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文:世界经济展望和中国的对策 2004年,虽然油价大幅攀升给世界经济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依然稳定,继续保持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强劲增长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4年秋季报告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5%,这是28年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与跨国直接投资也日趋活跃,2004年全球贸易增长9.1%。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预计增长7.1%,达到6000亿美元左右。 展望2005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但由于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推动全球通胀回升,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趋于收紧,增速将出现小幅回落。近来,包括IMF在内的众多国际机构发表的2004年秋季预测报告纷纷下调了对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如IMF预计,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将比去年下降0.5个百分点。 世界主要经济体走势预言美国经济增长可能放缓。由于多种因素,特别是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步伐可能放缓。美国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自2004年6月30日开始的货币政策转向。2004年6月、8月和9月,美联储先后四次升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46年来的最低点1%提高到目前的2%。有预测认为,此后美联储仍将继续升息,2005年年末将升至3%~4%。人们普遍认为,加息对美国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将产生降温作用;二是增支减税的财政政策难以为继。目前美国的财政赤字接近其GDP的3.6%,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可以预料,在经济已经全面复苏和恢复正常增长的情况下,未来美国政府财政预算政策将以削减预算赤字为主,逐渐收紧。所有这些调整虽都是以保持美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为根本目的,但短期内会对美国经济产生降温作用。IMF预计,2005年美国GDP增速将下降至3.3%。 日本经济增速将有所回调。IMF预测,2004年日本GDP实际增长率为4.4%,展望2005年,仍然存在不少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首先,经济改革不断取得进展,开始进入自主增长的助跑阶段。如在《金融再生计划》等多种政策的大力推动下,2004年3月日本11家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例已经下降到5.2%,日本政府规定的将该比率降到4%左右的目标,很有希望到2005年3月如期甚至提前实现;其次,日本央行将继续维持零利率的货币政策。其政策立场是:只要通货紧缩继续存在,就继续实行零利率政策;即便消费价格指数开始由下降转为上升,也仍将继续保持这一政策数月,以确认通缩的彻底消除;第三,来自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进口需求未来仍将有力地拉动日本经济增长。但是,一些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也不可忽视。油价高企将增加企业成本,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令政府无力扩大公共开支,美国经济减速将影响外需。IMF2004年秋季报告预计,2005年日本GDP增速将回落至2.3%。 欧元区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与美、日相比,由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导致经济缺乏活力,投资和消费增势微弱,出口又受欧元升值影响,2004年欧元区经济增速相对缓慢,IMF预计全年增长2.2%。明年,沉重的社会福利负担、缺乏活力的劳动力市场和高油价仍将继续困扰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欧盟正积极推动政府管理体制、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税制等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各项改革,欧盟东扩的新进展进一步扩大了盟内市场,欧洲央行在美国连续升息的同时又按兵不动,客观上实现了货币政策的持续放松。IMF预计,2005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仍为2.2%。 俄罗斯和东亚经济将平稳增长。2004年,油价上涨和工业增长加快,有力地推动了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俄政府预测,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达7.1%。展望2005年,俄罗斯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但恐怖主义活动抬头将成为其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特别是发生在俄能源生产基地之一的北奥塞梯共和国的人质事件,将对俄能源出口战略造成冲击。同时,车臣地区的局势变化,也是影响俄经济发展的重要变数。IMF预计,2005年俄罗斯经济增幅将回落到6.6%。 2005年,东亚经济仍保持强劲增长。全球经济形势好转带来的外需增加、内部需求的强劲增势以及区内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世界银行预测,2004年全年该地区(日本、中国除外)经济将增长7.9%。2005年,由于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逐渐升高,美国加息影响东亚地区的资金流动,一些工业化国家的经常项目与财政失衡问题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引发东亚地区金融紧缩等不确定因素,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可能稍有回落,但仍有望达到7%。。 新一轮WTO谈判进展及前景2004年8月1日,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在日内瓦达成了框架协议,内容涉及农业、棉花、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贸易、贸易便利化、特殊和区别对待、技术援助、实施问题和发展等众多领域。该框架协议将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各方下一阶段谈判的基础,其签订意味着将重新启动2003年在坎昆停滞的谈判。 该框架协议的主要问题是:仅仅明确了今后谈判的一些指导原则和基本内容,许多棘手的、分歧较大的问题被搁置,随着谈判的深入,这些问题以及深层次矛盾仍将显现出来。 1.尽管发达国家原则上同意取消农业出口补贴,并消除出口补贴措施,但取消的截止日期未定,这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讨价还价或者发达国家拖延执行留下了余地;2.在本次谈判中,由于发达国家保证在执行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协助,因此后者同意启动贸易便利化规则谈判,而其他三个不受发展中国家欢迎的,关于投资、竞争和政府采购透明度的议题被从多哈谈判议程中撤销。但这三个议题仍将继续成为今后双方斗争的内容。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想把这三个议题完全从WTO中撤销,但发达国家仍想保留;3.非农产品关税决议遭到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坚决反对,他们希望至少采用一个较温和的关税 减让公式;4.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内容没有得到体现。日内瓦会议仍未能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具体的特殊待遇措施,或解决他们在执行WTO规则时的诸多问题达成一致。 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呈现强烈反弹,跨国并购重组趋势活跃。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交易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在欧洲,仅一季度并购额就达1500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同期的3倍,创2000年以来最高纪录。预计2005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平稳增长,国际资本流动将进一步趋于活跃。 同时,国际资本流动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一是国际投资的产业结构变动加快。流向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势头不断减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电信、物流等服务领域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同时,以发行股票、债券及有价证券来吸引外资的证券融资方式也已成为新的热点,国际投资的证券化趋势日益明显。 二是投资的区域结构失衡仍然没有改观。国际资本继续向发达国家回流。一方面是由于巨额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美联储不断升息的举措和不断攀升的美国股市也使大量外资回流美国。虽然亚太地区引资前景不断改善,东欧地区开始成为国际资金关注的焦点,但投资的区域结构失衡现象仍未改观。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连续两年上升,2003年达到57016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69%。不仅如此,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将公司上市转移到了西方国际金融中心以寻求更多国际资本,因而出现了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净流向发达国家的“倒流”现象。如拉美深陷金融和债务危机,至今未有大的起色,主要就是因为外资枯竭,无力偿还外债引起的。 三是发达国家撤回海外投资的现象已经显现。如2003年下半年以来,日本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产品行业的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加大在国内的投资力度,将部分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线撤回国内,主要原因是担心高新技术外流。此外,随着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相同产品所需员工减少,工资在成本中的比例下降,也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 四是国际资本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世界经济走出衰退进入复苏上升阶段,大大增强了企业盈利前景和投资信心。不同国际金融中心将为此展开一场新一轮的、世纪性资本竞争。如美国正对华尔街进行彻底改革,并不惜借反恐和竞选等非经济手段阻遏资本外逃,日本央行则试图人为影响股市,通过大幅提高日本股指的点位水平吸引国际资本流向日本。 国际石油价格走势2004年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增强,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扬。以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现货价格为例,1~10月上涨近54%;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又从56.37美元的高点急跌到46.1美元,目前仍在43美元左右徘徊。 预计2005年石油价格有望从去年的高位缓慢下跌。首先,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步伐放缓,对原油需求增幅也将有所下降。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05年世界原油日均需求量同比增幅将比2004年下降1.1个百分点;其次,原油供给将小幅增加。一方面,两年来的油气开发投资会形成新的产能;另一方面,产油国将继续调升产量。美国能源情报署预测,2005年世界原油日供给量将比去年增加150万桶/日(1.8%),其中欧佩克日供给量将增长2.5%;第三,困扰国际油市的若干重要非经济因素有望得到缓解。比如,委内瑞拉总统查维斯已经在全民公决中获胜,继续执政至2007年1月,其国内因政权纷争而动荡不安的局面已经结束,为原油的正常生产及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由于世界原油供求关系的基本面不可能发生大的逆转,同时恐怖主义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又有所抬头,伊拉克局势仍有可能恶化,因此,仍存在投机者利用人们心理疑虑牟利的机会,即使油价下跌,空间也不会很大。 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中国策略综合分析,200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仍比较有利。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属于复苏中的回调,还不会出现趋势性改变;多哈回合谈判新协议的达成,有助于解决当前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最突出的农业补贴问题;内地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快速推进,这些都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外部需求的总体稳定。国际资本流动进一步趋于活跃,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继续加速发展,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此同时,必须按照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密切关注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制订应对措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1.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可能影响我国扩大出口的三大问题。 一是针对我国的“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贸易摩擦不可忽视。以反倾销为例,2004年上半年,我国仍是最大的反倾销目标国,受调查总数达23起;二是针对纺织品配额将于明年初取消的情况,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一些主要市场正通过调整普惠制、提高技术标准和发起反倾销调查等手段,提前构筑新的贸易壁垒。2005年1月1日,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现行纺织品被动配额将全部取消。2004年我国出口纺织品中,配额产品数量约占总量的1/4,因此,国内外研究机构纷纷预计,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出口将增长近百亿美元。这必然会引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强烈反弹;三是外经贸活动中的非经济风险凸显。去年以来,世界各地发生了多起以华商和境外贸易企业为目标的暴力袭击事件,其中西班牙和委内瑞拉发生的焚烧华商店铺和仓库的事件影响尤其恶劣。 继续保持出口的适度快速增长,无论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还是防止贸易逆差继续扩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研究解决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鼓励更多的企业在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基础上增加出口,推进出口商品结构从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以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同时也要规范出口秩序,坚决制止个别企业低价竞销从而损害整个行业利益甚至引发国外反倾销指控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行为。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发展美、日、欧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分散出口市场过分集中的风险。 2.适应形势,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利用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发达国家逐渐恢复平稳增长和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我国利用外资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可能继续向发达国家回流。对我国而言,保持和稳定利用外资的规模固然重要,但更应注重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和水平。 一是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面向全球的 生产、研发、配套基地和地区性总部,吸引它们投资于农业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继续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三是适应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形势和新特点,积极探索通过收购、兼并和投资基金、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投资。结合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鼓励跨国公司通过并购等方式参与和促进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和企业。探索并试行吸收外资发展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使服务业领域成为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四是针对外国投资者的疑虑,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好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长短兼顾,综合配套,确保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安全。 我国已经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的旺盛需求在短期内不会发生逆转。特别是石油,2004年全年净进口达到了1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37%。2005年,世界石油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价格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高,而一旦各种不可预料的因素再度诱发价格高涨,则必然进一步增加我国进口成本,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必须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采取长、短期兼顾的综合配套措施保障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安全。 世界经济论文:联合国世界经济预测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前景堪忧 报告预测,美国经济增长在2011年明显放缓,估计只有1.3%,预计2012年增长率将维持在1.3%左右。尽管美联储已明确将“零利率”的货币政策维持到2013年,但财政政策前景很不明朗:美国国会的“超级委员会”没能按计划在2011年感恩节前就如何在今后十年削减1.2万亿美元财政赤字达成任何协议。在2012年大选之前,政治角斗将加剧,很难出台既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又能在中长期将公共债务降低到可持续水平的有效财政政策。政治僵局,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不足,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以及仍然脆弱的银行业,这些因素之间的恶性循环,很容易使美国经济陷入低增长,甚至衰退的泥潭。欧洲经济的前景更糟。即使在乐观的假设前提下,将主权债务危机控制在希腊等少数几个国家,欧洲的经济增长预计在2012年也只有0.5%左右。日本灾后重建有望刺激经济在2012年增长2%左右,但是灾后重建所需的资金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如果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日本经济也会受到很大牵连。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趋缓 报告预测,发展中国家经济在2011年增长6.1%,明显低于2010年7.5%的增长率。预计发展中国家在2012的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到5.6%。发展中国家在2011年增长减缓,主要是这些国家为应对通货膨胀和信贷增长过快而采取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结果。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中印的带领下仍然会高于其他地区,但中、印两国的增长在2011年已比2010年放缓了一个百分点左右。中国从2010年的10.3%下降到2011年的9.3%,印度从2010年的8.5%下降到2011年的7.6%。预计中国在2012年的经济增长还会有所下降,降至9%以下。拉丁美洲的增长已从2010年的6%下滑到2011年的4.3%,预计2012年将继续下滑到3.3%。 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报告认为,世界经济在2012年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能否及时有效控制主权债务危机,是影响2012年全球经济走势的关键因素。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低增长和高失业率以及政策空间受到的政治和经济制约及其间的恶性互动,不但可使发达国家陷入另一次经济衰退,也将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稳定。报告认为,欧元货币机制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统一货币的背后,其他方面的一体化进程,特别是财政一体化,远远滞后。欧洲必须抉择是加快推进财政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还是任由货币一体化的倒退,即欧元区的分裂。报告认为,一旦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失控,该地区商业银行将蒙受巨大损失,引发信贷紧缩,很可能会引发类似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时所造成的金融市场崩溃。其结果将使欧洲经济陷入衰退,并影响到其他国家。这种风险很大。报告认为,美国经济陷入另一轮衰退的风险也很大。风险之一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导致美国银行蒙受巨大损失。更严重的风险则来自国内政治决策的“瘫痪”。如果欧洲和美国同时陷入新一轮的经济衰退,其他国家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在联合国的“悲观预测方案”中,如果上述风险变为现实,欧洲经济在2012年可能会衰退1.6%,美国衰退0.8%。受到上述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将从2011年的6.1%大幅下滑到2012年的3.6%。全球经济增幅将下滑到0.5%,以人均收入来衡量,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 世界经济论文:分析未来世界经济一体化标准研究 国际标准化主席海因茨先生曾指出: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无不同全球标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因为后者保证了前者的通用性和互换性。事实上,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同样对于标准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纵观标准化的发展历史,给我们最大的启迪是:每一次标准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无不伴随着技术的重大突破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反过来,标准化活动又通过其特有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产业社会逐步走向成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除欧共体积极推进欧洲统一大市场目标的实现以外,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集团(GDP为62045亿美元)将在不久的将来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的合作,如1993年建立的独联体联盟、维谢格拉德公约(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1992年建立的黑海经济合作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1991年建立的非洲经济共同体等。截至目前,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已达24个。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也要求标准协调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加拿大与美国的贸易量占了加拿大出口总量的3/4,两国标准的差异极有可能破坏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因此,经济区域一体化内部标准的协调对于各国都是极其重要的,不相容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将使各方付出巨大的代价。另外,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的标准协调也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凡希望与欧共体国家进行贸易,甚至要想在其它市场上同欧洲公司竞争的各国厂商,都将感受到欧共体施加的新的市场压力。欧共体从1992年开始使用ISO/TC176制订的ISO9000系列标准,作为其质量体系注册和合格审核的第三方认证方案的要求文件。美国和加拿大的标准化组织(ANSI和SCC)也积极推动两国的标准协调工作,就协调现行标准的技术要求和制订两国共同标准(binatinoalstandards)积极努力,并已取得初步成果。其他区域性合作组织也在积极推动相互的标准协调和质量体系及产品认证的相互承认工作,以保证标准和技术法规不会成为贸易的技术壁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为标准化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标准的协调和相互承认,是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最终目标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国在未来的标准化工作中要重视如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标准化活动领域和范围应适当由制造业向服务业拓展。过去标准化以制造业为中心开展活动。随着世界经济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各国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作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了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我国标准化工作必须适应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将活动重心转移到服务业标准化领域上来。 2、信息和其他高新技术方面的标准化将成为标准化工作的重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成为标准化的重要课题。据ISO资料统计,近年来信息技术标准化在整个ISO工作量中的比例已从5%增加到25%,目前ISO最大的技术委员会就是信息处理系统技术委员会(TC97)。在社会信息化大潮中,任何硬件、软件和系统过程都离不开事物信息化的协调和统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需紧跟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以保证在信息技术标准化领域能够与国际社会协调发展。 3、环境及其保护的标准化将成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遏制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为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环境质量和资源的更新。现在需要各国不仅在口头上,而且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实现环境的有效保护。标准化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有效工具。目前社会所需的是一系列新的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关注社会生产和产品的质量,而且关注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 4、管理和开发程序的标准化将在标准化工作中占据突出重要的地位。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不断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标准化不能仅仅追随产品开展活动,而必须以创造性开发为导向,通过开发程序和管理程序的标准化,适应迅速变化和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生产方式的变化。 5、质量体系认证可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提供保障。竞争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给各国企业带来了普遍的压力,企业家们敏感地认识到,仅仅以单个产品满足质量标准参与市场竞争是远远不够的,它们需要更强有力的竞争武器。质量体系认证为企业满足需方对质量体系的要求,进而取得竞争优势提供了保障。所以,ISO9000系列标准仅仅经历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已经形成国际化的现实。我国也在积极推动质量体系的认证工作。结合我国国情深入开展质量体系标准的研究和推广,是适应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只有重视技术、经济发展对未来标准化发展的影响,才能推动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发达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世界经济论文:世界经济对外失衡成因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世界经济失衡;产业结构;贸易规划 论文摘要: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失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与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事实上,世界经济失衡并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上世纪80年代,以美国巨额贸易和财政“双赤字”为主要特征的世界经济失衡就曾经出现过,只不过当时并未明确以“经济失衡”来对这种以贸易失衡为显着特征的经济现象进行概念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2000年到2009年的国际收支状况进行分析,以求能找到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 1 世界经济失衡的概念 关于世界经济失衡的确切定义,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种大家一致认同的看法。但是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的研究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界定清楚其定义,才能分析其形成原因和解决方式。我们首先就需要了解均衡的概念。在已有的经济学文献中,关于经济均衡至少有两点为人们所熟悉:第一个含义是指市场均衡,即在市场上供求均衡;第二个含义是指经济处在一种不再存在一种内在变化倾向的稳态。基于这两点共识,我们所定义的失衡是这样一种概念:首先,经济失衡所指的是一种由供求不平衡而造成的市场无法出清的状态;其次,从长期来看,经济失衡又意味着动态的不平衡,即在经济体系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并且是具有持久性的打破经济趋于平衡的力量。所以研究经济失衡问题,既要分析形成失衡的原因,又要分析形成这种原因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即是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如果造成失衡的原因是长期的,则失衡将是可持续的,反之如果原因是短期的,则失衡将是可以消除的。 2 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 造成今日世界经济失衡的短期原因,或者说触发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两个左右着世界经济增长的国家高度相关。这两个世界大国就是连续多年存在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且有继续增加之势的美国和既有内部经济失衡又有外部经济失衡的中国。这两个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之所以巨大,就是因为它们分别是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中经济总量最大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并且,更为主要的是,由这两个国家通过分工、贸易和投资所形成的世界分工与贸易结构几乎决定着其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地位。因此,一旦中美这两个国家的内部经济或者对外经贸关系出现失衡,那么世界经济的失衡就将在所难免。为了分析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本文从中国自身入手,借以拓展到美国在这一系统中的作用,希望能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貌的效果。 2.1 数据分析 自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GDP平均增长率高达10%以上。与此同时,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大幅度增加,外部经济出现了严重失衡。如表显示,贸易收支顺差急剧增长,从2000年的241.1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2954.6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加748.1亿美元。值得指出的是,从2005年起贸易收支顺差出现了猛增态势,2008年高达2954.6亿美元,而2009年1—3月就已达到623.4亿美元。2000—2009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贸易收支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造成外汇储备余额迅速增加,从2000年的1655.7亿美元快速增加到2008年的19460.3亿美元,2009年3月已高达19537.4亿美元,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表中单列出我国历年的对美贸易顺差数额,可以看出我国对美贸易顺差逐年扩大,并且对美贸易顺差数额占我国贸易收支顺差总额比例很大,最低的2008年也接近50%。可见,分析我国对外经济失衡的原因,重点分析对美贸易失衡是毋容置疑的。 2.2 原因分析 正如上面分析,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中美因素。从上面得数据可以发现,贸易收支的巨额顺差是构成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主要因素,而造成贸易收支巨额顺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概括起来,其主要原因是: (1)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 从经济结构来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而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占主导地位。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保持着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赖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例如,美国家庭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70%,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帐户赤字。而中国则是高储蓄、低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赖出口增长拉动经济增长。消费支出在GDP 中所占比重从20世纪90 年代初的47%下降到2006 年的36%。因此,发达国家的旺盛消费需求必然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的扩大,而中国的消费需求不足造成了消费品的产能过剩,进而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同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造成了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 (2)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进行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国内集中资源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的加工业以及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向外转移,使得国内传统优势产业如钢铁、纺织、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资本外流和劳动力成本提高而逐渐丧失了国际竞争力,变为主要的进口竞争性产业。中国拥有装备良好的制造业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因而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场所和世界制造中心。在2000—2006 年,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每年达500 多亿美元。跨国公司将生产加工基地转移到中国,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进行加工制造,然后又将价廉物美的产品返销到发达国家,促进了中国加工贸易和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扩大了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贸易顺差。从20 世纪80 年代起,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纷纷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重点发展加工贸易,因而将其原先对欧美国家的大量贸易顺差随国际产业转移而转移到中国,进而加大了中国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 (3)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及非同步性。 使世界各国对其比较优势进行了重组,即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转移劳动力成本较低国家,包括多数亚洲国家,使其拥有相对的出口竞争优势;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向国际市场提供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是,这两个周期通常是不同步的,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开发需要一个过程,表现为技术创新周期。这样,各国比较优势的体现,包括新的出口和就业机会的出现,呈现不同步性:当亚洲国家的比较优势体现出来,美国的比较优势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时;或者当美 国的比较优势表现出来,而亚洲国家的比较优势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时,都有可能表现为“ 贸易失衡”或“ 经常项目的不平衡”。 (4)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从20 世纪80 年代起,中国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以加快发展制造加工业,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并通过扩大出口和贸易顺差拉动经济增长。中国紧紧抓住了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成功地将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同外国的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充分发挥了各种要素的比较优势,还创造了国际竞争性优势,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为了推进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如出口退税、减免所得税、货币贬值以及贴息贷款。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大大地推动了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促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各种结构性问题不仅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还有固化与恶化的趋势,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新的结构问题,具体说来:第一,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继续趋于恶化,农村居民的收入严重偏低,与城市居民相比,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考虑到中国农村人口要占到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而他们的收入水平又不到城市居民的1/3,且农村居民在消费行为上具有比城市居民更为强烈的自给自足倾向,所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与恶化将使中国的内需严重不足。第二,由中国对外开放所促成的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还造成了中国在经济结构上的新问题,那就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东西部二元结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是基础,但是一定时期内其必然是低效率的,从而政府对西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势必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这就使得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第三,经济体制改革因素。 (5)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给了亚洲国家深刻的教训,危机之后,不少亚洲国家一方面采取了谨慎的国际资本管理战略,从国际资本市场的净借款者转为净放贷危者;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国内投资支出,并通过高利率吸引国内储蓄,从而使其储蓄大大超过投资。危机过后各个亚洲国家的投资需求都不同程度的收到了负面影响,出现了投资率下降的情况。当国内消费和投资不能完全吸收国内储蓄时,就有可能出现出口增加或者资本流出增加的趋势,这种情况就表现为经常项目盈余。 世界经济论文:分析世界经济一体化走势 一、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情况 (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式 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松散到紧密、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以下的发展形式:(1)特惠关税区(PreferentialTariffAreas),如“美加汽车产品协定”和“非洲木材组织“;(2)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s),1994年由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结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便是典型的例子;(3)关税同盟(CustomsUnions),如1948年建立的比荷卢关税同盟(BENELUX);(4)共同市场(CommonMarkets),如南方共同市场(SouthAmericanCommonMarket),简称“南共市”(MERCOSUR);(5)经济同盟(EconomicUnion),如欧盟(EU)。经济一体化的理想形式将是完全经济一体化(FullEconomicInte-gration),但目前尚没有出现完全经济一体化组织。 (二)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发展概览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被世界广泛认知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有欧盟(TheEuropeanUnion)、欧洲自由贸易协定(TheEuropeanFreeTradeAssociation,简称E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The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简称NAFTA)、南方共同市场(TheSouth-ernCommonMarket,简称MERCOSUR)、东南亚国家联盟(The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简称ASEAN)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简称AFTA)和东南非共同市场(TheCommonMarketofEasternandSouthernAfrica,简称COMESA)。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道,截止2011年5月,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过的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有489项。由于自由贸易协定的灵活性与方便性,到2010年前将要实施的所有400项区域贸易协定中有90%是自由贸易协定,不到10%是关税同盟②。 二、各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新进展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欧洲经济一体化在世界上起步最早、发展程度最高。目前有欧洲共同体(EC)、欧洲经济共同体(EAEC)、中欧自由贸易协定(CEFTA)、欧洲经济区(EEA)、欧洲自由贸易区(EFTA)等经济一体化组织。 1.欧盟自身的发展。19世纪建立的德国关税同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萌芽阶段。比荷卢关税同盟(1948年)及后来的经济同盟(1949年)是欧洲迈出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步。随后便是欧洲共同体(EC)的成立,成员发展到15国。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2004年5月1日,欧盟接纳了10个新成员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2007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成为欧盟的一员。目前土耳其和克罗地亚的入盟问题正在谈判中,欧盟认为乌克兰作为欧洲一员,只要它满足入盟条件,它就有可能成为欧盟的一员(参见表2)。欧盟不仅在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且采用欧元(EUR)进行结算,并对相关的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协调和统一。 2.欧盟范围外的发展。欧盟在推进自身建设的同时,还通过自由贸易协议、战略伙伴关系、互惠贸易安排、单方面给予经济贸易优惠安排等形式,加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间)的联系。例如,1995年11月,签署巴塞罗纳宣言,欧盟———地中海伙伴关系正式确立,并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欧盟与独联体国家签订了伙伴与合作关系。此外,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正式签署了《欧盟一南方共同市场地区间合作框架协议书》,以实现工业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欧盟还在《洛美协定》基础上,与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签订了《科托努协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欧盟与亚洲建立了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定期召开亚欧首脑会议和举办亚欧商务论坛。目前,欧盟已经与智利、冰岛、瑞士、挪威、土耳其、列支敦士登、以色列、南非等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目前欧盟正与俄罗斯、印度、韩国、东盟、海湾国家、南共市等国家(或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谈判。 (二)美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美洲地区目前共有6个自由贸易区,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中美洲共同市场(CACM)、安第斯共同体(。AndeanConnnunity)、南 ! 1.北美自由贸易区。l994年1月1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参加的、人口达到4亿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生效。该协定生效以后,区域内贸易额由1993年的3060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6210亿美元。其中,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额由1994年的510.6亿美元扩大到2002年的1430亿美元,增长了近2倍;墨西哥对加拿大的出口亦有较大幅度增长。③2009年,墨西哥的GDP为8748.1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5080.49亿美元,其中与美国的贸易占到了48.1%④。 2.南方共同市场和南美国家共同体。2004年12月8日,由南美洲12个国家组成的南美国家共同体正式成立。在此之前,南美洲就已存在由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5国组成的安第斯共同体和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巴拉圭4国组成的南方共同市场两大区域集团。南方共同市场是一个拥有3.61亿人口、970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70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可供使用100多年的能源储藏的地区共同体,其综合能力居世界第5位。⑤南美国家共同体正是在这两大集团的基础上,再加上智利、圭亚那、苏里南共12个国家组建而成。 3.美洲自由贸易区。美国根据其全球战略的需要,维护其在拉美市场的既得利益和加强对拉美地区的影响力,极力倡导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2001年4月23日,在第三届美洲国家首脑峰会上,美洲国家领导人承诺于2005年1月前完成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相关谈判。建成后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将包括34个美洲国家,涵盖8亿多人口,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2004年5月,美国与多米尼加、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6国签署了“中美洲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自由贸易协定”。但在拉美有许多国家抵制由美国推动的自由贸易区。出于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美国与巴西、委内瑞拉、古巴等国的自由贸易谈判尚不如人意。 (三)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包括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曼谷协定(BANGKOK)、新澳的更紧密贸易关系贸易协定(CER)、西亚的经济合作组织(ECO)、海湾合作理事会(GCC)、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贸易商业关系协定(PATCRA)、南亚 优惠贸易协定(SAPTA)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CAFTA)以及准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表1)。 1.亚太经合组织。目前,亚太经合组织本身并不是经济一体化组织,它与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个一体化组织比较而言缺乏同质性,但它在全球的合作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为亚太地区的协调和稳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坚持非歧视性原则,在考虑各成员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允许成员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和承受能力,在亚太经合组织规定的时间表内对不同经济领域的自由化进程采取不同的方法。贸易投资自由化是亚太经合组织要推进实行的长期目标。 2.东南亚国家联盟和东盟自由贸易区。1967年8月,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1984年文莱加入,1995年越南加入,1997年老挝和缅甸加入,1999年柬埔寨加入。现今东盟成员国共10个国家,有5亿多人口,4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2009年,东盟的GDP为14940.38亿美元⑥。2003年10月,东盟第九次首脑会议于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与会的十国领导人签署了旨在2020年成立类似于欧盟的“东盟共同体”的宣言。东盟经济共同体将使东盟国家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基础上更进一步,以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一体化。1992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首脑会议上,东盟通过了《1992年新加坡宣言》、《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和《有效普惠关税协定》等三个文件,决定在15年内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从1993年起,东盟向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起步。1995年,在曼谷举行的第五次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促进东盟一体化和形成东盟整体意识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东盟经济合作框架议定书》,并提出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从15年提前到10年。2003年1月1日,经过10年准备的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各国并着手降低关税税率,也在积极寻求与邻近国家的合作。 3.10+3机制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3即未来的东亚自由贸易区。1997年12月,由东盟倡导,第一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此后,10+3机制成了东亚地区各国开展对话与合作的主渠道。目前,“10+3”还主要是一个由东盟推动的对话合作机制,真正的地区合作的组织和基本原则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搭起了一个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东盟10国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5月,第三次中国—东盟经济高官会议和第一次中国———东盟谈判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工作磋商同时启动。2002年11月,双方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2002———2004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长,于2004年达到了1059亿美元,双方已互相成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⑦。在2004年11月举行的第八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及与此相关的《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这两项协议为在2010年实现区内货物贸易自由化奠定了基础。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四)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 非洲经济一体化的活动也变得非常活跃,目前在非洲有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CEMAC)、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东非合作(EAC)、南非海关联盟(SACU)、南非发展共同体(SADC)、西非经济货币联盟(UEMOAWAEMU)等一体化组织(表1)。非洲经济一体化组织为非洲争取自身利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跨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随着各国参与全球活动的日益深化,为了搏取更多的利益,各国不断的举行跨区域的自由贸易谈判,建立了许多或紧密或松散的跨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包括独联体(CIS)、欧亚经济共同体(EAEC)、发展中国家贸易优惠总体系(GSTP)、海外国家与领地(OCT)、泛阿拉伯自由贸易区(PAN-ARAB)、发展中国家贸易协商照会(PTN)、南太平洋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SPARTECA)、跨太平洋经济伙伴(Trans-PacificSEP)、美拉尼西亚矛头集团(MSG)和三方协定(TRIPARTITE)等(表1)。而且跨区域的合作变得更加活跃,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 三、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从目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情况和趋势来看,经济一体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以下的一些趋势: (一)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多边贸易体制中最重要的特征 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TradeAgreements,简称RTAs)已成为各国贸易合作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美国推动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并正在推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而且与韩国、新加坡、约旦、巴林、阿曼、以色列、澳大利亚、摩洛哥、智利、哥伦比亚、中美洲六国等国(或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还与南美洲国家、泰国、菲律宾、中东地区的国家以及新西兰、南非、埃及等国家进行着自由贸易谈判,并准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在亚洲,日本已经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文莱、墨西哥等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并正与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智利、澳大利亚等国进行自由贸易谈判。亚洲另一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韩国,已经完成了与美国、东盟、智利的自由贸易谈判,正与欧盟、新加坡、日本、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区事宜。东盟已经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并与我国、韩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目前还在与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国(或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谈判。在欧洲,欧盟除了吸收新成员外,已经同智利、墨西哥、南非、埃及、塞尔维亚等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并正与韩国、印度、南共市、安共体、东盟进行自由贸易谈判。 (二)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的同质性减弱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共体,基本上是以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理位置相邻和具备共同历史文化背景为基本条件的。但是从它近来所吸收的成员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已日趋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向世人表明,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和经济欠发达的墨西哥可以进入同一区域组织,实现共赢;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更是把历史、文化、宗教、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连到一起,实现互利合作;东盟内部也十分复杂,但也同中、日、韩等国进行了合作磋商,初步形成了“10+3”机制,开展合纵连横与博弈。从签署跨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来看,国别差异更大。由此可见,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的同质性在减弱。 (三)经济一体化组织出现多层次性和交叉性 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经济一体化的成员往往出现相互交叉和重叠现象。一体化组织内部形成了若干较小范围的次级区域经济组织,形成层层重叠;不同一体化组织之间又形成环环相套。有的国家同时是几个次级区域组织的成员。欧共体内曾同时存在荷、比、卢经济联盟。美国既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又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还在筹组泛美自由贸易区。澳大利亚不仅与新西兰达成一体化协定,又参与亚太经合组织,还与印度、南非等国协商筹组自由贸易 区。 (四)经济一体化地理空间空前扩大 从欧美国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所签订的贸易协定发展趋势上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参与经济一体化中选择了自由贸易区的形式,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超越了地域的界限。目前,据不完全统计,WTO几乎每个成员都加入了一个以上的自由贸易区。而且这些自由贸易区协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跨地区跨大洲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签署的,出现了泛洲性或跨洲际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准备继续东扩和南扩,把整个欧洲统一在欧盟的旗帜之下,形成有30多个成员的泛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在短短的几年内也一再吸纳新成员,包括了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拉美和大洋洲的成员。 (五)经济一体化各成员间合作与竞争关系将长期存在 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获得最大的利益,各国不得不加入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由于各国存在着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竞争和政治斗争。因此,各国将在合作与竞争中把握发展机遇,共生与共发展。 (六)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良性循环机制逐步形成 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存在许多矛盾和摩擦,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与摩擦,但发展中国家为了自身经济的发展,正积极参与经济一体化,并通过对话与谈判,促进经济一体化机制的完善,以形成一个制度化和规范化良性循环机制,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世界经济论文:世界经济与中国机遇 全球经济衰退与复苏 2000年11月底,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正式确认美国经济也于当年3、4月份进入了衰退期,从而结束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繁荣和扩张期。尽管早在2000年初,全球经济就已出现了减缓的迹象,经济学家与金融界人士也纷纷认为衰退不可避免,但这次衰退来势之迅猛仍让许多人大跌眼镜。从1999年12月至2001年底,道琼斯、标准普尔及纳斯达克三大指数分别下跌13%、22%和52%。宏观经济指数一路下滑。为了缓冲衰退带来的冲击以及稳定市场信心,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在一年中11次调低短期市场利率。联邦基利金率从2000年底的6.5%降至2001年底的1.75%。同期日本经济在短暂的恢复之后又一次进入衰退。在持续十年的衰退之后,全球对日本经济的绝望和无奈可以用《金融时报》的一句话来概括:“惟一能看好日本经济的办法就是把经济报表倒过来看。”欧洲货币同盟在经过两年的过渡准备期后,于2002年1月1日起开始通用欧元,为风雨满楼的全球经济增加新的不确定性。 2002年全球经济有没有可能复苏呢?如果仅从历史数据的角度而言,回答将是肯定而乐观的。美国战后的九次经济衰退的平均长度为11个月。以此类推,美国经济将在今年第二、三季度转入复苏。然而与统计分析不同,经济分析的重点不在于准确地预测数据与日期,而在于深入阐述经济周期的前因后果,从而为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 衰退的原因 目前美国的经济衰退与历史上的历次衰退均有很大的不同。尽管美国在能源和劳动力市场上时而感到压力但经济总体上不存在供给瓶颈,因而中短期的经济波动均由需求的波动所引起。需求的下降将会引起企业销售利润下降,进一步导致企业裁员、失业率上升、投资降低,从而使整个经济进入衰退。总需求又分为两大块:企业投资需求与居民消费需求。历史上经济衰退大多是起源于居民消费需求的下滑。然而目前的衰退却起源于企业投资需求急速收缩。在互联网泡沫处于高潮的1999年,为追求高额利润,大量投资盲目地涌入科技产业,许多个体投资者也怀着一夜暴富的梦想投身于股票市场。虽然互联网的出现和与之伴随的通讯产业的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技术上的突破可以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暴利。“Dream is easy but reality is hard”。(注1)在华尔街和企业界意识到科技进步难以带来预想的利润时,对企业的投资开始收缩。很快,难以盈利的网络公司纷纷走到破产的边缘。投资需求的下降迅速影响到通讯产业的主要供应商,如朗讯、北方电讯。经济衰退于是很快在各个产业间蔓延开来。亲身经历过网络泡沫的人一定会对网络和通讯公司过去几年在销售上的慷慨优惠,在广告宣传上的一掷千金印象深刻。然而大手笔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浪费性投资。相反,一向对经济形势非常敏感的居民消费在经济减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保持了增长势头,只是在2001年夏季之后才减弱。强劲的居民消费需求延缓了经济减退的到来。 复苏的前景 目前的宏观经济数据包含着正负两方面的信号。在整体的衰退中仍有闪亮的产业,如能源和军事工业。虽然2001年末的零售业表现未尽如人意,但受到利率下降的影响,房地产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一直强劲。许多汽车制造商打出了“0”利率的销售计划以吸引消费者。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受经济衰退和9·11的双重压力,美联储已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1.75%,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迂回空间愈来愈小。同时,利率下调也可能导致货币供给大增,从而埋下通货膨胀的种子。事实上,美联储的首要法定职能是抑制通货膨胀,其次才是保证经济稳定和增长,如果通货膨胀在经济完全复苏之前就抬头,那将迫使美联储转而提高利率。利率转高自然是企业界和金融界目前最不愿听到的消息。 解铃还需系铃人,经济复苏的希望仍然取决于科技产业能否取得并保持一定的盈利。科技的进步已为全球经济带来了质的变化。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并已在经济中开始占主导地位。因此期待整体经济能在新兴科技产业仍然困境重重的情形下复苏将是不切实际的。同时,新经济学理论已不再将衰退简单地当成一件坏事。衰退往往是经济体系淘汰低效率企业的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历史上每次新技术企业热潮都会走过一个由一峰而起到一散而尽的过程。如上个世纪初崛起的逾百家汽车在短短十年内只剩下几大巨头。60年代与IBM竞争的数千家计算机制造商也迅速被人忘却。无疑,网络产业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优胜劣汰的阵痛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少数公司最终实现盈利并生存下来。然而,科技、通讯、网络何时能在产业一级实现盈利将是美国经济能否很快复苏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那么欧盟的经济能否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呢?对此我们抱乐观态度。在欧元对美元汇率一再创新低的情况下,欧洲12国(注2)于2002年元旦已正式采用单一货币。两年多的过渡期之后,各国已在一定程度上经受了过渡期的混乱,但实际上比许多经济、金融人士想象的要好。 单一货币所带来的利益,如消除汇率波动、增强资源自由流动、提高债务信用指数等,将慢慢在未来几年中体现出来。图2显示尽管欧盟的失业率通货膨胀高于美国,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同时其近期GDP增长率远远领先于美国。与美联储相比,欧洲中央银行奉行了非常谨慎的货币政策,如果欧盟的经济能够保持目前的稳定增长,那么这将有利于拉动全球经济在2002年中后期复苏。 中国所受的影响和机遇 记得在90年代,《参考消息》曾转载西方经济分析,赞扬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中仍欣欣向荣。然而今天,在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这种特殊待遇自然不复存在。无疑负 面影响将是显而易见的,出口产业将受到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价格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对西方国家的大量贸易顺差也会带来更多的政治经济摩擦。同时,许多西方企业由于面临削减投资的压力,也会减缓在中国直接投资的步伐。然而困境中也蕴藏着机遇,而这些机遇却往往不那么明显。 多种金融工具的引入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进入中国 大量金融实证研究表明:由于资本自由流动 发达国家之间的证券投资回报率有越来越高的相关性,并且金融工具之间的相关性往往在市场低迷时更高。这对于追求风险分散的投资基金而言无疑是双重打击。 因此中国金融市场由于有与国际金融市场相比相关性较弱、政治风险相对较低、市场容量较大等优点,将很快成为全球资产组合投资所追求的对象。允许这些投资的进入将有效地降低中国企业的筹资成本,并且促进中国金融市场更加规范化。然而这也会要求中国金融市场更加完整起来,即引入期权、股指期货、利率期货等金融工具以利于投资者控制风险。否则,相应的金融工具将以离岸的形式出现。其结果将是使国内的投资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利用经济衰退后的重新洗牌的机会开拓新的市场 经济衰退加速优胜劣汰是企业市场转变最迅速的阶段,这是因为市场需求的下滑和前景的不确定性,造成大量企业裁员、减产、降低投资。生产能力的恢复对大企业而言也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一旦经济出现转机,市场需求的回升与原有企业生产能力恢复之间的时间差,就成了竞争者侵蚀市场份额的绝好机会。例如英特尔在上次衰退中就大量地丢失市场份额。近年来,中国出口产业在技术上的提升,就对国际市场中的原有生产者构成很强的竞争。这在家用电器、机器设备、半导体和计算机等方面表现尤其明显,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也为出口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条件。敢于在衰退期锐意开拓新市场的企业,必将在经济上升期得到丰厚的回报。 努力以积极的姿态赢得区域经济领导地位 谋求区域经济领导地位的目的是要在东亚建立一个有利于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长期稳定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的经济体系。中国成为区域经济领导有其必然性,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迫使以出口为导向的东南亚经济转向中国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日本的长期衰退和中国经济的增长也推动了这一趋势。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所起的稳定作用显示了中国有能力成为区域主导。而在目前的全球经济衰退中也应该以更积极的姿态向其他东亚国家开发国内市场和投资机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不需要也从来不是一个零和的游戏。 世界经济论文:论世界经济展望策略 仍存在爆发第二次金融危机的可能 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恶化。欧债危机已经从冰岛、希腊等国家的问题逐步演化为系统性的债务危机。2011年4月6日,葡萄牙向欧盟寻求财政援助;7月21日,希腊形势再次恶化,欧元区向希腊提供第二轮救助;10月6日,全球最大城市银行德克夏银行破产;10月8日,欧洲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和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遭遇主权评级降级。总体来看,目前对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的救助方案并未取得切实成效。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暴露出欧洲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如缺乏统一的财政联盟、经济结构日益僵化等,但面对日益恶化的危机,欧洲采取的对策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2011年绝大多数时间里,欧元区所做的努力是提供对危机国家的流动性支持。2010年5月欧元区成员国和IMF共同出资设立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欧元区各国共同出资4400亿欧元。在2011年,随着欧债危机的逐渐发酵,EFSF资金显得捉襟见肘。例如,2011年10月,在EFSF施救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后,其可贷余额仅剩约2500亿欧元,这与“欧猪五国”超过3万亿欧元的主权债务相比只是杯水车薪。10月27日,欧盟峰会通过了EFSF杠杆化方案,试图将其可贷资金扩充至1万亿欧元以上,但最终实施细节还未落实;12月9日,欧盟峰会通过了联合声明,同意加强财政融合,并且欧盟各国同意向IMF提供2000亿欧元双边贷款。即使这样,EFSF与IMF可用的资金规模仍相当有限,目前出台的救助措施总是赶不上市场流动性需要。若要根本性地解决欧债危机,不能依赖外部的救援资金,而是要基于经济增长或者财政转移支付。 12月份欧盟峰会中关于财政融合的建议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正确的一步,但在目前经济低迷的环境下,财政紧缩措施能否取得效果还有待观察。倘若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处置不力,欧债危机具有演变为第二次金融危机的可能。2011年欧债问题中就蕴含了两个风险引爆点。第一个是意大利。意大利是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属于系统重要性国家。它在EFSF中占有787.84亿欧元的出资额。如果意大利出现债务危机,它在EFSF承诺的出资将无法兑现,会使救援资金出现较大的缺口。意大利危机所引发的市场信心崩溃,也将进一步传染到法国、比利时等更多的欧洲国家,引发更为严重的系统性危机。第二个引爆点是欧洲银行危机。欧洲银行业在欧洲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并且具有全球范围内的系统重要性。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欧洲银行业总资产为16.48万亿美元,占全球银行业总资产的52.57%。一旦因主权债券评级下调或是债务重组恶化银行资产质量,将迫使银行降低财务杠杆,抛售风险资产,导致风险资产(股票、公司债)价格下跌,这将使市场信心不断恶化,打击银行相互借贷的意愿,引发市场上的流动性短缺,加剧金融市场动荡局面,甚至将传染到新兴经济体,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海啸。2012年上半年将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惊魂时刻。从2012年2月起,欧洲迎来偿债高峰,仅意大利从2月到4月就将面临超过1500亿欧元的到期偿还额,其他“欧猪五国”也有近1000亿欧元的到期债务规模;2012年4月法国将举行大选,政党之间纷争往往使得决策效率低下,法国政府可能难以制定有力的财政政策。财政问题涉及不同集团的利益分配,决策程序复杂,出现事与愿违结果的风险加大。各种事件在第一季度集中发生,将再度拉响发生系统性危机的警报。面对数量巨大的偿债规模,一旦市场的信心突然崩溃,或者发生难以预料的交易对手风险、评级下调风险和各种黑天鹅事件,极易产生第二轮金融危机。2012年还有一个风险点在新兴市场。新兴市场金融体系出现动荡的迹象已经出现。 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出现了贬值。2011年下半年,巴西雷亚尔、印度卢比、俄罗斯卢布贬值幅度超过10%;印度尼西亚盾、新加坡元和马来西亚吉林特纷纷触及近两个月的低位。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资本大量外逃的现象,并导致了股市的大幅缩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表现远远好于发达经济体。一些人认为新兴市场与发达经济体出现了“脱钩”,事实上并非如此。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资本大量流入新兴国家,导致新兴国家面临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上涨和货币升值的压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恶化引发了国际资本的回流,这使得新兴市场陡然出现资本外逃的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截至2011年6月,欧洲银行对亚洲的贷款大约为1.5万亿美元,对非洲和中东约为5000亿美元,对拉美为8500亿美元,对东欧和中欧为1.3万亿美元。本次资本外逃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对欧债危机前景的担忧以及欧洲银行业对资本要求的提升,导致欧洲银行从海外抽调资金回国,满足较高的资本需求。可以预见,2012年如果欧债危机再有风吹草动,新兴市场大规模资本外逃的风险仍然存在。 世界经济将陷入长期低速增长 欧洲的债务问题使得全球存在爆发第二次金融危机的可能,而美国和日本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得两国复苏乏力,世界经济或陷入长期低速增长。就美国来说,2012年美国经济形势将略好于2011年,但经济的整体活力仍处于较低水平。美国在未来10~15年难以解决债务问题。美国财政支出中有55%以上的支出属于法定支出,例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失业保险等,这部分支出不随政党的更替而减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婴儿潮一代”逐渐进入了老年,这又极大地增加了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据美国政府的预计,未来10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达到7.1万亿美元,联邦政府不得不继续发债,甚至借新债还旧债。另一方面制约美国长期增长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和生产率。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使美国经济获得发展的动力。而目前,支持美国长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出现。美国面临的挑战还有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劳动力市场迟迟难以恢复。2011年10月美国失业率依然高达9%,这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和居民消费;房地产市场难以从泡沫重创中走出。2011年9~10月美国的新开工房屋数量仅相当于战后平均水平的39%~44%。 只要房地产业不走出低谷,美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就难有根本性改观。尽管目前美国企业资 金充裕,真实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有利于刺激企业投资;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和日本经济复苏对于经济回升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未来美国经济仍将维持低速增长的局面。就日本而言,2011年经济增速预计在-0.4%左右,2012年会有所反弹。日本也面临着沉重的债务压力。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资本市场泡沫破裂,日本反复使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但是经济持续的低增长率,使得日本政府的债务负担变得越发沉重。根据IMF的数字,日本政府的净负债率由1991年占GDP的11%增长到2010年的117%,由于2011年地震灾害后所需的重建工作,预计2015年政府净负债率将达到占GDP156%的高位。同时,日本国内投资和消费信心十分脆弱,过度对外投资导致的产业“空洞化”严重,这都降低了对于日本经济恢复增长的预期。唯一利好的消息是日元汇率开始走弱,由于日本贸易已出现逆差,为支持灾后重建,预计逆差在中短期得以继续维持,日元汇率的总体转弱使得日本经济得以依靠外需支持经济的反弹。2012年全球经济的增长前景不容乐观。发达经济体一方面深陷债务泥潭,另一方面短期内无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IMF研究显示,预计2015年G20发达经济体的公共债务将占到GDP的115%。为维持债务的可持续性,各国将不得不制定较为严格的“灭赤计划”,增加税负并降低开支以巩固财政状况,这无疑会打击脆弱的经济复苏。 同时,在巨额美债面前,美元贬值或将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因为在国内经济形势并未好转、就业压力依然巨大的情况下,仅依靠提高税收偿还债务已经没有希望,利用通货膨胀把债务稀释风险很大,最大的可能是美元贬值,将风险转嫁给债权国。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也会因外部环境恶化而明显放缓。一旦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将出现过剩,热钱大量涌入经济状况较好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推高这些国家的通胀水平。与此同时,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将高涨,加大输入型通胀的风险,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为维持自己本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各国可能会打起贸易保护战或者货币战,这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 中国的对策 短期内,中国要注意规避欧债危机带来的贸易领域和金融领域风险。贸易领域,2011年,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增速显着下降。在2011年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增速都高于中国对全球的出口增速。但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对欧元区出口增速分别是17.1%、16.6%和18.9%,显着低于中国对全球出口增速的26.5%、22%和20.4%。2012年欧元区实体经济将进一步恶化,这意味着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在金融领域,近期在岸市场人民币汇率贬值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欧债危机。一则欧洲的银行和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急需从世界各地调回资金;一则投资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进一步提高并撤出新兴经济体,影响了对人民币的信心,这大大减少了离岸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离岸市场人民币需求的下降导致在岸市场上外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2012年第一季度,受欧债危机困扰的国家债务还本付息高峰期到来,离岸市场人民币需求下降的趋势难以扭转,受此影响,中国外汇市场可能还会面临资金外流的局面。与此同时,美国债务问题也值得关注,中国所积累的外汇储备时刻存在着缩水的风险。从长期来看,中国要加快结构转型。 “十二五”时期的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然而,经济指标显示,我国结构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投资和消费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和产业结构失衡。我国投资率连续八年上升,2010年达到48.6%的历史高位;最终消费率却连续四年下降到50%以下,2010年47.4%的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70%以上的水平。我国过度依赖出口导向型战略,导致贸易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居高不下,2010年我国贸易依存度高达51%;过度依赖外商投资,又造成资本账户顺差。我国制造业实行改革开放的时间较早,激发了企业活力,在全球市场上保持了较高的竞争力,但服务业尤其是支柱性的现代服务业,如医疗教育、金融保险、交通通信等行业,由于政府垄断或过度行政管制,造成效率低下、供给不足,形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较快而服务业相对落后的局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长期徘徊在40%左右,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需要进行结构转型,发展内需,改变依靠出口的现状,加快研发和高科技投入,争取在下一轮全球技术革命来临时走到前沿。这需要政府转变职能,放宽投资机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展望未来二十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是城市化列车。城市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楼房和道路的建设,而且意味着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的重新配置和优化,更多的农村人口将进入城市,同时服务业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世界经济论文:考察世界经济的双重经济学 马克思的《资本论》从不同层面论证了资本的内在否定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①资本作为财富一般形式———货币的代表,是力图超越自己界限的永无止境和限制的欲望,它不断地生产出剩余价值,也生产出自身的界限,它只有在不断地与自身界限的抗争中,才是资本。一旦“资本不再感到某种界限是限制,而是在这个界限内感到很自在,那么资本本身就会从交换价值降为使用价值,从财富的一般形式降为财富的某种实体存在”②,它就不再是资本了(扬弃了自身)。资本的内在否定性思想可谓一条红线,贯穿着整部《资本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因、动力因和历史限度,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然而,着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曼德尔却说了一句令人费解的话:“与一般公认的信念相反,马克思与其说是十九世纪的经济学家,还不如说是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家。”③考察一下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会发现,曼德尔的这句话需要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双重视角,才能得到理解。这种双重视角不仅有助于把握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内在否定性,而且对于理解和把握当今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分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考察世界经济的双重经济学视角 曼德尔指出:“《资本论》第一卷最初出版时,资本主义工业虽然在西欧少数国家中居支配地位,但是在包括西欧大部分地区在内的整个世界上,它还是独立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海所包围的孤岛。”④因此不难理解,马克思为什么选择英国作为典型进行剖析。《资本论》所阐述的,主要是为了追求私人利润并把这种利润用于资本积累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无情的和不可抗拒的增长趋势。《资本论》问世以来,资本主义的技术和工业已传播到全世界,不仅物质财富以及把人类从无意义的机械重复劳动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增加了,而且社会的两极分化也扩大了,资本的所有者越来越少,被迫向他们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财富和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工业巨头和金融企业手中,这使得资本和劳动之间展开了越来越广泛的斗争。曼德尔指出,资产阶级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尽管采取了凯恩斯的办法,尽管实行了各种各样企图使工人阶级与晚期资本主义一体化的措施,最近十几年来资本主义制度如果说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变得比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更加危机四伏了”⑤。从越南战争到世界货币制度的混乱,从西欧1968年以来激进工人斗争的高涨到全世界大量青年人对资产阶级的价值和文化的拒绝,从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到周期性的经济衰退,随处都有迹象表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曼德尔总结道,“《资本论》说明了为什么这个制度的日益尖锐化的矛盾同它的迅猛发展一样不可避免”⑥,也就是资本的内在否定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曼德尔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由于像19世纪的英国那样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越来越多,今天的世界远比写作《资本论》时的世界更接近《资本论》中的“纯粹”模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一般公认的信念相反,马克思与其说是19世纪的经济学家,还不如说是20世纪的经济学家。众所周知,《资本论》研究的是生产关系,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⑦《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全部三卷所讲的“资本”都是一个生产关系概念,而不是生产力概念。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资本”,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所理解的“资本”是根本不同的。西方经济学大多把资本当成了生产力概念,它讲究的是投入、产出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剩余价值”和“剩余使用价值”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通过交换实现的抽象劳动,因而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它只适用于私人劳动与其他私人劳动在相互对立、相互统一中构成整体社会劳动的市场经济。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因此不涉及抽象劳动,只涉及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需要同其他人的具体劳动进行比较,不涉及与其他人的关系。在生产力经济学中,资本创造的不是剩余价值,而是剩余使用价值。按照这种眼光,资本在一切时代都存在———只要使用价值通过一个生产循环,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它就是资本。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种理解,把资本这种特定时代的生产关系当成了永恒的自然关系。马克思真正主张的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考察生产力的发展。尽管马克思强调,资本要追求的并不是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而是剩余价值即多余的货币;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剩余使用价值的转化形式。但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和第三卷研究利润、利润率的时候,马克思恰恰是从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来考察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实物补偿实际上就是使用价值的补偿。马克思指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态的制约”⑧。因而,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两个方面来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题中之意。今天,我们无论是研究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外在表现,还是研究当今的世界经济,都应当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种经济学视角。 二、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外在表现 罗莎?卢森堡在研究资本积累时发现一个问题,作为一部未完成的着作,《资本论》没有顾及资本主义经济的非资本主义环境:“我们在《资本论》全部三卷中看出,马克思的分析的理论前提,是假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着普遍而唯一的统治地位。”在她看来,“这个前提,乃是理论上的权宜之计。现实上,从来没有过那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唯一支配之下的自给自足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前提,如果只是作为论证纯粹形态的问题之助,而不变更问题的条件,那么,它是一个完全可以允许的理论上的权宜方法”⑨。然而一旦涉及现实的世界经济,这一前提就不成立了。实际上,到罗莎?卢森堡的时代为止,资本主义经济总是在一个非资本主义环境中,即在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联系中得到发展的。卢森堡要考察的,正是在存在资本主义经济与非资本主义经济尤其是前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价值循环和使用价值循环的情况下,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问题。卢森堡的研究可以视为对《资本论》的发展。它把《资本论》关于资本内在否定性的论述和《共产党宣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述沟通起来了。 人们公认,《共产党宣言》最早描绘了经济全球化的图景:“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卢森堡所关注的正是《资本论》中资本的内在否定逻辑在世界市场中的现实表现。在《资本论》的最初 计划中,马克思是把世界贸易、把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把各民族的相互依赖排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也就是现行的《资本论》第三卷之后来考察的。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我们就能够看到,资本的内在否定性是如何从抽象过渡到具体,表现在世界经济的全景中的。遗憾的是,这个宏伟的计划未能完成。马克思生前只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是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从形式上看,考茨基根据马克思遗稿编成的《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视为《资本论》的第四卷,但从内容上看,卢森堡和列宁的世界体系论才是名副其实的《资本论》续篇。 在马克思看来,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并不是一种外部否定,而是资本的自我否定。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必须采取一定的生产关系形式。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他生产关系,恰恰是由于它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而不是生产使用价值,但对利润的追求迫使资产阶级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旦这种发展不再能带来利润,资本就不再是资本,而还原为货币,资本的生产就还原为使用价值的生产。这也就超出了资本的限度。于是,资本的内在否定性就转化为它的外在否定性。马克思对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分析主要是一种逻辑限度的分析。如果把卢森堡的研究和列宁的研究加进去,我们可以发现,资本内在否定性所表达的逻辑限度,实际上是在现实的时间限度和空间限度里表现出来的,即在资本积累的世界历史中,资本的内在否定性必然会外化为具体的时空限度。卢森堡指出,“资本主义是第一个具有传播力的经济形态……但是,同时它也是第一个自己不能单独存在的经济形态,它需要其他经济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虽然它力求变为世界普遍的形态……然而它必然要崩溃,因为它由于内在原因不可能成为世界普遍的生产方式。在自己的生命史中,资本主义本身是一个矛盾,它的积累运动带来了冲突的解决,但同时,也加重了冲突。” 帝国主义的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赢得了世界市场,大大拓展了工业资本的发展空间,缓解了资本主义宗主国国内的经济危机。但是,这种空间的拓展相对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迟早还是会出现宗主国国内的那种生产力与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只不过原先一国范围内的矛盾升级到世界范围内而已。而且,在世界市场上,除了原有的劳资矛盾之外,又增加了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不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而作为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扩张空间的有限性之间矛盾的极端表现,就是世界范围的革命的爆发。因而,以卢森堡和列宁为代表的国际共产主义认为,在资本积累的世界历史中,“国内外资本积累的条件将变为自己的对立物,那就是它们变为资本没落的条件”,到了那个时候,除了实现社会主义外,没有其他的出路。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限度和空间限度。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主要是英国,因此,马克思“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但19世纪的英国同其殖民地特别是同印度的关系,无非是20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与前资本主义世界关系的缩影,或者说,前者向后者展示的,无非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然而,20世纪还是有两大现象超出了《资本论》的范围:一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瓦解,二是虚拟经济的出现和繁荣。这两大现象同样必须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两个视角加以理解。 三、双重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发展道路 《资本论》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危机。但是,20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遭遇的困难,特别是苏东剧变,却属于另一种危机:生产力发展的危机。中国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且不断发展,与坚定不移地奉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密不可分的。在20世纪,资本主义没有灭亡,原因在于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在美国,这是通过罗斯福“新政”、创立“宏观经济”实现的;在欧洲,则是通过社会党创办“福利国家”、建立“消费社会”实现的。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阵营的崛起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则与卢森堡分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联系在一起。俄国十月革命,与其说是马克思《资本论》的革命,不如说是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和列宁《帝国主义论》的革命。现在回过头来看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我们可以发现:这场争论之所以没有成效,恰恰是由于忽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不仅应当在生产关系的层面上进行,还应当在生产力的层面上进行。斯大林混淆苏联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区别,误把比资本主义还低的生产力水平上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混同于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这确实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二战以后,斯大林甚至试图建立平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社会主义市场。实际上,苏东剧变并没有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只是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这种失败的理论原因在于只是从生产关系经济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经济,没有从生产力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没有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待世界经济。相反,中国采取改革开放政策,紧紧依靠世界市场,仅用了30多年时间,经济总量就跃居世界第二,这一事实表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对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然而,一旦融入世界经济,资本的内在否定性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就不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问题,它也成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尤其是面临虚拟经济的挑战,中国必须拿出自己的对策。这同样要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两个角度着眼。 在卢森堡看来,按照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关系,非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经济国家,一类是商品经济国家。对后者,资本主义需要购买其原料和向其倾销产品,因此是一种“正常”的贸易关系;对前者,首先必须瓦解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纳入商品经济体系,然后才能用市场交换的办法进行剥削。因此,对自然经济国家的经济,首先采取的必然是原始积累时期的暴力掠夺手段。但是,如果非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强有力的民族国家政权,利用后发优势主动融入世界经济,那么这种发展顺序就可以被打破,这些国家就可以为自己在世界分工中争取到相对有利的位置。至于这些民族国家政权采取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影响它们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在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中,德国和日本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则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国家的成功,都与自觉进入世界历史进程有关。意大利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阿锐基(又译阿瑞基、阿里吉)在《漫长的20世纪》中追述了从文艺复兴到当代的资本主义扩张和霸权大国的逐次循环。在他的论述中,资本的物质扩张阶段最终在过度竞争压力下逐渐消失,让位于金融扩张阶段,而后者的消亡又促成了国家间混乱的年代的出现。在新的社会集团的支持下,一个能够恢复全球秩序并再次重启物质扩张循环的新兴霸权大国的出现,将消除国家间的混乱状态。热那亚、荷兰、英国和美国依次被称为这种霸权国家。在《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中,阿锐基断言,世界霸权从美国转到中国的时代来临了。由于中国是一个非资本主义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这一次权力转移将给人类带来曙光。 从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来看,我们不得不说,阿锐基过于乐观了。他忽略了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威廉?I.罗宾逊在《全球资本主义论:跨国世界中的生产、阶级与国家》中所关注的全球资产阶级的大联合。这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势力。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不过是这种势力扩张自身的理论反映而已。这种联合不仅改变了《资本论》的语境,而且改变了《资本积累论》和《帝国主义论》的语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期待的是《共产党宣言》中号召过的那种“全世界无产者”的国际联合。这种联合被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破坏掉了。在《资本积累论》和《帝国主义论》中,卢森堡和列宁期待的是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的联合,这种联合被第三国际的大国沙文主义者破坏掉了。在整个20世纪,对资本主义构成制约的,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二是受到社会党影响的民族国家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治理的内部压力。遗憾的是,苏东社会主义的解体,使资本主义失去了外部压力;经济效率的降低迫使社会党放松管制,使资本主义失去了内部压力。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客观上使得发达国家降低税收,以便把资本留在国内,从而使全球资本获得了空前的主动权。在这种背景下,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的中国显然不能延续旧的发展思路。从热那亚到荷兰, 再到英国和美国,经济霸权的转移都与全球资源和生态的容纳能力密切相关。中国既没有卢森堡所说的前资本主义经济水平国家作为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目的地,也没有发达的、足以吸纳全球过剩资本的金融市场。唯一的出路是从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两种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实体经济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虚拟经济的力量对比,力图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全面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经研究过虚拟资本。从生产关系经济学角度看,虚拟资本仅仅是资本的虚拟化。由于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建立在金属货币即抽象劳动的物化形态上,虚拟资本并未从根本上影响到资本主义的金融市场,反而对通常的所谓“物质资本”即从生产力经济学角度看的资本的发展有一种促进作用。但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随着美元与黄金脱钩、各国货币与美元脱钩,货币也被虚拟化了。这就为虚拟资本成长为虚拟经济,从而使金融市场空心化准备了前提条件。因此,中国目前面对的,一方面是国内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所积累的使用价值的堆积,另一方面是在国际金融战争中所处的劣势地位。中国必须既通过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创新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通过金融创新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只有在两条战线上都取得胜利,阿锐基所期待的人类曙光才会显现。这就需要我们同时既在生产关系经济学、又在生产力经济学上实现理论创新 世界经济论文:从经济实力和“软着陆”现状看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 经济多极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变动密切相关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既是南北两方、多极类型构成的且两极分化的格局又是几大国、经济中心构成的且多极化的格局。总体上说,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为美、欧、日三极并存。在90年代至21世纪的一个时期,不仅三极之间发生着实力消长的新变化,而且新的经济力量中心也在崛起之中。 一、美、欧、日的经济实力地位 (一)多极之首的美国经济 10年前的人们对三极实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复兴的欧洲,衰落的美国。然而90年代后的情况表明,美国遏止了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态势,显示了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多极之一,更是实力之首的实力。其经济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至2001年3月,已连续增长10年,10年中年增长率达3.5%,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记录。而且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出现了“一高两低”并存的所谓新经济现象,主要动因在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为期10年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经济 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产生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是美国的5倍多,仅东京房地产的市价总额就可以购买美国两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以当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为契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两个多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景气状况中,又遇上了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金融风波既充分显露了日本经济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现0.7%的负增长,1998年进一步恶化为2.8%的负增长,1999年勉强出现0.6%的经济微弱正增长,2000年,由于国际经济比上年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也由于日本近年来以国债为支撑扩张的财政政策逐渐显效,日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但也仅仅是1.5%的增长率。用经济合作组织的话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挣扎了几年的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适度的复苏。 过去的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受泡沫经济破灭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目前依然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并非基础经济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欧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和。未来10年,日本将以接近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三)一体化的欧盟经济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这要求欧盟既要加强经济一体化,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即通过“集中”和“积聚”两个方面的努力,以巩固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地位。 如何在较低通胀率和较低失业率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是欧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于美国近年来已出现“一高两低”的新经济现象,欧洲要逊色一些。 二、美、欧、日经济“软着陆”状况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软着陆”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一高两低”的良好态势,即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 (一)经济增长率 1997年以来,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以上。欧盟的经济增长状况是,1997年为2.7%;1998年为2.8%;1999年为2.3%;2000年经济增长率第一次突破3%,达到3.4%,为198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国;2001年,据经合组织等预计,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以上,从而将9年来第一次超过美国。从更长期的发展看,自现在起到201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已是欧盟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联的。按照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其在2.5%至3%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这既会使就业增加,又不会使通货膨胀率过于上扬。欧盟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三个指标上,只有在低通胀率方面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甚至比美国还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欧盟通胀率1998年为1.4%,1999年为1.3%。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是在经济增长率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欧盟则面临着既要经济增长率突破3%,并把高失业率降下来,同时又不至于使通胀率有大的上扬的艰难任务。事实上,自1999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来,欧盟的通胀率也呈小幅攀升态势。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2000年7月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绝不反对经济增长率高于3%,我们所不希望的是通货膨胀达到这一水平”,因此,欧洲央行对影响欧元区物价稳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将继续实行“把通货膨胀压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长期战略。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欧盟2001年、2002年的通胀率将回落到2%和1.8%。 (三)失业率 高失业率一直是多年来困扰欧洲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与美国近年来失业率压低到4%的情况相比,欧盟的失业率高达10%左右。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密切相联的两个指标。一方面,高失业率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压力。据欧洲的统计,欧洲每年用于失业、贫困人口救济和社会福利保障的开支高达1万亿到2万亿欧元,占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到20%。如此巨大的开支拖累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高经济增长率是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的趋强,欧盟的失业人数在减少——从1996年及其之前的约2000万人减少到1997年3月的1,800万人、1998年5月的1,700万人、1999年的1,600万人和2000年1月的1,230万人;欧盟的失业率也在降低——从1996年的10.8%降至1997年的10.6%、1998年的10.0%、1999年的9.1%和2000年的8.4%,预计今明两年将继续降至7.8%和7.3%。 此外,汇率情况也能说明问题。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这既使欧洲经济一体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欧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条件,也会在动荡不已、危机迭起的世界经济领域,为欧洲货币地位的提高增加一个新的筹码。作为美国、欧盟、日本三极世界经济格局,随着欧元的问世,从长远态势看必将发生新的变化。欧元比之原本地位最弱的日元,其地位会进一步增强;就是比之世界第一货币美元,从长远看也会构成挑战。但欧元诞生两年多,其表现特别是汇率表现,并不如原来预想的那样好。1999年1月1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1.19,而到2000年10月26日,1欧元只能兑换到0.823美元,欧元跌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比诞生之初大约贬值了30%。 可见,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表现为美、欧、日三极并存。但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除了现有的美欧日之外,人们预测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如果在全球化进程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也可能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到第二个10年,在多极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目前的实力地位和发展势头看,中国是最有可能成为第四极的国家。 世界经济论文:世界经济失衡现象透析 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分工格局变化以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困难,世界经济失衡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这成为我们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大背景。目前的世界经济失衡是一种动态均衡,世界经济将在失衡中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失衡的主要原因 世界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2000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为4160亿美元,2004年扩大为6659亿美元,2005年达到8065亿美元。二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经常项目大量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2000年亚洲国家和地区经常项目顺差为2057亿美元,2004年扩大为2487亿美元,2005年达到3557亿美元。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析:从微观方面看,经常项目差额主要表现为贸易差额;从宏观方面看,经常项目差额等于储蓄与投资的缺口。 美国经常项目巨额赤字的原因。美国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近年来这一倾向被不断强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7%,2005年达到72%。与此相对应,美国储蓄率急剧下降。1995年美国个人储蓄率为4%—5%左右,2004年下降为0.2%,2005年为负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美储蓄率下降是造成经常项目逆差的主要原因。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 亚洲国家和地区经常项目大量顺差的原因。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选择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抑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形成了过高储蓄和巨额经常项目顺差。而且,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一方面采取了谨慎的国际资本管理战略,从国际资本市场的净借款者转为净放贷者;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国内投资支出,并通过高利率吸引国内储蓄,从而使其储蓄大大超过投资。 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即从主要使用本国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出口,发展为某些生产要素在一些国家集中并面向世界生产的新格局,表现为跨国外包发展和全球供应链延长。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世界各国对其比较优势进行了重组,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包括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向国际市场提供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两个周期通常是不同步的,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开发需要一个过程,表现为技术创新周期。这样,各国比较优势的显现,包括新的出口和就业机会的出现就具有不同步性。当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体现出来而美国的比较优势还未充分体现出来时,或者当美国的比较优势体现出来而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还未充分体现出来时,就会出现双方的贸易差额或经常项目差额。 失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引起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可以将经常项目差额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表面上看,可以通过利率政策调整一国的储蓄率,但实际上,无论是美国提高储蓄率还是亚洲国家和地区降低储蓄率,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为储蓄率不仅与利率水平有关,还涉及一国经济和文化传统,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等。 利用汇率调整也许是最容易的,只要美元贬值(其他货币相对美元升值),就可能减少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但美元相对于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贬值相对容易,相对于亚洲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它远远超过了宏观经济政策操作所能达到的范围。即使亚洲国家和地区货币汇率能够自由浮动,其作用也是有限的。第一,单个亚洲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升值只会改变美国进口商对进口地的选择,不会改变整个亚洲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第二,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升值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亚洲的高储蓄传统和消费习惯。第三,亚洲国家和地区需要贸易顺差。对于那些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较快的出口增长意味着较高的经济增长;对于那些饱受亚洲金融危机之苦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意味着较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讲,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这种“顺差饥渴”和“外汇储备偏好”,可能会伴随其整个赶超过程的始终。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以限制失衡 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和经济制度改革(包括汇率制度改革),虽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可以将世界经济失衡控制在一定限度内,避免演化成金融危机,从而为解决这一问题赢得时间。 就财政政策来说,经济学界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美国要降低经常项目逆差,首先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减少进口。有关数据表明,美国已经有所行动。在2005财年中,美国财政预算赤字下降为3186亿美元,为2002年以来最少的一年。 从货币政策方面看,2004年6月份以来,美联储持续17次提高基准利率,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上升到5.25%。较高的利率水平有助于抑制过度消费。 在亚洲方面,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汇率制度的灵活性有所增强。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正在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此外,前些年由于日本和欧洲经济持续低迷,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顺差主要由美国市场吸收,表现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随着日本和欧洲经济复苏,这个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目前的失衡是一种动态均衡 从理论上讲,不平衡是绝对的、常态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任何时间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赤字必然同时表现为另外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盈余。 从现实出发,就美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看,失衡是比较严重的。但在短期内,由于这种失衡表现为动态均衡,因而呈现出一种相对的可持续性:第一,在国际分工新格局中,美国相对充裕的资本和技术与亚洲国家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组合,能够充分发挥各方比较优势,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第二,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债券的形式积累了对美国的债权;美国以直接投资的形式积累了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债权。这一不平衡根源于美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效率的差异(美国的金融市场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市场之一)。随着亚洲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这一失衡会自动得到纠正。第三,近年来出现的跨国外包与供应链延长是世界经济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它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率,增加了公司利润,发挥了各方的比较优势。因此,2001年以来,包括美国及亚洲国家和地区在内的整个世界经济基本实现了较低通胀率下的较快增长。 目前的世界经济失衡表现为“双循环”:一方面,为了实现赶超战略、为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为了积累外汇储备,亚洲国家和地区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出口增长率,形成了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美国经常项目出现了巨额赤字;另一方面,为了追求较高的资产收益率、为了保持储备资产安全(包括维持美元汇率稳定,避免储备资产损失),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又回流到美国市场,弥补了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维持了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2004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为6659亿美元,当年资本净流入为8218亿美元。正是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吸收了亚洲国家和地区经常项目的顺差,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回流弥补了美国经常项目的缺口,使国际金融市场达到了一种动态均衡,从而使世界经济在失 衡中保持了较快增长。 世界经济论文:复苏的世界经济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情况及趋势 随着今年第1季度的结束,去年的特别是9.11恐怖袭击美国经济之后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算是“贴身擦过了”。4月中下旬以来,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纷纷调高了对今明两年美国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例如: 4月18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2年世界经济增长2.8%,比它2001年12月预测的2.4%调高了4个百分点,2003年可望达到4.1%;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分别为2.3%(比它去年12月的预测上调了1.7个百分点)和3.4%,将再度成为世界经济的"motor"(发动机)。 4月25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劳伦斯.克莱因领军、由60个国家的250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专家组指出,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到来得比人们预期的要快,来自欧洲和亚洲的数据也显示出复苏的事实或先兆,但发展中国家要到今年下半年才能从复苏中受益;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去年的1.2%提高到1.8%,明年达到3%;复苏受许多国家低利率、税收措施、个人消费和消费者信心提高所推动,这些因素是复苏的“点火器”,但还不足以保持复苏的持续性和力度。 据此及据其它相关统计,对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趋势似可作出如下研判: 1.美国经济复苏来得比人们预期的要早、要强劲,促复苏为持续增长的关键是振兴企业投资 美国经济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跳水”(第3季度GDP下降1.3%),拖累全球3/4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锐减;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双创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纪录,分别为2.4%和1%;国外直接投资也由2000年1.3万亿美元减少到7600亿美元。第4季度美国经济出现有力反弹,增长1.7%。今年第1季度美国GDP增长按年率计算高达5.6%,大大超过了经济学家们的预期。低通胀态势将继续保持,今年第1季度美国通胀率仅0.8%。美联储认为,近期尚看不到通胀加速的迹象,因此无须调高自去年12月定下的1.75%的利率水平(40年来的最低利率)。 这表明,美国经济2001年第3季度1.3%的负增长,与以前发生过的历次衰退相比,是时间最短、裂度最轻的一次。问题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下一步,是V型,W型,还是什么其他型?多数经济机构认为,5.6%的数字不是现实反映,美国经济可能再一次出现下滑。例如,金融市场的信息就不令人鼓舞,道·琼斯指数自2月份以来又跌到10000点以下,美元也值有所贬。此外,与新经济的佳期相比,目前5.7%的失业率偏高,近期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到夏季可能突破6%关线;第1季度的高增长首先来自库存调整,贡献率为3.1%,其次是私人消费增长,贡献率为2.5%。目前库存调整余地缩小,股市下挫和中东局势紧张使消费者信心减弱。保持和发展复苏的关键是企业新投资,但它至今尚未启动。因此,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IIE)的国民经济学家卡特琳·曼说她“不相信如此之高的增长能够继续,但也不相信出现Duoble-Dip(上岸后再跳水)”,这也是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今年第1季度5.6%的增长率将逐渐回落到3.5%,下半年会出现企业新投资。布什总统在继续要求国会支持他持续减税的计划,以促进短期的复苏成为持续的增长。 考虑到9.11”恐怖袭击及随后的阿富汗打恐行动,以及安然、凯马特、环球电信等大公司会计审计丑闻等冲击性因素,美国经济能在较短时间里实现较强劲的复苏,说明经过10年新经济发展,美国经济的抗震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包括货币财政政策的迅速反应能力和调节效应)已大大增强。 2.欧盟经济复苏迟缓乏力,短期内难以摆脱低速增长状态,机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据欧盟统计局今年3月12日公布的统计数字,欧元区12国去年经济增长仅为1.5%,第4季度还下降了0.2%,今年第1季度起色不大,在0.1%-0.4%之间。IMF预测欧盟15国今年经济增长与去年持平,2003年加速到2.9%。15个成员国中,英国情况较好(这将增强英国继续留在欧元区外的信念),据英国国家统计局3月27日公布的数字,2001年以2.2%的实际增长率远居欧元区12国平均1.5%的增长率之上。但受世界经济减速和英镑汇率偏高之累,占经济产出1/5的制造业景气不佳,2001年第2季度末陷入衰退。英国官方统计显示,今年1、2月份有所复苏,增长0.4%和0.5%,预计今年GDP增长率为2%,基本与去年持平。 其他4个大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占欧元区12国经济总量的80%。曾为欧盟经济“火车头”的德国现已降格为“班里的差生”,增长乏力、失业攀高、预算失控、企业破产增多。IMF指出,德国经济复苏的当务之急是有效控制财政赤字上升的趋势,回到欧元区稳定条约规定的基准值(不超过GDP的3%)以下,以提升人们的经济信心和保持低利率水平。如果今明两年德国预算赤字率(占当年GDP比率)保持在2.7%和2.0%,两年的经济增长率相应为0.9%和2.7%。德国政府预期今年经济增长率为1.3%。法国经济今年上半年增长0.8%(法国全国统计与经济研究所3月29日的形势分析预测),政府预测全年经济增长1.4%-1.5%。意大利和西班牙也将在缓慢复苏后进入低速增长。 IT领欧盟之先的两小国爱尔兰和芬兰,因该产业在去年全球经济减速中受累最深而剧烈波动,前者GDP增长率从2000年11.5%降到2001年的7.1%,后者从5.6%跌到0.7%,今年可望随全球IT产业回暖而缓缓复苏。 从中长期看,欧盟经济必须通过机制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振兴企业投资,特别是与技术创新关系最紧密的风险投资,劳动力市场等经济政策也必须进行有深度和力度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与升级,集聚和积累发展后劲。但是,15个成员国的统一市场和12个成员国的统一货币,运营和调控难度较大、成本较高,首脑峰会-欧盟委员会-成员国政府的行政层次和规制结构,以及成员国经济政策协调,程序繁琐复杂,照顾各方利益的妥协不能不减弱政策与调控的力度。因此,欧盟正在启动宪制改革的大战略和大行动,这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欧元成长为能与美元并立的世界货币,也要走过漫长的道路、经历曲折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欧盟经济只能保持低速增长和区域内相对稳定的态势,并表现为先于美国经济衰退而衰退,后于美国经济复苏而复苏。 3.日本经济陷在近10年来的第3次衰退中难以自拔,制造业向周边国家转移生产基地不可逆转 IMF预计今年日本经济经济继续萎缩1.0%,明年可有0.8%的微弱增长。日本经济摆脱长期低迷的根本出路在改革。IMF指出,日本如果不能立即着手迫在眉睫的结构改革,首先是银行部门的改革,其经济增长将“看不到隧道尽头的亮光”。日本银行也指出“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及防范通货紧缩情势恶化,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同时结构改革也应齐头并进,以解决银行坏账的问题”。目前,日本银行的坏账总额高达43万亿日元(换算为3230亿美元),1500万人(占日本人口总数近12%)欠消费信贷公司的帐,其中150万-200万人处于濒临无力偿还的边缘,个人破产创纪录,每天有18.7人自杀,或离家出走从此失踪。问题在于日本结构改革只是旧调重弹,寄希望于诱导日元大幅贬值刺激经济复苏缺乏有力度根本性改革行动。以至于人们怀疑其是否真正有改革的决心,小泉内阁2月27日宣布一项反通货紧缩计划时就说,“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没有即刻解救的良方”。但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居发达国家前列的人均GDP和研发投入、居世界第一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这些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日本战后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已跟不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洪水般货物出口导致的出口生产能力过剩,也必须寻求出路,立足于保持和拉大对周边国家制造技术差距的亚洲“雁阵”也被打破打乱。因此,越来越多的日本中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运营目标,自主向亚洲周边国家转移生产基地的趋势不可逆转。 4.东亚经济将逐步从美国经济复苏中重返增长通道,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推进次区域经济一体化 东亚长期以来实行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经济增长的出口依存度高,而且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短短几年里,形成了对美出口IT产品的地区性和产品性结构依赖。如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等亚洲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的迅速复苏和再次衰退都同美国经济的涨落脉动息息相关。这一结构特点和发展态势,短期内尚难改变。因此,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全球IT产业回暖,将有助于改善这些经济体经济复苏的外部环境,从而今年的增长可望好于去年。其中,韩国经济复苏要更强一些,据韩国中央银行4月15日的预测,今年其经济增长达到5.7%,大大高于其去年12月3.9%的预测。从中长期的发展看,积极推进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如10+3和10+1),以构筑东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平台与通道。 5.国内政治局势失稳和沉重的国际债务,是拉美经济的两大拖累 拉美经济发展固然受美国经济的影响,但根本拖累因素是国内政治局势失稳和沉重的国际债务。巴西、阿根廷、智利三个拉美大国的国际债务占全球70%,一旦债务到期而失去偿还能力,就会发生外资抽走、居民挤兑的货币危机,进而造成政局动荡和社会危机。此外,美国的态度举足轻重,美国和IMF在阿根廷和墨西哥货币危机处理上不同节奏和措施,就足以说明。IMF对因货币危机导致经济与社会危机的阿根廷表示极大的忧虑,今年预计还要萎缩10%-15%。 6.内需支撑型大国经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三个亮点 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是世界三个内需支撑型大国经济,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这与强调外资外贸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并不矛盾,也不否认经济增长还受到全球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景气的明显影响。但国内市场大、内需旺,即使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仍能保持外资的吸引力和一定规模的进出口。在2001年全球3/4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衰退的形势下,这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各有特色,并分别实现了7.3%、5.6%和5.5%的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三个亮点,今年将保持较高增长的势头。 二、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特点分析 1.当前世界经济的景气复苏趋势受国际油价的制约,油价涨落受制于中东局势 IMF指出,以每桶(159公升)23美元为基准油价,今年全年油价若长期高于这个基准5美元,那么世界经济增长将萎缩0.25%。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众参两院银行联合委员会上也指出,油价上扬可能严重抑制占到美国经济3/4的消费支出,1月中旬以来的油价上涨已经吞噬了家庭支出的购买力,美国经济对目前的油价水平尚能勉强承受,如果长时间地继续上涨后果堪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历次经济衰退都始于油价上涨。在世界重要油库的中东,巴以“以暴还暴”的冲突愈演愈烈,成为高悬在世界经济景气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伊拉克从4月8日起暂停一个月石油出口,并呼吁阿拉伯产油国再次使用“石油武器”。如果局势不能趋向缓和而走向全面对抗,油价飙升将不可避免,世界经济的复苏趋势将被打断。 2.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走向既取决于短期的行情性因素,更取决于长期的结构性因素 美国这次的经济衰退不同以往,出现一系列非常规现象或不确定性因素。其中,短期性现象如可支配收入下降而个人消费支出上升,这里有低利率和低通胀因素的作用。但是,可支配收入的“透支”消费既不可能过度,也难以长期持续。长期性结构因素如劳动生产率和公司销售额上升,但公司盈利状况恶化、利润率下降,导致企业取消或减少投资计划,待别是与技术创新关系最为密切的风险投资锐减。这只能解读为,以IT技术产业化为先导的美国新经济经过持续10年高涨已越过技术创新高峰期,社会平均利润率已经形成,投资边际效应开始递减,企业竞争从以高投资、高频率技术创新为主转入以优化组织、革新管理、降低成本为主的阶段。构筑竞争的新技术平台和增长通道需要高先期投入和较长的时间。美国IT技术平台和快速增长通道的构筑就经历了从里根、老布什到克林顿三届政府20多年的努力。在新的技术平台和增长通道未构成之前,美国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反应力和有效性,以及企业和居民的经济信心和心理预期。 如果再作深远的分析,美国经济的高投资、高增长和高消费,长期依靠外部世界的资本和资源支撑,其必要条件是强势美元。实际上,美国“三高”,世界“买单”。例如,美国经济高增长与高贸易逆差和高经常项目逆差并存,必要条件之一,是年均高达2000多亿美元的国外直接投资流入,4500亿美元金融资产(占全球5万亿美元净储蓄8%以上)的外国政府和个人购买与持有。一旦失去这个必要条件,支撑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支柱就会崩塌。因此,从海湾战争到阿富汗打恐,深层次的经济动因是保护美国攫取世界资源的安全和维护世界对强势美元的信心。当然,也不应否定美国“三高”经济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出口市场、技术引进源等经济发展的外部必要条件。 3.经济全球化发展与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调整的矛盾,是制约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的根本 经济全球化大大提高了世界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但全球化利益的分配既不平衡、更不合理。发达国家不仅不愿调整由其主导的现行国际经贸“游戏规则”,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甚至连这样的秩序也不愿恪守,或以合法借口(反倾销、绿色壁垒和保障条款等)加以扭曲。最新的案例是美国宣布实施其贸法“201条款”,导致了一场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贸易争端”,最终结果远未明朗。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调整之后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一个表现,也是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制度性制约。因此,从根本上说,建立一个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相对平衡的增长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三、我国的应对策略思路 当今的世界经济,除经济全球化之外,还有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民族主义,是三大潮流。美国是三大潮流的“弄潮儿”,欧盟的突出优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在哪里?特别是比较优势在哪里?发展中国家要避免被全球化潮流冲向“边缘化”,积蓄、集聚和发挥积极经济民族主义的比较优势,勇于和智于搏击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互惠互利、谋求“共赢”的全方位开放政策,加入WTO和启动建立10+1(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谈判,积极主动搏击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努力在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驾驭可确定的方位和空间,"jest-time"(恰值其时)地应变和调整,这无疑是继续保持稳定和较快的经济发展态势、加快经济崛起的一项外部必要条件。但必要条件特别是外部必要条件不等于发展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的营造在于自身制度与机制的创新。入世为我国体制改革注入了外部压力,这也是我国先易后难、渐进改革进入有时限(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适应入世的过渡期仅有3-6年)规定的攻坚性制度创新的动力。目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体制平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技术通道,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构筑的,至今经历了20多年。但它还不完全适应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因此,要以人世为契机,再经过15-20年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之构建得更加坚实、宽广和通畅,更加国际化和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轨道相接。对此,我们必须充满信心,不为一时挑战的严峻性和发展的波动性动摇信心而贻误时机。 世界经济论文:剖析世界经济秩序与国内复兴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增长率低迷、债台高筑,饱受“二次衰退”风险的折磨;美国经济复苏过程跌跌撞撞,正经历着无就业的增长;欧洲正处于十字路口,虽然已经采取了艰难的步骤,但至今仍未跳出主权债务危机的怪圈;日本在金融危机过后又遭受巨大灾难,经济复苏面临严峻考验。但是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这场危机似乎成为一场胜利,中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这个世纪将见证新兴经济体的强势崛起,全球经济版图正处于变革的边沿。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将如何通过贸易和金融实力重塑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新兴经济体在这一进程中面临着哪些风险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兴经济体该如何应对?本文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过去的20年,世界目睹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生产、贸易以及金融领域的成长,他们快速地与全球市场融合,为我们讲述了增长的故事,同时也引起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的30%跃升至2010年的45%左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所持有的财富和金融资产也大幅度增加,外汇储备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它们的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形式的资产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然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种种挫折。 1990年代初,注定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阶段,正是从那时起新兴经济体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开始重塑未来的全球经济与政治。首先,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前苏联的正式解体,这个国家在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踏上了艰难的经济转型之路。其次,印度1991年举行的选举将纳拉席哈?拉奥(P.V.NarasimhaRao)推上了权力的宝座,印度开始推行经济自由化、积极参与全球化。再次,1990年代,中国加快了自1978年就开始的经济改革的步伐,从那时起,中国创造了连续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最后,1990年纳尔逊?曼德拉(NelsonMandela)总统将南非带入了国际舞台。这一系列事件汇集在一起,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标志着全球化新纪元的到来。[1]然而事实证明1990年代的改革并未能够促成新兴经济体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增长。华盛顿共识的盛行使得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面对金融自由化的诱惑时改革太过鲁莽和仓促,新兴经济体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沉重打击,从1994—1995年的墨西哥到1997—1998年的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从1998年的俄罗斯到2001年的土耳其,最糟糕的是2001—2002年的阿根廷,其经济总量下滑了15%左右。除中国和印度外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都未能幸免。[2]2000—2007年期间,新兴经济体终于迎来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继续其令人惊叹的增长速度,印度也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而且,被称为“金融危机”代名词的拉美地区也开始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全球经济舞台当中,人均GDP连续多年增长幅度超过3%,但亚洲的表现仍然最为抢眼。在全球能源价格不断回升的背景下俄罗斯经济重新振作,“大爆炸”式的激进转轨模式在经历了必要的阵痛之后逐渐显示出其优势。“金砖四国”(BRICS)成为了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在2000—2008年期间,全球经济增长中BRICS贡献了30%,与之前十年相比提高了14%,而G7的贡献率则从70%下降为40%,BRICS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也显着增加,如今已达到13%。[3] 2008年美国次贷风暴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美国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衰退3.8%,失业率达10%,同年日本经济更是衰退5.4%,为所有发达国家之最;欧元区同样未能幸免。但是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这场危机似乎是验证了他们的崛起不可避免。在危机最为严重的2009年新兴经济体平均增长率为1.5%,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在新兴经济体当中,中国经济保持了8.7%的增长,印度为5.6%,印度尼西亚也高达4.6%,新兴经济体扛起了引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重任。自2007年之后,全球经济增长80%的贡献率来自新兴经济体,来自发达经济的贡献率仅为20%。由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共同组成的G20取代过去一直把持全球主要经济政策走向的G8,成为协调国际经济政策的常设性论坛,象征着在新的全球经济秩序中,新兴经济体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全球经济格局一直处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之中,由国家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所引起的不同国家集团之间力量的失衡是世界格局变动的原动力。在1500年之前,中国和印度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先者地位,工业革命之后西欧取而代之,二战之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与德国、日本共同引领着全球经济兴衰。但是如今这一体系已经松动,那些过去曾被挤到外围的新兴经济体正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从而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改变。 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总有一些国家领先,又让位于新来者,再又被别的新来者超过,落后者不会是绝对的贫困,领先者也不会绝对的衰落,历史的变迁就是这样。[4]新兴经济体的兴起将推动全球经济重心不可避免的东移和南移,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趋势日渐明朗。全球经济增长引擎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遍及整个高收入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该国的经济政策对于全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这就要求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它能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快的GDP增长率。[5]历史上,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领跑者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15世纪,随着西方世界兴起,经济重心从古老的东方转向了西欧。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荷兰,再到英国,以及后来的挑战者法国、德国、日本,发展到今天的美国,他们都曾作为全球经济格局的缔造者而存在,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但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永久性的保持全球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世界所有国家都遵循着自然的脚步,如个体一样自有其生命周期。[6] 从2002年开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尤其是在2005—2009年期间,他们的贡献率几乎超过了三分之二。2009年和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他们更是完全支撑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发达经济体的贡献率分别仅为0.04%和-0.07%。[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是衡量新兴经济体影响力的一种方式,从世界银行所开发的多维度增长极指数(multidimensionalgrowthpolarity)①能更为清晰的看出欧元区、美国和日本在1990年代之后,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逐渐下降,而以BRIC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是呈现上升之势。如表1所示,2004—2008年中国的平均多维度增长极化指数为26.2,全球排名最高,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的巨大溢出效应,美国、欧元区、日本分别以20.33、10.86、5.59紧随其后,说明传统的全球三大经济引擎虽然已经日渐式微,但是目前为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韩国、俄罗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土耳其、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都进入前十五强,其数量已经超过发达经济体。 以上只是典型事实的表述,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入考察在金融危机打击之下新兴经济体为什么能够对全球经济产生越来越显着的影响力?答案就是南南贸易联系的加强。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南方国家②的总体经济规模不断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4.6%,至2010年,南方国家的总产出占世界GDP的45%。南南贸易额从1990年占全球总贸易额的7%上升为2009年的17%。在2000—2009年,南南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6%,与前一个十年的14%相比又有新突破 。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趋势是由于亚洲工厂的出现、全球生产网络中中国作为生产过程的最后组装地所推动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在南南贸易中扮演主导型角色,该地区的贸易量就占到南南总贸易额的四分之三,而他们与中国的贸易额单独就占40%。[8]仅2006年和200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就吸收了中东地区总出口的16%、拉美和非洲总出口的9%。中国正在南南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LevyYeyati通过对一组新兴经济体的考察,发现从2000年开始,它们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中国而非G7,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G7的影响力却在不断下降,2000—2009年期间,新兴经济体与G7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仅为0.267,而与中国的相关性为1.115。[9]Garroway更进一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低收入、中等收入国家,并得出相似结论。[10] 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所需的大宗商品源源不断地从南方国家运来,拉美、非洲和中东等南方国家由于出口激增而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制成品的消费,其中许多制成品就是产自中国和亚洲。中国以及东亚各经济体通过自身的高速增长,轻巧地打开了整个南方世界经济增长的阀门,并带动了相关国家的共同复苏。虽然人们不应夸大上述“反馈回路”的规模,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托起整个世界,不过,它有能力托起世界的一部分。[11]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因此能够不受西方国家普遍衰落影响而强势复苏,进一步通过南南贸易的扩张对全球产生溢出效应,引领世界,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多极化趋势日渐清晰。 三、新兴经济体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 不同的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同样会带来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国际金融实力与其在全球经济及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极不匹配,这种情形在未来必将得到改观。未来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国际货币体系如何能够适应新兴经济体不断壮大这一不争的事实,促进国际合作减少保护主义和货币争端,减少全球经济运行的风险和波动性。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在如今的货币体系下,美国货币政策的改变即使对于其国内立场而言是适当的,也可能会给其它国家带来灾难。对于1980年代新兴市场的债务危机,当时美国利率的大幅度提高难辞其咎;1994年美国货币政策的收缩毫无疑问加剧了墨西哥经济所面临的困境,最终导致了比索的崩溃。美国长期的货币宽松政策同样造成了1970年代的通货膨胀,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如出一辙。[12]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其经济政策需要与保持货币价值、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与全球贸易平衡相一致,如果这些目标发生冲突,风险就会加剧。如果储备货币发行国长期保持国际收支赤字,情况会变得非常糟糕,因为该货币体系是由市场信心来支撑的,历史上正是这种情形最终击垮了作为世界主导货币的英镑。如今的美国正面临着同样的情形。美国作为全世界最终消费品的最大消费国是全球赤字的主要贡献者,其贸易赤字在1990年代之后一路攀升,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点,几乎占GDP的6%(占世界GDP的1.5%)。金融危机使其经常账户逆差大幅度缩减,但是危机过后又是一路攀升,IMF预测到2015年,其逆差将达到6381.7亿美元。与此同时,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统计,2010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高达1.29万亿美元,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62.1%,2011年恶化趋势明显,前半年赤字已经超过9000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预计全年财政赤字会将达到1.48万亿美元,政府债务占GDP比重攀升至69.4%,仅利息开支就达到GDP的1.49%。美国正朝着危机的方向发展。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将会受到“双赤字”(巨大的国际收支逆差以及不断膨胀的财政赤字)的影响而日趋走弱。目前的担忧是美国可能正在接近曾经的储备货币发行国都曾经历过的临界点,在这一临界点上美元的过度发行导致全球对美元和美元资产信心的丧失。历史经验表明,美元统治的终结将如其他国际货币一样不可避免。[13] 新兴经济体的情形则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大多数新兴经济体财政状况良好,债务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外汇储备大规模增加,国际投资地位显着改善。2010年底新兴经济体所持有的外汇储备跃升为5.4万亿美元,占全球总储备的66%。美国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而新兴经济体则成为主要的债权国。2009年底,美国的债务几乎超过一半由新兴经济体持有。[14]新兴经济体凭借自身雄厚的外汇储备逐渐在国际资本市场显示出影响力,其中以中国、东亚和其他中东国家最具代表性,世界银行预计至2025年中国的国际投资净头寸将由2009年占GDP比重35%上升为61%,而美国进一步下降为-69%;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投资净头寸占GDP的比重也都将大幅度提高。在不远的将来跨境资本流动的主导权将更大程度的向新兴经济体倾斜。新兴经济体中的强势货币将随本国经济规模的扩大、金融实力的增长而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外部性,国际化程度随之提高。世界银行预测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三种情形:继续保持美元的主导地位、美元和欧元以及某一亚洲货币三足鼎立、单一储备货币(SDR)。根据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未来国际货币体系自然演化的结果将是多极化的出现,通过市场的自然选择将会逐渐建立一个适应区域贸易集团(如欧洲、亚洲和美洲)的全球多元化国际货币储备体系,其中包括实力仍然超群的美元。与单一世界货币相比,这种国际货币体系的劣势是损失了一定程度的网络外部性,规模经济的收益减少,交易成本增加;但是多元的货币体系与如今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相比将提供更大的稳定性。[15] 历史证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储备货币可以同时存在:1910年代之前的几十年中,尽管英镑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在欧洲大陆仍然被广为使用。如今美元成为主导,然而欧元、英镑和日元同样作为储备货币而存在。在主导货币之外始终会存在类似“辅币”的币种,它们作为人们一种分散风险的自然选择而存在。在2009年全球的外汇储备中,美元以62.1%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欧元占比27.4%,英镑占比4.3%,日元也保持着3%的比例。[16]未来伴随着新兴经济体的成长,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人民币毫无疑问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它是新兴经济体中最有望成为与美元、欧元并驾齐驱的币种。从历史上看,储备货币从一种货币向另一种货币转变并非突发事件,而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美元取代英镑的地位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当时市场普遍预期英镑将退位,不过该过程比预期缓慢得多;如今美元的衰落由于货币偏好的粘性、原有的制度支撑带来的惯性等必然是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由于美元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还没有哪个国家有可能取得像美国在二战后所取得的全球主导地位,因此美元的地位得以维持至今。如今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充其量只处于初级阶段,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还很少进入各国的储备篮子,因此在国际金融领域新兴经济体可以大有所为,但任重而道远。 四、新兴经济体崛起过程中的挑战 1.新兴经济体未来可持续增长的能力 新兴经济体持续多年惊人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不应忽视当前新兴经济体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首先关于其未来可持续增长的能力。在过去的200多年世界经济史中,只有产生了爆炸性技术创新的国家才能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要求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它能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快的GDP增长率。领先生产率的产生主要是由剧烈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决定的。爆炸性的技术创新会带来一系列具有突破意义的新技术,刺激生产 率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快速提高,对经济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之后这些新技术将在国内的各个行业之间推广,并打破国家的界限向周边国家扩散,带动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对典型的新兴经济体从1965年至今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从1960年以来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全要素生产率(TFP)所推动,从1990年开始,俄罗斯也出现相同的趋势。但是在拉美地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南非,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不明显;在阿根廷和巴西TFP的贡献率甚至出现了负值(平均值分别为-8%和-37%)。①这些TFP的数据是没有区分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的,在中国和印度,技术对于增长的巨大贡献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模仿而非技术创新,在这两个国家创新活动更多地表现为数量的增加,[17] 这种现象是全球新兴经济体的通病。中印较高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可以从经济赶超的角度进行解释。然而随着中印与发达经济体技术差距缩小,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优势消失之后,它们惊人的经济增长率还能否持续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的观察我们发现利用国内市场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协调机制对于技术创新的出现是最重要的。无论最初的英国还是后来的美国,他们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依赖自身的国内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利用市场中的价格机制作为国内生产决策的出发点,保持旺盛的国内需求才能有效地将本国消费者的偏好传递给生产者,国内市场成为了创新的主要来源。如今新兴经济体大多严重依赖外部市场,巴西和拉美依赖大宗商品的出口;俄罗斯经济原料化现象严重、面临现代化的迫切任务;新兴经济体国内消费市场受到严重挤压,消费相关的服务部门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因而技术创新活动出现的几率远远小于欧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对出口的依赖,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加大对教育和研发的投入,培育技术创新的火苗,是新兴经济体最终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重中之重。 2.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挑战 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的形成要求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与贸易实力相符的金融实力,其实质也是要求其本国货币逐步推进国际化进程,扩大本币的外部性,向当前仍然处于货币金字塔顶端的美元发起挑战。美元的信誉无可置疑地主要归功于美国的政治稳定和良好的通货膨胀控制记录(如今已经受到侵蚀),以及美国金融市场的持续高效和开放。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想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8]首先,历史因素,如果其他人也愿意的话,任何人都更愿意在交易中选取一种给定的货币,由于这个原因多重稳定均衡决定世界交易货币。其次,贸易和金融的模式,一种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占有较大份额的货币具有一种自然优势。再次,自由且完全发展的金融市场。最后,对货币价值的信心,价值不会不规则波动。如今新兴经济体中最有潜力的人民币也仅仅部分满足了第二个条件。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实力仅仅是有限的提升。[19] 自由且完全发展的金融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内部支撑,目前我国仍不具备深度且有效的资本市场。通过提高国内金融系统的效率和增加透明性可以增强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金融市场过度落后于实体经济无疑会阻碍货币国际化的进程;资本账户的控制使得人民币无法在国际上形成完善的流通网络。因此,逐渐开放本国金融市场,让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十分重要,既可更有效地达到输送国内流动性的目的,也可增加国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信心。目前政府正在大力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一步,但我国法治建设还较为落后,只要我们不能在这一最为基础的方面取得显着进步,外国投资者就会迟疑于投资在岸人民币资产。新兴经济体在看到伴随国力上升本国货币逐渐成为多极货币体系中的一员时也应当注意到伴随而来的不利因素。就国内而言,首先,更大的货币需求波动,中央银行会特别担心国际化将造成对货币存量的控制更加困难。其次,货币平均需求的增加。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德国政府曾经担心如果允许外国居民获得本国资产,资本流入将导致货币升值,使得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这种担心使得他们不愿推动本国货币扮演更多的国际角色。在国际领域,在美元衰落和新兴经济体中某些货币崛起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货币战争”必然加剧,因为在公共机构中并没有看不见的手来保证帕累托最优的出现,各国缺乏某种形式的协调时将会使全球金融系统在达到稳定均衡的过程中出现较为激烈的博弈。从经济角度看,适应区域贸易集团(如欧洲、亚洲和美洲)的全球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有可能在不同区域之间产生敌对关系,由此逆转贸易和金融自由化进程。从政治方面来看,货币竞争可能转变为严重的地缘政治冲突。市场驱动的通货竞争会改变全球的资源和权力分配,导致更多的紧张和不安全,并对全球稳定和合作的大好机会产生潜在威胁。[20]因此,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通过各种机制进行充分的对话和协调、增进相互信任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3.全球治理的参与 伴随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转变,原有的全球治理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国际协调与管理机制如何体现各国之间经济实力的不断变化,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进行博弈的关键。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美国和欧洲在制定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定贸易自由化协议再到建立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合作准则等等,某些行为规范(以国际规则为基础的决策程序、非歧视原则、多边主义和透明运作)成为各国的共识。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虽然经过多次的改革,但仍然是美国在二战之后树立领导地位的产物,如今新兴经济体需要进入全球治理体系并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现阶段充分发挥G20的作用是新兴经济体务实的选择。G20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而产生,其初衷是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携手共同稳定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2009年4月的G20伦敦峰会可以看作是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转折点,是对既往世界体系内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实力与全球治理话语权失衡的积极矫正。[21]虽然饱受抨击,但是近三年来的五次峰会已经使得G20不断演变,从伦敦和华盛顿峰会制定的一系列稳定金融市场的计划、监管协调、全球刺激措施到匹兹堡峰会的注重长期宏观经济治理,其关注的问题范畴不断扩大,如全球经济失衡、货币政策、债务水平等,取得的进展令人鼓舞。在未来,G20将继续成为一个重要的协调各方利益的渠道,新兴经济体当立足于该平台,积极创造有利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化解可能存在的危机。 然而新兴经济体在G20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它们尚未形成一套关于全球经济治理的替代方案,对于未来自己将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还未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如何参与全球体系的建构也准备不足。新兴经济体内部由于彼此间的竞争和利益分歧,在削弱发达国家对经济治理的垄断特权方面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如改革国际金融机构治理结构,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发言权和影响力),而在其他方面(如出口市场的争夺、汇率问题上的冲突、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不同意见等等)却很难达成共识,新兴经济体并不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国家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在各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同时,只有加强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贸联系、深化国际合作、增强民众相互之间的了解,才能增强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世界经济论文:分析世界经济秩序与国内复兴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旧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严厉拷问,比较之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关注。不管愿与不愿,世界各国都已经承认,只有依靠新兴经济体的繁荣才能使世界经济脱离衰退的深渊。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一枝独秀,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一度超过50%,令世界惊叹。“中国模式”被神化,社会主义理论再掀高潮。然而,关注并不代表感恩和善意的合作,别有用心者唯恐“天下不乱”,千方百计阻挠打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复兴之路绝非一番坦途。 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曙光 从1857年,美国爆发的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征的经济危机至今,资本主义引发的世界性危机从来没有间断,影响较大的包括19251933年的大萧条、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等,每一次危机都给世界经济发展造成重创。以美国、欧盟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过多次自以为是的修正之后,不仅没能让世界摆脱危机的阴影,反而使危机的程度逐次加深。实践证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已不再适应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要求,世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力量来平衡各方利益、引领未来发展。谁能成为这种新格局中的领军者,就看谁能将全球经济拉进增长的轨道。专业人士指出,不管是美国的金融危机还是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其实质都是发展方式的问题,如果这种经济模式得不到改变,经济危机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美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外债、减少财政赤字和增加就业;欧盟的任务是改变欧洲各国高福利、低生产、低税收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协调各国的财政货币政策。显然,主要发达国家在经济复苏的困境中自顾不暇,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任务要另选主角。此时,新兴经济体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迅速走进人们的视野。 从七国集团到G20七国集团最初由美、日、英等七个工业化国家组成,俄罗斯加入后形成八国集团,目的是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下的非正式对话机制。八国集团由发达国家掌控,完全从发达国家的利益出发,讨论制定对其有利的世界经济活动规则。1999年底,随着中、印、巴等新兴工业国家和欧盟的加入,八国集团演变为20国集团(G20)。同时,随着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加强,在集团中的话语权不断壮大,G20于2003年被确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集体性称呼。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八国集团的国际影响力急剧下降,G20成为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政策协调的主要平台。金砖国家的崛起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次提出“金砖四国”概念,囊括了全球最大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2010年,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四国”变成“金砖五国”,并更名为“金砖国家”。自2006年四国外长首次会晤开始,经过五年的发展“,金砖国家”初步形成以领导人会晤为主渠道,以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外长、常驻多边组织使节会议为辅助,以智库、工商、银行等各领域合作为支撑的多层次合作架构。目前,“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7%,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3%。统计显示,2009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16%,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3%。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金砖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将大幅增加至13.1%,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将达到14.81%。金砖国家的兴起将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多元化,成为国际经济关系民主化的自然推动力,使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呈现新特点,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随着G20和“金砖国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肯定。人们在对G20和“金砖国家”的关注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亮点——中国。 负责任的大国 从冷战时的美国、俄罗斯,到后起直上的日本和声势浩大的欧盟,世界从来不缺少超级大国。遗憾的是,神话相继破灭。危难之时,竟没有一个国家勇挑重担,拯救世界于水火。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一蹶不振;日本经济在经历二战后的迅速增长不久,即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陷入低迷;最大经济体美国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不仅没有担负起拯救世界的重任,反而恶意筹划危机转嫁;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拖累下举步维艰曾经的超级大国形象正在一个个崩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在国际性组织中的声音越来越多,从G20峰会到“金砖四国”峰会,从博鳌论坛到达沃斯论坛,中国的国际形象正在逐渐清晰。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旁观者,而是更多地参与进了全球经济格局变革当中,成为可以盘活全局的棋子。当世界主要经济体深陷危机无法自拔时,手握3万亿外汇储备的中国成了希望和信心的源头。国际多家机构预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20年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大国。可以说,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作用已经得到认可。虽然这些言论居心未必正当,但从自身来讲,中国绝不会推卸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责任。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搞好中国经济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国际社会交往。但中国的发展绝不会走资本主义国家恃强凌弱的老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一贯的主张。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中国复兴之路 21世纪初,我们的口号是“和平崛起”,但是对一些国家来说,似乎“崛起”这个词很具有挑衅的意味。于是,“中国威胁论”铺天盖地般袭来,中国在国际交往中频受打压。其实仔细想来,1840年以前,中国稳坐世界第一大国的交椅已将近2000年。我们现在努力发展,只是想恢复一个大国应有的实力。智慧的中国领导人用“伟大复兴”取代了“和平崛起”,既显示了中国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决心,也使“中国威胁论”的制造者们无的放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人民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今时不同往日,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同时,在国内,随着改革走进深水区;各种矛盾凸显,想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变得越来越难。如何使改革顺利推进,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一系列难题等待着中国政府去寻找答案。 内忧与外患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数据令世界其他国家羡慕不已,30年年均增长率达到9.8%,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仍然保持着8%以上的增长速度。但在高增长的华丽外衣下,不和谐的隐患也在悄然增长。一些领域显示出经济过热的信号,CPI居高不下,流动性过剩得不到有效控制、 房地产市场高烧不退,这些因素使得泡沫破裂的风险在不断积聚。除了经济过热隐藏的风险外,一些社会矛盾也不断涌现,如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不健全、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存在,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很多不确定性,如何克服困难,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决策者们凝聚智慧不断探索。 宏观调控 既要正确做事又要做正确的事 资本主义世界的多次危机证明,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代价过于沉重,政府的合理干预是经济平稳发展的保证。虽然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中国只能算是个“小学生”,但是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无疑是有力并且有效的。从危机后的4万亿刺激计划,到目前的控制经济增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宏观调控的手段既顺时应势,又机动灵活。中国的宏观调控要想始终保持这种成功的状态,就要遵循一个理念:既要正确做事又要做正确的事。正确做事是指宏观调控的方法和手段,也就是宏观调控的工具要使用得当。宏观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特点是相机抉择,即视经济运行情况而采取相应措施,间接地调整经济至平衡状态。其好处是渐进、平稳、灵活。相比而言,货币政策更为直接和猛烈。理论上讲,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凭借自动的传导机制实现经济平衡增长。但在中国,由于市场经济机制不健全、金融市场运行不规范,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引发新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非常时期,货币政策也应该包含一些相机抉择的成分。比如,针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应该采取有松有紧的货币政策,对于某些过热行业限制信贷额度,而对广大小企业适度宽松。宏观政策要做正确的事是指政府干预的领域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的微观经济行为主要是针对市场失灵的领域,而对市场能够自发运行和实现有效自我调节的领域,政府应尽量退出。 以改革促发展 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宏观调控不是万能遥控器,一些尖锐的社会矛盾光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远远不够,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继续深化改革。部分学者提出,中国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的确,改革开放30年来,依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我们积累了大量财富,但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改革的成果没有惠及全体国民,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其根源在于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因此,只有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扫清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诸多障碍。从目前的情况来讲,中国改革的重点在于三个方面:第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包括资源税改革、财产税改革和个人所得税改革等,目的是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众,实现从“藏富于国”到“藏富于民”的转变,同时尽可能地缩小收入差距;资源税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要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相适应,逐步消除区域、城乡差距,使全体国民平等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第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即通过优化政府结构、创新政府机制、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能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从某些不需要干预的经济领域退出,而将资源致力于提供公共服务,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也能够增强政府信用,提高人民信心,实现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世界经济论文:论联合国世界经济预测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前景堪忧 报告预测,美国经济增长在2011年明显放缓,估计只有1.3%,预计2012年增长率将维持在1.3%左右。尽管美联储已明确将“零利率”的货币政策维持到2013年,但财政政策前景很不明朗:美国国会的“超级委员会”没能按计划在2011年感恩节前就如何在今后十年削减1.2万亿美元财政赤字达成任何协议。在2012年大选之前,政治角斗将加剧,很难出台既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又能在中长期将公共债务降低到可持续水平的有效财政政策。政治僵局,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不足,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以及仍然脆弱的银行业,这些因素之间的恶性循环,很容易使美国经济陷入低增长,甚至衰退的泥潭。欧洲经济的前景更糟。即使在乐观的假设前提下,将主权债务危机控制在希腊等少数几个国家,欧洲的经济增长预计在2012年也只有0.5%左右。日本灾后重建有望刺激经济在2012年增长2%左右,但是灾后重建所需的资金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如果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日本经济也会受到很大牵连。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趋缓 报告预测,发展中国家经济在2011年增长6.1%,明显低于2010年7.5%的增长率。预计发展中国家在2012的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到5.6%。发展中国家在2011年增长减缓,主要是这些国家为应对通货膨胀和信贷增长过快而采取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结果。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中印的带领下仍然会高于其他地区,但中、印两国的增长在2011年已比2010年放缓了一个百分点左右。中国从2010年的10.3%下降到2011年的9.3%,印度从2010年的8.5%下降到2011年的7.6%。预计中国在2012年的经济增长还会有所下降,降至9%以下。拉丁美洲的增长已从2010年的6%下滑到2011年的4.3%,预计2012年将继续下滑到3.3%。 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报告认为,世界经济在2012年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能否及时有效控制主权债务危机,是影响2012年全球经济走势的关键因素。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低增长和高失业率以及政策空间受到的政治和经济制约及其间的恶性互动,不但可使发达国家陷入另一次经济衰退,也将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稳定。报告认为,欧元货币机制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统一货币的背后,其他方面的一体化进程,特别是财政一体化,远远滞后。欧洲必须抉择是加快推进财政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还是任由货币一体化的倒退,即欧元区的分裂。报告认为,一旦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失控,该地区商业银行将蒙受巨大损失,引发信贷紧缩,很可能会引发类似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时所造成的金融市场崩溃。其结果将使欧洲经济陷入衰退,并影响到其他国家。这种风险很大。报告认为,美国经济陷入另一轮衰退的风险也很大。风险之一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导致美国银行蒙受巨大损失。更严重的风险则来自国内政治决策的“瘫痪”。如果欧洲和美国同时陷入新一轮的经济衰退,其他国家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在联合国的“悲观预测方案”中,如果上述风险变为现实,欧洲经济在2012年可能会衰退1.6%,美国衰退0.8%。受到上述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将从2011年的6.1%大幅下滑到2012年的3.6%。全球经济增幅将下滑到0.5%,以人均收入来衡量,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 世界经济论文:世界经济组织技术贸易产权纠正 WTO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TRIPS协议中。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对于TRIPS协议的解读,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应该注意其有关促进国际技术转让、增进公共福利等方面的原则和宗旨。”〔1〕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WTO具有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的功能。自TRIPS协议实施以来,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其对技术贸易的发展和促进方面几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WTO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作为越突出,其功能错位和扭曲化就越严重,一方面WTO作为调整贸易管理的国际组织对知识产权的过多干预本身就存在众多质疑,而其调整知识产权又对WIPO及其他相关国际组织的产生巨大冲击,他们之间的矛盾也越加凸显并难以协调。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调整贸易的国际组织,由于其对技术贸易的无所作为,使得国际技术转让的调整处于无组织管辖的混乱状态,各国的利益冲突始终没有办法得到协调和解决。正是从这个角度看,WTO在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功能是错位的,应该予以纠正。 一、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功能错位的表现 (一)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功能的先天缺陷国际组织的功能应围绕其宗旨展开,就这一点来说,WTO在调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方面的功能体现得非常充分,但在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时出现了扭曲。从WTO的历史看,GATT的宗旨是要在国际经济和贸易领域,通过各国相互削减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扩大商品的生产和贸易。〔2〕因此,在GATT存续的近五十年的时间里,其一直致力于推进货物贸易的自由化,消除货物贸易中的差别待遇和各种贸易障碍。作为GATT的继承者,WTO的宗旨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根基仍然在于推进贸易的公平健康发展。WTO的宗旨是通过建立一个开放、完整、健全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世界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有效而合理地利用世界资源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就业、确保实际收益和有效需求的稳定增长。同时遵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不同成员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保护环境并提高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手段。〔3〕可见WTO的功能不再限于对货物贸易的调整,而且肩负起了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职责,而其宗旨中没有关于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的规定。因此,就WTO的宗旨来看,其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的功能存在先天缺陷。 (二)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功能的人为扭曲从WTO的宗旨中,寻找不到其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的只言片语,但在WTO的法律文件和机构设置上,均对知识产权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WTO明确规定了其机构设置,其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与“货物贸易理事会”和“服务贸易理事会”地位相等。该机构负责执行TRIPS协议。“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问题虽然没有在WTO的宗旨中得到体现,但这没有影响到WTO对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的调整,这也进一步例证了WTO功能扭曲化现象。这种扭曲从基本文件延伸到TRIPS协议。 1.WTO基本文件的后置性国际组织的基本文件是其产生、存在和进行活动的法律基础,人们常称之为国际组织的“宪法”。国际组织所有其他有关内部管理和对外关系的法规,都受基本文件的制约,都不得违背基本文件的宗旨和原则。〔4〕在WTO的整个法律体系中,《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具有基本文件的性质。所以,从时间上讲,基本文件应该是最先确定的,否则其指导功能和统领功能怎样发挥。但从WTO法律体系的产生和历史发展看,《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基本上是最后产生的,该协定于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部长会议上获得通过。而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的TRIPS协议,早在1991年年底,就已基本上获得通过。〔5〕因此,《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作为基本协定在对WTO其他具体协定的指导功能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颠倒的。事实上,面对着已经存在的TRIPS协议,WTO基本文件采取的做法是:在宗旨中回避了知识产权和技术贸易,在机构安排上设置了TRIPS协议的执行机构。这也许是WTO在立法技术和司法实践上的不得已而为之吧。 2.TRIPS协议的避实就虚WTO调整技术贸易应该是实至名归、名正言顺的。如果其真能将技术贸易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列进行调整和规范的话,其功能并不会发生错位或扭曲。但目前的情况是WTO的功能并没有按照常态发展,其避开技术贸易,直指知识产权。虽然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就法律调整的视角看,两者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甚至是本质上的。技术贸易规则保护的是权利人的动态交易行为,而知识产权规则保护的是权利人的静态无形财产。两类规则的立法宗旨和立法目标是完全不同的。知识产权强调的是权利保护,技术贸易强调的是公平竞争和贸易平等。所以,WTO调整知识产权名不正,言不顺,其人为化扭曲也正表现于此:其一,在名称上的牵强附会———“与贸易有关”。WTO为了给其调整知识产权披上合法的外衣,十分牵强地在协议名称上加上了“与贸易有关”的字样。也就是说,在名字中加入“与贸易有关”字样,主要是为了更能名正言顺地纳入WTO多边贸易体系。〔6〕在名称上的牵强附会有两点足以说明之:一是该协议没有解释什么是“与贸易有关”,更没有解释此处的“贸易”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等问题。之所以这样质疑,是因为在WTO的法律文件中,有一个与其名称相似的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但该协议明确界定了“贸易的含义”,也是说立法者应该明白“贸易”是有多种解读的,并其应该对此进行解释和说明,但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产权协议”中却没有了解释,。二是如果我们通览TRIPS协议,就会发现,“与贸易有关”的字样实为没有必要,因为在其内容中,看不到哪类知识产权产权与贸易有关,也看不到哪类知识产权与贸易无关,即名称不能概括内容、体现内容。这就难怪在实践中,很多学者直呼WTO的知识产权协议,〔7〕而完全忽略了“与贸易有关”。其二,在内容上的连接设计———“技术贸易”。WTO与知识产权之间的联系,除了借用了“与贸易有关”的名称外,还在内容上设计了“技术贸易”的连接因素,因为WTO调整技术贸易顺理成章。虽然在TRIPS协议的73个条文中,只有5个条文是关于技术贸易的。〔8〕但这5个条文在TRIPS协议中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忽视。正是这5个条文架起了知识产权与WTO之间的另一个桥梁。WTO也是借此桥梁直接规定成员方的知识产权保护义务的。之所以规定“技术贸易”,就是要通过技术贸易的连接点,去调整知识产权产权。这也是WTO功能错位的主要表现。 (三)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功能的不断异化WTO在后TRIPS协议时代,取得的最大进展是2001年11月在多哈召开的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发表了《TRIPS与公共健康多哈宣言》,根据该宣言,WTO就公共健康问题开始谈判, 计划于2002年12月31日前就实施专利药品强制实施许可制度、解决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公共健康危机达成一致意见。另外,根据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发表的《部长宣言》以及《多哈宣言》的要求,2003年8月31日,成员方政府一致通过了关于实施专利药品强制许可制度的最后文件,即《多哈宣言第六段的执行决议》,成为坎昆会议首要的、也是最为显见的成果。从上述WTO的对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的态度看,其功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甚至可以说在调整功能的异化方面渐行渐远。首先,无论是《多哈宣言》还是《执行决议》,均涉及的是专利制度框架下的强制实施许可问题,WTO调整功能仍在知识产权方面。其次,从WTO调整知识产权的功能上看,其关注的知识产权问题不断细化和深入,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技术贸易调整的进一步忽视和冷淡。最后,在WTO功能不断向知识产权调整方面倾斜的过程中,WTO成员似乎已经习惯和认可了这种异化。其结果是,技术贸易在WTO的调整功能中有可能消失。 二、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功能错位的弊害(一)WTO调整知识产权有悖其贸易管理法的性质TRIPS协议在其开篇就强调,各国应承认知识产权为私权。一般认为私权是与公权相对应的概念,前者强调权利者的意思自治,后者强调国家的管理。〔9〕知识产权具有私权属性,所以知识产权法应属私法勿容置疑;而国家对贸易的管理权是公权,该权利应由公法加以确认,因此各国管理贸易的法律属于公法。从WTO肩负的历史责任看,其主要是限制包括自己在内的各国政府的行为,从而使政府行为不至于严重妨碍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的运行、不至于严重损害本国人民的利益以及本国政府自身的存在。而WTO法律从产生到现在,确实是以从各方面限制各国政府与经济有关的政策管理行为———包括市场准入、外汇管制、海关手续、关税税率等———作为自己的当前任务和奋斗目标的。〔10〕所以,WTO规则应该具有贸易管理法的性质,属于公法。〔11〕甚至有学者认为其属于国际公法的一个分支。〔12〕由此推断,WTO作为贸易管理法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不宜对私权进行干预,WTO不应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就像其不应对各国的物权进行干涉是一个道理。虽然贸易顺利进行的前提是明确的产权制度和产权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贸易法可以对产权制度指手画脚。作为强调私权保护的协议,放到了以协调各国贸易政策的WTO法律中显然是极为不合适的,其有悖于WTO作为调整贸易管理法的性质。 (二)WTO调整知识产权与WIPO的功能冲突在WTO产生之前,早已存在着致力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专门的国际经济组织,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该组织成立于1970年,其主要宗旨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必要时通过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协作,促进全世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该组织主要职能是负责通过国家间的合作促进对全世界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建立在多边条约基础上的关于专利、商标和版权方面的23个联盟的行政工作,并办理知识产权法律与行政事宜。WIPO的主要活动包括鼓励缔结新的知识产权条约,协调各国知识产权的立法;收集、传播有关知识产权的信息,从事和促进这方面的研究;给予发展中国家以法律和技术上的援助,也为成员国的其他要求提供服务。WIPO认为其是知识产权领域的主导的专门机构。〔13〕所以,在TRIPS协议谈判之初, 就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在WIPO之外另立炉灶,制订知识产权保护公约实属没有必要。WTO对知识产权调整是对WIPO功能的挑战和冲击。两者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 1.知识产权保护理念方面WIPO是隶属于联合国的专门机构,而联合国的宗旨之一便是加强国际合作以促进对人权的尊重。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规定“人人享有自由参加社会文化生活的权利”,1966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5条进一步规定“公民拥有参加文化生活和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权”。这两条规定,实际上为知识产权进入国际人权法保护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WIPO管理的一系列条约中,许多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均充分体现了人权法所一贯倡导的理念,知识产权被视为人权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护,比如《伯尔尼公约》中对作者的“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的双轨制保护。〔14〕而与之相反的是,WTO却对此采取了消极的态度。这集中体现在TRIPS协议在版权领域对作者“精神权利”的排除。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TRIPS协议所讲的“保护知识产权”,在理论上和目的上,均与伯尔尼公约“根本不同”,〔15〕正是由于两个国际经济组织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出发点和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其各自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2.知识产权保护原则方面TRIPS协议和WIPO管辖的主要国际公约均确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原则,但二者的规定并不相同。如WIPO所管辖的主要国际公约中均没有“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规定,但TRIPS将该原则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又如两者都规定了“国民待遇”原则,但对国民待遇的解释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一是享有国民待遇的标准不同。根据TRIPS协议的规定,能够享有国民待遇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国籍”,而WIPO公约中的规定并非如此。以《巴黎公约》为例,享有国民待遇的人可以是成员国的国民,也可以是在成员国内有住所或营业场所的非成员国国民。二是对国民待遇原则的阐述不同。TRIPS协议对国民待遇的表述是“不低于”本国国民的待遇,而WIPO公约对国民待遇的表述是“同等”待遇。 3.知识产权保护内容方面WTO的TRIPS协议和WIPO所管辖的国际条约都是对知识产权进行国际保护的依据。但由于两个国际组织的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理念不同,导致条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十分明显。如,在专利方面,WTO要求成员国保护的专利只限于发明专利,而对于实用新型没有要求,对于外观设计另作规定,这与《巴黎公约》对专利的规定存在差异。因为,根据《巴黎公约》的规定,专利是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在版权方面,WTO并不要求成员方保护作者的精神权利,而《伯尔尼公约》中对精神权利的规定是强制性的。另外,在WIPO框架下没有生效的《华盛顿公约》被TRIPS协议吸收并略做修改后直接生效。在WIPO框架下没有作为知识产权的地理标志和未披露的信息等均被作为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三)WTO的功能错位使技术贸易的国际法调整仍然缺位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地位日趋重要,国际间技术的流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这种发展不相适应的是,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套统一的专门调整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制度和准则。在WTO之前,联合国贸发会(UNCTAD)一直希望制定一个调整国际技术贸易的统一国际法规范,并进行了努力和尝试。自1974年5月联合国大会第6届特别会议首次以会议决议的形式提出:“要求制订一项符合发展中国家普遍要求和条件的关于技术转让的国际行动守则”开始,直到1985年6月期间,联合国贸发会组织各国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谈判,其成果主要体现在《守则》上。但由于谈判各方对《守则》中涉及的实质性问题存在一定分歧。所以《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目前仍然处于草案状态。TRIPS协议虽然在内容上体现了对国际技术转让的关注,但其着眼点却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如该协议第7条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实施应当对促进技术革新以及技术转让和传播 作出贡献,对技术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共同利益作出贡献,并应当以一种有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以及有助于权利与义务平衡的方式进行。”虽然该条涉及了技术转让,但强调的是对知识产权所有人的的保护。再如TRIPS协议第40条第2款的规定看上去是对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行为进行规制,但并非强制性内容,而是对各国进行规制的一种许可或授权。所以TRIPS协议从本质上来讲,并没有对国际技术贸易进行调整,也没有对国际技术贸易作出具有建设性的规定。综上看来,由于WTO在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功能错位,使本来应该纳入其管辖范围内的技术贸易仍然没有得到国际组织的更多关注。调整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仍然没有得到发展和完善,其对国际技术贸易调整还只是原则性的,实质性内容比较缺乏。这种国际立法的空白状态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的功能纠正由于国际组织数量与职能的不断增长,各种国际组织间的协调就显得日益重要起来。〔16〕在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亦是如此。就国际层面来看,目前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的国际组织主要是WTO、WIPO和UNCTAD。所以,这三个国际组织的职能要得到充分发挥,就需要各组织之间的协调与配合。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的功能纠正应从其功能回归开始,以此,还原WIPO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促进UNCTAD退出对技术贸易的强制调整,配合WTO对技术贸易进行指导性调整。只有这样,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中的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才能理顺,各国际组织的功能才能有效发挥。 (一)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功能归位的途径WTO的功能错位就是其放弃了对技术贸易的调整,而去管理知识产权。所以,WTO功能归位主要是指其回归到对技术贸易调整的轨道上。WTO功能归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修改宗旨国际组织的活动必须符合其宗旨的指引和要求,WTO调整技术贸易的功能也应受此约束,或者说WTO调整技术贸易必须有合法依据,该合法依据只能来自WTO宗旨的有关规定。因此,通过部长级会议,修改WTO宗旨是WTO功能回归的原动力。WTO的宗旨中应将技术贸易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列规定。使WTO成为真正全面调整国际贸易的国际经济组织。如果说GATT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没有对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作出回应是可以理解的。那么WTO在新时期下,甚至可以说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在技术贸易蓬勃发展的时代,只对服务贸易作出了反映,而完全忽视技术贸易问题是让人十分费解的,同时也不同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WTO将促进技术贸易的发展作为其宗旨应该是WTO发展的必然结果。 2.制订协议为配合WTO调整技术贸易的宗旨,有必要制订新的贸易规则,即《技术贸易总协定》或《技术贸易的多边协定》,该技术贸易规则的制订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并非没有可能:其一《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经验借鉴。服务贸易进入GATT的框架内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早在1973年开始进行的东京回合谈判中,美国就倡议将服务贸易列入GATT框架之内,但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和抵制,未果。〔17〕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服务贸易问题再次被提出,经过艰辛的努力,最终才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虽然该协定只是一个框架协议,留下了大量问题未作规定。但它的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WTO调整贸易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同样,WTO调整技术贸易也是其功能的又一重大变革,其困难显而易见。《服务贸易总协定》提供的经验十分宝贵,值得借鉴。其二曾经的有益尝试。和服务贸易不同的是,在国际技术贸易领域中,有些国际组织对技术贸易共同规制的制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UNCTAD的《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联合国的《跨国公司行动守则(草案)》、以及TRIPS协议中的有关技术贸易的内容都为WTO制订技术贸易规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文件。“技术贸易的多边协定”或“技术贸易总协定”从已有的国际指导性规范中提炼已经达成共识的内容,应该是有效可取的办法。 3.改革机构为了配合“技术贸易协议”的执行,WTO的机构设置中应该有“技术贸易理事会”,该机构应与“货物贸易理事会”、“服务贸易理事会”的职能并列。鉴于现有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是管理知识产权的专门机构,可以将该理事会进行改革,使其能够执行“技术贸易协定”的有关内容。 (二)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功能回归的良性后果 1.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法律秩序得以恢复学者们关于WIPO与WTO的关系讨论较多,有人赞成前者向后者交出世界知识产权管理权,有人提倡二者平起平坐。〔18〕但笔者不能认同前述观点。当今世界,可以参与各类法律关系的国际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国际法律秩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世界各国如果因为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竞争而不断从各种利益中进行取舍,〔19〕必然消耗其发展成本,同时国际组织之间的此消彼长,也是对世界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不应是竞争关系,而只能是相互的协调与合作。国际组织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其设立的主要宗旨应该是推动整个国际社会、人类社会更好地稳步发展,所以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20〕是促进整个国际社会秩序化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WTO功能的回归不仅是其内部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将调整知识产权的功能交还给WIPO,使WIPO的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更重要的是WTO和WIPO的各就其位将使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法律秩序得以恢复。 2.国际技术贸易在WTO的框架下得到健康发展由于调整国际技术贸易法律的缺失,国际技术贸易就像一个“没有娘的孩子”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大家庭之外徘徊,其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中占据着支配地位。他们往往凭借其经济、技术等各种优势,在技术交易中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此,在国际技术贸易领域,大量国内立法的冲突和矛盾无法得到协调和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贸易领域中矛盾不断深化,这对全球经济贸易合作,以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无疑构成巨大障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贸易,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单纯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当今社会技术贸易早已经融入到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中。所以,国际技术贸易纳入WTO的管理框架中,既是WTO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健康发展的需要。 3.推动《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通过在《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的谈判过程中,各国在许多问题上都已经达成了协议,但仍然有些分歧难以调和。这些分歧主要是:守则的法律性质;守则的适用范围;限制性条款;法律适用和争端解决。〔21〕虽然分歧集中在四个方面,但其中关于“守则的法律性质”问题至关重要,各谈判方就此问题的分歧是:该守则是一项普遍的、按照国际法对缔约国有正式的约束力的多边公约,还是只是一个没有正式约束力,与联合国大会决议效力类似的法律文件,其实施还有待于各国的立法来实现。在历届谈判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持前一种观点,他们深信这是“唯一能够有效地管理技术转让的方式”,“并有效地达到守则的目标,保证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的地位及对进口技术的迫切需求。”发达国家则持后一种观点。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守则不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其他三个分歧也就迎刃而解;如果守则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后三个分歧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坚持《守则》的约束力,是因为他们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而在《守则》之外也不存在强制性调整技术贸易的国际法规范。这样看来,如果WTO能够将技术贸易的调整纳入其中,各方关于《守则》法律性质的分歧就有了谈判的回旋余地。如果《守则》以指导性法律文件的形式被通过,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WTO调整技术贸易的补充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诸如经济成分多元化,各种利益关系在发生新的变化。随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加注重现实,讲求实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人头脑中滋生,集体主义思想、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精神在一部分人头脑中谈化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努力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抓根本,深入扎实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职工头脑,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总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二个基本点这个核心,组织职工反复学习,集中讨论,畅谈体会,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为保证学习活动扎实有效,可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文明建设等工作实际,通过举办征文、演讲会、知识竞赛等形式,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职工的自我教育和我鉴别能力。与此同时,对下岗职工、停薪留职人员以及离退休老同志也不能放手不管,而应该采取适合其特点灵活多样的形式搞理论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学习勿要就理论学习而学习,要注意做好结合文章,把学习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与本职工作相结合,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让广大干部职工受到深刻教育,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其次,摸清职工思想脉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针对当前个别职工因受“”邪教组织的影响而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种种思想认识问题,要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企业深化改革,建立企业制度过程中遇到的暂时困难,如企业兼并、破产、人员下岗分流、职工再就业等,有的职工不能正确理解,致使在思想上出现了较多的模糊认识问题;有的对企业改制前途命运产生疑惑、担心,甚至失去信心;有的对政府、企业抱有依赖思想和下岗后等待观望、犹豫等。为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紧抓住这些思想问题,采取“实话实说”等形式,引导职工从身边的人和事谈起,通过本人、家庭、企业和社会变化发展的实例,使职工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大力开展形势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有关方针、政策教育,真正把干部职工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形势,科学分析形势,调动职工支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从而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当前工作。第三、言传身教并举,用自己的形象启发、引导职工,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行动是无声的命令,身教重于言教,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教育,所以作为领导者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坚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成为讲学习,勤思考,做勤奋学习的表率;讲政治动真情,做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率;讲正气,严要求,做清正廉洁的表率;逐渐摒弃只说不干,只讲不看,摆花架子,表面文章的不良风气。同时,面对市场经济的利益诱惑,一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防止糖衣炮弹的袭击,在金钱面前毫不动摇,牢固树立领导 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工中树立良好的威信,才能起到凝聚职工的核心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和导向效应,思想政治工作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收力。要根据职工的兴趣爱好,积极创造条件,为职工兴建各种文化娱乐场所和设施,如“职工之家”“阅览室”等。同时,“五一”、“七一”、“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庆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如歌舞会、球类比赛、拔河赛等,陶冶职工情操,使广大职工在文化娱乐活动中受到教育,激发职工潜能。 二、抓实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有效地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实际工作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就是注重抓实事,力戒空对空,切实把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耐心教育与人情服务结合起来,并把职工工作、生活中“热点”、“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扎扎实实地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即由实际问题引发思想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把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截然分开。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解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思想根源,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彻底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所谓实际问题,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难以处理的矛盾。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维护职工权利,保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处处为职工着想,做到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尊重职工就是要尊重和发挥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等,充分行使职工主人翁的权利。在企业积极推行厂务公开、完善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让职工知厂情、议厂情。对企业重大事项都要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职工体会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达到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关心职工不仅要做到政治上爱护,而且要做到生活上关心。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发现和培养职工中优秀积极分子,只要符合入党、入团、提干条件的,就要按规定加强培养,及时发展或任用。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吃苦在前,勇挑重担,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敢于创新、无私奉献精神。经济上关心职工要从实际出发,关心职工生活,把为职工排忧解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经常深入到职工中去,与职工平等谈话、交心,倾听职工意见和呼声,愿望和要求,更要注重了解和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职工住房、吃饭、子女上学、晋升等。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下岗职工生活问题和再就业问题。只要是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而企业又能够做到的就应千方百计去解决,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应向职工耐心解释,真正做到想职工所想,帮助职工所需。 总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只要注重解决职工实际问题,时刻把职工冷暖挂在心上,切实把党的温暖送到职工心坎上,推心置腹、赤诚相见,就一定能够换同舟共济,肝胆相照。 三、抓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此,要结合企业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济工作一道去做,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的主体竞赛活动,为职工提供参与和奉献的机会,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这种以参与和奉献为核心的竞赛活动对职工职业道德、价值观念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作用,同时也可有效地抵制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蚀,形成职工与企业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利益共同体。为此,应着重围绕以下活动载体开展竞赛。 1.以增强和提高主人翁意识为主题,开展以“优质服务,方便群众”为宗旨的竞赛,锻炼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开展“爱岗位,当主人,创一流,比贡献”的竞赛增强职工的风险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2.以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为主题,广泛开展拜师学艺、岗位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竞赛。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老带新”、“以师带徒”等“传帮带”活动,制定措施,严格考核,奖惩兑现,鼓励职工虚心请教,刻苦钻研业务技术,提高业务素质。二是开发职工创造力,使竞赛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传统的技术比武竞赛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平面上的重复,处于比名次,争高低的浅层次上。有的还只能是凑凑热闹,提提精神而已。因此,应注重层次,引导职工立足本职工作,多动脑筋,选难题搞攻关,使竞赛跃上一个新台阶,为职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用武之地。 3.以挖掘职工潜能为主题,大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活动。要充分认识“点子”的功能,开展出点子竞赛,定期组织评选好“点子”,及时采纳,付诸实施,并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评选、竞赛,造就一批“点子”状元。切实把出“点子”活动纳入竞赛的规范化管理,对现有原材料、机器设备、工艺技术进行深加工利用、改造和革新,提高其利用率,促进职工发挥智能。 4.以后争先创优为主题,开展评先进,树典型活动。变“号召型”为“示范型”竞赛活动,弘扬企业精神,宣传先进人物,推广典型经验,引导职工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新风尚。通过开展竞赛活动,使职工的才能得到发挥,精神得到充实,思想受到熏陶,为使活动搞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还要树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做到量化有指标,质化有目标,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物质奖励以增加工资、奖金、改善住房条件等手段,优先满足先进职工的需要,精神奖励以晋升职务、宣传表彰等形式,满足职工荣誉感、成就感等精神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浅谈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银行做好各项业务的前提和基础。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当前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银行 问题 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是银行做好各项业务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思想政治理论和方法也被不断充实,但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员工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青年员工思维活跃,思想复杂化、多元化倾向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没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少数干部、职工经不起利益、金钱等的诱惑而蜕化,致使银行业监守自盗、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经济案件频发,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这都给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说明,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确实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论文联盟 一、当前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日益淡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银行业部分领导及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日益淡化,对党的政策和理论学习严重不足,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与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格格不入,可有可无;部分员工贪图享受、一味崇尚金钱,拜金思想严重;个别员工只计较个人得失,置国家、集体利益于不顾。个别银行政工部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流于形式,而不讲求实际效果。 (二)思想政治工作日益边缘化,作用和地位日益减弱 思想政治工作被片面的认为是独立于银行管理及业务活动以外的工作,而忽视了其对银行管理及业务活动的促进作用。个别领导由于片面的追求 “政绩”和“指标”,无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甚至将其与银行经营管理相对立;个别银行没有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机构和专岗人员,而是由银行干部兼职,由于银行干部集中精力于搞管理、抓经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三)政治思想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政工人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者,其自身的素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现。银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第一银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老龄化严重,银行从减轻老员工工作负担的角度考虑将其安排进政工部门,但没有考虑是否适合做政工工作;二是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充斥其间,银行业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政工人员的培训教育不足,甚至无从谈起;三是政工人员自身对党的理论政策学习缺乏积极性,很难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作用。这都严重影响了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四)政治思想工作形式和内容不适应形势要求,工作方法相对传统、单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却没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仍旧存在以诸如汇报、读文件、开会、谈话、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交流方式大都是“我讲你听”灌输式的单向传递方式,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互动性差,员工参与度低;内容老套,空洞无物,与实际工作联系差,“两张皮”现象明显,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个别单位以物质奖惩的方式片面的代替思想政治工作。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的力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作的成效,加强组织领导是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强有力的保障。要从思想上培养和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为银行业务经营活动服务的意识,狠抓银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在职责上加强落实,各级银行党组织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纳入工作议程,建立起明晰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其次,是在行动上加强领导,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要想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发挥其作用,银行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身正示范,言行一致,给广大干部职工做出表率。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复合型的政工人员队伍是银行业改进和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做好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设优秀的复合型政工人员队伍。要建立完善的政工人员培训机制,不断加强对政工人员的培训,提高政工人员的知识储备和职业素养。在新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列主义、思想等理论基础,较高的精神境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还应具备心理学、行为学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要敏感的把握和洞悉,准确迅速的抓住问题,有的放矢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三)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是包括工作内容、要素或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工作方式。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必须是以思想政治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科学的系统工程。工作机制的完善要在原来的并基础上着手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下三项具体制度:一是定期分析制度,由政工部门或与其他部门联合成立员工思想状态分析小组,定期对员工的思想状态进行分析和收集,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达到预警的目的;二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体系,严格兑现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作为单位或领导本人评价和员工季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如将晋升或培训机会与思想政治情况挂钩等,以此激励对员工对自身行为进行强化和促进,使员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在激励机制下不断鞭策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解决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必须结合各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行人员、时间、资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条件,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科学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要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通过人本化的管理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达到企业满意的绩效要求。以人为本体现在银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尊重人,即在银行各项业务活动中要积极听取员工的意见,采纳员工合理的建议,让员工感觉自己真正是银行的一员;二是要理解人,不同员工的思想、性格本就千差万别,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换位思考,想别人之所想,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理顺冲突,化解矛盾;三是要关心人,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走进员工的心扉,在感情上与员工形成共鸣,潜移默化中让思想政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时代环境和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继承;另一方面,在选择性继承的基础上,跳出原来僵化的思维模式,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与传统经验和方法形成优势互补,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例如,现在各银行内网建设完备,无纸化办公基本实现,可以充分利用银行内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网络政工”,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1];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类活动,寓教于乐,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等。 3、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2]。如今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重要载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可以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培养广大干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政治工作也收到应用成效。 4、 思想政治工作与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相结合。一方面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能孤立的进行,必须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是为银行经营管理服务的思想和意识,围绕银行经营管理的中心,让思想政治工作既成为银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又成为银行创造物质文明的巨大推动力;另一方面,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和过程中,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努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动作用,这样才能增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最终实现银行业务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渗透,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结论 当前经济迅速发展,政治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这给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发现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缺点和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持续不断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才能达到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效果,为银行的经营业务及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思想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注重人文关怀研究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80后的一代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创新、爱张扬的一代,他们青春、有活力、敢爱敢恨、敢做敢当,我们应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工作上指导他们,坚持以人为本,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的诠释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应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人文关怀落实到政策制定和日常工作中,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在高校中,要根据广大同学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文关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成为激励人的意志、丰富人的精神需求的精神家园。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不断吸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更多的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形成具有多学科支撑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创新体系。然而人的思想问题是无穷无尽的,当旧的问题解决了的时候,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来,这就需要我们将知识创新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中,永葆思想政治工作鲜活的生命力。 二、正确的认识人 “识其所长,避其所短。”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了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人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渐强烈。要高度重视广大同学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也要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 作为一名辅导员,则要对所负责的班级在整体上所存在的共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在发现他们缺点的同时,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并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要引发学生的情感,辅导员首先要有情感,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严格要求,遵守校规校纪。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辅导员要深入班级了解学生思想,有的放矢进行教育。了解学生必须客观全面、深入细致,防止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中积极因素,还要善于分析其思想中消极因素。通过细致而耐心的工作,引导其向积极方面发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既要抓住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又要因人而异,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三、理智的管理人 一位英国哲人阿若德曾经说过:“关怀可以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暖,可以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崇高”。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易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天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不少人迷失了方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在发展中求得人性化的和谐,在和谐发展中推陈出新。我们应该对学生采取热心而不是冷漠,亲近而不是疏远,宽容不计较,以人性化的服务和学生进行双向互动沟通,解除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以心服务,以情操作,以法管理”。能在服务中创造感动,并让学生在感动中受到启发,从而达到管理的最终目的。同时也让同学们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懂得“以人为本”。在集体生活中要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心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一个学校在管理上的成绩和教学效果的好坏,都体现在作为学校“产品”的学生的质量高低上。因此,学校规章制度的指导思想都应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学习为前提。作为教师则必须“敬业爱生”。敬业指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以能当教师为荣。“爱生”则指给学生以最大的关爱,以爱暖其心。只有出于真情,受教育者才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古今中外,有很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的例子。教师在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更应爱护学生的心灵,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以朋友般对待学生,更易于与学生沟通。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学校才能和谐发展。 四、科学的引导人 “科学理性,事半功倍。”这对于激发情感、引导行为具有特殊的作用。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今天,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这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广大同学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就业、贫困补助、德育排名、医疗保险、生活环境、就餐条件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学校各项建设,减少学生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他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人的心理和谐提供社会环境支持,促进社会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变化,帮助广大同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加大心理咨询投入,健全心理咨询环节,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我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为:当学生们“得意忘形”时,让他们的心中有一种像失落了某种高贵东西的感伤;当他们获得成功和荣誉时,在他们沸腾的血液里注入谦虚的冷却剂。告诫学生:面对困难,叹息和抱怨只能消磨他们的意志,犹疑和退缩只能助长一个弱者惯有的惰性。要引导同学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更要引导他们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的统一起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既来之则安之,既干之则胜之”,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人生信条和目标。从事和开展学生教育、学生工作、学生管理是需要用心、用脑、用力、用情的。你的工作、你的事业,无论你如何去做,成功和失败都永远是朋友、是战友,我们要以心爱人、以能管人、以才示人、以德服人。让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道路上,以人为本,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 要】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育手段,积极寻求改进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 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无论是在学校数量还是学生数量方面都在高等教育中站的极大的比重。普通高校学生身上的问题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一、高等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首先,生源复杂,学生心理素质整体水平低。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高考落榜生或是找地方混日子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共同点是不爱学习或是基础差,对学习没有兴趣。同时由于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着偏见,认为职业教育不正规,没有发展前途等,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对自己及未来失去信心,从而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产生自卑、叛逆心理,而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其次,思想政治工作师资队伍缺乏,手段单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咨询等其他可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并没有进入校园。然而学校设置的思想政治课程往往脱离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对学生实行灌输式的教育,学生思想新年的确立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教育中是无法获得的。另外,职业院校普遍缺乏专职从事思想政治与心理教育的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现在的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缺乏有效的监管,因而网络在提供娱乐、学习信息的同时,也会存在着带有暴力、迷信、色情等倾向的信息。而且网络信息的多维与快速变化的特点使得用单一的价值观判断问题变得很困难,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的安排,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使得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加困难。网络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与改进 (1)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及个人都要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认识的提高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其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改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态度。对高职教育加强宣传,消除社会大众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与歧视,从而为高职教育创造出轻松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加强高职院校自身的建设。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场所,培养文化与道德兼备的学生是学校的责任。学校应该从观念的转变到经费的保障,从教育形式的规范到广泛的参与都给与高度的重视,形成以教师和党员为主要力量,以行政干部和“两课”教师为主干队伍,共青团等组织为支撑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总之,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2)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创新教育手段。建立专业的、高素质的政治教育工作师资队伍是开展政治教育工作的保证。同时应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育形式,积极探索新形势、新方法和新手段。首先,“两课”的地位不能削弱,“两课”是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教学方向和内容应该进行改进和创新。只是完成课堂安排及考试是起不到实质作用的,课堂应该精简,要做到“精”讲“活”授,重视学习马克思的观点与立场,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目的。将课本以外的东西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课堂也可以采用互动式或研讨式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的兴趣。改进课堂形式,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可以将政治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在课堂之余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邓研会、思政会,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度和实效性。(3)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首先,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政治敏感度。其次,开展社会实践,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课堂以外学习解决实际的问题。最后,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开展工作,对学生党员提高更高的要求,以期起到模范作用。(4)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高职院校的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针对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建立专门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 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加及时和直接。建立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的网络公德及法规的教育,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意识,提高抵抗诱惑和抑制腐蚀的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系统,对网络信息内容加以监控,建立绿色的网络空间,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对黄河基层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法的研究 摘要:随着黄河系统水管体制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由此产生了黄河基层单位内外部形势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只抓经济,放松了对职工思想的教育与管理,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滞后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工作机制,引导、激励和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治黄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治黄和谐、健康、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黄河基层职工 思想政治 创新思路 一、创新领导机制,建立大政工格局。 目前黄河基层经济运行节奏加快,单纯由政工部门抓思想工作将出现信息滞后问题。职工的很多思想问题是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管理者如不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考虑问题,将使基层单位付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因此,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格局,真正使行政部门和行政管理者也要抓好分管范围内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他们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和思想反映,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治黄经营与管理的全过程,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编辑: 。 二、创新运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多年一直延续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一个活动,不分行业,要求全部参加,规定动作很多,自选动作少。实际上,黄河基层各单位治黄的区域位置、受教育程度、方式方法不同、制度不同、效益情况不同、改革的进度也不同,职工的思想问题就不一样,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任务也不一样,单纯地实行上下同调、整齐划一的运行机制,容易脱离黄河实际,难免产生形式主义。对此,建议上级部门给基层下达任务,要有所区别,多提指导性、原则性的,少提具体、规定性的,更不能以是否全面“不走样”的贯彻来考核。应注重效果,体现差别性,真正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与黄河实际的密切结合。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引导、感化功能。 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宝贵经验。但是,在新形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光靠学理论,进行思想教育显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用物质的激励、事业的激励来解决思想问题。例如,对困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一些技术人员和贡献大的职工而言,待遇问题反映的就会强烈一些,制定新的政策、办法、提高人才待遇,真正使分配体现人才的价值和贡献。对此,新时期黄河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用理论武装人、教育人,也要用解决实际问题感动人,用物质激励人,用发展目标、待遇、事业吸引人。 四、创新方式方法,加快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黄河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吸取现代科技的新成果,跟上时代的步伐,注重发挥网络的作用,开展“网上政工”,加快信息的交流沟通。要善于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及手段,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同时,要改进方式方法,坚持健康与创新、先进性与广泛性、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一般号照与典型宣传、正面宣传与反面教育、精神塑造与文化熏陶等相结合,区别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状况,精心设计新的活动形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五、创新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同样一个思想问题、同一群人,由于工作水平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也不大一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对做好工作至关重要。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黄河基层党支部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班子建设,选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到领导岗位上来。加强干部交流,实行政工干部和经济管理干部岗位轮换制。认真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组织他们学习理论业务,学习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知识,不断提高为改革开放和治黄事业服务的本领。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卫生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卫生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的内在联系,分析思想政治对卫生人事管理的作用,研究提高卫生人事管理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例如提升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知识;找准医务人员思想政治工的关键点等方法。 【关键词】 卫生机构;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1前言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已经越来越突显,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医疗事业的稳步前进,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做为指导。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对于卫生人事管理人员具有思想指导作用。正确先进的思想政治指导可以作为卫生人事管理在岗人员的指向标。 2卫生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 卫生事业单位是国家卫生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目的是培养符合卫生事业单位需求的医务人员,可以为卫生事业的稳步前进提供人才储备[1]。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在卫生事业单位也要得到落实,这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了顺利实现卫生人事管理的运行,在管理过程中应该为每一位医务人员搭建一个平台,使得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这也是为了让医务人员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医疗行业的工作环境。在实施卫生人事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响应国家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工作理念[2]。激励员工激发自身的创造性,努力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每一位医务人员最密切联系得体现。 3思想政治对卫生人事管理作用的体现 社会环境和思想已经开始发生了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单一,于是有些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存在等不健康的思想的出现会导师制医务人员出现人情味丧失,贿赂腐败等消极情况。因此卫生人事管理得中的思想政治指导具有一个很强大的作用就是扶正医务人员的不正之风,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这对优化我国医疗服务水平起到很好地提升作用。在卫生事业单位的招聘过程中会采用多种招聘方式,这对医务人员来说会存在一定的压力,比如说思想上的压力,这时就需要卫生人事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指导。避免因为思想政治的歪风吹及这些对应聘存在心理压力的医务人员。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可以有效地消除医务人员之间的工作纠纷。 4提高卫生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 4.1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在每一个工作季度之后进行思想政治演讲活动,搭建小型的演讲现场,落实通知相关人员出席,实行考勤;有奖问答活动等等。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管理,卫生人事管理也不例外,管理需要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与时俱进,确保管理方式与社会前进的步调一致。 4.2提升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卫生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地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走歪路。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除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还有自身的专业管理知识和经验。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对人员进行有效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的又一个前提就是要保证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要在正确的轨道上,避免出现腐败或者消极的思想而导致管理受到阻力。 4.3卫生人事管理人员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知识,用党的先进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地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3]。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深刻并且正确的认识,从而在卫生人事管理道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认识,卫生人事干部要时刻告诫自己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管理实际工作来积累厚实的学识修养,练就好卫生人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指导内功。 4.4找准医务人员思想政治工的关键点,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是医务人员实际需要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医务更应该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而不是专注于对金钱或者报酬。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不仅医务人员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卫生事业行业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因此,卫生人事管理人员要务必做好思想政治指导工作。 5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表明,要想把卫生人事管理顺利有效地推行就必须要落实好思想政治工作以为在卫生人事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及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和工作的创造性,还为推动卫生事业的前进提供了思想保证。 作者:高峰 单位:荣成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人事行政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厂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当前在思政工作具体发展阶段,其内在含义比较多,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对思政内容进行分析,掌握具体管理形式的要求。以下将对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厂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1.1思政工作是管理工作前提 近些年来,电厂企业基于发展形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必须了解具体管理措施,及时对管理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最终确定管理工作内容。思政工作能强化电厂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基于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重视电厂工作人员的思政教育,要用正确的意见引导工作人员,让员工认识到思政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而提升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1.2思政工作是管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厂实际管理过程中,控制措施对整体管理有重要的作用,需要从当前发展现状入手,掌握具体制度的节奏,发挥管理体系的最大化作用。行政管理是指导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在工厂阶段性管理过程中,不能采取强制性控制措施,必须按照组织形式和干预机制的要求,发挥思政工作体系的作用。在后续管理过程中,电厂企业的外贸交易、生产形式等,都是采取统一管理的支配形式,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对规划制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思政教育,能增加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在后续管理中,只有落实思政工作,才能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完成。 1.3思政工作是提升电厂凝聚力的有效措施 随着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电厂企业要想取得理想的发展效果,必须从当前管理现状入手,不断提升企业凝聚力。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部门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后续干预过程中,必须对思政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明确具体控制标准和形式。思政工作对企业凝聚力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不遵循现有的管理标准,必然会影响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1.4思政工作有助于提升电厂管理水平 电厂在发展和改革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直接制约了企业后续发展,基于发展形式的特殊性和干预性,必须做好思政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当前,需要以思政工作内容和干预形式为基准,从电厂实际管理和生产现状入手,提升电厂整体管理水平。人事行政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做好常规性管理工作,满足电厂实际管理形式的要求,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应用到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 基于企业管理体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需要对思政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在现有控制基础上,对管理形式进行分析。以下将对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应用到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进行分析。 2.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电厂企业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产品质量,需要从当前发展现状入手,满足制度体系控制的具体要求,提升经济效益。在建设过程中,制度体系是以人为基础的,必须建立健全制度管理体系,明确控制要点,对干预因素进行分析,使其适应企业人事管理的具体要求。此外,电厂管理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需要增强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制度体系的类别和干预形式,将具体管理形式落实到实处,进而保证企业管理的有序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顺利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 2.2严格执行纪律 在思政工作后续施工阶段,需要对电厂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分析,避免出现管理不当情况。在后续管理中,要严格执行法律要求,规范员工自身行为。例如,在电厂工作具体管理阶段,会出现迟到或者早退的情况,多是采用罚钱的形式,部分员工对其重视度比较低。基于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要求在电厂具体管理过程中落实相关管理工作,不断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政教育。由于电厂工作人员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认知度差距大,部分员工不遵守制度体系的要求,需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教育,严格执行具体管理制度,及时纠正错误。 2.3确定工资绩效机制 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使其了解工资制度的具体要求。但是由于原有工资形式的特殊性,部分员工出现思想保守的情况,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平均分配,激发不了职工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发挥工资的调控作用,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思政教育,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电厂的后续管理干预机制比较多,为了保证思政工作的有序性,需要以现有制度形式为基准,给予工作能力强的电厂工作人员正激励,进而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2.4发挥思政工作的最大化作用 基于思政工作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增强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在后续思想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从实际工作入手,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满足制度形式的后续要求。在具体干预过程中,要发挥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对工作形式进行分析,在已有干预形式和控制基础上,通过制度管理实现企业的科学高效运转,为制度管理营造团结、公正的环境。思政工作的内容比较多,系统有效的创新形式符合具体管理体系的要求,企业管理者需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制定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满足具体管理机制的要求,进而不断促进电厂企业的后续发展。 3结语 电厂企业的人事行政管理机制比较复杂,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满足制度体系的本质性要求,对具体管理目标进行分析。电厂工作人员要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分析,确定有效的控制形式,为了避免出现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必须将制度体系应用到实践中,满足具体管理工作的要求,适应企业管理机制的要求。同时,思政工作的落实,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帮助人事管理部门制定更为合理的制度体系。 作者:何晓祝 单位:中电投贵州金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纳雍发电总厂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在当前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实现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完美结合,使得企业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也是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研究的一项重大问题。笔者主要对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进行总结,从中发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怎样形成两者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的积极影响力,同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新时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不断更新,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怎样使得文化水平稳定提高,怎样将企业文化很好地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并促进企业良好发展,是今后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和怎样进行两者创新发展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步产生的企业内部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是企业内管理者所大力倡导的,受到员工认可的群体的行为准则。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精神文化,被企业员工所认可的精神文化,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强大动力。所以,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进行良好的管理活动。首先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目前很多的企业只是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社会效益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整体素质水平。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向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化建设使得员工形成正确的荣辱观,严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把个人理想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良好的企业文化还能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前进的动力,使得整体员工都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员工具有责任感。企业文化所创造的良好气氛,使得员工和企业共同生存的意识形成,深刻认识到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受到尊重,员工对企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大家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最后是实现自我的良好调节。企业文化可以看作更高层次的管理制度,将繁杂的制度压缩形成具有强大号召力的行为准则。管理者依据这样的准则开展员工的领导和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同企业目标相一致的价值准则观念。当员工违反这些准则时,即使不被领导或者同事追究,自己也会产生内疚心理,今后努力完善自己。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企业文化可以看作经营管理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实质是传播政治思想文化,是一种政治思想理论。两种形式都在企业中存在,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一是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殊途同归。比如它们都看重人的重要作用,以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为主。二是工作内容的共同点体现在对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上。企业文化就是通过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不断熏陶让员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教育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理想的过程。三是在价值取向上有一定的共同之处。都要求着重体现人的社会价值。企业文化要求充分尊重人、体谅人、理解人,从而发现员工的内在潜力;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为了提高员工素质,最终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追求、有素质的“四有”人才。 三、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在很多观念上都具有相同点,但是毕竟不是统一范畴的要求,本身也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不能相互代替。它们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理论范畴不同。企业文化一般看作在经济文化的范畴之中,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然而思想政治工作一般看作在政治文化的范畴中,是党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探索形成的良好传统。二是它们作用的方式不同。企业文化是为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气氛,使人的思想受到熏陶,最终体现在工作状态和行为上,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但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需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教育和疏导等多种方式,以生产经营为主要目的,合理处理员工中存在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确保一切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三是具体工作内容有一定的差别。企业文化建设涵盖了物质、精神、制度等多个方面,对员工思想进行“软”“硬”两种方式的引导;但是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引导员工思想,通过问题的解决方式和过程达到对员工行为的指引,所以相比企业文化建设有更加突出的党性和政治性。 四、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对策 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它们都推动着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所以要想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结合,最大程度发挥正面效应,就必须找到关键的结合点,完美衔接和联系,保证能够顺利进行各项工作。详细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文化对人员的规范效应。正常的文化建设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得员工能够认真服从领导的各项安排和指挥,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企业文化的规范和约束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并表现出强大的力量,利用文化氛围、科学价值观和道德信仰的价值,去指导和制约员工的各种行为,严格达到各项工作的标准,完成高品质的工作任务。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和思考方式就会有怎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同时这些方式决定产生怎样的结果,是否有良好的绩效水平,所以应该将有形和无形的约束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外部企业制度和内部员工的行为管理意识共同作用,使得每一个企业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充分发挥管理的影响力。 二是严格执行“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地将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达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最终目标,从而很好处理群众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结合这两个方面时,强调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据随着时代和市场发展不断出现的新要求,科学进行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最终使得企业和个人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 三是党政工团要共同进行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合力。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显现出来,党政工团大幅度提高了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水平。企业文化是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很好地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它的作用对内对外都很重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指引企业前进的方向。 四是设计各种别具特点的活动实现两者的更好融合。文化建设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强化工作,这些都要以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尽量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避免出现思想政治工作空泛和脱离实际的情况。比如开展“文化建设”工程,更好弘扬道德文化;开展“教育感化”工程,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企业不断同各种管理等多方面结合,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 作者:王楠 单位:神华内蒙古煤焦化西来峰硝铵有限责任公司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微时代背景下,“移动式”“碎片式”的虚拟生活环境正在深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多元文化冲击着高校的文化生态,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和复杂,这对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也带来极大挑战。针对微时代的特点,高校应当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和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微生活”,要依靠微力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活动,并通过建立多方联动的工作微路径,有效衔接微时代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 1.移动环境下的无序生活及行为。 微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移动生活的普及,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不再受时空限制,其生活方式和行为呈现出场景的流动性和选择的随意性。大学生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学习、生活就可以从教室、宿舍、食堂向商场、公交车、网络平台等区域无障碍扩散,生活和行为与移动环境关联在一起,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的生活和娱乐就“永远在线”。微时代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行为方式,这些活动跟随一部手机向各个场所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到各种互动中,实现了全天候的阅读、交往和娱乐,在现实环境和虚拟空间中不断切换自己的行为特点。可以说,微时代让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随着移动环境变成流动的、无序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移动时代让大学生进入了移动生活、移动思维,其行为特征变得更为随意和无意识。 2.碎片思维下的信息获取及传播。 微时代改变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场景,同时,也在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思维特征,微时代的学习和生活大多以“微内容”呈现,“永远在线”的内容也让时间支配变得更为自由和主动,因而,大学生在时间支配和管理上就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学习和生活也以碎片化的形式获取和传播。比如,可以一边吃饭一边发微信,公交站候车时可以顺便淘宝购物,坐公交时可以浏览新闻和视频;时间的碎片化,也让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传播变得即时和跳跃,一分钟前可能在看微博,一分钟后可能就是淘宝购物,再过几分钟可能又在和同学微信互动,大学生的学习时间、社交时间和娱乐时间以碎片式的特点跳跃着进行。当然,这种碎片化的生活使大学生可以通过零碎的时间轻松完成学习、社交和娱乐等活动,实现用碎片式的时间获取信息并传播信息。同时,碎片式的时间支配带来的就是大学生的一种碎片式思维。微时代的互联网特性,让大学生的多种活动得以相互重叠与交叉,不同活动之间的时间支配界线也被打破。这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征,让大学生在时间使用上变得随意和消磨,导致大学生出现一种“网络依赖”的病态现象。 3.虚拟生活中的社交依赖及放纵。 微时代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熟人社区”和“虚拟社区”高度融合的重要特点。班级、宿舍以及同乡会等传统熟人社区虽然依然是大学生重要的社交区域,但同时,微时代也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拓展到虚拟社区,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成为大学生主流的交流工具。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交往,其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消解了传统社交中的真实性、实名性,个体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性别、身份自由地与他人交流,不同的身份角色还可以在多个虚拟社区中流动和变化。虚拟社会的这种自由性和隐匿性可以让大学生完全解开束缚,热衷于在虚拟网络平台上实现一种“虚拟的真实”,甚至让大学生对虚拟社区的社交形成一种需要和依赖。微时代背景下,“虚拟社交”“移动社交”正在替代高校大学生传统的社交方式,他们着迷于“虚拟”与“现实”、“熟悉”与“陌生”之间的不断转换,而且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固定束缚,在不同的时空中转换,甚至模糊“虚拟与真实”“熟悉与陌生”之间的界限。微时代给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人际交往呈现出多元与单一、虚拟与真实、熟悉与陌生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特点。大学生对虚拟社区人际交往的依赖、沉溺以及放纵等特点也日渐突出,需要高校学工部门予以重视。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 1.多元文化冲击,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待创新。 其一,微时代的网络环境下,随着网络虚拟社交平台的大众化,个人获取和信息变得非常便捷,任何个人可以随时借助微博、微信、QQ等平台信息,对社会热点问题可随意选择关注、传播、点评,加之思想行为缺乏道德制约,传播的信息也缺乏有效的审核机制,容易造成真伪难辨的信息无限制地泛滥开来。虚拟社会中多种文化混杂,对大学生而言,既可能有先进文化的影响,也可能会被腐朽、落后的文化侵蚀,这种多元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增加,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二,互联网现实与虚拟相叠加的特征,容易造成大学生在现实与虚拟社区中的价值错位,比如以自我为中心,对现实社会不关注,责任感缺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主流价值观发生偏差,等等,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不可控化。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靠教师、讲座、实践的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今天高校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如何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引导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革工作方式,把网络社会和现实环境统一起来,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保持清醒的政治方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2.信息载体多样,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受挑战。 微博、微信、QQ群等社交平台,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的信息获取和传播,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个体不需要面对面交流,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这种没有限制和约束的社交让大学生乐于参与,并成为其重要的社交生活方式。网络社交平台的信息优势非常明显,如信息便捷、快速,审查渠道不严格,陌生人之间可以任意传播、评论以及“互粉”,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和情感发展的需要。在虚拟的网络社区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建构者和传播者,大学生的话语意识被激发,其思维方式呈现出简单、多变和扁平,高校的育人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呈现出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现象,严重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育人效果。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关注点更为多元,其思维焦点也更为多变和不可测,因此,高校的育人方式和渠道也要跟上微时代的互联思维,充分认识网络社交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载体,去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联网平台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与时俱进。 3.虚拟世界狂欢,思想动态及行为后果难预见。 便利的互联网环境让大学生热衷于虚拟世界的狂欢。碎片化的移动阅读,让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简单、零碎和非理性,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微语言表达,呈现出情绪化、个人化、主观化和“屌丝化”的特点,传达的大都是个人情感和非理性的观点。面对不加过滤的信息海洋,大学生可能只在乎信息是不是吸引眼球,不会考虑信息所带来的后果和负面影响,在围观与起哄中成为“看热闹”的参与者、传播者和推动者。大学生无意识地深度介入虚拟网络世界,一方面,造成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后果很难预见及可控,给教师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带来一定困难;另一方面,高校的舆论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如何主导舆论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微时代下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 1.微内容渗透:把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学生的微生活。 “只有将‘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有机整合为同一个‘自我’,人才能成为顺应时代的健全的道德之人。”[1]高校要创新工作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融入互联网生活,借助新媒体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诉求,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学生互动,以无声感染及渗透的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社会正面事迹,引导大学生关注并参与讨论,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正面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主动介入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社交。针对微时代的微生活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微生活”,透彻剖析网络热点事件的现实背景和根源,把虚拟社区与现实生活统一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换工作角色,做大学生的忠实听众和“粉丝”,让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舆论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微方式推进:借助微力量开展思想政治微活动。 微时代需要依靠微力量,这种微力量既包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包括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本人,通过不同力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活动。这种微力量要形成强大的合力,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和任课教师要主动融入互联网生活,了解和掌握“微时代”的新手段、新文化和新媒体,将社会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主动融入教育内容,主动实践运用“微时代”的新技术和新应用,深刻认识新媒体的优势和局限,提高自己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水平。二是要有效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让党员学生干部、优秀学子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优秀事迹,让正面的价值导向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流。三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各类专题讨论,对于学生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借助微博等平台进行多角度讨论,还可以把校园文化活动搬到网络平台,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服务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也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开展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以及自我改进,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融入新媒体平台。 3.微路径实施:建立多级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微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2]针对微时代的特征,高校应当变革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入分析“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构建一条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首先是顶层引领,高校要及时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利用官方平台权威信息,引领热点、焦点问题的主题设置,“以生为本”来构建开放、透明、及时的育人环境。其次是多级联动,学工部门要主动建立网络新媒体平台,以学校、学院、班级为平台开展多级互动,把思政工作以分层、分类、分众的方式落到实处,学工部门通过组织班级、团支部、社团等组织开通微博、微信等交流互动平台,坚持“主导与互动、自由与控制”的原则,服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再次是个体融入,包括思政工作者、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与学生做朋友,和学生无代沟地谈心及思想交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舆论环境,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错误倾向,充分发挥解疑、释疑和指路的引导作用。高校通过建立多方联动的工作微路径,有效衔接微时代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梁海波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一、企业员工思想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员工一方面更加关心企业的发展,维护企业的稳定和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状态。 (一)员工思想变复杂化 随着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不断推进,员工的思想自然也产生诸多疑虑和后顾之忧,而员工的层次不同,心态也各异。部分员工对企业改革后没有给员工带来直接或长远利益的改善,也相应产生一些失落感和不平衡情绪,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思想稳定。 (二)员工思想趋感性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文化也不断的向企业涌入和渗透,部分员工盲从于外在的权威和教条主义,盲目、轻信、主观臆断和意气用事,愿意跟风从众,随波逐流,容易感情冲动,心浮气躁,企业员工思想感性化倾向更为凸显。 (三)员工思想显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逐渐地改变着传统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个人观点和主张的自由度、开放度、便利度以及快捷性、互动性大大增强,而且可以实现无地域限制的交流沟通,使企业员工思想变得更为活跃多样化。另外,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一些与员工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许多社会现象也诱发员工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有些可能会引起员工的思想波动和心理失衡。员工则表现出一些消极倾向,主要有以下几种状态:一是矛盾心理;二是依赖心理;三是焦虑心理。 二、有的放矢,寻找和实践解决员工思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解决职工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作为思想工作者,要深入一线,了解员工的所需、所求,切实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理解他们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准确选好工作切入点。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理顺员工的思想和情绪,解开疑点和思想疙瘩,把解决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热情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尽力为基层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让他们对企业信任,依赖,在工作中放下思想包袱,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企业发展当中。 (二)做好宣传,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 宣传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又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重要方式。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宣传具有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导向性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做好企业宣传工作,对于营造经营环境、凝聚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外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宣传公司在团结员工、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重视培训,大力增强员工素质 员工的思想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这就需要企业每—个员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不断提高思想境界,自觉在工作岗位的实践中磨练和完善自己,努力消除那些对企业科学发展不利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技能培训则进一步增强了员工对于自己操作技能的自信心,从而可以消减由公司改革对员工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所带来的焦虑。做好政策及制度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形成常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载体。企业文化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为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原则找到了结合点,可以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脱离的现象。 (四)以人为本,切实为员工解决问题 一个企业,要做好思想工作,相互信任是基础。在工作中,要给予员工四大权利:知情权、参与权、商议权与决定权。只有这样,员工才会觉得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有参与感、归属感、荣誉感,才能体现出主人翁意识,在具体工作中才会更加努力。当然,在工作中,对于企业来说,除了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外,思想工作也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柱和发展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工作重点放在积极鼓励员工的创业力,为员工的创业力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机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推动力。员工的思想工作是千头万绪,员工的思想状况也是千差万别。了解员工心声,才能知道员工的所思所想。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坚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鼓舞人”,才能成为员工的贴心人。始终坚信疏导胜于封堵,畅通言论渠道,以全面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并自觉把解决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以此进一步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的重要内容和保障。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改制,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企业是社会的发展的经济支柱,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培育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和谐的动力源泉,建立和谐的调节机制,进而实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企业的政治优势,并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毋庸置疑,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有被弱化的趋势。“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很多企业真实地存在。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在实践中探索规律,改进方法,不断提高服务员工的能力和水平;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重点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单位等方面结合在一起,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透做实,防止出现“两张皮”现象或“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要始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使思想政治工作为民造福。另外,企业要紧紧围绕长效机制建设,构建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格局,做到管人、管事、管思想“三管齐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以进一步加强员工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做好服务员工的相关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全面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为公司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三、结语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的舞台就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中,就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招一式、一举一措、一言一行,能否在员工的思想上,情感上引起共鸣,得到员工的认可,并为员工所接受,就得看这些是否与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是否切合实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着眼于企业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为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作风、新局面,不断增强新形势下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更离不开企业的思想工作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和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翠娜 单位:唐山港兴实业总公司党群工作部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一、概述 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加强在思想政治工作指导下的符合自身特性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不断完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企业逐步完成从制度化管理向企业文化管理的转型,为企业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每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企业文化属于一种新的管理科学与管理方法,它的实质是将以往企业管理中对物的过分重视变成对人加以重视,对职工的观念与意识加以重视。现在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认识,而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的提出,经历了很长时间。1847年,马恩共同创建了共产主义同盟,这是无产阶级的首个政党,同盟章程中出现“宣传工作”的概念。刘少奇同志解释过这一概念,他指出宣传工作实际上就相当于思想工作。我国于1951年召开了首次全国性质的宣传工作会议,刘少奇同志在会上正式提出新的概念,即“思想政治工作”。所谓的思想政治工作指的是在日常政治工作当中属于思想性的那一部分,还有思想工作当中属于政治性的那一部分。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就相当于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互换。简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指的是相应的阶级,以及政党,还有社会群众这三者之间通过相应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观点,有一定的组织、计划,以及目的的来影响其成员,从而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符合社会、阶级的需要,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企业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它必然要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大局出发,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四项基本原则等,解决好价值观这一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有效地保障企业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企业文化除了要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发展规律,更要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的方向,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强有力支持,是上述这些要求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企业文化代表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领导的实质在于执政为民,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在企业中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企业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根本上讲,企业文化建设与实现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只是从总的方向上讲是这样。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中,由于观念、体制、方法等原因,出现脱离群众根本利益的情况也难以避免。这些偏差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以保证企业文化确实代表多数人的利益。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和可靠的队伍,相对于企业文化而言拥有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从而为行之有效地建立企业文化提供了有形的队伍、有效的机制,使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不会完全流于自发,而是能够有步骤、有秩序地加以推进。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把工作的落脚点定位于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氛围外,还要主动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开辟道路、提供动力,推动企业文化向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 三、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分析 1.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中职工的思想动态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对象是职工,正因为如此,在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职工的思想,重视职工的思想动态。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时刻了解职工的内心想法,从而可以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教育的作用,从而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融入至企业的各个环节。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领导来说,其需要大力完善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考虑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和目标以及职工的思想状况,然后有效选择工作载体,积极组织企业的各类活动,进而发挥企业党组织的带头作用。 2.用科学发展观培育企业文化 企业想要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引导作用,就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培育企业的文化,要充分考虑事物的发展规律,科学管理企业,促进企业在科学发展观下不断提升自己。对于企业党组织来说,其要积极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要重视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发展指导方针,让企业能够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紧随时展,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与时代同步,进而得以快速、有效地发展。 3.着力加强制度建设 企业各项制度既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此,企业党组织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不断引领企业及时修订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制度。要不断创新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促进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力量。以人为本,建立人才资源开发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应着眼于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最大的资本,人才优势是最具竞争力优势的意识,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要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系,实现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以及人力资本开发的转变,真正使企业成为人才辈出之地、人才聚集之地、人才创业之地。要对企业人才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岗位描述、岗位价值测评、绩效考核与管理、教育培训与开发。还应完善激励制度,包括促进全员学习和竞争成才制度,留住、吸引和鼓励核心人才的制度等。 四、结束语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有关人员应该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优势条件,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策略。 作者:潘文举 单位: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建筑段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企业基层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理部门在组织领导上薄弱 很多企业认为,当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日益加剧,企业的营销任务很繁重,特别是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势下,企业以经营为中心,并逐步建立一套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运行机制,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但是,很多企业管理部门缺乏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脱。思想政治工作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提不到位置,列不上议程,受到冷落。长此以往,企业将陷入意识危机,精神危机,以后必定会影响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1.2方式方法存在差距 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加强和治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这对做好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然而,在新形势下,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者们未能借鉴传统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也未能够因势、因人、因地制宜地转变工作方法,新的方法也没有,总是搞一些让人反感的形式主义,费力费时,事倍功半,辛苦了大家,却达不到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效。 1.3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 一些企业政工干部长期得不到培训,知识老化,素质弱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缺乏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工队伍缺乏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懂市场、懂科学、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措施 企业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教育并且引导职工,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自觉担负起振兴企业和发展企业的责任,一心一意为企业分忧。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方,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很重要,重视民生,以服务职工为目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会很容易在基层中展开,职工也会很容易接受,从而以心甘情愿的心态来配合,工作也会很容易取得成功。抓住了这个方法,就等于找到了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金钥匙”,可以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有序的环境。 2.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一个高层次管理理念,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手段。主要是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精。我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方法精;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工作要认真,思想政治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针对性强,政策性强,不能疏忽;二是工作范围要精准,行程综合管理体系,覆盖到班组,岗位,员工家庭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制度细;分级建立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使企业各部门责任明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考核严;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实施经常化和考核管理规范化。目标实;结合不同的时期指定不同的目标来开展政治工作,以企业的目标完成情况和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检验和评价企业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致力于追求最大效益,把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增强思想工作在经济生产工作中的实际效果。认识高,标准高;围绕实现企业经济生产效益为中心,把经济效益的增长作为企业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精细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一种意识,一种精益求精的方式,当前形势下,是一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改革及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新方式。 2.2以人为本,精神物质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把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坚持精神和物质的统一,全力构建和谐社会,而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物质刺激的同时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脱离了物质刺激,不能实现群众的物质需要,政治思想工作便如同空洞的说教,从而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有物质刺激,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脱离实际走向邪路。管理部门应该正确引导职工正确处理各种利害关系,关心职工的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与此同时,管理部门做到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价值教育和知识提供相结合,分清是非和耐心等待相结合,力求贴近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注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确保所讲道理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2.3满足企业职工精神理想需求,凝聚企业力量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没有科技和人才,一打就倒;而如果没有精神和文化,则不打自倒。共同的价值观,能够使不同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企业文化在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力保障的同时,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核心影响因素。对一个和谐的企业而言,必须树立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明确在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职业道德,让员工看到努力的方向,才能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上进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得以发挥。对基层企业,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做好企业文化的落地执行工作,真正将员工的理想、个人奋斗目标与企业宗旨、目标、信念等融为一体,使企业成为和谐美好的员工之家。 2.4强化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模范带头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号召力、说服力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高尚人格和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特点就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员工正是以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为依据来判断谁是党的路线政策的忠实执行者,谁是群众利益的根本代表,从而真心实意地相信谁。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应该富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怀抱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公道正派、廉洁奉公、自省自律的作风的领导,那么它必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必然能够团结奋斗、风雨同舟、开拓前进。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干部,对待功名利禄,多一点“无我”;对待事业工作,多一点“忘我”;对待自己的缺点毛病,多一些“非我”,真正地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带头模范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基层思想工作者们应该结合企业特点,联系实际,认真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找准员工的思想难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下使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作者:吴永军单位:黑龙江省襄河农场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青工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研究 1加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多样化。因此,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保障企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化解青工思想问题、保证青工生活幸福的必要措施。时代的要求。石油工业经历一次一次的重组改制,面对的是国际化的竞争,特别是上市重组后,工作标准、规范要适应国际化要求,新的企业使命,带来了青工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多样化,部分青工的思想观念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大量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建立“大政工”格局的需要。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并优化“大政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构想,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工、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体制是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青工入职时间短,工作中还处于学习和提升阶段,难免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矛盾,化解矛盾,促进企业政策和观念的贯彻与执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近年来加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采油五厂按照“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贴近青工”的总体工作思路,全方位开展青工思想政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青工队伍思想稳定,各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 2.1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构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 制定下发相关工作制度。出台了《第五采油厂青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每季度专题听取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的汇报,每半年开展一次青工思想政治工作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与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指标相挂钩,进行严格考核兑现,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化和程序化。创建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图书、微博、微信等媒体的优势,开展新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厂网页开辟工作会精神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交流园地等专栏,定期及时更新,进行青工思想教育。分门别类建立了网络QQ群、微信群,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创造了更为新颖、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 2.2掌握苗头,预测动机,增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 善于察言观色,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心人。紧密围绕“做青工所需、帮青工所困”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月度青工思想调查等多种渠道,引导青工相互沟通交流,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力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每个人的心坎上,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从源头上维护稳定。坚持以人为本,真情关爱青工。定期组织领导班子轮流住井住站,督促机关管理人员经常性深入现场、班组、岗位开展工作。与青工“一对一,面对面”开展谈心活动,通过谈理想、谈未来、拉家长,了解青工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多渠道为青工排忧解难,满足青工的合理需求。 2.3创新方法,以人为本,提高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为青工积极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构建舞台阵地,把“彰显个性,激扬青春”作为舞台阵地建设的核心出发点,通过搭建文化展示平台、文化互动平台、文化欣赏平台,满足青工精神需求,释放工作压力,使青工的特长在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彰显,激发了青工队伍的活力和创新力。畅通青工信访渠道充分尊重青工的参与权和发言权。积极探索建立通畅、规范的青工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构建了“厂长接待日”、现场办公会、青工代表大会等多种党员领导干部与青工群众面对面接触、心对心交流的沟通渠道,积极引导青工相互沟通交流,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关心青工个人的成长成才问题。以“锻炼队伍、涌现人才、奉献岗位”为宗旨,每年举办一次青工技术比武活动,建立了动态的多层次后备干部人才库,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注重实践锻炼,把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青工放到关键岗位、重点工程、艰苦环境中经受磨练、增长才干,让青工“有目标、有奔头”。 3结语 在新形势下,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是很难奏效。我们应与时俱进,准确把握青工的思想特点,创新青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充分调动起青年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源头上化解青年的各种思想问题,使他们正确面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兴衰紧密的相连在一起,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作者:李亮 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这是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赵林中所讲的一句话。 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纺织行业党建工作交流研讨会上,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赵林中,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何可人,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徐海芳,江苏迎阳无纺机械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范立元五位领导所各自介绍开展党建工作的实践和经验体会,不仅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也再次验证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这句话在纺织企业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成效。 “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在富润集团赵林中书记看来,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形而上的东西,是实实在在地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做、做不做得到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工作、文化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永远都不会过时。 记得在2013年初秋,赵林中书记来北京出差,与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刘慧兰一起在香江戴斯酒店大堂小座交流,我有幸陪同刘会长与这位睿智但低调的纺织行业优秀企业家赵林中书记一起交谈,在谈到对企业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体会时,赵林中书记首先讲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能创效益”。这句话让我记忆尤为深刻。 围绕转型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转型。上海纺织集团公司坚持党的工作与经济工作同行,党委在强势推进集团转型发展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把党建工作落实的着力点体现在“四个必须”和“四个有为”上,把党建服务经济工作的落脚点重点体现在“围绕中心”和“融入管理”上,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上海纺织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2016年创出了营业收入实现540亿元的历史新绩。富润集团30多年坚持不懈加强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政治保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如今成为富润的优秀传统,也成为富润的品牌和软实力。际华集团股份公司创造性提出党建工作“五个体系”,建立了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的长效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国轻纺城市场全力构建市场党建服务标准体系,成为全国首个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党建标准化试点市场。迎阳无纺机械公司把党建工作中激发出来的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企业的发展上,将党建成效实实在在的转化为生产力。 依靠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紧密结合,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我们很多纺织企业进行了不懈探索,创出了有效的经验,实践也验证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企业的市场竞争和稳定发展中也是强有力的生产力。 作者:姜国华 单位: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公路建设项目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要:公路建设是我国基础建设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公路建设项目当中,为了确保公路建设质量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保证施工秩序的稳定,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公路建设项目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推进和强化。本文针对目前公路建设项目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公路项目建设的有利作用,对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与强化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强化策略 一、引言 公路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与其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路建设的整体效率,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实际的公路建设项目中比较重视施工速度和施工技术,却减少了对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在另外一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形式和方法也较为落后,这就需要针对其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以此来推动公路建设项目的更好发展。 二、开展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首先是公路建设项目中职工岗位类型较为复杂。公路建设项目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各种类型工作人员的协调支持,才能完成整体项目,其中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监督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每一种工作人员的工作特征来说,具有较大程度的差异,另外每一种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整体文化程度也不相同,比如说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思想觉悟程度也个不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很难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很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的内容进行完善的规划,无法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受到较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提升速度较慢。2.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较为落后。公路建设项目根据其类型的不同,建设周期和建设方式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公路建设项目中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也各不相同,在公路建设项目的逐渐发展下,各种高素质人才被大批量的引入,使实际工作人员中年轻人员和高素质人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虽然提高了整个公路建设项目的水平,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所采取的工作开展方式仍没由发生改变,不能适应目前职工的主要特点,在目前职工接收能力和学习能力发生较大程度改变的情况下,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口头教育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而没有借助任何信息化产品来进行,比如说多媒体教育,这样就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较为枯燥,大部分职工对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也会大打折扣。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部分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管理人员,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到功利因素、个人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够尽快的完成思想教育工作,或者将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当成一种获取荣誉、提高职称的方式,没有领会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涵义,将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而在思想引导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职工所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与开展公路建设项目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4.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率较低。部分公路项目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人员虽然按照相应的方式和指导思想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仍旧没有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针对性,也就是说没有根据职工的主要思想认知程度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向心力的培养并不到位。在另外一个方面,部分管理人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主要以简单的文件报告阅读或者纯粹的文字解说为主,没有结合实际的工作案例来使工作人员认识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性,而由于没有指定较为完善的教育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工作人员参加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真性和积极性普遍较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能力也较低,这也是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三、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与强化策略 针对目前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需要从各个角度来有针对性的寻找相关改进措施,以此来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其主要强化策略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首先是做好公路建设项目的基层党建工作。要想保证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果,提高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工作人员思想的纯洁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采用最先进的思想来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这样就需要做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基层党建工作。针对公路建设项目中所设置的各个不同岗位,需要有针对性建立并且完善相应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公路建设项目中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基层党组织人员需要行使自己的义务和职责,了解公路建设项目中职工平时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且及时的职工解决问题,以此来提升其思想政治的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在实际的公路建设项目当中,由于岗位的不同,职工所行使的责任也不同,在目前的公路建设项目当中,针对各个职工认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同,需要改变传统口头教育和思想讲座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和理念,在对职工的思想觉悟认知程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进行完善,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充分的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在另外一个方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理解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要意义,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采用先进的工作开展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采用多媒体教育的形式,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接收程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整体效率。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整体效率,需要在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案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对其中考核不及格或者达不到相应目标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对于思想觉悟认知程度较高的工作人员给予鼓励,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针对岗位和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形式和标准的考核,以此来做好考核的公平和公正,在这样的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影响下,工作人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理解其中所传达的意义和内容,保证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能够符合公路项目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在目前的公路建设项目中具有重大的意义,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维持施工秩序的稳定,增强员工的凝结力,保证公路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针对目前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所出现的主要问题,需要从开展形式、教育内容和相应机制的建立等几个方面,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水平,保证其中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促进公路建设项目的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曲明慧 单位:日照市公路管理局
德育论文:探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德育教育 一做好预习工作,了解学生情况 以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各班班主任的确定都是在暑假内完成的,在开学前10天,各班级学生的信息就会转交给班主任,这时,班主任就可通过学生的个人档案了解学生的大概情况,同时,有的班主任在假期内就用电话或E-mail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联系,短短的电话或小小的邮件大大地拉近了班主任和学生的距离,为以后顺利建设新班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求,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很多同事觉得班级管理应提出“精细化”理念,而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尤其是刚建班的时候,班主任应先提出整体要求,不宜太多、太细,可称为粗放管理,这种“粗”是集体中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基本要求,它有益于班集体的形成,同时,还能给全体学生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留有创造与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当然,这种“粗”并不是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而是抽出更多的精力,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特长、思想和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活动的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进行“精细化管理”,因此,“细”正是在“粗”的基础上对“粗”的完善与丰富,也是以生为本、使班级能全面发展并保证学生能个性自由不可或缺的方法。人的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每个人的岗位和需要也就不同。就我们班而言,翁××做事认真负责,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也有一定的威信,我将她任命为我班班长;张×擅长绘画,我就任命她为宣传委员主要负责班级板报工作……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他们提供不同的平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使他们能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每个人的管理能力和主人翁意识,在晚自习期间,我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人人都有机会,激活了班级良好、积极的竞争氛围。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一直很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有时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学生的道德需要出现缺位。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引出的。因此,班主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曾经看过一篇报道,一位心理专家开讲座,一所学校的所有老师都去参加心理讲座,会议室布置得非常漂亮,就在一进门的地方,一片香蕉皮突兀地躺在地上,所有人进会场时都在指责谁把香蕉皮扔在了地上,心理专家走了进来,一眼看到了香蕉皮,也是喋喋不休,到底谁把香蕉皮扔在了地上,这时候,有一个人说:“别骂了,香蕉皮是骂不进垃圾桶的。”心理专家突然笑了,说:“我等的就是这句话!”接着,他将刚才大家进场的视频播放了一遍,几乎所有人都在指责,但是却又都走过了,没有一个人弯腰捡起地上的香蕉皮。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班级里也经常出现,尽管每天都有值日生打扫班级,但只要检查一结束,没有几分钟就会出现垃圾,很多学生把瓜皮、果壳等废弃物随处乱扔,尽管垃圾桶就在眼前;对于眼前的垃圾视而不见,很少有学生主动拾起别人扔下的垃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实际上,这些学生也并不是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也就是说他们有道德认识,但不能做出相应的行为,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道德需要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每一位老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通过多种渠道的引导和渗透,影响学生对社会道德的普遍认同,以养成持久的道德需要。 三利用各种教育契机,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能利用各种契机,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里的“契机”可理解为“恰当的时间”:在学生情感、认知和态度达到一定状态或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教育和干涉。[案例一]以身边榜样为契机我校2007级高检(2)班王×在上学途中遇到一个出了车祸的人,她二话没说就将其送到医院并等到他的家人到来才悄悄离去,时隔多日,受伤人的家属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学校,并赠送了一面锦旗,此事在学校引起了轰动。联系社会中发生的一些别人有困难不给予帮助的案例,形成对比,进行讨论:“我们该不该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通过讨论,我班学生达成了共识,虽然社会中存在道德行为缺失的地方,但整体来讲,还是好人比坏人多,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理所应当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我们需要正能量。[案例二]以名人名言为契机一次班会活动中,我在黑板上写下:“由俭入奢易,由奢如俭难。”这是司马光写在《训俭示康》中的一句话,请结合学习、生活情况,选取其他的字填上,看看能填出多少项……有的学生改成了“由勤入堕易,由堕入勤难”,这正是我们想要的,于是,就由此引发了学生上课睡觉、打瞌睡、玩手机等现象大讨论,很多学生在讨论中都低下了头,这是她们内心在自责……总之,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复杂而辛苦的工作,它要求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关注学生的状况,随时解决学生发生的问题。以自我为准则,以行动为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需要和道德修养。 德育论文:德育教学故事-爱的感动 摘 要:有“爱”的课堂,就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有“爱”的课堂,就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所爱戴的老师。首先教师应具有高尚的的人格魅力。有“爱”的课堂,就要求每位教师发挥自己的学科魅力,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融入情感因素,在提高智商的同时,还要增长情商。 关键词:师生互爱 师德师风 爱满课堂 爱满天下 一、有“爱”的课堂,就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 “滔滔江水是二山之桥,绵绵细雨是大地之桥,缕缕阳光是宇宙与苍穹之桥,而浓浓师爱则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桥。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就有多少英雄教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师爱赞歌! 在5.12汶川震灾中,龙居小学教学楼坍塌,上百师生被埋于废墟下,教育局机关、学校师生、人民子弟兵、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全力投入抗灾抢险中。在清理废墟、抢救被埋师生过程中,见到向倩老师自己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用自己的身体将三位学生保护于身体下,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抵抗灾害,保护学生。在场所参与救助的人员均被向倩老师这种舍身就义,保护学生的英雄之举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发的向向倩老师鞠躬致敬。 在什邡市发生的多起教学楼垮塌事故中,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3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但师生仅伤亡10多人,该校一年级女教师袁文婷为了拯救学生,青春定格在了20岁。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楼房完全垮塌了…… 这样的英雄事迹举不胜举。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英烈们将学生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和孩子,那么又怎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这些年轻的生命呢! 在教师节和母亲节那天,孩子们会为自己的老师和母亲送上同样一束康乃馨。这说明师爱和母爱一样伟大,而师爱又让我们比母爱更加重了一份责任! 二、有“爱”的课堂,就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所爱戴的老师。 首先教师应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肩负推动教育事业发展重任的人民教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师德。当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的时候,“师德”便以很显性的方式变现出来:如何讲解自己所授的课程?如何给学生解答疑惑?如何对待学生的困难与成就?如何考虑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只是单纯的背诵讲义,得过且过的敷衍学生。更有甚者还以自己的不良习性和低劣品德侵害学生。为师者,若不能洁身自好,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教育工作﹑对待学生,其结果只能是,学生既不愿听从其枯燥无味的纯理论说教,也对其违背师德标准的种种行为感到反感。如此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就无法产生任何正面的影响。 其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要达到“自己先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碗水”的要求。教师在学科专业方面游刃有余,这样在引导和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轻松自如,易如反掌。而学生的问题在老师面前轻松解决,同样也会使学生增强对教师的信赖,增加对该学科的信心和兴趣。反之如果教师既缺乏高深的人格修养和广博的学识,又无良好的师德风范,就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就无法体会学生的需求及其面临的困惑与迷茫,更难以感受到学生内心的期待与失落。如此一来教师对学生的真实感触一无所知,自然就难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帮助。可见,教师只有真正清楚自己为人师的职责不断自我完善,提高师德修养,加强专业素质,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并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影响学生。也只有如此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爱戴。 不久前曾看到一位年轻的钢琴硕士,写了这么一篇文章讲述了自己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他说自己03年到莫斯科师范大学钢琴系留学。他是这一界唯一的中国留学生。担任他的导师的是在莫斯科师范大学兼职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露丝兰娜。导师带的全是硕士研究生,只是破例收了他这位本科的中国留学生。刚上专业课时,也是十分的紧张,每次弹完,导师总是表情严肃,带着丰富的肢体语言讲了一大串教导的话,让他觉得压力颇大。由于导师布置的作业量很大,开始的几周回课总不理想,惹的导师堂堂发火。当鲁斯兰娜教授听说他刚到莫斯科还未来得及买到合适的钢琴,只能凑同学的琴练习时,就急着带着他找到系主任,又找到管理员,直到把练琴的地方落实后才放心。一次,导师布置了三首钢琴曲。其中有一首比较容易些,于是她就没把功夫放在这首钢琴曲上。再回课时弹完了自认为容易的钢琴曲时,教授怒不可遏,并把她所!有的学生都喊来,以他为例狠批了这种不尊重作品的学习态度。课后他伤心欲哭,但是一年下来,他从教授的批评﹑教诲﹑严格要求中学到很多以前从未学到的东西,进步很大,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艺无止境”。在导师那里,他感悟到了什么是艺术的大师。知道了一首钢琴曲可以有不同的艺术处理,演绎多种风格,还要根据自己的世界观,美学观谈不同的感受,谈自己的艺术倾向和选择。导师还谆谆告诫,一 定要有自己的音乐思想,有独特的美学见解,学习上不要机械的生搬硬套,如此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更让他深深感动的是,寒假到了导师却不建议他回国过年,她说你们留学生不远万里,花那么大代价,是来学东西的。要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导师会在寒假里照常乘地铁来到学校为他上课,不收一点学费。一次,七十多岁的老教授给他上完课,在回家的路上摔倒在雪地里,当他去医院看他的导师时,导师还反过来安慰他! 几年寒窗,在恩师指导下他的钢琴演奏水平突飞猛进,到毕业时参加国考,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露丝兰娜教授笑了!并且兴奋的把她抱了起来,还送给他一个精美的巧克力娃娃作为奖励。现在他已是露丝安娜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最后他还说道留学八年,他不仅从露丝安娜教授那里学到了高深的钢琴演奏艺术,更从导师高尚的人品中学会了为师的准则。他立志学成回国后,也要向他的导师那样,精心培育民族的未来,用师德撑起民族的脊梁。故事听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一位德才兼备的教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再次,教师要培养自己的个人魅力。比如有的教师以严肃认真著称,有的教师以风趣幽默著称,还有的教师以平易近人,大方亲和著称等等。在这里我倒是觉得作为一位教师,平易近人,富有亲和力很重要,特别是兼任班主任的教师。在一般情况,学生往往对教师充满了敬畏和仰视,不愿也不敢向教师透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就影响了教书育人的实际效果。那么如何化解这一悖论呢?就要依靠教师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如果每一位教师能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采用朋友似的而非上下级般居高临下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学生们往往就愿意把他当成朋友。这样的交流越多,教师自身的道德品格和学识就越能影响到学生。“传道”之妙正在于此,这就是以身作则的真谛。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啊!想象一下,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沉浸在浓浓的爱意之中,相互交流与互动,那是何等美丽的意境啊! 三、有“爱”的课堂,要求每位教师发挥自己的学科魅力,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入情感因素,在提高智商的同时,还要增长情商。 我作为一音乐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贯穿“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教学宗旨。例如:初中音乐课本上有这么一首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是一首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歌曲意境优美﹑情感动人。通过三段歌词歌颂了老师热爱学生,为培养新一代呕心沥血﹑辛勤工作的精神,同时,歌曲也生动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我在教学设计里从始至终贯穿“爱”这条主线,着力挖掘“师对生的爱”和“生对师的爱”这两方面。于是在课的开始,我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老师爱学生的故事来创设我所需要的课堂氛围。这个故事是说,(故事讲述时音乐起)在一次中小学文艺演出中,发生了大火,由于剧院的一些边门是反锁的,火灾最终造成了很多师生的死亡。当大火被扑灭时,令消防员和所有人感动的是,很多死去的老师,他们的遗体都是张开双臂,不是双手拉学生,就是扑在学生身上,老师在最危难时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着孩子。其中有一位退休教师,当人们发现她时,她身下护着的一名学生,竟还活着! 故事讲完,我看到很多学生的眼睛里闪着泪花。我说,“相信在我们同学身边也有很多让你爱戴﹑让你尊敬的好老师,能不能说说你和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些让你感动﹑让你难忘的小事呢?这个提问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从远处拉回到身边,引发到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们纷纷诉说了他们和老师之间的一些朴实﹑感人的小事,在他们的诉说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对老师的纯真的爱﹑对老师的真挚情感。”此时师生之爱可以看得出是发自内心的﹑真情的流露。接下来,我导入歌曲的教学,歌曲优美的旋律,翻唱者的深情,和学生此时的心情达成了共鸣,出现了一种激动却不喧闹的学唱氛围。学生们学的很认真,而且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让我很是感动。第二个教学环节是朗诵歌词。我会先让学生朗诵,然后我再朗诵一遍。最后加上背景,加动作让学生在朗诵一遍。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从有感情地朗诵中就开始体验并激发学生对歌曲的情绪表现力。我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朗读的目的是不做学生情感上的“霸主”,让学生主动发挥对老师的情感,强调每个人对老师的感情就行。然后,我在加以示范朗读,并表示是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思念之情。在我的示范朗读中以歌曲的旋律为背景音乐,结合他的速度,有感情并随感情起伏朗诵了一遍。完毕,学生明显的感受到了我和他们朗诵的区别。我说,“语言此时已经不能表达对我的老师的情感了,所以我加了动作来帮助他,又加了背景音乐。当我听了歌曲起伏的旋律,它更激发了我对我的老师的深深地思念之情,我之所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站在讲台上,正是他们辛勤培育了我。这时候,我加上背景音乐让同学们再次声情并茂地地朗诵了一遍。通过这几遍的歌词朗诵和歌曲聆听的体验之后,同学们都会非常投入的带着深深地感情去学习和演唱这首歌曲了!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问了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节你们会送妈妈什么花啊?”“康乃馨”。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教师节呢?““康乃馨”,回答是一样。我接着问,:“为什么要送和妈妈一样的花啊?”这就很自然地引导出孩子们说出他们眼中的老师和妈妈一样亲。这使学生的情感达到最高潮。“爱”是一种艺术,课课堂上的爱不仅需要真诚﹑责任心,更需要教师的智慧﹑经验和精心的设计。总之一切都只为学生啊!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倡“爱满天下!”虽然我们一时还达不到这个境界,但我们可以先学着让“爱满课堂”﹑让“爱“感动课堂。有一首小诗这样写到,“老师啊,您是慈祥的化身,您是风险的写真,您,把一本本作业谱成一个个动听的音符,任风霜染白双鬓。老师,您辛苦了!”这首诗浓浓地洋溢着孩子对老师的爱。为了这种爱,难道我们教师不应该回报给他们更多么?相信当我们付出全身心的爱,用“爱”[!]的艺术,一定也能构筑出学生心中最美的课堂。 在充满爱的课堂里,任何奇迹都可能发生!爱的课堂让我充满感动,让我充满无尽的渴望与期待! 德育论文:试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欣赏法语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散文、杂文作品,它们形式灵活多样,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对于这些作品,应采取组织学生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受到教育。 欣赏包括如下内容:反复地自我阅读、反复地玩味领会、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 欣赏是以审美为主干的学习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打动学生的是美,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表达形式与结构等,以美为桥梁,把学生引向善,使其受到教育。实验表明,欣赏法对于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具有全面的效力。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智育。 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本身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因素。对于该学科的德育,宜于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转化法 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兴趣、情感、品格教育。例如,对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自己制作的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并注意用眼观察,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再如,对于教学中具有正、反关系的数和具有正、逆运算的公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对立统一和联系、转化的观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这些都是运用转化法能达到的。 (2)比较法 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例如,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中年级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倍数”,高年级教材中分数应用题的互相转化等等,在教学中,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再如,数学中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迁移法 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的观点的教育。例如,启发学生把代数知识迁移到几何学习中去,把几何知识迁移到代数知识学习中来,用一个方法,解几道试题;把数学知识迁移到语文、自然课学习中去,或者在数学教学中,联系语言、自然课本中的知识。这样,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包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于该学科中的德育,宜于采用如下方法。 (1)活动法 就是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外语交际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外语教学最重要的是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学生要进入活动之中,完成好交流的任务,就必须对其中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这个过程,既是学习的这程,又是受教育的过程。所以,活动法是外语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2)体验法 就是鼓励学生在说英语时带着表情,并伴以手势、动作,深刻体验说话人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扫地”、“打扫教室”、“擦门窗”等词语时,让学生一边读、记,一边做,实际“打扫教室”、“擦门窗”。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词语,而且受到了劳动教育,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引申法 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的知识,引申领悟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有(has)、星(star)、民族的或国家的(national)、旗(flag)等单词时,把它组成句子,与我们的国旗联系起来,从国旗引申出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申法打破了外语教学局限于语言文字训练的做法,把外语教学与适当的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人体。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引申法应是合理的引申,并不是乱联系,生般硬套,所以,其中有很强的操作艺术。 德育论文:谈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 一、从实际出发 我们常说形式影响人、形式教育人,德育工作离开了一定的教育形式也就无法进行,但如果为了形式而形式,其结果只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德育工作必须虚功实做,要注重德育形式与内容、方法的相互统一。一是教育要求要实,由于在认识上存在着很多偏差,使得以往的德育工作过分注重形式,降低了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贴近实际,切莫只顾那些“虚大空”的目标。二是教育内容要实,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对学生提出要求,喊着要爱国就可以实现,而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回顾与学习,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从这些小事入手,从实际出发,于细微处去培养,在落实上将爱国主义教育外化为具体的行为,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注意保护生活学习环境,认真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这样,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爱国主义,真正培养起爱国情感。三是要教育方式要实,德育教育离不开一定的形式,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必须与内容相统一,这样的教育形式才能发挥育人作用。 二、从贴近落实 德育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起到教育学生、熏陶学生的作用。让德育贴近学生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贴近生活,因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平时接触的比较多,认识和体验也都比较深刻,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对这类活动易于接受,因而就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二是贴近时代,使教育活动融入时代的气息,这样的活动往往具有鲜活的内容,学生参与的兴趣就会高。三是贴近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才易被学生认可,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才高。四是贴近社会发展,受到学生年龄与个性特点的影响,学生喜欢那些开放性的活动和教育形式,德育活动也应体现出这种开放性,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更不能局限于课堂,要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如到企业见习,到合作单位参观,到教育基地拉练等。 三、从创新做起 德育中的“新”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手段要新,当前网络技术已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和高速化的趋势,接受信息的渠道已不仅局限于教师、书本与课堂。面对网络文化的传播、网络价值的冲击,我们的教育手段必须能跟上学生的发展,用正面的宣传与信息去占领阵地,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二是形式要新,面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教育形式必须能跟上学生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在过去我们带着学生给烈士扫墓,学生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解,很多学生还趴在烈士目前一字一句的抄写烈士的事迹,回来都能写出体会很深的文章,这种教育形式在当时肯定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现在,我们仍然沿袭着过去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效果可能就不会再象过去那样理想,原因是学生的认识变了,生活的环境变了,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应改变,忽视了形式的创新必然会制约德育的效果。三是教育内容要新,同样的教育内容在不同的时代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程度不尽相同,教育效果也就存在着差异。因为现在的生活环境在发生改变,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在改变,以现在的行为方式去衡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些地方现在的学生就难以接受。所以说,德育的内容要新,这也反映出德育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保证我们的育人方向,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人才。 德育论文:如何活跃中职德育课堂氛围 一、有效做好课堂德育渗透 我们都知道,目标是人奋斗的动力,是我们向前迈进的推手。同样学生如果没有目标,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也不知道该学些什么,眼前自然一片茫然。所以老师就要让学生知道,知识对于人生存的重要意义以及应当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和引导应如何来学习运用新知识。课堂上,学生不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对课堂的负面影响是肯定的,然而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狂风暴雨般地一顿痛骂还要冷静处理呢?显然任何情况下,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我们都不应急于动怒,相反我们应当关心地询问学生原因。例如:某学生经常迟到,教师怎么办呢?我们应关心地询问为什么会迟到,是家庭原因还是个人原因等等,我们应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解决,如是家庭原因我们要想办法为他们解决困难,如是个人的懒散造成的分析知识对他个人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努力争取进步。 二、适当激励学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都渴望得到肯定,也许一句简单的“你做得太棒了”,就能让他精神百倍、干劲十足。基础薄弱是中职生的共同特点,面对这样一群基础知识并不理想的孩子,我们怎么办呢?我们经常会听到许多人这样责骂孩子———“什么都做不好,成绩也那么差,简直就是笨蛋蠢猪,你能有什么出息呢?”殊不知这些看似很平常的责骂其实已经让孩子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受到这样教育的孩子肯定是越来越沮丧、越来越笨、越来越抬不起头,课堂上就越来越不敢回答问题,因此一味地粗暴责骂是教育中的大忌。基础差往往就会出现自信心不足,无自信就意味着人会产生消极情绪———什么都不会做就什么都不想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激励的办法来重新唤醒学生的自信,课堂提问就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有效途径。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旦提问就是“老师不懂”,或是连站起来的勇气都没有,此类行为都是自信不足的具体体现,面对这种情况,只要学生有些许进步我们就应立刻给予学生以肯定,例如从不敢站起来到敢于站起来就是一个进步,从敢于站起来就是“老师不懂”到“低声细语”地回答也是一个进步,都应给予鼓励与肯定。得到肯定多了,自信自然就会慢慢增长、直至自信满满,这些都是培养自信必经的过程。 三、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培养学生思考与探究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习得知识多少与他们是否积极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讨论息息相关。对学生而言,让他们死板地接受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思考知识的因果关系,指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总比直接告诉他们因为这样所以那样学生记得更牢固些。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就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能让学生更乐于参与讨论呢?所提问的问题要应围绕课本上的核心内容进行,我们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需稍作思考就能想出答案他们才乐于思考,问题的内容越接近实际、贴近生活学生就会越感到有趣。因而我们可以引入身边经常发生的有代表性的一些事例或新闻案例来加以说明,学生感到贴切也便于理解,因而兴趣就起来了。此外,教师设置的问题既要与课本知识相关又不能过深,只需稍作思考就能回答了,那么回答问题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课堂气氛就会越来越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习惯,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高,学生能解决问题了他们才敢于面对和回答问题。 四、适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能力难免会存在着差异。对一堂课而言,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从而产生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有所不同,例如:法律知识或一些哲学理论知识,在讲解剖析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会有所差异。因此,每堂课都有必要适时安排一些时间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具体内容不理解的部分,从而有针对性地进指导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学生只有全面掌握知识才会更大胆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才有可能活跃,学习氛围才有可能出现良性循环。总之,德育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因而教师在课前应多动些脑筋,多设置一些既与教学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这样师生的互动才会频繁;学生易学才乐学,课堂气氛活跃了,老师才更乐于教学,只有这样教学才会出现良性循环,校园的学习氛围才会浓厚、才会出现朝气蓬勃美好景象。 德育论文:全国德育理论重点课题研讨会综述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德育学科规划组,于1999 年1月13日至15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了全 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德育理论重点课题交流与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德育理论专家、学者共22人参加了 会议。会议就德育的本质内涵、道德教育哲学、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德育模式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 的研讨。 一、关于德育的本质内涵 一种观点认为,从学理上讲,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坚持“大德育”的概念,我国 的学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两种 不同的思路:一是学理的思路,一是约定俗成的思路。会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双方都不反对学校应该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来概括。从 学理上看,用德育来概括是不理想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究竟用什么来概括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有的 学者提出用社会性教育,有的学者提出用价值观教育。会议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关于德育的本质 ,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德育是超越的,还是适应的?第二,德育是工具,还是目 的? “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 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 来说的。它从教育的本性(超前性)和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中获得理论支持,是对时代 误区(经济至上、物质主义)的超越,是对传统德育指导思想(机械适应论)的超越,它必然要求超越人们习 以为常的规范化德育模式。 德育是目的还是工具?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一定社会为教育下一代而进行的活动,它是社会、阶级或集 团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应该摆脱一时一事的功利限制,坚持以人为本。当前的学校德 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 :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体德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 本位。 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到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 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 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 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二、关于德育哲学的研究 德育改革需要德育理论思维,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的共识。理论思维的更新,集中体现为构建新的道德 教育哲学,这正是目前德育学科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九五”期间德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课题。 作为对社会变革的反映,新时期的德育思维也相应发生了转折。第一,德育思维的出发点由“泛政治”转 向人的发展。第二,德育思维的根据,从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转向现实基础和可能。第三,从德育思维的价 值尺度来看,从片面抽象的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集体主义。 本次会议反映了专家学者们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如何估计当前学校德育的历 史进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德育正在实现根本性转换,但这种转变远未完成。甚至可以说,学校 德育存在着“危机”。有学者把它概括为“德”——“育”生态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仅是“德”的无奈—— 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也不仅仅是“育”的无力 ——教育者的教育努力惊人地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还是道德精神与育德模式的不相匹配,是“德”—— “育”冲突的危机。要摆脱危机,就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德育生态”的理念强调:第一,德育的 具体性。它强调德育过程中“育”与“德”的适应性,强调“育”的特性与“德”的品质一致性,认为只有在 二者匹配时,才会产生德育效力。第二,德育的生态性。它强调道德教育的诸要素所形成的有机结构对实现德 育目标的影响,突显的不是个别要素,而是诸多要素构成的生态。“德育生态”的理念提醒我们注意德育环境 建设,注意德育的文化环境。 三、关于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 我国的学校德育何去何从?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时代精神、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和人类发展是确立新 时期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必须加以观照的四个基本点。 关于德育的规律,有学者认为应该研究进行德育的可能性问题。道德究竟可教不可教?应该以什么样的人 性观为基础?性善论?向善论还是反映论?现在一讲德育,就是说教,最通常的作法就是开课。那么,儿童道 德的形成、发展主要依靠什么?学校起多大的作用?课程又占多大的比重?儿童不上学难道其道德就不发展, 就没有道德吗?有学者指出,德育的前提就是学生有道德需要,因此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提高其需要层 次。目前的德育模式是为了解决问题,以管住学生和不让学生出事为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四、关于新的德育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对传统德育的根本改造,还需要构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 讲的“模式”不是一种操作步骤,而是指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尝试的系统过程。本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列入教育 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三个模式。 第一,整体构建德育模式。该模式着眼于学校德育的整体构建,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体系、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中德育内容构建,就是把德育内容的要素结构和 层次结构划分出来,以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为纬,以各项要 素的不同层次为经,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情感德育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假设是,认定情感既是人的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行为发生 的重要动力机制。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 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 能状态。 第三,活动道德教育模式。其实质在于认定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 的手段。作为目的,活动或实践道德生活应当成为学校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手段,教育者应以活动 作为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以及道德之个体意义实现的源泉来理解,并作为促进道德发展的手段加以运用。 德育论文:对初中物理新教材中新增栏目德育功能的研究 初中物理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新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胆探索,具有强烈的互动特质,设置了如“实验探究”、“探究点拨”、“讨论与交流”、“请提问”、“加油站”、“实践活动”、“信息窗”等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最佳配置,进一步增强了物理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精神 新教材中许多章节都辟出一定的篇幅对古今中外的建筑、文物、物理学家、科技成果、自然现象做了适时介绍,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例如教材第三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中“信息窗”北京天坛回音壁、《乐音与噪音》--节中“信息窗”我国古代大型编组乐器编钟和第十六章《磁是什么》中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使学生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的深远悠久,从而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材还通过“信息窗”介绍现代科技发展成就和科技应用的新成就,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中,又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如教材第二章《快与慢》的“信息窗”中利用超声波测速仪直接测量速度、第十八章《踏上信息高速公路》的“信息窗”中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教材第二章《快与慢》的“信息窗”时钟的演变,透过时钟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通过教材“信息窗”电脑分拣信件装置、灯火辉煌的世界等,向人们展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材“信息窗”中“弯曲镜子”成的像、结霜的植物、降落到地面的冰雹、潮汐;“迷你实验室”中碘的升华、西红柿电池、不友好的气球等现象中,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现象的奇妙和有趣。学习这些内容,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从而立志将来为祖国建设多作贡献,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科学、技术的共同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与自然和谐运行,这种进步与和谐又促进科学技术的提高。但是科技的发展也有负面影响,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正、负效应,培养学生关注由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社会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教材“信息窗”中世界水日、我国已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量、落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电磁污染、南极臭氧洞、常见干电池和使用注意事项、风能、水能的利用; “实践活动”中关于热机与环境的调查报告、材料与环境的调查报告、热岛效应的产生等。通过对上述诸多材料的学习和自己的所闻、所见,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与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又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新途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执着的探究精神 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把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总目标定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具备现代生活、现代劳动、现代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物理实验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增强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兼具实践性和思维性的特点,是动手实践与大脑思维结合的产物,能给学生提供手﹑脑结合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手﹑脑协调发展,而这种协调能力,已被证明是现代社会创造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人只有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认识能力才能提高,创造能力才能萌发,而物理实验恰恰能给学生提供手脑结合的机会,对促进学生手脑协调发展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教材“迷你实验室”中橡皮筋吉他、制作简单的电动机、制作西红柿电池、小孔成像仪、简易潜望镜、万花筒等,实验器材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可操作性强,现象、效果明显。利用教材在“迷你实验室”中提供的实验、制作素材,开展小实验、小制作活动,使学生好奇心得以满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教材“信息窗”中对许多高科技产品的介绍,使学生看到科技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例如“信息窗”通过对许多中外物理学家如:朱棣文、牛顿、欧姆、法拉第等科学家生平和贡献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有丰硕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攀登科学高峰和执着的探究精神。这一切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至为重要。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着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如果说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 的重要特点,是实现创造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关系合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 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和群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观点,勇于接受他人意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机和能力。新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和“实验探究”等栏目要求学生通过相互的讨论与合作,发现物理规律或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更体现了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总之,在新教材中,只有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新增栏目的德育功能,认识到新增栏目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意识的去挖掘﹑研究新增栏目的价值,才能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使新课改得以真正的落到实处。 德育论文:现代客服中职德育教育运用 中职教育可以说是当前教育中教育难度较大、教育广度较大的教育事业,其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的培养,更多的还有德育等方面的教育。在当前的中职教育当中,优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中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为了对中职学生实行更好的德育教育,本文详细分析现代客服理念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的运用。 关键词: 现代客服理念;中职德育教育;运用 0引言 当前的中职教育难度比较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大多数中职学生都较为顽固、调皮,其对于学习本身就有一定的厌恶感,就更不用说专业知识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对此,德育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客服理念是一种能够约束人行为、强化人思想道德的理念,将现代客服理念合理的引用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必然能够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中职德育教育。中职德育教育中,现代客服理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提升资产增值、以人为本,以感性教育学生,促使学生忠诚于学校、换位思考,为学生提供所需服务。 1换位思考,为学生提供所需服务 需要做好学生入学之前的准备工作:1、在学生入学之前,需要先预测学生需要什么,学校应当提前为学生准备所需所求,尽量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2、让学生在入校之后不会感受到不适应,给予学生一种家的感觉[1]。在学生入校之后,班主任需要及时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耐心、热心、细心、精心的服务,从而提高家长对学校的放心程度;3、建议单位范围内的接待处。例如,学生在到学校之后,所学的专业是机械自动化,那么便由机械自动化的学长带领学生到班主任处进行报道,并帮助其整理床铺,帮忙办理饭卡等,给予学生一种温馨的感觉。为学生准备好相应的保障物资:1、给予学生提供一个高质量生活、学习环境。学校首要任务应当是安保系统的建立与维护,安保人员应当对工作尽心尽力,安全是学生既教师进行学习及教学的必要前提;2、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条件。例如,学校食堂的餐饮应当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口味,必须要在量上面提供保障;寝室应当干净、清爽等等;3、保障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活动,优化学生的学习心情。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社团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时刻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学习。 2以人为本,以感性教育学生,促使学生忠诚于学校 以人为本,以感性教育学生能够显着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忠诚感[2]。促使学生忠诚于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不是指通过肤浅的方式去取悦学生,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课堂,设计富有新意、趣味性的创意课堂,促使学生能够铭记教师及其特色课堂,从而热爱教师、热爱学校;2、注重挖掘教师的潜在教学能力,可以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督促教师成长,激发出教师工作的激情以及热情,从而更好的实现教育学生、服务学生;3、情感教育。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生普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毛病。学生来到学校之后,班主任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给予困难学生提供便利通道,尽量多的给予一些关爱、宽容,帮助与其交流与沟通的顺畅性,用情感去感化学生,用情感帮助学生毕业;4、尽量多的安排一些专业实践课程。尽量多的设计一些能练、能做的实训课,少安排一些空洞、理论性的课程。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理论课程的教学效率不仅低,还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厌烦学习,只有从实践当中进行理论教学,才能促使学生掌握各种教学知识。 3帮助学生提升资产增值 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中,学生及其家长可以通过各类网络通信社交软件、网站等了解中职学校的就业、后勤、管理以及教学等条件进行评论,这些评论被放大的可能性非常大,极有可能一个差评、一个谣言就导致一个学校的生源直线下降[3]。对此,保障学生终于学校,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本身在学校当中的学习质量,还能够促使学校得到良好的口碑。同时,建立稳定的学生资产增值,同样也能够促使学校与学生共同发展。对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需要在工作当中建立学生的独立资产,并促使其得到增值。增值学生资产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点:1、班主任应当真正熟悉掌握班级当中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状况;2、对困难、特殊学生进行关怀,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班主任应当抽时间对没有回家过节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3、班主任应当具有谋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总而言之,只要教师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合理利用现代客服理念,能够提升班主任对学生的服务质量,逐渐在学生心中建立一种对教师的感恩之情。在这样的中职教育中,学生一旦在毕业之后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必然会给予中职学校提供一定的帮助、资助,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的生源及办学规模,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职教育中,教育者务必创新德育教育方法,借助现代客服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实行适当服务,最求卓越,让学生在课堂中、校园中更加乐于主动参与学生,形成忠诚信念,促使学生自身的资产得以增值,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职业梦想,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可用型、高技能人才。此外,这就需要中职教育者完善自身的能力,充分理解并引用先帝啊客服理念,弥补教学理念上的不足,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德育论文:高校德育教育内涵分析 一、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新内涵 1.科技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技、信息的创造和使用,将成为社会生产的最主要形式,但是以人为载体。人不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人不仅要掌握经济发展的科学知识,更要具备能够保证知识经济发展的科技道德。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良好的科技道德素质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高科技犯罪亦将有所增加,如电脑“黑客”盗窃电子货币,运用高科技手段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所以,知识经济时代应加强科技道德意识的教育。 2.创新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的生命,而创造性是高科技的生命。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要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科技史,就是不断发现、创新的历史。郭沫若说:“科学是讲究实际的,但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一个人仅仅知识渊博,缺乏创新精神,是不能给社会创造出新东西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主体人所具备的宝贵品质,也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命之源。创新教育应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环境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环保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时,也会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如煤和石油的开发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汽车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制冷产品对臭氧层构成了破坏作用,核武器带来的核战争是人类文明最直接、最明显的威胁。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培养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使人类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4.经济伦理教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法律并不能包罗万象,仍需强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伦理道德有自己影响市场经济的渠道,市场经济则有自己的道德尺度。正如同志所倡导的那样,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制文明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法制是硬约束,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道德是软约束,具有感召力和引导力。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不失去正确的目标并有正确的行为规范。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异常激烈的竞争,更需倡导经济伦理教育,以规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行为。 5.协作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协作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在知识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高科技,正向着多学科、微观粒子和浩瀚宇宙、地壳深部和广裹海洋进军,任何单一的知识已显得十分无力,必须是多学科相互渗透才能奏效。在知识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人仍是知识的载体,但管理和开发社会也不是个人可以独立承担的工作。当创造知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关键时,知识会成为集体劳动的结晶。在知识社会,合作将是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协作精神实质上是知识经济赋予集体主义以新的内涵。 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对策 1.科技道德的培养。(1)要培养学生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怀疑、求实、进取、严谨、崇尚真理等精神。(2)要帮助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念,以理性的目光正确地审视和判断科学的价值,反对迷信和伪科学。(3)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构建人类在知识、技术运用活动中的行为导向,正确对待科学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便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在教学中,如讲到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当代国际竞争等内容时,应融入科技道德的教育。 2.创新教育的对策。(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追求进取、创新的性格特征、精神状态和心理取向。创新意识不完全是主观想法,还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高校应该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如建立实践中心、学生文化活动中心,经常请专家、学者介绍前沿学科的发展现状及热点问题等。(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运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思维功能,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高级思维过程。高校应开设有关创新思维方法的课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习惯性的收敛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求异性,使学生由学习兴趣向科学研究转化。(3)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表现为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应加强实践动手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思维发散、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明创造,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成果。 3.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1)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抛弃以人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观点。(2)构建环境道德的新观念,在学生中进行“良知自律”的教育,使人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源的潜能,节约资源,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一定的资源力。(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界有序性的责任感,教育学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如植树造林、固土治沙等。教学中,如讲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间题,尊重客观规律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要点时,可渗透环境道德的教育。 4.经济伦理的教育。(1)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一方面应有资源优患意识,在生产活动中节约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提倡适度消费、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切莫盲目攀比。(2)要有公平、平等的意识,洛守经济活动中的“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3)要有惜时高效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按照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反对不正当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等内容,贯穿经济伦理道德的教育。 5.合作精神的培养。(1)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应看到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所需攻克的难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和全局性。而个体力量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局部的、不彻底的。为此,一定要有合作意识,把个人发展与献身祖国、服务人民融为一体。(2)要认识到团结协作的价值高于竞争,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人类基因草图的绘制成功就是一个例证。(3)要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要有自觉参与竞争的意识,又要在竞争中善于合作。不仅能与志同道合者合作,还要能容忍持不同意见者,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渗透团结合作精神内容的教育。 德育论文:初入学儿童德育五步法 一、模仿启蒙法。 二、赶星追月法。孩子对影视中的英雄和自己身边的“英雄”都饶有兴趣,视其为“王”,极力效法。而这些“王子”的影响,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老师的责任在于正确引导。因此,我抓住孩子们心理上的这个特点,在班内开展了“小明星”活动,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了明星专栏,哪一个同学在某个方面做得好,就分别誉其为遵纪星、卫生星、好学星、助人星、新风星………把他的照片贴在星座上,标上名字,号召大家学习他,并且实行动态管理,今天是星座上的星,明天不是了,就暂时换下来;在几个方面做得好,就可以拥有几个星。 这样,全班开展了赶星追月的活动,正面效应越来越大。 三、氛围陶冶法。环境移人,对孩子尤显重要。于是,我在教室、宿舍、公共场所都努力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贴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小学生守则、作息时间表。在教室设置痰盂、废纸篓、果皮箱。让少先队员戴上红领巾,教导他们进老师宿舍喊报告,课堂上有事先举手,中午休息时做眼保健操,课间唱歌,放学回家站队,举办小画片、小制作展览,开展捐小人书大家读活动。还和家长联系,控制孩子看电视时间,帮其选择收看内容,使他们目力所至,听力所闻都是健康向上的东西,使其在自自然然无意识状态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四、活动升华法。随着孩子感性知识的增多,沿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个体到群体的规律,通过各种活动把思想品德教育逐步引向深入。 我们在班内成立领读小组、帮带小组,鼓励大家结对子,找朋友;开展“今天我值日”、“抬水浇花”、“捏泥娃娃”活动,培养他们独立做事、合作共事、从小学科学的情趣;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开展人人做小先生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锻炼机会。这些活动由互相检查作业,结伴登山到以“五爱”、“五自”为中心的校内外实践活动,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层次,使每个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形成都经历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由感性到理性,产生渐变到突变的飞跃。 五、制度规范法。制度是一个相对系统的轨迹,对自我意识很差的八九岁儿童,过早地用制度约束,不仅收效甚微,还会扼杀孩子烂漫的个性,不利于培养既有统一意志又有独立人格的思想道德,只有通过无数个在成人看来十分幼稚的个体教育活动,使他们育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之后,自我意识再行之以律,方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因此,十多年来,我总是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或升入二年级后,才逐步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也就是在完成了扶着走、引着走的过程后再施之以导着走的方略,把思想品德教育引入系统化、规范化,进入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一是定好制度的“度”,既不偏严,又不偏宽,顺势而行,乘风扬帆;二是抓好落实,加强检查督促,加大表扬、批评以至奖励、处罚的力度。 德育论文:创新德育实现教育价值思索 1、教会学生做人 “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以“人本主义”教育为指导思想,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首先是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比赛,并要求学生为最亲的人做件事;在“雷锋纪念日”开展学雷锋活动等。其次是开展阅读书刊、办好板报、参加各种竞赛等活动。活动内容要与思想品德内容紧密结合,特别要与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相关,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写出自身的心得体会,进行相互交流。这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觉悟。如: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答卷活动;汶川大地震期间,组织爱心赈灾活动等。通过组织探讨人生价值的辩论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冲击,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最后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各种行式,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溶入社会,使学生个体有了一定程度的内化效果,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得到逐步的成熟,从而自觉抵制目前社会上各种消极颓废的思想文化对他们的侵蚀。 2、努力挖掘学科教学的德育资源 2.1学科教学——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现实,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2.2教学评价——努力体现人文精神。课堂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制约功能,我们制定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课标准。将人文教育内容加入评课标准,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按照“有机渗透”的原则科学地进行评价。我校还把教学民主、教学细节等内容作为重要的评课内容,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细节的处理,是否尊重爱护学生,是否符合课改要求。通过课堂评价的导向最大限度地凸显课堂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在科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民主管理唤起学生自尊 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成为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鼓励班主任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高效能的班级管理。学生干部一律竞争上岗,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常规管理放手由学生组织实施,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做人的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不少班级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管理方法,如班委轮换制、班长组阁制、一日小班主任制等。班主任放手让学生讨论酝酿,在此基础上全体师生共同制定了班规和班级行动纲领。这种由学生心底流淌出来的班级精神,最能叩击学生心灵,其效果远远超过了空洞的说教。班级的主题班会也从学生中征集主题,由学生自行策划主持,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4、师表引领耳濡目染教育学生 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即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为学校的发展多作贡献。制定并严格执行《师德考核细则》,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以“展师德风采、创优秀群体、树教育新风”为主题,开展师德教育系列活动。全校教师牢固树立“以服务树信誉”的办学理念,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真心关爱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学生耳濡目染,人文素养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总之,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他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的、贴切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需要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时刻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民主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牢记“教育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努力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德育论文:关于新时期农村小学德育管理探究 摘要: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育管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质形式的规律,进行组织、协调、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本文针对农村小学实际,通过德育计划的制定;德育主题选择;德育活动形式和方法;德育评价等方面来阐述德育管理的有效。 关键词:德育管理思考 一、完整的德育计划是前提 德育工作从整体上来说是一个长远的工作目标,若要取得预想的成绩,达到预期制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德育治理计划。肓目的实施并不能保证长久的工作活力,这就要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的完善德育工作的发展,工作进度事半功倍,收到实效。论文百事通所以实践中首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要求、内容、办法、措施、步骤等要点。计划的拟订要体现长期性和阶段性。长计划就是总体设想;短安排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具体安排,如以德育内容为例,小学1-6年级德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主义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自我教育,自强自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就可以根据内容并且结合学校当地的文化特点做出总计划,这就是长计划。每学期为了把这些内容落到实处,要开展哪些活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运用什么方法,步骤怎样安排,用文字逐一具体化,这就是短安排。制订德育目标,也要有长目标和短目标,短目标为长目标服务。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 德育内容很丰富,可开展的活动也很多,但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它应贯穿德育工作全过程,要用爱国主义这根主线,把多姿多彩的内容和富有教育意义、富有情趣的活动串起来,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少先队职能。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情感的高尚精神。”在平时工作中,应将这种精神渗透到少年一代的血脉里,并落实到行动中去,且世代传下去。在具体实施中,可采取下列形式:一是参观活动。现代学生的爱国意识淡薄,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不了解,学校要为学生建立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名胜古迹,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发展史,特别注意近代史,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尊意识。二是观看影视活动。中国有许多优秀的爱国历史影视片,片中无不生动形象的显示出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爱国将士的精神影响到观看的学生,使学生感知祖国的伟大。热爱中华民族英雄人物和爱国志士,更加明白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机会条件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并更加刻苦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学习,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三是开展读书、绘画、书法、歌咏、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学艺术,陶冶学生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的吸引力,启迪他们发愤学习,开拓进取,以树立伟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还可以建立校外辅导员联系制度,帮助学生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 三、针对性、时代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是关键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是2l世纪教育的主要内容。21世纪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高度密集的时代,要使学生明白:踏入社会,如没有高深知识,没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很难在未来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很强的动手能力相结合,这是新时代的人格要求,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全力促成这特征形成;第一,要从学生的思索、言行、学习、身体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二,要有学生感兴趣的崭新时代的信息,包括现代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以及新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这既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又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可组织学生看科幻片、新闻片、参加科技知识讲座会、形势与任务指导会、演讲会、故事会、读书会,组织参观、游览、调查等,这些活动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是有效方法 在新一代儿童的身上,时代色彩很浓,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同时由于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身上还存在严重的弱点,如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感情脆弱,经不起失败和挫折,吃苦耐劳性差,集体观点淡薄等。因此,要教育好他们,必须注意教育方法,坚持正确引导,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表扬应经常化,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微小的进步都要肯定,批评尽量少,在一定条件下。还可撒一些美丽的谎言,如一位学生语文成绩本来到数第一,可在一次测验后,语文教师却说:“你好像还不知道,其实你有很强的语文天斌。”之后教师对他无微不致的关怀,到期未时,成绩跃至全班第一,后来考上了大学,就读中文系。这一事例说明老师的微笑,让一个人拾起了丢失的自信。只要实事求是,公平处理。用心说服,注意批评万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侮辱人格,这样可使学生邪气下降,正气上升,同学之间团结得更紧,班风自然会良好形成。 五、完善的德育检查表彰奖励机制是保障 新时代的德育,既要面对现实,又要面向未来,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着眼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有一定的德育机制作保证,学校应加强德育工作管理,设置领导机构,注入一定资金,建立德育检查表彰制度,不仅要制度化,要透明、适度。表彰奖励不仅要制度化,还要分层分级化(即校级、班级、级段);表彰要到位,要像表彰智育素质优异的学生那样有声势,有分量。 新世纪的教育工作更要求全面的素质教育,只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敢于创 新,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被落下,并保持发展,才能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我们德育管理工作中做到方向正,目标明,方法新,措施多,持之以恒的开展,学校德育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德育论文:高职学生德育职业素养的探析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人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德育教育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要求密切联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一定要有侧重性,在德育工作中结合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定位,从职业素养培养的视角出发,探索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 高职学生;德育工作;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以职业选择为指导,因此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要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充分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在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利用理论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选择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关系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认清德育工作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关系,将德育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相结合,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各个领域打好基础。 1.德育教育是职业素养提高的理论基础。 德育教育是指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德育教育工作是息息相关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养教育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结合职业素养培养视角的德育工作可以理解为“将学生专业特色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等贯穿至德育的整个过程,包括思想政治、职业生涯、心理健康等等”[1]因此在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打下良好的基础。 2.德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一致性。 高职院校中德育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有很强的一致性,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培养要与德育工作相联系。首先,德育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都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需要相关科目的教师和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两手抓。其次,职业素养培养和德育工作针对的都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它们的教育对象是相同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都是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进行的工作。