让学生综合了解自身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做到取长补短。但目前的实习评价不能真实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实习效果。具体原因有:一方面,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对学生的实习评价仅由指导教师完成。尽管指导教师在做具体评价时会结合实习单位的评价,但是两个评价结果往往相差无异。这只根据指导教师这一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实习,显得实习评价太片面化。另一方面,评价标准带有主观性。由于学校实习基地资源不足,导致实习学生的参与程度不深,因此实习单位只能依据第一印象和出勤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监督不够,教师也只能片面做出评价。自主选择单位实习的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及带回来的单位评价意见带有主观性,使得对其评价的真实性很难确定[2]。 二、提升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质量的应对方案 1.整合实验课程,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素养。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让心理学专业实验课程得到优化,心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必须包括多层次、开放式及综合性的特点,实验教学体系主要以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及研究性实验三个不同层次组成。该体系需要多多开设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及自主设计性实验[5]。第二,提倡学校制备更多及更好的心理实验设施,有了实验器材的支持,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各类实验,进而能大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第三,授课老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心理咨询实操训练、心理测验的应用等课程的教授。第四,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技能得到较大培养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校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5.25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及朋辈咨询员和校外心理辅导等。[6] 2.拓宽实习基地、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适应应用心理学多种专业发展方向的需要,单位应拓宽渠道、积极联系具备专业实习资质的单位,建立长期合作的模式,形成稳定的实习基地。对反响好的学生自选实习单位,学校可与之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加强与社会事业单位、企业机构的联系,拓宽毕业实习的发展方向。如工业领域、幼儿园、福利院、社区等,为学生毕业实习提供更优质的选择。这也是毕业实习能够达到多口径、多元化、转化专业理论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增加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经济补助,由于心理学很多实习单位建设规模有限,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保障所接纳实习学生的正常生活要求,例如住宿条件、餐厅等的缺乏。学生在所在单位的实习过程中很多都是自己租房,这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生活经济压力,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实习的意愿和积极性。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于这类学生的实习经费补助力度,为学生提供以日计算的交通住宿费、餐费等,这些费用可以由所带队的指导教师或实习单位专人进行集中管理和发放。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学校可聘请部分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切实负起指导学生实习的责任。并要求多分配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实习效果更佳。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质量,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会对学生的实习态度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指导毕业实习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多实践知识。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可以通过参加较新的实践技能培训得到提升。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基础上,让教师到相应机构进行锻炼,逐步建立一支能满足需要的师资队伍[4]。 4.加强考评制度的反馈功能。建立一个三维实习考评体系,即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评价及服务对象评价三个维度,实现全方面反馈。考评工作应突出反馈功能,以此促进激励、监督作用的实现。服务对象评价,即如咨询心理学实习,应包括来访者对实习学生的评价。三个维度的评价应各有侧重点,如实习指导教师应的重点是实习生的实习整体思路与实施模式;实习单位人员应主要评价实习生在单位的各项人事表现;实习服务对象应评价实习者具体行为上的效果。实习结束后,学校应鼓励通过交流会、分享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毕业实习工作总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完善自我,又有利于改善实习中存在的问题[1]。总之,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中存在诸多问题,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建实习基地、加强师资建设及完善考核体系等方面,达到优化实习效果的目的。 作者:王叶飞 段雅玲 张斌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原理设计论文 摘要:为了使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辅助功能,本文就如何把感知、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规律运用到历史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以适合中学生的成长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件;心理学原理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能使教学内容单用语言描述很难达到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活生生地展现在同学面前。从而,课件的设计与运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以学习者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依据而设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中学历史课程具有真实客观性、思想教育性、情感启发性等多方面要求。本文试从感知、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规律与历史学科课件制作要求的关系上进行初步探索。 一、遵循感知规律,实现感官整体交互,激发学习兴趣 (一)遵循对比规律,显示教学主体 显示物应形成色彩对比以便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感知。例如,在显示历史地图时,铁路用黑色,公路用红色,河流用蓝色,通过色调对比,使差别增大,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课件设计时一般选择冷色调或中间色调,适当应用暖色以保持学习者稳定的学习情绪,增强其情绪和心理暗示,也体现了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沉重感。显示物要突出主体。例如设计“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时,可用显眼的红色(暖色彩)指代根据地范围,使其他地区成为背景。主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容易了。 (二)注意图像与声音的搭配使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课件中的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必须与文件、图像、动画、视频协调搭配。最好用中音中速,平缓语调,在平静中领会;背景和过程阐述有关历史意义、作用、影响时,可用激越、抒情的语调,以增强感染力,以体现历史学科的情感价值。合理地加入一些音乐,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吸引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音乐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重点内容处要选择舒缓,节奏较慢的音乐,以增强感染力;过渡性内容要选择轻快的音乐,给人以轻松感。但不能用得过多,否则将成为一种干扰。总之,音乐的配置应成为“点睛之笔”。适当的历史题材音乐可增强历史学科的时空穿透感。 二、创设美好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优美情景,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寓教于乐,增强感染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设计课件时要将历史教材上描述的知识用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方式形象直观地再现或模拟出来,让同学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设计历史上有关战争题材的课件时,可用不同颜色的线条以动画方式展示双方的军事意图和行军路线,战争地点可设计爆炸影像并配以适当的爆炸声,随即显示与之有关的动态录像资料,如此能较为全面地展现战争的全貌。同时,还有历史人物的相关活动情境,让学生有从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认识。 三、运用注意规律,策划教学内容与环节的处理 课件设计中,要强调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显著,就容易引起无意注意,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印象。特别是一些正面历史人物形象以及重点史实的展示。由此,应尽量防止引起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物的干扰,以求整体风格的统一;要紧紧围绕主要教学信息选择背景,插图,避免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界面色彩反差不要太大,避免不适的视觉冲击。课件不要过于追求动态效果。同一画面色彩数量,以不超过三种为宜,尽可能避免对表现内容无益的花边、彩框。不必制作华丽的片头,内容的跳入转出采用淡出淡进,以“切入式”为宜,避免花哨动作,以突出历史学科的客观性。四、渗入记忆规律,提高课堂知识掌握率CAI的定位是“辅助”,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知识的保持主要是通过记忆来实现的,关键是记忆效果。1.课件设计中要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文字内容尽量简明,突出重点,以提纲式为主。在有限幻灯画面里,要求观点明确,一目了然。2.要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的规律设计相关内容,激发其兴趣和感情。例如,在设计中共成立历史背景时,录制影像资料中的列强两尊大炮对准课堂,立即给学生震撼感,无意识地会记住我党成立前我国的沉重灾难状况。又如在设计中共诞生历史意义有关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内容时,交互出现“星火燎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锋火”“百万雄师过大江”“开国大典”画面。学生立即领会了中共成立后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正内涵。3.要充分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在设计中的处理。历史知识具有时段性,系统性特点。由此在教学内容后,必须设计历史课堂小结、知识网架,再认和呈现课堂内容,可条理、结构化,让师生合作完成,归纳的内容最好用“切入式”或“飞入式”显示,争取有规有矩,因为此时师生的思维正处于高度焦躁中之时。语言简洁,不设背景衬托,以利记忆。 综上所述,CAI历史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应注意人的诸多心理现象、心理过程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割裂的特点,把这些心理学原理都归结起来,体现在历史学科课件设计中,有待向更高更新的层次探索。 作者:彭武毅 单位:新化县第一中学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论文 【摘要】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心理服务能力,有利于高校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围绕学生的专业成长和成功就业,重视传授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争取培养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重点论述了如何构建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当前,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在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做到“一个中心、二个基点、多层次、多渠道”,一个中心就是开展的一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在设置所有实践环节时,都要首先考虑到学生的成长与就业。二个基点就是依靠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依据社会不同领域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不同需求,来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就是指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学期中的专业调查部分、实验部分、专业学习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存在于毕业论文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利用节假日学生参加社会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实践部分、学生在社团中的专业实践活动等,利用各个层次对学生开展实践教育。多渠道就是利用校内和校外的不同专业实践资源,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专业实践机会。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为了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利用大学四年时间,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参与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等。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利用专业学习掌握为社会服务的基础性能力,主要内容有心理学实验、设计、处理各种实验数据的能力,可以自行完成实验报告,对各种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可以利用分析软件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自行完成对心理学专业文献的检索等。专业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进入工商企业、社区、教育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后,利用自己掌握的应用心理学知识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咨询治疗工作、管理工作、教学工作、人力资源评估与开发工作、市场营销工作等。社会服务参与能力就是指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在上述部门中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依靠自主就业,可以提前掌握社会就业信息、就业渠道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需求,在心理上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科研创新与综合设计能力就是在掌握上述所有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社会需求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重视自己的专业兴趣出发,提高科研设计、社会调查、设计问卷、完成论文的能力。在笔者提到的四个能力当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上升为专业实践能力,学生要想具备综合设计能力则需拥有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参与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二、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方法 1.开展专业意识教育 将专业意识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分离开来,这在教学中不但是一种创新,而且属于学生的需求。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就用心理学专业是为人提供服务的专业,在进行实践学习时要具备严肃的学习态度,更需要深入了解人们的心理疾苦和心理生活,要同情人们的各种遭遇,要有极大的爱心,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依靠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此项内容的教育主要内容有入学教育、专题讲座、学生自行检索心理学知识、学生真正领悟人生、形成高尚品格等,属于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环境形成的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进入大三学习后明确主攻方向。 2.开展专业课程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专业课程与实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基础课学习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应用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方法,同时认真编写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应用合理的考核方法等。学生进入大三以后,专业课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心理辅导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心理辅导课的主要内容有学校心理学、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开发、绩效管理、工资管理与设计等。学生进入大四以后,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在二个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主要内容有情绪心理学、认知疗法、艺术与音乐疗法、精神分析原理、家庭心理学、创业管理、环境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3.开始短期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积极组织社会服务与社团活动 短学期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主要集中于学生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时,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大一的专题调查、大二的实验设计、大三的专业见习、大四的心理辅导、毕业前的实习内容等。社会服务活动与社团活动是依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发组织,带有明显的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时开展的勤工助学、社会领导的宣传心理知识、在社团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创办的报纸类与杂志类、联合其他大学生共同开展的心理学知识比赛、心理学内容的戏剧表演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基于完善理论的、不断发展的长期工程,在创建过程中,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动态的、创新的实践过程。 作者:陈奕运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原因 摘要: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成就取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反思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学生 当前,由于教学设备设施缺乏、师资团队实践不足、教学内容设置欠缺和教学方式的陈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很难满足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积极的进行教育教学革新,树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新思维,才能培养出合乎发展要求的新型应用型心理学人才。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成因 1.教学设备设施的缺乏 当前,随着经济状况的提升,大部分高等院校都为心理学专业增添和配置了一定的实验教学设备设施,根据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通过老师教授、课堂模拟和学生实际操作等进行实验教学,以培养和强化广大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各高校客观情况的差别,高校心理学教学设备设施的配置和增添状况也是各不相同的,一些学校在心理学设备上的增添和置换是十分有限的,给心理学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和约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将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循环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在分组教学中,不同的小组进行内容不一的实验教学,而后循环交换,这种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设备的缺乏,但是心理学的很多实验在时间上是不具有同等性的,这会导致教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导致教学课时和实验教学的矛盾和冲突。 2.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据调查,当前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上普遍注重理论基础的教学,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相对比较忽视,致使学生很难满足社会的职业需要,进而导致他们毕业后对学校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普遍不认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心理学专家对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技能训练,特别是对高校心理学专业基础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培养比较不满意。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培养的缺乏是心理学研究者们目前所反映的主要心理学教学问题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当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学业终结步入社会后,他们对相关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的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学,特别是应用心理学要注重教学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这是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学的职责所在。 3.师资团队实践能力的不足 中国有句老话“师高弟子强,名师出高徒”,由此可见教师水平的重要性。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当前,在从事高等教育应用心理教学的教师当中,存在很大比例的教师是没有心理专业学习背景的,而且对应用心理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对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理论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学习,比如教师对“心理统计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引导”、“SPSS基础与应用”、“心理测量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异常诊断与矫治”等课程的驾驭和掌握不足,他们只是经过短暂的培训或者自学,硬着头皮走上讲台,导致他们对学生应用知识掌握的把控严重不足,进而不可避免的产生很多差强人意的结果,让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完全流于形式。尽管存在一些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设置了一些相对比较有利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但是,也因心理学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缺乏而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严重缺乏,学生眼高手低。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 1.专业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中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具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与理论,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能力;掌握必备的心理实验技能技巧;掌握心理测量、心理统计方法,具有心理统计数据处理和操作技能;拥有优异的心理教学手段和心理教学方法,具有心理教学管理和心理教学能力。 2.基础能力 主要涉及,具有查阅和翻译心理学专业知识英语资料的英语能力,辅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备基本的现代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学生要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具备一定的网络问题处理能力;同时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要不低于二级,具有通过文献检索、信息查询及资料获取手段进行必要信息获取的能力。 三、提升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策略建议 1.强化师资团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关键就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但是,在当前的心理学教育教学中,很多心理学教师只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他们从事心理理论教学一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处理经验的缺少,使得他们从事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在这方面只是进行空洞、空虚的教学,即便是通过其它教学手段,他们所讲授的东西也是比较缺乏体验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教学中的实践知识收获也必定不会太多。例如,“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教师不但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营销理论知识,能够对市场状况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因此,广大高等教育院校要定期为从事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提供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和实践感知的机会,让教师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能力,进而才能实现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来讲,专业化的实践师资团队是不可或缺的,高校需要构建一直具有丰富实践操作经历的专职化实践教师队伍,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学规律研究,专职化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并全面对实践教学水平负责。 2.构建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 根据应用心理学的教学规律和社会需求,第一,构建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培养方案,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具体方式、具体途径和根本目的进行详细的策划。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应用心理学主要包含五个专业实践部分:理论实践、社会实践、技能技巧实践、创造性实践和学业终结实践。在制定实践培养方案时,要注重教学教学的突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制定具体的专业实践培养要求,所制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体系即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第二,优化应用心理学教学体系,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适当减少理论教学课时,针对性的进行技能训练课程设置,让应用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占比基本一致。 3.完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验性的学科,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对培养技能型心理学专业人才具有十分直接的影响。想要培养和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高校就必须进行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所谓应用心理学实验课程体系是指应用心理学学科中所包含的实验组合群体,从结构体系上来说,可以区分为应用性实验、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而实验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则是实验心理学,因此,在实验框架构建时,要以实验心理学为中心;认知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中实验是主要的验证性实验课程素材,验证性实验内容的筛选要紧紧围绕这两门课程进行,既要注重建设专业性实验课程,又要搞好实验心理实验课程的建设。 四、结语 我们之所以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由于他们是学生个人和职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因此,高校必须改变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实践本位的教育新思维,只有这样,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作者:韩雨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毕业生去向综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存空间和发展的压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心理健康的被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早在20世纪末,国内外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心理学在21世纪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心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也一致预测应用心理学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专业之一[1]。近十年来许多高等院校包括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我们网上查阅,从2001年开始,全国中医药大学中,有16所大学已经开办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我校属于非师大类较早招收应用心理专业的学校之一[2]。在我国,最早只有师范院校设立了心理学专业,即便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师大系列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或者人力资源的管理。而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我校开办这一专业的初衷是为医疗临床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才。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个体心理生理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理论上医学院校创办应用心理学专业应该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生去向分析 我校从2005年第一批学生毕业至今(2009年6月),已向社会输送了5届毕业生,共计199名学生。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几年本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就业行业分散。许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联系不大。据笔者具体的了解:最初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职业的的24人中,因心理咨询机构的不稳定,平均在岗时间不足8个月。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15个人,他们从事的是学生的课堂知识教学、学生的管理,有10位一直没有更换工作单位。34位读研的学生中3位改换专业。与非医类专业西北民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相比,我校只有近20%的毕业生在从事心理学、心理健康咨询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3]。从我们的统计来看,不在教育领域的咨询岗位,本专业的稳定性极差。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与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劣势和失业风险,原因在于大学生实践技能训练过少[4]。而从我校这5届学生的去向来反思的话,笔者认为这个专业生存和发展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看。在全国16所中医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中,除了贵阳、陕西和河南中医药大学三所大学授予的是医学学士或者说可以授予医学学士之外,其他的因为教育部的规定所限,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即便是以医学作为第二学位,也不可能获得医学学士的学位,虽然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临床心理方向上,希望能够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工作,但是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平台为取得理学学士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安排职位,从而限制了这些毕业生向医学领域发展的可能。本科专业教育的价值亟待认可。尽管有调查表明,中国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的患者达1600万,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有3000万。我国心理工作者的缺口很大,但事实上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只是一个虚假的市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繁荣。而且,国家对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认定的门槛低,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一,市场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大大减低了专业本科生价值的含金量。况且,作为心理咨询人员的晋升,也不象医生、工程师等行业那样,几乎不需要业务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经历的沉淀,通过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得,不同级别的资格没有实质意义的差异,资格本身就无法在社会上得到认同。因此,我们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整理心理咨询队伍,严格规范专业人员的标准。 (二)从学校教育本身的角度来看。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的新学科[5]。而我国自2001年以来,医学院校才开始设置心理学专业。经验和现有模式的缺乏,导致开设该专业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甚至是移植师范院校的办学模式,或是将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教育模式与医学生教育模式的简单相加。又因为医学院校承办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并没有凸显出自身的特点。计划在医学领域发展的毕业生又无法进入医学领域。也就促使了大学本科教育又回归到了师范院校教育的模式和轨道上,丧失了作为医学院校承担心理学这个专业的原本意义。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思考我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尝试[6],虽然有了一点点经验,但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问题值得商榷: (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需要核心竞争力打入市场,占领市场。应用心理专业需要核心竞争力生存发展。与师大院校相比,我们的生命力应该是“应用”,有医学为依托的心理学专业,应该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让他们不仅仅是从心理的层面,而且能从生理的层面了解服务对象;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相比,我们能够有系统、有计划地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和相关的医学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心理咨询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应该是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生的重头戏。诸如催眠疗法、意象对话技术、箱庭疗法、音乐艺术疗法等技术性操作较强的心理治疗技能,应该走进我们的讲堂,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错位发展才能使我们生存和发展。 (二)双师队伍的建设。现在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都面临着师资的缺乏。因人设课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可能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学科中必须有一支不仅有扎实的理论根底,同时还具备丰富的临床咨询和治疗技能的团队。这个高要求团队的形成和建立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与学校和教师自己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投入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人才的引进及教师的培养方面,医学背景和医学知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相关课程的设置。因为心理学专业生没有资格获取医学学位,所以简单的医学与心理学相加的模式并不能适应医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的同时突出中医特色。具体来说与药相关的中、西药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神经症、精神病的药理及用药在精神病学了解或掌握即可。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对健康评估的方法、手段对学生医学思维的形成、心理健康评估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需重点掌握。这样学生才有时间有精力在4年时间内,即完成相关心理课程的学习及医学基础理论掌握,同时又有时间有精力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摘 要:现阶段,很多地方院校培养的应用心理专业毕业生们的实践能力不足,同时在岗位适应的过程中周期较长,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根据相关的研究提示,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加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不协调,出现了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将分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相关的提升策略,结合现阶段的教学进程分析,为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现状;提升策略 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始终坚持着以理论传授为主,所以并未过多的重视实践教学,很多地方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将实践的环节写进教案,但是介绍的相对笼统,并没有真正的投入到实践的行列,还有些常规性的实践环节,例如实习和见习等,虽然定期的实施,但是组织力度不强,在没有规范的督促、评估体系下,使得实践教学的收效甚微,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足是影响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很多高校开始重视聘请并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策略,这是今后此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分析当前各个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明确了影响该专业学生实践水平提升的相关因素,如教学环境差、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态度差和教学评价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们在校期间,无法及时的参与到模拟实践中,以至于影响了后续的见习和实习成果,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阻碍作用。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提升策略 (一)制定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实践能力,这将对人才起到激励作用。教育部开始重视应用心理学专业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向,如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等。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需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导向作用,强调专业建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学专业技能培养除了开设相关的实验心理学、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诊断与评估等课程,还可以定期的开展大型的心理情景剧,促使学生们掌握学以致用的技巧,让他们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一起,提升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创新实践方面,还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们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任课教师的课题研究中,从而使他们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科研方法更好的运用至创业活动中,不断的积累创业及科研经验。 (二)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最为重要的人力因素,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职教师对开展实践教学具有极大帮助。现阶段,需要不断的提升教师们的实训能力,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的引进双师型教师,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地参加培训与进修,通过不断的拓展知识和技能结构,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重视高素质实践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探索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们积极的提升学历层次,特别是到心理学专业实力强大的名校进修,学校还应该经常组织名校专家和学者做学术报告,不断的拓宽教师们的视野。实践基地就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为学生们提供稳定的实习平台,让他们及时的得到实践机会。学校还需要关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便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纵向的了解。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并探索实`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属于实践教学过程评估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变革。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重视其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出相对独立且完善的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大多体现出实验性,所以体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不断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主要是由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等构成。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重视教学有法的指导思想,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建设目的和实际情况,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启发并鼓励学生们树立积极的心理学专业思维。 三、结语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非常严峻,需要高校各部门及教育工作者重视正确的解决措施,努力的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们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也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环境、教学设施等息息相关,因此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现阶段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们应该及时的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正确的实践能力本位教学思维,推动教学改革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当前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要,培养出众多的心理学专业优秀人才。 应用心理学论文: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反思与探索 [摘 要]医学院校开办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办学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办学模式。南京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形成,课程设置条块清晰,重视基础理论与技能培养,强调实践操作,突出了心理咨询特色。但其没有很好地将医学院校的优势资源有机融入,课程设置有待优化,需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关键词]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高等医学院校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1],目前已有多所医学院校开办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最初开办时,为了突出医学特色,利用医学院校优势资源,医学院校大多采取医学课程叠加心理学课程的培养模式,医学课程与心理学课程各占五成。[2]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明确了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学位属性为理学或教育学学位。面对毕业生无法取得医师资格,无法在医疗机构开展工作的现状,各专业开始反思并改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一、ο中腥瞬排嘌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一)培养目标及反思 南京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领域从事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的重点是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本科阶段,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行有利于学生就业或深造。 在医学院校中,医药类专业是主流专业,非医药类专业是辅助性专业,这是总的前提,必须正视。非医药类专业如何借力医药专业的优势资源帮助本专业发展,发挥非医药类专业的作用支撑医药专业更好更快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非医药类专业需要探讨的课题。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和“中医文化特色”。如何使其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中体现出来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及反思 1.课程设置及特点 专业类必修课有专业导论、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学、心理统计等21门课程,共计68学分,1224学时。主要方向类课程模块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课程模块(40学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课程模块(21学分)、教育心理学课程模块(16学分)、管理心理学课程模块(13学分)以及创新创业课程模块(6学分)五类。专业限选课程学分共计56.5学分,须选择28.5学分以上。毕业总学分为181.5学分。 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首先,精简了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医学类课程。课程设置注重凝练自身特色,深挖内涵建设,形成以临床心理咨询为主的专业特色。根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未来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卫生为主。[3]为避免与传统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应心专业争夺就业岗位、重复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体现医学院校的特色,深挖心理咨询方向成为理性选择。 其次,从平台建设及经费保障两方面保障心理咨询类、治疗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提供了实践平台。教师到“中心” 中任兼职咨询师,积累临床经验,代入教学过程。除此之外,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解决教师经费上的后顾之忧,学校专门下拨了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及进修。 第三,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营造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意识。通过科研方法类课程,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有所涉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成绩优秀的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了解研究过程,承担基础性工作;设立学生类科研课题,鼓励学生申报,培养其科研兴趣,加强科研能力训练。 2.对于部分课程模块的反思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课程模块”缺乏咨询伦理、督导类课程。咨询伦理是心理咨询专业领域的“职业道德”。心理咨询中会涉及多方面伦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咨询伦理,学习如何进行伦理决策,有助于学生执业素质的提高。督导是咨询师个人成长、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让高年级本科生接触督导课程,可以让他们对于咨询师的工作环节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的课程设置尚处于探索中。该模块与心理学专业的衔接度不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是通识类课程、素质类课程,与心理学专业关联度不大,需进行整合。 (三)实践及实习 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方案中可将实验分为以下几个课程实验模块:实验心理学实验、普通心理学实验、认知心理学实验、生理心理学实验、生物反馈实验、心理统计实验、发展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实验。要将课程实验纳入课程教学大纲,并且在教学大纲里安排相关实习。 本专业建立了十余家实习基地,包括医院类、学校类、企业类,较为全面地覆盖了本专业培养所需。 本专业虽然非常重视实习、实践,但是规范化不够。虽然有实纲,但是大纲所规定内容比较宽泛,导致实习组织松散,不同实习基地实习效果的不均衡。比如,中学类实习基地管理比较规范,学生去了之后会有专门的老师带教,实践中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企业的实习管理则相对松散,有的公司只是让学生参与简单的行政管理,未能达到实习目的。 除此之外,实纲对于实习要求的规定过于宽泛,只有质性评价,没有量化考核形式,从实践情况看,所有学生的考核结果都是“优”。这样容易使得毕业实习这一重要实践环节功能弱化甚至被架空,无法起到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效果的作用。 二、讨论与展望 如前所述,在社会需求变化、国家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应用心理学专业应当积极进行反思和调整。 (一)整合优势资源,拓展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 很多国内外心理学专家认为,未来心理学科发展前沿将是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3]对此,我校引进了神经生物学专业省特聘教授,尝试从神经学、生物机制角度对于人类心理过程进行研究,探索神经生物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目前已成立情绪心理研究所,开设情绪心理学等课程。 中医治病提倡身心共治,“身”与“心”是有机整体,“身”、“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平衡才能躯体康健。这种观c为心理学的有效融入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我院有教师积极探索心理因素在疾病预防“治未病”中的作用,未来可作为有效整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特色”的尝试。 心理治疗方法与中医教育发生碰撞,能产生出怎样的火花?我院有教师开始研究中医师承教育与心理咨询师督导制度的关系,对比二者相似之处,尝试构建中医临床督导制度。这些都可以发展成为应用心理学与中医学科融合的方向。 (二)推进教学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学时较多,学分要求高,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缺失仍是一个问题。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不应满足于课堂教学,应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消化吸收学习内容并付诸实践。 现在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讲授型为主,教师是课程教学主体。现代教育理念倡导转变教学主体,让学生变为“主角”,教师变为“配角”,教师辅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教学行政部门配合,完善教学管理方式,做到“内紧外松”,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比如,现行的“教学日历”制度强调时间、地点、讲授内容需提前报备,一旦报备再行更改的手续非常繁琐,这对于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有一定益处,但是也限制了教学过程中部分弹性内容的实施与探索。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值得研究。 (三)加强实习管理 对于实习管理的规范化,首先,必须规范实习文件管理,实纲的内容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具体化、细化。第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提出不同的实习要求,分类管理。第三,加强考核管理,改进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目标制订考核方案。考核时要注意量与质的整合,既要有数量要求,也要有质量要求。第四,鼓励本院教师与实习基地带教老师双向交流。创造条件鼓励本院教师深入实习基地进行带教或者指导,同时鼓励带教老师到学校参加业务进修与培训。 应用心理学论文:如何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应用心理学技巧 摘要:小学是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方面能否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心理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班主任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协调好班级管理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利用心理学来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管理;心理学;应用技巧 在班级管理中,很多方面都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合理有效的策略去管理班级,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之间更好的沟通。教师在班级管理上可以运用心理学的技巧,增加学生集体荣誉感。在学生管理方面,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摈弃一些不良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和谐相处,互助友爱。用心理学去管理班级,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发育更为健康,有助于学生身心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1.运用心理学管理班级的优势 心理学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而在班级管理制度中进行心理投入则是教师应该注重的方面。它的优势有很多,其一,教师可以民主化心理管理,对于班级的一些活动,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一切活动的策划与完成等工作都教给学生去做,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心理想象力的发育,既完成了班级管理,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和谐。其二,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班级团结向上,而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良好的发展,班主任可以通过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方式去管理班级,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人人都当班干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心理。其三,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班主任必须要做好学生学习心理的引导工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教师可以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去指定班级管理的方案,让学生们参与讨论,自发的总结出班级管理要求,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好的让学生爱上班级,爱上学习,提高班级整体水平。通过这样的心理学技巧去管理班级,发挥学生们的能力,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2.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现今很多学校的班主任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很多优秀的学生成为老师的宠儿,学习较差的学生则成为班级的"后腿"。例如,班主任会给好学生安排较前的位置,给差生分配靠后靠边的座位;再如,教师会给好学生多讲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而对差的学生则强迫其补课,利用学生休息的时间安排他们学习。这样两极分化的教育模式在很多小学学校中较为普遍的存在,也是现今很多小学生成绩分化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3.合理应用心理学技巧、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效率 3.1 平等对待学生、深入了解需求。班主任每日的工作较多,除了基本的课程之外,还要紧抓班级的管理工作,往往就忽了学生的发展情况。因此,班主任要多付出时间去了解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对优生差生平等相待,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关爱。例如,班主任可以让好学生与差学生坐在一起,让优生带动差生学习,让差生带动优生去活跃思维,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再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定期的安排时间去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要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尊重学生对于班级管理安排的见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达到了平等教育的密目的,又深入的了解学生,真正的为学生发展做出努力。 3.2 人性化管理、民主化沟通。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应该与时俱进,实施人性化管理方案,采取民主化的沟通方式。例如,班主任可以事先列出班级管理条框,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去讨论,填写这些条框,最后,在课堂上,对这几个小组条框中填写的内容集中讨论,最后制定出同学们满意的管理条例,真正做到人人参与管理,人人尊重管理。再如,班主任可以采取民主化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选出班级干部,这些干部可以自我推荐,也可以同学们去推荐,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让同学们充分民主,选出他们认为最为合适的班级干部。班主任让这些班干部去管理班级的纪律、卫生等方面,借助于同学们心目中最为满意的干部去管理他们的日常学习,相信这种管理会得到全体学生的尊重,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为轻松,符合学生的心理愿望,提高学生的心理发育水平。 3.3 营造和谐气氛、执行心理管理。班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不能忽视的对象,而班级的气氛是否合理将会决定着学生们未来的发展走向。班主任要管理出一个类似于家庭的班级,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伴们的互助。班主任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班级管理。例如,班主任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气氛,喜欢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方案,喜好哪些班级活动等等,从学生的心理去分析整个班级的管理状态,从而充分利用心理学的优势,创造出一个更为和谐、更加符合学生满意的班级。利用心理学去帮助学生学习提高、能力提升,养成较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好的为他人服务,更好的为自己学习,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完善且和谐的管理方案。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是很完善,教师要做好指引的工作,为学生营造良性的学习环境,积极健康的心理发育氛围。小学班主任要熟识心理学知识,利用心理学的相关技巧,去处理好班级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相应合适的策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抓住学生的弱点,给予积极地教育,从而形成德育与学习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班主任把心理学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可以更好的体现时展对于学生的德育要求,满足学生未来发展所具有的心理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和学习共同发展。 应用心理学论文: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学生按照自然班级分为PBL联合LBL教学组和LBL教学组,通过理论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综合解析成绩和总成绩均优于LBL教学组的学生,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对此联合教学模式评价良好,认为此联合教学法最能提高主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PBL联合LBL教学法;应用心理学;神经解剖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解剖学教学的目标要求有其特殊性,要求其加强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学习。因此,我校于2010年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第一学年下半学期增设了神经解剖学这门课程。但由于神经解剖学内容庞杂抽象、名词繁多、功能复杂等特点,它的“教”与“学”历来都被认为是复杂和困难的[1]。因此,何种教学方法是较适合教授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习神经解剖学的,一直是我们近5年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是近年来深受重视的教学改革之一。PBL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相比,PBL教学法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主学习以及组内讨论来解决问题,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2]。然而PBL教学法相对LBL教学法又有其缺点,比如LBL教学法较LBL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含量较少,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又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等[3]。因此,PBL和LBL教学法各有利弊。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报道,PBL和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似乎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而如何根据专业的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将PBL和LBL进行有机地、合理的结合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要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根据两种教学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并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将PBL和LBL进行合理的结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神经解剖学的教学,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对象以2014级医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40人为实验班,采用PBL联合LBL教学法。2013级医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42人为对照班,采用LBL教学法。两班人数、性别、及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两班入学成绩及入学后的系统解剖学考试成绩均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为保证教学的一贯性,两班的总学时不变。LBL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使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临床事例对有关概念和内容进行阐述。PBL联合LBL教学组首先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模式,利用22学时主要讲述LBL教学组所教授的神经解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后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随机分为5个小组,进行18学时的PBL教学模式的讨论课。讨论课给学生提供6个病例,由老师收集和整理临床病例,设置自学及提供相应的思考题。其中前3个病例是神经解剖学授课过程中常见的临床病例,后3个病例涵盖了神经解剖学、心理学诊断及心理学治疗等内容。于课前一周将病例按小组发给每个学生,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完成讨论记录和课堂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上,各学习小组长将讨论结果用PPT做演示汇报,全班同学可以向发言者提出疑问,小组长可单独或连同同小组内成员一起解答疑问;此时,教师的角色起辅导作用,即倾听、引导和启发。最后授课者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并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再次强调病例中所涉及的有关神经解剖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使学生对PBL教学思路清晰、提升信心。 3. 考核与评估 主要通过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进行。两组在课程结束后,采用相同试题考试,其中基础知识部分占65%,综合解析部分占35%,考试成绩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总成绩及综合解析题得分分析。PBL联合LBL教学组在课程结束后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8个方面,每项分别用赞成(有帮助)、一般、不赞成(无帮助)3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观点,无记名如实填写。 4. 结果 理论考试结果见表1,对两组学生的综合解析成绩和总成绩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综合成绩和总成绩均优于LBL教学组的学生,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 5. 讨论 近年来各高校就PBL教学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实践,可以肯定PBL教W在医学教育中的积极意义。但由于专业、教学对象以及师资条件等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求我们在PBL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课程、专业、学生的不同探索出最适合的PBL教学方法。因此,我们根据本校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神经解剖学教学中进行了PBL教学法的初步尝试。 从以上结果看出,PBL联合LBL教学组学生的综合解析成绩高于LBL教学组学生,说明PBL教学法可直接提高学生的综合解析能力;PBL联合LBL教学组学生的总成绩也优于LBL教学组的学生,说明PBL教学法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也有促进作用。这可能与PBL教学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关[4]。PBL教学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其教学过程中教师慢慢“隐退”,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与教练的作用。PBL教学法采用问题和病例讨论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改变了传统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传统教学方法,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PBL教学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果。 而且,从调查问卷结果可看出,PBL教学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点以及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提高或促进作用。这主要因为PBL教学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 然而,传统的LBL教学法也是不可替代的。一是,课程学时有限。PBL教学法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二是,学生背景知识有限。低年级学生由于还未接触过多的临床课程,对考试之外的背景知识尤其是医学知识认识有限,如果完全用PBL教学法较困难,严重的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LBL教学法不需要学生有很多的背景知识。三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由于我国的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如果不能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很多学生将会难以接受新式教学方法。 同时,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PBL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在PBL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此外,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这样才能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适当的临床病例,此为做好PBL教学的基本前提[5]。 综上所述,PBL教W法在神经解剖教学中的确有一定的优势,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范围、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优于LBL教学法;但是完全舍弃LBL教学法,全部使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也是不现实的。正确的做法是在LBL教学法基础上合理使用PBL教学法,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PBL联合LBL教学法要求授课教师在备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专业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备好学生素质、心理心态、科学背景、展望等方面的课程,才能达到PBL联合LBL教学法的最佳效果。总之,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探索 摘 要: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三个部分组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章从实践教学的特点出发,依据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例,以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宗旨,探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特色,培养综合性与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心理咨询与治疗 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实验课、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实验以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为核心进行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忽视综合性实验以及应用性实验;实习主要以见习为主,将原有的抽象的理论描述上升为实物的见证,W生没有亲身实践,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是学生亲身实践的一个环节,很多学生应用实验室进行实验,抽取被试进行个案研究与群体研究或发放问卷进行实证研究。事实证明,仅靠毕业设计一项实践活动,很难达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在就业中更加凸显其实践技能的欠缺。“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发现,40%的专家认为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训练状况不达标,“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与质量。学生步入社会也验证了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衔接之不足的问题。理论知识讲授灌输痕迹明显。基于毕业生的反馈及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探索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如课堂教学演练、社会实践服务与服务社会等相结合,力图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多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践教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中的定位 (一)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教学 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其应用性,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学生亲身体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1]。它既包括使学生在理论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而开展的基础实验、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还包括学生以学以致用、走向社会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称实习)以及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而进行的毕业设计。 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应与现代社会的人类生活发展需要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其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应用性。注重“宽基础、巧创新、强应用”,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依据这一培养目标,形成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课程与专业实习为补充,校外见习为延伸,毕业实习与设计为重点”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总体框架。 (二)实践教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地位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目前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为指导,培养为社区、企业、学校、司法等部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卫生、心理素养维护等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实验教学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应用性的不可或缺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的首要特征。学生在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下,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体系课程设置中,要充分体现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前瞻性。调查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应用技能方面出现“瓶颈”现象。其实践能力的残缺制约着其服务社会的水平,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成才与发展。因此,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特色的探索,在市场就业竞争中彰显实力,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身得以强劲发展的根基。 二、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特色探索 目前,心理学实验摒弃原有的心理学教学实验中以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忽视综合性、设计性与应用性实验的方式,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例,学生用一学年的时间学习这门课,理论学了很多,但依然不能独立接待来访者,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如何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自2006年起,我们着手实践教学的整体框架的研究,致力于专业特色的探索,努力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完善,通过不断地实践、模拟、演练完善自身的操作水平,为做一名称职的职业心理工作人员,构建和谐的社会奠定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课堂教学 以实践教学理念推动理论课程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将授课班级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三个人,一名作为求助者、一名作为心理咨询师、一名作为观察者进行案例演练,每次演练时三人角色可以互换;将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三份,用一份的时间做学生案例演练、观察点评,两份的时间做教师理论讲授,每次下课前给学生留案例演练内容,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收集资料、预演。案例演练内容需要应用上一次课堂理论,既丰富了课堂理论,使理论更好地被学生吸收、消化、理解,同时使学生明晰所学理论的应用价值与应用技术、技巧,有 效地将理论与实际演练相结合,提高演练效果。演练结束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谈感想,教师点评、督导。 (二)实验教学 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体系中剥离,形成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有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编制专业的实验教材,将实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学业成绩中。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指导手册》,学生亲身体会每一个实验项目,依据自己的实验项目对操作程序、注意事项、操作技巧等要素进行描述,指导手册有助于丰富实验内容,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并且可以为下一年级的学生提供可借鉴性理论与操作参考。该课程体系可增强学生实验教学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探究、合作与创新能力,使他们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实践中,将咨询关系的建立、系统脱敏、认知治疗、内观疗法、沙盘疗法等融进课程体系中。学生运用模拟咨询台,真正体会咨询的场景。授课教师、实验教师或实验助手可以在实验室小组之间走动,既便于个别指导,又有效节省重复实验所需时间。实验全部过程采用多媒体录像,学生可以针对疑难问题和诊断难点或咨询技巧反复播放录像,寻找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好的实验项目作为样板,播放给下一届学生。教师督导、案例研讨、学生重复播放,细细品味,使自己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更上一层楼。 (三)实践教学 课堂演练与实验教学演练与现实的实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还需走出去,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深入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兄弟学校、精神卫生医院等。如同理论教学一样,每天安排具体实习内容,制订科学的、有效的实习计划,安排实习任务,制定实习考核标准,如撰写相应篇幅的咨询手记,初诊接待几位求助者,走上v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走进中小学生群体进行团队辅导等,使学生的校外实习真正发挥其效用。在原有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基础上使其实践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提高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 使学生不再成为实习机构的负担,能够真正将实习机构当作社会的一角,为实习机构提供人力援助,实现学生、实习机构双向共赢结局[2]。 (四)社会服务 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课程,提高实验室的社会利用价值,定期对社会公众开放。如六一儿童节为小朋友进行心理测评、生命教育宣讲;教师节为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开展减压宣传、为中高考学生进行考试焦虑调适、为残疾人朋友服务以及为边远地区进行心理支教等。将实验设计、实验功能应用于社会,同时使实验仪器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提升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合理整合资源,发挥专业特色,为社会服务,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专业援助,学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不断成长。这为构建和谐社会、民众平和稳定的心态提供保障。 效仿国外一些高校的做法,使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为社会服务100―200个学时,在服务这段时间,可以使学生的理论充分应用于实践,使他们真正体会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感受。将高校学科发展与建设同社会服务发展融为一体,满足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 也可以同企业以及中小学等合作,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企业员工心理援助、中小学生考试焦虑调适、职业压力缓适,员工婚姻家庭、子女关系协调等。这些都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实验中体现的项目,都可以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的合作项目,提升实验室的社会价值。将心理实验同社会紧密结合,使其科研成果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五)形成课程群 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核心,构建应用心理学课程群框架。将人格心理学、健康与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卫生学、女性心理学、性心理学以及特殊群体心理学等课程融入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群教师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推进整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专业化的合作平 台,为实践教学服务。 三、结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实践证明,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基于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相互配合,以实践教学推动教师理论课程的讲授与课堂教学设计,提升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研究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技巧探析 摘要:现代新闻报道主要是由记者通过采访来搜集新闻素材,而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经常遇到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情况,这种情况大大影响了记者的采访效率以及采访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锻炼和提高记者的“危机处理能力”极为重要。记者要想顺利完成采访,就要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让采访对象有不合作转变为合作,确保采访活动顺利进行。文章主要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心理进行分析,并系统分析心理学研究技巧,以便于转变采访者的心理,让其能够主动配合采访。 关键词:心理学;采访对象;不合作;技巧 前言 随着现代新闻采访活动的增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主动或被动的参与到新闻事件的采访中,而在记者的实际采访中,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情况时常发生,这种情况会极大的打消记者的采访积极性,记者面对这种情况,要充分应用新闻心理学知识,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寻找采访对象的正确应对措施,及时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情绪,以便于让采访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采访,让记者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一、采访对象不合作的类型 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者采访自身的原因[1],另一种是采访者自身的原因[2],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采访者的心理。 1、记者自身原因 新闻采访中,记者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记者在采访中,言语无意识中会伤害采访者的心理,或者是在利益趋势下,出现主观引导的倾向,这会导致被采访者产生排斥的情绪,进而引发不合作的行为。 还有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准备不当或者是采访内容涉及个人隐私等,采访对象会出现不合作的情况。如记者在采访某些专业技术人才时,由于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对相关素材的准备较少,采访中容易出现冷场的情况,采访对象会产生不受重视的想法,进而出现不合作行为。 记者自身的素质也是影响采访结果的重要因素。部分记者在采访中表现出咄咄逼人或者是高高在上的情绪,言语中透露出轻蔑的态度,受采访者很容易出现反感情绪,进而引发不合作行为。 2、采访者自身的原因 采访对象不合作可以分为三种,每一种采访者的心理活动都会影响到采访结果。 时间紧迫型。这一类型的采访者一般都是工作比较繁忙,采访时间较短,如医生、护士等,对记者复杂的采访要求无法满足,由此出现拒绝或不合作的行为。还有是在受访对象已经接受采访时,记者整理的采访问题较多,不断延缓采访时间,这种拖延性的执意采访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情绪,进而中断采访活动。 心理障碍性[4]。这一类型的采访对象大多具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媒体采访有着天性的害怕,加害怕曝光、批评等,因此会直接拒绝记者的采访。还有部分采访者对于新闻采访很敏感,不愿意暴露自身的隐私,或者是害怕其他相关者报复等,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使用消极对抗的态度来拒绝采访。 媒体偏见型。这一类型的采访者受到不公正报道的影响,或者是受到媒体的不公正对待,对媒体产生偏见,认为媒体就是逐利、不为大众考虑的群体,M而不接受采访,不与记者进行合作,对采访保持警惕、抗拒的情绪。 二、应用心理学研究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技巧 采访对象不合作属消极对抗型,记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应用心理学知识放松采访者的警惕,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首先记者要说明采访的目的和意图,其次记者要保持亲切的态度,充分挖掘受访者的内心;最后,记者要进行换位思考,让采访对象能够主动参与采访活动。 1、提高记者的专业素质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在实际采访活动中,记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如要不断提供自身的临床发挥能力,如在一些社会大事件的采访中,由于事件的影响力较大,部分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记者要灵活运用不同的采访手段,尽量减少敏感词汇,以比较委婉的方式转变采访对象的态度;记者还要为采访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参访对象的职业、工作经历、兴趣等,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采访活动,还要选择好采访问题,避免采访过程中出现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以此让采访对象感受到重视,积极配合采访。 2、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包括采访对象的心理氛围和采访环境的氛围。记者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采访对象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因此在采访中,记者要改变采访的态度,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态度来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能够感受到记者的关切,为采访对象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主动接受采访;另外记者也要为受访者提供良好的采访氛围,如对于不愿意暴露隐私的采访对象,可以用马赛克、变音的方式处理采访内容,也可以为采访对象提供比较隐秘的场所进行采访,让采访者能够安心接受采访。 3、选择合适的采访手段 记者要将新闻学知识与心理学知识融合起来,能够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做好采访准备工作,应用合适的心理学采访手段及时调整采访对象的受访心理。如针对有心理障碍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运用“强化”的心理手段,通过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来刺激受访者,在这一过程中,记者不要使用强迫性的词语或行为,可以通过转告真实意图,降低采访者的心理警惕,让采访对象配合记者采访;针对时间较少的采访者,记者可以将一次的采访内容分为两次,与采访对象进行协调,合理安排采访时间,尊重采访对象时间的变动,获得采访者的青睐,能够实现成功采访;针对对媒体有偏见的采访对象,记者要用真诚的态度来打动采访对象,一般应用“情绪激励”的心理暗示方法,以某一个刺激事件来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而引发采访对象的意见,进行采访[4]。 结语 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情况,记者要充分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整采访对象的心理,选择合适的心理学技巧,转变受访者的态度,让采访对象主动接受采访。在实际采访中,记者只有掌握采访的主动权,才能够顺利完成采访工作。 应用心理学论文: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应用心理学自学考试教学质量 【摘要】应用心理学自考的实践教学是对自考考生实践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完成自学考试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自身的教学体会,对医学院校心理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自考考生实践能力的方法,以期为提高医学生自学考试实践课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学考试 应用心理学 实践教学 第二学历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的颁布对自学考试(简称自考)提出了更全面的发展战略:培养自考考生的职业素养,强化实践能力,已成为新时期自学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1世纪合格的医学人才需要知识面宽, 基础扎实,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根据社会对高素质的医学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校医学生参加应用心理学二学历自考,将是对医学生人文知识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1]。应用心理学作为一个实践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开设的应用心理学二学历自考教育应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的教学体系。然而目前高校自考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当今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应用心理学自考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自考实践教学要求不规范 现有的应用心理学自学教育考试一般采用通用模式,即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块。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实践课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习得应用技能。目前自考的实践教学要求不够完善,比较模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进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是保证二学历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2.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从时间上看,公共课和专业课一般开在第二或第三学年,实践课多安排在第四或第五学年,此时部分医学生面临离校实习。实践教学学生训练不到位,训练形式化,实践课“缩水”,将难以保证自考人才的质量。 3.实践教学脱离理论课程 依据前述,理论课与实践课间隔时间较长,相隔一、两年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大打折扣,实践与理论分裂,极不科学。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学者提出[2],实践能力就是个体顺利完成某一实践活动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及有机组合,这些能力素质既包括实践智力以及个体解决实际问题所必备的其他诸多智力,也包括与之相关的非智力、生理要素。由此可知实践能力包含了三个方面的要素:实践动机、实践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巩固知识、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增强动手操作的重要平台。实践性教学环节若仅仅作为理论课程的附属品,就会造成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教学的脱离。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改进措施 实践能力并不等同于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或实验技能。提高当前自考生实践能力,仅仅依靠强调加强实践性环节考核的认识与做法,是无法全面实现自考教育目标的。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改进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实践教学管理发面着手 加强两级学院的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管理职责,应用心理学自考的实践教学既不能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管,也不能由二级学院全部负责,两者要明确分工[3]。学校可以定出总的目标,对实践教学进行目标管理,对关键阶段进行抽查,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按进度规范进行。二级学院根据学科自身特点,结合学校总的实践性教学目标,定出体现自身特色的具体规范,做好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达到总的实践教学质量目标。 2.建立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课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划分为基础操作训练(实验仪器的使用)、专业岗位综合能力训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资格培训)的两个层次。教学内容包括: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技术实践课和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课三个部分。学生对操作性实践课程的学习兴趣往往比理论课学习要大,因此基础心理学实验课程应结合普通心理学理论课。医学生毕业后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成为衡量和评价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理论来自实践,却也指导者我们的实践,心理学技术实践课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要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及与如何在临床的应用。 3.理论教学应紧密结合实践课,激发考生的实践动机 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支持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生成和提高,它并不关涉和支持实践知识的产生,更与实践技能的养成相去甚远[4]。想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需要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参加应用心理学二学历的在校医学生基本都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基础心理学实验课虽然不能应用多媒体等设备丰富教学,但是通过对心理学实验仪器操作,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性教学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课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 4.注重实践,提高考生的实践认知能力 医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不再仅仅是“治病救人”,而要面对整个社会,对所有的“自然人”与“社会人”做好生理、医疗技术与心理、预防、健康指导服务。医学生人际的沟通能力对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国内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人际沟通方面的技能培养不足,这明显延长了从医学生到医生的适应时间,许多老医学专家发出不禁发出“缺乏临床医学人才”的感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培训正好弥补了医学生在艺术、人文方面的不足。心理咨询作为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已受到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因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特点,对其从业人员职业伦理要求较为特殊。有调查显示[5],若医学生与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背景大学生仅接受心理学理论培训,未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实践培训,医学生在咨询关系原则、心理评估原则、督导与培训原则及心理学科研伦理等方面与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大学生存在差异。这就提示我们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要注重培养医学生心理咨询的伦理教育及职业意识。 5.根据职业特点,加强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训练 应用心理学二学历实践课考核内容不多,但对实验仪器操作的规范及实验结果的表述、实验报告的内容要严格要求。在上实验课时,要对学生强调实验操作和数据的重要性。实验课上教师要认真观察,注重学生的学生过程,对操作不规范的同学进行及时纠正。一次培训的学生较多时,可以几人组成一组进行操作,互相当主试和被试,争取保证每位同学都能操作一遍。对实验报告也要严把质量关,要求考生数据处理,结果描述要准确到位,以此培养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验环节课程的考核应灵活,可将平时作业、上课纪律等按一定比例纳入实践考核成绩中,强化考试的技能教育。新《精神卫生法》的颁布明确规定,心理治疗的从业地点只能是在医院,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医学生学习应用心理学二学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若通过考试若获得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发放的资格证书(例如三级心理咨询师证),可考虑折算成相应的自学考试实践性环节学分,逐步解决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三、结束语 总之,应用心理学自考实践教学要结合理论课程,在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在考核方式上应灵活,可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通过营造轻松、和谐的实践课课堂气氛,调动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应用心理学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特别是各种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研统计能力不是短时间可以获得的,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通过适当的课程教育和大量的练习才能具有。本文结合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特点,阐述了课程的设置,并指出在实际工作面临的问题,强调在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上,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握重点,灵活施教。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科研统计能力 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应用心理学专业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包括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1]。可见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特别重视这两种能力。统计是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的科学。数据无处不在,作为一门和数据打交道的科学,统计学已被应用到各个科研领域。科研统计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并为以后解决实际科研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统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恰当的方式描述数据[2]。但不同专业教材倾向使用不同的例子,如心理统计多使用问卷、量表的例子,同时侧重于统计思想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增强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笔者是日常教学做了一些探索。 一、结合实际,因材施教 应用心理学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生,尤其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聚合与发散、正逆则反、联想类比的固化思维模式[3]。但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安排高等数学的内容。同时文科生缺乏推理论证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统计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没有数学基础的学生,接触统计学,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实例为主,结合上机练习,适当补充课后作业。而对于原理的讲解不是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在教学中应该重实践而轻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类似真实的研究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究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锻炼统计应用能力。这一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数据、理解研究设计,以利于学生将统计思想融入生活实践和专业知识中。 二、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基于医学院校的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负担比较繁重。如我校开设《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三门课程总课时为304学时。但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分析》为113学时。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学习医学课程对于突出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特色,促进学生的心理学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十分重要且必须。但统计学知识的内容多,较难理解,课时相对不足,这是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统计课程的教学中,不需要把过多时间花在计算和公式推理上,而应该重点讲解研究设计的思路和软件的操作,同时结合课后的作业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统计方法间的差异和关系。努力做到概念清晰,推理严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会方法。 三、选对教材,事半功倍 高质量的教材有两个基本要求:知识脉络清晰完整,反映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好的教材使得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目前在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使用的是《医学统计学》或《卫生统计学》教材。这些教材并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存在符号公式多,很多概念难以直观理解,或者案例、术语、符号和概念与心理学专业的表述不相符的情况。这类问题的存在,不仅为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心理学专业考研制造了障碍,也不便于追踪国外期刊,获取最新研究信息。特别是教材中的医学案例与心理学专业联系不紧密,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注意与《实验心理学》的教学结合,增加调查问卷设计和抽样设计的内容,也可以从心理学核心期刊中选择一些经典文章,组织学生讨论,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方法灵活,提高质量 利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撰写辅助教学。针对科研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我校在2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请学术造诣深厚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始,导师对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培养。教学形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使得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实际科研中普遍运用统计软件。计算机虽然可以使复杂的计算变得快速、简单,但也不能因突出上机操作而忽视原理的教学。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认识到思维比计算更重要。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软件完成的只是数值计算,但如何设计实验,选择那些样本,应用何种统计方法,如何解释数据都需要人去决定。如果对统计思想一无所知,就会出现“垃圾进垃圾出”现象。另外,一些新出现的统计方法未必有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 五、强调思想,掌握内涵 统计思想主要包括:估计、相关、拟合、检验、均值、变异[4,5]。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用统计的观念及思想,去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性。应该先谈谈估计思想:我们做实验的方法常常以样本推测总体,这是对同类事物探索其规律采用的由此及彼的认识方法。一般样本必须与总体具有很多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又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里强调置信区间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再谈谈相关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千差万别,在这千差万别的事物中中能找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普遍联系中总是可以找到一些事物共变的情况。总体和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是能找到一些相互关联的。再谈一下拟合思想: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拟合的成果只是个模型,这种拟合思维方法反映的是一般趋势,而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反映的是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而以。然后谈到检验思想:统计方法是归纳性的思维方法,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所以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统计出来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然后谈谈均值思想:均值思想是指人们从总体上看问题,往往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尽量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求出事物的均值范围,也体现了思维的总体观。另外,最后谈谈变异思想:统计学研究同类事物、同种现象的总体特征,但是任何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总是存在着差异的,统计方法的使用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最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我们强调以上几个思想方法,真正掌握其中的内涵才能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六、特色发展,发挥优势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复合竞争力和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设置实施了学生复合竞争力提升暨“五个一工程”计划项目。主要措施是: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统计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专业外语》等核心课程为抓手,强调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组合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科研统计的认识,特别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能体会到提倡组合式教学法是十分有利并有效的。按照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尚不能满足组合式教学法的需要,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探讨。能否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推行组合式教学法已有“文献选读报告和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中我们指导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在一起研究探讨,互相启迪,同时结合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这样可能比较有收获。今后在教学研究中更要注重指导学生统计学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对继续要读研的同学,指导他们本科高年级学习阶段就奠定一定基础,重视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指导他们注重特色发展,尽可能发挥优势,提升专业方面能力与实践动手的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教学能力要得到提升,对心理学专业教师们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心理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有相当娴熟的心理学知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能熟悉目前流行的各项统计软件,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们的科研统计能力。
教育科研论文:关于坚持和巩固教育科研的理论先导地位 [论文摘要]目前,教育改革发展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育科研发挥其重要的理论先导作用。为此,要提高认识,把发展教育方式转到依靠教育科研工作上来;加强领导,为教育科研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强化管理,创新教育科研的体制和机制;突出重点,着力提高教育科学的研究质量。 [论文关键词]教育科研 理论先导 教育事业 近年来,尤其在“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科研事业得到了健康发展。“科研兴教”战略得到落实,全省教育科研网络基本形成,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日益活跃,有效促进了行政官员、学校校长和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推进我省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成效的一个先导性条件。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迫切要求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理论先导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保驾护航。2011年2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考察时,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树立大局意识,为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二是抓住关键问题,努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三是运用科学方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四是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质量。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科研工作的讲话精神,结合我省和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积极回应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盼,把精力和热情聚焦在破解制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上来,推动教育科研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提高认识,落实教育科研的理论先导地位 教育科研工作的理论先导地位取决于它的双重性质,即教育性和科学性。从研究对象看,教育科学的任务是解释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归纳和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这是它的教育属性,表明教育科研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学校在思考本地区、本学校的改革发展问题时,要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其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中,努力增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服务能力。从工作性质上看,教育科研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工作,它不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而是为了增进人们的知识,利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规律来解释教育的新现象、新发现、新理论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这是它的科研属性,其成果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先导意义。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以“教育家办学”的总要求,按照教育规律发展教育事业,按照办学规律搞好学校建设,切实把办学方式转移到依靠教育科研工作上来。同时,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也要牢记服务宗旨、遵循科研规律,始终瞄准那些教育改革发展中显现的重大问题、疑难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加强领导。为教育科研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近年来,我省教育科研工作普遍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不少学校领导亲自挂帅主持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实践证明,各级领导的支持与推动,是教育科研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当然,教育科研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相比很容易被当作“软”任务,也很难与学校领导的政绩、与学校的升学率等“硬”任务挂上钩,所以普遍得不到高度重视。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把教育科研工作摆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议事日程,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一要引导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坚持教育科研为决策服务、为改革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动摇;二要进一步强化省、市(州)两级教育科学领导小组的职能,确保它们在重大事项决策中的核心地位;三要加大投入,加强机构建设,凡有条件的学校都要设立教研所(室),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完善省、市(州)、县(市、区)、校四级教育科研网络;四要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重点是组建一支以专职教育科研人员为骨干,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五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鼓励科研人员采取在职进修、脱产培训、岗位锻炼等多种方式提高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鼓励教育科研人员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合作开展研究,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承担重大课题,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提升科研素质和水平;五要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的全面普及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六要进一步发挥各级教育学会等群众性学术组织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 三、强化管理,创新教育科研的体制和机制 良好的管理是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保证。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机制创新,把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促进我省教育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此,一要建立多层次教育科研协作机制。提倡地区和学校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协作研究,加强工作交流、联合攻关,实现学校、区域乃至各类教育之间的科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要创新教育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省、市(州)两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规划职能,做好教育科研课题的评审、立项、日常管理、结题、成果鉴定、评奖、推广等工作。逐步建立起重大教育科研项目招标制度,特别是对那些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热点问题,以及教育教学和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要予以优先立项、重点支持。三要建立学术交流的工作机制。凡有条件的部门和学校,应主动组织或承办各种教育科研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专题研讨和学术讲座等,支持教育科研人员参与省内外、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成果,提高我省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四要完善教育科研成果的表彰奖励制度。继续完善我省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和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制度,规范各地区、各学校、各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种评比奖励制度,积极宣传、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加速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学实践转化。五要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评估制度。坚持把教育科研工作列入各市(州)、县(市、区)同级政府的教育督导内容,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科研工作等进行督导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考核教育工作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 四、突出重点,着力提高教育科学的研究质量 质量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生命,必须常抓不懈,并贯穿于教育科研的每个环节。 一要重视选题工作。当前,我省教育事业面临着发展的紧要关头,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教育科研管理和课题规划部门要时刻关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瞄准那些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引导教育科研人员开展学术研究。“十二五”时期,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国家及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改善民生,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落实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为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打下决定性基础。具体说,到2015年,我省教育普及水平要有新提高,促进教育公平要有新突破,教育质量要上新台阶,人才培养结构要有新格局,教育体制改革要有新进展。在新目标、新任务之下,有许多新的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只有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工作和重要领域确定研究方向,积极回应国家的迫切需要和群众的普遍关切,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教育科研成果。 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经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构成对具体事物的完整认识过程。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些理论是从哲学层面进行的有关基本原理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阐述、解释教育的现象和过程,探索和揭示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规律,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有些则属于操作层面的应用性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并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策略、建议、方案等,其重点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还有些则是从教育的具体领域与现象开展实证研究,其目的是对教育实践进行的理论总结,并把其感性认识和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和一般理论。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研究,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不仅理论要联系实践,实践也要与理论相结合。既要注重“术”的研究,也要注重“学”的研究;既要学会理论思维,把在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要学会实践思维,把科学理论和普遍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三要重视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学科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和知名度的重要标志。因此,要自觉培养学科意识和学科胸怀,逐步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凝练、队伍汇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科学规划本地区教育科学的建设与发展。根据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术动态,瞄准国家及我省的重大需求,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思路,凝练学科方向,确定建设内容,落实实施措施。对那些开设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教育学学科的高等学校,更要对教育学学科建设给予人力、物力和政策方面的倾斜,并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整合各种资源,加强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成为我省教育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四要坚持科学精神与求是学风。科学研究是一个揭示规律、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的艰苦过程,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要自觉提高科学素养,增强问题意识、概念意识和创新意识,纠正那种急功近利、学术不端和行为失范的错误倾向,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保持理论工作应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力争多取得一些原创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繁荣教育科学事业服务。 教育科研论文: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的举措与经验 内容提要: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在政府支持、制度创新、评价机制,师资培训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先进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教育科研;中小学;经验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引领教师参加教育研究,推动“科研兴校”,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呼唤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学校的涌现,中小学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是急需探讨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改革经验,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倡导教师参加科研 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the Movement in Education Science)促使教师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人们也逐渐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腾豪斯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后,美国教育界对教师的职能重新加以确定,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搬运工”,更重要的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研究者。1960年-1970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贺拉斯曼——林肯”研究所的勒温 (lewin.k)、米勒(Mier.A)等人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帮助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引导教师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及时获取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改善教学效果。这项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功,发展成为“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再计划……”的教育行动模式,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研究,这种模式迅速在全美中小学流传开来。后来,欧美国家的教育管理者认识到,中小学教师应该在教育学术界的引领下从事研究,教育研究也应该从大学、实验室转移到中小教室和社区中去。 1985年,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制定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希望从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到2061年再次接近地球时,能使美国科技教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确保美国科技超级大国的地位,这项计划覆盖全美范围内的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它是美国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项目,也是一个最早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和中小学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改项目。”作为实施该计划的一个措施,美国科学家委员会编著了《科学普及资源》(Resource for Science Literacy)、《科学普及设计》(Design for Science Literacy)等教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和进行课程改革等等;2002年美国通过了35年来联邦政府教育政策最为重大的改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与此相应;美国教育部公布2002-2007年的教育部战略目标(Objevtives),其中战略目标二规定,“支持教师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专业发展”、“关注于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为新教师开展基于研究的引导和咨询项目”。20世纪70年代,日本教育界针对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死板,教师满足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忽视教育科研的弊病,呼吁中小学重视教育研究。为此,日本《教育公务员特别法》明确规定:“教育公务员为完成其职责,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提高修养”。200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在“教育改革国民会议”通过2l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强调“加强对教育研究能力欠缺教师的严格管理(使之离开讲坛)”。英国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规定合格的教师必须“参与或完成制定的教学研究项目或培训课程。”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长M.N.康达科夫也认为,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是补充教育家和学者队伍的重要源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整个教育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在《2000-2005年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中,要求政府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鼓励和支持,提高俄罗斯国民教育系统的国际威望。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制度化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趋向于规范化、制度化,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英、美国家中小学设立学科教学研究室、法国成立中小学教学研究委员会,学校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经费、人员等支持。日本在中小学成立单科性质的研究会,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学科开发、开展教学实验等等,探讨教学、学校发展的问题。此外,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种教育领域的研究组织,诸如成立学生生活指导研究委员会、现代化教学手段研究小组之类,教师分工研究课题,共同发表成果,日本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刺激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前苏联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也颇具特色,前苏联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是校务委员会和教学方法委员会,《苏联普通教育学校暂行条例》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管理的规范化,“为了发展和完善教育过程,提高教师和指导者的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应当成立教学法委员会,教学法委员会的职能之一是组织人员进修,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推广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校务委员会必须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责,“支持社会完善和发展青年教学和教育的主动精神、教师的创造性探索和实验性工作;确定学校与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合作社组织、自愿协会、创造协会以及国家和社会其他机构的合作途径,以便为学生多方面发展和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制定2010年俄罗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构想,进一步加强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机构与团体的科研、实验、设计管理与协调的机制,“落实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与科研工作方面的国家干部政策。” 1994年由美国国会审议通过,克林顿总统签署和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其中第九条规定教育部设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推广和资助,提供教育研究培训项目,提高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使之达到全国教育目标。另外,美国许多州、学区和学校建立独立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以外的地方教育理事会,在学区和学校科研管理上,地方学校理事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学校理事会的职责是加强教师科研管理、—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此外,还承担师资培训、教育经费预算和学校改革等重大问题。 欧美国家非常注重校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和领导作用,德国认为校长必须是教育与教学专家。英国规定中学校长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编制、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美国教育学者珊娜·斯蒂格鲍尔将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职责归结为三条:一是确定学校目标;二是组织教学工作,“即对教学提出要求,制定目标、研究方法,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是领导改革,校长要学习如何创新,吸取对改革的意见,与教师合作开展校改实验,预测教师需求,给予教师满足。在《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教育部将通过ESEA的Tile II项目,鼓励发展创造性培训模式,提高中学校长的教育科研管理能力,支持现任校长的专业发展。 校长在学校管理和改革发展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发挥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恰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兴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加强与大学或其他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之一。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蓬勃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1990年、1995年,霍姆斯小组发表了关于改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新报告《明日之学校》(Tomorrow's School)和《明日之教育学院》 (Tomorrow's School Education),将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联合起来;《建立类似于医学行业中教学医院的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学校,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与中小学教学互相脱节的状况,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与大学教育,研究机构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制、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科研合作,整体提高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素质,使新任教师和.成熟教师都能在教育研究方面得到进一步成长。PDS学校的创建,在中小学与大学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大学实习生、大学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的发展都带来了益处,是教师教育多方面“共赢的”好模式。目前,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正在建立PDS学校网络,并且为 PDS学校制定了一些条例以规范其健康发展。2000年,美国几乎每一个州都有1000多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小学成为教师科研和工作的共同体,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大学教授形成伙伴关系,共同有效地改革教学。 2001年日本政府实施教育新生计划,将教育改革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为了实现“学校变好、教育变样”的目标,日本政府加强大学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合作,努力克服整齐划一的弊病,引进发展个性的教育体系,2002年日本通过修改的《学校教育法》,其中政府财政预算投入17亿日元,促进大学、学会、协会、研究机构与学校教学的合作,创造能使多样的个性和能力充分发展的教育体系。 20世纪70年代,英法等欧洲国家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诟病,从学校需要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研工作,强调大学、师范学院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20世纪80年代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不断发展,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广泛接受和实施“以学校为中心”的大学与中小学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 1989年,法国教育预测专家、巴黎诺儿马学派的著名教授费朗西斯科·瓦尼斯科博士在重要著作《七千万中小学生——学习的欧洲》一书中,设想未来五种教学模式,其中“学术型学校模式”倡导将大学学术型研究引进中小学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培养学者型的教师。目前英、法国家已经开始探索实验。 四、改革师资培训制度重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师范教育改革的高潮,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培养的开放性、多元化,更注重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是发达国家师资培训制度改革的重点。 美国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NBPTS)是独立的、非赢利的组织,指导委员会包括州长、众议员、高级教育官员,以及社区组织和企业界代表,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提交五个核心建议,其中第四条是教师应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第五条,教师应成为学习型组织成员。1995年,北卡罗莱那州州长吉姆·汉特和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发起了国家教师资格证制度,专门颁发证书给有委员会认可的优秀教师,借以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克林顿政府专门拨款奖励,并提出10年内全国10万名教师获此殊荣,达到平均每所学校都有1名获得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 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项目“艾森豪威尔专业发展计划”,对各州和地方实行绩效拨款,推动师范教育改革,建立专业发展的高标准,提高教师质量,使之具有独立的教育科研能力。《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要求提高教师和校长的素质,“我们将于各州、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各认证机构通力合作,极大地提高教师职前培养项目的质量。我们将推动开展情景阅读教学培训以及其他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法”。 美国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和学历水平,美国中小学教师一般都具有学士学位。哥伦比亚特区规定高书教师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位,鼓励教师成为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和决策者。美国务州教育部门经常组织讲座和科研活动,不少学校对终身教师提供学术假期,促进教师参加进修活动。 2001年日本国会审议通过教育改革六项法案,其中以培养“教育专家”为目标,提高师资质量被列为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国会议案,进一步落实措施,改善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新的教师研修制度,加强教师的社会体验学习;实行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加薪制度;加强对教育科研能力欠缺的教师的严格管理。从2001年起,日本教育研究生院实行教师休假研修制度,支持鼓励教师自发性的培训活动。日本教育科研机构遍布全国,都、道、府、县共建立近千个教育研究团体,中小学教师是这些团体的骨干。法国和意大利非常重视中学教师的教育学素养,法国要求中学教师获取教育学学士学位,意大利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一般是教育博士。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科研成果必须物化生成实践,才能发挥应有效益。美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为 80%-85%,日本为60%-70%,西欧为50%-60%。美国非常重视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的直接推广和应用,这深受美国实用主义传统影响。美国中小学强调教育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杜威、布鲁纳、布卢姆等世界级的教育改革家都注重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推广,事实上“美国行为科学本身就比较发达,一批专家学者就用教育理论、心理理论,在中小学搞调查,做实验,提出新理论,于是就有一批学校、教师去推广和实验。”2000年美国教育部专门成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负责开展和支持有关教育研究的活动;推广教育研究成果,为解决学校具体问题提供技术援助;收集、分析和传播教育情报服务资料。 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实施面向21世纪彩虹计划,努力构建适应新肘代的新型学校,培养人格丰富且有创造性的日本人。为此,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努力创造多样化和富有人性化的教育体系。此外,文部省积极鼓励教师将教育科研成果应用到相关学科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索,日本当代数学教育家远山启所发明的“水道式数学教学实验模式”,在文部省的宣传和推广下,逐渐被日本中小学教育界接受,特别受到中小学数学教师的青睐。 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运用到学校实践中去,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事实上,只有借助科学,学校才能改造教育与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所以,在面向21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热潮中,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将教育转化成有科学证据支持的领域。” 教育科研论文:集群技术及其教育科研应用 【摘要】集群技术是一种较新的技术,通过集群技术,可以在付出较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得在性能、可靠性、灵活性方面的相对较高的收益。本文力图对集群技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本文首先给出了集群的定义,阐述了采用集群技术的意义,对几种常见的集群类型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集群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实例。 【关键字】集群 集群技术 科学计算 负载均衡HA LB CLUSTER 一、集群的定义 广义上说,相互独立的一些系统构成了一个组就是集群。一个客户与集群相互作用时,集群的行为像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一样。 从狭义上讲,集群是一些相互独立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作为一个整体对外提供服务。对于客户来说,这些计算机的行为就好像一个计算机一样,但是其处理能力、可靠性、IO能力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二、采用集群的目的 采用集群技术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性能.一些计算密集型应用,如:天气预报,核试验模拟等,需要计算机要有很强的运算处理能力,现有的技术,即使普通的大型机其计算也很难胜任,这时,一般都使用计算机集群技术,集中几十台甚至上百台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来满足要求。提高处理性能一直是集群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降低成本.通常一套象样的群集配置,其软硬件开销要超过 $100,000。但与价值上百万美元的专用超级计算机相比已经相当便宜。在达到同样性能的条件下,采用计算机集群比采用同等运算能力的大型计算机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提高规模扩展性(Scalabilitry).目前,计划扩展系统能力的用户必须购买昂贵的最新的服务器,才能获得额外所需的CPU,驱动器和内存。如果该服务系统采用集群技术,则只需要将新的服务器加入集群中即可,对于客户来看,服务无论从连续性还是性能上都几乎没有变化,好像系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升级。 增强可靠性.据统计每年由于系统停运,全美国损失40亿美元。在零售业,平均每次停运损失140000美元,保安业每次停运平均损失450000美元,集群技术使系统在故障发生时仍可以继续工作,将系统停运时间减到最小。集群系统在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的同时,也大大减小了故障损失。 三、集群类型 最常见的三种群集类型包括高性能科学群集、负载均衡群集和高可用性群集。 1、科学群集 科学集群是并行计算的基础。通常,科学群集涉及为群集开发的并行应用程序,以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科学集群对外就好像一个超级计算机,这种超级计算机内部由十至上万个独立处理器组成。但它却使用商业系统,并且在公共消息传递层上进行通信以运行并行应用程序。 我们常常听说又有一种便宜的 Linux 超级计算机问世了。这种超级计算机实际上是一个计算机群集,其处理能力与真的超级计算机相仿,但是硬件以及运行维护费用要比真正的超级计算机低很多,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并行群集系统之所以可以达到如此高的带宽和低延迟,是因为它们通常绕过使用网络协议,如 TCP/IP。虽然网际协议对于广域网很重要,但它包含了太多的开销,而这些开销在节点相互已知的封闭网络群集中是不必要的。节点之间可以使用直接内存访问 (DMA)来进行通讯,它类似于图形卡和其它外围设备在一台机器中的工作方式。因此横跨群集,可以通过任何节点上的任何处理器直接访问分布式共享内存。 同样也可以使用低开销的消息传递系统,在节点之间进行通信。消息传递接口 (MPI) 是并行群集系统间消息传递层的最常见实现。MPI 存在几种衍生版本,但在所有情况下,它为开发者访问并行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公共 API,这样开发者就不必手工解决如何在群集的节点之间分发代码段。 2、负载均衡群集 负载均衡群集为企业需求提供了更实用的系统。如名称所暗示的,负载均衡群集使负载可以在计算机群集中尽可能平均地分摊处理。负载通常包括应用程序处理负载和网络流量负载。这样的系统非常适合向使用同一组应用程序的大量用户提供服务。每个节点都可以承担一定的处理负载,并且可以实现处理负载在节点之间的动态分配,以实现负载均衡。对于网络流量负载,当网络服务程序接受了太多入网流量,以致无法迅速处理,这时,网络流量就会发送给在其它节点上运行的网络服务程序。同时,还可以根据每个节点上不同的可用资源或网络的特殊环境来进行优化。 与科学计算集群一样,负载均衡群集也在多节点之间分发计算处理负载。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缺少跨节点运行的单并行程序。大多数情况下,负载均衡群集中的每个节点都是运行单独软件的独立系统。但是,不管是在节点之间进行直接通信,还是通过中央负载均衡服务器来控制每个节点的负载,在节点之间都有一种公共关系。通常,使用特定的算法来分发该负载。 网络流量负载均衡是一个过程,它检查到某个群集的入网流量,然后将流量分发到各个节点以进行适当处理。它最适合大型网络应用程序,如 Web 或 FTP 服务器。负载均衡网络应用服务要求群集软件检查每个节点的当前负载,并确定哪些节点可以接受新的作业。这最适合运行如数据分析等串行和批处理作业。那些系统还可以配置成关注某特定节点的硬件或操作系统功能,这样,群集中的节点就没有必要是一致的。 3、高可用性群集 可用性(availability)当集群中的一个系统发生故障时,集群软件迅速做出反映,将该系统的任务分配到集群中其它正在工作的系统上执行。 考虑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易错性,高可用性群集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群集的整体服务尽可能可用。如果高可用性群集中的主节点发生了故障,那么这段时间内将由次节点代替它。次节点通常是主节点的镜像,所以当它代替主节点时,它可以完全接管其身份,并且因此使系统环境对于用户是一致的。 高可用性 (HA)群集致力于使服务器系统的运行速度和响应速度尽可能快。它们经常利用在多台机器上运行的冗余节点和服务,用来相互跟踪。如果某个节点失败,它的替补将在几秒钟或更短时间内接管它的职责。因此,对于用户而言,群集永远不会停机。 某些 HA 群集也可以维护节点间冗余应用程序。因此,用户的应用程序将继续运行,即使他或她使用的节点出了故障。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会在几秒之内迁移到另一个节点,而所有用户只会察觉到响应稍微慢了一点。但是,这种应用程序级冗余要求将软件设计成具有群集意识的,并且知道节点失败时应该做什么。 HA 群集也可以执行负载均衡,但通常主服务器运行作业,而系统使辅助服务器保持闲置。辅助服务器通常是主服务器操作系统设置的镜像,尽管硬件本身稍有不同。辅助节点对主服务器进行活动监控或心跳观察,以查看它是否仍在运行。如果心跳计时器没有接收到主服务器的响应,则辅助节点将接管网络和系统身份。 在群集的这三种基本类型之间,经常会发生混合与交杂。可以发现高可用性群集也可以在其节点之间均衡用户负载。同样,也可以从要编写应用程序的群集中找到一个并行群集,它可以在节点之间执行负载均衡。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集群类别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 四、集群的教育科研应用 1、 科学群集与并行计算 科学集群是并行计算的基础,在科研领域,如:天气预报,核试验模拟等领域,科学集群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因为科学集群涉及为解决特定的问题而设计的应用程序,需要有一定的学科背景知识,所以这里不作具体介绍。 2、负载均衡群集的远程网络教育应用 对于教育应用来说,负载均衡集群是应用面最广,最有发展潜力的集群应用形式。 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系统的用户将成几何方式增长。由此而导致教育类网站的访问量大幅增长。由于教育网络资源很多是多媒体素材,包括音频、视频、动画等,这就会产生极大的网络流量负载以及额外的处理负载。 在这种情况下,单机的处理能力很快得到饱和,一种方案就是升级系统。升级系统的方法会导致服务器工作在降级模式下或服务器关机,对于客户来说,其效果和服务器遭受DOS攻击时的效果时一样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许多网站在升级的过程中,比如(中国同学录),会不能访问或者有个提示:"系统升级中,请稍后再访问"。这个"稍后"的概念通常是半天左右;而大家也可以注意到,象google这样的网站,在比(中国同学录)的客户访问量上要大很多的情况下也几乎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google采用的是集群服务器。Google系统升级在后台进行的时候,其处理和IO负载被自动分发到集群中的其他服务器上,所以对于用户而言,几乎感觉不到在响应时间方面的差别。 另外一种方案就是添置新的服务器,但是在网络上,一台机器唯一的对应于一个IP地址,一个IP唯一的与一个域名绑定,客户需要在访问一个URL的时候得到相同的响应,而不是来自不同主机的不同响应。这就要求新添置的服务器和原有的服务器应该对外看起来就像一台服务器一样,而不是多台服务器。而这正是集群所产生的效果。 