德育工作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一致性决定了在高职院校中可以从职业素养培养的角度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 二、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方向指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而且会根据社会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不仅需要教授学生有关的理论知识,还应该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特性引入职业素养知识,将道德理论知识运用于职业规划、职业选择中。如果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缺少正确方向的指引、缺乏理论与实际职业规划的结合,那么德育工作的效率将会大大降低,而且对于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是不利的。 2.涉及的内容不全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和社会发展的环境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高职德育工作中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德育工作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规划的引导。但是现阶段对于德育工作没有真正理解它的重要性,也未树立正确德育教育的理念。所以在现阶段德育工作中,高职院校应该结合社会的新变化,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并且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结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践性。 3.德育方法落后。 传统的德育教育主要依靠相关教师的讲授,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的偏差以及理论空洞的讲授。而且对于高职学生在进行德育学习中更需要深入实践,和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结合。 三、职业素养培养视角下探索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新方法 1.在德育教育内容上与职业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该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上融合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职业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有针对性的加强相关职业道德素质、道德规范的培养。在职业创造力的培养中,运用德育工作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要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从学生刚进入学校就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价值和职业道德观,使其正确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客观真实地定义自己,牢牢掌握求职以及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各项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2]相信依靠这种德育工作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育工作质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2.丰富德育教育的方法增强实践性。 在日常的德育教学中,不仅要采用讲授的方法让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应该采用讨论法和实际调查法,丰富德育教育方法,增强其实践性。比如在德育教育中定期举办职业素养的讲座,向学生普及相关职业素养知识,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或者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德育学习的课堂上,深入相关职业岗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3.重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加快,这要求人们在职场中学会调整心理情绪,增强心理素质。高职院校学生处在学校和社会交接处,需要在德育工作中培养职业素养,更需要在其中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因而在德育工作中,校方应该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调整心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 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德育工作中,高职院校应该明确目标,重视将德育工作的内容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密切结合,并且要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丰富教育方法,重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德育论文:全媒体环境下德育工作创新模式的探究 全媒体是指全新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信息管道,以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全媒体环境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与困境:首先,海量信息造成了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困扰,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全媒体网络报道新闻时会充斥大量的负面新闻,而社会学习与社会模仿心理导致相应的负面新闻接连发生,最终造成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失去信心,无法塑造自身美好的道德人格。最后,很多大学生面对虚拟的、快餐文化盛行的物化世界无法有效应对,表现出空虚与茫然、消极与避世,甚至选择错误的价值观。本文从教育观念、组织方式、技术手段、教育内容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高校德育工作观念更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全媒体知识,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适应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需要。1.了解全媒体知识,接受全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全媒体的突出特征就是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的个性化与社群化。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全媒体的含义与特征,打破传统的德育工作教育模式,积极融入全媒体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中去。2.掌握全媒体知识,运用全媒体开展德育工作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全媒体的技术手段、应用方式,运用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式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另一方面,要对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进行全新探索。 二、高校德育工作组织方式革新 传统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交互的社交方式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师生之间有情感、眼神甚至肢体上的互动与交流,有一定的德育效能。但这种传统德育方式也存在弊端,比如说,教师在校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当面交流使学生某些问题时学生会难于启齿,遇到一些困难时不能向老师和盘托出;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安全感,以及二者之间的信任缺失,不能做到有效沟通等。而社交网络、即时通信软件等全媒体方式可以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打开新的德育教育局面。1.开学新生教育,及时建立社交群,为今后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新生教育是让大学生迅速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教育,大学新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开展新生教育时及时公布社交群号,让大学新生及时加入;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疑问,会为今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2.常规事务管理通过QQ群及时解答疑问为学生排忧解难通过广泛运用全媒体,常规事务管理工作效率会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社交网络的即时互动可以打破时空障碍,使沟通更加畅通。比如说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把握与监控,以及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的及时疏导等。3.学生评奖评优以及心理普查等可以发起网络投票和网络问卷在全媒体环境下,针对学生评奖评优,教师可以对候选人发起网络投票,这样会方便、快捷地统计出评选结果。而对于学生的心理普查,选择相对低耗环保的无纸化普查,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以较为迅速地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高校德育工作技术手段创新 “要积极吸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高科技化。”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全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正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已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采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1.熟练掌握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基本功能有些老师面对全媒体的冲击时,选择了故步自封。德育工作者应该打破僵化的工作方式,熟练掌握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工作等这些在德育工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的全媒体,对于基础功能的掌握和熟悉是最基本的要求。2.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全媒体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德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使其成为德育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是全媒体的受众,他们求新、求快,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和新颖软件,教师要想德育有效,就要把握住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和特质,做到与时俱进。 四、高校德育工作内容求新 高校的德育对象主要是“90后”大学生,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90后”大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求新、求知、变通能力较强。 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注重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注重教育的及时性,及时联系网络讯息,使其和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有一个合理的链接。1.利用网络热点和学生关心问题进行及时施教进行海量信息的筛选时,教师要注意对网络热点事件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的总结和梳理,引导学生的正确观念,进而影响学生主流文化的构建。网络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发共鸣,对学生困惑的问题及时施教、及时梳理,也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2.聚焦热点教育事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关于教育热点事件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德育工作者要辩证地为学生解析和回答,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大学生有时候因为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不足,难免对于一些问题产生困惑,甚至错误的观点,德育工作就是为大学生拨开云雾,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3.注意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全媒体环境下德育内容的核心议题就是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德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遇到问题及时施教。“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化,一方面要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德育,另一方面让德育内容回归生活”。这是德育工作者适应这个信息化大时代该有的思路与情怀,希望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把握全媒体的时代特征,总结出更为完善全面的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成长。 德育论文:分析音乐教育中美育及德育有效结合 一、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所谓德育,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的一种教育。德育和美育的区别主要在:前者是一种规范教育,注重培养个体对社会的服从;后者是一种解放教育,注重发展个性。前者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后者主要通过诱发、引导实施,但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把美学和伦理学用之于教育实践的德育与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效果。德育与美育只能结合,不能分离,也不能互相代替。 二、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德育上的优势 1.有利于塑造学生心灵的美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精神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可以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通过一个儿童的口吻,叙述了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经过,全曲天真活泼,充满稚气毫无说教的味道,却非常自然地体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我国的近代史是一段饱经忧患、血泪交融的历史,然而正是这段历史中的艺术作品却最具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欣赏或讲解这一历史时期艺术作品的时候,应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方面的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有利于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大多数的音乐活动都是集体活动,如音乐课上的合唱、合奏、音乐游戏及课外的歌咏比赛。这些活动都能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的良好道德。过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把音乐活动当成培养新一代社会规范的早期教育来研究,并在教育中给予非常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通过其所表现的情感与形象,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丰富的情感与生动的形象,体现了音乐作品的内涵,陶冶人们的情操——有感情和思想结合起来的不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激发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美育上的优势 音乐教育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其最大功用在于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音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感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它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从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表现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为他们将来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打下基础。学生是孩子,有时他们虽然认识到什么是美,但自己还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美、创造美,也就是不一定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灵等美丽起来。这就好像鱼是美的,但你不能只给学生一条鱼,还应教给他们捕鱼的技术,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美的东西,这就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培养、陶冶、实践。四、坚持“德美结合,以美辅德’的教学改革思路,努力使德育与美育结合 1.在教学内容上作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增设一些美学知识,将真善美紧密结合起来,用美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追求心灵的美好,道德的高尚,正确认识人生,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分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 2.在教学方法上,力求艺术化、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根据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借助倒叙、插叙、演绎、归纳、对比、幽默等技巧,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亲切、朴实的形象,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使每一堂课充满活力。例如,在介绍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这部作品时,除了让学生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演唱主旋律,感受音乐美之外,还重点介绍了斯美塔那的爱国情节,沃尔塔瓦河是捷克的一条主要河流,作曲家正是通过用音乐来描述沃尔塔瓦河来歌颂自己的国家,表现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和曲作者的介绍,又增添了情感上的认识,联系自己听过的作品,在思想上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基础化学论文:PBL 教学模式在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①是美国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次采用的一种新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lbl,lecture-based learning)相比有很大不同。其特点在于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估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②③其精髓在于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引导教学紧密结合。 1 研究方法 1.1 准备阶段 选择4学时的两个实验项目(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和酶的性质)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随机选取4个30人左右小班,共计124人,分成2个大组,一组实施pbl教学法,另一组实施lbl教学法,每组均由同一位教师指导,两组都分别再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5~6人,各组选出一位组长。 准备阶段是pbl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以蛋白质含量测定实验为例,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很多,根据不同蛋白质的性质合理选择测定方法是这一环节中的重点。首先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设计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实验材料,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简短讲解。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找出能基本涵盖相关知识点的实验材料。 1.2 课前设计 pbl组上课前将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交给各小组组长,问题设置具有引导作用,要求学生预先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与本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资源来回答问题,通过此种途径使学生在课前即获得实验所需的相关知识,最后撰写小组讨论成果以及实验方案,在课前一并交给任课教师。 1.3 实验教学 pbl组和lbl组的任课教师、教材以及教学内容均相同。在pbl组教学中,教师先集中讲授学生撰写的实验方案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然后将问题进行分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组实验,再根据实验中每组学生出现的不正确操作和不理想的实验结果,再次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找出问题所在,最后,由教师对本次实验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并将学生的发言记录保存。在lbl组教学中,首先由教师按照教材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逐步进行实验内容。实验结束后,两组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1.4 总结分析 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对本次实验的重点内容进行综合阐述,对学生在实验中仍然不清楚和操作中考虑不全面等共性问题做出重点分析,并且再次提出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对两组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适当的点评。 1.5 效果评价 实验教学结束后,教师对两组全部学生同时进行实验成绩的比较分析,并对pbl组和lbl组学生迸行调查问卷。内容从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拓展知识领域等多个角度进行,每个问题为是、否两个选择。结果数据运用spss11.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在上述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上,考察学生对pbl教学手段的看法和感受,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学生有什么样特殊的收获。本次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62份,结果见表1和表2。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pbl这种教学方法之前不甚了解,但是通过这次尝试,pbl组中有79.03%的学生愿意接受pbl教学,对此教学反映良好;75.81%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适合自己,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自身素质培养的调查中有72.58%的人认为能够提高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pbl教学模式给予了主动学习的机会,激发了想象力,对培养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有很大帮助。从教学效果来看,pbl教学法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开拓知识视野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④pbl组均优于lbl组。但也有个别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没有兴趣,认为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没有明显的改变。 3 讨论 由于采用pbl教学涉及到教学方法和考核等方面的变化,在执行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应该扮演一个指导者的角色。 此次pbl实验教学,根据实验成绩并结合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pbl教学由不清楚到产生一定的兴趣,认为pbl教学有一定的新意,能够提高学习热情,有利于加强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pbl组同学认为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于,pbl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局限于教材,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信息的优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综合相关方面的知识。因此,有利于学生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采用pbl方法,使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和结果有了更好的理解,更有利于加深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掌握,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并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探索。以小组为单位的新形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利于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良好平台。加之教师的参与,更利于课堂教学过程的灵活多样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教学更具有目标性和方向性。 pbl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为核心,为基础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但pbl的开展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无论学生和教师两者对 pbl 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很难真正地“隐退”, 学生对pbl的内涵缺乏深入的了解,无法找到真正的学习方法,因此,很难真正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优势作用。正如问卷结果显示,有少数学生认为高校课程较多,四年的时间有限,应用pbl进行教学对学习效果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对课程的某些细节还有可能遗漏,特别是基础生物化学这类重要的基础课。而传统教学的系统性较强,具有全面讲解、重点突出等特点,正好弥补了pbl教学中的不足。其次,pbl教学模式对师资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有足够的教师和实验人员来匹配。但目前我校的师资状况难以满足pbl这一需求,同时,pbl教学对教师的理论基础与深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教学经验还需要不断摸索,教师传统教学思维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再次,对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仍缺乏有效的手段。本次pbl实验教学采用的调查问卷与成绩考核,只是初步的尝试,还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还需逐步建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 因此,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将pbl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基础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并与传统的lbl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发挥pbl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重能力培养替代重知识传授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发挥传统教学讲解系统性强的优点。本课题中我们选择已经在理论课学习过蛋白质化学及酶学的有关章节,开展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及酶的性质方面的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酶性质的理解,并了解和掌握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广泛应用,对理论课的学习起到一个很好的复习和巩固作用。生物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的基础教学环节,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开展本课题发现,目前pbl教学可以应用于本科生的基础实验教学中,符合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但不能完全否定lbl传统教学,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pbl教学改革,即充分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优势,也保留传统教学的特点,建立一个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有特色pbl教学体系,使基础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有一个新的突破。 基础化学论文:现代技术在基础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摘要: 基础化学实验是化工类专业的实验基本技能,是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基础化学实验中采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提高了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效果,是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发展方向。 关键词: 基础化学实验;网络;计算机技术;多媒体 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都是由指导教师在学生实验之前进行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等进行讲解,然后学生做实验。由于教师表达方法和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以及学生的记忆等的限制,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往往对所做的实验一知半解,在实验中出错率较高,消耗了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的精力,进而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得到不断地更新,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利用网络和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实验课教学,是未来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发展方向。 1.网络技术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2年大连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础化学远程教学平台的建设》完成时建成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网页,在网络平台上传了自主研发的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实验预习课件,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件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操作二维动画,学生在预习时可以直观地了解操作要领,有机化学实验针对有机化学实验的特点研发了自测式实验预习软件,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预习解答,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方可进行实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物理化学实验的预习课件,则是三维动画形式演示了实验的整个过程。网上预习课件的使用,为学生预习实验提供了多元化的手段。目前,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正在进行虚拟实验的建设,在2017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的支持下,大连工业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将建设智慧化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建成时将拥有自己的网络服务器,方便师生之间沟通,共享网络先进教学资源,现代网络技术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计算机技术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础化学实验,如:物理化学实验由于实验仪器使用量大,许多实验装置现在都具备了计算机数据采集条件,物理化学实验中的“燃烧热的测定”,“二元合金相图”都是采用了计算机采集实验数据,计算机采集实验数据提高了数据的精确性,降低了学生做实验和处理实验数据劳动强度。同时,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多数是作图取直线的斜率、截距,学生一直是手工采集和绘制,既不准确,又费时费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实验课程的积极性,也浪费了学生大量的宝贵学习时间。应用计算机进行绘图、处理实验数据,学生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出数据的线性关系,见图1。不仅节约了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时间,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对学生也是另一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毕业环节、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的撰写中都是有实际意义,可以说这方面的能力也是学生实验技能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3.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如今已广泛应用于理论课教学之中,其信息量大、生动真观的优越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多媒体将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辅助功能,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2015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的实施,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成了三个多媒体实验室,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应用于实验课教学变成了现实。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中,实验指导教师用三维动画制作出生动形象而又直观的实验信器及操作过程,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实验的细详操作流程,加上教师的讲解,大幅度降低了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出错儿率。使复杂而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根据不同课程教师采用了不周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例如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面对的是一年级学生,实验基础差,教师讲解之后,将教学课件打开在大屏幕上,便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翻阅查看,见图2。 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则由于实验原理和操作比较复杂,指导教师一边实验操作演示,一边用多媒体讲解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这种多媒体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实验的出错率,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见图3。 4.展望 现代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使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工作只是刚刚开始起步,教学研究有广大发展空间。计算机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已成为基础化学实验中的必要手段,多媒体辅实验教学的优越性被广大师生普通认可,使用更方便的触摸式一体机在实验中被广泛采用。目前,利用网络技术建设智能化实验教学及管理平台,在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运行。在2017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的支持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将进行智能化教学及管理平台的建设。基础化学实验智能化教学及管理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触最新的实验仪器,采用现代数据收集及处理系统。使基础化学实验室与科研工作实验室相接轨。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引进智慧化工的解决方案并融入实验室中,结合学校现有配套设施,将实验室中的一组或多组实验设备实现互联互通,状态感知,实现有线无线综合接入,呈现扁平化的承载网,完成数据端到端的传送,从而可进行互动交流教学,实验室环境智能控制,学生实验情况实时了解,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实现大数据挖掘后的辅助教学分析等,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感知,建立与教学大纲相符的基础化学智慧实验室。可以预见,现代技术应用于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实验教学效果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作者:宋文静 王岩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 基础化学论文:水产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针对当前水产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分层次小班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一系列措施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期提高基础化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产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水产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改革 基础化学,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门综合课程,是水产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满足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近年来,基础化学发展十分迅速,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而教学体系中课堂容量又十分有限,加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水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导致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为化解矛盾,提高基础化学的教学质量,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势在必行。 1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1“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观念大有存在 大部分学生认为化学基础课程不重要,跟以后从事的水产工作似乎也没什么直接联系,导致学生不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甚至觉得学习这门基础课是在浪费他们短暂的大学时光,于是把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或考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上。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很容易使学生的知识链断裂,继而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 1.2教材没有针对性,内容繁杂,讲授课时数不断缩水 目前,高校水产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使用的主要教材有黄月君、曹延华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和汪小兰主编的《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但这些教材偏重化学原理及反应机理,缺乏专业针对性,不能突显水产专业特色,导致教学内容与水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脱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化学课时量不断缩减,由原来的总学时180学时(每周6学时)变为52学时(每周4学时),由2学期压缩为1学期。随着化学学科迅速发展,新知识大量涌现,基础化学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1.3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水产专业生源类型多,生源素质差异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对口招生,他们在高中阶段基本上没学过化学,基础薄弱。若还按照统一教学目标授课,就会造成部分学生感觉课程内容简单,失去学习激情,部分学生觉得难度太大,产生厌学情绪。而且一直以来化学基础课大部分采用大班授课模式,无法结合专业开展针对性教学,教师也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导致教学效果差。 1.4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够科学 由于课时数缩水严重,教学内容繁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部分教师授课中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技术手段,整节课都在播放PPT,内容信息量大,学生被动跟随幻灯片。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学生主体地位被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学生思考分析、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 1.5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基础化学教学上偏重理论知识,忽略必要的实验实训环节,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客观上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教学与水产市场需求脱钩。而且已有的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单一,学生都是照本宣科做实验,不能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使学生缺乏创新性。加之实验教学设备落后,人均资源不足,造成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实验,感觉无所事事,一无所获。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水产专业特色,对基础化学课程进行积极改革及探索,以提升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2基础化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2.1分析水产专业课程体系,扭转急于求成的思想 基础化学是水产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操作能力,可为养殖水环境化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鱼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病害防治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开课之前,向学生讲解水产专业的课程体系,重点讲解该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该课程与其他水产专业课程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衔接的关系,强化该课程在水产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该课程的学习,转变“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观念。 2.2结合水产专业,精选教学内容 依托市场调研,根据水产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参考水产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提高素质、培育潜能”为原则,对传统的教材结合水产专业进行梳理整合,精选出适合水产专业的基础化学教学内容,这也是解决课程学时压缩和教学内容增多这一矛盾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删减与水产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章节,如无机化学中的物质结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和反应速率,有机化学中理论性过强的反应机理等;侧重讲解分析化学中溶液的四大平衡及四大滴定的应用,为后续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做好铺垫,如测量天然水体的硬度、碱度,养殖水体的pH、COD等;有机化学中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等章节与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适当展开,卤代烃、杂环化合物等章节可以在培育池消毒药物、渔场各种人工催产药物、池塘养殖肥料等方面进行加深和拓展。除此之外,教师应站在化学的前沿,密切关注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对教学内容结合水产专业进行完善和更新,使学生了解最新知识,适应时代进步。 2.3针对学生基础差异,采取分层次小班授课 首先,在新生刚入校时,对学生进行摸底测验,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水平,对每个学生的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按层次将学生分成30-40人小班授课,最后将教学目标按不同层次不同班级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进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可避免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情况的出现,小班授课便于任课教师具体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缓解实验室压力,让每个学生参与实验课中,两者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4创设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能动性 针对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现象,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改善。创设教学情境其实是在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体验。基础化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切实的生活体验出发,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设置化学问题,展示图片、模型及影像资料,譬如介绍化学相关的有趣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带领学生进行调查与实践等,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为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形象支撑,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悟和体验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溶液的渗透压”时,可以联系水产日常现象,如海水鱼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如鱼鳞片脱落、表皮擦破后,体内渗透压调节失去平衡,降低了鱼苗对疾病的抵抗力。总之,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变得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打破原有的旧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与理论课相适应、与水产专业密切结合的基础、专业、创新“三位一体”化学实验课程新体系。首先,加强学生基础技能训练,将基本操作和基本实验作为重要部分,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规范化,如酸碱滴定实验、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其次,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训练,加强实验内容的应用性,所选实验内容尽量接近水产专业,如设置水质检测,定量分析鱼饲料各种组分等实验。最后,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学生科技活动、实验操作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培训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3结论 紧紧围绕水产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精选基础化学教学内容,采用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水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之路。 作者:刘俊 杨东辉 周本翔 郭旭升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水产学院 河南省渔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础化学论文:化工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基础化学中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涉及的实验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内容合理衔接,避免了实验内容重复,减少了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设了化学虚拟仿真实验,突出了实验的应用性教学。通过基础化学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化学实验;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改革 化学学科是化工类专业的主干学科,化学类课程是培养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核心课程,化学类实验教学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化工类院(系)中,一般把化工类专业开设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称为基础化学(又称四大化学)课程,基础化学课程都是地位非常重要、实践性非常强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在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化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缺乏整体考虑,基础化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各自独立设置,缺乏有机联系,部分内容重复;每门课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工太明确,相互融合和贯通不好,实验内容零散[1]。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在基础化学教学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要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新型科学仪器、新技术的详细了解和掌握[3]。为了更好地发挥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我们对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并开设出了化学虚拟仿真实验,这些改革明显地提高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水平和学生工程能力。 1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的必要性 以前,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各成体系,存在着内容重复,例如天平的使用、酸度计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内容在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中均有,在实验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必须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基础化学实验课中验证性实验项目较多,综合、设计性的实验很少,对应用性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学生训练的机会很少,这种传统的实验体系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制订新的实验教学大纲时,虽然将分析化学实验在原有的容量分析实验基础上增加了仪器分析,但总体上仪器分析学时较少,仅开出酸度计、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等3个实验项目,无法满足学生对现代仪器使用的需要,远远不能跟上科技进步和仪器发展的步伐。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明显重视化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中国政府提出现代绿色化工、化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新理念,化工领域要突出做好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减排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4]。基础化学实验中存在着危险性、污染性、高成本、不直观性等问题,使很多基础化学实验过程难于在实验教学中具体实施或者即使进行实验也很难看到现象的本质。同时,实验中涉及的大型仪器设备造价昂贵、运行成本高,在教学中难以广泛使用,而且绝大多数仪器核心工作部件封闭,在工作状态下不可以观察其工作过程。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愈来愈丰富,要在有限的实验教学学时下扩充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对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目前,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已将化学领入了信息时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采用模拟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等生成逼真的实验场境,在虚拟的情境中完成真实情况下难以甚至不能实现的实验已成为可能。化学虚拟仿真实验作为真实实验的重要补充可扩展,具有仿真性、沉浸感、安全等特点,与实物实验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的做法 根据现代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在反复论证利弊的基础上,成立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首先,及时调整了部分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合并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天平室,将原有的天平集中管理和使用。调整的结果完全能够满足基础化学实验的需要,且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天平室还可对其它学生实验开放,既避免了重复购置,又提高了天平的使用率。总之,显著地提高了基础化学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加强了基础化学实验主讲教师的力量,采取从事理论教学教师都要担任实验主讲教师,新到校的青年教师直接先到实验室专职做1年以上的实验主讲教师,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参加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行主讲教师制度,实验主讲教师负责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修订、实验教学过程的把关、实验教学考核的实施;对首次指导实验的新教师和首开新实验的教师,实行试讲试做工作制度。加强师资力量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第三,将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涉及的实验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对基础化学实验内容进行重组,使实验内容合理衔接,删除内容存在低水平重复的实验,突出基础化学实验的应用性,减少了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了技能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第四,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基本构建了两大层次教学资源:第一层次———以强化双基教学为主导的基础化学虚拟仿真,该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设置主要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本实验的实训,设置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学习化工类专业的基础实验知识,掌握基础技能,强化基本操作能力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根据虚拟现实教学的特点,深化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对实验基本操作类内容加强练习,保障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实物实验的安全。本层次为学生开设虚拟仿真实验内容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室准入、无机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分析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有机化学虚拟仿真实验、物理化学虚拟仿真实验。第二层次———以强化应用能力为主导的大型分析仪器虚拟仿真,该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设置主要以化学相关的仪器分析课程为主,包括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光谱分析及其它大型仪器等实验项目的设置,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查阅、动手、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则是重在使学生掌握常用大型分析仪器的结构原理、基本操作及应用等,掌握仪器分析中仪器维护、样品处理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了解仪器分析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及其趋势,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化工行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3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了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其实验教学内容,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按照“强化基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注重应用”的原则,构建注重全面素质、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现有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重复内容,增加接续性实验;减少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发新技术实验内容,增加了化学仿真实验。将过去单独开设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完全融合统一考虑。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课为60学时,与改革前两门实验课的学时总和相同,但在实验内容上进行了重新安排。在定量分析的实验方面,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像分析天平、酸度计、电导率仪等常规仪器的正确使用,精选了实验内容与阴、阳离子定性分析鉴定相结合的元素性质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典型元素不同价态化合物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的同时,能利用其化学性质进行分离和鉴定。开设了多个综合性实验及1个初步的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方面,除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外,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方面实验也进行了有效改革。物理化学实验新开出了燃煤质量测定1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及活化能的测定、二元液系相图及工作曲线的绘制2个设计性实验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十分注意将基础化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统一考虑,有一些理论课内容与实验课内容联系紧密,放在实验课上讲,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做实验,既丰富了实验内容,又缓解了理论课时间少内容多的矛盾。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分别构建了基础化学在线虚拟仿真实验、大型分析仪器虚拟仿真实验。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的优势和特点集中解决各部分在实物实验中的瓶颈问题,仿真实验与实物实验相互搭配,形成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突出了虚拟仿真实验的灵活高效性、安全环保性,以及涵盖面广和成本低廉的特色。首先,在基础化学虚拟仿真实验阶段,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具有的可重复型的特点,学生在虚拟实验工程中,可以反复练习,不拘泥于实验时间、仪器设备和药品的限制,更好地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解决了学时与学习效果之间的矛盾;利用虚拟仿真实验的可视化特点,使学生在虚拟实验中观察到经典化学实验难以跟踪、肉眼甚至仪器无法观察的分子微观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更真实和形象的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揭示化学的本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利用虚拟仿真实验绿色环保、仿真度高、交互性强的特点,突破传统实物实验的限制,达到实验过程绿色化、实验手段现代化和实验结论科学化的效果,让学生在安全、低毒、环保的实验环境中获取知识。其次,在化学实验仪器工作过程中仿真及虚拟操作训练,突破封闭化仪器设备内部结构及运行机制的不可视化,有利于学生对仪器设备的掌握和深刻理解。因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价格和运行成本昂贵。同时,大多数仪器核心工作部件封闭,特别是在工作状态下不可同时观察其内部工作过程。这些特点严重制约学生对仪器工作原理、运行机制的理解和掌握。而即时学生实际能够上机操作,时间也非常有限。化学虚拟实验利用计算机仿真,以仪器原理的逻辑顺序为依据,以可视化的反应仪器工作过程,增强学生对仪器原理和工作过程的理解,提高了大型仪器的操作能力和仪器利用率。虚拟仿真实验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解决了设备不足的矛盾,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的效果 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经过实践、完善、提高,广大师生对实验教学改革持赞同和支持的态度。教师一致认为,基础化学实验课开设技能性、综合性以及设计性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锻炼动手能力,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据现在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和国家教育部开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必须要开出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改革参与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在对学生毕业前的调查中,学生认为收获较大。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是实物实验的补充,仿真实验与实物实验相互搭配,形成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突出了虚拟仿真实验的灵活高效性、安全环保性,以及涵盖面广和成本低廉的特色,以虚拟实验作为一种新型知识载体和实物实验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强化虚拟实验与实物实验协同培养化工类人才,利用课内外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了虚实结合的化学实验新途径。近年,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3部特色实验教材,已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教师反映良好,并被评为学校优秀教材。 5结语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中基本技能和综合实验的训练,对实验内容、实验的方法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优化。增加综合性实验数量,并不断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引用到实验教学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以适应面向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基础化学实验项目绿色化建设,从实验药品与溶剂的选用、原子经济反应、产品与工艺的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对已开出的实验项目进行全面改造,真正达到绿色化要求,增加绿色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按照现代实验教学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科技水平,建设高度仿真、极具代表性的化学虚拟仿真实验,丰富实验教学资源,降低实验教学成本,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更好的完成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以虚补实”,对代表性的过程,要尽量建立“实物”,通过实训阶段,实现“虚实结合”,强化学习效果。对于复杂过程,以虚补实,实现“虚实互补”。 作者:沈国良 张梨黎 朱海峰 赵文凯 侯玲 薛斌 张静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基础化学论文: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很多行业也越来越需要一些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医药类、或是工厂化验类单位,更需要技术工人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验经验,能够熟练使用实验器材,检验和分析一些产品是否合格。很多职高也为学生开设了化学实验课,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基于此,本文将探讨职高专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存在不足与改良意见。 关键词: 职高基础化学;化学实验 现在教育制度越来越看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化学课程是一门可验性强的课程,在理论基础上,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种族元素在于同一物质反应时有何异同。传统教学模式中并不看重实验教学,这种做法阻碍了学生将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对于学过知识似是而非,缺乏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以后发展。 1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1.1提升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上通过PPT,让学生记录知识点,缺乏互动性,使学生很难将理论与试验现象联系起来。由于不能亲自操作,使学生对于一些实验现象容易记混,而且对于实验室操作规程,仪器使用常识也不熟悉。而开设实验课让学生亲手操作仪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元素间差异。对化学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在以后学习中,也能想起实验结论,温故知新。 1.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性 实验课的开设让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学习,在试验中遇到问题时,通过查书或是请教教师克服困难。在做实验时,也会对实验内容进行思考,这都有利于化学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实验室主人,这种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学习兴趣,在课下也会找课外知识补充,提升自己知识储备[1]。 1.3多方面培养学习能力 通过做实验,学生培养了动手能力;由于实验中需要分析一些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与发散思维,学生通过解决试验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通过互相配合完成实验任务,也培养了学生间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能力发展,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其将来走向岗位也有积极影响。 2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2.1实验内容单一 教师在布置实验过程中,偏重于知识重点而不注重操作过程。这就导致实验任务单一,不能将整个单元串联起来,构成完整知识框架,学生学习缺乏整体性。再者有些实验为理论而设,与实际联系不大,学生在以后工作生活中都很难用到。还有一些试验,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只需要学生进行适时加热即可,跟本不能培养到学生实验分析能力与实验仪器操作能力。这些内容上的单一都不能是学生很好通过实验过程学习知识[2]。 2.2实验课管理不足 虽然实验课对于学生化学学习有很大帮助,但是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给予充分重视。首先,实验课次数太少。实验课一般都是相关课程的辅助课,教师在开课前会告诉学生这学期有两个实验,要求班干部与实验室老师商量时间安排课程。这种设置模式,使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进实验室做实验[3]。还有一些学校,很多实验仪器由于时间过长已不能使用,或测量不精准。还有一些试验药剂,已失去效果,这些都会影响实验课进行。 2.3教师占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平时不接触实验,在实验课时,也是由教师规划实验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这种过程不能培养学生创新与反思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3建议措施 3.1增加综合性试验 教师应增加自身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为学生设计综合类实验,帮助其归纳整理知识系统。如有机化学中烃、酸、醛、酯可以经过一系列反应互相转化,其生成产物也具有各自特点,教师可以以此设计综合实验,不但有助于学生熟记化学方程式,其中像酯化反应这种有操做技术难度的反应,还能帮助学生熟悉仪器操作。通过综合实验,帮助学生看到知识点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提升知识是转化能力。 3.2改革实验课体系 学校应改革实验室管理制度,增加开放次数。让教师依据一些知识点与日常生的联系,为学生布置一些小实验如NaCl提纯。让学生多多接触实验室,提高动手能力。可以电自管理实验室,学生在使用时只需提前预约,就可以进行试验。同时学校也该定期检查实验室仪器使用情况,维修老旧仪器,更新实验药品。确保实验设施与课程内容相配套,方便学生使用。学校还可以设置电子实验室,扩大学生试验内容,增长化学知识[4]。 3.3教师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也该以引导为主,而不是全权为学生实验设计。在为学生讲授充足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些中等难度试验,并在旁给予指导。在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加大创新与反思篇幅,引导学生多出几种假设,并进行验证。在这种比较过程中,找到最适合研究方法,为其以后实验过程了积累了实验经验。 4结语 化学是一门较为繁杂的科目,由庞大知识系统构成。为了明确学习这些物质,又将他们按照各自特性进行分类。这就有许多概念产生,加之不同反应配以不同化学方程式,及其实验现象,这些专业知识都需要学生牢记。真是由于这些特点,学生更加需要借助实验来加深理解和记忆。通过改正实验课中的不足,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魅力,进行更深一步学习。 作者:张海玲 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化学论文:临床医学基础化学教学探索 1TBL教学法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与实践特点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团队是有5~7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为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去研究探讨,以完成该学习任务。在这过程中,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指导者及参与者,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前准备阶段,主要内容为教师提前确定教学内容和要点,给学生下发学习任务,让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和准备;第二阶段为课堂教学阶段,主要将课堂教学时间用于个人预习测试、团队预习测试、应用性练习等;第三阶段为总结评价阶段,主要是组内成员互评,教师进行总结。 2研究方法 釆用类实验性研究。对临床医学专业同一年级不同班级整群抽样,通过抽签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TBL教学法,对照组采取传统LBL教学法。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由若干个5~7名学生组成的小组构成。 3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1)根据性别、性格、年龄、兴趣爱好等因素分好小组,每个小组5~7人,各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2)由教师确定好教学内容,提供教学大纲,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和要点进行课前预习,通过查找文献、网上搜索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预习过程中,将疑惑之处做好标记,方便在课堂上小组讨论解决。第二阶段:(1)在课堂上由教师出题进行课堂测试,每个人独立完成。(2)按小组的形式坐好,把教师提出供小组讨论的问题拿出来与小组成员互相讨论,说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向组内提出个人不理解或无法解答的问题,看看小组内其他成员有何种见解并虚心请教,同时自己也要思考其对错。在小组讨论时,难免会有一些“跑题”的现象,就是组员们的注意力没有完全集中在讨论问题完成任务上,所以这时候小组长就要负责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和讨论的重心转移回来。在组内讨论时记录好讨论的结果,讨论好之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若内容有些错漏则可由组内成员进行补充)。(3)由教师对各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纠正,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正确答案,解决同学们心中之惑。(4)教师布置课堂作业,由组内讨论解决并自己总结。第三阶段:(1)小组内对各成员的贡献度互相评分,还有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表现评分(评分要求真实、合理)。(2)教师对本次课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通过课堂表现、课堂测试的结果和组内评价得分做出综合评价。 4实施效果 通过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学生成绩的比较、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比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比较等,发现使用TBL教学法的一方比较占有优势。通过课程反馈评价结果和教师访谈结果来看,同学们多数支持采用TBL教学法来授课,有部分同学认为采取该教学法花费精力大,投入时间多,仅适宜作为基础化学课程主要的教学方式的补充。 5TBL教学法的优点 (1)有利于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同学们大多都是各有各的学习方法,不在意别人怎么样,自己学得好就行。这样的心理容易导致同学们的成绩及各方面的能力出现两极分化,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不高。在TBL教学法中,要求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最终意见达成一致。这要求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要对知识点充分掌握,不仅要完成好个人任务,还要帮助队员完成任务。通过队员们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借鉴,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谊,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通过队员的辅导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其他队员也可以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这样下去,学习成绩可以得到提高,教学质量自然提高。(2)增强了师生互动,能够活跃气氛,增加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同学们与老师交流的次数较少,只有在遇到不懂的地方,才去请教老师。有些同学甚至从来没有与老师有过面对面的交流,师生关系非常紧张。课堂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有些同学甚至自己玩手机或做其他事,根本不理会老师,整个课堂非常沉闷。而TBL教学法能够改变这个局面,把每一位同学都予以课堂主人这一地位,使得同学们不得不参与课堂,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与老师沟通,与同学交流。这样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师生关系也得以向好的方面发展,学生自身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便渐渐得以提升。(3)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陷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传统教学模式采取灌输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听课和做笔记。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完全依赖老师,不会自己主动地对知识点进行分析,而是一味地接受老师给予的理解。被动学习就像是赶鸭子上架,结果只能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而TBL教学法则以学生为中心,没有教师一层层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只有通过自己主动地学习,自己思考,才能获取知识、完成任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主动的地位,愿意主动学习,不仅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TBL的不足 由于小组讨论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使得整个流程的进行变得有些仓促。再者,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让同学们兴趣盎然,但同时也将同学们的注意力由互相学习转移至完成任务,使同学们不太在意互相学习的过程,而是只看重任务是否能够完成。第三,由于时间短,任务重,这需要同学们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准备过程需要投入的精力大,花的时间多,这不免会使同学们对TBL教学法产生抵触心理,一旦这种抵触心理产生,那么学生对基础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及效率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降低。从TBL在基础化学课程的实施过程和效果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真正能从TBL教学法收益的都是那些自律性较强、自主性较高的学生,对于那些学习态度较为被动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法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好坏两面,虽然TBL教学法在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些优点是值得肯定的。只要了解TBL的本质和优缺点,懂得选好合适的教学内容,熟悉其应用技巧,在TBL不足的地方搭配上其他的教学方式,不断地研究和改进,那么提升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便不足以成为难题。 作者:黄晶莹 黄锁义 陆海峰 钟兆银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 基础化学论文:实验教学基础化学实验论文 1精选实验内容,新编实验教材 我们把“溶液的配制”放在最前面,以训练学生称量、固体溶解、量取液体体积等基本操作。实验七“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可使学生初步掌握电子分析天平、滴定管的正确使用和滴定操作技术,巩固移液管、容量瓶的正确使用方法。在实验十一“水的总硬度测定”中,进一步巩固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把实验十二“双氧水中H2O2含量的测定(氧化还原滴定法)”作为自行设计实验,掌握滴定分析在酸碱滴定中的应用后,再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强化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另外通过“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实验,使学生学会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掌握仪器分析方法,学会标准曲线制作,用作图方法进行数据结果处理。笔者依据“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以及自身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新编了《医学化学实验》教材,删除一些陈旧过时、重复的实验,增加相关现代化仪器分析实验内容与综合设计实验内容,达到了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且不过分依附于理论课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目标。 2认真做好预备实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本教研室在开展每个实验之前都会安排两位教师进行预实验。通过预实验,教师可以了解所用到的各种仪器是否正常、实验条件是否合理、药品是否失效等;能及时发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掌握实验的第一手资料,以应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在学生实验课前进行的预实验是课堂实验顺利进行的保证。此外,预实验得出的结果,给批改实验报告提供了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同样,课前预习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够明确实验目的及原理,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动手操作前有大约30分钟的教师讲解时间,实验内容不能被详细叙述,教师必须把握住实验的重、难点。此外,在讲授中要将相关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等分解成若干个问题随机提问学生,以此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问成绩记入学生平时成绩,可督促学生加强实验预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阐明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对用到的仪器,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规范的演示操作,向学生讲清操作要领和具体注意事项,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避免出现错误或发生危险。如以滴定分析操作为例,说明其使用方法。酸碱滴定管在使用前,应先检查是否有漏水现象,如果酸式滴定管漏水,取下活塞涂上凡士林即可;如果碱式滴定管漏水,则上下调动玻璃珠位置。在装入标准溶液之前,应先用标准溶液润洗2~3次。在赶去滴定管尖端气泡和调整好液面后,就可进行滴定了。滴定时要善于控制溶液流速,刚开始反应可以“见滴成线”,接近终点时要做到需要一滴加一滴、需要半滴加半滴。当颜色发生突变且20s不褪色时,即到达滴定终点。读数时应注意保持滴定管垂直,由于附着力和内聚力的作用,滴定管内液面呈弯月形。读数时,对于无色或浅色溶液,应读弯月面下缘的最低点对应的数值;对于有色溶液,应读弯月面上缘对应的数值。学生在使用滴定管时总喜欢左手拿锥形瓶振荡,右手操作活塞;对这个不良动作教师要演示错在何处,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培养学生正确操作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发现学生错误操作及时给予纠正,这样既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又使学生掌握了常用仪器的规范操作方法。 4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合理的实验考核制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依据实验报告来评定学生实验课成绩,导致大部分学生不管实验成功与否,都编造与理论数值接近的实验数据及报告,以谋取高分。实验报告弄虚作假、抄袭等现象反映出以实验报告评定实验课成绩已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为此,根据实验课特点,本教研室对实验考核办法进行了改革,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实验考核成绩,实验总成绩按比例(约20%)计入医用基础化学期末成绩。由于每次实验表现都会影响到学生期末总成绩,所以学生能自觉完成所有实验任务。我们对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都给出了相应评分,并记入平时成绩。将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仪器不规范操作、实验纪律、实验后的清洁与整理工作等诸多方面列成条目,让学生明确每一项操作需注意的问题。对于观察到的不规范的实验操作,指导教师必须现场向学生指出错误所在,并记录下来。另外,实验考核既考操作也考理论,实验理论部分记入理论课考核中。期末结束前3周,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期学习过的实验基本操作,如称量,溶液配制、移取、滴定等查阅资料,自行设计样品测定课题并交由教师审核,然后到实验室自主完成操作,教师对其进行综合考核。通过改革医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基本实验仪器操作,而且激发其实验兴趣和热情,极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作者:张荣丽 刘永民 单位: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 基础化学论文:基础创新物理化学实验论文 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实验按教材或教师预先设计的步骤和方案进行,学生被动参与,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化学实验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其实验内容更侧重于定量地解释化学过程的规律,提高运用其技术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使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物理化学实验在培养未来化学工作者的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2构建实验课程体系及优化教学内容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扎牢基础,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构建了循序渐进型的物理化学实践课程体系“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基础实验,按照已拟定的实验方案测得实验数据,用数学原理和方法科学地处理实验数据,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较直观和深刻的理解;综合实验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及研究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实验要求及实验技能,初步建立起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物理化学实验是南昌航空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春晓班及材料化学专业等的基础课程。以春晓班为例,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学时为64学时,分两个学期进行,是一门单独设立的实验课。实验内容由热力学、动力学、界面现象、设计性实验(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影响分析)、探索研究创新型实验(B-Z振荡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体系钝化曲线的绘制及其钝化剂的影响、高聚物分子量的测定研究)等组成。其中基础性、综合性实验为40学时,设计性、开放探索性实验24学时。此外,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南昌航空大学组织学生可以申请“三小项目”即“小发明、小创作、小制作”,这些小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例如:结合物理化学光、电、磁及吸附等方面的知识,在2013年,2011级应用化学专业春晓班26名学生中有8名学生作为第一申请人申报第八届南昌航空大学“三小项目”成功,占30.8。其题目有:“去除水体中汞的选择性石墨烯—胸腺嘧啶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种石墨烯复合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有色污水光电催化处理装置”等。 3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向学生开放物理化学实验室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开放物理化学实验室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接触到科研前沿的很多最新的成果,从而从根本上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重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都进行了详细讲解,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此,我们将实验的顺序调整为:“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在第一次实验时给定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题目,随后学生先做基础实验,在课后根据自己选定的实验项目积极地查找文献,寻找合适的方法在实验室进行,如果在课内没有完成实验项目,可以与老师预约时间来进行未完成的实验。逐步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重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还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将一些仪器设备的操作、基础实验制成多媒体视频;鼓励学生用计算机来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利用Excel或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不但速度快而且准确性高,规范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验或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4完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 为了较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实验的真实水平,必须完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操作、纪律、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等;将考核的形式多样化,主要从操作前的提问、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有原始记录、对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及可视化总结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客观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5学生培养成果 近年来我院本科生在国家级科研创新大赛中屡创佳绩,例如:在2012年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比赛中,聂珊珊等同学《磁性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获得三等奖;在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比赛中,冷乐辉等同学《新型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性能研究》获得一等奖;李蕾等同学《废弃锂离子中钴酸锂的高效浸出技术研究》获得三等奖。这些成果大部分都与物理化学的知识息息相关,基础与创新并重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科研兴趣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结束语 加强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更新教育理念,从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及考核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入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实验教学内容实行“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循序渐进教育模式,基础与创新并重,重视实验过程,建立科学的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善教学效果,利于把基础扎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创新能力。 作者:陈萍华 蒋华麟 舒红英 邹建平 钟劲茅 吴美凤 王芊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基础化学论文:预习检查基础化学实验论文 一、系统设计 测试系统是专门用于用户注册、登录、参加实验预习测试并查看预习成绩的web应用程序。学生通过学生模块可进行注册、登录、密码修改、在线考试。界面主要包括科目选择、实验预习测试、系统自动评分、预习成绩查询等。测试系统能自动计时、阅卷、评分并反馈测试结果,并能根据考生信息控制登录时间及次数。设计网络实验预习测试系统时,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1.系统应简单、易操作。 学生以学号登录,题目多为选择题。 2.时间及登录的限定。 一方面答题的时间限制,要求每位学生的考试不超过20分钟;另一方面,因为考题是随机抽的,为了防止个别学生为了获取全部考题而反复登录答题,设定只要提交预习答题结果就不能重新答题,还有同一账号在同一电脑上登录时间间隔是20分钟。 3.计算机能自动评卷并显示成绩。 教师根据计算机给出的分数判断学生预习是否合格。 4.本系统有一定的安全性、平台通用性。 管理员和教师可以轻松地向题库添加、修改和查询试题。考生使用有效的身份验证登录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考试科目及要做的实验,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答题。当达到规定的时间后,系统将自动予以提示。考生做完交卷后便能立即看到自己的考试成绩,并且其分数将被记入库中供教师审核和查阅。 (一)用户注册 用户输入合法的用户名和密码,提交后由系统判断该用户是否存在,并给出相应信息,完成注册。系统将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写到数据库中。 (二)考试系统 考生登录成功并选择实验项目后,即可调出试卷进行在线考试。现阶段题目多为选择题,考生按鼠标选择答案即可。考试时间由管理员进行设置,考试结束采取自主交卷和限定时间自动交卷结合的方式予以实现。学生提交答题结果以后就不能再次答题,即便没有答题,同一账户在同一台电脑上连续登录时间间隔是20分钟。 (三)后台管理 后台管理内容包括试题管理、试卷管理、成绩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采用的是管理员和教师两层管理。教师具有学生没有的权限,教师模块由系统管理、学生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成绩管理及修改密码等部分构成。教师登录后,根据学生的课表安排,选择实验项目,让学生答题;在实验课前随时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将预习检查没有通过的或者误操作而账号被锁定的学生的账号解锁,使其可以重新答题。教师还可以随时更新题库中试题。因为本系统承担基础化学五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普通化学)课的实验预习测试,所以需有专门管理员对整个系统进行维护。管理员具有比教师更大的权限,可以管理每个用户(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账号,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或者课表设置其可选实验课程;还可以根据不同教师承担课程的不同,设置教师的权限。后台管理界面会显示课程名称、教师资料、学生资料、实验成绩等信息。 1.题库管理 (1)对于题目的要求 由于本系统是要求有较好通用性的考试系统,因此试题要按统一的规范去设计。试题的类型、方式为标准化试题,答案要求确切无歧义且唯一。知识点的分布要均匀合理,才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减小投机取巧概率。题库内的试题量要足够大,考试采用随机抽题的方式,每个考生的试题不完全相同。管理员可随时适时地更新、维护题库,随着课程发展不断补充新的试题。 (2)题库的维护 管理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增、删课程。每门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增加新实验的检测题目,或者对原有题目进行修改。在增加或修改题目时,教师根据题库管理界面的提示,设计选择题的题干、选项及正确答案。系统将题目提供给参加实验预习的学生,并根据答案随即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打分。 (3)安全性的保证 教师应根据学生课表选择实验项目,让学生答题。学生只能看到下一次实验的预习题,而不能看到所有实验的预习题。测试时,考生抽取了一套试题后,不能再通过浏览器中的“刷新”功能来抽取其他套试题,否则系统会认为是作弊行为,将其账号锁定。学生回答的题目随机抽取,每个学生不完全相同,题目的保密度较高。进入系统后,即使没有答题,同一帐户在同一台电脑上连续登录时间间隔是20分钟。 2.试卷管理 管理员和教师均可对试题数量和每道题的分值进行修改和设置,并根据试题难度和试题数量对考试时间进行设置。 3.成绩统计 为了了解学生实验预习效果,教师可通过成绩统计管理系统方便地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督促成绩较低的学生重新预习,使用权限将其账号激活,重新测试。 二、预习测试系统的实现 系统主要采用C#编程语言来实现,选用2005sqlserver数据库平台来完成后台数据库,考生和管理员分别在Web浏览器上进行答题和系统各种功能的维护。 三、教学实践结果讨论 本系统从2013年开始正式应用于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师生普遍反映较好。对于教师来说,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学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和积极,很多学生反映,预习测试可以督促自己主动学习,明确要做的实验的重点和难点,而不能泛泛地看一遍教材就算预习了,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进一步工作的设想 (一)增加主观题目 仅仅靠几个选择题来判断学生的预习情况是不全面的,因此目前这个系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只能作为教师考查学生预习实验情况的参考,学生还要写预习报告。以后,我们希望加入主观题目,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回答填空题和简单的问答题,提交后由教师评分。这样可以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增加讨论区 有时学生在预习时遇到问题,又找不到讨论者。所以我们增加了讨论区模块,这是一个专门讨论实验的论坛。由于登录的限制也仅限教师和学生讨论,安全性较强。这里不仅可以讨论预习中的问题,还可以研究实验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三)丰富学习形式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学生除了回答问题以外,掌握基本操作更加重要。以后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模拟操作”模块———让学生轻点鼠标,就像玩电脑游戏一样———正确的就过关,错误的则从头再来,最后通关就得分记入预习成绩。这样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一些基本操作更加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不同学科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改进教学内容,提高效率。如在“无机化学实验”中,目前我们采用人工方法让学生抽取离子,用实验方法鉴定。如果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其中,事先在数据库中输入无机离子,然后让学生随机抽取,将提高考试的效率和公平性。 五、总结 我们使用C#语言编写了“基础化学实验预习检查系统”的应用程序,其是在2005sqlserver数据库平台上运行的,学生、教师和管理员分别在web浏览器上使用该系统进行答题、实验预习检查及系统维护。该系统促进了实验教学与管理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批阅预习报告的工作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虽然该系统还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从长远发展情况看,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实验预习检查的网络化也是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张颖 唐超 王月欣 禹雪晴 陈玉焕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基础化学论文:基础化学教学中中职教育论文 1教材的选择上轻理论而重应用 对于中职在基础化学的教材选择上,要坚持“理论知识适度,后续课程够用”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要勇于删除那些深奥的理论和陈旧的内容,善于补充一些新近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动态,使教学具有新颖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同时,基础化学作为化工学科的基础课程,不可能只用一本教材就能够顾及到各相关专业的联系点,这就需要教师对化工专业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提前了解教材了解专业特点及该专业在基础化学中所要涉及到的知识点,以便在备课前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适合的授课计划。例如:在化工冶炼专业的教学中应侧重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氧化还原反应这四部分的内容;在食品化工专业的教学中应侧重物质的量、有机化合物和溶液的配制这三部分的内容。同时,要将学生实验作为重中之重,在实验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规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因为中职学生不像普高学生要面临升学压力,用人单位在他们身上看中的不是理论知识的深远,而是动手能力的强弱。为了培养这样具有一定知识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不要求纵向的深度而要求横向的广度,在教学中应遵循“宁浅勿深”的原则,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相关专业课打造一个够用管用的平台。例如:指导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制作果冻;引导化工冶炼专业的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来模拟“炼焦”等,充分体现“以专业为中心,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这一教学理念,进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课前个别辅导查漏补缺,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吃得了;课堂讲解时“宁少勿多”,让基础居中的学生能够吃得好;课下个别补充扩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吃得饱,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3采用探究型教学法 为了让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相关专业课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加快探究型教学法的步伐。因为探究型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而设计授课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评议→最后得出结论。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 借助于多媒体这一平台将抽象的书本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书本上有限的理论知识满足不了各专业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搜索总结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践知识来补充理论,从而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以上是这些年来我对中职教育中基础化学一些教学方法应用中的切身体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寻求更加适合中职基础化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学生和新的要求。 作者:李富丰 单位: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 基础化学论文: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 一、我国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药品的浪费 因为课前预习的不到位,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依葫芦画瓢”,没有真正的了解实验的操作,常常是以失败告终,这样也就导致了药品的浪费。药品的浪费如果引导的不及时、不正确,学生就会认为浪费一点没关系,久而久之,也就不会懂得节约药品,这样不利于学生节约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师除了要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按量取药,节约用水用电,还应有选择的进行微型实验,这既能从源头上节约原材料,又能减少污染,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学习只需要会做题、会考试就行,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与发展。再加上我国许多老师只是把学生当做学生来看待,完全没有认识到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应该有独立的思维和独立的创新能力。在实验中让学生按照既定的计划来进行实验,不允许他们搞自己的实验、自己的发明,这样只能限制学生能动性的发展甚至限制他们大脑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针对我国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 1.做好预习工作 做好预习工作的重要性前面已经提到过,但是如何才能使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呢?首先教师可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先做后讲”的方式,教师在实验前先不做讲解,等到同学们都做完了再做最后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实验完成的好坏来判断自己预习工作做的如何;最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一下自己预习的内容,不足的或者有误的地方再由老师补充。 2.培养节约意识 针对药品资源等的浪费,除了要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外,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由内而外的价值观是培养一个人最好的方式。 3.加强培养创新能力 教高[2007]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可以打破课程和专业的界限,编排层次递进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块,制定开放实验计划、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等。开放实验室应与教学计划密切相关,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强化训练,加强实际操作能力。 4.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最好的教学应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教师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无疑会加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做到对自己的各方面都严格要求,最终形成良好而稳定的实验习惯。 三、总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学,更在于育人。作为一名基础化学实验课的教师,不仅仅要在知识上教育他们,教他们化学实验知识、教他们如何做化学实验,而且还要教他们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良好实验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另外,我国现如今人才虽多,但是,综合性和创新型人才仍然缺乏,所以,教师应本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理念去从事教学,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作者:江星明 刘文龙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基础化学论文: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探索 1拓展学习途径,提高化学学习热情 大学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都与高中不同,大学没有固定教室,也没有固定的自习时间,再者,课堂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学生的有些疑问和难题无法在课堂内全部得到解答[3-4]。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开辟其他的学习途径,比如互联网、图书馆以及教学课件。现在大学校园里几乎都开通了网络(包括WIFI),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学生都拥有了电脑或智能手机。除了求助于教师,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通过搜索引擎、论坛查找答案,也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上的文献数据库查找相关课题的资料。另外,我们教学组还专门设立了《基础化学》课程的网站,任课教师可以上传课件、参考书、习题等材料。学生可以在网站的讨论区提问或者互相交流,这样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互相讨论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风气。不论是哪种方法得到的解答,教师都要积极去引导,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过程不仅能使掌握了疑难知识,也使他们学会运用不同手段去获得知识,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得到了增强。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大讨论的形式,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掌握知识。这种形式中,教师充当抛砖引玉的角色,而学生则是主体;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智慧的碰撞。如此,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 2注重教师修养,培养化学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基础化学》是否感兴趣,与教师自身的修养息息相关。教师的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以及威信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优秀的教师会把授课过程讲得生动、活泼、形象以及易于接受,会将化学中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为直接,学生也就乐于接受,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课前做足准备工作,对所传授的知识自身也很熟悉,让自身对学问的诚恳和热情感染到每一位学生。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仅要对本课程的内容、要点及难点融会贯通,还要经常关注本学科的热点和《基础化学》的前沿发展动态。在讲课的过程中,当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能从该知识点引申到当前世界先进的研究内容,即触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比如,讲到同位素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列举铀元素的同位素,但同位素难分离,引出我国当年制造原子弹时也遇到这样的难题。稍微展开来讲述这个事件后,学生立即注意力集中起来,他们的兴趣被引发出来了。业务水平高超的教师也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3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化学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般是教师在黑板上手写教学内容,由于《基础化学》的知识点较多,往往内容会占据整个黑板,密密麻麻,既不美观,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大学的教学手段已经被不断更新,大多数的大学化学教学都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等教学材料[5]。化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尤其是《基础化学》涉及大量化学分子结构、化学键、原子轨道等知识,如果使用传统的书写,这些独特的知识将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挑战,即便教师讲解得很到位,学生对复杂的结构和轨道的理解难度还是存在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比如将PPT、Chemdraw、Flash等软件运用到课件的制作中,就会这些难于表达的知识内容较为立体、直接、形象地表示出来,再配上音频和动画效果,大大地减轻了的理解压力,同时也克服了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例如原子轨道章节中s、p、d、f轨道及sp、sp2、sp3等杂化轨道对于刚刚接触此内容的学生艰深晦涩,不容易理解。如果此时能用3DSMAX等软件构造三维立体图形,那势必非常直观,学生也容易接受。 4专业联系生活,保持化学学习兴趣 许多伟大的发明或发现,都来自与生活或生产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本知识学活,保持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6-7]。比如人们用铁锅煮菜时,往往会加少量白醋,将铁溶解成二价的铁离子,被人体吸收,据说对人体有好处。如果讲解酸碱指示剂内容时,除介绍课本上例举的常用化学指示剂外,还可以附带一下天然指示剂如虞美人色素、金达莱花色素及牵牛花红色素等,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5结语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对于《基础化学》的学习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拓展学习途径、注重教师修养、丰富教学手段以及专业联系生活等五个途径,形成以兴趣为导向的《基础化学》教学模式,并将此模式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杰 单位:台州学院医药化工学院 基础化学论文:基础化学实验室资源整合论文 1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低 各实验室均有自己的实验仪器设备,而这些仪器设备往往是针对某一个实验所添置的,例如物理化学实验中所使用的阿贝折射仪,是针对“异丙醇—环己烷双液系相图”这一实验所添置的;分析化学实验中所使用的pH计,也是针对“磷酸电位滴定分析”这一实验所添置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许多仪器的利用率较低。 2基础化学实验室资源整合需采取的措施 2.1加强实验主讲教师的沟通针对各实验的主讲教师沟通较少的状况,可以定期召开各实验主讲教师的交流会,加强各实验主讲教师的沟通。由于各实验的主讲教师均毕业于化学相关专业,对四大化学实验均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将各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最新的实验方法、技术等进行充分交流,倾听其他教师的建议意见,以促进各实验的全面发展。 2.2实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针对实验废弃物长期存放的问题,可以将废弃物综合利用。殊不知,“废弃物就是放错的资源”。许多实验后所产生的化学药品往往可以作为另一些实验的原料。例如,大学化学实验“化学刻蚀法制作印刷电路板”后产生大量的含有铜、铁的水溶液,可以作为无机化学实验“硫酸铜的提纯”的实验原料;物理化学实验“异丙醇—环己烷双液系相图”后产生较多的异丙醇—环己烷混合废液,可以作为有机化学实验“异丙醇—环己烷混合液各组分的提纯”的实验原料。 2.3提高实验员的工作素质许多人认为化学实验员的工作很简单,无非就是配溶液、检查仪器优良性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等工作的重复。事实上,实验员的工作仍有许多技巧可言。各实验室的实验本身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准备工作和实验技巧上有许多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例如物理化学实验“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中涉及到酸碱的滴定操作,而酸碱的滴定操作在分析化学实验中是一种基本技能,前者的实验员可以请教后者的实验员如何在实验中更好更快地完成滴定操作,其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操作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等等。由于各实验室的实验员往往对本实验室的实验非常熟悉,因此,在实验室的管理上,完全可以定期进行人员工作岗位的流动管理,例如一名实验员第一年准备无机实验,第二年准备分析实验,第三年准备物理化学实验等等。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实验员自身的素质,并达到“一人多面手”的目的。另外,可以利用校内外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班等形式,对现有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以提高其整体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同时也可以参观其他兄弟院校实验室,借鉴其先进的管理模式,交流学习,为我所用。 2.4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针对仪器设备利用低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从实验的设置入手,即专门围绕某一仪器开设2~3个实验;另一方面,各实验室根据某一设备仪器的使用时间,错时安排实验开设的先后顺序,例如大学化学实验“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和物理化学实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度常数的测定”都需要使用电导率仪,没有必要准备两套电导率仪,可以错时安排实验,只需要一套就足够了。 3探索基础化学实验室资源整合 除了上述在实验室管理上所采取的措施,还有很多值得尝试、实践的方法和措施。 3.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放实验室管理现今社会是网络的社会,九零后的大学生更愿意从网络寻找新鲜有趣的东西,因此在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上,不妨从网络下手,寻找实验知识和学生兴趣的切合点。可以开发实验教学软件,将实验基本操作和仪器设备使用操作以FLASH等形式放到网页上,建立基础化学实验课件、实验教学案例、实验数据处理平台和仿真模拟实验等,使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网站观看,并进行网上实验预习、实验问题讨论、开放实验预约等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3.2完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在开设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时,按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来进行,真正体现层次性的提升要求,打破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传统设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5]。另外,把原“四大化学”实验内容、资源整合,减少重复实验和低水平实验,同时对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提炼,有目的地把教师成熟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验内容中去,融入现代化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紧跟时展的步伐[6]。同时加大实验课程的开设,坚持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紧密结合,保证实验课程的开课比例达到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的要求[7]。 3.3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现今的实验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实验教师而言,既要有较高的科学素质和理论水平,又要保证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各高校领导抛开传统观念,在人事安排上改变以往的优先考虑理论教师的做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政策,例如鼓励有经验的教授、讲师及高等学历人员参加实验教学工作,积极引进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及生产第一线人才到实验室工作,充实实验技术力量,有计划地培养实验教师,形成合理的梯队[8]。 4结语 总之,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科学创新的源泉,而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在目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实验资源缺乏的状况下,对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不但能解决实验教学资源的需求问题,而且通过整合资源、扩大实验室建设规模,能促进实验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此外,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和造就优秀的新型工科人才提供了保障。 作者:王莹周晓慧单位:大连交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基础化学论文:高校基础化学实验论文 一、学生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近年来中招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考查在逐步加强,重点是对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考查。实际上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学生实验。学生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好奇心强,尤其喜欢亲自动手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特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极为有利的因素。如果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非常熟练准确,这对于以后学好其他知识技能也是很有帮助的。初中阶段的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无疑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启蒙的作用。实验本身是一种最直观的教学方法,有人倡导化学课应该在实验室上,这说明了学生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实验不仅仅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现行教材中编入了很多学生实验,也是注意到科学的发展规律而编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教师应加强指导。 学生实验可以是验证性的,也可以是探究性的。验证性实验是以验证、检验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起到巩固加深之效能;探究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系统训练。初中阶段的学生化学实验大多是些基本的操作和一些验证检验性的小实验。但这些内容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学生也非常容易掌握。学生愿意做,也能做好,这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很好的作用。当然只要有实验就可能有误差,就有可能失败,包括操作的、结果的,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学生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过失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不要有过多的责备。这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素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当然,学生实验也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分析的报告,循序渐进,教师要做好指导总结工作。 学生个体实验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学生分组实验要强调互助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对学生要做的实验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重点难点技巧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对数据的分析要细心指导等),尽可能少走弯路,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危险性高的实验,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先演示正规操作,并要耐心解释实验原理、成败关键、注意事项等。要善待每一位学生,要克服每一个学生惧怕实验的现象,引导学生挑战自我,坚定追求真理的决心和信心。学生如果能顺利完成一个有挑战性的实验项目,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增强其学习化学的兴趣,比任何说教都有意义,有些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二、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对学校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不仅能进一步加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探索精神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外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STS教育的实质就是学习科学、技术为社会做贡献。我们身边处处皆有化学,学生如果能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利用身边的物质和条件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化学实验,并且得出理想的结果,这也是一种成功,这是在课本里所学不到的。我们的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学生课外的实验,它会使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培养也大有好处。有可能化学家就产生于这些对物质世界有敏感性,敢于主动参与,喜欢在课堂以外挥洒汗水的学子们。科学发明创造需要的是灵感、兴趣和执着的追求。能够做课外化学实验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对化学学习有激情的学生。但我们一定要清楚,鉴于基础化学知识的有限性,实验条件的简陋性以及认知的局限性,学生很难完成一些个完整的大的课外实验项目。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外实验比较多的是鼓励和指导,要对学生课外实验课题的选择、时间选择、知识储备、实验的方法技巧以及可行性等加以指导。不可盲目、漫无天际地选题,学生所做的课外实验也应该是有目的、有价值的。对学生课外实验成功与否,我们都应该鼓励和帮助。实验最能把情感价值观体现出来,最能培养出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是拓宽了化学实验的深度和广度。有些需要时间长、条件要求较高的实验,都可以利用电脑、多媒体等现代设备,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完成,这些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课题,无疑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效能大有裨益。 总之,搞好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有熟练教学技能、有爱心,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把学生放在首位,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下功夫,最大限度发挥学生潜能,手脑并用;学校方面还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制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材确实能在教学中发挥出纲领的作用。学习科学要有科学的教材,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才有理想的结果。 作者:李振乾单位:河南省长垣县佘家乡第二初级中学 基础化学论文:中外学生基础化学教学探讨 1师资情况 教师作为医学生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其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目前,留学生基础化学教师队伍发展相对不平衡。首先,大多数教师英语听说能力相对欠缺,加之存在中国式英语口音,使得交流存在一定障碍。其次,任课教师往往对本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比较熟练,而对非本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相对薄弱。再次,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语言不够丰富生动,教学方法有待改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与留学生师资相比,我国学生基础化学的教师队伍发展经历了历史积淀,形成了一支年龄、知识结构比较合理,职业素质优良,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师资队伍。针对留学生教师队伍存在的不足,我校针对性地进行师资培训。如选派学历高、英语基础好的年轻教师到澳大利亚学习,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本校的外语培训,到天津医科大学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与留学生的语言交流,而是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授课技巧。为此,我们采取了集体备课、试讲、听课等手段,为教学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教材建设 我校留学生的基础化学教学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医学类专业留学生基础化学教学尚无统一、成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为配合全英语教学,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非常重要。为此,化学教研室以天津医科大学编写的理论教材为母版,自行编写了适合我校教学需要的实验教材;在选用教辅材料上尽可能多地向英语原版、原文靠近,使留学生教育从起点上就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近,大大提高了留学生专业知识水准[2]。针对我国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化学理论》教材和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基础化学实验教程》进行教学。 3教学内容 首先,由于留学生在解题技巧和计算能力上与我国学生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教学中对涉及渗透浓度和pH值的计算题采取精讲方式,同时注重例题解析。其次,由于留学生与我国学生课堂表现不同,他们大多接受的是欧美开放式教学,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上课时习惯于随时提问、自由讨论[3],所以在相同学时数下要适当删减留学生的教学内容,否则将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或即使完成教学任务,也可能因讲授的知识不深入,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如“热力学”内容可以删减,“滴定分析”主要通过实验教学讲授原理、方法和应用。另外,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注重学科联系。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也是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我们应重视其基础地位,重视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之间的纵向联系,加强医学基础课教学是学生顺利完成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的有力保障,是培养卓越医师的重要手段。在重视基础的同时要加强学科联系,对知识结构要加以延伸。如在讲授“渗透压”时,可以与生理学联系起来,通过介绍渗透脆性和渗透张力,进而介绍输液的原则和方法。 4教学方法 按照学校对留学生教学的要求,教学中应变“灌注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为“师生互动的教学”,采用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加强留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留学生遇到问题会及时提问这一特点,我们增加了讨论环节。教师课前精心准备问题,在课堂上适时提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这种灵活的互动式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5]。我国学生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往往从概念出发,按照“概念—性质与理论—公式—应用”模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同样也按此模式接受知识。这种演绎法模式突出了学科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能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学习氛围[6]。 5教学手段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板书的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不仅能改善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加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刺激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注意力、理解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节省的时间,放慢节奏并反复讲解教学重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的度,避免按照幻灯片朗读,而是积极辅以传统教学手段,如教具演示、板书等,同时增加与学生的语言、眼神交流,拉近师生距离,充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针对留学生计算能力差的特点,我们积极采用板书形式讲解习题,以便把问题讲清讲透,同时加强解题思路和技巧训练。 6考核方式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它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充分发挥考试的检查、评价和反馈功能,使其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是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7]。目前,针对留学生实行平时、实验、笔试等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课堂提问及小测验等;实验成绩主要从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方面综合评定。这样可以改善留学生相对自由散漫的状态,起到督促留学生学习、加强管理的作用;同时加大实验成绩的比重,可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针对我国学生,成绩评价主要采用实验和笔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我国学生采取大班授课,平时成绩评定有一定困难,但学生自觉性较强,所以采取强化实验教学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积极营造开放性实验教学环境。同时,在考核方式上力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7交流反馈 教学相长,教与学的相互反馈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限制了师生的直接交流[8]。因此在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留出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也可以将网络作为交流平台,进行师生间的无障碍交流,改善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上传基础化学教学内容与进度、课件、教案等供学生浏览,方便学生课后复习;课堂上教师来不及解答的问题,可通过E-mail方式回答;借助网络,学生可随时与教师交流。针对留学生,可通过交流、小测试、提问等手段及时了解其学习动态。总之,我校留学生教学工作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足,所以要充分借鉴针对我国学生的成功教学经验,如通过加强教学管理,严格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提高留学生教学水平。而针对我国学生,要进一步加强讨论式、问题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构建中外学生沟通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互助式、自主式教学,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 作者:吴允凯韦文美顾志红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环境安全论文:县环保局构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经验作法 县环保局把构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一个“治”字,做好一个“用”字,用活一个“保”字,突出一个“预”字,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努力提升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强化污染源隐患排查,积极开展应急演练,采取多项措施,做好预防文章,确保把污染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保障全县环境安全。 提前介入提高服务质量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为从源头上控制新增污染,县坚持经济发展环保先行,在项目审批上有舍有得,严格执行环保审批程序,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防高耗能、低效益、高污染项目上马,全力构建生态宜居环境。 为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县环保局成立了重点建设项目服务办公室,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实行上门服务,主动了解企业困难。县要求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设置环境风险评价的专题章节,对项目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预测、选址及敏感目标、防范措施等如实做出评价,并提出科学可行的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措施。对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落实不到位的,不予通过环保验收;对未批先建、未验收即投产的项目,依法严肃处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属于“土小”企业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先后召开项目审批会33次,预审项目350个,审批项目259个,否决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项目26个,现场项目服务1078次,建设项目审批率、环评率名列全市第一。 实时监控盯紧污染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提高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县环保局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环境监测软件和硬件装备。先后投资5600万元建成反应及时、科学有效的立体化环境预警应急指挥系统,这套系统由水质在线监测、移动应急监测、视频监控、城区空气自动监测、大气在线自动监测、城区噪声自动监测和特种污染物监控七大系统组成,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并对运行情况实行24小时无间隙监控。建成了国家三级标准的环境监测站,具备了地表水等29项数据检测能力。投资120余万元配置环境应急监测车,配备原子荧光光度计等先进监测仪器,能现场监测出20多种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因子。 为加强企业排污检测,县环保局根据全县重点排污企业分布、污染物排放等情况,在环境风险源单位车间排放口、企业总排污口、污水处理厂进水口、环境风险源单位聚集区河流下游的临近断面、河流出境断面等5个环节布置了预警监测点29个。增加预警监测点监测频次,车间排放口每班监测一次,其他监测点每天检查一次。在监测时间上科学安排,统一调度,实行企业在凌晨12~8点监测,监测站8~16点监测,污水处理厂16~24点监测,监察大队不定期随机抽检,检测结果统一上报监控中心与自动检测数据进行比对,弥补了白天取样监测的弱点,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排查隐患做好应急准备 为及时掌握企业排污动态,县环保局对全县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详细掌握了企业规模、生产工艺、污染物特征、排污量、污染治理等情况,并对环境风险源建立动态档案,及时更新。对列入重点监控的风险隐患企业,设立特别预警点,加大监测力度,当污水处理厂进水口发现异常时,对预警监测点采取“同步监测、定向排除”的方法,两小时之内即可迅速锁定污染源。 县环保局还积极利用环保专项行动开展环境隐患排查,对排查中发现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风险源单位,委托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补做环境风险评价,并报环境工程评估机构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机构进行评估审查,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准予正常生产。经环境风险评价,对存在重大环境隐患且选址不当的已建项目,及时向当地政府提出结构调整或者搬迁建议。,县环保局先后开展企业风险隐患排查两次,排查企业655家,排查出环境风险隐患并责令限期整改企业50家。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为保障应急处置能力,县积极完善应急数据库,设立专家人才库,聘请大专院校、上级环保部门、企业各类专家、教授48位,为应急处置提供技术保障。建立企业数据库,对全县重点排污企业的详细情况实行建档管理。建立应急处置屏障数据库,在沂河断面设置4道屏障,每道屏障都有应急基础数据,确保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在辖区内对事故污水进行有效处理。积极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根据全县企业污染物特性、产生量、概算污染水量,储备库平时储备石灰粉12吨,氯化铝1吨,双氧水1吨,活性炭6吨,硫酸亚铁5吨,并确定相关责任人员、管理人员。 环境安全论文: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安全审计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网络处理后,由于系统的入口增多,操作人员和信息使用者干预系统的机会增大,系统面临的安全隐患也必然增多。尤其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应用,外部日益扩大的网络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及其安全又将产生更大的影响,不仅影响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及信息的披露方式,而且安全方面会产生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除了计算机软硬件的不安全因素之外,会计信息系统还将面临人文方面的更大风险,例如来自不法之徒的风险就有: 1 利用网络及安全管理的漏洞窥探用户口令或电子帐号,冒充合法用户作案,篡改磁性介质记录窃取资产。 2 利用网络远距离窃取企业的商业秘密以换取钱财,或利用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以破坏企业的信息系统。 3 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电子商贸使贸易趋向“无纸化”,越来越多的经济业务的原始记录以电子凭证的方式 存在和传递。不法之徒通过改变电子货币帐单、银行结算单及其它帐单,就有可能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进行转移。 计算机网络带来会计系统的开放与数据共享,而开放与共享的基础则是安全。企业一方面通过网络开放自己,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形象和产品,实现电子贸易、电子信息交换,但也需要守住自己的商业秘密、管理秘密和财务秘密,而其中已实现了电子化且具有货币价值的会计秘密、理财秘密是最重要的。我们有必要为它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抵抗来自系统内外的各种干扰和威协,做到该开放的放开共享,该封闭的要让黑客无奈。 一、网络安全审计及基本要素 安全审计是一个新概念,它指由专业审计人员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财产所有者的委托和管理当局的授权,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有关活动或行为进行系统的、独立的检查验证,并作出相应评价。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网络世界。任何一个建立网络环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机构,都会对系统的安全提出要求,在运行和维护中也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对安全作出安排。那么系统是否安全了呢?这是一般人心中无数也最不放心的问题。应该肯定,一个系统运行的安全与否,不能单从双方当事人的判断作出结论,而必须由第三方的专业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作出评价。因为安全审计人员不但具有专门的安全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安全审计经验,只有他们才能作出客观、公正、公平和中立的评价。 安全审计涉及四个基本要素:控制目标、安全漏洞、控制措施和控制测试。其中,控制目标是指企业根据具体的计算机应用,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出的安全控制要求。安全漏洞是指系统的安全薄弱环节,容易被干扰或破坏的地方。控制措施是指企业为实现其安全控制目标所制定的安全控制技术、配置方法及各种规范制度。控制测试是将企业的各种安全控制措施与预定的安全标准进行一致性比较,确定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存在、是否得到执行、对漏洞的防范是否有效,评价企业安全措施的可依赖程度。显然,安全审计作为一个专门的审计项目,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 安全审计是审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将不仅涉及国家安危,更涉及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我们认为必须迅速建立起国家、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安全审计体系。其中,国家安全审计机关应依据国家法律,特别是针对计算机网络本身的各种安全技术要求,对广域网上企业的信息安全实施年审制。另外,应该发展社会中介机构,对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提供审计服务,它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一样,是社会对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作出评价的机构。当企业管理当局权衡网络系统所带来的潜在损失时,他们需要通过中介机构对安全性作出检查和评价。此外财政、财务审计也离不开网络安全专家,他们对网络的安全控制作出评价,帮助注册会计师对相应的信息处理系统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出正确判断。 二、网络安全审计的程序 安全审计程序是安全监督活动的具体规程,它规定安全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时间安排、具体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与其它审计一样,安全审计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终结阶段。 安全审计准备阶段需要了解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安全目标、企业的制度、结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情况,并对安全审计工作制订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在这一阶段,审计人员应重点确定审计对象的安全要求、审计重点、可能的漏洞及减少漏洞的各种控制措施。 1 了解企业网络的基本情况。例如,应该了解企业内部网的类型、局域网之间是否设置了单向存取限制、企业网与Internet的联接方式、是否建立了虚拟专用网(VPN)? 2 了解企业的安全控制目标。安全控制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保证系统的运转正常,数据的可靠完整;第二,保障数据的有效备份与系统的恢复能力;第三,对系统资源使用的授权与限制。当然安全控制目标因企业的经营性质、规模的大小以及管理当局的要求而有所差异。 3 了解企业现行的安全控制情况及潜在的漏洞。审计人员应充分取得目前企业对网络环境的安全保密计划,了解所有有关的控制对上述的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系统还有哪些潜在的漏洞。 安全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企业现有的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测试,以明确企业是否为安全采取了适当的控制措施,这些措施是否发挥着作用。审计人员在实施环节应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工具产品,如网络安全测试产品、网络监视产品、安全审计分析器。 安全审计终结阶段应对企业现存的安全控制系统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方法和其他意见。安全审计终结的评价,按系统的完善程度、漏洞的大小和存在问题的性质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危险、不安全和基本安全。危险是指系统存在毁灭性数据丢失隐患(如缺乏合理的数据备份机制与有效的病毒防范措施)和系统的盲目开放性(如有意和无意用户经常能闯入系统,对系统数据进行查阅或删改)。不安全是指系统尚存在一些较常见的问题和漏洞,如系统缺乏监控机制和数据检测手段等。基本安全是指各个企业网络应达到的目标,其大漏洞仅限于不可预见或罕预见性、技术极限性以及穷举性等,其他小问题发生时不影响系统运行,也不会造成大的损失,且具有随时发现问题并纠正的能力。 三、网络安全审计的主要测试 测试是安全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一般应包括对数据通讯、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数据资源以及安全产品的测试。 下面是对网络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测试。 1 数据通讯的控制测试 数据通讯控制的总目标是数据通道的安全与完整。具体说,能发现和纠正设备的失灵,避免数据丢失或失真,能防止和发现来自Internet及内部的非法存取操作。为了达到上述控制目标,审计人员应执行以下控制测试:(1)抽取一组会计数据进行传输,检查由于线路噪声所导致数据失真的可能性。(2)检查有关的数据通讯记录,证实所有的数据接收是有序及正确的。(3)通过假设系统外一个非授权的进入请求,测试通讯回叫技术的运行情况。(4)检查密钥管理和口令控制程序,确认口令文件是否加密、密钥存放地点是否安全。(5)发送一测试信息测试加密过程,检查信息通道上在各不同点上信息的内容。(6)检查防火墙是否控制有效。防火墙的作用是在Internet与企业内部网之间建立一道屏障,其有效性主要包括灵活性以及过滤、分离、报警等方面的能力。例如,防火墙应具有拒绝任何不准确的申请者的过滤能力,只有授权用户才能通过防火墙访问会计数据。 2 硬件系统的控制测试 硬件控制测试的总目标是评价硬件的各项控制的适当性与有效性。测试的重点包括:实体安全、火灾报警防护系统、使用记录、后备电源、操作规程、灾害恢复计划等。审计人员应确定实物安全控制措施是否适当、在处理日常运作及部件失灵中操作员是否作出了适当的记录与定期分析、硬件的灾难恢复计划是否适当、是否制定了相关的操作规程、各硬件的资料归档是否完整。 3 软件系统的控制测试 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其中最主要的是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会计软件系统。总体控制目标应达到防止来自硬件失灵、计算机黑客、病毒感染、具有特权职员的各种破坏行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对软件系统的测试主要包括:(1)检查软件产品是否从正当途径购买,审计人员应对购买订单进行抽样审查。(2)检查防治病毒措施,是否安装有防治病毒软件、使用外来软盘之前是否检查病毒。(3)证实只有授权的软件才安装到系统里。 4 数据资源的控制测试 数据控制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数据备份,为恢复被丢失、损坏或被干扰的数据,系统应有足够备份;二是个人应当经授权限制性地存取所需的数据,未经授权的个人不能存取数据库。审计测试应检查是否提供了双硬盘备份、动态备份、业务日志备份等功能,以及在日常工作中是否真正实施了这些功能。根据系统的授权表,检查存取控制的有效性。 5 系统安全产品的测试 随着网络系统安全的日益重要,各种用于保障网络安全的软、硬件产品应运而生,如VPN、防火墙、身份认证产品、CA产品等等。企业将在不断发展的安全产品市场上购买各种产品以保障系统的安全,安全审计机构应对这些产品是否有效地使用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行测试与作出评价。例如,检查安全产品是否经过认证机构或公安部部门的认征,产品的销售商是否具有销售许可证产品的安全保护功能是否发挥作用。 四、应该建立内部安全审计制度 为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合法性,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防止会计信息系统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应建立起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监督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在单位最高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对集网络、计算机及信息处理为一体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职能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内部管理制度,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可靠性和效益性进行相对独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保护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会计记录的真实与可靠,保证网络上数据的传输的数据的安全,并对系统安全情况作出评价。 网络系统内部安全审计是一种实时地发现漏洞的机制,安全审计人员的日常审计工作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环境安全论文:倡导安全健康的音乐文化环境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陈述一些社会上不健康的音乐文化现象,分析了造成不健康音乐文化环境的原因,提出创设健康音乐文化环境的构想,呼吁健康音乐文化环境早日到来。 关 键 词:社会音乐文化环境 文化产业 音乐文化时尚 健康音乐文化环境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余笃刚教授来笔者所在的院校讲学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那些追星的年轻人对歌星崇拜到疯狂的地步,大家想过没有?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在哪里?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音乐是“完美人的灵魂”的艺术,如果我们的国民,尤其是青少年身处的音乐环境是不健康的,那将是很可怕的。 事实上,我们身处的社会音乐文化环境就是一个无形的、庞大的“造星工程”。这些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也走向了市场。市场上充斥着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音像制品,其中不健康的东西占了很大的比重。再加上报刊杂志、电视、CD、VCD、DVD、网络及各种演唱会等各种传媒每天都在对青少年进行“狂轰滥炸”。虽说小学、中学及很多大学也都开设音乐课,但一周有限的课时实在是太苍白无力了。因为即使不健康的流行音乐进入不了课堂,却也抵挡不住其进入现实生活,更抵挡不住社会大环境的种种诱惑。各种媒体每天都在炒作明星,拿传播效率最强的电视来说,究竟应该倡导什么呢?请看具有龙头作用的央视的《综艺快报》每天都在说些什么,有关音乐的大都是些流行音乐及其歌星之类的话题。其实,全国各大城市每天都有高档次的高雅健康的音乐活动与演出,《综艺快报》为什么不多提多报?《综艺快报》到底在倡导什么?在央视的带领下,各地方电视台更是明星长、明星短的,什么样的节目也要拉上一两个明星做招牌。我们身处的环境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你——关注明星,快快关注明星!在这样的舆论导向与环境中,人们是很容易追星、拜星的,尤其是那些缺乏理性思维和审美判断能力的年轻人。 当今的社会音乐文化时尚是什么?就是造星、捧星、拜星、追星。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栏目更是把这种时尚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现在,到处都处于“超女”的热浪之中,尤其是青少年;加上各媒体不失时机地推波助澜,把“超女”的话题和照片搞得铺天盖地。“超女”已把全国的女孩子们撩拨得心驰神往。她们不惜一切代价,排队报名挤破了头,且不惜打“飞的”去湖南圆梦。2006年度,“超女”栏目更是抓住火候,将原来几个地区的选拔推广成全国各地的海选。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超级女声运动”了。“超女”栏目制作人正是抓住和迎合了很多年轻人的心理,推动着这股强大的拜星热潮。基于电视栏目的运作角度来看,它的确是成功的。还没有哪个电视栏目能像“超女”这样掀起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电视运作者的腰包鼓起来了,而社会效应却是追星的狂热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了!电视的导向力和影响力实在太强大了,这就是现在的社会音乐文化时尚。 由此笔者想起了我国着名音乐评论家田青教授来学院作报告时语重心长的话语,“当今,传统文化已奄奄一息……现在我们中国文化缺的是继承和发掘……”假设“超女”栏目若能换成“超级民歌手”或“最有特色的民歌手”之类的内容,那么湖南电视台在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倡导健康音乐文化时尚方面或许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过,那样具有的轰动效应是否不如唱流行歌曲呢?笔者觉得未必。因为从“超女”获奖歌手来看,她们都来自音乐学院,接受的是正规系统的音乐教育。而音乐学院能唱民歌的学生应该更多。我国疆土辽阔,民族众多,民歌资源是那样的丰富和多彩。若“超女”能唱民歌,也定能带动全国范围的歌手的参与,也必定会抓住全国范围的观众。 对于传媒作用最大的电视媒体来说,是否加大对高雅音乐传播与报道的比重?另外,是否把音乐评论家请上电视,让他们进行音乐电视评论?让他们对各地的音乐活动与演出进行评论和指点、引导和提高观众的审美态度与审美水平,以期制造出另外一种音乐文化时尚?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一切商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有人需求不健康的有害的物品是绝对不能满足的!所以经济发展需要宏观调控。而文化是作用于人的灵魂的产业,尤其是音乐。当今的文化已经融入到市场之中,既然已是市场文化,当然可以在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有必要对文化的发展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 纵观我国历史,从古至今的很多例子都可说明,一个社会的音乐文化时尚是可以进行人为创设的。 唐代音乐文化极为繁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没有不热爱音乐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极力提倡,他亲自带领、创建许多专门音乐机构。由于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致使唐代燕乐得到了极大发展。 清末民初,一些有识之士和文化精英们积极倡导在学堂开设乐歌课,在政府的支持下,“学堂乐歌”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了起来,全社会到处都在传唱“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传唱活动最终成为当时的社会音乐文化新时尚。 而“”时期是全民齐唱样板戏。那时样板戏“占据了整个中国的文艺舞台,占据了中国老百姓全部的业余文化生活”。全民同唱样板戏就是那时的社会音乐文化时尚。这里,暂且不说唐代、清末民初或“”中的音乐文化时尚的是与非,我们应该承认的是,文化的“宏观调控”作用也是很大的,一种音乐文化时尚是可以人为创设的。就看怎样去倡导和引导,或者愿不愿去倡导和引导。我们需要的是健康的音乐文化时尚与环境。 至于怎样去创设一个健康的音乐文化环境,加强审美教育系统,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单凭音乐教育工作者就能做到的事。这需要从文化管理部门到创作群体,到大众传媒,到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理论家、社区、学校、企业到家庭的密切配合。再加上对大众传媒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职能部门以学校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基础音乐教育,倡导健康高雅的音乐文化教育等。社会培养了那么多的文化精英,他们也就更有责任担负起这种社会的重任,来共同倡导一个健康的审美音乐文化环境。 环境安全论文:县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检查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市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紧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防范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发生,做好全县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经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大检查,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检查范围 1、全县制药、医疗、热电、矿山、造纸、屠宰、食品加工及其他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事业单位。 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3、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使用单位。 4、公共聚集场所 二、检点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项目是否按环评要求完成环保污染治理设施和措施建设。 2、企业的环境管理和安全生产制度、应急预案是否完善,应急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3、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企业是否按期完成限期治理治理任务,污染物是否实现达标排放;是否持有排污许可证,是否按照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取得了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是否如实申报,依法履行变更申报手续。 三、检查方式及时间 从3月10日开始,利用一周时间,采取联合检查方式进行检查。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全县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赵欣,副组长:刘军、郭瑞兴。成员单位:环境保护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供销社、发改局、消防中队、卫生局、石油公司、国土局、中小企业局、公安局、农委、工商局、水务局、药监局。办公室设在环境保护局,主任王云君。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麻痹思想和厌倦情绪,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市要求上来,加强对这次环境安全检查活动的组织领导,防止各类污染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明确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安排。此次检查活动由环保局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其他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 (三)强化宣传教育,严格依法行政。要围绕这次环境安全检查活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增强人们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的法制观念和自觉性。对发现的各类违法行为,要及时查处,该关停的关停,该取缔的取缔。对相关责任人要严格按照监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环境安全论文:“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活动工作方案 按照《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工作方案〉的通知》(省全科组办函〔200〕5号)要求,结合我市当前大力开展的“创卫”活动,为做好全市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推动各县区和各部门将主题内容贯穿到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中,组织编写节能、环保、安全、健康方面的科普宣讲材料,出版科普小册子、挂图等。征集主题词,广而发之、广而告之。广泛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使主题深入人心,使科普活动更加富有成效。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四类重点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宣传 1.开展“节水在我身边——200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在“全国科普日”期间公布调查结果(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市广电局、团市委、市科协等)。 2.组织科技专家(特别是离退休科技工作者)进学校开展“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市科协、市教育局等)。 3.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和体验活动(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科协等)。 4.围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倡导绿色理念、建设绿色家园、培养绿色队伍,动员更多的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普遍参与。(市农委、团市委等)。 5.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咨询、心理指导等各种教育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广电局、团市委、市科协等)。 6.开展青年文明号节约示范行动和青年节约示范岗创建活动,把节能降耗纳入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创新创效等活动的考核中(市教育局、市广电局、团市委、市科协等)。 7.开展绿色家庭、“巾帼文明岗”等创建活动;在“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等活动中,向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知识;将节能作为评选“五好文明家庭”、“巾帼建功”标兵的条件(市妇联等)。 8.面向农村居民开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教育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委、市广电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等)。 9.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启动一周年之际,举办“农产品安全”群众性科普活动(市农委、市科协等)。 10.在“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中实施“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结合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契机,利用部分高校暑期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动员号召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到我市各地农村开展环保科普活动。联合环保部门开展农村环保科普活动,宣传农村环保科普知识,编制系列环保科普宣传品(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环保局等)。 11.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深入到企业、厂矿、社区、学校、农村中,向企业、职工、群众、学生、农民宣传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科协等)。 12.在职业标准、职业培训教材和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中,强化安全生产规程与防护技术以及节约能源的内容(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等)。 13.在企业广泛开展安全培训、教育和宣传。加强安全生产学科教育,倡导和推动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培训中心建立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科学素质主题教室或主题角。开发和指定一批教材和宣传册。开展知识宣讲、技能竞赛、橱窗陈列等活动。在各类培训机构和生产现场的显著位置,张贴有关安全生产的宣传画和重要规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等)。 14.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题的青工技能月活动,举办青工职业技能大赛,推出和表彰一批技能精湛、节能成效显著的青年职工典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团市委等)。 15.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节约能源、 环境保护、安全健康等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开展“科教进社区”和“科技促健康兴社区行动”,通过“健康科普讲堂”、“知名专家进社区谈医说病”、“健康知识书架”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开展“节能环保和谐社区”和“安全健康和谐社区”活动(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 16.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中,将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重要内容(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等)。 (二)发挥大众传媒和各类科普设施等作用,面向公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 17.在“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通过展览、报告会、专家咨询、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工作主题(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科协等)。 18.在报纸、期刊、网络等各类媒体上开展主题宣传语和动漫作品的征集、评选和展示活动(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19.指导督促全市主要新闻媒体和重点网站,围绕主题办好科技专题、专栏、专版和专门频道;结合“科技周活动”“全国科普日”等重点活动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主题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行多方面的报道(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市科协等)。 20.继续组织“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展览,利用科普大篷车在9月集中开展“科普大篷车节能环保、安全健康”联合宣传行动(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等)。 (三)组织开展主题科普资源的开发、共享和服务 21.结合部门和行业特点,围绕纲要工作主题开发图书、挂图、音像制品、展览、科技馆展品(含科普大篷车车载展品)、科普活动资源包等各类科普资源(市科协等)。 环境安全论文:关于视觉环境与煤矿安全生产关系探讨 论文摘要:视觉环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视觉生态理论,阐述了煤炭企业改善视觉生态环境,稳定矿工情绪,规范上岗行为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视觉生态环境;视觉信息;颜色;安全生产 0 引言 最近,环保专家提出了一个长期被忽略,但却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新课题——视觉生态。俄罗斯《独立报》曾刊登一篇文章指出:“一提到生态,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污浊的空气、肮脏的水源、嘈杂的声音和可怕的辐射,从来不会想到视觉环境。其实,恶劣的视觉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甚至比上述因素更大”。这里所指的人体健康,除生理的完善外,还包括心里的平衡。恶劣的视觉环境既会损害人得身体,也会使人的注意力涣散,心情烦躁,警觉丧失。多年来的实践证明,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精力不集中造成的。恶劣的视觉环境不仅关系到矿工身心健康,而且对工作效率和安全生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视觉生态理论的提出 多年来,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系数不高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据煤矿事故统计,绝大多数煤矿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目前对于防止煤矿事故的对策,已从主要着眼于检查、监督转向管理、装备与培训并重,以及强化矿工的安全意识方面来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都起到过有益的作用,但它们仅仅是以改善和提高矿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操作两方面,却较少注意到情绪这个重要因素。该因素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偶然的情绪反常也会使安全意识正常的人因一时冲动而酿成事故。 远在视觉生态理论提出之前,人类就已知道利用视觉呈现取得各种期待的心理效果。然而,视觉影响情绪的理论,直到实验心理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才被人们从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和认识。 原来,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80%以上的信息要依靠视觉来完成;而视觉信息来自视觉呈现的光度、色度、形状、大小、远近等时空变化,是通过大脑处理加工后才被认知的。如果视野中没有上述变化,就得不到任何信息。因此,我们的眼睛总是要通过自动的生理机制,不停地搜索事物变化,比如眨眼,就是这种自动机制之一,目的是使射进眼里的光线至少有瞬间的强度变化,以维持眼睛处于工作状态。生态学家认为,像呼吸需要空气一样,人的视野中也必须有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否则,单调而静止的“单质视野”会造成视觉饥渴,使人精神涣散、心情烦躁。 以上由视觉生态学得出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视觉环境的判断,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缺乏时空变动的单调或重复。它的理论依据在于:有害的视觉环境与人类作为一种动物而形成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大不相同,破坏了自然的视觉生态。 2 改善视觉生态理论的应用 煤矿井下的视觉环境显然是不健康的,因此,必须在可行性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尽量减少由于井上、下有害的视觉环境给矿工带来的烦躁情绪。 2.1 消除不健康的直接视觉画面 (1)井下大巷中的光线较差,巷道中的主要色调是黑色和灰色,色彩十分单调。这对于进入工作面从事艰苦工作的矿工来说,无疑会产生“与世隔绝”的禁闭感觉。为此,应把工程心理学布置工作场所的有关成熟经验尽量加以利用,如:把巷道粉刷成鲜艳明快的蓝色或明快的白色,就会使人心情舒畅起来;在漫长的巷道两侧布置一些用发光材料制成或人工照明的假窗户,并饰以自然风光,使井下工作人员感觉不到自己置身在条件艰苦的作业场所。这些对于调节井下矿工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井下大巷的污水坑,按照设计要求开挖排水沟,并加上盖板或箅子,使人看不到肮脏的污水。同时,把附近的排水管线吊挂起来,并加以整理和美化。这些对于改善井下的视觉生态坏境,无疑是很有益的。 (3)加强井下大巷和采掘头(面)文明生产的管理,使之达到视觉上的美观效果。一是管线管理,把井下巷道中的压风管路、供水管路、排水管路、高低压电缆、信号线等悬挂起来,排列整齐,并涂成不同的鲜艳颜色(如:红色、橘黄色、绿色、白色等);二是做到整洁美观,无淤泥积水、无悬煤危岩、无浮矸杂物;三是整齐划一,做到管线、牌版规格及吊挂高度、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整齐划一。确保人们身临其境时感到心情愉快,至少不致产生厌烦心理。 (4)对于大巷中的设备及运输车辆,综采工作面及掘进头的大量装备,如液压支架、输送机、采煤机及电器开关等,按照以前的做法,这些设备都会被涂以黑色,这对于长时间在井下工作的矿工们来说,难免会感到单调、枯燥,产生窒息、压抑的感觉,心情往往会变得烦躁不安。为此,把这些设备都涂以不同而且鲜艳的颜色,这对于改善井下视觉环境、调节矿工们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5)矿工的宿舍应该建筑在一个空气新鲜、绿化良好、安静无哗的自然环境中。矿工们在井下从事艰苦劳动后,回到宿舍,要充分休息。如果矿工宿舍四周的环境不能给他们提供健康生态的营养,以致上次在井下形成的烦躁情绪尚未康复,就又下井工作,那么,他们在井下的情绪就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容易酿成不自觉的失误。楼房的设计可采取小范围多变化、大范围循环的构思,以改变目前视觉生态学称之为“有害视野”的单调或重复的外观。这样,矿工们在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吸取自然生态的视、听营养,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2.2 用音响引发美好的视觉环境 把井下的视觉环境装扮成大自然的景象,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然而,通过人的不同感觉渠道相互作用,使井下呈现某些自然生态的假象,从而取得有益的心理效果却是既经济又实用的。神经心理学实验发现,听到的声音或语言暗示可以在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引发电效应和视觉感受。虽然视野中并没有这种实物呈现,但声音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引出视觉图形。人们经常用视觉感受来形容听到的声音,如形容声音经常用“大小”、“高低”、“粗细”、“宽窄”、“尖‘、”圆“等。音响还可以引发某种视觉境界,使人产生特定的心理感受,如电影中山野的鸟叫声和流水声使人舒畅,夜晚的风声使人紧张等。我国古代诗人已知道利用这种效果使诗句发出奇妙的魅力。例如唐代诗人钱起,在渲染鼓瑟的高超艺术时,曾用“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来渲染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随着曲子的终结,一瞬间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湘江的山山水水。对于井下的恶劣工作环境,为什么不可以用人造的美妙声音来加以改善呢? (1)在井下工作的电机车及绞车司机,特别是调度绞车司机,工作环境较差,在暂时停机时,四周一片寂静,往往会使人产生困倦和烦躁不安。可以在他们工作的地方配置音响,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趋于平和,心情变得舒畅起来。 (2)对于在采掘头(面)工作的矿工们,人们常用“四块砖头,一块肉”来形容他们工作环境的艰苦、危险。对于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矿工们,除了经常向他们讲明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外,在班中休息吃饭时可以播放美妙的音乐、好听的歌曲等,借以调节矿工们在恶劣工作环境中的情绪,使他们得情绪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从而更有利于他们的安全操作,主动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在井下从事了8~9h艰苦劳动后的矿工们,挤在井下候车(罐)室里候车(罐)时,经常会感到疲劳、饥饿,在这种心态下,往往心情不好,遇到稍不如意的事,就会勃然大怒。可以在候车(罐)室里播放轻松、悦耳的轻音乐,如展现出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或莺歌燕舞、潺潺流水的秀丽山水画面,同时张贴一些相似内容的图画或照片,矿工们在拥挤的候车(罐)室里听着美妙动听的音乐,欣赏着美丽的图画,情绪自然会放松,心情也会随之好起来。 3 结语 重视视觉生态环境的改善,决不意味着可以削弱矿工们的安全意识或放弃其他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它们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群策群力,多管齐下,互相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才能够实现。 环境安全论文:浅谈构架安全的校园网络应用环境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 安全技术 安全子网 入侵检测 论文摘要:从当前校园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出发,对威胁校园网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服务器系统安全、校园网络层安全、校园网应用层安全等,提出了构建校园网络安全体系方案。 1威胁校园网安全的因素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发展,校园网建设在全国各高等院校越来越普及,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网上信息等校园网络信息服务越来越广,但校园网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构架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保证关键数据的安全性及各类信息的准确性,使校园网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转,已成为各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校园网及其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既可能来自校园外部网络的“黑客”人侵,又可能来自校园内部,校园网经常成为一些居心巨测的人的实验目标。校园网存在的安全间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黑客”人侵、数据泄露.IP盗用、病毒攻击、非法站点的访问、垃圾邮件等。所有的人侵攻击都是从用户终端上发起的,他们往往利用校园网系统的漏洞并肆意进行破坏。针对校园网的各种安全隐患,深人分析产生这些安全问题的根源以及随时出现的网络安全需求,通过采取相应的网络安全策略,将安全技术、统一身份认证技术与严格的网络管理结合起来,从而构架一个安全、通用、高效的校园网络系统。 2校园网安全方案设计 2. 1服务器系统安全方案 (1)禁用某些不必要的服务。W indows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服务,其中有很多我们根本用不上。如windows 2000的Terminal Services(终端服务)、"Telnet服务、NetBI0S服务、IIS服务和RAS服务,都可能给校园网带来安全漏洞。为了能够在远程方便地管理服务器,很多机器的终端服务都是开着的.如果你的也开了,要确认你已经正确地配置了终端服务。有些恶意的程序也能以某种服务的方式悄悄地运行,要留意服务器上面开启的所有服务,每天检查它们。可以根据校园网的实际情况禁止某些服务,Windows 9x的用户,可以启用新版的优化大师禁用服务。禁用不必要的服务可以减少安全隐患.还可以增加Windows的运行速度。 (2)关闭某些不必要的端口。关闭端口意味着减少功能,在安全和功能上面需要作决策。如果服务器安装在防火墙的后面,冒的险就会少些。用端口扫描器扫描系统所开放的端口,确定开放的哪些服务是黑客人侵校园网系统的第一步。\system32\drivers\etc\services文件中有知名端口和服务的对照表可供参考。具体方法为:网上邻居 属性 本地连接 属性 Internet协议(tcp/ip) 属性 高级 选项 tcp/ip筛选 属性,打开tcp/ip筛选,添加需要的tcp,udp协议即可。 (3)打开审核策略。开启安全审核是安装了win2000操作系统的服务器最基本的人侵检测方法。当有人尝试对校园网系统进行某种方式(如尝试用户密码、改变账户策略、未经许可的文件访问等等)人侵的时候,都会被安全审核记录下来。下面的这些审核是必须开启的,如审核系统登陆事件、审核账户管理、审核登陆事件、审核对象访问、审核策略更改、审核特权使用、审核系统事件,其他的可以根据需要增加。 (4)给系统打补丁。Microsoft公司经常会在网上免费提供一些补丁,随时给系统打打补丁,除了可以增强系统的兼容性外,更重要的是堵上已发现的安全漏洞。当然也不必将所有补丁都打上,因为这会增加W indows的负担。用户根本不用的服务的相关补丁更无打的必要。 2. 2校园网络层安全方案 (1)划分安全子网。如果同一局域网内有不同等级的安全域,可以通过划分子网及VLAN的方法加以控制。如在教学局域网中的学生机房和多媒体机房之间划分子网,不允许学生机房的机器访问多媒体机房的机器。 (2)安装防火墙。为了加强网络边界的访问控制,在安全等级差别较大的边界需要安装防火墙。如校园内网、校园外网和Internet之间,利用防火墙进行访问控制和内容过滤。可有效地化解多种威胁。 (3)安装人侵检测系统(IDS)。为了防止网络内外的攻击,在每个安全域内或多个安全域之间安装人侵检测系统(IDS),可有效地防止来自校园网络内部及外部的攻击。利用漏洞扫描器(Scanner),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性评拈,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实施修补,可保障网络的相对持续安全。 2. 3校园网应用层安全方案 (1)建立网络防病毒系统。随着网络及其应用的发展,网络中病毒的数量、种类越来越多,更新时间越来越短,上网时一不小心计算机就会被感染。因此,在校园网中安装网络版的防毒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集中控制、管理、查杀网络中服务器及终端的病毒,保护全网不受病毒侵害。 (2)建立身份认证系统。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并不是万能的防护技术,它们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网络安全的需要。为提高对网络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更好、更安全、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要建立用户身份认证体系,设置不同用户访问权限和带宽权限,这样可防止非法用户的访问和攻击。 (3)建立数据安全备份系统。数据安全备份及其恢复对于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确保系统被人侵或发生故障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 3结束语 安全管理是保证网络安全的基础,安全技术是配合安全管理的辅助措施。我们要想构架一个真正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就必须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如机房管理制度、病毒防范制度、上网规定等。同时要注意物理安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保障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环境安全论文: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挑战和应对 论文摘要: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稳定事件表现出快捷性、隐蔽性、多样性、放大性的特征。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想阵地建设、事态控制方面的优势,以及通过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和加强信息安全立法等方面进行防范。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安全稳定;防范措施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目前比较热门的新媒体有:数字电视、博客、播客、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等)、网上即时通讯群组、虚拟社区、搜索引擎、电子信箱、门户网站等等。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其中学生网民占30.7%;与此同时手机网民也在迅速增长,到2010年达2.77亿。青年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者,在新媒体影响下,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问题成为高校管理中的新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安全稳定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新媒体的自主互动性,可以使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讨论交流,使自己的平等参与意识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调动和激发,认知能力和选择能力得到锻炼。其次,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广阔交流平台,开阔了大学生视野,提高了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形成开放的思想观念。2008年北京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资料显示,69.6%的大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但是,新媒体也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自发性、内容的庞杂性和论点的分散性,不利于统一监督和引导。大学生源自现实舆论或意见表达的不畅,对社会弊端问题或事关学生重大利益问题容易表现出思想偏离现象,不满情绪往往通过极端的形式反映出来,将工作上的缺陷和不足放大,将个人因素或个别不妥行为而导致的不当猜忌摆在台面,宣泄个人情绪,转贴一些真实性与客观性存在偏差的热点问题,发表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负责任的言论,散布一种片面的、偏激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论调。毋庸置疑,这些言论一旦形成舆情,就会使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刺激,容易造成他们价值判断的模糊。 (一)“网络社区”的平台作用 网络社区是指包括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交友、个人空间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现阶段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当某一事件的苗头言论在 BBS、聊天室等讨论传播时,大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转贴等方式向周边辐射,而其网友得到消息后又通过手机短信、电话等将消息转告亲朋好友,这样就很容易使该言论成为热门话题,并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网络推手”、“意见领袖”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日益普及,一支潜在的草根力量悄然浮出水面,这就是从博客群生存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意见领袖”和“网络推手”。 作为近年来的新事物,他们出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网络话语生态、舆论走向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充分肯定“意见领袖”和“网络推手”正面作用的同时,必须看到在这支相对庞杂的队伍依然良莠互见、鱼龙混杂。任何一个“单贴”都很难具有极大的传播力,“网络推手”、“意见领袖”在一个群体性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在群体性事件中,既有“转帖”造势,也有事件升级策划的“延伸贴”,更不排除有“制造事件”的嫌疑。 (三) IM 工具、手机无线通讯的快速传播功能 IM(即时通讯,实时传讯,如QQ 群和MSN)工具的加入可以加速安全事件扩散速度和广度。IM工具的传播力非常强,使得信息的传递异常简单迅速。QQ群和 MSN更像“小社区”。在QQ群参与下,门户网站和大型社区产生“主要内容”;中小型网站和博客产生“补充内容”;QQ群则专门负责“传播内容”。《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网民在所有网民中的普及率达到了65.9%,只用手机上网的纯手机网民达到了4914万,手机网民中,学生占到了35.2%成为最大的群体。手机和 IM 工具一样,传播一条信息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按键就可以完成,而且当一个人同时收到多个人的相同信息的时候,人的“从众心理”的就会判断这个事件已经很严重了,自己也要加入到这个事件的传播中来。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稳定事件的特征 (一)快捷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摆脱了传统纸质媒介的物质性限制,传播形式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输速度极快,覆盖面极广,新媒体平台上的海量信息传播中,每秒都以数以亿计的比特信息出现,可以十分快捷地将信息发送给用户。同时大学生所具有的新媒体知识和交流能力足以快速完成虚拟与现实的相互映射。所以,一些突发性的易诱发学生安全稳定的信息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异常快捷的速度在广大学生中间传播,而高校管理人员往往措手不及很难及时掌控事态发展。 (二)隐蔽性 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具有隐蔽性。互联网等新媒体中网民身份的虚拟性、多元性,使个人很容易隐匿其中,“面具”效应严重。大学生对虚拟或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存在的困惑,常常会通过虚拟的互联网络发泄情绪。互联网的隐蔽性和受众的庞大性所产生的聚集心理效应,加剧了互联网等新媒体中情绪的非理性程度。这种非理性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引发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 (三)多样性 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海量信息内容上多元且分散,既有对深入校园生活、关系师生权益问题的关注,又包括对社会的不满意见等内容;既有对国内政治社会生活中焦点事件的关注,又有对一段时间内国际上敏感问题的关注。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些信息经反复传播和局部放大,特别是在某些网络推手和意见领袖的操纵下,很容易激起网络“公愤”,造成单向性的“一边倒’舆论趋势,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群体性事件。 (四)放大性 由于大学生多为离开父母、异地求学、独立生活,所以当群体或群体内的个体出现问题时,极易引起共鸣,产生十分明显的放大效果。加上大学生的盲目从众性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使其易于受鼓动,做出过格的行为,加剧事件的恶化。例如:“69圣战”这一群体事件,数万名网友相约在2010年的6月9日晚7时在知名论坛和网站对韩国明星团体及粉丝进行爆吧、声讨、游行等就是例证。该事件的直接导火线是韩国明星团体在世博会演出时本来预定发票数千张,但最终只发票500张,从而造成大批粉丝在场外拥挤、踩踏,场面失控。这一事件同时也引发了一场爱国危机,“69圣战”团呼吁广大网友爱国奋战。显然,互联网把这一事件放大了。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稳定事件的防控 (一)利用新媒体抓好思想阵地建设,消除安全稳定隐患 综合运用BBS、E- mail、QQ(群)、BLOG(博客)等新媒体交流载体,改变教育方式,与同学平等交流。要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比如:主题班会可以尝试采用班级 QQ在线进行班级事务讨论,充分发挥网络这种共享性、便捷性的优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利用网络传播多媒体技术举办各类讲座,开发建设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主题网站,利用电子公告系统组织主题论坛;利用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教育,把传统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转化为现代的、积极的、互动的引导,有效地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新媒体思想阵地建设中要突出服务性,拓展功能,建设完善的网上服务系统,将与师生密切相关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信息上网,及时收集校园热门话题和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及时加以回复和引导。 (二)利用新媒体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控制事态进展 当前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安全稳定事件产生和扩大的“导火索”和“催化剂”。但同时可以发挥新媒体在涉及学生安全稳定事件中对事态控制的作用。事件预防阶段要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针对大学生易发高发的敏感问题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平台广泛收集信息,建立舆情预警机制;事件发生过程中,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密切关注事态进展,加强监测力度,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公开事件进展情况和事件真相,引导学生理性对待,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事后,注意事件的跟踪,澄清事实,消除谣言误会,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防止群体事件的反复或引发连锁效应的动向。 (三)提高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素养水平,增强分辨力 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起来的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6]高校应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开展新媒体知识的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新媒体。其次,学校还应加强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 (四)加强信息安全立法,保障新媒体规范运作 网络等新媒体是言论自由的重要表达载体,但任何自由都不是无限的,网络绝不是随心所欲的泄愤场。目前,新媒体的立法工作远远滞后于其自身的发展,法律盲点很多,让不法之徒可钻的空子很多。比如,大学生反映较多的是用论坛进行人身攻击、垃圾短信和邮件的滋扰问题。针对网络等新媒体的安全隐患问题,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言论控制在合法、有序的范围之内;同时各类新媒体应加强自我管理,对博客和版主实行实名注册制,对故意虚假信息的网民进行适当处罚,确保各类新媒体规范、有序运行。 环境安全论文:手术室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室工作环境中常见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及临床观察,针对手术室常见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 增强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自身保护意识,充分认识职业危害的严重性,力求将职业危害降至最低限度。结论 手术室医护人员是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职业危害的。 【关键词】 手术室;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要和适应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手术室引进了大量先进的医疗设备(如氩气刀、电子腹腔镜、X线机等),同时手术室常备的各种化学制剂、挥发性麻醉剂、锐利的手术器材等多种因素致使手术室医护人员成为了职业损害的高危人群。由此可见,做好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不容忽视的。 1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 1.1 环境因素 1.1.1 化学制剂 甲醛、戊二醛、臭氧、84消毒液等是手术室常见的用于浸泡标本、消毒器械、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的挥发性化学制剂。长时间的吸入含有高浓度的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和84消毒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症状[1]。甲醛对人体的损坏更大,当浓度 20mg/L时接触者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头痛、心悸和失眠等症状。 1.1.2 废气排放 用于吸入麻醉的氨氟醚、异氟醚等可从麻醉机衔接管道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的空气。吸入麻醉废气可对听力和记忆力产生影响,孕妇可引起自发性流产[2]。另外使用电刀及氩气刀所产生的烟雾、骨水泥混合时产生的异味对呼吸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1.3 燃爆因素 手术室存在多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和化学制剂、仪器设备使用时的漏电、电击事件等。这些都是安全的隐患。 1.1.4 长期紧张工作 手术室工作的医务人员长期处于精神过度紧张,工作过于繁重、工作时间不定、休息饮食不规律等特点。工作人员普遍产生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反映,同时易患有胃下垂、胆囊炎、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 1.1.5 噪音 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源于病人的呻吟、电动吸引器、电刀、电锯、监护仪器报警等[3]。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失眠、听力下降等症状。已经证明噪音与血压升高有直接关系。 1.1.6 X线 为了增加手术的准确率,X线机在手术室使用普遍,射线对人体损害很大,可致造血功能低下。 1.2 感染因素 1.2.1 意外损伤 手术配合中常使用锐利器械,如刀、剪、针等容易损伤自己和他人。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据报道注射0.4μl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其感染率高达50%[4]。 1.2.2 接触感染 手术室医护人员经常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如术中出血、吸痰引起的呛咳、骨科手术中的敲打均可造成手术人员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5]。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们是通过血液传播的,感染率高,一次即可感染[6]。 1.3 病人因素 急诊手术中常遇到一些酒醉的病人、精神病患者、颅脑损伤的患者,这类病人神志不清、烦躁不安不配合甚至反抗医护人员展开施治工作。由此造成潜在的危险因素[7]。 2 职业防护 2.1 环境因素的职业防护 2.1.1 化学制剂的防护 用甲醛熏蒸房间时应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帽子,配制标本固定液或接触戊二醛时应戴好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中或吸入。使用含氯消毒剂喷洒地面30min后应通风[2]。 2.1.2 废气排放的防护 使用吸入麻醉时,首先检查麻醉机管道是否密闭,层流手术室可采用麻醉废气排放系统。使用电刀时所产生的烟雾应及时用吸引器吸尽。 2.1.3 燃爆因素的防护 手术室应有专人负责各种气体瓶和各种电器设备每日的检查工作,气体瓶在使用后应拧紧阀门、电器使用完毕后应立即切断电源。请专业人员定期检查电路和线路。 2.1.4 紧张工作的防护 合理安排手术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保证工作人员的充足的休息时间。工作人员自身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2.1.5 噪音的防护 推车等活动部件上要定期上润滑剂。工作人员要做到说话轻、操作轻[2]。 2.1.6 X线的防护 对于术中需要X线透视的手术,手术人员应在术前穿好防护铅衣,戴铅帽,手术间可配置铅屏。排班时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接触X线。 2.2 感染因素的防护 2.2.1 意外损伤的防护 不可用手装卸刀片及拿取缝针,术中使用的锐利物品应放在固定位置,术中传递锐利器械时要放慢速度。术毕锐利物品应统一回收处理。有手部皮肤破损的医护人员应避免手术操作。 2.2.2 接触感染的防护 常规做好HBV、HCV、HIV检查,急诊病人应按阳性处理[8]。台上医护人员要戴双层口罩,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防护眼镜。 2.3 病人因素的防护 首先要充分的理解病人,尽量与其沟通,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总之,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护,不但关系到自己也关系到他人的健康,加强防护意识,掌握防护的技巧尤为重要。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和避免职业危害,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环境安全论文:小学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治理方案 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全体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公共财产安全,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校园安全及周边玩具治理方案。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夯实责任,加强领导,把安全检查荼做细做好,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二、抓住重点,分步实施 1、按照上级要求,对我校安全工作和周边玩具进行认真排 查,把问题找准找透,不留任何安全隐患。 2、制定治理方案,落实治理措施,分步进行治理。 3、认真加强门卫管理,落实门卫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封闭式管理,坚坚决决制止任何外来人员随便进入校园。 4、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管理,实行教师全天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学生打架斗殴、爬高上低做危险玩具,玩危险玩具等不良行为。 5、搞好学生路队管理,加强交通安全玩具,严防交通事故发生。 6、坚持教师值班领导带班制度,认真搞好夜间护校活动。 7、修善学校西边的四间房子,作为教师的住处,暂停使用前排房子。 8、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尽早拆除重建前排9间d级房屋,彻底清除安全隐患。 9、认真排查学校周边安全状况,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消除学校安全隐患。 10、与村委会、派出所搞好联防联控,及时互通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校安全。 三、保障措施 1、对学校安全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谁出问题追究谁的责任。 2、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不管其他工作如何,只要出现安全责任事故,坚决一票否决,不准评先,扣发绩效工资历。 3、对安全工作要经常检查,认真总结,并将此做为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建构 摘要:结合对新常态的概述,简述了其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积极影响,从而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与服务体系的建构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建构措施。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 引言 在目前的高校中,创业教育滞后、大学生自我创业意识不足等都是阻碍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因素,因此,结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新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建构,从而提升就业与创业的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1新常态 1.1“新常态”概述 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状态阶段性的描述,在此阶段,中国经济的结构更加优化、分工更加合理、形态更加高级。经济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发展的方式有粗放型的方式转变为集约、效益、质量型,驱动因素由原来的投资等转变为创新驱动[1]。其内涵主要体现在:新的动力、新的增长方式和新的结构方面。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2新常态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积极影响 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①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同时鼓励中小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吸纳的能力,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②驱动因素多元化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企业注册制度的改革、创业战略的实施等使得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面临全新的环境,加上政府对创业的扶持政策成为大学生“以创业促就业”的有力基础保障。③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业态、产品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展业结构必将做出调整,使得大学生未来就业更具有方向性和计划性。 2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2.1新常态下新增岗位的不确定性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随着经济机构的调整,将会对传统的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就业人员过剩,加上经济下行,就业岗位新增出现困难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2.2新常态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更高要求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经济结构、速度、驱动因素等都有所变化,而无论是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还是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就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成为发展的趋势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创新,加上国家政策对创业扶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具有极大的优势,随着各类例如众筹等新的创业模式的出现,使得创业的发展更加大众化、高水平和具有开放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发展的趋势。 3如何在“新常态”下构建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服务体系 3.1推进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建构的体系化 对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建构的体系化建设主要体现在:①建立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机构。通过对就业指导队伍结构的优化和完善,使得经费、场地、人员和结构实现统一体化,为毕业生提供全面的就业与创业指导。②高校落实主体责任。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预测并进行人才培养;深入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定期的、分批的培训,提升整体人员就业与创业指导的素质,推动大学生就业发展。 3.2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 在传统的就业指导中,往往是国家政策扶持、就业指导、高校培养、学生就业,这种由上而下的指导模式使得学生在就业与创业的选择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使得就业的质量和创业的比例受到影响。因此应该在学生进入学校时就根据个人能力的优势并结合市场需求的导向对大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的指导,进行择业观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创新、就业、创新的积极性普遍得到提高,提升就业指导的效率和水平。 3.3打造就业与创业服务信息共享的平台 加强对就业与创业信息服务网的建设,拓宽就业信息、政策等的服务范围。加强企业、学生、学校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服务网建设的共建共享,实现人才供需的高效化;以高校毕业信息为基础,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实现对就业信息、招聘信息、求职信息等的统一、高效管理;建设宽范围、高效率、高便捷、内容丰富的全市性的服务平台,实现大学生和企业的实时在线互动,无形中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增强信息的真实性,为大学生自主就业与创业提供可靠的、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3.4改进就业与创业教育方式 对就业与创业教育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加强学习、实践、就业和创业之间的联系,加强专业导向的合理性,提高大学毕业生对市场以及创业需求的适应力。②加强对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学生进行创业。③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根据自身的优势,合理定位发展的方向,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 4结语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建构,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同时,结合学生个人能力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能够有效的缓解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压力。 作者:孙莹莹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心,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类课程以及竞赛活动的认同度和参与度的研究,有助于探索相关课堂与课外活动的实效性,为改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课程和竞赛活动提供建议。本研究以抽样调查为主,对部分在校以及毕业的大学生采取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了应该从课程及竞赛活动本身、对就业创业课程及竞赛活动的认知、国家的支持力度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竞赛活动 1引言 1.1调研背景 本项目调查研究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类课程以及竞赛活动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讨论一系列教学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实际效果,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期望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为改善和提升就业创业类课程和竞赛活动的实际效果给学校各级部门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2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实效研究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而且存在着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和竞赛活动开展形式化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就业创业课程教学的认同度和竞赛活动参与度的探索和研究,展现经济转型下就业创新教育和竞赛实践的困窘,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毕业即失业”现象提供思路。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升级阶段,需要大量创造实践型人才,迫切需要高校开展高效实用的就业创业教育和竞赛活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和竞赛活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构建高校创新型就业创业教学和竞赛活动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2调研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对象主要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以及已毕业的学生。发放问卷共计354份,收回有效问卷354份,调查数量和对象能满足研究要求。调查结果如下: 2.1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 据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对象男生多于女生,男生比例为55.65%,女生比例为44.35%;并且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大二的学生为主要对象,比例为44.63%,大一学生比例为18.64%,大三、大四、大五以及已毕业的分别为10.17%、9.04%、9.04%、8.47%。除此之外,由于调研对象为理工类大学的学生,故调研中理工科学生比例最高,占到50.86%,文史类为36.72%,其它专业的仅有12.43%。 2.2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认识不足、评价不高 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学校目前开展的就业创业类课程及活动,大多数同学的满意程度一般,比例为59.04%;感到满意的同学比例为28.25%;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感到不满意的学生占12.71%。53.39%的学生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加强了自身的就业创业的意识;26.84%的学生认为比赛过于形式化帮助不大;12.71%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充分实践了就业创业的想法,完成自我定位;7.06%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 2.3学生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收获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中,60.45%的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以后专业学习更有针对性;44.63%的学生了解了与就业创业的相关信息;33.9%的学生学会了一些求职的技巧;除此之外,29.38%的学生还在其它方面有所收获。 2.4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存在诸多问题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中63.28%的学生认为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62.43%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52.82%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呆板;25.42%的学生认为教师队伍不专业;除此之外,有17.8%的学生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还存在其它各种问题。 2.5就业创业竞赛活动学生参与程度低,普及力度不够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46.33%的学生从没参加过类似的活动;26.84%的学生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17.53%的学生参加过模拟求职大赛;17.23%的学生参加过简历设计大赛;另外,还有25.99%的学生参加过类似的其它活动。 2.6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建议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1.07%的学生都提出了增加课程实践性,如加强有关求职技巧的模拟训练、安排实习的建议;51.69%的学生认为应邀请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进行现场交流;50.2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更多样化的该类课程;49.72%的学生建议邀请企业家进行演讲传授经验;另外,13.56%的学生提出了其它不同的建议。 3调研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综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过于形式化、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低;受教育者、教育者、有关的教育部门对就业创业类课程活动的认同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就业创业政策尚不完善,对校园的创业就业的阶段重视与投入不够等问题。 3.2高校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改进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活动形式。建议应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与校外单位合作创立校外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学校应与社会就业创业组织加强联系,组织学生到成功的企业去感受与见习,让学生捕捉创业灵感,提高创业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就业创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除此之外,就业创业活动主办方需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如邀请企业家参加到活动中,分享自己的就业创业经历;商家作为赞助商参与到活动中等,将课堂所学的理论与活动相衔接。(2)强制与自由相结合,促进全员参与竞赛活动。促进就业创业竞赛活动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只有学生们亲身参与其中,才能发现其不足。因此学校可以采取强制参加与自由参加两种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已经形成良好氛围的个别院系、年级采取自由参加的方式。这是一个从“强制”到“认知”再到“自发”反复的过程,只有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就业创业竞赛活动中来,才能对课程与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才能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就业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3)提升学生、老师、学校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认同度、支持力度。目前我国各高校都有开设就业创业的相关课程和活动,但是从学生,到老师,到学校领导,到教育局的工作者,似乎都觉得这类课程只是一门“副科”,这些活动与一般的课外活动无异,与专业课程相比起来,地位很低,由此导致了学生的参与度低、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投入不足。建议大学可以增设相关课程,提高该类课程的学分,提高学生、老师的重视程度。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与竞赛活动能否取得长远的发展,学生的就业创业创新能力是否能得以提高,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应该安排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进行授课,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实行教师跨学科进行任教,培养综合能力全面的就业创业创新型人才。(4)完善国家对就业创业的政策,加大对就业创业的投入,毕业生与在校生两手一起抓。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国家的优惠政策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主要是面对毕业生,而对在校学生的注意和投资都较少,这就导致在校的学生缺乏就业创业的锻炼机会与经验的积累。建议国家给予毕业生与在校学生同等的重视程度与政策支持,从而避免就业创业的畸形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就业创业类课程与活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巨大,同时也关系到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等相关内容。所以,只有了解学生心声,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为大学生做理性分析,让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有全面的了解,才能走得更远。 作者:李娜 郑淇铭 张方强 龙文彬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性选择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院校层出不穷,它们的出现一方面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则会给社会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十分必要.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择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现行的教育资源有限性、分散性,加之大学生就业盲目性、逐利性、短视性等方面,由此可见,只有树立理性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观念,才能根本上缓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步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理性选择;高校;有效策略 就业作为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之一,在人的成长阶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的就业问题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要坚持理性选择原则,大学生就业期望也要与自身实际水平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从而满足个体就业需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1]. 1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概述 针对目前我国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其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集中在就业还是创业两个方面.所谓就业主要是指在某些性对稳定的、或者是已经稳定的社会组织、国家组织内部从事一些日常规定性的工作内容,满足单位的工作要求,从而获得较为固定、稳定的资金收入,其特点就稳定性强、固定性强.就业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完全就业,这主要是指在已经获得了在工作单位能够长期的工作,保持了就业稳定性强等特点[2].另一种情况是不完全就业,将就业与创业二者有机结合了,大学生在毕业后,先进行了就业然后再进行创业,在就业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企业管理的思想和精神,让后将其运用到实际创业中,为自身创业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谓创业就是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结合自身能力和实践进行自主开展的一项活动,从而获得高利润、高回报,同时也承担了高风险,其特点就是具有创新性和风险性. 2大学生创业选择低于就业选择的原因研究 目前导致大学生创业选择低于就业选择主要是受到了沉淀成本、风险成本、以及交易成本等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第一,沉淀成本,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需要完善,劳动力市场还存在较多不足,形成了不可回收的沉淀成本.如果大学生选择了创业,但是其一旦遭遇失败,就会将原本的物质或者精神资产转化成为沉淀成本,由此可见,沉淀成本的出现会使更多大学生偏向于选择进行就业,尤其是其就业的选择和自身专业符合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加会倾向于进行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进行创业.第二,风险成本,大学生创业与就业选择都会产生一切风险,这就会出现风险成本,由于风险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无形之间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创业而言,创业与风险成本二者紧密相连[3].大学生创业是无法估计其风险性大小,这就需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水平,大学生的风险意识越高,其规避风险的能力越高,反之,大学生的风险意识越低,其规避风险的能力越低,由此可见,只有科学的认识创业风险,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第三,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就是为了完成某项交易而倾其所有,付出全部成本的一种形式,如果交易成本过高,则大学生创业收益就会降低,反之,如果交易成本较低,则大嘘声创业收益就会提高,但在实际创业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缺乏创业经验,往往会导致交易成本上升,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想选择研究 3.1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收益风险研究 完全就业就是一种相对稳定、风险较低的职业选择,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缺点在于就业者虽然收入较为稳定,但其预期收入将会低于创业者的预期收入,不能再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财富.当大学生实现不完全就业的时候,其在就业的初级阶段,其收入就其他员工而言较低,但是收入很稳定,其风险性几乎为零,而且自身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基本是持平的.但不同的是,大学生在就业初期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创业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人脉关系,因此在创业的过程中,会投入更多的预算和成本[4].当大学生出于不完全就业的中期,也就是刚开始创业的使其,其收入会出现明显的波动,风险性也会随之增加,自身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也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和变化,当进入不完全就业的后期时候,也就是创业的持续增长时期,其风险性会降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而且自身预期收入会低于实际收入,处于财富不断积累的时期.不完全就业选择和创业选择相比,它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个体所要承担的风险性远远低于实际创业的风险性,最终的财富积累也相差不多,甚至持平,但是不完全就业的财富积累的速度要远远慢于创业.不完全就业选择和完全就业选择相比,其风险性、实际收入等都会远远高于完全就业. 3.2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效用情况研究 所谓效用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主观要求的,用来衡量个主观满意程度高低的曲线,其影响因素就是预期收入和风险收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纯考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选择,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对于低风险、低收益的就业和高风险、高收益的创业其个人主观满足程度是相同的.(2)对于追求高收益而拒绝承担高风险的大学生而言,其效用曲线的K值为正,他们认为高风险必然会带来高收益[5].(3)对于效用曲线呈现凹状形态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认为自己多承担一些风险,就会多获得一些收益.(4)对于风险组合的不同形式而言,大学生的个人偏好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5].(5)效用曲线的K值越大说明大学生越抗拒承担风险,而效用曲线的K值越小,说明大学生能够承担相应的风险,没有反感的情绪. 4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性选择的有效策略 大学生创业选择无论是从难度还是风险都要高于就业选择,因此大学生只有正确评估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的情况,才会进行创业和就业的选择.当创业的预期收入高于实际收入的时候,或者就业的实际收入远远落后于预期收入的情况下,大学生会进行创业选择.而对于不喜欢高风险的大学生而言,一般都会保守的选择就业形势.当创业的预期收入低于实际收入的时候,或者就业的实际收入远远高于预期收入的情况下,创业承担的风险性较高的时候,大学生都会选择就业.由此可见,创业相对于就业要承担更多的风险,而其高收益的部分也包括了对风险进行补偿,只有当风险性较低、补偿较高的时候,大学生才有可能会选择进行创业,因此只有对就业与创业进行理性的辨别和研究,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体方法如下: 4.1国家提高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扶持力度 国家应该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收入和风险做系统的研究,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系,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为大学生步入社会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就业环境.具体表现如下:当大学生刚刚实现了完全就业,但是出于初期阶段,他们由于刚进入陌生、崭新的环境中,其收入就其他员工而言较低,但是收入很稳定,其风险性几乎为零,而且自身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基本是持平的.当大学生出于完全就业的中后期阶段,他们工作的熟练程度进一步增强,自身价值进一步得到发挥、能力和认可度也逐步提高,其收入就会随着自身条件和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其收入也是相对稳定,风险性几乎为零,而且自身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基本是持平的,最后将进入了退休阶段,这一时期收入很稳定,风险性为零,自身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保持平衡.因此国家应该对大学生创业减税政策、大学生创业贷款资金等,这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创业的热情和信心[6]. 4.2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提供可行性方 案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毕业大学生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只有将教育与就业二者有机结合,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可行性方案,无论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大学生创业,去都会依附于不同的行情或者是企业,这种具有差异性的行业或者企业就会构成多种多样的风险和收益组合,因此可行性组合就包括了所有的组合形式.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选择都喜欢低风险、高收益的组合,其次是高风险、高收益组合,再次是高风险、高收益组合,最后是高风险、低收入组合,其中第二种形式和第三种形式和根据大学生个人偏好决定的,因此无论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创业其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适用性[7].因此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大学生职业规划这一课程,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讲解,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择业观念,从而降低创业的沉淀成本. 4.3学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正确选择就业和创业方式 虽然各行各业都具有不用的风险,但是其收益也是各不相同的,只有进行最优性研究,才能使大学生在积累财富的同时少承担一些风险.但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其就业与创业的选择是不同的,只有在满足自身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才能选择最优的职业.在面临不同的收益和风险情况下,大学生根据自身个人偏好的不同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对于追求收益的大学生而言,其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创业;对于追求稳定的大学生而言,其会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就业;对于喜欢稳定但是不满足实际收益的大学生而言,其会选择不完全就业,就是先就业后创业,这些选择都是随着大学生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而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8].由此可见,只有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才能实现最优的职业选择.大学生面临即将毕业的情况,要考虑自身实际和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就业规划模式,分析自己更适合创业还是更适合就业,不能盲目跟从他人,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就业和创业做好相应的准备,这样当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才能更加轻松.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其就业与创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由此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是十分关键的,因此需要党和政府、高等院校、以及大学生自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与创业的理性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够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总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性选择属于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只有积极引导,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吴继君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中国梦与大学生就业及创业价值观引导 摘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里,将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利用集体教育的氛围,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价值观。笔者认为,高校应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就业与创业课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就业与创业的教育元素,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融入就业与创业价值观的引导。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就业;创业;价值观 中国梦,是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如何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融入中国梦,值得高校教育者们研究和探讨。就业与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也是大学生们走出象牙塔,迈向社会大舞台重要的教育环节。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性原因,高校就业与创业教育,尤其是价值观的导向方面,起步晚,且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出现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价值观淡薄的现象,一部分大学生甚至存在价值观不合理的情况。近年来,各大高校陆续加大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方面的课程与投入,立在争取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及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就业及创业价值观,体现着大学生的思维活动和价值取向,并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存在,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价值观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在逐渐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大学生们进行启发和引导。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里,将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利用集体教育的氛围,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价值观。笔者认为,高校应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就业与创业课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就业与创业的教育元素,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融入就业与创业价值观的引导。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教育的核心是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自身没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没有良好的作风和技能知识,无法满足大学生对知识渴求的需要。笔者认为,高校应加大力度对就业及创业师资力量的培养,一方面,需在工作中培养人才;另一方面,需吸引和建立一支专业从事就业与创业工作的师资力量。现今由于师资力量的紧缺,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就业课程由思想政治部或是其他专业的老师当担,专业从事就业与创业课程的教师资源十分有限。作为就业创业价值观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要有专业的、广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以上几种素质结合起来,结合教育工作者基本的教育技能,才能从事就业与创业教育工作。 二、结合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个人本位主义、功利性和诚信意识的缺失是当今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价值观面临的三大挑战,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迫在眉睫。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理论知识的枯燥无味和灌输式教育,学生们接收知识过于被动。中国梦以“梦想”的方式激励大学生勇往直前,贴近实际,亲切有力。中国梦的内涵力量的宣传也使得大学生们明白,自身肩负着的历史使命,感染着大学生们在就业和创业实践中外化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归根结底,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其本质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复兴,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高校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就业和创业不能仅停留在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和经济效益上,而是要充分意识到就业和创业是自身精神追求与价值追求的表现。 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及创业能力 就业不是一句空话,创业更是需要大学生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技能。单纯的依靠课堂上吸取的知识,在就业的实践过程中只能是纸上谈兵。要想成功的就业与创业,需要大学生们深入社会,把握现实动态,了解目前市场供需和形式,找准定位和方向。因此,在校期间,大学生们应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多参与社会实践。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正确的协调好个人与集体,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感受集体力量带来的荣誉和喜悦。同时,高校应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支教助贫、社区服务、社会调研等社会活动都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志愿实践活动,能增强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服务于奉献意识,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共筑中国梦。高校社团活动中也可设立与就业及创业相关的活动与赛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在校园小舞台上模拟社会大舞台,提供大学生接触社会,锻炼就业技能的平台。社会是培育精英的大课堂,鼓励学生走出去,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学习经验,寻找差距,进一步提升就业及创业能力。 作者:严雁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探讨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加强高校教育品质以及扩大招生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就业问题。在现代社会就业形式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且受到部分社会私人融资机构鼓动,有不明真相即开始投入资金进行创业的也不在少数,这就导致了社会发展情景多变的环境出现。为应对这一事件的发展变化,在应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适当添加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进度,就成为了当下的重要目标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创业指导 就业服务 伴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不断推进,人力资源的发展也逐渐出现了饱和情况。在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开始进入社会事业服务的期间,就出现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利用不协调情况出现。从20世纪的毕业即就业到现在就业市场的毕业不等于就业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即便在学校获得了较好的推荐,在社会上仍不能受到较好的经验。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知识的储备型人才,还需要吃得了苦的有经验有胆识的人才。下面从现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的教育扩招计划推进,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渐的大众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介入社会就业,而社会的生产需求也逐渐饱和,这就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最重要根源。为分析这其中的就业形式,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就业歧视 大学生在就业时,经常受到冷漠,且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对行业的认知不足。虽然这个属于自身的不足,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校与社会之间原本就存在较大的脱节,这一情况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在工作经验上存在很大的漏洞。对于不同的用人单位,其对985、211类院校的学生都十分的热衷,因此对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存在歧视就能够理解。 (二)就业能力较差 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较差,于是跟着市场进行创业,对市场一无所知,就导致了在市场调研中出现了较大的漏洞,最终导致其创业失败。从社会的供应需求情况来看,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根本愿意就是大学毕业生的个人创业能力较差。对于事业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过高的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毕业生供大于求导致的。而这一影响也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 (三)就业观念不明 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偏见,这就主要集中在对自己的就业区域不够明确。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学生来看,大多数愿意留在经济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往往看不上眼,这导致了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员聚集密集,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业人数则无人问津。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一大问题。 二、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上的具体策略 根据现代高校大学生的流量正面信息分析,并促进其积极乐观的市场经济思想,从根本上促进现代多元化的社会观念进展,并通过人生观念冲击上完成对消极思想上的替换。而为满足以上要求,就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战略上的教育改革。 (一)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进度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高校普遍进行了在职教育教学能留培训。这种形式,能够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实际能力,并根据自身的个人能力发掘所要发展的方向,通过自我肯定,从而走上正确的途径上去。在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如何去就业创业规划的同时,也做到了对学生个人信心上的肯定。在深化自我认识的改革上,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就能够通过能力以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上确定自己所要努力的方向,从而确保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素质能力培养。 (二)调整对就业观念以及就业心态 针对现代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以及发展定向上,应当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反斜杠,让其能够在发达的东部地区进行经济发展贡献,同时也能够预估到自身能力与就业行情上的调整,从而转变其自身的观念,并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在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上,树立一个正确的认知观点,就能够更好地确保就业工作目标上的就业性质转变,同时通过福利上的自我习惯,从而真正地实现妒忌就业创业心态上的正确改变。 (三)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 为推广现代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培养,应该在学校时期就培养大学生对商业市场的自我认知调研,在毕业时能够正确的根据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业方向进行组合创业。 (四)创建完备的创业培训基地 以上所有的策略,都是建立在高校自身完备的创业培训能力上的,因此通过自我的生产实习社会调研,从而认识到市场的实际生产现状,并根据这一就业行情进行自我评定,最终实现对自身能力上的有效提升,同时通过能力上的个人培养,从而实现在毕业后的创业是符合常规社会发展需求的。 作者:邱向英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控制科学论文:支出控制科学组织物流论文 论文摘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物流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长期以来,物流一直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大利润源泉,加强物流活动的管理、控制和降低企业各种物流费用,对我国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物流成本的概念以及其核算现状,并提出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降低物流成本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1、物流成本的概念。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根据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规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根据上述概念可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保管成本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既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又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主要指货运费用,即运输部门的运作和装卸费用。物流管理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物流部门能够合理有效的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它的核算一般是根据行业以及历史情况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计算得出。 2、传统物流成本与现代物流成本的区别。传统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如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以及材料的购买费、装卸费等,是物流成本中易于企业核算的一小部分费用。而现代物流成本既包含企业对外的物流费用,还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包括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等,其中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由于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一般会分散统计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当中,使得企业难以明确划分和单独核算这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降低这部分物流费用便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地位,进而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次,利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为企业编制物流预算和预算控制提供所必需的资料。正确地核算物流成本,可以提供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将对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大都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这造成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使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计算过物流成本,尚不了解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多大比重,即便是个别企业计算过,也是由于采用的计算标准不统一,对物流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各自内涵的确认不统一等,造成其核算结果间缺乏可比性。要解决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计算标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计算结果相互可比;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加强对内部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监督力度。 三、物流成本管理及其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为手段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按其目的和方法可分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内容。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以及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制定物流计划,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一,企业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按照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还应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 第二,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间价格竞争的激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伴随着ECR等新型供应链体制的出现,企业应考虑在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下从产品制造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如零件供应商)、运输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降低物流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或是企业的物流部门来说,控制物流成本不仅仅是本企业或其物流部门的事情,而且还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随着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物流中心和自动化设施,这些投资可能从短期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企业整个流通过程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绩效。 第四,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责任会计制度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报告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把责任实体控制与物流成本核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进而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控制科学论文:科学发展观成本控制与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以这一科学发展观为基点,界定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义,分析了目前社会成本增大的现实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定;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孙向军,2005)。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改变了这一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思路也适用于社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 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美国会计协会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做了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基本经济事实:资源是稀缺的。这就构成了机会成本概念的基础。不管是国家、厂商还是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资源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资源的时候,总试图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当我们选定了某种资源的用途,就放弃了资源用于各种用途的“机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在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这个意义上,被放弃的收益也就成为一种“成本”。严格地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将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对经济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对资源进行估计的成本。虽然精确计算机会成本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计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向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考虑的是每一种单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一个国家的经营需要使用许多种资源,那么,从经济分析的观点出发,国家经营的总成本就应该将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这就是国家经营的总的机会成本。我们把如此计算出来的总成本称为国家经营的经济成本,也就是说,经济成本等于国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与管理必须在效率的基础上谋求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公平。政府必须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全面衡量各经济组织产品或服务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此即社会成本控制。它通过运用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综合考虑经济组织行为对有关各方环境的影响来实施宏观的成本控制,此时成本控制管理战略演进为一个由全体经济组织构成的整体国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开放性系统。 社会成本增大的原因 社会成本是一国的政府、经济组织及个人发生的一切成本的总和。目前我国社会成本增大也就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政府社会成本过大。其一是政府机构和官员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偏好。原因有二:政府机构规模越大,则可以获得的预算越大(傅光明,2002);政府支出的大小与官员权力大小成正向关系。其二是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其三是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损失。其四是政府官员“失节”,即贪污腐败造成的损失。其五是政府效率失常引起的损失。 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过快。其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工资的比较差异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也是诱发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导致劳动时间的减少,在劳动效率变化不大的状况下,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合格劳动力培训成本急剧上涨,未来人力成本普遍增长。 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这里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来源,一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2000年我国石油及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加之自身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价格飙升。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而治理环境的成本日益增大。 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的升高。从理论上看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多,但渠道大多不畅通。如商业银行的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股票筹资市场不规范等。科技创新是一国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普遍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主要在于缺乏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模式。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具体对策 面对社会成本逐步增长的不利形势,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具体对策如下: 控制和管理政府社会成本的对策。其整体思路:使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这是经济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相适应,是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符合社会偏好的基本保障;改进政府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如政府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幅度以及该结构基础上的管理规则;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改革的受损者予以补偿;处理好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举措为: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决策者及全体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发展;加快组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发人力资源强化干部效能的管理与考核;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创新政务服务;加快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政府要重视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储备,保持物价稳定;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促使企业规模经营。 控制和管理企业成本的对策。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无效消耗,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各种创新风险的评估,避免风险损失。具体举措有:企业应树立成本控制观念,树立战略成本委员会,把成本控制应用于价值链管理;企业应实行差异化战略,掌握好知识资本成本,为此需要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有能够确保激励知识型员工创新型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在成本控制方法上需推行作业成本法,全面控制成本;公司产品价值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包括采购、制造、销售等服务流程,在此过程中需减少非增值作业流程,实现企业价值和成本配比的最优化。 控制科学论文: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控制论文 内容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以这一科学发展观为基点,界定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义,分析了目前社会成本增大的现实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定;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孙向军,2005)。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改变了这一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思路也适用于社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 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美国会计协会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做了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基本经济事实:资源是稀缺的。这就构成了机会成本概念的基础。不管是国家、厂商还是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资源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资源的时候,总试图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当我们选定了某种资源的用途,就放弃了资源用于各种用途的“机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在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这个意义上,被放弃的收益也就成为一种“成本”。严格地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将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对经济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对资源进行估计的成本。虽然精确计算机会成本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计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向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考虑的是每一种单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一个国家的经营需要使用许多种资源,那么,从经济分析的观点出发,国家经营的总成本就应该将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这就是国家经营的总的机会成本。我们把如此计算出来的总成本称为国家经营的经济成本,也就是说,经济成本等于国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与管理必须在效率的基础上谋求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公平。政府必须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全面衡量各经济组织产品或服务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此即社会成本控制。它通过运用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综合考虑经济组织行为对有关各方环境的影响来实施宏观的成本控制,此时成本控制管理战略演进为一个由全体经济组织构成的整体国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开放性系统。 社会成本增大的原因 社会成本是一国的政府、经济组织及个人发生的一切成本的总和。目前我国社会成本增大也就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政府社会成本过大。其一是政府机构和官员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偏好。原因有二:政府机构规模越大,则可以获得的预算越大;政府支出的大小与官员权力大小成正向关系。其二是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其三是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损失。其四是政府官员“失节”,即贪污腐败造成的损失。其五是政府效率失常引起的损失。 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过快。其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工资的比较差异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也是诱发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导致劳动时间的减少,在劳动效率变化不大的状况下,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合格劳动力培训成本急剧上涨,未来人力成本普遍增长。 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这里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来源,一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2000年我国石油及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加之自身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价格飙升。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而治理环境的成本日益增大。 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的升高。从理论上看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多,但渠道大多不畅通。如商业银行的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股票筹资市场不规范等。科技创新是一国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普遍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主要在于缺乏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模式。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具体对策 面对社会成本逐步增长的不利形势,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具体对策如下: 控制和管理政府社会成本的对策。其整体思路:使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这是经济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相适应,是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符合社会偏好的基本保障;改进政府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如政府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幅度以及该结构基础上的管理规则;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改革的受损者予以补偿;处理好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举措为: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决策者及全体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发展;加快组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发人力资源强化干部效能的管理与考核;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创新政务服务;加快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政府要重视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储备,保持物价稳定;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促使企业规模经营。 控制和管理企业成本的对策。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无效消耗,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各种创新风险的评估,避免风险损失。具体举措有:企业应树立成本控制观念,树立战略成本委员会,把成本控制应用于价值链管理;企业应实行差异化战略,掌握好知识资本成本,为此需要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有能够确保激励知识型员工创新型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在成本控制方法上需推行作业成本法,全面控制成本;公司产品价值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包括采购、制造、销售等服务流程,在此过程中需减少非增值作业流程,实现企业价值和成本配比的最优化。 控制科学论文:浅谈科学计量在控制能耗中的作用 摘要:如何利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先进的计量仪器来及时有效的控制浪费,降低能源消耗、节约成本并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烟草行业的重要职责。以先进的计量工具为依托,建立科学完善的计量体系,利用数据分析,研究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生产技术改造,就能够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烟草企业;科学计量;能耗控制;节能降耗 一、概述 随着改革重组、强化基础建设,实行规范等一系列活动的展开,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及人力、物力加大技术创新,增加技改投入,实施节能降耗,从落实领导责任、严格考核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加强日常管理、坚持管理创新等方面入手,切实将节能降耗工作落实到位。制丝车间、卷包车间、能源动力车间等生产设备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设备高效、低耗、安全可靠的优越性能。2010年企业生产卷烟计划耗油15.26升/箱,实际使用12.67升/箱,节约用油2.59升/箱。计划耗水0.94吨/箱,实际使用0.69吨/箱,节约用水0.25吨/箱。计划耗电40.3度/箱,实际使用38.56度/箱,节约用电1.74度/箱。全年产量23万箱,这一系数据背后,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企业有效控制能源,降低成本所带来的效益,更体现出了有效的科学计量在企业生产运营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科学计量的意义 在5月20日世界计量日来临之际,如何真正让人们充分认识计量,积极支持计量,科学运用计量,让计量工作更好地为在能源消耗中占大头的企业控制能耗起到关键作用而尤为重要。 计量对于烟草企业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节能降耗是计量工作最终的目的,能够为烟草企业的长期发展创造条件。要根据计量检测数据的分析,探索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技术改造,就能够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必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谋福祉创建良好的条件。同时,节能降耗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烟草企业更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节能工作摆在事关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节能工作,积极行动起来,担负起节能降耗主力军的重任,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计量工作是国家实行法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在世界各国都是由政府直接进行管理,它对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项节能措施的落实也都离不开计量工作,能源计量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工业生产领域,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都需要通过计量检测数据控制能源的使用。计量工作是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尺”和“眼睛”,只有通过准确的计量检测,企业的能源消耗才能准确地进行统计,对能耗的各种指标的考核才能实现。 缺少科学的计量数据,节能和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计量数据不准或不真实,那些成本、经济效益都不可能真实。没有准确和必要的计量数据,能源审计的能量平衡表无法编制,能源网络图无法绘制,能量平衡测试工作也无法进行,也无法找到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没有可靠的计量检测数据,企业的能源消耗就是一本“糊涂账”,更谈不到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或者对能源计量工作重视不够,想把企业节能工作搞好,就是一句空话。对能源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忽视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和使用、不把计量数据作为能源管理节能降耗和成本核算依据的错误观点必须转变。 计量管理工作要融入到企业节能降耗中去。为做好节能降耗工作,要制定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理顺了工作流程,各项管理工作才能规范、顺畅。这些制度包括:用电管理制度、用水管理制度、用油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和奖惩制度。特别是定额管理制度在节约用能、合理用能、控制能源消耗生产成本的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通过在能源使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安装的能源计量器具,使得各个环节上的能源是否按定额消耗就有了依据。 在进行数据统计过程中,认真核对数据,既要保证数据准确,更要保证每个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异常及时与计量人员沟通,查找数据异常原因,并及时解决,经过认真核实,为领导提供详实的统计分析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数据是能源统计工作的一把标尺,更是检验工作好坏的第一标准。季度能源分析便是对全年能源管理工作阶段性的审查,通过发现问题来不断修正企业能源运行轨迹以达到控制能源使用之目的,所以此项工作尤为重要。每次我都反复核算,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后,再将本年度综合能耗与去年同期加以对比,计算增减量百分比,并结合产量、设备、环境等因素理性分析上升或下降原因,做到真实、完整、可靠,为企业控制能源使用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先进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自2005年末起至今,我厂陆续安装了27块蒸汽流量计、7块压缩空气流量计、3块柴油质量流量计、1块柴油体积流量计和29块自来水表。基本满足了我厂能源2次计量的要求。有可靠的数据做依据,才能实现对能源消耗的合理控制,才能进行正确的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缺陷和漏洞,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严格实施对能源使用消耗的动态检测和控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依靠科学的能源计量手段和管理方法,促进节能降耗,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全力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为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控制科学论文:浅议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摘要:2012年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4年1月1日起实施,至2017年,各科学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立已经初具规模,部分单位编写“内控手册”、成立内控委员会或内控部门,内控在形式上、制度上不断健全。但内控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走的更远,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实现内控的目标,只建立在制度层面,将制约内控的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目标。必须提高技术层面,与制度、政策层面相互补充。内控信息化的建设,就是内控技术层面的体现。文章就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内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壁垒 一、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必要性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是通过先进的网络、软件等技术,把内控流程化、技术化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供瓤丶际踔С郑把内控作用充分发挥,使内控从制度层面落实到执行层面。 (一)降低运行成本 科学事业单位具有其独立的特性,兼具公益性。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有编制人员、合同制等人员,需要不同口径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多样,有财政拨款、单位自筹、企业联合开发等途径。科学事业单位承担各级课题、基金、平台,拥有大量专利知识产权,科研开发,成果转让。各种课题、基金、科研开发就有周期性、延续性、规模性、保密性。以上复杂的人员结构、多元化资金渠道、复杂的业务工作,没有科学、现代化的内控信息化管理,将在整个科研单位形成管理的瓶颈,不能有利的协助科研团队。有效的内控信息化管理将降低运行成本,为内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减少错误、避免舞弊 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内控的利剑,使内控落实到行动,实现由权控改变为岗位职责控制。更有效的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信息化内控建立,打破了原有内控体系的控制模式,全员参与,最大限度的控制单位业务及其过程,提高管理的信息的集成度、流转速度和透明度,避免不合理的人为控制,使事后适时的内控控制模式向事前、事中、实时控制转变,从而有效提高内控质量,实现内控目标,减少错误,避免舞弊。 (三)提供更加便利及时的管理运行模式 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了时效性,不受人员、地点、时间的限制,尤其是近几年手机APP的开发,为信息化建设实现移动办公,实现实时办公。 二、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环境建设 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环境建设。环境的建设包括政策层面和人员层面。 1. 政策层面。政策层面的支持,是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原动力。科学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企业内控建设的原动力是提高经济效率,减少成本,增加利润。科学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科研经费都是财政拨款,原动力不同于企业,缺少主动性,必须政策层面的要求,才能启动信息化建设,才会有经费进行信息化建设。 2. 人员层面。只有科研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对内控信息化建设得到认可,形成统一的认知,内控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才有效。科学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内控信息化的态度,决定着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度。科研人员对内控信息化的认可、支持才能使内控信息化建设执行顺畅。 只有大环境得到认可,才能推动内控信息化在事业单位的实施。 (二)人员建设 科学事业单位的信息化人员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需要专业的信息化电脑软件技术人员、政策管理方面的人员和科研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机结合。 1. 技术研发、操作人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整个建立运行期间,前期平台的建设需要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运行过程中需要专业的程序操作人员,后期需要专业的维护、更新人员。整个过程对网络技术、办公软件等操作人员的要求很好。 2. 政策管理方面人员。科学事业单位受政策影响,内部控制管理有特定的要求,如:仪器采购等需要进行政府采购,这些政策的管理人员必须与信息化建设运行的技术人员建立好沟通方式,在内控信息化建设运行过程中与政策相结合,设定好内控程序。政策的管理人员同时具有对内控信息化操作人员的监管职能、评价职能,内控信息化运行的有效性通过政策管理人员进行评价。 3. 科研人员。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就是让管理人员更好的服务于科研人员,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数据、技术支持,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参与。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独特性,课题等方面的研发,从立项到实施再到最后的结题和绩效评价都具有学术专业性,没有科研人员投入到内控系统,内控从源头就都是不专业,没有针对性的,起不到内控的作用。 三方面的复合性人才或相关人才具备,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才建立。才能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业务层面对信息化内控进行实施。 (三)技术建设 1. 软件:内控信息化操作软件是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软件的研发除具备通用的管理层面的研发外,还要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特点,对科研经费进行网络管管理,对科研课题成本考核、绩效评价、数据采集提供更加直观、量化的数据支持。 2. 硬件:电子化设备、网络覆盖构架、数据存储等设备的配备、建设是内控软件系统得以应用的硬件设备支持。信息化软件运行是否畅通有利,离不开与之相配备的硬件支持。 适合自身管理运行模式的内控信息化软件和硬件是内控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前期研发,后期需要不断地完善、维护。 环境建设、人员建设、技术建设三个方面构成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基石,三方面相互关联、制约,涉及到科学事业单位的方方面面,合理把控好这些方面,将使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在科学事业单位运行。 三、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科学事业单位对内控信息化建设不重视 1. 对内控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的施行,在各个科学事业单位的进展层次不同,认识程度不同。有的单位停留在规章制度等条例性建设层,有的单位只把内控限制在财务控制方面,没有全面了解内控。内控是领导领军,财务牵头,全员参与。很多科研人员认为内控是与科研无关的事情,殊不知,内控信息化建设好,是提高科研团队效率的有利保障。 2. 对内控信息化建设没有概念 现阶段许多科学事业单位对内控信息化建设没有概念,了解很少。殊不知,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内控更高层面的技术要求,是使内控从制度层面落实到技术层面的具体表现,是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共同发挥作用的集合,两者建设完备才能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 3. 没有认识到内控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 科学事业挝恍畔⒒建设成功,将节约大量的人力管理成本。许多流程将通过网络实现,节约时间。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将大量减少人为因素,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信息化的建设,大量的数据通过信息化设备管理,对科学事业单位进行数据的整理、提前提供数据支持。信息化建设对科学事业单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 (二)缺少专业信息化内控人员 内控信息化建设,人员的需求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科学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有限,特别是科学事业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还达不到满足,不可能引进专业的或者专职的人员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在现有管理人员中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绝对不是容易的事,这对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相当高。 内控本身就是把握单位内部管理漏洞、舞弊等现象的工作,所以内控管理人员,尤其是内控信息化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对内控信息化管理中的不足及时维护,不能形成空设,发挥不了内控信息化的作用。 (三)资金方面、技术层面存在壁垒 1. 资金方面:内控信息化软件研发、硬件建设和日常维护、运行,对资金需求量较高。科学事业单位资金依赖于财政拨款,专门拿出资金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而非专业领域的投入,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2. 技术层面: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针对科学事业的单位的内控信息化系统很少。并且科学事业单位每个单位科研立项的角度不同,从原材料采购、仪器的需求、成本的核算、成果的转化、项目的审核都具有其独特性,需要针对每个单位建立独特的适应本单位自身情况的内控信息化管理操作系统。 综上所述,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政策、认知、人员、技术存在很大的不足,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 四、对策 (一)提高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认识,充分体现内控信息化优越性 科学事业单位应把内控、内控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时的任务。定期、分批组织各个层面的人员参加专门的内控培训,掌握最新动态和政策,从政策层面提高认知。 组织单位内控相关人员,到其他内控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单位参观、学习、交流。我国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但企业内控信息化起步较早,有的企业内控信息化建设已经出具规模,内控信息化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优越性也充分体现。组织参观交流,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实践性的体验,是内控信息化运用、管理、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是科学事业单位必须进行内控信息化管理的有力证明。 (二)把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提到日程 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可以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前期聘请专业内控信息化专家入驻,进行专业辅导。运行期间内控信息化人员需要不断参加培训、学习,掌握新技术。设置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化管理运行人员,合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与现有管理岗位相融合,设置好职责权限,减少内控信息化人员管理人员舞弊现象。 (三)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合理开发 1. 依托专业的社会机构 我国现阶段,许多社会机构具备内控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事业单位可以选择这种专业的团队,结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对内控信息化建设进行研发、运行、管理。其优点是更具有专业性,而且符合内控建设的要求,由专业团队对自身不足、内控漏洞进行设置。其缺点资金需求量大,日后维护受开发单位限制。 2. 自主开发 大型的科学事业单位自身拥有专业的信息化部门,具备自主研发内控信息化平台的能力。可以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合理建设内控信息化平台。中、小型科学事业单位可以依托同行业或具备自主研发的科学事业单位共同联手开发内控信息化平台。自主研发前期投入、摸索可能很困难,但单位拥有自主权,后期的维护、运行成本低。自主研发,需要单位自身具有很高的内控意识,敢于发现自身管理漏洞。 3.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对于资金规模、信息化技术有限的科学事业单位可以合理利用单位现有资源。科学事业单位在预算、采购、资金支付、决算、资产管理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网络体系,财务管理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公务卡结算业务、网上银行等配套软件的合理运行、管理,能满足科学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许多方面。但现有资源比较零散,必须进行专业的整合管理。利用现有资源投入少、见效快,但只是满足当前管理的要求,不能充分体现内控信息化的优越性。 科学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但科学事业单位的内控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控制科学论文:用控制变量法教学,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生发现渐近线,为获取渐近线的方程、探讨渐近线的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反思 2.1科学方法引入教学,使探究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精巧合理的教学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辅助学生自主建构,有利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和知识内化。合理的教学设计,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教学目标的准确分析、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又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敢于超越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控制变量法”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和初步判断,通过软件工具或其他实验器材对猜想的结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与联合作用、独立作用,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抽象数学模型,把握因果关系与问题实质,进行理性论证,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巧妙破解教学难点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套简单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易于理解,容易上手,学生完全可以掌握,有了这样的研究方法,学生就可以针对多变量(因子)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自己开展研究,而不是停留于听老师讲,看老师做,或者跟着老师做。真正实现不只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学生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操作体验后自主设计实验三,就是方法内化,活学活用的具体体现。 2.2实验与引导有效结合,使探究得以深入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观察的方法,它有利于我们从实验现象中观测不同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得出初步的判断和推论。但是仅停留于现象的认知是片面的,实验难免受制于实验对象的特殊性而不能涵盖全体,实验设计是否覆盖全面,设计是否有针对性,是否安排得当、操作简便,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因为缺乏锻炼尝试和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意愿不足,能力还有欠缺,还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教学问题,恰当地引导实验探究,实验四的探究就是在学生探究无法进一步深入下去的情况下,在教师抽象出双曲线系模型后展开的。在教师的及时引导后,学生借助实验现象自然地发现了渐近线,使教学难点变得水到渠成。 2.3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使素养得以延伸 目前,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 教育是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当前的学校教学中,各学科在自身的教学大纲中都会明确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相互孤立、甚至割裂的现象,学生往往只会在本学科固有的情境中使用一些方法,一旦离开常见的情境,便想不到或者不会用。改变现状的一个现实可行的重要途径,是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丰富知识、方法使用的情境,将科学方法附着于各N可能的学科场景,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渗透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质疑、探究精神,在实践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延伸,形成高尚的科学情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现实生活。 控制科学论文:强化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策略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就目前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单位这财务预算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详细分析了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的相关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蛭我国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利参考意见。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相应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如果不加强其在财务预算方面的管理力度,就会导致单位出现收支失衡的现象,进而制约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一步强化财务预算的管理和控制,以此实现单位资金的合理配置,进而促使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管理观念落后 现阶段,在我国大部分的科学事业单位中,对于财务的预算管理仍然在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而且有些单位还出现了通过人为更改预算金额的现象,这种行为虽然可以让资金预算在表面上满足单位各项事务的处理需要,但是这与单位的实际预算并不匹配。同时,这些单位中的相关领导人员对此现象也表现出了不重视的态度,致使单位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混乱的情况愈演愈烈,例如在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时,工作人员往往不会对预算数据进行详细核实,毫无疑问,这会直接影响到预算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在科学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由于单位领导和预算人员对于财务预算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对项目资金总额进行了夸张虚报,使单位资金不能得以合理利用,从而制约了单位的健康发展[1]。 (二)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规范财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显然目前我国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在这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由于受到传统财务预算管理观念及企业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各部门领导对财务预算管理与单位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未给予充分重视,所以对于专业预算编制人员的培养力度也就明显不足,而一个单位如果缺乏高素质的财务预算工作人人员,就会严重制约其预算编制的质量,进而导致单位资金规划不合理,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限制[2]。 (三)财务预算编制不规范 在科学事业单位中,不能实现对财务预算的科学管理与有效控制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于预算编制的不合理。具体而言,在单位进行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方面相关人员没有遵循国家规定的财务预算编制标准,而是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预算编制,这就使预算编制的内容不规范,增加了单位的预算管理难度。而另一方面则是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内容过于笼统,即对单位各项业务项目所对应的的预算经济指标没有进行明确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企业对项目监督力度。 (四)财务预算管理与实际生产相脱节 目前,在我国多数科学事业单位中,财务预算管理部门仅仅是单位的空架子,并未发挥其真正作用。究其原因,就是企业在制定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单位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所以常常发生与实际生产支出严重不符的现象。除此之外,单位在财务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单位各部门并未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开展各项工作,最终导致实际支出大于预算,使财务预算管理失去提前预算的作用,在科学事业单位中形同虚设[3]。 二、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意识 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有效实现单位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意识。因为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不仅能确保单位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也使单位实现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的有效途径。因此,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应从自身做起,积极改变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管理,并通过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使企业每位工作人员都对预算管理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不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以此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 (二)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科学事业单位想要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重要前提。首先,科学事业单位应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必要的了解与分析,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单位未来发展的财务预算计划,进而不断丰富财务预算管理内容,使单位每项经营活动都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财务预算的内部控制。即科学事业单位在制定财务预算计划之后,应加强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进而对单位的财务资金实施全面控制,避免预算超支的现象发生,以此确保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单位领导应定期召开会议,虚心听取单位基层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方面的相关意见,这样不仅能够使单位进一步的明确财务管理内容与控制目标,还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5]。 (三)加强单位资金管理控制 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的资金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为了保证单位的财务收支始终处于平衡状态,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单位资金的控制制度,对于每项资金往来都做到明确标注,并且明确划分财务人员的具体职责,避免单位发生财务问题时出现责任不清的情况。另外,资金流量预算管理作为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单位领导作出相关决策的可靠依据。同时,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分析资金流量来对单位可能存在财务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帮助单位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以此确保单位的健康发展[6]。 (四)实现财务预算管理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 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除了加强单位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还应重视单位外部的市场发展动态,从而对财务预算工作进行及时调整。具体而言,单位可以通过让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单位签订的合同内容进行初步预算编制,然后再交由财务预算部门进行具体内容的细分和预算工作,以此实现预算编制管理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有效结合。除此之外,科学事业单位还应成立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监督小组,对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实时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上级部门,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使财务预算在单位的生产活动中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财务预算管理是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单位内部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对单位未来的长远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科学事业单位应正视现阶段自身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管理意识及完善管理制度等方法来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最终目的。 控制科学论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控制 【摘要】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涉及到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和工程管理等主要方面,在各种因素制约与影响下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也存在诸多隐患和问题。研究从存在于土建工程造价工作和管理实际的问题分析入手,研讨了科学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严格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方法,提供了强化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等关键时期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等措施,为科学管理和控制土建工程造价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土建工程;工程造价;造价管理;设计;竣工;招标;施工 1、前言 打造土建工程造价系统化平台,构建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是现代土建企业的基本需要,在市场成为土建行业竞争主要目标的今天,打造现代化、科学化的土建工程造价机制,实施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完善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细节成为决定土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以科学和全面作为原则,认清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价值,研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打造科学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平台,从基础上、平台上为土建工程造价的铺开和深化提供可以利用的基础。 2、土建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分析 研究以土建工程的各时期作为维度对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在做好投资决策后,设计阶段对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最大,如果对工程造价影响大的建设阶段不加以控制,而在施工阶段、结算审核阶段来控制,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行为。由于工程监理人员对造价管理,预结算知识和有关规定掌握不够或者不准确,因此会产生对不该签证的项目盲目签证,有的签证由施工单位填写,不认真就签字盖章,施工单位在签证上巧立名目,弄虚作假,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及时办理签字手续,结算时搞突击,互相扯皮;有的施工单位对包干工程偷工减料,对非包干工程进行大量的施工现场签证,施工现场的乱签证,扰乱了建筑市场正常秩序。虚报土建工程造价。把定额中已综合考虑并包含在综合单价里的内容单独列项,把费率中包含的内容另外列项计算,利用定额单价的换算抬高项目单价。 3、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3.1设计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前提,积极而稳妥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成熟的新技术,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 3.2招标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招投标阶段工作要以风险防范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三公原则的自觉执行确立参与土建工程招投标的工作原则和管理方法,避免出现政策、经济上的风险,将土建工程造价的隐患消除在初期。要在招投标时期确立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体系,将具体工程、实际项目落实在实体部门和个人,堵塞分包和转包的漏洞,减少土建工程造价可能出现的损失。同时招投标过程中要控制变更的范围、频率,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的规范性,以符合法律、行业规范和企业实际的土建工程招投标工作作为管理造价、控制成本的突破口。 3.3施工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第一,要确定合理的土建工程成本,要以各项目的实施作为维度,建立造价目标和成本目标,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重点强化对土建工程合同、施工条件等环节的控制,将与土建工程造价有关的要素综合在成本和造价控制的范围内,实现对实际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控制,有效纠正土建工程造价出现的错误和偏差,达到对土建工程成本的系统性管理。第二,要加强对土建工程人工造价的管理,既要确保人工费在土建工程造价的基本范畴,同时不能可以压低人工费标准,实现对土建工程人工造价的科学管理。第三,要重点控制工程材料数量、单价等关键环节,预防过低的单价造成材料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避免土建工程造出现不必要的缺失和浪费;还要控制工程材料的消耗,要规范材料出库、领取、使用、核销等环节,预防无效率和低效率的工程材料浪费,达到对土建工程造价真正的控制。第三,要加强对土建工程机械费造价的管理,要在机械性能、土建工程需要、施工时机等环节上入手,全面控制土建工程造价,达到对土建工程县城的科学管理。 3.4竣工结算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这一阶段的造价要重视管理落实的环节与重点,要重点对土建工程的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本强化管理的过程控制和细节控制,突出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对实际过程和重点环节的真实性,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可靠性,将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建设成为可复查、可预期、可控制的科学体系,有效避免不合理支出计入土建工程造价之中。这一时期要重点对土建决算进行控制,工程造价管理要以编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作为控制前提,以土建工程合同,施工协议,设计图纸为核心,将前期预算定额,实际费用支出,材料计价,图纸变更,设计变更等环节统一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之中,有效核实土建工程实际过程和开支,做到对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细节的突出和强化。要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中结合不合理开支和非正常因素的常态,进行工程量、单价的核实,以竣工结算作为平台,预防重复计费、高价套利、工程量超值等问题的发生,有效对土建工程造价进行把握,控制土建工程造价过高和资金流失,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效果,扩大土建工程投资的效益和产出。 4、结语 在工程建设涉及面扩大、规模扩张的今天,实施科学而全面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达到准确而真实的土建工程造价工作成为关键性问题。要从社会、经济和产业的高度看待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投入最为准确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扩大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益,使企业通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获得竞争地位,建立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强化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构建具有生命力、活跃力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 控制科学论文:探究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科学调试与合理安装 摘 要:火电厂热控系统是支持工厂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文章以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为前提,重点分析了调试与安装的几点措施,对今后火电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科学调试;合理安装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就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力需求也不断提升,这也就为火电厂的发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确保火电厂供电的效率与可靠性便十分重要。由于火电厂自身发电条件较为特殊,在我国发电系统中占据了极为关键的地位,运行与全国电力供应都有极为紧密的联系,所以,确保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合理性对于火电厂发电质量而言十分重要。 1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概述 1.1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价值意义 火电厂中的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设计上体现了人性化的特质,为火电厂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发电机组与配电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均提供了保护。该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质量与火电厂正常运转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所以由此可以奠定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价值意义[1]。 受电力行业发展的影响,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也得到了长效的发展,主要体现于该设备设计保护、自动化控制以及故障检修地位等几方面。所以,这一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可以影响火电厂其他环节的运行质量。 1.2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技术升级与创新 火电厂中的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区别于控制、警报系统,该系统主要是为了在后台向火电厂中的其他系统提供保护,进而保证火电厂运行的可靠性以及职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基于此,该设备是以控制系统、热工保护系统以及一些安全技术为前提运行的。现如今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兼容了智能化的数控技术,能够保证火电厂运行的安全。另外,这一设备也能够有效控制系统故障,将其控制于最容易检修的部位,从而降低安全故障在机组核心设备中的危害。传统热控设备并不能有效控制故障部位,因此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所以,务必要将传统热控设备技术进行升级与改造,以此实现电力生产的安全化。 2 分散控制系统设备的调试和安装 2.1 硬件安装和系统集成技术要求 2.1.1 设备安装与运行环境 因为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体现了高精密性的特点,所以在运行环境方面有较高的要求。火电厂的环境质量能够对热控自动化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提供保障,同时也是直接影响因素[2]。基于此,进行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安装时,务必要提前对设备施工与运行环境进行检查。 在实际安装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土建工程结束设备安装进行,这主要是因为热控自动化设备是一种精密仪器设备,对于运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在安装的同时也提出了防尘的要求。所以,进行热控自动化设备安装时,若周围环境中的粉尘比较大或是能见度比较低,那么则要马上开启空调,以免热控自动化设备运行于粉尘超标环境之下,从而造成安全故障。如果安装该设备时,周围环境有粉尘的存在,那么便会损坏设备内部模件,从而出现设备故障。除此之外,该设备不能放置于大型电磁设备附近,由于电磁设备所形成的电磁干扰会对该设备的稳定运行造成影响,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必须要保证电子设备所形成的环境磁场强度低于最小磁场强度值。 2.1.2 接地要求 一般情况下为了提供准确的基准电压参考点,部分火电厂都会使用单独形式的接地设计系统,将其与火电厂主接地网进行连接,如此便可以阻止设备运行时形成过载电流,同时也将电流不能有效传导至地面这一问题进行了解决[3]。使得热控自动化设备免受损害。除此之外,单独接地也可以为信号提供有效的屏蔽连接点,如此便能够对外界信号干扰进行避免。所以,使用有效的接地形式可以确保热控自动化设备的安全运行。而针对火电厂内部热控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而言,其本身对于接地的要求极为严格,以前热控自动化设备的相关研究表明,当热控自动化设备处于调试、试运行时期,这时导致的热控系统故障多数原因均是接地不当。 2.2 调试与技术要求 2.2.1 受电启动 针对火电厂内部热控自动化设备调试来说,受电启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技术难度非常高。热控自动化设备受电启动务必要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支持,为了对该设备进行有效的调试,必须要首先进行受电调试。 进行实际的受电启动之前,需要对整个设备安装进行检查,特别是对电缆和盘柜等设备的检查。另外,针对一些细节方面的检查也必须要重视,如测试绝缘电阻、接地电阻以及电源开关位置等工作。若缺乏全面且深入的检查,便会导致热控自动化设备受电时卡件处理器破损,甚至会影响主机运行质量。 分散控制系统受电的过程中,其送电对象为总电源柜。针对回路数量较多的情况,供电电源必须要对其进行反复切换试验,务必要保证试验合格,随后方可对其他机柜进行供电。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当其中的某个部分受电出现错误,便要马上停止供电,直至查明原因之后才能继续供电。 2.2.2 设备维修与防护 分散控制系设备维修与防护工作,主要是对设备进行检查与监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对设备软件进行运用时,必须要备份,即便是极其微小的改动也要记录。若数据库需要进行比较大的修改,那么则要将数据库的有关数据在工程站中进行备份。(2)对设备软件功能进行试验的过程中,不能出现遗漏,必须要全方位检查被试验软件,特别是软件功能以及各级权限的检查。除此之外,也要θ瓤刈远化设备软件管理进行规定,针对一些更新和升级必须要有责任人的授权,并且对其进行备份。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一些未测试的软件,是不能私下下载或是在热控自动化设备中进行使用的。(3)针对热工保护投退环节的维修与防护,务必要将工作票制度作为核心制度,并且严格落实。若要对处于运行状态下的设备进行检修,则需要采用有效的隔离措施,以免设备出现连锁效应。(4)针对热控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质量与效果,其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运行环境温度、湿度以及灰尘等。所以,为了保证热控自动化设备的良好运行,首先要控制设备运行环境,以此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提升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由此可知,针对热控自动化设备中存在的故障,必须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升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水平,从而使热控自动化设备始终保持高效的运行状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火电厂内热控自动化设备是维持发电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由此便奠定了设备调试原装的重要性地位,只有确保调试和安装的效率与质量,才能为火电厂有关工作的平稳运行奠定基础。 控制科学论文: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分析 摘要 现阶段,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健全的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发挥“制度笼子”的效果。通过分析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得出制衡才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进而提出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使有效的内部控制为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衡;体系建设;执行力 作为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内部控制不仅一直是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国内外监管部门监控的焦点,因为其在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为更好地发挥科学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促进我国科学事业单位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效能,保证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有效,各科学事业单位应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抓住内部控制的本质,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1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涵理解 “内部控制”起源于会计领域,后来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单位。内部控制定义在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有了明确定义。2008年和2010年财政部联合五部委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基本结束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政出多门的局面,促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2012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由财政部,这对我国科学事业单位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一步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1-2]。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范围对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进行阐释。 1.1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2008年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与企业相比,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控制目标、控制范围、控制标准和评价监督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定义也应有所不同。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界定岗位职责、细化业务流程、制定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对本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保证资产使用安全有效完整的过程”。 内部控制定义包含多个要素,其中第一要素是“过程”,即内部控制是持续进行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而不是以文件、制度和程序等表现出来的一成不变的静态系统;第二要素是“由人员来实施”,即内部控制的可信赖性取决于单位各层级管理人员,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单位全体人员能动作用的影响。其原则为重要性、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其中,重要性是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重点关注单位重要的经济和业务活动,重点防控经济和业务活动所潜在的重大风险。全面性和重要性是相对的,全面性一方面要求内部控制的覆盖面应广而全,应涵盖单位全部的经济和业务活动,贯穿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3];另一方面,需要单位各层级的全体人员参与;制衡性是内部控制的灵魂和关键,要求单位应当设置合理的内控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必要的分离措施,有效制约和监督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适应性和有效性相辅相成,即内部控制既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又要保障单位内部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地运行,从而有效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1.2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围的界定 从客体范围和主体范围2个方面来界定科学事业单位炔靠刂品段А?吞宸段г蛑饕以内部控制实施的具体经济和业务活动为主,而主体范围主要是指内部控制实施单位及人员[4]。 1.2.1 客体范围界定。杨雄胜提出“内部控制研究范畴不只是局限于道德伦理层面,更应该包含着现实法规、组织规范、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等诸多内容”。本文认为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客体范围应定位于单位收支及其相关业务活动,包括一系列内容(法律法规、公共权力、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等),具体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科研管理、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 1.2.2 主体范围界定。对行政事业单位主体的界定,美国审计总署(GAO)认为政府内部控制主体是“组织(Organiz-ation)”;王光远认为政府内部控制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机构或组织);其他相关研究提出“政府内部控制主体是政府工作人员或由其工作人员组成的群体组织”。科学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殊的一种非营利组织,本文认为,其内部控制主体为科学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5-6]。 2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也高度关注其内部控制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专注于相关研究。总体而言,随着科学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科学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不容否认目前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远不如外部控制体系完善。所谓外部控制,是指相对于内部控制而言的一种针对组织及其组织关系实施的一种外部控制行为,属于一种事后控制[7-8]。相比之下,内部控制可以做到事前和事中的控制,但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体上缺乏有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理论研究缺乏实用性 通过对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的检索不难发现,内部控制研究的普遍现象是“COSO崇拜”,很多学者把美国COSO报告奉为权威和经典,甚至把它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完全忽略了科学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学者们所研究的常常是原则、要素和理论基础等宏大、空洞的论题,很少有涉及结合具体业务事项的控制方法的研究。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对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调研发现,不少单位管理层的关注点主要是控制程序的改进和优化,而作为内部控制体系核心要素的制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制衡才是内部控制的“灵魂”,但是目前不少单位对内控制度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内部控制的“形”而不是“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少工作的程序不断改进,手续越来越复杂但仍然无法堵住舞弊及腐败的陷阱,无法规避重大风险及损失的发生。因此,内部控制研究,特别是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应该嵌入到社会结构中,结合单位自身特点,重点研究内部控制制衡机制的健全与优化,而不应停留在设计研究更加繁琐的审批流程上。只有这样,内部控制研究才能去形式化,才能与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相适应,才能与实际切合,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全面 目前,对内部控制的功效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2个极端:一个是无用论,部分单位管理层认为内部控制是对下不对上,内部控制的措施只是针对下级,还有的单位领导狭隘地认为内部控制等同于财务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问题,没有实质意义;或者在思想上对其有抵触,把内部控制看成一种束缚,导致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严重缺失。另一个极端就是万能论,从目前大量文献对内部控制内涵的阐释来看,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万能的制度”,其目标是无所不能的,范围是全覆盖的,人员是全员参与的,内容是无所不包含的,时间跨度是无时不有的,这就使得一部分人误认为内部控制是全能的,只要有内部控制,一切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9]。然而内部控制无论在制定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漏洞,所以说内部控制只能是“合理保证”而不是完全保证,更不是万能的。 2.3 内部控制实施缺乏系统性 从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系统的,其要求全员参与,业务活动全覆盖。目前,很多单位由于认识不够、配套制度不完善和人员配备不齐全等原因,使得内部控制无法全面系统地实施,导致内部控制效能大大缩水。内部控制是关系到上下、内外、左右各部门的协调和衔接,不是审计部门或财务部门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由单位领导组成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单位第一负责人担任组长,下设内部控制部门,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各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根据岗位分工组织实施[10]。 3 改进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3.1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管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014年1月1日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建立。科学事业单位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进行充分的研究,依据风险引领原则,在财政预算、财政收支、政府采购、固定资产、公共工程和合同管理六大权力集中领域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形成权力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仅是财务处的工作,也不单是哪个独立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全员投入共同完成;同时管理层应及时把握本单位的发展方向,结合所在领域的大环境,建立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向研究,充分论证并小范围试行后,才可有效推行。其次是制度的制定应细化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必要时可以配套图表和流程图,以方便理解和操作,避免因人员调整更换而带来的工作衔接问题。同时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结合信息网络平台,在满足痕迹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 3.2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氛围,体现了单位全体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保障了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目前,绝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为科学带头人,相对于内部控制建立实施,他们往往注重科研项目的研发申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单位领导对内控制度的忽略是导致部分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缺失或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效炔靠刂频氖迪郑首先需要提高领导班子或管理层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单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提升全体职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以转变“重科技、轻管理”的错误观念,纠正以往把内部控制活动理解为会计工作的错误理念。同时,借助绩效考评机制,强化奖惩力度,加强全体职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使其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是单位科学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不是限制与约束,变被迫执行为主动参与,通过调动全员积极性,形成一种带有“主人翁”精神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在本单位的执行打下坚实基础[11]。 3.3 提高内部控制人员专业素质,建立独立的监察审计部门 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对其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各事业单位应提高对内部控制人员素质的要求,选派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或通过培训具湎喙刈ㄒ抵识的人从事内部控制工作,避免以不了解政策或不懂相关专业知识为理由而不作为的现象。科学事业单位应改变监察部门负责人由其他行政部门兼任的现状,建议设立独立的监察审计部门,做到内部控制建设与监督评价相互分离,保证监察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单位的管理缺陷,完善内部控制体系[12-13]。 3.4 全面认识内部控制,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科研项目经费持续增长,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为加强对科学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防范财政资金风险,2012年财政部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更好地指导科学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此,各事业单位纷纷按照文件及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积极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甚至花费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资金,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协助本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制度的制定是前提,但是如何确保内控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是发挥内控制度效能的关键。因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不夸大其作用,更不无视其存在。通过引入奖惩机制保障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使其“落地开花”,才能逐步实现将权力约束在“制度的笼子”里。 4 结语 强调,要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健全的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的特殊的社会组织,科学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规范其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尤为重要。因此,应提高科学事业单位领导和部门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落实对内部权力运行的制约,防止内部权力滥用,进而提高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为科研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控制科学论文:创伤骨科修复中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伤害控制骨科学(DCO)治疗原则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未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选择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进行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创伤骨科;伤害控制原则;术中出血量;并发症 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是针对骨科创伤患者临床治疗提出的实用性原则, 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 其目的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术后的生活质量[1, 2]。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通过对患者进行分期手术的治疗模式, 来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 提高救治成功率[3]。本文就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原则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 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未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来本院骨科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34~65岁, 平均年龄(47.12±12.19)岁; 其中开放性骨折31例, 闭合性骨折19例;四肢创伤患者27例, 躯干创伤患者23例。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来本院骨科进行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1例, 女24例;年龄32~67岁, 平均年龄(48.26±11.97)岁;其中开放性骨折37例, 闭合性骨折18例; 四肢创伤患者32例, 躯干创伤患者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根据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进行治疗:①确定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 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 进行多科会诊, 做出初步的诊断, 并根据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手术实施方案。②伤害控制处理:患者发生骨折的8 h内, 进行及时的清创, 并闭合开放性的伤口, 手术过程中,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及伤口的暴露时间, 对骨折部位采取及时的复位固定, 固定方法包括石膏、骨牵引及外固定架等。对有大出血伴休克的患者, 给予有效的止血处理必要时采取栓塞治疗。③其他系统伤害控制处理:制定各阶段手术治疗的具体措施, 在行一期手术治疗时, 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主, 重点处理出血, 维持患者的生命, 对有颅内血肿的患者, 行切开血肿清除术, 对有血气胸的患者, 行胸腔闭式引流, 对脾破裂的患者, 行脾切除术, 对空腔脏器损伤的患者, 行剖腹探查, 寻找出血点并给予止血治疗等。④术后处理:伤害控制处理后的患者进入ICU监护, 继续给予患者复苏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 制定二期手术的治疗方案。⑤二期手术: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 进行二期手术治疗, 对患者进行骨修复, 确定手术过程中要应用的材料, 应用微创技术, 减少二期手术引起创伤的几率,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情况。其中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关节活动不受限, 肌肉恢复良好, 为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 关节活动轻微受限, 就轻度萎缩, 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死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治疗骨科创伤患者多采用早起完全治疗的原则, 对患者所有的创伤给予确定性的治疗, 但这种治疗方法, 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4-8]。随着伤害控制原则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其临床效果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重视。伤害控制原则是指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但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 首先处理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伤害, 然后采取进一步的复苏计划和分期手术治疗来处理患者的其他非致命性的伤害[9-14]。伤害控制原则强调对患者进行分段治疗, 待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后, 再进行其他治疗。有报道指出[15], 伤害控制原则在临床应用中, 可以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提高其治疗效果。 本文中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原则应用于创伤骨科修复中, 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手术中的治疗风险,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控制科学论文: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严重多发创伤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DCO)原则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我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2014年4月~2016年3月接收的92例严重多发创伤病患为研究对象,均遵循DCO原则给予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治疗。结果 一期手术中,病患平均手术时间是(65±19)min,术中出血(199±67)mL,与二期手术间隔平均时间是(8±3.5)d,二期手术平均时间是(138±38)min,术中出血(415±86)mL。两期手术的平均用时及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骨折;多处创伤;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 伤害控制骨科学(DCO)是一种新型骨科的治疗原则,主要针对严重多发性外伤患者。近年来,随着该原则临床应用的推广,受到越来越多学者、患者的关注。本研究选择2014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92例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病患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DCO原则治疗,分析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DCO原则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92例,纳入标准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存在骨盆骨折及(或)长骨干骨折的多发性创伤,国家创伤严重程度测评体系(ISS)[1] 21分;②院内观察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③合并身体各部位的大血管损伤,评估输血可能超过2000 mL;④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代谢严重异常。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提供病历资料及基础资料。男58例,女34例,年龄分布:17~65岁,中位年龄42.21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41例,高处坠落34例,硬物压塌17例。受伤部位:股骨干53处,胫腓骨45处,四肢28处,骨盆22例,脊柱合并脊髓损伤14例。其他系统合并创伤:胸部损伤26例,颅脑损伤25例,腹部损伤19例。ISS平均评分32.7分(22~48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2]平均评分10.2分(3~15分)。 1.2方法 1.2.1确定诊疗方法 病患进入医院后,立即进行复苏等抢救处理,并组织多科医师会诊,对病情作初步诊断,并以病患的创伤部位及严重程度为依据,遵循DCO原则,制定合理、科学的手术方案。 1.2.2伤害控制性处理 在骨折发生的8 h内,对开放性的伤口进行清创、缝合。固定骨折过程中,在有效固定骨折的基础上,尽量缩短组织暴露及手术操作的时间,另外,还需根据骨折位置和骨折类型实施相应的处理方法。如采用石膏法、外固定架法、骨牵引法等。若病患出现盆腔大动脉损伤,持续休克,需使用药物进行血管栓塞防治。 1.2.3其他系统损伤控制性处理 严格遵循DCO原则,确定手术实施期间中心目标,例如,一期手术的中心目标是_保病患生命安全,严格控制出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对合并颅内出血者,术中同时进行大骨瓣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合并血气胸,加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肝脏挫裂伤,需要及时开腹清创,并对肝周实施填塞压迫止血。若为肝脏破裂,可行肝脏切除术;如发现空腔脏器受损出血,迅速找出出血点止血。 1.2.4 DCO术后处理 行伤害控制性手术后,病患送入EICU病室实行24 h密切监护,给予持续性的复苏治疗,根据术后观察结果确定二期手术时间。 1.2.5二期手术中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的应用 二期手术的时间应选择在病患生命体征稳定后,其中心目标是对骨折部位进行确定性骨折固定。固定的材料应根据病患的具体病情选择,常见有普通钢板、交锁髓内钉、LISS钢板、绕内髓内钉、膨胀髓内钉等[3]。二期手术期间,需要尽可能减少创伤,监控术中出血量,预防术中生命体征异常。术后严格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立即处理。 1.3评价指标 以每期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与手术效果等作为评价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与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期手术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比较 一期手术相比二期手术中,病患的平均手术用时更短,术中出血也更少,二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并发症及远期效果 一期手术后,死亡2例,占2.17%,出现并发症11例,占11.96%,其中5例腹腔脓肿,给予引流冲洗处理后痊愈,6例因外固定架针道浅造成感染,清创消炎后感染好转。二期手术后,随访中未发现远期并发症,骨折痊愈较好,效果理想。 3 讨论 由于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活动频繁,车祸等事件多发,出现高能量损伤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以严重多发性骨科创伤合并其他系统创伤为多见,这部分病患创伤严重,在给予早期骨折固定手术时,有可能造成机体二次伤害,第一次伤害初始创伤之后出现的激烈的应激反映,出现严重的炎性反应综合症;而二次伤害则指大量输血、缺氧、酸中毒、再次手术等[4]。在以上的处理中,病患都可能出现严重的机体反应,甚至引发急性器官衰竭等,造成早期死亡[5]。恰当地选择手术时机,会对病患的后期的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DCO的原则是分阶段治疗多发性外部创伤,早期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挽救病患生命为主,在病情稳定后,再实施确定性损伤修复治疗,这对提高存活率,提高疗效具有明确的效果[6]。一般而言,DCO原则治疗要点是简化手术、重症监护室恢复和确定性手术。 控制科学论文: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但目前该类人才存在缺乏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的研究,找准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容和价值,阐述了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视角下培养等大学生能力的定位,并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范畴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大力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市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培养高素质人才决定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属于复杂工程,必须结合相应的专业学科特征和大学生的愿景等,并依据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本文主要就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该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概述及价值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源自于商业领域,是指企业的资源、能力等较强,与其他企业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且具有可持续性。而大学生核心能力应当是以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道德修养等作为基本,然后结合相应专业对战略性资源的创新与获取,从而促使大学生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虽然不同大学生的智力存在差异,但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大学生长期积累的综合性知识能力,因此主要是依靠后天培养,即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的专业和特征,开展合理的培养教育计划。大学生核心能力主要是衡量大学生的整体能力,同时还包含大学生对各种资源的占有能力,确保大学生能够对社会资源、无形资产等进行占领,也是判断学生之间差异的主要依据。高校通过研究法学生核心能力的主要是探索提高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实现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 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大学生培养定位 不同专业学科对大学生对知识、实践技能等存在较大的不同,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依据自动化控制作为主要内容,包含对控制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将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作为研究基础,同时与工程实践结合,确保自动化控制能够应用与其他学科,在军事领域和民事领域中均得到发展,继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推动其他行业的进步[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今我国已经逐渐实现从粗放型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生产,因此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需求量与来越大,即高校必须培养出具有高度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等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特征和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标准等,作为研究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的重要依据。根据对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可知,应当将“研究主导型”人才作为大学生培养定位,确保哦诶样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推动自动化领域的发展。 2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范畴 2.1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容 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分析可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是永恒的核心能力,即如果大学生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对相关技能的研究不够熟练,将难以完善自动化领域中的相关工作,如设计工作、研究工作、开发工作等,因此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属于恒定的核心能力[4]。但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时,除了专业知识巩固和实践技能培训外,还需要考虑到符合当前时展的核心能力,即动态核心能力。因此高校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要将恒定核心能力作为基础,增强其动态核心能力。 2.2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分类与认知 依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征和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生核心能力分为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其中恒定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相对永恒性,即大学生需要依据相关知识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动态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该项能力能够有效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即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3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基准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将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看做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之间的关系,即任何形式的物质都是在该种状态下对立又统一进行。专业能力作为恒定核心能力,其属于相对静止的能力,但由于专业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发展中,因此其恒定具有相对性[5]。而动态核心能力能够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内涵,提升大学生的竞争价值,但动态核心能力需要以恒定核心能力作为基础进行开展,具有绝对性,但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求标准是判断大学生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的基准,该两种能力目标均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很定核心竞争力与动态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当恒定核心能力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发展动态核心能力才更具有价值,而且很定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后,其动态核心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反之亦然。 3 结束语 根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求标准,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核心能力可以分为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两者之间属于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辩证关系,高校应当依据该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确保提高大学生整体水平。 控制科学论文:浅谈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摘 要 科学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内部控制对加强科学事业单位的行为和强化风险管理等起到很好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降低单位的管理风险,决定着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做好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点控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才能推动科研院所的发展。 关键词 科学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现状 措施 近年来,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法律及法规得到了逐步改进与完善,使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向理性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对科研单位也很重视,在科研项目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服务,科研仪器采购等方面涉及的经济活动更加频繁,如何保证单位日常经济活动正常运行,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科研单位对社会的服务效率和效果,需要在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保障科学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内部控制包括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评价与监督等五个互相联系的要素组成。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分为五个目标:保证各项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财务数据信息真实完整、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有效预防舞弊和腐败。 二、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单位及下属部门所有业务和事项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三)制衡行原则。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行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本单位性质、业务范围、经济活动的特点,风险水平相适应,应当与所处内外环境相适应,根据新的变化和要求不断修订和完善、改进措施和调整程序。 三、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一)内控制度不系统 我国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未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体系,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不到位的现象,没有营造好的控制环境、制衡机制弱化,在平时的业务工作中,仍然以财务制度制约各项经济活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没有跟上内部控制的发展理念,不能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控制,没有重视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缺少成文有力度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没有起到作用。 (二)内控意识缺乏 一直以来,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对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单位内控意识淡薄,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或形同虚设,基础管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很大问题隐患,因此,强化内控观念意识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预算控制薄弱,费用支出缺乏控制 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比较粗糙 ,没有细化到具体部门的具体项目,尤其对于各项费用的支出,经常会发生实际业务支出与预算编制不相符的情况。因此单位预算会随着实际业务经常性的变动调整,造成实际发生的支出也并非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执行,缺乏预算的刚性约束。各项费用支出都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标准和控制手段,即便规定了费用的支出标准,却还存在实报实销情形,使标准形同虚设,失去了设置内控标准的意义和内控标准的约束效力。 (四)不重视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单位内部独立客观的检查、监督、评价活动,通过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和提出建议,促进改善单位经济运行的效率效果、实现发展目标。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环节,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而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都存在制度不完整的现象,很多单位没有独立的审计部门,没有实施内部审计程序,使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失去了有力的基础。内部审计的实施是反馈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工作做得好,对组织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等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措施 (一)加强制度约束力 目前大多数科研单位都能够按着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起到一定的约束和监督作用,但要形成一个健全的内控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在各项业务的执行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控制防线。在预算管理、科研经费、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科技成果、科研合同管理等方面必须明确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第二、是进行评价和监督,对重点岗位、各项业务进行经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控制防线。评价和监督应由相对独立的部门来完成,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监督过程中引入奖惩机制,将评价和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公示,增加透明度。第三、是对业务活动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控制防线。在国家政策、管理模式、科研环境发生变化时,对现有的经济活动流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风险和漏洞等进行评估,尽可能减少单位经济风险。风险评估要保证权威性、独立性和及时性。 (二)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控制分析 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工作目标,参照以往会计年度业务收支情况,科学合理的编制未来年度收支计划,有财政拨款的科学事业单位要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合理安排费用支出,预算一旦获批,不得随便改变其用途,一旦更改就失去了预算的意义。因此事业单位不仅要建立预算控制制度,并且要严格按制度执行,项目预算的申报、执行、审核、监督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每个执行阶段都由不同的人来处理,以防出现由专人独断操控项目预算的情况。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有效的规避利害关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预算执行完毕时应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并采取改进措施;杜绝不合理和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三)加强财务管理,重视后续培训 财务部门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环节,财务人员专业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重视财务管理和后续培训,能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与综合业务能力。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财务人员不仅要做好日常经济业务收支等基础财务工作,更要向财务管理、参与单位决策的方向提升。重视财务部门工作,对所有财务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包括专业知识、预算管理、决算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等各个方面。只有提高了财务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才能保证财务工作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保证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加强审计监督职能 为加强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确保控制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更加规范有效,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力量共同监督。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可以单独或者综合运用监督检查办法,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的有效性,提出内部控制改进意见和建议,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更有效地实现单位预期控制的目标。同时单位也应当接受外部的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促进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五、结语 本文首先论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建立实施内控的原则,接着分析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完善内控体系的措施。充分表明了内部控制制度是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开展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理论的技术研究,建立高水准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更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从而为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增添一份力量。