当教育网站的处理能力和IO能力超出单机的负载能力时,考虑性价比、运维成本、可靠性等多方面因素,集群技术就成为最佳的选择。下面给出一个集群技术在教育科研网中的应用实例。 五、实际应用方案举例 方案名称:宁波市教委教育与科研网络整体系统 按照宁波市教委的意见,要求在2010年基本上实现全市范围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与管理。依据宁波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增长趋势,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由此,教科网的构建成为整个目标的关键一环,其中包括了教育与科研网主干、教委办公系统、教委网上平台、网上学校、学习资源、内部E-MAIL等部分。而基于Turbolinux的整体教育解决方案以其出众的性价比、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出色的担当了这一重任。 1、项目背景 1999年宁波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3078所,在校生95。28万人,教职工5。72万人。是年,全市新增了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等5所学校,使全市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总数达到11所,在校生超过3万人。全市共有11185名学生升入全日制高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4所。成人中专22所,在校生4。2万人,有普通中学326所,在校生25.12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习的比例为78。81%,据全省第一,普职招生比例保持在4.1:5.9,城区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小学1195所,在校生43.38万人。幼儿园2024所,在园幼儿15.05万人,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3.64%。全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为100%。可以看到,宁波市的教育状况走到了全国领先的地步,而整个教育系统的上网也就提上了日程。 2、业务挑战 宁波教科网由于组成部分多,多功能需求也就比较复杂,大体包含以下部分。 2.1大容量电子邮件 根据规划,需要将市教委直属机关、宁波市区所有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电子信箱集中放在教育和科研网络中心的电子函件服务器中。因此电子邮件服务器的容量估计需要10万。而且,今后可以依据需要扩充。 2.2 LDPA; 为了保证整个网站的一致性和安全性,需要采用LDPA认证。 2.3支持Webmail: 为了方便使用,必须支持Webmail,用户只要使用浏览器就可以完成所有的邮件操作。 2.4 Web 宁波市教委网站市一个为全市3000所中小学提供网上服务的平台。该平台应该以方便使用为目标,各个中小学、教委机构通过注册用户自己的网上信息。网管中心负责整个网站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工作 2.5 办公自动化系统(OA) 教委办公信息系统的实现市整个教科网的应用软件实现的第一步,所以它不仅要在功能上能符合现在教委业务的需要,而且在整个体系结构上必须和以后要实现的学校办公系统,教委义务管理系统、学校业务管理系统之间有很好的接口。另外在市教委系统和各县(市。区)教委系统之间有较好的接口。 2.6 网上学校 包括课件、教师、学生、练习、答疑、讨论、点播、交互等多个部分 2.7 教育资源 包括各种音频、视频、文本、动画等资源 3. 项目实施 3.1 Web系统 通过Turbolinux server和turbo Cluster server构建Web Server集群。实现Web、FTP等服务的负载均衡和高可用性方案。Web Server为Apache。对于基于BS结构的OA系统。可以通过此接口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3.2 数据库系统 通过Turbolinux DataServer+Oracle8i和TurboHA构建Database集群,提供高可用性的数据库方法,数据库为Oracle8i,通过TurboHA实现双击热备份功能。对于OA系统,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库服务 3.3 Mail系统 通过Turbolinux Server和TurboHA为Mail系统提供稳定的系统平台 3.4 OA系统 根据具体需求合作开发,使用Turbolinux DataServer +Oracle 8i 为开发工具,该软件提供构建复杂的网站的开发、部署、服务等全套方案。系统硬件平台采用基于intel至强处理器的服务器。 4. 效果评价 该系统构建已经完成,预期的功能都已经得到很好的实现。对于宁波教委的日常工作、网上教育有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这只是整个教科网构建的第一步,而宁波市教委也正在大力推广应用Turbolinux教育解决方案的经验,争取早日实现全市全校网上教学的宏伟目标。 六、结束语 集群技术是一种通用的技术,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单机运算能力的不足、IO能力的不足、提高服务的可靠性、获得规模可扩展能力,降低整体方案的运维成本(运行、升级、维护成本)。只要在其他技术不能达到以上的目的,或者虽然能够达到以上的目的,但是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采用集群技术。 科研领域一直是集群技术,特别是并行计算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但是对于教育领域来说,集群技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即便在网络教育发展的如火如荼的今天,集群的教育应用也相当有限。我认为主要在于集群技术的教育应用还没有形成需求,对于当今绝大多数教育类网站,单机处理能力就可以满足其要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采用集群技术。前文中列举了宁波市的教育应用方案,并不是说宁波市的教育网络应用必须要集群技术来支持,只能说这是turbo linux的市场运营的一个成功案例。事实上,这个案例也是turbo linux推广其产品的经典案例之一。集群技术在远程教育方面的应用需求,至少要在远程教育形成规模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出现。 教育科研论文: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的举措与经验 内容提要: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在政府支持、制度创新、评价机制,师资培训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先进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教育科研;中小学;经验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引领教师参加教育研究,推动“科研兴校”,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呼唤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学校的涌现,中小学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是急需探讨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改革经验,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倡导教师参加科研 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the Movement in Education Science)促使教师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人们也逐渐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腾豪斯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后,美国教育界对教师的职能重新加以确定,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搬运工”,更重要的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研究者。1960年-1970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贺拉斯曼——林肯”研究所的勒温 (lewin.k)、米勒(Mier.A)等人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帮助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引导教师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及时获取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改善教学效果。这项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功,发展成为“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再计划……”的教育行动模式,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研究,这种模式迅速在全美中小学流传开来。后来,欧美国家的教育管理者认识到,中小学教师应该在教育学术界的引领下从事研究,教育研究也应该从大学、实验室转移到中小教室和社区中去。 1985年,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制定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希望从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到2061年再次接近地球时,能使美国科技教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确保美国科技超级大国的地位,这项计划覆盖全美范围内的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它是美国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项目,也是一个最早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和中小学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改项目。”作为实施该计划的一个措施,美国科学家委员会编著了《科学普及资源》(Resource for Science Literacy)、《科学普及设计》(Design for Science Literacy)等教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和进行课程改革等等;2002年美国通过了35年来联邦政府教育政策最为重大的改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与此相应;美国教育部公布2002-2007年的教育部战略目标(Objevtives),其中战略目标二规定,“支持教师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专业发展”、“关注于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为新教师开展基于研究的引导和咨询项目”。20世纪70年代,日本教育界针对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死板,教师满足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忽视教育科研的弊病,呼吁中小学重视教育研究。为此,日本《教育公务员特别法》明确规定:“教育公务员为完成其职责,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提高修养”。200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在“教育改革国民会议”通过2l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强调“加强对教育研究能力欠缺教师的严格管理(使之离开讲坛)”。英国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规定合格的教师必须“参与或完成制定的教学研究项目或培训课程。”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长M.N.康达科夫也认为,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是补充教育家和学者队伍的重要源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整个教育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在《2000-2005年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中,要求政府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鼓励和支持,提高俄罗斯国民教育系统的国际威望。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制度化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趋向于规范化、制度化,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英、美国家中小学设立学科教学研究室、法国成立中小学教学研究委员会,学校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经费、人员等支持。日本在中小学成立单科性质的研究会,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学科开发、开展教学实验等等,探讨教学、学校发展的问题。此外,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种教育领域的研究组织,诸如成立学生生活指导研究委员会、现代化教学手段研究小组之类,教师分工研究课题,共同发表成果,日本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刺激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前苏联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也颇具特色,前苏联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是校务委员会和教学方法委员会,《苏联普通教育学校暂行条例》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管理的规范化,“为了发展和完善教育过程,提高教师和指导者的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应当成立教学法委员会,教学法委员会的职能之一是组织人员进修,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推广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校务委员会必须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责,“支持社会完善和发展青年教学和教育的主动精神、教师的创造性探索和实验性工作;确定学校与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合作社组织、自愿协会、创造协会以及国家和社会其他机构的合作途径,以便为学生多方面发展和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制定2010年俄罗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构想,进一步加强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机构与团体的科研、实验、设计管理与协调的机制,“落实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与科研工作方面的国家干部政策。” 1994年由美国国会审议通过,克林顿总统签署和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其中第九条规定教育部设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推广和资助,提供教育研究培训项目,提高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使之达到全国教育目标。另外,美国许多州、学区和学校建立独立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以外的地方教育理事会,在学区和学校科研管理上,地方学校理事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学校理事会的职责是加强教师科研管理、—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此外,还承担师资培训、教育经费预算和学校改革等重大问题。 欧美国家非常注重校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和领导作用,德国认为校长必须是教育与教学专家。英国规定中学校长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编制、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美国教育学者珊娜·斯蒂格鲍尔将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职责归结为三条:一是确定学校目标;二是组织教学工作,“即对教学提出要求,制定目标、研究方法,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是领导改革,校长要学习如何创新,吸取对改革的意见,与教师合作开展校改实验,预测教师需求,给予教师满足。在《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教育部将通过ESEA的Tile II项目,鼓励发展创造性培训模式,提高中学校长的教育科研管理能力,支持现任校长的专业发展。 校长在学校管理和改革发展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发挥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恰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兴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加强与大学或其他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之一。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蓬勃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1990年、1995年,霍姆斯小组发表了关于改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新报告《明日之学校》(Tomorrow's School)和《明日之教育学院》 (Tomorrow's School Education),将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联合起来;《建立类似于医学行业中教学医院的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学校,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与中小学教学互相脱节的状况,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与大学教育,研究机构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制、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科研合作,整体提高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素质,使新任教师和.成熟教师都能在教育研究方面得到进一步成长。PDS学校的创建,在中小学与大学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大学实习生、大学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的发展都带来了益处,是教师教育多方面“共赢的”好模式。目前,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正在建立PDS学校网络,并且为 PDS学校制定了一些条例以规范其健康发展。2000年,美国几乎每一个州都有1000多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小学成为教师科研和工作的共同体,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大学教授形成伙伴关系,共同有效地改革教学。 2001年日本政府实施教育新生计划,将教育改革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为了实现“学校变好、教育变样”的目标,日本政府加强大学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合作,努力克服整齐划一的弊病,引进发展个性的教育体系,2002年日本通过修改的《学校教育法》,其中政府财政预算投入17亿日元,促进大学、学会、协会、研究机构与学校教学的合作,创造能使多样的个性和能力充分发展的教育体系。 20世纪70年代,英法等欧洲国家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诟病,从学校需要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研工作,强调大学、师范学院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20世纪80年代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不断发展,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广泛接受和实施“以学校为中心”的大学与中小学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 1989年,法国教育预测专家、巴黎诺儿马学派的著名教授费朗西斯科·瓦尼斯科博士在重要著作《七千万中小学生——学习的欧洲》一书中,设想未来五种教学模式,其中“学术型学校模式”倡导将大学学术型研究引进中小学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培养学者型的教师。目前英、法国家已经开始探索实验。 四、改革师资培训制度重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师范教育改革的高潮,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培养的开放性、多元化,更注重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是发达国家师资培训制度改革的重点。 美国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NBPTS)是独立的、非赢利的组织,指导委员会包括州长、众议员、高级教育官员,以及社区组织和企业界代表,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提交五个核心建议,其中第四条是教师应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第五条,教师应成为学习型组织成员。1995年,北卡罗莱那州州长吉姆·汉特和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发起了国家教师资格证制度,专门颁发证书给有委员会认可的优秀教师,借以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克林顿政府专门拨款奖励,并提出10年内全国10万名教师获此殊荣,达到平均每所学校都有1名获得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 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项目“艾森豪威尔专业发展计划”,对各州和地方实行绩效拨款,推动师范教育改革,建立专业发展的高标准,提高教师质量,使之具有独立的教育科研能力。《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要求提高教师和校长的素质,“我们将于各州、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各认证机构通力合作,极大地提高教师职前培养项目的质量。我们将推动开展情景阅读教学培训以及其他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法”。 美国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和学历水平,美国中小学教师一般都具有学士学位。哥伦比亚特区规定高书教师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位,鼓励教师成为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和决策者。美国务州教育部门经常组织讲座和科研活动,不少学校对终身教师提供学术假期,促进教师参加进修活动。 2001年日本国会审议通过教育改革六项法案,其中以培养“教育专家”为目标,提高师资质量被列为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国会议案,进一步落实措施,改善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新的教师研修制度,加强教师的社会体验学习;实行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加薪制度;加强对教育科研能力欠缺的教师的严格管理。从2001年起,日本教育研究生院实行教师休假研修制度,支持鼓励教师自发性的培训活动。日本教育科研机构遍布全国,都、道、府、县共建立近千个教育研究团体,中小学教师是这些团体的骨干。法国和意大利非常重视中学教师的教育学素养,法国要求中学教师获取教育学学士学位,意大利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一般是教育博士。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科研成果必须物化生成实践,才能发挥应有效益。美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为 80%-85%,日本为60%-70%,西欧为50%-60%。美国非常重视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的直接推广和应用,这深受美国实用主义传统影响。美国中小学强调教育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杜威、布鲁纳、布卢姆等世界级的教育改革家都注重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推广,事实上“美国行为科学本身就比较发达,一批专家学者就用教育理论、心理理论,在中小学搞调查,做实验,提出新理论,于是就有一批学校、教师去推广和实验。”2000年美国教育部专门成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负责开展和支持有关教育研究的活动;推广教育研究成果,为解决学校具体问题提供技术援助;收集、分析和传播教育情报服务资料。 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实施面向21世纪彩虹计划,努力构建适应新肘代的新型学校,培养人格丰富且有创造性的日本人。为此,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努力创造多样化和富有人性化的教育体系。此外,文部省积极鼓励教师将教育科研成果应用到相关学科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索,日本当代数学教育家远山启所发明的“水道式数学教学实验模式”,在文部省的宣传和推广下,逐渐被日本中小学教育界接受,特别受到中小学数学教师的青睐。 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运用到学校实践中去,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事实上,只有借助科学,学校才能改造教育与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所以,在面向21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热潮中,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将教育转化成有科学证据支持的领域。” 教育科研论文:浅谈构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科研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着力追求的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必先行。教育科研是兴校之本。以教育科研推进科研教育,是时展赋予我们的迫切要求。科研兴校,关键在教师,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 角色转变二重奏,营造温馨科研氛围 朱永新教授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科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朱教授的话把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概括得更明确更清楚,那就是:校长要把引领教师走教育科研之路作为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为教师营造温馨的教育科研环境,让每一位教师愿意也乐意积极主动地投身教育科学研究,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作为校长,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进行角色转变,以引领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大显身手。 首先,校长要由指挥者变为服务者,校长不再坐在自己的交椅上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校长必须亲临第一线,为第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服务,做教育科研的先行者,引领者。 其次,校长更多地是由领导者变为一名催化者,一名热情支持并积极践行教育科研的催化者。以催化者的身份代替领导者的身份,校长在教师面前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领导者,而是放下架子,走到教师中来的普通一员,与教师打成一片,带头学习,带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带头更新理念转变作风,带头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带头敞亮自我心扉,与教师心灵互动,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一个畅所欲言的互动氛围,一个争先恐后的探究氛围,一个温馨合作的科研氛围,让每一位教师积极主动地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真正催生教育科研成果的诞生,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校本培训三步走,认同践行科研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快乐,就应该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教师即研究者”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科研兴校,既是每一位校长的办学思想与理念,也是每一位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呢? 要从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人手,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而提高教师认识,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应当首推校本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的做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扶着走。以“什么是教育科研、为什么要开展教育科研”为主题开展校本培训,以贴近教师工作实际为出发点,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认识教育科研的内涵、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领教师进入教育科研轨道。 在教师们对教育科研跃跃欲试的情况下,及时迈出第二步——引着走。以“如何开展教育科研”为主题,举办专家讲座、骨干教师示范课、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专题研究课、我的课改故事等系列校本培训,为教师提供科研范例,让他们在学习、模仿中逐步体会研究的方法,学会突破研究层垒,深入其中,享受工作和成长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针对课程实施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研讨,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坚持合作研究,创造一种互相合作、宽松、开放的氛围。 第三步——放开走。以“我爱教育科研”为主题,掀起全员参与教育科研热潮。我们开展了小组辩论赛、撰写反思日记、擂台式互动、同伴互助、校本研究日、教学开放周等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把教育教学行为转化为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校本培训,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开展教育科研对自身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开展教育科研绝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它必须牢牢地植根于教育土壤、教学实践之中,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人手,用理论指导实践,借实践充实理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校本培训,全体教师真正感受到了教育科研为自己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体验到了教育科研的实用价值所在,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的良好趋势,从原来的个体参与到后来的全员参与,一时间,教育科研蔚然成风。更喜人的是,教师们在科研中学会了积累,学会了反思,底气足了,悟性灵了,教学大气了,撰写的文章质量高了。做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已成了教师的共同追求! 创新管理四部曲,架起教师科研桥梁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如何把枯燥而无味的教学工作,转化为教师乐此不疲的科研工作,形成“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科科有亮点”的良好科研氛围,笔者以为,作为校长必须摒弃老一套管理方法,创新管理形式,提高管理水平,从四个方面人手,为教师教育科研注入源头活水。 第一,创新管理思路:用人格力量感召教师科研。对教育科研的投入是一个校长最有远见的投入,校长只有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教育科研中,才能召唤广大教师志同道合、真心实意地走到一起来搞科研,才能和教师一起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科研的快乐。只有自己在科研上有所付出,才能对教师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使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有一种源于学术的人格魅力。只有自己处处以科研为先导,才能让所有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真正花在对科研的摸索和探究上,形成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 第二,创新管理途径:用课题研究引导教师科研。校长应把发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来研究,要经常性地举办经过反复推敲、精心准备的教育科研报告会,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理论,探讨教育科研方法,开展科研课题论证,撰写科研体会论文,带领教师徜徉在教育科研的幽径中,用课题研究唤起教师的科研冲动。 第三,创新管理作为:用身体力行推进教师科研。要办好一所学校很不容易,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发展要环境,校长要做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的先锋,做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做教师生活的知心人,让学校成为教师情感栖息的幸福港湾、事业进取的坚强后盾;校长要为教师投身科研提供牵引力量,促进教师学习,引导教师成功,努力营造出老年教师恋科研、中年教师爱科研、青年教师兴科研,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科科有亮点的良好环境,让学校成为教师事业成功的温馨家园。 第四,创新管理方法:用“主人公”意识督促教师科研。没有教育科研的冲动,视教育科研为没有多少实在意义的无用追求,也就没有主动的科研意识与行动。有些教师迫于学校的硬性科研规定,临时抱佛脚,突击赶论文,这是被动的科研,科研的奴隶。对此,我们开展了“我是科研主人公”活动,让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长期不间断性的科研活动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与提高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要求每个教师尝试新课程教学实验,探索新课改教学路子,摸索新课改教学方法,形成“我是科研主人公”共识,主动、能动地投身科研中。 引领教师走教育科研之路,是新课改赋予我们的时代重任,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可靠保证,教育科研为我校发展和教师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大批教师通过教育科研迅速成长起来了,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教育科研论文: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作用 摘要: 阶段性目标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基础,全面体现发展目标中所存在的具体阻碍因素以及促进因素,使科研工作整体发展目标准确性能够得到重要保障。从整体性目标管理方向性角度出发,近期目标管理以及中长期目标管理的关键在于为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作用,以确保科研管理工作发展方向能够保持高度清晰化。针对价值性目标管理发展性,确保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发展空间不断拓宽,发展方向更为明确,以此助力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全面发展。总之,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致力于对内在结构要素的深入挖掘,以此展现目标管理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及发展意义,从而为科研管理工作发展方向提供正确指引。 关键词: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指向性研究 目标管理的中心是以发展目标为管理依据,展现管理工作发展的新突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针对阶段性管理思想的基础性,对管理目标进行明确划分,要求科研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紧密结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求,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达到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针对性不断加强的根本目的[1]。从目标管理的基本价值层面分析,高等教育科研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较为广泛,能够体现出与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相互统一的价值思想,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指向性更为清晰,提升科研工作的工作质量。 一、突出阶段性目标管理作用性,充分表达科研工作管理指标说明作用 1.体现目标管理阶段性思想,对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宏观发展方向形成指向作用。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潜力的核心部分,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优势所在。从管理角度出发,目标管理关键是充分保障科研工作发展的持续性,以目标管理形成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方向的监督作用,其指向性功能较为具体。阶段性目标管理思想则是立足不同阶段发展目标进行针对性管理,为科研工作发展进程提供明确的发展标准,以此达到深化科研工作总体发展的最终目的[2]。阶段性目标管理作为整体目标管理的基本架构,管理思维及管理方向具有高度的明确性。通过阶段性目标管理能够对高等教育科研目标宏观管理方向产生相应的说明作用,以具体说明为基础,对科研工作管理本身形成高度的指向性依据。 2.阶段动态目标管理为根本,直接作用于高等教育科研宏观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阶段性目标管理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根本,是对科研工作阶段性发展目标及成果进行有效分析的重要依据。依据阶段性目标所具有的内在发展意义,进一步明确对科研领域、科研标准以及科研成果所提出的要求。根据目标发展总体要求,对阶段性目标管理的具体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充分验证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整体发展方向所具有的可行性价值。这一目标管理过程可以表现出阶段性目标管理的动态性,充分展现宏观目标发展的指向性作用,阶段性目标管理实质性效果也能够直接作用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整体效果之中,具有阶段性说明功能和阶段性方向指向功能[3]。 二、立足整体性目标管理方向性,全面表征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发展方向 1.明确科研工作宏观目标管理方向,全面展现科研管理工作实时发展动态。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针对学科内部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进行具体化探索,对学科基本架构及内部基本构成元素进行有针对性分析,促使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范围及深度能够得到层次性提升,提升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宏观发展目标角度出发,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这为高等教育科研领域的探索提供重要的方向性保障。针对目标管理对宏观目标构成因素进行具体化分析,以此对内部要素的作用性及方向性进行潜在研究,确保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方向性能够保持高度清晰。结合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发展动态,科学深化宏观目标管理中的作用性、价值性以及功能性要素,对满足当今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思想的具体元素进行系统探究,其中主要包括可持续性、生态化、标准化因素[4]。这些构成要素表现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路径,展现高等教育科研管理目标从一般延伸型发展朝着系统化层次型发展方向的转变,对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宏观发展动态形成具体呈现作用,有助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方向更为准确,指向性更强。 2.结合科研工作近期目标管理出发点,确保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准确性提升。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近期目标带有一定的现实性色彩,能够初步体现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及路径,是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基础所在。从近期目标管理的特征性角度来看,近期目标管理作为整体目标管理的初级阶段,所反映出的问题较为广泛,能够对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可行性形成阶段性暗示。但从科研工作发展的本质层面出发,科研工作的开展往往具有较强的广泛性,针对学科研究领域内部的相关性,对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全面辐射。近期管理目标应针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兼容性进行具体深化,以此形成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初步发展思维。这既是有效落实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关键阶段,也是对科研工作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进行科学体现的重要管理阶段[5]。从这一方面可以充分总结出,高等教育科研近期目标管理作为整体宏观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及保障性特征,能够为科研工作发展目标的准确性不断增强提供坚实而有力的保障作用,满足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全面发展的切实需要。 3.追求科研工作中长期目标管理发展性,实现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核心是充分体现科研工作发展的可持续性,以持久性发展为目标管理的中心思想,对科研工作内容以及科研工作具体方向进行深化研究。针对科研工作中长期目标管理,对内部价值性因素、功能性因素以及作用性因素进行全面激发,从而得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方向及发展价值。这是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指向性的集中体现,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宏观发展方向保持相互统一。结合近期目标管理的基本特征,对广泛存在的科研管理问题以及科研工作重点、难点形成长久性目标规划,实现近期目标管理在中长期目标管理的直接作用,推动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重心保持高度准确[6]。立足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实质,对学科发展内部构成要素的可持续性以及发展性进行全面探索,对近期目标管理的可行性发展价值进行整理、综合、分析,实现中长期目标管理的指向性因素更为系统的目的,给予科研管理工作核心高度的方向性指明作用,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可持续发展思维形成有针对性的强化。 三、强调价值性目标管理发展性,具体展现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发展空间 1.以实用性价值发展为目标管理出发点,提升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实用性功能。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核心是对实用性价值因素进行有效探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学科社会实用功能,为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这一层面出发,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重心形成方向性的转移,针对科研领域内部的实用性价值因素进行系统开发,满足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性目标专一的根本要求。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实用性价值因素主要包含理论知识体系研究的实用性、实践教育体系社会应用性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性等三个部分[7]。就理论知识实用性而言,科研工作目标管理针对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外部延展过程进行有效探索,就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对本学科知识应用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进行深入剖析,以此来提升科研工作实用性功能。针对实践教育体系社会应用性,结合实践教育组织形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此提升科研工作实用性价值。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性在科研工作目标管理中以社会人才需求方向为标准,对功能性发展进行具体探索,形成与社会经济、文化、人文领域发展相互适应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新研究,进而进一步升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指向性作用。 2.以目标价值深入探索为目标管理关键,强化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开展针对性。 目标价值体现出的是科研工作发展目标突破的根本表现。以价值层面出发,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与目标、方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能够反映出阶段化发展的总体构思与切入方向。进一步深入探索目标价值,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形成相应的方向性指引作用。结合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新特点,强调科研领域对社会责任方向的全面加强,展现出高等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对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渗透,促使高等教育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应用学科专业领域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素质的同时,也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认知心理形成重要影响。这是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得到具体深化与发展的根本表现,充分明确目标价值因素的主要构成部分,全面表达目标价值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推动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重心科学转移。这与高等教育发展形成相互吻合的趋势,并对科研工作领域纵深化发展产生无形的推动作用,目标管理本身所具有的指向性功能也同时得到有机强化,满足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对科研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 3.以作用价值深化分析为其内在发展要素,突出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社会性影响。 作用性价值主要表现在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人才培养所发挥的具体作用这一基本方面,从价值性角度来说,学科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已经从传统的学科领域内部深化向社会性价值层面发展。高等教育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是推动社会整体发展与进步的原动力,这不仅是当今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的主体方向,还与时展进程保持一致[8]。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放眼人才社会实用性发展,充分体现学科内部架构的实践性功能,以社会实践元素的整合与分析为重点,全面加深科研领域研究深度,使高等教育科研工作本身与社会相关性的内在联系不断紧密,提升科研工作的时代性发展目标,以此达到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以社会发展背景为载体,以社会性因素、条件为重要补充,形成目标管理与时代人才需求方向保持统一的根本性原则。这无疑是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性、管理指向性不断增强的具体表征,展现出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时代社会之间融合性的不断提升,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宏观发展方向提供指向性因素,使目标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具体深化。 4.以功能价值综合分析为核心发展要求,助力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发展。 功能价值的综合分析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全面发展的核心,对科研管理工作开展方向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从目标管理层面出发,功能价值的深层次挖掘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服务功能价值的根本体现,从科研工作重心发展角度来看,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与时代教育之间保持相互适应,对人才社会发展提出更高的挑战。在目标管理过程中,着重对潜在功能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以此来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的针对性。二是对引导功能进行更为深入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对人才社会应用方向形成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进而实现科研工作时展新特征。这是高等教育科研目标管理方向得到有效延伸的具体表现,能够作用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之上。三是对发展功能进行全面升华,使高等教育科研工作能够立足长久发展目标,对科研领域、科研范围进行更为广阔的相关性探索,提升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创新性及突破性。这充分体现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所具有的发展性意义,为目标管理的明确性及创新性提供科学指向,达到时代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标准。 作者:陈宏伟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教育科研论文:技工院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摘要: 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通过搭建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平台,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创建科学研究基地,实现校内外实践教育的三位一体。在构建教研工作平台时,我们要注意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实现无缝拼接、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视线无缝拼接以及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无缝拼接,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关键词: 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教育科研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级企业广泛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更新,这也带动了一批高新产业项目茁壮成长,从而能够保证我国国民生产水平的稳步提高,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面对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如何培养出能够迎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了摆在广大技工院校教师面前的头等问题。而技工院校老师必须充分利用技工院校的教研水平,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增强专业科研能力,才能迎合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的用人需要。 一、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构建 在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构建中,必须充分迎合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水平的需要,系统构建以实验教学为中心,校内外实践教育为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一)搭建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平台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人才,它侧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因此,倡导和构建实验教育为中心的教研工作平台对于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非常重要,也能让教师能够充分模拟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充分提高专业课程的专业技能培养,有利于教师将最新的教研成果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充分展示。而通过学院整体实验教学中心和专业综合实验室的搭建,可以充分加强技工院校各个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对于各个学科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升实验中心的实验水平和教学水平。 (二)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的系统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师也可以将教学成果进行充分的展示。而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以实践育人为目的的教学核心任务。技工院校可以和校园企业、校园研究所、校园实习基地等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统筹规划、互惠互利,技工院校也可以和合作企业、合作院校、合作机构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实现合作设置、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充分实现教师的实践教学有的放矢,也能保证将教师科研成果做到最优化配置。 (三)创建科学研究基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技工院校教研工作的核心动力,技工院校通过搭建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的研究中心,可以充分地实现与国家实验室、省部级各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研究基地的合作,将技工院校的科研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专业教育和科研能力能够紧密迎合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能够将国家的宏观政策进行及时引导,将国家科研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也能够通过国家各级科研实验室来带动教师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地将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教研能力,提高教师的学习水平和科研水平。 二、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手段 构建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其手段主要通过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作为教师教育科研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教学观念、创新模式、教研机制的创新和管理。 (一)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实现无缝拼接 在技工院校的教研平台构建过程中,可以实现教学手段与岗位需求的充分结合,可以满足教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充分黏合,也能够满足学生就业和教师科研的充分整合。通过搭建技工言笑教研工作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工作从实践教学出发,充分转向实践育人的终极目标,学校通过设立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可以促进广大教师将教育实践改革推向深入,也能够通过岗位实践改革,引导教师将教研反哺给教学,推动教学的实践化操作。 (二)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视线无缝拼接 在技工院校的教研平台构建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任务,其主要是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协同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学校教学资源来教导学生专业技能知识,通过和企业技术人员的配合,来指导学生实践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协同努力,可以将教学工作推向专业技能培养,而教师通过参与到企业的教学实践,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的技术革新,了解最新的设备改造,从而建立起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沟通和互动,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技术创新。 (三)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无缝拼接 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核心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实现技工院校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车间的充分结合,可以将技工院校实训基地的理论专业性和企业生产车间的技术优越性进行充分地结合,实现校园和企业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将企业完整的生产流程引入到学校的实训基地,教师可以在实训基地担任学生导师的重任,做到教书育人,也可以在生产车间辅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做到实践育人,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可以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也为科研项目找准了方向,使得企业实训基地具有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三、结语 切实提高技工人才的岗位水平和动手能力,是摆在广大技工院校教师面前的重任。通过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教师可以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技工人员和生产车间的衔接,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切实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作者;李静 单位:山东滨州市技术学院 教育科研论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探析 一、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 现阶段,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界因素,主要是学校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对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够重视,重点在于语文和数学学科,认为德育是副科,无需重视,对德育教师的要求也不高,开展好教学工作就可以,对其教育科研能力不关注,平常也极少组织德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现阶段,在小学教育活动中,不少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在负责,对教育科研能力重视程度一般,并且还需要负责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育科研中,没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重视的是如何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没有意识到教育科研课题也是来源于教学或生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 二、提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 1.转变小学德育教师的德育观念。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首先小学德育教师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与坚定的德育教育理念。小学德育教师在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之后,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德育素养与自我道德修养,真正的实现“教书育人”,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与价值。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素养时,需要注意自身的的教学过程,在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在德育课堂上照本宣科,只是纯粹的讲解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这样的德育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念,由于道德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够体现,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生活教学,在生活中发现科研课题,然后开展科研活动,提升自身是教育德育能力。 2.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其德育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德育素质决定了教育科研能力的高低,并且关系到德育教学质量。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校重视德育教育,但是专业的德育教师并不是很充分,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作为一门副科,其地位与语文、数学学科相比较低,并且有的德育课时还被其他学科所占用,教学效果一般。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需要拥有良好的德育专业素养,学校需要给德育教师设定一定的资格门槛,加强职前、之后培训,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小学德育教师拥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然后对课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课题的不断科研,逐渐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3.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反思能力。小学德育教师在培养和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因为很多科研课题都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并且贯穿于整个德育教学活动中。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发现细节,总结教学不足和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然后可以和其他德育教师一起针对这些不足或问题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为目的,重点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小学德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宝贵的教育科研资源,通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还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三、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德育教师要重视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校应该给予配合,提升硬件设施,教师本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反思,全方位、多方面的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马天野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教育局 教育科研论文:人本管理中教育科研管理论文 一、人本管理理念对推动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谓“人本管理”是将“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将组织内所有成员作为开发和服务的重要资源进行管理,其核心理念即尊重主体,关心个体,激发人的创造欲望,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人本管理兴起于二十世纪80年代,它的出现有效地将管理与人本进行了融合。随着教育科研管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科研管理注重制度制定和执行,似乎将工作的主体剥离于工作之外,这种管理模式无形中抑制了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探索热情。因此,将人本管理理念引入教育科研管理,对于加速教育科研发展和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人本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人本管理中“本”可以理解为“根本”、“本位”,即将人本身视作生产和管理的关键要素。就目前而言,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科研机构设置空缺,学校通常设置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等机构,却不设立教研处,没有相应的机构设置,自然缺乏专人的管理;二是教育科研管理不接地气,教育科研重点往往体现在撰写论文,上报创新成果上,与实际教学关系不大;三是教科研活动“含金量”低,教研活动多局限于制订计划、统一进度、优化教学设计,缺乏科研的理论和实践,缺少专业性的课题研究;四是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师绩效不能挂钩,导致教师课题研究积极性不高。纵观当前学校科研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不难发现学校对教育科研的管理模式抑制了教师的参与热情,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创新能力和创新的持久性都得不到开发。因此,引进人本管理理念,将教育科研的地盘还给教师自己,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施展拳脚,是未来教育科研发展的唯一出路。 三、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教育科研管理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管理准则。 人本管理以人自身为管理核心,以促进个性发展为趋势,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因此,矫正以往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学校科研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准则:一是遵循个性化发展准则,学校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培训、资源配备、岗位调换过程中,必须以教师本人的意愿、能力及长远的发展作为管理的依据,应当允许教师在合理的范围内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个性化的要求;二是遵循引导性管理原则,要求管理者放下“架子”,和所有的科研成员构建平等、友好的关系,用有效的引导代替死板的命令,协调并帮助教师完成研究目标;三是遵循环境创设准则,以人作为科研管理的主体的管理模式中,必须为科研人员配备设备、空间、设施等优良的物质条件,从而促进教育科研的顺利进展;四是遵循高素质管理准则,为了实现高水平的人本管理,管理者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挖掘科研人员内在潜力,协调好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 四、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可以满足教师更高层次的需求。 人本管理理念下的教育科研人员主要是教师,教师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具有极强的职业特点,在保证他们必要的物质生活基础上,他们更需要精神的满足。教师这个职业被社会赋予了太多的光环,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下,他们更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而教育科研工作可以说是一种能力的展示,是超越日常工作,更高层次工作能力的展示。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教师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中互相探讨,彼此欣赏,在满足教师精神需求的同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从而迸发出更强大的科研动力。 五、结语 总之,作为管理者必须认真揣摩教师的心理需求,积极营造教育科研空间,创造教育科研环境,点燃教师的科研热情,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将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王洪军 刘庆胜 单位:扶余市新站乡中心小学 教育科研论文: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师教育论文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政策支持 1.经费支持 没有科研经费的投入,将会严重制约教师教育科研的开展。但地方教育行政部分的经费投入会受当地经济水平的制约,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多渠道筹集资金。除上层拨款外,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行政优势,鼓励企业及个人对教师教育科研进行资金捐助。 2.培训支持 在教育科研的培训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有能力请某一领域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还可以联系教育科研部门、高校教师为其答疑解惑,在提供教育科研培训所必需的设备和场地的情况下,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带薪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有利于助推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 3.教师资源调配 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繁重,部分中小学存在教师缺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对教师而言无疑是有心无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日常工作量,尽力为其减压,保证教育科研开展的时间,以保障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总之,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在教育管理者与决策者角色上呈现一定的前瞻性,要能认识到教育科研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具有着推动本地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又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科研工作,加强领导,从各方面为教育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教师教育科研提供正确的政策指导,确保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科研部门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我国教育科研机构的全面建立与发展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可以说这些机构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应了当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运营为当地的教育科学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教育决策与咨询,提供了改进教学的相关意见与建议,从而使其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教育科研力量。教育科研部门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机构,集聚了大量的专业研究人才,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吸引力和凝聚力,并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教育科研部门的核心工作是教育科学研究和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并以此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它的主攻方向是多出高质量的教育研究成果,并为当地的教育发展与改革服务。教育科研部门尤其是地方教育科研部门,与学校之间有密切的合作与联系,不仅是在教育科研部门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学校科研研究对其的需求上。因此,教育科研部门应该与学校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沟通关系,明确一线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的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瓶颈,凭借自己的人员优势和研究优势,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到中小学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以各种培训班、讲座等形式为一线教师答疑解惑,提高其科研能力。教育科研部门的专业研究人员具有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素养,视野比较开阔,信息量比较大,而以实践知识见长的一线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运用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二者可以在合作研究中共同进步。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自我发展 本文所讲的自我发展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及制度等的完善。教师教育科研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幸福指数,同时,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学校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场所,教师所进行的一切教育科研活动都需要学校为其创造与提供必要的条件。事实证明,教育科研机构的完善、教育科研制度的规范、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有针对性的教育科研培训和有效的教育科研评价都是保证科研顺利开展的基石。 1.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教育科研机构对于确保教师教育科研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设置,可以是校教研室(组)—教研组和课题组(实验组)的教育科研机构,也可以是学校教科室—学校评审组—课题组等其它形式的教育科研组织管理体系。无论学校采用哪一种教育科研机构形式,都必须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教育科研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选择哪种适合本校的组织管理系统,都应注重并充分发挥其管理权限。 (1)课题的管理。 “课题管理里包括课题规划、立项论证、过程监督与管理、课题的鉴定与评价和课题的应用与推广等几方面,还包括对科研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的管理”。 (2)队伍的管理。 教师科研队伍管理包括对参与教育科研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其配备情况、对参与教育科研的人员的培训与指导等方面的管理。在管理中,要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既不对日常教学活动造成影响,又有利于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 (3)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教育科研机构要对经费进行合理分配,使每一分钱都花得物超所值。 2.制定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 只靠学校成立的专门教育科研机构来进行教育科研的管理是不够的,对教育科研的管理需要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同时发挥作用。所谓无形的手即是指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明文规定是教育科研正常、有效进行的强大后盾”,因此,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科研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要经过调查、分析、试行、修正和实施五个阶段。调查和分析是教育科研机构对本校及本校师生等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分析本校进行教育科研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确定有意愿、有能力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并制定出适合本校教育科研的制度体系。试行、修正和实施是对已制定出的制度进行修正和再实施的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拿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为教师所接受的管理制度。“一套科研管理制度,应包括课题申报立项、经费管理、成果评审和奖励等”。教育科研制度一旦制定并开始执行,就应发挥其约束、制约的作用,以更好地保证科研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3.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有助于激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意愿能力,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积极开展。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活动,使教师处于巨大的压力场域之中,而教育科研是在此基础上的额外工作量,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因此,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尽量减少教育科研给教师带来的额外压力。 (1)关心教师。 关心教师疾苦,尽力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对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提出了要求,而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基本问题是其进行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 (2)合理配置。 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保证教师教育科研的充足时间。减少教师在规定教学任务之外的额外工作量,保证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进而保证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效果。 (3)拓展资源。 为教师提供进行教育科研的尽量多的信息:包括图书资料、电子资源、专家指导等。教育科研的开展是建立在已有研究之上的,必须通过电子资源等了解该领域内最新的研究动态。同时,图书和专家指导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 4.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素养较低,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学校平时也有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是往往流于形式,对教师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究其原因,是学校提供的培训脱离教师实际,缺乏针对性。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正确的方法论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学校要对本校的教育科研教师队伍有清楚的了解,对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了如指掌,针对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同时,培训内容要贴合教师实际,能够为教师所接受。 (1)注重理论知识培训。 一线教师的实践知识丰富,但是理论知识的缺乏必然影响其实践知识的提升,在教育科研中也是如此。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是针对一线教师的培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切合性,即进行培训的理论知识要有选择性、针对性。 (2)加强研究方法培训。 在培训时,要选择一线教师容易运用、易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等。同时,在研究方法的培训上还要注重对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全过程的培训,课题选择、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运作、资料收集与归纳及论文写作等。努力帮助教师尽快地掌握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 (3)明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断地传授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和技能,教师本身的学习能力也很重要。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反思、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信息的提取和对实践知识的反思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进而为教育科研的开展提供持续的发展源泉。 (4)拓展培训的途径与策略。 开展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学校自己组织的校本培训,可以请专家、学者进行培训,也可外出学习集中培训。培训方式的选择要因校而异,但必须秉持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切不可盲目而为,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5.增加教育科研评价的有效性 对教育科研进行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鉴定的功能,有效的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研更好地开展。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主动性,在尊重评价客体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实施评价。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加强自评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加强对团队的区分性评价,降低对个人评价的区分度;对教师的科研成果按研究活动的类型和研究方式进行分类评价,如教育案例成果、课题论文著作成果等,要在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中突出教育科研能力指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中必要的一环,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最终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有效地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教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更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小学教育科研有别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和“中小学教师习惯性工作”,是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情境问题的工作,强调情境性、创新性、遵循规律性和系统反思性。就学校自身而言,需要主动为教师搭建开展科研的平台,要多渠道、多模式、多元化地创造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外部保障。总之,教师的发展将促成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有效成长将促成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作者:杨会萍 单位:河南开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教育科研论文: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论文 一、问题展示:学校场域中的实际 (一)管理制度上的执行性迷失 1.制度的一贯性一项好的管理制度是基于现实,经过几代人不断打磨而成的。随着人员变动,特别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的更换,学校原有的具有一定适应性和适用性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可能出现散失、断裂,也可能出现教育科研制度重建。但是,科研制度从提出到成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暂时性的制度必然有不完善性。而且校长、教师流动周期比较短(江苏的规定是6年)新的科研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善,人员又要变动,所以会出现执行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永远都是不完善的尴尬局面。 2.执行的有效性制度都是由人来执行的,指向的也是特定的人或人群。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在执行上有所建树,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人员的变动不仅给队伍建设带来了难度,而且对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提出了挑战。 3.调试的适应性制度是需要不断吐故纳新的,进行必要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以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达到以制度的渐进发展保障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在承认制度的相对不完善性的同时,必须看到好的制度和相对比较差的制度在调试的力度和效度上的作为大有高下,频繁变动的制度在一定意义上阻滞了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管理文化认同上的价值性冲突 1.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有差异重视和不重视是两个极端,其中还有几个层级的中间地带。比如,有一定自主创新的科研、按照上级要求做的科研、纯粹应付了事的科研,等等,表现出来的是不同的科研氛围、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校际差异。在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上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差距,这取决于校长以及学校领导班子对于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还有就是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贡献份额,总的来看,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提升。 2.对教育科研操作的认同度有差异是真做科研还是假做科研,是重视过程还是重视结果,是个体科研还是群体科研,是探索研究还是印证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表现出来。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科研群体会有不同的关照。 3.对教育科研评价的认同度有差异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力是对教育科研评价的关键,怎样归因,体现了管理者的立场和价值观。要使教育科研有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力,就必须在对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的评价上找到平衡。评先评优、绩效考核中教育科研的占比是一个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不同的管理者、不同的学校之间在认识上和操作上不仅存在差异,差异度也可能相当悬殊。 二、原因分析:理性追问中的必然 (一)人力资源配置上对于科研力量的思考缺位 参与流动的教育工作者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包括校长、骨干教师和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六年的教师。校长流动主要考虑破除“门户之见、视野狭窄、思想僵化、创造力下降以及经验主义和人际关系复杂化等一些消极因素”“为校长的成长提供新任务、新要求、新认识与新实践的机会和环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事业心,逼迫其产生出新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流动一定要考虑到学科问题,比如一个学校语文教师严重过剩、数学教师严重超额,都不利于发展,学科间的平衡一定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在考量的体系中没有教育科研的因素,没有将教育科研人员的均衡纳入其中,教育科研力量均衡就很难有保证。 (二)科研制度上对于科研文化的思维缺失 从教育行政在科研制度引导上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校科研文化发展的弊端看,宏观的科研制度不健全,笼统、大而化之的制度居多,落实的、有个性的制度少之又少;教育科研工作推进上主要还是以活动为主,呈现出的状态是有一阵没一阵,连续性较弱;教育科研交流机制不健全,各自为战的情况很普遍。教育科研发展缺乏教育行政的有力支撑和引导,致使低水平发展的情况普遍存在。加上一些地区应试教育横行于校园,科研文化建设事实上在应试文化的挤压之下生存空间极为狭小。 (三)评价政策上对于教科研绩效的思想缺席 这里的评价主要集中表现在对于学校的综合评估以及对于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上。以某地区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为例,教育科研在150分的总分中占20分,反应出重视的程度偏低。学校的绩效考核中教育科研占比始终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教育行政的规定相当笼统,所以各校之间的做法差距较大。有些地方片面强调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严重窄化了绩效考核的本义,教育科研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下降。校际间教育科研在绩效中的占比呈现出个体性大于整体性的不均衡态势。 三、路径探寻:方向沉思中的应然 (一)教育行政,在均衡上着力 1.均衡人力资源配置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抓手就是要破除“单位人”“学校人”的门第鸿沟,将教师变成“区域教育人”,实施义务教育师资“无校籍”管理制度。进行区域内教师流动,不仅要考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资源的均衡,也要关注学科之间的均衡,在此基础上将教育科研骨干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视点予以关注,以科研骨干力量的相对均衡保障区域内教育科研质量的均衡。 2.统筹评价制度改革科学设置教育评价的项目和权重,将教育科研工作列入考核细则,突显教育科研工作的地位,为教育科研发挥对教育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奠定基础。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评价体系中破除学生学业成绩“一家独大”的局面,为包括教育科研在内的其他工作争取适当的生存空间。 3.协调区域共同发展教育科研工作区域间的不均衡性是一定的,这就和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保证所有学校、所有学生发展的完全一致是一个道理。但是不断缩小差距,在制度设定的框架内均衡配置资源是可以做和能够做的。区域内的教育科研不仅要在均衡配置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确立动态均衡的理念,在发展中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摒弃“削峰填谷”式的庸俗均衡做法,在为学校注入强大前进动力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科研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实现动态、追逐、高位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管理概念,也就是发动的主体在行政,特别是直接领导的教育行政。立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视点,教育行政在均衡发展上有很大的可作为空间。 (二)学校层面,在优化上着手 1.打造研究文化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扁平发展,更不是矮化发展,需要在均衡理念指导下的自发、自为、自省式的文化发展。站在学校的角度必须要在打造科研文化上下功夫,倡导全员研究、草根研究和全方位研究,让研究成为校园中最亮丽的风景。教育科研在学校中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植根于全体教师的心中才能够实现,将研究寄希望于少数科研骨干(包括校长)是不正常,甚至很危险。因为,研究的目的除了达成研究本体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培训师资,达成全体教师的个体、个性发展。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为了实践、在实践中、改造实践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三个着力点。立足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教育科研的生命,也是草根研究的本义。唯有打造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科研文化,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存续并新生。 2.协调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在立项的时候就要准确定位,属于重大研究、学校整体研究的要列入单位立项范畴,而个体研究、局部研究的则要列入个人立项范畴。当人员流动的时候,对这两类课题要有不同的要求,单位立项课题不能随主持人流动而带走,个人立项课题可以由课题主持人带到新学校继续研究。这里比较复杂的是校长主持的单位立项课题,当校长流动时课题的归属就会出现矛盾:带到新的学校,研究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原来设定的实验因子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留在原来学校,新任校长的研究旨趣不一定与该课题相符,由其它学校流动过来的校长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要破解这个难题,主要是在课题立项的时候关注校本,将学校主课题定位在学校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层面,这样,不管作为课题主持人的校长流动到哪里,学校仍然坚持既定的研究方向不变,通俗地说就是“换人不换车”。 3.培养研究梯队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是学校重点工作之一,在均衡化背景和教师流动的现实状况下,固化的研究队伍结构肯定是要被打破的,但不是说教育科研队伍就进入无序、散乱的状态,而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建立结构、打破结构、优化结构。具体说,就是要在教育科研人员队伍上有“几手”准备,既要有“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也要有在一线“冲锋陷阵”的科研骨干,更要有“时刻准备着”的骨干预备队和群体性科研队伍。 (三)教师个体,在发展上着眼 1.精炼研究意识教师身处教育教学一线,火热的教育生活应该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舞台,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广大教师的追求。在平凡但不平淡的教育现实场景中潜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形成观察教育、审视教育的心理动因。对于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形成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都进行教育思考的习惯。 2.锤炼研究能力研究重在过程,重在对行动的思考和改进。中小学教师要加强自我反思,对已经解决了的、悬而未决的、实难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进行反思。借助反思的工具,分析情境、主体、事件,找出问题症结,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这样的过程就是在建构自己的实践性教育,也是培养教师个体实践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 3.提炼研究成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视野也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研究更是极具个体色彩且有偏颇、片面的可能,同伴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予以审视,不仅看清教育的场景,还将教育者纳入观察与思考的范围,有利于更加客观、公正地省察,从而推进研究成果的客观化。校内外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价和指导,针对教育场域内的现象作高屋建瓴的阐释,可以为成果形成把准方向、提供动力。.学校教育科研管理重点在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难点在学校科研文化的打造和教师个体科研素养的提升,最终指向教育科研质量的提升。 作者:邵付国 单位:如东县马塘小学 教育科研论文: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 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也是一种管理思维,是一种人性化、行进的管理模式。随着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引起关注,“塑料花”“假科研”等现象受到了教育机构的广泛重视。利用行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对知识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改良。 关键词: 教育科研管理;知识管理;高级中学 当前中小学教育机构各方面工作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科研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是教学机构发展空间和办学特色的直接反应,优化并且完善科研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 知识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中小学教育机构需要深刻认识到尊重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意义,尊重教职人员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积极面对教职人员在个体能力以及独立价格等方面的差异,深入挖掘教职人员的工作潜能,充分激发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好人力资源整合工作,认真分析每一位教职人员的工作特点,依据教职人员在科研工作与知识领域两个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知识管理手段,最大程度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科研质量。提高知识管理工作的透明性,公开知识管理方案,使其他教职人员能够顺利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避免出现科研资源流失或闲置现象。知识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发挥正向激励的促进作用,密切关注在科研工作中勇于创新、成果卓越的教职人员在教职员队伍中的积极作用。改善教职人员的科研氛围,协调发展科研教育工作,管理人员需要具有科学的人才观和管理理念,认真贯彻“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管理理念,信任教职人员,尊重教职人员的科研成果。 (二)重视知识共享与创新 知识管理工作需求管理者用知识共享的有关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知识共享主要分为知识存储、知识交流与知识传播三个方面的内容。所共享的知识根据存在形式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种类,显性知识具有固定专题与课题,所含有的信息与知识已经经过系统的分类与整理,体现出结构化、编码化两方面的特征,信息内容易于识别与共享。与之相对的隐性知识识别难度较大,无法直接共享,通过归纳与编码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是知识管理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知识创新分为知识创造和知识筛选两个过程,知识筛选即通过总结归纳将不符合实际运用需要的知识排除于知识管理体系之外,为知识创新与知识更新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显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一过程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即知识创造过程。应该明确,创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论是科研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不断促进知识的更新与创造是知识管理工作目标的集中体现。知识管理人员需要明确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知识方面的内容,合理制定科研项目。 二、知识管理运用于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创新 知识管理是有效促进教育创新的主要方法之一。新形势下,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本质上是知识的竞争,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创新的支持,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了促进教育创新的重要动力, (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需要知识管理 学习型组织是符合人性的、扁平的、有机的科研形式,这种科研形式能够有效激发教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教育改革工作要求教育科研单位要排除基层制管理的干扰,优化学习型组织的人员结构,最大程度挖掘小组人员的创新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构建需要采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小组人员通过知识的利用、共享与创新加强内部知识交流,促进组内人员的共同进步。 (三)融入知识管理的教育科研管理具有优越性 知识管理视野下高中学校教育科研既要达成预期的科研成果,也要在研究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教职人员的个体多层次、多角度地实现知识的创新、共享与获取,有利于科研团队和教职人员共同进行与发展。 三、知识管理运用于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高中学校中层管理部门通常是由校长直接领导,承担、指导、管理、组织教育科研部门的主要工作,教育科研部门具有评价职能、推广职能、研究职能、培训职能、管理职能,教育科研人员从研究项目的工作实际和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新的信息资源制定中长期规划和科研实施计划,完善奖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科学管理教育科研课题,将教职人员编制成学习型小组,开展教育理论与学习教育理论讲座等。利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将学习型组织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实践目标统一起来,教职人员的编组形式要尽量体现出弹性化、扁平化的特点,不定期调整小组的科研项目。 (二)完善运行机制 在课题管理方面,知识管理人员需要详细制定课题管理工作的有关条例,包含课题的经费、立项、申报、过程管理,以及研究成果的奖励、推广以及评比等。知识管理视野下的课题管理要以深入开发人力资源为工作重点。利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能够对课题是的推广、评比、研究以及申报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制约与规范,同时也能够通过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管理工作,提高研究课题的实践性与研究价值。在教科室管理方面,管理人员需要制定良好的运行机制,使科研管理更加规范化。目前的高中学校教育科研办公室属于学校的中层管理机构,在校长或主管副校长的领导下对学校教育科研开展组织、管理、指导等工作。而这种管理方式不符合全知识管理理论在管理效率方面的要求,知识管理论理认为,学习型组织需要采用弹性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因此,科研管理部门、业务职能部门、科研领导小组、学校校长都应该加入到学习小组的协调工作中来。教科室除了要完成课题管理方面的工作之外,还应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进修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教师科研队伍建设机制 科研项目的有序进行与持续发展,离不开教师科研队伍建设机制的支持,教职人员是科研项目与科研工作的主体,科研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的质量。完善科研队伍建设机制、提高科研队伍建设质量是发展学校科研工作的必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显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生产,改善科研工作环境氛围,提高科研工作质量。因此,严格遵循知识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从教职人员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水平出发,利用教职人员现有的精力、时间与知识储备,分阶段地、有目标地发展和培养复古队伍,着眼于长期,促进教职人员与科研队伍的发展。 四、结束语 完善并改进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率,从根本上降低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科学、合理地运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在教育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科研工作的具体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改良学习型组织的结构与人员编制,将教职人员的进修工作与评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黄文杰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研论文: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建构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显著标志。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必然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实现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乃至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科学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要素结构 教育科研管理模式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结构相对稳定的现代管理形态和功能体系。体系的构成和管理机制的运作是其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要素结构及各个要素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优化其要素结构进而改进其功能状态,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逻辑起点。 1.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 管理,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管理者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和协调人们的活动,有效地达到共同目标所进行的各种职能活动。信息化管理,则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通过信息手段调控人们的行动方向、行为方式和资源条件配给,实现期待结果的高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讲,对目标的达成度无疑是人为干预的结果。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也是一样,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工作系统的整体运行主要还是通过人工操控来完成的。信息化科研管理的实施者,即管理者,是当然的行为主体。宏观层次上,除了教育科研行政决策者外,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以组织形态呈现的各级教育科研所等专门教育科研机构,包括常设的同级规划管理办公机构;另一个方面是指各级科研和规划机构中负有管理职责的领导和具有管理职能的人员。具体到相关业务部门和基层学校等单位层次,内设的科研处室和承担科研任务的领导、教师本人,都负有相应的科研管理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需要对教育科研工作自我管理的实践者在内,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各个科研管理和操作层面人员的总体,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即是各级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和研究人员管理工作的总和。 2.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受体。 所谓信息受体,相对于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而言,也就是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的对象。换而言之,也就是教育科研管理的对象。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受体,可以是上级管理职能覆盖下的相关研究部门和学校等基层单位,也可以是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团队和个人。教育科研管理的对象和任务决定了管理信息的指向和流向,信息受体方面群体和个体的业务素质与政策解读能力,决定了他们对来自管理主体的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同时也影响着科研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和科研行为的质量水平。由于所处的教育科研管理层次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教育科研管理的主体可能转变为管理信息的受体,接受来自上级的工作指令和要求;或者同时上传下达,在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肩负起承上启下的双重任务。 3.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践载体。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与传统的教育科研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育科研管理的办公自动化。有关教育科研的各种工作计划、指令,甚至科研理念、思路等管理因素,主要都是管理者经过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借助于一定的信息介质和网络通道传播下达的;有关方面和个人的申报、汇报等教育科研工作信息也是通过同样的渠道和方式上传和反馈的。媒体介质记录和显示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网络通道运载和传递教育科研管理信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实施的主体与科研管理信息的受体之间的动作联系,是通过包括纸质文件在内的多种媒体和网络传输实现的。因此,承载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的媒体介质和网络系统都可以看作是我们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现实载体。正是由于教育科研管理信息主体、受体和载体这些基本要素的共同存在和相互作用,才使我们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成为可能。 二、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 所谓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就是在教育科研总体目标下,一定的管理要素经过结构关系调整,并与相关信息资源系统整合,进而形成的功能稳定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作为教育科研管理者,特别是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无论处于哪一级管理层面,进行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整体架构,基本上都要从理论模型、功能模块、实践模式三个方面着手。 1.管理体系理论模型的设计。 作为一个理论模型,实质上它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总体设计。它既应该是先进的教育科研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反映,同时也应该有长期的教育科研管理实践的经验基础。各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框架构想,应该充分体现作为各级教育科研管理层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域内整个教育科研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设想和整体思路,并且在形态结构上作出相应的描述,形成一定的理论模型。我们姑且可以这样描述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基本形态:即,以本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功能平台”为核心,以包括学校一级的各级教育科研网络为基础,以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科研网站为基点,分层整合各地信息资源网(电网)和组织机构网(人网),整体建构社会化管理体系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内外接应的立体化交互式的现代教育科研管理系统。以省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例,建设新型教育科研管理网络体系,要实现包括家庭个人网在内的至少五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网络并形成互动。各级信息化平台,上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网、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网,下设市(州)和县(区)子平台,末端连接学校网,终端为课题承担者(包括教育研究人员)、评审专家、培训指导专家工作窗口等。五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网络是桌面式与层级式管理相结合的。信息网络主要是“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科研网站”等设施。但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应专门设计市(州)级和县(区)级桌面式平台,即在管理系统中设有市(州)和县(区)子系统空间。市(州)和县(区)可同时像各级管理部门一样,对不需要各级审批性的工作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科研网”上进行管理;需要层级审批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逐级传达审批和反馈,信息可同时进入各级空间。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2.管理体系功能模块的打造。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作用水平,是通过网络系统内各级信息管理平台的操作来体现的。各级信息管理平台交互作用的总和构成了诸如各级的最高级别的管理体系的整体功能。由此,驻留在各级信息管理平台的操作系统,便可划分出不同的功能虚拟区位。定位于其中的相对独立的动态程序窗口台面和静态资源信息库存,当然分别具有了特定的功能属性,一般我们也称之为“子平台”。之所以称其为平台,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个网块或内存,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以网块或内存为核心的人力、物力形成的操作环境。这些功能模块是管理体系发挥作用的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着力开发和打造的重要部位。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模块主要是指不同信息环境下的各种功能平台。包括技术平台、组织平台、资源平台、规划平台、课题平台、成果平台、协作平台、学术平台、培训平台、通讯平台等等。支持操作环境形成和运行的软件平台是核心模块———管理数据库。数据库通过各级科研网站的链接,为教育科研用户提供服务。教育科研网站是开放的信息、联络通讯、对话互动的网络系统,而教育科研管信息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专业的管理网,既是一个科研管理的办公系统,也是一个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通讯联络网络系统。各级教育科研网站或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中心一级的信息技术操作系统,是总体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对外运行在互联网上,对内与管理单位的局域网连接,实现管理系统、通讯系统、数据系统与终端应用的联机互动。它可以根据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保存,实现科研管理数据资源的收集和积累,为大家提供资源共享的信息条件,形成一个从基本的数据库检索直至专业咨询、决策服务的完整的科研管理信息服务系统。 3.管理体系实践模式的运作。 理论上的各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在各个功能模块数据系统的支持下,完全可以投入运行;但在具体的实践上,则必须按照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对管理体系的操作程序、运行规则和用户权限进行统一管理和有效规范。尤其是要建立体系内部的动态改进机制,对各个核心模块的现实功能不断加以改善,以确保各级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带动各级教育科研层次协调运作,在信息化的环境中正常运转,从而推动教育科研管理的逐步深化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各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实施实践中,最根本的因素不是信息技术,而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研和管理的“人”。只有人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才能转化成为有效的管理行为,信息化的管理条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推动信息化管理体系实践模式的运行,必须紧紧抓住人力资源和组织机能这两个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并以此为动力,加强网络平台的技术性建设,全方位打造新型的多功能的教育科研管理网络,统筹教育科研管理内容,有效开发利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实现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技术互动和对科研活动的科学调控。技术性平台建设是科研管理体系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技术平台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技术手段上,通过技术手段创造了一个延伸人的能力的操作桌面,代替人的许多复杂劳动,也就是实行信息化的工作方式。信息化工作方式就是设计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先进的教育科研管理的方式,强调实践性应用设计和在信息化思想指导下的管理设计。传统管理因为理念和手段的限制,习惯于不分内容的层级管理方式,忙碌在收收发发抄抄写写和电话通知中,工作效率低下,跟不上教育科研发展的需要。桌面式管理与层级式管理结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实践,达到了基于“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科研网站”等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管理实践的成功跨越。在信息化的教育科研管理体系框架内,也可以看作四种网络并存。即虚拟网、信息网、现实网和氛围网四网互动。现实网络、虚拟网络、信息网络和氛围网络四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现实网络主要是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与专家组织,以桌面式管理与层级式管理的关系为依托形成的紧密的现实联系;虚拟网络是以专家网上评审等各种虚拟办公功能、不同层次的专家以及科研骨干数据库为基础的科研协助力量,随时通过不形式和方式协助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的远程协作;信息网络是以资源库间信息通道和组织机构间通讯设施为载体的技术关联;氛围网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实质是创造一种环境,形成信息化管理技术手段建设、信息化管理政策机制建设、信息化管理文化建设、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意识形态,达成的一种共识,形成的一种风气,呈现的一种局面。 三、结语 信息化管理实践表明,现实的教育科研管理内容,已开始由传统的关注课题的注录与整理等具体工作,转变为关注规划设计和人与机的有效对接,关注管理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传统管理因具体事务性的内容十分繁杂,诸如登记、造册、制表、建档、存放等等,事务性工作数不胜数。在工作内容设计上常常被迫分配很大精力和很多时间来应对事务性工作。科学规划和课题指南等超前性、方向性、引导性的工作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实施信息化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要用很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时间关注实施思想性工作,做好规划,把握方向,引导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研究,设计有效政策机制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的科研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社会成本,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新型教育科研管理网络与经过统筹并科学调控的教育科研管理内容的融合,形成了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新体系,为教育科学研究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现代环境和相当有力的保证。 作者:张延华 单位: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教育科研论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分析 一、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 现阶段,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界因素,主要是学校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对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够重视,重点在于语文和数学学科,认为德育是副科,无需重视,对德育教师的要求也不高,开展好教学工作就可以,对其教育科研能力不关注,平常也极少组织德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现阶段,在小学教育活动中,不少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在负责,对教育科研能力重视程度一般,并且还需要负责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育科研中,没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重视的是如何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没有意识到教育科研课题也是来源于教学或生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 二、提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 1.转变小学德育教师的德育观念 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首先小学德育教师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与坚定的德育教育理念。小学德育教师在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之后,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德育素养与自我道德修养,真正的实现“教书育人”,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与价值。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素养时,需要注意自身的的教学过程,在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在德育课堂上照本宣科,只是纯粹的讲解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这样的德育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念,由于道德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够体现,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生活教学,在生活中发现科研课题,然后开展科研活动,提升自身是教育德育能力。 2.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其德育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德育素质决定了教育科研能力的高低,并且关系到德育教学质量。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校重视德育教育,但是专业的德育教师并不是很充分,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作为一门副科,其地位与语文、数学学科相比较低,并且有的德育课时还被其他学科所占用,教学效果一般。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需要拥有良好的德育专业素养,学校需要给德育教师设定一定的资格门槛,加强职前、之后培训,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小学德育教师拥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然后对课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课题的不断科研,逐渐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3.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反思能力 小学德育教师在培养和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因为很多科研课题都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并且贯穿于整个德育教学活动中。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发现细节,总结教学不足和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然后可以和其他德育教师一起针对这些不足或问题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为目的,重点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小学德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宝贵的教育科研资源,通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还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三、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德育教师要重视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校应该给予配合,提升硬件设施,教师本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反思,全方位、多方面的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马天野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教育局 教育科研论文:地方教育科研分析 一、反思两个问题,讲求科学性 在教育如何科学发展,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方面,重点应该反思2009年和钱学森先后对教育事业发展形势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总理指出的“两个不适应”的问题,即:“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二是钱学森提出的“我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质问。我们一定要结合甘肃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情况进行深刻反思和研究,并且得出相应的结论,深层次地总结教育发展成功的经验,实事求是地寻找差距及其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所在。 二、总结两个成效,把握系统性 一是系统梳理和总结“十一五”期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成绩。重点是要研究发挥五年规划的作用情况,彻底克服规划不如变化、规划与年度工作安排相脱节,克服总结工作时把规划当作成果等现象。对不可预测性的因素,如国家投资政策的变化、超越五年规划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应该非常清晰地梳理完成了多少指标?没有完成多少指标?新增加了多少建设项目等三个方面的情况。二是系统梳理和总结“十一五”期间全省教育科研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成绩。 三、分析两个问题,力求深刻性 一是全面深入地分析全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深刻查找教育事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全面深入地分析全省教育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历史遗留问题,深刻查找教育科研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科研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其主观和客观方面的根源,准确把握存在的差距和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四、研制两个规划,体现前瞻性 一是认真研究“十二五”期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大方向、总目标和重点领域及2020年之前的中长期规划。二是认真研究制订“十二五”期间全省教育科学研究的大方向、总目标和重点领域。核心是解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的规划统筹和衔接问题。 五、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跟踪研究 (一)要汲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教训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教师培训不到位,尚未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和水平,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二是义务教育阶段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成长档案和学业质量评价机制,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搞了形式,走了过场,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三是义务教育教育课程改革出现政府缺位。由于缺乏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手段,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实行免费政策的前提下,省上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地方课程难以进入学校课堂,学校课程开发普遍滞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定课时被其它课程占用,难以形成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两个体系,导致了学生个性与特长发展和学校特色出现空缺。应该把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的职责和权限,作为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条件,重点解决学校实验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以及音乐、美术、英语、体育专业配齐专业教师两个问题。 (二)加强普通高中教育优质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及普通高中教育战略地位问题的研究普通高中教育骨干教师出现退休高峰期,流失严重,现有骨干教师流向不合理,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今年要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中考制度改革、会考制度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高考决定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成败,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对课程的顶层设计要依靠高层次专家,通过课程改革,培养一批自己的专家队伍。高起点领会和把握课程改革目标,加强对课程改革过程的统筹,以科研引领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六、加强教科研能力建设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使教育科研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站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最前沿,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核心是由传统的教育理念向现代教育理念转变,由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转变,可以总结推广兰州市提出的“教育科研工作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区域教育发展、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单纯的教学研究向教研、科研并举转变;由单纯的为教学服务向为教学和教育决策并重转变;由‘学校请我做’向‘我指导学校做’转变”的思路,处理好从学习者的角度研究问题与从教育者的角度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建议今年组织、筹备、召开甘肃教育科研创新机制工作会议或者研讨会,邀请国家和发达省份教育科研知名专家指导。明确提出新时期科研奋斗目标,量化规定单位和个人近期和年度重点科研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在此基础上,应该实实在在地采取和落实以下改革措施。 第一,完成观念更新转变,重新进行定位,确立立足于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科研理念。制定实施《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规程》,重新确定教育科研的职能、责任、权限和功能,科研成果的转化的量化标准。要把教育科研工作上升到各级政府的决策和管理层面,加大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教育科研工作的力度。研究起草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对教育科研要重新定位,从体制机制改革、增加人员编制,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等方面制定新的政策和措施。 第二,理顺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实现与各项服务工作相对接和相协调的运行机制,符合和满足学校和教师指导服务的需要。 第三,率先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全员实行竞争上岗,全员实行聘任制度,分流缺乏研究能力的富余人员。 第四,规范统一全省教育科研机构名称,争取机构升格,实现独立会计和法人的副县级以上事业单位。培育各市州教科所的特长和优势学科,继续办好各市州的教育工作研究刊物,适时召开刊物交流研讨活动。建立与各市州教育科研机构联动机制,发挥整体优势,发掘、提升以“质量立校”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创建特色学校,总结和培育具有甘肃特色的名校、名师、名学科和名校长群体,重视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在全省推广,并推向全国,产生甘肃教育品牌效应。 第五,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定期到中外教育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交流经验,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扩大甘肃教育的影响力。 第六,引入和建立教育科研课题项目广泛的竞争机制,向全国公开、开放教育科研课题。 第七,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目标责任、保障措施、奖罚制度。实施科研能力建设工程,提升科研实力目标,建立实现责任、目标、保障、成果、转化一体化的责任机制。 第八,建立科研成果量化指标,省上每年规定10大教育科研课题和项目,每年必须申报承担2~5项国家重点课题,每年在国家级教育核心刊物上发表5~10篇科研、学术论文。 七、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 (一)开展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课题的研究按照郝远副省长的要求,教科所从现在开始建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承担政策制定、调查研究、学科建设、专业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二)开展关于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家法规明文规定的专项教育的课题研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对社会、生活和自我的了解,促进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等,国家有关部委近年来分别下发了在中小学开展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健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人口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防艾滋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廉洁教育、影视教育等12项专题性的教育,并提出了一定的课时及教学的要求,这些专题教育涵盖了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涉及的层面很多,在实践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学校开展专项教育情况很不平衡。所以说,教育科研部门应组织和带领一线教师和相关专门人员,积极开展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并不断总结经验,全面推进。 (三)积极参与《甘肃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研制工作新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已经三年了,但是,甘肃省的实施细则尚未制订出台,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法律的时效性。省教育厅已经着手起草《甘肃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具体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需要发挥全省教育科研部门的作用,省教科所应指定专人负责,组织专门力量,积极参与并尽快完成基本法律文本的起草任务。(四)着手开展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问题的研究要结合甘肃的实际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和出台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贯彻意见和落实措施。 八、加快完成“建设西部教育强省”课题研究,回答“五个模糊”问题 第一,明确回答学校教育在什么阶段教什么,哪些知识和技能是有科学依据的最有价值而且是终身受益的东西,学生必须系统地学深学透的学业量化标准;哪些方面的知识是可以掌握了解一般性的基本常识等问题。 第二,明确回答教师的专业标准,每门学科的教师教到什么程度,教师具备怎样的专业标准,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等问题。 第三,明确回答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负担重了还是轻了等问题,课程设置的深浅要明确顶级与底线,确定学生学业任务的科学标准,寻找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重点因素等问题。 第四,明确回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教学中如何形成各自的优势和体系,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怎样发展等问题。 第五,为政府提供考核评价教育工作的第二项衡量指标,即除了升学率指标之外,将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的刚性指标。因为,由于现有一部分学校达不到实施新课程的办学条件和标准,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一些必须在室内外开设的课程,无法开齐、开足、开好。因此,需要回答和界定教育系统的有限责任问题,对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逻辑排序,搞清楚哪些事是甘肃自身能解决的个性问题;哪些是教育部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哪些是需要各级政府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教育行政部门能解决的问题等。 九、加强教育科研系统自身建设 教育科学研究系统要找准立足的位置,提高研究的层次,提升研究成果的档次。首先,要树立甘肃科研精神,注重振兴精气神———教育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学问,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科带头人,形成优势和合力,发挥团队作用。其次,端正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心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强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其三,做到适度超前———把握基础教育阶段性特征,增强研究问题的敏锐性和时效性。其四,树立自主研究的权威性———要注重自主研究,扩大自主权。其五,紧密同行———要克服被动完成任务的现状,力求与决策实现良性互动,研究课题要注重连续性和良性循环。其六,有为有位———切实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和质量,既要注重研究教学层面的问题,强化专业指导,创新探索教学质量和学业质量的评价模式和机制,也要参与研究决策层面的问题,增强说服力、影响力,力求有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其七,争创优秀团队———要重视培养教科研骨干人才,为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创造条件,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环境,逐步建立老中青各具优势的人才梯队。 总之,要发扬“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切不可坐而论道,要立即行动起来,逐项研究破解,按照“一年有一个新的变化,五年有一个大的变化”的目标,努力开创甘肃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浅谈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浅析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时间表的应用 【摘 要】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轨道交通在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地位也日益显著。当今一些国际大都市往往已建成多条轨道交通线路服务于日常客运,这也就对其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本文简要论述了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时间表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全自动运行模式下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 【关键词】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机电设备 1 将结构布置由CAD图导入PMCAD中 以往我们建立结构模型通常是首先输入建筑轴网,其次输入各结构构件,以达到建立起建筑的结构框架的目的。由于这些都需要设计人员手工输入,故既繁琐、又容易出错。以下介绍的方法能有效的帮助设计人员将结构布置由CAD图直接导入PMCAD中。 步骤1.将标准层的结构布置在CAD图中整理好。 (1)各轴线必须完整,且周边外围轴线与轴线交接处必须剪切完整,做到不露边。 (2)梁、柱、墙的截面及位置必须按实际设计输入,其中梁只要求保证宽度按实际。 (3)轴线、梁、柱、墙须分别归入各自的图层内,做到不弄混、不重复。 步骤2.在PMCAD中识别给图素及构件,并转化为结构模型。 (1)打开PKPM软件,并点击PMCAD中的第六项“AutoCad平面图向建筑模型转化”。进入界面后,选择“打开Dwg”选项。之后,通过此选项打开之前已在准备好的结构布置CAD图。 (2)在打开结构布置图后,点击软件界面右手边的“选择”栏中的“轴网”选项,然后在平面图中点取任意一根轴线。屏幕上的所有轴网都会变成深色,表示所有的轴线已选取,最后按鼠标右键确认。梁、柱、墙也采取同样的方法处理。 (3)在完成了识别各图素及构件后,点击软件界面右手边工具栏中的“转换成建筑模型数据”选项。至此,结构布置由CAD图向PMCAD结构模型的转化已初步完成。由此建立起的初步结构模型的准确率要视步骤1完成的质量而定,最高的准确率能达到八成。 步骤3.调整结构模型。 (1)由于模型是通过CAD直接转换过来的,故其必定存在着各种偏差。其中,首先要做的是把节点、轴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好,以免对之后的模型计算产生影响。 (2)梁、柱、墙须根据实际的结构布置作出修整。尤其是梁,因之前转换时,软件只能识别其宽度,故梁高要重新在模型中修改。而墙则因软件是根据节点来定义墙的范围,故墙的修改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完成以上三个步骤后,结构布置由CAD图导入PMCAD也就完成了。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一个结构标准层的框架也就基本搭建完成了。而其中的关键是步骤1,它对之后各步骤的工作量大小产生较大的影响。 2 PMCAD中的各种快捷键 在结构设计人员中普遍感受比较深的是PKPM软件的模型输入须要用鼠标一项项输入,略显繁琐。而不像CAD绘图那样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的快捷键配合使用,来得方便。以下介绍的方法,应该能解决设计人员这方面的烦恼。 2.1定义PMCAD快捷键。 在正常情况下,PMCAD的“建筑模型与荷载输入”快捷键编辑文件“work.ali”会存放在以下目录X:\PKPM\PM(其中X为PKPM软件的安装盘)。设计人员通过“记事本”便可打开此文件,并对其进行编辑。打开“work.ali” 文件后,会显示以下内容: ''PO '' ''Point '' ''点'' ''L '' ''Line '' ''两点直线 '' ''PL '' ''Parallel '' ''平行直线 '' …… (以上面三行命令为例子,省略其余命令) 每条快捷键定义占一行,包括三项内容:快捷键名称、命令全名、说明文字,而每项由单引号括起来。以第一条命令为例子,PO即为快捷键名称,而Point则是这条命令的全名,最后一项“点”是对这条命令的中文解释。第一二项必须是9个字符宽(半角), 空白处用空格填满, 大小写无关;第三项说明文字可长可短 (但不能折行).所有命令别名定义完后以三个EndOfFile作为结束行。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一条命令可以有多个快捷键名称,且在模型中输入命令的全名及快捷键名称具有相同效力。 2.2快捷键命名的规则。 由于此项快捷键针对的是结构模型的输入,故各快捷键命名如按以下规则命名则能有效提高设计人员的输入效率。以梁为例子,与梁有关的快捷键命令可采用以下方式定义。 ''bl '' ''BLine '' ''绘直线梁 '' ''ba '' ''BArc '' ''绘圆弧梁 '' ''bc '' ''BeamChek '' ''主梁查改 '' ''bd '' ''BeamDisp '' ''主梁显示 '' 对于第一条命令,其全写为“BLine”,不难看出程序的设计还是非常人性化的。只要认得“绘直线梁”是英文单词“B(eam)Line”,那设计人员就很容易地记住其快捷键“bl”。类似地,认得“绘圆弧梁”是“BeamArc”,也就能记住快捷键“ba”了,对于第三四条命令更是如此。 由此可见,通过自定义快捷键和归纳好命名快捷键的方法,从而实现提高建模速度是简单可行的。 在软件中的“楼层定义”菜单有“层编辑”一栏,它包括“删标准层”、 “插标准层”、 “层间编辑”、“ 层间复制”……。其中“层间编辑”的功能极其强大,该菜单可将同一命令在多个或全部标准层上同时进行,省去来回切换到不同标准层再去执行同一命令的麻烦。例如,需要在第3~16标准层上的同一个地方增加一条柱,则可以先在“层间编辑”上定义编辑3~16层。则只需在3层处布置柱,而增加该柱的操作则自动在3~16层做出。这样不但操作简捷了,还可避免由于操作造成的误差。类似的操作,还可应用到其他构件的布置及删除等方面。 由于高层建筑的标准层较多,且各层平面的结构布置变化不大,逐层逐层地修改起来会显得繁重。故“层间编辑”的应用对于高层建筑的结构建模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 4 结束语 由于建筑结构计算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是结构设计不可或缺的一环,故如何准确、快速地完成模型的建立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作者在长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积累下来的经验,而归纳出的几条方法,希望能切实帮助广大设计人员提高PKPM结构模型输入的效率。 浅谈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浅谈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致使现代城市化速度不断加速,城市规模急剧扩张,人口飞速增加。居民出行频繁导致客运需求急剧增长。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不仅能有效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而且还有助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为了保证建成后的轨道交通能安全、高效的运营,就必须建立可靠的、易扩充的、独立的通信网,传输和处理轨道交通运营所需的各种信息。本文就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技术;应用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理想的交通工具,在我国的人口密集及经济增长较快的几个大城市中,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等地的轨道交通发展很快。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的一种有效措施。目前,在我国已兴起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潮。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离不开大量信息的交互,专用的通信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则是提高运输效率、确保行车安全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手段。城市轨道无线通信系统是一个专用性很强、可靠性要求高、接口复杂的多动能调度系统,一般包括正线无线列调、维修、公安、环境控制等系统以及车辆段无线系统。 一、当下使用的无线系统 当下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存在的信号和通信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随后产生的新兴无线通信的应用都各自成系统、相对独立,基本都使用各自不同的无线通信网络。而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有:TETRA(数字集群)、GSM、CDMA、3G、WLAN、Wi-Fi、WiMAX、DVB-T等。前3种制式均是使用广泛且十分成熟的无线技术,但均存在传输速率低、且接入公网存在安全、干扰等问题,不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使用需要。DVB-T数字视频广播是为了数字电视信号在地面传播而开发的,具有容量大、接入方便等特点,其技术使用于下行高速数据的传输,可以工作在多个频点,减少无线频段干扰。场强覆盖可以采用小功率、大密度的方式,因此符合轨道交通的无线通信需求,但由于其上行速率较低,对车载CCTV不适用。 本文就3G、WLAN、Wi-Fi、WiMax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论述。 1.1 3G技术 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有3种制式:TD-SCDMA、WCDMA和CDMA2000。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已于2009年1月7日正式向3家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发放了3G运营牌照。3G能够处理图像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形式,提供了网页浏览、会议电话、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多媒体业务是3G数据业务的重点,其传输速率要求为高速移动时能够达到144 kb/s,慢速移动时为384 kb/s,静止状态为2 Mb/s,其上行速率达到几十kb/s,但仍然不能满足车载CCTV、PIDS系统所需速率,同时3G属于公网应用范畴,因此不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 1.2 WLAN无线局域网 基于WLAN(无线局域网络)的多媒体信息传输,基于802.11协议族。IEEE802.11a规定的频点为5 GHz,适合于室内及移动环境,传输速度为1~2 Mb/s。IEEE 802.11b工作于2.4 GHz频点,IEEE 802.11e及IEEE 802.11g是下一代无线LAN标准,被称为无线LAN标准方式IEEE 802.11的扩展标准,是在现有的802.11b及802.11a的MAC层追加了QoS功能及安全功能的标准。 当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都是使用WLAN的标准和技术,如果想进一步接入更多的子系统,比如VoIP电话、CCTV等,WLAN的容量和性能就会受到限制。 1.3 Wi-Fi Wi-Fi全称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与蓝牙技术一样,同属于短距离无线技术。典型的CBTC是基于802.11b无线网络规范,该技术使用的是2.4 GHz附近的频段,最高带宽为11 Mb/s,在信号较弱或有干扰的情况下,带宽可调整为5.5,2和1 Mb/s,带宽的自动调整有效地保障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与已有的各种802.11DSSS(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直接序列扩频)设备兼容。其主要特性为速度快,可靠性高,在开放性区域,通讯距离可达305 m,在封闭性区域,通讯距离为76~122 m,方便与现有的有线以太网络整合,组网成本更低。 2007年9月,深圳地铁采用思科统一无线解决方案,为地铁1号线列车的安全防护系统项目搭建无线宽带传输网络,使得列车无论在站台位置还是高速运行中,都可以在地面与列车之间实现清晰的数字视频流实时播放、控制中心对车厢内的情况观察、列车火灾报警信息实时上传等功能。它是国内首个成功部署Wi-Fi技术同时实现视频上下行传输的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项目,为利用Wi-Fi技术进行实时视频信息传输开创了先河。乘客可以在车厢内看到高品质、不间断的数字电视节目,并能够接收地铁公司天气情况、重要新闻、紧急疏散提示等消息。深圳地铁运营中心控制室人员可以通过大屏幕看到运行中每列车每节车厢内上传的实时视频图像及火灾报警等多种安防信息,同时列车司机也可以随时调用前方站台的图像,为安全行车提供更好的保障。 1.4 WiMAX 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微波存取全球互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无线宽带接入技术。WiMAX采用多载波调制技术,能够提供高速数据业务,并且具有频谱资源利用率高,覆盖范围广(传输距离可达数十公里)等特点。 Wi-Fi是目前无线接入的主流标准,全面兼容现有Wi-Fi的WiMAX,对比于Wi-Fi的802.11X标准,WiMAX就是802.16x。与前者相比,WiMAX具有更远的传输距离、更宽的频段选择以及更高的接入速度等,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无线网络的一个主流标准。 二、TRainCom 系统 TRainCom 系统是专为地铁无线通信应用而设计的。虽然在建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均是使用本地无线局域网(WLAN)的标准和技术,而且典型的CBTC是基于众所周知的802.11b标准。但人们有意或无意中忽略了WLAN的技术并不适用于高速移动状况下的无线通信。研究表明,WLAN带宽和切换时间都会在高速移动的状况下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针对整合系统的解决思路,德国的得力风根公司是一家军用通讯技术科技公司,研制了TRainCom (德国得力风根无线电通讯系统),它把信号和通信系统集成于一套系统之中,并且拥有进一步融入更多子系统功能的、成熟的无线通信产品。下面就其系统特点加以论述。 (1)16 Mb/s全双工无线电链路―频分双工。TRainCom 使用全双工数据传输模式保证列车上传与下传互相分开,上下行数据能同时传输而且不会互相干扰:同一时刻在每个方向都是16 Mb/s,在半双工模式下能达到32 Mb/s。协议开销占10%,是802.11g 40%的协议消耗的四分之一。 (2)完全基于IP―可以集成其他的子系统。所有基于IP的协议,可以直接与VoIP、IP摄像头、WLAN接入点连接。对于只提供串行接口的子系统,如RS232、RS422,这些串行数据流将被转换成IP数据包进行传输。如有需要,其他的接口类型也能够接入。 (3)全移动性―带宽独立于列车的运行速度。TRainCom 无线电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与列车的行驶速度无关,得力风根公司在上海磁悬浮列车(500 km/h)上服务的系统实际应用以及在地铁的实际测试已得到证明。WLAN技术在列车高速移动时数据传输速率会急剧衰弱,TRainCom 所使用的无线通信协议是该公司专门为高速移动的列车系统开发的,采用防止多普勒频移和扩散的特殊调制模式和多径接收机制,当无线电信号衰弱时,数据传输速率能始终保持全双工16 Mb/s。 (4)QoS―完全实现可配置的功能。普通的基于IP的网络都是尽力交付,所有数据共享网络容量,没有数据包的优先权。对车载互联网,PIDS之类典型的数据应用通常不会产生问题,但对于语音通话和视频等需要实时传输,对时延敏感的应用会产生QoS的问题。当网络容量有限的时候,更会产生竞争带宽引起的时延和数据丢失的现象,因此服务质量保证显得更为重要。 TRainCom 的QoS机制不但保证高优先级和实时业务的性能,在网络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每种数据业务的最小带宽。鉴于列车控制的重要性,最高优先级始终为CBTC保留,视频和语音业务一般设为中优先级,乘客信息和车载互联网为低优先级。 (5)高可靠性。由于所有的基站工作在同一个频率,几乎没有切换时间。使用一个无线电信道能达到99.9%的可靠性,使用双信道可靠性更高,2个Rx链路时即使单个故障也不会造成数据服务供应中断,4个Rx链路时更能容许同时发生两处故障。同时在中心控制单元CRCU中使用冗余服务器,当一个服务器发生故障时能自动切换到另一个服务器继续工作,以此保证运营的稳定性。 (6)安全性强。TRainCom 基于Linux硬盘加密和防火墙,中心控制单元CRCU文件系统可以得到Linux专用dm加密的保护。在车辆上,专用的网关计算机作为记录状态的数据包筛选防火墙。可以提供包括星形电话PBX和web服务器功能的外部服务。另外,CRCU可以作为轨旁网络的记录状态的数据包筛选防火墙。另外,通过将唯一的标识号分配给所有组件,预防从无线电组件对无线电系统未经授权的访问或错误访问。只有分控制单元DRCU列出的这些组件才有权访问无线电系统以及互相通信。 (7)抗干扰性好。TRainCom 工作在5.8G频段,不会产生如2.4G的严重频带拥挤现象,也不会干扰轨旁GSM,WLAN系统。对于同频干扰,每个收发器均能够通过度量RSSI来监视其接收的信号质量,进而检测干扰。使用RSSI可知道列车系统位置操作员检测并定位射频干涉。 三、结束语 轨道交通无线通信担负着提高地铁运营效率、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使命。因此, 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应该确保高通信质量和全线场强覆盖。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的趋势,列车无线通信系统将会向着高带宽、多功能、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若有足够的带宽,整合通信和信号系统,并且智能化地分配其所占的带宽,该产品将会完全改变当下地铁市场信号和通信的格局。当下城市轨道交通的信号和通信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地铁项目所需的投资就会很大,并且日后的维护费用也会增加。因此可以考虑将通信和信号整合到一套系统之中。 浅谈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代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探讨 摘要: 本文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3种制式, 分析模拟轨道电路系统、数字轨道电路系统以及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制式的优缺点, 提出适合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 分析了国产化成为将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控制; 信号 1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信号系统是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输能力的关键技术装备。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信号系统中,地面与车载设备的安全信息传输方式,大致经历了模拟轨道电路、数字轨道电路和无线通信3个阶段。 1.1基于模拟轨道电路的ATC系统 轨道电路是将区间线路划分为若干固定的区段,进行列车占用检查和向车载ATC设备传送信息的载体。列车定位是以固定的轨道电路区段为单位,采用模拟轨道电路方式由地面向车载设备传送 图1模拟轨道电路列车运行速度控制示意图 10~20种信息,列车采用阶梯式速度控制,称之为固定闭塞。如图1所示。模拟轨道电路在我国应用的代表产品有:从英国西屋引进的FS-2500无绝缘轨道电路(北京地铁1号线、13号线) ;从美国GRS公司引进的无绝缘数字调幅轨道电路(上海地铁1号线) ;大连轻轨采用国产WG-21 A轨道电路。从系统整体角度来看, 基于模拟轨道电路的ATC系统中各子系统处于分立状态, 技术水平明显落后, 维修工作量大, 制约了列车运行速度和密度的进一步提高, 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1.2基于数字轨道电路的ATC系统 数字轨道电路采用数字编码方式, 地面向车载设备传送数十位数字编码信息, 列车可实现一次模式曲线式安全防护, 缩短了列车运行间隔, 提高了舒适度。数字轨道电路列车速度控制曲线如图2 采用数字轨道电路的ATC系统, 列车可实现一次模式曲线式安全防护, 因此称之为准移动闭 塞。数字轨道电路在我国应用的代表产品有美国USSI公司的AF-904无绝缘数字轨道电路(上海地铁2号线、津滨轻轨等) ; 德国西门子公司的FTGS无绝缘数字轨道电路(广州地铁1、2号线, 南京地铁1号线等) 。数字轨道电路的ATC系统采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 延续了轨道电路故障2安全的特点, 目前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开通运用较多, 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但数字轨道电路存在以下缺点。 1. 必须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轨道电路中ATC信息电流一般在几十毫安至几百毫安, 而列 车牵引回流最大可达4000 A。 2. 受轨道电路特性限制, 只能实现地面向列车的单项信息传输, 信息量也只能到数十比特, 限制了ATC系统的性能。 3. 与牵引供电专业的设备安装相互影响。信号设备和牵引供电设备都需要安装在轨道上, 2个专业设备的安装必须相互协调, 否则会相互影响对方系统的性能。 4. 无法进行列车精确定位。只能按轨道电路区段对列车进行定位, 一般区段长度为30~300 m, 对缩短列车运行间隔有一定的限制。 1.3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CBTC) CBTC的特点是前、后列车都采用移动定位方式, 通过安全数据传输, 将前行列车的位置信息安全地传递给后续列车, 可实现一次模式曲线式安全防护, 并且其防护点能够随前车的移动而实时更新, 有利于进一步缩小行车间隔, 提高运输效率,称之为移动闭塞。CBTC系统列速度控制如图3所示。 图 3CBTC列车运行速度控制示意图 无线通信的传输方式很多, 但是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有4种方式。 1. 无线AP传输方式: 采用沿着轨道方向的无线定向天线, 传输距离可以达到200 ~400 m 。优点是安装简单, 施工方便, 成本低。缺点是无线场强分布不均匀。 2. 漏缆传输方式: 沿着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 周期性或非周期性配置开槽口, 电信号在该电缆中传输的同时, 能把电磁能量的一部分, 按要求从特殊开槽口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到周围的外部空间,既具有传输线的性质, 又具有无线电发射天线的性质。优点是场强覆盖均匀、适应性强、电磁污染小等。缺点是成本较高。 3. 波导管传输方式: 波导管是一种双向数据传输的无线信号传输媒介, 具有传输频带宽、传输损耗小、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缺点是工艺复杂, 受环境湿度影响较大。 4. 感应环线方式: 通过轨道铺设交叉感应环线, 实现无线通信。 在我国已经开通使用的武汉轻轨和广州地铁3号线是采用加拿大阿尔卡特公司的Sel Trac MB 系统, 用感应环线实现车2地信息双向传输; 北京地铁10号线和奥运支线、广州地铁4号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TrainguardMT, 用点式AP实现无线信息传输; 北京地铁2号线改造、机场线采用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URBAL ISTM, 用波导管和点式AP实现无线信息传输。现在正在建设的项目(广州地铁5号线、广佛线, 上海地铁6、7、8、9号线,北京地铁4号线, 沈阳地铁1、2号线, 成都地铁1号线等) , 都选择了基于点式AP 无线通信的CBTC系统, 它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选型的主流制式。CBTC系统采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 不与牵引供电争轨道, 有利于牵引供电专业合理布置设备; 不需要在轨道上安装设备, 易形成疏散通道。采用CBTC技术, 具有多方面优势(提高效率、易于延伸线建设和改造升级) , 可以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信号产品和资源, 易于实现国产化。其中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联锁设备和ATS子系统已经成功在现场开通使用。但目前CBTC系统的应用在国际上还处于初期阶段, 国外厂商都在结合工程实践不断完善, 开通投入商业运营的线路并不多, 开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技术瓶颈, 需要在今后的研制和工程实施中加以解决。 1) CBTC系统的列车定位和移动授权依赖无线信息传输, 如果某列车或地面某点发生无线通信中断或故障, 就会失去对列车的定位, 将对运营造成较大的影响, 且故障处理将比原来的轨道电路系统复杂。世界上已进行了近30年的CBTC系统研制, 最大的技术瓶颈就是一旦发生通信故障时, 如何保障行车安全和减小对运营的影响面问题。为此绝大多数采用CBTC系统的工程都配置了后备信号系统, 以解决上述问题。 2) 除采用环线通信外, 目前CBTC系统采用的IEEE802.11系列的WLAN标准是一个开放的无线频段, 该频段不限制其他用户使用, 用户较多时容易造成相互干扰, 特别是在高架开放区段, 抗外部干扰问题尤为重要。 3) 列车从地面的一个AP切换到另一个AP时信息传输会有中断, 存在一定程度的丢包现象, 如何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也待研究。 2城市轨道交通线信号系统选型 2.1新建线路信号系统制式选择 根据上述城轨交通信号系统发展情况和各种制式的应用情况,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新线建设,信号系统制式选择原则如下: ①不宜再采用基于模拟轨道电路的ATC系统; ②仍然可采用基于数字编码轨道电路的ATC系统; ③推荐采用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 。 2.2旧线改造信号系统模式 我国早期建设的运营线路(旧线) 一般采用轨道电路方式的ATC系统, 因此在信号系统改造时, 推荐采用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方案。改造期间, 无线通信的CBTC系统与既有的轨道电路互不影响, 减少了改造的技术难度和工程管理难度。 3国产化城轨交通信号系统进展情况 国内开发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3种制式都有,基本上都采用CBTC基于无线的列车控制系统。主要开发进展情况如下。 1.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充分利用专业齐全的优势, 通过多年的研发, 完成了包括CBTC系统的所有子系统(ATS、联锁、ATP、ATO、DCS、应答器等) , 并进行了室内系统调试、现场试验和调试。铁科院的ATS子系统、计算机联锁子系统是国内成熟技术, 具有城市轨道交通业绩, 已经具备工程实施的条件。铁科院的CBTC系统对无线故障情况下的后备转换,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能够在保证行车安全的情况下, 尽量减少对正常运营的干扰, 达到了先进的水平。在安全性方面, 与研发同步进行第三方安全认证工作, 已签署安全认证合同并开展安全认证工作。 2. 2004年,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北京和利时公司申请北京市科委“基于通信 的城轨CBTC系统研究”科研项目, 在北京地铁试车线进行了ATP、ATO 试验, 并在大连设立了10 km试验段, 包括地面线路和地下线路, 进行了2列列车的追踪试验。亦庄线计划2010 年底开通点式ATP, 2011年底CBTC全系统全功能开通。 3.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也正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CBTC的研发, 它们利用自身研发的通过SIL4级的安全控制平台, 进行室内点式ATP的研发。目前运营的CBTC系统都是国外设备, 从实际运营的情况看, 存在着维护费用高的问题, 因此发展国产化的CBTC设备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 浅谈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代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制式分析 摘要:对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供电系统的供电模式和供电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轨道交通 供电模式 供电方式 1863年伦敦的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建成通车以来,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座城市已经或正在建设地铁和城市轻轨。在目前的城市轨道系统中,供电系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1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作用是变压、整流、传输或馈送电流。目前的供电模式有集中供电模式和分散供电模式。 1.1集中供电模式 即设置专门的主变电所,城轨电力系统所有电能均通过主变电所获取。其优点有: (1)受电点少,要求公用电网提供的备用容量低: (2)隧道外电缆敷设量少,通道易解决,隧道内敷设量多,有利于电缆的施工和维护: (3)受外部电网影响小,有利于形成轨道交通电网,可靠性、安全性高; (4)供电资源共享,可提高供电可靠性; (5)与公用电网相互影响小,可监测和处理谐波源; (6)在运行过程中便于集中管理,电网损耗相对较低。 经济性方面,集中供电模式下,对交叉和邻近线路供电,节约投资土地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公用电网的电力资源,但需要建立主变电所和电力通道,投资相对较高。 1.2分散供电方式 即不设置专门的主变电所,根据城市电网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不同地点获取电能。该方式不便于集中管理和实施综合控制技术(如行车调度、电力调度、环境控制等一体化管理)。其优点是可以降低城轨交通系统建设的一次性投资,充分利用国家的电力资源。随着国家电网运行水平的提高,分散供电方式也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不论何种供电模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变电所主要有:主变电所,即高压变电所、牵引压价混合变电所、配电所,即降压变电所。 设置主变电所时,每一座主变电所由110kV电网的两条独立线路供电,每路电源各带一台三相三绕组110kV/35kV主变压器。 不设置主变电所时,一般是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由沿线城市电力网引进一路10kV电源。 目前,北京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的是分散供电模式,上海和广东采用的是集中供电模式。2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方式 在《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1和《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GBt0411~005)中规定,牵引供电标准电压为直流750V(DC500~900V)供电制和直流1500V(DCl000~1800V)供电制两种,这也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铁路联盟(UIC)的规定。受流方式为架空接触网方式和第三轨方式。一般来说,直流750V多用于接触轨方式,北京地铁系统多用该种方式,随着钢铝复合导电轨技术在接触轨上的应用,接触轨也开始采用直流1500V电压等级,如深圳三号线;直流1500V常应用于架空接触网,如广州轨道交通一、二号线,南京轨道交通一号线等。 2.1直流750V供电制的优点 (1)直流750架空接触网受风速影响小,而直流1500V架空接触网在8级风速影响下即应限速,在9级风时车辆应停止运行,受风速影响较大; (2)对车辆的变频变压控制(VVVF)逆变器功率元件的电压等级而言,选用直流750V相较直流1500V而言较低,使得元件成本低,采购和维护费用低; (3)因为采用钢作为接触轨材料,可以节省部分导体材料的费用。 2.2直流1500V供电制的优点 (1)牵引变电所的供电距离较直流750V制式增加一倍,可达3.5km,则变电所总数可以减少一半; (2)所需供电的电流减少一半,则供电线电量损失大幅减小; (3)所有的电气设备电流容量减小,车辆的轻量化设计符合现代轨道交通系统设计理念; (4)安装在车体内的高电压电气设备的体积较小,有利于设各布置,在采用大牵引功率时,尤为显著’ (5)采用架空接触网受流方式的列车车速相较直流750V接触轨高,如东京地铁这两项相比最高速度提高15.4%~27.4%,运行速度提高13.7%~22.2%,技术速度提高11%~32%; (6)增大系统的电压可以有效减少走行轨与道床间的杂散电流,减轻对地下金属构筑物的危害; (71易于组成地下、地面和高架等不同形式的轨道交通工具的运行形式,因此直流1500V供电制式应成为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主流发展方向。 3 结束语 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供电制式的比较和选择上,要分别从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型、发展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供电系统必须保证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和供电质量,这其中包含了人身安全、电气设备的安全和供电系统抗外界影响的能力。另外,在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减少电力损失,增强环保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最后,比较各种供电制式,全面协调所需建设运行要求,找到可持续推广的途径。
交互设计论文:交互设计策略探索 作者:梁慧玉 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交互设计的概念与本质 交互设计的概念由比尔•莫格里奇提出并在1990年为其正式命名。交互的目的是以用户为核心。从“目标导向”的角度进行产品设计,了解用户的目的要求,归纳总结信息资源,以信息指导设计行为,实现用户目标。关注交互设计过程中的信息量的设计,才能让你知道要怎么做才能令服务不仅能通过易用的界面满足个人的需要,还能满足人们的各种社会性需求,如交互、赢得权威和声誉、自我表达和控制信息。 应用认知负荷提供设计策略 人在处理信息,学习规程和记忆细节方面的信息处理能力都是有限的,信息加工所需要的资源占的比例越高,其所导致的认知负荷就越高。同时在现实中,人所面临的中断干扰和最后期限压力往往又是无法预估的,这些都进一步限制了人的能力。所以在交互设计中,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架构信息资源,将有效减轻用户的认知负荷和信息处理量,以实现降低外在负荷,减少内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使信息的有效传播。 1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的产生与信息的呈现方式有关,当交互的内容对用户当前所从事的活动没有直接关联时,便会产生外在认知负荷。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最主要的方法是就最大限度地呈现直接信息,减少冗余信息,称为删简策略。(1)确定优先级别,关注核心内容在交互设计过程中,与了解目标用户的一切相比,对交互过程中特定活动的深入了解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了解活动每一个步骤,了解用户的选择,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些选择,以及人们做选择时所扮演的角色。然后辨识用户的什么行为是网站获得成功的关键!只有不断引导用户进行操作才能持续获得成功。所以交互设计要时刻记住哪些体验是用户认为最有价值,不能以功能的多少来认定产品的价值,应该看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用户最高优先级目标。以相机为例,主要目的是拍照,其次是使用相机的附加功能。因此第一步必须专注寻找完全满足照相功能的解决方案,其次才满足其余需求。(2)删除冗余功能/信息产品的制造商往往认为功能越多、用途越广,就越符合用户的需求。但产品真正受欢迎,不是因为做的事情多,而且比竞争产品做的好。最受欢迎的产品,往往只是专注完成和优化某个特定任务。当确定产品功能的优先级别后发现,核心只有几个,删除冗余的、令客户沮丧的和残缺的功能,只留下有真正有价值的。同样界面中的小细节可以决定成败,去掉可有可无的选项和分散注意力的口号、花俏装饰,可以减轻用户的负担,让用户集中注意力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删除网页中的口号,简化布局,减少广告,精简按钮等。(3)适时呈现依据核心功能衍生的扩展性功能可以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若全部罗列出来又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所以这些扩展的复杂功能,一开始隐藏起来,随着用户逐步深入后界面才开始阶段式地展示相应的功能。这就要求有足够的提示和线索,能恰到好处的提示出隐藏功能的位置和功用。而且提示的位置比提示文字大小更为重要,如果提示在用户的关注范围以外,就算再大用户也很可能看不到的。Google翻译(见图1)提供对原文多种翻译选择的功能,但是提示只有在选择单词之后才会显示的。适时呈现要做到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上。图1Google翻译页面 2减少内在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是由于认知过程中,新的知识结构需要与已有的认知图式整合所产生的,需要被整合的认知图式越多,用户的内在认知负荷就越高。减少图式间的交互活动将有效降低内在认知负荷。Seufert等[4]将内在认知负荷分为两类:受任务复杂性影响的称为“外因决定的内在认知负荷”;受先前知识和结构所决定的称为“内因决定的内在认知负荷”。针对外因决定的内在认知负荷将采用组织策略,由内因决定的采用迁移策略。(1)组织策略①、清晰的视觉层次结构让页面在瞬间明白易懂的好办法就是拥有清晰的视觉层次。一个好的视觉层次结构,能够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对页面进行组织并区分优先级,让用户根据需要不断深入挖掘多个层次的细节信息。例如通过越重要的部分越突出,逻辑上相关的部分在视觉上也相关,逻辑上包含的部分在视觉上也包含等方法,准确表述页面内容之间的关系,哪些内容是相关的,哪些内容是其他内容的组成部分。②、信息可视化按照双编码假设,人以视觉和语词两种编码进行信息加工,但两者是相对独立的。如果单独出现,不太轻易把他们联系起来。信息可视化以直观的方式传达抽象信息,使用户能够以视觉形式理解大量信息[5]。基于视觉的搜索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电子商务领域。以eBay为例(见图2),虽然设计师对鞋型的层级分类很清楚,用户心里确未必有同样的分类,他们不一定能按照设计师的预期快速找到目标选项。所以当用户点击eBay女鞋品类的款式分面选项后,页面将不同的女鞋的款式以图的形式进一步呈现细分的款式选项,以便客户快速寻找到所需要的鞋子。图2eBay女鞋品类多面搜索导航“细分款式”(2)迁移策略迁移策略的重点就是尽可能的利用用户已有的知识结构,在相似的使用情境中降低用户的内在认知负荷,建立顺应用户行为的操作方式。①、遵循行为习惯人们一般都希望按照某种特定的步骤做事,打乱这个步骤就会造成迷惑,令人沮丧。因为设计者首先要理解用户的行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用户的行为。尽可能遵循已有的习惯性流程,明确提示用户处于哪一个步骤,对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操作给予指引,降低用户的迷惑感。当设计师绞尽脑汁构想出各种差异性设计的时候,却忘记了从用户本身的行为出发的操作方式才是最省力、有效的。②、尊重自然的行为方式将用户的无意识的行为转化为设计概念呈现在用户面前,有利于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不加思索”,自然地领会设计师所要表达的产品含义[6]。例如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拇指与食指伸展的长度来丈量尺寸,设计师就运用人们这一无意识行为设计了这款电子尺,见图3。指套套在手指上,比出测量的距离,指间尺就能立即显示出长度。这一款崭新的产品让人在无意识行为中完成了要做的事情,整个操作过程在“自然而然”中达到了使用目的。 3增加相关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产生于用户在学习某一个任务未用完所有的认知资源时,这时用户便可以把剩余的认知资源用到运用到更高级的有意识的认知加工活动中,这种认知负荷不会阻碍学习,反而会促进学习[7]。设计师可以应用组织策略,在网站地图构建一个综合性符合认知模式规律的导航地图也可以帮助客户快速寻找到需要的信息。 结语 在现今纷繁复杂的产品世界中,什么产品、界面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无疑是当今设计师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删减策略、迁移策略、组织策略可以简单总结为:简单至上。它意味着设计者应该尽量做到每一个页面都是不言而喻。用户不需要花费精力进行思考,是什么,怎么用均一目了然。以此作为交互设计好坏的终极标准,可以快速帮助设计师判断功能的去留,信息的去留,发现新的设计契机,为用户提供高效、自然、赋有情感的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论文:交互设计中占位符文本的探究 摘要: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分析了界面设计中占位符文本的作用与重要性,并提出占位符文本不仅仅是表单界面的构成元素,更强调其对于用户体验起到改善与引导作用的含义。占位符文本应该在用户的交互体验中引起设计者更高的重视,并起到对用户实现交互过程的引导功能。 关键词: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占位符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与互联网络的普及,各类互联网产品已经被大众广泛接受。与传统产业不同的是,互联网产品对于普通用户的获得成本是极低的:传统产业的用户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体验最好的商品与服务(如汽车、酒店),而互联网用户只需要以低廉的价格甚至免费就能体验到最好的产品与服务(如社交软件)。伴随着高质量产品与服务而来的,是不那么令人满意的使用体验。因此,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和交互设计(Interaction…Design)逐渐为人所关注。也正是这样,传统的设计体系中诸多被人忽视的要素也由于能够改善用户体验而逐渐被设计者重视起来。然而占位符文本(Placeholder…Text)仍是容易被设计者忽视的要素之一,占位符文本的错误或不规范的使用在目前极为常见。因此,对其正确使用方式的研究对于人机交互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占位符文本在交互设计中的功能性 1.1占位符在界面设计中的意义 占位符(Placeholder)是在信息通讯产品的界面设计中常用到的一种元素,它是交互设计的功能基础,包含了具体的功能和信息的组织结构。[1]用户面对空白的电子表单等界面时,往往会产生不能理解交互方式的“认知摩擦”。[2]占位符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这类界面布局中占据一定的空间面积,既能调节控制用户界面的视觉传达效果,又可以实现界面对用户的默认的提示、说明、引导等功能。在用户填写表单的界面中,占位符常常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作为对表单填写栏或选项的补充说明,因此被也称为占位符文本。甚至在当下流行的“扁平化”设计语言中,为了使用户填写表单更加流畅,即改善用户对于表单填写界面的体验,简化表单的结构、层级(如删除表单的分项标签等),占位符文本的应用显得更加简洁、美观。但是在不同产品与不同情境下,占位符文本具体的职能作用不尽相同。 1.2占位符文本在界面设计中的功能 使用占位符文本常见的目的有两大类别:视觉优化、功能优化。视觉优化角度有三大具体功能:第一,统一视觉效果功能。基于占位符文本的表现形式为文本这一特性而实现,可以使界面上的图形元素减少,使文本元素与线框成为界面的主要形式。第二,缩短表单(或界面)长度功能。因为占位符文本可以内置于表单填写框区域内,无须额外添加“标签”(label)元素,可以减少表单填写框区域外的标签文档,从而达到缩短长度的效果。第三,精简表单(或界面)结构功能。与第二点类似。常见的表单组成元素除了标签外,还有示例文本(为用户填写的数据提供格式上的范例参考)、指令文本(提示用户执行相应操作)等页面元素,但它们往往会以不同层级展现,如“弹出窗口”“弹出气泡”等。使用占位符文本可以降低对这类不同层级、结构的元素的使用频率,界面层级浅的结构访问路径短,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用户对完整路径进行观察。[3]综合上述三点,视觉优化的功能大致可以概括为对表单界面的视觉元素进行整合,使之视觉传达效果趋于整体化、简洁化。功能优化角度有四大具体功能:第一,充当标签(或辅助标签)文本。指在表单填写框区域内的占位符文本充当标签或辅助标签,以说明用户在此处填写的数据类型、名称。第二,充当指令文本。指应用占位符文本在表单填写框区域内对用户执行的操作给出指令或引导,同时让用户对数据填写的对应区域有较为快速明确的定位。第三,充当帮助文本。指应用占位符文本在表单填写框区域内就用户填写的数据内容、格式等问题提供帮助与参考,便于让相关表单填写经验不足的用户理解对于数据填写的具体要求。第四,充当示例文本。是第三点功能的具体化、特殊化案例。在用户无法掌握输入数据的格式时,一个实例文本可以直观地展现格式范例,并让用户在输入框区域内对照范例输入。综合上述四点,占位符文本的应用旨在给用户执行数据输入提供更加易用、顺畅的步骤流程,简化人机交互关系,改善用户体验。 2占位符文本对人机交互的干扰 2.1占位符文本对执行流程的影响 占位符文本应用的目的是改善用户体验,其功能直接作用于用户对于操作界面的使用流程。表单是互联网信息产品中常见的用于主动收集用户数据的形式,其目的在于将用户数据分类并收集。表单填写框区域内的占位符文本直接影响到用户填写表单所需数据的流程,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用户对于表单信息获取的效率、在页面停留时间(Time…on…Page)以及用户填写数据错误率的变化。用户对于表单信息获取的效率是不直观可视的数据,一般表现为用户开始执行填写表单的操作前的停止时间。通常意义上,操作前停止时间越长便意味着用户难以理解或执行当前的默认操作,即这个页面对使用者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人机交互的效率以及用户体验。同理,由于表单界面是工具性界面,而非内容传播性页面,所以用户的页面停留时间长短与用户体验呈负相关。缺失的或难以理解的功能性占位符文本会导致用户执行填写操作的效率低下,长时间停留于表单界面。在相应的计算机后台程序技术的支持下,很多网页与程序能够在用户填写信息的同时捕捉用户填写、擦除数据等动作。众多实例证明,占位符文本的错误或不规范的应用除了会造成用户理解困难之外,还会影响用户填写操作的流畅性,增加了用户的负担,甚至可能导致操作的失败,[4]造成诸如“反复修改已填数据”“填写过程多次中断”等结果。此类现象发生率较高,但容易被开发者、设计者忽视,从而破坏整个产品的交互体验。 2.2占位符文本对用户心理的影响 用户界面设计是直接接触并服务于人的设计,因此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情感化的、难以用数据量化的用户体验极为重要。用户的体验通常取决于三点:需求是否被满足、满足需求的效率如何、需求之外的情感。表单填写是一个纯粹的功能性步骤,是服务于用户满足需求的前期准备工作。没有人(或极少数人)会以填写表单为乐趣,将此作为自己使用产品的需求与动力。因此,设计者要尽可能地简化这个步骤,用尽可能高效、简洁的方式引导用户去执行预设好的操作(填写表单)才是优化表单界面用户体验的方法。事实上,在对市面上现存的各类网页与程序进行一个简单的抽样调查之后,可以发现很多因为误用占位符文本而造成用户误解的案例。这种误解会致使用户的数据输入效率和准确度降低,进而对产品的易用性产生怀疑。并且在表单界面停留时间的延长,实质上是用户达成需求满足这一结果的推迟,会引起用户怀疑产品满足自身需求的可行性。一旦用户对产品的易用性、可行性产生了怀疑,就会破坏用户对于产品、服务的信任感;对于不了解后台技术的用户而言,甚至可能产生对于技术、品牌的不信任感。信任感是建立良好的用户情感体验的基石。因此,作为影响操作效率的重要因素的占位符文本的设计,对于建立良好的用户情感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3占位符文本对交互的双向反馈机制 用户与产品发生人机交互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的双向接收、发送的过程,与之相伴的还有双向的反馈机制。作为用户,产品输出、传递信息的效率低下会影响到自身的信息接收效率。同时用户低效率接收信息也会导致反馈行为迟缓、错误率提高,进而导致产品接收信息的效率降低。因此,研究占位符文本在人机交互流程中造成干扰的机制对于改善交互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占位符文本的本质是占位符的一种。起到的根本作用是占据空间位置,直接作用是提供信息。这信息包含诸多种类,如位置信息(将不同功能区域进行定位)、数据类型信息(说明该区域内数据的类型)、指令信息(提示或命令用户执行相应操作)等。为了保证用户有效获取信息,占位符文本必须具有足够的视觉刺激,过于浅的占位符文本颜色会导致在屏幕上难以辨认。但是由于表单填写框区域内本应该为空白,因此占位符文本的存在本身就对用户具有一定的视觉刺激与导向,所以需要对其视觉上的强调程度做好控制。如果将占位符文本的颜色设定为黑色(或正文文本的相应颜色),则会与正文内容产生视觉冲突(见图3),导致用户将占位符文本错误理解为预设文本,进而影响其对于数据填写区域的理解,降低此阶段交互流程的效率。由于占位符文本具有多重功能,可以表达多种数据类型,因此表单填写框区域内的占位符文本应该保证功能类型的统一,否则会导致表单界面的信息传递逻辑混乱。例如,“登录邮箱地址”数据填写框区域内的占位符文本设定为“登录密码”数据填写框区域内的占位符文本设定为“请输入密码”(充当指令文本)。这个例子中,两处相关联的表单输入框内置两种不同类别的占位符文本,在面向用户的信息传递环节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这种情况下会导致用户对于表单指令的理解产生偏差,如难以理解“这项占位符文本对用户的指令与要求。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用户对此产品甚至是产品的企业形象产生“严谨性、专业性有所欠缺”的印象。此外,占位符本身具有“可替代”这一特性,即用户在表单填写框区域内进行数据填写操作时,表单的交互系统默认会以用户当前填写的数据覆盖原本的占位符文本。这也造成了占位符文本给用户的指令、帮助具有时间局限性。指令信息一般较短且容易理解,所以受到“时间局限性”的影响较小,但帮助文本(包括示例文本)通常长度较长,内容类别较多,导致在用户填写表格时点击文本框后会使帮助文本消失,因此对于帮助文本的记忆难度较大(见图2)。对用户来说,浏览信息要比记忆更容易,理想的设计是用户不用查阅说明书就能清楚该产品的功能并进行正确操作。[5]基于前文所述的“占位符文本具有‘时间局限性’”的特点,在用户进行交互操作、输入一个较为陌生的数据或信息时,往往会输入一部分后因为对相关要求、规则的记忆模糊而导致输入操作中断甚至取消输入,重新回到占位符文本未被用户数据覆盖的情境,再次阅读帮助说明。综上所述,占位符文本具有“视觉强调性”“标准统一性”“时间局限性”三大特性的双向反馈机制,并且在交互设计中需要进行规范的应用以保障人机交互的效率与用户体验的质量。 3占位符文本的人性化交互设计原则 对于占位符文本的应用环境,可以确定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产品的数字交互界面,尤其是电子表单类界面。因此,要明确占位符文本应用的本质:服务于用户数据填写、传递,强调工具性、功能性。由此归纳出占位符文本的设计应遵循三项基本原则:易用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 3.1易用性原则 易用性原则即加强引导作用,降低使用难度。优秀的工具是用户察觉不到的工具,占位符文本的职能是降低用户使用界面的负担,而非增加用户额外的关注点。因此,要求设计师在占位符文本的设计过程中了解用户的语言、文化、思维模式,以提高占位符的可理解性。实现“置界面于用户的控制之下”“减少用户的记忆负担”“保持界面的一致性”。 3.2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原则也可以理解为秩序性,秩序不仅是效率的保证,也是交互逻辑的表现方式。占位符文本的类别、定义、布局甚至是形式上的不统一,都是对界面设计背后的交互逻辑的破坏。既会混淆产品界面信息的传递,进而影响用户执行交互操作的流程,又会破坏用户使用产品时的主观体验。 3.3阶段性原则 占位符文本不是静止不变的界面设计元素,在用户进行阅读、输入等不同行为的同时,与产品的交互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占位符文本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也是依各阶段发生变化的。对应用户的不同行为、操作,占位符文本应该表现以不同形式,执行不同功能,不因位置布局而定义功能,而是以交互的不同阶段来作出具体的定义。遵守这三项原则,才能保障占位符文本这一设计要素在人性化的交互过程中有效地起到相应的作用,提升交互体验的质量。 4结语 设计不仅是对样式、外形的塑造,更是对人的服务和对服务方式的优化与改良。在当前社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人”这一因素在交互设计中得以不断放大。交互设计也不再仅仅是设计一个用户界面,而是更加着重于从作为人的用户的视角出发,考虑用户的本质需求,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根本目的,一切设计行为、要素为此服务。占位符文本作为多种用户界面中不可缺失的关键元素,应该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实现更加高效的人机交互流程,提供给用户更加优质的体验。 作者:王沐阳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交互设计论文:高职院校交互设计教学方法分析 摘要: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交互设计逐渐成为热门专业,面对当前较高的专业需求,各高职院校的培养体系并不完善。文章认真分析当前交互设计的教学现状,以教学实践为基点,开拓思路,提出以“小班教学、项目结合、团队合作、以赛代练、重视毕设”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此为交互设计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互联网+;交互设计;教学方法 交互设计作为21世纪的新兴学科,是一个多领域交叉性的学科,与众多传统互联网专业不同,交互设计在分析研究产品时,更加注重“产品---环境---用户”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十分关注用户的需求。交互设计对于从业者的要求不仅仅是在技术方面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完成设计任务,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在实际的过程中与用户沟通,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提升产品的依赖性。当前,我国高校培养体系并不完善,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培养体系中,往往只侧重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容易忽视交互设计流程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如此往复,无异于机械训练[1]。为了使交互设计有一个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此做探讨与研究。 1交互设计与教学现状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逐渐升温,交互设计专业市场需求也不断壮大。为此,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交互设计专业方向设为了热门专业,虽然各高职院校都明确了交互设计方向,却忽略了交互设计的专业特点,结果教学模式照搬其他设计学科,如此便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交互设计与传统艺术设计专业不同,创新对于交互设计并不是最重要的,交互设计更重视用户的真实反馈,更多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真实体验。在培养学生方面,艺术设计专业以技能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但是交互设计的培养只是把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学生更应该注重如何研究用户,如何把用户的需求转化为交互流程[2]。如此一来,高职院校中偏重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在交互设计的教学培养体系中就显得有些失衡。在国际交互设计的发展模式中,交互设计的应用领域并不集中于互联网方面,很多国外的交互设计更加重视用户研究、交互方式、环境融和等方面,其应用领域则更加广泛,不仅仅是互联网虚拟交互,同时也在医疗、教育等实体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SimoneM.DeDroog等人通过研究儿童在阅读绘本时的认知行为特点,改进儿童绘本的交互式分享阅读体验,以增进儿童对胡萝卜的摄入量。由此可见,当前欧美的交互设计在应用领域方面明显领先国内。但是,单就互联网交互设计而言,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并非他国可以类比。因此,交互设计教育方法改革,还是应该以我为主,国外为辅。 2教学改革的思路 专业教学培养体系并非固定不变,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该根据社会实际岗位的真实需求来应对与改变,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发展需要怎样的职业素养,高校就应该创造适应的空间。目前,交互设计发展较快,通过调研发现,对于学习交互设计的学生而言,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界面设计能力,其次需要拥有良好的用户沟通和团队协调能力,最重要的是设计者清楚交互设计的整个过程,明白产品开发设计的全部流程。而在学校培养学生期间,除了单一的基本课程学习外,如何将每个课程串联起来,是能否让学生体验到整个设计流程的关键。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根据所学习的课程分段式教学,这样最大的问题是学习内容很难与实际课题结合,学生只知道所学习的内容,却不知道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去应用[3]。因而,交互设计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是开放式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清楚每一门课程的作用和在交互设计中的位置。针对这一目标,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化繁为简整体教学。可以将关联度相近的课程结合,减少课程之间的分割,如图形软件学习课程等。第二,课程设置前后关联。每一门课程应该与前后课程呼应,增添课程之间的联系,如交互设计课程之前就需要开设用户研究课程。第三,设计流程循环教学。每一次课程学习都是一个独立的设计过程,这样学生长时间积累就可以对设计流程了如指掌。第四,重点内容重点突破。在一些重点难点的环节,需要开设专题训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设用户研究方法的课题,就可以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提高对用户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执行力。按照这样的改革思路,课程与实际项目接轨,高职院校则变为了企业发展的前沿阵地,课堂则成为了专业培养与设计实践的桥梁。 3教学改革的方法 经过实践调研发现,当前各互联网企业普遍遵循一个较为详细的交互设计流程(如图所示)。根据上述的设计流程,可以推断出目前交互设计岗位不但需要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同时也需要设计者能够参与用户研究与产品编程,这样对交互设计的学习者而言就需要具备较为综合的能力:第一,界面设计能力。能够从事最基本的界面设计工作,读懂设计规范,按照标准完成界面设计任务。第二,交互流程设计能力。能够将用户需求与产品功能相结合,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框架图。第三,用户研究与分析能力。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确定产品方向。第四,计算机编程能力。能够看懂计算机编程语言,可以与程序员无障碍沟通。第五,视觉设计能力。能够从事一定的视觉设计工作,对于视觉化的信息有较敏感的嗅觉。因此,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交互设计师,就应该拥有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用户研究、计算机编程和视觉设计等诸多能力。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不但要在课程上开设与相关能力所对应的课程,例如:用户体验与研究、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图形图表设计等[4];也要做好各个课程之间的衔接,巧妙设置课程前后顺序,如用户体验与研究的课程需要在交互设计课程前开设与完成。当然,交互设计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开展项目教学的模式,这种项目教学模式不但可以通过工作坊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加入到日常的课程学习中。例如,在《视频剪辑与动画制作》的课程中,一方面可以结合项目或比赛设置课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巧妙地与之前结束的界面设计课程相结合,做到平面界面的动态演示,从而让学生们体会到如何从平面展示走向多媒体展示。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与研究,现总结改革方法如下: 3.1专师辅导,小班化 教学交互设计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能够在用户的言谈举止中发掘用户的真实需求,这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对多的关系,尽量做到逐个辅导学生,手把手教授,与每一位学生沟通交流,传授心得,因而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对于用户研究的课程而言十分必要[5]。 3.2集中授课,结合项目 设计类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稍有区别,其更加注重学习的应用能力,并且通常学生能够立竿见影地感知设计效果,应用效果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验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缩短课程的跨越时间,使得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并在练习中,尽量寻找一些实际的案例,通过实践来检验教学的成果。 3.3开设工作坊,培养团队意识 所谓工作坊式教学,指在短期内组建学生团队,设立课题,让学生自行完成设计项目,期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工作,但是最终的任务应该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工作坊式教学是类似于当前各大企业内部设计团队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分工协作意识以及综合处理人—事—物的关系等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就像一块职场试金石,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面对职场竞争的优缺点。 3.4参与比赛,以赛代练 当前各种设计竞赛层出不穷,以参赛的形式磨练学生团队意识和设计能力不失为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手段。但是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比赛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相对于比赛的结果,更应该注重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成长,不能为了获奖而盲目地参加各种比赛,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3.5毕业设计,高度重视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大学的最终作品。因此,毕业设计的教学对学生至关重要,但由于工作和实习的压力,很多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将更多精力用在了找工作或者各种职位考试中,毕业设计则逐渐成为鸡肋。虽然老师会有节点要求,但是大多数学生却并不会在意,这样一来毕业设计就成了最后毕业前期临时冲刺的作品,设计质量没有保障,设计流程也完全被打乱。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与管理,提前做好毕业设计的工作与安排,让学生能够妥善处理毕业设计与工作实习等事项,从而为大学最后的作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7]。 4总结 综合以上几点,高职院校在交互设计教学体系的建设中,需要更加注重课程的教学效果,最好能够在相关课程的教学结束后有统一的项目实践进行教学验证。这样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又找到了教学成果的试金石,可谓一举两得。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教学与项目结合需要有一个平稳的过渡,应该避免生搬硬套,生硬地将各种项目附于课程教学中,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此现象在当前高职院校各个专业教学中屡见不鲜,希望广大的教学同仁能够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许鸿飞 单位: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交互设计论文:新媒体时代书籍的视觉交互设计 近年来,网络技术日益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及数字化所带来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使传统出版业遭遇严峻挑战。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改变的确会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内会使其受到很大冲击,但对于传统出版行业而言,这种冲击既是危机,也是一次重新整顿与发展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从书籍设计领域来讲,新媒体的冲击既要求我们提高设计水平以应对,也为我们提高设计水平创造了机遇,书籍的视觉交互设计就是在新媒体时代出现的设计新理念和实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数字媒体技术日渐成熟,信息的传播媒介已由最初的报纸、广播、电视转向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正在带领着我们成长。 一、数字媒体时代的书籍 当代的书籍装帧已经不单单局限于长和宽的界定范围内,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多维化设计,是视觉和结构并存的双面化设计。1984年交互设计书籍的作者比尔•莫格里吉提出了“交互设计”一词。当“交互式”这个概念作用于书籍之上,此时此刻的书籍不单是一个被接受体,它也可以将信息传递给读者,成了一个富含着交互技巧的机器。书中的信息被置于新的载体之中,而且可以不用纸张的形式传递给读者。此时,信息不再是单纯的传播源头,人们可以利用这一载体随意查看内容,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新媒体时代的书籍内涵的扩展,带来了书籍装帧的转变。 二、书籍装帧的交互式转变 现如今,书籍与人的互动越来越多,这个过程是以一个完整的交互式系统存在的。人是整个交互式系统的主体,亦是交互设计主观意识的开拓者。新媒体背景下的书籍设计理念亦是如此,不论是电子书还是具有交互性的纸质书籍的设计,都遵循着人机交互的理念。在人们阅读开始的那一刻,就开始建立人与书籍的交互关系。交互式书籍让读者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翻动,而是将读书作为一种动态的表现活动。笔者曾经看过一本杂志,其中有几张彩色插页,印有建筑的图样,读者在阅读内容期间可以把它们撕下来,折成建筑模型。这种表现方式正是交互式书籍在设计领域不断创新的例证。新媒体时代的书籍装帧设计,紧跟时展的潮流,给了读者更高的精神享受。可见,书籍装帧设计将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三、如何开展新媒体时代的书籍的视觉交互设计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设计师在进行装帧设计时,要力求视觉传达方式的立体化,使读者与书籍产生共鸣。要想更好地进行视觉交互设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打下基础。 1.图的形式 随着国家全民阅读的推广,读者的阅读水平越来越高,一本纯文字的书籍和一本图文混排的书籍相比,纯文字的图书很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所以多种多样的书籍展现的形式应运而生。从以前主要作为文字的辅助,到现在开始占据书籍的重要版面,甚至成为主体出现“无字书”,图形的地位日益重要。读者可以通过观看图形感知书籍的内容,照片、手绘、几何图案等丰富多样的图片形式,通过艺术手法的渲染,让读者通过简单的翻阅就可以大致了解图书的内容。早在1765年,英国人罗伯特•雪尔(RobertSayer)制造了第一本真正给孩子看的、会活动的、当时被称为“小丑书”的玩具书,成为这一类书籍的滥觞。随着图书制作技术的发展,现在的书籍还会运用AR、VR等科技手段,将图形借助随身携带的手机立体化,产生动态效果。这种立体三维的科技手段可以让读者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增强对书籍部分内容的感受,更加细致地了解书籍内容。这种设计在科技、医学类书籍中得到了充分运用,精密图纸和结构图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实物浏览。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浏览书籍,还会演变成对书中内容的模拟操作,人们借助科技的力量使书籍摆脱了平面版式的限制,读者能够多感官全方位地去阅读,实现了读者和书籍第一次真正的交互设计体验,这是以往图书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2.文字之美 文字是一般图书装帧设计中最重要的视觉传递元素,是构成一般书籍的主体,所有设计往往都是围绕文字内容来制作的,字体的大小、粗细、角度的不同,都呈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在设计中,除了依据整体书籍风格来决定字体的表现形式,还要注意打破传统的阅读为主的理念,把文字变成图形的设计思路。文字既有本身的阅读功能又有图形的标识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主题内容,呈现出不同的设计形式,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例如,笔画粗直笔挺的字体与笔画纤细柔美的字体相结合,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进而起到强化记忆的效果。书籍的分类影响着字体的设计,字体的设计也影响着读者对书籍分类的第一印象,总体说来字体运用在书籍交互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文字的设计突破字号、间距等限制时,当文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媒介时,字体本身就会呈现出美丽的世界。文字的设计与内容的结合,带来的是书籍和读者交互共鸣,优秀的字体设计可以瞬间吸引读者的注意,比图形更能直接建起读者和书籍之间的桥梁。将特殊工艺运用到字体设计中能够使这种特性最大化,比如有的图书将起凸工艺运用到硬笔书法类的图书上,将部分重点文字起鼓并设计相应的书法字体,让读者阅读的时候能够感触到点睛之笔并久久回味。 3.色彩对比 色彩在以往传统的书籍设计中一直担负着重要的角色,书籍的色彩设计是书籍形式新颖、丰满内容的视觉传达,能够体现一种设计情感。好的色彩设计甚至还要考虑到纸张的颜色,或者除了传统印刷油墨外的金银荧光等专色的应用。以往各种不同内容的书籍,都有不同的色彩对比设计,颜色对比差异往往会体现出书的内容类型,甚至决定着所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读者群:淡雅略淡灰色的色彩对比,往往会体现在文艺类书籍设计中,不仅能体现出其丰富的内涵,还表现出文化深度;稳重的纯度降低的颜色对比,往往体现在专业性强的书籍中,色彩端庄、严肃,体现权威稳重感,不宜用高纯度的色相对比;明快的颜色和较为靓丽的对比,则是在时尚类书籍中表现出来,充满现代感,富有个性……2001年杉浦康平创作的《立体看星星》一书,利用视觉的“偏光原理”,并随书赠送专用眼镜,立体呈现富有空间实感的星座,接近真实地展现了书籍内容所要表达的星空含义,这也是早期的通过色彩设计完成人书交互的经典之作。 4.材料运用 在纸张诞生之前,人们就开始尝试将各种材料应用到书籍制作中。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胶版纸、铜版纸等传统的纸张材料已经不能满足人日益提高的阅读需求,开始出现了塑料、各种纤维等书籍材料。新潮环保材料层出不穷,给设计材料的运用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选择。不同的材料带给人们的是不同的触觉感受,不同材质的纸张带给书籍设计的是不同的灵感,材料的更新甚至超越颜色增添了更广泛的设计空间。如艺术时尚类的书籍一般选用光滑、细腻、呈色好的纸张,有文化内涵的学术类书籍会采用颜色淡雅、手感细腻的环保胶版纸等。合理的选材运用,会加快人与书之间的交互进程,产生意想不到的市场效果。衫浦康平就曾经说过:“我喜欢书,不仅是喜欢它的内容,还喜欢书籍用纸的质感,喜欢翻页的声音,喜欢打开书籍后那淡淡的纸张的味道。”这些细节的感受,都源于书籍的立体交互三维感触设计,这些美的体验加深了人们对书籍的感悟,激发了人们对书籍更高层次品质的需求。装帧设计已不仅是只有辅助书中内容的作用,而是成为内容的一部分,从而达到了人书互动的目的。书籍的交互式设计是设计师把自己和书籍融为一体的情感融入,是书籍和读者达到三维立体互动的必要条件。好的设计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若舍本逐末,一味地追求互动,一味地追求新奇的装帧设计,反而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设计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尊崇以人文本的设计宗旨,配合优秀的图书内容,辅以合适的互动设计,才能让书籍在新媒体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池骋 单位:泰山出版社 交互设计论文:交互设计在儿童药品包装中的运用 摘要:目的改善儿童药品包装设计,帮助患儿克服用药困难。方法儿童是药品消费的特殊群体,通过对患儿用药心理分析及儿童药品包装现状的研究,将以人为本的交互设计理念导入儿童药品包装设计中,分别从游戏行为交互、多感官交互和情感交互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法。结论在儿童药品包装中应用交互设计,能有效避免患儿产生先入为主的抵触心理,解决因其排斥用药造成的系列问题,同时也对未来儿童药品包装设计提出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交互设计;儿童药品包装;包装设计;人性化 儿童的身心健康一直都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儿童药品与儿童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关于儿童用药,我国业界通常比较关注的是药品的安全性和药品规格不全等问题。而对于患儿家长来说,更常见的是患儿拒绝用药,从而导致用药剂量不足、耽误病况、药品浪费等问题,甚至因强制灌药造成意外伤害,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帮助儿童克服用药心理障碍,是对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人性关怀。要做到这一点,药品生产商除了需要在药品的剂型配方和口感上做出调整外,药品包装设计上的改进也非常重要。 1儿童药品包装现状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完成了针对儿童患者的药品包装市场化的细分。相关企业通过用户调研,对患儿在用药时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有深刻的认识,并能针对性地加强儿童药品包装与患儿间的互动,使患儿在用药过程中体验到包装的可参与性、趣味性、人性化的特点,使其短时间内能对药品产生兴趣,避免了先入为主的抵触心理。这样不但促进了患儿用药过程的顺利完成,也附带减轻了患儿家庭在此过程中的精神压力。而我国儿童药品生产企业对药品包装设计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多数企业以降低成本为首要考虑因素,将药品包装承包给印刷厂设计制作,致使儿童药品包装长期沿用陈旧的样式,或盲目模仿而致相似度越来越高。市面常见的儿童药品包装普遍存在面貌单一、平淡刻板等问题;忽视了药品包装对患儿的心理影响,无法调动儿童用药积极性。因此,我国未来儿童药品包装该如何发展,特别是如何突破传统,以儿童用户为中心进行人性化设计成为了儿童药品包装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2患儿用药心理和行为分析 儿童的身体和心智都处在生长发育初级阶段,患病期间其生理反应和心理感受也有别于成年人。生病时儿童会变得敏感、恐惧焦虑、情绪波动大;用药过程中对于味苦、口感不佳的药品,易表现出挣扎和拒绝用药的行为。研究表明,儿童在生气或哭闹时,大脑的语言中枢就不愿接受太多的语言信息,家长的言辞往往无效,而强行喂药只会让儿童抗拒,并形成心理阴影。目前,很多儿童药剂都会加入香甜的味道或包上糖衣,目的就是减缓孩子这种抗拒心理[1]。从包装设计角度来看,设计师也需充分了解患儿用药的行为和心理,设计出更为人性化的药品包装,帮助患儿克服负面情绪,使其自觉积极地接受用药。 3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又称互动设计。最初产生于用户和计算机界面的信息传递互动领域,其出发点是研究交流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并在此研究基础上,设计交互方式。简言之,交互设计是指人和人、人和物之间能够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的产品设计[2]。信息时代的商品包装设计,不仅要为消费者提供使用产品的便利,还应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心理需求。交互设计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能高度与用户需要保持一致,用户能从中获得满意且稳定的交互体验[3]。 4交互设计在儿童药品包装中的应用 4.1游戏行为交互设计 儿童的天性是喜爱游戏的。在儿童药品包装中融入游戏元素,能传递愉悦情绪,排遣用药压力。据统计,在服药过程中加入游戏环节,对于来缓解患儿服药困难的问题,其有效率约为30%。游戏行为交互设计在儿童药品包装中应用,可以分别从包装结构和辅助构件两方面入手。 4.1.1包装结构的游戏交互 包装结构是包装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技术手段。包装结构互动是指通过折叠、伸缩、扭曲、拼插等手法对原有包装形态进行改变,以增强其视觉效果或拓广其功能,从而实现感官交互或功能交互的包装设计手法[4]。儿童药品包装结构与患儿进行游戏交互的前提是包装结构除了方便使用外,还具有可参与、可改变性。如设计师Kimyeji等人设计的Dr.joy儿童药品包装见图1。整板药片是3只可爱的小猪造型,小猪鼻孔和手掌以药丸代替。只需沿小猪身体轮廓虚线抠开即可形成支架让小猪站立在桌面上。“三只小猪”是儿童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服药后患儿还可以把包装作为故事游戏的道具,获得快乐的心理体验。 4.1.2包装辅助构件的游戏交互 辅助构件是一种依附于包装主体、不可独立存在的包装元素,是包装的辅助与延伸[5]。在儿童药品包装中添加一定的辅助构件,能使原本普通的包装焕发新意,增加患儿与包装的互动机会,体验药品包装带来的游戏快乐。如日本大木制药出品的HelloKitty儿童复合多维元素片包装见图2。药盒内有附赠的30枚色彩缤纷、活泼可爱的HelloKitty主题贴纸。儿童每吃一颗药丸,便可撕下一枚贴纸作为奖励;贴纸旁对应的数字既能让儿童和家长知道已服药的天数,对儿童也是十分有吸引力的互动。 4.2多感官交互设计 多感官一词较早出现在传播和教育领域,指突破以视觉要素整合为中心的观点,突破单纯的视觉传播方式所带来的局限,重视人类感官的生理特点,从人类感官的视、听、味、嗅、触感入手,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发消费者的感官机能,重点开发视觉外的诸多敏感、本能的感官效用的观点和理念[7]。多感官交互设计是一种综合的设计方法,将其应用在儿童药品包装设计中,不单可以使包装信息传递更加生动、全面,还可以吸引患儿注意,满足其心理需求。 4.2.1视觉交互 研究表明:人在获取外界信息时,83%的印象来自眼睛,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8]。儿童药品包装通过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传递信息,这些信息是否能被儿童理解接受,是否能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兴趣,是儿童药品包装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日本池田模范堂出品面包超人系列儿童感冒药水的包装设计见图3。面包超人是日本长盛不衰的人气动画片,主要卡通形象面包超人健康的外形、正义勇敢的人格备受儿童喜爱。该包装借助面包超人卡通形象既激发了患儿不怕困难,与疾病作战的积极情绪,同时也树立了患儿对品牌的信心和认同感。药盒内专配的小量杯底部也印有可爱的面包超人头像,借图形魅力为患儿服药增添了乐趣,生动地传达了品牌诉求。 4.2.2听觉交互 悦耳的音律有助于缓解人的紧张情绪,而特定的声音也能让人形成记忆定式,进而诱发情感联动。药品包装中采用听觉互动设计能刺激并带动患儿听觉联想,实现心灵层面的交流和共鸣。借助包装材料领域的新技术,使包装发出特定的声音甚至音乐已经成为可能。以此吸引患儿的注意力,是包装与患儿之间形成有效交互的一种方式。 4.2.3触觉交互与嗅觉交互 触觉是儿童探索世界、感知事物的主要手段。嗅觉则具有情感特性,能唤起记忆力。通过包装造型与材料的巧妙结合形成有趣的包装,可以吸引患儿参与触觉体验,从中得到情绪上的放松;通过药品包装散发出美好气味来刺激患儿嗅觉,可以使其产生愉悦的情感反应,增加对药品的好感。随着包装材料的可选择性与印刷技术的提高,在儿童食品、生活用品等包装中已有不少应用触觉交互、嗅觉交互的优秀案例。如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设计的系列水果饮料包装,运用橡胶材质,模拟各种水果表皮的真实肌理;日本NIS-SEKI公司设计的能释放水果香味的薄膜,用于包装糖果、饮料等食品。希望这些对儿童有吸引力的包装方式也能尽快在儿童药品包装中出现,给具有用药心理障碍的儿童带来福音。 4.3情感交互设计 情感交互设计是现代设计的一种新趋势,它以满足用户情感需求为目标,体现了人文关怀思想。应用在儿童药品包装中,使患儿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有利于身心康复。情感交互设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形态、色彩等视觉形象对人的感官刺激,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这种方法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视知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以“形”为基础,将人的心理及情感孕育在“形”之中,并指出当外物与艺术形式中体现的力的式样与某种人类情感生活包含的式样达到同构对应时,事物与艺术形式就具备了人类情感的性质[9]。设计师MoonSun-Hee设计的花瓣形态的药品包装见图4,突破了以往泡罩包装中药片的规律排列方式,让鲜活的花朵跃然纸上。药片背后的塑料膜也对应着花的色彩,患儿每服用一片药,包装背面的花朵便会盛开出一片花瓣。花儿的绽放给予患儿更多的服药动力,给患儿病情好转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亦增强了他们对于药品的信任感。青春痘的药品包装,见图5同样采用了泡罩包装方式,包装背面的铝箔板上是长着青春痘的脸庞,要想把药片取出,先得挤破一粒恼人的痘痘。幽默的创意设计,使患者体验了药到病除的快感。 5结语 儿童药品包装的交互设计还有很多研究与实践的空间,这里仅对相关概念、现状和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了研究与探讨,希望能给相关设计人员带来一些帮助,通过设计思想与方法的改进,使包装与患儿产生多渠道互动,由此提升包装附加值,增加药品亲和力,赢得患儿家庭和市场的认可与支持,并带动整个儿童药品包装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高斐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交互设计论文:智能养生壶交互设计研究 摘要:目的对智能养生壶用户个性化需求进行研究,用以指导智能养生壶的交互设计,使得智能养生壶的交互性更加贴合用户真实需求。方法通过KANO需求模型结合访谈及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用户需求,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并甄选出用户个性化需求项,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分析,分层实现用户多种个性化需求。在分层实现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得出智能养生壶交互设计策略。结论用户对智能养生壶的个性化需求项即为产品的部分魅力质量项。关于智能养生壶的交互设计,确定了对用户需求实行分层实现的交互设计原则以及交互设计中信息展示的简洁性和有效性原则。 关键词:个性化需求;智能养生壶;交互设计;KANO需求模型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对健康更加关注。这种对健康的需求投射在饮食上称为养生。养生壶作为一种新兴厨房小家电,拥有煎药、煲汤、煮茶等多种功能。在全民养生的大环境下,养生壶成为热销产品。然而许多厂家将智能理解为多项功能的叠加[1],并且没有对用户需求进行细分,还是以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来生产智能产品。生产者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没有满足用户对智能产品的个性化、功能合理化和操作易用性的需求[2]。 1基于KANO模型的用户个性化需求获取 1.1KANO模型的介绍 KANO模型是由东京理工大学的狩野纪昭教授于1984年在《魅力质量与必备质量》一文中正式提出的,此后该理论多用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领域[3]。传统观念普遍认为产品质量是一维的,即当产品功能满足时用户就会满意,反之则会不满意。但KANO模型提出,当产品具备某项功能时,用户不一定感到满意,有可能感到不满或者无所谓[4]。KANO模型将产品质量特性分为:魅力质量(A),该类型产品质量是超出用户期望的,能够给用户带来惊喜,如果产品不具有该种类型质量用户也不会感到不满;期望质量(O),该类型产品质量与用户满意度成正比,产品具有该质量时用户才会感到满意,反之则会感到不满;无差异质量(I),用户不在乎该种产品质量,无论该种产品质量是否具备都不会影响到用户满意度;必备质量(M),用户认为该种产品质量是产品所应具备的基本质量,当该种产品不具备时则会引起用户的极度不满;反向质量(R),当产品具备该种质量时反而会引起用户的不满。同时KANO模型还将顾客需求分为3种:基本型、期望型和兴奋型,分别对应必备质量(M),期望质量(O)和魅力质量(A)。在对产品质量归属类别的研究中还需要借助KANO调查表、KANO评价表和KANO结果表。 1.2智能养生壶功能项的获取与筛选 通过对养生壶使用过程的分析,对养生壶用户的深度访谈以及对销售人员和从事相关设计的专业人员的访谈,获得了44项智能养生壶功能项。然后采用亲和图法对44项功能项进行合并整理,最终得到了31项智能养生壶初始功能项。 1.3确定各功能项的KANO类别 利用KANO调查表设计调查问卷,针对智能养生壶的每个功能项分别设计正反两项问题。以第一项“联网搜索食谱”功能为例。 2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策略探讨 2.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关于人类需求的研究最经典的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5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该理论还指出只有较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求,并且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求相互依赖和重叠。 2.2分层实现的思考方式 将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映射至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中也同样试用[6]。将KANO模型带入马斯洛需求模型,得出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模型。可见在对产品进行交互设计时要逐层满足用户需求。产品的必备质量(M)如果不被满足就会引起用户的不满,因此应位于模型的最底层,被优先满足。期望质量(O)的具备情况与用户满意度成正相关,应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被满足。在前两种需求被满足的基础上,接下来要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差异度较小的魅力质量(A2),最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差异度较大的魅力质量(A1)。采用逐层满足的设计思路能够最大程度地均衡生产成本及用户个性化需求。 3多种个性化需求共存的交互设计策略 3.1逐层实现 依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模型和简化用户操作的原则,在进行产品的信息架构设计时,应优先满足用户基本型需求即产品必备质量(M)和期望型需求即产品的期望质量(O)。所以这两项应位于信息架构的第一层级。其次要满足用户的兴奋型需求即产品的魅力质量项(A1)和(A2),这两项应位于信息架构的第二层级。在进行交互界面的设计时,使用频率较高的产品必备质量(M)要优先出现在界面的醒目区域和中心位置,以便于操作[7]。再次是期望质量(O)应出现在交互界面的非视觉中心,可以是界面的四周区域。然后,要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A1和A2魅力质量项。 3.2信息架构 智能养生壶属于小型厨房家电,体积较小,这些因素决定了它具有较小的交互界面,这势必会降低界面的信息容纳量。将关联性较强的功能项进行合并,能够简化操作界面,提高产品的易用性[8]。交互设计中一般将信息架构分为浅而广、浅而窄、深而广、深而窄4种类型。因为智能养生壶所需呈现的内容相对较少,且用户对操作的简洁性、有效性要求较高,所以选择浅而窄的信息架构较为适宜。 3.3界面设计原则 隐藏原则。个性化需求差异度较小的魅力质量(A2)多为不常用功能,为了简化操作界面可将不常用的功能项进行隐藏,只在需要的时候唤醒[9]。例如给出加盐量建议(10)(10),用户只有在不确定加盐量的时候才会需要。隐藏式交互界面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简化了界面,提高了用户的操作效率。二级页面。个性化需求差异度较大的魅力质量(A1)多是由于用户的交互行为触发的结果,所以该功能内容应位于二级页面上[10]。例如记录专属模式(4)是用户在选择炖煮模式时跳出的页面。二级页面能够很好地满足差异度较大的用户个性化需求,从而提高产品的易用性。信息展示的简洁性和有效性原则。用户一般站立操作,眼睛距操作界面距离较远,为了防止误操作,交互界面上的元素应尽可能简洁明了[11]。为了便于用户理解和防止因视觉差产生误差,元素之间的布局间距和字体应稍大。必要时可采用不同色块区分,以此提高辨识度。就智能养生壶而言,复杂的厨房操作环境和较小的交互界面使得产品的实时反馈尤为重要。对于智能产品经验较少的用户,有效的反馈才能让他们得知本次操作行为成功了,放心地进行下一步操作[12]。产品的反馈方式有许多种,声、光、语音、震动等,无论使用哪种反馈形式都要以恰当、有效为原则。有效的产品反馈能够很好地提高用户的交互体验。 4结语 近年来各种智能产品层出不穷,其智能性往往让人失望。不少设计者没有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复杂性,设计出来的智能产品并不能让用户满意。这里以智能养生壶为切入点,针对如何满足智能养生壶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交互设计的探讨。分层实现的交互设计思考方式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该研究结果对于智能养生壶及其他智能厨房小家电的交互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曹木丽;张昆;张宁;胡振明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交互设计论文:儿童游戏类App交互设计研究 摘要:近几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App 时代”悄然而至,市面上游戏 App 种类繁多,为孩子选择一款好的游戏很有必要。而交互设计是一款游戏的重要部分,游戏是否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设计,对于游戏,儿童的需求又是什么,交互是否符合儿童需求,这些都是游戏 App 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研究背景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儿童类应用开发的企业有数百家但仍处在发展初期,从目前 App 下载量排行榜不难看出其潜在的市场价值。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是一种目标导向设计,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用户去设计的。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IDEO 的创始人比尔•摩格理吉在会议上提出,而当初的目的仅仅是设计未来人们如何与计算机进行交互。交互设计所关注的领域并非传统领域,而是如何满足人们和产品或者服务在交互时的需求和期望,即我们所说的“行为设计”。游戏交互设计时要兼顾静态的视觉和动态的流程,它不单是审美学的选择问题,更是一种对用户认知的理解,其核心是关注用户体验。 2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育的主要特点 国际界定的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我国指14周岁以下的任何人,但我们所说的儿童游戏则指3~12岁这个阶段。3~5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处在感知运动期,在生理、心理和认知上都不够完善,看不懂文字,所以设计时尽量避免大量文字,更多集中在简洁的画面、有趣的互动以及鲜艳明亮的色彩上。6~8岁:该阶段儿童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认识一些文字,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仔细观察,所以设计时可以尝试将简单文字和图形相结合,游戏难度要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9~12岁:该阶段是儿童时期的最后时段,这时候对外界的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对好坏也有了模糊的界定,在思维以及分析能力上也接近成人,因此对于游戏的可玩性、创意性、画面的精细程度和互动性也相应有了更高的要求。 3游戏 App 交互设计概述 《Designing for Interaction》的作者丹•萨菲尔认为交互是一种存在于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媒介,本质上还是人与人的交流。它是一种让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产生愉悦心情的设计,在领会普遍用户人群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之后,进行拓展和创新,使得产品和用户之间有一种互动联系,达到用户心理期待的效果。游戏的交互设计不同于其他,它是通过用户的动作计算分析后,系统执行相关命令的设计,是以用户玩家体验为核心的产品。它的交互性更强,用户代入感也强于其他产品,更能调动用户的情绪,激起用户兴趣并使其融入其中。 4以儿童为主的游戏 App 交互设计 近几年,较流行的儿童游戏 App 有切水果、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开心消消乐等。这些游戏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在于游戏上手快、玩法充满新意等。其实,就手游来说,“易上手”这点就已经充分表明交互设计在游戏中是合理的,是符合用户心理和使用习惯的。界面交互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儿童而言,仅仅是通过最开始接触的界面来决定是否保留该游戏。现阶段,大多数界面通常无法满足儿童的需求:第一,总是将儿童“愚蠢化”,不断重复游戏的相关指导操作;第二,操作界面用起来很不顺手,没有考虑儿童的使用习惯;第三,无法给儿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第四,有时过度关注儿童,而使整个界面显得杂乱无章。游戏包括视觉、听觉、层级与页面布局、操作等元素,合理设计及融合可以引起儿童的兴趣。 4.1视觉需求 视觉元素包括文字、图形、色彩,它们是游戏界面的表现形式。就文字而言,儿童喜欢可爱活泼的东西,所以设计时应采用轻松活泼的字体,字体应不超过三种,文字不宜过多。比如,愤怒的小鸟虽并没有将用户定位局限于儿童群体,但是这款游戏却深得儿童喜爱,究其原因就是文字和界面的设计是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符合儿童没有耐心的特性。就色彩而言,儿童还处于视觉发展期,设计时应采用鲜艳的颜色,但不能盲目追求艳丽,要有主色调,避免界面的杂乱,做到一体设计。就图形而言,主要角色形象最好采用老少皆宜的超 Q 设计风格。比如,愤怒的小鸟就以生活中常见的鸟、猪的形象来设计创新,采用明快的颜色,使得画面充满童趣、亲和力和趣味性。再者,“随处瞎点”对于儿童来说是很常见的,所以图标设计必须大且简单,不确定的点击也不会阻碍游戏进程,图标上的文字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一种负担感。谷歌的设计总监杰弗里•维恩说过:“设计师可以从混乱中找到一种统一,通过对文字、色彩和图形的操控来表达设计的意图。”如何将这三者完美结合,形成统一的视觉界面是值得推敲的。 4.2听觉需求 音乐元素一般分为背景音乐、主题曲、提示音和音效。音乐在游戏中主要的作用是奠定基调、帮助用户掌握游戏节奏等。音乐又称为情感艺术,好的音乐有利于大脑的全面发展,不同的音乐对儿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由于儿童耳膜较为脆弱,所以不适合过于聒噪的音乐。比如,鳄鱼小顽皮爱洗澡、植物大战僵尸等,无论是前者轻松美妙的音乐,还是后者因剧情需要节奏快慢渐变的音乐,都是较成功的案例。 4.3操作需求 对于游戏而言,操作是灵魂,是否便于操作是能否迎合用户需求至关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游戏在规划设计前,要进行人种学调查——用户访谈和用户观察,这种调查的目的在于理解用户和产品在互动时的行为和习惯。用户不会花费太长时间在学习操作上,特别是儿童,他们不在意操作有多么炫酷,他们所在意和期待的是更好的娱乐体验。虽说现阶段大多数游戏开始向简单化、无脑化发展,但这里所指的“无脑化”并不代表完全的“简单化”,还是需要很多细节的支撑。儿童喜欢更多的互动,虽然自身有局限——对于复杂的手势无法体会,但可以适当地加入简单的滑和拉等手势,如切水果,它以生活中常见的“切”的手势进行操作,通过手指在屏幕上的划动来实现“切”的效果,使得操作不再单一却也在儿童的认知范围之内,符合儿童用户的需求。 4.4层级与页面布局需求 对于儿童这样的群体而言,信息架构在设计时必须简洁明了,删繁就简。但这里的“简”不是“简单”,而是“简洁”却能突出重点,层级不是越多越好,2~3个层级最为符合,过多会使儿童产生厌倦感。考虑到儿童手指的灵活性,设计布局按钮、菜单等图标时,应尽量靠一侧放置,避免儿童因手误而影响游戏的进程。比如,开心消消乐的层级最多只有2级,且经常使用的菜单都靠右下侧,方便儿童右手点击,左一侧的菜单靠上,完全考虑到儿童双手持 i Pad 的情况,避免误点。 5结语 更加智能的电子产品俨然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手游也必然会取代传统游戏,然而如何更加准确的定位,这也是设计者要思考的。游戏设计大师 Chris Crawford 说过:“高度交互式的游戏会专注地倾听它的玩家,仔细思考玩家的输入,产生清晰的、有表现力的输出。”学习虽然是很重要的指导原则,但是一味地遵循,而不联系用户目标和需求也是不行的,良好的交互毫无疑问更加符合用户体验的需求。设计时,应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根据儿童的思维逻辑和行为习惯等,再结合时下的新技术,探寻出更加符合儿童使用的交互设计,使游戏更得家长和孩子的青睐。 作者:李军苗;蒋咪咪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交互设计论文:交互设计工作室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及实践 摘要:交互设计的行业发展瞬息万变,用人单位对交互设计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行业本身的属性及其快速发展的特性客观上要求大学阶段的交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样化、综合化的特点。因此,交互设计工作室实践性教学须建立开放性、自主性强的工作室教学平台,并以此为依托,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及在实际运行中总结出的综合化的考评机制,增强校企合作深度、制定产学研互利共赢实践教学模式等。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交互设计专业才能培养出更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工作室制;交互设计;教学模式;考评机制 人类已经快速迈进信息社会。在很多行业中,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升级的速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与此同时,在发展逾十年的交互设计教学中,专业教学的发展速度难以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学校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如何让学校的交互设计教育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如何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最大限度满足公司的用人需求,是本次教改论文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1我国交互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国的交互设计教育依照传统的大学教育“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运行多年之后,所呈现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断档的现象。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比较陈旧,设计公司更偏向于招收有设计经验的设计师而非应届生,这就导致了设计专业应届生找工作更加困难。第二,教学模式和方法不适应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需求。[1]现行的教学模式着力点在于知识的横向面广,缺少“纵向”的深度。导致学生缺乏深入钻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缺乏设计实践项目的历练。第三,交互设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就业面非常之广,现行的培养方案中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培育,毕业生缺乏差异化竞争力。[1]因此,转变设计人才培养思路:摒弃“流水化”“趋同化”培养理念,强调“个性化”培养、“差异化”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有机结合,以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为中心转变是高等学校交互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2多样化、互利共赢的教学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培养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除了高校外,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也都拥有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任何一个培养主体都不能够有效掌握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必须依靠其他的主体提供支持,形成协作效应,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2]交互工作室设立的初衷即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设计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设计业务素养。依托交互工作室这个平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很多途径的有机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设计业务素养。 2.1整合多方教育资源,结合多样化教学手段 在交互工作室的日常教学中,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按照项目要求综合化高的特点(设计比赛、企业实题项目),教师须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跨学科联合”“校企联合”“校地联合”;结合多样化教学手段:举办专项讲座、定期聘请设计师指导、跨专业聘请教师指导教学、出访参加高水平工作坊等,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学精、学透。围绕以实际项目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设计水平和行业敏锐度。将之前担任一两门课程的教学转变为全面负责指导设计课题,这就要求交互设计的教师不仅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也应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与跨学科的综合与理解能力,并能了解和把握国际上学术发展的前沿与动向。[3] 2.2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相互转化 以设计项目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如果没有科研项目作支撑,很容易流于表面导致课题研究缺乏深度,每年的学生流转造成做课题成为机械化的重复工作,无新意,更无成果。因此,需要建立教学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以教促研,把每年的教学成果进行累积,转变成教师科研项目的实践平台与支撑材料。教师可以借由参加设计大赛等实践教学成果来申请相应的科研项目。此外,如果教师先期已确定了自己的科研项目,即可以将科研项目带入工作室教学当中,成为教学实践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拿项目成果参加相应的设计大赛,实现科研成果的最大化。 3综合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设结合交互设计的实践性教学特点和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工作室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包括工作室考核(教师考核)与学生评价两个部分。 3.1工作室考核重点 在于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平衡以及工作室运行和管理的积极程度系部应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将论文、项目、指导学生获奖等方面综合考量。根据每个工作室的特点,评定论文、项目、设计比赛的等级,制定归纳出相应的核算方式。以学期或者学年为单位,以分数累积的方式考核工作室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这样的量化考核分数可以作为工作室运行良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亦可以作为年终教师奖金发放的评定标准,同时也是下一届学生选择工作室的重要参考标准。量化考核的目的是激发工作室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学生评价的初衷是以评促学 学生评价的本质就是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判断和认定。工作室的学生评价机制建设应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学生评价指标从单一的考试分数的结论性评价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学生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为了发挥其激励作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4结语 教学模式改革不仅仅是纸面上的设计和臆想,更应该把功夫下在日常的工作落实当中。只有所有的教师、学生都将自己作为改革的参与者和支撑者,才能将改革深入、扎实地推进。因此,制定规则和制度固然重要,执行和监管更不可松懈。教育不容马虎,改革中的教育更需坚持。交互设计的本科教育任重而道远,交互设计专业必须不断改革和制定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自主学习的开放性、增强校企合作深度、制定产学研互利共赢实践教学模式等。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同时制定监管和考评措施,并坚持执行和不断完善下去,交互设计专业才能培养出更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作者:郭媛媛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交互设计论文:浅谈游戏设计过程中的交互设计技巧 【摘要】游戏在目前社会中的普及度相当高,然而随着游戏种类的增多,也为玩家提供了更多选择,对游戏的需求也有所增加。论文从交互设计角度进行了研究,从使用者、行为、体验、情境等因素出发,分析了在游戏设计过程中可以应用的设计技巧策略,为游戏交互设计发展提供了一定经验。 【关键词】游戏交互设计技巧策略在互联网移动数据端迅猛发展的今天,游戏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然而随着网游、端游、手游数量的急增,也无形中加剧了游戏行业的竞争。而加强游戏交互设计成为获得长远发展的关键,引起了讨论。 一、关于交互设计的概述 1、定义。交互设计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它能让产品在使用者的使用过程中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且能享受愉悦体验。简单来说,交互设计就是为了让两个及其以上个体在互动交流过程中,通过对内容、方式的理解配合,从而达到极强的使用者体验的学科。它主要致力于从人自身的心理特征出发,了解产品目标使用者的行为,在产品与使用者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尽可能的满足产品使用者对产品的心理期望。当然从上图也不难看出,交互设计更注重规划描述事物的行为方式,选用最有效、最简易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活动这一行为方式。同时交互设计也注重考虑采用各种手段来增加使用者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拉近了使用者与产品的关系。 2、交互式合计的重要要素分析。1)使用者。交互设计基本上都是以使用者为中心的,是相对固定的一方,针对对使用者的行为、情感、心理的了解,加强对另一方的设计,包括程序机器的使用界面、方式、过程等,都能让使用者快速、简单、愉快的享受交互体验。但使用者是不同的个体,对产品的情感体验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交互设计时,需要准确定位使用者在不同时段的不同需求,以便不断的改善交互设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行为。对于产品而言,功能是首要的,在形式上需要一定的配合,然而随着工业革命带动了集成电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黑箱式电器问世,让使用者从产品的形式上难以准确判断其功能。为了解决使用者的疑惑,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当转变观念,将使用者的行为放在首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微软公司推出了3D体感摄影机Kinect,是行为操纵设备的体现,也再次印证了行为在交互设计中的重要性。3)体验。从交互设计的定义概念中也可以看出,使用者体验也是关注的重点之一,它能让产品更快得到使用者的喜爱真正从可用、易用、爱用方面来增强使用者的产品体验,从而对产品产生一定的情感。当然要想打动使用者获得认可,在交互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调研再配以设计者自身的经验和同理心,方能设计出满足使用者对产品内容、方式的需求。4)情境。在设计产品时一般都会设定一定使用情境,并在该情境中去思考使用者的行为、心理,以确定产品的功能并将其放大转化成现实,以迎合使用者市场需求。这也可以看出产品设计与使用情境具有密切的关系,必须加强对使用者周围环境的感知,才能让交互设计成效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游戏设计与交互设计 1、虚拟世界架构的技巧分析。游戏交互设计中的虚拟世界是基于Kinect设备存在的,设计完成的游戏成品需要借助3D工具将其投影在特定的房间里,给游戏玩家以身临其境的交互体验之感。在这一个虚拟世界里,玩家可以通过点头、回收、踢脚等动作来与游戏进行互动,让游戏不再是在电脑里运行的娱乐工具,而是拉近人与游戏之间距离的桥梁。当然在架构虚拟世界时需要全面掌握Kinect设备的功能,并思考玩家的互动语言、动作是否能简单完成,时刻将游戏玩家的体验放在首位。 2、游戏建模技巧分析。游戏中需要使用到的场景、人物众多,其需要建立的模型也相当多,会增加游戏里的面片,会耗费建模设计时间,也会增加游戏玩家的电脑运行内存,阻碍游戏的流畅进行。首先,次要的模型使用粗模。在游戏里场景任务都有主次之分,没有必要将所有的模型的细节都建出来,对于一些次要的模型可以通过贴图的方式让其达到真实效果,以节省建模时间,尤其是远景、建筑物等更应当建粗模。而对于贴图无法体现模型纹理、凹凸感时就需要建精模,并将其的凹凸感投影到粗模上,再通过渲染的方式将图片材质贴在粗模上,最终使用的还是粗模+贴图的方式,减少面片的同时增加了模型的纹理与凹凸感,一举两得。 3、动画制作技巧分析。最常用的动画制作软件就是3dmax,但其需要大量的插件,而在其中untiy3D与3dmax兼容性不好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戏动画制作。同时为了让游戏角色动画更加逼真,以带动玩家的情感体验,游戏设计者需要注意对生活的观察,观察人体运动状态下的骨骼情况,了解人喜怒哀乐情绪下的表情,通过平时观察积累也能有效的节约动画制作时间,这也是游戏设计过程中交互设计的一大技巧策略。 结语: 综上所述,在游戏交互设计过程中,通过对虚拟世界架构、游戏建模、动画制动环节的技巧把握,能大大的缩短游戏设计时间,并给游戏玩家以真实的交流、互动体验,为未来游戏设计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作者:黄瑞祺 单位:韩国首尔国民大学 交互设计论文:如何减轻交互设计中的认知负荷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认知负荷及交互设计的概念,然后从交互设计的角度分析产生认知负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以期减轻产品的过量信息带给用户的负担,使用户更合理地支配认知资源,从而更便捷地使用产品。 [关键词]认知负荷;交互设计;设计策略 当我们打开一个APP时,我们的大脑就开始了一个认知学习的过程。无论是页面的导航还是布局,这些都需要我们学习如何使用他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大脑的活动就是认知负荷。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而信息的存储与处理会占用大脑的认知资源。当我们的大脑接收的信息超过了资源上线,就会减慢大脑信息处理的效率。认知负荷是不可避免的,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应该寻找一些设计策略来减轻用户使用产品时的认知负荷,来帮助用户更便捷地使用产品。 一、认知负荷理论 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等人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该理论指出,人脑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而在解决问题和学习活动过程中会消耗认知资源,如果此过程消耗的认知资源超过大脑的资源总量,就会导致认知资源分配不均,进而影响个体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效率。虽然该理论最初应用在教学领域,但也同样适用于交互设计。对交互设计来说,认知负荷理论可以描述为用户面对复杂任务时的短期记忆负担。当用户在完成一项任务时,相关的信息会被存储在大脑的短期记忆中。然而,大脑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在短时间内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势必会增加其认知负荷,进而影响到用户的判断与决策。 二、交互设计的概念 《交互界面设计》一书中提到,“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补充。通过对产品的界面和行为进行交互设计,让产品和它的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关系,从而可以有效达到使用者的目标。”交互设计的一般流程为设计研究、原型制作和设计评估。设计研究是交互设计的开始,包括用户研究、任务分析、信息结构分析等内容,最终目的是为了明确用户的需求及产品的功能和设计点。制作原型的目的是把设计方案实物化,便于进行讨论与修改。设计评估的过程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为的是及时发现设计错误并进行纠正。总而言之,交互设计就是满足用户需求的设计过程。 三、认知负荷产生的主要原因 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信息量超出大脑的能力范围时,就会出现认知超载。类似于电脑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任务会变慢甚至死机。因此,当大脑需要处理的信息越多,其负荷也就越重。在现实生活中,人所面临的各种干扰和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外在因素已经占用了大脑的一部分处理能力。因此,在产品的交互设计过程中,需要科学地处理信息资源以减轻用户的认知负荷,让用户可以快捷的获取有效信息。下面是造成认知负荷的几个常见设计因素:太多的可选项;需要经过大量思考;界面不清晰。这三个设计因素涉及到的信息处理过程会占据大量的脑力资源,增加大脑的负荷。 四、减少认知负荷的设计策略 根据前文提到的导致认知负荷的常见设计因素,笔者列举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合适的设计决定。 (一)避免不必要的元素 “Lessismore”是现代派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建筑理念,其主旨是去除多余的装饰,强调功能性。这一理念在其他设计领域同样适用。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界面繁杂的内容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增加短期记忆的负荷,从而影响目标的实现。在设计中,首先要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元素,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加载时间而且可以提升交互体验。比起花哨杂乱的界面,人们更喜欢简易明朗的。当然,简洁并不是随意堆砌,也需要我们将内容加以设计以取得和谐的效果。界面中过多同质化的内容元素会让用户感到单调乏味。我们需要将信息元素综合到一起进行设计以达到页面的和谐。当我们将界面中的重要元素以一种简洁明了的布局呈现给用户,不仅可以便于用户理解,减轻大脑负荷,同时也可以避免用户感动平淡与厌倦,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 (二)使用基本的设计原则和控件元素 经过多年的发展,交互设计产生了许多基本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随着用户的培养也已经得到了用户的认可。例如:带下划线的蓝色文字会告诉用户这是可点击的超链接;灰色的按钮暗示当前是不可点击状态;叉号提示用户点击可以关闭等。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尽量使用用户已经理解的基本设计原则,为他们提供理解和熟悉的元素。减少用户需要学习的新东西数量,也就减轻了认知负荷。同时我们也应该多使用控件元素。在交互界面中,控件作为不可缺少的元素,是用户同界面进行交互的重要工具。界面控件有固定的功能,用来完成特定的任务。如按钮用来激活或关闭某项功能;进度条用来显示和调整变化;开关用来切换状态。使用控件不仅可以让界面简洁,同时标准化的控件也容易让用户理解,不需要用户额外的学习。 (三)减少多余的操作 人们不喜欢在压力下工作。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用户的每一步决定和操作,都需要大脑的参与来处理信息,这就带来了压力。当用户需要专注于某项任务时,太多不相关的操作会让用户分心,给大脑带来额外的认知负担,并消耗用户的耐心。当用户的忍耐达到上线时,会选择离开产品,而且永远不回来。因此,在产品设计时,应尽量减少用户需要记住的信息和做出的决定。把那些没用的任务去掉,让用户更专注于实现他们的目标,减少用户的操作,从而减轻大脑的认知负荷。例如:表单页提供默认项、减少必填信息的数量、记住密码等。 (四)合理展示可选项 用户希望有更多的选择,但这意味着做出决定的时间也要越长。从设计角度来看:界面中的可选项越多,意味着用户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做决定。人类的短期记忆是有限的,每次只能记住三四件东西。当面对过多的可选项时,大脑需要处理大量信息,决策的困难会增加认知负荷。因此,在产品设计时要尽量将可选项最少化。这一点通常应用在导航、表格和下拉菜单的设计。常用的最小化可选项方式为分级显示。将可选项进行整理并分级,展示重要选项并隐藏那些不重要的。不仅保证了用户的可选数量,而且也使得选择变得轻松。国内的大型购物网站,如天猫、京东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可以看到对于品类繁多的商品,网站的菜单并没有将所有的可选项都展示出来,而是将商品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隐藏菜单的形式展示给用户。用户可以先选择物品所属的大类,然后在隐藏菜单中选择详细的品类。用户在获得很多选择的同时也不会拥有太大的负担。 (五)保证设计的可读性 无论是什么设计项目,可读性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设计是为了让产品更易用。如果你的设计不能轻易地被用户理解,这无形中就需要用户花更多的精力去解读你的产品,也就增加了用户的认知负荷。关于设计可读性的研究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本文只简要说明一下。提高设计可读性主要是提高文字的可读性。这意味着文本排版看起来要是舒服的,文字与背景的对比度要是合适的,文本长度要是恰到好处的,空间的对比要是足够的。同时,保持设计风格的统一也是提高设计可读性的一种方法,这个需要在进行设计之前确立一个设计指南来指导设计的进行。总而言之,保持设计可读性就是要尽可能让用户少分心,让用户专注于目标的完成。 (六)慎重的使用 iconicon作为一种图形语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人类社会。人类在原始社会将图画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手段,这些图画也就是最原始意义上的图形语言。Icon在近几年的GUI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简单的图标就可以代替一个应用或功能。联系人、短信、删除等图标早已被用户所熟知,这类普通的图标可以很容易的被识别出来,提升用户的浏览体验。虽然好的icon可以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icon其实是很难记忆和识别的。尽管普通的icon很容易让用户理解,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大都是一些非普通的图标,这些非普通图标也许用户以前并没有见过,其含义并不被用户所理解。这些图标的使用会打断用户的操作,让用户停下来思考。因此,设计上要小心地使用icon,尽量让用户联系生活场景来理解其含义。恰如“相机”的图标来源于生活中的照相机,“天气”的图标来源于日常的天气等。对于一些不能清晰表意的图标,最好在旁边加上文字来补充解释其意义。 五、结语 在这个移动互联时代,外在环境中的信息早已让我们的大脑处于认知负荷状态。既然认知负荷是不可避免的,作为设计师的我们理应通过一些设计策略来帮助用户减轻使用产品时的认知负荷,获得更好的交互体验。文章从交互设计的角度简要分析产生认知负荷的主要原因,提出在交互设计过程中可采取避免不必要的元素、使用基本的设计原则和控件元素、减少多余的操作、合理展示可选项、保证设计的可读性、慎重的使用icon等六项设计策略来减轻用户的认知负荷,让用户更快捷的理解产品,获得更好的交互体验。 作者:吴小锋;周述璋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交互设计论文:单手手势交互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交互手势作为触屏手机的主要人机交互方式之一,越来越被广大设计师及使用者所重视。本文在概括总结现有交互手势基础之上,以单手操作手势为重点,分析了其广泛的需求,主要就其如何设计给出了部分解决方案,从而为单手手势操作的交互设计理论及实践提供点滴参考。 关键词:交互手势;单手;用户体验;触屏手机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类智能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并被广泛应用,触屏手机即为其典型代表之一。操作手势作为继实体按键后的一种新型人机交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用户操作手机的效率和体验。 1触屏手机的触屏交互手势 1.1触控手势 1.1.1单手指:点击:最常用的手势。一般用于选取菜单、按钮、数字键盘等;滑动:实现的功能相对较多,可以用于多个物体的同时选取。竖直滑动一般用于屏幕更多内容的加载或刷新。水平滑动一般用于导航、页面、模式的换转,或者作为二级动作的触发手势,出现删除或其他功能按钮以及隐藏的操作等;双击:一般用以放大、缩小局部内容,常用于图片或地图等工具;长按:保持一段时间的轻触,实现比如放大镜,文本的拷贝等编辑,删除等二级动作的触发;拖拽:一般用于拖拽物的位移,使其到达特定区域从而实现目标。或者用于如音量条、滚动条等控件的调节;3Dtouch:作为IOS特有的功能,它不同于长按(时间维度),是在新增加的“力度”维度上,通过“用力”点击来实现。一般用于进入应用高频率的深层次功能,诸如直接打开社交软件的更新动态功能。 1.1.2多手指:缩放:通过双手指的张开或合拢动作,实现界面内目标物的缩小、放大;旋转:以双指旋转,实现对应角度的操作对象的旋转;多指滑动:较少地运用于一些设计方自定义的操作,比如滚动截屏等。 1.2笔画手势 该类手势虽然也是通过屏幕上的滑动或拖拽等基本手势完成,但这些基本手势只有在组合成特定的组合、形状、字母或数字等符号时,才具有功能。诸如解锁屏幕的图案锁屏,特定字母打开应用,特殊图形或封闭形式实现截图功能,当然包括直接的文本信息输入功能。 1.3手指以外的手势操作 如上2种手势,一般提到的均为手指指头处的操作,但也有以手部其他特殊部位的操作,比如华为品牌某手机采用指关节画圈来截图的手势操作。至于触屏手机中非触屏类的交互手势,诸如手部动作“摇一摇”等,则不在此处讨论。 2单手操作的需求简析 以iPhone为例,从2013年iPhone5代在国内,发展至当前的最新产品iPhone7Plus,手机界面的尺寸从4英寸发展至如今的5.5英寸,还不包括界面以外的硬件尺寸。越来越大的触摸屏使用户在很多情况下必须使用双手才能够安全拿起并高效操作手机。在实际的使用场景中,用户不可能总处于专一、稳定的环境下进行手机的使用。更多的是多任务同时进行,注意力容易被打扰、分散、中断,另一只手被其他事物占据,周围操作环境不友好等实际的使用场景。这些使用场景都不支持用户双手去操作手机。资深交互设计师StevenaHoober在数千人真实使用场景的2个月调研中得出结论:49%的用户单手操作,仅15%的用户为双手操作,其余为一只手操作,另一只手做辅助握拿。并且,用户频繁变换操作姿势和手势。应用市场上,辅助单手操作的应用为数众多。其中诸如安卓系统的“单手划划”应用,通过斜滑动来开启单手操作模式,将手机应用、设置等全部置于一个合理布局的菜单中,让用户能够单手完成大部分手机高频操作。截止至目前,在GooglePlay上全球下载量已经过亿,用户评论数量超过304万,评级为4.5分的高分。这充分说明触屏手机单手操作模式及手势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 3更好地单手手势设计 无论是单手还是双手操作,更好地设计交互手势都需要参照“隐喻化”原则,采用尽量通用的符号系统,符合用户认知习惯,给予必要的界面暗示、新手指引、积极反馈,建立于现有的主流手势之上,考虑同质性、相反性的手势对应、统一等。该部分内容众多前辈等已经给出较多理论及实践案例分析。这里主要从单手手势设计方面考虑,在上述的必要设计指导下,更多的则从如下方面出发: 3.1拇指活动区域及按键热区 单手操作手势,在越来越大的触屏上存在较大的难以触及的区域。考虑主要的单手操作下拇指的使用,以右手为例,则屏幕的左上方、上方、右下角落为难以点击的地方,在交互原型设计的初期,界面布局就应当有所考虑,将重要按键、主要菜单等置于拇指易操作的区域,同时将一些低频率、“危险性”的按钮或功能置于上述的难操作区域。并且考虑左右单手的不同,使布局能够尽量适配两种手势。在操作区域有限或者元素众多等情况下,可能存在不能按此合理布局的情形。此时可以适当考虑将视觉元素与手势的实际点击热区相脱离,并配以及时的反馈。即在不影响视觉的前提下,适当增大或减小视觉按键的实际有效触控区域,调整与拇指舒适活动区域的重合性,从而提高操作效率或减低误操作的风险。这对于单手手势的使用场景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 3.2高效率切换模式 很多情况下,单手手势的使用是基于一个手势的集合之中,即所谓的“单手模式”。诸如单手键盘、缩小于下方一角落的等比例界面、双击home键而实现的iPhone单手模式等。它们通常采用改变原有界面布局、比例的方式来达到单手操作的目的,从而实现某应用或功能相对庞杂的系列活动。但即使是习惯性的左手或右手用户,也不总是固定的一个单手操作。实际的生活经验及上述的单手操作需求简析告诉我们,操作姿势和手势总在频繁地变化。这就对单手模式提出了可以高效切换单、双手,甚至左、右手操作的要求。 3.2.1提炼呼出手势。事半功倍的方法是在现有的手势上进行提炼,结合当前的内容、控件、功能等适配出合理的单手模式呼出手势。在第一节中提到的现有手势归纳中,滑动手势具有诸多功能,从而其在单手手势上可以发挥得天独厚的效果。诸如采用连续滑动的手势,先滑动将操作模式菜单呼出,再滑动选择操作模式,从而进行模式间的高效切换。除此以外,长按、双击也具有较好的契合性,而笔画、组合等因其学习成本较大、容易有歧义等因素,契合性有所降低。 3.2.2选择性地单手模式。这里不需要将某些重量级的应用等所有的模式、功能、设置全部设计容纳入单手模式手势中。选择性的选取高频、重要操作,使单手手势能够完成主要功能。轻量级的界面布局总归利于模式的高效切换。 3.2.3多模式并存。在触屏上除了仅具有单手手势以外,在界面布局上可以兼顾其他操作手势的视觉元素。诸如保留基本的单击手势,让用户可以通过单手手势顺畅操作的同时,也可以在其他的情况下,通过单击等手势进行返回、选取、添加、删除等多种操作,这就使得单手操作的手势能够始终进行,也完全无需担心切换操作模式时便捷与否的问题。 3.3全局性 从用户操作手势的最终目标出发,需要将单手操作手势尽量贯穿于整个手机操作之中。用户操作目标是通过完成系列相应的活动和任务来实现的,设法保持单手手势在整体操作流程中的贯穿和统一,才能彻底地通过单手手势一步步完成最终目标。如果仅让用户在开机界面或者系统层级可以单手手势操作,而到了手机的一些原装应用中又不得不使用双手的话,那很可能前功尽弃,让其优势付诸东流。交互手势是当今主流的人机交互方式之一。本人将通过持续关注用户使用场景,心理、行为方式,涉猎相关学科知识,将交互手势,尤其是单手手势设计方式,逐步分析完善、总结至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高度。从而在今后不断发展的智能设备中,可以提供点滴参考依据,让用户操作方便高效,且身心愉悦地完成目标。 作者:梁磊磊 交互设计论文:交互设计在博物馆展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国际间文化交流愈发频繁,人们生活日益活跃,博物馆已成为公众信息来源、文化交流,乃至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以物为主,忽视参观者感受的传统博物馆展厅设计已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需求。因此,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交互设计凭借其以用户为中心,创建新的用户体验的理念自然而然地被运用到现代博物馆展厅的设计当中。文章分析总结了交互设计在博物馆展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互设计在博物馆展厅设计应用中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交互设计;博物馆展示;展厅设计;创新 引言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并应用于日常生活,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实现人机交互,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交互设计逐渐脱离了传统人机交互,发展成为一门兴新学科。 一、交互设计的定义 1984年,设计师比尔•莫格里奇(BillMoggridge)首次提出“交互设计”的概念。关于其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早期交互设计理论家之一,斯坦福大学教授特里•维诺格拉德(TerryWinograd)曾把交互设计描述为“是人类交流和交互空间的设计”;“VB之父”艾兰•库伯(AlanCooper)则认为交互设计是人工制品、环境和系统的行为,以及传达这种行为的外观元素的设计和定义;而在《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一书中,作者将交互设计定义为“设计支持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交互式产品。”具体而言,交互设计就是关于创建新的用户体验的问题。由于交互设计本身就起源于多学科的交叉,因而很难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不论何种说法,交互设计关注的焦点都是用户的需求,其核心理念都是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 二、交互设计与博物馆展厅设计 提及交互设计,人们最先联想到的往往是产品设计、界面设计。事实上,交互设计更像是针对用户体验的、跨学科的实践范畴,其设计方法适用于多种领域。博物馆作为展现人类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需求的变化,不再局限于收藏、科普的简单功能性满足,现代博物馆已经成为公众信息来源、文化交流,乃至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传统博物馆展厅设计单调、呆板、乏味的陈设方式已不足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公众的需求,博物馆展厅设计的重点也逐步由过去的以物为主向现在的以人为本转变,并且愈发重视体验感,这与交互设计“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的理念不谋而合。现代博物馆展厅设计这种理念上的转变使得交互设计在现代博物馆展厅设计中的应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交互设计在博物馆展厅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交互设计在博物馆展厅设计中的应用优势在于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灵活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展示环境体验。这些技术,例如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Reality)、红外传感声控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在博物馆展厅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打破界面限制,使展览空间变得生动而富有趣味,还能够使展品与参观者发生互动,增强观众与所展内容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停留在生理层面,还存在于心理层面。通过交互设计在博物馆展厅设计中的应用创新,展品不再是简单陈设、冷漠与距离感的存在,而是仿佛有了生命,人们能够在与之互动的过程中全方位地了解其品质特性与文化内涵,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交互设计在博物馆展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在国外,交互设计的理念已被广泛应用于博物馆的展厅设计当中,主要以设置与展览内容相关的娱乐体验项目的形式体现,增强其趣味性与参与性。相对国外而言,交互设计在国内还属于一个较新的概念,在博物馆展厅设计中虽有所应用,但形式较为单一且效果不佳。尤其是近年来,交互设计理念多应用于兴建数字博物馆,于2015年2月建成的故宫端门数字博物馆便是典型代表。该博物馆完全摒弃传统博物馆形式,无任何实物展品展出,全部内容由数字化虚拟呈现,并设置有各色互动性的娱乐体验装置。而与此同时,传统博物馆仍旧遵循展柜集合展板的固有形式,鲜有交互设计的介入。这种将传统与现代割裂开来的博物馆展厅设计方法并未解决我国博物馆目前面临着的向现代化转型的严峻形势,传统博物馆仍旧满足不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体验感的追求,而新兴数字博物馆也由于缺乏实物支持无法长久吸引公众,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以及幼儿而言。 三、交互设计在博物馆展厅设计中的应用创新 针对目前交互设计在国内博物馆展厅设计的应用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如何将传统博物馆与现代交互体验式数字博物馆两者有机结合,是交互设计理念在我国博物馆展厅设计应用中的关键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展柜的创新 传统展品陈列柜多由硬质基台与玻璃保护罩组成,形式单调,玻璃制的保护罩容易给人以冷硬、疏离的距离感。参观者透过玻璃挡板只能观看到展品的外观形态,且多数展柜沿墙体设置,参观者往往只能通过单一角度观赏展品,无法全方位感受藏品的形态特征,相关的文字介绍也仅是笼统概括,未能很好地展现展品的艺术价值。将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的交互设计理念引入现代博物馆展柜的创新设计中,展柜的玻璃挡板不再仅仅作为分隔展品与参观者的保护屏障,成为与人交互的界面,在参观者靠近展柜时自动感应呈现展品的具体信息。全息投影技术可附加于展柜中,虚实结合,360度无死角展示展品形态。通过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将展品进行数字化分解,使观众更为直观地了解展品的物理构成与艺术价值,最大化地展现展品独特的魅力。此外,语音、音效甚至于气味均可在交互设计的介入下融合进展品的展示中,以触控或红外感应声控形式附加在展柜的设计当中。 (二)灯光、流线设计的创新 传统博物馆展厅通常是较为开敞的空间,通过展柜、展板的设置来划分空间,引导人流。标志导视系统在传统博物馆展厅设计中不受重视,展厅中鲜有明显的引导标识,以至于参观者在进入展厅之初易产生迷茫、混乱之感。此外,由于缺乏互动性与参与性,传统博物馆展厅设计往往使得参观者无层次、无目的甚至无导向地走马观花。通过交互设计的理念与手法,结合并利用展厅的灯光、地面与墙体进行创新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例如,交互设计的手段可以使展厅灯光根据参观者人流量进行恰当的改变。通过明暗强度、色调变化来调节参观者的情绪心态。地面亦可作为重要交互界面,感应人流并为其规划显示出当前最优参观路线以指引参观者。墙体也可作为重要的展示屏幕,通过现代化数字媒体技术,投影出与展示内容相关的人物为观众“亲自”进行解说,又或是向参观者展示展品的制作过程与历史渊源。通过红外感应与声控技术,参观者可与之互动,感受到与展览内容更为紧密的联系,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下获取信息与知识。 (三)VR、AR技术的合理应用 虚拟现实(VR)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视觉、听觉与触感等方面生成一定范围的与真实环境高度相似的数字化环境,借助必要装备用户可与数字化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互作,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体验。增强现实(AR)是VR技术的延伸,通过实时计算摄影机影像的地理位置及角度,加之相应的图像、视频与3D模型,将虚拟世界叠加在现实世界中并与人发生互动。VR技术与AR技术作为近年来交互设计的热门,其在现代博物馆展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可为参观者带来趣味性更强的综合体验效果。例如2016年3月8日首都博物馆开展的“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中,VR技术就被开创性地应用于考古现场的还原展示上。通过佩戴VR眼镜,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殷墟妇好墓的考古现场,更为直观地认知殷墟墓葬结构。除此之外,VR、AR技术同样适用于还原古人的政治、经济与日常生活,模拟再现远古生物的生活习性与生存环境。VR、AR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博物馆展厅设计注入新的生命力。 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机械工程与制造领域正逐步与计算机智能相融合,并且呈现出向更为主观、人性化设计方向迁移的趋势。在博物馆展厅设计中,同样存在这一变化倾向。重体验感的交互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展示模式,以其独有的展示理念和信息高效传播的特点愈发成为当今博物馆展厅设计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先进科技手段,交互设计打破了参观者与所展内容之间的界面,让人们能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与展品进行互动,满足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博物馆展厅设计新的需求,并且能够积极调动人们的主动参与性与动手性,引发人们深入思考、探索的欲望,从而使观展体验有了极大的进步,最大化地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 作者:姜圳;赵雁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交互设计论文:用户体验研究在智慧城市建设交互设计的运用 摘要:在城市建设不断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在不断完善数字化基础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实现智慧服务的落地。因此,从城市管理和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建设各类智能交互产品和服务体系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体验研究的应用能使智慧城市建设适应“体验社会”文化发展的新需求,使相关产品和项目建设更有效、更高效。本文从体验研究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用户体验研究的应用模式和体验研究应用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提出了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用户体验研究应用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用户体验研究;智慧城市;设计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具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这些诸多问题正推动着城市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城市,作为下一代的城市生活形态,是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层次需求,是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城市建设的新方向。随着住建部于2013年就已经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尽管如此,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型工程,其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传统城市中主体的人和城市的各种设施是完全对立和分离的,主体活动在不断地改造着客体的城市。但是在智慧城市中这种认识发生着截然不同的变化。智慧城市中主客体关系逐渐模糊化,主客体关系的交互性加强,并成为双向交互。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在于如何通过用户体验研究,使智慧城市的每个应用单元都体现出智能化特征,并以一种智能的个性化吸引每个个体,而每个个体的实践行为也能有效支撑着智慧城市的智能建设。本文将以一款城市智能交互产品的设计为例,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交互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情境下用户体验研究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探索如何挖掘在智慧城市交互设计研究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其次,针对相关问题,研究用怎样的方法梳理智慧城市交互设计解决方案。最后,探索在用户研究进程中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规划及管理。 一、体验研究与智慧城市 人们对体验的需求和关注来自于后物质主义的文化转变。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正在向“体验社会”和“体验经济”转型。每个体验都来自于一个故事,一个人们与自己所处的世界进行互动时发生的故事。从而,体验是主观的、整体的、动态的和情境化的。在后物质主义文化背景下,设计交互产品的挑战在于设计产品之前预期并设计产品将带来的最终体验。智慧城市建设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城市有线、无线城域网、光纤入户等)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智慧应用”,即面向城市管理、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城市智能交互产品和服务是使智慧城市更为有效、高效的核心建设内容。在信息共享、系统共生的前提下,智慧城市的社区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公交等系统平台和服务必须面对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和诉求,必须解决的是“体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问题与矛盾,必须满足的是人们越来越多元的个性化的体验。用户体验研究,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研究方法,其目的是通过体验研究塑造智能产品来改变环境及探索未来。这种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被理解为,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为用户的使用体验而创造智能事物。因此,用户体验研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特别是建设主客体之间交互设计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用户体验研究成为城市智慧应用设计与开发的必须前提和必要手段,是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有效性的必经过程。同时,探索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用户体验研究方法与进程,将为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率提供保障。 二、用户体验研究的应用模式 根据德国体验和交互设计教授MarcHassenzahl的研究总结,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设计可以分为“Why”、“What”、“How”三个层面,即“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在每一个层面都对应着针对用户体验的研究与分析。体验设计从“Why”层面开始,体验研究分析为什么要设计某个产品,分清人们对这个产品的需求、蕴含的情感和产品存在的价值。就像人与人之间通过电话通话,这个行为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通话过程,而是人们之间实时交换信息、沟通情感的需求。只有掌握了“Why”,明白了人们为什么需要某个产品,才能很好地在“What”层面进行分析。在“What”层面,即通过用户体验研究,分析人们通过这个产品可以做什么,产品将提供哪些功能和服务,预计人们通过使用产品将获得什么体验。在“What”层面的分析之后,“How”层面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通过合适的流程、用户行为和产品互动来实现每个功能或服务,并最终达到预期的体验结果。从“Why”、“What”到“How”,用户体验研究从三个层面着手分析,并对智慧产品的设计进行引导。同时,伴随着产品设计的迭代,用户体验研究依旧依次从这三个层面进行目标测试,并引导再设计的推进。这样的用户体验研究应用模式使智慧产品的交互设计能始终围绕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同时,应用模式与ISO标准13407中定义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过程相对应。同样内化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迭代循环的过程。在围绕“用户”定义了设计需求之后,通过理解用户的情境、细化用户的需求、产生具体设计方案和对照需求验证设计,这样的一个设计迭代,最终找到能满足特定需求的设计结果。 三、用户体验研究 三个层面应用的案例分析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设中某传统文化品牌“情调苏州”再设计为案例,进行用户体验研究应用的分析。本案例中,很好地应用了上文提到的三个层面的应用模式。 (一)“Why”层面 首先,从“Why”层面开始。分析为什么要对传统文化品牌进行再设计。品牌产品所面对的用户有着怎样的需求,产品将附加什么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品牌都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大部分的发展都是基于传统媒介,例如书本、杂志、报纸、电视等。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品牌面临着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从而进行可持续转型发展的挑战。随着新媒体的不断繁荣,传统文化品牌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文化品牌核心价值将受到削弱,甚至消失。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能够找到发展的机会。基于数字媒体,传统文化品牌将有机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并获得新的发展。因此,核心价值的延续和增值是传统文化品牌再设计的目的。所以,品牌核心价值的挖掘成为首要的工作。“情调苏州”是一个从一本苏州城市官方旅游书发展而来的文化品牌。如今,品牌的运营主要基于传统媒介。经过研究,品牌发行的旅行书中优美文字对用户情感的吸引和产生的共鸣、人们对苏州文化历史古城和苏州城市生活的好奇心。这些是“情调苏州”在将来的发展中需要保持和加强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传统书籍是其现有的主要产品形式。随着体验社会的到来,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情调苏州”品牌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新的产品形式来适应新媒体的层出不穷。同时,将市场策略转向体验模式,并设计系统性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品牌给用户带来的情感感受与体验,在新的体验模式中创造新的品牌价值。根据研究和分析的结果,确定“情调苏州”文化品牌发展需要面对的三个层面的目标用户。第一目标用户:想来苏州、在来苏州的路上、正在苏州和来过苏州的旅行者。这个层面的用户是品牌产品的直接受众,针对他们,需要实现的目标是使他们在产品的引导下获得好的旅行体验,或者激发他们潜在的来苏旅行的欲望。第二目标用户:“情调苏州”品牌主体。针对这个层面的用户,目标是延伸品牌核心价值,继续营造“情调”,通过“美文”,描绘互动、立体的苏州,与旅行者或者潜在的旅行者形成共鸣,使品牌的影响力增强。第三目标用户:旅行过程中的签约商家和景点。这类用户是品牌商业模式中的一个组成环节。品牌产品需要形成系统的推广机制来满足这类用户的商业需求,这方面的需求也是使品牌能够不断提升价值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情调苏州”文化品牌的再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以上三类目标用户,即多方受益者的需求。 (二)“What”层面 接着,在“What”层面。研究表明,品牌不但需要新的产品形式,它同样需要一个完整发展策略的再设计。因此,为了促进品牌的新的发展,我们设定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丰富品牌产品形式,融合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构建一个新的品牌策略和一个链接该品牌所有产品的完整系统。第二,将可触摸产品向体验服务扩展,更多地注重人们对体验的购买,为用户设计独特的、愉快的体验。从单一产品向丰富的体验服务转型。首先,在品牌产品形式方面。为了最大程度地继承品牌现有的影响力,需要很好地保留“情调苏州”旅行书的产品形式。因为,旅行书已经被用户熟知并得到了很好的口碑。旅行书每年都会更新版本。但与此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上补充新的产品形式。经过研究,确定设计“情调苏州”手机端APP、PAD端APP和在每个签约商家和景点的独特标识作为快速的产品入口。因此,这4个形态的产品将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链接,互为补充,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品牌策略。这个新的策略,在营造“情调”,通过“美文”,描绘互动、立体的苏州的基础上,扩展品牌产品覆盖的使用情境,从旅行前到旅行中,再到旅行后;丰富品牌内容从单一的提供者和输出者,发展为旅行用户共同参与的“美文”交流、“情调”共鸣,主客体共同构建有价值的内容;提高品牌影响力,从仅通过文字带来共鸣和影响,发展为结合用户自身的、过程性、反思性的动态体验,从而使影响力更为深刻和长久。其次,将产品向体验服务转型。根据不同产品形态所对应的使用情境,来对产品进行再设计。旅行书的设计,将更为小巧和便携。即便于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携带、阅读和查询,并在书中提供与APP的链接的元素,如扫码下载APP、快速查阅入口、情感记录快捷方式等。使人们丰富旅行过程中的体验,既充分了解城市、获得旅行帮助,又随时记录和分享情感。手机端APP的设计,主要对应的情境在旅行前的规划和旅行中的引导。从功能上体现在“美文”的推荐和阅读,以及美文所谈及的景点和商家的推荐与了解,并能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定制自己的行程和线路。PAD端APP更多地对应的是旅行前和旅行后。可以想象人们在出发旅行前,需要更多地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有趣、有价值的游玩地点;而人们在结束了一天的旅程后,会想要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留存作为纪念或者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这些功能的设定能为旅行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并使人们的旅行体验得到丰富。 (三)“Why”层面 最后,在“How”层面,通过用户体验研究,探索用怎样的交互流程来实现上一个“What”层面提出的功能架构。经过原型构建和目标用户测试等迭代研究方法,形成了最终的原型架构。以下是手机端APP的部分页面原型。 (四)基于体验研究的迭代 通过“Why”层面具体的交互流程和原型页面,在产品完成最终设计和实施开发前,将用户纳入设计流程和设计团队,使之参与产品原型的使用,实现需求测试和可用性测试,检测产品是否实现了“What”层面对应的功能设计,是否从根本上满足了“Why”层面探索的用户需求和实现产品应有的价值。同时,利用迭代设计,即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交互流程和页面的修改和再造,甚至是“What”层面功能上的再设计,通过一次或者多次的迭代来保证城市智慧产品建设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有效性是指,产品除了利用好现有的新兴技术,从技术本身上体现智能的特征外,从功能上充分体现出产品的智能化和根本价值,体现出智能产品对城市的管理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所起到的有益的改变和提升。高效率体现在,用户体验研究保证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符合最初的产品核心目标,保证整个过程紧紧围绕“初衷”来推进,并把生产成本最大程度降低,即保证进入到开发阶段的设计已经基本满足和实现了用户的需求。 结语 用户体验研究,在智慧城市建设,特别是在智能城市交互产品建设中的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视用户体验,将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作为智慧城市项目的基本流程,是使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有效和高效的重要保证。首先,在“Why”层面,探索如何挖掘在智慧城市交互设计研究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确定产品的根本价值、核心目标以及针对目标用户产品将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What”层面,针对相关问题,研究用怎样的方法梳理智慧城市交互设计解决方案,设计哪些功能来解决问题。然后,在“Why”层面,探索在用户研究进程中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规划及管理,如何实现所设计的功能,用怎样的交互流程来面对用户,为用户提供怎样的具体的服务。最后,贯穿以上三个层面等流程性迭代,使智慧城市建设更多地融入了人的因素,加强了智慧城市建设主客体之间的交互,能更大程度上包容城市用户的个性化体验,在“体验社会”和“体验经济”的需求背景下,为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有的价值。 作者:马华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交互设计论文:心理学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互联网产品市场的竞争加剧,功能与技术的竞争已经到达瓶颈期,所以UI与交互设计在产品中的地位被互联网企业提升到了战略级的高度,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意识到好的产品用户体验给企业所带来的价值。那么,在产品设计中,我们怎样设计出一款用户体验非常棒的产品呢?我想,除了最基本的设计学知识,心理学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之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能够帮助UI设计师和交互设计师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人的行为,让设计师有更合理的理论依据去做下一步的具体设计。“格式塔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是做UI和交互设计中经常用到的两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在文章中,我们对“格式塔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在UI与交互设计中所起的作用结合实例进行了论述、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交互设计;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用户体验 引言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产品使用体验要求的提高,互联网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日益加剧,技术已经不再是各大互联网公司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唯一核心竞争力,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纷纷成立UED部门,用户体验被提升到了企业的战略级高度,一个用户体验设计良好的产品,会在当前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竞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个时代,一个成熟的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中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功能性设计,对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UI与交互设计是产品设计开发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如何将产品的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成为UI设计师与交互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心理学与UI交互设计设计的关系 UI与交互设计已经形成了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涉及人体工程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学、数据分析、设计学等。一般情况下,公司的UI/UE设计师会由设计类专业或者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来担任,然而,交互设计,宽泛地说(不限于互联网产品),关注的是人与物体,人与环境,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了做出好的交互设计,交互设计师要去理解人的行为,分析影响和驱动这些行为的因素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在理解人的交互,和需要什么样的交互的基础上对这些因素进行设计,创造出适合人的、符合人行为与心理规律的设计。根据唐纳德•A•诺曼在著作《情感化设计》中的阐述,把交互设计中的情感设计区分为三个层次。现在市场上的产品,能够完美融合这三个层次设计的产品少之又少,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研究的不仅仅是设计学维度的东西,而更要求助于心理学,对心理学的了解能够帮助交互设计师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人的行为,让设计师有更合理的理论依据去做下一步的具体设计[2]。下面,我们将重点研究“格式塔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在UI与交互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二、格式塔心理学与交互设计格式 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为格式塔心理学。这是在UI与交互设计中实际运用最多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它主要包括: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封闭性原则;对称性原则等。 (一)接近性原理 在我们的认知规律里,我们更加倾向于把形状上比较接近的元素看成是一个集合或者一个整体虽然圆形和三角形排布在一块,但我们却会在此时将距离近的圆形和三角形归为一组。这个原则在网页与APP设计中的页面内容归组设计比较常见,设计师通过留白进行页面内容的归组。为QQ的“动态”功能页面,交互设计师在做这个页面的交互的过程中,企图将“游戏”、“购物”、“阅读”、“音乐”和“热门活动”放置为一组,他巧妙地采用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接近性原则,将这5个按钮在布局上用较近的距离进行组合排列,从而导致我们在观察这个界面的时候,很容易受大脑中的“格式塔思维”所影响,很自然地将B部分的所有功能认为是一个组,C部分的所有功能为一组。 (二)相似性原理: 我们的大脑,通常认为相等或相似的元素形成整体或组合。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它是纵向排列的。相似性法则也是我们在做UI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同样用了相似性法则,UI设计师将A组中的“好有动态”、“附近”、“兴趣部落”按钮设计得都比B和C组中的按钮大很多,并且采用了横向排列,用户在使用这个界面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将A组与B、C组区分开来。 (三)闭合性原理 闭合性原理就是当元素不完整或者不存在的时候,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和视知觉的整体意愿驱使,不完整的元素依然可以被人们所识别。 (四)主体/背景原理 我们在观察一个界面时,会本能地将观察对象分为主题和背景两块区域。在观察对象中占据我们主要注意力的元素为主体部分(一般主体会被安排在最中间或者黄金分割位置),其余则为背景部分。“主体/背景原理”多应用于平面设计或者UI设计中,作为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帮助用户更好地区分好背景与主体,以协助用户思考。这个原则也常用于网页或者APP设计中在其他内容之上弹出信息,作为需要引起用户注意的内容,此信息一般为暂时性且非常重要的,相对于跳转页面的形式,弹出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用户了解弹出的信息所处的环境,也可以精简页面结构,符合用户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为手机系统与应用中常用的毛玻璃效果,这个效果就应用到了“主题/背景原理”。 三、认知心理学与交互设计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观点 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UI与交互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对产品使用者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认知和传达,从而提高人们获取并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人在识别某个图像时,如果在过去的经验中有这个图形或相似的图形,我们称之为“记忆痕迹”。如果用户观察到的图形与“记忆痕迹”相符合,人们就能付出较少的认识成本来识别这个图形。UI设计师或交互设计师在设计页面时首先要从用户最根本的认知心理机制研究入手,充分了解用户的心理,设计出符合用户认知心理规律的产品,从而能够让用户获得良好愉悦的使用体验。 (一)UI设计中的“错怪效应” 当我们体验一款互联网产品时,如果UI界面图文排版不好的话,用户会非常难以理解产品经理的表达意图,用户会认为是整个产品都不好,而不仅仅只是认为其UI和交互设计不好。就像我们小时候因为不喜欢数学老师而不喜欢数学课的意义,这种心理偏见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建立的本能思维习惯。人类思考问题和判断一件事物好坏的时候,一个未经过逻辑学训练的人,会很轻易本能地调用付出成本小且获得答案快的感性思维,即使其判断结果往往是不靠谱的,而且往往大脑也会选择相信。所以,我们在做UI排版时,一定要极为细致认真,不能做错哪怕一个像素,一个排版优美的UI对于一个产品是至关重要的。 (二)色彩与认知心理学 我们对色彩的认知是从孩提时代开始的,我们小时候都有划破手指的经历,当红色血液流出的那一刻,伴随的是疼痛与紧张,当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绿色风光的时候,会不由得精神放松。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有这些“记忆痕迹”,我们在设计页面搭配色彩时,也要遵循人的“记忆痕迹”,这样才能协助用户思考,不会产生歧义。当微信有信息提示时,为了引起用户的注意,UI设计师采用了红色圆形的提示标志,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未读消息”上,从而避免漏掉新消息,正是应用了这一心理学原理。 (三)模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从世界上的第一个ICON开始,设计师就开始尝试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或物来表示某个功能,直到今天,这个设计原则一直没有改变,只不过在视觉风格上由“拟物”做成了“扁平”,但是其设计原则都是源于“模拟”。在安卓与IOS的操作系统中,设计师把下拉菜单设计成像窗帘一样,可以拉下也可以收起。在一些APP中,设计师采用了侧滑式的交互设计,就像在模拟我们生活中及其常见的抽屉。这些真是非常赞的设计,在我们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设计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用学习就可以上手操作。 结语 UI与交互是产品与用户沟通的桥梁,一个互产品(不局限于互联网产品)的品质,UI和交互设计是产品开发中十分重要的一环,UI与交互设计师要深入透彻地了解与分析用户的心理规律,将心理学应用到产品的交互设计中,才能达到绝佳的使用体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设计一个产品时,这些原则可以作为参考,但是“设计”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规则,我们做此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告诉大家设计师如果遵守某个黄金准则,产品就能脱颖而出了,我们研究这件事情的意义在于:我们需要找出产品为什么优秀的规律,并且尝试完善它、灵活运用它甚至打破它,我想,这才是设计师应该做的事。阿恩海姆所说:“如果艺术过分强调秩序,同时又用缺乏具有足够活力的物质去排列,就必然导致一种僵死的结果。 作者:王宇;陈少杰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交互设计论文:交互设计在老年智能产品的运用 摘要:人口老年化速度的加快,不仅给社会和家庭结构带了新的变化,也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市面的老年人产品无法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老年产品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设计师也未对老龄群体的特殊需求产生足够的重视。本文将65岁以上的老龄人统称为“老年群体”,以老年群体为目标用户,通过分析该群体及其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等特征,总结了老年人对产品及其用户体验的特殊需求,对现有的智能产品和交互设计直接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智能化和交互性在老年产品中的应用及发展分析。 关键词:老年人;智能产品;交互设计;用户体验 一、绪论 (一)课题背景 1.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的6.96%,按照联合国标准,若一个国家中65岁以上人口比值达7%以上,便可称为老龄化社会。同时,人口信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老年人对产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但目前市场上老人产品种类繁多却不能满足老人需求,并没有吸引老年人消费者的关注,老年产业的开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交互设计的兴起 随着交互设计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的不断增加,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也相应的变的复杂起来,这使得产品对用户的指令的反应有不可预知性,也就是说产品性能和用户理解之间存在鸿沟,导致用户无法预知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交互设计是一种新型的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方式,它能有效的缩短用户和产品之间的距离,使产品变的更加方便使用,交互设计的核心使了解目标用户的期望、交互行为方式和用户的心理行为特点,并通过设计将这种需求表达在产品之上。 (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发展 在交互设计的概念中,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的核心思想是解决人与物的问题,即以人为中心,考虑“人性”与“物性”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解决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的隐性需求的问题。对于独居老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而言,用户可能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确切需求,居家养老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设计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者全面了解用户需求,设计者可以通过观察用户的行为语言,了解用户的具体需求,分析需求背后所指向的目的,从而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及用户体验度。所以通过系统的设计方法,全面的了解用户体验,能引导设计师重新审视整个系统的设计过程,整合用户提供的信息提出新的设想,由此产生的创新才能使用户真正获益。 二、老年群体研究 (一)老年群体的生理特征研究 人类衰老的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身体机能下降,反映变慢,视觉和听觉都会有所下降等等,其中最明显的老化表现是对人的认识活动作用最大的视觉和听觉能力的下降,所以才会出现老人手机,就是针对老年人视力和听力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同时成功的体现了用户体验在老人产品中的应用。 (二)老龄群体的心理特征研究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很多改变,老年人的心理具有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趋于保守等特征,不同的特征在产品中能反映不同于不同的需求之上。然而,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远远大于物质需求,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健康需求和尊重需求。健康需求是人进入老年期后的一种普遍的情感需求,惧怕空老生病,为身体健康而努力;尊重需求是在老年人离开社会工作岗位后希望自己仍能够体现自身价值获得尊重的一种惰感需求。(三)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对设计的影响人的认知能力具体包括人的智力、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等,分析老年人认知能力的特征有助于设计师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界面的交互设计。老年人由于认知能力的老化会有情绪低落和抑郁的倾向,社会应利用所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符合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各种服务,关注老年人的也理健康。 三、老龄产品的交互性研究 (一)老龄交互产品设计原则 1.简化操作原则 随着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的退化,其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使得老年人在面对繁复、智能的高科技产品时显得盲目和无所适从。所以相关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产品对于老年用户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尽量简化界面的操作方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智能产品应该考虑一键式操作,减少操作步骤,降低分辨难度。同时还能增加语音交互等方式增加功能识别性。 2.视觉设计原则 以老人手机为例,手机界面的操作系统的交互设计规范中对设计风格进行了概括,因此老人手机操作系统的设计风格应结合原生系统风格和老年人用户的特征进行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在具体设计中,系统的界面设计更加趋向于半透明化,图标设计趋向于扁平化但并不抽象,很多页面通过色块的排布来区分区域,通过蓝色相应的明暗色调来区分不同的状态。3.语义清晰化原则语义清晰化就是指产品的操作界面要清晰合理,清晰易懂。现在的老年用户通常不懂得有效的使用智能的高科技产品,甚至严重的会产生排斥心理,这些行为和心理都是源于他们害怕自己的操作会导致产品出现故障或失效,这往往也是由于产品的语义不够清新,交互设计可以通过实时反馈,让用户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并提示他们如何进一步操作,帮助用户更高效的使用产品。 (二)老年群体交互产品发展趋势 老年人交互的发展趋势是与信息时展紧密相关的,我们必须关注的是,未来老年群体特征和他们对产品的需求会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正确的设计原则或建议应当是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目标人群的特征变化而变化的,当下的老年群体的主体特征与十年后老年群体特征必然是有差异的。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形成不同的产品以满足用户需求。 四、小结 交互设计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入到各行各业中,因为交互设计更注重的是机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通过调整人的活动来适应机器复杂繁琐的操作过程。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在来年产品中尤其适应,考虑到老年群体的特殊的心理及其特征,将交互设计引入老年产品设计是对老年群体,老年产品行业都非常有益的事情。 作者:黄劲松;张超