化学环保论文:加强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教育 江苏省锡山市锡南高级中学李莉门波 憖拕 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使人类较大程度地获得了生存自由,然而越来越崐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时刻带给人类不期而遇的灾难,严重威胁着人类崐的安全。当前,全球性环境与生态状况的继续恶化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崐人民的密切关注,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又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因此结合学科特崐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滞崐后生效的作用。 憙一、从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看加强环保教育的重要性。憖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三废”,使得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据有关资料记载,1943年9 127;月美国洛杉矶首次发生崐了光化学污染,即“洛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至8日在英国伦敦崐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废水通过生态系崐统食物链的转移、循环、累积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由于崐全球温室效应,引起人体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崐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的上海、兰州等工业城市上空已出现了浓重崐的化学烟雾;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已找不到一条未被污染的主要河流;我崐国的一些大工业城市近年来连降大量的“酸雨”……显然,环境的污染已崐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严峻的环境危机,使得加强环保教育成为我崐们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教委也从1990年起把环境教育纳入九年崐义务教育大纲,并在《关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指出:“把崐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由此可见,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崐民族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 憙二、结合化学教学,加强环保教育。憖 环保教育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全民性等特点,涉及到自然科学、社崐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在我国尚崐未有专门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教材和大纲。而化学学科与环境问崐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渗透的内容很多。因此,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崐之中,是广大化学教师应努力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1.在化学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中学化学课本中,将近一百七十多个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崐易爆物的制取及性质实验,同时又接触到了工业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崐业、炼铁、炼钢、电解、电镀等化工生产过程,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崐容很多。在每章、每节的教学时,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崐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崐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例如讲到水污染时,应重点讲明白水污崐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含有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的使用。常崐见的重金属离子为钡离子、汞离子、铜离子、铬离子等。这些重金属离子崐可使生物体内蛋白质凝固,一旦含有这些重金属离子的水被人饮用,则会崐使人体中运输血液的血红蛋白凝固而导致缺氧窒息死亡。又如在进行有关崐“酸雨”的教学时,重点讲明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如硫崐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结合我国南方省份多崐“酸雨”的事实,使学生明白,“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毒害鱼类及崐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通过崐在化学课堂上环保教育的渗透,既能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崐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联系地方环境状况,加强环保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外,还可紧密联系崐当地实际,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环境现状以及本地崐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无锡地区地处太湖之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崐无锡的工业和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城市污水、崐工业“三废”的无节制排放,使得美丽、富饶的太湖变得不再那样光彩夺崐目。使学生了解到太湖水质的污染不仅阻碍了农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崐而且给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危害,严重危及了人体的健康。同时也让学生崐了解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的努力下,太湖及其周边环境的污染问崐题正在加紧治理,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富饶的太湖会再现在我们面前。崐另外,苏南地区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引起的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了城崐市空气的严重污染。这些耳闻目染的环境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崐良好素材。通过这些看得见、听得到的素材,使学生更加增强了对环境的崐保护意识。 3.开展第二课堂,加强环保教育。 把环境保护教育与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应中学生的求知崐欲望强烈、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例如结合课本中环境保护的崐内容,让学生利用假期到附近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写出有关环崐保方面的调查报告。组织学生成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闲暇时间对空气及崐附近工厂的废水进行采样分析化验,指导学生开展环保科技活动。另外,崐还可开展环境保护小论文竞赛,举办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利用橱窗、黑板崐报、墙报进行宣传和展览等,寓环境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的各种活动之崐中。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更崐能引起广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增强了参与意识。 总而言之,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崐决得了的,它需要全人类都来关注。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崐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转变“应试崐教育”为“素质教育”,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为我国乃至全球环崐境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化学环保论文:化学实验设计中环保5R原则的运用 一、减量(Reduction)原则———实验的简约化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对浓硫酸的吸水性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取一支洁净的温度计并标出室温刻度,用温度计的液泡蘸取浓硫酸(以浓硫酸不下滴为宜)悬挂在铁架台上,温度计下方放一个干燥的表面皿。很快学生就会观察到温度计的液柱上升,过一段时间,还会看到硫酸液滴滴到表面皿上,用pH试纸测试表面皿上的液滴,发现其呈酸性。通过最少的试剂和最简单的实验,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浓硫酸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并放出热量。上述实验的优化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把握,又有效减少了药品的消耗,降低了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二、回收(Recycling)原则———实验的综合化 化学实验中的剩余物也是一种资源,如果能够物尽其用,那么,不但能变废为宝、节约资源,而且也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也是环保“5R”原则中回收原则所提倡的。它要求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多动脑筋积极开发并使用可回收的药品和物品,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就地取材,丰富实验形式,不断拓展学生实验的时空。例如,实验室用H2O2制取氧气比较快捷,但反应不易控制,为了实现反应的可控性并回收利用催化剂,笔者取一根30cm长的粗铜丝,将一端从4cm处对折成平行状,用水将按比例混合均匀的水泥和MnO2调好并黏在铜丝对折处,滚成圆柱状,晾干即可使用。通过抽拉的操作实现了催化剂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分离,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通过抽拉粗铜丝控制催化剂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面积,实现控制反应的快慢。在该实验设计中,不但实现了实验的可控性,而且也实现了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创新是探究性实验的灵魂,实验设计要敢于突破陈规,反映出设计者独具匠心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 三、循环(Reuse)原则———实验的系统化 教师在对化学实验进行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实验所要探究的化学知识,充分利用前一个反应产物的性质,系统化地设计实验,可以将多个实验融于同一实验设计中,使其变为一个富有趣味性的“多米诺实验”,从而实现化学实验的再循环。这不仅符合循环原则,而且是降低成本的需要。一些实验药品或用品在完成其部分使用功能后,教师如果能简化实验中的某些无关因素,就可使这些药品或用品重新变成可利用资源,以有效节约药品或用品,同时又可将某些内容形成一个连续的“多米诺实验”。例如,笔者对氯、溴、碘活动性比较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在一张滤纸的中心滴上一滴饱和的溴化钠溶液,待其湿润之后,再滴上一滴氯水,滤纸呈现黄色的斑;在呈黄色的斑点处,滴上一滴碘化钾溶液,滤纸上的斑变成浅褐色;然后再滴上一滴淀粉溶液,滤纸上的斑点变成蓝色。该实验用滤纸代替试管;变间断式实验为连续实验,节约时间;药品用量很少;实验现象明显而有趣。这样,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教师的行为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能促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提高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物质的综合利用实际上是将化学实验设计和化学知识系统化、综合化的强化过程。 四、再生(Regeneration)原则———实验的绿色化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在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为子孙后代的发展作长远考虑,对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具有长远持续发展的眼光。再生原则是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在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原料、产物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笔者在引导学生对干电池进行回收研究时,利用从干电池中回收的锌、铜开展探究金属活动性的实验;利用回收的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制取氧气;回收剩余的氯化铵作为肥料,从而实现了干电池的回收再利用。 五、拒用(Rejection)原则———实验的模拟化 拒用原则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办法。在化学实验设计时,要尽量不用、少用对环境和人类有害的药品、材料,或者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设计动画模拟化学实验,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实验,节约药品,从源头上避免污染,实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不仅所需时间长、实验操作繁琐,而且实验操作不当会造成一氧化碳泄露而污染空气或引发实验事故,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不仅生动形象、现象明显,而且避免了实际操作不当造成的危害。总之,教师要从环境保护中的“5R”原则出发,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多方位的探索,倡导健康和谐的绿色人文环境。“5R”原则不仅对化学实验设计和实验教学具有新的启示作用,而且对我们的行为举止也有启迪作用,它要求我们用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环保的理念净化心灵,用节约的生活准则约束自我,提高我们的文明涵养。 作者:王从宽 郭强 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 江苏省东海县实验中学 化学环保论文:化学实验环境污染与环保意识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污染物造成的危害,介绍了其处理方法,并对本院学生在化学教学实验中的环保意识进行调查,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化学实验;污染物;处理;环保意识;调查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和物质基础,环境污染问题己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化学物质与许多环境污染都紧密相关,而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在化学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用到或产生出许多对环境污染很大的物质。所以,对于化学实验中的污染应该给于足够的重视,做好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 1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污染物及其危害 1.1废液 无机实验所产生的废液中含有的金属阳离子中除K+、Na+离子无毒外,其余的离子会造成水的pH值改变,硬度、BOD、COD的提高和毒性化,尤其是重金属离子,它们的毒性较大,如Cd2+,Cr3+,Cr(Ⅵ),Co2+,Pb2+,Hg2+,Ni2+等,都具有较强的致癌作用。除阳离子外,废液中还可能经常还有有毒阴离子,如含As、Cr的酸根离子,以及毒性很强的氰根离子。有机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大多是实验中用作溶剂或萃取液的有机物,这些有机溶剂大多为脂溶性液体,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对神经系统也有较大危害。除了一些有毒物质外,化学实验中的废液还往往有强酸性、强碱性或强腐蚀性等特点,这些液体如果直接排入环境,会改变环境中的水资源的理化性质,对于依赖于这些水源的生物造成很大的影响。 1.2废气 化学实验中常常产生有毒气体有:NO2、Cl2、Br2、SO2、H2S等,这些气体都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溴气、氯气会强烈刺激咽喉、上呼吸道,可直接导致流泪,声音嘶哑甚至失声。此外,一些含有杂原子的有机物往往具有很强烈的气味,这些气味的污染也可能会对化学实验室周围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1.3废物 化学实验中直接排放的有毒废物不是很多,某些进行专门研究的实验室可能会有磷、砷等有毒物质排放,还可能会有一些含重金属废弃物的排放,如镍、MnO2等。此外,可能有一些废弃物自身能放出有毒、可燃气体或自身能自燃,如瑞尼镍、磷、电石、碱金属等。这些物质的随意排放不仅可能造成污染还有可能引起很严重的事故。除了有毒废物外,一些虽然没有毒性的粉尘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SiO2、MnO2、石墨等,这些粉尘被人吸入后,会对肺部造成损害,特别是在层析时经常用到的SiO2长期吸入会导致肺广泛纤维化,引发矽肺。 2常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2.1废液的处理 对于化学实验中的废液,根据其不同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直接稀释法。该方法适用于污染物浓度较低、废液量少的一般性废液或污染物浓度略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二级标准的废液,可直接用自来水、实验室涮洗水或其他不含该类污染物质的废水进行稀释,使废液中污染物浓度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后,可直接排入下水道。(2)化学处理法。对于含有剧毒、“三致”、强腐蚀性物质的废液,其含有污染物浓度远远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的废液,应根据污染物自身的化学性质及污染物含量,采取相应化学方法处理后,才能排入下水道。(3)燃烧法和回收利用法。对实验室内的有机废液主要来源于有机萃取剂、溶剂及有机物标准溶物。在对有机废液进行处理时,主要根据有机物易燃烧、易挥发的特性,采取焚烧或蒸馏回收利用的方法。对于用量较大的萃取剂,如石油醚、氯仿、丙酮、乙醇、已醚等,如果萃取后萃取液中被测物质未被检出或仪器显示值与纯溶剂空白仪器显示值没有显著性差异,则可将该类萃取剂集中收集后,根据其性质及沸点,采取蒸馏、精馏等纯化处理后回收利用,以达到对有机废液无害化处理和节约的双重目的。 2.2废气的处理 首先,化学实验室必须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确保产生的气体能够充分扩散,尽量减小对实验者身体的损害。其次,对于产生少量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如果产生的毒气量较大,则实验必须备有吸收或处理装置。化学实验中产生的有毒气体,例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氯气、硫化氢、氟化氢等可用导管通入碱液中,使其大部分被碱液吸收;一氧化碳可点燃转化为二氧化碳。 2.3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能放出有毒、可燃气体或自身能自燃的危险废料,如瑞尼镍、磷、电石、碱金属等不应丢进废物桶也不应倒入水槽,必须将它们在空旷处燃烧掉或埋掉,也可以用化学方法将它们处理成无危险、无害物质后扔掉。反应后残余的金属钠,用乙醇销毁,切忌随便乱扔。某些废弃物还能变废为宝。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留固体,可用作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最终残余物还可以用于钾的焰色反应,或作为化肥等等。 3化学教学实验中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 在所做的化学实验中,主要得产生的废物是废液,以下(如图1,图2)是部分同学对废液处理情况的调查:由于调查样本数目有限,以上图表并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同学们在实验中环保意识的情况,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部分问题。在无机实验中,由于有可能用到重金属离子的反应,实验老师对废液的处理强调得比较多,因此总的来说,同学们对废液的回收意识较强。而在有机实验中,虽然实验室都设有专门的回收瓶,但是同学们对废液的回收意识却不够。一方面由于实验设计中大都避免了毒性较大的物质的反应,实验中的产物毒性都不是很大,因此同学对此都有所忽视;另一方面,由于有机实验步骤较多,操作时间较长,同学们为了提高产率对于反应的每一步都很重视,但是对于并不影响产率的废液回收问题就有所忽略了。总之,从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在化学实验中的基本上都知道应该避免环境污染,基本了解对不同的反应废液采用不同的方式回收处理。但是,不少同学在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强,对于环境保护重视不够,虽然知道其重要性但是在操作中还是经常出现问题。因此,可以在化学实验室内贴一些类似紫荆宣传等的小标语,因为大多数同学都知道废液回收只是有时容易忘记,通过处处提醒,就可以帮助同学们培养起良好的环境意识。 化学环保论文:化学教学渗透环保意识探索 在新课改背景下,强化对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已成为化学教学的当务之急.环保意识教育,不仅拓宽了化学教学的范畴,也为化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拉近了化学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本文从化学教学实践出发,探究环保意识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渗透环保意识的重要场所.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学生,教师必须紧密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展开环保意识渗透教育.例如,在化学教材引言部分,揭示了空气与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对此,教师不妨从环境污染引入化学教学.首先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的介绍,人离开水可以活三天,但离开空气却只能活几分钟.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其中,氧气是我们进行呼吸作用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我们呼吸作用的产物;可吸入颗粒物则是天气预报中常说的PM2.5.其次,介绍二氧化碳污染.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头号杀手,人类大量燃烧石油燃料,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破坏臭氧层,导致地表气温逐年上升.不断上升的气温导致北极圈内常年冻结的冰块融化,又导致海平面上升,致使人类可以生存的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学生得知了二氧化碳如此严重的危害性,他们必然对其消除措施异常重视.教师不妨利用这个机会进行环保意识教育,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直接的方式有减少燃料消耗、使用低碳材料,间接的方式包括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等,这些都是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措施.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身作则,将节能减排意识带入家庭.此外,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央视公益广告,鼓励学生随手关灯、少用一次性材料,从而实现环保意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实验是化学学科获得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也是渗透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常常改进化学实验,优化反应与处理设备,通过微型实验、绿色实验等模式,实现了环保意识的渗透.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对实验过程中的环保意识予以强调,利用改进实验策略,帮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通常在实验前,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查,在有毒气体或是高污染性气体的反应实验中,还需要进行尾气的收集和处理工作.例如,在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实验装置末端添加碱液吸收装置.如此,原本有毒气体就被碱液吸收,既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此类绿色化学训练题逐渐成为中考的主流,教师必须格外注意.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秉承环保意识,不断改进化学实验设施.首先,对一些演示实验,尽量做到微型化.例如,在“硫的燃烧”实验中,教师可以采用微型烧杯,放置少量硫于烧杯底部,并在烧杯底部事先放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实现化学反应与气体收集的一体化.然后,在学生的自主实验中,采用定量的实验原则,即实验药品定量、实验小组定量.在定量实验的引导下,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严密性认识也得到加深.最后,实验结束后的废液、废渣,必须进行回收处理.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环保意识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要想实现环保意识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教师不妨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环保调查活动,将环保意识落到实处.对此,教师不妨带领学生针对地方特色性污染源,进行实践调查活动,促使学生得到切肤之感.同时,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化学课外学习,实现化学知识的学以致用.例如,在水循环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对应的环保调查实验安排在课外进行,利用水资源调查开展环保意识渗透.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河流进行水质调查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仪器进行pH测定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测定步骤,设计环保实验,提出对应的改善策略,并尝试向相关环保部门提出改善建议.学生按照小组活动,利用pH试纸进行pH测定,将读数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对不同河流的pH测定,结合照片、数据等,对各个河流的水质进行评价.通过这些资料,师生在化学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分析水污染的成因和对应的解决策略.学生在对河流沿岸进行观察和思考后,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漂浮垃圾等角度,对水质污染的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利用石子、纱布、木炭、矿泉水瓶自制污水净化器.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对改善水质的方式也得到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和训练.教师必须将环保教育贯穿教学始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作者:尤庚生 单位:江苏射阳县长荡初级中学 化学环保论文: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环保模式探索 摘要:无机化学实验是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无机化学实验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实验室污染不但严重威胁着师生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周围环境的污染,因此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推行绿色环保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在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的同时,通过改革实验内容,使用低毒或无毒药品,采用微型实验、连续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以及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等改革措施来预防和减少实验室污染。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绿色环保模式;改革措施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造成的污染也逐渐加重,当前无机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而几乎忽略了环保意识的培养。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伟大使命,因此在无机化学实验中推行绿色环保模式,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 1.努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将来大部分是未来的中学化学老师。在实验中给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理念,使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学会正确处理实验中产生的“三废”污染,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因而对于21世纪的青年大学生,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加强环保意识培养至关重要。[1] 2.跟随时展,改革实验内容 目前我们所用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中的内容和形式过于陈旧,重复内容多,试剂消耗大,实验时间长,学生兴趣低,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利于绿色环保理念的渗透。因此有必要合理调整实验内容,认真选择实验项目,淘汰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实验项目,如硫化氢、氯气等的制备实验,毒性大的含汞试剂的性质实验,尽量选择低毒、污染小、价格相对便宜的试剂为原料的实验。在锻炼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同时,节约大量实验药品和实验经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污染源。另外教材应紧跟时展步伐,可以涉及一些纳米材料合成的实验。例如,以FeCl3为原料制备纳米氧化铁(Fe2O3),再进行纳米材料与普通材料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纳米技术的好处,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精神。另外还可以增加与生活相关的实验。例如,可以做生物体中几种元素的定性鉴定实验。 3.要正确处理实验中的“三废” 对于H2S、HCl等酸性废气,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用碱液吸收,而NH3等碱性气体用稀酸吸收,可以用点燃大量CO气体转化为无毒的CO2再排放。在密闭体系内做有毒气体实验时,在通风橱气体出口处加装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将有害物质吸附处理后再排放到大气中。[2]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实验室种植一些吊兰、虎皮兰、芦荟等能净化空气的绿色植物。无机实验中的废渣主要是一些制备实验的产物,应该集中在一起尽量回收利用,或者统一深埋处理。如,碱式碳酸铜可进一步进行热分解反应和制备其他铜盐。[3]无机实验室中产生的“三废”污染最主要是废液。要有效处理每次试验中产生的大量废液,我们可以在分类回收的基础上,做一个处理有毒废液的知识库,这样可以提醒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还要做好后续工作。例如,在做ds区金属实验时,镉、汞元素的废液都是有毒的,因此实验后废液应倒入回收瓶,再进行处理。含汞盐废液应先调pH至8~10,然后先加过量的硫化钠,再加硫酸亚铁,这样就可以使汞沉淀下来,过滤分离。[4]再如,我们在实验室常用的铬酸洗液失效后可以用高锰酸钾氧化法使其再生,重复使用。 4.使用药品要绿色化 在使用药品时,我们要遵守5R原则,即减量(reduction)、重复使用(reuse)、拒用(rejection)、回收(recycling)、再生(regeneration)。[5]使用反应物时要尽量选择无毒或毒性小的试剂。例如,可以用双氧水、臭氧代替氯气做漂白剂或氧化剂,硫代硫酸钠代替硫化氢气体做还原剂,用铜离子、锌离子、氢氧根离子和硫离子代替毒性较大的铅离子、银离子、铬酸根离子做沉淀剂,[6]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萃取实验常用乙醚萃取乙酸水溶液中的乙酸,但是乙醚沸点低,易挥发燃烧,安全性低,且用乙醚做萃取剂,用量大,成本高,易污染环境。若用水做萃取剂,从乙酸乙酯—乙酸混合液中萃取乙酸,实验效果也很好。 5.进行微型或半微型实验 微型实验是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国际上公认的可以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化学实验的新方法新技术,其实际用量是常规的0.1%~10%。[7]这样一来,与传统实验相比,消耗的药品减少了,节约了开支,节省了时间,减少了污染。例如,在做Cu2+的鉴定实验时,传统实验为取一滴0.5mol/LCuCl2溶液于试管中,加一滴6.0mol/LHAc溶液酸化,再加一滴0.5mol/L亚铁氰化钾溶液,实验结果为有棕红色沉淀产生,表示有Cu2+存在。我们只需要将普通试管换为小试管(10mm×75mm)即可做微型实验:取一滴0.1mol/LCuCl2溶液于小试管中,加一滴2.0mol/LHAc溶液酸化,再加一滴0.1mol/L亚铁氰化钾溶液,结果同样为产生明显的棕红色沉淀。[8]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微型实验所需药品浓度降低很多,这样节省了药品,减少了污染,而且不影响实验结果。但由于所用的试剂很少,实验中很小的误差便会给实验结果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大一新生,基本操作还不熟练,所以实验时必须加强指导、认真仔细检查,尽量减小误差。 6.采用连续实验的方法 这是指将实验顺序做一个调整,将同一元素的实验放在一起做,使前一反应的产物作为下一反应的反应物。将原来的产物转化为反应物,不但减少了有毒物质的排放,还节约了时间和药品,实验的连贯性也增强了,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例如,实验课本中将第一过渡系元素的性质实验放在了重铬酸钾的制备、高锰酸钾的制备、二氧化钛的制备、钴(Ⅲ)配合物的制备实验前面,我们可以调整实验顺序,将这些物质先制备出来再进行第一过渡系元素的性质实验,也可以在制备好一种物质时就直接做这种物质的性质实验。[9]再如,在铜的氢氧化物实验中,可以将生成的氢氧化铜留着,接着做氧化亚铜的生成和性质实验。 7.采用全封闭的实验系统 现在我们做有关硫化氢、氮的氧化物、氯气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对于废气通常都是未经收集处理便直接由通风橱排入大气中。这虽然能减少对实验室的污染,但却给大气带来污染,危害周边居民的健康。若我们采用全封闭系统,可以把这些有毒气体收集起来,进而转化为无毒气体,或者用试液吸收这些有毒气体。例如,在注射器内进行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收集在注射器内,再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这样就解决了有毒气体随意排放的问题。再如,做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的还原性试验时,由于氯气、溴蒸气对人体气管、肺部、眼、鼻、喉都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所以我们应在全封闭的体系内做实验,收集废气,然后用NaOH溶液吸收。 8.计算机模拟实验 在当今计算机水平如此发达的时代,化学实验中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来帮助我们学习。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元素性质验证实验。元素实验所需药品种类繁多,产物种类多,废液废渣不易处理,再加上由于做实验人数多,时间长,有的药品由于放置时间过长而被污染或失效,从而使得实验现象并不明显。但若借助计算机教学,学生通过声音、动画、文字等,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样学生会加深印象,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例如,在刚进实验室的第一节课,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学习无机化学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和错误操作,以加深印象。再如,在做ⅠA、ⅡA元素的焰色反应时,要求用到铂丝,但由于铂丝价格昂贵,难以实现。但若用铁丝代替则影响实验效果,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观察LiCl、NaCl、KCl、CaCl2、SrCl2、BaCl2溶液在氧化焰中灼烧的火焰颜色,这样观察起来结果清晰、准确。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实施计算机模拟实验,做到了零污染、零投入,对于那些毒性较大、易燃易爆、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9.改良实验考核方法 合理处理“三废”是山西师范大学现在比较薄弱的一项工作,应该在每次实验时都强调这一点,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传统的考核制度并没有将学生对“三废”的处理情况列入其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应将“三废”尤其是废液处理情况也作为考查内容之一,占到总成绩的10%。这样无形之中学生便会自觉处理废气、废液、废渣,营造一个好的实验环境。随着绿色化学概念日益深入人心,无机实验的绿色改革也迫在眉睫。建设绿色化学实验室、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对仪器设备的改进,需要加强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绿色化观念的灌输,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作者:沈俊菊 化学环保论文:高职化学教学的环保意识探索 一、立足化学课堂教学,注重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是高职化学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强化学生理解感悟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在化学教学过程,需要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知识,认真研究教材和相关具体应用,还需要引导学生把化学学习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基本性质以及物质生成的同时,指导这些化学物质、新生成物质以及化学试验和生产工艺对环境的影响,对空气、土壤、水的污染程度。教材中有很多的阅读材料是针对这些化学知识的延伸,既能够让学生视野得到拓展,又能把化学应用于生态环境建设联系起来。比如,氮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氯气的发现、在战争中应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让学生能够把学习化学知识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看到化学工业的价值,又要看到化学污染的危害,树立环保的理念,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学习化学中金属与非金属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时,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把它和生产生活以及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既能够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是的环保意识。比如,学习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有机化肥工业的基本工艺,给学生设计一堂讨论课,让学生分析探讨建设一座有机化肥厂处理生产设备、生产原料还应考虑哪些相关问题,如何才能做到企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统一,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化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恶化环保理念。 二、改进化学实验方式,强化环保教育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高职院校,通过大量的实验让学生掌握相关化学物质生产以及理化性质,以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化学现象,增强实验操作能力,熟悉先关工艺和生产流程,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化学实验室使用频率较高,实验类型多样,实验消耗的药品量大。但是,当前高职化学实验室存在一定的问题,设施不够完善,实验后的废物不能做到无害化处理,实验时会产生很多的有毒气体和液体,既对师生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也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改进实验方法既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更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好方式。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力求用最少的化学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尽可能地减少各种化学实验废弃物。尽可能让学生使用小型的实验仪器,比如医用注射器、双颈烧瓶,做好各种微型实验,引导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化学实验产生有害气体是在所难免的,需要改进实验装置,采用封闭式实验,防止有害有毒气体泄漏,并做好有害气体以及液体的无害化中和处理。比如,研究Cu与不同浓度的HNO3反应的验证实验时,产生的NO2有着非常强烈的刺激气味,用封闭式实验能够有效防止这些气体的泄漏挥发,防止环境污染。另外,把实物实验与模拟实验相结合,通过实物实验能够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通过虚拟实验能够让学生观察更加细致,又能减少各种化学废弃物的产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各种环保行为 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知识,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高职化学教学更多的是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能够把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应用意识,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化学知识,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中去。高职化学注重环保意识的渗透,需要更好地把化学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环保理念,注重个人的各种行为,尤其是运用化学知识为环保付出自己的行动,真正保护环境,甚至修复环境。单一地学校教学不能给学生更多的真切感受,在环保教育中强化实践应用意识,能够鼓励学生更好地深入生活,改变在的行为,保护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例如,组织学生去调查附近河流的污染情况,参与当地的塑料厂的生产过程,分析农业生产中农业化肥以及农药的使用情况,调查酸雨对当地的影响,并根据生产生活行为以及当地的污染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以及修复方法,既能够让学生感知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又能够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以自己的行动来保护环境,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理性认识。 作者:付跃峰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化学环保论文:化学教学中的环保知识探索 一、灌输环保知识要结合化学课本内容来进行 在我们的课本中有很多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的知识,可是,很多教师并不懂得如何去利用这些知识。教师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造成了知识的“浪费”。那么,教师如何把教材内容与我们的环境保护相联系,而同时不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呢?笔者以为,教师的引入一定要把握好“度”,做到适度、适当、适可而止,既不能在课堂上不涉及环保内容又不能过度引入,导致“喧宾夺主”。当讲课内容涉及到环保知识时,如二氧化硫的排放、煤炭的燃烧、石油的开采、氮化合物的生成等,教师就要及时对学生讲授它们的危害,让学生明白它们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给学生讲这些内容学生会非常喜欢听。同时,教师通过讲这些知识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比如,在给学生讲授硫酸的工业制法的知识时,我给学生列举“海湾战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之后再给学生举了一些数据:全世界每年要向空气中排放大约一亿五千万吨的二氧化硫气体,所造成的废渣已经远远超过了30亿吨,排放的废水大约有7000亿吨,每年因酸雨对农业造成的损失达到了15亿元人民币。学生听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会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可怕,也会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会愿意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教师通过环保知识的摄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学生自觉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还应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地想办法,为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献策献力。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硫以及氮的化合物如何来进行回收和处理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会生成很多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硫化氢等废气、废渣,要想不使这些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污染我们的大气和环境,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如何做才能使它们既不污染环境又能为我们做贡献呢?之后,学生展开积极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又一次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还考查了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师总结:一般的酸性物质我们都可以用碱性的溶液来对其进行吸收,一般的碱性物质,我们都可以用酸性的溶液来进行吸收;对于一些有毒的物质,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使其溶解或生产沉淀物。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教育,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还使学生明白了废物也可以被利用的道理。 二、在实验过程中也要注意环保 大家都知道,中学化学课程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给学生灌输保护环境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众所周知,我们的化学实验室里经常会生成一些像二氧化硫、硫化氢、氯气等有毒、有害气体。这些气体充斥着我们的教室,严重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因此,教师往往会把这些有毒、有害气体通过导管引入倒挂漏斗,再运用与之相关的吸收液将其吸收处理,从而减轻有害气体的排放。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也在不断改进实验设备,多采用一些微型的化学仪器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减少了化学药品的使用量,节约了成本,而且也大大地减少了废气、废渣、废液等的生成。同时,我们将实验用过的废液和废渣进行回收再利用,大大地节约了成本,避免了浪费。有些实验用过的废液不能回收,我们只能将其倒入一个指定的地方,把它处理掉,防止污染。所以,在我们的化学实验中,环保知识同样也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让学生提高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而且也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环保知识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在实验中给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三、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应渗透到课外活动的方方面面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固然重要,可是,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重要时期,他们除了上课外,课下的活动也有很多。所以,我们还要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环保教育。比如,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到周边的水泥厂、化工厂等去进行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厂区的运行情况并真切感受到哪些地方存在环境的污染,还要引导学生调动积极地开动脑筋出谋划策,研究出整改的意见和对策。教师通过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上述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承办各种专栏和小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环保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到学校里给学生作报告,提高其环保意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破坏环境的危害性。总之,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大家共同努力,为建设美好和谐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义娜 单位:河北省任县栾村中学 化学环保论文:化学中培育学生环保观念的方法 作者:魏勤 单位:广州市第三中学 2009年末,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至2010年4月,旱情仍在持续。云南省、贵州西部和广西西北部等地已达特大干旱等级,其中云南旱情尤为严重。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6567万亩,1501万人、92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2010年3月20日的清晨,当北京市民起床的时候,赫然发现天空昏黄,路边的汽车、树叶上面都落了厚厚的一层黄土,空气弥漫着一股土腥气。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来看,北京当日的污染指数飙升到500,这是空气污染最高的指数。这一场罕见的沙尘天气席卷了全国,受影响的人口多达2.7亿。20日,除北京外,郑州、济南等城市都是中重程度以上污染;到21日,沙尘已经推进到江南,上海、杭州、武汉等城市的污染指数也都随之达到了500,就连地处浙南的温州,污染指数也达到239,属于中度污染。一时间,北至长城,南到浙南,这么大范围内的市民们都感受到了昏黄的天空和浑浊的空气。尤其是对于江南的居民而言,这本是印象中只有北方才有的糟糕天气,突然来临时竟有些不知所措。有人分析说,突如其来的一系列自然灾害绝非偶然,这与这些年来的环境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过去10年是人类有记录的现代历史上最温暖的10年,而气候暖化无疑对人类的生存有很大的威胁。面对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污染加剧、物种灭绝、疾病肆虐、灾害频发等气候变化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人类应当重新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对环境和气候造成的影响。 1化学教育中环保观念培养的重要意义 人类的进化与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变化。人与自然环境有着内在的、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纽带就是化学元素。人体自身就是由化学元素所组成。化学贯穿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与能源、资源、信息和生命紧密相连。同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当人类正在从事自然活动开发时,已经伤害到了饱经沧桑的地球,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80年代中期,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领导并成立了自上而下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以政府为主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虽然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效果并不尽人意。大多数全国公民生态环境意识仍然很薄弱:公民生态环境素质不高;公众参与程度不够,认为环境保护只是政府的事;对生态环境危机认识模糊,尤其对生态环境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这对于政府贯彻“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国策构成了严重的障碍。由此可见,中国环境教育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环境的保护光靠化学、环境保护工作者及政府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全体公民努力,以及学生从小的环境保护观念。而我们的中学的化学教育都教了些什么呢?学生们学习了产生温室效应的;学习了制造酸雨的;学习了常见的废弃废渣,了解了破坏臭氧层的氟氯烃化合物。可是,却很少有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环保观念,将化学教育中的环保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新课程改革以来,新一代学生更应该注重自身的素质教育,更应该能够讲所学知识形成一种意识,一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学习的不仅仅只是知识,更是一种观念和能力。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效的将环保观念根植于学生心中会极大的提高全国公民的集体环保意识,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艰深的基础。 2化学教育中的环保观念的培养 2003年10月,国家出台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志,生活垃圾被重新划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而现实生活中的垃圾箱也通常被做成三种颜色。绿色的是投放可回收垃圾的,黄色的为不可回收垃圾,红色的投放有毒有害垃圾。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能够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垃圾投放。这不仅仅是一种对垃圾知识的缺乏,同时也是人们对环保观念的淡泊。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会极大的提高我国整体的环保意识。中学化学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而合理地将化学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现行教材为载体,充分利用其中的环境教育因素,融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过程之中。同时,为了更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当今世界的变化和环境状况,化学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环保专题。除此之外,增加学生对环保知识的考核也是有必要的。当前,中学的化学教育的考核过于强调化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而却忽略了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化学在环保中的。利用考核作为手段,将环保观念适当的融入中学化学考核范围,无疑将在一定的程度促使学生主动的培养环保观念。 2.1利用化学知识加强环保教育化学与环境变化是分不开的。而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着很多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在讲解化学知识点的同时,穿插着向学生灌输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化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的的气候、环境等情况,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与中学化学知识相关的环境问题直接涉及的就有空气污染、保护水资源、水污染、温室效应、化肥污染等内容。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扣住污染和防止污染这一关系,对一些化学概念与其相应的环境问题要加强渗透。当介绍某种污染物时,不但要介绍它的来源和控制,更重要的是要讲清楚它对人、动植物的影响和危害。如在介绍水体的主要污染源时,除了介绍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以及典型水污染类型,污水与废水处理方法外,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渔业生产的影响也应向学生们介绍。这样更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又如,在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改进。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或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这样做,不但可以减少了有毒、有害气体对实验室空气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点以便集中处理。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又是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通常,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有很多有关环境污染的题材,教师应及时搜集其中与中学化学教育中知识点相关的环境问题,并恰当好处的将其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真正了解其相关的环境问题。 2.2在化学教育中设置专门的环保专题在课堂化学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环保观念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仅仅凭借这种穿插的讲解有时并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为此,如果在化学教育中适当的设置一些专门的环保专题,则无疑对学生培养环保观念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这种环保专题的形式与内容可以多种多样。通常,利用中学化学知识的一些知识向环境问题深入展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利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作为专题内容讲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讨论气候变化以及节能减排的峰会。老师可以围绕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展开环保问题:人类给大气层制造了足够多的温室气体以至于全球温度上升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高度,同时这又极大地增加了世界各地干旱、热浪和暴雨的发生频率。各国正在为以前的废弃排放而买单。这次会议就是为了达成世界各国减排目标的协议,避免灾害性的气候变化以及帮助那些最脆弱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学生们可以根据这次会议自行搜集资料参与讨论,也可由老师来引导这一专题的整个过程。又如,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地球一小时”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公众只有通过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世界造成的影响。老师可以根据“地球一小时”活动向学生进行展开,甚至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地球一小时”的活动中去,以让学生切身的体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2.3增加对学生环保知识的考核考核表面上是考察学生对环保知识的理解,但实际上,它却能够以一只无形的手,促使学生主动的加强自身的环保观念。考核的内容可以是专门的环境问题,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与环境的关系。如家庭中75%的用电都消耗在使电视、电脑和音响等保持待机状态上。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小时,其他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节省约500元。又如,减少此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车。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等等。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哪些可做,哪些少做,以及他们的习惯与环境问题之间量的关系。考核的方式可以算在化学考核之列,占有比例不需过高,但可以达到有效的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效果;也可以作为独立的一种考核,他可以作为学生选取优秀学生或者其他荣誉的一种参考。总之,可以把对学生环保知识的考核作为提高学生在化学教育中形成环保观念的一种有效手段。 3结语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需要全人类共同的关注。对于环保教育,我们化学教师应经常地将环保教育穿插于化学教育之中,使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执行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它是一项长期的、全民的重要任务。在中学的化学教育中大力提倡环保观念,加强环保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为祖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化学教师应主动担负起环境教育这一神圣使命。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化学环保论文:中学化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环保知识 作者:高翔 单位:白银市第六中学 在世界人口日益增长,生产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过程中,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保护和改善生产与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化学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污染造成的。围绕治理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这三大主要污染,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初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使同学们不但学习了化学知识,而且真正懂得了化学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加之化学实验教学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更能体现出一定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具有很好的说服力。所以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渗透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同学们增进共识,充分认识治理环境污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现将本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1.收集重点实验,只要在此实验中能够产生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都让同学们认真收集第一手材料,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到污染的根源,以便在实验过程中去共同探究对污染处理的方法。初中化学实验所涉及的污染种类繁多,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污染类型,但主要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就拿大气污染来说,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要在实验课中涉及到所有的污染物,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应以重点实验为突破口,辅以必要的多媒体帮助,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初中化学试验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有害气体为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此外,煤的燃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CO、SO2和其他有害气体;水体富营养化会带来赤潮和水华现象;CO还原CuO实验中对尾气的处理;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对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导致周围土壤的酸化;吸烟产生的有毒气体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大量使用塑料袋所带来的白色污染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重点环保实验,让同学们展开思维的空间去探究产生污染的原因及如何去处理污染物,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实验过程的重点应集中到对污染物的处理上。如何利用行之有效的最经济的处理方法,是实验的主要目的。比如在做CO还原Cu0的实验中,考虑到CO的毒性,要进行尾气处理,如何进行尾气处理,可以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展开讨论,把CO转化为CO2以此降低CO的毒性,同学们通过讨论,最后提出各种方案,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把多余的CO气体用酒精灯点燃;有的同学认为可以用一气球收集后引爆;有的同学则认为在将CO转化为CO2后,可以把C02继续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这样会使污染治理得更为彻底,这些方法都是正确有效的方法。所谓经济,就是尽量使用廉价的药品来处理有害物质,比如中和酸性土壤,可以选择用Ca(OH)2。药品来中和,既普通又常见又廉价,而且效果好,是较好的方法之一。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和总结各种方法,这样既学得了化学知识,又培养了环保意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环保实验的教学目的。 3.老师应及时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法和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比如上述CO还原CuO的实验方案中,其中最后一种方法中把CO转化得到的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这就是同学们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对课本上提到的前两种点燃和引爆方法的知识拓展,老师应及时进行评价,对这种优秀方案提出表扬和鼓励,促使更多同学去开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使他们将来能够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4.可以根据当地的特点,让同学们到工厂或野外去做实验,检验当地的大气、水质、土壤受污染的程度。比如我们白银市区工厂较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可以让同学们带上必要的仪器去采集样品,然后拿回实验室化验,从而知道环境受污染的程度,这样既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又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和治理环境的信心。总之,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各种新的方法,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为我们大家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化学环保论文:化学课程环保观念的培育路径 蔚蓝的天空,清澈的小溪,碧绿的田野,清新的空气,这样的自然环境,谁人不向往。可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农业生产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不断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近几年来全球出现的地震、雪灾、水灾、干旱、海啸等自然灾害更是不断增加。为了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作为一名化学老师,在化学课堂上,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本人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以教材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初中化学教材中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1]。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恰当地渗透有关的环保知识,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例如,讲到第二章的空气污染与防治时,除了应该向学生介绍空气受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含硫化合物(如二氧化硫)、含氮化合物(如二氧化氮)、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含氯化合物以及固体悬浮物外,还要向学生介绍空气受污染所产生的一系列危害:如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在空气中形成的酸雨会影响植物生长,破坏建筑文物;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排放会导致臭氧层被破坏;大量的固体悬浮物会影响人体身心健康;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气候变暖,严重地破坏生态平衡,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环境[2]。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应采取何种有效的措施去保护我们的环境,防止空气受污染。如减少含硫煤的直接燃烧;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氢能源、风能等);加强空气监测;增大植树造林面积等。同时,要适当补充一些世界上因空气受污染所产生的重大事件,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如1952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世界上首次“光化学烟雾”;40年代英国工业城市伦敦的“酸雨”;50年代美国某工业城市的“酸雨”。60至70年代,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朝“黑雨”[2]。又如讲到第四章保护水资源的过程中,就要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全国各地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和现实生活中的鲜明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水是生命之源”的真理,从而树立保护水资源“由我做起”的良好思想。此外,在第五章关于碳在充足与不足的空气条件下,燃烧所产生的气体对人和动物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及时教育学生。如我们冲凉所用的液化石油气热水器,应安装在冲凉房外边合适的地方,以避免使用时因冲凉房内空气不足而产生一氧化碳中毒。讲到第十章(食品与健康)时,笔者又向学生明确:我们日常生活中存有各种各样的食品,选择绿色环保的健康食品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但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为了私欲,在食品上添加一些违禁的添加剂,如瘦肉精,吊白块,苏丹红一号等,若经常吃含有这些添加剂的食品,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使人体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嗜睡、食欲减退、视力下降等,甚至损害人体的肝肾器官等问题[3]。通过这样的教学,把保护环境的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不但可以让学生明白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且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创设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老师除了在课堂上演示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向学生及时渗透环保知识外,还应该根据课程的先后顺序适当地创设一些与环保有关的课外实验,让学生自己亲手去做,这样既可以直观地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第二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学生到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在实验过程中,让他们直接感知到测定装置必须要密封,否则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白烟将会刺激我们的呼吸系统,污染大气,影响我们的健康。如第四章的生活污水为什么要先处理后排放呢?教师让学生回家准备两条小金鱼,一个矿泉水瓶,适量的细沙、棉花、木炭和一块小的铁丝网,自制一个简易的过滤装置,取适量的生活污水进行过滤,然后把其中一条小金鱼放在经过处理的水中,另一条放在没有处理过的污水中,观察它们能活多长时间。实验的结果是:那条放在没有处理过的污水的金鱼先死了。这样的现象,学生就很清楚地知道,生活中的污水若果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将会影响鱼虾的生存,从而破环了水中的生态平衡,如果人们直接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就可能中毒,甚至会死亡。在讲到第八章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像家庭生活的醋酸、浓缩洗衣粉等,亲自进行酸和碱的有关性质实验探究,如探究过多的酸和碱对衣服、皮肤有什么的副作用(衣服是指预先准备好的小布料,皮肤是用预先准备好的新鲜的猪皮),从而培养学生节约原料,重视事实,增强环保的意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学生在学习之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增强环保的认识和意识。 1.借用网络媒体的报道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当今的网络时代,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此,老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上网浏览有关的环保内容及要闻,让他们知道世界各地的环境状况和相关信息。例如1998年签订的环境保护法案《京都协议书》的内容;2009年在美国哥本哈根举行的议题;2010年4月14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附近的火山突然爆发,喷出火山灰和烟尘导致危害;近几年来全球各地出现的地震、雪灾、水灾、干旱、海啸;人类吃了受污染的食物而中毒的有关事例;各地大量使用塑料制品所形成的“白色污染”状况;大量钢铁被腐蚀的原因等。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举办有奖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定时举行一些有益的环保宣传活动,如环保小报比赛,老师提前布置,让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准备一份手抄小报,内容与环保知识有关,形式可以多样化,两星期后收集,到时老师再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奖给获奖者不同等次的礼物。又如老师可以举办环保知识现场竞猜有奖活动,参赛的形式以个人和班集体进行,竞猜的内容老师提前准备好,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学生以抢答形式进行,最先答对的为赢,班集体的以积分最高的为赢,到活动结束时,再发给获奖者礼物,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书写阅读、画面设计等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然,根据本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直接参观污水处理厂、染印厂、印刷厂、电镀厂等,并及时调查周边的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对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我国环保的法规和政策,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 当前世界的环保问题相当严峻,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有责任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新课程标准的一种有效途径。 化学环保论文:分析化学教学和环保知识培养的整合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意识;环境保护 摘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是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是中学化学教师的职责。本文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就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提出几点看法。 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热点,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2006年4月17日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在漫天的浮尘中召开。开幕式上,从黄色沙尘中走来的国务院总理的开场白振聋发聩。温总理提醒代表们: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集中出现。目前全世界每年因沙尘暴损失480亿美元,我国损失也达65亿美元。如果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与时俱进,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则能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一现状,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呢?下面浅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日常教学中要把它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各章节的教学之中。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初、高中学生化学储备知识不一样,所以进行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可一视同仁。 比如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阶段主要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环保教育: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列举了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材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水》一章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其中:1980年在发展中国家约有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使用受到污染的水而遭到疾病的威胁。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高中的学生,教学上应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在各知识点的讲解中引入环境科学领域中新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注意把知识性教育与环保共寓一体,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点点积累,逐步深化。如讲述高中化学教材中“硫及其化合物”时,列举一些事例比如国外的海湾战争、伦敦烟雾事件等。为了引起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又列举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潮黑雨”事件;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并趁热打铁与学生共同分析酸雨的危害、形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甚至自发地寻找消除措施:有的同学就提出改农村的分散取暖为集体取暖。最后采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酸雨”的题目,在测试题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化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跟环保教育紧密结合,如: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等。抓住时机把环保教育穿插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关注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二、环保教育应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据了解,按教学大纲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实验占一半。而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则显得优为重要。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每次学生实验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比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强调硫的用量并在集气瓶中事先放入少量碱液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同时,也注意改进实验装置,以吸收实验中所产生的有毒气体。例如,改进铜片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改铜片为铜丝,采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来吸收反应所产生的SO2等有毒气体,使这些气体尽量不外逸,以改善学生实验的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有些实验毒性较大,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的有毒物质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所以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动脑设计环保实验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采用全封闭装置制取溴苯:改进铜片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采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来吸收反应所产生的SO2等有毒气体,使这些气体尽量不外逸,以改善学生实验的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制取有毒气体时,要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个惯性思维:凡是涉及气体的制备就应考虑尾气的处理。对于学生实验要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氯气的性质实验),即对常见实验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给出限量。这样既节约了药品,又减少了废液、废气、废渣的产生和排放。总之,通过改进一些实验装置,不仅可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还可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体验。 三、充分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推进学生的环保行动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所以为了进行环保教育还应开展课外活动。比如把环保实验(如考察本地水的污染及其防治)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让学生从自我构思、设计环保实验,搜集材料书写小论文。既可补充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又可使学生从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开展环境保护讲座,也是施行环保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比如从学生自身生活考虑,讲解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和化妆品污染。有些学生感受到自己有时也在不知不觉地破坏环境,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改造环境,刻苦学习化学知识。 当然教无定法,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的学习领域中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每一位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未来环保的主人,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化学环保论文:环保理念的绿色化学教育研究 众所周知,化学在为我们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也带来了一定的危险。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化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绿色化学强调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减少废物排放,力图实现零排放,生产对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友好产品。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重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以培养具有环保理念的合格人才。 一、正确认识化学的两面性 我们知道,能源、资源、信息和生命,皆与化学有着紧密的相互联系。化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幸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有时也会造成各种公害,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在现代社会,化学产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比如,化学为机械工业提供了电石、黏合剂、成型剂等;为汽车制造业提供了合成纤维、合成树脂、橡胶、涂料、石棉、玻璃等;为电子工业提供了光刻胶、焊接剂、硅烷、高分子凝聚剂等;为国防工业提供了稳定的同位素、推进剂、密封材料、特种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塑料门窗、铝合金、聚乙烯管道等。在农业方面,化学产品能补充天然物质的不足并替代天然物质,从而节省了大面积的耕地。比如,用合成纤维代替棉花、用合成橡胶替代天然橡胶。化学肥料在农业增产中,也往往起着主导作用。这样看来,化学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化学带来的危害。很多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化学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但有时也给人类带来危害。像塑料、洗涤剂、合成纤维、橡胶、装饰材料、化肥、农药,虽然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益处,但它们的害处有时显而易见:污染我们生活的环境,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危害着人体健康。比如,化肥及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都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让河流不再清澈。又如,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是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它们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物质,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世界著名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无视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而又惨重的。 二、倡导“绿色化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自化学工业的各种有形无形的污染,是导致目前严重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绿色化学应运而生。我们要学好化学知识,利用化学及其他技术,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的物质。 (1)可持续发展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更新教育理念,不要让学生死记化学方程式等枯燥的知识点,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要结合生活中的化学实例,把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关心大自然,关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新时期的发展观。我们既要充分重视经济建设,又要充分重视环境保护,要做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绝不能走浪费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2)倡导“绿色化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同学们都知道,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其储量十分有限。人类应积极寻找其他可再生的替代资源,以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我国能源发展的趋势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来看,必须注重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长期实施节能优先战略,推进能源结构“绿色化”进程,依靠化学技术来减少污染。这就是顺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应运而生的“绿色化学”理念,也正是解决这场发展与环保矛盾的锐器。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化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绿色化学是积极主动地从源头防止化学污染,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只有从源头杜绝污染的产生,才能更好地做到可持续发展。而在平时的化学实验过程中,我们也要主动探索,对化学实验方案进行绿色化设计,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提倡微型化学实验,减少化学用品的数量,减少各种化学实验的潜在污染问题。 三、结束语 绿色化学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绿色化学是人类的希望之一,其作用与重要性已不断被世人认识,也在各个国家悄然兴起。倡导“绿色化学”,开发新能源,走可持续之路,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化学世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具有环保理念的合格人才。 作者:孙晓玲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大兴第一初级中学 化学环保论文:环保意识在初中化学中的渗透 《义务教育化学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运用化学资源。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的五个奋斗目标之一。社会发展在改善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污染。学习化学既要懂得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同时也要懂得用化学知识治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一项战略性任务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方面尤其重要。环境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环保的使命感,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意识呢?怎么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密切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问题的知识点有很多,例如《我们周围的空气》、《碳与碳的氧化物》这两个单元,都涉及到了空气污染,在这两个具体的教学中可以穿插具体事例、图片、影像说明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可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在环保教学中,例如在学习“空气”、“燃料的使用”课题时,穿插“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臭氧层对维护地球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而现如今空调等制冷器的使用已经对大气臭氧层造成了破坏。臭氧空洞随之而来,癌症的发病率也大大增加。让学生知道造成空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工厂废气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据调查表明,世界城市人口中有一半左右生活在二氧化碳超标的大气环境中,每天有800人因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而死亡,另有10亿多人生活在烟尘和灰尘颗粒物超过标准的环境中。历史上因空气严重污染造成的灾难不少,且触目惊心。通过直观的环保教育,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注意到这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渐渐地将环保的意识渗透在实际生活中。 二、挖掘实验教学,教授环保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感受化学,更好地接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注意潜移默化的示范引导作用。首先,要注意控制药品的用量。初中阶段,要求在不强调药品用量时,一般采用固体药品1~2克,液体药品1~2毫升。我们在日常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示范给学生节约的思想。例如在做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指示剂与酸、碱作用实验时,可以用滴定板作为容器,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药品的用量,减少了污染。在氨分子的扩散实验中,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因为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时,发现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污染空气危害健康。对于这个实验还可以这样改进:用试管、棉花、滤纸条来做氨分子扩散实验,在试管内放底油酚酞的滤纸条,试管口塞上棉花,用胶头滴管在棉花上滴2~3滴氨水,这样节省了药品,现象明显且又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燃烧和灭火》探究“燃烧的条件”,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在薄铜片上燃烧白磷,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烟,严重刺激人的眼、皮肤和呼吸系统的内粘膜。《课标》中要求教师做完演示实验迅速将薄铜片放人热水中,让P2O5和H2O生成偏磷酸。但无论速度有多快,都会有少量的白烟散发到空气中。像这种在化学演示实验过程中产生污染性的物质,并不只有白磷燃烧一例。我觉得这是一个向学生讲解环境保护的好机会,甚至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装置的优缺点,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实验进行改进,这样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注意废弃物的处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树立不浪费的观念,还要培养学生树立不污染的观念。例如酸碱盐实验时,会产生大量的酸液碱液,为了避免污染环境,向学生展示酸腐蚀下水管的图片影像,让学生意识到一个小小的错误,可以引起大的损失。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酸碱盐的知识,结合实验中废液成分的分析,自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后留下的污染物。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帮助学生树立了环保意识,避免了环境污染,使学生在实验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三、从点滴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重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环保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资源的浪费。首先,注意节约身边的资源。我们是一所农村住宿制学校,在节约资源这一点上,采用《你的一天》这样的活动,由学生讲述一天内可以节约的能源。例如生活中用水问题,从早上洗漱,到班级打扫卫生,到周末的寝室大扫除,学生会举出许多节约用水的实例。像不用流水洗脸、洗衣服水拖地、用水后及时关闭水龙头等等。其次,在不浪费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不污染。以“水”为例。明确地对学生指出,我国的水资源并不丰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我国很多地区都严重缺水,并且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污物、工业“三废”和流失的农药、化肥,是天然水体的主要污染物。针对身边河流的现况,分析水污染产生的原因,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垃圾的倾倒、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都是水体污染的原因。从污染源上一起寻找身边保护环境的措施。像不使用含磷洗衣粉、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用过的电池回收利用、去超市购物时携带布袋等等。 四、宣传环保,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如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9月21日无车日等纪念日播放宣传视频,像每年的6月5日许多国家、团体和人民群众在这一天都要开展各种活动来宣传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斯德哥尔摩会议提出的口号是“只有一个地球”。参加会议的各国,共同讨论了当代的环境问题,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世界环境日这天发表世界环境现状年度报告书,宣布世界各国环境质量状况。让学生参与宣传活动。促使学生自觉地宣传环境保护,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唤醒更多人和整个社会对对现有环境的反思,提醒人们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化学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在化学教学中加强“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环境问题已是当下严重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之一,对于初中化学教学工作者来说,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这也是化学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的重要意义。 作者:杨晶 单位:长春市第一五四中学 化学环保论文:探微化学教育中环保意识的渗透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方式传递更多环保知识,比如让学生了解植物、绿化在环保过程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绝大多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例如吊兰能吸收氮氧化物和甲醛气体等,在新房放置吊兰能减少新房装修对人体的污染;月季、玫瑰、丁香能吸收二氧化硫,使得居室内空气清新,同时伴有淡淡的花香;多数仙人掌和多肉植物都能有效地减少电脑等电器的电磁辐射。这些拓展的知识点在课本没有出现,在学生环保意识教育中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因为当学生接受了这些知识,会马上实践,也很容易实现。理论本身就是为实践服务的,只有学以致用,形成的环保意识才更加强烈。 一、利用化学实验增强环保意识 当前,要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进行环保教育,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的生成,其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环境污染物。化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的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氯气制取和性质实验中的余氯、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有臭味的溴蒸气,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直接影响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散失到空气中就造成大气污染。在这些实验中传递环保意识显得非常重要,并且感同身受,从而提高学生接受环保教育的自觉性。在实验中,教育学生要做到:①设法改进实验仪器装置,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争取达到无污染的状态。②妥善处理好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力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验完毕,废弃物要集中到指定的容器中,能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③节约试剂,倡导进行微型实验,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 二、开展多样的活动宣传环保 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将环保变成自觉行为。比如“植树节“”环保日“”禁烟日”等到来时,开展各种渗透环保教育的化学专题讲座。例如《森林与环境保护》《吸烟与健康》《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与酸雨》《新能源与人类》《绿色化学与绿色食品》《土壤酸碱度测定与土壤污染》《白色污染与废旧塑料的开发利用》等内容,都是环保教育的极好题材。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像上街宣传废旧电池的危害并收集废旧电池。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参加公益活动让学生的环保意识变成自觉行为。 三、结合身边的环境,将保护大自然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雾霾天气,是近些年出现的非自然天气。所谓的霾,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针对身边的环境出现的这种现象,结合化学内容,我们可以给学生分析其原因,并指出其危害: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霾会影响身体健康、影响心理健康、影响交通安全、影响区域气候。所以,提倡平时出行时,尽量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走路;看到肆意排放废弃物的现象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向有关部门反映。当这种意识深入学生的头脑中,环保就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希望每个学生从自身做起,将保护大自然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在化学教学中传递环保意识还有很多途径和方法。其实,很多学科都可以进行环保意识教育。教师要将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向学生不断传递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最终变成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环保若从小抓起,让人人树立环保意识,并把环保当做自觉行为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才能经常看到蓝天白云,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作者:袁勇单位:河南省濮阳市高级技工学校 化学环保论文:中学化学之环保意识的意义 一、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素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环节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在中学化学课本中,学生学习了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造成的危害与解决措施。例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在化学课本中都学习过。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讲清它们的形成原因、造成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2)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进行环保教育。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任务。例如,用PH计测定雨水的PH值,发现PH小于5.6,鉴定为酸雨,然后探究酸雨的形成原因。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氮),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后,转变为硝酸、亚硫酸或硫酸,它们随雨水一起降落,成为酸雨。在指导学生做实验前,要有意识地进行环保教育。要向学生介绍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有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金属冶炼和化工生产过程,机动车排放的尾气等。酸雨的危害性很大,它进入湖泊江河会导致鱼类死亡,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若进入农田会使土壤酸化,破坏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酸雨还可以使桥梁、艺术品、建筑物、机器腐蚀损坏;酸雨还能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人们称酸雨为“空中死神”。最后,让学生了解防酸治酸的方法。如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要采用低硫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以及加工制成低硫或脱硫的燃料;更好的措施是发展新能源,如太阳能、氢燃料、地热、核能、水能以及用乙醇部分代替汽油等,使大气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达到消灭酸雨的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有毒气体排出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对实验结束后的废弃物应放入指定容器,从而避免了环境污染。 (3)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加强环保教育。学生可以组织一个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收集资料,进一步探索被列为环境问题的还有哪些。例如,城市里为什么会出现蓝色的烟雾?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主要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与空气中的其他物质结合,受强烈的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酯等二次污染物,就形成了有毒的蓝色烟雾———光化学烟雾。它能损害人和动物的健康,人和动物受到的主要伤害是眼睛和黏膜受刺激、头痛、呼吸障碍、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儿童肺功能异常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去观察污水的排放情况,取样水去测一下成分,看看是否经过了处理再排放。工厂废水所含有的成分各不相同,因此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同的。如果将含有N、P、k等营养元素的污水排放到河流中,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使鱼类因缺氧而死亡;如果污水中含有重金属离子,会导致水体有毒,造成重金属污染;污水无论是酸性还是碱性,都会影响水体质量。废水要经过处理再排放,否则会导致某些物种的灭亡,破坏生态平衡。总之,要让学生亲身体会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危害,鼓励他们要敢于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家园,造就秀美山川。 二、结束语: 环境被破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然而,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仅如此,还有赤潮事件、核辐射、工业“三废”、沙尘暴等。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关注环境保护,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 作者:奚志平单位:徐州市睢宁县古邳中学 化学环保论文:浅谈橱柜业化学环保常见的三大隐性因素 摘要:近年来橱柜产业发展很快,但由于市场管理还不健全,行业秩序比较混乱。一些小作坊式“厂家”、家庭式“工厂”根本没有资质生产橱柜这种专用产品,它们通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方式生产劣质的橱柜产品,以致大量有毒有害的材料混迹其中,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事实上,调查发现,不少号称“环保”的橱柜实际上并不符合环保标准。 关键词:橱柜;环保;化学;污染;因素 全国工商联橱柜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姚良松在谈到橱柜消费环境时,总结指出了消费者在买橱柜时可能会遇到的5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姚良松表示,橱柜的环保是个全方位的概念,远远不是一项“甲醛不超标”所能囊括的,还有非常多的其他不环保因素。 一、化学污染成隐形杀手 除了甲醛以外,橱柜内可能还存在着有害物质苯、氡等。除了面板外,还有柜体板和粘胶都需要进行相关处理,才能保证各项有害物质的含量不超标。 家住海珠区的李小姐对记者说,近期她检测了一下自己家新装修房子,结果非常吃惊。在装修期间,购买家居用品时,所有经销商都告诉李小姐,他们选用的都是用纯环保材料。但李小姐请专家检测的结果却发现,新房子装修残余有害气体各项指标不少仍是超标的。尤其是厨房,甲醛超标了3倍,苯超标4倍。检测机构告诉李小姐,厨房化学污染的原因就是橱柜安装太多、太密。 橱柜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质量,小厂生产的橱柜之所以便宜,除加工设备简单外(部分小厂甚至谈不上什么设备),最主要的是板材成本。如一张优质板材的价格是一张劣质板材价格的数倍,有的高达数十倍。很多作坊式小厂为了降低成本获取利益,使用劣质板材,这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整个橱柜业的健康发展。 二、物理伤害防不胜防 材料、做工低劣的橱柜,可能在细节处存在毛刺、尖角、快口等,这些未经合理处理的部分,很容易对人尤其是小朋友造成身体伤害。在橱柜上直接处理食物,可能因为台面质量问题,造成误食杂质、碎屑等情况,对健康也有危害。要避免这些问题,就要使用高质量的五金件,合理选择面板和台面。 家住白云区的胡女士近日致电家居热线称,近期她花费两万多元,购买了一套环保品牌橱柜,但在使用过程中,她发现外置橱柜的抽屉不仅可以从正面用拉手打开,抽屉左右两侧还留有窄条与橱柜两侧面相接,因此,从侧面向外推也可以打开抽屉,这很容易夹伤家里孩子的小手。另外低矮橱柜的柜角既尖又硬,家人从旁经过时很容易碰伤。 橱柜上的五金件可以说是整体厨房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橱柜的整体质量,基于国外厨房发展的多年经验,五金件的好坏已成为区别橱柜好坏的重要标志,但国内橱柜制造商对此仍缺乏重视。 橱柜柜门要开关几千次上万次,国产铰链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因此消费者在定制橱柜时一定要舍得把钱花在这点上。目前国产橱柜绝大部分使用国产五金件,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以低价格争取客户。一些服务好的品牌橱柜则会明确标示所用五金件的品牌,或标出不同档次的价格,让消费者有选择的余地。 三、设计华丽但不节能 水槽的选用直接影响到自来水的使用量。单个大水槽和目前比较流行的双槽水槽相比,后者更节约用水;因为大水槽需要蓄更多的水,而且双水槽可以浸、洗分开,能更加合理用水。 煤气灶的设置应该尽量避开风口,如果安装在门边,使用时煤气会受到流动空气的影响,不仅燃气的使用量会增大,而且油烟被风吹散,无法集中吸收,会影响抽油烟机的工作。 家住越秀区的周先生表示,五一黄金周他在某知名品牌选购橱柜,导购小姐向他推荐了一款5万元的整体橱柜连厨房电器套餐。当时,周先生觉得自己家的厨房面积比较大,虽然5万元超过了他的预算,但由于产品设计大气很符合他的需要,于是就现场定购了。然而,当橱柜安装完成后,周先生才发现该产品的很多设计都不太实用:橱柜占地面积过大,除了浪费水电之外,也使得原本宽敞的厨房显得非常拥挤。 目前,一些橱柜品牌推出节能照明技术,在橱柜的透明玻璃部分装上色彩丰富、使用寿命长的LED灯,不但营造出线条感强的灯光效果,而且省去了一部分厨房照明。橱柜中安装的LED灯一年只耗费几度电,非常经济。此外,一款变量节水调控龙头,通过双档节水陶瓷阀芯,可以有大、小两种出水方式。当然,消费者也可选择变距式、自闭式等新型水龙头以节约厨房用水。 化学环保论文: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突出绿色环保理念教育 【摘 要】建立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出发,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倡导绿色化学,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关键词】化学教学 绿色化学 环境保护 化学与人类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人们的衣、 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环境污染的加剧、 能源的匮乏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 注,人们开始对造成环境与生态恶化的主要元凶――化学和化学 工业的重要性提出质疑。绿色化学的出现,为人类最终从化学的 角度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带来了新希望。依据化学课程改革的趋 势,参考中学化学新课改实施标准,在中学的化学教学中,我们 确立了一个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重视科学、技 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 目前,我国绿色化学研究刚刚起步,绿色化学具有何种现代 内涵,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何意义,仍不完全为广大化学工作者所 了解。很显然,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绿色化学新概念、 新思想、新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前素质教育,把绿色化 学教育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正确把握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叫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顾 名思义,绿色化学就是应用化学的技术和工艺去减少或消灭那些 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和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 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绿色化学的理想和目标在 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绿色”是环境 意识的革命,“绿色化学”则是化学学科的又一次飞跃。绿色化 学的应用覆盖范围很广,有食品、化工、农业等。绿色食品特指 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而绿色农业则是以促进农 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 统一为目标。 化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绿色化学有利于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化学教 育必须体现绿色化学的新内容,要在课程教材中体现绿色化学的 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验等方面,要始终贯穿绿色化学的思 想;要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绿 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化学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起这种可持 续发展、绿色化学教育的观念,才能在教学、生活中自觉的实施 绿色教育。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贯穿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的方法。 1.从教材中系统提炼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 (1)环境方面:中学化学教材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与绿色化学 内涵相一致的基本概念。从环境保护角度介绍了环境污染、三废、 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选学)等概念,在介绍概念的同 时还分析了有关污染的成因和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危害。 (2)农业方面:中学化学教材介绍了在农业生产中高效低毒 低残留农药的使用,一些剧毒、高毒和稳定性农药(如,DDT) 正在被淘汰;推广使用低毒杀菌剂,某些铜、汞制剂对人、畜、 植物有毒害作用,因此,近十多年来大力发展有机杀菌剂新品种, 已部分取代铜,汞制剂。另外,与生物知识结合,高速发展除草 剂,以及使用激素防治虫害。还有化肥新品种的使用,高浓度肥 料取代低浓度肥料,进一步加快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3)食品安全(可在学习重金属和有机物等内容时补充一些 相关材料):据食品专家介绍,食品污染途径主要有重金属污染、 有机物质的污染、非金属物质的污染。 食品的重金属污染: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日本曾经因为 人吃了受重金属汞(Hg)污染的鱼而出现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 从 1956~1960 年间,日本水俣湾地区妇女生下的婴儿多数患先 天性麻痹痴呆症。食品的有机物质的污染:有机污染物以化学 农药污染为代表,已有报道表明,癌症发病率的逐年提高与农 药使用量成正比,农村儿童白血病的 40~50%诱因之一是农药。 另一种有机污染物为人工合成色素。人工合成色素是以煤焦油 为原料制成的,常被人们称为煤焦油色素或苯胺色素。人工合 成色素并不像天然色素那样是一种安全系数很高的物质,它们 本身的化学性质决定其有剧毒性。煤焦油和苯胺不仅可引起神 经性的中毒,而且具有明显的致癌性。食品的非金属物质的污 染:非金属物质以硝酸盐(NO3)污染与人体关系最为密切。 硝酸盐本身毒性不大,但它在人体胃肠中可转化为危害很大的 致病、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可造成人体尤其是婴幼儿的血 液失去携氧功能,出现中毒症状,它还可与胃肠中的胺类物质 合成极强的致癌物质――亚硝胺,导致胃癌和食道癌。从毒韭 菜到炸鸡翅、从速溶茶到儿童奶粉,关于食品质量的报道中不 断有“致癌农药”、“苏丹红”、“氟化物”、“碘元素”、“亚硝酸 盐”等化学名词出现。业内人士指出,化学性污染正成为危及 食品安全的一大“杀手”。那么,如何在食品生产中注重安全, 如何创建绿色农业,生产绿色食品,这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加 强讨论的问题。 (4)实验内容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原理。在中学化学课本的 编制和修订过程中,有关实验内容安排也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原 理:①对常见实验的固液试剂的取用给出了限量要求;②介绍了 闻气体的方法;③强调了实验中常见的事故避免、应急处理等; ④介绍了特殊试剂的保存和使用原则及方法;⑤NO、NO2 等有 危害的制备实验只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⑥在氯化氢、氯气等制 备实验中强调了尾气的处理方法。 2、在化学教学中突出绿色化学的教育 (1)密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 学文化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动手 能力。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培养学 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谈到氢气时可向学生介 绍,用于未来的新型无毒的理想燃料――氢气来代替现在的煤 气。学到《铁》这一章时,便可结合人体内铁与血红蛋白的关系 谈谈补血器皿――铁锅的妙用。当学生接触到 pH 试纸后,教师 可指导学生利用 pH 试纸测量本地区的雨水的 pH 值,讨论酸雨 的形成和危害。 (2)关注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正、负面效应,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例如,讲到二氧化碳时,我们使学生了解到:全球使用矿物燃料 每年向大气中排放 50 亿吨二氧化碳;又由于砍伐和烧毁热带森 林以开辟农牧场,每年要向大气排放 16 亿吨二氧化碳。近百年 来,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的剧增,就象给地球加了 个玻璃罩,这就是“温室效应”。因此,我们说全球气候变暖主 要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递增引起的。因此,可结合生物知 识:绿色植物具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供人 类呼吸的用途,倡导学生“种下一棵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抹 新绿”,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当讲到《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时,我们向学生介绍工业“三 废”等污染物的任意排放的结果是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 壤污染和食物链污染(以上总称环境污染)。近年来,在海运和开发中由于原油泄漏,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约有 500 万吨,使浮游生物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在大气圈中,约有五分之一的氧气 是由这些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汽车和化工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 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产生蓝色 “光化学烟雾”。此外,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也给人类造成 很大的危机。 (3)在课堂教学中,突出绿色化学知识。 在有关物质的内容编排中,考虑到了绿色化学因素,课本在 有关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内容编排中,从绿色化学角度有重 点地介绍了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等:①介绍了氯气、硫化 氢、氟气、氟化氢、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基苯、白 磷、偏磷酸等有毒、剧毒物质的毒性及使用方法;②在选学内容中, 安排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合成洗涤剂的功与的过介绍等。 3.举行化学课外活动,深化绿色化学理念的培养。 我们可以结合当地的环保状态,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开 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可以调查当地土壤的酸碱性,开主题 班会办专题宣传栏,在校园内划分绿色行动基地,开展校园环境 保护活动、创绿色学校等等。另外,还可以定期举办许多有关环 境保护的科普讲座,请有关专家给学生作环保报告,也可以利用 环境保护纪念日,如 3 月 22 日为“世界水日”,9 月 16 日为“国 际保护臭氧层日”等等,甚至放映环保专题录像等。 绿色化学不但有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而且说明化 学的负面作用是可以避免的,体现了人的能动性。绿色化学体现 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 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作用的产物,对化学本身而言是 一个新阶段的到来。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不但要有能力去发展新 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以防止化学污染;而且要让年轻的一代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为绿色化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化学环保论文:关于环保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与渗透 摘 要: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渐加剧,人们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化学作为一门与环境污染与保护息息相关的学科,在此环保大背景下理应将环保理念渗透进日常化学教学活动中。本文结合实例简单阐述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理念的问题。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环保理念 污染问题 随着化学科技的发展,化学这门学科越来越多地与生产生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伴随着化学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各种便利,与化学相关的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由于化学污染本身的高危害性和难治理性等特征,努力推进化学学科的环保发展之路就显得尤为关键。初中是学生接触化学科学的起始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将环保理念引入其中,让环保理念从小抓起,对未来环保事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将环保理念引进来呢? 一、在知识传授中进行环保渗透 化学教材中几乎每个章节都会设计一些与环保内容有关的知识点,教师讲授日常知识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环保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将知识性教学同环保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接受环保意识,例如,讲到《化学与环境保护》这节内容,笔者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给学生讲解水污染、酸雨等问题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淮河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系,污染问题十分突出,你们认为谁应该对淮河污染问题负有责任?假如你是地方的环保局局长,你会采取什么办法进行污染治理?这些带有实际意义且有一定角色扮演的环保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会结合刚学过的知识,从环保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就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环保理念渗入其中。 二、联系生活实例进行环保渗透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这门学科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学科,而变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学科,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与化学打交道。相比较于书本上的化学知识,身边的化学知识显然更接地气,而谈到环保问题,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问题就可以作为环保教育素材。例如,讲到《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这节内容,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几乎每天都能看见的天气预报片段,在讲到空气质量报告的时候,将画面暂停下来,让学生认真观察空气质量报告中的几个数据,给学生分析包括PM2.5指数在内的关于空气质量的专业名词,简要地给学生说明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空气质量、预防大气污染的重要性。这样从身边实例入手进行环保教育,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保护对每个人的重要性,更利于坚定他们的环保之心。除了在课堂上,在课外实践中,也有很多现实生活实例可以作为环保教育素材,例如,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下自己家是否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或者一次性塑料袋之类的一次性制品?家中的废旧电池一般是怎么处理的?家中安装的电池是否属于节能灯?这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认真追究起来都是关系整个环保事业的大事情,如果学生能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结合实践培养环保理念,会产生更有价值的实践意义。 三、通过优化实验教学进行环保渗透 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不可逾越的环节,实验教学对整个化学教学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在渗透环保理念的教学目标下,对实验活动进行优化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各种化学产生的污染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各类实验活动和化学反应,因此,我们要努力通过化学实验改进优化进行环保教育。首先,对药品的取用要规范。化学实验中很多实验污染都与药品取用不当密切相关,尤其在学生进行的实验活动中,由于经验限制,取用药品的时候往往缺乏严谨性,想取多少就取多少,这样随意取用药品不仅会影响反应效果,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污染物产生和污染物残留。因此,在开展化学实验活动之前,教师一定要就如何取用药品,取多少量等问题严格规定,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含糊的字词描述取用量,而尽量采用精确计量,例如,在进行“硫在O2中燃烧”的实验时,就要明确规定取用0.02g的硫磺粉就能获得需要的实验效果,有了这个明确的计量标准后,在取用药品的时候就能以此为参照恰当取用;其次,积极尝试对实验进行改进。在化学学习中有很多实验是必做的实验,并且很多时候化学实验污染都是难以避免的,然而,不同的实验方案、不同的实验材料,乃至于不同的实验装置设置,都会对化学污染的产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产生的污染很大,而有些则很小,甚至可能做到零污染。由此可见,在保证能够实现实验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对实验进行适当改进是实现环保化实验的重要手段。就拿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来说,为了让该实验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实验环保性,我们可以对原本实验方案进行改进,首先减少白磷取用量,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实验效果,将原本大烧杯换成小烧杯,接下来将烧杯放入水槽中,并向水槽中加入少量清水,最后在烧杯的外部罩上玻璃罩。实验方案经过这样一改进,不仅实验产生的污染物减少了,还不会影响实验效果;最后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化学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往往在成分上十分复杂,如果随意处理这些废弃物,一旦造成污染,就会很难治理,因此,对于实验结束后的废弃物,一定要妥善处理,对于可回收的废弃物要尽量再循环利用,对于不可回收的废弃物,如果污染性较强,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无毒化处理,或者统一分类倾倒。 环保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关系到各行各业及每个人的生活,而化学学科由于特殊的学科性,在环保事业中理应扛起大旗,努力为环保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化学教师一定要努力将环保理念渗透其中,努力推进化学教学朝着绿色化方向不断迈进。 化学环保论文:医用化学实验环保意识的培养 【摘 要】环境保护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从废弃物处理、实验方法的优化、高新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路径。因此,在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使得环保意识流淌于医学专业学生的血压中,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医用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 环保意识 实验绿色化 医用化学实验是医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程,通过医用化学实验不仅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 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求真精神。在医用化学实验中会产生“三废”,虽然医用化学实验产生的污染物较少,排放量不大,但是医用化学实验的化学试剂种类十分多,有些化学物质毒性较大,不易分解,如果不进行有效处理就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威胁。 医用化学实验教学的对象是医学专业的学生,他们未来将会走上医院、药厂、生物企业等部门的工作岗位上,这些单位是环境控制的主要对象,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后果将十分严重,因而医学专业的学生的环保意识,将关系到这些企业和单位的环保建设,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环境治理水平,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子孙后代福祉。因此,在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使得环保意识流淌于医学专业学生的血压中,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通过废弃物处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医用化学实验中要让学生养成节俭的习惯,同时要注重对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设计废弃物处理装置,对于能够再利用废弃物应当进行处理后再次利用,对于不可回收废弃物应当进行适当处理,如固体以及液体废物应当倒入废物池内,进行专门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有毒气体及时烧掉,成为无毒物质,进而减少其对人体以及环境所造成危害。所有实验产物、废弃试剂和物品必须分类回收,实验室应设有分类废物收集桶,详细注入记录,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预处理降低毒性或减小体积和重量,便于暂存,做到有毒物无毒化或变废为宝。处理废弃物时,可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或化学教师带领学生操作,按照科学计算,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这样既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为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学到实际应用技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将绿色理念贯彻于言行之中。 应该根据化学试剂的属性,用绿色环保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例如:废酸液、废碱液可进行中和,有机溶剂回收于有机污桶内,采用蒸馏、精馏等分离办法回收;萃取后的乙酸乙酯废液,可以蒸馏后继续使用;实验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的废弃物是茶渣,茶渣是绿色无害的,可以做成植物生长的肥料;破损的瓷质蒸发皿和坩埚可以用做沸石等等。实验过程中打开排风装置排出废气,保持室内空气流动。这样既减少了实验对环境的污染又节约了成本,还可使学生在医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 通过实验方法的优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医用化学实验中对对于污染严重、危害性大的实验应排除或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实验优化的方法,较少污染。实验优化就是对原有实验中的实验操作、实验装置按照降低污染的目标,通过合理化的手段进行改造,最好既能达到实验目的,完成实验任务,又能减少污染。在医用化学实验中常常会涉及到有毒、有害物质,因而实验中试剂使用越多,对环境污染的潜在威胁就越大。其实很多医用化学实验并不需要太多的化学试剂就能达到实验目的;而有些医用化学实验,因为化学试剂的过多使用反而达不到理想的实验效果。所以在医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在保证实验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少使用试剂,养成节约药品的良好习惯。 对于一些有毒气体的性质试验和制备实验中,就必须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及时烧掉,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对于分散的几个实验进行合理设计,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在实验过程中一个实验产物成为另外一个实验中原料。比如关于铁化合物性质实验中,便能够将其设计成为系列实验,将KMnO4溶液及(NH4)2SO4・FeSO4溶液进行混合,用H2SO酸化,观察颜色变化。学生能够明白Fe2+还原性;然后加2滴KSCN溶液后,溶液变成血红色,可完成Fe3+定性检测实验;然后加入少量NaF,血红色消失,学生可以明白掩蔽Fe3+的方法,以及F-的配位反应;继续可以滴加NaOH,Fe(OH)3沉淀析出,能使学生明白配位平衡的移动。将性质实验如此设计能够大大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以及废液的排放,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3 通过高新技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可以通过微型化学实验和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微型化学实验就是尽量利用最少化学试剂得到较明显化学反应结果,并且得到准确化学信息。微型实验仪器可以利用一些废弃物,如青霉素药瓶可以做试剂瓶、集气瓶,一次性输液器可以做导气管、滴管,一次性注射器可以用于贮气、加气、贮液、加液,装药片的塑料板可以做点滴板等等。微型实验的试剂用量少,仅为常规实验的十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甚至更少。微型化实验对于一些毒性大、药品贵、耗能多、易燃、易爆、污染严重的化学实验尤为适合和必要,能够杜绝或明显减少实验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试剂有毒有害,在很大程度上破坏环境。对于该类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不但能够使学生将实验现象看到,将实验操作流程掌握,另外还能够防止污染人体以及环境,从而也就能够使绿色化实验教学得以真正实现。目前还无法通过改进实验来减少污染危害,对于这类实验,可采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如钠或钾和水的剧烈反应生成强碱和氢气的实验,采用多媒体教学,既可达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又保证师生的健康和安全,达到“零排放、零污染”。
新闻传媒论文:大众传媒体育新闻传播倾向研究 前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体育新闻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体育新闻不在仅仅出现在报纸、电视、广播中,网络也成为了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随着对网络文字、图片等资源的应用,其传播形式也更加的新颖、生动。传播途径与形式的变化发展使体育新闻的传播速度与质量得到了进步。但是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体育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出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采取有效措施,将不良因素剔除,促进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 一、大众传媒体育新闻传播若干倾向的成因透视 (一)媒体市场化语境下的利益诉求 随着市场化经济出现,新闻媒体行业也更加倾向于利益的诉求。尽管市场经济的出现为大众传媒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媒体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不得不做出改革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媒体行业自身的职业属性以及从业操守易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发生偏颇。体育新闻在市场化的传媒行业中也是作为一个经济利益平台存在的,因此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新闻标题与内容上作文章。现今社会的体育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的大都不是关于体育知识与体育赛场的主要情况报道,而多数都是体育明星的日常生活或是隐私,而这些新闻中还不全是事实报道。还有的新闻标题过于夸张,与新闻内容严重不符的情况。如此多的不良报道现象成为了阻碍体育新闻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体育传媒监管机制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国的新闻传媒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与上升阶段,因此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传媒监管上的疏忽使得体育新闻在报道上,出现了新闻事实与标题不符、过分渲染新闻内容以及新闻报道过于娱乐化等不良现象。目前我国传媒行业的监管部门对于媒体的审核责任权限几乎都交由媒体自身处理,因此在不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体育新闻媒体拥有传媒主动权的情况下,就会拥有很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因此会出现一些体育新闻传播的不良现象。尽管经过长期的发展,体育新闻在传播模式上已经形成了固有模式,对于体育新闻的报道也多以新闻事实为基准,并且很难被打破。但是随着新的网络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使许多不良信息得以传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监管机制对于审核权限的过度放权。因此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不良消息带来的恶劣影响。 (三)从业者队伍专业素质的不力 造成大众传媒若干倾向的原因,还有对新闻从业者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体育中多是竞技类项目,因此体育新闻工作者必须对于体育规则有着一定的掌握。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度的加深,体育新闻工作者还要注重对体育知识以及赛场情况进行真实的报道。这些体育新闻的报道基本要求,也对体育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体育新闻从业者队伍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社会上对体育新闻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行业相教育政治类、经济类与文化类等领域的新闻行业起步晚,人员队伍中还缺乏高素质人才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规避大众传媒体育新闻传播倾向的若干建议 (一)正确处理好“利”与“善”的平衡关系 新闻媒体行业具有其职业的特殊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中追求高效的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身兼的社会责任更应切实的履行。体育新闻要想获得长远健康的发展,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之后再兼顾经济效益。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时刻牢记要以人民的切身利益于首位进行实时报道,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加优秀、健康、积极的新闻内容。与此同时,在进行市场竞争中难免会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影响了新闻质量、扰乱了媒体行业的市场经济秩序,进而影响了体育新闻的品质。因此各体育新闻媒体也要摒弃偏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共同发展、达到双赢。 (二)深度权威是体育新闻传播的不二选择 目前体育新闻媒体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于广告投资,而人民群众又是新闻内容与广告内容的接受者。因此为实现体育媒体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需要,必须打造出可以吸引群众的新闻内容,进而得到广告投资,但是吸引群众的前提是新闻内容要真实、有深度。在进行新闻传播时,也要时刻注意体育新闻的报道目的,是要进行体育文化的传播。目前我国的观众几乎都是从观看比赛的过程获得体育知识的,不能对体育知识产生更好的理解。因此在进行体育报道时可以更多的加入体育知识内容与文化,加深人们对体育的了解,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只有进行真实、深刻的体育新闻内容的报道,才能在群众心中形成权威性,使群众对体育新闻的信赖度更深,进而使体育新闻行业不断的进步发展。 (三)完善体育传媒机构的监管机制 目前媒体行业的不良新闻报道现象层出不穷,主要是由于媒体行业的自由度过大,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下难免会出现混乱情况。因此为保证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媒体行业的审查机制、监督机制以及奖惩机制的建立。首先要建立起严格的新闻审核标准,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不良体育新闻,要坚决不予报道。对于新闻的品质、层次等方面的规定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审核制度。除此之外要对新闻媒体行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坚决杜绝不实新闻、低俗新闻流入市场。与此同时对于低俗、不实新闻的流出媒体也要进行严惩,为更多的体育新闻媒体发出警告,保证新闻质量。 (四)加强体育传媒从业者的专业化素质建设 目前我国传媒高校的多数新闻类教育针对于经济、政治等方向,而针对体育新闻的教育极少。因此尽管体育新闻从业者具备良好的播报技巧与新闻知识,也由于对体育知识的缺失,而导致体育新闻质量不高的问题。多数的体育新闻报道只能停留在对场外情况、幕后花絮以及运动员的介绍等浅层方面,无法进行更深入、专业的体育知识的报道。与此同时一些体育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建设也未达到标准,许多新闻工作者为了制造出新颖眼球的新闻,进行不实的新闻报道,或是过多专注于体育明星的隐私报道。这些因素都是阻碍体育新闻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要加强对体育新闻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开设专业的体育新闻教育专业,培养具备体育知识的专业体育新闻人才。加强对体育新闻从业者的思想素质教育,确保新闻质量。 三、结语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兴起,体育新闻媒体行业也正在不断发展。处于发展时期的体育新闻,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倾向。但是随着体育新闻行业的管理机制的健全以及媒体自身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的提升,体育新闻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作者:易璇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下和谐社会论文 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新闻传媒是重要的构成部分 1.1在国家的重大决策中,新闻传媒能够提供有效理论参考,能够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反映出来,使做出的决策具有利民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能够对政府的工作提供一定的监督作用的,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由于政府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民群众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产生影响,而人们的公论也同样是政府进行决策所考虑的重点内容,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的滥用,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对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并且也能够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发展空间和时间。 1.2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公民在国家发展中地位的重要体现。单从理论上看来,新闻媒体只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大众的舆论和思想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是大众言论的载体和重要通道,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而当前我国新闻传媒的发展形式是,新闻媒体是在政府权力的支配下进行的,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和真实性,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将新闻传媒对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转化为政府监督的利用好工具,这种将政府的意见和公民的公论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使我国新闻传媒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原本所应具有的意义,使去正常的监督功能逐渐缺失,无法对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监督,不能够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真实的报道,在国家权力面前不敢发声、保持沉默,最终导致新闻传媒论文利用媒介。新闻传媒失去监督作用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会对生活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力,同时也会给大众造成一定的错觉,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误导。新闻传播和信息报道必须要以真实性、及时性以及有效性作为其存在的客观原则,而事实证明,新闻传媒对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是难以实现的,作为利益群体,人类不可能客观的看待每一件事物,社会属性决定了作为新闻传播主体的人具有倾向性,新闻信息不可能完全客观。 2、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传媒的和谐 2.1舆论和谐与新闻传播的和谐是和谐传媒的重要基础。和谐传媒首先离不开舆论的和谐,舆论的和谐主要指舆论的复杂多样,要求舆论的多种声音,不能仅仅一个口号或众口一词。同时也要求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求新闻的传递是健康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立体的,这样让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人都能收到新闻的声音。从而使传媒达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让社会的一些思想,一些人们必须了解的主张在社会上得以讨论,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社会国情也复杂多样。因此,要考虑到社会的复杂性,舆论的多样性。让每个人都有畅谈自己想法见解的机会。当然如果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那也很难集中统一的意见,全国就会一盘散沙,无法积聚力量,形成一股绳。因此,舆论的引导应是一个正确的,沿着一个预期的轨道去指引人们,指导人们往一个切实的可行的思路去走,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单纯的去讨论意见,仅仅求得民主,得到了民主,却解决不了问题,这种民主也没有实际意义。 2.2要在解决矛盾中,发展中实现传媒的和谐。任何事物都规避不了矛盾,这就要求如何解决矛盾,正确面对矛盾。矛盾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如何使对立的一面化为统一,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前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一样的声音。但我们不能压制这些来自不同的声音,也不应扼杀这些不同的思想。因为事物是和而不同的。只有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的处理这些矛盾。相反如果我们遏制了这些矛盾。那么就会适得其反,会造成矛盾的扩大化。只有把不同的思想、观念、信仰统一在一起,正确面对矛盾,解决矛盾,才能实现传媒有和谐。 2.3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实现传媒自身的和谐。由于受管理体制、市场运行机制、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新闻传媒自身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不顺畅、不协调的现状。比如新闻工作者自身职业道德欠缺,个人私利思想严重,社会公德意识低、新闻传媒内部无序、恶性的竞争等,都是造成新闻传媒不能健康、稳序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东西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资源配置失衡等系列问题也是造成新闻传媒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3、新闻传媒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宣传者和促进者 通过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目标和任务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切实认识和感受到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给自己、给社会和给国家所带来的益处,从而自觉地投入到这一伟大事业中去。新闻传媒的主要作用是解除疑惑,积极引导。这一特点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会难免出现困难和挫折,一些社会的领军人物在介绍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做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同的声音,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使我国的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新闻传媒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法制建设、民主建设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等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无形中提升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活力和制度机制的正常运行。新闻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对促进我国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建成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明确新闻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落实其舆论监督作用,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途径。 作者:刘福胜单位:黑龙江电视台 新闻传媒论文:传媒对司法监管的困境及突破渠道 从新闻媒体对司法监督的向度来讲,自身困境是个体性因素的制约,而从司法的动态关系来看,履职困境则具有双向性。 新闻媒体介入司法的力度缺乏理性控制。就传媒对司法的监督力度来讲,新闻媒体对司法介入的力度缺乏理性调控。司法的中立性和专业性要求司法具有独立性,司法正确应对媒体的方式应为:司法敢于直面并理性应对媒体。当前,由于新闻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职业道德操守各异,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对司法审判的过程和要求所知有限,导致相关新闻报道有失公允和客观。这也使得媒体在对司法的监督过程中,新闻视角和法治视角缺少内在的统一性,同时也使媒体在对涉及法制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和报道时,更易于进行新闻炒作,有时甚至出现先于司法审判的媒体审判,导致司法界对媒体普遍怀有警惕甚至敌意。一方面,媒体常被司法部门认为专挑漏洞的人,所以“防火防盗防记者”成为某些官员的常态心理;另一方面,媒体自身有时也的确会因对司法程序的不了解、滥用媒体采访权等原因而引发社会舆论向一边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情绪的不健康发展,严重时甚至会妨碍司法独立的审判权,从而导致司法不公。 司法不主动接受媒体的监督。就司法应对媒体监督的向度来讲,在中国,目前司法不敢、不愿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媒体进行打压。这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司法部门害怕媒体监督。当前我国整体法治状况不尽如人意,司法部门也确实存在一些害怕媒体曝光的软肋。因此,司法部门在应对媒体的正常采访时,往往以各种借口推三阻四,有时甚至人为设置障碍。面对如此状况,媒体也会采取各种特殊采访方法,如暗访、跟踪等。2.司法人员职务保障度低。当前司法人员的职务保障程度低下,司法案件一旦被媒体监督和报道,上自直接领导和当地党委、政府如临大敌,下至案件承办人如履薄冰。也因此司法人员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正确断案,而是揣测舆论走向和相关领导的态度,此外还有一些党政领导利用职权对司法审判进行干涉,往往导致案件的最终结果超出司法的界限和控制范围。3.司法权整体脆弱。当前司法权的整体脆弱,更需要新闻媒体的理性监督。从我国普遍的司法腐败现象出发,一方面需要新闻媒体加大监督力度,另一方面脆弱的司法还不能承载新闻媒体的监督之重。从司法的具体操作层面来讲,司法对新闻监督具有一定的抵制和排斥。 冲突: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新闻自由原则、新闻报道的冲突性以及及时性原则对司法独立具有天然的侵犯性。实践中,新闻工作者过多地强调新闻自由,对司法活动的报道往往超越了法律的界限,新闻媒体越权监督,不仅造成对司法的干涉,同时也造成二者之间的冲突;而新闻写作的冲突性要求使得新闻从业人员易对案件的情节做艺术化的渲染;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原则要求报道要快捷迅速,因而有些新闻工作者在判决还未下达之前,就凭自己的主观认知做出判断,这与司法活动的过程性产生了冲突。虽然司法独立的具体含义在不同国家各有侧重,但司法应独立于媒体和舆论是被普遍接受的。 我国新闻媒体对司法监督的突围之道 综上所述,要解决当前我国媒体对司法监督的困境,需要新闻媒体和司法部门的共同努力。 处理好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的关系。新闻媒体在对司法案件进行报道和评论时,应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能使用误导性、煽动性语言,对法律进程的报道要客观公正,不能背离司法经验和正当程序,对司法处理过程不能妄下判断,陷入“媒体审判”、“网络审判”的泥潭。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传媒业得到空前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运用,为满足公民知情权和表达权提供了可能。每当能引发公众兴趣的司法个案发生,传媒都能够及时、迅速地把相关情节和处置过程向全社会披露,并汇总公众意见和社会评价,使司法个案的处置或多或少地受制于社会舆论,同时也使个案处置所产生的效应在更广的范围中传递。“顺便需要指出的是,在既往有关司法的社会监督的讨论中,公众判意被隐没于媒体与司法的关系之中,公众的主体位置往往被媒体所取代,公众判意常常被表述为媒体的意志。”[4]笔者认为,在对司法个案的披露和讨论过程中,媒体固然是不容忽视的主体,但媒体的主要功能仍然只是传播信息以及公众的观点和意见,过于突出媒体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公众判意受到忽视。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容量、传导方式及辐射力的局限,也为公众观点的表达提供了意见的自由市场。在此情况下,我们尤其应当坚持审慎的原则对以网络媒体为监督方式的报道做到反复求证。总而言之,只有根植于事实真实基础之上的新闻报道才是正确的监督方式。 处理好新闻报道与民意蓄积的关系。当前我国司法的总体评价不尽如人意,司法的公信力缺乏民意基础和认同感,特别是普通公民不仅法律意识淡薄,对司法案件的处理更多是从人性和情理的角度出发,往往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还易于被新闻媒体影响和左右。就新闻监督的力量之源讲,民意的支持使得监督力度加大,从而导致媒体在报道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怎样迎合民意,这种民意的蓄积一旦达到无法控制的程度,就会形成对司法的巨大冲击力,使司法处于众矢之的的境地,从而影响司法的独立判案。因此,新闻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应该遵循客观透明的原则,将事态发展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给受众,让各种声音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表达,让受众自己去选择和判断,而不是偏向一边,最终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我们应当重视新闻报道所体现出来的民意,因为民意是司法合法性的最终基础,司法当然应当回应,但更须有效回应,其中包括进一步完善制度和规范程序。司法首先要依据法律,否则就可能从本质上与法治背道而驰。吸纳民意不是对民意简单地妥协和依从,更重要的是有效吸纳民意中与妥善处理相关的信息。 处理好自律与司法部门的沟通协调。新闻媒体首先要加强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建设,防止新闻监督权成为个别新闻从业人员权力寻租、个人私利谋求的途径。在现实中,一些新闻媒体记者未经新闻单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私自采访,在发现问题后先是进行敲诈勒索,一旦没有得逞就威胁曝光,对司法个案的报道打着伸张正义的旗号,实际上是变相为个人捞取经济利益。这就需要新闻部门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监督,如从业资格的严进严出、采访制度的规范化,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媒体在监督司法时,作为采访报道主体之一的记者要学会尊重司法审判的独立性。不是记者判断双方所陈述事实差异的根据,而是事实的真相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记者所需做的仅仅是“用事实说话”,将事实真相呈现给受众,理性地引导舆论展开监督,准确、恰当定位好自己作为传播者的角色位置,也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进行采访报道,报道出的新闻作品才能客观公正。另一方面,司法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新闻采访和监督渠道,如建立司法信息公开制度,设立案情通报会,建立案件诉讼进程查询系统,设置宣传部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协调;推动新闻立法的进程,呼吁司法部门建立对新闻媒体的审查权,使新闻监督法治化、正规化、理性化,尽量减少和消除两者之间的排斥和紧张关系;进一步系统地培育司法人员应对媒体的素养和技巧,在内部建立新闻媒体监督案件的相关考评机制。与其堵不如疏,只有确保新闻报道的公开、透明,才能使公众相信司法的独立和公正,真正做到树立司法的权威和保护法律的尊严。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编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思考 摘要:为顺应时代变革,响应国家提出的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转型期的传媒业必须突破人事制度双轨制的掣肘,健全编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搞活用人机制,以期寻求媒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突破。 关键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流动和配置 伴随时代的变革,国家提出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意见,倡导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以及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由于历史原因,新闻传媒单位内部长期运行的是“编内”和“编外”双轨制人事制度。在由事业向企业转型的改革趋势下,传媒业消除双轨制管理对人才流动造成的掣肘十分迫切和重要。再加上事业单位编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政策的真空和历史遗留等问题,传媒业编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水平远落后于市场配置和人才流动的需要,新闻传媒单位的流动人员档案亟待加强管理。 一、事业转型期,新闻传媒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1.人事制度双轨制,导致人事档案易被忽视。我国传媒业既肩负着舆论宣传政治使命,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向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或产品,又在市场中靠生产新闻产品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和广大消费者需要,赢得市场经济效益,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改革开放以来,受制于编制管理,传媒业长期大量使用编外人员解决用工缺口,由此衍生“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虽然国家人事部早在2002年就颁布了《关于在事业单位试用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但是这种全员聘用制在传媒业并没有真正落实。在不享受国家拨款和资金扶持的编外人员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超过编内人员的现实下,编内和编外人员身份意识和薪酬待遇等差异依然较大,甚至有传媒单位为低成本用人方便,忽视聘用合同和社保缴纳,或者采取派遣租赁等用工形式把人推到中介机构管理。在这种管理环境下,编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自然不被重视,档案管理无序混乱、利用效率低,同时制约传媒人才在市场上的自由顺畅流动。新形势下,当媒体由事业型转变为企业型法人后,人才流动的异常突出将更加暴露当前传媒业编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落后。2.外部政策真空,导致人事档案管理先天不足。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促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规定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概念依然没有对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范围明确界定。从1991年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到2009年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国家对编内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政策制定逐步完善,档案管理实施的各项环节清晰完整。但是针对编外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专项规定是真空的。从流动人员管理角度,可供参照文件有国家颁发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90号)和国家人社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简化优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的通知》(人社厅发〔2016〕75号)等文件。上述规定明确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范围,即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聘用人员的档案,辞职辞退、取消录(聘)用或被开除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档案;与企事业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聘用)关系人员的档案、和未就业、自费出国留学、因私出国(境)、自由职业、灵活就业以及其他实行社会管理人员的档案等。可以看出,对于事业单位的在职编外人员人事档案是否属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范畴界定依然不明确。因此,缺乏外部政策的专项扶持,使传媒业想要完全依托社会服务机构做好编外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畅通传媒人才档案流动,也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做好传媒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长期以来,传媒业是党和政府宣传喉舌,具有政治性、内部管理偏行政化,单位内部欠缺企业化市场管理的经验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新闻传媒单位很难自主地管好编外人员的人事档案,而完全依靠外部人才市场的管理,政策和资金扶持也不到位,困难重重。为了打破这种制约,为人才流动打好坚实基础,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索如何完善新闻传媒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1.单位平等重视档案管理,强化员工个人档案意识。新闻传媒单位必须认清,新形势下,不管是事业或企业单位,对员工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深度是在不断扩大和加强的,人事档案在各种信息认定和采集、社保办理和离退休手续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各种改革工作对个人人事档案利用的时效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要求越来越高。编外流动人员虽然具备很强的人才流动性,但不是“临时工”。这些流动人员恰恰是新闻传媒单位需要着力进行开发的人力资源存量,是单位必须留住和使用的传媒人才。在编外流动人员与编内人员共同承担关键职责的现实下,新闻传媒单位要重视弥补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档案办理难度做好充分思想准备。新闻传媒单位也要具备高度责任感,及时督促编外流动人员重视个人档案的保管,增强他们的档案意识,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体现出单位对个人的尊重和负责。编外流动人员自身的档案意识的确比较薄弱,很多人主观上不重视档案管理,弃档、死档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个人在晋升考察、职称评聘、养老退休等手续办理时,缺乏关键材料支撑,从而后悔莫及,利益受损,与单位产生劳动纠纷与争议。单位和个人双方必须知道,人事档案的完整齐全地托管是需要较长的办理时间,期间会经历多个部门和环节,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办理。但是,如果双方档案意识都比较强,那么这项工作就会在双方督促之中按时完成,及时发挥作用。2.积极与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国家和各地的人社部门所属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等部门,是新闻传媒人才日常流动的主要渠道。按照政策规定,人才交流服务机构通过借助行政职能,配合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改革,为企业和人才个人搭建了社会化管理的服务平台,为双方提供配套的人事保障服务。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对于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转递和保管都有详细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具体包括档案接收、档案转出、档案必备材料、非必备材料以及档案建立、遗失与补办等方面,同时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跨地区流动、信息化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严肃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纪律。新闻传媒单位应积极与社会各级公共服务专业机构,特别是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自身管理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具备管理资格之前,克服局限,努力为编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找到一个可靠、专业、稳定的档案托管机构。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配合做好编外流动人员的档案服务和管理工作。同时,也为日后新闻传媒人才在各种渠道间自由合理地流动,做好渠道对接工作,以实现新闻传媒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畅通人才流动渠道。3.健全档案管理制度、配备专业人员、实现档案信息共享。新闻传媒单位要为编外人员建立配套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从编外人员应聘入职环节起,规范档案操作程序、时间和负责人等细则,要求责任相关部门和人员认真执行,对于关键重要岗位和职务晋升岗位编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细则必须向编内人员的管理看齐,最好由单位妥善保管。由此实现编外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体,所有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都要靠档案管理人员来完成,这是一项专业技能很强的工作,需要稳定的专业档案人才支撑去完成。由于新闻传媒编外流动人员来源广泛,其原来从事的职业和领域多样,要保证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难度较大。对于档案工作人员而言,必须本着对单位和个人负责的态度,积极查遗补漏,定期、动态、协调催收和存档各种材料。同时,利用新闻传媒单位的各种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技术手段,做好内外信息的核实完善和共享保存工作,以确保编外流动人员档案的完整、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新闻传媒人才的人事档案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三、结语 在我国新闻传媒单位特有的用人机制和管理环境下,编外流动人员无疑最为关心自身群体的身份定位和权益保障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除了要打破单位内部人事制度壁垒的制约,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一项基础性技术性工作,不容忽视。人事档案不仅是新闻传媒单位选才用才的重要材料依据,也是新闻传媒流动人员个人传媒经历的重要证明,对个人的新闻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传媒单位做好编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不仅能弥补制度不足、打破双轨制制约,也有利于新闻媒体人在时代变革期的转型规划,和单位加强传媒人才发掘与培养、稳定人才队伍,以及促进传媒人才在市场上合理有效流动与配置。 作者:贺武征 单位: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人力资源部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管理市场经济论文 一、市场经济对新闻传媒管理的影响 (一)产业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相悖 在市场经济下,新闻传媒管理的矛盾增加,主要表现在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两方面。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新闻传媒必须寻求产业的发展,但是其产业属性却与意识形态属性相悖,这无疑是摆在新闻传媒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目前,在新闻传媒管理中,有些单位对新闻传媒意识形态的功能过于重视,忽视了新闻传媒的产业属性;另一方面,某些单位过于追求新闻传媒的产业属性,却忽视了其意识形态功能。 (二)新闻传媒管理的复杂化趋势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新闻传媒的管理不再单一简单化,管理目标、内容、方式、范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简单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有效的控制新闻传媒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领域走向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同中国的交流更加频繁,大量的外来文化涌人我国,使得我国公众的价值观向着多元化发展,受众群体喜好的变化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了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管理的思路 (一)科学的管理新闻传媒 新闻传媒行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导,利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新闻传媒的健康发展。科学管理新闻传媒,主要包括规范管理者行为与被管理者的行为两方面。在新闻传媒管理中过程中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使新闻媒体管理变得规范而统一。 1.处理好规范管理与鼓励创新间的关系 完善的管理规范对新闻传媒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行为与活动进行有效的约束,使其行为和活动趋于规范性,可以增强新闻传媒管理工作更加系统性和全面性,进而促进新闻传媒的发展。在新闻传媒工作实践中,很多规范都是在实践中得出的,或是在实践中对旧规范进行创新,从而得出新的规范。由此可知,新闻传媒实践中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既不能恪守规范而固步自封,也不能一味寻求管理创新而无视规范。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新闻传媒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因此,要在日常管理中体现出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推动新闻传媒的发展。 2.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新闻传媒管理的主要因素,两者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若管理过程中缺少了被管理者,那么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就失去了意义;同样,缺少了管理者,被管理者的行为就失去了规范性。作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传媒管理者,要以两者的关系为切入点,利用具体的管理措施,激发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被管理者主动的做好工作,进而保证新闻传媒的各项工作可以圆满的完成。 (二)实现新闻传媒的综合管理 新闻传媒管理的内容复杂,环节众多,是一项庞杂的过程,因此,要求管理者要有全局意识,全方位的对新闻传媒实施管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建立起新闻传媒的综合管理模式,在规划管理模式考虑多方面的内容。 1.要树立协调、统一的意识 目前,我国新闻传媒并没有进行大的变动,所以在行使管理职能的时候只限于本部门职权范围内,不能干涉其他部门,或者与其他部门相抵触,应保持一致、相互协调的管理方式,促进新闻传媒的良性发展。 2.要确立综合管理的意识 对于新闻传媒的从业人员来说,需要一个独立的部门对人员进行综合管理,使新闻传媒管理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管理总体体现为,与国家政策不配套,加之行业市场并不规范,所以新闻传媒必须从完善自身管理体系出发,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管理的有关对策 (一)突出新闻传媒的舆论机构的属性 在社会生活中,新闻传媒所传达的信息会形成社会舆论,这种社会舆论可能是积极的舆论,也可能是消极的舆论,无论是哪方面的舆论,都说明新闻传媒具有舆论机构的属性和特征。因此,在新闻传媒的管理中要相应的突出其舆论机构的属性。在管理新闻传媒中,应对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形式进行适当的控制,以达到拥有的舆论效果,发挥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对于积极的社会信息,新闻传媒应通过大众传媒的各种渠道,迅速的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不具备的信息传递快、范围广的优势,在社会中形成正确、积极的舆论导向;对于消极信息或已形成的消极社会舆论,新闻传媒应该发挥分散公众注意力,或利用正确舆论分散消极舆论,积极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形成。 (二)重视新闻传媒的受众群体 新闻传媒管理者要善于发现传媒发展的规律,并在时展中遵循发展规律、改革管理方式,使新闻传媒生存并有所发展。无论新闻传媒怎样发展,都离不开受众的支持,受众群体是新闻传媒发展的基础。虽然新闻传媒的拥有者可以决定传播信息的内容,但是受众群体决定了信息传播价值。为此,新闻传媒应重视受众群体的感受,在制定决策时充分考虑受众的特点,将受众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新闻传播人员要以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为工作目标,以传播活动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社会特点和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并注意传播的时效性。管理者要注意在新闻传播中体现出新闻的价值,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形成。在实际工作中,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是引导社会舆论的先决条件,因此,新闻传媒管理者要改善报道方式,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速度,调整传播途径,优化新闻传播路径,在保证新闻传播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进行社会舆论引导,同时满足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 (三)完善新闻媒体的市场运作机制 在新闻传媒管理中,要将市场运作要义渗透进管理工作中。新闻传媒已经置身于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就要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还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自身生存进行谋划。作为新闻传媒的管理者,要掌握市场要义,并在市场要义的指导下与同行进行公平的竞争,逐步占领市场,为自身谋取更大的利润。作为管理者,要正确理解市场要义的各个部分。就新闻传媒自身而言,传媒产品迎合受众群体实际的需求就是新闻传媒市场运行的根本要义。只有传媒产品符合受众的需求,传媒产品才具有实际意义,也是新闻传媒价值的最终体现。无论新闻传媒怎样参与市场竞争,都要建立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要想在同行的竞争中占领市场,首先要保障传媒产品能在市场中立足,然后依靠经营的手段使传媒产品受到受众的喜爱,并优于同行的产品。同样,在传媒产品迎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新闻媒体才能从中获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传媒给予受众群体积极向上的传媒产品,也只能满足一部分受众健康的精神需求。在此条件下,新闻传媒要想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就要先投入一定的资本,然后利用传媒的广告效应进行为传媒产品做宣传。新闻传媒管理者必须重视传媒广告的管理,严禁不良广告投入市场。 (四)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 新闻传媒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应将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第一,应制定并完善人员管理规范,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派专人进行管理,保证各项决策可以贯彻执行;第二,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并采用专业讲座、演讲、交流等形式,帮助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的素质;第三,应完善人员考核制度、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各项管理机制,通过各项管理机制提升工作效率;第四,鼓励管理人员从基层工作做起,在实践中提升管理能力;第五,鼓励管理人员在实践中创新,真正激发管理工作的活力,带动新闻传媒快速发展。新闻媒体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要求管理者要具有大局意识,同时具备综合管理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综合管理人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对于新闻传媒行业而言同样如此。因此,在培养新闻管理人员时,应注重其多种能力的培养。总之,管理是一门艺术,不仅要规范执行管理程序,还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 四、结束语 作为新闻传媒的管理者,要在新闻实践中发现新闻传媒管理的规律,并学会在工作中运用这些规律。同时,应借鉴管理学中的专业管理方法,从中发现适合新闻传媒管理的方法或机制。西方新闻传媒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样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剖析,以获得有用的管理方法为我们所用。此外,管理者还应对具有启迪意义的经典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仔细体会其中的管理学涵义,并将自身的体会和感性经验提升到理论的层面,并成为日常管理中的具体措施,力求将管理工作做到最佳。 作者:王晓伟 单位:白银日报社 新闻传媒论文:大众传媒新闻标题制作艺术论文 一、重复关键词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是忌讳相同词语在一个语句当中重复出现的,诗词的这一要求更为严格。大众传媒的新闻标题则不然,它不仅由于有时是信息传递不可少的原因,有时也是出于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考虑。所以,在大众传媒的新闻标题当中,有时表达某个新闻要素的词语可以重复运用,不过,这种重复后的关键词,在某些方面已经跟先前的关键词有所不同了,具有了新的新闻信息含义。例如:1.《贤妻》糟蹋了“贤妻”两个字北京晚报2013-3-15尽管时代在变“贤妻”标准也在变,但一些大的原则却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如对爱情的忠贞、不离不弃等都是必备的要素。电视剧《贤妻》引起了大战“小三”的“贤妻”话题,但编导似乎更热衷取悦于趣味低级的观众,以逐利目的来吸引人的眼球,这绝非高尚艺术,而是污染文化环境。在标题里,“贤妻”一词两次出现,但前后的意义却不相同:“《贤妻》”是电视剧专名,“‘贤妻’”却是偏正短语。 新闻中表达的意思是:《贤妻》并未塑造好“贤妻”的形象。再比较下面的标题:2.《咬文嚼字》“咬”上郭敬明称其为错字大王人民日报2012-2-193.《咬文嚼字》盯上郎咸平:怎能用“红火”形容惨剧搜狐文化频道2012-5-1标题2重复了“《咬文嚼字》”(刊物专名)中的“咬”,因势利导批评郭敬明的博客里有太多的文字、词语差错,堪称“错别字大王”。这样一来,郭敬明语文错误的一种程度就跃然纸上了。标题3没有利用《咬文嚼字》中的“咬”,而是换用了“‘盯’”这个动词。两相比较可以看出,这个标题非但没有突出郎咸平用词失误的程度,“盯”的人为意味也比较浓郁,而淡化了新闻客观性的语体色彩和“零度”风格。所以,还是标题2的传播效果更好些。有时,并非重复新闻标题中的整个关键词,只是重复了其中的某个成分,此种情况更表明重复关键词的修辞艺术是大众传媒新闻标题的一个独有属性,因为这时重复的关键词分别表达了新闻要素和对新闻要素的评论。这种关键词的重复,还可以是同音词的重复,表现出因势利导的修辞特性。例如:4.三门峡一景区搞“扯蛋”大赛不少游客批太扯淡大河网2012-4-164的新闻内容是:该景区搞“扯蛋”游戏,规则是在广口瓶内放着几个系绳的绿皮鸡蛋,线绳另一端由参与者抓着,随着主持人插科打诨后的一声“扯”,参与者就一起往外拽鸡蛋,后出者为失败者,得要戴上画有乌龟的“绿帽”加以惩罚。这游戏虽新颖好玩,但大多游客却对此反感,认为格调不高。“‘扯蛋’”与“扯淡”形体不同但读音相同,后者是对前者的批评。 二、词语动态化 这种修辞方式,是让表达新闻要素的词语与另一个表达新闻要素的词语在组合时形成联动关系,从而使新闻标题产生出动态化的语义关系,让标题活跃起来。如:5.“愤怒的小鸟”飞进现实:上海将建主题公园人民日报2012-7-3“愤怒的小鸟”是芬兰Rovio公司推出的一款小游戏。如今,“愤怒的小鸟”已从游戏世界飞进现实空间,Rovio.9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公司在上海和北京分别开设“愤怒的小鸟”实体店,并推出了玩具等“小鸟”衍生品,上海也出现了首个“愤怒的小鸟”主题公园。标题巧借“小鸟”的动作特征“飞”入题,浮雕式地传递了“上海将建主题公园”这一信息。6.“朝阳”在俄罗斯绽放中国石化报2011-1-11新闻中说,2006年中国石化的“朝阳”标志出现在俄罗斯乌德穆尔特共和国首府伊热夫斯克。2007年2月,中国石化与俄石油公司在UDM公司的发展战略上达成共识,推动UDM公司呈现出价值上同向、战略上同构、经营上同谋、效益上双赢的良好发展态势。“朝阳”作为中国石化的企业标志,标题用它的“绽放”来说明中石化在俄罗斯的业务不断拓展,这不仅让标题更为简练也让它衍生了动态感。下面是同样的用例:7.北京哈德门饭店停业数千人争享“最后晚餐”北京晨报2008-11-14日8.扬子鳄有望“爬出”濒危名单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4-11在北京哈德门饭店停业的最后一夜,数千顾客争相品尝着这“最后的晚餐”。7通过“哈德门饭店”来激活“最后晚餐”,让它们建立起了连贯的动作性关系,这不仅形象地传递了新闻信息,也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妙趣,会联想到达芬•奇的著名油画。扬子鳄的固有动作就是爬,8的标题结合扬子鳄的行动特点配合以“爬出”的动作,不仅让新闻的“主人公”形象活脱起来,更再现了拯救扬子鳄于濒危名单的艰难历程,由此而使新闻的主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对比性映衬 在大众传媒的新闻标题中,可以利用新闻要素提供的机缘,通过不同种类事物的对比来映衬人或事物的本质性特点,从而凸显出新闻价值。例如:9.胆子不小,带着手枪想进车站案子很大,一窝逮了20多个毒贩扬子晚报2010-1-810.贫困县县委书记被曝配百万豪车上假军牌大洋网2013-3-19这两个标题中,9把“胆子不小”与“案子很大”这两个不同性质的新闻要素加以对比,这种对比,密集了新闻信息,突出了案情的重大和新闻的不寻常价值。10是说辽宁省西丰县闫姓县委书记超标配150万元豪车并套用假军牌。 标题中用“贫困县”与“百万豪车”进行对比映衬,凸显了新闻事件的报道价值。再如:11.芦山地震震中一座百年老宅屹立不倒居民照常生活新华社2013-4-23一场七级地震,让雅安芦山所有当代建筑的房屋全部毁损,但百年老屋、红30军司令部住过的那幢木质房子震后还依然耸立。这座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老宅,在地震中除屋脊脱落几块瓦片外没任何损伤。标题通过“百年老宅“和”屹立不倒”及新闻中钢筋水泥房子全部毁损的对比,表达了造房的关键不在技术而是否有良心的报道主旨。四、多样化比喻。大众传媒新闻标题在运用比喻时,可以是多样化的。新闻标题中的比喻本体,是新闻要素,而喻体可以直接替代本体,也可以是新闻要素和喻体同时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标题部分。例如:12.印染厂有个“炸药库”青岛早报2011-1-1113.居民暗藏“炮”库新闻晚报2010-2-4这两个标题都是将新闻要素“烟花爆竹”用喻体“炸药库”和“炮库”直接来替代,既凸显了险情的严重性,也容易使读者了解新闻的内容和主旨。以上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新闻要素)的例子,下面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标题中的用例:14.哈尼梯田:追续千年的大地雕刻光明网2013-6-2915.像挖煤一样挖文化光明日报2013-6-29由于新闻标题有引题、副题、主题等分别,有时本体和喻体会出现在标题的不同位置。例如:16.玲珑剔透的视觉盛宴第三届中国国际日用、工业玻璃制品展即将亮相中国文化报2007-7-517.十年磨“剑”近观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生活报刊文摘2008-9-26上述两个标题,16的“视觉盛宴”和17的“剑”都是喻体,其本体分别是副题中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日用、工业玻璃制品展”和“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生活”,这是两个最重要的新闻要素。除了上述创新性修辞和变异修辞的方法外,大众传媒新闻语境的特殊性还为它提供了“旧瓶装新酒”的可能,即用表达新闻要素的关键词去替换既有词语(尤其是俗语)中的某个成分。这样就会使本体显现出一种新鲜变化的意境美来。例如:19.“湿露露”称和干露露的不同在于高雅与低俗株洲新闻网2012-7-1620.西班牙报告证实存在“挂牛头卖马肉”新华网2013-4-17上述标题当中,19的新闻说国内嫩模吴雨婵身材火辣,因不吝啬展现姣好身材及敬业程度而有“湿露露”之称。但随着她逐渐走红,其负面评价也越来越多。为此,她试图澄清与干露露的差别所在。标题中的“‘湿露露’”是仿造焦点名词“干露露”而成的。 20的新闻说,西班牙农业、食品、环境部和卫生部报告称,该国189种牛肉的产品样品送检结果显示有4%含有马肉DNA。这个标题使用了中国“挂羊头卖狗肉”的变异形式,既形象恰切又很好地体现新闻的含义。大众传媒的新闻标题,通常只是片言只语,但由于它居于新闻文本的显著位置,因而是大众了解新闻的窗口。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要想收到最佳效果,就得讲求标题的修辞艺术。这种修辞艺术,即关乎“形而上”的理论,又涉及“形而下”的技巧,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好才能制作出好的标题来。同时,了解大众传媒新闻的特点所在有助于媒体人创新或变异修辞艺术,从而获得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作者:李海宏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网络传播论文 1.新闻传媒的特点以及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新闻传媒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并且在某些方面它具有这其他社会力量所没有的优势,这种优势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大家都清楚,新闻传媒对于社会它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资料。这种特殊的生产资料与其他生产资料相比所具备的优势有:具有十分广大的覆盖面,其触角可以触角社会以及地域的各个层面;具有十分强大的渗透性,它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生活领域,且能够对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进行影响;传播速度极快,能够对社会生活进行同步反映,即时干预;具有十分严格的周期性,按一定周期连续出版或播出,即马克思所说的“每日干预运动”的“周期律”;具有广泛的社会公开性,制作的结果会面向社会进行公开。这些特性与优势确定了新闻传媒在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其他社会力量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也正因为如此,新闻传媒理所当然的应该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所贡献。新闻传媒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它能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就概括地指出新闻媒体具有三大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功能,关系协调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后来学术界又补充了一种功能,即文化娱乐功能。我国新闻学界对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有不同的概括和认识,具体说法和表述虽各有差异,但对新闻媒介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这一基本点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国内传播学者陈力丹认为,“如果这些功能能够规范地发挥作用,会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冲突,调解社会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新闻传媒对构建和谐社会所能起到的作用 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它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建设者和见证者,而推动和谐制度建设、营造和谐社会舆论、倡导和谐社会关系、培育公众和谐心态则是媒介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新闻宣传是一种领导工作的方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党在长期的政治工作中得到了将新闻宣传当作一种领导工作方法的宝贵经验。1944年3月22日,在谈到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时,说过看报纸比吃饭更重要。他形象地说:“关于报纸,现在高级领导同志,甚至中级领导同志都有一种感觉,没有报纸便不好办事。饭来了,报来了,我们有些人是先看报、后吃饭的。”这种“没有报纸便不好办事”的感觉,已经说明了报纸是对指导工作和教育人的重要工具。邓小平在1950年5月16日召开的西南局新闻工作会议上提出,“拿笔杆子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新闻传媒作为一个领导方法,必须要有一个中心。革命报刊被马克思、恩格斯看作是召唤人们的一面旗帜或思想中心。新闻媒介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信息的台。 信息传播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1984年,邓小平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小平同志新闻传媒能者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所起的作用的高瞻远瞩。强化媒体的信息借给机制,将新闻宣传工作和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衔接,结合媒体本身的特点,加大信息传播的有用性、有效性与有机性,扫除发展过程中的信息障碍,保障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良性与快速运行,使新闻媒体成为和谐社会的信息窗,成为宣传建设方针与政策、传递社会变化动态的信息桥梁。新闻媒介作为社会信息的台,其应该具有选择有用信息过滤无用信息的能力。历史经验昭示,信息闭塞是造成国家和地区落后的重要原因。传媒是担当着“去塞求通”的重要社会责任的组织。要想搏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洪流之中,不了解外界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动态是无法想象的。在这方面,传媒应当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满足甚至超出当地决策层、建设者的需要。可以及时传达中央的政策规范,也可以配合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作介绍,更可以编发本地市场机遇和其它地区的市场动态。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媒体上往往充斥不少“无效信息”,有人将当前媒体上“无效信息”的表现概括为“八多八少”,即会议新闻多,提供群众需求的有益信息少,领导活动多,记述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少;工作报道多,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少;关系稿多,采用基层通讯员的来稿少;软新闻多,给读者提供经验启发性的深度报道少:雷同重复稿件多,独家新闻、独家见解的稿件少;不健康或虚假的广告多,实用可信的广告信息少;猎奇、庸俗的稿件多,生活服务类的信息少。这些无效信息大大阻碍了有效信息的传播,使得受众关注度高、契合他们需求的信息难以顺畅传达。因此,传媒有可能也有必要成为无效信息的过滤器。一切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信息,一切有利于现代建设的信息,一切有利于大众现代性增长的信息,才是有用与有效的。 当然,有效性还意味着信息的时效性,否则,错过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错失了全面小康社会的良好机遇,即使再有用的信息也会变得无效。新闻传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导向领航员,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助推器。在和谐社会的创建过程中,让媒体直接参与到各级政府部门的作中去。引导媒体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潴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自觉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首先,发挥新闻传媒的作用,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调动当地各个媒体都紧紧围绕当地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政策解读,让党的政策深入人心。凡有新的政策、新的中心工作出台,都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新闻媒介是和谐进程中的监督岗,是违纪违法的曝光平台。 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反映人民心声的重要渠道。舆论监督是谐社会的构建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想要消除其中的“噪音”、“杂音”等一系列不和谐的声音,必须依靠舆论监督。在批评和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同时,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引导社会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让人民群众看到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维护社会稳定的决心。各级政府应该善于通过舆论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发现和解决问题,推进和改进工作作。要不怕家丑外扬,积极鼓励支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新闻传媒在对引领公众舆论、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主导作用。现代社会中充满这信息,它是一个信息的社会,而且也是一个公众的社会,在这个公众领域中舆论的表现,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基于此新闻传媒等媒体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中,媒体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起到巨大的作用。新闻传媒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对政治力量以及其他相关权利的监督和制约的职责。当然,新闻传播及其监督活动必须获得民主制度赋予其的合法性。在民主制度中,保证民主制度的必要条是件对权力的制约。通常的对权力的制约有三种方式,一是用权利制约权力,二是用权力制约权力,三是用道德制约权力。但是因为权力的相互制约这种方法没有办法最终解决监督监督者的问题,所以出现了健全用权利制约权力的这种机制,让广大公民来承担起监督者的责任,合理地分配权力,用以限制、阻遏权力的滥用。在我国的这种制度下,这种功能主要的体现就为舆论监督。我国的新闻传媒有着舆论监督优良的传统,并在促进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揭露社会弊端、纯洁党的干部队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如何让新闻媒介促进社会和谐 鉴于新闻传媒的特点和功能以及我国社会实际,笔者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必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改进和完善新闻报道工作,促进社会和谐。首先,回归新闻本位,履行自己最基本的职能——报道新闻,传递信息,满足受众的认知欲和知情权。对于和谐社会来说,其首要特征就是民主法治。新闻报道正是确保人民主法治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可以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依法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管理。而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公众必须借助媒介才能迅速完整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一切变动,从而作出恰当的反应,参与社会管理与决策。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媒体的首要的任务就是履行媒体之为媒体的基本职能。其次,唱响主旋律,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制约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是随着社会变革,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群体多元化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和社会关系紧张等不和谐因素。这些不和谐一方面要靠政府制定公平、合理、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来化解,另一方面需要媒介发挥有效的舆论引导功能。 舆论引导是新闻媒介的重大社会功能之一,是新闻媒介发挥对社会的凋适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式。我国新闻媒介历来十分重视舆论引导,新闻媒介的舆论引导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服务大局等方面也的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再次,第三,构筑公共领域,强化舆论监督,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民主法制,这要求有一个公共领域对权力进行必要的监督。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中,新闻媒介被赋予了对政治力量以及其它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神圣职责。在民主制度中,保证民主制度的必要条件是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在现代这个社会中大众传媒具有制约权力的功能。在我国,舆论监督是这种功能的主要表现行为,它是指的是公民或新闻媒体发表与传播针对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的批评性言论。这是言论自由权的诸项政治与社会功能的一种体现。最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新闻媒介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主题,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又以社会各利益主体、社会各阶层之间生存状况与发展预期的和谐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主题。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摘要:文章从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瓶颈出发,通过分析品牌栏目缺位、媒体转型缓慢以及营销方式陈旧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具体可从品牌打造、本土化处理、营销模式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深度融合发展五方面进行。 关键词: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瓶颈;策略 一、新闻传媒发展瓶颈分析 由于受长期运作机制等因素影响,在应对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中,部分传统新闻媒体消极应对。通过分析媒体共性,发现其制约因素主要有品牌栏目缺位、媒体转型缓慢以及营销方式陈旧三点。 (一)品牌栏目缺位 栏目设置单一、缺乏地域特色是新闻媒体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不同历史背景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新闻生产中不可多得的营养源泉,但在实际的新闻制作中,未能做到物尽其用,导致现阶段新闻产品同质化严重。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更强的交互性、便捷性与时效性,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压力,传统新闻媒体面临的生存形势日趋严峻。 (二)媒体转型缓慢 地方性电视台、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转型缓慢是导致其竞争力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型新闻媒体往往资源实力雄厚,其管理者眼光长远,思维意识超前,能够审时度势,领导新闻媒体革新运作模式。而地方性媒体实力单薄,再加之管理者目光短浅,严重制约了传统新闻媒体的转型升级。 (三)营销方式陈旧 营销方式陈旧这一点同样表现在地方性电视台、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上,与依托互联网、移动终端进行营销宣传的新媒体相比,这些传统新闻媒体明显处于劣势,营销效率不尽人意。而随着我国光纤免费入户,宽带全面提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营销效率差距愈发明显,而且地方性电视台、报纸等传统媒体同时受资金、人力等资源限制,实际生存状态令人担忧。 二、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研究 当下正处于互联网大规模覆盖的时期,新闻传播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近几年来,尤其是智能终端设备的出现与高速普及,使得诸多数字化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闻媒体不仅表现出强大的时效性与便捷性,而且具有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交互优势,这对于已经力不从心、穷于应付的传统媒体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新闻传媒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构建核心竞争力,具体可从品牌打造、本土化处理、营销模式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深度融合发展五方面进行。 (一)新闻品牌打造 通过打造品牌栏目与培养金牌主持人,以点带面,构建核心竞争力。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积极推动着新闻媒体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给传统媒体带来致命一击,新闻传播领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洗礼。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与智能终端的普及,催生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新闻平台,并自出现之日起便呈异军突起之势,成为当下新闻传播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集诸多优势于一身,具有交互性强、影响范围广、时效性强等显著特征。因此,传统新闻媒体要想实现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打造品牌栏目与培养金牌主持人两方面着手,推动新闻品牌公信力的形成。首先,打造品牌栏目。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全面剖析受众群体特征,包括阅读习惯、兴趣话题、接收渠道等,有的放矢地打造栏目特色,并严控新闻质量(真实性、时效性及专业性),量身定制出别具一格的品牌栏目,使受众群体对产生一致的认可度与认同感。其次,培养金牌记者。优秀的新闻产品离不开金牌记者的倾心打造,金牌记者通常具备一定的素质修养与人格魅力,尤其是在视频新闻报道中,能够高效助力打造品牌新闻栏目。而金牌记者的培养,不仅需要记者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时刻给自己充电,同时也需要传媒单位提供专业化的课程培训,两者共同推动金牌记者的诞生。另外,亦可通过直接引进的方式获得金牌记者。实力雄厚的大型传媒集团有能力去整合新闻传播领域的人才资源,依托行业知名媒体人已形成的公信力,助力品牌栏目的打造。 (二)本土化处理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受众群体对新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新闻产品的本土化处理方面,表现出强劲的需求。新闻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其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新闻产品所传达的观点和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舆论导向,是民生民意、国家政策以及社会万象的载体。这种先天性的优势属性,决定了新闻产品在某些方面具备一定的话语权。鉴于新闻产品独特的社会属性,为获得深层次的影响力,媒体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必须密切结合本土文化,如本土化语言融入、区域性文化解读等。这种天然存在的亲近感能够打破文字、语言等新闻元素与情感表达之间的隔阂,让当地受众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感受新闻产品的文化魅力。本土化处理包括两个方面,即本地新闻生产和外来新闻解读。对于长期生活于本土文化大环境的记者来讲,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惯的影响,其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会在无形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但要注意新闻选题要心系民生,密切关注社会动向。而对于外来新闻,为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在原始新闻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解读。尤其是对外地首次出台的地区性政策,新闻产品在进行本土化处理的过程中,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给予专业化解读,通过分析政策出台背景、目的等信息,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定性甚至是定量分析该政策在当地实施的可行性及可能产生的效果,从而实现对外来新闻的本土化处理。 (三)营销模式创新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各行各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同时做到思想和行动与时俱进,新闻传播领域亦是如此。面对生机勃勃的数字化新媒体,传统新闻媒体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持之以恒地打造品牌栏目,对新闻进行本土化处理,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媒体知名度,而营销则是扩大媒体知名度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质量不再是制约产品成功的唯一因素,其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就是营销。因此,新闻媒体要构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做到思想和行动上的与时俱进。首先是思想层面,新闻媒体肩负着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时代正能量的光荣使命,无论是从宏观层面的社会责任来看,还是从新闻传媒单位生产发展的微观层面考虑,都有责任和义务生产出高品质的新闻产品,并能及时捕捉受众阅读习惯、兴趣话题的转变,实时动态调整营销策略。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为新闻工作者思想层面的与时俱进,不仅要能接受新事物与新技术,还要能充分利用其为新闻传媒服务。其次是行动层面,这是具体的实现环节,可通过网络营销,并结合大型活动构建新闻传媒的形象。在网络营销中,随着以IOS、Android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系统的日趋完善,各种实用的App开始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因此,为强化宣传效果,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立微博实名认证用户、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实现深度营销,在微博上做到及时更新实时新闻或热点话题,并与粉丝进行必要的互动,在微信上做到第一时间推送重大事件,确保受众获得高品质的新闻体验,亦可定期推送一些经典文章,培养与受众群体间的感情。而大型活动尤其是公益活动,可以给人们留下传媒单位心系民生的美好印象,是连接受众群体与媒体的爱心桥梁。 (四)专业人才培养 新时期,受众群体对新闻质量的要求日益苛刻,而影响新闻质量的因素贯穿整个新闻生产过程。从前期的大数据分析与市场调研,到中期的新闻制作,再到后期的新闻,均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生产质量。为了让受众享受到高质量的新闻体验,新闻媒体需重视不同岗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鉴于新媒体的运作基于互联网,新闻媒体不可忽视对计算机相关人才的引进,为媒体的顺利转型奠定资源基础。 (五)深度融合发展 首先是媒体深度融合,打破机械式的形式主义,探索媒体融合的最佳节点,具体可从四方面进行,一是依托前沿技术支持,逐渐做到新闻接收渠道、运作平台的外延互联,推动多屏合一与跨屏沟通功能的实现,改善新闻媒体领域生态,不断革新运作模式;二是在竞争压力的作用下,新闻媒体的重心要从产品转移到用户身上,从生产新闻延伸到提供服务,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有助于培养潜在受众群体;三是优化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的融合布局,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四是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优化资源配置(投资新媒体等)。在大数据背景下,使用网络和感知设备搜集用户行为数据,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定量分析,实现对用户行为偏好的精准判断,有助于新闻媒体综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新媒体投资,从而实现阶段性整合发展。 三、结语 传统新闻媒体发展受制于品牌栏目缺位、媒体转型缓慢及营销方式陈旧等因素,导致其核心竞争力缺失。结合制约传统新闻媒体发展的因素,文章提出了从品牌打造、本土化处理、营销模式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深度融合发展五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作者:林敏 郑汝可 单位:长江日报社 新闻传媒论文:影视传媒教学在新闻传播的重要性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传播从传播者、受众到传播媒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也使新闻传播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新媒体的横空出世为新闻传播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数字化、电子化让影视传媒在新闻传播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让新闻传播的方式得到了革新。本文重点分析了影视传媒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由此探究高校影视传媒教学如何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传播;影视传播;教学;人才培养 近几年,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变迁,尤其是数字技术的深度运用,新的传播媒介不断涌现,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角色在不断转换,界限在不断模糊。传统传播媒介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以纸质为媒介的新闻传播正逐渐走向衰弱,而影视则以其综合的艺术形态得到了发展。 一、影视传媒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性 近几年,新闻传播的媒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新闻传播经历了从口耳、形态的单一传播,到语言为媒介的群体传播,到初级电子技术为媒介的立体传播,到数字网络为媒介的大众传播,演变到了电子传播时代。影视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越来越深度的运用,传播媒介的变化为影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运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新闻信息的接收方式转变 如今,以影视为代表的视觉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产生了新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影视传媒方式得到了更多新闻受众的喜爱。随着80、90后对网络媒介的依赖,其接受新闻信息方式更倾向于直观、炫酷的方式,信息呈现的方式更加直观和“赤裸”。受众坐拥大量信息,要从众多信息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之消化。需要影视传媒运用声像技术,整合海量信息,让受众更轻松地把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娱乐至死”的受众心态,要求有更具感染力的传播方式。影视传媒是文字、声像、动画等的综合运用,新闻的传播方式更立体、更丰富、更具感染力。“浅阅读时代”“碎片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新闻信息的高速更迭,使新闻的时效性增加,新闻发生时间、传播时间、接受时间的时差越来越短,甚至实现了同步直播。受众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新闻信息,新闻报纸需要深度阅读,影视传播对于新闻传播而言更加形象、鲜活、直观,更容易化抽象为形象。影视传播更直观、更能准确地反映新闻事件所传达的信息,声、文、形的全方位结合更有助于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 (二)新闻信息传播“有图有真相” 网络平台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现场直播更为便捷,影视传媒对新闻事件的同步直播使受众更具同步感,更有利于新闻事件现场氛围的传达,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第一手掌握使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更加信任。“有图有真相”使影像更具真实性,影视传播的方式更有利于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影视传播让受众更具有参与感和接受新闻信息的积极性。在影视传播中有现场音、风声、雨声、说话声等声音,让观众更有立体感和现场感,当受众受到新闻事件的感染时,调动受众成为传播者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新闻传播的速度就会大大增加,传播效果也会得到增强。由此可知,影视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占据了巨大优势,在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影视成为了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成为了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充分体现了影视传媒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性。 二、影视传媒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意义 一个行业的发展要依靠核心人才的推动,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核心动力的重要输出基地,高校成为了行业细分、人才细分培养的重要开端和直接与社会进行对接输送人才的重要端口。因此,高校教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变革起着重要的作用。新闻传播在近几年得到了高速发展,行业的日新月异要求大量高素质人才不断输入。新闻传播专业在高校教育的设置历史并不算短,但影视传媒分支专业却是新事物,发展还不成熟。如今,我国设置传媒专业的高校不在少数,却普遍面临着“重实践、轻理论”的现状。因此,高校加强对影视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势在必行,这将关系到新闻传播的长远发展。影视传媒长期存在过度追求实践的误区,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和学生都将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实践课程或参与社会实习,忽视了传播学、新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影响了人才教育整体素质的提升。由于缺乏完善的理论知识的引导,实践终将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影视传媒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而影视传媒的教学、人才的培养对新闻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影视传媒教学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知识体系。我国高校在开展影视传媒教学过程中,结合了新闻传播的特别属性以及市场需求,除了对新闻传播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外,还增加了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等与时俱进的新课程,使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式与社会、行业对于人才需求进行对接,更加适应新时期和新闻传播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影视传媒教学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行业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培养。高校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应把加强新闻传播人才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作为重要的内容,为树立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职业道德水准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影视传媒教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是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要发源地,新闻传播不仅要求从业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实践水平,也要求人才要有较高的创新水平。新闻传播行业的日新月异,要求从业人员需具有不断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影视传媒是高校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基地和重要领域。在新闻传播快速发展的今天,影视传媒对新闻传播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新闻传播对人才的需求已不满足于具备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初级人才,也不仅仅是要单一注重理论知识堆砌的学术人才,而是需要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将实践与理论进行完美结合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梁家旺 单位:广州大学 华软软件学院 新闻传媒论文:互联网+战略下新闻传媒业的发展 摘要:“互联网+”战略意在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推动经济转型。对新闻传媒业而言,实施“互联网+”战略是推动其转型与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在探讨“互联网+”的提出、定义、特征等基础上,分析“互联网+”战略下我国新闻业运营模式及传播生态的变化。 关键词:“互联网+”;运营模式;传播生态 一、“互联网+” (一)“互联网+”的提出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战略:“(国家)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总理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领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自此,“互联网+”在中国已经不再只是概念,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 (二)“互联网+”的定义 “互联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相加,实现跨界融合。从实际操作来讲,“+”这个符号实现的是对行业的颠覆升级。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相加,从形式上,互联网改变了此行业的运作、产品生产等,但从实质上来讲,互联网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使得该行业得到升级。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例如,电商就是互联网与传统商业相融合的产物,互联网为传统商业带来的不仅是方便的平台、庞大的数据,更带来了商业模式上的改变,推动了商业的新发展。 (三)“互联网+”的特征 “互联网+”的主要特征有六点,分别是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互联网+”中的符号“+”就充分体现了跨界融合的特点,融合不仅是行业的融合,也是将研发、生产、营销等融合,实现产业化发展。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创新驱动是改变现阶段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途径。靠消耗资源取得发展的模式已不适应我国的发展要求,想要取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转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互联网+”符合这一要求,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存储空间,更便捷快速地提供服务,使得资源能够合理分配。比如“互联网+教育”,教育将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教育资源,既节省时间又避免了在寻求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消耗。重塑结构表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利、文化、话语权不断发生变化。以前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时只用着眼于现实社会的管理,如今,随着互联网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网上虚拟社会管理也逐步受到政府重视,公民话语权增大,频频通过微博等平台发声,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互联网颠覆了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使得权利、话语权得到重塑。互联网的强大力量来源于对人性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在“互联网+”背景下,用户不仅是互联网上内容的消费者更是内容的生产者。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就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而兴起的,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由原来的下载为主变为下载和上传、分享并重,B站的兴起就是UGC的成功案例之一,用户不仅可以在B站上观看、下载视频,也可以自己制作、上传视频,并且,弹幕的发送满足了交流的体验。开放生态也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开放生态就是把创新连接起来,让人性驱动市场。传媒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创业层出不穷就源于“互联网+”的开放,开放生态给予创业者机会来实现价值。“互联网+”的最后一个特征是连接一切。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环境,通过互联网中的相加相融合连接。互联网上的社交就是典型的例子,不同价值观的人通过互联网可以进行沟通、交流。比如,知乎上经常就一个新闻内容进行讨论,不同价值观的人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涉及不同领域,并且使得人们由一个新闻作为延伸,学习了更多的知识。 二、“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传媒业的发展 (一)运营模式的发展 创办新闻门户网站是新闻传媒业与互联网相对接的方式之一。新闻门户网站是指提供新闻类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新闻的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分为商业新闻门户网站和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商业新闻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如华龙网等。早期的新闻门户网站只是报纸新闻的复制,经过一系列的创新发展,现在的新闻门户网站功能增多、分类清晰并且受众定位明确,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受习惯,新闻门户网站得到了充足的发展。随后,随着以手机为代表的互联网终端的普及,新闻手机客户端崭露头角,因其信息获得的便捷性和个性化受到受众喜爱。新闻手机客户端的发展为新闻传媒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并且拓宽了新闻内容的产业链,比如《楚天都市报》的手机客户端“i楚天”,它不仅提供新闻信息更提供与信息相关的购买服务等。“i楚天”中有些有关农产品或者旅游的新闻即为其子板块“爱购”板块的宣传,用户在阅读这些信息时,如果有购买想法,即可直接选择购买。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新闻内容,加大了广告的收入还使得产业链得到拓展。 (二)传播生态重构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人们能够自主地进行信息采集和传播活动。原来话语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少数人通过媒体发声影响受众,现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凡人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发声,只要发声的内容能够使大多数受众认可或是产生共鸣,就能产生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播渠道的作用被弱化,而传媒内容及其产生的人际关系联系、场景的构建被凸显,传统的“形式+内容”模式已不适应。众所周知,传统的内容产品模式是“两要素”模式———“内容+形式”,即通过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良性匹配,形成传播产品,提供给用户。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内容产品的构成模式必须随着社会传播领域“新常态”的到来,转型升级为“四要素”模式,即在传统的两要素之外再加上“关系”要素和“场景”要素。“关系要素”就是要使内容产品建立起一套内容、形式与用户心理上的一种可感知的关系规则,使人们感受到内容产品与他们紧密相连。在关系要素下,一个简单内容产品也会焕发出旺盛活力。比如现在很多软件都开发出了计步排名的功能,典型的就是微信动动。从产品本身而言,就是一个简单的计步功能,能使得用户了解自己每天所走的步数,但是在计步功能之上增添了排名功能就使得这个产品有个关系要素,用户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步数,也可以看到朋友圈其他人的步数,并且了解自己的排名情况。很多人会为了排名靠前努力运动,这就是关系要素带来的用户黏性。“场景因素”在跨界中更为凸显,通过场景的设置来给产品一定的限制和标签,使得符合这种场景的用户能够容易地接受传播的信息。比如在阅读时尚杂志或是浏览有关时尚信息的微博微信时,当用户看到美丽模特身着时尚服装时,下方都会提供衣服的购买链接、价格等信息。正是这些时尚信息设置了衣物的穿着场合、效果等场景,使得用户能更容易产生共鸣并产生购买行为,网络语言称之为“种草”。 作者:方琪 新闻传媒论文: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要求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可以为其传播信息、解答问题,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为新闻的传播奠定基础。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大众传媒时代,大众传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主要对大众传媒和新闻传播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进一步探讨,了解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新闻传播;影响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引导下,我国的传媒行业也在进行逐步优化和改进,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在此基础上,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新闻传播以其真实性、广泛性、时效性的显著特征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大众传媒和新闻传播得到了充分的结合,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实现的新闻传播是目前重要的新闻传播途径,而新闻报道又是大众传媒所传播的重要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新闻业、传播业的发展。 一、大众传媒的特点分析 大众传媒其实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现如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大众群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就概念上的大众传媒来讲,其自身包含两层不同的意思:一层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比如网络、报纸、电视等等与传播技术相关的媒体;另一层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传输的组织或者机构,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不论是指哪一层面,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的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在有效地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帮助人们及时有效地掌握相关的信息,使人们更好地应对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 新闻传媒是大众传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及时、有效地传播相关新闻,是体现新闻传媒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新闻的题材是通过层层筛选,不断提炼,最后通过社会舆论、价值体系、社会影响各层次筛选过后的定向总和,新闻传播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社会风气。新闻媒介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其传播的内容对人们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引导着人们朝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新闻媒介要能够满足传播的条件,其自身也必须具备基本的素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网的传播规律,同时要拥有独特的信息结构体系与传播渠道,构建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在具备这些基本前提条件后再进行新闻的传播。总的来说,新闻传播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律,在满足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 三、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影响分析 大众传媒有其自身特定的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新闻传播以其自身的特征,加快了大众传媒的进步速度,二者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相推进的。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而言,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有辩证地看待这种影响,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研究利用大众传媒推进新闻传播发展的方案。 (一)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其自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传承文化、舆论监督、大众娱乐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这也是大众传媒成为现如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原因。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要想了解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借助于大众传媒的这个载体。大众传媒提供各类新闻,让人们可以快速了解各方面的人和事,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新闻、各省市发生的各类大型事件,这其中有正面新闻,弘扬社会文明,传承国家文化,当然也包含了社会中存在的丑恶事件。就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大众传媒还是组织人民群众的有力工具。大众媒体通过对获取的新闻进行筛选,选择利于培养人们某方面特质的新闻进行传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引领社会的风气与风尚,可以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全民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二)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大众传媒在推进新闻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新闻传媒逐渐呈现出商业化气息。收视率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名气、经济效益,这也是现如今各大节目争相提高收视率的关键原因。新闻节目整体上来说影响力比较大,对大众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但也由于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新闻传媒对信息资源没有过滤就进行传播,极有可能引起信息污染综合征。目前大众传媒普遍存在“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的现象,为了追求内容的轰动性、刺激性,很多时候会人为造假新闻,模糊了大众的视野,甚至引起了社会的恐慌。这种不良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极大的阻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甚至扭曲人们的认知,进入道德伦理的误区,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大众传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在推进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新闻的本质出发,成为建立与维护媒体与群众友好关系的纽带,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作者:胡晓晴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摘要:新闻传媒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它是推进社会认同、整合社会资源的有效工具,能引导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大力推进新闻传媒传播能力,积极创新新闻传媒的技术性和创新性,克服社会中传播的不和谐因素,充分发挥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文章分析了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探讨了新闻传媒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对新闻传媒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新闻传媒;意义;发展趋势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倡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是我国在21世纪前期发展的核心目标。新闻传媒作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它是协调社会发展、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工具,尤其是现在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闻传媒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平台,还有服务民众、监测社会环境的社会职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大背景下,新闻传媒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倡导构建和谐社会。 1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义 1.1宣传 党中央通过分析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只有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深入地宣传和解读才能更好地让人们理解并接受。只有新闻媒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和精神价值进行深入报道,人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它的意义,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形成人人懂和谐、人人构建和谐的良好氛围,共同完成这一项重大任务。 1.2倡导 新闻传媒不断发展走到今天,它始终对人们生活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始终为政党和时代服务。报纸、广播、杂志、电视,它们无一例外都能够及时宣传国务院及党中央的相关政策,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是党和政府对外宣传的最直接声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闻传媒要起好引导作用,用积极的舆论引导人们的行为,使群众始终能够理性思考,不被一些社会上负面、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错误言论误导。 1.3凝聚 新闻传媒是党和人民沟通交流的桥梁,它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解读,用通熟易懂的方式展现给广大的群众,进而被他们接受,对不同的社会力量起到凝聚的作用。社会中的成员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同一件事会结合自己的情感因素或思想观念产生看法和思考,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就是消除不同成员之间相互矛盾的思想,这时就可以借助新闻传媒整合、协调不同成员的情感因素、思想观念,使他们能够共同的有助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进而把他们凝聚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自己的贡献。 1.4监督 监督是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要职能。新闻传媒能够报道各类社会事件,人们通过新闻传媒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并发表自己的言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传媒必须勇于对那些不和谐或影响和谐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进行监督,并制约。对于那些丧失公德、损害人们利益的恶性事件,人们可以通过新闻传媒向政府施压,要求政府制裁相关人员,对政府干部的相关行为起到监督、约束的作用。另外,政府部门也可以借助新闻传媒的传播力,宣扬社会正义,提醒人们遵纪守法,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新闻传媒的发展趋势 2.1创新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媒只有改变以前的传播方式,并不断创新自己的发展模式,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过去新闻传媒的传播方式较零散,不系统,今后需要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积极在自己的发展、创新中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开展相关研究调查活动,努力提高自己传播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2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传媒要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重视起平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维护平民的合法利益,将社会公共利益,公共信心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问题,新闻传媒必须将人文关怀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传播更多的能够影响老百姓生活的社会信息,保证政府和群众能够保持有效的沟通交流,形成全社会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使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闻传媒本身越走越远。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传媒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闻传媒必须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地传播信息,广泛宣扬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使人们更深入了解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闻传媒为其服务不是一时的任务,而是新闻传媒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新闻传媒提升自己的一个机遇。因此,新闻传媒还应积极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反映大众群体的生活情况,这样才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共进退,进而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郭广武 单位:盖州电视台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的关系 一、受众共同分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改革成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我国在经济面貌方面有了长足的改善,我党已经在经济方正、政策以及各个经济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都是媒体报道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且报道均以人民利益作为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使经济改革其优势资源要直接的面向基层人民的生活,让所有的受众都有机会共同分享个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人民幸福感和满足感的增强,为人民提供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动力保障。 二、突出报道经济改革中的典型人物 对经济改革中的典型人物进行报道体现着时代的最强音,是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对于人们思想的具体要求:倡导和弘扬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和正面因素,发挥引导和凝聚人们思想的作用。 (一)强调经济典型所承载的政治使命。对于经济典型人物的报道具有目标明确的特点,围绕党以及政府的工作重心,宣传先进人物、先进集体达到改造社会,教育人民群众的目的。不同时期的报道均为了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而退出,肩负着艰巨的政治使命,经济改革电信都是配合政府方针政策进行宣传的。 (二)注重对经济典型人物时代精神的挖掘。经济典型人物均为时代产物,不同的时代需要具备不同的时代精神,积极发挥示范和鼓励作用,前瞻性、影响力、创新精神、创造性、挑战性、健康、责任以及推动力被作为典型人物所必须具备的时代特征,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特征为:创造性、影响力、推动力以及创新精神。 (三)注重对典型经济人物价值理念先进性的传达。新闻报道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以及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时刻肩负着传播和发扬先进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价值体系构建,同时也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和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先进人物的实时报道有着传播先进观点和现代意识的强势作用,可以产生对人们思想、生活以及工作的深远影响。给人们示范和启发作用,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对经济典型人物其多级矛盾进行考虑,借以强调媒体的沟通协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进行体制上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经济社会有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其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就业形势以及分配方式都日趋多样化。同时,社会成员也呈现出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多层次分化导致各个阶层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异,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着不良影响。转型时期,更需要对媒体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借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在经济典型人物树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利益的均衡化,行业的多样化,阶层的多样化,避免单一的阶层,垄断的行业以及记性的利益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三、运用媒体舆论给经济发展造势,使注意力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舆论造势,新闻舆论可以促进经济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的利用舆论来为经济发展进行造势。 (一)使注意力经济服务于经济发展。现代社会注意力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作为基础的经济从本质上可以称为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资源不是货币也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可以产生注意力就可以产生价值,从而转化为一种经济效益。媒体注意力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力。注意力的生产者是媒体,同时,媒体作为注意力交易的场所,也是消费场所。媒体可以通过新闻和广告的方式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杠杆,刺激消费。新闻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软性宣传力,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起到增强受众主动接受信息能力的作用,对商业色彩起到淡化作用。媒体通过注意力拉来广告,赢得财源,企业通过注意力提升形象,赢得信誉度以及忠诚度的同时也赢得了资本,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激发和刺激作用。所以,媒体注意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二)媒体可以打造概念经济。所谓概念经济是经济学专用名词,其内涵分为两个不同种类:一是,商家提供服务和商品之前,在没有投入生产要素的情况下,通过概念进行炒作,借以促进商品达到一个好的价格。先让产品家喻户晓,再推出产品。二是,产品或者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同炒作来推动投资者进行投资。其实质在于利用媒体的广告效应,吸收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注意力。媒体对于概念经济的打造不仅给产品和企业提供了信誉支持,也为其提供了市场发展空间和机遇,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带来企业的巨大财富。 综合以上,媒体不是鼓励存在的,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新闻传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互补使其逐渐的成长和发展。媒体可以通过信息的流动和沟通来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整合,同时作为产业,媒体自身的运作也可以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系的发展起到稳固作用。 作者:王海军 单位:浙江省遂昌县新闻传媒中心 新闻传媒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探索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更加重视社会舆论督导做用 作为“多数意见之表现于外者也”的新闻舆论,实际上是大众的意见,通过新闻传媒进行传递的一种现象。这种来自于众又公之于众的意见具有强大的众口砾金、摧枯拉朽的威力,它是“天地之间最大的势力,未有能抵御者也。”社会新闻是大众的新闻,传媒人经常会犯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即用自己充满个性与主观的观点去“约束”被动接受新闻的大众。大众的观点往往再这样的状态下容易被混淆视听。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兴媒体认的状态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面对众多新媒体、自媒体、播客媒体、微媒体铺天盖地的发展,接受信息和新闻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如何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去粗取精”,这对于社会舆论督导的要求更加提升到新的层次。 (二)新闻传媒不仅要关怀人的世界,还应关心生态平衡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是社会发展,很难规避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越来也凸显,生态十大“环境炮弹”越来越显著:臭氧层耗损、水资源危机、森林锐减、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垃圾成灾、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海洋被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温室效应加剧。著名媒体人柴静曾在网上发表关于雾霾的视频报道,一度引发全媒体高度关注度。《光明日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用大篇幅、长时段对之进行了深度报道,给国人敲响了警钟。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矛盾”,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应该更加偏重当下社会中的那关注的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三)新闻人传递的不仅仅是“消息”,更是“思想”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和急功近利,新闻似乎成为媒体人赚钱的一种谋生本事。新闻本身存在一些短板。传统新闻的意义是“更新报道”,追踪最新的新闻内容进行传承,往往这种传统新闻报道的模式只能够起到新闻内容传递的功能,人们对于新闻的理解也经常流于表面,对于深层次需求的受众来讲是远远不够的。也有悖于新闻记者的职责。一位称职的媒体人从来不会单纯的做一个本本分分的“新闻事件搬运工”,在“搬运消息”的过程中,对信息的客观在加工,把深刻的思想融入新闻报道本身,才能摆脱传统庸俗刻板的新闻人“职业病”,这也是为什么诸如《焦点访谈》、《冰点》、《南方周末》之类的深度性新闻报道栏目更加受欢迎的原因。人文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内核。孔子坚持以人为贵的传统思想理念,贯彻于百姓之间,成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的精神力量。在老子、孟子的观点中,同样随处可见以人文本的精神关怀力量的诠释。因此无论中国主流文化朝着那种方向改变或者转型,“人文”二字的重要性是无法被磨灭的。新闻媒体人承载的人文传递价值必将化为新闻行业亘古不变的指导性精神,这是新闻的“根”,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需要保证新闻“根”的扎实与深刻,保证新闻传播的真正价值。 作者:周轩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中的责任 新闻传媒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这些所获取的信息能够影响读者,或者是听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也就能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作者在本文主要从新时代环境背景入手,对新闻传媒行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进行简要的分析。通过结合作者自身工作经验和对有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后,作者发现新闻传媒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日常行为。这是因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闻传媒行业所传递的信息与基于传统媒体为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具有很大的不同。新媒体的形式主要是指:手机、电脑等无线移动终端。通过利用互联网科技所搭建的无线网络,每个新媒体用户都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浏览到相同的信息内容。这一特点就使得今天的新闻传媒对人们价值观和日常行为的影响背景发生了变化。新闻传媒能够利用新媒体的形式,可以为市场用户推送制定的信息,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市场用户都会选择更加主动的方式来获取他们所感兴趣,或者是需要的信息。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将不再是局限于定向的传播信息,而变成了诸多用户群体自发交互传递信息的方式,从而每一条流入到市场中的信息都会迅速扩散。另外,新媒体影响下的信息传递也不在与传统媒体相同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管,虚拟互联网科技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用户成为了新闻的制造者。一个人的价值观,能够左右一个人的行为。那么,在这种缺乏监控、信息杂乱、信息多样化的现状下,每个用户所接受到的信息将会变广,将会影响到我国居民多年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到社会中每个新媒体用户的行为。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每一个新媒体用户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又是我国社会的管理者。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致使了新闻传媒行业运行模式和传递内容的改变,进而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价值观能够影响一个人是否遵守有关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行为是对每个社会人思想的佐证。因此,可以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非常之大,为了更好了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我国新闻传媒行业就应当肩负起身上的责任。也正是如此,让新闻传媒成为了我国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我国政府应当加强对我国国内新闻传媒行业的监管力度。 例如,我国政府应当对新闻传媒所播报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其传播的内容既应当符合我国法律、道德的要求,又应当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环境,从而让我国新闻传媒能够向公众传递健康的信息,促使我国居民和群众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为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作为经常出现在公众荧幕上的新闻播报人员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情操,从而利用新闻传媒人员良好的公众形象。在不断提高学历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应当积极改善新闻传媒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在公司内部就构建其一种良好、向上、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文化,从而促使我国新闻传媒工作人员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向我国社会人民群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随着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圆满完成,我国社会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他们已经从对温饱的需求转变为对文化精神的追求。新闻传媒行业能够影响我国群众的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影响到居民的行为方式和做事准则。这些因素都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过程中重要的依赖。作为一种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就应当发挥新闻传媒行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提升我国现有新闻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展现一个良好的新闻传媒行业环境,从而让我国群众更加信赖我国政府,为完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做出共同努力。 作者:张丹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经贸论文:高校国际经贸专业教学考究 一、国际经贸专业中外学生同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知识平台的复杂性:非母语教学存在欠缺国际经贸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多个学科基本原理与知识的运用。如何用纯英语对其进行正确、生动和传神的讲解和描述,是中国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中外学生同堂教学问卷调查显示:88.6%的被调查学生对教师的英语口语表示满意;65.7%的学生能够完全听懂并理解英文教学的内容;62.9%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需要加以引申和扩展。在全英语教学中,教师无法做到像用中文讲课那样旁征博引、游刃有余,从而导致授课效果大打折扣。一般而言,留学生任课教师都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和专业基础,而缺乏对讲课内容或专业知识进行像母语一样的扩展、驾驭和引领的能力,存在中式英语的现象。(二)语言文化存在差异性:师生、中外学生之间沟通不畅留学生是一个多元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和社会经历。尽管大多数留学生都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但其英语交流有着各自的地域语音特色,与标准的“英式”或“美式”英语不尽相同,这使得留学生与中国教师之间、中外学生之间仍面临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教育经历也对学生的思维表达方式和沟通习惯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例如,一些来自南非、欧洲国家的学生有着直接而丰富的表现能力,他们思维活跃,在课堂教学中会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课堂讨论时,经常会因为某个问题与其他同学争论不休。这种开放式的交流在西方课堂中比较普遍,但却让许多中国及亚洲国家的学生感到尴尬。中外学生同堂教学问卷调查显示:62.9%的被调查者喜欢自己的异国同学;54.3%的被调查者能够与异域文化背景的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91.4%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授课中的语言文化沟通交流。因此,如何克服因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交流理解困难,是师生各方需要共同应对的课题。(三)中外学生学习风格异质化: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凸显由于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影响,中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风格,如中国学生关注知识本身,重视对规则与惯例等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留学生则更关注知识铺陈,重视形象知识的理解,喜欢通过具体实例来揭示或论证相关原理;中国学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只在具备必要知识或观察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才会进行实践,而留学生则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会通过个人的反复实践来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和获得结论;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学生倾向于与他人合作或向教师求教,以人际交流为基础进行学习活动,而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的学生则喜欢进行个人研究式的学习,倾向于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类型的个体差异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然而,受传统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同堂教学仍主要沿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模式,教师习惯于从概念、结论出发,按课本的知识体系循序教学,既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外学生同堂教学问卷调查显示:84.2%的中国学生和56.3%的留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表示“满意”或“十分满意”,84.2%的中国学生和63.7%的留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8.9%的中国学生和43.8%的留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留学生。可见,现行的教学模式比较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但不能满足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留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国际经贸专业中外学生同堂教学的改进对策 (一)积极推行合作式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合作性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国际经贸专业推行中外学生同堂合作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推行合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中外学生组成各种学习或讨论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角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主动性,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开展合作与竞争;其次,精心设计各种合作学习任务,如问题讨论、计算练习、个案剖析、情景模拟等,这些任务仅凭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但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可以顺利完成,从而督促每位成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紧密合作;第三,出于协助教学的目的,授课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将课堂讨论或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分别推选一名中国学生与一名留学生进行阐述,授课教师现场点评,并结合相关的理论要点进一步分析和讲解;第四,教师应注意监控和评估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如是否认真履行职责、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能否与组内其他文化背景的成员有效沟通和合作、对团队任务完成的贡献等,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二)灵活运用多种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外学生学习类型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灵活运用案例教学、任务或项目教学、情境模拟、对比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对于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及货运保险、国际贸易货款的结算等基本知识,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或问题讨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对于报价核算、合同草拟、单证制作等操作技能,可以布置适当的任务或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练习和完成,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有关技 能;对于贸易合同的履行、贸易风险的防范等综合性技能和技巧,可以选取一些现实的案例进行专题研讨,帮助学生将各业务环节的关键点及操作规范联系起来,促进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化;对于交易磋商、争议解决等实战技巧及规则,可以设计相关的情节和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仿真演练,并由教师进行现场评议和总结。此外,基于教学相长的出发点,可以安排不同国家的学生对本国对外贸易的管理和习惯做法进行介绍,将其与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师生共同开拓视野,更好地认识各国对外贸易具体实践的差异性。(三)加强中外学生同堂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沟通中外学生同堂教学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和研究课题,尤其是涉及到对外教育,一定要谨慎对待。首先,应加强与留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学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习俗,在留学生面前展现中国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渊博的专业知识、友爱相助的热情等,通过自身努力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好评;其次,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增强其跨文化沟通的意识和能力,鼓励中外学生结交朋友,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实现不同文化的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区分和熟悉英语词汇与实际语境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用双语学习国贸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每章小结、关键术语、思考与练习用中英文双语进行讲解和分析,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相关知识。(四)进一步增强教学服务理念和完善服务措施中外学生同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学语言从纯中文到中英双语的转变,更要涉及教学服务理念和各个环节的转变,如教务安排、学生课外辅导、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文件归档、全英语氛围的营造、教学软件和图书资料的准备等。留学生一般都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但中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差异较大。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学习经验也比较丰富,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更为关注。因此,针对留学生的各种教学服务措施,如学分制和双语选课系统的完善、各种行政管理文件的双语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课程配套实验实习软件的更新、课外专题讲座和专家指导、图书馆相关英文资料的馆藏量等都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才能有效契合专业课程中外同堂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经贸论文:四川省与俄罗斯区域经贸合作路径探析 摘要: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迎来新的战略发展期。在此背景下,四川省与俄罗斯的区域经贸合作迎来发展新契机。在现有合作成就的基础上,四川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面临着中俄两国高层重视、两国各级政府积极支持、双方区域发展的战略需要、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等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四川省的多方位优势,制定对俄开放总体方案,建立对俄协调机构,打造对俄优势产业与品牌,培养对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区域经贸合作运作平台,实现以川俄合作带动并深化川渝经济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局面。 关键词:四川省;俄罗斯;经济贸易 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区域经贸合作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发展增长点。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迎来新的战略发展期。新形势下,四川省应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调整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发挥四川省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优势、政策优势,开辟恰当的合作路径,为开创四川对俄经贸关系的新局面,丰富中俄区域合作的内涵,为促进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川俄经贸合作发展的新机遇 近些年,中国与俄罗斯为满足两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积极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高度重视并实施了区域开发与发展战略。俄罗斯提出西伯利亚与远东开发战略,中国进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阶段。中俄双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四川与俄罗斯的区域经贸合作提供了新契机。 (一)中俄两国高层高度重视 中俄关系当前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对于相互毗邻的两个大国,中俄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两国领导人会晤时也一再强调两国经贸合作尤其是区域合作的重要性。2007年8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在上合组织会议上与俄普京总统的会晤中,提出“早日启动协调两国地方发展战略,制定中俄地方合作中长期规划”。普京赞同的建议,提出两国有关部门可就落实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全面深化务实合作问题进一步加强沟通,制定方案。2012年9月7-8日,俄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女士一行49人访问四川。会晤时,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希望进一步深化四川与俄罗斯的交流合作,加强科技和自主创新合作,欢迎更多的俄企业来川发展,也将鼓励和支持四川企业到俄罗斯投资发展。马特维延科强调,俄中两国合作潜力巨大,两国地方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两国合作的重要内容。俄联邦委员会将努力推动俄地方与包括四川在内的中国地方的合作,希望双方通过建立合作企业、互相投资等方式加强这些领域的合作。这为四川与俄罗斯的区域经贸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合作的拓展与深化。 (二)中俄两国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为促进中俄区域经贸合作,两国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也积极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中国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体现为:一方面,国家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西部地区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201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深入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会议强调,西部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立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2012年12月,作为“十二五”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性文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出台。该规划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和重组,有利于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国家分工,全面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沿边开发开放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经济结构深刻调整,有利于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战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该规划对“十二五”时期西部大开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其中之一,便是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新突破,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四川省政府十分重视对外开放合作。2010年,在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上,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指出,要清醒认识四川在西部发展格局中的现状,把“巩固扩大优势、走在西部前列”作为努力方向。投资环境要更优,使四川成为内外资投资西部的首选地和窗口;体制机制要更活,成为西部大开发最具发展活力和标志性的地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巩固和扩大四川的优势和领先地位。近年来,作为金砖国家及新兴国家之一的俄罗斯,对其外贸战略也做了调整,开始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西方主要经济体发展速度减缓、新兴市场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加大,俄罗斯更加注重和加强与亚太地区特别是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三)中俄区域合作战略发展的需要 中俄区域合作的实践表明,对于发展经贸合作的国家而言,除开展互补性合作外,还须以此为基础进行全方位互动合作。中国对俄合作,应从近几年客观形成的以北方地区为主的格局,过渡到全国范围内的南北兼顾、东西联动、优势互补和分工合作的格局,保证享有信誉的中国商品、技术和资金进入俄罗斯市场。目前,俄罗斯正大力实施开发远东地区的战略,俄政府希望将东部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发展同中国西部的发展联系在一起。200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启动。同年6月,俄就宣布俄已决定正式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此后,俄罗斯与中国西部地区政企之间接触逐渐频繁起来。2010年,中国政府进一步确定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四川省在“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突出南向、加强东向、畅通西向,拓展对外开放大通道,改善开放合作的区位条件,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强与中亚、俄罗斯等地区经贸与投资合作。这都为四川发挥地缘优势、加快对外开放、深入发展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契机,并将丰富中俄区域合作的内涵。 (四)俄加入世贸组织对规范川俄经贸合作的有利影响 2012年8月23日,俄罗斯正式成为世贸组织(WTO)的第156个成员国。这将为中俄未来国家间与区域间经贸合作提供良好机遇。首先,加入世贸组织后,俄罗斯关税保护水平平均将下降3.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税率2013年将降至7.6%,2014年将降至6.9%,而2015年将降至6%左右。四川对俄罗斯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轻纺产品上。“其中,机电产品关税由20%下调至7%,轻纺 织品平均关税由20%~15%下调至7.5%,蔬菜、水果等商品的关税由48%下调至10%左右。”其次,俄罗斯出口到四川的商品价格也会下降,这将促使俄罗斯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出口,刺激中俄贸易增长。再次,加入世贸组织后,川俄经贸环境将逐步规范化。世贸组织对贸易规则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以营造公平有效的贸易环境。各国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国际贸易的公平和正义。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俄罗斯必须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如开放市场、推进相关领域的立法等,以保障其他成员国在俄的商业利益。这都为四川对俄贸易创造了良好条件。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也可能面临着反倾销的投诉,中国商品将面临着在俄罗斯市场的严酷竞争,俄罗斯将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有力对手,等等。但总体来讲,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对中俄贸易包括川俄区域贸易而言利大于弊,且机遇与挑战并存。 (五)经贸通道日益完善,为川俄经贸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川省是中国最具发展活力和标志性的地区,属于经济后发地区,对外经贸通道日趋完善。以航空业发展为例,成都市已逐步成为中国“航空第四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处于欧亚航路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独特,地理位置不可复制,从成都中转出发4小时航程可涵盖东亚、东南亚和南亚,6~10小时航程可通达中东和欧洲。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成渝经济区的深入建设和全球重要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的开发,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将充分利用欧亚航路中转驿站的地理优势,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构建起高效、便捷、通畅、安全的现代交通系统和物流体系,建成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肩的中国第四大国家级航空枢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鉴于四川地处中国内陆的地缘特点,其对俄贸易通道的完善也须与其他省市协同共建。2011年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就“大开放的四川”答记者问时表示,四川省非常重视加强与俄罗斯的交流合作,成都到贵阳、成都到兰州两条快速铁路的建设,将以成都为枢纽,形成由广州、深圳经过成都,再经过阿拉山口,到俄罗斯、欧洲的又一条欧亚大陆桥。这就把中国的华南地区通过成都与中国的西部地区联系起来,进而进人俄罗斯、进入欧洲。这一条欧亚大陆桥会使中国与俄罗斯的交流合作有更大的空间,也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四川省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利用新的欧亚大陆桥,加强与俄罗斯在经济、贸易、旅游、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二、四川与俄经贸合作成就 (一)川俄贸易总体态势较好,成效显着 近年来,俄罗斯已是四川省的主要经贸伙伴之一和重点开拓的新兴市场之一,四川省与俄罗斯区域经贸往来较为频繁,详见表1。 同时,川俄双方举办的系列经贸合作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年5月,四川省与俄罗斯驻华使馆在成都联合举办了作为中国“俄罗斯年”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四川一俄罗斯联邦州区经贸合作周”,俄罗斯各友城州区经贸界二百多人包机前来参加活动。2007年9月,四川省在莫斯科市举办了作为俄罗斯“中国年”活动内容的“魅力四川”系列文化、经贸、旅游推介活动。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实了国家交往的内容,拓展了地方对外交往渠道,达到了“以我为主、展示形象、密切往来、促进合作、互利共赢”的目的。 (二)合作方式多样化、产品结构多元化 目前,四川对俄罗斯出口的主要商品有:钻探设备、电视机等机电产品、鞋类和纺织服装。电视机等机电产品所占比例为40%,鞋类占37%。着名的四川宏华集团在俄钻机销售额强劲增长,从2006年的1台跃升到2012年的90多台,每台钻机单价至少千万美元。这也让宏华集团目前在俄罗斯进口钻机数量中排名第一。中国家电巨头企业之一的四川长虹有限责任公司,用骄人的“战绩”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市场的独特魅力,成功跻身于俄罗斯几大家电热销品牌。鞋类是四川对俄罗斯出口的重要商品。人们常爱说起一句话:每三位俄罗斯女性脚上穿的鞋,就有一双来自成都。川鞋在研发、舒适度和性价比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俄罗斯是川鞋出口的一个传统大市场。而四川从俄罗斯进口的主要商品有纸浆及纸制品、橡胶及其制品、金属制品、矿产品等,其中纸浆及纸制品的比重高达70%。四川主要对俄出口商品种类逐渐增多,除了传统的轻工业产品鞋帽等,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速加快,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渐优化。近年来,川茶对俄出口的份额逐年增加,俄罗斯成为川茶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川茶在俄的口碑很好。据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2011年,四川茶叶对俄出口共392.4吨、货值314.77万美元,与2010年同比分别增长77.8%和118%,川茶出口自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大幅增长。 (三)在俄川人口碑较好,劳务合作潜力较大 作为人力资源大省的四川省,每年有大量劳务输出人员赴俄。四川省对俄劳务输出主要分布在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及两国边境沿线,大多数集中在农业种植、养殖业、建筑、森林采伐、商业服务、餐饮和医疗等领域。大多数在外的劳务人员技术好,上手快,效率高,在俄罗斯建筑承包和劳务市场上竞争力较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通常受到俄罗斯雇主的欢迎,并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以四川菜农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有超万人次的四川菜农去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库尔干州、新西伯利亚州和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等地,先后在数个农场共承包种植土地、生产各类蔬菜。他们将先进的种植技术陆续带人当地,以“勤奋”、“专业”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 近年来,川俄经贸合作呈现出向多领域拓展的态势,技术合作潜力巨大,对俄劳务输出势头强劲,旅游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基于中俄区域合作的良好基础和强劲发展趋势,川俄经贸合作发展已进入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三、川俄经贸合作的路径选择 应该承认,四川与俄罗斯的区域经贸合作已取得了不俗成绩,但如将四川同欧美一些国家的经贸合作规模相比,还存有一定 的差距。同样,在中俄区域经贸发展进程中,四川与黑龙江、吉林、辽宁、广东、海南等省对俄区域经贸合作规模相比,也存有不小的差距。也应该看到,这些差距的存在,说明了新形势下四川省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和潜力。笔者认为: (一)须转变对俄开放合作理念 诚然,产生上述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双方观念上的原因应引起足够重视。四川省如何从观念上发挥自身优势,更加重视俄市场,实施有特色的战略,是值得思考的。理念上的转变与更新,对四川对俄经贸战略的有效实施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对俄经贸应逐步推进。对俄经贸合作应扎实去做,规避风险,谋求长远的合作与发展。其次,强化协作理念。四川省外贸企业既要同省内外企搞好合作,也要协同国内企业开展对俄合作。在合作中,应避免“恶性竞争”,进一步强化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再次,加强质量与法律意识,须进一步提升四川对俄贸易与投资的层次和质量,取信于俄罗斯市场。应加强依法经营理念,摒弃不合法的贸易形式,树立文明经商形象,开展规范贸易。同样,俄罗斯也须从自身角度思考如何更重视和挖掘同内陆大省四川的区域合作潜力,将中俄经贸、川俄经贸合作引向深入。 (二)制定对俄开放总体方案 尽管四川省在积极开展对俄贸易,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推介会、洽谈会等,但若要凸显四川省对俄经贸的优势与强势,应充分利用相关资源组建对俄对策研究思想库与智囊团,制定四川省对俄经贸合作的政策、措施、方向及不同时期的合作重点。尤其是在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俄经贸面临新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处于深入实施阶段、俄罗斯大力实施远东大开发战略的大背景下,应抓住俄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凸显四川省多方优势,大力拓展俄罗斯市场,推动川俄区域合作深入发展, (三)建立对俄协调机构 川俄经贸合作是中俄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属于两国非毗邻地区的区域经贸合作范畴。在具体合作过程中,由于双方各地区可能存在着文化地域差异及不同偏好,必须有能够进行协调的务实的机构或部门。这个机构或部门应能以四川省对俄经贸合作为平台,积极推动扩大川渝经济区包括整个西部地区对俄经贸合作的规模和范围。跳出省份对俄经贸合作的概念,发展更大意义上的区域对俄经贸往来。 (四)打造对俄优势产业与品牌 俄罗斯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产业,如航空航天、能源工业(水电、火电、核电、核能)等,但轻工业等领域不发达。而四川省具有优势特色产业,轻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有些技术与俄罗斯存在差距。因此,一方面,应对四川省的优势特色产业及先进技术进行梳理,强化并推出面向国际市场的特色优势品牌。另一方面,可研究确立引进俄罗斯的先进技术,以实现技术互补和共同发展,打造川俄区域产业优势集群。 (五)树立对俄新形象 多年来,中俄经贸取得了喜人成就,但不和谐音符也时常出现,如双方的误解、欺诈等不规范行为。其中,中国人的诚信与中国商品质量等问题也屡见俄报端。现今,俄罗斯借大力开发东部地区广泛吸引外资,四川省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应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中、国家实施对外形象战略的框架下,发挥媒体优势,完善自身形象,重塑诚信,吸引俄罗斯的更大关注,从而有效助推川俄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 (六)培养对俄专业人才队伍 未来四川对俄经贸合作中,迫切需要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既懂俄语,又懂技术、经济、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管理体系,对俄科技产业化合作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实施。四川省应以川内高校如四川大学为依托,健全完善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体系,积极构建川俄高层次经贸人才培养基地,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联合建立中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基地,邀请或引进中俄两国一流专家,为双方培养急需的领军人才。 (七)建立区域经贸合作运作平台 平台的搭建要求中俄双方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协调和努力,可考虑设立中国—俄罗斯区域博览会、俄罗斯联邦驻成都领事馆等平台运作机制,为各方创建良好的协商沟通渠道。首先,借助每年在成都举办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增设中俄区域合作论坛,为俄罗斯各地区商品进入中国、乃至经过中国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条件,一定程度上将促进、拓展和深化中俄区域经贸合作。在一定条件下,四川省可协同西部各省区向中央政府建议成立中国一俄罗斯区域合作组织等相关机构。其次,可建议设立俄罗斯联邦驻成都领事馆,争取外交部的支持,邀请俄罗斯各州市及大型企业机构选择在成都开设办事处。目前,俄罗斯联邦在北京设有大使馆,在沈阳、上海、广州、香港设有总领事馆,而在中国西部地区则未设领事机构。若邀请俄罗斯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对于深化中俄关系、加强四川与俄罗斯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合作、加快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贸论文:试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经贸合作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中印经贸合作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不仅是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而且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518亿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据印度《金融快报》报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长表示,由于对来自美国产品需求疲软,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贸易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仍保持了较为旺盛的活力。中国和印度是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之下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却迥然不同。印度力图仿效中国的成功,希望在制造业领域为其日益庞大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中国则试图仿效印度在IT、医药产业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领域取得成功。中印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印关系的新亮点,也有助于提升亚太地区应对金融风暴袭击的信心。 二、金融危机对中印经贸合作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双重打压,在此情况下,中印两国虽然经济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外部金融动荡加剧,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恶化。中印经贸合作的主要行为体是企业,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民众消费信心下降,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导致大量企业倒闭,许多企业收缩生产规模。一些已经上马的工程被迫停工,一些原先签署的协议可能作废,中印经贸合作受到冲击。例如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第一大需求国,印度是继澳大利亚、巴西之后中国的第三大铁矿石来源国,其铁矿石出口的80%销往中国,并占据其对华贸易的70%以上。经济危机使中国钢铁生产大幅下滑,尽管全球铁矿石价格已大跌,但中国企业的铁矿石需求整体萎靡,对印度铁矿石的需求也呈下降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加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印度则求助于对中国出口的其他商品采取反倾销政策,冲击两国经贸关系。经济危机主要带来的不良影响是: (一) 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中印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印度对中国的商品准入 文秘站: 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印度虽然自诩自身增长模式是内需驱动型,一度自认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甚至认为金融危机为其提供了赶超中国的机会,因为依靠出口驱动增长的中国受到冲击较大。但现实情况是,印度并未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印度经济也遭遇卢比贬值、股市缩水、企业倒闭、资本流动性紧张等问题。 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扶持本国企业生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尤其针对中国发起了多起反倾销行动。特别是在2009年 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后虽对部分产品放宽条件,但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言自明。 (二) 发展模式之争加剧 目前,国际社会上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欧盟为代表的福利资本主义、日本为代表的发展型国家资本主义及新兴国家的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欧日经济问题较多,其发展模式已偏向美国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美国模式”即“华盛顿共识”,其宗旨是强调市场自由原则,主张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场化。“中国模式”特指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主动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的和平发展的一整套思路、经验和理论。中国模式强调务实,反对意识形态为纲;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强调统筹政府和市场两个大局。“印度模式”与中国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民主体制下推进经济的自由化,逐步放松传统的政府管制,鼓励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金融危机下中印经贸合作的对策 (一)挖掘经济互补性,深化经贸合作 与“安全困境”相比,经济领域的共赢机会更多。中印发展模式虽然不同,但互补性强。中国劳动力效率高,印度资本效率高,两者结合将产生“经济增效”作用。未来双方可着重加强以下领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结构的互补。从商品构成看,印度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材料或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中国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样化,且附加值较高,如重型机械。由于双方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及具体产业发展层次存在差异,这种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可以持续下去。二是相同产业内的互补。两国在相似部门如化学药品、机械设备及纺织业等领域开展产业内贸易也完全有可能。两国可结合自己的发展特色,不断提高各自在相似产品价值链的不同层面上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同一产业内的互补性。例如,中印在纺织品出口领域的竞争使中国企业从印度进口纺织原料,而自己生产和出口服装。这样,两国通过纺织业内部贸易得以将竞争转化为合作的新机遇。三是IT服务领域的互补。印度软件发达,中国硬件发达,两国在IT领域建立合资企业有相当广阔的前景。 (二)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强相互投资合作 印度对中国始终抱有戒心,在诸多“敏感”领域对中资企业投资设限。金融危机发生后,印度为疏缓严重的资本流动性紧张问题,放宽部分领域的外资进入限制,并鼓励企业海外融资。2008年10月,印度证券管理委员会宣布解除对外资最高40%的投资限额规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国外资金。 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将放宽外国资本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凡是印度资本占 50%以上的合资企业所建新的企业一律被看做印度企业。按照原来的法规,凡有外资加入的印度企业建立的新企业仍被看做合资企业。按照新规定,所有印度资本占多数的新建企业将不受到政府关于外资对不同行业投资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举措无疑为中国企业进军印度提供了机遇,经济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势必可作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器。另外,两国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以前大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实力雄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家族企业的销售额就占印度GDP约5%。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可凭借雄厚财力,通过注资、并购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快进军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下,许多西方大 公司资产缩水,甚至面临破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之前大幅下挫,为中印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经贸论文:电子商务——外经贸系统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安徽省技术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解晨光 摘要:本文概述了外经贸系统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然后着重对我国外经贸系统的电子商务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简要提出了建设外经贸系统电子商务的模式与策略。 关键词:外经贸、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活动。1997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商会的权威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贸易活动的电子化。简言之就是网上做生意。目前,国际网络商业交易额正以几何级数增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全球经济的一次革命。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使世界市场变得进一步融合,促进了世界商品和服务的发展,扩大了世界贸易。中国“入世”,可以从根本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贸合作,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扩大进出口,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入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经济发展又促使我们必须加紧发展电子商务。加入WTO后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方面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对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子商务,既带来发展的机遇,又面临世界同行的挑战,但从世界领域来看,电子商务的大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中国加入WTO将打开国外直接在INTERNET方面投资的大门。根据中美双边WTO协议,国外服务提供者将能够涉及到INTERNET服务的所有方面。在经过同意的情况下,外方可以在合资企业中保持30%的股份,一年以后可达49%二年后达50%。中国同意按照竞争管理原则承担WTO文件中规定的所有义务。其次WTO将会使中国的法律制度增加透明度。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要求政府出版所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并迅速或至少按年度地将新法律法规或方针告知服务贸易理事会。第三,中国将与WTO成员国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能与全球贸易伙伴互相影响,以便对电子商务形成一种统一的方法。 从1993年起,欧共体的贸易方式已正式大量使用EDI方式;1999年,欧洲15国又开通了国际电子商务网。在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国内贸易中,EDI电子数据交换已成为贸易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1997年3月亚太经合组织40国在日内瓦签署了《信息技术协议》。1997年7月美国政府批准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1999年1月1日美国政府采购全部采用电子商务方式。 外经贸部刘山在副部长在1999年初全国外贸工作会议上指出:“2000年,世界电子商务方式交易额可达3000亿美元,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经济实力较量的重头戏。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个大趋势,不能及时调整对策,我们将被开除国际贸易的球籍。” 外贸行业远领先于其他领域的企业,原因可能是因为出口企业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对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趋势的感受和认同相对来说是靠前的。调查也显示出口企业计算机的普及率、触网率都较高,对互联网的认识较有深度,对互联网的使用较为广泛,对互联网信息的需求很强烈。 从目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现状来看,国内出口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途径有两种渠道:一是大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因其有着良好的商誉,加之本身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使之能够较容易地把其原有的整个供应链移植到互联网上,并向其他公司包括中小企业开放它的这一渠道;二是新兴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较为便捷的选择。对中国来说,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跨国企业,所以国际贸易方面的电子商务平台更多是将是新创的电子商务网站。事实上,这些新兴网站在目前和今后对外贸易电子商务方面已经和将要承担起十分重要的角色。经过有关媒体调查表明,42.6%的企业目前已是相关电子商务网站的会员,27.3%的企业正考虑在有关网站注册,另外有30.1%的企业目前还无此打算。在所注册的网站中,40.2%的企业是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注册,29.8%的企业是亚洲资源的会员,23.6%的企业在中国出口商品网注册,21.5%的企业选择美商网注册,15.4%的企业在阿里巴巴注册。 国内对外贸易电子商务要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有效结合起来。在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电子商务 ! 2、 在企业战略上要把市场运作与传统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中国目前的出口体制基本还是处于一种管制状态下,电子商务网站必须有效利用好传统体制资源,并且在市场运作上要不断创新。 3、 在网站建设上把商务与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国内对外贸易电子商务网站一定要在完善电子贸易功能的同时,下大力气推进网站信息内容建设,这样才能增强网站的吸引力,从而拓展商机。 4、 注意把技术与经营有效结合起来。电子商务企业不能忽略作为自己经营基础的技术研发与进步。真正成功的网站必须至少在初期阶段把相当大的一部分资源向网络技术创新方面倾斜。 5、 注意把人才的使用与培养有效结合起来。互联网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有效地发现、使用和培养人才决定了企业现实和长远的竞争能力。关键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抓紧培养既懂外贸又了解网络的复合型人才。 机遇与挑战并存,外经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好处很多,简单地概括为四个字——“两增三减”,即“增加贸易机会,增强客户服务,减少库存,减少产品周转时期,减少经营管理费用。”外经贸企业将是国内最先进的开展企业与企业方式电子商务的企业,主要因为: 1、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正逐步普及电子商务,如不能利用电子商务,就可能失去贸易机会。具了解,上海、广州等地部分优秀的外经贸企业已迫切地需要利用电子商务增加贸易机会,减少成本,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质量,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外经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基础条件好。外经贸企业员工授 教育程度高,外语水平好,而且已普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企业管理。 3、国际贸易的主要支付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采用信用证方式,货物交付方式仍然会采用比较传统的运输方式。我国不发达的网上支付、货物配送系统并不构成国际贸易领域电子商务的障碍。 经贸论文:中俄文化差异对两国经贸合作的影响 摘要:当今世界,日趋呈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不同的民族文化,对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制约,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也会给两国间的经贸、政治往来等带来影响。中俄两国贸易往来历史悠久。进入2012年,两国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迈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车道。研究中俄文化差异对两国经贸合作的影响,可以规避在两国经贸合作中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促进两国在人文等更多领域的合作,进而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文化;经贸 当今世界,日趋呈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发现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文化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因素对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产生着促进或制约的效应。这样的促进或抑制效应,同时作用于国家间的政治、经贸往来。 所谓文化为一种复合体,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法律道德、宗教信仰、一个地区或民族所具有的整个价值体系,是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中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因此,不同的民族在历史沿革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导致各国家各民族间语言沟通、宗教信仰、人生观、价值观、风土民俗等等形成差异。 中俄两国经贸往来历史悠久,长久以来文化因素在中俄经贸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2年,随着俄罗斯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俄两国都已经迈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车道,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广阔。本文从文化因素的一个切入点即中俄文化差异人手,分析其对两国经贸合作的影响,并对如何解决文化差异给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带来的负面效应提出意见建议。 一、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现状 (一)两国经贸合作处于史上最好时期 1 21世纪以来中俄经贸合作成效显着 中俄两国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其间历经数次贸易的中断或不畅。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大形势的发展,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密切,两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往来也频繁起来。2000年,中俄贸易额达到80亿美元,此后逐年增长(见图1)。这得益于中俄之间政治友好,得益于两国间交往、交流频繁带来的互信。2004年9月24日,国务院总理与时任俄总理弗拉德科夫签署了《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双方均认为,中俄经贸合作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双边贸易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并作出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并超过600亿元的预想。2006年,国家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中再次表明,要实现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00元至800亿美元的计划。 近20年来,中俄贸易额扩大了12倍,2011年已达到835亿美元,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不仅如此,进入21世纪,中俄两国互相举办了对方国家的“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来加强交流与了解,中俄关系进入史上最好时期,中俄经贸合作也因此广被看好。2012年这一美好前景再次被印证。4月,国务院副总理访俄期间表示,力争中俄贸易额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成为中俄两国达成的共识。[论文网] 2 中俄展开多领域合作 回顾中俄经贸史可以看到,中俄经贸合作领域十分广阔。除食品、机械、电子、钢铁、化工业和矿业、轻工业、林业、航空航天等传统合作领域外,还扩展到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领域,尤其在煤炭领域的合作近年达到60亿吨左右,未来俄罗斯将成为中国进口煤炭最主要的供应国。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电力资源也在借地缘优势输入我国。此外,物流、金融业、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建筑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也逐渐在中俄两国间展开。 在国际大背景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日益密切,加强了两国经贸领域更广泛的合作,多领域合作必然成为中俄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3 双边贸易纳入世贸组织的统一轨道,更利于未来的合作 2012年8月,俄罗斯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给中俄经贸合作带来了新机遇。 首先,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会更开放。俄罗斯总体关税水平将从2011年的10%降至7.8%。其中,农产品总体关税水平将从2011年的13.2%降至10.8%,工业制成品总体关税将从9.5%降至7.3%。约1/3的商品从加入世贸组织之日起下调进出口关税,1/4的税目将在三年内调整到位。关税水平下降,有利于中国工农业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 其次,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会取消进出口与国境铁路运输费等的区别定价;跨国企业合作规则也将被纳入统一的框架中,中俄双边合作将更规范,这也会带动中俄经贸关系不断深化。 此外,俄海关管理制度在世贸组织规则约束下也会更加规范,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也会逐渐完善,中俄经贸合作未来会更有序、更良性、更健康。 (二)两国贸易繁荣背后仍存在不足之处 尽管近年来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单一、贸易不平衡、文化差异等等问题导致双方经贸合作水平并未充分体现出两个大国的经济实力。 1 中俄贸易相比中国和其他经济合作体并不突出 2011年,中俄贸易额达到835亿美元,这个数据可谓喜忧参半,喜是这开创了中俄经贸合作史上贸易额的新高,忧是中俄贸易额相比中国和其他经济合作体而言并不突出。中俄虽然政治友好,经贸合作深入发展,但双边贸易额与中日、中韩等国相去甚远。中国商务部官网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美、中日、中韩贸易额分别为4467亿美元、3449亿美元和2139亿美元,而中俄贸易额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相较于中俄两个大国间的友好 往来,经贸的合作成果并未达到理想状态。 不仅如此,2011年,俄罗斯才刚刚超越新加坡、荷兰和印度,成为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而此前2000年到2011年间,中荷贸易总额分别为79.2亿、87.3亿、106.8亿、154.4亿、214.9亿、288.2亿、345.1亿、463.4亿、512.1亿、418亿、561.8亿、681.5亿美元,中国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额仅与中荷贸易额相当。 2 中俄贸易合作还存在很多障碍 中俄贸易的水平不高,是中俄经贸合作领域还存在着诸多障碍最直接的体现。中俄两国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在所难免,双边经贸合作过程中时常出现漏洞,例如“灰色清关”,严重影响了中国商人在俄罗斯的利益,也导致多年来两国经贸合作的不畅。 在2012年前,俄罗斯一直没有加入世贸组织,而中国早已加入,这就导致贸易上的不平衡。双方时常无法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经贸往来。这也使中国的很多产品无法进入俄罗斯市场。 文化上的差异也给中俄经贸合作带来不可忽视的障碍。中俄两国虽为邻国却分属东西方两个文明体系,历史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导致道德差异、观念差异、语言差异等等文化差异的存在,进而在中俄经贸往来中出现很多误读与误解。如因文化差异导致中俄跨国企业在对方国经营的难以维系。跨国公司中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投资人、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不断产生各类摩擦和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决定企业生死命运的力量。文化差异导致中俄双方在经贸谈判中对谈判目标、谈判方式等有不同的看法,这会直接影响谈判的最终结果,进而影响经贸合作的顺利发展。 此外,法律的不完善、贸易产品的质量和信誉问题,都或多或少影响着中俄经贸合作顺利进行。 二、中俄文化差异对两国经贸合作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 文化差异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产业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与众不同的历史沿革,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中俄两国在长期的经贸合作中,不仅相互向对方国输出自己的产品,也将自己国家的文化输入对方国。经贸行为过程中,产品输出、商务谈判、跨国经营等环节都融入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可以说,在中俄两国经贸合作过程中,因为两国文化的差异性,经贸行为本身也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 2 促进了多领域的经贸往来 中俄间的文化差异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两国文化的互补性,而文化互补是国家间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等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以中俄之间的旅游业为例。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服务都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因而中俄两国的旅游资源也存在着差异,存在独特性、互补性。正是一个国家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独特性吸引着对方国游客不远万里而来。 3 文化差异带来新的消费需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文化渗透与冲突逐渐加强。各国文化在相互渗透和融合中给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带来强烈冲击,而以商品为媒介的文化传递不仅满足了不同文化群体的需求,更开发了新的和更多的文化需求。中国具有轻工业、食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应该借此在中俄经贸合作过程中寻找新的商机。如将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的“冰哥雪妹”做成套娃画面,以类似融合了中俄文化差异的产品来带动俄罗斯人的消费需求。 (二)消极影响 1 观念差异阻碍中俄两国经贸合作 中国人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庸、务实、利他、平和的观念,而俄罗斯人坚持个人主义,利己、极端。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体现在每一个个体的人身上,而经贸活动最终也是由个体的人来完成,文化差异带来文化冲突,时常导致经贸合作中出现不愉快的情况。尤其在中国人赴俄经商问题上,俄罗斯人依照传统观念将其一概称为“中国威胁”,这样的偏见长期存在于俄罗斯的普通民众心中,无法令我们理解,也使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吸引中国的人力、物力时顾虑重重,进而阻碍了两国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 2 思维方式与语言障碍导致两国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出现偏差 思维方式与语言差异问题一直是中俄经贸合作中难以规避的障碍之一。这最直接地体现于商务谈判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即注重事物整体性、关联性,注重总体性原则,总是在总原则一致的情况下,再去谈具体条款和细节。俄罗斯人属分析性思维方式,非常注重实证与分析,通过归纳、演绎推导,强调合同的细节问题而缺乏总体原则。这样时常导致谈判陷入僵局。而思维方式、语言、法制观念甚至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还会带来对对方国法律的认知出现误读。不必要的误解与认知上的偏差,时常使中国人在俄罗斯处于窘境。如“灰色清关”事件,它是俄罗斯市场机制不健全的体现,但也反映了两国人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同,表明在中俄经贸合作领域极缺懂俄语、懂俄罗斯法律的人才。 三、中俄经贸合作中如何应对文化差异 (一)接受文化差异,多途径促进文化交流 1 政府应加大促进中俄文化交流的力度,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从近年来中俄的政治往来可以看到,双方都为相互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最大努力。化解文化差异最为直接的办法莫过于认识到差异的存在,了解对方的文化。近年来,中俄高层领导频繁互访是促成两国文化交流的最好时机,中俄“国家年”、“语言年”和“旅游年”的成功举办在两国文化交流方面也卓有成效。鉴于此,我国还应该利用中俄互办“旅游年”来增加相互往来的机会,以加强文化交流。此外,在俄罗斯已经有12所孔子学院,这是俄罗斯人了解中国文化最好的平台,我们应该加强孔子学院的建设,为两国语言文化交流创造条件,增进俄罗斯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还应该鼓励民间文化团体互访,并设立常设机构助推中俄文化的交流。 2 鼓励民间以留学、旅游、考察、经商等方式了解对方国文化 赴对方国留学、旅游、考察、经商一直是了解对方国文化的一种具体方式。中国学生赴俄罗斯留学的人数并没有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那样多。在旅游方面,受到地缘因素等的影响,俄罗斯人来中国旅游的目的地多集中在东北三省、北京等地。而中国人赴韩国、日本、美国、英国、希腊等地旅游的人数都要多于去俄罗斯旅游的人数。因此,具备地缘优势的省份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与俄罗斯合作,在赴俄留学、旅游、考察等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推出吸引人眼球的亮点,让更多的人关注俄罗斯文化、了解俄罗斯。 3 建设相关的官网,为想了解俄罗斯文化的人搭建网络平台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网络时代,这句话依然适用,不同的是,这句话不再用来形容秀才的知识如何渊博,而是告诉我们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你想知道的一切。中俄两国一直是国际关注 的焦点,俄罗斯的新闻、消息也屡见于中国的网络媒体之上。 在国内,有关俄罗斯的网站发展可谓良莠不齐,这类网站多集中在北京这样的政治文化中心,或在有地缘优势的省份,但一些过于专业的网站因为受众太少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无法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鉴于此,我们应该整合国内已有的与俄罗斯相关的网站资源,建立具有门户性质的综合性网站,以满足人们了解俄罗斯文化、加强对俄经贸的需要。 (二)多渠道培养相关人才 在商务领域、跨国企业经营过程中,参与中俄经贸合作的人应是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俄罗斯语言的人才。在有地缘优势的省份的高校内应开设更多有关俄罗斯的课程。同时将俄语专业的课程开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培养更多懂俄语并且了解俄罗斯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除了研究俄罗斯问题的科研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外,就是住在边境市县的人也并不怎么了解俄罗斯,更别说了解俄罗斯文化了。建议有条件的省市可以定期举办俄罗斯问题论坛、讲座以加深人们对俄罗斯的了解,弥补文化差异给两国间带来的误读。在边境市县可定期举办中俄联谊会、文化展等来营造相互了解的氛围。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寻找文化差异带来的新商机 1 以文化差异为契机,培养新的市场需求 中俄毗邻,有着几百年的邦交史和经贸史,对对方国的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且随着近几年两国间的友好互动更加深了彼此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以文化差异为契机,寻找新的市场需求便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新亮点。例如,可以在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上下工夫,带来贸易往来与文化互通双赢。在旅游开放方面,尤其是边境省市,应该借中俄“旅游年”之机会,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开辟一些以了解中国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吸引俄罗斯游客来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中国人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去了解俄罗斯文化。 2 以文化差异为契机,创造新奇特的产品 中国人从来不缺少对新奇特产品的创造灵感,中俄文化差异性也早被人们熟知,我们如果一味地迁就对方国,总是以生产制造符合对方国品味的产品有时候可能会给人留下没有新意的印象。我们可以利用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同时适当渗透中国文化,将双方差异性文化相结合定会增加产品的新奇特性,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经贸论文:试析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管理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引入全过程管理思想,采用过程方法,将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活动划分为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过程,并围绕这三个过程就如何保证顶岗实习的效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全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 高职经贸类专业 全过程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是指要向用户提供好的产品或服务,就要从市场研究开始,直至将产品提供用户使用为止的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过程方法则是iso9000∶2000族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恰当地识别和划分过程是过程管理的基础,而过程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任何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都可看做是一个过程。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性实践,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是高职毕业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前的必经阶段。顶岗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经贸类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具有产学结合性、社会现场性、基地分散性等特征,这又决定了其过程管理对效果取得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管理思想,采用过程方法,细化顶岗实习的每个环节,对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每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深化高职经贸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根据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开展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过程:准备过程、实施过程与评价过程。 一、准备过程 准备过程是顶岗实习活动的起点,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顶岗实习的效果。这一过程环节多、时间长、牵涉面广、决策要求高,主要包括制定专业技能标准、编写《顶岗实习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制定《顶岗实习实施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编写《顶岗实习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建设顶岗实习基地等。 1.制定专业技能标准。专业技能标准是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目标,反映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追求,也预示着高职顶岗实习的行为方向及其结果。因此,科学、准确地制定专业技能标准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前提和关键。 目前,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存在两类专业技能标准:一类是由政府机构设定的,适用于全国或某一区域同类院校或同类专业;另一类是由各学校或者校内某系、某专业自行制定的,只适用于本校、本系或本专业。 对我国高职经贸类专业而言,可供采用的政府机构设定的专业技能标准(国家职业标准)还较为缺失。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制定自己的专业技能标准时又过于随便,调查研究不深入,使制定出来的专业技能标准与企业的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存在困难。在这一环节上,各高职院校的经贸类专业应在学院教务处的统一协调下,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弄清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以及测评的标准。然后与企业一线人员一起制定内涵界定准确、易于衡量的专业技能标准。教务处应对专业技能标准制定的整个过程进行督查,并组织企业相关现场专家对专业技能标准进行认真审核,以确保专业技能标准的质量。 2.编写《大纲》。《大纲》是编制《计划》、组织学生实习和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和进行顶岗实习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因此,制定科学、规范、完整的《大纲》是规范顶岗实习的基础。由于顶岗实习环节的规范性较差,《大纲》编写的难度较大,再加之受传统的重理论教学、轻顶岗实习思想的影响,高职经贸类专业《大纲》的编写工作很不规范,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没有制定独立的《大纲》。 为规范管理,高职院校应由教务处统一规定《大纲》编写的原则、内容与格式,并由教务处对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统一收审论证、统一管理和印发。一般来说,《大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习性质、目的、任务与要求,实习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实习考核、成绩评定办法与成绩评定标准,实习纪律与注意事项等。 3.制定《计划》。《计划》是按照《大纲》的要求,结合实习单位的条件而制定的实习教学的具体执行程序。 制定《计划》是保证顶岗实习质量的核心所在。但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体现,部分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是纯粹的“放羊式”模式:由学生自己于第五学期结束后寻找顶岗实习企业,学校不对学生进行任何管理,从而使得顶岗实习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此,各高职院校教务处要对各专业的《计划》制定过程加以规范管理,要求经贸类专业制定《计划》,并通过对过程资料的检查来加强对这一过程的监管。《计划》一般应包括:实习内容、实习单位、实习时间、方式与地点、实习日程安排等。 4.编写《手册》。《手册》是规范毕业生顶岗实习行为的指导性文件,是学生实习期间的必备资料,能帮助实习学生了解学校的相关实习规章制度,记录学生的实习状况。 为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各专业应编写《手册》,明确学校的《实习管理规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安置程序》《学生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协议书》《学生校外实习安全责任书》《推荐实习(就业)登记表》、顶岗实习期间月度工作总结、《学生实习鉴定表》“职场宝典”等内容,并发放到实习学生手中,便于学生实习。实习期满,学生须将《手册》交辅导员,教务处则应加强对《手册》的检查,以推动顶岗实习工作走向正规化。 5.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相对完善、稳定的校内外顶岗实习基地,是做好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必备条件。在基地的选择上,应考虑经贸类专业定岗实习分散性的特点,同一班级学生的实习要相对集中,原则上选择在同一城市进行,以3~5个实习点为宜。 对于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目前各高职院校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成立实训部,对学院顶岗实习基地进行统一管理;二是由各系部自己负责管理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我们认为,毕业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以学院实训部或就业办为主,由实训部或就业办根据各专业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对全院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统筹开发、统一管理,提高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效益。 二、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是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引导和督促学生完成顶岗实习训练过程,并对学生实习训练过程加以指导,以达成顶岗实习预期效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应该强调的是实习指导教师的自我管理及其对学生顶岗实习训练的指导、管理与控制,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监督只能起辅助作用,不宜过度强调和过频实施。 1.选择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是顶岗实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水平的高低以及其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是决定顶岗实习过程效果的主导因素。 目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均没有实习指导教师的认定标准,其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往往是由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担任,其中,许多教师和辅导员是“从校门到校门”,本身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专业操作技能不强。这极大地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为切实保障顶岗实习的质量,学院应制定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的相关办法,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认定、职责、聘任、管理与考核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由系(部)负责根据管理办法尽快建立起一支符合任职资格的以企业一线专家为主的专、兼结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并由教务处和督导处负责督查,不具备任职资格的指导人员坚决不允许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2.对顶岗实习的组织、引导、督促与指导。这一环节是整个顶岗实习活动的主体,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顶岗实习质量的高低。这一环节具体又包括如下几个阶段:(1)组织教学。任何类型的实践训练,都必须做好组织教学工作。组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上、物质上都做好实践训练的准备。具体做法是:点名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填写考勤表,向学生分配实习任务,并检查实习所需的各种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等。(2)入门指导。这一阶段,实习指导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讲清楚顶岗实习的目的;其次是要讲清楚顶岗实习中技能操作的相关知识、操作要领、操作步骤及安全事项,引导学生认识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再次是要有预见性,讲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应如何处理,让学生心中有数,出现情况时能灵活处理,不会手忙脚乱。考虑到经贸类专业定岗实习具有社会现场性的特点,因此要特别强调安全管理,包括生活上、操作上和与顾客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确保万无一失。(3)巡回指导。在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学生的各种技能操作作全面、细致的督查和指导。通过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不断提高。这是顶岗实习的中心环节,所用时间较长,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实习指导教师主要是检查、指导学生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的规范性,督促学生严格按具体操作程序开展工作,即使最简单的步骤,也应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一丝不苟地操作,而不只是简单地追求结果。在指导中既要注意共性的问题,又要注意个别差异,共性问题采取集中指导,个性问题作个别指导。(4)实践训练总结。学生每一阶段的实习岗位工作结束后,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都要对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和实习效果作出点评,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在实习中掌握的操作技能,分析操作效果,找出消除缺点的办法。 3.提交实习作品和顶岗实习报告。在这一环节中,应该要求每位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都要在实习结束后,向实习指导教师提交其实习作品(或其通过实习所取得成果的证据)和一份顶岗实习报告(主要包括个人参加顶岗实习的过程、所取得的主要收获、对今后搞好顶岗实习的意见与建议等方面内容),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和效果评价的依据之一。 4.指导教师总结。这是实施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在完成顶岗实习过程后,从教学的总体情况、存在问题及今后改进措施等方面对顶岗实习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不仅有利于实习指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而且对顶岗实习过程各个环节的改进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评价过程 评价过程是顶岗实习过程的最后一环,是由相关部门对顶岗实习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对顶岗实习的效果作出评定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评价和对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过程的评价。 对顶岗实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不仅可以对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均起到监督和激励作用,而且可以了解顶岗实习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有利于今后的提高。评价工作应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及时进行,最好不要超过一周。 1.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价。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就是通过各种检测手段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评定的过程。学生的实习成绩是对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的最终反映,也是衡量顶岗实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因此,实习成绩评定是整个顶岗实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应按照科学、准确、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进行。 目前,由于各方面原因,在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活动中,学生的实习成绩往往是由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表现凭印象直接给出的,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同时,由实习指导教师直接给出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作为顶岗实习效果衡量标准的作用。 为提高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并能将之作为衡量顶岗实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学生实习成绩最好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实习态度。顶岗实习要用企业的要求来要求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除了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因此,这部分成绩可占实践总成绩的30%左右,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出勤情况、实践训练的表现评分,并由教务处和督导处根据实习指导教师记录的出勤表、教学日志以及学生填写的《手册》进行抽检。(2)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掌握是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因此,这部分成绩应占实成绩的60%以上。这部分成绩评定应实施指导与评定分离,由教务处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材料和实习作品(或成果)作出评定。必要时,直接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学生的技能操作过程进行评定。(3)实结。这部分成绩占实成绩的10%左右。由教务处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学生所交实结的质量进行评定。 2.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评价。(1)过程评价。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检查各种顶岗实习档案,对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过程的规范性进行评价。在这一环节中,应由教务处对顶岗实习档案材料的形成进行规范。要求在顶岗实习开始前,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制定《计划》;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填写考勤表与《顶岗实习日志》,学生必须填写《手册》,顶岗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必须填写实习指导总结,学生必须提交实习作品、顶岗实结和《手册》。最后,由教务处和督导处对顶岗实习档案进行检查,从而促进顶岗实习活动各环节的实施,对提高顶岗实习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效果评价。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和对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的测定,对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价。 一般来说,应该在实习指导过程结束后,由教务处在一个星期内组织相关人员对学生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与学生的实习成绩一起作为实习指导效果的评定依据。 经贸论文: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应对 摘要:在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实践后,目前中国高校双语教学已呈现式微之势。作为相对更适合实行双语教学的国际经贸专业,其双语教学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分析了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在教学师资水平、学生外语素质及参与主动性、双语教材以及双语教学管理与支持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经贸专业;问题;对策 作为教育部于2001年要求率先实行双语教学的六个专业之一,国际经贸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已为各界所认识。随着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国对外经贸领域迫切需要大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精通wto规则以及国际经济贸易业务规范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带动下,中国高等教育也需要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在此态势下,国际经贸专业由于其专业特性,通过教学改革实行双语教学已是大势所趋。 然而,双语教学在中国仍属于新生事物。虽已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实践,但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制约,近几年来,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正呈逐渐萎缩之势[1]。在此大背景下,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也不能独善其身,其推行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教学质量亟须提高。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双语教学的实际体会和观察认识,分析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以期对促进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有所裨益。 一、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因素,一般可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两类。前者指社会文化环境与社会性质、国家双语制度、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学校的性质与规模、学生的家庭背景等;后者则包括师资水平、学生外语水平、教学方法、教材、教学计划、教学管理等[2]。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背景下,与其他专业的双语教学类似,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更突出地表现在后一类因素方面。 1.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当前,国际经贸专业师资队伍一般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为主,并正迅速补充以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这样一支教学队伍在常规汉语授课方面已相当胜任,并具备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的空间。但双语教学目的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顺畅地运用外语将课程基本概念、相关理论以及重点内容等讲授清楚,并通过与学生的现场互动了解其掌握理解情况。这对教师的外语口语、听力以及知识表达能力等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缺乏在国外系统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其外语能力不全面,语法知识不系统,外语发音不标准,知识内容表达不规范,在授课中难以使用外语与学生做有效沟通,完成双语教学任务显得相当吃力。 2.学生外语素质及参与主动性需要加强。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参与,是双语教学能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之一,而这又是以学生的外语水平及学习主动性为条件的。较之其他专业,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外语基础应相对较好。然而笔者的直接感受是,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持续扩招,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似亦呈下降之势,且良莠不齐现象明显。同时,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大多数学生仍只是被动地听课、接受教师提问和参加考试,缺乏主动性及与教师的交流互动。笔者曾就《世界经济》双语课程对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关于双语课程教学过程的侧重点所在,仅有少数同学选择“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沉默且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好多唱“独角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缺乏适用的双语课程教材。教材是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是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基本工具。没有一套好的、难度适中的教材,双语教学的开展不啻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要求,高校双语教学要使用原版教材。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教师获取原版外文教材的信息渠道较为狭窄,常常难以做出恰当选择;二是在结构及内容上,原版教材与其对应的中文教材往往不相匹配;三是原版教材价格一般较高,学生缺乏购买积极性;四是原版国际经贸教材通常部头较大,其中专业词汇较多,知识涉及面广泛,对高校师生都存在一定难度。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在授课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又要如期完成教学计划,结果难免顾此失彼,也降低了原版教材的利用率。 4.教学支持条件尚显不足。据调查,目前高校双语教学缺乏相应的配套支持机制,如双语教师培养机制、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以及教学研究机制等,从而使教师的双语教学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推进[3]。由于多数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所体现出的宏观性和发展性,要求教师在培养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特别是较高的听说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及时了解国际经贸理论及现实动态,部分课程还要求教师深入对外经贸实际工作部门,了解其业务流程。这些都要求教师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目前各高校普遍重科研而轻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在双语课程方面的付出未必会使其获得期望的回报。此外,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如图书资料、数据库、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也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 二、推进国际经贸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对策 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当前制约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虽然它们错综复杂且相互影响,但仍属可控因素。通过实施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对策,将能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的不利影响,推进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1.培养与引进合格的双语教学师资。为提高双语师资水平,应实行培养和引进“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在高校现行体制之下,要使双语教学持续系统地开展下去,教学主力只能是在职教师。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其从事的是外语教学而非双语教学;聘请对外经贸业务部门工作人员或他校教师,也仅能起点缀或过渡之用。因此,除在职教师需主动设法提高自身双语教学水平外,高校也要创造条件对现有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技能培训,包括选送优秀人员赴国外对口高校接受培训。此外,当前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已学成归国,高校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此有条件从中选拔出专业知识理论水平高、外语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强并且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现有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中去。 2.提高学生双语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性。应继续强化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使学生切实提高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为后续双语教学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程度不够的问题,教师除要抓好其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外,还可采用研讨式、启发式及辩论式等生动活泼的创造性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4]。双语教学还须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教师应根据班级内学生外语水平的差异情况,确定授课内容中的适当外文占比。应该指出的是,鉴于课程成绩在学生参与评优、保研以及毕业求职等方面的作用,教师需对双语课程考试方式以及外文试题的占比、难度、涉及面等进行综合权衡,以使考试成绩能相对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 3.开发出适用的双语课程教材。鉴于高校的现实状况,笔者以为目前双语教材建设的一种较好方法是,由国内知名高校的资深学者在选择高质量国外原版教材后,参照对应的中文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对原版教材的章节和内容进行精选和改编,并在添加注释、名词解释、练习题、小结等内容后汇编成教材。以笔者负责的《世界经济》双语课程为例,由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当代世界经济》教材包括中文版及英文版各一本,其在内容上完全对应且篇幅适中,很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当然,广义的教材不仅包括教科书本身,还包括ppt课件以及相关的教学参考材料等。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定教材后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制作形式生动的教学课件以及从有关外文网站上选用材料等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相关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情况等告知学生,充分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4.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管理和支持。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得到教学管理部门等方面的大力配合支持。教学管理部门作为双语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一方面要设置双语课程准入门槛,实施教师授课资格制度,设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授课质量,加强对双语教学工作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将双语教学及其授课质量同教师的业绩指标和待遇挂钩,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并同时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保障。要尊重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材选用、考试方式、学生成绩判定等方面给予教师必要的自主权,避免凡事搞“一刀切”。此外,教学管理部门还应会同学校其他有关机构,为教师参与国内外进修、异地参加教学研讨会及教学观摩、发表教改论文和出版双语教材等,提供相关信息、机遇以及必要的财力支持。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双语教学既是实现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个主要途径,也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前,囿于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整体上并不顺利。在“全面地用英语讲课,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在英语教学中不常接触到的术语和单词,这才是双语教学的标志。” [5] 这种“规范的”双语教学难以一步到位的状况下,推行双语教学还需要管理者、研究者以及任课教师去不断总结和探索。国际经贸专业由于其更适于实行双语教学的内在特性,在探索和推行双语教学方面责无旁贷。本文结合笔者作为一线任课教师的实践与体会,分析了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不足之处期望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经贸论文:试析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对湖南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现有实现途径进行了梳理,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扩展就业服务职能以向在校学生提供兼职服务、加强与历届毕业生的联系等促进校企合作的对策,对当前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 经贸类专业 高职 途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所有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者所认识,有关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取得了较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行为短期以及缺乏长远合作机制等原因,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本质上还是一种“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较少。特别是由于经贸类专业毕业生具有的就业流动性较强、容易掌握企业客户与渠道等方面核心资源等特点,客观上造成企业不愿意为他们提供顶岗实习等实践机会,再加上高职经贸类人才培养所具有的专业化、大批量特点与企业对经贸类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小批量特点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经贸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难度更大,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更少。可以说,校企合作实现途径的开发,已成为困扰经贸类各专业教师的一大难题,成为制约高职经贸类专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就高职经贸类专业拓展“校企合作”途径作一论述。 一、湖南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现有实现途径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途径,是指路径,即如何到达目的地。因此,本文所指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是指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要如何才能实现校企合作,而不涉及校企合作的具体方式方法。通过本课题组的广泛调研,目前湖南省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实现途径有如下几条。 1.以行业主管部门为纽带,实现校企合作。湖南现共有行业主管高职院校30所,接近高职院校总数的50%,而在这些行业主管的高职院校中,开设了一个以上经贸类专业的有27所,占总数的90%。由于这些行业主管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来行业举办的办学条件和水平不错的中专或职工大学升格或转制而来,计划经济时期多年的行业办学经历,使它们与行业内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有着较好的校企合作经验和基础。正因如此,以行业为依托,以行业主管部门为纽带,成为当前高职经贸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主要途径之一。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行业主管部门早已不再对行业内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其在促使高职院校与行业内企业保持不同程度的技术交流、协作研究、员工培训、教师挂职等业务往来关系,促进行业内校企合作的实现方面的作用已大不如前,且其影响力有日渐减小的趋势。同时,随着高职院校的大规模发展,许多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行业色彩日渐淡化,服务行业的针对性有所减弱,也使学院与行业内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基础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 2.以学院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的私人关系为纽带,实现校企合作。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当前校企合作途径开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出于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示范院校与精品专业等项目建设的需要,动员学院教职员工利用自己与企业相关人员的私人关系来寻求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特别是对于经贸类专业而言,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贸类工作人员相比技术等类工作人员更注重社会人际关系的营造,社会交往较广泛;另一方面,与理工等类专业的教师相比,经贸类专业教师的市场意识相对较强。因此,高职经贸类专业的专任教师往往与企业相关人员有着更为广泛的联系,他们也因此而成为当前高职经贸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维系校企合作的主要力量,有效地推动了湖南经贸类专业前期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种靠感情和人脉关系而实现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很脆弱的,无法形成校企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没有就动用专任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的私人关系这一特定个人资源建立相关的激励与补偿机制,很多专任教师为校企合作的实现而背上了沉重的人情债,使专任教师利用个人资源实现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也使这一桥梁的作用受到削弱。 3.与中介公司合作,实现校企合作。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不断推进,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敏锐地意识到以一所学校面对多家企业、一家企业面对多所学校共同合作的“多对多”的校企合作形式,将有利于化解经贸类人才培养所具有的专业化、大批量特点与企业对经贸类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小批量特点之间的矛盾,更符合经贸类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规律,更有利于学院和企业双方的发展。同时,鉴于他们掌握着丰富的企业信息资源,在促进“多对多”的校企合作关系方面具有其他企业(组织)难以比拟的优势,因此,这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开始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当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承担起为企业引进经贸类人才和为高职毕业生联系顶岗实习企业的职责,与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按企业人才需求共同对专业进行改造,并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签订输送学生顶岗实习的合作协议。由于在这种校企合作方式中,企业通过与中介公司合作,可为自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并可降低在使用顶岗实习学生中的管理成本及风险成本;而高职院校则由于中介公司的存在,降低了校企合作中的运作成本、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从而使这种方式为企业和高职院校所接受,迅速成为当前湖南高职经贸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另一主要途径。但是,在这种校企合作方式中,作为中介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为了补偿其投入并获取一定利润,通常要从高职院校(学生)一方收取一定的所谓专业改造与顶岗实习安排费用(一般为生均三千元左右),这笔费用的支付,无疑加大了高职经贸类专业学生的经济负担。 4.以校办企业为平台,实现校企合作。校办企业是指由学校作为投资人投资发展起来的企业组织。自20世纪80年代,许多高等院校开始兴办和直接经营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促进了高校的“产学研”结合,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创新人才以及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校办企业在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独特作用首先引起了一些以理工类为主的高职院校的重视,部分院校以自己的优势专业为依托,通过独资、股份制合作等多种方式创办了相关企业。在这些院校及专业的示范与带领下,近年来,湖南科技职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也以经贸类专业为依托,开办了校内超市、校办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并利用这些经济实体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从而使校办企业成为湖南经贸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又一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湖南高职院校办学资金本就极其紧张,能够用于兴办校办企业的资金极其有限,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办企业规模一般都很小,而各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招生规模都较大,因此校办企业所能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数量相对于满足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巨大需求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而且,校办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体制不科学、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运营难以规范、资产监管难以到位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校办企业本身的健康和持续发展,甚至给高职院校的稳定和安全运行也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学校办企业这一模式本身就值得反思。 二、完善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途径的对策 1.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是实现经贸类专业校企长期合作的关键。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体,盈利性是其本质特征,是否能赢利是其是否参与任何项目包括校企合作的根本因素。因此,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关键在于能否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需求,让企业从校企合作中享受到实惠,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需要安排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兼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提供实习场地、设备,支付实习生工资费用等,使企业的劳动成本大幅增加;而由于高职经贸类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较低,经贸类专业人才就业的流动性较强,企业很难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直接经济利益,也很难通过优先录用毕业生而获取间接收益。这可以说是目前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反应冷淡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校企合作难以开展的关键瓶颈。为克服这一瓶颈,我们认为关键是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降低毕业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工资待遇。目前,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均将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实行的是“放羊式”的管理,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只要于毕业前能交回实习证明(或就业证明),就给予学生“毕业实习”课程的学分,因此绝大部分学生实际上是将第6学期作为寻找就业单位的时间,学生的学业并没有按专业教学计划完成。而极少部分通过校企合作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则以提前就业的学生为参照,对顶岗期间的工资待遇提出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乃至政府相关部门也因要“防止学生成为顶岗企业的廉价劳动力”而对学生的要求给予支持,从而使企业不得不放弃接收顶岗实习生的打算。其实,企业接收高职经贸类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不但不能减少原有正式员工的数量以减少用工成本,反而需要派出大量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实习指导老师,使企业的协调和管理成本增加。而对于高职经贸类专业毕业生来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应是其完成学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不应考虑取得与从事同等岗位工作的工作人员同等报酬,而且还应当为完成学业支付一定的成本(即学费)。因此,降低高职经贸类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工资待遇是非常合理的,高职院校所应做的应该是切实加强对顶岗实习的管理和考核,既要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以协助企业降低管理成本,又要积极与企业沟通,落实实习岗位和指导老师,防止企业将顶岗实习学生安排到非专业对口岗位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 第二,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运用政策、法规推动校企合作,是不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之一。目前我国关于校企合作的文件虽有不少论述,但这些校企合作的文件大多是针对高职学校一方的,且都属于提倡性的文件,这对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并不具有法律意义,根本不能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为破解难题,政府部门应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政策法规,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并给予税收与政策优惠,以补偿其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从而激发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 2.扩展就业服务职能,提供兼职服务,是经贸类专业实现校企短期合作的有效途径。经贸类专业的学科背景突出表现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作为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领域,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过程是为人提供有使用价值的服务,行业活动虽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更侧重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从业人员工作的内容和过程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样的工作岗位,在不同的企业,其工作内容与过程也往往存在着极大的区别。因此,高职经贸类专业学生应更多地遵循“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原理,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兼职,以更多地到实际工作场景中去体验,探索工作技能。而目前,尽管企业的各类短期促销活动、各种展销会与博览会等为高职经贸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兼职机会,但由于学生平时身处校园,缺乏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获取兼职信息的平台,使经贸类专业学生的兼职变得比较困难。同时,学生外出兼职基本上都是个人行为,学校对这一行为缺乏应有的管理。为此,可以将学生兼职作为经贸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通过扩展就业服务部门的职能,一方面,加强与各人才服务公司及相关企业的联系,及时兼职信息,为经贸类专业学生兼职提供一个权威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通过该平台,由专业实践课教师和就业指导老师联合对在校经贸类学生的兼职加以指导与管理。 3.加强与历届毕业生的联系,是高职经贸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又一有效途径。对于一些开办经贸类专业较早的高职院校来说,历届毕业生是开展校企合作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资源。这些毕业生对促进所在企业与母校进行校企合作、帮助师弟师妹联系顶岗实习和就业单位与岗位、担任师弟师妹的实习指导老师等事项都有着较高的热情。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不断开发校企合作途径与合作对象,以化解其不可能通过与少数几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来彻底解决的高职院校对经贸类各专业人才的持续性大批量培养与企业对经贸类各专业人才的阶段性小批量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一是经常组织跨年级的集体活动,鼓励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加强交往与联系,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基础;二是加强与历届毕业生的联系,通过他们掌握有效的专业人才需求信息,推荐毕业生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并聘请其中的优秀人员担任顶岗实习教师;三是邀请历届毕业生中的优秀代表回母校开设讲座和召开座谈会,指导、帮助毕业生成功走向工作岗位;四是通过与历届毕业生的联系,既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企(行)业发展动态及其相关工作岗位对技能要求的变化,同时又广泛收集历届毕业生对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以此分析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向和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经贸论文:浅谈佳木斯市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分析 摘要:近年来,借助中俄两国政府的推动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佳木斯市对俄罗斯区域经贸科技合作日渐繁荣,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政府和民间经贸科技交流频繁,初步建立了合作技术平台。黑瞎子岛部分回归后,成为政治、经济热点,引发各方对俄贸易投资热潮。文章着重从发展机遇方面阐释了佳木斯市对俄罗斯经贸合作的特点与优势,提出了扩大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着重点以及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战略通道;口岸;黑瞎子岛;资源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隔乌苏里江、黑龙江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比罗比詹相望,是中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被誉为“华夏东极”。现辖两个县级市、四县、四区,全市总人口252万,幅员面积3.27万平方公里,周边有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鸡西等百万人口城市,辖区内有21个大型国营农场、2个劳改农场、2个森林工业局,经济区内人口1200万。佳木斯市以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市场空间、优质的人才储备、发达的交通网络、便捷的对俄通道、独特的旅游景观等诸多优势,成为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经济、金融、科技、交通、文化中心,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对俄贸易重要口岸。 一、佳木斯市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佳木斯市立足本地区优势,实现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对俄贸易稳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实现35.32亿美元,是2005年的9.8倍,年均递增52.77%,居全省第三位。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对俄贸易发展势头强劲。 (一)对俄贸易口岸通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佳木斯市初步形成了对俄水、陆、空立体交通通道,总运输能力约400万吨。水运方面,五个口岸现有泊位42个,口岸吞吐能力达到300万吨;陆路方面,同江至俄下列宁斯阔耶港浮箱固冰通道运营良好,基本实现了四季运营,全年通关,佳木斯-俄比罗比詹客、货运输线路正在洽谈;空运方面,佳木斯市国际航空港开通了飞往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韩国首尔航线,对哈巴罗夫斯克的包机正在办理开通事宜。同时,佳木斯市加紧开通和建设一桥、一岛、三港和两路、两机场。抚远至黑瞎子岛公路2010年建成通车,黑瞎子岛上岛桥和防洪工程正在建设,口岸开通事宜正在会谈中;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2011年第一季度开工建设;同江口岸西港工程项目建成后货物吞吐能力将达到600万吨;抚远深水港项目、前进镇至抚远铁路项目在建;已动工的哈佳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佳木斯至哈尔滨铁路运行时间将由6小时缩短为1.5小时。抚远东极支线机场项目、佳木斯机场迁建项目已落实;同江、抚远口岸被国务院批准实施外国人入境落地签证。 (二)园区基地建设全面展开 佳木斯市先后规划建设了15个具有现念、先进经营模式的对俄园区。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成为重点项目,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已经黑龙江省常务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192平方公里,总投资额1700亿元,已晋升为省级高新区,其中辟建了110平方公里的对俄经贸科技基地;围绕中俄跨江铁路大桥建设,规划了同江桥头经济开发区;围绕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谋划建设抚远黑龙江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作为黑瞎子岛外的出口加工和旅游服务基地;围绕《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建设下列宁斯阔耶中国木材加工园,年加工木材100万立方米,该项目已纳入《中俄共同开发和利用犹太自治州森林资源合作规划》,成为国家级境外园区项目;境内外农业种植基地众多,在俄境农业开发面积已达到74.7万亩,农业合作项目点50多个。 (三)对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佳木斯市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共青城市、比罗比詹市、南萨哈林斯克市、萨哈共和国纽尔巴区等城市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双方政府定期会晤,经常互访和举办各类经贸、文体交流活动。目前,佳木斯市在俄远东从事民贸、劳务人员达到2万多人,已建境外企业35家,投资总额2500万美元。2010年,全市签订对俄劳务合作合同15项,合同金额3600万美元,对俄劳务输出2305人次。佳木斯大学与哈巴罗夫斯克工业大学等8所俄罗斯高校建立了互派外教、留学生的交流机制。依托佳木斯大学建立的中俄科技合作中心与俄方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2项,储备国内、国际科技项目368项。佳木斯市对俄医疗合作也在逐步扩大,佳木斯康复医院每年收治俄罗斯脑瘫患儿50名以上。 (四)对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1-7月份,佳木斯市对俄贸易进出口完成5.8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1%。目前,全市拥有外贸主体528户,其中年进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在5户以上,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8户;全市生产的农机、水泥、玻璃、毛毯、电机等产品在俄远东市场的份额逐渐扩大,并逐步向俄腹地延伸。 (五)对俄合作平台初步建立 2010年4月,在佳木斯市举办的中俄农机产品展销洽谈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参展业户包括众多全国明星企业236家,参展人员达3万多人,来自俄哈巴边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及萨哈共和国的260位客商和地区政府高层领导参加了展会。展会现场销售农机3800多万元人民币,总成交额7.9亿美元,其中签订对俄农机农业类贸易与合作项目3.6亿美元。中俄农机产品展销洽谈会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农机类专业展会,也是全国唯一的对俄农机展会。 二、佳木斯市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优势 (一)地缘区位优势 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对俄开放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抚远县对面的哈巴罗夫斯克市是俄远东最大城市,也是俄远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人口约65万人,占俄远东总人口的10%。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建成后,与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直接深入俄远东资源富集区和主要消费市场。俄罗斯哈巴边区、阿穆尔州、犹太州的木材、矿石等资源直接由同江铁路口岸入境,比牡丹江绥芬河入境缩短运距近700公里。抚远三角洲是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直线距离最近的地方,省内货物经抚远港通过江海联运运至日本仅需6天,比经大连港至日本节省三分之一里程。 (二)口岸通道优势 一是口岸众多。佳木斯市有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6个,其中,水运口岸5个,航空口岸1个,是我国对俄开放口岸最多的城市。特别适合运输进口大宗资源类货物。二是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同江铁路大桥、前抚铁路和黑瞎子岛上公路口岸通道建成后,佳木斯市对俄过货能力将达到3050万吨,“十二五”期间,全市对俄贸易额有望突破100亿美元。 (三)资源互补优势 佳木斯市毗邻的俄远东地区人口密度低,资源储量大。我国市场需求量大的煤、铁、石油、木材等资源极其丰富。此外,金刚石、金、锰、锡、锑、汞、硼、石墨、水镁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也居俄罗斯前列。俄罗斯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远东地区瓜果蔬菜的70%、日用消费品的60%、肉类的50%依赖中国市场。俄远东地区劳动力匮乏,每年缺口达500万人,对我们扩大对俄劳务合作十分有利。黑龙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资源、劳动力、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等方面的互补性,为佳木斯市与俄远东地区开展多领域贸易与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合作基础优势 佳木斯市农业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机电、食品、轻工业较为发达;全市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长年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提供充足稳定的货源,蔬菜、水果、大米,佳木斯产品占有率始终第一。佳木斯市各级政府、部分企业人士同俄罗斯各界建立了良好关系,贸易中熟悉俄方有关规则、适应俄方的环境;政府交流对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强;培养出一大批精通外俄罗斯国情、政策和外贸的人才,不仅是佳木斯市对俄合作的优势,更是全国开展对俄合作的宝贵资源。 三、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主要着力点 佳木斯市正面临着对俄经贸合作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是国家和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对俄经贸合作的政策,强力支持边境地区对俄合作。二是黑龙江省政府提出推进对俄合作战略转移的发展思路,为继续扩大对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三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实施拓展佳木斯市对俄合作空间。在《规划纲要》中涉及佳木斯市的口岸通道项目9个,产业项目4个,园区项目1个。四是黑瞎子岛的开放开发和同江铁路大桥的建设使佳木斯市成为国内外的关注热点,人流、物流、资金流涌向佳木斯市的局面正在形成。五是黑瞎子岛公路口岸和同江大桥两条通道的打开,使佳木斯市有望成为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规模和总量最大的地区,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桥头堡和枢纽站。今后,我们将以加快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调整为核心,坚持以黑瞎子岛公路口岸和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两条通道建设为突破口,建立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佳木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江桥头经济开发区、抚远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四大园区支撑体系,打造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沿江对俄开放带,带动沿江口岸和内陆县市共同发展,逐步把佳木斯市打造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对俄加工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成为引领对俄合作的大基地、大通道、大平台,成为全国对俄贸易合作新的增长点。力争今后5年对外贸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利用国内外资金的年平均增幅达到20%以上,到2015年突破100亿美元。 四、进一步扩大对俄区域合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发挥佳木斯市已有的对俄合作基础、发展优势,特别是黑瞎子岛开放开发和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建设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应将佳木斯沿江区域开放列为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重要节点,将之提升为国家战略。 第二,在黑瞎子岛的开放开发上给予更大的支持。一是给予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最优惠的政策,包括岛上经贸区保税政策;岛上海关后撤,实行“境内关外”封闭管理;给予中俄公民持有效证件自由往来、自由上岛政策;对第三国上岛人员实行“落地签”政策;简化企业投资手续;将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用地列入国家二次土地总体修编规划;保税区内允许各国货币流通等。二是对黑瞎子岛开放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将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家规划,保证建设资金投入。三是在国家层面建立黑瞎子岛开放开发的高级协调推进机制,由国务院副秘书长以上领导专门牵头负责,相关部委作为成员单位,对黑瞎子岛各种项目审批进行综合协调。 第三,解决边境游异地办证问题。佳木斯市于2008年8月,正式向省政府申请在佳木斯市恢复异地边境游办证业务,省政府已向国务院相关部委转发。按照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的要求,已做好准备工作。恢复佳木斯市边境游异地办证业务,必将带动全市旅游和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全市的对外开放。 第四,建立重大项目国家、省、市及边境口岸四级对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会晤协商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中俄双方形成有效互动,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经贸论文:世界经济形势逆转时我国对外经贸战略的调整 一、世界经济形势的逆转 2000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告别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期,进入增长率逐步下降阶段。虽然连续多次降息,布什政府还启动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但2001年第二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依然只有0.9%,第三季度终于进入负增长阶段。在美国经济放缓的同时,欧洲经济也出现放缓的迹象。日本经济经过政府财政的全力刺激后,在2001年第一季度只有0.10%的增长率,第二季度出现负增长,出现了10年来的第四次衰退。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了过去20年来很少出现的美国、日本、欧洲三大经济体同时下滑的局面。而"9.11"事件的爆发,进一步加速了世界经济本已出现的颓势,对世界经济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事发的当周和美国股市开盘的第一周,全球股市高度震荡。这次恐怖袭击事件,对世界经济火车头——美国经济的打击尤为严重。 国际经济形势的这种变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尤其巨大。如果说东亚的金融危机主要体现在金融层面的话,这次的挑战则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因为危机之后东亚的经济复苏主要依靠出口,特别是对美国市场的出口,而且出口还越来越集中在电子信息产品。但2000年开始的美国经济下滑、网络经济的泡沫破灭,美国的进口下降,尤其是对电子信息产品的进口需求大量减少,再加上这次祸不单行的恐怖事件,给东亚地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1997-1999年的金融危机破坏了东亚许多地区的内部经济结构,它们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银行的坏账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除了政府能够动用微弱的公共开支之外,基本无法增加经济内部消费和投资的力度。从总体上看,东亚地区虽然不至于出现第二次金融危机,但肯定会出现一次较严重的经济衰退。而且,这次经济衰退和外部市场的出口衰退结合,将会进一步加重这些地区原来就存在的内部问题。总的说来,东亚经济(中国大陆除外,但包括香港和台湾)的较长期停滞和重大结构调整是很可能出现的。 二、中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美、日、欧等国际市场的收缩,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中国。同样,东亚其他地区的经济陷入衰退,汇率贬值,进口大幅度减少,也会给中国出口带来更多的压力,但中国同样也获得了机会。 从表面上看,随着东亚其他地区的出口下跌,中国的出口也在下跌。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出口有两个特点:一是下跌的时间更为滞后,二是下跌的幅度较小。从各国出口市场来看,2001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对日本增长13.7%,对亚洲整体增长8.3%,对欧洲增长11.5%,对北美洲增长6.1%,对美国增长6.0%,平均增幅为8.8%。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国际市场的收缩和东亚经济的衰退,中国出口要继续保持出口值的增加,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另一方面,中国完全可以通过这次挑战,进一步增加自己在第三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这个过程,已经被1997-1999年的金融危机期间的经验所证实了。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看,目前中国出口的竞争对手主要是东亚其他地区。在美国的进口市场,1996年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是6.51%,中国台湾是3.78%,韩国是2.86%,新加坡是2.57%,中国香港是1.25%,四小龙之和是10.46%;到1998年中国大陆上升到7.79%,中国台湾是3.62%,韩国是2.62%,新加坡是2.01%,中国香港是1.15%,四小龙之和下降到9.40%。2001年前七个月,中国大陆的份额为8.10%,而中国台湾为2.95%,韩国为3.04%,新加坡为1.34%,中国香港为0.82%,四小龙之和进一步下降到8.15%,已经与中国大陆的份额相差不大。中国大陆与东亚其他地区的国际市场份额呈此消彼长的趋势,在日本市场体现得最为明显。1996年,中国大陆在日本的市场份额为11.58%,韩国是4.57%,台湾是4.28%,香港是0.74%,新加坡是2.10%,四小龙之和是11.69%;1998年中国大陆的份额为13.22%,韩国是4.30%,台湾是3.65%,香港是0.62%,新加坡是1.68%,四小龙之和为10.25%;2001年的前七个月中国大陆为15.48%,韩国是5.12%,台湾是4.37%,香港是0.42%,新加坡是1.68%,四小龙之和为11.59%,中国大陆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早已超过四小龙之和。 "9.11"事件之后,中国产品,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要在呈现衰退的美国、日本和欧洲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重复原来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的低价优质策略,重演20世纪90年代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成功渗透策略。整个90年代,日本经济低迷,内部需求疲弱不堪,市民的需求转向质优价廉的商品,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的返销商品和其他商品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在日本进口市场的占有率每年以0.6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到2001年前七个月已经达到15.48%,与日本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美国只差三个百分点。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相当多的产品,尤其是价格需求弹性较高的电了信息产品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市场需求越弱,价格竞争越激烈,越有利于低价位的中国商品的渗透,我们的企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企业必须要有这种信心。实际上,石油危机后日本产品能够大举进入全球市场,也是依靠当时的全球经济低迷,选准了市场切入点,形成了优势地位。中国需要仔细研究借鉴日本产品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国际市场扩张的经验和教训。 三、中国对外经贸政策的战略性转变 "9.11"事件的发生,可能对世界经济的格局造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因为"9.11"事件缓解了中国在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压力,重新赢得了和平建设和迅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中国可以借这个机会在对外经贸方面实行战略性转变。 第一,增加出口鼓励力度,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出口(特别是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出口)肯定越来越难。但这种困难对所有地区都是一样的,如上分析,中国完全可以采取低价策略,在总额下降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张自己在美国、日本和欧洲进口市场的份额,目标是战胜台湾、韩国、新加坡等竞争对手(因为它们受到的财务压力远较中国为大),为未来中国企业全面进入国际市场,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扫清障碍。在具体政策方面,可以增加退税的力度,对出口企业给予更优惠的银行贷款等等,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对出口型企业的帮助,可能更需要考虑政治目的,而不能仅算经济账和财务账。 第二、培养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树立新的管理理念。这是培育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直接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突破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强化战略管理,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这一主线展开多项管理工作,把企业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战略性资源优化配置到有利于企业长期性生存和发展的方向上。其次,掌握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两种基本方式:整合与创新。外贸企业既要注重从无到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创造,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已有的部分核心竞争力。第三,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国有外贸企业是我国外贸企业的主体,而目前有不少国有外贸企业的资产产权关系不清,破坏了企业的自主权,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了难度。因而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第四,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等,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它是企业发展的无形动力。外贸企业通过企业文化的创建,建立起勇于创新的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第三,以扩大进口为武器,建构行业性的双边自由贸易协议。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中国进口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一个亮点。近年来,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都在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而且这种自由贸易协议以投资和电子商务等行业为主。(与传统的双边自由贸易协议不同)它们在构建自由贸易协议的过程中,往往将大中华地区排斥在外。未来数年,中国完全有可能以进口为诱因,与韩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可以选择在电子信息产品领域和投资方面,主要是用中国庞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来交换韩国的技术,同时对中国台湾产业形成新的压力,迫使它们进一步向大陆转移。在与其他地区建构自由贸易区方面,2001年底中国与东盟已初步达成协议,计划用10年时间建成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此外,还可以借中美关系相对好转的机会和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时机,进口一大批高新技术和设备,加速完善中国的装备工业。 第四,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中国加入wto的背景和"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安全神话的破灭,将会推动外资大量进入中国。一方面,外商(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寻找新的金融工具,将国际金融市场的短期资金和热钱(特别是未来可能从美国撤出来的资金)转变为对中国的长期投资。从这个意义上看,1993年香港市场上的中国概念股和h股,1996年的红筹股都有此性质。因此,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机构应该与香港积极合作,尽快推出新的、具有上述功能的金融工具,为中国进一步引入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第五,加快对外投资和对外移民,提前为中国在全世界的崛起作经济方面的部署。大量资金进入中国,势必会对人民币带来升值的压力,也可能形成某种程度的泡沫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依然应该坚持资本账户不开放的原则,因为中国尚不具备这种承受能力。但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必须主动引导中国资金向外发展,提前为中国全面走向世界做出战略部署。在此之前,大多数国家对中国投资和中国移民持相当强的防范态度,而"9.11"事件以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全球经济下滑将给中国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操作得好,可以让大批中国人借此走出国门,到海外定居,从而为10年、20年后中国经济强大和全面走向世界提供支持。因此,现阶段中国应当大力鼓励年轻人到世界各地留学(特别是要到知识水平较高的欧洲和澳洲等发达地区),鼓励中国居民到全世界旅游,鼓励中国个体户到全世界推销(特别是要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同时,鼓励中国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外出投资,特别是到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投资。 因此,全球经济下滑和"9.11"事件虽然可能给中国的外经贸工作带来压力,但如果中国应对及时,完全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趋利避害,为中国全面走向世界完成战略性部署。 经贸论文:关于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契机及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东盟是福建的传统贸易伙伴之一,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福建与东盟贸易在未来也将面临多项抉择。本文根据福建与东盟多年的贸易发展现状,结合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发展契机,对福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经贸合作提出若干发展对策,希望对中国与东盟双方的经贸合作具有一定的借鉴。 论文关键词:福建;东盟;经贸合作;契机;对策 一、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现状 (一)投资方面 东盟是福建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区之一。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福建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业逐渐展开,东盟已经成为福建首选的对外投资地区,东盟国家来闽投资主要集中在东盟的五个老成员国,这五个国家占东盟在闽投资总额的90.24%。截止2008年底,东盟在福建省累计投资3426项,合同外资金额83.8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07亿美元;福建省核准在东盟设立境外企业86家,累计投资金额2.8亿美元,项目涉及贸易、铁矿开发、木材加工、农业开发等方面。我国与东盟之间实现“零关税”贸易,借此机会,福建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在东盟的投资。 (二)机电产品贸易方面 福建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从2002年的9.04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12.41亿美元,其中95%以上为戴尔、松下电子等外资企业以加工贸易形式进口的电子元器件,东盟成为福建重要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地。福建的机电产品对东盟的出口额从2002年的5.72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3.00亿美元,每年均提供40%的出口增量。机电产品出口种类不断丰富,发电机、船舶、液晶显示器、汽配等多种产品对东盟年出口额突破亿美元。 (三)民营企业与东盟的贸易方面 福建积极鼓励省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展对东盟国家的投资,扶持福建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电子、机械、轻工、纺织、建材、医药、家用电器行业的对外发展;充分利用华人、华侨的特殊桥梁作用,扩大福建省机电、轻纺等产品对东盟的出口。2010年前7月,福建私营企业对东盟进出口29亿美元,增长69.9%,占同期福建对东盟贸易总额的41.1%;福建省民营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规模日益壮大,在双方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福建省对东盟进出口的主导。 (四)对外工程和劳务输出方面 目前东盟已经成为福建省第一大对外工程承包市场和第一大劳务输出市场,目前已近30家企业在东盟从事劳务、海产品加工、电机制造等行业。2006年福建省对东盟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总金额332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7041万美元,劳务输出2961人。福建省正在进一步加大对东盟市场的开拓力度,为实现中国与东盟提出的“2010年双边年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五)旅游合作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来闽旅游人数不断上升,2006年,东盟国家有25万人来福建观光,2009年1-10月份来闽旅游的外国游客达到139.17万人次,其中接待东南亚五国游客12.35万人次,占到了8.8%。东盟游客主要来自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福建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居民出境旅游快速增长。由于地缘、亲缘的关系,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福建出境游者的首选之地。 二、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契机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刺激效应 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在政治上有利于促进和巩固中国与东盟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有利于改善双方的地缘政治环境,保障区域安全,而且也为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发展机遇。首先,其有利于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促进福建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增长。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各成员国关税将大幅降低,这为福建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对东盟出口提供机遇。同时cafta贸易便利化进程,将涉及各国之间通关、检验检疫、产品技术标准、市场准入门槛、人员流动便利等诸多环节的衔接和相互承认,非关税壁垒将逐步消除,区内贸易、相互投资将大大方便;其次,其有利于优势互补及合理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互补性。东盟各国资源丰富,以盛产橡胶、矿产品、石油、塑料原料和树木等原材料闻名,而福建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与东盟产品相比,福建的服装、鞋类、食品加工、车辆零配件、小型机械等产品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福建与东盟存在不同产业间的贸易互补性,可以说在双方之间一种新型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循环机制已初现端倪;最后,其为福建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便利的区域性市场。目前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启动,福建企业投资于区域内可以享受到区域内国家相互开放市场和提供优惠的好处,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福建对东盟的投资。 (二)2010年东盟六国的零关税效应 从2010年1月1日起,我国对进口东盟的7000种产品实行零关税,东盟方面也将作类似安排,这将为福建省机电产品、农产品、建材、鞋服等行业对接东盟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在建材行业方面,目前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住宅建设出现新一轮热潮,其建材产品大多数依赖进口,每年建材的进口需求额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这不仅为福建民营资本创造了投资机会,同样也为建材供应商带来巨大的商机;在机电产品方面,东盟已成为福建主要的机电中间产品来源地,机电产品一直是福建出口东盟的最大宗商品,其中外资企业占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55%,如捷联电子的液晶监视器、冠捷电子的crt监视器、友达广电的液晶显示板、厦门建松电器的电动机;在纺织鞋服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为中国制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力市场。零关税必然会带来低成本,因此福建企业可将规模效应应用于东盟报价上,有益于提高成交量。目前,我省与东盟之间呈现的主要是一种规避贸易壁垒的区域性合作关系,企业利用关税优惠,将线纱、布料、鞋材等中间产品出口到东盟,再加工成鞋服成品后在当地销售,或使用东盟的配额出口到欧美地区。 (三)以海西建设为依据开展投资合作 海峡两岸的经济融合,无疑为东盟十国加速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东盟是台湾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福建省可以结合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积极寻求与尚未被纳入自贸区的中国台湾地区分享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台商可以通过在福建建立合作基地来拓展东盟市场。目前在福建从事加工贸易的台资企业,销往东盟地区的产品占很大比重。海西建设可以加强台商在福建投资,从地缘、人缘还是从合作的基础等方面得到很多的便利。利用在福建已设立或者进一步设立的投资合作平台,台资企业出口东盟各国的产品将同样有机会享受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这对于促进福建与东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 三、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的直接投资 首先,要积极引导福建民间资本投向东盟。调查数据显示福建民间融资金额仅次于浙江,但是由于大量的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而处于闲置的状态,去东盟投资一方面可以为这些富余的民间资本找到出路,另一方面,对于福建民间资本来说,进一步扩大东盟合作的机遇已经到来;其次,加大对东盟各国“边际产业”转移力度。新加坡和文莱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居东盟国家的第一层次;马来西亚和泰国属于第二层次;印尼和菲律宾属于第三层次;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是第四层次。东盟这种多层次的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使得福建企业在东盟中下游国家进行投资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成为福建转移“边际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场所。东盟中下游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并且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这些国家的经济与福建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文化背景方面的类似性构成了东盟国家的区位比较优势,可以减少福建投资的进入障碍;再次,引导台商以与大陆商家合资方式投资东盟。 (二)利用产业结构互补,进一步扩大双方经贸合作 东盟各国与福建贸易互补,特点各异。工业方面,福建产业基础完备、产品性价比高,建材、船舶、汽配、纺织服装、鞋类等产品出口优势明显,东盟为其提供6亿人口的大市场,同时也是福建资源型、原料型产品、高科技零部件的重要来源地;农业方面,相对于东盟优质水稻、棕榈油、橡胶和热带水果等,福建深加工的水产品、蔬菜以及柑橘等具有互补优势;服务业方面,福建在建筑、海运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而东盟则在航空运输、金融、酒店、会展、旅游服务方面独具特色。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结构互补性就是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的直接驱动力。因此,双方应充分利用这种贸易互补性,加强合作交流。 (三)改善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加大开拓东盟市场的力度 福建省民营企业应着力发展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产业群,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在东盟国家打造强有力的、具有保税功能的特色产业区,鼓励并带动相关企业进行投资,以现有优势产业的多元化战略来拓展区域产业集群的宽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区域产业的附加价值,构建福建—东盟国家中小企业合作的平台。 (四)加强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是适应市场竞争的基石,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因而,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吸收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将是企业壮大自身规模、开拓东盟市场的紧迫任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地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人才;其次,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重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留住高素质人才。 (五)政府要构建投资促进体系与服务体系 政府在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中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其支持体系是促进福建企业海外投资的制度保障,因此,政府应着重提供经济合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等服务。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政府应发挥和利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投资促进平台,加快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加大信息服务力度,不断增强中介机构在促进对东盟的出口和投资中的地位,协助民营企业产品的出口,引导发挥涉外经济咨询、法律、会计、市场调研等中介机构作用,为福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保障;其次,政府应进一步简化手续,简化项目核准,以高效的管理和服务降低企业行政成本。 (六)应充分利用华侨网络 广大的华侨华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福建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全省拥有1000多万的涉外同胞,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国家,相近的地缘关系、相似的宗教文化,使得福建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贸易基础,有利于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华人华侨是推动福建—盟区域合作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人脉资源,资本实力雄厚的东盟华人可以为福建—盟区域合作提供充足的资金。福建省要积极主动地与东盟华人华侨组织、机构和社团等建立密切的联络渠道;合作双方要及时调整政策,改善软环境,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科研能力,适度引导华资转向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大型投资项目,在巩固传统产业内贸易基础上,推动产业内贸易的深化发展。 经贸论文:CEPA协议对内地经济及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cepa;港澳:内地:台湾:经济 [论文摘要]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实施加速了香港和内地经济的融合,促进了两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回顾了cepa实施以来的进展情况,分析了cepa对香港和内地经济的影响尤其是珠三角各地区的经济的影响,并以此为前提,分析在cepa协议的基础上内地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方向。 1 cepa协议的签署 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kong,简称cepa)在香港签署,并于2004年1月1目的正式实施。在香港与大陆签定cepa后,澳门也签署了“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是在一个主权国家内两个独立关税区之间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框架。是区域贸易自由化的一个新尝试。这是中国签署的第一个实质性自由贸易协定,是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所采取的又一重要举措,标志着中国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迈出重要一步。 2 cepa协议的内容和背景 在2003年6月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之后,又分别在2004年10月27日签署的《(安排 补充协议》;05年10月18日签署的《 安排 补充协议二》;2006年6月27日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三》。2007年6月29日签署《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补充协议四》。2008年7月29日香港特区政府与商务部签署新一轮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五也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cepa其核心内容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三方面。总体目标是逐步减少或消除内地与港澳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最终实现内地与港澳的贸易自由化。 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转口基地、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而内地作为香港经济的腹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产品贸易出口、进口及转口对象,为香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香港也是内地的最大投资者,截至2008年12月底,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298620个,累计吸收香港直接投资3495.7亿美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着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再提升一个层次,就需要在经贸合作机制和合作体制上有所创新。减少和消除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中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内地与香港之间各项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经济上的融合,成为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与经济发展内在要求。 3 cepa协议对港澳及内地经济的影响 自2004年1月1日cepa实施以来,促进了香港产业结构升级。对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民生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cepa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金融旅游合作和专业人员资格互认等方面对港澳作出了开放程度较大的优惠安排。 在货物贸易方面,目前已享受到零关税优惠的港澳产品已达2178种。基本囊括了港澳全部现有产品,并为未来有可能在港澳地区投资生产的产品预留了发展空间。截至2008年5月底,内地累计进口港澳零关税产品16.6亿美元,免征关税额12.3亿人民币。在服务贸易方面,内地在金融、法律、会计、建筑、旅游、医疗、物流等40个领域分别对港澳实施了221项和209项开放措施,涉及内地30多个政府部门。多数行业对港澳投资放宽或取消股权限制,降低注册资本、资质条件等门槛,放宽投资地域和经营范围等。已有2322家港澳企业按照cepa的优惠条件申请投资内地。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内地与港澳在贸易投资促进,通关便利化,电子商务,法律法规透明度,商品检验检疫、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中小企业合作,产业合作、保护知识产权合作和品牌合作9个方面加强了合作;已有1154家符合cepa服务提供者资格的香港公司按照有关优惠条件投资内地;内地累计赴香港“个人游”旅客超过2500万人次,占同期内地赴香港游客的41%;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累计达439家,市值占香港股市总值的58%。 cepa是类似于自由贸易区的协议。遵循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香港和内地之间的产业有明显差异,互补性较强。在内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内地引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主要来源的就是香港。cepa建立后,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经贸合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两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双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因而,cepa的积极影响不仅仅限于香港,而是对内地的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粗略分析,cepa对内地经济的影响大概有几个方面:第一,港澳对内地的扩大投资,进一步促进内地产业升级和调整,从宏观层面促进内地产业竞争力;第二,有利于内地和港澳资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由于更低的门槛,鼓励港澳资金流向中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第四,奠定三地经济—体化基础。 与内地其他地区相比,cepa对珠三角的意义尤为明显。虽然ce-pa打破了珠三角独霸港澳的优势,但是同时也给珠三角与港澳进行更深入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优越条件。cepa协议中的各项优惠条件清除了两地在经贸往来上的制度障碍,使得珠三角与港澳经济合作的成本进一步下降。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珠三角将在cepa框架下寻求新的定位。 cepa对广东省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创造不少新的就业岗位。据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2004年广东省港澳企业增长较快,全年新登记港澳资企业5066户、投资金额96.7亿美元、注册资本63.1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同期增长17.9%、2.3%和7.1%。其中,港澳服务业企业增长迅速,全年新登记1259户,投资总额28.9亿美元,注册资本17.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6.9%、11.6%、14.8%,占全年新登记港澳资企业三项指标的24.9%、29.9%和28.8%。与香港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如位于珠三角东部的东莞、深圳等地受惠更大。 在制造业充分合作的基础上,香港和内地在服务领域上也有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广东省政府的“十五”规划,第三产业规模从2000年的3600亿人民币的增加值上升到2005年的6800亿元,几乎翻一番。而这一时期,香港服务业的强势无疑将对广东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动力。由于香港服务业的介入,广东在印刷业、旅游业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中介、市场调查与咨询等服务产业也将加快发展。更加便利化的服务对广东的招商引资提供的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随着在2009年1月1日cepa补充协议五的实施,旅游、医疗、教育、福利机构等更多的专业领域进一步扩大对香港的开放,粤港两地的服务贸易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4 cepa协议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内地与港澳cepa协议的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与内地隔海想望的台湾是否也能够参与自由贸易的过程当中,取得和港澳同等的贸易地位,也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 自1992年台湾正式开放企业赴内地投资以来,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密切,台湾是祖国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五大进口来源地,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台商主要的投资地。在投资方面,根据台湾经济部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台湾共有36,538件投资项目登记赴内地投资,投资金额达到648亿美元。内地已成为台湾对外投资金额最多的地区,为台商海外主要生产基地。在两岸贸易方面,以2007年为例,台湾与大陆贸易总额为1,022亿美元;台湾出口至大陆之商品及劳务约为742亿美元;自大陆输入金额为280亿美元,台湾享有562亿美元贸易顺差。但是在目前的两岸四地,香港和澳门都先后和内地签订了cepa协议。四个单独的关税区域中只有台湾没有与内地签定类似的经贸协议和建立制度性的经贸合作机制。所以在货物贸易上台湾也就不能享受诸如cepa协议中出口内地零关税的待遇,即使将来内地依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逐步降低进出口关税,台商还是会在内地市场与港澳的竞争中以及在区域性分工格局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在两岸投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再加上两岸共同面对全球化、区域经济整合等国际经济大趋势,确实有必要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彼此经贸往来。构建两岸创新的经济合作机制,在这制度框架下推动两岸的经贸关系深入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2008年12月15日两岸“大三通”的实现给内地和台湾之间经贸来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环境。两岸之间往来便利,降低了相关物流成本及时间上的成本,提升了台湾的产业竞争力。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台湾签订cepa协议是两岸同胞所共同希望的。我们可以暂时搁置政治上的争议,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展自由贸易,形成整个中华的经济贸易区,从而促进中国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两岸四地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经贸论文:聚焦中国与南非经贸关系 摘要: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是非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中影响力最大,也是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的主要成员。1998年1月1日,中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较快,相继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经贸联委会协定、贸易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动植物检疫检验合作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航空协定、海运协定等经贸合作协定。2004年两国确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同年6月,南非宣布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代表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与中国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2006年6月,总理对南非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关于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纲要》,鼓励扩大双边贸易,以实现平衡、互利的贸易关系,两国将鼓励各自企业寻求发掘贸易潜力的机会,并相互积极支持对方国家企业前来投资。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中国与南非迎来了建交11周年,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关键字:经贸关系,双边贸易 一、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现状 (一)双边贸易发展迅速 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我国在非洲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78.24亿美元,同比增长26.9%,占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总额的16.7%。其中,中国向南非出口85.93亿美元,同比增长15.7%,自南非进口92.31亿美元,同比增长39.6%。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上半年,南非与传统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额大幅下跌,仅中南贸易保持稳定,微跌3,99%,中国从南非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一跃成为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南贸易在南非对外贸易结构中的比例从去年的8.45%大幅提高到11.94%。上半年南非对中国出口30.21亿美元,同比增长29.48%,南非自中国进口38.31亿美元,同比下跌20.25%。中国成为南非最大的出口目的国和进口来源国。 (二)贸易产品结构符合双方比较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放与发展,已经在机电、纺织等行业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南非是世界矿产资源大国,黄金、铂族金属、铬矿砂、锰矿砂、钒、铝硅酸盐、钛等矿产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钻石、煤炭等储量也居世界前列。在过去五年中,南非经济增长率达到5%,已经成为最有潜力的新兴国家之一。中南贸易产品结构反映了双方的上述比较优势。中国对南非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服装及衣着附件、钢铁制品、机械器具及零部件,电气设备及音像制品,车辆及零部件等,出口金额由2002年的5.4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43.09亿美元,2008年占中国对南非出口总额的55.17%;从南非主要进口矿砂、矿物燃料、珠宝、贵金属及制品和钢铁等商品,且占我国自南非总进口的比例迅速上升,2008年占来自南非的总进口额的73.12%。 (三)相互投资逐渐起步 在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两国在投资方面也逐渐起步。截至2008年底,经中国商务部批准或备案,中国在南非累计直接投资额为8.3亿美元。涉及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包括纺织服装、家电、机械、食品、建材、矿产开发以及金融、贸易、运输、信息通讯等。中兴、华为、海信、中钢、酒钢和紫金矿业等中国企业已经在南非建立了生产基地,并迅速打人非洲大陆市场。中钢集团是投资南非的最大的中国企业,它在2008年承诺对南非林波波省新增投资4亿美元。此外,中国工商银行在2008年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2009年7月,中国建设银行与南非第二大银行集团——南非第一兰特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中非发展基金2009年3月已经在南非设立了办事处,旨在鼓励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目前它正为在南非的多个电力和可替代能源相关项目的融资提供评估。 南非对华投资始于1992年。据斯坦陵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南非是少数几个能利用中国国内市场的非洲国家之一。截至2007年底,南非在华投资项目共计594个,实际投资4.75亿美元,南非一些大企业已经开始在中国进行规模较大且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合作。到2009年底,sasol(沙索合成燃料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神华集团等大型中国企业合作的煤制油项目的一期投资即将完成;世界最大的优质造纸企业sappi注资约5800万美元扩大在华项目。此外,米勒公司(sab miller)于1994年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制度时进入中国市场,自那以来,这家在伦敦和约翰内斯堡上市的啤酒企业与其政府合作伙伴已在当地市场赢得15%的份额;南非两家最受尊崇的矿业公司——goldfields和在伦敦上市的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目前也正在中国开展投资;南非最大的传媒集团naspers在《北京青年报》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持有相当规模的股权。随着中国一南非直航班机的启动,南非数以百计规模较小的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 二、双边经贸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双边贸易不平衡 按照中方统计,中南双边贸易中,中方一直保持少量顺差状态。然而按照南非政府的统计,南非对中国贸易存在较大逆差。例如,2006年南非对中国出口21.2亿美元,从中国进口72.9亿美元,逆差高达51.7亿美元。为了保护本国产业、降低对华逆差,南非宣布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实施配额管理,中国与南非政府签署了一项包括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实施进口配额的协议,限制中国对南非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这对处于行业结构调整中的南非纺织业来说是一个利好,中国政府希望此举能保护南非当地的就业市场,同时也能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健康有序地出口南非,彰现了中国政府对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负责任的精神。按照中方统计,2007年以来,中国自南非进口增长率均远远大于对南非出口增长率,贸易不平衡出现了改善迹象,2008年,中国对南非贸易逆差创纪录地缩小至6.38亿美元。 (二)贸易产品结构凝固化 尽管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产品结构符合双方比较优势,然而南非主要对中国出口矿砂、贵金属等资源性产品,自中国进口机电、服装等制成品,此种结构并非为南非政府所乐见。例如,中国对南非出口的纺织品、服装近年来高速增长。有资料显示,大量廉价商品进口使得南非不少服装和纺织品工厂倒闭。由于南非对中国纺织品进口增加非常担心,中国首次采取了单方面主动限制纺织品出口的做法。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中国在2008年底之前就31类产品对南非的出口进行设限,并帮助南非纺织业提高竞争力。在南非副总统恩格库卡看来,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协议,代表了双方的诚意。 (三)贸易摩擦时有发生 南非是非洲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截至2006年底,南非已先后对中国丙纶毯、平板玻璃、不锈钢制品等产品提起37项反倾销调查,其中许多产品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迫使中国多种产品退出南非市场。截至2006年底,南非对中国产品仍在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有14起。 (四)企业投资热情高但缺乏完整投资计划 南非经济的发展以及中非论坛的召开在中国国内掀起了新的南非投资热。正如中国驻南非大使钟建华所说,近期到南非考察的企业络绎不绝,“每一个的口气都很大,一来就都想投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然而,这些企业往往缺乏对南非社会的了解,也无任何完整的投资计划。实际上,到南非投资要认真研究南非市场,选择合适的经营产品并寻求好的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还要制定一个长远规划,以产品质量和信誉取胜。 (五)投资项目技术含量有待升级 过去几百年间,南非一直名列世界第一黄金生产国,拥有大量的煤、铁、铬等资源。中国企业到南非投资往往是看中了南非丰富的矿产资源。例如,中国中钢公司、酒泉钢铁公司皆在南非投资铬矿,在当地将矿石进行粗加工之后,再运回中国作为生产不锈钢的主要原材料。然而,这一传统做法现在正在受到挑战。2008年3月14日。南非贸工部副部长罗伯·戴维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非正在研究改变自己的贸易政策,可能限制矿石或者粗加工矿石的出口,要求投资者将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环节留在南非当地。 三、进一步发展互利共赢的中南经贸关系 目前,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也于2009年上半年跃居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然而,中南贸易还不到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l%,约占南非对外贸易总额的10%。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中南应积极发挥双边经济互补优势,以及建交以来发展经贸合作的良好政治优势,充分挖掘经贸合作潜力,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一)拓宽经贸合作领域 南非是非洲最发达的国家,其银行业、保险业、汽车制造、矿山开采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中国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为南非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南非是非洲大陆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由于其经济稳定发展,自由化水平高,双方经贸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如中国的采矿、发电、汽车等方面的机电产品在南非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双方在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对方的市场潜力,必将获得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二)适时贸易转投资 南非本身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新兴经济体,还是进入其他非洲市场的门户。南非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国,在南非投资意味着直接进入南部非洲市场。同时,南非在为非洲大陆提供能源、救济援助、运输、通信和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南非传统上和欧盟关系密切,南非商品进入欧盟市场可享受最惠国待遇,8%的出口商品可以免税。因此,在南非生产的一些产品如纺织品,可以绕过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和配额限制,充分发挥优势。近年来,南非对外商投资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在南非投资生产的产品除在当地销售,还可向周边国家辐射,甚至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对中国企业来说都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随着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市场潜力的不断显现和投资环境的成熟,中南双方以商品贸易为主的经贸联系也将渐渐转为贸易与投资并存的更加紧密的经贸联系。 然而,要有选择、有准备地在南非投资,应注意并妥善处理以下问题: 一是社会治安问题。南非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率高则必然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南非的治安状况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对投资造成一定的影响,企业投资南非时必须对这一问题有所防范。 二是黑人劳工地位问题。南非政府为提高黑人地位和生活水平,缓解失业压力,要求南非的所有企业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黑人。然而相对而言,一些黑人办事效率不高,思维不活跃,对数字不敏感。在南非投资,应充分了解当地对企业雇佣员工的要求,以及员工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三是劳工权益问题。南非政府非常重视劳工的权益保障,南非的工会拥有很强的势力,罢工现象十分普遍。在南非投资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政策法规,充分考虑所有不利因素,并制定应对措施。 中国与南非互补的经济基础是双边经贸迅速发展的坚实基础,只要双方妥善处理好双边经贸中的关注点,未来经贸合作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经贸论文:佳木斯市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分析 摘要:近年来,借助中俄两国政府的推动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佳木斯市对俄罗斯区域经贸科技合作日渐繁荣,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政府和民间经贸科技交流频繁,初步建立了合作技术平台。黑瞎子岛部分回归后,成为政治、经济热点,引发各方对俄贸易投资热潮。文章着重从发展机遇方面阐释了佳木斯市对俄罗斯经贸合作的特点与优势,提出了扩大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着重点以及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战略通道;口岸;黑瞎子岛;资源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隔乌苏里江、黑龙江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比罗比詹相望,是中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被誉为“华夏东极”。现辖两个县级市、四县、四区,全市总人口252万,幅员面积3.27万平方公里,周边有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鸡西等百万人口城市,辖区内有21个大型国营农场、2个劳改农场、2个森林工业局,经济区内人口1200万。佳木斯市以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市场空间、优质的人才储备、发达的交通网络、便捷的对俄通道、独特的旅游景观等诸多优势,成为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经济、金融、科技、交通、文化中心,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对俄贸易重要口岸。 一、佳木斯市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佳木斯市立足本地区优势,实现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对俄贸易稳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实现35.32亿美元,是2005年的9.8倍,年均递增52.77%,居全省第三位。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对俄贸易发展势头强劲。 (一)对俄贸易口岸通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佳木斯市初步形成了对俄水、陆、空立体交通通道,总运输能力约400万吨。水运方面,五个口岸现有泊位42个,口岸吞吐能力达到300万吨;陆路方面,同江至俄下列宁斯阔耶港浮箱固冰通道运营良好,基本实现了四季运营,全年通关,佳木斯-俄比罗比詹客、货运输线路正在洽谈;空运方面,佳木斯市国际航空港开通了飞往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韩国首尔航线,对哈巴罗夫斯克的包机正在办理开通事宜。同时,佳木斯市加紧开通和建设一桥、一岛、三港和两路、两机场。抚远至黑瞎子岛公路2010年建成通车,黑瞎子岛上岛桥和防洪工程正在建设,口岸开通事宜正在会谈中;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2011年第一季度开工建设;同江口岸西港工程项目建成后货物吞吐能力将达到600万吨;抚远深水港项目、前进镇至抚远铁路项目在建;已动工的哈佳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佳木斯至哈尔滨铁路运行时间将由6小时缩短为1.5小时。抚远东极支线机场项目、佳木斯机场迁建项目已落实;同江、抚远口岸被国务院批准实施外国人入境落地签证。 (二)园区基地建设全面展开 佳木斯市先后规划建设了15个具有现念、先进经营模式的对俄园区。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成为重点项目,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已经黑龙江省常务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192平方公里,总投资额1700亿元,已晋升为省级高新区,其中辟建了110平方公里的对俄经贸科技基地;围绕中俄跨江铁路大桥建设,规划了同江桥头经济开发区;围绕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谋划建设抚远黑龙江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作为黑瞎子岛外的出口加工和旅游服务基地;围绕《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建设下列宁斯阔耶中国木材加工园,年加工木材100万立方米,该项目已纳入《中俄共同开发和利用犹太自治州森林资源合作规划》,成为国家级境外园区项目;境内外农业种植基地众多,在俄境农业开发面积已达到74.7万亩,农业合作项目点50多个。 (三)对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佳木斯市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共青城市、比罗比詹市、南萨哈林斯克市、萨哈共和国纽尔巴区等城市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双方政府定期会晤,经常互访和举办各类经贸、文体交流活动。目前,佳木斯市在俄远东从事民贸、劳务人员达到2万多人,已建境外企业35家,投资总额2500万美元。2010年,全市签订对俄劳务合作合同15项,合同金额3600万美元,对俄劳务输出2305人次。佳木斯大学与哈巴罗夫斯克工业大学等8所俄罗斯高校建立了互派外教、留学生的交流机制。依托佳木斯大学建立的中俄科技合作中心与俄方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2项,储备国内、国际科技项目368项。佳木斯市对俄医疗合作也在逐步扩大,佳木斯康复医院每年收治俄罗斯脑瘫患儿50名以上。 (四)对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1-7月份,佳木斯市对俄贸易进出口完成5.8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1%。目前,全市拥有外贸主体528户,其中年进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在5户以上,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8户;全市生产的农机、水泥、玻璃、毛毯、电机等产品在俄远东市场的份额逐渐扩大,并逐步向俄腹地延伸。 (五)对俄合作平台初步建立 2010年4月,在佳木斯市举办的中俄农机产品展销洽谈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参展业户包括众多全国明星企业236家,参展人员达3万多人,来自俄哈巴边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及萨哈共和国的260位客商和地区政府高层领导参加了展会。展会现场销售农机3800多万元人民币,总成交额7.9亿美元,其中签订对俄农机农业类贸易与合作项目3.6亿美元。中俄农机产品展销洽谈会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农机类专业展会,也是全国唯一的对俄农机展会。 二、佳木斯市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优势 (一)地缘区位优势 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对俄开放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抚远县对面的哈巴罗夫斯克市是俄远东最大城市,也是俄远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人口约65万人,占俄远东总人口的10%。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建成后,与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直接深入俄远东资源富集区和主要消费市场。俄罗斯哈巴边区、阿穆尔州、犹太州的木材、矿石等资源直接由同江铁路口岸入境,比牡丹江绥芬河入境缩短运距近700公里。抚远三角洲是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直线距离最近的地方,省内货物经抚远港通过江海联运运至日本仅需6天,比经大连港至日本节省三分之一里程。 (二)口岸通道优势 一是口岸众多。佳木斯市有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6个,其中,水运口岸5个,航空口岸1个,是我国对俄开放口岸最多的城市。特别适合运输进口大宗资源类货物。二是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同江铁路大桥、前抚铁路和黑瞎子岛上公路口岸通道建成后,佳木斯市对俄过货能力将达到3050万吨,“十二五”期间,全市对俄贸易额有望突破100亿美元。 (三)资源互补优势 佳木斯市毗邻的俄远东地区人口密度低,资源储量大。我国市场需求量大的煤、铁、石油、木材等资源极其丰富。此外,金刚石、金、锰、锡、锑、汞、硼、石墨、水镁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也居俄罗斯前列。俄罗斯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远东地区瓜果蔬菜的70%、日用消费品的60%、肉类的50%依赖中国市场。俄远东地区劳动力匮乏,每年缺口达500万人,对我们扩大对俄劳务合作十分有利。黑龙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资源、劳动力、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等方面的互补性,为佳木斯市与俄远东地区开展多领域贸易与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合作基础优势 佳木斯市农业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机电、食品、轻工业较为发达;全市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长年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提供充足稳定的货源,蔬菜、水果、大米,佳木斯产品占有率始终第一。佳木斯市各级政府、部分企业人士同俄罗斯各界建立了良好关系,贸易中熟悉俄方有关规则、适应俄方的环境;政府交流对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强;培养出一大批精通外俄罗斯国情、政策和外贸的人才,不仅是佳木斯市对俄合作的优势,更是全国开展对俄合作的宝贵资源。 三、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主要着力点 佳木斯市正面临着对俄经贸合作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是国家和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对俄经贸合作的政策,强力支持边境地区对俄合作。二是黑龙江省政府提出推进对俄合作战略转移的发展思路,为继续扩大对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三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实施拓展佳木斯市对俄合作空间。在《规划纲要》中涉及佳木斯市的口岸通道项目9个,产业项目4个,园区项目1个。四是黑瞎子岛的开放开发和同江铁路大桥的建设使佳木斯市成为国内外的关注热点,人流、物流、资金流涌向佳木斯市的局面正在形成。五是黑瞎子岛公路口岸和同江大桥两条通道的打开,使佳木斯市有望成为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规模和总量最大的地区,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桥头堡和枢纽站。今后,我们将以加快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调整为核心,坚持以黑瞎子岛公路口岸和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两条通道建设为突破口,建立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佳木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江桥头经济开发区、抚远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四大园区支撑体系,打造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沿江对俄开放带,带动沿江口岸和内陆县市共同发展,逐步把佳木斯市打造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对俄加工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成为引领对俄合作的大基地、大通道、大平台,成为全国对俄贸易合作新的增长点。力争今后5年对外贸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利用国内外资金的年平均增幅达到20%以上,到2015年突破100亿美元。 四、进一步扩大对俄区域合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发挥佳木斯市已有的对俄合作基础、发展优势,特别是黑瞎子岛开放开发和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建设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应将佳木斯沿江区域开放列为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重要节点,将之提升为国家战略。 第二,在黑瞎子岛的开放开发上给予更大的支持。一是给予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最优惠的政策,包括岛上经贸区保税政策;岛上海关后撤,实行“境内关外”封闭管理;给予中俄公民持有效证件自由往来、自由上岛政策;对第三国上岛人员实行“落地签”政策;简化企业投资手续;将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用地列入国家二次土地总体修编规划;保税区内允许各国货币流通等。二是对黑瞎子岛开放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将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家规划,保证建设资金投入。三是在国家层面建立黑瞎子岛开放开发的高级协调推进机制,由国务院副秘书长以上领导专门牵头负责,相关部委作为成员单位,对黑瞎子岛各种项目审批进行综合协调。 第三,解决边境游异地办证问题。佳木斯市于2008年8月,正式向省政府申请在佳木斯市恢复异地边境游办证业务,省政府已向国务院相关部委转发。按照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的要求,已做好准备工作。恢复佳木斯市边境游异地办证业务,必将带动全市旅游和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全市的对外开放。 第四,建立重大项目国家、省、市及边境口岸四级对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会晤协商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中俄双方形成有效互动,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经贸论文:国贸专业实施“错位发展”养纺织经贸人才的实践研究 普通纺织院校如何秉承工科优势和本校的纺织特色学科,合理利用产业技术资源形成错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贸易业务分工的细化为全国几乎各类学校均拥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带来了新的多样化的需求,文、理生源学生应担负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种形势的变化就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不同的特色。天津工业大学是以纺织强势学科为特色的普通高校,面对以纺织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在我国对外贸易格局作用的不断变化,实施"错位发展"对提高天津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一)确定专业方向的定位和人才能力培养定位 到各类院校、纺织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等进行调研,听取意见和建议,成立了由政府部门、学校、纺织企业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分析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的优势特色、自身的基础条件等,准确定位专业方向和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二)修订并实施了基于错位理念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中模块化设置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必修课主要夯实基础,限选课突出行业特色,任选课体现分层培养。必修课程中增加了纺织产业通识课程。调整了15门专业课的授课内容,使课程讲授紧密结合纺织、材料等行业(企业)实际;建立了针对纺织行业(企业)的包含认知实习、课程实习、模拟实验、课程设计、学年论文、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案。限选课中,纳入体现纺织特色的课程组;增加专业技能课程,如海关业务演练、贸易案例实战与开发、模拟博览会谈判、贸易实务课程设计等;加大实验和实践学时,开设了26个仿真实验和实训。在各类实验实训中又依照基础和兴趣分层培养。任选课中一是增加了《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纺织工程前沿专题讲座》等选修模块,满足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二是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材料工程等10余门选修课及以纺织经贸为主题的长效化化系列讲座,并建立了课内、课外、校外结合的“一、二、三”课堂结合的大课堂体系,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能力的分类分层培养;三是聘请外教开设韩语和英语口语等,并鼓励学生用英文完成论文和答辩,满足学生更高的专业外语能力需要和出国留学深造需要。 (三)构建与实施了学生能力错位培养、教师培养、课程支撑、教学质量保障“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 为实现上述目标,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能力错位培养平台、教师队伍支撑平台、课程支撑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平台组成的“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 1、学生能力错位培养平台 校内建设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平台、创新教学平台。同时在校外建立了 “河北海盛威纺织集团”、“盛大雅伦国际货代公司”、“天津市津翔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美国新径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和滨西社区、涞源塔儿中心小学等社会实践基地,完成不同人才的错位培养。 搭建多层次的竞赛平台。一是校企合作每年举办如 “新径国际贸易实务大赛”、 “清源杯报关业务大赛”、 “华泰杯证券投资模拟大赛”等;二是创办“经蕾杯”英语竞赛、统计知识竞赛、商务谈判大赛、外汇期货模拟竞赛等,每年一次;三是设立基金资助学生参加如“全国国际商务谈判大赛”“金蝶杯”全国商业物流企业经营模拟大赛、“世华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全国高校学生调查分析报告征文比赛、天津市“职场精英”挑战赛等。 搭建外语能力培养平台。每年聘请田纳西大学教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英文培训班;每年举办中美文化周,邀请美国教授专题讲座;举办“经蕾杯”英语竞赛;设立英语角、英语桥,免费播放新概念英语视频讲座,开展英语演讲比赛等;指导学生撰写英文毕业论文和英语论文答辩,近四年共21篇。外语学习平台的搭建取得显著效果,本专业二年级末英语四级通过率始终保持全校第一;仅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二等奖 3人、三等奖 6 人;每年有近10%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 搭建学生研究能力培养平台。从05级学生开始实行导师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近三年学生参与科研项目30余项,公开70余篇。 2、教师能力错位培养平台 按学生能力结构错位培养要求将教师合理定位。从事应用型知识能力培养的教师,实施了“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同时50%的教师完成纺织经济、纺织贸易课程的进修。为培养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自筹资金有规划的每年选派1-2人去国外交流;5-10人参加多层次的学术会议。利用每年的中美文化交流月安排教师为美国学生授课,同时和国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团队的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主力。 近四年培养市级教学名师1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名,天津市131工程第三梯队1人,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青年理论家)1人,12人次到国外学术交流,其中2名教师受邀讲授中国纺织经贸,获得lincoln fund 1项,fulbright fund 1项,1人被邀主持国际会议分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使近四年学生评教的优良率为100%,中青年专业教师中有电子商务师、物流师、金融分析师等相关职业技能证书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占50%;获得包括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环渤海高等教育“四位一体”合作模式研究》、21世纪初天津市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贸易经济新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天津市教委《天津市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问题研究》、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贸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的研究》、天津工业大学重点教改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等各级别教改项目25项,在国内各类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百余项,并将成果融于教学之中,推动了错位培养体系的实现。 3、课程支撑平台 依托校外知名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等组成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大课程教学组,促进课程建设。实务性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外贸函电、海关业务等15门课程采取校外专家、业务骨干进课堂,教研、科研成果、企业业务进课程,实现教科研与教学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设立了课程建设基金, 建立了8个课程团队,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微观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 4、教学质量监控平台 建立了教学管理团队,构建了以院学术委员会为主体的课程跟踪检查评价机制。其中跟踪检查评价的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一、二、三课堂有机结合。实施课程教学中以分类错位培养为主旨,针对学生的不同定位安排在二、三课堂完成相应的作业,并纳入课程学习考核。研制了一个符合iso9000质量标准的全过程、各环节、多方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于2004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通过iqnet和cqm 认证中心普通高等院校iso9001:2000本科教学管理与服务质量体系的国际认证,后经连续两次复检均合格通过,有效地保证了改革实施。 综上,以“应用型”为主旨,紧密联系学校强势纺织学科所属产业,突出地方特色的实践模式,为该专业错位发展提供前提,高仿真、互动式教学实验、实训平台、创造性模拟公司、自主开发性案例教学场所、常态化竞赛机制等为学生能力错位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对提高天津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经贸论文:浅谈对外经贸与外贸英语人才的培养 [摘要] 我国对外经贸联系的日益频繁,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外贸英语中展现外贸业务中各环节,涉及许多交际事件,建立业务关系、询价、报盘、还盘、订货、付款、装船和索赔等。本文讨了在如何在外贸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问题。 [关键词] 外贸英语 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经贸联系的日益频繁,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外贸英语函电是对外经贸活动中使用的专业英语。培养具有较强交际能力的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外贸英语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成功运用商务知识、发挥才能、顺利开展经贸活动的钥匙。 一、何为对外经贸中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最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他认为“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包括语法、心理、社会文化和概率等方面的判断能力。该理论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新一代的语言学家,扩展了语言研究视野,引发了一股强大的外语交际教学法趋势。交际能力的含义现在发展为: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和副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特定交际的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随着各国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化,为满足特殊的交际需要,产生了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课程。esp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交际需要。esp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以特定的语言交际功能和学习者交际需要而确定的。它以学习者的目的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课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用性,使学习者的专业或职业英语知识和技能专门化。外贸英语函电就是一门esp课程,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是成功教学的核心。 二、外贸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1.交际能力的需求分析 munby的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的观点,外贸英语课程学习者主要是高等院校商务英语或国际贸易专业的中、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教学中英语用于写作符合规范的外贸信件。使用环境涉及对外贸易的公司、企业或招商局。学习者要学会如何与买方、卖方或银行、保险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就贸易中具体环节进行咨询、协商或洽谈。外贸英语教学要求达到的程度,视各学校情况而定。外贸英语中展现外贸业务中各环节,涉及许多交际事件,如建立业务关系、询价、报盘、还盘、订货、付款、装船和索赔等。交际过程中要掌握清晰简洁、礼貌貌周到等原则和对方本位的立场。 2.培养兴趣 要让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的学习,教师应采取措施帮助学生了解和引导他们喜爱该课程。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直接因素。热情、亲切、幽默、开明、宽容的教师往往容易获得学生的好感和喜欢。对老师的喜爱会逐渐转化为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课堂话题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商贸领域生动鲜活的事例或其他领域的话题,只要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都可以选择来讨论。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也可以加以运用,以便丰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学习的快乐,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进步的机会,同时建立一个全面而理的评估机制,对学生进步予以及时的反馈,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3.提供真实的语言素材 近年来外语交际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尤其是esp教学。交际教学法认为教学材料是影响课堂交际和语言使用质量的重要因素,能促进交际性语言使用。常用教学材料有以篇章味基础的材料,以任务为基础的材料和以及实物教具。函电课程主要涉及的是前两种。课本提供了大量的经贸信函。教师还可以补充些其他的语言材料。如讲到装船一章时,可以上网搜索国内外海运公司网站,查阅真实素材。即使是中文材料也可以给予学生很强的感性认识,有助于推进学习者的认知过程。 4.开展丰富的语言交际活动 根据交际教学法,外语课堂应是一个充满“交流”的场所,“用语言去学”,交际能力的获得依赖具体的交际活动。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根据各单元的主题,精心设计相关的情景活动。任务活动的开展需要较多时间,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抓重点。学生基本掌握该单元信函的特点后,单元中的其他信可由学生课后自习,可另外安排时间让学生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展示形式可采用演示文稿,分析各信函中的交际事件、交际手段、写作特色、语言重点;或发挥想象力,进行角色表演,生动展示交际事件。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评点,并把学生的作品与课文中相关的范例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实践,认知到其中的差距和优势,能发现各自应获取的新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进行适度的文化导入。讲解翻译练习时,通过对比突现英汉语言结构与文化间的异同,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还可通过学生喜爱的讨论方式进行文化导入。 5.抓好校外实践工作,增强商务交际能力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提高学生商务实践能力的平台。外语的学习毕竟是不同于母语的学习,它需要有一个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变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实现就是在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的锻炼,可以让语言学习和实践同步进行,学生直接服务于社会,简化了就业环节。许多院校在加大校企结合的力度。在面临很多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接纳实习、互利互惠的合同,逐步建立合作、协作伙伴关系,使其成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成为应用型人才。 6.加大师资培育力度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外贸英语教学的质量。外贸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主动钻研教学理论、学科知识,还应联系企业、海关等相关单位,做到多请教、多实践、多总结,借此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师资培训。 经贸论文:新疆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当前新疆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面临良好发展机遇。本文对新疆与中亚经贸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双方在经济合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一些对策和意见。 【关键词】新疆;中亚;现状;对策 一、新疆与中亚贸易的现状 2011年新疆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28.2亿美元,位列全国各省区市第l9位,增长50.8%,增幅为全国第四位,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68.3亿美元,位列全国第18位、西部12省区市第一位,增长61.1%,增幅为全国之最;进口60亿美元,增长11.7%);全年利用外资5.58亿美元,增长21%;境外投资协议额达到4.18亿美元,增长11倍;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达到4.7亿美元,增长1.3倍;输出劳务6070人次,增长两倍。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占我国与其贸易总额的76%;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额占新疆进出口总额的82%。同时,新疆在中亚五国中的贸易地位不断上升,并且对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俄罗斯中部以及外高加索地区产生了较强的辐射作用。可见,新疆在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研究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良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亚国家就与中国新疆开展过许多合作与交流,双方的合作轨迹基本上可概括为20世纪50年代上升,60年代下降,70年代停滞,80年代恢复,90年代调整、提高和21世纪初全面提升的几个发展阶段,并呈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和多方位合作的新局面。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二十年来,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合作层次不断提高,贸易合作方式来看,从90年代初的易货贸易为主,到目前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一般贸易为辅,且增加了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展会贸易等形式,如2008年新疆边境小额贸易额188.1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84.6%,居于绝对主力地位。就其规模来看,2006-2011年新疆对中亚贸易有了较快的增长,贸易额从2006年的,91.03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228.2亿美元,年均增长50%以上。 (二)哈萨克斯坦与新疆贸易往来中但有主要地位,双边外贸发展迅速 2011年,新疆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8.2亿美元,其中对哈萨克斯坦贸易占46.5%,哈萨克斯坦仍是我新疆第一大外贸伙伴。2011年,全国对哈贸易额为249.5亿美元,其中新疆占42.5%,新疆仍是哈在我国内各省区中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由此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在中亚经贸合作中的重要性。在新疆与中亚的贸易中,哈萨克斯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所占比重较小,但增长速度较快,发展潜力巨大。 (三)对外投资初见成效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疆便开始利用自身的区位和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与中亚国家(甚至在西亚、南亚更大的范围内)开展了双边、多边的跨国经济合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来,随着新疆企业拓展周边市场能力的增强,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已从经贸合作初期的纯贸易行为发展到相互投资建厂。双方企业通过贸易合作积累资金,逐步开始投资合作,进一步推动贸易规模的扩大。 二、新疆与中亚贸易存在的问题 1.从国家层面来看,制约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进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双方合作机制不健全。中亚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不完善,一些针对国际间合作与开发的相关文件约束性不强,法规建设滞后。②中国与大多数中亚国家都签订了双边运输协议,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致使新疆通往各周边国家的运输线路长、道路设施落后、收费站设置多、收费不规范等。与此同时,客商出入境面临着很多障碍,通关查验不顺畅、口岸通关效率低、货物积压时间长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2.从新疆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信息渠道不畅,企业缺乏创新能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许多部门和企业的观念跟不上时代变化,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不能及时针对新形势、新问题调整或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再加上信息不对称,掌握信息的部门和中介咨询部门找不到服务对象,具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致使很多商机没有得到有效利用。②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全球化的战略意识。进军中亚的企业缺乏寻求与中亚国家主动合作的强烈意识,缺乏一批有实力的从事跨国 资经营的企业,企业缺乏全球化战略意识。③经济合作的领域主要是边境贸易方面,以能源、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为主,而且商品品种较少,结构不平衡,特别是技术含量高,效益显著的项目很少。 三、新疆与中亚经贸合作的对策 (一)借鉴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式合作 按照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新疆与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的层次、规模、结构水平都会不断上升,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合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参与成员的数量较多,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有步骤、有层次、由低到高逐步推进。在这方面,欧盟的经验值得借鉴。新疆与中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也应当采取“双边合作,之后统合”的策略。各国应当从本国的根本利益着眼,冷静、理性地处理各国关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鼓励国内外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或者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内的建设。只有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中国经济与中亚经济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推动中亚区域经济的整合。 (二)政府在经贸合作中不仅要发挥制定、执行各项政策法规的职能,更应当为企业进行对外贸易提供便利 加强政府职能。应该发挥政府的作用,为各贸易主体开展对中亚经贸合作创造良好条件。当前,特别要在争取国家对边境贸易的优惠政策,以及对加快推进中哈自由贸易区、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等各类经济特区建设方面给予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加强新疆外经贸人才培养。总体来说,新疆的外贸人才比较匮乏,应当在注重人才数量增加的同时提高外贸人才的素质。还应当结合新疆的外贸特点,在培养大量英语人才的同时加强培养俄语人才以及相关的专业人才。 (三)加强反恐合作,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创造良好合作环境 中国新疆一直遭受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的困扰,中亚国家也长期处在外国政权的干涉中,因此,加强各国间反恐合作是区域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区域合作的目标之一。各国政府应当在经济合作的同时加强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上的合作,为经济圈的发展营造一个和平、稳定、安全的贸易投资环境。 作者简介:张双杰(1987-),男,江苏镇江人,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金融。 经贸论文:经贸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借鉴探究 摘要:通识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论文回顾了通识教育的历史溯源,系统介绍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情况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从统一通识教育课程框架和实施标准、建立多层级通识教育统筹机构、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对更好地开展通识教育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自2015年教育部推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后,高职院校纷纷启动了优质校建设,探讨新形势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和线路图,力争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此期间,通识教育在培养技能专精、务实致用、圆融优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受到关注。部分高职院校虽已启动通识教育课程的整合与调整,但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规划不系统、适用教材较少、校际交流合作缺乏等诸多问题,使得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1通识教育的历史溯源 通识教育即西方经典的LiberallArtslEducation,又称作博雅教育、人文教育、文科教育、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等,原指在西方古典时代一个自由的城市公民应该学习的基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阐释了通识教育,即“广博的锻炼和均衡的发展,而非狭隘的专门化,使学习者不致沦为机械呆板的知识学习”,其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与中国先秦时期的“六艺教育”和汉朝以后的“儒家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进入现代社会,通识教育被认为是一种面向社会人的通才素质教育,不同于专才教育和专业教育强调的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其更加关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理想人格。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最早提出了新式学制的教育目标,规定了学堂的立学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鲁迅先生在1917年《文化偏至论》中也有具体阐述,“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於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直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现阶段,通识教育在各个地区的名称虽不相同,但大家都认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校应该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 2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情况 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但其具有明显的“毕业即就业”的“工具性”特点,也因过于功利导致接受了良好知识教育的学生缺乏生活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场拓展空间不足,职业生涯跃迁困难重重。教育管理者随之开始了对高职教育本质的思考和对高职教育功利性倾向的反思,提出高职教育应由“专一精深”向“广博宏通”、“务实致用”向“圆融优雅”转变。[1]llll在大部分地区,通识教育的实施大致分为两种模式,即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和通识均衡选修模式。第一种模式将共同科目定为必修的基础课程或核心课程,通识课程设置多个领域供学生选修,体育、军训及服务课程也都纳入通识教育。第二种模式将共同科目通识化之后,调整原有共同科目的内容或属性(列为通识必选课或者完全开放选修),再将课程规划为不同学科领域供学生交叉选修。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通识教育也日益呈现新的趋势,表现为综合型大学愈加重视,开课数量愈趋多元;高职领域新设学校规划配套愈趋完善活泼;全人教育与关怀教育日渐获得重视;课程逐渐融入社会参与社区互动;专业课程逐渐向通识课程倾斜,融入服务学习元素;强调生活学习与品德教育的复古趋势明显;三创元素愈来愈得到重视,日渐成为通识教育的内涵[2]。 3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体系分析 3.1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2年苏南镇江商业学校,几经改制和整合,2002年由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和江苏省商业学校改建成高职院校,主要为商贸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历来重视并扎实开展通识教育,已累计为江苏省乃至全国输送了近7万名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赢得了“江苏商界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发展美好生活与完善人格的全人教育,成为健康、真诚、自律、慎思辨、明是非、关怀社会、热爱生命且具有创新创意动能的健全现代公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由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和潜在课程三大类组成,其中正式课程包括博雅通识、品德教育、基本能力三个领域。其中,选修课程中的人文艺术领域旨在启发人的心智能力,增进对自我的了解,培养文学与艺术的修养,进而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自然科学领域旨在了解科技对文明的贡献,注重科学方法与伦理的培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社会科学领域旨在促进人际的和谐相处,培养对社会的关怀,认识当前社会问题并适当参与,启发以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生命关怀领域旨在培养对自我生命的珍惜与所有生命的尊重,促进生命价值与美好人生的实现。 3.2发展趋势 近年来,学校通识教育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规划与开设更多元、更活泼、更能指向未来社会且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博雅通识课程;追求与专业教育更紧密的融合与汇通,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基本能力;为学生蓄积发展的可贵动力,即愿意提升更美好的人生境界、开拓更广远的人生视野、创造更丰美的人生价值的动力;全力推动主动式全生活品格的学习模式。 4对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4.1统一通识教育课程框架和实施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已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但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推进方式取决于学校自发层面,缺乏统一的课程框架和实施标准,部分院校还停留在书面探讨阶段。因此,统一通识教育课程框架和实施标准,是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4.2建立多层级的通识教育统筹机构 通识教育能够较快地得到全面实施和推进,主要是将综合型大学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成功移植到高职院校,形成多层级的通识教育统筹机构,为通识教育的推行创造了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可以借鉴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模式,成立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不同领域的分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制定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框架和实施标准。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充分整合资源建立学校层级的“通识教育中心”,统筹规划实施学校通识教育活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将其提升至一级教学机构。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出面统筹协调高职教育领域通识教育的实施,出台相关制度规定以提供更好的行政支持。 4.3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 目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有公共任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必修课三种形式。开课教师资质审定、课程评估标准和课程评估方式等均缺少制度依托,课程教学质量无法把控。因此,制定和完善学校层面的通识教育相关制度规定,做到通识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可控化,是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4.4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现阶段,高职院校从事通识教育教师的学术活跃度偏低,通识教育课程基础性、公共性的特点造成该领域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鲜见,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和活动的缺乏也让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领域正在寻求更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的机会。因此,有效提升通识教育领域的学术活性,对通识教育长期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院校之间可以通过交流会、分享会、研讨会、论坛、学术期刊等各种平台和载体,为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保持通识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 作者:陈志刚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论文:探索经贸专业职业素质培育体制的构建 一、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描述 为了能胜任毕业后即将面对的不同职业,同时获得个人职业前景的顺利发展,学生除了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养成针对不同行业的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决定了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会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既包括与经贸活动有关的专业职业技能,例如基本商务知识、法律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等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包括如下一些内容: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自信心、抗挫折、团队合作精神、情绪控制力、主动、灵活、坚持等,二是人际影响力。例如沟通、说服、演讲、关系技巧等,三是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时间管理、个人形象管理、自我规划等,四是审美管理能力。例如礼仪、社会和职业形象管理等。 二、构建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途径 1.开设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系列课程,创建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要开设一些基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创业与新新》、《就业指导》、《职业道德修养》之外,经贸类专业还需要特别开设例如《职业形象塑造》、《人际沟通》、《中国传统文化》等与经贸文化和人文素质有关的选修课。而对于经贸类不同的专业,职业素质选修课应有所区别。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应增加跨文化沟通内容,而对文秘专业的学生则侧重个人形象管理和礼仪知识方面的内容,对营销专业则加重心理素质训练方面的选修内容。 必修或选修的素质系列教育课程要贯穿三年的学习过程,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经贸类职业素质。与此同时,要改变以往只以学习成绩为唯一考核指标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学生包括学习和日常行为在内的全方位的跟踪考核,构建全面的职业素质考核体系。经贸类专业应增加例如商业道德、行为规范、组织能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分数达标要求,把隐形的职业素质通过一套有形的指标体系反映出来,给每位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生素质测评表,同时要把此表反映在毕业生推荐表上,供用人单位参考。 2.深入推进与经贸类企业的互动与合作,积累职场实践经验 企业是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企业进入企业,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通过岗位认识、参观学习、课余兼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等,也客观地认识到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从而全方位做好胜任未来岗位的准备,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打好基础,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一线工作人员、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入学校,为在校学生作如“财务人员职业能力与素养”、“物流业发展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等职业素质系列专题讲座和报告等,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获得有关企业的信息、企业的用人要求,感受来自于企业的文化,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有效的缩短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 3.打造独特的经贸类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 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不是靠哪一门具体课程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靠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是在一种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中,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因此,为了培养适合经贸类专业的职业素质,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营造经贸类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例如可以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说“行业话”、说“企业话”,把一些著名的商业企业照片、成功商业人士的个人成长故事、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与经贸类职业相关的内容,张贴公布在校园的显眼位置,而且一定要定期更新,让学生感受到经贸类行业的日新月异的特征,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经贸类有关第二、三课堂,开展各种经贸类社团活动、各种经贸类协会活动、企业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经贸类职业技能节,开展各种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营造浓厚的经贸技能操作氛围。支持鼓励学生们参加如“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大赛”等经贸类全国各地技能大赛,重奖技能竞赛的优胜团队和个人,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的热爱,提高职业技能素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进行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有效辅导。 4.加强职业规划与创业指导,培育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 将职业规划从入学开始就引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倡导学生科学系统地将专业、学业、职业统一起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生们就能与专业教师和同专业的毕业生面对面交流,通过“了解职业倾向”、“职业近路及职场探索”、“职场伦理测评”等方面的在线测评,分析出学生的各种职业素养,并给出适合的职业选择,形成该学生的“人才DNA资料”。根据测评结果,系统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来做好职业规划,并指导他们根据所选职业的要求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合理安排好3年的学习计划。 例如,某一经贸类专业新生在入学时将自己的职业定位暂时选择为“人力资源”,他则可以通过专业课程学习、选修课学习和“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的考证,来让自己在未来的3年学有专攻,为自己走向社会选择职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帮助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业指导,帮助学生熟悉自我与社会,着力培养学生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吃苦耐劳品质、合作精神,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实现大学生由择业、就业逐步发展到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明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科技论文:生物科技合理发展的准则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对于伦理道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科技的发展同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就像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样,“科学就其意义来讲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科学技术作为人智慧的一种实践方式,解放了人的思想,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同人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融为一体的,科学技术就体现着一种价值,是人类造福自己追求善的理念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所以科学技术就是人对伦理道德的实践,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真与善的统一,而且也必须是统一的,只是由于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两者有各自的发展模式,有时就会出现不协调,但是从人类整体利益来讲,这种不协调不是本质上的,所以也是可以得到调和的,这就需要我们将科技的“真”和伦理道德的“善”协调起来,当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出现不一致时,我们就有必要对科学技术作出伦理道德上的反省。现代生物科技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代表,更加突出的体现了对科技的“真”和伦理道德的“善”的相统一,而当前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对伦理道德所造成的冲击应该引发我们深刻的反省,我们应该加强对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和相关的伦理道德方面的研究,找出这一冲击问题的所在,并加以有效的规范,使得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真正达到“真”与“善”的统一,造福人类整体并得以安全的长远的健康发展。解决现代生物科技发展所遇到的伦理道德问题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达成统一的立场和看法,并形成统一的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之前,有必要先确立确保现代生物科技得以合理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可以作为当前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一种指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统一的立场和看法的形成。当然,这些基本原则都是立足于现代生物科技群的整体而提出来的。 一、维护人的“目的性”原则 维护人的“目的性”原则就是要求人在发展现代生物科技的过程中始终将现代生物科技放在服从人的需要的位置,而不是相反,对于人的态度要做到像康德所说的那样,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在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要求是具有统领作用,一个最终目的就是这样一个目的,它的成为可能是不需要任何其他目的作为条件的。这就是现代生物科技发展要从属于人,而不能超越于人,更不能颠覆人性,违反人的基本伦理道德准则。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要时刻为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负责,而这种生存不仅包括物质方面,同时也包括意识方面的,是要人感到得到现代生物科技的帮助而获得更好,而不是感到受到现代生物科技的压迫甚至是奴役。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从事现代生物科技工作的科研人员,都应该懂得人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可贵,都应该明白人是一个可尊敬的对象,这就表示我们不能随便对待他,我们都应该小心谨慎负责加以对待,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有充分的估量并尽心负责,而不能随意对待,这也是统一科研人员的伦理道德认识的基础所在。 二、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前瞻性原则 现代生物科技的一个普遍性特点就是不确定因素比较多,这些不确定因素可能就是潜在的危险,而且同人的关系比传统科技更为密切,作用也更为直接,同时人们难以像对待传统科技那样更为准确的进行把握,一旦爆发不确定的危险,对于这些危险的后续处理也显得没有足够的把握。所以,对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在开始之前就应该进行充分的估量,要有前瞻性意识,防患于未然,同时使得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研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前瞻性意识,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执行在道德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要符合人类整体的利益要求,要做到如同《科学家宪章》(1949年9月国际学者联合会第五次大会通过)中所规定的那样:“科学家应保持诚实、高尚、协作的精神;要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与目的,弄清有关道义问题;要使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全人类的利益”。在责任追究方面,由于现代生物科技发展背景构成的是一种错综复杂、多变的情况,而其中可能潜伏着深层次的危机,这种情况出现不得半点散失,而应该尽量的做到万无一失,对于责任追究的保护措施应该采用以预防为主的模式,这就是以未来行为为导向的前瞻性责任模式,前瞻性责任模式反映了人类对科技发展后果在责任上的长远性与人类整体性上的要求。对于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前瞻性责任模式的落实,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同时展开,一方面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科研人员的自律,一方面是通过社会的公共力量进行约束,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力量就是伦理道德的约束。 三、贯彻平等的原则 平等是人类一直追求的崇高理念,要求各主体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现代生物科技的平等原则着重于国家之间、种群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根本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现代生物科技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在各国的发展是极其不平衡的,因此在客观上也出现“侵犯”现象,比如对基因资源的掠夺,科技落后国家拥有良好的基因资源却无力开发,科技先进国家就能够通过其拥有的科技优势替它们开发但却以专利的方式据为己有,科技先进国家甚至将现代生物科技作为继经济手段后一种新的制约他国的手段,这些对于人类的共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人类基因检测表明的种群之间的基因差异,也可能出现新的歧视而导致新的不平等出现。同现代生物科技有关的器官移植技术导致出现的器官买卖现象也侵犯了人的权利,严重违背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不平等。这些在可能出现的不平等现象是现代生物科技在发展应该予以特别注意的问题,并力求避免的问题。为了平等理念得以贯彻,在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都应将平等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指导,并时刻予以遵守。实践中,有必要打破现代生物科技的垄断行为,国际间应该加强磋商、协调和合作,力求淡化现代生物科技的经济利益色彩,使得现代生物科技在全人类得到普及,或者得到有利于人类整体的使用,旨在共同推进现代生物科技朝着有利于人类整体的方向发展。在种群和个体方面,各国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在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进程中确立、巩固并提高人们的平等观念,在实践中用平等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对象包括自己的同胞,也包括其他国家、种群的任何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 四、恪守正义的原则 正义也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理念,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正义的具体的内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会有所差别,可是在衡量标准上却存在共同之处,这就是在促进社会进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满足人们的共同体的需要。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明确的强调了公共利益是正义的价值基础,正义是同公共利益秩序的要求相一致的,具有功利主义倾向的休谟甚至认为“公共的效用是正义的唯一起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的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共同体已经上升为人类大家庭的整体,在正义原则的指引下,要确保现代生物科技确实的做到为人类大家庭的整体服务和负责。具体的说,就是要确保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安全与和平,避免现代生物科技出现任何危害人类的情况出现,保证现代生物科技只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正义用途上,坚决反对将其用于任何违反人类整体利益的用途上,特别是在武器方面的应用,比如基因武器。各国各界应该立足于人类整体,本着为人类整体长远利益负责的态度,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展开具有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为人类整体构筑出一套能够确实有效维护人类社会安全与和平发展的统一的行为规范,确保现代生物科技造福于人类,包括现在和未来,使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成为人类正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吕成楷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生物科技论文:生物科技的伦理问题分析 一、现代生物科技范式构建的难题 库恩的范式理论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而提出的,同时也被广泛引用到科学研究之外的其他领域,现代生物科技作为科技发展的一个特殊部门,范式理论当然的适合对现代生物科技的研究。如果能够构建出现代生物科技的范式,根据范式理论所主张的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树立被公认的范例,形成科学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并成为科学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那么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就会被规范到被公认的框架之中,执行着共同的准则,而这样的框架和准则是世界性的,也就是国际间所共同认可的,同时,这样的框架和准则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发展的,包括人类社会共同体的现在和将来;而一切不符合人类社会共同体的,也就是超出框架之外、违反准则的行为将受到禁止、谴责和应有的惩罚,如此一来,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就是良性的发展。这些都有赖于现代生物科技范式的构建,而事实上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这也是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容易引发伦理方面的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其中又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科技发展的“旧范式”和“新范式”之间的问题,也就是库恩范式理论中的“科学革命”;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和伦理之间谁者为先的问题。 1、从“科学革命”的角度讲 首先我们假设现代生物科技完全能够按照其积极的一面来发展,同时会形成一种新的为人类所共同接受的科学技术现象,或者我们承认现代生物科技具有积极的一面,而事实也是如此,那么为什么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依然受到广泛而激烈的争议呢?这可以从库恩的范式理论来解释,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仍旧处于“旧的范式”里边,而现代生物科技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现象只是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或者说它们尚未成熟,没有达到能够冲破旧的范式,塑造新的范式的水平。库恩通过对大量的科学史实例的思考,比方亚里斯多德“物体自由落体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被伽利略的比萨斜塔试验推翻的事例,可这一错误结论却被人们一直承袭了二千多年;以及诸如此类的后面的结论对前面的结论的改进,而前面的结论却也被人们接受并存续了一定的时间情形,使得库恩想到了各个时期科学发展的“当前性”,库恩认为每一种科学传统在当时当地的历史语境中都是合理的,[5]而对科学思想史达到更好理解的途径是站在当时当地的语境中去考察不同时期的科学,而决不要将它们看作是现在科学的绊脚石。[6]科学发展的合理和进步存在于当前人们一致认可的共同认识当中,这也就是科学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库恩所思虑到的“范式”。而这一范式就是对“常态科学”中科学群体共同分享的一系列模式和假设的一种概括。在这种“常态科学”中,也就是已经形成的范式里边,科学群体通常都在严谨的逻辑框架下运行,如果没有大胆的探索精神并提出新的理论足以冲破旧的范式是断不可以打破这些框架的。而处于“常态”下的科学家们并非就是客观的,但他们有理由持守“正统”的理论,并倾向于在现有的架构内寻找问题的答案。譬如,公元三世纪希腊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就提出了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理论,但是当时的科学群体却以托勒密的地心学说为正统,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一认识的飞跃。所以就现代生物科技群积极的一面而言,我们可以予以发展,事实表明这也是一种需要,而现在所遇到的争议就有如以上所举的例子,人们特别是科研群体仍旧处于“常态科学”的范式当中,没有意识到建立一个新的范式,而实际上仍不是时候,这倒不是说现在人们对科学技术所持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是错误的,也不是说据现代生物科技群重新塑造的范式不存在瑕疵,而是现在没有这个必要,况且现代生物科技群现在仍未达到这样的水平。但现代生物科技群仍在发展,而且是迅速的发展,这就难免导致一些科研活动及其成果超出于当前科学群体所持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框架之外,而这一框架的形成和应用已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为科学界所推崇,也为社会所接受甚至深入人心,所以,当有谁动摇到这一框架时,首当其冲必是业已形成并稳固实行的伦理准则,伦理问题也就随之而发。 2、从科学技术和伦理之间谁者为先的角度讲 科学技术总是一往如故的追求创新的向前发展,而伦理则追求尽可能的稳定,科学技术的开放性和伦理的保守性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关系,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同伦理的维护产生摩擦也就在所难免,问题是当两者指向共同的主体人本身时,触动了最敏感的伦理准则时,两者在短期内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调和,冲突也就变得异常激烈。如果基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而构建出新的范式的话,那么,人们就会问科学技术和伦理到底谁应该得到优先考虑,这其实就是科学家同伦理学家争论的焦点所在,一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造伦理、引领伦理的发展;一是以已有的伦理准则规范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事实表明双方的争论各有其合理的依据,首先是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甚至本身就是人类文明成就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使得伦理方面很大程度上去除了落后的一面;紧接着是伦理规范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评价、指引和辩护功能,而对于科学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风险,伦理规范可以进行有效的防范,指引科学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健康的发展。当然这只是在科学家同伦理学家之间展开的争论,虽然这一争论具有代表性,但由于现代生物科技涉及的问题具有广泛性、根本性和敏感性,所以对其争论也就变成全人类的了,而且各界有各自的评判标准和看法,结果导致基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进行新的范式的构建困难重重,因为范式的构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得到“公认”,才能形成科学研究者群体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而目前的背景情况不具备构建新的范式的条件。面对现代生物科技范式的构建难题,或者说对于现代生物科技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标准,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和伦理的评价的之间的冲突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而现代生物科技发展遇到的伦理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二、现代生物科技和伦理的协调发展方面 随着现代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而相反的伦理特有的保守性,导致现代生物科技对伦理的冲击越发的明显,使得已有的伦理的条条框框难以满足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下反衬出伦理的缺位。 (一)从伦理学的变革进程来看 现代生物科技的起步发展刚好处于伦理学的变革时期,因为现代生物科技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人类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后才正式发展起来的,在元伦理学出现以前,规范伦理学一直都是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形式,规范伦理学主要是对义务和价值的合理性等最一般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的研究,而到了20世纪初往后元伦理学又成了西方的一种主要的伦理思潮,元伦理学最初由新实证主义者提出,并为后来各派沿用,形成了直觉主义伦理学、感情主义、语言分析学派、伦理自然主义等派别,侧重于道德语言中的逻辑分析,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这两个术语以及环境伦理学的概念被越来越普遍地使用,促使应用伦理学作为一个术语得到了承认,应用伦理学也就作为一门同理论伦理学相异的新的伦理学出现了,这是在现代生物科技出现前后伦理学的发展线路,反映了伦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的相应探索,而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就包括在其中,只是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对伦理的震动更为激烈,以致伦理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好调整跟上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步伐。 (二)伦理学的探索发展及其遇到的困境 1、关于近代的规范伦理学 从近代的规范伦理学来看,以康德为代表的规范伦理学在近代社会的大发展中遇到很大的困难,规范伦理学是关于义务和价值合理性问题的一种哲学研究,所要到达的目标就是说明人本身应遵从何种道德标准,才能使人本身的行为做到道德上的善,无论是对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原则的研究,还是对于具体道德问题中道德的一般原则的解释和说明,规范伦理学都是力图将伦理规范通过演绎的方式转变成重要的行为准则并得到普遍化,可是实践中确实难以做到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也会不断的出现,而规范伦理却难以应对,这是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所导致的结果,这就必然的引发伦理学的变革,诚如康德所言,“作为一个有理性的,属于理智世界的存在者,人只从自由的理念来思想他自己意志的因果性”[7],规范伦理学是应该重新使用理性考虑新事物新现象了,而在伦理学的变革之前和变革之中,以及虽经变革却仍未找到适当的行之有效的伦理途径或找到但尚未得到完善的时间里边,伦理对于社会各方面的规范作用仍可以被理解为有所欠缺的,也就是缺位了。 2、元伦理学的出现 当规范伦理学所主张的伦理规范的普遍化要求遇到严重阻碍后,伦理学逐渐偏向纯粹理性层面上的研究,这就是元伦理学或形式的伦理学的产生,最初由新实证主义者提出,并为后来各派沿用,元伦理学侧重于分析道德语言中的逻辑,解释道德术语及判断的意义,将道德语言与道德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分开,主张对任何道德信念和原则体系都要保持“中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问题。元伦理学是排斥传统的伦理学的,因为元伦理学不主张提出任何关于实践的指导与建议,只是把伦理学的任务限制于对伦理学的概念与判断作性质与用法上的分析工作,这是脱离实践的带有“经院”性质的研究方式,难以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具体到每一实际伦理案例当中。另外,在具体的研究中,元伦理学有时会机械地搬用自然科学的机械符号和公式,这些具有形式化和脱离实际的倾向,也受到许多伦理学家的诟病。当然,元伦理学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其对于新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科技的指引和规约方面显得很欠缺。[8] 3、应用伦理学的探索 为了解决元伦理学存在的这些问题,人们急需一种切实可行的更有效的伦理学,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伦理关系,现代生物技术当然的包含其中,而因其在伦理方面的敏感性,现代生物技术也应该是伦理学发展研究首要考虑的对象之一。针对元伦理学向纯粹理性的方向发展的的情况,伦理学重新朝着实质性的方向探索。伦理学进入应用伦理学的发展时期,伦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比如在医学、政治、法律、生命、环境等方面的应用,都使得应用伦理学大受欢迎并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在医学、生命、环境方面研究很多都和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有关,比如干细胞技术在治疗方面的运用,克隆技术对生命现象的研究方面影响,转基因技术的运用可能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等。应用伦理学对实践性的回归,其实也是对伦理学的回归,因为伦理学本来就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而更为重要的应用伦理学有针对性跟上现实的发展需要进行研究,既明确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范,同时也考虑它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且在研究的内容方面也从以往伦理学所关注的态度、情感、愿望转到更多的关注境遇、需要和利益,这些都是适应现实中新发展的需要,而“应用伦理学的任务……在于对现存的不同立场进行调节从而达成共识”[9],这一意图对于诸如现代生物科技这样容易引起分歧的领域是很有针对性作用的。不过,应用伦理学的发展的时间较短仍是不充分的,而就如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它在跟着现实的发展而发展,这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其所遇到的现代生物科技的复杂性、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另外,应用伦理学需要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范作指导,也就是和理论的伦理学的配合,所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应用伦理学仍难以对现代生物科技进行有效、完善的指引和规范。其实,应用伦理学所遇到的困难在现代生物科技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及其解决的研究方面具有普遍性,一方面就是作为研究的途径的一方自身仍不完善,或者在新事物新现象新形势下需要调整或做新的探索;另一方面就是现代生物科技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可谓前所未有,而且解决起来甚为棘手。所以,现代生物科技发展下伦理的缺位也就成为事实,而现代生物科技发展下带来伦理问题也就难以避免。 三、法律对现代生物科技合理发展的规制方面 在现代生物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法律规制和伦理引导是确保现代生物科技合理发展的两大重要途径,我们已经知道伦理的引导方面是存在不足的,然而我们可以借助法律的途径加以解决,可事实上,当前法律规制方面也是存在不足的。下面就分为法律规制对伦理引导的补充作用和法律自身特有的调节作用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法律规制对伦理引导的补充作用 立法和伦理之间本来就是相通的,法律本身就包含着内在的道德属性,包含着基本的伦理目标和道德准则,分析法学家哈特认为,“不容认真争辩的是,法律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的发展,事实上既受特定社会集团的传统道德、理想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个别人所提出的开明道德批评的影响,这些个别人的道德水平超过流行的道德”。[10]富勒强调法律自身是具有内在道德性的,“法律的内在道德不是某种添附或强加到法律的力量之上的某种东西,而是那种力量本身的基本条件。”[11]而比如我国古代的法律就带有明显的伦理属性,法律中的公平正义来源于伦理调节中的公正原则,而正义是立法和伦理追求的共同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与伦理逐渐的分离,法律具有明确的形式性,以权利义务并重的方式调整人们的行为,并辅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伦理规范则具有模糊性,主要存在于人们的共同意识之中,它强调义务的遵守,但通常缺乏强制的力量[12],但伦理依然为社会成员的法律活动提供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准则,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当伦理关系由之前所关注的态度、情感、愿望方面转到更多的关注境遇、需要和利益方面,这些涉及境遇、需要和利益方面的问题更多的需要法律的规制,才能更好的实现公平正义,所以,从这方面讲,法律对于伦理所要达成的目标具有不可或缺的补充作用。可是,由于现代生物科技所导致的伦理问题比较复杂,对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在伦理学层面的探讨处于模糊的状态,也难以形成较为明确的统一的看法,加上现代生物科技仍处于快速发展当中,而且存在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转基因技术会不会带来危险或者什么不良的结果,对于这些人们很难做出准确的把握,而这些都是客观因素,是目前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法律也很难茫然下结论,就目前各国的立法实践来看,除了基于已有的专利法对于现代生物科技在专利方面的规制外,极少有正规的完善的法律对现代生物科技做出规定并进行规制,甚至是没有,有的只是一些政府出台的一些行政措施,比如,在我国有关于克隆技术的由卫生部在2003年的《卫生部关于修订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相关技术规范、基础标准和伦理原则的通知》,关于干细胞技术的由科学技术部在2004年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虽然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制定了相关规定,但在一些地方得不到很好的响应,当然这些规定同各国的研究和看法是有出入的。所有这些导致法律方面的欠缺,对于伦理方面的补充作用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当然,相关的制度规定对于伦理的基本原则的落实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只是这种作用显得较为疲弱。 (二)法律自身特有的调节作用 富勒认为法律是“使人类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对于人类行为的合理化、更符合伦理的要求方面,法律的这种调节作用是很独特也很重要的。法律自身特有的调节作用就是指法律的制度化、强制性和预防性,法律可以就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需要调整的现象作为一种法律关系通过相关立法使其制度化,并在往后进行强制性的执行,比如对于具体的现代生物科技从研究开发到投入使用,再到对可能带来的后果的责任承担和相应惩罚都得到明确的规定,做到法治所主张的有法可依,对有损害人类福祉违反伦理要求的予以强制性禁止,对已经造成的损害进行严厉的惩罚,而且这种惩罚的是一种严格的责任要求,不管造成损害的主观因素,只要造成损害就得承担责任和接受相应惩罚,这能够培养一种以未来的行为为导向的,预防性的、前瞻性的责任意识,这也是20世纪初德国著名哲学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责任伦理”的要求,这样一来,就可以借助法律的强制力确保现代生物科技合理的发展,预防问题的产生。而这首先就需要对客观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并进行相应的立法。可这恰恰就是目前没有做到的事情,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相关立法可以说只是处于探究的阶段,现代生物科技在短短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被“打得措手不及”,其速度及所达到的深度远超出的人们的预料之外,以致现代生物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引起一阵哗然,所以,有关现代生物科技的立法研究显得亦步亦趋、莫衷一是,只能针对一些已经引发较为严重问题的科技项目做出规定,而这些规定显得比较仓促和零散,效力也一般,覆盖面也不广,一般都是一国内的个别科技项目。所以,对于现代生物科技在伦理方面所注重的需要和利益问题,法律具有的针对性的制度化、强制性和预防性的调节作用却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各方存在分歧 (一)对于现代生物科技和谐发展的理念摇摆不定 在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其展现的利益和风险都是明显的,正因为其固有的利益使得人们愿意对其进行大力的发展,也正因为其存在的风险导致了伦理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人的尊严等诸多方面。因此,对于现代生物科技如何在利益和伦理之间取得平衡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确保现代生物科技在利益方面得到最大化而将风险降到最低,维护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这就是对现代生物科技发展和谐理念的追求。海德格尔认为,“目的王国必须在存在的意义上加以把握。目的乃是实有着的人格,目的王国乃是实有着的人格自身之交互共处”[14],“它(目的王国)是实有着的人格之间的王国,而非什么某个行动着的自我与之相关的价值体系”[15],对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来说,更应该考虑到它的发展会带来的整体效应,特别是防止负面的效应,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进步,而和谐的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行协调来达到一种安全、有序的状态这方面尤为重要。可现实中出现的情况并非如此,由于人性存在的贪婪导致的对利益的无节制的追逐,结果使得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对伦理规范造成很大的破坏,以至到了无视伦理的存在而肆意发展的地步。另外,对于科学研究的进行也受到人的好奇心的影响,科研活动在不停的解开有关生命本身的令人好奇的谜团,在这种好奇心的影响下,对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是否适合伦理的要求逐渐被忽视甚至被漠视。所有这些导致的共同结果就是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在认识方面对于和谐理念的摇摆不定。其实,对于和谐理念的摇摆不定同人的核心价值问题是有关联的,首先是,关于人本、人道、人权和人的尊严等问题,都受到人们所广泛关注,并进行深入的探讨。在西方,广义的人本主义在古希腊就已经萌芽,它强调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或本体的哲学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更是以极大的热情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赞誉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康德把“人”放在他道德学说的核心位置;人权理论的发展也对人的尊严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世界人权宣言》序言首句写道:“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的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平等的基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关于人本的思想,比如老子里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荀子也写道,“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篇第九》)。通过对这些有关人本、人道、人权和人的尊严等问题的思考,人的核心价值一直都得到肯定,以致没有其他因素能够对其挑战,同时形成的伦理规范也坚定的护卫着这一立场,而这一立场也可谓是根深蒂固,一直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都是较为缓慢的,也不会动摇到这一立场,就是到了近代以来生物科技以外的那些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由于研究的对象在生命体主要是人之外,所以对于人的核心价值的威胁也不是很严重。然而到了现代生物科技发展时期,情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各种新疾病新问题的出现,亟需找到新的解决途径,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针对对象直接指向人甚至深入人体,这些对于人来说都是新情况新现象,以致从一开始,现代生物科技就广受争议。当这些新情况新现象和伦理方面根深蒂固立场相碰撞时,问题也就爆发了,而人们又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或据以参考的先例,人们只能通过现时的探索以求解决的办法,而在这陌生的领域中探索难免就会出现摇摆不定的现象,伦理问题也就随之而出了。 (二)缺乏有效的统一的伦理规范 对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各国各界的看法是存在很大的分歧的,比如第59届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以决议形式通过一项名为《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的政治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而中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该宣言投了反对票,其中我国的反对理由在于该宣言的表述含混不清,它要求所有成员国“禁止任何形式的克隆人”,而该禁止到底是单指生殖性克隆,还是涵盖治疗性克隆研究,宣言并未予以明确。事实上,对于克隆技术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国家认为使用克隆技术复制人在伦理上不能接受,不仅有悖人类的有机统一和道德,而且侵犯了人类尊严;也有国家认为,以研究和治疗为目的的克隆志在增进人类福祉,不应属禁止之列。在对待转基因技术问题上,以美国为首的支持派和以欧盟为首的反对派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两大阵营,有调查机构对美国、加拿大两国的消费者调查表明,多数消费者已接受了转基因食品,仅有27%的消费者认为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而在欧洲,大多数人是反对转基因食品的,英国尤为明显。79%的英国人反对试种基因改良作物,抵制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诸如此类的分歧是很多的,只是分歧的程度不同而已。而这些分歧导致了现代生物科技在应用方面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进而难以形成明确、有效、统一的伦理规范,大家各做各的,而且都有自己的依据,而相互之间又存在冲突的,结果就是现代生物科技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伦理方面的困惑,进而导致伦理方面的问题的产生。 作者:吕成楷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生物科技论文:生物科技伦理制度建设及建议 1中国生物科技伦理制度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等也分别在这一时期成立了伦理评审委员会或伦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加强药品临床试验方面的伦理监管,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生物医疗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进行规范。1998年,卫生部颁布《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试行),提出“伦理委员会与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卫生部还颁布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伦理原则》(2001)年、《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2006年)、《人体器官移植条例》(2007年)、《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09年)等文件。2007年,卫生部颁发《涉及人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明确要求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活动的机构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等,设立机构伦理委员会,对本机构或所属机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项目进行伦理审查和监督。近年来,卫生部进一步加强了医疗伦理管理,出台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和《伦理委员会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2010年),要求医院建立伦理委员会等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并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机构伦理委员会及其伦理审查的程序。卫生部所属的研究机构和医院依据国家规定,纷纷组建了各种形式的研究伦理委员会或医院伦理委员会。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颁布了一些文件,如《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03)、《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2003年)等。为适应生物医学研究和创新发展的需要,中国科技部与卫生部近年来加强了联合,在生物技术应用的规制建设方面作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如2001年,科技部、卫生部等多个部门颁发了《实验动物许可管理条例》、2003年科技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指导原则》。近年来,国家“973”、“86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课题申请,如果涉及人体、医疗问题,都已要求所在单位先进行伦理审查。可以说,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规制和相关技术规范,正与发达国家逐步接轨。 1.1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实践和科学家参与决策活动不断深入 我国生命伦理学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1987年3月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成立,该学会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医学伦理学学术团体;1987年9月,东南大学与南京铁道医学院联合成立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1988年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成立,此后各省市纷纷成立医学伦理学分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都对生物医药研究加大了资助力度,有关部门加快了制定技术标准和管理法规的步伐,生命伦理学受到了医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立法者、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等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日益深入,研究机构和学会组织蓬勃发展。21世纪以来,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如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2002年)、武汉大学(2003年)等纷纷成立了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也成立了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并从2007年到2010年组织召开了四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2010年,中国首个受试者保护工作体系在北京大学成立,通过为研究者提供培训、对研究方案进行伦理审查、对研究过程进行伦理监督、对未来临床和科研领导者进行能力培养、维护科研的诚信等措施,对受试者提供全方位的保护[1]。香山科学会议也多次把生命科学伦理问题作为会议主题进行讨论。1999年8月,第120次会议以“21世纪生命伦理学难题”为主题,围绕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伦理学的挑战、辅助生殖中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克隆”中的伦理问题等三个中心议题展开了研讨[2]。2002年4月,又召开了以“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为主题的第180次会议,围绕“中国与世界:生命科学究竟带来哪些伦理和法律问题”、“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制定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政策法规中的若干伦理问题”三个中心议题进行了讨论。近年来,香山科学会议对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纳米药物、干细胞、克隆等技术的发展及其伦理问题都进行过探讨。不少生命伦理学方面的学者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了科技部、卫生部等国家层面生物技术应用研究规制设置的伦理咨询和政策制定。2001年,中国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向卫生部等机构提交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准则(建议稿)》,获得有关部门的采纳和接受。生命伦理学家与医学和公共卫生、社会学和法学专家一起给相关部门起草了艾滋病政策和法律改革的建议,促进了21世纪后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显著进展[3]。 1.2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生物科技伦理制度建设,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生物伦理学研究和实践从80年代的起步阶段就直接得益于对国外相关研究和伦理实践的介绍和引进,并在不断学习、借鉴和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生物科技伦理的交流、合作研究以及伦理准则形成和推广过程,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是国际生命伦理学协会的创始国,并在2006年成功在北京举办了第8届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多次组织召开了国际交流会议,如中英纳米技术伦理学会议(2009)、中荷动物生物技术伦理学会议(2009)、中日韩东亚国家危重病人决策研究(2009)、中美临床试验伦理问题会议(2009)、中欧生殖医学和干细胞研究合作伦理管治项目(2007年~2009年)、中法医院伦理学会议(2001),等等。有多名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生命伦理学组织中担任职务。在一些国际性的重大生命伦理问题上,中国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2000年12月2日,中国人类基因组社会、伦理和法律委员会通过声明,表示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权利的普遍宣言》和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的原则。2001年7月22日,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在以《生物伦理:国际挑战》为题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部长圆桌会议上说,我们赞成以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但是坚决反对克隆人,不支持任何生殖性克隆实验。在2010年第10届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上,中国学者提出,应以“和而不同”的观点来正确处理国际伦理准则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4]。中国关于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表达和制度建设正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1.2中国生物科技伦理宏观管理制度建设总体上不容乐观 目前中国生物科技伦理制度建设的关键问题是,中国还没有国家生物伦理学委员会的类似机构,来从国家战略层面对生物技术发展引发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度探讨,也缺乏相关研究议题进入政府决策议程的适当机制。这种机制缺失,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中国在生物技术应用研究领域的失范和混乱,并给国家生物技术创新计划的实施带来不良影响。在实际中,各级政府对一些生命科学研究和医疗技术的宣传、推广行为缺乏必要、严格的伦理评估程序和法律约束机制。许多跨国公司和机构借科研合作之名在中国境内从事违规的药物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或非法获取生物遗传资源,严重影响了中国科学界的国际形象,侵害了中国的战略利益。某些科研机构和决策部门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研究失范行为视而不见;或片面依靠某些科学家的意见进行决策,实施重大生物技术商业化项目或创新计划,引起社会广泛质疑。这不仅使科学界的诚信度和政府公信力受到伤害,而且使一些创新项目的推进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此外,还存在着伦理研究资源欠缺、伦理决策和管理经验不足、相应规制设置不完善、已有规范得不到有效执行等突出问题,制约着我国生命伦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国外生物科技伦理制度建设的进展及经验 (1)重视技术风险评估和技术的社会科学研究,预防高新技术的非预期后果。早在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公众对日益涌现的新技术可能引发的潜在健康风险和环境风险的高度关注,美国国会颁布了《技术评估法案》(1972)。该法案强调对技术变化的广泛社会影响进行预先评价的必要性,并授权创建了技术评估办公室(OTA),以全面理解新技术的潜在社会影响。这类“意在对现存技术或新技术可能产生的非预期结果进行分析的政策研究活动”[5],被认为有助于改进技术决策的质量,有效化解各种治理危机。21世纪以来,随着对新技术评估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欧美各国逐步从经典式技术评估走向参与式技术评估、论辩式技术评估和建构性技术评估,其总体取向是不断扩展公众参与的空间和深度,增加新技术评估中伦理的、法律的和社会的内容,以逐步消解单向度的技术精英决策体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增进社会公众对科学界和决策层的信任度。 (2)通过国家立法设立国家生命伦理委员会,对重大生物科技可能引发的风险和伦理问题进行前瞻性评估和咨询。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重组DNA技术即将问世之际,斯坦福大学分子生物学家保尔•伯格领导的一群美国科学家就倡议,在这一技术应用的相关规制和规范出台之前应暂停与之相关的实验研究活动。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健康卫生研究院等迅速回应科学家的意见,建立了重组DNA特别委员会、重组DNA技术委员会等,对重组DNA技术应用的潜在危险以及相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进行研究。1974年,美国政府依据“国家研究法案”,设立了“生物医学和行为科学研究的人类受试者保护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议会设置的第一个美国国家研究伦理学委员会,其提出的著名的“Belmont报告”,明确了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研究活动的基本原则,为联邦政府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规制的设置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几乎每届美国政府都设有国家生物伦理委员会,探讨新的科学、医学和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克林顿时代的生物伦理委员对克隆、人类干细胞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布什时代的生物伦理委员会则主要讨论了干细胞研究、基因增强和生殖技术等引发的伦理问题。2009年11月,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就宣布设立新的生物伦理顾问委员会,研究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科研中的利益冲突和权利尊重问题”等,以便通过新技术的社会评估,将相关的伦理辩论作为政府决策和治理的重要基础。 (3)国际组织积极推进国际生物科技伦理准则体系建设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性原则与伦理规范。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机构开始重视生命科学中的伦理问题,并在其工作计划中对科技伦理学给予了优先地位。UNESCO曾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建立了国际生命伦理委员会(IBC,1993)、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1998),政府间生物伦理委员会(IG-BC)、联合国机构间生物伦理委员会等伦理组织。这些组织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形成伦理共识,为成员国加强伦理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提供工具和技术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大会先后通过了《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1997年)、《人类基因数据国际宣言》(2003年)和《世界生命伦理及人权宣言》(2005年),为各国提供了有关生命伦理原则、标准和框架。UNESCO还进行了相应配套工作,促进伦理教育的推广,伦理委员会的建立和经验交流。在WHO、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IOMS)、世界医学协会(WMA)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国际社会已形成了一系列共同的伦理原则与规范。WMA的《赫尔辛基宣言———人体医学研究的伦理准则》、CIOMS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等文件,对生物医学研究中涉及人体实验的伦理行为进行了明确规范,已成为成员国普遍遵守的国际伦理准则。2000年,WHO还制定了《评审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委员会工作指南》,提出,“国家、单位和社区应该努力建立伦理委员会和伦理审查系统……如果适当的话,政府应该促进在国家、单位和地方建立独立的、多学科的、多部门的和多元的伦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需要行政上和财政上的支持”[6]。根据WHO的要求,各成员国都逐步在医疗机构建立起了伦理委员会,推行伦理审查制度。 3加强我国生物科技伦理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国际经验表明,要推进负责任的科学技术创新战略,必须通过引入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以及设立国家伦理委员会等机制,在重大科技决策过程中引入伦理、法律和社会维度的考量,反映和表达公众的普遍利益诉求,实现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包容性发展。基于我国的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生物科技伦理制度建设。 (1)从战略高度重视科技风险管理与科技伦理制度建设。科技伦理制度的建设旨在强化科学家、决策者以及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它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展现的是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意志。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加强科技风险管理与科技伦理制度建设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有关部门亟须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以一种负责任的姿态,高度重视科技风险管理与科技伦理制度建设,为科技的长远发展创建有利的社会伦理环境和制度体系。 (2)建立重大项目的伦理审查与风险研究评估机制。加强生物科技创新的伦理研究和社会评估是完善生物科技伦理制度的重要环节。鉴于我国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态势,亟须加强相关伦理研究和社会评估工作。特别是对于重大科技项目,尤其需要建立伦理审查与风险评估机制,对其后果进行多方面的价值评估———不仅要看其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应看其对环境生态、对人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福利、社会公正的影响。因此,建议尽快研究制定有关规则,在重大项目的立项、评审与答辩中引入伦理和风险评估指标,把规避安全风险作为项目评审和验收的重要标准之一,并建立安全举证机制。为实现真正的伦理规制,需要在答辩委员会、评价专家组等组织中吸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加入,重视他们的参与和意见表达;对于某些重大高新技术计划项目如转基因作物、纳米科技、合成生物学研究等,应配套设立专门的伦理研究议题,进行技术风险的前瞻性研究和风险跟踪考察。 (3)设置国家级生物技术伦理委员会,组织开展相关评估、预测和决策咨询工作。建议尽快成立国家生物技术伦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可界定为针对生物技术前沿领域发展决策的需要,组织开展相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的系统研究和民意调查,为各主管部门提供咨询和决策支持。为配合国家生物技术伦理委员会的建设,建议先行设置科技部生物技术伦理委员会,并将科技风险与伦理评价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的评估以及科技前沿预测和决策议程之中。科技部生物技术伦理委员会的具体运行可依托科技部诚信办公室或科技战略研究院,其工作重点包括:就重大生命科技伦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供决策咨询,代表政府与公众沟通,对重大科技政策进行伦理审查,等等。 (4)重视对科技人员的诚信教育和伦理责任教育。建设和完善生物科技伦理制度体系,不仅需要形式完备的制度设计,还需要科技人员乃至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担当。因此,建议尽快在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中组织实施诚信教育与伦理责任教育活动,以深化他们对科技伦理问题的理解,树立伦理责任意识,自觉加强对科技风险的防范以及对研究受试者等普通公众的保护。 作者:李建军张文霞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生物科技论文:浅谈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的应用 1、中学生开展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的可行性 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性。研究的重心放在高中的生物课外延伸,更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应用的基本素养的养成,活动过程注意思维分析的科学性和在力所能及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创新。 例如观察植物时,师生一起给校园的植物挂牌,观察校园松鼠种群时,收集有关知识保护动物的文献,制作了宣传牌大大提高同学们环保意识,对校园生态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等等。例如,在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时,有学生希望对“哪些植物能够吸收人工湖污水中的有害物质”等问题进行探讨,就引起了对人工湖水污染原因、污水处理等问题的关注。同学以永春地区的湖水、池塘水、河水的污染情况为题,进行了水源取样,对水源地的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并初步推测污染物的性质和种类。在实验设计和准备完成后,在课余时间里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实验一段时间以后,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人工湖水污染物的具体信息。开展了《永春县人工湖水质研究》的研究性课题,并已经完成借题。现在已筹备购制皮划艇,进行水葫芦的综合治理的研究。 根据高中生物教材知识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活动(部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设计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仪器;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农药污染是否有净化作用;对环境污染的研究,酸雨的危害(种子萌发/花粉管萌发/蛙的发育的影响;永春芦柑的品牌保护;黄龙病的防治研究;溪畔行道树种植树种的可行性报告;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等等。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发展,尤其是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即获得了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到了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2、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与评定 2.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根本准则。设计并完成一个实验最根本的目的不是得到一个结果,而是真正掌握并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所学到的就一定比得到标准答案要多得多。所以在实验安排中往往会故意做些变化,那些坚持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同学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规范科学探究的过程。 2.2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中学生科学研究的函盖面很广,研究的形式也多样化,其论文的写作都要做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着重阐述对社会的发展有意义的、有创造性的见解或发明。行文要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前后贯通。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 2.3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和撰写科技论文进行评价,选择优秀作品参加各种活动与竞赛。 3、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成效 3.1发现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12年我校王宇正同学在青少年创新大赛获得省级一等奖,2012年生物奥赛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1人次,其中获得省级二、三等奖各一人,我校参加2013年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暨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地区选拔赛,有两项目获得总结赛二等奖。 3.2增强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每学年学生撰写的科技小论文多篇,创新大赛要经过公开展览、技能测试、封闭答辩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3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习能力:参加的选手经实践活动和学习,综合科学素养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视野有所开拓,具备较好创新思维能力,成为各个教学班生物科的领头羊。2011年完成永春县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性课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生物科技活动以生物实验、探究活动和理论探源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特别强调活动在中学生物教学基础上的适用性,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为学生中广大的生物科技活动爱好者提供可操作的实验范例。 这些生物科技活动不是重复高校教材中的复杂实验,也不是增加中学教学实验的难度,侧重科学素养的养成过程,提供有关实验方法、过程和技术层面的有效指导,推动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作者:邱贞荣 单位:永春第一中学 生物科技论文:浅析生物科技发展趋势 1生物产业投入与产出分析 1.1生物产业研发投入 生物科技具有高风险、高成本、长周期、高收益的特点,产业化推进异常困难,需要多年的持续投资。自2000年之后,我国生物产业研发投人在人力和财力两个方面呈稳步上升趋势,从表l可以看出,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从2001年的23542人年上升到2010年的90805人年,增长3.86倍,占全国总的科研全时当量的比重从2.49%到3.56%,最高2009年达5.10%。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也从2001年的24.3905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85.0118亿元。占全国总的科研经费内部支出比重从1.90%上升到2.62%,最高2009年达3.79%。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前期的大量研发投人,而研发投人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人力和物力。目前,国家对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生物产业科技研发领域投人越来越大,已形成多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同时,世界各国对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也高度重视,美国自小布什总统时代就加强生物医药开发,推进“生物谷”发展。2011年9月奥巴马政府提出要绘制美国21世纪生物经济发展蓝图,强化美国对生物前沿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领导地位;欧盟的科技发展框架计划将一半左右的研发经费用于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英国早在2009年就制定了生命科学发展蓝图,成立生命科学办公室;日本也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推行“基于生物机能的循环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印度也在努力成为生物技术大国,其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制订了“绿色能源工程计划 1.2生物产业产出 1.2.1经济产出生物产业经济产出中利润是新价值创造的经济体现,是一个行业的风向标,最具代表性。利润的高低直接带动社会资本、人才、政策和技术的汇聚,形成“磁铁效应”。进人21世纪,我国生物产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逐年快速增加,利润增长率最高的为2007年的5485%,从2001年到20ro年十年时间生物产业总产值从2693.8亿元增长至17358.6亿元,利润总额亦增长至近9倍,占整个高技术产业利润比重38.4%。生物产业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扶持、国际贸易环境稳定等因素息息相关,但最根本的增长动力在于生物科技基础的迅猛发展,生物产业经济的大作为体现了生物科技发展的巨大后劲,生物科技正悄悄深入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1.2.2专利产出专利是一个领域创新能力的体现,特别是发明专利更是原始核心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由于“生物技术”专利增长显著,已被汤路森透编辑团队纳人《2011年创新报告》中12个重要技术领域的新增类别,取代了创新活动量较少的“农业化学品和农业”〔4〕。毋庸置疑,美国是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霸主,其拥有生物技术领域全球专利的59%,占据绝对优势ts〕。而我国自21世纪以来生物产业专利申请和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均稳步上升,通过表1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专利申请达2001年的十倍强,其中最具原始创新的发明专利增长尤为迅猛,说明我国生物科技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在未来生物科技时代的科技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为在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前沿和核心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打下基础,也为经济可持续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2生物科技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自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之后,生物科技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现代生物科技时代。生物科技产业化发展是21世纪生物科技的主要发展趋势,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生物产业以生物科技为基础,是生物科技发展的经济终端体现,与生物科技紧密相联,对生物科技的发展也体现的最为敏感和直接。生物科技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及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通过以上对生物产业科研投人与产出分析,探讨未来生物科技发展趋势。 2.1生物产业的发展将引发生物科技的新竞赛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关键技术的革新都会引发世界格局的更替,如农业时代诞生的四大文明古国;蒸汽机发明后引发的工业革命曾带动一批以英国为首的工业强国;二战过后,美国率先掌握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人才,促成其在之后的信息时代中力拔头筹,占据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进人21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举世瞩目,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也是我国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当前,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生物技术研发,技术竞赛已悄然拉开帷幕,打赢“核心专利争夺战”更是心照不宣。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将有可能会产生类似于蒸汽机、铁路等对工业经济的推动、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生物技术可以从构建生物科技技术理论体系人手,为生物技术的未来搭建发展平台,有针对性的发展和培育应用前景广、技术特色鲜明、国际领先的核心生物技术。 2.2生物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生物经济的新时代 随着人类对生命的认识逐步拓展到微观领域,人类对自身奥秘的好奇也越来越浓厚,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信息时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四大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安全危机,生物科技都与之解决息息相关。进人21世纪生物科技产业化趋势明显,生物经济也在整个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2002年到2011年十年间全球100项重大科技进展中,有37项与生命科学领域相关。当今世界无论哪个国家,对生命科学研究投人的人力、物力也是在整个科研领域最多的。我国工程院李宁院士曾说过,生物产业未来将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最主要的产业。生物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战略增长点。生物产业在21世纪进人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前期。生物产业利润比重的逐渐加大将会促进“磁铁效应”的发挥,在社会经济地位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生物经济离我们并不遥远,生物经济很有可能是取代信息经济而成为人类社会的下一个经济时代主体,这些都将加快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 2.3生物产业的发展将提高生物安全的新防御手段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生物技术也不例外。俄专家沙瓦耶夫将全球性危险源分为三类:大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创造的技术和工艺世界,而生物安全将贯穿这三类危险之中。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将会带来一系列生物安全问题,并在生物安全防御手段上带来新的突破,更好地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自二战期间“传统生物武器”的滥用及近期诸多生物恐怖事件之后,生物安全亦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警惕。美国早在2(X〕4年就已经通过“生物盾牌计划”法案,而我国生物安全防御系统也已初步建成〔“〕。生物科技在安全层面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不可知性与无规则、无秩序性近’〕。21世纪生物科技的发展在遏制生物威胁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表现在在民族基因保护,重大传染病防控,基因疫苗等方面。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在维护国家生物安全防御手段上越来越完善,也为未来军事生物科技、军事医学发展建设提出新的发展方向。 2.4生物产业的发展将产生生物时代的新制高点 科学技术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已为人类所共识,科学技术既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战斗力。生物科技的发展将人类活动领域引向微观世界,改变传统的战争打击模式,从“人之内”全面掌控战争态势,不断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形成新的生物制高点。 生物科技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尤其在生物材料、生物仿生、生物能源、生物疫苗等方面发展迅速,对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必须加大对未来社会生物科技优势控制权的强力争夺,未来对战争胜利的争夺也将主要集中在对生物科技优势控制权的争夺,占领生物科技的制高点才有可能在未来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既是生物科技发展产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生物科技新突破的原始动力。在未来生物科技时代占领制高点需要把有限的研发经费投入到最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避免重复研究和无序研究,集中国家有限的研究力量和资源,争取在关键性生物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 作者:刘显胜郭继卫罗旭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医教部 生物科技论文:小议现代农业生物科技发展新走向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基因资源争夺呈白热化。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发达国家各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对生物资源及其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争夺,其核心就是对基因的争夺。谁掌握了基因,谁就掌握了生物技术的制高点,就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有专家称,转基因植物技术知识产权很可能就是未来国际贸易中市场准入、贸易壁垒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有报道表明,为了获取我国丰富的生物基因组资源,国外公司已在我国境内悄悄地开展活动。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指出,基因资源是有限的、可视专利的战略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不建立自己的生物信息技术平台,指望在别人的公益性研究完成后捡便宜的想法,会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加快生物资源信息化的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当务之急。 生物科技论文:金算盘eCRM赢得清际源生物科技青睐 树立保健品行业客户管理解决方案标杆 保健品行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国内保健品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下,国外的保健品巨头也已相继登陆垂涎已久的中国市场。如何在内外夹击的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已成为摆在保健品企业面前至关重要的一道难题。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与服务手段、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挖掘优质的商业契机正是成功的保健品企业得以制胜的良方。 上海清际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生物高科技企业。该公司倡导“时尚、天然、健康”的产品理念,致力于造福人类健康的保健产业。公司根据北京工业大学金日光教授“第四统计力学”,开发推出了生物技术高科技尖端产品――基因能量液,该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被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确定为球队指定饮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清际源公司管理层高瞻远瞩,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市场的战略方针,通过仔细的调研,选择了金算盘软件公司的eCRM系列产品。 金算盘e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是一套完全基于Web的企业级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平台,它基于CRM理念而设计,综合了事务工作流程、业务分析、整合供应链等各个层次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它将面向客户的所有业务进行整合,提供了统一的业务平台,实现了在动态价值链下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 通过实施金算盘eCRM软件,上海清际源公司实现了对保健品行业销售系统五层结构的梳理,收集来自总经理、销售总监、业务员、省级、市级等的基础信息,使公司管理层更为清晰地把握公司的销售组织结构,更为全面地把握产品的市场状况。 通过金算盘eCRM软件的客户管理模块,清际源公司定义了客户的不同类别,对不同类型客户实施有针对性地的优惠政策,解决了不同级别客户积分返利的问题。 通过实施金算盘eCRM软件,清际源公司得以直观地统计商的资质,并针对性地实施销售策略,保障商的权益,维护高质量的销售渠道。 通过金算盘eCRM管理软件强大的客户服务支持模块,清际源公司还得以有效管理企业售后服务,快速解决客户反映的问题,对客户的服务请求进行分类处理,公司采取了老客户关怀手段,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通过分析客户和产品的历史交易信息,公司掌握了客户的消费倾向和偏好,不断创造出新的销售机会。 通过eCRM项目的实施,金算盘软件为保健品行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树立了标杆。 生物科技论文:初中生物科技活动的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摘 要】本文对河南省鹤壁市30所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地区初中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当地初中生物科技活动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生物;科技活动;现状调查;策略研究 为了开发设计出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系列方案,丰富学生的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研究对河南省鹤壁市30所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地区初中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对当地初中生物科技活动更好地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设性意见。 一、生物科技活动现状调查 1. 生物课教师配备情况与分析 根据表1结果显示,有专职生物课教师的学校23(76.7%)所,其中城镇中学全部都有专职生物课教师,农村中学只有8所学校有专职生物课教师;有兼职生物课教师的学校20(66.7%)所,其中农村中学全部都有兼职生物课教师,城镇中学中只有5所学校使用兼职生物课教师;生物课教师已满额的学校11(36.7%)所,未满额的学校19(63.3%)所,其中农村中学全部未满额,城镇中学中有4(26.7%)所未满额的学校。 由此可见,生物课教师专职化程度还需加强,生物课教师队伍还需要补充大量新鲜血液,特别是农村中学。 2. 生物科技活动受重视程度情况与分析 由表2可知,认为生物课在所有学科中地位较高的0人。认为地位一般的共25人,其中城镇中学15人,农村中学10人。认为地位较低的共50人,其中城镇中学30人,农村中学20人;认为学校对生物实验课很重视的0人。认为重视程度一般的共48人,其中城镇中学38人,农村中学10人。认为不重视的共27人,其中城镇中学7人,农村中学20人。由此可知,生物课和生物科技活动在初中教学环境中,处于较低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中招考试语文、数学、英语占主要分数,而初中生物所占分数太少,中招实验加试也只加15分。 3. 学生对生物科技活动的态度情况与分析 由表3可见,喜欢上生物课的学生有1143人,其中城镇中学654人,农村中学489人。远远大于一般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人数;喜欢参加生物科技活动的学生有1272人,其中城镇中学720人,农村中学552人。比喜欢上生物课的人数还要多。由此可见,生物科技活动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很高。 4. 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情况与分析 由表4数据可知,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学校共有18所,其中城镇中学15所,农村中学3所;每学期开展课外活动频次较高的学校为0。一般的学校有17所,其中城镇中学有15所,农村中学有2所。开展课外活动频次较低的学校只有农村中学有1所。由此可见,初中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对初中生物科技活动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二、对策与建议 在学生对于生物实验教学感受的调查中发现,80.8%的学生喜欢参加生物科技活动,可知学生对于生物科技活动的兴趣是十分浓厚的,但生物课在学校所有学科中的地位较低,学校对生物科技活动重视程度一般。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对生物科技活动的重视程度: 1. 改革中招考试方式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不受重视的问题,应以中招实验考试方式的改革为基础。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一门自然科学,人类对于生物学基本理论的获得大都碜杂诙陨物体的实验,提高中招实验加试在中招考试中的分数,随着考试方式的改革,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就会很自然的向强调素质和能力的方向转变,实验教学自然就会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由于公立学校不能私自乱收费,除了政府资金投入,就只能通过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来募集基金。初中生物科技活动因为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这与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高度契合。将实验教学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巨大作用和改善初中生物实验环境的需求传播出去,就会有各种社会资金通过捐资助学来支援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环境的改善。 3. 加强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建设 通过对实验教学人员配置情况的调研可以看到,鹤壁市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人员配备不够充足:生物课教师未满额的学校达到63.3%,生物实验员未满额的学校达到66.7%;实验教学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使用兼职生物课教师的学校多达66.7%,使用兼职生物实验员的学校多达63.3%。发展生物实验教学的希望在于实验教学人员,关键是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学校应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全面加强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建设。 4. 提高生物教学人员素质 以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为载体是目前提高生物学科教学人员素质的最快捷途径。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学校培训为基础,以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员为引导,以学校生物教研组为单位,促使生物课教师和生物实验员更新教育观念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断加强知识的更新、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以及现代化教育设备的运用。 5. 优化实验教学人员的配置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到,不论是城镇中学还是农村中学生物课教师和生物实验员都比较缺乏,兼职现象严重。笔者认为要解决实验教学人员配制不足的问题,从根本上还要依靠新进人员的招聘,可以通过招聘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人员的政策倾斜,来吸引人才增强配制。如果不能够实现,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支教下乡、结对帮扶等形式对城镇中学和农村中学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人员进行暂时的配置。 生物科技论文:大数据时代农学生物类博士生的科研与生物科技海量信息供给的关系研究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包括政府、科学、教育和企业等,此外,全球一些顶级的学术机构和刊物比如Nature和Science等多对大数据进行了研究,并先后设立专刊,出版了一些增长,对其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同时还提出了大数据带来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目前,医疗、物流、金融、制造、零售、科研和电信等多个领域得到大量的使用,并随之产生了巨大的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3月22日宣布,美国将投入2亿元美金来为“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建立资金基础。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宣布“信息高速路”的建设计划以后,这对美国来说是又一次国家战略,为美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紧随着美国的脚步,2013年,我国国家科学院将大数据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发展。总体而言,大数据技术及相应的基础研究已经成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界的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大数据的研究涉及了信息,心理、经济、社会等多个学科,不仅成为了传统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契机,更铸就了很多新兴学科的崛起,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交叉学科。大数据科学的总体方向已经逐步形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农学生物类博士生科研内容与现代生物科技前沿信息之间必将产生新的复杂关系,对于博士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大数据 博士生 科研 信息 关系 1博士生面临大数据与大数据技术 1.1大数据定义 大数据就是一种不能依靠传统IT技术和工具在短时间内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管理和服务等集合。通过对其的研究,发现其具有4大特点,第一是具有大量的Volume ,并且由原来的TB级迅速飞升为PB以及EB级。通过IDC 的“数字宇宙”可知,它预测全球的数据使用量将会在2020年前迅速飞升,达35.2ZB。第二是特点是Variety,是指数据的种类多种多样。这是因为数据的来源众多,渠道不具有单一性,此外,随着软件的发展升级,数据处理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格式也随之丰富起来,改变了以前的数据模式。第三,Velocity,是指稻莸牟生和更新。在大数据中这是其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全球而言,数据的翻一番的时间大致为一年半,遵循着摩尔定律。第四是Value,即指数据的价值含量,在大量的数据中,具有价值的数据只是少数部分,因此,高效运用数据的前提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1.2大数据技术 从定义上讲,大数据技术是就是从海量的数据中,迅速地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简单地说,大数据技术帮助解决了数据丰富但知识不足这一尴尬,究其实质是通过眼睛看到的数据,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获得其隐藏的信息,提取潜在的价值。因而大数据是公认的最具“市场”前景的技术之一,这一新兴领域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是未来竞争的关键因素。例如在政府的角度来说,有利于达到高效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对于学校而言,有益于绩效管理更加高效正确,有益于绩效评估,资源的合理分配应用等都是在数据的基础之上来做出决定。对于博士来说,为其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整体环境。 1.3博士生面临大数据与大数据技术 对于大数据的研究,在此之前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数据的精确度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数据采集、记录和存储等都受到技术的限制,无法实现大规模,海量数据的分析研究,使得研究成果不够准确。因此,我们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从采集到分析都只选择一小部分数据,在大量的数据面前,这一小部分数据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具有主观色彩。随着各行各业数据的使用增多,数据的量越来越大,但是人们的能力有限,因此,统计学发明了抽样法,即用一部分数据作为代表,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从中总结出整体的特点,同时统计学的目标也成为用最少的数据得出最重要的信息。长此一来,我们形成了一种习惯:也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数据的采集量。然而往往具有较大价值的信息都藏于大量的数据中,而这种精简则会使得那些细节被排除在外。 2海量大数据信息对农学生物类博士生研究方法和内容的影响 2.1大数据时代的科研方法变革及其必然性 所谓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理论方法,并将其作为指导实际的基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的处理也需要一种新型高效的技术作为支撑条件,不断的完善传统的方式,推陈出新。为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提供一个新型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大数据”是相对以往小型、局部性数据而言的,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工作时,研究方法体现为三大方面的转变。(1)改变了以往抽样研究的方法,不论是四研究整体还是某一个特殊的点,都需使用其所有的数据。(2)由于有更多的数据,我们可以接受更多混杂、更多数据上的不精确。(3)在分析数据时不再一味追求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而是将事物之间的关系研究放在了重要位置。在这个时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该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大数据具有规模大、分布式、异构、不准确、不一致等特性,因而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当前些技术和系统无法有效管理支持大数据运行,于是海量数据的出现催生了一种新的科研模式,在爆炸的数据中,博士生等科学研发人员的工作成为了与数据打交道,在其中挖掘信息,发现新智慧,甚至无需直接接触需研究的对象。Jim Gray博士是著名的专家,曾获得图灵奖。他对古今科研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人类科研的3种范式,即实验、理论和计算。今天,数据量不断攀升,这3种范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在一些领域已经被淘汰,因此,迫切需求第四种的出现,以便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此,Jim Gray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研究方法,被称为“第四范式”,科研活动将受到数据的影响,数据密集将成为科研的一种新特点,新方向,是在实验、理论结合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种科研范式。从实际上来说,计算机科学是对前两种范式的补充和优化,而数据密集型范式则是一种全新的处理大数据的方法,不仅仅是前三张范式的优化,表1是对四种范式进行的比较。 2.2第四范式的特征 涉及到科学研究第四范式,关于其知识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点,为用户提供知识理论和数据信息方面的服务,换句话说,不但要涉及到知识理论方面的服务,而且要提供数据服务,使用户能够更容易更清晰地理解最终的知识结果,能够重复该结果产生的实验过程,并重复利用该数据,提高科学研究效率。二是对溯源信息进行管理,提供从数据到知识的整个过程服务。数据溯源信息指在整个工作流程执行中数据的输入和处理历史。科学研究信息的提供者为用户提供的信息和知识是单个的静态的,而科学研究第四范式需要新的服务模式,即能够提供从数据到知识转变的整个过程信息,这是一个动态的服务过程。许多的科研人才其中不乏博士学位研究生,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过程和结论都需要体现第四范式的特点。 3大数据时代对农学生物类博士生科研过程的信息新式供给 3.1大数据环境下农学生物类博士生的科研信息需求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具有密集型特点的科学性数据在大数据中具有重要地位,这种密集型数据较一般大数据相比,除具有基本特征外,在管理和分析数据上有更极致的追求,一定会使科学研究人员增加对进程中的专业化、深层化、定制化、协同化以及集成化的信息的需求量。第一,科研对象在大数据时代下的虚构化,会使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其中包含农学生物类专业的博士生,具有对提高数字性交互性的管理信息能力的需要;第二,科研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下有很强的知识性,会使许多科学研究人员具有大规模数据同步寻觅分析的需要;第三,科研沟通方法在大数据时代下,会使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其中同样包含农学生物类专业的博士生,具有共同分享多种学科配合和科研数据集汇的资源信息的需要。 3.2信息供给模式演进与科研过程演进 英国科学与技术设施研究理事会(STFC)提出了数字科研环境下的科研模型 ,把科研工作分析成一N不断连的工作流,整个过程以分析趋势、产生思路、组织并设计项目、进行项目申请、实际性研究实验、收集并组织数据、宏观分析数据、并交流成果、保护研究成果为主线,细致地描绘了适用于未来的科学研究工作流的初步形态。科研工作以信息为着眼点,不断研究分析信息的过程。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很多事物都在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知识形态、科学技术创新方式以及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中的知识处理及交流机制都是如此,无一例外。这些变化同时又推动着知识创造模式的改变,以及科研工作流中关键性知识瓶颈出现深刻的变化,进而促进着新兴知识服务机制的产生。 服务的主体、客体、方法及内容是信息服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主体是信息服务行动的执行者,也就是信息的服务人员,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运用行之有效的办法,供应信息服务产品来实现客户要求。服务客体是对信息服务有需要的人,与常见的图书馆读者不一样,分为群体和个体两种需求类型,会发出需要信息的信号并接受使用信息。服务方法指的是信息服务中使用的策略,它是为帮助信息服务人员做成进行信息服务的行动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手段。像旧时的信息服务里的查询文献、拟定专题、确定主题和新时代信息服务里的信息的搜集、汇集、个性化定制、咨询参考等皆是信息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是最终的信息服务产品,是信息服务人员最后交给信息服务需求者的确定下来的成果,或者是某种能够感受到的信息服务,由此它既可能是真实的物品,也可能是虚拟的产品,像报告、刊物、数据库一类的或是像学科导航与文献检索一类的信息服务。 4大数据的信息供给的未来趋势 数据密集型环境下,图书馆的知识咨询服务必须进行创新,利用新技术进行服务模式的演进,新的服务模式包括云服务模式、智慧感知模式和导航模式;在思维方式方面,大数据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向着多样性、开放性、生长性、整体性、平等性和相关性发展,根本上属于多元性思维;在认知角度方面,大数据环境改变了人类的一些常规认知,主要体现在人类眼界的改变,从局限的世界向无限的大数据方向进击,进而满足认知的平等;在信息技术方面,传统的数据寻求方式已经落后于大数据时代,在数据收集、储存、分析和可视化等地方都存在弊端。这时任何领域都急切需要着大数据的帮助,更多的人选择了以数据为依据的分析代替以专家为信条的分析方式。而从服务创新的角度来讲,应注意数据创新、用户行为分析及知识网络的关联等方面的问题。 生物科技论文:无细胞生物科技加速创新 人类的生命物质包裹在一个称谓“细胞”的微小口袋中。细胞内部是DNA分子,携带了如何运转人类细胞的指令,发展、被激发,最终分裂为两个细胞。RNA(核糖核酸)――存在细微差别的分子信息,携带指令进入称谓“核糖体”的分子细胞中。一个核糖体的工作是读取RNA信息,并且将它们转化为蛋白质。接下恚这些蛋白质会监督、执行运转、成长以及分裂的过程。 这是自地球上出现生命体的40亿年以来,一直完整运转的一套体系。可是,对于有些生物技术学家而言,细胞或许只是一顶老旧的帽子。他们认同DNA、RNA、核糖体和蛋白质的配置,它们可以被设计成为有其他用途的化学成分,从医药到建筑塑料模块。但是科学家们一直试图,逃脱包裹这些物质的袋子,进入细胞内部仅仅留下原浆质“粘液”用于他们的指令。 所以,相比传统的基因工程带点来的可能性(甚至像CRISPR-Cas9这样先进的基因修正技术),无细胞生物技术能够更加准确的控制。在这里,基因信息是由核糖体(Ribosomes)转译,最终产品可以进行大规模产生。 同样重要的是,无细胞生物技术意味着没有任何生物化学过程浪费在运转、发展和分裂任何实质细胞上。事实上,科学家们最初的目的就是为制造特定产品寻找最佳基因的一种快速方法。最终,所有努力形成的这样的成果――无细胞生产将意味着大规模制造。 无细胞原浆质粘液的制作过程如下:取4公升培养皿的大肠杆菌(大肠细菌深受基因工程学家的偏爱)。压力作用下,通过微型阀门打开细菌细胞,撕裂细胞膜和DNA,最后释放核糖体。在37摄氏度下培养得到的混合物一小时,然后激活能吞噬DNA碎片的一种称为核酸外切的酶。运用离心机,将细胞膜和其他碎屑废弃物从包含核糖体的粘液中分离出去,分离去除多余的离子。然后,拌入氨基酸(蛋白质)、糖和携带能量的三磷酸腺苷(ATP)分子。最后,加入少量进行尝试,并对产生的蛋白质粘液发出指令。 这一研究过程,采用的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Synvitrobio公司的研究方法,这是一家加州理工学院的Zachary Sun和Richard Murray,以及哈佛大学乔治George Church共同创立的一家公司。运用不同生物体的其他无细胞技术也正在展开实验,比如,酵母和链霉菌就成功进行了实验。烟草的细胞或是中国仓鼠的卵巢也是进行这个实验的不错选择。在自由悬浮暂停,所有这些公式在隔绝细胞的蛋白制造机制的状态之下,将成为变种。 Synvitrobio公司的工程师建立了一种机器人系统,融入他们实验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机器人将精制的原浆细胞打包注入一批384个微型试管中。每一支试管装有几百万升之一的细胞液。然后,将一些DNA分子投入每一个试管,在这些分子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中,分离出的粘液开始发挥作用。目前,这个系统能够为每个试管处理8个DNA序列,这意味着能够同时处理3072个蛋白质。这样能够达到1万个基因“字母”的长度――这足以编码任何你能够注意到的蛋白质分子。 现在,Synvitrobio公司正在使用这一系统测试DNA序列,测试它能否值得作为抗生素考察。通过黏合到生物学上重要的分子,并且以伤害部分生物体的方式改变分子特性,才能让药物开始发挥效用。为了寻找这样的黏合,每一个迷你试管同时装备了一些特定的分子,每一个附上“报道者”标签的分子,当黏合发生就会发出光亮。那些闪烁的试管标志着,其中一组或多组的DNA序列值得研究者注意。所以,Synvitrobio公司的技术能够以新DNA序列特定的速度,扫描出潜在的药物。 按需人工合成新的基因序列是现在国际通行的技术,这意味着全球的基因库可以如候选人一样被争夺。基因被残忍扭曲筛选,直到最好的基因出现。而此刻重点在于,如果当Synvitrobio公司将新发现的分子,以传统科技黏合进合适的细胞内,在发酵罐中培养这些细胞,就如同酿造啤酒的过程一样,这相比简单将它们投入粘液中要消耗更多的时间。 靠近美国旧金山的SutroBiopharma生物制药公司,已经使用了无细胞系统生产抗癌的抗体。今年月,Sutro公司宣布运用这套系统生产阻止肿瘤扩散的STRO-001抗体,并计划在2018年开始临床试验STRO-001抗体。用于试验的无细胞抗体即将开始生产。抗体是特殊的蛋白质,所以一旦Sutro公司的系统鉴定出最佳的“候选人”,所有需要的工作就是编码“候选人”的DNA粘液。 Genomatica是一家位于圣地亚哥的生物科技公司,现在正在试验利用无细胞系统,从单糖中获取1,4-丁二醇。1,4-丁二醇是一种用于制造聚合物(比如莱卡)的小分子。一般来说,相比生物科技,从化学过程中提炼这种尺寸分子的成本更低,而1,4-丁二醇恰恰是一个例外。 Genomatica公司的系统在合成过程中大量生产出关联的酶,产生一个完整的无细胞代谢途径――就是所有糖可以专注用于特定的化学物质,而不是为了谋取最大利益,运转一个细胞的其他生化过程。目前,这家公司还没有将系统用于商业使用,而对于它赋予更高的期望。 美国马塞诸塞州的GreenLight生物科技公司,同样计划根据大肠杆菌,运用无细胞系统生产不易消化的核糖类似物――一种自然形成的糖,可应用于零卡路里的饮料中。而借助于基因修改过的大肠杆菌已经应用于工业生产。这家公司表示,他们对这套系统的熟练操作已经达到一定高度,能够每次生产数千公升的糖溶液。 与此同时,Greenlight公司用无细胞系统,生产工业定制量产的RNA分子,阻止昆虫幼虫发展,可以用做杀虫剂。现在,RNA生产的成本是每克5000美元。GreenLight公司认为,扩大生产过程,成本能够降低50-100美元。 无论无细胞生物科技,能否通过制造化学物质的基因修正技术,来取酵技术,这还有待时间检验。自从12000年前啤酒杯发明以来,发酵就成为一种经过人类考验值得信任的技术。 然而,剥离生物分子,直至剩下最后裸露的本质,同时也是最具效率的部分,至少对于一些应用而言,生物细胞的功效能够被充分发挥。 生物科技论文: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观察;探究;结果 1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下,结合生物课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课外探究 开学两周后,本人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布置学生利用假期间的时间到社会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一个月后到课堂上进行演讲,然后分组进行评价,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社会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互相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来自学生的课外实践探究报告 通过学生利用假期间的时间,一个多月后,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整理,然后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演讲。 A组:我们小组探究的是“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我们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到我县的冶炼厂去观察。冶炼厂离县城有十几公里,座落在我县的西南部,这个冶炼厂主要是冶炼铅矿、硫化锌矿。我们来刭冶炼厂,与冶炼厂的领导说明情况,冶炼厂的领导’,简单的给我们介绍。冶炼厂建于80年代末,经济效益好,为我县的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是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污染。我们看到冶炼厂周围的树木枯死,流出的污水进入大河,河里的鱼类如今几乎没有了,当地农民的庄稼叶色枯黄:老百姓多次请求当地政府把冶炼厂搬迁,最后当地政府给老百姓经济补助。在冶炼厂的上空,看到黑色的浓烟。我们这时想,这黑色的浓烟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们在空气中被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随着降雨落到地面。这种pH小于5.6的雨水,被称为酸雨。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对入眼和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酸雨降落到地面,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减产;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可使水呈现酸性,影响鱼类和水生植物等的正常生长;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我们请求当地政府把冶炼换到离城市和森林比较远的地方,减少环境污染。 B组:我们小组探究的是“土壤污染”。 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大量使用农药;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弃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同时,大量森林受到破坏,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本来森林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罔,蒸腾作用有利于氧循环,同时,森林中的植物还能吸收有毒的气体,降低噪音和强光对人体的伤害,促进人体身心健康。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少,这样就造成了有害的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 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 健康的程度,这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中积 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 癌症和其他疾病等。因此,要减少土壤污染,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大量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C组:我们小组探究的是青蛙的生殖与发育。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雄蛙高声呜叫的春季,我们来到沟渠 或池塘旁,多次进行观察雌、雄蛙的抱对现象。不久,池塘边的 杂草上有许多蛙的受精卵,我们每隔两三天又去观察。结合学过 的生物学知识,青蛙的受精卵在胶质膜中进行细胞分裂,发育成 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幼体―一蝌蚪。刚孵化出来的蝌蚪, 用头部两侧的外鳃进行呼吸。不久,蝌蚪的外鳃消失,长出内鳃。 经过一个多月后的观察。蝌蚪先后长出后肢、前肢,尾和内鳃逐 渐萎缩消失,肺逐渐形成,蝌蚪发育成幼蛙。青蛙是变态发育, 幼体蝌蚪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成蛙后能在陆地上生活,用肺 呼吸,同时也能在水中生活。蛙的生殖是雌雄蛙进行抱对后,进 行体外受精。蛙是典型的两栖动物。如今现存的两栖动物约有2500 种,它们是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蛙是庄稼的好朋友, 蛙在繁殖过程中,能消灭大量的害虫。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青 蛙。 D组,我们小组观察的是蚂蚁行为。 蚂蚁是昆虫类。我们利用假期时间,到野外找到两种蚂蚁, 一种是狼蚂蚁,另厂种是黑头蚂蚁。我们用小镊子夹起蚂蚁装如 塑料瓶中然后把它放入硬纸盒中,在硬纸盒的一端放入一些糖,’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行动步伐,通过多次观察。蚂蚁运动时,一般是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蚂蚁的社群行为十会复杂,有雌蚁(蚁后),雄蚁,工蚁和兵蚁之分。工蚁不能生育,它们的’职能是建筑蚁巢,喂养幼蚁等。兵蚁的颚特别大,它们的职能是保卫蚁穴,雌蚁专职产卵。不同类的蚂蚁放在一起就要发生战争。通过我们的观察活动,我们把10只狼蚂蚁和10只黑头蚂蚁放在一个塑料瓶里,同时放入一个蝗虫,一段时间后,两种蚂蚁为了争夺蝗虫,进行了战争,第二天,我们去看塑料瓶里的蚂蚁,狼蚂蚁全部被黑头蚂蚁咬死,有几只狼蚂蚁咬成两节,黑头蚂蚁还有3只在塑料瓶里运动,那只蝗虫咬死后,肢体分散。这就说明不是同类的蚂蚁就要发生战争。 这节课,听了同学们各组的精彩演讲,我心里非常高兴,各组探究的内容虽然不同,通过你们去观察,去实践,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体验。真正体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了你们的主观能动性,合作探究的实践性,动手,动脑的主动性,以新课程理念来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去探究,同时,让学生从中找出答案。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的兴趣,而且发挥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生物科技论文:生物科技的另类创业 新一波的生物科技类创业公司,正试图创造一条不一样的价值链。iCubate和ET healthcare便是这其中的代表。它们所在的体外诊断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据McEvoy Farmer 的预测,我国体外诊断行业未来增速有望达到15%~20%,远远超过全球5%~7%的增长,至2015年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场。体外诊断是指在人体外通过对血液、体液、组织等人体样本进行检测,获得临床诊断信息的产品和服务。在临床诊断中它起到70%的作用,临床应用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部过程,几乎相当于医生的第二双眼睛。 体外诊断产品包括精密仪器、试剂、校准品、质控品等,其中医院检验科、第三方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检中心等倾向于使用高通量的精密仪器;而医院临床科室、急诊、社区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及家庭,则更需要便携式快速诊断产品。 体外诊断行业技术平台竞争激烈,而基于技术平台进行诊断试剂开发的开发者利润微薄,试剂经销商揣着专利风险。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技术拥有者高度集中,他们控制着各个细分疾病领域的专利,只有他们和少数拥有使用权的公司才能顺理成章地把“正版”产品推入市场。而科学家、研发者研发出诊断试剂,没有使用权就无法让产品流通,只能写。即使部分公司把产品推进市场,背着侵犯专利权的包袱,公司也很难做大。 由于高端技术的独占性,大型跨国公司几乎垄断了高端市场,它们通过自己的研发仪器开发试剂产品,进行报批然后推进市场,或从直接客户那里赚钱,比如收取购买仪器的费用、专利使用费用甚至还有产品销售分成。这样一来,上游企业开发的患者检测产品有限,试剂公司研发领域更为集中、创新热情低下,试剂经销商也因为毫无利益保护而减弱市场开发力度。 在这样一个庞大而封闭的市场中,出现了iCubate和ET healthcare这样两个另类的创业公司。它们的创始人都是创业狂热分子,一个是医学博士利用互联网思维做创新,一个是机电博士转行做诊断器械。确切说,他们的公司都属于B2B,但他们在创业之初,就直接跳过客户思考最终用户也就是患者需要什么。 iCubate创始人韩健学IT行业的开放模式,探索如何在自己特有的技术和产品以外赚钱,把自己的技术免费给开发者使用,让更多终端患者受益,然后开拓出一个新的盈利空间。ET healthcare的创始人谭洪,作为外行人,第二次在生物科技领域创业,他自嘲说,在最困难的时候在最困难的领域里,拣了一条最困难的途径来创业。尽管赤手空拳重新开始,但他坚持用最好的团队做中国最好的国产全自动精密仪器。 韩健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创业导师,他从在别人的技术平台上创新,最终实现用自己的技术搭建平台,并且用开放技术的模式去推广技术。打破传统的商业模式,需要勇气,但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这的确是件有意义的事。在这个平台上创业,启动资金低、没有技术专利门槛、有一套开发产品的体系,并且有一些不错的发展空间,比如成立试剂开发公司,开发、销售自己的产品;也可以成立独立实验室做产品验证或为客户做评估检验等。 谭洪的案例可以这样去理解:在一个技术门槛非常高的行业里创业,难度当然很大,但并非毫无机会。他的公司在模式上并没有太多创新,最大的成功在于产品和技术,他把别人没做好的、做不到的都做好了。当大家谈论起生物领域的创业,关注点多半都是技术,“你有什么技术、你在这个行业多少年”。但当谭洪这个门外汉细心研究起他进入的体外诊断行业时,他是以终端用户需求为导向,来规划自己的产品方向。按照传统经验,有什么创新技术做什么新产品。这只适合大企业,它们有资金去做市场;但对创业者来说,回归到用户需求中,从需求里找机会,然后再想办法用技术创新去解决它。这或许是谭洪经验的价值。 生物科技论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策略 【摘要】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教育给我们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要求我们的知识与时俱进,内容多样化,形式丰富化。那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将现代科技渗透到教学中来呢?具体我们从高中生物教学中来看如何渗透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 【关键词】 新课改 现代生物科技 高中教学 生物教学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育的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也就意味着今后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被动的接受一些知识,满足升学的需求,而是要求他们能够学会全面自主的学习方法,能够真正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具备学习的动力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有特色、有个性的发展。为祖国培养更多新型的,全面的科技人才。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将现代生物科技知识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去是生物教学中的一大突破,也是对现代生物教学与时俱进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新教材的修订中渗透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更好地将现代生物科技知识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首先必须对现在已有的或陈旧教材进行一些修订,撤除一些说教性强的,过时的知识,因为这些东西都比较死板,枯燥无味。同学们对这些东西想要了解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都比较低。要适当的引入一些新的、与现代生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侧重引进一些报刊文章,增加一些小阅读,例如:将以往课本中对一些生物学家的生平简介,换成他们学习或者生活中的一些有趣小故事,增加阅读性。将对他们科学成就的歌功颂德换成他们最初研究时的兴趣或者动机,以及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所产成的灵感等等。激励着孩子们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同时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仅只借助课本去传播知识,可以引导孩子去阅读杂志、报刊、文献。让他们主动去寻求知识,找到他们的兴趣点。 二、从提高教师素养上渗透 所谓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也是将现代生物科技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去的执行者。因而生物教学老师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积极主动的去关注生物科技知识的成果更新,发展方向和知识动态,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自己的职能有新的认识和定位,提升自身的魅力,善于除旧立新,形成学生接受的教学风格(如幽默风趣,轻松随和等)避免以前简单机械的"照本宣科",要善于用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去引导和教育学生,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开阔学生思维。最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自主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是为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言传身教,更好地将现代生物科技知识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去。 三、从教育模式里渗透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那么以老师在课堂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这样,在生物教学中也就要求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重建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善于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然后积极引导,要他们积极寻求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Problem Learn教学方式(简称PBL教学),就是在每节课前一两天发一张问卷,提出下一节课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查资料解决问题,并在下一节课上分析讨论。例如:(1).克隆羊与试管婴儿的技术上的区别与联系时什么? (2)转基因食品能否解决全球的粮食需求?通过这些与生活,生产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前主动学习的兴趣,探讨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在课堂上,各同学积极发言,创造一种人人参与的氛围,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最后教师解答问题,使同学们对生殖这一节课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从教学评价上渗透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一个尺度,故若教学评比中渗透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要求,势必可以促进现代生物科技知识在教学中的渗透。要避免以前一切向成绩看齐的老方式、老观念。要侧重于对学生自主学习新的生物科技知识[4]的能力,综合素质的考察。同时要改变现有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要进行自主命题和自主招生,对于考试的题目在符合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要多选择开放性的现代生物科技题目,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 五、结语 现在的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信息正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快速更新变化着,尤其是现代生物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生物科技知识快速传播[5],我们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面临太多的要求和挑战。我们要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有用的新型的科技人才就必须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将现代生物科技知识渗透到高中的生物教学中去。让我们的下一代善于发现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方向,有更开阔的视野,更专业的知识支撑。 生物科技论文:生物科技——让地沟油价值回归 说到地沟油,大家都不陌生,近年来,媒体时有地沟油以各种方式流向餐桌,侵害人们的健康。201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0〕36号)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各地方政府为保证食品安全不断加大对地沟油的综合整治力度,让地沟油早已成为中国“名油”。 多数人对地沟油的了解目前还停留在餐桌残剩油的层面。实际上,地沟油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如餐厨垃圾经简单提炼的油、反复油炸的油、油温过高或油炸时间较长致使油质超标的油、因高温或存放时间过长致使油质超标的油、腐烂变质的花生(易产生黄曲霉素)菜籽等压榨的油、死猪肉及腐烂变质的残剩肉等熬制的油、抽油烟机接油盒的油、无生产资质的小作坊生产的油、有生产资质但达不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油等等。总之,凡是达不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动植物油统统是地沟油;更让人们防不胜防的是许多商贩用廉价的地沟油制造各种油制食品。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地沟油或地沟油的产物。 2011年11月,荷兰航空虽将地沟油成功应用为飞行器的替代生物燃料,但这仅仅是国外拉开地沟油再利用的一个经典。在我国,虽然政府三令五申地不断出台整治地沟油的政策以引导地沟油的无害化处理,但也仅仅停留在“处理”层面,从技术上无法实现地沟油的经济价值,难以让参与处理者从中受益,即便施行财政补贴,也很难调动起合法处理地沟油者的积极性。专业致力于地沟油产业研发的昆明红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一江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地沟油的餐桌及食品公害,首先必须突破技术难关使地沟油开发利用的产品有经济效益,同时政府对正当回收利用地沟油者要给予重视、鼓励和大力扶持。做好地沟油的“知识普及、合法回收、科学开发、有效利用、政策扶持”才是解决地沟油问题的根本途径。 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空间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大气及水的污染治理作为必须解决的课程已经提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上来,而地沟油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残留物,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开发利用技术而让其泛滥。交通的快速发展及石油的不可再生让天然资源日近枯竭,若能将地沟油开发为一种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无疑是利国、利民、利发展的上好之计。但对地沟油有研究的受访人士一致认为:地沟油在收集利用技术上存在严重的短板。首先,在地沟油的收集方面,地沟油捞取、运输等现代化工具缺乏。多数就餐地点的隔油池附近的道路狭窄,不便机械清理,主要靠人工捞取。同时,缺乏全国范围内的地沟油收集系统和回收机制,许多小餐馆仍旧将大量废弃食用油脂直接排入下水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其次,在利用技术方面,地沟油制取生物柴油的产业链短,缺少科研投入和过硬的高科技开发技术,能为生产者带来丰厚利润的下游产品少,与国外相比明显不足。我国绝大部分生物柴油企业不具备大规模再加工利用脂肪酸甲酯和甘油的技术条件,多是把脂肪酸甲酯和甘油低价销售等以弥补成本。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从事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的生产加工企业达2000余家,都因缺乏核心技术和上下游产业链不够完善而生存困难。 据调查显示,对地沟油的加工可采用热裂制法、酸制法、碱制法、酶制法,而热裂制法的成本很高、酶制法的技术难度又极大。由于技术和成本原因我国的生物柴油质量达不到动力车用需求,作为石化柴油的添加辅料目前仅能在专业技术下添加10%—20%,生物柴油在我国还不是独立的燃油产品,市场生存力很弱。 刘一江介绍,目前国内地沟油的利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有机肥料、肥皂、化妆品等,另一个是生产生物燃料。两者相比,生物燃料的用途更具有经济性。所以,昆明红火科技公司始终坚持在地沟油的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并不断加大探索力度,为降低地沟油炼制的加工成本,公司在5年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大胆探索、不断改进,终于攻克了酶制法生产技术的“微生物组培”、“微生物功能放量”、“微生物反应”三大核心技术难题,创造了“地沟油酶制法生产技术”,并获得5项国家专利,成功地将地沟油开发为“红火牌生物醇油”并应用到民用灶具燃料、工业锅炉燃料、车用动力燃料三大领域。其产品红火牌生物醇油1号油适用于家庭、单位食堂、宾馆酒店的灶具烧火(400—1200℃)、做饭、取暖、点灯等;红火牌生物醇油2号油适用于柴油机抽水、发电;红火牌生物醇油3号油适用于中小工业及锅炉烧火(800—1300℃);红火牌生物醇油4号油适用于柴油机车辆,如小车、大车、货车、农用机械、工程机械和采矿设备等。该系列产品的成功开发,几乎是从生活、交通到工业的全覆盖。由于红火牌生物醇油价格是有竞争优势(比柴油每吨低1000元以上),因此,从理论上讲,这是地沟油核心价值的回归;从事实上讲,这是红火科技公司奉献给中国人民的创举! 生物科技论文: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对促进素质教育的作用分析 【摘 要】在教学中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对于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理解,就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为学校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生物科技活动;素质教育;作用探讨 生物学和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接触到的其他的学科有着一定的区别,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命的一门科学,内容上以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为主,同时对生物的发生和发展规模进行探讨。近年来伴随着现代数学和化学的不断发展和渗透,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提升,促使生物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物学快速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从小抓起。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上除了利用生物课程的教学之外,还应该广泛的开展各类生物科技活动,促进对于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质量。以下主要结合实践,分析了利用生物科技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思路,以期能够为学校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紧密联系生活开展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有200多万种。他们的结构和形态不同,生活习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使得生物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一些生物学的内容和人类的生活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所吃的鸡鱼肉蛋、蔬菜水果来自于动植物,穿的麻料、丝布等也来自动植物,这为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有效的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的时间,对自己家所养的花卉、小动物的形态行为和管理技术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探究,对所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同时结合试验让学生写一些有关主题的小论文。如“豆芽的生长周期”、“家兔的饲养方法”、“金鱼的生活习性”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一些生物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结合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着不少的珍惜野生动植物,如水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中学生通过参加生物科技活动,可以了解和认识更多的动植物,这能够使得他们更加的热爱祖国的生物资源,从而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重要性。通过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林业、农业以及畜牧业的认识,使得他们能够树立一定的职业理想,有的学生可能想长大做一名生物学家,有的则很想作为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也有的学生可能长大后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园林技师,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树立自身的人生理想,激发学习生物知识的主动性。 野外考察是指对于野生动植物个体或者是群体所进行的科技活动,是生物科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考察主要是在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开展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季节性,一般不需要使用精密的仪器,只需要通过肉眼就能够完成考察,野外考察是获取第一手的生物资料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中学生实施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实施野生动植物考察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身的野外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使得那些有志于从事野外考察的学生提前有一些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能够提升中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结合课外阅读,对学生普及基本的生物知识 课外阅读的内容一般主要是科普性的知识,涉及到的范围十分的广泛,有很多都有着知识性和趣味性,有的还能教会读者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同时一些中学生所阅读的课外阅读书籍还会介绍一些我国古代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专题性的讲座,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家在生物领域的最近成果,比如克隆技术、基因芯片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的方式不仅仅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帮助学生开阔知识的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就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进行分享,讲给同学们听,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4.参加校内外的生物竞赛,做好活动的总结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不仅仅是生物教育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时对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知识竞赛”、“科学大众生物竞赛”等活动,使学生从对生物课程的不敢兴趣转变为热爱生物学获得,主动参与生物科技活动,在不断的竞争中培养自身的进取心,为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参与校内外的生物竞赛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另外如果学生能够在竞赛中获奖,将会是对学生自信心很好的一种鼓励,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科技活动开展之后,应当注重对于成果的保存和积累。生物科技活动的一些资料有着一定的原始记录价值,特别是一些动植物的标本和视频等都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做好各项生物科技活动的记录工作,将所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妥善的保管,以便能够在日后进行再次的利用。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做好总结是提升学生生物活动质量的关键步骤,在日后可以用来举办成果展览,召开成果的汇报会,撰写一些小论文等,这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总的来讲,在学校教学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科技活动,能够使得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用在生产之间之中,促进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企业和生物科技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与社会进行接触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动植物的感情。另外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素质教学的开展,为今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对于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理解,就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从紧密联系生活、参加校内外的生物竞赛、结合课外阅读和教材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关键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 ;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 (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 (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 (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 (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 (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的同时,仍有一些与实践教学相关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结合本校的教育特色,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学、学、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准确。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着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国许多高校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明显滞后,仍然是旅游教育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与校外旅游企业之间主要靠教师个人或者同学自己联系,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建立起来的实习合作关系也比较松散。在接纳实习生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挑选学生,这就会严重影响了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有些旅游企业在接受实习学生时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可用性,条件略差的学生较难安排到好单位实习,加上旅游单位的条件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学生的实习效果差别很大。 三、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导向,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围绕市场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当前的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三是加强动手训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若有旅游课题和项目,可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有助于增强其实践能力。四是强调实用原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切教学方式及内容都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体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专业课程由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知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就需要建设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技能的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与实际岗位相接近的训练,通过实施模拟性极强的训练,让学生逐步熟悉将来的就业岗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同时,高校也要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与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等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旅游管理实际工作中。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学校要开展多方探索,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知识性强,而且实践性也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由于目前的任课教师缺少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高校在招聘旅游专业任课教师时应该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又能使老师了解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状况,提高其教学能力。另外,还要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开展学术访问或进修学习,从而更多地掌握旅游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也可以从国内外聘请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专业的合作对策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证研究——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1.1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概述1.1.1结合地方行业发展需要,制定和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设立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起以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三个方向为重点开展专业教学,走“服务地方建专业、依靠行业发展专业、校企联合强专业”之路,培养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结合地方行业发展需要,制定了“2+1”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岗位(群)的要求设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专业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做到理论和实践双体系教学。其中“2”主要是指前两年学生在校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辅以校内实训和生产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1”主要是后一年,学生在旅游企业中顶岗实习,并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开放性办学,充分利用丽江旅游教育的有利优势,将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企业变为旅游教育资源、市场和平台优势,建立了“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学习、实习、就业”一体化。1.2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校企合作1.2.1校企共建,利用丽江旅游发展优势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充分利用丽江旅游发展优势和区域优势,与当地知名旅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了一批涵盖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等领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见表1),其中丽江王府饭店、丽江东巴谷村被评为云南省高职高专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与当地知名旅游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外旅游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现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等多种功能,强化了学生专业素质训练和核心技能实训,体现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理念。1.2.2服务地方与行业发展,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主要表现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基本承担了丽江旅游在职人员的培训,从2002年至2013年,承担了近5000人在职导游的职前、职后培训工作及上10000人的酒店员工的在职培养或职业资格证的培养和鉴定;服务地方旅游行业发展,参与和承担区域旅游调研、开发与规划等科研任务,如承担老君山国家公园遗产保护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从旅游界和文化界聘请资深专业人士或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使实践、实训教学更接近行业要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例如与昆明中经中贸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启动共建导游数字化教学资源及旅游管理课件的制作。1.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质量监控体系。1.3.1建立多层次的教学指导机制学校按旅游类专业(专业群)建立了由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省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领军名师,丽江市旅游行业高级管理人员,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鼓励和推进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过程。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旅游管理在人才培养中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高等性,1.3.2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制度建设首先,学校将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制定了根据《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丽江师专旅经系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方案》《、丽江师专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暂行规定》、《丽江师专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管理实施细则》、《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学生实习实训安全管理办法》《、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管理细则》《、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丽江 师专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兼职教师的聘任及管理办法》、《丽江师专旅经系教师到企业实践活动记录及考核表》《、丽江师专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兼职教师考核表》等制度,确保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其次,企业顶岗实习期间选择业务精、责任心强的校内外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及时解决实习期间学生在专业和生活方面的难题,并避免出现学生实习管理松散和无序的状况。1.3.3积极探索实施以用人单位为主的第三方评价,突出旅游行业需求具体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毕业学生“双证率达到100%”)、职业技能大赛、毕业核心技能考核“、订单式”人才培养、实习单位评价、学生就业率等方面提高和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因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初级层次,校企双方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同时形成稳定、长效的深度合作合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例如: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学校及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关键是学校当前的人才培养必须高度契合企业未来的用人需求,但事实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实际仍有脱节的现象。通过对长期对校外企业的调研发现,校企合作基本上处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只有一纸协议相联系的状况,校企合作协议对企业约束力不大,尤其缺乏相应激励措施“,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尚未形成。企业与学校合作共设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基本上疏于实践运作,其指导建设的作用也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学校专业课堂开进企业等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因企业经营需要与学校授课时间上的分歧无法真正开展。因此从学校方面来看,需要从专业定位、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需求。2.2学校对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性高,但服务产业能力有限就学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获得明确、具体、直接的利益,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培训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等条件,能弥补学校在专业师资、设备、实战环境演练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更为积极和主动。但学校在解答“能为企业做什么?”的问题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行业服务能力较低是较为突出的表现。如高星级酒店基本在员工培训方面都有企业的规范,学校参与度低。就丽江来说,丽江铂尔曼酒店已形成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由酒店集团根据企业经营运作的实际需要安排培训内容、时间、导师和人员等。2.3旅游企业合作主体不明确“,用”人重于“育”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企业中利益分享不明确、不实际,导致企业在合作中积极性和热情都不高。从多年合作来看,学校联系8-10个实习点(包括酒店、旅行社和景区),每个实习点平均10-15人的毕业生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毕业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住宿、午餐补助、人均1000-1200元/月的实习待遇,多数企业通过接收实习生获得人力资源的补充,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期间的学生顶岗实习。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企业对学生的“用”大于“培”,甚至将学生充当了知识型的廉价的劳动力。部分企业也没有将是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旅游行业服务工作者准入的必要条件;在就业和职业晋升方面,学校实习生与普通社会劳务人员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欠缺对实习生职业发展的培养和指导。2.4学生职业定位和认识模糊,也导致学生实习管理难度加大学生将大三的毕业实习期视为准毕业期,从心理上认为已经脱离学校的管理了,给学校和旅游企业带来了很多的管理难题。比如,学生到企业实习半年的时间基本是从事基层服务工作,抱怨实习工作辛苦,部分学生认为在旅游行业没有发展前途,不愿意接受学校安排的实习甚至中途终止实习;实习生与企业老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学生不认同企业文化,不服从企业管理,对企业提供的实习条件不满;学生要求进行实习岗位轮换与企业经营实际不符合,导致学生认为实习工作枯燥、学不到东西等。 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 3.1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质量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及学生特点,结合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对相关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旅游节假日或寒暑假期,采用分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另外,在学生在校期间全程多途径全方位加强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的培养,通过专业认知实习、主题讲座、模拟实训、职业技能比赛、岗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方式积极推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进程,助力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3.2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加强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管理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的标准化与量化考核是加强校企合作制度管理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是否达标,可以通过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听课和实习督导、校内外指导教师专业考核、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来加强实习过程和结果质量的控制。3.3重视教师科研能力及业务素质的提升,提高专业为企业服务的水平一方面,学校要提高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和专业能力,要经常深入合作企业调研,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如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导游词设计、外语培训等;另一方面,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不仅仅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劳动力。例如,邀请企业负责人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等专业建设的相关工作;或者通过选派学生员工以学校和企业代表的双重身份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比赛,切实扩大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的积极性。3.4逐步建立和落实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和行业准入制度从企业方面来说,需要具备人才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和认证。高职教育的定位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群开展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经由国家有关部门对学习合格者授予相应的执业资格认证证书,是一种市场准入制度。校企双方通过建立和落实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和行业准入制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水平,更是能将学校教育、职业培养、企业制度、学生就业等联系在一起,稳定和深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3.5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进程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激励或补偿等政策和法规,鼓励各类企业投入资源共同参与校企合作。比如,企业与学校共建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提供教学设备或合资办学的,国家或地方政府可按合作程度给企业某方面政策的倾斜,如税收减免、经济奖励、荣誉表彰等。另外,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等,对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与检查,实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的目标。 4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00-2020年)》指出: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并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积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是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通过学校、企业、政府各方从观念到实践全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旅游管理论文: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校教学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 专业人才 教学 培养 论文摘 要: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对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呈不断攀升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为旅游市场补充着新鲜的血液,但是较高的失业率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阻碍了对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据统计,2010年我国旅游客源的输出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四,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吸引游客最多的国家。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可是纵观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现状,一方面真正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另一方面失业率又居高不下。这就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高校教学提出了研究课题: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一、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仅2008~2009年,旅游高等院校总量的增长速度就达到了145.02%,但是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向社会输出的学生不能与市场接轨,造成旅游专业就业率低的现状。如近三年来,河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失率竟高达90%。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特点 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有较高的素质、宽广的知识、多种能力复合在一起的人才。所以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校首先要了解具备什么素质才能称之为人才,从而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根据目前形势,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四大特征,分别是综合性、适应性、实用性以及国际性,他们要懂经济、善沟通、会管理、强应用,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体系构建 (一)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 教育理念对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教学起着引导的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目前世界上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来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就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而言,也可以树立“能力本位”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请一些旅游业权威人士评估当前旅游市场所需管理人才的群体特征,给出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向,然后打照一流的旅游师资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人才培养规划。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旅游教育事业虽然现在发展迅速,但是起步较晚,专业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所以要达到教育目标,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在我国高校旅游教育中有“三师型”教师队伍的提法,即建设一支集教学名师、实践能师、育人高师于一身的教师队伍,反映出高校对旅游教育师资水平的要求。 那么如何构建“三师型”教师队伍?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安排学科前沿理论研究以及经济形势分析等方面的讲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②聘请行内专业人士参与教育活动,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③积极鼓励本校专业教师深造或外出学习,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提高学识水平与素养。 (三)设置多元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单一,须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1)要保证基础性课程设置比例。教育专家项家祥指出:“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时,需要加快设置社会急迫需要的前沿的、新兴的专业,但也不能‘一阵风’把基础、传统学科全部抛开。” 只有让学生掌握雄厚的基础科学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其他技能,所以要保证基础性课程设置比例。 (2)要增加实践课程设置比例。旅游市场需要的是实践型人才,所以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实践课的教学。 (3)加大选修课设置比例。要成为新时代的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不能只知道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信息。所以高校一定要加大选修课设置的比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自主选择各门课程,从而优化整体的知识结构。 (4)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了让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尽快适应激烈的竞 争环境,高校必须增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可以包括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辅导和职业咨询等。 (四)教学方法要创新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能满足于课堂讲授法,要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或将多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协调沟通、团队合作等精神。因为旅游专业有涉外的特性,所以还要有双语教学,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适应更高层面的市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培养途径要多样化 1.让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高校要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多创建一些锻炼自己的机会,例如旅游专业的技能大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情景模拟表演等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 2.让学生参与旅游专业实习 实习途径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室模拟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可以设置成多功能导游厅、餐饮技能训练室、旅游管理仿真训练室、客房技能训练室和礼仪训练室等。校内实训室模拟主要是结合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训项目包括;导游技能、旅游礼仪、客房技能、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餐饮技能训练等。 高校可与当地的旅游景区、旅行社、饭店共建“旅游教学实践基地”,即校外的实习基地,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或管理,在工作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各种技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同时,通过实习,也使学生感受到自我定位与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需求定位的偏差,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要建立起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体系,包括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行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和采用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只有建立了这个体系,教师明晰了教学的主体方向,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发展目标,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旅游管理论文:论旅游管理教学体系创新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表现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虽然实践教学得到了绝大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院校管理者和教师还以一种对待传统学科的目光认为,在旅游管理这门学科中,本科教育与实践教学具有泾渭分明的区别,即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应该培养管理型和研究性人才,实践教学所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属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范畴。长期以来,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出现了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习实训环节流于形式等突出问题。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强调知识的直接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近年来,一些高校迫于学生就业的压力,加大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从建立模拟实验室、扩大实习基地规模、到产学研结合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来说,一般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部分内容,四种实习方式:野外见习(旅游认知学习)、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实习、校内实验教学和模拟实践教学。輱讹辊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多以学生操作实训和技能应用为主要培养方式,只注重动手能力的提高,一味迎合市场的初级需求。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功利性较强,学生处于被动式教育的状态,创新意识和主动实践能力不够,学生缺乏对旅游行业工作性质深刻的理解。(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表现1.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财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资金已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大瓶颈。从国家部委到学校,正在努力改善各专业建设的软硬件建设,学生实践环节便是其中之一。纵观我国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从来没有真正缺少过实践环节。但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明显感觉到我们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李培根认为,“被动实践”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輲讹辊被动实践就是指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教师制定,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既有的路线去完成任务。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影响学生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践方式单一很多高校错误的认为毕业实习就等于实践教学,从而远离了实践教学的初衷。实践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辏讹辊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毕业实习是独立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初步尝试,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习,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掌握情况。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为主。课程实习由于时间较短、校企缺乏互动,效果不是很明显。毕业实习主要是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一个初级岗位上往往一干就是几个月,缺少对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了解,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因针对较高层次的管理活动而在实习中无用武之地,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更何况现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不少实习活动就是到饭店或旅行社“出苦力”,单方面的强制性实习降低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单一的实践方式使得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3.缺少探究性内容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习,涉及到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知识“再次发现”的探究式学习观的实质是一种科学精神。輴讹辊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实践操作性,但这种思想也容易导致实践内容仅停留在操作技能层面,实践教学内容以认知性为主,过于实用。从现在的实践教学安排情况来看,无论是课程见习还是毕业实习,都是浅尝辄止,实践内容以基本认知和操作技能为主,缺乏深入的调研和交流。这种实习模式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在新问题面前不能自如应付。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輵讹辊但是把学生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因此,专业教育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观。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必然强调专业学习及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互为手段和目的,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行业发展的认识,提高他们将专业理论应用于行业实践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二)启发学生主动实践实际上,对于大学生而言,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輶讹辊马克思哲学观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 ,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在理论教学中强调服务性,针对地方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其次,吸收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教改项目,组织学生开展考察学习、旅游扶贫和旅游策划等活动,甚至可以大力提倡以学生作为科研项目的主要提出和研究力量,而教师则退居二线仅仅作为参考、指导力量;再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直觉思维,打破思维的标准化、固定化束缚;最后,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协同能力,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项目研究与设计不可能由一个人或靠一种学科背景去完成,这需要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才能够具备主动与他人协同的能力。(三)优化创新实践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创新是创新实践教育的核心。现行的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限制、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毋庸置疑,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未来的实践,解决未来的问题,着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輷讹辊这就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要以旅游业的前沿动态和创新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一,在实践学时的分配上,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力度。第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理论+实践+实训+创新设计”模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三,开辟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将专业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科研成果纳入实践教学学分管理体系,双渠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第四,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课程性质,有序安排实践教学:一、二年级以认知性内容为主,通过课程见习,让学生掌握旅游实践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旅游业发展整体环境;三年级以探究性知识为主,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社会实践、情景教学、实训教学等形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四年级以强化能力为主,包括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为学生走上社会后从事各类型、各层次工作提供支撑。(四)培养师资队伍的创新意识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然也是十分关键,这在很大影响着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目前,国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师大都是科班出身,但基本都是从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没有在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理论知识丰富,但创新意识不足,实践指导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基于学生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必须加强对师资队伍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须具有较深和较广的学科知识,能够关注和研究学科与行业的前沿问题;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工作环境,促成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顶尖领军人才的不断涌现和成长,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最后,学校可以外聘一些行业专家一起组成教学研究组来共同担任教学任务,实现对学生教育的“双导师制”,从而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前沿与最新动态。(五)建设一批战略性合作基地建设—批战略性合作基地,即创新学习的实践基地。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不但应该建立专业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还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或地方政府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战略合作基地建设是一个双赢举措,学校可凭借人才高地优势为企业或地方政府提供旅游管理、规划开发、旅游营销、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智力支持,也可为师生创造一个创新、创业的良好平台,并可聘请企业或政府优秀管理者担任学生实践导师,从而实现旅游业界精英和学校专家学者对学生的强强联合培养。(六)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本科生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在校内,仅仅利用校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远远不够。根据旅游实践教学的需要,应该设立校内各种现代化的专业实训室,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在有条件的学校,可自己开办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提高与市场接轨力度,在校内就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有效结合。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也能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稳定平台。另外,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助力度。围绕旅游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调研和设计,从而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创新,发扬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 旅游管理论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近20年的艰难探索,现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截止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1091所,高职院校占高等学校总数的60.9%,高职院校在校生660万,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3.8%。可以这么说,高职教育成了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加之,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使得我国旅游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改革压力。为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应变、创新能力强,德才兼备,高质量的适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因此,积极开展旅游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旅游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也成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1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首先教学内容与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未来旅游管理人才的本专业学生需要拥有先进的旅游管理知识和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但有的院系教学内容脱离旅游业实际,学生毕业后用所学知识无法解决旅游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学的结果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现在仍有一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旅游课程的教学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在上面口若悬河的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仍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互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都未能得到重视与发挥。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改进,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疲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较差。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滔滔不绝的讲述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训练,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缺乏,由于资金短缺,院系无法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 1.2 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严重脱节 许多的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片面的要求科目全而多,但是并没有考虑到这个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从某个角度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确实像是一个多个专业的组合体,没有自己一定的特征和重点。此外,在课时的分配上存在问题,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许多院校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理论教学。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感到理论内容空洞乏味从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心不在焉的状况。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为没有系统的训练而不能就任其任职的岗位,需要单位重新培训的现状。再加之,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 1.3 教学考核评估方式比较单一 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方式,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也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评估单靠考试是无法判断的,只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读课本的书呆子。 2 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安排适用和实用的教学内容 为满足不断发展的旅游业需求,使教学内容能符合我国旅游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要求任课教师要密切关注旅游业发展态势,通过各种媒介获得最前沿的大量的相关专业信息,及时更新知识,将有效的和有用的知识信息不断得贯穿于教学当中,不断革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自己专业和学科的最新的发展动态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使用各种学习工具来获得相关的专业信息。对于反映新时代、新特点、新观念、新方法的内容,要及时补充、更新。例如,目前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对于湖北旅游业的展望以及目前湖北省的五A级旅游区有哪几个等等。 旅游管理论文:研究红色旅游管理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 在我国红色旅游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认为,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不当所致。文章分析了我国红色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促进我国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管理体制 资金管理 质量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其精神指导下,我国红色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红色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认为,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以政府为主导),其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不当而致。研究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我国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红色旅游景点都由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一起管理,由于各自职责的不同往往产生冲突。旅游部门有开发景点的积极性,却要受到文化部门的限制。而文化部门为事业单位,缺乏发展红色旅游的内动力,即便有开发的想法,但经验和能力又有限。同时,文化部门出于对文物资源保护的考虑,也不愿放手让旅游部门来开发。这种管理体制造成了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使其难以形成合力,对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极为不利。 2.资金管理乏力 我国红色旅游资金大多数是由政府拨款扶持的,商业投资较少。尽管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一些景点也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但由于资金管理不力,一些景点的改扩建工程往往都因受资金数量、使用方式和资金到位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而搁浅。由此导致红色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开发利用不足、建设档次低、陈列馆陈旧甚至破烂等一系列问题。资金管理乏力成为制约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使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3.质量管理老套 红色旅游质量管理主要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我国多数红色旅游景点目前仍以传统的参观、观光等游览方式为主,缺乏参与性项目。此外,景点强调教化功能,开发的内容形式、展示方法和导游词的设置都只基于让游客了解历史。然而,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旅游活动,亦是以休闲为目的的。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这些方式不能为旅游地招来更多游客,更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4.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红色旅游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整体素质偏低。虽有调查显示这种现象是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而致,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对在业人员培训意识不强,对人员招聘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造成红色旅游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红色旅游管理问题的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 针对红色旅游多头管理的现象,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可借鉴其他景点的成功经验,如四川华蓥山“国家拥有资源、民间投入资本、委托专家管理”模式,它实现了所有权、开发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并使国家利益的长期效益、企业开发项目的经济收效和专家管理的品牌效益达到了和谐统一。另外,景点所在省市要建立统一的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以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驱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助跑器和动力源。 2.强化资金管理手段 资金管理手段有效与否是红色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各景点除积极争取国家、政府的各种资金外,还要树立市场意识,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包括投资商、当地居民、社会团体等)参与景区建设,包括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制开发等方式,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另外,要成立专门的红色旅游资金监督与调查委员会,以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同时,为了确保专款专用,要把资金的利用情况适时公布,以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3.创新质量管理方式 在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思路上要努力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现实需要,要体现时代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旅游产品的综合吸引力。在具体操作时要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以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同时,红色旅游景点应与其他景区和其他旅游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开发,以拓展红色旅游的市场空间。为了改变教化式的讲解方式,可设计开发吸引游客参与的互动节目,以丰富游客的身心体验,避免枯燥与单调。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市旅游局要组织专家编写相关教材,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要定时组织人员到旅游发达地区学习,吸收外地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实行导游人员竞聘上岗,让游客选择自己喜爱的讲解员,进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另外,应从高校相关专业中吸收优秀的毕业生,在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旅游营销人才和旅游高层管理人才。 三、结论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本文分析了我国红色旅游管理中的四个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归纳如表。 旅游管理论文:试论缓解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危机途径的初探 根据特色专业的建设特点,依据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核心能力要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路。通过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三大教学体系,即完整的旅游管理实训体系、保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这些措施对于培养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色专业建设以教育部2001年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为标志,目前已有四批特色专业在各高等院校进行建设中。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启动本省的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关于特色专业的认识是:特色专业是指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的专业,指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根据长期办学实践积淀形成,具有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具有鲜明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环节,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危机四伏,本文提出了解决危机的方案。 一、调整实践教学计划 1.认识实习的重要性。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专业的起点,描述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实际,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观看录像、专业讲座等手段,使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到着名旅游景点和大酒店等星级宾馆考察,使学生全面了解旅游业的行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程度,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2.实验实训实习。实验教学由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必修课实验等教学环节组成,一般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基本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掌握销售客房、联络和协调对客服务、熟悉各类饭店服务; 进行模拟导游技能训练、了解导游技巧; 学习、掌握饭店管理、旅游规划设计等软件的使用,并具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规划的能力。 3.业务实习。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应按学生的目标取向设两个板块:饭店实习、旅游景区(点)实习,由学校统一组织,旅游企业安排学生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轮换,通过六个月的业务实习,使学生能加强对旅游企业的体验,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旅游行业、企业的实践,通过对实习中的做与思考,达到理论—实践—理论的互动与循环,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实际工做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 二、健全实习基地 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是在现有酒店管理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的基础上,按行业标准完善设施设备; 二是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求,使学生能在同一个实习场地进行多种技能培训; 三是支持院校自办的相关产业成为标准化实习基地,如建立自己的酒店、旅行社、培训中心等设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师苑”旅行社,下设计调操作部、营销外联部、团组接待部、综合业务部,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具有真实工作任务过程的生产性实训;与其他旅行社合作开发“双休日及黄金周省内4A级旅游景区景点两日游”实训项目。与企业建设师苑酒店,为学生日常性的实习锻炼提供机会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不但应该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还应通过各种渠道督促校外实习基地使其进一步稳定、拓展和开放。 三、提高实践教学师资素质 目前,最简便地解决师资素质的方法是“请进来,走出去”。一是邀请旅游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二是要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去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参加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选派教师去国内外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三是选用善于捕捉学生心理的专业教师进行实习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和理解与企业的关系,然后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该专业的性质和前途,以此摆正心态去进行实习工作。 四、建立综合考核体系 1.改革考核项目。按照实践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各层次、各种类实习学分比例,将课程实践、案例讨论,集中性与经常性实习、参与项目等学校规定范围的实习列入考核体系。学年 论文应要求至少有一篇实践性论文,毕业论文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有现实意义的选题。 2.改革考核方法。对旅游专业不宜按传统学科的标准、方法要求,如规定必须闭卷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2∶8 比例、建立题库并抽题考试等。应认真总结开卷考试、小组作业、课堂讨论、面试等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研究能够反映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考核方法与考核指标。 3.设计实习考核表。根据实习的特殊性,考核项目确定分为:考勤、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技能考核、指导教师意见和实习日记。每个项目均以百分制记分,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科学地确定其权数。实习表现的考核不再用评语而是改为分项打分,最后综合得分便得到实习成绩。 五、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1.加大本科和专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国内外风景旅游区、酒店、旅行社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在学院人才培养总体框架下,实施新的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学期进行基本能力培养,1学期进行生产性实训,1学期进行顶岗实习,1学期根据个人特长上岗实习。使职业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 2.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体系确立。实践模式的体系分为三个部分:(1)主干专业课程的实训。在景区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选择“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规划”、“旅游环境”等四门课,在酒店管理方向选择“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酒店服务艺术与技能”、“酒水与酒吧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接待礼仪”、“旅游英语会话模拟”等六门课程为实践进教学主体内容。分别在多媒体实验室、酒店管理实训实验室、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44个实训项目共计136个学时。这十门课程除了实践教学大纲外,配套的实训项目,从内容到方法都有具体的量化要求。(2)见习。酒店见习到西安、咸阳三星级以上的旅游接待酒店,分别在前厅、客房部、餐饮部进行观摩,景区见习在四川的都江堰、乐山、峨眉山以及本地的兵马俑、太白山景区顶岗见习。以了解该景区旅游资源特征、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景区各部门的运作情况,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同时组织学生在景区进行旅游资源的野外调查,参与景区的旅游商品与线路设计的开发调查与策划。 3.实习。景区顶岗实习,主要安排在4A级以上的风景区,分别在游客接待中心、导游中心、营销部、工程部、策划部进行实习,主要参与景区的实际工作,通过实习,熟悉景区经营及管理,各方面的知识得到检验。酒店方向顶岗实习,由学院集体安排到北京、杭州等城市四星级以上的酒店顶岗实习六个月。将学生分别安排在前厅,客房部,餐饮部,康乐部,营销公关部,人力资源部,了解并掌握这些部门的职能,服务标准与规范。这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全面接触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实践教学过程。六个月的实习期间,由学院派出教师配合酒店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实习作全程管理,实行严格的考核。 旅游管理论文:分析旅游管理的变革方式 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一些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缺乏后续的法律法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后续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跟上,造成了约束力减小。旅游行业发展的步伐较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法律法规中涉及的侧重点不一样,对游客以及一些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我国的旅游管理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利与手段。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部门创办了一系列的服务企业,然而这些企业的产权等都归属于不同的投资部门,这样各自为政,彼此跌价竞争,导致了旅游行业内部的混乱,失去平衡与控制。(三)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失衡旅游商品能够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很大的利润,但是在生产销售上并不协调,产品品种不新颖,老化单调。旅游交通更是一个难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健全旅游管理体制的法规体系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有关法律法规要紧跟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不能出现法律漏洞,增强约束力,对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增加合理的、科学的法规法律,做到平衡处理,不偏不倚,只有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规,才能保护人们以及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考虑相关者利益在旅游管理活动中,要考虑到管理者以及游客还有当地人们的一些利益。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会给居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打扰人们的生活,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在对旅游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将相关者的利益考虑进去。(三)加强旅游管理的监督力度要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监督体系,对管理者以及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这个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旅游业所经营的项目进行监督,一些地方的政府不能干扰旅游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者要定期上报旅游业的经营规划。另一方面是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国家旅游业的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管理,不能滥用职权,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危害社会的秩序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四)加强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是行业管理。我们所要制定的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老套的守旧的旅游管理体制应该被淘汰,不仅不适应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守旧的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所谓的行业管理是要对企业进行分类的,依据的是企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以及劳务的不同特征,然后通过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归纳管理。这样,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如果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都应该统归于旅游局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行业的改革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转变,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第二个方面就是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最后就是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三、结语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型的行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与来源的重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管理体制也面临着重要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建立。面对这些制约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有力的措施与对策,使得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彻底、更完善。能够让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从而加强我国的国民经济。 旅游管理论文:谈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培养”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领域是: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旅游景区规划及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市场要求为导向,行业需求为目标,重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合理构建起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培养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知识结构:(1)必备的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基础知识:(2)导游基本知识;(3)旅行社运行与管理的理论知识;(4)旅游线路设计和景区规划与开发的专业知识;(5)旅游策划等专业知识;(6)旅游市场营销基本知识;(7)酒店服务与管理知识。 2、人才素质:(1)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2)身体素质:身体健康,无传染病,能胜任旅游企业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工作;(3)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语言和表达能力:(4)职业素质:具有基本的英语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素质.较强的专业技能。 3、专业能力素质:(1)具有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技能;(2)具有很好的旅游线路设计与销售能力;(3)具有旅游景点规划与开发能力;(4)具有酒店服务与管理能力;(5)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4、创新能力素质:(1)理论创新;(2)课程设计创新能力;(3)实践工作中的能力创新;(4)自我管理能力创新。 5、心理素质(1)自我教育、自我调整的能力;(2)自我意识、能力;(3)学习心理;(4)人际交往心理;(5)恋爱心理;(6)挫折心理;(7)择业心理。 6、学习能力:(1)自学能力;(2)课堂学习能力;(3)课外学习能力;(4)实结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关键能力 专业关键能力是专业培养的核心,培养关键能力是为了适应三方面的变化: 1、适应工作组织的变化:掌握适用于不同工作场所的可转变技能,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有主人翁敬业精神。 2、适应职业结构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使技术工人的比重不断上升,要求他们既懂操作又通晓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既能动手也能动脑。 3、适应并预见市场需要变化:培养富有事业心、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应变力强的新型劳动者。 四、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方式 本专业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以上专业关键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三方面出发,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建立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1.在进行理论教学和时间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除了 学校开设的公共课外.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课堂上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形式多样化,内容具有代表性,让具有丰富旅游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作指导,教师以自己的亲身感受. 以师兄师姐的身份通过交流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实践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加强课外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活动工作,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其他兴趣与特长。 3.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职业素质的形成是根据专业设计的素质结构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二三个方面实现的:第一,通过一系列的情景模拟等实践教学,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加强动手能力。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就参加全国导游资格证职业技能考试,使学生毕业后即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达到即时上岗免试用。第二,邀请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各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与要求,树立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方向,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对职业概念有一个正确认识。第三.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兼职。通过进入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旅游管理专业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岗位需要为方向的原则。根据课程不同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一是理论教学 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实践教学:新生入学后安排一周的旅游企业认识实训(文秘站:)。实训内容是对旅游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和调查分析,使学生知道本专业是做什么的,需要什么知识、学习什么内容、学业结束后能胜任什么工作等等,使学生进校后有目的的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结论: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现代社会是需要人才的社会,而人才的培养最基本的是要在院校内完成的。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学院的有序管理下,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学生通过自身能力的不段加强、锻炼、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因而,在今天的相关旅游工作部门中。才能成为了竞相争夺的人才。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教学体系创新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表现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虽然实践教学得到了绝大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院校管理者和教师还以一种对待传统学科的目光认为,在旅游管理这门学科中,本科教育与实践教学具有泾渭分明的区别,即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应该培养管理型和研究性人才,实践教学所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属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范畴。长期以来,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出现了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习实训环节流于形式等突出问题。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强调知识的直接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近年来,一些高校迫于学生就业的压力,加大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从建立模拟实验室、扩大实习基地规模、到产学研结合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来说,一般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部分内容,四种实习方式:野外见习(旅游认知学习)、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实习、校内实验教学和模拟实践教学。輱讹辊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多以学生操作实训和技能应用为主要培养方式,只注重动手能力的提高,一味迎合市场的初级需求。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功利性较强,学生处于被动式教育的状态,创新意识和主动实践能力不够,学生缺乏对旅游行业工作性质深刻的理解。(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表现1.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财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资金已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大瓶颈。从国家部委到学校,正在努力改善各专业建设的软硬件建设,学生实践环节便是其中之一。纵观我国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从来没有真正缺少过实践环节。但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明显感觉到我们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李培根认为,“被动实践”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輲讹辊被动实践就是指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教师制定,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既有的路线去完成任务。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影响学生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践方式单一很多高校错误的认为毕业实习就等于实践教学,从而远离了实践教学的初衷。实践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辏讹辊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毕业实习是独立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初步尝试,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习,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掌握情况。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为主。课程实习由于时间较短、校企缺乏互动,效果不是很明显。毕业实习主要是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一个初级岗位上往往一干就是几个月,缺少对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了解,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因针对较高层次的管理活动而在实习中无用武之地,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更何况现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不少实习活动就是到饭店或旅行社“出苦力”,单方面的强制性实习降低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单一的实践方式使得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3.缺少探究性内容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习,涉及到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知识“再次发现”的探究式学习观的实质是一种科学精神。輴讹辊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实践操作性,但这种思想也容易导致实践内容仅停留在操作技能层面,实践教学内容以认知性为主,过于实用。从现在的实践教学安排情况来看,无论是课程见习还是毕业实习,都是浅尝辄止,实践内容以基本认知和操作技能为主,缺乏深入的调研和交流。这种实习模式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在新问题面前不能自如应付。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輵讹辊但是把学生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因此,专业教育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观。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必然强调专业学习及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互为手段和目的,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行业发展的认识,提高他们将专业理论应用于行业实践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二)启发学生主动实践实际上,对于大学生而言,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輶讹辊马克思哲学观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 ,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在理论教学中强调服务性,针对地方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其次,吸收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教改项目,组织学生开展考察学习、旅游扶贫和旅游策划等活动,甚至可以大力提倡以学生作为科研项目的主要提出和研究力量,而教师则退居二线仅仅作为参考、指导力量;再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直觉思维,打破思维的标准化、固定化束缚;最后,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协同能力,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项目研究与设计不可能由一个人或靠一种学科背景去完成,这需要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才能够具备主动与他人协同的能力。(三)优化创新实践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创新是创新实践教育的核心。现行的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限制、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毋庸置疑,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未来的实践,解决未来的问题,着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輷讹辊这就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要以旅游业的前沿动态和创新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一,在实践学时的分配上,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力度。第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理论+实践+实训+创新设计”模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三,开辟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将专业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科研成果纳入实践教学学分管理体系,双渠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第四,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课程性质,有序安排实践教学:一、二年级以认知性内容为主,通过课程见习,让学生掌握旅游实践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旅游业发展整体环境;三年级以探究性知识为主,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社会实践、情景教学、实训教学等形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四年级以强化能力为主,包括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为学生走上社会后从事各类型、各层次工作提供支撑。(四)培养师资队伍的创新意识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然也是十分关键,这在很大影响着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目前,国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师大都是科班出身,但基本都是从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没有在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理论知识丰富,但创新意识不足,实践指导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基于学生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必须加强对师资队伍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须具有较深和较广的学科知识,能够关注和研究学科与行业的前沿问题;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工作环境,促成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顶尖领军人才的不断涌现和成长,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最后,学校可以外聘一些行业专家一起组成教学研究组来共同担任教学任务,实现对学生教育的“双导师制”,从而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前沿与最新动态。(五)建设一批战略性合作基地建设—批战略性合作基地,即创新学习的实践基地。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不但应该建立专业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还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或地方政府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战略合作基地建设是一个双赢举措,学校可凭借人才高地优势为企业或地方政府提供旅游管理、规划开发、旅游营销、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智力支持,也可为师生创造一个创新、创业的良好平台,并可聘请企业或政府优秀管理者担任学生实践导师,从而实现旅游业界精英和学校专家学者对学生的强强联合培养。(六)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本科生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在校内,仅仅利用校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远远不够。根据旅游实践教学的需要,应该设立校内各种现代化的专业实训室,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在有条件的学校,可自己开办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提高与市场接轨力度,在校内就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有效结合。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也能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稳定平台。另外,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助力度。围绕旅游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调研和设计,从而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创新,发扬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实习教学 质量评价体系 论文摘要:实习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科学、公正、综合的实习教学全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实践技能,及时反馈实习效果,规范实习成绩,实现实习教学评价的科学化、目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化成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完善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实习教学质量控制,以切实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对于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主要以获得旅游管理相关职业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在旅游管理教育教学体系中必须充分重视实习教学环节。旅游管理的实习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在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界对实习教学的逐步探索和改革,各方对于实习教学的重要地位已取得了共识。但在对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上,我国传统的旅游管理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而轻实习教学质量的现象,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教学实践环节质量的考核、评价还停留在原来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上,往往通过作业、实习报告、学生座谈会、实习指导教师的评分等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通过实习教学环节是否真正训练或提高了专业水平,对于实习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究竟如何,缺乏准确的把握。合理、科学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形成良好的质量监控机制.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旅游管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对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活动进行效果评估,而是旨在建立整个实习教学模式的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建设存在不足的指标,以完善实习教学模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在实习质量方面评价、控制和提高的体系,应关注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两个;以过程控制为关键,以此保证实习教学环节过程的有效性,使实习教学质量切实得到改进,提高学生自身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能力的满意度。建立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环节的实际状态,并通过对实习教学环节质量的评定,把实习教学环节隐藏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暴露出来。第二,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有全面、学和有效,以不断提高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为最终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对实习教学整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实习教学质量是通过多方面、程序性情况来综合体现的,对实习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评定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涵盖实习教学的各环节和教与学的各方面,要求全面系统的设计、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以及评定标准,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要体现结果与过程结合。 2.目标性原则。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评出名次及优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所有的实习教学课程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现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用人从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以素质能力为主。因此考核中必需包含对素质的评价,关注专业认知能力的高低,也要关注职业素养的培养。 3.可实施性原则。在设定各项评价指标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指标的可实施性,指标定义要明确,一、二级指标与主要观测点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评审标准应客观、全面,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的总体目标。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应既能对实习质量进行度量,又要简单易行,便于评价过程中操作实施。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设计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 旅游管理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因具体实践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凡属校内模拟实习教学环节,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授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对于综合性的毕业实习活动,还应包括实习教学领导小组和实习单位。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单位共同参与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导向、鉴定、改进、调控以及服务等功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与标准 通过建立实习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定评价标准,并进行量化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对实习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指导水平,也直接促进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重点是实习教学评估指标和标准,对于包括课堂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种形式在内的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应当包括实习规范、可行的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教学计划、学生实习指导手册、对实习教学情况的综合考察指标、对实习管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和学生对实习教学收获的评价等内容,所以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是一个综合性、总体性的质量评估体系。该体系应具体涵盖7项一级指标、l9项(毕业综合实习22项)二级指标和相应的观测点及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三、旅游管理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应该根据实习教学形式的不同有所区别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依据和标准,只是一个总体性、综合性的评估标准。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有对应于专业课程的课堂内实习环节,又有综合性的毕业实习;既有校内实训,又有校外实践。所以,在应用本质量评价体系于具体实习环节时,必须及时调整评估的各项指标和主要观测点,如在评估旅游小组调查实习教学质量时,评估指标的设计就必须考虑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具体实践任务分配的均衡性和合理性。 (二)实习教学质量的评定与结论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通过全面性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得出的结果,不论是数据还是信息,不能简单地加以统计、公布了事,需要做具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既要看到成效,也要看到不足;既要指出问题,也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尽量使实习教学最大可能促进每个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发展。对于实习教学质量的评定,除依据评估指标等客观标准外,还要综合考虑课程结构、课时设置、实习项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 (三)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一定要有反馈机制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不是静态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更加关注过程。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一定要有反馈机制,使评价结论由“评定分数等级”转变为教师诊断和改善实习过程、激励学生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使学生理解评价结果,从而吸纳对自己成长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实践证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知和教师改进,只有综合性的实习质量评价能将评价的教育功能渗透在整个实习评价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消除评价误差,并及时改进提高,真正促进教学相长。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以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高职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组合,寻求一个较理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人才培养开始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性转变,推动着高等职业院校从教育理念、发展战略、学院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新审视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强调知识的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建立起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素质、能力、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专业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将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程,并按技能要求形成模块化组合,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及专业技能,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三年的培养,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导游及酒店管理实务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旅游与酒店模拟实验室和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一)突出专业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鸡西大学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行“新三学期”的政策。第一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思政课”社会实践及专业的认识实习,对所学专业有初步认识,充分领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具备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确立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二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见习与调研;第三个学生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实践及岗位实习,实践学期共计18个月,能够使本专业的学生提前参加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提前了解并熟悉旅游酒店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同时,在每学期的授课中,加入实践内容,使理论与实务并举,强化实践教学。 (二)校内全仿真模拟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酒店服务技能、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验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 (三)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培养职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充分地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三、产学研结合,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以旅游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旅游行业需要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产学研结合,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鸦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旅游管理专 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 (一)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 为此,学校一方面选派学生和教师到旅游企业参加工作实习,了解企业运行动态,更新师生的知识,提高师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社会广泛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学院任教,包括邀请旅游界的专家、企业家到学院举办学术讲座。实训基地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锻炼学习场所,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就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建立教师专职服务机制 教师专职服务是指安排相应对口方向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训基地挂职,参与实习基地工作,承担实习基地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 (三)成立有社会行业、职业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成员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该会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分析和指导。 (四)建立并完善产学研教育激励机制 首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尽量提供较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和政策,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为他们施展才华建造平台;其次,对表现突出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指导教师给予表彰,旨在形成企业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循环。 (五)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把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技能比赛 与旅游局合作,在学校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在校内与旅游局合作共同举办两次导游资格考试及考前培训,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早上岗、早就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模特大赛、导游员大赛、歌舞比赛等,促进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提高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旅游管理论文: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探讨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培养目标没有特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师资队伍单一、校企合作形式化等主要问题,应科学定位应用性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加快制度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全面推进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在不断增加,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应用和创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一大批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专业特色不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信阳师范学院是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起始于1992年信阳师范学院设置的旅游学系, 199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8年旅游管理专业被正式批准为河南省特色专业,2014年获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拥有学校首个国家级 “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6家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在校本科生近900人,迄今为止已为河南省及周边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20多年的专业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和社会声誉,在省内外高校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没有特色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需要职业经理人、旅游策划、外联营销、电子商务、会展旅游等高层次管理人员、应用性人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其他类型高校(如“985”、“211”高校等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高校)基本雷同,没有形成自己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培养目标一般都定位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定位和其他高校的定位趋同,没有与地方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没有突出地方特色,是的培养目标宽泛,成为没有目标的空目标。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 地方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十几年如一日不变,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实行讲授为主,没有随着行业、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新与改革。例如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方向开设教学内容,并且以《旅游心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管理原理》作为主干课程,教材采用南开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出版的教材十几年没有进行更新或者升级。在教学方法上过于陈旧,例如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满堂灌现象突出;并且重理论轻实践,有的地方高校甚至没有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室,旅游管理专业和其他非应用型专业一样实行课堂传授理论知识,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3)师资队伍单一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以校内的硕士、博士为主,并且随着地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一大批没有实践经验的年轻的硕士和博士进入地方高校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师资队伍单一化严重。例如地方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新进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对于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没有要求,这样的学历和科研门槛把许多优秀的旅游管理行业的人才和精英拒之门外,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越来越单一和同质化,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校企合作形式化 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也开始了校企合作的历程,但是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许多地方高校为了应对各种考核、评估和检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有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一纸协议上,有的合作开始不久就停滞不前。例如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专门设定指标和分值,地方高校就针对指标体系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举行实习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其他的具体合作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学校和企业都没有积极性来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路径――信阳师范学院为例 我校积极推动专业集群转型,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集群转型,工商管理学院围绕专业转型开展了积极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改革研究对象,2015年获得学校首批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此为契机,学院增强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培养行业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意识,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束缚,创新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积极推进校政、校企互动开放合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 (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河南是旅游资源大省,2014年将实现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4800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1000万人。随着旅游业新业态的进一步发展,新型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将更加凸显,熟悉国际惯例的高层管理人才和高级经营人才将更加匮乏,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化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信息时代对高技术人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河南省豫南地区规模最大、人才培养层次最高的高等院校之一,我院通过自身的转型发展,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通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进一步提高对我省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力,因此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旅游管理论文:论研究红色旅游管理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 在我国红色旅游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认为,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不当所致。文章分析了我国红色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促进我国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管理体制 资金管理 质量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其精神指导下,我国红色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红色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认为,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以政府为主导),其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不当而致。研究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我国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红色旅游景点都由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一起管理,由于各自职责的不同往往产生冲突。旅游部门有开发景点的积极性,却要受到文化部门的限制。而文化部门为事业单位,缺乏发展红色旅游的内动力,即便有开发的想法,但经验和能力又有限。同时,文化部门出于对文物资源保护的考虑,也不愿放手让旅游部门来开发。这种管理体制造成了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使其难以形成合力,对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极为不利。 2.资金管理乏力 我国红色旅游资金大多数是由政府拨款扶持的,商业投资较少。尽管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一些景点也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但由于资金管理不力,一些景点的改扩建工程往往都因受资金数量、使用方式和资金到位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而搁浅。由此导致红色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开发利用不足、建设档次低、陈列馆陈旧甚至破烂等一系列问题。资金管理乏力成为制约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使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3.质量管理老套 红色旅游质量管理主要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我国多数红色旅游景点目前仍以传统的参观、观光等游览方式为主,缺乏参与性项目。此外,景点强/!/调教化功能,开发的内容形式、展示方法和导游词的设置都只基于让游客了解历史。然而,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旅游活动,亦是以休闲为目的的。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这些方式不能为旅游地招来更多游客,更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4.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红色旅游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整体素质偏低。虽有调查显示这种现象是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而致,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对在业人员培训意识不强,对人员招聘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造成红色旅游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红色旅游管理问题的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 针对红色旅游多头管理的现象,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可借鉴其他景点的成功经验,如四川华蓥山“国家拥有资源、民间投入资本、委托专家管理”模式,它实现了所有权、开发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并使国家利益的长期效益、企业开发项目的经济收效和专家管理的品牌效益达到了和谐统一。另外,景点所在省市要建立统一的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以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驱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助跑器和动力源。 2.强化资金管理手段 资金管理手段有效与否是红色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各景点除积极争取国家、政府的各种资金外,还要树立市场意识,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包括投资商、当地居民、社会团体等)参与景区建设,包括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制开发等方式,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另外,要成立专门的红色旅游资金监督与调查委员会,以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同时,为了确保专款专用,要把资金的利用情况适时公布,以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3.创新质量管理方式 在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思路上要努力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现实需要,要体现时代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旅游产品的综合吸引力。在具体操作时要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以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同时,红色旅游景点应与其他景区和其他旅游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开发,以拓展红色旅游的市场空间。为了改变教化式的讲解方式,可设计开发吸引游客参与的互动节目,以丰富游客的身心体验,避免枯燥与单调。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市旅游局要组织专家编写相关教材,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要定时组织人员到旅游发达地区学习,吸收外地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实行导游人员竞聘上岗,让游客选择自己喜爱的讲解员,进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另外,应从高校相关专业中吸收优秀的毕业生,在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旅 游营销人才和旅游高层管理人才。 三、结论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本文分析了我国红色旅游管理中的四个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山西冶金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山西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铝、铜、金、镁、银等,具有发展冶金工业的较好的资源禀赋优势。其中,铁矿累计探明储量约30多亿吨,居全国第四位,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8%[1]。铝土矿储量约占全国的40%,占全国首位,铜矿储量居全国第五位。除了铁矿石、铝土矿石、铜矿石的储量较为丰富外,山西还有金、镁、银、锰等金属矿产资源,这些储量丰富、品种较多的矿产资源使山西发展冶金工业具备了一定的资源比较优势。不仅如此,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廉价的电力能源供应是冶金工业发展的能源比较优势。 1.加入WTO对山西冶金工业发展的影响。在WTO框架内的国际冶金产品市场会对我国冶金产品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并对冶金企业转变经营意识,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股份制改制、企业间资本流通与合资合作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金属材料在各行各业将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总的趋势是普通产品的市场将逐步缩小,而对高性能金属材料的需求将增加[2]。 2.资源与能源的潜在影响因素。首先,由于特定矿产资源结构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山西冶金工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可能遇到相当的资源约束问题,具体表现在:各种金属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如铁矿中富矿资源储量仅占6.44%,富铜矿占13.86%,铝土矿为一水硬铝石类型,高铝硅比的只占12.89%,石膏、硫铁矿没有I级品矿石等[3]。共伴生矿多、综合利用程度低。如以铝土矿为主的本溪组含矿岩系中,伴生有铌、钪、镓等稀有、稀土金属,并与耐火粘土、铁矾土、山西式铁矿共生,但这些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另外,国际市场上金属矿产资源的价格波动也会影响我国冶金业发展。如国际铁矿石原料价格的上涨,山西冶金行业开始受到波及,行业效益下降。2006年第一季度,山西钢产量完成332.5万吨,同比增长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0.7个百分点,比去年底回落0.3个百分点。1~2月份,山西冶金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79.9亿元,同比增长34.9%,实现利润9.7亿元,同比下降1.7%,经济效益也出现回落态势[4]。其次,能源供应方面,随着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持续攀升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能源供应日益紧张。这种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推动了我国煤炭价格和火电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冶金工业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煤炭和电力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增加冶金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行业的长远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山西水资源现状也是影响冶金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之一,而冶金工业既是水资源消耗的大户,又是水资源污染的大户,这就决定了水资源问题将会极大地影响山西冶金工业发展。 3.冶金工艺技术的影响。冶金工业对山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冶金工业发展对山西工业化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其次,由于冶金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有巨大的不良影响,如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以及采矿造成的地质地貌破坏等。这说明冶金工业发展对山西社会、经济、自然的影响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特征。然而山西又必须继续发展冶金工业,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新技术减少冶金工业发展的消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山西冶金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大环保技术,即采取措施对冶金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控制,协调生产和环境关系,达到既发展生产又创造良好环境的目的;二是新兴节能降耗技术,主要体现在高炉喷煤技术、连铸连轧技术、电炉废钢预热技术等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 二、山西冶金工业发展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在当前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冶金工业的努力目标和采用的应对策略应注意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快冶金工业体制结构与组织结构的创新调整。冶金行业是竞争性行业,已经进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时代。传统的多数冶金企业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局面将逐步退出,这是资产重组和体制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为了增大产业集中度,一些新的冶金集团公司将陆续联合、兼并,形成战略联盟方式进行组织结构调整[5]。在改革策略方面,要积极地、分步地形成集团化企业,确立区域市场优势,避免盲目、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就单个冶金企业而言,要有合理的经济规模,小于这一生产规模将难于采用现代化的工艺、装备,难于生产出质量好、成本低的产品而无法盈利。然而,冶金企业的生产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年产800×104t以上的、超大规模的冶金企业将引起生产流程的不合理和投资额过大、资金回报率低等不良的经济后果[6]。在山西,应设想逐步形成2~4黑色金属材料生产集团,其中有些是兼并型资产合并的集团,有的也可以是市场、原料、投资等要素协调的策略性联合集团。长型材则主要是形成区域化的企业集团。特殊钢企业有条件的也可以形成企业集团,有的也可以进入板材集团,或是地区性长型材集团。企业集团化将进一步促进钢铁工业、钢铁企业的结构优化,进一步增强钢铁材料的市场竞争力。在太钢、海鑫、长钢等集团改造后,临钢、安泰、中阳等冶金企业也应加快组织结构调整步伐,钢铁企业总数还要减少。特别是山西现有5100多家小铁厂、小钢厂,通过采取联合、兼并等方式,优化山西钢铁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迅速提高山西钢铁工业的工艺技术水平、产品技术含量以及市场竞争能力。对于山西铝业、铜业等其他冶金企业而言,可以采取类似措施,通过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调整,加快落后装备和产品的淘汰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品种结构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结构水平,这是山西冶金工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对策和目标之一。 2.实施新的冶金工业技术创新,实现清洁生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导向性发展要求,冶金工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该逐年减少。换言之,就是在增产的同时,还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就钢铁企业而言,要求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标煤)由目前的920kg降到800kg以下;吨钢消耗新水降到16m3以下,达到上述要求的同时还要使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清洁生产包含能源清洁、产品清洁、工厂流程清洁和厂容清洁,这是近期工作的目标。从长远来讲,冶金企业要做到“零排放”,不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这需要实施有效的冶金工业发展技术创新,依靠先进的冶金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实现清洁化生产。山西冶金工业发展能耗高、污染大、效率低,环境保护历史欠账巨大,实施技术创新和清洁化生产更具现实意义。从技术路径方面来看,要全面推进节能———清洁生产技术,确立完善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这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同时控制金属制造过程和排放过程,促进降低成本,生产出质量稳定的洁净产品;采取源头控制、源头削减策略,实现排放物的再能源化、再资源化,将污染物和有毒物的无害化处理量控制到最小量[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环境友好样板工厂,逐步实施环境友好、社区友好的目标。总之,要将节能———清洁生产流程作为钢铁业未来5~10年技术进步的战略来推进。这是对冶金工业而言,完善的清洁生产流程具有综合影响力,会对产品成本、质量、劳动生产率、环境等产生协同优化的效果。冶金工业发展的技术不仅能够降低能耗、污染,还能提高产业发展绩效和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山西冶金工业发展中高能耗、高浪费、高污染,低产能、低效率、低绩效等问题的解决都得依靠有效的冶金工艺与技术创新来实现。目前,要从山西实际情况出发,修订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细则,构建有效、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加强企业技术进步和优化企业内部工艺技术结构,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同时,取缔1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及18平方米以下烧结机等落后工艺设备,坚决淘汰平炉、侧吹转炉、10吨以下电炉和化铁炼钢等装备,全面推进冶金产业清洁生产技术,完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冶金生产排放物的再能源化、再资源化。 3.加快冶金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当前,我国生产的钢材还有巨大的性能潜力。从90%以上已生产的钢铁结构材料强度来看,目前生产的最高强度只有理论强度的1/6~1/7[8]。在90年代“超级钢”研究推动下,新一代钢铁材料(高洁净、高均匀性、超细晶)将会陆续问世,谁掌握了这些生产技术,谁的产品就有更多的市场占有率,要推动新一代材料的开发、生产和运用,必须发挥“政府、科研、生产、使用”的广泛结合。中国钢铁强国的出现,其标志之一是新一代钢铁材料的普及率。美国、西欧部分企业要求10年更换1/2的品种。对于山西冶金工业而言,有相当多的冶金产品的生产是“几十年一贯制”。因此,为了提高山西冶金产品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冶金产品结构调整。山西冶金产品结构调整的路径可以采取如下方式:在黑色冶金工业发展方面,重点增加不锈钢、硅钢等特种钢材的产能以及其它短缺钢材品种。在发展特种钢材时可以参考我国近期待开发与生产的钢材品种目录实施。山西钢铁工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市场需要,调整钢材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山西的铝业、铜业等冶金工业,同样应合理地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增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需求的金属产品生产,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产业发展路径。在有色冶金工业发展方面:实施氧化铝及电解铝深加工工程,加快铝土矿资源的开发和电解铝企业配套电厂建设,加大力度发展铝深加工产品;实施镁合金及深加工工程,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加快镁合金及高端延伸加工产品的发展;重点发展为航天航空、汽车、IT等产业配套的镁合金深加工高端产品,如鸿富晋、银光镁业、广灵精华化工等企业的“3C”产品和汽车配套镁合金压铸件项目等[9],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增强山西有色冶金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超声波应用拓展 1超声波的作用机理 超声波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性[1]:第一,束射特性。超声波波长短,可以集中成一束射线;第二,吸收特性。超声波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均会被吸收。空气中的吸收最强烈,固体中的吸收最微弱;第三,高功率。由于频率高,超声波的功率比声波大得多,它不仅能使所作用的介质产生急速运动,甚至会破坏其分子结构;第四,声压作用。声波振动使物质分子产生压缩和稀疏作用,这种由于声波振动引起的附加压力现象叫声压作用。超声波在提取冶金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是功率超声。功率超声可以强化冶金过程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有溶解的一些气体,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形成所谓的空化现象,当这些微小的气泡破裂时,产生瞬间的高温( 5000K)高压( 5×107Pa),形成所谓的“热点”,对化学反应起到非常明显的加速作用,同时高能超声形成的大量空化气泡在超过一定值的声压下发生崩溃并产生激波,将已结晶长大的晶粒打碎,使晶粒得到细化。另一方面超声波使液体出现湍流的力学特性,降低扩散阻力,同时对破坏边界层,加速传质、传热,促进微细颗粒的弥散起到了关键作用[2]。超声振动的高能量及其它的特殊效应,还可极大地提高振动对凝固的作用效果[3]。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液体分子受到周期性交变声场的作用,产生声空化、声流效应及力学机制,引起熔体中流动场、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变化,从而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在高温操作中,高功率超声波可用于熔体金属的迅速脱气[4]。实际上超声波对于任何中等粘度的液体的脱气几乎都适用[3]。在含水系统中脱气效果特别迅速,它能除去溶解的任何气体,使水溶液中的气体降到很低的水平。超声波脱气对于要求迅速和受控制的除去系统中气体的场合,会得到很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机理,超声波可改善熔融液在冷却凝固时的流动性,能够提供有效的结晶体,从而也可改善金属熔体的质量。 2超声波在冶金中的主要应用 2.1强化浸出过程 李俊[5]论述了湿法冶金过程中常见的三种浸出情况,并对超声波用于硫酸浸出氧化铜的过程进行了探讨。在浸出过程中施加超声影响的实践中,引用奥罗夫(Orlov)做了带超声波和不带超声波机械搅拌硫酸浸出氧化铜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达到相同的浸出率时,不用超声的浸出时间约为用超声的浸出时间的12倍。K.SarveswaraRao等[6]作了相关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对从氧化铜矿石中的氨浸有着正的效应。在温度298K、粒度-300~+150μm,氨浓度2.0mol/L,含固量10g/L的条件下,超声波可使铜浸出率从70%提高到90%。与机械搅拌浸出相比,使用超声波可使浸出时间缩短近5/6,同时也使试剂消耗减少。对于相同的颗粒矿石,超声波不仅强化了浸出速率,也提高了铜的浸出率。结果还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间歇式超声波(脉冲超声波)的效果优于连续式超声波。范兴祥[7,8]等人研究超声波强化草酸浸出氧化锌精矿过程。在试验条件下,用超声波辐射浸出氧化锌精矿同机械搅拌相比,浸出率有很大的提高。机械搅拌20min,氧化锌精矿浸出率仅58.12%,超声波辐射20min,浸出率则达90.24%,提高了32.12%;锌浸出率随辐射时间延长而提高;超声波辐射强度提高,辐射时间一定时,浸出率提高,浸出率相同时,浸出时间缩短。刘彬等人[9]引入超声处理技术强化铁盐浸出黄铜矿这一新颖研究方法。在相同浸出条件下,用超声波处理后,铜的浸出率提高,平均提高幅度在5%~10%,不但有效地缩短浸出反应时间,而且显著的提高铜的浸出率。赵文焕[10]等利用超声波进行银精矿中金银的氰化浸出小型试验和扩大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波浸出法具有金银浸出率高、浸出时间短、氰化钠单耗低等优点,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金银浸出率分别为97%~99%和95%~96%,浸出时间只是常规氰化浸出时间的1/2,氰化钠单耗降低10kg/t。王少芬[11]等人将超声波在硫化矿发电浸出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为了强化发电浸出过程,有效地提高输出电流、电压及金属离子的浸出率,将超声波引入到硫化矿与二氧化锰的同时发电浸出过程。在实验条件下,每次启动超声装置20min,直至浸出约10h。在超声场作用下,输出电流和电压都有明显上升,采用超声强化比未强化处理的浸出液,由于硫化矿浸出电极在超声条件下的极化程度减弱,获得了更大的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从而获得了更高的浸出率。K.M.Swamy等[12]研究了在有超声和无超声的情况下,用尼日尔黑曲酶属菌种浸出印度奥里萨帮红土矿。在最佳工艺参数,如孢子浓度,葡萄糖用量,矿浆浓度,超声波降解时间条件下,无超声波时,浸出20d,镍的浸出率为92%;用43kHz,1.5W/cm2超声处理30min后,在孢子浓度为106个/mL和葡萄糖浓度为2%条件下浸出14d,镍的浸出率高达95%。并且在超声波作用下,镍的浸出效果比铁的浸出效果好。 2.2提高单元操作速率 严伟[13]等人主要介绍了超声波在协助萃取领域内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在相同传质领域里,用超声波强化最多的是液固萃取。高频和低频都能强化萃取,但低频时达到同样的强化程度小于高频。超声波产生的脉动和控制的空化作用可以大大增加湍流强度及相接触面积,从而强化传质。BatricPesic[14]等在用Kelex100溶剂萃取镓并用超声波处理人工合成溶液和工厂的实际溶液时发现,超声波的作用使镓的萃取速率提高了15倍,所采用的超声波频率为20kHz,声强为19W/cm2。试验发现,在超声波作用下,温度对镓的萃取速率没有影响,而通常的萃取过程中,温度升高对提高萃取速率是有利的。赵洪力[15]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了用超声波技术处理含“薄膜铁”天然硅砂的试验,结果证明,在处理10min时,除铁率一般可达46%~70%,与同样条件下机械擦洗相比高出15%~45%;处理时间只需1~5min即可达到机械擦洗10~15min所达到的效果,处理时间可缩短2/3以上。Romanteen[16]等研究了在600~800℃范围内CO还原PbO的动力学。当声压升至15.8Pa,600℃时,PbO的还原速率增加了15%~25%,升至800℃时还原速率增加了2倍;同时还发现声波频率 6.6kHz时对PbO的还原速率没有影响。 2.3在复合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冯海阔[2]等人讨论了超声波在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应用。超声波在此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改善颗粒与合金液润湿性及颗粒分散的均匀性。通过总结超声分离技术的机理及研究现状,提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采用超声分离技术制备颗粒增强金属基表面复合材料的新方法。王俊等[17]采用高能超声复合法制备了致密度高、增强颗粒均匀分散的SiC颗粒/ZA22复合材料,其内部没有气孔或颗粒偏聚等缺陷。认为在试验所用高能超声处理条件下,熔液中产生的瞬时局部高温、高压的声空化效应与具有高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声流效应的协同作用,是改善增强颗粒与基体合金润湿性、并使颗粒在合金中均匀弥散分布的主要原因。潘进等[18]用功率超声波施加于金属熔体中,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实现纤维与金属的复合,制备出了高性能复合材料。液态金属在超声作用下能渗入颗粒预制件中或与颗粒均匀混合。超声浸镀可以实现钢丝镀锌、镀铝。方孝春[19]结合超声波理论和作用及高速电镀理论,对铁基粉末冶金件镀镍的传统工艺与新工艺进行了试验对比。经过超声波清洗的镀件基体与镍层结合力明显提高;封孔处理可降低镀层孔隙,耐蚀性能提高;镀层封闭剂R处理后可有效填充和封闭镀层孔隙,阻挡腐蚀电池的产生,从而提高单层镀镍层的防护性能和品质。 2.4细化晶粒 孟丽华[20]研究了超声波处理时间对工业纯铝铸锭结晶组织的影响,分析了超声波对工业纯铝结晶组织影响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方法处理熔体后,铸锭的细化率大幅度提高,可使整个铸锭断面均为微细化的等轴晶组织,过剩的超声波振动将导致铸锭细化率的下降。该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超声波振动的细化效果是来自于动态形核机制。胡松青[21]在熔融金属的冷却过程中导入超声波获得了较小的晶粒,并且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形成的晶核进入振动状态,从而加速生长过程。对碳钢的超声处理表明,它可使晶粒尺度从200μm减少到25~30μm,碳钢的延展性增加30%~40%,机械强度提高20%~30%。对金属锌冷却结晶的研究表明,超声处理可使其临界切变应力强度提高80%,而且,在频率为25kHz、强度为50W/cm2的超声波作用下,金属锌的晶形由圆柱形改变成均匀的六角形。Gomes等[22]认为,在NaOH溶液中,用超声波处理铝土矿可以提高微扰作用和提高矿石颗粒的溶解速率,然后再用超声波处理溶液,可使溶液中的固体颗粒沉降分离速度加快;用超声波处理加晶种的铝酸钠溶液可以提高分解速率和使晶体生长更均匀。赵忠兴[23]在铸造合金中导入超声波,并通过硬脂酸和丁二腈在凝固时施加超声波。结果认为:其周期性的空化和搅拌作用,使合金液的温度和成分均匀化,细化了铸造组织,减轻了铸造合金的宏观偏析倾向,提高了铸造组织的均匀性。他们还研究了超声波对铝合金结晶过程的影响[24],结果表明:对铝合金液施加超声波,以底部导入超声波为好,可避免氧化夹杂的生成;超声波施加于铝合金液,可使其显微组织明显细化;超声波在金属液内传导过程中,其声强度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2.5超声脱气、去夹杂技术 用高声强的超声波处理液体可以明显减少液体中溶解的气体量[2]。该作用已经被用于熔融金属液的脱气过程,成为超声脱气技术。鲁曼里、艾斯玛赫和玻依奇[25]用超声波处理了含5%~7%镁的铝镁合金,结果表明,超声波对熔融金属中排出气体的作用很大。超声弹性振动在几分钟内可以使合金完全去气。白晓清[26]等研究了超声波对流动液体中夹杂物去除效果的实验,无超声波作用下,夹杂物会自然上浮至液体表面并且仅有少量的夹杂物粘附于容器的壁面和底部;在超声波作用下,夹杂物因凝聚在短时间内容易上浮至液体表面或粘附于容器的壁面和底部。在1.5s和30s时,可以明显观察到有超声波作用的液体更为清澈。SarukhanovR.G[27]等研究了在频率44kHz、振幅1μm的超声波作用下锡的结晶净化过程,结果表明,超声波改善了杂质元素的分离效果,使Cu、Au、Cr、Ni在锡中的分配系数降低了25%~45%,从而达到使锡精炼的目的。 2.6超声无损检测(NDT)技术 陈等[28]针对粉末冶金(PM)零件在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的缺陷(气孔或裂纹),采用NDT技术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无损检测散射波的波形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粉末冶金制品中孔隙的数量和状态。散射波不明显时,说明材料的孔隙很小,可能小于超声波的波长;散射信号杂乱且增强时,说明材料孔隙较多。但散射波与孔隙之间的量的对应关系,因所受影响因素众多,只能大概反映孔隙的状况。超声无损检测中声速和材料中的孔隙率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声速的减小代表了材料孔隙的增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材料的性能。因此,可以用超声无损检测技术来评价PM材料的某些性能。从而达到对该类零件实现非破坏性的快速、全面检测的目的。李军[29]对不锈钢复合钢板超声波检测方法进行了阐述。在检测不锈钢复合钢板时,通常选用单晶直探头局部水浸法从复板一侧按照扫查灵敏度进行检测,一旦发现缺陷波的信号,先将其圈住,再用单晶直探头的直接接触法准确划出缺陷的边界(确定边界用缺陷波全波消失法),并按照生产合同技术要求的相关标准,对缺陷是否可以修复做出准确评判。 3结论 (1)超声波对许多冶金过程确实能起到有效的强化作用。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超声波设备普遍存在功率小的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尽快研究出大功率超声波设备是解决应用问题的当务之急。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功率超声在强化冶金过程、复合材料的制备、细化晶粒,脱气去杂质,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超声波会导致固体和液体出现“空化现象”。虽然对生物体来说,产生瞬态空化作用时,靠近爆炸气泡附近的细胞会受到损伤,但一般说来,在人体内大多数器官和生物流体中,损伤少量细胞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3)超声波在我国冶金工业中的应用发展迅速,一方面得益于技术本身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有超声波设备生产厂家的支撑,比如深圳市科工达超声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时代超声设备有限公司、宁波海曙金达超声设备有限公司、北京超声波明和公司等大型制造厂商,都以生产冶金行业超声波设备为主。 冶金工业论文:国外冶金工业轨道衡技术研究 1前言 日本冶金工业轨道衡技术的发展应追溯到日本战后经济振兴的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使日本冶金工业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强的冶金大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冶金行业的特大型钢铁生产企业,如宝钢、首钢、武钢、太钢、鞍钢、昆钢、济钢等,都先后随着大项目的引进,进口了代表日本先进技术的Yamato电子称重技术,其中不乏各种轨道衡技术。下面分别介绍Yamato的几种轨道衡技术,看日本冶金工业轨道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轨道衡在钢铁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应用 大型冶金钢铁企业生产全过程中采矿、选矿、烧结、炼铁(铁水罐车或鱼雷罐车的铁水液面计量)、焦化煤塔用宽轨装煤车计量、炼钢(宽轨铁水包车或钢水包车计量)、轧钢型材、板材、线材(宽轨车计量)。外进原料如原料煤、矿石、铁精矿、石灰石、耐火材料、合金料、废钢计量、高炉灰,矿碴等副产品出厂的标准轨道衡的计量。 3整体式秤台结构轨道衡 早期日本冶金行业甚至最近还在使用的称重轨道衡,除了采用标准轨距、标准车辆外,还有大量的非标车型的深基坑超大型整体式秤台结构轨道衡。根据车辆参数轨距、轴距、轴数、心盘距、转向架数,全轴距、钩舌距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类型的轨道衡。其中轨距从1435-6700mm,轴距从900-2000mm,轴数从2-16轴,心盘距6680-14230mm,转向架数2-3个,钩舌距从1210-25800mm,载荷规格从10-800t。其中较为典型的Yamato整体式秤台结构,大多为厚钢板箱型焊接大梁,横向采用X型联系梁形成整体结构。限位采用拉杆或碰撞式相结合,构成复合式纵、横向限位装置。秤台特点为安装简便、秤台刚度大、适用于称重频率大的场合。整体式秤台基础一般为深基坑或浅基坑基础。称重传感器采用日本Yamato经典的CC2/CC5系列摇柱式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了抽真空充氮全密封焊接结构以及超高度不倒翁结构,使秤台受冲击后回复性优于其它任何结构。传感器规格从10-500t。准确等级符合OIMLR60C级1000-3000分度。该传感器是当今日本和我国冶金行业在用的传感器使用寿命最长的优选产品之一。称重仪表采用日本Yamato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发的一款多功能超小型的EDI-800型通用工业仪表。该仪表最大的特点是显示码可达300000,采样速度为100次/秒,自我诊断,人机对话,屏幕菜单,各种I/O定值控制,各种通讯接口以及三菱CC-link现场总线联网技术。 4轨枕式电子轨道衡 日本Yamato在八、九十年代,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因现场条件所限,秤台必须横向分离的轨枕式电子轨道衡。规格从100~800t,秤量方式为静态。该秤台最大特点是两根独立的称重大梁,就像两根长轨枕。承重梁厚度仅为100mm左右,整个秤台高350mm,承重梁与底座采用特殊密封技术,纵、横向限位采用了弹簧膜片式,两个秤台之间仅有数根力矩杆连接。每个秤台横向分别有一个或两个CC2/CC5传感器支承。一台鱼雷罐车可配置4-8个秤台。该装置特别适用于超长秤台无法运输,现场有障碍物使秤台必须横向分离的场合。安装调试也特别方便。该种类型的电子轨道衡已在日本新日制铁、韩国的项浦钢铁、上海宝钢4000m3炼钢高炉鱼雷罐车计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冶金行业的大型炼铁高炉有2个出铁口,相应有4个鱼雷罐车位。现场设置称重显示装置,并将信号送高炉中控室。主要输出信号为总重(4-20mA/0-F.S)、皮重(4-20mA/0-F.S)、鱼雷罐车号(BCD2位);主要输入信号为净重(4-20mA/0-F.S)、90%重量值(4-20mA/0-F.S)、100%重量值(4-20mA/0-F.S)、鱼雷罐车号(BCD2位)。 5模块式电子轨道衡 日本Yamato在九十年代又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宽轨铁路车辆称重的模块式电子轨道衡。规格为100~240t,秤量方式静态。适用于现场条件所限,不允许长时间施工的线路。整体高度低,大大节约土建成本。特别方便拆卸、维修、调试。每一个模块为一个单独的称量箱,每一个模块相当于一个称重单元,从而取消了大型机械构件的秤台。在不影响线路正常运输情况下,可利用间隙时间完成安装调试。其秤台最大的特点是类似于我国的板式结构。在每根钢轨下密排着称重模块(称量箱)。现场安装与维修可很方便地装、拆称重模块。 6车轮测定用电子轨道衡 日本Yamato近年来,为了适应铁路车辆超偏载检测的需要,开发了一种适用于铁路车辆、机车车辆的轮重、轴重进行偏载测定的车轮测定用电子轨道衡。其特点小巧轻便,无须秤台,可低速动态称重。此装置已在日本的铁路车站、编组站、机车车辆厂、修理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测定范围0.1~10t/轮,分度值10kg,静态准确度:±1%,动态准确度:±3%,动态车速小于10km/h。该装置另一个特点是可附带现场测力标定装置。 7不断轨电子轨道衡 日本在不断轨轨道衡的研究技术上虽未见大量公开的报导,实际上也与西方各国一样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最近日本Yamato最新推出的不断轨、具有数字化标定功能的电子轨道衡,足以证明了这一点。该装置为无秤台、不断轨结构,整个机械结构仅有2套剪切式数字传感器,每套传感器分别由2个左、右侧固定传感器组成,每个传感器用高强度螺栓固定在钢轨腹部。秤量轨支承点长度为600mm,2套传感器中心距为400mm,仪表有效采样段为200mm,该装置最大秤量为100t,分度值为100kg,秤量范围10-100t,静态准确度可达1%。目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动、静态计量准确度,还未达到可以作为贸易计量的用途。该装置为无秤台、不断轨结构,整个机械结构仅有2套剪切式数字传感器,每套传感器分别由2个左、右侧固定传感器组成,每个传感器用高强度螺栓固定在钢轨腹部。秤量轨支承点长度为600mm,2套传感器中心距为400mm,仪表有效采样段为200mm,该装置最大秤量为100t,分度值为100kg,秤量范围10-100t,静态准确度可达1%。目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动、静态计量准确度,还未达到可以作为贸易计量的用途。根据材料力学关于受集中载荷的简支梁的常规弯矩与剪力分析很容易看出:轮重P在400mm称量段中心位置Xi=0.5×L时,弯矩最大MX=P×L/4,而轮重P在400mm称量段内剪力却是恒定的QXi=P×Xi/L,其值与轮重P成正比。从称量钢轨截面进行力学分析可知,其中性轴上的剪应力最大为τMax=Q×S(/Jx×b),剪应变γMax=τMax/G,中性轴45°方向主应力σ=τMax,主应变ε=±0.5×γMax。即当列车通过测量区时,车轮重量通过称重轨下剪力传感器对剪应力产生的两个拉压对应的主应力的测试,将重量转换成电压信号,进行放大与A/D转换,完成车辆的称重。日本Yamato最新开发的USUI型剪切型钢轨传感器的特点是由于具有左、右侧两种传感器成对设置,称重段内的载荷不均匀将不影响计量准确度。具有高灵敏度,耐高温对策。应变片基底及接线采用耐用热高分子材料,电缆采用硅胶电缆,这样可使传感器保存温度达到150℃,使用温度达到100℃。不锈钢弹性体激光焊接密封,电缆接头采用O型圈密封,可适用于各种恶劣的高温、粉尘、潮湿的环境。USUI型传感器可实现现场安装,拆装方便。也可根据需要选择钢轨单面或双面安装。该传感器另一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独特的现场测力标定装置,供用户作模拟加载测试。上图为USUI型传感器的外观尺寸图。该不断轨轨道衡的控制器为日本Yamato最新款的EDI-910型称重显示控制器。采用了ΔΣ型20位高速A/D转换。该仪表具有独特的数字化标定功能,可输入所有传感器的灵敏度值,对其进行数字化的标定,并开放其零点,量程的标定系数,便于了调整和互换。可对称量批次,时间、累计值、平均值、称量范围、偏差、极限值等数据进行统计存储,并能存储出错记录和断电瞬时的数据及自我诊断功能。该仪表具有各种丰富的通讯接口功能,外部参数输入可分成命令设置和自动设置二种,分时分批设置。可通过串行口与PLC联网,并支持欧姆龙的Hostlink协议和三菱CC-LINK协议,通过现场总线融入企业的ERP管理系统。 8结束语 总之,各种型式的电子轨道衡是根据不同的生产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由于称量物质的不同、工作环境与工况的不同、车辆型式的不同、用户需求的不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称量手段与措施。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不同型式的轨道衡产品的好与坏。从以上介绍日本Yamato不同时期提供给冶金、铁路系统的不同型式的轨道衡产品,可以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日本冶金行业轨道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秤体结构从整体式———轨枕式———模块式———不断轨式的发展过程,秤体结构的发展也伴随着传感器技术与称重仪表技术的发展与更新换代。从“用户至上”的理念出发,不断轨技术的应用、现场模拟测力标定装置的应用,以及仪表数字化标定技术、数字化通讯与联网技术并融入企业的ERP管理系统,都是在用户不同的需求中发展起来的。日本轨道衡产品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发展与应用,同样值得我国同行的借鉴。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安全生产思考 一、我国冶金工业生产及安全概况 冶金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构建起包括矿山、钢铁冶炼、轧制、焦化以及配套专业和辅助生产系统组成的完整的冶金工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冶金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安全生产事故统计数据看,与矿山等几个高危行业相比,冶金事故总量不大,近五年年平均事故起数约308起,年平均死亡人数306人。但冶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类重大、特大爆炸、火灾、中毒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社会效应远远超过了事故本身。 二、搞好冶金行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建立各种监督管理制度、规定或办法 (1)建立冶金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安全预评价报告、安全专篇、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备案制度,包括备案程序、内容、评价的资质规定等。备案分为告知备案和审查备案。我们这里的备案是指告知备案,目的是为我们下一步开展冶金企业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帮助。安全预评价报告是指导安全专篇编制工作的依据,高质量的预评价报告对指导项目后续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安全专篇。设计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编制安全专篇,安全专篇应充分吸纳安全预评价报告的有关内容。目前虽然尚未出台统一标准的冶金企业安全专篇编制提纲,但可以参照高危行业已有的编写提纲,思路和框架应该基本一致。验收评价和竣工验收。为保障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后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建设单位在项目完成基本建设稳定试运行一段时间后(试运行期不得超过一年),应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完成验收评价报告后,可组织进行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工作。一个冶金企业建设项目往往涉及到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等环节,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尽量简化“三同时”程序,能够同时解决的一并解决,以减轻企业负担。 (2)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重大变更的备案制度。 (3)重大危险源的备案制度。(2009年刚刚颁布的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我局的《关于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进行了规定。符合上述规定的,即可认定为重大危险源。但是,冶金企业特有的生产工艺,也有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环节,如高温金属液体生产、吊运设施也应视为重大危险源加强管理。) (4)冶金企业的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制度。企业因施救不当或盲目施救是造成事故伤亡人数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安全监管部门应督促和引导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使作业和施救人员掌握逃生、自救、互救方法,熟悉相关应急预案内容,提高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5)开展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规定。开展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提升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之一。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标准或规范主要依据国家或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而制定的。企业按照标准或规范开展达标活动,实际上是对照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要求寻找差距,同时进行整改。因此,企业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教育的重要举措。各地要采取措施推进冶金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 2、开展监督检查对冶金企业的一般安全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冶金企业对所属分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情况,监督检查检查钢铁联合企业内的焦化、氧气及相关气体制备、煤气生产(不包括回收)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持证情况,监督检查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人员的配备是否满足本规定的要求,监督检查冶金企业的安全费用的提取与使用情况,监督检查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情况,特种作业人员和煤气作业人员的持证情况。 3、组织开展冶金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的宣贯培训(包括各级安全监管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等)。各级从事冶金方面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要做到基本了解冶金企业的生产特点和主要工艺,掌握冶金企业安全检查方法以及危险源辨识方法,拥有与监管工作相适应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4、建立冶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冶金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依法从事冶金生产活动,但必须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也包括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其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主要内容包括:遵守我国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依照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必须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包括必要的安全投入;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建立内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检查制度;贯彻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要求。 总之,安全生产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行业、领域,各种社会关系非常复杂,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生产经营单位的不同特点,针对各种突出的安全生产问题,制定各种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的安全生产规范,来调整生产经营单位、公民之间在安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社会关系。 冶金工业论文:车间通风冶金工业论文 1输送气体中含有一定的一氧化氮等物质 除了硫磷物质之外,在冶金企业车间生产过程中,一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伴生气体,对车间内空气的影响比较强烈,不但危害了车间的作业工人,同时也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有害气体必须得到及时处理。输送气体中含有较多的固体小颗粒。结合冶金企业车间生产实际,除了气体污染之外,在车间内也含有大量的固体小颗粒,对作业工人的呼吸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正确分析冶金企业车间的气体成分和性质,对制定具体的通风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2冶金企业车间通风应做好风机选型 风机根据工作区域不同分布,对粉尘和各种气体浓度比较大的工作区域采取多个风机共同作用,几个为一组的方式,沿着尾气处理排放的方向布置。为了满足铸造车间内的环境要求,通风机通常配有整体消声器。在调节空气质量的同时,通风机可达到减小噪声的作用,经叶轮作功后,从通风机出口高速喷出。基于这一认识,做好风机选型,是提高冶金车间通风效果的重要措施,对冶金企业车间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当前冶金企业车间气体的性质,在风机选型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风机选择必须满足高效性原则。在风机选择过程中,基于风机在通风中的重要作用,风机只有在工作效率上满足实际需要,达到较高的通风效率,才能满足冶金企业车间通风需要。因此,风机选择中应将高效性作为衡量风机是否达到工作要求的重要指标,做好风机的选择工作。(2)风机选择应对硫磷气体有较强的针对性。由于冶金企业生产车间内硫磷气体含量较高,在通风过程中,只有对硫磷气体排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满足车间生产需要。为此,在风机选择过程中,应将硫磷气体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保证硫磷气体的排放能够被迅速排风系统带走,达到净化车间空气的目的。(3)风机选择应重视其抗腐蚀和换气率等指标。在冶金企业生产过程中,车间内气体中硫磷的含量较高。而硫磷会对风机产生较大的腐蚀。因此,在风机选择过程中,将风机的抗腐蚀性和换气率作为主要指标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一认识,风机选择必须满足抗腐蚀和换气率等基本指标。 3冶金企业车间通风应做好除尘器选择 在冶金企业车间通风过程中,除了气体之外,空气中的灰尘也是重要的污染源。在这一前提下,做好除尘器的选择,是消除空气中多种杂质的有效手段。为此,做好除尘器选择,是提高冶金企业车间通风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了解发现,常用的除尘器主要有分室反吹袋式除尘器,机械回转扁布除尘器,低压脉冲长袋除尘器,三种除尘器各有优缺点。静电除尘系统由除尘机和附属设备组成。为确保集尘、除尘效果需要配备水处理装置、送风机、控制器、高压发生机、计测器等装置。工作机理是在带负电放电极周围的空气被电离形成电晕区,电晕区内的空气电离后,正离子很快向负极移动。基于各种除尘器的优点,冶金企业车间在通风过程中的除尘器选择应把握以下原则:(1)除尘器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由于冶金企业车间的粉尘含量较为复杂,要想提高除尘效果,就要在除尘器的选择中使除尘器能够实现对特殊粉尘的清除,保证车间内的空气质量满足实际需要,达到净化空气和提高空气质量的目的,提高车间的整体除尘水平。(2)除尘器应满足车间除尘的工作指标。在除尘器选择过程中,除了要提高除尘器的针对性之外,还要使除尘器满足除尘的工作指标,使除尘器的工作效率能够满足实际需要,达到提高除尘器除尘效果的目的。因此,将工作指标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是提高除尘器除尘效果的关键。(3)除尘器应能够适应冶金企业车间的恶劣环境。由于冶金企业车间的生产环境相对恶劣,除尘器在选择过程中只有具备适应恶劣工作环境的能力,才能提高冶金企业车间除尘效果的目的,保证冶金企业车间的除尘和通风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工作环境是除尘器选择必须考虑的因素。 4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在冶金企业车间生产过程中,应对通风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从做好输送气体的性质、做好风机选型和做好除尘器选择入手,提高冶金企业车间的通风效果,保证冶金企业车间通风质量满足实际需要,达到保障冶金企业车间安全生产管理需要的目的,为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孙纳 林洁 单位: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冶金工业论文:新工艺及新技术冶金工业论文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进行纠正说明以及总结评价,从而保证学生所讲内容的正确性以及完整性,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除了专业问题外,每位学生要发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其他学生要进行提问,使学生们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此次任务完成中的表现,对目标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等。 二、立体式教学法的应用 立体式教学法旨在保障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经过对三届选修冶金工程新工艺及新技术课程的研究生进行的对比实验教学,选取72名无显著差异的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立体式教学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1.对于拓展视野的帮助 研究生的学习需要以开阔的眼界来观察与研究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问题。研究生不能沉浸在周围的小环境下,需要放眼世界,从更大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分析和处理问题。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立体式教学法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但仍有8%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无助于拓展学生视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教师所设置的任务所包含知识面还不够广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查找资料的途径比较局限,文献查阅能力有待提高;(3)教师应当收集一些学生收集能力范围之外的有用信息教授学生,从而起到引领作用;(4)各个学生在讲述自己所准备的材料过程中,因为个人表达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差异,导致信息传递不畅。 2.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23%的学生认为,该课堂教学法对于其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44%的学生认为该方法是有效的,完全认同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同时,也有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于其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效果。这主要是因为:(1)受大纲对于课程内容规定的限制,课程内容涉及面仍显较窄。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授课内容的改进,强调交叉融合。(2)交流不足,学生们还没有完全适应该教学法,课堂上稍显怯懦,同时,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这种新型教学的课堂上,并没有完全消除“填鸭式”教学法的影响,教师往往在点评过程中,进行了某些灌输,对学生们的思考有些束缚。在立体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邀请某些冶金领域知名教授前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们开展对话与交流,锻炼学生的胆量,同时,也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启迪学生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3.对于提高科研能力的帮助 良好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这包括资料收集与处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的能力等。研究发现,仅有2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这说明,就培养学生科研素养而言,该教学法仍需适当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同时仍有3%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没有帮助。究其原因,主要是:(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这需要教师融理论教学于实际之中,让学生明白所学专业知识的用途以及运用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在教学过程中,科研方法方面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强,也就是增加方法论方面的内容,教授学生科学思考及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 4.知识收获方面 对研究生而言,重在能力及方法的学习,但是作为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也必不可少,只是与本科生相比,所获得的知识应更加前沿,更加接近实际。通过调查发现,有20%的学生认为,通过该教学法,其所获取的知识量一般,更有5%的学生认为,并没有通过该教学法获取更为丰富的前沿知识。鉴于此,在应用这种方法开展教学时,应着重注意:(1)注重价值引导,强调知识的作用,诱发学生获取新知的欲望;(2)注意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处理好之间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实现课程学习为科研服务,在科研活动中又获取新知的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基于冶金新工艺及新技术课程的立体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主动接受最新前沿知识、科研动态及思维方法的兴趣,新工艺及新技术对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立体式教学法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作者:李林波 武姣娜 方钊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 冶金工业论文:技术史价值冶金工业论文 一、冶金工业遗产所承载的技术史价值:以铁桥峡为例 以焦炭炼铁开始的近代冶金业的技术创新在工业革命时期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因此在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受到普遍重视。如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启动了历史遗迹保护项目,钢铁工业历史遗迹作为其重要部分,形成了398个影像资料和70个文件的档案记录。[4]在英国所有与冶金工业有关的遗址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位于伯明翰西北50公里的泰尔福德(Telford)地区的铁桥峡。近代冶金工业遗产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根本上是钢铁冶炼新技术及其大规模普及所带来的,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一是核心技术的发明或引进;二是新旧技术体系的交替;三是冶金产品如钢铁及其重要景观的形成;四是新技术及其生产系统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铁桥峡遗址具备了上述四种技术史价值的全部要素,围绕这些要素,相应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实践得以展开:第一,焦炭炼铁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是铁桥峡成为工业革命主要发源地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作为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铁桥峡之所以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源地,是因为1709年亚伯拉罕.达比(AbrahamDarby,1676-1717)在此成功地用焦炭炼出生铁,这一技术创新使炼铁业摆脱了对木材的依赖而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也拉动了煤矿业的进一步繁荣。以钢铁为原料的动力机械、工程建筑和铁路交通因此得以大规模发展,人类开始进入“钢铁时代”。[5]基于焦炭炼铁在技术史上的意义,铁桥峡成为了英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首要对象之一,1959年,达比的焦炭炼铁高炉也因此成为首个被挖掘和保护的对象,其最初的目的是纪念Coalbrookdale公司成立250周年。直到1968年铁桥峡博物馆基金(theIronbridgeGorgeMuseumTrust)创立,负责对方圆6平方英里的铁桥峡地区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研究,铁桥峡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由此全面展开。第二,焦炭炼铁试验成功后,铁桥峡地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新旧技术系统交替的时期,这直接体现在高炉动力系统的变革上,这是焦炭炼铁系统得以最终确立并使这一地区成为工业革命摇篮的又一因素,也成为铁桥峡工业遗产保护和展示的主要内容之一。达比的高炉最初是靠上下水池的落差形成动力来鼓风的,为解决干旱的夏天上水池枯水的问题,最初是通过修建马车轨道来输送水,1742年,纽可门蒸汽机代替了马车,用于水的提升,高炉鼓风的动力仍然来自水轮机。直到1776年,直接将博尔登-瓦特蒸汽机用于鼓风的方法得以成功研制,蒸汽机才在高炉炼铁中取代了水力鼓风[5]。在铁桥峡,达比二世修建的上下水池间的运水轨道被保存下来,成为体现新旧动力系统交替过程的主要景观。科尔布鲁克代尔铁博物馆(CoalbrookdaleMuseumofIron)用文字、图片和模型,完整地展示了该地区新旧高炉技术系统的变迁过程,达到了更清晰地再现工业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效果。第三,1779年修建的铁桥,作为世界上第一座用生铁建造的桥,是工业革命时期新炼铁技术所带来的钢铁新产品和新景观,构成了铁桥峡技术史价值的另一重要内容,这是炼铁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直接产物。而人们如何首次用生铁来建造这样一座大桥,本身就是另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创新。针对高炉和铁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铁桥峡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以下两点评价:1)科尔布鲁克代尔高炉使亚伯拉罕•达比一世在1709年发明焦炭炼铁的历史得以永存。铁桥作为第一座生铁构建的大桥,同样是体现人类创造天才的杰作。2)科尔布鲁克代尔高炉和铁桥在技术和建筑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正是因其在技术发展史上的意义,铁桥和达比的高炉成为铁桥峡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此外,铁桥本身的建造技术的复原也成为了工业遗产的重要研究内容。1997年,瑞典画家伊莱亚斯•马丁1779年的一幅水粉画在斯德哥尔摩曝光,这幅画描绘了铁桥建造的方法。随后,大卫(DavidDeHaan)等人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学、历史学和图片的研究,为了验证画中描绘的方法的可行性,2001年在铁桥峡地区的比利斯特山露天博物馆的运河上,一座按1:2的比例的铁桥使用18世纪的材料和技术建造起来,这一成果成为了展示铁桥建造技术的景观之一。第四,新技术引发的工业化导致运输、生活方式和城镇景观的改变,是铁桥峡地区在整体上作为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铁桥峡价值评价的第3条称:“铁桥峡提供了近代工业地区发展的一个极具魅力的缩影。采矿区、运输业、生产企业、工人住所以及交通网络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形成了一个非常协调的整体,具有显著的潜在教育价值。”如果说炼铁炉和铁桥承载着技术本身的历史,那么因冶金业的兴盛而形成的工业社会,则属于“外史”范畴。对这一层面的历史价值进行挖掘,可以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更广阔空间。铁桥峡现有的10个博物馆中,BlistsHill维多利亚城镇(BlistsHillVictorianTown)是游客参观人次最多的景观,19世纪后半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峰端,通过BlistsHill维多利亚城镇的重建,铁桥峡地区还原了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人的生活状况,这个露天景观包括维多利亚时期普通工人的住房、银行、公立学校、药店、食品店、糖果店、铸铁厂、蜡烛厂、印刷厂,以及火车站和铁路等。这些展示也使铁桥峡地区作为工业遗产景区,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 二、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生铁最早的国家,然而土法炼铁技术是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并未导致工业社会的诞生。近代西式钢铁技术在中国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相对于西方工业化国家而言,中国近代冶金技术与工业化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使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殊性:第一,中国近代冶金技术史是一段单向的技术转移过程,且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并未带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达,这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技术史价值首要的特殊性。1885年至1936年,先后有贵州青溪铁厂、汉冶萍公司等钢铁企业在中国创办(见表1),主要设备和技术全部来自英、德、美、比利时等国,其中汉冶萍公司是唯一的煤铁一体化企业,其炼铁和炼钢设备的产能超过中国钢铁企业总产能的2/3,1926年随着汉冶萍公司冶炼设备全部停产,中国近代冶金工业化走向了谷底,中国所需的钢材回到了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6]虽然中国近代冶金工业最终走向衰败,但这一时期的冶金工业遗产有着不容忽视的技术史价值。首先,汉冶萍公司等企业的遗存作为中国冶金工业近代化的起点,见证了中国最初的技术近代化的努力,无论其成败以否,意义均非常巨大。其次,客观还原这段艰难而曲折的技术引进史应成为中国早期冶金工业遗产挖掘和保护的主旨所在,对中国来说,这段充满挫折的记忆或许更值得珍视,这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与英美等国的不同所在。第二,在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近代中国广大的乡村仍然长期存在一个土法冶炼系统,为人们日常耕作和生活提供材料。中国早在春秋以前就发明了生铁冶炼,几千年来,铁是支撑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系统的主要技术要素之一。明清时期,山西因坩埚炼铁的发展和丰富的铁矿资源,逐渐成为铁的最大产地,(图3)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对于欧洲,中国近代新旧冶炼技术的交替显得更为艰难和特殊。在对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存进行挖掘和保护时,我们不能将目光仅仅锁定在新式冶金工业遗存,还应该重视逐渐消亡的近代土法冶炼遗存的价值。正如下塔吉尔宪章所说:“许多旧的或废弃的生产工艺中人类的技艺,是极为重要的资源,一旦失传无可替代。应当被详细记录并传给后代。”而目前中国对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传统冶炼遗存的关注远远不够。第三,近代新冶炼技术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是这段并不成功的工业化进程给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技术史价值另一重要内涵,值得工业遗产价值保护中深入的挖掘和展示。近代随着汉阳铁厂等现代工业的兴起,以农民和乡绅两大社会阶层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关系逐渐改变。首先,部分农民从乡村手工业者转变成了新式产业的工人。其次,乡绅阶层也发生明显转变。以汉冶萍公司为例,地方乡绅参与到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的开发中。此外,为培养技术人员,士绅的后代被公司选派出国攻读采矿冶金等专业,成为中国第一批本土钢铁工程师。[6]从工业遗产的角度来说,中国目前保留下来的近代冶金设备、厂矿建筑等实物留存已经非常罕见,但我们在现存的企业档案文献中可以挖掘出一批反映技术与社会变迁极具价值的遗产。例如我们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找到的汉冶萍公司送培英国的留学生的档案。借助对相关文献的挖掘和整理,可以使中国冶金工业遗产的内涵更丰富,也更具讲述历史和教育后人的功能。 作者:方一兵 姚大志 单位:中国科学院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设备维修冶金工业论文 1企业要积极深入开展冶金设备精度维修 精度维修是指按照厂家所规定的维修方法对设备进行维修,让设备能恢复到出厂时的状态。开展精度维修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平常的设备巡检和管理中,对检测设备显示出来的异常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企业要对设备的日常点巡检与维护进行重点关照,使用相应的检测仪器对设备进行检查,然后在所检测出数据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将分析后的数据交给专家后,结合专家的意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检修方案,与此同时设备的操作者也要主要保护好机械设备,培养其爱护设备的责任感,让其平常使用设备的时候注意对设备的保护,做到爱护设备、科学的使用设备。另外企业要制定出合理的设备使用时间和润滑剂的添加方案,周期性地对设备使用润滑油,让其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延长他们的使用寿命。如今,设备的振动是减少设备寿命的原因,设备振动的情况不仅反映了设备运转是否良好,它也是检测设备检测设备事故原因的重要参数,这对机械的维修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对设备的振动情况高度重视,在买回来新的设备后,要依据说明书来对设备的振动情况进行检测,对于振动不合理的设备要严格把关,禁止其运行。在对设备的进行日常检查的时候要依据厂家的维修说明来进行,对需要维修的项目提前做好维修的标准,对设备运行的各个参数进行检查,确定好问题,在对设备维修前要将维修的项目、标准与措施的技术告知每个维修人员,务必要让每个参检人员心中有数,对一些重点的维修项目要重点控制,并且要对维修的质量严格要求,等验收人员验收达标后再对下一项进行维修检测;细节决定成败,企业要对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尽可能延迟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对机械设备日常的维护中务必做到严格管理,把好质量关,实行这种管理制度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设备的运行情况达到规定的标准与精度,设备的配件质量标准也要严格控制,保证其光洁度、精度与热处理都要达到标准,在维修的时候也要执行这种标准,每个维修步骤都要认真严格完成,做到真正的精细化管理。[2] 2企业要根据需求协调人员分工且进行培训 企业在制定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维护检修方案时,把参与维修的人员的任务分配下去,将时间和空间协调好,做到不浪费人力和物力,每个人都要做适合自己的工作,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进行设备维修的时候要将资源统一调配,让维修计划快、精、准,并且尽可能地降低维修成本。对维修方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有一点要引起重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相关人员要拿出相应的计划,在进行人员的考核和检查时也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安排:一要严格控制好参与机械设备操作最低标准,在人员上岗之前要将三级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二是对于现场的操作人员要让其熟悉机械设备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让每个操作人员人手一本册子;三对于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其安全责任意识。每一位设备管理人员都要树立一种理念,那就是“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只要涉及到机械设备,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都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不仅是领导层面的人员,甚至包括生产者的家属,加强他们对生产劳动安全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和应急事故的处理办法,摆正自己的思想,重视安全生产,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结论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冶金产品也不是过去能够比拟的了,现代化的冶金设备已经走在了高精度、大型化的道路上,以往的的冶金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高精度的冶金设备的要求了,企业要想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增加其经济收益,就要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维修和管理手段。 作者:刘莫言 单位:鞍山宝得钢铁有限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承包企业现场装配冶金工业论文 一、现场装配进程中的细节把控 1、现场装配进程中的进度把控 整体承包企业对分管企业所上交的整体规划,需对其项目规划做好详细的校验,进而保障可实施性。分管单位在规划、制造、装配、调整等各个程序时段需安排专业工程师做好督促监管工作。在装配进程中的进度把控上,分管单位和整体承包与业主要求做好沟通调整工作。为了达到项目进展把控的整体目标,需把处在同一时段的分管项目抑或是不同时段的分管项目整合成一个总体,从而方便对项目的整体做好把控。再者,将完整的项目规划作为基本,编订出每年、每月、每周的规划等,分派到每个施工分部,其再依据获得的各层规划做好人力、物料、器械的调整和协作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进程中,需根据各层规划对关键环节实施考核,督促规划的贯彻实施情况,从而规避在工作进程中发生延期的状况。 2、现场装配进程中的质量把控 唯有过程中的质量完全合乎要求,项目的整体质量方可以保证合格。所以在详细的施工进程中,需采取动态管控,应用防止和质量严抓综合的工作形式。对工程质量的检验关注点需集中在对规划实施成效的检验上,工程负责人要求亲自对质量规划的落实情况做好查验,要是发生偏颇,需即时做好调整。质量进程把控,其要求以每个分管企业的自控查验为根基,整体承包企业的监督机构对它进行核实,最终再让业主做好验收的三大层级查验机制。整体承包工程负责机构唯有在三方查验合格后才能够付款。工程部全部职员均需要具有质量是根本的理念,需明晰有关职位的质量权责与重任。 二、怎样处理进度和质量两者间的不可调和性 1、加班追赶 在工程开动的初期,假若现场出现质量不妥的情况,应当采用各种举措来做出补救。然而在工程中期,为了保证工程可以依照规划开展下去,从工程总体来看,加班不失为好的策略,尤其是当工程接近末期时,在最后期限和业主等各方压迫下,加班是加速进展的最佳选择。然而加班会加大人力成本与别的福利费用,并且长期加班不仅会削减施工效率,还会由于加班职员不可以如常休息而影响后面的正常工作。 2、资源的再调配 工程责任人必定要明晰在诸多要素里面,什么是影响工程成效的重点要素,假若在工程施工进程中发现的质量难题没法获得解决,那一定是重要环节出现了问题。原因剖析完毕后,则能够对已有的资源做好再调配。由于对整体工程来讲,其间有些项目能够拖延施工,如此则能够把这项资源调配到重要项目上。然而在采取上面方法时要求考虑全面,以防由于考虑不全面而制约到总体的项目进展。 三、造成过程管控付诸东流的原因 1、业主层面的原因 第一,整体工程项目的施工期限太短,造成得标单位没法在确保质量规范的基础上按时竣工。第二,在招投标进程中,没有对投标价位与施工期限做好科学的安排,没有充分预估项目造价受工时削减的影响。最后可能会虽是标价减少,然而总体质量没法达成要求的水准,最后造成把控的目标没法实现。 2、分管单位和整体承包单位的原因 第一,没有编订科学的施工规划,所编订的规划由于业主原因而和现实情况相差甚大。第二,在投标时段为了得标,没有对项目工时和总体造价做好合理预估,造成在往后的施工时,由于总体造价太低,极难要求详细的施工承包企业添加投资,最后造成工程不能如期竣工。 四、结束语 进程控制是通过自身改变的应对机制,可以高效解决进展与质量关系的改变,可以在规划许可的范畴内快速做好调整,确保进度过程把控目的地达成,已变成当代冶金工业工程统筹的关键方法。这篇文章经过阐述冶金项目中面临的各大难题给出了控制方略,以期字往后的实施中可以规避以上问题,更为顺畅地实施施工。 作者:李淑玲 田增强 单位:河北大自然中宇安全评价有限公司 唐山市古冶国义炼焦制气有限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铌钽矿处理冶金工业论文 1.二次金属回收 铌钽资源价格昂贵,因此二次资源有着重要的回收价值。铌钽二次资源主要来自铌钽冶炼过程中产生的肥料及铌钽制品在使用过程中报废的元器件[25]。对于纯金属废料,一般经化学清洗后再采用真空熔炼、电子束熔炼和氢化制粉等火法回收[26]。对于硬质合金废料,铌钽的含量较低,仅作为富集物回收,处理方法有锌处理法及硝酸钠熔融富集法,经处理后的富集物含铌钽可达30%。对于铌钽电容器废料的处理比较复杂,首先得采用化学法或机械法除去外壳,然后采用钠还原或碳还原脱氧,然后再进行电子束熔炼得到铌钽锭[27]。此外,对于废铌钽酸锂单晶回收,开发出了铝热还原法,碱处理法等[1,27]。 2.冶金技术方法 2.1酸法 2.1.1氢氟酸法 对于铌钽精矿来说,氢氟酸法是一种应用比较常用的处理方法。该法一般采用60~70%的氢氟酸在90~100oC下进行反应,浸取反应通常在内衬铅,钼镍合金或镶砌石墨板的反应器中进行,搅拌装置需要蒙耐尔合金。值得注意的是,浸出液中铌钽的存在形式,与氢氟酸的浓度是密切相关的,对铌而言,随着酸浓度的增加,其存在形式会出现氟氧铌酸络合物型向氟铌酸络合物型的过渡:H2NbOF5H2NbF7HNbF6;对钽而言,则出现H2TaF7HTaF6的转化。当HF浓度 20%时,主要有如下反应:除了铌、钽外,其他元素如铁、锰、锡、钛、硅等也都能以络合物HFeF3,HMnF3,H2SnF6,H2TiF6,H2SiF6等的形式进入溶液,而稀土、铀、钍、钙等碱金属元素等会生成难溶的氟化物REF3,UF4,ThF4,CaF2等进入浸取渣中。对于后续的分离,主要用到的是萃取的方法。铌钽氟络合酸在一定酸度下能被有机溶剂(如甲基异丁基酮)选择性的萃取出溶液体系。萃取后的有机相再经酸洗、反萃铌、反萃钽、氨水中和等步骤可分别得到钽、铌氢氧化物;再经过干燥及煅烧,即可得到氧化铌和氧化钽产品。为加快反应速度以及提高钽铌矿的分解率,浸取时会加入硫酸。硫酸的加入也有利于后续萃取工段去除杂质的效果。典型的操作步骤为采用60~70%浓度的HF,反应温度为90~100oC,耗浓硫酸量按照化学反应计量比的105~110%,精矿的磨碎粒度 74μm。反应时,首先控制反应液的温度在50oC左右,将磨好的精矿边搅拌边加入到反应器中,此时需要控制加料速度,防止反应剧烈造成HF的挥发。加料完成后,升高反应器的温度至90~100oC并搅拌继续反应约4h。反应完成后,冷却反应液至室温并过滤,滤液进入下一步的萃取工序。利用该法铌钽的浸取率在98%以上。氢氟酸的使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环境问题,虽然有很多研究人员已经着手解决该问题,如Meyer[28],Brown等人[29]等,但治理成本较高,工业应用前景并不被看好。如何开发出高效提取铌钽矿中有价资源的无氟化工艺路线,将是铌钽工业的研究热点。 2.1.2硫酸法 硫酸法主要用于易分解的复合矿,可以回收矿石中的有价金属,有着较高的浸取率。硫酸法可以分为硫酸溶液浸取(100~200oC)和硫酸化焙烧(200~330oC)。铌钽能和硫酸作用生成多种硫酸盐,不过铌更易于被还原成低价以及发生水解。在硫酸介质中铌很容易被锌汞齐、金属镁和碱金属还原到+3价,而钽很难被还原,而且只能到+4价,铌和钽在硫酸介质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别。硫酸溶液浸取时,反应温度控制在120~200oC,硫酸浓度为40~60%,可使精矿中的大部分组分都能转化成可溶性的硫酸盐。过滤后的滤液,用少量的水稀释溶液,碱土元素的硫酸盐水解产生沉淀,分离沉淀后调节溶液的pH值,可分别沉淀出铌钽的氢氧化物纯液,不过也可以直接从硫酸溶液中萃取分离铌和钽。为强化铌钽的浸出效果,硫酸溶液浸取过程中常加入氟化铵等[11]或硝酸[4,30]。在硫酸溶液浸取中加入硝酸,主要起到氧化剂的作用[4,30]。El-Hussaini和Mahdy[4]曾经利用硫酸-硝酸混合溶液,对含有褐钇铌矿、黑稀金矿和铁钛铀矿的原矿进行了有价金属元素的提取。通过各因素如温度、硫酸-硝酸浓度、时间、矿/酸比等的考察,得到了较优的浸取条件:混合酸中硫酸浓度为10.8M、硝酸浓度为5.3M、酸矿比为3:1、反应温度为200oC、反应时间为2h。结果表明几乎全部的铌和钽全部浸取出,同时Th和稀土元素的浸取率能分别达到86%和70%。硫酸化焙烧对于铈铌钙钛矿的分解有着很好的效果。一般是将铌钽粗精矿和浓硫酸(85~92%)按照一定的质量比(1:2~3)进行配料,然后置于马弗炉中进行焙烧,温度为150~200oC。此外,在焙烧时常加入少量的硫酸铵以防止反应物烧结。焙烧过程中,铌和钽在大量钛存在的条件下以同晶形杂质进入硫酸钛复盐。焙烧完后对熟料进行水浸可使铌钽可以进入溶液中。此外,熟料也可以采用硫酸(150~300g•L-1)及双氧水(10~30g•L-1)溶液浸取的方法。这时主要生成可溶性的过氧络合物,如H2NbO4(H2NbO2(O2))、H2TaO4(H2TaO(O2)2)等,溶液再进入下一步的分离纯化。当硫酸铵的用量较高(粗精矿:硫酸铵=1:1.4)时,在硫酸化焙烧温度为230~270oC的条件下,所生成的铌钽复盐不会被钛所同晶置换。此时将熟料进行水浸,铌和钽则以络合硫酸盐的形式进入到溶液中。 2.2碱法 碱法分解钽铌矿主要采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试剂,也常采用NaOH+Na2CO3或KOH+K2CO3的混合试剂来降低熔融物的熔点和粘度。按照分解工艺来说,碱法可以分为碱熔法、碱性水热法和KOH亚熔盐法。 2.2.1碱熔法 碱熔法的一般工业实施方法基本相似,首先将混合试剂放入到钢制坩埚中在400~500oC下进行熔融,然后边搅拌边加入粒度为0.1mm的精矿,此时应控制精矿的加入速度,加入速度过快会引起激烈反应而导致熔体喷溅。精矿按照与氢氧化钠(钾)重量比为3:1的比例进行加入。加入完成后,将反应釜的温度升高至800oC,并维持约30min,然后将熔体倒入到水中进行水淬,或薄层倒入铁盘中。钠分解时多钽酸钠和多铌酸钠与氧化铁、氧化锰均转入到沉淀中,而大部分硅、锡、钨、铝等元素以硅酸盐的形式进入到溶液中,实现了与铌钽的分离。过滤分离后的固体渣用盐酸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分解,铁与锰则进入到溶液中,多钽酸钠和多铌酸钠转为氢氧化钽和氢氧化铌,经水洗,烘干等步骤,即可获得工业纯钽铌化合物。用氢氧化钾做熔剂时,水浸反应完成后的熔体,大部分的钽和铌以可溶性的多钽酸钾和多铌酸钾的形式进入到溶液中,氧化铁、氧化锰和钛酸钾则留在水浸渣中。此时向水浸液中加入氯化钠,可以使得铌和钽以多钽酸钠和多铌酸钠沉淀的形式全部沉淀出来。再经过盐酸处理即可获得钽和铌的混合氢氧化物。该法的缺点是钽铌的回收率偏低,约为80%,不过采用氢氧化钾分解所得钽铌混合物的纯度较采用氢氧化钠制得的要高,相对来说流程较长。 2.2.2碱性水热法 为解决碱熔法分解钽铌矿中的不足,前苏联学者开发出了碱性水热法,亦称碱溶液高压釜分解法。利用该法可使得钽铌的浸取率在90%以上,并使得碱耗降至碱熔法的1/6,不过该法一直未实现工业化。该法采用30~40%的NaOH或KOH在温度150~200oC下与精矿进行反应2~3h,分解时首先生成可溶性的多钽酸和多铌酸,随后转化为不溶性的偏钽酸和偏铌酸。将用NaOH水热法处理钽铌矿后得到的溶液过滤,滤液补充碱后返回釜中再利用。滤渣用15%的盐酸(固液比1:1)在温度80~90oC下进行酸洗30min,得到的不溶性偏钽酸钠和偏铌酸钠在室温下即可被10~20%的氢氟酸所溶解,进入下一步的钽铌的萃取分离。采用KOH对钽铌矿进行分解时,典型反应条件为33~37%的KOH,反应温度为200oC。为提高生成多钽酸和多铌酸的速度,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剂。根据生成的六钽(铌)酸钾在KOH溶液与水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可先将分解后的沉淀物进行水洗,将钽铌转入到溶液中。然后将溶液进行蒸发浓缩,重新加入KOH以沉淀出六钽(铌)酸钾,得到的沉淀物经盐酸分解后即可得到纯度较高的铌钽混合氧化物。 2.2.3KOH亚熔盐法 最近几年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等[31-34]从生产源头着手,研发了KOH亚熔盐强化浸出低品位、难分解铌钽矿的清洁化工冶金共性技术。亚熔盐为原始创新的反应/分离介质,定义为提供高化学活性和高活度负氧离子的碱金属高浓度离子化介质,具有低蒸汽压、沸点高、流动性好等优良物化性质和高活度系数、高反应活性、分离功能可调等优良反应、分离特性。 2.3氯化法 氯化法主要是利用铌钽矿中各元素的氯化衍生物的蒸汽压的差别,把精矿中的主要组分加以分离。该法在工业上一般用于处理复杂的钽铌精矿或锡渣。典型的工艺流程为:精矿在还原剂(如木炭、石油焦等)的作用下,在400~800oC下进行氯化反应,生成的沸点较低的铌、钽氯化衍生物在氯化过程中可被气体带走,经冷凝之后可回收。而沸点较高的氯化物,包括稀土,钠,钙及其他的氯化物则留在反应器中形成氯化物熔盐。还原剂的加入,可以使得氯化反应能有效的进行,并能提高反应速率,起着还原与活化的双重作用。工艺流程上一般分为团块氯化和熔盐氯化两种。团块氯化是将钽铌精矿和还原剂混合配料后,加入料浆或煤焦油进行压团成块,干燥之后置于700~800oC下进行焙烧,然后氯化。熔盐氯化是将磨细的铌钽精矿和石油焦一起加到熔融的氯化钠和氯化钾混合盐中,氯气由氯化器底部风嘴进入,氯气经过熔盐起到鼓泡的作用,使得精矿中各组分能发生氯化反应。与团块氯化相比,熔盐氯化具有氯化反应速度快并能连续化操作的优点。 2.4其他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的方法大多适用于高品位的精矿。但对于难以富集的低品位矿来说,这些方法并不适用,尤其是对硅含量较高的铌钽矿,会引起大量的酸耗及碱耗,并造成分离纯化困难。相应地,其他方法,如硫酸氢钾法等也有了相应的研究。El-Hazek等[23]利用硫酸氢钾对埃及当地的铌钽原矿(Nb2O51.25%,Ta2O50.13%,SiO274%)进行了煅烧浸取,系统考察了矿/硫酸氢钾质量比、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等因素对铌钽提取率的影响,确定出较优的反应条件为:矿/硫酸氢钾=1:3,反应温度650oC,煅烧时间为3h,此时铌钽的提取率分别达到了98.0%和99.3%。虽然该法在铌钽浸取率上几乎达到100%,但其工业价值及应用前景还有待验证。另外KHF2熔融法主要用于化学分析,这些试剂价格比较高,工业应用价值并不高。 3.技术分析 处理铌钽矿常用的冶金方法及技术特点见于表1中。从表1可以看出,工业上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仍是氢氟酸法。对于氢氟酸法来说,该工艺流程简单,分解温度较低(90~100oC)且浸取率高(98~99%),适于浸取高品位的精矿。不过,在精矿分解过程中,会有6~7%的HF挥发造成物料损失并会引起操作环境的危害。此外,该法对设备的材质要求很高,增大了成本投入。硫酸法应用范围较窄,只能用于易于分解的钛钽铌复合精矿,对于其他铌钽矿来说并不具有普遍性。硫酸法对反应器材质要求较氢氟酸法低,不过也存在着操作复杂,酸耗量大等问题。碱熔法是铌钽冶金工业上最早采用的方法之一,但也存在着碱消耗量大(约为理论碱矿比的6~8倍)、对设备要求高、碱性熔体操作困难、铌钽的单程回收率较低(仅为80%)等问题,目前该法在工业应用上已经面临淘汰。氯化法适于处理复杂的铌钽精矿或锡渣,不过也存在着设备腐蚀严重,对环境不友好,操作条件严苛等缺点,不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目前在工业上的应用已经很少。 4.结语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铌钽工业中常用的技术路线及方法,并对各工艺技术特点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外铌钽矿的冶金技术仍主要以氢氟酸法为主。利用高浓度的氢氟酸产生的苛性条件来分解铌钽矿,这不仅对操作环境及周围环境有着危害,浸取之后的废渣同样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寻找出无氟化高效提取铌钽的工艺路线,是当前铌钽工业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另外,我国的铌钽矿多为低品位难处理矿,如何开发出较为经济合理的处理低品位铌钽矿的工艺路线,是我国铌钽工业亟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最新的实验室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亚熔盐法,硫酸化焙烧法和硫酸氢钾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处理低品位的铌钽矿都有着很好的效果,铌钽的浸取率都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有着良好的工业化的前景,不过为实现最终的工业化应用,还需要铌钽冶金学者大量的工作和进一步的努力。 作者:高文成 温建康 单位: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冶金工业论文:钢铁资源化冶金工业论文 1钢铁冶金渣的常规利用方式 钢铁冶金渣的常规利用方式可分为冶金返回材料、路和建筑材料以及生产农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3种。转炉渣多用作冶金返回材料,相关研制开发分为烧结矿熔剂、高炉和化铁炉熔剂以及用作炼钢返回渣等利用方式,转炉渣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钙,可以替代石灰石,用作烧结熔剂加以使用,即在烧结矿中加入适量转炉渣,在烧结造球的同时还能提高烧结速度,并与转炉渣中的铁、氧化铁产生放热反应,为钙、镁碳酸盐的再分解提供所需热量;转炉渣还可以用作高炉或化铁炉的转熔剂,这样可以节省石灰石和生产所需的热能,只是目前这种利用方式并不多见,其原因在于高炉现多使用高碱度烧结矿来完成冶炼,石灰石已经很少采用,转炉渣替代石灰石的作用也因此受到了限制。由于冶金渣的物理性能和天然岩石比较相近,因此也广泛用作道路及建筑材料,在一些基础工程建设中的使用量非常大,如对矿渣砖的利用,加入适量的胶凝材料,再进行搅拌、成型、养护,进而制成建筑用砖,这种砖可用于房屋修建和地下荐椎等;对矿渣混凝土的利用,则是以高炉水渣为原料,加入水泥熟料、石灰等,混合放入轮辗机中,并加入水和骨料碾磨,进而制成矿渣混凝土,主要用作小型的混凝土预制件;再有,冶金渣碎石的颗粒强度还可以满足地基工程的需求,其密度及性能易与沥青结合,多被用作地基用碎石,用于铁路等地基工程的回填。此外,冶金渣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二氧化硅,并含有各种复合矿物及微量元素,如Zn、CU等,这些均为农作物成长所必备的肥料,对冶金渣中的的有效成分加以利用,可以用作生产农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如未经炉外脱磷处理的铁水,对其进行提取可适合缺磷的碱性土壤使用;将转炉渣中的二氧化硅磨细,可用作硅肥使用;提取转炉渣内的氧化钙等物质,将其磨碎后便可用作酸性土壤的改良剂。 2实现我国钢铁冶金渣子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钢铁冶金渣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集中体现体现为利用冶金渣开发的产品,其附加值不高,且潜热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冶金渣集中使用在代替砂石方面,也就是用于水泥的生产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关于冶金渣作为农家肥和土壤改良剂虽然在研究与开发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只是停留在对冶金渣一些有效成分的简单使用上,在利用过程中,对其炉内所排放出的高温,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利用途径,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 2.1充分激发冶金渣的活性 以往,对于冶金渣资源化的利用有着很成功的经验,进而使冶金渣大量的用于水泥生产方面,只是对其进行利用的附加值并不高,致使其用于水泥生产所显现出的活性也不高,有鉴于此,应充分激发冶金渣的活性,使之能够达到与硅酸盐水泥活性接近的程度,进而才能实现冶金渣附加值利用的最大化。当前,机械方法是激发冶金渣活性的常用手段,其原理为通过该方法来降低冶金渣的颗粒度,提高其水硬胶凝性能,进而使其颗粒表面积得以增大,从而增加新生颗粒的内能和表面能,与此同时,使晶体结构和表面物理化学相反应,促使冶金渣中的矿物质能够更大面积的与水面接触,进而提高矿物与水的水化反应速度。 2.2生产缓释性钾肥 目前,将冶金渣用于生产缓释性钾肥已经成为冶金渣资源化利用的新兴技术手段,这种肥料易溶于植物根部,其性质能够有效的减少因灌溉与雨水冲击所引起的肥料流失问题,而且现代农业对这种肥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4]。氮磷钾是促进植物生产的最重要因素,而植物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钾肥的需求量是比较小的,但是在结果期对钾肥的需求量却很大,因此,这就要求钾肥的肥效要相对较长,具备良好的时效性,也就是要求钾肥要具有缓释性。 3总结 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冶金渣量不断提升,而对冶金渣传统的处理方法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加重了环境负担,因此,实现钢铁冶金渣资源化的利用是当前社会以及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要结合当前冶金渣资源化利用的现状,针对所存在的不足来一一进行完善,包括充分激发冶金渣的活性以及生产缓释性钾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钢铁冶金渣资源化的利用。 作者:于加兵 单位:贵州大学 冶金工业论文: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冶金工业论文 1我国有色冶金工业自动化发展现状 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和设备后,我们将其进行消化和创新,改造出了与我国实际冶金生产相适应的设备,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不过从国际角度出发,我国自动化技术产品的生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自动化技术不具备自主的知识产权,主要还是以进口为主,而这些系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甚至有一部分是国外已经淘汰的系统,阻碍了平台集合。此外,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结构的破坏,要求生产必须要提高效率和降低消耗,一些老旧的设备应该淘汰。 2自动化技术在有色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2.1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简称FCS,至今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在国际上拥有60多个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总线产品。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具有自身的特征,其拥有多种不同系统的无缝集成、控制设备和企业高层联系等,能够使系统开发和不同系统之间可以功能自治,也可以相互操作,并且能够进行系统结构分数,因此,其在有色冶金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管理信息系统在工业中的应用 企业的管理是企业的整体发展的重要部分,企业如果配备了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式,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自动控制是在冶金工业中,将冶金一系列程序的所有信息进行集成,从而通过实施管理、技术、生产的控制的信息集成,进行及时采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对有色冶金质量管理、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进行智能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信息化管理能够达到能源管理和动态管理智能管理的目的,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的基础。 3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3.1以太网的特点 随着有色冶金企业的持续扩大和发展,加大了有色冶金领域的竞争力。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就必须要改造落后的设备,引进新设备。不断更新的新技术,造成新技术与旧技术不能实现在控制系统上的高度集成。以太网是自动化的控制网络,其能够有效的解决此问题。以太网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并且可以提供足够的带宽需求,存在时间相对较长,在设置、诊断等方面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太网有相同的通信协议,其能够允许不同的通信协议在同一个总线上运行,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共网络平台基础。 3.2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在有色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以太网能够将不同类型的网络化的仪器仪表与工业计算机相连,并且在相同的总线上运行,从而对所有的系统进行控制。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减少了对原材料的铜矿石进行成分分析的步骤,这些分析大部分都能够利用网络化实现,检测结果直接传达到相关部门,同时还可以将这些数据结果进行共享,企业的成员及客户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所需数据。如图1,在现场利用以太网网络进行通讯,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主站,其余设备为副站,对所有独立系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色金属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在有色冶金工业中,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一方面还能够减少工作人员实际操作的危险,是有色冶金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我国引进自动化技术相对较晚,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我国有色冶金企业应该大力培养科研人员,投入资金,不断研发自动化技术,从而提高我国有色冶金工业自动化水平,推动有色冶金企业的发展。 作者:李其凡 单位: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接触式冶金工业论文 1阐述物位检测仪表的工作方式 在开展系统的过程控制中以及物料高度值的显示方面,完全能够利用总线方式连接到计算系统中。此方面的物位检测仪表在一般情况会称作物位变送器或者物位检测仪;其二,以某设定位置为基准,在容器中的物料高度远远高出设定的位置时,传感器在输出方面一般为基电极的开路信号。此信号往往会用在报警器动作或者驱动指示灯当中,此类物位检测仪表一般会称作物位开关。 2物位检测仪表在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1若将仪表设备安装于存在较大灰尘或者露天的场所中时,需要将防护罩加装在物位计的上部。一方面能够确保物位计不会遭受碰撞或者踩踏,另一方面也会达到防尘防雨的效果。 2.2要拧紧接线盒的出线锁紧头,以此来避免在接线盒中产生赃物、灰尘和水汽。 2.3在安装仪表设备之间的准备阶段中,需要根据相关的设计文件细致的核对附件、材质、规格、型号和位号,外观需要保持完好无缺的状态。 2.4安装的阶段,精密性是物位检测仪表显著的特征,因此需要对物位检测仪表轻拿轻放,以此来防止发生碰撞的现象。 3接触式物位检测仪表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3.1电容式物位开关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因为电容式物位开关,具体是探测固体料位,针对拥有较大的颗粒的固体物料,想要防止在进料的过程中将探头砸坏,有必要将一根较比探头要长的角钢,焊在探头的正上方,一般情况角钢会设置在L50mm×50mm×5mm左右。然而物料若是粉尘状,想要防止由于附着的残余物料,在探头上造成物位开关的错误指令,则有必要把探头下倾斜18°左右。 3.2静压式液位变送器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在安装静压式液位变送器的过程较为方便、简单,主要是缆绳的直接投入式。可是,在对静压式液位变送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选取较为适当的安装电位,才能够实现其便捷度。静压式液位在安装相关部件的位置时,有必要相应的避让液体的出口和进口。当静压式液位变送器应用在某钢厂的高炉工程当中时,会因为存在较大的浊环回水量,促使此变送器产生了较大的探头摆动现象,造成在测量过程中失去了真实性。通过分析该工程工作人员利用加装测量保护管,消除了变送器的失真状况。 3.3差压式液位变送器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在测量敞开式容器的液位时,变送器需要在容器最底部位置的液位工艺零点处安装。针对差压式液位变送器,若对于导管的测量,和变送器的“-”压室、“+”压室呈现出相反的状态时,则需要反向的设置变送器所测量的量程,也就是不需要对导压管改变连接状态。在安装差压式液位变送器时,其高度不能够比下部的取压口高。在测量密闭式容器中的液位时,下部中的取压点需要利用变送器“+”压室与导压管的连接状态,使其变送器“-”压室和上部取压点相互连接。因为在密闭容器当中,把被测液体中的静压除外,在容器的内部还会拥有一部分的气压,并且气体拥有着极强的可压缩性。因此,在应用的阶段,有必要将导压管内部所储存的气体彻底的排放干净,以此来保证对导管的测量,能够拥有液体都是被测状态,可以确保测量的真实性。针对容器的内部所存在的较大黏度液体、容易自聚液体或者杂质凝聚液体等,需要合理的选取毛细管式的差压变送器,以其来防止导管在测量时的堵塞情况。 4结语 在安装物位检测仪表的准备工作中,有必要透彻的了解物位检测仪表的安装与应用,对于仪表的施工工艺也需要相应的掌握。力求保证能够正确的安装物位检测仪表,从而实现物位检测仪表在运行的可靠性与正确性。 作者:柏宏艳 陆明敏 周少华 单位:苏州海易达消防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科林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梅思安苏州安全设备有限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工程论文 1冶金工业工程的特点 (1)非正常的施工条件下施工。 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冶金工业工程按照多数施工企业具备的机械装备程度,施工中常用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劳动组织,以及合理工期和合格工程进行编制的,反映了社会平均消耗水平。如安装工程主要指:①设备、材料、成品、半成品、构件完整无损,符合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附有合格证书和试验记录。②安装工程和土建工程之间的交叉作业正常。③安装地点、建筑物、设备基础、预留孔洞等均符合安装要求。④水、电供应均满足安装施工正常使用。⑤正常的气候、地理条件和施工环境。由于市场竞争激列,企业上一个项目,都希望尽快产生效益,难免赶工期、赶进度;改建、大修、维修项目多发生生产与施工同时进行、地下障碍物、现场干扰、采用特殊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劳动组织等情况。 (2)设计变更较多。 由于钢铁行业已产能过剩,目前冶金工业工程改造、大修、维修居多,设计上,新旧交接的位置、尺寸较难准确把握;新旧接合的整体功能满足上也容易出现问题,有的尺寸视施工时的现场情况临时定,因功能无法满足,现场变更设计等情况也较多。 2冶金工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特征 2.1预、结算的计价依据多样化 通常情况下,工程预算、结算的计价依据为各省市在全统定额基础上编制的《消耗量定额》,而冶金工业工程的行业特殊性及存在大量大修、维修的工程内容,在《消耗量定额》上很多找不到子目可套用,须结合使用《冶金工业建设工程预算定额》、《钢铁企业检修工程预算定额》、《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以及企业自编定额。特别是小的改造项目、检修、维修性质的项目,需自编定额或单独议价定价。如:土建工程中的清除淤泥、凿墙洞、基础拆除、凝固性水渣凿除等。 2.2概算估算不准,预算偏差大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不可预见的情况较多发生、非正常的施工条件下施工等产生的费用变化是在概算估算阶段无法准确估计的,加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设计变更费用上的增减也难以在预算时准确计算。 2.3结算审核争议多 (1)由于《冶金工业建设工程预算定额》、《钢铁企业检修工程预算定额》的修订工作存在滞后性,有的新工艺、新方法在定额子目中不能及时体现,结算编制与审核时只能找接近的参考套用,不同人对定额的理解不同,加之对施工过程了解的程度不同,在定额的套用上往往达不成一致的合理意见。 (2)多种定额同时使用,有的分部分项工程在不同的定额中均有合适的可套用,承、发包方站的角度不同,认可的子目也不同。 2.4招投标标文、合同计价依据 冶金工业工程招标文件与合同需要结合不同的工程特点区别对待,并考虑多样化。固定总价合同均产生包干工作内容外增加费用、定额计价与部分固定单价包干相结合、一份合同同时套用四五种定额等是冶金工业工程合同中常见的特色。此外,定期分析、编制容易引起争议的分部分项工程定额子目是造价部门的重要管理工作。 3控制冶金工业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3.1将预算的加强与创新奖励机制相结合,建立改善提案机制,有效控制投资 建立并完善工程造价的提案机制,主要目的为通过创新奖励机制,有效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开动脑筋,不断改进施工措施,优化项目设计方案,以实现节省投资、提高工程质量和缩短施工周期的密度,同时保证施工的安全。通过对比不同的施工预算方案,选择最优的造价方案,以实现有效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比如在优化是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组织方案时,主要以节约基建技术改造,或者增加投资费用,通过改善奖励方案,实施正面激励。在方案实施之后,改善成果,采用两重递进式来奖励员工。 3.2严格控制工程全过程管理 施工全过程造价管理有如下意义: (1)提高结算审核质量与效率。 表现三个方面:①承包方有的造价管理薄弱,预算员素质及水平不够,结算编制质量差,业主主动事前提醒合同执行的注意事项,指导签证办理,可提高结算提交速度及结算编制质量。比如维修工程因项目小利润低,有实力的承包商不愿承接,小的承包商往往无专职预算员,有的为施工员兼职,签证的表达、结算编制非常不规范,在结算审核环节无法顺利完成合同履行。通过结合造价要求来规范签证,在施工过程中,业主施工代表及承包人施工代表才能够及时办理有质量的签证。②指导施工详图的绘制,结合造价要求与施工管理部门共同制定具体的绘图标准与要求,使之标准化、规范化,确保造价审核的顺利进行。③对每一签订合同的承包人做事前告知工作,把业主的结算习惯、结算程序、工程施工过程中可遇见的特殊情况等整理成专门的资料,与承包人进行详细交底。 (2)了解施工情况,提高定额套用的准确性。 很多定额争议的解决是建立在熟悉施工情况的基础上的,只有熟悉施工情况,才能分析子目的消耗量与工作内容是否相对吻合。有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企业定额。在了解熟悉施工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造价审定结果,对每一工程进行造价分析,从而制定出企业定额。 (3)弥补设计缺陷,及时完善结算资料。 设计缺陷在赶工期赶进度的工程项目中时常发生,如:钢结构图纸设计不完整表现之一为只是简单的示意、不画结点板,这些都不利于档案资料保存的完整性以及结算依据的有效性和充分性。造价人员的跟进可及时提出要求,确保及时完成施工详图的设计。许多检修性质的工程设计图中也往往只标注:具体位置、尺寸现场定。如未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补画或不画详图,事后弥补将造成很大的困难。工程概算阶段的投资控制,根据施工图纸来确定工程量,并套用施工合同确定的工程定额、取费等,按照国家规定的材料价格、设备同比价格作为主要的控制依据。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按照施工图来编制预算方案,报审预算方案。根据所编制和制定的设备材料报表,严格控制设备材料的价格。同时,在施工现场的控制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比如生产需要、设计变更或者设备的修配改等情况,及时补充费用,严格控制措施费用。 3.3工程决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冶金工程的决算是指对实际工程量的最终确定。而决算造价是否真实、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工程量,对工程投资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工程量的决算程序包括: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后,施工单位应按照施工中的设计变更、工程联系单和现场签证等,按照工程定额、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等进行汇总,从而形成冶金工程的决算书,进行初审。在工程开工之前,按照施工图纸来编制施工图预算,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设计修改、补充或者设计变更,则应根据双方合同中的变化条款,重新确定预算,并共同协商确定,批复之后完成决算。在这一阶段,控制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严格检查施工单位的工程决算书是否真实、是否有效等;②严格检查竣工图纸中的设计变更与工程联系单内容是否完全符合;③在检查过程中,如果出现设计变更,明确是否有联系单。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联系单位监理单位确认,在决算时,重点审查该部分内容,防止费用的增加;④严格检查工程量的变更能够根据合同、附件执行到位。 4结语 冶金工程的投资是比较大的,在本文中的第一部分,笔者分析了冶金工程投资特点,包括需要维修的项目比较多、非正常施工下的工程比较多和设计变更比较多等,因此,工程投资控制难度大。因此,这就要求明确和加强项目投资控制。在本文中,笔者从提高控制造价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全过程造价控制和决算阶段的控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该命题。希望本文对于提高冶金工业工程造价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郑方玉 单位:福建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建筑的应用 1钢管混凝土的性能原理 在低应力阶段,其基本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相似,即钢管与混凝土共同分担压力。随着纵向压应力的增加,混凝土的横向变形大于钢管的横向变形。因此,混凝土对钢管产生径向压力,钢管在此径向压力的作用下,产生环向拉力。故在钢管混凝土受压构件的使用阶段,尤其是在接近承载力的受力后期阶段,钢管作为承受环拉力为主的构件,使得薄壁钢管的抗拉强度得以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在较大环拉力作用下,钢管对混凝土产生了很大的紧箍力,即径向压力。构件所受的纵向压力越大,混凝土所受的径向压力也越大,这是被动压力。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混凝土抗压强度大大提高。因此,钢管混凝土柱比普通钢筋混凝土柱所处的单向受压状态下的承载能力有显著提高。 2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技术特点 2.1构件承载力大大提高相同截面下,钢管混凝土承载力比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高出许多,这对于承受高荷载压力的受压构件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在相同承载力下,钢管混凝土柱的构件截面尺寸得以明显减小,为改善建筑物的使用条件提供了条件。2.2良好的变形性能混凝土作为脆性材料,其破坏具有明显的脆性性质,即使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轴心受压和小偏心受压条件下,其破坏特征仍为脆性性质。而在钢管混凝土结构中,由于管中混凝土处于三向约束状态,由此不仅改善了使用阶段的弹性性能,而且在破坏时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钢管混凝土柱的破坏完全没有脆性特征,属于塑性破坏,这点已经专门的结构实验所证实。2.3良好的抗震性能由于结构自重大大减轻,对于减少地震作用十分有利。同时结构所具有的良好延性,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也甚为重要。在这一点上,钢筋混凝土柱尤其是轴压和小偏心受压柱是难以克服的性能缺陷。2.4施工简单由于钢管的作用既类似钢筋混凝土柱纵筋和箍筋,本身又作为浇灌混凝土的模板,故钢管混凝土的施工省去了钢筋骨架的加工制作和柱模板,同时钢管本身还成为施工阶段的承重骨架或脚手架。由此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施工材料,而且大大减少了现场工作量,改善了施工条件,有效地缩短了工期。 3冶金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的特点 3.1荷载大基于生产工艺流程和相应配制的设备,以及生产操作、设备维护更新等实际要求,工业建筑的楼面荷载均很大。如炼钢车间转炉的主操作平台活荷载达到30~50kN/m2,车间内吊车起重量达到450t,甚至更大。由于荷载大造成结构自重增加,致使在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明显增加。3.2跨度大且高度高冶金工业厂房随着工艺条件的变化,跨度呈增大趋势,高度也不断增加。高炉煤粉喷吹系统中框架结构高度可达到80m以上,而轧钢车间由于工艺设备的要求,许多厂房跨度已超过40m,如鞍钢冷轧厂1#、3#镀锌线工程主厂房结构单跨40m,高度43.5m。某钢铁公司位于广州市工业开发区新建的宽中厚板(卷)工程精整区冷床跨厂房单跨更达到了69m。3.3使用要求高由于设备运行的要求,对结构构件的挠度、裂缝以及振幅等均有特殊要求。如转炉炼钢厂房的结构设计,它不但有多连跨厂房、高层刚架,同时吊车的吨位、高层平台的负荷很大。高层刚架平台上根据工艺要求布置高位料仓、受料斗、水冷烟道等,尤其是高处氧枪平台设有有氧枪移动小车,运行时对厂房结构有较大的水平推力,如何使单层的多跨厂房与高层刚架变形协调,保证高层刚架的刚度是结构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4钢管混凝土在冶金建筑中的应用 4.1多高层厂房框架柱冶金工厂中多高层建(构)筑物主要有高炉煤粉喷吹车间、矿焦槽主框架、热风炉框架、炼钢车间转炉跨、连铸平台等,此类厂房柱所受的荷重一般较大,且对侧移值有一定限制。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后则克服了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缺点,截面尺寸较混凝土柱减小,有利于工艺布置,同时保持了钢结构仅需装配连接的快速施工特点。4.2大跨度大柱距或重载单层厂房柱根据工艺的发展,目前一些大型厂房的跨度超过40m,柱距可达18~24m,且厂房中通常设置了大起重量的吊车。由此带来厂房柱承受越来越大的竖向荷载,这就为钢管混凝土发挥结构优越性提供了条件。钢管混凝土厂房柱形式多为两阶式。此时,为使钢管混凝土构件以承受轴向压力,下柱均采用双肢柱或三肢柱,使得各个单肢柱在横向和竖向荷栽作用下仅承受轴向力,由此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土的性能,同时构件显得轻巧美观。4.3高炉炉身框架众所周知,高炉框架在生产、检修过程中的负荷是相当大的。通常高炉框架设置有十几层平台,同时也承受炉顶设备的荷载。高炉框架柱处于以轴力为主的偏心受压状态,钢管混凝土正适合这种构件的受力状态。因此采用钢管混凝士作为炉体框架柱可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士的承载能力。在施工时,钢结构的安装与管内混凝士的灌注可以交叉进行。国内第一座采用钢管混凝土的高炉炉身框架的是首都钢铁公司2#高炉,1972年建成。高炉炉容V=1200m3,框架平面尺寸为14m×14m的正方形,4根柱17.7m以下采用Φ1000mm×14mm,以上采用Φ700mm×12mm,全高35.2m[2]。4.4各类支架包括电除尘支架、重力(旋风)除尘器支架、上料通廊支架等。此类支架一般为高架式结构,且以承受轴向力为主。对钢结构来言,为保证构件的稳定性而材料强度难以发挥,由此造成材料的浪费。混凝土结构则存在施工难度和工期长的缺陷。钢管混凝土则可有效地克服上述两类结构存在的问题,同时可灵活的设计为不同的外形,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4.5重型操作平台冶金厂房重型操作平台主要包括高炉出铁场平台、转炉主操作平台等。高炉出铁场平台是高炉炉前出铁出渣的操作区域,炉前操作在高炉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大型高炉炉前操作特点,为方便物料运输,场面越发趋向平坦化,平台面铺设耐热混凝土保护平台结构,自重较大。同时要求可以通行汽车及解体机、移盖机,工作时需要承受较大的活荷载。平台柱采用钢管混凝土,平台梁采用钢梁后,与传统的全混凝土的做法相比,钢结构施工周期短、跨度大、截面小的优点得以充分的发挥,平台柱数量可以减少1/4,避免了以往设计柱过密的问题,同时也间接的降低了基础造价。 5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1)薄壁钢管混凝土。在钢管混凝土中采用薄壁钢管,可以进一步减少钢材用量,减少焊接工作量,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2)采用高性能混凝土的钢管混凝土。在钢管中填充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不仅可以更好地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且可以简化振捣程序,降低混凝土施工强度和费用,减少噪声污染。(3)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该结构是将两层钢管同心放置,并在两层钢管中浇灌混凝土。此结构除了具有实心钢管混凝土的优点外,还具有自重轻、刚度大的优点。由于内钢管受到混凝土的保护,还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 6结束语 钢管混凝土结构在冶金工业建筑中的应用不仅有着广泛的前景,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诚然,钢管混凝土结构还存在着构件间连接复杂、混凝土施工质量不容易保证等缺点,但其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前景已为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们所认识,并不断在实践中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王涛 单位: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建工所
电子学论文:硅微电子学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展望了21世纪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认为:21世纪初的微电子技术仍将以硅基CMOS电路为主流工艺,但将突破目前所谓的物理“限制”,继续快速发展;集成电路将逐步发展成为集成系统;微电子技术将与其它技术结合形成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例如微机电系统(MEMS)、DNA芯片等。具体地讲,SOC设计技术、超微细光刻技术、虚拟工厂技术、铜互连及低K互连绝缘介质、高K栅绝缘介质和栅工程技术、SOI技术等将在近几年内得到快速发展。21世纪将是我国微电子产业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集成系统微机电系统DNA芯片 1引言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一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都是由于新的科学发现和新技术的产生而引发的,科学技术作为革命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50多年前晶体管的发明到目前微电子技术成为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础和核心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与材料和能源一起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但对它的利用却仅仅是开始。当前面临的信息革命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作为特征。数字化大大改善了人们对信息的利用,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而网络化则使人们更为方便地交换信息,使整个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同一般技术不同,它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基础性,它可以渗透和改造各种产业和行业,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着经济形态和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而它的基础之一就是微电子技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今天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微电子已经成为整个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石。 50多年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这里指的创新包括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等。晶体管的发明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精心设计的实验,而是一系列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取得重大突破后的必然结果。1947年发明点接触型晶体管、1948年发明结型场效应晶体管以及以后的硅平面工艺、集成电路、CMOS技术、半导体随机存储器、CPU、非挥发存储器等微电子领域的重大发明也都是一系列创新成果的体现。同时,每一项重大发明又都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带来了新的巨大市场,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正是由于微电子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微电子能够以每三年集成度翻两番、特征尺寸缩小倍的速度持续发展几十年。自1968年开始,与硅技术有关的学术论文数量已经超过了与钢铁有关的学术论文,所以有人认为,1968年以后人类进入了继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之后硅石时代(siliconage)〖1〗。因此可以说社会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社会就只能被囚禁在“超稳态”陷阱之中。虽然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改革动力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创造性的破坏”,但经过这种破坏后,又将开始一个新的处于更高层次的创新循环,社会就是以这样螺旋形上升的方式向前发展。 在微电子技术发展的前50年,创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今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仍将依赖于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的出现。我们认为:目前微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关键的时期,21世纪上半叶,也就是今后50年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的创新领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以硅基CMOS电路为主流工艺;系统芯片(SystemOnAChip,SOC)为发展重点;量子电子器件和以分子(原子)自组装技术为基础的纳米电子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诞生新的技术增长点,如MEMS,DNAChip等。 221世纪上半叶仍将以硅基CMOS电路为主流工艺 微电子技术发展的目标是不断提高集成系统的性能及性能价格比,因此便要求提高芯片的集成度,这是不断缩小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的动力源泉。以MOS技术为例,沟道长度缩小可以提高集成电路的速度;同时缩小沟道长度和宽度还可减小器件尺寸,提高集成度,从而在芯片上集成更多数目的晶体管,将结构更加复杂、性能更加完善的电子系统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此外,随着集成度的提高,系统的速度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价格大幅度下降。由于片内信号的延迟总小于芯片间的信号延迟,这样在器件尺寸缩小后,即使器件本身的性能没有提高,整个集成系统的性能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自1958年集成电路发明以来,为了提高电子系统的性能,降低成本,微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加工精度不断提高,同时硅片的面积不断增大。集成电路芯片的发展基本上遵循了Intel公司创始人之一的GordonE.Moore1965年预言的摩尔定律,即每隔三年集成度增加4倍,特征尺寸缩小倍。在这期间,虽然有很多人预测这种发展趋势将减缓,但是微电子产业三十多年来发展的状况证实了Moore的预言[2]。而且根据我们的预测,微电子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还将在21世纪继续一段时期,这是其它任何产业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现在,0.18微米CMOS工艺技术已成为微电子产业的主流技术,0.035微米乃至0.020微米的器件已在实验室中制备成功,研究工作已进入亚0.1微米技术阶段,相应的栅氧化层厚度只有2.0~1.0nm。预计到2010年,特征尺寸为0.05~0.07微米的64GDRAM产品将投入批量生产。 21世纪,起码是21世纪上半叶,微电子生产技术仍将以尺寸不断缩小的硅基CMOS工艺技术为主流。尽管微电子学在化合物和其它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不具备替代硅基工艺的条件。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一种新技术从诞生到成为主流技术一般需要20到30年的时间,硅集成电路技术自1947年发明晶体管1958年发明集成电路,到60年代末发展成为大产业也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另外,全世界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设备和技术投入,已使硅基工艺形成非常强大的产业能力;同时,长期的科研投入已使人们对硅及其衍生物各种属性的了解达到十分深入、十分透彻的地步,成为自然界100多种元素之最,这是非常宝贵的知识积累。产业能力和知识积累决定了硅基工艺起码将在50年内仍起重要作用,人们不会轻易放弃。 目前很多人认为当微电子技术的特征尺寸在2015年达到0.030~0.015微米的“极限”之后,将是硅技术时代的结束,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且不说微电子技术除了以特征尺寸为代表的加工工艺技术之外,还有设计技术、系统结构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大力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必将使微电子产业继续高速增长。即使是加工工艺技术,很多著名的微电子学家也预测,微电子产业将于2030年左右步入像汽车工业、航空工业这样的比较成熟的朝阳工业领域。即使微电子产业步入汽车、航空等成熟工业领域,它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就像汽车、航空工业已经发展了50多年仍极具发展潜力一样。 随着器件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器件结构、关键工艺、集成技术以及材料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其中的物理规律等科学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集成电路诞生和发展初期所形成的经典或半经典理论基础上,这些理论适合于描述微米量级的微电子器件,但对空间尺度为纳米量级、空间尺度为飞秒量级的系统芯片中的新器件则难以适用;在材料体系上,SiO2栅介质材料、多晶硅/硅化物栅电极等传统材料由于受到材料特性的制约,已无法满足亚50纳米器件及电路的需求;同时传统器件结构也已无法满足亚50纳米器件的要求,必须发展新型的器件结构和微细加工、互连、集成等关键工艺技术。具体的需要创新和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基于介观和量子物理基础的半导体器件的输运理论、器件模型、模拟和仿真软件,新型器件结构,高k栅介质材料和新型栅结构,电子束步进光刻、13nmEUV光刻、超细线条刻蚀,SOI、GeSi/Si等与硅基工艺兼容的新型电路,低K介质和Cu互连以及量子器件和纳米电子器件的制备和集成技术等。 3量子电子器件(QED)和以分子原子自组装技术为基础的纳米电子学将带来崭新的领域 在上节我们谈到的以尺寸不断缩小的硅基CMOS工艺技术,可称之为“scalingdown”,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bottomup”。“bottomup”最重要的领域有二个方面: (1)量子电子器件(QED—QuantumElectronDevice)这里包括单电子器件和单电子存储器等。它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库仑阻塞机理控制一个或几个电子运动,由于系统能量的改变和库仑作用,一个电子进入到一个势阱,则将阻止其它电子的进入。在单电子存储器中量子阱替代了通常存储器中的浮栅。它的主要优点是集成度高;由于只有一个或几个电子活动所以功耗极低;由于相对小的电容和电阻以及短的隧道穿透时间,所以速度很快;且可用于多值逻辑和超高频振荡。但它的问题是制造比较困难,特别是制造大量的一致性器件很困难;对环境高度敏感,可靠性难以保证;在室温工作时要求电容极小(αF),要求量子点大小在几个纳米。这些都为集成成电路带来了很大困难。 因此,目前可以认为它们的理论是清楚的,工艺有待于探索和突破。 (2)以原子分子自组装技术为基础的纳米电子学。这里包括量子点阵列(QCA—Quantum-dotCellularAutomata)和以碳纳米管为基础的原子分子器件等。 量子点阵列由量子点组成,至少由四个量子点,它们之间以静电力作用。根据电子占据量子点的状态形成“0”和“1”状态。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非晶体管和无线的方式达到阵列的高密度、低功耗和实现互连。其基本优势是开关速度快,功耗低,集成密度高。但难以制造,且对值置变化和大小改变都极为灵敏,0.05nm的变化可以造成单元工作失效。 以碳纳米管为基础的原子分子器件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有前景的领域。碳原子之间的键合力很强,可支持高密度电流,而热导性能类似于金刚石,能在高集成度时大大减小热耗散,性质类金属和半导体,特别是它有三种可能的杂交态,而Ge、Si只有一个。这些都使碳纳米管(CNT)成为当前科研热点,从1991年发现以来,现在已有大量成果涌现,北京大学纳米中心彭练矛教授也已制备出0.33纳米的CNT并提出“T形结”作为晶体管的可能性。但是问题是如何去生长有序的符合设计性能的CNT器件,更难以集成。 目前“bottomup”的量子器件和以自组装技术为基础的纳米器件在制造工艺上往往与“Scalingdown”的加工方法相结合以制造器件。这对于解决高集成度CMOS电路的功耗制约将会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QCA和CNT器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加工技术上都有大量工作要做,有待突破,离开实际应用还需较长时日!但这终究是一个诱人探索的领域,我们期待它们将创出一个新的天地。 4系统芯片(SystemOnAChip)是21世纪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 在集成电路(IC)发展初期,电路设计都从器件的物理版图设计入手,后来出现了集成电路单元库(Cell-Lib),使得集成电路设计从器件级进入逻辑级,这样的设计思路使大批电路和逻辑设计师可以直接参与集成电路设计,极大地推动了IC产业的发展。但集成电路仅仅是一种半成品,它只有装入整机系统才能发挥它的作用。IC芯片是通过印刷电路板(PCB)等技术实现整机系统的。尽管IC的速度可以很高、功耗可以很小,但由于PCB板中IC芯片之间的连线延时、PCB板可靠性以及重量等因素的限制,整机系统的性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随着系统向高速度、低功耗、低电压和多媒体、网络化、移动化的发展,系统对电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已无法满足性能日益提高的整机系统的要求。同时,由于IC设计与工艺技术水平提高,集成电路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已经可以将整个系统集成为一个芯片。目前已经可以在一个芯片上集成108-109个晶体管,而且随着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微电子技术将从目前的3G时代逐步发展到3T时代(即存储容量由G位发展到T位、集成电路器件的速度由GHz发展到灯THz、数据传输速率由Gbps发展到Tbps,注:1G=109、1T=1012、bps:每秒传输数据位数)。 正是在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出现了将整个系统集成在一个微电子芯片上的系统芯片(SystemOnAChip,简称SOC)概念。 系统芯片(SOC)与集成电路(IC)的设计思想是不同的,它是微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和集成电路的关系与当时集成电路与分立元器件的关系类似,它对微电子技术的推动作用不亚于自50年代末快速发展起来的集成电路技术。 SOC是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把处理机制、模型算法、芯片结构、各层次电路直至器件的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在单个(或少数几个)芯片上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它的设计必须是从系统行为级开始的自顶向下(Top-Down)的。很多研究表明,与IC组成的系统相比,由于SOC设计能够综合并全盘考虑整个系统的各种情况,可以在同样的工艺技术条件下实现更高性能的系统指标。例如若采用SOC方法和0.35μm工艺设计系统芯片,在相同的系统复杂度和处理速率下,能够相当于采用0.18~0.25μm工艺制作的IC所实现的同样系统的性能;还有,与采用常规IC方法设计的芯片相比,采用SOC设计方法完成同样功能所需要的晶体管数目约可以降低l~2个数量级。 对于系统芯片(SOC)的发展,主要有三个关键的支持技术。 (1)软、硬件的协同设计技术。面向不同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的功能划分理论(FunctionalPartitionTheory),这里不同的系统涉及诸多计算机系统、通讯系统、数据压缩解压缩和加密解密系统等等。 (2)IP模块库问题。IP模块有三种,即软核,主要是功能描述;固核,主要为结构设计;和硬核,基于工艺的物理设计、与工艺相关,并经过工艺验证过的。其中以硬核使用价值最高。CMOS的CPU、DRAM、SRAM、E2PROM和FlashMemory以及A/D、D/A等都可以成为硬核。其中尤以基于深亚微米的新器件模型和电路模拟为基础,在速度与功耗上经过优化并有最大工艺容差的模块最有价值。现在,美国硅谷在80年代出现无生产线(Fabless)公司的基础上,9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一些无芯片(Chipless)的公司,专门销售IP模块。 (3)模块界面间的综合分析技术,这主要包括IP模块间的胶联逻辑技术(gluelogictechnologies)和IP模块综合分析及其实现技术等。 微电子技术从IC向SOC转变不仅是一种概念上的突破,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新发展的里程碑。通过以上三个支持技术的创新,它必将导致又一次以系统芯片为主的信息技术上的革命。目前,SOC技术已经崭露头角,21世纪将是SOC技术真正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新一代系统芯片领域,需要重点突破的创新点主要包括实现系统功能的算法和电路结构两个方面。在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上,每一种算法的提出都会引起一场变革,例如维特比算法、小波变换等均对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神经网络、模糊算法等也很有可能取得较大的突破。提出一种新的电路结构可以带动一系列的应用,但提出一种新的算法则可以带动一个新的领域,因此算法应是今后系统芯片领域研究的重点学科之一。在电路结构方面,在系统芯片中,由于射频、存储器件的加入,其中的电路结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CMOS结构,因此需要发展更灵巧的新型电路结构。另外,为了实现胶联逻辑(GlueLogic)新的逻辑阵列技术有望得到快速的发展,在这一方面也需要做系统深入的研究。 5微电子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诞生新的技术增长点 微电子技术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可以低成本、大批量地生产出具有高可靠性和高精度的微电子结构模块。这种技术一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便会诞生出一系列崭新的学科和重大的经济增长点,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便是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和DNA生物芯片。前者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光学等领域结合而诞生的,后者则是与生物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 微电子机械系统不仅是微电子技术的拓宽和延伸,它将微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相互融合,实现了微电子与机械融为一体的系统。MEMS将电子系统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它不仅可以感受运动、光、声、热、磁等自然界的外部信号,把这些信号转换成电子系统可以认识的电信号,而且还可以通过电子系统控制这些信号,发出指令并完成该指令。从广义上讲,MEMS是指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系统以及电源于一体的微型机电系统。MEMS技术是一种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性研究领域,它几乎涉及到自然及工程科学的所有领域,如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光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3〗。 MEMS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和产业。它们不仅可以降低机电系统的成本,而且还可以完成许多大尺寸机电系统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正是由于MEMS器件和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成本低、可靠性高、性能优异及功能强大等传统传感器无法比拟的优点,因而MEMS在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学、环境监控、军事以及几乎人们接触到的所有领域中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微惯性传感器及其组成的微型惯性测量组合能应用于制导、卫星控制、汽车自动驾驶、汽车防撞气囊、汽车防抱死系统(ABS)、稳定控制和玩具;微流量系统和微分析仪可用于微推进、伤员救护;信息MEMS系统将在射频系统、全光通讯系统和高密度存储器和显示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同时MEMS系统还可以用于医疗、光谱分析、信息采集等等。现在已经成功地制造出了尖端直径为5μm的可以夹起一个红细胞的微型镊子,可以在磁场中飞行的象蝴蝶大小的飞机等。 MEMS技术及其产品的增长速度非常之高,目前正处在技术发展时期,再过若干年将会迎来MEMS产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2000年,全世界MEMS的市场达到120到140亿美元,而带来的与之相关的市场达到1000亿美元。 目前,MEMS系统与集成电路发展的初期情况极为相似。集成电路发展初期,其电路在今天看来是很简单的,应用也非常有限,以军事需求为主,但它的诱人前景吸引了人们进行大量投资,促进了集成电路飞速发展。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加快了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对CPU和RAM的需求越来越大,反过来又促进了集成电路的发展。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在发展中相互推动,形成了今天的双赢局面,带来了一场信息革命。现阶段的微机电系统专用性很强,单个系统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还没有出现类似于CPU和RAM这样量大面广的产品。随着微机电系统的进步,最后将有可能形成像微电子技术一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产业,从而对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MEMS系统能否取得更更大突破,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在微系统理论与基础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人们依靠掌握的理论和基础技术可以高效地设计制造出所需的微系统;第二是找准应用突破口,扬长避短,以特别适合微系统应用的重大领域为目标进行研究,取得突破,从而带动微系统产业的发展。在MEMS发展中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主要有:MEMS建模与设计方法学研究;三维微结构构造原理、方法、仿真及制造;微小尺度力学和热学研究;MEMS的表征与计量方法学;纳结构与集成技术等。 微电子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诞生的以DNA芯片等为代表的生物芯片将是21世纪微电子领域的另一个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细胞等的特点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进行加工生产,它是生命科学与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附加值高、资源占用少等一系列特点,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最有代表性的生物芯片是DNA芯片。 采用微电子加工技术,可以在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制作出包含有多达万种DNA基因片段的芯片。利用这种芯片可以在极快的时间内检测或发现遗传基因的变化等情况,这无疑对遗传学研究、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和预防、转基因工程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NA芯片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生物反应或施加电场等措施使一些特殊的物质能够反映出某种基因的特性从而起到检测基因的目的。目前Stanford和Affymetrix公司的研究人员已经利用微电子技术在硅片或玻璃片上制作出了DNA芯片〖4〗。他们制作的DNA芯片是通过在玻璃片上刻蚀出非常小的沟槽,然后在沟槽中覆盖一层DNA纤维。不同的DNA纤维图案分别表示不同的DNA基因片段,该芯片共包括6000余种DNA基因片段。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一种物质,它包含有大量的生物遗传信息,DNA芯片的作用非常巨大,其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用于基因学研究、生物医学等,而且随着DNA芯片的发展还将形成微电子生物信息系统,这样该技术将广泛应用到农业、工业、医学和环境保护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那时,生物芯片有可能象今天的IC芯片一样无处不在。 目前的生物芯片主要是指通过平面微细加工技术及超分子自组装技术,在固体芯片表面构建的微分析单元和系统,以实现对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细胞以及其它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筛选或检测。生物芯片的主要研究包括采用生物芯片的具体实现技术、基于生物芯片的生物信息学以及高密度生物芯片的设计、检测方法学等等。 6结语 在微电子学发展历程的前50年中,创新和基础研究曾起到非常关键的决定性作用。而随着器件特征尺寸的缩小、纳米电子学的出现、新一代SOC的发展、MEMS和DNA芯片的崛起,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客观需求正在“召唤”创新成果的诞生。 回顾20世纪后50年,展望21世纪前50年,即百年的微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世纪之交的微电子技术对我们既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个机遇,立足创新,去勇敢地迎接这个挑战,则有可能使我国微电子技术实现腾飞,在新一代微电子技术中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促进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展,为迎接21世纪中叶将要到来的伟大的民族复兴奠定技术基础,以重铸中华民族的辉煌! 电子学论文:光学与电子学相结合分析论文 0引言 光电检测技术是光学与电子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检测技术[1]。它主要利用电子技术对光学信号进行检测,并进一步传递、储存、控制、计算和显示[2]。光电检测技术从原理上讲可以检测一切能够影响光量和光特性的非电量。它可通过光学系统把待检测的非电量信息变换成为便于接受的光学信息,然后用光电探测器件将光学信息量变换成电量,并进一步经过电路放大、处理,以达到电信号输出的目的[3]。然后采用电子学、信息论、计算机及物理学等方法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以便于进行相应的电路改进,更好地研究被噪声淹没的微弱有用信号的特点与相关性,从而了解非电量的状态。微弱信号检测的目的是从强噪声中提取有用信号,同时提高检测系统输出信号的信噪比。 1光电检测电路的基本构成 光电探测器所接收到的信号一般都非常微弱,而且光探测器输出的信号往往被深埋在噪声之中,因此,要对这样的微弱信号进行处理,一般都要先进行预处理,以将大部分噪声滤除掉,并将微弱信号放大到后续处理器所要求的电压幅度。这样,就需要通过前置放大电路、滤波电路和主放大电路来输出幅度合适、并已滤除掉大部分噪声的待检测信号。其光电检测模块的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2光电二极管的工作模式与等效模型 2.1光电二极管的工作模式 光电二极管一般有两种模式工作:零偏置工作和反偏置工作,图2所示是光电二极管的两种模式的偏置电路。图中,在光伏模式时,光电二极管可非常精确的线性工作;而在光导模式时,光电二极管可实现较高的切换速度,但要牺牲一定的线性。事实上,在反偏置条件下,即使无光照,仍有一个很小的电流(叫做暗电流或无照电流1。而在零偏置时则没有暗电流,这时二极管的噪声基本上是分路电阻的热噪声;在反偏置时,由于导电产生的散粒噪声成为附加的噪声源。因此,在设计光电二极管电路的过程中,通常是针对光伏或光导两种模式之一进行最优化设计,而不是对两种模式都进行最优化设计[4]。 一般来说,在光电精密测量中,被测信号都比较微弱,因此,暗电流的影响一般都非常明显。本设计由于所讨论的待检测信号也是十分微弱的信号,所以,尽量避免噪声干扰是首要任务,所以,设计时采用光伏模式。 2.2光电二极管的等效电路模型 工作于光伏方式下的光电二极管的工作模型如图3所示,它包含一个被辐射光激发的电流源、一个理想的二极管、结电容和寄生串联及并联电阻。图中,IL为二极管的漏电流;ISC为二极管的电流;RPD为寄生电阻;CPD为光电二极管的寄生电容;ePD为噪声源;Rs为串联电阻。 由于工作于该光伏方式下的光电二极管上没有压降,故为零偏置。在这种方式中,影响电路性能的关键寄生元件为CPD和RPD,它们将影响光检测电路的频率稳定性和噪声性能。CPD是由光电二极管的P型和N型材料间的耗尽层宽度产生的。耗尽层越窄,结电容的值越大。相反,较宽的耗尽层(如PIN光电二极管)会表现出较宽的频谱响应。硅二极管结电容的数值范围大约在20或25pF到几千pF以上。而光电二极管的寄生电阻RPD(也称作"分流"电阻或"暗"电阻),则与光电二极管的偏置有关。 与光伏电压方式相反,光导方式中的光电二极管则有一个反向偏置电压加至光传感元件的两端。当此电压加至光检测器件时,耗尽层的宽度会增加,从而大幅度地减小寄生电容CPD的值。寄生电容值的减小有利于高速工作,然而,线性度和失调误差尚未最优化。这个问题的折衷设计将增加二极管的漏电流IL和线性误差。 3电路设计 3.1主放大器设计 众多需要检浏的微弱光信号通常都是通过各种传感器来进行非电量的转换,从而使检测对象转变为电量(电流或电压)。由于所测对象本身为微弱量,同时受各种不同传感器灵敏度的限制,因而所得到的电量自然是小信号,一般不能直接用于采样处理。本设计中的光电二极管前置放大电路主要起到电流转电压的作用,但后续电路一般为A/D转换电路,所需电压幅值一般为2V。然而,即使是这样,而输出的电压信号一般还需要继续放大几百倍,因此还需应用主放大电路。其典型放大电路如图4所示。 该主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A=l+R2/R3,其中R2为反馈电阻。为了后续电路的正常工作,设计时需要设定合理的R2和R1值,以便得到所需幅值的输出电压。即有 3.2滤波器设计 为使电路设计简洁并具有良好的信噪比,设计时还需要用带通滤波器对信号进行处理。为保证测量的精确性,本设计在前置放大电路之后加人二阶带通滤波电路,以除去有用信号频带以外的噪声,包括环境噪声及由前置放大器引人的噪声。这里采用的有源带通滤波器可选通某一频段内的信号,而抑制该频段以外的信号。该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如图5所示。图5中,f1、f2分别为上下限截止频率,f0为中心频率,其频带宽度为: B=f2-f1=f0/Q 式中,Q为品质因数,Q值越大,则随着频率的变化,增益衰减越快。这是因为中心频率一定时,Q值越大,所通过的频带越窄,滤波器的选择性好。 有源滤波器是一种含有半导体三极管、集成运算放大器等有源器件的滤波电路。这种滤波器相对于无源滤波器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结构牢固、可以集成。由于运算放大器具有输人阻抗高、输出阻抗低、高的开环增益和良好的稳定性,且构成简单而且性能优良。本设计选用了去处放大器来进行设计。 本设计选用了去处放大器来进行设计。 图6所示的二阶带通滤波器是一种二阶压控电压源(VCVS)带通滤波器,其滤波电路采用有源滤波器完成,并由二阶压控电压源(VCVS)低通滤波器和二阶压控电压源高通滤波器串接组成带通滤波器。 对于第一部分,即低通滤波器,系统要求的低通截止频率为fc,其传递函数为: 第二部分为高通滤波器,系统要求的高通截止频率为fc,其传递函数如下: 4完整的检测电路设计 本光电检测系统设计的完整电路如图7所示。为方便表示,电路中的R2、R3即为前面等效电路模型中的RT、RF。前级部分由光电转换二极管与前级放大器组成,这也是光电检测电路的核心部分,其器件选用高性能低噪声运算放大器来实现电路匹配并将光电流转换成电压信号,以实现数倍的放大。然而,虽然前级放大倍数可以设计得很大,但由于反馈电阻会引入热噪声而限制电路的信噪比,因此前级信号不能无限放大。 5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光电检测系统的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从经济和实用的角度对相关的光电转换器件和前置放大器进行了选择和电路设计,从而确定了关键元器件的参数。实际使用证明:该设计可以满足一般光电检测场合的需要。 电子学论文:电子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 按照学校党委和学生工作处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与要求,根据《*信息工程学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学生工作处《*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党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我院学生党员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我院学生党员的学习实践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紧紧围绕“办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信息工程大学”的目标,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师生员工得实惠”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针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需要,组织学生党员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突出实践特色,将学习实践活动与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党建、学风建设、文明修身等各项工作相结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相结合,引导广大学生党员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知行统一,立志成才,积极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为创建优良学风、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作贡献。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高于普通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好于普通学生,服务奉献意识强于普通学生,学习创新能力优于普通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 二、大学生党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志愿服务、提高综合素质和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意识。 (2)解决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够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基层学生党组织设置,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创新党支部活动方式,完善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长效机制,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3)解决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学风建设上新台阶。 (4)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对象范围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对象范围是学院全体研究生党员和本科生党员。以学生党支部为活动单位,以学生党员为重点,带动入党积极分子、全体团员和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四、活动内容、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本次学习实践活动历时半年,从2009年3月下旬开始,到8月下旬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2009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 各支部要精心组织学生党员,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专题辅导、集体讨论等形式,对学校、学院《实施方案》规定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学习,并组织好以下各项活动: 1、学院成立学生党员学习实践活动工作小组,并制定实施方案。 组长:彭勇 成员:朱正华徐俊朱竞羽毕务忠代芯姜宇忠卓文君 王楠 2、认真开好动员大会,为学习实践活动开好头。 学院在3月31日下午召开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大会,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斌兵同志作动员,对学生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发动和全面部署。使全体学生党员明确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具体安排。 4月1日下午4:00召开全体学生党支部书记会,传达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具体安排。进一步明确要求,保证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 3、将学习内容抓紧抓实。 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体学生党员认真学习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十七大报告、《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为主要学习内容,4月底之前,各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进行一次集中学习讨论、参加全院党员的集中学习、自学时间不少于每周6小时。要严肃学习纪律,建立学习考勤制度,保证参学率。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普通党员要做到参加一次动员大会,参加一次辅导报告会,参加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参加一次主题研讨活动,为学校(院)发展提一条建议的“五个一”基本要求。 4、以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为载体,强化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 (1)学院以学生党员为骨干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一次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红色记忆革命情怀”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以知识竞赛为活动形式。 (2)学院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学生党员开展科学发展观之“寓科学于乐”、生活中的科学常识等系列活动,通过举办生活科学知识讲座,开展生活科学常识竞赛活跃校园内的科技氛围,引导大学生学以致用、用中求学。 (3)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安全意识进宿舍”活动。在学院分团委设立安全保卫部,并在各班学生中推选出安全保卫委员,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职责,并邀请学校保卫处进行安全防范意识、安全保卫责任及法制宣传等方面的培训,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保卫意识,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让学生的安全、财产等到更好的保护,真正让学生受益。 5、开展支部讨论。 各支部统一布置学生党员根据中央相关文件和有关精神,围绕科学发展观,结合大学生培养现状,积极展开深入讨论。讨论题目如下: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改革 科学发展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科学发展观与办学特色和优势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党员成长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 科学发展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6、深入调研。 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学生党员深入广大同学中开展一次调研活动。调研以“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风根本转变”为主题,围绕学校和学院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等方面内容展开,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撰写出调研报告,并于4月30日之前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提交调研报告报学院党总支。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2009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 1、学生支部在继续抓好学生党员学习的同时,要认真梳理同学和老师提出的意见,认真进行分析检查。 2、在分析检查的基础上学生支部安排学生党员在本支部范围内开展相互谈心、交心、沟通思想的活动。要根据同学和老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照党员的要求,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自己在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方面所承担的责任及努力的方向。 3、开展优良学风、班风创建活动。学生党支部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和广大学生将学习实践活动与创优良学风校风紧密结合起来,排查我校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力解决好学风不正和校园不文明行为的问题。 4、支部组织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5、在本支部覆盖范围,组织部分非党员同学对支部工作,党员个人进行民主评议。 6、举行学生党员献爱心、义务劳动日活动。 7、毕业生党支部组织全体学生参加以“感激留给老师、关心留给同学、文明留给母校”为主题的文明离校活动。发挥学生党员联系宿舍制度的作用,及时发现并协助处理“特殊群体”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2009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 1、党支部组织党员按照要求参加学校、学院学习实践活动满意度测评。 2、做好工作总结。 学习实践基本完成时,各学生党支部要认真总结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方式和经验,撰写工作总结,并上报学院党总支。 3、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党员开展访问社区、访问农村活动,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五、工作要求 1.学院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规划、组织协调。各学生党支部要高度重视学习实践活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学习活动要做到时间、地点、人员、笔记“四落实”。 2.各党支部要根据学院党总支总体安排,针对不同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方案,全面推进,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实践活动。 3、对于集中学习活动,要严格考勤制度,切实履行请假手续,并及做好补课、补学工作。无论是集中学习和自学都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 4.各党支部和学院新闻中心,要加强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营造学习实践活动的浓厚氛围。学院将建立宣传信息上报、通报制度。 5.总结经验,系统提升。各党支部要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要求及时做好分阶段和整体活动情况的总结工作,巩固学生党建制度成果。各学生党支部总结报学院党总支。 电子学论文:中国电子学会 在2011年8月13日~8月20日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三十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理事会上,中国电子学会成功申办第三十一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并将于2014年在北京举行,这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国际无线电领域最权威的科学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受中国科协委托和批准,中国电子学会代表中国申办第三十一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中国电子学会URSI中国委员会主席吴健,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URSI中国委员会秘书长林润华,URSI中国委员会各学术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青年科学家等3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申办过程。参与本次申办联盟大会的国家城市还有加拿大蒙特利尔及日本东京。 中国电子学会URSI中国委员会主席吴健在理事会上做申办陈述报告,加拿大及日本两国也分别派代表做陈述报告。各国陈述报告后,理事会进行了紧张的投票环节。最终,中国北京以高票击败日本东京和加拿大蒙特利尔,顺利成为2014年URSI GASS的举办城市。在场各国家代表均报以热烈掌声祝贺中国取得此次会议的承办权。 此次成功申办是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中国电子学会URSI中国委员会近20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自1982年作为国家学会会员加入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以来,中国电子学会曾组团参加过历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提交联盟大会申办报告共6次,但均落选。 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 (URSI)作为直属国科联理事会(ICSU )的科学组织之一, 拥有42个正式会员,在国际无线电科学界具有崇高的科学地位和社会影响。中国电子学会受科协委托代表中国参加到该组织。 由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主办的第三十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也同期召开。大会聚集了来自世界上4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400位无线电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产业界知名人士、专业高层技术代表和青年科学家,与会者就世界国际无线电科学领域的发展与进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还设有多场学术委员会报告及张贴论文展示环节,内容涉及电磁计量、无线通信系统与信号处理、电子学与光子学、电磁噪音与电磁干扰、电波传播、电离层电波遥感、等离子体波、射电天文学、生物医疗电磁学、雷达遥感、光学遥感等多个领域。各分会场学术气氛浓厚,来自无线电科学领域的专家及学者就相关领域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会期间,理事会还向对无线电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颁发了青年科学家奖,中国有6位青年学者获此殊荣。 通过参加第三十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理事会和联盟大会,中国电子学会URSI各委员会了解了国际无线电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最新成果,探讨了该领域的具体科研项目,促进了专门方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三十一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北京的举行将为中国无线电领域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更大更广的平台。 电子学论文:基于绩效评价的网上电子学档系统的设计 [摘要]电子学档是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工具之一,在阐述电子学档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引入绩效评价思想,设计、开发了基于绩效评价思想的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学档系统E-portfolio。该系统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发展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创建了一个全方位的网上评价社区。 [关键词]电子学档;绩效;评价;因特网;系统开发 档案袋是学生作品有目的的集合体,用来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的努力、进步和成就,、随着因特网技术与应用的迅速发展,电子学档应运而生,它允许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音频、视频、图形、文本),基于标准的档案袋采用数据库或超链接将标准(或目标)、典型作业和自我反思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基于网络的电子学档则是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在一定学习目的之下,学习者对于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进步、学习成果等情况的记录,以及学生或他人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反思及评价的集合体,其要素包括目标、读者、体现能力的证据、测评的标准和反思等。 一、电子学档及其应用现状 电子学档是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出现的。国内外有关电子学档的研究与应用已初见成效,例如美国的Helen C.Barrett博士等人所做的研究,国内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都对电子学档做过相关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电子学档的实践研究比理论探索更为迅速,特别是在与中小学相结合的项目中可见一斑。 1.研究视角 电子学档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作为评价的辅助工具。例如,华南师大所开展的一系列实验,并将其与学习管理联系起来。也有学者将电子学档作为教学软件的一员,即作为一种认知]:具。另外,也有专家利用电子学档的管理功能,在有关师资培训的网络课程设计中尝试应用学生电子进行模块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框架。 2.功能模块 从已有的电子学档系统来看,其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作品提交、自评信息、互评信息、反思信息、展示网络日志、网络学习记录等。根据适用的对象不同,其功能模块也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学校自身的特色,并且在模块的设计、对话的运用以及界面的设计上,设计者大多是从教师或家长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设计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 3.应用形式 从电子学档的应用形式上,可以分成以下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单一的电子学档,诸如各种多媒体的、基于网页的个人作品或主页式的电子学档,这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种形式,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第二层次是嵌入到大型管理系统或电子学档集里,国外许多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在使用这种电子学档集进行学习者电子文档的集成、展示、上传、评价等;第三个层次是多种媒体组合下的电子学档制作系统,类似于目前教学机构所使用的多媒体集成,这种系统能记录学习情况,并作出统计及分析,定期向老师、学生家长提供学习进度报告,协助监督学生学习过程;第四个层次就是一种集成化的多用户电子学档系统,展现学习者对学习历程和学习绩效的反思、评价和管理。 4.应用领域 从当前电子学档的应用来看,电子学档可用于信息化学习、个人发展、学习管理、学习交流、教学评价、信息技术教学等等,而主流应用莫过于教学评价的应用。目前,网络学习是电子学档应用最广的一个领域,即应用于中小学教学的混合学习(Blended-leaming)中。 综上所述,目前众多的研究者和应用者只是将电子学档作为一种评估手段,仅仅局限于“使用”阶段,并未真正将其融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也未能提升为一种学习理念。因此,有些学者提出,要将学习、使用电子学档看成是一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学习和培训,真正做到“学会学习”。 二、绩效评价思想的引入 在信息化教育中,教学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牛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他们的角色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并将最终培养成为具有处理信息能力的、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要达到这个目的,必然要对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各个不同时期,每个时期的不同活动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绩效评价就为信息化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 绩效是相对于一个人的工作而言的,即按照其工作性质,员工完成工作的结果或改造职务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或对组织所具有的价值。绩效是结果、能力、态度、勤奋以及人际关系的综合体现,它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培训行业,同时也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网络环境下基于绩效的学习评价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来研究其学习的背景、手段、方法,从而寻求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考察学生学习质量,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形成绩效改进方案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网络环境下基于绩效的学习评价主要由三方面的内容组成: 1.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 学业成就主要指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学习成绩。这和传统的学习评价内容相似,是定量评价的一部分。 2.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评价 当前,全球范围内将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一日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的评价。对该项内容的评价主要采用定性评价。 3.学生的表现性评价 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成果展示,进行“展示表现”为主的评价方式。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通过与环境、学习伙伴、教师和家长的相互作用,从学习态度、相互交流、资源的利用等维度上进行质的评价。 由此可见,信息化教育中的学习评价不仅仅是一种量化的评价,更多的是质的评价。这为电子学档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即在电子档案袋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而网上社区型的超越传统档案袋的电子学档则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网上电子学档的设计 以绩效评价思想为理念,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借鉴当前电子学档应用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教训,笔者设计和实现了基于绩效的电子学档系统,也称为“电子成长记录袋”,简称E-portfolio。由于该系统的使用对象是中小学学生,系统在模块设计上应当针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在界面设计也尽量使用明快的色调和活泼的风格。系统的主界面如图1所示。 1.系统结构设计 在进行E-portfolio系统结构设计时,综合考虑需 求的各个方面,选择最为合理的系统结构。根据学校对系统安全性和交互性要求高、专业性强、数据处理量大以及长远规划的特点,系统采用基于B/S(浏览器朋艮务器)模式,开发技术采用ASP+SQL,测试版采用ACESS数据库技术。ASP属于ActiveX技术中的Server端技术,在Server端自动产生和执行动态、交互式、高效率的站点服务器应用程序。由于ASP传送给用户浏览器的是程序的执行结果,从而可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同时对客户端没有特殊的要求,而且维护相对简单,且支持跨平台。 2.模块结构设计 该E-porttblio系统的用户主要有四类:学生、教师、家长和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的不同,系统所呈现的功能模块也有所不同,下面陈列了该系统设计的主要模块。 (1)公共模块 陔模块下设资料库、休闲所、艺术廊、读书室、动态新闻等栏目。 资料库包括:中华美德(记录及同学中的美德小故事,网络中的美德故事或视频)、大千世界(教育类的视频及文章)、总结交流(同学自己的学习经验及总结)、学生网页(学生自己根据系统提供的模板制作的网上家园); 休闲所包括:八面来风(聊天室)、游戏地带(学生flash游戏); 艺术廊是由学生的一些小作品组成,是学生展示才华和魅力的场所; 读书室则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籍,并提供相关的读书资料。 (2)用户模块 学生、家长和教师通过主界面的登陆窗口分别进入到各自的界面,执行各自的功能。 学生用户:个人资料、通讯录、悄悄话、成绩档案(学生自己只能查看,每学期一份)、作品展示(在生活窍门、大千世界、学生网页、游戏地带、成功舞台等栏目中)、天天成长(同学的话、老师的话、家长的话、成长历程、不足回收站、打算小日历); 教师用户:教师的个人资料、悄悄话、班级学生的通讯录、学生的成绩档案管理(任教学科成绩、本班素质发展水平报告单、本班综合评价表)、作品展示管理(中华美德、生活窍门、大干世界、学生网页、游戏地带、成功舞台)和天天成长管理(同学的话、老师的话、家长的话、成长历程、不足回收站、打算小日历); 家长后台管理:个人资料修改、悄悄话、子女的成绩档案(子女素质发展水平报告单、子女综合评价表)、查看作品展示、天天成长管理。 (3)系统管理员模块 系统管理员执行的功能主要包括:系统信息管理、管理员管理、教师管理、班级管理、设置科目管理、信息审核管理、通知公告、读书室管理以及网站数据管理。 E―portfolio。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功能特点 由整个系统的架构可以看出,该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与特色。 (1)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该系统采用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即教师、家长和伙伴共同参与评价,构成立体互动的评价方式。家长通过系统可以看到孩子公开的信息,使其对孩子的学业成就、身体、心理发展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并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本人;学习伙伴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对作品、个人计划、学习情况提出意见,供参考;教师不仅看到了学生本人的成长历程,同时从家长、学生反馈的数据中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为制订学生的下一个学习计划打下基础。全方位的评价不仅体现在评价的参与者上,而且还体现在评价的方式上。该系统不仅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全面记录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记载着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使学生看到自己正在茁壮成长,并且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他的心理发展状况通过作品、作业和言论的方式记录在案,加强质的评价。 (2)记录成长功能 该电子学档要求学习者随时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心理以及日常行为进行反思,而且这种反思和评价贯穿整个学习的始终,电子学档可记录学习者的点点滴滴;同时,利用系统平台的记录功能记录和体现学习者在整个学习期间的阶段性成果,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掌握学习者的整体情况。 (3)互动反思 该系统记录了每一位学生的所有记录,同时,教师、家长和学习伙伴可传送悄悄话,使每位学生看到自己成长历程的同时,也能够了解身边的亲人、老师和朋友是怎样评价他的,做到人性化和情境化的融合。系统还提供了不足回收站,让学生指出自己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地方,并以此督促改进。 (4)辅助功能 八面来风、读书室以及个人资料的管理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网络社区生活,这既可以增加同学间的交流,又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发展其兴趣爱好,为整个系统增添了无穷色彩。 四、网上电子学档的意义 该学习成长记录袋是在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开发的,其使用对象是各中小学校。该系统不仅能多层面、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客观形象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的进步、成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了交流、互动的舞台,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进一步地促进家校合作。 1.促进学生的转变性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价只是作为区分等级和测定能力的工具,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学习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不存在单一的评价标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转型期,除了学习成绩外,学生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都至关重要,这关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由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当中看到自己生理、心理和成绩的健康成长,才能促使其建立“挑战性”的新起点。 2.用“对话”实现评价的基本活动 所谓对话,即主体之间通过互动进行意义的重构,而不仅仅是语意―亡的交流,更不是权威的征服。在这个社区里,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上传自己的作品、发表言论,对自己的作品和资料拥有修改权,这种有意义的超越时空的对学习者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3.利用评价的多元性实现自我反思 评价的多元性表现在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有家长、其他同学的参与。E―portfolio在提供个人隐私保密的同时,学习者均能看到其他人公开的作品和评价,促使其进行自我反思。对任何人的评价都必须建立在学习者的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最终才能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因此,通过师评、互评、自评等能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 4.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评价社区 E―portfolio。不仅能提供一个评价学习成就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评价的社区,是学习者展示自己,反省自己,重新树立形象的平台,也为家长、教师、学校以及学生提供了一很好的交流平台,促使家校的进一步合作。 电子学论文:微电子学概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摘要:基于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特点,介绍了微电子学概论课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法与过程,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组合多媒体中的各要素,实现课件最优化,为学生的自助式学习提供一个具有交互式功能的多媒体课件系统。 关键词:微电子学概论;多媒体;交互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是弥补传统教学教育方式的诸多不足,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课件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教学软件,其设计方法直接影响到课件的开发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物理基础、集成电路基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集成电路及系统芯片(SOC)设计方法学及设计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封装技术、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等,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很紧密,形象化教学素材十分丰富的课程,将这门课程开发转化为多媒体CAI课件对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非常有益。 一、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活动,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为此,应该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为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把它设计成助学式的并且具有交互功能的课件[1]。此外,多媒体课件必须既符合相关课程的特点,又符合一般教学规律,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种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和制作。对于微电子学概论课程,多媒体CAI课件应该满足以下基本特点: 1.微电子学概论课程中的版图技术、制造工艺、器件、封装等内容均需要演示较为复杂的图形或过程。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音频、文字、视频等进行合理的处理,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以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多媒体CAI课件应当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便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传统的教学中,信息来源非常有限,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文字、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多媒体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2]。 3.微电子学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学科,所以多媒体课件需要及时更新。由于受到教材限制,传统教学方式所覆盖的教学内容、教学深度和广度都十分有限。而多媒体技术可采用硬盘、光盘等存放教学内容,易于从互联网获取更新的信息,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便于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这是传统教材所远远不能达到的[2]。 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 多媒体CAI课件制作的基本过程是:首先,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对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和动画等各种素材进行采集或制作。其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学内容编写成脚本,设计好计算机每一屏幕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并且把教学信息链接成网状的、非线性的教学程序。最后,用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软件将各种教学信息素材连接成完整的多媒体应用系统[1]。 目前市面上可用于多媒体应用程序创作的软件工具非常多,Authorware是一款交互式多媒体应用程序创作工具,它能够很好的支持多种格式的多媒体文件,并能够把这些多媒体文件集成到一起,起到丰富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的作用[3]。通过Authorware实现微电子制造过程真实情景的再现和元器件内部载流子运动的模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一)素材的采集及制作 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和制作是CAI课件设计制作的前提。采集即收集各种相关材料如视频、音频、彩色照片等,而制作则是将多媒体素材转换为计算机所能识别形式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各种各样的素材,如声音、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等;对于微电子学概论课程而言,可有制造工艺流程录像以及版图层、封装结构、器件结构等各种各样的图形及动画。因此,素材的收集及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各种各样的渠道,在平时应注意收集归类,以便日后方便使用。对于文本、图片资料可以用扫描仪等设备将书本内容直接扫描即可;但是对于制造工艺流程录像,则需要通过互联网获得;而一些演示器件内部载流子运动过程的动画,则需要亲自制作。但是,直接扫描和互联网得到的数据一般是非常原始的,必须经过处理过程才能用于多媒体制作。部分素材则需要采用专门软件进行设计制作,才能更好地满足多媒体课件系统的需要[2]。 (二)脚本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软件脚本的设计应建立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的描述,教学内容取舍的决定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层次分明,并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多媒体课件软件脚本的创作一般由教学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来支持完成[2]。 (三)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 一个助学式的并具有交互功能的多媒体课件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该系统在功能上应包括课件演示、动画演示、习题系统和课件管理等部分,并具有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多媒体文件集合。在完成多媒体课件素材的采集及制作和脚本的设计后,采用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软件将各种教学信息素材连接成完整的多媒体应用系统,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作业以及答疑解惑。 三、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总结 一个良好的多媒体课件要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丰富的课件内容去感知知识的内涵。此外,一个成功的多媒体课件更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使教学情境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多媒体课件虽然种类繁多,但其目标始终是为教学服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因此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遵循教学性原则、控制性原则、简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等基本原则。 四、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微电子学概论课程中采用多媒体CAI教学,既节省了很多板书和作图时间,又可以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直观地表现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电子学论文:电子学习系统对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促进与作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院在教学改革中引入电子学习系统平台作为教学手段的扩充,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实践表明,扩大了课堂和实验教学效果,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电子学习系统;建构主义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先进的信息技术能与革新的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内容相整合,产生更加适合高素质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效果。 1建构主义理论与现行教学方法融合 现行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了教师“授业”的作用,“授业”的依据是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此模式没有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兴趣与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则侧重于使学生主动完成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辅导者,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能得到培养,但对于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目标及目标指导者教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探索将现行教学方法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结合,形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学理念。 计算机教学尤需注重能力培养。计算机知识更新快,新技术不断涌现。如仍依传统“填鸭”式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讲授相对稳定的基础理论,又要讲解新知识、新技术,是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使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整体框架,并有选择地讲解重点和难点,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在教学理念上,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要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扩充。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整合,形成具有支撑环境、学习工具和系统管理的教学平台,以及内容丰富、便于使用和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库。 现在正在兴起的电子学习系统(e-Learning)就是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一种实践。电子学习系统成为学习知识、培养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它能最大限度突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将有限的课堂教学与自主和协同学习相结合,随时随地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探究新的知识,自觉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和培养自己能力。 2电子学习系统 教学需求引发科学研究,科研成果促进和反哺教学改革。我们研发的电子学习系统是这种教学与科研互促的平台,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它为电子学习提供支持情景创设、信息整合、资源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环境、工具、资源和管理,主要功能如下。 2.1网上电子学习平台 电子学习系统平台包括与教学相关的综合功能,多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认知能力,推动他们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多种教学手段能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备课、上课、作业、答疑、评测、考试和管理,学生是相应教学的实施对象。平台如图1所示。 2.2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 教育资源库能为学习者提供内容丰富,数量庞大的学习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录像、课件、作业、试题、实验、案例等。除了课堂讲授的主题知识外,资源库还容纳了相关知识以及师生上传的资源。学习网站上的内容还能实时或及时更新,便于师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2.3丰富的协作交流手段 学习的过程也是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辩论可以补充、修正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使学生能从多种角度看问题,有利于产生创新性思维。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学习平台能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提供多种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手段,如聊天室、BBS、电子白板、网络电台、E-mail等。 相对于其他教学手段,电子学习系统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学习平台上教师主要任务有两个,其一,参与设计教学目标和知识框架;其二,引导学生解答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则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完成学习任务,评价学习结果,并据此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整。