视觉设计论文:大学生视觉素养艺术设计分析 摘要: 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传播方式与视觉技术创新变革,也促进了视觉体验的多元化。在进入了视觉影响的“读图时代”之后,人们了解世界的方式被彻底改变,视觉化思维逐渐替代了传统思维,成为了目前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本文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为内容,针对改专业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艺术设计;大学生;视觉素养 引言 视觉素养是对视觉信息认识、应用、创作能力的概括,人类借助视觉感官系统,对这个世界进行了解,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本能不代表能力,能力是后天培养的,要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获得,而这个通过视觉进一步认识、开发和了解外部世界,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就是本文所研究的视觉素养。在当代,网络技术高度发达,各种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视觉信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对视觉素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正是因为如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才显得更加重要。 一、营造良好艺术氛围,调动学生对艺术的主观认知性 艺术专业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重点,学生艺术素养的高低,与其主观能动性有直接联系,但是目前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汲取专业艺术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学习主动性。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对艺术缺乏主观认同感,当然也体会不到艺术素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而一部分学生则是认为自己缺少艺术细胞,艺术素养也得不到提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该懂得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简单的设计知识与软件操作技能是无法满足其专业要求的,学生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艺术欣赏能力与创作能力。教师要明确这一点,帮助学生认识到提升自身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通过奖励优胜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动性,以及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使学生能够获得长期的熏陶和感染。 二、增设艺术类专业课程,指导学生构筑基础艺术知识体系 大学生艺术培养的关键途径就是理论知识的积累,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生活只是以及人文科学知识与艺术理论知识等等。以广告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学生就必须要包括PS,3DMAX和Flash等软件的操作。与艺术专业课程相比,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则是从基础教育开始一直延续到高等教育,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以及生活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积累,而艺术方面,与美术相关的素描、色彩等设计,都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只有艺术类相关的专业课程,尚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艺术专业的教育和发展,也抑制了学生视觉素养的提升。由于每个学校开设专业课程的数量有限,广告设计专业不能与艺术相关的全部理论课程保持一致,但是可以选择与广告设计相关的美术理论课程。包括美术概论、书画鉴定以及中华画论概要等等,这些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构筑基础艺术知识体系,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能力,并不断促进其艺术欣赏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以及理解能力、认知能力都会得到锻炼。而仅仅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当然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为学生开设与音乐相关的课程,包括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鉴赏等等。在现代媒体广告中,配乐对广告的影响很大,因此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对其未来的艺术发展有很大影响,使其能够不仅仅局限于平面设计以及包装设计等动态设计中。 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参与艺术活动和实践训练 学习理论知识是培育艺术素养的菜础,其后需要在艺术活动中升华,在实践训练中展现。在组织和参与各种艺术活动中,学生的情操可以深受陶冶,艺术素养得以升华。广告设计的实践训练,既能在作品中展现学生的艺术素养,又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艺术素养在广告设计中发挥的作用,并帮助其认识自身的不足,推动学生自觉提升艺术素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必然要紧紧依托互联网技术以及网络媒体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写作,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进而逐渐完善其艺术审美结构,提高其专业修养。比如:学生可以开设自己的微博,加一些广告设计类的微博达人,通过观看他们所设计的作品,获得灵感和素材,汲取他们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或者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接收更多的实时设计推送,随时掌握设计方面的最新消息等等。在学校中,教师还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设计交流会,将自己的设计理念,相关素材和作品分享出来,大家互相交流看法,在分享心得中共同进步。在学习纷业知识和艺术知识之后,实践训练是全面展示学习成果的最好方法。学生可以通过网站报名参加广告设计大赛,寻找与纷业相关的实习,努力参与优秀作品学期展览,甚至可以在兼职网站为他人提供设计服务等方式获得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广告设计的实践演练能力,提高艺术素养。 四、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注重自身的专业修养培养,能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开拓事业,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从学校方面来看,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课程体系,开展实践课程。教师方面,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方法和思维,做到与时俱进,教学仅仅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特点,以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取代过去单一、死板、被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能够真正独立完成设计,获得艺术体验。通过实践以上的内容,艺术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会得到不断提高,最终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总体发展。 作者:吴怡昕 单位:江西传媒职业学院 视觉设计论文: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简述 摘要: 我国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由于科学技术的转变,因此人们在信息获取方式方面也有了极大程度上的转变。但其仍旧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平面设计的轨道。经过时间的不断推移,平面设计逐渐突破传统平面设计当中的缺陷和弊端,其不仅仅只局限于二维平面处理,其开始将图、文、声、像等要素进行综合处理,使得平面设计的语言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潮流进行转变,在本文当中我们将结合平面设计相应的研究理论对其中涉及到的视觉语言进行分析和探究工作。 关键词: 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 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数字技术得到卓越的发展并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平面设计的对象开始由之前的静态事物逐渐转向动态事物,传播途径也由之前的视觉传播逐渐扩展和延伸到视觉和听觉综合传播的轨道上来。平面设计的物质载体开始使用计算机来进行替代。在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这为平面设计的工作人员提供多样的素材来源,平面设计发展的市场空间也开始被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数码形象开始增多,使得人们对于平面设计的认识更为精确,所设计的类型也更加丰富多样。 一、新媒体媒介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传播特征 1、新媒介的信日、传播特征 人类无论是在个体语言的传播还是知识体系架构的创建方面起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而言都更加具有创新性,基于该种潮流背景之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种类也开始日益丰富,其种类也逐渐提升,并通过不同的外在形式进行表现。互联网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的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信息的交流逐渐成为市场秩序正常运转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传统媒体在此背景之下,逐渐显现出其中的弊端所在,其不能够对提供无限的信息资源,也就是不能够实现信息之间的综合分析处理工作。但是使用新媒介却对传统媒体的这一弊端进行解决。其主要是通过超文本链接该种途径将信息传播给受众,其信息来源和传播范围不再受到传统媒介的限制。 2、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在新媒介信日、上的传播特征 基于我国平面设计语言发展的背景之下,平面设计也更多的突破了传统媒介当中的限制,其综合了各种新式媒体的优势所在。新媒体技术含量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相较=对较高。因在使用新媒体对信息进行传播过程当中,其无论是传播的方式还是传播的特征都与传统媒介表现形式不同。我们对其进行综合探究讨论,就是通过新媒介的传播使得其更加具有精确性并且其传播空间和传播都相较来说更加具有广延性的特征,并且能够对视觉语言进行丰富。 二、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在新媒介中的表现形式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当中更多的对时间因素进行了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主要本质的差距就是其传播途径以及传播方式的体现。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传播时,其主要就是通过视觉途径进行表现,而新媒体则实现了视觉和听觉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极大程度上对传统传播媒介当中的弊端进行完善和优化。 1、由静到动的四维表现 在使用新媒体对平面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仍旧对传统平面设计手段进行了传承,其主要就是通过二维以及三维视觉对平面进行设计活动。其同时也能够对四维动态视觉效果进行凸显,使得表现对象本身更加具有鲜活性和动态性的特征,让观众能够更好的对平面设计当中的理论观念以及主体思想进行理解和认知。 2、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表现 人在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过程当中,主要就是通过口语之间的交流以及信息之间的传播来实现,而眼睛和耳朵是实现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介传播的过程当中由于表现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受众在对知识进行接收的过程当中就具有较高的自主选择性,信息其本身需要受众运用自身的主体知识以及理解方式去进行体验。通过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介其单一性逐渐朝向多元化方面发展,其中的缺点也日益得到完善。新媒体在平面设计以及信息传播过程当中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综合传播的方式进行体现。 三、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心理分析 在对信息数据进行传播过程时,受众其自身的心理机制都是难以捉摸的,通过不同的媒介符号,每个受众对于其接受程度也会由于个体差异性而不同。通过心理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就是受众在对数据信息进行接收的过程当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其会依据之前的信息存储知识对该数据信息进行自主评判。目前对于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反馈,从而形成个人的主观感受,所以当传播媒介发生改变,受众的认知也必将发生改变首先,在媒介信息方面,新媒介的平面设计所涉及的内容更多的是数字化信日、相对于传统的信息来说,数字化信..能够储存的量更大,而且能够以十分便捷的形式将信日、传递给人们,并且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其次在选择方面,在新媒介条件下受众的选择更多的是积极主动的,新媒体所负载的信息量很大,包括图、文、声、像各个方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快求奇的心理特征。 四、结论 在对平面设计当中的视觉语言进行评论过程当中,发现其中的形式以及表现方式并不是具有唯一性的,其随着时间的推移平面设计的内涵以及传播载体都出现了转变。在新媒体传播形式之下其视觉语言呈现出新的传播形式,其传播方式呈现出综合传播的特点,也就是将视觉传播和听觉传播相融合,该种方式将平面设计当中的传统形式进行突破,传统的思维逻辑也会被重新排列。通过新媒体进行平面设计以及语言的传播活动,使得人们的思维层面得到扩展和延伸。 作者:王纪丹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视觉设计论文:舞蹈节目美术设计视觉影响 摘要: 舞蹈来源于生活,艺术应用形式十分广阔,具有很强的大众娱乐效果,也因其独有的魅力,成为大型文艺演出的支柱性节目。在编排舞蹈节目时采用不同的美术设计,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效果。本文通过对电视舞蹈节目美术设计传播效果对视觉冲击力的影响,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与视觉冲击力的联系进行阐述,详细的分析了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对视觉冲击力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舞蹈节目;美术设计;视觉 舞蹈节目是一种来自生活、经由电视传播的一类支柱性节目,发展至今天为人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效果。舞蹈节目与其他类节目的区别在于,其他类节目可以通过语音描述增加节目的传播效果,弥补视觉冲击力方面产生的不足,而舞蹈类节目可通过美术设计及音乐效果增加节目的视觉冲击效果,吸引受众关注。其中美术设计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使得舞蹈节目中的美术设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变得非常重要。 一、舞蹈节目美术设计感染力对视觉冲击力的影响 美术设计在舞蹈节目中的使用,为舞蹈节目的视觉冲击力带来了一场全新的变革,重新对舞蹈节目的视觉效果进行了定义。美术设计所拥有的感染力是舞蹈节目美术设计最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即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让舞蹈节目的视觉冲击力达到最优状态,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这不仅需要从舞蹈节目自身拥有的感染力上下功夫,更需要做好美术设计,重视美术设计所带来的感染力,利用美术设计增加舞蹈节目感染力的优点,增加视觉效果,提高视觉冲击力。美术设计感染力的重要性在于其视觉冲击力会随着美术设计细节的处理程度的增强而增强。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细节处理与其感染力有直接的联系,会对视觉冲击力的强弱产生巨大影响,同时,由于受众审美观念的提高也对美术设计的视觉冲击提出了新的挑战,即这种视觉效果不仅应吸引受众注意力,更需要有视觉冲击力,增加受众对节目的回味程度,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舞蹈节目美术设计感染力对视觉冲击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美术设计的有效性与传递的准确性 只是简单的将美术设计运用到舞蹈节目中无法发挥美术设计在舞蹈节目中的作用,也无法产生高强度的视觉冲击效果,只能被受众固定的思想信息淹没,也无法有效实现信息传播。舞台节目中美术设计主要是通过对舞台及人物造型进行设计,增强其视觉冲击力,能引导受众视觉流程,从而提高舞蹈节目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可充分利用不同受众对美术设计视觉冲击力强弱感知程度,提高舞蹈节目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正确锁定目标受众群体。 2.美术设计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提高信息传达有效性的同时让受众对其产生更大的认同。这意味着美术设计在提高其视觉冲击力之时不能只顾一端,而应当注意对舞台及人物造型的艺术加工,舞台效果与人物造型搭配妥帖,主题鲜明。此外,舞蹈节目中的美术设计还要满足当前受众的视觉感知水平。随着舞台艺术及人物造型艺术的快速发展,受众的视觉感知能力也逐渐增加,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感染力的艺术性不仅能吸引受众注意,实现信息的更好传播,更能增加节目产生的视觉冲击效果,营造和谐健康的传媒环境。 二、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体现的形式 视觉冲击力指的是人们看到某种图像或画面时在视觉感官与心理感知上对其内容所产生的深刻印象,优秀的美术设计能给人以良性的视觉冲击,给观众带来享受。而不恰当的美术设计可能无法带来足够的视觉冲击,更有可能使人在视觉与感官上产生厌烦的效果。舞蹈节目中的美术设计通常运用不同的色彩构建不同的舞台效果或是人物造型,并通过融合视觉艺术原理,体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与设计目的,同时让观众在观看之时留下深刻印象,才能体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体现的形式主要有三方面,即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的色彩、造型的营造及画面动态增强。 1.色彩方面 色彩是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的重要一环,在美术设计过程,色彩往往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与表现能力。且在不同的地区与国家中,文化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均会让色彩具有独特的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不同的色彩能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暗示,如红色通常会让人觉得热情奔放,白色给人以纯洁之感,黑色庄重,绿色自然安宁。但单纯颜色的视觉效果是有限的,其与不同颜色搭配对比,更能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也能增强视觉冲击效果。但颜色搭配并没有固定的法则,在实际美术设计中,设计者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不同的配色方案。在确定作品的主色调后,再根据具体需要选择颜色,使作品整体达到和谐的同时,增加视觉效果。 2.人物造型方面 美术设计中,出于其舞蹈节目的局限,设计者要考虑到舞台有效性与舞蹈节目内容表达的充实性。以春晚舞蹈节目为例,设计者要实现宣传视频的视觉冲击力,需要合理设计人物造型,使其人物造型能够很好的体现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同时增加受众视觉感知能力,而人物所拥有的元素事实上均可统一视之为美术设计所必须的构成要素,成功的舞蹈节目美术设计需要人物造型、妆容、服装颜色、服装形状等准确组合搭配,实现增加其视觉冲击力的目的,合理的造型设计和布局能突出舞蹈节目中所要体现的主题,对受众造成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3.画面动态增强方面 较之传统的美术设计,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画面动态性的增强。传统美术设计仅能使用静态图片与文字,而舞蹈节目中的美术设计则能综合运用灯光、Flash及动态图像等,加上色彩与布局的经营,充分展现设计主题,并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对视觉冲击力的影响 通常而言,视觉冲击力首先作用于受众视觉感官上,随后作用于其心理感知认同之上,任何一个舞蹈节目对受众生理与心理的作用力不会是平均的,二者各有高低。因此,视觉冲击力包括了生理器官上的刺激与心理感知上的共鸣与情感,而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上,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对视觉冲击力的强度均有着个体差异,与受众的教育水平、个人素质密切相关。但这差异性中同样包含共通性,好的美术设计能对大多数受众造成视觉冲击力,要讨论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对视觉冲击力的影响因素,应分别从其对受众生理与心理两方面产生的刺激进行分析。 1.在生理器官刺激方面 视觉冲击力对受众生理器官造成刺激,这种感知是在大脑内形成的,但眼睛是最直接的感受器官,因此,眼睛的舒适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影响这种生理刺激的则主要有四个因素:(1)美术设计的明暗对比人的视觉系统对外界明暗状况十分敏感,不仅仅是对画面本身的图、灯光、颜色的明暗强度等敏感,对画面与周边环境的明暗对比同样十分敏感。舞蹈节目的美术设计中,设计者通过需要合理处理整个场地的明暗对比,这样能大限度增强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的视觉冲击力。(2)美术设计的造型选取造型的选择是形成视觉冲击力的重要条件之一。任何舞蹈节目的美术设计都有其构图因素,这种构图元素既有造型纹样,也有纹样明暗的对比。其中,舞蹈节目中的美术设计少不了对人物头饰、服装、表情等视觉直观上的处理。且在感受事物形状的过程中,实际上进行的是一种将知觉特征与材料所暗示的结构相比对的过程,即将对象的大体形状与记忆中的抽象形状比对以进行识别,我们能轻易区分不同的动物,但很难分辨一群动物中不同的个体。因此,美术设计的造型选取往往力求简单且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这样的造型能让舞蹈节目中的美术设计作品获得更强大的视觉冲击力。(3)色感刺激色感指的是视觉系统区分不同光波波长的能力,人眼在光暗两种不同照明环境下都对波长介于507~555纳米的黄绿光最敏感,美术设计中可利用这一特性增强其视觉冲击力。除此以外,色相对比与纯度对比均可显著增强色彩彩度,提升视觉色感。此外,色块面积大小、色块表面肌理、质感等同样会对视觉冲击力的强度造成影响。(4)动感刺激人类的视觉天生对处于动态事物较之静态事物更敏感,要增强美术作品视觉冲击力,可从增加其“动态感”入手。传统美术设计往往是静态的,但能采用富有动态感的纹样,一般而言,波形、发射、折带、渐变、旋转、位移、斜向等手法均能较好增强静态图片的动感。而在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并不拘泥于传统的静态图片表达,而是综合运用了动态图片、Flash等,直接增强了其动态刺激,往往具有更有效的视觉冲击力。 2.在心理感知刺激方面 影响视觉冲击力的因素除了上述生理器官上的感知外,受众心理感知上所受刺激同样对视觉冲击力的强弱有重要影响。虽然心理感知刺激具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性,不同教育水平、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种种方面都影响着个体对视觉冲击力的心理感知,但总体而言,心理感知刺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复出现的东西会在人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甚至建立相应的条件反射,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时重复出现的元素有利于给大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更深刻的印象意味着更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运用这一点加深其视觉冲击力的还有音乐、背景画面、灯光效果等,统一反复出现的背景画面会给受众带来熟悉感,视觉冲击影响更大。但不能忽视的是新鲜事物对大脑的刺激,求异也是加强视觉冲击力的重要因素,接触外界新鲜事物并将之于自己旧有的记忆对比是人脑的生理本能,视觉刺激的新鲜感能带来生理上的新鲜感,美术设计需要创新,即用新的事物增强其视觉冲击力以吸引受众注意。尤其在如今舞蹈节日全盛的时代,背景画面泛滥,受众的自主性与自我选择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美术设计要产生视觉冲击,必须善于创新,强大的美术设计效果才会到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2)习俗也是影响视觉冲击力的重要原因。习俗指的是受众在其生活环境与文化环境中经过长期熏陶所得到的信息,不仅影响着个人价值取向与思想水平,同样影响其审美能力。习俗在这一方面深刻影响着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的强弱,这些因素经过长时间发展已经成为了固定的文化符号,一出现便有其相对固定的含义。(3)美术设计的内涵与设计理念同样会对受众造成视觉冲击,其纹理、色彩、明暗等可视因素都影响着整个舞蹈节目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主要是通过受众心理感知实现的,因此其强弱有着极大的个体差异性,与受众自身文化修养、审美水平有很大的关联。 四、结语 视觉冲击力指的是人们看到某种图像或画面时在视觉感官与心理感知上对其内容所产生的深刻印象,美术设计中视觉冲击力的实现需要从其色彩、造型、舞台的营造入手,体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与设计目标的同时让观众在观看之时留下深刻印象。不仅如此,受众生理与心理双方面的感知均会对视觉冲击力强弱造成较强的影响,前者主要从明暗对比、造型设计、色感刺激、动感刺激四方面实现,后者则主要从受众自身生理与心理感知因素两方面实现。舞蹈节目中美术设计对视觉冲击力的影响一方面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因其特殊性的影响,作用有了相应的改变。 作者:庞志娟 单位: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 视觉设计论文:传统美术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效果 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美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高校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平面设计主要涉及到色彩、文字和韵律。传统美术色彩与平面设计相呼应,是平面设计取材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大学设计课程引入西方教学体系,传统文化的强调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为了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为了传承我国的传统美术,文章从平面设计与传统美术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传统美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效果取决于设计者对色彩等意向的运用。中国的传统艺术对色彩的把握准确,并且是生活的真实体现,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效果与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关系 中国传统美术多来自于民间艺人,是生活的结晶。在色彩运用上,或鲜明、或低调,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背景有关。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平面设计则是通过设计师的设计满足客户的需求,二者之间具有相通性,传统美术色彩自由,平面设计色彩不拘一格。纯色系经常成为民间设计的主色系,设计师认为,原色更容易吸引观众。艺术设计高于生活,他对色彩的运用则讲求柔和与搭配。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多运用几种颜色的结合,打造出绚丽的色彩。同时,现代平面设计讲究排列,讲求色彩的层次性。设计的不同造成表现结果不同,传统艺术作品的色彩运用使作品的在视觉上具有较大的冲击力,这种色彩本身源之于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多数民间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火热的心情。与之不同,现代艺术设计则吸收了传统色彩中的一部分方法。在现代艺术中,可以吸取传统艺术设计中最简洁的表达方式。体现作品的可视性与可读性,而这恰恰可以传统艺术设计中的色彩为载体。平面设计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设计师,设计师的理念、能力,尤其是对色彩的把握程度将决定其作品的吸引力。好的作品色彩在于突出,不能过于单调。我国平面设计专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在色彩运用上独立性差,抄袭现象明显。如何运用传统美术,使作品的色彩更加鲜明,增加作品的可视性,才是设计师的主要任务。总之,传统艺术设计与平面色彩在色彩上和在设计上有着相似之处,现代艺术设计的视觉效果传达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美术色彩。 二、传统美术元素的表达意向 平面设计受到传统美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字、色彩和图形几个方面。由于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时间短,在设计过程中,传统美术的应用较少,相反西方美术意向应用反而较多。但对于大部分作品而言,缺乏传统的中国意向,不利于其在群众中的传播,使作品受欢迎程度降低。从技术角度分析,缺乏传统美术元素的支撑,平面设计作品浮夸或者色彩应用不明显。在装饰设计上,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更多居住者的需求。需要对传统色彩的意向更好的整合与应用。 1.色彩 色彩是传统美术主要表达意向之一,也是平面设计最应借鉴的地方。传统美术多是民众在生活中的积累,能够很好的反应人们的生活,对色彩的运用则讲究鲜明。在中国传统艺术剪纸中,色彩和形状的运用都体现了中国特色文化。色彩选择受到文学、政治、宗教的影响。对传统美术的理解源于艺术设计师的生活,色彩应用准确则会使人心情愉快。对此,我们倡导设计师培养创新能力,真正意义的设计让人身心舒适的产品。如在家居装饰的设计上,色调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色彩的搭配原理,还要力求不同,通过颜色的多变来满足年轻的人群。在美术学中,色彩搭配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对作品进行补色和色相对比可以使效果更加良好。现代设计师主张在色彩上使用此退晕和对晕两种方法,事实上,该方法就源自于传统的中国要素,是历史文化的沉淀。 2.图形 色彩与图形的结合能够给人以直观的视觉享受。在不同的图形设计中,设计师主张采用融合性强的线条,这与传统艺术设计有所不同。在传统艺术设计中,图形多讲究跳脱性,线与线之间看似毫无联系,但却能形成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表现。线条的粗细、轻重都将决定作品给人带来的感受,柔和则温暖、舒适。凌厉则厚重、动感。要求设计师根据客户需求,结合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正确使用线条,优秀的作品通常由不同种类的线条组成,给人与视觉享受。 3.文字 有的设计师认为文字可有可无,但实际上,文字是艺术作品的外延。在很多景点的亭台设计中,都有文字作为依托,依靠简单的文字来表达传统文化,突出历史都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汉字本身能够留给人们一定的感官享受,在平面设计中,通常不能丢失文字这一意向。尤其是在一些具有历史年代感的作品设计中,图形和颜色均无法表达其内涵,只有通过文字的使用才能体现其立体感,增强作品效率。总之,我们要明确平面设计的意向,并注重于从传统的中国美术作品中截取相关意向,将其巧妙的应用于设计作品中。 三、传统美术色彩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 将传统美术色彩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对其设计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我国传统美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不可取代的艺术设计素材。平面设计无时无刻体现着中国的传统艺术。将色彩、图形和文字上都有所体现。艺术美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为了更好的艺术作品中体现出中国传统美术的视觉效果,我们将其运用过程分析如下。 1.图像信息色彩分析 在艺术作品的设计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作者的只要目的。而信息色彩则是主要传递意向。正确运用图像、文字色彩才能体现出艺术作品的设计效果。我们以图像信息色彩为目的,在艺术作品设计过程中,可以将规则的与不规则的线条结合在一起,在颜色的选择上,可以将明色系和暗色系连在一起。在一定的语境下,才能体现作品的特殊含义,传达出一种视觉的语言。对于设计师观念上,要注重现代化思想的传播和传统思想的结合。再比如,在装饰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选择温暖色彩,给人以好的感觉。此外,对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而言,还受到传统古典艺术设计的影响。对于美术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多种元素结合,设计师要具有创新能力,注重艺术作品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在某一体育运动鞋品牌海报设计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图形、意向和文字的结合。在文字的选择上,作者选择了红色作为朱色系,而在海报的选上,选择了灰色作为其主色系,这样主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呼应。另外,作者在这一环节上还使用了摄影技术,在视觉上给人更多的享受。此作品在色彩运用上更胜一筹。 2.文字意象的具体应用 文字作为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主要意向,在多个设计作品中有广泛的应用。文字是艺术作品设计中的另外一个构成要素,并且是常用的视觉符号。文字中与蕴含了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是对其其它意向的补充。这样结合了文字图形化特征的如在中国艺术对联的设计过程中,文字是主要的表达对象。在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中,应用更是广泛。总之,汉字在节日庆典中、在多种场合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在现代艺术作品设计中,不应忽视汉字的作用,而是应将其巧妙的应用于作品设计中。 总结 中国传统艺术具有多年历史,是人们在生活中对美的追求。传统的美术设计中多以文字、图片和色彩的运用为主要意向。在作品的设计上,蕴含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艺术设计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高校美术教学体系引入西方的体系,中国大部分的传统文化被遗忘甚至被抛弃,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生动性,同时不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基于传统中国美术色彩对平面设计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对高校教学进行改革,积极挖掘平面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并注重色彩搭配。现代艺术设计师的理念也是教学中主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艺术学习而言,视觉传达效果主要取决于设计师的经验和理念,因此要合理的应用传统的美术色彩艺术,培养专业的人才,提高艺术作品的传达效果。 作者:袁敏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视觉设计论文:注意力经济视觉信息封面设计 摘要: 今天的人类生活在一个信息溢出的时空,客观存在的信息量大于人类的注意力,注意力演变成为一种稀有资源。获得和维持注意力的方法之一,是有效的视觉信息设计。这需要设计师进行信息的分类与整合,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通过造型语言体现信息含义,以二维或多维的应用载体展现给受众,创造出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信息。进而获得信息沟通,生发情感共鸣等互动行为,引发经济收益与社会效应,并赋予其更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 注意力经济;视觉信息;封面设计;受众心理 当人们面对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的情形,人们会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当信息不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想要的或需要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生信息焦虑。”[1]引起注意力的信息,不仅可以使受众享受关注的过程,而且能够创造出丰盈的经济收益。 一、注意力经济 “注意力”,为心理学和生理学领域概念。就人类而言,注意力是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大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产生的关注能力。本文主要讨论视觉注意力范畴。在经济研究领域中,国内注意力经济学者张雷认为,注意力“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尺度。”[2]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托马斯•达文波特认为,“注意力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我们关注其中特定的一条,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3]注意力经济的概念,首次出现于加拿大心理学家沃伦•桑盖特(WarrenThorngate)写于1990年的《注意力经济与心理学发展》的文章中。[4]国内研究者认为,较为深入的表述是美国学者米切尔•高德哈伯(1997)的阐释:注意力经济,是指如何更有效地配置企业现有的资源,以最低成本去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其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最大的未来无形资产,即经营消费者的注意力。注意力经济学派的理论解释空间,基于信息社会形态,强调人类的符号性质,以及精神世界的主观性。也就是说,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面对海量纷杂的信息,作为一种生命体的人类,就生物性的本能而言,注意力不可能平均分配给所有出现在人类视野里的物象。客观存在的信息量大于人类的注意力。因此,作为高级智能动物的人类会主观地、具有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力演变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或者说是一种财富。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物质意义的实体货币,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获得和维持注意力的方法之一是,有效的视觉信息设计。 二、视觉信息设计 所谓视觉,是指人类视觉器官能够看到物态形象。研究表明,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每天约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器官获取的。由人类视觉器官引发的大脑反应的“注意”,通常由两种因素造成。一是外界因素。引起注意的事物与周边物象存在反差的视觉特征。如黑暗中的一束光芒、高饱和度的色彩、超越视觉认知的形态等等。二是契合关注者主观个体的心理需求。这与关注者的心情状态、个人喜好等有关。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注意”。信息设计,其初始含义属计算机设计领域。因其涉及的知识领域偏向的不同,而出现的名称有技术图解、战略设计、视觉设计等等,皆属信息设计的范畴。本文选择从视觉传达的角度解释信息设计。概言之,视觉信息设计,特指作为视觉信息传达者的设计师,着眼于设计本体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动态发展关系,进行信息的整合与梳理,通过点线面的造型语言体现信息含义,以图形、界面等表现形式,通过二维或多维的应用载体展现给受众。受众关注信息的动态过程,不仅是有兴致的而且是无障碍的,从而获得信息沟通,生发情感共鸣等互动行为,最终获得双赢的效果。因此,视觉信息设计的双重使命是——引人注目和清晰传达。引人注目的使命该如何完成?托马斯•达文波特指出,注意力有多维层面,“讨论在商业环境中四种特殊关联的前景:注意力的估算,注意力的心理和生理维度,构造和保护注意力的技术,最后是企业,注意力管理已经在其中成为一门高级的艺术。”[5]笔者将从注意力经济强调的主观体验出发,着重论述注意力的心理和生理维度,讨论视觉信息引起的受众心理反应,以及最终的受众行为结果与经济收益形成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视觉信息引发的注意力 根据美国学者唐纳德•A.诺曼的情感设计理论,设计具有三种层次:本能层级、行为层级和反思层级。笔者在这里将诺曼的设计理论结合2014年美国亚马逊年度畅销书科技类书籍——《StuffMatters》的多层次信息设计方式,加以分析。该书的副标题为:ExploringtheMarvelousMaterialsThatShapeOurMan-MadeWorld,即探索浩瀚的塑造人造世界的材料。该书讲述每天在我们生活周围材料背后的故事,作者写的深入浅出,因此就语言风格而言,这是一本拉近科学与读者距离的一部著作。这本书于2014年5月27日上市,由HoughtonMifflinHarcourtPublishingCompany出版,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便跃居亚马逊科技类年度书籍第二名;并于当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该书引入我国后,在中国亚马逊2016年中图书排行科技榜,位居第三名,受到了大批的读者喜爱和追捧。就封面设计而言,笔者认为该书屡次占据畅销书榜的因素如下: 1、本能层级 首先是色彩信息引发注意力。心理学家实验表明,人类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形态感觉占20%;2分钟后色彩占60%,形态占40%;5分钟后各占50%,并且这种状态将继续保持。我们周围的材料色彩之多,足以让人眼花缭乱,若使用多种色彩充满封面,将会导致视觉信息的混乱。因此,黑色,作为最合适的背景色而出现。就物理属性而言,黑色属于无色系或消色系,其包容性最强。黄色具有高明度、高饱和度的物理属性,在短时间的视觉信息传递中,它与黑色的搭配组合,视觉占有率远远高于红与黑的组合。由于封面本身黑色的低纯度、低明度、低饱和度的大面积陪衬,高纯度的多色信息得以在第一时间抢夺受众的注意力。再次,图形信息引发注意力。人类的视觉拥有生物本能性的先简后繁的关注秩序,常态下,当人们被色彩吸引后,继而关注的就是图形信息。图形的英文Graphic,源自希腊语系,原意为用手作画。它有别于照相机等数字设备拍摄的实际场景的图像。徒手绘制的图形较之机器拍摄的照片,更具有自然的亲和力。封面上以四纵三横的单元格阵列方式,手绘出看似相同又完全不同的瓶形、不同材料的直观感受,摆脱了机器制造的呆板性,融入了手绘的偶发性,再一次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最后,文字信息引发注意力。与“StuffMatters”等词语同时出现在一个平面空间中的文字,还有副标题“ExploringtheMarvelousMaterialsThatShapeOurMan-MadeWorld”。设计师把余下的文字作为次要信息传达,将其字号缩小处理。视觉系统的“先图后文”的选择模式,即使到了该关注文字的时候,人眼也会先注意面积最大的文字。经过这样处理的视觉信息设计,引发受众的关注比率会大为上升,并能够引起受众本能层级的情绪产生。本能层级的设计基于人类的生物性本能,属于先天性的研究,不分种族和文化背景。接下来的视觉信息设计需要引发受众的购买行为。 2、行为层级 唐纳德•A.诺曼认为:“优秀的行为层级设计有4个要素,即功能、易理解性、易用性和感受。”[6]就封面设计而言,这一层级的设计里,主要涉及书本的知识传播功能、文字本体的适读性、书本排版的易读性,以及因阅读书籍而产生的快感。易读性与封面设计直接相关,《StuffMatters》的封面就像一张自己手绘的卡片,带来的是视觉的愉悦感与亲切感。对于一本书的封面设计,我们不能鼓吹它是一件多么伟大的设计作品,但就色彩与文字呈现出来的版式格局而言,它走出了科技类书籍给人的严谨与理性的浅层印象,代之以轻松自由的版面空间,巧妙地匹配了作者娓娓道来的行文风格。书店里,触手可及的一本书,不仅可以享用它的文字美妙而且能够让阅读书籍的朋友产生好感,这种“感情的介入,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无疑有助于记忆和辨认”。[7]定价26美元的手边小书,产生了这样的易读性,在这样的基础上促使受众发生购买行为,自然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当然,这只是传统意义的视觉信息引发的购买行为模式。随着这本纸质书籍的出版,商家拓展了电子书和CD版的售卖平台,网络平台基于同样的排版易读性原理而延续购买行为的产生。 3、反思层级 “吸引力是一种本能层次的表象,它完全是对物品外表的反应。美则是来自反思层次,美超越了外表,它来自有意识的反思和经验,同时受到知识、学识和文化的影响。”[8]书籍装帧、招贴等视觉信息设计,不仅应该在本能层次起作用,还应该在反思层次起作用。反思层次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旦产品被购买后,使用价值发挥完毕,受众产生丢弃行为,而后逐渐遗忘。那么生产——购买——盈利——再生产的经济链条就会产生断裂,相关环节的厂商运营存亡便会面临问题。可见没有反思层次的视觉信息设计,市场运作前期的努力构建的注意力吸引体系,将会变得毫无意义。换句话说,反思层次的设计,实际上是产品社会角色的构建、人的情感纽带的承载。此时的视觉信息设计承载了社会学的意义,产品的使用价值、功能性已经退居其次,受众的情感需求上升为主导需求,受众自然而然地赋予产品以纪念的意义、彰显身份的意义等等,由产品的使用而引发自我形象的关注。读者购买书籍是人类对于知识的渴望、丰富自我,实现自我精神追求。在这个意义上说,自我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书本阅读,拥有自媒体时代数码终端阅读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书籍所用的材料、纸张所固有的特殊质感,可以引起读者视觉和触觉的丰富感知。读者手捧书籍,逐页翻阅,触感纸张的柔软或坚韧,视觉性质的靓丽或者素雅,都会带来种种文字以外的感受和联想。每一本书都自成一个世界,使读者在不同的世界的穿梭中体会到自身生命的痕迹。读者在浏览与品读的过程中,得到的是思想的愉悦感。不过,多数受众在购买某一件商品的时候,期望它能满足两种以上的需求。书籍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主人的价值判断与精神境界。所以,书籍本身满足了人类的另外一种需求——社交需求。阅读后产生的精神快感,引发人类与同伴之间的情感分享需要、社交话题的需要。就人类社会的群集性而言,它满足了归属的需要。这种归属感,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人类藉此而获得社交的愉悦感。就此而言,书籍已经超越了其本身所含载的文字载体功能,而更多地包含了书本之外的社会文化意义,这正是书籍的社会角色。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视觉信息设计不仅应该满足视觉关注的舒适,引发购买行为的产生,更应该考虑反思层次的设计,促发设计作品产生社会意义。 四、结语 视觉信息设计师的价值并不只是制造出那些引导系统、指示图表、产品外观的表面信息,而在于在注意力经济的语境下,通过那些信息引发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应。视觉信息设计虽然是具象的,但视觉信息设计的价值却是抽象的,衡量它,需要将其植入社会经济的宏阔视野。 作者:李姗姗 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视觉设计论文:企业标志设计视觉创意表达 【摘要】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企业文化也在日益更新,企业在发展生产力,使得本身竞争力在升高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企业总体形象,而企业标志是企业总体形象表现的核心。企业标志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图样的设计、文字的设计或者是图样和文字相结合的设计,而是要把企业经营的理念、企业经营文化、企业经营精神和企业经营性质进行整体综合,再由设计者完美安排设计表现出来的。所以企业标志设计既要有视觉创意,更要有艺术价值的表达。 【关键词】 企业标志设计;视觉创意表达 标志设计的出现应该算是历史悠久了,从最开始人们对一些事物的简单标记,到封建时期出现的店面帷幔,这都是一些标志的设计,随着人们文明不断的发展,企业开始逐渐形成了规模,形成规模的企业为了更好地标记自身企业的独特特点,开始出现了企业标志的设计,这里面的每一步进步都显现出人类无穷的智慧。企业标志展示到人们眼中,不仅仅只代表企业的名称,并且还代表了企业的方方面面,本文阐述从企业标志设计的特征、企业标志设计的需求到企业标志设计的以文字为主导的视觉创意表达、企业标志设计的以图样为主导的视觉创意表达、企业标志设计的以图样和文字相结合为主导的视觉创意表达,来说明企业标记设计中视觉创意表达的重要性。 一、企业标志设计的特征 随着历史的长流,企业标志设计从刚刚形成到慢慢壮大进而快速发展和最后完备的演变历程中,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六种特征[1]:简洁性、直接性、全局性、前卫性、易辨认性、精准性。 (一)简洁性 企业标志设计由于使用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一目了然,所以设计出来的标志必须简洁、精炼,但是简练不等于简单,简练也必须要保障体现出设计企业的内涵,要去除设计中不必要的东西,设计内容要尽量简略。 (二)直接性 企业标志主要就是让人们在众多物质中,瞬间可找到,所以企业标志设计就是要设计出让人一眼就能够迅速地识别并且记住其标志,并且其内容更要显示企业精神面貌。 (三)全局性 企业标志一般会出现在一些大型的活动,所以其设计效果,要表现出一定的视觉感应,要在整体统一的情况下,加入多元化的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全局。 (四)前卫性 随着人类前进的步伐,企业标志也要进而更新,企业标志最好是隔一段时间进行新的整改,但时间不易过短,最好是以十年为期限,在设计的时候最好引用当下最流行的元素,这样也可以给人们一种企业一直在努力创新的时尚感。 (五)易辨认性 企业标志最基本的性能就是要具有易辨认性,要设计出独特的特点来,与其他企业更好地区分开来,在企业标志设计的时候,要设计具有与众不同的效果,要在所有标志中最容易辨认。 (六)精确性 企业标志就是要准确无误地显示出企业的信息,因为很多企业标志出现的地方都是在媒体上,他们统一的特点就是出现时间短,企业标志的设计就要达到在瞬间让人们准确地记住企业的名称、企业所涉及的产品。 二、企业标志设计的需求 企业标志的设计,是一个企业最开始给予人们的第一印象,最主要的任务为:第一,要让人们在瞬间识别出来;第二:要在瞬间被识别出来的同时,让人们接收到标志所要表达出来的含义。要更好地完成其任务,就必须要符合以下五点要求。 (一)企业标志设计必须要方便辨别和记忆 企业标志应该做到当出现的时候,引起人们视线的注意,这就要求企业标志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到一定的色彩运用,让人们心理产生认同感,更方便人们记忆其企业标志。 (二)企业标志设计必须有自身的独特性 企业标志代表着企业的文化,所以设计的内容和效果必须要有独一无二的特点,不但要让人们存有深刻的记忆,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不会被忘却。由于要具有独特性,就要求设计不能出现相似的感觉。 (三)企业标志设计必须精准的表达出理念 企业标志带着企业形象,所以在标志设计中,不单单只有企业名称,还要结合企业产品和经营特点等。要精准地表达出企业的理念,让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企业所涉及到的产业。 (四)企业标志设计必须适应其多方面应用场合 企业标志一般都会出现在多种媒体上,所以企业标志设计应该注重无论出现在何种媒体上,无论是过大还是过小,人们都可以清清楚楚地关注到此标志。所以标志应该考虑到各个媒体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更加让企业标志适应多方面的应用场合。 三、企业标志设计的文字中视觉创意表达 企业标志在中国的历史是相当悠久,古代一些商铺就有标志了,当时,大多数以文字为主,这种情况一直也让企业沿用至今。现在的企业设计文字作为创意表达的,一般分为两类:一种单单是以文字的形态出现;另一种是以文字加入字母的形态出现。 (一)以文字的形态作为企业标志设计 企业标志最基本的形态,是以企业名称显示出来的,企业标志设计就要以企业名称为基础创作出来,但好多文字都具有独特性,所以很多设计者会以文字加以创作,往往都会设计出更加独特的造型。企业标志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新颖和独特性,所以,文字设计不单单是把文字的字体进行简单的变换,而是要与企业精神与企业产品相互融洽地结合,使企业名称以最具有美感的状态呈现出来。 (二)以文字加入字母的形态作为企业标志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企业都开始把文字与字母融合起来运用,字母不单单是汉语拼音,还有英文单词。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化,许多企业为了更好地打入国际市场,企业标志设计内容开始把字母与汉字相结合,设计出新的企业标志。当中国的象形文字与国际的英文单词完美融合的时候,进行创造,所呈现出来的形象,都会表达出独特的企业精神。 四、企业标志设计的图样中视觉创意表达 当代企业为了更加追寻现代化的生产,企业标志也有所创新,现在好多企业以不加入文字、纯粹的图样方式来进行视觉创意的表达,图像的表达往往更加生动,让人们对于企业标志印象更加深刻,也可以引起无数的想象,一般以象形图样、人类形象、具体现象、印象图样[2]这四种作为设计模板。 (一)以象形图样作为企业标志设计 象形图样,是指以自然风景和世间百物作为题材,经过设计者的提炼成为简单的但带有一定寓意的符号,再进行进一步设计,以到达更醒目并且容易理解,进而让人们深深地记住企业。 (二)以人类形象作为企业标志设计 人类形象,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以创办者头像作为主形态,再加上艺术创作,扩大一些人物的形态,让人们对其印象更加深刻,进而记住企业名称及产品;另外一类,一般都会以漫画的形式出现,所呈现出来的是企业所经营的理念,可以使人们对企业产生一种亲近的情感,进而达到与人们熟知。 (三)以具体现象作为企业标志设计 具体现象,这不单单是作为一种具体现象的表现,而是在具体现象上进行一定的创造,主要依照具体现象进行变化,这种变化的直观性很强,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再经过设计者的艺术加工后,作为企业标志设计,人们一看,就可以看出是具体形态,让人们对此标志印象深刻,对于企业也更好的达到理解。 (四)以印象图样作为企业标志设计 印象图样,这是近年来创新的企业标志设计,这种印象图样,是企业图像由设计者进行印象转变,这种印象美,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是具有给人们视觉一定冲击力的企业标志,这种设计十分大胆,但却十分有效果,只有给予人类视觉一定的冲击,能刺激到人们的记忆力,进而更加对企业标志有着深刻的印象。 五、企业标志设计的图样和文字相结合中视觉创意表达 图样和文字相互结合,是前两种设计的结合,但不是前两种设计的罗列,是把图样和文字完全融合后,加以设计出来的视觉创意。要把许多图样与文字做到统一的运用,比如说农业银行,农业银行图像整体外形是一个隐藏样式的园币,代表着金融业的特征,中间一个绿色麦穗形状,表达的是农作物的深层含义。两边的对称,表现出银行和客户相互之间的平等和依存关系。这种设计所表达的视觉创意,更加充分地使文字与图样得到融合。 六、结束语 企业标志代表的是企业整体形象。随着企业向上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把企业文化、精神积极向上地发展,所以一个企业标志就尤为重要。企业标志设计既要满足设计的要求,又要敢于突破设计的传统,一个优秀的企业标志是可以带领企业更好地发展,更加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徐军 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视觉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设计传统文化探讨 【摘要】 近几年,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形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信息技术也带动了世界民族文化复兴,在高科技应用的形式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发掘和应用,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现代技术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融合发展。本文主要分析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回归传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传统文化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图”作为载体的一种信息传递艺术,属于艺术设计范畴,视觉传达设计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行各业中。过去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一般多考虑西方时尚元素,而中国传统文化很少应用在这个领域[1]。而近几年,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具有很好的效果,能够大大提高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意发展,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美感。 一、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创造力不足。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设计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数字化科技的额迅速发展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2]。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改变了设计的面貌,计算机辅助设计逐渐进入到设计课程中。目前,我国现阶段的设计教育在课程安排过程中对计算机设计的依赖性比较大,相应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和技能也得到较大水平的提高,但是学生手绘能力比较低。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偏好计算机设计,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学校教学对传统课程不是很重视。所以,在数字化科技指导到设计教育虽然培养出了一些硬件和软件技术较高的学生,但是这些人才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能力,导致这些人才仅仅算是“执行机器”。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缺乏文化素养。 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需要借助图案、信息和色彩等元素传达创作者所要表达的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给人一种知觉感受,让人能够领会到设计的成果。视觉设计要从追求以“文化”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实施设计,使视觉设计不仅从视觉上给人们以享受,而且将设计层次提升到以语意理念为基础的设计,注意引导人们对于感知和心灵的体会。但是,目前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缺少人文关怀设计教育,也就是说现代设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缺乏人文素养。 (三)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缺乏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是一种以视觉实施沟通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视觉传达,它使用视觉对象对人们实施沟通和交流,做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工作的前提就是教育和被教育者都具有一定的视觉素养。一个人设计者如果具有较高的视觉素养,就能够从理论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感知文化元素,从而分析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并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提高设计艺术价值。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回归传统文化的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我国文化传承和文化艺术的母体,当今国际视觉、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带我们回归民族文化,重新整合文化元素和精神元素,促进多元化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视觉创达设计过程中创意比较受重视,而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视觉创达设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意的设计思维,在视觉创达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创造力,创作出较高价值的核心创意思想作品。 (一)在设计过程中把握议题核心素养的应用。 议题在视觉创达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实施设计定位思考,设计定位的目的是寻找一个具有创意的表达观点。一般情况下,一个设计诉求就是一段叙述语句,将这个语句转化成创意的理念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同样设计表达也需要从多角度进行选择,在目前的设计定位中,创意感的强弱决定了设计作品的好坏。所以设计定位是创意设计的开始,而做好设计定位首先必须掌握议题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营销学中的SWOT分析法以信息传达为主,确保信息完整的传达,并且保证信息的传达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歧义”。视觉传达设计目的是通过视觉媒介传达意念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策略方面入手,提出传达的主体,然后研究沟通动机,“为什么要传达”没然后掌握文化的机会,并指导传达的是什么,最后找出传达的目的和对象,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策略,确定传达的方式。这个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传承问阿虎中美学素养和视觉因素的融合,将设计的议题核心反映到设计案例中,同时要注意设计过程必须建立在传统文化上,切记凭空捏造,赋予视觉传达设计传统文化素养。 (二)注重创意切入点的寻找。 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创意切入点的寻找,从文化和社会双层层面找到影响个人设计的因素。在设计教育过程中纠正学生习惯用主管态度看事情的方式,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必须开发自我,接受过去、积极创新,重新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自我知觉的敏感度。从传统文化方面寻找创意切入点,将设计中的各种事物自由的连接和转化,连接个人和社会、目的和方法、视觉和心灵等等,从连接的事物中寻找事物发展的新意涵。 (三)传统文化融入到视觉设计中的设计策略。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之前,必须要教育学生选择于设计议题相关的内容,对设计方案的构思、背景、场地、预算等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掌握这些信息从而有效的引导设计。从传统文化方面构思发展设计的概念,考虑设计的限制因素,形成落实的设计策略,视觉传达设计必须要从传统文化方面经过研究、构思和发展形成一个具有创意的设计,从而促进视觉传达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结语 目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确实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仅仅重视学生技术的培养,只能让学生成为制图的机器。所以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具有文化素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促进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创意事业的发展。 作者:孙薇卿 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视觉设计论文:新媒体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研究 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带动了生产力的巨大腾飞。当今的网络发展尤为迅速,并应用到各个行业和领域,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带来很大改变。新媒体艺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突出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所以说,在新媒体艺术飞速发展过程中,对视觉传达设计带来巨大创新和突破。这篇文章首先介绍新媒体视觉传达的特征,然后再介绍新媒体艺术设计给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和作用,最后探讨在新媒体艺术设计影响下,如何提升视觉传达设计效果。在网络的推动之下,新媒体发展非常迅速,在艺术形式中占据重要位置,并在艺术的创作和设计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非常大的冲击力。在新媒体的作用之下,艺术创作和审美需要重新进行定位,需要改变思路,融入到新的形势之中。在艺术发展中,对视觉艺术作品进行创新和突破发展的必然,是形势的需要。 一、新媒体视觉传达特征 当今是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对艺术设计具有非常大的冲击力。艺术设计在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也更加凸显出来。在艺术设计中对多媒体工具进行充分运用,信息在传递中的方式和途径更加的多样化。 1.变异性 新媒体不断发展,视觉传达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并对视觉传达进行不断创新,对设计原则和方法都具有重大影响,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和传统的设计仍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不同主要表现在视觉的显示和传播上,要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形式。 2.发散性 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使视觉传达设计不断延伸和发展,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数字视觉形式把声音、影像、图片和文字融为一体,充分使用交互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交换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以新媒体为基础,视觉传达使信息得到立体化和全方位的传播,这也是新媒体发散性的充分表现。 3.连结性 新媒体艺术产品在设计上,要进行互动、融合和连结。传统的艺术是静态的艺术,是静止的,而新媒体下的艺术是动态的,更加的活灵活现,更加有动感,对时间的概念有了很大增强,对视角进行充分考虑,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构成元素。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和传统艺术有了不同,它不再仅仅是拘囿于历史故事,而是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利用人的感官,使艺术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对设计理念有很大影响,使之发生重大变化。对艺术设计进行回顾,其表现方式和手法不断进行更新,人们的生活也不再是单一化,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对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有了很大改变,也改变了视觉思维,另外,对艺术价值和美学观具有很大挑战,重新进行定位。新媒体技术在很多的领域运用,这就使得人们对新媒体有了更新的认识,人们的思维发生了变化。不管是什么样的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都具有很大影响,视觉艺术发展向实用主义迈进。很多的设计软件投入到设计中,并进行使用,对设计人员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改变。由于使用软件进行设计,因此,就使设计的难度大大的降低。 三、如何提升视觉传达设计效果 尽管视觉传达设计是为了给观众传递信息,但是在信息的传递上必须依靠多媒体技术。因此,视觉传达技术和媒体间有着一种互动,视觉传达的艺术设计需要借助媒体进行展现,另外,在媒体的利用上,也不能无限制的对其使用,要做到恰如其分。设计会受到媒体的影响,所以,所以,在运用新媒体进行设计中,要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关心观众的反应,使所设计的作品能够使观众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之下,使文化凝聚力更加强大起来,充分展现了责任感和个性化的特征。因为视觉传达具有一定交互性,这就对人们的个性需求有了很大满足。比如,一个漂亮的界面设计,使视觉传达设计更加适合用户需求,让更多用户参与进来。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要建立人和机器的交流,一个良好的界面会使人把最好的心态融入进来。在设计中使用科技手段,对艺术设计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并且会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信息数字化对传统视觉是一种冲击,它打破了传统的缺陷,使艺术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更大延伸。视觉传达设计受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影响很大,因为视觉设计没有形成强大的理论结构,所以,在其发展中更倾向于使用主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新媒体也不断发展起来,其发展过程是非常漫长的,然而,和传统的艺术形式相比较,它具有非常大的新颖性,焕发出勃勃生机。当今,社会在不断进步,新媒体视觉艺术也在不断突破,并逐渐在发展中成为一种主流的艺术形式,它使作者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使作品的表现力更加的生动和多样。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使观众越来越喜欢这种艺术形式,在视觉上呈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画面。在科技不断的推动之下,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会越来越完美,会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 作者:郝佳 单位: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视觉设计论文:图形设计教学传统视觉元素分析 摘要: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能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特点,且内容丰富,形式多变,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因此,可以广泛运用在现代图形设计中。阐述了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含义及重要性,并从文字、图形、民俗图案、色彩四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现代图形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 现代图形设计;中国传统;视觉元素 我国传统视觉元素具有独特的魅力,在现代图形设计中加入这类元素,可以充分展示出设计作品的文化艺术内涵。因此,高校在进行现代图形设计教学时,要积极探索将传统视觉元素和现代图形设计科学结合的具体方法,以便更为有效地呈现出设计作品的风格。 一、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含义及重要性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指的是我国独有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同时囊括了其他许多思想文化的视觉元素体系。我国传统的视觉元素着重强调了视觉文化渊源以及多年传承的视觉文化遗产。而传统视觉元素正是从传统视觉文化当中提炼出来的颇具代表性的内容。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构成了极为丰富的视觉文化体系,而其中的传统视觉元素也拥有十分广泛的覆盖面。一些典型视觉文化元素有:文字书法、剪纸、中国结、皮影、中国刺绣、瓷器、壁画、如意、文房四宝、八卦、京剧脸谱、图腾、国画等。在现代图形设计中,人们需要利用传统视觉元素进行设计构想的传达,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利用文字或图案呈现出来。优秀的设计必须要具备精致的细节,要能够打动受众。传统视觉元素具有强化信息传递的功能,且涵盖范围甚广,可以为设计师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因此,我国种类繁多的传统视觉设计元素,对现代图形设计而言具有十分深刻的启迪作用。 二、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现代图形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文字的应用 现代图形设计教学中,应用汉字元素的主要方式就是要表现出汉字的形象化特点。因此,文字设计必须要符合文字本身的表达特征及其自身内涵,达到意义和形象和谐统一的效果。字形能够衬托字意,而字意又能够丰满字形。例如,在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上,其会徽“中国印”就是将印章作为设计主体,融入书法元素,打造出一个向前奔跑的人物形象,并且看上去也和“京”字十分相似。这一方式突出了奥运会的竞技性和运动特点,并将北京的文化信息传达给了受众。此外,《自在》系列海报中,也是运用了汉字传统书法,表现出物我两忘、行云流水的美感。 (二)图形的应用 我国传统图形具有悠久的历史,如窗花、货币等,都拥有较为特殊的地位。以货币为例,我国货币形象从夏朝开始就在不断变化,而秦朝统一的内方外圆的货币形状使用最为广泛,表达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今,经典的货币形象在现代图形设计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众所周知的工商银行的标志,就是采用了传统货币的形象,将中间的方块变化成镂空的“中”字形象,造型简单大方。这样的设计方式,在表达银行特点的同时,还传递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民俗图案的应用 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长时间的融合及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不少内涵丰富且寓意深远的民俗图案,表达了吉庆、如意、长寿、多福等含义。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民俗图案时,不能单单滞留于其表面形式,而应当深入探究其中的文化特色,将其理解、渗透之后再次加工。例如“龙凤呈祥”“年年有鱼”等,都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如果直接生硬地把这些图案放到现代图形设计中,却会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价值。因此,要积极探索民俗图案的应用方法,使其与现代设计妥善结合起来,构成新的图形设计理念。 (四)色彩的应用 传统色彩中,最具备民族代表性的就是“赤、黄、青、白、黑”五种色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五行色彩”。这几种色彩在传统文化中以及在现代设计中所包含的意义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现代图形设计时,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传统色彩。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其灵感来自于红绳古钱币,设计为红绳与钱孔构成的“中”字,底色是中国红,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热情而有力的感受。所以,在现代图形设计教学中,先要充分了解色彩的古今寓意,确保色彩和谐统一,掌握其变化的规律,再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及渲染。 三、结语 将我国传统视觉元素和现代图形设计融合在一起,可以起到刺激设计师灵感与创意的作用,同时还使得设计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因此,在进行现代图形设计教学时,要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传统视觉元素,将文字、图形、民俗图案、色彩等妥善运用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起到“传形”和“达意”共存的效果。 作者:王娜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视觉设计论文: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展示陈列设计是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融合与创新。视觉艺术是承载某些物质材料,塑造成以观看形式的造型艺术,在展示陈列设计中可理解为展示信息设计。空间设计是设计师借助空间来传达思想与主题。展示陈列设计不局限于文化的交流,也不是商业和艺术的融合,更多的呈现一种艺术文化的氛围。展示陈列设计运用视觉艺术营造其空间设计,采用空间设计衬托视觉艺术,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代展示陈列设计中的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结合,借助空间的虚实和视觉艺术关系的强弱去构建一个具有时代感、科技感、以及艺术感的展陈空间,最后留给参观者去体验其中传达的思想与情感。 关键词: 视觉艺术;空间设计;时代感;艺术感;科技感 引言 在现代展示陈列设计中,展示内容丰富具有内涵;展示手法独特具有视觉冲击力;展示空间虚实具有层次感。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融合构建出具有时代感、科技感、艺术感并存的文化氛围。 1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 1.1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是用眼睛去进行观察识读,再经过神经和大脑运用视觉艺术的点、线、面、肌理、色彩等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视觉心理和视觉意念。 1.1.1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VisualArt]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包括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造型手法多种多样;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既包括两维的平面绘画作品和三维的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包括动态的影视视觉艺术等视觉艺术形式。视觉艺术不同于听觉艺术,它是看的见,用手摸的到的艺术,强调真实性。 1.1.2展示陈列空间中的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是多种多样的,横跨了很多领域很多行业。展示陈列空间中的视觉艺术也有很多种,简单的是说,视觉艺术在展陈空间中是一种展示信息,展示陈列设计中的视觉艺术作为一种载体存在着。例如,展品就是一种珍贵的视觉艺术,有的是陶瓷艺术,有的是雕刻艺术,还有油画艺术,都是人类的艺术珍宝。现在流行的4D环幕影院,它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盛宴,绝对可疑算是一种高科技的视觉艺术。 1.2空间设计 1.2.1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展示陈列设计的基础,它不仅简单的是块场地。它更重要的决定空间总的效果,对空间环境的气氛、格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展陈设计中的基本、最重要的元素。展示陈列设计是一项强调空间环境和视觉艺术的独立设计,它是一种空间设计的构成。 1.2.2空间设计下的展示陈列空间。 展示陈列设计与空间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是对空间的组织利用的艺术。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展示本身,而是通过设计,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等手段,营造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和艺术个性的展示环境;并通过这一环境,有计划、有目的、合逻辑地将展示的内容展现给观众,并力求使观众接受设计者计划传达的信息。正确处理和把握功能空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构筑出理想的展示环境的精髓。 2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结合 2.1视觉艺术营造空间设计。 当代的展馆中的是视觉艺术不仅是展品这么简单了,更多的包含了各种高科技的展示手段。现代的展示陈列空间中,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也可以说展示手段与空间设计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这就体现了展示与被展示者之间的主宾关系,展品与展示主题的暗喻关系,展品与展示环境的动与静、图与底的对比关系,人流活动为动态,展品陈设为静态;展品陈设为图,展示环境为底,相辅相成,互相衬托,突出展品,视觉艺术营造空间设计。 2.2空间设计衬托视觉艺术。 展示陈列设计中的空间设计体现出展品与展示空间,展品与道具,参观者与空间,空间与空间照明等诸多辩证关系。新现代风格的设计中,看似无生命的横竖线条与机械性的重复,传递的正是展示设计空间所追求的强烈的形式美与抽象的情感语言。近代西方美术流派有一种强烈的创造观念,如:波普艺术、行为派绘画、偶发艺术、概念艺术、超现实主义、立体派等。展示空间设计在手法上也极力与之相呼应,推崇多元化的前卫风格,以否定传统、标新立异、创造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 3现代展示陈列设计中的运用 从首届世博会开始,世博会就成为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结合的完美载体。世博会的法国馆就是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超完美结合。法国馆的中心位置是一座法式园林,溪流沿着法式庭院流淌、小型喷泉表演、水上花园等,构成了一个清新凉爽的世界。参观者可以在阳光和水的环绕中,享受鸟鸣、美食和花香,同时,现场还会播放法国城市环境声效。法国馆除了调动参观者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之外,还强调了动感和平衡感。在展馆内,设计师将以平衡理念作为设计背景,设置大量的视频投影、活动图像,以及不规则线条外框、反射跳动的波光,将建筑物产生动感。将让参观者们在味觉、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的盛宴中,视觉艺术营造法国的浪漫情怀,让空间设计充分展示时尚的法国魅力。 4结束语 展示陈列设计运用专业技术与特殊的建造材料来组织空间、延伸空间、丰富空间形式,达到对展示功能、流线、色彩、风格、材质、照明以及展品的摆放位置的重塑,不同的环境空间以赋予不同视觉艺术形式,从而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以体现空间的情感与文化,空间设计衬托视觉艺术,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王婷婷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视觉设计论文:建筑设计视觉符号探究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及视觉审美有不断的需求,促使了视觉艺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更有效的抓住人们的眼球,也就少不了在视觉符号上进行创新,这并不是真正的去创造出一个新的符号,而是对传统元素打散,把单体的几何形式或者符号进行重新构建,在创新结构组合当中,符号还是具有独特性和鲜明的可见性。符号作为通过感觉器官就能够被感知的对象,通过某一主题将对象之间相互连接,使其具有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含义一旦获得公众的广泛认同,就成为了代表事物的符号。通常而言,符号可以被分为两种:一是代表抽象意义的直接符号,表现为常用语、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等。二是代表具象意义的复合,通常在艺术作品中多体现为视觉符号。其作为传达信息的方式,也具有传达的含义。 一、中国视觉符号的发展 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是历经时空演变的,视觉信息群体具备较为丰富的视觉造型和深层含义,同时其也与我国传统艺术息息相关,例如国画、古建筑等等。中国视觉符号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于我国现代视觉设计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设计是激发传统视觉符号的基石,也是能保证其发展的源泉,我国视觉符号的内在活力在于对传统符号的转换和创新。在当前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坐拥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我国应当对于自身艺术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产生更多的思考的关注——通过创新运用当代艺术的理念,充分结合我国传统的视觉艺术符号,进而实现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令其更具有现念,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对简单的结合单体和传统符号元素进行融合,形成组合效应,但是在新的组合当中,也能够保持单体和符号各自的特色和长处,同时展现出碰撞的火花。 二、在设计中怎么有效的应用视觉符号 (1)提取元素,重新进行组合整体模仿、特征摄取、动态与情景描述、象征生成拓展构成法则:符号形体繁减变化、符号形体变换;探索并得出了其审美内涵:客观朴素的自然美,以劳动生活场景为中心的情景美,以动态美、整体美、特征美和秩序美为表现特征的形式美。(2)制造极端获求新意和个性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只有达到效果,甚至超过极限,才能独领风骚,脱颖而出。(3)制造冲突和矛盾,以获取引人深思的形式只要我们拟于寻常,背离其现有价值,制造异于事物本身状态的超现实状态,制造对立与事物本身属性的特征形式,也可获得创造性结果。但是在制造奇特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必须要做到视觉流程的清晰及有层次感和空间感,视觉符号明显突出而富有深刻的内涵。(4)赋予视觉符号以一定的内涵,或具有历史性,或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视觉符号像文字一样,既根于往昔的经验,又与迅速发展的社会相联系,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召唤着新的思想。视觉符号是一种艺术符号,也是表现性符号.每一种速决符号都是具有其背后的文化意义的,这主要表现在情感当中,根据一个情感主题进行发挥和结合。视觉上的符号一方面能够令人在视觉上产生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唤醒人们在精神和情感当中的共鸣。室内空间里集中了多种符号元素,追求具有诱惑力的独特空间形态。在建筑设计这一领域当中,视觉符号主要作为设计理念存在,在其中起着灵魂的作用,建筑也具有符号性,是因为它具有符号的特征。建筑设计中符号通常有图形性的特征,其都是由组合性的几何关系或者非几何性的关系组成。视觉符号通常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通过颜色、形状等作为媒介展示主题,通常表现为建筑的整体形态等;另一方面是通过理念、概念等精神层次展示主题,通常表现为建筑的概念意义。在西方建筑大师早期对于北美教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其采取单纯立方体累积的方式进行,在教堂设计中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是设计师对于符号语言的娴熟使用。(1)点。点在建筑设计当中作为最小的符号,其在数学上的含义通常是没有的大小只有其定位的,在建筑设计当中点的运用能够起到位置标明和形成目光集中的意义,其具备自身独特的组织模式。(2)线。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点一旦形成某种规律排列就形成线,能够给建筑观赏者整齐端庄的印象。(3)面。当一个区域内点和线具有某种规律排列的时候,就会产生建筑符号中另一重要的环节——面。在建筑设计实践当中,平面是比较常见的元素,通常建筑外观、内部设计以至于小装饰都采取平面的形式,但近年来也有空间分割曲面化的趋势,曲面的优势在于可以体现出空间的流动性和发展性。(4)体。通常一个整体建筑设计当中,点线面是不可或缺的,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组合,加上主题的广泛应用,就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体。 总结 视觉符号主要是指能够被视觉感官系统所感知到的艺术内涵,通过主题组合形象来令人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也是视觉印象当中代表心理符号和视觉符号的良好结合同构,同时其也具有深刻的传播意义。贝律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为例,展示视觉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后现代表达,主要利用传统和现代的不同制造视觉符号上的冲击,从而形成富有特色的视觉效果,既能够体现我国传统建筑的优势特色,又能够融合西方先进的理念进行发展。建筑设计当中,视觉符号的广泛运用是必经之路,首先应当对于建筑设计的整体主题和方向进行确定,其次采取视觉符号的方式进行审美组合构建,同时由于建筑设计具有无形性的特征,视觉符号的运用在建筑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很多情况下能够提升建筑设计的水平,深化建筑设计的内涵。 作者:王彩云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视觉设计论文:平面设计视觉审美构建 摘要: 伴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商业的繁荣,平面设计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随处可见的海报设计、广告装饰在为人们提供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装点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并最终影响人们审美观的形成。笔者在平面设计的审美元素的基本构成出发,通过分析平面设计中常见的构成原则和其自身所具备的审美特征,最终探讨其在平面设计中的构建。 关键词: 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 1平面设计概念浅析 平面设计作为设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通过二维空间范围内的设计活动,以最终形成完整的设计作品,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印刷产品,例如书籍、广告、包装纸设计等。平面设计的对象范围十分广泛,当前主要包括图形文字和色彩,将其完美结合为一体,最终表达一定的感情倾向,形成属于作品自己的独特个性,并最终成为真正的印刷产品。通过平面设计所构建的视觉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心情与审美体验,并最终影响人们的生活。 2平面设计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如前所述,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即对象主要包括图形、文字与色彩,其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在平面设计整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图形。 图形作为平面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之际,是由点、线、面按照一定的秩序组合而成。其中,点作为图形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可以通过对于其自身位置的把握,最终形成线的不同起点、终点以及面的不同形状与范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平面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应为点而非已经经过塑造的图形。 (2)文字。 文字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成就,是无数艺术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于平面设计领域而言同样没有例外。在平面设计对于文字的处理过程中,往往是在已经形成的整体颜色、形体的基础上,结合文字自身的特征进行统筹规划,从而使其具备自身含义之外的另一层含义内容,在影响受众审美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情感体验;不仅仅传达其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展示文字本身的构图形式。 (3)色彩。 色彩毫无疑问是平面设计中最终呀的构成要素,通过不同色彩的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不同的视觉冲击效果,或者可以根据受众对于不同色彩的感知程度与反映状况,进行不同的设计最终达到吸引首宗眼球的目的。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通过调节色彩的明暗对比可以直接表达不同的喜怒哀乐情感;对于色彩三要素的不同搭配可以最终帮助人们领略其中不同的意蕴。因此,色彩作为与社会生活、感情生活相关度最高的构成要素,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3平面设计中构成要素的审美特征 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作为审美体验的直接来源,根据其自身所具备的不同特点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有序性、冲击性与艺术功能性。 (1)有序性。 秩序对于人们良好审美体验的获得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平面设计中,对于设计对象的审美处理首先应表现为审美要素构成的有序性,从而保证设计对象在一定的形式的调整之下具体化、形象化,最终受众形成关于审美的平衡感与和谐感,最终提高观赏者的审美体验。 (2)冲击性。 冲击性会直接决定平面设计作品的成败,因此是构成要素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这是由平面设计的作用所决定的。平面设计过程中,对于设计的对象进行审美设计其根本原因在于通过运用图形文字与色彩的组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最终达到宣传的目的,而冲击性是吸引力产生的前提。但是由于不同的观赏者的生长环境千差万别,因此会形成不同的审美倾向与爱好,所以在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作品的作用与自身特征进行有效的选择,从而使得其所造成的对于受众的冲击性更有针对性。 (3)艺术功能性。 艺术功能性是平面设计在当今时代具有价值的本质原因。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平面设计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更加明显的重视,其中的主要原因正在于其对于商品所发挥的宣传作用。而要达到宣传的目的,则不得不考虑客户自身的体验,在对于产品自身进行加工处理完善的基础上,使得其宣传表现更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最终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最终,平面设计拉动了整个消费市场的发展,并在消费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4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 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主要因素不是情感的宣泄而是要以文字、图像、色彩为主来对平面设计主题进行突出和展现,从而达到给观赏者以视觉的震撼。从而对设计主题过目不忘的效果。因为创作元素的不同和地域发展的不同也会使得设计主题对不同观赏群体所造成的视觉冲击也是不同的。其中主要原因是受众基于自身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不同审美元素会产生不同反应,所以平面设计主题要有地域性、民族性、针对性对目标人群展开研究与设计,这样的平面设计作品能够对观赏者产生共鸣。实现文字元素有机构建,促进实现与设计的全面结合。当前文字的原型是象形文字,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借助其自身的图形元素特征,使之超越自身的含义,与整个平面设计作品结合在一起,形成审美元素的完美构建。注重构图层次,充分发挥图像自身价值。首先,在构图的过程中,要做到主次分明。在一个完整的设计作品中,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图像,相反,往往是数个图像的组合叠加。在这数个图像中,应突出重点,次要的部分起到陪衬作用,而不可以过分重视对于单个图形的修饰,从而导致整个设计的杂乱无章,最终实现以一个图像为重点,作为吸引注意力的着力点,其余部分相互衬托,最终实现宣传的目的。其次,对于一部平面设计作品而言,要重视视觉牵引的作用。特别是大幅的宣传画,往往由于其自身的大篇幅导致人们很难看清整张画面的组合,但是借助视觉牵引,可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整幅图画的内涵,甚至仅仅通过抽象的图形,即可以使人产生联想。以橙色为例,当看见这一色彩首先想到的即是水果,则将它作为水果类广告的平面设计图像元素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同样的,明亮颜色的图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人们的食欲,因此在进行食品类的平面设计时,可以充分理由视觉牵引受众的整个感觉,起到不错的效果。正确运用色彩,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平面设计的根本目的。在进行色彩审美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保证色彩的选择与整个设计的内容完美结合。色彩作为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追根究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展现设计的内容,而平面设计的内容则表现为对于产品的宣传,因此,在选择色彩时,首先应该保证宣传目的的视线。根据当前已有的理论显示,不同的色彩会有不同的使用效果,主要表现为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在受众漫长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经验与生活体会,因此,面对不同的色彩刺激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这些体验因人而异存在差别,但是也有其中的共性。在进行色彩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抓住共性,从而打开销售的大门。根据实践经验表明,红色作为亮色的代表,往往会让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最终产生冲动,而黑色过于肃穆,会让人迅速恢复冷静,而白色作为一个素颜的颜色,会让人保持心情的平静,因此在西餐厅大多是白色的桌布,配上淡雅的音乐。因此商品的颜色设计会在根本上影响人们的选择,对于食物等商品,应该尽量选择鲜艳的颜色,最终起到刺激消费的目的。针对以上的诸多情形,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颜色对平面设计的重要作用,由此,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十分必要。其次,应重视色彩与产品市场定位的契合,色彩应最大程度服务于市场。要实现色彩服务市场的目的,即应该充分分析不同群体的不同喜好,根据不同的感情倾向进行平面色彩的综合设计。对于受众而言,不同的成长环境,年龄阶段都会影响其对于色彩的体验。就年纪的角度而言,对于成年人,其往往更倾向于采用稳重,含蓄的色彩,对于这一群体,如果采用的色彩过于花哨鲜艳,就会产生轻浮廉价的感觉。但是对于青少年也正好相反,与这一群体充满活力的特征相结合,更应该采用活泼,鲜亮的色彩,从而体现其中的活力所在。除了年龄,不同的地域环境也会对颜色审美倾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重点表现为南北差异。南方的人多性格素雅内向,因此大多倾向于选择素雅的颜色,相反,北方人的性格浓烈豪迈,因此更喜欢鲜艳的色彩,只有充分认识到不同群体对于色彩的不同喜好,才能实现产品宣传的最佳目的。 作者:周梦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视觉设计论文:普洱茶品牌包装设计视觉元素 摘要: 本文介绍了茶叶包装设计中视觉元素演进历程,分析了普洱茶品牌包装视觉元素变化的过程,提出创新视觉元素设计的举措:环保概念设计;时尚元素设计;朴拙的民族路线。 关键词: 普洱;茶叶品牌;包装设计;视觉元素 从广义上说,包装设计过程中的视觉元素也就是面对商品包装时,消费者所看到之处的包装元素,包括材质、形状、文字、图案、色彩等所有内容。但是,相较于包装材质种类的相对有限,而文字、图案、色彩则可以衍生出千百倍于材质类型的创意设计。因此从狭义上说,提到包装设计的视觉元素,人们又往往侧重于图案、色彩、文字等内容。对于茶叶包装中的视觉元素设计早在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开始销售那天起就已开始。比如古代与瓷器混装后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外销到世界各国的中国茶就往往采用瓷器的视觉元素作为茶叶包装设计,若瓷器是青花,则茶叶包装的视觉元素就是青花,若是装在粉彩瓷里的茶,则包装的视觉元素就是粉彩。历史发展到当代,茶叶作为原产于中国的商品在内销与外销的同时也在包装设计的视觉元素上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其丰富的视觉元素则到了几乎令人目不暇接的程度。 1茶叶包装设计中视觉元素演进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含蓄与内敛决定了中国人思维习惯上并不过于认同张扬和外向,这一思想认识反应到经济活动上就是市场经济大发展以前,中国人对商品包装更加侧重于实用性而非装饰性,因此包装设计中的视觉元素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正如中国古人创造出“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将珍珠装在一个极其华美的木匣子里,郑国人见了十分喜爱,可付了钱却只拿走了匣子而留下了珍珠。这个成语虽然旨在讽刺人取舍不当、没有眼光,可却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人思想中对于华美包装所持的否定态度。就茶产品包装的视觉元素说,即使是到了当代,仍然有不少地方的茶叶销售者并未给予相当的重视,往往是只用大铝箔袋盛装茶叶,待顾客上门再按照需要量称量后随意用塑料口袋或者纸袋子一装了事。而顾客拿了商家临时提供的包装回到家也立即会将茶叶装入自家既有的盒子或罐子,茶叶包装此时成为了一种一次性的廉价消费品,根本不存在实质意义上包装设计的视觉元素。然而历史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现实需求决定了茶这种越来越被世界人民所认同的饮品在包装设计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摒弃传统上仅仅将包装视作保护和盛装茶叶的容器的狭隘认识,这也正是现在的茶业企业和包装设计者越来越重视对茶叶的包装视觉元素精心设计的原因。现代茶叶包装较过去的一个明显差异即在于装饰性视觉元素超越了实用性成为设计关注的重点,比如以纸盒、木盒、金属盒或罐等更高档材质替代了过去简单的纸袋包装,又研发出更多复合型材料扩充了易塑型的软包装的内容。在外包装上的图形设计上除了常用的实物照片或绘画等具象装饰外,越来越多的茶叶包装开始广泛采用抽象图形作为设计的创意亮点,无论是各种体式的中国书法还是大量变形夸张的符号都开始应用于现代茶叶的包装设计中。在包装上增加更多装饰性元素不仅成为当代时尚产品的设计思路,也成为茶叶产品包装视觉元素设计的发展趋势。 2普洱茶品牌包装视觉元素变化的过程 普洱茶作为蜚声海外的中国后发酵类茶产品历史悠久,其包装设计也十分独特,个性十足。用白色纸印上彩色图案或文字包装的圆形饼茶可谓普洱茶的代表性视觉元素,无论在超市还是商场,只要靠近茶产品货架或柜台时远远看到圆饼状的纸包装茶产品,无论大小,消费者都能不假思索地反应出“那些是普洱茶”的意识。最早使用纸包装普洱茶的历史典故已不可考,这种气息和滋味浓醇的茶叶却采用如此简易清淡的包装有时会令人费解。但不可否认的是,普洱茶对纸包装的矢志不渝历经时间考验到现今已经成为其特立独行的“专利”式包装。普洱不屑于和其他茶品竞争包装形制,其他茶品也不敢贸然模仿普洱的包装手法。早在清代时期,云南地区普洱茶商家就开始以手工制纸作为外包装进行销售,最早时会在白纸包装上将商号印制在面对顾客的一面,印制方法极为古老,是与“杨柳青”年画印制手法相同的雕版印刷术。但限于成本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的限制,普洱茶包装的雕版印刷只有单色,而非套色。至于纸质则是民间纯粹的手工制纸如棉纸、草板、松皮纸、条纹纸等,不仅纸浆纹路纵横清晰,且由于常常采用薄纸,牢固性不高,极易破损。随着造纸和印刷设备与技术缓慢提高,普洱茶包装用纸升级为机械制造的“机制纸”。机械制造不仅较手工规整、均匀、相对牢固,且因适宜大批量生产而降低了成本。同时,印刷机械的应用让普洱茶外包装不用局限在雕版单调的商号印刷上,而开始有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视觉艺术设计元素,例如当时十分典型的“八中”普洱茶。所谓“八中”是指普洱外包装纸上有八个隶书的“中”字围成一个圆圈,圆圈中间是个巨大的“茶”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形成“中茶”字样,这也是这款普洱的品牌名称“中茶牌”。这一类包装设计中的视觉元素种类不多,目的在于突出商品的品牌名称,特点是极其醒目,辨识率高。但也说明厂家与商家对普洱包装的视觉元素重视程度不足,未考虑增添更多具有审美意味的装饰性成份,大众传播的能力较弱,其对包装设计的着眼点仍然只是实用而已。时期的普洱茶包装中视觉元素骤然增加,然而却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设计范畴,仅仅是由于全国上下陷入对政治的狂热而选择了屏蔽商品包装的规范性,若要对这一时期普洱茶包装中视觉元素特征进行归纳,大约只能用黑泽明的一部电影名字命名,那就是“乱”。这时众多普洱茶生产单位的产品包装走的是一条“无设计,也包装”的随意路线,仿佛一夜之间就冒出了上千种普洱茶品,却一件也不算真正的设计。若执意要从这段特殊历史时期寻找普洱茶包装中代表性的视觉元素,或许非“”特色莫属。比如云南勐海厂的一款标注了“革命委员会”字样的砖茶包装,又如景谷厂砖茶包装表面上印制的卡车、工厂、浓烟滚滚的烟囱等图案。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影响着普洱茶包装中视觉元素的丰富程度,生产单位与销售商终于开始注意到包装对商品销售的重要影响。从此刻开始,普洱茶包装材质从简单质朴的纸进入了纸盒、木盒、金属器皿、复合材料及软包装、硬包装、软硬结合包装的新阶段。越来越多艺术与审美元素的增加让普洱茶包装档次日渐提高,除了在印刷时更多使用了烫金、立体或浮雕等技术手段外,硬包装的大量应用也让普洱茶的身价与日俱增。比如曾经的一款“小黑盒”设计就让普洱在广交会上备受瞩目,“小黑盒”为硬纸压制的盒装普洱,盒面采用战国的“龙”型图腾为装饰图案,仅黑白两色。既透露出远古的神秘,又承载了历史的厚重,视觉艺术感强烈,具有相当的冲击力。近年来普洱茶包装设计日益先进,除了已广泛采用的彩色印制模式外,包装用纸范围更扩展到了纤维面料、特种纸、铜版纸等,印制手段则有烫金、凹凸印、套印等多种手段不一而足。 3创新视觉元素设计的举措 3.1环保概念设计 绿色生态意识在商品生产领域的普及让现代消费者对包装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比如从过去的塑料材质包装转而更加青睐天然材质的包装等。普洱茶包装中视觉元素也可倾向于环保概念设计,比如经过特殊处理的竹编材料,传统的竹编包装由于存在气密度差和易虫蛀等缺点难以长久保存茶产品,经过现代工艺处理后的竹编器皿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且竹与茶自古相生相伴,竹的“虚无”与茶的“淡泊”更能体现中国传统茶文化精髓。竹编外包装既可以直接利用竹子青翠的原色,也可适当增添云南地域文化符号如吊脚楼、洱海或玉龙山的绘画与图片等,以此综合性营造出纯天然、质朴、优美的视觉艺术氛围。 3.2时尚元素设计 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由于受到更多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而对传统中国茶饮品缺乏足够的关注,普洱茶针对这类消费者时应注意在包装中增加更多时尚化的视觉艺术设计,比如在局部使用镭射立体图案与金属色的混搭。利用镭射光容易营造出金属色泽的反光效果在普洱茶外包装上以点或线的方式印制诸如炫酷的变体字母、网络流行语、即时通讯表情包等内容。这类包装处于大量人造光线的场合(如商场、超市等)中时,镭射光反射效果会立即凸显,与其他普通包装的茶产品形成鲜明对比,能够让好奇心强烈的年轻消费者较快注意而有进一步探究甚至购买的欲望。 3.3朴拙的民族路线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茶的定位是高洁和淡雅,因此茶叶包装应注意适当,切忌过度和繁复包装。当前茶产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着看似高档却包装过度的倾向,比如盲目追求浮夸的装饰与炫目的色彩,既与茶产品自身质量不符,又违背了茶承载的文化属性。部分茶叶包装动辄以金、银、龙、凤等贵重材质或图腾纹样为设计要点,这样重叠的色泽与图案易产生视疲劳,且无法传达茶文化内涵及突出茶叶淡泊宁静的气质。针对这种茶叶包装设计中存在的过度包装的问题,普洱茶创新视觉元素设计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尝试走一条朴拙的民族路线。比如以陶器作为普洱的外包装,将陶器仿造一些果蔬的外形制作,如苹果、南瓜,或在几何形状的陶罐表面装饰莲花、梅花等图案。利用陶的朴与拙让被快节奏生活激发得过于浮躁的人心冷静下来,回归一种平淡。 4结束语 普洱茶包装视觉元素的发展历程与时代息息相关,从最初简易至极的纯手工纸包装到现代花样繁多的软硬包装走过了一条漫漫长路。历史和文化对普洱包装设计的影响至关重要,当代的包装设计则应在视觉元素中更多结合时代气息,使普洱的包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更多地显露出现代特点。 作者:李辉 单位: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视觉设计论文:网页设计视觉元素运用 摘要: 网页设计能够综合文字、图片以及色彩等视觉元素将信息进行有效传递,在满足浏览者要求的同时能够创造出比较和谐的视觉效果,也可说视觉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 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运用 随着近些年来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发展,人们浏览网页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且对网页的要求也逐渐加大,为了改变人们的使用需求,网页在实际设计中需要逐步改变原有的风格,从而使网页在视觉表达效果上出现多样化特点。尤其是图像、文字以及色彩等视觉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为网页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网页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也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前的网页设计中出现了网页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除了一些大型网站在社就上比较考究外,小型网站在设计上并不考究,甚至出现了视觉冲击,无法充分展现出网页的优势,而要优化网页设计离不开视觉元素,视觉元素不仅可以使网页设计更钾丰富多彩,而且使人们更加快捷的接收信息。因此也可以说视觉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的作用 网页设计中的视觉元素主要包括图片、色彩以及文字等三大部分,主要是因为这三种元素都是人的眼睛能够直接接收到的元素,也正是由于视觉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融入,使网页设计更加的丰富多彩。视觉元素在网页设计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视觉元素能够技法人们浏览网页的欲望 网页设计的诗视觉元素具有注视性等特点,这种特点的优势就是能够使网页设计更加受人们关注,这也是视觉元素中的基本特点,在网页设计中融入视觉元素就能够使人能更加快捷的获取与了解信息,使信息的更加明了,并使网页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引起人们对网页的关注,激发人们想要去了解网页以及浏览网页的兴趣与欲望,从而实现网页设计的根本目的。 2、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网页设计中的视觉元素具有适应性特点,这也是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的特色所在,正是由于视觉元素具有适应性,从而使网页更好的适应时展的特征,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改革与发展,给网页设计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网页视觉元素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也只有在随和时展不断增加新的资料以及元素,才能够是网页更加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浏览量。 3、加深人们对网页的记忆 加深人们对网页的记忆主要是由于视觉元素中的注视性以及适应性共同作用形成的。视觉元素能够刺激人们的眼球,吸引人们去阅读网页中的内容,在阅读浏览过程中就会使人们对这些视觉元素加强记忆,同时视觉元素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又会有新的元素融入到视觉元素中,更进一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两种特点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视觉元素的记忆性特色,加深人们对网页的记忆。 二、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策略 1、文字的运用 文字是网页设计视觉元素中的基本元素,尤其是汉字是我国独特的视觉元素符号,可以表达出独特的信息,汉字在网页设计中占据很大部分比例,也使网页设计中的视觉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网页设计中为了增强汉字在网页中的有效性,在对汉字的运用中要去掉不必要的装饰,更加方便人们阅读,从而使网页的整体效果得到提升。文字在运用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网站信息的内容以及特点出发考虑对文字进行设计,文字的设计风格要与实际的网站内容相符合不能够出现对立或者是脱节的情况,比如说:政府网站具有严肃大气的特点,这就需要在文字设计时利用文字的简洁大气的特征,而教育类网站在文字的使用中具有需要具有清新典雅的特点,商业网站中的文字就要根据商品特点等进行设计,从而利用文字特有的个性特征,以增强人们的的视觉冲击效果,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文字的特点较多,比如说:有字体、字形等,给网页设计者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在设计者进行网页设计时就要精心的编排与设计,利用文字的特点去增强网页的视觉美感,给人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图片的运用 图片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在网页设计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网页在设计中对图片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图片与文字相比较,图片所激发的诗视觉效果要比文字的视觉效果更加强烈,而且图片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立杆见影的,会给人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在设计者在选择图片过程中要尽量使字节数较小的图片,主要是由于图片的大小会影响图片的传输效果,如果图片字节数少就会极大的缩短下载的时间,从而使浏览者能够在打开网页的过程中就能够看到图片,提升浏览者的满意度,另外在图片的编排位置、数量以及形式等方面也要引起设计者的重视,从而增强网页的整体视觉效果。图片能够提升网页的视觉效果,在网页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图片也具有一定的劣势,图片不能够准确的表达出信息内容,需要文字的辅助才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3、色彩的应用 色彩也是一种重要的视觉元素,在网页设计中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色彩这种视觉元素本身就具有非常独特的性质,充分的利用色彩能够增强网页视觉整体效果,在色彩的运用中设计者要注意以下两点内容:首先是色彩的主色调要根据网页整体主题思想来定位,再配上与主色形成对比的彩色字体,让人们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感觉到清晰顺畅,这样也能更好的突出文字信息,图片在色彩的选择上也要以同色系的色彩为主,以更好的增强网页的整体效果。其次,在背景色的选择上,最好要与主色性相同或者是对比度较低的颜色,从而更加便于图片与文字的搭配,更好的识别文字。 总之,文字、图片以及颜色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提升了网页的质量,而且是网页设计更加的丰富多彩,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但是视觉元素在网页设计中运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艺术,对设计者的审美以及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设计者在实际设计中不断对视觉元素进行改革创新以提升网页的整体效果。 作者:张涛 吴倩 展庆召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视觉设计论文: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构建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并通过各类形式去宣传产品和打造品牌文化,其中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平面设计去包装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类产品的平面海报或宣传广告,不少平面设计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美化了人们的视野,还让身边的环境充满生气和新意。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平面设计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众的在视觉上的审美,本文主要围绕平面设计的视觉审美构成的主要元素进行阐述。 关键词: 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构建 平面设计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图形和文字等的设计,各类设计元素的完美结合最终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视觉画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字的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能看见各类不同风格的文字设计,它分为多元化、艺术化和意向化。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类文字信息的交流也不再受地域和时空的约束,各类文字开始涌入设计师的脑海中,多类文字的融合让平面设计独具视觉魅力,不仅给人极强的艺术感,同时让人们去思考图文背后的寓意。文字不再是扮演阅读工具的角色,而是作为视觉传达中的情感载体。在当代社会,设计师们十分重视文字的设计,文字与图文的完美结合使设计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如阿明•霍夫曼就十分注重平面设计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每个点和线都要搭配得十分完美,不仅如此他还在文字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他追求的是文字背后的艺术价值,而不是单纯的文字识别作用。他在设计时将文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了起来,不仅使其阅读起来容易,人情味也十足。因此平面设计要注重文字作为视觉信息的传播手段,随着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注重文字的设计,带给大众不一样的审美效果,当然选择的文字形状和内容要符合宣传主题才能让大众感受到设计的艺术魅力和实际价值。设计是个复杂的过程,最终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是需设计师经过多方面思考和多次修改的,例如设计师需考虑颜色与文字是否搭配得恰到好处,对文字的排版、亮度、饱和度、字体大小等进行全面思考。当今世界的设计潮流注重多元化风格,文字的设计也逐渐走向国际化,注重创新,走出了传统,新元素的注入不仅深受设计师们的青睐,也得到了大众的好评,文字的魅力和价值也就体现了出来。 二、图片的设计 1.设计中应注重构图图形的层次感 平面设计作品讲求层次感主要是为了突出主题,一些设计作品的次要部分给人感觉更吸引眼球,导致大众无法从作品中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作品真正的主题,平面作品的设计十分避讳喧宾夺主现象。因此在设计作品时要有明确的主次之分,添加各类元素时应围绕设计作品的主题,通过视觉效果向人们传达作品的主题信息。 2.设计中重视构图视觉线的牵引作用 设计师在设计平面作品时,首先会确定作品的性质和类型,然后再合理搭配相应颜色,不同的颜色反应着不同的主题,设计师通常会充分发挥构图视觉线的牵引功能,蓝色或绿色系列的使用最为普遍的,橙色易时大众想起水果,因此一般的饮料和食品类的包装设计大多采用橙色作为主色调,吸引大众眼球,诱发人的食欲。 三、色彩的应用 1.色彩的搭配与商品内容要相符 平面设计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商品服务。一名著名包装设计师这样说到:“一件商品的包装色彩不但要华美艳丽,引人注目,而且更要重视其颜色的选择,要与包装内容相匹配。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甚至采取错误的包装颜色,将会铸成大错,从而削弱以至丧失买主的购买兴趣。”这句话说明了颜色的选择与商品内容搭配一致的重要性,通过颜色去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才能提高商品的销售量,也是商品选择高端包装设计的最终目的。在心理学中,不同的人对相同的色彩所呈现出的心理反映有一定差异的,当人们长期喜欢一个颜色或长期与某一颜色接触更多对这类颜色的商品的购买欲望会更强烈,人们面对不同颜色心理会呈现出不同的联想,如红色会让人联想到辣椒,许多火锅底料的包装则采用红色作为主打色调。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是否购买这类商品,与商品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相互联系。 2.色彩与图形相统一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平面设计作品,不难发现这些作品通常不会是单纯的颜色或图形,作品都是将主题颜色配合图形去设计,色彩与图形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关系,同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若在设计时让其中一个元素单独去支撑商品主题内容时,很难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欲望。设计师在进行平面设计工作时,色彩与图像的结合方式是多样的,有的颜色是以图形的方式出现,有的则是作为底色或背景色,前者被称为“图色”,后者被称为“地色”。图色作品较为注重的是对形状的把握,设计师首先应该理解形的特征和寓意,再运用合适的色彩去填充。在设计时图像有多种可供选择,但要使商品内容更具吸引力,重点就是色彩的搭配,若图像与色彩的运用不合理,将不能完成对商品的服务工作。如卡通图形,卡通形象个性比较鲜明且形象生动,艳丽的颜色会被设计师首先选中,利用色相的对比来提高图形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图形的个性和特点容易被大众记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设计民族图案时选择色彩和图形时首先要了解该民族的基础文化,各种颜色在这个民族代表的内容是什么,如剪纸和龙凤纹等都体现着我国的民族气息,每一种图案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图案给人感觉都是鲜艳夺目或简谱端庄。在设计民族图案时有的可以直接借鉴,有的设计若不重新更改颜色会给人一种“俗”的感觉,毫无新意。在我国红、黄、青等色彩一直以来都深受大众喜爱,在设计民族图案时要把握好每一种颜色的搭配,不完全照搬,可借鉴古人或其他国家的图案作品,但也要融入自己的创意点。“地色”是指在平面设计中扮演底色或背景色的颜色,在设计过程中通常不会选用某一种颜色作为图像的填充,一定会选用一种底色来衬托主色。一些主题为古朴且有韵味的商品在设计上通常采用素面的表达方式,在设计时多选择一些比较清雅且统一的底色,不会选用大红或大绿的艳丽颜色作为商品图案的底色。例如以前的“老爸豆腐干”,它包装上的图案是十分简单的茶壶素描,古典韵味十足,浅灰和浅黄等色彩作为它系列产品的底色,使这个产品的包装设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代表着一种文化韵味。若将改素描图形的色彩换成大红或大绿的艳丽颜色,商品的包装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3.色彩与市场定位相统一 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在色彩的判断上也因年龄、喜好的不同对色彩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设计包装时要明确商品针对的消费人群,若设计时选用的颜色与主要消费人群喜爱的颜色出入过大,会直接影响该年龄阶段的消费人群对商品的购买欲望。在设计儿童商品包装时多选用鲜丽夺目的颜色吸引儿童人群的目光,他们对色彩的识别能力还存在不足,较为活泼的颜色更容易被儿童注意,如红色或蓝色。但是成年人对色彩辨别的能力已十分健全,他们更喜欢较为协调的色调。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人们对色调的选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不仅如此,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群对色彩的选择也存在差异。如南方人长期生活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素雅的色彩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北方人则更喜欢色彩斑斓的颜色。日本人将紫色认为是高贵的代表,而在罗马却代表忧愁。因此在设计时要合理的运用色彩才能更好的促进消费。 四、结语 平面设计作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也有常不被人关注的作品。人们对色彩的选择和理解因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针对的消费人群不一样,在图形和颜色的搭配上就需全方位考虑设计内容。同时消费者也受地域、文化、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对色彩的理解和选择存在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影响着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在为一款商品设计包装时首先要明确商品的内容,根据主要消费群体喜爱的颜色进行包装设计,通过颜色和图案的设计带给消费者视觉上的冲击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在色彩的运用上也要与商品的主题一致,才能促进商品消费,真正让设计为商品服务。
餐饮管理论文:高校餐饮管理与分析 【摘 要】高校的餐饮管理不同于社会餐饮管理,高校餐饮有其共性:无形性、特殊性、时间性、公益性、服务性和安全性。本文就高校的餐饮管理、管理者的技能和素质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 餐饮管理 管理者 管理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行业都在不断形成并完善自己的管理体制(体系)。餐饮业也不例外,已从过去的家庭作坊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过渡到现在的连锁化、集约化经营。高校餐饮业的管理、经营伴随着社会餐饮业的发展而发展,形成现在的市场经济或部分市场经济、自我管理运行的特点,同时与社会的同行逐步接轨。在高校餐饮的有利因素逐步减少的情况下,竞争的压力对每个管理(经营)者提出新的课题和要求。如何把高校餐饮做好、做大、做强,需要去研究新的管理与经营之道,不断去总结经验和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一 高校餐饮管理 高校餐饮逐渐由过去那种统管过渡到学校加强监管下的适度开放,多种经济体制共存,责、权、利相适应,形成有序的竞争格局。 管理即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财、物等资源,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者即负责对组织内部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人。管理者要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包含制度管理、机制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管理(硬管理)是基础,但真正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则是机制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软管理),机制管理具体包括竞争与培训、激励与约束、选拔与淘汰。管理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上,成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效率和效益上。成功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管理技能呢? 除了应具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能力外,还应该具备相应的技术技能,技术技能主要是指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法。如食堂管理者,应该精通烹饪技术和成本核算,只有这样才能在烹饪味道、物资采购和季节的变化中对菜品的调配做到游刃有余。 人员组织与协调能力。人员的组织调配是一门科学,只有做到合理调配、人尽其才才能够产生更高的效率。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优秀员工能带动周围4~8个人的积极性。用人一定要坚持任人唯贤,将那些有能力、有创新理念、有创新思路、懂经营管理、有大局意识的人调配到重要岗位。 判断能力。经营的成功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准确的判断能力,一个经营者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层面,分析研究本领域各种现象的实质,考虑以什么为突破口,从哪儿入手。 分析技能。分析技能与决策技能很相似,是指管理者在各种形势下鉴别主要问题的能力,分析这些问题的相互关系,找出其中的主要问题。 二 管理者应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餐饮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还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动手能力,即是否具有过硬的技术,是否能让人佩服;二是管理协调能力,即是否具有号召力,能否把下属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下属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1.管人 首先要选好人,要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不能吹毛求疵,但要有较高的素质。一是人要勤奋、努力、肯干、能干、踏实、务实;二是悟性高、聪明、善于动脑子,技术水平不一定是尖子,但要有基础,肯钻研;三是接人待物能够通情达理,善于与人沟通。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点,扬长避短。现在的人才市场,能做餐饮的人不少,但能干的人不多,有技术的更难找,要想办法留住人。要按规章制度管理员工,按规章制度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形成制度管人。 2.理财 高校餐饮管理者的职责是在不影响伙食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提高经济效益。 第一,提高菜品质量,提高学生的就餐率,吸引更多的就餐者。营业收入高了,员工的工资收入自然会提高。要根据学生的消费水平、承受能力以及学校的总体要求制定价格标准。要提高伙食质量,做好成本核算。 第二,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定合理的经营指标,各项工作要量化并落实到班组。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与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充分利用机械化手段,靠先进工艺减轻员工的劳动负荷。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因势利导。杜绝任人唯亲,奖罚分明,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 第三,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实施规范管理,这是建立良性管理体系的基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管理模式。管理出效益,不同的管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关心员工,关注下属工作过程中存在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等。 3.管理好物资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库房管理,做到账目日清月结。避免损失浪费,具体包括炊具、机械设备、原材料等。要制定并严格遵循有关物资管理、机械操作规定(程),设备要定期保养,延长使用寿命。对原材料、能源,要杜绝不必要的损耗。 4.做好信息收集与反馈 当今社会信息就是财富,作为一名餐饮管理者要充分认识信息的重要性,要借助每年新生入学信息了解各地域新生在当年生源中的比例,依据信息办出自己的特色餐饮。分析自己所做饭菜的销售情况,什么菜比较受欢迎?高校食堂不同于饭店,要充分利用市场供应,有效降低成本。 5.少量租赁,引入竞争 高校后勤部门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对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仍留恋“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经营的格局,习惯于统管,这样不但不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反而使员工养成端着“铁饭碗”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员工的竞争与危机意识。应引进有资质、重信誉的社会餐饮业到校内办餐厅(控制在3家以内),将竞争机制引入大学校园餐饮服务。择优引进不同风味和风格的经营者。招标时不能仅以承包费用多少作为中标的依据,而应注重审核投标方的资质信誉、注册资本、经营管理实力、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相关证件(如经营许可证、资质证)等。在合同中应写入原料的供应审核方(学校),利润的控制范围,有效投诉的机制,设施设备的折旧年限,将利润总额的一定比例上交学校(用作餐厅的奖励基金),剩余部分作为承包商的利润和设备的添置改造。 6.充分利用网络建立横向与纵向的监管平台,并指派专人负责 对师生、员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从网络、微信上反馈过来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避免因沟通渠道不畅而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拓展沟通渠道,及时处理师生、员工反映的问题,提高餐饮服务的满意度。 餐饮管理论文: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餐饮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摘要:以学生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能将餐饮管理教学课程充分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感受学习餐饮知识,教学的效果能因此得到大幅度。不仅对体验教学模式的意义特点进行分析,并分点探讨其在餐饮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餐饮管理 教学效果 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便是餐饮管理课程,学校现在一般设有与酒店餐厅管理、餐饮服务管理有关的课程。学生通过上这些相关课程,能对餐饮管理的理论以及专业知识有更好的认知,提高对餐饮管理以及操作能力。这是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如何将餐饮教学管理课程中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合理的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学生的餐饮管理能力也得到提升。 一、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具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特征,并且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下面我们就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1.学习模式转变 与传统的单让学生从课本上学习专业知识的教学方式相比,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到实际操作的转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现场操作能力在这种模式下会得到显著提高。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餐饮管理课程中的运用能让学生理解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因此更深入的认知模式也将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体验式教学模式让餐饮管理理论变得具象,不仅对教学的上课模式改善,学生也更加愿意参与课程学习中来,让学生在更便于理解的基础上能自身总结出相关的学习经验与心得,使得学生加强餐饮管理专业能力,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更加轻松应对。 2.提高积极性 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是让老师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一些实践活动。课本的内容是枯燥乏味的,有的学生甚至不情愿去听课,学校的教学目的也不能达到。通过在课堂外加入实践学习的机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跟教师互动操作探究,对于实践中出现的餐饮管理方面的问题此时老师对学生进行讲解更能增加他们对其的深刻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与老师互动的乐趣而且还能学到专业理论知识,生动有效的教学课程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学习中来,对后期专业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3.有望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让他们能在学习过程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体验式教学模式正符合这种需求,它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学生能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能有效锻炼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不再是被迫学习,而是自主去获得专业技能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学生能总结失败和成功的原因,积累实践经验,挖掘自身优点的同时并改进不足的地方。 二、体验式教学在餐饮管理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就目前来说,体验式教学已经在很多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下面我们就体验式教学在餐饮管理课程中的重要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便能够使人们对其更加了解,使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进而为提高餐饮管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起到应有的作用。 1.案例式体验教学 运用案例结合学生的体验感受实现教学成效的方式即为案例式体验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专业知识科学合理的与教学案例结合,案例作为主体,让学生对特定的场景进行实践体验。由于企业高层、营业人员和消费群众之间在餐饮服务行业中很容易产生各种纠纷,这时案例式体验教学便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学生的现场处理问题能力可以得到很好锻炼。教师可以根据餐饮服务管理中会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简单分组探讨,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加强对餐饮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案例式体验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更加扎实。 2.情景模拟式体验教学 教师创造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便是情景模拟式体验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激发,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加强对餐饮管理专业知识的把握。首先,教师要提供对应的主题供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对模拟情景进行学习。其次,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进行自由选择模拟角色,体验模拟的情景,进行角色定位探索。最后,根据学生在模拟情景中的不同表现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小品模拟服务员与顾客的场景。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有个更好的认识,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在此得到很好的锻炼,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3.社会调查式体验教学 如果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学生需要培养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应用社会调查式体验教学,让学生不只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更要走入企业公司得到多方面的培训。教师可以与酒店或者餐饮店达成协议,让学生参观企业的运作模式,鼓励学生与酒店管理人员交流,这样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餐饮企业的管理方面。此外,给学生设定相应的课题也是教师需要做的,促使学生调查餐饮企业管理深层,充分运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多方面了解餐饮企业的管理模式,教师将学生的最终调查结果写成报告,与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点评,让学生发表各自的体验与想法。这种社会调查式体验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帮助他们在今后社会中工作。 4.项目式体验教学 往餐饮管理课程中引入项目课题,展开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强的锻炼作用,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用“开小餐馆”作为项目主题,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小型比赛。学生从餐厅的选址,地段的价位分析,人流量进行全面市场调查。以及制作对应的菜单,策划方案,如何推广餐厅等方面提出详细方案,最后展示给其他同学看。这样不仅是让学生针对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让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餐饮管理课程中运用的保障措施 1.提高教师的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意识 教师是体验式教学的直接推进者,他们的思想直接决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在餐饮管理教育教学之中要注重教师思想意识的提高,要让教师认识到体验式教学模式对于餐饮管理课堂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餐饮管理教学之中切实推进体验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促进餐饮管理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餐饮管理论文: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餐饮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所谓的关键期,就是指从劳动密集型转型到技能密集型的企业,这一转型的过程中亟待人力资源的强有力支持,国家职业学校技术人才培养的发展基于此而面临一个发展的机遇期与挑战期。以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餐饮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餐饮管理专业;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为构建餐饮管理专业高效课堂提供了条件。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理论概述 1.任务驱动式教学概念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指在尊重餐饮管理专业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借助于学习任务的确定来促使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将培养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创造性作为落实餐饮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要求的主要学习模式。 2.任务驱动式教学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就是对外界未知事物的认知与思考的一种方式,在认知与思考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心理结构与思维模式,建构主义对受教育者认知问题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对外界的认知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探索的对象与内容主要是人类文明与大自然,这也就构成了其基本知识构架,建构主义则是对这一知识构架的形成、组成、发展,以及作用的研究。 (2)主体教育理论 德国的马丁・海德格尔认为,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是处于平等化的状态,二者的互动与交流构成了课堂的主体,这也就成为评价高效课堂的主要标志之一。伽德默尔对此进行了后续的研究,在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尊重的基础上,学习任务就将会激发出其追求更高目标的内驱力。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餐饮管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互助合作是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主要流程之一,学生进行协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餐饮管理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互助成为其主要的内容,在协作学习的阶段,学生会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活动设计为载体,开展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学生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进行协作,协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原来具有差别化与个性化的探索结果进行规范与统一,从而使得学生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思维意识与能力提升成为可能。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与餐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作为餐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而言,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将会使得学生立足于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主观而又能动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立足于明确的任务基础上而实施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经验与主观认知,因而就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3.优化了课堂教学评价 在餐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的最终评价环节,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作用是最为明显的,这是因为在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的时候,就会自然抛弃传统化的评价模式。教师一言堂性的评价主导整个课堂的问题得到解决,让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的现状与结果予以自主性评价。学生目前已经成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的主体,也是整个任务驱动式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整个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的实践者,最具有发言权,评价也才会具有科学性与客观性。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餐饮管理教学中的对策 1.强化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社会化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实现餐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实践技能与理论灌输的平衡发展的要求、推动餐饮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等方面优势凸显,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必须采取主动化的态度,积极主动而又自主性地落实课程中关于实践操作的诸多要求。 2.构建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和谐内部关系 构建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内部和谐关系就是指处理好三种关系,这三种关系主要是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处理好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重难点之间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在优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设计的内容中都应该有所体现。具体来说,就是既要使学生认知自己的主体任务,又要与教师构建和谐关系,积极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同时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形成有效对接。 对于餐饮管理教学而言,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起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作用,据此而言,从强化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社会化与构建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和谐内部关系这两个方面着手,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餐饮管理论文:实体店餐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餐饮业迅速蓬勃发展,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餐饮经营者的需求。通过餐饮管理系统对实体店进行管理,具有人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餐饮管理的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餐饮;管理系统;数据库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迅速发展,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餐饮业蓬勃发展,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餐饮经营者的需求了。人工记账、核算、查询等工作既费时、费力,也容易出错。通过在计算机中运行餐饮管理系统,既减少了人力资源,同时提高效率,能为餐饮业赚取更大的利润,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诸多方便。 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分布技术日趋成熟,随着科技的发展,餐饮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想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就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与先进的管理方法,使点餐与管理一体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避免了以前手工作业的麻烦,从而使管理者能够准确、有效地管理。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餐饮管理系统。 二、系统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1. 技术可行性 该系统是一个小型的餐饮管理系统。采用C/S模式,在前台计算机安装客户端,处理信息,将处理结果储存在数据服务器上。目前很多企业都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处理数据也相当方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2. 经济可行性 对本系统的经济效益与开发成本进行分析。本系统采用C/S结构,只要拥有一台PC电脑,无需复杂设置即可实施,并且相对人工作业来说,节省人力、物力,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3. 操作可行性 操作可行性指系统的操作方式在用户组织中是否行得通。餐饮管理系统的功能较为简单,页面简单明了,没有那些繁琐的、不必要的操作。用户一看就能够知道应该怎么进行操作。管理员的界面也较为简单,都是些基本的操作,员工可以很快掌握,在操作方面也很容易实现。 (二)功能需求分析 餐饮管理系统是对餐饮流程的数字化的管理,既可以帮助餐厅更好地管理职员信息,又方便了顾客消费,并且不同的用户使用权限不同。具体功能有:用户的登录、基本信息、点/加菜、账单查询、结账、辅助功能、系统维护、系统设置等。 用户登录:用户选择自己的身份(超级管理员、经理、顾客)登录,若身份选择错误,则登不上。用户根据自己的账号、密码及正确的身份登录到系统主界面。 职员信息:超级管理员及经理有权限管理职员的基本信息。职员信息功能模块包括总体职员的查询、职员信息的添加、职员信息的修改以及职员信息的删除。 桌台信息:超级管理员及经理有权限管理桌台的基本信息。桌台信息功能模块包括桌台的查询、桌台信息的添加、桌台信息的修改及桌台信息的删除。 点/加菜:该功能实现顾客点菜及加菜。 账单查询:顾客可根据自己的消费情况,查询自己的账单。 结账:根据该桌台的消费情况及包间费,汇总出总价,并可计算实收与找零。 辅助功能:作为一个系统,应该具备一些辅助的功能,如日历及计算器。 系统维护:只有超级管理员才有这样的权限,可实现权限管理、系统备份、系统恢复。 系统设置:包括系统的口令设置及锁定系统。 三、系统设计与实现 系统模块主要包括五个主要模块:基本信息模块、桌台操作模块、系统设置模块、辅助工具模块、退出模块。其中基本信息模块又分两个子模块:桌台基本信息和职员基本信息。桌台操作是本系统主要的功能,它包括对桌台实行开台、点菜的操作,同时针对某一个桌台可以进行消费查询及结账。系统设置模块主要包括口令设置和锁定系统,该模块主要是对系统的安全性的一个保障,也是本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系统应该需要有一些辅助工具,如日历、计算器、记事本,所以该系统有一个辅助工具模块。一个完整的系统肯定有退出模块,即退出系统。 餐饮管理系统中主要功能的详细设计如下。 (一)登录模块设计 登录模块以登录的用户名、密码和用户权限作为搜索条件,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单击登录按钮时,登录模块首先判断是否输入了用户名和密码,如果没有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将弹出提示框,提示用户输入登录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如果输入了用户名和密码,系统将判断用户名、密码和权限是否匹配。若匹配,则登录成功。 (二)主界面模块设计 成功登录后,会显示主界面,主界面中应该包括菜单栏、桌台显示和显示系统状态栏。在窗体加载时,首先判断登录用户的权限,根据用户登录的权限,分配不同的功能。当窗体焦点触发时,系统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所有桌台的状态信息,然后调用自定义的AddItem方法添加桌台。用户点击某个桌台时,系统会根据该桌台当前的状态,弹出不同的右键菜单。 (三)开台模块设计 开台窗体中应该有桌台信息和职员信息及用餐人数,窗体加载时,将数据库中的所有的桌台信息和职员信息检索出来显示在ComboBox控件上。应在用餐人数文本框中输入用餐人数,并且用餐人数应是大于0的整数数字,保存后即对桌台进行开台操作。 (四)点菜模块设计 点菜模块可利用TreeView控件来显示所有的菜系,利用DataGridView控件显示顾客消费的所有信息。设计该模块时通过数据库中检索出所有的菜系名称显示到TreeView中,用户选择菜系后,应设计一个存储这些被选择的菜系的数据表,并在该模块中能显示出来,以便使误点的菜可以删除。 (五)结账模块设计 结账模块中,可在数据库中检索出顾客消费的所有项目,应有菜系的消费和包间的消费,根据两者的消费,显示出总的消费。顾客输入金额时,系统可自动找零,并显示到界面上。 (六)桌台基本信息模块设计 桌台基本信息应该具有对于桌台添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添加桌台信息时,在数据库中检索桌台信息的数据表,并将信息添加到信息表中。查询桌台信息时,系统连接数据库,在数据库中检索到数据库的数据表,并将桌台信息显示到界面上。 四、小结 小型实体店餐饮管理系统是在.net平台上进行,结合后端的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技术,完成了桌台的管理、职员的管理、顾客开台,点菜/加菜、账目查询及消费账目结算等功能。系统信息查询灵活又方便、数据存储安全可靠、成本低。另外系统自身有如下优点。 一是使用较方便,用户上手快。 二是系统自动结账,结账速度快速且准确。 三是系统为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证。 通过小型实体店餐饮管理系统能能够切实有效地指导工作人员规范业务操作流程,更高效、快捷地实现业务的管理,保障顾客信息的安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业务竞争能力。 (作者单位:中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餐饮管理论文:“任务驱动”在餐饮管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思想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将传统学生被教改为学生主动学习。餐饮管理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课,是培养学生餐饮管理的操作能力的一门专业课,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餐饮管理;实验教学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1] 餐饮管理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中的一门重管理的操作能力的专业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掌握酒店餐饮管理技术,重在对管理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理论讲解只能让学生对餐饮管理工作有一个抽象的认识,不能深入了解餐饮管理的具体内容,更不能掌握餐饮管理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经常被一些技术性的专业课如:调酒课程、餐厅服务课程等,所采用的一种实验教学法。教师通过将授课内容根据不同的技能要求,分解为不同任务,然后将任务下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合作沟通,完成任务。餐饮管理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将餐饮管理的宽泛内容进行清晰的分类,分解成不同的任务,然后学生主动探求完成任务的各种途径,通过对比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以完成任务。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餐饮管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目的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目标应是“培养酒店的高级管理人才,掌握专业的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在餐饮管理实验教学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餐饮管理的实操技能、并将餐饮管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为未来的餐饮管理的职业经理打下一个夯实的基础”。 但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的餐饮管理课程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少开设餐饮管理实验课,即便开实验课,也得不到重视;学生更重视一些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的学习,而不重视甚至不知道管理技术在酒店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这就造成了毕业生眼高手低的局面,面对餐饮管理工作无所适从。在任务驱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完成各个任务。在任务驱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学习的引领者。”[2]这样才能培养出酒店管理中的餐饮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酒水课程中的必要性 餐饮管理是一门概括性较高的课程,餐饮管理工作的内容很多,课程的设计自然离不开实际的工作,因此餐饮管理的课程包括了诸如:服务培训、质量控制、运营成本管理、原料采购、食品原料识别、菜肴烹饪、酒水的调制与管理、饮食营养卫生、菜单设计、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内容。涉及内容非常广泛,难以用理论逐一阐述清楚,因此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各个内容进行实验,以此实现对餐饮管理中各个理论内容的补充。具体如下。 1.酒店餐饮管理工作的要求 餐饮管理是一项涵盖内容较广、工作内容繁杂的工作,对管理工作要求更多的是落实在操作层面上,所以学生必须摆脱管理就是理论的认识误区,清晰地认识到餐饮管理就是要对餐饮工作的各个环节的操作进行检查、控制、改进、评价、分析、总结这些细致具体的工作。而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法就是一个合适的解决手段,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学习可以熟练掌握餐饮管理的各种具体方法,提高管理的操作能力,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实处。 2.专业课程的需要 餐饮管理作为为酒店餐饮部门而专门设计的一门专业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符合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要求的,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3.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应用驱动式教学法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餐饮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寻找策略、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在讨论中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得到各种解决办法,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酒店管理工作是人与人之间紧密合作的最佳体现,一个人是无法完成餐饮管理工作中繁杂的各个环节的。团队合作是酒店管理工作者的基本的职业素养,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可以提升合作能力。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餐饮管理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中,老师设计“任务”,所有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要让学生亲自进入事先设计好的任务情景中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认识餐饮管理流程中的各项理论和掌握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具体实施如下。 1.应当明确学生学习餐饮管理的目标,即熟练掌握餐饮管理的各项技术,具备餐饮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餐饮管理课程应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餐饮业的专家学者、高级经理对酒店餐饮部门的各个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来设计课程内容。并结合星级酒店操作技能的要求,创设管理工作中的相关情景,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求。 3.将餐饮管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任务:(1)餐厅服务管理;(2)酒水管理;(3)餐厅环境卫生;(4)饮食营养与卫生;(5)餐饮原料识别与保管;(6)餐厅成本控制;(7)厨房生产管理;(8)菜肴烹饪制作;(9)菜单设计;(10)宴会管理;(11)餐厅营销管理;(12)餐厅组织管理;(13)餐饮财务报表分析;(14)餐厅音乐欣赏;(15)商业伦理道德。 4.根据任务确定课程的各个教学分目标。餐饮管理课程通过任务的学习,让学生能掌握餐饮管理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完成酒店餐饮部各项管理工作,同时,具有诚信、礼貌、周到、耐心、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并实现如下的基本目标: 能熟练掌握餐厅的服务标准及控制服务质量; 能熟练掌握酒吧的清洁、出库、存货、销售及成本控制; 能熟练掌握餐厅的卫生标准、清洁程序及控制方法; 能熟练掌握餐厅饮食营养及饮食卫生管理方法; 能熟练掌握餐饮原料识别及使用知识; 能熟练掌握餐厅各项成本的控制方法等; 能熟练掌握厨房生产管理各个流程环节、出品质量控制、原料成本控制; 能熟练认识菜肴的各种烹饪方法和技术、掌握基本的烹饪技术; 能掌握设计菜单的方法,并能根据不同客人的需求设计菜单; 能掌握设计宴会场地、菜单、服务、酒水等各项内容; 能熟练掌握餐厅的营销管理方法,制定销售目标,使用各种营销工具; 能熟练掌握组织管理中的组织设计、成员沟通、合作技巧等; 能看懂并分析餐饮财务报表,并根据报表分析出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能根据餐厅不同时段、不同接待对象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能掌握商业伦理道德的标准,并严格遵守商业伦理道德,同时监督下属的商业伦理道德。 5.课时的设计一定要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所需的时间相符,一般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学生先听取教师对理论的讲解和操作,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所需时间较长,所以课时的设计应当多于讲授法。一般一次课以3个课时为好。 6.教案设计。 7.实验教学资源要求: 所需实验室:烹饪实验室、餐厅服务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 所需设备设施工具:餐厅餐具、厨房厨具、计算机等。 所需材料:酒水、烹饪原料等。 所需音像资料:餐厅服务录像、厨房生产操作录像。 8.其他说明。其他说明用以补充说明本课程的其他事项。 (1)应根据教学标准制定教学计划,授课计划应根据学期课程安排进行制订。 (2)餐饮管理的任务驱动实验教学应采用理论实验一体化的上课方式,教师应当先对理论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本次任务所需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示范部分实操任务。然后将学生分组,每一组都要按要求完成相同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找出解决方案。其间教师应当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启发式帮助。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请每一组学生对其完成任务的过程、方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发言,其他组同学可以向总结组提出问题,互相交流。最后教师对本次任务学习做出总结,总结应结合任务学习的目标、方法、问题进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使学生彻底掌握本次任务学习。 餐饮管理论文:浅议经验研究方法在餐饮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在应用研究中包含着餐饮管理研究,是由餐饮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为了促进这方面研究工作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文章对经验研究方法在餐饮管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经验研究方法 餐饮管理 应用分析 在对餐饮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经验研究的方法进行应用,首先是由西方学者开启的,并且,展现出了巨大的效果,对于当前餐饮管理研究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我们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研究现状分析 传统思辨、定量研究和结合定量定性研究是科学研究法主要经过的三个阶段。但是,从具体的情况出发进行分析,我们国家还在第一阶段中徘徊着,从发表的一些期刊中就能够发现,传统思辨的研究方法,在这些研究论文中都进行了使用,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文字呈现出来的,运用理性的方式分析研究的内容,其中很多的数据都是出自于书籍、年鉴和论文等。 因为二手资料在所使用的资料中占据着重大的比例,并且,单纯的对思辨分析的方法去应用,来加工这些资料,华而不实的情况,就会经常的出现在国内对餐饮管理的研究中,尽管理论上能够过关。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就会将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暴漏出来。比如,现状描述类是研究问题的主要情况,并没有足够的可操作性存在于研究的结论当中,导致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之间出现脱节的情况。 但是在国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质量较高,究其原因就是对经验研究方法进行了使用,《康奈尔酒店和餐饮管理季刊》在近些年中,将30多篇这方面的研究了出来。例如,在对菜名进行描述中,就会将其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大大的提升销售量。 因此,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在同国外的一些先进研究成果上进行对比,我们国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去发展和完善,研究的方法要进一步改进。在对餐饮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文章对我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将经验研究的方法在其中进行了应用。 二、在餐饮管理研究中应用经验研究方法 1.选择餐饮管理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的选择是由餐饮管理研究的特征所决定的。就一个研究层面来讲,操作性和应用性是餐饮管理研究特征的主要表现,将实践和理论的高度统一能够展现出来,对餐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是餐饮管理的主要目的,进而服务于餐饮管理,所以,一定要按照操作性和现实性的特点选择餐饮管理研究问题。 因此,在选择餐饮研究问题的时候,要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可行性、合适性、重要性和创造性等。 在餐饮企业服务质量中,有很多的研究成果源自一些饭店中,但较少的研究成果存在于餐饮企业中。实际上,客人对餐饮企业服务质量的评价,对其购买的行为将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对顾客的购买行为上予以清楚,是市场营销的前提条件,所以,对餐饮企业的管理利用经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其中必须要有明显的现实性。因此,餐饮企业中的资源有效的利用,应该以餐厅硬件设施的管理角度上入手,进而将餐饮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有效的提升上来,可以说,在对餐饮企业利用经验研究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收集和分析经验资料 首先,收集经验资料。收集资料时,常常采用以下方法。自填问卷法,就是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发送调查问卷,让他们自行的填答和检查,之后调查者再将其收回。运用结构式访谈法,是指调查人员在结构性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将问题逐一的抛向被检查者,并且,按照他们的回答,将适合的答案用于问卷上。自由访谈和深度访谈就是所谓的无结构访谈,它和结构访谈相对应,将固定的程序和设计的问卷作为依据,只有一个访谈的范围和主题,采用这种访谈方式,就要规定访谈内容、访谈方式和访谈的过程等方面的统一,实现标准化。 针对餐饮中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图片和文字变量,可以对无结构访谈的方式上进行使用。餐厅付小费这种现象产生的结果和态度,可以利用经验研究法,选择合理的访谈方式,对不同的餐厅经理和服务员进行认真的访谈,提取相关经验信息。 其次,分析经验资料。在对餐饮中的一些资料利用上述方法进行收集后,可以用定性分析和统计分析这两种方法来分析经验资料;第一种分析方法,就是分析收集的定性资料的方法,和那些可以向数字转变、输入计算机、格式统一的定量资料上进行比较,杂乱无章的情况会出现在定性资料中。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发现,一些可以依据的脉络和线索在这些看起来杂乱的资料中也能够被收索出来。在这些程序不明显的分析过程中,将某些经验性的做法总结出来。所谓统计分析方法,是分析所收集定量资料的方式,涵盖着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析、聚类分析、辨别分析和方差分析等。在饭店餐饮联合品牌研究中,研究者对于饭店日平均收入、饭店平均净收入、餐厅利润率和餐厅收益上,通过分析品牌联合前后的数据,对统计分析的方式进行使用,将饭店每日平均收入、餐厅收益、饭店平均净收入和饭店平均客房入住提升的百分比清晰地显示出来。此外,餐饮企业和饭店有关客人食品服务关系,及餐饮企业同饭店所有权的关系等定性资料,也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劣势和优势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语: 在对餐饮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用经验研究方法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能够被显现出来,并不是偶然的,因为餐饮管理这项工作,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细小的问题。合理使用经验研究法,从而能更广泛、更深入地发现一些潜在的不足,对于之后的餐饮企业研究和管理工作能够提供相应的借鉴作用。 餐饮管理论文:浅析我国餐饮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我国餐饮管理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以来,从很多层面上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餐饮行业的发展。通过分析我国餐饮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能够帮助餐饮管理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对餐饮管理现状的研究是刻不容缓的。随着的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餐饮企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种因素影响着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例如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卫生问题等,这也给餐饮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本文将从我国餐饮文化背景入手,通过分析我国餐饮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餐饮;管理;现状 1我国餐饮业发展背景概述 我国食品和饮料管理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中国是亚洲第二大食品和饮料市场,价值仅次于日本。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成熟的消费者口味偏好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在中国市场发展餐饮企业。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及其人均收入上升。新兴二线市场和富裕的沿海城市,像北京、上海和广州等,餐饮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的食品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中国消费者对餐饮的要求越来越挑剔:高质量,现代包装,新鲜,更高的营养,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和成分的完整性,便利以及品种多样。多样化的需求使得餐饮行业产生了多元化的发展,例如风格迥异的主题餐厅,功能多种多样的酒水饮料等。这些不同的餐饮企业或者生意有着不同的生产经营方式,从而使得我国餐饮行业的整体管理上存在漏洞与不足。例如,不同的餐饮公司在卫生标准上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餐饮卫生管理部门难以统一进行管理和监督。 2我国餐饮管理现状综述 近二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餐饮行业也不单单局限于小本经营模式,更多的走向了系统的、具有规模的发展趋势,然而餐饮团体发展壮大了,就必然会面临管理难题,如何管理好餐饮行业成为了现今的当务之急。近几年来,人们对餐饮行业的要求不仅只拘泥于解决温饱,而更注重对美食的追求和享受以及对高标准服务的要求。因此,许多餐饮行业,例如:旅游饭店、高级宾馆、地方小吃、农家乐餐馆等都面临着管理上的问题,对餐饮管理方面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总体上表现在对菜品的创新、对服务态度的提高、对食品质量的检验以及对餐饮环境的改善上。 从目前来看,我国餐饮业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营管理特点: (1)经营大众化。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餐饮企业越来越向大众化发展,在开拓新兴餐饮消费市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面向广大消费者的大众宴席,早点夜宵,快餐,风味小吃和家常菜肴等餐饮市场持续红火,而餐饮类的食品,外卖,半成品,休闲小吃等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相应的餐饮连锁网,配送中心,中心厨房等也很好地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餐饮行业的种类繁多,发展规模速度不一,使得整体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2)消费多样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等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老百姓已经改变了自己买菜做饭等日常习惯,而选择到菜馆就餐或者买半成品的餐点来做饭,这样就可以减少厨房劳作的麻烦,又可以增加自我充实或者自我休闲的时间。因此,对于餐饮管理来说,其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管理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3)投资多元化。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其技术含量比较低,相应的投资周期也比较短,因此资金的回收速度比较快,这就使得很多资金不断地涌入餐饮行业中,甚至一些其他行业如酒店,交通等行业纷纷加入到餐饮行业的投资中,大部分投资属于股份制、民营、私营、个体或外资形式。因此,整个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样使得餐饮行业管理混乱,因为既有可能涉及酒店行业的管理,也有可能涉及交通行业如航空,铁路等,从而使得餐饮行业管理上存在很多不足。 (4)市场细分化。现代餐饮消费主要有儿童消费,家庭消费,大众消费,商务消费,旅游消费,白领消费,休闲消费等多种不同的消费形式,使得餐饮市场呈现差异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也为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机遇和空间,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经营特长和技术优势,进行特色化经营,构建丰富多彩的餐饮文化,从而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饮食需求。 3我国餐饮管理问题和对策 从总体上说,我国餐饮在近几年的发展背景下,管理方面确实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些旅游景区饭店管理水平低,特别表现在服务质量不高上。旅游景区大多数酒店、餐馆都是与旅行社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因此他们并不缺少客源,对于到这些餐馆就餐的旅客而言,当然不会受到很好的服务。再加上许多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多数是从员工中提拔的,缺乏管理经验,也没有很好的管理培训机制,在服务上有可能能够提供一个好的服务态度,但在服务质量上与以往相比没有较大的提高,不能及时解决顾客的突发状况和问题。其次,经营方式相对落后的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竞争需求也是餐饮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大多数餐饮行业虽然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提出了相对具有创新性的消费模式和特色菜品,但是从总体上说,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餐饮行业没有突破传统经营模式的瓶颈,特别是一些小型的、非连锁餐饮行业,这些餐饮企业对于餐饮管理还停留在改革初期,没有自我的特色也没有管理的体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最后,经营者对餐饮管理认识不足是另一个管理上的难题。目前来看,包括一些大型连锁餐饮机构,经营者对管理方面的素质普遍偏低,有些一味追求餐饮环境而忽略了菜品质量,有些过于注重服务态度而忽视了对菜品的创新,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经营者考虑不够周全而造成的。总体来说,我国餐饮管理近些年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某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1)不断优化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在计划经济时期餐饮业曾一度出现经营官商化,管理混乱等问题,而21世纪的消费层决不单单以简单化的服务,单一的品种可以满足,培养管理和营销人才是从封闭式的单纯销售管理型向开放式的经营管理型转变的关键,树立生产销售流水线的品牌意识,加强人才效率的竞争无疑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者管理水平是搞活餐饮的根本出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管理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需要,具有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是企业内部必然的组织和指挥。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包括通信设备,信息处理,设备运行,后勤物资,人事管理,财务处理,状态控制,安全控制,楼房管理等,而这些人、物、财的管理是以人为第一位因素。我强调“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而这个人由管理员、员工和顾客三者组成,基本观念是理顺这三者关系。作为有决策的管理人员应在工作中给员工灌输文化常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强厨师队伍的学科建设,实现具有知识化,专业化,有良好品质的餐饮系统。 (2)加强品牌管理,培育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作为企业在长期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独有韬略,因行业的特点、性质而迥然不同。餐饮企业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推动制度创新,顺应产权制度发展的规律和潮流,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制度,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二是建立民主决策程序,明确投资者与经营者的职责和目标,从而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三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一支稳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四是促进企业管理由生产管理向创新管理、知识管理转变。同时餐饮决策部门应从行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中小餐饮企业发展规划。目前,许多地方的餐饮业还没有一个整体的发展规划,许多场合把餐饮业当作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的万能钥匙。为此,就要高起点设计、高规格策划餐饮业发展蓝图,强调餐饮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全方位构建餐饮行业布局,造就一大批会烹饪、懂管理的新时期餐饮人才。 4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餐饮行业发展迅速,并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特别是餐饮行业的多样化发展也使得其管理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餐饮行业的管理需要从实际出发,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优化市场环境,积极推动品牌经营,并在培育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就一定能迎来中国餐饮业美好的明天。 餐饮管理论文:高校餐饮管理之我见 摘 要 在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年代,各大高校的餐饮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物价上涨,学生对餐饮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已经出现,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单位无论在餐饮行业的服务质量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都要有着明确的制度。本文主要对高校组织结构设置做出阐述,并对物资采购招标、完善价格调节机制等方面做分析,同时对加强资产及低值易耗品的管理、食品安全、员工的聘用以及与学生的沟通等方面做出阐述。 关键词 高校 餐饮行业 管理 1优化组织机构的设置 据目前情况来看,各大高校的食堂管理中心对学校后勤的餐饮行业已经加大了管理力度,有的是由后勤的管理中心对各个食堂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资金核算。学校在对组织机构进行设置的时候需要严格地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一旦学校需要向餐饮部门收取费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单据为凭证,必须经学校后勤管理处和财务处审批才能够通过,否则出现任何问题都将自己担任责任。 2严格实行物资采购招标 在现在餐饮行业,尤其是各大高校的餐饮行业,卫生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当食堂在购进一些米、面、油、调味剂的时候需要在有着正当经营的商家手中购买,切忌为了节省资金而在小贩手中购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食品。对供应商一定要加强管理力度,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产品的价格都要加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够保证物资采购的正确性和价格优惠性。除此之外,校方还应当加强对餐饮部门的采购过程管理,对产品的质量、价格以及运输方式等方面进行统筹的考虑,当市场上的产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时,餐饮部门的采购部就需要通过衡量各个商家之间的区别和差异对产品进行选择和比较,并备案形成各自职能部门的审核依据。 3完善价格调节机制 作为高校的食堂餐饮部门要保证公正的定价和调价程序,首先需要规定餐饮部门不得随意的更改饭菜的价格。为了保证食堂饭菜价格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有关部门可以对市场进行调研,通过及时地了解社会行情并对食堂的饭菜进行定价,这样的定价方法更能满足于人们对于价格的承受能力。除此之外,做好调价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关部门在对价格进行改动的时候要及时地进行公布,使更多的消费者可以及时地了解饭菜的价格现状。做好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支持环境与氛围。 4加强资产及低值易耗品管理 在现如今的食堂当中,工作人员对于一些低值易耗品更换的很及时,低值易耗品的损耗并没有留下痕迹。由于低值易耗品价格低廉,所以校方在进行低值易耗品的购买时随意性很强。由于学校的食堂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单位机构,所以无论学校食堂的任何资产都应当纳入学校资产的统一管理,为了降低这些产品的损坏和丢失概率,食堂的有关人员可以将低值易耗品的管理责任到具体的责任人进行管理和维护,对于使用和保护程序进行严格的管理,最大程度地保障学校资产。 5保证食品卫生安全 对于餐饮部门来说食品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学生在食堂购买的饭菜是安全的,食堂有关部门务必要对食堂的用水、食用油以及食品的进购渠道进行严格的把关。因为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的安全大过一切利益。除此之外,校方还需要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把关,对工作人员要严格的检查是否持有健康证,无证件的人员不得上岗。由于学校的食堂一般都是实行刷卡制度的,所以对于学生持有的一卡通以及学生的个人信息,食堂的管理人员要严格地对其进行保密,完善微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员岗位职责是餐饮系统保证食品卫生安全的关键环节。 6做好临时用工的聘用与管理 现在在学校当中出现很多临时工,这些临时工并没有正当的编制和证件。如今学校临时工的主要工作岗位为仓库管理、现金收银等不需要具有一定教师资格证的岗位。为了保障学校的用人安全,校方的有关部门需要在聘用临时工作人员的时候经学校的人事部统一批准才可以,所有临时的工作人员必须经人事部门审批通过才能够上岗,否则不能够上岗。除此之外,用人单位的领导不得将自己的亲戚子女安排到本人直接管理的单位做临时工。对于临时工的更换和辞退,都需要经过人事部门的办理手续,否则一经发现,校方有权利不给予发放工资,如果出现劳动纠纷和工伤等事件,校方有权利不负任何责任。 7畅通与学生的日常沟通渠道 学校的餐饮部门在对食堂的餐饮部门进行管理的时候,为了使食堂能够更好的办下去,需要吸取来自学生的建议和看法。食堂的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对学生伙食管理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在校园网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将学生的一些意见和对食堂的想法在校园网上表达出来,同时食堂也应该将价格当日的菜价和食堂随时更改的一些规章制度在网上进行公布,使更多的人了解食堂伙食管理的全过程。食堂的工作人员还可以对一些在网上提出意见的同学及时地给予回复,这样的做法能够促进食堂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8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全国的物价已经大幅度的上涨,各大高校的食堂餐饮行业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处境已经十分的艰难。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高校应尽最大的努力,不断地转变管理模式创新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学校食堂的管理有益于促进学校的未来发展。所以加强服务质量和管理手段及方式能够有助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高校的食堂管理部门,应良好地运用身边的资源,为构建和谐高校的新型后勤做出最大的保障和奋斗体系。 餐饮管理论文:浅析层次需求理论在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服务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就要求在餐饮行业中各管理部门要针对在餐饮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优化和完善,并且要把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有效的应用于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和增加职工的工作热情上,从而起到提高餐饮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笔者在文中主要阐述了在餐饮管理中的层次需求,并且对餐饮行业管理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层次需求 餐饮管理 应用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对餐饮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本文就针对在餐饮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剖析层次需求在餐饮业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1 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说的最基本的需求理论和马斯洛需求理论,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层次理论指的是人们对生产和生活进行有规律、有层次的完善,人生有不同的需求,但是只有一种需求会占主导地位,而且每一个层次上的需求都是相互依赖的,在追求高层次需求的同事低层次的需求也是存在的。[1] 2 餐饮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职工队伍不稳定 餐饮业隶属于饮食服务业,以顾客为中心,是餐饮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管理者要从顾客的喜好、需求、评价等方面为着力点来对餐饮业进行管理,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才能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回报。 面对现实,能够标准的符合餐饮业服务标准的职工是非常少的,而且这种工作性质,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他们往往是用一种偏见甚至歧视的眼光来看待这一职业,从而导致这一行业的人是越来越缺乏。[2] 2.2 缺少创新型人才 社会在不断发展,每一个行业都要不断地创新来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让自身更好地发展和生存,餐饮业也是如此,如今,人们对餐饮业的服务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以前传统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你的需求,一家让人心动的饭店,不仅要在选址、装修、格局、环境以及装饰上要打破常规有所创新,让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让人感觉宾至如归。然而餐饮业往往正是缺少这样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导致了客源的流失、自身利润的下降,最终失去竞争优势。 2.3 菜肴缺乏创新 菜肴的种类与口感是餐饮业的核心,它是一家餐饮企业是否能够长期持续经营的决定性因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对的对于饭店中菜肴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餐饮业在烹饪方式、搭配、味道以及调色上都要进行不断地创新。可是目前还是有很多餐饮企业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的烹饪厨师大多烹饪知识结构都比较陈旧、落后,他们所拿手的菜肴大多都是比较传统的家常菜,在味道与样式上没有什么新意,这种没有新意的菜肴已经不能再达到顾客的需求,长期如此,就会影响餐饮企业的发展前景。 2.4 消费较高 从我国现在的收入结构来看,中下等收入人群任然是大多数,他们能够接受的是中等水平的消费,所以餐饮企业力争的对象应该是这样的人群,但是现在有很大一部分餐饮企业采用的是高端消费、高端抬价的经营理念,他们收取的不论是菜品价格还是服务费用都是非常昂贵的,这样的消费水平是一般消费者所不能担负的,这样一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打消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积极性,这样的理念会导致餐厅失去很大一部分客源。 3 相应的对策 3.1 提高顾客满意度 3.1.1 解决顾客的特色需求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一家餐饮企业要在多方面具有吸引力,才可以吸引到顾客,只具有单方面的西一里根本不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但是又必须要在众多吸引力中寻求一种顾客最需要满足的,才能够更好地吸引顾客。 3.1.2 满足顾客自我实现的需要 充分的尊重顾客、满足顾客自我实现需求,是顾客最高层次的需求,餐厅的工作人员要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对于顾客出现的小错误要予以包容,并且先主动从自身找原因,尽量多为顾客承担错误,不让顾客有为难之感,并且虚心的接受顾客投诉,来满足顾客的自尊心。 3.1.3 满足顾客对奇观的追求心理 对于出来旅游的人大多都追求新奇、新鲜的经历和环境,他们渴望暂时抛开他们所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有一些改变,消费者有这样的心理,餐饮业就要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为顾客提供一些具有名族和本地特色的服务,餐厅的装饰和布局可以充分的融入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民族元素,这样会增加顾客的好奇心理和追求奇观的心理。 3.2 让需求层次理论在增强职工热情度上得到应用 3.2.1 满足员工合理的需求 从事餐饮业的职工也拥有自身的很多需求,这种需求有可能是多方面的,员工随着工作时间和业绩的增加,就会对自身的职位和薪资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员工的理想、心理、情感方面的需求,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充分的了解和尊重职工的这些合理需求,为他们的职工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工作氛围。 3.2.2 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能够影响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以及好的工作心情,餐饮是一个高负荷的工作,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很好地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管理人员还应经常关心员工的各项情况,为他们提供优质的食宿条件,这样一来他们尽心尽力的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3] 3.2.3 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他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一个酒店的职工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文化素养、道德水平都不尽相同,根据这样的情况,企业就要对他们的不足进行包容,要经常组织员工进行学习,让他们能够更快更好的接受工作,并且创建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餐饮业也势必会得到快速的发展,餐饮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采用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来进行管理,这种用人本角度来管理企业的方法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餐饮业的管理者要合理的运用管理方式,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解析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 摘 要: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我国的电子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从表面上看,纯技术的研究工作将电子科学技术推向了一个高峰,但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说,如果不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将会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原因在于,电子学习技术需要强大的实践为基础进行研究,但需要一定的理论进行辅助,这样研究出来的技术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的群众,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对多值逻辑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多值;逻辑;电子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多值逻辑与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不符合之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科学技术的大幅度进步。多值逻辑逐渐的被人们所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我国在多值逻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现阶段的一些成果已经有效的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情况和工作情况,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积极的探索。本文就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进行一定的解析。 一、研究多值逻辑的意义 (一)许多逻辑问题本身就是三值的 多值逻辑与一般的逻辑有很大的不同,多值逻辑强调“值”的数量。一般的逻辑观点只有一值,而多值逻辑认为,很多的逻辑问题本身就是三值的。从表面上看,多值逻辑与原有的一些逻辑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冲突,但在科研人员细心研究之后才发现,多值逻辑与我们原来所接触的逻辑并没有冲突。例如:信息处理及PL人等课题中的“真”、“假”、“无定义”三态,电机控制的“正转”、“停”、“反转”,三态,数值界限常可区分为“正数”、“零”、“负数”三类,等等。这类问题用三值逻辑处理比用二值逻辑处理更为自然、方便。由此可见,利用多值逻辑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的快捷,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电子科学技术来说,多值逻辑是非常适合的一种思考方式。 (二)对数字系统故障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过去的工作中,电子科学技术一度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虽然现阶段的发展幅度较大,但并没有刚开始那么强烈。对于电子科学技术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问题,像这类高精度的技术,一旦在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全局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其中,数字系统故障一度成为了阻碍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难题,令众多的科研人员束手无策。但是在采用多值逻辑来思考的时候,就简单的多,而且顺利的将问题解决。数字系统的故障诊断需要考虑有故障与无故障时的状态,只用0、l两个逻辑值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多值逻辑。另一方面,若用多值逻辑电路来构成二值数字系统,其多余的逻辑值可用来使系统成为容错、自校验、失效保险或故障安全的数字系统。由此可见,对于多值逻辑而言,不仅仅能够提高电子科学技术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够将电子科学技术中的问题有效的解决,为其发展提供较大的动力。 (三)前景较为广阔 对于电子科学技术而言,前景的广阔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多值逻辑却让很多人持有担忧态度。毕竟,某种纯理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达到一个巅峰,之后就会停下来,人们会将目光投向其它理论。多值逻辑之所以从开始一直到现在都非常的受科研人员的青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多值逻辑的前景非常的广阔。无论是客观方面,还是主观方面,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都非常广阔,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思维过程是很难用二值逻辑来模拟的。但多值逻辑中的多阂值逻辑却能较好地模拟神经元的工作。机器学习、专家系统、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问题中应用多值逻辑的前景十分广阔。由此可见,未来的工作需要将多值逻辑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这样才能让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更加健全,在科学领域当中,获得更大的突破。 二、多值数字系统的信息密度高 科研人员在研究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多值系统的信息密度较高,这就从客观上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便利。对于电子科学技术来说,任何一个环节的计算都必须达到非常精确地效果,而多值逻辑在除了能够运用多值的方向进行思考,还可以让多值数字系统的信息密度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当这种数字系统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时,可以大大节省集成电路的基片面积。例如,已经在Int e l8 087数字数据处理机及i A PX-432计算机中使用的四值ROM,每一位相当于二值ROM的二位,而所占面积增加不多,从而使整片集成电路节省基片面积31%。 三、集成电路的功能日益增强而体积日趋缩小 在研究电子科学技术的过程中,集成电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科研人员在集成电路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使得集成电路的体积不断的缩小,有的甚至缩小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另一方面,集成电路的功能却丝毫没有降低,反而与体积相反,伴随着体积的缩小,集成电路的功能不断的增强,使得现阶段的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个较为高端的水平。再结合多值逻辑之后,就会将原有的一些问题有效解决,发展的更加健全。一般来说,前者的引线数要多,后者则要求减少引线数。这一矛盾严重地影响了集成电路的发展。二值逻辑已很难解决这个向题,而多值逻辑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向题。由此可见,对于多值逻辑而言,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它能够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实质化的积极影响。我们需要对多值逻辑充满信心,并且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工作。 四、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 从以上的阐述当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多值逻辑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而且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值逻辑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于多值逻辑而言,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自身的强化使得多值逻辑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在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之间建立某种良性循环,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 五、总结 本文对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进行了一定的解析,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已经密不可分,而且二者呈现出相互促进的状态,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可以在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方面,获得一个更大的建树。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实验室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子科技与技术行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扩展起来。而光电子实验室也是构建电子科学技术实验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本文针对电子实验室建设的环节,阐述了光电实验室的用具、设计与制作的程序等内容,并根据现状提出了未来实验室的新主张。 [关键词]科技水平;电子实验室;设计与制作;新主张 目前,随着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专业设置方面也进行了不断地改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身便是的电子器件、激光、微电子等专业的组合与推陈出新的成果。它是一个宽口径、新生代的专业。并且一直是我公司研究的核心方向,拥有一支科研先进、学历资深的强大队伍。在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用性与实践性都相对较强,不管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还是未来共同富裕的实现,电子科技都已经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目前光电子实验室是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及其重要的一步。 1实验项目的设置 根据我公司的现状,设置了以激光电子为基础贯穿整个光电子实验室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各种的实验器材与设备。经过深思熟虑与各部门的讨论研究,再结合公司周围的建筑环境,明确了应建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项目的研讨,抽取项目中的四个实验,作为确定测量激光以及技术的项目,其中,实验以“光电子物理基础”为依据,来测定激光增益、激光线宽、以及激光纵横模。而另一方面,将以“光电子技术”为依据,主要项目是技术方面(包括电光调制技术、倍频技术以及激光调Q等)。 2实验仪器的设计和制作 公司通过走访了国内的几所科研公司的实验室,根据与实验室的领导谈话,得知并了解了这些公司电子科技实验室的一些状况与创新之处。我们也明确了并规划了属于自己的电子实验室设备配置的基本蓝图。 在测定激光增益这一项目过程中,发现我国内光电实验的方法都是各持己见、截然不同。比如:就拿放大法来说,有些科研人士是透过一个放大器并根据激光器所输出的激光,然后分别进行输入光强大小与放大器输出光强大小的测定,再根据最后的结果,求出所得的增益系数。另一些则在采用此方法时,也不尽相同。他们测试增益系数的方法是通过内损耗法而得。也就是把损耗输出片插入腔内,并且,根据该损耗片旋转的角度变化与损耗片上光反射率所发生的改变,然后,对损耗片上所输出的光强以及损耗片旋转角度变化关系曲线的测定,通过数据,就可以很快的求出小信号的增益系数,除此之外,还可以求出一些参数(如:腔内所损耗的以及饱和光强的参数等)。 但是用这种方法来测试机构是比较的复杂的,并且在数据处理方面,工作量与时间量都比较大,按照客观的标准,我们可以换另外一种方法来测试激光增益,那就是内损耗法。一般公司的光电科研室,大多数都使用染料调Q的方法来进行激光调Q,目前,工业化进程较快,并且工业生产中,激光的应用现状与调Q都比较的稳定与先进,基于这个原因与现状,我们采用电光调Q技术,并且已经明确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电光调Q的实验基本的方法与操作原理。 确定了我们所采用的实验设备方案之后,下一步,就是依据所使用的状态与情形,明确与规划好实验设备的基本参数以及测量操作过程的精确程度,然后,就是设计新版的实验操作仪器结构,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所以,根据使用的状况,我们对某些结构又开始了更精确与先进的改进,例如。当我们在采用内损耗法时,如果激光增益的损耗片旋转角度为@时,那么,放射光束的旋转角度就是2@。这就是为什么光探测器不能跟损耗片放在同一个旋转驱动轴上的原因。为了能够确保损耗片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与反射光束探测器运转方向一致,在我国许许多多的实验装置中都是采用一套齿轮系统。然而,我们测试反射光时,是直接地用我们所设计的一条长条形的光电池。但是,这并不影响实验的内容与结果,如果损耗片在旋转的过程中,使反射光束不脱离光电池,那就万无一失了。这样不仅使实验装置更加的简洁,而且也降低了制作材料的成本。还有就是,三套装置的空间都较小(包括激光横模的测量、激光线宽的测量、激光纵模的测量)。在我们设计的过程,会将我们采用的同一种激光源(He-Ne激光)放置在同一个实验箱里面。激光就会被光反射器各自的引到不同的测试光路里面。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空间的利用。 在我们推出新的实验装置时,我们会用微机采集测试代替之前设备中,使用函数记录仪收录实验的数据。例如,如果在测量增益,损耗片上的反射光强度与其旋转角度的相关曲线,或者在测量激光横模时,光强的分布曲线,透过计算机的程序掌控步进电机运动,光探测器所测得的结果会通过模数转换被串口输进计算机里面去。这样曲线与数据表文件都会在计算机的荧屏上显示。为了能够使操作员通过计算机读取相关的数据并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处理,在实验结束后,可以将数据拷进自己的硬盘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操作员对实验数据的敏感度与精确度,同时,还能更加熟练的操作相关的软件,如:Origin或者Matlab等。为了确保实验测试的精确度,如果我们测量激光线宽时,可采用多光束干涉法,并在我们新设计的实验装置中用CCD成像代替之前实验中通过拍照来记录的感光底片,输入计算机里,这样相关的程序读取荧屏上显示的数据以及图形文件。 为了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产生枯燥的心绪,在实验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上其他有趣的项目。如果是进行电光的调制实验,操作员可以把电光晶体上测得的电光调制曲线进行适当的调节,然后,增加正弦信号,并通过调节直流偏压来观察信号的失真状况。紧接着,我们可以把MP3中一些通俗歌曲的音频信号传送到电光晶体上,收到的音频信号放大后,通过扬声器进行播放,在此过程中,操作员不仅可以领略到光通讯的整个过程,还可以感受到波片旋转过程中信号失真的具体状况。 3电子实验室目前使用的现状 目前,电子实验室主要开放对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技术员。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倡导操作员积极动手试验,以提高他们对基本实验的方法与技巧熟练度。本实验室除了对专业的技术员开放外,还可以开放其他对电子科学感兴趣的员工开设实验(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设有“现代光学实验”一课,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设有激光原理实验课程)。实验室除了能够完成实验任务外,还能帮助技术人员的研究其他的实验活动。并且,还想使实验室的设备更加简单化,以便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如把电光调制系统更进一步的简单化,完成了混沌信号光通讯的研究,还有采用了脉冲调Q激光器,进行了激光烧蚀制备纳米材料的实验研究。 4下一步的规划 在光电子实验室里,由于里面设备的局限n生,技术操作员只能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实验项目,由此可看出,光电子实验室在功能方面还有待完善。根据我公司的计划,在实验室的空间里,也新设了其他的实验项目(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的“现代光学基础)这个实验项目跟普通的物理实验相差甚远,主要针对公司电子实验室的特点而设置。 它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的广泛,包括一些显示光学技术、光电检测、眼视光学等较先进的实验项目。为了能够使技术操作员的视野更加的开阔以及更多的实验供他们选择,在不久的将来,我公司将开设一些创新型、高科技的实验项目,其中,就包括新型激光器件应用、光纤通讯等实验项目。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摘 要 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出发,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以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直接上岗型人才为目标,从实习基地建设和定向培养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探索全新的校企合作之路。 关键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定向培养 2000年6月,国务院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明确提出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1]。大力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克服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短缺,抓紧培养集成电路专业人才方面的重大举措。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和企业对集成电路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校企合作体制的实施和更深层次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校企合作体制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使毕业生在准备就业的时候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能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设计软件,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行业背景和企业需求,为培养直接上岗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重要专业分类。河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集成电路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两大类课程,其中集成电路设计又包括电路设计和版图设计。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授,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加工工序(如硅片的清洗、氧化、光刻和扩散等)、集成电路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如全定制、半定制、CPLD和FPGA等)和集成电路基本单元的版图结构(如电阻、电容、BJT管和MOS管等)。虽然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也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软件落后,以及与社会生产实际相脱节的状态十分严重。这里以集成电路版图实验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集成电路版图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经费的限制,只能通过免费或者低级的版图绘制软件来完成实验教学工作。由于使用软件功能上的落后,没有办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对版图进行设计规则检查和电学规则检查,不能清楚地知道设计规程检查文件,不明白版图后仿真和电路图与版图的比较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不知道实际生产中相关元件的版图绘制方法,只能简单地绘制出某个元器件的版图,造成学生只是学习到了版图设计中的一点儿皮毛,相关知识匮乏,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2 校企合作方案探索 实习基地的建立 2003年7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通知中要求高校要大力推进“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教学改革[1]。为了培养应用型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了解企业需求,河北大学跟北京芯愿景软件有限公司保定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这既能让学生接触到先进的设计软件,增长自身技能,又能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 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之后,双方又制定了详细的实习基地实施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暑期毕业实习。学校的毕业生需要在大三之后大四之前的暑期进入实习单位完成毕业实习的工作。实习基地建立之后,企业可以接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进入单位实习并对学生提供培训。学生要严格按照企业的上下班制度等要求自己。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掌握了实际生产中相关元件的版图实现方法,明白了集成电路产业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和实现方法,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双向选择,深入了解。在暑假毕业实习完成之后,企业对实习的学生进行了综合评定,学生也对企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大四下学期毕业设计阶段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保障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这既能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又能为企业本身培养所需的人才。 最后,除本科生的实习以外,还对集成电路工程的硕士生制定了实习计划,并聘请了北京芯愿景软件有限公司的两名高级工程师担任学校的兼职硕士生导师,对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硕士生进行联合培养。企业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培训方案,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定向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也是为了为合作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实现双赢。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应该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从专业课开始到专业选修课,都融入了实际生产中会用到的相关内容。 如在数字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以及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两个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凡是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和版图设计部分的内容时,都融入了芯愿景有限公司的相关书籍或资料作为补充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企业在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时是如何进行综合考虑的。在数字集成电路综合实验和集成电路CAD课程设计这两门实验课中,采用芯愿景公司的软件和素材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芯片制作过程中模块安排、虚拟结构单元、数字单元、模拟单元、有源器件、无源器件以及布局布线的相关知识,加深对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认识。在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实验两门课程的开始过程中,从企业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入课堂帮助任课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以上一系列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对集成电路设计流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为合作企业培养了所需的人才,使企业减少了招聘风险,降低了成本。 3 结束语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深化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是一次记忆深刻的体验,是一次写在记忆中的成长经历[2]。校企合作协议签订半年多来,经过2009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检验,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自己还存在哪些方面的欠缺,校园里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实习经历虽然短暂,但是学生收获颇丰,最终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笔者深信,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致力于把合作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带给学生的将是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待遇优越的就业岗位,带给企业的将是源源不断的就业生力军和企业品牌的进一步推广。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进行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紧紧抓住“产学研”的建设思想,把课程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堂内容在室外的延伸,把“产学研”本身就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产学研;微电子;专业 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2年9月,2003年正式开始招生,设定了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目前已开设的专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以微电子器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为主要发展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我们广泛地参考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及国内其他重点大学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建有半导体器件原理与测试综合实验室、半导体工艺实验室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达到了国内部分一流高校的微电子专业实验室水平。十年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我们在本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上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一、拓宽专业方向、夯实专业基础 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过程来看,为了突出专业方向,以往专业建设中我们往往设置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方面的课程,但每门课程的课时数较少,同时压缩了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的门数和课时数,造成学生基础课没有学好,专业课太多而每门课课时数过少以致学得囫囵吞枣,也就是专业基础没掌握牢,专业课更没有学好。而大多数用人企业却需要大量工作在生产现场,能够处理生产当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掌握丰富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这些人才所应掌握的知识不是一两个专业能够培养的。因此我们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不追求过新、过尖,注重拓宽专业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设置不过窄、过深,给予了学生比较宽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各种研究方向,同样由于现在微电子技术发展很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很短,专业课不要求讲得很深,主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主要业务范围和处理问题方法。这样培养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了解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内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便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迅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特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天津工业大学本科培养及学士学位要求制定。方案中规定了本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应修读各类课程学分的最低要求,是审查本科生学习计划、认定毕业资格、授予学士学位的主要依据。根据服务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总体要求,对本专业调整了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教学计划,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加大培养方案的宽松度与灵活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减少必修课程,增大选修范围,使培养方案有更大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学生可以在培养方案框架内,参考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建议,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选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大的空间。(2)重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建体现学科发展与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力度重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拓宽专业的内涵,增大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基本上按照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大类基础,按一级学科构建专业基础,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重组专业方向课程。(3)加强实践,将“实践、探索、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本专业实践环节在学校和学院的公共实践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专业课程专题设计和专业系列性实验等实践课程。专业课程专题实践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课程专题实践的题目采取由学生自拟、专业委员会审核的制度来确定。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课程设计采取组队的形式,由3~4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小组,互相分工合作完成设计。本课程专题实践在第6学期开设,为期8~10周,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采用毕业设计的模式进行管理,最后以实物演示和论文答辩的形式结束。开设专业系列性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阶段性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系列性实验课主要依托本专业的实验、实践平台来开设,分别于第4、6、7学期为学生开出。第4学期的实验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实践平台的结构和框架,并提出一些专业上的问题,告知学生要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第6学期的专题实践以设计型专题实践为主,使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实际系统硬件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并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第7学期的实验以综合性设计为主,熟悉芯片级、板级和系统级设计方法和步骤。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大力加强实习教学环节,拓展一批校外实习基地,才能使学生走出去,学得成,真正做到学有专长。在校内,我们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随时性、方便性的优势,配备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全天候开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到专业实验室进行操作和技能训练。在校外,我们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天津滨海新区企业服务,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能力的广阔空间,目前我们在社会上选定“天津南大强芯半导体芯片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市森特尔新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市海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工大海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等一些相关的公司、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协作关系,让学生到公司、企业参加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践,这样的实习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开拓“产学研”模式的特色人才培养 随着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其强大的功能集聚优势开始迅速形成,这为天津市相关电子产业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目标之一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集聚国内外研发资源为主线,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研发转化环境以及高效并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流水平的高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以滨海新区为产业聚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型高科技产业,将加快滨海新区的总体建设步伐,奠定天津滨海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地位。同时,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八大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因此,作为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学科,在天津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我们已初步建立微电子专业方向,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培养的学生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达到“产学研”教育模式的实现,我们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科研工作中的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在教学方式上加强针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不断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在教学效果上通过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新科技、新工艺,培养出大批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搭建竞赛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改革,本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为此我们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建立了基于基础实践层、提高设计实践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创新专题实训层四层金字塔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本专业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通过参加不同竞赛,由浅入深地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确保本专业全体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和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参加学院组织的竞赛掌握电子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指定题目的竞赛培养复杂电子系统设计的能力;通过参加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培养软件设计方面的能力;通过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不限题目的竞赛和课外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培养大学生面向实际项目的电子系统设计能力;从优秀的学生作品中培育参加全国挑战杯这样强调创新性和工程化的竞赛。在各类竞赛培训和指导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步提高。通过参加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为学生就业也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进行了“产学研”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紧紧抓住“产学研”的建设思想,把课程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堂内容在室外的延伸,把“产学研”本身就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鼓励广大教师将学科优势与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和向教学转化,进一步优化了专业必修课教学内容,调整选修课课程结构,把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本科教学之中,对于培养本科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摘要:从国家、地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出发,结合湖北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以及具体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体系;微电子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理论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专业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学科背景及问题分析 1.学科背景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科学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它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一般是指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制造和使用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新型技术学科,主要涉及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相关的技术与工艺。[3]由于实现信息化的网络、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基础是集成电路,因此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石。此外,从地方发展来看,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在全力推进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以光通信、移动通信为主导,激光、光电显示、光伏及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在湖北省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北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7年,完全适应国家、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建设专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毕业生可以从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和光电子器件、系统(激光器、太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等)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等相关工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微电子产业的人才需求为牵引,遵循微电子科学的内在客观规律和发展脉络,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微电子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微电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2.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理论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想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建设配套的实验教学平台。然而目前人才培养有“产学研”脱节的趋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较少。建立完善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前提。 二、建设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平台和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基础课程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电子实验和计算机类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即微电子实验中心,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部分。在实验教学体系探索过程中重点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的微电子人才培养理念。微电子人才既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基础物理、固体物理、器件物理、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等),又要求具有较宽广的系统知识(包括计算机、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微电子实验教学环节强调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同时兼顾本学科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协同训练,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第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微电子实验教学体系,将“物理实验”、“计算机类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微电子工艺”、“光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课程设计”、“集成电路课程设计”、“微电子专业实验”、“集成电路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相互贯通,有机衔接,搭建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兼顾半导体工艺与集成电路设计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半导体的产业链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封装、测试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为了扩展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适应范围,实验教学必须涵盖微电子技术的主要方面,特别是目前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半导体工艺两个领域。 第四,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推动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与国内外科技同步发展。倡导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教研相长,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化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此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三、建设内容 微电子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是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我国微电子技术人才紧缺,尤其是集成电路相关人才严重不足,培养高质量的微电子技术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微电子学科实践性强,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相关的测试分析技能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等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利用经费支持建设一个微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具体包括四个教学实验室: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实验室、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性能参数测试与应用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实验室。使学生具备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微电子器件、光电器件参数测试与应用、集成电路设计、LED封装测试等方面的实践动手和设计能力,巩固和强化现代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在微电子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具备半导体材料、器件、集成电路等基本物理与电学属性的测试分析能力。同时,本实验平台主要服务的本科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同时可以承担“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10余个本科专业的部分实践教学任务。 (1)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实验室侧重于半导体材料基本属性的测试与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半导体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测试方法与技能,包括半导体材料层错位错观测、半导体材料电阻率的四探针法测量及其EXCEL数据处理、半导体材料的霍尔效应测试、半导体少数载流子寿命测量、高频MOS C-V特性测试、PN结显示与结深测量、椭偏法测量薄膜厚度、PN结正向压降温度特性实验等实验项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导体专业实验课、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等。 (2)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性能参数测试与应用实验室侧重于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基本特性、微电子工艺参数等的测试与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半导体基本理论、器件参数与性能、工艺等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技能,包括器件解剖分析、用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交(直)流参数、MOS场效应管参数的测量、晶体管参数的测量、集成运算放大器参数的测试、晶体管特征频率的测量、半导体器件实验、光伏效应实验、光电导实验、光电探测原理综合实验、光电倍增管综合实验、LD/LED光源特性实验、半导体激光器实验、电光调制实验、声光调制实验等实验项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导体专业实验课、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课程设计、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 (3)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侧重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的硬件描述语言、Cadence等典型的器件与电路及工艺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设计流程等,并通过半导体器件、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的仿真、验证和版图设计等实践过程具备集成电路设计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能力。以美国Cadence公司专业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为载体,完成集成电路的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工艺设计等训练课程。完成形式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集成电路设计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上机实践等。 (4)科技创新实践实验室则向学生提供发挥他们才智的空间,为他们提供验证和实现自由命题或进行科研的软硬件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包括LED封装、测试与设计应用实训和光电技术创新实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设计器件或电路的研制并通过测试分析,制造出满足指标要求的器件或电路。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训练,加深对所需知识的接收与理解,初步掌握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对工艺技术及流程的认知与感知。完成形式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创新实践环节、生产实践、毕业设计、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科技竞赛及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等。 四、总结 本实验室以我国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人才需求为指引,遵循微电子科学的发展规律,通过实验教学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系统了解与掌握半导体材料、器件、集成电路的测试分析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工艺技术等技能,最终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范围广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微电子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微电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摘要]经过数年的发展,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未来的生存发展。文章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工程技术对经济与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美、英、法、德、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由于注重加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其工业化崛起提供了及时高效的技术支持。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目前应用前途很广,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收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学生,到现在已有一届学生共近50名学生顺利毕业了。现在回眸总结这几年我校在电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体会,总体上看,这届毕业生不仅实践动手能力很强而且理论基础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建设许多环节中仍然存在不少不足。其中最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在人才培养的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因材施教理念,同时实验设备及手段还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人长期从事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制定及教学工作,切身感觉到提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质量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基础,满足服务于未来社会行业市场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更快和更多地为社会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级应用人才。为了达到上述这一宏伟目标,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鲜明的特色。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满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社会需要,找准定位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问题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作者认为,给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一定要突破管理理念,树立真正的市场理念,扬弃固定模式,瞄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市场需求的现状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依靠我校师资、信息等优势,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因此,作者认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目标是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具有一定创新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适应市场需要。为此,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注重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和竞争能力,真正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兼备特长、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复合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旨在规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行为,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2011年,我校“微电子技术实验室”获得中央与地方高校资金资助,总金额达3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实验条件,对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必要的改进,达到有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实验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由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基楚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三个模块构成。配合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一)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这类实验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方式、方法、常用仪表的原理性能及使用、选择、读数方法等,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基楚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题目自行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参数和所用的仪器仪表。通过此类验证性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综合设计性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开设多种综合型实验,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保证一人一组。在开放时间内,学生可以到实验室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及爱好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不受规定实验项目的限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为他们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生在电子与信息系统领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信息、电子等行业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适应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的专门工程实用技术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较宽口径的专业,其内容涉及到电子和科学工程两个方面。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与科学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信息系统和集成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在设置专业方向上,应从培养素质性、通用性和实用性人才出发设置专业方向,可以设置应用电子和集成电路设计两个方向,相应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按需调整。 四、研究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我校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材”与211院校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在于高考分数较低,这就有可能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二是学习不够刻苦。教学中如不注意克服这两种劣势,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材”也有其优势:一是就业压力迫使他们要勤奋学习;二是城市生源偏多,家庭各个方面条件较好,相对而言,见多识广,接受新信息、新事物反应快,动手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作者认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因材施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学习方面,通过各种活动,如聘请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成功的企事业家等来校作专业指导和学术报告等,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成才的紧迫感;做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在新生军训的同时,配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律教育和专业教育,帮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针对不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设立奖学金、组织各种学习竞赛,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开设各种强化班和补习班,帮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激发成才的欲望。 (二)在生活方面,通过严格管理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坚持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纪律约束,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队伍建设,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计划,组织开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展开心理教育,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心理跟踪档案,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指导作用,及时调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有效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学校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和知识的需求。 五、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队伍方面,应着重处理自身师资和外聘教师的管理和培养问题。首先,应坚持聘任制和严格考核考评制度,并以此转化为竞争激励机制,教师的工作得到认可和回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其次,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和进修机会。教师有了能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并实现教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化的途径,自然能安心工作。培养出本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建立本校的核心教师队伍。通过聘任高水平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外聘教师(教授)或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以他们为主来构建教研室,开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目前本学科教师都具有985高校博士学位。 总之,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针对性、开放性、可持续性发展、市场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是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如果能够切实转变教育质量观,以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借助于其新机制,创新办学模式,完全可以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市场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专本业2007级学生的成绩统计分析表明,学生每门功课的平均合格率在94%以上,平均优秀率在70%以上。这说明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预期效果。同时在全国和省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2007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李智同学和肖超军同学获湖南赛区竟赛一等奖,邓超爱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奖。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生产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习基地缺乏、实习岗位安排不合理、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矛盾、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为生产实习课程的建设、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生产实习;学生 生产实习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它是与今后的职业生活联系最直接的,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校内教学的总结,而且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责任心、使命感的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学习企业工人和现场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树立刻苦钻研精神;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以及电子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等一系列的过程;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和质量的过程控制;培养劳动习惯、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计量学院光学与电子科技专业学生,我们采取集中实习为主(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学生自习联系实习单位)为辅的组织方式,目前生产实习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实习基地缺乏。由于学生缺少实践经验,不能从事技术类的活,不仅难以给企业带来利润,而且还给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带来不便,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生产实习,造成了生产实习基地建立困难。 2.生产实习岗位设置不合理。由于生产实习的时间较短,企业在安排生产实习岗位时会有很大的难度,往往会出现企业将学生当劳动力使用的现象。虽然此类生产实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精神,但是对于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感觉实习工作的实际情况与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出现情绪不稳定,身体不适应的诸多情况。 3.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的矛盾。生产实习实施过程主要在企业完成,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而实习评分模式往往以校内指导教师评分为主,企业指导教师评分为辅,两者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导致企业指导教师管理学生困难,影响了生产实习的效果。 4.生产实习时间不合理。生产实习时间不合理会严重的影响生产实习的效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原来安排在第七个学期的17~19周,此时很多学生面临着考研、公务员考试和找工作等相当多的事情,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5.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生产实习结束后,没有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讨论,没有及时改进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6.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校外分散实习(指学生个人脱离分院统一安排,个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行为)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监控。 二、有效的解决方法 1.建立动态生产实习基地。我们往往要求实习基地是大型企业建立的,并且能够长久使用,甚至这已经成为评价实习基地好坏的标准。大型企业能够安排较多的学生,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容易;大型企业一般技术力量较强,有利于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大型企业设备较先进,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但是,大型企业对普通高校的依赖较少,校企之间很难有深度的合作,往往会将学生当劳动力使用。生产实习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落脚点则是“生产”,所以,我们认为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紧跟产业发展,有助于帮助学生就业的企业才是适合学生生产实习的基地。要摈弃一劳永逸建基地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经常性地关注和寻找适合实习的企业,积极寻求和建立广泛的社会化联系,寻找最佳结合机会。在研发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企业文化等方面实地对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产品更新情况,以便对学生有个初步培训。实习结束后再通过企业调查和学生座谈了解实习效果,决定是否将其列为下一年度的基地名单。 2.建立多实习岗位和岗位轮换实习模式。以中国计量学院电子专业的学生在浙江正泰中自工程公司围绕控制系统与仪表产品开展的生产实习为例,经过校企领导多次有效沟通,确立了部件生产(部件装配、测试)岗位、仪表生产(仪表装配、测试)岗位、系统生产(系统装配、测试)岗位以及产品研发岗位(研发流程介绍),并进行轮岗。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组织形式,学生以分散的实习小组为单位,在研发、生产、测试等至少三个岗位上进行轮岗实习。每个岗位配备企业指导老师,同一小组学生一周内在岗位不同阶段进行流动学习,基本可以了解掌握该岗位的组织方式、工作流程等内容,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果。通过实习,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结合专业知识,进一步了解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光电技术的实际应用,学习、了解研发管理流程和常用测试设备的使用,还可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质量的过程控制,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不会对企业正常生产带来太大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3.学生管理模式和评分模式改革。针对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的矛盾,我们加强了学校指导教师对生产实习过程的监控。在学生校外实习期间,分院里安排了专职教师进驻实习企业进行管理,更好督促学生熟悉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学习企业的组织机构及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了解技术方面的研发和管理方法,了解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师工程实践经验。 我们对原来的生产实习评分模式进行了改革,修改了评分标准,强化企业指导教师的评分比率。在生产实习结束时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组织生产实习答辩会,评定学生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并给出答辩成绩。将生产实习评分分为四方面:出勤率、生产实习答辩成绩、实习记录本质量以及实习报告本质量(所占比例为20%、40%、20%、20%),综合后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 4.生产实习时间调整。我们调整了生产实习的时间,将实习时间调整为第七学期的短学期,也就是暑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5.建立了闭环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利用问卷方式对学生开展实习情况调研,了解学生对生产实习教学的期望、实习中工程能力培养的实际感受以及对生产实习教学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生产实习期间每周召开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座谈会,对学生生产实习状态以及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和解决,建立了有效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 6.规范校外分散实习,有效控制分散实习的质量。严格把关校外分散实习申请。首先由本人提交书面申请《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校外生产实习申请表》。学生接受单位必须与本专业相近,学生接受单位与学校同时指定双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同志作为指导教师,按照学校培养方案和该实习环节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然后提交《中国计量学院光电科技学院学生校外生产实习的承诺书》,经校内指导教师审核后,由学科负责人和学生所在系部和分院批准后方可执行。 实习期间,学生必须在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严格按照实施计划的进度进行毕业环节的教学任务。校内指导教师必须每周向学生所在院系部汇报学生实习情况。在校外自主进行实习的学生,必须在该实习环节规定的结束时间前返校,并按规定撰写实习记录本与报告本;同时提交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填写的《中国计量学院实习单位意见反馈表》给校内指导教师。 对于实际过程表明无法正常进行实习或不能保证质量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及时向系和分院,以采取有力措施或终止学生在校外自主实习环节,并做出妥善安排,由此导致学生延误学业由学生本人负责。严格对学生在校外自主进行分散实习的审批,强化管理以保证学院教学和教学质量。 三、结语 本文在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生产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习基地缺乏、实习岗位安排不合理、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矛盾、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动态生产实习基地、多实习岗位和轮岗实习模式、调整生产实习时间、建立了闭环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以及规范校外分散实习,有效控制分散实习的质量等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终为其他专业生产实习课程的建设、改革提供了参考。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本文从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详细解读了本科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并与省内外相关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相比较,突出专业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办学特色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种产业化趋势反过来对本专业的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并详细介绍了培养方案的制定情况。 一、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目前,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微电子、光电子、光伏和新能源行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分布不均,分类较细,且发展变化较快。另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因此,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存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实验技能,能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该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光电材料及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才。并且结合我校“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特色,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微电子和新兴光电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工程技术型人才。 三、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参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以及专业下设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本科培养方向的思路制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工程能力,使毕业生能满足长三角地区微电子、光电子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需求。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专注于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则偏向于光电信息、光电材料与光电器件方面。 四、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 要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并结合我校学科发展方向和特色,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省内外几所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1.培养方案的模块化设计。在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时,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和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下,专业培养方案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个模块,下设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相同的课程,到大三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选修各自方向的专业课。由于两个方向的不同培养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设置限选模块,每个专业方向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 2.改革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保留了原有电子信息类专业通常所开设的电子类课程外,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如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删减了原先与物理类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物理学史、原子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并删减了一些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如C++程序设计、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分方向限选模块,两个专业方向对应有不同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3.优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中的主干部分,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开设有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半导体测试技术、现代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等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围绕光电材料和光纤通信方向,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传感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课程。另外专业课程里面还设置有专业实验,通过加强实验环节,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五、与省内外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 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大高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服务于不同的区域经济,这就要求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区域化、差异化。我们分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这五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仅使我们能学习到其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也可以发现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各个学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区域经济要求确定专业的发展定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定位于能从事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乃至电子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光通信、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在培养能够在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突出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定位在培养能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于服务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培养能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系统、电子集成系统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通信电子电路、EDA技术、薄膜物理与技术、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和应用、现代DSP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的能力,开设了电路原理、模电数电、通信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光纤通信原理、光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线路CAD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通信原理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大型实验、微电子基础实验、半导体器件仿真大型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大型实验等实验类课程。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线路CAD、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VLSI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信号与电路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等实验类课程。南京理工大学培养学生从事光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光学、光电信号处理、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光电成像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技术、显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线路、电视原理等专业课程。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能力,开设有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伏材料等专业课程,以及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能力,开设有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原理、MEMS技术、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薄膜材料及制备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以及近代物理实验、专业实验等实验类课程。 3.人才培养特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注重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方面能力的培养。浙江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电路与系统设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能力的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注重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联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本专业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能较好地改善这种状况,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就业率;联合培养机制 一、目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电子信息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牵动整个社会的重大问题。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我系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我院的一个新型专业,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比重有待平衡。电子科学技术专业至今已招生四年,今年迎来第一批毕业生,就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看,由于缺乏相应的实验条件,较偏重理论基础教学,实验环节较少。显然,书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必须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力与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满足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实践教学的不完善构成了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一个短板。 2.毕业设计的题目与学生就业取向不甚吻合。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经常存在教师开出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就业取向不甚吻合的现象,这很可能导致学生被动从事毕业论文设计。由于教师开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往往偏重于理论计算或是模拟仿真,学生难以从事实践锻炼,学生感觉不到毕业设计对日后工作的作用,造成学生不愿投入精力,积极性不高,最后会导致很多本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毕业设计工作,最后却不得不由教师代劳。因此,提高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的就业取向的吻合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学生就业优势的体现。 3.继续深造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与未来研究方向结合。在众多的毕业生当中,有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这些深造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专业及研究方向会更加细分化,其研究方向也与未来导师的研究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当学生毕业设计题目与未来研究方向不太一致时,可能也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会出现应付毕业设计现象,严重降低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针对目前现状,我们提出了一些改革理念及改革思路,探索能够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与内容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或工作环境起到一个良好的衔接作用。 二、改革理念及思路 1.改革理念。立足于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培养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这直接关系到学院乃至学校的长远建设与发展。 2.改革思路。针对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能较好改善这种状况。 毕业设计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最直接的手段。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大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以后,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一次综合型训练,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型教学环节。该环节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关系到一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一名毕业学生能否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尽快适应社会需要。通过与实习企业达成协议,让学生选择与实习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去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在企业做结合实际的毕业设计,让学生更容易适应以后的新的工作环境。应届毕业生在第七学期结束时基本都签定了就业协议或是在用人单位实习,因此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中,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设计是可行的,也是培养快速适应企业工作需要优秀毕业生的最佳时期,这种培养方式是一种“准定单式培养”。另一方面,加强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由于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为新办专业,实验设备方面较弱,有些教师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但教师理论基础功底扎实,须加强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才能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对于已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可以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题目在研究(设计)院(所)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充分培养其科研能力。 但是对于以上各环节,尽管学校或学院在开展相关的工作,但是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开展,获得预期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具体的实施细则上还不够完善,导致实施结果并不理想。 改革内容:(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将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依据其就业取向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考取研究生(或不签约就业打算来年继续考研)进一步深造型和签约就业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适合的毕业设计题目。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2)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我校地处长三角经济活跃区域,半导体方面的大中型企业数量较多。就杭州市及周边地区而言,就有数量较多的有关电子科学技术专业领域的企业,因此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可依托本地签订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3)鼓励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联合,增强工程实际能力,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由于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为新办专业,实验设备方面较弱,有些教师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但教师理论基础功底扎实,需鼓励指导教师加强工程实际能力,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方案:(1)在充分调研用人企业和往届毕业生工作需要的基础上,确定电子科学技术相关专业大类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的模式。(2)基于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在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同时使指导教师的工程实际能力得到再提高,结合实际确定设计题目。(3)对教师申报的毕业设计题目要严格把关,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挥本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势,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题目选择尽量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取向,与本专业联系紧密,工作量饱满,能够在毕业设计期间完成或有阶段性成果。 实践:提出这种设想之后,我们与浙江缙云电力电子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联合指导,部分学生选择去该公司进行实习,部分学生与本专业老师开展课题研究,还有部分学生考取外校研究生,选择与未来导师进行课题研究,预先进入课题研究阶段。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都非常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设计,最后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成果如下: 1.由于设计题目能够与学生的就业取向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由于毕业设计采用与相关企业联合指导的运行模式,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 3.由于毕业设计题目能够紧密地与企业具体实践工作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就业后的工作中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工作的快速“无缝对接”。 结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本专业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能较好地改善这种状况,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优化研究 [摘 要]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介于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员在本科学习期间从理论分析模式转向工程应用模式最重要的结点。为了满足合训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在深入研究合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授课经验,全面分析当前学科点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套优化学科点综合实践平台的方案,方案包括建立合适的教学机制,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开放式实验室章程等措施。 [关键词]实践平台 电子技术 教学机制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介于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员在本科学习期间从理论分析模式转向工程应用模式最重要的结点。基于此,学科的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建设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电子技术类课程在我校的开设历史已有几十年,其建设和发展也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层次,但是面对新的转型形势,尤其是在2012年明确开设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合训专业后,课程建设的不足和实践条件的薄弱显得愈发严重,特别是基于该系列课程和新开专业的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有必要在“统一筹划”的基础上加大建设的力度。 一、基本情况 (一)环节设计零散,资源不能共享 目前,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综合课程设计及本科毕业设计等自主创新实践活动在时间和形式上相互独立,衔接不紧密,缺乏连续性,专业体系结构不完整。当前学科竞赛和课程实践教学工作缺乏交融,两部分工作属不同人员负责,工作缺乏统筹规划,资源没有有效共享。最终造成的局面就是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没有在已有的基础上出发,一切都是从零起步,学科竞赛所积累的成果没有回馈到大众教学环节中来,没有发挥其本应有的指导作用。 (二)管理机制松散,教学效果不佳 电子技术教学实践活动多采用导师负责制,各教员在培养方式及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别,随意性较大。统一有效管理机制的缺乏根本无法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首先,管理机制的松散造成学员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学员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最多只有1个月左右。时间不充足,再加上重视不够,不注重平时的积累,学生学习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次,管理机制的松散造成在选题方面大部分都不够规范合理。好的选题对于学员实践能力的锻炼至关重要,但是实际现状是,每年仅有20%左右的选题难易适中且切合电子技术学科实际。最后,管理机制的松散造成学员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不能线性连接,递进培养。现在的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十分难堪,前期的单元实践简单敷衍,中期的课程设计模块训练不能达标,后期的毕业设计更是缺乏基础,无从下手。 (三)基础条件薄弱,培养质量不高 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是新开课程,其建设工作是从零开始。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七学期实施,两周完成,要求每名学员应用“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频电子线路”、“EDA技术”、“单片机原理”等课程内容,独立设计制作和实现一个特定功能的电子系统,对实验条件及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形式开放,使更多学员能够从中受益,急需改善实验室硬件资源环境,建立有效管理体制及资源共享平台。 基于上述现状,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各类教学实践环节,探索综合管理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形成浓厚的“电子创新“氛围,提高培养质量,提高综合效益。 二、建立一套合适的教学运行机制 相较于这两大实践环节的沉闷现状,本学科点面向全校学员开展的实践创新活动却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对电子创新的热情。 (一)电子科技创新月 每年3、4月,学科点举办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历时一个月,至今年已连续举办五届。通过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学员们对电子技术知识的理解得到深化,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野得到进一步开阔,实践动手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团结协作和努力拼搏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一批能力素质较高的学员脱颖而出,为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积蓄了力量。 (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近年来,各类以学员为核心的学科创新实践竞赛活动在各个层面广泛开展,电子设计竞赛作为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活动依然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对理工科类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极大的牵引和推动作用。 因此合训学员的培养也可以参考并借鉴电子创新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学员动力不足,设计制作综合实力偏低的问题。 1.第三学期。这时的合训学员刚刚进入大二,除了已经开设过的C语言课程外,电子方面的课程都还没有开始,实验室开设40学时的公共选修课《电子系统设计》进行基础培训,能使学员提前学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认识常用电子器件,掌握焊接技术、单片机编程技术等。 2.第四学期。学科点组织全校范围的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在竞赛活动中,参赛学员须完成简单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制作。参赛学员以大二学员为主,大三优秀学员为辅,这样可以在团队中以长带幼,发挥好传承作用。 3.第六学期。学习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通过本课程,学员应能结合“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及“通信原理”等所学的电子类专业课程,并利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EDA技术及常用测量仪器仪表等工具独立设计并制作出一套完整的电子系统。 4.第八学期。进行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毕业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从学习阶段到实际工作阶段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对提高毕业生全面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 要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教”这一环节极其重要。首先要制订完善规范的教学标准,包括教材、课程标准和各种辅助资料,其次要有一支过硬的教学指导团队,确保学员在硬件、软件、理论、仿真等等环节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指导导师,同时教员也要不断的扩充视野,关注电子技术学科的前沿动态,在指导学生完成设计课题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对系统性能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1.建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进度表、多媒体课件、参考书等教员使用的教学资源管理。 2.建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综合题库,可供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题。选题方面,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对于有能力、有想法的学生可以自己提前拟定题目,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然后和指导教师确定最终题目。另外学员也可以从综合题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学生自选题目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员的创作热情,题库中的资源应结合生活或部队武器装备实例,难易适中,既能体现电子技术学科的特点,又能让学员能够学以致用。 3.建立学员自学所需的各种教材、元器件手册、软件使用教程、仪器使用方法教程等。 4.建立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章程,为给学员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实验室全天开放,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教员和学员的积极性,每天都要安排值班人员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 四、结语 本项目所优化设计的综合实践平台,可应用于大部分的基层教学单位,特别适合于工程实践性强,同时承担创新活动、竞赛的单位,推广应用范围前景广泛。本项目若能与学科网站对接,资源共享,全校乃至全军的电子技术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同时教员、学员通过网站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进行教学互动。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关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 【摘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计算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研究范畴十分广泛、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学科。本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研究。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0、前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大,电子信息类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宽口径应用型专业,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电子信息领域内的一门主干专业。目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培养目标上的优化调整 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院校应在能力要求与课程设置上不拘传统,有一定的突破:是在基于贯彻教育部制定的有关教学计划的原则下,应针对学院与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应突出本专业在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生产实际,有创造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应在制定目标上突出本地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2.1、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地位 从目标定位和实际情况出发,必须逐渐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地位,在大学理工科专业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他们是专业课程及基础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因而必须加大这些课程的教学课时数,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学好这些基础课程;英语是全校的公共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各类专业本科生今后发展必须要求掌握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必须加强英语的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为后续的双语教学及全英语教学创造条件。 专业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她是体现该专业特色与方向的主干课程。我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路分析、信号与线性系统、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微机原理、数据库等。因此我院大力加强了这些课程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2.2、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 专业设计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员进行电路设计、研发、测试所具备的必要的实践能力,它要求从业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研发、设计知识。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要想在学校里具备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和要求上,毕竟不太现实。不过可以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作品设计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毕业作品设计的选题方面,指导教师应根据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器件方面的发展,选择一些具有前沿知识性的课题,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是在毕业作品的实际制作上,应将学生力所能及的知识运用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智慧,力求作品在性能、技术方面的作出创新,突出展示作品在设计上的闪光点。三是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应突出综合性和前沿性,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知识高度和深度,尤其在一些前沿性的知识的论述方面,从资料查阅、信息搜集、前沿知识的再学习等方面,应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一定的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以上毕业设计阶段的三个方面的培养,学生在专业设计能力方面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其进入社会,打下专业基础。 2.3、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且在教育学生做人方面,通识教育课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增加了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疆历史、高等语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必修课及选修课,要求选修素质教育课不低于10学分,涵盖文学、美学、音乐、书法、社科、写作等各类人文素质课程。 同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国内外经典名著,积极参加校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及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写作、口语、演讲等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课程,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公民。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必须选修其中一门课程,体现了为学先为人的教学理念。通过人文社科基础课与理工基础课相结合,公共人文选修课与学科选修课相结合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文化素质培养目标。 2.4、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学不致用”的状况,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要贯穿整个学程,并增大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按照“多样化、综合性、分层次、重创新”的原则,一是注重专业实践与课程设置相结合;二是通过课程实验加强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课程设计;四是不断改进实验方式,推进开放实验教学;五是延伸课程内容进行技能认证;六是补充和强化社会实践环节;七是加强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的支持;八是结合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构建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专业技能培养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我们形成了多层次的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一层次是专业技术基础的动手能力,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开展《办公自动化》、《应用程序设计》等模块的技能训练,同时开设电工工艺实习等,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锻炼动手能力。第二层次是针对专业技术方向开设专项能力训练。其功能是巩固和强化课程中重点内容、方法和原理,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专项能力。这部分训练以课程设计为主,辅之以技能认证。如《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等。第三层次是针对专业结构开展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其功能是掌握相关领域的软硬件、信息系统和工程应用的设计、分析、组织、实施的基本方法,全面促成学生对本专业某一方向具体认识,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如社会实践、参加各类大赛竞赛、高年级开设的《网络工程与技术》、《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等。第四层次是针对专业领域进行综合训练。包括科研训练、工程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逐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完成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方向的“三级跳”。 为此,要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实习平台。校内实习平台,采取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制,实习内容、方式、手段、课程比例由相关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确定。部分实习可以采用自行开发的实习平台,一方面自行开发的平台更经济,也能达到实习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自行设计实习设备,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建立校内校企合作实验室。利用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和设备,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和人才力量,建立校内实验室。将企业的典型案例整理为实训案例,企业定时派出人才进行技术和项目管理上的指导。 在合作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发挥生产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我院与许多软件公司、电信企业等建立了实习基地,这种合作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平台。定时派学生赴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注重熟悉企业管理制度、了解企业文化和接触基本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研发流程。 2.5、师资队伍建设,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条件。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思想水平;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科研,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带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3、结束语 做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这对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开展高等学历教育的路径,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充分发挥教育引领教育科学发展的发挥出积极作用。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 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微电子以及集成电路等专业领域的具有扎实理论技术、较强实验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不仅是促进专业与时代要求进行紧密贴合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创造更优专业学习条件与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现阶段的结构特点,围绕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就其有效实施对策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研究;实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电子相关领域进行研究、教学或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与其他传统专业类似,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也主要分基础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两阶段,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地方是:基于这一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课课时较少,实验课程得到增加,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及应用能力。 一、现阶段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结构基本特点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宗旨有了大致了解,在对专业建设的有效开展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此专业的结构特点进行详尽分析。 (一)基础教育的重视。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结构来说,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是其一大特色,主要开设了高等数学、普物实验、英语和计算机文化训练等课程。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是一门涉及领域较广的专业,这样一来,在数学、物理以及英语、计算机等方面都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础理论的强化。减少、缩短理论课程教学课时,并不意味着忽视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在理论教学总学时减少的条件和前提下,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体现出强烈的强化基础理论教学趋势,即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吸收效率,如对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以及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基础以及实验指导的基础上,形成宽厚有效的专业基础。 (三)实践环节的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教学体系中为数不多的实践课时较多的专业之一,除了几乎每门专业课都开设了相应独立的实验课程之外,还会定期安排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训效果。这些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严格的科研训练环境下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综合,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促使学生了解、掌握研究的整个过程。 二、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基础构成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从专业的结构安排来看,虽然具备了专业训练的条件,但是专业建设效果依然不明显,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口径过宽,特色不明显。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是理工结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知识面较宽,包括了无线电物理学、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将其分为两个方向,学生从大三开始选修相应课程。虽然这种培养模式比较有利于学生将来选择就业,促使其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但是从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都与电子信息工程或是电子科学技术,甚至和计算机等专业差别不大,口径过宽,特色不明显。 (二)师资力量有限,硬件缺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算是新兴专业,加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器件以及新技术层出不穷,有着扎实专业基础及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刚从学校毕业的缺乏系统教学经验的硕士研究生居多,师资力量有限,结构合理性不足。 (三)实验力度不足。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实训和实践环节来说,虽然占据了大部分课时,但是课程实训及实践的内容太过于单一,并且专业性及难度需要加强。从专业实验的具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都是验证型实验,学生要面对的是一成不变的试验箱,进行连线、开电源、观察现象以及记录现象即可,完全没有设计型、研究型实验的项目或内容,尤其是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不够。 三、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有效措施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市场发展的推动,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各个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各大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着力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但是从专业建设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专业口径过宽、师资力量有限以及实验力度不够等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有效进行的措施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突出特色,加强专业方向建设。针对专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建议结合各校的实际师资条件以及专业教学环境,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可能突出专业方向,如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或者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方向的划分,强化落实相关实践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及应用性,促使实践教学能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应以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为基本教学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构建独立有效的实践体系,确保实验场所硬件配置的有效性,尽量保证开放的时间;其次,还应加相应实验室的文化建设,转变考核测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还应明确实验教学具体内容,摆脱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引起研究型实验;最后,教学还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小组与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创造氛围。 (三)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在师资力量不是特强的情况下,建议理论老师和实验老师不分开,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就该专业课程建设或教学体会进行交流;其次,学校还应加大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技能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新兴的技术及设备进行学习和了解,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层次,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及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奠定师资基础。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要:“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通过教学内容博精兼备、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启发创造性思维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对该学科内容与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概论;博精兼备;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课时少,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该课程作为专业先导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作指引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如何让本课程符合专业发展及未来就业趋势的变化,将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出特色,让学生有所收获,并对学生后续学习有指导意义,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要博精兼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了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多个专业方向。因此,该专业概论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纳加工等多个方面,且每个方面理论比较抽象,对于大一学生来讲,理解非常困难。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有所选择,突出重点。但是,如果将教学内容分割开来,缺乏系统性,学生则很难对该学科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首先综合考虑课程总体结构,明确各个课程模块在总体结构中的定位。同时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在“广而博”和“少而精”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让学生既可以形象了解专业概况,又能较容易了解到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在教学中,部分内容可以选取专题讲座式教学,将内容分成几个专题。在保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有侧重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涉及到的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应用作简讲,安排2个课时,使学生认识到该学科所要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宽。而微纳加工工艺应重点讲、精讲,安排6个课时,使学生便于理解学科的基本方向。重点内容可以分几个部分来讲,对于概念、应用、发展前景等部分,重点讲应用,如应用微纳加工技术制造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 2.以实例为先导的多样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学生能够学好一门专业课程,并达到学有所用的基本前提。举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应用成果,或身边的事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神奇。本学科涉及到高新技术,可以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比较新且比较有趣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兴趣。讲授过程中应从简单应用入手,逐步到高新技术,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知识渴求的强烈愿望与积极探索的兴趣。如太阳能电池等半导体光伏发电技术在国家绿色能源战略上的地位,微纳传感器件尤其是硅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也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医疗、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的应用等,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半导体技术前沿发展趋势。 对于概念和理论模型内容比较枯燥,缺乏直观形象的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实物模型、生产录像等教学手段进行模拟教学。也可以将专题分派给几个学生小组,要求学生通过课下提前查阅和搜集资料,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老师加以引导补充,最后由学生整理写成小论文、专题资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相互间讨论,补充知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讨论中训练了思维方式,并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而获得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进而也激发了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走进专业实验室,通过对实验室的观摩,可以了解专业实践内容,这样更明确、直观,学生会有想动手的欲望。 3.正确理解专业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面向未来就业方向,横跨微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信息等有关领域内知识,就业面广。电子科学与技术在能源、信息、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学科,是设计各种电子或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与集成电子系统以及光电子系统的技术学科,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因此,电子科学与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态势。“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该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方便学生对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结构有更清晰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选择学习有目标,更理性,使所学知识成系统,又不失广泛性,使学生可以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真正地高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教学反思 1.探索循序渐进式教学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所涉知识面很广,很多概念十分抽象,原理难以理解,推导过程涉及数理知识既多又深。不能急于求成,将知识体系分割开来,这样学生将很难跟进,教学内容安排应该是循序渐进,层层加深,循环上升,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体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关联性是系统层次之间普遍存在多样性联系和相互作用,它的直接结果是引来问题的复杂性,对学习产生难度。只有将层次性和关联性同时考虑,精心合理安排,才能化难为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兼顾教学艺术和学术水平 该课程的教学是集学术性和教学性于一体的活动,学术性是该类课程的根本属性,没有科研学术做支持,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无法体现该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同样,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注创造性,在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与面向生活世界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真正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去教材化”,不再“迷信”教材,不再唯教材马首是瞻。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对讲课内容进行补充更新,侧重加入发展成熟的新理论、新知识,突出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力求做到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怀疑,懂得思考,设法探索事物的本质。 3.启发创造性思维 鉴于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研究的前沿和竞争的焦点,该课程除了介绍该专业领域内的常用理论基础,还需注重专业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一定要详略得当,深浅适宜,由浅入深,深入浅出,部分内容要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为此要寻找知识体系的关键点,通过比较、归纳、整理、综合等手段透过知识升华学生能力,为学生创造综合联想、知识迁移、求异思维、发现问题和发挥创造思维性的机会,但不面面俱到,要留有余地,启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看起来多而杂的知识,当整理形成网络时,就变成了一个整体。多维立体交叉关联的事物,启发多维立体交叉式的思考。这种多方位的思索,多角度的透视,多层次的重组,将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临界点”,这一点一滴的启发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三、结束语 学生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未来发展,如果通过该课程能让学生对自己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可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不至于盲目、迷茫。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可塑性很强,大学知识不同于中学,学生有强烈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是必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该文阐述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与教材选择等。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电科”)专业是以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工程专业。作为电科专业教育中重要内容的光电子技术,不仅是当代信息技术两大支柱之一,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焕发着生命活力。而让光电子技术保持如此强劲发展势头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广泛应用,例如激光器与新型光电探测器的应用的人你还。另外,诸如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光子晶体及相关器件、超材料及相关器件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及器件等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与应用,是目前国际上光学与光电子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热门方向。由此可见,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相关知识,不仅对电科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就业方向的确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为那些将来希望从事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科研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储备。然而,根据笔者的调研,虽然国内许多重点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开设了光电子技术课程,但很少有大学专门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而由于光电子技术的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教学课时又往往有限(一般为32或48个学时),因此在光电子技术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教师往往重视光电子技术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该文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内容、应用及发展等方面说明其在电科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经验,研讨电科专业中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方法。 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简介 光电子材料是指能产生、转换、传输、处理、存储光电子信号的材料。光电子器件是指能实现光辐射能量与信号之间转换功能或光电信号传输、处理和存储等功能的器件。自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以来,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在短短的50多年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经历了从红宝石激光器的发明,到半导体激光器、CCD器件及低损耗光纤的相继问世;从各种光无源器件、光调制器件、探测与显示器件的小规模应用到系统级集成制造实用化阶段;从大功率量子阱阵列激光器的出现再到光纤激光器、光纤放大器和光纤传感器的诞生。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并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实际需求的引导下,各种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层出不穷,性能也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微米及纳米级加工技术的成熟,新型的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异常活跃。纳米光电材料、光子晶体、超材料、表面等离子体器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未来光电子器件的微型化、集成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当代信息产业与科学技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不仅应当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独立教学,而且应该作为重视工程教育的电科专业的核心课程。 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研究 2.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与教材选择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不仅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例如光电子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等,而且与实际应用结合精密,因此,本课程宜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课时安排方面,作为电科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总课时应不低于32学时(2学分),理论课学时不低于26学时,实验课不低于6学时。 另外,在教材选择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是光电子技术中的一部分内容,而目前国内关于光电子技术方向的参考书籍很多,其中亦不乏一些光电子技术课程的经典教材,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安毓英主编的《光电子技术》[1],西安交通大学朱京平主编的《光电子技术基础》[2]等。虽然这些光电子技术参考书中或多或少都会介绍与光电子技术相关的材料与器件,但是,目前专门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的教科书却是少之又少,市面上仅有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侯宏录主编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3]一书。加之,该书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深,基础浅薄的本科生很难驾驭。由此可见,对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新兴课程而言,设立统一的教材并不合适。因此,笔者建议该课程的讲授教师根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自行编写该课程的讲义与课件。 2.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 按照电科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也应该突出“工程”内容。传统的光电子技术教学中所重视的原理、定律与规律等内容,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要弱化;而传统光电子技术教学中往往被弱化乃至忽视的光电子材料与光电子器件的相关知识,要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如此才能保证在有限理论课时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主要应用于光电子技术之中,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与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者建议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理论教学的章节设置按照光电子技术的章节设置进行。以笔者讲授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理论课程(共26学时)为例,该理论课程共被分成了绪论(2学时)、激光原理与典型激光器(5学时)、太阳能电池(4学时)、光通信器件与材料(5学时)、光探测器件(5学时)、光电显示器件(3学时)与光存储器件(2学时)等七个章节,这七章内容基本囊括了光电子技术中光产生、光转化、光传输、光探测、光显示以及光存储等各个重要环节中最为典型的器件以及所用到的材料。另外,在每章内容的设置上,也尽可能突出“工程”内容,弱化“理论”知识。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各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以及光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简介。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中,向学生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与考试方式与参考资料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对本课程的意义、内容、侧重点有一定的认识。在光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简介中,重点向学生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与光电子技术的关系,并通过对光电子技术的概念、特征、发展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对光电子技术以及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激光原理与激光器重点介绍几种典型激光器的材料、结构与工作特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激光原理简述、典型激光器与激光器的应用。在激光原理简述部分,由于多数电科专业在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之前已经修过激光原理等类似课程,所以该部分内容为简略介绍的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回顾激光的特征、历史与光辐射理论等知识点。而第二部分内容典型激光器是本章内容的重中之重,在该部分内容中,将依次向学生介绍固体、气体、液体与半导体这四大类激光器中的典型激光器的结构、特征与工作特性等知识。由于发光二极管与半导体激光器结构与工作原理上的相似,在介绍完半导体激光器后,可以顺理成章地介绍发光二极管的结构与特征。另外,本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激光器的几种常见应用。 太阳能电池虽然是光电探测器中光伏效应的一种特殊应用,但是由于它在现如今光电子技术产业以及光电子器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该部分内容被独立成一章。在第三章太阳能电池中,主要分两小节给学生介绍,第一小节介绍当今能源与环境问题以及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了解当今能源资源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研究与应用的迫切需求,然后介绍太阳能利用的历史以及发展趋势;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特性等知识。 第四章光通信器件与材料主要介绍的是光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有源与无源光器件。