这样,以教师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使用电子学习平台,巩固和扩充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电子学习系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以“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课程及其课程群(如图2所示)为例来展示电子学习系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是应用微处理器和接口技术设计各种功能模块、组成微机系统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微处理器、接口技术和微机系统进行介绍,还要注重它与课程群中其他课程的关联,以便学生能对微机系统乃至各种计算机系统形成整体的认识。该课程难点较多且不易理解,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并且该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系统性强的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需求促使我们研究开发并在计算机教学中全面引入电子学习系统。 3.1教学环节 在教学环节上主要使用的是教学支撑环境和课程开发工具。教学支撑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与现实学习基本一致的情境,它是实际学习环境的仿真与扩展。课程开发工具主要用于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等备课活动,以便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网上课程;也为学生提供相应学习环境和工具。 (1) 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将教案、课件以及录像上传到电子学习资源库,学生可以通过网站点播和下载所需的学习内容;也可以自主选择与课堂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学习策略也是多样的,有知识型、趣味型和研究型。比如,对于微处理器的学习,在课堂上主要讲解的是Intel公司的32位微处理器,对于新出现的多核处理器等只作了一些介绍。为了弥补不足,教师可以将更详细的资源上传到电子学习资源库,然后学生通过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来深入了解多核技术和并行编程、64位微处理器、AMD等公司的微处理器系列。而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可以随时在电子学习系统的资源库中更新和增加。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效果、学生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的情况,通过系统的多媒体教室开设专题大讲堂,学生可有选择地参加大讲堂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新技术,扩大知识面。在学习期间学生还可以根据学习的效果,对学习计划和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2) 作业评阅与辅导答疑 教师在系统平台上给学生布置作业,并规定提交时间,学生完成作业后提交给系统。教师可以进行网上评阅,而学生也能及时看到评阅结果。通过这种方式能加速课后作业的反馈,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和学习进行调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问题,若不能及时对这些问题予以解答,将会影响其对后续内容的理解。比如,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32位微处理器的几种工作模式,那么就会影响后面对中断、DMA等内容的学习。这时,学生可利用辅导答疑提问,教师可以在线回答,也可以由系统从资源库中查找相应或相近的答案反馈给学生,问答过程可反复进行。 (3) 自动组卷和在线考试 电子学习系统试卷库中的试卷可以利用相应的工具手工制作生成,也可以通过电子学习平台提供的组卷工具自动生成。通常情况下,根据考试目标我们只需要设置试卷的一些整体属性参数和题型结构参数,便可以快速组成一份满意的试卷。 目前,我们主要将在线考试用于学生的平时自测和阶段考试,经教务部门批准,也可推广到期终考试等。学生自测可以在课后任何时候进行,而阶段考试和期终考试则有规定的考试时间和地点。考试完成后,学生可以提交给系统等待教师批阅,批阅的结果也会及时反馈给学生;对于自动组卷生成的试卷可以对照标准答案自动评分。 在上述学习环节中,学生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建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2实践环节 (1) 教学实验 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认知能力之外,我们还利用电子学习系统的虚拟实验室辅助实物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在电子学习平台上设置的虚拟实验室,既能进行每个章节的专题实验,也能进行综合实验,它与实体实验室互为补充。 学生在实体实验室进行专题实验后,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室对实验内容进行仿真,探究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的不同解决方案。综合实验涉及的知识点范围较大,设计需要的参数和要调试的硬件部件较多,程序也较复杂,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往往无法完成设计的实验过程和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将电子学习平台引入教学后,学生可以先在虚拟实验室中模拟实验过程,对程序进行初步的调试,然后再在实体实验台上进行操作,实验的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 科研实践 电子学习系统中计算机系统课程群的丰富教育资源激发了学生科研的兴趣,他们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活动。学生们积极参加学校大学生科研立项、学院大学生业余科研项目,以及微软创新杯等各种计算机仿真大赛、嵌入式大赛,均获得了优秀成绩。他们在毕业实践中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写出有价值的毕业论文并获奖,有些本科生还被推荐成为免试研究生。 4.3教学效果 电子学习系统引入到计算机教学中是对现行教学手段的一个有力扩充,教学效果很好,大学生的科研也出现了更多成果。 (1) 教师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 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其自身素质和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果只了解本课程的知识是不能满足要求的,一是需要从总体上把握专业知识结构以及本课程群中课程之间的联系,二是不断追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对学生的学习研究加以引导。学生不再是了解知识点,而是以点带面,以面带全,以整体知识框架为基础,熟悉、掌握并进而探索新知识、新发展。 (2)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由于通过电子学习系统接触到了丰富的、直至前沿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更有兴趣探究问题和带着问题到课堂听课。学生对课堂教学兴趣的提高,促进了师生在课堂内外的互动,使得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也由过去的“太枯燥,不知道要怎样应用学到的知识”转变成为“能结合现在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情况讲解课程内容,学以致用,课堂效率高”。 (3) 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教学改革促进了科技创新,我们研发的一系列电子学习、网络远程教育国家及省部级项目都源自计算机教学改革;而这些科研成果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学理念、结构、方式和手段的改进。电子学习系统的研制和引入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的扩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基础与前沿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方式上也更加注重用多种方式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引导。 (4) 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我们在2005年将电子学习系统引入到计算机系统课程群的教学中,三年多来的使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并在有力促进了学生的科研活动。比如课程群老师指导的毕业设计,2006年在省级毕业论文评奖中,一等奖1人,三等奖1人,提名奖4人;而2007年获得的一、二、三等奖分别提高到2、3、4人,学士论文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又如教师指导的智能垃圾箱及其监测系统设计、Smart Library System、Learn Language Assistant(微软2007嵌入式设计大赛中位列全球前200强)、盲人学习帮助器、Acme Rural Education System等项目都是优秀的本科生科研成果。 4结束语 实践表明,将电子学习系统应用于计算机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了解知识的新发展,对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电子学论文:电子学籍有望制止择校痼疾 关键字:电子学籍/IC卡 从五指山野菜、菠萝,到近日的香蕉有毒事件,海南农产品屡遭一些失实报道的损害。为此,海南省农业有关部门近日表示,海南省的农产品马上会推行农产品“身份证”(条形码)制度,将农产品的产期、规格、售价、产地等信息编码上网,在网上可以查到该产品出自哪里,十分便于监督管理和电子商务的开展。 每年到了小学升中学的时候,总会有许多学生家长想利用各种关系来打破按区域就学的规定,把孩子的学籍转到自认为较好的学校去。这一现象将随着电子学籍的出台被改变。 电子学籍这一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有望从根本上制止屡禁不止的非正当途径择校问题。在北京市2007年的小学升初中工作中,第一次使用的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就是对按照规定方式升学就位的学生建立学生电子学籍,中学录取后的学生电子档案,学校只有补充或修改内容的权力,而不能随意增加或者减少一个电子档案的内容,同时这份电子档案还将作为3年后学生中考报名的依据。这项工作的关键是要做好IC卡的信息提取和信息导入。学生的始发地是哪个学校,在IC卡里必须得到真实、明确的记录,然后,由学生所在的区县教委,根据就近划片的原则,将该学生导入合适的学校,如果学生拒绝按照导入的学校报到,其他的导入系统对该IC卡不能识别。所用的卡一旦被识别,该卡存储的当年入学信息立即被清空,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学生只有一次刷卡机会。 对于实现公平教育而言,电子学籍IC卡的出现确实是一件简便快捷的好方法。随着银联卡、公交IC一卡通、通用病历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信息化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一种制度和观念的变革和更新。美国和加拿大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实施社会保险号码唯一的办法,但是它的功能要远远超过我国现行的身份证。美国和加拿大的社会保险卡是公民的最基本的证件,相当于一个人的电子档案。每个公民出生都要到社会保险部门办理保险卡,每个公民终生只能有一个保险卡号(SSN),它可以用于个人生活的所有领域,如医疗卫生、银行存取款、工作申请、移民申请、升学转学等等。而我国目前的身份证虽然有唯一的编号作为识别,但还没有电子档案的功能。 回头我们再来看这个电子学籍,它的功能可以逐步完善起来。也许未来,它应该能够从每个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到他参加工作为止,所有的教育记录都能够用一张小小的IC卡记录和保存。同时,这张卡还具备与教育相关的各类功能,例如报考、录用、参加各类等级考试等,相当于一个学生身份证。这个卡的内容还可以更丰富,比如对学生开放和优惠的场馆门检、寒暑假的火车票学生优惠卡等针对学生群的功能都整合起来,集中在一张卡上。 信息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未来,更多的社会行为,应该都能够整合成一卡通。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也更能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精髓。 电子学论文: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打造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7年。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提高我国传感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传感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立于1987年,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具有电子学、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在微纳传感器及微系统的研究中获得巨大进展,取得了突出成绩,逐步形成了以基于微纳加工技术的微传感器和微系统为主要创新方向的研究特点,并已成为国内外广泛认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传感技术研究基地,同时形成了具有一流人才与完整学术梯队以及先进仪器设备与科研条件的国家级研究基地。 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侧重进行传感器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新器件、新系统的研究,实现传感器的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实验室自建立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先后承担和完成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新型传感器和微系统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如电场传感器及系统、SPR生化分析仪、生物传感器及系统、气体传感器及系统、微流控芯片系统、集成气象传感器、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微惯性传感器等,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和技术攻关与自主创新能力。 实验室现有面积4000多平方米,其中1000平方米超净间,拥有一条完整的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加工工艺线,具有先进的工艺和测试设备,形成了一整套加工工艺规范,具备各种微结构器件的加工能力,并提供传感器及系统的设计、加工、封装等服务。 电场传感器 实验室研制出多种新型电场传感器,电场传感器在雷电预警、智能电网、气象预报、工业静电测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高精度谐振式压力传感器 实验室研制出电磁激励、电磁感应检测的硅微机械谐振式压力传感器,可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压力测试、大飞机气压高度计、天气预报气压检测、压力校验仪等。 抗高过载微惯性传感器 实验室研制出扭摆式抗过载微型加速度计和电磁式振动环微机械陀螺仪,抗过载冲击大于10000g,主要应用于惯性制导及惯性测量系统。 气象传感器 实验室研制出温度、湿度、压力单片集成传感器和固态仿生集成风速传感器芯片,主要应用于探空气象参数监测。 水污染监测传感器及系统 实验室研制总磷传感器、COD(化学耗氧量)传感器、磷酸盐传感器,用于水环境与水污染实时现场在线监测。 气体传感器 实验室研制出MEMS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体传感器和固态电解质气体传感器,用于乙醇、CO、氨气等微化品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 微流控芯片系统(uTAS) 实验室研制出集成样品血样预处理芯片、集成光纤电泳芯片、微泵等微流控芯片系统,主要应用于疾病检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低成本手持式生化检测仪 实验室研制出手持式生化多参数检测仪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适用于个人、家庭、农村、社区便捷、廉价的预测和诊断。 SPR(表面等离子体谐振)生化分析系统 实验室研制出便携式、电化学联用、高通量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SPR生化分析仪,可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环境检测和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 集成光波导生化检测仪 实验室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案的集成光波导生化检测仪,可开发出面向众多应用需求的低成本、便携式、快速检测装置。 离子迁移率谱仪(IMS) 实验室研制出离子迁移率谱仪(IMS),可实现对胺类、农药、神经药物、化学战剂等物质的检测,应用于痕量物质实时现场快速监测。 电子学论文:基于电子学档的大学英语口语翻转课堂设计研究 摘 要: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关注的主要英语应用能力之一。能否流利顺畅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大学生毕业后待遇和前途发展直接相关。但是,目前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欠缺。本研究在分析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缺乏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电子学档的大学英语口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增强学生的口语输出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电子学档;口语;翻转课堂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们比较重视的公共基础课。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很难彻底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并不乐观。其原因主要归结于大学英语大班制教学,学生课堂口语表达机会少,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以四级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针对此,笔者提出电子学档下的大学英语口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电子学档,顾名思义,就是电子化的档案袋,这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法。利用电子学档,学生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有意识地选择、展示并收集自己的电子作品,还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自主进行评价与反思。电子学档的使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呈现出个性化、分布式的特点。国外目前对电子文档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和应用研究且相对成熟。在国内,随着教学的改革和推进,对电子学档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得到了一定的进展。王佑镁(2009)进行了系统的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北京科技大学的李晓东(2014)对电子学档应用于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针对核心课程的基于电子学档的研究还是较少,研究空间较大。本研究拟在基于电子学档云平台上进行大学英语口语翻转课堂研究。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依托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我国教育界的研究者们在几年前就对此给予关注。不少学者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研究与实践。 如果以“翻转课堂”作为关键词在期刊论文库进行检索,笔者发现,近几年与“翻转课堂”相关的论文多达五百多篇。早在2013年,南京大学的梁乐明和张金磊就较为系统地对“翻转课堂”进行过研究。梁乐明认为翻转课堂的设计要以“微课程”为主要样本,而“微课程”的设计要结合相应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张金磊进一步完善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夯实了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虽然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对此的实证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内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为数不多。国外教学研究中,翻转课堂更多地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效果。课外活动主要为学习者学习提供所需的音频和视频等资料,而课内活动则涉及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互的学习活动。 三、基于电子学档的大学英语口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受课堂规模限制,学生在大学英语课上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对英语口语能力表达缺乏自信心,因此基于电子学档的口语教学模式的提出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口语表达的时间和提高口语表达的兴趣和自信心。 (一)电子学档的构建 本研究在云环境下,构建电子学档系统,包含两类空间,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私有空间是为每个学生单独建立的操作空间。学生拥有自己的账号,有一定量的存储空间,学生可以保存各种口语学习资料。也可以将自己的口语作业,作品,反思报告等提交给教师查看,同时可以自我评价。公共空间是所有学生共享的操作环境。公共空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公共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上传班级需要的学习资料,每个学生都可以访问公共空间上的学习资料。 教师利用电子学档的公共空间,给学生共享关于英语口语的入门和进阶的相关音频和视频,学生可以由易到难,从掌握发音、跟读、模仿到自由表达,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目标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课上预留项目式口语作业任务,同时在电子学档的公共空间共享相关资源。学生在课下,通过个体或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学生可经多次练习,将最优秀的项目成果提交到电子学档上,教师依此做出评估并给学生反馈。代表性的项目式的成果可以在课堂上共享,教师对此做出点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目前微课程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因此本研究在微课程的选择上注重资料的系统性。微课程资料可以是文字的,音频的或视频的,但是内容上应该是系统化的,如:口语语音作业模块,教师上传发音规则音频或视频,学生自学后完成口语作业。 (二)评估手段 大学英语是一门综合基础课,不单独设口语n。虽然有听说课时,但由于课时量少,班级容量大,口语课的课堂效果不理想。大学生哑巴英语的现象很普遍。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提高口语的输出量才能让学生克服讲英语时的紧张感,增强自信。适当的评价手段也是本教学模式的保障。因此,学生除了提交每次的口语作业之外,学生还可在期中,期末分别提交电子学档,内容包括:学习成果,评价标准,自我反思等。档案袋作为诊断工具记录学生的口语技能训练情况,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遭遇教学效果的瓶颈。我们大学英语教师要大胆的改变教学模式,与中学英语教学模式区分。大学英语教学方向不应该是以四,六级为方向,应该是建立在市场对人才能力需求上的。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其毕业后能直接用英语进行交流是目前大学毕业生的英语需求。但是,由于缺乏英语语境和输出机会,大学生英语口语输出量极度缺乏,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教学思路和方法。目前,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也要大胆创新,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作为大学教育的主体,高校也应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潮流,优化学院的计算机网络设备,扩大互联网连接渠道,为师生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电子学论文:MATLAB仿真技术在《机械电子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克服常规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机械电子学课程教学质量,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了MATLAB仿真技术,对基于MATLAB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并以某型炮弹制导控制系统阻尼回路的设计为例,进行了MATLAB仿真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实际应用表明,采用MATLAB仿真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机械电子学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机械电子学;MATLAB;教学;仿真技术 引言: 机械电子学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一门交叉性学科,随着现代科技发展逐渐形成的。机械电子学知识量大,并且机电融合,内容更新快,对实践的要求十分高,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掌握各个专业知识和关键技术,还要去理解机械电子学的精髓,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实践方法,以便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技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信息、控制及系统论方面知识比较欠缺,并且由于硬件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机电实验无法正常进行,这给《机械电子学》课程的教学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MATLAB作为工程领域最为流行的仿真软件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电路设计与仿真、控制、机械、管理等领域,其提供的图形界面仿真手段――Simulink,使得机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效率得到大大提高[2-3]。本文就MATLAB在《机械电子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探讨。 一、课程研究内容及难点 机械电子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了技术和产品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其次是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的原理、技术、设计理论和方法,构成了机械电子学的研究内容。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群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概括起来,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主要有六项: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检测与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其基本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4]。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富含高新技术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机电一体化为机械产品注入了新的技术,把计算机和电子器件的传感检测、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功能融合到机械装置中去,从而获得了过去只靠一种技术而无法实现的功能和效果,在功能、性能、质量和效率等方面都有高水平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综合应用各种现代高新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通过各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产品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合理配置和外部的整体性能最佳。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表现出整体结构最佳化、系统控制智能化和操作性能柔性化。 机电系统静态和动态设计是课程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分析机械系统和微机控制系统的元部件特性,掌握机电系统稳态和动态设计的分析方法。但是,动态系统设计涉及到的知识既有系统论和控制论方面内容,又有诸如系统动态参数整定等实践性非常强的内容,学习难度相当大。鉴于此,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以计算机为工具,借助于MATLAB仿真技术,充分利用其强大的优化设计及仿真分析能力,把该课程中抽象内容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基于MATLAB的教学方法 在《机械电子学》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中,需要涉及机械传动系统、执行元件以及控制系统等多个用于实现机电有机结合的功能模块,如何将这些不同系统、模块的共性表达出来,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并建立学习主线,是实现各个章节知识串联的一个重要环节。MATLAB工具可以实现该功能,通过采用该软件对不同类型的系统进行仿真和特性分析,不仅使学生对机电系统特性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帮助学生掌握了一门有用的学习工具,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MATLAB/Simulink实现机电系统动态仿真功能,解决学生对系统动态特性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公式这一难题;可以通过调节模型参数,研究延迟力矩和积分控制器的效果,让学生对控制以及一些典型的调节手段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还可以利用提供的大量机械模块的仿真工具包,通过这些工具,可以方便地对一些常见的机械元、部件进行特性分析,如液压元件、齿轮传动系统等,并能随时改变约束条件和连接方式,及时观察所设机构在变参数下运行时的工作特性。 综上所述,基于MATLAB建成一个能够模拟实际系统问题的虚拟实验室,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其基本分析方法。 三、基于MATLAB的教学内容 基于MATLAB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利用MATLAB分析系统时间响应。在完成系统间响应求解方法的讲解以及系统时域指标的讨论后,将利用MATLAB提供的函数系统在不同输入作用下的时间响应,并在单位阶跃响应的基础上,求取系统时域性能指标。在MATLAB中,可以采用impulse函数、step函数、lsim函数对线性连续系统的时间响应进行仿真计算。其中,impulse函数用于生成单位脉冲响应,step函数用于生成单位阶跃响应,lsim函数用于生成对任意输入的时间响应。在求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以后,根据系统性能指标的定义,分析系统上升时间、峰值时间、最大超调量和调整时间等性能指标。 2.利用MATLAB分析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是系统频率特性的两种重要的图形表示形式,也是对系统进行频率特性分析的重要工具。MATLAB提供了绘制系统频率特性极坐标图的nyquist函数和绘制对数坐标图的bode函数,通过这些函数不仅可以得到系统的频率特性图,而且还可以得到系统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实频特性和虚频特性,从而通过计算得到系统的频域特征量。 3.利用MATLAB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在MATLAB中,如果已知系统的特征方程,应用roots函数可以直接求出系统的特征根。根据特征根的分布情况,判定系统是否稳定。通过MATLAB提供的margin函数,求出系统的幅值裕度、相位裕度、幅值穿越频率和相位穿越频率,从而直接分析系统是否稳定以及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4.利用MATLAB设计系统校正。通过MATLAB进一步讨论系统校正的设计问题,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仍然是基于Bode图的频率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设定某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可以通过调整增益满足稳态性能指标要求,但相位裕度过小,不满足相对稳定性要求,从而通过采用超前校正环节进行校正。 5.利用MATLAB分析线性离散系统。与可用于线性连续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函数对应,MATLAB提供了用于线性离散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函数。教学中,采用c2dm函数和d2cm函数实现系统模型变换。其中,采用c2dm函数将线性连续系统模型转换为线性离散系统模型,d2cm函数将线性离散系统模型转换为线性连续系统模型。另外,利用dstep函数、dimpulse函数和dlsim函数对线性离散系统的时间响应进行仿真计算[5]。 四、教学案例分析 利用MATLAB进行某型炮弹制导控制系统阻尼回路的仿真设计,是《机械电子学》课程教学中采用的经典案例之一。 对于轴对称弹体,俯仰通道和偏航通道结构相同,因此在制导控制系统设计时常以俯仰通道为例进行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的内回路是阻尼回路,阻尼回路主要由舵机环节、弹体环节和校正网络三部分组成。阻尼回路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特征点选择与5.2.3节相同,特征点处的弹体传递函数为: 从弹体传递函数可以看出,在特征点T1处原弹体阻尼为0.1,属于严重欠阻尼,因此将特征点处阻尼回路的期望阻尼设置为0.8。 校正网络设计主要是对阻尼回路传递函数系数 弹体开环传递函数Bode图如图4、图5所示,由图可知在增加阻尼回路前,弹体已经是稳定的,在增加阻尼回路滞后,弹体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弹体带宽变小,因此弹体振荡得到抑制。MATLAB仿真结果表明,阻尼回路明显改善了弹体动态特性。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在《机械电子学》教学过程中采用MATLAB软件可以有效地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对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有较大的帮助,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电子学论文: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在电子学科的应用 摘 要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从学生,教师,实验管理员三方面对实验过程全面控制,满足了对学生基础理论的认知、专业技术的掌握和综合设计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系统 管理系统 多样性 近几年,教育部一直在提出并让高校贯彻执行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理念,这是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提出的综合要求。如今,高等院校在教育理念上一直在摸索和发展中前进,但光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尚且不够,创新性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和应用。尤其工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以往的实践中,学生的实践大部分是局限于在实验室展开。这种传统的实践模式存在以下几个弊端,一是高校资金短缺,实验室无法满足日益扩招的学生数量,这样从教学资源配置上无法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二是对理论知识学习不深刻的同学直接进入实验室进行操作实验,很容易因为误操作而损坏仪器仪表,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是一些高危险和能源型的会造成污染的实验也无法在实际的实验室中操作完成。近年来,高等学校逐渐的大规模引入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并且也形成了学科体系。 1 传统仿真软件的特点 在使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之前,高校工科专业近些年也在一直使用一些仿真软件作为对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补充,以电子专业为例,常用到的一些电路软件有EWB、Multisim,主要用于电子电路的功能仿真;还有由欧洲DesignSoft Kft.公司研发的Tina Pro软件,主要用于模拟及数字电路的仿真分析;美国Wake Forest大学基于SPICE开发的CircuitMaker软件,主要用于电子电路仿真实验;英国Labcenter electronics公司出版的Proteus软件不仅具有其它EDA工具软件的仿真功能,还能仿真单片机及外围器件。这些软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教师和学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弊端。一是这些国外的软件都是针对企业,工程使用开发,而不是针对学校的学生实验开发,很多软件的功能在基础学习中无法使用,没有针对性。二是国外的这些仿真软件更新换代太快,各门课程需不断的购买正版软件这对于学校和学生都不太现实,但是用下载的盗版软件又存在使用过程中有时软件不稳定的情况,对于一些电路的仿真和参数的分析会造成波动及误差。三是这些仿真软件的界面都是英文,对于英语基础较差或者是学生没有学习专业英语之前,是存在一定困难,从而造成了学生对软件的畏惧情绪。四是人机界面比较单一,没有配套的知识辅助资料和实验过程指导,教师要在很多学生中进行巡回指导,工作量大,效率低。 2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应用 2.1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特点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是以计算机作为控制中心,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计算机上虚拟实验环境,软件构建逻辑结构模型,再和硬件相结合,构成虚拟系统。并利用互联网形成网络化虚拟系统在计算机人机界面上完成实验。该系统由课程实验仿真平台和实验管理系统构成,这也是和传统使用的仿真软件的最大区别之处。该系统引入了实验管理系统,也就是说,该系统搭建的平台可以针对学生,教师和实验管理员分别使用,每个学生,教师,实验管理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管理账号。学生登录账号可以选课,可以提前预习实验要求,获取实验信息,并进行虚拟实验,最后提交实验报告和查询成绩接收实验结果反馈。而教师登录账号可以布置新实验,并提供一些实验案例和提出实验要求,还可以在线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实验作出批改,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实验管理人员登录账号可以添加和查看实验室,对学生和老师的考勤进行管理,对整个系统进行维护,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这种基于网络的流程化管理完成了对实验过程的全面控制,大大的提高了效率。 2.2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发展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充分的降低了实验实践成本,搭建了一座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使得实验过程安全可靠。通过网络化的实验管理系统,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打造了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师生的互动性。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是在课堂,实验室,传统仿真软件,企业实践四种环节的基础上汲取经验弥补不足发展而来的。该系统连同以上四个学习环节可以优化组合,发挥最大优势。比如原理性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可以结合课件或动画的形式在课堂完成,基本操作型的实验可以通过传统仿真软件验证后在实验室操作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的,开发性的实验可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完成,学生可以反复设置参数,反复调试验证,反复的进行修正直到最后满意的结果,这个过程极大的减少了资源的消耗,降低了实验的成本。 3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在电子学科的应用 3.1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建设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开发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草案,为各高校学科资源的共享应用奠定了基础。一个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建设是集成了多门学科资源的,在这个方面,我们国家像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潜心研究开发出了结合高校学科专业特点的虚拟仿真系统,建立了信息电子类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该平台提供的仪器设备可进行几百个电路、电子、信息的典型实验项目,充分的满足了高校学生的基础需求。另外,把一些前言的科研项目渗入到虚拟仿真实验范围,丰富了实验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充分的满足了高校学生的深层次拓展要求,有利于培养创新性的人才。 3.2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在电路中的应用举例 以北京邮电大学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为例分析,仿真平台模拟真实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和设备,而且该仿真平台是中文界面,学生用起来直观方便。该实验平台提供了二十二种典型电路实验,在实际中,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需要选取其中的典型性实验。下面以戴维南定理的验证与认识电路为例进行说明。该定理比较抽象,对其中的电路分析结果学生课堂难于掌握,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流程化学习系统,学生可以轻松的对定理作出深刻理解。如图1所示,在界面的主器材库选取相应的器材设备,在右面的实验台搭建电路,完全模拟真实化的实验环境。如图2所示,是教师登录后的界面,教师可以在这个系统里对所有学生的实验进行批改,设置,操作。如图3所示,是学生登录后的界面,学生可以对老师提前选好的一些实验进行操作。 4 小结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为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可选择实验项目,利用虚拟技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拓展了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在综合设计和创新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电子学论文: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高职毕业生面临的供需偏差进行了归因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构建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的必要性。提出高职机机械电子学专业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以及措施。 关键词 机械电子学 项目驱动课程 课程群 1研究背景 2012、2013、2014、2015连续这四年以来,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均低于全国其他高职专业的平均水平。换句话来说就是近四年来的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大部分人从事着与学校所学专业几乎无关的工作。因此,高等机械电子学专业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偏差。分析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职院校机械电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了。所以各个高职学院的机械电子学专业要根据目前的市场和社会需求、重新确定专业定位,全面的整合教学内容, 选择能够提升学生就业潜力的课程内容。 2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2.1选取专业课程内容的方法与原则 2.1.1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式来安排专业课程 在课程安排中可采用“以专业化生产过程为课程安排主线”、“围绕生产项目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训”以及“以职业实践为导向安排课程”等不同的模式来安排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或者实例式教学。 2.1.2在课程选择过程中遵循实用原则 在课程选择过程中要安排好“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两部分的教学内容。“描述性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各种性质、特征以及状态,通常用来区别和辨别事务。“程序性知识”是只能借助某种具体的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描述性知识”用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程序性知识”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2.1.3要改变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的课程选择要从原来力求单一学科知识的完整性逐渐向诸多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转变。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这本教材的课程内容可综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接口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等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按机械设计的过程组合上述内容的教学。 2.2专业课程内容综合模式 2.2.1综合基础专业课程 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的课程包含了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模块的基础知识。传统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中每个模块的基础知识都要由几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来完成。具体分析这些相关专业的教材,会发现其具有将这些课程综合的条件。例如机械制造技术这个模块的基础知识一般由机械制图、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工学及工业电子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等课程组成。基础专业课程综合中可将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绘图这两门课程综合;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以及机械制图这三门课程综合。 2.2.2综合核心技术课程 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在新的就业形势下要做到针对职业岗位安排教学内容。核心技术课程的课程内容安排要以核心技术为主线紧密的结合起来,综合为一门新的技术课程。由核心技术组合的课程不仅包含基础含理论知识,也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具体如何组合就要根据各个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数控机床操作这个岗位是所有机械制造企业比较重要的岗位之一,以数控机床操作为核心技术可供综合的课程有:机械材料基础知识、零部件加工及装配工艺、计算机编程设计。如果高职学生能够认真学完这一综合课程之后,在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进行练习操作,毕业之后就能胜任数控机床的编程以及操作工作。 2.2.3综合核心技术与支撑技术课程 核心技术是专业技术的核心,而支撑核心技术的支撑技术普遍属于专业基础。如果将核心技术与支撑技术以及其他的相关课程综合,打破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形成一种新的课程设置模式,或许会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提供新的方向。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在探讨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专业课这三段式的传统课程结构的可能性以及利弊。许多学者主张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综合起来,形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这种综合核心技术与支撑技术课程模式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学习专业课。 3实施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措施 3.1重视课程的个体差异, 实行开放式教学 在机械电子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中选择应用性、操作性以及技术性强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中针对市场需求的某种能力进行有目的的培养,根据培养目的组合课程模式。这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能够满足社会上的职业需求,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 3.2 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教学质量 由机械电子学产业界、机械电子学专家、学校的管理层、相应专业的教师等编写机械电子学课程大纲,然后由专业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完整的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证教学质量。 3.3实施措施控制课堂教学质量 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专业课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建立一套适合本院校的、有理论依据的、具体可行的评价机制,并通过考试等各项措施及时反馈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信息。 3.4积极发挥教师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在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课程的建设中,不仅要有效发挥教师队伍的带头作用,而且要培养大量的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的教师队伍,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中。 电子学论文:工科留学生电工电子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工科非电专业留学生特点,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对留学生电工电子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所采用方法有助于提升留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其对相关基础课程的掌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留学生;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技能 随着我国石油企业海外项目的不断拓展,资源国企业及我国海外企业都迫切需要掌握石油开发、运输等技术的国际化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向国际化发展趋势,提高综合办学实力,从1997年开始,陆续招收了来自中亚、中东、南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目前在校留学生人数达800多人,生源涵盖了本、硕、博各个层次。因此,设立针对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电工电子学实验是工科非电专业学生继大学物理实验之后的又一门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留学生是高校教学中一个特殊的受教群体,提高留学生实验教学质量,培养留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提高我校国际化办学规模和提升学校知名度都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在多年的留学生教学实践中,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这些教学经验和体会对提高留学生的实践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一、强化基础,参差兼顾,以突出留学生特点为主优化实验内容 我校与国内外石油公司合作,以联合培养模式招收的留学生大多来自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受教育的程度及个人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实践动手能力也与中国学生相差甚远。例如,第一次使用万用表时,教师不需要给中国学生讲解,但对留学生却不然,需要详细讲解和演示万用表的使用方法。这种生源质量的差异,决定了对留学生的实验要求不能过高,应该以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降低实验难度,选择相对简单、趣味性高、实用性强的实验内容,来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少数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留学生,则可以采取与中国学生使用相同教材,并视其能力和素质,适当增加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培养方式,从而使不同水平的留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状况的学习点。 二、分组合作,以优带差,充分发挥留学生之间语言沟通无障碍的优势 近年来,我校招收的留学生多数来自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俄语系国家,教学语言成为留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困难。尽管这些学生在选择进入专业学习之前,要在预科班学习一年汉语,但即便如此,多数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也仅限于简单的日常对话和交流,完全理解和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或专业术语还存在困难。而多数专业课教师俄语基础薄弱,只能采用汉语进行授课。语言障碍给留学生在理论课上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带来困难,同时也制约了实验技能的提高。为了克服语言交流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通常把留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确保有一位汉语语言表达及领悟能力较好的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完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后,先重点辅导各组中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一旦该学生掌握了实验过程和方法,便可作为老师的助手,代替老师在小组中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帮同学辅导,发挥助教的作用。该方法不仅可以在师生之间搭起语言桥梁,解决师生间的沟通障碍,也缓解了课堂上老师被学生频繁招呼的现象。 三、积极探索,改变模式,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留学生实验教学质量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学生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实验时经常不知从何入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仪器操作训练、接线能力训练、测试分析训练”三个单元训练法,从夯实基础入手,循序渐进,逐级强化,达到培养和提高留学生实验技能和素质的目的。课上课下注重与留学生沟通和交流,课程结束前,让留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和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填写对该实验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及实验内容等方面的建议。通过信息反馈,可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具体实施“三个单元训练法”时,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仪器操作训练”单元。熟练使用电子仪器设备是完成实验过程的重要基础。在这个单元中会安排一次课的时间对仪器设备进行讲解和强化训练,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留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介绍数字示波器使用时,首先要求学生登录学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观看示波器使用视频,让留学生先对示波器操作有个直观的了解。随后在课堂讲解时,让学生将示波器的界面显示语言设置成自己的母语文字(如俄语、英语或其他语言文字),再对照老师的中文讲解慢慢消化吸收,这样学生便很快地掌握了示波器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接线能力训练”单元。实验初期,留学生的电路接线能力普遍较差,很简单的电路在他们看来都觉得很复杂。不能正确连接实验电路,就无法完成后续的参数测量。最初我们采用教师先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接线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是学生每接一根线都要先跑到演示台前看一次,不仅实验效果不好、效率低下,而且还影响课堂秩序。后来,我们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把电路接线过程做成动画,让学生跟着动画提示连接电路,既直观有趣,又提高了实验效率。经过几次训练,多数学生都能够脱离动画提示,独立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效果立竿见影。 “测试分析训练”单元。该单元是培养实验技能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训练单元中学生不仅要理解实验原理,正确使用仪器仪表并掌握不同参数的测量方法,同时,在实验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故障或实际问题。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手段。 1.课堂讲解实验原理时,充分利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通过电路仿真过程让学生对实验原理有更深层的理解,对实验结果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例如,在做单级共射放大电路实验时,采用Multisim仿真软件,让学生观察工作点变化对放大电路的影响;通过改变工作点位置,使三极管工作在不同区域,观察各区域中放大电路输出波形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失真波形产生的原因及改善方法,把抽象的问题通过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更便于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由于部分留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足,课前又没有预习的习惯,所以实验课上许多留学生都不清楚实验该从何做起,该怎样用测量数据验证实验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课上提出问题讲解实验原理观察仿真结果根据动画提示测量参数课上互动、讨论并验证提出的问题”的授课程序,使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彻底克服理论知识掌握不足的弊病。例如,在做直流电路基本定律实验时,老师先提出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的概念,让学生根据动画提示测出电压、电流值,然后通过互动与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用测量数据反推并验证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通过这种方法,留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测量及分析的方法,而且很容易就理解了理论课上未搞清楚的基本概念。 3.为兼顾部分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让大多数留学生跟上授课节奏,在做比较复杂、实验步骤相对烦琐的实验时,老师会把实验分成多个单元,等每个学生都完成该单元的测量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单元,以避免挫伤个别留学生的自信心而失去对实验课的兴趣。 4.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把每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和仪器设备使用做成动画或视频,增强真实感和临场操作感。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把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通过动画或视频表现出来,帮助留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因材施教,层次教学,有效利用开放实验室培养留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有些留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想法较多,且对电子学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在他们掌握了基本实验方法后,鼓励他们进入开放实验室,实施分层次教学。在开放实验室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继续做课上没有完成的实验,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尝试一些设计性的实验。另外,在开放实验室还备有焊接工具及一些小电子产品的套件,例如小音箱、电子门铃等。学生可以自行焊接组装这些小电子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对将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整个开放环节,完全以留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留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留学生教学质量是决定高校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留学生实验课教学水平是广大教育同行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针对我校留学生特点,本文探讨了留学生电工电子实验课教学方面的一些有效措施,仅供广大教育同行参考。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浅论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审计影响的不断扩大,审计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领导、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越来越成为影响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借鉴现代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全面质量管理,实施国家审计项目(以下简称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对于保证和不断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审计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审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审计机关以保证审计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审计工作全过程为对象,运用多种管理方法,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一种综合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它不仅要求审计机关质量管理部门进行质量管理,还要求从审计机关的最高决策者到一般职工均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质量管理,要求审计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提高审计质量来进行。 上述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借鉴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体现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面管理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三全一多样”的基本特点。其核心是审计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质量来进行。“一切以提高审计质量为中心,一切为提高审计质量服务”是审计机关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的意义可以概括为“4个有助于”: 一是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目前,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中还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诸如不是全员参与(主要是针对审计人员)、内容不全面(侧重于审计档案资料的复核)、过程不完整(主要是事后检查,缺乏事前控制和事后的总结、提高)、方法过于简单(主要是检查、复核)审计项目计划不够科学、审计准备不够充分、审计人员质量风险意识淡薄、审计队伍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责任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力度不强等,严重影响了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审计项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改进和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全面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有助于为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提供基础保障。审计质量的高低,必然直接影响到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我国20多年的社会主义审计实践也证明,哪个审计机关注视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哪个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就高,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就明显;哪个时期的审计质量高,哪个时期的审计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就突出。而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基础保障就是搞好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确保审计质量。 三是有助于树立审计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在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我国审计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而之所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其表现是审计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根本上看,还在于审计工作保证了质量。否则,失去了质量这一根本,审计的良好社会形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是有助于推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审计工作已经进入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寻求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但从总体上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少方面还存在差距,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审计质量管理。同时,与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望相比,审计工作也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关键还是审计质量问题。因此,只有切实开展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质量,审计工作才能适应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审计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三、实施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以人为本 奠定基础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搞好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所在就是“人”。没有高素质的审计人员,缺乏全体审计人员的主动参与,再先进、再完善的管理制度,再科学的方法也发挥不了作用。这就要求以人为本推行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审计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力求使参与审计质量管理、提高审计质量、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作为个人价值自我实现的一部分,达到“人”与“事”的高度和谐、共同发展。 一方面,应进行质量教育和培训,使全体审计领导干部和每个审计人员牢固树立 “审计质量是审计事业的生命线”的思想和严谨细致、刻苦学习的作风,增强参与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加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必须制定、完善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任务和职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以形成一个高效、协调、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同时,将质量责任同奖惩机制挂起钩来,确保责、权、利三者的统一,在审计机关内部营造审计质量人人有责,质量管理人人参与,人人为提高审计质量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工作的氛围和机制。 2.明确标准 贯彻准则 按照审计准则(包括审计署6号令)实施审计是对审计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依法审计和确保审计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目前,我们审计机关面临的现实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被审计单位违法违纪的问题比较普遍,会计资料失真的现象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审计面临着很大的审计风险,而规避审计风险的关键是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进行审计。然而,目前不少审计人员还存在不按照审计准则办事的现象。比如有些审计人员审计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操作,而是审计结束后再按审计准则的要求来补材料、补日记,表面上看审计方案、审计日记、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环节搞得“天衣无缝”。实际上,这不仅是审计操作与审计准则 “两张皮”、 增加工作量的问题,而且潜在的审计风险会更大,必然影响到审计质量,最终影响到审计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实际上,审计准则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审计人员一方面是一种约束,另一方面是一种保护。因为审计人员只要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进行了审计,不存在失职渎职行为,就尽到了审计责任。即使审计过的单位再出现重大违纪问题,就完全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各级审计机关和每个审计人员对此应该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并以开展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为契机,切实抓好审计准则的落实,这是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 3.围绕主线 全面控制 如前所述,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机关各环节、各部门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因此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门和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审计项目质量。这就要求在开展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以整个审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搞好包括审计计划(立项)、实施审计、审计报告、复核,到档案归档在内的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搞好各部门工作质量的控制及其协调配合,搞好包括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法制机构及其复核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和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在内的所有人员工作质量的责任控制。 4.明确目标 总结提高 推行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和不断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审计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应设置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考核,总结提高。笔者认为,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应包括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审计程序的合法性、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审计档案的完整性、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审计作用发挥的充分性等6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运用量化计分的办法,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科学考核。同时,要求结合考核,总结和推广经验,针对考核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管理,提高质量。 5.多种方法 综合运用 全面质量管理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值得在我们在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中借鉴和利用。 一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法就是pdca循环工作法。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是技术方法。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有所谓的老七种工具(具体包括: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分层图、调查表),还有新七种工具(具体包括:关联图法、kj法、系统图法、矩阵图法、矩阵数据分析法、pdpc法、矢线图法)。此外,还有一些新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比如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头脑风暴法、六西格玛法等。 显然,由于审计工作具有自身的特点,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不可能全面运用上述各种方法,但必须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原则,结合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实际,科学、灵活、有效地应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比如因果图法、头脑风暴法、控制图和fmea分析法等。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浅谈对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再认识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全面质量管理 【论文提要】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以学生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高等职业院校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有效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全面质量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加快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步伐,高职、高专教育的规模迅猛发展,招生总量持续增长。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数量需求,另一方面则暴露了高职、高专教育在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办学条件不佳,尤其是一些新建的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还缺乏明确认识,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同时,建立稳定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引起了广大高职高专院校的广泛关注。把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引入高职教育领域,更多的是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建立基于学生能力基础上的教育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科学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关键因素是质量。影响毕业生质量的因素很多,它涉及学校从专业设置到毕业生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还必须从单一的毕业生质量扩展到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质量、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来认识。因此,需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式。 1.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十二字,即: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一个过程,即学校在不同时间内,应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学校的每项教学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实施和验证的过程。四个阶段,根据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理论,美国的博士把它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总结出“计划(plan)一执行(d0)一检查(check)一处理(action)”四阶段的循环方式。八个步骤,为了解决和改进质量问题,pdca循环中的四个阶段还可以具体划分为八个步骤。一是计划阶段: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计划,制定措施。二是执行阶段:执行计划,落实措施。三是检查阶段: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四是处理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工作结果标准化;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2.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 全过程指的是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优质的人才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只有保证人才“生产”全过程的工作质量,才能保证最终人才的质量。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环节大体包括:高职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一设置相应专业一制定招生计划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招生宣传一招生一在校教育、能力培养一毕业考核一毕业生就业一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在准确地确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要做好专业调研,开发专业,防止盲目跟风导致设置的专业不符合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不适合市场需要,毕业生就业困难。专业设置一要体现时展的要求,二要体现行业发展的要求,三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则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能力,即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是从社会市场凋研开始的。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也要紧紧跟上市场需求,要经常进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调查,主动与经济管理部门沟通,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对来自各方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其需求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的内容和重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根据有关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紧跟技术进步的形势,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熟练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要素;忽视任何环节的质量管理,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要从传统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先预防”,要从管理最终的结果变为管理过程中的各个因素。 3.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 全员参与是指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所有为教学服务的人员的工作质量都与学校教育质量息息相关,都要参与质量管理,做到人人有责。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不能只靠领导,而必须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高职教育要贴近市场,全方位地为社会培养人才,对市场进行调研要靠教师;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可借鉴,需要靠教师去探索;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靠教师去培养。因此,高职教育质量的主体,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学校的质量风险机制应该是全员分担的机制,人人都是质量的责任人。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认为,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事情,全体员工都有责任有权力参与管理,管理者要设法调动起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管理当中去。只有把各个环节,每一个岗位上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质量。要从教育质量形成的各环节、各方面人手,做好预防、检查、管理、服务等工作,把学校制定的各种类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各个环节直到每个人,并建立各种规范标准,养成全体教职工重视质量、重视过程、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并及时解决的良好素质,提高全员的工作质量。 由此可见,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全程控制和全员参与,强调一切从市场出发、一切为用户服务。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既要强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也要重视市场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和宏观政策要求进行正确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前提。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准确定位。高等职业院校首先要把专科层次的教育办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一流人才。二是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首先是就业教育,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它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的满意,保障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促使组织健康发展。全面质量管理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对质量追求“持续不断地改进”。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要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就必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这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求。 1.全面质量管理: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高职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随着社会对实用技术要求的提高,其市场发展越来越广,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首先是“市场主体”间的竞争,质量决定生存;其次是来自普通高校的竞争,技术性、技能性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得到重视;再次是来自民办高校的压力,目前民办高校的市场定位与高职教育基本相当。 2.全面质量管理:专业设置的客观要求 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是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上的。学校确定专业设置时,必须调查人才市场的供求差,必须了解正在形成哪些新职业和工作机会,以及掌握当前能胜任这些工作的技术人才有多少。这样,才能正确地设置专业,使它的规格要求、口径宽窄能符合社会需求。现实情况也表明,专业对路则学校兴旺,否则就衰落。所以,专业设置应有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而市场调研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 3.全面质量管理:实现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外合作办学必将获得进一步发展。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也为了提高院校身在社会上的信誉,就必须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关于2l世纪高等教育的世界宣言:设想与行动》中所指出的——质量还必须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国际间的知识交流、互动网络、师生流动、合作研究项目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标准化和全面质量管理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和提高竞争力。 三、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高职教育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看,均已占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走内涵发展道路,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 1.树立一个理念:全面质量管理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项管理改革,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满足消费者的规定和潜在的需要”,树立起以学生为顾客的观念,从而尊重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需要,尊重用人单位的要求。根据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最后的落脚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这就要求全体教职工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做全面质量管理的宣传者和忠诚执行者,为提高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积极工作。 2.突出一个重点: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队伍是决定管理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领导重视。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管理队伍建设,要把管理队伍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注重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加强管理队伍的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功训练,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管理人员结合自身管理工作开展科学研究。要从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一定比例的管理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既有教学科研经历、又有较强管理工作能力,且热心管理工作的管理干部,充实到学校的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从整体上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管理能力。三是建立管理人员能进能出、能升能降的选拔评价机制。责、权、利挂钩,职、岗、贴相连,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管理队伍。 3.追求一个目标:引入is09000族标准 is09000族标准的宗旨是:让全世界都接受和使用is09000族标准,为所有组织提高运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高职院校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从基础抓起,认真总结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贯彻实施is09000族标准,取得质量认证证书。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但成功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对大多数高职学校来说,直接引人全面质量管理有一定的难度,而is09000族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社会各行各业,同样也适用于教育领域,它只要求一个组织或企业稳定组织结构、确定质量体系的要素和模式就可以贯彻实施。贯彻is09000族标准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之间不存在截然不同的界限,将两者结合起来,先贯彻is09000族标准再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效果会更好。 总之,全面质量管理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发展要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内涵发展。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跨入高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严峻困难和挑战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面对新要求,要驾驭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就必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试论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构建 论文摘要: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分析了全面质量管理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优势,并提出了通过建立导师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全面的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和教育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等来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生教育质量;优势;对策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1961年美国学者费根堡姆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其最早应用于工商管理领域。费根堡姆在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对全面质量管理概述如下:“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国际标准组织将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从各国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来看,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由一个概念体系组成的。具体说来,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体系包含以下七项内容: 第一,质量体系。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建构的组织结构、实施程序和所需资源的总和。质量体系的建立,要求组织按照某一标准来规范现有的体系,使之满足质量管理和顾客的需要。它是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基础。第二,质量方针。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改进方向。对外,它代表组织对产品用户和服务对象的质量承诺;对内,它是为组织所有部门和员工确立的行动指南。第三,质量手册。指根据质量方针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具体阐明组织的使命、目标及行为准则。质量手册是质量方针的书面化。第四,质量控制。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监视活动。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消除生产活动中的不利因素。这里的“控制”并非仅仅是指采取监控与管理方式,而是指在活动中采取更加人性化和更加科学的可以保持活动“持续改进”的方法。第五,质量保障。是管理形式的一种,其实质是组织机构通过提供足够的产品和服务信任度,阐明其为满足顾客和服务对象的期望而做出的某种承诺。它的目的是为顾客提供信任,使顾客认为组织具有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第六,质量审核。是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并达到预定目标的检查过程。第七,质量评估。通过自我评价和顾客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提出完善的目标,督促质量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美国学者特瑞巴斯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包含三个子系统:其一是社会性系统,涉及与正规或非正规组织特点相关的因素,如校园文化、教师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质量、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教师、管理者与学生等群体之间的行为模式;其二为技术性系统,涉及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和有效手段等因素;其三为管理系统,涉及组织结构(如正式规划、方针政策、职能部门、权力类型等)、组织使命与目标、组织运行活动(如计划、实施、指导、检查和控制)等。其与传统质量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全面性,即全面质量管理则立足于产品质量的方方面面,关注生产的每一过程,带有明显的过程导向性。 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此同时,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又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国家几次对研究生进行扩招,以满足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在扩招的同时也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了突出的问题——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研究生教育质量却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日益下降。 具体说来,研究生质量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导师不导现象。具体表现为导师由于行政职务或者导师忙于自己的外部兼职,造成对所带研究生的指导不够,对学生采用“放羊式”培养,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第二,研究生不研现象,具体表现为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不潜心学术研究,而是忙于赚钱,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没有深入发掘,只是为了一张学历证书而敷衍了事。当然,这也与导师不导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导师缺乏提高培养质量的动力。一方面,许多高校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给予了导师充分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经费分配等方面,主要又以教学和科研成果考核为主,很少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考核,因而造成导师把较多的时间用于项目申请、上,而把较少的时间用于指导研究生。这样,研究生培养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第四,导师队伍的平均素质有所下降。各学校为尽量满足扩招后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降低了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这就带来了导师水平不高无法给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指导,导师课题不够无法为学生提供研究条件等问题。第四,其他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如不合理扩招、经费短缺、淘机制不健全等。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优势 (一)事后管理模式与全面管理模式 研究生教育管理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而研究生教育质量则是研究生教育成败的根本评判标准,要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就必须紧紧抓住研究生教育管理这一主要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管理,研究生的课程建设、科研和学位论文管理,研究生的招生、德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 对教育质量地管理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一种统一的管理和量化标准,已有的量化标准又主要侧重于“管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从“如何管”出发来考虑问题,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不良现象,即在管理中不主动、不创新,不以教育质量这一根本标准来衡量,直到教育质量出了问题后再去纠正,是典型的事后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的缺陷即不能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重心,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各学科等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培养质量方面能各尽其责、各行其事。而全面质量管理则突破了这一局限,通过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对现有管理工作进行了重新修改、制定,强化管理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使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模式由事后管理转变为全面管理,由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推动了教育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了有益的改进。 (二)全面质量管理监控的全面性 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教育质量必须用严格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来保障。而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则需要一系列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和措施才能实现。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传统的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主要是由教务处和各系部、教研室的领导承担的,监控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这种传统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首先,教育质量监控只是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责,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只有管理部门才能评价,这就造成了教育质量监控主体单一、主体缺位的问题; 其次,监控内容单纯,大部分的教育质量监控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质量的层面上,只停留在监控导师的教育能力上,而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所培养的人才的规格与质量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重要内容均没有在监控的范围之内。不仅不能全面反映教育质量,而且忽略了教育中最重要的被监控者——研究生,造成了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客体狭隘且客体覆盖不全面的缺陷,导致教育质量监控难以体现全面性、真实性、科学性、客观性的原则,也难以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实际效果。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则能全方位地界定好教育质量监控的主体与客体,形成对教育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监控。 (三)质量管理的标准化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将管理重点放在教育结果上面,通过对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些硬指标的设置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比如研究生论文的发表数量和级别等,这些都造成了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追求结果、不注重过程,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等现象的丛生。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与一般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样,研究生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也是通过建立严密的文件化管理体系(质量体系文件)来实施质量管理的,其核心是通过建立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控制所有过程,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建立操作性强的工作程序和指导文件,进行质量记录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标准化的制度规范导师、管理者、研究生的行为准则及操作程序,促进教育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四)质量管理的顾客需求 传统的教育培养侧重以学校为中心,只从学校的层面去考虑质量问题,而相对忽视了研究生本身。研究生作为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既是接受教育者,又是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内部顾客,他们是整个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应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逐步从目前的以学校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四、研究生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导师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关键,导师既是研究生专业培养质量和目标知识结构的设计者,也是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者,还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界定者,国家、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都要通过导师来具体化,表现为实在的质量。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只是把导师作为管理的一个层面,而忽视了导师的最基本工作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主要、最基层的过程质量控制者。各种质量管理措施能否有效、能否对培养质量的提高起指导、监督作用,关键在于导师实施执行过程中配合的态度和方法。因此,要打破现行的导师负责制,要从组织的全方面考虑问题,在从导师的遴选到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这一过程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加强导师的遴选,严格导师资格审查,使真正优秀和合格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其次,要强化导师招生资格的审核,对于指导经验欠缺、指导能力不足的导师要严格控制其招生人数。再次,要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应提高导师待遇,调动导师工作积极性,对那些有重大创新成果的优秀导师应给予重奖,对那些缺少责任心、长期没有科研项目或成果的导师,应停止聘用,实行优胜劣汰,以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此外,还应注重加强年轻导师的培养。 (二)建立全面的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通过明确的岗位职责,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来确保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的。因此,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体系必不可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第一,制度建设。既要求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学位授权审核制度,不断完善从招生、培养、管理到授予学位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把好质量关。第二,监督控制职能的加强。学校要充分发挥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的监督控制职能,严格执行教学监督、质量监管以及决策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第三,建立主客体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所谓主客体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指的是在监督过程中,没有缺位的质量监督主体和缺失的质量监督客体,没有遗漏的质量监督内容。即建立包含导师、学生、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级主管部门等主客体和监督内容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 (三)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在这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指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实践教学质量组织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运行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教学质量组织保障体系主要要求学校在组织架构及系统运行方面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上下协调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责任。从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均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确保实践教学秩序的稳定,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制度保障体系即本着依法施教的原则,围绕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从而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即通过校级实践教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按评估方案对各系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予以通报,并与相关组织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评估是保障体系运行的核心和动力,要使评估工作能持久、健康、有效地坚持下去,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全面质量管理在图书馆电子文献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摘要: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对室内硬件设施进行经常地维护、及时排除各种机器故障,及时清除用户留驻的、无用的占据 计算 机空间的内容。针对质量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在 电子 文献 信息服务中的实施原则和具体运用。 关键词:质量管理;图书馆;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特点及实施原则 1.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管理 科学 领域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 企业 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组织流程中全体人员和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管理控制和技术管制方法,控制影响质量全程的各种因素,结合改善流程中生产、管理、经营各环节的系统性的管理活动。 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1)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管理,不仅图书馆领导,而且全体馆员都参与管理,通过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可使每一位馆员树立起质量意识,自觉地提高服务质量。(2)全面质量管理是事前管理。它要求在每道工序中都注意防止错误,把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预防为主,而不是等出现了差错再去改正。(3)全面质量管理是以数理统计为主要手段,一切用数据说话,通过读者调查、效率测量和审计等科学方法进行管理。(4)在工作过程中,后一道工序可视为前一道工序的用户。 3.全面管理的事实原则。(1)用户满意原则。一切为用户服务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用户一词已摆脱了传统的狭义范围,不仅包括读者,而且还涵盖了内部用户,强调下一道工序就是用户。(2)全面管理的原则。“全面”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全面质量管理:电子文献信息服务链中的全体人员都要参与到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来;2)全程管理:质量的形成是有序的,质量的体现是综合的,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就必须按流程控制影响质量的各环节。(3)定量分析原则。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应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尤其在调查用户对服务从数据的分析中得出质量运动和变异的特征和 规律 。(4)按pdca循环办事的原则。pdca循环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 二、全面质量管理在电子文献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1.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建设中的全面管理。建立一个具有良好质量 网络 系统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是开展高质量文献信息服务的基本设施保证。由于电子阅览室使用人数多,应规划出易于管理和维护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对网络活动进行集中式的有效控制。 2.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全面管理。(1)电子文献的选购。电子文献信息的选择充分考虑本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特色和主要用户群的需求,并根据电子文献信息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选购依据主要是根据电子文献的:1)主题和学术内容;2)技术支持性;3)著作者和出版者信誉;4)索取方式;5)版权许可范围;6)成本效益比较等方面因素。(2)电子文献的编目。电子文献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存在着编目对象难以识别、电子资源不稳定等方面因素。 3.电子文献信息阅览和检索中的全面质量管理。(1)用户利用行为的管理。对用户进行有效而全面的管理并加以必要的引导,不仅有助于提高用户利用网上资源的能力;也是维护和保证电子文献信息服务安全高质量运行,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基本条件之一。 (2)信息安全管理。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从最初的规划设计、软硬件配套到最后的投入使用全过程都潜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 参考 文献: [1]李慧,何绍华.网络信息服务的全面质量管理[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1,(4). [2]徐力国.论图书馆的全面质量管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2). [3]耿正萍.全面质量管理在大学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情报资料工作,2001,(12). 试论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设计前期质量管理、设计过程质量管理、设计后期质量管理的阐述,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简洁透明、便于掌握。有效地执行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是设计单位在同行业竞争中的关键因素。 【论文关键词】结构设计 iso9001:2008 全面质量管理 表格 文本 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建筑结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同于其它专业设计,它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周期、成本节约,可以说是一个工程中重要的生命线。对业主而言,在同行业中是视时间和成本为金钱的,有效地缩短工程周期和节约成本就意味着在市场中能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获取更大的效益,业主对设计单位的要求就是如此。可以说能做到业主满意、以业主为服务中心就会增强设计单位的同行业竞争力。正因为如此,设计单位执行iso9001:2008全面质量管理来保证设计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设计单位可采取如下过程管理方法,其中设计单位结构总工程师是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总负责人,组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一、设计前期质量管理 1.根据业主要求设计单位组建设计项目组,安排结构设计各阶段的设计人员、校对人员、专业负责人、审核人员并安排相应的完成时间,形成设计进度计划表。 2.在签定设计合同时由设计人员了解业主对该项目的明确要求和隐含要求,向业主指定的业主代表收集设计资料,包括a.委托书、 b.立项文件、 c. 地质勘察报告、 d.环评报告、e.规划总平等等,同时对提供的资料要由业主代表签字确认。 3.针对建筑工程的不同类型,由专业负责人对设计和校对人员进行事先指导,形成事先指导表。同时专业负责人应起草本设计项目结构设计统一措施,经结构总工程师批准后,结构人员保证人手一份使用。设计项目结构设计统一措施可按以下选择a.工程地质勘察要求、b.结构设计制图标准、c.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统一措施、d.多层(砖混、框架等)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措施、e高层(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等)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措施等。 二、设计过程质量管理 1.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严格执行结构设计统一措施,如有异议应及时向专业负责人提出,由专业负责人和总工程师确定最终标准,而不能一意孤行,违反全面质量管理,影响设计进度。 2.建筑各专业在各阶段设计过程中应互提设计基础资料,形成配合资料互提单表,以此表来约束各专业人员的设计责任行为。结构设计人员应做到主动与建筑各专业沟通,做到设计严谨、不遗漏。 3.在初步设计结束后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工作情况,由各级负责人进行设计中间工作检查,形成中间检查表。各级负责人应做到主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免设计校对、审核时改动过大,影响设计进度。 4.设计人员应严格执行设计进度,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在安排时间内完成,应及时把情况向专业负责人说明,由专业负责人另行安排设计人员协助工作,保证工作按时完成。在各阶段设计结束后进行设计校对、审核,并形成校对记录表、审核记录表。对校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人员可以有自己的思路原则,说明理由经总工程师审核确认后,可以不修改,否则都应进行修改,而不能弄虚作假不修改。 5.最后设计图纸要进行图纸会签、加盖印章、晒图、打印、包装、交付、备份设计电子文件等工作,属于设计人员完成的要及时履行责任完成,不要影响下一步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进行。设计人员应按照本设计单位结构专业计算书的要求完成本专业计算书。 三、设计后期质量管理 1.根据建筑设计审图中心提出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改,设计人员如遇不理解之处,要主动早与审图人员沟通修改,并按审图中心的要求提供修改后的设计文件,争取早日通过,交付业主使用。 2.按照业主的要求进行技术交底,形成工程设计会审记录表,做好业主与施工单位的沟通桥梁作用。 3.对施工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如果涉及设计变更,要及时做好设计变更,按照本设计单位的相关要求处理后形成设计变更通知书表交付施工单位使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般问题要及时处理,不拖沓,形成现场服务记录表。 4.在施工过程各部位验收中,设计人员要虚心向业主和施工单位收集设计质量信息反馈,并且从中要吸取教训,形成质量信息反馈单表。 5.主体工程验收后,设计人员要对整个设计过程文本、底图、表格、计算 书等资料存档保管并做好设计文件记录。 按照以上对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阐述,可以形成以下组织结构表进行归纳: 从上面组织结构表可以看出,用一些规范的表格和文本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这种过程可以是一目了然的,在执行时会很有条理,容易让人接受并执行。同时我们看到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很好地把握了全面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即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 实际在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比如设计项目因某种原因突然受阻、施工图时扩初又进行修改、业主要求设计周期提前等等,有时是没有办法的。本着为业主服务的思想,设计人员应正确面对现状、克服存在的困难,比如增加设计人员力量、进行集体合作,保证业主的要求同时也要保重结构设计的质量,切实把建筑结构设计iso9001:2008全面质量管理真正落实到实处。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全面质量管理初探 摘要:该文从城市轨道 交通 的营运特点,它的质量特性和评价指标,提出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设想。 关键词:轨道交通 质量特性 评价指标 管理 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 企业 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 科学 方法, 经济 地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管理活动,简称tqc。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①管理的对象是全面的,即不仅要管理好产品质量,而且要管理好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②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即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③参加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即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全体职工都参与质量管理;④管理质量的方法是全面的,即它在质量 分析 和控制上都必须以数据为依据,以统计质量控制方法为基础,全面综合运用各种质量管理方法,实行组织管理、专业技术、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结合,充分发挥它们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运能大、速度快、安全准时以及能缓解地面交通拥挤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点。如何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有效地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呢?我们认为应该可以从一般 工业 企业和其他交通运输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的 理论 和实践中得到借鉴。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及产品与一般工业企业的区别 城市轨道交通属于一般交通运输业的范畴。交通运输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其特殊性可概括为:①交通运输业不生产有形的商品,也不增加 社会 产品的总量,而只是改变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存在状态。具体体现为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即“位移”;②列车和乘客是同时运动的,即“位移”的消费和生产过程是同时进行的。这不象其他工业企业两者是在不同领域内进行的;③地铁或轻轨运营企业只能根据乘客的不同出行目的,科学地组织客流。这也不象其他工业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和生产产品;④地铁或轻轨运营企业在向乘客提供“位移”这种产品的同时,还进行其他一系列商业服务活动,具体为售票前、中、后的服务等,即“出行服务”,这也可以理解为工作质量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可以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产品定义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运营企业生产过程的结果,即“位移”;另一方面是乘客出行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服务,即“出行服务”。前者反映了运营企业的生产性,后者反映了运营企业的服务性。两者的组合构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产品。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产品质,特性及评价指标 2. 1 位移的质黄特性,主要应包括安全、迅速、准确、舒适、便利、经济六个方面。 2.1.1安全是首要质量特性。无论何种运输工具,没有安全的保障,乘客是不会选择其出行的。城市轨道交通方式也不例外。因此,安全是运营企业的重中之重。 2. 1. 2迅速是指乘客的送达速度要快, 现代 化城市要求人们工作和生活快节奏、高效率,必然要求出行的快速化,只有这样,乘客才能缩短出行在途时间,以更多的时间、精力投人到其自身的工作、 学习 和生活中去。 2. 1. 3准确是要求运营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准确无误,时间上的准确是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保持正常的发车频率和时间间隔。空间上的准确是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到站标志明确,不发生误乘的情况。 2. 1. 4舒适是现代化城市人口在日常交通出行中比较重视的基本质量特性。包括车站、车内环境卫生条件、空气质量、视听觉及运行过程中的生理、心理感受等等。 2. 1. 5便利是指乘客在出行中简便易行,进出站、购检票方便自如。更广泛的涵义还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网络 四通八达,使乘客能够就近换车。同时,为人们转换其他交通工具提供一系列配套设施,如停车场、立体换乘枢纽等等。 2. 1. 6经济是指票价能为城市大众普遍接受,使其乘坐轨道交通的开支占其总收人的比例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样,就为乘客选择轨道交通出行方式创造条件。 2. 1. 7位移质量特性评价。对位移的质量特性,可设定一整套评价指标体系,由政府来调控作出权威判断。运营企业亦可利用统计调查表收集有用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分析。例如安全可采用事故次数、人次事故;迅速可采用出行时间;准确可采用人次误乘率;舒适可采用拥挤度、清洁度;便利可采用进出站时间、售检票时间;经济可采用与其他交通工具的比价,与其总收人的百分比等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得出一整套指标评价结果,作为总体了解位移的质量特性。 2. 2出行服务是与位移相辅相成的,其质童特性同样可概括为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和文明性六个方面。 2. 2. 1功能性是指某项服务的作用和发挥的效能。 2. 2. 2经济性是指乘客为得到所需的服务而付出的费用。 2. 2. 3安全性是指保证服务过程中乘客不受到危害、损失的情况。 2.2.4时间性是指在时间上能够满足乘客的要求,具体包括及时、准时和省时等方面。 2. 2. 5舒适性是指在满足了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和时间性等质量特性的前提下,服务过程的舒适程度。 2. 2. 6文明性是指乘客在服务过程中满足精神需求的程度,是服务质量的一个显著质量特性。它是使乘客满意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主要指服务要礼貌周到、真诚热情等等。 2. 2. 7出行服务质量特性评价。对于出行服务的质量特性,也可设定一系列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由政府来调控作出权威性评价。运营企业自己亦可利用统计调查表了解具体情况。首先,设计出服务质量的统计调查表,表中可列出相应的服务质量指标与标准。然后,随机地发给乘客进行填写。经过抽样调查,将收回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以 计算 出乘客满意程度。例如:乘客满意度二(满意和较满意人数/总人数)x 100% 3 城市轨道 交通 运营 企业 全过程质量管理探讨 全过程质量管理是指对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部过程调查与 研究 、 分析 与处理、完善与改进,以控制每个环节,每项活动中 影响 过程质量的一切技术、人员和管理方面的因素,从而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本身的特点,其产品,即“位移和出行服务”的质量产生、形成与实现的全过程与一般 工业 企业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 3. 1乘客出行市场调查和客流量预浏 在此阶段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调查、预侧客流量大小,满足现有乘客的需求;另一是要调查、预测乘客未来出行的质量需求,为下一阶段的路网、车站及换乘枢纽的规划与设计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3. 2路网规划与系统设计 在市场调查阶段有了对客流量大小和未来出行的质量要求的准确分析与预测,还必须对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 科学 的规划与设计,特别是路网的结构、车站和换乘枢纽的分布,才能为出行服务的质量保证打好基础。同时,还必须完善质量责任制,采取科学的组织管理 方法 ,保证满足乘客对位移和出行服务的质量要求。 3. 3运营技术准备 建立和健全列车运行图及站、场技术作业程序等各种规章制度和技术文件,做好运营前技术准备工作。 3. 4运前服务工作 运营信息的及时,广告宣传,业务咨询等等。运前服务工作对位移和出行服务质量的形成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3. 5运管过程 运营过程,即乘客位移与消费过程是融合在一起同步进行的。 其流程为购票检票进站候车上车运行消费下车出站。 为保证位移和出行服务的质量,必须重视上述每个环节、每项作业、每次活动的过程质量的研究与分析,特别是人员、设备和作业过程、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控制和检查。 3. 6运后服务 它是一种延伸性的服务,一方面可以为出行中的各种质量 问题 进行信息反馈,事故处理,确保乘客满意;另一方面也为运营企业了解乘客的出行需求,运营企业的质t管理工作的成效开设一个信息窗口。 3. 7运曹辅助过程 它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蓦本过程服务的各项辅助过程,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对位移和出行服务的质t产生相应的形响。例如:列车、线路、站场及控制系统的维修与保养,通讯设备的维修与保养,职工的 教育 与培训及其他后勤保体工作等等。 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保证位移和出行服务这一产品质量,更要保证产品质量形成的以上七项过程的工作质量,使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构成螺旋式上升过程,最终使乘客满意。 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质,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质量保证体系是指运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把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严密地组织起来,规定它们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职责、任务和权限,并建立统一协调这些活动的组织机构,使企业内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有机体。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依据自己的文件化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 法律 化的管理是该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前提。即要求每个部门、岗位、员工严格按照质量保证体系规定的职能和作业程序开展自己的工作。另外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企业要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变化,不断地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改进、调整与完善,以确保该体系适应环境的变化,成为完全有效运行的体系。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具有一般的市场经营特点,存在同城市中其他公共交通企业和私人交通出行方式之间的竞争。在一般情况下,乘客只是直观地对位移和出行服务提出自己的质量要求,根据他们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来决定是否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方式。另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市场经营是非完全的市场经营,被认为是一种市场经营和政府间协议经营之间的混合经营。政府有必要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将其作为公平的第三方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评审或认证。运营企业自己也应对该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以促进运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所以,质t保证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深人 发展 的必然产物。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公共客运体系的骨干,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是既竟争又协作的关系。为大量吸引客流,起到客流组织的主导作用,向乘客提供方便、快捷、舒适、 经济 的位移和出行服务,需要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和与其他方式协作的能力。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高职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应用 摘要: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理念,现已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重视和实践。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周期中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高职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改进高职毕业设计质量管理的原则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于1961年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Feigenbaum提出,起源于产品领域的质量管理活动,随后在企业生产制造和营销管理中取得了巨大成功。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开始陆续并修订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即国际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使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基本原则更为一般化,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扩展其适用领域[1]。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于2015年伴随着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文件的出台而正式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拉开帷幕,目的在于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引导高职院校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运作机制建设,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2]。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核心。毕业设计作为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已实施多年,其质量已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成果重要的依据之一,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3]。尽管如此,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突显,甚至成为其质量管理的顽疾,如学校管理中的标准缺失、管理缺位、把关不严、条件不足等问题。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善高职毕业设计内涵,改进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方法,已成为高职院校急需攻克的难题[4]。 1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中典型问题诊断 通过分析当前各校毕业设计管理工作过程,发现学校在毕业设计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而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毕业设计质量标准缺失。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因开设专业太多,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设计工作组织方式、成果呈现形式及其评价标准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各级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设置的毕业设计要求是学校和教师评价毕业设计质量的标准,但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各校毕业设计的要求和抽查标准较模糊,未针对不同学科领域、产业行业和专业大类的特异性出台较为具体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到底什么样的毕业设计符合要求,各省、各校一直存在争议,有着各自的认识。(2)毕业设计质量管理缺位。主要表现在:缺乏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工作程序,学生实习地点、企业和岗位的较大差异及频繁变化给毕业设计指导与管理带来较大难度,并且缺乏激发指导教师主动关心学生毕业设计的政策以及校企联合指导学生的有效机制,缺乏明确的院系二级职责分工和有效监督,导致学校在毕业设计管理上,缺乏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理念,在某些环节、某些细节的管理上缺位。(3)对毕业设计质量把关不严。主要表现在学校因毕业生就业率和招生指标的原因被迫放宽毕业设计答辩要求,指导教师放宽初审要求,答辩评委安排不合理,答辩过程流于形式,评委把关不严,答辩考核不全面、标准不统一,未严格依据省级抽查标准判定结果,缺乏淘汰机制等方面,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并形成恶性循环。(4)保障毕业设计实施的基础条件不足。在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要素中,学生素质及其主观能动性是关键,指导教师、实习场所和设施、实习企业和岗位、实习管理平台和毕业设计专项经费等硬件是基础,有效组织、管理与评价方式等软件是保障。保障毕业设计实施的基础条件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校和企业符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素质要求的人员不足,校内用于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实习实训场所、设施欠缺,符合完成毕业设计实施条件且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限,缺乏借助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对毕业设计进行有效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实习管理平台,缺乏足够的教学经费用于学生毕业设计实施和教师工作量补贴等,导致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2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方法改进策略 2.1转变毕业设计质量管理理念 毕业设计作为实现培养目标和检验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项目,具有对接真实岗位、持续时间长、方式灵活多变、学生自学为主和独立完成、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等特点,影响其实施和效果的因素很多。因此,学校在改进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方法时,应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内容及结果评价上突出岗位性、职业性和实用性,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培养。 2.2具体做法 2.2.1高度重视,转变观念 毕业设计大多与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同步进行或融为一体,占高职人才培养周期的1/3,是集中开展岗位体验等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职业人的桥梁,其管理和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毕业设计不同于其他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其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工作内容是校内任何实践教学不可比拟的,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认真研读、领会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关毕业设计要求的文件和政策,转变观念,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把毕业设计管理工作作为主要质量管理目标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把各二级院系的毕业设计组织工作和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抽查通过率纳入绩效考核,实施目标管理。作为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的二级院系,一方面,组织专业教师研究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成果呈现形式等毕业设计质量标准;另一方面,制定本院系毕业设计管理实施方案、管理流程等质量管理细则和具体目标,加强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学生的管理、培训、考核,提高师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2.2.2完善标准,创新模式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首先,提高毕业设计管理效能和质量,完善毕业设计作品质量标准。毕业设计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其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而毕业设计质量标准则是毕业设计改革的方向和核心。在毕业设计质量标准中,最为关键的是选题及作品呈现形式的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应尽可能与专业对口,结合岗位实际。以药学类专业为例,可结合专业和岗位撰写医药行业分析报告、药品生产企业实习岗位分析报告、某药品制剂工艺分析报告、某药品的质量控制方法优化设计、某药品市场分析报告或推广策略、药品仓库管理优化方案、某疾病的药学服务方案等。其次,创新校企联合指导模式。通过学徒制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力量,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实现学生顶岗实训、毕业设计及就业一体化,促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开辟校企合作育人新途径。再次,创新毕业设计答辩方式。如改变毕业设计回校答辩的做法,尝试实行视频答辩或到企业现场进行答辩。若视频答辩,可灵活安排时间和地点,有效服务学生。若在企业答辩,可邀请企业专家参加并提问。若在校内答辩,可改革答辩仅有毕业生在场的做法,让低年级学生作为听众,现场观摩,提前了解毕业设计要求及答辩程序。 2.2.3强化培训,落实要求 毕业设计是评价高职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有别于本科生毕业论文。部分学校、教师、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比较陌生,因此,开展毕业设计指导和组织工作的培训尤为重要。培训可分为以下5个层次,一是聘请省级毕业设计抽查专家,对全校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学习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毕业设计的文件和要求;二是学校组织教务处、二级院系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走出去”,到毕业设计工作开展较好的同类院校交流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三是教务处和二级院系在结合本校各专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本校和本专业毕业设计具体质量标准,并对教师开展针对性培训,避免生搬硬套外校模式或校内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四是各二级院系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前,开展与毕业设计有关的培训,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同时就毕业设计一般流程、选题要求、格式规范、质量标准、答辩要求、时间节点等一些问题进行集中指导;五是在毕业设计答辩前,对所有评委进行培训,统一标准和程序,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2.2.4健全机制,强化监督 一是制定毕业设计工作规范、职责和程序,建立健全毕业设计院系二级管理机制,明确学校、教务处、各二级院系及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的权、责、利,实施全员质量管理。学校应成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毕业设计校内外资源,明确毕业设计的年度质量目标及其责任主体。教务处负责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宏观政策研究、指导、培训、督察和结果审核,全面执行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制度,督促各二级学院完成年度质量管理目标。各二级院系成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制订院系毕业设计工作方案和各专业毕业设计标准,进行学生毕业设计管理与考核,确保完成毕业设计年度质量管理目标,达到各级毕业设计抽查标准。二是强化过程监督,落实责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学校将毕业设计省级抽查通过率列为单项工作考核内容,将教务处作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部门,全面实施质量管理。教务处则将各二级院系的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纳入教学考核范围,对关键节点进行督导、监控和考核。各二级院系则对指导教师进行监督,检查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情况。指导教师则负责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进度把控和作品质量初审。从而实现对毕业设计的标准制定、选题、实施、成果展现、成果答辩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三是建立健全毕业设计答辩淘汰机制。对不按指导教师要求提交、严重抄袭、不按要求修改毕业设计的学生,取消其答辩资格或延迟答辩。对放松答辩初审标准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并扣发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补贴。对未能严格按照答辩程序和要求进行质量把关的各二级院系答辩专家组,追究其所在二级学院的责任,按教学事故处理。 2.2.5加强建设,创造条件 在毕业设计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实习实训场所及设施、实习企业及岗位、毕业设计管理平台等硬件是保障毕业设计得以实施及其质量的基础。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增加实验实训室设施、设备配置和工位数,让学生能在综合实训过程中完成产品或工艺设计,或让部分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中,完成学术性毕业设计作品。(2)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学徒制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也可通过增加顶岗实习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规划找到合适的企业、岗位,在自己感兴趣的实习企业、岗位完成毕业设计并实现就业。(3)加强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管理平台建设,发挥信息化管理平台在顶岗实习中沟通交流、选题、成果整理和展示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制定预防和纠偏措施[5]。(4)建立毕业设计选题和作品数据库,确保一人一题,同时避免相互抄袭。 3结语 在毕业设计管理中,学校只有不断进行自我诊断,充分发挥自身在政策导向、标准制定、过程管理、质量把关、条件保障等方面的作用,调动毕业设计相关各方的积极性,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才能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作者:蒋桃 单位: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全面质量管理在录井实验中心的探索 摘要: 近年来录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是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第二录井公司持续不变的课题。录井实验中心分析项目是其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增强了竞争优势,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质量管理;录井;实验项目 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第二录井公司录井实验中心(以下简称录井实验中心),从事地化分析、轻烃、色谱分析等数10个项目的分析、处理工作。录井的本质是服务,提供准确的分析实验数据以供研究人员对地下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是录井实验中心的重要功能,准确的数据能够为油气层解释评价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为后期的油气田开发施工决策提供数据保障。录井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阐述了录井实验中心从制度、人员、设备、过程控制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 1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1.1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录井行业特点的需要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顾客为中心,为用户服务,录井实验中心产品质量和绩效水平不是自己评价的,而是由顾客来评价和决定的。录井实验中心的顾客有两类,一类是外部顾客,即建设方;一类是内部顾客,即下部工序也就是解释评价人员,即为“用户服务”和“下道工序就是用户”,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观点[1]。 1.2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录井实验项目是油田开发中的重要行业,但是,同时也是辅助行业、边缘行业,录井行业整体发展面临着量价齐跌,建设方降价的方案层出不穷,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市场对实验项目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客户要求的多样性、精细性,录井实验项目的分散性、环境的多变性以及新市场、新领域、新业务的开展为实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增加了不可控因素,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质量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2全面质量管理在录井实验中心的应用 2.1建立健全录井实验中心管理制度,提高执行力 录井实验中心近年来分析化验项目由以往的基地分析为主,向井场分析转变。施工项目工作量大、点多面广、人员分散、工作紧张,给质量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为做好质量管理,录井实验中心建立健全了多种管理制度。1)质量分析制度。坚持每月召开质量分析会,针对分析结果或甲方要求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和现象,开展质量分析活动,制定改进措施,运用各种质量管控工具,解决录井实验中心各工作环节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对实验分析进行质量改进,完成上级和顾客下达的质量指标,确定产品质量满足要求。2)坚持“每日班会制度”。每天上岗前,组织召开“班前会”,实行工作前分析,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交底,并对重点环节进行要求,下班前召开班后会,对全天的工作进行总结,讨论当天工作中好的作法[3]。3)动态管理制度。由于近年来录井市场的多样化,录井实验中心的工作环境、分析项目、市场分布以及人员构成也向多元化发展,各岗位的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及相关制度也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了各项制度的有效并具有实际操作意义[4]。4)落实“五化管理”。通过样品采集规范化、样品分析标准化、资料整理及时化、动态分析常态化,过程监督严格化的五化管理制度,对实验分析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了录井实验中心工作的高效有序,实现了质量与效益的双重提升。5)实行内部顾客满意测评制度及外部顾客回访制度。坚持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质量方针,通过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走访沟通收集解释评价部门的需求信息,使用亲合图等工具梳理出其需求,从而进行质量控制、服务提升等各环节的改进。 2.2实行设备精细化管理,提高设备运转率 设备是录井实验中心分析化验正常进行的必要物质条件,只有设备稳定运行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保证质量。设备维护包括正确使用和操作设备,日常检查,现场维护与保养等。1)对设备进行分级管理,录井实验中心共有设备上百台,建立了设备台帐和设备分类表,使用评分方式将设备分为A、B、C3级,按照关键、重要、一般进行分级管理。A级设备是重点管理和维护的对象,按TPM要求进行管理,每天由专人负责如实填写设备维护保养运行记录,并执行设备3级保养制度,每月统计运行情况,中心设备员进行每月定期检查。B级设备是重要生产设备,实施预防维修,每天填写运转记录,设备员定期抽查。C级设备为一般设备,实行事后维修,每半年进行性能检查。2)对设备维修进行分析。对常用的设备进行预防性故障排除,对设备平均无故障时间、设备平均修复时间、设备故障率等常用指标进行监控,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法确定设备所需的维修内容、维修类型、维修间隔和维修级别,便于以消耗最少的维修资源进行设备维护。3)对设备进行改进。录井实验中心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贯彻挖潜、增产节约的方针,紧密联系市场需求,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设备改造和更新,以保证设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2014年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了X衍射分析仪、元素分析仪等新型设备,提升了三维定量荧光分析仪,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3开展特色培训,促进质量提升 1)开展班组大课堂活动。录井实验中心以班组为阵地,以岗位为根据地,以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班前班后会、每周学习日、党员活动日等契机,定期开展班组大课堂活动,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建立培训记录及培训内容存档资料,对培训情况建档,并注重分析培训效果,同时建立培训工作逐级考核制度。搭建起员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平台[5]。2)量身制订培训方案。针对每个员工的岗位、个性特点、技术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和思想状况等不同,因材施教,制订了个性化的、详细的学习计划、职业生涯指导书等致力于培训学习型、创新型员工。3)拓展多渠道现场实践培训模式。针对录井行业的特点,开设了“网络课堂”,发挥网络教学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特点;在生产现场积极开展“传帮带”“导师带徒”等活动,提高新员工的业务水平;采用专家集中培训的方式,对新技术、新方法、生产的重点难点等进行培训,使员工得到全方位成长。 2.4加强过程控制,优化流程系统管理 1)建立现场管理系统。通过对现场涉及的各项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和改进,设计了系统的流程,将现场各项基础工作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系统的应用标准化作业、目视化管理、双人双锁、5S等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不断提升各环节工作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各项匹配资源的管理效能。2)优化工作流程。流程化管理是现场管理的基础,是衡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录井实验中心利用流程解读法优化生产流程及工艺路线,最大限度地增加过程的有效性、效率、敏捷性。以热解分析为例,原来是接到样品后,再开机标定仪器,样品分析、数据处理,改为提前通知、开机标定、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如图1、图2所示。 3全面质量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录井实验中心在质量控制、工作效率的提升、服务意识的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1全面完成各项指标 资料一类率、显示发现率、潜山界面卡准率均为100%,解释符合率大于80%,录井实验中心顺利通过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实验中心计量认证资质复评审。 3.2员工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录井实验中心共有35项科研、QC课题获奖,其中省、部、总公司级一等奖3项,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课题类型涉及现场型、攻关型、创新型等,员工个人能力显著提高。 3.3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通过对顾客需求的了解,先后推动三维定量荧光录井技术在冀中探区的应用工作,共计应用13口井,实现进度收入预计可达170万元;并通过技术推介实现了XRD全岩分析评价技术在冀东油田的首次应用,在NP13-1706井准确识别岩性卡准了潜山界面,新技术应用成功也带动三维定量荧光录井在停滞1年后重新进入冀东油田探井录井市场,在4号岛录井预计可实现收入近30万元。针对“勘探开发一体化”现状,通过加强与甲方的联系沟通,达成了所有评价井及重点开发井均有三维荧光录井和特殊岩性、大斜度井上XRD录井的意向,为生产经营目标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全面质量管理贯穿录井实验中心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是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各种新工具、新方法的运用是质量管理的有效利器。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增强了竞争优势,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作者:郭素杰 马友生 刘超 张宝赞 张朝华 姚军 单位: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第二录井公司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全面质量管理在学校管理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 自1978年以来,我国推行TQM(当时称为TQC—TotalQualityControl,即全面质量控制)已有30多年。从其推行效果来看,它既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素质。那么,把全面质量管理应用到学校管理中,也一定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学校管理;问题;策略 1全面质量管理与学校全面质量管理 1.1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由美国的著名专家费根堡姆最先提出来的。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传统的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现代化、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以潘懋元教授为代表的国内现代学者给全面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全面质量管理原是企业管理的概念,是指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经济地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给满意的产品的管理活动。[1]1.2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来管理学校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全面质量管理的优点和长处,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可以更有效率、更优质地完成各项学校管理工作。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内涵的解读,并结合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出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即在学校高层管理者的领导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心,以全校人员参与质量管理为基础,以让学生、家长、社会、政府满意,以有效的质量保障为手段,学校所有部门同心协力,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控制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经济、高效地实现学校规模与质量持续协调发展的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1] 2全面质量管理在学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全面质量管理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很多学校领导都希望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战略,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使学校管理更高效、更科学,再加上国内外一些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成功的案例被大肆报道,全面质量管理战略曾一度风靡一时,很多学校都强烈要求把该理论引入学校管理过程中。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的产品性质与运作模式不同于企业,并且很多学校尚欠缺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难免在将标准中的原则和方法具体化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障碍,也随之产生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2]2.1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与学校人才培养多样化相矛盾。由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初是从企业管理中诞生的,而企业对其所生产产品的基本要求是产品质量必须达到标准化程度,符合统一的准,所以从企业管理中诞生出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生产产品的标准化。但这一原则与学校人才培养多样化的特点是背道而驰的,学校的人才培养不可能都如产品一样,以一个标准来衡量。这就导致全面质量管理战略在学校应用中不能畅通而行,总会遇到重重阻碍。2.2学校管理中难以明确“产品”与“顾客”的概念。在企业中,“产品”与“顾客”的概念和界定是相当明确的,产品即企业生产出来用以销售的物品,顾客就是购买产品的人。所以当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时,“产品”与“顾客”的界定是绝对的。但一旦把这些概念移植到学校中时,就十分难以确定。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不能简单地说学生是产品,用人单位是顾客,不管如何界定,都容易将产品与顾客的界定简单化,体现不出学校教育的复杂性。2.3文化融合的困难。尤瑟夫等人曾指出,虽然全面质量管理背后的一般哲学与语言对几乎所有的学术人员都有吸引力,但现代大学文化中的许多因素使得全面质量管理实际实施有困难。比如集体工作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旨,“离开工作团队,各种各样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过程和技术都无法实现。”[3]然而,教师却往往倾向于个体工作而不是团队工作,这使得教师等学术人员对其并不感兴趣。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尽管全面质量管理在各类学校中进行了实验,也没有真正给学校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一般都是学术性较弱而市场性较强的教学领域才会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3解决策略 20多年来,全面质量管理实践已经从西方的工业部门扩展到了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以及高等教育领域[4],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全面质量管理是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尽管全面质量管理在应用于学校管理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成熟,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全面质量管理也可以更好地为学校管理服务。3.1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针对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与学校人才培养多样化相矛盾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学习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取长补短。如上文所说,在英国,一般都是学术性较弱而市场性较强的教学领域才会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而2000年,威热娜等学者对美国400所商业学院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几乎没有学院正在用全面质量管理去管理核心学习课程。所以,我国可以先在一些技术大学,继续教育的领域里试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并且避开对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待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发展成熟,有了完全适用于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再大范围推广,就必定会促进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3.2“以人为本”,关注顾客的权益。针对难以界定产品与顾客的概念,并且难以做到顾客至上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内部顾客”,企业是“外部顾客”,两者都属于学校的顾客,所以学校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时,必然存在其特殊性,为了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学校就必须要高度关注顾客的利益,把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放在首位,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教师在与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中,也要做到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3.3全面质量管理只应用于学校管理工作。全面质量管理到底应该只应用于学校管理工作中还是也应该渗透到教学和科研中,关于这一点,学术界一直有所争论。但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应避免干扰教学和科研的正常运行。我们必须得承认,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界以及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而且在学校的某些部门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不能完全与教学科研相融合的情况下,还适应尽量避免对教学与科研的干扰。综上所述,全面质量管理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中,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的,正如在《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一书中,路易斯和史密斯的观点,认为学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正确的选择,只要做到扬长避短,在实践中科学地把学校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相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学校工作中还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胡瑞男 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式有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本文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核心原理即“顾客至上”、“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出发,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要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创新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管理过程的优化中突显“全员参与”的内涵以及绩效评价机制的改革中吸收“全过程参与”精华三大策略。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 高校 学生 事务管理 顾客至上 质量管理理论在经过“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保证”和“全员质量保证”等阶段后,现在已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这一新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参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将管理效能最大化,产生庞大经济效益。本文探讨的是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能否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它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产生的启示。 1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源于企业管理中的概念,但近年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被我国高等学校校本管理借鉴,为了改进学校的办学质量,高校纷纷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认证。 1.1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但尚未得出普遍认可的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①全面质量管理“把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作为其长远目标”,强调管理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性。 1.2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核心原理 从上述定义出发,将其思想运用于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性,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点。“顾客至上”是将客户作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创造价值,顾客满意是关键。”为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在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中贯穿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为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全员参与”不同于传统的“参与式管理”,在“全员参与”中,最为重要的是内部各级人员的参与,各级员工的创造性、合作性、积极性能被充分发挥出来。②组织外部人员的作用也很重要,以某种方式与外界建立起合作关系,使其参与管理过程,组织以“顾客导向”为共同准则,共同努力。“全过程参与”是指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人的作用被放在组织管理中第一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了使全员参与质量管理,还必须对人的行为进行管理与激励。让组织每位成员,上至领导,下到员工,各司其责,产品的最终质量受到其中各个环节的影响。 2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原理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核心原理应用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是否合适,以下几点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2.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的专门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者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一定学生事务管理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配置合理的资源,提供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学生事务活动过程。③ 2.2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核心原理的可行性 在高校管理实践中,人工系统组织特征是高校和企业所共同的。这种特征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开放的社会系统,人工系统组织规律适用于所有组织,包括企业和高校。随着社会变化、时代环境的变化,会不断地自我调整和适应,具有适应环境性、关连性、集成性。学生事务管理行为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在内容上有类似,而且高校管理和企业一样,本质是在有限资源下的选择最优。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企业行动模式(PDCA)和教育管理行动模式一致,都面临着财政管理、危机管理和人事管理等问题。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令消费者满意,从而更多地实现产品价值。此目的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目的,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以满足高校“顾客”——学生需求不谋而合。另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具有普适性。很多服务业公司取成功的原因是将“伞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于其管理的过程中,而这一模式最早被应用于制造业,如英同马莎百货、联邦速递等,都将此理论应用于其管理过程中。该理论模式不仅适用于服务业、制造业等工商业机构,也适用于学校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政府机构。 3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3.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高校扩招,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部分高校都面临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高校诸如取消年龄限制、成绩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改革措施也使这项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第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规章制度的滞后。自2005年9月我国施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我国各大高校据此规定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规章制度。上述制度的贯彻落实无疑有利于学生事务管理,但传统的规章制度在新形势下不能完全适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速度不断拓宽和加快,学生受各种思想文化大爆炸的冲击使其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新鲜思想愈发活跃,但他们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还无法做出客观评价和正确选择。第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僵化。我国高校学校与学生形成的管理关系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隶属关系。④作为单向教育者和行政管理者,高校处于强势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学生处于弱势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主体意识增强的趋势下,弊端逐步显露。第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不健全。管理绩效是管理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有利于打破行政管理“黑箱”。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传统上同一化、单维度评价学生事务管理绩效的方法缺乏科学性,不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 3.2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缺失是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学生本应是学校的主人,在学校中占主体地位,但由于高校学生管理者行政化管理方式,充当长者角色,训导说教,重管理,轻育人,学生主体地位丧失,高校渐渐失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初心。第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上的乏力是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面对当今变动的社会和学生群体,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事业归属、职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都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管理发展要求存在着诸多不适应,这也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效能偏低。另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环境优化上的不足是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管理是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既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管理硬环境支撑管理转型,软环境帮助适应转型,还包括相应政策、投资、设施等。 4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策略 4.1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创新中树立“学生为本”理念,彰显服务性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由企业管理中“顾客至上”原理转化而来。此原理认为“顾客的满意和认同是创造价值的重中之重”。高校管理的直接“客户”是学生,是受教育者,人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大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管理活动的主体,体现在完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和创新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这两个方面。首先,完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责权一致的正式制度体系至关重要,但非正式制度的确立也不容小觑。在非正式制度上加以改善,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以校园活动为抓手,形成组织的非制度文化,利用非制度文化启迪学生管理者。另外,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需树立“学生为本”理念,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通过这种模式理清高校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改变现行制度化学生管理模式中形成的单向性、服从性和不平等性。 4.2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的优化中突显“全员参与”的内涵,彰显民主性 “全员参与”是将所有满足顾客需要所涉及的内部及外部人员都囊括到企业服务中,特别是在内部人员中,充分发挥内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充分发挥组织外部人员的作用,建立长期伙伴关系,让其参与到管理过程中。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全员参与”主要是指管理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多管理主体素质提高的全员性。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呈现出政治领导特征浓厚,工作意识上仍倾向“管人”而非“管事”,对学生校园生活采取干预式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应扩大管理主体,从高校领导、辅导员、教师到学生的自我管理。高校学生作为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一个群体,也可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事务管理提出意见,并依托校学生组织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升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能力与水平。 4.3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改革中吸收“全过程参与”的精华,彰显合理性 在企业中,“全过程参与”原理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动态都要进行把握。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中,也应该建立和完善从绩效评价目的确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绩效评价资料收集、绩效评价资料整理分析解释到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的全过程。 作者:鲁青青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商品煤检测全面质量管理应用 摘要: 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匮乏。由于各种原因,煤炭市场上逐渐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并且也有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现象。其根源除了涉及煤炭供应商的诚信问题,还映射出商品煤检测中存在某些缺陷。譬如,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检测方法不统一;采制化方法和设备落后,精密度低,人为误差率高;对商品煤检测过程的监管不全面系统、不能持续进行等等。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在商品煤检测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改善了这一现状,在提高商品煤检测质量的同时达到了控制成本的目的,在供货商方面也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度,给企业树立了公平、公正的社会形象。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0引言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大电力集团和煤炭供应商越来越关注煤炭产品质量。由于各种原因,市场上开始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煤炭市场上掺杂使假现象也时有发生。用煤单位在商品煤检测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检测方法不统一,计量设备器具性能和精密度不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对商品煤检测过程的监管不全面系统、不能持续进行。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商品煤检测和校准工作,本着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入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大胆创新燃料管理机制,突出重点,规范流程,把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到商品煤质量检测的全过程,不断探索燃料质量检测科学化和制度化运作机制。从管理到技术等诸多方面如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人员、设施化境、检测校准方法、设备和标准物质、结果质量控制等方方面面并遵照大唐集团公司火电企业燃料标准化管理相关要求制定标准和方法,通过培训实施到自主化管理保证实现化验室检测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科学地构建了煤质检测管理体系,该体系目前运作良好,化验室出具的检测数据科学、准确、可靠,满足企业严把质量关目标,成功地解决了很多用煤单位在商品煤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供货商方面也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度,给企业树立了公平、公正的社会形象。同时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控制成本的目的。在煤质检测领域保持省级先进。 1商品煤检测现状分析 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处在贫煤地区,受资煤炭源匮乏限制,为保证发电和供热用煤需求,积极争取低成本煤源。由于百万电厂用煤量比较大,煤质复杂,商品煤检测工作也面临诸多问题和风险:如采制化方法和设备落后。首先是采样受气候影响一直是人工采样,采样误差占采制化总误差的80%,是商品煤检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人工采样相对于机械化采样代表性差,精密度低,人为因素也比较多,风险较大。其次制样设备类型不全面,性能也相对落后,当不同煤质需用不同种制样机才能制出符合标准,粒度均匀的煤样时,现有制样设备就不能满足检测工作需要,也会给下一个工作环节———化验工作带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引起样品不能完全燃烧、水分在规定时间内不能烘干,达不到检测目的的现象发生。最后是化验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化验程序设计相对落后的设备既达不到国标要求的精密度又会在检测过程中带来人为数据造假的风险性。另外,在整个采制化过程中,不严格执行标准如采样的子样量和子样数不达标,制全水分样时水分损失较大、粒度不达标,化验环节设备热容量标定不准确,环境温度飘忽不定,对不同燃烧特性煤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处置样品,这些错误的做法都会造成检测的最终结果不准确,或高或低。商品煤化验结果偏高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时会影响锅炉安全经济运行,造成灭火,结焦事故发生。化验结果偏低会损害供煤方利益,引起供需双方矛盾,损害企业声誉。 2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综述 一套完善的化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应对其活动过程予以严格规范的控制。作为提供服务的商品煤检测的化验室,还应确保其建设和运作的质量体系符合商品煤化验室质量管理的国家标准。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借鉴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正在对探索商品煤化验室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一种有益尝试。 2.1什么是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使其实现的全部活动。 2.2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商品煤检测的重要意义 全面质量管理既符合国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要求,也是实现用煤单位和供煤方各自经济建设的需要。目前各大电力集团和煤炭供应商越来越关注煤炭产品质量。由于各种原因,市场上开始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煤炭市场上掺杂使假现象也时有发生。电力和煤炭系统各种检测校准试验室依靠仪器设备,提供准确数据,为各自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公正和科学的技术服务。科学地构建了煤质检测管理体系,该体系运作良好的化验室出具的检测数据科学、准确、可靠,既满足企业严把质量关目标,在供货商方面也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度,给企业树立了公平、公正的社会形象,产生了及其深远的社会影响。 3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商品煤检测中的应用策略 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科学准确,精细严禁,求真务实,诚信守约”保证供煤客户满意,其次是不断标准化检测流程,提高检测准确度。为持续改进管理体系,人员培训要采用创新思维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如定期讲课、组织交流、岗位互查,既节约时间,空间和资金,效果也会更显著。最后是控制检测中心环节,即商品煤采样环节,确保采样无系统偏差,无人为因素干预。保证体系正常运作。 3.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总体流程 3.2具体措施 3.2.1全员参与体系建设 筹建吉林发电用煤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站建立伊始,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领导向全体参与实验室管理、技术、现场操作、执行和核查化验室人员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宣传培训,旨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体系建设的积极性,理解他们在建立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理解他们在建立管理体系工作中的责任和作用,认识到建立健全化验室管理体系的工作中人人有责。使化验室全体人员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能做到积极响应和参与。培训分对象分层次逐步开展:公司决策层通过学习《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评审准则》、“管理体系要素”提高他们对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按国家标准建立管理体系的认识、明确决策领导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对于体系建设的骨干力量,重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是重点培养对象。对于检测全过程参与的作业人员,使其熟悉本岗位活动有关内容,及在质量活动中应承担的任务、权限,以及造成质量过失应承担的责任。 3.2.2制定体系建设计划圈定重点层层推进落实 化验室管理体系成立了一个精干的领导小组,确定建立化验室管理体系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为企业控制成本的目的,不断创新管理,提高管理标准。领导小组由总工程师挂帅,煤检中心主任主抓落实。领导小组任务包括: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按职能进行质量职能的分解。化验室负责人员按照质量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具体组织实施、化验室专业技术人员明确管理体系要素的责任,制定工作计划。计划对质量体系完成时间细化到周工作,对质量体系建设主要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一一部署,对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阻力制定对策和安排负责协调解决的责任人,确保整个工作表如期进行,顺利完成。 3.2.3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确定 质量方针是长二热化验室全体检验人员工作中遵循的准则,管理体系小组结合化验室工作内容:商品煤检测和校准工作,是为满足供煤客户对检验数据的质量基本要求,为电厂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公正和科学的技术服务。为此确定化验室质量方针“科学准确,精细严谨,求真务实,诚信守约。”质量方针的确定指引着化验室管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同时确定的质量目标对检验的及时率、差错率和客户的满意度详细给出规定,并本着诚实守信的态度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为持续改进管理体系,质量目标中对各部门专业人员持续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都制定出不同的阶段计划。化验室质量方针目标的确定指导者整个管理体系的设计、建设工作。 3.2.4掌控质量环节确定体系要素 长二热化验室管理体系领导小组选派出既熟悉化验室业务工作,又熟悉管理工作,能准确理解《评审准则》的工作人员对检验工作及将要实施的要素进行分析比较,能够合理地选择体系要素。确保运作管理体系符合长二热化验室实际情况,与长二热自身的检测活动相适应。长二热化验室为了能使体系内工作人员明确管理要求,明白自己的职责和职责范围内的各项管理和技术活动,如何去实施,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目的,质量活动过程中一些基准要求是什么等等、统一编写成可参考操作的书面文件。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表格报告及质量记录等文件。保证体系有效持续运作,对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环实施控制,最终能够提供合格的检验报告为目标。 3.2.5职责明确管理畅通资源合理配备 长二热化验室为了做好质量职责的落实工作,对组织机构精心筹划设计。根据电厂和化验室管理特殊性,确定出有利于化验室检验工作的组织机构主管工作的主任担任站长,分管副主任担任质量负责人,专工担任技术负责人,各级人员对质量体系要素职能分区负责,相关人员协办。组织机构确立和职能明确后,有利化验室各环节与管理工作的衔接,有利于质量职能的发挥和管理;同时有效避免职能重叠或职能空缺造成的无人管理的现象发生。在长二热质量体系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通过合理计算工作任务、设备运行寿命和化验室发展趋势后分阶段进行充实和调配,以保证检测活动正常开展。 3.2.6管理体系试运行 长二热化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通过试运行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纠正。质量负责人对体系运行和体系文件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搜集,召集相关人员提出整改建议,采取纠正措施。对质量信息做到及时收集、分析、传递、反馈、处理归档。 3.2.7管理体系正式运行 当管理体系通过评审合格后进入正式运行阶段,由于领导重视,经常关注体系活动效果,并采取激励措施对管理体系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和提高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电厂质检验收部门全员参与使体系运作各个过程达到受控状态,实现了预期目标。审核活动的开展、纠正措施的落实是促进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作为提供服务的商品煤检测化验室,也被日益发展的大燃料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所要求,确保其建设和运作的质量体系符合商品煤化验室质量管理的国家标准。通过借鉴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对探索商品煤化验室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一种有益尝试,在探讨和分析商品煤检测化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商品煤检测化验室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成立吉林发电用煤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站,商品煤质量检测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达到规范检测化验室检测行为,最终实现为客户公平公正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目的。 3.3实施效果 4结论 作为提供服务的商品煤检测化验室,也被日益发展的大燃料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所要求,确保其建设和运作的质量体系符合商品煤化验室质量管理的国家标准。通过借鉴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对探索商品煤化验室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一种有益尝试,在探讨和分析商品煤检测化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商品煤检测化验室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成立吉林发电用煤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站,商品煤质量检测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达到规范检测化验室检测行为,最终实现为客户公平公正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目的。 作者:徐红 单位: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全面质量管理水利内部审计论文 一、水利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工作中所体现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内涵 1.质量管理的服务性。 一般来说,水利内部审计工作是独立单位的各个职能管理部门,所有的决策都是由本单位最高的领导决定的,并能够独立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这是一个单位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环节。而且,内部审计作为领导决策意见来源的重要的途径,通过服务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审计与监督作为一项重要的手段,在水利企业的管理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质量管理的全面性。 质量管理作为水利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质量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这不单单涉及到审计业务,更是涉及到审计管理和审计人员,为此,我们就必须要不断加强水利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和管理,从各个方面来实施全面的管理。这就包括是审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底稿的质量以及报告质量和整改落实质量等方面。 3.质量管理的全过程监督。 一方面,水利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要求审计工作进行全过程的规范化控制。而这就必须要从编制全过程的项目计划、审计工作的方案,以期能够获得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等方面的资料。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做到从具体的审计报告和落实相应的整改等一系列的审计业务流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水利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取得相应的预期审计效果。 4.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 总体上看,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内部审计部门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所以,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审计整体质量。为此,我们就必须要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人员强化质量管理意识,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让水利企业积极地参与到质量管理的整个环节中去,践行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的质量标准,更好地促进水利审计工作的整体效果提升。 5.逐步改进水利企业的质量管理。 对于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来说,其主要是通过被审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经营管理的情况做出详细的分析,总结经验,逐步查找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差距,才能针对当前发现的问题进行改正,这就是全面质量管理所蕴含管理理念的具体化表现。 二、PDCA循环在水利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我们一般是利用PDCA循环作为其质量管理最为有效的方法,PDCA循环又称为质量环,这是通过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目标进行分层,每四个阶段为一个循环,通过这样一个持续的循环,没转动一周,可以使得过程中的目标得到不断改进,经过科学人员的调查发现,PDCA循环方法可以很好地适用在水利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去,这就是意味着水利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1.抓住审计重点,进而确保审计计划的有效实施。 从某种程度上看,PDCA循环的质量控制关键就在于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为此,在年度的审计工作计划过程中,我们就必须要对水利重点的领域和部门以及重大的资金管理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我们还应该要对可用审计资源的情况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估,从而确保年度审计项目工作的正常进行。 2.不断整合资源的配置,确保经济审计准备的质量。 一方面,我们要能够在审计前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并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类型,来进一步确定科学合理的调查内容,才能充分地利用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熟悉的优势,充分发挥好全面质量管理在水利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优势。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应该要选取适当的调查方式,收集一些审计单位生产任务和经济指标等方面的信息,才能为整合水利企业的资源做出周密的计划。 3.逐步规范水利工程的程序,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施质量。 一方面,我们要严格执行审计组长责任制,审计组长必须要对审计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或者是可以定期开展小组会议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对于审计人员进行现场工作质量和审计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规范水利工程的程序,促进对水利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三、水利内部审计质量还需注意的问题 1.不断优化内部审计质量的环境。 在当前的内部审计质量检测评估内容方面,一方面要涉及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这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讨,其中就包括内部审计质量的环境建设,内部审计人员是否能够胜任这一岗位,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情况,并结合水利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良好的全面质量监督环境。在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水利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还不是非常健全,人员配置方面不足的问题极其突出,甚至有些单位没有设置专业的人士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就会势必会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2.质量管理的人力保障。 水利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将会影响我国水利内部审计的质量。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加紧培养水利审计人员的质量观念和责任意识,要求相关人员自觉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并能够将审计人员的培训计划有效地纳入到年度的培训计划当中去,这样就能够有针对性培养专业化的内部审计人员。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还需要自身不断学习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知识,从而培养一支可靠地专业化内部审计人才队伍。 四、结语 总的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在水利内部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效用,这就必须要不断加强整合资源的配置,确保经济审计准备的质量,另外,还要逐步规范水利工程的程序,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施质量,才能更好地推动全面质量管理在水利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雷亚莉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鸭河口灌区管理局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环境监测中全面质量管理实施 摘要:在环境管理中,环境监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还很常见。所以我们一定要使质量管理意识增强,加快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实施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加大质控工作力度。 关键词:环境监测;全面质量管理;必要性 1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1.1要求全员参加 对于环境监测来说,要想监测结果的质量达到一个十分高的水平,就要对监测站各个环节、各个科室的所有工作都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来。不管是哪一个环节和哪一个相关的人,其工作质量的好坏,对成果的质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说,要把监测站全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都能够参与到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来。 1.2管理范围是质量发生的全过程 全过程主要有布点、采样、现场工作、运输、交接、分析测试、数据报出和审核、综合分析等每一个环节。监测成果质量包含一个产生、形成与实现的步骤,要管理好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产生综合性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要以预防为主,防止和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最终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因而,有2个思想一定要体现出来,也就是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还有为用户服务的思想。 1.3要求全监测站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进行质量管理这样一个活动,就是要让最后的成果适用性要强,成果质量管理要在监测站的每一个有关科室推及开来。要使每一个有关的科室都能够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同时有责任做好成果质量后续工作。在成果质量的提高上,每一个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都极其重要。 1.4采用的方法多样化 现在,经济建设不断深入,环保工作也发展很快,在监测质量的要求上,也日益增高,很多因素可以对监测质量产生影响,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十分复杂:一方面物的因素在这里起作用,而人的因素也特别重要;一方面我们强调对技术的运用,另一方面组织管理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一方面监测站内部的因素对此会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还有来自监测站外部的原因。我们要系统地分析所有这些因素,从而很好地对其进行控制,使监测质量提高,要加强对现代化管理方法的使用,不断采取和推广新科学技术成果,比如电子计算机技术,优秀的管理方法等。 2实施全过程质量保证 2.1优化布点的质量保证 在设置监测点位的时候,要有很多问题必须考虑,比如说监测对象、污染物性质和设置点的具体环境点,具体操作的时候,还要要根据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来进行,不能对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发的有关技术规定有违背的地方,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使监测信息的代表性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其次还应当表现现十分好的完整性。 2.2采样过程的质量保证 在进行采样的时候,也是有很多要求存在的,主要就是要求频次、时间和方法要讲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监测对象,采用针对性的分析方法,要紧紧遵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不能有任何违背的行为,同时还要遵守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技术和规定。2.3分析测试的质量保证在对现场测试的时候,还有在样品的分析测试方面,也要紧紧遵守国家和行业相关的标准,采用标准的方法进行,在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方面,可以用的方法还是很多的,一般有密码法、明码法、空白样、加标回收、平行样和人员方法比对法等。 2.4数据处理的质量保证 在对监测数据进行计算、校验和异常值剔除的时候,要根据国家标准来进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也有相关规定。要确保原始记录和监测报告记录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2.5综合评价的质量保证 在这方面,应当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有十分极的针对性,要努力做好监测数据和信息的评价工作,做好综合报告,在这个时候,要通过加强利用相应的国家与地方标准或评价方法,从而做出相应的评价与分析。 3加大质控工作力度 上面介绍了质量保证的主要点,与此同时,要真正做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质控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质管部门一定要把它做好,在这个时候,就要紧密遵守相关的规定,要符合质量手册的有关内容规则。在质控措施上,也有很多,主要有实施计划的制定、空白样的采用、加标回收、平行样、质控样等。并且,还要利用组织参加能力验证等外部质控活动,把监测分析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出来,同时进行解决。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从而保障全部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与规定能够得到实行。要对仪器经常做严格检定,并让它们经常校准,使其能够达到检测的标准要求,加强期间的核查工作和现场质量监督工作,要不断创新和应用新的方法。 4结语 在环境监测中,质量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是一个基础工作。对质量管理体系,一定要建立健全起来,加强保障全过程的质量,在质控工作的力度上,也一定要下大力气,这样的话,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才能够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就会越做越好。 作者:李晓菲 单位:谱尼测试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公路工程监理全面质量管理浅谈 实施质量管理的目的是确保交付使用的工程项目能满足业主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工程项目质量的要求。公路工程是工程项目的一种形式,由于其特殊的功能性,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公路工程项目在质量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本文将结合公路工程监理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公路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公路工程监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策略。 1当前公路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监理市场不规范 由于我国监理行业的起步较晚,缺少管理经验,致使目前我国的监理市场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连体监理、挂靠监理、转包监理等。这些不规范行为造成了监理市场的混乱,影响了监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在公路工程项目领域,监理行业还存在区域保护、垄断市场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公路工程监理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此外,由于公路工程监理企业的注册都是需要取得地方政府批准的,在进行监理活动时,难免会出现地方政府包庇监理企业的现象,这样就会影响监理行业竞争的公平性,进而影响公路工程监理行业的规范性。 1.2监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监理企业较多,各个城市几乎都有监理企业,但监理体系还不完善,在管理制度、队伍建设、组织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导致我国监理企业虽然众多但能成承担起大型公路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的企业却很少。少数的几个具有大型公路工程项目监理资格的企业就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范,但由于缺少全面综合的评估和其它监理单位的认同,致使监理体系的不完善。此外,由于监理单位都是由业主雇佣,当业主和施工单位发生利益冲突时,监理单位一定会以业主利益为主,这就造成了施工单位对于监理单位的不信任,阻碍了监理工作的进行。 1.3监理力度不足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监理单位相关人员在公路工程中职责,但在实际的公路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监理人员会按照国家的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调查发现,很多公路工程项目中都存在“挂牌”监理的现象,即在项目合同书中有监理人员的名字,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却不见其人。还有一些监理人员即使在施工现场也不能按照规定检查工程质量,不管工程质量是否过关全都签字,这些行为使监理岗位形同虚设。此外,一些施工单位对于监理单位的监理工作根本不重视,对于监理人员提出的整改意见也置若罔闻,致使监理工作很难开展下去。 1.4监理队伍素质不高 监理工作对于监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平要求较高,监理人员应全面掌握与公路工程项目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应能从经济管理和法律的角度对公路工程项目进行综合的把控。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监理人员进行监理工作大多只是从技术角度出发来衡量工作质量的好坏,缺少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知识。这就使得目前我国的监理工作要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在与其它先进国家进行合作时也难以适应先进国家监理工作的节奏,影响了我国监理行业的发展。 1.5监理工作仅局限于施工阶段 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监理单位应参与公路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决策、设计、招标、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但在我国实际的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一般都是在项目的施工阶段开始时才参与到项目中,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逐渐熟悉项目情况,缺少对项目的全面了解。监理单位这种工作方式在应对一些简单的项目时可能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对于那些技术难度较大、情况较为复杂的项目而言,就难以保证监理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公路工程监理的全面质量管理策略 2.1施工准备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 监理单位在公路工程项目前期的准备阶段就应参与到项目中,与业主和施工单位做好前期的决策工作。施工准备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施工建设准备、图纸会审以及技术交底等三项工作。首先,介绍施工建设准备。在完成基本的公路工程施工计划以后,要根据相关的文件编制工程施工指导书。第一,施工单位要根据相关的规定依照公路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翻样,并对绘制好的图纸进行技术交底,依照施工的实际情况修改施工图纸,确保施工图纸与施工实际情况相符;第二,根据施工图纸内容进行工程造价预算,核算施工的工程量;第三,根据施工情况计算施工所需的人工工日,避免出现人工浪费或人工短缺的情况。其次,介绍图纸会审。图纸会审是进行正式的项目施工前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工作。图纸会审就是集合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参与方对施工图纸进行全面的审核,确保施工图纸的准确性,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在公路工程项目进行图纸会审时应做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要审核图纸有关公路项目的基本内容是否与实际相符,如路基厚度、路基边坡等;第二,要审核施工图纸各方面信息是否完整、清楚;第三,要审核施工图纸中公路结构设计等信息是否能满足公路的使用要求。最后,介绍技术交底。进行技术交底的目的是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使用技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技术交底工作是由上往下进行的,一般都是有项目部先确定技术交底的内容,在对一线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进行技术交底,第一就要明确项目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重点、难点技术,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的说明;第二,技术交底的内容要全面,要涉及到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并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技术交底的内容要详细具体,确保对每项施工技术够能有详细的解释说明。 2.2施工进度和质量的监理 监理单位工作的重点就是确保施工进度能按照施工进度表进行,按时完工,同时要确保施工质量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做好施工进度和质量监理工作,不仅能确保施工单位按照合同约定按时按质完工,还能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收益。要想做好施工进度和质量监理工作,施工单位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参与公路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全面了解和掌握施工情况;第二,做好每一阶段的施工进度监理工作,确保每一阶段的工作都能按时按质完成,这样才能确保项目按时竣工、按质交付使用;第三,如果出现不可抗因素影响了施工的进度,监理单位要积极联系各方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做出最优的应对决策,避免给公路工程项目带来更多的损失;第四,规范监理市场,落实监理制度;第五,提高监理队伍专业素质,使其能全面衡量把握公路工程项目。 3总结 公路工程监理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公路工程项目顺利开展的保障,做好公路工程监理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还能有效节约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公路工程监理的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视。 作者:凌力 陶燕灏 陆立友 单位:江苏兆信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与财政管理论文 一、地方财政管理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建议 (一)对地方财政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再造财政业务流程 1、再造财政预算执行流程 目前不少地方财政局的财政预算执行流程分为意见审批和资金审批两个阶段,局长需要审批两次,此种做法延长了资金的拨付进度,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流程:预算单位提出资金申请办公室将请示转给业务科室业务科室提出书面办理意见和资金拨付计划,将两者填入统一的“预算资金审批单”分管局长审批局长批示预算科按局长批示通知业务科室开具拨款通知单国库科按有关规定拨款预算单位收到拨款。 2、再造社会公众和企业事项受理流程 在财政受理社会公众和企业事项流程中,申请受理主体需要多次和不同科室直接接触,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让申请受理主体感觉极不方便。为此,地方财政部门应该按照“一站式服务”进行流程设计,服务对象只对应一个口子就能实现所有事项的办理,具体流程如下:服务窗口接待服务对象,并登记其需要办理的事项服务窗口代替服务对象咨询政策服务窗口专人代替服务对象到有关科室办理事项将办理结构反馈给服务对象。 (二)搭建地方财政全面质量管理平台 地方财政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在一定平台上建立和组织实施,为此要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1、制定地方财政工作的质量 目标质量目标是地方财政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标,同时还需要分解到各级部门的相关科室来形成完善的目标管理系统(如将财政质量目标设定为“顾客满意度≥95分”),通过相关科室的质量目标实现来确保组织总质量目标的实现。 2、设置地方财政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 对于地方财政局而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可以由已有机构负责,也可以突破现有的结构基础来重新设置(如由人教科负责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将局长确定为最高管理者,分管副局长确定为管理者代表)。 3、编写完善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文件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包括制定文件编写计划,规定文件体例和标识方法,确定文件评审、批准和等主要环节,为此地方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工作目标和实际情况来进行编写。但在编写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必须以IS09000标准为依据,同时考虑到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协调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等问题。 (三)以“金财工程”建设来推进地方财政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金财工程”涉及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等),为此地方财政部门可以在“金财工程”的技术基础上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将工作人员的职责、财政业务的标准和流程等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固定,规定每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间,确保每项工作都能按时保质的完成。地方财政部门要结合业务实际,深入开发各子业务系统接口程序,从而实现不同业务的有效衔接。此外,地方财政部门要从如下方面着手开发质量管理信息化模块:开发质量体系文件管理模块,确保文件共享和修改程序的网上运行,提高文件编辑的效率和质量;开发绩效考核模块,实现办公绩效数据网上采集的统计,为地方财政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开发内、外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网上操作流程,确保能够在网上收集各方面的广泛意见和审核结论的;利用门户网站的各项功能,进行政务公开和征集服务对象意见,同时开发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模块,切实提高地方财政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工作透明度;开发文件网上审批工作,实现各类文件的网上报送和审批;积极开发地方财政数据分析模块,通过设定参数和控制数据的准确录入,来进一步为改进地方财政管理提供依据。 二、结束语 我国当前建设民生财政的大背景,对地方政府财政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不少地方财政管理中依然存在管理不够规范、服务创新意识不足、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缺失和组织结构不够灵活等问题,为此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来提高地方财政理财能力,成为当下地方财政部门的紧迫任务。 作者:杨瑞单位: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财政局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企业全面质量管理 一、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存在一个重要也是一个令人非常担忧的情况,那就是产品质量不高而在下降并这种趋势正在蔓延,造成这种恶劣情况的重要原因在于: 1、质量管理的意识并没有在企业中得到重视。很多企业抓质量做的只是表面现象,蜻蜓点水般的做一些表面文章。尤其在质量和公司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2、缺乏有效的实际操作规程。目前虽然质量管理理论发展迅速,但是缺乏实际有效的操作方法,同时由于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怎样才能寻找到一条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全面质量管理的道路,确实是任重而道远。 加入WTO,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都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使我国全面质量管理将面临如下挑战: 1、对落后的质量和质量管理观念的挑战。企业质量管理包括品牌管理、生产质量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及技术创新管理,它们应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只停留在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的传统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2、面对供应链管理的挑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强调企业供应链的系统优化。正在兴起的OEM的运作方式,已经形成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人生产体系:采购商提供品牌、使用标准包括检验标准,而制造商拉标准进行配套、加工、装配、包装。供应链集中表现两个特点:执行标准和专业化分工。所以,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3、技术和知识创新所带来的挑战。我国面临知识经济、经济全球性的严峻挑战,而我国企业目前正处在技术、知识创新的热潮中,如吉列某一型号的刀头就用了30多项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低将决定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严格计量、标准化工作,注重质量信息搜集,促进产品质量提高。 1、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是从全局的利益出发,以具有重复性特征的事物为对象,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有组织地制订、修改和贯彻各种标准的整个活动过程。 2、计量测试工作:计量测试工作(包括测试、化验分析)是判断或控制质量状况,确保技术标准的贯彻保证零部件互换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3、质量信息工作:质量信息是反映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工作的各类信息、基本数据和原始记录。 (二)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 首先提高企业领导者的质量管理意识。企业领导者的认识程度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领导者的质量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动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 其次提高每个职工的质量意识。通过质量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每个职工都懂得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增强质量意识,提高科学文化和技术操作水平,并具体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促进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五步法。在具体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可以遵循五步法进行,这五步分别是:决策、准备、开始、扩展和综合。 1、决策。为了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必须全面评估企业的质量状况,了解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是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2、准备。第一,高层管理者需要学习和研究全面质量管理,对于质量和质量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二,建立组织,具体包括:组成质量委员会,任命质量主管和成员,培训选中的管理者。第三,确立远景构想和质量目标,并制订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第四,选择合适的项目,成立团队,准备作为试点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3、开始。这是具体的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进行项目的试点,在试点中逐渐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试点中总结的经验,来着手评估试点单位的质量状况,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顾客忠诚度、不良质量成本、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质量文化。 4、扩展。首先,每个重要的部门和领域都应该设立质量委员会、确定改进项目并建立相应的过程团队。第二,还要对团队运作的情况进行评估。为了确保团队工作的效果,应该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还要为团队建设以及团队运作等方面提供指导。第三,管理层还需要对于每个团队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测评,从而确认所取得的效果。 5、综合。在经过试点和扩展之后,企业就基本具备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能力。为此,需要对于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综合。通常需要从目标、人员、关键业务流程以及评审和审核这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和规划。 (四)加强监管、奖惩机制,建立质量责任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到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工作岗位和每位职工,为分清质量工作的职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企业必须建立与健全质量责任制,形成一个完整、严密、高效的质量责任体系,从而保证正常生产秩序和对质量问题的及时查清和解决。这就要求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根据质量管理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办法,使质量管理人员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有章可循、照章行事。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探讨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目标系统、质量管理制度系统、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三个要件来分析,具体阐述了这三个要件在推动高职院校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提升中的关系和作用,明确了其重要性。要坚持三个基本要件不动摇,将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高职院校;TQC;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 随着高考的扩招,二三本院校的合并,留入到高职院校的优质学苗越来越少,以辽宁省2016年高考录取率来举例,2016年录取率为93%,留到高职的在86%这个阶次上,换句话说,100个人参加高考,有93个人可以顺利考上大学,这93名学生中,86名学生顺利进入本科院校就读,而排名最后的7名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可想而知这个学苗问题,已经是摆在各大高职高校中一个头疼的现实问题。随着高职院校迎来一个春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样一个新时期下,如果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就业率,就业层次,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是一个需要踏实去做的现实工作。学生经过三年的高职学习,面向社会,“产品质量”能否经得住社会的考验,需要反馈到日常大学生活中去,而重中之重,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这个方面,是大学要面对的主体,如果这个方面管控不力,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毕业质量,而学生这个产品的长期价值,也会收到损害。 一、影响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构件 教学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对这些因素一一和教学质量关联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最大影响因素,抓控主要方面,才能保证教学管理方面不出现大问题。而各个因素也要同时进行监控管理,总之,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将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都要逐一进行分析,才能对教学质量提高产生大作用。根据TQC理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分为三个方面,即:管理目标系统、质量管理制度系统、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 (一)管理目标系统 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受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当下社会培养方向的要求,也受学校当下实际情况例如师资、办学条件、学校性质的制约,因此建立质量管理目标系统,要对这个约束条件进行全面分析。例如这个国家教育方针,目前对我国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工匠精神,具有学徒制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实操性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更要注重进口国家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完全体会到这个要求。再者学校性质的制约方面,例如某个高职院校隶属于建设厅,那么就要进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在学生就业渠道上,广为开展相应就业市场,反馈到教学质量建设中去,这样才能因地制宜的改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二)质量管理制度系统 参与教学的各个因素,都会成为教学质量管控体系中的因素,因此从实际来说,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教的方面和学的方面的质量管理制度。在教的方面,无论大到招生、培养、就业,还是小到授课要求、教学文件、学生评测表等,都要纳入质量管理制度中,形成常态的考核标准,并有奖惩机制,要落地去执行。在这里要特别说明师资力量的重要性,要具体和深入的制定相应的梯队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制度,教师的职称评定、学历深造、工作量化考核等,都要是很重要的方面,没有好的师资力量,片面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长远发展,是典型的“自私”主义,学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没有实践技能和理论课程较好结合起来的优秀老师,对于这样基础不好的学生,想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淬炼学生有一个质的突破,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质量管理制度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纲的性质,要做为一个重点工作去做。 (三)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 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是工作极为具体、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发展方向问题,是对于错的问题。因此,它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学评估是保证和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它分两类:一是来自学校外部的评估,包括国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评估等,后者尚未形成明显影响力,前者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作用日益增大。二是学校内部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实施的教学评估,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通过校内外的教学评估,学校不断健全、强化动力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总结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牢牢抓住高职院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三大构建不动摇,我们就可以基本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控体系架构方向的正确性。当然从系统工程来讲,质量工程是一个大工程,从TQC中PD-CA方面来讲,也需要循序渐进的反复推进修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我们把握住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核心,就一定能把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推向一个新台阶。 作者:殷雨时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在全省构建省、市、县、部门/班组四个管理层面的垂直一体化管理体系,研制QC活动辅助办公套件,全力服务基层员工,全面解决基层单位QC小组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实现公司全面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规范化和智能化。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垂直一体化;智能辅助办公套件 1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集约化管理带来的效率和专业水平的高要求,极大的促进了公司各级人员的创新意识,各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如何引导公司范围内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有序发展,紧密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改革和创新,为企业的安全稳定生产和经营提供强劲动力,是目前企业需着重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问题,项目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山西公司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相关制度、规范和指导性文件的编制,以及对省内相关工作开展智能辅助工具的研发。 2国内研究水平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近几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工具与方法在供电企业经营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质量意识渗透到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小组数量逐年增加,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国网系统供电公司QC小组所占比例也由之前的10%上升到2013年的30%。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提升国网公司技术和管理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工作依然存在需改进和提升之处,一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不够,停留在对质量产品的控制和改进上,QC活动手段单一、简单枯燥,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质量管理工作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二是缺乏针对性强、完善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小组活动流程不完善、培训教育缺乏手段、推优评审忽略细节重视结果的现象存在。三是成果质量不高,获奖占比较小,优秀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推广,地区性质量管理水平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管理手段滞后,缺乏创新性和竞争力。 3项目理论和实践依据 3.1全面质量管理含义及特点 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以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全面的综合治理,它不仅仅强调各方面工作各自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各方面工作共同发挥作用时的协同作用。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全面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员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要依靠全体职工。预防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应具备高度预防性。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劳务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服务。科学性: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必须更加自觉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 3.2全面质量管理关键点及方法基础 全面质量管理其关键点主要包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顾客服务,质量形成于生产全过程,质量具有波动的规律,质量控制以自检为主,质量的好坏用数据来说话,质量以预防为主,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和统计方法相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就是PDCA循环。这种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PDCA循环中,“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的管理循环是现场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基本方式,它反映了不断提高质量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4项目关键技术 4.1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精益化管控技术 基于组件化技术和可配置管控模型,完成活动内容、过程和重要节点的细化控制,实现活动全过程标准化、智能化、精益化。 4.2开放性多格式电子资料存储技术 构建通用性资料存储及处理模块,全面、无损管理全面质量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实现最终成果与过程痕迹并重。 4.3智能化数据治理及展示技术 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开展各项数据的挖掘分析,构建合理数据分析指标及算法,依托规则引擎技术实现动态匹配推理,促使价值数据外显,并依托表格、图形和趋势曲线等展示技术向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辅助决策建议。 5项目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对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研究,项目以国网现有制度规范为基础,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相关工作,研究并制定《深化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管理目标和标准、开展方式方法、组织机构设置及岗位工作职责、QC选题及小组创建、活动全过程管理要求、成果评审及推优管理、工作总结评估等内容。并根据工作开展需求,研发“QC活动辅助办公套件”,具备单机独立运行、数据加密存储、导出文件交互、屏蔽网络风险等特点,针对QC活动小组、各级管理单位不同需求进行功能配置,为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制度查询、课题辅助优选、活动过程精益可控、分级细化管理、成果全面展现和强化提升的管理思路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5.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项目对于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严格遵循国家、行业及国网公司相关管理规定和制度,以《深化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工作实施方案》为主体,包括QC小组管理、QC成果推优管理和QC小组分级教育管理等重点工作内容具体要求和工作指导。 5.2QC活动辅助办公套件研发 QC活动辅助办公套件,以省级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各类相关制度标准为核心,以提升班组QC活动规范性、智能化和效率为目标,兼顾各级管理单位开展工作管控,突出班组QC活动全过程闭环管理和信息化辅助支撑作用。 6项目建设目标 (1)编制国网山西公司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各类办法和细则,为活动开展方向把控、内容筛选、过程监督、成果应用等工作提供制度保障。(2)明确垂直一体化管理体系内容,省、地、县、班组统筹管理,各级单位目标明确、职责清晰、组织有效。(3)提出管理全过程细化要求,根据活动开展进度提出时效控制、阶段性成果自查、专家审查指导及问题改进等细节性管理要求。(4)研发单机独立运行工作辅助工具,非线上运行模式保障数据安全,提供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及相关资料检索、工作信息记录、活动过程控制、导出文件交互备份等实用化功能。 7结束语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制度查询、课题辅助优选、活动过程精益可控、分级细化管理、成果全面展现和强化提升的管理思路提供有效技术支撑,进一步规范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秩序,促进工作良性发展,提升管理质效水平。 作者:陆晨 甄彩蓉 马维青 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阳泉供电公司
营销战略论文:对新媒体环境下中小企业营销战略转型研究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样式的日益丰富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营销渠道,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目标市场和目标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消费倾向,从而对中小企业营销战略的要求越来越高。事实上,营销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全局发展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和意义。 一、 整合营销传播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在当前媒体样式极其丰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中小企业不太可能仅仅依靠某一种简单的营销战略或者是某一种媒体样式便能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传统的“一条广告成就一个品牌”的时代早已过去。另外,正如上文所说,随着产品同质化现象的日益严重,目标市场和目标消费者不仅逐渐凸显出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消费倾向,而且媒体接受习惯也是极其个性化,因此,单一的营销渠道很难全面覆盖企业产品的目标消费者。在此情况下,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整合营销传播最早是由美国着名营销大师唐·舒尔茨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率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整合营销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采用各种营销手段对企业的营销战略进行动态调整和维护,从而使其各个方面、各个时期的营销活动能够取得成功的方法的总和。一般来说,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整合营销传播往往将消费者置于营销活动的核心地位,主要工作就是深刻全面地了解消费者,采用各种营销传播手段,多方位、多渠道地与那些最有价值的消费者形成持续不断的紧密联系,通过一致的信息打动目标消费者或者是潜在消费者,最终实现良好的营销传播效果。 二、 中小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战略面临的困境 整合营销传播战略是当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媒体种类丰富、企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最有效的营销手段。由于该战略的实施既需要系统的规划和充足的营销资源,同时需要较长的活动周期,因此,往往被视为是大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可望而不可及”。事实上,如果能够将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思想深入地贯彻到中小企业的营销战略制定过程中,对企业的发展必然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中小企业在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营销资源有限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营销资源非常有限,既不允许其在影响力较大的全国性媒体上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活动,同时也没有经验系统规划企业的营销传播策略,更没有能力整合各种媒体渠道 对目标市场或者是目标消费者传播一致的信息。因此,在此情况下,诸多中小企业非常重视营销资源的分布,为了尽可能缩小自身的营销区域范围,缩短营销周期,集中优势资源,在短时间内、小区域中达到预期的营销目的。而整合营销传播强调企业要进行系统的营销规划,以目标消费者的媒体接受习惯为核心,通过整合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统一的声音,来打动消费者,需要经过较长的营销周期,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整合营销传播往往被视为大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有限,对营销策略“可望而不可及”。 2、 营销观念落后 众所周知,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占全国企业总数95%的中小企业大都是在摸索中发展的。2004年以前,我国市场相对比较清静,简单的营销活动便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2004年以后,随着国外企业大规模的侵入以及我国产品同质化现象的严重,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整个营销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思想仍停留在早期阶段,营销观念落后,甚至是缺乏基本的营销意识。因此,很多中小企业的“自力更生”的小农意识或者是偏安一隅的心理比较明显,缺乏做大、做强的信心、目标和规划等等。 3、 营销活动缺乏创新意识 正如上文所说,由于营销资源有限,中小企业非常重视资源的分布与合理使用。通过对当前诸多中小企业营销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其营销活动的“跟风”意识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企业的规模小,生产灵活。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盲目崇拜行业中具有良好营销效果的宣传案例,特别是那些优秀广告和经典广告作品,它们往往采取模仿甚至是抄袭的方式来创作自身的广告作品。事实上,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但却无法产生正面的营销效果,甚至会招致消费者的反感和大企业的围攻。 4、 注重营销宣传的现实效果 众所周知,营销活动可以带来产品销售量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追求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利润,在制定营销宣传计划或者 是实施具体的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往往重视对企业产品使用特点、功能特征的介绍,希望能够立即促成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行为。 三、 中小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的几方面建议 首先,中小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和产品特征,整合企业的内部文化,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和独特发展理念的企业文化。另外,通过特定的 企业文化的传播,也可以获得社会大众、政府部门、公益团体、目标消费者的认同,从而提升企业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 其次,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强化自身的营销实力。从营销传播的角度来说,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是指将预先制定的企业文化、营销机会、发展规划等,既体现在公关活动、广告活动中,同时也体现在外部的物流、商流、信息流中。 第三,中小企业要整合自身的营销手段,综合考虑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方面因素的有效整合,比如提高产品的研发速度、质量水平、技术含量;制定出具有一定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价格水平;组合应用各种促销方式或者是宣传方式等等。这一方面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营销资源,但却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营销效果,因此,是中小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的核心内容。 最后,中小企业要能够实现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尤其是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比如网络、手机、楼宇、公交视频广告与电视、报纸、杂志、书籍、户外平面广告的交叉结合等等。通过新媒体的互动性、分众性、廉价性、便捷性以及传统媒体的广泛性、权威性特点,制作出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营销战略。 作者简介:张耀方(1984-),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人,郑州市金融学校教师,市场营销专业 营销战略论文: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的步骤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企业;营销战略;意义 论文摘要:营销战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重大的行动步骤。关系着企业的存亡与发展。尤其是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重视与加强营销战略的研究,对企业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代企业营销战略一般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行动、战略重点、战略阶段等。营销战略思想是指导企业制定与实施战略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是指导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行动准则。它应符合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对企业经营思想的要求,树立系统优化观念、资源的有限性观念、改革观念和着眼于未来观念。企业战略目标是企业营销战略和经营策略的基础,是关系企业发展方向的问题。战略行动则以战略目标为准则,选择适当的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模式。而战略重点是指事关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而又薄弱的项目和部门,是决定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由于战略具有长期的相对稳定性,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经过若干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又有其特定的战略任务,通过完成各个阶段的战略任务才能最终实现其总目标。 一、市场营销战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市场营销战略作为一种重要战略,其主旨是提高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由于营销在企业经营中的突出战略地位,使其连同产品战略组合在一起,被称为企业的基本经营战略,对于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处于竞争激烈的企业,制定营销战略更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市场营销战略,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选定目标市场;二是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根据购买对象的不同,将顾客划分为若干种类,以某一类或几类顾客为目标,集中力量满足其需要,这种作法叫做确定目标市场。这是市场营销首先应当确定的战略决策。目标市场确定以后,就应当针对这一目标市场,制定出各项市场经营策略,以争取这些顾客。 二、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步骤 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应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企业内部现有实力以及潜在的资源和能力优势,并能够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完成企业既定目标的要求,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明确企业的具体任务。每一个企业的任务都是具体的,不同经营领域的企业有不同的经营任务。一般讲,企业的经营任务是相对稳定的,它为整个营销战略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第二,研究经营环境和经营能力。在明确了经营任务后。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能力进行分析,即把握企业的现状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便为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搜集有关的经济信息,提供必要的资料和依据。 第三,确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把企业的经营任务、经营环境和经营能力结合起来,将企业的经营任务具体化为战略目标。 第四,确定战略行动。当企业的任务、战略目标确定以后,就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对战略行动方案要集中职工的智慧,进行广泛讨论。经过科学论证,再由企业领导确定。 最后,总结、评价与修正。营销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总结、评价,并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不适宜的部分,使营销战略始终保持其适应性,对企业经营活动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三、企业营销的劣势分析 (一)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弱 企业生产的产品多是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很难成为名优产品。这严重影响了企业产品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品牌声誉的建立,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要过硬外,还需要强大的广告攻势和促销支持,才能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但是,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难以承担巨额的广告和促销费用,因此,很难在较广的区域内建立起自己品牌的知名度。同时,由于企业的生产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这就使得在开拓市场时,单位产品的市场开发成本高,这也决定了企业的品牌一般也只能是定位在一个比较小的细分市场上,市场影响力有限。甚至许多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而只是采取了贴牌的经营方式,形成了对强势品牌的高度依赖。 (二)在对营销渠道的选择问题上,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比较小、资金有限、管理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以建立起自己的分销渠道,再加上品牌又缺乏影响力,因此,只能靠中间商实现对产品的销售。实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企业在与中间商的谈判问题上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在对营销渠道的选择问题上,回旋余地比较小,对中间商的营销渠道依赖性比较大。 (三)企业开发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低 若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自然用于设备更新和研究开发方面的费用也较少,主要表现就是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还存在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弱,升级换代难度大等问题。这使得企业大多只能采取跟随和模仿的战略,难以掌握市场及开发的主动权。 (四)难以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及时的售前、售后服务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企业要为顾客提供多样的产品与服务,要求企业在产品的咨询、安装、使用培训、维修等方面给消费者以多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持。而企业由于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局限性,不可能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网点少,对市场的反应不及时,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企业的产品时,往往心存顾虑。 四、市场营销战略及相应措施 (一)树立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是指导营销的一种基本思想,一种企业思维方式,是企业家经营依据的经营原则,它是随着市场营销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观念等四个阶段。 (1)生产观念。生产观念是指“企业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以产定销”的观念,它是社会产品供不应求即短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营销观念。由于产品供不应求,销售不成问题,企业获利的唯一途径是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以物美价廉的商品供应市场。在生产观念指导下,企业把精力集中在生产管理上,根本不过问或很少过问市场需求情况。 (2)推销观念。推销观念是指企业在集中一部分精力于生产的同时,加强力量进行产品推销的一种观念。加强推销的方法是建立大量分销系统,进行广告宣传,来适应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日益扩大。这种观念认为,企业只有大量销售,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社会上许多产品开始供过于求的条件下的一种营销理论。 (3)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是“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以销定产”的观念,是社会产品进一步供过于求,社会由短缺经济转为过剩经济,整个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一种营销理论。 公司树立市场营销观念,把用户视为“上帝”,作为营销工作的根基。经常组织力量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由企业重要领导率领企业骨干组成的市场调研组,遍及主要城市,向用户进行深入调研,发现新问题或新需求,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4)营销战略观念。到20世纪80年代初,又产生了营销战略观念,或称社会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观念认为,企业市场营销的指导思想不仅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而且要照顾到整个社会的当前和长远利益。企业在注重市场调研工作的基础上,采取两手抓:一抓人才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建立员工使用、培训、再教育的综合机制。相继举办“公民道德”、“6s管理知识”、“质量意识”、“检验知识”等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使受训员工为营销战略打下思想基础。二抓产品开发,提高市场占有率。把“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转变为“着眼于潜在市场的需求”,主动创造新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以“新产品、质量高、外观美、价格廉、服务优”,赢得市场。 (二)建立健全市场营销组织机构 任何组织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是完美无缺的,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就必须进行组织的变革,以达到组织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公司营销组织结构,要在统一领导下设立营销,实行“六统一”即:网点统一设置,产品统一调度、价格统一制定,包装统一设计,广告统一宣传、货款统一结算。这样做具有三大好处:一是牌子硬、知名度和信誉度高;二是杜绝重复设置营销网点、减少销售费用;三是更好地发挥产品品种多、规格型号全的示范作用。 营销网络由企业统一设置,应具有网点面广、营销人员多的特点,除按潜在市场的需求,积极向营销网络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外,对营销人员建立了激励机制,凡积极推销本公司产品、按完成销售额多少,给予奖励,充分调动销售网点和推销员的经营积极性。 营销战略论文:论客户购买行为的营销战略 一、重要性分析 企业争取到大客户的购买行为并非简单的为了获取了大额利润,大客户的购买行为对与培养其他客户忠诚度,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都有及其重大的意义。一般而言的大客户的购买行为具有单次采购数量大、产生交易金额大的特点,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领导作用,在同行业的消费中起到示范作用,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大客户对企业产生的购买行为在同行业内能够产生“标杆”效应,是大客户对企业产品及服务高度信任的表现,因此,服务好大客户,抓住大客户资源是企业营销的关键。 二、大客户认定 对于大客户的认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抓住偶然大客户的购买心理。对于偶然产生的实力雄厚的大客户要做好长期维护的战略准备,分析其购买行为是属于一次性大量购买还是长期延续性购买。因为,偶然的大量消费客户不一定具有长期服务价值,他们未必是企业可持续利润的源泉。其次,不能单纯的以购买量大小为依据来判断客户的利润贡献度,忽视了其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品牌效应。最后,警惕盘剥企业的大客户,这类客户对于企业而言将不具备持续维护价值。 三、大客户的流失原因 在产品和服务供大于求的年代,大客户成为各行各业争抢的主要目标。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大客户的流失也是企业营销战略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部分。大客户一般都拥有另选企业的环境及资本,在大客户业务调整、大客户发展战略优化过程中都有可能终止合作,转而选择其他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大客户出现售后问题得不到快速合理解决,也是客户流失的关键原因。比如,在沟通渠道,沟通方式上出现冲突而得不到快速解决,以至于产生利益变动,造成大客户直接终止合作关系。所以,这是企业提高自身服务时必须注意到的部分。另外,企业在与大客户合作中受到同类企业的排挤也是造成大客户流失的原因之一,需要企业营销部门充分认识到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作用,采取调整利益方向,服务方式的途径来减少风险。由此可见,企业营销部门需要针对大客户展开营销战略制定,形成完善的营销战略链,最大限度的减少大客户流失。 四、大客户购买行为的营销策略 1.建立专门的大客户服务部门。在企业内部组建专门的大客户管理部门是许多大型企业正在落实的管理方式之一,通过在通信、银行等行业实施之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建立大客户服务部门不仅能够形成有效的组织体系,还能够搭建起一个相对单纯的大客户群体,促使群体之间形成良好共赢关系,保证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在专业的营销策划服务行业,灵思就做好了大客户服务部门的搭建,在这个专业的大客户服务部门不断的调整和磨合下,形成了差异化的服务模式,促进了与大客户之间服务的紧密性,最大限度的优化了大客户服务项目。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客户服务部门对于企业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企业畅通与大客户沟通渠道的有效保障,同样是实现大客户俱乐部销售、顾问式销售、个性化销售的有力支撑。 2.建立完善的大客户销售激励制度。企业对大客户开展的激励方式必须逐渐实现透明化、制度化,设立一套完善的大客户销售激励制度是激发大客户购买行为的亮点。有些企业将大客户进行细分,分为关键客户、重点客户以及一般客户,并且将服务阶段进行分类。这样一来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大客户就有了明确的激励标准,从而实现了有效激励,让大客户在明确的制度中获取“甜头儿”,比偶尔的“一剂强心针”来的更加有效。另外,建立完善的大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制定服务计划的有效依据,保证了沟通的有效性。 3.全面提升大客户服务能力。建立全方位的沟通体系,实现行之有效的大客户需求分析是提升大客户服务能力的关键。全方位的沟通体系需要企业大客户服务人员展开主动上门服务,不断向大客户告知项目推进方案与销售计划,主动征求大客户意见并做出调整。这是增加大客户对企业信任度,引发购买行为的重要方式。同时,要根据大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不间断的客户分析,这样就能够实现更加有效的“动态分析与动态管理”,不断创新大客户服务模式,提升大客户的服务价值。由此可见,全面提升大客户服务能力是企业防患于未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促进大客户购买行为增多的有效途径。综上所述,激发大客户购买行为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在产品质量充分保证的前提下完成提升服务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营销战略有效实施,使大客户成为促进企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营销战略论文: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战略研究 网络营销的内涵与特征 一笼盖区域无比广泛 传统的市场营销常常遭到地域限制,良多好的产品因为种种缘由局限在出产地周围的市场,没法被更多的人了解并购买。国际互联网无国界与区域的限制,因而,网络营销轻而易举就打破了地域限制,是1种极为开放的、笼盖规模极为广泛的营销流动。企业的产品推行可以通过网络达到世界上任何1个网络用户终端,吸引其注意,从而扩展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发掘出更多的潜伏顾客。这样,企业的市场就成为真实的全世界化市场。 二转达信息无比迅捷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流动中,企业要将新的产品信息或者企业新的动向等转达给消费者常常要经由比较繁琐的程序,会遭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时效性会差1些。而网络营销在转达信息方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什么时候间任何地点轻松地将需要转达给顾客的信息及时地让顾客了解到。比如,在二00七年购买基金的热潮中,基金公司就是有效地应用了互联网,将各种信息及时给受众,使受众在第1时问内对于相干情况有所掌握,从而指点自己的下1步行为。 三能够与顾客有效互动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流动中,顾客常常处于被动接受企业产品的地位。企业患上到的顾客反馈不足,与顾客互动性较差。网络传布不同于纸质媒介或者是音频视频传布,网络传布的1大特性就是信息沟通的双向性。网络营销中,既有企业而向顾客的信息传布,又有顾客对于企业的信息反馈。这样的双向沟通无疑会使顾客加深对于企业产品的了解程度,同时也使企业更有效地掌握顾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营销“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目标。 四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中,产品从出产到宣扬包装再到市场流通,其中环节较多,附加的本钱也就较大。 相比较,网络营销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通过网络营销,商品交易患以直接进行,交易环节大为减少,交易本钱随之降低。例如某些网上卖书的网站,不用在全国各地租场地,不用大量的人力实地卖书,其图书就卖到了全国各地。这其中场地费、人力费和相干消耗费大为降低。而且,读者不用出门,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在家就可购患上所需书籍。这对于于读者来讲,既省去了出门选书的时间以及路费,还可享遭到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无外乎愈来愈多的人青睐于网上购书。 五提出个性化出产需求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企业的营销产品常常是大范围出产的同类产品,用以知足1个相对于顾客群体的需要,对于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难以知足。 网络营销使企业知足顾客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通过网络,顾客可以把对于产品的请求及时告诉企业,然后再通过网络向企业下定单,企业再依据定单的请求进行出产。比如戴尔电脑公司就是由顾客依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网上自主选择所需要的电脑配置,然后公司依据顾客所需,安装电脑并送货上门。 二.网络营销的几种方式 二.一应用网站营销 这是网络营销最基本的方式。企业可以树立自己的网站,在网上宣扬自己的优势产品,构成网上品牌。企业的网页在制作上要能够吸惹人,内容应时时更新,在宣扬自己的同时可为顾客提供与产品相干的小知识等,丰厚网上内容。同时,开设专门的与顾客互动的版面,更好地倾听来自顾客的声音,还可以与其他网站做友谊链接,扩展企业的知名度。 二.二应用搜寻引擎营销 跟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信息浩如烟海,走访者要想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常要依托搜寻引擎。搜寻引擎是1种网络站点推行工具。企业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在搜寻引擎上注册排名靠前的症结字。这样,走访者在使用搜寻引擎时,就会比较容易看到该企业的相干信息。企业的网站建设患上再好,若没有好的引擎把走访者引进去,该企业网站的点击率必然会遭到影响。 二.三应用电子邮件营销 跟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邮件成为良多单位以及个人与外界交换的1个首要方式。电子邮件拥有利便、快捷等优点,因此,良多企业已经经把电子邮件作为营销的1个手腕。企业在出售产品时,可以在客户资料栏中留下客户的电子邮件,这样,企业就能够通过电子邮件把新产品的介绍发给顾客,可以应用电子邮件对于顾客作回访,从而有效地与顾客沟通。比如,有1家出产家电的企业,按期向顾客发送有关产品的信息,在节日的时候还会通过邮件给顾客发送问候。时间久了,顾客不禁自主地就会对于这家企业发生情感依赖,从而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二.四应用博客营销 博客是1种新的网络传递工具,企业可以试着用博客来进行营销,博客拥有自主性、同享性等特色。企业的博客内容应以知识性、引导性为主,同时将顾客的反馈在博客上。此外,企业可以应用别人的博客为本企业宣扬。比如,可以在本行业专家的博客上附加自己企业以及产品的信息等。 三.网络营销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于策 三.一网站保护跟不上顾客需要 目前,良多企业尽管开设了自己的网站,但因为观念及人材等缘由,网站后续建设及保护跟不上。打开网站,仅仅有企业的介绍,内容过于单调,没有新闻版块,没有与顾客互动的版块,没有相干链接,顾客能患上到的有效信息少之又少。这样的网站对于于营销是没有甚么意义的。 对于策: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树立专门的电子商务部门,由专业的人材负责网络保护,时时更新内容,并配合其他部门做好接管顾客网上定单以及网上购买的工作。 三.二受众群体层次不够广泛 互联网作为1种新的技术,还没法在全部人群中患上到普及。最显明的表现是中青年上网者占多数,老年人上网者居少;城市人群上网者占多数,农村人群上网者居少。也就是说,上网比例较大的人群集中在城市里的中青年中。因而,企业在行网络营销时必定要斟酌受众群体的特征。 对于策:企业在布署网络营销战略时,必定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如果企业的出产产品是老年人的保健品或者农用产品,就不合适在网络营销上大下工夫。在这类情况下,网络营销只是1种很不首要的附属营销手腕,企业仍应以合适本企业的传统营销为主,待互联网进1步普及以后,再逐渐加大网络营销力度。 三.三网上购物顾客支付比较难 目前,网上购物的支付手腕有:邮局汇款、开设网上银行、货到付款等。因为种种缘由,邮局汇款依然是主要支付手腕。对于于顾客来讲,这在无形中又加大了顾客的购买本钱,容易让顾客发生抵牾心理,对于于企业的营销会有不利影响。 对于策:企业可依据实际情况,努力创立让顾客感觉更加利便的支付方式。固然,这在必定程度上有赖于银行的电子化发展。企业可与银行加强合作,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找出便捷而有效的支付方式。 三.四顾客疑虑心理较重 俗语说眼见为实,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通常会有疑虑心理,这个产品真的像介绍的1样好吗?把钱汇出后能不能按时收到货呢?种种顾虑使患上消费者仍是愿意亲临商场购买,图个心里塌实。 对于策:企业首先要通过传统营销方式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通常名牌企业更易让人相信,从而可以减轻顾客的疑虑心理。 其次,企业在网上宣扬介绍产品时要量力而行,不能夸张其辞,让顾客发生不相符事实的太高指望值,指望值 越高越容易绝望。1次绝望就会影响到下1次的购买。再次,及时做好网上定单的处理工作,企业内应当有专人来负责处理网上交易这方面的工作,接到定单后不能担搁,货发出后要及时与顾客联络。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是1种新的营销方式,企业1方面要立异营销理念,踊跃发展网络营销;另外一方面,在网络营销的进程中要结合本企业实际进行,以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营销战略论文:谈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战略 摘要:笔者结合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及互联网技术,论述了网络营销的方式,并就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战略 网络营销的内涵与特征 1覆盖区域非常广泛 传统的市场营销往往受到地域限制,很多好的产品由于种种原因局限在生产地周围的市场,无法被更多的人了解并购买。国际互联网无国界与区域的限制,因此,网络营销轻而易举就打破了地域限制,是一种极其开放的、覆盖范围极其广泛的营销活动。企业的产品推广可以通过网络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络用户终端,吸引其注意,从而扩大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挖掘出更多的潜在顾客。这样,企业的市场就成为真正的全球化市场。 2传达信息非常迅捷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企业要将新的产品信息或企业新的动向等传达给消费者往往要经过比较繁琐的程序,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而时效性会差一些。而网络营销在传达信息方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轻松地将需要传达给顾客的信息及时地让顾客了解到。比如,在2007年购买基金的热潮中,基金公司就是有效地利用了互联网,将各种信息及时给受众,使受众在第一时问内对相关情况有所掌握,从而指导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3能够与顾客有效互动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顾客往往处于被动接受企业产品的地位。企业得到的顾客反馈不足,与顾客互动性较差。网络传播不同于纸质媒介或是音频视频传播,网络传播的一大特性就是信息沟通的双向性。网络营销中,既有企业而向顾客的信息传播,又有顾客对企业的信息反馈。这样的双向沟通无疑会使顾客加深对企业产品的了解程度,同时也使企业更有效地掌握顾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营销“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目标。 4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中,产品从生产到宣传包装再到市场流通,其中环节较多,附加的成本也就较大。 相比较,网络营销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通过网络营销,商品交易得以直接进行,交易环节大为减少,交易成本随之降低。例如某些网上卖书的网站,不用在全国各地租场地,不用大量的人力实地卖书,其图书就卖到了全国各地。这其中场地费、人力费以及相关损耗费大为降低。而且,读者不用出门,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在家就可购得所需书籍。这对于读者来说,既省去了出门选书的时间和路费,还可享受到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无外乎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于网上购书。 5提出个性化生产需求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企业的营销产品往往是大规模生产的同类产品,用以满足一个相对顾客群体的需要,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 网络营销使企业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通过网络,顾客可以把对产品的要求及时告知企业,然后再通过网络向企业下订单,企业再根据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比如戴尔电脑公司就是由顾客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网上自主选择所需要的电脑配置,然后公司根据顾客所需,安装电脑并送货上门。 2.网络营销的几种方式 2.1利用网站营销 这是网络营销最基本的方式。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上宣传自己的优势产品,形成网上品牌。企业的网页在制作上要能够吸引人,内容应时时更新,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可为顾客提供与产品相关的小知识等,丰富网上内容。同时,开设专门的与顾客互动的版面,更好地倾听来自顾客的声音,还可以与其他网站做友情链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2.2利用搜索引擎营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信息浩如烟海,访问者要想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常要依靠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一种网络站点推广工具。企业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在搜索引擎上注册排名靠前的关键字。这样,访问者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就会比较容易看到该企业的相关信息。企业的网站建设得再好,若没有好的引擎把访问者引进去,该企业网站的点击率必然会受到影响。 2.3利用电子邮件营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邮件成为很多单位和个人与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电子邮件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因而,很多企业已经把电子邮件作为营销的一个手段。企业在出售产品时,可以在客户资料栏中留下客户的电子邮件,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把新产品的介绍发给顾客,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对顾客作回访,从而有效地与顾客沟通。比如,有一家生产家电的企业,定期向顾客发送有关产品的信息,在节日的时候还会通过邮件给顾客发送问候。时间久了,顾客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这家企业产生情感依赖,从而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2.4利用博客营销 博客是一种新的网络传递工具,企业可以试着用博客来进行营销,博客具有自主性、共享性等特点。企业的博客内容应以知识性、引导性为主,同时将顾客的反馈在博客上。另外,企业可以利用他人的博客为本企业宣传。比如,可以在本行业专家的博客上附加自己企业和产品的信息等。 3.网络营销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网站维护跟不上顾客需要 目前,很多企业虽然开设了自己的网站,但由于观念及人才等原因,网站后续建设及维护跟不上。打开网站,仅仅有企业的介绍,内容过于单调,没有新闻版块,没有与顾客互动的版块,没有相关链接,顾客能得到的有效信息少之又少。这样的网站对于营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对策: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部门,由专业的人才负责网络维护,时时更新内容,并配合其他部门做好接收顾客网上订单和网上购买的工作。 3.2受众群体层次不够广泛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还无法在全体人群中得到普及。最明显的表现是中青年上网者居多,老年人上网者居少;城市人群上网者居多,农村人群上网者居少。也就是说,上网比例较大的人群集中在城市里的中青年中。因此,企业在行网络营销时一定要考虑受众群体的特征。 对策:企业在布署网络营销战略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果企业的生产产品是老年人的保健品或农用产品,就不适合在网络营销上大下功夫。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营销只是一种很不重要的附属营销手段,企业仍应以适合本企业的传统营销为主,待互联网进一步普及之后,再逐步加大网络营销力度。 3.3网上购物顾客支付比较难 目前,网上购物的支付手段有:邮局汇款、开设网上银行、货到付款等。由于种种原因,邮局汇款仍然是主要支付手段。对于顾客来说,这在无形中又加大了顾客的购买成本,容易让顾客产生抵触心理,对于企业的营销会有不利影响。 对策: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创建让顾客感觉更为方便的支付方式。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银行的电子化发展。企业可与银行加强合作,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找出便捷而有效的支付方式。 3.4顾客疑虑心理较重 俗话说眼见为实,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通常会有疑虑心理,这个产品真的像介绍的一样好吗?把钱汇出后能不能按时收到货呢?种种顾虑使得消费者还是愿意亲临商场购买,图个心里踏实。 对策:企业首先要通过传统营销方式建立企业的品牌 形象,通常名牌企业更容易让人相信,从而可以减轻顾客的疑虑心理。 其次,企业在网上宣传介绍产品时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让顾客产生不符合事实的过高期望值,期望值越高越容易失望。一次失望就会影响到下一次的购买。再次,及时做好网上订单的处理工作,企业内应该有专人来负责处理网上交易这方面的工作,接到订单后不能耽搁,货发出后要及时与顾客联系。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企业一方面要创新营销理念,积极发展网络营销;另一方面,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要结合本企业实际进行,以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营销战略论文:服装行业营销战略—拥有自己的品牌 随着市场的出现,直接宣告了短缺经济的结束,买方市场的出现又意味着大量的闲置,存货不必要的增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传统的营销手段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这是大的商业环境的变迁,服装行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显然无法逃脱这样的命运。 虽然我国的服装行业有一定的发展,,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服装大国的行列、虽然中国的服装的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的服装企业当中有几个名字说出来就响当当的,看看中国的服装行业当中有几家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有人会说:最近几年中国出现了很多服装品牌。的确在国内有几个比较知名的品牌,可是那仅仅是局限于国内,它们和皮尔.卡丹、杰尼亚比比,还不是小巫见大巫。现在中国国内打半的服装企业只能为国外的品牌代加工求生存。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的服装企业只能是沦为国外品牌的附庸,市场会成为别人的,真正赚钱的也会是别人。除此之外,中国的一些服装企业也替工厂、酒店加工工装,这些企业一直在打价格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的变更,工厂和酒店他们在乎的就不会再是价格。想象一下:一个工厂或酒店的工装都是有“牌子”的,那代表了什么?实力!实力展现形象,品牌的内涵就是形象。一个重视企业品牌形象的公司还会和一个小工厂成为合作伙伴吗? 市场上,中国的衣服再便宜也不受欢迎。中国的服装为什么便宜、为什么不受消费者的青睐?原因中的就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产业集群,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已经改变了,再加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价格低已经无法吸引住消费者了。什么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领域内,大量的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的支持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有很多的消费者在购买法国或意大利的服装时根本不会在意到底是哪个牌子的,因为法国、意大利本身就是“牌子”,它们是区域品牌。消费者对贴着它们牌子的所有产品都会产生信任感。这样中国那些便宜的服装还会受到青睐吗?人家的一件衣服上千元,中国的衣服几十块,中国的服装企业很难赚到钱。大打价格战,这种普通的营销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 笼统的来说:中国的服装的确走向了世界。可是,贴有“中国牌”的服装出口量有多大?目前中国像“芙织华”之类的大型服装生产企业,依旧是ome模式,没有自己的品牌,同时更是没有把目标放在国际市场上,导致了中国的服装品牌依旧处于国际化的最初阶段,中国的服装行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期间,如果谁能够“冲出重围”,谁就是这个行业的领军者! 想改变现状的中国服装企业,都开始重视品牌形象,因为加强品牌意识、树立自己的品牌是中国服装企业走向正规、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唯一途径。“品牌效用”能够直接有效的提高产品溢价能力,并且为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塑造品牌形象是中国服装企业的当务之急,是企业赚钱最有效的途径。 我们大力塑造品牌的原因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随着商业格局的不断变迁,品牌所承载的内涵与价值也在不断的攀升。品牌在当今的商业交往中拥有着特殊的价值与作用,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所注重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使用价值,而更注重在物质的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带来更多的精神需求的满足。这是大的商业环境下不可逆转的变革。时代不同,思想自然不同,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生活质量的提升已然不在是单纯的物质生活的提高。 消费者为什么要买我们的产品是因为我们的款式、面料、工艺?都不完全是了。在当今这个超越温饱需求的社会里,消费者买服装的需求中,用品牌体现他们的价值才是重点了。“消费者”是企业的“生命”所在,“品牌”是消费者的“灵魂”,于是品牌就成了企业的生命。有人断言:“一把火烧光了可口可乐的所有资产,可口可乐凭着它们的牌子就能重新做起来。”这句话在服装行业同样适用。 在我们服装行业中,“白领服饰”就是很好的实例。消费者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报纸杂志上都很少看见“白领”的广告,可是“白领服饰”在整个长江以北的高级女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始终是第一位。这是因为“白领”始终在经营着自己的品牌,拥有着自己独到的企业文化,使自己的品牌在服务的过程中完美的体现出来。 德国著名的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发现,家庭收入与食品支出之比能够显示出这个家庭的富裕程度,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多,用于食品的开支在下降,用于服装、住宅、交通、娱乐、旅游、保健、教育等项目的支出上升。我国80年代末的城镇居民用于服装的支出占比重的11%,90年代末就增长到了17%,短短的十年时间,增长了332元。服装行业的前景灿烂,但是空有市场不等于实有市场。企业成在营销也败在营销。二十一世纪的服装市场一定是营销型企业的天地。由此服装企业必须重视营销策略。在产品同质化、渠道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消费者信赖与忠诚的只有“品牌”。服装越来越趋于个性化,产品个性、“品牌”没了个性,对于新时代的消费者来说,无疑也就失去了灵魂,想让消费者花钱购买一个没有灵魂的产品就是难上加难。 产品百家争鸣的时代早已经成为过去时,现在我们迎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品牌营销时代。如何把握产品的定位?如何做好市场的定位?如何更深入的了解的购买动机、消费心态、消费行为?如何把这一切有机的与品牌文化相结合?如果一个服装企业对这一切都了如指掌,那么它们就会很轻松的抓住赚钱的法宝,一件衣服的价值已经不再是十块、二十块,也许是一百两百,也可能是一千两千。 服装行业战略的要点只有一个——树立品牌意识、塑造品牌形象、提高品牌效力。 营销战略论文:谈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战略 论文关键词:营销战略 意义 问题 措施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中小企业的营销战略,论述建立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市场信息渠道狭窄,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营销网络残缺不全,压价竞销问题严重。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措施:树立市场营销战略观念,实现由市场营销到社会营销的战略转变;建立健全市场营销组织,达到自我变革和自我完善;确立市场营销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营销的积极和创造力。 一、市场营销战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市场营销战略作为一种重要战略,其主旨是提高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由于营销在企业经营中的突出战略地位,使其连同产品战略组合在一起,被称为企业的基本经营战略,对于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处于竟争激烈的中小企业,制定营销战略更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市场营销战略,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选定目标市场;二是制仃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一要。根据购买对象的不同,将顾客划分为若干种类,以某一类或几类顾客为目标,集中力量满足其需要,这种作法,叫做确定目标市场,这是市场营销首先应当确定的战略决策。目标市场确定以后,就应当针对这一目标市场,制定出各项市场经营策略,以争取这些顾客。 二、当前市场营销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中小企业营销状况来看,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狭窄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不够科学。大多数的企业一般从行业有关部门获取市场信息进行分析,或参阅行业相关报刊,还习惯于依据上年销售情况做市场分析。由于现在的市场变化无常,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全球网络经济发展异常迅猛,导致了营销渠道发生了迅速变化。虽然上述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对各企业而言,还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往往容易出现滞后性。二是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广告效应不够。大多企业的产品主要依靠现有分设的销售窗口或通过相关的客户、营销人员进行推销。虽然有些企业也有自己网页,但只是简单地把产品目录和企业名称、厂址、联系电话等简况附在网页上,这只是一种静态宣传,其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三是营销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大多采用销售副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推销队伍的直线结构,没有形成遏布全国乃至全球的销售网络。四是压价竞销严重。压价竞销是市场促销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市场竞争低级行为,决非市场营销的良策,将会产生自相残杀的结果。近年来,为了制止这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政府采取过许多措施,如通过行业自律、政府监督,但收效甚薇。 三、市场营销战略及相应措施 1,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是指导营销的一种基本思想,一种企业思维方式,是企业家经营依据的经营原则,它是随着市场营销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观念等四个阶段。 (1)生产观念。生产观念是指“企业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以产定销”的观念,它是社会产品供不应求即短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营销观念。由于产品供不应求,销售不成问题,企业获利的唯一途径是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以物美价廉的商品供应市场。在生产观念指导下,企业把精力集中在生产管理上,根本不过问或很少过问市场需求情况。 (2)推销观念。推销观念是指企业在集中一部分精力于生产的同时,加强力量进行产品推销的一种观念。加强推梢的方法是建立大量分销系统,进行广告宣传,来适应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日益扩大。这种观念认为,企业只有大量销售,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社会上许多产品开始供过于求的条件下的一种营销理论。 (3)市场营梢观念。市场营销观念是“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以销定产”的观念,是社会产品进一步供过于求,社会由短缺经济转为过剩经济,整个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一种营销理论。公司树立市场营销观念,把用户视为“上帝”,作为营销工作的根基。经常组织力量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由企业重要领导率领企业骨干组成的市场调研组,遏及主要城市,向用户进行深入调研,发现新问题或新需求,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4)营销战略观念。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又产生了营销战略观念,或称社会营稍观念。营销战略观念认为,企业市场营销的指导思想不仅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而且要照顾到整个社会的当前和长远利益。企业在注重市场调研工作的基础上,采取两手抓:一抓人才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建立员工使用、培训、再教育的综合机制。相继举办“公民道德”、"6S管理知识”、“质量意识”、“检验知识”等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使受训员工为营销战略打下思想基础。二抓产品开发,提高市场占有率。把“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转变为“着眼于潜在市场的需求”,主动创造新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以“新产品、质量高、外观美、价格廉、服务优”,赢得市场。 2.建立健全市场营销组织机构。任何组织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是完美无缺的,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就必须进行组织的变革,以达到组织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公司营销组织结构,要在统一领导下设立营销,实行“六统一”即:网点统一设置,产品统一调度、价格统一制定,包装统一设计,广告统一宣传、货款统一结算。这样做具有四大好处:一是牌子硬、知名度和信誉度高;二是杜绝重复设置营销网点、减少销售费用:三是更好地发挥产品品种多、规格型号全的示范作用。确立市场营销激励机制。营销网络由企业统一设置,应具有网点面广、营销人员多的特点,除按潜在市场的需求,积极向营销网络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外,对营梢人员建立了激励机制,凡积极推销本公司产品、按完成销售额多少,给予奖励,充分调动销售网点和推销员的经营积极性。 营销战略论文:山地住宅的营销战略与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山地住宅需求越来越大。本文首先分析山地住宅的定义、山地住宅开发的可行性、山地住宅的发展现状;其次论证山地住宅的营销战略;最后阐述山地住宅的营销策略。 论文关键词:山地住宅;营销战略;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市建设的时间、空间和布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选择自然环境优美、靠近都市的山地进行住宅建设,将成为城市住宅开发的一条重要出路。如今,山居已经不再仅是一种文人偏爱的文化,作为一种住宅发展的趋势,正引起国内专家学者和房地产开发商的重视。本文基于对山地住宅的重视,在其营销战略与策略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做一些尝试性的研究。 1山地住宅的定义 山地住宅:我们一般定义为依山地而建,供人们居住的建筑物为山地住宅。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依山而居历史悠久,大量的山庄、别墅、书院、学舍、庵观、寺院等建筑,都蕴涵着深远的山居文化。这些建筑不仅依地而建,更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和诗情画意的融人。我国传统的古村落大多依山傍水,是山地住宅的典型。本文研究在现代房地产企业运作下的城市山地住宅项目,农村村民居住的山地住宅以及书院、学舍、庵观、寺院等建筑项目暂不在研究之列。 2我国山地住宅开发的可行性 1)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增大,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的数量与规模不断的扩大,一系列的矛盾和环境问题集中在城市里表现出来,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紧张导致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希望能在城市近郊或城市外找到适合自己居住的地方。 2)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高收入阶层人群出现,他们已不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开始逃避城内不良生存环境,寻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人居环境和生活理念。 3)居住环境是一种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消费品,这样就使有较好自然环境条件的城市近郊山地成为稀缺的公共物品,某些居民愿意出更多的钱而居住在更理想的环境中,这是一种合理的消费行为。 4)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的“回归自然”人居理念驱动下,使房地产开发商依据这种消费心理会选择这种自然环境优美的区域进行开发来构建市场,这样促使位于城市内部及近郊自然环境优越的山地成为现代都市居住楼盘开发的首选。 5)我国大多数城市距山地较近的空间选址为山地住宅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必要的辅助条件。 3我国山地住宅市场营销与发展现状 1)我国山地住宅现阶段主要作为一个概念在积极推广,但是业界仍然有很多山地住宅的表现形式。如别墅、山地排屋等。山地住宅这种概念正在为人们所接受。 2)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居住观念的改变,城郊房产迅速发展,适合中高收入阶层购买的别墅、排屋更是遍地开花。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附近的山区开发建设了不少山地别墅式住宅,购房者多为城市中较高收入阶层成员,购房目的多为购置满足度假、休闲等需要的第二套住宅。 3)作为山地住宅项目,国内房地产企业重点停留在开发别墅等高级住宅项目上。很多项目都是超级豪华的别墅住宅。山地住宅巨大的市场总量正在逐渐为市场所激活。 4)山地住宅项目开发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不够清晰,营销策略也是停留在普通房地产项目的营销手段的组合,同时强调高容积率,对原有生态破坏严重。这与山地住宅作为住宅发展的趋势是相违背的。 4山地住宅的营销战略 4.1 SWOT分析 1)发展山地住宅,与平地住宅相比其至少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居住优势:①环境优美的山地住宅,能最好地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灵追求;②山地住宅完全符合中国五千年来对住宅科学选址的居住总结;③山地住宅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④山地住宅的适应性广,可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作灵活调节,这便确定了自身发展的潜质。山地住宅有着丰富的绿色资源,其拥有的优势将是其他住宅远不能比拟的。绿色的山地住宅势必成为时代居住发展的趋势之一。 2)发展山地住宅,有其固有的劣势:①住宅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协调困难,景观设计有一定难度;②山上建筑的工程技术局限。 3)发展山地住宅,存在很多机会:①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山居文化。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所以依山而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②事实上,在国内许多城市近郊荒山已成为开发热点。近郊山地开发的条件已经成熟;③汽车的普及以及道路的畅通,缩短了山地住宅与城市中心区的交通距离,为城市居民迁出城市中心地区、到城市周边的山地住宅居住创造了先决条件;④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遍使用,使居家办公成为可能,人们即使远离主城区,工作和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⑤科技的发展为山地住宅带来灾害防范、公共卫生等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山地、丘陵占三分之二,平地只有13%,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4)发展山地住宅必须注意潜在的威胁:①城市人们回归自然后,又想回归城市的心态难以把握。叶公好龙的本性又使现代人不能离开城市太远;②风水学是一把双刃剑,风水说甚至会影响整个项目的成败。 图1中不同的因素不同的组合就成为不同的细分市场。在现阶段的中国具体市场环境下山地住宅有其特有的目标市场。经济收入状况是住房购买中的决定性因素。而职业构成不同所带来的收入差异在社会区域形成中将会起重要作用,并由此导致购买住房档次的差异。 我国现行住房改革相关政策中,将商品房大致分为高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价出租房三种针对不同收入阶层所提 供的选择。山地高级住宅区的开发正是上述机制在当前的城市住宅扩散中有很好的验证,考虑其特有的稀缺环境成本内部化所带来的经济成本的增加,导致其房价必然要高于普通住房,要求购房者必须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收入来源。 4.3目标市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选择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中产阶层”作为山地住宅的目标市场。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层”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细分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基本分属五大类型: 1)白领阶层。包括经理,外资企业白领雇员,国有和其他形式企业的中下层管理人员,特殊垄断行业(金融保险、电信等)的中下层管理人员和雇员。 2)中、小规模企业的商业精英阶层(企业家)是经济资本相对雄厚的群体。包括中、小型私营企业主,国有、合资等企业的承包经营者。 3)一定层次的政府官员(政治精英),行政职位大概是分属于局级、处级、科级。政治资本相对雄厚的群体。据中国社科院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官员已成为中产阶层。 4)专业人士(智力精英)。文化资本相对雄厚的群体。这部分群体涉及的领域很杂,包括教授、研究员等高级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大、中学教师,建筑师,律师,会计师,精算师,科技人才。 5)新型文化人。影视制作人、编辑、记者、专业撰稿人等。大都工作在朝阳型的文化产业,并能从资讯中接触到大量的消费品位、潮流等信息,被称之为提供符号产品与服务的新型小资者的文化媒介人。 4.4品牌战略 中国目前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呈现这样一些倾向:时尚消费、品牌消费、文化消费、品位消费、休闲消费与享受型消费。品牌是一个复合概念,它由品牌名称、品牌认知、品牌联想、品牌标志、品牌色彩、品牌包装以及商标等要素组成。如果用最简单的概括来表述:品牌就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结合,又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内心认同度。品牌战略的本质就是创造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山地住宅与平地住宅比较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差异,山地住宅实施品牌就是在自然差异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的实现品牌文化、居住文化差异化。山地住宅如何在差异的基础之上实现更进一步的差异化,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选择绿色营销和文化营销来构建山地住宅的品牌。 1)重视“生态”概念,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房地产企业的卖点正向“生态”、“健康”转变。这其实反映了消费者心理的变化——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人居环境“生态化”的根本即是对自然环境的关心,也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对山地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要尽可能的尊重、利用,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筑设计要树立整体观念,注重整体建筑风格的统一,充分考虑周围环境气氛,处理好单体建筑与环境及背景建筑群在风格、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和谐统一。绿化也是实现生态住区的重要途径,又是评价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提升文化品位,塑造品牌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文化品味是超越产品实体层的抽象观念形态,它构成了品牌的灵魂。人居精品不仅给消费者物质上的满足,而且更多地是带来文化色彩和精神享受,其魅力正是植根于消费者对这种文化的认同和崇拜,而使品牌经久不衰的秘密是隐含在品牌之中的文化力.文化并不虚无,要真正将文化融人到社区环境中,融人到建筑作品中,融人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中,融人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成功地运用文化所特有的沟通能力,聚集具有类似文化素养的人群,通过项目的开发与之取得价值观方面的认同,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关系,从而使该人群成为公司忠实的潜在消费群。 5山地住宅的营销策略(4P 4C) 4P 4c都是营销组合理论,4P即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4c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消费者获取满足的成本、消费者购买的方便性、有效沟通。许多学者认为4P理论的思维基础偏重于企业,它比较适合产品供不应求或竞争不够激烈的市场环境。4c理论的思维基础偏重于消费者,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竞争空前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从4c理论并结合4P理论中的分析角度来探讨山地住宅的营销策略。 5.1产品与顾客 山地住宅项目不仅通过建筑要素为顾客提供核心利益,还通过环境要素、基础设施要素、人文要素、形象要素为顾客提供附加利益。在统一品牌运作下的山地住宅项目以绿色营销、文化营销为主要营销手段,坚持以顾客为中心,遵循自然改造自然。按照一定的规划原则和特有的产品设计原则倾心为“中产阶层”打造山地住宅精心之作。 1)山地住宅的规划原则。山地住宅的规划原则应是生态先行、景观先行。山地住宅的规划要充分考虑保护原生态及生态景观。山地的原生态及生态景观,大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有的还涉及水域生态系统。首先要求保护原生态系统,使地形、溪流、植被,鸟类与其他野生生物的活动路径及栖息地等都有其连续性。其次,好的土地规划要尽量地减少现存格局对各种“流”(气流、水流……)的干扰。 2)山地住宅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山地住宅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是应该做到景观先行、人工与自然和谐。“先造景观,后盖房子”。“中产阶级”物质生活水平比较高,他们对景观的要求已不是建筑单体中插入绿化, 而是对成片规划的景观有着强烈的诉求。 3)山地住宅的建筑设计原则。建筑应是景观中景点的主题,故建筑纳入景观中。建筑设计要照顾其形体、色调、环境等要素(即处理好微尺度的景观),同时要注意住宅区的总体布局(即处理好小尺度到中尺度的景观)。住宅如果是联体,则需考虑风格统一的问题;住宅是各自独立、分散的,则可以林木和围墙隔离各座建筑,使其自成系统,其建筑风格可各异、各具特色。总而言之,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要同步进行,使其风格一致、协调。山地住宅的建筑设计要通过对地块山形地貌的理解,找到最有效的构思方案。如建筑沿等高线随山体布局,形成了收放自如、起伏跌宕的局面;再如根据不同坡向和地形高差及台基面积建造不同类型的建筑,使每幢建筑顺应山势,与坡地交错,这样一方面丰富了住宅的场所,同时也避免了对自然山体的破坏。坚决避免简单地把平地住宅搬到山上,楼型呆板,色彩单调,不能充分利用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使建筑与山体有机地融为一体;坚决避免片面追求容积率,在山上建造高密度的小区,使山景住宅的舒适度大打折扣。 5.2价格与成本 “中产阶层”有强烈的品牌情结。品牌竞争是高层次的竞争,增强企业形象的定价目标应该与企业的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山地住宅定价应该考虑品牌形象与品牌溢价、消费者物有所值的消费心理、与竞争者的差异化优势以及竞争者价格与企业成本。 5.3分销与便利 消费者的购房行为是一个程序相当复杂涉及面较广、跨度时间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投入的不仅是数额巨大的资金,而且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山地住宅项目的销售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售楼部。售楼部的设置一般有现场售楼处、市中心售楼处、集团公司总售楼处三种方式,山地住宅可根据具体情况单独使用或并用。售楼部是实现销售的重要战场,也是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必须重视现场形象的包装,使之符合公司的统一形象;必须增加对现场人员的培训,提高销售执行力度;必须加强与客户的沟通,真正把握客户的心理和需求;必须详细记录各种信息,定期分析整理,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现场售楼处便于客户现场参观考察,眼见为实,给客户非常直观的感觉;因为山地住宅离市中心有一定距离,市中心售楼处很有必要,便于促进成交、便于为客户服务;集团公司总售楼处则把公司所有在售项目统一展示,整合营销资源,整体上给客户良好印象。 2)网络。选购房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慎之又慎,反复衡量比较的结果。“中产阶层”经常与网络打交道。选择网络销售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建设一个房地产企业网站,不过网络重点在于展示,让购房者能够在互联网上全面了解开发商背景和楼盘产品特色,增强购房者的信心,这对于房产开发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5.4促销与沟通 山地住宅是大宗消费品加上“中产阶层”自身的知识、素质,简单的促销已经很难打动他们的心了。开发商们不能再局限于单方面的销售促进。山地住宅应该重点放在跟“中产阶层”的有效沟通上面。以积极的方式适应顾客情感,建立基于共同利益上的新型关系。通过营造一种品牌价值文化,塑造与诠释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建立和维持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房地产营销乃是开发商与消费者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把建立和发展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作为山地住宅营销的关键变量,采取多种形式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 营销战略论文: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新思维 一、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在新经济背景下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对市场营销有了逐步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实践的成功。但随着经济和电商化模式的快速发展,传统、老旧的单纯追求销售业绩的市场营销战略已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提升效益,市场不断变动、客户需求不断变化、科技不断进步,对企业市场营销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守旧的企业经营观念是制约营销战略创新突破的重要原因。企业产品更新周期长、速度慢,没有明显创新;旧有的产品渐渐失去市场,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产品缺乏创新和市场基础,结果让库存积压严重,企业失去现金流,导致产品线质量持续低下,没有市场。第二,只求卖货赚钱的心理,是企业不重视品牌的树立和影响;市场一有同类产品出现,就陷入打价格战的恶战中,伤亡惨重。第三,营销策划人员能力不足低,也影响着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落地的质量。 在新经济背景下,我国的企业市场营销应当有新的发展方向。摆脱传统、老旧的企业市场营销需要对新形势下的企业市场进行充分考量,在了解市场变动方向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市场营销的创新。 二、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经济市场环境下,电商模式不断发展,得到了全面普及和推广,也给企业市场营销渠道提供了新机遇,许多原本一筹莫展的传统企业,借着电子商务的东风再次扬帆起航。 2.1 信息技术发展快速,营销内容传播渠道多样 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让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有了新的渠道和客户支持。此类平台包括但不仅限于以零售为主的销售式平台,如淘宝、天猫、京东等,还有是以社交分享式为主促成成交的平台,如美丽说、蘑菇街、微信朋友圈、微店等。这些平台依托大量的客户,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将商家商品推送到平台用户界面。比起过去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和客户资源获得速度;在连续的营销过程中,不断积累优质客户群体,对该目标群体进行细分,发掘其购买力,优化市场营销战略在后续营销中获得更好的效果,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与服务。 2.2 消费观念从满足基本需求到满足个性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电子商务时代的崛起,各个领域之间与国际互动日益频繁;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快速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迅速,有了新的理想和诉求,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要关注价格和质量,还要关注消费者的多样化及个性化需求。市场上产品种类增多,周期变短,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产品创新及产品研发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发展的重要瓶颈。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制定应抓住消费者消费心理,从过去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提供目标客户群真正需要的个性产品。例如,2014年的购物狂欢日“双十一”,许多商家采用预售方式,提前测试出受消费者欢迎款式和产品;消费者先预付定金,企业再投产;让买家也参与了产品诞生的过程。使产品真正满足目标客群的同时,还树立了消费者的口碑,为企业积累更多客户。因此,在新经济背景下,现代企业应不断积极创新市场营销思维,尽可能通过个性化市场营销手段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及个性化需求。 2.3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战役才是立根之本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产品同质化及越来越严重,但消费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实度至关重要,品牌的作用是用于区别不同企业的产品标识;品牌创始人的经验阅历、眼光决定了品牌的DNA(基因);但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追捧,喜爱程度,对一个品牌的认知却深受该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影响。Levi’s品牌的牛仔裤价值不菲,但支持这个品牌的消费者并没有望而却步,依然乐此不疲地宣传其产品和理念。这里除了Levi’s产品本身质量好,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给产品附加了品牌文化,并不断贴合买家市场,发掘年轻人喜欢的元素融入设计中。在近几年也诞生了一批网络新生品牌,以服装行业为例,棉麻风格的茵曼,韩国快时尚的韩都衣舍,宣扬我自是潮流的七格格;这些品牌不仅抓住电子商务这个商业契机,也通过电子商务实践的过程,将品牌文化展现给广大消费者。 2.4 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变小,要求企业加大产品的创新研发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很多新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的经济发展。产品更新换代不仅扩大了企业的经济发展空间,同时也缩短了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提供了产品的市场淘汰率,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每一种产品都需要经历引入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一个过程,一旦产品更新速度过快,极易使企业研发环节出现问题,造成产销不一致。而且也会影响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阻碍企业的实际发展。 2.5 关注社会公共利益,树立企业健康正面的形象 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是每一个企业的责任,特别是在当前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不断加剧,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重视。企业更要对现在的大环境做合理把握,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用产品来展现自己的公益理念。通过回馈社会的方式,使企业为更多人所熟悉,树立较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知名度。 三、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的对策及实践 通过对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探讨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思维的对策和实践尤为重要,下面结合当前新经济背景采取的企业市场营销的实践。 3.1 挖掘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 在宣传手段越来越创新多样的市场,如何让目标客户群对商家心动的一个重要方法。人们对时间的分配越来越精细化,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在购物上,即使酒香巷子深,也需要告诉客户那条巷子怎么进。 产品核心卖点需要分析和包装,突出产品卖点,结合线上、线下不同购物模式制订不同的营销方案,成功的市场营销计划可抓住消费者的眼光促成成交,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抓住消费者的心,所以,在产品更迭周期快速的时代下,挖掘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重中之重。 营销战略论文:关于新媒体环境下中小企业营销战略转型研究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中小企业传统的营销环境、营销思想、营销手段和营销战略,如何适应新形式下的营销环境,加快营销战略的转型成为诸多中小企业实现持续经营和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本文立足于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在整合营销传播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应对措施,希望对其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中小企业;整合营销传播;战略转型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样式的日益丰富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营销渠道,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目标市场和目标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消费倾向,从而对中小企业营销战略的要求越来越高。事实上,营销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全局发展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 整合营销传播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在当前媒体样式极其丰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中小企业不太可能仅仅依靠某一种简单的营销战略或者是某一种媒体样式便能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传统的“一条广告成就一个品牌”的时代早已过去。另外,正如上文所说,随着产品同质化现象的日益严重,目标市场和目标消费者不仅逐渐凸显出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消费倾向,而且媒体接受习惯也是极其个性化,因此,单一的营销渠道很难全面覆盖企业产品的目标消费者。在此情况下,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整合营销传播最早是由美国着名营销大师唐·舒尔茨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率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整合营销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采用各种营销手段对企业的营销战略进行动态调整和维护,从而使其各个方面、各个时期的营销活动能够取得成功的方法的总和。一般来说,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整合营销传播往往将消费者置于营销活动的核心地位,主要工作就是深刻全面地了解消费者,采用各种营销传播手段,多方位、多渠道地与那些最有价值的消费者形成持续不断的紧密联系,通过一致的信息打动目标消费者或者是潜在消费者,最终实现良好的营销传播效果。 二、 中小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战略面临的困境 整合营销传播战略是当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媒体种类丰富、企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最有效的营销手段。由于该战略的实施既需要系统的规划和充足的营销资源,同时需要较长的活动周期,因此,往往被视为是大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可望而不可及”。事实上,如果能够将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思想深入地贯彻到中小企业的营销战略制定过程中,对企业的发展必然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中小企业在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营销资源有限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营销资源非常有限,既不允许其在影响力较大的全国性媒体上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活动,同时也没有经验系统规划企业的营销传播策略,更没有能力整合各种媒体渠道对目标市场或者是目标消费者传播一致的信息。因此,在此情况下,诸多中小企业非常重视营销资源的分布,为了尽可能缩小自身的营销区域范围,缩短营销周期,集中优势资源,在短时间内、小区域中达到预期的营销目的。而整合营销传播强调企业要进行系统的营销规划,以目标消费者的媒体接受习惯为核心,通过整合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统一的声音,来打动消费者,需要经过较长的营销周期,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整合营销传播往往被视为大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有限,对营销策略“可望而不可及”。 2、 营销观念落后 众所周知,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占全国企业总数95%的中小企业大都是在摸索中发展的。2004年以前,我国市场相对比较清静,简单的营销活动便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2004年以后,随着国外企业大规模的侵入以及我国产品同质化现象的严重,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整个营销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思想仍停留在早期阶段,营销观念落后,甚至是缺乏基本的营销意识。因此,很多中小企业的“自力更生”的小农意识或者是偏安一隅的心理比较明显,缺乏做大、做强的信心、目标和规划等等。 3、 营销活动缺乏创新意识 正如上文所说,由于营销资源有限,中小企业非常重视资源的分布与合理使用。通过对当前诸多中小企业营销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其营销活动的“跟风”意识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企业的规模小,生产灵活。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盲目崇拜行业中具有良好营销效果的宣传案例,特别是那些优秀广告和经典广告作品,它们往往采取模仿甚至是抄袭的方式来创作自身的广告作品。事实上,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但却无法产生正面的营销效果,甚至会招致消费者的反感和大企业的围攻。 4、 注重营销宣传的现实效果 众所周知,营销活动可以带来产品销售量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追求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利润,在制定营销宣传计划或者是实施具体的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往往重视对企业产品使用特点、功能特征的介绍,希望能够立即促成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行为。 三、 中小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的几方面建议 首先,中小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和产品特征,整合企业的内部文化,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和独特发展理念的企业文化。另外,通过特定的企业文化的传播,也可以获得社会大众、政府部门、公益团体、目标消费者的认同,从而提升企业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 其次,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强化自身的营销实力。从营销传播的角度来说,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是指将预先制定的企业文化、营销机会、发展规划等,既体现在公关活动、广告活动中,同时也体现在外部的物流、商流、信息流中。 第三,中小企业要整合自身的营销手段,综合考虑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方面因素的有效整合,比如提高产品的研发速度、质量水平、技术含量;制定出具有一定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价格水平;组合应用各种促销方式或者是宣传方式等等。这一方面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营销资源,但却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营销效果,因此,是中小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的核心内容。 最后,中小企业要能够实现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尤其是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比如网络、手机、楼宇、公交视频广告与电视、报纸、杂志、书籍、户外平面广告的交叉结合等等。通过新媒体的互动性、分众性、廉价性、便捷性以及传统媒体的广泛性、权威性特点,制作出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营销战略。 作者简介:张耀方(1984-),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人,郑州市金融学校教师,市场营销专业 营销战略论文:论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 摘要: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营销战略是服从于并受企业战略指导和约束的一个子战略,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案例表明,市场营销战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生死存亡,更加影响着企业整体战略的制定,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彻底改变,市场营销战略的核心地位逐渐突显出来。 关键词:企业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现代关系 引言 根据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有90以上的企业家认为企业经营过程中最占时间、最为重要、最为困难的就是制定战略规划。可见,战略已经成为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经营已经进入了“战略制胜”的时代。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又是制定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在企业战略中,市场营销战略占据了企业战略的重要位置,与之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关系。但是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转变,二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 1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传统关系 1.1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的谋划。企业战略对企业利润实现有着最重大影响,抓企业经营就必须抓好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经营目的,企业战略在本质上是保障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途径和手段。 企业战略作为一种理论来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成果丰硕,新观点新方法不断涌现。无论是从钱德勒(1962年)提出“结构追随战略”,到著名的SWOT模型。还是迈克尔·波特(1980年)提出的产业竞争五力模型和一般竞争战略等,他们都认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战略的核心就是要获取竞争优势,并在产业结构中合理定位。普哈德(1990年)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将战略研究重点由外部环境分析转移到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上。詹姆斯莫尔(1996年)提出企业生态系统的论点,并使战略联盟成为研究热点。面对纷繁复杂的战略管理观点和方法,企业应该如何选择?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企业战略层次的划分上托马森(1998年)提出,对集团企业有公司战略、经营战略、职能战略、运作战略四层,对子公司有经营战略、职能战略、运作战略三层。从内容上可分为:发展战略、竞争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组织战略、研发(R D)战略、生产战略、品牌战略等。 1.2市场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不同层次中的作用 一个市场营销战略贯穿在企业的各级层次上。在最高层次上,市场营销战略关系到的是整个企业,即选择活动组合和品牌策略的双重方面。主要是从若干年的远景角度出发确定企业所希望的活动组合。在这个层次上,市场营销战略连同财务策略、产业策略以及人力资源策略对所谓的企业“综合策略”做出了根本的贡献。 在较低的等级层次上,一个市场营销战略可以关系到同一企业的一个系列产品,例如宝洁公司销售的所有品牌的洗发水、或者各品牌的洗衣粉。 在最底的层次上,也是最具操作性的层次上,一个市场营销战略也可以应用于个别产品。 1.3二者的传统关系 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营销策略只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大多数的营销战略都是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来制定的,也就是说,先有了企业的整体战略才有市场营销战略。很多企业往往都是先由企业的最高领导层为企业描绘出企业的宏伟蓝图,然后再让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或事业部的管理者在此基础上制定各事业部或职能部门的战略计划。由于各层级的战略制定是自上而下的,就导致他们只能通过提案的形式向公司最高领导层提供有关产品、产品线和责任领域的信息以及战略信息;并且自己制定市场营销目标和市场营销战略时也要受战略计划所引导。但是我们看到,成功的企业在战略上各有各的绝活,而失败的企业却是相似的:它们都从根本上失去了自己的顾客基础或市场基础。秦池的案例似乎更为明显和特殊,它在正辉煌的时候为自己掘下了失败的陷阱,这是一个典型的自上而下战略失误的案例。秦池作为山东某县的一家小酒厂,其发家靠的是有针对性的广告促销,其辉煌是中央电视台标版广告的中标。它的企业战略采取的是用广告取胜,然后从上自下,市场营销战略的全部也是围绕这一战略来制定,但是从企业的长期经营来看,广告并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广告可以扩大市场容量和市场份额,但并不能达到企业根本上的不同,也就是说它不能创造稳定的顾客价值,因此许多以广告和促销为企业战略导向取得开拓性成功的企业(如巨人、亚细亚、孔府宴、中华鳖精等)后来都陷入了困境,这一不争的教训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战略制定方法已经走到了末路。 2.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的现代关系 2.1市场营销战略的特点 市场营销战略,即指企业为适应环境和市场的变化,站在战略的高度,以长远的观点,从全局出发来研究市场营销问题,策划新的整体市场营销活动。它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以创造客户为目的;2、立足于市场调研;3、是战胜竞争对手的策略组合;4、注重监控,持续改进。5、以结果为导向原则。 一个市场营销的总体战略包括指定产品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等。但是市场营销战略不是将这些不同领域中各个独立制定的决策累加在一起;正相反,总体战略必须先于并指导具体的产品、价格、分销等策略的制定,这其实需要的是一个逆向的制定过程。如同对一个军事参谋部来说,构思一个整体战略必须先于制定针对步兵、炮兵、装甲兵、空军等个别计划。 制定一个市场营销战略所遵循的一般方法包括四个主要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分析——诊断市场、竞争和企业本身。第二个步骤是准确地为战略指定目标。第三个步骤是确定基础战略选择,即目标、定位、总量资源和优先权的选择。最后一步就是根据基础选择制定和评估一个具体的混合市场营销,就是说,产品、价格、分销和传播策略的一个结合体。当然,一个市场营销战略一旦被确定采纳,将必须通过一些短期的可操作的行动计划延续。 2.2二者的现代关系 随着市场营销战略在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市场营销战略已经逐步挣脱了企业总体战略对其的制约和主导,越来越偏向以目标市场和顾客为导向,同时遵循总体 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三大成功通用战略的原则,成为企业战略取胜的不二法宝。从战略制定方向上已经从以前的自上而下变成了自下而上,形成了新型的逆向关系。2.2.1两个理论基础 罗杰·史密斯在1981年执掌通用汽车公司(GM)时,他预言GM在三大国内汽车市场中所占份额最终将由1980年的60上升到70。GM为实现这一目标,开始进行一项500亿美元的现代化项目。结果,其比例却降到了58%,并在继续下降。GM北美汽车部每年的亏损额高达数亿美元。 这一战略失败的案例向我们重申了二者之间的真正关系,回过头来我们不难从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中找到答案。按照逆向市场营销的原理,即从特殊到一般,从短期到长期,从战术上升到战略。我们不难知道,战略应当自下而上发展起来,而不是自上而下落实下去。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战略。同时市场竞争的实践证明,战略应当根生于对实际市场营销战术本身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战术支配战略,然后战略推动战术”。 但是,往往很多企业都太执者于实现企业的愿景和战略而忽略了市场和顾客的客观性,总是要在经历了坎坷后才恍然大悟,可是商机稍纵即逝。比如,柯达多年来一直把X光底片卖给医院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很晚才注意到购买决策已逐渐转移到专业行政人员的手中。营销导向理论告诉我们,现代市场营销具备一种统括职能,起到一种导向作用。企业要根据市场营销的需要来确定其职能部门和分配经营资源,并要求其他职能部门服从市场营销,服务于市场营销,从而在其基础上决定企业总体发展方向和制定企业战略。 2.2.2市场营销战略成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战略 企业战略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职能,过去市场营销战略只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一个分支,一项内容而已,是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诚然,我们不能用市场营销战略替代企业战略的谋划,但是在随着市场营销战略的不断完善和取得成效,为企业的总体战略成功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世界500强企业里面,在企业战略上取胜的IBM、海尔、宝洁、沃尔玛等等无一不是在市场营销战略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当然这也就要求了企业的其他职能战略也必须以市场营销战略为导向,与之配备,这样才能形成以市场营销战略为核心的企业总体战略。 贵州红星发展大龙锰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电解二氧化锰,为电池生产企业提供原料的上市公司。该公司自20__年成立以来,在短短的2年时间里,其生产能力就位居全国第二,产品已顺利进入南孚、双鹿以及日本松下等知名电池生产企业,产品供不应求,在高档无汞碱性电池原料市场的占有率已位列全国第二。可谁又知道这家公司的前身竟是由已破产关闭的贵州汞矿系统的大龙氯碱镁厂、贵汞铁路专用线、贵汞汽修厂组建而成的。它成功的秘密是什么?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将注册的5600万资本,迅速扩展到年销售额3亿,利润5000万以上的巨额收益?其最大的成功秘密就是因其在市场营销战略上的成功。公司立足于市场,通过对市场的诊断分析,能看到电池无汞化以及碱性电池需求的增长带来对相关原材料的强劲需求,诊断出市场缺口近2万吨,且市场需求以每年近30%的速度增长,公司迅速作出战略调整,抓住机遇集中资金扩大生产能力,其主导产品电解二氧化锰生产能力从1万吨/年发展到20__年的3万吨/年,20__年将新扩建1万吨/年电解二氧化锰生产线。同时着眼国际市场,提升企业战略高度,现除南孚、双鹿、豹王等知名电池生产企业红星产品的占有率已达48%外,日本松下与其签订了正式供货合同,需求超过5万吨的全球最大碱性电池生产企业美国金霸王公司也提出了不低于1万吨的采购需求。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的成功有力的推动了企业战略的实施,使其真正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财务管理为龙头、企业文化建设为依托的企业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成功。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市场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的核心地位已经逐渐形成,二者的关系不再是以往的母与子的上下关系,而是成为鸡与蛋的相生关系。市场营销战略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成败,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需要企业整体战略的支持,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企业战略被越来越重视的今天,企业战略的意义不言而喻,从市场营销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上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制定一个市场营销战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研究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看似只论证了一个关系,但更多的是找到了制定企业战略的一个关键性突破口,为制定更加有效的企业战略,达到企业生产经营获取最大利润并能持续良性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营销战略论文:探析金融机构营销战略的演进和障碍 一、现代金融机构营销战略的演进过程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营销导入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银行完全处于卖方市场,虽然市场上有许多的金融机构,但服务内容大多一样,很难形成产品差异化,营悄对于银行而言相当陌生。后来,商业银行的市场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由于其它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储蓄业务领域展开了激励竞争,改变了原有银行业垄断格局。一些有远见的银行逐渐意识到银行提供给客户的金融产品具有规模经济性,同时也意识到金融业的服务是在与消费者高度的接触中进行的,服务方式、服务程序、服务标准、服务环境、服务人员、服务质量对消费者的体验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意识到金融产品提供与消费的不可分性。许多银行便开始借鉴工商企业的做法,使用广告和促销手段,可竞争对手也紧随其后,纷纷仿效。1958年,全美银行协会会议第一次公开提出了金融业应该树立市场营梢观念,对当时的银行经营进行了客观分析,扭转了金融从业人员对营销观念的排斤态度,银行营销管理时代正式到来。 (二)20世纪60-70年代的营销传播时期。20世纪60年代,西方银行零售业务竞争不断加剧,一些银行进一步认识到金融产品的时效性,如果金融产品服务推广不够及时,就可能引起顾客的厌烦甚至对该产品的质量产生怀疑,为此开始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对金融服务需求回应的即时性,试图把公关活动变为营梢管理,以促进金融产品的梢售。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获得加强,营梢管理作为银行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73年,一些英联邦银行均设立营稍部,从事营梢研究和统计活动。从此,研究市场营销,建立营梢机构,开展营销活动等成为精明的银行十分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 (三)20世纪80年代的营销创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一些银行逐渐意识到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方法以区分自己和竞争者,开始从创新的角度考虑向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事实上,金融产品服务类别的多样性、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实际内涵动态发展性、风险与收益兼备性的特征,都要求银行业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并在创新中强化风险管理,紧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强化产品的附加服务和功能的延伸拓展。一家银行若要长期维持产品和服务特色优势,必须注重品牌营梢,实施产品服务的系列创新。西方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各国间金融业发展不平衡,使得商业银行绕过金融管制,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银行致力于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等方面创新,拓展其金融产品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客户更深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西方银行界研究证实,一种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后,竟争对手在半年内就可以掌握,由于金融产品缺乏专利保护,银行之间可以相互模仿采用,开发新产品的银行便失去原创优势。一些银行开始意识到,应该有所选择,实行差异化营销,通过市场细分定位避免因盲目投资造成资源损失,通过产品、服务、人员、渠道、环境、过程、形象的差异化建立起竞争优势。 (四)20世纪90年代后的营梢扩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银行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营梢管理改革。银行逐渐认识到营销管理不单是广告、促销、创新或定位,而必须视为整体,只有当银行的各种营销职能以及营销部门与其它部门协调一致为顾客服务时,才能达到银行与消费者双赢局面。与此同时,银行业服务与消费者的关系持续是可以通过建立产品、工具、服务、客户关系体现的。为了保持银行的优势地位,获得持久业绩,就必须加强对营梢环境调研和分析,制定适合本银行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策略,制定中长期和短期的营销计划。同时不断创新服务营销、交易营梢、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营销等新概念和新路径。一个完整而有效率的市场营销应包括前期的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中期的金融产品推出、营梢策略组合以及后期的售后服务、营梢风险监控等方面,不仅要将市场营销的竞争、成长理论运用于银行业各类企业成长发展策略,而且还要考虑到银行业的高风险因素,研究风险管理与营梢联动问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展网络营梢和国际营销成为可能,金融机构营销发展的方向将大大拓展。 二、我国金融机构营销的障碍分析 (一)市场体系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机构营销策略的制定和价格组合的正确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金融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机制还不成熟,利率的确定虽然已经考虑了资金供求关系、物价因素、公众储蓄意愿和通货膨胀等因素,但市场化程度依然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机构营梢策略的制定和价格组合的正确选择。 (二)金融机构营销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使我国银行业汇率风险进一步增加。另外,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挤压部分外向企业利润,也增加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中资银行海外发展需要在营销战略上、营销管理上、营销技能上做全面准备,从实际出发制定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 (三)金融机构营销地区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看,我国金融业创新的空间还有待拓展,再加上营销管理水平不高,营稍幅度极为有限。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市场运行环境,直接影响到营销的创新和效果。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网点多集中在沿海及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城市金融网点过于集中,竞争激烈,收益相对较小。 (四)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偏弱。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总体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商业银行的收益率平均值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见下表),表明盈利能力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但从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员工人均利润等指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较弱的原因除了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外,存货款业务占比过大和冗员过多也是重要因素。 三、若干建议 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竞争压力,虽然具有先天优势,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但由于缺少个性化的服务,很难进一步吸引消费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加强内部管理外,扩大经营范围,加快金融创新,实施营梢策略,将会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一是应从体制机制变革、营销策略调整、产品研 发与组合创新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建立专营中小企业的信货机构,强化传统负债业务和资产风险管理业务的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降低资本消耗,扩展服务范围,延伸服务功能;强化金融产品品牌营销,通过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 ,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精准营销,以提升客户价值,增强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二是金融服务业必须通过资源利用、流程再造和构筑核心能力实现企业成长,把金融产品营销同顾客的忠诚度和企业内部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等关联因素链接在一起,设立营销管理部门以专门负责市场调查、企业的市场定位及其新产品的设计与推广,熟练营销技术,提高人员素质,在推进成本领先营梢战略的同时,强化业务系统的完全自动化处理,所有业务系统整合并加以磨合,实施全行系统网络集成,建立健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技术服务支持体系,采取产品差异化营销策略,凸现、沉淀、累积客户的满意度.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创造一流的营梢业绩。 营销战略论文:选定市场营销战略 现在是该把战术转化为战略的时候了。 在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小凯萨比萨店曾运用“买一送一”的战术,来与毕塞克、教父等比萨店抗衡。这种特卖活动,一般都有一定的期限(如一天、一周、一个月等)。主要用于刺激实效购买。通过向潜在顾客提供某些初次购买的优惠条件,可能会使其中一部分人在正常价格下,成为企业的长期顾客。 这是大多数战术的正常命运。然而,小凯萨之所以能够通过这种特卖活动将战术转化为战略,关键还在于这种活动的持续性。为了将战术转化为战略,必须加进时间的因素,并努力使战术与企业组织机构融为一体,进而使之成为企业的主要战略观念。“买一送一”后来发展成为小凯萨的一致性市场营销方针,从而使得小凯萨成为美国最成功的比萨饼外卖店。 大多数比萨连锁店,都被迫在菜单上加进“买一送一”项目,但这些竞争者的反应,还都只停留在战术层次上。以毕赛克为例,它根本无力将整个连锁体系改为“买一送一”经营方式,因为它支付不起黄金地段的店面、舒适的桌椅以及服务员的工资。小凯萨为了长期实行“买一送一”,就必须尽量选择成本低廉的地段,并提供有限的服务。多明诺也是将战术成功地转化为战略的比萨连锁店,促使其成功的战术是“30分钟内送货到家”。 传统的自上而下经营程序,往往以逻辑的方式提出问题:首先,我们想卖什么食品;其次,运送它们要花多少时间。自下而上经营程序则恰恰相反,它只注重战术做法,将整个规划程序都颠倒过来了,即:我们能卖什么食品来适应30分钟送货到家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些条件,多明诺将比萨饼的规格减至两种,将上面的佐料减至六种,并且比萨店只卖出一种可乐饮料。 将战术转化为战略的重点,在于改变公司内部和产品本身,而不是试图去改变外部环境。战术就是你的竞争性切入角度,不管是买一送一还是30分钟送货到家,当将战术转变为战略时,其中的挑战在于要持续保持战略简单明了的特性。这并不容易做到。难就难在不要为了配合其它产品或战术思想而去改变战略。这样做会削弱一致性市场营销方针的威力。大多数公司从战略开始,他们先决定要做什么,然后再试图决定实现战略目标所需的战术。 埃克森石油公司想销售办公室自动化系统,但潜在的顾客却不想购买他们的这些产品,而宁愿向IBM和奔驰购买。埃克森是个有钱的石油公司,它的营业收入比IBM和奔驰的总和还要多,它有本钱发动耗资数百万的广告活动,说服潜在顾客相信埃克森产品的质量以及该公司的诚意。 但是埃克森公司却遇到了麻烦。这说明,你无法改变市场,你必须改变你自己,以便与市场想买什么产品以及想向谁来买保持同步。换句话说,你必须找出一个可行的战术,大量的广告活动并不能替代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战术。 1.一致性的市场营销方针 当你从一个单一的市场营销战术起步,进而把它发展成市场营销战略时,你可以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市场营销行动上,这样就可以保证有一个一致性的市场营销方针。 自下而上的市场营销过程淘汰了许多流行的销售战略。那些笼统、繁杂、难度过大而无法执行的战略,都会在自下而上的思考过程中自动消失。大多数公司战略均非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从任何实际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无法执行的。 “我们希望成为高档车市场上的先导”似乎是卡迪拉克公司的战略。在这种不明确的战略指导下,它生产了一系列高价格的汽车,其中包括希玛隆和阿兰特,由于它们的战术不完善,这两项产品都惨遭失败。过于广泛、过于乐观、过于笼统的战略会衍生出一系列的战术错误。然而问题是当战略本身出现错误时,由谁来负责任? 受到严惩的通常不是设计战略的将军,遭殃的是从战术角度执行战略者。里根总统作为战略的制定者没有因伊朗门事件出庭受审。但具体实施战略的人却没这么好的运气。波因德克斯特、思科特、诺思、海根都被推上被告席成了替罪的羔羊。 2.单一行动的威力 当你自下而上思考时,你就会得出单一的战术和单一的战略。也就是说,这时你不得不迫使自己集中精力于一个单一有力的销售行动上。这是自下而上思考方法最重要的结果,这也是一流市场营销思考模式的精髓。 当你自上而下思考时,当你先有战略,然后再去制定战术时,结果一定会有许多不同的战术。当然,大多数战术并没有什么效果。它怎么会有效呢?选中它们只是为了“支持战略”,而不是因为它们本身行得通。此外,各不相同的战术同时存在会使整体的营销计划缺乏一致性,因而使执行结果出现偏差。 为什么市场营销人员会议为两种行动会比单一行动好呢?一个拳击手会同时击出左右拳吗?一名军事将领会在同一时间攻击前线上的各个据点吗?绝对不会。一名市场营销“将领”会同时用所有的产品去进攻市场吗?会的,他们经常这么做,但很少有好的效果。 信奉在市场上全面出击的公司通常也信奉每天12或16小时工作制。他们相信,比对手更加努力地工作是成功的秘诀。(如果你尚未注意到,那么我提醒你,赫兹仍然大大领先于艾维斯)每天工作12小时的市场营销管理人员总是满怀希望。他们坚信,他们的雇员比别人更出色,只要工作再努力一点,产品改良上再加把劲,广告再做得更好一点,他们就能成功,竞争者就会俯首称臣。他们的战略是争取同市场营销的领导者做相同的事情,只是要求比对手做得更好一点。它就像将领对部下说,只要我们比对手更努力一点,我们就一定能打胜仗。 比对手更努力地工作并不是市场营销成功的秘诀。 历史告诉我们的恰好相反。常胜不败的将军们总是审时度势,寻找一项敌人最意想不到的大胆攻击。要找出这样一项战略是相当困难的,若要找出一项以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军事战略家、作家里代尔·哈特称此大胆攻击为“最低期望线”。 二次大战期间,诺曼底的潮汐变化与岩石散布的海滩使德国人认为盟军不可能选择在这里登陆,结果盟军就选择在诺曼底登陆。 在市场营销中也是如此。对手脆弱的地方常常只有一处,全部进攻力量都应集中在那里,以便克敌致胜。这就是你要寻找的能够转化为战略的战术。当你找到它时,你必须要自下而上地建立战略。你必须把握这一战术,并投入公司的整体资源,以期战术能发挥它的威力。 3.通用汽车公司的主力战场 汽车业是个很有趣的例子。多年来,通用汽车一直把主要力量放在中档产品上。通用公司用诸如雪佛莱、庞蒂克、奥兹莫比尔、别克、卡迪拉克等各类车轻而易举地击退了福特、克莱斯勒和美国汽车公司的阵地进攻。于是,通用汽车主宰汽车市场一时竟成了传奇的故事。 在战争中行之有效的战术,在市场营销上一样有效,那就是出其不意的战术。 迦太基大将汉尼拔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走的就是一条被认为不可攀登的路线。二次大战中,希特勒绕过法国的“马其诺”防线,指挥他的装甲部队借道亚耳丁展开进攻,而这里正是当军将领认为坦克无法穿越的地区。(事实上,希特勒这一着曾用了两次,一次是在法国战役中,另一次是在比利时战役中。) 二次大战后,通用汽车公司受到两次强有力的冲击,每次冲击都绕开了通用的“‘马其诺’防线”。其一是日本人用低价格的小型车如丰田、大发、本田进入市场;其二是德国人用奔驰和BMW等高价格的豪华汽车进入市场。资料表明,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的行动能从通用汽车公司手上抢到大量市场。 由于日本和西德进攻得手,通用汽车公司被迫投入资源,以支持处于这两个市场夹击之下的市场。为了节省资金,保证利润,通用汽车公司做出一项重大的决策:用相同的车身生产各种不同中级车。这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战略决策。一时之间,人们再也分辨不出哪是雪佛莱,哪是庞蒂克,哪是别克,哪是奥兹莫比尔,它们看上去都一样。这一着大幅度削弱了通用在中档车市场上的实力,反而为福特敞开了进攻的大门,于是福特公司推出了欧洲风格金牛与黑貂,并一举成功。文秘站版权所有 自下而上分析通用汽车公司的情况时,问题的战术性解决方法是显而易见的。通用汽车公司应给每一价格档次上的车赋予不同的车名和外形。把这一战术构筑成战略时,你会与阿尔弗雷德P·斯隆关于通用汽车的原始概念不谋而合。斯隆发展出来的想法,别人不该随意改动。 你或许会这么想,我们使用的是通用汽车系统这个概念,每一价格档次上我们都有不同的产品,只是没有给它们起不同的名字而已。我们给他们冠以公司名称是因为这么做能更行之有效。问题是我们如何用通用汽车去渗透市场。 答案是没有办法。你的战略并非由下往下建立起来的,它没有一个行得通的战术做基础。乍听起来,这只是件无足轻重的小事:赋予每种产品以不同的名字。但所有的战术都是从小事着眼的。 如果说战略是铁锤,战术就是铁钉。请注意穿透的工作是铁钉而不是铁锤来完成的。你可以拥有世上最有力的铁锤(即销售战略),但如果它没敲打铁钉(即销售战术),那整个市场营销计划还蚝不通。 通用公司的全部战略力量不是要用一种叫别克莱塔的产品去挖BMW的墙角。这个战术是错误的。你可能认为,空只是个名称问题,是小事一桩。你说对了。战术确是小事一桩。但把战术转变为战略却是大事一桩了,经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才会产生令人惊叹的市场营销上的成功。 4.可口可乐公司的症结何在 我们来分析一下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间旷日持久的销售战。可口可乐如何在这场代价高昂的壕堑战中取胜呢? 目前,可口可乐公司是用老配方可口可乐和新配方可口可乐展开两线作战。老配方可口可乐基本恢复了原有的优势地位,但新配方可口可乐却劳而无功,几乎难以维持下去。举例来说,1988年秋新老两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仍比1983年的单一品牌少1。 从1983年开始,可口可乐就不断提出各种战术性想法,试图击败百事可乐以青年人为对象的“百事新生代”。可是每年人们都能看到可口可乐一条新的广告标语,“最合您的口味”,“真正的选择”,“把握潮流”,“红的、白的以及你”,“挡不住的感觉”。(相形之下,“百事新生代”已经持续了25年之久。)可口可乐战术上的想法没有一个获得成功,但你可以预计以后还会出现类似的想法。 现在,每天可口可乐兵团的将帅们都拥进亚特兰大的会议室里,把一则又一则新广告标语贴到墙上,然后坐下来讨论最新最有价值的提议,直到就下一步的行动取得一致意见。可以预言,这下一步的行动也不会比“最合您的口味”强多少。可口可乐在亚特兰大的大本营里找不到对症的良药,必须到前线阵地去找。 着眼未来,可口可乐只有一着可走。这一着分两步走,先向后退,再向前进。 首先,公司要忍气吞声,砍掉新配方可口可乐。不只是因为它失败了或已陷入困境才这么做,而是因为着眼于未来,它妨碍了可口可乐利用自己战术上的优势地位。把新配方可口可乐砍掉,就能换回人们头脑中可口可乐“货真价实”的想法。(提到可口可乐,你没涌起过“这是否是真货”的想法吗?)只要人们头脑中重新有了可口可乐,“货真价实”的想法,可口可乐就占据了击败“百事新生代”的最佳位置,下一步就是把[!]百事可乐挤出用户的冰箱。 最后,可口可乐只需在电视上对“百事新生代”讲几句话就行了,“伙计,我们可不是要挤你。但是当你准备好真货时,我们已经给你送来了。”这就是百事新生代终结的开端。谁家的父母都会告诉你,十几岁的孩子没人想要仿制品。他们要真货,不管是棒球棒、洋娃娃,还是牛仔裤、运动鞋,可口可乐也一样。 5.要改变公司,不能去改变市场 可口可乐的情况说明了自下而上市场营销战略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把战术构筑成战略时,你必须要做好准备去改变产品,改变公司,而不能去强行改变市场。 市场营销战术要从心理角度来考虑,它必须要能深入人心。对于可口可乐,人们心中有一个不变的想法,就是要买真货。以此为基础的战术肯定能奏效。可口可乐公司应砍掉新配方可口可乐,就是因为它妨碍了这一战术的施行。 但公司往往会这么想,砍掉新配方可口可乐就等于向商业界承认可口可乐公司犯了错误。亚特兰大可口可乐公司的头头们自然知道,他们的死对头百事可乐会第一个站出来发难。它不会是写封信或打个电话告诉你,你犯了错误。它很可能会在全国发行的大报上整版整版地谈你犯的错误。即使如此,可口可乐也要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彼得·杜拉克说过,“与其冒险捍卫过去,不如冒险开拓未来”。 有时会有这种情况,一个想法很不错,但给它增加一点别的养分便会大大降低其战术的威力,从而使一个出色的战略半途而废。假设你在假日旅馆工作,为了建立一个能与马丽奥特、海雅特竞争的新饭店,你设计出一套战略、战术,并给它起了个名字:皇冠饭店。 这个名字听起来的确不错。但假日旅馆的头头们想把公司名称挂上去,把它变成“假日旅馆皇冠饭店”。你看,好主意走了样,皇冠饭店竟被降到与假日旅馆同一水平上。 管理人员甚至也会承认,这样做会削弱市场营销的战术威力,但战略第一,战术第二,你工作再加把劲就行了。他们引用公司的战略文件中的下列陈述来为自己的做法辩护:“我们要把假日旅馆的名字印到我们所有财产上,将公司的威力发挥到最大。”文件上确实是这样说过,但用它来为这种做法进行辩解却实在没什么好处。假日旅馆的管理人员可能会说:“这只是战术上的细枝末节,工作再加把劲是能够克服的。” 完全错了。是战术决定战略。市场营销战术就是这些细枝末节。如果铁钉(即战术)不直,那么要想打胜仗登天还难。 构筑战略时,你绝不能因为考虑整体而改动战术。有时,即使一个小小的变动,也都足以使铁锤偏离铁钉而落空。 营销战略论文:浅谈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战略 论文关键词:目标市场;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发展状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地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出发,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根据不同的目标币场,运用相应正确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是什么使得它们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呢?它们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都必须从其自身的特殊性来分析。一方面,中小企业规模小、市场适应性强、市场反应快捷、富有创新精神等优势,另一方面,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竞争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下、资金人才缺乏。面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小企业能否立足内外环境、结合其组织特点、扬长避短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小企业存在的营销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受生产规模、资金数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市场环境的分析不透彻 中小企业的营销活动不能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营销活动的决策层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动地去适应营销环境,这就要求决策层必须对市场环境进行透彻的分析。然而,现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活动的领导人经常凭自己主观的想法、看法来断定现时的市场环境,更有甚者,对自己企业的基本环境、基本条件掌握不清,这样就会对整个企业的营销活动,甚至将来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对顾客的需求估计不足 有些中小企业的决策者没有对本企业产品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进行系统的调查,从而使得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是供不应求——造成企业不得不放弃热销期,放弃高利润;或是供过于求——造成企业产品销售不出去、存货积压严重,进而造成损失。 3.目标市场不明确,也就是市场定位不准确 市场定位的不准确,破坏了原有的固定消费群体;不准确的市场定位,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未来发展。 4.产品定价的不合理 有些中小企业只见眼前的高利润,把自己产品的价格定得较高,虽然可以“狠赚一笔”,但会给消费者“趁火打劫”的感觉,使消费者对该企业印象下降,以至“冷落”该企业。不过,过低的定价会使消费者(尤其是不理性的消费者)的心理感到不平衡,会使他们认为这种产品不高贵,不受欢迎,从而不进行购买。 5.经销商的选择有误 有些中小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覆盖较大的范围,不经过严密的调查、审核以及评估,就接受了中间商的申请。由于有些经销商的不合理定价以及不妥当的服务,使得消费者对该企业的形象,对企业有厌倦感。 二、提升中小企业营销能力的对策分析 借鉴国际中小企业营销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要全面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能力,就应该从营销文化、营销管理体系、营销组织团队等方面人手,打造一支本领真正过硬的营销队伍。 1.培养创新的营销文化 培养创新的营销文化,其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价值观。事实上,价值观是企业员工精神的动力源泉,它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创新的营销文化建设,培养与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并使之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进而形成一种向心力与凝聚力,这样,员工们才能不断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并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创造性地工作。总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价值观来培养创新的营销文化,对于规范营销人员的行为,提升中小企业的营销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2.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体系,其重点是营销人员的分配制度和营销人员的日常管理制度。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对营销人员采取的是典型的单一销售额目标考核体系。这种分配制度对于销售人员的成长,尤其是新进人员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改革中小企业营销人员的分配体制成为提升其营销能力的当务之急。具体做法是:(1)变过去单一考核销售额的目标考核体系为多目标考核体系,将考核的指标由单一销售额变为销售量、回款率、新客户开发率、销售增长率、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多项指标。(2)适当提高基本工资,建立富有挑战性的激励制度,并帮助营销人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营销人员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营销人员的日常管理,则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通过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规范营销人员的行为;(2)通过业务管理制度的建立,规范业务流现代经济信息程和个人业务行为;(3)通过行动管理制度的建立,规范个人的市场行动,以保证必要的工作时间。制度的具体执行则可以依靠营销例会制度。通过营销例会的召开,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共同探讨市场问题,同时表扬先进、鞭策落后,培养营销人员归属感、荣誉感。 3.塑造优秀的营销组织团队 对于优秀的营销团队来说,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共同分享市场利益和研究成果,准确把握产品市场的变化和走向,建立共同的品牌网络形象,制定和实施企业的营销计划。中小企业要打造这样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的营销团队,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挣脱从内部选择人才的束缚,树立“眼球向外”的人才招聘意识。其次是从相关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咨询公司或政府部门聘请高水平的营销专业讲师,对营销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开发、客户管理、通路管理、促销与市场推广、广告、公关、谈判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以全面提高中小企业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三、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 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除了要有正确的目标市场选择,还要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的选择等方面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1.运用正确的产品策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当前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必须满足销费者对新产品或改良产品的源源不断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的开发新产品。而开发新产品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中小企业远远无法与大企业抗衡。在这方面,中小企业可借鉴香港的企业的明智选择。香港的企业,一般规模都不大,以中小企业居多,缺乏独立研制产品的条件。他们的产品策略主要是紧跟国际市场潮流,充分利用国际上的最新技术,研制仿制产品。 2.选择正确的销售渠道,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与制度下,绝大多数国际企业都未能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在他们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一些中间媒介,这些媒介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有些中间媒介如批发商、零售商,在取得产品合法所有权之后,再转售出去;另外如经纪人,企业代表,销售人,负责寻找顾客,代表企业与人洽商,但他们并没有取得产品所有权。 3.采取适当的价格策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国际企业常用的产品价格策略有: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的产品价格策略、产品线定价策略、差别定价策略等。而对于中小企业一般采用低价法策略,满足顾客追求物美价廉的的动机,赢得市场优势。香港的产品常以物美价廉的姿态出现在国际市场上,这归功于香港的中小企业的价格策略,他们以微利低价全力推出新产品,争取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市场,进而占领市场。由此可见,成功的价格策略,是中小企业营销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 4.选择正确的促销策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产品的促销就是人们通过一些有意识的活动手段和媒介等来宣传、介绍产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达到销售的目的。促销活动主要有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营业推广等方式。中小企业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促销活动,将其获得的竞争优势准确地传播给消费者,并得到目标顾客的认同理解。但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的限制,在促销方式的选择上,应注重区域广告和公共关系的方式,或直接让利,把促销交给有实力的经销商。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中小企业实施市场营销战略计划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善于找先机和制度创新,发挥先行优势,并扬“船小好调头”之长,打好主动战。