本章内容共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介绍光纤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光纤通信的定义,光纤的结构、导光原理、发展历史,以及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与特点。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光纤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各类光电子器件以及构成这些器件的核心材料。在光纤通信中,最重要的器件当属光纤,所以,本节开始就着重介绍光纤的相关知识,包括它的结构、原理、分类、特征参数与传输特性。然后,又将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其它光电子器件分为有源与无源器件两类,并分别介绍了这两类光器件中的代表器件:掺铒光纤放大器与波分复用与解复用器。最后,在本章结尾还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中其它几种常用光器件,例如光耦合器、光衰减器、光环行器等。 第五章光探测器首先介绍了光电探测器的物理效应、性能参数、噪声;其次,按照光电探测器物理效应的不同一一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外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与内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导、光电池与光电二极管)。教学的重心仍然放在对探测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特性等方面。 第六章光显示器件重点介绍四种光显示器:阴极射线管、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与电致发光显示器。 第七章光存储器件主要介绍了现如今最常用的一种光存储系统―― 光盘系统以及其中最总要的器件光盘。 2.3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实验教学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并重点介绍理论课上讲解过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学时应不低于6学时,开设的时间最好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以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已对实验器件与实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验项目的设定方面,既要保证与理论课程内容的相辅相成,又要尽量避免与其它课程实验项目的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许多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已经将激光原理一课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并配备了相应的激光器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再次引入激光器的实验内容,不仅消耗了宝贵的实验时间,实验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下面跟大家简单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6学时)中的实验安排。 (1)实验内容:共包含六个实验项目,它们分别是:光控开关实验、光照度计实验、红外遥控实验、PSD位移测试实验、太阳能充电实验与光纤位移测量系统实验(每个实验1学时)。各实验中都应用到了一个或几个核心光电子器件,这些光电子器件基本涵盖了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所学到的最为重要的几类器件,例如光控开关实验应用到了光电探测器中的光敏电阻作为核心元器件;而红外遥控实验中用到了发光二极管光源与红外探测器等光电子器件。 (2)实验要求:以往的光电子技术实验往往重视现象的观察与定性分析,但经笔者调研,这种实验方法很难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动手能力,因此,在对原有的实验指导书进行改良后,笔者自行编写了实验的指导书,并在每个实验项目中加入了一些测量与定量分析的实验内容。例如太阳能充电实验,原来的实验指导书只是观察太阳能充电的效果,但是,在新改良的实验指导书中,要求同学测量不同光源照射下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并要求学生分析比较其差别。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实验方式:分组实验,共同撰写实验报告。这样,不仅提高实验效率,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考核方式:根据每位学生实验完成的情况与实验报告撰写的情况综合评分。 3 结语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与现代科学的研究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电科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为电科专业学生提供着良好的就业竞争力与科研基础。本文通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内容的分析,讨论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电科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根据笔者自身的授课经验,提出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电科专业中的教学形式、课时安排、教材选择以及理论与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的一些意见与建议。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摘要:从分析我国地方高校课程设计目前现状出发,针对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程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电子专业 课程设计 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要解决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然而目前的情形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动手能力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较差。基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我校属刚升本科院校,属地方高校,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学生整体素质较重点高校有一定差距。我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计教学在我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素质,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该专业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特点一是口径宽,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二是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性强,既有硬件也有软件,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走向基层的工作岗位要求很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然而受长期资金短缺和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对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单从实验和毕业设计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课程设计的建设。 长期以来课程设计普遍存在几点不足: 其一,内容不合理,同一门课既不跟踪新技术发展变化又不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目标等因素多变,多年用一个题目 其二,设计题单调,几十个学生用同一个题目,抄袭现象严重,课程设计的效果不明显。 其三,教学模式单调,理论多而结合实际少。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设计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各门学科一个综合性考察。课程实验与课程密切配合,目标单一明确,并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指导书,而毕业设计持续时间长,各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题目。毕业设计不能代替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则是对毕业设计起到补充作用。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选择专业综合性课设内容既要结合前修课程,以巩固教学内容,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新颖性,因此我们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选择本专业成熟的、有特色、适合教学的科研项目作为课设内容。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尝试在课程设计中内容上进行不同课程的交叉设置,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就是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在各行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老师都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而不想自主选题的学生可采用教师的题目。 教师的指导充分体现个别答疑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在指导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大组集中分析讨论的方法。老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要善于发现一些个别错误,并采用个别答疑的方法及时纠正。这种共性和个性问题的结合,合理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确定学生题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题目要尽可能多地涵盖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尽量涉及,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扩展。 2)难易适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等因素,题目设计不合理。题目太难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太简单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3)实用性 提供实践平台供学生对比分析和试验,通过实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体会、理解, 有利于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的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发现抄袭者,可适当的给予扣分等处罚,从而避免偷懒和高分低能的出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检查、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教师每半天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避免消极怠工情况的出现。教师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对于缺席三分之一以上者没有成绩。设计成绩完全依照每位同学在设计中的表现,与理论课成绩无关,使同学清楚大家都在相同的起跑线上,面临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查阅资料、收集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解决一项难题、达到研究目标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实验中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撰写报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3 结语 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增强新本领。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人与物的最佳配置,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幼儿教育实践场域中教师与理论研究者关系考察 [摘要]教师与幼儿的中间横亘着其他的力量和关系,其中理论研究者和幼儿园管理者是影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由于理论研究者具有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为了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不利位置,教师会努力获取理论研究者的知识,向他们靠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教师对自己实践的思考方式,同时也会使教师丧失自己实践的具体性和生动性。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理论研究者应该承认教师与自己在文化上是对等的,让他者成为他者,做教师实践活动的关怀者,进而成为教师思考过程的分享者和复杂教育场域的理解者,以让教师和理论研究者都获得对自身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幼儿教育实践场域;幼儿园教师;理论研究者;关系 一 幼儿教育活动是围绕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来进行的。因此,幼儿理应是教师关注的中心。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幼儿往往是被忽视的。 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曾于2003年对208名幼儿园教师作了有关教研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主要依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日常教学,而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仅排在倒数第二位。在主要教研活动内容的十个选项中,教学活动排在第一位,理论学习排在第二位,教材研究排在第三位,研究幼儿排在第八位。 在教育场域里本应处于中心位置的幼儿为什么会被边缘化? 场域是由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组成的。场域当中有各种资本,布迪厄认为,有四种基本的资本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场域中的行动者往往被他们自己在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习惯所牵引,为了获得各种资本而行动。行动者获得的资本越多:在场域中就越能占据有利位置。各种位置的占据者为了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会运用种种策略。 幼儿园教师身处的是一个多重关系交互作用的教育场域。与幼儿园教师发生关系的人主要包括:(1)幼儿。他们能给予教师真诚的爱与关心,依恋和崇拜教师。(2)幼儿的家长。获得家长的信任、配合、支持,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工作的效果。家长也会将他们对教师的看法反馈给幼儿园管理者或教师的同事,间接地影响教师的处境。为了获得家长资源以及他们的正面评价,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会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和观点。(3)幼儿园的领导。领导,特别是分管业务的领导,大多曾经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带领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备课,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观念或多或少带有园领导观念的印迹。园领导同时又是教师工作能力的评价者。管理人员的评价会影响教师的升职、上公开课、进入科研项目组等机会,也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同事的评价,进而影响教师经济资本、象征资本的获得。(4)理论研究者。包括各级教研员、大学专业教师。毫无疑问,在幼儿园教师看来,理论研究者是文化资本的最大拥有者,与他们交往会给自己带来知识,同时提升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从而获得一定的象征资本。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理论研究者并不会亲自到场指导,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书籍、发表的文章、编写的教材来影响教师。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需直面儿童、文化与社会的对峙。影响教师与幼儿互动发展方向的不仅仅是教师与幼儿的特性,还有在他们中间重叠或横亘着的其他力量、其他关系。教师的行动方向受这些力量牵引和规导,其中幼儿的力量很容易在其他力量的影响下退居边缘。因为理论研究者和幼儿园管理者是影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因此往往是教师在场域中最先感知到、最先考虑的力量。 二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场域里,理论研究者以及他们言说的理论天然地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理论研究者的理论被社会文化自然地赋予了力量,被视为可贵的资本。由于拥有这些知识资本,理论研究者在幼儿教育实践场域里也就拥有了话语权。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掌握这些理论研究者的话语,就有可能面临失语的处境。 正是由于理论研究者占有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因此在一个崇尚知识的幼儿教育实践场域里,理论研究者占据了“批评者”“医生”“指挥者”的位置,而教师处在“被批评者”“被诊断者”“被指挥者”的地位。为了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不利地位,教师会努力获取理论研究者的知识,向他们靠拢。教师在这方面的努力主要采用的是以下两种策略。 第一,遵从理论研究者的建议。理论研究者很受幼儿园教师欢迎,有条件的幼儿园往往请他们定期参加教研活动或来园作报告,没有条件的幼儿园也会派教师外出听专家讲座,“好跟得上形势”。 一位幼儿园教师说:“去年来了个专家,让我们搞经验课程,说对孩子好,我们就搞了经验课程,还写反思笔记,给孩子建成长档案。今年换了个专家,又让我们开发本土主题活动,我们又开始研究当地的历史了。反正跟着专家走没错,家长也认可。” 第二,使用理论研究者的词汇。与幼儿园教师交谈,看他们写文章,我们经常能听到或看到各种新鲜的词语。“主体性”“建构”这类词已经泛滥,“高结构化、低结构化”“异质同构”等词也屡见不鲜。在问到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理论词汇时,教师的答案是: “写文章很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获奖、发表,而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不能纯粹是谈经验。” “想使别人对我有一种感觉――你很能干,用很多理论的东西,真的会让人觉得我蛮厉害的。” 佐藤学也谈到了大量教育研究术语渗透到教师语汇中,成为专业术语的问题。他认为,运用这些“教学研究”所提供的专业术语,可使教师的实践获得各种理论切入点。的确,理论词汇的频繁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对自己实践的思考方式,使他们的思考有一个确定的坐标,他们可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明确命名。 W老师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音乐组组长,她对理论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她每次主持教研活动,都会提出诸如“如何解决提问的有效性”这样的问题。她是这样看待理论给她带来的好处的:“我工作十七年了,我觉得自己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理论能指导我去理解我以往的那些工作经验,让我更好地去内化我原来的认识。” 幼儿园教师向理论研究者靠拢,获得了与理论研究者对话的力量,虽然这个过程有点像中国人为了与美国人对话而主动学习英语一样,始终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但毕竟获得了可能性。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也有助于教师处理好自己与家长的关系。 “你要说得头头是道,让家长觉得你是真心为了他孩子好,而且还要说出是为了他孩子哪点好,比如社会性发展、延迟满足、自我控制力、主体性等,这样他就觉得你有道理,值得信赖了。” 然而,教师话语中的理论词汇越多,描述他们自己实践的话语就越抽象,就越容易丧失具体性。 我们曾就某课题组织教师写过一些文章。当教师们将文章拿来交流时,我们看到如下片段: 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审美与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格、提升境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教育实践领域,幼儿艺术教育却存在很多误区:以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替代幼儿真切生动的体验和表达:成人式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使得儿童与生俱来的艺术感受能力逐步丧失:功利性的追求替代了艺术教育的正确目标,背离了它的宗旨,从而使幼儿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美术教育的改革取决于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长时间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实践,我们发现,幼儿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僵化的、单一的、成人化的审美趣味和评价标准,建立一种宽容多元的审美观和评价观。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现在关注的不仅仅是班级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而是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评价每一个幼儿是否在原有水平上有了相应的提高,关注并分析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需要的帮助(技能技巧、想象创造、意志品质),我们提倡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我们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我们以启发、引导、鼓励、提升为主,建立了一种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看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是“味同嚼蜡”。我们很惊讶,这位教师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在与大家交流时也眉飞色舞,会使听者兴奋不已,但写出来的文章怎么会是这样?问她原因,她不无委屈地说:“不是写文章嘛。我们评奖的文章都是这么写的。”问她那些生动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她说:“那些东西也能写进文章里吗?那些只是经验啊。” 我绝没有贬低这位教师的意思,因为我们看到的许多文章都与她的文章类似,精彩的鲜活的实践被包裹在一层又一层的空洞的不知所云的理论词汇当中。我只是想说明,幼儿园教师所谓的“向理论靠拢”,快达到施瓦布所说的教师的“实践方式”话语已处于“濒死”的状态了。难怪在福柯看来,知识会抑制自由,生产控制,从而促进人的消亡。 事实上,在真实的教育活动中,理论研究者的影响力很有限。特别是当理论研究者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幼儿园教师的体验、经验发生化学反应时,幼儿园教师口头时髦的理论词汇与实际工作中的我行我素之间的反差使理论研究者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正如布迪厄所说,“社会行动者并非是被外力机械地拉来扯去的‘粒子’。正相反,他们是资本的承载者,而且,基于他们的轨迹和他们利用自身所有的资本数量和结构在场域中所占据的位置,他们具有一种使他们积极踊跃地行事的倾向”。幼儿园教师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利用自己的实践,消解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同时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论和实践。 三 一般来说,理论研究者对于教师的复杂工作、课堂现象的复杂性理解得并不那么丰富、深刻。但理论研究者恰恰因为对于教育实践复杂性的无知与自己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的混沌性,喜欢对实际工作者提些傲慢的建议或指导,他们会以断然的口吻要求实践者“应该”或以亲切的口气“建议”教师们在实践中遵守某些规则。理论研究者往往忽视教师行为的多样化,忽视实践的变通性、策略性、生产性和再生产性。他们提出的建议,对于实践性问题的解决往往并不显得那么强有力。吴康宁就曾对教育批判的合法性和可能性提出过质疑,他认为,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话语权是自赋的,其教育批判是一种“自我定义式的”批判。理论工作者无法获得对整个教育场域的全面认知,其教育批判容易成为一种“有偏见的”批判。理论工作者难以进行彻底的换位思考,其教育批判往往成为“马列主义手电筒式”的批判。 到底什么是知识?显然,在幼儿教育实践场域中,幼儿园教师所拥有的丰富的、复杂的实践性经验往往不被看作是知识,他们当然不能凭借这些不被视为资本的资本(事实上是他们所拥有的最大资本)在与理论工作者的交往中使自己的处境向有利的方向转变。因此,要改变这一处境,根本的还是要改变我们的知识观。 前文提到,理论研究者和幼儿园管理者是影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也是幼儿园教师在场域中最先感知到、最先考虑的力量。要求教师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研究者,因为没有将教师视为有着与自己对等文化地位的“他者”,没有意识到尊重、理解幼儿园教师复杂实践对自己的重要性,也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因而无法使幼儿园教师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因此,有必要对理论研究者这种立法者的身份进行批判式的反思。而理论研究者要完成自我救赎,就必须努力建构新的身份。 齐格蒙・鲍曼运用隐喻论述过知识分子的两种角色:立法者和阐释者。立法者角色由权威性话语建构活动构成,这种权威性话语对争执不下的意见纠纷作出仲裁与抉择,并最终决定哪些意见是正确的和应该被遵守的。而在后现代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阐释者角色则由解释性话语活动构成,这些解释性话语以某种共同体传统为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具有自主性的(独立自主的)共同参与者之间的交往,防止大家在交往活动中发生意义曲解。因此,它激发了人们深入到相异之知识系统中去的愿望,解释活动正由此而发生。 讨论理论研究者相对于幼儿园教师的身份是立法者还是阐释者,并不是说这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在现实中,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讨论都指出,理论研究者应该从立法者走向阐释者。但不管是立法者还是阐释者,他们都把作为实践者的教师看作是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并不重视与对象的主体性互动。因此,我们提出,理论研究者应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 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这一观点受关怀伦理学的启示。关怀伦理学重视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关注被关怀者角色的主动性。关怀决非完全取决于关怀者一方的态度与目的,而必须考虑关怀者的“关怀”在被关怀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按照关怀伦理学的创始人诺丁斯的观点,要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理论研究者首先要对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活动有相当的了解,并与他们有深入的相处,以分享教师对教育场域的复杂体验、生态化思考。其次,不能用单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教育行为。其三,遵循德里达的“让他者成为他者”观点,在帮助幼儿园教师时把他们当作“他者”(即独立的个体),帮助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者做得更好。同时,如果发现幼儿园教师有不好的表现,暂缓直接对他作出判断,要努力确定这种不好的表现确是他自身的原因导致的,而不是我们的偏见。 按照关怀伦理学,理论研究者应致力于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实践行为,但是要以不妨碍他们的“他者性”为原则,避免代他们作决定。要承认在幼儿园教师那里存在着与理论研究者文化相异但地位对等的“地方性知识”,也就是承认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研究者来说具有“他者”的身份。 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不但要承认“教师文化”与“研究者文化”地位对等,通过关怀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实践、分享教师对教育场域的复杂体验和生态化思考,成为复杂教育场域的理解者,更要“推人及己”。理论研究者在讨论“儿童文化”“教师文化”时,也要警惕自己不自觉地表现出成人和权威的“霸权”。“一切洞察力都是来自漂泊,包括肉体的和心灵的。于是知识分子的良知,表现为对定式的反省,而非捍卫。”培养“离我远去”的能力,探寻“他者”的意义,进而对自己的眼光和立场保持一种警觉的反思和自觉,这是理论研究者要坚持的。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幼儿的培养教育进行了探讨:一、 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二、 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三、 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关键词]幼儿教育 集体教育活动 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是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它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带班老师,我是从如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的。 一、 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目前,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幼儿养成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自觉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 我尝试过手把手地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一节课去专门教授,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钮吱钮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自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地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 从这件简单的事例上使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的难点不在于他们原有的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会容易的多。 二、 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 ,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彩,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 于是,我作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做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作简单的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去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创编成果的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肯定了幼儿的成绩,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轻松地便学会了歌词,再由教师为其配上乐曲,幼儿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如地演唱。 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它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一方法的本身也为今后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叫兵兵,刚入院的第一天,他那两道像用眉笔勾画过的眉毛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地用指甲轻轻地蹭了蹭,原来是一些附在眉毛里的脏东西,再看他的衣服更是污浊不堪,两只夹脚的鞋子也换了个儿。随后在与这个男孩的交谈中,我却发现他不愿让人亲近,机灵的大眼睛不敢与人正视,说话时吐字不清。通过间接地了解,我得知他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没得到母爱,导致他从小就对异性成人产生了极强的排斥性。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我对兵兵倾注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再对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全面发展。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她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伙伴,只有认真地去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里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才能使我们真正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作者单位: 内蒙古包铝集团幼儿园)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试论幼儿教育与实践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幼儿教育培养进行了探讨:①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②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③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关键词】幼儿教育;集体教育活动;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是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它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带班老师,我是从如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的。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目前,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幼儿养成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自觉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 我尝试过手把手地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一节课去专门教授,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钮吱钮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自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地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 从这件简单的事例上使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的难点不在于他们原有的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会容易的多。 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彩,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 于是,我作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做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作简单的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去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创编成果的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肯定了幼儿的成绩,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轻松地便学会了歌词,再由教师为其配上乐曲,幼儿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如地演唱。 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它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一方法的本身也为今后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叫兵兵,刚入院的第一天,他那两道像用眉笔勾画过的眉毛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地用指甲轻轻地蹭了蹭,原来是一些附在眉毛里的脏东西,再看他的衣服更是污浊不堪,两只夹脚的鞋子也换了个儿。随后在与这个男孩的交谈中,我却发现他不愿让人亲近,机灵的大眼睛不敢与人正视,说话时吐字不清。通过间接地了解,我得知他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没得到母爱,导致他从小就对异性成人产生了极强的排斥性。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我对兵兵倾注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再对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全面发展。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总之,作为一名幼教老师,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好伙伴,只有认真地去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里信任你、喜欢你、尊敬你,才能使我们真正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互联网技术与幼儿教育融合的实践模式探析 [摘要]互联网技术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在优化教育教学、营造幼儿教育文化、促进幼儿园与家庭共育方面体现出了显著效果。互联网技术与幼儿教育的融合即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幼儿教育的需要中去,以满足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幼儿教育 融合 浅述 近年来,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不断推动各个社会领域的升级与革新,互联网技术引导教育领域变革成效尤为显著,正逐步推广到我国大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学课堂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技术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幼儿教育中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此,笔者在文中对互联网技术与幼儿教育融合进行初步探索,提出构建互联网技术与幼儿教育融合的实践模式。 笔者将互联网技术与幼儿教育融合的实践模式分为优化课堂教学、营造幼教文化、促进幼儿园与家庭共育三个方向,每个方向有着不同的实践主体与技术方法,以满足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求。 一、互联网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的,应该始终流淌着欢声笑语、充溢着蓬勃朝气。为此,必须改变单一的、固定的教学形式而采用多元化的、活泼的教学形式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媒体是优化教学的关键。一般来说,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认事物、讲故事、想办法、做游戏和听音乐等教学形式。结合这些教学形式的优缺点及呈现方式有针对性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搜索到不同的教学媒体,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对于全面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认事物、讲故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实时搜索的互联网媒体为幼儿呈现事物的具体形状,通过比较几种物体的异同点启发幼儿进行观察与思考,或者为幼儿呈现几组图片,启发他们结合画面编一个小故事等;在想办法、做游戏的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并利用多媒体能放大、缩小、暂停、再现等功能,充分发挥幼儿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种器官的作用,启发他们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互联网信息资源营造幼教文化 幼儿园教育文化对幼儿成长至关重要,充分发掘互联网信息资源优势,有助于营造丰富多彩的幼教文化。在建设幼儿园教育文化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形成幼儿园校园网、网络广播站、网络电视台等互联网应用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开展各类幼儿教育、游戏、活动,以此形成高效、和谐的教育氛围。以幼儿园网络广播站为例,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幼儿园可以实时更新在线音乐取代传统一成不变的音乐氛围,让丰富多彩的园内音乐营造新颖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掘互联网信息资源优势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幼儿教育节目,建立幼儿科普知识普及园地、幼儿童话王国,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幼儿增加知识、扩展视野、形成兴趣。除此之外,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工具有助于分享幼儿形成活动的广泛参与感,如在幼儿园内举办小小记者、小小主持人活动,将幼儿表现通过自媒体工具保存、分享、展示,使每位儿童都有亲身参与活动的体验以及展示自身优势的渠道。 三、互联网交流促进家园共育 传统的幼儿园与家庭合作模式典型代表是召开家长会以及教师家访,需要家长与教师预约参与,对时间和地点的一致性要求较高,教师和家长有任何一方不能满足时间或地点安排都会使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大打折扣。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实时交互系统解决了这一幼儿园――家庭互动难题。 首先,为每个幼儿园老师及儿童家长创建QQ帐号,并通过群聊系统使幼儿教师与家长聚合在同一平台上,家长通过QQ群聊可以实时与教师沟通,实时与其他家长沟通,幼儿园教师作为“群主”可以利用“群共享”为儿童家长公告与信息。不仅如此,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群聊功能亦可以使家长之间探讨教育心得,总结教育经验,达到幼儿园与家庭共同教育的目的。 其次,为每个幼儿园班级创立微信公共平台,将微信公共平台组成幼儿园与家庭共育的朋友圈,教师作为微信公共平台维护者,可以在平台中分享教育过程、讨论专区、教育日记、投票专区及照片视频等各个栏目,在幼儿班微信公共平台中,教师、家长、学生构成了平台主体,三者都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实现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方面的充分交流,还可以发起对某一热门话题的讨论,进一步促进沟通与互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还为使用者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朋友圈栏目,幼儿家长可以方便的了解到其他家长、老师的日志,吸收儿童教育经验,分享教育感言,好友之间可以在分享的内容后进行评论留言,促进了幼儿园与家庭信息分享与合作教育。 最后,“云档案”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功能,可以记录幼儿园儿童成长过程的新型互联网技术,通过“云档案”可以对园内儿童进行实时性成长过程的记录,不仅可以数字化地呈现幼儿在一学年学习、生活中取得的成绩或进步以及参与活动的各项材料等,而且内设的老师寄语、家长勉词等栏目还可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指路导航。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游戏根据一定的规则让参与者从中玩耍和嬉戏来达到健体、益智、娱心和调情等的目的。幼儿阶段孩子们的接受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各种游戏。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就喜欢玩耍,他们不可能安静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行为。因此,幼儿教师应该针对教育的目的合理地设置游戏,让孩子们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欢乐的学习。 一、用游戏来发展幼儿体能 身体健康是一个人发展的根基,拥有充沛的身体动作能力,是一个人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应该从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注重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教育和身体能力的发展。但是,幼儿阶段的孩子们无法接受中小学生与成人相同的体育教育模式,玩耍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教师在对幼儿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用游戏作为教学手段。让孩子们在游戏的参与中发展各种身体素质。通过编排一些与幼儿阶段优先发展的身体能力相适应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发展自己的身体能力。 幼儿阶段需要优先发展的身体动作能力包括平衡能力、协调性和柔韧性等。为了发展孩子们的平衡能力,可以为孩子们编排像“小马过河”之类的游戏,在地上画一条宽两米的“河”,再画一架窄窄的约十厘米宽的线作为“小桥”横跨在“河”面上,让孩子们一个一个地“过河”,要求脚只能踩在“桥”上,如果脚超出桥的界限,那就是掉入“河”中,需要老师实施“救援”。当孩子们平衡能力有一定的提升后,可以加大难度,把“桥”换成10-20厘米高的10厘米宽的木条,再让孩子们玩这种游戏来提高他们的平衡能力。这样,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参与中,高高兴兴地发展了自己的身体能力。 二、用游戏来提升幼儿智力 智力在幼儿阶段发展比较迅速,幼儿阶段是人的智力发育的一个敏感时期,因此,幼儿教育应该抓住这个敏感时期来实施教育发展幼儿的智力。智力的发展离不开书本等教学媒介,但是幼儿对书本上的知识专注时间非常短,因此,仅仅依靠书本教学资源,无法全面发展幼儿的智力。因此,幼儿教师还应该发挥游戏的作用,编排和设置一些锻炼幼儿思维能力、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游戏,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得到智力的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编排《名侦探柯南》之类的游戏来锻炼孩子们的观察力。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将不同数量的小东西如橡皮、蜡笔、积木等放在桌子上,然后把站在门外等待的孩子们叫进教室里,要求孩子们仔细看看桌上有什么东西,并把它们记在脑子里。让孩子们看一分钟以后,蒙住孩子们的眼睛,这时,老师把桌上的东西偷拿掉一个,藏在口袋里,然后说:“睁开眼睛吧。”然后,孩子们放下双手,睁开眼睛仔细观察桌子上什么东西没有了。这样,让孩子们通过有针对性的游戏参与,在快乐中发展了智力。 三、用游戏来娱乐幼儿心情 心情舒畅,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喜欢的一种精神状态。当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就希望通过一种活动来进行调节。幼儿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高兴起来,减少不开心给孩子们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教学内容。孩子们思想单纯,遇到一件不开心的事情,只要一玩起来,就被玩乐中的激情排斥得无影无踪,因此,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多玩游戏。 比如,小班的幼儿刚刚入园,心里想的全是爸爸妈妈,委屈的泪水不住地流淌。教师除了语言温暖孩子们的心灵之外,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玩起来。让孩子们体会到家里没有幼儿园独有的一种快乐,那就是和许多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去玩滑梯。让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排着队在滑梯中体会游戏的欢畅,感觉幼儿园就是他们的乐园。滑梯玩不新鲜了,就去玩木马等等。只要让孩子们玩起来,他们就会快乐,忘记一切烦恼。 四、用游戏来培养幼儿友情 现在幼儿都是每个家庭中的宝贝疙瘩,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家里大人的心目中,个个都是掌上明珠。在家里受到家庭成员们的宠爱,就像皇宫里的格格和阿哥,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事情都要围着自己转。这种意识对孩子们的个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对孩子将来的人际交往尤其不利。幼儿教育应该把孩子的人际交往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幼儿园应该培养孩子们之间建立相互合作与帮助,懂得分享友情关系。 教师应该编排和设置一些需要孩子们合作和互助才能完成的游戏,让孩子们认识到同伴的重要性,并且乐意和同伴分享胜利成果。 比如,让孩子们玩“搬家”游戏。两三个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教师把所有的玩具平均分配成几组放在教室一边的几个桌子上,作为孩子们的“老家”和家具,在教师的另一边设同样数量的桌子为孩子们的“新房子”,让几组孩子进行“搬家”比赛,看看哪个家庭最先住进“新房子”。这样,通过几组家庭成员的相互合作,把“老家”的家具都搬到了“新房子”里,同时,认识到“家庭成员”对自己搬家的重要性。教师再对各组家庭进行奖励,比如糖、水果之类的,放到各组家庭的“家长”手中,让“家长”把胜利的果实分给每个成员,大家一起享受胜利的果实。通过这类游戏,孩子们认识到了同伴的重要性,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而且建立了分享成果的意识。 幼儿阶段的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好多教育内容在此阶段都应该生根发芽,为孩子们将来更好地全面地发展打好坚实之基。幼儿教师应该根据教育的内容设置合理的游戏教材,对幼儿进行游戏教育,就可以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获得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幼儿园)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谈幼儿教育与实践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幼儿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一、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三、与幼儿的情感沟通。 关键词:幼儿教育;集体教育活动;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教育的,他有着其特殊性,在工作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对幼儿进行培养的: 一、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目前,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得幼儿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容易的多。 二、组织幼儿集体教育活动 众多研究表明,人如果受压抑易使大脑过度疲劳,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处在自由宽松的情境下,则心情舒畅。我国幼儿园教师及家长普遍普遍对幼儿保护多度,这样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及创造力,幼儿期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幼儿一个自由的天地,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真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的做好听老师讲课,或让幼儿一位的按照老师自己的想法来做,这样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与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里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里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岁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这样整个过程显得呆板,幼儿没有自主性,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采,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于是,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作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的指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做简单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区描述。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学习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 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到预想不到得效果,而这一方法本身也为今后的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要知道,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要玩什么怎么玩,做什么怎么做,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况且,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已基本定型,而几岁的孩子好像是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敢想成人没想到的东西,他们敢做成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从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个性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常,幼儿园都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有的孩子不跟着做或逃离了教师视线,教师就会反复提醒,甚至训斥,惟恐孩子们离开视线会出什么差错,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才是责任心强,才是常规好。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刻板的模式,幼儿围在教师周围,必须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任何出格行为都会被及时制止,这种过度的关注与呵护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是有害的。教师出于保护意识而不让幼儿做这做那,不让幼儿说这儿说那儿,这样就不可能学会自我保护,也得不到自我锻炼和体验的机会。再有孩子稍遇到一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就义不容辞的出手相助。孩子们遇到一点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立刻慷慨解囊,告诉孩子一些简单直白的答案等等。结果孩子不用动脑,无须思考就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众所周知,小树在大树的隐蔽下长不成参天大树,同理孩子在成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也不会有所作为。试想孩子的难题都被老师率先解决了,孩子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的机会,没有战胜困难的体验,只能坐享其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何处培养呢?是成人轻易的帮助,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扼制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首先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方法大胆的去想去做,并适时地给以启发引导,而不是现成的答案,更不是包办代替。必须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去探索。 当然,幼儿园生活也一定要有纪律,无纪律的集体生活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纪律约束的同时,给孩子创设一种轻松的生活和学习氛围,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地,不仅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创造了条件,更为幼儿今后从容地面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和老师都要关注孩子的自我问题,及时改正不良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及聪明才智。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与幼儿的情感沟通 幼儿比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父母的时间还要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至。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刚入园时,每天都会哭闹不止,不哭的时候,他就是沉默寡言,很少和小朋友接近玩耍,眼睛更不敢与人正视,说话的声音也很小,通过了解我知道他是个性格极其内向的孩子,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成长,,我对他倾注了特别的关爱与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进行下去,其次再让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使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得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伙伴,只有认真的去扮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里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才能使我们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浅谈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目前,中国传统节日已实现行政化休假,与此同时,对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元素也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在幼儿教育的教材和活动课按排中,也出现了这一文化体裁的渗透。如何把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以后合适的平台和方式,承入给幼儿稚嫩的人格中,是笔者等一线幼儿教师思考所在。本文就目前传统节日在幼儿园中的承载情况作据实分析,并提出自己对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传统 节日文化 承载 发扬 内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休假目前已实现行政化,但节日的原始味道却不浓。而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在我们年青人身边悄然兴起并日趋流行。网络、都被各种各样的洋节日信息充斥着。作为一线幼儿教师,笔者发现:目前幼儿园中大班课程设计,让孩子们庆祝圣诞节,让幼儿与制作感恩卡,新年树(圣诞树),准备母亲节礼物、包饺子、做月饼等学习内容比比皆是,从教学内容的设定和目标的维度看,可以利用这些节日背后承载的文化,让幼儿感受中西文明的不同风格,既长见识,又获得动手能力的机会。但让好多孩子分不清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哪些是西方节日。对好多孩子来说,哪些是传统节日、为什么要过节?却一无所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动手能力的操练,更需要精神与人格的塑立。利用好传统节日文化这一资源,将使孩子们在幼儿教育这一阶段埋下树立民族的、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种子。为此笔者从自我的教育实践出发,谈谈传统节日在幼儿教育中的现状,思考,及所做所想过程中一些建议。 一、 “传统节日活动”在幼儿课堂教育中开展的现状 例:中班第七周主题活动《爷爷奶奶你们好吗》中有节语言课《重阳节》。当老师问中班的孩子:“小朋友,你们知道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吗?”积极发言的孩子有好几个举起了小手。“请你说。”“九月九日是中秋节。”一个孩子回答着。“老师再请个小朋友来说回答。”“宝贝,请你说。”一个自信的孩子站来起来,大声说:“老师,九月九是儿童节.”老师用摇头的方式表示不对,坐着的孩子们就不敢再举手来回答了,安静一片。不光是几个孩子不知道九月九是重阳节,全班孩子没有一个能说上来的。下一个问题重阳节是谁的节日,孩子回答也是像猜谜语一样,答案五花八门。 幼儿教学教材中,虽然涉及到部分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主题活动,但活动设计的过程中,笔者至少发现以下三大问题: (一)传统节日时间与幼儿课堂教学内容不符 在教学“传统节日活动”这学习内容时,与国家法定的节日或迟或早不相遇。如2013年的中秋节是9月19日,放假是9月19日,9月20日,9月21日。而幼儿园中班的课程中《中秋月儿圆》安排是9月23日至9月27日,相差一周的时间。小朋友是先过中秋节,先有体验和感触,然后再进行这个节日活动的学习。从知识的角度讲,是有利的,因为亲身体验,所以更加深刻有印象。但中秋节日的背景主题元素是团聚、圆满,对于孩子来说过中秋应有一种期待,原本该有的赏月、识月等活动都只是轻描淡写。 总之,许多节日的教学,时间颠簸跨度很大,使教学索然无味。 (二)节日时间相符时,幼儿园内无节日气氛 既为节日,就需要有节日的气氛,气氛是有环境的创设而产生的,不同的节日就应该有不同的气氛,幼儿园环境创设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传统节日来临时,农村幼儿园在最普遍的现象就是:“节日到,创主题;节日过,一边放。”在一周主题前几天对主题墙进行装饰,让孩子通过观察,发现,再是参与到各个课程中,如儿歌朗诵,故事,或是绘画来表现传统节日及风俗。但整个幼儿园基本上没有传统节日的氛围,大中小班中课程节日也不是统一安排,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 (三)除了吃穿、放假,无其他文化寻根气息 在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中,主要是通过语言、艺术、社会几个领域的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特点与风俗,但事实上,孩子们只了解了节日我们吃了什么或是节日到了我们要放假几天等概念。而传统节日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每个节日不仅仅有着不同的表象作用,更有着深层的教育意义。我们的教育停留在节日的表面,重在让孩子们“玩”来感知节日的文化,忽视了文化内涵和教育的功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都几千年地沉浸在节日中,孩子是社会人,他们的生活也同样沉浸。所以笔者认为要重视每一个节日内在的文化,一方面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另一方面要让幼儿感受节日的精髓,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中华民族,继承我们中国优良的传统品质与文化。 二、传统节日对幼儿文化寻根教育的意义 (一)生活化常识的提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传统节日内容丰富,涉及到人们的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风俗等,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幼儿生活周围的人、事、物和活动,都蕴含是传统节日文化内容。通过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孩子们生活化常识有所提升,了解各个节日的名称和时间,如正月初一是春节。同时也了解各个节日中的习惯于风俗,如张灯结彩元宵节,吃汤圆。节日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状态紧密相连,并以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存在着,让孩子们感受节日文化的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使孩子们爱生活,享受生活。 (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幼儿园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节日的风俗习惯,常常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食品,安排了不少动手实践的活动。如:中班主题《中秋月儿圆》中,我们邀请了糕点师傅,让孩子们参与了做月饼的过程。一个个圆圆的小月饼都是孩子们亲自参与制作的,孩子们别提有多开心,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月饼是人们仿照圆圆的月亮的样子做的,加深对“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风俗的了解。 (三)乡土气息的感受和人文背景的了解 如何让孩子了解我们民族特色,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既宽泛又抽象的概念,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一放面让孩子们感受了节日的乡土气息,如我们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春节,按照我国的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过节是以“红色”为主,收红包、挂灯笼;孩子们放鞭炮、点烟花;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让孩子们心中留下一个红彤彤、甜滋滋的年,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年。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了解了节日的人文背景,如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在大班主题活动中,幼儿认真听革命英雄的故事,一起动手做花圈,鼓励幼儿在家长陪同下祭祀扫墓、踏青郊游等。 三、自我尝试的实践策略与思考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名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节日都隐含着不同且极具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可以让孩子们喜爱、了解、感受传统节日,是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在幼儿园中,大家都重视每一个传统节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选择有效合适的教学活动,以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让孩子们了解、学习、感知、体验各种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让传统文化不断在孩子们心中不断发芽、生长,结果,激发孩子们热爱我们的祖国,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品质。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内容建立成适合幼儿园特点的课程,传统文化是教育重要的材料。我们实践的“过端午“这一活动为例,谈谈传统节日的教育策略。 (一)事先挖掘传统节日中的积极元素,提炼出适合幼儿感受的人文印象 如端午节前人文背景的铺设,我们先带领孩子们跨越历史时代,聆听《屈原》的故事,观察屈原这个热爱国家的大诗人,被人怀疑和陷害的画面,感受屈原的痛苦,投江自尽,以及江上的渔夫和百姓知道后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还拿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江中的鱼虾们吃饱后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画面。这一天刚好是农历五月初五。通过故事让孩子们感知了屈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人民也热爱他,怀念他。所以把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每个节日都一定的背景,积极的,不积极的,但不是每一点都适合幼儿去体会。所以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挑选合适的感受途径和策略,即贴近孩子的思维和眼光,又新奇地吸引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孩子的正确人格品质。 (二)、设计易于准备和动手的实践体验活动,聚家园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邀请家长走近幼儿园,和孩子一起合作“包粽子”的活动。家长们准备了包粽子的材料,已经泡好的糯米、煮软的棕叶、馅料、棉绳。孩子们在家长的知道帮助下有摸有样的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粽子,粽子大小不一,形状不一。让孩子们一起看粽子,认识形状的同时,还让孩子介绍自己包粽子的过程以及用了哪些材料,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最后念着儿歌,品着粽子,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过端午的这个活动。这样的过程靠教师一人之力,完成起来必定有诸多不便。但发挥家长对教育的协助作用,意义和效果上会大大提升。 (三)活动意义的提炼与反思促使自我的成长 在这次半日活动中,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亲手尝试“包粽子”,了解粽子的制作材料和基本制作过程。一方面唤起了家长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认可,增强了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们,孩子、家长、老师三者之间可以互动交流。另一方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分享粽子中还让孩子们感受了集体的温暖,加深了对“端午节“这一个传统节日的了解,激发了孩子们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欲望,中国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小时侯就开始扎根。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还需要关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缺失与不足,提炼节日文化活动中组织与引领的艺术,不仅需要前测前瞻活动开展的意义性,也要反思活动后留下的内化因素。 传统节日本身就带有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我们应该珍惜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引导孩子们充分认识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乡土气息和人文背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主动地参与各个传统节日,从小就感受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尊老爱幼、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成为幼儿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孩子们更好地传承。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浅议幼儿教育与实践 幼儿教育是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它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是从如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的。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目前,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幼儿养成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自觉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我尝试过手把手地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一节课去专门教授,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钮吱钮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自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地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 从这件简单的事例上使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的难点不在于他们原有的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会容易的多。 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彩,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 于是,我作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做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作简单的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去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创编成果的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肯定了幼儿的成绩,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轻松地便学会了歌词,再由教师为其配上乐曲,幼儿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如地演唱。 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它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一方法的本身也为今后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叫兵兵,刚入院的第一天,他那两道像用眉笔勾画过的眉毛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地用指甲轻轻地蹭了蹭,原来是一些附在眉毛里的脏东西,再看他的衣服更是污浊不堪,两只夹脚的鞋子也换了个儿。随后在与这个男孩的交谈中,我却发现他不愿让人亲近,机灵的大眼睛不敢与人正视,说话时吐字不清。通过间接地了解,我得知他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没得到母爱,导致他从小就对异性成人产生了极强的排斥性。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我对兵兵倾注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再对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全面发展。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她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伙伴,只有认真地去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里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才能使我们真正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幼儿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是现行幼儿教育的重要论题。在探究幼儿教育多样性的过程中,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游戏中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或者以凸显幼儿发展为本创造性游戏。游戏不仅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全方位的系统调整与提升,也能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一、游戏化安全教育中的幼儿教育 所谓的游戏化安全教育就是将安全教育的内容、目标融入到游戏当中去,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觉各种安全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去实践。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儿童对家庭、社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但也是儿童这种特殊的地位,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过分保护,造成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安全意识不强的现状。幼儿教育在这时候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安全教育也成为重中之重,所以安全教育的方式是教师研究的重要方面。而将游戏融入到安全教育中是目前实现安全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角色扮演与自我保护意识培养 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在游戏中指导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在角色游戏中融入安全教育,能让孩子们感受不到任何压力,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幼儿入园的时候,他们刚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他们会害怕陌生的环境或者是陌生人,这时候游戏是分散他们注意力的最好办法,因为角色扮演能够让小朋友在游戏的过程中,接受新的朋友、老师,忘记心里的焦虑。在中班的教育中,教师会组织角色扮演游戏“换父母”,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有人扮演父母,有人扮演陌生人,还有的扮演家中的孩子。在这个游戏中,父母要出门,反复地叮嘱孩子“陌生人来了不要开门”。这样的游戏让幼儿有了最初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感。 三、体育游戏与安全技能教育 在体育游戏中能够让幼儿掌握基本的安全技能。体育活动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能与抵抗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潜藏在内心的冒险和克服困难等潜能,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且体会到团队合作的成功喜悦。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符合幼儿发展的体育游戏,有目的地针对安全教育进行疏散练习或者必要的应急措施。如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能够想到办法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跑到操场上。这是一个有关安全疏散的游戏,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安全疏散。在这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跑得快,而是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如何协调各方矛盾等,让幼儿在协调合作的情况下疏散。在游戏结束之后,教师会表扬一批在游戏中表现出色的幼儿,并把他们的方法加以推广,让其他的孩子学到正确的疏散方法。并且能够间接地让孩子们明白在游戏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同伴,以及在自己遇到危险的时候怎样保护自己,从而增强自己的保护意识。 四、创造性游戏与幼儿区域活动结合 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其在快乐与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创造性游戏可以和区域活动结合,区域能为游戏环境的创设、材料的补充与情节的拓展提供一定的基础保障。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又能够在主题活动的基础上拓展开来,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材料以及伙伴,让他们在游戏中能够完全自主。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更多的是自主地与材料互动,它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同时也是创造性游戏活动情节的拓展。比如,教师可以模仿酷贝拉的游戏设置,将游戏区域划分成各种小区域,比如“医院”“图书室”“美术馆”“照相馆”“美工区”等不同的区域,教师在各个区域深化各个细节,在“医院”区域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医院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各种仿真的医学用具,然后模仿医生进行活动,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作为医生的职责与医院的一些基本功能。又如“美工区”,为学生提供各种画具、剪纸工具等美工制作需要的器具,让他们为“医院”区域的同伴提供病历表、门牌等。为“照相馆”的学生制作自己设计的衣服、配饰,根据不同的幼儿设计不同的造型。“照相馆”的幼儿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美工区”的小朋友提出意见,这样就能够加强各个区域的小朋友之间的合作与互助,这样区域游戏就摆脱了简单的“买卖”而形成了一个合作、创意与创造性的结合体。“操作区”提供各种药品盒,引导幼儿按类或按宽窄、长短、大小顺序摆放药品盒,促进幼儿数形概念的发展。从以上例子可以发现,在活动区中幼儿不仅获得多层面的发展,同时为游戏开展自制材料、创设环境,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细化看病的流程,为游戏情节的拓展提供基础保障。反之,创造性游戏活动中存在的个性问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得到补充。 区域性的创造性游戏是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合作性的有效手段,让幼儿合作互助,这样的游戏更能达到游戏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界牌中心幼儿园)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幼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幼儿教育一直是教师、家长和社会极度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幼儿教育要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要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并且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育;兴趣培养;习惯 幼儿教育一直是教师、家长和社会十分重视的问题。幼儿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幼儿的成长、家庭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本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此谈谈对幼儿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幼儿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教给幼儿的就是自我保护意识。现代社会危险无处不在,教师和家长又不能分分秒秒都在幼儿的身边,想要让幼儿能够平安顺利的学习和生活,就得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教会幼儿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让教学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这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幼儿在一个亲切自然、富有情趣的环境中容易被激发出探索的兴趣,从而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并在生活环境中发现新的问题。 例如,幼儿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他们分别扮作爸爸、妈妈。“爸爸”去劳动,“妈妈”去做饭,都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工具的使用、做饭的方法,并发现、解决自己不理解的洗菜择菜问题。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发展,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也变成了幼儿互相学习的平台。 幼儿对新鲜的环境总是特别有兴趣。我们可以为其创造出亲切、温馨如小家一般的氛围,使其在这里的生活、学习能从心里感到安逸舒适。幼儿在如自己小家般的环境里,可以安心专注地活动,快乐地成长。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叫亮亮,刚入院的第一天,他那两道像用眉笔勾画过的眉毛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地用指甲轻轻地蹭了蹭,原来是一些附在眉毛里的脏东西,再看他的衣服更是污浊不堪,两只夹脚的鞋子也换了个儿。随后在与这个男孩的交谈中,我却发现他不愿让人亲近,机灵的大眼睛不敢与人正视,说话时吐字不清。通过间接地了解,我得知他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没得到母爱,导致他从小就对异性成人产生了极强的排斥性。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我对亮亮倾注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再对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全面发展。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四、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大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都比较片面,认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认识的偏差,使我们忽视了幼儿的非智力教育,妨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要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全地发展,首先要使儿童有健康的躯体,而这些就需要我们的保护和锻炼。比如规律的饮食和睡眠,适当的劳动和游戏,这些都是儿童生理健康的保证。 身体健康了,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智力发育正常、积极向上、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而又有自控能力、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为幼儿创造出一个能够相互接纳、信任、尊重、和谐的生活氛围,并与他形成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老师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培养幼儿“倾听”的好习惯 在我的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幼儿都不能专注地听他人讲话,无论是教师讲课还是其他孩子回答问题,孩子们总是和其他小朋友交头接耳地说个不停,并且很爱在其他人说话时插嘴,在他们的世界里认为这样做没有不对。然而教师和家长都知道,这种行为不但很不礼貌,而且很影响幼儿的倾听能力,久而久之的话孩子就不会听讲,对上小学之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影响。若等造成重大影响之后再教育孩子去改正就为时晚矣。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就要及时地纠正孩子的这种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能力。在我的教学中,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1)课间的小故事讲解。每天我都会给小朋友留一个搜集小故事的作业,第二天讲述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由于幼儿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且特别喜欢展现自己,所以孩子们都特别地积极,每天都会认真地搜索有趣、好玩的小故事,以分享这些故事为乐趣。 在孩子讲述故事之前,我都会时时刻刻地强调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知道尊重他人的小朋友,在听故事时一定要保持安静,做一个最文明的听众,而且每天都会给表现最好的孩子一个特别的奖励。 (2)挑错误比赛。幼儿园的小朋友会学习很多儿歌,而且小朋友对儿歌的内容也都非常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教师唱儿歌(要故意设置错误)让学生听,并找教师所唱儿歌的错误之处,找错误最多的小组获胜。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渐渐养成了安静倾听的习惯 经过这种方法的培养,使孩子懂得了倾听的乐趣。从而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生活当中,小朋友都不会随便插嘴和交头接耳地说话,而是做一个会倾听的文明人。 六、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小朋友经过数学的学习,感受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亲自操作。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得出的相关结论在幼儿的脑海里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在给予及时地补充和说明,知识便会扎实牢固地被幼儿所接收。而数学规律地总结和归纳,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复习和整理习惯,从而提升小朋友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发展,这也正是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育十分重视的原因。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改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并用最适宜教育孩子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浅谈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践与探索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其中,有的侧重于课程内容的小学化,如开设各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学习读写算;有的则侧重于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如把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硬往幼儿身上套,等等。目前,这种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始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各种“以孩子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与模式。 一、现象探悉:学前教育不能拔苗助长 幼教小学化的产生,实际上与一些家长的错误看法和错误需要有关。希望孩子快成才,早成才的迫切心理,促使家长将这种希冀转嫁到中小学教育,甚至是学前教育。很多家长希望在幼儿园里能学到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熟不知,经过这样训练的孩子就像是被催熟的果子,提前开花,结果,无疑对他今后的发展害多于利。 3~6岁是学龄前教育阶段。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的做法,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家长应该本着对孩子终身负责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逼迫孩子以百米冲刺的方式去跑马拉松,那样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拔苗助长”的故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教育孩子有如种庄稼。要想庄稼有好收成,需要合适的土壤和适时播种。儿童也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纠正措施:幼儿教育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做起 针对目前幼儿教育存在“小学化”的弊端,笔者以为“拒绝幼儿教育小学化”可采取以下措施。 1.模式创新――助推素质教育 (1)能力培养是关键。幼儿园应把孩子的能力培养当作重要的教育目的来抓。幼儿园要把孩子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生活中的点滴常识融入到课堂中;经常组织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体育运动;组织节日联欢活动,等等。这些教育理念和活动对幼儿阶段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幼小衔接”工作三步曲。首先,在心理方面,我们带领孩子参观学校,熟悉小学环境,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激发孩子对上学的渴望。同时,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感知自己的成长。指导孩子与伙伴、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其次,在学习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在自理方面,要求孩子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作息,不懒床、不迟到,等等。 2.探索启发,打造引导环境 (1)给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在面对日益严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时,幼儿园应坚持“玩中学、学中玩,充分发挥孩子的想像力,在游戏中构建自身发展”的办园宗旨,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基础。 只有充分释放孩子的想像力,才有可能为他们的创造性学习和今后的小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园在教学中,要根据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世界,开拓其想像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将固化的知识灌输给孩子。 (2)为孩子打造自主探索的环境。幼儿园要走在素质教育的最前列。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幼儿园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开阔自由的学习空间。 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外语教育,总是将孩子的词汇量和会背多少个外语例句作为孩子学习好坏的衡量标准。其实,孩子幼儿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外语语境,使他们习惯和学会用英语与人交流对话。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运用浸入式英语教学法,将英语学习融浸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例如,每天早晨由英文老师站在门口迎接上学的家长和孩子,用英语与孩子互相问好,让孩子用英语同家长道别,等等。这样,不知不觉就养成了使用英语的习惯。 幼儿园要坚持科学的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努力做到寓教于乐,通过做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向孩子渗透日常知识。让孩子以自己的视角去探索自然、了解自然。 3.寓教于乐,教学融入游戏 (1)趣味教学,拒绝“教育跑步”。为避免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造成“教育跑步”拔苗助长的现象,幼儿园要在课程生活化、游戏化和班本化上努力,实现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幼儿园在教学工作中科学合理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将作息时间从点状改为块状,在这种弹性时间中,做到寓教于幼儿园的环境和各项生活之中;关注幼儿的情感、兴趣、态度、个性,以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动力。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着重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区域性活动”、“生日宝宝聚会活动”、“走向自然户外活动”等活动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2)把学习融入游戏之中,让教育目光穿透围墙。在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日益严重的教育问题的大环境下,坚持“快乐学习,兴趣学习”幼儿教育理念,使孩子们得以在各种游戏中轻松度过快乐童年。我们感到,幼教改革关键是课程改革。我们把教育的目光越过了围墙,带孩子走出幼儿园,投向大自然、社会的怀抱。 三、学前教育的核心,让幼儿快乐成长,拒绝教育跑步走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众多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浮躁的心理,想方设法地加大知识的教授,培养出所谓的“神童”来扩大幼儿园的知名度。应当还原幼儿教育的本来面目,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充满快乐,少去些人为的浮躁,真的很重要――快乐,必须从娃娃抓起。 快乐,人生之本。假如一个人没有快乐的心态,世间明媚的阳光就永远不会到达他的心灵,生活的乐趣就会荡然无存。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心智、情商奠基时期,此时,教会孩子快乐,比让他背过新华字典更重要。 快乐,学习之本。教育的精髓是教会学生不断自学的方法和技能,而不是掌握了多少所谓的知识,而这个基础就是让孩子们身心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达到“马不扬鞭自奋蹄”的境界。让幼儿唉声叹气地背圆周率,有何快乐而言?那是在很大程度上毁掉孩子学习进步的动力。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摘要:针对学前教育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游戏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本文通过论述游戏对儿童身心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更好的通过游戏让儿童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此来鼓励、引导学前教育机构更好的通过游戏实现其教育目的。 关键词:学前教育 游戏 发展 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他们对一切事物及周围的世界极度好奇,总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任何一种事物,他们总能从他们的小脑袋中幻想出各种各样的搞笑、温馨、或幸福的画面。他们总喜欢不停的触摸,摆弄东西。针对儿童的天性,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成为一种契机,可以让儿童在轻松自觉中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健康成长。所以,游戏教育是学前教育的根本践行宗旨,是促进儿童教育不断提升的有效载体。 1、 游戏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应用价值 1.1 游戏有利儿童智力的发展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与了解主要基于自己的感性认知,游戏可以让儿童在玩耍中积累自己对事物的认识,通过不断接触各种不同的新鲜事物,儿童会不断增加自己的常识,提高对事物的判断与辨别能力。游戏,一般是一种群体活动,在游戏中,儿童在不断地与同伴进行着互动,这样,可以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增进儿童的社交能力。 1.2 游戏可以抵制厌学情绪 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小学生都有厌学情绪,不愿意去学校,不愿意学习。学前教育是教育的最原始、最基础阶段,在这一时期,通过游戏,让孩子明白,学习可以是在游戏中不断进行获取的,既轻松快乐,又可以掌握知识。不能在幼儿阶段就对儿童进行每天生硬的知识灌输,这样会让儿童在吸取知识萌芽阶段就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1.3 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在当代,由于计划生育以及人们生育观的改变,每个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在家中是父母、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小皇帝、小公主,这种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在游戏中,游戏伙伴都是自己的同龄人,完成一个游戏,必须有大家共同的配合、协助、交流,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共同学习、玩耍。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人与人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赖感、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这些基本且重要的品质,且在游戏中不断形成,不断历练。 1.4 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育成长 现在的很多游戏都是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游戏,不同性质的游戏具有不同的针对性,这样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训练,提高儿童的体力,增强平衡感、反应力、洞察力等,让儿童在游戏的天地里健康成长。 2、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2.1 在游戏中体现学前教育理论 学前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让儿童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与感知世界,并在其中逐渐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的能力,让儿童在体力与智力方面健康成长。儿童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动手与动脑,掌握了文化知识,提高了手动技能,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在编排游戏时,要让游戏目标与游戏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让儿童通过游戏,对游戏感兴趣,愿意主动去玩游戏,并最终实现研究怎么玩会更好,怎么玩会更加让自己更出众。这样,无形之中,就会让儿童实现自我探索与自我思考,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且全面发展。 2.2 游戏内容的设计性 首先,游戏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游戏的主体是儿童,所以,游戏的编排出发角度要以儿童的思维角度进行编排,游戏内容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可以让儿童自己选择自己游戏的主题及扮演的人物角色,这样,儿童就会在脑海中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自主进行创作,从而提供儿童的创新性与组织性。其次,丰富游戏内容,根据游戏的主题,进行不同形式的游戏编排,然后对各种游戏进行综合,把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组合,同时,听取儿童的意见,把他们认为有趣、重要的部分纳入其中,这样,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游戏意义就能得到更好的实现。再次,游戏空间的广泛性,游戏活动不能只局限教室内的上课时间,不能单纯为娱乐而游戏,在组织一项游戏时,可以让儿童事先准备一些题材。比如让儿童在自己家中画好自己的卧室,在家中手动橡皮泥捏动物等活动,然后在游戏时参与。这样,可以让儿童知道在生活中到处有素材,发现生活的微妙之处。 2.3 游戏组织活动与游戏环境的灵活性 教师在儿童的教育中起主要的指导作用,但教师不能全权组织编排设计游戏,只让儿童参与其中。教师在游戏教学中应起到引导、启迪的作用,在游戏的设计中,应让儿童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游戏设计理念与活动形式。可以选择益智型的、手动型的、运动型的等等,并以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游戏角色,可以是动画片中自己喜欢的角色,也可以是梦想中未来的自己,充分提高儿童的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游戏的环境不只局限于教室内,可以是户外,让儿童更多的亲近自然,并适应各种气候环境,在不同季节进行适合户外环境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自然的庇护下健康成长。同时,户外游戏还可以增强儿童的社会性,让儿童在游戏中更加具有真实感,加深对游戏的认识与感知程度。 2.4 注重游戏后的评价工作 在游戏结束后,老师可以通过交流会的形式,让每个儿童发表自己的内心想法,比如,是否喜欢这个游戏,在游戏中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等等。培养儿童的总结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3、结束语 通过从最开始的游戏编排设计,到最后的感受交流,一系列的游戏教学活动,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教育要以游戏教育为根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游戏教育的价值所在,并按照科学合理的游戏教育模式实施于教学环节,让儿童健康成长。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我国普遍存在,它违背幼儿教育教学的规律,严重影响幼儿健康成长,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是幼教参与各方必须保证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参与方,对内应统一办园思想、坚持科学保教、完善教师教育和激励机制、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对外应承担示范和引领的责任,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幼教;幼教工作者应自觉抵制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主动承担宣传正确教育理念的责任。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工作者 幼儿园 幼教“小学化”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但这种现象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是一个多年存在的问题,早在1987年全国第一次幼教工作会议上就曾批评过这种现象。 教育部在2011年12月28日发出《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纠正‘小学化’教育内容和方式;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条件,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加强业务指导和动态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大社会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整改的措施。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角度总结分析了抵制“小学化”的经验;从幼儿园的示范责任和专业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角度,对幼儿园教育贯彻教育部《通知》精神进行探讨,为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践经验分析 (一)幼儿园管理层面统一思想,坚持科学办园理念 2001年我园经体制转变成为独立核算、自主办园、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初期,幼儿园发展在资金支持、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保教质量维持与应对社会舆论压力等方面,面临严重的挑战。 转制后幼儿园如何继续生存,幼儿园管理层面进行了自主办园思路选择和发展道路选择的讨论:是实施减员增效,还是依靠提高幼儿托费?继续坚持科学的办园理念,还是迎合家长不恰当的幼教需求?幼儿园转制后是应该坚持继续发挥示范性作用,还是独善其身,自我质疑幼儿园的园所类别?是继续坚持幼儿园的冬季户外锻炼的特色活动,还是“顺应”家长舆论的导向,开办珠心算、拼音班、全脑数学思维班等特长班增收并吸纳生源? 经历多次反复和细致的讨论,幼儿园管理层面达成共识即选择坚持科学的办园思路,坚持科学保教,遵循儿童成长发展规律,采取游戏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抵制幼教“小学化”;实施减员增效,以应对经费的不足,在保障保教质量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加大教师工作量;坚持不懈的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教;选择采用蒙台梭利教育模式,采用混龄编班,坚持延续多年的冬季户外锻炼的特色活动等方式,全面促进幼儿的发展;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引导家长理性选择,让幼儿自由选择快乐的学习各种“特长”。 (二)注重教师队伍和幼儿园文化建设,营造爱岗敬业,热爱孩子科学保教的环境 幼儿园改制之初,因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办园经费严重不足,幼儿园实行了减员增效措施,教师工资待遇未变而工作量大幅度加重,一段时间内教师频繁流动,曾影响到保教质量,为此我园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地防止了教师的频繁流动,保证了师资队伍的稳定。 1.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思想讨论,请教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如何确保幼儿园的生存,如何保障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幼儿园教育应如何为家长服务等系列问题,引导教师坚持正确的教育立场,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活动。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完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函授教育提高学历水平,通过园内培训、外出学习和参观机会、开展科学研究等方式拓宽教师发展的路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教师成长。 3.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全方位营造教师爱孩子,爱幼教的文化和心理氛围,鼓励教师通过爱与付出和教育优质服务的提供,获取幼儿和家长的充分信任和尊重。 4.引导鼓励教师充分挖掘资源,开发适合儿童的具有园本特征的特色课程,进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上述措施,统一教师的思想认识,彻底扭转了不正确的思想苗头,杜绝了“小学化”的内部根源。 (三)加强家园联系,开展家长教育,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基础,家园合作效果会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的认识。为了贯彻科学的保教理念,幼儿园以自身对教育立场的坚守,使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通过开展系列家长教育活动,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认识的误区,了解幼儿期孩子主要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力争做到科学育儿、理智育儿,形成教育的合力,保证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 家长系列教育活动主要有: 1.开展“回忆我的童年”家长交流活动,请家长回忆自己的幼儿园教育和教育经历,并同自己当前对孩子的幼儿园教育要求进行对比分析,思考自己选择是否恰当,引导家长理性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 2.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起跑线上的输赢”等主题的讨论活动,让家长进一步明晰知识增长和人格培养的关系,孰重孰轻?学习越多,练习和阅读越多是否等于能力越高?高学历者是否等于有用人才?通过广泛讨论让家长科学地了解孩子发展的要求,为孩子确立正确的起跑线。 3.向家长介绍阅读经典家庭教育图书,如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并通过网络论坛分析阅读心得,让家长了解现代的儿童观、教育观、人生观。让家长逐步认识到儿童的独特性,成人应当尊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儿童能力和个性;童年不仅是未来的准备期,也具有自身特殊价值,发展的优势不能以牺牲当前的快乐为代价换取;“小学化”的实质是对孩子发展的摧残;引导家长改变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应该和自己一样享有快乐的童年。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动漫画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随着二期课改于1999年提出以来,当前的早期教育、脑科学和心理科学都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前教育如何吸纳和反映新理念、新成果和新的研究手段,如何在借鉴外来课程思想、理论时不失却自己,确立与保持独立的课程发展意识,如何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发挥幼儿教育的非凡育人功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以及如何使动漫这一既传统又新颖的教学辅助手段有的放矢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幼儿真正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二期课改对幼儿教育模式的改变 学前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始终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随着教改的深入,课程的新定义――“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已逐步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认同。与中小学相比,幼儿园课程具有两大特色,一是突现经验性。这是与幼儿完整性认知方式,具体形象思维,行为方式随意性等心理发展特征相适应的要求,表明幼儿阶段难以适应通过学习书本和己接受的方式把握知识、技能和情感性教育,而更适宜于通过运用多种感官、以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二是强调各种活动的总和。课程不只是“上课”、“学习”,还包括“生活”、“运动”、“游戏”;课程不只是指教师有计划引导幼儿从事的一系列活动,还包括以幼儿自身的爱好、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所创设的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幼儿在这种背景下自主生成的各类活动。那幼儿最喜欢的是什么,我相信在大家小时候的时候都喜欢看动画片,看卡通书,所以现在的幼儿教师更多地将课程的内容以卡通的形式和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做成了课件,利用Flash、插画、动物头饰等一系列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动漫画在幼儿教育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 1.80年代中、早期动画漫画在幼儿教育中的表现形式。80年代早期中国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但是更多的精力还放在社会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上,所以这个时期的幼儿教育只是把保教工作中的保放在了首位。所以那个时期我们更多地称我们的幼儿园老师为阿姨。这个时期的幼儿教育中所使用的漫画和动画的元素几乎是没有的,基本上老师上课所使用的教学挂图我们称之为插画。所以80年代中、早期对于幼儿教育中动画和漫画的表现形式比较稀少、单一。 2.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动画漫画在幼儿教育中的表现形式。到了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随着世界动画漫画对世界文化市场的冲击,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文化之间的对外交流,以及教育事业对幼儿教育的逐渐重视,1992年左右第一批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了幼儿教育行业,使我们的幼儿教育中的很多地方开始发生了变化,就绘画风格上由于这批学生在学生时代接触到欧洲、美洲、日本各类动画、漫画的熏陶,其中不乏至今还历历在目的精品和佳品,例如:《咪咪流浪记》、《机器猫》、《聪明的一休》、《机器人高达》、《蓝精灵》、《希瑞》等,随着这些动画和漫画人物的深入人心,这些佳作不光影响着我们这批踏上幼教岗位的学生,还影响着进入其他行业的学生。出版社、编辑、动画工作室等一系列职业也随着这些动画和漫画的引进开始在绘画风格上逐渐转变、创新,同时这个时期计算机教育也已经进入了中专以上学府的课堂。所以这个时代的学生进入幼儿园工作以后开始对幼儿园教育的理念和实际教育模式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改变。 这个时期的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挂图不光有出版社在出版教学书时印好的图片,还有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画成的图片,例如,幼儿答对问题时可以放小动物的声音加以表扬,可以让小动物从画面的左面走到右面,虽然都是一些简单的动画形式,但是在幼儿教学中这种模式抓住了更多孩子的眼球和注意力,促使他们开始对这些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愿意加入到课堂的互动实践中去。所以在这个时期的幼儿教育中,漫画风格的改变,简单动画的加入,使得幼儿教育中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学模式也不再单一,能更好地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3.21世纪早期到如今的动画和漫画在幼儿教育中的表现形式。21世纪的到来代表着人类迎来了一个新的纪元,随着大众文艺娱乐日趋多元化以及数码特效技术的不断创新,动漫文化又开始得到新的繁荣与飞跃,出现了Flash动画、三维动画、全息动画等崭新的动漫形式,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都成为主流的影视文化形式。同时,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幼儿教育模式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更多的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和电脑技术的幼教老师开始进入了幼教行业,幼儿教育模式的多元化也随之确立。现在的幼儿教学中不再是上课用一张挂图,老师根据内容说课,更多的老师选择了将一节课的内容制作成以Flash动画和简单的PPT动画的课件来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由于绘画风格的多元化,计算机技术更多的整合性,以及教师在环境创设的主导性,使现在的课件所呈现出的内容能让孩子在课堂上更加身临其境,参与性更强,兴趣点更高。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也开始逐渐普及,这样在教学中幼儿还能参与到你所制作的课件之中,让幼儿真正地来到他们的童话王国,与他们喜欢的漫画人物一起学习本领。 所以,这个时期动画和漫画在幼儿教育中所表现出的形式是多元化、科技化的互动展现,进而使现在的幼儿教学更加贴近幼儿的需求和兴趣点,来满足二期课改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三、动漫画在幼儿教育课件中的应用 根据前面的分析,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开始运用多种手段表现在了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其实不止这些领域,实际上幼儿园老师在平日的环境布置、区角设置、自主性游戏等每个工作环节中都应用到了动画和漫画这两个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下面我分别来分析漫画和动画在日常教育中的应用手段。 1.在幼儿教育中漫画的应用。漫画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各种夸张或幽默的人物和动物造型,鲜艳的色彩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它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教育――我们幼儿园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肯定会设置绘画课,那么在教室里绘画案例的时候就会根据所熟悉的绘画风格来画范例作品,而且幼儿绘画本身就是漫画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可以是卡通的动物形象,夸张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拟人形象,还能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画出不同的效果,例如水彩、油画棒、水粉、国画等。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育中漫画技巧和工具的应用是少不了的。 (2)环境布置、环境创设――在幼儿园老师的工作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教室环境的创设。幼儿的环境创设就是将故事中的情景,或者课程指南上的主题用各种材料表现在教室的墙面、地面上。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就会运用漫画中的各种场景布置手法先预定设计方案,然后用废旧材料、卡纸、纸板箱或色纸等材料将其按照设计方案形象地体现出来。 通过对幼儿园实际漫画应用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幼儿园的工作中不管是教学还是幼儿园的环境都和漫画的应用是分不开的。漫画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它的作用是幼儿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2.在幼儿教育中动画的应用。动画在幼儿教育中是比较常用的教学形式,它能够以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声音,夸张的动作深深地吸引幼儿。动画在教学中主要表现形式是课件和动画片这两种模式。 (1)动画片。在幼儿的生活中动画片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动画片也是被经常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会挑选主题单一明确,具有教育性情节的影片,如内容简单紧凑,矛盾冲突激昂,以及具有人物形象可爱、性格鲜明、动作夸张等特点的动画片给幼儿欣赏。例如,《巧虎》、《喜洋洋灰太狼》、《大耳朵图图》等动画片。 (2)课件。课件是一种由教师根据备课内容将课程内的人物、动物和教学活动流程用PPT或Flash制作成可以进行简单动画和连续动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了顺应二期课改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的“要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这一要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我们的教育迈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全新时期。多媒体课件是通过优美逼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乐或解说,把一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而生动形象的内容,它的功效能更加强烈地吸引3~6周岁的幼儿。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提供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课件制作的原则。课件制作是设计者理论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设计者对教育、教学和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解,以及对现代教学技术的领悟。但若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制作出真正成功的课件的。这就要求课件设计者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如信息传播论、系统论、最优化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以下是课件制作应确定的一些基本原则。 原则一:多媒体课件须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原则二:多媒体课件须遵循教学性原则,在教学目标上,要明确课件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也就是说课件要解决相对应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课件才有它的意义,形式花俏、教材翻版的课件是没有教学意义的。例如大班的数学活动――“图形拼折”(《大班教育活动指导》),教学重点是“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了解图形的拼拆变化。”难点是“将一个图形分成多个不同的几何图形,并用这些图形拼出其他的图案。”这就可以利用课件的操作很好地向幼儿展示图形的分解、整合过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较之平面的教学挂图,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并对幼儿的操作练习有更加直接的指导作用。 原则三:多媒体课件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育原则。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保证资料来源的可靠,不能用道听途说得来的材料充当资料,也不能用想象的东西充当资料。其二,用素材设计成的内容要有严谨的知识逻辑体系,其表现手法和知识形成过程要严谨周密。其三,所显示的素材质量要好。文字的输入要正确,图像、动画要比较美观,声音要动听。总之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使他们的注意力持久集中。 原则四:多媒体课件中必须遵循的动画漫画原则,在幼儿课件的制作中由于动画和漫画元素的运用较多,所以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还要遵循人物绘画的原则和动画的曲线运动、人物运动规律等。 四、结论 通过前面对幼教模式转变的论述,各个不同时代动画和漫画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对课件制作原则的解析,可以得出动画、漫画在现代的幼儿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不管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和教学设计中都要运用到各种动画和漫画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同时在设计制作中我们还是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运动规律和人物结构的规律。只有遵循了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让动画和漫画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功能与作用。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 中国学前教育普遍存在小学化的倾向,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方法及授课时间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小学化的倾向,本文就如何解决幼儿教学小学化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小学化 纠正 探索 在中国普遍存在一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幼儿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同时为了节约资金和简化管理,戴上了小学教育的枷锁,无论从授课内容上、授课方式上,还是课程安排和事件安排上都或多或少受小学教育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纠正这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呢?本文就此作介绍。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1.师资力量薄弱。中国地区的学前教育大多数处于私营化和自负盈亏的阶段,因此为了节约成本,减少投资,学前教育降低了教师的工资和教师从教的门槛。许多地区的幼儿教师都不具备学前教育资格,她们的学历和能力都不能满足儿童成才和成长的需要。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为了省心和省力就强迫孩子做一些小学化的验算试题或者写一些常见的字和词。而对于一些基本的素质教育,她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完成一定的素质教育任务,这就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2.迎合家长心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存在过高的期望和愿望,想让孩子从很小的年龄就开始学习一定的小学知识。由于一些素质教育的课程有时候家长不能看到一定的成绩或作业,这就使家长产生了一定的错觉,以为孩子仅仅在学校里面玩耍而没有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幼儿教师就布置一些超出孩子负荷的数学演算或者生字书写和认读任务,这样做纯粹是出于应付家长需求的目的,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却没有良好的影响。 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践和探索 1.注重孩子能力培养,提高孩子综合素质。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应该把培养孩子的能力放在首位,应该用能力培养代替知识培养。幼儿老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孩子的天性和兴趣,而不是孩子接受了多少基础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手工教学,教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手工知识和技巧,同时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开展音、体、美的教育,让孩子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通过开设各种各样的活动提高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的愿望,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2.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培养。幼儿教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例如教育孩子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乱扔瓜皮纸屑、不咬指甲、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习惯。同时,教师应该培养孩子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让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感受自身的价值,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与合作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教师要给孩子以充分的尊重,不能在语言或行动上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 3.开设活动,培养能力,提高兴趣和主动性。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除了学习活动之外,教师还可开展一些小的游戏活动,让孩子通过游戏了解和别人沟通和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书画或者歌咏比赛,让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激发自身上进的欲望,确立自己奋斗的方向,同时通过活动发现自身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发现自身的兴趣所在时,幼儿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这样孩子就能产生主动参与到兴趣所在的活动中的愿望和行动。 4.运用游戏教学,寓教于乐。“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幼儿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孩子天生就爱玩,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设置各种各样的游戏,让孩子通过游戏提高学习兴趣。在课程开始和时间安排上,教师都要给孩子安排一定的游戏和活动时间,将作息时间从点状改为块状,让时间具有弹性。关注幼儿的情感、兴趣、态度、个性,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动力,教师可以开设有助于培养孩子生活、卫生和学习习惯的游戏,让孩子通过游戏明白一定的道理。 5.让快乐充满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在校生活和学习的快乐,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学校中充满阳光,让孩子快乐要比让孩子学习重要得多。幼儿时期孩子的智商和情商都未定型,因此教师要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和做事,爱上学校、爱上学习、爱上快乐。幼儿教师不能强迫孩子完成一些没必要的背诵和书写任务,要让孩子感受背诵和学习的乐趣,在玩或学中找到成就感和快乐感。幼儿教育的任务在于开发心智,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我们百般呵护。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损害的是孩子们的心灵。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收获一个灿烂的明天。
语文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育培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了。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形象思维与语言关系的特点,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其结果必然影响对文章内容的领会和对文章语言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影响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最终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深深地体会到:形象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就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挂图和插图。挂图和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配乐朗诵。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利用课件。如:在学习诗歌《黄河颂》时,学生因为都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所以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想象黄河那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势和力量。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并播放歌曲《黄河颂》,这样视听结合,在学生脑海中便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此时,诗人那种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都是因为利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二、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 例如,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1.你认为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是仲永的老师,你想对仲永、方父、乡邻分别说些什么? 3.你是否像仲永一样天资聪慧?我们该怎样对待后天的学习呢? 这样的发散性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让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这类发散性问题,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应是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和尽可能是没有遗漏的设想。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尽美,却能显示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如学习《那树》后可写《当最后一棵树倒下时》,学《孔乙己》后可写《孔乙己临终的独白》。当然,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像力是丰富的。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突显出来。所以,我们认为结合课文的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想像的良好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想像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四、以文本为蓝本,进行变式训练,悟出文章内涵 文本的魅力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如何让课本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改成剧本,把课堂变成剧场。如《唐雎不辱使命》一课就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根据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由演绎。骄横凶暴、色厉内荏的秦王,正义凛然、据理力争的唐雎,被学生精彩地呈现在课堂上。课本剧深受学生欢迎,舞台背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道具这些戏剧性因素的存在给学生演绎课文、展现才华、体会文本形象拓展了更大的空间。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不仅能更快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内涵,而且能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全新的历史时期,语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做到课堂生动、教法灵活、知识丰富,要给学生的思想留下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语文教育论文:语文教育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在关注课堂实效的同时越来越淡漠了朗读这个主要环节。“三分文章七分读”,好的文章必须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其真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强调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长期的教学探索,我总结了如下的几点: 教师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也是培养学生朗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教师本身的职业特点, 决定了他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朗读时感情饱满,声音洪亮,节奏明显,读得抑扬顿挫,这无疑就会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如诗词、文言文教学,教师通过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的直接朗读指导。教师在范读时对多音字的读音、长句的停顿、句子的重音要重点指导。如《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两个“轻轻的”要读的轻快,这样才能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留恋惜别之情。教师在范读时还要让学生再联系诗句的内容,把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幅画面,把优美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只有这样,才能把老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思考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教师的范读也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文体特点,可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片段,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高声朗读,可悄声默读,可激情昂扬,可委婉低沉,只要便于感情表达,便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既便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自由诵读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和赏析。如在散文《鼎湖山听泉》的教学中,我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由的吟诵。学生很快便理清了作者的行踪,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在散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好胜心强的时期。针对这种心理,课堂上可采用比赛的朗读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其他学生做评委,对每一位同学的朗读作出点评,并评出“朗读能手”。也可在全班推行这种朗读方式,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各自互评,评出“优秀小组”。在准备朗读、评比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也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小说教学。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对话富有特色,彰显个性。课堂上,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在准备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菲利普夫妇、于勒和我,学生在朗读时激情昂扬,语气语调模仿的活灵活现,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阵阵高潮。 由于多媒体设备的普及,配乐朗读也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因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时创设情境,放些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如:我在教学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时,配上一首雄壮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配上一首悲怆凄凉的《二泉映月》。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过,朗读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能称之为“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我们的语文课应以读为主,通过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品味、理解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文章直接对话。老师们,让我们的语文课读起来吧﹗ 语文教育论文:试论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批评 后现代主义:一种语文教育的批评方式 后现代主义是源自本世纪70年代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这一思潮诞生以后,作为一种新的批评范式,很快 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被运用到文学、艺术的批评中。当现代主义宣称以实证的、科 学的精神把人类从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它确实给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乃自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但当现 代主义片面地夸大科学所起的作用,并被无节制和滥用到许多社会科学领域之时,正是它为本世纪70年代后现 代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产床。 从本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各种思潮特质的混杂。美国学者波林·罗斯诺的《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 》对其作了深入研究。根据他的概括,后现代主义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怀疑权威,重视审美而非强调道德 教育及其功用。它不以普遍道德上简单的善与恶为标准评价文本,而重视文本的审美价值。第二,反对科学主 义及其系统性等等,强调非理性。它不主张将任何单个的系统的观点武断地强加于人;对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观 点则持宽容的态度。当现代话语以风格的精确性、确切性、实用性和严密性为目标的时候,后现代主义的表达 更注重自身特性,尤其是模糊性和不可确定性;后现代主义不是先分离其内部诸因素,再揭示其相互关系,最 后予以系统综合;恰恰相反,他们给出的是不确定性而非确定性,是多样性而非统一性,是繁复而非简洁。第 三,它摈弃常规性的、学院式的话语,偏爱大胆的煽动性的表达方式。后现代主义正是由此而变得鼓舞人心和 引人入胜,同时它又陷入了混乱状态的边际。第四,怀旧心态。它往往越过现性特征而指向现代性之前的 个体情感。 1997年11月,在《北京文学》组织了3篇较长篇幅的文章, 对当前语文教育现状作了激烈的批评之后,全 国许多报刊纷纷开辟专栏,关注和研讨语文教学,其后结集出版了一本《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如果以最先 对语文教育发难的三篇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它们在批评方式和内容取向上有几个显著特征:其一,内 容上,批评以政治道德教育为主的语文教育模式,强调文学教育。王丽说:“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 真正从语文角度来编选的篇目大约只有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 ,而且还是50、60年代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便是写景抒情文章也是如此。”邹静之说:“很多人已经把 文学看成是一个附属的令人厌倦的东西了。这与使人生厌的语文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坚信如果按教科书中的方 法来写作或欣赏文学作品,那将离文学越来越远。”其二,反对语文教学中所谓科学主义,对语文教材中的解 释系统和设计的练习、问题不满,认为不是无味,就是繁琐。薛毅说:“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那套解释体系也 能把经典作品讲偏,讲歪,讲得味同嚼蜡,刻板无趣。仿佛全世界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用反对封建主义、批判资 产阶级,同情人民大众诸如此类的大词来概括,再加上阶级局限性、消极面,就完事大吉,天衣无缝了。里面 就是没有人,没有人的丰富情感,没有对人的处境的体验、同情、理解、悲悯。”第三,采取非学院式话语。 幽默、揶揄、讽刺等,充斥于作者的行文中。对高中语文教材编入的《松树的风格》,薛毅的评价是:编者教 学生学习松树,“也不知那些编教材的和教书的学得如何。没听说他们集体捐献心脏肝脏。也许他们没有学好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等等。第四,怀旧心态。王丽在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之后,仿佛预感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即辗转京、沪等地,走访许多专家学者,用不无怀旧的笔调,记述了一些德高望重的学 者深情回忆少年时学习语文的美好时光,哪怕是私塾式的教育,在作者的笔下也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低吟浅唱 。 显然,笔者在比较后现代主义与上述语文教学的批评时,突出了二者的相似特质而没有揭示其差异性,客 观上二者之间的差别之大,亦无须笔者多言。薛毅在文中也对90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不屑一顾。但事实上, 他们在批评方式上既与时下语文教育研究大异其趣,而在内容及取向上,如上所述,又与现代主义等西方批评 方式有许多神似之处。他们均是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之一族,对后现代主义等批评方式可谓轻车熟路,起 码在上述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中渗透了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倾向或痕迹,因此,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语文教 育的后现代主义式批评。 后现代主义式批评对语文教育的误读 波林·罗斯诺说,后现代主义产生于学术危机。诠释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式批评产生的原因,一个不能 忽视的背景是,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逐渐失去轰动效应,一些不甘寂寞的文学期刊和学者, 尤其是一向活跃、锋芒毕露的文艺批评界很快从文学批评转向了其他边际学科,语文教育因与文学有天然的联 系,因此,首当其中,成为冲击的对象。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就后现代主义式批评对语文教育的指责而言, 其偏颇与误读是显而易见的。这里谨列两点:首先,混淆了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区别。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 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语文教育的永恒魅力之所在。但把令人生厌的文学归咎于令人生厌的语文教育,忽视了 一个最起码的常识,即抹杀了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之间,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中介环节或其界限。中学 语文教育除了以审美教育为特质的文学教育之外,还有诸如语文知识教育及其他应用性技能教育等多种任务与 功能。把语文教育等同于文学教育只是后现代主义批评者一厢情愿的事情。文学教育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语 文教育的全部,即使在封建社会教育中,文学教育也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以明清为例,科举考试中,诗赋的 考察虽被列为其中一项,却长期处于最弱的位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绝不可与经义(八股文)同日而语。从 20世纪初始,中国语文教育革新的先驱胡适、刘半农、叶圣陶、刘大白等文学家在他们的语文教育改革的主张 中,均十分强调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性教育,刘半农《应用文之教授》、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叶圣陶、刘 大白先后起草和确立的中学国语及国文教育的课程标准,尤其是20年代刘大白任教育部次长时主持厘定、由官 方正式颁布的第一个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记叙—说明—抒情—议论的语文训练体系和内容,把语文教育和文学 教育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作了划时代的界定,使语文教育摆脱了传统语文教育 混合形态。也就是说恰恰是一批“ 五四”新文学著名作家,最先认识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并非是一回事这样的事实。世纪之末,当后现代主义 式批评指责语文教育缺少文学教育,强调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时,在一定程度上它既割断了“五四”以来语文教 育发展传统,同时,也使语文教育内容趋向单一化。 其次,以反理性的面目出现,抓住语文教育科学化探索过程中的枝节失误大加鞑伐,而并不指望建设什么 。后现代主义在批评现代主义理性之时,从来不会去真正研究现代主义,它只是凭一己印象或个体情绪,去抨 击和否定现代主义因理性解析而导致的过失。后现代主义式批评语文教育,他们不愿意,也不屑去研究近百年 来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甚至不愿意去全面了解新时期20年来的语文教育发展,更不要说去客观地评价其成就 和得失。后现代主义式批评以君临天下的气势对语文教育的局部问题作夸大或变形的处理,可以博得一时之誉 ,但它既不能在理论上自成一说,而且因缺少对语文教育现状的了解而发出许多贻笑于语文教育界之高论。如 王丽在解读《绿》的写景描写时,认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中的女性美的讴歌。我曾以此询问一位现代文学教 授,得到的回答是,即使在现代文学界此种解读亦难寻知音,更不要说把它推销给中学生了。另一位后现代主 义式批评者的“一大发现”是,辨正了课文《天上的街市》题目(此诗原题为《天上的市街》,编入教材时已 经作者同意更改),也说明其批评语文教育态度的草率。他们或是从“女儿的作业”中,或是因在中学做了一 段时间的临时或见习语文教员不幸被解职,或是因为给一批未来不安于做一名中学教员的高师学生作一次哗众 取宠式的讲演,总之,后现代主义批评者很少直接参与或较长时期地介入语文教育。他们在以煽动性的话语博 得时誉之同时,却因对当前语文教育缺少足够的了解,而让语文教育界多少感到有些隔膜或摸不着边际。 语文教育论文:浅论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论文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语文教育论文:构建语文教育的情感世界 [作者] 江苏/王书月 [内容] ——魏书生情感教育散论 语文和其他学科比较有其鲜明的特色:内容丰富优美、结构精巧多姿、情理融会贯通,但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太注重理性分析和追求知识灌输,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语文教学枯燥无味。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应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立体流程,只有这样,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找到其载体,充分展现其生机活力。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魏书生成功的教育实践,也在于他为我们构建了语文教育的情感世界。 一、热爱语文教育事业是情感产生的基点 教师难当,语文教师更辛苦更难当,但魏书生却在两千多日日夜夜里,写了150多次申请,才实现了从教的心愿,这份执着的情感是他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他在1980年初的日记中曾说过:“对中学教学,我是百分之百的外行,由于在教学经验上是零,为着对得起学生,我只有发挥自己的特长,即冷不下来的热情和用不完的力气。”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热情”,才能点燃学生的热情之火,他分析班级中差生语文学习的现状,用时代的要求去激发学生情感,探索出一条发展中学生智力的规律,增强信心、掌握方法、定向活动、规则活动、惯性运动五步,这实质上是学生情感启动、维持和恒定的过程,它又必须建筑在教师积极的情感基础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1] 一个教师单有激情还不够,他还要有一个支点,要能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这一桶水还必须是不断更新的。魏书生刚教书时仅初中毕业,但他不断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新知识,不断研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他正是付出了辛劳代价,才收获到了充实而又甘甜的幸福和欢乐。“学生在上课时,在课外活动时,几乎天天可以看到教师的模范作用和个性品质,这两条是教学教育影响的强有力的手段。”[2]魏书生甘于清贫、心胸开阔、积极探索,这种情感无时无刻不体现渗透在他的教育教学中,处于这种情感熏陶下的学生必定会感受其人格力量,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师生配合才能和谐一致,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二、“商量商量”是情感交流的起点 魏书生也曾走过一段弯路。他刚教语文的时候,也曾海阔天空津津有味地满堂灌,但他不久就对那段可悲的教学生活加以总结,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民主气氛,思想没有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双方都用宝贵的脑细胞去琢磨着压服对方或欺骗对方的策略,教学怎能搞得好呢?”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魏书生就开始了新的教改历程。他深入到学生中去,具体感受体验他们的情感信息,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学生也向老师敞开了思想情感的大门。在此基础上,他开始将教学要求情感化,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作业是自己根据实际确定还是由老师统一留?作文是同学互批还是由老师批?日记是统一题目还是自选题目?教材分析是假期写还是开学写?这些较大问题他都和学生一起商量,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办。学生由此充分体验了做学习主人翁的情感,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区域,人人想的是教学,是高效率,有了持久的牢固的学习愿望,学习效果怎能不突出? 当然,实际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不简单,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有其不稳定性,他们已很少直接向老师、家长倾吐心中的情感,这种闭锁性心理特征,就使得教师很难知道其细微复杂的情感,教师如能征得学生的日记这个情感宣泄和引导的重要载体,把这作为一个中介,就可获得合二为一的交流效果。在魏书生的每个学生三年完成1000篇约24万字的日记里,有对某一事情的看法,有对学习焦点的研究,有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审视,有对个人学习生活的总结,这些不仅为学生语文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而且我们也可从中看到学生情感完善的轨迹。教师既指导了学生作文,也正确引导了学生做人。 抄录格言和座右铭是魏书生所教班级每个学期必做的两件事。每个学生在选秆言时就必然经历着一个学习的过程和接受情感熏陶的过程。抄写的座右铭结合着自己的思想实际,它起着督促和矫正作用,如有一个学生的座右铭是“闭住你的嘴”,原来他担心自己闲话过多,认识到这一点并写下来,本身就体现着敢于正视缺点并努力改正的积极心态。学生在做这些事时,情感始终处于正向流动状态,这一切为其课堂教学创造了一片和谐的天地。 三、愉悦的氛围是课堂激活的共鸣点 十七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情感的显著特点是感染性。课堂教学的情感起动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的上课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反之,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疾言厉色或冷若冰霜,都会带来学生的郁闷恐慌、思维迟滞,降低教学效果。魏书生从不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上课就全心全意投入,除此而外,他还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时他 让学生唱歌,消除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有时采取集体朗诵的方式调节气氛;有时采取口头作文方式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有时到课堂外上课,甚至出些“剧场简介”之类的题目让学生观察说明等。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初能很快拉近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集中了注意力,为课堂学习营造了和谐的气氛,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体验”过的情,一方面是学生“潜伏”的情,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学生的情感激活自然起源于教师体验的情感。也许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含情量”丰富,易于挖掘,议论文、说明文又怎能体现情呢?其实不然,语文课堂教学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流动,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语文教师要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并精心加工制作,以情引情,学生才能产生心理位移,在课堂教学的“小天地”里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复杂的情感信息。比如讲《回忆我的母亲》,魏书生就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无比深沉的爱,与母亲永诀的悲痛。讲《大自然的语言》,就引导学生去说明身边的事物,讲盘锦大水产生的物候因素,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情怀。讲古代诗词或离现实较远的作品,就让学生在大脑荧光屏上去再现图景再现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和人物内心的情感流动。人们常说“教无定法”,从魏书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里的“法”,并不是教学的一套套方式和方法,而只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染学生,对学生施加一系列情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记忆思维和感情,又可以引起学生欢乐、愤怒、痛苦、惊异和同情的体验。”[3]魏书生也正是把学生当成了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完整的人,去注重激活其情感体验,课堂才活起来。试想,教师如果面对的是一台台“录音机”“复印机”,这“独角戏”如何能吸引人,课堂教学又焉能洋溢着“情”的氛围呢?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学的幸福和欢乐。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世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适合每个人的个性,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更是同学生的情感格格不入。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心理需要的最高层次。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满足了每个学生的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定向”使师生的情感集中指向了具体的目标;“自学”“讨论”使全班学生口到、眼到、手到、耳到,参与教学的热情强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全神贯注,思维积极,“答疑”使学生的情感进入了“愤悱”的境地;“自测”“自结”使学生的情感由被激发而被引导升华为一种“自觉”的行为。由此可见,“六步教学法”就是“愉快教学法”,让学生愉快地投入,愉快地参与,愉快地反馈,形成良性循环,其变化就如同人物的情感变化一样,奥妙无穷。 人的情感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师生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不可能都处于一种平面的或正向流动的状态,这就要求师生善于随时调节自己的情感,使之处于最佳状态。魏书生从十个方面构建了情感调节的立体网络,这些方面涉及到教学环境、师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既表现了感情的强弱变化,也表现了各种不同情感的转换变化等,课堂的情感律动节奏和谐分明。尽管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注重了某个侧面的研究运用,但很少有他这样用得全面、活泼、自然。 魏书生还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感情。他曾举例说,如对于孔乙己,有的是同情,有的是气愤,有的觉得可笑,极少数还有认为孔乙己可恨的,这时教师就应当去扶植正确的感情,排斥不正确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把感情上升为理智,并形成积极的动机和行为。 课外作业和考试是课堂学习的有机延伸。作业是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反馈,考试则是为了收集检查这种反馈信息,这当中也都伴随着情感等非智力成分。但魏书生十多年来都是让学生自己留作业。这是否意味着这种反馈输出的脱钩呢?魏书生的学生自己出题考试评卷,是否意味着没有这种信息的反馈呢?显然不是。自己留作业,同学互相考,学生积极性高,他们不但体验到自己的情感受尊重,而且也避免了学习的重复浪费,避免了教师心血来潮时大作业量的冲击和无作业时的闲散状态,定量作业使学生的思维列车得以匀速行驶。而且魏书生也不放任自流,他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进情感纳入一定的轨道,及时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巩固。 四、“大语文”——生活和语文的情感交汇点、终极点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可以成为大语文概念的一个很好的诠释,而魏书生更用其丰富的改革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魏书生探索了在广阔环境中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在德育、美育、体育中学语文,在课外阅读欣赏中学语文,在社会活动中学语文。具体做法这里不作细述,单提他的几样新招儿。一是班级日报,这是班级学生自办为同学学习服务的。魏书生的班级讨论规定,有关本班的内容必须占60%以上,这份报纸,多侧面多角度地透视班级学生活动,这既起到督促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学生关心自己的报纸,生活和语文学习情感在这里交融,其德育功能也得到了自然的体现。另一招是日记和说明书。日记是学生自我心灵的解剖,说明书是对一件事的过程的叙述和认识,这体现了人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历程,也是语言表达的积累过程,一举两得,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纵观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改革,“情”是其改革的基点和核心,它起着导向和强化作用。“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魏书生和他的学生们把我们带进了情景广阔的新天地。 语文教育论文: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是非专业化的 1904年,“癸卯学制”产生,语文开始独立设科,称“国文”。在此之前的三千余年里,都没有严格分科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古代语文教育非专业化的原因有三:一是语言文字不可能离开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具体的文章而独立存在。就是在今天,虽然把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等从古代“大语文”中分离出来了,在实际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仍然无法摆脱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而独立进行,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二是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以传思想道德为本的教育,教学生识字读文的目的重在通过思想道德之教化以立人,凡是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书籍,无论是历史、政治、伦理还是哲学、文学方面的均可学习。三是古人认识所限,古代的整个文科教育不可能分科进行,语文就必然同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文学等各门学科融为一体进行。古代就连最简单、最基本的启蒙读物《急就篇》《千字文》等,都不是简单的识字读本,书中都包含了自然、历史、文学、修身、处世、起居、读书、劳动、祭祀、礼节等十分丰富的内容,蒙童识字是和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启蒙之后的读物,就更是那些能够使学生修身养性,能培养齐家治国能力的,以传儒家思想为主的综合性教材。例如《四书》《五经》《昭明文选》以及解读这些经典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尔雅》《说文解字》《四书集注》等。 近代,语文终于从集文字学、音韵学、文章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于一体的古代语文教育中独立出来,但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不是单一化了,而是更复杂了。不仅仍然要与政治、历史、哲学等学问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增加了语法、逻辑、修辞(古代讲修辞主要讲比喻、对仗、炼字等,远不及现在丰富)、广义的文学(古代语文教育涉及的文学主要是诗词歌赋和散文,小说、戏剧难登教育大堂)和科技论说文;然而,语文教育的时间与古代相比却至少减少了一半。因此,语文教育的问题特别多。直到今天,语文独立设科马上就到一百年了,而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在理论上仍然争论不休,实践上也有不少问题。因此,十分需要把古今语文教育对比起来,把语文科同其他人文学科联系起来,把现代语文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把中外语文教育对照起来,认真地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搞不清楚,语文教时安排不科学,都会影响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古代语文教育是传“道”的教育 1.文本身就是道 语言是社会实践过程中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产物。汉字,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字,字义和字形密切相连,不可分割,基本上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语。许多汉字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可以说一个字就是一部历史,一个社会的缩影,一种观念的反映。学汉字,本身就是在学认字的同时接受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也可以说是在接受一种“道”(泛指各种思想而非专指某些政治理念)。离开了这些“道”,你就无法理解这些字。例如,从“牧”“牢”“豢”既能了解畜牧社会的一些情况,又能理解汉代的一种官员为什么叫“州牧”,监狱为什么古人叫“牢”,收买奴才为什么叫“豢养”;从“刖(断足)”“èr@①(割耳)”“qíng@②(用刀刺脸)”“劓(割鼻)”“剐(凌迟)”等字,可以看到古代刑法之残忍;从“取(割耳报战功)”“伐(断人之颈)”“俘(按住下跪战俘的脖子)”可见战争之残酷;从“女”旁的字有不少是表示邪恶或者卑贱意义的,如“奸”“佞”“妄”“奴”“妨”“妒”“娣”“婪”“婢”“嫉”,从这里又可以看到女性在告别母系社会以后的地位和社会对女性歧视的观念。因为汉字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古代解字的书籍都包含着不少古人之“道”,例如著名的《说文解字》。 运用词语,按照作者思想写出来的文章更是无法与“道”分离。思想和语言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语言教育不可能不传道。教书必然传道,读书必然学道;读《论语》就是在理解孔子的思想,看《庄子》就必然了解庄周的主张。教师教一篇文章时可以不传自己理解之道,但是不可能不传书中之道,因为只要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文章,也就是把书中之“道”传给了学生。 2.阐释也是传道 教师在讲学时不可能不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这个见解也可能合乎文章原意,也可能非常离谱,但是教师的理解不管是否合乎原文,实际上也是“道”。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说语文教育是传道教育。尽管教师对同一文章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但是无论是仁还是智,都是道。教师只要在学生面前阐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他就是在传道。 3.传道是统治阶级的需要 因为语言和思想的依存性,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掌握着教育大权的统治阶级必然要运用教育这个工具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要用教育这个工具来教化万民。因此古代的语文教育只能是 以传统治阶级思想和道德为本的传“道”教育。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官学和绝大多数私学都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宣传的观点和选用的教材有差异而已。百花齐放时的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和主张虽然在许多方面不同,但是却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游说诸侯,办学传道。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后,正统的教育就基本上都是以传儒家之道为主的教育了。 进入现代社会,语文独立设科了,但是,语文教育与传“道”的问题以及“道”是什么的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好,因此,语文教育一会儿思想性,一会儿工具性,摇来摆去,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其实,语文和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必然包含传道教育。古今语文教育的传道的区别是:第一,古代语文教育的主题就是传封建统治之道,认字、解词、读文、写作等语文活动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得封建统治之道,语文知识的教育成了传道教育的附庸;当代以及今后的语文教育也必然传道,但是这个道应该是广义的道,它是让学习的人能真正成为人的人文思想和科技思想。第二,传道不是语文教育的主题,语文教育的传道,是非专业性、非系统性的传道,它是语文教材中人文思想与科技思想的影响性传道和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阐释性传道。今天的语文教育是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言的教育,是以语文知识教育为主题,通过语文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语文知识以及语文教材所包含的人文思想、科技思想的教育。传什么道的关键在教材,而不在如何教。 三、古代语文教育是偏重读写的教育 我们现在谈语文教育都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说,但是走进中国古代教育史、字典、辞书比比皆是,却难找到口头语言教育和语言规律研究的典籍。教育的长河中,古代语文教育重视的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和写作。 古代语文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是读。因为读是明经(即悟道)和写作的前提。古人特别看重朗读(包括吟诵)、默读、精读与博览。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关键。古人虽然未提出“语感”一词,但是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却非常看重语感的作用。大教育家朱熹强调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注:《朱子大全·读书之要》)清代在教育方面很有研究的教育家曾国藩,在《家训》中关于读的一段话,对诵读的好处就说得更加形象、透辟。他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字觉琅琅可诵矣。”没有语感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运用——说和写。特别是与口语差异大的文言语感更需要通过朗读培养。几乎所有的古代教育家都强调“熟读成诵”,靠反复读和多读来达到意会的境界。因此,古人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文章内容,常常是先让学生把教材读得滚瓜烂熟,直到流畅背诵。这种不分年龄,不分文章内容,一味死读死记的做法肯定是有缺点的。其一,古人对记忆力没有科学的研究,不可能懂得科学地运用记忆力,他们只能从实践中体会到了背诵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就一味用加大背诵量的方法来求学习效果。其二,古人读写的内容重在悟道和传道,重在博取功名,因此读背的内容相当狭窄。一般读背的多是宣传儒家思想的作品,民间文学、杂家著述、自然科技的东西多半不入读背之列。因此,古代语文教育虽然懂得利用少年记忆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大量读背,但是培养出来的人,除产生了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之外,很多人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庸才。很多有建树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是在传统学习之外还能广泛涉猎的人。现代语文教育呢,学法上,抛弃了古代少年时多读和多背的传统,不是讲深讲透,就是满堂“讨论”。教材上,不少课文没有几个生字,也找不出几句妙语,思想内容也很简单,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富含文学性、哲理性或者科技性的美句美文。小学、初中九年下来,优秀文化的积淀和书面感悟能力都较差。等到这些学生进入高中和大学,理解力增强了的时候,头脑里却没有多少储备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发生碰撞。这应该说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失误。我们应该从古代语文教育中吸取其合理部分,在学生理解力弱、机械记忆力强的时候,让他们多记一点“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之类的精美又富含哲理的美句、美文,或者读背一些包含自然科学常识、原理的新韵文,以备将来理解力强时享用。头脑这块阵地,高雅的东西不去占领,粗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一味强调通俗易懂,不懂的不读不记,使学生失去了储备中华文化的大好时机,将来头脑空空,看不出这种教育方法好在何处。 读,是感悟的前提;读,是理解的过程;读,是继承的开端;读,是写作的基础。传统的文章教学,重视读的做法是有其合理性的。没有读的基础,汉语文的摩天大厦就无法修建。但是,语文独立设科以后,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只重传道、解惑、学例文,却忽视了另一方面:学生要在大量阅读和写作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积累知识、感悟人生、认识社会。事实上,不管教师多么高明,讲述多么生动,仅凭一本薄薄的教材、屈指可数的几个单元,是不可能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化、社会生活、人文历史等知识的。语文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是由基础知识与认识、思想、情感等有机组合的结果。没有大量具有丰富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语文读物的熏陶,没有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只靠几篇样板文章的学习,是培养不出语文能力的。 古代语文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写。隋唐兴起科举之后,考试主要凭写文章论成败,语文教育中的写就成了重点之重点,读就成了为写服务的附庸。 古代的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习写字,二是练习写文章。 就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来说,都只有通过反复书写才能增强识记和理解,也只有书写流畅,才能思维运动与手书运动同步,适应作文的需要。因此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字的书写,也因此产生了无数的优秀书法家。今天,社会已经进入了电脑时代,有人就认为,汉字认识就行,没有必要练习写字了。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第一,学生只有通过练习写字才能增强对字的识记和理解;第二,练习书写汉字能够促进人的多种思维发展;第三,如果对汉字结构不熟悉,电脑处理文字同样不会得心应手。因此,今天仍然应该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汉字。 文章写作方面,从史料来看,汉代就有了明确的写作教学。古人在四五岁启蒙时就一面读《急就篇》《三字经》《千家诗》等识字课本,一面炼字、炼句、属对、叶韵,进行写的基本训练。这种训练,类似于今天小学的造句和写话,但比今天的训练层次高得多。七八岁开始学文章时,作文与阅读就同步进行了。方式由抄写和模仿开始,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过渡到独立创作。写的内容和形式随历史的发展日趋丰富,小到民间的简单契约、碑志,大到诗赋和策论,应有尽有。汉代语文教育已比较重视汉字书写和文体写作训练了。隋唐开科举之后,教学生应考的写作指导书也就应运而生,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开始了。如唐代的《diāo@③玉集》《类林》,有点像今天的作文材料参考书。书中分类摘编了若干经史典故,供习作者写作时取材使用。再一类则是供习作者作样板的范文集,类似于今天的优秀作文选,例如《兔园策府》。但是,科举产生之后,应试作文训练就成了作文教学的主流,读也只好服从于写的需要。到了清代,应试写作教学就走入了学八股文的死胡同,教条的写作方式和没落的统治思想,限制了力图以学人仕者的思维发展,害了无数本可能大有作为而又一心科考成名的青年。 古作教育虽然因封建科举和统治者传道学经思想的影响,形式上重八股,思想上重写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策论,把作文教育引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但是古人重视读为基 础,以读促写的宝贵经验仍然值得今天的语文教育借鉴。今天的作文教育也有八股教育之遗风,重人格训练,轻知识和生活积累,加上左倾思想的束缚,写作教学常常走入形式死板、内容空洞、思想僵化的新八股道路。其实,学生作文难不是难在格式上,学生写不出作文和写不好作文,往往是因为思维不开阔和内容缺乏所致。思维不开阔和内容缺乏,是教育只重如何写作而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命题不切合学生实际造成的;学生对教师命题缺乏生活感受,只好胡编乱造,销差了事。思想僵化,是对学生的写作缺少宽容,写作之前就在命题上加框、讲评上再给学生加框,使得学生不敢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因此,何来情文并茂、有血有肉的文章。现在正提倡创新教育,如果学生连写一点真实感受都不行的话,创新思维怎么培养。当然,我不是说教学生抒写真情,就是让学生随便乱说,而是要让学生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在健康文学的熏陶感染中认识社会,改造自己,发展自己。另外,学生的生活圈子小,因此,只关注身边的生活还不够,广泛地看书、读报,把视线投向全国、全世界,投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广阔领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平时多读、多记一些精粹的文句,到写作时,眼前之景、事、人、物才会与记忆中储存的妙词佳句发生联系,产生出新的连珠妙语。 关于听说教育。从社会发展史来看,听和说的教育是先于读写教育的。没有文字以前,人类的交际活动和文化的传承都只能靠听说进行。有听说的活动,就必然有听说的教育,只是这种教育是融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的潜语文教育。有了文字以后,书本的读写教育同样是离不开听说的。但是,却没有教育家专门研究过听说教育的问题,也没有哪个教育家专门把听说作为一门课来传授。在古代,听和说的教育同逻辑教育、语法教育等一样,都只能是一种相互影响、自我感悟式的潜教育。奇怪的是,千百年来,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听说教育课,我们的古人,无论是工匠、农民、商贾还是官吏,似乎还没有出现多少听不懂话和说不来话的人。相反的是,现在的语文教育花了不少时间去教与听说密切相关的语法知识、听话要领、说话方法和如何表情达意等听说要义,然而“听”“说”的效果却不见明显,这倒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其实,人类习得母语与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密不可分。婴儿的听说器官和功能是与语言学习同步完成的。当婴儿把语音与语音所反映的事物联想起来,形成概念的同时,听说器官和功能也逐步完善。因此,母语的听力和表达力,是在母语环境的相互交流中形成的。但是,我们也不否认有意识教育在听说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交际全球化、通讯现代化的今天,把古今语文教育联系起来思考,认真研究语文教育如何抓听说能力培养,肯定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要认真分析,把任务列出来,具体划分到相应的年级,并提出具体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不要像“语文”本身一样,虽然独立设科,却又常常和政治、历史、哲学、逻辑等纠缠不清,搞到现在,一个世纪过去了,“语文是什么?”“语文教育该做哪些事?”都还是一笔糊涂帐。如果搞不清楚语文教育在听说能力的培养方面该做哪些工作,而是盲目地把有关听说方面的内容都揽起来,但又“什么学段教什么”,“什么内容有什么要求”都搞不清楚,在语文教育方面本来就糊涂的教师心中再加一笔糊涂,语文教育改革就不会有很大成效。 语文教育论文:试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展现在世人的将是这样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学习领域。它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拓展得无限宽泛,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通过网络,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材更多元化、立体化。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学习方式。计算机可以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引发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全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育、一体化、宽泛的课堂、多元化的教材、新型的学习工具、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交互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下面,笔者试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前景进行粗略地描绘,并借此说明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教育变革的方向,促进语文教育尽快走出纯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加快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1、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2、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1、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2、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1、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①"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资料来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②"自由浏览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 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③"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④"资料处理利用法",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2、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关注,软化学科界限,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变化极其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的必然结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进程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快,展现出其特具的魅力,把语文教育带入一个划时代的世纪。 语文教育论文:语文教育中教法、学法一体化的实践研究 一、 课题的提出:"轻负担,高质量"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的中心环节,同时,它又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是比较困难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课堂的教育效率不高。教育活动本身可以是一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的概念可以将教学效率表示为 教学效率= 教学产出(教学效果) 教学投入 而教学投入的直接表现是师生双方时间、精力的投入,可见要提高教学效率,先有教师的教是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学生的配合,而这两者结合的好坏,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 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是从宏观角度入手,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变原先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活动,在教师"教好"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实行教法,学生的整体化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 研究的理论依据: 1、 教学活动的成效首先取决于教学中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教学中正确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是交往双方各以对方活动来调 节自己的活动,使双方的活动不仅是同步的,而且是高度协调一致的关系,因此,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 教学活动的协调性取决于教学双方共同遵循学习的规律性,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教依据学,要学教于导的相互制约性,教师的教只有依据学习规律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正确的指导条件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动作用,获得最佳效益。 3、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经验的传递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定的心理结构。 四、 研究的内容与操作程序: 1、 建立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陶冶功能和启迪功能。众所周知,人生存在社会上,就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情境教学,是教师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通过它来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还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因此,情境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适应能力。 2、 情境教学法的使用: ① 为学生创造愉悦轻松的体验。教师在注意肯定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咱强迫或负担,教师要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或气氛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 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 ② 要在师生的互重互信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己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的基本保证,只存师生间相互信任和尊重,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而也只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③ 要注意调节学生注意力,使他们达到集中与轻松并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暗示学生称为"创作力的假消极状态",这时,人的联想自由驰骋,情绪随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积聚,技能在与日俱增。 3、 坚持"自学"与"导学"相结合: ①"自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核心,后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运用多种感知器官自主地学习。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进行"自读、自问、自查、自测、自结"。 自读自问主要用来预习新课,在自读的基础上可进行几个自问:如:①文章的段落如何划分?②段与段之间有何联系,有何标志?③课文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精采的语言?④从这篇范文有哪些是值得借答的?"自查、自测、自结"主要用于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读者讨论预习和教师提问中的各种问题,也是同学检测自己能力的时候。学生在这里既可以使自己的设想答案得以肯定,又可以解决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用于自我总结。 ②"导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室就好比是一个舞台,教师在这儿兼任"导演"和"演员"的重任,在这里,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主演表赋,彻底提 "满堂灌"的困境。 ① 善于课堂提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提问是集体学,习中引起互助活动的刺激,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A、 分析教材,受教材要求为教学问题,语文教材常将教学要求编写成课后思考题,这些思考练习题,问题性作业表明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中扣紧这些设计问题情境。 B、 分析学生,教学者应从学生的角度设问,估计学生掌握新知识可能出现哪些不懂的问题,善于在教材的重点或懂理不学不透的地方设问。 C、 要注意分层提问,要注意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提问的侧重要有所不同,不能对好生差生问同一个难度的问题。 ② 要善于提出学习要求,善于指明重点。 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不同的要求,每一次提问都 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要旨;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提问。 ③ 要善于组织讨论与评讲小结。 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对讨论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讨论作具体指导,指导完毕后,要进行必要的评讲小结,给学生以肯定自我的机会。 4、 建立立体化的教学结构。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现象,这个现象不应该局限于课内,这应该与课外、校外相结合的,与将教学外向纵深延伸,向课外延伸;培养出开拓型,创造型人材。 ① 教育目标要立体化。 在德育方面,不仅要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品质,还要培养他们科学的价值观,在智育方面,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的应用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 体育方面,不仅要使他们有健全的身体素质,还要培养他们为人类解放奋斗的精神。② 教育途径的立体化。教育途径要多渠道,除课堂教学外,还要进行课外教育,如开展第二课堂,开发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举办各种讲座、竞赛、展览等,还可以进行校外指导,由家庭、社会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卫生等方面的教育。 ③ 教育方法的立体化。在目前的信息时代,应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有效地使用电脑、电视、录音、录像,甚至电脑等媒体教学,使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充分感知教材,还可使抽象的东西受成具体的东西,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以上各种研究内容表述为程序为: 提问 校内第二课堂 自学导学 讨论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小结 校外 (课外)(课内)(课外) 五、 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准备采用比较法,因为比较法可以把所研究的个别事物,纳入广阔的背景中,从而更好地提示教育有普遍规律。把所教两个进行班分别列为实验班(初二(3)班)和对照班(初二(1)班),并分别把两个班的同学划分为A、B、C三档,以实验班的B档同学为实践研究的基准点,进行实践研究。 六、研究的效果及对效果的分析: 实验前 实验后 A档平均成绩 B档平均成绩 C档平均成绩 教法的改革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验证,只有实践证实是有效的,才能去指导实践。 语文教育论文:大学语文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的融合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公共课的位置决定了它在高校学科体系中不被教师和学生重视现状的出现,大学语文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的融合。特别是外语院校,由于外语专业课的难度和对学生要求不断提高,学习压力逐渐加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不高。而汉语作为母语对于学习外语的基础作用因此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与知识经济时代提倡培养高智能、高素质国际化的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也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过于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重要因素。笔者根据从事大学语文课的实践经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对语文课教学能有所帮助,并请方家指正。 一、语文教育目的的再认识 语文课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涯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它的地位毋庸置疑,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已经形成共识。原因在于语文教育的识字、阅读以及语言表达等基本功能,是每个人学习和生存的必备工具。语文课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基本的阅读、写作能力为主,而在高等教育阶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是语文课的重要目标。 人们习惯上认为,大学生已经学过近十年的语文了,阅读和写作应该不成问题,而当前的现状却是:随着考试压力的不断加大和媒体功能的增强,学生除了教材上所读的文章外,课外的阅读量非常有限,大量的课余时间投入到作业和补习班中,剩余的少得可怜的时间花费在电视、电脑上,真正的自由的阅读几乎没有。写作方面也是如此,除了语文教师规定的作文,又有几个学生自己练习写作呢?而且,在近年大学扩招的大背景下,招生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学生素质的普遍下降,反映在语文上的,是部分学生出现了识字、阅读、写作能力很低,一些本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的必备知识需要在大学补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的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和分析、鉴赏文章的教学目标,不得不做必要的调整。 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至于分析鉴赏、培养审美能力乃至人文精神已成为一种奢求。这与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是相悖的。这种现实说明,语文在大学阶段的使命是任重道远的,而且有些悲壮的意味。我们不仅要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21世纪,在鼓励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还应该停留在传统的识字、阅读、写作、鉴赏上,是否应该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这是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的融合 在外语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汉语阅读、写作能力较弱的问题,虽然外语专业教师认识到应该加强母语的学习并一再强调学习母语的重要性,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显然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和外语专业教师一起努力,改变学生的错误看法,带领学生走出误区。 语文是学习外语的基础。汉语和其它语言一样,作为一种语言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学习一种语言,主要是这种语言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以及吸收以其为载体所传达的信息。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信息的获取,母语往往起着决定作用。中国人学习外语时,汉语的思维习惯对运用外语进行思维和写作既有限制又有促进。我们自幼在汉语的环境中成长,汉语的思维定势对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如果良好的汉语表达习惯和优秀的文学写作、鉴赏能力对外语学有裨益。比如翻译强调“信”、“达”、“雅”,这可以说是语言翻译的最高境界。一种外语译为汉语,无论译者对这种语言的掌握如何熟练,如果他的汉语水平一般,他的作品不可能优秀。汉语译为外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对汉语字词句以及篇章的准确理解,想要精品也是不可能的。外语写作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汉语作文写得优秀的学生,他的外语作文也同样精彩。但在外语院校,专业课的学习毕竟是首位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语文学习上,课程设置上也不可能开设太多课程,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方法,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使他们即使在没有语文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也能够自主学习,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有更快的进展,实现语文教育和外语学习的互动。 三、大学语文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大学是最具保守的地方”,这是西方学者对大学的评价。我国大学的保守相对于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陈至立在谈到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时指出:“当前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提高人才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也迫切要求改革教学和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1〕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必须以传统为依托,离开传统无所谓创新。而传统是所有遗存知识的总称,它包括知识、方法、技术和思维方式等。而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创新人才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思维灵活、有主见、有超前意识、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实际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追求目标。在外语院校从事大学语文课教学也必然以此为依归,教育者应结合外语院校的特点,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 定、授课方式的选择以及课外阅读和实践的引导等方面有所改进。 (一)外语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 国内大学语文的教材种类很多,编排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共同之处是落后,如在篇章的选择上,除了编者不同外,基本是一个面孔。最关键的一点是缺乏针对性,文理工科使用的是一个教材,没有考虑使用者的专业特点。外语院校的特殊性上文有所论述,编订适合外语专业的教材最重要的是根据这些特殊性选择合适的篇章。 古诗文的选择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语言精练;二是文学性较强。语言精练是针对外语专业对语言掌握的高标准,文学性强是考虑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如贾谊的《过秦论》,李斯的《谏逐客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是比较适合的,而如屈原的《离骚》、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在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学生理解非常困难、实用性不强的文章,可以不选。 现当代诗文的选择与古诗文的标准大致相同,应该注意的是剔除那些虽然在现代历史上是名人,而其文章的政治意味远远超过文学性的。因为语文课毕竟不是政治课,不应该承担政治课的任务。在当代作品的选择上,篇目的比例应该加大,中国历来存在厚古薄今的思想,认为今人的文章不如古人,这种认识过于贬低当代作家,很多当代作家的文章写得很优秀,如贾平凹的散文《丑石》,不比鲁迅的《一件小事》差,笔者认为,无论从思想和艺术上前者都远远超过了后者。 外国文学篇章的选择上,在坚持上面的两个标准同时,一方面要加大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分为精读和泛读两个部分;一方面要注意译者。翻译是另一种创作,翻译质量高低既取决于译者的外语水平,也与译者的中文水平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国外的名着名篇都有几种译本,这就需要编者独具慧眼,取其真正达到“信”、“达”、“雅”标准的作品,这方面,只依靠中文学者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外语专业学者的帮助。 此外,所有篇章的选择必须把握“德”的尺度。对“德”的要求应该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崇高境界。古人有“文以载道”、“道德文章”的说法,都是强调文章所蕴含的道德标准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化”,注重内心的改变,它是“润物细无声”的,它的作用是持久的,它往往比空洞的道德说教有效得多。 (二)授课方式的多样化 现在各大学一般仍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不符合现代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要求。这种绝大部分由教师单一讲授的方式,形式上是重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牵着走”、“填鸭式”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与大学的自由、民主、独立的学术精神相违背,也与学生对大学的理想存在巨大的落差,所以一些学生认为大学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复,缺乏新鲜感。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高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步骤。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改革过程中,要打破旧的教学行为模式,建立适合培养高素质人才标准的新的教学行为方式,必须把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教学方法淘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单一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外语院校的小班制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契机。外语院校每个班级的人数一般在25名左右,这使教师具备充分的了解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可能,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基础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也使得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灵活的教学手段。 1?多媒体的应用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使一般高校都配有多媒体教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用电脑制作课件,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字、音乐以及影像片段整合到一起,实现授课内容信息量的最大化。如讲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然后让学生看屏幕上关于徐志摩生平的详细介绍,使学生对徐志摩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朗读《再别康桥》,播放名家朗诵的录音,让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再播放有关徐志摩的影视片段,做进一步的分析、评价。在没有多媒体的院校,退而求其次,可以利用录音机、幻灯机等设备。 2?以学生为主体的实现 并不是所有的篇章都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如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它主要是谈为人处世的原则、修身从政的标准,特别是其中提出的道德观念,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别,对于这类文章可以采取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把学生分成几组,自由发表见解。由于班级人数较少,教师可以分组指导,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系统化,最终形成书面材料。 在授课方式上,教师可以根据讲授内容灵活掌握。无论以哪种方式,教师心中必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改变过去那种“过分重视认知过程,忽视感受、体验过程;重视单向的传递、灌输过程,轻视双向的交流启迪过程。”〔2〕教师的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课堂信息量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自主表达见解,是否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与实践的引导和评价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学生课后阅读和实践的指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虽然西方有人认为大学的特点应该是“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学生们有权“决定是否学习、何时学习和学习什么”〔3〕。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在利用课余时间上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特别是大一的学生,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新事物接踵而至,在课外如何学习的问题上往往无所适从,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1?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调查分类 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是不同的,有的喜欢古代的作品,有的对现代作品感兴趣。所以教师有必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根据不同的兴趣开出相应的书目,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指导的书目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阅读只是课外学习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把读书的感想表达出来,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口语表达,也可以是书面文字,可以在课堂上即兴演讲,也可以在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的BBS发表。 2?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加以评价 评价的体系也是开放的,但要坚持一个原则:学生的实践利于“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4〕教师既可以以传统的批改方式评点,也可以用口语评价,还可以同学间互相评价,教师总结。开放式的评价体系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评价的科学性,对于学生知识领域有所突破和理论上有创新的成果,要高度评价,以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尽量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大学语文是学习外语的基础,也是提高外语水平不能忽视的重要学科。知识经济时代,外语院校如何发挥大学语文的基础作用,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是每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教师认识水平的提高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 比如乌龟和兔子赛跑究竟谁会赢 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答案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孩子受童话的影响认为肯定是乌龟赢,因为兔子一定会骄傲,在半路上睡大觉。而美国的孩子则理性一些,认为乌龟不可能跑赢兔子,因为既然是比赛,兔子怎么可能去睡觉呢 他们的答案就带有对现实世界理性思考的光芒。儿童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与成人有较大不同,我们不可能让儿童以成人的方式去认识客观世界,但起码应该让儿童明白,童话与现实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不能用童话世界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 一、给学生多方面的营养 同伴间过多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师对弱势群体的过多帮助,容易让儿童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经看过一位留美学者写的随笔,她在文中叙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儿园,看见一个大个儿男孩从一个小个儿男孩手中抢走了玩具,还把这个小个儿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个儿去找老师,老师却并没有直接去帮他,而是对他说,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个儿勇敢地扑上去,硬是从大个儿手中把玩具夺了回来。我们姑且不论老师的处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但至少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处的。 另外,教师一味的鼓励和过多廉价的表扬,有可能让儿童把学习看得过于简单,使自以为是、浅尝辄止的情绪滋生,使儿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教师都懂得了要多给儿童鼓励,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成了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教学用语。多给儿童鼓励是不错的,但表扬不能滥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儿童是跳起来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应该给予鼓励,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说他摘了好大一个桃子;如果儿童有能力跳起来摘一个大桃子,他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个小桃子,这时应不应该表扬就值得斟酌了。我们应该明白,有时批评也是一盏明灯,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阳光大道,而批评以后的鼓励就像雨后的阳光,能把孩子们的心灵照亮。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育万年松。儿童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营养,感性的与理性的、理想的与现实的、文学的与科学的、表扬的与批评的,都要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不出点洋相是学不会溜冰的,一个人的成长,不经历点波折是不够的,所谓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 二、给学生的心灵播下美好情感的种子 儿童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同时也极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块未经开辟的神奇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温馨,就会收获热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会收获残忍。而语文课程对儿童心灵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严格审定的,它非常重视儿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候不能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思维训练不能脱离健康情感的轨道。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体验的个性化,从而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比如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用启发的语气问学生:“……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狐狸吃到乌鸦嘴里的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言。 生甲:“狐狸借一把锯子来,把乌鸦落脚的树锯断,让乌鸦掉下来……”(缺乏环保意识。并且,学生忽视了树还没锯断,乌鸦就会飞走了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教师评:“很有意思!但乌鸦会飞走,结果狐狸还是不能得到肉。” 生乙:“狐狸借一把枪来,一枪把乌鸦射下来。”教师评:“很有创意!竟然想到用先进的武器。这样,狐狸不光可以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还有乌鸦的肉吃了。”(教师显然没有考虑动物保护协会的意见,在为“残忍”推波助澜。) 生丙:“狐狸弄一个打火机来,把树点燃,把乌鸦烧死在树上,肉就掉下来了。”教师评:“用火攻,有意思!乌鸦不把肉吐掉不行了。”(不光是环保意思缺乏,已经犯了森林纵火罪了,残忍程度升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诱导可谓深入,学生的体验可谓独特,学生的思维可谓活跃,但它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对儿童的心灵造成了污染。“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蒙台梭利《儿童教育》),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特别警惕的。其实,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中,乌鸦爱慕虚荣确实不好(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但也是一个受害者,值得我们去同情。乌鸦本是一种讲孝道的鸟,俗话说:鸦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恩。如果教师能从这个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想办法去帮助乌鸦改正爱慕虚荣的毛病,那么学生就不仅学习了语文,而且从品德方面得到了启示,也受到了热爱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教育。 语文教育论文: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 当前,举国上下都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我认为,研究语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解决好语文教育中的 一些认识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必须正确处理语文教育中的四个重要关系。 一、语言与言语 语文的本意是什么?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学,有人说是语言文章,有人说是语言文化,其 实都带有片面性。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按照叶老的意 见,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简言之,语文就是语言。然而,这里的语言,不论口头的和书面的 ,实际上都既包含着语言知识和规律,又包含着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就是口头和书 面的“语言”和“言语”。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还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规则所进行的言语活 动及其所形成的言语作品。这样看来,区别语文当中的语言和言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语言?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全民性的交际 工具,例如汉语、英语、俄语、日语等等。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构成的,构成语言的那套词汇和语法 是社会集体意志决定的,任何人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运用现实生活中那套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规则 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符号系统,才能为社会所接受。 什么是言语?言语是人们对那套约定俗成的语文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所形成的结果,包括 听说读写的活动和成果。 语言和言语虽有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互为前提,互为因果。首先,语言离不开言语 ,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作用,都必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要素才能 不断发展。同时,言语也离不开语言。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表达自己 的思想和情感,并借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 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语言行为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 质,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共性,它指的是“语言”;对它的研究,属于社会心理方面。另一部分具有个别 性,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它指的是“言语”;对它的研究,则属于物理、生理与个人心理方面。由此可见,语 文,不但包含了语言,更包含了言语。 语文教育的本意是什么?任何民族,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本民族的母语课程,究其本 意,都是为了让下一代热爱并掌握祖国语文,即热爱并掌握母语,包括母语的知识系统——语言,和母语的实 际运用——言语,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则是提高下一代的言语能力。显而易见,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要让 学生在言语训练中把握语言规律,从而发展他们做人所必需的言语能力。其过程应当是:言语——语言——言 语。这就是说,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他人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中把握语言规则,进而形成学生自己做人 须臾不能离开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这是母语学习的基本模式。 那么,在语文教育中,语言和言语哪个重要?我的回答是两句话,一是两者都重要,二是言语更重要。 首先,我们说,两者都重要。语言是规则,言语是行为,行为离不开规则,规则又是为行为服务的;语言 侧重于知识,言语侧重于能力,能力离不开知识作基础,知识又要以能力为目标。 一个人要提高言语能力,就需要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语言知识。逻辑解决言语对不对的问题 ,语法解决言语通不通的问题,修辞解决言语好不好的问题。有人以为自己有了点小小的言语能力,言语上就 可以不出问题了,但如果语言知识不扎实,还是会出问题、闹笑话。有位外国教练率队与中国队赛球,结果是 “中国队胜美国队”。这位教练有一点找汉语反义词的能力,他因为不服气,说要将“胜”改为它的反义词“ 败”,把“中国队胜美国队”变为“中国队败美国队”。当人们说“中国队败美国队”还是中国队胜时,这位 教练大惑不解,说:“你们中国真奇妙,尤其是你们的语言。‘中国队胜美国队’是中国队胜了,‘中国队败 美国队’还是中国队胜了,胜利永远是属于你们中国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教练缺乏古汉语知识, “胜”是及物动词,主语是谁就是谁胜;而“败”却是不及物动词,当它后边带有对象时,则作使动用法。“ 中国队败美国队”就是中国队使美国队失败,这位教练万万没有想到这里用上“胜”或用上“败”意思会是一 样的。这仅仅是小小的一例,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没有语言知识打基础,就谈不上什么言语能力。 同时,我们强调,言语能力更重要。一个人学了许多语言知识,却不会听说读写,岂不成为笑话!在语文 教育中,应当说,言语训练是中心任务,语言知识的教学必须为言语训练服务。这里,作为桥梁和纽带的“语 言”,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它理所当然地应当为言语训练服务。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在基础教 育阶段专门或主要地教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体系,而不以言语训练为己任。任何国家的语文教育都是通过言语活 动来学习母语的,而不是先抽象地学习母语的语言系统及其语法规则,然后再进行言语活动。所以,在基础教 育阶段,语文教育必须牢牢把握言语训练这个中心,绝不能一味地教给学生语言知识而忽视了言语训练,也不 应让语言知识教学代替了言语训练。有人发出“淡化语法”之类的呼吁,还有人提出“会考全面考核,高考作 文为主”的建议,其用意恐怕都在于强调言语能力的训练,都在于要求我们认清语文和语文教育的本意,把母 语的言语训练放在核心的位置上。 我们还要指出,言语有科学(逻辑)的言语和艺术(文学)的言语之分。科学的言语讲究概念、判断和推 理,用来下定义、定理和定律,它较多地涉及逻辑的领域。而艺术(文学)的言语把典型性、形象性、生动性 作为最基本的特征,以美感作为价值判断。艺术言语有一定的客观模糊性和主观意会性,不少文学作品中的言 语所表示的概念内涵不确切,外延不明显,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对同一语句作出不同的理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它给读者留下较大的主观情感运动的余地,有利 于提高审美价值。但是,这种言语对于从事现代社会的具体工作却并不是处处有利的。现代科技需要真实而准 确的信息,言语如果不能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和表达信息,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代社会中非艺术类的言语要 有准确性,所代表的概念要确切,所表达的意义要精当,要有严格的客观规定性,不能有模糊不清的主观意会 性。试想,用概念模糊的艺术言语怎么能写出规范的现代科技论文?用意义不明的文字怎么能制订严密周祥的 法律条文?用可以随意解释的语句怎么订立合同,从事国内国际的商贸活动?怎么办?这就要教给学生不同言 语、不同语体、不同文体的语言知识,掌握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 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教育中,语言和言语都重要,但重点却在于言语训练,语言教学要为言语训练服务 ;科学的言语和艺 术的言语应当两者兼顾。你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吗?你就应当以言语训练为重点。 二、内容与形式 我们主张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有机统一,并以言重点。若问在语文教育中言语内容的把握和言语形式的 把握哪个重要?也是两句话,一是两者都重要,二是形式更重要。 首先,两者都重要。这是因为任何言语活动或言语作品,无论口头的或书面的,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言语也同样,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 务;言语内容离不开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也离不开言语内容。这就是人们平时常说的“文道统一”:言语内容 就是道,言语形式就是文,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因此,古人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可见没有无内 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两者缺一不可,都很重要。 大家知道,所有的言语作品都是文道统一体,不说一篇篇的文章,一席席的讲话,就连一个人的名字也不 例外。鲁迅笔名有156个,但其中有个“晏敖”的笔名,一段时间许多人都不明白其含义。后来对照鲁迅的经历 ,才知道里面蕴含着特定的意思。1922年8月,鲁迅被二弟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从北京八道湾胡同的家里 赶了出来,他十分气愤,为隐射此事,就特地用含有“日、宀(家字头)、女”的“晏”和《说文解字》中释 为“出放”的“敖”作为笔名,意思就是“我是被家里的那个日本女人赶出来的”!可见这“晏敖”也是一个 文道统一体。 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说到底,是人的社会活动方释情感品行的表现形式,它直接反映人的素质。“言为 心声”、“文如其人”,其意义无不昭示着言语对于人的素质的价值。在体现人素质的言语活动或言语作品中 ,言语的形式和内容指的是什么?言语的形式,就是人的言语的声音系统和形态结构;言语的内容,简言之, 就是言语的人文内涵,即言语所包含的德育、智育、美育内容,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文化修养。教会学 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祖国的语文去认识和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正因 为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形式与内容,即文与道,总是相互交织,有机统一 在一起的。 因此,言语训练的过程,必须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相统一的过程,而语文素质教育追求的正是言语内容 和言语形式的统一。语文教育是母语、民族通用语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正是语文 素质教育规律的反映。素质教育追求全面发展,语文教育就不应割裂了内容和形式的联系。其实,一切言语形 式都离不开德育、智育、美育的言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切言语的音和形的外在形式与德、智、美育的人 文内容都应当紧密相联,避免人为的割裂。为此,大纲强调,“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可见言语训练的过程不光是言语形式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应当是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过程,是 教书育人的过程,是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统一的过程。 然而,在语文教育中,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却是可以被人为地生硬分割的。例如,有的教师认为,凡文章 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学习言语形式,自然也就进行了言语内容的教育,因而常常有意无意地撇开言语作 品蕴含的丰富内容,就事论事地进行言语形式的训练,实用主义地大搞“题海战术”,进行“大运动量训练” ,致使学生身心畸形发展;有的教师则片面强调言语内容的教育,因而常常撇开言语形式的学习而进行牵强附 会的空洞说教,或不厌其烦地阐述微言大义。这些倾向都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规律格格不入。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语文教育中自觉地把言语形式的训练与言语内容的教育,包括语文德育、语文智育 和语文美育结合在一起;在言语形式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言语内容的领悟,无形之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这是指导思想,也是一种艺术。 那么,内容和形式哪个更重要?我们说,在语文教育中,言语形式更重要。我们要求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并不是两者等量齐观的结合,并非平分秋色,而应有主从之别。在言语训练中,必须坚持以言语形式为重点。 这是因为,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从形式理解内容,进而把握形式的过程:形式——内容——形式。这其实就是大 纲所说的“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过程,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 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将言语 内容和言语形式统一起来,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 从而提高运用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按照人生的需要自如地运用言语形式的本领。 在学校教育中,许多学科的教学任务就在于内容本身,掌握了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学代数,就是学 习代数这门学科的内容本身;学物理,就是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内容本身。但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而言, 进行言语训练,需要解决的却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因而言语形式的价值就显得 特别重要。在语文教育中,掌握内容是为学习如何运用言语形式服务的,因此它需要立足于言语形式,按言语 形式的学习来排列学习进程。让学生在领会一篇篇课文内容的同时,把握这些课文的形式。学习苏轼的《教战 守策》,当然要了解内容,但主要目的不在于掌握如何教战守,而在于学习论证的形式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 可以说,“教材无非是例子”,以形式为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 我们的结论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都重要,但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读写听说的言语形式,理解内容主 要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形式,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你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吗?就应当在言语形式与 言语内容统一的过程中,以言语形式的训练为重点。 三、思维与语感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既要重视语感训练,又要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言语 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越来越聪明。那么,在语文教育中,思维与语感哪个重要?也是两句话,一是两者都重要 ,二是语感更重要。 首先,两者都重要,因为语感与思维训练具有客观同步性。这种同步性,主要表现在语言与思维的互相依 存性。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不能分离。一个正常的人,在一般情况下,其思维活 动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人类思维的成果也得依靠语言的帮助才能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 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与思维的联系才能表示客观事物,从而成为交际的工具。语言如果不与思维 相联系, 就谈不上交流思想,也就无法担负起交际的任务。尽管语言与思维两者不能等同,但它们之间却有着 一定的对应关系。概念的语言形式基本上是词和词组;判断的语言形式总是单句和复句,例如理解和运用假设 关系的复句往往涉及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理解和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往往涉及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推理则 与复句和句群相对应。而语法则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人类思维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的指标”。语 言和思维这种统一的、求我们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 语感与思维具有同步性,这是客观存在;其实在主观上,为了更好地进行语感训练,也需要思维活动的主 动参与。诚然,读写听说等言语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感训练,缺乏语感训练就很难形成言语能力;但同时,言 语能力的形成又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思维迟钝、智力低下是很难提高言语能力的。语感能力的强弱,其发 展过程中呈现的高低不同的层次,分水岭就在于思维。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异常纷繁复杂,而人的感知觉却只 能反映表面现象,单纯的一般的语感毕竟是肤浅的。要具有准确而高级的语感,就必须同时运用思维。儿童入 学之前,由于思维能力低下,他们在日常的口头言语交际中自然形成的语感,只是一些言语的感性经验,属于 较低层次。入学以后,他们除继续学习口头语外,开始学习书面言语,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掌握了一定 的语法规则及其他知识,并用之于听说读写实践,这样就逐渐获得了言语的理性经验,语感也就进到了较高的 发展水平。可见思维的参与对语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1920年10月,美国的传教士辛格夫妇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200公里的深山老岭发现了两个狼孩,大的约六七 岁,小的只有一二岁。他们把这两个狼孩送到了米德拉波孤儿院。可是这两个狼孩带着狼的生活习性,智力低 下,大的狼孩四年才学会了六个单词因此有人说她们还不如鹦鹉和猎犬。 相反,1973年,在印度尼西亚的深山老岭里发现了一个叫横井庄一的日本兵,他是1945年日本投降时逃进 山岭的,28年过去了,人们猜测他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不料仅仅81天,他就完全适应了当 代人的生活,因为第81天,他结婚了。谁愿意跟一个白痴结婚呢?可见他在不到80天的时间里就已经恢复了正 常的生活。 为什么狼孩四年只学会六个单词,而横井庄一81天就完全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这 里面语言在智力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两个狼孩在离开人类社会时,还没有掌握人类的语言,可以说已经 错过了人类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因此她们无法进行人类的思维;而横井庄一在进入深山老岭前就已经掌握了当 时的民族语言,这就使他能够在28年中依靠语言进行思维,依靠语言保持记忆,依靠语言过精神生活。回到人 类社会以后,只要补上当代社会的一些新鲜信息,包括一些新鲜的词汇,马上就能适应。可见语言对思维的发 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进行语文教育要重视开发智力,训练思维;进行思维训练也要充分利用语文。不说别的,光汉字就是一个 智慧的宝库。美国流行两句话,一句是“钞票装在犹太人口袋里”,另一句是“智慧装在华人脑袋里”。他们 说华人之所以聪明,尽管有多种原因,诸如勤奋、想象力丰富(“千里眼”、“顺风耳”)、具有群体合作意 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华人从小学的是汉字。 汉字在利用形象思维上具有极大的优越性,1989年开始,四川万县、上海、杭州、金华以及海南等地一些 学校都在利用汉字形象化的特点,搞“汉字注音,及早读写”的实验。四川万县一个学校第一学期教学生学32 1个汉字,第二学期学到1193个,孩子入学一年,即能写200-300字的作文;第三学期开始,才用两周时间学拼 音,增加识字量,效果很好。另如四川井研县依靠“字族文”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个县的3000多名小学生,学到二年时就能掌握2498个常用汉字,提前四年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识字量。这种 方法充分利用了汉字的构字规律,采用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的手法,将识字与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 来,因而取得了成功。可见包括汉字在内的言语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语文教育在强调语感训练的同时,必须 重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 语感与思维活动的客观同步性还表现在语感不光是对于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也不光是对言语(包括口 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而且又是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 过程。就组成要素说,语感由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等构成。语音感是对口头言语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等准 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语义感是对词语的思想意义和情感色彩的敏感,语法感是对语法现象的敏感。一个人 在听话时,如能通过快速的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比较准确地把握对方言语的要点,体会到言语中蕴含的感 情,甚至能听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话中之话和“潜台词”,这就说明他有较强的语感。阅读一篇文章,如 能灵敏地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意思和感情基调,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而领会文章的意境,这也说明具有很强 的语感。同样,说话与写作也有语感强弱之别。可见,从客观上说,语感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感受过程 ,而是与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过程。 为此,必须在语感训练中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尤其不能忽视了思维训练。一味的读写和听说,如果缺乏 思维的参与,语感训练将事倍功半;相反,在语感训练中加大思维训练的渗透力,语感训练将事半功倍,学生 的语感过程就能摆脱纯感性的模糊状态和狭隘经验的低级水平,语感能力将因理性经验和认识的参与而越来越 强。 但是,在语文教育中,必须强调,语感训练更重要。如果说思维训练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的话,那么, 语感训练则是语文教育的特殊任务。 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感正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证明,只有在言 语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觉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没有生动、具体的语感,是很难发展语文能 力的。培养和追求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途径,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它关系着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 率。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而不是专门的思维训练课。因而,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以语感训练为出发点,通过 与思维训练的结合,培养起学生优良的语感。它的机制应是:语感——思维——语感。 我们的结论是:在言语训练中,思维和语感都重要,但重点在于语感训练,思维训练要为语感训练服务。 四、教法与学法 要问教法与学法哪个重要?仍是两句话,一是两者都重要,二是学法更重要。 首先,两者都重要。大家知道,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教法和学法就成为 教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教法是学法的导向,学法则是教法的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追求“ 学法教法化,教法学法化”。 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就要学习教学理论,掌握教学规律。只有掌握了 教学的规律,才能有好的教法。教师的教法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较强的一般能力,一是较强的特殊能力。 有了这两方面的能力,才能从教法上给学生的学法作示范。 一个人的一般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良好方法的重要条件。这种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 维能力、想象和联想能力等。一般能力强,工作中就可能有成功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和法军有 一次战役是在一片坟地上展开的。在战前的几天里,两边的指挥员都密切关注着对方的动静。德军的一个参谋 每天用望远镜在观察法军的阵地,他发现有一只猫每天都到一个坟堆上晒太阳。按照他的判断,这不像一只野 猫,而是一只家猫。但家猫不可能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说明附近有人。人在什么地方?他推测人就在地下。 地下会是什么人?他分析,打杖的时候, 班长、排长是不可能带猫的,那带猫来的一定是个高级的指挥官。他 将自己的推测报告给了他的上司,上司则肯定了他的判断,于是集中了五个炮兵营的兵力轰炸了这片坟地。事 后一查看,原来这里是法军的一个旅的指挥所,所有的指挥人员全部丧命,这一仗就不用再打了,德军取得了 完全的胜利。我当然是不希望德军取得胜利的,但是这个德军的参谋了不起,他没有用他的特殊能力,光用一 般能力就解决了战斗。他的特殊能力应当是使用作战地图的能力、调兵遣将的能力、利用地形地物的能力、使 用武器的能力等等,但是在这里这些特殊能力都没有用上,他光用他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一般 能力就取得了胜利。可见做任何工作,一般能力总是成功的重要基础。 同样,一个人的特殊能力也是十分宝贵的,它也是良好方法的重要基础。各种不同的行业有各种不同的特 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当然就有保证。同志们可能并不清楚,我们现在听到的舒伯特的小 夜曲,却是“随随便便、马马虎、潦潦草草”创作出来的。当时,舒伯特的一个好友因为要给女朋友举办生日 晚会,需要曲子,就请舒伯特来作曲。舒伯特当时十分忙,可是挡不住那位朋友的迫切要求,只好当场随手涂 了一个曲子交给他。不过因为曲子写得潦草,人家看不懂,不得不请舒伯特自己来演奏。舒伯特忘了这是自己 所作的曲子,他一演奏,就惊呆了:世界上竟有如此好的曲子!当朋友告诉他这是他自己写的曲子时,他欣喜 若狂!这就是舒伯特的那首小夜曲的创作经过,这说明,一个人的基本功强,他的水平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基本功不强,那么,就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可见,一个教师,要使自己有较高的教学水 平,有一套好的教法,不但要有较强的一般能力,还必须有较强的特殊能力。 教法重要,但如果不注重学法的指导,那么,再好的教法也将枉然。因此,我们强调,学法更重要。在处 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时,必须以学法指导为重点。 把学法指导作为重点,就要以研究学法即学习规律为突破口,按学法要求改进教法,最终让学生更好地掌 握学法。它的机制应是:学法——教法——学法。学法指导的根本宗旨是教给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 ,它的根基则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好多学校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缺乏学生的主动精神。更有教师以自己的积极性压制 了学生的积极性,加上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好心办了坏事。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为学法指 导的关键一环。江苏常州师范特级教师邱学华一次到一个学校讲学,一位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女教师对他说:“ 你的办法虽然好,但在我们这里却行不通,我们班的学生笨得像石头,一问三不知。”邱老师猜测可能是这位 老师的威严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就让她挑来一个“最笨的学生”,他请这个学生到学校的小卖部去买最 便宜的两个本子和两支铅笔,然后故意说钱找少了。这个学生急忙口算给邱老师听,算得又快又准确,邱老师 表扬他计算中还带着小括号,已经超过了大纲的要求!这个学生在自己班的老师面前“笨”得像石头,而在邱 老师面前却算得头头是道,使那位女教师尴尬得无地自容。邱老师对她说:“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恐怕 ……(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使那位女教师受到很大震动。其实,学生并不想“笨”,有时正是老师缺乏学 法上的指点,加上老是说他笨,他才笨给你看的。这使我想起了“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有一位年轻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有一具 非常精美的象牙少女的雕像,由于欣赏“她”的精美,不禁每天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迷恋着她。“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最后,象牙少女竟然活了。这有点像我们中国的《画中人》、《田螺姑娘》之类的故事。美国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也许是受了《象牙少女》这个神话传说的启发,于1986年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他带领一些 研究人员到一所学校,谎称对该校学生进行所谓“有优异发展可能”的预测。但实际上,他们既未作什么预测 ,也不了解任何一个学生,而是随机地将一批学生名单交给校长及有关教师,并强调保密。可想而知,名单中 的学生,有好多是“草包”、“石头”,令校长和老师费解,但对罗森塔尔这一权威,他们却坚信不疑。八个 月后,罗森塔尔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测试,结果,凡是名单中的学生,无论其原有基础如何,成绩较其他学生 都提高得快,同老师的感情也较其他学生深厚,而且显得求知欲旺盛,性格活泼开朗。这就是轰动全球的罗森 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实际上就是爱的效应。他所提供的名单,并不是真正调查研究的结果,完全是借“权威的谎 言”以诱导学校及有关教师对这些学生引起爱的注意。他巧妙地让校长和老师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而 让名单中的学生扮演了象牙少女的角色,结果就因为爱的力量,促进了这些学生的健康发展。你要知道,这些 教师由于罗森塔尔谎言的影响,平时是怎样以钟爱的心理与慈爱目光关注着名单中的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 情?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暗示,当然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在其他措施的配合下,自然就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要加强学法的指导,首先必须从指导思想上端正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明确“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即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要问什么样的方法是好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那就是能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以上四个关系,关系到语文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和方法诸方面。要说什么是语文教育的主旋律,语文 素质的教育就是语文教育的主旋律;要说什么是语文素质教育永恒的主题,关系到语文教育性质、目标、内容 、方法的这些重大课题就是永恒的主题。 语文教育论文:语文教育的出路 一、窘迫的语文教育 近几年,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批评越来越多。全国人代会上,几乎每年都有代表批评学生写字水平下降 。1997年年底,《北京文学》破天荒地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学语文课的《世纪观察》,名为“忧思中国语文教育 ”。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报刊都作了转载。之后,《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南 方周末》、《浙江教育报》等纷纷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少,由此引发的笑话也够多的。一位作家的文章被收进了与中学语文课本配套 的练习册,根据这篇文章编出的“标准化”练习题不只难倒了学生家长,竟也难倒了作家本人。诗人邹静之发 现他辅导不了上小学的女儿的作业。根据句子的意思写成语,关于“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答“齐心协 力”,老师判错,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注:见1998年3月《南方周末》。 )上海一所小学二年级有一 考题:天空是(A.青青的,B.蓝蓝的,C.灰灰的,D.白白的)。标准答案只能是“蓝蓝的”。语文教育家于漪 气愤地说:“鲁迅活到现在也考不及格小学考卷了,他的作品很多词也都用错了!”(注:《语文教学质量辨 》,1997年4月在扬州全国语文研讨会议上的讲话。) 1998年高考结束后,作文题引发的问题又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小作文题目是“妈妈只洗了一只鞋”,要 求根据所提供的开头和结尾,补写中间的内容。考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可大多数考生都缺乏良好的想象力,没 有新意,于是报纸上马上出现一篇标题醒目的文章:“一位教授阅完高考‘小作文’后发问:想象力哪去了? ”文章列举了考卷中出现的种种想象力贫乏的表现,又援引了一篇美国小学生的想象作文作对比:“有几个小 男孩,到郊外去玩,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只蛋,有的说是蛇蛋,有的说是鸟蛋,争论没有结果,他们决定把蛋 拿回去放到烘箱中去孵……蛋壳快破了,大家紧张地盯着看,哈,蛋里孵出的是里根总统!”据说这篇作文被 推荐到美国全国性的报上登载,受到广泛的推崇。(注:见1998年8月4日《扬子晚报》。) 大作文则要求写一篇表现自己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是“战胜脆弱(或‘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考试后发现了两大问题:一是瞎编故事情节,二是在“战胜脆弱”面前未能战胜脆弱。仅1998年8月9日这一 天,笔者就收看到两家电视台对瞎编故事情节的报道。浙江电视台《早间新闻》说:今年安徽省考生中有20% 的人瞎编自己的生活经历。一位书法水平挺高的考生说自己早就失去双手,后来靠顽强的意志学会了用脚写字 。而省招办负责人说,今年安徽全省考场上没有发现考生用脚写字的。一位阅卷老师说:“刚开始看到这类作 文很感动,但改多了就很反感。”同一天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高三生活》节目里,一位女教师又谈起了 阅卷感受:很多考生都编造了差不多的故事——星期天父亲陪自己去新华书店买复习用书,不料被迎面急驶来 的车撞死了……考生们为了获得高分,不惜以牺牲父母生命为代价。再是“战胜脆弱”面前未能战胜脆弱。且 不说高考前夕因承受不住巨大压力而自杀的江西丰城二中卢某某等同学,单说在考场上,江苏南通市某考点就 有一考生,在完成了基础题和小作文题后,仅仅因为手中的圆珠笔无法书写,大作文一字未写就痛哭流涕,匆 匆地离开了考场,在“战胜脆弱”这一考卷(恐怕也是人生考卷)面前得了0分, 用行动编出了一个世纪性的 笑话。(注:见1998年7月25日《浙江教育报》。) 二、症结何在 人们都会问:语文教育怎么了? 人们也都会想:语文教育症结何在? 我的看法是:症结主要在高考,在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语文高考出现了诸多弊端,并引 发了语文教育的四大问题: 一是标准化考试导致了学生和教师思维的单一乃至僵化。标准化考试的特点是讲求答案的唯一性、“标准 性”,所以才出现了前面的天空色彩唯有“蓝蓝的”一种答案的笑话。上海有位著名的语文教师出考题,出完 后自己答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也有出入。这不是教师没水平,而是挖空心思出考题,把自己也搞得晕晕乎乎了 。这也是标准化制度下特有的怪事。人们都很怀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那段语文教育的春天,那时候,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各地教改气氛活跃,各种创新的教育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语文教坛上。可自从标准化考 试引入语文高考后,语文教改百花齐放的局面马上下去了,语文教育从此变得寂静一片。这多么令人惋惜,也 多么值得深思啊! 二是文学常识的简单考法导致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贫乏。以1998年高考为例,总分150分的语文试卷,文学常 识只占了4分!而这可怜的4 分,也只需要背一背哪部作品是谁写的,是什么体裁的就可以得分了。所以,考生 不需要知道于连这个人,却同样能判断《红与黑》作者是谁;考生未必知道黛玉的葬花诗,可也知道她是《红 楼梦》里的主人公。在这种高考导向下,学生自然就不会去课外阅读了。更何况,语文成绩的提高非一日之功 ,数理化成绩的提高则见效明显,学生自然把课外阅读时间拱手让给数理化天地了。为了上大学,有哪个学生 会不明智地坚持课外阅读而轻视数理化呢?不要说学生,连语文教师本人也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为了学生的 前途,他们也很会“顾全大局”。笔者曾要求高二的学生背《三国演义》,进入高三后,不要说学生不愿背, 连我自己也觉得该让步了。我校曾与南京金陵中学、武汉六中等五所重点中学联合研究过一个“高中生学业负 担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各学科中负担最轻的是语文。假如现在来个全国性的调查,了 解哪科负担最轻,很可能也是语文。 三是写作没有创新,没有个性。主要原因是学生想求得卷面分数的保险。试想,中国考生如果将孵蛋的结 果想象为孵出一个里根总统,在我们中国阅卷老师笔下,能保证得高分吗?再进一步,如果将孵蛋的想象结果 换上一个中国的国家领袖,那会是怎样一个结 局呢?——不但得不到高分,还很可能有政治问题了!即使我们 现在的政治环境宽松,不会乱扣帽子、妄下结论了,可分数肯定是最低(甚至0分)的, 这位考生肯定与大学 无缘了。为求得“保险分”,考生不仅会放弃创新,还会抛弃个性,练熟同一种套式的千人一面的八股文,甚 至照背照抄别人的范文。1995年上海市中考,两篇考场优秀作文在报上登出来后,马上有人揭发说是抄来的, 是台湾作文选上的。1996年上海高考作文,报上登出的满分作文也马上有人指责说是抄来的。没有创新、没有 个性的另一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单调,阅历单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在题海中”,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现 代中学生生活的生动概括。加上家庭的小型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温室里长大 ,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一定要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找挫折,至多不过是某次考试没考好,或是与同学闹僵了 、与父母闹翻了,或是一个人出门迷了路……而这些挫折,实在算不上挫折——考生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为了 在考卷上写一个大一点的挫折,多得几分,只好瞎编,只好牺牲父母性命。 语文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育渗透德育之路 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的反面人物。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但这些反面人物同样也可给人以美的感受。正是作者用辛辣的笔调对他们加以讽刺、嘲笑,在人们的嬉笑怒骂声中激起了读者对他们的厌恶与憎恨。所以我们在课堂阅读过程中,一定不要轻视反面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通过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加疾恶如仇,从而弃恶扬善,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尽量引导孩子们进入文章的境界,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图画、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方法营造课堂氛围,把学生的感觉器官有效激活,进入教材所描写的情景中去,与作者的思想融为一体,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在讲授《我的信念》一文时,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内心体会居里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而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培养学生为目标努力奋斗的精神。如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我先让学生闭目想象,假如自己去庐山旅游,真正看到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感情。如《望岳》和《三峡》,两篇文章分别描述了泰山的雄壮和三峡的美丽,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得到了美的感受。而且文中也渗透着浓厚的道德教育,即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及悠久历史的感情,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为自己出生在这个国家而骄傲。 二、在反复诵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阅读离不开朗读与记忆,通过记忆才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字句的涵义,也才能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通过朗读能够把握作品的“气”,细细品味,在日益熏陶中受到感染与教育。通过阅读经典能够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并且是重要途径之一。朗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可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素养,增长见识;可以有效继承与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引导他们高声背诵爱国诗词,可以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的强烈熏陶,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到升华,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低声吟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意境,心灵得以陶冶与净化,培养初中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只有反复诵读文本,使他们和作者产生共鸣,高效地鉴赏文本的动人情感,体会人物的魅力,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德育渗透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没有了德育渗透的阅读教学,就等于失去了教学的灵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道德品质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发挥初中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关键在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承载着授业和育人重任,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增强德育效果,这是初中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语文教育论文:谈新课改下语文教育教学的反思 一、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国后,“新课改”层多次实施,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很多人误以为,改革就是改换教学素材,这个是理解是错误的,改革是:改革课程目标、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实施、改变课程评价、改变课程管理。 因此,在新课改下,要求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的培养,多吸纳新的知识,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腐旧的思想,不在要求“尊师重道”,不在做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不应该是学生的主导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领路者,正确的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攻破重点难点。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教育要想国外的教育进行学习,在国外,在乎的不是知识的学习量,而是通过学习对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在国外,对于小学生知识的灌输是十分吝啬的,学生要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学生渴望学习,会在学习到的知识上进行自我的感悟,开发,创造;而在中国,灌输给学生很多的知识,根本不理会他们是不是能够消化,只是一味的要求他们学习,这样的学习是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 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及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因此在新课改下,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要学生能够在已学知识上进行创新。新一代的社会缺少的就是创新性的人才。 二、突破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这种教学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只会听老师讲的内容,不会自己动脑思考问题,不善于创新,老师讲解的问题,只会等待老师公布答案,然后动手抄下来。因此,教师要进行自我反思,在传统教学上做出突破,利用身边的外在条件,在实施教学前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要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要学生搜集关于小兴安岭的各方面的内容,并整理上交材料,教师把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归纳、上传,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运用多媒体,播放出同学搜集来的的小兴安岭的资料,其中有美丽风景,有小兴安岭最新的发展情况等……要学生在感官上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丽,教师播放合适的音乐,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感情出来,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刺激学生进行学习。 老师在适时地导入课程,通过学习,要学生从以下几点进行学习:①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②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③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探讨,得出总结和答案。 三、要学生自立自主的学习 现在很多小学生不会自主自立的学习,完全依赖教师,这是在长久的教学中形成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习惯。经过长期的教学,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 课前要学生预习课文,并且做好课文内容的分析,在笔记上写出自己思考出的文章重点、难点内容并加以解答。 上课时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先回答这一课文章所讲的主题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要学生变相的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通过学习,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课文正确的表达的内容,要学生对照自己的笔记进行修改,弥补不足。这样的预习,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创新,而且课前认真预习课文,然后课上教师在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学生学习。、 一些对话形式的课文,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形式进行演练,然后每个小组进行适宜的探讨,把自己探讨的结果讲出来给全班的同学听,教师在这个时候就是做好板书,把学生的想法及时的记录下来,经过全班同学的探讨,文章所表达的基本内容也就全部挖掘出来了,教师在对一些不足进行完善,这样就形成了完全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把课堂完全的“还”给了学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现多元化教学 人常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些好学生。”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衡量,不同的教学,不能把学生一概而论。更不能因为图省事,只按照一种模式进行教学。因为学生的素质和发展方向的不同,要因材施教,多元化教学。 不能过分的强调学生的智育,从而忽视掉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学校往往会按照成绩进行排名,然后进行公布,长久以来,考试成绩的好坏,形成了判断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标准,出现了唯分至上的现象,出现了教学中的“功力色彩”。毕竟“好学生”是少数,这种现象抹杀了“差学生”的上进心,打击了他们的自尊。 因而,要因材施教,不因为分数一概而论,每个学生都是有优点的,发觉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并对他们进行赞许,要学生知道自己被重视,使之有求学的上进心,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语文教育论文: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做好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在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当中,人文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人文素质在不断降低。怎样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高职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阵地,因此,需要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转变观念,提高人文意识 跟普通高中教育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特色是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倘若单纯地理解高职院校就是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教育,那么就会阻碍学生以后的发展。怎样保障高职教学的质量,最为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倘若高职院校仅仅是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那么这种教学模式是经受不住时间检验的,由于学生缺少人文素养,在以后的社会实践当中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师需要清楚学生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专业课。然而,它的作用通常都是间接的、隐性的,这会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不够重视,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转变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大意义。 二、教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不管学习什么内容都需要阅读,阅读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在高职语文课本当中需要阅读的部分不多,但是高职图书馆拥有大量的藏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要求。在图书馆,学生能够阅读到激励自己精神的图书,学生可以阅读名着,以了解更多人的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需要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语文教师不可以有浮躁的心理,要以一颗平静的心去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记忆一些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单纯地依靠灌输和说教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当中,自我感受,互相感染而实现的。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归根结底,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以素质提高素质、以灵魂提高灵魂的过程。这种教育的影响力,不应当仅仅是建立在教师所拥有的权利和权威上,而是依靠教师积累文化素养、提高道德情操、显扬审美气质和施展高超的技艺来影响学生,这种隐性的、间接的影响超过了语文教学本身。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去除功利,保留一颗平静的心,去倾听那天籁之音,在花花绿绿的世界中,保持住心间的那份宁静,做一个至真至善的性情中人,到汨罗江和屈原共吟,到南山下和陶渊明一同劳作等,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饱读诗书,一展才华,跟学生一起谈论社会、谈论生活、谈论文化,才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到那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三、挖掘语文教材当中的人文内容 语文是传承社会文明的载体,在语文教材当中具有丰富的道德因素与人文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最为理想的素材。高职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清楚语文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清楚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直接能够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教师需要以认真、踏实的心态来开展语文教学。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由初中生转变为综合素质都比较高的社会专业技术人才,教师只有以此为指导思想,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于是,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所要教授的语文基础知识、写作的特点、中心思想的概括和段落大意的划分等内容减少了,而主要是指导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美、感受美和欣赏美。那些“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奔放、“渔舟唱晚”的恬静等等,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异彩纷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释放自己的情怀,提高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教材当中的道德因素,倾心尽力地教授学生,学生就可以得到熏陶、感染与震撼,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就能够形成一种动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 首先,教师要具有关爱学生的情怀。教师的这种关爱是大公无私的,是对学生的关怀、重视和尊重。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宽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重视学生的潜力与智慧,要理解学生的思想与感受,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要指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并且牵涉多个领域,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掌握更加广博的人文知识,学习多个领域的社会文化,熟悉诸子百家,略知天文和地理。只有这样,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才可以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以自身对社会、对历史和对生命的理解去启发学生形成一定的人文观念,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自己的人文魅力。再次,教师要具有时代精神。教师需要紧跟时展的潮流,更深一步地观察与体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信息内容,教师要进行辩证与思考、启迪与感悟,以形成一定的审美品格。这种品格表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上,也更表现在语文教学课堂方式的选择、程序的设计和知识的呈现上,进而做到以美育人、以美立德、以美生情和以美言辞。最后,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对于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讲,自身高尚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所有的语文教材。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由外而内的,更是学生自己的领悟和感受。人文教育和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应用人文性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意义的语文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学生是被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掌握语文知识,学生不需要去探索与怀疑,因为都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培养学生怎样应对考试、怎样做笔记和怎样听讲,这样,失去了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一定要摆脱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应用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和富有情趣。这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用灵活多变的语文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创造美、欣赏美和感受美。具体来说,需要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可以说教无定法,比如,教师充分地应用好课堂上的前十分钟,讲一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读一些精彩的片段,或者是进行成语接龙和诗词背诵。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感悟与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与此同时,让学生得到了熏陶,当教师在讲一些感人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会大受感动,流下眼泪。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与情感素养。比如,教师在讲解散文单元的时候,选用一些适合的音乐作为背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体会到课文的人文气息。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职的语文教师,我感觉到非常庆幸。当中学教师在忙于怎样才能够把语文教学和考试结合在一起而不断思索的时候,我却具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去指导学生创设活跃、愉快、和谐的人文氛围,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使学生驰骋在语文的天地里。 语文教育论文:汉语文教育走过和走向的路 [作者]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内容] 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国家教委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汉语文教育研讨会”于1997年10月21~24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内外的汉语文教育专家、学者120 余人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研究资料108篇。在开幕式上,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到会讲话,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国正致开幕辞,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王宏志、北师大副校长王英杰到会致辞。与会代表反映,在新世纪的大门即将开启之前,海内外专家聚集在汉语文教育的故乡,交流经验,探讨汉语文教学走过和走向的路,具有重大意义。 一、与会代表认为,“百年汉语文教学经历创立、奠基、改革与发展的过程”,谱写了汉语文教育史上光辉的篇章。浙江教育学院张传宗说,“语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本世纪初,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前一阶段从清末到全国解放前。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学务纲要》开始对中国文学提出要求;1912年民国政府根据《壬子学制》颁布《中学校令》,规定在中学设立国文科;1931年以后公布的课程标准规定,课本由清末全选文言文转变到“五四”文言文和语体文兼选,以后又发展成以语体文为主;1946年出版的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中等国文》,强调“国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对于汉语汉文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的掌握”。这阶段的国文教学,开始确定了国文科作为中等教育一门基础学科的地位,是整个语文教学创立和奠基的时期。 与会代表认为,建国以后国文科改为语文科,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作了多次探索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1956年实行文学和汉语分科教学;1961年第一次提出语文教学具有三方面任务:提高语文水平、提高思想和丰富文化知识;1963年新编语文教材,第一次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工具”,并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惟一任务来提,对以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影响深远。中央教科所章熊说,“十年浩劫”之后,语文教师迸发出极大积极性,因此,在80年代初曾出现过一个教法探索的辉煌时期。这次探索沿着启发式的思路,寻求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得到发展”的途径。实践的结果,一个响亮的口号出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此,又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纵深的探索: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提倡自学,把教师的作用命名为“导读”;在语文课与母语环境关系方面——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在教材编写方面——力求在课文中体现“训练”的轨迹。这次探索使中国大陆语文教学在教学法方面的成就居华语地区的领先地位。人民教育出版社顾振彪说,几十年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三阶段”(记叙——说明——议论)“两循环”(初中——高中)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它的优点,但并非是最佳的。从现行新编的各套教材看,大都已跳出这一框框,构成了以能力训练为主线。 与会代表认为,百年语文教学,从国文科到语文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大大小小的多次改革,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诸多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成绩是巨大的,但也存在问题。主要是语文学科理论尚待进一步研究,语文教学效率还不够理想,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与会代表认为,处于世纪之交的汉语文教育需要进行世纪跨度的思考,确立汉语文教育民族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吉林教育学院王鹏伟说,我们把这种思考称之为“世纪跨度的思考”,而不是“跨世纪的思考”,意在表明这种思考不仅包涵着对汉语文教育现状的思辨和对汉语文教育发展的前瞻,而且首先包涵着对汉语文教育传统的回顾。汉语文教育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完备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认真清理这笔遗产,将为我们确认世纪之交的汉语教育方向提供历史参照。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说,汉字教学在中国语文教学的历史中有着成功的经验。特别应当提及的是《三字经》, 全书400多个三字结构,几乎包罗了全部最基本的语素组合方式和最基本的语法结构,可以认识1000多个汉字,可以学习汉语法和其他许多新的知识,并且为学生日后阅读其他读物奠定了基础,这本启蒙教材是传统语文入门教学的经验结晶,它符合汉语言的特点,应该很好汲取。武汉六中特级教师洪镇涛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而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途径。传统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而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号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综合性的感知和领会,它反映了学习语言的规律。台湾屏东师院余崇生在《论文章结构与表达技巧》一文中指出,想写好一篇文章,平时的确需要博览群 书,吸收储备,观摩名家的作品及不断练习,方能熟悉表达技巧。他称这种修养、储备是一种“养气”,而传统的多读多写正是实施这种“养气”的有效方法。 与会代表认为汉语文教育回归并非意味着“复古”,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返璞归真。王鹏伟说,没有“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挣脱封建思想的桎梏;同理,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就不可能抵御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一个世纪以来的汉语文教育变革告诉我们:汉语文教育要重新获得生机,就必须正本清源,恢复汉语文教育的本色,从背离传统的道路上走向回归,在汉语文教育传统的基石上重新构建21世纪汉语文教育框架。处于世纪之交的汉语文教育改革,没有俯视古今的高度,就不可能面向未来,没有纵观中外的视野也不可能面向世界。回归传统并非意味着“复古”,也并非意味着“排外”,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更新升华。章熊说,“传统”像无休止的长河,它滔滔不绝,一路容纳百川,上古的经验可以纳入“传统”,中古的经验可以纳入“传统”,近代的经验同样也可以纳入“传统”。它们之间一脉相承,而面目却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就是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返璞归真”,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的深化。传统的精髓应该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汉语的特点。 三、与会代表认为,在迎接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世界各国都把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放在首要地位,而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更强的新一代人无不成为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因此,改革汉语文教育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提高人的素质的要求,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首都师范大学陈金明说,现代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体,而语言水平的高低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为提高新一代的素质服务,首要的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读一篇课文先要看懂用于表现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写一篇文章,更是要用语言文字把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听与说也是凭借语言文字而实现其交际的目的。时下,语文教学脱离语言而架空讲析的现象比比皆是,它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因而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台湾师范大学陈品卿等人指出,素质教育将学生学习活动看作是主动获取、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教师应该站在辅导地位。在自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天津市教学研究室伊道恩说,素质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先天遗传素质上,而且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力发展水平上。因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及至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是不会相同的。汉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正视这种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马来西亚林国安说,特长是学生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某些突出才能,它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体现。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趋势,华文教育可利用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香港大学高宝玉说,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给予不同难度的作业,可以采取分组教学模式。 与会代表认为,语文素质教育还必须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许多人指出,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而且还有道德危机的挑战,而且还有道德危机的挑战。因此,当前忽视德育的倾向就不能不引起高度的重视。人民教育出版社顾之川说,过去曾有那么一个时期,语文教学中硬塞进大量政治教育的内容,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这当然失之偏颇,为了拨乱反正,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语文教学又被引向另一个极端,即重视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和运用祖国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把学习语言和用课文进行有效的德育完全对立起来,这是必须改变的。台湾屏东师院刘明宗说,台湾国语科新课程的教育目标,第一条就提出:培养勤劳务实、负责守法的品德及爱家、爱乡、爱世界的情操。屏东师院黄瑞芝说,当前教育的改革,已由学什么转向怎样学;由理论基础的灌输走向生活实际的解决。目前语文教育重点,应在于统整情意的理念,发扬美乐一致的人生观。马来西亚林国安说,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质,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华文教育可以科学地选好语文训练的结合点,使学生在语文训练中同时接受德、智、美的教育。 四、与会代表认为,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全球掀起了“汉语热”,并在汉语文教学与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主席颜长城、行政主任黄端铭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力突飞猛进,举世瞩目,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国,学习汉语已不只是中国人的事了。加拿大华裔语言文化中心课程总监朱婉瑶说,该中心过去20年,在北美从事推行华文教育工作,曾举办了七届加拿大全国华文教育会议,其目标是寻求更有效的中国语文教材、教学法,尤其是寻求21世纪汉语电化教育的创新资料。在研讨会上,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郭莲华介绍了“汉字部件分色教学法”,她说,这种方法能直接分析形声字的结构,使形音义的教学更完善,且证实“形声”造字法的灵活性与科学性。马来西亚大学黄碧云说,汉语的“词”由造字之初的单音词发展到近代的复合词,是为了配合社会运用的需求。复合词不但能令使用者更快速地表情达意和获取信息,同时也丰富了汉语的修辞内容。如果常把同义词罗列出来,让学生搭成复词群,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构词和用词的理解。日本龙谷大学陈谦臣说,日本母语里的“汉字”“汉语”,是学汉语的有利条件,但有时反而会受它们的干扰,引起误会。原因是一批中国简体字和部分日本常用汉字的字体差异较大,这是日本人学汉语时必须注意的。香港城市大学郑定欧说,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编写教材时,应遵循这样几点:1.本土化,指的是教材内容须体现本土特色和风土人情;2.实用化,指的是时代性和功能性,要摒弃陈旧的传统和狭隘的文化灌输;3.标准化,指的是注释及练习等项目须向公认的教学及测试看齐;4.阶梯化,指的是须重视接受者的接受度和重复率。美国华文教育工作者王莅文说,教学实践表明,将课文编成话剧片断,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汉语教学效率。日本国立京都教育大学青木五郎在“日本国语教材与中国文言文教育比较”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初探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 影响因素 质量保障体系 【论文摘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文章从近几年笔者参加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出发,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以评价和培训过程监控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组织集体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5培训支持系统 各级培训基地在设施、设备、资源、师资、管理等方面都应达到相关培训基地建设标准。结合当地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应用水平以及应用条件,对所建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作必要的删除、合并、扩展以完成本模块的真实任务。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学员和学校各个要素的相互支持和配合,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该体系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保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才能推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浅谈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培训研究 论文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 论文摘要:为了解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状况,有针对性的通过培训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对参加贵州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分析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探索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iJIl中的问题。 一、调查结果 (一)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 教师基本情况主要从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两方面进行调查,教师中大专和中专(中师)学历占了绝大多数,本科学历教师占8%,硕士及以上学历没有,73%的教师接受过专科教育(多数教师接受的是函授、网络教育等形式的成人专科教育),层次整体偏低,必然会导致教学水平、教研水平和科研水平的低层次。 教师中语文、数学两大学科教师占76%,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为4%;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师较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折射出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能够教授英语、信息技术、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专业教师较为缺乏,一些新增课程如科学等学科的教师也严重缺乏。从访谈中得知,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相当部分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对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提高质量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应有的重视,日常教学管理及学科教学还囿于传统方式,教师包班的情况为数不少。 (二)设施建设现状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农村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问卷中作了相应的调查。贵州是最早进行远程教育试点的省份之一,在被调查的各所小学,远程教育硬件设备的配置基本完善,少部分学校已拥有计算机机房和相关的多媒体硬件设施,但总体情况是拥有计算机数量较少,基本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普遍缺少相关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支持,教学课件和应用软件较为匮乏,90%的信息技术教师属于兼职教师,2/3的教师没有计算机使用,软、硬件投入均不足(远程教育设备除外),培训投入有待提高。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1.教学媒体设备应用 教学媒体设备的应用是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出发点,媒体设备的状况及使用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关系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效益,所以教学媒体设备必须提高使用率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本次调查主要从幻灯等传统设备的应用、远程教育设备、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及互联网等六个方面进行,结果如图1所示。 由于远程教育手段在全省的普及推广和互联网络的普及,分别有46%和48%的教师会基本操作,而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教室有近2/3的教师不会,值得关注的是幻灯等传统教学设备只有17%的教师会操作(含能熟练掌握的教师在内),远远低于其他相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反映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对传统教学设备应用的不重视的整体情况。 2.教育技术手段应用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环节之一,教学设计过程中运用远程(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突破了以往教师个人凭教科书或参考书备课的历史,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和互联网络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教育资源共享。 当前,在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广大教师已进行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实践,从应用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各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化,优化了学科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根据图2显示的调查结果,被调查的教师中仍有46.1%的教师从未进行过信息化教学设计;高达89.3%的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没有应用过任何远程(网络)教学资源,体现了教师们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处于较大的劣势状态;近27.7%的教师没有应用过PPT教学课件进行教学,有68.4%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应用过除PPT以外的教学课件。 在随机访谈中发现,大多数教师虽然知道“教育技术”这个名称,但对其涵义却没有深入的理解,多数教师将“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混为一谈。 3.教育软件应用 教育软件的熟练程度主要从教学数据统计、PPT课件制作、教学网页制作、多媒体软件、网络资源搜索和电子邮件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调查,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在教学软件的熟练程度方面,会操作程度最高的是教学数据统计,程度最低的是教学网页制作工具和多媒体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可知,多数教师对教学网站、教育Blog等新一代教学手段,普遍缺乏了解,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比较,教育网站、教育Blog等新技术手段不受时空限制,师生互动性好,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是改善教学质量理想的新一代教学工具,同时也是教师之间充分交流的信息平台,是现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有力补充,很有必要加强教师这方面的训练。 二、现状分析 (一)优势 1.相关部门的重视为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全面提高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部出台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和《教育技术考试大纲》,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贵州省教育部门领导下,联合省内外优质资源有序地在全省范围内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普及提高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积极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三新一德”(即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在全省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将教育技术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2.较大规模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积累了基础 近两年以来,按国家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贵州省通过多种模式进行较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省级培训,并利用北京大学远程教育的优势,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培训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储备了相当数量的师资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向前迈进 在当前农村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要使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能够得到有效应用,关键是解决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问题。作为最早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省之一,几年来,远程教育设施大面积投入建设,远程教育资源不断积累以及远程教育方面人才储备,为贵州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劣势 1.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不足,教育技术应用整体滞后 信息技术教师是推进农村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力量,但信息技术教师数量少、分布不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完全正常开设,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方面不能得到正确、有效的指导,教师们对信息技术及应用技能掌握程度较低,造成教育技术应用整体滞后的状态。 2.地域环境严重限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 自然地理因素也是影响地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贵州农村大多深处内陆边远地区,自然环境较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区域教育技术应用受到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缺乏教育技术应用的“内在生长力”,长期以来形成了低水平无序成长的恶性循环和对培训的强烈依赖性。 3.教学设备的不足成为教育技术应用的瓶颈 虽然远程教育设施投入建设,但经过几年的高强度使用,一部分已经自然老化,一部分虽然还在使用但相对比较落后,且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教师们因此逐渐形成因为设备的缺乏而不再考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也使教师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可以不掌握教育技术领域的知识。 4.教育资源缺乏严重制约着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 农村教师最为苦恼的是没有现成的资源供他们应用。首先,虽然网络平台上有着成千上万的资源供人们获取,但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经过千辛万苦找到的资源往往还需要修改后才符合要求;其次,他们教学负担繁重,已经很少有精力投入其中,也不愿意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再次,由于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低下,缺乏主动搜索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造成农村教师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匮乏,与教学设备一样越来越成为教育技术应用的瓶颈之一。 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思考 (一)培训前的起点与定位 培训是快速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学习培训,要通过培训让教师得到较大的提高,培训起点的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他们基本没接触过,因此要从他们的13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紧密联系新课改,展现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定内涵。 其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强调技术与课程理念的整合,就贵州目前的情况,教师们对技术本身掌握程度较低,技术的培训仍不能忽视,培训的起点应该设置在信息技术基础及初步使用上。 再次,教师“内在生长力”的培训也不容忽视,为保证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不脱节,培训内容的设置必须紧紧依靠起点的分析,定位于帮助学员选择适合的技术和工具、帮助学员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员形成媒体资源选择、应用及资源开发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内在生长力”的形成。 (二)培训中的过程与方法 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训中应当让学员形成一条比较清晰的主线,将教育技术能力整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 首先,培训过程以完整的案例为基础循序渐进,注重学员在参与中体验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过程。案例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案例呈现让教师容易接受并积极参与培训过程,以教学案例为依托来展开培训更适合学员进行学习,能够较为自然地迁移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 其次,培训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交替进行,通过案例教学、教案设计与作品创建、个人练习与小组研讨、全班交流与经验分享、活动体验与课后反思等多种活动,引导学员积极参与,全面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三)培训后的跟踪与支持 培训后跟踪是检验培训成效的关键,培训成效的评价包含多方面,通常用培训的课程体系、师资体系、管理体系、培训总结及培训材料积累来反映培训工作的质量,用现场满意度调查、知识考核、写学习小论文等方式体现培训效果。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并非三两天就可以得出结论,通过上述方式来判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否切实有效并不科学,作者认为应变以往的直接评价为跟踪支持,在跟踪支持过程中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不断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影响。 四、总结 农村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教师能力提高是很大也很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关注解决的问题,虽然各级教育机构、各教育单位或组织都在关注并帮助农村教师提高能力素质,但从目前的成效来看,相对而言,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首先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的具体情况,以及地区间、层级间的差异,从农村现有教师的实际出发,在政府部门和主管机构的指导下,从已有的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活动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改进不足之处,大胆创新,系统性地、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有甄别地供给农村教师教育和培训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新型的农村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简述非正式学习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非正式学习;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论文摘要:主要探讨非正式学习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以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并提出非正式学习的实施模式以及非正式学习实施与促进的几点意见。 信息化的教育现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还有更多专业技能。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包含大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比如广博的教育学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学习能力等。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时代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持续不断、逐渐深化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所以,培训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引子,要想真正达到最终目标,培训之后的后续工作才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与正规的学校教育或持续教育相对应的一种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WPBL)在这种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 1非正式学习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他在社会生活逐渐习得的。这与非正式学习的思想如出一辙。所谓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是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如打球、读书、聚会等。研究表明,非正式学习广泛地存在着,笔者认为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种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它满足了大部分学习需要,达到个体在工作中学习需要的70%左右。 2非正式学习的实现模式——WPBL 非正式学习的实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实现形式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这里的WPBL应属于一种网络学习形式。下面在传统的PBL实现模式的基础之上,探讨一下如何将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应用于一种非正式学习当中去。 2.1创设问题情境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问题情境是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性因素,所以,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有2个重要的指标:1)问题应当难度适中,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2)问题应当基于真实的情境,即都是复杂的、结构不良的。 2.2组织学习小组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要解决好一个创设好的问题通常需要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小组学习是PBL主要的学习形式。分组有2种途径,一种是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分组,一种依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本文涉及的分组应该属于后者。在小组学习中小组成员的个数影响小组学习的学习效果,通常情况下小组成员最好在5~7名之间。在确定分组之后,要选取1名小组长,以便后面的学习能够顺利进行。 2.3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过程中,首先小组成员要在小组长的领导下对问题情境进行讨论,找到问题中隐含的信息、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和假设,确定小组的学习目标和每个成员自己的学习目标。其次,小组成员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小组成员可以随时将自己的学习进度、遇到的问题到平台上,供其他小组成员借鉴和学习。 2.4组内汇报及讨论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小组内部需要及时总结,定期讨论。总结讨论的目的有2个:1)为了相互之问进行信息的分析和评价,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剔除虚假无用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2)通过讨论,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思路,以便及时作出调整。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调整、修改、细化学习目标,安排下一步学习计划,直到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2.5总结评价 这是PBL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到此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每个学习者不仅仅得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最后的总结与评价,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 3非正式学习的实施与促进 传统意义上,WPBL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学习。当WPBL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实现模式,它就具备了更多非正式学习的特点:1)自发自愿的个性化学习,没有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限制;2)有时可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时则纯属偶然事件;3)探究的氛围,自我发展的需求,对话交流,知识共享,反馈,问题解决,这些都是非正式学习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根据上述特点,为了确保WPBL的实施和提高学习效率,对教育技术培训的组织者提出2点建议。 1)加强组织引导力度。虽然非正式学习是自发性的、灵活的学习方式,但必要的组织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2)为WPBL的实施提供支持服务系统。在远程教育中,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系统,是学习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关于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反思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作为高师教育的两个途径之一,在小学教师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强化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加强高等院校与小学的校际联合,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打破单一的实践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实践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全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小学教师教育;有效策略 上世纪末,为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国家将师范教育全部纳入了全国高等教育系列,完成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型。小学教师培养开始了由中专层次向专科、本科层次转变。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开始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使其具备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成为各个高等院校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以强化“师范性”为基本特征的中等师范培养模式逐渐边缘化,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的泛化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品格。这种变化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理论教学备受关注,而实践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局面带来的后果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与小学的实际需要渐行渐远。因此,当下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的现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概念界定 高等师范教育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理论教学,一个是实践教学。所谓理论教学,即通过理性的灌输与启蒙,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则包含了各种技能课的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教育科研、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 由于教育是实践应用性专业,需要经过“临床”实习,在师范教育从三级培养体系转变为二级培养体系,其内涵扩展为教师教育并走向专业化以后,实践教学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已经成为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的教师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的改革成为当今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关键。 二、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在师范院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师范生教育能力,并能让高师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更快向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转变。具体表现在: 1.强化专业意识,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信念。 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学生能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平凡与崇高,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深厚情感,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这种心理上的准备显然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所能赋予的。从康德开始,情感和信念就被从知识论的范畴中排除出来,归属到实践范畴中。所以要想完成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心理准备,实践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2.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理论教学是从课堂到课堂、书本到书本,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这方面得以大大改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能构成一个整体,即组成为知识群,成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彼此分离、理论脱离实际的知识。 3.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技巧,丰富个体的实践知识。 单纯依靠传授现成知识而不发展知识,是培养不出所需人才的。优秀的教师或者有经验的教师,绝不只是现成知识的说明者,而是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解释,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丰富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智慧。正是理论化的系统知识与个性化的教育智慧的综合,成就了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 4.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师范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工作。实践教学不仅是教育能力和技能形成的一种手段,而且还是未来教师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师范生的认识建立在内容丰富、实事求是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在参与教学实践、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对高校师范生的培养确实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三、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从目前来说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较少,时间安排较晚。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仍然仅限于一次突击性的教育实习以及为数不多的教育见习和参观,教育实习构成了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这往往又都是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中的一个月来进行的。师范教育课程计划安排也遵循着传统的做法,即倾向于一个个顺序安排师范教育的不同部分:普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实习。这等于向学生示意理论学习与实习是两项有区别的活动,从而维护了以“模仿”为主的培训模式的教育实习的原始观念。这种做法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和教育实际相结合。因为这种安排背离了教育实习对实习生来说的另一重要目标——为他们提供在工作中反省、检查、修正自己所掌握的完成教书育人职责技能的机会,直接后果是即使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了问题,也只能带着这些问题走上工作岗位。此外,由于学生从未进行过其他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也给教育实习带来不少困难,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也不利于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不够周密。 随着大学扩招,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是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学校,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管理上存在着很大漏洞。模拟教学也往往只是给学生一部分内容,让他们去挑去讲,而缺乏模拟前的详细指导及讲完后的深入探讨,往往使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3.教育实习时间短、范围窄。 作为教育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实习在我国师范院校中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实习太短,内容形式单一,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实行的集中实习时间6—8周很难保证教育实习的良好效果。