金融投资论文:探讨国内风险投资金融环境 一、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中各要素的现状 风险投资的金融环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和金融人才等。这四个方面在风险投资中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为了营造我国良好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现在我们对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中的各要素进行分析。首先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主要指从事金融服务业相关的金融中介机构。其中包含银行、证劵、保险等行业。我国金融机构的现状是存在多而杂的状态,就银行业而言,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地方各级银行,在管理上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统一管理,但是在具体操作上,每个银行却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方式。除了必须遵从的中行制定的相关规范之外,其他银行在为群众服务的同时想得最多的也是为自己谋利。只有保证了自身的正常发展,银行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中行并不能对其他银行的发展和推行的政策做到及时的监管。其次是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指的是依赖于我国的会计事务所、银监会和审计署等部门的作用,对我国的金融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就目前的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而言,国家银监会及审计署等部门在监管我国金融环境的作用是很大的。以审计署为例,审计署的作用就是监管全国各地的金融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检查,以防止出现资金漏洞和私自定价的状况,通过加大监管力度来净化我国的金融市场,给企业的风险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易场所。顾名思义,金融监管就是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对审计署的例子可以说明,国家通过立法及审查的方式来管理金融市场的力度。但是,就审计方面,国家做的工作很多,并且全部是国家部门来进行监管的。 然而对于会计事务所的重视程度却不高。优秀的会计师多集中在各个知名的会计事务所里面,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行业都会聘请高级会计师来对企业的内部账务及日常工作来进行审计。也就是说,国家的审计署或者银监会所审计的对象都是这些高级会计师所提供的数据,这就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做假账来蒙混审计署的检查。所以,未来在对待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时候,国家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大对会计事务所的管理,避免由于疏忽和遗漏造成检查不当且不彻底的情况的发生。再者是金融市场。金融市场顾名思义就是进行金融交易的市场,他可以是有形的,譬如证劵交易中心,也可以是无形的,譬如直接进行股票投资等。风险投资所投资的对象多是准备上市的或者发展势头良好的公司。对他们的投入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体,在进行风险投资时都要认真观察整个的金融市场环境,以及所要投资的公司的动态变化,这样才能够为自己选择好投资对象提供前提。就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环境而言是不容乐观的,因为我国的交易市场等金融市场都是刚刚形成不久,并且参与金融市场的可作为风险投资的企业众多,而国内对于金融市场的对待却远远不够,所以这就容易被外国的专门进行风险投资的个体或大财团利用,以达到吞并或者拖垮我国相关行业的目的,破坏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相关经济部门和证劵监管部门要认真观察和维护我国的金融市场,通过立法来加大监管力度,一方面监视外国风险投资集团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监督国内投资集团的投资状况。通过加大对投资集团的监管,以及严格把守金融市场入口的形式来净化国内的金融市场,为我国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最后是金融人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加速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国金融行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时代的迫切要求下,金融人才也一度被各国金融业所争夺。拥有一支超强的金融队伍,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可谓如虎添翼。由金融人才所组建的风险投资观察团,对于进行合理的风险投资是极其有利的。对不少风险投资者来说,拥有了人才就等于拥有了财富。近些年来,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向社会提出了金融人才方面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金融学,重点培养金融学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社会缺口较大而人才供不应求,所以我国的大多数风险投资集团不惜用高薪来聘请外国金融人才为自己谋取财富。当我国的金融市场被外国的金融人才所垄断的时候,对于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就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工作,多培养综合业务素质高的金融人才,为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良好高速的发展。 二、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的风险投资中的各要素的现状分析就可以看出我国在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从对金融行业的立法角度分析,我国对于金融行业的立法还是有待完善的。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金融行业立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譬如《反垄断法》及银行内部审查工作考核等方面。但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时多样的,相对应的,国内的金融市场的变化也是多样的,之前的立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金融业的发展需要,譬如出现的新型的金融事件,通过利用法律的空子来进行零投入的风险投资事件,这方面我国的法律并不能做到全面的监管与惩处。相对应的,国家相关部门应当时刻关注金融市场动态,改善政府部门立法滞后性的缺陷,通过对金融市场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发展状态,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立法工作来避免相关问题的产生。并在日常处理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问题时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进行立法,逐步在实践中完善我国金融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保证金融行业的正常运行。其次是加强对进入金融市场的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企业再进入金融市场时会经过我国的工商等部门进行前期审核。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就准许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工商还是其他什么国家金融部门都应当对提交申请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通过对提交申请的企业的相关材料,以及经营状况和申请人的背景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考察来控制进入金融行业的企业整体正常运行,避免由于前期疏忽给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行带来隐患。 三、对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分析 对于风险投资者而言,进行金融投资时要对金融环境进行分析,然后进行风险资金投入。在对金融环境分析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进行风险投资金融环境分析要充分考虑科技和管理环境系统方面。 因为现代经济就是依赖于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经济,衡量一个金融投资环境的时候,观察它的科技发展状况和应用科技的深度是否良好就可以很好地为进入资金投入做好前提工作。金融投资环境的科技水平含金量越高,投资环境越稳定。我国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中的科技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完善,充分的证据就是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国内企业在逐年增多,并且金融环境也在逐渐完善。相对应的,未来我国的风险投资环境会更加安全。其次,是风险投资金融企业环境系统方面。风险金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多利用电子交易系统进行投资,而金融投资企业是专门为了投资者更好地进行投资活动服务的。考察金融投资环境时,考量金融企业的各个方面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一是对于金融企业的专业机构而言,衡量一个金融企业的成熟程度可以从它的金融机构上看出来,机构数量越多的金融企业,它的投资环境越安全。二是对于金融企业的硬件条件而言,一个金融投资企业的硬件设施越完善,给投资者的感觉就越安全。因为投资者进行投资的过程中,自己的流通是依赖于电子交易系统进行的,完整的硬件系统能够增加投资者的信任感。三是社会生活状况,在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可以观察该地区的投资社会生活状况,一个地区的人们的投资观念越强烈,说明该地区的投资环境越安全。 四、总结 对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分析,是为了向风险投资者提供顺畅的投资渠道并为投资者获得最大收益服务的。国家通过建立金融投资体系来保证我国金融投资体系的完整性并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本文通过对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分析,向大家展示了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整体状况,希望对大家进行风险投资时会有帮助。 金融投资论文:析新时期行为金融框架下证券投资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展,传统金融学的弊端日益显露。尤其是在证券市场上,受到供给影响力以及投资人员心理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强,因此,对于投资人员投资心理、投资行为的研究越发重要。金融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相互融合形成为行为金融,这是未来金融理论的新方向。在行为金融学框架下分析我国证券市场投资情况,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简要论述行为金融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金融学弊端日益显露,这种建立在“有效市场”基础上的理论受到挑战。美国学者安德瑞.施莱弗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有效界定,其认为投资者是非常理性的,是一个独立个体,能够理性的评价正确市场的投资价值。在某些时候、某种程度上,投资者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行为,由于随机性的交易成分,使得这种非理性与理性相互抵消,因而证券价格不受其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是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并非随机性,在证券市场中,会通过无线套利的形式将这种影响消除。若理性投资者也包括理性套利者,那么,成立有效市场的前提就是理性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非理性者只占投资市场的极少数。但是,现实情况与这种条件显然是相悖的,在实际的证券市场运行中,投资人员会受到心理、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使得理性行为受到限制。大量存在的金融异常行为,使得传统金融学的检验方法受到挑战。比如说,封闭式基金、波动率、股权溢价等等都无法得到有效解释。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大胆突破了传统金融学中关于理性认识的假设,成为了一种新型的金融研究课题。以投资人员心理研究为基础,积极吸收传统金融学中的精华,从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更广泛的社会视角进行分析,详细研究金融市场的各种行为,成为了传统金融学的有益补充,更好的弥补了其理论缺陷,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现实。 二、行为金融框架下,证券投资存在的误区分析 1.中国股票市场缺乏投资价值 随着“蓝田”“银广夏”等财务丑闻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公司不规范运作的事件暴露。近几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上市公司很少进行现金分红。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普遍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已经没有投资价值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股票市场投机行为严重。国外投资者非常谨慎的介入A股市场,甚至认为只有几只股票能够投资,大大影响了投资者的理念与信心。笔者认为上述观念存在很大片面性,财会体制不可避免的出现财务造假时间,而且,这也不是中国市场独有的。国外市场也存在比较严重的财务造假事件,比如说,世通、安然等等。另外,企业经营业绩不佳,就断定无投资价值,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美国三次股票的大幅度上升,是依赖于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高期望值。在未来二十年,我国经济会每年保持7%的增长速度前进,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 2.高风险伴随高收益 众多社会现实告诉人们,上市企业的业绩越差,其经营风险就越大,伴随的投资风险也就越大、经济收益越小。因此,人们总是热衷于股价高、业绩好的上市企业。然而,美国行为金融学家对美国证券市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低价股(相对于高价股来说)具有收益高、风险小的特点,这与传统金融学观念中的“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的说法相违背。在我国证券投市场中,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巨大涨幅的股票,一般都是在股价较低、业绩一般的股票中出现的。我国证券市场在去年比较低迷,整体市场跌幅达到20%左右,但是,价格低于5元的股票其整体跌幅不足5%。美国股票市场上,涨幅最好股票是新浪、搜狐、网易等概念股。在年初时只有1美元左右的价格,最高涨到17美元。所以说,低价股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黄金新机会。 3.短线“银”,长线“金”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存在着“频繁短期购买”与“长期持股”之间的争论。对于这两种观点,都有特例存在:进行短期操作,虽然会预防资金套牢的损害,但经济收益一般不乐观。企业经营是存在风险、变化的,相应的股票价格也存在变化,长期持股很可能因股价持续下跌被套牢。那么,持股时间如何界定,才能获得最大投资效益?通过我国证券市场实例研究发现,上涨股票有一定的中期惯性。即股价可以持续长时间上涨,形成一段上涨趋势。且上涨时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14个月左右为平均值。大约80%的持续上涨时间在1-1年半左右。所以说,中期持股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应尽量减少短期内操作与长期持股,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以及风险程度,选择恰当的卖出时机,从而获得较满意的收益。 4.对财务数据过度迷信 现阶段的投资人员尤其是机构投资者,过于迷信财务数据,将投资分析与财务数据分析直接挂等号。同时,证监会对年报与季报的规定,非常重视多项数据资料的统计。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投资人员就会认为,只要详细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能够很好掌握未来公司股价的发展趋势。中央电视台、中国证券报每年都会对业绩排序进行评价分析。部分投资者会将上市公司多项财务指标,比如说,净资产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负债率等等进行评分,以此判断公司的发展潜力与投资价值。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出发,公司经营状况是存在变数的,业绩好的公司不一定以后经营业绩好,业绩差的公司不一定以后经营业绩差,财务数据只能片面的反应现阶段该企业的经营状况。将来公司股价的走势,是由将来公司的经营业绩决定的。比如说,深康佳、泸州老窖、湖北兴化、康赛集团等都是之前的绩优股,现在已经跌落到绩差股行列。而部分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不突出,但股票行情较为突出、收益较大。所以说,在进行正确投资中,必须在财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赋予发展性眼光,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对待未来企业的发展。 5.信息反映偏差 在2000年6.24日国内股票市场上充斥着令人兴奋的气息,一天之内交易量达到900亿,创了历史新高,约有90%的股票涨停。但是,就在今天买入股票的资金几乎全部被套牢,这就是对政策信息反映过度。股票价格是在交易双方对未来股票期望值基础上形成的,若双方对未来股票期望值出现偏差,不可避免的就会导致股票价格偏差。聪明的交易者就会在价格低时买入,价格高时卖出,赢得较好的收益。交易人员在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期望值。如果高估了信息价值,就会产生较高期望值,进一步发生过度反应。例如,A上市企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好、坏消息,这些信息就预示着将来企业的业绩表现,进而,股价跟随信息变动而膨胀。一旦业绩没有想象中的差或好,就不可避免的造成股价上升或下跌。还有一种情况是反应不足,交易者对收集的信息重视度不够,对信息态度比较冷淡,处于保守状态,也就是对信息反映比较迟缓,信息反映不足。比如说,盐湖钾肥,在上市之初因为业绩平平,没有引起投资机构的重视。随着长期供不应求以及行业垄断,公司未来发展前景 实际上非常乐观,但是,市场对这个信息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盐湖钾肥在市场行情下跌的大环境下,激流勇进,不断走高。 三、行为金融框架下的证券投资分析 基于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投资者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详细研究,证券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消费者与参与者,其投资行为存在多种非理性因素,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事物的影响,受到自己心理因素的干扰,导致投资失误。站在行为金融角度上看,投资者需要更全面、仔细的认识到证券投资中自己的错误,及时、有效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规避,从而取得满意的投资效果。 1.证券投资中前景理论的运用 对于投资人员的非理性行为,前景理论给予了全面描述与分析。依照预期规律(非贝叶斯)的人们,往往在证券市场瞬息万变、变幻莫测的反复行为中,丧失原本的理智行为与判断标准,进一步产生心理主观性,导致心理概率的出现,而这一点经常被投资机构所利用。为了进一步规避这种心理概率,必须加强修炼、尽量克服这种心理,及时总结投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不能以股票之前的走势判断股票未来走势,进一步避免“小数法则偏差”的错误。后悔厌恶以及损失规避的心态,会让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做出错误决定时,不敢轻易买卖股票,唯恐带来更大损失。投资人员需要尽量克服这两种较为极端的心态,从客观分析角度出发,分析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而做出正确决策。 2.证券投资中有效规避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的存在,会进一步影响投资人员对信息的正确、合理分析,进而导致错误决定的发生。认识偏差是每个投资者不可避免的状况,但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善的,加强学习与训练,进一步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辩驳与质疑能力,在实践投资行为中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改善认知偏差的有效手段。证券投资者应在经验与教训中,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分析方法,对证券市场有自己独特见解。通过对不同企业经营、运作情况的分析以及运作模式的研究,结合相关法律政策,进一步作出合理、准确判断,更好的分辨不同事物的真实性,去伪存真,不被错误信息、假象所蒙蔽,更好的对证券市场运行规律进行把握,形成独特的筛选方式与信息捕捉方法。 3.证券投资中反向思维方式的运用 在证券投资领域,反向思维方式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投资分析方式。但是,尺度不好掌握,在证券市场中很难实践。例如,买进表现较差的股票,卖出表现较好的股票。但是,在上面分析中我们也知道,证券市场上存在一定投资误差,对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对一家企业发展前景给予较高期望值,同时,客观数据也支持投资者的这一看法,那么,他们就会必然做出信息过度反应。反之,就会对信息反应不足,出现锚定心理。大量分析研究证券市场上的各种现象,不难发现这种心理缺陷的存在。因此,投资人员应该积极修正过度反应状态,并及时弥补反应不足。在行为金融学视角下,这种反向投资策略正好可以弥补投资人员的心理不足、心理弱点,进而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传统金融学的弊端、行为金融学在证券市场上应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行为金融框架下我国证券投资存在的误区开始入手,从三个方面:证券投资中前景理论的运用,证券投资中有效规避认知偏差以及证券投资中反向思维方式的运用,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行为金融视角下正确投资的有效策略。 金融投资论文:金融危机对个人投资的借鉴 2007年初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敲响美国金融危机的钟声。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产,掀起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虽然事隔二年,但却让曾经被深深刺痛的全球金融行业以及全球的个人投资者都记忆犹新。美国14家中小银行倒闭,全球四大投资银行的两家(贝尔斯登BEARSTEARNS,成立于1923年,破产时资产3950亿美元;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成立于1850年,破产时资产6390亿美元)破产,全球金融机构损失约4万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4月份报告),全球金融资产损失近50万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2009年3月9日),冰岛政府因外汇不足而几近破产,我国股市跌幅近73%(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到2008年10月28日1664点)。在这场危机中,我国个人投资者也不能独善其身。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个人投资者遭受的损失。 个人投资者遭受的损失 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损失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发行的衍生金融产品、股票和基金。 (一)金融机构发行的衍生金融产品这场金融危机主要是由次级债及其与次级债有关的金融产品(如:CDO)发行所引起的。据美国财政部统计,2005年美国发行的CDO产品1510亿美元,2006年这一数字增加到3100亿美元,2007年第一季度就达2000亿美元。1.关于CDO。CDO是“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的英文缩写,以信贷资产或债券为标的物,通过包装及分割,利用第三方公司,通常我们称之为“特殊目的公司”(SPV,SpecialPurposeVehicle),以私募或公开发行的方式卖出以固定收益的证券或受益凭证。CDO的标准物通常是一些债券,如高收益的债券、新兴市场的公司债或国家债,也包括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商用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等资产证券化商品。CDO主要是用于金融机构之间进行风险对冲,增加金融机构的资金流通。从价值投资角度来看,本身并不值得个人投资者投资。因为CDO背后的标的物都是金融机构的一些债权,其债权的回收存在违约风险,且本身的收益率有限。如果再以这些债权为抵押发行债券,那么债券投资的风险将远高于收益。但是经过华尔街的包装和运作,这些债券获得AAA的评级,且有雷曼、贝尔斯登、美林、花旗这样的投行为发行机构,从而吸引并迷惑了投资者。2.我国金融机构发行的CDO产品。受国外金融机构的影响,我国内地的金融机构自2006年开始公开发售CDO产品。北京银行于2007年9月发行的“心喜”系列0770号和0771号产品、招商银行于2006年11月15日发行的“金葵花”8085号产品都属于这一类别。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5月至10月,我国金融机构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已经达651例。北京银行的这两款理财产品到期日为2008年9月17日。其挂钩的相关信用主体为雷曼兄弟控股有限公司等国际五大投资银行的信用,预期最高收益率为6.1%。如果这五大投资银行不发生信用违约事件,这两款产品就能获得预期收益。反之,客户收益可能减少、没有收益甚至发生本金损失。作为信用主体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于2008年9月15日申请破产保护后,按照合同约定:北京银行须将理财产品项下全部资金以等于票面金额的价格买入雷曼兄弟公司的债券,之后只能按市场价格(通常低于票面金额)卖出,这会产生价差损失和交易费用,上述损失将由理财产品资产承担;理财产品交易合同随之自动终止。根据债券研究机构CreditSightsInc的测算,当时每一美元的雷曼次级债券则只能收回3.5美分。投资者损失惨重。 (二)股票正常情况下,股票是一个公司价值的反映。从本质意义上,股价应该是公司经营成果的一个量化指标反映。由于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经营业绩会变动,于是引起公司股价的变化。2007年股市吸引了大量的个人投资者。仅4月16日至20日一周时间内,沪深两市新增开户数就高达1919975户。自2007年10月开始,股市开始下跌,直到2008年10月28日跌至最低1664.93点,跌幅近73%。而其中像000878(云南铜业)这样的个股跌幅更是高达93%。我国的个人投资者几乎全部遭受损失。据调查,在2008年,有82.56%的投资者亏损。其中,大约有29.76%的被调查者表示2008年度的投资亏损在50%-70%之间,这部分投资者占比最大,另有24.64%的投资者亏损在20%-50%之间,更有22.31%的被调查者表示其亏损额在70%以上。 (三)基金由于基金是投资于金融市场上的各种理财产品,其中以股票和债券居多。所以,股票的变动对基金的价值影响巨大。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所有的基金几乎无一例外的亏损了。按照国金证券的数据统计,在2008年有151只股票型基金净值平均下跌53.09%,86只混合型基金净值平均下跌48.69%,只有32只债券型基金净值平均增长6.63%。由此可见,随着股价的不合理变动,基金的价值也受到同比的影响。 投资价值决定论 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同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一个商品的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内在价值是决定价格的根本因素,而使用价值则满足了交换的需求。由于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原始供给量都是一定的,比如股票的发行数量、基金发行规模都是一定的。所以供求关系主要体现在理财产品的相互交换上,即产品的使用价值的交换上。正是由于对使用价值的判断,导致理财产品的价格变动,也正是投资的风险所在。本文从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角度来阐释金融产品价格波动。 (一)内在价值决定价格就金融产品而言,无论是普通的金融产品还是衍生的金融产品,其代表的是实体经济的价值,是实体经济在资本市场上的反映。比如:股票。股票是一个公司价值的反映,代表的是公司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所以,公司的经营业绩是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在理想的市场中,股票的价格应该完全反映公司的业绩。从公司初始发行股票开始,原始股的发行价参照公司的总资产。随着公司的经营发展,当经营业绩增长时,股价上涨,当经营业绩下滑时,股价随之下跌。着名的投资大师罗杰斯的投资三个原则之一就是做功课。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挖掘业绩良好股价偏低的公司。所以,价值决定价格,同样适用于资本市场。 (二)使用价值影响金融理财产品的价格如前所述,由于金融理财产品的特殊性,其供求关系主要体现在使用价值的交换上。因此,价格亦会受使用价值的影响。理财产品的回报率正是资金 使用价值的体现。回报率和使用价值是正相关关系。回报率高,即使用价值高;反之,即使用价值低。投资者购买各种理财产品正是出于对理财产品回报率有预期,亦即对其使用价值有预期。当投资者认为该理财产品使用价值较高,有较高的回报率,那么投资者就会购买。所以,投资者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判断决定了其是否购买该产品。比如,在股票市场上,正是由于投资者的判断不同,才会导致股票价格并不总是反映公司的业绩,而是随着投资者的投资冷热程度发生波动。或上涨或下跌。当投资者看好其使用价值,投资需求增加。由于股票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股票的价格上涨。反之,价值下跌。所以,投资者对使用价值的追求影响金融理财产品的价格。使用价值的影响正是投资的风险所在。对使用价值的预期越高于内在价值,投资者的风险就越高。由于投资者的判断属于主观行为,受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周围的投资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个人投资者难以把握他人投资者的投资动机。也就给投资市场增加了无限的风险。综上所述,内在价值是决定理财产品价格的根本因素,使用价值影响理财产品的价格,也造成了投资的风险。所以,对理财产品内在价值的认识才是投资的安全法则。 价值投资的对策 (一)开展投资理财教育并树立正确的投资价值观我国股市自成立以来,无论是1992年的深圳“8?10”事件,还是2007年的“5?30”事件,都显露出投资者严重的“投机”心理和“跟风”行为。正确的理财观,是将个人的资金投资于合适的资本市场,在活跃资本市场、创造资本价值的同时,从创造的价值中获得收益。价值投资是建立在投资者认识投资产品的价值基础之上。所以,要求投资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获得可以有多种途径。个人的日常积累、金融机构的讲座、政府性质的社会教育等。在英国,自小学教育开始开设理财类课程,不少大学都有专门的投资理财学教育。这不仅是树立全民健康的理财意识,也有利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资本市场的稳定。英国政府对理财教育的重视值得我们借鉴。 (二)政府善用经济政策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方向由于投资者获取信息的不对称,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获得信息的途径比较狭窄。而政府作为全国经济的宏观管理者,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先权。所以,政府利用手中的工具,引导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方向,不失为价值投资提供了一个平台。目前,政府出台的商品房购买政策以及加息政策,就是很好的投资导向工具。所以,政府作为个人投资者的保护者,要充分利用经济政策传递市场投资讯号,引导投资者的投资方向。 (三)规范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价值投资的前提是投资的产品具备一定的价值。个人投资者获取投资产品的价值信息主要来源于公开披露的外部信息,包括产品的业绩报表、相关公司或机构的经营策略、新事时事。外部信息是个人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的最主要依据。所以,规范外部信息的披露至关重要。为此,我国政府加强立法颁布了一些相关的制度和规章。如:2008年7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于2009年7月1日在上市公司内部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信息披露。2010年5月26日,保监会的《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全面规范了保险公司面对公众的信息披露工作。为投资于保险公司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获取有效价值信息提供了保障。 结论 经过了一轮股市的洗礼,经历了一场金融危机,面对众多个人投资者的损失,本文试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阐释投资的基本原则—认识投资产品的内在价值。使用价值即投资产品的回报率影响产品价格的同时,也为投资带来了风险。所以我们要从教育入手,加强对投资者理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立法等手段规范市场的投资环境。 金融投资论文:基于投资策略的行为金融学论文 一、关于投资问题行为金融学的基本观点 如果按照传统的金融理论指导金融投资,很难起到对投资者正确指导,使投资者更为理性地进行投资活动。所以,传统金融理论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亟待对传统金融学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理论的补充,积极研究并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地拓展金融学研究范围。目前,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关于投资的诸多问题。行为金融学是集心理学和金融学于一体的相互融合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中交易者非理性投资行为。具体分析,行为金融学是借助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分析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以此为基础评价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也就是说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投资者心理因素导致在金融市场上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结合传统投资理论在金融市场的投资范式,分析评估交易者在金融市场中投资决策时犯系统性错误的原因,指导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进而对非理性投资行为进行修正,达到科学理性投资,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行为金融学融合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金融市场上投资决策可得出如下结论:基于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时容易犯下主观判断失误,使得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行为活动变得反应过度或者反应不足,严重影响投资者的预期收益。所以,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动因,结合金融学的有关知识,建立完善的金融投资理论体系,为投资者在金融投资活动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趋于理性化、科学化。 二、金融市场上的心理分析方法 长期以来,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最为常用的投资分析法有两种,即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基本面分析法所采用的分析依据是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以及经济发展形势;技术面分析法针对经济市场走势进性数据统计,并编制图表,根据图表定量分析未来投资的方向以及前景。而行为金融学的投资分析方法主要是对投资者心理因素的探究,依据心理学原理及相关知识分析投资者的心理状况对金融投资造成的正负面影响。从金融学角度分析,在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投资者对金融决策的依据主要是基于主观判断和客观地对金融市场走势进行分析、估测。然而心理分析法是传统分析法的补充和改进,心理分析法是主要是以传统分析法为依据,将心理分析法融合到整个金融市场投资环境中,强调以分析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突出投资者的主观性为主要研究方向。然而过于强调投资者的主观能动因素而忽视机械交易的客观性,会导致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受到人性弱点的干扰。因此,基于金融市场上的心理分析法还应以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为依据。 三、健康的心理范式利于正确投资决策的形成 行为金融学强调的是提高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良好心理的形成,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金融投资决策,对规避投资风险和降低投资风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应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原理,加强对行为金融学中心理学科的探讨,建立健全正确的心理范式,帮助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形成良好的金融投资心态,确保金融投资者投资受益最大化。具体来讲健康的心理范式的建立需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提高情商。 按照投资心理层次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理性层面和非理性层面。理性层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投资者的智商,而非理性层面可以理解为投资者的情商。投资心理理性层面主要考察的是投资者智力的高低,投资心理非理性层面主要考察的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情绪的控制把握力度和体验深度。从金融市场投资行为分析,行为金融学更多的还是考察投资者的情商。这是因为心理因素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远远大于理性层面的影响。所以,提高投资者情商是避免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行为出现错误,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思路。应作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2.培养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是投资者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前提条件。在金融市场中有关投资的虚假信息无处不在,如果投资者不能正确地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而是盲目地、不理性地进行投资,很有可能会增加投资风险,收益受损。所以,作为投资者应具有良好的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投资的收益,得到较好的投资回报。第一,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信息认真地主观客观地分析鉴定,甄别。避免偏听偏信,对客观的信息融入过多的主观色彩,导致对信息错误判断。不能因为信息同自己的主观思路相符就愿意相信,愿意接受,愿意投资,而对于那些同自己主观思路不相符的信息就不予理睬。第二,投资者不应有盲目从众的心理,就是我们常说的“羊群效应”;不能人云亦云,受别思想、意见左右,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是个复杂的环境,同其他社会活动不同,具有较大的风险。其他人对金融投资的判断结果并不是完全正确的。第三,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要心态平和,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因反应不足或者反应过快做出缺乏理智的投资决策,进而增加投资风险;第四,投资者要对投资收益期望值保持平和的心态,要学会等待,从等待中获得应有的预期收益,而不是急于求成。对于各类利空或利好的信息投资者都需用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对待。这是因为投资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是动态的市场,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新的变化,如利空向利好转化,利好向利空转化等。第五,投资者应学会用动态的眼光去分析投资问题,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实时对原来的决策做出调整。因为只有投资者的主观判断同市场的动态发展实际相符,其投资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3.学会远离市场上的投资氛围。 金融市场环境复杂万变,影响投资者心理范式形成的因素众多,比如投资群体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以及投资经验等。如果作为一名投资者不能同金融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势必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认识和投资决策。所以,为了能够避免金融市场投资群体的思想观念、投资习惯以及投资经验对投资主体造成影响,投资主体应学会远离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氛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独立地对金融投资活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判断,而不是以从众的心理进行盲目性地投资,这样会加大投资风险,难以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 金融投资论文:行为金融理论和证券投资策略的研究 现代金融理论由于忽略了对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论与实证的背离。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社会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证券市场的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建立了行为投资决策模型。在对证券市场的大量统计研究基础之上,行为金融理论家们已获得了关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证券投资策略。因此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用行为金融理论深入探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已显得非常必要。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着。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着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 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 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金融投资论文:关于投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的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以中航油事件为例探讨了中航油集团破产原因,并以此为基础阐明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与风险特征。最后针对当前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制度的存在缺陷,提出对投资风险合理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投资 衍生金融 风险 风险控制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公司经营的成功为其赢来了声誉,2002年公司被新交所评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奖,并且是唯一入选的中资公司。 中航油通过国际石油贸易、石油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其净资产已经从1997年16.8万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35亿美元,增幅高达800倍。但2004年11月,中航油因误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机上亏损5.5亿美元。这一事件被认为是着名的“巴林银行悲剧”的翻版:十年前,在新加坡期货市场上,欧洲老牌的巴林银行因雇员违规投机操作,令公司损失13亿美元并导致被一家荷兰银行收购。曾经在7年间实现资产增值800倍的海外国企中航油,缘何短短几个月内就在期货投机市场上背负5.5亿美元的巨债? 2003年底,由于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的扩大,直至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破产的财务困境。应该说中航油能够在7年间实现净资产增幅800倍,到巨亏5.5亿美元,都是缘于“创新”及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诞生本来是为了规避风险的保值作用,但中航油却是毁于过度的投机。 衍生金融工具及其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衍生特征的金融工具。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性质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固定利率借款承诺等”。而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价值派生于某些标的物的价格金融工具;其中,标的项目包括债券、商品、利率、汇率和某种指数等。也就是说,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在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风险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其交易有别于一般的金融现货交易,是以标准合约交易和保证金交易为基本特征的,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交易,而是保值或投机。主要特征有六个:杠杆性,它能以极少的资金(合约保证金)控制较多的投资资金(出货或平仓时合约持有者应付的资金),来获取理财的收益;虚拟性,它在合约到期时可以履行也可以不履行;依存性,它依赖于传统的金融工具而存在,传统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最终会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灵活性,它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表外交易,它通常不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定价比较复杂,因对其风险的度量非常困难。 近几年以来,衍生工具交易风波不断,1994年1月,德国MGRM集团在美国高息筹资,投资石油期货损失13亿美元,相当于集团一半资产;1994年12月,美国加州橘郡财务长雪铁龙以政府名义筹资,进行票据投资,最后亏损18亿美元,地方政府宣布破产;同年12月,美国最富庶的奥兰冶县由于从事金融衍生交易失败而亏损15亿美元,不得不宣布破产;1995年2月23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出现“327国债期货风波”,直接导致了国债期货市场在我国的暂停。 尽管出现上述情况,但衍生金融工具仍获得了巨大发展,美国《幸福》杂志在1995年载文声称,国际金融市场上当时已知的金融衍生工具已有1200多种,未清偿名义本金额超过20万亿美元。不仅如此,衍生工具的品种也正在创新中,目前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几乎能根据客户的任何特殊要求“量身订造”任何品种的衍生工具并为之创造市场,所以今后衍生工具的品种还将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关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制度现状 我国十分注意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风险意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我国不断各项规章制度:国务院1998年8月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1999年6月,以国务院令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证监会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我国自2004年3月起施行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实施的范围为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法人,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目前,我国证监会共计批准中石油、中 石化、中航油等27家企业可以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 企业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策略 以上一系列事件说明,必须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风险加以必要的控制,不能任其作为表外业务游离于会计报表之外。如果对该项风险极大的投机行为予以适当的披露,有适当的机制予以约束,提醒管理层和所有者的高度关注,就不会发生等事态无法收拾以后的巴林银行残局和中航油的艰难重组。对企业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风险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授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如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负责人授权批准,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其他人员负责接收来自交易对方对交易的确认凭证;对交易伙伴的信誉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控制交易伙伴的信用风险;建立健全的衍生金融工具保管制度和定期盘点核对制度;建立投机项目的投资限额制度,规定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最高限额,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内;严格限定衍生金融工具的适用范围,除为了规避实际外贸业务中的不确定风险以外,禁止从事以投机为手段的投资行为。 加大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和道德水准。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种类众多,业务操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分析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风险,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避免巴林银行事件中因业务人员越权违规操作所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另外,必须使用信得过的交易人员,做到核心机密内部人掌握。中航油参与此次交易、掌握交易核心机密的交易员,均是外籍人,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像这种核心机密被外籍人士掌握和运作,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也是很少出现的。在美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公司,掌握最核心机密的关键位置交易员,一般都是美国人。 实施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管,将作为“表外业务”纳入到表内披露。中航油从事场外交易历时一年多,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金融市场的逐步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也必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因而,我国必须完善法规制度,使企业在投资或投机衍生金融产品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能够对高风险的投机业务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以避免类似中航油事件的再次发生。 金融投资论文:美国金融投资价值观 对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是有很大关系的。美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经验证明:风险投资跟行业专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美国哈弗大学着名经济学教授,Lemer教授,在他的着名着作《创造的财富》中,特别强调指出,如果没有风险投资者的支持,多余三分之二的企业三年之内就会倒闭了。一般需要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资的都是一些新兴的、有着巨大潜力的未来会有所贡献的新型创新性企业。风险投资就作为主要动力推动这些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并为企业的发展作支撑。在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这也安全证明了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之间具有很深的关系。对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贡献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风险投资对美国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美国国家风险投资甚至于国家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对美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做了巨大贡献的。除此之外,风险投资对美国宏观精神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风险投资行业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由此也带动了美国年轻一代人的创业热情,从而带动了美国整体精神现象的提高。对劳动力市场就业及创业热潮的贡献风险投资行业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很多具有生命活力的小企业得以持续发展,从而直接带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市场的稳定。而且,也从侧面鼓励了很多年轻人投身创业,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只创造了很多的工作岗位,而且为经济的发展和很多人的创业创造了机会。因此,风险投资行业的兴起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整体的就业质量。 针对美国风险投资金融经济的成功经验 以先进的科技为背景风险投资的发展过程中,与科技成果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科技发展是世界领头羊,科学技术是美国经济能够长期以高速度发展的重要源泉。而且,研究表明,美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和对各行业的开发及投资都是居世界首位的。从美国的研发投资费用占美国GDP的比例来看,美国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发达的科学技术力量和巨大的投资市场后盾使得美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是在美国产生的,其中不乏信息技术、药品和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国家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美国的政府一直是对风险投资相当的重视,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为其做强大后盾依靠。争取为国家风险投资行业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1957年的《国内税法》,1982年的《小企业发展法》,1978年的《雇员退休收入保护法》,还有1980年的《小企业投资促进法》。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使得美国的风险投资金融行业得到快速平稳的发展,同时推动了美国整体经济形势的良好发展。这与美国政府采取的一些列政策措施是离不开的。一系列有效的增值服务在美国,一个企业刚刚起步时,也就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是,不仅会得到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的风险资本,最重要的是会得到风险投资行业在管理方面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如何有效的发展和管理企业,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和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形式分析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与美国高新产业的有效结合调查显示,美国风险投资行业,整体投资回报率一直是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这几年甚至是一直已超过百分之四十的速度加速发展。远远比同时期的股票和债券的回报率高出很多。正是因为如此,美国针对风险投资的数量和整体的资本结构和水平不断进行完善。二十世纪后期至今,美国的风险投资资本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这部分资本中,来源于个人的份额逐年下降,来源于企业和机构的份额是逐年递增的。美国风险投资的对象也集中于具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的结合得到完美阐释。设置好的畅通的退出机制目前,美国对于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做了完善的设置。从创业企业中保证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渠道退出:通过创业企业股票首次公开上市发行的方式退出;通过大公司收购兼并或其他风险投资基金收购创业企业的方式退出;通过创业企业创办人、管理者和员工赎回的方式退出;通过创业企业破产清理的方式退出。 分析美国风险投资金融经济价值的结论及启示 由于美国政府对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重视,以及为保障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良好快速发展制定的一系列保障措施,使得美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一直是相当高的,是之外国家的良好借鉴。各国也应根据自己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结合本国风险投资实况,做适当的调整和转变。借鉴美国对技术创新和一系列专利的发明创造,我们应该针对不管是中小企业,还是发展中的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形势给予鼓励和足够的分享投资成本,针对各行业的发明和专利的申请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加大投资力度。从美国风险投资占国家GDP比重来看,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发展,对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及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水平是相辅相成的。雄厚的经济实力离开风险投资金融经济的发展是很难维持的。风险投资对工资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带动了大量的年轻有为青年进行创业,推动国家经济多元化,年轻化的发展。而且,我国正处在经济形势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大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鉴于以上方面,如何把风险投资的科学理论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以实现我国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理论与实务课题。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鼓励和保护风险投资的政策及法律环境是风险投资得以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注入充足的风险资本。开办科学的培养,为社会和企业机构输送大量的风险投资专家,以更高效的方式,促进我们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发展壮大。人才是关键,因此,不妨在各大高校开办风险投资金融经济的相关课程,并鼓励广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期促进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在我国创业板股票市场还迟迟没有建立柜台交易市场发展又非常缓慢致使风险资本不能适时退出。必须尽早解决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问题:第一建立创业板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打造一个理想的通道;第二加强各类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以并购方式退出的渠道;第三,鼓励国内创业企业赴境外创业板市场上市为风险投资退出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总之,针对美国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持借鉴的态度,对美国近来经济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美国相应的经济政策形势做适当的理解。吸取其精华,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我国现在是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形势一直不太稳定,而且近来,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都是不容乐观的,世界金融危机一直在蔓延 发展,因此,加大对经济行业风险投资的力度,对我们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治形势的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融投资论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风险研究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居民可支配财富也越来越多,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意识越来越强,投资的渠道、品种也越来越多,投资规模也逐渐扩大。很多家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储蓄投资,而是不断的扩展为股票、基金、黄金、债券、保险、外汇等方面的投资,投资本身是风险和收益的集合体,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还存在很多问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受政策、人民币的汇率、银行利率、市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无疑增加了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对居民家庭经济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更好的引导居民家庭金融投资,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金融投资也成为现代家庭投资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家庭金融投资分为银行存款、购买债券、购买保险、投资基金和股票等。银行存款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金融投资渠道;债券投资氛围国债和企业债券,国债投资安全性较高,企业债券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保险投资也是安全性较高的投资品种;基金投资流通性强、交易费用低,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股票投资风险性高、收益也高。居民作为个人投资者大多资金有限,不具备机构投资者的规模优势,很多中的收入的家庭通常选择预期收益有明显保障的国债、银行存款等。2006年股票市场处于牛市时期很多银行存款流向股票市场,08年股票下跌很多资金转为储蓄资金,近两年随着我国社保制度的完善,投资保险的人群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二)我国家庭金融投资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市场发展不稳定,再加上金融投资中介机构、投资品种越来越多等情况,居民家庭金融投资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家庭短期投资动机较为明显,不具备长期投资的能力;居民个人投资规模较小,不具备规模优势;家庭投资者跟风投资和经验性投资较多,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强,投资质量不高;居民接触的金融投资信息渠道狭窄,面对风险很难快速地做出反应;金融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分析研究和判断,占用个人精力较多;居民家庭金融投资是个人投资行为,难以进行组合投资来降低风险等等。可见,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存在很多的问题,金融投资市场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二、影响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因素 (一)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和结构 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基本来源是家庭成员在满足其消费需求后所剩余的那部分资金,因此,家庭收入水平和结构对家庭金融投资的规模、范围都有较大的影响。我国多数家庭收入结构单一,可支配的收入有限,居民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会选择一些投资风险较低、收益较少的投资方式,来确保家庭经济生活的安全性,这就容易导致我国金融资产结构的不合理,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投资环境机制有待健全 金融市场不仅受到货币汇率、银行利率、市场发展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政府的干预,为了维持市场稳定,一些政府干预的政策相继出台,政府经常参与经济干预市场,导致投资环境受到过多的干预,金融市场本身的发展规律受限,对投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加之家庭金融投资本身投资规模小、信息渠道狭窄、应对风险能力较低等,投资者很难做出正确的投资策略。可见,金融投资环境机制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市场投资行为的风险性。 (三)金融投资中介机构的投机行为和投资者的投资心态问题 家庭金融投资者受信息渠道、专业知识等条件的限制,偏向于信赖专业的投资中介机构来进行投资,他们能为投资者提供一些符合投资行为的理性化建议和选择。但是,中介机构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忽视委托投资者的利益,为了避免投资者的问责,他们往往会跟随市场投资导向选择投资方向,并未真正从委托人的利益出发来选择投资。受到市场环境机制、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金融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很多投资者没有摆正投资心态,抱着投机心态寄希望于短期的额外收益,选择了风险投资,缺乏理性的判断和分析,容易导致投资的偏差,无形中加大了投资的风险性。 三、如何更好的防范家庭金融风险 (一)加强对金融投资的认识,提高金融投资风险意识 家庭投资者在金融投资之前,加强对金融投资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加强对家庭金融投资风险方面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资本风险、价格风险、市场风险、利率、汇率风险、投资者个人风险、专业理财机构运作风险等。居民在对这些风险类型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投资时就能够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选择投资的品种和投资机构等,尤其是初级投资者,在认识并深入了解这些风险的同时还应当理性地看待这些风险,进行冷静的思考,做出理性的投资判断,增强投资的风险意识,提高金融投资质量。 (二)选择适合居民家庭实际情况的金融投资策略 选择适合家庭实际情况的投资策略,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手段。居民家庭金融投资要以家庭收入水平、结构等实际情况为基础,对金融投资方式、风险、产品等进行全面了解的情况下掌握具体的投资操作要领,制定正确的投资方案和策略。家庭投资者在投资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投资初期选择一些适宜操作的投资产品先进行投资,一步步的实施投资计划,确保投资的安全性,不能急于求成,要保持耐心,面对投资问题时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并认真执行,在对投资业务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可以逐步扩大投资范围、规模,在稳步前进中提高投资的效益。 (三)根据居民家庭金融投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金融投资品种 每个家庭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投资者可根据家庭资产结构状况或者是风险测试等方式进行投资分析和判断,选择家庭能够承受的风险指数的品种进行投资,确保投资导致的损失或者是背离自己期望值的指数在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风险越大的投资品种往往潜在的收益也越高,相反投资风险较低的投资品种收益也会较低,投资风险的大、小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投资者的投资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并且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免出现超过家庭承受能力的损失,给家庭经济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四)政府合理干预,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容易破坏市场自我调控机制,对商品的价格浮动产生影响,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是,在我国市场发展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适当的干预也是必要的,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行为去引导和推动,发挥政府调节的功能,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其次,就是要健全法律监督体系,完善金融投资法律法规,规范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的行为,同时保障家庭金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 四、结束语 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外金融市场形势动荡,如何有效地引导居民进行金融投资,提高家庭金融投资的质量,防范家庭金融 投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家庭金融投资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对金融投资的认识,提高金融投资风险意识;选择适合居民家庭实际情况的金融投资策略;选择适应居民家庭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政府合理干预和完善法律监督体系等方式来更好的防范家庭金融投资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金融投资论文:金融工具在投资中的实用性 衍生金融工具是随着风险投资与管理而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一般的现金交易,主要实现保值与投机的目的,其具有以下功能:可以将远期的金融资产的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采取期权转移的方式进行风险的转移,使得投资获取最大的盈利;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对投资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打破了区域间的隔阂,实现了区域间与全球间的经济信息的交流;可以对市场的上的利率、价格波动等进行价格预测,通过金融工具的虚拟化,使得交易双方进行新的数据信息交流,对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进行准确的价格预测;金融工具具有很好的杠杆功能,当价格发生变化时可以在金融市场中体现,避免因为投资出现巨大的风险,提高金融收益。 衍生的金融工具也可以具有投资的功能,其在投资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金融投资功能的衍生工具是具有远期、期货以及期权的特性。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通过杠杆作用使得企业与个人在投资过程中利益的最大化,可以通过利率互换,期货以及结合工具等方式。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对风险投资进行管理在企业的投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风险与收益是同时存在的。一般来说,企业想获取的收益最大化,必然要承担大的风险。通过在投资过程中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有效的对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很好的控制。 在投资过程中,通过此工具将投资的风险进行转移与分散,将投资者需要承担的风险转移到市场中,使得企业的风险承担减少。例如套期保值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回避各种金融风险,实现投资的保值;在期权中,当企业买入的债券价格出现变化,在工具的作用下将跌期权损失锁定,在此条件下可以保证企业在付出少量的资金下,确保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债券的抛出,保证企业最小的损失。采用衍生金融工具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在投资过程中将风险降至最低,企业获取一定的利润。 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增加投资效益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好的杠杆的作用,在投资交易的过程中,需要支付契约中规定数量的保证金,来管理整个的契约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就给获取利益提供了机会。低买高卖是投资的本质,获取收益的方式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取投资的收益。 在期货市场上可以通过对商品在不同日期内的价格的差异进行买入与卖出,当价格上涨时候抛出,下跌时候买入,从而获取利益;也可以针对多种相关产品之间的套利活动。同时当企业掌握了某种商品的经济信息,了解其在不同交易所的的价格的不同,通过此发那个是也可以实现跨所获利。在投资过程中,企业通过衍生金融工具获取利益的方式是一致的,只是每种方式遇到的问题与风险度都是不同的,可以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实现小的投资获取大的收益,在企业的风险投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金融领域,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投资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有效的对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控制,将企业损失降至最低,实现企业的利益。在投资环节,将风险纳入到投资考虑中,对风险投资进行有效地措施管理与控制,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金融投资论文:我国中职金融事务专业证券投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1 《证券投资基金》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方法、方式不够丰富 教学的形式上,依然局限于传统的板书,即使有多媒体教学,形式也相对单一,照本宣科的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居多,在理论层面讲解得较为详细和全面,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技能方面有严重欠缺,使得学生成为“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没有把理论变成实际的技能。 1.2 教材陈旧,未与时俱进 脱胎于大学专科教育的高职高专教材,没有从中提炼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本身特点的实际应用性,仅是换汤不换药地延续着大学专科教育的理论性的东西,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教材还停留在相当落后的时期,一些新的金融事物没有出现在教材中,与社会的实际发展严重脱节,这导致了学生在踏入社会进行实际操作时,会感到现实与理论的巨大差距。不利于学生快速融入就业环境。 1.3 学校内外实际操作的空间仍需扩展 作为应用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证券投资》的教学一直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资金、软硬件等问题,导致学校内部的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进展迟缓或者干脆中止,学生的实践机会减少,学校外部的实践基地,大多不成规模,零零散散,仅靠一些老师业余时间的开拓或洽谈,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容乐观,学生的锻炼机会减少,无形中受到了限制。 2 《证券投资基金》教学改革初探 2.1 因材施教,分类施教 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理论型知识和实际应用型知识分门别类,两者并重,根据理论和实践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此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2.1.1 基础理论教学概述 目前,此学科的理论知识方面主要囊括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特点、种类、投资操作、绩效评价等,作为此课程的基础性理论,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至关重要,占总课时的六成左右,在课堂上,授课者应让学生透彻了解、理解此课程的基础性知识,讲解相关理论的运作原理,锻炼思维方式,从课程的学习中,增强对基础性理论知识的掌握,升华到理念和思维方法上来,加强职业道德观念,为以后在此行业安身立命打下良好基础。 2.1.2 实践内容教学概述 通过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让学生有机会与金融机构零距离接触,切身感受实际的业务的操作流程,通过社会实践,切实感受到本课程的魅力,通过岗位职责的学习加强责任心,从过实际操作加强课程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从而更积极地学习。基金的交易方式(发行、申购、赎回)基金上市交易、基金的监管、营销和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定等都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极大的“直观性教育”。 2.2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陈旧教学方法 如果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足以支撑学科的良性发展,必须探索现时代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课堂不只局限于教室内,“三个课堂”的教学手段值得积极尝试和探索。 2.2.1 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培养是理论根基 课堂教学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在课堂学习中,也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除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理论教学以鲜活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校内的模拟主要以学校内的实验室为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一些证券投资理论知识的模拟操作,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外的实践基地以证券公司、银行等机构为主,通过参观和参与实际操作,加深对基金认购 、申购和赎回的办理过程的理解,增强实务能力,第一课堂实行开放式办学,不仅能整合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化理论为技能的能力。 2.2.2 重视新媒体作用,开辟第二课堂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重要工具,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给金融教学带来了良好机遇,通过互联网、公共微信帐号、QQ群、微博、博客等一系列的新媒体工具,师生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流探讨,不断吸取最新的课程资讯和前沿知识,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先进性。 2.2.3 通过模拟实践,以“第三课堂”提高技能 模拟交易大赛,以接近实际操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一些学校举办的模拟金融操作大赛、校内外联合举办的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和金融有关的模拟大赛等,都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和锻炼作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是知识的最终目的,在各种形式的实践中,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3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自古以来,各位教育家都提倡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合培养,只有掌握了不同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与最优。 有的人适合做实践,有的人适合进行理论的研究与突破,对金融学科而言,可以从这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实践。 对于第一种学生而言,要给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对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操作和各种模拟实践大赛的锤炼,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培育营销的观念,促使他们成为实际操作的高手。 对于后者,更多地属于思维沉稳、心思缜密、喜欢思考的类型,要加强深度的理论教学,培养目标为投资顾问、理财规划师等。在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加强对理论深度和宽度的吸收学习,结合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对理论加以升华,从理论的角度洞悉基金运作的规律,对基金的营销、管理、规划等了然于心,既有助于个人的投资,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为所在机构服务,提高自身竞争力。 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它的教学方式、授课手段、实践操作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 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改革之路。 金融投资论文:金融体系对创业投资的作用分析 [摘 要]发达国家创业投资发展的研究表明,宏观的金融体系、不同的金融运行体系对创业投资这一特定的金融中介行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途径都有决定性的影响。金融体系中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人才等4个方面在创业投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探讨我国创业投资发展中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对培育和完善我国创业投资金融体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业投资;金融体系 一、引言 创业投资是投资人将资本投入刚刚成立或快速成长的未上市新兴公司(主要是高科技公司),在承担很大风险的基础上为融资人提供长期股权资本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通过上市、并购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并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 目前从金融的角度来探讨创业投资,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创业投资业的发展和繁荣是如何填补金融市场上由结构和运作规则所决定的市场空缺方面。高风险的创业企业在传统金融市场上无法融资的困境暴露出金融体系对创业企业发展的制约问题,但这也正是促使创业投资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说创业投资是金融创新的结果。对发达国家创业投资发展的研究表明,宏观的金融体系、不同的金融运行体系对创业投资这一特定的金融中介行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途径都有决定性的影响。Kotao Tsuru在OECD的工作报告中将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金融体系的分类总结为两种类型:“基于关系的体系”(Relationship Based System)和“基于法律的体系”(Arm’s Length Based System)。美国是“基于法律”的金融体系,它依靠强大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法律环境,成为目前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而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国家采取了以银行为主要投资者的“基于关系”的金融体系,由于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对投资者的保护不力,致使创业投资的发展不尽人意。 金融体系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本文将从金融市场和金融人才两个方面研究其对创业投资的作用,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分析在我国创业投资发展中存在的上述两方面的金融体系问题 二、金融体系对创业投资的作用分析 1. 金融市场对创业投资发展的作用分析 对于创业投资来说,发达、完善和高效运作的金融市场是创业投资发展的基础。金融市场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为金融交易的双方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和公正交易的场所和机制。由于创业投资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股份制或合伙制,创业资本的运动贯穿于创业投资的整个过程,资金要能够通畅地进出,金融市场是不可缺少的条件。金融市场在高新技术创业投资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它是创业资本的筹措渠道,同时也是创业资本完成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目的后最好的退出渠道。创业投资的研究表明,创业资本的退出是整个创业投资运行各个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发达的证券市场,特别是以发行和交易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股票为主的第二板市场,为创业资本的筹措和顺利退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是推动创业投资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除证券市场外,对于大量的非上市创业企业来说,创业投资还需要一个活跃的场外产权交易市场来进行产权交易,完成产权的相互转让和并购以及风险资本的退出。因此,场外产权交易市场对于创业投资的产权交易和转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发达国家在拥有一个成熟程度很高的证券市场的同时,还有一个发达的产权交易市场的重要原因。 2. 金融人才对创业投资发展的作用分析 创业投资所需要的金融人才主要是创业投资家,创业投资家是运作创业投资的灵魂人物。创业投资与其他投资相比,主要特点之一是参与性强,创业投资者与融资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创业投资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复杂度,创业投资家必须是也只能是敢于冒险、具有专业技术知识、懂得企业管理理论、有金融投资实践和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因为:(1)创业投资是勇敢者和耐心者的游戏,创业投资家要具有过人的胆略和坚强的毅力,要能勇于创新、慧眼识才。(2)创业资本一般都投向高科技企业,这类企业专业性很强,这就要求创业投资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这样他才能对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的需求潜力做出正确判断,对企业做出准确的评估。(3)当决定投资后,由于创业企业家一般不擅于管理,创业投资者要对企业进行监督。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投资者要在经营战略、形象设计和组织结构等各方面做出决策,特别是帮助组织和改造企业的领导层,所以创业投资者要谙于经营管理之道。(4)在创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创业投资家还要不断在风险企业和投资者、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协调关系;利用自己的关系网为创业企业寻找最佳合作伙伴和管理者,实现技术、资本、信息和人才的最佳组合,要做到这一点,创业投资者必须有很强的社交能力。 三、培育和完善我国创业投资的金融体系 创建创业投资市场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产业发展迅速,这也为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在创业投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人才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金融市场功能和结构的单一,成为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证券市场的首要任务是为国企改革服务,帮助国企脱困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种计划式的单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证券市场相对规模较小和结构单一的问题。从规模上看,1999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仅占GDP的8%,与发达国家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差距甚大,与庞大的潜在上市资源和社会闲置资金不相适应;结构单一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构成单一和市场缺乏层次性上。我国还没有一个为多种经济成分的高成长性新生企业服务的市场。 另一方面,适于创业投资发展的金融人才严重匮乏。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国的市场开放历史不长,以往高等院校的专业分工过细,使得现有的金融人才专业性过强,缺乏既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企业管理理论,又具有金融投资和高技术企业管理实践经 验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二是我国大多数国有创业投资公司的从业人员,尤其是经理一级的高级管理人员大都是由上级政府任命,其工作方式、自身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与创业投资这一市场化的运作机制的要求存在许多不相匹配之处;最后,现有的金融从业人员对创业投资认识上的不到位,也是制约创业投资发展的一个人为因素。 由于没有完善发达的创业投资金融体系,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难以对接,科技与金融的真正结合无从实现,创业投资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艰难;而这种状况反过来又制约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成熟。从完善和培育金融体系入手,创建创业投资市场体系已经势在必行。鉴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因此要建立适于创业投资发展的金融体系还应主要依靠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一个适应创业投资发展的金融市场环境。首先,规范中国现有的股票市场。纠正和制止股市、投资和会计行业的不规范及黑箱作业,树立投资者信心。在创业投资的形成时期,市场信心非常重要。其次,减少对创业投资的行政干预。创业投资公司不得在股市购买股票,政府对创业投资的资助应与创业投资公司的绩效挂钩,基金管理人应承担风险。允许有限合伙人制的运作模式,减少政府及投资方对创业投资管理人的干扰,允许有业绩的创业投资公司筹集创业投资基金。最后,尽早开放我国的二板市场,为风险资本提供出口,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创业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获利后退出,没有退出机制,就没有创业投资的发展。所以在我国二板市场即使一时不能开盘,也要有明确的二板上市时间表,使创业投资家有信心投资。 二是培育一个适应创业投资发展的金融人才环境。可请一些有成功经验的创业投资家到中国讲学、指导,也可通过投资的方式派人到创业投资发达的国家参与创业投资公司的实际运作。支持和鼓励留学生在国内创业,吸引他们回国,并且支持他们在海外的研发基地,这对中国创业投资今后的发展和项目来源都有很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国内的一大批人才已在海外金融界扎下了根,他们熟悉国外创业投资的运作,又了解国内的生活环境,应允许海外杰出人士以海外房地产、股票等作为抵押到国内申请贷款设立创业投资公司,或由政府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以合同方式交由海外团队管理。 金融投资论文:当前金融多主题投资机会巨大 摘 要:阐述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态势;阐明多主题投资时代已经来临;建立我国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大视野,抓住投资国际市场的机遇。分析在投资增长中的诸多问题,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确保金融投资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有效发挥。 关键词:金融 多主题投资 国际投资 机会与机遇。 主题投资,乃股市投资的“事件驱动型投资策略”。现我们嫁接到我国整个经济领域投资上。在新环境新趋势下,经济发展及转型的新兴增长动力带来了长期投资机会。这些投资机会是多领域的,是多主题的。如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诸多领域;又如产业结构升级、消费升级和技术升级带动的相关产业发展主题。这一切都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既新的多主题投资机会。而每一个投资主题,都契合当前经济发展主题,这正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多主题驱动”的多主题投资。换句话说,多主题投资,就是与近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和百姓民生密切关注领域的事件,都将转变成投资机会。 1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整体经济态势。 风靡全球的金融危机,逐渐远去。我国在这次危机中表现不俗:在经历了2008年至2009年的低谷之后,经济呈现了持续回升的态势。今天,我国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体说,一年多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外贸和投资三条战线,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消费几年来一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去年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个百分点。 如今,国家越来越关注民生,涨工资、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措施的频繁推出,预计今年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可达到4个百分点;而外贸方面预计也将一改负增长拉后退的趋势,会对GDP作出一定贡献;说到投资,去年它对GDP的贡献率是8%,今年,它无疑还将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可望继续作出较大贡献。 可以说,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发展动力强劲,投资领域广泛,获利机会俯拾即是,这就为金融投资带来巨大利好。 2 投资多主题的局面已经形成。 母容质疑,我国“十二五规划”将带来大量的主题投资机会。我国现在正是向工业化转变和城市化时期。我国电力、电信、公路、钢铁等行业建设已经过了投资高峰期。但是,城市设施、水利、铁路、设备制造、房地产等许多基础设施的基础产业还处于高峰期。社会投资仍将保持一定时间的高速增长。具体分析后,我们认定未来一个阶段内,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领域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各类产品创新投资。既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新产品生产建设以及战略新兴产业;二是,由于消费转型及升级,适应人们消费变化及引导人们消费的产品生产能力的建设;三是,服务业,创意文化产业;四是,环境保护、压制与治理;五是,持续发展,长期面对资源短缺的现实,要加大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建设;六是,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城市建设和消费需求快速放大;最后是,产业调整与区域配置调整。这些成为了经济市场上多主题的投资领域,可以说我国多主题投资局面已经形成,而且无疑这些领域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 3 国际投资市场也是多主题投资的一个重要选项。 鉴于今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投资必须具备国际化的大视野。也就是说,我们要启动国内投资与国际投资两个“轮子”。盘活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投资国外。当前国际投资机会,应该大致在如下两个方面开展:第一是,对传统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在能源和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上投资发力;第二是,面对发达的欧美国家投资。欧美债务危机的频频乱象,给我国经济所带来了机遇,当然也有挑战。在未来的一两年,欧美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在1%以下,加上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是很快,而我国的出口商品大概是50%是去欧美和日本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不能完全依赖欧美市场,应当刺激内需,来应对外围经济的疲软。而面对欧美经济不振的情况,国外一些品牌公司可能表现不是很好,这给我国在海外投资创造一个机会。现在大的国有企业,包括一些私人企业,有很强的财政实力,可以到国外去投资。不光是在非洲、拉丁美洲投资源以及能源方面,也可以适当地考虑买一些欧美的品牌,针对海外投资方向由虚拟领域转向实体经济的大趋势,考虑并购、入股、合作经营,在国外办厂等等。这样的话,我们的多主题投资便扩展到了国外,同时还可以提高国内的消费能力。另外,海外房地产、医疗、环保、以及教育行业等也都有很好的投资价值,这将是未来我国投资海外的方向。 总结起来,就是要是海外投资逐渐多元化。自然,我国政府不能‘袖手旁观’,应给予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以必要的支持和助力。还要考虑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尤其要支持民营企业的投资开发行为。另外,健全“走出去”的政策促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力促对外投资多元化之路越走越宽。 4 积极解决投资增长中的问题。 上面已经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多主题投资的巨大机会。而且在多方面,投资增长较快。但是,目前国内外环境也存在着制约投资增长的不利因素,投资增长还存在着几方面的不均衡,以及结构不合理问题。 4 . 1 制约投资增长的几个因素。 首先,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仍不明朗,欧洲债务危机仍然乌云密布。这无疑给我国金融投资带来负面影响,国际环境因素将制约我国经济的增长;其次,由于为数不少的地方领导者,政绩观的偏颇,出现了全国性的盲目追逐GDP。使得几年来地方政府缺乏节制地土地财政大力推行,地方政府积累了过多的债务。显然,地方政府性债务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从而影响到政府投资能力;第三,我国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将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而“稳健”实质上就是“从紧”,预计明年的人民币贷款增幅将由今年20%下降至14%。尽管明年财政政策的基调维持为“积极”,但其积极的程度将不如2010年年,预计赤字的绝对额和其占GDP的比重均将有所下降。从积极转向稳健,投资面临的信贷环境自然趋紧;第四,个别地区投资增速过快、在建规模过大、新开工项目过多、投资率过高的弊病始终没有很好解决。比如,投资总量居高不下,使固定资本形成率越来越高,无疑也制约着投资增速的进一步提高。 4 . 2 投资增长不均衡。 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央投资和地方投资增速的反差。今年以来,中央项目投资低速增长,并且增速不断回落,与此相对应,地方项目投资增长仍高位运行;二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与民间投资增速的反差。民间投资几年来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2011年以来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月达到34.2%,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的差距扩大到21.5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9%;三是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的反差。制造业投资比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差距几年来有扩大之势。 4 . 3 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矛盾。 一方面,行业结构不合理。钢铁、水泥等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矛盾尤为突出。钢铁、水泥总规模大大超过市场需求预期。更为严重的是,不少新上的项目,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一些已经关闭的小钢厂、小水泥时不时地又恢复生产,而且仍然有新上的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的项目。而且,产品结构趋同现象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地区结构改善不明显。自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基调基础等方面的投入,但受各方面因素制约,西部地区投资比重偏低的状况尚没有根本改观,与地域人口比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很不相称。不过,今年2011年1~ 7月民间投资概况 ,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30.5%和29.2%,首次超过东部。但是与中西部60%的人口份额比,显然投资仍然不足。 凡此种种,无论是制约投资的不利因素,还是投资不均衡都直接和间接影响着我国金融投资的质量与效益。并间接影响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大局。因此,对于制约投资增长的不利因素和投资增长不均衡的问题,我们需要审慎地应对,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使我国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祛除影响投资的不利因素;并努力平衡各类投资,让我们的金融投资为经济快速发展保驾护航。而全国性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性的结构不合理,它也一直伴随着投资机遇。众所周知,投资永远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面对我国多主题的巨大投资机会,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解决问题,确保经济持续稳健的增长。 金融投资论文:行为金融学与基金投资策略分析 近年来,证券投资基金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就投资绩效而言,基金的表现并非尽如人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本文拟结合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对基金的投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行为金融学是革命性的金融理论 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础上的。在传统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以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二是能够对一切信息能够进行正确的加工和处理。在此基础上,传统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有效市场假说”(EMH)。根据这一假说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理论,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这些理论模型也构成了现代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 但是,近二十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异象(anomaly)。在股票市场上,这些异象包括:股票长期投资的收益率溢价;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与股价泡沫;股价对市场信息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等等。这表明,基于理性投资者假设的有效市场假说存在着内在缺陷。以耶鲁大学的席勒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有的甚至认为是“不理性”的),传统的金融学中应采用不同于理性行为模型的其他人类行为模型,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行为研究方法引进到金融学的研究中来。近5、6年来,以研究金融市场中参与者非理性行为的“行为金融学”得以大行其道,日益成为一门显学。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和人类行为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它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因而它的产生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一个巨大挑战。对于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而言,行为金融学的巨大指导意义在于: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目标。近年来,在美国的共同基金中已经出现了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证券投资基金。 羊群行为与相反投资策略 人类社会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相近的思想。当这种现象发生在股票市场当中时,我们称之为“羊群行为”(herdbehavior)。所谓羊群行为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如果其他投资者不采取这样的策略,则有可能不会采取这种策略。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并不一定是羊群行为,羊群行为的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一个人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 在股票市场上的羊群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列举两种。 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information-basedherding)。传统的金融理论大多隐含完全信息的假设,但事实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这样就形成了羊群行为。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大量的“跟风”、“跟庄”的投资行为就是典型的羊群行为。 基于名誉与基于报酬的羊群行为(repu-tational-basedandcompensation-basedherding)。这种现象在基金经理中相当普遍。它的基本理论是:由于雇主不了解基金经理的能力,同时基金经理也不了解自己的投资能力,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误而出现的名誉风险,基金经理有模仿其他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动机。如果许多基金经理都采取同样的行动,羊群行为就发生了。同时,基金经理采取模仿行为不仅是关系到名誉问题,而且还关系到报酬问题。在股票市场中,许多证券投资基金对基金经理的报酬是建立在相互业绩比较的基础上。如果某一证券投资基金的表现比同业出色,那么基金经理将获得额外的报酬,否则将受到惩罚。如果基金经理是风险厌恶者,那么他们之间就有采取相互模仿的倾向。因为只有采取模仿,才可能保证你的基金业绩同被模仿者的业绩相同,这样才可能避免受到惩罚。如果市场中有许多的基金经理都采取模仿行为,那么羊群行为就形成了。 根据上述论述,不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在股票市场中是广泛存在的。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上,羊群行为也是广泛存在的。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叙述。 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相反策略就是针对羊群行为而制定的一种积极的投资策略。 反应过度、反应不足与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是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反应的两种情况。 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常常采用试探法(heuristics),即一种以常识为基础,用试错法而不用详细理论的推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试探法经常被采用而且十分有效。比如,去两千公里以外的地方,坐飞机比火车快;去折扣店买东西便宜一些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不用经过论证才作决定,就知道结果是正确的。但是当涉及与统计有关的投资行为时,大量的行为学研究发现,人并不是良好的直觉统计处理器(intuitivestatisticalpro-cessor)。人的心理状况会扭曲推理过程,导致犯下不应该的投资错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表明,试探法的错误形态有四种,分别是记忆的有效性(availability)、事件的典型性(repre-sentativeness)、抛锚性(anchoring)和事后诸葛亮式的偏见(hindsightbias)。其中,事件的典型性将导致反应过度,而抛锚性将引起反应不足。 事件的典型性与反应过度事件的典型性是指人们通常将事情快速的分类处理。人的大脑通常将某些表面上具有相同特征而实质内容大相径庭的东西归为一类。当事件的典型性帮助人的组织和处理大量的数据、资料的时候,就会引起投资者对旧的信息的过度反应。 事件的典型性也会导致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犯错误。例如,某一上市公司总是业绩不佳。投资者就有可能将其归类于绩差上市公司,像大多数绩差公司一样,这家公司的业绩也将不断下降。投资者就会对这家上市公司的过去信息反应过度,导致投资者会忽视这家公司业绩改善的情况。在反应过度的情况下,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被低估(underval-ued)。但是,我们并不是说投资者不会改变他们的观点,如果上市公司的业绩持续的改善,投资者最终将改变错误的观点。 抛锚性与反应不足抛锚性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正确答案的特性。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 讨价还价(bargaining)是了解抛锚性如何运转的好例子。一个训练有素的汽车推销员同汽车买家的谈判总是从最高价开始的,然后再把价格慢慢地逐步降低。推销员的目标就是要把买家“锚”在高价上,通过讨价还价以较低的价格成交,让买家觉得这是一个好买卖。 抛锚性常导致股票的错误定价。例如,一家公司突然宣布其收益实质性的上升,股票市场对这一变化视为某种偶然的情况,而对此反应不足。尽管这家公司在赚更多的钱,但它的股价并没有上涨,因为投资者认为收益的变化是暂时的。实际上,投资者对这家公司的潜在盈利能力的看法“抛锚”了,因为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 尽管投资者对一家上市公司的观点可能会“抛锚”,但这并意味着投资者的观点不会变。同事件的典型性一样,抛锚性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修正。 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对新信息的过度反应或者不足反应的情况,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都将导致股票价格的错误定价。因此,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获利。 中国证券市场中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内容是宏大的,前述的行为金融学的几条基本原理只是理论冰山的一角。行为金融学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革命,也是传统投资决策范式的挑战。行为金融学的大师索勒(richardthaler)既是理论家(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又是实践者(富勒-索勒资产管理公司的策略家)。他发起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15亿美元资产。他认为他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利用由于行为偏差引起的系统性心理错误,投资者所犯的这些心理错误导致市场未来获利能力和公司收益的偏差期望的改变,并引起这些公司股价的错误定价。因为人类行为模式改变很慢,因而基于行为偏差的过去的市场无效率将很可能持续下去。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 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传统金融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是无效率的。不规范的市场必然和无效率联系在一起。在无效率的市场上,基于传统的金融学投资理论的基金投资策略将很难成功。因为满足发达证券市场的投资理论的一些前提条件在中国是并不存在的。如果在中国证券市场中,采取传统投资理论指导的消极投资策略,那么基金的业绩表现必然落后于大盘。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中,一些采取积极投资策略的基金也并未取得优于大盘的业绩。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证券投资基金过于注重成长投资,导致选股不当和过于重仓某几只股票外,另一方面在于没有吸取行为金融学的原理,进行必要的价值投资。因此,结合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制定科学的投资策略,是中国的投资者,特别是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面临的一大课题。 ———对政策的反应与行为投资策略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政策常常左右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因而,一方面它给市场的“先知先觉者”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另一方面也使“后知后觉者”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政策变化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 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机构投资者由于具有较强的研究力量,往往对政策的把握有一定的预见性。而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往往对政策信息表现出过度反应。针对普通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ST现象与行为投资策略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对于特别处理这样的“坏消息”,ST股票的价格应该下跌,而不是上涨。这显然是违背了有效市场假说的情况。然而,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看,这种现象是有道理的。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了潜在的并购目标,将伴随着大量的现金注资、资产重组、政府保护等活动。这些努力表明,ST公司的有关各方在设法拯救这家公司。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这样,ST现象就很好理解了。 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否可以纳入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之中呢?从行为金融学来看,这种策略是可以成功的。但是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基金将ST股票纳入其投资组合范围内。 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应当是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的领导者,应当积极借鉴和吸收金融学的新成果,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尽管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净资产在我国股票市场流通市值中的占的比例不到10%,但由于其信息公开披露的要求,使得证券投资基金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远不止此。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是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转变的必然。在超常规的发展中,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量要超常规的发展;另一方面,投资基金的投资风格、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应当多样化。当然,在运用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时候,我们应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金融投资论文:产业资本金融投资行为的动机分析及监管 摘要:近年来,国内产业资本向金融领域的渗透不断加深,产融结合,作为金融市场上的一股新的潮流正越来越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产融结合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而了解和分析产业资本金融投资行为的动机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关键词:产融结合;投资动机;监管制度 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上国有资本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格局已经被打破,各种类型的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深度和广度都呈现出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并且发展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一、产业资本金融投资行为的动机分析 产业资本频频涉足金融领域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复杂的动机,需要我们认真、客观、全面地加以分析和认识,并制定相应的监管对策。笔者认为,目前国内产业资本积极寻求产融结合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参股或者控股金融机构,为自身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虽然我们十分不愿意将这一条列为产业资本投身金融业的主要动机,但是不可否认,在内地市场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尚处于表面的原始阶段,缓解资金流压力,争取从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依然是目前不少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最主要因素。具有金融背景的企业更容易得到信贷支持,这在国内金融市场上毋庸置疑,而且对积极实现大规模扩张、投资多元化和资金流量大的集团企业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其中也不乏成功的典型。如以饲料为主业的新希望集团,在围绕主业开展的并购和进军房地产业的过程中,也成功地利用其参与金融业的背景获得了巨额融资,实现了多元化投资。但是,更多的产业资本投资金融业却仅仅把目光放在了缓解“融资饥渴”上,以商业银行大股东的地位轻易获取银行巨额贷款和授信;以上市公司股权抵押贷款,拿金融机构的资金来充实自己的现金流;以投资证券公司为名义拿钱给证券公司炒股……,类似于这样的手法并不少见,图的是眼前的利益,冒的是极大的风险。在不久前发生的“上海周正毅事件”里,多家金融机构深陷其中并且损失惨重。以周正毅农凯集团为核心的“农凯系”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向来以热衷于投资证券公司而闻名,曾成功控股了“大通证券”和“泰达富友证券”。同时,农凯集团以2.33%的持股比例位居兴业银行第六大股东,并利用这一优势轻松从兴业银行获得20亿元的综合贷款。目前,伴随“周正毅事件”调查的逐步深入,贷款风险已经开始凸现。 (二)投资金融业良好的利润回报是产业资本涉足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因素。金融业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垄断保护行业,行业利润一直高于社会平均利润。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加入WTO,但完全有理由相信,至少在短期内金融业还不会失去即有的“垄断利润”。因此,对产业资本来说,目前只要挤进这个行业就能享受到超出其他行业平均利润的回报,金融业作为一种长线投资,可以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益。并且,从其他国家或其他行业的市场开放进程来看,许多垄断行业逐渐放开时,往往会产生类似爆米花爆炸的效应,市场放开会带来市场的巨大膨胀和活跃,而且会带来超额的利润,谁进入得早、谁渗透得深,谁就可以在市场利润的分配上占得先机。尤其是一些实行投资多元化战略的企业,投资制造业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其他可选择行业也不多,而金融业的垄断利润和市场空间自然就显示出特别的吸引力。以民生银行的大股东新希望集团为例,该集团早就从“资本与金融的结合”中得到了真金白银。据统计,2000年,新希望从参股民生银行得到的收益就达到3020万元,占同期公司利润的54.7%。 (三)中国金融业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吸引产业资本的另一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据统计,截至2003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0.7万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5.9万亿元,保险市场保费收入达2154亿元,保险市场资产总额7782亿元,上市公司1250家,市值总额41629.53亿元。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市场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不论是市场规模和结构,还是运行质量和效率都远远落后。加入WTO,中国金融业面临着真正意义的对外开放和国际接轨,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将席卷而来。从世界上许多已经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伴随着政府对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国际金融资本的大规模进入,金融自由化将对本国金融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金融资产快速扩展,市场主体迅速增加,金融工具日益多样化,金融创新步伐加快,而金融业国有资本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市场结构也会出现重大调整和变化。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将上述影响称为“金融大爆炸”,并预言中国金融结构正在进入大爆炸阶段的前期,不用很长时期,金融大爆炸将在中国出现。无疑,中国金融业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外资金融机构的蜂拥而入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许多产业资本才积极介入金融领域,从而为今后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打下基础。 (四)投资金融业也是产业资本实现长期战略经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历程来看,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参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内在需要。产业资本通过向金融业的渗透,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强化集团企业内部资金的集约化管理,如目前国内不少大型企业集团都成立了财务公司,就是为了将企业内部庞大的资金流进行合理调度,并通过专业理财进行适度投资,从而发挥资金最大的使用效益。其次,产融结合可以为企业发展寻求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跨行业协同效应。以发达国家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为例,许多大型汽车制造商都拥有自己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而完善的汽车融资服务不仅直接带动了汽车生产和销售主业,而且大大增加了公司盈利。2000年,美国通用汽车信贷公司为全球800万客户提供了汽车信贷支持,其当年净利润占通用公司总利润的36%。而福特公司2000年汽车信贷业务的税前盈余则高达30亿美元,已经接近其汽车制造主业的水平。还有,产融结合也是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全球化运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其中,实体经济全球化是催发金融全球化的基础和动力,而金融全球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无论是跨国公司的资金结算,还是跨国资本的兼并重组,都离不开国际金融市场这个舞台。用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话来说:“产融结合不一定能保证跨国集团的成功,但跨国公司则一定要成功地进行产融结合”。 二、产融结合对中国金融业的积极意义 从世界上不少知名大公司的发展历程看,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是一种必然趋势,目前世界500强中有80%以上都是成功地进行产融结合的运作。以通用电气公司(GE)为例,通用电气以电气照明行业起家,历史悠久,是道琼斯工业指数1896年设立以来惟一仍在工业指数榜上的公司。但是,目前的通用电气早已不再是一家纯粹的工业公司,2000年,通用电气销售收入1299亿美元,净收益127亿美元,这其中,GE金融服务集团的销售收入为662亿美元,净收益为52亿美元,分别占到总额的5l%和41%。GE金融服务集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内容包括信用卡业务、保险业务、商业贷款、租赁等诸多金融领域。在发达国家,产融结合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它不仅有效解决了企业自身发展所遇到的一系列瓶颈,有力地推动了跨国公司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在推动金融创新,完善社会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我国目前而言,金融业整体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经营规模偏小,金融体制不健全,市场结构不完善,金融资产质量较差,金融产品营销方式落后,这些问题极大削弱了国内金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国已经加入WTO,金融业面临的冲击和挑战首当其冲,据业内专家预计,入世5-10年后,外资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上的外币存款份额将占到15%,人民币存款将占10%,外币贷款份额将在20%-30%,人民币贷款将达到15%。另外,在外资银行最具有竞争力的中间业务市场上,其市场份额将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其中包括贸易融资、信用卡交易和现金管理。与此相同,证券、保险业放开后也同样面临激烈竞争。面对挑战,中国金融业急需壮大规模,提升实力。金融企业通过上市到资本市场融资无疑是一条捷径,但是对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来说,上市至少在短期内还不太现实,而引进包括产业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则可以说是目前最为可行的一条有效途径。 通过引进产业资本,国内金融企业一方面可以增资扩股,充实资本金,增强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并且,通过增资扩股实现股权多元化,可以以此为契机改善目前国内大多数金融企业不合理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其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资本的积极介入,目前金融市场上还存在的不少空白领域能够得到迅速填补,比如专为消费者提供汽车融资服务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专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民营银行以及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步伐的人寿保险公司等等,这不仅有助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完善,而且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三、加强产业资本金融投资行为监管的几点建议 在我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虽然还仅仅处于起步 的阶段,但是,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产业资本大量进入金 融业已经给金融监管当局提出了新的课题。就目前情况来看,我 国在产融结合方面的监管法规和政策还很不完善,加之产业资 本的金融投资行为动机十分复杂、方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在现有 的条件下要实现有效监管困难很大。笔者认为,当前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监管当局引起重视。 (一)强化对金融企业的股权监管。在传统金融市场条件下, 国有股在金融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因此股权监 管意义不大,这也导致监管当局一直忽视了对金融企业的股权 监管。事实上,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的教训。以建国以来国内最 大的一宗非法吸储案为例,由于完全受控于大股东,广州市商业 银行穗丰、汇商两家支行沦为大股东予取予求的“提款机”,四年 内账外经营非法高息吸收了超过150亿元的资金,使广州市商 业银行出现了全行性的支付风险。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开始实行增资扩股和国有股权 退出,一些产业资本迅速填补空缺跻身大股东行列,其中不少企 业把目光盯在了金融机构的控股权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 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1999年6月20日)第十五 条:“单个股东投资金额超过金融机构资本金10%以上的,必须 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虽然对不少银行来说,仅有10%是肯 定控不了股的,但是规定中并没有对关联企业、关联股东的参股 做出更明确限定,因此,这并不妨碍有关联关系的企业同时参股 一家金融企业,通过拥有较多的表决权从而实现事实上的控股, 这对一些股本规模较小、股权又相对集中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 构而言无疑是十分危险的。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金融企业 的股权监管,一方面要严格把好审核关,在积极引进优质资本的 同时,杜绝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参股金融机构。另一方面,监管部 门要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控制,适当分散股权,努力实现股权 平衡。 (二)强化对商业银行关系人贷款的监管。所谓关系人,是指 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以 及上属人员投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 济组织。现有的监管法规中虽然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 关系人贷款,但却没有实质性的控制要求和相应的监管措施,并 且,许多商业银行自身内部也对关系人贷款缺乏相应的管理制 度。因此有不少企业通过参股商业银行,掌握投票权,很容易就 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信贷支持,而目前一些地方性城市商业银 行发放给股东企业的贷款也远远超过了人民银行规定的单户贷 款管理的比例,并已经陷入股东贷款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困境之 中。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尽快制订相应的监管措施,具体做法可 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在对金融机构增资扩股进行审批 时,制订一些限制股东向所投资金融企业进行融资的政策规定, 如若干年内不得向参股银行贷款,或提高贷款条件等等,从而将 一些“劣质投资人”挡在门外;二是监管当局要切实加强对商业 银行关系人贷款的监管和检查,对单户超比例的关系人贷款要坚决督促其压缩贷款规模,降低单户贷款比例,否则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三是要督促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对关系人的授信管理,严禁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的问责制和贷后评价制度,不给违规发放关系人贷款有可乘之机。 (三)积极推行金融机构信息披露。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混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向金融机构参股,使得金融机构本身的法律结构和管理结构也日趋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监管当局单方面的力量,显然难以对金融机构施以全面、及时、有效的监管,必须积极借助外部中介机构力量来完善和补充金融监管。当前尤其要重视推行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实现监管当局、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信息对称。有效的信息披露能够将金融机构置于市场的监督之下,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在充分了解银行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判断,从而避免交易前的逆向选择和交易后的道德风险。通过信息披露,金融机构的股权变动、关联交易(贷款)等重要信息可以及时、充分、准确地被市场和监管当局所掌握,从而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但在目前国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非上市金融企业目前还没有信息公开披露的义务。对此,监管当局应积极按照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的思路进行探索,推动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尽快实施信息披露;同时,加大对社会公众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帮助社会公众正确、理性地看待金融机构披露的信息。 (四)强化对大股东企业的风险监测。一般而言,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下,能够参股金融机构的企业都是一些自身实力雄厚,经营业绩良好的优质企业。但是,以产业资本自身的资金实力来看,对资金链的管理也同样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以民生银行的大股东——东方集团为例,2001年7月26日该公司公告,以公司所持有民生银行1.69亿法人股为质押物,为公司控股的锦州港向中信实业银行申请4亿元贷款提供质押担保,一则公告涉及了三家上市公司,两家商业银行和多个监管主体。这一方面显示大企业集团可以有效调集内部资源向某方面倾斜,快速抓住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也说明一旦资金链或某些运营环节出问题,将动摇整个集团的实力,甚至有可能给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风险。因此,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的各方当局应加强信息交流和工作协调,有针对性地对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上涉足较深、影响较大的产业资本实行风险监测,共同建立和完善重点行业、大型企业的风险监测数据库,加强风险分析和预警,为更好地掌握金融监管的主动权,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打下基础。 金融投资论文: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投资策略研究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了人的心理、行为所造成的投资失误和市场异像。在分析了投资者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投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行为金融理论 投资策略 投资心理 1 行为金融学概述 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传统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该假说认为,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场就是有效的。根据这一假说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理论,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也构成了现代证券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金融理论和金融证券市场的现实不断发生着冲突,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在金融投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并不总以理性的态度做出决策。在现实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和不完全理性的现象,证券投资行为中会表现出各种偏激和情绪化特征;在证券市场上则表现出股票价格的各种“异象”,如:一月效应、周末(周一)效应等,用传统金融理论很难对这些“异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行为金融学受到了重视,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金融市场,克服了传统金融学的一些弊端。 2 行为金融投资决策的心理、行为特征 2.1 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De Bondet 和Thaler(1995)认为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他们列举了大量证据显示人们在做决策时,对可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资金管理人、投资顾问和投资者都对可能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过度交易(over trad?鄄ed)的产生。 2.2 反应过度(Over-reaction) 反应过度描叙的是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应上会出现非理性偏差,从而产生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投机性资产的市场价格与其基本价值总会有所偏离。过度反应的另一种表现是,当没有出现需要采取某种行动的事实时,投资者由于主观判断失误,以为事实已经发生并采取行动而导致投资损失。 2.3 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 当市场上有重大消息时,股价通常未见波动,但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时候,股票市场却有时会出现异常的波动且幅度较大,这表明股价对信息反应的滞后。与个人投资者对新信息往往反应过度相反的是,职业的投资人以及证券分析师们更多的表现为繁衍不足。他们通常会因为过分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依据,而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从而错失赢利的良机。 2.4 非贝叶斯预期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在具体决策过程中,并非按照传统金融理论中的贝叶斯规律来不断修正投资的预期概率,而是对最近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给予更多的权重,在决策和做出选择时更注重近期事件的影响。 2.5 后悔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 投资者在发现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之后,通常会感到伤心和痛苦,而为了避免这种痛苦,投资者会非理性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后悔厌恶的直接原因,正是因为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才使得人们会感到后悔。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将优于其他决策方式。比如很多投资者具有从众心理,积极购买市场中受追捧的股票,而一旦股价下跌,投资者考虑到还有大量其他投资者也同样遭受了损失时,自责和不快会相应得到减轻。 2.6 固锚效应(Anchoring Effect)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被要求作相关数值的定量评估时,容易受事先给出的参考值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固锚”效应。“固锚”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正确答案的特性。在缺乏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历史信息就更容易成为人们对当前事物判断的主导影响因子。例如在美国,投资者20世纪80年代末受美国股票市盈率(较低)这个普遍认可的“锚”的影响,认为日本股票市盈率过高,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使东京股市的市盈率仍比美国高得多,许多美国投资者却觉得东京市场不再被高估了,因为他们将20世纪80年代末东京股市的高市盈率当成了新的“锚”来考虑。 3 行为金融投资策略 任何理论都是为应用服务的,行为金融学也不例外。行为金融学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革命,也是对传统投资实践的挑战。如行为金融学的大师Richard Thaler,他既是理论家,又是成功的实践者,他和Russell Fuller一起发起成立的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Fuller Thaler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15亿美元资产。他认为他们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利用由于行为偏差引起的系统性心理错误。投资者所犯的心理错误导致市场未来获利能力和公司收益的偏差期望的改变,并引起这些公司股价的错误定价。发现投资者心理上的系统性偏差,是基金获利的基点。其基金业绩似乎也在证明着这一点,从1992~2001年,其基金的报酬率高达31.5%,而同时期的大盘指数收益仅为16.1%。总体而言,行为金融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还没有成为投资专家们广泛而普遍的制导理论。有两个原因,一是行为金融理论本身并不完全成熟;二是利用这些理论测定各种各样影响价格的心理变量时,会遇到很多操作难题。当然,任何理论都是有缺陷的,在金融市场中没有人也没有任何投资策略可以一直获得超额回报。行为金融投资策略让投资者具备了战胜市场的可能,但永远也无法具备打败市场的保证。 3.1 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 Invest?鄄ment Strategy) 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由于股票市场经常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对反应过度的修正会导致过去的输家的将来表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从而产生长期超常回报现象。邦特(Debondt)和塞勒(Thaler)(1985)的研究表明这种投资策略每年可获得大约8%的超常收益。对此,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一种质朴策略(Nave Strategy)———也就是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3.2 惯性交易策略(Momentum Trad?鄄ing Strategy) 惯性交易策略是指在分析股票过去相对短的时间内(通常是一个月到一年)的表现的基础上,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规则(filter rules),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规则就买下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Rou?鄄venhorst(1998)对其他12个国家的研究证实了动量效应的存在,从而证明了这种效应并不是由于数据采样的偏差所造成的误解。我国市场存在明显的惯性效应,利用股票在一定时期的波动采用此策略可以买人卖出而获得价差收益。 3.3 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Dollar Cost Averaging Strategy And Tim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于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分摊成本,从而达到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较大风险的策略,即成本平均策略。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割有关。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股票的投资风险的能力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投资者在年轻时应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用于投资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逐渐减少股票投资比例增加债券投资比例的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中普遍采用并广受欢迎的投资策略,同时却又被指责为收益较差的投资策略,而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明显相悖。 3.4 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Concentrat?鄄ed Investment Strategy) 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投资者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场,采取有别于传统型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①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要超前的优势信息,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投资者可以通过对行业、产业以及政策、法规、相关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权衡与判断,综合各种信息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信息优势;②选择利用较其他投资者更加有效的模型来处理信息。而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复杂就越好,关键是实用和有效;③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识偏差或锚定效应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均值方差投资理念的影响,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从而不会在机会到来时集中资金进行投资,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也同时分散。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赢取更大的收益。 4 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行为经济学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金融理论迅速崛起,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可以说行为金融理论已经成为金融理论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主题之一。当然,行为金融理论远非一个完全成熟的理论,其对投资实践的指导能力也因时因地而异。 金融投资论文: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管理实践 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EMH)两大基石上的。这些经典理论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其模型与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分析。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PM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投资实践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行为金融理论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现已成为金融研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领域。 行为金融理论是在对现代金融理论(尤其是在对EMH和CAPM)的挑战和质疑的背景下形成的。 主要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础。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回避的。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账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期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迷(equity premiumpuzzle)以及期权微笑(option smile)等,然而由于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论中并没有给出如何确定价值函数的关键——参考点以及价值函数的具体形式,在理论上存在缺陷,从而极大阻碍了期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BAPM)。一些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者认为将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完全对立起来并不恰当。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完善,正成为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在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BPT是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A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APT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BPT认为现实中的投资者无法作到这一点,他们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式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风险态度相联系,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了。BAPM是对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与CAPM不同,BAPM中的投资者被分为两类: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严格按CAPM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会出现系统偏差;噪声交易者则不按CAPM行事,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事实上,在BAPM中,资本市场组合的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会随时间而改变。 投资行为模型 1.BSV模型(Barberis,Shleffer,and Vishny,1998)。BSV模型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其一是选择性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如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增加的预测模型。这两种偏差常常导致投资者产生两种错误决策: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和反应过度(over-reaction)。BSV模型是从这两种偏差出发,解释投资者决策模型如何导致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效率市场假说的。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是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反应的两种情况。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涉及与统计有关的投资行为时,人的心理会出现扭曲推理的过程。事件的典型性将导致反应过度,而“锚定”将引起反应不足。事件的典型性是指人们通常将事情快速地分类处理。人的大脑通常将某些表面上具有相同特征而实质内容不同的东西归为一类。当事件的典型性帮助人组织和处理大量的数据、资料的时候,就会引起投资者对某些旧的信息的过度反应。 比如说在大连大豆的期货市场上,从历史数据中分析季节性因素,大豆有所谓多头合约和空头合约之分。再根据“老合约运行终止,最后往往都是跌”的经验(如S211和S301),得出“期价最终应是跌”的结论。但当基本面有较大变化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由于对上述概念反应过度而忽略基本面的新变化,从而产生价格的失真(如对S211和S301价格的长期压制上)。但是,并不是说投资者不会改变他们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面的这种变化持续下去,投资者将最终改变错误的观点。 “锚定”就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答案的特性。“锚定”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比如一个训练有素的推销员同买家的谈判总是从最高价开始的,然后把价格慢慢地逐步降低。推销员的目标是把买家“锚定”在较高的价位上。 在期货市场中“锚定”经常导致期货价格的暂时性失真。例如,期货市场上突然基本面有实质性的变化(如2002年年初的转基因政策的宣布),但是价格并没有很快上涨到该利多因素所应该带来的幅度。投资者误认为这种利多是暂时的、局部的,并不能起实质的影响。实际上,投资者把价格“锚定”在较低的水平,投资者对利好消息对期货价格的影响“抛锚”了。当然,投资者的观点也跟事件的典型性一样,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修正。 2.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 and Subramanyam,1998)。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类。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判断偏差,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着过度自信和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过分偏爱(serf-contribution)两种判断偏差。然而价格由有信息的投资者决定。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商品价格判断的准确性,低估市场风险,进行过度交易;而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过分偏爱则使投资者过分偏爱自己所占有的私人信息,低估关于商品价格的公开信息。对个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就会导致商品价格短期的反应过度和长期的连续回调。 当人们面对不确定时,无法作出适当的权衡,更容易出现行为认知偏差。人们往往认为近期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以及熟悉的东西更有把握,而选择它们,对不熟悉的行业、品种则敬而远之。如投资者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记忆犹新,人们总是对经常看的品种进行投资,并认为这些品种风险较小。人们还有“回避损失”的表现:当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的数量更加令他们难以接受。这就是投资者在获得收益时会马上平仓,而在损失时会继续持仓的解释。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风险厌恶者或者风险追求者,面对不同的情形,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当涉及的是收益的时候,人们表现的是风险厌恶者;而当涉及的是损失的时候,人们则表现为风险追求者。当然,过度自信并不单单影响普通投资者,对市场的专业人士也构成影响。 所以Fama(1998)认为DHS模型和BSV模型虽然建立在不同的行为前提基础上,但二者的结论是相似的。 3.HS模型(Hong and Stein,1999),又称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统一理论模型区别于BSV和DHS模型之处在于: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机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认知偏差方面。该模型把作用者分为“观察消息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观察消息者根据获得的关于未来价值的信息进行预测,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赖于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的价格变化,其局限是他们的预测必须是过去价格历史的简单函数,在上述假设下,该模型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统一归结为关于基本价值信息的逐渐扩散,而不包括其他的对投资者情感刺激和流动性交易的需要。该模型认为最初由于“观察消息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的倾向,使得“动量交易者”力图通过套期策略来利用这一点,而这样做的结果恰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反应过度。 4.羊群行为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该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人类由于其社会性而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响,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者相近的思想。所谓羊群行为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并不一定是羊群行为,羊群行为强调对其他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并对他的投资结果造成影响。比如说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上,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期货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行为的模仿来进行决策,这就形成了羊群行为。 在我国期货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打听主力动向,跟风投资的行为,或者在同一个期货公司开户的投资者往往持有相同方向的期货合约。由于羊群行为在期货市场中的广泛存在,期货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这样,投资管理者可以采取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短线交易,以获取过度反应向正常反应的价值回归过程的利润。另外,期货交易是一个“零和游戏”。如果除去手续费等费用,期货交易严格说来是一个“负和游戏”,在这样的一个市场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市场上的大多数人认为价格应该上涨的时候,价格往往会出现转机。所以作为一个成功的期货交易者,就应该敢于做市场中的“少数人”,依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和客观分析,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理论的应用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由于受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不完全、时间不足、以及心理偏差的限制,将不可能立即对全部公开信息作出反应。投资者常常对“非相关信息”作出反应,其交易不是根据信息而是根据“噪音”作出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也就不可能是有效的。此外,行为金融理论从投资者行为入手对许多市场异常现象做出了解释,认为异常现象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市场是无效的。 投资管理者如何将行为金融理论应用于投资管理实践呢?一方面是要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认知偏差,避免决策错误;另一方面要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判断错误,在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投资那些价格有偏差的品种,并在价格定位合理后,平仓获利。由于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基本上是稳定的,因此投资管理者可以利用人们的行为偏差而长期获利。具体而言,有两种应用思路,即把行为金融理论作为投资技术或者作为投资理念,实际上不少投资者是既将其作为投资技术也将其作为投资理念混合运用的。 有些公募基金(如共同基金)直接标榜为行为金融基金,他们利用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和市场表现出来的价格波动异常现象,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利用数学工具和电脑程序来选股和操作。如美国著名的行为金融学家RichardThaler和RussellFuller管理着一个行为金融共同基金,其投资方法是利用投资者对信息的错误加工导致的市场非有效性来获取投资回报,采用自下而上、结合带有行为金融观念的基本分析来投资。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利用市场长期“炒小”、“炒新”、“炒绩差”的风气形成的定价偏差,高举“价值投资”的大旗,集中持有“中石化”、“中联通”等大盘绩优股,取得实效。 在期货市场中,各种投资失误将使投资者产生后悔的心理,对未来可能的后悔将会影响到投资者目前的决策。因此投资者总是存在推卸责任、减少后悔的倾向,“随大流”、“追涨杀跌”、“节前平仓”等从众投资行为都是力图避免后悔心态的典型决策方式。投资者必须学会客观地看待期货价格的涨跌,并严格设置好止损点。虽然投资者不可能每次都赢利,但只要赢利大于亏损,便是这个市场中的赢家。尽量使赢利扩大,而使亏损减小,才是最终的策略和目标。 另一些私募基金(如对冲基金、捐赠基金、养老基金),则是将行为金融理论作为一种投资理念,他们不像公募基金那样张扬,但是在这个应用队伍中,更不乏世界顶级的投资管理人,像WarrenBuffett,GeorgeSoros,DavidSwensen等等,Buffett的简单企业原则、Soros的反射理论、Swensen的资产类别原则等就是他们的投资理念的典型代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现代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投资策略的改变上。如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购买股票,以防止“不测”时,摊低成本的策略,而时间分散化是指根据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理念,随着投资者年龄的增长而将股票的比例逐步减少的策略。这两个策略被认为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法则明显相悖。Statman(1995),Fisher、Statman(1999)利用行为金融中的期望理论、认知错误倾向、厌恶悔恨等观点对两个策略进行了解释,指出了加强自我控制的改进建议。 结 语 行为金融理论对于原有理性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行为金融理论是第一个能够有效地解释市场异常行为的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讨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它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的多样性,突破了现代金融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简单地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市场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使人们对金融市场投资者行为的研究由“应该怎么做决策”转变到“实际是怎样做决策”,研究更接近实际。因而,尽管现代金融理论依然是对市场价格的最好描述,但行为金融的研究无疑也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金融投资论文:研究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的策略 现代金融理论由于忽略了对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论与实证的背离。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社会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证券市场的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建立了行为投资决策模型。在对证券市场的大量统计研究基础之上,行为金融理论家们已获得了关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证券投资策略。因此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用行为金融理论深入探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已显得非常必要。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着。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着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 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陶瓷材料论文:工业电子陶瓷材料的分类、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 要:本文针对工业用电子陶瓷材料的性能特点,研究了工业用电子陶瓷材料的应用领域,分析了工业用电子陶瓷材料的分类,并介绍了电子陶瓷产业加速研发新材料态势。同时,指出了工业用电子陶瓷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陶瓷材料;分类;应用;发展趋势 1 前言 材料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与人类文明的标志。随着空间技术、光电技术、红外技术、传感技术、能源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发展,要求材料必须具有耐高温、抗腐蚀、耐磨等优越的性能,才能在比较苛刻的环境中使用。传统材料难以满足目前的要求,因此,开发和有效利用高性能材料已经成为材料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工业用电子陶瓷材料的分类 电子陶瓷按功能和用途可以分为五类:绝缘装置瓷、电容器瓷、铁电陶瓷、半导体陶瓷和离子陶瓷。绝缘装置瓷简称装置瓷,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能,用作电子设备和器件中的结构件、基片和外壳等的电子陶瓷。电子陶瓷按特性可分为高频和超高频绝缘陶瓷、高频高介陶瓷、压电陶瓷、半导体陶瓷、光电陶瓷、电阻陶瓷等。按应用范围可分为固定用陶瓷、电真空陶瓷、电容器陶瓷和电阻陶瓷。按微观结构可分多晶、单晶、多晶与玻璃相、单晶与玻璃相。 (1) 陶瓷基片材料 陶瓷基片材料在电子陶瓷中,占有最重要位置的是绝缘体。特别是高级集成电路用绝缘基片或封装材料,可以采用尺寸精度为微米或微米以下的高纯度致密氧化铝烧结体。高纯度致密氧化铝具有金属材料所不具备的绝缘性和高分子材料所不具备的导热性。 (2) 压电陶瓷 压电陶瓷由于是多晶材料,所以使用频率受到限制。压电元件可使电信号和机械信号相互转换。一定形状的压电陶瓷元件主要由PbTiO3-PbZrO3系烧结而制成,即使是烧结体,通过极化也可获得单晶所具有的压电性。压电元件的主要用途有火花塞和谐振器。谐振器起选择性通过特定频率电波滤器的作用,是电视(TV)、无线电等调谐电路不可缺少的元件。 (3)铁电陶瓷 铁电陶瓷以铁电性晶体为主晶相的电子陶瓷。已发现的铁电晶体不下千种,但作为铁电陶瓷主晶相的主要有钙钛矿或准钙钛矿型的铁电晶体或固溶体。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晶体中存在着可随外加电场而转变方向的自发极化,这就是晶体的铁电性。当温度超过某一临界值──居里温度TC时,其极化强度下降为零,晶体即失去铁电性,而成为一般的顺电晶体;与此同时,晶体发生铁电相到顺电相的相变。铁电体的极化强度还随电场而剧烈变化。 铁电陶瓷功能多、用途广,利用其压电特性可以制成压电器件,这是铁电陶瓷的主要应用,因而常把铁电陶瓷称为压电陶瓷。利用铁电陶瓷的热释电特性可以制成红外探测器件,在测温、控温、遥测、遥感以至生物、医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应用价值。典型的热释电陶瓷有钛酸铅(PbTiO3)等。利用透明铁电陶瓷PLZT的强电光效应,可以制成激光调制器、光电显示器、光信息存储器、光开关、光电传感器、图像存储和显示器,以及激光等新型器件。 (4) 半导体陶瓷 在陶瓷中,半导体是很多的,除了元素半导体和化合物半导体外,很多种金属的氧化物也具有半导体性质,甚至还有有机高分子的半导体。而半导体陶瓷则是指采用陶瓷工艺成型的多晶陶瓷材料,它与单晶半导体不同,存在大量晶界,晶粒的半导体化也是在烧成工艺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有丰富的材料微结构状态和多样的工艺条件,可以非常敏感的影响材料的性能,这为开辟陶瓷敏感材料的新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电阻随温度而变化的性质,可用于非线性电阻。负温度系数非线性电阻随温度上升而电阻降低,具有一般的半导体特性。铁系金属的氧化物陶瓷,因为具有化学的和热的稳定性,所以可用于非线性电阻,在很宽的范围控制温度。与此相反,称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热敏电阻)的元件,用的是半导体化的BaTiO3陶瓷。这种陶瓷因为在相变温度下电阻急剧增大,如果作为电阻加热元件而应用,则可在相变温度附近自动控温,是很方便的。 (5) 敏感性材料在陶瓷行业中的应用 1) 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材料(PTC) 这种材料的电阻和温度关系,在低于居里温度时呈现低阻抗,高于这一温度时则呈现高阻抗,电阻变化是在居里温度附近以陡变的方式实现的,组织变化的幅度可高达100~105倍。利用这种特性可以作为自控型发热元件,还可用做对特定温度敏感的元件,以及延时开关、过流保护、测温等方面的元件,因此PTC陶瓷应用领域十分广阔。PTC热敏陶瓷材料目前主要是钛酸钡,它的居里温度为120 ℃,通过添加锶、铅、锡、锆等氧化物可以大幅度改变其居里温度。 2) 负温度系数电阻器材料 除了PTC热敏电阻器外,另一类半导体热敏陶瓷就是负温度系数(NTC)热敏陶瓷电阻器,它的电阻对数值随温度升高而几乎呈线形降低。这类材料由锰、铜、铁、钴等金属的复杂氧化物组成,由于组织易于控制,随温度变化大,精度高,价格低,所以NTC热敏电阻器在民用电器、汽车、通讯等设备上用得较多。 3) 由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湿敏陶瓷 由金属氧化物组成湿敏陶瓷,如:SnO2、ZrO2基等。曾有人开发出使用钙钛矿型的陶瓷系列湿度传感器。该系列中的某一组成表现出很强的湿敏效应。湿敏的原理是基于半导体氧化物吸附水分后改变了表面导电性或电容性。湿度传感器在电子、食品、纺织工业及各种空调设备、集成电路内非破坏性湿度检测等场合应用十分广泛。 4) 压敏陶瓷 压敏陶瓷是一类应用极为广泛的敏感材料。利用材料的电流-电压非线性特性,可用于制成电压敏感器件,它的阻值不是恒定值,而是随电压增高到一定值时下降,所以也成为变阻器。这一特性特别适用于电子电路、电力系统及家电产品中的过压保护,发展前景很好。目前,氧化锌-氧化铋系材料的应用最为普遍。半导体陶瓷对环境气氛往往具有选择性的敏感特性。如氧化锡、氧化锌、氧化钛材料体系是若干碳氢化合物敏感元件氧化锆系材料是测氧分压最常用的敏感材料。其共同特征是通过有选择地吸附气体,使半导体的表面能态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电阻率的变化,确定某种未知气体及其浓度范围。 3 工业用电子陶瓷材料的应用领域 电子陶瓷是广泛用于制作电子功能元件的,多数以氧化物为主要成份的烧结体材料。电子陶瓷的制造工艺与传统的陶瓷工艺大致相同。利用陶瓷材料的高频或超高频和低频电气物理特性可制作各种不同形状的固定零件、陶瓷电容器、电真空陶瓷零件、碳膜电阻基体等等。 信息化是21世纪重要的时代特征,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已经成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石,在能源、家用电器、汽车等方面可以广泛应用,尤其在通信、广播、电视、雷达、仪器仪表等电子设备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外,随着激光、计算、集成、光学等新技术的发展,电子陶瓷的用途更日益扩大。信息功能陶瓷以其高性能和应用的广泛性,日益成为许多新型电子元器件的重要关键基础材料,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电子信息领域。随着电子信息产品进一步向小型化、集成化、宽带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功能陶瓷的细晶化、电磁特性的高频化、低温共烧陶瓷技术等将成为发展新一代片式电子元器件的关键技术,导致一系列新型电子元件和模块的出现。信息功能陶瓷作为一大类对电、磁、光、声、热、力等信息具有检测、转换、存储、耦合和传输等功能的介质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集成电路、计算机、自动控制、航空航天、海洋超声、通信技术、汽车和能源等近代高新技术领域。时下,压电陶瓷产品门类齐全,不仅广泛用于军事和工业领域,还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其应用领域较广。 (1) 超声换能器 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有陶瓷谐振器、陶瓷滤波器,还有调谐音叉滤波器、机械滤波器、陶瓷鉴频器、陷波器和延迟线。其中,陶瓷谐振器、陶瓷滤波器产量已经占我国压电陶瓷产品的65%以上,相当引人注目。特别是陶瓷谐振器具有高稳定、无需调节、尺寸小和成本低等特点。典型的应用有:电视机、摄录像机、计算机、CD-ROM驱动器、汽车电器、VCD、电话机、复印机、语音合成器、遥控器和玩具等。压电超声换能器是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声学器件,在水和空气介质中广泛应用。在水声通信中起雷达的作用,被称为声呐,是各类舰船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感器。在工业中,超声换能器已被用于超声清洗、超声精密加工、超声加湿、超声乳化、超声种子处理、超声探伤和超声诊断等。当今,压电超声换能器的另一广泛应用领域是遥测、遥控系统和报警系统。压电发声器的典型产品是压电蜂鸣器和压电送、受话器、手表、计算器、电子闹钟、小型警铃以及电话、手机的振铃都离不开蜂鸣器。计测和控制用压电器件主要有压力、加速度、角速度传感器以及超声测深、超声测厚、超声测流速、超声诊断等。 (2) 数字3C产品 近些年来,集计算机、通信等电子于一体的数字3C产品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3C融合产品已成为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据预测,3C融合将创造出一个高达4000亿美元的产业。3C产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推动着电子基础产品和元器件的同步协调发展,也对电子元器件的基础材料――信息功能陶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 电子信息产品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一些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一些基础电子产品的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少高端产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外资企业所控制。国外大公司,如:村田、松下、京都陶瓷、摩托罗拉等近年来长驱直入中国市场,目前已占据了国内片式元器件特别是高档片式元器件市场相当大的份额。我国信息产业正面临着产品升级换代的机遇和挑战。 4 电子陶瓷产业加速研发新材料 由于功能陶瓷材料近年来强大的市场需求和战略地位,世界各国对功能陶瓷的研究与开发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美国、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都将功能陶瓷作为关键技术,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研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美、日在功能陶瓷的研究方面居领先地位。功能陶瓷电子元件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小型化、微型化、片式化、模块化和集成化。这些趋势向陶瓷材料科学和技术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因此,围绕上述应用目标开展的功能陶瓷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目前十分活跃。 最近几年在科技人员和各企业的努力下,特别是在国家的重点扶持下,再加上外来资金的引入,中国功能陶瓷的基础研究得到加强,企业结构得到调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得中国的电子陶瓷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国已经在功能陶瓷材料领域聚集了雄厚的队伍和积累,处于厚积薄发的阶段,产业发展势头很猛。在电子陶瓷及其片式电容、电感器、电阻器件、陶瓷基板、光导纤维及其陶瓷光线连接器、高温超导陶瓷纤维等应用技术和产业化方面进展都非常顺利。现在,我国已经能够生产大多数的电子陶瓷,像IC基板、瓷介电容、电阻、电感、磁性材料、蜂鸣器、滤波器等压电陶瓷无线电频率元件已能大量生产,并且还占有一定的国际市场。但大部分产品的利润并不很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相对较低,而且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超高利润的电子陶瓷产品我们没有能够占领市场,许多电子整机中的电子陶瓷元件仍需大量进口,如手机中使用的片式压电陶瓷滤波器等,国内市场很大,但全靠进口。因此,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大产品的利润率是电子陶瓷发展的关键和目标。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得好的企业,才有可能在将来的电子陶瓷市场中独领风骚。 功能陶瓷在小型化和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世界范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功能陶瓷材料和元件的市场正在迅速增长。发达国家电子整机生产逐渐向中国转移,为我国功能陶瓷材料和相关电子元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世界各国元器件生产企业都在电子陶瓷及其元器件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方面投入巨资进行研究开发。高投入的研发使得电子陶瓷及元器件成为一个创新活跃、竞争激烈的领域,每年都有大量新型功能陶瓷材料及元器件问世把握机遇,发展优势,提高我国信息功能陶瓷的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对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等许多高科技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陶瓷材料论文:陶瓷材料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摘 要 陶瓷材料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但属于典型的难加工材料,其加工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合了近年来陶瓷材料的各种加工技术,为陶瓷材料加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脆性材料;工程陶瓷;陶瓷加工;特种加工 0引言 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腐蚀性能、强度高、硬度高,是优良的高性能材料。随着陶瓷材料学的发展,其制备技术也越来越多,陶瓷材料的性能也逐步得到提高。陶瓷材料可以用到空间探测、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中。 陶瓷材料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离子键结合,而金属材料通过金属键相结合,所以陶瓷材料与金属材料有完全不同的性质。陶瓷材料在常温下对剪切应力的变形阻力很大,且硬度很高。由于陶瓷晶体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键组成的,化学键具有方向性、原子堆积密度低、原子间距大,使陶瓷显示出很大的脆性,加工产生的缺陷多,所以是典型的难加工材料。发展高效低成本的加工技术十分重要。 1陶瓷材料的车磨削加工技术 陶瓷材料的脆性极高,似乎很难将陶瓷与车削联系起来,但是陶瓷材料的压痕实验表明如果选用合适的金刚石刀具角度和切削参数仍然可以实现陶瓷材料的延性加工。相关的实验也表明采用超硬刀具材料都可以加工陶瓷材料。李湘钒超精密车削陶瓷材料的实验表明采用W-Co类硬质合金可以加工陶瓷零件。日本的原昭夫曾采用聚晶金刚石刀具车削Al2O3和Si3N4陶瓷。目前车削陶瓷材料主要选用金刚石刀具。在刃磨性能上单晶金刚石刀具优于聚晶金刚石刀具,它们都属于微量切削,去除率较低,加工质量和精度难以保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磨削可以满足硬金属的加工要求,因而也可以成为陶瓷材料的主要加工方法,其精度和效率比较适中。磨削陶瓷材料一般选用金刚石砂轮,金刚石砂轮磨削材料时磨粒切人工件,磨粒切削刃前方的陶瓷表面材料受到挤压,当压力值超过陶瓷材料承受极限时被压溃,形成碎屑。同时磨粒切人工件时,由于压应力和摩擦热的作用,磨粒下方的材料会产生局部塑性流动,形成变形层,当磨粒切出时,由于应力的消失,引起变形层从工件上脱离形成切屑。从成屑机理上看陶瓷 材料的去除方式仍然是脆性的。磨削加工后的表面残留了大量的加工缺陷,因此深加工就成为必然的工序。为了降低深加工的成本,近年来提出了延性域磨削的概念。延性域磨削以提高磨削表面质量为主要目标,采用调整磨粒排布方式以及精密修整等技术来实现陶瓷材料的高效精密加工。陶瓷材料的磨削还存在砂轮磨损堵塞以及加工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陶瓷材料的特种加工技术 超声加工是在加工工具或被加工材料上施加超声波振动,在工具与工件之间加入液体磨料或糊状磨料,并以较小的压力使工具贴压在工件上。加工时,由于工具与工件之间存在超声振动,迫使工作液中悬浮的磨粒以很大的速度和加速度不断撞击、抛磨被加工表面,加上加工区域内的空化、超压效应,从而产生材料去除效果。超声加工比较适合陶瓷材料表面脆性的特点,这种方法加工的表面质量较好,容易实现加工自动化。其缺点是加工效率较低,工具寿命较低。 激光加工陶瓷材料,是利用能量密度极高的激光束照射到陶瓷材料表面上,光能被陶瓷表面吸收,光能部分转化为热能,使局部温度迅速升高产生熔化以至气化并形成凹坑。随着能量的继续吸收,凹坑中的蒸气迅速膨胀,把熔融物高速喷射出来,同时产生一个方向性很强的冲击波,这样材料就在高温、熔融、气化和冲击作用下被蚀除。激光加工高效环保,但光斑表面的温度梯度容易形成陶瓷材料表面的微裂纹,而且激光设备昂贵,使用成本较高。 电火花加工主要是通过电极间放电产生高温熔化和汽化蚀除材料。电火花加工适合于导电材料的加工。因为陶瓷材料是电绝缘体,所以必须采取特殊工艺。一种高压电火花加工方法是在尖电极与平电极间放入绝缘的陶瓷材料工件。两电极间加以直流或交流高电压,使尖电极附近的介质被击穿,发生辉光放电蚀除。另一种加工方法是在薄片陶瓷工件上压放一块薄金属网作为辅助电极,辅助电极和工具电极分别与脉冲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并放在油类工作液中,当脉冲电压施加到两极间,便在工具与辅助电极间产生火花放电;当电火花穿过工件上的辅助电极时,由于金属材料的气化喷射或溅射等作用使陶瓷零件表面导电,加工得以持续。还有一种加工方法是在陶瓷的表面涂覆导电材料进行电火花加工。电火花加工仍面临加工效率低、加工表面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这些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3特种加工辅助车磨削技术 车磨削加工的效率相对较高,但其对工具的要求非常高,而且陶瓷材料的表面质量难以保证,对于成形陶瓷零件的加工也较难。为了提高陶瓷材料的加工精度以及加工范围,在车磨削加工中引入特种加工技术将会同时获得较高的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 超声磨削加工,是在磨削加工的同时,对工具或工件施加超声频率振动,充分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振动和空化作用去除材料,超声磨削加工方式较适用于陶瓷材料的加工,其加工效率随着材料脆性的增大而逐渐提高。超声磨削技术可以明显降低磨削温度、增加砂轮使用寿命、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激光辅助车削技术是将激光照射到刀具附近的陶瓷材料,在车削陶瓷材料的过程中,材料剪切区域因激光产生高温软化,减小了陶瓷材料的切削阻力,增加了陶瓷材料的加工延性,从而达到了陶瓷材料的高效延性加工。 在线电解磨削技术是将电解技术引入到磨削过程中,通过连续有限量的电解作用来蚀除砂轮表面的金属结合剂从而对砂轮进行修整以达到微粉磨粒不断出露的目的。在线电解技术是日本理化研究所研究的成果,加工陶瓷材料可以达到超精密加工的水平。 4结论 陶瓷材料在高技术领域中应用的广泛性促进了其加工技术的研究。陶瓷材料硬度高脆性大,采用传统的车磨削技术进行加工难度比较大,而特种加工技术效率低成本高,所以采用传统的车磨削技术与特种加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是以后陶瓷加工技术研究的趋势。 陶瓷材料论文:口腔陶瓷材料与口腔金属材料摩擦性能比较及影响因素评价 【摘 要】 目的:对口腔陶瓷材料与口腔金属材料摩擦性能比较及影响因素评价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94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陶瓷材料修复,研究组给予金属材料修复,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不同的方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口腔陶瓷材料;口腔金属材料;摩擦性能 牙齿若发生严重磨损,将会造成牙周组织、口颌肌肉组织、牙体组织损伤,因而需要及时进行口腔修复[1]。本文主要对口腔陶瓷材料与口腔金属材料的摩擦性能比较及影响因素评价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94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7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4∶23;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7±17.26)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6∶21;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37±16.38)岁。所有患者的牙齿均曾出现大面积缺损,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其均不存在牙根、牙周松动、增宽变性等症状。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及设备 所有患者均选用口腔陶瓷材料与口腔金属材料。其中,口腔陶瓷材料选用的是釉质瓷,而金属材料选用的是合金类材料。选用的设备为铸造机、全瓷机、研磨仪、注塑机、激光点焊机、烤瓷炉、金沉积仪[2]。 1.3 修复方法 研究组患者长期用金属材料修复,对照组患者采用陶瓷材料修复。修复方法为:先搜集患者的病史,然后仔细检查口腔颌面的状况,做出初步的诊断。在复制患者口颌组织的形态模型时,应结合检查的结果,在模型上进行设计和诊断,并采用不同材料来制作修复体。在修复体达到相应的要求时,便可以在患者口腔内进行调试和安装,并指导患者定期复诊,以维护修复体[3]。 1.4 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修复3~9个月后,进行术后回访,根据评价指标统计数据。评价指标为:修复牙根纵裂;修复体变形;修复体脱落松动;修复牙齿破裂;其他包括牙周炎、出血、牙龈等。若出现以上一种情况,就可判定为修复失败。 1.5 观察标准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随访3~9个月后,统计患者有无出现牙齿松动、脱落等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成功率为95.8%,失败率为4.2%;对照组患者的成功率为76.6%,失败率为23.4%。9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成功率为87.2%,失败率为12.8%;对照组患者的成功率为68.1%,失败率为31.9%,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n/%) 3 讨 论 目前,修复牙齿的材料主要有口腔树脂材料、口腔金属材料以及口腔陶瓷材料,不同的修复材料对牙齿产生的磨损情况以及摩擦性能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口腔修复材料可以替代天然牙齿咀嚼和咬合的功能,越来越多的口腔材料被广泛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同时还要考虑材料的摩擦性能,因其摩擦性能会直接影响到齿修复的效果、功能、使用寿命[4]。 在口腔修复过程中,常见磨损类型有黏着磨损、服饰磨损、疲劳磨损以及磨料磨损,因而选用的修复材料和抗摩擦性能很重要,它决定着口腔修复的效果。 由于陶瓷材料的挠曲强度和硬度相对较高,牙釉质的磨损量会随着陶瓷材料的粗糙程度增加而增大,加重原有牙齿的磨损,而金属材料的摩擦性能与天然牙摩擦性能接近,不易被天然牙磨损,是与天然牙匹配较好的生物材料[5]。口腔修复体在口腔内行使的功能较长,磨损相对就会越大,目前评价口腔修复材料的标准不同,影响耐磨性能的因素有很多,如何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来防止牙齿磨损,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设计有效、耐磨、合理的口腔修复材料。 本次研究表明,经过不同的方案治疗后,研究组3个月后的成功率为95.8%,失败率为4.2%;对照组的成功率为76.6%,失败率为23.4%。研究组9个月后的成功率为87.2%,失败率为12.8%;对照组成功率为68.1%,失败率为31.9%,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不同的口腔修复材料产生的磨损程度不同,金属材料制成的人工牙比陶瓷牙好,再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修复材料,有助于延长修复材料的使用寿命,从而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陶瓷材料论文:氧化锆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能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氧化锆陶瓷材料热膨胀性和相变特征,重点讨论了利用相变提高氧化锆材料抗热震性能的方法,对改善材料抗热震性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氧化锆 ,陶瓷,热震能,膨胀性 ,相变特征 1引言 陶瓷材料中热应力大小取决于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并且还受构件几何形状和环境介质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作为陶瓷材料抵抗温度变化能力大小标志的抗热震性,也必将是其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对应于各种受热条件的综合表现。陶瓷材料抗热震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迄今已经提出了多种抗震性的评价理论,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 2氧化锆陶瓷材料抗热震性的理论分析 陶瓷材料的热震破坏分为热冲击作用下的瞬间断裂和热冲击循环作用下的开裂、剥落。据此,脆性陶瓷材料抗热震性的评价理论也相应分为两点观点。一种是基于热弹性理论。它是指材料固有强度不足以抵抗热震温差引起的热应力时就导致材料“热震断裂”。根据这一理论,陶瓷材料同时具有高的强度、热导率和低的热膨胀系数、杨氏弹性模量、泊松比、热辐射系数及黏度,才能具有高的抗热震断裂的能力。此外,适度降低材料密度和热容也有利于改善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能。 另一种是基于断裂力学的概念,即材料中的热弹性应变能足以裂纹成核和扩展而新生表面所需的能量时,裂纹就形成并扩展,从而导致材料热震损伤。根据这一理论抗热震损伤性能好的材料应该具有尽可能高的弹性模量和尽可能低的强度。不难看出,这些要求与高抗热震断裂能力的要求截然相反。此外,增大陶瓷材料的断裂能、改善材料的断裂韧性,对提高其抗热震损伤能力显然是有益的。再有,适量微裂纹存在也将有助于改善抗热震损伤性能,例如气孔率为10%~20%的非致密陶瓷中,热扩展裂纹形成往往受到气孔的抵制,气孔的存在起着钝化裂纹、减小应力集中的作用。相反,致密性高的陶瓷在热震作用下则易于炸裂。 氧化锆陶瓷材料具有突出的常温力学性能,它熔点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因而,它又常常在高温条件下使用,从而它的抗热震性性能又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氧化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如氧化锆可以单料、四方和立方三种晶型同时存在以及它的特殊相变特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性来优化它的热膨胀行为,提高其抗热震性能。 氧化锆的抗热震指标:材料的各种热学性能(如热导率、热膨胀系数等)、力学性能(如强度、弹性模量、断裂韧性和断裂能等)对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能都有影响,现在多数研究人员研究它的热膨胀性和相变特性来提高其抗热震性能。 3氧化锆陶瓷材料的热膨胀性 材料受热或冷却会发生热膨胀或收缩,这样就会在材料内部产生热应力。当材料中的晶相有可逆多型转变而伴随有大的体积改变时,将产生大的热应力。纯ZrO2就是具有这种特性的陶瓷系统的典型例子。ZrO2晶型转变温度大约为1000℃;当加热到约1100℃时,它从单斜相转为四方相(高温稳定相),反之亦然。这两种多型变体的密度相差很大。因此相转变时体积变化达0.6%或更大(线度方面)。于是产生很大的应力,并出现开裂。特别是冷却时产生的张应力更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材料形状或传热特性,使其中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即产生温度梯度)时产生应力。热膨胀行为是影响材料抗热震性极其重要的因素。根据热膨胀理论可对材料的热膨胀行为进行设计和调整,特别是对氧化锆的热膨胀系数的大小和稳定剂有种类以及添加量有一定的关系。这对考察它的抗热震性有重要的意义。 单斜氧化锆的热膨胀系数小,其膨胀有显著的各向导性,且存在相变问题。立方氧化锆的热膨胀系数大,并且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因而由它构成的材料抗热震性较差。 4氧化锆陶瓷材料的相变特征 氧化锆陶瓷中较典型的马氏体相变为ZrO2中正方相单斜相(tm)转变。它是通过无扩散剪切变形实现的,因此被认为以属于马氏相变类型的固态相变,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无热相变。在给定温度下,相变与时间无关。 ②热滞现象。相变发生在一定范围内,单斜相转变为四方相为1170℃,而四方转变为单斜式温度在850~1000℃,相变滞后约200℃。 ③相变伴随3%~5%的体积效应和相当的剪切形变。由t-ZrO2相变成m-ZrO2体积膨胀,反之收缩。 ④相变无扩散反应发生,由于相变是瞬间完成,快于裂纹的速度,这样可以使用相变阻止裂纹扩展提高陶瓷材料的韧性,相变的体积效应可以用来缓解热应力,改善材料的抗热震性。 ⑤颗粒尺寸效应,处于一定状态下的颗粒小于某一临界尺寸时,单斜相可保留至室温而不相变。 ⑥添加剂可以抑制相变。在氧化锆中加入MgO、CaO等可以使氧化锆以单斜或立方形式存在。 ⑦相变受应力状态约束影响。处于压应力状态时,tm相变将受到抑制,反之则有利于相变。 一定温度范围内,氧化锆陶瓷的相变体积效应与膨胀效应相反,因而可以用改变氧化锆的固溶组成、受力状态和颗粒粒径及分布调整相变量和相变温度范围,来改善材料的热膨胀行为。虽不能由纯单斜相氧化锆制成可用陶瓷,但可以利用其热膨胀的各向异性来改善材料的韧性和提高材料的抗热震性能,例如对于耐火材料的抗热震往往依赖于大量气孔的存在。气孔的作用如下。 ①容纳一定的膨胀变形,缓解热应力。 ②气孔能在主裂纹尖端区域形成局部的微裂纹网,导致的弹性应变能局部减小保证了裂纹稳定扩展,从而提高材料的抗热震性。 然而气孔的存在往往是我们所不需要的,因而Garvie等提出了用单斜ZrO2多晶设计先进耐火材料的思路和方法。它是以单斜ZrO2多晶取代气孔并起到气孔的作用,所采用的单斜多晶ZrO2(MPZ)平均尺寸13μ m,其中包含有粒径为1~2μ m的微晶,把它们均匀分布在任何惰性脆体基体中,制成了接近理论密度的复合材料。它具有稳定的裂纹扩展特征,使材料的抗热震性能大大的提高。Garvie认为材料性能的改善与氧化锆的相变无关,而是由单斜ZrO2颗粒的各向异性产生热应力在基体中形成潜在的微裂纹所致。利用和控制氧化锆的相变,从宏观上改善材料的热膨胀行为,以有利相变体积效应在材料内形成适量的微裂纹,提高材料的抗热震性。 热处理对陶瓷材料的显微结构,尤其对材料中的应力分布状态有明显的影响。通过热处理促使晶界上残留的玻璃相析品,提高晶界耐火度,是晶界工程中有效提高陶瓷材料高温度的措施之一。另外,经热处理获得所需晶界状态,从而改善陶瓷的传热性能,对提高抗热震性也有重要意义。退火处理不仅能够有效的消除陶瓷材料中的内应力,而且能松弛材料中裂纹尖端附近的集中应力,减弱应力场强度因子,增加了脆断阻力,减少了热震破坏的动力,因而退火热处理还有使表面的微裂纹愈合的作用。采用合理的烧结工艺和合适的热处理工艺也是提高陶瓷材料抗热震的有效途径。但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 材料的抗震性与材料的物理性能密切相关,对于选定的材质,其物理性能已经确定,我们可以根据其具体特点,通过工艺的人优化调整,提高材料的抗热震性能。对于氧化锆材料,利用相变特征来改善材料的抗热震性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5结束语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还有必要对氧化锆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寻找合适的抗热震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现有的抗热震性工艺进行发展和完善,做到优化现有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并开发新的抗热震性工艺。 陶瓷材料论文:浅析陶瓷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是在对陶瓷材料基本性能与美学含义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阐释他在现今产品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未来产品设计中的发展方向与应用价值,并结合上述信息提出陶瓷产品开发与设计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关键词: 陶瓷 产品 工艺 民族化 陶瓷是我们所熟知的材料,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多为艺术陶瓷,它主要体现在美学意义及欣赏价值上。陶瓷的制作生产一直是由艺术家、艺人和专业工匠等为主进行设计,以手工化生产为特点。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需求内容也呈多元化趋势发展,陶瓷这种被我国人民视为国粹的材料被赋予了更为宽广的设计语言,陶瓷的设计制作已不仅仅是体现在对传统陶瓷技艺上的复制与模仿,而且对其所体现出来的功能价值、应用价值及美学价值有着更为深刻的期待与要求,这既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又是在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上的扩展。因此,陶瓷产品这种符合目的的,实用的并具有美感的产品系统设计,越来越为设计师、工程师所重视,在不断的开发与研究中以新的理念诠释着它的重要意义。 一、陶瓷产品在造型上所体现的视觉语言 陶瓷产品有其自身独特有的艺术特点,体现在造型上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形式,这两种形式具有同一性和关联性。他们包括,第一,陶瓷产品的造型设计是在满足人们内在物质生活需求基础上所进行的功能性、实用性设计,具有现实的意义;第二,陶瓷产品要注重对其形式美感的追求,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人们精神上、审美上的需求,具有内在的含义。这两种表现形式是在结合功能作用、工艺材料、工艺技术和艺术处理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无论这种陶瓷产品是日用工具还是陈设器具,它都不是单纯的人为产品,而是在进行良好的造型表现的基础上对其精神内涵的所传达出来的外在表现。它不但具有实用价值的因素还有形式美法则所体现的美学特征,这种特征主要包括和谐、平衡、韵律、力度、风格等几个方面。这些美学特征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体现在陶瓷产品中,任何一个都不可能完全孤立的存在。基于这样的特点,设计者在对陶瓷产品进行设计时,就不但要充分的理解它的物理特征、化学特性还要对它的形式美法则作为提升它精神高度的重要标杆,实现其美学意义。 二、陶瓷产品的加工工艺方法概述 陶瓷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是一个复杂而又完善的体系,它的构思、设计、制作、生产都区别于传统手工业生产的陶瓷制作。陶瓷产品是用泥类,经粉碎后和水混合成的可塑性很好的泥团,用这种泥团做成的器形,再放入窑中烧制后的产品称为陶瓷。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选择陶瓷的成型方法是确定生产工艺路线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其中最根本的是对陶瓷产品的产量、品质要求、材料性能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结构简单的陶瓷产品可以采用的工艺成型方法为滚压法和旋压法。大件的或薄壁的陶瓷产品可采用注浆法,如果产品尺寸规格要求高就用压制法,产品尺寸规格要求不高时,用注浆法或手工刻塑成型就可以了,这种成型方法易于操作、条件好、便于前后程序的连动化。一般在陶瓷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最为常用的加工成型主要以注浆法为主。注浆法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从泥浆注入石膏模直至形成薄泥层,这是第一阶段。接下来,在形成薄泥层后,泥层渐厚形成注件,这是第二阶段。最后雏培形成后至脱模为收尾阶段。这种方法对产品设计成型的使用度较高,是陶瓷产品制作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三、陶瓷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应用价值 陶瓷材料具有原料丰富,色泽亮丽,成形方便,耐酸耐碱且容易洗涤的特点,他不但清洁卫生,还会经久不变。所以,基于以上特征陶瓷产品在功能上主要以日用陶瓷(茶具,餐具等)设计;卫生洁具设计;建筑陶瓷设计;艺术瓷设计(陈设器具等)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功能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例如:瑞士雷达表已选用超前的材料――精细陶瓷,其抗断力和拉伸力极高且具有完满无瑕的外表和舒服亲肤的特质。碳玻璃陶瓷在制作高温化学反应堆、用于异常条件下的气体动力、轴承、有色金属铸罐的零件方面是不可替代的。还有如日本生产制造的陶瓷刀,用陶瓷菜刀切食物不会留下讨厌的铁腥味和铁锈,特别适宜于切生吃的食物和熟食;陶瓷剪刀由于不带磁性,特别适宜于剪接录音磁带和录像磁带,它的品质大大优于钢制剪刀,不生锈,十分锋利,被人们称赞为永不卷刃。除此之外,陶瓷还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电容器、集成电路、催化剂载体、碳纤维和人体骨骼等方面对机械、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太空活动等领域做出巨大的贡献。经过研究,先进的高科技陶瓷,不易磨损,轻巧耐磨,抗酸抗碱,并能忍受高温。陶瓷这种材料被时代赋予更多和含义,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同时也创造着更大的价值。 另外,陶瓷产品的创新设计也应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种创新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艺术设计上的创新,另一个则是制作工艺上的创新,即运用现有的制作工艺创作出有新意的产品。虽然陶瓷制品的用途不同,生产工艺不同,设计特点和装饰手法也有差异,但任何陶瓷产品都需要艺术设计的表现。然而陶瓷行业的模仿与跟风的现象却是影响创新设计的重要原因,这一原因同时造成了大量的产品同质化。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求设计者在陶瓷设计在中体现“中国风”,将设计民族化、地域化,这一点十分重要了,如素来以温柔婉约为特质的青花瓷,如今被设计师们用来创作极具力量感的设计作品,中的手枪让作品不再带有那么冷冰冰的恐惧,且更具有趣味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陶瓷文明源远流长,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只要我们的企业愿意在挖掘民族特色上下功夫,我们的国际化,我们的国际竞争,将不仅仅只是融入国际大潮中,更会在国际上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引导国际潮流。这将是我国陶瓷产品设计、陶瓷产业的奋斗目标。 总结: 陶瓷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产物,既受到科学的制约,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形式,即达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又由于它是物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能给人以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因此创作陶瓷产品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方能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服务。我们在深入了解陶瓷加工工艺、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要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陶瓷产品,让陶瓷产业在我国再续辉煌! 陶瓷材料论文:陶瓷材料膜的现状与前景 摘 要:陶瓷膜又称无机陶瓷膜,是以无机陶瓷材料经特殊工艺制备而形成的非对称膜。陶瓷膜管壁密布微孔,在压力作用下,原料液在膜管内或膜外侧流动,小分子物质(或液体)透过膜,大分子物质(或固体)被膜截留,从而达到分离、浓缩、纯化和环保等目的。 关键词:纳米 陶瓷膜 一、前言 陶瓷材料作为全球材料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存在脆性(裂纹)、均匀性差、可靠性低、韧性、强度较差等的缺陷,因而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纳米陶瓷随之产生,它克服了陶瓷材料的许多不足,并对材料的力学、电学、热学、磁光学等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为陶瓷材料的应用开拓了新领域使陶瓷材料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纳米陶瓷膜便是纳米陶瓷材料的大家庭中的一种,其产生于21世纪初,具有分离效率高、效果稳定、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耐有机溶剂、耐菌、耐高温、抗污染、机械强度高、膜再生性能好、分离过程简单、能耗低、操作维护简便、膜使用寿命长等众多优势,并且对GPS信号无任何屏蔽作用。纳米陶瓷隔热膜是21世纪的航天领域高科技产品,该产品起先应用于美国军事、航空、航天领域。 二、正文 1.纳米陶瓷膜简介及研发历史 陶瓷膜技术是膜技术中的翘楚,但20世纪80年达国家已在广泛应用时,中国在此领域却还是一片空白。十几年过去了,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陶瓷膜技术从无到有,不仅打破了国外的封锁与垄断,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膜是一种高分子化学材料,它有无数个只能用微米甚至纳米计算的小孔,既有分离、浓缩、净化和脱盐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等特征。膜技术发明之后便广泛运用于食品加工、水质净化、环境治理、制药工业、化工与石油化工等领域,用来实现产品的净化分离。陶瓷膜就是由经过高温烧结的陶瓷材料制成的分离膜。由于具有独特的耐性,其一进入市场便成为膜领域发展最为迅速、也最有发展前景的品种之一。 到1989年底,南京工业大学徐南平院士才开始了在陶瓷膜领域的艰难探索。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奋斗与努力,中国在陶瓷膜领域不仅打破了西方的封锁与垄断,而且依靠自主创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纳米陶瓷膜特征与原理 相较于传统聚合物分离膜材料,陶瓷膜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能耐酸、耐碱、耐有机溶剂;机械强度大,可反向冲洗;抗微生物能力强;耐高温;孔径分布窄、分离效率高等优点,在食品工业、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业、石油化工、冶金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市场销售额以30%的年增长率发展着。陶瓷膜的不足之处在于造价较高、无机材料脆性大、弹性小、给膜的成型加工及组件装备带来一定的困难。 陶瓷膜分离工艺是一种“错流过滤”形式的流体分离过程:原料液在膜管内高速流动,在压力驱动下含小分子组分的澄清渗透液沿与之垂直方向向外透过膜,含大分子组分的混浊浓缩液被膜截留,从而使流体达到分离、浓缩、纯化的目的。 陶瓷膜是由孔隙率30%~50%、孔径50nm~15μm的陶瓷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或其它工艺制作而成的非对称复合膜。用于分离的陶瓷膜的结构通常为三明治式的:支撑层(又称载体层)、过渡层(又称中间层)、膜层(又称分离层)。其中支撑层的孔径一般为1~20μm,孔隙率为30%~65%,其作用是增加膜的机械强度;中间层的孔径比支撑层的孔径小,其作用是防止膜层制备过程中颗粒向多孔支撑层的渗透,厚度约为20~60μm,孔隙率为30%~40%;膜层具有分离功能,孔径从0.8nm~1μm不等,厚度约为3~10μm,孔隙率为40%~55%。整个膜的孔径分布由支撑层到膜层逐渐减小,形成不对称的结构分布。 陶瓷膜根据孔径可分为微滤(孔径大于50nm)、超滤(孔径2~50nm)、纳滤(孔径小于2nm)等种类。进行分离时,在外力的作用下,小分子物质透过膜,大分子物质被膜截留,从而达到分离、浓缩、纯化、去杂、除菌等目的。 3.纳米陶瓷膜的优势 陶瓷隔热膜系是由导电性物质氮氧化物组成,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是一种性能独特并持久耐用的复合陶瓷膜结构。因而其具有阻隔红外线、分离效率高、效果稳定、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耐有机溶剂、耐菌、耐高温、抗污染、机械强度高、膜再生性能好、分离过程简单、能耗低、操作维护简便、膜使用寿命长、隔热性能好,质量稳定等众多优势,并且对GPS信号无任何屏蔽作用。能够保持最高的可见光透射率的同时,又能提供最高的红外线和远红外线的反射。 4.纳米陶瓷膜的研究现状 纳米陶瓷膜目前主要采用纳米材料淀积技术,与PET表面涂布纳米陶瓷有所不同,它是将纳米陶瓷材料混合到PET基材颗粒,从而提高产品性能,使其达到前所未有的稳定。在金属膜的技术上通过纳米陶瓷技术,采用先进的真空磁控溅射工艺,用精微的纳米状陶瓷物质来制造,从而使产品对光进行智能滤光筛选,最大限度阻隔热量,性能大大优于单纯金属薄膜。此外,纳米陶瓷膜的生产还采用了高隔热低反光技术,一方面可以使薄膜有效隔热率超过90%,提高室内舒适度和节省能源;另一方面却没有增加薄膜的反光。通常提高隔热能力的同时,总是要加强隔热膜的反光,这样会使得室内可见光大量损失,并且使得通信信号大幅减弱;强烈的内反光极易干扰视线,引起视觉疲劳。 5.纳米陶瓷膜的应用前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节能和环。建筑物门窗玻璃、顶棚玻璃、汽车玻璃和船舰玻璃对可见光的透过性有较高的要求,但在满足采光需要而使可见光透过的同时,太阳光的热量也随之传递。因此,对室内温度和空调制冷能耗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夏季这种影响特别显著,透过玻璃窗进入室内的太阳能量加大的了空调的载荷。通常空调的设定温度与负荷具有如下关系:设定的制冷温度提高2℃,制冷电力负荷将减少约20%;设定的制热温度调低2℃,制热电力负荷将减少约30%。为了节约能源,人们采用了金属镀膜热反射玻璃和各种热反射贴膜,用以反射部分太阳光中的能量,从而达到隔热降温的目的。但是,这种做法对产品的应用构成影响,要么达不到预定的效果,要么加大了制作工艺成本。纳米陶瓷膜出现,为透明隔热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及市场价值。目前在国内,研发应用此产品已经引起了不少公司的关注。 三、结论 近几十年来,陶瓷材料的应用及发展是非常迅速的,陶瓷材料作为继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后最有潜力的发展材料之一,它在各方面的综合性能明显优于现在使用的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的应用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尤其是能源、信息、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加拉动了具有特殊性能材料的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陶瓷材料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展示出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陶瓷材料论文:陶瓷材料在镜子裱框装饰中的运用 摘 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镜子自问世以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经过科技的进步,镜子不但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其镜子裱框装饰也越来越多元化,这首先表现在材质的选择上。陶瓷材料的优越性在镜子裱框装饰的选用中发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镜子;陶瓷材料;镜子裱框装饰;陶瓷工艺 镜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能缺少之物,追溯到古代,早在32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有了真正的镜子,那时常用青铜铸造方式制成古代鉴容用具,正面以光素,以利取照,背面常有装饰。经过战国、汉、唐宋等各时代对铜镜的发展,我国古人在制镜材料上也有了新的尝试,秦时的金镜、汉代的铁镜、晋时的银华镜等,直到清代以后才出现了玻璃镜。这些制镜的材料都是比较贵重的金属,古人们将其与金银首饰归属为一类,作为小件器物来装饰室内空间。在国外,镜子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以钢和水晶石为材质到利用水银和银箔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映像效果的镜子,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到了现代,随着科技进步,玻璃镜的出现很快成为一种时髦的饰物,深受人们欢迎。经过漫长的探索,在解决玻璃镜的生产成本、清晰度和耐腐蚀等性能后,加之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镜子不但要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更要满足于我们的审美需要,由此产生的玻璃镜装饰也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的关注,其装饰手法和材质选择也越来越广泛,各种材质的镜框装饰层出不穷,常见的有木质、石质、不锈钢、塑料及综合材料等,唯独陶瓷材质运用在镜子裱框装饰中还为之甚少。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设计”条目中谈到了设计在客观上所受到的制约因素:“产品的设计首先指准备制成成品的部件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通常要受到四种因素的限制:材料的性能、材料加工方法所起的作用、整体上各部件的紧密结合、整体对于观赏者、使用者或受其影响者所产生的效果。”不难看出,材料的选择是设计表达的最关键因素,现代设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实用功能、材料、结构、经济、科技、环境、信息等大多非艺术、非审美的因素。除去产品的实用性功能外,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装饰产品则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说地球上有某类物质,其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与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特别密切,非陶瓷莫属。那么将陶瓷这一被视为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般珍贵的物质融入镜框装饰的设计中又是一种怎样的探索和尝试呢?陶瓷材料有粗质和细质之分,但无论哪种类型的瓷土都具有可塑性和可转换性,即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的变化,经过煅烧后可以发生质的变化,转化成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性能的、质地坚硬的人造器物。并且,就陶瓷材料的质地而言,其瓷胎和釉质的光泽度、透明度和滋润感则表现为胎质美、釉色美、瓷声美。通常所谓的“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便概括了瓷器质地所独有的特点。陶瓷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其独特性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的统一;他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既是艺术品,也是商品。镜框装饰既可以说是艺术品也可以说是商品,这是因为在设计镜框的过程中,设计者利用多种装饰技法,以陶瓷材料为媒介,结合创作者的审美想象将艺术以物的形式融入大众生活当中,并以美的形式诉诸人们的感官,陶冶人们的情操,又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在我看来,陶瓷除了具有上述特性外,更具有物质和文化双重功能,其材料的物质功能要优越于平时我们常见的镜框装饰材料:铜、铁、铝等金属,表现为具有一定的耐酸、碱、盐等的侵蚀能力,不会与这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锈、变质和老化;也不会像木质材料那样容易开裂、腐烂或虫蛀等;比起塑料,更不是一个等级上可以比拟的。从陶瓷的文化性来说,人类制陶的历史,就是人类关爱自身、大众及社会的历史。同时还具有象征性,依附于一定形式的隐喻或寓意,就陶瓷镜框装饰的设计而言,这种隐喻或寓意通过形态、色彩、纹饰和釉色等形式反映出来,显露出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象征或代表某一阶层、团体或个人的价值观、情怀与理念、等级、拥有的财富的程度等。并且通过人们巧妙地运用陶瓷材料的结构形态、色彩空间肌理和表层装饰诸方面的因素,通过对镜子的使用种类和呈现类型而展现出陶瓷独特的美。 此外,对陶瓷镜框装饰的设计还与其工艺制作流程也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来说,镜子裱框装饰若作为满足生活之物,那么他就是产品,但当它与镜子结合作为整体被独立欣赏时又可以称其为艺术品,所以,在生产工艺上不得不遵循经济原则,考虑生产成本、便于可操作性和减少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相比其他材料特性而言,陶瓷的生产更具可复制性,对生产的产量化、产品化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其制作工艺简洁,周期也比较短,由此可以通过翻模复制等方式运用到镜框的批量生产中,使其产量化,从而降低了成本,又贴近了生活,满足了大众审美的需要。 有的人认为现代生活质量的优化和物质、精神需求的提高,使得奢华、奢侈型设计产品有了发展趋势,他们是不需要计较经济因素的。而更多的人则坚持设计的大众化方向,认为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联系的现代设计在本质上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后者的意见应当说是更为合理的。陶瓷雕塑镜框产品,若是为了满足大众生活和审美的需要而服务的,那么就要考虑经济核算问题,考虑原材料费用,生产成本,产品价格,运输、储藏、展示、推销等费用的合理,在一般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适用、优质、美观的设计。陶瓷材料的选择和它的工艺制作流程就是在严格遵循经济原则的情况下对镜子裱框装饰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做出的尝试和探索。 镜子是千变万化的“魔术师”,其镜子与裱框装饰相结合,更能体现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在此为目标的基础上,只要我们努力探索,敢于创新,就可以使其变幻出多种艺术效果,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我们的审美情操,更能让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贴近大众生活。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浅论高职院校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职业能力 阶梯式 多元目标模式 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在认真调研、分析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造业背景、行业背景和学校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并提出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培养目标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1、制造业背景 制造技术是使原材料成为产品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入世以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电工程技术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从而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2、行业背景 要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就必须发展装备工业,而装备工业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其核心代表是数控机床产业,要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必须优先发展数控机床产业。 据调查,抚顺挖掘机制造公司、韩国独资企业“双龙公司”、6409厂、三环机械制造总厂、煤矿电机厂、铝轮毂厂、减速机厂、抚顺机械厂、石油机械厂、星阳公司等都引进了机电设备及数控加工没备,需要相当数量高层次的机电设备及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操作、编程、维护人员及车间管理人员。同时生产机电产品的厂家也需要懂机电技术的营销人员。 最近几年,机电专业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据2002至2003年就业统计,机电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为1:3。为此,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一线机电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学校背景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有二十多年普通人学专科机械类专业办学历史,现已发展为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数控应用技术”、“机电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一系列专业群。1999年以来,针对制造业对机电及数控人才的迫切需要,我校机械类专业主要围绕数控应用技术及产品安装、调试、维护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并于2000年独立设置了高职机电工程技术专业。 (二)业务规格与专业特点 l、业务规格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一级:具有熟练的autocad绘图能力,考取autocad认证证书;二级:熟练的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三级:常用传动件的设计及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熟练使用caxa电子工艺图表;四级:能够熟练掌握手工编程及熟练应用一款cad,cam软件(caxa、pro/e、mastercam)和数控仿真软件,考取数控工艺员证书,五级:熟练操作至少一种数控机床(车铣或加工中心),考取数控车(铣或加工中心)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六级:熟悉机床电气控制、plc数控技术、机械工程检测技术、微机和单片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知识,具有简单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能力,考取机电设备维修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达到不同级别,达到其中任意一个即可实现就业。 2、专业特,最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强化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特色,加强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机电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使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形成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模式一是在培养内容上,做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使学生知识够用,技能过硬。二是从培养方式上,做到“讲授与实训相结合”。三是从培养主体上,做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为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制造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岗位人才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的知能结构,重组课程体系: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创建具有现代水平的训练教学基地,构建具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新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文件,加大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投入,改善实验、实习设施。 2、重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侧重于基本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应用。专业核心课程: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原理与编程、cad/cam(caxa、pro/e或mastercam)软件应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等。 3、实践环节突出四个特性 一是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普及性。对于金工实习,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方面,这样在实际操作中,以车工、钳工、铣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特别在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功夫。 二是专业基础实训的严格性。专业基础实训学习量大,范围广,学生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对专业的认识。这一环节掌握好,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我们开设autocad实训、电工电子课程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 三是专业实训的必备性。我们建设了cad/cam实验室和数控实训基地,装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和正版cad/cam软件以及10台先进的数控机床,利用正版的数控加工系统仿真模拟软件实施教学,之后再到机床上真刀实枪的进行操作。把工厂中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常用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内容整合成“典型零件的工艺制订”、“数控机床编程”等实训项目,保证学生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学会常规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基本了解数控机床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四是毕业实习环节的针对性。毕业实习环节教学,主要针对学生面向社会需求,学生尽管是同一专业,但实际工作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因而毕业环节就应该体现这一点,以所学专业为主,结合自己情况完成毕业环节,尽量以普通机床的经济型数控改造为主,但考虑就业导向,有意拓宽,如在企业中流行的cad/cam软件的运用(autocad、caxa制造工程师等)、现代车间及班组的管理、机电设备的营销、机电设备的设计、开发等,做到真题真做。 4、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 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有实验室8个、专业机房1个,已建成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第一期购置两台生产型数控车床,华中的数控铣和数控车床各三台以及方正系统的电火花、线切割各一台,并已陆续开始使用,使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了基本保证。 专业机房全天对全系学生开放,通过科学地管理,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展,实际动手能力逐渐增强,自身的务实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先求合作、后求发展”原则,已与沈阳金杯汽车培训中心、市煤矿电机厂、市机械厂、双龙公司等多家不同性质、地域、行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校内基地打基础,以数控加工操作技能为主,并进行数控设备编程与操作实训,故障诊断与维护实训等。校外实习基地主要针对机电设备、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验收等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5、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对数控机床的结构、机械设计等内容,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以现场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技能证书与毕业证结合 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教育。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考取美国autodesk公司颁发的autocad二级认证、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数控工艺员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等。 7、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教师“双素质”能力的培养;采用自身培养与送到国家指定的师资培训基地等地相结合的方法,使多数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有3名教师获教育部颁发的“双师素质”证书,有8名教师具备劳动部门认定的考评员资格,有2名教师考取了加工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证书,还有4名教师专程到华中数控接受为期两周的培训;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合格率已达到80%,三年内将达到100%;现已基本实现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8、毕业实践与就业环节相结合 改革毕业设计原有的限于纸面的图纸设计、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毕业环节变为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制作,使其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多样化,逐步转为对职业技能培训更有促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控制器的实体制造与制作。在实体制作与加工中,培养综合运用单片机、plc控制技术的能力,培养数控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培养机电产品cad/cam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双赢的机会,一方面学生获得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缺少现代化人才的企业也招聘到了就了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对学校则初步实现了后期订单教育。 9、教材建设与规划 专业理论课:以教育部规划的高职高专教材为主,自编部分教材,无论选何种教材,都要以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据。积极参加各类教材编写,其中主编了《机械设计基础》等教材。 实习、实训课:以实习、实训大纲为指导,自编实习、实训指导书,明确实训项目、实习任务,实习、实训方式,实习、实训效果和成绩评定方法。实习、实训内容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为主,突出训练过程和操作效果。根据新技术出现的实际情况,实习、实训指导书应定期修订。 拟自编教材有:《机械制图》、《机械工程基础》、《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实训教程》、《可编程控制器实训教程》、《数控编程及加工实训教程》、《电火花型腔加工及线切割加工教程》、{(cda/cam软件应用实训教程》等。 大力推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现已做出机械制图、autocda 2000、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原理与编程、caxa制造工程师、mstercma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10、注重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从2000级开始,将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通过学生的演讲、爱国教育等,培养学生勤奋、踏实、朴素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现高职特色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多元目标模式”,坚持多证书毕业。 置受教育者于集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和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工程背景下,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 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采用交叉培训的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双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能力培养强调应用性、技能培训强调适用性,理论教学强调针对性,教学管理强调可操作性,教学文件强调规范性。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突出用科学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各种能力综合,是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本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是讲求实用、实效,目标是本专业毕业生具备阶梯式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及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保证不同层次和不同能力的学生毕业后100%就业,且工作时适应期短或没有适应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 1.变速器 在汽车,拖拉机,机床等机器的运转以及牵引力装置上我们都会使用到变速器,我们常见的变速器主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由齿轮和轴杠杆组成的手动变速器,此类变速器主要是依靠不同的齿轮组合产生变速变距;而另外一种则是由液力变扭器,行星齿轮以及液压操作系统组成的自动变速器,该类型的变速器主要是依靠液力传递以及齿轮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变数变距。通过了解变速传动机构和操纵机构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变速器,有需要情况下,有时候还需要加装动力输出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变速器,故此由变速器的构成得知,变速器的运动方式可以按两种类型划分,一种是按传动比变化方式以及按操纵方式。 2.使用变速器应该注意的问题 与传统的变速器相比,在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使用过程首先需要做到熟悉与了解整个变速器设备的运作,以及变速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等可能在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的使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涉及到的基础信息。变速器在汽车中的使用最为广泛,故此以汽车变数器为例子,详细解读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与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到的几个细节问题:(1)只有排挡杆置于P、N位置时,方可起动发动机,在点火开关打开状态下,若想移出这两个挡位,必须先踏下制动踏板,同时按下手柄按钮,才可将排挡杆移入其他挡位。(2)P挡可作为手制动的辅助制动器,但不可替代手制动器。(3)车辆被牵引时排挡杆须置于N位置,牵引时车速不可超过50Km/h,牵引距离也不能超过50Km,若需牵引更长的距离,需将驱动车轮升离地面。(4)若自动变速器的控制单元因电气故障而导致其进入应急状态,此时只有3、1、R挡可以工作,不要认为尚有挡位可用,就不去修理,应及时查明故障并排除,否则会损坏自动变速器内的多片离合器。 3.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 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使用上的操作不当或是没有及时的保养维修都会导致变速器出现故障,机电工程的生产生活上带来不便。变速器在运转过程中,发动机转速突然提升,会感觉到像是发动机动力输出突然中断,或是变速器在工作中发出异响,特别是在变速器的前部响声特别明显的情况,都能够判断在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的使用可能发生了故障,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或是影响机电工程专业的生产,需要及时对变速器进行维修。若想确保在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能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在平时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及时的保养,特别是自动变速器的使用,在自动变速器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遵守维修保养规程,缺乏及时的检查和日常保养习惯,不仅会加速变速器的损伤和故障的形成,甚至还会扩大故障后果的危害性,所以预防性保养习惯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使用十分重要且相当必要,良好的保养习惯不仅能让变速器能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还能降低其故障的发生。以下是关于机电工程中变速器维修保养的关键要素:(1)定期对变速器中的润滑油进行检测与更换。(2)注意油面高度,可在机器预热的时候查看,具体查看有无漏油,变速器内的油既不能过多也不能亏损,亏损有可能会烧坏变速器,过多则会引起变速器过热。(3)注意保养换油。如汽车的变速器,每家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的轿车品牌不同,变速器的换油周期也不相同,注意所使用的变速器品牌,留意使用说明书,到期必须更换。在某些汽车公司中还规定了,对变速器没有及时进行保养换油,会将汽车进入应急模式,出现锁三挡的情况。(4)定期检查变速器油的颜色,正常的变速器油应该是无味、半透明,红或黄色,如果发现变速箱油发黑或有焦糊味,必须马上更换。如今在社会上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对汽车行业中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故此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护与保养的具体措施也引起了汽车行业与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做好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对变速器中所存在的故障问题详细的进行分析,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只要能做到及时准确的知道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处理好变速器的故障,才能不断的提高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护水平,不断的促进机电行业的发展。 作者:蔡连松 单位:江苏华浩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浅析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机电工程专业的得到不断的发展,变速器在汽车机件的应用也日渐成熟,给予了汽车行业极大的推进力。特别是自动变速器在汽车中的使用,促进了自动挡车辆研发的进步,因为自动挡在操作上相对于手动挡更加简便,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也越来越高。探讨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为变速器未来能拥有更广阔与坚实的市场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维修;保养 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工艺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人们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保养知识与故障维修方面的认识和了解都非常有限。在现今这个汽车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汽车自动档的普遍以及已经渐渐的深入到整个汽车行业,被广泛的应用到人们对汽车使用的日常生活中了,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它给人们可谓带来了诸多便利,而变速器的维修以及保养液成为了人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1.变速器 在汽车,拖拉机,机床等机器的运转以及牵引力装置上我们都会使用到变速器,我们常见的变速器主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由齿轮和轴杠杆组成的手动变速器,此类变速器主要是依靠不同的齿轮组合产生变速变距;而另外一种则是由液力变扭器,行星齿轮以及液压操作系统组成的自动变速器,该类型的变速器主要是依靠液力传递以及齿轮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变数变距。通过了解变速传动机构和操纵机构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变速器,有需要情况下,有时候还需要加装动力输出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变速器,故此由变速器的构成得知,变速器的运动方式可以按两种类型划分,一种是按传动比变化方式以及按操纵方式。 2.使用变速器应该注意的问题 与传统的变速器相比,在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使用过程首先需要做到熟悉与了解整个变速器设备的运作,以及变速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等可能在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的使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涉及到的基础信息。变速器在汽车中的使用最为广泛,故此以汽车变数器为例子,详细解读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与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到的几个细节问题: (1)只有排挡杆置于P、N位置时,方可起动发动机,在点火开关打开状态下,若想移出这两个挡位,必须先踏下制动踏板,同时按下手柄按钮,才可将排挡杆移入其他挡位。 (2)P挡可作为手制动的辅助制动器,但不可替代手制动器。 (3)车辆被牵引时排挡杆须置于N位置,牵引时车速不可超过50Km/h,牵引距离也不能超过50Km,若需牵引更长的距离,需将驱动车轮升离地面。 (4)若自动变速器的控制单元因电气故障而导致其进入应急状态,此时只有3、1、R挡可以工作,不要认为尚有挡位可用,就不去修理,应及时查明故障并排除,否则会损坏自动变速器内的多片离合器。 3.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 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使用上的操作不当或是没有及时的保养维修都会导致变速器出现故障,机电工程的生产生活上带来不便。变速器在运转过程中,发动机转速突然提升,会感觉到像是发动机动力输出突然中断,或是变速器在工作中发出异响,特别是在变速器的前部响声特别明显的情况,都能够判断在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的使用可能发生了故障,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或是影响机电工程专业的生产,需要及时对变速器进行维修。若想确保在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能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在平时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及时的保养,特别是自动变速器的使用,在自动变速器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遵守维修保养规程,缺乏及时的检查和日常保养习惯,不仅会加速变速器的损伤和故障的形成,甚至还会扩大故障后果的危害性,所以预防性保养习惯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使用十分重要且相当必要,良好的保养习惯不仅能让变速器能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还能降低其故障的发生。以下是关于机电工程中变速器维修保养的关键要素: (1)定期对变速器中的润滑油进行检测与更换。 (2)注意油面高度,可在机器预热的时候查看,具体查看有无漏油,变速器内的油既不能过多也不能亏损,亏损有可能会烧坏变速器,过多则会引起变速器过热。 (3)注意保养换油。如汽车的变速器,每家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的轿车品牌不同,变速器的换油周期也不相同,注意所使用的变速器品牌,留意使用说明书,到期必须更换。在某些汽车公司中还规定了,对变速器没有及时进行保养换油,会将汽车进入应急模式,出现锁三挡的情况。 (4)定期检查变速器油的颜色,正常的变速器油应该是无味、半透明,红或黄色,如果发现变速箱油发黑或有焦糊味,必须马上更换。 如今在社会上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对汽车行业中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故此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护与保养的具体措施也引起了汽车行业与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做好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对变速器中所存在的故障问题详细的进行分析,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只要能做到及时准确的知道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处理好变速器的故障,才能不断的提高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护水平,不断的促进机电行业的发展。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基于开放性实验平台培养机电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摘要: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工程专业课程《机电控制技术》为例,探讨了如何基于开放性实验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主要介绍了开放性实验平台的构成、方案设计、实验效果的评估等。实验实施的效果表明这种开放性实验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平台;创新 一、引言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指在实验教学中所有实验资源向学生开放,实验性质由验证型向设计型、综合型过渡。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自拟实验方案、查阅文献和参考资料,提出设计思路和实验步骤。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验基础、专业特点选择相应的实验项目,给学生最多的主动权、最大的开放性。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开放性实验的研究,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针对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开展了开放自主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其全开放模式拓宽了实验的时空概念,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中国矿业大学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对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提出了建议。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以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为例,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管理工作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南京工业大学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通过开放式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本文以机电控制专业为背景,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控制技术》教学内容为基础,介绍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于开放式实验平台,开展创新实践教学的研究工作,探讨开放性创新实验平台的搭建、实验方案设计等,研究开放性创新实验效果的有效评估方法。 二、面向机电控制学科的开放性创新实验平台 创新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让学生建立起系统设计的思想,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按照系统功能选择部件,进行接口设计、数据调试、结果评价、使整个控制系统的方案实现过程接近于工程实践。 1.开放性创新实验平台的搭建。针对《机电控制技术》课程,让学生完整地了解测量与控制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各个控制部件、测量部件、控制系统有感性的认识,通过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动手搭建硬件,自己编写软件等方式,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机电控制技术》开放性创新实验平台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硬件平台主要是指实验所需的各种器件,例如各种控制对象、传感器、控制器件,各种接口器件以及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的各种工具器件。软件工具平台包括各种编程软件、设计用工具软件、控制软件、检测软件等。例如C语言,PLC编程软件及组态软件等。信息平台包括创新实验课程指导网站,将实验中所用的各种器件和工具的说明书、实验软件的学习文档、实验要求等相关文档放在网站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开创引导式、启迪式的自学模式。 2.开放性创新实验方案的设计。开放性创新实验方案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①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要求实验在时间、内容、设备上的全开放。时间上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只要在允许的时间之内,都可以随时来实验室进行实验。内容的开放性是指在完成实验目标的要求下,允许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选择。设备的开放性是指允许学生对实验设备进行选择组合来完成自己的实验目的。在课程中一个具体的控制问题可以描述为:传感器测量控制对象的信息,利用一定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器件实现对象的控制。开放性实验平台提供了多种配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并且可以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例如:不同的控制对象:电水壶、AVG小车、吹风机等。不同的传感器:可配置温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等。不同的控制器件:低压电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器、嵌入式控制器。②层次性。在实验目标制定、实验硬件的配置和实验结果考核方面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难易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硬件配置可以体现实验的复杂程度,同时也是对学生不同能力的衡量。举例来说,同样选择控制水温,学生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控制器,选择单片机硬件稍简单些,选择PLC的话就稍复杂一些。在控制方法上也可以有所不同,如果只是简单的开关控制,程序就比较简单,如果选择PID或者其他方法程序就复杂一些。这种不同的组合搭配设计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柔性,也激发了学生进行比较、探索的能力。③课内实验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开放性创新实验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一次实验后,学生会带着问题重新回去查阅资料,寻求解决之道,为下一次实验做好准备。④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组织实验平台,构思实验方案,进行详细的实验设计和不断的修正,最终实现实验目标。这一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的新想法,新思路,培养其创新的能力。 3.开放性创新实验效果的评估。开放性实验效果的评估,要摈弃普通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的误差大小,实验曲线的吻合程度等进行打分的方法,需要对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和创新性、实验结果等进行综合的考量。以水温控制为例,为了兼顾一般性,又能突出某些优秀学生的创造能力,可采取递阶打分的形式,例如对于水温控制问题,如果控制水温在60℃不变,按照控制水温偏差大小可给予基本分数,在此基础上,学生可选择增加难度,控制水温在40℃至70℃之间做周期不变正弦变化,根据控制温度跟踪误差进行加分。继续增加难度,控制水温在之间40℃至70℃做变周期的正弦变化,根据温度跟踪误差进行加分。 三、开放性创新实验的实施效果 该实验平台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2009级以后进行了初步的试点,目前已经完成三届,每年参与该平台的实验人数大约在300名左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每次实验后,课程组都对实验效果进行了调查和问卷,并要求学生将对实验的建议和意见写入报告或问卷中,以期得到学生积极的反馈。有同学在实验心得中提到:“这是第一次只有实验器材的情况下,独立设计实验,没有完整方案,甚至没有接线图,一切都靠自己摸索前进,但这种挑战同时也磨练了我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该平台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大约88.36%的学生认为该实验平台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帮助,有91.48%的同学对这种新颖的实验方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推荐该课程的比例达到了98.75%。 四、结论 开放式创新实验在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实验方式方法、实验时间和实验难度等方面体现了充分的自主性,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实验设计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过程处于方兴未艾阶段,目前仍有各种问题,例如验室的管理、实验效果的评估等,还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论述 【摘要】在电控产品开发中,电控系统硬件开发技术较为成熟,开发的核心与难点是控制 系统软件。成熟的控制软件是提高车辆性能和控制功能实现的主要因素,因此电控系统控制策略的开发是电控产品开发的主要内容。变速器控制策略的开发,首先需要深入了解控制对象――机电工程专业性能,再者还要分析因素的影响,使开发的电控系统具有较强的作用。 【关键词】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维修与保养 前言 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应用极为广泛。最早出现的汽车变速器是机械式手动变速器,也称手动变速器。它通过驾驶员用手拨动变速杆,改变变速器内的齿轮啮合位置,改变传动比,从而实现车辆变速的目的。由于它是有级排挡固定轴式齿轮变速器,所以以其效率高、成本低、生产工艺成熟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手动变速器在换档时必须踩下离合器,所以存在着换挡动力中断的问题,而且存在驾驶员的操作水平对汽车行驶性能影响较大以及驾驶员工作强度大等缺点,所以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动变速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无级变速传动技术的发展,相比有级变速器,无级变速器的自身优势日益明显。 1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技术 液力变矩器闭锁点的控制问题,存在单参数控制,双参数控制两类。单参数控制包括涡轮转速控制、车速控制、挡位控制。采用涡轮转速控制方式需设定闭锁一解锁转速差以避免频繁的闭锁与解锁车速控制,挡位控制这两种控制方式都属于高挡闭锁控制,避免低挡范围内的频繁闭锁。双参数控制包括以泵轮和涡轮转速为参数的控制方式、涡轮转速和节气门开度为参数的控制方式、车速和节气门开度为参数的控制方式。泵轮和涡轮转速的控制方式可以在不同节气门开度下都有合理的闭锁点涡轮转速和节气门开度控制,也可以在不同节气门开度下得到合理的闭锁点并且结构上易实现车速与节气门开度控制,这种控制方式在高挡闭锁,而在抵挡不闭锁,为轿车常用控制方式。针对传动系统工作工况的复杂性及其非线性,模糊控制技术在液力变矩器的闭锁研究中得以应用。如针对自动变速器在坡道行驶中的换挡循环,转弯时的频繁换挡等对行驶环境不适应出现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行驶环境识别的多模式汽车自动换挡系统。利用通常自动变速器上的传感器信号,自动识别汽车的当前行驶环境,提高了自动变速器的整体性能。从动力源方面进行控制,通过减小节气门、点火滞后或停止向部分汽缸供油等方法,反馈控制发动机,自适应地降低转矩,从而可控制自动变速器的输入转矩和输出转矩,并可将输入转矩与输出转矩控制在最佳值上,以实现平稳换挡。利用电子换挡控制系统控制锁止电磁阀减小锁止离合器的接合冲击。 2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技术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以其传递效率高、易于制造等优点在自动变速器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在传统固定轴式变速器的基础上,应用电子技术和自动变速理论,通过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液压执行系统来实现离合器的分离与接合、选换挡操作以及发动机节气门的调节,实现起步、换挡的自动操纵。电子控制单元根据反映驾驶员意图的节气门开度信号、制动踏板信号,反映汽车行驶状态的发动机转速、输入轴转速、车速、挡位信号,依据预设的最佳换挡规律和最佳离合器接合规律,借助于相应的执行机构对车辆的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进行联合操纵,可以达到大大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动力性和经济性。真正意义上的产品最早应追溯到年,日本五十铃公司首先在轿车上使用一型全自动机械变速器,该自动变速器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挡位最佳决策,控制参数为预测载荷、驾驶员意图、车速、节气门开度。实验表明该智能换挡系统明显减少了不必要的换挡次数,并提高了燃料经济性和降低了排放。并且把自动防抱死和自动巡航和进行系统集合控制,以提高控制系统可靠性和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年日野公司也推出计算机辅助变速排挡系统,随后,美国福特公司、法国的雷诺公司、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等,都相继开发出了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在美国和西欧已进入商品化阶段。德国最近新开发研制的具有或挡的,它突破了传统机电液接合的模式,采用了机电气的接合方式,通过电气控制无离合器踏板的干式离合器实现车辆的起步,而换挡过程无需分离离合器。 3无级变速器技术 在汽车自动变速器中,无级变速器因其可产生连续变化的速比,实现发动机与动力传动系统的最佳匹配,并且能够简化操作,减轻驾驶员劳动强度,提高行车安全性,提高驾驶的平顺和舒适性,改善排放,成为汽车自动变速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无级变速器按作用方式的不同和传动形式的差异,可分为机械式、液压式、电气式,机械式无级变速器使用最广泛。在摩擦传动的无级变速系统中还包括链式无级变速器,它采用的金属链类似自行车的链条,它由部分组成内联接片、压板连接片和连接它们的浮动销,销相互滚动,使链条在弯曲时摩擦力小,且具柔性,传动链条位于两对锥形齿轮盘之间,这两对齿轮盘中,各有一个可以轴向运动,这样链带可向外或向内运动,运行线路可以变化,相应的转矩、速比也可以变化,这类变速器技术要求高,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转数过高或出现打滑现象,作为安全保障,变速箱中要有很高的液压压力,这样整个系统的作用效果就会降低,油耗也就升高。在该变速箱上安装了机械液压转矩感应器,可以直接而快速的作用于压力,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链带脱落,或是在冰面行驶时突然出现的转矩过高。该变速器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传动压力和改变速比是分别独立控制的,通过这种双活塞原理,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有效作用损失,另外还能直接改变速比,迅速调节锥形齿轮盘。 4 变速器的维修保养 4.1事后维修保养方式 这种情况是在设备发生故障后才去进行维修,使出现故障的设备恢复正常功能的一种维修方式,事后维修方式有时也称为故障维修,由于该维修方式的维修时机无法控制,当设备零部件发生故障时会造成停机。因此这种情况大多造成不便。 4.2定期预防性维修保养方式 根据经验及设备故障统计数据,规定每隔一段确定的时间对设备进行一次计划性的维修,而在规定时间前发生的故障,则进行事后维修保养。定期预防维修大大减少了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更为安全可靠。 4.3视情维修保养方式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测得到设备的状态,并以此来确定维修时机。视情维修保养是基于大量的设备故障不会瞬时发生,而需要发展一段时间,即设备的功能故障在发生前有一定的故障征兆表现,当这些故障征兆出现的时候,才对设备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是多数人采用的,也是最贴近实际情况的一种。这种维修的最大特点是从设备的故障后果危害出发,尽可能避免或减轻故障后果,从而改变了过去根据设备故障的技术特性对故障本身进行预防的观念。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故障极方便处理。 结语 现在国外自动变速器台架测试技术己比较成熟,可以对自动变速器的一些特性进行检测。将汽车理论、自动控制理论、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机电工程专业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研究 [摘 要]随着机电工程在社会建设中占取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逐渐增加机电工程研究力度,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加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微机技术、自动控制工程基础、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五门电类技术基础。本篇论文主要针对五门电类专业技术基础研究的原则、内容和发展趋势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机工程专业 电类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电机工程技术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因此对于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的研究尤为重要,为我国各类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主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研究的原则、内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增加其研究的可实操性,真正促进我国机电工程的发展。 一、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研究的概述 1.研究原则 我国机电工程专业技术基础在近几年来对其大力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是相对西方的研究进度较为落后。我国大型电类企业的先进技术大部分仍是引进日本和德国等先进国家的电类技术。其研究成果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为我国电类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针对从事各门电类的岗位所需改进的内容作为研究重点,从而不断提升在职人员的工作能力,建立对五门电类企业发展有用的研究体系。 2.研究内容 我国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五门电类技术基础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相应的理论知识网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其基础技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相应的机械制图、电工基础、电机与变压器、PLC、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并且增加其基础知识的实践性;另一方面是不断提升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相应岗位的实操的能力。例如对于五门电类基础技术相应岗位的涉及到的机电设备和控制设备的识别、设计、调整、维修、操作、编写、安装和改造等方面的能力。 二、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的研究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相应的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的研究体系也应该进行改变,从而使其研究的成果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对电类企业的发展,也更容易应用到电类企业的实际岗位中,从而促进电类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智能化 智能化是当今社会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根据企业中的设备我们可以发现,电气自动化逐渐代替人工操作,机电智能化的机器人逐渐代替自动化设备,这一现象证明其智能化成为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研究的最终方向。机电的智能化主要指的是在电气自动化的基础上,加入人工智能化、运算技术、模糊学、心理学混沌动力学等新型的研究领域,从而模仿人工的智能化,使机电设备具有与人一样的辨别、决策和处理的能力,从而促进机械设备的高智能运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控制能力。 2.模块化 机电工程对于模块化的研究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资源设备的浪费,对于统一各机电类企业的机械设备的各类接口的标准化由于产品功能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存在一定的难度,制定标准化规格,一方面有利于机电设备的开发也有利于各类新产品的推行和扩大生产规模。新标准化制度的建立,必然要对之前的设备进行改进甚至是报废,这必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可以先选择大型的电类企业实施标准化,逐渐将标准化贯彻实施,为机电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3.电子网络化 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不仅仅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生活,还为各大电类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网络可以打破空间和国际上的局限,使世界各地的电类企业连成一线,也是我国了解国际上的电类企业发展信息的途径之一,促使全球的电类企业在合作中竞争、相互促进,实现双赢的局面;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优势推行新产品;还有网络技术也实现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的目标,也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网络化是机电工程企业的发展趋势。 4.微型化 微型化是当今机电设备逐渐向微型化发展,国外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微型化的优势,并将其称之为微电子机械系统。微型化主要指的是一平方厘米的机电设备,并且逐渐向微米和纳米级发展。微型化机电设备的体积小、耗能小、便于安装和运动快捷等多方面的优势,深受各大机电企业的欢迎。微机技术的研究还涉及到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促进微机技术更加精确。 5.绿色化 机电工程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环境造成一定的负担,若是要对污染的环境治理需要花费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代价,严重的环境破坏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因此我国机电企业意识到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性,即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机电工程。绿色化的发展道路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对机电工程制造的污染液体、固体进行物理或化学的处理,使其达到污染排放的标准;另一方面是从根本上杜绝污染液体或固体产生,从而使其排放液达到标准。绿色产品在从设计、制造、运转和销毁等阶段减少污染物产生的同时,也要提升各阶段的资源利用率,并且可以对其回收利用再生产。绿色化的技术开发也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之一。 6.系统化 机电工程的系统化主要体现在机电工程建立完善的体系结构方面。系统的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可以根据当今社会机电发展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该系统需要增加对多个子系统的调控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强大的通讯技术作为支持;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格化方面,机电系统化越来越重视人与机械设备的配合,首先是设计期间逐渐增加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即机器人的设计理念,增加人与机器的融合度,其次是从自然界的生物寻找灵感,寻求自然界的规律,促进机电人格化的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机电工程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五门电类基础的研究也不断走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五门电类技术基础是机电工程专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方向决定机电工程的发展趋势,借鉴西方的发展经验,在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决定机电工程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方向,从而提升机电工程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并建立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高职高专机电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之我见 摘 要 近二十年来,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增加了一批学校,扩大了招生规模,粗看起来人气较旺,发展的势头不错。但是,从高职高专教育的全局来看,潜在的问题还很多,不可盲目乐观。本文只就一个学校能解决的问题,发表一些意见,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机电工程 教学体系 改革 1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准确定位适时调整专业 专业是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结合的一个接口,是学校教学工作能否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一条纽带。既然高职高专培养出的学生是“服务地方,面向基层,应用性的技术人才”。那么就应该放下“高等”的架子,眼睛向下,面向市场,主动进入市场。调查了解各行各业人才类别的需求情况,在广泛获取信息基础上,确定学校设置的专业和招生的数量。一定不能等待观望,坐失良机。 2制订长短结合、模块结构、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计划 专业培养计划〔或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初稿蓝图。过去我们高专采用的计划,多是本科院校教学计划的压缩和修补,处处体现出学科型的模式,计划经济的烙印。如今是经济转型时期,要求高职高专的教学计划,按服务领域(或岗位群)来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征来构建教学体系。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加速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推动产学结合进程 实训教学是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突出专科特色的重要环节。例如有的高职高专学校电气专业的实训教学,自成体系,独立设置。除时数占到总学时的1/2外,按“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术训练和综合技术训练”三个层次组织教学,而基本的技能训练立足校内完成。具体讲:第一学年主要在校内做电工、金工和微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实训。如:安排三周的金工实习,两周的电工实训,一周的微机操作和考级。第二学年安排在校内、外做电气技术的专业实训。如:安排三周在校外做电机修理和电控柜的组装、调试。安排三周在校内做模电数电的专题实验和课程设计。第三学年进行综合的贴近生产的技术实训。第六学期不再上理论课,主要进行实训。采用的方法是:部分学生可在校内进行单片机控制,PLC控制的电梯实训,也可以用ERFAT自动控制系统装置进行交、直流全数字传动控制技术和模拟仿真的实训:部分学生可以到签约单位或赴与系签有产学合同的企业顶岗劳动,参加技改项目,时间三个月,毕业前用一个月时间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4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与产学研结合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采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构建“五合一”的教学模式。构建“校内与校外合一、车间与教室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仿真与实操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五合一”教学模式。学校从企业聘请技术人员到学校辅导学生,把企业的产品拿到学校生产: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按企业员工要求生产企业的产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建立生产性实训环节,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生产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拓展“订单式”的培养模式继续加大与已建立“订单式”培养知名企业的合作力度,建立长期订单培养合作关系。积极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合作,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优秀高素质技能人才。 (3)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融入教学过程中,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岗位直接上岗能力。 总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文件精神,遵循“重在内涵建设、重在改革创新、重在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中之重。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以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为核心,完善与规范专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走提升内涵建设发展之路,带动专业群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持围绕产业经济发展,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依托企业建专业,建好专业为企业。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通过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条件建设,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重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课程体系、建好专业生产性的实训基地、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型专业教学团队、形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机电专业。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浅谈机电工程EPC总承包项目仪表专业施工技术管理 摘要:按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总体要求,为确保项目建设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通过对仪表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探讨其关键点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采取的必要方法, 介绍了项目前期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及调试阶段仪表专业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理论总结。 关键词: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仪表施工;项目前期准备阶段;项目施工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施工收尾阶段;项目调试阶段 1、前言 在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仪表施工是项目建设的关键之一。仪表施工要在整个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进入中期后才开始进行, 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生产过程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就整个EPC项目建设而言,仪表专业工程量占的比例较小,建设期短。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总体进度控制中,仪表专业不会出现在项目管理的关键路径上, 如果关键路径的工期压缩或延期均会直接影响到仪表专业的有效施工时间。因此,有效合理进行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的仪表施工管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2、浅谈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中仪表安装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2.1 项目前期准备阶段 2.1.1确定项目所需人员、工作范围及工作量 (1)项目中标后, 首先确定项目所需人员, 通过总进度控制要求, 了解到主项目的施工进展和关键时间节点, 如相关设备和物资到场时间、上道工序完工时间、主项目完工和移交时间等。 (2)确认采用的项目管理模式, 并在材料采购和施工上要分清专业界面。本阶段还应做好设计图纸的收集和审图工作, 对于条款不清晰的内容, 应及时进行书面确认, 做好设计交底工作并形成备忘录。 2.1.2确认项目内容和编制施工程序文件 (1)要根据施工资料、最终合同文本, 结合当地法律法规进行项目的准备工作, 明确业主最终需求目标。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对新项目进行对比和分析, 列出异同点和潜在工作量, 根据项目所在国家和当地的验收规范, 对现有施工能力和项目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2)准备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关程序文件的编制。其中, 施工组织设计和程序文件的编写的内容要全面, 能体现项目施工的特点和质量控制手段, 要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技术难点及相应解决办法。根据项目施工要求, 程序文件主要有: 施工组织设计、HSE 管理、仪表校验程序、仪表安装程序、自控系统与仪表联调程序文件、仪表专业试运程序以及相应的支持附表等, 文件的数量和涉及的内容可根据业主的项目管理要求确定。本阶段形成的相关资料和程序文件是指导仪表项目施工的主要依据。 2.2 项目施工阶段 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中的仪表施工, 包括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及收尾阶段。在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建设中, 仪表的施工界面一般要涉及电气、电信、消防、土建、 工艺、机械, 以及自控专业 ( DCS等系统) 等。 2.2.1施工准备阶段 (1)鉴于仪表专业的施工界面复杂, 在施工准备阶段要重视图纸文件中涉及与本专业有关的信息。仪表专业工程量相对较小, 主专业在布置时更多考虑自身专业的需求, 在施工高峰开始前, 仪表专业的技术人员要特别注意与其他专业的相互关系。发现问题必须尽快与业主和设计人员进行正式的书面沟通, 以便减少损失。 (2)技术人员要根据物资的介质、用途、危险等级和存放要求, 对领出的物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保管和存放。要根据设计要求, 对自购和业主的成套、成橇物资进行到货验收, 重要物资设备的开箱和接收要有三方在场共同签证并形成记录, 仪表工程师应妥善保管相关记录和资料。 (3)上述检查结束后, 技术人员要对所有仪器仪表的量程及精度进行校验, 并根据设计要求对仪表设备进行零点迁移和量程调定, 人员不具备校验资格时, 设备的校验可转交当地合法计量机构完成。每台仪器仪表的校验过程都要形成单独的校验记录, 出具校验合格证, 并注明校验合格的有效期以备竣工资料归档使用。 (4)除了要做好仪表专业的预制预埋等工作外,技术人员还要结合其他相关专业的时间节点, 分析和制定有效的作业计划表, 且要明确特殊地段的作业方式和设备需求, 以及施工阶段出现的新界面等变更情况, 并将相关要求传达到各施工班组, 各班组长应针对各段的实际情况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2.2.2施工阶段 (1)仪表专业施工时界面多, 有时需要两个以上的上道工序完成后才能进行施工, 所以仪表专业的施工多数情况下是采用灵活的交叉作业。 (2)仪表工程师应将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 并对设计变更和补充文件做好存档以备后查。同时, 仪表技术员应对在施工中可适当调整的内容做好记录, 如电缆或桥架的走向, 远传设备的选址变更等, 并在竣工图纸和竣工文件上作相应的变更。 (3)除了要做好 QHSE 工作以外, 对于施工时形成的记录、变更、文件及相关资源的证书要及时保存好。施工资料的编制, 文件和相关工程信息的签证, 目的是列出施工关键质量控制点和工作量, 需要业主和监理 ( 有时也需要项目第三方 ) 的监督验收和签字, 只有在业主和监理以及利益相关方的签字认可后, 仪表专业在施工阶段的工作质量和内容才基本被确认, 也是请领进度款及结算时必需附带的材料。相关文件资料的编制、报批、变更、签证等工作也是重要的。 2.2.3施工收尾阶段 施工收尾阶段, 结合项目进程, 做好“三查四定”工作, 完善仪器仪表专业的相关工作后, 要做到工完、料清、场净、无错漏。对于备品备件、未移交区域内的材料和设备均要妥善安置, 由专人看管。对施工记录、质量评定和竣工图存档管理要及时准确。 2.3 项目调试阶段 开车前的调试和试运是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的关键, 更是对各专业以及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数量和设备功能的完整性检验。在试运及开车过程中, 仪表专业必须配合相关专业做好调试工作,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与系统承包商的信号交接, 以及机械动作的验证工作。试车过程中, 仪表专业在完成对设备及管道的跑、冒、滴、漏、坏等必要的检查后, 将进入三级调试阶段: 仪器仪表设备的单体调试、端子内调试即I/O测试、 DCS 等系统整体联合调试以及最后验收和移交。 (1)仪表和成套设备的单体调试, 主要针对仪表专业自身软件和硬件施工质量的全面检查, 检查内容有设备安装方式、位置、施工质量、数量;仪表电缆接线质量及方式; 仪表电缆信号线、电源线的校对;跨接电缆接线的质量、方式及信号线和电源线的回路校对;单体设备报警点、触发点设置要正确。本阶段为无源检查阶段, 主要检查仪表端子接线回路和硬件功能为主, 重点检查电缆不要有虚接、漏项、连接错误、损坏等情况, 并在完成单体硬件调试后, 将完成测试的相关资料提交业主和监理签证。 (2)端子内调试即I/O测试, 主要在仪表单体调试结束并通过安装检车合格的基础上, 结合系统承包商提供的 PLC、RTU、 SIS、 ESD、 FCU 、CIU等控制机柜的相关资料,配合系统承包商,进行端子内输入输出测试。 (3)对 DCS 等系统的整体联合调试, 应该在完成单体设备调试检查和端子内调试即I/O测试, 仪表专业方可配合系统承包商, 对整个工程中的控制设备的功能、命令发送及接收、报警与 ESD 连锁触发等情况做全面联合远程控制操作。 3、结束语 在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设计、施工及试运行3个部分。无论怎样理想的设计,如果没有相应水平的施工和施工管理去实现它,也达不到设计的预期目的。施工过程中, 仪表专业安装工作的质量是各种受控设备和仪器精确动作、可靠运行的前提, 也是仪表施工管理过程的关键。面对工程施工中的困难,施工中多采用比较成熟有针对性的工程系统管理软件(如电气仪表管理软件等),以便对工程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使工程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实现项目总目标。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浅析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模式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形式之一,高速公路的维护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模式对于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将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的现状进行阐述,并且重点分析通信、收费和交通三大子系统的新技术应用与发展方向,提出对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进行完善的对策,保证高速公路实现高速、安全、舒适功能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高速公路正常运营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高速公路;机电工程;通信;监控;收费;维护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机电工程在高速公路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运行情况直接影响着高速公路的运营水平。因此对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进行专业化维护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对于高速公路的运营尤为重要。 1.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现状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主要包括以监控、收费和通信三大子系统为核心的一系列机电设施,对于高速公路的高速、安全舒适功能有着决定性影响,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主要特征如下:其涉及领域广、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并且除了三大系统外还包含众多系统,路线长,所需要维护的面积大,建设规模大,投资额巨大;并且存在维护环境恶劣,维护难度大的特点。 我国目前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维护模式是自行维护与专业化维护并存,以自行维护为主的模式,但是自行维护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自行维护需要人力资源较为庞大的维护队伍,需要配备多个专业的人才;其次,投资额较大,需要配备足够的维护机具、车辆和仪器仪表,每年的维护费用得不到良好的控制。 相对于自行维护,专业化维护的优势体现为,能够确保系统有效运行,通过借助专业技术对机电系统的故障予以预防,并且能够准确及时的排除故障;由于机电工程具有专业性的预防体系,可以将事故风险降至最低;更加科学的管理,使得维护更加正规化,保障维护工作的质量;对于运营成本的控制非常有效,专业化维护从资源配备、车辆、机具和检测仪器等设备上,都能减轻资金投入压力。 2.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模式的概述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维护的基本原则是减少成本、提高水平和服务质量。作为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专业化维护在确保机电系统短期内的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要着眼于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模式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机构,应该根据路段的实际情况制定维护管理考核细则,要求专业维护单位订立服务承诺。其次,需要健全和完善维护管理制度。机电工程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机电工程的维护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制度是基础、是前提。新通车项目,维护工作基础薄弱,需在今后的维护工作中尽快加强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可以从机制上保证维护工作的及时与到位。 2.1通信系统的不足 SDH是我国现阶段公路工程主要采用的通信系统,作为一种将多型业务融入一个软件系统的传输平台,对于PDH通信系统有着很大的改善。但是这种通信系统仍然是一种多软件堆砌而成的,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并且网络构成复杂的通信系统。而且因为存在着传输平台不能独立适用的缺点,需要很多附加设备,导致了管理和维护难度的加大。在实践中,标准的SDH是针对电信公用网设计的,标准SDH提供的业务接入一般为E1、E2、E3等接口,不直接提供视频、低速数据和LAN接口。 2.2收费系统的不足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一般采用四级收费体制,包括收费车道、收费站、营运收费中心和收费结算中心,各级站点以计算机设备为基础,这些计算机设备通过以太网交换机连成网络,该体系的运行是以收费车道收集数据开始,通过连接网络传输给收费站,收费站再将数据传输给收费结算中心和运营中心,收费结算中心根据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应收款项,再将应收款项传输进收费计算中心的数据库。人工半自动封闭式联网收费系统仍然拜托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需要许多人工操作来解决问题,并且无法实现真正的畅通无阻,而且在管理上增加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加大了运营费用,对于舞弊现象没有有效的遏制。 2.3监控系统的问题 国内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主要是以主线控制为核心的体系,其控制对象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流,方式主要包括定时控制和交通感应式控制两种。其控制内容主要是可变速度和驾驶员信息两方面。主线控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对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行情况、设备工作状态、道路情况等进行监视和控制。 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发展趋势是,由路段监控到全省监控再到立体监控,最后发展为智能监控。随着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主要包括两个成分,监控中心和外场设备。监控中心由计算机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摄影设备等组成,采用局域网结构,其工作原理在于外场设备检测外部信息,将信息通过通信系统传输回监控中心进行分析处理,再将结果反馈给外场设备。 3.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 对于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专业化维护,除了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检修之外,还应该对一些问题加以重视。 3.1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专业化管理应该确立基本的原则,对其管理进行指导,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减少维修成本、提高维护水平、提高高速公路服务质量。 3.2确立维护目标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专业化维护应该明确自身的目标,主要可以分为短期和远期目标。短期目标主要是指对于运营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重点提高,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多个子系统的资源共享。而远期目标是指在坚持短期目标的前提下,实现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整体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3.3完善监管机制 对于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各个路段,要严格按照实际情况制定管理考核细则,对于各维护单位要落实责任。机电设备主管部门应该与其他子系统部门联合成立监督小组,对于机电工程进行日常维护,进行制定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开通相关的意见反映渠道,并且将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联系起来,根据可靠的机制来杜绝维护上的漏洞。 3.4建立维护管理制度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作为一个相对完备的系统工程,对于其维护需要相应的系统工程进行管理,因此应该建立和完善维护管理制度。因为随着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不断深入,对于公路机电工程的设备维护是相当重要的,在维护工作中尽快加强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从机制上保证维护工作的及时与到位。 3.5总结经验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非常完备的管理体系,因此应该善于总结经验,不断的对维护工作进行完善和改进。因此,高速公路业主应该根据本路段的实际情况,对运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总结,对系统维护单位提出具体的机电系统维护、维修要求和考核标准,并与系统维护单位进行充分和全面的沟通。同时制定《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并责成系统维护单位遵照执行,确保各子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顺利开展。 4.结语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维护与发展对于我国高速公路的效益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对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三大子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希望能从中总结出对于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有利的经验,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的健康持续发展。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机电工程专业是以机械、电子技术为主体的综合性学科,是各专业技术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点学科。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机电工程专业教学工作来说是一项全新的考验。对于各专业院校来说,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机电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是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机电工程 课堂教学 机电工程专业是以机械、电子技术等为主体的综合性学科。由于机电工程专业涉及的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已经成为各技术类专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开展素质教育所开设的重要专业。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各职业院校来说,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科课堂教学工作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的问题。 从现阶段国内职业教育工作发展的实践来看,机电工程专业学科教学主要采取的是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科实训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其中课堂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学时,是机电工程专业教学的主要形式。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固然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弊端和不足之处同样十分明显。 一、当前国内职业院校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主要特点 笔者认为,当前国内职业院校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即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笔者查阅了一些职业院校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从中发现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课堂教学形式所占的比例达到了学科总学时的60%以上,且大部分课堂教学都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主。例如机械原理、电工原理、工程学[1]等专业理论课教学受到了各职业院校的普遍重视,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也将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作为主要指标。 二、现阶段中专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笔者认为,现阶段中专院校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1.课堂理论教学总体水平不高。从现阶段国内中专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都面临着课堂教学水平不高的突出性问题。受到学科自身特点的影响,教师的授课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一方面,课堂理论教学本身占据了大部分学科专业教学的教学时长,成为学科教学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受到课堂教学水平较低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较差,从而在根本上影响到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2.机电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和教材选择有单一化的趋势。与绝大部分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形式一样,中专机电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工作同样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问题,大部分教师都采取单向度的授课模式,理论授课方式过多地体现出灌输的特点,没有顾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与此同时,专业教学教材的选择也有单一化的趋势。现阶段许多职业院校机电工程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具有单一化的趋势,专业教材长期没有更换,许多最新的知识成果没有通过教学体现出来。 3.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环节严重脱节。从现阶段国内许多中专学校的机电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学校的理论课堂教学与实训课教学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具体体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在教学模式、教材选择等方面不够统一,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授课内容与同阶段实训教学内容不相符合。此外,由于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理论性和专业化,因此造成了学生往往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无疑违背了机电工程专业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 4.课堂教学水平考核手段不科学。现阶段国内绝大部分中专学校机电工程专业都采取笔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但是从考核效果来看,这种考核模式不够科学合理,是传统应试教育模式遗留下的产物,与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严重背离。此外,这种教学考核模式也不能完全代表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真实水平,仅仅能够作为一项参考指标,并不能代替实训能力考核等考核环节所发挥出的应有作用。 三、对于解决当前中专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地解决现阶段中专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若干突出性问题,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兴趣教学法。兴趣教学法是近年来我国中高等教育阶段各专业院校普遍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直观化体现。兴趣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兴趣教学法的理论体系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具备充分的话语权,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需要发挥引领和启发的作用,帮助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主动思考,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对于中专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工作来说,运用兴趣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到学生的兴趣切入点和结合点,并对现有单向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就某项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进行课前布置、课上组织讨论、演示、小组学习等方式,紧密结合该理论的实际应用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注重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中专学校以培养高技能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特别是机电工程专业本身又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因此各中专学校必须要从提高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入手,一方面加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内容的结合力度,保持同步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则要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保留一批符合专业理论发展规律和社会需要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同时摒弃一批应用能力较差、不符合学科发展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摘要] 2003年工业生产增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居民消费继续扩大;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各项改革也有序推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上可能好于2003年。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普遍调高了对2004年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增长4.1%,世界贸易增长5.5%,经合组织预计世界贸易增长7.8%,均高于2003年。国际经济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国加快发展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回升。 一、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去的显著成绩 200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容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控,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赢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速度达到8.5%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年财政收入增收较多。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重工业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原煤和电力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工业产销衔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不断推进,畜牧业和养殖业较快发展。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六小”工程、农村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居民消费继续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23%。国债投资进一步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启动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技术进步等重点领域倾斜。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继续提高,民间投资更趋活跃,投资自主性增长因素有所增强。居民消费受“非典”冲击曾一度大幅下滑,但“非典”过后很快恢复,预计全年增长9%。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居民用于汽车、通讯、住房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 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达到8400亿美元。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品和服装、鞋类等传统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原油、成品油、钢材和汽车等进口增加较多。全年贸易顺差比上年减少。通过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和改善投资环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扩大。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金融分业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得到加强。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的改革稳步实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开始启动。 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增加国债投入,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科技发展在一些领域又取得重大成果,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0万人以上。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2004年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上可能好于2003年。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普遍调高了对2004年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增长4.1%,世界贸易增长5.5%,经合组织预计世界贸易增长7.8%,均高于2003年。国际经济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国加快发展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回升。 从国内来看,国民经济仍具备较快发展的条件:(1)扩大内需政策效应会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增强,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2)对外开放继续扩大,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济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不断拓宽;(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贯彻实施,将使一些多年阻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的潜力将得到更好地发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4)经过多年的实践,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更加丰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但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粮食产量连续下降,一些地方忽视农业、忽视粮食生产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新增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就业需要,社会保障面临较大压力。三是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倾向比较明显,一些地方盲目兴办开发区的问题比较突出,能耗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粗放经营的状况比较严重,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信贷投放偏快,贷款投向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五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公共服务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六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增大了我国扩大出口的难度,利用外资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为巩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着力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和主要措施 200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经济监测预警和经济运行调节,积极做好各方面工作。 (一)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正确把握政策的力度和重点。2004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区别情况,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考虑到保持稳定、促进发展、推进改革的需要,以及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要求,应继续发行一定数量的长期建设国债,重点发挥国债资金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六小”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和基层政权建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证在建重大国债项目的建设。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力度,重点向“三农”、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倾斜。对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遏制一些地方建设中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研究建立完善的政府公共投资机制,形成稳定的、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府公共投资资金来源,逐步解决多年来国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欠帐过多的问题。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注重“预调”和“微调”,促进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促进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基础上的基本稳定。 (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全国性的基本农田保护执法大检查,制止乱占滥用耕地。(2)坚决纠正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和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和现有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等建设的投入,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主销区也要保护基本农田和保持必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优质化和区域化的步伐,加强农业科技储备、良种繁育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发展。(4)努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重点做好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服务,加大对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检查和处罚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国家支持的农村项目建设投资中要专门列支农民报酬一项。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除烟草税外,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力争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税费负担比上年有所减轻。 (三)加强引导和调控,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加注重运用信息手段加以引导,经济手段加以调节,法律手段加以规范,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钢铁、汽车、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健康发展。(1)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完善并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建立行业信息制度,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推进企业实施联合重组,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优势企业发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3)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用地管理,对不符合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达不到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批准用地。继续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4)加强金融机构与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配合,引导商业银行依据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对有市场、有效益、符合环境和生态保护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建设项目,积极予以支持;对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的建设项目,要严格审贷。 (四)将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住置,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切实落实中央已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抓紧抓实。(1)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责任制,加大对再就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2)在税收、融资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3)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企业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安置下岗分流职工。(4)深化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保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和培训体系,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 (五)促进和扩大居民消费,继续增强国内需求增长。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潜力,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一是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既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又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并严格执行不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和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二是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流通设施、商业网点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继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推行医疗服务价格、非义务教育收费决策听证制度,合理确定价格和收费标准。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活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推动存量住房交易。鼓励居民汽车消费。推行电信普遍服务,促进农村和边远地区电信消费。继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发展体育和文化产业,鼓励居民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 (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引导各方面量力而行,克服经济发展中单纯追求速度、急于求成、过度消耗资源的倾向,切实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1)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逐步形成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2)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做好电力调度,增加电力供应;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大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合理调配运输能力,加快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的建设。(3)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突出抓好土地、水、能源、重要原材料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节水、节能技术改造。 统筹区域发展,逐步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格局。完善西部开发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支持中西部加快改革和发展。继续加大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地区、重点优势产业以及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调整改造。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七)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事业。(1)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等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快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紧缺人才培养。(3)做好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4)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引导和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5)做好人口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 (八)努力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年。统筹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1)进一步做好进出口宏观调控。培育国内优势品牌,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改革进出口商会体制,完善对企业的服务。加强重要商品进出口的平衡和管理,继续严厉打击走私、贩私活动。健全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加强对外谈判工作,有效地应对国际贸易摩擦。(2)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注重提高引资质量,把利用外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研究规范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开发区健康发展。(3)加强对境外投资合作的规划指导,推动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积极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全面落实并逐步完善内地与我国港澳地区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九)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会会的部署,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利用当前经济增长较快、发展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抓紧研究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要协调好改革进程中各方面利益,注意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1)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和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邮政、铁路等行业的改革,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2)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投资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3)稳步推进财税、金融和价格改革。逐步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健全金融企业监管机制,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内控机制。选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出台电价改革配套办法,完善水、石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4)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十)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1)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妥善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在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2)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规范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做好灾区和贫困户的税费减免,切实解决好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3)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4)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引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03年,中国经济经受住了“非典”和伊拉克战争的两大冲击,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91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比去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1%,基本恢复到“非典”前的快速增长水平。我们运用月度宏观经济计量分析模型预测,四季度经济增长率会继续提高,全年GDP增长率可以达到8.6%。这表明新一届政府有很强的应对危机和宏观调控能力,也说明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考虑到明年世界经济可能会有所好转,国内总需求也将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我们判断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可能会好于今年;而当前物价的上涨,也不太可能导致全局性的通货膨胀。 一、明年的经济形势很可能好于今年 我们判断明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可能会好于今年,经济增长率大概在8.5%左右。其基本依据是: 1、经济的内在增长趋势不断增强 1—10份我国经济呈现V型反转和保持快速增长的基本事实,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经济已经具有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这是财政、金融政策性支持为经济恢复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我国经济内在增长趋势在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良性互动。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以“吃穿用”为主的消费结构正在加快向“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转换,特别是去年以来,居民对汽车、住房、通讯等新兴耐用产品的消费力在明显提升。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住宅业、通信业、汽车制造业、旅游业等行业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其次,民间投资的自主性增强。今年以来,企业自筹、外资、国内贷款增长明显快于预算内资金,前三季度,预算内资金同比仅增长2.1%,回落46.7个百分点;而自筹资金同比增长49.0%,加快21.2个百分点;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所占比重则由1998年的85%左右上升到目前89.9%。这说明政府主导因素在不断减弱,投资的自主增长机制进一步改善。第三,居民消费预期和企业家投资预期快速回升。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9.6,分别比二季度和去年同期提高14.3点和7.3点,接近今年一季度创下的近年最好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由6月份的88.6点回升到9月份的93.1点。这些数据表明,消费者和企业家对未来经济走向预期良好。第四,工业增长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753亿元,同比增长了17.2%;1-10累计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27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1至10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6472.8亿元,同比增长46%。大多数行业利润继续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 2、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会有所好转 今年下半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都有经济复苏迹象,明年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具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不可能比今年更差。 美国经济在带动世界经济复苏方面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最新统计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按年率计算达到7.2%,创近20年来的最高季度增长记录。特别是,前两年迟滞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已恢复了增长势头,第三季度增幅达到11.1%,明显高于第二季度的7.3%。消费者信心指数也从10月份的81.7点上升至11月份的91.7点,达到了一年来的最高水平。大部分机构判断,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实质性复苏。 连续多年低迷不振的日本经济最近也显示出了好转的迹象,今年7-9月期GDP按照年利率换算增长了2.2%,连续七个季度出现实际增长率的正增长,复苏的基础进一步增强。在美国和亚洲经济复苏的带动下,欧元区经济今年下半年也开始有起色,预计明年增长率可望达到1.8%。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也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前景更加光明,今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可达5%,明年将提高到5.6% 基于这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对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的预测均高于今年。因此从总体上看,明年世界经济发展会进一步好转,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会比较宽松。 3、宏观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从9—10月份的情况来看,在国家有效宏观调控下,前阶段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部分行业投资增长偏快、信贷投放过多等过热苗头也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投资增长快、消费增长慢的状况有所改善。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6%,比上月减慢3.9个百分点,与年初以来30%以上的高增长相比明显有所放慢。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猛的现象也有所缓解。相对而言,消费在三季度初步摆脱“非典”影响后进入正常增长阶段,10月份当月增长10.2%,是今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月份,也是今年增长速度首次达到两位数的月份。投资减速和消费提速的趋势开始显现。 信贷投放过多的局面得到初步控制。针对前三季度特别是上半年货币投放过多、信贷增加过猛等情况,下半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调控措施,包括加大对房地产贷款的管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强“窗口”指导等,应该说,其积极效应已经开始逐步显现。在三季度贷款多增态势开始减缓的基础上,10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仅增加616亿元,比前三季度平均每月增加贷款2700多亿元的水平相比明显减少,同时也是今年以来首次出现的贷款比去年同月少增的月份。 这些成效有利于改善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状况,有利于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明年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4、国内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创新,保证了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为明年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国内环境。 全会明确提出,要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将进一步增强民间投资活力。 全会还要求,2004年国家在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确的综合性政策措施。这将有助于农民减轻负担、扩大消费。同时,明年国家有望出台一系列促进收入增长、改善消费环境的政策措施,如个人所得税改革等,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消费的持续增长。 综合国际国内因素,总体上看有助于明年经济继续走高,如果没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和“硬着陆”式的调控政策出台,我们预计明年我国经济形势会在今年的基础上继续走好。从三大需求看,受消费结构升级和物价上涨的推动,消费增长率预计将恢复到10%以上,高于今年水平;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投资将继续较快增长,但会略低于今年的增长水平,达到25%左右;由于出口退税率下调和出口基数较大等原因,预计明年出口增长率将回落到15%左右。综合定性分析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预测结果,明年我国GDP增长率可望达到8.5%以上。 二、当前物价上涨不会导致全局性的通货膨胀 今年以来,我国物价整体呈上升趋势。1—10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了0.8%,10月份当月上升1.8%。1-10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了2.3%,10月份当月上涨1.2%。伴随CPI上涨的是GDP、投资和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情形与1992—1994年的通货膨胀时期“似曾相识”,国内外对于我国是否会发生新一轮通胀争论激烈。我们认为,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当前局部性的物价上涨不会导致全局性的通货膨胀。 1、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环境决定了发生1992-1994年那样高通胀的可能性很小 与90年代初期相比,我国经济发展的总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 (1)供给能力大大增强。1992-1994年的过热主要伴随基础产品的短缺,因为那一时期基础工业仍然比较薄弱,当时出现的原材料紧张、电力紧张、价格上涨都是由这一状况造成的。但从21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短缺经济时代结束,基础产业能力有了巨大提高;一般产业的生产能力出现了普遍过剩,中国主要产品设备利用率不会超过80%。更为重要的是,供给增长的基础改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条件都可以支持供给能力较快增长,供给弹性大大提高了。 (2)市场主体更加成熟。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比1992年要快得多。今年以来钢铁、建材、电力等一度出现了紧张情况,在市场讯号的引导下,相关供给加速扩大。同时,个人的消费心理也更加成熟,消费失态有很大矫正,抢购行为不太容易发生。 (3)国际价格约束明显。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扩大,可贸易品比重增大,国内物价与世界物价关联度大大增强。尽管明年世界经济会缓慢回升,但国际生产能力总体过剩的状态不会改变,国际市场的通货紧缩趋势仍将维持并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上涨产生制约。 (4)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能及时出台一些预控措施,预防经济过热。这些变化决定了发生1992—1994年那样物价持续快速上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2、主要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不会拉动价格的全面上升 毫无疑问,粮价上涨会带动物价总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首先,粮价上涨会直接带动食品价格的上涨。其次,粮价及食品价格上涨还会间接带动其它商品生产成本的提高,造成其它商品价格的上涨。但是从目前我国经济的总体状况看,我们认为,这次粮价上涨,不太可能引领新一轮通货膨胀。 首先,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所占比例尽管仍然最高,但同上一轮通货膨胀高峰期的1993至1995年相比,这一比例已经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力已经减弱。 第二,9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生产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生产与农产品原料的关系明显减弱,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4.6%,比80年代明显下降。 第三,这次粮食价格上涨是由夏粮减产和秋粮收成不佳引发的。但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我国目前的粮食库存依然较为充足,通过调节库存完全能够弥补粮食缺口,价格上涨幅度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最后,尽管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世界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世界小麦和大米等价格都有所上升,但目前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内价格仍高于国际价格,这将会对国内粮价的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部分商品的价格上涨也不会引发价格的全面上升 其一,当前的CPI的上涨是由部分商品引起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今年前三季度,除了食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较明显之外,其余商品价格多为下降。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会受到一些异常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大幅波动,并模糊消费价格的真实变动趋势,因此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费价格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核心CPI)被认为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最佳指标。应用这个指标来看,9月份我国的核心CPI增速依然落在负区间;10月核心CPI有所上涨,但增速仍然小于1%。这也说明,当前居民消费价格的持续上升是缺乏内生性的。 其二,商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改变。据国家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2003年下半年600种主要商品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进行了排队分析:供过于求的商品473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27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1.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许多商品由于供过于求或产品更新换代,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三,消费需求仍有很强的制约。社会保障机制的脆弱、收入增长缓慢与收入差距扩大并存导致近年来平均消费倾向和消费率不断下降。当前,消费增长和投资增长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弱消费需求对物价上涨的制约还很强。 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商品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带动作用就不会像短缺经济时期那样强了。 4、经济发展存在比例不协调也构成了物价上涨的制约条件 一是投资和消费增长的失衡。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地由投资主导,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今年以来,这一现象有扩大趋势。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7 年来同期的最高点,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为近3 年来同期的最低点;投资率在进一步上升,而消费率还在下降。 二是沿海和内地发展失衡。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为30.5%,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实现出口1225亿美元,占全国的64.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到位注册外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当前经济加速主要是沿海地区经济的加速,这些地区进一步主导经济增长,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三是中小企业增长偏慢。目前企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大型企业的拉动,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则缺乏活力。前三季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不足8%,远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的增长水平。 这些差距制约了经济的全面过热,也制约了物价全面上涨。 5、我国经济还有增长空间 从理论上说,只有实际产出超过潜在最大产出时才会出现价格全面上升。而我国目前比较公认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在8%-10%之间,所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常态应该是连续四到六个季度在9%左右波动。那么,我国现在的增长速度还不会导致物价全面上涨。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市场供给对市场需求的反映大大加快。如今年钢铁、建材、电力等一度出现了紧张情况,在市场讯号的引导下,相关供给加速扩大,很快就上去了。在供给能很快跟上需求时,或者说,经济增长还有空间时,物价不可能全面上涨。 总之,我们认为对明年我国的物价水平会保持上升态势,但不会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而将在一个合理的区间(1—3%)内运行。 三、宏观政策将会在继续支持经济增长同时调整力度和结构 制度设计与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分不开的。如94年财政体制改革,与93年经济过热是直接相关的。另一方面,财税体制改革又会为中近期的财政政策提供最有力的体制基础,为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提供条件。所以,有必要从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来理解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关注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对宏观政策的影响。 1、财税体制改革总体上会减轻税负 从《决定》来看,收入方面改革对财税政策影响是:总体上对各类经济总主体的税负要减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1、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进税收改革,将形成总体上的减税负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测算,2002年我国税费总体负担占GDP的25.1%,虽然低于发达国家的30%的平均水平,但却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16%-20%的水平,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将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 2、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将有利内资企业发展。现在除流转税外,还有一些税种和税制不统一,据有关研究机构(天则经济研究所在其宏观经济报告中)披露,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可能将外资企业所得税从15%提高到24%,将内资企业所得税从33%降到24%。但此举需要人大常委会做出立法修改。如果明年实现,将对内资企业有较大地刺激作用。 3、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将推进企业投资尤其是推进高科技企业发展。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与考虑控制投资膨胀有关系。企业设备投资越多,税负越重。其对扩大投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有抑制作用。同时,造成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税负重于其它产业。近几年,消费和投资不足成为主要矛盾。转型将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尤其利于新增固定资产较多的企业。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将要缩小税基,现行税率不变情况下,所有企业的税收负担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当然,国家财政收入相应减少。明年增值税能否转型,或按什么方式和途径转型,这会对财政和企业有直接影响。据有关专家(杨卫华教授)估计,如果增值税转型后,在不允许把原有固定资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前提下,国家财政将减少收入200亿-400亿元。但从今年税收收入情况看(前三季度已达到1.5万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2万亿元),国家财政有此承受力。 4、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对支持农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方向,是根据我国三农特别是农民收入情况逐步用现代税收制度替代现行的农业税制,近期可能取消农业特产税,这对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作用。 5、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将对明年出口有较大影响,进而也会使财政政策具有了一定的遏制经济过热的作用。今年出口大增既是好事,但增得太快会通过结售汇渠道逼使我多发货币。就这个角度而言,明年出口下降会减少因结售汇带来的货币供给量,这就使通货膨胀因素失去持续的力量。 2、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将会扩大改革所需的财力,而减少投资需求的财力 《决定》提出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这将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出管理体制的改革:解决事权过多、财力不足的矛盾,除做好收入征管这个老题目外,关键要改革支出。今后的基本思路是,财政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国家政权建设、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生态等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出需要。不属公共产品的就不要提供。建立公共财政,要把老百姓纳的税,用在老百姓身上,不能成为政府投资国有企业去变成国有资产。这对今后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支出改革和明年形势走势,可能会使国债发行规模有所减少,而且重点会有较大变化,会更多地投向农村、社会发展及西部落后地区。 关于积极财政政策 “淡出”的时间,我们曾提出 “七上八下十走平”的设想:1997年到2004年,这是积极财政政策向上的时间,然后就要平滑下行,三年中国债和赤字要相应下降,到10年时要实现年度的财政收支平衡。这个趋势是很可能的。 3、货币政策将在金融改革中保持稳定 1、《决定》对金融改革的论述,基调还是在促进经济与防范风险中寻找一个结合点,这就是“稳健”的含义,因此,货币政策只能是稳健的,不可能有新的变化。比如,《决定》中提出要“健全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依法严格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强化金融监管手段,防范和打击金融犯罪。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并接受社会监督”。但同时又强调了“处理好监管和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鼓励金融企业探索金融经营的有效方式”,使人感到了《决定》既强调金融监管,也希望金融机构能在支持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决定》中反映出的这种更多强调调控和监管倾向,可以说,是与今年二季度出现的信贷扩张过快引出的一种担心分不开。今年以来M2从5月始月月增长20%,支持了经济增长,但自身增长过快,也引发了房地产过热和结构性矛盾,加大了潜在金融风险。因此,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既要防止通货膨胀,也要治时通缩。下半年以来,央行采取多种措施调控货币增长过快并初见成效,信贷高增长已初步控制。但同时也要防范新的信贷萎缩,因此,要注意政策的稳健。 2、《决定》又一次强调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反映出货币政策中更多要强调借助市场力量来进行调控。《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这反映出对货币政策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倾向。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我国金融调控主要是信贷管理,缺乏利率这一中心参数,因此,调控时经常要借用行政办法。在经济转轨中,多次出现这种情况,即我们控制住了贷款规模却没能控制住货币供给量。究其原因一是直接的行政办法已控制不住投资规模,因而也控制不住货币需求量过速的增长;二是货币供给量中的相当部分是由不受贷款规模控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贷出去的。这种现象将会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而更为突出。必须承认,市场利率是调节货币供求关系的重要宏观政策工具。利率的变动,既受资金供求决定,又影响资金供求。商品价格市场化后没有实现资金市场化,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资金,就没法参与改变产业失衡和商品总供求结构性失衡的资源重组过程,金融调控也没法利用利率这一最重要的信号和杠杆。 明年人民币利率预计将基本稳定,加息或减息的建议都不会轻易轻易采纳。这将反映的是是货币政策在利率上的保持稳定的态势。 3、《决定》强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反映出对明年货币政策是以稳应对变化的思路。这是一种改革汇率体制的提法。因为合理均衡水平,是市场供求的结果,而不是行政管理的结果。汇率形成机制合理性,比汇率水平高或低本身更为重要,更具有决定性作用。汇率的市场形成,也将对金融调控提供有力的信号和杠杆。 明年汇率水平更强调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均衡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贸收支平衡,这是最关键的,这也意味着减少贸易顺差。美元最近有所上升,美国对我升值压力有所缓和,但我们也要扩大进口,要力求实现贸易平衡。二是资本项下的平衡,在引进外资进来同时,也扩大对外投资的规模。《决定》指出,要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今后我们要追求国际收支平衡,而不是双顺差。三是结售汇发放人民币与央行投放票据回收人民币要平衡。现在外储备3600多亿,对增发人民币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在人民币升值还有预期,外储备还会增加。因此,要通过发放央行票据等对冲措施,来回收人民币。 4、《决定》强调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为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和货币政策,将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这意味着,今后将进一步支持资本市场发展,解决现在直接融资下降的问题。而有了好的市场基础,就可以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所以,这也意味着货币政策中,将更注重公开市场操作。 5、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提供微观的基础。《决定》从发展与改革结合的角度,从城乡统筹的角度,从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公司、中小金融机构协调改革的角度,从现有金融企业改革发展与稳定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结合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如何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也反映了发展与改革的结合。这也意味着,央行将继续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加强流动性管理,防止风险。 总之,明年货币政策,将会在金融改革加快的进程中继续保持稳健,货币政策踩“急刹车”的可能性很小。但其中又包含着有扩张有收紧的两个方面,会有结构性的调整。在操作上,会使用多种货币政策手段来达到既支持经济又防范风险的目的。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管理办法 一、建立健全经济形势分析制度 一)县政府于每季度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分析全县经济形势,查找存在问题,研究对策措施。 二)各副县长按工作分工,原则上每月初分别召开分析会议,对分管部门和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并解决相应的困难和问题。 三)建立经济形势季报制度。县发改局、扶贫办、经贸局、财政局、农牧局、水务局、劳动保障局、商务局、统计局、物价局、人行县支行等部门,按季向政府报告经济形势。 二、认真做好经济形势分析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经济形势分析会的主要内容 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加强对各类经济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县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研究分析国家、省、市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关注周边省区、市县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经济指标,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全面准确客观反映全县经济运行情况,深入分析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县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加强对生产总值、工业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物价、节能减排和就业等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走势的监测预测。 1工业经济运行方面。主要是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特点分析,包括生产情况和发展趋势如何,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效益状况,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和运行情况,对工业经济发展全局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情况,主要工业品产量和价格变化情况,全县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变化等情况;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高科技产业培育、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开发、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情况;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能源原材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2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主要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候环境等条件变化影响分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进展情况,节水增收、农业生产有关环境等条件变化影响分析;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服务等;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种植业生产面积、产量;畜牧情况,包括主要畜禽产品的存栏量、出栏量变化,肉、奶、蛋等产品产量增长情况;农畜产品流通情况,包括农产晶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及其带动农户增产、农民增收的情况;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输转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打算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 3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方面。主要是全县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城镇、农村、三次产业和重点行业投资完成情况;投资来源和构成分析,包括政府投资、银行贷款、企业情况和非税收入情况;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包括一般性转移和专项转移支付情况;财政执行情况,包括项目建设资金配套情况和公共财政支出情况;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结构和运行态势;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4财政金融方面。主要是财政收入情况,包括税收收入情况和非税收入情况;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包括一般性转移和专项转移支付情况;财政执行情况,包括项目建设资金配套情况和公共财政支出情况;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结构和运行态势;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5服务业方面。主要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6消费和价格方面。主要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主要消费品的市场容量、供应状况和价格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城乡分布;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能源原材料供应情况和价格趋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及价格走势;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化;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7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主要是全县就业情况,新增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城镇职工、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规模及动态变化,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就业培训和拓宽就业渠道的政策措施;养老、失业、医疗及城乡低收入群众社会保障和基本政策和实施情况;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8为民办实事方面。主要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每年确定为民办的实事。年省、市、县政府承诺为民所办实事工作进度和落实情况;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二)工作分工 经济形势分析牵头和协调组织部门为县发改局,注重对经济形势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各参与部门侧重于对本行业、本系统运行情况的具体研究分析,确保信息资源采集准确有效,不断提高经济形势分析的质量。发改局重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的综合分析,侧重于全县投资形势和项目建设进展分析,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统计局汇总、整理全县和省内外有关县区统计资料,会同发改局共同做好全县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每月定期报送政府办公室、发改局和相关部门。经贸局负责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反映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及生产运行情况,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突出问题,提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建议。扶贫办负责农村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及时反映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及时发观和反映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农牧局负责全县农业经济现状、趋势和阶段性的特征分析,及时反映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况,反映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商务局重点做好主要农产品市场信息的运行监测、编报和分析,及时对重要工业品、原材料、农产品和消费品市场做出分析预测,提出建议对策,特别要及时反映市场建设中存在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基本数据统计汇总整理,按月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料及用工公告。物价局负责全县群众生活必需品、重要商品和服务监测,及时反映市场价格运行情况,并提供分析报告。人行县支行主要负责全县金融运行和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针对金融运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提出金融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信息中心主要做好国际国内经济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解掌握全国、全省、全市和市内务县区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情况的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其他部门结合本部门职责范围和工作特点,及时收集整理本行业的相关资料,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提出对策。 三)材料准备 由县扶贫办、经贸局、财政局、水务局、农牧局、商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物价局、人行县支行、信息中心等部门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分析汇报材料汇总,送县政府办公室、县发改局和统计局具体掌握每月各行业部门的经济分析情况,于每季度第一个月8日前,将上一季度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上报县政府。 三、有关要求 一)切实加强对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经济运行分析工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议程,指定专门工作人员,切实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本部门、本系统经济运行中存在突出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二)充分发挥发展改革和统计部门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县发改局、统计局要共同做好全县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向县政府汇报,并及时向各部门通报情况。统计部门要及时做好数据统计工作,每月5日前完成数据统计,为经济运行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县发改局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衔接,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相关统计和分析工作,及时报县发改局汇总。 三)充分发挥统计部门的统计职能和行业部门、基层单位的基础统计作用。要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各部门、基层单位要及时按要求向统计部门报送基础数据,统计部门要及时做好数据统计工作,为经济运行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四)不断改进分析方法,加强分析的实用性,严格把好季报检测分析质量关,做到月度有行业分析,季度有综合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提出能见实效的对策措施。同时,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深入调查,快速反映,立足于“短平快”专题分析方面有新突破。 五)对于经济形势分析会梳理出的突出问题及决定采取的对策措施,由政府办公室每月督促有关部门整改和落实。 六)各有关部门要健全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信息网络系统和预测预警系统建设,科学判断经济发展态势,力求做到未雨绸缪;建立完善经济运行调节机制,提高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的能力,及时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完善经济运行引导服务机制,坚持市场导向,扩大信息交流,深入调查研究,完善信息和政策导向制度。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按照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切实抓好春季麦田管理和农业技术服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我市春季农业生产已全面展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预计一季度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与上年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与上年同比增长10%。 一、一季度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1、抓好春季麦田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我市今年小麦播种面积311万亩,比上年增加10万亩。今年共实施1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占全市小麦面积的50%左右。由于07年我市部分小麦因墒情差播种晚,冬季气温持续偏低,无有效降水,目前小麦苗情总体比去年较差。据目前调查分析,全市小麦一类苗面积为94万亩,占30%;二类苗面积为124万亩,占40%;三类苗面积为93万亩,占30%,分别比上年减少20.4%、增加5%和15.4%;一类苗面积减少幅度较大,二、三类苗面积扩大,整体苗情不容乐观。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后,我市及时做好春季麦田管理工作,突出一个“早”字,把划锄追肥作为早春增温保墒、促根增蘖的重要措施,根据小麦苗情特点和土壤肥力状况,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力度,科学合理使用化肥,促进苗情的转化升级,为夏粮丰收打好基础。 2、春耕备播工作陆续展开。春耕备播计划、物资储备、技术指导等工作落实较好。今年我市预计春播粮食面积59万亩,其中春玉米14万亩、薯类33万亩;春播棉花45万亩,春播瓜菜面积60万亩。全市已准备化肥8.7万吨、农药650吨、农膜1600吨,农大108、郑单958、泉星2101等杂交玉米种子0.8万吨、棉花种子0.08万吨,检修农业机械7.9万台(套),各项物资准备比较充分,基本满足了春季生产所需,为春播备耕创造有力条件。 3、惠农支农政策落实较好。今年粮食直补面积380万亩,比上年增加10万亩,面积核实工作已全部完成,并上报省有关部门。全市170万亩良种补贴面积任务已经落实,今年将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00万亩,农资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支农政策也将在2季度全面落实;能繁母猪、奶牛补贴及母猪政策性保险落实较好,预计全年能繁母猪和良种奶牛补贴达将达2300万元以上,母猪政策性保险达6万头以上,这些惠农支农政策的落实,极大的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粮食增产和恢复生猪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完成产业扶贫项目48个,总投资1.4亿元,到*年底,全市“一县十三乡”33万贫困农民的年纯收入水平基本达到1000元的省定贫困线,部分人口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本届政府提出的“三个基本实现、四个明显变化”的扶贫任务目标基本实现。 4、农田水利建设。去冬今春全市计划新建和维修各类工程项目3627项,投工1720万个,完成土石方3712万方。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发展和改善节水灌溉12.7万亩,疏浚河道330.64千米,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新打、配套、维修机井2600余眼,新修蓄水工程500余处,增加蓄水能力5600多万方,维修加固堤防近28千米,修复水毁工程900处。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加快构建现代水利体系,不断提高全市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重点项目,邢家渡、胡家岸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正在进行招投标。腊山分洪工程实验段已开工建设,征地及拆迁加快进行。开工建设了42个小型水库加固工程。 5、林业加快发展。围绕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创建生态城市为目标,坚持“南护水源,北治风沙”的要求,加大造林绿化行动力度,按照重点区域荒山绿化、退耕还果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年计划完成完成造林14万亩,其中荒山绿化7.7万亩、退耕还林(果)4万亩,林业实现森林覆盖率增长1个百分点,总投资1.08亿元。南部山区重点进行了整地、挖、苗木准备等工作,积极实施退耕还果和荒山绿化春季造林。北部沿黄平原地区重点开展了农田防护林、速生林植树造林,搞好村镇植树。沿主要道路、河渠的绿色通道造林绿化工程已经全面展开。 6、认真抓好动物疫病防控,促进畜禽业生产稳定发展。从整体上看,全市畜产品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化进程不断加快,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部署严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1.48、13.44、8.68万吨,分别增长2%、1%、12%;通过国家政策、项目扶持,母猪存栏头数回升较快,生猪生产得到恢复。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5.2亿元,同比增长5%。根据我市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4月15日前将全面完成今年的春季动物防疫任务,并确保所有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目前此项工作正在加紧落实。 7、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所波动。自去年11-12月小麦、玉米价格达到最高点后(小麦0.85-0.86元/斤,玉米0.9元/斤),08年以来市场粮价基本保持平稳,并呈稳中下降趋势,2月份小麦、玉米分别为0.81-0.82元/斤、0.84-0.85元/斤,玉米价格降幅大于小麦,但与去年同期比价格仍然较高(07年2月小麦0.79-0.8元/斤,玉米0.76-0.77元/斤)。蔬菜,由于去冬持续低温,大棚蔬菜产量预计减产10%以上,加上南方冻雨灾害天气影响,蔬菜供应偏紧,自去冬以来蔬菜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据统计,3月份30种主要蔬菜批发价平均每公斤2.93元,比去年同期平均增长173%,除大蒜、圆葱、西芹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外,其他品种都有所增长。虽然产量减少,但由于蔬菜价格较长时间保持高位,蔬菜产业整体效益所增加。畜产品,禽产品、猪肉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25%和15.4%,鸡蛋价格3.3元/斤,上涨57.1%,牛奶价格0.9元/斤,与去年同期持平。肉禽蛋价格继续保持高位,但呈现逐步小幅回落趋势。 8、农资价格前期基本平稳,最近上涨幅度较大。在国家支农政策及宏观调控政策制约下,农资生产厂家积极消化煤电油运等成本上涨因素,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前期农资市场供应价格相对稳定。除碳氨出厂、零售价格略有上升外(上升5%左右),尿素、复合肥、农药、农膜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持稳定,价格持平。随着春耕备播的全面展开,3月中下旬,农药、农膜价格保持稳定,春季生产所需化肥价格涨幅较大,国产碳氨、尿素、复合肥平均上涨20-40%,进口高效二铵上涨60%。目前,农资市场货源稳定,供应充足,春季生产所需化肥、农药、农膜、良种等农用物资基本能满足需求。通过积极开展农资打假护农活动,农资市场秩序良好。 9、抓好“十大行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行动,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植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城镇建设行动,第二批08年计划开工的十个小城镇建设项目,正在进行项目考察、方案编制设计论证、招投标等工作,08年村庄改造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饮水安全行动,目前正在进行、确定水源、方案设计、招投标、落实队伍等前期工作,五一后全面开工。今年新建任务重点在商河、济阳两县,其余县(市)区进行工程扫尾和完善提高。今年计划解决400个村、32万人饮水安全,完善提高250个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生态富民行动,今年市财政安排3000万元资金,新增户用沼气4万户。目前全市正在进行落实户数、编制规划方案等前期准备工作。道路畅通、造林绿化、医疗惠民、教育振兴、弱势保障、市场拓展等行动正在积极推进。一季度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3.73万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严格控制化肥等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控制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近两年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在高位运行,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也成为农民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今年以来化肥等农资价格虽然在高位保持稳定,但随着春耕大面积开始,农资市场逐步转旺,农资生产成本刚性增加,价格可能重新抬头。建议相关部门早日采取措施解决,规范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行为,严控农资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2、农业和农产品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突出表现在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专用产品不足等问题,这些还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后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的需要。从服务城市角度,粮经作物种植中,粮食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占70%,畜牧业比重偏低,仅占30%。同时,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尚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加工环节薄弱,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3、农业旱情有持续发展迹象。突出表现*年11月至*年2月,全市累计降水20.6㎜,比多年同期平均34㎜,少39.4%,其中今年1-2月,全市仅降水9.9㎜,比常年减21%;全市10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8690万立方米,比同期减2300万立方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局部地区已呈现轻度旱象。当前随着春季气温逐步升高和春播工作的陆续展开,下一步抗旱保丰收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差,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不高,产加销联接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不强。据统计,我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仅占全省的3%左右,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全省中等偏下水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慢,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要求。 5、统筹城乡发展任务仍然艰巨。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二元结构的矛盾比较突出。除章丘、历城,其余四个主要农业县区,经济还欠发达,财政实力较弱;全市还有45万人口的年纯收入,在1500元贫困线以下;以水利、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商贸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还不适应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需要。目前农业投入,特别是在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品种推广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欠帐太多,严重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三、建议和措施 1、认真贯彻中央要求,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认真盘查整顿,杜绝乱占耕地现象的发生。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按照中央、省要求落实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2、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联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没有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就不可能实现大的发展。目前我市规摸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与青岛、烟台等兄弟城市相比,数量偏少、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辐射带动力偏弱,不能有效盘活各类农业资源,制约着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要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进一步培育壮大一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加大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以加工流通组织为龙头,发展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程度高的农产品产业带,实现生产规模化;继续推动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面向市场拓展加工流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实现营销市场化;进一步完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解决土地指标、融资等方面的问题,为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创造条件。 3、进一步作好农田水利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要调动各级和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对各类水利工程的情况进行认真梳理检查,确保工程发挥效益。汛前应完成的水利工程要在汛前完工验收;跨汛期施工的水利工程,要抓住汛前的良好天气组织施工,并按度汛方案要求落实度汛措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抗旱水源,机井及小水源工程等要作好渠系配套。强化管理,加强监督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4、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植壮大县域经济。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县域骨干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提高工业承载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我市县域地区投资创业,带动县域工业的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乡村工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农民积极从事以当地特色农副产品为主的加工、流通行业,增加农民收入。 5、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完善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为基础的三级农科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防灾抗害能力。采取多层次、分期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加速造就一批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更新农业推广知识,提高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让农民真正掌握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切实搞好对种植户的技术服务工作,及时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问题,确保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通过优质、高产、高效降低种植成本,实现增收。进一步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保障农技干部的待遇。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开展科技知识培训,送科技知识到村、社,到农户,增加广大农民科技知识,促进农民增收。 6、继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建立农民工维权长效机制。实现城市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工资性收入也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一是积极培育连结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中介组织,提高外出劳动力的组织化程度;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各种培训,进一步完善中、长期培训就业工作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并推荐就业。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劳务输出人才库,着力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劳动力素质;三是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市、县、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而有效地向劳动力输出地区用工信息,增强劳动力外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四是建立跨地区劳动力流动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规范用工企业、中介组织和劳动者的行为,保障外出劳工的合法权益,继续严厉打击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保障劳务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六是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要把解决跨地区劳务纠纷作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重点,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煤炭经济形势分析及应对 【摘要】在宏观经济下行影响下,煤炭行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在保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随着近年来各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煤炭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煤炭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煤炭经济形势,并给我国煤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影响;煤炭经济;煤炭行业;煤炭企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环境,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煤炭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生产、管理以及运行模式,不断提升自身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一、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影响下我国煤炭行业现状 1、我国煤炭供需变化 我国煤炭资源及其丰富,煤炭生产量及消费量领先国际平均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8月,我国煤炭产量高达25.7亿吨,同比增长4.4%,说明我国煤炭产量逐年稳步增长。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转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始开发新能源,使得煤炭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煤炭市场呈现下滑趋势,我国煤炭消费量正逐步下降,逐渐被各种新能源取代。 2、煤炭产能过剩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当前我国煤炭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小煤矿企业大幅的增加,一方面导致煤炭资源的浪费,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还使得煤炭生产供大于求,形成产能过剩的机制。导致煤炭产能过剩的原因有以下四个因素:一是企业的过度投资,尽管煤炭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煤炭的生产效率并没有相应的提高,使得资本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劳动力过剩。二是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当前煤炭产能过剩具有地方政府的原因,由于当下实行财政分权体制,地方政府对于煤炭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欲望较强,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煤炭产量的不断增长,使得煤炭产业产能过剩。三是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不断变化的市场供需环境使得我国煤炭产能生产效率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需要对煤炭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并不断改善市场环境。 3、煤炭企业现状 (1)煤炭成本持续增长。当前我国大力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进行资源整合,煤矿的基础设施及设备有了很大的改良,煤炭产业的利润水平不断下降,导致许多生产效率低下的煤炭企业出现亏损,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 (2)煤炭价格不断下降。由于煤炭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煤炭的消费量逐渐降低,煤炭企业为了保证销售量,不断对煤炭价格进行下调,煤炭市场的竞争极其激烈,煤炭企业生存艰难,举步维艰。 二、宏观经济下行影响下煤炭企业的应对策略 1、企业坚定信念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企业需要正确看待自我,变危机为机遇,抓住发展时机,坚定自身信念,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经过不断的改革与调整,企业安全基础有了较大的进步,生产管理方式及企业运营模式日益完善,企业员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断克服困难,构建了一支业务水平高、专业素质过硬、勇于开拓进取、乐于奉献、不断创新的优质员工队伍,培养出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使企业在面对危机时有了坚强的后盾。只有坚定信念,团结协作,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2、抓住企业发展重点 企业要实现发展需要保证效益。逐步进行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调整,对洗煤加工、煤炭销售以及成本进行严格把握,创造高效的生产经营方式,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强节约的意识,企业各级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经费进行严格把控,对企业生产经费及各种支出实行系统化管理,将有限的企业资金用到实处,杜绝铺张浪费、形象工程,倡导节约,实现企业煤炭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二,要进行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稳步构建合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缩减生产成本、创造经济效益的目标。第三,实现增量增效,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证各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原煤入洗量,增加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严格把控洗煤质量,最大程度地提高精煤回收率,以高质煤来拓宽市场。 3、坚持市场化原则 煤炭企业要进行改革,坚持市场化的原则,建设高质煤炭生产基地,合理调整煤炭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根据市场的要求,对煤炭进行高效开采,防治过度开采情况发生,协调好煤炭产量与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促进煤炭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促进煤炭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健康发展。 4、项目带动 优化井下各大系统“合岗提效”。重新对供电、运输、排水等主要系统进行梳理和优化,合并小的配电点或者将配电点和绞车房设置在一起,减少岗位工,实现一岗多能。同时,要紧密结合生产经营计划,不断优化和改造各采区的供电设计,减少配电点的设置,尽量将集中配电点设置在用电负荷中心,实行集中供电,这样可以降低线路损耗、减少电缆和设备的需求,同时还能方便操作和管理;皮带运输系统可以将两部,甚至三部皮带进行合并,减少皮带运行管理人员,实行集中控制和自动化管理,在提升矿井自动化水平的同时降低人工成本,实现合岗提效。新技术、新装备的不断投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矿井装备自动化水平。例如:第一,排水系统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无人值守,并可实现远控操作,这样就能减少岗位工的投入,降低成本。第二,采区的运输皮带实行集中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皮带集中控制系统,可实现对采区两三部皮带的集中管理,定点操作,在降低人工投入的同时,提升矿井的自动化水平。第三,变频装置的使用,对于那些大功率的用电设备以及需要频繁启动的设备,采用变频控制系统,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设备启动时的启动电流,减小超大电流对设备和线缆的冲击,同时减少对电网的冲击以及谐波和杂散电流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的电能,设备可以根据所带负荷的大小及时调整输出功率,并可实现大范围的调动和控制,节电效果显著。第四,瓦斯发电机组余热利用,可以充分利用发电机组本身的运行温度,来为矿井提高热水,一方面可以降低设备运行温度,达到冷却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锅炉的运行时间,降低对煤炭的消耗,达到双赢。加强对设备运行的管控,减少对电能的消耗。例如:主排水系统选择在用电低谷的夜间进行排水,降低电费;皮带和刮板机也实行集中控制,严格管理,避免设备空转;猴车和立井罐笼实行约点上、下人员,避免因个别人员上下而导致设备的长期运转和降低提升运输效率;主要大巷和皮带巷的照明灯实行双线控制,将照明灯设置在不同的两个供电线路上,在设备停止运转时,可以方便地关掉一组或全关掉,减少电能的损耗。加大对井下瓦斯的抽采力度,对于高瓦斯或突出矿井,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抽采计划,并严格检验抽采效果,最大限度地抽采瓦斯,并利用地面发电机组将矿井最大的危害瓦斯,变为发电的能源,为矿井提供电能,在有效消除瓦斯危害的同时,还能为矿井提供优质的电能,一举两得。 5、对煤炭质量进行严格管理 当前我国煤炭市场呈现下滑的趋势,煤炭企业需要对煤炭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不断增强煤炭质量的稳定性能,以高质量煤炭在市场取得地位,增强自身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煤炭质量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对煤炭采场的管理上,煤炭企业要加强生产意识,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对煤炭质量进行合理调整,不断提高煤炭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例如潞安集团加强了对煤炭的质量监测,对于喷吹煤的质量检测多达5个环节,从煤炭出井一直到装车过程都进行严格把关,保证煤炭的质量。 6、对成本进行科学控制 企业的目的在于赢得经济效益,而在当今煤炭供大于需的市场环境下,煤炭企业要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就必须从煤炭生产成本上进行控制,缩减非生产性的开支,使得企业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要对管理成本进行科学控制,不断优化煤炭生产结构,进行科技创新,避免出现浪费的情况,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将节约成本的理念贯彻整个生产过程中。 7、改善企业的运营环境,开拓煤炭市场 根据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构建相应的税收财政系统,实现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同时政府需要对煤炭企业采取优惠政策,适当减少煤炭行业的税收,促进煤炭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自身需要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的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维持原有消费群体并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群体,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8、加强市场信息的建设 煤炭企业需要构建健全的市场信息平台,加大与能源研究机构、煤炭消费群体以及其他煤炭企业的交流力度,及时了解煤炭行情信息,对煤炭市场的变化进行实时分析,并想出应对方法,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9、对进行煤炭深加工,开发新技术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极其丰富,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缺乏,使得煤炭出现产能过剩的现状,现有煤炭企业需要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处理,例如煤基油、煤化工的深加工等,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利用科技手段来缩减生产生本,创造煤炭新价值,实现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高效化,从而实现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例如,潞安集团开发煤基合成油技术,在煤炭深加工方面走在众多煤炭企业的前列,这是对能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探索。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宏观经济下行的情行下,我国煤炭经济形势不太乐观,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煤炭企业要坚定信心,不断改进企业自身的生产、运营、管理模式,开发新技术,提高煤炭利用率,不断开拓煤炭市场,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处理,促进煤炭产业及企业自身的长久发展。 作者:刘板女 单位:同煤集团忻州窑矿科协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畜牧经济形势分析 作者:王海鹏 聂兴泽 单位:黑龙江七台河市畜牧兽医局 七台河市畜牧业发展在2010年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供求关系变化导致的生猪价格下跌、养殖效益下降成为畜牧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在困难面前,畜牧管理部门协同广大的养殖业户共同抵御风险,认真贯彻“三农”发展的相关部署,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有力支持,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充分调动广大畜牧工作者和养殖户的积极性,确保了畜牧业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取得了良好效果。 1生产情况 1.1存出栏黄牛及肉牛存栏3.91万头,同比增长8.27%,出栏1.05万头,同比增长-33%;生猪存栏22.59万头,同比增长17.16%,其中,能繁母猪存栏达4.71万头,同比增长了8.64%,出栏11.75万头,同比增长32%;山绵羊存栏14.02万只,同比增长6.87%,出栏3.2万只,同比增长-7%;禽存栏217.8万只,同比增长20%,出栏174万只,同比增长14%;奶牛存栏2556头,同比增长14.77%。 1.2产品产量肉类总产量达14684.3t,同比增长12.07%,禽蛋产量4691.9t,同比增长12%,牛奶产量1902.5t,同比增长31.44%。 2主要特点 2.1畜产品价格下滑,饲养量逆市增长受畜禽生产周期行变化及部分地区疫情严重双重因素的影响,进入2010年,以生猪为主的畜禽及其产品价格连续下跌,养殖效益逐步缩小。春节过后,生猪价格不断下滑,从3月12日开始进入了亏损状态。但由于前期市场价高利好,养殖户从中获取了充足的发展资金,规模化生产的比重增大,抗风险能力的得到进一步加强。近两年,一些养殖场(小区)在国家、省、市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及项目的拉动下,养殖规模不断壮大,标准不断提升,新建及改扩建规模场(小区)已经投入生产运营,目前,正处于生产高峰期,因此,在生产上表现出供大于求,出现了在价格低谷期逆市增长的局面。 2.2规模化生产成为畜牧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产业基础不断巩固近几年,国家、省、市都不断加大对规模养殖场(小区)的扶持力度,使我市小区数量迅速增加,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几年来,我市已有14家养殖场在国家标准化项目的支撑下完成了规模化、标准化改造,已有15家养殖场在市级新建及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项目扶持下不断壮大。据统计,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全市现有养殖专业户3695户,各类养殖大户为1021户,养殖专业小区92个。据调查,2010年,我市将新建及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35个,总建筑面积10万m2,规模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为畜牧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安全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兽医体制改革以后,我市进一步完善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强化了市、县(区)、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了动物疫病防控,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致使我市已连续多年无疫情发生。进一步加大了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监管力度,完善了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强化了饲料和兽药监管,从生产源头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切实改善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状况,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进一步加强畜产品的监测力度。 3生产形势预测 3.1生猪受前期市场的影响,生猪存栏量显著增加,特别是母猪的增加量更为显著,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提供的最新数据,目前,全国能繁母猪数占整个生猪存栏量的11%(我市目前为20.8%),远高于正常值9%,并且这些母猪大多数处于青壮年繁殖旺盛期,淘汰难度较大,潜在的生产能力将导致后期的生产中表现出较强的惯性作用,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低价周期持续时间可能相对较长。 3.2奶牛随着我市奶牛倍增计划的不断深入,我市奶牛存栏将大幅增加,而且近阶段国人对国产乳制品消费信心不断恢复,我国乳制品行业将逐渐好转,奶牛养殖户的效益将不断提升。 3.3肉牛及山绵羊由于我市草业资源有限,肉牛和山绵羊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养殖总量增加缓慢,并且国家、省、市对肉牛和山绵羊的扶持政策有限,肉牛和山绵羊增长速度一直较慢。预计在无重大动物疫病的影响下,肉牛及山绵羊生产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势头,养殖量会稳步增加,养殖效益也会相对稳定。 3.4家禽今年在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的情况下,家禽饲养量将进一步增加,但价格会受生猪价格的影响继续保持较低的水平。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上半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及下半年走势判断 摘要: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走势呈现四个突出的亮点:消费驱动的增长循环正在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日益显著,经济增长正在降低对投资的依赖,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速。中国经济下行风险并未消除,部分部门仍面临去库存、去产能和去杠杆的沉重压力,但短期内中国经济运行基本筑底趋稳,具备实现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软着陆”的良好条件。 关键词:投资下滑;去杠杆;稳增长;软着陆 一、上半年我国经济走势呈现四个突出亮点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约29.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7%左右的预期目标。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仍渐趋企稳,稳中向好,实属不易。概括讲,在经济增速企稳中,我国经济运行尚呈现如下四点亮色。 (一)消费驱动的增长循环正在形成 从需求结构看,2015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较2014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见图1),接近美国和日本60%~70%消费驱动的增长贡献率。尽管这是投 图1 我国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Wind资讯。 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下降的缘故,但也意味着由消费驱动的增长循环正在形成。与投资和净出口的宽幅波动不同,消费需求表现比较稳定。201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较上年仅下滑了1.7个百分点(见图2)。其中,消费结构继续升级,消费产品升级换代加速,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通信器材同比增速高达37%,而以网络销售为主的新型消费业态亮点突出,网上零售额占到零售总额的11.6%,同比增速高达39.1%。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消费尚存在向境外流动的现象,但还不到国内零售总额的4%,而且随着我国在2015年6月底前开展对部分国外日用品降低关税试点和调整部分商品消费税,境外消费回流有望拉动国内零售总额提升2~4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更加显著。 图2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变化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二)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日益显著 从产业结构看,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至49.5%,比2014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见图3);上半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6.8%,较上年同期提高了7.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7个百分点(见图4)。这主要得益于金融服务业增长较快,上半年金融服务业对GDP累计贡献率接近20%,远高于2014年全年8.2%的贡献率(见图5),其中资产规模超过8万亿元的证券行业对第三产业贡献较大,仅上半年股票交易金额累计同比增长了543%,大幅度增加了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尽管这一趋势难以持续,但可以预计的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会出现大幅下滑,因为包括快递物流在内的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对第三产业将会提供新的支撑。这些结构性变化意味着我国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还在延续。 (三)经济增长正在降低对投资的依赖 从投资需求看,投资下滑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增速降至7%的主导因素。2015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1.4%,较2014年同期下滑了5.9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为9.7%,较上年同期下滑7.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只有4.6%,较上年同期下滑9.5个百分点(见图6)。从另一角度看,经济增长正在降低对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依赖。由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过去1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对房地产投资高度依赖的基础上的,表现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与我国GDP增速走势趋同。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以来,这种趋势尽管没有发生改变,但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正在减轻。这预示着中国经济转型要经历这一阵痛,但也必须割舍对房地产业的依赖。 (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速 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出现可喜变化。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超过同期GDP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主要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速,实际增长8.3%,快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个百分点(见图7)。这意味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83,较2014年同期缩小了0.04。要在2020年确保全面实现小康,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很关键的环节,这是民生改善并使大多数人享受到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 图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同比变化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二、投资持续下滑源自主动调整的结果 当前投资增速出现下滑应是我国经济发展主动调整使然。我国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形势,尤其是结构调整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带来了去库存/产能和去杠杆两种调整过程。去库存/产能是主动优化结构的必然,而去杠杆是有效管控风险的必需。 (一)加速去库存/产能造成盈利下降和投资减少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的刺激带来产能扩张和房地产繁荣,但随着国内外有效需求增速放缓,新增库存或产能面临消化困难,造成资金周转紧张,盈利持续下降,“造血”机能失调,影响了后续再投资。 1.部分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大 在房地产领域,尽管房贷新政、降准降息和公积金政策调整等系列措施刺激了房产销售回升,但也主要限定在一线城市和少数几个其他城市,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商品房销售情况并不理想。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57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8%,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只有3.9%,若按上半年全国商品房均价每平方米约6816元(再扣除每平方米1200元的部分建安成本),待售商品房将占用资金约3.7万亿元,再加上大量未领预售证的在建工程和土地,这一数据估计至少有7万亿元以上,这对房地产开发再投资形成极大的资金制约,后续工程面临资金断供问题。 2.部分制造企业去产能压力大 在制造业领域,受内外需求不振影响,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部分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产能利用率不高,去库存压力沉重。以钢铁业为例,受供大于求的影响,钢材只能以白菜价格卖出,如螺纹钢跌到每吨1900元(每斤0.95元),2015年1―5月全国重点钢企主业亏损近165亿元,且亏损面在持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行业进一步的投资空间。工业企业盈利出现恶化,导致各级政府税收收入出现下滑。 3.基建投资面临资金约束压力大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和企业都想利用基础设施投资消化过剩产能,这确实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好办法之一。2015年年初,基建投资呈现高增长势头,促使一季度经济增速没有跌破7%,但4月基建投资也突然失速(见图8)。这是因为中央政府为调结构需要,适当做出“减法”,自2014年9月开始中央政府就加速消除地方政府债务杠杆,致使地方政府融资能力受到抑制,再加上银行信贷出现萎缩,使更多资本流入股市或外流,基建投资缺少资金供给,从而使投资增速出现一定下滑。 图8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同比变化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二)加速去杠杆引发债务担忧和投资失血 前期刺激政策引导下的产能扩张和信贷膨胀,致使现在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投资者偿还债务压力加大,利息负担加重,使政府和企业再投资资金来源受限,而前期股市暴跌蒸发约14万亿元市值,促使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增持,使实业投资面临被“抽血”的尴尬境地。 1.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不减 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在2015年到期量约有1.9万亿元,如果包含2013年6月以来的新增债务到期的部分,预计2015年到期债务将达到3万亿元左右。在中央政府加速去杠杆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加重的债务负担使其面临融资难问题。在缓解地方融资方面,推出的PPP模式出现“干打雷不下雨”的尴尬现象,社会融资面临合作意愿偏低的问题。而地方债务置换计划,却因流动性不足、利率偏低、规模较大等问题,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也不高。 2.企业偿还债务压力较大 据标准普尔一份报告显示,2013年年底,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规模达到14.2万亿美元,按1美元兑6.2元人民币计算,折合约88万亿元人民币,约是2014年GDP的1.4倍。另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负债总额约有60万亿元,几乎与2014年的GDP相当。受内外需求疲软影响,很多企业盈利能力出现下降,再加上前期融资成本较高,企业背负的利息负担很重,债务违约风险加大。2015年以来,企业债市场出现ST湘鄂、天威保变、珠海中富三大违约案例,打破了债市刚性兑付的默认规则。 3.股市去杠杆引发“抽血”效应 前期对股市配资的放纵,引发大量资金涌入股市,致使真实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有限,高杠杆带来的泡沫风险剧增。2015年6月15日,在监管机构规范融资融券和严查场外配资等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仅经历17个交易日,上证综指、中小板指、创业板指跌幅分别达到34.8%、40.6%和42.9%。股市出现暴跌迫使中央高度关切,采取紧急措施对高杠杆的融资融券和场外配资实时监控,严厉打击恶意做空股指行为,适当补充市场流动性,促使市场回归价值投资,尽快促使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由前期的杠杆牛、融资牛转为改革牛、转型牛。 三、下半年经济运行筑底趋稳,具备实现“软着陆”的良好条件 在经历上半年的经济减速的考验之后,我国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正在增多,预计下半年会扭转经济下行态势,经济增速将稳中略升,可能出现小幅度的V形反弹,实现从高增速下降至中高速平稳增长的“软着陆”可能性增大。预计全年GDP实际增速在7.1%左右,经济结构持续得到改善。 (一)“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并逐步见效 自2014年11月进入降息周期之后,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心就倾向于稳增长。由于2015年一季度经济增速表现不及预期,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各类刺激增长政策逐步加码。 1.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 其中上半年列入计划的项目,下半年将会实际投产。如财政部提出要加大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包括加快拨付重大水利工程项目资金、充分利用铁路发展基金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发改委提出要推出四大工程包,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和城市轨道交通,以加强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 2.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前期降准、降息等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改善市场流动性,使资金约束有所缓解。 3.房地产销售回暖 二季度部分地区房产销售回暖,由此带动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以及钢铁、水泥、装饰材料等产业补库存需要。 4.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提高 在地方债置换加码和支持借新还旧政策下,地方政府的投资积极性将会被带动起来,预计下半年投资力度将加大。 5.出台了稳定外贸的政策 出台了稳定外贸的政策,降低部分商品关税和调整消费税,有望进一步提振进出口和消费回流,净出口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还会增大。 (二)财政政策仍有较大的操作空间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政府提出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让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发力,有效支持经济增长。 1.财政存款余额仍有活用空间 据审计署抽查数据显示,2014年年底抽查的22个中央部门有存量资金1495亿元,18个省本级财政有存量资金1.19万亿元。截至2015年6月末,我国财政资金存款余额约有4万多亿元,各级财政已收回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这些存量资金可以统筹盘活,用于急需的重大项目和公共服务建设领域,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2.政府财政赤字仍有伸缩空间 2015年计划的财政赤字规模是1.62万亿元,占GDP比重的2.3%,尚远低于3%的安全线,加上上年未使用的预算结余和今年上半年的财政盈余,下半年财政赤字实际可用额度为2.4万亿元左右。 3.中央政府可以继续发债核销前期债务 我国政府债务尚处在安全范围之内,目前中央政府债务占GDP比重用广义口径来计算也不超过30%,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在内也仍然在60%的安全线以内,各级政府仍有发债空间实现前期债务的核销。 4.政府仍有大量的优质资产可以证券化 当前,各级政府依然有大量优质资产可以用来做抵押与信用担保,这既可以部分解决建设资金来源约束问题,也利于缓解短期偿债压力。 (三)宏观调控能力越发成熟高效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开启“双引擎”,助力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在此情形下,意味着宏观调控目标将由单一增长目标转向多重目标,即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个都不能少。 1.应对多重调控目标做到及时到位 当前面对出现的“跷跷板”现象,政府需要精准施策、定向调控,使调控政策跟准经济波动频率,既不过早,也不滞后,尽可能由“跷跷板”过渡到“不倒翁”的状态。 2.应对突发风险或紧急问题不能贻误先机,需及时采取强有力措施应对 在这次股市的“抗险救灾”中,中央政府适时采取强有力政策,通过向市场释放流动性,遏制股市崩盘和风险外溢,同时表达决心,坚信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维护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这都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向积极向好的势头发展。 (四)深化改革开放能增添经济新活力 当前,我国政府正在通过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向社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同时通过市场准入、财税、国企、商事、要素价格等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制订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50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传统制造转型升级,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现一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 2.有序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开放型经济体建设 帮助企业寻找国际合作新空间,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快优势产能、先进技术、新兴市场等的国际合作,加快推进外贸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包括加快落实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切实促进进出口的平稳增长。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当前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目前,中国工业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但工业经济继续大幅下行的压力已基本缓解 当前工业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1.工业经济大幅下行的压力有所缓解,将进入较长时期的筑底企稳过程。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下行轨道,在5年的时间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10年的12.6%下滑到2016年的6%,下滑幅度超过一半。造成中国工业经济下滑的原因,既包括国际市场需求大幅降低等外部因素,也包括中国前期经济刺激政策逐步消化带来的副作用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然而进入2016年以后,这些不利因素在工业经济增速上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换句话讲,这些因素拉动工业经济继续大幅下行的动能也基本消散。国际市场形势开始逐步好转,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效果开始显现,很多地区、领域呈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虽然当前工业运行的整体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但只要不发生新的系统性风险,工业经济进一步大幅下滑的可能性并不大,工业经济将进入较长时期的筑底过程。 2.中国工业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要素禀赋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曾对工业增长起到关键作用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但是,在传统比较优势丧失的同时,中国也积累了一些新的、更加高级的比较优势,包括: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提高,劳动力质量得到很大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资本积累取得很大成绩,中国已跻身对外投资大国行列;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年度专利申请数量居全球首位等。这些新的比较优势将推动工业企业实现竞争优势转换,使中国真正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下一步,随着工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推进,中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将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3.工业企业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中国工业企业营环境在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秩序仍不够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企业信用意识弱,商业欺诈、逃废债现象日益严重,财务失真行为比较普遍;企业之间不公平竞争问题大量存在,很多企业热衷于向政府寻租,以虚假经营活动骗取国家优惠政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很多企业不愿意进行技术研发,行为短期化倾向严重。二是经营资源保障不足或成本过高。目前,虽然国家对资金的供给较为充裕,但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未必将资金贷给那些最需要贷款的企业,而获得贷款的企业也未必将资金都用于生产性投资或日常经营。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感觉资金紧缺。同时,房地产的利润远远超出制造业的平均利润,也必然诱导企业将剩余资本投向房地产而不去追求技术创新,导致制造业的空心化。三是税费负担仍然较重。近些年来中国工业企业税费负担不断减轻,但与国际水平相比,税费占企业成本的比重仍然较大。经测算,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约为16%,而美国仅为7%,表明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仍有较大的降低空间。 政策建议 目前是中国工业经济筑底企稳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应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防范各种因素有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应加强制度建设,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特别是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以提升效率、质量和竞争力为主线,提高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供给效率和结构水平。 1.加强经济调控,防范系统风险。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风险,必须加以重视、谨慎应对,否则可能引发系统性危机,从而对工业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影响。一是谨慎做好房地产行业调控。多年以来,房地产价格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也造成了工业经济的粗放式增长。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收紧性调控政策来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下一阶段,应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避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对经济造成冲击。二是谨慎应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目前,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存在贬值压力,有可能会引发中国资产价格全面下跌,使得国内外资金大量流出,造成巨大的金融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加强外汇市场监管,并密切关注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三是谨慎防范资本市场风险。由于中国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于产品市场改革,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运行方式都缺乏足够的理解,尤其是在金融监管体系和安全网体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当前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 2.改善企业环境,优化产业生态。优化市场竞争秩序、改善企业环境是打造良好产业生态的根本前提,其核心目标是为企业构建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一是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意味着国资和民资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而且意味着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的优化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带来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二是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工业发展中面临着产能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的局面:一些竞争性行业产能过剩十分严重,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而在一些垄断行业则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将资源从产能过剩的竞争性行业转移到供给不足的垄断行业,意味着资产配置效率的大幅提升,从而实现工业经济的内涵式增长。三是降低企业税负。要想真正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实施全方位的税制改革。要对中国企业之间的税负分布和转移情况进行精细的计算和研究,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四是优化市场竞争秩序。工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市场微观主体的政策依赖性过强,在争取优惠政策方面花费太多精力,不少企业在行为上表现出“短期化、投机化、功利化”的特点,缺乏从事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进而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优化市场竞争秩序能够使企业活动回归创新这一核心要义,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形成工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3.支持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要想实现以创新为本质的经济内生增长,必须要致力于增强经济活力,通过不断涌现的“草根创新”,提高整个工业的发展水平。一是发挥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工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提升自身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增加产品附加值,从国际市场的低成本竞争转向国内市场的差别化竞争,从而带动整个工业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工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在技术赶超阶段,因为有发达国家的路径可借鉴,政府主导的技术发展战略可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中国的角色由传统产业中的跟随者转变为同行者,由于存在不确定性,由政府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具体技术路线和项目,或由政府主导产业创新往往会产生政策失效现象。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政策的重心也应该是发挥企业自主性,企业会权衡风险与回报进行商业性的研发,公平的市场竞争更能够从大量的竞争者中筛选出最终的获胜者。二是发挥好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引导服务作用。政府部门资助重点应更多集中在基础技术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上,而不要指定资助哪条技术路线,更不应在企业竞争中“由政府选择赢家”并将其作为重点资助对象。为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政府应加快推动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并提供优惠政策,应该通过一种竞争性的、更体现公平的方式分配支持创新的补贴经费,鼓励最有创造力的企业脱颖而出,又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同时,应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给予更大的空间,尤其是在物联网、大数据运用等新领域里,要尽量避免对企业新创的经营模式和组织方式进行行政性限制。 (作者单位为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一、世界经济形势鸟瞰 世界经济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一些经济体有较高的增长,而另一些经济体则停滞不前。无论对哪个经济体来说,未来都充满不确定性,都需要认真面对。 (一)整体的经济形势及其未来展望 根据IMF预测,2016年第三季度的全球产出增长率估计约为3%(折年率),相比前两个季度基本没有变化。虽然平均增长率保持稳定,但不同组国家的情况存在差异。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回升强于预期,主要原因是库存的拖累作用减小,制造业产出有所恢复。相反,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增长减缓,主要是由特定因素造成的。多数地区的采购经理人指数等前瞻性指标在第四季度仍然强劲。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的经济活动在经历了2016年上半年的疲软之后强力反弹,经济已经接近充分就业。其他一些发达经济体(特别是在欧元区)的产出仍低于潜在水平。在西班牙和英国等经济体,国内需求在英国退欧投票之后的情况好于预期,因此,第三季度增长率初步数据比之前的预测强一些。在日本,历史增长率的修订显示,2016年和之前年份的增长率表现好于之前的估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情况依然存在显著得多的差异。在持续政策刺激的支持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略强于预期。但在阿根廷和巴西等目前处于衰退之中的一些拉丁美洲国家,以及旅游收入急剧收缩的土耳其,经济活动弱于预期。俄罗斯的经济活动略好于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石油价格的回升。 展望2017年,2017年-2018年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和发展中经济的经济活动预计都将加快,IMF预测这两年的全球增长率预计将分别达到3.4%和3.6%。目前IMF预测预计发达经济体2017年增长1.9%,2018年增长2.0%。鉴于美国新政府政策态势的可能变化,对于美国的预测尤其不确定。德国、日本、西班牙和英国的增长预测也已上调,主要是因为2016年下半年经济表现强于预期。对这些国家增长预测的上调超过了对意大利和韩国增长预测的下调。 2017年-2018年全球前景增强的主要支撑因素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预期加快。目前估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16年增长4.1%,预计2017年的增长率将达到4.5%,2018年的增长预计将进一步加快到4.8%。 IMF预测中国2017的增长上升至6.5%,因为预计中国将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同时配合推出促进增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然而,如果继续依赖政策刺激措施,同时信贷快速扩张,在解决企业债务问题、特别是强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方面进展缓慢,那么,经济更急剧减缓或出现破坏性调整的风险将增大。资本外流压力可能加剧这种风险,特别是在外部环境较为动荡的情况下。 IMF对尼日利亚的增长预测也做了上调,主要是因为安全局势改善促使石油产量提高。 但IMF对其他几个地区的2017年增长预测进行了下调。 在印度,本财年(2016年-2017年)和下一财年的增长预测分别下调了1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最近的纸钞回收和兑换措施造成现金短缺和支付中断,从而对消费造成暂时的负面冲击。 在其他新兴亚洲经济体,印度尼西亚的增长预测下调,原因是私人投资弱于预期;泰国增长预测也已下调,原因是消费和旅游业增速减缓。 拉丁美洲增长率的下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以下因素:阿根廷和巴西在2016年下半年增长表现弱于预期之后,短期复苏预期减弱;墨西哥金融环境收紧,来自美国相关不确定性的不利影响加剧,以及委内瑞拉形势继续恶化。 在中东,沙特阿拉伯2017年的经济增长预计将弱于早先的预期,原因是石油产量因石油输出国组织近期达成的协议而被削减,同时,在其他一些国家,国内冲突继续对经济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二)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 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步伐持续分化。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较好,2016年呈恢复增长态势,全年GDP增速为1.6%,消费支出稳步提高。通胀水平有所上行,2016年9月以来CPI保持在1.5%以上且持续走高。劳动力市场状况继续改善,2016年11月失业率降至4.6%,为2007年8月以来最低,但12月略回升至4.7%,同时新增非农就业等部分短期数据仍有一定波动。受内需和出口回升拉动,欧元区经济复苏略有改善,通缩压力持续缓解,2016年12月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增长1.1%,创2013年9月以来新高。劳动力市场缓慢改善,12月失业率降至9.6%,为2009年5月以来最低。日本在2016年推出了一系列宽松刺激措施,但经济增长仍较缓慢,四季度GDP年化环比增速为1.0%,CPI在连续6个月处于负区间后略有回升。尽管日本劳动力市场相对稳定,但家庭消费持续负增长,出口与投资仍^低迷。英国自2016年6月23日公投脱欧后,经济增长、物价与失业等数据均较为稳定,但英国脱欧安排的后续影响尚待进一步观察。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有所企稳,结构调整与转型压力依然存在。印度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均保持在7%以上,但面临银行坏账率较高、私人投资疲软、产能利用率低等挑战。由于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俄罗斯和巴西经济逐步企稳,通胀也得到一定控制。在全球总需求增长缓慢和美元走强的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经济体仍面临外需疲弱与跨境资本流动等潜在风险,自身也存在经济调整与转型压力。 (三)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美元指数上升,日元对美元升值,欧元和英镑对美元贬值,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汇率升贬不一。土耳其里拉和墨西哥比索贬值,而几个大宗商品出口国特别是俄罗斯的货币升值。 截至2016年末,美元指数为102.38,较上年末上涨3.74%;受基本面、避险及套利因素影响,日元对美元汇率为116.87日元/美元,较上年末升值2.93%;欧元对美元汇率为1.0513美元/欧元,较上年末贬值3.2%;受英国公投脱欧冲击,英镑对美元汇率为1.2336美元/英镑,较上年末贬值16.30%。同期,少数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升值,其中巴西里亚尔、俄罗斯卢布、南非兰特对美元汇率升幅较大,分别为21.7%、19.08%和12.60%。大部分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贬值。其中,印度卢比对美元贬值2.57%;受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影响,墨西哥比索对美元贬值17.11%;由于国内局势动荡,土耳其里拉对美元贬值17.30%。受美国经济数据向好、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伦敦同业拆借市场美元Libor小幅上升,欧元区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继续走低。截至2016年12月30日,1年期Libor为1.6857%,较上年末上升51个基点;1年期Euribor为-0.082%,较上年末下降14个基点。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继续分化。2016年末,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于2.432%,较上年末上涨16个基点。日、德、法、英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0.049%、0.207%、0.682%和1.24%,较上年末分别下跌22个、43个、31个和72个基点。新兴市场经济体方面,2016年末,印度、俄罗斯和巴西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上年末分别下降124个、136个和503个基点;墨西哥、土耳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上年末分别上升118个和62个基点。主要经济体股市普遍回升。截至2016年末,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日本日经225指数、欧元区STOXX50指数、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英国富时100指数较上年末分别上涨了13.42%、0.42%、0.70%、6.87%和14.43%。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印度、印尼、巴西和俄罗斯股市分别较上年末上涨1.95%、15.32%、38.93%和52.22%。大宗商品市场有所回暖,主要商品价格波动上行。受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2016年11月达成限产协议影响,原油价格涨幅较大。截至2016年末,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和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分别为56.82美元/桶和53.72美元/桶,较上年末分别上涨52.41%与45.03%。国际金价震荡上涨,2016年末黄金现货价格为1150美元/盎司,较上年末上涨8.46%。 (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由于经济复苏情况不一,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进一步分化。 2016年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0.5%-0.75%,同时仍预计宏观经济复苏状态将使加息以渐进方式进行。美联储还上调了美国短期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并上调2017年加息预期次数至三次。 为刺激经济和提振通胀,欧央行于2016年3月10日加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力度,将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边际贷款便利利率和存款便利利率分别下调5个、5个和10个基点至0%、0.25%和-0.40%,自2016年4月起扩大月度资产购买规模至800亿欧元,同时将资产购买范围扩大至欧元区非银行公司发行的欧元计价的投资级债券,自2016年6月22日起实施新一轮四年期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II)。2016年12月8日,欧央行宣布延长资产购买计划(APP)至2017年12月,从2017年4月至12月每月购买资产规模为600亿欧元。 日本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日本央行于2016年1月29日超预期实施负利率政策,引入三级利率体系,将金融机构存放在日本央行的部分超额准备金利率从之前的0.1%降至-0.1%,以鼓励金融机构借出更多资金。2016年7月29日,日本银行决定将交易型开放指数基金(ETFs)的年度购买规模从3.3万亿日元扩大至6万亿日元,将美元借贷项目规模扩大一倍至240亿美元,并设立一个新的借贷便利C制,将日本国债借给金融机构作为美元资金供给操作的抵押品。2016年9月21日,日本银行决定引入“配合收益率曲线管理的量化质化宽松政策”,通过对金融机构存放的准备金实施负利率以及购买日本政府债券等方式管理短期和长期利率,承诺继续扩大基础货币投放,直至通胀率稳定在2%的目标水平之上。 英格兰银行在2016年上半年例会上均决定维持0.5%的基准利率和3750亿英镑的资产购买规模不变。英国公投脱欧造成英镑贬值和经济前景趋弱,为促进经济增长、逐步实现通胀目标,英格兰银行在2016年8月3日的例会上决定实施一揽子刺激措施: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0.25%;启动一项新的长期融资计划(TFS),推动利率下调政策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购买100亿英镑的英国公司债券;新增600亿英镑的英国政府债券购买规模,从而将资产购买计划的存量规模增加至4350亿英镑。 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持续分化,国际经济环境复杂性增加导致政策制定难度进一步加大。多个经济体为提振经济、缓解外部冲击继续放宽货币政策。俄罗斯、印度、巴西、乌克兰、土耳其、匈牙利和印尼央行均连续多次调低指标利率;韩国央行于2016年6月9日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25%,创历史新低。另一方面,部分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以应对国内通胀压力,减少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冲击,减轻本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压力。哥伦比亚央行连续上调指标利率共200个基点至7.75%,南非储备银行2次上调政策利率共75个基点至7%,埃及央行3次上调550个基点至14.75%,墨西哥央行5次上调基准利率共250个基点至5.75%。此外,埃及、尼日利亚等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采取灵活汇率制度等措施应对金融市场动荡。 (五)国际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可能面临以下风险。 (1)民粹主义、逆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及投资保护主义抬头,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大风险之一。近期的国际政治变化和部分经济体实施的内顾型政策导致全球保护主义抬头,一旦保护主义情绪进一步加剧,必将放缓甚至逆转国际政策协调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阻碍贸易自由化、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并可能拖累全球生产率和经济增长,加剧金融市场动荡。美国新政府的经贸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市场普遍预计新政府将采取“减税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这可能有助于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并提振全球总需求,但若融资问题无法妥善解决,美国政府的财政与债务负担可能加剧。 (2)扩张性财政政策或推升通胀水平,加大美联储加息预期,一些外债规模较大、经济脆弱性较高、政策空间有限的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贬值与资本外流压力可能增加。欧洲银行业风险犹存,意大利、葡萄牙和希腊等国银行业问题仍然突出。意大利银行不良贷款率已攀升至18%,欧洲最主要的商业银行之一德意志银行因不当销售住房抵押证券产品行为面临美司法部72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与民事赔偿,对其资本金与未来经营造成压力。 (3)地缘政治冲突多点爆发,风险因素加速累积。大国政治博弈使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更趋复杂。欧洲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威胁、韩国亲信干政丑闻曝光后的权力真空等可能造成地缘政治冲突多点爆发,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进一步累积。 (4)在资产负债表依然受损的发达经济体,私人需求长期不足以及改革(包括银行资产负债表修复)进展不充分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永久下降,对债务动态造成不利影响。 (5)除了前面已经提及的风险之外,其他一些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依然存在潜在脆弱性。企业债务高企,利润下降,银行资产负债表薄弱,政策缓冲单薄,这些因素意味着,这些经济体仍易受到全球金融环境收紧、资本流动逆转以及货币大幅贬值产生的资产负债表效应的影响。在许多低收入经济体,大宗商品价格低落和扩张性政策侵蚀了财政缓冲,在一些国家还造成经济形势不稳定,加剧了对进一步的外部冲击的脆弱性。 (6)从上行风险看,美国或中国政策刺激对经济活动的支持力度可能大于当前预测反映的水平,这也会促使其贸易伙伴的经济活动更强劲地回升,除非正向溢出效应受到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的抑制。上行风险还包括,如果对全球需求复苏的信心增强(正如一些金融市场指标所显示的),投资将扩大。 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展望 2016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减轻,运行总体平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投资缓中趋稳,贸易顺差收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好转。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74.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分季度看,四个季度同比分别增长6.7%、6.7%、6.7%和6.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0%,进出口顺差为3.3万亿元人民币。 (一)消费、投资较快增长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1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63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为3275元,比上年增长6.6%。第四季度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收入感受和消费信心提升。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1.9%,为2013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高值;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1%,为2009年二季度以来最高水平。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28.6万亿元,增长1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为4.7万亿元,增长10.9%。网络零售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网上零售额为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2%。消费结构呈现升级特征,通信和居住类商品增长较快,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固定资产投资缓中趋稳,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有所回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9.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较上年低3.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自2016年9月份以后有所回升,2016年分别增长4.2%和3.2%。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较快,东北地区投资下半年以来降幅收窄。2016年,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9.1%、12%和12.2%;东北地区下降23.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8.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保持快速增长,2016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9.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1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进出口逐季回稳,降幅收窄。2016年全年进出口总值为24.3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下降0.9%,降幅比上年收窄6.1百分点。其中出口13.8万亿元,下降2%;进口10.5万亿元,增长0.6%;进出口相抵,累计贸易顺差3.3万亿元。第四季度进、出口分别增长8.7%和0.3%,均实现正增长。按美元计价,进出口总值为3.68万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8%。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较快。从企业主体看,民营企业出口继续保持第一大出口主体,占比46.1%,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2016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0.9%,占进出口总值的55%,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商品结构看,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为出口主力,分别占出口总值的57.7%和20.8%。铁矿石、原油、铜等大宗商品进口数量保持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延续向高端产业聚集的态势,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快。2016年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132.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4.1%。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715.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8.3%,占外资总量的70.3%;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955.6亿元人民币,增长86.1%。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598.1亿元人民币,增长2.5%。2016年,境内投资者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1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70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1%),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对外投资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6年全年,我国企业对制造业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15年的12.1%上升为18.3%;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15年的4.9%上升为12.0%。 (二)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 201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4万亿元、29.6万亿元和38.4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3%、6.1%和7.8%,占GDP比重分别为8.6%、39.8%和51.6%。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1.8个百分点。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4万吨,比上年减少520万吨,下降0.8%,仍是历史第二高产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364万吨,比上年下降1.1%。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有所提升。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制造业增长6.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8%。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总体保持上升态势,财务费用持续下降。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8803.2亿元,比上年增长8.5%;财务费用同比下降5.8%,利息支出同比下降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97%。第四季度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企业生产经营景气回升,盈利好转。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指数为52.6%,连续两个季度高于50%;企业盈利指数为57.1%,连续三个季度回升。国内和出口订单指数有所回升,分别较上年同期上升7.4个和1.9个百分点。 (三)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生产者价格指数由降转升 2016年,C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上年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涨幅分别为2.1%、2.1%、1.7%和2.2%。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上涨4.6%,涨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涨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品价格上涨1.9%,涨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活跃,带动服务价格上涨,全年服务价格上涨2.2%,涨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0.8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由负转正,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快速上升。2016年,PPI同比下降1.4%,降幅比上年缩小3.8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涨幅分别为-4.8%、-2.9%、-0.8%和3.3%。PPI自2016年9月份结束54个月连续同比下降,转为上升,涨幅逐月扩大,12月份为5.5%。其中,生活资料价格涨幅相对稳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快速上升。12月份生活资料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0.8%和7.2%,比9月份分别上升0.8个和7.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自2016年10月开始同比涨幅由负转正,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上涨较快。全年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0%,降幅比上年缩小4.1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涨幅分别为-5.8%、-3.9%、-1.6%和3.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上年缩小0.3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3.4%,涨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CGPI)比上年下降1.6%。各季度同比涨幅分别为-5.9%、-3.7%、-1.1%和4.4%。初级产品价格回升较快,投资品价格回升幅度大于消费品。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上涨影响,进口价格涨幅由负转正。2016年各季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21.2%、33.6%、-0.1%和8.7%,累计上涨14.3%;伦敦金属交易所铜累计上涨7.9%,铝累计上涨14.5%。2016年,进口价格同比下降3.0%,降幅比上年缩小8.5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分别上涨-11.4%、-4.0%、-0.9%和4.4%;出口价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上年扩大1.4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分别下降3.6%、2.7%、2.0%和0.4%。GDP平减指数涨幅扩大。2016年GDP平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同比上涨1.2%,比上年高1.1个百分点。价格改革继续稳步推进。一是推进电力价格改革。输配电价改革基本实现全覆盖,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完善基本电价执行方式,推动电力双边直接交易。二是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建立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新机制,明确储气设施相关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全面放开化肥用气价格,在福建开展天然气门站价格市场化改革试点。三是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印发《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明确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四是推进交通运输价格改革。将高铁动车组票价、普通旅客列车软座软卧票价交由铁路运输企业依法自主制定,放开800公里以下航线及800公里以上高铁动车组列车平行航线民航旅客票价。 (四)财政收支增长放缓 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5%,增速比上年低1.3个百分点。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支出18.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4%,增速比上年低6.8个百分点。收支相抵,财政支大于收2.8万亿元,比上年多0.5万亿元。财政收入增幅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性减收较多;二是经济下行产生的滞后影响;三是金融业税收和部分非税收入2015年的基数较高。从收入结构看,非税收入2.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税收收入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6.3%和17.1%,国内增值税增长30.9%,营业税和国内消费税分别下降40.4%和3.1%,证券交易印花税下降51%,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2%。从支出结构看,财政支出增长较快的有城乡社区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17.1%、13.3%、12%和10%。 (五)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超额完成全年目标。201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2%,比三季度末低0.02个百分点。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98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求人倍率为1.13,比2015年同期和上季度均上升0.03。与2015年同期和上季度相比,市场供求人数均呈下降态势。与上年同期相比,金融业、农林牧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行业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长;与上季度相比,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用人需求略有增长。市场对具有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劳动者的需求均大于供给。与2015年同期相比,对高级技师、高级技能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长,对其他各类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的用人需求有所减少。 (六)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继续呈现“一顺一逆”的格局 初步统计,2016年经常项目顺差2104亿美元,与同期GDP之比为1.9%,继续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之内。其中,货物贸易顺差4852亿美元,虽较2015年历史高位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2014年度及以前各年度水平,显示我国对外贸易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服务贸易逆差2423亿美元,增长33%,主要是旅行项下逆差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470亿美元。截至2016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01万亿美元。外债总规模小幅扩大,偿债风险可控。截至2016年9月末,全口径外债余额为14320亿美元,较6月末上涨3.1%。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8944亿美元,较6月末上涨3.1%,占外债余额的62%。 (七)房地产行业分析 2016年,全国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部分地区房价涨幅较大,带动全年房地产贷款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总体平稳增长,较2015年明显回暖。第四季度,受多城房地产调控的影响,主要城市房价环比涨幅收窄,全国商品房销售量维持高位但增速出现显著下降,房地产投资总体保持平稳,房地产贷款增长势头趋缓。房价环比上涨城市减少,涨幅收窄。2016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46个,比9月份减少17个,其中53个城市涨幅较9月份收窄或跌幅扩大;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5个,比9月份增加1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45个,比9月份减少15个,其中48个城市涨幅较9月份收窄或跌幅扩大;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1个,比9月份增加4个。商品房销售绝对量维持高位,增速出现回落。2016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7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2.5%,增速较1-9月降低4.4个百分点,其中10、11、12月销售面积分别为1.51亿、1.55亿和2.15亿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26.4%、7.9%和11.8%。商品房销售额11.76万亿元,同比增长34.8%,增速较1-9月降低6.5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占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的87.4%和84.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保持平稳。201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10.3万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较1-9月上升1.1个百分点,较上年回升5.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开发投资额6.9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较1-9月上升1.3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7%。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16.7亿平方米,同比上升8.1%,增速较1-9月扩大1.3个百分点。全国房屋施工面积75.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2%,增速与1-9月持平。全国房屋竣工面积10.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1%,增速较1-9月低6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增长较快,四季度以来增量有所下降。截至2016年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7%,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38.1%,第四季度各月新增个人住房贷款额均低于2016年9月;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4.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较9月末扩大3.7百分点,主要由保障房开发贷款增长所致;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4万亿元,同比减少4.9%,增速较9月末低5.8个百分点。2016年,新增房地产贷款5.7万亿元,同比多增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44.8%。保障房信贷支持力度仍较大。截至2016年末,全国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2.5万亿元,同比增长38.3%,增速较9月末高2.3个百分点;全年新增6972.2亿元,占同期房产开发贷款增量的113.5%,较1-9月提高3个百分点。此外,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16年末,已有85个城市的373个保障房建设项目通过贷款审批,并按进度发放862.1亿元,收回贷款本金736亿元。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摘 要 本文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预测了2016年的经济发展走势。首先阐述了上一年世界经济总体的形势,并归纳出了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在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预算和展望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全球经济 形势 特点 预测 2015年的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迹象,全球整体就业率有所提高,通货膨胀明显得到改善,公共债务水平稳定在正常的层次。同时,各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国际贸易水平增长滞缓,大宗产品的价格起伏不定。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整个世界的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转向正常化水平的过渡时期。笔者预测接下来的一年中,世界经济仍然不稳定,经济复苏的过程充满艰辛,经济指数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回顾 (1)经济复苏缓慢,两极分化愈发严重。2015年,世界总体的经济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继续呈现缓慢提升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与专家的预期基本相差不大,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5%,和上一年的水平不相上下。以欧盟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增速为2%,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有所提高,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经济仍不乐观,呈放缓趋势,以东盟为代表的新的经济体增长速度为4.5%,从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逐渐萎缩。 (2)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地区差别比较大。2015年以来,美国高居不下的失业率有所降低,劳动力市场趋于正常化,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欧洲地区的就业率稍有提升,总体失业率在11.5%左右,金砖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呈比较乐观的趋势,但是各个国家的表现各不同。其中巴西的失业率最低,南非的失业率最高,达到25%。 (3)物价水平下降,有可能由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纵观2014年,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是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但到了2015年,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据世界权威部门统计,2015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物价水平下降了0.7%,欧元区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形势也趋于正常,下降了大约0.6%,日本的物价水平有所上升,到2015年第三季度,物价指数上涨了3.2%。 (4)贸易低速增长。从世界贸易组织的分析来看,2015年世界贸易增长幅度为3.1%,国际贸易收支总体趋于平衡。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预测,世界投资总额将达到1.6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额增长幅度较大,增长30%以上。 二、2015年世界经济运行特点 (1)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并产生溢出效应。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2014年10月29日决定停止进行资产购买,这也标志着从2008年11月至今的非常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结束。这项措施从外溢效应上给予其他经济体巨大的压力。首先,其他经济体因为美国逐渐收紧流动性,造成了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产生了外逃,导致本来就脆弱的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货币发生贬值。其次,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只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增添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 (2)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产生分化。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并且进入了升息通道,但是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却背道而驰,这些发达经济体仍然采取了战后最大规模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且这种新兴的经济体进入中高速增长的周期。根据国际货币的相关组织数据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在新型的市场经济体下,其平均年增长率从2010年的7.5%过渡到了2014年的4.4%。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导致了多年间的超低利率环境逐渐消失。此外,由于非常规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以及增速放缓,以往大宗商品的繁荣时期逐渐消失殆尽。并且,各国的改革所带来的红利丰厚期随着时间而渐渐降低,政府所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潜能不断减弱。最后,这些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开放周期发生改变,趋向于从本国利益出发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经贸体系,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了外界环境恶化的挑战。 (3)原油价格因多种因素发生暴跌。能源供给的增加以及需求的疲软是导致原油价格发生暴跌的直接原因。一些能源主要进口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增速逐渐放缓,美国也因为油气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了对于原油的进口,这导致了国际市场中的能源需求量减少。并且,沙特以及俄罗斯这样的产油大国最近也维持和增加了产量。西方国家为了减少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而不断打压油价,油气在美国与欧佩克以及沙特三个国家之间的博弈,美国升息预期和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的政策导致了美元指数持续波动上涨,这些因素都对油价的下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全球债务不断上升和对巩固复苏造成了威胁。根据日内瓦的世界经济报告数据指出:2013年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内的全球总负债占据着全球居民总收入的比例高达215%。债务水平高的企业需要维持较低水平的利率,但是总体的全球利率水平较低和借款成本的降低也加速了债务的累积。目前,一些经济体已经出现了低增长、低膨胀以及与高负债的“有毒结合”,而且这个趋势也在不断积累扩大。 三、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 与去年相比,2016年全球的经济能够大幅发展的概率较低,而经济增速与去年保持基本持平或者有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增幅在3.3%至3.8%之间。对2016年全球的经济走势进行展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 (1)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程度以及其严重性。伴随着美国货币政策逐渐趋向平稳,若发生通胀抬头,2016年上半年美联储很可能会加大加息的概率。欧日在美国银根收紧的同时也会不断加大刺激的力度,这种背道而驰的宏观政策会导致多种效应,最为显著的是汇率发生波动。美元的升值总体上对于欧日出口复苏是有利的,但也可能会导致欧日的资本向美国汇聚,从而抵消了欧日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毫无疑问,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将会导致全球资本和资产价格的大规模波动。 (2)欧洲国家经济所能摆脱低估的可能性。欧洲央行为了避免欧元区经济陷入通缩的问题中,在2014年11月注册1万亿欧元用来购买资产支持债券以及担保债券,与此同时该资产负债也增加到了3万亿欧元的峰值。此外,欧洲央行也决定将再融资的利率维持在0.05%的较低水平。这种大规模并且长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能够防止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但是也为经济的长期增长留下了隐患。如果实体经济缺乏有力的增长支撑以及投资,欧洲经济可能会再次发生衰退。 (3)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新一轮改革的范围、力度和成效。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落实。2014年5月,印度新总理莫迪上台后随即启动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经济改革计划。中印两国的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红利”,将直接决定它们能否继续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可持续增长局面。同时,巴西、俄罗斯经济颓势能否得到遏制,亦会对整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带来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为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2015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2015年全球宏观经济总体形势,表现为整体复苏情况较为疲软,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分化明显,美国经济一枝独秀,欧洲经济温和复苏,日本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面临较大挑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其次,分析了2015年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大国际经济事件,包括TPP协议的达成以及人民币纳入SDR等。文章还总结了2015年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包括:关于贫困与社会福利的研究、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思想、过渡经济学理论等。最后,对2016年世界形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世界经济 TPP 供给侧改革 SDR 过渡经济学 2015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运行分化加剧,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世界经济复苏依旧艰难曲折。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可能好于2015年,但不确定因素增多。整体来看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较复杂局面。 2015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5年全球经济运行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整体复苏情况较为疲软,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分化较为明显,全球经济三轨运行: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开始引导加息;欧洲经济筑底改善,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面临较大挑战。受美元升值和全球需求趋弱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滑,低位运行。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5年10月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全球经济2015年将增长3.1%,比2014年低0.3个百分点,比2015年7月的预测值低0.2个百分点。国际权威评级机构穆迪在2015年11月最新的《全球宏观经济展望》中预计2015年二十国集团GDP增长率为2.6%。 在大宗商品和全球贸易方面,2015年国际石油价格低位运行,并呈现进一步下跌的态势,大部分石油产出国如沙特、伊朗、俄罗斯都没有选择减产保价。全球国际贸易也是不断萎缩,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BDI)低位徘徊且不断刷新新低,通缩阴影弥漫在全球。 在美国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主要经济体中,目前只有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已经开始进入收紧政策、恢复常态下经济政策的阶段,美联储年内会否加息成为热门话题。IMF对于全球经济的预期在不断下调,唯独对美国的经济预期是上调的。2015年以来,在美联储加息预期下,美元指数在2015年3月和12月两度突破100大关,随后虽有所回落,但整体仍保持高位运行。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美国经济的走强对于全球经济的带动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长期来看,受全球整体经济环境的拖累以及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美国经济脱离全球总体环境“一枝独秀”的格局难以长期持续。 欧洲央行于2015年初开始实施QE(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期19个月,欧洲经济在2015年温和复苏,经济景气指数在前11个月内稳定上升,制造业PMI指数一直保持在51以上,总体趋势基本企稳。年初实施QE以来,欧元汇率一度快速贬值,提振欧元区出口,但二季度以来欧元汇率逐步企稳,QE政策的边际效用减弱,出口增速有所回落。整体来看,三季度欧元区仍保持温和复苏态势,但随着QE政策效应的减弱,经济增长动力存在放缓迹象。另一方面,希腊债务危机反复、中东战乱导致大量难民涌向欧洲、ISIS恐怖袭击阴影等不利因素会影响欧洲经济复苏的步伐。目前,欧元区扩大QE的预期升温,欧洲央行正在考虑扩大资产购买规模,或者将QE延长到2017年,以防止欧洲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日本方面,安倍政府在2015年推出的“新三支箭”的目标和方针(主要内容包括:202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增长至600万亿日元;平均生育率达到1.8;杜绝因家庭护理而放弃工作的现象发生等)。与“旧三支箭”通过日元贬值和大规模放松货币政策相比,“新三支箭”更致力于从社会层面出发改善影响日本长期增长的结构问题(特别是人口问题)。目前“新三支箭”的政策效果如何尚不明朗,但从国际经验看,长期的“低生育陷阱”很难摆脱。日本央行从2013年起开始推行超级QE,不仅购买日本国债与企业债,同时还购买日本股票,但总体效果并不及预期。近期标普将日本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使日本国债面临巨大抛售压力。日本逐渐陷入经济滞涨的局面,安倍政府挽救日本经济的能力存在不足,日本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实现经济复苏的困难重重。 在新兴市场国家方面,受全球市场需求回落与资本流出困扰,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普遍回落,面临经济减速和滞胀的压力。在美联储加息预期下,巴西、俄罗斯等经济基础较为脆弱、依赖资源出口型的新兴经济体更易受到国际资本流动冲击。2015年以俄罗斯、巴西为代表的资源出口国经济遭受重大挫折。具体来说: 巴西2015年三季度GDP同比下降4.5%,连续第6个季度同比下降,失业率升至7.9%,通胀率也自2002年以来首次超过10%,巴西央行被迫收紧货币政策。巴西经济正陷入“滞涨”的漩涡中无法自拔,这一拉美最大经济体正陷入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未来经济增长前景黯淡。 俄罗斯2015年三季度经济同比萎缩4.1%,IMF预估俄罗斯2015全年GDP将萎缩3.8%,全年的通胀率将达15%,2016年的通胀水平约为8.6%。由于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能源出口,俄罗斯经济负增长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南非2015年三季度GPD增长仅为0.7%,同时失业率高达25.5%。其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制造业的萎缩将长期制约其经济发展。而中国的情况也不乐观,中国2015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9%,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首次跌破7%。 在新兴经济体中,唯一例外的是印度,目前处于领跑“金砖国家”的位置,经济运行状况较好。印度2015年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4%,超过了二季度的7%。目前通胀率约为5%,并有进一步改善之势。在通胀稳中趋降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得以进一步提升。在制造业方面,印度制造业2015年三季度增速达到9.3%。 2015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大国际经济事件 TPP协定的达成。历经5年谈判,2015年10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12个国家达成“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这12个创始成员国的GDP总额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40%,使得TPP成为继WTO之后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其意义和影响可见一斑。而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之一的中国被排除在协议之外。 TPP最为重要的影响在于强化了北美与亚洲经济之间的联系,TPP不仅具有国际经济方面的意义,在地缘政治方面的影响也很大。作为全球第一与第三大经济体,这是美国与日本之间首次缔结区域内的贸易合约。对于美国而言,尽管贸易壁垒的减少将有助于刺激潜在的经济增长,但正如市场所担忧的那样,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可能对其本土就业形成冲击。对于日本来说,对于农产品关税的显著下调实质上属于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将施压于日本农业部门。 对于越南、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来说,加入TPP将有助于其改善出口以及扩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虽然TPP所强制要求的各项高标准(如成立独立工会、限制国有企业垄断地位、保护知识产权及保护环境资源等)在短期内将限制各国政策的灵活性,但长期来看,将本国制度构架更新至国际标准将有益于各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发展。 对于中国的影响方面,由于中国未被纳入TPP协议,长期来看,中国在争夺出口市场份额及吸引海外直接投资方面的竞争力会受到负面影响。短期影响方面,由于TPP目前仅仅是部长级的协定,正式生效还需要成员国国会通过。按照民主国家的决策程序,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短期内对中国的影响有限,这给予中国政府和企业时间予以应对。 对于中国如何应对TPP,首先,中国应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国际贸易存在的本质是源于各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近年来中国的人力成本上升很快,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其次,长期来看,应提高环保标准、劳工权益保护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等,强化反垄断法的执行力度,减少国有企业的政府支持力度,倒逼国企改革。第三,在未来中国或可以考虑发起成立另一竞争性贸易协议作为应对。打破国际贸易的制度障碍和地理障碍,如“一带一路”战略正是推进与有关国家加深国际经贸合作的重大契机。 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5年11月底宣布将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将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人民币作为第五种货币被纳入SDR,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这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中国经济和全球货币体系将产生长期的深远影响。 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对于稳定SDR 的币值波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的重要性却与经济规模不相称。人民币加入SDR,能够使得中国逐渐成为与经济实力相称的货币大国。而对于全球货币体系而言,在全球主要货币展开竞争性贬值的背景下,将人民币纳入到SDR 篮子货币,有利于降低SDR货币篮子的波动性。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依据自身内部情况,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这也使得全球货币体系的波动性不断扩大。但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地维护了人民币外汇市场的稳定,这也使得人民币成为后危机时代少数币值较稳定的货币之一。 第二,各国对人民币资产配置的需求增加,将会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带来积极影响。按照IMF对SDR货币两个基本条件的要求,将人民币纳入SDR即是对中国贸易地位和人民币使用便利度的认可,一方面将有利于扩大人民币在全球市场的使用范围和结算规模,推动跨境消费与投资,另一方面亦有助于刺激包括各国央行在内的全球金融机构对人民币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结合2015年以来中国央行连续出台政策大力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预计中国债券市场将率先受益。 与此同时,也应理性看待人民币加入SDR,经济实力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决定因素。虽然加入SDR货币篮子能够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归根结底,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最终是经济实力的体现。首先,应看到SDR在国际储备中占比很低(仅约2.4%),因此加入SDR本身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期直接影响有限。其次,以日本为例,虽然日元在1980年就被纳入到SDR货币篮子,但由于其经济自90 年代以来的长期不景气,日元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再次,SDR的全球货币地位并非是不可动摇的。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不断发展,SDR篮子货币所属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呈现下降态势,其由1995 年的占比全球经济的71.1%,下降到2014 年的49.6%。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原因在于,建立与全球经济体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制度安排,有利于提升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适应经济转型要求。人民币国际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尽管人民币纳入SDR带来的短期增量资金有限,但这给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树立了国际认可标准,给更多全球主权国家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储备货币奠定了基础。人民币资产的受青睐程度,最终取决于其交易便利、保值增值等功能,最终是中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在中国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人民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是对这一现实的确认。 2015年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 关于贫困与社会福利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个热点。2015年,关于贫困与社会福利、社会公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经济学界的重视,成为全球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热点。 首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因为在消费、贫困和福利方面的研究成就,在2015年10月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安格斯・迪顿在消费、贫困和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迪顿和米尔鲍尔共同提出近似理想需求系统(AIDS),用于分析消费在不同商品之间的选择和分配,此模型适用性和有效性较强,能够匡算出个人收入和多种商品的价格对商品需求的影响。此模型和之后的完善版本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实际政策评估的重要工具。 第二,迪顿发现了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实际关系,即“迪顿悖论”。迪顿注意到主流消费理论无法解释总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实际关系,而基于理论所推出的居民根据个人收入调整对应消费的行为特征与实际调查数据所呈现的变化有很大的出入,这被称为“迪顿悖论”。这说明,对个体数据的分析是解开总体数据之谜的关键,这推动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思想和方法的进步。 第三,迪顿对发展中国家的贫穷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迪顿使用家庭调查数据来测量贫困和生活标准,以及影响贫困和生活标准的因素。他认为使用支出数据来测量家庭福利水平相比收入数据更能够真实地反映贫困地区人们的福利状况。利用这些调查数据,他开展了多项有影响力的研究,包括家庭内部重男轻女现象的研究、收入与营养状态关系的研究等。 与此同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朱玲等人也因为在贫困与社会公平政策方面的研究,在2015年获得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朱玲等人的著作《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从经济思想史、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角度,探索了连结经济自由与社会均衡的路径,探讨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和增长过程的社会和解,阐明了导致收入高度不均等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原因,并聚焦于受到制度性歧视的农民和农村迁移工人的生计和实际享有的基本权利,探究消除社会排斥和增强社会公平的可行政策。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经济转型中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必须从消除社会排斥和推进初次分配制度的改革做起。 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思想的复兴。2015年,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情况下,传统的投资、消费、出口等扩张总需求政策的有效性空间越来越小,各国政府纷纷转向供给侧的改革措施,供给学派经济学思想被重新重视,并得到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政府从2015年10月开始大力倡导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向供给侧改革转移,供给侧的改革措施将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制定和执行中的重要方面。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供给学派,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下转235页)( 上接31页)的变化。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罗伯特・蒙代尔、阿瑟・拉弗、芒德尔、万尼斯基、吉尔德、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等。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供给的水平和能力,经济学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研究如何促进生产、增加供给,仅仅在需求和分配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供给学派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主张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强调重视智力资本,反对过多社会福利;主张控制货币,反对货币滥发。供给学派经济学思想的应用和供给侧改革,在20世纪就曾经大有作为过,20世纪70~80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供给侧改革措施帮助其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潭。 2015年,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发达国家和各新兴经济体对供给侧改革又注入了新的含义,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包括的内容有:降低过剩产能,释放不具有发展潜力的过剩产能占据的大量生产要素,使这些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采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行业竞争的手段来激发垄断行业企业活力;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完善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交易、优化体制;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向精致生产的方向发展,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方向提升等。 过渡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被提升到新的高度。2015年,过渡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在经济学领域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过渡经济学是伴随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主义世界计划经济的消解、市场经济逐步形成这一过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过渡经济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联系比较紧密,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科斯、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诺斯、加尔布雷思及张五常等人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伟大实践,为过渡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最好的舞台。以往,过度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有不少闪光点,但整体上呈现比较零散、碎片化的态势,没有成为一种主流的、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学理论。而在2015年,“过渡经济学理论”被授予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林毅夫、蔡P、李周、张军、樊纲等人作为“过渡经济学理论”的重要贡献人,接受了此奖项。这对提升过度经济学理论的高度和国内外影响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过渡经济学理论囊括了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所有重大问题,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理论之一。过渡经济学理论重点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不同方式或路径对改革成本和绩效的影响,如何能够选择低成本的改革方式或路径,以及改革引发的利益矛盾和收益分配等问题,这也正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面对的重大问题。过渡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对促进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市场经济平稳过渡,减少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成本,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展望 展望2016年,全球经济或将持续温和复苏,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前景依然不均衡。相比2015年,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预计将略有加快,美国、欧元区国家有望持续温和成长。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将面临较严峻的增长形势,经济增速放缓的局势短期内难以改变,主要是因为一些大型新兴市场国家和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减弱。在国际石油市场方面,在供给面减产不足,需求依旧疲弱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会加剧原油供应过剩的局面,国际石油价格在2016年预计将继续低位运行。 2016年,预计全球各国经济政策将越来越出现分歧,美联储将进入紧缩周期,欧元区和日本可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各自情况差别较大。具体来说: 第一,美国经济持续复苏,非农就业形势逐渐向好,美国成为经济复苏的标志性国家,美联储加息窗口何时将开启备受关注,预计美国在2015年底或2016年初加息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欧洲经济复苏预计在2016年仍不十分稳固。穆迪预测2016年欧元区经济增速仅为1.5%,意大利和法国2016年的经济增速约为1%左右。英国退出欧盟的风险也将增加欧洲经济的不确定性。欧洲央行在2016年或将延续宽松政策,加大QE力度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日本方面,随着日本老龄化问题加剧以及日本国内对安倍政府改革措施报以较悲观态度,日本的消费以及制造业的好转将受到较大限制,日本仍将面临较大的通缩压力,预计在2016年日本政府的货币政策将延续宽松。 第四,新兴经济体方面,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流向新兴市场的资本减少、新兴市场货币面临压力以及金融波动加剧的环境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下行风险有所上升。具体来说,鉴于经济的下行压力,预计俄罗斯在2016年会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巴西更会考虑其通胀问题而采取加息的紧缩政策。考虑到美联储加息压力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行,这些依赖资源出口的经济体将在2016年面临更艰难的局面。由于外贸对其经济影响极大,其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受海外市场波动影响。印度在2015年虽然已有4次降息,尽管其CPI升至约5%,但是外部环境的严峻也加大了其对宽松政策的需求,预计印度在2016年仍有降息的空间。 责编 /王坤娜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经济形势分析、展望与建议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1.在合理区间运行,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经济增长实现目标,但面临下行压力。2014年,中国GDP实现63.65万亿元,增长7.4%,符合年初增长7.5%左右的政策目标。但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需求方面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增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滑过快,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供给方面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延续回落趋势,全年累计同比增长8.3%,增速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由工业用电量增速、铁路货运量增速和银行中长期贷款增速合成的指数整体回落,全年累计同比为5.83%,增速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低位徘徊,出现轻微通货紧缩。2014年,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累计同比增速从1月份的2.49%下跌至12月的2.0%,2015年1月,CPI当月同比增速跌至0.8%。全部工业品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35个月负增长,2015年1月,PPI当月同比增速跌至-4.30%。物价下跌原因,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跌,二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压缩了流通环节成本。这两个方面都是利好;三是产能过剩,四是需求不足。因此,要对症下药,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既要适度放松货币,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改革力度。 就业形势较为稳定,但面临结构性问题。2014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322万人,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9%。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近7亿人。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吸纳了较多就业人口;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每年自然退出工作岗位人数增多,成为保障就业的有利因素。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将下降,但是重点群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跨境资本流出快速增长。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10.08%下跌,已连续四年低于3%。2014年,经常项目顺差213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244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累计值为2%。