其间,只能让实习生讲几节课,配合班主任做一点工作,较好的还可能主持一次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而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等等,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难以帮助实习生对教师职业活动获得全面的了解,也难以实现教育实习对实习生的一个重要目的——精确与巩固理论知识,获得教师职业所需的技能技巧。因此,实习时间不充裕,与不断扩大的教育内容及不断提高的教育实习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成为现阶段教育实习的一个致命弱点。 4.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而缺乏被美国教育界称之为“入门学校”的那种教育实习基地。大多数院校是“扫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教育实习主要以“学院为基地”,而不是以“学校现场为基地”,与小学关系疏远,难以与其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并结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使教育理论缺乏生长成熟的土壤,学生更难以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体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缺乏科学的指导。 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以获得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目前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总体比较薄弱,这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相对而言,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比较“外露”,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对学生训练能够提供良好的指导。按理说各科教学法在训练技能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它与学科专业、实习有直接联系,而且课程又是各系自己开设。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与“法”中无“法”的课程自身相关,也与教“法”者不懂“法”有关,有的学科教学法教师甚至从未教过小学,这哪里还谈得上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其他各科教师头脑中毫无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是高师院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6.缺乏严格的考核。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第四条指出:“高等师范学校要从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高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它对四大部分训练内容(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实际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有的学校恐怕连细化的考核标准都没制订,更谈不上严格考核了。考核本身具有评价、激励、反馈等功能。通过考核检验师范生职业技能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评价高师教学工作成效;通过检验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们加强技能训练,同时也促进高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可是我们未能做到严格考核,几乎使这些功能丧失殆尽,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四、开展有效实践教学的策略 1.加强高等院校与小学的校际联合,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高校与小学之间存在隔阂,没有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失去了赖以展开的平台。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当地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新教师,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开展合作研究,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参与合作的中小学称之为专业发展学校。这种学校强调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也应该在高师教育和小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实践教学方面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合作,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指导、学生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高效地展开。 2.打破单一的实践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实践体系。 传统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分布零散,没有系统性、规定性,直到最后的集中教育实习阶段才略显规范性,但时间安排得并不合理,太短、安排太后。而连续性、渐进性全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从师范生入校第一天起(包括寒暑假)就实施,涵盖了师范生在校的全过程。同时,它在时间安排上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渐进性特点。先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一系列实践环节(如:熟悉学校环境的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见习、模拟实习、试实习等)来减轻教育实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及忧虑感,使他们逐步适应教师职业生活,然后才真正进行实战演习的“教育实习”。 3.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全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学生的教育实践绝不仅仅是听一两节课、主持一两个主题班会这么简单。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涵盖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改变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格局,站在未来教师的岗位上全面审视实践教学的内容。概括地说,学生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模拟性教育实践、观摩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和整体性教育实践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基本实现了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全面覆盖。 4.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根据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这种考核机制应该包括确立操作性较强的质量评估标准、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组织程序标准、建构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系统。通过这些标准的建立,将实践教学纳入严格的考核程序中,以期对教学实践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促进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积极探索有关实践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的质量。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浅论美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述评 论文摘要:高素质教师的培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学者的关注并成为热门话题。随着20世纪以来的几次基础教育改革,美国的教师教育与建国初期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小学教师教育也为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其体制虽被外界普遍认可,但仍存在缺乏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教师生命成长意识的消解和职前与在职教育的断层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美国小学;小学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 1美国教师教育的兴起与教师专业化 20世纪3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概念逐渐被“教师教育”所取代,并成为世界通用的概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概念替换或文字游戏,而是标志着教师培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师教育”的丰富,从内容上来讲,包括人文科学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科学实践;从顺序来看,有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从形式来看,有正规的大学教育和非正规的校本教师教育;从层次来看,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师教育包含教学职业的职前、试用和在职等层次。 教师教育的出现是教师专业化趋势的结果。教师专业化运动兴起子2O世纪60年代,80年展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的教育改革运动。1955年召开的世界教师专业组织会议率先研讨了教师专业问题,推动了教师专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86年,美国的霍姆斯小组、卡内基工作小组、复兴小组相继发表了《明天的教师》、《国家为培养2l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新世界的教师》、《有装备的国家——2l世纪的教师》等一系列报告,明确提出了以教师专业性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目标的理念,期望通过教师专业化提高专业报酬,促使教师职业成为一门真正的专业。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推动教师专业化是“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2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美国建国初期没有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机构,小学教师一般由没有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神职人员担任。最早开设专门的小学教师培训班的是1823年在佛蒙特康考德市由教士霍尔创设的私立师资培训班。1825年在美国出现了第一个教师资格证书。l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更新了教育观念,传统的小学教师培养主要依托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输送人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中小学教师几乎全部由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和文理学院教育系培养。20世纪60年代受到终身教育思潮与全球化背景的影响,美国的小学教师教育开始注重职前培养与在职继续教育。即,全球共识的教师教育包含了教师职前与在职教育。加上美国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较高,目前的趋势是走向高学历结构,美国义务教育12年,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起点是大学本科毕业,研究生、博士生也很普遍。各地高校和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共同开拓了在职教师进修班,对职前与在职教师的学历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在美国当一名小学教师是件高尚而又艰难的事情。因为教师在美国各种职业中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尊重,美国历来重视知识、重视教育,不管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的老师都受到人们的钦佩。而教师资格审定程序和队伍管理也是很严格的。众所周知,小学教师的要求不同于中学或大学,所以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与他们存在差异。中、小学与大学教师的培养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具有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入导致小学教师教育分两个阶段贯穿教师职业整个生涯。 2.1小学教师职前教育 美国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体系形成之初,教师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第一是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第二是普通大学,有志从事教育的学生从第三学年开始必须选修教育、教学类的课程,如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并经实习、考核合格;第三条渠道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大学也没有选修教育课程者,经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培训并考核合格;第四是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美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由师范学校承担。二战前虽然有公立和私立师范学校同时存在,但是两种师范学校都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场所。21世纪初,美国没有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大学,小学教师主要由文理学院和综合大学培养,在获得了4年制的非教育学科的学士后,如果要从事教师职业,必须专攻1年的教育专业,选修30个学分的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教育法等相关课程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并通过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应聘上岗。为了解决小学教师的数量与质量问题,美国还推出了社区学院和普通大学联合培养小学教师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利用了普通大学的学术水平和社区学院的实践能力优势给小学教师培养创造了一个成功典范。 1825年第一个教师资格证诞生之后,美国小学教师资格认证体制逐步得到完善。进人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小学教师资格证分为两大类,即普通教师资格证书和特殊教师资格证书。这是针对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而设置的教师从业资格认证。由于美国的分权自治行政方式,各州对教师资格证的时限有不同的规定。但是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大部分州都趋向于取消教师资格证的终身制。 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开设的课程虽然各州会有所不同,但主要是五类,第一类是普通教育课程;第二类是学科专门课程;第三类是教育原理课程;第四类是教学方法课程;第五类是早期实际经验与教学实习。 2.2小学教师在职教育 小学教师在职教育也可称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随着现代教育观念、技术与信息的不断更新,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无法满足教师职业的整个生涯的需要。现任美国小学教师大部分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教育硕士教小学也是很普遍的事了。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除了人职前有学历要求之外,美国在职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取得学历的或自我提升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美国在职教师的进修由高校和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共同负责。为了提高小学在职教师的学历与教师专业素养,全国各地向小学教师推广的进修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学术性课程和教育行政人员与辅导人员的学位课程等。 美国的小学教师必须是能教几科的人才。比如,英语语言老师既要能教英语语言又要能胜任小学科学教师。由于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他们在职前都接受过良好的训练,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美国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其职称和学历相关,所以许多在职教师都希望在职期间不断通过学历进修来提高自己的待遇。小学教育硕士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例子。小学教育硕士面向的人群就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小学在职教师。通过对小学教师的观念更新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2.3小学教师教育的改革 2.3.1培养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不管是职前还是在职的小学教师教育,美国的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方式都经历从单一转向多元化的变化。职前培养从最初的单一师范学校变成由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系和文理学院教育专业都可培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转变有利于满足小学教师数量上的需求。但是,来自这些机构培养的小学教师需要培养的时间过长,一般要学4至5年,这也正是它的不利之处。对于在职小学教师的教育培养方式更是从最初的忽略到现在的多种多样。首先是实施这种培养的机构越来越多,有专司教师培训的教师训练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教员研究院、在职教师培训和提高中心等各类高等院校。同时也通过举办夜大班、函授班等开展。 2.3.2培养目标从教育工作者转向专家型教师。美国在二战前教师教育的目标是强调培养“教育工作者”,注重教学艺术与能力训练。后来又提出要培养既精通所教学科又精通教学方法的人。从这两种表述来看都是认为教师工作很容易限定且相对简单。事实上,这种观点不断地得到证实是错误的。简单的教育工作者机械地重复教育工作已经相去甚远了,新世纪的小学教师都要求具有一定的从事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成为小学教育任职的标准之一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目前,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与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紧密联系。他们通过合理利用双方的优势共同做学术研究。 2.3.3课程设置从注重学科素养转向学科与实践能力并重。建立师范教育体系之初,小学教师教育的重点在于为今后从事教育工作时教什么、怎样教打基础。因此,虽然各州的师范类院校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分为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和教育实习。通常实习的课时很少而且不受重视。改革之后,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性渗透到教育专业中。为了能够培养既能从事教学工作又能从事科研工作的小学教师,各大学校都为有志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设置教育实践课。与之前相比,教育实践课课时增加并且成为学生毕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教育实践训练要求学生能掌握教育理论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分析、诊断、假设以及处理的能力,成为教育工作的“学者”、“革新者”、“交往者”、“决策者”。对在职教师教育设置的课程主要是提升学历和从事科研能力。 3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问题与评价 3.1缺乏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在教育这个大系统之中,小学教师教育是它的子系统。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大系统的教学质量。虽然美国培养小学教师教育的体制被外界普遍认可,但是美国并没有对小学教师教育制定出一个评价体系。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机构、评价标准、评价过程以及及时反馈。而在美国,不管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的小学教师培养体制都缺乏这种评价体系。小学教师教育虽然处于教育系统之中,但它不能与其他教育子系统例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共用一个评价体系。对它的评价应该联系小学教育质量的评价来制定一套独立完整的评价体系。虽然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教师成长档案袋”这种对教师评价的手段,但对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评价标准(不管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和过程,更谈不上制定一个有效反馈机制。因此小学教师教育质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自我纠错的机制。例如,对于职前由综合性大学培养小学教师的目标是以师范性为主还是学术性为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3.2教师生命成长意识的消解 教师首先是人,而且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美国是注重自由与个体意识的国家。但是,教师除了有作为个体的生命成长意义之外,还有作为一个特殊职业群体的职业生命成长意识。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教师有个体的需要。在美国,小学教师工作量十分大,导致许多老师抹杀了自身的需要,甚至教师因工作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年龄小,教学的任务也比高年级重。近年来,患职业病的教师也呈上升趋势。当我们把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来看待时,它的生命成长意识就包含在它的职业生命成长过程之中:职前、在职与职后。这个过程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这种忽视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个体生命意识的现象在美国也十分普遍。美国的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而且近年来把教师培养成研究型教师趋势的发展使得教师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小学教师教育当中,职前很容易把教师当成今后从事教育工作的机器,在职的教育又容易带上为了物质利益而去接受教育的面具,退休后的教师生活或与职业相关的生活更是无人问津。事实上,教师职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关心与支持的职业,教师在工作中个体生命与职业生命同时得到成长,退出这个职业圈之后的教师同样具有个体生命与职业生命的延续性。 3.3职前与在职教育的断层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把职前与在职教育分的非常清楚。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都具有明显的断层现象。对于学科知识的教育几乎都在职前完成,在职小学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教师学历和研究能力。这种断层现象一方面不能适应美国的国情,另一方面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首先从美国的国情来看,美国历史的发展给它打上了多民族构成的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烙印与各州联邦自治的政治背景。多元文化的特色与联邦制既给教师从教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视野,同时也给双方制造了不必要的障碍。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具有心理依附特点,所以这种障碍在小学教育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职前的教育加上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很可能与各州不同的制度及不同民族文化产生冲突,这样加大了新人职教师的教学难度并延长了其适应期和长度。其次,从事物的联系来看,小学教师的职前与在职教育区分得并不是那么清楚,因为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所以学科知识和教学技术也更新迅速。因此,教师的角色也不断在学生与教师之间转换。职前与在职小学教师教育之间需要有一个衔接的层面。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小学教师教育的挑战与抉择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教师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给小学教师教育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如生源素质下降,就业市场挤压,学科地位边缘等;小学教师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办学层次,增强专业适应,定向农村小学教育等方式进行抉择。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 师范教育 小学教师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不同寻常的快速发展时期,扩招的举措充分释放了民众读书上大学的渴望与激情,并以比政府预设的速度更快的节奏向前推进,原定于2010年后调整为2005年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的目标实际上于2002年就提前实现,曾经不可企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切切实实来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据统计,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超过20%,从而一举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 与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几乎同时发生的是高等学校的合并、升格的步伐加快,截止到2000年8月,全国有612所高校合并组建为250所,且一直余绪未断。在这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高校合并、重组的变革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独立建制的师范院校的大幅度减少,恰如有学者提出“独立建制的师范院校的终结”的惊呼。在师范院校大量减少的同时或更早,师范教育固有的、分层有序的三级结构也已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长期并存的中师、师专、师范本科的三足鼎立的局势悄然瓦解,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专职的中等师范学校已完成她的历史使命淡然退出,宣告了师范教育由三级结构向三级结构过渡的时代转型,这是一场从制度到观念到心理的范式变革,喻示着教育新时代的到来。 中师的隐退意味着师范教育结构的重心开始上移,小学教师教育培养层次得以整体提升,专科成为进入小学教育人才市场的基本信号(少数中西部地区除外)。然而,中师的退场并不意味着所有中等师范学校的消失;让这部分教育资源整体地剥离出教师教育的轨道,是不合理也是不现实的。于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原有的中等师范学校积极寻求升格或合并以跟上高学历的小学教师教育的需要,如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湖北沙洋师范学校等5所中等师范学校于2000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有的是与当地高一级学校合并成为其初等教育系(学院);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中等师范学校以“借壳生蛋”的形式和其他高校联合培养初中五年制大专学历的师范毕业生。在专科层次之上,有不少的本科师范院校也积极参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但规模不是太大。可以说,原有的部分中等师范学校(现提升为专科层次;少量还是本科层次)仍是培养小学教师教育的主体,只是被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体系。 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披上高等教育的金色光环以后,其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是否有了明显的好转或质的提升呢?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教育是否就处于一种有利的发展态势呢?这是我们感到并不轻松的话题,实质上我们就怀有某种程度的忧虑。这种忧虑不是对小学教师教育未来前景的担心,而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在师范教育结构调整转型之时,在教师教育制度开放转轨之际,小学教师教育新的培养格局尚未正式形成,新的培养模式尚未正式建立,新的培养机制和动力尚未完善健全,所面临的当下的一些困惑与困窘。当然,这种困惑与困窘直接指向培养主体学校。 二、小学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 由于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不仅是入学比率的变化,而是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改组与重构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各专业重新占有和分配资源的过程。计划的定向培养的体制已经打破,作为刚刚跨入高等教育系统稚嫩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方面呢? 1.生源素质下降。这虽然是一种很平凡的关切,但决不是平庸的赘语。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大降低了人读大学的门槛,满足了大多数人继续深造的要求,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意义是无庸讳言的。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的征程中,其生源素质的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满足更多的中下层次学生入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使命,但生源素质的整体水平下降是情理之中也是无须掩饰的事实。对于专科层次的普通师范院校来说感受更为强烈——这类学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原来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之职的中等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基本上都是优秀拔尖的学生应考;而现在纳入高等学校专科批次招生录取以后,是同类学生的最低层次报考,生源素质的落差是极为明显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的初始推行,高等师范院校招生陷入低谷,尽管国家采取适当降分、提前录取、优惠补助等政策仍难以凑效。如今师范教育整体局面已大为改观,教师地位、教师职业吸引力大大提高,但小学教师教育由于其办学主体层次的低下性,又无特殊的照顾手段,难以吸引到优质生源,生源素质的下降无疑对质量保障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2.就业市场挤压。由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有效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控制的政策厂适龄入学儿童人数有渐次下降的趋势,使得对小学师资的需求比例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据《北京青年报》 2003年12月29日报道,北京市目前中小学教师还缺 3000多人,但师资状况基本上是小学超编,初中持平,高中缺编;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小学生人数将由 1998年的805万迅速降至2005年的517万,降至2010年的500万。相应地,小学教师的需求量也将由1998年的36万迅速降至2005年的23万,2010年的22万。届时,除去自然减员外,小学教师将过剩8万多人。小学教师教育的就业形势由此可见一斑。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促进教师专业化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开放型的教师教育、教师来源构成多样化的重要的制度体现。但在目前教师资格证书的实施还存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会干扰正常的教师人才招聘市场,从而也使小学教师教育的就业形势更显严峻和拥挤。 再之,—些师范大学本科生(非小学教育专业)甚至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也会“俯就”小学教师行业,而这种可逆性(指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到高一层次就职)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小学教师就业市场这块本来不大的“蛋糕”经多方分割,无疑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空间愈显逼仄局促。 3.学科地位边缘。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等教育的运行系统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注意,而是在高校学科趋向多科性、综合化的发展生态中被挤入学科的边缘,成为高校学科群体发展的附属和陪衬。同时,在教师教育从独立定向走向开放多元的今天,师范教育正处于急剧转型之中,学科规制模糊不定:如关于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混合培养”还是“阶段推进”,尚处于试验和论争之中;如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是“全能型”还是“分科型”,也存在长期的范式之争。由是观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地位由于其本身的学科逻辑的不成熟而难以在高等学校的多学科环境中得到彰显。 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滞后也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国家标准,还是学位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教育学”之下,与幼儿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相并列的是普通教育学,初等教育学并没有正式的学科地位。直到教育部最新的学科和专业分类才在二级学科“普通教育学”之下设立了中等教育学和初等教育学两个三级学科。为此,加强初等教育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加大初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开放、交叉和整合的力度,建立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形成学术共同体,促进初等教育学的课程开发和教师队伍力量的提升,是保障小学教师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 三、小学教师教育的抉择 小学教师教育的挑战其实是对作为培养主体的普通师范院校的挑战。向多科性、综合化发展是这类学校的必要选择。尽管专科层次的普通师范院校发展非师范专业有点学术储备不足,师资设备紧缺,专业嫁接困难,但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能坦然面对和积极应对。还有,如何增强小学教育专业的非定向就业的适应性和迁移性,这是一个培养计划必须考虑的真问题。有学者提出“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主张变狭隘的“对口”,观念为较强的“适应”观念,毕业生可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意愿选择就业领域,则在培养规格和课程结构、实践训练等方面均应反映这种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人才培养特色。 对于小学教师教育来说,目前专科层次仍是其培养的主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如何求得突破和发展,如何拓展专业的适应面和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当积极地进行变革。从前瞻性和可行性角度出发,小学教师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抉择: (一)上层次的提升:构建高举历的小学教师教育,根据国际比较研究,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进入15%至20%这一区间时,小学教师的培养开始进入本科阶段。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便进入了教师教育本科化时期,并基本上取消了独立存在的师范院校,而是由学术性高的综合大学、文理学院承担起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研究生院也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培养中小学师资的职责,使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学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统计,1950年,美国中小学教师只有50%的人具有学士学位,几乎没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而到了1976年,小学教师中具有学士学位的占到99%,具有硕士学位的占到33%。 我国教师教育基本上已由三级师范过渡到二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发展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教育是下一个阶段的行动目标。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像北京、上海、天津等已经明确提出新补充的小学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 举办高学历的小学教师教育有利于改善生源素质状况,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的整合、提高,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均衡、协调发展,从而向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我国已有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本科院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化办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有的迹象均表明,我国教师教育向一级师范过渡并不遥远。紧要的是,专科师范院校在向本科层次转变、升格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有所作为,而不是守株待兔,坐以待毙。总之,本科化是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方向,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必要的联姻: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所谓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指小学教师教育和初中教师教育实行全面贯通、整体融合、统一培养,培养既能承担小学教育又能承担初中教育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合格师资。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需要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结构和功能的承担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教育教学的师资;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是解决中小学师资供求矛盾的现实需要,在小学师资相对过剩,可以向中学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供需总体基本平衡;同时,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顺应了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当前,国际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是,从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混合向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分离转变。其一般模式是:学生在修读学科教育获得规定的学分基础上,再集中进行教师专业教育。小学与初中教师培养的一体化是可能的。 我国小学教师教育首先要实现本科化,这是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基础。实行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一体化,需要重新厘定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达到预期的改革成果。 (三)政策的扶持: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育师资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农村教育也莫不若此。由于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农村教育的发展一直十分艰难,教育环境和资源十分落后,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且得不到保障。据资料显示,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城乡差异较为明显:2001年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差距分别为2.2和7.6个百分点,而高学历教师比例的城乡差别分别为20.7和)4.2个百分点。2001年我国中小学代课教师数量较上年有所增加,其中广大农村地区占全国代课老师总数的82.37%。如果考虑到城市中小学校由于编制和聘任合约的原因存在代课现象,考察农村中小学校实施代课行为可知是一种被动而无奈的选择。 农村中小学校代课现象主要集中于小学,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所处环境闭塞,交通不便,文化娱乐设施几乎等于零;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但收入低,基本工资常常不能到位,非常清苦。在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市场日见饱和,但通往农村就业的渠道始终不畅,造成城市滞胀农村空疏的局面。据笔者所知,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专科学校,近年来就业形势持续滑坡,但农村学生愿意回乡支教的比例极少,即使回去也想任教初中而不愿栖身小学。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分支,农村小学教育的弊病直接影响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进而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质量。为了确保农村小学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由政府出面制定对边缘落后地区的农村小学定向培养师资的政策。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由教育行政部门派出调研组考察农村小学的师资需求情况,每年拟订出各地所需定向培养指标,再与当地当年高考生(必须是上线的考生,也可适当降低标准)签订合作协议,确定毕业后的服务年限。政府拨出专款对培养对象的有关大学生活的学费、生活费给予补助,并有一定的中期筛选,毕业时违约者或不满服务期限者给予一定的处理。 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育师资无疑和现行非定向的、开放型的教师教育制度相矛盾,但在目前教育资源极端失衡、师资配置严重失调的情况下,政策的支持和调节或许是最为见效的方法,它能解决处于困境中的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些现实问题,给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一线生机,从而有利于教育公平和民主的最大程度的实现。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量的攀升,更是质的变革,小学教师教育的载体由中师到师专再到师院层次是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的结果。影响里面隐含着冲击与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机与创生,并由此把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引向一个新的高度与水平。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系统的一些设想 【摘要】伴随着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实施,对于与其相配套的考试系统的需求也浮出水面。本文就此考试系统的总体框架提出一些设想,并就某些具体问题产生了一些新观念、新主张。 【关键词】标准 考试系统 计算机 前言 随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实施,教育部将依托教师网联和省市教育部门开展组织三级培训,并建立全国性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体系,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将作为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被纳入中小学教师教学资格的必备条件。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为贯彻执行《标准》,需要建立一整套包括培训、考核、认证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机制。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所一直在关注着这一进程,在参与了初级教程和中级教程的编写、组织开展相关的能力培训的基础之上,我们也对考试系统做了研究,并产生了一些设想。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系统(以下简称考试系统),建立的目的在于以《标准》为基本准绳,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即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进行全面的考查和评估,以期获得教师现有的教育技术的能力结构,系统并据此给出相关的评价和指导性建议。考试系统的建立独立于任何一种培训教材,是一个遵循《标准》的、以动态更新的试题库为题源的网络程序,将由第三方(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使用实施,培训方与认证方将不接触也不使用该程序(培训方可使用由考试方提供的模拟考试系统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考前培训)。 考试系统设计的基础理念是自动化,以对应的模块实现基于《标准》的对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考试所涉及的全部过程由系统自动完成。把人工参与减少到最大限度。杜绝各类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循私舞弊的现象;借助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与考者创造简单、高效的考试环境。 考试系统的简要介绍 考试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还含有几个子系统,分别是软件部分的试题库系统、试卷生成系统、测试系统、改卷系统、管理系统、硬件部分的支持和贯穿于各个部分的评价。具体如下图。 这样设计考试系统的原因是: 1、完整性。系统覆盖了考试所涉及的所有环节。首先,需要有大量的考题组成题库为考试提供基本的保证。然后,在题库的基础上按照一定要求与标准生成试卷。第三步是参加考核的教师进入属于他的测试。测试结束由改卷系统进行测评,给出结果。 2、公正性。考试过程所涉及到的部分全部使用计算机完成,排除了人为参与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如主考者泄题、难度有偏差、作弊、主观错误等。 3、科学性。在整个的系统运作过程之中,始终贯穿着对各个模块的评价,这些反馈信息直接传输给主考,以便他们及时更新方法或技术,使系统朝合情合理、高效准确的方向良性发展。 4、高效性。在计算机的帮助下,管理部分综合对其他部分内容的管理,方便快捷。对于准确性也有相当的保证。 考试系统的具体内容 一、试题库系统 试题库(ITEM BANK)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它是严格遵循教育测量理论,在精确的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工具。本考试系统的试题库中所储存的是各类有关能力考试的题目。这些题目根据知识点而出,而知识点的依据便是《标准》。试题库中的题目依据题型分类,如选择题、操作题等。根据《标准》整理出知识点,还不能直接将其转化为试题,因为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维度都是不一样的。为了便于题库的管理和避免造成题库的混乱,我们需要先对考点依据某种标准进行分类,如记忆类、理解类(仅是举例,不代表知识类别中含有记忆类、理解类)等。再将这些类别与具体题型及题目对应起来。题目根据难度不同,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考虑到我国的地区差异问题,还分为东部、西部,这样形成两个维度六个方向。至此,试题库的建设模型就出来了。见下图。 1、知识点 知识点要不要也用计算机进行归纳呢?我们倡导考试系统计算机化,不代表所有过程、步骤都使用计算机才能凸显以上说述的优势。标准是一个稳定的、有限的文件,完全可以由人工对其知识点进行归纳。我们没有必要舍近求远。最合理的利用资源达到最佳性价比,是我们教育技术的核心理念之一。 2、知识分类 那么知识点应当依据怎样的标准来划分呢?知识分类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古往今来,各个时期、各种文化背景中都有人都提出过将知识进行分类的标准。如孔子以六艺分科,认为知识分为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知识分为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技艺。弗里茨·马克卢普认为知识分为实用知识、学术知识、闲谈与消遣知识、精神知识和不需要的知识五种类型。以上每位大家都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因此他们所提出的分类方式也都具备着浓厚的专业色彩。我们决定采取的分类标准是由南京师范大学沈书生、李艺老师于2003年提出的根据中小学课程的内容提出的知识分类,具体内容见下表: 选用它的理由是: 1、结合了加涅、梅里尔分类标准的优点,既权威可信,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能够覆盖标准中所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识点,涉及教育技术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的考核。并且知识分类与知识点相互对应。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每一项分类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点。 3、类别之间不存在高低之分,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维度,空间独立。每一类别下,可含有子类别。 3、题型与题目 对于题型与题目,我们的选择或设计的要求是: 1、样式灵活,不拘泥于传统方式。 2、侧重于对知识的内化程度的考查。 3、欢迎新题型、新题目的出现。 4、尽量以轻松的方式、话语出现,增添趣味性,缓解考试压力。 题型方面,我们提出一些新题型,如猜谜题等。 题目方面,在经典测验理论、题目反应理论的指导下(经典测验理论适合于传统形式的测试,而题目反应理论更适合于自适应测试),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做法是让各中小学自己出题若干,再经我们考试小组及相关专家的审核,按照难度区分分别纳入试题库相应部分。 二、试卷生成系统 权且将教师将要参加的能力测试的内容称为一份“试卷”。试卷指标分为四类:①最基本指标:总分、总时、题数;②基本指标:考试的出题范围和重点考察内容;③常见指标: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④涉及试卷的均衡协调的指标:试卷的题型比例、知识点比例等。根据试卷指标和试题指标间的内在联系,由试题指标生成试卷指标,这种生成方法在选题过程中即成为选择条件。每次考试前,根据需求使计算机按照要求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形成“试卷”。 增加打乱选择题候选项顺序功能,该功能使选择题的候选项顺序会随机发生变化,确保考生无法互相抄袭,同时也防止考生死记答案。 生成的试卷形成试卷库,存储在试题库中。它的功能有:一、做备份,有据可查;二、为以后的组卷提供依据:教师可以调出试卷库中的试卷或直接使用,或作参考,或在此基础上稍加改动形成新试卷;三、通过从试卷库中选取已公开的试卷,供学生进行自测,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测试系统 学生端一旦进入考试页面开始考试,计时器就开始计时,在页面跳转时,计时暂停,待新页面载入后继续计时,到了规定的时间,自动上缴试卷。学生可以修改已作答的试题。最后学生上交试卷,或者到时自动上交。 在人性化加上提高趣味性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对考试过程做了一些修改,如选择题部分,一到两题可让考生选择去掉一个错误答案。 对于硬件操作能力的考查,采用虚拟环境技术进行完成。为考生在计算机上模拟出实际要进行操作的环境,如投影机的使用,给出电脑虚拟的投影机,请考生借助鼠标和键盘进行相应的操作。 四、改卷系统 教师完成考试后,由计算机自动批阅。客观题部分的批阅可借助答题内容与答案的匹配来实现。主观题方面,初步设想采用关键词对应技术。这样实施的好处是客观、公正,缺点是技术上难于实现。 五、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的任务是对其他四个模块中的内容进行动态管理,对于如题型、题目、模式、标准答案等都可随时进行增加、删除、修改。 六、硬件支持 考试地点必须具备相当的硬件资源的支持,如计算机、局域网、服务器等。具体应达到的标准为: 稳定性:基于SQL Server企业级数据库和.NET技术实现,可高效管理、处理大批量的题库数据,通过专业的服务器群组、缓存及系统优化技术;真正支持百人级并发考试,页面平均响应时间 易用性:界面友好,帮助功能完善;采用纯B/S架构开发,客户端不用安装任何软件;这将为客户节省大量的系统安装和维护时间,考生可选择附近考点报名参加考试,考试管理人员通过网络管理、安排、监督考试的进行,完成考试试卷评阅、成绩汇总、统计、上传与; 扩展性:数据库主机及应用服务器具备硬件可扩展性(如支持SMP结构);程序提供组件接口,可通过程序升级或组件接入等多种方式实现软件的功能扩展和升级; 标准性:通过使用TCP/IP协议、XML以及提供对外的接口或接口表等,实现与其他系统无缝连接。 七、评价 采用用户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从与考者及其结果中获取对系统使用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组织专家就考试系统提出改进意见。 评价是一个始终伴随着系统的实施的过程,对于系统的软件方面而言,动态性的管理显的非常重要。 结束 本方案是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而制定的,由于时间的紧迫,此项工作(考试系统的设计)仍然在紧张的进行之中。在文章中不排除存在着很多方面点到即止的问题。但是方案的雏形已经比较清楚的展现出来。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大规模展开与研究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心。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试论加强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教育及研究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小学教师教育 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 论文摘要:小学教师教育专业以培养合格小学教师为教学目标,近年来此专业学生的科学教育及研究被严重忽视,毕业生很难满足未来小学对合格师资的需求,就谈谈加强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教育及研究的重要性。 小学教师教育是培养未来小学师资的专业教育。近年来本专业招生规模基本在缩减,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更是受到严重冲击,学生的科学教育教学及研究被较严重忽视。而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明确要求开设科学这一综合性学科课程,这样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怎能满足未来小学教育工作的需求。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美国“2061计划”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把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的能力。”该书还对这些特定的能力进行了解释。 中国教育部制定的《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二、小段共有较,科学.并的专业化的舍格娜资 (一)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学年级需要合格的科学课师资。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小学中高年级要开设科学课程。小学迫切需要能够承担科学这门综合课程的合格师资。而现承担此课程教师多半是课程改革实施前的自然课教师,由于我们小学教师教育没有对应的科学专业,教师队伍非专业并且老龄化。据哈尔滨市大多数小学反映大部分科学课教师都是临时抽调,不能教主科的就来教科学,即使有刚毕业的理化专业大学生愿意教科学课,也都是教两年科学,就转教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或改当班主任,应该说这支队伍现状还不能满足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 (二)小学语文和数学等主科教师亦应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另外,由于小学的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就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或数学等学科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形成关于自然的基本观点,获得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20世纪末期,科学素养已成为科学教育的最高宗旨。不论是小学语文还是数学课里,都可能有涉及到“自然的基本观点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的教育教学内容,就看任课教师具各不具备这方面的素养和知识储备,如果具备,就能有效地利用语文、数学课的教学资源开拓性地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既然课程改革目标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就应该在每一学科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质。 小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奇思妙想和无数个“为什么”随时都可能出现,是干脆忽视而令其绿灭,还是及时捕获孩子思维的火花,点燃其科学素养启蒙的火炬,就在于教师是否具备关注的心理和一定的科学素养。比如小学语文《称象》一课就会涉及到物理学中关于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刻舟求剑》课文会涉及相对运动的参照物的选择问题,遇到类似学习、生活中例子还有很多。学生的问题和疑惑是随时都会出现的,不应该都找科学老师或者参加科学实验等特长班等才能够得以解决。 (三)斑质教育要求全体小学教师都应其备较深厚的科学素养.国家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广义的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养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国民教育体系。既然是全面素质,就不是顾此失彼,不是强调哪些方面而忽视另一些方面,不是要把原来忽视的品德素养、艺术审美素养扩张到涵盖一切,而把科学素养完全忽视或省略。那样,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会重新置于较为尴尬的境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渗透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实施。小学教师,基本的科学素养都应具备。 三、我省小,.师位育专业的科,级,.学及研究的理状 (一)我省未开设科学教育课程,只能在理化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我省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院校包括本科7所,师范高等专科3所,高职高专7所,原有中等师范学校5所。包含了五年制专科班、三年制专科和四年制本科三种学制,但都没有开设科学教育的学科课程。普师专业或者中文、数学、计算机、外语等专业都是通过开设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来渗透科学素养教育,我省教育厅2004年下发《黑龙江省五年制小学教育(含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已把原普师专业等专业开设必修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学时数压缩近半。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师范学校生源质量下滑,各师范院校普遍要求压缩理化学科的学时数。 (二)未开发国家或者地方的《科学》、《科学教学法》统编教材。我们没有全国统编的小学教师培养专业的物理、化学教材,而我们省亦没有省里统编教材:和全国大多数省一样,使用的是高中物理、化学教材 (部分学校使用的是课改前的高中教材),可以说是特别不规范。 四、加强科及研宪的实挂趁谈 (一)在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物理、化学课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对全省培养小学教师院校或相应的专业系、部,号召其尽量使用高中课改后人教版的高中物理、化学必修模块和物理选修模块1和化学“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实验教科书。 物理、化学的这几个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介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知识,而这些正是未来的小学教师所应必备的科学素养的一部分。 (二)应组织力编写《科学教学法》课程教材。为尽快提高小学教师教育各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在小学教师教育的中文、数学等主要专业应尽快开设《科学教学法》这一课程,而我们现在又没有统编的《科学教学法》教材,所以应较早地组织力量编写这方面的教材,以解决现在的较突出的矛盾。 (三)地方及各院校可先行开设《科学》或《科学教学法》课程。地方可先行组织力量编写地方的或校本的《科学》或《科学教学法》教材,先行开设选修的《科学》或《科学教学法》课程。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关于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反思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作为高师教育的两个途径之一,在小学教师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强化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加强高等院校与小学的校际联合,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打破单一的实践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实践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全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小学教师教育;有效策略 上世纪末,为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国家将师范教育全部纳入了全国高等教育系列,完成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型。小学教师培养开始了由中专层次向专科、本科层次转变。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开始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使其具备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成为各个高等院校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以强化“师范性”为基本特征的中等师范培养模式逐渐边缘化,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的泛化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品格。这种变化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理论教学备受关注,而实践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局面带来的后果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与小学的实际需要渐行渐远。因此,当下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的现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概念界定 高等师范教育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理论教学,一个是实践教学。所谓理论教学,即通过理性的灌输与启蒙,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则包含了各种技能课的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教育科研、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 由于教育是实践应用性专业,需要经过“临床”实习,在师范教育从三级培养体系转变为二级培养体系,其内涵扩展为教师教育并走向专业化以后,实践教学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已经成为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的教师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的改革成为当今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关键。 二、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在师范院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师范生教育能力,并能让高师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更快向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转变。具体表现在: 1.强化专业意识,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信念。 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学生能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平凡与崇高,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深厚情感,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这种心理上的准备显然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所能赋予的。从康德开始,情感和信念就被从知识论的范畴中排除出来,归属到实践范畴中。所以要想完成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心理准备,实践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2.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理论教学是从课堂到课堂、书本到书本,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这方面得以大大改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能构成一个整体,即组成为知识群,成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彼此分离、理论脱离实际的知识。 3.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技巧,丰富个体的实践知识。 单纯依靠传授现成知识而不发展知识,是培养不出所需人才的。优秀的教师或者有经验的教师,绝不只是现成知识的说明者,而是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解释,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丰富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智慧。正是理论化的系统知识与个性化的教育智慧的综合,成就了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 4.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师范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工作。实践教学不仅是教育能力和技能形成的一种手段,而且还是未来教师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师范生的认识建立在内容丰富、实事求是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在参与教学实践、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对高校师范生的培养确实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三、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从目前来说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较少,时间安排较晚。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仍然仅限于一次突击性的教育实习以及为数不多的教育见习和参观,教育实习构成了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这往往又都是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中的一个月来进行的。师范教育课程计划安排也遵循着传统的做法,即倾向于一个个顺序安排师范教育的不同部分:普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实习。这等于向学生示意理论学习与实习是两项有区别的活动,从而维护了以“模仿”为主的培训模式的教育实习的原始观念。这种做法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和教育实际相结合。因为这种安排背离了教育实习对实习生来说的另一重要目标——为他们提供在工作中反省、检查、修正自己所掌握的完成教书育人职责技能的机会,直接后果是即使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了问题,也只能带着这些问题走上工作岗位。此外,由于学生从未进行过其他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也给教育实习带来不少困难,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也不利于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不够周密。 随着大学扩招,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是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学校,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管理上存在着很大漏洞。模拟教学也往往只是给学生一部分内容,让他们去挑去讲,而缺乏模拟前的详细指导及讲完后的深入探讨,往往使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3.教育实习时间短、范围窄。 作为教育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实习在我国师范院校中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实习太短,内容形式单一,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实行的集中实习时间6—8周很难保证教育实习的良好效果。其间,只能让实习生讲几节课,配合班主任做一点工作,较好的还可能主持一次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而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等等,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难以帮助实习生对教师职业活动获得全面的了解,也难以实现教育实习对实习生的一个重要目的——精确与巩固理论知识,获得教师职业所需的技能技巧。因此,实习时间不充裕,与不断扩大的教育内容及不断提高的教育实习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成为现阶段教育实习的一个致命弱点。 4.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而缺乏被美国教育界称之为“入门学校”的那种教育实习基地。大多数院校是“扫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教育实习主要以“学院为基地”,而不是以“学校现场为基地”,与小学关系疏远,难以与其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并结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使教育理论缺乏生长成熟的土壤,学生更难以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体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缺乏科学的指导。 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以获得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目前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总体比较薄弱,这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相对而言,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比较“外露”,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对学生训练能够提供良好的指导。按理说各科教学法在训练技能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它与学科专业、实习有直接联系,而且课程又是各系自己开设。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与“法”中无“法”的课程自身相关,也与教“法”者不懂“法”有关,有的学科教学法教师甚至从未教过小学,这哪里还谈得上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其他各科教师头脑中毫无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是高师院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6.缺乏严格的考核。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第四条指出:“高等师范学校要从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高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它对四大部分训练内容(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实际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有的学校恐怕连细化的考核标准都没制订,更谈不上严格考核了。考核本身具有评价、激励、反馈等功能。通过考核检验师范生职业技能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评价高师教学工作成效;通过检验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们加强技能训练,同时也促进高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可是我们未能做到严格考核,几乎使这些功能丧失殆尽,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四、开展有效实践教学的策略 1.加强高等院校与小学的校际联合,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高校与小学之间存在隔阂,没有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失去了赖以展开的平台。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当地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新教师,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开展合作研究,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参与合作的中小学称之为专业发展学校。这种学校强调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也应该在高师教育和小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实践教学方面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合作,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指导、学生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高效地展开。 2.打破单一的实践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实践体系。 传统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分布零散,没有系统性、规定性,直到最后的集中教育实习阶段才略显规范性,但时间安排得并不合理,太短、安排太后。而连续性、渐进性全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从师范生入校第一天起(包括寒暑假)就实施,涵盖了师范生在校的全过程。同时,它在时间安排上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渐进性特点。先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一系列实践环节(如:熟悉学校环境的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见习、模拟实习、试实习等)来减轻教育实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及忧虑感,使他们逐步适应教师职业生活,然后才真正进行实战演习的“教育实习”。 3.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全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学生的教育实践绝不仅仅是听一两节课、主持一两个主题班会这么简单。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涵盖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改变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格局,站在未来教师的岗位上全面审视实践教学的内容。概括地说,学生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模拟性教育实践、观摩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和整体性教育实践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基本实现了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全面覆盖。 4.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根据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这种考核机制应该包括确立操作性较强的质量评估标准、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组织程序标准、建构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系统。通过这些标准的建立,将实践教学纳入严格的考核程序中,以期对教学实践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促进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积极探索有关实践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的质量。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浅论美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述评 论文摘要:高素质教师的培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学者的关注并成为热门话题。随着20世纪以来的几次基础教育改革,美国的教师教育与建国初期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小学教师教育也为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其体制虽被外界普遍认可,但仍存在缺乏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教师生命成长意识的消解和职前与在职教育的断层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美国小学;小学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 1美国教师教育的兴起与教师专业化 20世纪3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概念逐渐被“教师教育”所取代,并成为世界通用的概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概念替换或文字游戏,而是标志着教师培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师教育”的丰富,从内容上来讲,包括人文科学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科学实践;从顺序来看,有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从形式来看,有正规的大学教育和非正规的校本教师教育;从层次来看,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师教育包含教学职业的职前、试用和在职等层次。 教师教育的出现是教师专业化趋势的结果。教师专业化运动兴起子2O世纪60年代,80年展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的教育改革运动。1955年召开的世界教师专业组织会议率先研讨了教师专业问题,推动了教师专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86年,美国的霍姆斯小组、卡内基工作小组、复兴小组相继发表了《明天的教师》、《国家为培养2l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新世界的教师》、《有装备的国家——2l世纪的教师》等一系列报告,明确提出了以教师专业性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目标的理念,期望通过教师专业化提高专业报酬,促使教师职业成为一门真正的专业。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推动教师专业化是“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2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美国建国初期没有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机构,小学教师一般由没有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神职人员担任。最早开设专门的小学教师培训班的是1823年在佛蒙特康考德市由教士霍尔创设的私立师资培训班。1825年在美国出现了第一个教师资格证书。l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更新了教育观念,传统的小学教师培养主要依托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输送人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中小学教师几乎全部由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和文理学院教育系培养。20世纪60年代受到终身教育思潮与全球化背景的影响,美国的小学教师教育开始注重职前培养与在职继续教育。即,全球共识的教师教育包含了教师职前与在职教育。加上美国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较高,目前的趋势是走向高学历结构,美国义务教育12年,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起点是大学本科毕业,研究生、博士生也很普遍。各地高校和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共同开拓了在职教师进修班,对职前与在职教师的学历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在美国当一名小学教师是件高尚而又艰难的事情。因为教师在美国各种职业中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尊重,美国历来重视知识、重视教育,不管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的老师都受到人们的钦佩。而教师资格审定程序和队伍管理也是很严格的。众所周知,小学教师的要求不同于中学或大学,所以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与他们存在差异。中、小学与大学教师的培养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具有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入导致小学教师教育分两个阶段贯穿教师职业整个生涯。 2.1小学教师职前教育 美国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体系形成之初,教师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第一是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第二是普通大学,有志从事教育的学生从第三学年开始必须选修教育、教学类的课程,如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并经实习、考核合格;第三条渠道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大学也没有选修教育课程者,经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培训并考核合格;第四是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美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由师范学校承担。二战前虽然有公立和私立师范学校同时存在,但是两种师范学校都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场所。21世纪初,美国没有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大学,小学教师主要由文理学院和综合大学培养,在获得了4年制的非教育学科的学士后,如果要从事教师职业,必须专攻1年的教育专业,选修30个学分的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教育法等相关课程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并通过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应聘上岗。为了解决小学教师的数量与质量问题,美国还推出了社区学院和普通大学联合培养小学教师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利用了普通大学的学术水平和社区学院的实践能力优势给小学教师培养创造了一个成功典范。 1825年第一个教师资格证诞生之后,美国小学教师资格认证体制逐步得到完善。进人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小学教师资格证分为两大类,即普通教师资格证书和特殊教师资格证书。这是针对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而设置的教师从业资格认证。由于美国的分权自治行政方式,各州对教师资格证的时限有不同的规定。但是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大部分州都趋向于取消教师资格证的终身制。 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开设的课程虽然各州会有所不同,但主要是五类,第一类是普通教育课程;第二类是学科专门课程;第三类是教育原理课程;第四类是教学方法课程;第五类是早期实际经验与教学实习。 2.2小学教师在职教育 小学教师在职教育也可称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随着现代教育观念、技术与信息的不断更新,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无法满足教师职业的整个生涯的需要。现任美国小学教师大部分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教育硕士教小学也是很普遍的事了。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除了人职前有学历要求之外,美国在职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取得学历的或自我提升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美国在职教师的进修由高校和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共同负责。为了提高小学在职教师的学历与教师专业素养,全国各地向小学教师推广的进修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学术性课程和教育行政人员与辅导人员的学位课程等。 美国的小学教师必须是能教几科的人才。比如,英语语言老师既要能教英语语言又要能胜任小学科学教师。由于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他们在职前都接受过良好的训练,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美国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其职称和学历相关,所以许多在职教师都希望在职期间不断通过学历进修来提高自己的待遇。小学教育硕士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例子。小学教育硕士面向的人群就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小学在职教师。通过对小学教师的观念更新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2.3小学教师教育的改革 2.3.1培养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不管是职前还是在职的小学教师教育,美国的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方式都经历从单一转向多元化的变化。职前培养从最初的单一师范学校变成由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系和文理学院教育专业都可培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转变有利于满足小学教师数量上的需求。但是,来自这些机构培养的小学教师需要培养的时间过长,一般要学4至5年,这也正是它的不利之处。对于在职小学教师的教育培养方式更是从最初的忽略到现在的多种多样。首先是实施这种培养的机构越来越多,有专司教师培训的教师训练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教员研究院、在职教师培训和提高中心等各类高等院校。同时也通过举办夜大班、函授班等开展。 2.3.2培养目标从教育工作者转向专家型教师。美国在二战前教师教育的目标是强调培养“教育工作者”,注重教学艺术与能力训练。后来又提出要培养既精通所教学科又精通教学方法的人。从这两种表述来看都是认为教师工作很容易限定且相对简单。事实上,这种观点不断地得到证实是错误的。简单的教育工作者机械地重复教育工作已经相去甚远了,新世纪的小学教师都要求具有一定的从事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成为小学教育任职的标准之一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目前,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与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紧密联系。他们通过合理利用双方的优势共同做学术研究。 2.3.3课程设置从注重学科素养转向学科与实践能力并重。建立师范教育体系之初,小学教师教育的重点在于为今后从事教育工作时教什么、怎样教打基础。因此,虽然各州的师范类院校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分为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和教育实习。通常实习的课时很少而且不受重视。改革之后,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性渗透到教育专业中。为了能够培养既能从事教学工作又能从事科研工作的小学教师,各大学校都为有志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设置教育实践课。与之前相比,教育实践课课时增加并且成为学生毕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教育实践训练要求学生能掌握教育理论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分析、诊断、假设以及处理的能力,成为教育工作的“学者”、“革新者”、“交往者”、“决策者”。对在职教师教育设置的课程主要是提升学历和从事科研能力。 3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问题与评价 3.1缺乏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在教育这个大系统之中,小学教师教育是它的子系统。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大系统的教学质量。虽然美国培养小学教师教育的体制被外界普遍认可,但是美国并没有对小学教师教育制定出一个评价体系。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机构、评价标准、评价过程以及及时反馈。而在美国,不管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的小学教师培养体制都缺乏这种评价体系。小学教师教育虽然处于教育系统之中,但它不能与其他教育子系统例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共用一个评价体系。对它的评价应该联系小学教育质量的评价来制定一套独立完整的评价体系。虽然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教师成长档案袋”这种对教师评价的手段,但对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评价标准(不管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和过程,更谈不上制定一个有效反馈机制。因此小学教师教育质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自我纠错的机制。例如,对于职前由综合性大学培养小学教师的目标是以师范性为主还是学术性为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3.2教师生命成长意识的消解 教师首先是人,而且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美国是注重自由与个体意识的国家。但是,教师除了有作为个体的生命成长意义之外,还有作为一个特殊职业群体的职业生命成长意识。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教师有个体的需要。在美国,小学教师工作量十分大,导致许多老师抹杀了自身的需要,甚至教师因工作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年龄小,教学的任务也比高年级重。近年来,患职业病的教师也呈上升趋势。当我们把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来看待时,它的生命成长意识就包含在它的职业生命成长过程之中:职前、在职与职后。这个过程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这种忽视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个体生命意识的现象在美国也十分普遍。美国的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而且近年来把教师培养成研究型教师趋势的发展使得教师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小学教师教育当中,职前很容易把教师当成今后从事教育工作的机器,在职的教育又容易带上为了物质利益而去接受教育的面具,退休后的教师生活或与职业相关的生活更是无人问津。事实上,教师职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关心与支持的职业,教师在工作中个体生命与职业生命同时得到成长,退出这个职业圈之后的教师同样具有个体生命与职业生命的延续性。 3.3职前与在职教育的断层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把职前与在职教育分的非常清楚。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都具有明显的断层现象。对于学科知识的教育几乎都在职前完成,在职小学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教师学历和研究能力。这种断层现象一方面不能适应美国的国情,另一方面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首先从美国的国情来看,美国历史的发展给它打上了多民族构成的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烙印与各州联邦自治的政治背景。多元文化的特色与联邦制既给教师从教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视野,同时也给双方制造了不必要的障碍。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具有心理依附特点,所以这种障碍在小学教育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职前的教育加上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很可能与各州不同的制度及不同民族文化产生冲突,这样加大了新人职教师的教学难度并延长了其适应期和长度。其次,从事物的联系来看,小学教师的职前与在职教育区分得并不是那么清楚,因为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所以学科知识和教学技术也更新迅速。因此,教师的角色也不断在学生与教师之间转换。职前与在职小学教师教育之间需要有一个衔接的层面。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小学教师教育的挑战与抉择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教师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给小学教师教育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如生源素质下降,就业市场挤压,学科地位边缘等;小学教师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办学层次,增强专业适应,定向农村小学教育等方式进行抉择。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 师范教育 小学教师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不同寻常的快速发展时期,扩招的举措充分释放了民众读书上大学的渴望与激情,并以比政府预设的速度更快的节奏向前推进,原定于2010年后调整为2005年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的目标实际上于2002年就提前实现,曾经不可企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切切实实来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据统计,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超过20%,从而一举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 与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几乎同时发生的是高等学校的合并、升格的步伐加快,截止到2000年8月,全国有612所高校合并组建为250所,且一直余绪未断。在这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高校合并、重组的变革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独立建制的师范院校的大幅度减少,恰如有学者提出“独立建制的师范院校的终结”的惊呼。在师范院校大量减少的同时或更早,师范教育固有的、分层有序的三级结构也已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长期并存的中师、师专、师范本科的三足鼎立的局势悄然瓦解,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专职的中等师范学校已完成她的历史使命淡然退出,宣告了师范教育由三级结构向三级结构过渡的时代转型,这是一场从制度到观念到心理的范式变革,喻示着教育新时代的到来。 中师的隐退意味着师范教育结构的重心开始上移,小学教师教育培养层次得以整体提升,专科成为进入小学教育人才市场的基本信号(少数中西部地区除外)。然而,中师的退场并不意味着所有中等师范学校的消失;让这部分教育资源整体地剥离出教师教育的轨道,是不合理也是不现实的。于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原有的中等师范学校积极寻求升格或合并以跟上高学历的小学教师教育的需要,如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湖北沙洋师范学校等5所中等师范学校于2000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有的是与当地高一级学校合并成为其初等教育系(学院);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中等师范学校以“借壳生蛋”的形式和其他高校联合培养初中五年制大专学历的师范毕业生。在专科层次之上,有不少的本科师范院校也积极参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但规模不是太大。可以说,原有的部分中等师范学校(现提升为专科层次;少量还是本科层次)仍是培养小学教师教育的主体,只是被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体系。 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披上高等教育的金色光环以后,其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是否有了明显的好转或质的提升呢?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教育是否就处于一种有利的发展态势呢?这是我们感到并不轻松的话题,实质上我们就怀有某种程度的忧虑。这种忧虑不是对小学教师教育未来前景的担心,而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在师范教育结构调整转型之时,在教师教育制度开放转轨之际,小学教师教育新的培养格局尚未正式形成,新的培养模式尚未正式建立,新的培养机制和动力尚未完善健全,所面临的当下的一些困惑与困窘。当然,这种困惑与困窘直接指向培养主体学校。 二、小学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 由于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不仅是入学比率的变化,而是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改组与重构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各专业重新占有和分配资源的过程。计划的定向培养的体制已经打破,作为刚刚跨入高等教育系统稚嫩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方面呢? 1.生源素质下降。这虽然是一种很平凡的关切,但决不是平庸的赘语。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大降低了人读大学的门槛,满足了大多数人继续深造的要求,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意义是无庸讳言的。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的征程中,其生源素质的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满足更多的中下层次学生入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使命,但生源素质的整体水平下降是情理之中也是无须掩饰的事实。对于专科层次的普通师范院校来说感受更为强烈——这类学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原来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之职的中等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基本上都是优秀拔尖的学生应考;而现在纳入高等学校专科批次招生录取以后,是同类学生的最低层次报考,生源素质的落差是极为明显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的初始推行,高等师范院校招生陷入低谷,尽管国家采取适当降分、提前录取、优惠补助等政策仍难以凑效。如今师范教育整体局面已大为改观,教师地位、教师职业吸引力大大提高,但小学教师教育由于其办学主体层次的低下性,又无特殊的照顾手段,难以吸引到优质生源,生源素质的下降无疑对质量保障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2.就业市场挤压。由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有效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控制的政策厂适龄入学儿童人数有渐次下降的趋势,使得对小学师资的需求比例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据《北京青年报》 2003年12月29日报道,北京市目前中小学教师还缺 3000多人,但师资状况基本上是小学超编,初中持平,高中缺编;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小学生人数将由 1998年的805万迅速降至2005年的517万,降至2010年的500万。相应地,小学教师的需求量也将由1998年的36万迅速降至2005年的23万,2010年的22万。届时,除去自然减员外,小学教师将过剩8万多人。小学教师教育的就业形势由此可见一斑。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促进教师专业化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开放型的教师教育、教师来源构成多样化的重要的制度体现。但在目前教师资格证书的实施还存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会干扰正常的教师人才招聘市场,从而也使小学教师教育的就业形势更显严峻和拥挤。 再之,—些师范大学本科生(非小学教育专业)甚至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也会“俯就”小学教师行业,而这种可逆性(指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到高一层次就职)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小学教师就业市场这块本来不大的“蛋糕”经多方分割,无疑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空间愈显逼仄局促。 3.学科地位边缘。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等教育的运行系统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注意,而是在高校学科趋向多科性、综合化的发展生态中被挤入学科的边缘,成为高校学科群体发展的附属和陪衬。同时,在教师教育从独立定向走向开放多元的今天,师范教育正处于急剧转型之中,学科规制模糊不定:如关于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混合培养”还是“阶段推进”,尚处于试验和论争之中;如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是“全能型”还是“分科型”,也存在长期的范式之争。由是观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地位由于其本身的学科逻辑的不成熟而难以在高等学校的多学科环境中得到彰显。 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滞后也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国家标准,还是学位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教育学”之下,与幼儿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相并列的是普通教育学,初等教育学并没有正式的学科地位。直到教育部最新的学科和专业分类才在二级学科“普通教育学”之下设立了中等教育学和初等教育学两个三级学科。为此,加强初等教育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加大初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开放、交叉和整合的力度,建立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形成学术共同体,促进初等教育学的课程开发和教师队伍力量的提升,是保障小学教师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 三、小学教师教育的抉择 小学教师教育的挑战其实是对作为培养主体的普通师范院校的挑战。向多科性、综合化发展是这类学校的必要选择。尽管专科层次的普通师范院校发展非师范专业有点学术储备不足,师资设备紧缺,专业嫁接困难,但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能坦然面对和积极应对。还有,如何增强小学教育专业的非定向就业的适应性和迁移性,这是一个培养计划必须考虑的真问题。有学者提出“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主张变狭隘的“对口”,观念为较强的“适应”观念,毕业生可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意愿选择就业领域,则在培养规格和课程结构、实践训练等方面均应反映这种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人才培养特色。 对于小学教师教育来说,目前专科层次仍是其培养的主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如何求得突破和发展,如何拓展专业的适应面和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当积极地进行变革。从前瞻性和可行性角度出发,小学教师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抉择: (一)上层次的提升:构建高举历的小学教师教育,根据国际比较研究,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进入15%至20%这一区间时,小学教师的培养开始进入本科阶段。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便进入了教师教育本科化时期,并基本上取消了独立存在的师范院校,而是由学术性高的综合大学、文理学院承担起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研究生院也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培养中小学师资的职责,使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学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统计,1950年,美国中小学教师只有50%的人具有学士学位,几乎没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而到了1976年,小学教师中具有学士学位的占到99%,具有硕士学位的占到33%。 我国教师教育基本上已由三级师范过渡到二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发展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教育是下一个阶段的行动目标。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像北京、上海、天津等已经明确提出新补充的小学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 举办高学历的小学教师教育有利于改善生源素质状况,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的整合、提高,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均衡、协调发展,从而向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我国已有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本科院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化办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有的迹象均表明,我国教师教育向一级师范过渡并不遥远。紧要的是,专科师范院校在向本科层次转变、升格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有所作为,而不是守株待兔,坐以待毙。总之,本科化是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方向,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必要的联姻: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所谓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指小学教师教育和初中教师教育实行全面贯通、整体融合、统一培养,培养既能承担小学教育又能承担初中教育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合格师资。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需要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结构和功能的承担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教育教学的师资;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是解决中小学师资供求矛盾的现实需要,在小学师资相对过剩,可以向中学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供需总体基本平衡;同时,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顺应了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当前,国际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是,从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混合向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分离转变。其一般模式是:学生在修读学科教育获得规定的学分基础上,再集中进行教师专业教育。小学与初中教师培养的一体化是可能的。 我国小学教师教育首先要实现本科化,这是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基础。实行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一体化,需要重新厘定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达到预期的改革成果。 (三)政策的扶持: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育师资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农村教育也莫不若此。由于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农村教育的发展一直十分艰难,教育环境和资源十分落后,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且得不到保障。据资料显示,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城乡差异较为明显:2001年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差距分别为2.2和7.6个百分点,而高学历教师比例的城乡差别分别为20.7和)4.2个百分点。2001年我国中小学代课教师数量较上年有所增加,其中广大农村地区占全国代课老师总数的82.37%。如果考虑到城市中小学校由于编制和聘任合约的原因存在代课现象,考察农村中小学校实施代课行为可知是一种被动而无奈的选择。 农村中小学校代课现象主要集中于小学,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所处环境闭塞,交通不便,文化娱乐设施几乎等于零;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但收入低,基本工资常常不能到位,非常清苦。在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市场日见饱和,但通往农村就业的渠道始终不畅,造成城市滞胀农村空疏的局面。据笔者所知,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专科学校,近年来就业形势持续滑坡,但农村学生愿意回乡支教的比例极少,即使回去也想任教初中而不愿栖身小学。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分支,农村小学教育的弊病直接影响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进而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质量。为了确保农村小学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由政府出面制定对边缘落后地区的农村小学定向培养师资的政策。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由教育行政部门派出调研组考察农村小学的师资需求情况,每年拟订出各地所需定向培养指标,再与当地当年高考生(必须是上线的考生,也可适当降低标准)签订合作协议,确定毕业后的服务年限。政府拨出专款对培养对象的有关大学生活的学费、生活费给予补助,并有一定的中期筛选,毕业时违约者或不满服务期限者给予一定的处理。 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育师资无疑和现行非定向的、开放型的教师教育制度相矛盾,但在目前教育资源极端失衡、师资配置严重失调的情况下,政策的支持和调节或许是最为见效的方法,它能解决处于困境中的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些现实问题,给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一线生机,从而有利于教育公平和民主的最大程度的实现。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量的攀升,更是质的变革,小学教师教育的载体由中师到师专再到师院层次是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的结果。影响里面隐含着冲击与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机与创生,并由此把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引向一个新的高度与水平。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边疆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分析及培训设想 【论文关键词】边疆 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具备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而边疆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边疆地区教育的关键所在。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通过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网络教育等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大量事例,人们已经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产生的深刻影响。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与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建设的迫切需求,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云南省于2005年4月开始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对全省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我省的中小学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但是,相对其他发展地区,我省的经济发展和教育观念都相对落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要真正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培训计划。这里,主要对云南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做一个分析,同时。提出个人的培训设想。 1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由于教师的年龄因素、自身素质、所处地理位置等问题,使很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和继续学习中难以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科学地使用教学媒体。 1.1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缺乏科学认识 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根据AECrI'94定义解释: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中小学教师要认识这门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1.2缺乏对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认识 许多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先进技术.或者在教学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教育技术能力就是会使用这些技术。而我们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是: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1.3对中小学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被称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它的出现引起了教育观念、方法、手段以及师生传统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信息和观念相当落后的地区的教师,不但意识不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还在潜意识里排斥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对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性有两方面:(1)教育技术是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并实践基础教育改革的必备工具。教育技术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不断出现,比如: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情感教育、四大支柱教育等观念,教育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观念认识;教育技术可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的教学模式上是既以教师为中心、也以学生为中心的双主模式,传统教学环境无法满足,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可满足这种新兴教学模式的要求;教育技术可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革,由于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再加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发生变革;教育技术还可以促进教学环境的变革.比如:学生可利用技术自由的学习:可突破地区的制约,实现优质资源和师资的共享,缩短空间距离;教育、教学信息流通将更加快速、便捷。(2)教育技术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的必备素质。教育技术对教师自身的作用有四点:有助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2教师的基本信息能力准备“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价值以及个人终身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产生了学习教育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但在现实的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师由于在年龄、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所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等因素不同,导致了教师的基本信息能力存在差异。条件好的学校,中青年教师已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能满足上述需求,年长的教师在基本信息能力方面就很难达到上述要求。而在一些落后地区的学校.教师虽然有学习的激情和迫切的需求,但受经费、师资及硬件环境等因素制约,教师不能得到正规的培训,也不能接受持续的、系统的教育技术的培训。这样,教师即使参加过有关教育技术的培训,由于受条件限制也很难有用武之地,而且难以达到信息技术更新速度的要求。 3教师不能科学的应用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教师在基本信息能力具备的情况下,还要具备教育信息的应用能力,即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实际的应用中,许多教师难以达到这些要求。有的教师是“为用技术而用技术”,在应用中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特别是在进行课件评比时,在制作课件中将各种技术都叠加在课件上,把教学课件变成了信息技术的成果展览,忽视了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没有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有的教师难以把握课件在教学中应用的最佳时机,不同时间的课件展示,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学生读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当学生先读原著时,一千个学生心里就有一千个形象的孙悟空,文字的魅力是让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极大的发展.再看通过现代技术展示的具体人物时,学生只会把影视中的人物看成是他想象中某个人物众多形象中的一个;而教师如果一开始就以课件的形式介绍《西游记》,让学生先人为主地接受具体的人物,后再让学生读原著或接触其他类型的人物形象,学生就会觉得这个孙悟空怎么不象,或这个孙悟空就不是我认识的那个.学生的想象思维受到限制。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中一个作用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师不讲科学的滥用课件,却是适得其反的扼杀了学生想象的能力,折断了想象的翅膀。 4因地而宜的培训计划 云南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必须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这里提出四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建议: 4.1加强硬件投资,提供学习的环境 与发展地区相比,偏远、落后的地区,信息闭塞,经费紧缺,无论是教学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投资,还是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都是少之又少。这样,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师素养等提高的速度就非常缓慢。与发展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教师因素引起的地区教育差距也会加大,这会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导致教育的不公平。这样的环境,更需要国家和地区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软件建设,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地理位置偏远的地方也能及时的学习到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不断更新和补充自身的知识,同时通过教育技术的应用,既能学习教育技术的有关知识,也能通过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2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达到我国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要求的新型人才,偏远地区的教师更要求要转变观念。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认识,使他们对由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当代教师必须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包括: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理论、学习理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理论。培训时要特别注意将教育理论方法的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能自觉运用新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4.3注意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观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改变。这个方面的培养内容主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教学,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得教师学员们能够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的作用。 4.4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确保教师的继续学习 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教学中,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必须要有学习的环境.学习的机会,确保教师要能够获得新知识。同时,还要求要建立终身学习的体系,保证教师学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信息闭塞,学习培训的机会少,教学水平相对落后.更需要终身学习体系的支持。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参与,是多项技术、各课师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多项因素的综合。教师通过终身学习体系的支持,可持续的获得新的知识、理论.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养,更好的扮演好21世纪教师的角色。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试析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 论文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模式 论文摘要: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师,在必须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本文分析了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并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构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模式,同时对培训模式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培训策略,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并把教育技术知识应用于教学,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一、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博耶尔(Ernest L. Boyer)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一个由教师(本文指被培者)、培训者以及其他人员组成的组织。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可以面对面的沟通与互动。①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是为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而与其他人相互交流和协作,这促进了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与获得,也促进了知识和情感的分享。②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学习共同体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有共同体的学习目标;(2)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3)人员之间坦率的相互沟通,交换角色;(4)共享资源和成果,共同解决难题。 本文中的学习共同体由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以及管理人员构成,成员角色可以根据其自身的优势自由确定,比如当某一被培训者熟知某方面的培训内容时,则这个被培训者可以充当培训者的角色。共同体成员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合作”为核心,以共同目标为纽带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和共同学习的组织。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共同体可以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增进成员之间的协作及信息交流,使个体在团队的互动中获益并培养个体与他人有效协作能力。 二、培训模式构建 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模式(如图1)。 (一)培训模式关键要素分析 1.培训情境 培训情境是培训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培训者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被培训者的特点来创设培训情境。被培训者则是培训情境中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解决者;在学习共同体的培情境中,实行“主导—主体”的教学方式,强调“双主”地位的充分发挥,即以培训者为主导,被培训者为主体,被培训者是学习任务的主动探究者;培训者是指导者,鼓励被培训者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培训者、被培训者与发展 在培训活动中,成员间通过交流学习、分享学习资源等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同时,他们能及时发现自己在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的不足,以便及时补充修改,从而完善培训活动,因此,整个培训过程是个发展的过程。 3.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对整个培训有着调控和指导作用。在此模式中,以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培训目标,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以及他们之间可以通过交流协商,在总体目标确定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分层次、分阶段的确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 4.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由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在交流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开发和设计的。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综合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5.评价体系和修改更新 评价体系和修改更新环节贯穿培训的整个过程,是有效实施培训的基本保障。本文采用的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共同体成员随时进行评价以调整某些要素,适应具体的培训要求。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评价体系侧重成员的交流沟通、协作能力,注重被培训者共同体能力的发展,应坚持积极观念,多给被培训者以自信和正向的评判。 6.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是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协调、管理以及配备人员,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行政机构。该机构通过了解模式中人员的需求、培训内容,培训情境等情况,以便对培训机构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给予补充,保证培训活动按规章制度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训模式的特点 1.该培训模式包含十个要素,包括培训情境、培训者、被培训者、培训内容、培训目的以及评价体系等。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安排没有起点和终点,表明设计的非线性和弹性。 2.培训情境位于该模式的核心位置,培训情境周围的培训者、被培者、培训目的和培训内容四个要素,用环线连接,并通过双箭头分别与培训情境连接,表明在具体的教学培训中,要素间是相互关联的,并通过培训情境相互作用的。 3.环境是开放性的,处在模式的最外围,指社会大环境及其设施。本模式强调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培训情境在环境中创设的,培训活动的设计和流程始终要以环境为基础。 三、培训策略 (一)课题带动培训策略 课题小组可以由培训者和若干个被培训者构成,在这个小型的共同体中,成员间进行合理分工,然后依据自己的研究任务创设情境、查找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为及时了解成员间的研究状况,一段时期后,可组织面对面的交流,结合成员间的当前成果,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将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发展。 (二)自选式培训策略 培训者事先设计几种培训方案,由被培训者自主选择。在培训目标和总培训内容都不变的情况下,被培训者根据自己某一阶段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特定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相同的被培训者可以组成一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由对这方面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的被培训者带领同伴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当学习达到某个阶段时,被培训者也可以要求培训者进行适当的集中授课,以解答疑问。同时,共同体成员间可以通过当面交谈,及时了解成员间的学习情况,当被培训者修满某一级培训方案所规定的学分,可以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三)综合实践活动互动培训策略 综合实践课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协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实践活动也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设计课件《桂林山水歌》来检查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理解,前提是被培训者已经学习了这方面的理论,且对被培训者进行分组(注意校与校之间成员的搭配和专业搭配)形成学习共同体。成员按照习得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通过交流、集体备课、辩论等形式达成共识,对课件进行设计、开发、试行、评价,最后得出最终结果。该培训策略把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浅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反思与建构 【论文关键词】教师的教育目的 工具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学生为本 【论文摘 要】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其自身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于是否存在教师主体的教育目的存在疑惑。然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基于工具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及无目的观念下的发展状态,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基于社会教育目的并超越它,以学生的发展、幸福为导向,以教育理论为辅,构建作为其主体的教师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作为对受教育者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规定和标准,是执行社会公众或国家意志教育需求的标准。其无处不体现在教育中,但从其绩效上来说,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复杂的,但较为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育目的的实践者无法达成。当下,中小学教育沉浸在进名校、上大学、摆脱当下的生活模式等的迷途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体现出了教师为学生通过考试而获取入场券的教育教学的目的性,或者索性是针对部分“有希望的学生”的高期望目的性及对“没有前途的学生”的一种无目的性的放任自流。教师这样的教育目的状态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无疑是一个背弃。基于此,笔者对当下教师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学理分析和批判,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人的成长需求,提出建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基础与途径。 一、教师教育目的与教师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1]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目的实践的场域,场域中对受教育者起引导作用的教育者必然是教育目的的践行者。从学理上来说,教师应是既定教育目的的执行者,然而教师作为一个经验性、主体性的社会者,不可能机械地执行应然状态的教育目的,他同时会根据其成长经验及场域中的践行实际,建构自己的教育目的。从广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师在教育中的一切关系下的行动皆是教育目的的构成体,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辅导过程、心理辅导过程、思想教育过程等。从狭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所践行的行动的目的性预设或价值倾向,例如规训、纠偏、掌握等。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是指教师关于教育目的的一系列的理念或原则的组合与融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目的或倾向性价值都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组成部分。根据主体意识程度的不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隐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体现为教师的无意识的行为观念、对教师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认知、自我放弃对教育目的的建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其意识倾向或功利化目的性行为等。而显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体现为教师自觉的自主的教育目的观建构与践行,例如课程目标、教化目标等。事实上,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教师在教育场域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话语等都涵盖了教育目的,其系列组合或理念的建构便是教师的教育目的。 二、当下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反思 1.工具理性主义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正如富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认为“在‘工具理性’支配下,人们不是由最终目的的明确信念和关于个人幸福的传统定义所推动,而只是由效率精神和技术能力所驱使的。人们消费仅仅是为了支配商品而不是为了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消费”。[2] 工具理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样地,工具理性主义也渗透到当下的教育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对教育目的的异化。教育教学过程已经成为一种手段或一种工具。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工具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看待课程的方式方法。从教育要素关系来说,课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教育资料。然而受工具理性主义影响的教师教育目的将课程看成是为学生应试的文本内容、考试辅导、考试工具,忽略了课程对于学生的真正价值。在这样的教育目的支持下,使学生对课程丧失了兴趣,以致讨厌读书。这样的教育即使能使学生获得那代价昂贵的“入场券”,但使受教育者厌恶书籍,这样的“为了一棵草而放弃了一片森林”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育即升学的狭隘的“精英教育实践”工具理性主义。片面地追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功效及一切为考试为升学服务的目的理念,必然使教师将学生看成是考试的工具。而实际上,受教育者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过早地使其承担成熟的工具理性的价值观有悖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同时,忽视了受教育者感情的发展,忽视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探究,使受教育者只是为考试而学习,为博取高分而沉溺于题海战术,结果是使他们成为完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书呆子、考试呆子。 最后,教育教学即为考试的考试理性主义。从广义的教育来说,教育是无所不在的,是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而教育过程也应然具有教育意义,是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教师如何关注、如何看待教育过程,或者说对教育过程抱着何种心态直接影响对受教育者的培养。很显然,工具理性背景下的教育过程只是为目的服务的“棋子”。在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过程的一切是为升学考试,是为获取高分而服务,一切都要为其保驾护航,甚至连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也成了这样一个目的的工具。 2.经验主义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 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一般指凭自己的经验来处事的世界观。经验论也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构建。 首先,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承,读书是“学而优则仕”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这样的传统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带有强烈的学习为升学的目的。这种以经验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目的观缺乏时代的导向性,具有盲目性,显然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多元化、多样性的培养要求,它针对的只是在考试大潮中凸显出来的少部分受教育者的利益要求,而忽视了大部分多样性教育诉求的受教育者。因此,盲目性、功利性及缺乏长远的教育眼光的经验主义下的教育目的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师的教育经历及人生经验也是教师的教育目的构建的主要方面。以教师的个人成长经验来教育指导学生的成长,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方向这当然是好事,因为任何的成功、进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和经验之上的,但是完全以前人的经验为导向来按部就班,显然是不合适的。最为典型的是教师基于使学生努力学习以升学、上高校的经验目的,以其在大学的轻松、舒适、自由的生活为比较对象,反判中学生活的枯燥乏味,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使学生学习是为反叛当下的不自由、约束与压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给学生提供期望,使其有学习目标不至于盲目,但同时也将学生导向了一个不真实的非他个体所有的经验世界里,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3.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 在这里谈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必须先区分两个不同:一是不同于杜威教育理论中教育无目的论,二是区别于前文中二者主义背景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下的归类。 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主要在于教师对教育目的认知的缺乏。一方面,认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在于把教学材料忠实地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认为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国家、政府的事情,而否定个体的自我教育目的观。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局限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以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传导、以学科知识建构为中心,导致其对广义的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否定。教师对自己教育目的的缺乏必然导致无法全面关注进而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对知识、智慧、能力观念等的选择偏向。 三、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建构 既然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过程当事人(从事教育工作或与教育发生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教育行为中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是正在被实践、被应用、被操作的真实存在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又该如何构建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1.社会教育目的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与国家的关系密切,没有任何教育是可以脱离国家目的的。教师作为国家的教育工作者,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实施者、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国家教育目的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对于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教师的教育目的,其实就是处理“实然”的教育目的和“应然”的教育目的。“教育赋予人以现实的规定性,是为了否定这种规定性,超越这种规定性。一切现实的规定性只能是规定人的现在,而不是要去规定他的未来。理想的教育并不是要以各种现实的规定性去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从现实性看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它要使人树立起发展与超越现实的理想,并善于将理想赋之于现实。”[3] 因此,教师的教育目的必须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下构建。 我国长期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教师的教育目的的构建也必须基于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诉求。一方面教师的教育目的的性应具有长远的教育理想性,培养学生的远大的社会理想、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国家教育目的基础上,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树立自己美好的“应然”教育目的理想,按照学生个体自主全面性发展规律,实施自己的“实然”教育目的。让“应然”教育目的与“实然”教育目的(成功的教育理念、方法与手段)很好地结合起来,采用个性化教育,全面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升学、深造,也关注学生对多样化教育的诉求,摆脱单一的、固定的、盲目的教育目的。 2.学生发展目的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主体,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直接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目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目的必须同时基于学生的特点进行构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是要为每个人谋福祉。”[4] 我们所谈论的这项活动,“它应当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5] 学生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其成长发展的目的在于其幸福。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当下的幸福;其二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只关注学生当下的幸福而忽视学生未来的幸福,必然会导致享乐主义倾向,也不符合国家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性;而只关注学生未来的幸福,以当下的时代需求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当下的幸福诉求,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学生未来的幸福。因此,在教师的教育目的建构中,必须统一二者,以学生的整体发展诉求为导向,关注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3.教育理论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对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中,忽视当下的教育发展状况及教育理论的发展,必然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落后于时代。因此,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同时应该以教育理论为基础,包括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对基于时代需求的教育改革等,这些都将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四、结语 教师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当下的种种的工具理性主义的、经验主义的、无目的的观念等进行反思,并在国家教育目的下,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进行反思建构,以促进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使学生获得幸福。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关于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培训 问题 策略 论文摘要:本文是基于对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进行的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培训策略。这些切实可行的培训策略主要包括培训内容要“软硬兼施”、培训者要“以身示范”、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因材施教以及小组协作学习策略,希望这些策略能为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意味着中小学教师已步入信息技术的快车道。但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能达到培训的目的呢?笔者在参与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对教育技术培训效果及时进行调查.以便发现问题.找出原因。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确切依据,从而避免“培训工程轰轰烈烈,培训效果荡然无存”的局面,也期望对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一、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起,聊城市开始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笔者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相关内容,结合聊城市中小学教师的个性特征,制作了相应的调查问卷,试图对聊城市中小学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培训效果。通过调查结果分析。笔者发现在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培训内容过分强调“硬技术”忽视“软技术”。调查表明,有一半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对于工作没有任何帮助。访谈中也发现教师普遍关心这些具体的“硬技术”,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等智能形态的技术内容有用。很多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以软件操作为主,教学设计和理论方面内容少之又少。但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时,教师需要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否则技术与学习之问貌合神离的联姻,并不能保证获得教师所期待的结果。尽管技术可以促进许多教学方法的实现,但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学习活动和教学任务更好地设计,而不是技术本身的提高。 第二,培训教师不能以身示范。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依然存在“两张皮”现象:培训教师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不断灌输给受训教师新教育新理念.却不能在培训教学实践中运用这种理念支持培训。这种现象导致受训教师对新理念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心存疑虑.对理论的学习自然也就不“感冒”了。 第三,大部分培训教师认为培训形式单一。目前的培训大都是培训教师单向灌输与传递信息技术技能与方法的教学过程,由于将大批的教师集中在多媒体教室里受训,如果没有培训教师进行辅导,就基本无法满足受训教师的即时问题与个性需求。 第四,受训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培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同学科教师.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要求的培训内容不同.如果盲目地对受训教师讲授相同的内容.势必会影响培训效果。 第五.在进一步的访谈中发现,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培训时间受限,受训教师不能消化讲授的内容。大部分培训教师反映培训时间短,培训进度快,有的培训教师上课讲解太浅,培训内容过多.受训教师根本跟不上培训教师的步伐。此外,由于培训教师对中小学教育实际认识不足,不了解基础教育中各科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在培训中有的培训教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教学,有的培训教师花大量时间讲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所举的案例与受训教师的教学实际联系不大,使所学的知识并不能有效地用于教学实践。 以上有些问题是培训中可以加以改进的.但是有些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以协调、学校自身加强建设和管理才能够解决的。针对此次调查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培训策略,希望能为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一些帮助 二、教育技术培训策略 1.培训内容要“软硬兼施” 教师之所以必须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是因为技术对教育的高度影响,但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教学设计能力,技术不会在本质上自动改进教育,也无法真正发掘技在教育中的潜力。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技术的软硬两个方面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它们在互相关联中共同作用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在将来的培训中需要对培训内容的侧重点有所调整,要重视信息化教学设计,做到“软硬兼施”。 2.培训者要“以身示范” 培训能否起到理想的效果,培训队伍是关键。教师实践的许多直接经验源自于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应该在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愿景方面做出示范。培训机构和培训者需采用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培训方式,在培训中设计大量的与教师工作任务相关的练习项目,使技术与各种教学和学习理论得以有效结合。一方面让教师体会到教育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一方面让教师在理解了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以后.还能够真正从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发现其应用价值,做到学即有用,用即有效 3.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由于教师面临的负担比较繁重,他们除了教学上的压力外,家庭压力也比较大,可以自行支配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采取分步推进、层层深入的方法,将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满足教师们的各种需要,以保证培训取得最好的效果,使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得到最大的提高。根据课程不同可采取讲座、自学与研讨、观摩与案例探究、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典型示范等方式,把面授学习、自觉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学科学习利用特定工作时间,通过相关活动完成自学自练等实践课。 4.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受训教师的学科知识背景不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他们要求的培训内容也不同,如数学教师掌握几何画板尤为重要,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几何画板较文字处理的作用要小得多。此外,对于不同的学科,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方法也不可能相同,各学科的教师应该能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时最好能将各科教师分开教学,这样才能针对这一学科的特点,为本学科的教师量身定做培训方法和内容,使教师能够较快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另外,受训教师掌握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技术对于已经熟练的教师不具备吸引力,而水平不高的教师也会感到吃力。如果盲目地给他们传授相同的知识势必会影响培训效果。因此培训前进行学习者分析,对受训教师依据其所教学科或计算机技术水平进行分班是非常有必要的。归根到底.就是按照教师的能力和需求“因材施教”。 5.小组协作学习策略 由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集中授课时间短,培训进度快.有些受训教师根本跟不上培训教师的步伐。遇到实际问题时更迫切地需要相互交流学习,需要外界相关学术、专业上的支持。因此,在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应充分考虑建立长期的协作小组。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是拥有学校文化和课堂一线知识并真正了解教育改革和自身需要的人.在长期的工作过程和教学实践中,他们独特的运用教育技术于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无疑是培训中宝贵的资源。与培训教师相比,受训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的亲身体会和经验会使得同伴更易认同和接受,所以在培训实践中,应当通过适当的活动设计.组建学习协作小组.在培训过程中.让受训教师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成为教育技术应用的榜样。在培训结束后,受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继续相互交流,共同探索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技术促进学生学习,在协作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