外汇储备增长显著放缓。2014年四季度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为912亿美元,表明跨境资本流动由流入转向了流出。 2.增长动力趋缓,结构出现优化 固定资产投资下滑。2014年底,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50.20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33.6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5.4%,增速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底,一产投资完成额累计1.20万亿元,同比增长33.9%,增速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二产投资2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三产投资28.19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 消费增长小幅回落,出现新的消费热点。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26.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特别是餐饮业收入增长疲弱,2012年餐饮业平均增速为14%,2013年徘徊在8%―9%,2014年恢复到9%―10%。但是,网络零售保持旺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2014年,全国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累计增长56.2%,通讯器材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32.7%,增速同比加快12.3个百分点。 外贸形势疲弱,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平稳增长。2014年,进出口总值4.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进口1.96亿美元,同比增长0.4%;贸易顺差3824.6亿美元,同比增长47.7%。相比2013年,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下降4.15、1.72和6.84个百分点。2014年,全国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3778家,同比增长4.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未含金融业数据)。新增对外直接投资102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 经济结构优化。供给方面,2014年第4季度,一产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4.1%,对GDP增长贡献为5.2%;二产增加值增长7.3%,对GDP增长贡献为43.2%;三产增加值增长为8.1%,对GDP增长贡献为51.6%。需求方面,2014年第4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1.2%,增速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2014年,资本形成对GDP贡献下降,净出口对GDP贡献波动较大。 3.财政金融运行平稳,也面临一些新问题 财政收支。2014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140350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中央财政收入64490亿元,同比增长7.1%;地方财政收入(本级)75860亿元,同比增长9.9%。全国财政支出累计151662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22570亿元,同比增长10.2%;地方财政支出129092亿元,同比增长7.8%。近年来,收入分配结构趋于改善。2014年9月,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分别增长8.1%、9.3%和9.7%,都超过了当期GDP增速。 货币金融。2014年,广义货币M2增速保持中性,呈温和下跌趋势,从2013年底的13.6%下跌到2014年底的12.2%。狭义货币M1增速下跌较快,从2013年底的9.3%下跌到2014年底的3.2%。全年社会融资规模16.4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萎缩4.8%。截至2014年底,各项贷款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3.6%。2014年2季度以来,稳健货币政策逐步朝宽松方向微调,服务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成为重要任务。总体看,货币供应增长平稳,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社会融资结构和跨境资本流动出现新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性增强,跨境资本流动从“流入”转向“流出”;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同业及理财等表外业务监管加强;银行资产负债规模扩张势头趋缓;存贷利差收窄,利润增速放缓;信用风险增大,不良风险暴露增多;资金“脱媒”趋势增加。金融调控剑指“融资难、融资贵”,企业融资成本有所下降。 房地产市场。2014年底,房地产 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10.5%,增速同比下滑9.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长-7.6%,增速同比下滑24.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金额同比增长-6.3%,增速同比下降32.6个百分点。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和二手住宅价格指数逐月下跌。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当月同比增长-4.3%,同比下跌13.5个百分点;12月,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当月同比增长-3.9%,同比下跌9.1个百分点。2014年4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迹象。12月,50个城市房地产销售面积在相对10至11月高位水平上,环比出现7%以上增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为20%。但是,随着老龄化社会渐行渐近,楼市供求关系从过去供不应求转变为整体平衡和局部过剩,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持续性暴涨。 4.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现新变化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较快。2014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一连增”,其他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00元左右,实现“十一连快”;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下降到3∶1以下;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但是,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超过进口价格,继续提价遇到了“天花板”,农业生产补贴也遇到了“天花板”。与此同时,农业成本仍处在上升通道,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企业经营困难增多。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增速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长9.4%,高于采矿业的4.5%。在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较高的行业中,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及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占大多数,显示产业结构优化。但是企业经营困难增加。2014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3%,同比回落8.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亏损达4.3万家,累计同比增加12.2%,同比上升7.9个百分点;亏损金额累计同比增加22.5%,同比上升27.9个百分点。 服务业快速发展。2014年,中国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0.7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2%,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批发和零售业累计同比增长7.0%,增速同比下滑0.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同比增长9.7%,增速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累计同比增长6.2%,增速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金融业累计同比增长9.1%,增速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累计同比增长2.3%,增速同比下滑5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累计同比增长7.6%,增速同比下滑1.4个百分点。 中西部经济发展快于东部。2014年12月,东、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7.1%、8.1%、10.6%,表现为西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东部,但与2013年底相比都有所下降,增速同比分别下降1.8、2.4和0.7个百分点。近年来,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宏观政策给予中西部支持,内陆省份迎来更多发展机会,加大了公路铁路、城镇化等基础建设投资。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了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增强了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2015年中国经济展望 201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平稳运行。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为7.1%左右,CPI涨幅保持在1.8%左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00万个;固定资产投资继续稳中略降,预计增长14%左右,回落至本世纪以来最低点;消费保持稳定,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出口增长6%左右,进口增长4%左右,全年外贸顺差略有扩大,占GDP比重保持稳定。 2015年的经济发展存在四个有利条件。世界经济将持续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5%,比2014年提高0.2%。但也要看到,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仍较为疲弱,短期内难以真正走出低谷,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出现分化,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前期政策效应逐步释放。2014年中央出台的定向降准、结构性减税、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稳定外贸、扩大信息体育消费,以及在年底实施的全面降息和基础设施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PPP)等政策,大多需要跨年度执行。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内需增长有很大潜力。供给方面,劳动力人口减少、储蓄率下降,但是人力资本、资本存量等要素供给质量提高。消费方面,目前就业形势良好,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投资方面,“十二五”规划即将收官,一些规划项目建设进度将加快,出口回暖也将带动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国地缘辽阔,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可以创造巨大投资需求。改革红利显现。2014年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2015年还将实施一批重大改革,改革红利将逐步释放。 2015年经济发展也面临四个不利因素。全球经济及其政策分化,影响中国出口。美国经济稳定增长,失业率稳步下降。欧盟经济止跌企稳。日本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回升,但回升势头较弱。特别是美联储加息、欧元区量化宽松政策和乌克兰地缘政治危机等,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受制造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影响,民间投资意愿减弱。短期内房地产市场难以走出低迷,制约了投资和相关行业增长。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偿债进入高峰期,地方政府“加杠杆”投资能力有限。部分地区在建项目和储备项目不多。企业经营困难。PPI持续负增长提高了企业融资实际利率。企业整体负债率偏高,加之经济处在下行通道,受资产负债表收缩影响,企业债务杠杆率将加大。受主要工业品价格下降影响,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加,库存周转率下降,企业去库存压力加大。企业的资金、用工、土地、运输成本上升,在环保、技改和节能减排等投入增加。一些地方财政增收压力较大,存在加重企业负担现象。环保指标约束,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三、经济平稳转入新常态的政策建议 2015年的宏观调控,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继续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守底线,坚持速度服从质量,注重改革释放活力,为经济平稳转入新常态和“十三五”顺利开局奠定良好基础。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适当扩大中央财政支出与赤字规模。2015年中央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到1.7―1.9万亿元、扩大赤字率至2.5%―2.7%。实现地方政府债务与融资体制平稳转换,保障地方公共服务的合理投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围绕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技术改造、创新及“两化融合”项目;采取政府收购商品房作为保障性用房方式,维护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加大对首次购房者信贷与税收优惠,适当放宽二套房贷款政策;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缩小高档消费品境内外价差,促进海外奢侈消费品消费回流国内市场;促进电子信息消费、农村服务消费、绿色循环消费等新型消费。落实好社会政策“兜底”要求。财政支出方面,推出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完善转移支付功能。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扩大对小微企业减税力度。降低进口环节关税,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调整税制结构,支持企业研发、成果转化。理顺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规范发行自发自还的地方债券,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 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注重政策的松紧适度、定向调控和改革创新。M2增长维持在13%―14%,新增人民币贷款11万亿元左右,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7万亿元左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金融环境。适时对金融机构全面降准2―3次;下调基准利率水平1―2次,每次下调0.25个百分点;指导商业银行适当降低各类贷款利率,缓解企业融资贵的问题。发挥信贷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加强定向调控,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加大企业债务重组,避免风险扩散。适当放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冲销规定,将企业担保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共享。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均衡基础上相对稳定。利用各地自由贸易实验区,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对外开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外汇资金跨境流动监测和监管,丰富企业外汇避险品种,防范资本流动风险,维护国内金融稳定。加快发展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团队建设论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建设研究—以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为例 论文关键词:高职外贸 英语课程 群课程团队 建设效果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课程团队建设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1外贾英语课程群的提出 所谓课程群是指,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009年笔者发表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一文提出了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视听说和外贸岗位英语三门课程的外贸英语课程群的概念,即以外贸英语视听说为核心涵盖基础课程“外贸英语函电”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外贸岗位英语”作为三门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2.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 2.1构建前提 (1 )成员间相互补充的知识技能。这里主要是指在成员组成上要特别强调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融入到课程团队能够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2)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课程团队中的每个人对其他成员都应该尊重和信任对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深信不疑。 (3)成员能够实现有效的分工合作。面对教学改革目标团队的每个队员都有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但任务联系紧密,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能够服从大局为了共同目标的完成能负起工作与配合其他成员工作的责任。 (4)成员内部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团队带头人之间都能以他们可以清晰理解的方式传递信息.大家畅所欲言,及时消除误会.达成一致。 2.2建设目标 课程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主要途径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进行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部分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所组成的团队。高职外贸英语课程团队建设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在将单一课程整合成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3.1吸收企业人才。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 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团队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课程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改善双师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增加团队教师培训与学习机会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选送教师参加外贸英语或商务英语培训:购买相关外贸英语学习资料。(2)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外贸专业建设较好的学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3.3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应紧密结合外贸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3.4完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 课程教材方面。三门课程均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可以分工合作进行教材的编写把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优秀外贸英语课程与相关知识网站等。 3.5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 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第一外贸英语课程群所包含的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能有重叠的地方因此课程组成员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统筹兼顾,要尽量拓展整个课程群的覆盖面.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第二、三门课程之间教学难度是有所区分的.外贸英语函电作为基础课程学生掌握相对容易难度较低外贸英语视听说培养听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 外贸岗位英语作为外贸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难度最高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程度.选用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教辅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一听说读写译技能。 3.6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外贸英语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外贸英语学习方法等研究。 4、结语 课程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有学校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而且有赖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只有团队成员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实现课程团队建设的目标。 团队建设论文:试论地方普通高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 专业教学团队 研究与实践 论文摘要:从探讨教学团队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总结了教学团队的五个基本特征;以某普通高校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为例,探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五大基本内容和任务,并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论证了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已成为目前教育界关心的主要问题。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对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是推动高等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本文在其它学者关于教学团队的基本概念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结合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及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学团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近年来,学术界对教学团队涉及到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教学团队的概念及内涵;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教学团队的价值取向;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教学团队的管理以及我国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 1.教学团队的概念。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对教学团队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从“团队”的概念延展的“教学团队”概念。该理论认为“团队(Team)”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具有一定互补技能,愿意为某一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或正式群体。有5个基本构成要素(5P),即目标(Purpose)、人员(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及计划(Plan)。“教学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团队的一般属性,同时体现“教学团队”的特殊性。因此,从这一理论延展,“教学团队”的概念较多的表述方法是“教学团队是由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协作的教师组成的正式群体”;“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组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队伍”;“指在高等院校中,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梯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他们认同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共同目标,并能够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分担责任,其行为和谐统一,为共同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而努力的集体”。另一种是基于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中对教学团队的要求进行的概念界定。“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类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动,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核心队伍”;“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组成,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与负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的教研,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经常性地开展学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实现携手前进的教师群体”。 2.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近来来,不少学者根据教学团队的概念的界定,对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多的探索,笔者认为,教学团队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明确的目标是教学团队组建和形成的原动力,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归宿。目标应是多层次的,如专业教学团队,其目标是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功能的达到某一等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由于专业建设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有下一层次的目标,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均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但不论组建何种类型的教学团队,其顶层目标应该只有一个,就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②有结构合理的人员梯队。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团队目标最终是通过人去实现的。因此合理的人员梯队,其合理性体现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专业领域结构,甚至性别结构等多方面。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完成团队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团队建设是否可持续的决定性因素。③有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团队的意义所在是成就事业,尽管在成员类型上,有团队负责人、团队核心(骨干)人员和一般人员,在分工上承担不同的任务,但教学团队所承担的任务和所实现的目标随着学科领域的发展、交叉和融合,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攻关。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才能形成“整合效应”,达到1+1?2的效果。即使团队成员是强强组合,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也很难完成团队目标。④有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教学团队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改革的结果或是成功或是失败,成功的成果如何分享、失败的风险如何分摊,如何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它是实现团队目标,保持团队协作精神的制度保证。⑤有明显的绩效或取得绩效的趋势。绩效明显是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教学团队的成果应在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加以体现,如在具体的教学建设中取得的各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示范中心、品牌(特色)专业等。或者通过教学团队的短期建设,有取得明显绩效的良好趋势。 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由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论述,我国目前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大部分集中在课程建设的研究上,而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的研究报道不多。以湖北省省属普通高校湖北民族学院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例,我们根据园艺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确定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目标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适时跟踪人才需求状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2.专业办学条件的建设。其基本建设任务是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科研设备、专业图书、网络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校级、省级、国家级等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及教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明显绩效,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的目标。 3.课程建设。其基本任务是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的核心课程群;深化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材的选用与建设。在校、省及国家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4.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任务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5.教学管理建设:其基本任务是修订和完善教学规章制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使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评价达到规范化、系统化。在教学管理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三、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为例,论述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在园艺专业开办20年后于2003年开始组建,经过7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成为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9人,平均年龄41岁,其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2%;有博士11人,硕士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7%;有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第一、二、三届教学明星3人。该团队于2004年确定了园艺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本科人才质量、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专业建设工作,使我校园艺专业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师资雄厚,教学优秀,在同类型高校中具有辐射示范作用,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且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本科专业。”并在总体建设目标基础上,确定了五项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根据分块目标和任务,在专业教学团队中,按照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分工,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办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和教学管理建设等五个小团队。发挥各负其责和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制订了《园艺专业教学团队运行的管理机制和实施办法》,通过七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先后于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0年4次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四年的立项建设,2008年完成了“湖北省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随着“高海拔地区蔬菜产业模式的建立与推广”、“武陵地区柚类种质资源圃”和“农业现代化工厂育苗基地”的建立,园艺专业的本科教学实验室、科研创新基地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根本改善。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近五年来先后承担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7项,校级教研项目14项,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及教育研究成果3项;共建设省、校、院三级精品及优质课程10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专业2008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称号,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也被确定为“湖北省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论文:浅析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学科团队建设研究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学科组织 知识人 人性假设 论文摘要:遵循学科的本源是知识,学科团队是“知识人”的逻辑,论述了大学学科团队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知识管理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和综合越来越突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对大学学科团队知识进行高效管理,提高学科的集成创新能力,既是知识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科团队建设的根本目的。 1学科的知识原性意义 首先,从学科的知识形态和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学科”这一概念的起源与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一词译自英文的discipline,该词源于希腊文didasko(教)和拉丁文( di) disco(学)。萨美尔的《英语词典》(第一卷)、《世界辞书》、《牛津大词典》(第一卷)、《苏联大百科全书》等都对discipline进行了注解,一般都包括科学门类或某一研究领域、一定单位的教学内容、规范惩罚等含义。因此,从其本源来说,学科作为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它的发展遵循人类的认识规律,其本质特点是不断探讨,发现新知识,不断加深和拓宽人类认知领域。 其次,从学科的组织形态来看,学科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基本特征在于:知识是学科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学科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知识;而相应地,学科组织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管理活动的焦点。在现代大学,教学与科研成果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需要一种团队协作。就知识的基本特性来说,知识共享对于知识的创新和应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剂。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知识的特殊性在于,其应用不是收益递减而是收益递增的。知识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值,知识管理对于学科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作为知识人的学科团队 人性假设是指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正如道美国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所说:“每一种管理决策或管理行动都以关于人性及人的行为的假设为后盾。”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不同的人性假设导致了不同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但是,这四种人性假设理论都未能很好地揭示学科团队的特性。 弗·兹纳涅茨基把“知识人”作为自己在知识社会学领域中的研究对象。在弗·兹纳涅茨基角色分类框架中,教师被划归在“学者”类型中的“知识的传播者”亚类型中。根据弗·兹纳涅茨基的知识人角色分类谱系,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划分类别的依据是其参与的知识系统和对知识的参与方式。学者参与的知识系统是科学知识领域,参与的方式是专门致力于知识的开发,是知识的创造者。教师依赖的是对学习者有帮助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参与知识的方式是“传播知识”。因此大学教师是真理的发现者、知识的传播者的结合体。大学学科团队是为适应学科的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有形或无形的教师组织形式。作为个体的学科团队成员,在素质方面,他们拥有知识资本,具有学习能力,拥有创新能力;在心理方面,他们具有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价值追求,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眷度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协作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彼此分享与束换知识,进行知识的使用,实现知识的创新。学科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作为一个知识节点,通过网络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平等互联,不存在任何层级,构成一张对等的知识网。这种对等知识联网使知识的流动性和共享性大大增加,正是这样的知识体系,使得团队及以此为基础的组织有更大的“能动性”。 同时,作为一种学科组织的教师群体,学科团队又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科团队是以学科为依托的,没有学科也就无所谓学科团队。团队所依托的学科,一般也就是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学术领域。其次,由于学科团队建立在学科的基础上,就使它具有了相当大的学术上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使得学科团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学科文化中共同的价值观、情感模式等引导学科团队,熏染着他们的意识,形成他们的习惯,激发他们的思想,成为理解、传承学科精神和学科精髓的知识人。再次,学科团队不是一种行政组织,但是学科带头人以他的学术思想、人格魅力和权威影响团队成员,在学术上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另外,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语言系统熏陶着学科成员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式、工作风格和行为模式,使学科成员带有明显的学科特征。 3大学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内涵 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范式是指一种有目的地解决学科整体的价值创造、组织学习、知识创新和知识运用问题的模式,是一种贯穿知识的产生、传递及至运用的效果等整个过程的形式和规律对知识管理范式的研究。具体而言,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 1促进学科成员个人的知识成长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要的知识资源,持续学习;将知识资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际的教学和科研中便捷地应用知识资源,提高效率及效果,并有效地参与知识共享和交流,谋才长期持续发展。 3. 2促进学科组织的知识共享 学科知识管理一方面要建立促进和保障团队成员之间识共享的机制,同时积极建立在团队学习和团队合作基础配文化创造,使得学科成员通过彼此合作和分享的过程来学习创造新的知识。 3. 3促进学科知识创新 通过知识管理达到对知识的主动引导,并进行科学规划:分析知识地图,了解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规律,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个人、知识与学科联系起来,进行学科知识创新。 3. 4促进学科建设的管理效能 一个学科组织,如果能够做好知识管理,建立知识管班系统,随时收集和整理学术前沿进展信息,则学科建设的开展将更有指导性,从而提高学科建设的管理效能。 4大学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策略 4. 1团队成员个体的知识管理策略 作为学科团队成员个体,要在分析个人对专业知识资源的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学科成员在不同层面的人际网络中获得大量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往往是最直接最深人知识的来源;建立和维护学术领域知识体系,引人BLDG WIKI等网络平台,对个人的专业知识资源进行具体分析,确定相关知识的专业分类和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分类纳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以便在教学和研究中使用。维护和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与他人进行互动知识交流。 4. 2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策略 学科团队作为知识的生产、创新及传播的基地,学术资源的拥有者,其对于知识的管理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内部进行着知识创造、知识积累、知识共享及应用。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支撑着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个人知识转化为团队的知识等具体环节。 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形成团队共同愿景。学科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是学科成功的关键,缺乏沟通与合作,整个团队就犹如一盘散沙,会极大影响团队整体效能的发挥。学科团队之间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培育与其他成员的信任关系,实现知识的共享,提高行为与决策的透明度;学科团队要营造一种宽松的合作环境,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参加问题解决和决策;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创设一种有感召力的团队文化,高度认同团队目标、规范和价值观,对提高团队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培养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理念,并建立一种包括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内的多层激励机制,使每一个成员意识到自己是学科组织中的一员以及自己在组织中的价值,让他们建立起对识别、保持和扩展自身知识以及更新和共享知识的责任感。只有这样,学科成员才会主动与他人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这也是隐性知识管理成为知识管理重要内容的主要原因。 5结论 当代科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是学科间不断交叉、集成和融合,不断产生出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我们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重视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分析制约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不利因素,形成学科团队的相互信任机制,并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策略,以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团队建设论文:关于高等学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初探 [论文关键词]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对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仿真等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应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发挥团队作用,形成合力;规范教学过程,加强管理。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并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毫无疑问,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并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是加强学校学科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重要工作。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团队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可以增进学校各方面的协作和整体能力,有效地提高组织效率。实际上,就高校教学而言,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单靠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人们过分强调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主要以教师个人为基础,教学团队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建设以任务为导向的高绩效教学团队,对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教学团队必须承诺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目标任务,要完成最低建设条件并能成功冲刺相应目标。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整个学校上水平、上档次的必要保证。如果一个学科中没能建成与教学和科研相适应的教学团队,没能将学科中的教师凝聚在最佳学术方向上,没有学术造诣深、学术道德良好、能团结本学科教师的带头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样的学科是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只有以合理的规划来提升教学团队的水平,学科建设才能落到实处。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为例。该团队不仅在教学中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同时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积极而富有意义的工作。2005年,以化工原理团队的主要教师为支撑,成功申请成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品牌建设专业,极大地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科学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清洁燃料技术开发中,充分发挥了教学团队在科学研究中的骨干作用,团队的成员结合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石化行业发展特点,在能源、燃料、环保、催化剂材料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该团队以其研究方向明确、特色突出、成果显著等特点而跻身于“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的第一批学术创新团队行列,并获得连续三年的经费资助,这对学科建设和教师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对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智力保障作用。化工原理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继高等数学、物理化学课程之后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它在化工类专业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培养学生具有工程科学和技术知识及能力的双重教育任务,即化工原理课程强调培养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及设计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后续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以及认识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拓展,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建设成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对于推进课程的后续建设、推动学校产学研合作办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表明,通过抓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较大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认识实习及专业实习的过程中也明显加强。同时,通过抓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如课程的网络建设、课程的教材建设、课程的实习基地建设等都得到了具体落实,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实验室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科学,教学团队建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确实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并加深,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教学系统、即使是一门课程,也会变得非常复杂。形势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树立专业发展的意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未来发展的预测者、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和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团队的组建为所有教师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搭建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调研或参加学术会议,还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及教育在线等途径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团队的组建让教师们在合作性的团队工作中品尝到人生的愉悦和工作的快乐,将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和谐一致,使学校成为发挥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 4、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强调的是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从效率的角度看,团队可以通过内部的整合在成员之间实现人才培养技巧与经验的互补,这为分层次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由于吸收了青年教师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为团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教师相互配合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教学团队建设应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的,最终实现资源共享、聚集优势力量、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研究队伍。根据我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应以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增加案例教学,注重工程观念培养,努力培 养学生分析、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资源,建设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实验仿真等教学环境,强化教学手段,实现立体化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2、实验室建设。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构建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由单一的验证型实验向综合型、开发型、设计型实验转变,实验室全方位、全时段面向学生开放,使之成为本科生综合性、创新性、研究型的实践教学基地。 3、实习、实训、仿真等基地建设。 加强实习、实训、仿真等环节训练,建设燕化化工原理认识实习基地、计算机仿真培训基地。调整认识实习内容、重视认识实习环节、改善认识实习条件,构建全新的实验、实习教学模式。 4、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修改教学大纲。并争取在近三年内编写应用型化工原理教材或课程设计、习题辅导等参考教材。 5、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并支持教师定期参加各种课程研讨班、学术交流会,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对青年教师要有培养计划、有专人指导,使其尽快成为团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建成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术梯队,保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化工原理精品课程。 三、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 能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学团队建设应以梯队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化工原理教学团队通过优化组合及补充,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改善、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现已形成了以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为主要教学力量、青年教师为基础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培训及学术会议,教研室的每位教师在各自的教学科研岗位上都已取得显著成绩,为教学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挥团队作用,形成合力。 团队是由具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与群体不同,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是团队。化工原理课程由于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属于技术基础课,学生受益面广,参与的教师多,尤其是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及协作,因而团队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3、规范教学过程,加强管理。 科学的管理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证。教学管理与教学工作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同时,规范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必要保证。近年来,我们通过直接参与教育部确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教改课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专业规范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更加规范、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勿庸置疑,高等学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面对21世纪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任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网络教学亟待加强、应用型教材建设进展缓慢、实习实训基地的条件有待完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科学的管理体系是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永远努力的方向,唯此,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才能起到切实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 团队建设论文:关于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对科研项目的加大投入,一批重大项目不仅仅从单一的科研方向开展研究,研究方向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学术创新团队符合了这种趋势,并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通过对目前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调研和分析以及团队引进、团队聘用、团队考核等手段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索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协同创新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创新团队;团队聘用;团队考核;协同创新 管理学上对“团队”一词有很多定义,乔恩·R·卡曾巴赫(Jon R·Katzenbach)所给出的概念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成员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互补技能组成的群体。而高校创新团队是高校围绕国家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工程项目以及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根据合理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专长特点等有利于创新成果产生的制约因素而组建的一种团结合作型的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它的目标就是重点培养各类科技拔尖人才,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笔者单位作为一所水利特色的高校,要围绕水利特色有效整合一切创新力量和资源,以水利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探索契合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协同创新新模式和新机制,努力成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促进者和相关领域发展的助推器。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实践 1.国内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大,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处于资源劣势,高校要想挖掘优秀人才就必须依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发展留人等手段。同时现行激励机制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业绩,造成除科研项目组外的教师学术组织松散,而个体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又使得原创性成果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实现。教师自身学术组织管理的变革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高校教师创新团队产生的必然性。创新团队这一基层学术组织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使教学科研创新成果更上一个层次。 在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岗位聘任制度改革的同时,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院所也开展了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他们一般以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等高层次人才为团队带头人,选取一批关键性的重点学科和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团队,促进高层次人才团结协作、联合攻坚,争取承担关键领域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从而探索出新的科研方向和学科点。国内虽然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但由于创新团队还仅限于课题组、重大项目等现存的学术实体,处于探索型阶段,并且基本上都不满足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要求,所以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 2.国外高校的团队建设 国外高校学术组织形式多样,其基本行政组织分为三级,分别是:大学、学院、学系或学部。目前国内高校运行的形式上也大体采取此系列设置基本教学和科研单位。但国外的大学里的教师由于科研的需要,部分学科交叉以形成学部,学部在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形成了基层学术组织——创新团队。研究成果主要是在此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交叉和整合形成的,而教学主要是在团队的整体教学计划中完成。实验室、研究所和项目贯穿于三个行政级别之中,相互融合发展于各个交叉学科。它们性质和目标相同,通过研究课题整合相关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多方协作形成创新型成果。区别就在于行政关系和范围不同。国外成功的创新团队存在于各级实验室、研究所以及项目组的方方面面,充分融合于各个团队中,从而形成基层学术组织研究单位。组织管理模式是PI负责制,即首席专家负责制。PI具有较大的人事和学术权威,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优化团队结构。同时也承担负责课题申报,搞好内部体制管理和改革。 二、创新团队建设的分析和思考 实施团队引进、聘用、考核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共性问题和不足。 1.个人和团队的关系不清 目前的岗位聘任和考核体系注重个人短期工作业绩,鼓励教师公平竞争、择优上岗,这就在制度上鼓励个体竞争,对团队建设有利有弊。传统意义上的传帮带脱节,而现行的层级初聘制度也无形中在创新团队中造成竞争的局面。团队结合得不够紧密,由于沟通不到位致使团队深层次的和谐理念薄弱,团队缺乏高凝聚力,科研模式也是小作坊式、各自为政。主要表现在:团队成员自身素质的信息沟通不充分,成员对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整合团队而形成合力的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的科研工作进展以及团队努力方向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思想动态的交流不到位,成员个人的思想没能与团队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致使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缺乏,团队彼此依靠、相互协作的程度不够。 2.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清 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教学科研型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在此不好定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教学和科研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目前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客观上给教师造成了某种导向。在任职条件中重点是科研能力和业绩为主来体现,教学缺少量化指标或者说相对科研来说不构成竞争力。当团队聘任后势必造成了团队成员间的矛盾和无序竞争,团队的凝聚效应无法形成,从而影响整个团队任务的完成。 3.创新团队的责权利不清 科研环境得不到领导的重视,相关职能部门不配合,行政手段干预过多,导致一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无法有效开展。团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这种现状是高校目前必须面对的深层次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学术团队内部的合力形成和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很难形成科研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学术团体,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水平也很难有所提升。另外,团队领导过度重视外联而轻内部体制管理,在团队运行机制和体制方面没有深入思考和推进,很难形成有特色的团队文化,团队的凝聚力建设等方面往往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团队学科带头人的人、财、物支配权力有限,也是团队建设不能很好开展的一个方面。 三、创新团队建设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引进、培养机制 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已经磨合成熟的海外或校外创新团队的引入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都采用了“成建制引进”的方式。这种引进方式的成功案例国内也有很多。其优势在于:团队成员在自身素质和工作特长方面很熟悉;科研方向明确,科研成果产出效率高;在国外科研前沿的基础上易于凝练出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引进方式上可采取人才刚性流动或柔性流动,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但会增加经费的支出;后者虽在人员经费的支出方面占用优势,但很难保证引进人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在团队的协同创新工作中,同时也不利于团队成员之间密切的协同创新意识。在学校内部管理结构上,要提高协同创新的动力。要建立以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为核心的政策引导和协同创新机制,开展校内部门之间、二级单位之间深度合作,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设备等要素的创新活力。 2.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随着团队规模扩大,尤其是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完善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同时要结合团队自身特点,合理制订团队绩效评价体系,不同性质的团队应有各自不同的测评体系。制订时要坚持“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测评体系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建议,要对团队所做工作做出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用量化和非量化指标等指标体系组成。此外,团队评价体系的高校还要以相关的规章条约作为制度保障,创新团队的参与者要做好自律,降低团队评议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建立更加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激励机制。 团队定量考评可考虑聘期考核这一方式,主要考评指标包括科研、论文、指导学生等指标。定性考评可采取年度考核方式,要以团队所在学科的学术专家的指导性评价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参照性评价等指标作为主要指标。在团队考评中结合聘期考核和年度考核,能起到很好的指导和监督等作用。 3.营造和谐的创新环境 创新团队建设的环境分为内、外两个环境。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管理层或其他相关单位给予创新团队必要的硬件和软环境的支持等。学校和团队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要明确,学校应基于团队承担的任务量,给予适当的资源和权力,不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内环境主要是指创新团队自身的文化精神、规章制度等。只有团队内外环境健康和谐,团队才能高效运行,才能体现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的优越性。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获得1+1 2的效果。团队成员也应资源组合,相互信任和尊重,技能互补,要懂得沟通。领导者除了要有协调并处理矛盾的能力外,还要正视自己的过失,检讨自身不足,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化解团队中的内部矛盾,并要学会运用恰当的绩效考核激励队员的工作热情,共同承担责任和分享成果,从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4.加强自身建设,创建学习型团队 创新团队为了提升其竞争力,通过萃取高于个人智慧之和的团队智慧,使学习成为既有创新性又有协调性的一致行动,是团队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己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同样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团队学习方式主要是深度讨论,团队学习是学习型团队的本质特征。作为学习型团队必须有团队合作的学习能力,团队学习表现为团队对问题的反思与探询,当意见出现不一致时不是妥协而是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有利于激发个人的学习潜能,提升团队学习能力。合作的团队学习能力才能保证学习型教师团队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信息资源。一个团队能不能发展关键看成员间的互动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是对抗阻碍的关系,是合力还是分力。学习型创新团队必须具有强劲的团队发展动力,团队成员间都是正向的互动,团队成员彼此视作工作伙伴、真心朋友,共同深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团队也因成员的互动而得到创新发展,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团队文化。 综上,高等学校要在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有所作为,必须在团队建设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以团队建设为导向的团队聘用、考核机制和合理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有效整合一切创新力量和资源,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实现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 团队建设论文:试析复杂性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复杂系统观,从教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两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指出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解读了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整体性与非线性作用、动态性与不确定性作用、开放性与主动适应性作用、自组织性与协同性作用、突变性与连续性作用,进而就如何建设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提出了五项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团队 复杂性视阈 教师团队是现代高等学校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能增进高校的整体实力,极大地提高组织效率。就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发展、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实施和科研创新等都需要教师团队的合作。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多半是以“学院—系科—教研室”为特征的团队组织模式,而非以“学科”为基本单元、以“学院”为管理实体的团队组织模式,尚未完全克服人才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弊端,暴露出诸多问题:多学科交叉渗透、协同工作不够;资源整合共享难;技术性、原创性成果不多;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等。如何通过教师团队建设创新,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主要特征及功能 目前,虽然教师团队在表面上具备了团队的基本特征,但却缺乏团队运作的内涵,合作教学及协作研究的效果较差。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均呈“个体化”模式,教师队伍缺少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科之间的开放性不足、张力不够,缺乏交流并缺少交叉优势、新的学科增长点与技能提升点。 1.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主要特征。团队是由少数具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不仅是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彼此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教师群体,还是一个有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团队。团队内部能建立完善的自我学习与适应机制,将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师个人、团队和整个学校得到共同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组织创新性。教师团队的成员必须具有积极创新精神,并通过团队的努力,将科研成果与发明创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等系列教改项目,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最终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第二,结构合理性。教师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职称、教学经历等方面形成梯队,既可保证团队在教学交流中各层次的全面性,又可避免出现团队人才的断层。同时,团队规模应适宜,学术背景要互补,以保证成员之间能有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能实现专业互动和学术对话。 第三,持续发展性。教师团队成员既要开展教研与科研,又要将相关科研成果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深层次动因,产生一批精品课程、优秀教材、专利与专有技术、教研和科研项目等标志性成果。 2.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功能。高职院校的教研室、课题组以及由教师组合而成的同学科、近学科或跨学科的教学研究组织都是教师团队的组成形式。教师团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实现教师专业成长。随着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以及教学内容越来越综合化,高职院校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使自己在专业意识、知识、技能等方面不断发展,成为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和课程教学的研究者。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仅凭个人的学习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团队学习实现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老教师“传、帮、带”,老教师也需要在与青年教师的知识共享中更新观念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由此实现自己的精神需求,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使学校成为发挥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 第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教学、科研、技能培训还是行政管理,都不能仅靠个人的力量完成,而是需要依靠团队的团结协作。以团队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有利于处理复杂的教学问题,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推动教师教学合作、科研协作的氛围和机制的形成。 教师团队能大大扩展团队领导人的辐射作用,形成综合实力,有效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师间的相互启发和激励,不仅可提高个人效能,而且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教师团结协作的意识和技巧,这种非正式培训的方式,显然有助于改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提升学校创新实力。教师团队多为依托教学与科研任务而形成的教学与科研的实践群体。一方面,它适应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趋势,有利于教学资源与科研能力的优化整合,特别是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合作,从整体上提高育人效果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它以团队的方式,促进知识在团队内部的创造、储存、转移、转化和应用,从而获得创新优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学科不断交叉、集成和融合,一些新的学科和领域不断产生,需要多学科合作、团队合作攻关,实现信息、知识、经验、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使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得到改善,从而减少知识生产成本。“知识生产一旦具有团体特征,便会很快地显示出其巨大的生产能力”,并能够提升整个高职院校的创新实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复杂性分析 复杂性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一般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简称“新三论”)以及混沌论、超循环论、自组织论等复杂性系统理论。复杂性科学认为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异质性、层次性、非线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等特性,必须以整体的观点和系统的思维看待复杂事物并指导行动,并指出应采纳“复杂系统观”揭示事物发展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等复杂关系,采取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含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着重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根本原因及其演化历程。 从复杂系统观来看,人本身就是开放的复杂系统,教师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特征、对团队目标的理解、对团队定位的认同上也是多样化的,其复杂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师团队建设中,应充分认识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系统特性及其复杂作用。 1.整体性与非线性作用。教师团队建设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和多功能结构的复杂系统,包括团队共同的愿景与目标、成员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分工协作与沟通、学校制度和组织文化等可分解要素。高职院校应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看待团队建设,既要关注系统各部分的属性,又要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以团队的共同愿景为目标,以严格有序的分工与协作为基础,以学术与技术为纽带,共享创新资源,共促创新成就,使教师团队成为不可分割的学术共同体。显然,这样的学术共同体能使每一个教师在团队中充分展现多方面的创造潜能,团队的创新能力必将大大超过个体的总和。非线性作用还启示我们,团队绝非个体的简单集合,需要精心组织和建设才能形成。不能用线性思维解释非线性作用,简单预测团队建设的进展和结果,否则会误以为只要有人员组合或采取某项激励政策就能形成教师团队效应。 2.动态性与不确定性作用。系统的动态性决定了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教师团队的形成及发展,控制影响团队建设的负向因素,寻找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最佳途径。系统的动态性还意味着多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永远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造成“混沌”现象,使系统具有整体稳定性和局部不稳定性,例如教师团队建设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混沌运动在微观上可预测而在宏观上不可预测,例如团队建设的模式有若干种,但采用哪种模式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不确定性作用的启示在于,教师团队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一定会在一个“长程传播”之后出现一个放大的结果。 3.开放性与主动适应性作用。“开放性”意味着系统处于动态的非平衡状态,会不断出现新现象和新问题,并且各子系统可通过主动行为获得信息,通过相互作用交换信息,具有一定的主动适应性,在远离平衡状态下保持系统生命力。开放性启示我们,系统与外在环境存在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各种突现性因素可以便捷地对系统进行干扰,因此,要以“开放的心态”处理新现象和新问题。教师团队建设也是一个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系统内外不断进行着信息和人员的交流,并具有很大的协同力和促进力,形成了一个耗散结构型生态系统。因此,教师团队建设既需要系统内教师的协作,也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合;既要加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对话、沟通与合作,也需要获得学校组织文化的支持。 4.自组织性与协同性作用。教师团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发地产生协同有序的结构、功能和行为,在自适应、自组织的过程中,以不断“涌现”的方式形成独特的整体行为和特征,并向有序化方向发展。教师、团队领导、团队规范、沟通能力等因素在不同层次的系统中以及在特定的场合中,都有可能成为关键的“作用者”。协同性启示我们,教师团队系统内的各子系统间并非平均、相等地发展,而是彼此协调发展,例如团队成员在形成共同的愿景后能够自发地产生协同力量(资源共享、组织氛围和学习能力),并向教师团队的方向发展。 5.突变性与连续性作用。系统“连续的作用可能导致结果的突然变化”,例如教师团队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可取渐变方式,又可取突变方式。动态的、累积的效应有助于形成教师团队,例如团队成员间长期的相互帮助、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共同实现团队发展目标。为此,团队建设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和策略:鼓励教师公开自己的教学,相互观摩学习;开展教研活动,相互评论与帮助,以增强教师间的信任感等,促进团队形成。此外,教师团队建设不仅具有整体稳定性,还有局部不稳定性,这与事物固有的差异性、多样性相关。教师团队建设也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既要为促进教师团队建设而采取连续性建设措施,又要重视非连续性作用,例如建立教师团队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从而促进教师团队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基于复杂性思考的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创新是一个系统进步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系统存在和演化的方向,并可以此判断系统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复杂性科学认为,真正的复杂性应具备自身特有的规定性,即使已被人们认识甚至找到解决办法,它仍然是复杂的;主张“把复杂性当做复杂性处理”,保留系统产生复杂性的根源(如非线性、远离平衡态、混沌、分形、模糊性等)。因此,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这一复杂现象,就不能运用简单性、唯一性、单向性和确定性等线性思维模式,而应充分借鉴和运用开放性、层次性、动态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等复杂思维模式与后现代意识开拓思路,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和途径认识复杂事物,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1.以共同愿景的达成为基础。每位教师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个人愿景,当趋向一致时就形成了组织的共同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既来源于个体成员的愿景,又高于其愿景,它会改变教师和组织的关系,使教师对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团队需要具备的目标是:(1)促使教师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将之运用于其整个职业生涯;(2)促使团队协作制度化,例如规定合作学习的时间,管理者创设合作性氛围,指导教师不断提供智力与精神上的支持等。相应的,建立在组织基本目标基础上的教师个人目标是:(1)主动在课程设计、教学与科研中进行合作性沟通;(2)不断实践合作直到成为习惯;(3)能够深入理解教学与科研的目的,并能清晰地告诉同事如何在教学与科研中实施合作。实际上,团队成长与个人成长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共同愿景的达成就是使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发生变化,成为一个高效、协作的学习者,并以参与者的姿态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师团队的发展中,最终促成教师团队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 2.以专业发展的协作为重心。团队虽然由教师个体组成但却以整体的形式存在并呈现,发展的重心不再是教师个体,而是围绕着专业发展的协作,团队中的教师成为承担整体发展使命的成员。整体发展必然要求团队协作,而协作的意义在于强化专业内涵建设,通过相互支持和鼓励形成对教学与科研的集体责任感,最终形成若干善于学习与探索、合作与分享的专业教师团队。 首先,团队协作要加强专业互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学术研讨、教学交流、课题攻关等形式,分享经验,促进教师群体的开放性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能进行智慧分享和思想交流,而且能逐渐习惯通过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团队协作应多涉及批判性反思、合作教学和科研协作等根本性问题,以利于新老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其次,团队协作应基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团队整体的学习意愿和能力植根于每个成员的学习意愿和能力,即基于教师自身对教学与科研的信念和情感。团队协作下的个体发展应更具有方向性,使教师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自身的发展,找到自己在专业协作中的位置和归属感。 3.以教师资源的整合为平台。虽然教师个人拥有较新知识,但如果不能在团队中进行交流与分享,就会影响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尽管知识被视为是个人的资产,但很多知识却是集体地产生与持有,只有成员在紧密联结的团队中一起工作,才能产生这样的知识。”在共享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而且可以从中获得启发,生成并建构出新的知识,这是教师团队创新的基础。 由于团队的力量来自于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因此,成员之间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是否存在互补性决定了团队绩效的高低。教师团队建设应从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和科研协作的需要出发,在全校范围内整合教师资源,鼓励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团队。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还要注意教师梯队建设,力争带好一批青年教师,团结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4.以团队精神的凝练为动力。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是以共同的教育活动为载体,相互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的知识型集体。团队成员的创造力、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与互动质量决定团队创新的水平。因此,团队精神是教师团队的灵魂,也是一种动力,是影响团队绩效的一个重要变量。 为提升团队的创新水平,首先要倡导团队精神。教师个人应克服只讲竞争不讲协作的狭隘科研观念,培养彼此支持、互相配合、相互信任的价值观;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襟怀,围绕共同的目标,加强实质性的合作研究,通过知识、经验、资源的分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其次要以团队精神为动力。通过加强内部沟通逐步达成共识,增强教师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教师能够在团队精神的激励下,潜心钻研,不断创新。 5.以学术氛围的营造为底蕴。教师团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学习性,团队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常规的教研组学习、工作任务式(不同学科的组合)的团队学习、课题项目合作式的团队学习,也可以是与专家的合作学习、与家长的合作学习、与社区工作者的合作学习。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取决于教师个体,还取决于学校文化和结构。因此,学校要提供教师对话、交流、观摩、评鉴的活动和时间,要在教师中倡导团队合作的、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团队共享教师的学术成果,让教师能分享共有的信仰和价值,感受学术的真谛,追求学术的最高境界,形成良性互动的学术文化,以提高教师团队的学术水平。这种基于新的学习思维、变革理念及有效专业发展的实践提出的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已超越了传统模式下的个体被动发展,转而关注教师协作文化的形成及教师专业背景的改造与重构,即从以往关注教师的个体发展转而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最终形成教师共同体的协调发展。 团队建设论文:关于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现状综述 论文摘要: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与高职教育相结合,使得高职导游专业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与时俱进,以“学以致用、实践性强,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旅游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来确定和规划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支优秀的导游专业教师团队是最重要的保障条件。然而,高职院校导游专业教师团队现状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制约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论文关键词: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现状 高职专业教学团队是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意见》各类高职(高专)院校要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要求,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力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为了配合示范院校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又专门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 一、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内涵 所谓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指以专业和课程为基础将教师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并将该群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团队进行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既是高职教育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在全球化教育竞争格局中展示新面貌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发展、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水平、凝聚内力、培养人才的需要。 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应结合导游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优秀专业教师为立足点,紧密结合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办学实力,扩大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给予导游专业教师团队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打造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的良性发展。 二、高职导游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一)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 1、教学团队专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导游专业是一个新设专业,教师团队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地理、中文专业转行的教师,专业对口的少,更谈不上有旅游行业的社会从业经验。这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不仅在理论方面无法实现完全的专业对口教学,同时教师行业经验的缺乏也使得学生无法学到导游的真正实践操作技能和业务技术。 2、新教师多,老教师少,是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导致高职教学团队出现严重的年龄结构断层。因旅游院校导游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新进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比例超过60%以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少。由于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理论知识方面是过硬的,但却不熟悉岗位实践,因此出现了“一条腿走路”现象,理论教学水平高却不能开展实践教学。 3、学历结构有待调整。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是反映高职教师团队建设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及其家长在选择高职院校时,师资力量如何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社会对职业院校教师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掌握本行业最新科技发展动向,而且要具有随时将新的理论和技术渗透到教学中去的能力。学历偏低是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师资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表现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较少,博士更是凤毛麟角。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意见》中提到,至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要实现这个目标,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仍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旅游职业教育起步晚,教师队伍梯队结构中高级职称少而中低级职称多,使得整个教师团队的师资质量受到很大限制。 (二)“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 由于高职导游专业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要求,故“双师素质”是高职导游专业教学团队的主要素质特征。作为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并要求其职称、素质、知识和实践能力结构合理。具体的说,“双师素质”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师素质与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即较强的教学、教研方面的能力、素质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 但就目前状况来看,高职导游专业的师资要么是由历史、地理、中文专业转行,要么就是刚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既没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又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据辽宁省统计,大学毕业直接担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占86.5%,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仅占7.4%,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18.5%,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 (三)教学团队教育理念陈旧 高职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以致用、实践性强,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旅游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应强调以能力本位,要求以活动带动教学,通过行为引导、技能示范的方式使学生对理论与技能融会贯通。 而现实情况是,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还停留在照本宣科上,教学内容既不联系实际,也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倡导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的时代,他们在多媒体教学、语音教学等方面无法与时代接轨。同时,由于还有一部分研究生毕业的教师没有经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学习,虽然有着多年专业理论学习的经历,却不知道如何开展高职导游专业教学,于是只能照搬普通学历教育的方式,甚至是研究生阶段导师对他们的教育模式,这显然与职业教育的特点格格不入,其教学方法和内容根本无法被高职导游专业的学生所接受,就更谈不上能获得知识和技能了。 (四)教学团队轻视科研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的新形势下,高职导游专业只有使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内容才能不断更新,也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创造性旅游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高职院校强调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实践操作技能人才为目标,这使得高职院校教学团队首先缺乏科研意识。有些教师认为在高职院校,主要是要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水平,其次才是理论和科研水平。科研意识的缺乏是导致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轻视科研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导游专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团队在寻求横向纵向科研项目方面有一定困难,教师团队师资力量的匮乏使得该专业无法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偏低。 三、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对策 (一)抓专业带头人培养以促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优秀教学团队梯队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上,它是旅游院校导游专业迅速发展的根本,是教科研水平提高的源泉,是树立专业形象的关键所在。专业水平、专业成就比较高的专业带头人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专业带头人在教学引领和教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可以更好地立足教学实际,促进主体参与,发挥引领示范。 (二)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 要根据“双师型”骨干教师的标准,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培养导游专业“双师型”教师并达到规定比例。首先,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作用,有计划地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实训基地挂职顶岗锻炼,即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在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受聘为导游、讲解员等职,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以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实行校企紧密合作的横向项目或产品技术开发,鼓励专业教师为旅游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强有力的科研技术支撑,强化锻炼专业骨干教师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企业培训工作,走出学校,面向企业,参与旅游企业的员工培训及产品客户培训,提升旅游企业的员工素质和理论水平。 (三)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高职导游专业教学团队在结构上应注重专兼结合,逐步加大聘请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建立一支数量稳定、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为导游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的打造注入新的血液。 (四)完善专业教学团队的目标考核机制 团队教师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需要有科学的目标考核机制来激励和保障导游专业优秀教师团队的打造。例如,在实践教学、校企横向科研、社会实践、综合评价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目标考核机制,并将每一项按照其对优秀教师团队的权重设定评分系数,在月度、季度、年度进行综合评分。这样,有助于清楚发现问题,在下一轮的团队建设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团队建设论文:关于高职院校生态教学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探析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设基于“工学结合”与“专兼互融”的教学团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作为支撑平台。文章通过剖析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引出生态教学团队的内涵特质和外部环境建设意义,提出外部环境优化方案,并以此为基础从汲取师资力量、营造建设环境、健全保障机制、开拓发展空间、创造培训条件五个方面进行策略研究,同时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展开实践,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一套外部生态环境优化参考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团队;外部环境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探索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职院校在完成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确立后,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到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上来,尤其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面都有一些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团队自身的建设,而对团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考虑得比较少,致使团队建设受到环境的制约,建设效果不理想。 一般来说,人长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人的成长和工作效果。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人具有强大的压力和动力,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高度重视宏观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使人奋发向上,深感必须迅速提高自己的环境。构建生态教师团队所需要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其中外部环境即企业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电力高职院校生态教师团队建设外部环境分析 1.地域环境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国家电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是湖南省唯一的电力类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湖南省电力公司的直属部门,能与湖南省超高压管理局、湖南省输变电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实验所等专业性很强的直属部门同在一个城市,也就为学院与这些单位在业务上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便利。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悠久,在电力高职类院校有一定的知名度。中南地区(包括6省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以电力类为主的职业院校主要有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相较而言,学院处于偏上水平,在中南地区具有相对较强的影响力。虽然湖南省内也有别的电力高职类院校,如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也设有一定电力类的系部,但是学院是省内唯一专业化的电力高职院校,有着先天的优势。学院与省公司同在一城市,更能得到上级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2.师资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 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原电力部直属的长沙电力学院)、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的电力类专业在全国同类大学中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学院长期与它们保持合作,在师资队伍的引进上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学院经常从这些高校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从电力行业建设和试验单位聘请一线专家到学院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学院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另外,学院依托湖南省电力公司,培养各类生态教师团队中所需要的,具备实际操作技术和工艺的教师,同时从湖南省电力体系的一线兄弟单位聘请专业的兼职教师,补充生态团队。通过安排在校专职教师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到生产一线学习,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专业课程由到一线学习过的专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电力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电力企业的招聘需求一直都很大,尤其是对具有工作经验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多,如设计工程师、电力厂长等核心岗位。电力行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与企业需求不对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电力行业人才现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电力企业规模较大,但是职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具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高素质人才不到25%。另一方面,电力行业基层岗位高素质人才具有不稳定性,在湖南省电力公司最近组织的一次调研中发现,目前电力行业基层组织的本科生、研究生一般工作2、3年便流向更高一级的岗位或者是管理层,这就造成基层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电力行业这种人才状况的出现也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教育提供了契机。大力培养专业电力人才,建立和完善电力行业人才选拔机制,将是未来提升电力行业人才素质的一大发展方向。 4.电力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行业环境 (1)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已形成常效机制。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省省内电业局合作开发了多项实训项目并已投入使用,取得了专业经费投资和教学培训的良好效果。同时,学院利用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团队下现场学习调研,结合工作现场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的科研和技改项目。 (2)学院与企业签订教师下现场挂职的协议。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依靠自身行业背景的优势,与各地区电业局签订协议,不定期地指派专业团队教师下现场进行挂职锻炼,一方面解决了目前电力系统生产一线部门专业技术员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师直接参与生产一线工作的机会,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3)学院承担了部分电力企业的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学院与企业紧密联系,根据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不定期委派团队的专业教师到各地区电业局开展有关职业技能培训。另外,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湖南省供用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可同时对电力类学生和电力行业职工进行专业技能鉴定。学院利用供用电职业技能鉴定考评认证的平台,要求专业教师参与考评工作,并通过规范考评员培训制度,引导专业团队的教师努力学习行业标准和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有效提升了整个教师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 (4)学院从企业一线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始终围绕“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这一主线,不断优化生态教学团队的师资结构,注重专兼结合,逐步加大聘请电力行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比例。这批来自电力行业、企业精通生产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效地提高了学院电力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学院统一安排青年教师与兼职教师签订师徒合同,通过“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5)学院为电力行业提供相关司法鉴定的技术支持。学院成立了专业的司法鉴定机构,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电力行业供用电事故、电力设施保护、电磁场和电气噪音、电能不明损失等司法鉴定工作。通过对实际的相关电力司法案件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与现实生活当中,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同时也密切了学院与电力行业的关系。 二、构建高职院校生态教师团队建设环境的几点思考 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的问题: (1)团队的目标应根据团队及其企业现有内外部环境资源及市场进行综合评判,在团队确实能做到的基础上建立目标,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也不应太低,教师团队建设目标应切实可行。 (2)目前岗位技术、专业、操作等能力是现有专业教师所欠缺的,所以必须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团队中来,结构上要专兼结合,比例上争取各占50%。 这些师资环境可以如此搭建:第一,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访问工程师项目旨在提高专业教师真实生产环境下的操作技能,掌握本专业在企业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如每位二产类新进教师须在企业挂职锻炼一年,三产类新进教师须在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第二,在校教师到一线行业企业兼职。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兼职。专业教师需到人力资源处、教务处备案,教师至少参与一项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科研项目或技术、设备、工艺改革创新项目。第三,从企业招兼职教师。到企业招聘近几年社会比较热门岗位的一线员工。第四,在校建立热门岗位相关的技术实验室或校办企业,让在校教师积极参与。 (3)进行教师理念文化建设:第一,转变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和相应的行为方式,提升职业境界;第二,要关注教师的反思和体验;第三,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的研讨,在教学中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第四,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五,加强校外专业学者、教授及学术团体的指导;第六,加强优秀教师的培养。 (4)结合实际推行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采用从企业招兼职教师的激励制度:给兼职教师一定的薪酬激励,使其能拿企业和学校两份薪水;采用教师到企业兼职方式的激励制度:由人力资源处跟踪挂职学习情况,随时检查到岗情况,不定期走访新教师挂职锻炼企业,通过企业人事部门、实践岗位主管了解新教师挂职学习情况,并由企业人事部门、实践岗位主管给出评价意见,将此作为新教师转正、进编及确定岗档的重要依据。另外,学校教师在电力企业的劳动不要企业支付报酬,学校给予教师一定的补贴;采用访问工程师项目的激励制度:为了更有效地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根据其所创造经济效益的多少由学院进行表彰,并将此项列为职称晋升的考核项目;采用在校建立热门的岗位相关技术实验室或校办企业的方式的激励机制:对取得的技术研究成果给予奖励,并对在实验室或校办企业的教师一定的经济补贴;对高新技术实验室的研究进行奖励,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对应国内省内的科技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 (5)完善经费制度,确保经费充足。学校所需引进的兼职教师的费用;高新技术带头专家引进费用;高新技术成果奖励;外送学校的兼职教师去企业的费用;高新技术实验室建设费用及新型电力设备采购费用;学校教设备的升级费用;给与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及知识的各类方法的奖励。 从社会需求来看,中小型城市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将是电力高职院校可以与高等院校竞争的主要市场。这类电力一线岗位具备技术性强、专业性高、良好的操作性等特征,这些方面也将是高职院校必须着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方面。 三、结论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培养适合理论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生态环境,并利用校企合作,促进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反哺教学。同时,在进行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时候必须因地制宜,紧跟时代步伐,依托企业,以人为本、人才强校,通过提高教师德育素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营造良好的团队建设环境等一系列举措,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能力强、结构优化、有企办高职特色的精品师资团队,从而达到企业和高职双赢的目的。 团队建设论文:论高校教学质量工程中的高效教学团队建设 论文关键词:质量工程 教学团队 学术带头人 教学实践平台 论文摘要:教育部近期开展的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中明确提出建设高效的教学团队的任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文章通过对教学团队内涵及特征的界定,探析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 2007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该意见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中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每年评选1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强调,其重要地位得到了肯定。 一、团队与教学团队的涵义 美国学者卡曾巴赫和史密斯(Katezenbach and Smith)1993年提出的团队定义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这个定义是目前大多数人认同的定义。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团队的定义概括的也很好,如团队是指具有共同的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共同负责,成员之间相互分工协作而形成的正式群体。具有目标明确、相互依存、分工合作、责任共担等特征。所谓团队,是指在心理上相互认同、在行为上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在利益上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具有共同归属感和完整的组织结构的群体。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以上的定义都体现了团队是具有共同愿景、相互依存、技能互补、分工合作、共担责任的一种组织。 对于教学团队,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刘宝存在《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一文中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马廷奇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一文中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孙丽娜、贺立军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一文中认为“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本文中,笔者认为高校教学团队是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教学改革为任务,由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校的教师组成的知识技能互补的、梯队结构合理的组织。 二、高效教学团队应具备的特质 刘宝存认为高效的教学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共同的目标;(2)知识技能互补;(3)分工协作;(4)良好的沟通;(5)有效的领导。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绩效才会产生乘数效应。这个关于优秀教学团队特质的规定笔者认为特色不足,没有能够明确的概括教学团队的特质,一般的团队都具备以上几个特点。 马廷奇认为优秀的教学团队具备以下特质: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合理的教学团队组成结构、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要求。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一文中,认为高效的教学团队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成员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二是目标的明确性和单一性。三是技能的学术性和弱差别性。四是协作的紧密性和互动性。教学团队的建设应更加注重协作精神的锤炼和塑造。”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备清晰的教学、教改目标并且该目标被团队成员普遍接受。只有在团队内部形成了共同的愿景,团队成员才能整合力量,实现乘数效应。二是具备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要有出色的团队领导,团队中要有带头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其次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特别是以名师为中心而形成的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批教学科研骨干力量。三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团队应该具备较强的伸缩能力,尤其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随着教学活动的日益复杂与深入,对于课程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靠一个院系的教师甚至一所高校的教师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组建跨院系、跨学校的教学团队。所谓“跨学科的‘团队教学’,则强调不同学科、专业或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体,面向一个课室的学生,联合开设一门课程,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的进行方式可以丰富多样,既有教师的联合讲授,又有学生自己对课程的参与,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有教师之间对讲题的现场讨论,既注重课堂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服务。”“有时候,教学任务不是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是完成一系列课程或者一个课程模块、系列专题讲座。甚至仅仅是一节课或者一个讲座.也需要由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教师组建一个教学团队。”刘宝存在文章中还提出了虚拟型团队的概念,即“在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地理上、组织上分散的教师组织起来从而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组织形式.这种团队很少面对面地一起工作。主要是借助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跨空间的教学。”四是团队在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中成绩突出。“教学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如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教学基地、国家级双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三、高效教学团队建设路径探析 笔者认为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重视团队的内部建设及其外部环境建设,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内外部支撑。 对于内部来说,要打造结构、规模合理的教学团队。 1.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团队的学术带头人除了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其它领导特质:“(1)诚信。信任是人们协作的前提。要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领导者本身必须诚实、可信赖。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获得他人的信任,取决于以下五方面:①正直:诚实、可信赖;②能力:具有处理技术问题和人际关系的技能;③一贯性:行为的可预测性;④忠实:愿意为别人维护和保全面子;⑤开放:愿意和别人自由地分享观点和信息。这五方面的重要性顺序是:正直、能力、忠实、一贯、开放。(2)自信。古人云“自知者明,自信者强。”自信是人格魅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领导者要敢于和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3)亲和力。领导者应当善于降低自己与下属的心理距离,使下属觉得自己平易近人。亲和力有利于领导者与下属的及时和有效沟通,为领导者正确做出各种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学术带头人要热爱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品格高尚,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同时引导学术方向相同或相近的骨干教师向学术带头人靠拢。 2.合理的团队结构。建设合理的团队结构,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要有较强的互补性,这将直接决定团队的绩效。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学团队一定要注意教师梯队的建设力争带好一帮青年教师,团结凝聚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3.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转,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在于不断的积累,不能急功近利。 在团队内部要建立明确的活动规则,如明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团队协作的方式、沟通途径和处理矛盾的原则等。完善团队的运作机制,如带头人责任制,内部的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制度,教学和教改问题的定期学习、研讨制度,重大问题的民主协商制度,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团队自我评价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要使团队的运行做到有法可依,在团队内部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同学生评教制度相联系,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学生最具有发言权,通过分析学生评教中发现的问题有利于团队工作的改进,对于长期健康发展作用重大。 4.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高效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同实验教学基地、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教材建设相联系。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为团队建设提供了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机会,更为建设成果提供了检验的平台。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要为团队的平台实践提供政策倾斜,经费保障,保证团队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团队成员必须在教学实践平台建设上不断探索,紧密配合,创新思想,积累经验,提炼特色,力求进步。 对于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而言,学校必须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外部资源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制度支持。 (1)物质支持包括,为团队提供活动需要的场地、设施、条件以及团队成员的培训机会等。学校要重视优秀团队的建设,为建设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 (2)政策支持。学校在政策方面要给予有力的支持。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引入竞争机制,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能力突出的带头人,团队成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学校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主权、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在学校的整体教学改革规划上,要将建设一批高效的教学团队作为学校长期建设规划的一部份,制定合理的短、中、长期建设规划,把教学团队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建设规划,给予充分的重视。学校要注重为团队成员提供规范、长期的培训计划,为团队提供定期的校际学习交流机会。学校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要将教学团队建设与现有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并把是否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作为衡量这些项目建设成效的标准之一。学校要建设对于团队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即团队外部对团队整体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学校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检测其成效。 团队建设论文:论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团队建设 论文关键词:教学团队;内涵;特征;作用;路径 论文摘要:教学团队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研究等为重点,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以院、系、中心(所、室)等为建设单位,以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优势互补的教师建构的核心队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是贯彻落实“质量工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强调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要求“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这表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团队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研究等为重点,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以院、系、中心(所、室)等为建设单位,以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优势互补的教师建构的核心队伍。教学团队具备5个方面的特征: (一)有明确的教学建设目标 就高等学校发展的任务需求而言,教学团队是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因此,教学团队的建立应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建设发展目标,即教学团队应以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有计划、分阶段地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团队应在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工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有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 教学团队建设要紧跟时展的趋势,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三)有合理的教学梯队 合理的教学梯队是形成和建设教学团队的基础,为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教学团队应由学术带头人领导,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形成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其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名师,又有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骨干以及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辅人员。 (四)有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果 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果是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果应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加以体现。在具体教学建设项目中应取得校级、省级或国家级的标志性成果,如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特色或示范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或者显示出取得优秀成果的良好趋势。 (五)有优良的学术研究成果 教学团队应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优秀教师应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带领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力争取得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并能够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领域,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团队建设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作用 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教学名师领衔担任首席教授,发挥感召引导作用,支持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学位,积极开展传帮带等形式的帮扶活动,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从而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意识,将年轻教师真正培养成为一线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努力培养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促进教学拔尖人才(国家名师、省级名师)和骨干教师的成长 教学团队中教学名师和其他具有高级职称的团队成员深人教学工作第一线,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优质教学资源,使教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仅能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也为教学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 (三)促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教学团队实施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是创新教育的平台。教学团队根据教育改革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实验及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最佳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四)促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团队建设以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在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最新的教学成果,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实用性人才。 三、建立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对策分析 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组建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以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为中心组建教学研究团队 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是具有丰富知识,在教学、科研、服务、创新等方面能力突出的教师,但教师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形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以教学科研为龙头,才能使教学团队的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学校层级的提升。选择好团队带头人是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的关键。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其作用主要在于设定团队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协调,不断创新进取。在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中,团队带头人应为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具有教授职称,具备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诣及创新性学术思想;致力于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趋势,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创新能力强,具有亲和力,善于同团队成员沟通、调解内外关系,能够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团队带头人要带领教师不断拼搏进取,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二)以课程群组为单位建立教学团队 传统意义的教学团队往往以教研室为单位,把一个教研室的全体教师称为一个教学团队。其实,真正意义的教学团队应打破团队成员的行政部门的划分,而是以课程群组为单位来组织团队成员,教师可能来自不同的教研室,甚至不同的系或学院。这样建立起来的教学团队其成员才能围绕课程群组的教学建设工作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并在教学及教学改革工作中优势互补,紧密协作,推动教学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按“重点建设,分层推进”原则建设教师团队 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不是遍地开花、广种薄收之事,而应按“重点建设,分层推进”原则进行。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一方面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本科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高的“质量工程”中去;另一方面,应分层次建设教学团队,在建设好学校级的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要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建设目标明确、成效明显、发展趋势好的教学团队进行重点扶植,冲击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并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团队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和专项经费支持。 (四)加强交流沟通,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是指团队成员间相互吸引、共同参与团队目标的程度。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是团队的粘合剂,是维持教学团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团队的凝聚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团队内部的人际关系质量,即情感因素、价值观念的一致性以及团队目标内化为个人自觉意识与动机的程度。因此,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团队凝聚力的培育,使团队形成一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五)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营造良好的教学团队建设氛围 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包括学校的大氛围和团队内部的小氛围。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应真正营造出一种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术氛围。学校相关部门应为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工作平台、充足的软硬件条件、周到细致的服务。这样才能使教师潜心研究和创新,严谨治学,施展才能。从团队自身方面看,团队内部应形成一种畅所欲言、宽宏包容、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让每个成员的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合力,发挥团队的巨大作用。 (六)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及激励机制 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机制是教学团队健康发展的关键。教学团队要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如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促进专业课程建设,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也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主权、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改革与研究、团队建设与教学质量考核奖励等,在教学改革目标与模式确定之后,教学团队应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了解专业、行业现状,追踪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趋势,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在教学团队内部要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建立教学改革问题的定期研讨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建设高水平且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提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创新的一支生力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认识、更新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供根本保障。 团队建设论文:试论地方普通高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 专业教学团队 研究与实践 论文摘要:从探讨教学团队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总结了教学团队的五个基本特征;以某普通高校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为例,探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五大基本内容和任务,并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论证了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已成为目前教育界关心的主要问题。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对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是推动高等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本文在其它学者关于教学团队的基本概念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结合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及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学团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近年来,学术界对教学团队涉及到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教学团队的概念及内涵;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教学团队的价值取向;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教学团队的管理以及我国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 1.教学团队的概念。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对教学团队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从“团队”的概念延展的“教学团队”概念。该理论认为“团队(Team)”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具有一定互补技能,愿意为某一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或正式群体。有5个基本构成要素(5P),即目标(Purpose)、人员(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及计划(Plan)。“教学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团队的一般属性,同时体现“教学团队”的特殊性。因此,从这一理论延展,“教学团队”的概念较多的表述方法是“教学团队是由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协作的教师组成的正式群体”;“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组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队伍”;“指在高等院校中,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梯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他们认同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共同目标,并能够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分担责任,其行为和谐统一,为共同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而努力的集体”。另一种是基于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中对教学团队的要求进行的概念界定。“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类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动,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核心队伍”;“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组成,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与负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的教研,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经常性地开展学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实现携手前进的教师群体”。 2.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近来来,不少学者根据教学团队的概念的界定,对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多的探索,笔者认为,教学团队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明确的目标是教学团队组建和形成的原动力,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归宿。目标应是多层次的,如专业教学团队,其目标是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功能的达到某一等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由于专业建设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有下一层次的目标,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均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但不论组建何种类型的教学团队,其顶层目标应该只有一个,就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②有结构合理的人员梯队。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团队目标最终是通过人去实现的。因此合理的人员梯队,其合理性体现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专业领域结构,甚至性别结构等多方面。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完成团队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团队建设是否可持续的决定性因素。③有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团队的意义所在是成就事业,尽管在成员类型上,有团队负责人、团队核心(骨干)人员和一般人员,在分工上承担不同的任务,但教学团队所承担的任务和所实现的目标随着学科领域的发展、交叉和融合,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攻关。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才能形成“整合效应”,达到1+1?2的效果。即使团队成员是强强组合,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也很难完成团队目标。④有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教学团队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改革的结果或是成功或是失败,成功的成果如何分享、失败的风险如何分摊,如何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它是实现团队目标,保持团队协作精神的制度保证。⑤有明显的绩效或取得绩效的趋势。绩效明显是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教学团队的成果应在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加以体现,如在具体的教学建设中取得的各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示范中心、品牌(特色)专业等。或者通过教学团队的短期建设,有取得明显绩效的良好趋势。 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由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论述,我国目前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大部分集中在课程建设的研究上,而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的研究报道不多。以湖北省省属普通高校湖北民族学院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例,我们根据园艺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确定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目标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适时跟踪人才需求状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2.专业办学条件的建设。其基本建设任务是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科研设备、专业图书、网络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校级、省级、国家级等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及教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明显绩效,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的目标。 3.课程建设。其基本任务是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的核心课程群;深化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材的选用与建设。在校、省及国家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4.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任务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5.教学管理建设:其基本任务是修订和完善教学规章制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使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评价达到规范化、系统化。在教学管理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三、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为例,论述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在园艺专业开办20年后于2003年开始组建,经过7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成为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9人,平均年龄41岁,其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2%;有博士11人,硕士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7%;有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第一、二、三届教学明星3人。该团队于2004年确定了园艺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本科人才质量、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专业建设工作,使我校园艺专业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师资雄厚,教学优秀,在同类型高校中具有辐射示范作用,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且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本科专业。”并在总体建设目标基础上,确定了五项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根据分块目标和任务,在专业教学团队中,按照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分工,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办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和教学管理建设等五个小团队。发挥各负其责和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制订了《园艺专业教学团队运行的管理机制和实施办法》,通过七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先后于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0年4次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四年的立项建设,2008年完成了“湖北省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随着“高海拔地区蔬菜产业模式的建立与推广”、“武陵地区柚类种质资源圃”和“农业现代化工厂育苗基地”的建立,园艺专业的本科教学实验室、科研创新基地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根本改善。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近五年来先后承担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7项,校级教研项目14项,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及教育研究成果3项;共建设省、校、院三级精品及优质课程10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专业2008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称号,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也被确定为“湖北省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论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建设研究—以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为例 论文关键词:高职外贸 英语课程 群课程团队 建设效果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课程团队建设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1外贾英语课程群的提出 所谓课程群是指,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009年笔者发表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一文提出了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视听说和外贸岗位英语三门课程的外贸英语课程群的概念,即以外贸英语视听说为核心涵盖基础课程“外贸英语函电”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外贸岗位英语”作为三门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2.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 2.1构建前提 (1 )成员间相互补充的知识技能。这里主要是指在成员组成上要特别强调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融入到课程团队能够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2)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课程团队中的每个人对其他成员都应该尊重和信任对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深信不疑。 (3)成员能够实现有效的分工合作。面对教学改革目标团队的每个队员都有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但任务联系紧密,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能够服从大局为了共同目标的完成能负起工作与配合其他成员工作的责任。 (4)成员内部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团队带头人之间都能以他们可以清晰理解的方式传递信息.大家畅所欲言,及时消除误会.达成一致。 2.2建设目标 课程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主要途径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进行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部分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所组成的团队。高职外贸英语课程团队建设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在将单一课程整合成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3.1吸收企业人才。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 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团队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课程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改善双师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增加团队教师培训与学习机会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选送教师参加外贸英语或商务英语培训:购买相关外贸英语学习资料。(2)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外贸专业建设较好的学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3.3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应紧密结合外贸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3.4完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 课程教材方面。三门课程均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可以分工合作进行教材的编写把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优秀外贸英语课程与相关知识网站等。 3.5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 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第一外贸英语课程群所包含的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能有重叠的地方因此课程组成员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统筹兼顾,要尽量拓展整个课程群的覆盖面.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第二、三门课程之间教学难度是有所区分的.外贸英语函电作为基础课程学生掌握相对容易难度较低外贸英语视听说培养听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 外贸岗位英语作为外贸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难度最高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程度.选用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教辅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一听说读写译技能。 3.6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外贸英语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外贸英语学习方法等研究。 4、结语 课程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有学校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而且有赖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只有团队成员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实现课程团队建设的目标。 团队建设论文:试析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师资团队建设 论文摘要:师资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师资团队建设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对策和师资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 论文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师资团队建设;运行机制 在2010年5月26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在讲话中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高校而言,师资是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主体力量。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主力阵地的地方院校,对于扩招后面临的人才竞争压力,在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也应重视自身师资的培养,把构建学术团队、增强师资队伍的竞争力量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任务。 一、对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思考 (一)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都是近年来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成,这类院校的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高层次、高职称人才缺乏,不能满足本科院校所必需的教学和科研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进人才已成为此类院校的重要工作,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除了充实师资队伍数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引入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引进人才与原有人才的交流融合,使原学科得到突破和创新。其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使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迅速组建和带动一批学科的发展,开展与国内外接轨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再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促进本校教师迅速成长,可以使现有教师在科研上少走弯路,其知识得以交流和快速更新。对于年轻教师,通过高层次人才的传、帮、带,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的求实精神、科学态度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本校的青年教师。最后,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给现有人才带来压力,促进了学术上的良性竞争。 (二)对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体会 1.建立适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定位的高层次人才的评价机制。要对高层次人才有一个正确理解,一般来说,高层次人才是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具有出众才智、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术技能,这些人才通常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骨干、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等。因此,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要根据这些特性,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评价程序和机制,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水平综合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真正引进符合学校要求的人才。这首先要做到公开透明,面向全社会招聘,广纳贤才;引进人才机构要健全,各个环节考虑周全,程序严格。然后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主要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要针对科学的不同特点,根据岗位类别、层次的不同要求,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人才评价标准和符合高层次人才特点的考核机制,制定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使考核方式和评价指标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和研究成果。 2.引进高层次人才人做好科学的规划,避免人才的高消费。首先,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发展规模和学校的特色,制定好科学的、远近适宜的人才引进规划,既要适度超前,更要满足紧缺需要。如对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教师,可以引进高水平并对前沿研究领域成果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对新办专业的高层次人才要加大力度,引进有足够数量的人才来满足基本的教学和科研。不管是传统优势学科专业还是新办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都必须考虑梯队的建设,将梯队建设纳入规划之中,使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其次,在制定人才引进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本校所处地理区位、层次规模、财务状况,分析学校当前已有人才的能力、结构和学科布局,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包括为引进人才提供的经费额度以及优惠的项目类别,避免重复引进和人才高消费。最后,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可采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兼职、双聘、短期工作、长期交流合作、交叉任职等各种方式合理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学术权威,引智不引人,达到人才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团队建设的培养及运行机制 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学科(术)带头人对带动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资团队建设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构建师资团队、增强师资队伍的竞争力是首要的任务。 (一)明确办学定位,建设适合自身校情的师资团队 我国本科类大学主要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属于教学型大学。所谓教学型大学,就是以本科教学为主,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进行一定教研和科研任务及承担地方社会的横向科研项目,个别专业可以承担少量硕士生教学和少量的专科教学任务。教学型大学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教学型大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在办学类型上,以教学为主,科研规模小;在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上,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经过批准也可以培养少量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办学特色上,主要是打造教学工作特色;在科学研究上,立足教学研究、服务人才培养,立足应用研究;在服务社会方面,立足地方实际,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根据教学型大学的特点,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师资团队应是教学型的,在建设师资团队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在引进、培养和选拔师资团队人选时应注重教学为主,重点考核成员中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当然也要兼顾其科研能力,因为科研和教学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二)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团队“队长”的培养和选拔机制 师资团队“队长”就是平常说的学科带头人。由于学科带头人是师资中的骨干力量,是学科团队的核心,他的水平直接影响该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力度。因此,选好学科带头人对一个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的机制,要充分考虑培养和选拔对象在学术界知名度,了解其学术水平和开拓精神,科研能力及已经取得过的科研成果,考核其协调管理能力和团体协作意识,了解其师德和教学水平。由于学科带头人综合水平高,一般地方本科高校自身产生学科带头人有较大困难,因此,此类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一般都靠引进高级人才来实现。但自身可以有目标来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依据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和标准,评选出一批本院成绩突出、潜力巨大的青年骨干,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具体培养措施,尽最大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学科带头人。对已选出的青年教师,领导们应予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并实行目标管理。 (三)建立师资团队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师资团队成员在专业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院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教学、努力钻研。为此,学校应采取多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间的合作,用政策倾斜的方式引导和支持教研团队的建设。比如,对在团队合作领域中所出的科研和教研成果给予大力奖励,通过团队力量申请到的高水平的科研和教研项目给予高规格的奖励。学校制订计划,分批分期安排学科带头人和团队中的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此拓宽视野,提高学术水平,了解学科前沿;主动承担所在学科的协会会议,通过会议,交换学术想法,共同提高学科研究的水平。鼓励团队中的其他成员积极参加教师进修班,参加国内访问学者培训,同时,鼓励他们在职攻读高学位,特别是到知名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科学研究,扩充专业知识,以此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另外,为了使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注重后备队伍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对定为后备队伍的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加强“站讲台”环节的训练,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申请校级教改课题和校级科研项目的立项,给自己压担子,从而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和水平。当然,在给予团队激励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团队绩效的评价。要制定一个明确的团队战略目标,建立团队成员绩效评估体系,包括社会评价、教师能力、教师的成长与学习、学生评价,同时,组织专门的工作绩效评估委员会来进行评分,实行评价维度多元化,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评价。通过这些更可信、更公平、更有效的评价得出的结果,作为激励团队及其成员的依据。 总之,就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状况而言,师资学科团队的建设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其艰巨性主要体现在选择培养对象、引进团队带头人、全方位培养教育及稳定这支队伍等方面,这就需要广大教学管理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细致工作。 团队建设论文:试论小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论文摘要: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当前学校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抓好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复杂的教学问题的解决处理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团队的建设要从建立首席教师负责制、团队管理自主制、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形成合理的团队结构几个方面着手。 论文关键词:教学团队;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始终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永恒课题,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团队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自主发展意识较强的善于相互协作、沟通的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为主要途径,以学校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及科研项目为牵动,以专业自主发展、生成职业幸福感为重点的开展教学研究和提升办学质量的核心队伍。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有利于教师间的相互协作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有利于复杂的教学问题的有效处理和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二、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为了保证教学团队的有序运行,必须加强教学团队的管理,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确立名优骨干教师在团队中的权利和地位,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主权。 1.首席教师负责制 制定团队首席执行教师聘任细则和团队发展保障细则,对聘任条件、聘任方法和学习制度、管理考核制度做出详细的说明;建立由领导班子和团队首席执行教师组成的团队学组,对学习共同体实行扁平管理,负责督促、指导教学团队开展学习研讨。这样,领导不再搞行政干预,而是作为学习者、引领者,与教师共同参与学习研讨,在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角色的转换,也使教师群体更愿意接受和吸纳指导者的意见,使团队学习更具实效性。 2.团队管理自主制 教学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调控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制定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主权。而学校管理层则从发号令者变换成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保障。每年初,由首席执行教师提出自己年度主攻的课题,并向全校教师进行阐述,教师自愿申报参加课题研究,首席执行教师将申报者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共同提升,共同发展。 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要使教学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建立有效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在职称评聘、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科研立项、年度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切身地感受到学校对自己贡献的认可和客观、公平的评价,保证教学团队的高效运转。在教学团队内部,实行教师竞聘上岗,促进专业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与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教制度,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的保障。 4.形成合理的团队结构 教学团队应根据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地进行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选拔与培养。制订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修规划,充分发挥有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5.提升团队整体的教学水平 要积极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经验总结、试讲、教师培训、专家报告、专题讨论等教研活动。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活动,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要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团队的运营 1.引入“六顶思考帽”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思考问题的能力 所谓“六顶思考帽”方式,即六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用不同颜色的六种思考帽,代表着六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运用的关键是思考者要学会将逻辑与情感、创造与信息等区分开来。戴上任一顶帽子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它只能允许思考者在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从而避免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思考和互相争执上。如:评课时大家首先都戴上白帽子,向每位评课者提供自己发现的信息,接着又同时戴上红色思考帽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戴青色帽子的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戴黑色帽子的教师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最后由戴蓝色帽子的教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揭示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通过六顶思考帽引领教师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研讨评议活动之中,关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困惑,在实际场景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推动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和反思,帮助教师制订改进计划,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开展“观课议课活动”,不断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团队的工作重心要放在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上,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为切入点,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观课议课”活动中,讲课教师完成问题积累,形成改进策略,逐步实施,形成风格雏形;听课教师对比提升,帮助教师寻求最佳解决策略;团队首席执行教师帮助团队教师识别问题真伪,判定策略得失。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团队观课议课要关注教者的设计意图,围绕所用的教学方法谈其优势和劣势所在,同时对别人的思考进行不断的反思,切实提高团队每一位成员的研究力和学习力。 这里的观课议课不再是简单的看和评。而是构建了四个板块的立体流程,即研课——问题预设、磨课——加工生成、观课——课堂“捉虫”、议课——思辨达成。基本做法是:1)先由团队教师以六顶思考帽的形式研究怎样开展教学,利用课前测查找学生存在的问题,确认学生知识前量的储备情况;2)利用模拟课堂发现预设中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共同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核心问题;3)团队教师课堂“捉虫”并一起共同制作视频案例进行提升,教师们通过研讨共同明确视频案例中的问题,确定案例主题和案例重点分析解决的问题;4)结合案例主题形成问题的解决策略。 3.搭建互助共进平台。不断提升团队教师的学习力 (1)自悟研训平台 旨在提高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的水平,更新条件性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水平。主要包括阅读和培训。其流程为: 独立阅读的流程为:个人阅读—做笔记一写读后感一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心得。要让《静悄悄的革命》、《谁动了我的奶酪》、《鱼的故事》、《这是我们的船》这类引发思考、催化团队共进的书籍成为每位教师的枕边读物;要让名师成长系列丛书,成为校内骨干教师模仿、津津乐道的共识;要使各学科课程标准成为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要让每位教师对各学段目标烂熟于胸。 集体培训的流程为:专业引领下的课标解读一案例研究一网上学习一问题解答一个人实践。可以邀请学科研究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对课标进行重新解读;教师要对个人进入课改几年来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审视自己落实学段目标的程度和能力,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问题驱动平台 旨在使教师利用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自悟和合作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使每位教师缄默性知识得以丰富。主要方式为发现、自省、主题交流和交互提升。 发现的主要流程为:集体备课~常态教学~同伴“捉虫”一集体会诊一二次备课一二次教学。自省的主要流程为:教前反思与设计一教学实施(教中反思、二度设计)一六帽评课(教后反思)一叙事研究(记录反思)一共享收获。主题交流的主要流程为:预设主题一课例实践一集体研讨一生成新主题一新课例实践一再次研讨。要力求在发现、自省流程中通过个人反思、团队互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师对学段目标和教材的把握能力。交互提升包括两条渠道,即对话渠道和网络渠道。对话渠道:提出主题(主持人)一各抒己见(沙龙)一提炼共识;网络渠道:个人发帖(论坛、博客)一参与者自主交流一专家点评。 要发挥校园网上的BBS论坛的作用,构建学校内部的博客群和网上备课系统,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使之成为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学校还可承办区级uc专题论坛和备课活动,为教师的学习和展示搭建平台。 四、教学团队的提升与发展 教学团队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团队无论从形成上还是从取得一定成就上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团队发展的规律,长远谋划,细心呵护,使教学团队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另外要摆正学校管理与教学团队行使自主权的关系。教学团队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团队及其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学校要正确处理学校管理与教学团队行使自主权的关系,充分放权给教学团队,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内在的潜力得以释放。学校需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整合学校资源、调控资金投入等宏观层面对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监督和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在于简单地缩小名优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差距,而在于追求教师整体素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就在于对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团队建设论文:论企业团队建设 摘 要 近年来,团队这一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依靠团队推进,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健康而顺利地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介绍了团队的概念及特征,在分析团队建设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就企业如何塑造高绩效团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企业 团队建设 高绩效团队塑造 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很久以前就出现在了体育、军事、经济领域,近年来,这一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几乎成了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从而实现组织高效率运作的理想工作状态的代名词。依靠团队推进,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健康而顺利地发展,也已经成为许多现代企业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 1 团队的概念及特征 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也就是说,团队是由一些具有共同信念的人为达到共同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各成员通过沟通与交流保持目标、方法、手段的高度一致,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运用集体智慧将整个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某一方向,形成比原组织具有更强战斗力的工作群体。 在现实企业组织中,团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团队的组织形态也各不相同,归纳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常见类型:①项目团队。它通常是基于完成某项专门任务而组建的,具有明确的目标与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限。团队成员来自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每一个成员具有独特的技能和知识背景,彼此之间具有知识与技能的互补性;②固定工作团队。这种团队的成员主要从事的是专业化或例行工作以保证生产和服务流程正常运转。这类团队一般比较稳定,很少变动,团队成员具有相似的知识背景,并掌握多项技能;③功能团队。包括因某种特殊需要或突发事件而临时组建的快速应急团队,比如谈判团队、事故处理小组、竞技团队等;④网络化团队。这类团队是基于信息系统的发展,成员配置不为时间和空间所限制,团队成员合作往往处于虚拟状态的一种团队组织形式。团队成员的配置随任务的需要而改变。 一般来讲,不论属于哪种类型,一支高效团队都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相互依赖与协同。每个人都依靠与他人的合作才能完成预定的工作目标,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将为团队协同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②角色定位与责任分担。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担当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团队每一个成员必须具备胜任工作的核心专长与技能;③信息沟通与知识共享。每一个团队成员必须通过分享信息和资源来协调他们的各项活动,每一个成员有责任以一种适宜的方式向其他成员提供信息,传授经验;④自我管理与授权。团队成员在团队工作中既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也享有相应的管理自己的工作和内部流程的自主权。因此,团队管理既要依靠制度与业务流程来实现团队的有效运作,又要充分授权,以发挥每个成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团队建设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以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迫使现代企业不断地对低效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重组,以加快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反应速度。此时,把拥有专门知识、技能,具有强烈的成功愿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员工组成高效团队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团队可以产出大于个人绩效之和的群体效应。团体与个人的关系就如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团队模式使组织结构大大简化,领导和团队、团队和团队以及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变成伙伴式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团队可以起到功能互补的作用,因而决策合理、科学,士气高涨,从而产生了比个体简单相加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 (2)团队可以提高企业组织的灵活性。企业团队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使组织能更好的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其敏捷、柔性的优势,增强企业的应变和制变能力,提高企业组织的灵活性,提高企业竞争的效能。 (3)团队有着极强的凝聚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别人对自己的控制和管理,他们不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更希望在工作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团队强调沟通协调,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坦诚沟通,人际关系和谐,这样可以提高员工归属感和自豪感,大大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4)团队注重对成员的培养,鼓励成员一专多能,并对职工进行工作扩大化训练,持续学习完成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使得团队成员迅速进步,从而带来团队工作效率的成倍增长。同时,团队在文化氛围上既强调团队精神,也鼓励个人的完善与发展,从而激发了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员工从机器的附属中摆脱出来,充分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 3 高绩效团队的塑造 在企业中塑造高绩效团队是目前许多企业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挑战。笔者认为,企业在塑造高绩效团队时主要应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确立清晰明确的愿景和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团队存在的基础,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杰出团队的显著特征便是具有共同的愿望与目的。由于人的需求不同、动机不同、价值观不同、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企业的目标和期望值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要使团队高效运转,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要完成什么”、“我能得到什么”。这一目标是成员共同愿望在客观环境中的具体化,是团队的灵魂和核心,它能够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是团队运行的核心动力。为了使团队的目标更具激励作用,在设计目标和愿景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①明确原则。必须明确确定团队的目标、价值观以及指导方针;②激励性原则。制定的目标愿景必须能够激励成员,使每位团队成员都相信团队的愿景并愿意努力去实现它;③切实可行原则。团队的目标应该根据团队及其企业现有内外环境资源及市场机会理性分析,综合评判,必须建立在团队确实能做到的愿景的基础之上,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也不应太低;④共识原则。团队目标应该是团队成员利益的集中体现,不仅要合乎社会规范,具有时代性,而且要与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相统一。须知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支持一种观点是至关重要的;⑤未来潜力原则,团队发生变化以后,理念和目标也必须获得刷新,否则,就会丧失其导向功能和动力作用;目标必须得到有效地贯彻推行。 (2)培养良好的团队氛围。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团队成员之间从生疏到熟悉、从提防到开放、从动荡到稳定、从排斥到接纳、从怀疑到信任,可以在长时期内使人们保持亲密。团队关系越和谐,组织内耗越小,团队效能就越大。信任对于团队的健康发展和效率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使团队健康发展,企业高层领导之间就应该团结一心,按时、按量履行对团队的承诺,管理层在实施企业政策要公正、公开,从而使团队成员对企业领导的信用以及企业的政策产生信心。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该在团队工作范围内充分授权,并向团队公开团队工作所必需的信息,尽量创造机会,与团队成员进行交往、沟通,注重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团队是每个成员的舞台,个体尊重与满足离不开团队这一集体,要在团队内部经常性地倡导感恩和关爱他人的良好团队氛围,尊重员工的自我价值,将团队价值与员工自我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实行良好的工作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职位调换等手段使成员感受工作的乐趣以及挑战性,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3)建立健全有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健全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一个高效的团队必须建立合理、有利于组织的规范,并且促使团队成员认同规范,遵从规范。合理的制度与机制建设主要包括:①团队纪律。有了严明纪律,团队就能战无不胜;②上级对下级的合理授权。这样就能明确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科学的工资制度以及公平考核与升迁制度,在实施激励时,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激励形式要丰富多样,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并重,不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应该做到及时,这样才能促进团队不断发展。 (4)注重培训。要有效的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提高团队竞争力,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的能力。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培训已经成为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的手段和工具,培训对于团队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在团队中,应该营造积极的培训氛围,使团队成员乐于培训,确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企业要在生产经营的同时有计划的实施企业的员工教育培训,把企业办成一个学习型企业。必须重视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经常开展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活动,为其提供各种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使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员工爱岗敬业、团结拼搏精神,使企业内形成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一心、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 (5)提高团队领导的领导力。领导力是指领导在动态环境中,运用各种方法,以促使团队目标趋于一致,建立良好团队关系,以及树立团队规范的能力。优秀的团队领袖往往充当教练员和协调员的角色,他能在动态环境中对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鼓舞团队成员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充分认识自己的潜力,并为团队指明方团队领导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团队精神的建立。人人都知道,一个优秀的团队领导能够带动并且提高整个团队的活力,指导并帮助团队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由此可见,团队领导首先要懂得如何管人、育人、用人;其次,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修炼,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懂得运筹帷幄,懂得把握方向和大局,研究事业发展战略;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德性修养,懂得以德服人,做到开阔胸襟、讲究信誉,发扬民主,敢于否定自己、检讨自己,善于集中团队成员的智慧、采纳团队成员的意见,发扬民主管理的作风,不断提高领导水平。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中厚板二级过程控制系统技术升级 [摘 要]邯钢中板厂中板线轧机二级过程控制系统是技术升级后生产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过程控制系统中主要包括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和模型计算等主要功能。完成后,结合实际生产过程,对该二级系统厚度控制模型、温度模型及轧制力模型等均进行了参数优化调整,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模型预测数据准确性,保证轧机轧制模式稳定运行。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模型计算 1 前言 中厚板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中厚板材生产控制自动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邯钢中板厂中板线进行了技术升级,二级过程控制是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和模型计算功能。其中二级模型计算功能在中厚板生产中可以提高尺寸控制精度、成材率、轧制节奏及减轻操作强度,保证设备安全进行,有利于故障分析和质量分析。通过此次技术升级,产品厚度稳定性大幅提高,成材率同比提高0.55%,成效明显。 2 工艺布置 邯钢中板厂中板线轧机区主要设备及检测仪表布置如图1,主要包括两座加热炉、一个四辊轧机、轧机前后推床、高压水箱、7个高温计、1个测厚仪。二级过程控制系统的控制范围是从高压水箱输送辊道到矫直机前输送辊道。 3 过程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系统各功能模块的组成如图2所示,包括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和模型计算四个功能模块。 3.1 数据通讯 数据通讯模块每一个周期从基础自动化系统接收一批数据,譬如高温计等检测仪表的实测数据和各种实际的控制信号。然后二级过程控制系统保存、处理这些数据,对模型计算需要各种实测数据提供依据。并且与人机界面(HMI)系统进行数据通讯,读取WINCC的数据,实现人机界面的各种按钮功能,并在数据变化时随时更新,以至于最新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地在人机界面上显示出来。 3.2 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主要包括将数据写进数据库操作和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的操作。写数据操作是将炉内坯料的数据情况存入数据库中,从坯料的入炉时刻到出炉时刻,直到坯料轧制结束,将整个轧制过程的工艺参数和模型自学习系数均写入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库操作是指对出炉的坯料进行确认,将所查询得到的数据赋值到过程跟踪模块中,将轧件数据在内存中存储用于后面的模型计算。 3.3 过程跟踪 轧机二级系统根据三级发送的报文信息进行物料跟踪和数据指标的计算等,然后向一级发送轧钢控制指令。从加热炉装炉开始一直到轧机,对轧线上的每一块钢坯位置、状态等信息都进行准确详细的跟踪,保证数据完整无误,以提高二级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并且过程跟踪模块根据轧件实际生产数据判断坯料最佳出炉时刻,在避免前后轧件碰撞的前提下,缩短轧机的间歇时间,提高轧制节奏。 3.4 模型计算 中板线技术升级后主要体现在产品厚度稳定性大幅提高,成材率同比提高0.55%。而与厚度精度密切相关的模型有两个:轧机弹跳模型和轧制力计算模型。 7 结论 1)邯钢中板厂二级过程控制系统自技术后一直运行稳定,能够很好完成现场的实际需要,轧制节奏也相应提高; 2)本系统能够提高设备的自动控制水平及控制精度,减轻了操作强度,保证了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3)通过数学模型计算产品厚度稳定性大幅提高,成材率同比提高0.55%,后厚度控制得到明显改善。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PCS7在中间二氧化钛生产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介绍了过程控制系统PCS7在中间二氧化钛(TiO2)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讨论了该控制系统中的硬件配置,控制网络和软件编程等内容。通过这几年的使用,该控制系统稳定可靠,实现了模拟仪表无法完成的复杂算法及管理功能,而且其性价比远高于模拟系统,特别适合化工工艺过程控制。 【关键词】中间二氧化钛(TiO2);PCS7 冗余控制Profibus 引言 近几年我国的钛白粉行业发展迅猛,国内对高档钛白粉的需求不断的提高。相应的对钛白粉生产的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中间二氧化钛是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的过程中间产品,是生产不同用途钛白粉产品的基础原料。 因此本文采用西门子过程控制系统PCS7,使得中间二氧化钛(TiO2)生产过程控制平稳,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 工艺简介 四氯化钛预热后,通过三氯化铝发生器进入氧化炉。同时,氧气经过预热后进入到氧化炉。在氧化炉里氧气与四氯化钛反应,生成中间二氧化钛(TiO2)和尾气。中间二氧化钛(TiO2)经过产品冷却器冷却进入袋滤器进行气固分离后,进入打浆脱氯罐,尾气返回氯化工序循环利用。打浆脱氯后的中间二氧化钛(TiO2)浆料进入后处理工序。 2 硬件配置 鉴于氧化系统的重要性,充分考虑系统安全可靠性,采用以S7-400H为主控制器构成的PCS7冗余控制方案,中央处理器采用CPU414-4H,I/O处理单元采用ET200M。为了保证系统可靠性,电源和通信采用冗余配置方案,Profibus-DP总线采用PROFIBUS电缆,保证了系统安全等级需求。采用双控制器,双电源模块。双通信模块,对于系统中的重要监视点,采用了冗余AMT硬件。系统有无扰动切换功能。容错型和安全型可满足供电中断和故障保护等特殊要求。 3 上位机系统 本系统的上位机系统使用WinCC控制,上位机系统和控制系统通过100Mbps的工业以太网络连接。上位机由操作站和工程站等主要设备组成。 工控机采有西门子工业计算机,型号为西门子RACK PC IL 43,配置主流硬件,在稳定性,安全性上有很好的保障。 4 模件配置 每个ET200M分布式I/O站的有源背板总线上插有2个IM153-2通信接口模块,分别通过2条独立的Profibus-DP现场总线与AS-400中央控制器进行实时通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当其中某一个IM153-2通信接口模块发生故障时,系统能自动地切换至另一个IM153-2通信接口模块,并可带电热插拔更换有故障的通信接口模块,不会影响到系统正常运行。 Profibus提供强大的系统级故障诊断能力,从总线系统的任意一点可通过Profibus-DP进行诊断、编程和控制,可以实时精确定位故障发生点和在线监控通讯负荷,并可通过人机界面实时显示。 现场的仪表所采集的信号中模拟量输入信号大多为4~20mADC的二线制和四线制信号,输出为4~20mADC信号,部分模拟量信号通过安全栅引入。数字量为干触点或有源信号。数字量的输出信号由带状态指示灯和外带保护二极管的继电器送至现场仪表。 5 控制系统 S7-400H按照“热备份”模式(无冲击、出现故障自动切换)的活动冗余原理运行。只要没有故障,两个子单元都是活动的。如果发生故障,起作用的控制器全面接管过程控制。为了确保无冲击切换和快速可靠地交换资料,需要使用中央控制器连接。 冗余自动化控制站(AS414-4H)用于实现现场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数据采集及处理、自动闭环回路控制、电气设备开关控制等系统控制功能。 SIMATIC PCS7系统具有高度扩展能力、强大的综合通信能力、扩展的集成系统功能和易于执行的中央和分散结构。AS414-4H更采用了最新的冗余技术,两个CPU之间通过高速光纤同步专线相连,它可像标准PCS7系统那样进行处理、编程和设计。 6 电源系统 电源系统将由24VDC的直流电源构成冗余的24VDC供电系统,直流电源都将具有足够的容量和适当的电压,能满足设备负载的要求。任一路电源故障,将会自动切换,以保证任何一路电源的故障均不会导致系统的任一部分失电。 直流电源系统由西门子SITOP电源构成冗余的供电系统。 7 网络配置 在本系统中采用交换式工业以太网作为连接操作员站和自动化系统站的系统总线。通过CP-443-1通信处理模块,将S7-400H连接至工业以太网的通讯处理器。由于自身具有处理器,从而解除了CPU的通讯任务并减轻CPU的通信负载,还有助于另加连接 快速交换式工业以太网在工业以太网的通信协议基础上,将通信速率提高到了100Mbps。由于采用了全双工并行通信模式,允许站点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通信速率可提高一倍。 8 软件设计 系统的组态软件为SIMATIC Manager,所有的组态工作均在工程师站上完成。系统采用集中的、从上到下的组态方式,其中包含上位机的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配置、下位机的CPU设置、对应的I/O通道建立以及与他们想连接的网络配置,具有集中的、友好的人机界面。过程控制与监视采用图形化组态,方便易用。人机接口部分的组态软件是WinCC。 9 WinCC组态 SIMENS PCS7系统采用了 Microsoft的SQL2000作为WinCC数据库管理系统。 9.1 CFC控制 CFC是一种简洁的图形组态工具,主要用于连续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的组态,采用IEC-1131的标准。用CFC运行组态是以功能块为基础的,系统配置了很多预编程的功能块。因此,采用CFC可以完成很复杂的大型控制任务。 9.2 顺序控制 SFC也是一种图形组态工具,它也采用了IEC-1131的标准。组态时首先画出顺序图,图中可选择顺序、并行分支、交替分支和回路等局部结构,用大小两种方块分别表示步骤(Step)和转移条件(Transition)。因此,可把CFC中的信号引入SFC中。CFC与SFC的交替使用,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复杂的顺控任务。 10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0.1 系统接地 每个PLC柜的屏蔽条和系统地通过电源电线汇总到一起后接地。PCS7系统的每一个主要部件,如输入输出卡件、卡件安装机架、现场接线端子板等均设有接地端子。接地电阻要求小于4欧姆。 10.2 ET200M分布式I/O站 现场控制站的ET200M分布式I/O站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与AS-400中央控制器实现通信,主要功能是采集现场I/O信号,通过ET200M的I/O信号接口将现场数字量或模拟量信号传送至中央控制器(CPU414-4H),同时将中央控制器发送来的控制信号送至现场。 11 结束语 由于采用了自动化程度高且安全可靠的PCS7控制系统,使得中间二氧化钛(TiO2)的生产周期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包括本控制系统在内的氯化法集成技术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氯化法钛白粉的生产的自动控制技术积累成熟的工业生产经验。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八钢中厚板过程控制系统 【摘 要】针对八钢4200mm/3500mm中厚板轧机,由宝信开发的二级计算机控制系统。在这套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中包括了数据通讯、过程跟踪、模型计算、相关的实时数据采集和统计处理、生产实绩收集、处理等主要功能。 【关键词】中厚板轧机;计算机过程控制;数据通讯;模型计算;过程跟踪 0 引言 将计算机应用到轧制过程,并以其为核心,由它按预定的程序来处理和加工与过程有关的信息,对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和管理,所有这些就叫做计算机轧制过程控制。为了使轧制过程稳定,并生产出厚度在公差范围内且有良好的板形和表面质量的产品,必须根据具体的轧制条件正确的调整辊缝和速度,以及对过程进行实时的调节。产品的质量、产量等直接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计算的准确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采用计算机进行工艺的过程控制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要研究课题。 八钢中厚板生产线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按功能层次可以分一下四个等级,如图1所示。 1 硬件配置 L2过程机系统由一台轧线计算机(惠普服务器)、精整线计算机(惠普服务器),每台计算机都有备用计算机。系统采用冷备方案,备用机兼做开发机。 2 系统软件分层说明 最底层: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构成系统软件的基础。 第二层:ORACLE数据库,专门用于过程数据的存储;SOCKET通讯:采用了当今比较流行的双紧凑的、面向连接协议的Client/Server方案。 第三层:为宝信中间软件iPlature以及XCOM-PCS,iPlature主要功能有画面、报表、通讯、ALARM管理系统等组成,为应用软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XCOM-PCS 目前主要完成了采用Tcp/ip通信的电文的处理。 第四层:公用子程序及应用软件。直接进行iPlature调用。 3 L2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 L2系统不但接收生产管理系统MES下发的计划(即图中的原始数据PDI)同时也向生产管理系统MES发送各环节的生产实绩。 L2负责与L1通讯,L2调整所有的设定值并发送给L1,L1将必要的测量值,跟踪信息等实时信息直接发送给L2。L2除了和L1通讯外,还包括了L2和标志机等一体品设备的系统的通讯。 所有系统之间都是通过TCP/IP协议通讯。 4 功能描述 4.1 道次计划计算 道次计划计算是整个轧线L2系统的核心任务,该功能是L2存在的根本原因。道次计划计算通过相应的模型公式计算道次压下分配规程,在轧机的作用下实现将板坯变成钢板的任务,并且保证最终产品达到尺寸、性能、板形等要求。 道次计划计算包括预计算和再计算、后计算以及自适应。板坯抽出时,根据板坯原始尺寸、出炉温度以及成品尺寸和终轧温度就可以计算一个完整的道次计划规程,轧机根据此规程基本可以将板坯轧制成为符合要求的钢板。为了得到高质量的产品,道次计划会根据轧制过程的实绩反馈,修正计算后续道次,并再设定给轧机执行,此为再计算。 4.2 温度计算与监控 板坯的温度计算对于轧制过程的力能参数计算极为重要,温度是计算轧制力、待温时间、冷却时间等的基础。 在道次计划计算时,根据给定的初始温度,以及相关参数,温度计算可以预测板坯进入轧机前以及各个道次的温度。 待温轧制是中厚板轧制的特点,因此温度监控的目的就是为了周期性计算处于轧线上待温阶段的板坯的温度,通过周期计算板坯的温度,可以提示操作人员板坯的待温情况。并可以激励板坯道次再计算,对后续道次规程进行修正。 4.3 轧线材料跟踪 材料跟踪是跟踪材料,根据材料的位置来协调调度过程控制的所有程序,材料轧线材料范围是从加热炉炉内开始到矫直机入口,在这段过程中材料跟踪对材料处理进行跟踪。材料跟踪在这个区域中的任务可以划分以下几个部分: 按照辊道分区,记录生产线的材料映象,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所有材料的物理位置。 当材料到达或离开轧机某个位置时,材料跟踪必须准备好相关的材料数据(包含PDI数据,加热炉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同时激励其他相关软件。当吊销材料时删去相关材料数据。 当跟踪映像和实物映像不一致,或跟踪异常时,操作工可以进行跟踪修正,确保跟踪映像与实物位置的一致性。 4.4 轧制计划管理 轧制计划管理接收部分加热炉系统已经存在的PDI数据,接收的数据按板号存储于数据库中,有画面对完整的轧制计划数据进行生成和调整等管理。人工可以通过该画面进行计划的输入,删除,修改等功能。 每个原始数据都包含板坯,轧制的板,母板和合同板的数据,此外还有板号,板坯号,板坯尺寸,产品尺寸数据,轧制指示(控温轧制,多块轧制,转钢),化学成份,合金补偿系数,最终温度,ACC入口温度,ACC冷却速率,出口温度等。 当该材料生产结束,计划数据将要记录保存。 4.5 设定功能 基于精确的材料跟踪,当材料到达指定的位置时,过程计算机给L1和特殊仪表进行设定,对轧机的设定工艺参数来源于道次计划计算,在设定时要对设定的参数进行最后的校验,防止出现引起设备超过极限能力的情况出现。 在跟踪不正确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可以从操作画面上对跟踪进行修正,在修正后把正确的设定数据发送给L1。操作人员可以对设定的数据进行修正。 4.6 实绩值收集处理 过程机接收来自PLC和特殊仪表的数据,由于来自于传感器的裸数据不能直接用于反馈控制,测量值必须要进行过滤和统计处理。测量值处理数据同时能够为工艺和自动化技术人员提供轧制生产信息以及用于产品质量分析。 L2的数据采集轧机的实际数据有水平辊的轧制压力,力矩,辊缝,速度,温度和计算的厚度,轧制信号等。 4.7 数据通信 利用宝信软件产品XCOM-PCS,实现与其他计算机系统的通信,具体电文格式参见基本设计规格书通信接口篇。轧线计算机加热炉计算机,精整线计算机,轧线L1,ACC计算机和仪表通信。其中轧线计算机与精整计算机之间运用了iPlature的相关功能,主机之间无需采用电文方式通信。 4.8 报表 报表程序负责工程记录的报表打印。这些报表反映了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有如下的报表: 工程报表:包括的数据是轧制设定计算所涉及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了材料相关的数据、来自轧制策略的数据、道次计划计算值、材料和轧机操作相关的重要数据。 班报:记录当班生产的产量,质量和停机情况。关于报表,具体格式可与用户商量讨论后确定。 5 结束语 中厚板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作为实现八钢信息化目标中的重要环节,其采用先进的工艺模型和控制技术,使厚板质量得到极大进步、生产治理更方便,增强了八钢产品的竞争力,其重要性也会在以后的生产当中越发的凸显。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过程控制系统是指在生产企业的制造自动控制系统中管理生产制造过程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过程控制系统通常需要将生产制造过程中各个设备的设定值进行计算,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以及产品质量数据、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收集与整体,并完成生产计划数据、生产原料数据以及生产成品数据的统计,对物料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全过程监视,并对不同的设备之间的运行状态进行统一的调节。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设备数据管理;日志系统 1.过程控制概述 过程控制的主要任务是指通过各种的协调方法与协调措施,对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个设备的数据以及产品制造数据等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防止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产计划脱离与目标偏差,并对已经出现生产计划脱离与生产制造目标偏差等问题进行处理,最终保证生产制造活动的顺利完成,保证生产进行控制、在制品控制、以及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质量控制。 过程控制系统一般是指由被控对象、测量变送、计算机和执行机构组成的闭环控制系统。其中控制器的设计用到经典的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并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相关操作与实现。计算机控制的建立在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之上的。其中,自动控制理论是计算机控制的理论基础。而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过程控制的范围与阶段极大的得到了扩张。目前,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的信息化的实现方法逐渐趋于成熟。 过程控制系统所涉及的数学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由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大部分物力参数通常通过模拟信号来进行表示,而计算机采用的信号通常是数字信号,为了保证信号传递的通畅无阻需要进行数模转化,从而实现两种不同信号的转换。过程控制系统通常起到的作用体现在连接生产管理系统与基础自动化系统的连接作用上。除了这些工作,过程控制系统还要对生产过程中不同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控制系统中需要进行信号的采样、信号的保持以及信号的变化。要对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数学模型分为输入与输出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两种类型。输入输出模型主要是为了描述过程在输入函数的作用下的输出特性,它只刻画过程的外部特征。而状态空间模型则对过程的内容进行描述,通常揭示了过程内部的运动状态。 现代过程控制理论为过程控制系统提供来了理论技术。通过利用现代过程控制理论,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简单控制的问题,而且可以设计复杂的控制系统。特别是多输入与多输出系统,非线性响应系统,时变系统以及随机系统等等。现代控制技术涉及到过程控制的很多方面,比如系统状态的最优估计、最有控制、过程识别以及自适应控制等等。 2. 过程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技术要求 过程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与生产管理计算机进行通讯的功能;能够接收并管理生产计划数据的功能;原料数据与生产要求数据的功能;工作人员交接班数据的功能;向生产管理系统发送生产计划申请的能力;原料数据申请的能力等等。 企业的生产作业计划一般采用如图1所示的模式。通常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整个产品的生产需求计划,并根据产品各个部件的零部件特征分发至各个加工车间,制定不同零部件的加工计划。为了保证生产作业计划的顺利完成,需要根据生产作业计划进行生产进度控制;为了实现产品制造过程中消耗资源与费用的降低,需要进行通过过程控制系统成本控制;为了经常保持科学的原材料、在制品的数量,需要进行高效的库存控制。这一系列工作于过程控制系统密不可分。 3. 现代生产企业的过程控制信息系统组成层次 现代生产企业的信息系统包含了过程控制层、制造试行层以及企业资源规划层。其中由于过程控制直接面向企业生产过程,因此对过程控制系统要求具有极高的实时性、可靠性、数据完整性与可用性。过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为过程控制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实施基础。现场总线是过程控制系统实现的重要基础。它与Internet等信息网络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现场总线是在标准网络协议的基础上实现的,并进行了一定的简化。现场总线一般只包括IOS/OSI七层模型中的三层。也就是现场总线只具有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以及应用层。过程控制系统利用现场总线,将企业生产自动化系统中最低层的现场控制器与现场职能仪表设备互联形成实时控制的通信网络,也被称为工程的底层网络。 过程控制因素是生产过程建模的参数,一般而言它是由不同模式下的生产特征与生产过程控制决策所共同决定的。在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将在制品的库存数量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级别。即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又可以保证企业生产物流的连续性,从而尽量建设企业库存量,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企业在制品的控制主要取决与车间生产类型与生产组织的形式。在大批量生产模式下,在制品的通过加工路线单与工票凭证,来保证在制品数量的稳定。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生产中的应用,不同的过程控制系统应运而生。这些过程控制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实现了在制品物流信息的追踪与监督,为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提供了动态的数据。因此,利用过程控制系统提供的在制品生产信息,可以实现对制造过程中产品控制的最终目的。 过程控制系统能够将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各种质量问题与加工失误率降至最低。过程控制系统通过建设整个制造过程中产品的质量状况,通过对原材料与不同零部件的检验,使产品在各个生产阶段的不合格率尽可能的降低。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八钢第一炼钢厂连铸过程控制系统的概述 摘 要:在钢铁行业微利的时代,如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过程控制系统作为钢铁企业信息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在如何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介绍八钢第一炼钢厂的连铸过程控制系统,并分析该系统的应用功能。 关键词:连铸 过程控制系统 系统结构 功能描述 1 前言 八钢作为一家快速成长的大型企业,近年来更是发展迅速,从最初的20T转炉炼钢生产线到现代化的150T大型转炉炼钢,使八钢跻身成为一流钢铁生产企业。150T转炉从建设初期,就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炼钢过程控制系统全线覆盖,而连铸过程控制系统作为炼钢系统中后的一道控制工序,在生产过程监控,提高钢坯质量和控制成本等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2 连铸的工艺生产流程介绍 连铸即为连续铸钢的简称。在钢铁厂生产各类钢铁产品过程中,使用钢水凝固成型有两种方法:传统的模铸法和连续铸钢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连铸技术具有大幅提高金属收得率和铸坯质量,节约能源等显著优势。连铸的生产工艺流程:将装有精炼好钢水的钢包运至回转台,回转台转动到浇注位置后,将钢水注入中间包,中间包再由水口将钢水分配到各个结晶器中去。结晶器是连铸机的核心设备之一,它使铸件成形并迅速凝固结晶。拉矫机与结晶振动装置共同作用,将结晶器内的铸件拉出,经冷却、电磁搅拌后,切割成一定长度的板坯。 3 硬件软件组成结构 3.1 硬件系统结构 主要由1台IBM xSeries 3650微机服务器,3台HP客户机,1台HP LaserJet 1505n打印机,1台CISCO2960/ 24换机,1台CISCO208/8换机和若干个网络连接设备组成。连铸过程控制服务器在L2机房服务器室,客户机一台位于连铸主控室,供连铸操作人员监控生产过程状态,另一台客户机位于连铸切割室,主要根据采集的生产数据通过切割优化模型计算出最佳切割定尺提供给生产操作人员做参考。还有一台客户机在L2机房,供维护人员使用。 3.2 软件系统结构 主要由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8标准版,数据库软件Oracle Standard 11G,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10专业版,与基础自动化通讯软件Kepware,客户机操作系统Windows 7,办公软件Office 2010等软件组成。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是基于微软的.NET 3.5 框架下使用C#编程语言开发。系统架构图如图1。 4 功能描述 连铸二级控制系统主要是跟踪收集连铸的生产实绩以及通过模型计算二冷水的动态配水量进行动态配水、通过跟踪数据和计算模型指导铸坯的切割和优化,以达到最佳钢水利用率。主要流程是接收三级系统的生产计划以及前工序的钢水信息,跟踪采集连铸生产过程中实绩数据,同时对二冷水动态配水计算下发设定、当铸坯到达切割位置时根据跟踪数据和模型设定,下发铸坯的坯号以及切割长度。当生产完成后将连铸生产实绩上传给三级系统。基于以上流程,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应包括以下功能: 4.1 与上级系统的通讯 连铸二级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通过以太网(Ethernet)总线,通过TCP/IP协议与上级系统通讯。 上级生产管理系统(3级)计算机向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发送数据如下: (1)接收炼钢3级系统下发的生产计划数据。(2)接收炼钢3级系统下发的生产标准数据。 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向上级计算机发送数据如下:(1)发送连铸炉次生产实绩数据。(2)发送连铸炉次生产状态。(3)发送连铸铸坯报告。 4.2 与基础自动化的通讯 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和基础自动化系统通讯,网络连接介质用工业以太网,通讯协议采用面向连接的TCP/IP协议,通过第三方软件Kepware读写基础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项。 4.3 生产计划管理 生产计划是三级系统下发的与每炉钢水对应的生产计划数据。当三级系统无法运行时,该计划可由操作工录入。系统提供异常情况下对计划数据的修正和状态数据的补发功能。 当钢包到达连铸浇铸平台时,在没有传输钢包数据的时候由操作人员在一级画面上点击钢包到达的信息。当该炉次生产完成(该炉次跟踪完毕)后,系统自动把该炉次计划对应的生产实绩发送给上级计算机系统(三级系统)。 4.4 钢包管理 连铸各前工序在给连铸L2发送工序实绩的时候,会发送该炉次的钢水包信息,包括:钢包号、炉次号、重量、温度等。当连铸L2的接口程序收到这些包含炉次钢包信息的实绩后,会自动插入本系统的数据库表中。当需要查看这些钢水包信息时,通过界面程序提供查询。 4.5 前工序状态 连铸作为炼钢工艺的最后一个工序,需要了解前面各工序的状态和钢水数据信息。通过与其他工序的二级计算机系统数据通讯,并存贮在连铸二级数据库,在需要的时候,通过客户端程序的画面可以查询各前工序的炉次状态以及炉次实绩。 4.6 二冷水动态配水 二冷控制关系到连铸坯中裂纹和其它缺陷的产生。为确保生产出优质的连铸坯,必须根据钢种、浇注温度、拉坯速度、铸坯尺寸和铸机尺寸等参数来制定对应的冷却强度。该系统采用动态凝固控制模型计算各冷却段的设定值,其核心是计算沿铸流方向的表面温度分布和铸流凝固长度,并控制二次冷却系统各回路的水流量,从而达到规定的凝固长度,使板坯获得要求的表面温度。二冷水动态配水模块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模块,嵌入到连铸L2的系统里。 4.7 生产过程监控 生产过程监控功能负责为生产操作人员提供连铸工序处理信息。监控对象包括炉次计划信息(制造命令号、炉序、计划号等);钢包信息(钢水重量、温度等);中间罐信息(钢水重量、温度等);各铸流生产信息(浇铸长度、拉速等);各流结晶器信息(水流量、温差、液面高度、振动频率等);各流二冷水信息(控制方式、设定和实际水量等)。通过读取跟踪程序的写入的实际信息,生产操作人员在HMI画面上可以直观的监视连铸浇次内每个炉次的生产过程数据。 4.8 检化验数据管理 系统接收检化验系统发送的检验数据,保存在数据库,可以在客户端界面方便操作人员查看。 4.9 过程数据跟踪收集统计(炉次跟踪和主流铸坯跟踪) 跟踪、数据收集统计是管理相关的生产过程数据,并根据用户的需求整理成炉次和方坯的生产实绩。实际生产数据由基础自动化系统通过数据通信的方式传给连铸过程控制系统。该过程收集大包、中间包的重量等信息,以及大包、中包的水口开启/关闭事件、大包到达、大包臂旋转等事件;各铸流的工作状态和实时数据,包括拉速、浇铸长度、设定定尺长度等,以及各流的铸坯切割事件。在跟踪程序里完成炉次的生产过程跟踪以及对应铸流的生产过程跟踪,并依据厂方物流规则和物料条件,给出各切割坯的实绩信息(包括铸坯长度、重量、以及材质等)完成铸坯跟踪。 4.10 报表 在每一个大包炉次连铸生产完成后,自动生成该炉次的生产实绩数据记录。该生产实绩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操作人员可以在HMI上查看,也可以导出Excel报表。最后生成的生产实绩数据会发送给三级系统以及后续工序。 5 结束语 目前,国家信息部已提出了建设信息化企业的战略目标,建立信息化企业已成为钢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连铸过程控制系统作为实现八钢信息化目标中的重要环节,其采用先进的工艺模型和控制技术,使铸坯质量得到极大进步、生产治理更方便,增强了八钢产品的竞争力,其重要性也会在以后的生产当中越发的凸显。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包钢新体系2250mm热轧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研究 【摘 要】作为计算机技术在冶金行业的最成功应用案例,包钢新体系热轧2250产线完整的采用了日本TMEIC公司的过程控制系统,系统控制范围覆盖整条产线的动作,包括除鳞,定宽,粗轧,精轧,层冷和卷取等工序,实现了高效,精确的板带轧制,从而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关键词】2250热轧;轧机;过程控制系统;PASolution 通常在冶金生产过程的分层结构中,按照功能大体可以分为4级,即传动级,基础自动化级,过程控制级和生产控制级。过程控制在结构中主要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利用高速网络实现控制的实时性,数学模型和模型自学习实现控制的准确性。 1 系统简介 包钢新体系2250热轧生产线采用的日本TMEIC公司的过程控制系统,整个系统主要包括非控和模型两个部分。非控部分主要包括了对轧线现场各种传感器数据的采集,提供准确的模型计算时刻,及时地把模型计算结果传送给轧线设备。控制部分主要是根据基础自动化级发送的现场数据和来自加热炉的PDI数据。在规定的时刻进行模型计算,并进行自学习。 2 PASlution平台介绍 PASolution是美国GE公司开发的中间件平台,TMEIC公司为适应现代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而开发的中间件。开发人员利用它可以完成过程控制系统的通信、数据采集、物料跟踪、进程管理、报警及日志等所有功能开发,为系统开发提供了便利的组态化开发平台,为系统维护提供了人性化的维护环境。PASolution在包钢新体系2250mm热连轧机过程控制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为TMEIC轧机二级控制系统提供强大的支撑平台。 2.1 IO_service,功能是为系统中的各个进程之间提供信息通讯机制,通讯的内容包括事件和数据,其特点在于可以跨计算机跨系统平台无缝连接各进程,使各进程高效准确的进行协作工作。功能类似西门子的CORBA通讯中间件subsys实现的进程间通信。IO_service还是PASolution各组件之间联系的手段,是PASolution的基础组件,可以说是实现PASolution所有功能的基础。 2.2 Director是PASolution系统中的一个多用途的驱动引擎,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进程的类,在PASolution中,用户可以用Drector生成不同的进程,通过修改Drector的配置文件来实现各种的功能,如物料跟踪,数据收集和数据接口。例如,TRK_JOB就是典型的Director例子。在Director的配置过程中,还可以配置来调用其他PASolution的组件。例如,在TRK_JOB的ioserv.cfg配置文件中,定义了对IO_SERVICE的接口,通过这种方式来使用组件。PASlution利用这个组件生成各种对象,通过继承和重载实现各种功能,完全的体现了面向对象的思想。 3 非控部分 轧机过程控制系统中的进程,通过PASolution的组件之一SSAM可以看到SCC服务器上的各个job程序,这些进程根据功能基本可以分为控制和非控制两大部分。以下几点讲述了非控制部分的主要几个job和他们之间的工作关系: 1)TRK_JOB,作为系统中最重要的job,它的作用主要是跟踪和调度,由于整个轧机过程控制系统是以事件驱动,所以物料的跟踪尤为重要。系统以钢板的跟踪位置为事件触发的条件之一(CHANGE DETECTOR对信号的监视实现),对其他JOB通过IOSERVICE的方式进行调用和通讯。例如在TRK_JOB会根据钢板的跟踪信息,在不同的位置触发MDL_JOB进行模型计算,通过定时器的使用,对MDL_JOB的工作进行监控。 2)MDL_JOB是模型的JOB,包括是SSP,RM,FM,CTC和DC的数学模型的计算,也包括模型中的前馈后馈算法以及模型自学习。 3)SET_JOB,是轧机过程控制系统向L1发送设定数据的JOB,在TRK_JOB得到MDL_JOB计算成功的信号以后,SET_JOB会从内存中提取L1所需的设定数据通过EGD网络下发给L1。 4)GAT_JOB是轧机过程控制系统用来数据收集的JOB,这些数据主要是为模型自学习和产品质量控制进行支持。数据收集后存放在POND内存中,为其他JOB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4 控制部分 4.1 RSU,粗轧计算模型,包括以下两个子模块 4.1.1 RSUC:粗轧设定计算 根据上位机下发的PDI数据,由外界机械极限值和操作员对模型的设定参数,计算出钢坯在粗轧机区域的设定数据,下发到定宽机,粗轧1以及粗轧2,设定数据主要包括轧制道次计划,每道次的压下量,扭矩,轧制力,轧制速度以及开轧制温度等等。 4.1.2 RMLC:粗轧模型自学习,通过对接收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反馈到RSUC的设定计算中,实现对设定计算的在线调整作用,使设定计算更加准确。RMLC主要有以下3种学习方式:BTB,指在中间坯之间的学习。LTL,指在各个分组之间的学习,决定分组的因素有钢种,宽度和厚度等。PTP,指在各个道次之间的学习。 4.2 FSU:精轧计算模型,包括以下两个子模块 4.2.1 FSUC:精轧设定计算 在接收到RSU的中间坯数据和HTT的温度数据后,FSUC会对连轧机的设定进行计算,设定内容相比RSU增加了对张力的计算。 4.2.2 FMLC:精轧模型自学习,通过对接收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包括轧机出口的测宽,测厚,平直度,凸度数据,通过FMLC对FSUC实现对设定计算的在线调整作用,使设定计算更加准确。 4.3 HTT:传输辊道设定模型 4.3.1 HTT Setup,传输辊道设定计算 根据RSU提供的板坯温度信息以及FSU所要求的开轧温度,HTT Setup会计算出TVD设定曲线,该曲线内容主要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对钢板速度的设定。通过不断的计算和下发设定对辊道的速度进行控制,进而实现对钢板温度的控制。 4.3.2 HTT模型自学习,通过对接收辊道上的温度实测数据,反馈到HTT Setup的设定计算中,实现对设定计算的在线调整作用,使设定计算更加准确。 4.4 CTC:卷取温度控制模型,包括以下子模块 4.4.1 CTSU:层冷设定计算,通过对层冷区的辊道速度和喷水量的控制,实现对钢板温度的控制。 4.4.2 CTLC:层冷模型自学习,通过采集精轧出口,层冷中间和卷取前高温计的温度,然后对比CTC的设定,对CTC模型设定值进行修正。 4.5 FDTC,终轧温度控制,包括以下子模块 4.5.1 FDTC Setup,主要功能是通过对精轧7座机架的速度和喷淋水量进行计算,结合带钢温度模型,对带钢的温降进行计算,最终达到控制终轧温度的目的。 4.5.2 FDTC Learning,利用FDT(精轧出口高温计)的实测数据对FDTC进行修正,对下一块钢板的计算产生影响。 5 结束语 包钢新体系2250mm热轧产线采用过程控制系统,运行稳定,生产效率和精确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今后的产品开发和稳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探索 【摘 要】《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是高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本文分析了该课程的本科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过程控制系统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介绍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实践表明教学和实验改革大大地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0 引言 《过程控制系统》是控制理论、生产工艺、计算机技术和仪器仪表知识等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本课程的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控制理论算法和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了解、熟悉、掌握流程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与生产过程的静态和动态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工艺要求,应用控制系统中的基本理论、现代控制技术方法,分析、设计与整定过程控制系统。同时,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工程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传感检测技术等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过程控制技术这一自动化领域内的重要分支也在不断前进与发展,国际上的很多学者在此领域内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并成功运用于电力、冶金、轻工等连续型生产过程系统[2]。然而过程控制理论与应用结合紧密、内容较广、实践性较强,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任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必须要求《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理念、方法和手段都必须随着新应用和新技术的出现而进行改革,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实践型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 本文重点分析了《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本科教学现状和目前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过程控制系统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介绍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实践表明教学改革大大地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 《过程控制系统》教学现状与任务 目前在《过程控制系统》这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通常先介绍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各个环节的组成部分,然后针对具体的问题,介绍多种控制系统的结构和设计方法,最后,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再介绍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3]。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只能片面地理解系统局部的设计信息,很难让学生掌握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的精髓,更不用说能让他们做到灵活运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过程控制系统》既是控制理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技术课程,又是过程控制的理论课程,它强调工程观点、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等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过程控制系统技术也不断地发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课程授课学时却在减少。因此,基于上述的考虑,《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应该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系统整体把握能力为本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针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方面提出改进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加强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合理增加先进性控制理论及设计验证实验,着重对传统实验设备替换和补充,开发出新型的实验教学设备,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过程控制课程内容包括检测与控制仪表,过程建模及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等等。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应该有所取舍,同时应积极跟踪过程控制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提炼实际工程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为学生做一些普及性的介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将重点内容安排在过程建模和常规控制系统工程设计, 并补充神经网络建模的方法。扩充先进控制理论应用的成果,介绍一些先进的智能控制控制技术。另外,可以详细介绍了一些典型的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另一方面,从应用的层面上展开介绍,而不是一味的重复知识点。最后在教学课时充裕的情况下,可开设一些讲座为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正在应用和开发的最新过程控制技术成果,如复杂系统的多变量解耦控制、工业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这些新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这些理论能够做到有所了解。 3 实验环节的改革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环节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实验教学方面,应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过程控制中的概念和基本方法。同时,在实验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应增加基于Matlab技术的计算机控制、先进控制、控制系统仿真等内容,从而达到为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4]。在后期的实验中,任课教师应提出实验内容和目的,而实验的方案步骤、实验过程所需要的仪器仪表、仪表的连接、控制的策略方法则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在实验教师的监督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最后写出总结报告,并组织课堂交流、分析讨论,以提高学生独立性和创新能力。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设一套过程控制实验平台,该平台是一套集自动化仪表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现场总线技术为一体的多功能实验设备。整个应系统包括流量、温度、液位、压力等热工参数,可实现系统参数辨识,单回路控制,串级控制,前馈-反馈控制,滞后控制、比值控制,解耦控制等多种控制形式。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梅钢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应用功能实现 摘 要:随着梅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及工艺装备升级技术改造要求,炼钢厂新建二期项目。在二期炼钢厂内建设1座双工位LF钢包精炼炉及相应的公辅设施。本论文介绍了新上线的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着重从系统环境、系统功能、体系结构、通讯设计、关键模型技术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精炼;过程控制;系统;模型 1 引言 随着公司产能的提升,二期炼钢项目的建成及投产,新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也随之上线运行,此次系统以炼钢一期两座精炼炉的过程控制系统作为设计依据,同时结合老系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系统上线后进行的功能完善情况,在系统设计时将部分系统功能进行了调整。同时结合Linux操作系统,使用C++语言对精炼炉模型程序进行了重新编写。 2 系统环境 该系统采用了ftServer 6210双路双模块冗余机架式服务器,服务器配备3个双口1000Base-T以太网卡。并使用以高效性和灵活性著称的Linux操作系统,同时使用IBM的DB2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结构其构建基础使用的是开放性好,可扩充能力强,应用开发功能完备的iPlature平台。 3 系统功能介绍 3.1 应用功能总体说明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控制的范围是从前工序的钢包到达精炼炉的钢包台车开始,经钢包车到达处理位,炉盖下降、通电处理、测温采样、合金投入、喂丝、炉盖上升、钢包引出,到达吊点吊离为结束。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从炼钢生产管理系统(L3)获取生产计划、制造标准、钢种变更、炉次确定等信息,接收分析计算机的成份数据,及其他相关计算机系统的运转状况及生产实绩信息。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接收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L1)的过程实绩数据,对现场的状态和生产过程进行跟踪控制、收集LF 生产的炉次实绩及生产过程关键事件数据。同时将精炼炉的运转状况及作业实绩数据发送给炼钢生产管理系统及相关区域过程控制系统。 3.2 工程数据管理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的工程数据管理主要包括:接收L3系统下发的制造标准,并可以在L2系统中进行查询;接收L3系统下发的制造命令,并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对制造命令进行变更、删除以及炉次确定;根据与L3的出钢计划接收约定,接收、处理和管理L3下发的出钢计划;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接收L3下发的钢种变更命令;接收炼钢分析系统的分析结果,并存入数据库,并显示在L2画面上;接收L1系统来的运转状况后,发送给炼钢L3及相关L2系统;当一个炉次结束吊离后,将本炉次的生产实绩发送给L3及相关L2系统。 3.3 过程控制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主要是跟踪和收集从钢包到达精炼炉到钢包吊离的整个过程中设备管理信息、作业时间信息、通电信息、合金投入信息、测温采样信息、喂丝信息、能介信息以及定周期信息。除此之外,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在线使用的设备进行登记及统计设备的使用次数,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实绩值,并保存到数据库中。 控制流程如图: 4 系统体系结构 该系统采集基础自动化的现场实际数据等信息,在进行相关处理后,显示在过程控制系统画面上,用以指导现场生产和执行相应的操作,同时将现场的事件信息及实绩数据发送给生产管理系统,结构图如下: 5 系统通讯设计 5.1 L2系统与L1系统和L3系统的通讯方式 精炼炉服务器通过TCP/IP Socket的方式与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炼钢企业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通讯。服务器与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炼钢企业管理系统建立通讯回线(与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讯使用的是静态回线,与炼钢企业管理系统通讯采用的是动态回线)。数据通过TCP/IP的方式完成发送或接收。TCP/IP Socket通讯的方式,所占用的资源少,参与通讯的L3系统以及各L2区域服务器无须开放本系统的数据库资源给对方,是L2与L3之间通讯的最优方式。 5.2 通讯中间软件 在系统通讯过程中使用了宝信开发的iXComPCS软件,它是一款面向开发人员的外部通信中间件平台,通过它可以实现网络上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作为通信中间件,对上层的应用程序提供了统一的编程接口。 其主要组成为: 后台进程管理服务通过通信核心服务,为应用提供实时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以及远程管理服务为分布式操作提供了实现途径;后台控制工具,控制通信核心服务中的各回线的启停;前台控制工具,可以在异地对平台进行控制;这里的应用泛指所有和平台打交道的外部服务,包括应用开发人员编写的应用服务和类似iPlature等中间件平台等。 6 关键模型技术实现 6.1 精炼炉加热模型 精炼炉加热模型从精炼炉加热及冶金学基本原理出发,对需要进行温度升高和成分微调的钢种进行处理,分为预报模块和推定模块。预报模块的目的是根据每一炉次开始获得的钢液状态、成分信息、首次测温、目标温度等信息,在精炼处理初期即给操作人员提供为达到一定钢水温度所必须的处理时间和通电操作等综合信息指导;推定模块的目的是在得到钢水基本信息和操作量信息,如合金投入量等信息以后,推算加热过程中钢水温度的趋势,及加热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通电操作信息。两个模块的综合使用能够逐渐优化精炼炉加热工艺,使操作人员更好的控制处理过程,从而达到满足生产节奏需要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6.2 精炼炉合金模型 精炼炉合金模型的功能是根据钢液初始成分和目标成分的要求,以及各成分最小、最大值等各种限制条件,计算最优的各合金投入量与合金投入组合。计算完成后,把各个合金投入量的结果下发给L1的投料系统,以便使冶炼的钢水达到钢种要求的目标成分。 合金最小成本模型根据钢水初始成分和目标成分的要求,确定使合金投入总成本最小的合金投入组合、投入量。 7 结束语 本论文对梅钢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随着梅钢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精炼炉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梅钢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及相关模型上线以来一直稳定运行,系统采集到的实际生产数据为掌握精炼炉实际生产情况提供数据依据,而模型计算数据也给现场提供生产数据参考,为公司的降本增效做出贡献。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创新模式探讨 摘 要: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需要在一个循序渐进、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得,把实验课程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强化实验内容的知识结构设计,理论教学链和实践教学链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同时提高了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提高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 实验 创新模式 过程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涉及控制系统模型建立、系统控制方案确定、控制策略研究、控制器参数调整、系统元器件和执行装置结构选择、单回路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等内容,并且课程内容和实际系统联系非常密切,如何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完成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时满足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达到深化和拓宽学生知识体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热情是课题重点研究内容。 1 强化知识结构,构筑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理论教学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遵循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原则。高等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传授,而知识传授中课堂理论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导致专业课学时难以满足理论教学,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设计适当的知识载体来进行知识传授以达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目的,为此提出了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理论教学。过程控制系统的检测变送和执行器知识点(涉及传感器、电动调节器、机械调节阀等),以往限于课时所限课堂上教师仅仅简单说明,学生也只有轮廓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非常不利,就业后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本着知识的掌握在于实际应用的原则,课堂上我们针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置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锅炉水位控制系统(系统技术指标要求动态指标、静态指标、安全性等)。为了达到要求从控制角度提出构成最基本的控制系统类型,大部分学生提出采用检测水位高度和设定值比较的闭环控制系统,抽象绘出系统框图,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系统必不可少的一个装置是什么?装置特性和工作原理如何?基于问题教师恰当地引出新知识点—调节阀,调节阀的类型、特点、使用场合等—电动调节阀、气动调节阀、液动调节阀,直观通过实际模型和实际应用例子使问题的解答构成一个探究式的知识体系,通过理论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带着实际问题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的应用价值,使每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实际的训练系统,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答再上升到理论,使学生从行业工程师的角度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从实际应用中掌握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从卓越工程师高度培养学生适合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2 创新实践环境,构筑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实验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过程控制系统涉及石油、化工、电力等多种行业,为此,2012年以校精品课程过程控制系统建设为契机,从培养高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卓越人才出发探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力求创新实践教学环境,提高实践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将本课程与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仿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有机结合,探寻专业课程体系新模式,构建创新型实践课程体系,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环境。 2.1 甄选实验内容,衔接多方位知识点 实验是学生检验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主要途径。以往过程控制系统实验中,教师指定实验内容,给出实验要求和实验过程,学生盲目地按实验步骤来做。由于实验条件受限(目前仅有5套高级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别人做,抄抄数据,照猫画虎撰写实验报告,对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样性意义不大,特别是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无法激发。为此,我们从多方位知识点的连贯和衔接出发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单回路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系统中应用最多的一类,特别是锅炉控制系统,它是石油、化工、发电厂等工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动力设备,该控制系统涉及电路、控制理论、传感器、计算机控制等多方面知识。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周边锅炉(供热锅炉、水房锅炉)需要控制的量(液位、温度、燃烧等)考虑,指出锅炉控制系统包括锅炉本体水位控制、燃烧系统、给水系统等,而要完成控制任务,需要构成被控变量的单回路控制系统,控制器参数的确定又依赖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控制理论所讲的解析法建模需要明确各个环节机理,这在实际系统中比较困难,如何采用实验方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安排锅炉对象的实验建模内容?在实验中学生带着问题(正向飞升响应曲线和反向飞升响应曲线)设计实验方案,并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需在系统平稳后突加输入信号,正向和反向信号对模型建立是否有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实验完成后实验报告的撰写要针对问题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这样实验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论知识点和实践内容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仿真实验和实物实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多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校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无法做到一人一台,且实验的动态过程时间比较长,锅炉温度下降10 ℃需要十多分钟。锅炉单回路系统控制器PID参数整定过程,特别是研究参数变化(PID3个参数有无穷多组合)对系统动静态特性影响,即使仅研究三四种参数变化,在实验台上大约需要1.5小时,学生只能等待,影响实验进程。为此,我们大胆尝试新的实验模式,将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引入过程控制系统,虚拟模型构建实物装置实验,以实测实验对象模型建立仿真原型,按照过程控制系统的实际情况构建Simulink仿真模型,计算机上重点研究各个参数变化对系统动静态特性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将仿真结果和理论知识点有机结合,以实验提升课堂知识的掌握。如控制器类型的不同仿真解决方案,要掌握控制系统无精差必须采用积分控制,而纯积分控制又易导致系统结构不稳定,积分时间常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等,快速、多种、图形化仿真实验为优选确定本次实验的最佳控制策略和控制器参数提供了直观、可靠的支持。仿真实验又回到实际系统,将仿真实验得到的最佳控制参数作为现场实验参数的初值,观测实验中所得响应曲线,并将仿真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结合针对实际情况向正确方向微调控制器参数,快速的仿真实验过程和高效的实际实验可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完成整个实验,既可以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又可利用软件提高实验效率与教学效果,大大拓展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理论分析、研究、参数确定、优化控制策略确定的能力。仿真实验和实物实验有机结合,扩大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多种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3 针对过程控制系统特点,安排系列实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过程控制系统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实际化工、电力等系统,如何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以后应对不同的过程控制系统是本次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厂和民用锅炉水位控制、化工原料液位高度控制等均涉及液位控制,液位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的典型控制系统。在理论教学上我们把实际系统加以抽象建立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根据系统性能指标要求的不同和系统存在的干扰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单回路控制方案和串级控制方案,并且对这两种方案的优劣及适应场合进行理论分析,同时为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以实验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围绕液位控制开设了系列实验,具体做法如下: (1)使用实验装置现场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装置中传感器的类型和校验的必要性、系统的平衡状态、实际环境中的干扰信号、电动调节阀等。 (2)实验过程中带着问题(系统数学模型测试为什么要等系统平衡后突加阶跃信号?为什么要用正向和反向信号作用进行参数测试?)完成实验,被控对象建模理论知识确定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和实验教师讨论后自己动手搭接实验系统。 (3)根据多组测试实验数据结合多学科理论知识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包括模型的类型和参数),实验过程中教师抽查上述问题的解答。 (4)为完成系统的基本要求,构成单回路控制方案,在线整定控制器参数,分析系统的动、静态特性和干扰作用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如何降低干扰对系统的影响,如何提升控制系统的精度等)引导学生提出新的合理控制方案。 (5)串级控制系统设计,包括主控制器、副控制器类型和参数整定,系统在一次、二次干扰作用下系统的相应和动静态指标研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串级控制系统为什么对主扰动具有很强的抗扰能力?为保证系统静态无误差主控制器为什么必须采用PI或PID?),教师不急于简单解答,而是激发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得到结论,这种理论循序渐进到实践再升华回到理论的模式,改变了学生为实验而做实验的机械动作,从实验来加深理论知识,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系列实验大大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 3 实验教学拓展大学生创新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大学生创新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独立完成课题、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等工作,创新项目意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独立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过程控制系统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意识等逐步形成,为了使有潜力的学生尽早接受系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摄取学科前沿知识,在常规实验的基础上,对有坚实理论知识和深厚知识底蕴的学生指导申报国家、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009年确立国家级“仿生机器鱼”和2012年校级“智能机器鱼氯气监控系统”项目。项目的前期研究涉及过程控制系统控制策略和控制器参数确定实验,在实验中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多方面考虑问题、多方面解决问题,实验的创新能力不知不觉就应用到科研活动,科研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利用扎实的基础及时摄取新知识,实验技能又推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学科知识的横向关联,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4 多学科知识融合实验过程,培养创造性人才 过程控制系统的知识点和其他课程呈现立体交叉,多学科知识又融合于实验过程,为此,课题组在自动化系列课程实验过程中采用逐步递进的原则安排一些基础实验,为后续课程做必要的铺垫。例如,基本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研究在控制理论课程中已做了多方位研究,过程控制系统前馈控制为什么可以有效地消除干扰影响,前馈加反馈的复合控制为什么既可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又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它是如何解决稳定性和稳态精度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要求学生先思考,教师辅助给出提示,从自动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概念、稳定性分析和稳态误差与系统结构参数的关 系,融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所得结果,最后合理正确地给出答案,使学生对实验研究得到全面和立体的概念,使实验升华到科学研究的探索实验,学生自身的知识无形中得到增加,巩固了以前其他课程中学习的知识,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进而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 结束语 专业课实验教学在高等学校工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探讨过程控制系统实践教学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连续5年的实践,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夯实的基础上,把课程实验有机、科学地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多方位设计实验内容、多学科融合实验过程和带着问题做实验等均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使学生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理论教学链和实践教学链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提高了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创新科研能力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过程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方法,教案设计等方面出发,探讨具有更好教学效果的授课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关键词】过程控制;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一、引言 过程控制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必修课之一,是以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为背景,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自动化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内容涵盖了系统建模方法,工业过程特性控制理论和算法,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不仅研究简单的单回路系统,也涉及复杂系统控制,先进控制系统等。由于课程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涉及面广且深,对学生理论基础有较高要求,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难以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令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降低学习机进行,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从教学方法,教案设计等方面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过程控制系统”的教学做了简单探讨,寻找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调整和仿真软件的运用 以往的“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公式和推导过程,理论性太强,使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难懂,失去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学习重点从原来对理论知识的大量复杂的推导过程,转移到从工业生产实例引出理论知识上来。同时应用Matlab仿真软件来验证过程控制的理论,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使学生能够掌握过程控制的核心知识,并加深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了体现课程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特点,在教学当中引入与实际相关的控制方法以及信号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应用背景,具有更大的知识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地学习这门课程。另外,由于科技的发展,过程控制系统更新快速,因此在上课过程中,除了必须的教学内容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过程控制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了解该学科的最新信息,让学生更加了解所学知识在本专业领域的地位,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程学习当中。 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应用为过程控制教学提供了便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仿真软件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为学生直观地展示控制系统的结构,工作过程,以及控制效果等。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多变,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而Matlab仿真软件丰富的工具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基于Matlab的仿真实验,让学生充分理解相似的概念和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带来的影响,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仿真软件的用法,一举两得。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网络技术现在飞速发展,通过网络架构教学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至互联网,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加强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和理解。通过网络平台,将详细的教学课件,仿真软件、程序和使用说明,教学日历,课程通知,教学问卷,以及测试复习题等内容上载,供学生下载使用。采用网络平台,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并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实现答疑,学生间互相讨论和交流等。可见网络教学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具有重要帮助。 四、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多听学生的体会和意见,了解他们所需的知识量,为学生制定更好地教学内容。另外作为老师,除了关心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之外,还应该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提出建议和指导,尽量帮助学生的成长,尽量做一个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五、结束语 过程控制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与生产过程关系密切,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与仿真软件相结合,根据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引入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实例,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重点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了过程控制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冷卷准备机组过程控制系统 摘要:本文介绍了某冷轧厂冷卷准备机组过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基础自动化系统包括顺控,主令,跟踪,急停和HMI;着重叙述了过程控制的实现方法。 关键字:硬件,顺控,主令,跟踪,急停,HMI 系统概述 该冷卷准备机组为连续生产机组,用于取向硅钢(含SGO)和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冷轧后的钢卷处理,最大速度400m/min,是目前国内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一条机组。整个机组自动化控制系统完成钢卷从入口运输,自动上卷及开卷,入口定位剪切,焊接,圆盘剪切边,定位剪切,卷取机卷取及卸卷,称重打捆整个过程。所有功能均可全自动或半自动完成。被控设备以入开卷机、张力辊、卷取机为核心, 辅之以入口钢卷小车、入口转向夹送辊、入口剪、纠偏辊、分切剪、出口转向夹送辊、卸卷小车、钢卷称等设备。 控制系统硬件及网络组成 控制系统的硬件分布于计算机室、操作室、电气室和现场,如图1所示。基础自动化系统的硬件设备组成: SIMATIC S7-400可编程控制器(CPU416-2DP):2块 高速技术模块(FM450-1):1块 DP通讯模块(CP443-5):1块 以太网通讯模块(CP443-1):1块 全数字交流传动调速装置(6SE70):多台 专用急停控制控制器(CPU315F-2DP):1套 及远程I/O站、PDA、工程师站、服务器、操作员站等组成。 通过快速以太网、PROFIBUS网络实现各自动化单元以及与上位机的通信,构成典型三层通讯网络的三级控制系统。 通讯网络的第一层:人机接口与PLC之间及PLC彼此之间的以太网,实现全线生产参数的设定和各设备的状态、电气参数及故障,生产工艺过程在人机接口HMI的显示; 通讯网络的第二层:PLC与远程I/O站之间及PLC与传动系统之间的PROFIBUS-DP网,实现PLC对系统控制指令的传送和系统状态及参数的收集; 通讯网络的第三层:PLC彼此之间实现控制信息及数据传送的MPI网。 图1. 自动化系统配置图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功能主要由以下几部分。 3.1顺续控制和跟踪 钢卷运输,换辊,液压等一类单体设备动作的控制可归为顺序控制。顺序控制一般负责单体设备如液压传动设备、恒速电机等的控制。顺序控制还包括自动步,即将一系列动作为一个运动组来处理,实现系列动作序列的自动完成,如钢卷自动运输,自动上卷等。采用图形化的顺序功能图表“SFC”编辑生成。由于所有联锁是在执行机构控制级上完成的,因此这一级完整地保留下来以组织成适当的顺序控制。在程序中所有转移条件彼此独立,不用考虑彼此的联锁关系,通过简单易懂的与/或逻辑即可进行修改。每个顺序都可单独进行手动或自动选择。 物料跟踪包括带钢跟踪(SEGA)功能和物料(数据)(MAVE)跟踪功能。SEGA是基本的跟踪功能。它将整个生产线按一定原则划分成若干个区,每个区再划分成若干个段,跟踪就是基于这些段进行的。每条带钢焊缝经过线上区间,基于区间的段 利用内部记数器计算出(利用编码器给出的焊缝行程和区段的长度)整条线上的带钢镜像,用标志位标识(每个区间段数之和=整条线段数)。MAVE功能基于SEGA功能,MAVE用线上带钢的镜像(标志位)去跟踪带钢和整条线上的数据,MAVE能触发动作和在适当的时间和其他的自动功能就设定点/参考值进行通讯,尽管MAVE是基于线上的带钢镜像(标志位),但是动作仅仅在焊缝从一段跨越另一段时触发,可在这样的段边界中定义多个动作,动作点也可以使用来自其他系统的数据。 3.2 主令控制 主令程序负责全线带钢传输控制,也是整个基础自动化的中心,可以分为两部分,主速度发生器和线速度协调控制器,两者是主从关系,线速度控制器起主要作用。 线速度协调控制器负责整个生产线运行,协调带钢的处理过程,传输、启动相应的设定、定位、控制、剪切等程序。线速度协调控制器的功能包括操作模式的处理(运行/爬行,停止,保持,穿带/甩尾,快停,快停,紧急停车,联合点动,单独点动等)断带检测, 主速度发生器完成线速度协调控制器的控制值送到传动系统,包括传输带钢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功能,启动、加减速,带钢定位控制,张力控制,开卷机控制,卷取机控制,速度设定值。 带钢定位控制是闭环,利用装在张力辊或夹送辊上的编码器对带钢定点定位控制,包括带钢头部定位,带钢尾部定位,自动减速功能。 张力控制。张力控制策略为:当机组启动时,张力值平滑上升到正常运行张力值。在机组临时停车时,张力值保持运行张力值不变;超过临时停车时间,张力切换到停机张力。如果机组停车时间过长,机组张力自动切断。 在运行中,某个区域的实际张力突然快速下降,这个信号将反应在张力控制的传动装置的实际转矩上,或某个张力计的实际检测值,断带检测程序发出断带信号,并对相应区域发出快停指令。 3.3 急停系统 急停系统负责全线的紧急停车。全线分为4个区域,线上区域1个,即从开卷机到卷取机的整个区域。线外有3个区,液压站,入口钢卷运输区,出口钢卷运输区。 急停控制的电气设备类型主要包括,MCC恒速电机,变频调速电机,液压驱动设备等。主要控制过程为:操作台上急停按钮触发急停,急停PLC收到信号,计算处理后发急停信号至急停继电器,后者将急停信号分发至MCC柜、变频传动柜,远程I/O站等。实现停车。急停事故回复后,必须在HMI上进行急停确认。 3.4 HMI系统 HMI (Human-Machine Interface) 人机界面系统是通过WINCC软件实现的。WINCC软件包括,组态界面,操作界面,报警系统,归档系统,报表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在本项目中HMI系统,主要包括八个部分。 工艺过程跟踪:包括全线机组总览,重要设备的数据显示,修改; 液压和润滑系统:包括液压站,开卷机和卷取机的润滑站,全线的CPC和EPC的液压站。包含电机的启停控制和状态监视画面。 诊断画面:包括全线传感器的状态画面和DP网络通讯状态画面。 传动分合闸:控制全线传动设备控制装置的分断和合闸。 趋势:全线重要数据的趋势图。 自动步:用于监视所有的自动步及动作条件。 画面中符号解释画面:包括颜色说明,设备符号说明和介质系统符号说明。 HMI系统包括2台HMI服务器,2台HMI客户机。其中HMI的服务器放置在电气室,两台服务器之间为冗余系统配置。 HMI系统服务器之间以及HMI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均采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服务器会保存过程值和配方数据;客户机只访问服务器,显示服务器提供的过程画面和过程值,并可接受操作员的输入 传给服务器,本身并不保存数据。 总结 冷卷准备机组过程控制系统的配置先进,控制精度高,其自动化程度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实现全机组4人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自投运以来,机组设备和整个生产线均运行良好,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基于ProfiBus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组态 摘 要: ProfiBus现场总线具备传输快、结构简单、抗干扰等优良性能,已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与分散I/O之间的高速通信。首先介绍了ProfiBus现场总线的特点,然后基于ProfiBus?DP和PA、Siemens PLC 300和Wincc组态软件,详细阐述了过程控制系统的结构,硬件、通信协议、监控页面的组态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 ProfiBus; PLC; WinCC; 组态 引 言 伴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大型化、复杂化、连续化和自动化发展,对工业控制系统的控制水平和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场总线技术也应运而生,用于实现自动化系统最底层的现场控制器和智能仪表设备的互联和实时通信。它是一种开放的、具互操作性的、彻底分散的分布式控制系统[1]。本文将以ProfiBus现场总线为基础,介绍以Siemens PLC 300和Wincc组态软件为主体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组态过程。 1 ProfiBus现场总线 ProfiBus现场总线是一种用于工厂自动化车间级监控和现场设备层数据通信与控制的现场总线技术[2?3],可实现现场级到车间级监控的分散式数字控制和现场通信网络,从而为实现工厂综合自动化和现场设备智能化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4]。ProfiBus系列由ProfiBus?DP/FMS/PA三个兼容部分组成。其中ProfiBus?DP和PA的特点如下[1,5]: ProfiBus?DP适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与分散I/O之间的高速通信;可取代24 V或4~20 mA的串联式信号传输;使用RS 485传输技术或光纤媒体。 ProfiBus?PA专为过程自动化设计;可将变送器和执行器连接到一根公共总线,可用于本质安全领域;数据传输采用扩展的ProfiBus?DP协议,还具有PA行规。 本文将采用ProfiBus?DP和ProfiBus?PA通信协议来构建过程控制系统。 2 系统架构 本过程控制系统用于模拟对工业现场液位、温度等信息的采集、处理,PID控制和控制工艺流程的实时监控。系统通过ProfiBus现场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采用MPI通信方式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和远程控制,从而使整个控制系统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包含上位监控机、CPU、以太网通信模块、DP链路、分布式I/O和变频器DP从站、温度和压力变送器、阀门定位器、电磁流量计等。CPU采用Siemens的S7300 315?2 DP,既具有多点通信功能的MPI接口,又具有ProfiBus?DP通信功能 [6]。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在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为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在提高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针对火力发电机组技术的发展和电力企业对热控技术人员的要求,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探讨了“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热工过程控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主要面对发电行业,学生主要在火力和核电等发电行业就业。根据我校办学特色及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立足电力行业,突出电力特色。“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主要讲授过程控制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单回路、串级、前馈、比值、解耦等典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参数整定方法,以及火力发电厂汽包锅炉蒸汽温度、汽包锅炉给水、锅炉燃烧过程、单元机组协调等控制系统的构成、原理和系统分析。该课程作为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该课程的建设一直受到院系的高度重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过程控制原理,结合火力发电过程对象,从事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运行与开发研究工作,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火力发电厂锅炉各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课程组对该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及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教学改革,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1.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更新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经过课程组多次讨论,结合最新专业培养计划,按照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思路拟定了“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该课程及其课程设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了基本教学任务和要求。 2.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进行教学工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该课程在教学中使用过两种正式出版教材,总体来看,所用课程教材内容比较全面。但是,由于热工过程控制技术和火力发电机组技术的不断发展,教材中有些内容就显得较陈旧,为此根据最新拟定的教学大纲,并参考国内有关火力发电机组最新技术和过程控制相关教材,结合课程组近几年形成的教学经验,编写并出版了“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新教材。[1] 3.更新教学内容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内容几乎涉及到本专业先修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在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上,根据最新出版的教材,每学期课程组依据收集的火力发电机组最新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在火力发电机组上的最新应用,在学期末课程组开会集体研究、整理,提炼出必要的内容充实到下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新颖性。同时注重不同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将检测技术、控制仪表、集散控制系统、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智能控制技术与控制系统仿真技术等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中,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2] 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堂纪律管理方面上,制作签到点名表格,学生上课时自己在签到表格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学号。通过学生签到点名方法,既节省了全班学生姓名点名所花的时间,同时,也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加强了对课堂的管理。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签到表,可以很方便对应地找到讲话、睡觉、玩手机、戴耳机等学生姓名,可通过点名或点名回答问题等方式提醒学生;与此同时,在课堂上积极跟教师互动、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根据情况记录,在平时成绩上加分。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运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点尽量讲解得生动形象易懂;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讲解后,采取提问或课堂讨论等互动手段加强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对重要的理论知识及时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2]比如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PID控制器比例、积分、微分三个参数对控制质量的影响,若是只将三个参数对控制质量影响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但是通过Simulink仿真就能生动地将PID控制器的比例带、积分时间、微分时间三个参数变化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曲线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3] 5.实验教学改革 本课程的所有实验都放在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实验这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并出版了该实验课程的教材,由实验室老师讲授,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针对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内容,开设了六个实验,包括单容水箱液位数学模型的测试、双容水箱液位数学模型的测试、单回路定值控制系统、水箱液位与流量串级控制系统、双闭环流量比值控制系统和上下水箱液位前馈-反馈控制系统。通过实验,使学生对对象动态特性的测量方法,单回路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比值控制系统、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等控制系统原理及其调节器参数整定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是热工自动化专业继“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之后一项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完成书本知识到实际运用能力转变的关键步骤,其学时为两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主要从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设计选题、指导教师的团队化、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4] 1.改革目标 按照热工自动化专业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要求,结合“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过程控制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在该课程设计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课程设计选题优化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主要围绕火力发电厂锅炉各个子系统进行控制系统设计,给出了过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再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汽包锅炉给水控制系统设计、磨煤机多变量解耦控制系统设计与燃烧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等5个子课题,4~6名学生一组,每组对应一个子课题,要求必须完成该组课题的方案设计、系统构建、参数整定、结果分析和答辩等任务,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指导教师的团队化探索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是关键。指导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有相当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积累。加强“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学校附近电厂的热工骨干技术员担任辅助指导教师。整合理论课授课教师、实验课指导教师、课程设计指导老师、运行实习指导教师及电厂技术员五者优势资源,探索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建设模式。 4.强化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的关联性 我校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的“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和“电厂运行实习”都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展,进一步分析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时间安排,根据不同的课程设计题目对学生的电厂运行实习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安排,强化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的关联性,使得课程设计和电厂运行实习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近几年来的教学中,对“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两门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以及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等多个方面,都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通过这门课程理论教学及其课程设计的教学,使学生在面对火力发电厂时,加深了对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参数整定、仿真研究等理论知识的整体认识,并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得到了有效的融合。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基于网络监控的供水过程控制系统 摘 要:针对目前水厂管网供水过程控制需求,设计供水过程综合控制系统,用网络将三套水厂控制系统连接监控,每套系统对水位、压力和流量检测,可对三套系统进行多种综合控制;并嵌入视频监控,监视水质和设备安全等;还引入labview信号处理模块,为现场调试和信号分析提供有力条件,最后探讨了Internet引入远程监控的可行性。 关键词:网络控制,视频监控,稳压供水,WinCC,变频器 1 前言 本供水系统从能源的最佳配置及安全角度出发,针对水厂多台中等距离水泵联网供水系统,综合现代网络控制技术,设计一个以工业现场实际生产控制的综合性、多功能网络供水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具有远程web监控、复杂的关联控制、生动的组态监控界面、对输入输出信号采集分析等功能。通过对工业供水、流体控制、城市供水、虚拟仪器应用、SCADA软件应用的研究和综合,结合实际资源和条件本文提出了这个网络供水模型控制系统。并探讨了远程web监控的可行性。该系统采用采用WinCC监控组态软件作为上位机,下位机西门子S7-300PLC进行控制,现场采用MPI总线网络,对水面以摄像头进行视频监控,远程以因特网连接,利用虚拟仪器软件优化控制参数,使控制达到最优。从而可实现对复杂的供水网络进行联网调度控制。 2 系统功能 控制系统分别由A、B、C三套独立中距离的设备组成,由一台PC机作为上位机进行监控和数据处理,并与Internet连接。下位机具有多种监测和控制功能,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流量、压力、液位等过程量的检测,从而实现精确的流量、压力、液位控制;方便的数据记录和管理;(2)通过视频对危险或紧急事件进行监控报警;(3)利用虚拟仪器软件和相应硬件采集处理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使控制得到最优化;(4)现场总线网络实现远程设备间的关联控制,实现对分散设备的集中操作和管理;能基于因特网或者局域网实现基于Internet的操作和监视。 系统模型如图1,现场中单个系统的各个传感器采集到信号后通过信号处理模块处理(AD转换)后把数字信号传到 PLC(CPU),然后CPU根据此信号进行相应的动作;适配器是连接PLC与PC机的桥梁。水质监控的模拟中采用的总线类型是目前较热门的USB,当然用户也可根据所提供的硬件选择不同的总线类型,只需解决相应的通信协议问题就行了。各个系统之间的PLC通信可通过与CPU配套的外接口进行MPI通信,而各PC机之间则通过Internet进行相互的连接。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硬件结构是系统功能实现的载体,有上下位机组成。上位机采用可靠性较高的西门子工控机,通过MPI网络与现场控制的下位机PLC连接。下位机控制系统需要对输入输出模块、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及其等关键硬件进行选型。本系统选用模块化的西门子中型300系列的S7-312C的CPU;远程压力传感器的模拟信号通过多通道输入模块,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到控制处理器;利用控制处理器中的数据处理和控制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和判断;输出模块332控制信号控制电动阀、变频器等执行器来控制流量、水位和供水压力等;安装有6个压力传感器,可对管道的多个监测点和池子的压力进行,还装有两个流量传感器,这可分别测量管道多点的水流量大小。本系统的执行器是一台有变频器控制调速的电机水泵及一台恒速水泵,可以方便根据需要进行调节。采用性能优良的摄像头和视频采集卡与工控机相连接,可得到水池和需要监测的生产现场的视频信号,然后用OLE技术可以把视频界面嵌入到工控机的人机界面,还可以进一步对该视频信号进行处理,以实现特定的事件处理,如自动的环境安全监视、设备运行状态的自动监测等等。 4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PLC、WinCC等软件的设计,及相互之间的通讯。上位机软件是创建变量、界面数据输入与实时显示、数据采集管理、故障诊断、上下位机通信及视频处理等,其过程大致这样:建立与PLC的连接和创建变量,建立通信连接后便可以设置用于通信对话的变量。利用图形编辑器,进行组态、参数输入界面。如图2所示体现整个控制系统的大概控制流程:启动程序后进行初始化,清除寄存器里残留的数据信息,同时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传经AD模块后传到CPU,处理程序再根据这些信号相应的处理;其间可进行手动和自动操作。每个控制函数都独立分配一个数据块,这样方便数据信息的管理和防止数据出错。针对每个系统,单独建立参数输入界面。选择手动/自动、控制压力或流量对象、设定值与PID参数、函数控制、关联控制对象、标量转换参数输入等。在对各个部分的信号进行及时的最优化分析处理上,本系统引入LabVIEW,然后把这个信号及时反馈给控制程序,从而提高控制信号的精度。 对流量或者压力控制时,可以直接采用完全PID算法,能够直观输入和调整各PID参数,实际运算时则采用增量算法更加方便,计算工作量较少,运算速度较快,其增量式算法如下: 其中Δu(k)为k次控制的增量,A、B、C等分别为合并计算的常数。实现PID的控制程序由STEP7自带函数库的SFB 41函数实现,既可设定PID参数,还可设定上下限位及调用时间等多种参数。 5 网络化及视频监控 三套设备间不仅进行联网数据监测,并进行联网控制,对水网供水调度。工业上的供水是一个牵涉到多方面领域的问题,这就需要解决多方面的协调性与能耗等问题。这里主要讨论Web方式实行远程监控的可行性和实现方法,如图3所示。 供水系统的网络大而复杂,这里研究一种新的方法,可以解决目前由于传感器的限制而难以实现的监控系统。由于本系统融入了丰富的控制、监控、虚拟仪器等现代先进的测控技术,可用于控制系统的深入研究和用于综合性的实验教学。而视频嵌入牵扯到多方面的知识,如视频信息的采集、采用什么算法进行处理,视频调用的过程步骤等等都需要考虑。视频调用的步骤如下:(1)用C++编号一个exe的文件,并把此文件放在所建的Wincc项目文件夹里,相应的图像分析处理在这里可以进行功能扩展。(2)在WinCC 面板中调出个button ;(3)右击button 弹出一列菜单,选择“属性”,(4)选择属性里的“事件”,再接着是事件里的“鼠标”,“C动作”;(5)鼠标放在编程框图里需添加动作的位置处;接着点击编辑动作窗口的左树,把他们展开,然后调用windows中的program Execute),并把program_name改为调用的路径名即可。(6)调用的路径里把所有的“\”改为“/”。 6 结论 该网络过程控制系统通过一台主机监控,实现现场总线的网络检测与控制。可以分为三组,每套有自己独立的操作界面,可以单独进行实验,实时采集数据;实验时可以大范围改变参数,并且在屏幕上可以直接观测到输出量与检测量的对应曲线。每套系统嵌入视频监控和图像处理,将水厂的过程控制可以与视频监控完美结合;三台设备的联网性实验可以很好的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复杂供水网络,而且本系统具有试验切换容易,操作简便,稳定性好等优点。控制软件和监控界面的运作在实验装置上调试通过,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本系统的关联控制是通过建立数据块的映射实现的,所以只要把数据块循环刷新便可实现关联控制,而不依赖于通讯网络的结构。视频监控模块可以方便地嵌入过程控制实验系统中,这也是结合了当前工厂实际技术发展的需求方向。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浅谈城市详细规划阶段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摘要: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如何在规划阶段对工程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充分利用有利的工程地质环境,减少不利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结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起步区)工程地质环境评价,说明详细规划阶段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的过程,对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程地质环境,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 0引言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的基础上,为了合理布局各类建筑物,降低建筑工程地基处理费用,避免产生不良地质环境问题,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对工程地质环境进行研究意义重大。地基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整个天津市第四系覆盖区地基条件复杂,砂性土承载力高,淤泥层或有机物质含量高的粘性土层承载力低,因此要查明不同成因、不同岩性沉积物的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下面通过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起步区)工程地质环境进行评价,说明详细规划阶段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的过程。 1 工程地质条件简述 开发区西区(起步区)属于海积-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建筑物对地基土影响深度一般25.00~30.00米,该段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和上更新统(Q3)地层,属海陆交互沉积,由粘性土、淤泥质土、砂性土组成。将30.00m以浅地层,综合土性特征、力学性质、固结特性划分为上、中和下三个工程地质段。根据沉积时代、成因自上而下划分为Ⅵ个工程地质层。 上部工程地质段:第Ⅰ工程地质层(Q4ml)、第Ⅱ工程地质层(Q43al)、第Ⅲ工程地质层(Q42m)顶部非淤泥质土;中部工程地质段:第Ⅲ工程地质层(Q42m)淤泥质土和接近淤泥质的软弱粘性土;下部工程地质段:第Ⅲ工程地质层(Q42m)下部砂性土、第Ⅳ工程地质层(Q41al)、第Ⅴ工程地质层(Q3eal)、第Ⅵ工程地质层(Q3dmc)。 2评价因子选取及权重确定 根据西区起步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可建立三层层次结构模型(图1),影响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二级评价因子主要有天然地基、第一桩基、第二桩基和软土地基。各个二级评价因子的好坏程度又由不同的三级评价因子共同决定。本次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分配,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值。 西区起步区上部工程地质段的人工填土层结构松散,强度差异较大,不宜作天然地基持力层,因此以第Ⅱ工程地质层和第Ⅲ工程地质层上部非淤泥质土作为天然地基评价对象。三级评价因子包括持力层土性(决定持力层的强度)、持力层厚度(决定天然地基持力层的可利用性)、持力层顶板标高(决定天然地基的利用难易程度)和下卧层土性(决定天然地基变形大小),权重分配见表1。 表1 天然地基综合评价权重分配表 西区起步区桩基分别以第Ⅳ工程地质层和第Ⅴ工程地质层作为第一桩基和第二桩基评价对象。三级评价因子包括持力层土性(决定桩端阻力大小)、下卧层土性(决定桩基变形大小)、持力层厚度(决定桩基利用的可能性)、持力层顶板标高(决定利用桩基的经济条件)和上覆淤泥质土厚度(决定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权重分配见表2所示。 表2 桩基综合评价权重分配表 西区起步区中部工程地质段是以淤泥质土为主的软土,处理不当及易产生工程病害,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将第Ⅲ工程地质层中淤泥质土作为评价对象。三级评价因子包括软土底板标高(决定软土的处理深度)、软土厚度(决定软土处理的难易程度)、软土土性组合(决定软土处理稳定性)、下卧层土性(决定处理后的强度及稳定性)和上覆非淤泥质土厚度(决定软土处理的稳定性),具体权重分配见表3。 表3 软土地基综合评价权重表 3评价步骤 3.1评价网格的剖分 由于各级的各个评价因子的属性分区都不完全相同,因此给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便于评价,将整个西区起步区剖分成500m×500m的正方形网格单元,然后利用计算机编程对每个网格单元进行评价,这样既解决了分区不同的问题又提高了评价的精度。综合指数计算模型如下: 式中:Zj―第j单元的综合指数; ai―第j单元中第i评价因子质量指数; mi―第j单元中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0-1); n―评价因子总数; j―单元号。 3.2分别对二级评价因子进行评价 通过三级评价因子对二级评价因子进行评价。由于三级评价因子的属性表达方式不同,如持力层土性和下卧层土性是指粉砂、粘性土等,持力层厚度和持力层顶板标高是用“米”表达,因此必须经过某种处理方法将不同评价因子的表达方式统一起来,即用同一种方式表达不同评价因子的质量指数。 这时,Zj表示二级评价因子天然地基(或桩基或软土地基)第j单元的综合指数; ai表示第j单元中第i个三级评价因子质量指数,将每个三级评价因子都根据自身属性分为三类,依据其对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强弱分别用“3”、“2”、“1”表示;mi表示第j单元中第i个三级评价因子的权重(见表1~表3)。根据指数模型公式,利用计算机计算出二级评价因子天然地基(或桩基或软土地基)各个网格单元的综合指数。 3.3计算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通过以上步骤得到天然地基、第一桩基、第二桩基和软土地基各个网格单元的综合指数后,利用简单加和法,可以计算出每个网格单元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3.4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结果 根据网格单元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情况,划分为三个范围,然后利用GIS技术将网格单元的评价结果进行同范围合并,得到西区起步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不同分区,从而可以对城市建筑物合理布局作出指导。 4结语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起步区详细规划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其结果与实际地质环境特征相符,说明了选择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是合理的,从而为进行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 城市规划建设时要根据各个区的地质环境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有利地质环境条件,尽量避免不利地质环境条件,对于必须解决的不利地质环境问题,可以采用具体的防治措施进行处理。 综合指数法提出很早,在各行各业中使用十分广泛,主要是因为其原理和算法简单,易于理解和掌握。但将此法用于地质环境评价也存在一些缺点:综合指数是一种累加效果,不能体现单个地质环境评价因子的贡献大小;相同综合指数的地区,其地质环境问题有可能不一样,因此,不同地区可比性差;另外,综合指数法是做定量、清晰的评价,没有考虑到地质环境评价特有的模糊性。 作者简介:李强 1982年- 男 汉族 籍贯北京市房山区 学士学位 工程师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本文从城市的尺度出发,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基本概念的剖析和城市人居环境构成要素的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城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为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吴良镛先生受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启发,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确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学术框架。此后,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 本文以城市为研究尺度,选取西安市三环范围内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分析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域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为西安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人居环境基本概念 1.1 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人居环境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 人居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类这个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是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由3部分组成:(1)居住条件,它通过住宅本身的价值来体现,包含住宅面积、住宅质量和住宅设备等;(2)生态环境质量,它通过城市的大气、水、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水平;(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它可通过各文教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各类活动场所、道路广场、交通状况等指标反映。 二.研究区域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市现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0.54万人,户籍人口764.25万人。本文研究的区域是三环道路内的建成区范围。其三环范围内空间的功能分区明显,不同功能区聚集不同产业;聚集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口,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活动差异性较大。 三.评价指标的建立与数据采集 人居环境的优化过程,实质上是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耦合过程。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实际上也就是对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综合评价具体而言。本文选取了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水平3个大类评价指标,15个单项指标,构成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指标体系收集了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西安统计年鉴(2002―2007)》)(见表1)。 表1西安市区人居环境指标数据资料 四.研究方法与分析结果 4.1评价方法与步骤 在对西安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时,以定量计算为主,通过对已知的指标数据的综合计算得出结论。首先,应确定评价模型。为使模型尽可能准确和简化,可采用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以加权求和的方法求得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的模型公式如下: Q=ΣNjWj,Nj= Xj/ Yj j=1,2,…,m。 其中:Q―评价综合指数; Nj―第j个指标的指数; Xj―第j个指标的实测值; Yj―第j个指标的评价值; Wj―第j个指标的权重(0≤Wj≤1且ΣWj=1); m―评价指标的个数。 其次,应确定各因子的评价值和权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综合指数Q。Q值的大小反映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水平,若Q≥1则表明优于或等同于评价标准;若Q 4.2评价结果 依据以上评价步骤,通过计算得出西安城区的人居环境指标,具体结果见表2。 表2西安市城区人居环境指标评价结果[1] 注: [1] 以2002年的指标为基准(即以2002年的指标为“1”),处理后的指标数据不具备量纲。 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再计算出2002―2007年间历年城市人居环境各大类指标得分与综合指标得分的增长率和同时期GDP的增长率(主要来源于《西安统计年鉴(2002―2007》),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西安市城区人居环境指标得分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较(2002―2007) 4.3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到2002-2007年西安市区的人居环境得分平均增长率是4.69%,而相应的GDP平均增长率是13.18%,明显高于人居环境得分增长率,这说明这期间西安市区的人居环境质量有一定的提高,但增长仍稍稍滞后经济的发展速度。整体来看西安市区人居环境改善的情况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但是2002―2003年和2004―200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增长率都为负,相应的经济发展增长率较高,是由于城市的发展模式比较滞后,城市经济的增长是以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为代价,所以导致这种结果。 五.建议与讨论 1)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处理好城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城市经济增长指标的同时应该加快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2)以人为本,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城市人居环境优化要落实在居住区这一尺度上。强化城市居住区的主导功能,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出能使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在发展需求的人居场所。 3)优化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提高人均绿地面积与城市绿化覆盖率。 结束语: 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巨大系统,本文仅考虑到影响西安城区人居环境的部分指标,即只是对人居硬环境进行评价,并没有对人居软环境经行评价,所以文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局限性,只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性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改进决策树算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思考 【摘 要】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与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现实,对生活与工业生产用水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缺乏有效治理,大量污废水直接排放,导致江河水体受到污染。为研究水环境质量变化与发展规律,提出改进决策树算法并将其应用于水环境评价之中。实践证明,基于改进决策树算法的水环境评价模型,其精度较高,生成规则准确,能够实现对水环境质量的客观评价,具备较好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改进决策树算法;水环境质量;评价;应用 1 引言 城市化与工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污水与废水,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条件下进入到江河之中,对大量水体构成严重影响。为加强水体保护,研究区域内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与发展所具备的规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对水体要素进行定量评价,为开展环境污染控制规划提供现实指导意义。然而水环境中其评价因子量较多,且其因子与水质等级之间并非均存在着线性关系,从而为水环境质量评价带来困难。提出改进决策树算法构建分类模型,将采集样本数据输入并寻找出分类规则,发现水环境质量变化过程及影响水质的最大因素,对水体质量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现实依据。 2 决策树及其工作原理 决策树算法属于数据挖掘的重要分类技术,其操作简单,使用范围较广。应用决策树,可以快速发展数据之中隐含的分类规则。具体而言,则是在相关训练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分类模型,于未知测试样本数据中,依据根节点经过某路径达到叶子节点,从而对叶子节点作出客观预测。应用决策树算法,能够对水环境污染源、污染发生的过程、污染物分布状况,对水环境质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预测水体质量发展的未来趋势,其在开展水资源保护开发与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现实价值。 决策树简称为DT,属于一种存在反向的无环图,决策树内部其每个树的节点均代表着一个测试属性,树的分支反映着测试结果,树叶子节点表示类别。在决策树算法中,最为根本的算法为贪心算法。一般而言,决策树算法在进行数据分类与预测时,其主要步骤为:学习训练数据,构建决策树,分析已生成决策树,提取分类规则,对具体测试样本测试,明确样本所属类别。 3 决策树算法及其改进 在学习决策树算法时,最具影响力的算法为ID3算法,该算法由J.R.Quinlan提出,其主张在属性选择时,将信息增益作为标准,让每个非叶节点进行测试时,均可以获知被测试记录的最大类别信息,且ID3算法其方法计算,计算效率高,理论基础清晰,然而在实践应用中发现,ID3算法仍存在着一定不足,主要表现为:其算法在噪声数据处理时较为敏感,在连续型属性处理时,需要先对其进行离散化方可采取ID3算法进行分类;ID3算法在选择新的属性过程中仅仅考虑该属性信息增益问题,缺乏对后续属性信息增益问题的综合考虑;ID3算法偏重于选择取值较大属性。基于ID3算法中存在的问题,决定对该算法进行改进,提出在MID3算法之中引入用户兴趣度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决策树算法倾向于多值问题。 MID3算法是以ID3算法为依托,实质上属于ID3算法的优化,在面对新属性选择时,MID3算法可以综合考虑属性信息增益与后续属性信息增益问题。且在MID3算法中引入用户兴趣度α因子,α指的是对某一事物所具备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如专家评价、相关领域知识等,α值需要在决策树学习训练集时反复测试获得,α取值范围应控制在0-1范围内,决策层需要综合考虑先验知识与相关领域知识,合理判断α取值,基于用户兴趣度α的MID3算法,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A代表选择属性,A存在着v个属性装,其相对应概况通过p1、p2…pv,依据最小信息熵原理进行A属性扩展,用B来对其子节点属性表示。 4 改进决策树算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在水环境检测系统数据库中存在着大量数据信息,在进行数据挖掘时面对大量数据信息难以发现其隐藏规律,为此在应用中采取随机序列发生器,随机抽取一定数据作为决策树算法研究样本数据。 4.1 数据挖掘前的数据预处理 在进行数据挖掘操作之前,需要将面对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集成、数据交换与数据规约等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模块属于数据挖掘系统所必备的模块,数据预处理技术以专业知识为导向,将发现存在价值信息为目标,通过对数据信息的组织处理,将与数据挖掘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属性删除,从而为数据挖掘算法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提高数据挖掘效率。在水环境评价时,选择《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按照相关水质评价要求,选择汞、铅、PH、DO、COD、NH3-N、石油类、挥发酚等属性作为水质评价参数,下表为某流域水质状况数据参数: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其数据划分精细,难以直接分类处理,为此,采取数据预处理措施,通过数字化标记相关属性,并对数字进行概念化处理,消除不合格数据,并形成新的数据列,具体如下表所示: 4.2 改进决策树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表2,采取改进决策树算法,构造出决策树,首先对根节点进行分类,从表2数据统计中获知,其达标数量为43例,超标数量为167例,假设每个节点均为根节点,则计算出节点信息熵,依据改进决策树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各种因子的信息熵。执行优化算法,考虑信息增益,经过计算后选择COD作为新的节点,并对其属性值引出分支,经过递归计算构造出一个完整的决策树。 通过该决策树测试,发现改进决策树算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其测试结果准确率达到了93.57%,其对水体水质状况评价较为客观,能够为环境决策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5 结语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水环境质量变化与发展规律,为水环境开发、保护与治理提供现实依据成为时展的显示诉求。提出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改进决策树法,引入用户兴趣度因素,形成一种新型的分类算法。结合水质数据构建决策树,依据其相关规则进行评估。实践证明其准确率达到了93.57%,其整体水质环境评价较为客观准确,能够为环境决策提供较为科学依据,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基于GIS的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针对吉林省通化市水环境质量现状,利用现有调查资料,基于GIS技术采取矢量数据结构模型,将水环境评价因子叠加生成评价单元,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应用ArcMap空间分析软件,对不同因子赋予的权重叠加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水资源,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GIS;水环境质量;敏感性 近年来,研究学者针对城市水资源评价理论及方法展开了大量研究[1-2],主要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遗传算法、灰色关联投影模型等[3]。为了了解城市水资源系统存在的问题,有效评价城市水资源质量,该文以吉林省通化市水资源系统为例,利用已有调查资料,基于GIS技术采取矢量数据结构模型,将水环境评价因子叠加生成评价单元,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应用ArcMap空间分析软件,对不同因子赋予的权重叠加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水资源,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 选取评价因子 综合考虑通化市发展目标和城市用水现状,选取氯离子、二氧化硫、锌、亚硝酸盐、砷、铁、酚、硝酸盐、氟化物、pH值、总硬度、可溶性固体及氨氮等作为评价指标。 2 应用研究 2.1 权重的确定 假如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个变量,[x1,x2,…,xp],形成[n×p]阶的数据矩阵[4-5]: 通过归一化处理,[p,]个变量可以转变[m]个新指标[F1,F2,…,Fm],因此变量[X]可由[Fm]线性表示出,即[6-7]: 式中:[F]为公共因子矩阵,即:[F=(F1,F2,…,Fm)];[ε]为单一因子;[L]为因子荷载矩阵,即: 经因子分析法计算,氯离子、二氧化硫、锌、亚硝酸盐、砷、铁、酚、硝酸盐、氟化物、pH值、总硬度、可溶性固体及氨氮等因子权重系数从高到低排列。 2.2 水环境质量评价 应用ArcMap空间分析软件,对不同因子赋予的权重叠加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确保每一个目标均对应一组因子。对每一个评价因子均划分出不同类别的指标得分。经计算得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2.3 结果分析 水资源环境无污染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14%,可作为保护区优先选择。轻度污染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87%,主要分布在地势起伏不大且植被覆盖多.中度污染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6%,除南部山地没有分布,其他分布广泛.较重度污染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3%,人类活动频繁,需要合理规划开发利用。重度污染区占14.73%,应该限制开发利用. 3 结论 利用GIS技术,针对研究区水资源环境系统现状,选取水资源评价因子,对该区的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可作为城市开发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建设的参考依据。相对于传统的数值评价方法,基于GIS的城市水资源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将地面信息的获取、数值计算和空间数据的处理有机结合,能够简单、直观、方便和快速地实现定量分析。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划分基本水资源利用控制区域和建设控制区域,从保护城市用水安全的角度提出城市水资源利用建议,对城市水资源环境的科学评价以及今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GIS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一方面依赖于评价数据的获取,另一方面取决于评价方法的选定。因此,在未来研究工作中需要开展全面、准确、有针对性的城市水环境调查,并建立合理的城市水资源环境系统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为当前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服务。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模糊神经网络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保证城镇居民饮水安全,针对水质分级标准存在的模糊性,引入模糊神经网络理论,建立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选取吉林省白山市白云峰水库为研究区,通过调查采样选定6处监测点,将其模型评价结果与尼梅罗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水环境质量是可行的,水质评价结果精度更准确,打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提高地下水水质评价的准确性,为日后保护和管理水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模糊神经网络;水环境质量评价;监测点 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项目建设和生产造成的人为水资源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对水环境的影响,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和安全运行,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水环境质量科学准确的评价必不可少[1]。该文综合考虑神经网络的特点,把模糊理论引入评价模型中,以水质评价指标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模糊神经网络,以白山市白云峰水库为研究区,评价其水环境质量。 1 模糊神经网络 1974年,S.C.Lee以和E.T.Lee首次把模糊集和神经网络联系在一起; 1985年,J.M Keller和D.Huut提出把模糊隶属函数和感知器算法相结合。自1992年开始,J.J.Backley发表了多篇关于混合模糊神经网络的文章,它们也反映了人们近年来的兴趣点。 模糊神经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神经网络,它是在网络中引入模糊算法或模糊权系数的神经网络。模糊神经网络的特点在于把模糊逻辑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结合在一起[2]。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模糊BP网络[3],对于一个神经元,考虑其输入信号是以隶属函数表示,而不是以绝对值表示,基本处理单元为非线性输入-输出关系,输入层神经元阈值为0,且[f(x)=x];而隐含层和输出层作用函数为[f(x)=11+e-x]。 鉴于水质评价中水质分级存在模糊性,水质评价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影响[4-5],因此本研究将将模糊理论中隶属度引入水质评价中,试图克服传统水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下式构造隶属度函数[6-7] 式中:a、b为评价水质样本相邻的上下两级标准水质级别;[f(x)]为标准的梯形隶属度函数。 2 实例 2.1 评价因子选取 研究区地处低山丘陵,远离居民点,附近无大的河流或流量较大的裂隙泉。当地自然环境良好。研究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2.5℃左右。年最高气温38℃,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昼夜温差较大。最低气温可达-40℃,集中在十二月下旬至翌年二月份。年平均降雨量为800mm左右,最大冻结深度1.60m。 根据水文局提供的水环境质量监测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总硬度、硝酸盐氮、挥发酚、六价铬、砷、铁等指标作为评价因子。 2.2 模糊神经网络的应用 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建立6-3-1结构的模糊神经网络。由于活化函数值域范围在[0,1]间,故设定水环境质量级别的目标输出量是0.1、0.3、0.5、0.7、0.9(如表1) 。模型本次训练选取学习效率[η]=0.9,动量系数[σ]=0.5,经过7600次迭代,网络收敛,达到指定精度10-5。然后对输出结果进行隶属度计算,最终确定出水质级别,评价结果见表2。 2.3 结果分析 根据现有调查资料水库目前的水化学类型为:H―Ca型水、总硬度(以CaCo3计算)124.31mg/L、PH值8.01、为弱碱性水,水质良好,适合饮用。通过计算发现,采用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的水环境质量并无明显变化,而应用模糊神经网络计算后得出的结果水环境质量变化明显,与现有实际调查情况一致。因此应用模糊神经网络评价出的水环境质量结果是可靠的。 3 结论 本文将模糊神经网络应用到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它将模糊算法或模糊权系数引入到神经网络中,把模糊逻辑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新型的神经网络。克服了传统水环境系统中变量间模糊性问题,该网络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自学习的能力。通过实例应用,验证了模糊神经网络在水质评价方面的应用是可行的,结果是准确可靠的,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保证城镇居民饮水安全,及日后保护和管理水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模糊数学在环境质量评价应用中的异同点浅析 摘要:模糊数学在环境质量评价应用中存在计算思路相同,而模糊集的建立、隶属度以及权重的确定等方面存在多种不同的方法。通过分析这些异同点,为今后模糊数学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模糊数学,隶属度,权重 引言 模糊数学是一个新兴的数学分支,它应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以定量化的模糊概念,使过去那些与数学毫不相关或关系不大的学科都有可能用定量化和数学化加以描述和处理,从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使数学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 从模糊数学相关论文中可知:模糊数学自身的理论研究进展迅速;模糊数学目前在自动控制技术领域仍然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并在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辨识等领域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模糊聚类分析理论和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等更多地被应用于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以及医药、生物、农业、文体等领域,并取得很好效果。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模糊数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使模糊数学在环境质量评价的应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因子集的建立、隶属度以及权重值的确定至关重要。 应用差异 从所查文献得,模糊数学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的不同占主要集中表面在因子集建立、隶属度的计算以及权重的确定等三方面,以下将分析介绍。 因子集建立方法的比较 同一环境因素,如选用不同的因子集进行评价,所得出的评价结论可能完全不一样。因此,如何正确选取评价因子进行因子集的建立,对于采用模糊数学法进行环境质量计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所查找到的文献来看,因子集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查找相关资料。如林建元等人采用模糊数学对工业园区环境质量评估方法进行研究时,综合各方面相关之评估项目及指针,以作为建立适合国内工业园区环境质量评估项目之参考,由此拟出出适用于国内工业园区之环境质量评估阶层体系,该体系参考了蔡世禄(1997)等人的相关资料。该工业园区环境质量评估阶层体系表中,标的层的建立原则主要考虑为项目彼此关系相互独立,而在涵盖的内容范围上,除了实质环境质量的条件之外,并加入了周边环境设施的可及性、区内公共设施的充分性与便利性、环境的安全性与美观性、以及属于非实质环境条件但具有深切影响的管理维护项目,主要目标除了在提升工业区的环境质量,更强调其因应未来朝向生活化、多功能的目标。 (2)根据环境的实际情况选取。如张俊栋等人采用模糊数学法对黎河店水源地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取地下水总补给模数、降落漏斗、污染指数、矿化度和总硬度5项因子,能够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当地环境地质质量问题。又如,丁匡平等人采用模糊数学法对瓯江流域丽水段水质进行评价时,根据丽江市环境监测中心对瓯江流域丽水段历年水质监测的实际情况,选取DO、BOD5、CODMn、酚以及CN等5个主要评价因子进行因子集的建立,较好地反映出丽水段的实际情况。 (3)专家征询法。如芦伟等人采用模糊数学法对广西柳城县农业生态环境进行调查时,在确定生态资源、人类驱动以及系统响应等3个子系统作为一级指标,本着可持续性、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征求当地专家意见的前提下,又兼顾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征情况下,共选取了17个二级指标,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4)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因子集。如我们接触到的书本上的例题,是选取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因子集的建立。现国家对部分区域、流域、湖库等有特殊要求的,如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特别提出了磷等要求;又如,国家确定的总量控制指标,如水体中的COD、NH3-N,大气中的SO2、烟尘以及工业粉尘,固体废物量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因子集建立的基础。 以上各种因子集建立的方法虽然具体操作有所不同,但总的来看,都从需要评价的环境特征出发,尽可能地贴近当地实际情况。无论选取何种方法进行因子集的建立,都应与区域环境特征相结合。 隶属度的确定 模糊综合评价的核心是建立隶属函数,而模糊隶属度的确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操作难度较大,有时根据人的经验不同,建立的隶属度函数就不同,这有可能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在实际评价中应尽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建立合理的隶属度函数,从而提高模糊综合评价的准确性。所查文献中,隶属度的确定主要有以下三种常用方法: (1)降半梯形法建立各评价因子的线性隶属函数关系,对表示环境质量的每个评价因子以隶属度进行单项评价,从而构成了模糊关系矩阵。这是在环境质量评价中最为常用的隶属度确定方法。 (2)三角模糊数以及反模糊化明确值求法 林建元等利用三角模糊数以及反模糊化明确值求法,可知各等级语意标度所对映之三角模糊数,和经计算所得之反模糊化明确值,再求出两明确值间之平均值,则可作为隶属函数划分等级之个边界值。 由各环境质量影响因素之评价值,经隶属函数之转换,可得出各因素所表现之等级影响,表示为,求出由各影响因素对个评估等级的,即构成隶属函数值矩阵,或称评定矩阵R:,由此进行综合评价。 (3)专家打分法 朱照宇等人在确定广东沿海陆地表层地质环境综合质量评价过程中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时,采用专家打分法。如确定出地震活动0.15,活动断裂0.25,地形起伏度0.10,斜坡坡度0.15,冲沟切割密度0.10,水土流失程度0.05,崩滑面密度0.05,土体承载力0.10,地裂缝面密度0.05。尽管专家打分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由于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复杂性和因子边界的模糊性,这种经济判断反而更可靠。 权重值的确定 权重值的确定方法较多,权重值的确定将直接影响计算结果,因此,权重值确定的准确性要求不亚于评价因子集的建立。从查找的文献中,可得出以下几种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的方法: (1)在对农业生态环境定量评价过程中,芦伟等人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上,同时广泛征求当地专家领导的意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经反复讨论和研究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达到既减少主观性,提高客观性,又兼顾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2)环境质量评估影响因素之权重的求取,有采用德尔菲(Delphi)法以调查统计专家的意见,求得其一致性的权重;另一种则是直接由研究者主观判定之权重,两者皆可统称为专家定权法。林建元等人的研究则预期透过调查统计工业园区从业人员(即环境使用者)的意见,经层级分析求得权重。 该研究由于样本数多达500份,基于经济考虑,调查方式并不是采取要求从业人员对八项因素进行两两比较,以决定其相对重要性,而是在问卷中加入一栏目,由从业人员判断八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次序,最重要者为1,次重要者为2,依次排列,再由此计算出各因素排序数之平均值。该值反映出工业区从业人员对整体环境质量影响因素重要性之判断,值愈小者表示愈重要,反之则愈不重要。这种调查方式是考虑到让受访者有较不复杂的回答模式,以增加有效问卷的回收率,同时,后续的统计汇整工作也较为简便。吴硕贤(1995)认为采用重要性排序之平均值,以简化的AHP方法求取权重,其结果和两两配对比较的结果,可能有些许差异,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 (3)张俊栋等人则采用超标加权法计算权重值(反映污染物超标的定权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如计算结果出现大于1.0的情况,按照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计算结果做归一化处理,使其在(0.1)区间内,公式如下: 根据计算结果,建立模糊权重向量。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的共同点 尽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有着很多不同的方法,受各种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在应用过程中却有着共同的思路。 采用隶属度的概念来表达客观事物是模糊数学的基点,以此来研究众多模糊现象。采用模糊数学法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均是通过建立模糊子集、隶属函数以及权重集,再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从而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结束语 模糊数学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已获得了有益的结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用与当地环境特征最为相符的方法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得到较合理的评价结果。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基于SPSS的主成分分析在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选定内蒙达拉特旗三晌梁地区40个地下水质站点2年资料,在SPSS统计软件的支持下,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于水环境的综合评价之中。利用主成分综合得分从评价分区、地下水水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理想,体现了主成分分析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实用性。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水环境综合评价 1. 引言 内蒙古达拉特三晌梁工业园区是2001年初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自治区级开发区,它主要涉及煤化工、PVC管材及芒硝产业等,随着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三废”排放量的增加,势必造成地下水污染严重,因而对该区现有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为防止该地区污染继续加剧和保护水质,提供前期的基础研究,研究中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和污染指数方法对地下水污染进行了综合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SPSS (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是由美国SPSS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发的大型统计学软件包,目前已推出SPSS 18.0 for Windows版本,具有统计功能强大、分析结果清晰、界面直观、操作简单、易学易用等特点。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就是考虑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降维的方法将多个指标转换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指标,从而使进一步研究变得简单的一种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是由Hotelling于1933年首先提出的,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 2. 基于SPSS的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方法 ( PCA法 )是一种将多维因子纳入同一系统中进行定量化研究, 理论比较完善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认为在众多有相关性的因子之间必然存在着起支配作用的共同因子。根据这一点, 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 找出影响某一环境质量的几个综合指标, 不仅保留了原始的主要信息, 又使其彼此之间不相关, 比原始变量具有某些更优越的性质, 使得在研究各种复杂的环境问题时容易抓住主要矛盾。 3. 主成分分析应用实例 3.1 资料选取 本次水样的采集采用了均匀布点的方式,在三晌梁地区共采集潜水简分析样40个,记录了采样点的坐标(大地坐标),采样深度控制在0-50米的潜水层位,以期确定该地区潜水的水质情况及污染程度。 3.2主成分分析 3.2.1主成分的确定 根据2007年三晌梁地区调查的40处水样数据,共监测了18项指标进行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再求相关系数矩阵,由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值。各主成分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见表1。由表1可知,前五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82.96%,故只需求出第一、二、三、四、五主成分Z1、Z2、Z3、Z4、Z5即可,它们已能够充分地反映40处样点的地下水水质综合水平。计算主成分载荷,结果见表2。 3.2.2主成分综合得分的计算 根据特征向量,求出主成分表达式: 3.3地下水质量主成分分析 考察表2:第一主成分Fl与原始变量Na离子、碳酸盐、氯离子、硫酸盐和矿化度有一定的正相关。说明这5项是这一污染类型的主要污染因子,其余几项指标污贡献率较小;第二主成分F2中,氨氮、亚硝酸盐以及负硬度的贡献率较大其余几项指标污贡献率较小;第三主成分F3中,氯离子、PH值和碳酸盐对其的贡献率较大;第四主F4中,亚硝酸盐的贡献率较大;第五主成分F5中,氟离子含量贡献率较大。 根据综合得分F的值,选取适当的分值区间。 4. 结束语 主成分分析法在保证原始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经过线性变换和舍弃部分信息,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有多维变量,简化了数据结构,使评价结果客观合理,可以避免依据全观评价确定指标权重的不准确性。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和田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成因分析指出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和地下水主要污染区,为地下水水质评价和分区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济南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摘要:本文根据野外实地水样采集与监测得到的各检测点的评价项目浓度,对济南市地下水水质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加以分析,确定济南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及评价项目,选定国标推荐的加附注评分法,对济南市各地下水样检测点进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将地下水环境质量划为优良区、良好区、较好区、较差区、极差区等五个等级。从而,对济南市的地下水环境质量有个整体上的评价与认识。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质量 1 济南市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开采量增加,济南市岩溶水水质有逐渐恶化的趋势,特别是80年代以来,岩溶水化学组分含量快速增加。根据系列监测资料以西郊、市区、东郊为例,分析对比泉域CL-、SO42-、NO3-离子与总硬度、矿化度多年来的变化趋势。 1.1污染源分析 1.1.1大气污染源 据环境保护部门监测资料,济南市废气排放所含主要污染物为SO2、烟尘、粉尘等。济南市大气污染相当严重,由于大气污染,降水中SO42-,NOX含量相应增高,降水质量直接影响地下水质量。 1.1.2 废水污染源 据环保部门统计,2001年市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948.8万吨,其中主要污染物COD、石油类,悬浮物、挥发酚等成份,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历城区的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大,占总排放量的64%左右,是工业废水的主要来源地。[1] 1.1.3 垃圾及工业废弃物污染源 (1)垃圾 济南市日均产垃圾1726吨,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发现,有部分生活垃圾堆放在南部山间洼地或冲沟等偏僻处,其特点是垃圾简单堆放在裸露或半裸露灰岩地区或采矿石坑内,生活垃圾在淋滤作用下易造成地下水污染。 (2)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主要污染物为粉煤灰,炉渣、煤矸石、采矿尾矿等,经风化和雨淋,对空气、水体、土壤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2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选取重点评价东拓、西进所涉及的岩溶地区52个采样点,进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2.1评价标准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3年12月批准、199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为标准,进行单项组分和综合评价。 2.2评价项目的选取 根据饮用水水质标准,选有NH4+、Cl-、SO42-、F-、NO2-、NO3-、总硬度、矿化度、PH值、AS、Hg、Cu、Cr6+、Pb、Zn、酚、CN、Cd、Mo、共计19项参与评价。 2.3评价方法的确定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除了规定地下水的质量分类、监测项目外,还推荐了一种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即以标准中各项目浓度水平的划分级别为基础,用综合评分值(F值)的方法来对济南市地下水进行评价。[2] 具体做法如下: (1)单项组分评价 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见附表1,将52个采样点的各单项组分的监测结果,按照地下水分类指标进行划分,即确定单个水样中,各单项组分所在的类别,结果见附表2。 (2)综合评价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按照附表1划分等级,再按照表1规定的单项组分评分确定Fi,最后按下面式(1)计算F值。 将附表2中的单项组分所属类别,按表1规定的单项组分评分确定Fi,最后按照按式(1)计算F值。[3] 3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表3可看出,区内岩溶水仅在西郊井家沟(黄29号)1个取样点水质极差,8个取样点水质较差,其余43个检测点水质均为良好,研究区内无水质优良区。 (1)水质良好区(Ⅱ) 工作区内大部分地段属水质良好区,从南郊低山丘陵灰岩裸露区到北部隐伏区广泛分布,济南地区地下水大多属于此类。该区地下水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局部为HCO3-Ca・Mg型。南部丘陵区,基岩裸露,地下水位埋深大,多为农业或生活污染,一般硬度较小;北部基岩埋藏深,上露覆第四系盖层,部分地区由于岩浆岩或粘性土的存在,垂直方向的防护性能较好,因而,较大区域内地下水质量较好,各项水理指标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水质良好,适于作为生活或工业供水水源。 (2)水质较好区(Ⅲ) 分布于水质较差区的外围,与良好区相连。该区内地下水各项组分中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可以作为集中供水水源。 (3)水质较差区(Ⅳ) 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中部,后魏华(段54)后龙窝(+3)政法学院(政1),工作区东、西部仅点状分布于埠东、武警医院、邵而、北汝,地下水中部分项目超过饮用水水质标准,适宜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用作饮用水水源需加处理。 (4)水质极差区(Ⅴ) 本区仅分布在井家沟一带,综合评价为Ⅴ级水分布区,地下水主要受工业及农业严重污染,不益饮用。目前该区地下水主要用于工业用水及农田灌溉用水,部分地段也作为生活用水。西郊井家沟一带,地下水中SO42-,总硬度、矿化度严重超标,其中SO42-为1204.89mg/L,总硬度为1740.63mg/L,矿化度为2505.48mg/L,PH值为6.6,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SO42-―Ca型水。 4 结论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定量的方式直观地表征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可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更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技术措施。 本文对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济南市地下水水环境的基础性资料,对济南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所作工作如下: (1)分析济南市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确定了比较科学、全面的监测项目。 (2)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方法进行计算,求得综合评价分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根据综合评价值将水质分级划分为:优良区、良好区、较好区、较差区、极差区。 结果表明,所选取的52个采样点中,1个取样点水质极差,8个取样点水质较差,其余43个检测点水质均为良好,无优良区。与相关资料显示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合。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川西北某县域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摘要:现有的土地评价工作侧重于土地应用功能,而对土地生态环境功能的考虑比较少。为了探索考虑生态环境功能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法,选择生态环境条件脆弱的泸定县为研究区,在土地利用类型的基础上,加入坡度、坡向、高程等地形要素指标,建立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GIS、RS和层次分析(AHP)技术获取评价因子专题图,经过图形叠置生成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图。评价结果显示,影响研究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坡度、降水量、高程、植被指数和土壤质地等。经过对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与地貌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生态环境因素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评价结果与现实条件吻合较好。 关键词:土地生态环境质量;GIS;RS;泸定县;图形叠置;层次分析法 近些年来,为提高各类土地利用质量,满足土地规划的战略需求,从工业、农用、建设、旅游等不同功用角度出发,我国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土地评价工作[12],比如,针对建设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3]、根据开发区用地模式需求而开展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4]、为区域土地状况及农产品绿色基地建设提供依据的土地质量评价等等[5]。现有这些评价工作大多为适应土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侧重于考虑土地的应用功能,而对土地作为生态环境要素方面的考虑比较少。我国地域辽阔,虽然土地资源总[HJ1.99mm]量丰富,但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叠加,造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因而在地理区位特殊,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针对土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开展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泸定县为例,在分析当地实际环境条件基础上选取适宜的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利用GIS与RS进行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探索基于满足生态环境功能的土地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及方法。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范围包括整个泸定县。泸定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东经101°49′-102°27′,北纬29°28′-30°6′之间,土地总面积2 16871 km2。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境内山高坡陡,河谷幽深,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区内地势高差相对较大,一般在2 000~3 000 m,最高可达6 500 m。大渡河由北向南将全县分割为东西两部分,沿河两岸支沟发育。县内地貌类型按成因可以分为阶地、河谷扇形地、台地和山地。阶地由河流下切形成;河谷扇形地多形成于山溪与大渡河交汇处,因其土质肥沃多为县内的重要耕地;台地是由冰川、溪流剥蚀切割形成;山地多为中山、高山和极高山,多分布于贡嘎山东坡和部分北坡的磨西、新兴乡等大雪山脊一带。 县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土壤类型多为山地黄褐土、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等,也包括部分高山草甸土类型。因地形地貌、生物气候和成土母质的影响,泸定县土壤区域特征十分明显,具有较显著垂直和水平分带特征。全县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它用地。由于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总和只占总面积的056%,故本文合并称为建设用地,本次评价对象包括除水域以外的所有类型土地。泸定县特殊的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及人为不利因素决定了其生态环境脆弱和土地质量较低,除了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以外,该县还存在森林资源过度采伐引起的土地枯竭,草场不平衡放牧引起的板结退化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泸定县位置及其区域卫星影像见图1。 2评价方法 土地评价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模糊评价法[6]、主成分分析[7]、物元分析法[8]等。本文充分运用GIS技术和RS技术建立空间和属性分布数据库,选择基于GIS的图层叠置法[9]进行叠加分析。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一般依据土地利用类型来选取:未利用地采用生态质量指标体系,农用地采用生态质量指标体系和生产质量指标体系,建设用地采用生态质量指标体系、生产质量指标体系和承载质量指标体系[10]。本文参考以上原则,将影响土地生态质量的地形要素纳入到评价体系,主要考虑坡度、坡向、高程等地形指标,以突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由于泸定县建筑用地总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很少一部分(见研究区背景分析),故按照未利用地和农用地类型来选取指标。生态质量和生产质量指标体系选取气候条件、土壤质量、植被覆盖率水平和土地利用状况作为评价指标。最终,确定了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要素层包含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土地利用等5个要素;指标层包含年降雨量、年均气温、≥10 ℃积温、土壤湿度、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植被指数、坡度、坡向、高程、土地利用类型等11个指标。 2.2数据采集与数据标准化 对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11个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主要通过GIS、RS分析或直接插值法获取各类专题图,具体的技术方法包括:调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在数字化地形图数据源基础上生成坡度图和坡向图;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 87对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生成土壤湿度图、植被覆盖图;选取SPOT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获取的气候数据、土壤有机质数据插值得到对应的专题图;土壤质地为非数值型指标,通过矢量化获取专题图。 (3)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为优和较优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沿岸及其支沟地区以及中山地势平坦开阔的台地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水热条件较好,地势平坦,植被覆盖率高;质量为良的土地主要分布在新兴乡的中部及东北部、田坝乡西部、烹坝乡西南部,该区域属于高山地形,地势平坦开阔,林地草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但其气候属亚高山亚寒带、高山寒带气候,降雨量少,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亚高甸土为主,砂石含量多,是主要的牧区地带;质量为中等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谷低中山的岚安乡、烹坝乡、泸桥镇、田坝乡、冷碛乡、杵泥乡等乡镇,这些地区位于气候温热,地势较缓的河谷地区,是主要的人口聚集地,有一定的环境污染,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情况较为突出,因此此区域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不太理想;质量为差的土地分布在磨西镇和新兴乡西部地区,田坝乡、烹坝乡部分地区,此区域位于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高地凉温带及高山永冻带,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其它土地中的裸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的冰川及永久积雪。 4结语 泸定县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区内土地生态环境脆弱。本文加入地理要素形成评价因子体系,结合GIS、RS及AHP技术进行数据提取、分析和运算,对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系统研究,评价结果显示地形指标对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总体来看,影响研究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坡度、降水量、高程、植被指数和土壤质地等。通过对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实际生态环境因素的对比分析,评价结果与现实条件吻合较好。 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正确认识土地资源状况的基础,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关于土地质量评价的研究尚比较单一,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还很缺乏。服务于多种土地功能应用,同时兼顾土地所在地域特点及自然地理条件等属性,是土地质量评价值得深入和探索的方向。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水环境质量评价浅析 【摘要】综述了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作用及目前常用的各种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对目前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做出评述,并简单介绍了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水质评价;评价方法 一、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作用及分类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了解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制定综合防治措施与方案;可以了解和掌握影响本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主要污染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环境质量的污染源治理方案和综合防治规划与计划;可以为制定国家或地方的环境标准、法规、条例细则等提供科学依据等。 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大致上可将水环境质量评价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按照时间可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预断评价; 2.按照区域类型可分为城市、区域或流域、景区等; 3.按照环境的专业用途又可分为饮用水、灌溉水、渔业用水等质量评价。 二、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一)污染指数评价法 1.原理及分类。将对水体实际监测数据与评价标准作为分指数,然后将其通过数学运算得到总体污染指数,并将该指数作为水体污染程度评价标准,并作为评价不同河流或同一河流不同时期水质评价尺度,该种方法只适于对水体进行定量描述,其可基本反应污染性质及污染程度。 依据对分指数的处理不同,指数法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指数形式,主要有豪顿(Hoaon)水质指数、布朗(Brown)水质指数、普拉特(Prati)水质指数、尼梅罗(Nemerow)指数、罗斯(Ross)水质指数、黄浦江污染指数(A)等。 2.特点。一般而言,综合指数法具有下述缺点:(1)综合指数法将环境质量硬性分记,没有考虑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模糊性。环境本身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级别划分与标准确定都具有模糊性;(2)综合指数法没有考虑到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灰色性。 应该看到,综合指数法也有无可比拟的优点:(1)它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整合海量的环境特征性信息,并以一个简单的数值来反映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2)只要选择并固定了合适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就可以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时空上的比较,而且这种比较是依据数值大小、结论明确的计算结果来进行的。 (二)模糊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它建立在模糊集合基础上,从多个指标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它把被评判事物的变化区间做出划分,模糊综合评判可以做到定性和定量因素相结合,扩大信息量,使评价数度得以提高,评价结论可信。 1.模糊评价法原理。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或主要因素,对其所做的综合评价。应用模糊数学进行水质评价时,对一个断面只需要一个由P项因子指标组成的实测样本,由实测值建立各因子指标对各级标准的隶属度集。 2.特点。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最显著特点是:一、相互比较。以最优的评价因素值为基准,其评价值为1;其余欠优的评价因素依据欠优的程度得到响应的评价值。二、可以依据各类评价因素的特征,确定评价值与评价因素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由于在模糊综合评价中,一般采用线性加权平均模型得到评判集,使评判结果易出现失真、失效、均化、跳跃等现象,存在水质类别判断不准确或者结果不可比的问题,而且评价过程复杂,可操作性差。 (三)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水质评价,首先将水质标准作为“学习样本”,经过自适应、自组织的多次训练后,网络具有了对学习样本的记忆联想能力,然后将实测资料输入网络系统,由已掌握知识信息的网络对它们进行评价。 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水质评价有下述优点:1.可允许有大量供调节参数;2.运算速度快;3.具有全息联想功能;4.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和容错能力。缺点:对于协同性较差的样本,评价结果易出现均化现象。 三、结语 随着目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以上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也会不断得到完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及时了解前沿科学并将其扩展。 总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会在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和更新,使之更合理、准确、科学,更好地指导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工作。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营口市蔬菜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摘要:营口市蔬菜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单因子评价为Ⅰ级,无污染,梅罗污染指数评价为Ⅰ级,清洁(安全),与”十一五”相比,重金属浓度有所改变。 关键词:营口市;蔬菜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 1 前言 为了全面、系统、准确掌握营口市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查明土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原因,营口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13年,开展了一次蔬菜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本次监测选择营口辖区内3个蔬菜种植基地,分别位于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沙沟子村、老边区柳树镇东柳村和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六里村。 2 基本情况 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沙沟子村:主要种植品种为黄瓜、土豆、茄子、辣椒、卷心菜,灌溉方式为井灌,主要使用肥料为好天115、好天1107、中挪1+1等复合肥,使用菊酯类农药,周边均无污染源。 老边区柳树镇东柳村:主要种植品种为西红柿、黄瓜、茄子、芸豆等,灌溉方式为井灌,主要使用肥料为中美1+1、中挪1+1等复合肥,使用有机氯农药,周边均无污染源。 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六里村:主要种植品种为葱、姜、茄子、卷心菜等,灌溉方式为井灌,主要使用肥料为中美1+1、好天115、好天1107、中挪1+1等复合肥,使用敌敌畏、乐果农药周边均无污染源。 3 样品采集 每块蔬菜种植基地按100m×100m网格布点,从中随机抽取了5个地块,在每个监测地块的中心采集0~20cm表层土壤,同时记录点位坐标。 4 监测结果 4.1 土壤理化性质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土壤pH值范围为6.9-7.1,均值为7.0,标准差为0.056;阳离子交换量范围为9.88cmol/kg-13.39cmol/kg,均值为11.65cmol/kg,标准差为1.043;有机质含量范围为0.49%-3.53%,均值为1.45%,标准差为0.761。 4.2 土壤重金属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镉范围为0.02mg/kg-0.04mg/kg,均值为0.03mg/kg,标准差为0.007;汞范围为0.015mg/kg-0.033mg/ kg,均值为0.026mg/kg,标准差为0.006;砷范围为2.43mg/ kg-6.52mg/kg,均值为4.79mg/kg,标准差为1.404;铅范围为16.7mg/kg-25.4mg/kg,均值为21.2mg/kg,标准差为2.486;铬范围为62mg/kg-81mg/kg,均值为71mg/kg,标准差为6.076;铜范围为16mg/kg-30mg/kg,均值为24mg/kg,标准差为3.680;锌范围为42.8mg/kg-73.5mg/kg,均值为56.1mg/kg,标准差为9.713;镍范围为15mg/kg -26mg/kg,均值为19mg/kg,标准差为4.577;钒范围为13mg/kg-18mg/kg,均值为15mg/kg,标准差为1.580;锰范围为502mg/kg-732mg/kg,均值为631mg/kg,标准差为62.868;钴范围为8.0mg/kg-15.1mg/kg,均值为11.4mg/kg,标准差为1.813;银范围为0.050mg/kg -0.067mg/kg,均值为0.060mg/ kg,标准差为0.006;铊范围为0.40mg/kg -0.52mg/kg,均值为0.46mg/kg,标准差为0.035;锑范围为0.54mg/kg-0.86mg/kg,均值为0.61mg/kg,标准差为0.081。 4.3 土壤有机项目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六六六(α-六六六)、六六六(β-六六六)、六六六(γ-六六六)、六六六(δ-六六六)、滴滴涕(P,P’-DDE)、滴滴涕(O,P’-DDT)、滴滴涕(P,P’-DDD)、滴滴涕(P,P’-DDT)、苯并[a]芘、氯丹、七氯、代森锌有机项监测结果全部为未检出。 5 蔬菜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5.1 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2013年营口市蔬菜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污染状况的评价结果为:全市15个监测点位全部达标,超标率为0。 5.2 污染对比分析 本次土壤监测及评价结果与“十一五”期间开展的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对比结果为: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沙沟子村重金属镉、砷、铜、镍、钒呈减轻趋势,汞、铬、锌、锰、钴污染呈加重趋势;老边区柳树镇镉、汞、砷、铅、铬、铜、镍、钒、锰呈减轻趋势,钴呈加重趋势;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六里村镉、砷、铜、锌、钒呈减轻趋势,汞、铅、铬、镍、锰、钴呈加重趋势。 5.3 污染成因分析 本次土壤监测发现,重金属浓度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部分地区汞、锌、铬、钴、锰的含量较“十一五”时期有所上升,说明部分地区表层土壤中汞、锌、铬、钴、锰的含量有逐渐富集升高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蔬菜种植区附近行车频率高,汽车尾气的沉降导致了锌、钴浓度的升高;施用的肥料中含有汞、铬、锰导致土壤中汞、铬、锰浓度的升高。 6 结论 通过对盖州市太阳升镇沙沟子村、老边区柳树镇东柳村、盖州市太阳升镇六里村的土壤的调查分析,调查区域内土壤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单因子评价为Ⅰ级,无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为Ⅰ级,清洁(安全)。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陕南三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摘 要】文章用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对陕南三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汉中、安康、商洛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分别为Ⅱ、Ⅲ级标准,相对较好。结合陕南的区位特征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生态法制宣传教育等措施,保护陕南的青山绿水。 【关键词】陕南三市 生态环境 适宜度 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以及资源、产业分布的影响,使其发展不同于能源丰富的陕北地区和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关中地区。陕西省在第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关中地区要率先发展,陕北地区要跨越发展,陕南地区要突破发展。另外,陕南地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对此,陕西省又出台了陕南循环发展的规划,用循环经济理念开发生物、矿产、旅游资源,保护陕南的生态环境。本文对陕南三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作出评价,并对生态建设保护机制提出建议。 生态环境概况 陕南面积7.0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4.12%;2011年末总人口930.71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4.14%。陕南位于我国南北过渡的中间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很丰富。陕南地区金属矿藏丰富,占全国发现矿藏的64.4%;金、银、铜、铁、硫,汞锑、铅锌等矿产的藏量在全国位居前列。陕南的水能资源藏量丰富,汉江、丹江和嘉陵江流域水能总蕴藏量占全省总量的55.9%。陕南汉中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的发源地,自宁强起源流经汉中、安康地区进入湖北。陕南东部地区有长江支流――丹江,经由商洛地区流入湖北。 陕南的生物资源拥有黄姜、杜仲、绞股蓝等各类中药材资源3000余种,是我国重要的“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茶叶主产区分布在大巴山和汉江、丹江两岸的丘陵和低山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养蚕种桑传统悠久,是我国东桑西移的主要接续地。板栗、核桃、食用菌等具有大规模种植条件,魔芋为全国四大种植区域之一。 陕南旅游资源独特,特别是两汉、三国古迹遗存多,是文化旅游的胜地。同时,陕南也是我国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最丰富、特色最突出的地区,金丝峡、南宫山、牛背梁等形成陕南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景区。旅游产业是陕南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 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此方法主要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确定,依据指标权数及其基准值,建立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模型,利用模型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的评价方法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分类进行构建。本文把城市生态环境看成是一个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复合而成的人工生态系统,遵循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陕南三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标体系,简称“二生一环”。即生产位指标、社会位指标、环境位指标,见表1。 2.评价模型 (1)单项指标适宜度模型 单项指标适宜度模型,可分为正向指标,即指标值(Aij1)越大越好的指标。其计算模型见公式(1) Pi1=Aij1/BiWi (1) 另一类为负向指标,即指标值(Aij2)越小越好的指标。其计算模型如公式(2) Pi2=(2-Aij2/Bi)Wi (2) 式中:Pi1,Pi2为i指标的适宜度指数;Aij1,Aij2为i指标的现状值;Bi为i指标的基准值; Wi为i指标的权重。 (2)指数组适宜度模型 生产、社会、环境指标组适宜度模型计数法见公式(3) Pj=Pi(Pi1 ,Pi2) (3) 式中:Pj为生产、社会、环境适宜度指标组指数;k为其指标组中指标个数。 (3)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综合指数模型 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综合指数模型用公式(4)计算 P综=PjWj (4) 式中:P综为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综合指数模型;Pj为生产、社会、环境适宜度指标组指数;Wj为指标组的权重。 (4)陕南三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本文数据取自《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2011陕西统计年鉴》。首先,用式(1)计算表2中的各市单项指标适宜度指数;其次,建立“二生一环”指标组适宜度模型,用式(3)计算出指标组适宜度指数见表3;最后建立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综合指数模型,并计算。评价标准见表4。 总体来说,陕南三市的生态环境都过了及格线,汉中的适宜度综合指数好于安康、商洛。这主要是汉中的环境指标适宜度指数高于安康、商洛。分析数据可以看到,安康、商洛的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和城市垃圾处理率的指标与汉中的距离较大,安康、商洛无害垃圾处理还在空白状态。 陕南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1.发展生态经济。陕南地区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生物和矿产资源,大多数分布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大。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生产率;要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品牌。 2.提高环境质量。一是要提高主要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率,二是要加强污染的治理。 3.保护青山绿水。陕南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生物和矿产资源,大多数分布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大。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新陕南,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 4.完善法律法规。研究制订适合陕南区域的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法规,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立法,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案件要依法严厉查处。 作者单位:汉中市委党校 陕西汉中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论新教育语境中玩教具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玩教具是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教育语境中,玩教具对于幼儿教育整合提高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创造力、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乃至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教育语境 玩教具 幼儿教育环境 重要性 幼儿教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玩教具是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当前,玩教具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玩教具的有效运用,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新教育语境中,玩教具对于幼儿教育整合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当前必须面对这样一个语境: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幼儿教育的理念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现在的以幼儿为中心、从以往的以“教”为本转变为现在以“学”为本、从以往的幼儿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的幼儿主动与自主学习。这几个转变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将以往统一模式下的传统教学,整体转变为从每一个孩子的现有水平、个性差异为基点出发,尊重孩子的差异与个性,进而有效地引导、促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与提高。在这种新教育的语境中,有效运用玩教具,就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创造力、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就可以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乃至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有效利用玩教具,可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中,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育就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对于幼儿来说,幼儿期是其一生中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科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心智与创造力大多是“玩”出来的,让幼儿玩玩具能够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玩教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幼儿可看、可听、可吹,对于其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功能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玩教具的直观形象以及仿造生活的真实性,则可以激发幼儿的联想活动,活跃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锻炼记忆力、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玩教具可以为幼儿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幼儿的游戏和学习活动中,玩教具可为其提供具有各种感、知觉刺激的、可操作并且是具体形象的概念框架,可以帮助幼儿动手动脑主动学习。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到,玩具不仅仅是供儿童玩笑的、快乐的,实在是含有科学游戏的性质。玩教具本身所具备的具体形象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玩教具是幼儿学习的适宜性“课本”。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配置必要的玩教具,为幼儿游戏、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近年来,“让幼儿主动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游戏、学习内容,营造具体的适宜幼儿兴趣的环境,积极开发、创造玩教具,引导、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有效利用玩教具,可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幼儿存在着天生的内在生命力,幼儿教育就是要激发和促进幼儿的内在潜力。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设计洗碗、做饭等情景活动,将小罐、小碗当工具,让幼儿自己操作,让幼儿有机会去模仿大人。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增强注意力,学会对细节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效利用玩教具,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现代意义上的玩具,不是仅仅作为观赏的对象,还要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为孩子提高动手能力、创造意识提供条件。近年来,新理念指导下的玩教具已经融入了“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意识,玩教具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玩教具的可操作性,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能够激发和维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从玩具使用者“变成”玩具的制作者,就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玩教具。幼儿在自己动手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举起,培养其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实践是第一性的,要幼儿自己动手,通过制作、思考、再制作的过程中,制作出自己满意的玩教具,就可以让幼儿体验到主动学习、制作的乐趣,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乃至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幼儿教育立足园本研究的实践 摘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园本研究;实践 一、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 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积极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探索多元的教研方式,促进沙依巴克区幼儿教育发展。 (一)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启动“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 领导重视抓保障,积极召开项目启动会与园长研修班。成立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教育局副局长和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出台了《沙依巴克区关于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通知》,确立了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研究为主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幼儿园发展的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二)开展园本项目,开拓园本教研新途径,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 ①园本教研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在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园本教研”催生了新的教研方式,教研室从教研形式和方法上进行专业引领,分别有展示教学活动、问题提出、分组分片区讨论、运用课件讲座。在教研过程中,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研究与反思相结合、反思与互助相结合,互助与专业引领相结合。 幼儿园从实际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使教研走近了教师,发挥了教师群体的作用,解决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园学习化组织的建设。 ②读书——教师成长的基石。当今正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丰富学识、提高教育技能,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习惯”的氛围在幼儿园逐步形成。在区级开展“读书是这么好的一个件事”演讲比赛和图书展览活动,使幼儿园教师在读书的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③利用网络平台,推动园本教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了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教研室积极组织基地园利用教育部《新思考》网上在线机会,与刘占兰、华爱华等专家对话零距离接触,提出问题请专家解答。将园本项目开展工作阶段总结以及教研员、园长、教师论文、反思等发到《新思考》网上和沙依巴克教研网幼教之窗进行登载,通过网络平台,极大地鼓舞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们开展园本项目的积极性。 ④开展“幼小衔接”活动,为幼儿园和小学搭建相互学习、交流平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园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学校、幼儿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与学校建立手拉手,组织幼儿园园长、教师到小学观摩教师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园大班幼儿观看小学升旗仪式和参观学校,使幼儿园即将毕业的幼儿初步感受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氛围,为幼儿园园长、教师与学校校长、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平台。 ⑤构建幼儿园、园长、教师学习和交流平台。(1)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第一阶段交流会。组织基地园参加自治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第一阶段交流会,教研室教研员和基地园分别进行了交流。组织沙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第一阶段交流会,基地园进行了交流,主要目的是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促进发展。(2)组织有实效的现场会。根据全国教研员研修会精神和内容,积极跟进。及时传达会议精神,组织现场教研活动,教师们以群体的智慧来面对教学中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园本研修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研新理念。 ⑥开展园本教研,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在幼教改革的新时期,要求教研员必须坚守改革的核心价值,引导教师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坚持改革的正确导向。通过教育部全国教研员研修会,使教研员明确了园本教研中教研员的角色是定位在与幼儿园的关系之中,教研员必须专业引领、专业支持、专业合作。因此,教研员坚持深入一线,服务一线,定时到基地园参加教研活动,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同时与教师平等对话、共同学习、共同探 、共同提高,学会教研工作的反思,在促进幼儿园园本研究的同时促进自我发展。 (三)立足教育科研,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是教育教研的灵魂,教育科研只有扎肯于教育实践的土地上才能枝繁叶茂。幼儿园根据沙区“十一五”课题指南积极申报,乌鲁木齐市第三幼儿园“新疆维吾尔民俗民风的研究”;乌鲁木齐市第四幼儿园“大班主题区域活动”,乌鲁木齐市驻疆空军蓝天幼儿园“园本教研中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保育员素质,提升保育服务质量”、“不同年龄段幼儿区域材料的投放与教师的指导”;乌鲁木齐市园林幼儿园“开展体育户外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乌鲁木齐市电信幼儿园“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的途径方法研究”;乌鲁木齐市石油幼儿园“提高教师素质的方式方法”课题分别进行了立项,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科技局、教育局对立项的重点课题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三幼儿园、乌鲁木齐市第四幼儿园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目前已顺利结题。 二、“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呈现良好态势 一年多的“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逐步在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二是培训方式从理论向实践转变;三是评价方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四是教学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完善五项机制:一是完善领导观念里机制;二是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三是完善评价机制;四是完善管理机制;五是完善教科研机制。 1.基地园园长、教师在具体实施园本项目中,加强了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习,不断深化对园本项目的认识,园领导认真组织,积极支持广大教师研究、实践、交流、创新,使项目工作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 2.基地园在园本项目推进中各具特色,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园本项目中不断地更新观念的变化、管理的变化和幼儿园文化的变化,也是项目研究所追求的根本价值。 3.在项目实施中,涌现出勇于开拓、善于科研的园长和勇于实践善于研究的教师队伍。园长们在项目实施中关注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遇到的难题,并适时地给不同的教师以不同的支持和帮助。教师们在园本教研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思想与观点的碰撞中,在主动的研究与探索、实践与创造中获取共同的价值观,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成为研究的主体,并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自觉地投身于研究与教育改革中。 三、对策和建议 推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教育和谐发展。 1.继续加大对“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领导、指导力度,形成全区幼儿园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基地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划、制度、办法等,并认真实施。 2.追求园本教研的价值观,正确处理研究与日常实践的关系:进一步让研究走进常态的教育现场;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日常工作要求。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实现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金革(1967-),女,辽宁海城人,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教研室幼教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幼儿教育心理学中互动教学的研究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其中重要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互动教学 一、概述 广义上讲,互动教学是指学校教学中一切相关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如备课活动互动、讲评课互动、学生作业互动、测验互动等。 狭义上讲,互动教学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其教学的互动性不断发展。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导学互动、概念形成互动、联系实际互动、创新实际互动、逻辑推理互动,最终进行信息汇总、小结。 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双向主动,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的正向主动,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的反向主动。因此,教学创新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学互动,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 二、在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相、录音、计算机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互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在进行建构学生主体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深刻感受,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教育教学取得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包括会预习、会听课、会做笔记、会复结,还包括善于思考、具备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不仅重视学生智商习惯的培养,还要特别重视学生情商习惯的培养。 四、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效果 既然互动式教学有那么多优点,如何达到最好的效果?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细心思考,精心备课。在课前要细心思考课堂要讲解的内容的组成和安排,悉心准备,不仅对所讲内容应融会贯通,并且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典型案例讨论,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 2.善于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应时刻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当集中讲授时,可以通过巧设疑问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或者适时讲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轶闻趣事,以便调动学生情绪,驱散疲劳。另外,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适当运用小品等表演手法,如用滑稽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听你“摆布”,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知识,而又不感到枯燥。 3.灵活运用“反馈”机制。没有反馈就无法把握课堂节奏。而最敏感的反馈点有两个:眼神和表情。讲课时必须实时地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当中获取反馈信息,当发现有异常(无反应、反应过度等)反馈时,应及时调整讲课节奏,使学生从内心与你互动起来,跟着你的思路走,而不走神。 4.教师作用的发挥要科学。教师的关键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及发挥其独立和创造性方面。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多一些归纳,少一些演绎;多一些启发,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教师尤其应鼓励那些学有特色、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踊跃发言,注重培养学生思维上的批判性和创新性。 5.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互动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为此,教师在进行理论钻研的同时,还需走向社会,参与科学研究,参加科研项目。只有这样,在实践中才能充实自我,并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6.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而不依赖它。 7.充 分利用网络资源。目前学校大部分多媒体教室均可上网,对于教学中的关键点,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或下载,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 总之,建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即建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需要师生的双向带动和共同创设,其中,决定因素在教师,教师要创设机会、搭建舞台,让学生多活动、多体会、多表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业务技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典模与楷模。教师要用新的教法带动学生学法的改变,从而使课堂走出沉闷,真正生成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幼儿教育中游戏与幼儿课程的融合探析 在当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下,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幼儿日后的成长,其中从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看,他们具有活泼性与好奇心,故此,在幼儿教育中实现游戏与课程的相互整合,可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分析,探究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两者融合的好处与融合方法。 一、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1)游戏活动吸引幼儿眼球,提高其学习兴趣。游戏是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实践活动。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我们可根据幼儿的这类特点,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这可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已有知识操作材料来进一步丰富知识经验。(2)游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促进其多方面发展。为了让幼儿的区域活动充满乐趣,教师可为幼儿粘贴各种棋盘,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还可添设迷宫、沙包、跳绳等,这些活动充满了创造与快乐,会让幼儿受益无穷。 二、游戏和幼儿课程融合的好处 游戏符合幼儿发展的特征,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幼儿时期的孩子每天要接受大量新鲜事物,教师如果给幼儿传授间接经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这就要在教学中适当安排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对周围世界的直接经验。游戏可以说是幼儿每天需要的,幼儿擅长想象和模仿,其在虚拟环境中游戏的同时,会学到很多知识。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也是如此,幼儿模仿的东西很多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他们也会加入很多自己创造的东西,因此幼儿享受游戏的同时在学习,也在创新。但是离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游戏,就像一潭死水,缺乏生命力。在教学中,让幼儿了解大自然发展的特征、规律,幼儿在游戏中就会有根据地进行他们的活动。课程的实施就是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当然,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不过,这种指导不能过于频繁,因为物极必反。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使游戏不仅能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还能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在幼儿园中只研究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课程与游戏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幼儿的活动更加丰富。 三、实现幼儿教育和游戏更好地融合的措施 (1)为课程配置适合的游戏。幼儿教育、游戏两者要互相关联、自然过渡。幼儿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课程内容相符的游戏,在游戏中加强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2)安排符合条件的游戏环境。环境作为游戏的空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能很快融入游戏的环境中。同时,适宜的环境也能起到推动作用。如在《冬天来了》中,教师可着冬装来给幼儿制造冬天寒冷的氛围,便于幼儿感受冬天的气候特点。(3)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亲子活动。亲子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使教师对幼儿的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同时拉近孩子和家长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亲子活动,能使教师和家长得到良好的沟通,也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充分的了解。(4)采用新颖的游戏方式。若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只用弹唱法教歌,幼儿会感到乏味,如果采用新颖的方式,幼儿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很多。(5)开展丰富的区角活动。幼儿更喜欢自由活动,他们在其中可以自由地交流,相互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幼儿自由发挥、探索的天堂。(6)从游戏本质出发。在游戏与课程的相互融合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幼儿学习兴趣以及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游戏。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针对具有情节性、内容性的故事,在引导幼儿听完故事之后进行游戏,并且游戏的内容让幼儿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参观现实生活设施,形成决策游戏资源等。比如,在“图书节”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参观图书馆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阐述,并且在游戏中加以表达,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经验,还能够带给幼儿愉悦与幸福。(7)从幼儿现实出发。毋庸置疑,教学最为主要的目标便是帮助幼儿养成正确且健康的人格,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拥有游戏性态度,并且能够将这一态度感染幼儿,提高幼儿的思想观念与意识。比如,在游戏当中要告诉幼儿,游戏是娱乐的一种,即使失败也不要难过和悲伤,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一样,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教师需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游戏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不能有浓厚的竞争性,需要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产生快乐感与归属感。 四、总结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了让幼儿接受更好的教育,幼儿教育游戏与幼儿课程的融合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只有将幼儿课程和游戏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满足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 作者:李慧萍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幼儿园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幼儿教育中有效回应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说:“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因此,教师要练就一身“接抛球”的技巧,利用有效的回应让教师的“教”更有意义,让幼儿的“学”更有价值。 一、尊重赏识,燃起自信火焰 《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教师要公平地对待幼儿,首先要真正尊重幼儿,在集体教学过程中,耐心倾听幼儿的回答十分重要。幼儿的发展有快有慢,能力有强有弱,积极正面的鼓励能激发幼儿学习和思维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对幼儿的回答及时地做出肯定鼓励的回应。如小班语言活动《想吃苹果的小老鼠》中,教师提问:“谁拿到苹果了,怎么拿的?”幼儿答:“袋鼠拿到了苹果,它是跳起来拿的。”教师回应:“你说得真完整,还学着袋鼠跳呢,我们也一起来学学。”教师的回应肯定了幼儿的回答,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需要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幼儿以观察、思考的信息,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因此,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个温馨的拥抱、一个翘起的大拇指都是对幼儿的回应和肯定,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自信。 二、巧妙衔接,顺势开展活动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知识经验,在集体教学中,面对教师的提问,幼儿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回答,也会生成不同的问题,这些都体现了幼儿的真实需要,教师应尊重他们,顺应他们的需要。如开展小班语言活动《七彩象》时,教师说:“小白象忙了一天,回到家又累又饿……”幼A:“老师,我给他拿很多好吃的。”教师:“嗯,吃饱了就不饿了,会更开心的。”幼B:“老师,我给他端椅子,请他坐下休息。”……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提出问题,而是让幼儿自发地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当教师顺着幼儿的思路进行活动时,幼儿的表达欲望更强烈,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 三、关注差异,促进幼儿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面对不同性格与发展特点的幼儿,教师的回应方式以及所运用的引导、评价方式也应有所区别。如面对知识经验丰富、思维比较活跃的幼儿,教师可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让其回答,教师在回应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说得很好,如果……就更棒啦!”让幼儿学会带着问题和要求进一步思考,有效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对于胆小、不敢举手主动发言的幼儿,可以选择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在回答正确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如果幼儿没能回答到关键点,教师可以慢慢启发引导,帮助其得出正确答案,也可以请其他幼儿进行补充。对于注意力易分散的幼儿,教师可以用语言、眼神、手势等方式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小朋友在说些什么?”“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入集体讨论的话题中。 四、积极追问,紧扣教育目标 集体教育活动中,有时幼儿的回答不是让人意料不到,就是表述不清,有的甚至偏离话题,面对幼儿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需要在紧扣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利用追问帮助幼儿梳理思路、归纳想法、大胆想象。如当幼儿表述不够清晰时,教师可用追问帮助幼儿明确表意。如看图讲述活动《河马村长》,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画,观察后,幼儿说道:“它们中间有张纸”,教师问:“大家围在一起,中间还有纸和笔,可能在干什么?”幼儿回答:“在开会。”,“看小动物的表情,它们在开什么会?因为什么事开会?”在这样的追问过程中,教师帮助幼儿理清了思路,答案也慢慢浮出水面。当幼儿的回答单一、重复时,通过追问能为幼儿拓宽思路。如教师提问怎么安慰生病的同伴时,第一个幼儿说要送给她冰激凌,紧接着,幼儿纷纷列举出各类好吃的,教师随后追问:“除了送好吃的给朋友,朋友很开心,还能做什么事让朋友感到开心?”当幼儿的回答偏离主题时,通过追问能使幼儿重新找回方向。如社会活动《山坡哪儿去了》中,教师提问:“你们家的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一个幼儿从家旁边的公园说起,接着说道自己的奶奶常在公园里锻炼、妈妈在公园里跳舞等,教师提问:“你奶奶、妈妈都喜欢到公园里去,肯定是因为公园里的景色很美,谁来说说公园里的美丽景色?”这样的追问既保护了说话者的积极性,又引导了谈话的方向。 五、画龙点睛,及时归纳提升 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常常会洋洋洒洒地说很多,但往往词不达意,这时,教师要善于概括总结,帮助幼儿抓住要领,培养表达能力。如教学中班语言课《小兔怕怕》,在讲到小兔荡秋千害怕得大哭时,教师问:“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你会用什么办法让她不哭,感到不害怕呢?”幼A:“给她吃青菜萝卜。”师:“给他吃他最喜爱的食物,让他平静下来就不怕了,等有力气了再玩。”幼B:“后面装一块板,就不会摔下来了。”师:“就像小椅子一样,好办法!”幼C:“前面一把椅子,后面一把椅子,左边一把椅子,右边一把椅子。”师:“四周都围住,位子更大更舒服,对吧?”幼D:“把绳子换成钢丝。”师:“这样就更牢固了,好办法!”教学时,教师一方面帮助幼儿将原有的零碎话语进行归纳、提升与拓展,另一方面,教师规范的语言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幼儿表达能力的训练。 六、有效评价,培养反思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四部分“教育评价”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回答,善于接纳幼儿的答案,并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指导性评价。如当幼儿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教师可给予提示:“还有其他吗?”“还有其他原因吗?”,或给予一定线索和有效的启发。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应耐心等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度、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给予线索等方法,引导幼儿寻得答案。当幼儿回答错误时,教师可委婉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重新回到正确的思考方向,也可以对错误回答不予回应,让幼儿在随后的环节中自行纠正,训练幼儿的推理和分析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珍视幼儿的疑问,面对疑问,教师可以给予反馈,也可以让疑问在随后的教学中得到验证,鼓励幼儿相互讨论,在质疑、讨论、探索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堂回应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每一次的回应都是随机灵活的,每一次的回应都是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幼儿基础上的教育机智,每一次的回应都是教师不断实践后的提炼。教师应从研读幼儿开始,认同幼儿的声音,理解幼儿的想法,让每个幼儿从教师的回应中有所得,有所获! 作者:肖满运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幼儿教育中故事教学重要性 摘要:近几年,幼儿教育的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将故事与幼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幼儿课堂教学,幼儿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学习能力以及年龄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其开展故事教学。本文就故事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故事教学;幼儿教育;重要性;研究 一、前言 在国家不断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社会大众逐渐将目光聚焦到幼儿教育之中,如何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幼儿教师面临的主要课题。故事教学法是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对幼儿进行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不仅能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上,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幼儿还没有对学习形成成熟的认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的故事来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还没能掌握过多的词汇,其对语言的使用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比较弱,教师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为幼儿讲解一些语言知识,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语言,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兴趣的故事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教师为幼儿讲《小红帽》这个故事时,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些生动的语言和表情,比如讲到小红帽看见大灰狼时,教师可以在语言中透露出一丝害怕,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 三、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幼儿阶段正是语言素养的形成阶段,教师在利用故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提高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使幼儿能完全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还应该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锻炼学生运用语言叙述故事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个故事进行多次讲解,直到学生能将故事的大概内容叙述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请学生将教师讲解的故事转述给其他学生。其次,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遍故事,然后根据故事的情节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第三,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与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故事,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与幼儿进行一些互动,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到故事的世界中去。 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 适合幼儿的故事其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其中有很多故事都非常适合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模仿能力。对幼儿进行故事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幼儿能将故事的内容叙述出来,同时也能从故事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幼儿模仿的模板。因此,教师在为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控制自己的语调、表情和动作,将一些故事内容通过动作表演出来,为幼儿提供一些表演模板,使幼儿能在表演中充分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教师讲到《丑小鸭》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作和表情将丑小鸭不同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将头向前倾,将两只手臂向后伸,模仿小鸭子的动作,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 五、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 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经常会产生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幼儿的想象力特点,并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改编和续编。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生动活跃。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教师讲解到小女孩在梦中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后,教师就先不再继续讲解下去,而是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编故事的结尾。比如,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在被冻死之前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抱回了家。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只是一个梦而已。 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很多适合幼儿的故事都比较具有教育意义,很多文明礼仪或者思想观念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解无法使幼儿充分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幼儿听,使幼儿能从教师讲解的故事中了解到一些生活礼仪,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幼儿在故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导幼儿思考如果自己是孔融的话,会如何分配盘子中的梨。幼儿说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再继续讲解故事的内容,并教育幼儿在生活中应该尽量孝敬自己的父母,懂得谦让。教师讲完这个故事后,可以请幼儿回到家为家人分配水果,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七、结论 综上所述,故事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故事,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以及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本文对故事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我国幼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刘万春 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幼儿园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幼儿教育 摘要:现如今,多元文化理念被各个国家及民族认同,幼儿教育事业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应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思想,特别是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更应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本文首先进行一一介绍,然后分析了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措施,希望本文探究能为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多元文化;少数民族;幼儿教育 一、前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元文化应运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模式,以及同等级院校间的合作关系。在多元文化的作用下,少数民族同汉族间的关系不断增进,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活动能够持续推进,由此可见,本文探究这一论题具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幼儿教育工作持续推进的必然要求。 二、重要意义 我国民族教育工作要想持续推进,应在尊重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有序开展幼儿教育工作。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要想真正实现民族团结、各民族利益增加这一目标,应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做好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工作,由于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少数民族幼儿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担负着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如果少数民族同汉族保持一定距离,各民族间稳定性较差,那么我国的长治久安在短时间内不会实现,与此同时,还会限制我国的持续发展,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进程也会减缓。从中能够看出,这一教育工作与我国发展战略制定、发展目标实现存在直接联系,只有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适时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工作,才能为少数民族培养大量优秀人才,此外,能够实现民族文化传播这一基本目标。只有不同民族文化持包容的发展态度才能彰显多元文化的教育价值。 三、有效措施 (一)坚持教育公平原则 首先,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全面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确保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教师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然后,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此放松幼儿紧张的学习心理,这对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铺垫性作用。最后,教师针对幼儿制定全面的评价体系,针对幼儿在校表现、课堂表现客观评价,最终实现公平教育目标。 (二)合理设置多元文化课程 为了在幼儿教学中体现多元文化思想,应将少数民族优秀内容巧妙融入多元课程,进而学生能够通过少数民族知识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魅力,这对幼儿认知完善、情感表达具有促进作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应以地区文化教育现状、我国教育水平为基础,主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幼儿教育思想以及丰富的教育经验。从中能够看出,民族幼儿教育要想顺利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不仅要开发课程资源,而且还要整合民族文化,这对幼儿课程开发具有资源支持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国家认同感、拓展幼儿视野。除此之外,幼师还应在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将幼儿课程以趣味化的形式呈现,进而幼儿接受课程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强化探索能力,将文化传承任务具体落实,在此期间,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也会循序渐进地培养。 (三)完善评价机制 由于本文这一教育活动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前者具有教育特殊性。主要是因为教育对象———幼儿具有年龄小、认知不完善等特点,再加上幼儿教育属于奠基性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后续教育在质量方面有直接影响。为了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差距,为了大大提升少数民族幼儿教育质量,应对其配备高水平的教师资源,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实际评价的过程中,客观实施教师评价能够促使教师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不足,进而教师能够弥补不足、提升教学能力;客观实施幼儿评价能够调动幼儿学习热情,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除此之外,针对性实施校本课程、多元文化课程、幼儿活动、校园建设、校园安全、办学条件、幼儿生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评价,这种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对以往传统评价体系的创新,应用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大大提升幼师的教学水平。 (四)加强东西方文化融合 为了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机制,应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开放性教育理念,即在传承我国优秀幼教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吸收发达国家幼教经验,这不仅能够迎合当前幼教需要,而且能够实现文化融合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处理好文化间的关系,由于汉族文化同少数民族文化间存在差异,因此实施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时,应在了解幼儿学习现状、兴趣爱好、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游戏等内容,同时,还应引导幼儿正视民族传统文化,针对性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为幼儿提供文化交流的机会,确保幼儿在体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荣誉感以及文化归属感,在此期间,幼儿能够养成传承民族文化的良好习惯,幼儿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对于优秀的西方文化积极借鉴,并且幼儿还能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间的关系,促进东西方文化共同发展,促进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全面繁荣。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背景中,通过坚持教育公平原则、合理设置多元文化课程、完善评价机制、加强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措施发展少数民族幼儿教育,这不仅能够拓展民族幼儿教育的发展空间,而且还能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这对我国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持续发展、教育教学事业持续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刘婵娜 单位: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摘要:幼儿园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是以游戏作为重要的活动载体的,这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更好地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幼儿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语言交往;认知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由此看来,幼儿教育应该关注游戏,充分利用游戏,发挥游戏的价值,促进幼儿的成长。 一、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多处提到游戏,并明确指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要求确立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由于幼儿年龄偏小,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因此提高其认知水平和各方面能力十分关键,也有一定的难度,而游戏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则能够大大提升幼儿学习与活动的效率。比如,让幼儿产生一定的秩序感,需要在洗手、吃饭等活动中来排队,如果仅仅是告诉幼儿要排队,那么幼儿难以理解,也很难快速做好,但如果以游戏的形式来做,让幼儿拉成一列小火车,则能够大大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快速排好队。幼儿园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序的组织,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活动而言,游戏性活动就是一种无序的组织。游戏性活动产生了人员流动的无序,这种无序导致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相遇,也导致了矛盾和纠纷的产生,从而形成多种组织形式的互动,在解决矛盾和纠纷等问题的过程中,游戏者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自我表现的过程,使游戏活动达到一个新的有序。幼儿就是在这种有序、无序的活动中,获得发展的。可以说,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虽然相对于传统教学是一种无序的组织,但是在无序中实现的有序真正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发展,无论是效率,还是兴趣,都是十分可观的。 二、游戏对于幼儿语言交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6岁时期是幼儿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培养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十分关键,因为它是幼儿今后在生活中最基本的能力,是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如果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则不利于幼儿兴趣的培养,在有效性上也会大打折扣。而利用游戏,则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交往,因为多数游戏是需要至少两个人来共同完成的,这就需要幼儿展开交往,并且在游戏中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在游戏中,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往语言学习随处可见。可以说,交往语言是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构建的。比如,在开展游戏“娃娃家”的过程中,扮演妈妈的幼儿在语言、行为上并没有做到像“妈妈”一样温柔,细致,引起了扮演娃娃的幼儿的不满。于是,扮演妈妈的幼儿调整自己的语言,改变语言输出方式,在不断的游戏和积攒经验中,这个幼儿终于揣摩到了“妈妈”说话的口气,也学会了如何与其他人交往。 三、游戏对于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参与游戏,亲自动手操作,模仿,幼儿的认知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比如,区域活动中,可以组织开展“开饭店”的小游戏。游戏内容是让幼儿利用手工纸来剪一剪、折一折。比如,将白色手工纸剪成条状,再用红色和黄色手工纸剪成小片状,覆盖在白色手工纸上,做成一碗西红柿鸡蛋热汤面;也可以用红色的手工纸剪成条状,做成一份“凉拌胡萝卜丝”,用绿色手工纸剪成片状,再用白色手工纸剪成碎屑撒在上面,做成“拍黄瓜”……这样一来,做成了很多“菜”,饭店就红红火火地开起来了。在这样有趣的游戏中,教师不但可以让幼儿亲自动手做手工,发挥想象力去做自己经常吃的菜,还可以认知菜名,感知颜色,对于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四、游戏对于幼儿认识社会、接触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幼儿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但是由于其年龄尚小,并未步入社会,也未完全接触社会。然而,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又需要对幼儿进行社会化的教育,这就需要运用游戏来实现了。游戏通常是社会的一个模拟场景,比如模仿生活中去商店的场景,开展游戏活动,将“商店”中的商品自主定价,然后有人扮演售货员,有人扮演顾客,进行商品的买卖和交易。这样的游戏情节虽然比较简单,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会交往情况,有利于幼儿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接触社会,也了解了金钱的用处,对金钱有了一定的概念。又比如过家家的游戏,虽然是模仿的家庭生活,但是也可以引入一些做客的游戏场景,让幼儿在去他人家做客的游戏场景中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待人接物。很多幼儿在经过不断的过家家游戏之后,学会了接待来家里做客的客人,也懂得了在他人家做客时如何更懂礼貌。这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而游戏则切实加快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使幼儿更具有社会性,更能适应社会。综上所述,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其对于幼儿语言交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幼儿认识与接触社会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游戏的重要价值,并且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去探索和开发有趣的游戏,使幼儿通过游戏获得更大的发展。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幼儿教育中分层教学的应用 引言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的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提升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分层教学有利于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在备课中的应用 分层教学应该在幼儿教学的每个阶段都有所应用,而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指导,因此,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就要注重对分层教学方法的运用。由于幼儿在进入学校前主要的成长环境是自己的家庭,而不同的家庭在环境、教育等方面都所有差别,所以幼儿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合理安排。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其加以指导,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规定的任务,在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在幼儿美术教育《花儿朵朵开》的备课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分层教学法的应用非常重要。如,可将全班学生分成2个层次,即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及绘画能力一般的学生。对于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要求其画出5朵不同的花,并用不同的颜料涂上不同的颜色;对于绘画能力一般的幼儿,教师可要求其画出4朵不同的花,并用相同的颜料涂上颜色,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幼儿教学基本都以游戏、活动为主,教师在对游戏、活动等进行设置时,也应该对活动进行分层,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保证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对于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教师应在活动中多对其进行指导,多对其进行鼓励,帮助其树立其自信心。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则应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活动的难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极大作用。例如,在“折叠扇子”的手工活动中,注重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动手能力稍差的幼儿,可安排其准备彩条和木条,而用图钉对木条的一头戳孔则可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将10根相同大小的木条全部在一头戳孔,并用金属丝将木片固定在一起,则可由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辅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然后,用圆规在白纸上画出半圆并剪去,把扇架放到白纸上,将木条均匀分开,用铅笔做下标记。这些都可由动手能力较差的幼儿来完成其中比较简单的部分,而由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完成其中比复杂的部分。 三、分层教学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 在幼儿教育中,为促进幼儿的进步,提升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由于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有所差异,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做到客观、公正,从而将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在传统的评价方法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是采用统一标准对幼儿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对能力较差的幼儿是不公平的,还容易打击其积极性,造成其自卑心理,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教育评价时也应分层次进行,注重对幼儿的鼓励,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四、结语 在对幼儿音乐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有的学生可能节奏感比较强,对韵律的把握比较到位,但表情、肢体语言与音乐的内容却不太符合。同时,对其掌握不太好的部分,教师应鼓励其多向其他同学学习,并注意在比较差的部分多下工夫。而有的学生能领会音乐中所富含的情感、表情和肢体语言的配合也比较到位,但对于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等却把握不准。在对这部分幼儿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对其掌握较好的部分进行鼓励,而对其掌握较差的部分,教师则应建议其多听音乐,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领会音乐节拍、节奏和速度。此外,为提升班级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多交流、多沟通,每个学生都将自己擅长的部分分享给其他学生,使班级学生能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作者:朱芳芳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万泉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及对策 摘要:从目前情况分析,教育改革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阶段对幼儿的一生都会受益匪浅。但是从现状而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文章对此展开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对策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很多幼儿园开设的课程对幼儿来说存在极大的学习难度,不符合幼儿成长规律,导致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感到畏惧,因而探究科学有效的幼儿教育是现阶段最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本文中具体阐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的现状,针对于此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改革建议,优化教育效果。 1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 1.1教育内容小学化倾向:从教育内容分析,现阶段幼儿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的安排并不合理,教学知识难度偏大,而且在数量相对较多,并没有从幼儿接受能力层面设计。针对幼儿思维发展来说,基本上处于初期阶段,具体来说以表象为主,针对难度较高的知识,很多幼儿并没有理解能力,因而在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具有启发启蒙性。但是目前幼儿园教育并未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强制将小学内容融入到幼儿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幼儿学习的难度。1.2教学方法应用不恰当:基于教学方法层面分析,现阶段大部分幼儿园不再采取游戏教学,而将讲课的重点转移至课堂教学之中。从幼儿身心发展阶段来说,游戏是幼儿比较受欢迎的形式,也是幼儿接受知识的最佳途径。所以幼儿阶段生活需要围绕游戏展开,在游戏过程中适当的融入学习。但是目前幼儿园却本末倒置,抓错重点,以游戏教学为主,将小学教学内容提前传授给学生,这样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3课程长度设置不合理:从课程长度角度来说,现阶段大部分幼儿园课程较长,而且这个阶段特长教学开发过度。基于现状分析,大部分幼儿园办学规模较大,且教学条件较好,基本上是通过开设特长班,从而实现达到扩大生源的目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参加钢琴、书法等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 2完善幼儿教育的有效策略 2.1提升办学质量:幼儿园属于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幼儿发展的垫脚石,提升办园质量,从而促进幼儿教学水平,让幼儿可以健康成长。不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他们需要严格执行自身的职能,审查幼儿园办学资格,只有审查资格通过的幼儿园,才允许颁发相关证书,而针对不符合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必须要及时取缔,避免幼儿园不规范而形成的恶性竞争,形成规范化的幼儿教育。除此之外,必须要强化幼儿园教学内容的监督,构建正确学前观念。教育管理部门每年定期进行适当的抽查:教学内容、模式、管理方法等等,最大限度降低幼儿教育小学化教学倾向。2.2强化幼师管理:相关部门必须要发挥自身的职能,需要严格审查幼儿教师的教学资格,并且对幼儿教师的以下方面具有客观评价:资格认定、聘用、评级、教学方法等等,从而避免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除此之外,还需强化幼儿教师培养力度,从而提升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优化他们的业务能力。构建比较科学教学观念,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不应该是知识灌输阶段,必须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回归游戏教学,并且还需要从以下方面作为基础要素:兴趣、爱好、智力等等,筛选教学内容及方法,从根本上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2.3纠正家长错误观念:家长教育观念也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幼儿园应该举办相应宣传讲座,或是义务教育活动,从而更新家长观念。借助雄辩的理论,或是详实的事实,这样才能加深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正确认知,让他们意识到幼儿阶段教学的严重性,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让他们更加热爱幼儿学习,为幼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家长还需要根据幼儿的喜好选择特长,在幼儿早期,必须要重视认知素质的发展,针对智力方面的培养,必须要在认知过程中需要自然形成,从某种程度来说,幼儿学习属于漫长的过程,不应该急功近利。2.4推进小学教育改革:优化小学教育改革,从而能够让小学教育改革为幼儿教学给予指导。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必须要取缔小学选拔制度,不能将考试成绩作为入学标准,严格执行入学制;第二,必须全面提升小学教学质量,缩短小学之间的教学质量区别,分配教育资源,这样能够打破家长对幼儿进入小学的顾虑,降低家长的压力,继而从根本上降低幼儿教学的弊端。 3结语 总体来说,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这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而必须对上述现象引起重视,消除教育差异,需要从根本上改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文章简要阐述了现阶段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的发展对策,以其达到优化效果。 作者:魏居霞 单位:甘肃省临夏市第六幼儿园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幼儿教育创新理念与教育行为探析 摘要:幼儿教育创新的本质既是教育技术性的进步,也是现代人文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幼儿教育进行创新刻不容缓。教育者需使用科学的创新思维,兼顾教育中的实践性,提升个人教育水准,重视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人文管理,在幼儿教育事业中摸索前进,才能找到新颖、科学、先进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教育活动;设施环境;尊重;教育水平 目前的幼儿教育事业面临着严峻的问题,许多幼儿教育机构跟不上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幼儿是心智未成熟的“人”,因此幼儿教育比其他教育模式对细节的要求更加复杂。幼儿教育的发展应在保持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前提下,符合幼儿自身成长的规律,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性格特点,同时严格要求教育者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本文将选取五个重要方面,对幼儿教育创新与教育行为进行探讨。 一、注重幼儿教育的实践性 1.组织集体教育活动 幼儿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处在重要的发展阶段。科学调查显示,一定量的集体游戏有益于幼儿智力的拓展,适当的运动也会提高幼儿的抵抗力和身体素质。当下很多幼儿园对幼儿的过度保护反而会限制幼儿的全面成长,不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与科学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适度提高幼儿集体的活动时间,同时也促进了幼儿之间的沟通,当今社会家庭仍然是独生子女居多,幼儿因缺乏交流对象产生归属感缺失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给幼儿心理健康的益处是巨大的。在集体活动中同样可以加入知识内容,游戏时幼儿的大脑皮层非常活跃,在游戏中添加文字和数字等元素,能让幼儿的记忆更深入、准确,远比传统的课堂学习效率更高。 2.定期与家长沟通 在幼儿教育中,教育机构和家长是两大组成部分。家长的教育者角色同样至关重要,如果相互产生冲突,不但教育成果功亏一篑,最可怕的是会给幼儿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因此,教育机构需要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相互交流教育方式和教育成果,达成一致,避免让幼儿处于矛盾的教育环境中。 二、注重改善幼儿教育设施环境 硬件设施决定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水平的下限,现代社会对有幼儿教育设施也有了明确的要求。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要求,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园应该积极改善自身的设施环境,不断完善基建设施,紧跟时展。新的设施配置要跟随时展和先进理念,在保证幼儿生活舒适度和活动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园内设施为媒介,让幼儿接触新生事物,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渗透人文管理思想 1.站在平等角度,尊重幼儿个体 幼儿的心智尚未成熟,但也需要人格上的尊重。教育者应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去看待每一个幼儿,在幼儿有交流的意图或者提出需求时,都应该耐心聆听和悉心解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有足够的耐心和给予幼儿足够的尊重,是教育者的基本素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育者要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善于发现幼儿的天赋和优点,并针对每一个幼儿制订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向。 2.善待员工,见微知著 要使幼儿园真正实现人文管理,幼儿园管理者尊重和善待员工是必不可缺的。每一个为幼儿事业服务的员工都是教育的参与者,员工的心态和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教育。员工是直面幼儿的镜子,也是幼儿园的中坚力量,幼儿园的教育水平从其员工身上可见一斑。因此,管理者应关心每一位员工的生活、需求以及心理状态,并适当听取意见,尊重每个教育参与者,不一意孤行。 四、注重在幼儿教育体现关爱 幼儿心智不成熟,身心都在重要的发展阶段,没有呵护感的照料、没有爱的教育都如无源之水,达不到任何有益的教育效果。教育者首先要对幼儿的衣食住行做好科学性的统筹安排,既要保证幼儿的安全问题和卫生环境,也要注意在园期间幼儿的舒适度,使幼儿有一个相对舒适、卫生、安全的成长环境。在此之上,教育者应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幼儿着想,通过观察、沟通、学习等方式理解幼儿的心理,并进行科学的引导。 五、注重提升教师素质 幼儿教师对幼儿生长的影响极为巨大,很有可能成为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应具备专业方面的高水准、人格方面的高素质。对于不适合幼儿教育的员工或者教师,应及时更换岗位人选。幼儿园之间应相互开展交流教育经验,管理者应派出优秀的幼儿教师进行相关项目的进修,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幼儿教育的创新理念和教育行为需要对传统进行变革,力图改变的同时,也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人文化管理,真心关爱和呵护幼儿的成长,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幼儿教育事业也将会迈出新的一步。 作者:朱丽丽 单位:绍兴市鹤池苑幼教集团长沼园区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使得幼儿学习压力普遍加大。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对孩子的关心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家长的期望,更有部分幼儿教师水平低下的因素。要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需要家长、幼儿园、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出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表现;原因;解决对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第一,教学内容过多、过难、范围过广。教学内容过多主要是由家长和幼儿园造成的,人在幼儿阶段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家长和幼儿教师希望通过快速拔高的方式,让幼儿赢在起跑线。但如果教学内容过多,幼儿就只能整日在学习中“奔波”,容易变成“书呆子”,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身心成长。教学内容过难主要表现在:教师让幼儿过早接受一些较难的生活哲理,这些道理虽然重要,但是,却不符合幼儿的思想水平,使得他们不理解,甚至会错误理解。教学内容范围过广体现在:幼儿教育过多重视幼儿学习能力(主要是文化课学习能力)的培养,试图以更多的教学内容弥补幼儿现存的学习漏洞,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幼儿来说,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其产生厌学心理。第二,对幼儿内心世界的关爱不足。过度重视生活技能训练,即让幼儿学习一些既定的人生规矩;过度重视学习能力培养,即让幼儿掌握一些小学的内容,例如英语单词、汉语古诗等;没有关注幼儿教育对幼儿内心世界的塑造,即忽略了幼儿对爱的感悟和理解,没有让幼儿建立对这个世界的美好认知。第三,为幼儿过多灌输纪律性、约束性的内容,阻碍了幼儿天性的发挥。过多的约束会阻碍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如,教师告诉幼儿凳子就是用来坐的,幼儿就会记住凳子的功能,但是却也忽略了凳子的其他用途。过多灌输会忽视幼儿天赋的培养,这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表现形式,人在幼儿阶段表现出的过人才能如果被压制,结果就只能让天赋逐渐消失。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第一,受当代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非常大,“一考定终生”虽然针对的不是幼儿,但是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教育过程中,幼儿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开端,是人一生重要的教育阶段。许多家长为保证孩子在应试教育中具有优势,盲目让幼儿接受高等级教育,父母这样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存在问题的。第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殷切期盼,在天价学区房面前,许多家长仍能牺牲自己的生活品质,只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是,成“龙”、成“凤”不一定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许多天赋异禀的幼儿一旦发挥其特有的天赋,就会很快成长起来。但是,在中国式家庭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学观念仍旧非常盛行。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开端,必然会让家长重视,幼儿教育具有小学化倾向,也就变得不足为奇。第三,幼儿教师自身教育能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教育观念上,仍旧认为拔高式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赢在起跑线;在教育方法上,因为无法准确把握幼儿的学习兴趣点,导致其学习兴趣低下。第四,幼小衔接机制的不完善,使幼儿过早面临升学压力。优质小学的生源往往是优质的幼儿园,这是目前幼小衔接的普遍规律。在教育功利心的驱使下,许多幼儿园以拔高的方式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让学园赢得较好的教育名声,但是这样做会让幼儿过早面临升学压力,其学习能力提升的背后,将是学习兴趣的下降。 三、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对策 第一,关爱幼儿天赋的培养,这是幼儿教育的根本。幼儿天赋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策略。幼儿园要明确自身的教育重点,不给幼儿太大的学习压力,在寻找幼儿学习兴趣点的同时,发现他们的天赋。第二,教育内容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并不意味着要将传统的幼儿教学内容全部剔除,而是要将其作为教育辅助工具,在学习过程中让孩子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三,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幼儿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是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基础,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教育观念的提升,即明确幼儿教育需要什么,要做什么;教育方法的改进,即通过更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第四,家长应改变自己的育儿观念,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经常思考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能想着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否则对孩子非常不公平,同时也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五,降低幼儿的学习负担,关注幼儿对爱的理解和感悟。笔者认为,幼儿阶段的教育主要是爱的教育,即让幼儿了解世界的美好,建立他们对世界的美好认知。因此,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应力争让幼儿感受到爱和快乐。当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幼儿思想品德的培养和优良人格的养成才会找到一条光明大道。第六,完善幼小衔接机制,避免幼儿面临升学压力。良好的幼小衔接机制应是两者各司其职而又密切相连。即在幼儿教育中,不应出现小学教育的内容,也不能因幼儿园教育水平的高低而区别对待幼儿,影响其幼升小。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已经越来越明显,究其原因,是由家长和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不当导致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幼儿园为提升自身教育知名度,过分拔高幼儿学习能力的逐利行为,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原因。 作者:安丽娅 单位:四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游戏式幼儿教育模式构建初探 社会是幼儿居住生活的场所,我们的教育不应拘泥于校园,要将教育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中,贯彻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理念。另一方面,幼儿年龄小,思想不够成熟,且活泼好动的性格要求我们尽可能以幼儿喜欢的、便于接受的游戏教学的方式,用游戏激起他们的兴趣,将幼儿同社会环境联系、结合在一起,构建社会型游戏式幼儿教育模式。 一、亲子游戏,营造氛围 幼儿的绝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庭,家长不仅仅是孩子的养育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我们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将教育家庭化,将教育同家庭紧密结合在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然后,用多样化的亲子游戏检验成果,并做出改善措施。例如:歌曲接龙游戏。在游戏前一周,我邀请各位小朋友的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歌曲接龙游戏,将游戏主题、歌曲内容告知各位家长。游戏开始前,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在家庭里听歌练歌学习歌曲,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当他们准备充足之后,我们游戏正式开始,小朋友们先自我介绍,然后抽签决定从哪位小朋友开始。当小朋友起来表演时,往往紧张、不知所措,甚至忘歌忘词。这时家长在旁加以帮助和引导,鼓励孩子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接着,小朋友表演完毕可以指派下一组小朋友和家长的组合。这个游戏最大程度地锻炼了幼儿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让孩子在与家长的排练、训练过程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也拉进了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对幼儿来说,家庭是他们接触最多的场所,也是最为熟悉和自由的场所,因此,将亲子游戏作为联系社会,构建游戏式幼儿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营造走出社会的良好氛围,会让幼儿在最轻松、最自由的状态下踏出第一步,为以后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便于该模式的推广。 二、社区游戏,发展人格 社区是大社会环境中同幼儿联系更为紧密的一部分,他们每天生活在社区、玩耍在社区,接触社区的人和物,并从中模仿、学习,进而形成自己性格的一部分。因此,将社区同幼儿教育联系在一起,开展社区游戏,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敬老院活动。为了培养孩子们尊老爱幼的美德,我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进入敬老院,让他们接触老人,在实际行动中尊敬老人。首先,我联系社区内的敬老院,将这个想法同负责人进行详细的沟通,确定好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接着,我将这个消息通知小朋友们,大家集思广益,我们可以做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这些孤寡老人?活动开始后,小朋友们分成不同的小组,一部分打扫庭院,一部分去陪爷爷奶奶们说话,有的小朋友还自己准备了节目逗爷爷奶奶们开心。傍晚,大家围成一个圈,听爷爷奶奶讲他们经历的英雄故事,以此熏陶孩子们的思想。在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收获颇丰,并且,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有正确的方向。社区活动使孩子们走出思维的禁锢,接触更多的不同人群,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好的精神品质。此时我们教师在游戏时做好充足准备,做好安全措施,让孩子最大程度地自由生长,提升个人品格,这就是社区游戏的最大意义,也是将学习同社会紧密联系的重大进步。 三、实践游戏,提升能力 所谓实践出真知,单方面的讲授往往不能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理解,反而更容易激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不按老师说的去做,得不偿失。我们的游戏教学最好同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种主动性的探知会让他们更加印象深刻。例如:“猜猜会怎样”小游戏。在教学过程中,小朋友们会有轻的物体一定漂浮在水面,重的物体一定会沉入水底的认知。这时,我并不会直接反驳孩子们,而是采取动手游戏实践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我准备几个大盆,里面装满水,给孩子们发不同的材料:棉花、木块、小铁球、纸、蜡笔等。首先,我先询问孩子们那个物体最重,孩子们回答木块最重,那么孩子们觉得木块放入水中,是会沉下去呢还是浮在水面上?“当然是沉下去啦!”小朋友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时我们自己动手实践一下,会发现木块会浮起来。那么,小铁球比较轻,它会浮起来吗?此时孩子们还是回答会浮起来。再次动手实践,他们会发现虽然这个小铁球比木块轻,但是他还是沉下去了。当我再次询问棉花时,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会肯定地说它会浮起来了,再通过实验孩子们就可以明白,并不是所有轻的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也不是所有重的物体都会沉下去。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小游戏,让孩子们得到正确的认知,并且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沟通理解能力,何乐不为呢?动手操作过程会在心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自己推翻的结论也尤为深刻。因此,我们教师要多加强实践小游戏的课程。我们教育的孩子从社会中来,最终要回到社会中去,因此,将教育同社会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尤为重要,我们教师争取做一个传播的媒介,一个沟通的桥梁,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将教育社会化,让孩子用游戏这种简单深刻的方式得到知识,构建游戏式幼儿教学体系,用快乐简便的方式来培养社会型人才。 作者:邬楠雯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幼儿教育中环境创设的作用 想要创设环境,就需要明确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性和教育性,不管是环境的创设还是幼儿园的教育它们最终的目标都是相同的,目标便是服务于教育。所以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的是幼儿周围的环境创设,幼儿自身健康的成长受着班级环境的影响,班级上环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幼儿间的互动,让他们能积极地进行沟通。环境的创设会从多方面为幼儿建立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也充分体现了幼儿培养的实用性、教育性及全面性。 一、智慧的开启 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环境中来开展的,幼儿的成长也是如此,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会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环境创设为什么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如此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环境会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可以通过在环境中探索而获得应对环境变化的办法,并对身边的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改造。幼儿园为了以后可以顺利开展对幼儿的教育工作,在幼儿刚入学时就会对他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其中包括他们的年龄、性格、行为能力以及认知水平。大多数幼儿园会依照幼儿的爱好、习惯、个人特征等来创设周边的环境。在墙上设立一个主题栏,内容有各式各样的主体,有节日主体、动物主体以及四季特征主体等,如:《水》《七只小鸭》以及其他的主题墙饰,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通过这一系列的主体设置,来勾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好奇心,这样不仅帮助了幼儿在无意中接受了教育,还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操作能力,认知能力及语言能力。幼儿在课堂上和环境中相互进行探索、学习,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二、情感的营造 在幼儿的教育环境中,幼儿可以发现美、感知美,获得欣赏美的能力,幼儿还可以在学习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幼儿对于自身及外界的审美能力,所有人应当给予尊重,不去对他们进行人为的干扰,保持幼儿最真切、朴实的审美及欣赏能力,以此为依据,来展示对幼儿的教育任务。幼儿园的教育环境,除了在幼儿园周围的墙上采用丰富多彩的主题以外,还可以创设一些具有美术感或童趣感的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到处都可以受到美的熏陶,获得丰富的情感,培养幼儿对于艺术美的感知。班级里,老师通过于幼儿的沟通,在墙上布置了许多精美的图画和文字,使每一面墙都有各自的特点,具有各自的意义,体现出幼儿对美感的认知,让他们可以互相交流并且分享比此间的喜悦。班级环境创设可以让幼儿对身边的环境能够更加了解,让幼儿在潜意识里默默地喜欢上大自然,并且拥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情感。如:可以根据幼儿的喜好,在班级的阳台上建立许多主题,可以建立自然角也可以建立一个动物饲养区等,以此来丰富幼儿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除此以外,还可以在班级的某些活动区域放上一些植物,让幼儿亲自去种植它们与它们共同成长,在此期间幼儿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植物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与周围环境的情感,养成了良好的品格和心性。在班级上还要制定值日的制度,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能力,老师也要带领幼儿对班级里的动植物进行照顾,给动物打扫卫生,给植物浇水、疏土,以此来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教师可以提供许多材料,如:水果皮、开心果等,让幼儿自己动手创作,粘贴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或人物。班级里有幼儿过生日时,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幼儿为其过生日,幼儿可以通过送生日礼物来分享彼此的快乐。班级创设对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具有很深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情感,加强了幼儿间的相互交流,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了幼儿间的情感交流。 三、行为的勉励 幼儿是否可以保持良好上进的学习心态,班级内部环境的好坏尤为重要,它对幼儿行为的激励有着极深的影响。在幼儿教育平时的活动中,主要是老师通过教幼儿们唱歌、跳舞、做游戏等活动,幼儿的作品中充满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带有许多童真童趣,从幼儿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幼儿对外界的感知和感悟,这是幼儿的一种丰富的情感交流。对于如何激发幼儿想象力的发挥,老师可以利用周边的许多常见的材料,如:小木棍、橡皮泥、火柴、纸等来制作粘贴画、剪纸和各色各样的小泥人小动物来拓展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收集材料和完成设计等步骤,来获得许多体会,完善自己的阅历和对生活的经验,并且将自己的作品顺利完成。作品完成时,老师可以将幼儿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出来,并针对作品的好坏来给幼儿颁发奖励,激发每一位幼儿去继续创作,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创作的兴趣。因为每一个幼儿自身的生长环境和认知力不同,所以老师可以通过对环境的创设,让每一个幼儿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后都会有所收获,幼儿也会因此树立自信心。幼儿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环境教育这种隐形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教育中方法之一,环境因素的改变会影响到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总的来说,环境创设需要依照幼儿的兴趣变化来开展,同时也要与时代共进步,明确幼儿的需求,制定教育的目标,以幼儿为主,全方面提升对幼儿的教育,为以后的教育事业奠定基础。 作者:吴伏兰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小附属幼儿园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教具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具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得到了教师的高度认可。本文主要分析了教具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具体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具;作用 教具是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使用的工具或玩具,幼儿们通过玩教具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并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应明确教具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玩教具,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一、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幼儿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产生多样化的学习想法与生活想法。缺乏想象力,幼儿就会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恶性循环中。很多教师同意“创造力缺乏是因为想象力没有得到开发”这一观点,所以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要重视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借助教具,让幼儿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游戏、开展游戏。此外,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不得过分干预幼儿的游戏活动,也不要指责幼儿天马行空的想法。塑料积木是幼儿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玩具与教具,很多教师会在幼儿玩积木之前,告知幼儿游戏的具体规则,一旦发现幼儿没有按照自己提示的游戏规则玩,就认为幼儿没有认真听讲,不遵守纪律,并强制要求幼儿必须用教师传授的方法玩积木。这样,不仅影响了幼儿想象力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幼儿形成创造力。教师一味地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拼积木,会极大地限制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鼓励幼儿用个性化的思路玩积木,大胆想象,大胆实践,即使完全脱离了教师建议的游戏规则也无不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应给幼儿营造开放性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玩教具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探索出个性化的玩法,从而快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二、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时期是儿童语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借助教具,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发散幼儿的思维,也有助于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长期训练,学会玩教具,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芭比娃娃”是很多幼儿喜欢的玩具,在玩芭比娃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边玩一边说一说自己的娃娃叫什么名字,娃娃的性格怎样。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基本的介绍用语,还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性格特点。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可以借助合作型的游戏引导幼儿之间进行交流,促使幼儿形成交际意识,提高交流能力。如在玩“过家家”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和幼儿结合教具,共同设计“过家家”游戏的场景,编排“过家家”游戏涉及的小故事。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倾听他人的想法,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都有较大益处。 三、培养幼儿的道德素养 心理年龄决定了幼儿的思考方式,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所以大多数幼儿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幼儿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与关注,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他人的认可,他们不懂得从其他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另外,在幼儿教育阶段,如果教师忽视了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幼儿很容易成长为自私、自我、极端、任性的人。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具,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如在借助教具做游戏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帮助幼儿养成集中注意力,专心做一件事情的好习惯,这也有助于提高幼儿的专注度。在游戏过程中,很多幼儿好胜心强,一旦失败了,就无法控制个人情绪,甚至将失败的负面情绪发泄到教具上。这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建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识,学会控制个人情绪与个人行为。综上所述,教具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很大,教师应给幼儿明确的指导,开发幼儿潜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蔡宇 单位: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第一附属幼儿园
经济预测论文:东盟国家经济预测 2007年东盟经济增长率将有可能逊于2006年。由于欧美地区经济增速预计放缓,东盟国家对这些地区的出口会因此下降。不过,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及亚洲多个国家国内经济需求和基础设施发展等,将抵消欧美经济放缓对东盟经济所带来的部分冲击,东盟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增长。 新加坡 由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双呈现全面性的增长,新加坡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7.5%至8%,但2007年预料会放缓到4%-6%。在通货膨胀方面,2006年1-9月份,新加坡的通胀情况比2005年有所提高,消费价格指数(CPI)篮子项目中除了交通和通讯以外,价格都有所上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衡量的潜在通胀率(不包括住宿和私人陆路交通费)上升1.8%,2007年预料在1%-2%之间。 新加坡2006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为9.4%。 据新加坡统计,2006年1-11月,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达465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增幅较前10个月下降了0.6%。其中进口2171.5亿美元,增长了14.4%;出口2485.8亿美元,增长14.6‰马来西亚、美国和中国仍是新加坡最主要的三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分别为611.8亿美元、511.2亿美元和481.1亿美元,分别占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的13.1%、11%和10.3%。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政府11月23日表示,马来西亚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超越5.8%的官方目标,并预计2007年增长率为6光。据《星洲日报》12月5日报道,马来西亚国际贸工部副部长吴立洋认为,2007年马来西亚经济表现会比2006年好,政府将全力发放第9马来西亚计划工程,刺激经济增长。 马来西亚经济研究院(HIER)此前对2006年增长率的预测为5.6%。HIER同时把对2007年经济增长率的预估从4.8%调升至5.2%。HIER还预计,2006年马来西亚通货膨胀率为3.7%,2007年为3.3%;制造业2006年增长7.6%,2007年增长5.8%;服务业2006年增长6.0%,2007年增长5.3%。该机构另外称,马币兑美元汇率可能进一步上升。 自亚洲金融风暴后,马来西亚就面临财政赤字的问题,政府一直想方设法予以解决。2000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5.7%,至2004年已降至4.3%,2005年则为3.8%,预估2006年将继续下降至3.5%。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公布的数字,马来西亚2006年上半年的通胀率达3.9%,除服装、鞋帽、通讯指数有小幅下滑外,其它各项物价综合指数均有上涨。其中交通涨幅最大,达12.7%,这主要是受油价攀升的影响。 泰 国 世界银行预计泰国2006年GDP增长4.5%,2007年增长4.6%。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12月上旬报告指出,9月19日发生的军事政变,对泰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明显冲击,如果临时政府能够减轻;中击,2007年泰国的经济增长率,仍可以达到4.7%。未来几个月将是观察的重点,临时政府必须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一旦新的政府产生,才能够安渡难关。 2006年上半年泰国经济增长率为5.5%,其中农业部门增长5.9%,非农业部门增长5.5%,表现虽然仍属稳健,但已出现趋缓的情况。特别是在高能源价格和政局不稳的情况下,国内需求减缓和民间消费不振,进而影响内需型产业和服务业的表现。 2006年上半年,泰国出口额为605.6亿美元,增长16.8%;进口额为625.9亿美元,仅增长4.9%,出进口呈现20.3亿美元的顺差。在出口部分,2006年上半年泰国主要出口产品为机械产品、一般制造产品和食品类产品,而增长较大的产品则以燃料及油品、初级原料类为主。 2006年上半年泰国政局不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外资对泰国的投资信心,虽然泰国政府的国内超大型投资计划陆续展开并实施扩大吸引海外投资的政策,但外资仍出现观望的态势。2006年上半年,政府核准外商投资项目数为376件,虽略高于2005年同期的370件,但总核准投资金额仅为1587亿泰铢,较2005年同期的1740亿泰铢减少了153亿泰铢。 国内政局不稳是影响2006年泰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印度尼西亚 苏西洛总统于8月份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时表示,其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2006年为5.8%,2007年则为6.3%。相较于印尼官方的态度,许多研究机构所的数据则显得不那么乐观,如全球透视(G]Obal Inslght)提出的2006年预测数字为4.7%,这与印尼官方的5.8%有段相当大的差距。而若印尼2006年的经济增长表现如其它研究机构所预测,将是该国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经济增长幅度减少的表现。 受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增长的影响,2006年上半年,印尼出口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从而带动了对外贸易总体增长速度的回升。据印尼海关统计,1―6月印尼进出口贸易额为758.5亿美元,同比增长9.6%。其中,出口469.2亿美元,增长15.1%;进口289。3亿美元,增长1.6%。由于居民消费及投资增长未见起色,印尼进口增长仍然较慢,这也使上半年印尼贸易平衡状况出现较大幅度改善,实现贸易顺差179.9亿美元,增长46.4%。 2006年上半年,印尼对其主要出口市场的出口,除中国台湾(出口13.1亿美元,同比下降9.4%外,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对古印尼出口总额21.9%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的出口额,增长18.1%,达到102.6亿美元;同期印尼对居于第二、三位的美国和新加坡分别出口53.5亿美元和41.2亿美元,增长12.4%和5.1%,均低于印尼平均出口增速。在其他主要出口市场上,印尼对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出口增速显著,分别增长35.9%和30.8%,出口额为37.3亿美元和20.9亿美元。 2D06年上半年,新加坡、中国和日本是印尼前三大进口来源国。 在2006年前11个月中,印尼批准的外国投资工程为801项,总额为36.1亿美元。同时,政府批准的国内投资工程共有145项,总额为16.9兆印尼盾。从工程数量和投资额看,外资内资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 印尼政府现在正积极贯彻“三管齐下”战略,首先是通过强劲的出口和增加来自国内外的投资,取得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其次是提升房地产发展以创造更多就业;第三是提升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以减少贫困。印尼的人均GDP2005年为1300美元,2006年预计将达到1500美元。 菲律宾 菲律宾2006年GDP增长率目标为5.5―6.1%,2005年GDP增长率为5.0%,2004年为6.2%。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 高了对菲律宾经济增长的预测,预计2006年的增长率为5.5%,2D07年的经济增长率为5.7%。 受到国内农渔业生产迅速增加、制造业显著增长以及金融业持续保持稳定增长等因素带动,菲律宾2006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为5.6%,菲政府相信能够实现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但是,高油价、美国经济趋缓,都将连带影响菲经济增长目标值的达成。 日前,亚洲发展银行(ADB)则将菲律宾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由原先预测的5%向上修正为5.4%。但是,ADB认为菲政府应创造一个适合投资的环境,以及制造更多就业机会,才能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另外,ADB也对菲的债务负担居高不下表示关切,因其债务利息支出已超过政府收入的1/3。而国营企业及政府金融机构的绩效仍须进一步改善,电力部门民营化进程也将作为海内外投资者评估菲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 由于菲律宾2006年国家财政情况持续改善,总体经济表现也相当稳定,央行预测将有更多的国外投资流入。 越 南 亚洲发展银行在《2006亚洲经济概况报告》中预测,2006年越南经济增长7.8%,2007年增长7.6%。报告分析,2006年,商品出口迅猛增长为7.8%的增长率作出重大贡献;2007年,越南出口速度将有所放缓,但消费和投资增长将会继续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006年11月,越南第11届国会第10次会议通过了2007年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决议。2007年越南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2%-8.5%;农林渔业增加值增长3.5%-3.8%;工业和建筑增加值增长10.5%-10.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8.5%;出口总额增长17.4%:进口总额增长15.5%;全社会投资总额占GDP40%。 2006年上半年,越南经济增长7.4%,虽较上年同期的7.6%微降,但仍在政府的计划范围内。物价仍维持平稳,上涨率为4%,低于2005年同期的5.2%,其中粮食食品类上涨最高为4.9%,而建材、交通工具、邮电、药品及医疗、家庭用品价格涨幅均在3%-3.5%之间。 2006年上半年,越南工业产值达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其中,私人企业增长22.9%,外资企业增长19.0%,国营企业增长11.3%。虽然原料、燃料及石油价格上涨,影响了生产经营,但影响不大,工业产值仍保持高速增长:增长较快的主要产品有煤炭(增长23.9%)、丝绸(20.5%)、成衣(25.7%)、农药(19.6%)、医疗药品(25.1%)等。在工业发展地区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各省的工业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传统的南六省,首都河内工业增长达17.5%。北部区域的快速发展显示越南政府引资北进的策略成功,外商投资于越南北部地区也能得到较多的投资优惠。 对外贸易方面,2006年上半年越南出口持续增长,贸易人超减少。出口总额达187.3亿美元,增长25.7%(上年同期为17.4%),上半年月平均出口额为31.2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24亿美元的水准。出口增幅较大的主要商品有纺织品、鞋类、水产品、木制品、电线电缆、塑料制品及电子产品零件等。 出口方面,美国仍是主要市场,2006年上半年出口额增长高达45%;而对欧盟、日本的出口也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分别增长34.0%及23.5%,出口市场将愈趋向以欧、美、日为三大主要出口市场的架构。 进口方面,越南2006年上半年进口额达207.1亿美元,增长14.1%。其中外资企业进口75.47亿美元,增长16.2%。进口增长的主要商品有:棉纱增长53.1%、各类纸品增长30.5%、各种化学品增长9.5%、塑料原料增长23%、布料增长34.6%、电子产品零件增长15.2%机械设备配件增长16%。 据越南统计总局统计,2006年1-11月越南进出口总额770.4亿美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22.5%,其中,进口407.64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出口362.76亿美元,同比增长23.7%。 2006年12月9日,美国国会表决通过了给予越南永久性正常贸易地位(PNTR)法案。2005年越美双边贸易达65亿美元,2006年可达80亿美元,在美国给予越南永久正常贸易地位后,预计2010年越美双边贸易额可达175亿美元。 日本企业对越南投资在近两年明显加快,2003年日对越投资总额为6100万美元,2004年猛增至5.9亿美元,2005年为4.76亿美元,预计2006年可达10亿美元。日本对越投资总额累计为64.34亿美元,列各国和地区对越投资的第三位,实际到位金额46.69亿美元,列第一位。 柬埔寨 2005年是近10年来束宏观经济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GDP增长率为13.4%(经IHF修订),人均GDP448美元。2006年将不会重现2005年的经济增长势头。柬政府制定的2006年GDP增长率为6.1%,上半年已实现了增长6.8%,高出IHF预测2006年增长耽的指标。预计,2006年柬GDP的增长有望突破7%。但柬经济增长基础非常脆弱,主要依赖制衣、纺织加工和旅游业的拉动,基础设施的道路交通、水电供应等公共投资仍增长缓慢,严重制约着柬经济的快速发展。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仍缺乏竞争优势。 2006年上半年,柬通货膨胀压力减轻,物价平均上涨指数为1.3%(2005年为4%),食品类价格上涨0.5%(2005年为7%),交通运输费用上涨4.9%(2D05年为4%)。2006年上半年物价指数比较平稳的主要原因是粮食、鱼类供应增加,禽流感影响减小。 2006年上半年,柬进出口总额为26.7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27%,其中出口11.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进口1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2%。出口商品仍以成衣、纺织和鞋类为主,其它为橡胶、农产品、渔类产品和工艺品等;进口商品主要是制衣原辅料及纺织原料,以及石油产品、汽车、机械、电器和日用品等。出口对象国主要是美国和欧盟,市场份额占出口总额的96%。 (许宁宁,中国著名东南亚商务专家,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马来西亚商务理事会中方理事,中国―泰国商务理事会中方理事,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经济预测论文:基于BP神经网络的西安市宏观经济预测 摘要:宏观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测应采用非线性的工具进行建模。采用BP神经网络对西安市宏观经济指标进行预测,此预测模型只需少量训练样本就可以确定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实验表明模型预测精度高,能够对西安市宏观经济系统中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描述,使建立的非线性模型与实际系统更加接近。 关键词:宏观经济;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非线性 0引言 利用经济指标的准确预测是国家对宏观经济正确调控的必要前提。但经济系统,特别宏观经济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广泛存在着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作用关系;而在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各种宏观经济模型,大都是线性模型,很难把握宏观经济系统中的非线性现象,必然导致经济预测的误差加大。学者们因此对各种线性模型做了不少改进,如建立分段线性模型、参数时变线性模型等,但结果并不理想。于是人们寻求一些非线性工具进行宏观经济建模。而神经网络具有并行计算、分布式信息存储容错能力强、自适应学习功能等优点,在处理复杂的人工智能和非线性问题上显示了优越性。 1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 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结构是前向的多层网络,含有输入层节点、输出层节点和一层或多层的隐层节点,同层的各神经元之间互不连接,相邻层的神经元则通过权值连接。当有信息输入BP神经网络时,信息首先由输入层节点传递到第一层的隐层节点,经过特征函数(人工神经元)作用之后,再传至下一隐层,这样一层一层传递下去,直到最终传至输出层进行输出。其间各层的激发函数要求是可微的,一般是选用S型函数。最基本的BP神经网络包括输入层,隐层,输出层这三层节点的前馈网络,其结构如图1所示。 BP神经网络使用一组样例对网络连接权值进行学习训练,每个样例都包括输入及期望的输出。在正向传播过程中,首先将训练样例的信息输入到网络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层节点逐层计算处理后,传至输出层。在计算处理过程中,每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如果在输出层得到的结果不是所期望的输出,那么就转为反向传播。反向传播把误差信号沿原连接路径返回,并按照一定原则对各层神经元连接权值进行适当修改,直至第一个隐层;这时再开始进行正向传播,利用刚才的输入信息进行正向网络计算。如果网络输出达到了误差要求,则学习过程结束;如果达不到误差要求,则再进行反向传播的连接权值调整。这一过程不断往复,直到网络正向计算输出结果达到误差要求为止,学习就告结束。网络训练结束后,在用于求解实际问题时就只须使用正向传播。 2具体应用 2.1 样本获取 神经网络建模关键之一是网络训练样本的选取。在模式识别中特征抽取是一个重要环节,抽取稳定且有效的特征是识别系统成功的关键。神经网络建模也就是对系统进行模式识别,神经网络中的特征抽取也就是样本的选取,包含原始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变量选择及数据预处理;只有经过这些步骤后,才能对神经网络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训练样本质量直接影响网络应用效果,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能表达对象全面特征的样本,好的训练样本能提高网络学习速度和效果,并提高网络泛化能力。建立本预测模型时选取样本,首先是建模必须建立在一个基本固定的环境下; 其次是样本选取应涵盖系统特征的信息,要能够包含在控制中的输入输出特征,能给神经网络提供较为全面的边界信息。本模型旨在对西安市14个指标2008年的数值进行预测: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财政预算、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进出口总额、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工业出厂价格指数。在排除各年可能发生异常情况下,用各指标前几年数据预测紧接着下一年的各指标数据。 2.2 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网络训练前,为了神经网络的逼近和收敛,均将样本归一化到0-1 之间。最大训练次数2000次,神经网络学习率按经验选取一般在0.001和0.1之间,隐含层结点的选取采用多次试凑法。 在实际应用中,对控制的输入输出应当按照归一化的方法对输入输出进行调节;否则,模型是无法正确工作的。本文采用了较为简便的归一化方法,即将最大值归一化成1,最小值为0,其余值按比例缩放。 经济预测论文:混沌理论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摘 要】近十来年,我国学者开始研究混沌理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但总体来看,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存在着明显不足。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拟冲破经典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利用混沌理论拓宽人们对现实经济问题研究的视,探讨多种随机经济现象背后的运行规律;把混沌与其它联系密切的非线性模型作出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同时探讨宏观经济数据的动力学特征,对经济的运行作出预测和控制。 【关键词】混沌;预测;应用 混沌研究的进展,无疑是非线性科学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正在消除对于统一的自然界的决定论实际的基础之上.跨越学科界限,是混沌研究的重要特点.普适性、标度律、自相似性的分形和概率论两大对立描述体系间的鸿沟,使复杂系统的理论开始建立在“有限性”这更符合客观几何学、符号动力学、重整化群等等概念和方法,正在超越原来数据科学的狭窄背景.走进化学、生物、地理学,乃至经济学的广阔天地. 混沌是确定性系统中的内在随机性.确定的是因为它是由系统内部而不是外来扰动所产生的,即内在随机性;而随机性是指不规则的难以预测行为.混沌理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把复杂事物理解为自身内部某种有结构、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理解为外来的、偶然行为。 一、混沌研究的意义 混沌现象的研究不仅具有基本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意义。目前非线性科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在于对混沌现象的认识。而关于混沌动力学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奇怪吸引子、相空间重构和符号动力学,正在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之中,并取得了普遍的成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非线性科学和统计物理的最新发展表明,一个小的随机力并不仅仅对原有的确定性方程结果产生微小的改变,而且它能出人意料地产生重要得多的影响。在一定的非线性条件下,它能对系统演化起决定性的作用,甚至能改变宏观系统的未来命运。另外,这种无规则的随机干扰并不总是对宏观秩序起消极破坏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它在产生相干运动和建立“序”上起着十分积极的创造性的作用。 二、经济混沌预测原理 给定一组反映经济系统混沌状态的时间序列,利用相空间重构方法,将其映射到有限维状态空间中,就可以得到混沌吸引子。混沌吸引子具有总体稳定性、吸引性和内部分形性。吸引子之外的一切方向的运动轨迹都将向吸引子靠拢,吸引子具有把吸引子外的所有状态集聚到吸引子上来的强大凝聚力,反映出极强的稳定作用,系统状态一旦到达吸引子内部,其运动轨迹就相互排斥,对应着不稳定的方向。然而,混沌吸引子上的相邻两轨迹绝不永远按指数分离,而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嵌套,吸引子的吸引与排斥的统一,导致吸引子的分形结构。由此可知,处于混沌吸引子外的任一状态点的运动轨迹都有万处于其邻界状态点的运动轨迹相同的运动趋势,进入吸引子。处于吸引子内的任一状态点的运动轨迹与处于其相邻状态点的运动轨迹也有保持在该吸引子内并产生分形结构的运动趋势。因此,通过找出预测状态点的邻界状态与其后续状态点之间的函数关系,作为预测函数,就可以实现经济混沌的短期预测。预测程序如图所示。 三、经济混沌的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 经济预测的要求不同于数理预测,数理预测要求绘出系统未来较为准确的状态,而经济预测要求的是对系统未来的状态做出定性或定量的判断与估计,并不要求很准确。经济混沌预测包括两个方面,经济混沌的定性预测和经济混沌的定量预测。 经济混沌的定性预测,就是对经济系统出现混沌状态的时机、条件和混沌的程度做出推测判断,从性质上指出经济系统的未来状态;经济混沌的定量预测,则是当经济系统呈混沌状态时对其未来的变化做出数量上的估计。 经济系统的行为可分为两类。当经济系统的行为是稳定的,系统的行为具有对初始状态和外界扰动变化的稳定性,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数量上预测;当经济系统的行为是混沌的,因其行为具有对初始状态和外界扰动的敏感性,从长期角度看,既没有数理意义上的可预测性.也不能做出经济意义上较为精确的预测。不过通过对经济系统模型的分析,可以找出表现系统不同行为性质的结构参数,这对经济预测而言是有意义的,它至少是允许人们从性质.上预见经济系统的未来,对于经济混沌的定量预测,从原理上讲,其短期预测是有效的。 通过对混沌的研究,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维。过去被人们认为是确定论的和可逆的某些方程,却具有内在的随机性和不可逆性。确定论的方程可以得出不确定的结果,这就打破了确定论和随机论这两套描述体系之间的鸿沟,给传统科学以很大冲击,在某种意义上使传统科学被改造,这必将促进其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邹栋(1980-),男,黑龙江佳木斯人,讲师,主要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 经济预测论文:我国宏观经济预测分析 [提要]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发展,中国也进入大改革、大调整阶段,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实行,互联网+、高科技企业、房地产、医药等行业形势一片大好。而在证券市场上,2015年初中国股票市场进入“大牛市”,大盘不断上升并突破新高。不论是2014年的中国经济良好保持,还是2015年的中国经济强势跟进、股市震荡调整,都表明中国经济发展预期良好。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分析;预测 一、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在整体经济形势较好的情况下,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中国原本以第二产业为支撑并重视发展第三产业,而现在要逐渐将国民经济收入的重点转移到第三产业并保持产业结构的健康比例,并力求将中国经济由投资推动型转化为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面临考验。 2014年开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内需不足使许多企业难以盈利,在产业生命周期中被淘汰。201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批准了七大基建工程,投资总额超过10万亿元,以投资来促进消费,增加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用拉动社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投资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并注重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税制改革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 二、宏观经济规律分析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及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影响着政府、企业或个人对市场的决策和调控的决策。2014年的中国经济,总体发展呈现以下几个规律: 1、GDP增长率逐年、逐季回落。中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GDP增长一直十分迅速,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渐调整,走向成熟,GDP的增长速度也在逐渐降低并保持平稳。在产业分布层次看,第一产业占比远远小于二三产业,且第二产业的占比逐年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新阶段。 2、CPI仍保持在较低的稳定水平。一般对于中国而言,CPI保持在3%左右是正常的,2014~2015年初我国的CPI一直在2%左右,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说明我国的物价涨幅低,经济下行,总体需求不足。 3、追求经济长期发展,实行微刺激政策。2014年以来到2015年初,中国经济出现了下行状态,内外需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并没有采取激进的措施促进中国经济的短期发展,而是采用降息等微刺激的方式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发展。 三、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能够长期影响证券市场,一般影响时间为3~5年,所以把握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对判断股市的走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发挥积极财政的作用。 1、科技型新兴产业的开拓。2013年以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发展使科技型新兴产业特别是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在2015年3~4月份,科技型公司股票“疯长”,如暴风科技上市之后连续28个涨停,从7.14元的发行价,涨到最高189.97元,累计涨幅已达25.6%。其他科技型公司的股票也都实现了超越性的价格变化,互联网行业的股票作为成长股,其价格涨幅远远高于市场利率,深交所也为互联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IPO规则放宽,加快向注册制改革。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上市制度的改革,由核准制变为注册制。现在每个月都有很多公司准备上市,但是由于核准制条件繁琐、程序复杂,很多企业不能顺利上市或成本较大,特别是在创业板市场。 若将上市制度改为注册制,会带来创业板的“大牛市”。而在大盘不断上涨的行情下,创业板的行情也在不断被看好,并且创业板突破了近年来最好水平,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活跃板块,为中国证券市场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3、国家政策与证券市场变动明显,如“一带一路”、税制改革、国企重组等。2014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初步想法,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自政策提出后与之相关的股票开始不断地跳空、涨停,可以说,“一带一路”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电力、钢铁、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市场价值。 4、行业发展规律与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且周期性最明显的行业是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之所以与经济的发展十分密切,是因为中国楼市占到了中国GDP的15%~20%的比重,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如土地出让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对中国财政收入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房地产行业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联系十分密切,并且房地产行业也依赖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在经济形势向好的情况下,房地产行业比较繁荣,有明显的周期性。 2015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并不良好,但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房地产行业,遏制房地产行业的下行状态。 四、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受美国经济加速复苏和欧元区经济危机的缓解影响,中国进出口在2015年将继续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由于房地产市场走弱、制造业过剩产能尚未完全消化,增速将会下降,因此中国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会下降已经成为共识。对于证券市场,现行股价处于震荡下跌阶段,证券市场将会进入调整阶段,总体看来A股市场存在很大的潜力。 经济预测论文:“大数据”时代人民银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研究 摘 要:本文以人民银行构建“大数据”需求为出发点,分析构建“大数据”的基本条件和制约因素,并借鉴国外央行成功经验和做法,探索人民银行利用“大数据”构建前瞻性、科学性的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框架和模型。 关键词:大数据;经济金融;理论研究 IBM执行总裁罗睿兰认为,“数据将成为一切行业当中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最终数据将成为人类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麦肯锡给“大数据”的定义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亚马逊的“大数据”定义: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数据量;维基百科的“大数据”定义:“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大数据”定义:“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大数据”的显著特点是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及由此产生的价值(Value)。“大数据”提供给人们新的观察世界方法,并用数据化思维和先进的处理技术去探索海量数据之间的关系。 一、构建“大数据”是人民银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的现实需要 受“大数据”驱动,依托信息共享、高度集成的数据仓库、先进的数据挖掘分析模型,“大数据”将改变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管理与决策的方式与方法。 (一)构建“大数据”,强化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管理的智能化。人民银行“大数据”实施后,人民银行业务将从传统的手工处理向全信息化处理转变,业务基础工作重心将从手工或半手工采集数据转换到灵活运用人民银行“大数据”,依托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聚类和清洗,优化人民银行综合管理模块数据自动采集功能,实施宏观预测分析,对社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实时掌控全国经济金融变化动态,实现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智能化处理。 (二)构建“大数据”,夯实人民银行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的坚实基础。随着人民银行各类数据处理、管理和交换进一步集中,经济金融数据共享渠道的进一步畅通,“大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度将出现质的变化,人民银行将成为国家调控、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数据的枢纽。充分挖掘和运用人民银行“大数据”,为我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执行、监测、决策和实施,提供快捷、全面的数据支撑和信息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有利于人民银行及时掌控、跟踪金融风险。通过深度挖掘人民银行业务数据,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模型,实施人民银行调控手段的规范化管理,动态跟踪、管理资金流的异常监测,实现人民银行风险控制、内部业务风险控制、外部业务监督管理的智能化处理。 二、人民银行初步具备建立“大数据”的基本条件 人民银行数据是指人民银行在履职过程中所获取的具有分析、研究、决策等功用和价值的数据,包括调查统计、货币信贷、征信管理、财务会计、国库等结构化数据,以及人民银行经过积累的统计、货币分析资料库、图表、文字资料、影音视频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 (一)建立了较为全面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经过多年探索,人民银行目前已构建了包括货币供应量统计、信贷收支统计、现金收支统计、对外金融统计、金融市场统计、人民银行专项调查统计(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景气调查指数)和资金流量统计等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为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服务,着力提高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12月,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8家单位签署信息采集合作文件,标志着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方面迈出新步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建立了规模较大的人民银行数据库。一是建立了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截至2013年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近8.4 亿自然人和1919.3 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信息; 个人、企业信息全年查询量分别达3.5 亿次和1.04 亿次;全国累计补充完善小微企业信息近243 万户,累计已有35 万户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72318.90 亿元;全国共为1.51 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10143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贷款余额2万亿元。二是建立了国库数据库。国库数据汇集了各级政府财务数据和各级国库管理数据,包括各类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以“3T”系统[指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 三大系统]为核心的现代化国库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基本形成。2013年,全国通过TIPS成功处理各类业务20798.5万笔,金额136911.25亿元,通过TCBS办理收入业务38070万笔,金额109574亿元;办理实拨资金支出业务621万笔,金额118694亿元;办理退库业务153万笔。2013年国库系统共办理国库收支41.18 万亿元,2013年11 月,国库管理基础信息模块在全国正式上线,国债管理模块与38 家储蓄国债承销机构正式联通。 (三)金融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人民银行推出《银行业标准体系框架》,《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2 0 1 0版)等1 4项金融行业标准;《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建设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国首个金融机构名录库,囊括23万多家金融机构信息。2011年3月,人民银行颁布《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启动我国银行磁条卡向IC卡迁移战略。2012年《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PBOC3.0),组织建设国家金融IC卡安全检测中心。先后《证券、期货、保险、印制、银行业标准体系》;修订《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综合规范(2013 版)》,《金融机构代码证管理办法(试行)》。2014年8月,人民银行《统计数据与元数据交换(SDMX)》标准,规范了我国金融统计信息的处理、交换和对外流程等内容。2014年11月,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用户管理规范》和《征信机构信息安全规范》。 (四)人民银行数据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通过分析研究存贷款及其变动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对货币政策进行适时适度调整。财政部等部门从人民银行提取数据并加以利用,也会影响其宏观决策的变化。地方政府通过使用国库部门提供的预算收支数据,加强对预算收支情况、地方财政投入等各种管理工作。 三、制约人民银行“大数据”构建的主要因素 当前,存在一些技术、法规因素制约了人民银行“大数据”的建立、分析和利用。 (一)技术操作层面上,数据采集和挖掘仍较为落后。1、数据采集和挖掘较为落后。与阿里巴巴等电商动态的数据采集系统相比,人民银行数据挖掘和采集方式仍较为落后,数据录入处于原始状态。人民银行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利用好系统数据,系统利用率大概不到20%。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企业在“大数据”处理经验、产品创新能力、市场灵活度等方面都拥有明显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人民银行更应激活利用内部的“沉睡数据”。 2、数据整理缺乏标准化设计。人民银行数据交换过程中缺乏标准化数据模型,且存在语义区别和数据源的不一致问题,不少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的统一设计,直接导致“大数据”二次开发难。 3、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利用。人民银行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完整和安全作出了具体要求,人民银行数据的利用仍以报表、报告等传统方式为主,对数据的分析仍集中在结构化数据,但对图片和影音视频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尚未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规定,缺乏多维度智能分析、展示,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 (二)法律制度层面上缺乏明确的法规依据。人民银行进行“大数据”挖掘,涉及到法律制度建设、系统开发等多方面原因。 1、个人信息采集的合法性问题。《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信息除外。因此,对信息主体的通话的语音信息、营业网点或ATM机的录像信息等,这些数据信息采集如未得到信息主体允许,进一步分析开发是否合法、侵犯个人隐私尚未定论,影响了人民银银行数据采集的拓展。 2、“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由于“大数据”是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大数据”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增加了“大数据”的风险隐患,若处理不当可能遭受重大损失。因此,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动态数据安全监控机制等亟待加强。 3、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如共享信息的名称、内容、质量、数量、更新频度、授权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共享期限、共享依据、实现进度等事项,以及信息共享相关标准规范等尚未建立。 四、国外央行“大数据”运用比较分析及借鉴 以下主要介绍“定向算法文本分析”(简称DATA)、XBRL分析框架在国外央行的运用情况,以期对我国“大数据”利用提供借鉴。 (一)欧洲央行(ECB)和美联储运用“定向算法文本分析”(简称DATA)的新方法和统计手段。在2014年11月份的报告中,欧洲央行描述了基于“大数据”的经济预测方法。DATA是基于文本数据集内的特定术语搜索,该搜索是以信念叙述理论为指导。信念叙述理论不仅表面上关注人们对经济的感性预期,如“积极/消极”,“乐观/悲观”等,而且深入分析经济决策背后隐藏的人类情感,包括情感的性质及程度。通过采用DATA方法来直接地、透明地构造情感转移的相关性指标,评估这种相关性是否显著。如将相对情感指标(BROKER)定义为一个月之内兴奋类关键词和焦虑类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之差,这个差值除以文本中的总字数即是标准化后的指标。密歇根信心指数(MCI)主要用于衡量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指数以至少500次电话采访,询问大约50个问题,为期两周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构成。指数每月两次,其中初步数据在每月第二个周五,最终结果在每月第四个周五。研究表明,初步指数和最终指数间高度相关,因此,关键是预测T+1时点初步指数较T时点最终指数的变化,这个变化值用DIFFPRELIM来表示。 按照“大数据”预测方法,DIFFBROKER对DIFFPRELIM的回归。DIFFPRELIM=初步指数(T+1)-最终指数(T),DIFFBROKER=BROKER(T)-BROKER(T-1),T为2010年7月到2012年3月中的任意某月。将两者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2012年5月的密歇根指数预测值,如此逐月推进重复此项运算,直到估计出2013年7月的指数。从2012年5月到2013年7月期间的预测结果看,运用基于“大数据”的DATA,对代表消费者信心减去其焦虑的净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文本分析,对这15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预测准确的有12个月。继续用“大数据”方法来预测更远期的MCI值,结果显示即使预测4个月后的情况,BROKER数据仍然显示出预测功能。就预测的正确性而言,预测期为2期时,15个月中有11较准确;预测期为3期时,15个月中有8个较准确;而预测期为4期时,有7个月较准确。 (二)XBRL分析框架在国外央行运用概况。XBRL是“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的缩写,意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主要用于商业和财务信息的定义和交换,让在不同系统间共享数据成为可能,被设计成能够适应最复杂的金融报告形式。 XBRL在日本央行的运用。日本央行从2003年中期起开展XBRL试验。2006年2月,日本的金融服务公司每月使用XBRL向日本央行报送数据。日本央行认为,每月使用XBRL报送资产负债表大大减轻数据验证等工作负担。XBRL简化了报送流程,特别是能够通过提交前的验证功能发现报告中的问题。 2、XBRL在南美央行的运用。巴西央行积极研究XBRL(巴西资产负债表注册项目的一部分)的应用。2008年10月,阿根廷央行担当建立XBRL阿根廷临时地区组织的组织者,并向XBRL国际组织申请直属成员资格。阿根廷央行实施资产负债表注册项目,该项目主要是根据公司规模、市场知名度等标准分阶段实现财务报送的XBRL化,主要目标是对阿根廷各类公司进行清晰的信用评级。 3、XBRL在西班牙央行的运用。西班牙政府了JUS/206/2009号法令后,XBRL已成为西班牙年度数字化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每年,2,743个实体向西班牙央行报送109,554份XBRL报告,XBRL技术的引入实现了数据验证的自动化,提高了数据质量。同时,可以通过对内容严格定义来控制风险。西班牙央行的职责之一是收集、处理和保存西班牙非金融性公司的财务信息,增加对西班牙各分支行业的了解;收集本国金融机构信息,履行其监管国内银行业体系;收集统计数据,向欧洲央行(ECB)报送所有公司数据的职责。西班牙央行正在推进XBRL应用扩展计划,在偿付能力信息、财务报表、互保、外币兑换处和评估公司中增加运用这些公式。 (三)快速预判宏观经济形势。英国央行以前通过统计部门的房地产销售数据、就业数据等,判断房地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变动趋势,但统计部门的数据一般有数日乃至数周的时滞,不利于对形势的快速判断。目前英国央行现已运用“大数据”对英国房地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趋势作出快速判断,通过对一些网络搜索关键词的监控,如“按揭”“房价”“职位”等,获取最新的经济运行情况,分析预测客户及交易对手行为。加拿大央行利用“大数据”分析并跟踪宏观经济的变化。 五、相关建议 欧洲等国外央行的探索表明,“大数据”在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等领域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人民银行利用“大数据”进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 (一)适应“大数据”要求,规划人民银行“大数据”战略的顶层设计。一是建立“大数据”研究机构。在总行层面设置专门研究“大数据”机构,建立数据管理决策机制和内部协调机制,制定“大数据”工作规划,形成管理数据、使用数据和推广数据的有效工作机制。二是明确“大数据”发展重点。规划明确“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推动和改善与“大数据”相关的收集、储存和分析工具及技术,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加大对基础研究的“大数据”获取方式、组织与管理、关联与发现、分析与可视化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以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加快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基础技术研发,并推动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加强网页搜索技术、知识计算(搜索)技术、知识库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并与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为提高人民银行金融调控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四是构建覆盖从数据访问、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隔离到数据销毁各环节的云端数据安全框架。建立“大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严密维护信息安全(包括滥用、篡改、损坏、窃取、失泄密等)。 (二)结合人民银行履职特点,科学构建人民银行数据库。借鉴“大数据”理论,建立以总行为中心、分支机构为补充的分布式数据库(见图1),人民银行数据库实行总行统一规划建模,分级管理推进,上下协调一致;本级业务数据由中心统一分发,非业务数据逐级上传,借助人民银行内网“云计算”1技术,提升数据流转、计算分析能力;运用“雾计算”2技术,对人民银行敏感数据进行保护,甄别、控制窃取和滥用数据行为,确保人民银行数据安全。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结构由经济金融数据库,分析、预测模型库和分析、预测体系三部分组成。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金融活动进行分类、量化、数据收集和整理及进行描述和分析,反映经济金融活动规律,为经济金融制度的设计和理论研究以及金融调控机制的实施提供客观和科学的依据。 (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构建人民银行“大数据”平台。建立与银行、保险、证券等监管机构以及国家统计局、电商、数据公司、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合作机制,构建共享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将金融宏观调控与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融合,提高内外部数据信息的整合能力。构建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大数据”平台,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信息化基础架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采集金融经营管理数据,建立标准化、系统性的数据体系,搭建“大数据”平台,为金融业发展和监管提供基础性的网络支持和信息服务。 (四)借鉴欧洲等央行经验,构建人民银行“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借鉴欧洲等央行经验,改进和优化统计范围、工具分类、部门分类、信息披露、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金融统计体系。尝试建立人民银行决策知识库和预测、分析模型。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出的一些关键性指标,构建前瞻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的宏观计量模型,对未来一个时期可能发生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升人民银行宏观预测能力和运作效率,为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决策参考。 (五)探索挖掘数据结构新方式,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大数据”挖掘与应用体系。结合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等职责需要,积极探索挖掘和利用数据结构新方式,如可将传统的银行家调查问卷改变为对银行家情绪的搜集,利用DATA预测银行业机构运营情况。围绕深化经济金融改革、金融宏观调控等需求,统筹好历史数据和当前采集数据的关系,充分挖掘历史数据的潜在价值,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提升分析现实数据的能力,形成具有人民银行特色的数据挖掘与应用体系,推动人民银行数据利用向智能化迈进。 经济预测论文:建筑工程技术的经济预测及决策方法 摘要:建筑工程经济分析,是建筑工程必不可少的部分.经济分析,不仅存在于施工阶段,而且也存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经济分析也非常重要.本文论述了建筑工程项目经济分析的意义,重点分析了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经济分析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经济;预测;决策; 建筑工程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项目,在研究其工程实施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必要的经济预测并采用相应的决策方法。经济预测是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推测与评估,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以往经验,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决策方法也是同样结合着目前情况与经验,实现对建筑工程的信息、数据收集的目的,之后再进行一系列的计算与分析。 一、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合理性 建筑工程技术经济评价,是指对建筑工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技术政策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比较、分析和评价,以便为选用最佳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工程技术经济评价程序 1、根据评价的目的,明确方案评价的任务和范围。 2、探讨和建立可能的技术方案。在评价前,要对技术方案进行审查,只有在技术上过关和产品质量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列为对比方案。 3、确定反映方案特征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技术经济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体系,一般可分为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其它因素或指标三类。技术指标是反映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和工艺特征的指标,用以说明方案适用的技术条件和范围。经济指标是用以反映方案的经济性和经济效果的指标,如劳动消耗指标、效益指标、经济效果指标等。其它因素或指标是指除了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以外,还要考虑的因素或指标。如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地域因素等。对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的要求是:能全面反映方案的主要方面或基本特征;指标的概念确切;指标要容易计算。因此,评价每一个技术方案,都应有一套指标体系。 4、对方案的各种指标进行计算。指标的计算要按规则和要求进行,为了使指标具有可比性,计算时应按照相同的计算规则和计算方法。对不同方案中可计量的数量指标分别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定量的分析结果。对不同方案中不可计量的指标(包括质量)也要通过分析和判断,得出定性分析的结果。对于经济现象比较复杂的技术方案.必须根据经济指标和各参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列出相应的经济数学模型,然后求解。 5、方案的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将方案的指标分为主要(基本)指标和一般(辅助)指标,评价时,不能等同视之,要突出主要指标,根据方案的特征,确定评价的标准(或基础)。通过对比指标的分析,排出方案的优劣顺序,并提出推荐方案的建议。 6、综合论证、方案抉择。对技术方案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和综合评价,选择最经济的方案,然后作出最终结论。 三、建筑工程技术经济评价原则 1.力求做到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我们知道,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和满足一定的需要,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技术,而任何技术的社会实践在所有条件下都必须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换句话说,不能脱离开经济,这就是技术和经济之间互相制约和互相统一的关系。许多先进的技术往往同时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和推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反过来也推动了这种先进技术的提高和发展。这反映了技术和经济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技术和经济之间也常常有着互相对立、互相矛盾和互相限制的一面。例如某种技术从其本身来说(不从经济性来说)是比较先进的,但在当时和当地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下,由于其经济效益不及另一种技术经济效益好,因而这种技术就不能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又如,有不少技术,从技术本身讲都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在一定情况下,某一种技术可能最经济,在实践中被采用,而另一种技术可能不是最经济,在实践中不能被采用。有不少技术,从技术本身讲都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在一定情况下,某一种技术可能最经济,在实践中被采用,而另一种技术可能不是最经济,在实践中不能被采用。但是随着事物的发展以及条件的改变,这种相互矛盾的关系也会随着改变。原来不经济的技术可以转化为经济的,原来经济的技术可以转化为不经济的。上述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技术和经济之间根本的矛盾所在。因此,在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既要求技术上的先进性,又要分析经济上的合理性,力求做到两者的统一。 2.坚持以全局的观点计算经济效益 我们在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不仅要计算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相关投资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它各部门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相互矛盾,互为依存。在评价建筑技术的经济效益时,不但要对给建筑部门带来的经济效益加以详细计算,还要考虑对相邻部门(如建材工业、机械工业部门等)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效益和影响。也就是说,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经济效益的关系。局部的经济效益(又称微观经济效益)是基础,全局的经济效益(又称宏观经济效益)是重点、是前提。有些方案,从个别地区或局部范围内来看,经济效益是较大的,但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却较小,甚至相反,这种方案就不可取。要坚持全局观点,应主要考虑给国民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来决策。 3.既要计算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长远的经济效益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目前和长远的经济效益应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某些技术方案从当前看较为有利,从长远看不利的情况,或者相反。因此,在评价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效益时,既要考虑生产施工过程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投入使用以后的经济效益,使目前的经济效益与长远的经济效益相结合。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对建筑工程技术方案的评价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依据的。但是技术方案的影响,除了经济效益方面以外,还涉及到社会、环境等方面。因此,经济效益评价并不是对技术方案进行比较和决策的唯一依据,它需要根据技术方案的具体目标以及涉及的具体情况,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在特定的情况下,社会效益或环境效益可能成为评价技术方案的主要依据。 总结:施工成本预测,通常是对施工项目计划工期内影响其成本变化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比照近期已完工施工项目或将完工施工项目的成本(单位成本),预测这些因素对工程成本中有关项目(成本项目)的影响程度,预测出工程的单位成本或总成本。施工成本预测是在工程施工前对成本进行的估算它是根据成本信息和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估计。通过成本预测,可以在满足项目业主和本企业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低、效益好的最佳成本方案,并能够在施工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成本控制,克服盲目性,提高预见性。因此,施工成本预测是施工项目成本决策与计划的依据。建筑企业须对工程技术的经济预测及决策方法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总结,提高预测水平,促进行业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预测论文:SPSS在辽宁经济预测应用研究 摘要:根据辽宁省的城市发展分析,借助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及SPSS统计软件,推测辽宁省的城市增长极。最终目的是通过分析主导产业、增长极及两者的相互联系,预测辽宁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佳模式。 关键词:SPSS;经济预测 本文选择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为研究主题,辽宁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的研究,分析了辽宁省发展现状自然条件,城市的经济发展,综合利用技术、技术经济学创新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理论,深入分析企业,辽宁省的工业和城市技术创新的现状和不足。使用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SPSS统计软件处理相关数据,根据加权因子贡献率来确定主要因素得分和每个行业综合评价价值的大小。根据辽宁省城市发展的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和SPSS统计软件,推动辽宁省城市增长极。最终目标是通过分析主导产业的相互关系和增长极,预测辽宁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佳模式,为辽宁省政府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1.辽宁经济现状分析 2009年辽宁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工业生产稳步回升。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民用钢质船舶产量、汽车产量增长超50%;化学纤维产量、生铁产量、气体压缩机产量增长超20%;粗钢产量、钢材产量、水泥产量、塑料制品产量、变压器产量增长超10%;原油加工量、十种有色金属产量、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彩色电视机产量等下降10%左右。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活动的回暖,尤其是工业生产持续回升,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增长。金融业支持经济的力度加大,商品房销售旺盛,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2.数据选择和因子分析 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在辽宁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优势地位,2008年工业产值占辽宁GDP的55%;另一方面,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曾运用多国模型对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进行研究,辽宁2007年人均GDP为25729元,折合约3257美元,根据钱纳里模型测算人均GDP在2400-4800$之间,处在工业化阶段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所以在确定主导产业时,选择工业来分析对辽宁省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数据来源是辽宁2003-2009年度统计年鉴和2002辽宁投入产出表,由于目前还没有公开2007年的辽宁投入产出表,数据资料有一定滞后性,有可能会产生一定误差。 3.聚类分析 根据树型聚类图可将样本分为四类:沈阳、大连归为一类;铁岭、朝阳和营口归为一类;抚顺、丹东、本溪、锦州、葫芦岛、鞍山和辽阳为一类;盘锦和阜新为一类。 第一类地区包括两个地区:沈阳和大连,这两个地区人才密集,科技实力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很高,城市综合实力强,潜力巨大。 第二类地区包括三个地区:铁岭、朝阳和营口,这些地区城市综合实力较强,但分别在某些方面有些弱势,需要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上有所侧重和调整,不断解决问题,扬长避短。 第三类地区包括七个地区:抚顺、丹东、本溪、锦州、葫芦岛、鞍山和辽阳为,这些地区属于一般发展城市,在很多方面处于中下游水平。 第四类地区包括阜新和盘锦,这一地区农业增加值较高,城市综合实力较弱,在很多领域处于较低水平,存在很多问题,发展水平滞后。这些地区应该不断挖掘潜力,寻找突破口,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 (1)沈阳与经济区各市围绕“沈铁、沈抚、沈本、沈辽鞍营和沈阜”5个方向,计划建设5条铁路、8条产业通道,通过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形成若干经济新区,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推进沈抚同城和八城市一体化建设。以沈阳这一“点”,通过其便利的交通,可以辐射周围的本溪、辽阳、铁岭、盘锦等城市,拉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使辽宁省的东部迅速崛起。 (2)以大连、丹东为主力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产业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是辽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重点开发建设大连长兴岛、大连花园口岸工业园、营口沿海产业基地、锦州湾产业园区、丹东产业园区这五个区域和建设一条贯通全省海岸线的滨海公路。要利用大连作为辽宁省第二个增长极的影响,充分发挥其在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建设的作用。大连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承载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能力。目前已形成以石化、电子、机械、轻纺服装、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有许多工业企业是中国同行业的骨干企业,沿海经济带可以在大连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重工制造业和软件、医药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力度。丹东作为辽宁省第三个增长极,较沈阳和大连的经济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对于作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重要一极的丹东的建设思路是依港兴市。把丹东建成四大基地,引进钢铁工业、石化工业、木材业等建设临港工业基地;建立食品、粮食、水果、IT产业、海产品等加工业基地;发展以机械制造、船舶配套、石化、电子信息、轻工食品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项目,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高新技术基地,大力促进技术创先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先要发展丹东,只有丹东的振兴,才能更好的发挥丹东的扩散效应。“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不仅可以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而且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目标,从而辽宁将成为东北亚经济的增长极。 4.建议 在“点―轴”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中,发展点和开发轴的选择是重点,作为增长极的“点”是轴线上的核心,起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作用的方向就是“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才能带动轴上的各个经济区域的发展。通过前面的分析和研究得到,辽宁省的主导产业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但从目前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产业内部结构比较低、产权不清、经营管理观念落后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升级原有的发展轴线和培育新的发展轴线,通过城市和产业的互动作用,一步一步实现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对策: (1)进行合理空间布局。政府应根据产业特点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辽宁省的利益,对产业进行合理的布局,使整个辽宁省经济协调增长。新建工业园区的招商重点要瞄准新兴科技产业,重点放在电子信息、能源、新型材料、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及世界500强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上;同时,加强与其配套的中小企业的引入,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充分发挥产业、企业聚集的辐射效应。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点―轴”开发的原理,道路基础设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抓紧建设道路,包括公路、地铁,特别是要加快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3)推行制度创新。辽宁省的相当部分企业还处于一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相对比较落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注重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意识。通过确立制度创新模范企业,进行经验推广,也可以建立一个解决企业制度创新问题的信息平台。 (4)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政府可以重点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帮助企业解决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引进中的资金问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也可以通过对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引导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经济预测论文:下半年经济预测:基建等“传统引擎”好转 我们估计即将公布的 7 月宏观数据将显示短期增长引擎由此前的金融业切换为基建投资以及工业活动。7 月股市成交额环比下跌了 19%,同比增速也从 6 月的 367%以及二季度的 324%显著放缓至 200%。两融余额不断收缩,证监会继续暂缓新股发行。另一方面,在政策支持下,基建和工业活动等“传统引擎”可能已有所好转。 7 月 30 日的政治局会议仍将经济增长作为工作重点,重申了宽松的政策基调。在最近股市大幅下跌之后,决策层强调要“树立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意识”,要求“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和风险”。此外,会议还要求把改革作为调整结构的根本依靠,重点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 宏观政策延续宽松基调, 强调防风险、推进改革 近期政策侧重于加快财政支出拨付、推动重点基建项目落地。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宏观政策定下了基调: (1)经济增长仍然是工作重心,重申宽松的政策基调。政治局会议继续将经济增长作为工作重心,指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需要“高度重视应对”。会议决定“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并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朝前看,我们预计决策层将继续在“保持公共支出力度”的名义下通过中央政府统筹支出、松绑地方平台融资,来加大对基建投资的财政支持。与此同时,央行可能会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我们认为前者可能包括进一步降息(我们预计下一个时点在三季度末)、必要时积极投放流动性,而后者包括增加 PSL(抵押补充贷款) 投放以支持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和重点基建项目融资。我们认为由猪价推动的 CPI 回升并不构成货币宽松的实质性障碍。首先,在宏观经济疲弱的大背景下,通胀不太可能飙升。其次,现阶段通胀适度回升有助于驱散通缩压力、稳定债务周期。 (2)强调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需要指出的是,本次政治局会议重点强调了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要求“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和风险”,这可能是对近期股市大跌的回应。我们预计未来决策层将致力于完善金融体系监管框架、加强风险防范措施、强化危机应对机制。在市场环境变化莫测的情况下,这可能意味着资本账户开放步伐灵活调整。 (3)大力推进改革。会议将改革作为调整结构的“根本依靠”,要求继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重点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朝前看,我们在未来几个月预计决策层将推出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财政改革将继续务实地在财政风险和稳增长之间寻求平衡,金融改革则可能包括增加汇率双向波动,而资本账户虽会继续开放,但步伐可能趋于谨慎。 三季度预计平稳增长 受已出台和将出台的稳增长政策支撑,未来 3 个月工业活动和基建投资有望企稳回升,从而抵消股市降温后金融业增速放缓、房地产建设持续下滑的拖累。因此,我们预计三季度 GDP 环比增速保持稳定,但同比增速在基数影响下小幅放缓至 6.9%。我们维持全年 6.8%的 GDP 增速预测不变。我们当前的 CPI 增速预测(全年 1.5%、三季度1.6%)已经考虑了猪价回升的影响,但不排除面临进一步的上行压力。 经济预测论文:经济预测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提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国有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也投身于激烈的竞争中。经济管理是国有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经济预测能够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本文首先对经济预测的概念、类型以及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介绍几种经济预测方法,最后探讨其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经济预测;应用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逐渐融入市场竞争大环境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经济预测应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经济预测概述 (一)经济预测的概念。所谓的经济预测,就是分析未来一定时间内经济情况,进行经济预测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未来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提高对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科学认识。经济预测并不是凭空猜测或经验臆断,而是通过科学的预测理论,并结合先进的预测方法,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对经济活动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客观评价。 (二)经济预测种类。一般来说,根据经济预测的范围,能够将其分为企业经济预测、国民经济预测以及世界经济预测三类;而根据经济预测的时效性,又可以将其分为长期经济预测、中期经济预测以及短期经济预测;同时,根据经济预测的性质,还可以将其分为量的预测以及质的预测。只要求对预测事物有概括性的了解,描述其变化趋势,判断它出现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就采用质的预测。从一些经济指标的已知值推算另一些指标的未来值,进而说明达到这些数值的概率,就采用量的预测。其中,预测的变量数值表现为单一数值,称为点值预测;预测的变量数值有一个幅度,处于上限和下限的区间之内,称为区间预测。 (三)经济预测的重要性。经济预测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经济预测能够提高企业经济决策的准确性。在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的经济活动决策时,需要事先对企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市场行业变化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经济决策的可行性、有效性。另外,通过有效的经济预测,能够保证企业经济决策的预见性,增强企业经济决策的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按照有效的经济计划,因此确保经济计划的有效性、合理性是保证企业良好发展的前提。只有经过准确的经济预测,掌握市场变化以及企业经营现状,才能避免企业经济计划与企业实际经营脱节。同时,通过经济预测工作,能够避免经济计划编制与执行中的不确定因素,提高经济计划执行能力。 3、经济预测工作,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抢先一步了解市场需求,了解市场中企业生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情况,帮助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先人一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 二、经济预测具体的方法 基于经济预测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实施经济预测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了解预测的对象,还需要能够准确地了解企业发展的各项数据,选择合理的经济预测方法。同时,只有熟练掌握经济预测相关理论,并对企业经济活动有较深的了解,才能确保选择的经济预测方法适用、合理。我国国有企业经济预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经验判断预测法。该预测方法就是通过对相关专家的咨询或大量的调查,以经验判断为主,预测企业经济变化的趋势。这种预测方法相对简单,同时数据收集工作量也相对较小;缺点在于预测的准确性有待提升,一般适用于对预测结果要求低的企业经济活动。例如,某国有企业在对来年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分析过程中,通过财务部门相关领导,同时给予对行业相关专家的咨询,收集同行业相关的资料,对行业经济形势发展进行准确的预测,为企业来年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因果关系预测法。所谓的因果关系预测法指的是根据相关事务发展中存在的关系,构建数学分析模型,进而实施经济预测,因此也将这种预测方法称为相关分析预测法。该预测方法有点在于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由于预测是通过原因一步步推导而出,预测的精确度很高,进行因果关系预测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基数叠加法以及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三)时间序列预测法。所谓的时间序列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实践顺序进行排列,并能够反映一定现象的数据统计结果。国有企业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各个阶段都充斥着时间序列,包括年产量(按年排列)、企业销量(按月、按季度、按年等)。而时间序列预测法就是根据时间序列内容以及变化趋势,沿着其发展方向进行延伸,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该经济预测方法过程中结合了企业实际的经济数据以及大量的实际序列,所以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某国有造纸厂,在扩大厂区前,为了保证厂区扩建的规模与建设资金,根据企业财务报表以及年销量等资料,认真分析厂区经济活动的规律与发展趋势,利用有效的计算方法,推算出未来几年的行业需求量以及厂区生产销量等,为厂区扩建提供宝贵的意见。 三、经济预测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虽然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但国有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依然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局限性存在。这就需要企业实施经济管理过程中,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经济预测方法。另外,企业经济预测需要将量的预测与质的预测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定性预测,以定量预测为主要的预测手段,提高企业经济预测的准确性。具体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国有企业经济预测对象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企业经济预测工作进行中,需要分析企业相关的经济活动,确定预测的对象以及影响预测对象的因素,并确定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选定预测目标、预测方法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相关人员需要进行反复的分析,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具体经济预测工作提供依据,保证经济预测的准确性。 (二)认真收集相关数据,并做好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工作。在企业进行经济预测的过程中,实质上经济预测模型反映的是一个抽象的对应关系,其中含有大量未知的参数,只有将这些未知的参数进行确定,才能确保经济预测模型发挥其预测作用。而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其实就是确定预测模型中抽象参数的过程。 (三)企业需要召开经济预测会议,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广大企业人员的潜力,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四)分析预测的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获得一个预测结果后,需要对预测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判断该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行性,并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预测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预测结果能够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只有加强经济管理,而经济预测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前提,是企业经济决策合理性的前提条件。企业进行经济预测,首先需要确定预测对象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充分地收集相关资料,同时对预测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不断地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经济预测论文:浅谈人工神经网络在企业经济预测与预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当今商界,对企业进行相关预警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是一种新型的模式,他借助于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利用数学函数与相关模型,将外部情况纳入企业活动管理范畴,量化的看待外界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策略。这样的管理使得企业的安全性有了明显保障,但是因为人工神经网络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未知领域,所以文本结合其原理对这一全新体系进行了简要的说明与实例分析。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 企业经济 预测 当代公司都处于剧烈的竞争之中,怎样先人一步成为了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怎样准确的预测企业的经济变化,也成为了企业竞争过程中的核心,只有掌握了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状况,才可以在当下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或者支持,进而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增加效益。所以,人工神经网络的出现势在必得,它极大地提升了预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摒弃了旧时代的预测不准、不快、太难的先天弊端,使得企业经济预测变得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将人工神经网络引入企业经济预测,结合相关实际,讨论其原理和应用情况。 一、具体预测方法介绍 1.时序预测模式 当前,关于人工神经网络对企业的预测,通常选择数学函数模型,。但是因为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和拟合难度大,更多的企业选择基于神经网络的时序模型。这样的方法既能结合神经网络的优势,也可以进一步抵消由于神经网络预测带来的系统误差,使得结果更加精准。而具体方法为利用神经网络体系对时序进行数学模型建立之后,再将神经网络系统中计算出的相对误差拿出来作为一组基础数据进而进行分析,想要彻底解除误差的干扰,应该同时建立多个网络,平行的进行对比,这样还可以提升预测精准度。 2.基于软件数据处理的神经网络预测 人工神经网络的实现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势,他们统一的特点都是:学术性强、具有复杂性。其中,借助于计算机的方法最为盛行。因为它快速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和普及型,跟企业经济实力没有绝对关系,大部分企业选择这一方法进行经济预测,在这其中包括软件数据、硬件技术对比等,利用软件将企业近段时间经营数据收纳后,运用拟定好的函数模型,快速的呈现出学科知识范畴下的企业经济预测结果。而硬件技术也相对操作性较难,所以在目前的状况下,绝大多数方案选择的是软件数据处理。 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应用结果分析 人工神经系统中反复提到唯一变量分析模式,这个方法的优势在于简便、上手快、结果清晰明了、应用范畴广。这样的优点使得这个方法非常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但是这一模式也有着非常大的弊端:首先,因为这个模式只关注一个参考量,所以缺乏对全局的考量和其他微弱影响因素的关注,使得结果比较主观。其次,唯一的变量会和其他变量之间产生冲突,无法准确判断多个结果间的彼此联系。最后,企业经济预测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统筹的问题,仅仅使用一个变量参考缺乏说服力,需要提供详细的企业财务数据与多个变量进行平衡计算。 第一,即使唯一变量法简单易操作、方便处理数据,但是其经济预测精准度有待加强。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复杂高效的系统,必须保证数据的准确,只有在平时的财务处理过程中,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多项参考指标加入预测体系中,才可以提前知晓即将到来的经济形势变化。所以可将唯一变量法作为一项辅助手段,帮助主要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方式,双管齐下进行预测,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因为我国国情,企业内部信息也相对缺乏真实可靠性,如果采用了唯一变量法,假使选用的变量具有有决定性意义而且企业自身容易出现纰漏,这样不仅不会取得良好的经济预测结果,反而会误导企业的发展走向后患无穷。所以应该在企业内部实行责任人员制度,即让相关责任和工作人员对应起来,让每方面的信息责任具体到人头上,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内心信息进行管理,使得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个部分都有据可依有人可查,不仅避免了相关信息的问题,而且能够帮助人工神经网络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三、结论 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让基于人工神经系统的预测模式应运而生,其实根本不存在完全精准有效的预测方法,只不过是在以往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际,做出符合预期的预测,要想发挥出人工神经系统网络的优势,不仅需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保证所用数据真实性可靠性,更需要企业自身开发出更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预警措施。退一步说,企业或许根本不需要经济预测模式,他们应该注重怎样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提高效率,在现有资源情况下规避相关风险,同时不影响经营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从而增强企业实力,完成更好的经济发展。 经济预测论文:应用神经网络进行经济预测方法的改进 摘 要:应用神经网络进行经济预测已成为经济预测领域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对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方法的概念、特征、优势的分析,根据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的特点,本文提出一些改进方法,希望能够推动经济网络预测方法更好应用。 关键词:神经网络 应用 经济预测 改进 神经网络作为新时展最快的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成果之一,在科学计算、自动控制等方面得到了成功的运用。近年来,我国学者们将神经网络运用于经济预测领域,并且不断地改进应用方法,使基于神经网络的经济预测系统更具效益。本文在此背景下,对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围绕经济预测的方法应用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丰富了经济增长预测理论与实践。 一、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方法的概述 1.概念 神经网络,是对人脑或自然神经网络若干基本特征的抽象和模拟。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脑是一个复杂的并行系统,他是由大量的细胞组合而成,这些细胞相互连接。神经细胞与人体中的其他细胞的关键区别在于,神经细胞具有产生、处理和传递信号的能力。在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对生物神经系统进行了不同模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神经网络模型,其中具有代表的网络模型有感知器神经网络、线性神经网络、BP网络、径向基函数网络、自组织网络。 2.特征 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方法不同传统的预测方法,它对经济系统里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进行有效地多输入、多输出的经济预测数据。可以说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方法具有以下几种特征:其一,由于神经网络是由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它的输入向量维数比较多。其二,经济系统数据具有很强的非线性,使得输入的向量各分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其三,经济系统处在一个“黑箱”模型下,导致数据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存在明确表达式的关系。神经网络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数据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3.优势 用神经网络进行经济预测相对来说比较准确。因为这种神经网络在计算量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很好地拟合任意多对多的映射关系,数据拟合的结果表明,系统拟合相对误差在0%—0.75%,比采取回归分析逼近效果好。此外,神经网络各层节点之间的联结权数及阈值恰好可以表达经济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强耦合关系.而采取多元回归模型。 往往只能引入少量耦合项以避免模型过于复杂而无法求解.因此,神经网络比传统的多元回归预测方法有更好的拟合能力和准确度。神经网络的方法是比较适合对经济预测的,因为它只需要少量训练样本就可以确定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从而预测出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计算简单、快捷、可靠。总而言之,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是比较适合经济预测的应用过程的。 二、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方法应用的改进 由于商业、政府和工业所产生的预测间题,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以致于现有的预测系统难于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预测系统能够处理复杂度增加的问题,进一步扩展传统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的能力,使得神经网络系统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的不断产生,使得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更加实用化、现代化,会给商贸和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下是本人对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方法应用改进的建议: 首先,我们要改进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过程。确定预测的目的,制定预测的计划。经济预测首先要确定预测的目的,从决策和管理的需求出发,紧密联系实际需要与可能,确定预测要解决的问题。预测计划是根据预测目的而制定的预测方案,包括预测的内容、项目,预测所需要的资料,准备选用的预测方法,预测的进程和完成的时间以及预测的预算、组织实施等。只有目的明确、计划科学的预测,才可保证预测的顺利进行。 其次,建立新的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模型。经过求增长率再进行归一化的处理,在给出的以往的数据的增长率范围内,网络就可能不再陷入训练“盲区”。.当采用了足够年限的已知数据并将其增长率归一化以后,“被预测年”数据的增长率可能不再会大于那些“已知年”数据的增长率.则外延问题可以得到基本解决。 最后,对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减小误差。经济预测是立足于过去及现在的已知推测未来的未知,而过去和现在终归不是未来,预测结果和未来实际值不可能绝对相符,存在的差异就是预测误差。为了使预测误差最小化,检验结果通过试探性的反复试验来确定,预测准确度应尽可能进行外推检验。 三、总结 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方法相对于其他的经济预测方法,具有独特的、显著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好其优势,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对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分析,从而把握好经济发展动向,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改进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方法的应用,使其效能最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助力。 经济预测论文:“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回顾改革引领增长 一年一度的“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于2月22日在北京千禧大酒店成功举办。 年会以“改革引领增长”为主题,各位专家围绕“中国债务风险”、“底部之辩”、“高利率下的下行风险”、“金融开放与风险上升”和“中国改革决定性时刻”五个环节展开演讲。会议期间还颁发了2013年度“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的15个奖项。 专家们就2014年中国经济前景、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长期增长趋势,发表了精辟的看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并对大家期盼的改革问题展开了激辩。 债务,不可承受之重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地方债务规模迅速增长,非金融企业的债务率也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债务约束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严重阻力。在债务问题链条中,哪一部分会最先被引爆? 任若恩(北京联办旗星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的债务问题在夏季可能会有一个集中的爆发,2014年债务问题的主角是非金融企业,最危险的是资源行业,比如煤炭、钢贸行业。从债权人的角度看,信托的风险较大。 管清友(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债务风险的爆发几乎是不可避免,只是时间、形式和程度问题。在关注债务问题本身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与之相关的两个层面的道德风险,一是地方官员的道德风险;二是金融业高管的道德风险。 虽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但也拥有很多的资产。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资产来偿还债务,这是否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对于目前的债务问题,有没有破解的方法?比如,有人提出用金融部门的加杠杆来解决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去杠杆。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违约风险当然需要高度关注,但在中国地方政府隐性负债为主的情况下,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现实际的违约。现有一系列调节机制可以避免违约的出现。比如,可以做展期,只要可以付息,本金就可以往前滚动;还可以向上寻求援助,政府不会坐视出现震动很大的违约事件。 任若恩:出售资产确实是处理债务的一种方法,但它会受几个方面的约束。一是那些公共事业、基础设施从投资回报来看,算不得是优良资产,因为它提供不了良好的投资回报,它的现金流无法覆盖本金和利息。二是并非所有的政府资产都可以出售。三是出售资产时的资产价格可能会非常令人失望。四是是否有一个好的市场机制可以出售资产。综合来看,用变卖资产的方式解决债务问题往往是最后一招,也是不得已的一招。 中国已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去杠杆和去产能共生,用加杠杆的方法并不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人建议用加杠杆的方式来减杠杆,他们认为中国现在非金融企业的杠杆很高,但金融业的杠杆不高,可以通过加金融的杠杆来减企业的杠杆。这走不通,也是非常危险的一种建议。 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结果也必然是痛苦的。只能让问题爆发出来,该违约的就要违约,该破产的就让破产,该债务重组的就债务重组。直到债务的问题回到原点,才能开始下一个新的周期。 经济底部之辩 经历了过去10年的高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已经下了一个台阶,未来经济是否还会继续下行?目前中国经济的核心矛盾是什么?与过去相比,中国经济的特点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经济目前的核心矛盾是产能过剩,而且问题还在日益加重。如果2015年外需出现萎缩,中国经济可能还会面临新一轮下跌,中国经济增长甚至可能“破六进五”。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归根结底是由供给方决定的,取决于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生产率,需求因素只是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的这些供给面因素正在发生变化,长期赖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不能低估劳动力因素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虽然单纯的劳动力数量增长只能解释经济增长速度的百分之十几,但劳动力的质量也就是人力资本也有贡献。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资本积累,这需要有储蓄率,而较高的储蓄率却受益于中国的人口抚养比长期以来在下降。此外,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农业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非农产业,资源重新配制效率提高,这构成了过去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至少一半。 所以,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一定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已经从“十二五”之前的10.3%下降到了“十二五”时期的7.6%,到“十三五”时期还会下降到6.2%。 曹远征(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预计2014年经济增长7.6%,通胀为3.3%。而从长期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是在需求方面,世界市场尽管2014年有所好转,但长期并不一定很乐观。二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充沛,意味着过去廉价劳动力的工业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三是人口的老龄化,这意味着抚养比的改变,储蓄率会降低,从而投资驱动的经济模式难以为继。存款增长在过去几年已经在持续下降,这是否是储蓄率在开始下降的征兆?四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凸现,体现为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从2010年到2020年这10年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将从两位数向6%收敛。 面对经济趋势性的下行,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方法能否化解?未来的真正出路在哪里? 王建:很多事情不是宏观调控能解决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本质上是国际经济结构在冷战之后出现一个新重组的结果,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根本没有用。 曹远征: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中国、美国在内,并没有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更注重“稳”,而不是“保”。就是要避免各种问题在短期内集中爆发,然后渐进式的推进改革,以实现增长的隐性转换,从过去投资出口主导转向内需消费主导,这有赖于整个收入结构的变迁,即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应该快起来,至少应该跟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增长速度保持一致。 蔡昉:我并不反对宏观调控,短期危机往往都来自突然的需求不足,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意义。但是,把宏观经济政策与长期经济刺激手段结合起来可能就容易出问题。 我也不太赞同任由经济增长降下去,要尽快推进改革,让改革红利释放出来,这样经济增速涨一个百分点是完全可以的。日本还没有认识到日本经济核心的问题在供给方,是潜在增长率的问题,“安倍经济学”仍然主要在需求方做文章,因此不会成功。 我们要的改革是可以带来红利的改革,是能够直接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改革。劳动参与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些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比如户籍制度的改革既可以让农民工更加稳定的在城市落户,直接提高潜在增长率,还可以让农民工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从而提高生产率,同样也提高潜在增长率。 高利率下的突围 2013年,货币市场利率此起彼伏,“钱荒”催生出了30%以上的银行间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也大幅度走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流动性的异常紧张和利率的高企? 潘向东(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13年的流动性紧张并不能归因于央行的货币政策。2013年末M2增速大大高于GDP与CPI增速之和,货币环境可以说稳中偏宽松。流动性紧张主要还是因为利率市场化。2013年6月末和年末出现“钱荒”,则源于“时点”式监管。与此同时,借新还旧、集中到期以及货币市场基金的顺周期都加剧了流动性紧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导致金融资源错配。 高善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简单用高利率概括2013年的金融市场并不完整,货币市场利率高企背后有两个现象令人疑惑。一是在银行间市场利率达到10年高点时,实体经济领域的利率水平却总体稳定,二者之间长期存在的稳定联系出现了断裂。二是在经济增长弱、通胀低的背景下,利率却非常高。这一组合也是历史罕见。一般而言,高利率会伴随着高增长、高通胀。 进入2014年,中国经济数据出现分化,1月份制造业PMI走弱而出口意外加速,市场开始担心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尽管市场普遍预测全年增速会保持在7.5%左右,如果缺乏了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经济能否保住7.5%呢? 高善文:当前经济可能遇到的风险主要在两个层面。其一,经济下降带来坏账压力暴露,部分领域出现违约后,政府会如何应对。若继续维持刚性兑付,风险增加的扭曲会加剧,从长期看,也增长了金融体系的尾部风险;若政府用强力手段即使打破刚性兑付的神话和预期,促进对风险溢价的迅速纠正,风险产品重新定价则会在短期内使得金融市场出现混乱。 其二,中央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来应对经济减速,也是一个风险因素。像以前一样继续走“减速刺激”的模式,还是与总量刺激手段一刀两断,通过深化改革启动长期增长,无疑存在很大的变数。如果政府重新回到依靠刺激维持增长模式下,短期内经济风险下降的同时,长期尾部风险无疑会上升。如果政府下决心推动改革,短期经济下降会在多大范围内带来压力也存在不确定性。 潘向东:大家普遍预测2014年经济增长7.5%,只是基于对政府调控的信心。在实际经济中,很难说增速不会出现持续向下的可能。 李迅雷(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正处于建筑业周期的下行阶段。建筑业周期又称库兹涅茨周期,一般15-25年为一周期。上一轮自1999年始上行,于2010年见顶回落,这一下降过程可能会持续到2020年。目前,所有的指标都已开始回落,这种趋势很难逆转,预计经济增速会从过去的10%放慢至“十三五”期间的6%左右。 比照美国上一轮房地产周期滞后建筑业周期5年左右的经验,中国房地产周期或将见顶,房价也许会在2014年开始回落。 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2014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既不是通胀也不是美国QE的退出,而是产能过剩、地方债和房地产问题。对政府部门而言,不能同时在三条战线上作战,当前首先要解决的应是产能过剩,这一问题稍有缓解后再采取其他措施不迟。 预计2014年经济增长7.5%左右,投资增速将下降至18%。目前,投资面临两个令人担心的问题,一是最近出现的信用风险;二是产能过剩。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投资的能力和意愿也在下降,基础建设投资增速将有所下滑。只有房地产投资能保持一定的速度,虽然三四线城市有过剩问题,但一二线城市问题不大。 牛市为时尚早 2013年在欧美股市大涨的时候,中国股市还在底部挣扎。2014年,中国股市能否摆脱已经持续数年的熊市,借着改革的春风启动牛市? 陈有安(银河证券董事长):从纵向比较来看,A股可以说是历史的低谷,从横向比较来看,A股可以说是全球最便宜的市场。 余额宝和银行理财规模的迅速膨胀说明,流动性不是导致股市低迷的根本原因。不是老百姓的存款不搬家,而是我们的资本市场缺乏对老百姓的吸引力。要改变这种困局,唯有加快改革和创新才是我们资本市场的出路。激活资本市场,以金融改革带动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改革的唯一出路。通过制度变革重新平衡上市公司与股东之间、一二级市场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快创新,这才能从源头上提升资本市场吸引力。 彭文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判断牛市的时间点可能需要考虑两个趋势性因素。一是增长方式。过去中国GDP增速速度虽高,但企业更看重规模扩张,投资者回报很低,这种方式让市场十分失望。二是所有资产实现市场化。股票是第一个市场化的资产,估值因此很高,此后,随着市场化资产的增多,股票价值不断被重估。 李迅雷:目前中国股票大概有46%的强周期股票、25%的金融类股票、16%的消费类股票、11%的科技类股票。考虑到中国正处于建筑业周期的下行阶段,大家期盼的周期类股票的牛市还很难出现。但科技类的牛市还在创新高,2013年的创业板表现非常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泡沫;改革转型、科技与服务类企业的崛起会给市场带来机会,比如,对国企改革的期待推动中石化走势强劲。 高善文:若是将牛市定义为大的主板市场的兴起,那么牛市可能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一些时间。 潘向东:预判资本市场牛市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周期;二是利率什么时候下行。因此,估计要等很长时间才会出现牛市。若快速推进改革,股市上下波动的可能会比较大,牛市到来的时间点也会快一些。 金融改革纵深化 各种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正在逼迫金融业的变革。互联网金融以异常迅猛之势开始侵占和分流传统信贷市场,给传统金融业务转型带来压力,它是否会对传统金融业产生本质性威胁和颠覆性冲击? 万建华(国泰君安证券董事长):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使得整个金融的边界扩大、内容丰富,也推动了传统金融体系的自我变革和自我进化,还快速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升社会金融效益、推动金融改革,弥补了传统金融在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缺位。 互联网金融已对传统金融产生了冲击,但不会是颠覆性替代效应。传统金融在风险管理、投资顾问、投资咨询等专业领域,特别是大公司融资方面,有其优势,个性化的专业化服务,仍需要智慧型专家。而互联网金融的长项在于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扩展。 一些金融创新的法律界定还不明确,可能出现监管缺位或监管空白;创新业务和创新产品内控缺位或内控体系不健全等。金融监管由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管,将极大释放金融创新活力。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民币仍只是全球边缘化货币。未来人民币的地位必然会不断提升,进一步国际化势在必行,人民币的国际化会按照什么样的方式逐步展开呢? 宗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预计人民币将按照货币的三个功能梯次推进国际化,到2025年,成为继美元、欧元后的第三大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可从五方面入手,发展离岸的人民币市场、货币互换、区域化合作、以贷款换大宗商品并发展石油人民币、建立人民币的清算体系。 中国改革决定性时刻 全面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各部门已在抓紧制定具体方案。社会各界一面期待“改革红利”;一面也开始担心落实的问题。到底此次改革与过往改革有何不同? 许善达(北京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在这个历史时点,继续向前推进已经不易,只要能往前走、方向对,在具体步骤、中间环节出现一些拐弯,甚至倒退一点都不是大事。 目前各部委正在准备的改革方案,除了不适合事先在全社会公开,其他的可以作为草案征求各方意见,如此方案的质量可能会更好,也可避免一些低级失误。 戴小京(财讯传媒总裁):改革需要破,但更需要立。过去总说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现在看来破未必立,立的也未必正是想要的。所以改革不能仅仅靠破,必须强调系统建立和持续积累。 任志强(华远地产董事长):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改革方式,是顶层设计,还是分散式突破?目前的改革更强调顶层设计,而邓小平时代的分散式突破,则是谁抓住耗子谁就是好猫。前者是“博弈在后”,一旦犯错,结果会很糟糕,后者是“博弈在前”,哪怕犯了错误,也有弥补的机会。过去30多年,相当一部分改革正是通过分散式突破、自下而上的办法取得了成果,如果现在回到顶层设计,可能会引发很多问题。
科技发展论文:近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1607-1966 摘要:16世纪末以来,西方科技知识系统地传入中国,中国科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制度及其在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均呈阶段性变化。本文讨论“”前中国选择科技发展战略的阶段性特点及影响战略选择的因素,并探讨战略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科技发展,战略选择,近现代中国 众所周知,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于国计民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正缘于此,制定合理的科技发展战略,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策的顺利实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回顾近现代中国的重要战略选择的历程及分析影响战略选择的因素,获得些许历史启发。 1.取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1607--1840 17世纪前后,当中国科技继续沿着传统的模式缓慢发展的时候,欧洲发生了科学革命,产生了科学学会和科学院之类的科学组织,使近代科学实现了建制化。成立于1660年的伦敦皇家学会和1666年组建的巴黎法兰西科学院代表了社会团体化的分散型体制和国家支持的集中体制。俄国的彼得大帝选择了法兰西科学院的模式,1724年在圣彼得堡创设了科学院,聘请国外一流科学家到圣彼得堡工作,使俄罗斯的科学研究有了一个高起点。 16世纪,由于航海技术的发达与贸易的扩张,中国与欧洲这两大文明传统得以直接交流。为了达到传播天主教的目的,欧洲来华传教士有规模地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学、数学、力学、地理学、钟表技术等。1607年《几何原本》的译成标志总欧洲科学系统传入中国的开端。明代末年,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优越性的徐光启以 “取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作为他传播欧洲天文学知识的理念[1],其意为,将西方的科学知识纳入到中国传统知识的框架之中。这一名言也概括了此后250年间致力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中国学者吸纳外来新知识的态度。 入清之后,传教士继续在中国传播欧洲的知识。康熙帝对于研习西方的科技知识的提倡使得朝野上下形成了一个探讨西方知识及中西知识比较研究的高潮。然而,康熙帝无意也无力改变中国传统的知识价值体系。当时建于宫中的学习欧洲知识的机构及皇家天文观测机构北京观象台均与欧洲的国家科学机构存在本质的差异[2]。 18世纪,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发生了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技术与制度的创新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工厂组织为发明创造活动提供了条件,技术学校训练了工业化所需要的新型技术人才。 在18世纪的中国,国人对欧洲知识的了解还是完全依赖于在华传播天主教的传教士。随着罗马教庭与中国儒家学者对彼此的信仰及伦理哲学的了解的加深,二者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维护王朝的稳固,康熙帝下令驱逐欧洲传教士。其后的乾隆帝也严辞拒绝英国使者提出的通商请求,中国对外部世界关上了大门,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由此几于中断。在封闭的条件下,中国科学家虽然很努力探讨科学问题,却无法了解欧洲科学技术前沿的发展,其研究水平和研究方向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越离越远[3]。 在19世纪中叶之前的中国,科学技术并没有被视为对国家发展和安定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之一,相应的,也就不存在国家性的科技发展战略。天文观测、历法制订等并不是因为它们是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而受到重视的。实际上,在传统文化中,它们是皇权合法性象征的一个指标,故历来受到皇家的特别关注。当时中国的的科学研究多属个人行为。意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优势的中国学者试图通过“翻译”西方著作,“会通”中、西知识和方法,达到“超胜”西方的目的。但科学技术研究及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并不为学术界主流所重视。同时,当时“翻译”的内容基本上由传教士决定,天主教一旦被禁,依附于传教的科学技术传播也随之中断。 2.师夷之长技以制夷:1840-1895 19世纪,欧洲和美国都在经历着迅速工业化的历程,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不断涌现,欧美国家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工业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力鼓励和资助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1809年洪堡开创研究生制度,使普鲁士的大学成了“科学研究的养成所”。这种制度被欧美国家效仿,科学技术在教育制度中的地位被日益强化。 在19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对欧洲的贸易中仍然是顺差。为了填补贸易逆差,英国商人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最终引发了鸦片战争。面对千古未有的变局,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奕?、曾国藩、李鸿章等自强派官员下决心引入西洋的近代“坚船利炮”。其目的,首先是为了剿灭太平天国,其次是为了应对外敌入侵。自强派官员所选择的是近代军事技术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技术。基于数学是一切军事技术的基础的认识,他们也在某种程度上倡导数学及其它近代技术的基础性学科,物理、化学等“格致”之学的研究与教育。 从1860年到1895年间,虽然科学技术研究得到了当权者的重视,但清朝的科技战略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首先,当时科技研究的内容基本上限于兵器研究及相关的矿冶、铁路、电报等近代技术领域,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的研究被忽略;其次,过多依赖外国工程师和技师,人才培养滞后;再次,对近代科学的认识滞后,新知识的传播主要依赖译书等有限的方式[4]。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包括对近代科学技术和西方世界的理解肤浅,传统文化与制度的包袱过重等。 在当时的中国,保守派士大夫担心引入的西方理念和技术会冲击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道理伦理秩序等。倡导及参与西方科技传播的官员也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西方知识的传播危及儒家传统伦理规范之时,二者均选择了维护传统。留美幼童计划的夭折为反映这一问题的典型案例。当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童中出现了剪发辫等有违传统道德的行为时,自强运动的领袖奕?遂下令中止留学计划,将学生尽数撤回。 日本引进近代科学技术的起步并不早于中国。从17到19世纪中叶,日本人还需要借助于中国人和传教士翻译的中文书籍来学习西方的科技。尽管日本也有人拒绝接受西方科技,但他们没有背上中国人那么沉重的传统包袱。部分日本人甚至提出了“脱亚入欧”的口号。从明治维新到19世界后半叶,日本人在吸收近代技术和科学的成效明显好于中国。 3.选择近代科学技术制度:1895-1949 19世纪末和20世纪,鉴于科学技术对提高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和军事实力有重要意义,工业化国家率先把科学研究当作国家的重要任务,并建立国家科学研究机构。1911年德国设立威廉皇家学会(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前身)。苏联科学院继承了圣彼得堡科学院的研究机构,并建立新研究所。法国于1939年成立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美国也建立了一些国家研究所或实验室。而纳粹党的错误使得德国的科学和人才损失惨重,使得德国丧事了基础科学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19世纪后期,德国的大型化工企业创建了工业实验室。20世纪初,其它欧洲国家及美国、日本也建立了工业实验室,这种新的制度使企业有了越来越强的转换科研的能力,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苏联大规模引进欧美的技术,大量聘用欧美科学家和工程师,建立国家研发机构,迅速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1895年以前,中国的科技战略选择以学者和官员的倡导为主,大多局限于具体的需求。甲午战争的失利,使清王朝意识到政体改革势在必行。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按照下述几个阶段,从全面接受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到选定近代科学技术制度[5][6]。 第一步是选择近代科技教育制度。清朝“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学制改革和1904年废除科举制,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的建立就是一个具体的体现。新学制使得近代科学、技术成为中国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建制。从1896年的天津中西学堂,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交通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大等,中国建立了正轨高等科学技术教育制度。新学制为社会造就了一代一代的懂科学的人才。 第二步是组织科学技术研究的学术团体。在“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新生的职业科学家和工程师创建了自己的学术共同体,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1915年创办的中国科学社和1912年詹天佑等创办的中国工程师学会。这些团体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和支持,在促进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步是建立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的创建者试图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科学研究机构,也就是说,选择了类似于英国皇家学会的自治的科学体制。实践表明,这种体制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很成功。1928年,国民政府在科学制度方面做出了一项重大的选择,即决定组建国家最高科学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它类似于法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1929年,国民政府又成立北平研究院。实业部、资源委员会、兵工署、航空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和部分大学也建立了小规模的科研机构。这几类科研机构成为中国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力量。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大学的研究机构给科学家们以较大的自主研究空间,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等经过国内外的培养和历练,逐渐成长为大师和帅才。 产业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薄弱,科技不能为经济建设和国防提供有力支持,这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科技领域的突出问题。中国企业大多规模很小,以直接或间接引进、消化国外技术为主,基本上是低水平仿造国外产品。鲜见的成功范例是永利制碱公司在1923年建立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其功能类似于欧美的工业实验室。侯德榜成功研发制碱工艺,展现了中国企业的创新潜力。 4.制订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49-1966 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对峙的冷战状态,两者发展科学技术的思路有所不同。美国、西欧和日本推行贸易禁运政策,阻止先进技术向苏联、东欧和中国的转移。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择了“一边倒”向苏联的外交政策,模仿计划经济体制,引进苏联和东欧的技术,大力发展国营工业。 中国共产党重新选择了科技体制和科技发展战略。1949年,以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为基础,新中国组建了中国科学院[7]。1957年以前,中国科学院主导了全国的科研事业。后来,高等学校、部委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在科研事业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为了大量造就工业化建设所需人才,中国共产党参考苏联的经验,改革了教育体制,显著扩大了工科和理科的教育。 新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采取规划科学技术的体制,具体例子就是1956年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远景规划”)[8]。规划的制订者选择了“以任务带学科”为主的方针。并利用学科规划促进难以用任务带动的学科研究。苏联专家和苏联科学院等机构为此提出很多意见,并且帮助中国开展了一些领域的研究[9]。十二年远景规划的成功实施,满足了国家的战略需求,对中国科技事业、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全面地推进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填补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空白,构建了现代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使国家具备了发展核技术、空间技术、制作技术、电子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的能力,产生了以两弹一星、合成牛胰岛素等为代表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发展经济、维护国家安全等提高了科技保障。其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民生问题等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在重大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农业技术进步、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显著成效。 当然,新中国在科技战略选择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偏差甚至失误。比如,20世纪60年代起放弃研究生制度,大学停止招生,意识形态一度严重冲击科学研究,等等。 5.影响战略选择效果的因素 综上所述,自1607年到1966年,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会通中西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建立科技制度及调整科技制度四个阶段,进行了知识传播、技术转移、学科建立和制度建设,使近现代科学技术成为中国知识体系与社会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简单归纳一下影响战略选择的方向、范围、及时性、社会影响力等的若干因素。除了国家需求、国情等重要因素之外,我们特别关注三个因素。 5.1 对世界及科技前沿的了解 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我们才可以了解国际科技前沿的成果及动向,从而做出合理的科技战略选择。 明清两朝,中国人对自己的“天下”之外的世界近代科技了解甚少,无法洞察科技的巨大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决策者仅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朝廷的需要,做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战略选择,先是沿续传统科技发展的模式并有选择地接受部分欧洲科学知识,后是片面选择军事技术,以至于错失发展的机遇。 民国时期,中国已经对国际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留学归国的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们对近代科学技术已经有了基本的把握,他们和政府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建制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国外参与过高水平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归国,他们对国际科技前沿有了更深入理解,国内培养的专家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我们尚不熟悉的领域,苏联专家贡献了他们的见识和经验。 5.2 领袖式科技专家的水平和见识 在科技战略决策者中,除了那些有决断权力的政府领导人之外,领袖式的科学家、工程师的水平、见识和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早已被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主持人的实践所证明。 19世纪中叶,曾国藩筹划如何引进近代技术的时候,听取了留美学者容闳的意见。容闳所学专业是文学,但对西方技术的初步感悟还是比一般的中国人准确。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在30年展得比较好,这与蔡元培等人的战略眼光和发展思路是分不开的,他们了解欧美的科学制度和教育制度。 20世纪50年代,在制订十二年远景规划时,在众多的领域里做出轻重缓急的选择是很不容易的。比如,究竟是优先发展远程轰炸机,还是优先发展火箭技术?中国政府决策者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决策者采纳了钱学森的优先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做出了合理的战略选择。钱学森之所以能提出可行的战略思路,是因为他在国际前沿做过多年的研究,了解航空和航天两个领域的特点和难度。 5.3 开放环境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近代以来,中国在科技领域是一个后进国家。无论是了解世界和国际科技前沿,还是提高科技专家的水平和见识,都需要一个开放环境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程度越深、范围越广,越有利于及时、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脉搏与规律,制订合理的发展战略。 明清时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基本上依靠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和其他外国人,中国人能走出国门学习的人很少,在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处于被动境地。20世纪50年代,十二年远景规划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三、四十年代中国科技专家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和合作。苏联专家的帮助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填补了当时中国人与西欧、美国、日本等国专家交往的空缺。 20世纪50年代我国制订科技规划的境况与今天有很大的差异。那时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太大,要追赶的目标比较明确、比较具体。今天,我们有了与科技先进的国家交流和合作的多种可能和机会,自身的科技水平与国际科技前沿的差距缩短了。实际上,越是靠近未知的前沿,越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规划的不确定性越明显。这就更要求我们研究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与趋势,认知其中的规律性特征,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适时制订和调整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使中国科技能沿着合理的路径快速发展,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为人类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对于历史上科技策略的选择的情况及相应后果的分析为我们现代科技战略的确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实际上,历史还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在某些阶段和某些条件下中国人能成长为科学技术的大师?“以任务带学科”为导向的科学技术规划究竟怎样影响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如何促进科技进步、新知识与新技术的产生的?在通过什么途径可以从模仿过渡到创新?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文化价值对科技发展、战略选择有什么影响?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同样也会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科技发展论文: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新要求 论文 关键词:科技 发展 伦理建设 理论建设 制度建设 主体建设 论文摘要: 现代 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理论、制度和主体这三个不同方面均提出了新要求。在理论建设方面,要求实现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从规范伦 理学 向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转向,并立足于多学科基础上的大交汇、大融合;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变革社会制度,加强科技立法,引进科技伦理的“软着陆”机制;在主体建设方面.要求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建设科技主体的伦理规范,开展多极主体的对话。 马克思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准确把握并解决这些课题,就会把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今天,2o世纪已经揖别,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要大力发展 科学 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必须处理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学问题。正如所指出的那样:“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二十一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伦理学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忧虑甚至恐惧。正如英国著名 历史 学家汤因比所指出的: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进步不平衡,后者远远滞后,前者毫无约束地被加以发展和滥用,从而产生致命的危险。因此,探讨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新要求,对于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伦理建设就是建设制约人们行为的价值规范和准则。其目的是以像 法律 调节人们的行为而使人们有法可依一样,在以伦理调节人们的行为时也同样“有法可依”。伦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说来,它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和主体建设。 一、现代科技发展对理论建设的新要求 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关于道德的 哲学 思考。但是最初的伦理学调节的只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只把人类看做是惟一值得道德尊重的物种,它以人类自身的利益作为惟一的尺度,去对待其他事物。即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道德现象的反思日益加深,道德调节的范围始终囿于人伦之理。这里把这种只关怀人伦之理的伦理学称为传统伦理学。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伦理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人类的道德关心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所以,我们把现代科技文明下,以保持地球和人类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由传统伦理学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与人以外的其他物种和 自然 界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的伦理学,称为现代伦理学。由传统伦理学走向现代伦理学,是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双重需要。现代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相比,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在传统伦理学中,伦理规范体系主要涉及的大多是人与人之间的或人与社会之间的直接关系,我们称之为近距离伦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传统的主体司直接的近距离伦理关系随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出现了延伸。在时间上,未来世代的权利和当代人的责任已经成为反思科技与未来的重大命题;在空间上,为了克服全球问题,一方面,人们正在寻求全球文化价值观念的整合,希图构建一种普遍性伦理,另一方面,人们日渐意识到,人不仅仅对人自身有义务,而且对生活于其中的生物圈和大自然也有保护的义务。-es]94如人类在2o世纪9o年代制定的《2l世纪议程》,提出了人类社会今后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了人权保护和人道主义思想;“国际和平年”、“生态年”等的提出,使人类能同时按照统一的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二。从规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转向传统伦理学侧重于规范伦理学、理论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的研究。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使伦理学不能停留在哲学层面的“高山之巅”,而应该通过新的道德规范向应用层面发展,以解决各个领域的具体问题。伦理学向应用层次的拓展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向。于是,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的应用伦理学方兴未艾,为人类的道德思考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旨和目标。如:生态伦理学提出了尊重生命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和要求;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反映了对新技术的使用进行社会控制的要求;核伦理学的发展体现了人类追求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 计算 机伦理学要求人类重新思考计算机技术的本质和人类的价值观。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21世纪新兴科技事业的发展,一些新的与高科技相关的应用伦理学还会不断产生。从规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的研究的转向,既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着伦理学的前途和发展。 第三。现代伦理学的研究是立足于西方伦理学、东方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上的大交汇、大融合2o世纪是一个既对传统伦理观念进行全面的批判反省、又空前地呼唤价值重构和伦理现代化建设的世纪。2o世纪中西文化的交融、冲撞和科学技术向人类提出的许多使人目不暇接的道德问题,催生、孕育了众多异彩纷呈的伦理思潮。现代伦理学正是吸收了西方伦理思想、东方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 其中东方伦理特别是 第三。引进科技伦理的“软着陆”机制所谓“软着陆”机制就是 科学 技术与社会伦理的价值体系之间的缓冲机制。这个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任地向公众揭示科学技术的潜在风险,并且自觉地用伦理价值规范及其伦理精神制约其研究活动;其二,社会公众就科学技术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展开深入、广泛、具体的讨论,使支持方、反对方和持审慎态度者的立场及其前提充分地展现在公众面前,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讨论和磋商,对科学技术在伦理上可接受的条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这样一种讨论一方面能够启导 政治 活动家们参照着技术上可能的和可行的情况,纠正他们对其利益所持的那种由传统决定的想当然的态度;另一方面,政治活动家们将能够根据讨论中所表达的和得到重新解释的需求的认识,实事求是地做出判断:将来,我们想在哪个方向上和在多大规模上 发展 技术知识。”在实际的科技活动中,科技的“软着陆”机制已得到较为普遍的运用。 三、 现代 科技发展对主体建设的新要求 人作为现实主体,在与科技的关系中始终居于能动的主导地位,因此,主体建设是科技发展中伦理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第一。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科技主体之所以负有伦理责任,是因为他们具有专业科学知识,能比一般群众更全面、更长远、更准确地预见到科技发展和运用对人类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后果。他们有责任去预测和评估有关科研选题及其成果所可能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社会影响。当然,在这方面,科技主体所负的伦理责任的分量是不同的。 对于从事基本理论研究的科学家来说.他们很难预测自己所研究的基本理论的应用前景,虽然不能苛求他们对该基本理论应用的全部后果负伦理责任,但是他们毕竟为后来依据该理论没计研制作恶或有明显负作用的人工制品或工艺程序提供了基础概念,因而也多少负有一定的伦理责任;对于把基础理论应用于实际(例如 工业 和军事等)的工程师来说,他们的科技成果或科技活动所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后果是明确的、清晰的、善恶分明的,虽然他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治家或经营者控制的,而不是完全由他们自己自由支配的,但是他们仍然必须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同时,科技主体之所以负有伦理责任,还因为他们经常参与政府或 企业 经济 活动的重大决策。一般说来,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主体不但要对科技活动的后果负有趋利避害的责任,还要对全人类的未来负责。 第二。建设科技主体的伦理规范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反复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经过一些思想家的提炼和概括,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科技伦理规范体系,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普遍遵循的评价和判断善恶的标准,调节着科学家或工程师之间、科学家或工程师与社会集体之间的伦理关系,促进着人类科技事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当然,在不同社会、不同 历史 时期,不同阶级的科学家或工程师有着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伦理规范。但是,由于科技活动毕竟具有超越阶级利益的共同性,科学家和工程师毕竟是一个职业共同体,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毕竟有着共同的要求和行为准则。因此,从全世界的高度看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有着共同的伦理规范。这规范有:(1)应该保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应用和后果并不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2)应该保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后果不会对我们这一代及我们的后代的安全带来更多的危险,因此,科学成就不应该应用于或有利于战争和暴力,应该保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后果不应与国际协议提到的人类基本权利(包括公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权利)相冲突;(3)科学家应该认真地估计其研究将产牛的后果并将对其公开负有特殊的贵任;(4)当科学家断定他们正在进行或参加的研究与这一伦理规范相冲突时,应该中断所进行的研究,并公开声明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做出判断时应考虑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规范:例如锐意创新,勇于进取;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真诚协作,友好竞争;民主讨论,自由探索;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尊重前辈,奖掖后学;热爱 自然 ,珍惜资源等等。美国学者j.t.哈代在他的《科学、技术和环境》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我们生活在一种技术化的环境之中,因此不免要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人类是这种新技术的主人还是奴隶?技术使人的选择和自由得到了发展,还是受到了限制?到目前为止,从表面上来看,人类有能力驾驭和引导技术向需要的方向发展。然而人类现在掌握的知识,已经赋予了人类几乎能摆布自然的本领,因此必须谨慎小心地衡量各种技术抉择是否合乎需要,这种强大的力量必须用于高尚的目的。这种“高尚的目的”就是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危害于人类。 第三。开展多极主体的对话社会是由各种不同利益需要的主体构成的,他们的利益需要有一致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对于科技发展来说,尤其要处理好科技主体与政府主体、公众主体的关系,使他们能够相互对话、沟通、理解,对科技“发展什么,怎样发展”达成共识,确立多极主体间的和谐关系。“科学家与政治家之间的对话必然启导政治活动家们参照社会在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方面的潜力,纠正他们对自身利益和目标所持的那种由传统所决定的、想当然的态度,同时使他们能够根据对话中所表达的和得到重新解释的需求,实事求是地判断,将来他们想在哪个方向上发展他们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具体地说,就科技主体而言,主要是提高其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就政府主体而言,主要是指政府或国家的决策者应从政策、经费、人力等方面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引导、监督和管理,形成高效、有力、合理的科技发展机制,让国家的科技活动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就公众主体而言,应该积极关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状,参与到对科学技术的后果与影响的评价中去,自觉加强科技伦理的修养,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还应拓宽科技界与政府、公众之间联系的“绿色通道”。 科技发展论文: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的基本建设需求分析 摘要:渔业科技创新是现代渔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动力。现代渔业科技发展对基本建设提出了要求,包括现代化实验用房建设、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配置、实验基地配套建设以及可移动设施购置。本人在对我国现代渔业科技基本建设现状分析基础上,从重视并加大对渔业基本建设投入、开展渔业基本建设项目专项科研课题研究、进一步加强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现代渔业;科技发展;基本建设 一、引言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现代渔业作为现代农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现代农业形态的普遍特征,又具有渔业自身特点‘”。正确把握现代渔业建设的内涵,可从技术特征角度认识,也可从产业特性方面理解「2]。 从技术特征上,林学钦认为,“现代渔业是科技先导型渔业。在生产活动中,始终把科学技术摆在第一的位置,不断提高生产手段的高科技含量;采用新技术和现代装备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观念进步,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质的提升而不是量的增长”〔3]。赵明森认为,“现代渔业建设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武装提升传统渔业,用现代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经营渔业,不断提升渔业科技水平,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引。王学光认为,“发达的渔业生产力是现代渔业的基本特征”〔5]。 从产业特性上歹农业部原副部长范小建认为,“现代渔业是相对于传统渔业而言,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形成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认为,“加强现代渔业建设就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坚持科学发展,切实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 从上述学者、领导的论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渔业建设的好坏取决于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的快慢,取决于支撑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的物质装备一一基本建设力度的强弱。渔业科技创新是现代渔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动力。我国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六五”末的35%左右提升至“十五”末的53%,与此同时,水产品年总产量由705.2万吨增加至4419.9万吨,渔业经济年总产值由126.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8%)提升至4016.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8%)‘6]l7]。大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进程,就必须要充分认识现代渔业科技发展对基本建设的需求。 二、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的基本建设需求框架现代渔业科技发展是以现代化物质装备为基础的,迫切需要基本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现代化实验用房建设渔业科学研究实验对象是生活在水体中的水生经济动植物,实验环境复杂且不易控。对比其他行业,渔业科学研究对实验条件要求更为严格。表现在实验用房方面:一是需较大的业务用房建设规模。按照实验人员情况、工艺技术流程以及科研仪器设备使用要求,综合考虑科研辅助用房、科研设施用房以及公共设施用房配套需求,如学术交流中心、水生实验动物用房等,需加大实验用房建设力度,扩大建设规模;二是确定合理建设标准。根据不同类型实验室(如按命名权限不同,划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按实验目的不同,划分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按学科群划分为综合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以及野外科学观测实验台站等)功能定位以及承担课题情况,充分考虑建设前瞻性、国际化等要素,通过专题研究,确定各类实验用房合理建设标准。 (二)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配置 科学仪器设备是现代科学研究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实验条件,受配置的数量和精密度两项指标影响。数量决定研究工作效率,精密度决定研究工作深度。现代渔业科技发展对仪器设备配置提出了更为苛刻要求,如水产生物科学研究已进人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本研究手段的基因组时代,要求所配置的仪器设备须具有高通量、高自动化特征。推进现代渔业科技快速发展,一要根据需求,提高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配置比例;二要在加强对现有科学仪器设备管理,推进共享共用,提高使用效率的同时,增加配置数量。 (三)实验基地配套建设 提高渔业生产力,服务渔业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是现代渔业科技发展根本目的。因此,要高度重视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实验基地是渔业科研中试实验、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平台。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进程,加快渔业科技发展速度,必须要加强实验基地建设,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完善配套设施。2008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由于受灾地区大部分水产实验基地设施未达到防寒抗寒标准,很多水产养殖动物被冻伤、冻死,甚至一些珍贵的水产种质资源也因此而丢失,重创了我国南方水产养殖业。实验基地建设中还需权衡建设标准与建设成本关系,设置一定的安全阑值,确保实验设施能够抵御一定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保障实验基地内水产生物的保存安全。 (四)可移动设施购置 远洋渔业资源环境调查数据为我国国际渔业权益谈判提供了重要支撑。在“目前我国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尚未有扭转,水域环境恶化还在加剧”〔81的形势下,以及受《中日渔业协定》、《中韩渔业协定》以及《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签署和生效的影响,远洋渔业可能是我国下一个重要的渔业经济增长点。因此,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不仅具有直接经济效益,更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考察船是开展远洋渔业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手段,是发展远洋渔业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仅有两艘海洋渔业资源环境专业考察船,远不能满足远洋渔业发展需要。尽快立项建设一批渔业科学考察船,加快我国现代化渔业科学考察船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此外,为加强内陆渔业资源环境考察与观测,也迫切需求配备一定规模的内陆渔业资源环境专业考察船以及采样车、采样艇等设施。 三、现代渔业科技基本建设的现状与挑战渔业基本建设的加强需最大程度地利用全社会各方面资金,本文仅就中央投资部分进行讨论。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建设,我国渔业科技基本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渔业投资规模与建设规模增长快“十五”以来,农业部的渔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61.56亿元,完成了一大批渔业发展急需的实验用房和试验设施的建设,改善了科研条件和研究手段。以农业部所属公益性的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十五”以来共落实基本建设投资约5.6亿元,完成业务用房建设7.76万扩,试验设施建设3.58万耐,仪器设备购置2901台套。渔业基本建设资金的投人以及渔业科研设施的建设,为快速推进现代渔业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渔业基本建设支撑行业发展能力增强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一2010)》中,规划建设的6个部级渔业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项目已基本完成,相关质检中心仪器设备配置达到一流水平,检验检测能力显著提高,在大菱坪药残、松花江硝基苯污染等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我国水产品国际声誉;在支撑水产良种选育方面,《全国水产原良种工程建设规划》,规划建设了一批遗传育种中心、原种场、良种场,为水产原种的保存、优良品种选育搭建了平台,提升了我国水产业发展质量;在渔业资源监测与环境研究方面,完成了“南锋号”科学调查船建造以及5个渔业资源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台站建设,加强了渔业资源环境野外科学观测条件建设,提升了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能力;在水生动物疫病研究方面,建设了1个病原库、3个流域性重点实验室以及一定数量的县级防疫站,支撑了我国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工作,提高了对我国部分重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的研究能力。 与此同时,现代渔业科技基本建设还面临着如下几方面挑战:(一)渔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近10年来,在国家加大“三农”投人的大背景下,农业部的渔业基本建设投资从2003年的8.54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4.16亿元l9j。虽然2009年开始加大了渔政渔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但到2010年渔业投资也仅9.68亿元,略高于2003年投资规模,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却在下降。渔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渔业基本建设研究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宽渔业基本建设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当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基本建设环节、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机制等方面,而对渔业发展与渔业基本建设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现代渔业科技发展对基本建设需求方面,研究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现代渔业的发展。 (三)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快速推进渔业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尽早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是发挥渔业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的关键。据统计,2009年底渔业基本建设结余资金约0.79亿元,积累资金占已下达投资 16.2%。因此,进一步提升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能力,提高有限建设资金使用效率是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过程中又一重大挑战。 四、完善现代渔业科技基本建设的对策建议(一)重视并加大对渔业基本建设的投入渔业基本建设资金是现代渔业科技发展中物质装备的最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在国家加大对“三农”投人的新形势下,渔业基本建设投资不仅没有获得同步增长,甚至绝对数也呈阶段性下滑趋势。现代渔业建设,要求从水产良种选育、渔用饲料研究、水产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渔业机械研究与加工、水产品市场完善、水产品冷藏与加工研究、水产品物流发展、远洋渔业发展、平安渔业建设等多方面人手,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夯实发展基础,用科技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大现代渔业科技基本建设的投人力度。此外,为落实好、利用好国务院提出的,要编制有关领域发展建设规划,并将批准的建设规划作为投资决策重要依据‘’01的有关规定,我国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尽早制定渔业相关专项建设规划,并争取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投资部门批复,逐步完善渔业基本建设投入机制,不断增强现代渔业发展后劲。 《二)开展渔业基本建设专项课题研究一是将现代渔业科技发展与基本建设相结合,设立相关科研专题,通过分析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特点以及趋势,明晰新形势下我国渔业科研单位对基本建设的需求,为相关政府机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如科学调查船体系应如何布局等;二是加快修订完善渔业工程建设标准。相关标准的缺失或数据的滞后,对现代渔业发展极为不利。如:目前渔业科研用房建设标准主要依据是《科研建筑工程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1】708号)。经过近20年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科研等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当前仍参考该标准建设科研用房,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现代渔业建设需要。另据查询,在我国渔业工程建设领域中,当前只有渔港工程部分单项制定了专门建设标准,而在其他渔业工程建设领域或无建设标准或仅在行业标准中简单涉及,渔业工程中许多建设标准当前只能借鉴大农业,甚至工业建设标准,不符合渔业发展实际需求。 (三)进一步加强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严格履行好基本建设程序,按照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立项批复实施项目,执行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以及施工安全制”,规范基本建设行为,并在保障资金安全前提下加快预算执行进度;通过自查、专项检查、重大项目稽查等形式,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控制,并及时纠偏;重视项目验收,严格审查财务执行、工程质量验收、档案管理等情况,总结经验与教训;开展项目后评价,及时进行投资成效分析;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职能,健全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制衡机制,保证基本建设的廉政;加强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队伍以及相关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为高效规范执行项目做好智力支撑。通过对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确保渔业基本建设资金安全使用以及投资效益尽早发挥,保障我国现代渔业建设快速推进。 科技发展论文:推进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发展的对策研究 原文作者:窦艳芳 摘 要:种业作为农业的先导产业,是农业科技应用最集中的载体,也是农业科技的核心领域和战略制高点。畜牧种业是产业的源头,是现代畜牧业高效生产、实现增产增收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全面客观总结了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种业科技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畜牧种业;科技创新;科企合作;育繁推一体化 1 天津市畜牧种业及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 1.1 天津市畜牧种业发展基本概况 “十一五”以来,天津市畜牧良种供给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有畜禽良种繁育场45个,年供种能力为种猪18.4万头、蛋鸡雏1 568万只、肉鸡雏5 690万只;年供奶牛冷冻精液能力260 万剂。畜牧种业产值10.4 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2.8%。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的生猪、奶牛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优势种业,宁河原种猪场、农夫种猪场、天津市奶牛育种中心等畜禽良种场生产的种猪或冻精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畜禽良种的优先发展,有力支撑了天津市现代畜牧业的持续发展。2010年底,全市肉类产量42.6万t,禽蛋产量20万t,牛奶产量67万t,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34.7,16.3,54.5 kg(按2010年常住人口1 229万人计算),猪肉、禽蛋、牛奶自给率分别达到65%,74%,100%,居京津沪三市之首,保障了天津畜禽产品的有效供给。 1.2 畜牧种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 1.2.1 种猪、奶牛等畜牧种业科技获得快速发展 当前,天津猪育种水平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总体上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了猪高产仔抗应激分子育种工作,培育出了高产仔抗应激品系。2008年,按照《天津市农业种业基地建设意见》要求,天津市7个种猪场参与了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猪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优良种猪引进、猪舍等基础设施改造、育种关键设备引进以及育种实验室建设等;生猪数字化育种管理系统建设。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提高猪种业的科技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有力提升了种猪供给能力。 近年来,天津市奶牛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奶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奶牛遗传改良工作对奶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2010年,天津市奶牛年平均单产已达到6 904 kg,而同期全国平均单产仅为4 575 kg,全市奶牛生产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8.4%。嘉立荷牧业有限公司等通过奶牛遗传改良及改进饲养管理措施,所属部分牧场奶牛单产已达到12 000 kg,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天津市种公牛培育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58头优秀种公牛进入全国良种补贴名单,其中验证种公牛25头。种公牛后代生产性能突出,平均年产奶量及乳蛋白率、乳脂肪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天津市奶牛遗传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天津市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品种登记、体型鉴定等规模达到2万头,参测牧场达到32个。人工授精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青年公牛后裔测定场达到10个。 此外,天津市在开展牛、羊新品种选育及扩繁工作,在牛、羊胚胎移植产业化、胚胎生物工程、家畜克隆、家畜转基因育种和健康养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世界首例胚胎克隆波尔山羊,并获得了批量生产体细胞克隆波尔山羊的成功,成果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1.2.2 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和技术储备 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农学院、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等近年来在山羊克隆领域、肉牛胚胎移植以及转基因领域开展了一些研究性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同时具有一支积累了大量的成熟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从事克隆、转基因技术等育种技术研究和良种畜禽饲养、繁育的科研队伍。 目前,天津市有3个原种猪场,其中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是国家级种猪核心选育场,有较完备的育种设施设备和试验猪舍、化验室等;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负责为天津市培育优秀种公牛,是我国最早的主要种公牛站之一;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肉羊良种的引进、扩繁、选育和推广工作,是中国首家引进杜泊绵羊原种的公司,也是中国唯一一家进行选育的公司;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建有先进的实验基地和现代生物实验室,并 在试验室配备了显微操作仪、二氧化碳培养箱、凝胶成像系统等先进仪器;这些畜牧种业企业和研究中心均具备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储备,为畜牧种业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2.3 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 天津市拥有丰富的畜牧种质资源,为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生猪有世界三大名种猪,即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奶牛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和娟姗奶牛。肉用羊为杜泊绵羊、波尔山羊和澳洲白绵羊。蛋鸡有海兰褐、海兰灰等鸡品种。肉鸡有爱拔益加、艾维茵品种等,还有一些地方猪种、地方鸡品种以及长毛兔和狐、貉等品种。 2 畜牧种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天津市畜牧种业和种业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一些优势品种方面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成效[1]。但就整个行业而言,仍存在着种业企业实力不强、种业科研创新机制和创新水平不适应现代种业发展要求、产业化程度低和引进品种优良性状保持不佳等问题。 2.1 畜牧种业企业实力不强,龙头企业少 目前,天津市畜牧种业企业规模较小。由表2可见,天津市主要畜牧种业企业的基本情况是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仅有2家,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等在业内较知名的畜牧种业公司年销售收入均不足千万。在全国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型种畜禽龙头企业还不多,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无论从种畜禽场的数量、档次、单体规模,还是总体规模上都有较大差距。调研中发现,畜牧种业科研实力不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偏少,且产业化程度不高,种业育、繁、推产业链条较为松散,且规模小,缺乏竞争实力。畜牧种业中仅有3家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为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没有“育繁推一体化”的畜牧种业企业,不适应天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2 畜牧种业科技水平和创新机制不适应种业发展需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天津市畜牧业种业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特别是生猪、奶牛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差距。如:每头母猪年提供断乳仔猪头数和年提供出栏商品猪的头数:养猪发达国家普遍在22头和20头以上,例如:2009年,丹麦为26.1头和24.3头,荷兰24.5头和23.4头,法国为24.2头和22.4头(表3);天津市能提供的商品猪仅为15~18头,差距较大。2010年天津市奶牛平均单产虽已达到6 904 kg,还远低于北京、上海奶牛业平均8 000 kg的生产水平。从整体来看,天津市畜牧良种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科技研发能力相对薄弱,集中表现在:天津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牧优良品种或品系,畜牧优良品种、育种关键技术、设备主要靠引进;尚未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产业体系;畜牧种业科技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包括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研发设备以及实验室能力的提升。 当前,天津市还尚未真正建立起商业化的农业种业研发体制,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协作机制还不紧密,科研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还不健全。企业科技创新实力不足,80%的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绝大多数育种企业仍采用常规育种技术,育种周期长、效率低、成果转化速度慢的现象仍然存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还没有被广泛采用。 2.3 引进良种的优良性状保持不佳 近年来,天津市每年从国内外引进大量的畜牧原良种,但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引进——维持——退化——再引进,即引进良种的优良性状保持不佳,从而也导致了畜牧种业的低效生产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有2个:第一,生产性能测定、品种登记、系谱建设、体型鉴定等选种技术和管理滞后,转基因、体细胞克隆、胚胎移植、性控等生物技术相对落后,导致良种选配效果不佳,繁育的后代或配套系不能保持原种或良种的优良性状;第二,由于对引进原良种(种猪、种牛)的饲养模式落后,如养殖设备不先进、养殖环境不佳、疫病防控技术落后、饲料营养不能跟进等原因,导致原良种生产性能不断退化,目前天津市种母猪的繁育年限仅为3~4年,种公猪为4~5年。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在对引进良种的利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调研的基础上,会加大对育种选配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支撑,确保引进良种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4 种业科技人才缺乏 当前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人才普遍缺乏,课题组调研了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天津市农夫种猪场、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畜牧种业企业的科研人员情况。调研结果为,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3.15%;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0.39%;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67%(图1)。从图1可以看出,当前天津市种业企业科研人员尤其是高端科研人员普遍缺乏,人才缺乏是制约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瓶颈。调研中还发现,天津奶牛发展研究中心、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嘉立荷牧业有限公司、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天津市农夫种猪场等种业科研实力较强的畜牧种业,其科技人员占比相对较高,拥有的高学历和高职称科研人员比例也高于其他企业,进一步印证了种业企业的纵深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 3 推进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发展的对策研究 3.1 提升畜牧种业科技创新水平 3.1.1 创新科企合作模式 目前,天津市商业化育种机制尚未形成,科研与生产、应用推广相脱节,是制约种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2]。一方面,种子企业优势表现在具备市场推广能力,在组织生产、推广营销、构建渠道等方面得心应手;劣势表现为企业规模较小、不具备建立育种研发机构的条件和能力,另一方面,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研单位则具备育种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但在品种的产业化、市场推广手段和经验上却明显欠缺,由于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的转化和推广,积淀了大量的科技资源[3]。在这种背景下,为迅速提高畜牧种业整体竞争力,最现实、最有效的捷径就是推进科企合作,把科研院所的优势与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强强联合。天津市应在借鉴国内外成功范式基础上,把科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推向深入,探索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发展新模式[4]。同时,还要通过政策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的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行业关键技术,开展集成创新;鼓励龙头企业承担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 3.1.2 加强畜牧业育种关键技术及种业基础研究 首先,强化畜牧育种关键在于技术攻关。不断培育动物新品种,挖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创建目标基因高效转化平台;加强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选育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动物新品种[5],鼓励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成长性好、有望成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 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其次,要加强种业的基础研究,开展动物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动物种质创新的分子生物学途径和方法等研究,为养殖业遗传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以种猪、肉牛等主要畜牧为重点,开展以功能基因组为核心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获得一批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最后,要强化种业高技术研究,加强畜牧分子标记和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家畜体细胞克隆等高技术研究,创制畜牧优良种质,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生长点,抢占未来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支撑和引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6]。 3.1.3 培育畜牧良种生产龙头企业 结合天津市畜牧种业建设规划,遴选基础设施较好、人员队伍素质较好(如天津嘉立荷有限公司、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集成先进的良种育种、扩繁、繁育和健康苗种生产技术和工艺,打造种猪、种奶牛、种公牛、种羊等良种扩繁、健康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开展良种检测技术研究和扩繁生产技术工艺研究,制定良种扩繁生产管理技术,提升良种质量,为天津市及周边地区的畜牧养殖业提供优质健康良种。推动各种子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强化企业自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此外,还应加强畜牧种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进生猪育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奶牛育种繁育基地、以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为主体的优质肉羊良种基地、顶级种羊(牛)体细胞克隆基地和转基因畜禽新品种培育及繁殖基地建设,为种业科技创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3.2 加强现代种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科技和人才是引领现代种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科技又依托于人才,因此,人才是现代种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由于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普遍缺乏,已成为制约种业科技创新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加大种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现代种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核心。首先,天津市应围绕现代种业发展需求,加强畜牧种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种业人才高地。其次,畜牧种业企业应不断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种业企业通过组织各级农业部门、科研、教学单位,采取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加强对企业检验、生产、加工和贮藏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养;同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专家服务团队,为种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天津市种业从业人员整体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最后,还要发挥天津市高等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引导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设置、课程选择、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现代种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促进高等院校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符合现代种业发展需求的高等人才。 3.3 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及机制创新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完善科研立项、评价、投入与联合协作机制,提高科技管理与资源利用效率,以管理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首先,要建立种业科研新体制,强调建立基础性研究以公益性科研教学单位为主体、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研新机制,引导和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7]。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通过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和育种材料的改良、创制,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研究等,夯实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基础[8]。建立适合农业科研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其次,要完善种业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价、经费管理机制,真正建立以种业发展需求和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注重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其根据种业发展需求提出科研项目和研究方案,同时要加强对项目的过程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制度,使种业科技项目真正能够服务种业科技发展,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最后,要健全种业科技联合协作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联合协作制度,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开展联合协作,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全市种业科技“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建立完善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主体的活力,促进各层次人员的协作。 科技发展论文:关于我国森林防火科技发展规划的思考 论文 关键词:森林防火科技 论文摘要:基于国内外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对今后我国森林防火科技发展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科技的进步首先应体现在构筑坚实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运用的平台,包括造就一大批胜任不同技术层面工作的人才队伍和建立起与行业科技发展需求相符合的科研服务 网络 。通过行业引导,加强技术装备的规范化建设。把宣传和 教育 摆到与技术装备同等高度予以重视,提升宣传和教育的影响力。东北森林防火工作,应在加强应急和扑救能力的同时,强化可燃物管理、火险等级预报和监测等方面的工作,并在相关作业中实现有效性和 经济 性统一。 1普遍意义上的科技进步 这几年,伴随着我国的森林防火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相关技术研究工作空前繁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森林防火的应用基础研究不够深人和连续,尤其是针对林火 科学 中关键性的问题以及目前诸如林区和居民点结合部火灾现象这类研究热点。这首先表现在,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的关于林火科学研究的文章在国际火灾研究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占有率很低。这不仅仅意味着我国的林火研究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相当小,从深层次上更看到了目前我国相关研究工作的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工作的差异。 正如其他应用学科或交叉学科一样,有效发展森林防火科技、确保森林防火的百年大计,需要一个基础来支撑。这个基础就是对于我国森林火灾 规律 可靠性和系统性的认识。这是未来建立有效预防和科学化的灾害管理的基石。这一切不但会反映在诸如学术论文和科技专著等出版物中,而且最终都会体现在防火理念的更新、装备的发展以及应付紧急状态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林火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予以长期性投人和扶持,确保相关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森林防火科学,积累人才和技术,也有助于进行技术革新和着手新形势下的防火手段的更新和提高,最终建立起我国独特的和 现代 化的森林火灾预防、监测、扑救和善后的完整体系。 技术运用和储备对人才队伍的依赖关系也提 不言而喻的。正如一个浅滩撑不起一艘大船,对于 应用性很强、涉及面很宽的工作,明显需要大批专 业人才来实施。一个先进的科技装备,不管是引i} 的还是自主开发的,只有拥有一批合格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支持设施,才能进行有效的操作和组护,并把采集的结果运用到工程实际中去。比如目前呈现的全球性的地理信息资料数字化趋势,勃需要大批专业人员来完成相关信息的输人、更新、分析和与相关管理决策系统的链接。笔者非常赞同在今后若干年内通过吸收和培训各类专业人才以充实森林防火科技管理和研究队伍。当然,这需要通过组建或扩充一些有效的运作平台以确保这类工作有序和高质量地实施。 在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有一个发展我国森林防火科技的战略构想,那就是组建专门从事林火研究的实验室to。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然而要落实它,不但要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有充分的考虑,更要有长远的规划。就笔者参与不容忽视的是,森林防火事业相关的管理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例如,消防力量的配备和维持与特定地区的森林面积、生态和 经济 价值以及火灾危险程度等是密切相关的,量化并优化相关管理工作对于合理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投人效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曾在另一篇文章中阐述过这样一个理念[[6j,即特定地区火灾防控效果是对诸多工作的综合检验,不但与当地消防扑救力量的储备水平有关,还与各基层管理部门有效协调,尤其与应付紧急状态时的人员和物资配给、后勤保障等有关。应该就诸多管理技术和相关规范开展必要的研究。 3防火宣传和 教育 的地位 传统意义上的宣传和教育包括在一些场所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品,通过媒体介绍防火知识,设立关卡对火灾易发地区进行火源管理以及对违规人员的说服和开导。我国近若干年来每年发生数以万计的森林火灾,其中9g%是人为因素造成的f},}l。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到如果老百姓的防火意识提高了,相当一部分灾害是可以避免的。目前笔者在对国内煤炭矿井火灾调研时,深切感到国民的素质、尤其是特定群体的防火防灾意识有待提高。 如何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和教育其实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让老百姓在脑海深处真正意识到火灾的危害、那些事会导致火灾以及遇到火灾该如何应对等等,不仅仅是简单的 科学 普及,更涉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巧以及心理认知学问的应用。这方面的投人应包括对如何进一步开展有效的宣传工作所做的相关研究。 在一些发达国家,宣传和教育一直作为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操作。以澳洲为例,相关工作通过设立专门政府机构指导、协调和落实。在召开的火灾科学研讨会上,宣传和教育作为主要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fgl。笔者工作过的联邦科学和 工业 研究机构(csiro)曾承担一个课题,耗资折合人民币数万元,只是为了设计出一个恰当的防火宣传标签。在澳洲的公共场合和集会上,经常看到肩负丛林火灾扑救使命的消防队员的身影以及融防火教育与娱乐一体的展览。拥有大片丛林面积并且经常处于非常干燥气候条件下的澳洲,每年发生人为火灾的数量少得惊人。2003年1月曾发生横跨两个州的丛林大火,烧毁房屋500余间。只有4人死亡,其中还包括因突发疾病引起的[[9]。这些事实至少部分说明国民森林防火教育的成功。 提高我国百姓的防火意识的确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防火宣传的工作量极大。并且基于该项工作的性质,见效也较慢。这与百年树人是同一个道理。在贯彻“政府主导,媒体联动,教育渗透,全民参与”方针的前提下,有必要突出重点。比如,从林区和居民点交界域等火灾多发的场合人手,在强化宣传工作的同时,探讨经济高效的宣传模式和实施渠道,再由点到面将成功的经验予以推广。 4关于东北的森林防火工作 素有祖国绿色宝库之称的东北林区,拥有丰富的森林植被和大规模极具经济价值的原始林和人工林。由于所处地缘的特殊性,常因雷击、跨国界火灾以及其他人为因素引发森林大火l叨,一直是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森林防火科技 发展 的中长期规划中,针对东北林区的森林防火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11。可基本概述为,在加强火灾监测装备多元化、立体化和监测网覆盖率的同时强化对火灾发生的预测预报工作;在加强森林防火分隔和阻火带建设的同时,强化专业防火扑救队伍应付紧急状态的技能和装备力量。大面积和拥有高可燃物载量的森林植被的保护要充分突显“预防为主”的原则,而以林场为基本单元的林区百姓防火意识的提高以及针对交界域的可燃物管理和火源管理则是火灾预防至关重要的措施。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以建普通阻火带和植物防火林带为主要手段的防火分隔要从科学的高度予以提炼并规范化,以求实现相关作业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统一。 科技发展论文:结合科技发展动态提高《药用植物栽培学》教学效果 作者:白岩,田薇,徐建伟,斯金平 【摘要】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文章探讨了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引入其它学科的前沿动态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思路,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适应知识的更新和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药用植物栽培学; 科技发展动态; 前沿知识 《药用植物栽培学》(culture of pharmaceutical plant)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1]。这门课程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昆虫学、病理学和中药学为基础,借鉴了农业、林业、园艺等栽培植物的技术和措施,成为自成体系的学科[2],为人类的防病、治病和保健生产优质的中药材。因此,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在于:由于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物种减少,导致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日趋减少,甚至有些种类濒临枯竭,所以,今后的中药材在相当长时间内主要来源于人工栽培,尤其疗效显著需要量大的药材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培养从事药用植物栽培的人才,生产出栽培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的优质中药材。 为达此目的,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在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基础上,引入近年来的科学进展和高新技术新成就,以便拓宽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1 结合gap标准化种植知识,了解相关法令法规 药用植物的栽培比普通农作物的栽培要求高,要符合gap标准化种植,对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可控”,保障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通过革新栽培技术,获得高产量、高质量、低农药和低重金属残留的原药材。同时,补充学习国 家出台的中药质量管理规范内容,包括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中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管理规范和与药用植物栽培直接相关的法令法规,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增加相关的规范意识和法律意识。 2 结合现代农业技术,扭转学生错误观念 针对学生认为药用植物栽培就是简单重复大田、林学、园艺等植物的栽培经验,没有科技可言这种状况,将现代农业技术引入到课堂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2.1 增加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理化防治的内容在药用植物栽培管理过程中,如何控制病害、虫害和草害,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在讲授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时,除介绍一些常用化学药物防治方法外,同时强调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旨在尽量减少药用植物中的农药和重金属残留。例如:利用植物之间的对等效应[4,5],间、混、套作种植一些具有防病虫害作用的植物;使用天然植物型农药;利用天敌或一些致病真菌防治害虫;利用紫外线诱杀害虫;利用辐射或性激素干扰害虫交配等措施,均可达到不使用农药、无残留、生态和谐的目的。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对于病虫害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同时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 增加节水农业的相关内容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尤其在某些久负盛名的地道药材产区更是如此,为此,在讲授灌溉的内容时,引入节水农业[6,7]的概念,包括工程节水、农艺节水、节水基因型筛选、植物精量给水、区域智能化给水技术等。同时重点介绍了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和澳大利亚的局部根区变干给水技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新型灌溉技术以及技术改进后对于产品质量的改良效果。 2.3 增加生物入侵与防治的内容在药用植物引种和驯化的过程中,要做好植物材料的检疫。从国外或外地调运种子、种苗时, 必须经过检疫,在确认无检疫对象和主要病虫害后,方可调运。近百年来,由于没有入侵生物检疫的概念而人为或无意引进我国的新物种非常多,对我国的生态和经济都造成极大的损失[8,9]。这些实例能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外来物种可以改变生物的种群、群落甚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隐藏着巨大的威胁。外来植物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因此在学习和生产过程中必须形成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 2.4 增加绿肥和菌肥的内容在药用植物栽培时,结合间、混、套作种植绿肥[10,11],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腐殖质含氮量、提高土壤肥力、药用植物品质和产量,而且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可以通过绿肥饲喂牲畜“过腹还田”、或放养蜜蜂生产蜂蜜,达到提高经济收入的目的。利用菌肥[12,13]则可以通过菌肥中的微生物生命活动,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参与养分的转化,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分泌激素刺激作物根系发育;抑制作物有害微生物活动,利于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 3 结合生物技术,开拓药用植物栽培新领域 无土栽培、细胞的工业化生产[14,15]虽然属于生物技术范畴,但可以引用到药用植物栽培,生产中不但可以打破土壤栽培的连作障碍,节水、节肥、省工,还可以在不适宜于一般农业生产的地方进行药用植物种植,避免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和工业污染,生产出符合gap标准的药材。在授课过程中添加这些方面的内容,会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其中的技术所在,思路更加开阔。而脱毒快繁、细胞融合等技术也广泛应用到药用植物生产研究领域中。目前,蜜环菌、紫草、人参的细胞悬浮培养、地黄的脱毒苗、曼陀罗和百合等的花药培养、桔梗的多倍体培育以及一些转基因药用植物的培育均取得成功,为药用植物栽培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4 结合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增强中药质量监控意识 药用植物引种栽培不单单以成活为目的,同时要求能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一定产量,而且药效成分、含量以及医疗效果达到药典要求,因此需要与中药质量检测技术相配合[16,17]。通过补充该课程的相关发展动态,使学生了解有关中药质量状况、中药质量控制的思维方法与发展趋势,增强质量意识,明确“药材好,药才好”的相关性,为今后从事药用植物栽培、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5 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药用植物栽培学》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知识为课程基础,同时又要求与实践相结合。由于现在的学生真正接触农事活动的机会非常少,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周的百草园内种植实习[18],可以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中药相关的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之前,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结合前沿的技术,自行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试验,在实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记录相关试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一些栽培管理措施对于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加深学生对《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理论理解和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配合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6 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主动学习多学科前沿知识 在《药用植物栽培学》的学习中,不但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到目前科技发展前沿,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同时结合课程论文,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将前沿知识与药用植物栽培结合起来。例如,有的同学设计了太空药用植物种子,将gps、rs和gis技术与药用植物栽培结合,或结合生物技术生产超级人工包衣药用植物种子,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查找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加课外知识,逐渐重视药用植物栽培的技术性与重要性。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穿插药材生产、农业生产、生物技术的前沿知识,同时增加药物知识、医药最新动态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将单一的专业课程与其它学科相联系,不但缩短了对药用植物栽培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时间,能够快速进入实际应用,而且使学生系统掌握了中药专业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机和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课程结束时学生调查结果反映良好,满意度高。对《药用植物栽培学》进行教学改革,符合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需求,能够尽快为我国中药gap标准化种植培养优秀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切实可行的。 科技发展论文:浅论从二十一世纪高科技发展最新突破探讨教育伦理学的新变化 论文关键词:突破 高科技 教育伦理学 探讨 论文摘要:从信息网络技术全球化发展到生物高科技技术时代突然到来1我们似乎一直是高科技技术被动的顺应者。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使我国成为高新科技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就必须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自己动手培养尖端高科技创新人才。新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教学伦理学的更新变化。我们认为教学改革,不能简单囿于传统的教书育人观念1还要致力于创新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尖端高科技创新人才。 20世纪末以来,正当信息技术席卷全球、世界为信息网络技术疯狂,热衷于信息网络开发和信息网络攻关的时候、美国众多的高科技专家预言,在未来的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时代。2000年6月,很快传来惊人的突破性消息:继生物克隆技术全面成熟之后,人类遗传的基因密码组全部被翻译出来了。在我们还在热衷于信息开发和网络攻关的时候,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却已不再是纸上谈兵或什么预测了。 近代以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高科技竟争一直处于劣势或被动状态。主要原因应该是我们的近代以来的教育模式有间题。我国的教育,历来是以教书育人为基准指导方针,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为方向,一直缺乏对尖端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手段和理论研究。教书育人的传统教学观念,是影响我国近代以来高科技顶尖人才培养和高科技发展的沉重桔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科技竞争特别是高科技创新人才竟争将是直接影响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关键。改革现有教育模式,改革现有教育伦理学观念,通过我们自己的院校培养我们自己的尖端高科技人才是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问题已引起国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教育伦理学观念的变迁 从’.学而优则仕”开始,孔夫子为天下读书郎设下诱饵,中国古代教育一直是围绕师古人而明大志、师圣贤而明是非”进行的。几乎同期,欧洲则是“昨天教育”(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好的,要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代一代传教下去)的天下。与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不同的是,欧洲在工业革命以后,产生了冷天教育”的思想、“今天教育”与“昨天教育”最大不同是强调过去的一切只能说明过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为现实服务。而此时中国则几乎全是“八股文”的天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欧美开始诞生了“明天教育”的思想。“明天教育、、强调学习以昨天,,的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为指导方向的全新教育模式。 二、教育伦理学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模式改革 目前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延续了以教书育人为基准指导方针,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为方向的思想。仅相当于二百多年前欧洲的今天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仅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使具有创新创造性天才难以脱颖而出、反映在科技界则是步人后尘,被动发展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这震耳发聋的呐喊,是唤醒中华民族教育界的战鼓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社会科学各学科到自然科学各学科,关于在我国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关干西方创新教育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开展创新教育,科教兴国成为时代主旋律。 三、教育伦理学所面临的挑战 科教兴国,开展创新教育,目前还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在我国完全实施创新教育还有相当距离。 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创新教育感到茫然,不可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目前一直在搞教改,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手段也改革了,还需要搞“创新教育吗?教书育人还要不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的口号还提不提? 其实“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矛盾,是‘明天教育”与“今天教育”之间的矛盾是一致的。教书育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是社会对大专院校的最低要求,而不是院校的最高目标。传统教育是基础的、是必需的,创新教育是提高的、创造的。对.今天教育”学习都十分吃力的学生,你是无法实施..明天教育”的。学有余力,而且具有相当创新创造性才赋的学生,是实施“明天教育的主要对象。本来院校培养的学生就应该只有两种:一种是创新性人才,一种是对社会合格人才。这是我国教育伦理学应正视的现实。 值得指出的是,开展创新教育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欧美的模式与经验。欧美创新教育培养甚至从小学就开始了,教育手段主要是两大法宝:启发预见、师生互动。结果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连自己国家在地球仪的哪个部位都不知道。启发预见与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本没有错,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但这必须要以传统教育为前提,以传统教育为基础。否则教育的结果只能是空中楼阁。 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开幕式上指出:“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让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锐意改革进取,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造性人才。 科技发展论文: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 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选择 (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新的趋势,预示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一是科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跨学科领域的诞生。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不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不少国家都处在相近的起点上。后发国家完全有可能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带动整体科技竞争力的跃升。三是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核能、集成电路、生物技术以及正在兴起的纳米技术,都是源于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科学理论越来越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四是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全球化环境下,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日益普遍。但是,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国家间竞争的本质,只是改变了竞争形式,也就是通过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占有更加尖锐地表现出来。总之,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 (二)科学技术的竞争已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焦点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转变,以及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一是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市场。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二是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资源。如果说过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用暴力掠夺殖民地资源,那么今天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利用技术手段控制国际资源及其流向。目前,对空间、海洋和生物等战略资源的争夺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三是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媒体。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美欧等发达国家凭借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种传媒的控制,在传播西方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甚至以此影响他国重大决策。 (三)促进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 面对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做出了基本相同的战略选择。一是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美国政府把保持美国在科技前沿领先地位作为国家战略目标;日本政府相继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战略;韩国政府提出必须在国家层次上制定和执行以科技为基础的政策,为国家发展探索新的道路。二是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2003财年美国联邦科技预算为1180亿美元,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联邦政府研究开发支出;英国政府决定从1999年起,在3年内追加14亿英镑投资,是“有史以来政府对科学基础投入金额最大的一次”;欧盟提出到2010年将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三是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一些国家在航空、核能、汽车、微电子、软件等产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国家超前战略选择和实施的结果。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后发国家既可以借助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升,也可能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最终被边缘化。 (四)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致力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后一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都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都在30%以下。在科技产出方面,这些国家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总量的97%。 我国尽管与创新型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最终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意味着我国必须保持从改革开放到2020年连续40年7%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研究表明,如果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没有根本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仍保持目前39%的水平,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就要求投资率达到52%的特高水平,这是难以做到的;即使投资率可以保持近年40%左右的高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必须达到60%,即在目前水平上提高20个百分点,才能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目标。 第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我国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日益严峻和紧迫的重大瓶颈约束,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在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水资源仅为四分之一。与此同时,由于技术落后和长期粗放经营,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实践表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路子已经难以为继,依靠科学技术是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途径。 第三,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许多新的问题。确保国防安全,实现祖国统一,维护我国空天、海洋权益,以及应对各类公共安全和新的社会风险等,都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如果我们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很难在急剧变幻的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战略主动权。 (五)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能力 目前我国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大约位于世界第28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意味着我们在未来15年内,创新综合指数排名要提高10位左右。我们认为经过全国人民的积极努力,这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 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研究表明,我国虽然处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时期,但是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国际上人均gdp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也是我国独具的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尚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还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我国完全有条件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依靠自主创新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统一思想和意志,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2004年底以来,同志多次强调指出,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总理在2005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也强调,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贯彻落实到各方面工作中,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困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国家竞争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主要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和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显:一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传统的比较优势也将逐步丧失,我国越来越难以从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中获得应有的利益。比如,我国生产一台电视机的利润不到10元钱,计算机的毛利只有5%,贴牌手机的专利费占到售价的20%。二是由于收益率过低,广大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扩大内需、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难以顺利实现。三是一些产业领域正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大到飞机、汽车、制造装备,小到服装、日化用品,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在wto规则下,知识产权、 技术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已成为我国众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面临的重大障碍。 第二,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不可能引进。实践证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培养锻炼自己的技术开发队伍,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在发展高技术特别是战略技术及其产业方面,强调国家意志并没有过时。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素质,把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应当成为新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一个立足点。 第三,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从冷战时期的“巴统组织”到今天的“瓦森纳协议”,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技术出口的控制不断加强。近年来,针对我国连续发生的美国劳拉公司和休斯公司火箭发射事件、以色列预警机事件、捷克维拉(vera—e)无源监视系统事件、美国smic公司在华投资建设芯片生产厂受阻事件、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等,都应当引起我们严重注意。实践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贸易得到的。我们应当立足于自主创新,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创造性努力来逐步解决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 (二)正确处理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 自主创新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创新。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就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二战”后的日本及20世纪80年代的韩国,都是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在许多领域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到1∶5—1∶8,这使本土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与他们相比,我国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方面严重脱节,2002年两者的投入比仅为1∶0.08。今后我们还需要从国外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在消化吸收上多做文章、做足文章,否则将很难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局面。 (三)必须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实现强大的永恒动力。走自主创新之路,必须树立敢于跨越、敢于争先的民族自信心。一个民族只有树立了自信心和使命感,才是主体意识健全的民族,才能在多极化的全球格局中有所作为。我们总结“两弹一星”的经验,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民族自信心、极大的勇气和魄力。40多年前的20世纪50、60年代,在当时我国经济和科技十分落后的条件下,我们的科学家有这样的勇气是何等不易!今天我们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经济、科技、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完全有条件把前人、把外国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做得更好。 三、调整思路,重点部署,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正处于新的战略起点上。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一)努力实现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第一,在发展路径上,从着重跟踪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跟踪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全球化环境下,以跟踪为主的发展路径,难以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构筑的知识产权壁垒,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家安全和自身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难以实现后来居上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确立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第二,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单项技术研发是科技活动的必要方式。但是,以单项技术为主的研发,如果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和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将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因此,我们应当注重集成创新,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实现关键领域的突破。 第三,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近20年来,我国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的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我国需要在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的基础上,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进入到在国家层次上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 第四,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进步的两个基本方面,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不可或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提高全体公民的科技素质,实现科技公平。广大公众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才能充分理解科学、支持科学和参与科学,也才能充分享受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福祉。 第五,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全球化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国际大科学工程的深入开展,使我国能够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学习先进科技成就,分享研究开发资源和管理经验。为此,我们应当加快形成国际化研发体系,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规模,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二)确立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 中国科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依托自身特定的国情,适应自身的战略需求,选择自己的科技发展方向和道路,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 据此,我们确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开源节流、保护环境,实现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忽视环境的增长向环境友好型增长转变。二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心,抢占信息技术战略制高点,大幅度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为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四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核心,大幅度提高重大装备和产品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加快发展空天技术和海洋技术,拓展未来发展空间,保障国防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六是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发展城市和城镇化技术与现代综合交通技术,以及公共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公共安全。 (三)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和工程专项 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事关国家长远和战略利益。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愿,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科技资源相对匮乏,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多样化的科技需求,决定了我国科技发展不可能在所有领域进入世界前沿,必须突出重点,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以实施。我国举全国之力实施的“两弹一星”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是跨部门、跨学科的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典范,也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我们根据各方面意见,确定了一批重大项目,将在未来15年陆续启动实施。我们相信,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将对提高我国竞争力、保证国家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超前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 近代科技发展历史表明,任何新兴领域的产生,特别是对处于萌芽和初生阶段的技术而言,总是需要及早给予大量投入和精心呵护。在科技领域进行超前部署,是先进国家保持领先地位和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共同做法。一些国家在航空、核能、汽车、微电子、软件等产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些国家超前战略部署的结果。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进行超前部署,对于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举措:一是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式,加大对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对基地、队伍给予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二是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在科技经费、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决策自主权,提高科技资源整合的能力,增强科研院所自主发展的能力。三是优化科技评价体系,对于基础研究要以学术水平作为主要评价标准,鼓励科学家能够潜心于学术研究,把探索自然规律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四是鼓励探索,为创新性“非共识”项目提供特别资助,促进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五是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为各类人才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和机会。 (五)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益 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争取进入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和技术大国行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国家公共财政必须把科技投入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科技投入总体目标是:2010年和2020年,r d/gdp比例分别达到2.0%和2.5%。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来努力。 与此同时,我们将高度重视科技资金的高效使用问题。一是调整科技投入结构,财政支出优先解决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投入问题,如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科技基础设施,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技术、关键技术和战略产品等。二是提高科技预算的权威性,使科技预算与国家科技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提高国家的科技动员能力,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三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多元化科技投入宏观架构,实现政府、企业、金融体系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之上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 (六)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和经济体制都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但“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个问题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技系统和经济系统两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基本上都是在各自系统内部完成,形成了两条彼此不完全重合的并行线。从产业技术进步方面来看,主要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目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0.78%,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大部分企业没有技术研发活动;从科技创新活动方面来看,科技的改革和发展主要是在科技系统内部完成的,没有完全走出自身的小循环,科技创新活动还没有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循环体系之中。 各国经验表明,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各国科技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央将自主创新提高到关系全局的战略高度,关键要从制度和政策上进行安排。我们应当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通过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科技计划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集成应用的主体。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把支持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实践证明,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也面临巨大创新风险的企业群体。我国65%的国内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潜力,只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其中一定会有一批企业能够由小到大滚动发展起来。 (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人口负担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时更应认识到,巨大的人口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大国,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各国可以用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品,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但是,唯一无法控制流动的就是人才。我们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尖子人才成长的环境。一是要造就开放的学术环境。开放是创新的灵魂和源泉。与国外学术交流非常频繁的情况相比,目前我国学术交流还不够活跃,门户思想、小团体主义还时有滋生。如果这种局面长期得不到扭转,我国的科学事业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二是要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思想。科技事业的真谛在于追求真理,怀疑和批判则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当今不断开放的环境和不断更新的知识,要求我们必须永远保持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文化氛围。三是要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我们并不主张人们禁锢在科学的象牙塔里,但每一个步入科学殿堂的人,首先要以科学的精神要求自己,不忘对科学真、善、美的追求,不应当把人文性与科学性分离甚至对立起来。因为只有把科学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才能产生对科学的热情和灵感。 (八)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科学发展的灵魂在于不同思想和文化的撞击。激烈的科学争论与兼容并蓄的科学宽容,往往能够引发重大的创新突破。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吸纳他人的智慧和技术优势,符合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科技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使得传统的科研组织结构和创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形成了技术创新收益的溢出,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近年来,我国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在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特别是大科学工程方面,我国还面临很多障碍。我们对此应当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各种稍纵即逝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科技发展论文: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特点及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作为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概述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主要表现在农具的制作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更进,社会形态的变化也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受到农业技术发展的限制,农业的耕作水平较低,自从秦汉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小农生产方式对封建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农业的科技发展在一些古书中都有记载,社会的不断分工也对农业改变生产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以采集业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时期,人们在对野生植物的开采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新的栽培方法,原始社会属于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科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石器初期,人们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因此在采集技术和打猎的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这些技术的进步对于后期农耕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很多经验,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生产方式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农民开始不断采用新的农耕技术,从而有效提高了原始农业的科技水平,这时候人们主要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生产,一些简单的农具的出现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的有限资源,如一些石器农具和木制农具的出现,这些农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农具,不同的农具有着不同的功能,到了后期,人们开始利用牲畜来进行农耕,农具的使用结合驯化的动物来进行农业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各民族实现了高度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这时候农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处于历史中的一个高峰时期,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土壤、肥料、农具和灌溉技术方面,在这个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使铁农具开始出现,而铁农具的出现使农业耕作技术更加精细;在播种方面,粮食的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利用节气和四季的气候开始播种,在播种的具体操作中,开始注意种植物之间的密度,掌握合理的米制标准有利于节约更多的土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产量。在古代,农业科技还表现在对土壤的分类和处理,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开始根据土地的质地、色泽以及土壤的肥力来对土壤进行分类,不同性质的土地有着不同的名称,这些土壤技术的进步为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理论和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农民更加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技术上,这种技术的成熟又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出现了大量专业省力的农具,农田水利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水利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古人的聪明智慧,古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农具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农业技术成果对于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重经世致用,超越性与前瞻性不足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和现实中农业的需求密切联系的,古代的农业科技像农具和栽培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中农业生产,当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技术问题而导致农业的生存受到阻碍的时候,人们会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在南北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导致已有的农具难以适应不同区域的土壤耕种的需求,前代耕犁对南方的水田耕作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北方的旱田的耕作则很难进行,因此在唐代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具的独特构造促进了耕作范围的扩大,新增的构造增加了它的灵活性,至此,中国的传统犁具已经开始标准化,在技术上已经处于成熟的水平。农业技术的发展最终要服务于具体的农业生产,现实中的发展需求也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我国,实用性的思想对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特点也有重要的影响,农业工具的发明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惯有的现实主义思维。当农业种植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气候的严重制约时,农田水利技术的出现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省处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有名的都江堰地区,肥沃的土壤为农作物的有效生长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然而该地的河流分布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河流的分布特点在汛期的时候很容易导致洪水泛滥,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为了解决现实中气候导致的水流的问题,当地的人们开始建筑水利工程,从而使得农作物的水量需求在一年四季中能够得到合理的满足。农业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现实需求的推进难以推进技术取得更大的进步,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思维空间的拓宽能够促进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中国的农业科技在特定的时期虽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受到现实的制约,中国农业科技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严重落后于世界农业科技水平,特别在西方国家陆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科技突飞猛进,自己在加强科技研究的同时还广泛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而我国在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严重落后,农业科技的发展空间开始不断缩小,仅仅依靠现实需求已经难以促进农业科技取得更大的发展,实用性思维过多强调使科技满足现实的工具性需求,这种科技思维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因此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思维的超越性和预设性,从而促进农业高科技的发展。 (二)重实际实效,逻辑思维难以推进 在中国自古以来农本的思想体系中,发展农业科技主要通过直觉思维来推进,这种思维方式主张强调直觉体验,与西方的逻辑思维相比,中国的思维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实证方法的运用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精细学科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像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农学家在发展农业科技的时候忽视了数学的作用。在学科分类方面也受到务实性的思维模式的影响,思想家在学科分类上没有对学科进行具体的分类,这些学科发展特征导致了人们在逻辑推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 (三)重田园生活,忽视学科基础研究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受到科技的影响,西方先进的科技水平为其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支撑,这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中国自古以来农业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的行业,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遵循自然规律,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这些生活状况在一些诗词著作中有很多的体现。小农经济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缺少对事物的想像,人们通过耕作更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缺少浪漫主义情怀,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只重视技术的实用性而相对忽视学科的基础研究,科技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密切联系的,农业科技不仅仅需要实用性思维,而且还需要更新思维方式,不断的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特点的形成原因 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这既与古代人们的思维特点有关,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的影响。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和分析,大多数的农业科技都是根据农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而研制出来的,在技术分析方面缺乏系统的分析,科技成果分布零散,不利于后世对农业科技发展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自己历来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农业为根本,然而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这种状况离不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主要致力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思想体系限制了人们思维的想像空间。 四、结论 通过对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从而为今后农业科技的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 作者:吴林华 单位:山东省农业展览馆 科技发展论文: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农业科技的组织传播优势 目前,全省科技示范区的实用技术入户率已达到95%,实用技术到位率达到80%①。再次,多种传播模式的调动优势提高了对农民科技传播的效果。省及各级政府部门在经费、人力等方面加大投入,扩大传播效果,促进了吉林省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吉林省农委与吉林省电视台共同开办了《农业科技大讲堂》栏目,系统宣讲和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业政策。全省遴选重大技术和农业政策共24个专题,组织24位专家每周一讲,从目前已制作播出的15个专题看,由于大讲堂内容紧贴“三农”实际需要,加之形式新颖活泼,深受农民欢迎和好评②。最后,在科技服务方面,由吉林省政府统筹安排科研资源提供农技服务。全省集中组织了34个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中专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对全省60个县(市、区)进行技术包保,每个单位包保1-3个县市区,确保实现了省级科教资源能够有效地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指导农业生产。 二、吉林省农业科技的组织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主要表现为基层农技人员队伍严重不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很难承担农业科技传播这一重要角色,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吉林省农业从业人员为938.67万人,乡级农技人员4754人,乡级农技人员人均承担农业从业人员1970人(见表1)。吉林省耕地面积8300多万亩,乡级农技推广人员人均承担耕地面积17458亩,人力明显不足。为了维持日常工作开展,全省农技推广系统中尽管如此,基层农技人员却是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由于吉林省乡村人际传播网络的缺失、村农民技术员在补助几近于无的情形下形同虚设;多数农户对大众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的方式不认同,电视对于农户来说主要是娱乐工具,而不是通过电视来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传播农业科技方面的作用也没有想象的大,上网的农民只有6%,如果以全省的农户为基数,这个比例更是微乎其微,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上网并不是为了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因此农户对基层农技人员的依赖性很大,近90%的农户遇到技术问题首选基层农技人员。 解决吉林省基层农业科技组织传播中的问题,需要对当前基层农技体系的现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位。决策层对现阶段乡镇政府机构人员设置的基本判断是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严重,因此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真正精简机构和人员。客观地说,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面临的情况,不论是从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上看,还是从农业生产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上,都颇有过渡的意味。⑤因此在原有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外供给模式已经在事实上解体的情况下,目前的体制安排带有明显的过渡性,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才刚刚拉开序幕,乡镇政府目前这种尴尬的角色亦不会是长久的制度安排。 三、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科技传播能力的对策 无论如何,当前的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很难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依靠大幅提升工资待遇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必须适应当前农村的整体环境,认清形势,在过渡时期采取过渡办法。现阶段对于基层农技人员来说,需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自律,发挥政府的组织传播的优势,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传播方式。 1.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优势,有效整合各种传播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农技推广服务所具有的特殊使用价值,导致其消费活动的双重性:农民对农技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所进行的消费构成直接消费,农产品消费者则构成农技产品的间接消费。在整体提高基层科技传播系统的传播能力同时,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和长远目标应该是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农业,通过扶植培养新型农民科技带头人带动乡村科技传播事业。尽可能在短时期之内在现代农业科技传播领域形成合力,把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业技术外部产出的受益者中,除了消费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受益者,那就是国家与社会:农业的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四大功能。因此应把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和项目建设(诸如新农村建设、高产创建、增产千亿斤粮食工程、世行、亚行等项目)结合起来,在经费投入机制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政府、社会多元投入机制。 2.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基层农技队伍现代农业的综合素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较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短期之内其人员结构是很难改变的,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将决定吉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在此,外企出于占领市场的目的,对自己产品的推广介绍而进行的各类培训极具可借鉴之处。当前应该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农业基本技能的考核测试,对其知识结构、基本技能的分层分类,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同时通过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的制定,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具备自主学习提高能力,当然这些工作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的。 3.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使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化。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活动。要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的机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将科研工作与农技信息传播结合起来;要将农业技术人员纳入大学生“村官”选拔体系,在就业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充实农技队伍;要引导涉家企业,结合经营活动加大对农技信息的传播力度。 总之,结合吉林省现实省情,未来几十年的农业科技传播依然会是政府主导的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化主体参与进来,但是政府主导的组织传播依然会是决定性的因素。 作者:王凯锋单位: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科技发展论文: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一、农业科技的组织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主要表现为基层农技人员队伍严重不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很难承担农业科技传播这一重要角色,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吉林省农业从业人员为938.67万人,乡级农技人员4754人,乡级农技人员人均承担农业从业人员1970人(见表1)。吉林省耕地面积8300多万亩,乡级农技推广人员人均承担耕地面积17458亩,人力明显不足。为了维持日常工作开展,全省农技推广系统中,县乡一级目前都是超编状况,县级超编为21.5%,乡级超编20.1%。 尽管如此,基层农技人员却是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由于吉林省乡村人际传播网络的缺失、村农民技术员在补助几近于无的情形下形同虚设;多数农户对大众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的方式不认同,电视对于农户来说主要是娱乐工具,而不是通过电视来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传播农业科技方面的作用也没有想象的大,上网的农民只有6%,如果以全省的农户为基数,这个比例更是微乎其微,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上网并不是为了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因此农户对基层农技人员的依赖性很大,近90%的农户遇到技术问题首选基层农技人员。 解决吉林省基层农业科技组织传播中的问题,需要对当前基层农技体系的现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位。客观地说,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面临的情况,不论是从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上看,还是从农业生产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上,都颇有过渡的意味。因此在原有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外供给模式已经在事实上解体的情况下,目前的体制安排带有明显的过渡性,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才刚刚拉开序幕,乡镇政府目前这种尴尬的角色亦不会是长久的制度安排。 二、提高基层农技推广 部门科技传播能力的对策无论如何,当前的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很难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依靠大幅提升工资待遇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必须适应当前农村的整体环境,认清形势,在过渡时期采取过渡办法。现阶段对于基层农技人员来说,需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自律,发挥政府的组织传播的优势,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传播方式。 1.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基层农技队伍现代农业的综合素质。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较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短期之内其人员结构是很难改变的,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将决定吉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在此,外企出于占领市场的目的,对自己产品的推广介绍而进行的各类培训极具可借鉴之处。当前应该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农业基本技能的考核测试,对其知识结构、基本技能的分层分类,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同时通过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的制定,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具备自主学习提高能力,当然这些工作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的。 2.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使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化。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活动。要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的机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将科研工作与农技信息传播结合起来;要将农业技术人员纳入大学生“村官”选拔体系,在就业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充实农技队伍;要引导涉家企业,结合经营活动加大对农技信息的传播力度。总之,结合吉林省现实省情,未来几十年的农业科技传播依然会是政府主导的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化主体参与进来,但是政府主导的组织传播依然会是决定性的因素。 作者:王凯锋单位: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科技发展论文:科技发展对林业经济的影响 加快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林业科技进步对广西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5.69%,林业科技进步已成为广西林业经济发展中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广西林业发展必须要率先建立健全适合市场规律的科技进步管理机制,加快实施政府制定的科技兴林战略,挖掘和发挥广西林业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建立健全科教投入激励机制,加大科教投入帮扶力度 “科教投入-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促进广西林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等激励机制,整合科教创新资源,优化R D资源配置,提高科教资源利用率。积极培育科教创新主体,充分发挥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广西林业经济的效率与公平发展。 优化科教创新环境,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知识经济其本质就是人才经济,依托实施“领军人才引进、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两项英才工程,加速林业技术人才引进与集中,积极引进高层次林业科技专家,努力培养一批创新型林业科技人才,创建活力四射的科技创新团队;特别是加大林产工业等产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会极大促进与提升广西林业经济增长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人才合理流动、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有效机制,促进林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强化政府在农户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扩大林业科技进步的受益对象 政府加强林农林业科技教育培训,林业科技进步的受益对象将是十分广泛,是解决广西”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不仅要增加对农户科技进步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建立林农教育培训和科教兴林专项资金,而且还要提供林业科技技术指导。为了做好林农增收的林业科技支撑工作,着力提高林农的科技素质,推动广西林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广西区林业厅应该责成相关部门负责选送和培养优秀的林业科技特派员,成为促进林业增产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本文作者:奉钦亮覃凡丁作者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科技发展论文:电工科技发展与展望 本文作者:李延斌作者单位:大庆府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我国电工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力企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种情况下电力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优化供电结构和形式,还能带动企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下文中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就我国电工新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1超导体和半导体材料在电力工业中被广泛的应用。下超导体和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下文中笔者将进行详细论述。a.20世纪60年代初,实用超导体被研发出来并且应用于电工领域,至此超导体材料进入了电工生产,以其应用中的优势逐渐的取代了其他材料。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的发现,更奠定了超导体材料在电工生产中的地位。b.半导体的发现和应用给电力设备和仪器提供了新型的电子元件,使得电力设备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向着自动化前进。 2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在电力工业中被广泛的应用。下文中笔者将对该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a.电磁场的数值计算对于电力设备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近些年来有关单位和部门的研究重点,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一计算中的复杂分析和精密实验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大大的推动了电磁场的数值计算的发展。b.数控系统的发展同样使得电机控制向着更加自动化和全面化的方向发展,使得电机系统的整体使用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c.电力电子技术作为能源扩展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对于提高用电效率和能源的使用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电工新技术未来的展望 上文中我们分析了电工新技术的发展的必要性和基本现状,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未来我国的电工新技术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将其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进行探讨。 1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作为目前最受瞩目的新能源,其发电技术对于日后的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太阳能的获取的便利以及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其在众多的新能源中成为了开发重点。而太阳能的使用也将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能源利用方式,所以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2风能发电技术。风能作为新能源的一种,其最主要的应用特点就是其具有较好的清洁性和可再生性,因此也被广泛的应用于新能源的开发领域。就目前风能的发展速度来看,已经超越了太阳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对于风能的发展也给予了多种政策上的支持,所以风能发电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成就。 3核能发电技术。受控核聚变的发展以及利用可以提供取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从根源上解决经济与能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核聚变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现实性,它依靠核工业技术以及电工新技术的结合,为能源的利用提供更加便利的方式,核聚变电站的建立还可以促进新兴电工产业的发展。 4水力发电技术。我国的水力资源比较丰富,在水力资源集中的中南以及西南地区已经建成了多所发电站。对于水力资源未来的发展以及开发规划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策划和前期的准备工作。重点对金沙江以及黄河上游和湘西等水电基地进行开发,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对可开发的资源进行利用,促进水力发电技术的发展。 5磁流体发电技术。磁流体发电是热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新型的发电方式,可以进行高效率的热电转换,具有低污染以及用水少的特点。磁流体发电技术经过发展已经可以持续发电数百小时,最高的发电功率达到几万千瓦。磁流体发电技术的发展必须依靠电工新技术以及化工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以燃煤为主的我国来说,热媒磁流体发电技术的利用以及产业化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能源的不断开采和使用,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量的增加,有关部门必须从技术的角度进行革新,推动现有的电工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来解决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中的供需矛盾。上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电工新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希望能够引发广大同仁的讨论,为推动我国的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科技发展论文:CTP科技发展历程与运用状况 本文作者:高峰邢晓坤作者单位: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 1引言 目前,直接制版技术(CTP)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及采纳,其未来发展受到业内的高度关注。CTP技术从1995年进入产业化应用,至今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从技术发展诱导期进入了高速平稳增长期。本文主要对光敏CTP技术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梳理,旨在对我国CTP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能有所裨益。 2光敏CTP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目前,CTP在世界各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西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CTP装机量更是高达70%以上(占制版机总量比例),全球应用的CTP制版机已经超过5万台。新闻报业是CTP应用的重要领域,全球10%以上的CTP用在新闻行业。欧洲应用量远多于其它地区,世界一大半新闻CTP都用于欧洲地区。与欧美相比,日本在新闻CTP应用方面,无论在时间上还是数量上都要相对落后一些,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CTP在我国报业的应用的情况与日本相似,2010年5%以上的CTP用在新闻报业上。目前,全球主要有四家公司拥有紫激光CTP技术,它们是日本富士胶片公司、德国爱克发公司、美国柯达公司、中国乐凯华光公司。富士公司的紫激光版材技术在上述四家公司中,最为成熟。版材各项性能比较平衡,突出高分辨率,感光度(90μj/cm2)略低,版材可以在200线/英寸的精度下再现2%~97%的网点;同时,还可以使用20μ的调频网加网,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商业印刷的要求,版材的耐印力可达15万印;还采用特殊的显影加工技术,40L显影液的使用寿命从1000m2增加至2000m2。爱克发公司的紫激光CTP版采用与富士紫激光版截然不同的配方体系,具有感光度高(约50μj/cm2),中间调网点增大小、显影性能优良、耐印率高等优点,但分辨率低,广泛用于报业印刷。柯达公司也于2006年正式向全球推出紫激光版VioletNews和Violetprinting,突出优势是高感光度(约40μj/cm2),加网线数最高可达200lpi,耐印率最高可达20万印,但稳定性欠佳,适用于激光头功率超过30mW的紫激光制版机,可以满足不同的应用环境和印刷业务的需要。中国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是国内最早涉足光聚合CTP版材研制的单位,其研制开发的适应488nm激光光源和532nm激光光源的光聚合版材通过上海市科委的技术鉴定。广东中科银实业有限公司是将银盐扩散版实现产业化的公司,近3年来共实现销量几十万平方米。乐凯华光从1998年开始研制光聚合CTP系列版材,经过持续的不懈努力,先后研制开发出PPA(488nm)、PPY(532nm)、PPV(410nm)、PPVS(410nm)版材。其中,PPVS于2009年实现产业化,进入批量正式生产阶段,近3年来共销售近300万m2。 3技术发展带动设备更新 直接制版机是负责将数字页面直接扫描输出在适当的介质上从而满足后续工序,如显影和印刷的要求。直接制版机主要分为光敏、热敏和其他扫描成像方式3大类,其中光敏直接制版机又细分为采用发光波长在390~410nm的半导体激光器(紫激光二极管———UV-LD)的紫激光直接制版机和采用传统高压汞灯、激光器的CTcP制版机。热敏直接制版机定位于搭载发光波长在830nm的半导体激光器(红外激光二极管———IR-LD)的制版系统。其他成像方式主要是采用喷墨成像的直接制版系统。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我们综合分析判断,2011年在我国直接制版机的市场保有量为4050台,其中,热敏制版机2800~2900台,占69.14%~71.60%,紫激光制版机700~750台,占17.28%~18.52%,CTcP制版机500台,占12.35%。这些数据仅供大家参考。值得一提的是,CTcP在我国直接制版市场占有12%以上的份额,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全球的统计数据,UV-CTP在中国为什么这么“火”[1],这大概与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PS版制造和出口国有着密切关系。光敏CTP制版机多采用内鼓式或平台式激光扫描装置如图1,分别应用于商业或报业制版系统。由于激光器体积小,通常紫激光CTP设备采用内鼓式成像结构。它是把滚筒作为承托印刷版的鼓,印刷版被固定在内轮廓的某个固定位置上。曝光时,声光调节器根据计算机中图像信息的明暗特征,对激光器光源所产生的连续激光束进行调制。调制后的激光束先照射到旋转镜上,随着镜子的旋转,激光束就被折射到滚筒上,形成曝光图像。调整聚焦就可以改变激光束的直径,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分辨力;调整镜子的转速,则可以调节曝光时间。热敏制版机和紫激光制版机在市场上的高占有率与它们在技术上的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稳定且寿命较长的高功率激光光源是一个重要因素[2]。UV-LD的功率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数毫瓦,在2006~2007年进入到数百毫瓦的范畴,不到10年的时间提高了100倍。功率的提高意味着对版材敏感度要求的降低。在UV-LD的低功率时代(数毫瓦级),只有敏感度非常高的银盐CTP版材可以满足高速扫描成像的要求;在中等功率时代(数十毫瓦级),光聚合CTP版材即可满足相关要求;在高功率时代(数百毫瓦级别及以上级),传统的PS版就可以满足高速扫描成像的要求,因为UV-LD的发光波长正好处于传统PS版敏感的光谱范围内。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采用高功率UV-LD(超过100mW)和高感度PS版的直接制版系统,必将成为CTc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UV-LD功率的发展是否依然维持直线上升状态,目前还不能轻易下结论。IR-LD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近红外固体激光光源,但由于光热成像敏感度低,其功率分类比UV-LD普遍提高了2个数量级,即低、中和高功率定义在数百、数千和数万毫瓦级。 目前,热敏直接制版机普遍采用集成光源模块和多光源模块组合技术,激光功率处于数千毫瓦甚至数万毫瓦的水平。先进的扫描技术是热敏制版机和紫激光制版机引领市场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先进的热敏直接制版机主要采用光栅光阀(GLV)分光技术和外鼓扫描技术。紫激光制版机主要采用内鼓扫描方式,向内圆弧弯曲且固定不动的版材与始终处于版材圆弧半径中心、平稳高速旋转的斜面转镜是技术的关键。内鼓成像的光路特点保证了激光束始终从圆弧弯曲的版材的半径中心出发,使达到版材任何一点的光程完全相同,即减小了成像质量对光学系统的压力,也提高了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斜面转镜采用气垫轴承转子技术,不但转速高,且转动平稳、准确,磨损小,寿命长。UV-LD激光器在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使紫激光直接制版机的市场占有率在过去几年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从而导致热敏直接制版机的市场占有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其在市场的主导地位一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近年来市场上推出的主流紫激光CTP机列入表1[3]。 4成像特质决定工作环境 光敏成像,更准确的应称谓为光粒子成像,是光敏剂吸收光子后跃迁到其光化学活泼状态(高能量状态),继而发生化学反应生产希望的产物的过程。原理上说,只要光子携带足够能量或具有足够短的波长即可引发希望的光化学反应,所生成的产物只与吸收的光子数量,即曝光量有关,与光子的空间数量密度,即功率密度或辐射强度没有阈值要求,只要曝光量达到成像曝光量即可。最低成像曝光量是重要的成像特性,不同材料体系由于成像原理和增幅机制不同而各有其典型的敏感度范围。银盐材料的最低成像曝光量一般为10-1~0μJ/cm2;光聚合材料的最低成像曝光量一般为101~2μJ/cm2;热敏材料的最低成像曝光量一般为102mJ/cm2。前两者属于光量子成像系统,由于存在很高的增幅机制,敏感度明显高于后者;后者在多数情况下属于光热成像系统,很少具有增幅机制或只存在及其有限的增幅机制,与前两者相比敏感度低了3个数量级以上。 5紫激光CTP明显的技术优势[4] 紫激光CTP明显的技术优势主要表现在:低廉的激光器维护成本、可靠的设备稳定性、优越的出版速度以及稳定的显影环境和最低的显影液成本。 5.1高精度成像质量 405nm紫激光特性是光点的大小可以控制到1μm,该物理特性很好地保障了紫激光CTP的成像品质,配合高精度的内鼓式结构及光聚合紫激光CTP版材,用户可以从容应对3001pi调幅加网和20μm调频加网的制版精度要求,完全满足印刷企业对制版质量提升的渴求。目前,紫激光CTP版材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向国内外销售。从设备结构上讲,内鼓式成像结构本身在成像原理上要优于外鼓式的螺旋式成像原理,在平网和极细线条的复制方面为用户提供更高的精度保证。 5.2低廉的激光器维护成本 405nm的紫激光波长短,属于冷光源,光源的稳定性更好,适用于光聚合紫激光版材曝光成像的激光器。功率只有30~60mW,仅为热敏CTP激光器功率的千分之一,如此小的激光器功率完全可以确保紫激光CTP的激光器做到瞬时开关———激光器仅在版材曝光时才点亮打开,其它时间激光器则完全处于关闭状态。因此,理论上讲在紫激光CTP设备8~10年的使用周期内根本无须更换激光器。相对于热敏CTP的大功率激光器而言,仅激光器一项,紫激光CTP每年将为企业节约非常可观的激光器更换成本。没有了高昂的激光器维护成本,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优。 5.3可靠的设备稳定性 在设备长达8~10年的使用周期,紫激光CTP将为用户节约多个激光器的高昂更换成本,从而确保设备长期可靠稳定地运行。并且,由于光聚合紫激光CTP版材的感度只有几十μJ/cm2,因此,在设备8~10年的周期内,紫激光CTP将有非常恒定的生产效率。而在热敏CTP的使用过程中,设备的出版效率会随着激光器功率的衰减而逐渐下降。此外,内鼓式的机械结构在紫激光成像过程中版材和滚筒都静止不动,使得设备的稳定性获得长期有效的保证,完全避免了外鼓式热敏CTP经常发生的卡版、飞版及螺旋式成像所带来的平网不匀等现象,同时也进一步保障了制版成像的精度。 5.4优越的出版速度 生产中设备实际的出版速度快是紫激光CTP的又一重大优势。富士公司“多激光AOD(A-coustoOpticalDeflectors———声光偏转器)”成像技术在紫激光CTP上的成功应用,大幅提升了CTP设备的出版速度。每小时40张商业精度对开版材的出版能力,是普通热敏CTP设备的3倍左右。对于急件、快件而言,则有了更好的应对手段,这是热敏CTP所无法匹及的。1台富士紫激光CTP,完全可以轻松满足企业后端8~10台四色胶印机用版量的需要,从而在CTP设备的拥有台数和印刷生产能力之间实现最佳配套。5.5稳定的显影环境和最低的显影液成本光聚合版材特有的砂目结构和涂布工艺使得显影液的使用周期大大延长,在所有CTP版材的冲洗药液中,紫激光光聚合版材的药液宽容度无疑是最大的———显影液可以6周左右更换一次,相对于所有热敏CTP版材2~3周的药液更换周期而言,将为用户节约大量的冲洗成本。目前紫激光CTP用户的显影液更换周期大约都在6周左右,这其中不乏曾经用过热敏CTP的用户。相对于以往热敏的应用,用户普遍反应光聚合紫激光带来了大量冲洗成本的节约。显影液更换周期长不仅带给用户使用成本上的极大节约,与此同时,由于药液更换周期长达两个月以上,大大提高了工艺稳定性,大幅度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6CTP版材的应用促进行业向前发展 CTP版材对直接制版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接制版技术出现之前,光量子成像是主流,主要使用倍率YAG激光(发光波长532nm,又称为绿激光)和氩离子激光(发光波长为488nm,又称为蓝激光)。由于激光功率不高,对版材敏感度要求非常苛刻。因此,银盐材料是首选的成像材料体系,主要有银盐和PS版复合版材,以聚酯片基为基材的向上扩散银盐版材和以铝板为基材的向下扩散银盐版材等几种类型。1997~1998年,光热成像直接制版设备,特别是搭载IR-LD激光器的光热成像直接制版设备得到市场的广泛采纳,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光量子成像直接制版设备,成为市场主流。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半导体紫激光(UV-LD,发光波长390~410nm),随着其输出功率的快速稳步提高和配套的内鼓扫描成像技术给光量子成像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进入本世纪后光量子直接制版设备的市场份额呈现了上升的态势。2003~2004年,随着UV-LD激光器功率进入数十毫瓦时代,以光聚合材料为代表的具有高增幅机制的感光高分子材料开始进入光量子成像直接制版领域并迅速成为主流版材成像系统。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UV-LD激光器与感光高分子的搭配基本上成为光量子直接制版技术的不二选择。同时,针对UV-LD激光器的感光高分子材料体系和针对IR-LD激光器的热敏成像材料体系逐渐成为了CTP版材的主流。 随着IR-LD激光器功率进一步提高,传统PS版也有可能会成为主要的CTP版材。CTP版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显影前需要预热的第1代版材,显影前无需预热的第2代版材、免化学处理的第3代版材和免处理的第4代版材。第1代和第2代版材在扫描曝光后需要使用碱性水溶液进行显影处理,显影废液含有有害的化学成分,必须经过恰当处理才能排放或废弃。第3代和第4代版材在扫描曝光后可以使用中性水进行显影处理或无需显影即可上机印刷,显影废液的废弃处理压力小或者根本不产生废液,属于绿色环保性版材。目前在第2代和第3代版材之间,又出现了一个称为低化学处理CTP版材,也有学者称其为所谓的2.5代版材[5],这种版材在扫描曝光后依然还需要使用碱性水溶液进行显影,但是碱和其他化学成分的浓度已经大幅度降低,废液处理压力小于第2代版材。目前我国CTP版材的主流处在第2代和2.5代,正在向第3代和第4代迈进。 免化学处理版材是一种使用中性水显影的版材,要求版材非印刷区的光敏涂层必须分散或溶解在中性水中以满足显影要求。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材料体系,一种是采用热熔成像原理的非均相光热成像系统,属于中性水可分散的材料体系,应用于光热成像CTP版材,另一种是采用中性水可溶的成膜树脂的感光性高分子成像材料系统,属于中性水可溶解的光敏成像材料体系,应用于光量子成像CTP版材。免处理版材应该是在扫描曝光后无需任何显影处理即可上机印刷的版材,因此要求激光扫描曝光后能够在版材的曝光区和非曝光区产生足够的亲和性反差,以满足非图文区亲水和图文区亲油的要求。目前市场上主要有2种版材,一种是采用热烧蚀原理以硅树脂为非图文表面的光热成像版材,是一种典型的无水胶印CTP版材。这种版材的光敏涂层由硅树脂、吸热层和具有良好亲油性能的聚酯涂层构成。硅树脂涂层处在版材的表层,构成斥油表面。金属层吸收激光后温度迅速升高并发生气化反应,使表层的硅树脂涂层成为碎片气化离开版材表面,亲油的聚酯底层裸露成为亲油表面。这是一款具有实际意义的免处理版材,无需任何显影处理,主要应用在直接成像印刷机中。但是,该版材曝光产生的化学气体和碎片会对直接制版的光学系统形成污染,需要在激光曝光部位加装抽滤系统以便及时处理;另一种是在激光扫描曝光后,图文区和非图文区之间的亲和性反差还不能完全满足印刷需要的亲油和亲水要求,依然需要采用适当方法将非图文区的感光涂层去掉的版材,最常见的处理方法是利用印刷机开机前润版水的浸润作用和油墨的粘连作用将非图文区光敏涂层转印到过版纸上,从而达到将非图文区的感光涂层去除使更加亲水的铝版基裸露出来成为亲水表面的目的。因此,这种版材在激光扫描曝光后需要在印刷机上完成“显影”处理,但这种显影处理不需使用专门的显影机且在印刷机上自动完成。这种版材与免处理版材的定义还有一定的差距。 科技发展论文:改善人文环境促进科技发展 1、我国人文环境及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从现实社会来看,跟欧美相比,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有所落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中国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但是由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非理性开明的态势使这种所需的“人化环境”不容易形成,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应试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亚洲文化不是不鼓励创新,主要是怕失败,失败不起。其实亚洲的年轻人并不比美国的年轻人怕失败,但社会因素和文化环境,总是会让这些科技创新的人付出的代价太多,在亚洲失败付出的代价要比在美国的高,美国人失败几次都没关系,且引以为荣。所以对科技创新来说,我们需要接受各种文化的冲击,对各种思想进行讨论,打破常规追求科技方面的进步。要发展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社会氛围这是非常重要的环境。科技成果方面,从2008—2010年的数据来看,在全国四大区域经济中:环渤海地区在这三年内登记成果数占登记成果总数比例最大,但成果数增幅不大,且2010年出现了负增长;长三角经济地带登记成果数每年都呈递增状态;东北地区登记的成果数位居第三位,其数值远低于环渤海及长三角;而珠三角地区登记成果在登记成果总数所占比重最少,近几年来所占比例都不足5%。在高新技术领域分布上,技术成果仍然主要分布在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占27.63%,农业占16.18%,光机电一体化占13.58%,新材料占12.21%,四大高新技术领域合计占69.60%。 2、人文环境对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首先,人文环境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动力;但我们知道,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即能通过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灾难。新领域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于自然和社会时其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有的科技方面的发展带来的是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转基因及克隆等生物技术在某些方面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来支撑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之所以伟大,但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从长远角度看,我们需要做的是确保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任务;所以在科技创新必须重视人文环境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1]。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要注重科技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有一句话说明了这一点,“科技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市场,市场不等于效应”。这个话说明了科学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到社会财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生产过程中,人文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经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何时生产及谁做决策,以及如何销售、如何分配利润等方面问题;都需要人文环境为之做铺垫。人文环境可以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人文环境在创新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就没有当今世界多项有用的发明;人文环境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是间接的。所以我们应注重发挥其重要作用,使人类社会能长期受益[2]。 3、创造环境,整合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人文因素 (1)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及管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科技创新,对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行科技创新就离不开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而人文环境是科技人才成长的土壤,“以人为本”口号的提出是中国整合人文环境的初步思想;那么中国的人文环境特点是什么呢?在我国,人本观念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3]。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应从教育做起,加大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对科技人才的管理不是把其看作蜡烛,不停地燃烧直至告别社会舞台,而应该把人才看做一种资源,好比蓄电池,可以不断地充电、放电,使更好地学习及发挥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社会注入先进的生产力。培养科技人才应该像华为所崇尚的“狼性文化”,关心人现实的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即发展一群科技领域的狼,因为狼有三大特征: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奋不顾身、不屈不挠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敏锐地觉察社会的需求及市场的变化,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行列,寻找社会需求的科技点,加强团队合作互助,以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所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及国家的快速向前发展。 (2)营造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文化环境 创新是自由思想流动的产物,而能够使思想自由流动则离不开所谓的“文化环境”,任何创新都需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自由的文化环境;使一整套的人力资源和资本潜力最大化的优化机制得以发挥。我们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都为我国在科技方面的创新及成果方面的转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形成创新文化环境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接触创新信息的来源;二是科研人员的大量储备;三是能够吸引风险投资的基础性科研成果。充满人文精神的科技创新环境,会更有效地激励科技工作者创新,也会更加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创造型思维和批判型思维的系统,大力提倡敢于创造、敢于冒险、善于学习、勇于竞争、不怕失败和挫折,努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形成全社会一片创新的良好局面。 (3)努力建立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社会组织 有创新活力的组织,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不管是企业、事业单位,还是科研院所机构,都对使用、扩散新技术发挥很大的作用,国家在政策方面也应该鼓励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交流;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项目能更多的进入大型集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及时更快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团队是以重大科研项目或创新平台为载体,以杰出人才为团队带头人,具有共同目标、良好互动性和凝聚力以及分工又合作的创新研究群体。建立虚拟科技创新团队(VTIT),它不仅能解决技术创新所需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而且能提高参与者的技术创新能力。VTIT是基于科技创新性任务,具有共同目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特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障碍,面向重大机遇整合优势力量的创新研究群体[4]。科技创新是一种组织和社会行为。要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的机制与组织,政府要发挥其职能作用,调节各种科技资源的配置、科技创新成果及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机制等。以科技政策、制度保障及基础设施建设来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4)建设科技创新型文化 以企业为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IBM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市场状况,确立了技术领先战略目标,科技创新型文化建设围绕技术领先战略目标,其特点是重视创新,强调“人”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提出“三个注重”:注重顾客利益、注重员工利益、注重股东利益,将员工利益放在较高位置。着力营造和谐融洽、锐意创新的文化环境:将办公室小型化;创造大公司的小型经营,设立员工意见箱,鼓励争论、竞争:激励员工间进行专业讨论,深入思考如何提高产品性能及产品创新[5]。 总之,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动力,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投入市场,才能带动经济的增长;未来经济的发展关键问题就是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是一个前进中的国家,在我国的发展中,应走出一条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创新型道路,以优化科技创新所需的人文环境为首,人文环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发展论文: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实施方案 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就是组织县乡百名农技人员结对帮扶1000户种养加销专业户、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并通过他们幅射带动10000户农民共同致富。现就组织实施我县年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以培训、指导服务农业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为重点,认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为农民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县乡联动,协调配合。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要求县、乡(镇)农技人员共同参与,开创“百名农技人员送科技入户”的局面。其中,乡(镇)农技人员除同县农技人员一样从事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外,还要落实农业科技入户的联系协调工作。 (二)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今年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要在上年实施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指导服务对象,继续以“一村一品”专业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以科技示范户、种养加销专业户为对象,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品一片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和实践指导,着力于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村、专业户的生产规模,培育农业产业“亮点”。同时,做到点面结合,兼顾其周边村及农户的发展,注重辐射带动,全面提高全县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整体推进全县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注重实效,方便农民。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的组织实施,由农民点“单”,农技人员“配菜”,采取各种贴近和方便农民的方式方法,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教育培训服务。 (四)围绕重心,高效结合。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的组织实施,是我县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重心,全年农业工作都要围绕这个重心开展。一是春耕备耕等生产活动要与之相结合,在指导春耕备耕过程中,要把春耕备耕的科学方法送进千家万户,特别是送给种养加销专业户、农业科技示范户。二是测土配方施肥、“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农业标准化、粮食高产创建、沼气建设等工程的组织实施要与之相结合,明确这些工程都属于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的范畴,共同利用教学资源,降低项目实施成本,提高项目实施效果。三是强农惠农政策宣传要与之相结合,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强农惠农政策是首要生产力。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与之相结合,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依托科技入户,科技入户的目的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目标任务 今年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的目标任务:一是组织县、乡(镇)农技人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加销专业户、农业科技示范户结对帮扶。要求每名农技人员帮扶6户科技示范户或种养加销专业户,共帮扶400户。联系对象必须是种养加销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由农技人员报考评小组认定,存局科教股备案,并建立档案。通过结对帮扶,促进种养加专业户或农业科技示范户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户均增加纯收入5000元以上。二是县农技中心、县经作局、县畜牧水产局、县农机局四个单位,要按照“围绕主导产业,进村办班指导、培训专业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每个单位负责培训5个专业村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专业村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有30名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种养加销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参训,共培训600名种养加销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专业化程度,促进专业村的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达到参训种养加销专业户或科技示范户户均增加纯收入3000元以上。三是通过上述1000户种养加销专业户或农业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促进其周边10000户农户户均增加纯收入1500元以上。通过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的组织实施,使全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 四、主要措施 1、积极鼓励农技人员踊跃参与实施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要求有专业技术职称或有一技之长的农技人员必须参加。一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向联系户发放技术明白纸,结合农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介绍推广新品种、新方法,做到技术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园)。二是宣传强农惠农政策和新信息。及时将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及有关富民信息等传送给联系户甚至广大农民,调动联系户甚至广大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三是讲解和传授文化知识、新观念、新风尚以及健康生活、生态环境、经营管理、民主法制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四是积极指导农民成立并发展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面向市场的能力。要求每名农技人员每年对每个帮扶对象的技术指导服务次数不少于12次。县农技中心等四个单位每年对服务对象的培训或指导服务次数不少于5次。 2、建立农业科技入户台帐。每个农技人员要建立科技入户台帐。台帐上要有受培训指导的户主姓名和住址,从事的产业与规模,培训指导的时间、次数及效果,并有受培训指导的户主签名。 3、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典型。每个农技人员要培养出至少一名靠发展农业产业致富的典型(标兵),致富典型(标兵)年收入要在10万元以上,纯收入要在3万元以上。 4、撰写科技入户工作总结或论文。每个农技人员年终至少要写一篇科技入户工作总结或试验示范推广报告(论文)。 5、建立农业科技入户激励机制。一是农技人员科技入户成效与其年终考评和职称评聘挂钩,对于考评“不称职”的农技人员,其技术职称在下年度不再续聘。二是把科技入户工作总结、论文(试验报告)和服务对象的评议作为对农技人员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三是对县农业局进村入户的农技人员安排适当的工作经费,对全县科技入户作出贡献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6、成立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领导小组和考评小组。为使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项目顺利组织实施,决定成立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领导小组 五、要求 1、科技入户指导服务内容必须与农技人员的专业特长相对应,并与农业局管理的业务有关。 2、科技人员服务对象必须是大、中户,即服务的农业产业相对一般农户要有一定规模。 3、参加项目实施的农业科技人员必须填报科技入户申报表。 4、各个科技人员的服务对象原则上不要重复。 5、平常考核由农技人员根据各自的科技入户开展情况和效果向考评小组提出考核申请。 科技发展论文:医学科技发展战略分析 1医学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医药卫生事业的基本任务是保护人民健康、防治重大疾病、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健康素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卫生问题,以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的进步。医药卫生科技主要研究人的生命过程及其本质、人体结构及其功能、健康基础及其维护、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其防治、人类健康与环境和营养的关系、生育机理及其调节等。大量事实说明,医药卫生科技研究的突破及新技术的应用,对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带来巨大的变化,成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建国50多年来正是由于医药卫生科技的迅速进步,我们才很快消灭或控制了一大批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使卫生状况彻底改观,人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没有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依托和先导,要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完成其战略任务是不可能的。因此,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在整个医药卫生事业中具有战略性的关键作用。 2当代医学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2.1生命科学 19世纪中叶,细胞论、进化论和经典遗传学的创立,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上半叶,基因论的创立和DNA功能的确定,特别是20世纪中叶,DNA双螺旋结构及遗传信息存储、复制、转录和翻译机制的阐明,蛋白质、核酸人工合成的成功等一系列突破,导致70年代和80年代以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聚合酶链反应(PCR)为代表的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今天又在向着阐明基因奥秘、人脑奥秘、重大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的方向进军。 2.2生物医学 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印度和中国都曾有过医学的辉煌时期。16世纪创立人体解剖学,从整体水平进入器官水平;17世纪发现血液循环,促进了生理学的发展;18世纪开展实验研究;19世纪创立细胞学和微生物学,从器官水平进入细胞水平;20世纪上半叶,随着病原流行病学和免疫学等研究的突破,磺胺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和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的研究成功,促进了传染病的控制,从而推动了以传染病防治为主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开始过渡到以肿瘤、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退行性疾病防治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20世纪中叶以来,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向医学的广泛渗透和应用,促使医学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以至量子水平,正在从微观水平逐步阐明许多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本质,慢性病的防治亦已取得显著的成效,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如美欧发达国家癌症治愈率达到50%,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在20年间下降了40%~50%,平均寿命达到70~80岁。今天,医学科学受其自身发展内在逻辑力量的推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中许多学科的高新理论和技术方法广泛渗透及应用的促进和社会巨大需要的强力驱使,正从生物学单方位研究、精细分科、高度分化,在微观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向宏观不断拓展,出现了社会心理、生物学全方位研究、多学科融汇、高度综合的态势。 这一态势正在以个体为中心,从小到细胞、分子以至量子水平,大到群体、环境以至宇宙水平,日益清楚地阐明人体不同层次,特别是微细层次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日益广泛地研究从个体发生直至死亡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及其物质基础和自然、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日益深入地提示癌症等重大疾病和衰老的发生、发展、转归机制、规律性及干预措施;日益成功地探索生殖机理、调节生殖、优化生育、卫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原理及方法,从而在调节人口发展、提高人口素质、防治人群疾病、维护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未来医学的发展将有如下几个特点:(1)卫生保健服务的重心将转入社区,社区医疗将成为重点,既方便群众,又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及人人享有保健;(2)人类基因组工程将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3)癌症、艾滋病的死亡率将下降,瘫及神经因素性疾病的发病率将上升;(4)胚胎工程有可能加速发展;(5)随着老年性疾病的不断增多,老年性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治疗,在卫生保健中将占据越来越显著的地位。 3科研重点向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转移 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身认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越来越重视,对卫生保健、身心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从50年代起,许多发达国家逐步把科学研究重点转移到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方面来,如美国1982年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992年达到15%,到2000年时将达到19%,超过任何其他领域。由于科技的突飞猛进,关于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结构和机能及其各种特性认识的一系列突破,促成了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同时由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人类在生产中从被奴役的被动地位逐渐转变成驾驭生产的主宰地位,从而使人类有可能并且需要来研究生命和生存的价值。人类为了更好地实现生存、发展,特别是享受的基本需要,应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本质和过程。人类在“征服”和“控制”自然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能危及人类生存的后果,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森林砍伐、水土流失、酸雨频繁、臭氧空洞等等已成为全球性的危机,使人类更加重视自身生命和生存的价值。了解和调控生命过程,认识和控制疾病,保证和维护身体健康,创造和谐健康的生存环境,调整人和自然关系,解决农业、环境、资源、医药问题,调节和优化生育、开发人工智能等紧迫的巨大的社会需要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4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 4.1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总方针以及“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确实把医药卫生保健工作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鉴于医学科学研究是人们健康素质的科学保障,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和条件,应考虑医药科技的超前发展。 4.2总体战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以世纪之交国内外科技(尤其是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科技)、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发展的战略态势为背景,按照医药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适当超前发展的思想,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出发,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环境条件、人口结构、疾病构成、卫生需求和医学模式正在发生的历史性转变,以提高全国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防治重大疾病及其他常见病和多发病、加强卫生保健中的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为主线,采取系统思想和重点战略相结合的战略,贯彻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战略方向,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集中精干力量,积极跟踪世界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进一步开展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以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并有效地发展适宜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开发,努力促进新技术产业及其基地的形成。 4.3战略目标 加强现代医学研究,积极跟踪世界医学领域的先进科技,明显提高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在某些有优势的领域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大大加强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保护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健康水平,在下世纪逐步接近身心健全及其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健康目标。 4.4重点任务和发展策略 4.4.1加强节育技术和生殖健康研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总数1/5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为科教兴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4.2加强对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关键防治技术的研究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上是大有作为的,对世界医学也是有很大贡献的。如解放初期对沙眼病毒的分离,目前在世界上依然遥遥领先的大面积烧伤治疗,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代表的绒癌化学治疗,以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教授为代表的断肢再植及我国的显微外科,以汤钊猷教授、吴孟超教授为代表的小肝癌的防治研究,以王振义教授为代表的白血病的分化诱导,以医科院肿瘤医院吴〗淌凇⒙绞啃陆淌?为代表的食管癌的防治研究,以及青蒿素的研究,这些都是在世界上影响比较大,或者说对世界医学有很大贡献的。目前,精神病的发病率始终保持一种上升趋势。如何指导脑科学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精神病和与精神病相关的一些其他疾病能够得到解决,将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极大的益处。至于一些神经科疾病,包括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等,由于脑科学的迅速发展,将会提供新的诊断和治疗途径。 4.4.3加强药学与制药研究,满足国内需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这里只说一个问题,中医药学。这是我们的祖国医学,是中国的一个最大的优势,这不仅是我们的宝库,而且是我们发掘最有用的药材、药品,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可是在这方面,非常遗憾的是,美国FDA引进的中国的中草药,只占全部中草药的3%左右。所以,中草药的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是我们发展中国医药学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医应尽快现代化,中草药应尽快国际化,这对我国的医学将是更大的贡献。 4.4.4加强基础研究,抓住前沿学科、前沿课题、优势领域,结合重大疾病和卫生保健需要开展基础性研究。中国可以为整个人类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问题是我们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开展我们自己的医学科学研究。从我国的现状出发,我国的人口多,民族多,病人多,所以我国的流行病学、地域医学在全世界占据相当的优势。在小环境医学研究上,我们得天独厚,这在很多国家是办不到的。我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今年协和医科大学评选优秀博士论文,有一篇论文提到,彝族人没有高血压。这里有一个问题:彝族人为什么没有高血压?如果在彝族人体内能分离出一种抗高血压基因,那么高血压的防治将取得重大的进展。但事实并非如此。追踪仍居住在该地区的彝族人,他们依然没有高血压,那么他们到了其他地区会不会有高血压呢?追踪了数千人,结果发现彝族人到其他地区后,高血压的发病率与当地人一样。这说明不是基因的问题,而是环境问题。其价值在于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至少在高血压的防治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篇文章无论怎么讲都是一篇好文章,中国要做这方面的文章,可以大大地做下去。所以我想,所谓世界尖端,就是你能做而别人做不了,越有自己的特色,就越有可能和别人交流。当然,我国还可以集中更大众的病例,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某些病例的分析判断,提出更正确的方法。这种可能性包括我国拥有350~370张脑外科病床的医院,这在全世界也不多,还可以在这方面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世界医学提供我们中国人的特殊产权,属于中国人的专利。邓小平同志讲:“我们中国有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问题是怎么干。我想,卫生部在“十•五”期间集中物力、财力,也办一个象美国NIH那样的医学研究中心,建一个中国医学科学城,将对中国的医学科学研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4.5加速发展医学高技术 首先是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组织工程等等。当前,我国基因工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到目前为止,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还没有。生物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将成为下个世纪影响医学,特别是药物学的重要领域,如果我们在这方面重视不够,势必无法与外国竞争,甚至连我们自己也无法生存。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一个未达成共识的问题,就是蛋白质工程。随着基因工程的迅速发展,蛋白质工程越来越复杂,而在我国,目前可能将蛋白质工程忽略了,做蛋白质工程的研究人员可以说微乎其微,寥寥无几。我国目前提取白蛋白,还是用人血提白蛋白法,但大家都知道,猪血的白蛋白与人血的白蛋白只差几个氨基酸,如果把这几个氨基酸对换一下,把猪血差的那几个氨基酸,换成与人血白蛋白一样的氨基酸,那么,将来的屠宰场就有可能是分离人白蛋白的最重要的原料基地。可是我们偏偏在这方面没有几个人在工作。至于组织工程,将来我们可以做细胞、分子、组织的培养。现在我们就可以做耳朵,将来可以再做鼻子,或者其他的器官,那么整形外科不是方便多了吗?比组织工程再大一点儿的,还可以有。 这势必对未来医学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材料和更高的质量。其次,纳米技术的微机器人已经在医学上得到应用,将来很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工具。现在就有人把一个微小的机械人放到冠状动脉里。大家知道,现在做PTCA时,先插入一个管子,溶栓,然后如果还没有把握,再放入一个支架,这就是所谓的PTCA冠状动脉支架。如今放入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不仅能解决再狭窄的问题,而且可以监视动脉血中的血凝状态,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需要再溶栓。当然,将来也许会有更小、更有用的工具。至于材料,我只说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人工心脏。有一次我参加一个人工心脏的手术,当时是在牛身上做的。做完以后,心脏的节律、博出量、大小都和牛一样,既可以放在皮下,也可以放在胸腔或腹腔。这个人工心脏现在是否就可以进入临床应用了呢?答案是还不行。什么问题呢?是材料不行。这个心脏只能用2年甚至不足2年。如果人换一个心脏,用了2年就不行了,还得再换,这显然是不行的。人工心脏的技术没有问题,现在是材料的问题,是人工心脏的寿命问题。如果过了这一关,人工心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对于心脏病患者又是一个福音。另外,我说一下医学伦理的问题。 现在许多国家已经把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准,而我国现在还是以心脏停止搏动为死亡标准,这个标准不知浪费了多少卫生资源。做医生的都知道,我们做蛙的动脉心脏灌流实验时,把蛙的心脏取出后,心脏依然能保持长时间的跳动,但蛙已经死了。而我们现在仍在抢救那些大脑已死亡,没有意识,并且永远也救不回来,现时心脏还在跳动的病人。我们可以用呼吸机维持,用各种药物维持,可以维持多久呢?我听说最多可维持2~3年。如此维持,高干病房每天需花费3000~5000元。这一个人3年消耗的卫生资源,相当于3个县老百姓的医疗费用。但目前死亡标准没有立法,由于亲属的要求,治疗只能继续。尽管目前移植外科非常发达,但制约移植外科发展的不是技术,而是供体严重不足。一个人如果脑死亡,这时人的肾脏、肝脏等器官取出来,是一个非常好的供体。但如果循环停止了,这个供体可能就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如果也象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把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准,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卫生资源,为脏器移植提供更好的供体。我希望大家共同呼吁,在中国及早实施脑死亡法。
中国历史论文: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内容提要】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由于中国拥有长期延续的文献记载,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很广,包括多样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在气候和环境变迁长时段观察等方面,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已在进行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项目,将使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本文还对历史地理研究如何为现实服务,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发表了看法。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时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著,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时代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 《汉书·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但依靠当时保留着的历史文献,对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关隘、寺庙、纪念地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的考证。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所记载的范围也不限于当代或作者的见闻所及,而是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使《水经注》成为继《汉书·地理志》以后最重要的一种历史地理著作。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之所以能知道春秋战国时的政治态势和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之所以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中国古代一直具有重视历史的传统。沿革地理历来被看成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一贯受到学者的重视。沿革地理所研究的内容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涉及到对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十三经》和传统正史的理解和解释的有关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乾嘉学者无不致力于沿革地理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与具体成果方面几乎都推向极致。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是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它们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数百年来,除了有少数几位专治沿革地理的学者之外,大多只是历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文学家、金石家的副业,它的成果主要也是作为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注释检索之用。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一般说来需要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它的研究成果既可用于解释自然发展规律,也可以用于解释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特定自然条件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所以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1934年初由顾颉刚首倡、谭其骧协助成立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还是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的。1935年初,《禹贡》开始以“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但从此后《禹贡》的内容和学者们的研究方面和方向看,还是侧重于沿革方面的。而且,不久爆发的抗日战争和随之进行的内战使禹贡学会不得不停顿,学者们的愿望无从实现。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教育部列出的大学历史系课程中还只有“沿革地理”,而不是“历史地理”。 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其中以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的意见最为有力。1953年院系调整后,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不久,北京大学率先在地理系中招收了历史地理专业的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此后,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也先后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室、教研室,有的还招收了专业本科生。到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尽管由于的破坏,出现了多年的停顿,集中反映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还是在70年代末大致完成。到20世纪80年代初,历史地理学界一致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粗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历史社会地理形成了不少新的分支,在历史地图编绘、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行政区划史、移民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地区开发、环境变迁、气候变迁、灾害与社会、上海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在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陆续退出研究领域后,一批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各个分支的学术带头人,绝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或留学经历,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的学术梯队。近年由教育部确定的106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名列首批,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就是以该校的历史地理研究所为主组建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等机构合作研制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HGIS)已经完成首批样本,初步进入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水平在整体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所以大多数学者将历史地理学归属于地理学,少数学者认为它属于历史学,或者是介于地理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对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手段是建立在历史文献基础上的历史学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实地考察为主的地理学研究方法,一般是没有异议的。尽管历史地理研究离不开地理学的基础原理,同样需要采用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手段,并借助于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但绝对离不开文献资料。正因为如此,尽管现代历史地理学首先产生在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尽管它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手段适应于各大洲的各个国家,但只有具有丰富的、延续的、系统的历史文献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也正因为如此,英国、加拿大和欧美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研究集中在历史人文地理,并且主要是17世纪以后的课题。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现象的变化尺度往往以数百年或千年计,在缺乏长达千年的、延续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是无法进行的。 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却具有举世无双的优势,有条件进行长时段的、持续的、大范围空间、长时段时间和全方位的研究。这是因为: 中国有悠久和延续的历史。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并且已为考古发掘所证实,通过考古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还可能将历史提前到夏朝以前。尽管目前得到证实的中国历史还不如埃及、巴比伦的长,但从夏朝开始,中国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作为历史主人的主体民族是从以夏人为中心的华夏诸族发展下来的,不像其他文明古国的历史早已断绝,当年的主人或者早已迁离,或者已经灭绝。 中国历来有辽阔的疆域,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一般都有数百万至上千万平方公里。尽管疆域时有盈缩,内部也有过多次分裂割据,但一般都能在北起今阴山山脉、燕山山脉、辽河下游,南至海南岛和南海,西起陇东高原、川西高原、横断山脉,东至于海的范围内实施着有效直接的行政管理,从18世纪中叶起又扩到今中国全境。这就为历史地理学进行大范围的、可比较的、前后连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数以十计,政权数以百计,行政区数以千计,使用过的地名数以万计,涉及的人物、事件、制度更难以数计,为历史地理学者留下巨大的发展潜力,也留下了不少千古之谜。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内拥有多种自然地理环境,跨越北半球的寒、温、热三带,拥有东亚大陆的三个阶梯,有复杂多样的地形和地貌,包括世界最高的山脉、最低的盆地之一、最长的河流之一、最大最厚的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平原,以及其他多种世界罕见的地理现象,形成了很多景观迥异的地理区域。由于开发时间长、供养人口多,大多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发生过显著的变迁。这些都为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课题。 中国历来人口众多。从公元初的6000多万人发展到1850年的4.3亿人,又增加到1953年的6亿余人,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一直占着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比例。从古代的华夏诸族、三苗、百越、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到今天的56个民族,中国始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尽管自古以农立国,以农为主,同时具有游牧、饲养、狩猎、采集、捕捞等多种生产方式,农、林、牧、副、渔、手工业、工业、商业、服务业和各种特种行业全面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物质和精神文化丰富多彩,方言繁多。尽管儒家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同时存在,各种民间的、地方的信仰变化无穷,就是儒家文化内部也有各种流派。这些都是值得历史地理学开发的无尽的宝藏。 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总体上还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东亚以外也没有产生直接的、整体性的作用。但早在先秦时期,先民就开始了与境外的联系,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甘英、朱应、康泰、法显、宋云、惠生、常骏、玄奘、王玄策、慧超、杜环、李志常、常德、亦黑迷失、汪大渊、周达观、陈诚、郑和、王景弘、费信、图理琛、谢清高等旅行家、探险家、航海家、高僧给我们留下了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记载,有的是世界上唯一、在当时当地也没有的珍贵记录。同样,竺法兰、安世高、安玄、康僧会、支谶、鸠摩罗什(Kumarajiva)、阿罗本、伊本·瓦哈伯(ibn-Wahab)、马可·波罗(Marco Polo)、伊本·拔图塔(Ibn-Battutah)、鄂多立克(Odorico da Pordenone)、约翰·孟德高维诺(Giovanni de Montecorvino)、邓玉函(JeanTerrenz)、利玛窦(Matteo Ricci)、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庞迪我(Didaco de Pantoja)、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徐日shēng@①(Thomas Pereira)、罗雅各(Giacomo Rho)、毕方济(Francesco Sambiaso)、冯秉正(Josephde Moyriade Maillac)、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等人因种种原因来到中国,或者传播佛教、景教、天主教、基督教,或者带来了西方、阿拉伯、印度文明,或者向外界介绍了中国当时的情况,其中也有未见于中文记载的重要资料。具有如此多的研究中外交流史和世界文明史的资料,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者的幸运。 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文字开始于甲骨文,现在已完全能够解读。战国后期,各国间的文字交流已没有障碍。从秦始皇统一和规范文字至今,中文的基本构造的意义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世界上最多的文字记录,传抄或印刷了世界上最多的书籍,保存至今的书籍和其他文字记载如金文、碑刻等,无论数量、内容和种类,都是世界上最多的。此外,还有和田文、粟特文、吐火罗火、吐蕃文、契丹文、西夏文、蒙文、满文、彝文等各种文字的史料,大多已得到解读。其中仅地方志就有8000多种,对明、清以来各地的记载非常详细。用中文译成的《大藏经》所收录的佛经,由于一部分原本早已散佚,成为有关资料的唯一出处。这样的历史文献资源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同样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缺损或空白,但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历史地理可以研究的时间最长,空间最广,资料的密度最高,可信度最大。 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人类的未来做出独特的贡献 自上世纪后半期以来,地球上出现了气候的急剧变化和不少自然灾害,大多数地方的环境趋于恶化,最近在中国北方出现的罕见的沙尘暴和各地普遍的春季高温更使人们对未来的气候和环境变迁充满了困惑和忧虑。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也在为未来担忧,而科学家的预测莫衷一是。科学不是算命,不能未卜先知,科学的预测只能建立在大量实践和科学规律的基础之上。但人类认识规律需要相当长的积累,如对一种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的了解,都需要一个比较长时段观察。如果不做长时段的研究,就要总结它的规律,来预测它未来的发展趋势,那是非常危险的,或者说是完全不可能的。 不幸的是,人类用现代的科学仪器来观测气候,如气温、风向、风力、气压、降水等,到现在最长只有170多年,能积累那么长年代资料的站点在全世界只有50个,其中的90%集中在西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完全依靠现代科学仪器积累起来的气候资料,那最多只能研究西欧四十几个点不到200年间的规律。而且影响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变动周期或长或短,如太阳黑子变化是11年一个周期,而气候冷暖的变化却有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周期。从现有的资料分析,上一世纪的气温的确呈上升趋势,但仅仅100年的资料能证明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吗?谁能肯定100年后气温是继续上升,还是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或者进入一个下降阶段呢?退一万步说,即使这170年的资料能够提供西欧地区的规律,也不可能解决全世界的问题。至于我国,能够积累100年以上现代气候观测资料的点也屈指可数,大多数县级观测点的资料是从1958年后开始的,比研究西欧的条件更差。幸运的是,依靠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各种信息,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提供更长、更多的气候变化状况,有可能使我们了解更多的规律性。当然,科学家也可以利用孢子花粉分析、土壤沉积物分析、生物种类、碳[14]断代、考古发掘等方法来获得气候资料,但在信息的延续性、广泛性、精确性方面,与文献记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例如,现存的甲骨文中有好几条有关亚洲象的记录,证明殷人猎象已很有经验,在王都殷(今河南安阳)附近的田猎区内常有成群的野象在活动。另外,甲骨文中出现的十多种天气现象的字中,没有冰、霜等字。结合考古发现的其他证据,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公元前16-11世纪的商代是一个气温偏高明显的阶段,其年平均气温比今天还高,黄河以北地区的冬季气温比今天上海一带还要高。所以说,从上一世纪开始的气温升高并没有超过历史时期的极限。同样,我们可以在历史资料中找到很多极端最低气温的记录,例如,上海附近的太湖在宋代冬天经常结冰,有时湖面完全冰封,上面可以步行和供车辆来往。苏州一带的运河也经常冻结,以至船只常都备有凿冰工具,不断破冰才能通行。这些情况,现在早已绝迹了,这说明历史时期长江三角洲冬天的极端最低温度比今天低得多。这就是说,近一个多世纪内出现的气温变化都还在历史时期“正常”的范围之内,在密切注视、认真对待的同时,不必过于紧张,过于悲观。 又如,建立在历史文献基础上的研究证明,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灾害,是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州的大地震,死亡人数至少有83万。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人。已知黄河最大的洪水发生在道光二十三年,三门峡洪峰流量达到36000立方米/秒,12天洪水流量119亿立方米,相当于500年一遇。而20世纪内最大的1933年三门峡洪峰量是22000立方米/秒;1958年在河南花园口实测到的洪峰流量是22300立方米/秒,12天洪水流量86.8亿立方米,只相当于50年一遇。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大量类似的例子,这至少可以证明,自然灾害并不存在越来越严重的规律。人类活动固然会加剧自然灾害,但造成自然灾害的主要或根本原因显然还是自然本身,这正是我们必须探索的规律。 用从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整理出来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程度、环境变迁和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资料,结合其他历史信息,参照现代观测资料及其研究结果,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填补现代科学研究的空白,为更科学地发现和认识自然规律,预测未来提供经验,为全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 从传统历史地图到数字化、信息化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由已故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最重大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和历史地图研制的一个里程碑。这部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包括20个图组、305幅地图和约70000个地名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除了内容丰富,收罗宏博的特点外,还在科学性、思想性和精确性方面大大超过了其他同类地图集。 严格说来,《中国历史地图集》只能称为《中国历史疆域政区地图集》,或者是《中国历史普通地图集》,因为它的内容只包括历史时期各个政权的疆域政区、重要地名和有地名意义的建筑、具有政区性质的民族分布,以及作为地图必不可少的框架海岸、河流、山脉;而没有表达其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如地貌、水文、气候、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而作为名符其实的历史地图集,这些方面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学术界需要这样一种地图集,根据我们的历史资料和已有研究水平也完全有可能编绘出这一图集,所以从1982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下,由谭其骧主编,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历史、考古、近代史、民族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杭州大学等数十个单位的学者开始编绘一部包括20个图组、千余幅地图的三巨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编稿已基本完成,正在制印中,第一册将于年内出版。 但由于印刷地图既不可能将不同年代的诸多内容绘在同一幅图上,又不能将历史时期地理要素的全部变化都用分幅地图表示出来,这种以静态地图来表示历史地理动态的矛盾是无法得到解决的。历史地图的使用者会有各种目的,但都需要找到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地区,而且希望能对原图上的内容有所取舍,删去不必要的点线,增加自己的内容,以突出主题。他们需要的是各种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比例尺的历史底图,进而能将地图上的有关要素量化,计算出具体的数据。现有的印刷地图显然远远满足不了这样的要求。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的历史信息的发现,历史地图必定有一个不断修改补充的过程,但传统的印刷地图的修订和制印却相当麻烦,往往要耗费很长时间,所以出版的地图总是落后于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 当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和数字化地图(digital map)问世以后,这些难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正因为如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决定不再简单修订《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整理出版考释文字,而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编制“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China's Historical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这一系统的基本思路是: 制定一套完整、系统、全面、精确的编码系统,将所有能够发现并确定(包括能够部分确定)的历史地名全部编码,做到一地一码,即一个地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任何变化都将在基本码不变的条件下生成新的代码; 研制相应的数据库,要求容量充分,信息完整,检索便利,链接迅速,适应各种不同层次和探索的要求,将全部原始信息(包括史料、档案、数据、图像等)全部输入,并能不断更新; 以国家测绘局的数字化地图ArcChina(一百万分之一全国地图)为底图,逐渐上溯,明代以后编出包括县及县以上界线、县以下可考地名的逐年地图,此前编出包括县以上界线的可考地名、间隔尽可能短的阶段性地图; 在完成普通历史地图后,进一步将历史人文、社会、自然地理各分支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充实这一系统,使之日益完美,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这个系统将提供一套开放的地图和数据平台,从理论上说,可以提供中国历史上任何空间和任何时间的地图,供历史地理学、历史学和其他任何学科和各类用户使用,或作为进一步开发的基础;其他全部产品将分批在互联网上,供全世界非商业目的的用户免费下载。 从2001年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和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哈佛燕京学社、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亚洲空间数据中心、数字化文化地图集行动计划(ECAI,Electronic Cultural Atlas Initiation)等机构合作,在世界各国数十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已经启动这一项目的研制计划,并已完成和了第一批样本。这一项目将分阶段实施,以十年或更多的时间完成。 这一项目采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地图的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所表达的内容是以中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灿烂的文化、庞大的人口、众多的民族和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的,加上二千多年沿革地理的传统和半个多世纪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完全有信心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例如欧洲的历史地图还只能编到200年前,目前正努力争取编到300年前,而我们完全可以编到2000年前,有可能编到3000年前。在同样的技术条件下,我们的成果当然更先进。这样的水平是无可比拟的,没有争议的。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必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完成中国历史地图从传统向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折,将中国历史地理和历史地图的研究提高到新的高峰。 历史地理学如何为现实服务 作为一门科学,历史地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学科本身的发展,而不是如何适应现实的需要。一味迎合现实需要,片面强调现实的需要,必定会影响学科的正常发展,甚至完全违背科学规律。1949年以后,历史地理学曾经受到政治因素的过度干预,因而片面强调为政治服务,为现实服务。例如在历史疆域的研究中,常常因国家关系的改变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了突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辽阔的疆域,不惜将不同年代的疆界拼凑成一幅极盛疆域地图。近年来,历史地理研究又受到经济因素和地方利益的影响,如削弱甚至放弃了必要的基础研究,以所谓的“成果”为创收手段,无原则地迎合一些地方开发旅游、抢名人、争古迹、以假乱真的需要。 这并不是说历史地理学不应该或者不必要为现实服务,历史地理学者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一员当然也承担着自己的责任,也应该爱祖国,爱社会,爱家乡,通过贡献或转让科研成果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仅完全正当,而且是值得提倡的发展方向。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严格遵循科学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只有学科本身得到正常发展,基础研究不断得到加强,才会有真正适应现实需要的成果。 为现实服务不是为一时一事服务,不能违背历史事实和科学规律。如果只是随大流,看风头,迎合现行政策,不仅不利于学科发展,而且贻害社会,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20世纪60年代初,谭其骧先生就论证了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的根本原因是中游耕作方式的改变使水土流失减轻,流入黄河中下游的泥沙量减少。他认为,要彻底消除黄河下游的水患,关键是做好中游的水土保持,提出了农林牧并举,退耕还林,综合治理的建议。如果一定要为当时“大办农业”、“以粮为纲”的政策服务,他当然不能写这样的文章,或者提出这样的建议。但事实已经证明,谭先生这样的治学态度才是真正有利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为现实服务的典范。 正在兴起的西部大开发为历史地理学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历史地理的各个分支都能有用武之地,也是学科发展的大好机遇。正确地阐述西部的历史地理背景,必然能对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投入。但是西部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同样存在着各种矛盾、认识的误区和不同意见,历史地理学者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不能简单地为现行的或当地的政策作解释,找依据。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地理的研究毕竟是以历史时期为主,而历史背景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为了突出学科的重要性而随意夸大历史因素的作用。 如何提高历史地理研究的水平 提高历史地理研究水平的途径很多,方面很广,但提高研究结果的精度是最重要的任务。固然,历史地理的一些分支和不少方面还是空白,亟需填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但一般说来,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增加研究力量、扩大研究领域来解决,而精度的提高却不是量的积累,而必须取得重大突破,是质的飞跃。 由于绝大多数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已经无法通过实地考察来复原,只能依靠文献记载,而现存史料中往往只有不完整的描述,普遍缺乏必要的数量,要进行量化分析相当困难,更难得出精确的结论,所以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对时间、地点、程度的定量精度很低。由于成果的精度不高,很难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也无法为归纳或预测提供可靠的数量根据,也难以得到其他学科的引用,受到运用部门的重视。 例如,现有研究成果已经证明西北地区历史上曾经有森林分布,很多地方有良好的植被覆盖,但其他研究也提出了西北地区长期干旱,植被覆盖率一直很低,只在局部地区才有森林的观点。有的地理学家还指出,黄土高原上不可能有森林覆盖。孤立地看,这些观点都有道理,都可以找到史料根据,但却互相矛盾。你说某一朝代那里出产木材,他也可以说什么时候这里是不毛之地,且不说史料是否完全正确,那么史料没有提到的地方和年代(实际上占大多数)情况怎样呢?如果我们能提高研究的精度,从一般证明西北地区有森林提高到复原出不同时期具体的植被分布图,说明什么年代、什么地方有什么植被,以后有什么变化,哪些地方本来就没有植被,这些争论就能得出可信的结论。这样的研究结果无疑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必定会被相关学科和实际部门所采用。 又如,历史地理学对长时段气候变迁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如何将史料中十分粗略的记载转化为可靠的数据,并且能为国内外同行所接受,如何将这些数据的精度提高到一个适用的限度,例如年(时间)、县(范围)、摄氏度(气温)、毫米(降水量)、级(风力)等单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史料不可能有多少新的发现。依靠现有的信息检索手段,不久就能将所有的史料收罗无遗,传统的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方法也已被历史地理学者推到了极致,要提高研究精度只能寄希望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能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的、综合性的努力。 中国历史地理学既然与历史学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和如此紧密的联系,它未来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整个历史学科的繁荣,也需要历史学科其他分支的重视。实际上,凡是与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有关的任何一种历史现象、历史要素都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样,历史地理学的任何研究成果,都能为历史学各个分支所利用。两者之间目前存在的巨大差距正说明历史地理学的前景广阔,发展的潜力无穷。 中国历史论文: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兼论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 内容提要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发展前景广阔。本文在侯仁之教授《历史地理学四论》的启迪下,对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接轨意识、综合系统性、时间特性以及促进学科发展的内外动力等几个方面,从有助于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健康发展的角度,作了简要的回顾和展望。 关键词 中国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四论》 理论与实践 国际接轨意识 综合系统性 时间特性 历史地理研究在中国有着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的悠久传统,但现代历史地理学首先是在西方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渐形成的。40年代,侯仁之教授就学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在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之一H·C·达比教授的指导下,系统、正规地接受了现代历史地理学思想的薰陶。学成归国之后,侯仁之即结合教学科研实践,于五、六十年代不懈努力地在中国大力倡导现代历史地理学。然而,正当中国历史地理学刚刚迈上现代科学轨道之时,十年“”阻止了它的健康发展,使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与西方本已缩小的差距再次拉大。1979年,“”结束不久,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即开始取得新的突破,并逐步走上现代科学的正轨,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①]一书,无疑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学界最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8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和历史地理专题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探索却没有取得相应的大发展,对实践的指导还没有新的突破。正是在这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界俳徊前进之时,侯仁之将他先后发表的四篇理论探讨论文及“附录”四篇、“资料”两篇共十篇论文结集成册并题为《历史地理学四论》[②](以下简称《四论》)出版,既显示了他个人对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认识历程,又从理论思维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展现和强调了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几个新旧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在漫长的“神”本位观念(自然界的“地心说”、人类社会的君主制)主宰下的古代历史时期,历史地理研究只是为治史提供疆域政区变迁的地理沿革背景资料,以及在这些治史资料基础上编绘的读史地图。随着近代科学文明的兴起,科学观念、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逐渐冲破“神”的樊篱,哥白尼的日心说与牛顿的力学,使人们知道,自然界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可观察可认识可判断可推理的客观存在,把握客观规律后,就可以对客观世界进行科学地改造和利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也逐渐渗入历史学,要求历史学不仅要研究人类社会自身的历史,也要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历史,以及人类活动叠加于自然环境的人文地理环境及其历史。在近代科学文明的大潮中,正是这些科学实践的客观要求,使地理学迅速脱离历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近代学科。而在近代地理学诞生之初,历史地理学就已经蕴涵了它在地理学中的潜在位置。[③] 在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问题,曾经长期地困扰过许多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A·赫特纳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地理学科,但又模棱两可地自我怀疑[④],R·哈特向既不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又否定它的独立学科地位,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⑤]。在现代历史地理学诞生前夕,来自历史学界和地理学界的历史地理研究者们,还为此进行过激烈的面红耳赤的争论。[⑥]由于争论者们本身缺乏深厚的历史地理研究实践,故未阐明历史地理学科的本质问题。而同时代的H·C·达比[⑦]、W·G·伊斯特[⑧]等少数几位历史地理学家,用他们坚实的具体历史地理研究实践,奠定了历史地理学理论的基石。1940年,C·O·索尔在达比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次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概述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要点、研究资料、野外考察以及研究方向等诸多方面。[⑨]从而宣告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诞生,同时也结束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之争。其后不久,R·H·布朗[⑩]、D·怀特利瑟[①①]的著作和A·H·克拉克的一系列重要论文又丰富了诞生不久的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 在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自明末至民国初年,其研究方法类似于西方,而研究成果数量不逊于西方,至本世纪20年代以来,才逐渐落后于西方。[①②]以至于建国之初,教育部仍然把“中国沿革地理”视为历史地理学的代名词而规定为大学历史系的选修课程。对此,学成归国不久即在燕京大学历史系讲授地理学课程的侯仁之立即呼吁将“中国沿革地理”尽早改为“中国历史地理”,并在中国首次提出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其内容不以历代疆域的消长与地方政治区划的演变为主,而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为主,这样应该从先史时期开始,举凡每一时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变迁,如气候的变异、河流的迁移、海岸的伸缩、自然动植物的生灭移动以及地方的开发、人口的分布、交通的状况、都市的兴衰等等,凡是可能的都在讨论范围之内。”[①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侯仁之发表了第一论《历史地理学刍议》[①④],在中国首次阐述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总体理论以及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的关系,不久又发表了第二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①⑤],在北京地区历史地理与西北干旱区历史地理的研究规划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70年代末期以后,我国学术界逐渐恢复了与西方的学术交流,学术理论研究也逐渐与西方接轨。强调综合整体研究的系统论,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尝试,至90年代已经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许多分支学科中得到充分运用,科学哲学界和地学界提出的“地球表层学”概念是否获得学术界普遍承认暂且不论,但其综合统一的系统研究理论符合地理环境的客观现实。侯仁之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时代的脉搏,连续推出第三论《再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①⑥]和第四论《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认识问题》[①⑦],吸收并倡议在历史地理研究实践中运用系统理论,着重强调了人—地系统的综合统一研究。如果说侯仁之《四论》中的前两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的话,那么,后两论则是他对新理论与新研究实践在新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所获取的新认识。 经过几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者几十年来长期、大量的现代历史地理研究实践证明:纯理论研究固然可能取得某些成果,但从学科发展的整体上看,唯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一条正确的唯物辩证之路:理论涵蕴于具体研究之内,具体研究凝缩于理论之中。 二、理论探索中的两种偏向 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各门科学领域中的内在规律,经过更高层次的概括和总结,最后将升华成科学哲学、乃至哲学的普遍性规律;哲学是科学的向导,具体科学的发展,无不有意无意地受到哲学的影响,经受了各种哲学思潮的影响之后,尽管构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大厦为时尚早,但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探索,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目前,国内历史地理学界对于历史地理学理论问题的探讨存在着两种偏向。 一种偏向是对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名词、概念,作知识形态的学科体系表述。在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阶段,这样的基本表述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在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经过方法论研究、新哲学思维等几个阶段到今天的多元化时期[①⑧],再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形态的表述,对学科的发展没有更为重要的意义。A·H·克拉克和J·帕藤在国际《历史地理学杂志》创刊号的《社论》中明确地指出:“《历史地理学杂志》将不是提倡有关历史地理学的性质、或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或历史学之间关系的教条”[①⑨]式的讨论。中国《历史地理》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两杂志的主编及编委们,在这个问题上也具有共识。 广义的历史地理学理论应该包括各种历史地理学说与历史地理知识体系,但历史地理学说与历史地理知识体系在属性、功能等方面具有本质的差异。更不能将历史地理知识体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因为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建成一门符合现代科学标准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决不是一件轻易办得到的事。”[②⑩] 另一种偏向是对历史地理学理论问题探讨的漠视和轻视。“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②①]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理论问题。任何一项对本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具体历史地理研究,无论研究者持什么样的态度,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某种理论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反之,一项具体的历史地理研究,如果就事论事地叙述或狭隘的考证,而事后又不进行分阶段的概括与总结,不找出所做研究的规律性和普遍性,并充实和完善各种层次、各种专题的现有理论,这项研究对学科的发展就没有更大的意义。 中国历史地理学界今后既要克服理论研究中的知识形态体系的简单叙述,也要纠正轻视和漠视理论研究的偏向,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三、国际接轨意识 就任何一门学科而言,要想获取重大发展,就必须接轨于国际学术领域,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举凡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注重学术研究的国际性,并在某些学科或某些分支学科领域中成为国际研究中心。综观国际历史地理研究现状,发达国家的历史地理研究总是国际性的。从国际《历史地理学杂志》编辑部在英国的事实讲,英国是现代国际历史地理研究的中心,而从该杂志设立“总编”与“美洲总编”的事实来看,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是现代国际历史地理研究的中心国家。由于英语已成为最主要的国际性通用语言,因此,其它现代历史地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的国家如法、日、俄、德等国,都注重与英语世界的国际交往,将它们国家的重要研究成果介绍、翻译成英文版进入国际学术领域。[②②] 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并在已有的介绍国外历史地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开始向国际历史地理学界宣传和介绍我国已经取得的重要历史地理研究成果。[②③]今后应当逐步深入、广泛地进行中外历史地理研究的多方位、多层次比较,在保持中国传统特色的前提下,了解和借鉴西方研究的资料、方法和思想,以期更快地达到真正与国际接轨的目的,并在国际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中争得中国应有的学术地位。 四、综合系统性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时期,学术研究以人文社会科学占绝对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作为历史学的附庸,以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描述为主;而历史地理学则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 近代以来,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创造和改进了大量改造自然的知识、工具和手段,使得自然界逐渐被人类的改造能力所征服;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更使人类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②④]。自然科学的每一项重大发明和创造,都给人类社会带来文明的跃进,同时也使人类逐渐注意到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而带来的自然界不可逆变化的后果。因此,自然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至逐渐形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颉颃、甚至自然科学声势盖过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局面。近代的地理学已经脱离了历史学,并伴随着地质学、气候学、植物学等近代自然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成为一门以研究自然地理为主、人文地理为辅的学科;而历史地理学则以描述历史时期人类居住环境以及诠释历史地理文献为主要内容。 本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创造着前所未有的人类生产力,使人类对自然的大力征服不断遭到自然界的恶性报复,最终迫使人类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与社会活动,重新辩证地认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反映在学术研究领域,则出现了一系列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边缘研究与综合研究,以致形成大量的综合学科。[②⑤]现代地理学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大力加强了人文地理研究的内容,从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开始,形成了强大的人文地理研究思潮。现代历史地理学正是在人文地理研究的浪潮中涌现出来的。[②⑥] 提倡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与自然越来越要求互生共存的客观现实,也反映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联袂研究的趋势[②⑦],其本质是提倡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强调在历史地理研究中要综合参考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双重要素,从人文与自然相区分的二元论研究向统一综合研究方向发展。 历史地理研究的客观对象具有四级客观系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一级子系统;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二级子系统;所有地理环境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三级子系统;以及更高层次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系统组成的地理系统—地球表层巨系统。所有各级系统都是相互间进行着物质迁移、能量转换与信息传输等内外部循环的开放系统,又都是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再从有序向无序演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客观系统性符合系统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这必将要求研究的系统性。与其被动地经过长期、无数次地分门别类的单要素研究摸索才最后上升到系统研究,不如主动地接受现代科学研究中普遍运用的系统学理论去系统地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客观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侯仁之在《四论》的第三、第四论中一再强调历史地理研究的系统性。系统论的认识方法在历史地理研究中获得普遍的应用,既表现在层层深入、内外联系的历史专题地理研究之中,也体现在逐级综合、分类归纳的历史区域地理研究之内,而动态的观点,则贯穿始终。以往的定位、定时研究应当逐渐向综合、系统和动态的研究过渡。 总之,伴随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诞生而出现、至今仍然困扰着部分学者的历史地理学科属性问题,表面上看来是学科的归属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在整个科学领域内,从分门别类的单一学科研究向交叉联系的多学科综合系统研究方向发展的趋势。现代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系统学科,现代历史地理学更是一门综合系统学科。 五、时间特性 客观现实的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每一种系统要素都能发展成为一门地理分支学科,而每一种系统要素在历史时间延续中的发展变迁过程及其与系统内外其它要素的交互关系,都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时间与空间,均为有限的时空,既不是具体技术科学的时空,也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时空。它的空间主要指地球自然界的“生物圈(biosphere)”和受到人类影响的“理智圈(noosphere)”[②⑧]。其时间的上下限为:人类出现并产生农业而对自然界产生影响以来、直至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包括将来发展的未来趋势。关于历史地理研究的时间跨度,侯仁之在其《四论》中有精辟的论断,他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坚决主张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的这一段时期内,必须推向过去的时代,一直上溯到人类开始出现在地球上,并且在自然界中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之后,这项研究就属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这一研究领域,同样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严格地说,今天的地理,明天即成为历史地理”[②⑨]。 关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时间特性,从科学哲学的辩证认识来分析,有三种对立的时间观念:⒈静止的历表时间和动态的历时时间;⒉单纯历史文献记载的历史时间和整个人类历史时间;⒊简单“过去”的历史时间和“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位一体的历史时间。静态的历表时间,反映不出人类历史的“活动”特征。历史文献记载的历史时间有明显的缺陷:首先,历史文献记载以前的历史时间,没有历史文献记载;其次,如同地表大陆的荒漠和地壳岩层具有间隔、裂隙和断层一样,历史文献记载的历史时间存在着大量的断缺和空白;第三,文献记载的人类历史地理活动,如果没有考古学、地质地貌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辅佐,就不能完全、甚至正确地加以反映;最后,历史文献如果没有近代与现代文献记载的延续和补充,现代历史地理研究就显示不出它的现实发展意义。如果研究者持有简单“过去”的历史时间观念,就不可能重视近代和现代历史地理研究,更不可能在揭示过去、总结现在的基础上,去科学地预测未来。国际《历史地理学杂志》创刊号《社论》是这样论述历史地理研究的时间性质的:“至于所考虑的时间性质,我们倾向于有部分近现代历史地理研究的稿件投送本刊,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惊讶。可是,既然我们已经广泛地意识到:所有、或几乎所有的地理现象,在或长或短的历史时期内,都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或大或小的变迁。那么,基于这种公认,我们将对近现代(包括本世纪)的历史地理研究给予关注,并值得在本刊占有一席地位。”[③⑩]中国历史地理学界也已经注意到“研究的历史时代尽量后移,尤其要加强对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历史地理的研究”[③①]。同时开始关注现代历史地理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动向。[③②] 从学科理论的整体上讲,现代历史地理研究的时间特性,当然是动态的、整个人类发展过程的、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的历史时间,但要克服具体操作中的难度,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六、内外发展动力 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历史地理学若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学术界内外双重动力的合力推动。外部动力包括:⒈历史传统延续的惯性;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⒊科学技术进步的促进;⒋社会机制功能的健全。前三种动力一般只是有无或大小的问题,而取决于人为决策因素的第四种动力,除了有无和大小问题外,还会涉及正负的问题,若把握不好,将会直接、即刻和长期地影响到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健康发展。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队伍长期分属历史学与地理学两个部门、且侧重于历史学部门的社会机制事实,使现代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打下了深深的史学传统烙印,这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历史地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一大传统特点。我们一方面应当积极地正视这一客观现实,并根据现代国际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以稳定本学科发展的态度来维护这一现状。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局面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以便积极地加以改进。比如,我国现代地理学系统内大量涉及历史地理问题的实际研究,由于具有地理学基础的历史地理研究者少之甚少、而许多具有扎实历史学功底的历史地理学者又无法参与,最后只能由做具体研究的非历史地理工作者自己摸索着解决。这就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一种畸形现象:当前经济建设亟需投入研究力量去解决的许多历史地理现实问题没有历史地理工作者研究或参与研究,而与现实脱节、崇尚古代文明且只需一部分人研究的传统历史地理专题却有相对多的历史地理研究者争相参与。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往日的地理的同时,还必须显示出为现实经济建设服务的直接应用性一面,方能在现代地理学、乃至现代科学之林中显示出它真正的力度。这是现代国际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努力。 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是历史地理工作者的自我意识,包括:⒈对学科理论问题的不断反思和持久评估,以指导研究实践。⒉研究资料的新发掘、新发现。一方面要正确地对待历史文献资料,意识到历史文献资料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历史地理研究资料不局限于历史文献资料,以免陷入研究的误区。既要加强历史文献资料的疏理工作,也不能为历史文献资料所左右。⒊研究方法的更新与最佳选择。随着历史地理研究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各种研究方法,均有它们的成功之时和成功之处,历史地理学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已经可以举出不下20种有名可指的具体研究方法,但具体研究对具体方法有具体选择,最终的目的是真正解决问题。既要反对为赶时髦而堆砌新方法的新名词新词藻,也要注意对已有研究方法的反思与更新。⒋研究思维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是研究者保证研究质量的自身主观意识。⒌不断地创造性地研究实践,是学科发展的本源。 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是几代学者群体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以往每个发展阶段均有各自的研究特点,而新的发展趋势又必将有新的学术要求。本文在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的启迪下,评述了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几个新老问题,恳请前辈与同仁的赐教。 中国历史论文:《大分岔》与中国历史重估 近几年,对中国传统历史的评价,恰逢各种西潮重又汹涌东来的当口,开始也变得飘忽不定起来。原以为后现代、后殖民思潮不会对古老的中国历史发生冲击,事实却不然。地球既然已经变得如此之小,目下西方各种思潮纷繁迭起,争雄斗奇,怎么会把中国给遗忘在一旁呢?看来对此类事情,若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先弄清其由来,难免会产生无所措手足的迷茫,更不用说理智选择了。 例如,“海通”之后,鉴于中西国力对比的现实落差,中国史家开始了对自己传统社会的重新检讨,中西历史比较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何以会由古代的辉煌转向近代的沉沦,何以不能像西欧那样率先转向现代,却落入后进挨打的命运,成了百年中国一直在苦苦追索的“天问”。现在,从大洋彼岸却传来了不同的声音,弗兰克、彭慕兰向我们棒喝道:欧洲最先进的英国和中国最先进的长江三角洲,在17、18两个世纪里,其发展水平和发展道路基本相同,甚至后者比前者的发展状态还好一些,只是到了19世纪才开始分道扬镳。(见1月25日《学林》版周武文章《中国和欧洲何时拉开差距》)西欧的现代化,包括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完全是一些个别因素的耦合,因此中国何以不能像英国那样的设问,纯粹是一个被“欧洲中心主义神话”制造出来的伪问题。言下之意,我们多少有些庸人自扰式的“意恋”。 如何打破欧洲中心主义史观 “二兰”的说法不免有些夸张,但他们主张在历史研究中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桎梏,反映了要求变革史学观念的一种动向,值得我们重视。西来的许多社会理论往往产生于对欧洲历史经验的提升,从经验事实的层面上,自然就很难完全适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地域历史的观察。不顾活生生的历史实际,硬将中国历史强行拖进欧洲经验框架以求“规律”一致,将西来的观念绝对化,我们过去确实有过这方面的严重教训。中国历史的走向自有许多有别于欧洲的特殊性,往往被欧洲中心主义史观所忽视。例如中国就没有劳役经济、实物经济、货币经济三段迭相更替的阶段,至少从西周起,三者即并行不悖,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及至商业、信贷资本在战国至西汉一度还相当发达。又如私人雇佣劳动、土地转让买卖出现之早,也决不落欧洲之后。当然,还有被“二兰”完全撇在一边的权力高度集中、权力决定财富的社会体制,这种体制一方面产生过经济高度发展的强盛国力,一方面也同时产生贫富的高度悬殊和严重的阶级对抗,此种现象亦为欧洲历史所不及。打破欧洲中心主义,在我看来,它只是要纠正唯欧洲历史为正常的历史偏见,而决非是要放弃对人类历史普同性的探索。相反,充分揭示各种地域历史的多样性,合理地进行各种历史量长度短的比较,正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全人类历史的实践经验,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普同性的认识。 坦率地说,“二兰”由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神话产生的新结论,对欧洲历史的解释实在过于简单化,简单得难以使人置信,例如直到如今仍然在影响世界历史面貌改变的时代转折的发生,竟系于一个或二个偶然的因素,而非历史众多因素(如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乃至社会革命等等)长期积渐发生的突变?相反从中国的立场看,怎么也更像新《天方夜谭》式的东方神话,似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并不重要,毋需学习西方,也完全可以由自我逻辑的发展,重新恢复“世界中心”的地位。 无论弗兰克,还是彭慕兰,他们都坚持必须离开欧洲中心主义的路灯重新打量中国历史,如前所述,其主观意向并没有错。然而,面对这样一个挑战传统、新意别出的宏大历史叙事,话题太大,难点甚多,涉及到必然与偶然、个性与共性等一系列历史哲学陷阱,既然以“破”为主,过分苛求也许不近情理。但历史学不管如何变革,都不能改变它必须基于实证的“天性”。否则,它就不再是历史学。因此,最重要、也最基本的,首先必须全面地准确地对待史实。如果立论在前,随意摘取与己有利的史实,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整体历史的体验,严肃地证实或证伪自己的命题,这样的“立一家之言”,就难脱思想制作的干系,即为宣传他们的反欧洲中心主义思想而刻意制作历史的嫌疑。 任何观念都有适用的范围和边界 这一事实使我强烈地感到,史家托出史识固然都申明有史实作依据,然而史家的心境和语境,却是读懂他们史识所万万不可忽视的“话外音”。说实在,我很怀疑弗兰克和彭慕兰对明清江南有真正深切的历史体验,或许他们对真实的明清江南历史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因为从他们的历史叙事里,可以闻到一股非常浓厚的挑战现代主流的“后现代”理论气息,选择史料是跟着他们的理论兴趣走的(因此,他们援引的史实多来自第二手)。“后现代”在史学上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否认历史有必然性,一切历史的变迁都是耦合的,任何历史发展模式都不具有普适性。因此,依托欧洲历史经验产生的“现代化理论”理所必然地要被排斥在历史比较的框架里,不被认可为一种值得借鉴的参照目标。与此相关,他们也强烈反对历史的目的论,认为一切历史的变迁都不是预设的,都是人们各自活动的自然延续,自然产生的结果,不可能复制、不可能重演。从这样的理论出发,他们当然会不无真诚地告诫中国人:你们自身的历史不仅没有错,而且更值得自珍自重。依着你们历史内在的自然逻辑,别管别人怎样,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去!我不知道这对中国人是一种诱惑,还是一种误导?试问: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的今天,我们在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时候,难道还要重复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低级错误,拒绝接受任何对我们有用的,别人的、也包括欧洲在内的成功经验,重新回到“各扫自家门前雪”的状态吗? 现在有一种倾向,观念越新越好,见异而思迁,成了一种时髦,一种风尚。殊不知任何观念都有适用的范围和边界,决不会是全能的。“现代化理论”确有可以被反驳的地方,“现代化”也决非尽善尽美,但“后现论”正像有些人所说,破坏多于建设,可以质疑和反驳的地方也不少。历史学的悖论就在这里:观察历史无论如何不能不依靠理性的思维,因此一定的观念和方法是我们进行研究无法不用的“工具”。然而沉浸在历史情景之中久了,也多少能意识到,“史无定法”(吴承明先生语),任何“工具”一经滥用,都有可能成为遮蔽我们真实地观察历史的屏障,甚至是人为制造历史成见的陷阱。 我愿意相信弗兰克、彭慕兰的某些指责是有道理的,一味用欧洲中心主义的标准估量中国历史,一定会产生许多偏差。例如“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论”,不要说套用西欧“封建”是何等地不伦不类,就是近二千年来的帝国历史,易朝换代,其间又何尝没有许多显著的变化和发展?我也相信中国人的经济理性不低,江南人在人口密集、重赋重费的压力下,为了生存,逼出了一条多种经营的经济“活路”,就是明证。然而,又有何种充足证据能够否定,不管如何曾经辉煌,到头来农业经济高度发达的中国,到了需要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关口,却被卡住,不能主动走过去的事实?即使在近代化已经展开的一百多年里,我们遇到过多少“死的拖着活的”、逆向行走的事例,难道这也能够置若罔闻吗?! 解决问题最后还得靠历史情景的准确 弗兰克、彭慕兰的宏大叙事存在巨大的断裂,即对于解释英国19世纪何以能转变、中国何以不能转变这种强烈反差,与它们先前历史因缘果报的复杂关系,采取了逃跑主义的策略。这种不近情理的逃逸,终究显示出他们和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治史心境。他们尽量寻找19世纪前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切光明面,置阴暗面于不顾;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期望中反对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光芒才相对黯然失色。然而他们并不能理解19、20世纪之际的中国人如何苦于向现代转变的艰难,这种心境并非来于观念,而是来于生活实在的体验;因此他们当然也不能理解,我们何以要痛苦地、自悔地究根刨底追问19世纪以前的历史,追问原有的社会发展机制到底出了什么毛病,病根又在哪里?此真可谓“饱汉不知饿汉饥”,此一时、彼一时也。 “二兰”的中国命题,无视中国发展高度不平衡的国情,径用江南代表中国,以一斑窥全豹,明显是一个致命的论证软肋,经不起反驳。至于明清江南,也许确实可以找到不少证据,支持这样一种学术见解:这里的农业、手工业乃至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市场发育程度等等,其发展水平都不比同时期的欧洲为低。但同样是铁定的事实,而非人的幻觉,已经过去的几百年历史证明:江南是大一统中国的江南,无可避免地要受到更多国家因素、制度因素的制约,阻碍着这一过度发达的前现代地区顺利变迁到现代;即使被动地开始了现代化的驱动过程,社会的变迁也非常之不顺利、非常之曲折。我觉得,我们过去在“资本主义萌芽热”情景下产生的一些明清江南研究成果,重点在寻找“光明面”,看来是为“二兰”反对欧洲中心主义提供了片面而不准确的“信息”。因此,现在很有必要在“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水平及其限度”这样一类重大问题上进行反思和重新研究。 与一些国外学者、特别是带有后现代倾向的学者之间的分歧,往往主要发生在心境以及语境的不同上,但解决问题最后还得靠历史情景准确而不是粗枝大叶的估定。新见,不管是何种新见,也都必须经受事实的检验。对明清江南,鉴于史料的局限,最难的是对发展程度作定量方面的估计。个别外国学者既然计算出了古代中国的GDP、人均收入以及占世界GDP的比重多少,中国学者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有此可能。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不作出必要的回应。明清江南的经济状况,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唯有对关联发展过程的众多因素(包括决不可忽视的非经济因素,如权力体制、财政体制等)尽可能逐个省视其实际状态,并作综合的整体分析,研究才可能有所细化。这就需要发掘更多的微观材料,加以细致的考订和总体汇合。因此,我觉得未来的明清江南社会研究的重心,很可能又要再次回到微观研究的层面上来。当然这绝不是初期研究的重复,而是有针对性地前进,否定之否定的升华。其中有些环节长期少有进展,例如各种经济主体(庶族地主、工商业者、农民)的财政与法外的经济负担,县级乃至市镇乡村的各种行政费用与名目众多的摊派,它们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都需要有切实的史料搜集作依托,才能据此评估其得失利弊。因为,在这一点上,正显示出中国历史与欧洲大相迥异:在中国,很难像欧洲那样产生具有主动推进现代化冲动的新富裕阶层(相反,中国的富裕者往往寻求与传统政治的融通,屈从于体制的压力),因此也就无法产生引发国家与社会互动、变革社会体制环境的历史主角——独立的社会中间力量。 进入多元化的时代,什么样的新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需要有正常的对话来交流沟通。从历史考察的角度来说,“二兰”的挑战,我觉得无论是从宏观的史观、史学方法,还是从微观的史实考据,都有很大的讨论空间。对于宏观叙事比较冷落的当下中国史学界来说,这一外来的逼迫,或许还是一种难得的推动。 中国历史论文: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域相互关系管窥 对于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以及文化区域三者相互关系的研究,迄今似乎未见过有专门的讨论。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对这一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由于题目较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先以例证式的方法予以说明。 在这三种区域中,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产物,由法律形式予以确认,有最明确的边界与确定的形状;自然区域是地理学家对自然环境进行的科学性的区划,不同的科学家与不同的地理观点,形成互有差异的自然区划方案。文化区域则是相对较不确定的概念,一般由文化因素的综合来确定,具有感知的性质,主要是人文地理学者研究的对象。 自然区划虽有不同的方案,但由于其所根据的是确定的自然环境,所以各方案之间相去不是很远。行政区划虽由现实的政治需要而确定,但要受制于历史传统与自然环境,从来都是在已有的体系上进行调整与改革,不可能凭空设想一个全新的体系。而历史传统中既包含历史自然环境变迁的因素,也有历史文化区域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化区与自然区也有依存关系,尤其是小文化区与自然环境关系更为明显。要之,行政区与自然区和文化区三方之间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一、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的基本关系 行政区划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背景上所划定的政治空间,因此在人为的政区与天然的地理环境之间就存在契合与否的问题。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活于其中的植物动物等因素组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中国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农业国家,对于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有很深刻的认识,深知行政区与自然区的一致对农业生产管理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总是尽量保持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的一致,以利农业经济的发展,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是长治久安又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个目标是摆在有利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上的。而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统治者不断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到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在这种政治思想的指导下,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的一致性越来越差,尤其是高层政区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后期与自然环境之间已经存在相当大的背离现象。 按照最近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中国可以分成三个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这三大区又可进一步分成七个自然地区和三十三个自然区。东部季风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5%,总人口的95%,过去、现在与将来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对于作为中国历史疆域主体部分的东部季风区,古人早就认识到其内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季风区内可以划出三条东西向的分界线,第一条是在东北自然地区和华北自然地区之间,正与战国时期的燕国长城的东段重合。这条界线使得今辽宁省大部地区在自然区划方面属于华北而不属于东北。而在《禹贡》所划分的九州方案中,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同处于青州之中,说明古人对这一界线的认识与今人一致。 第二条界线是分开华北与华中两个自然地区的秦岭-----淮河一线。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两侧,无论地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显著不同。比如从气候上来看,此线是最冷月太阳幅射热量收支相等(即一月份平均温度为摄氏零度),也是全年水份收支相等(即降水与蒸发相等)的标志线。这个标志作用自古以来就被观察到,"桔过淮即为枳"可以说是这一观察的最形象的总结。由于上述原因,秦岭-----淮河一线历来被视为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不但南船北马、南米北麦由此线而判然,甚至分裂时期南北政权的对峙也常以此线为界。而且在元以前统一王朝之中,行政区域的划分基本上不跨越这条界线。 第三条界线是华中地区与华南地区的分界,也是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这一界线在地理学家当中争议最大,大致在北纬二十一度至二十五度之间波动。极端南界的方案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其他方案则画在南岭与北回归线之间。在北回归线以南,夏天时太阳可以从北边的窗户射入屋内,古代称之为"北向户"或"北户"。但对于北回归线古人的认识还不是那么具体,必须以山脉河流为标志才能更直观地感觉到,所以南岭常被近似地当成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岭上著梅未"就透露了岭南与岭北梅花开放先后的差异,标志着岭南地区近乎热带的风光。这条界线不如第二条界线重要,但在元代以前,行政区划界线也大致遵循此线,除了个别地点,一般不被跨越。 由三条界线所划出的四个自然地区以下,又可细分为十九个自然区。而在华北地区与华中地区内的自然区界线也极富标志性。在华北,由于距海的远近与湿润程度密切相关,离海越远,湿润程度越低,因此自然区界线呈南北走向。如太行山与西河(即陕西与山西之间的黄河段)就使河北、山西和陕西处于不同的自然区之中。在华中,地势的抬升与降水量密切相关,因此武夷山、雪峰山、大别山、巫山、乌蒙山都成为重要的自然区分界线。历代王朝的正式政区大部分分布在华北与华中地区,这些垂直的自然区的分界线也都成为政区之间的界线。 以下我们更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关系的历史变迁。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为了控制边远地区,曾对某些政区,实行过犬牙相错的划界的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质是使政区的边界不和重要的山脉或河流相重合,以避免那些地区负险对抗中央政权。但从大的范围看来,秦代郡级政区的幅员与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或者是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或者数郡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少数情况下一郡包含几种不同的地貌类型。 北方的关中与山东地区开发充分,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此郡的幅员较小,往往是几郡组成一个地理区域,如邯郸、钜鹿两郡为黄河与太行山间之三角冲积平原;雁门、代郡、太原、河东与上党五郡组成山西高原,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当然这五郡又各自为一个地理单元:雁门郡是大同盆地,代郡是蔚县、广灵盆地;太原郡是太原盆地,上党郡是潞安盆地,河东郡是汾河陷落谷地及河东盆地。其他自成一个地理单元的郡还有不少。最著名的是首都所在的内史,正占据当时最富庶的关中盆地,或称渭河冲积平原,今天依然是著名的八百里秦川。也偶有一郡包含两种地貌,如三川郡包有豫西山地和伊洛小平原。南方在秦代开发尚浅,地广人稀,郡域很大,甚至一郡超过今天一省,所以常自成一地理区域,或包括几个地理单元。如巴郡是川东摺曲山地及嘉陵江流域,蜀郡是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闽中郡是浙闽丘陵,九江郡是淮南平原与丘陵及鄱阳湖盆地等等。 秦郡的划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每郡都以一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这高原或山地,以便保证有相当地可耕地,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一坚实的基础。汉兴以后,出于政治需要,已破坏了秦郡分划的主意。首先把秦郡划小,如内史一分为三,每郡都成支离破碎之区。其次是削王国之地以充实汉郡,使王国周围汉郡领域不断变化,以至如西河郡跨黄河两岸,临淮郡居淮水东西,与地理区域脱离了关系。当然南方的汉郡由于地域缩小,也有个别郡反面与地理区域相符,如豫章郡恰好是鄱阳湖盆地的范围,但这样的例子不多。因此汉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已与自然地理区划脱离关系,直到隋代重新统一全国以后才又有了变化。 隋炀帝在大业三年进行行政改革,将三百余州调整为一百九十个郡,并使绝大部分郡界与山川形势相符,这不但为以后唐代的十道分划奠定基础,而且也使唐以后的统县政区又与秦郡一般,大致与自然地理区域相适应,但当然是在更小的地域范围内。隋郡的幅员远比汉郡为小,比秦郡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因此就每一个郡而言,多数只是一个地理单元的一部分而已。但就一组郡而言,却往往与一个自然地理区域相合。因此秦隋划郡原则的对比,前者重区域,后者重分界。 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诸州以山川形便分为十道,这十道严格地以名山大川及关隘要塞作为界限,并以之取名,形成在地貌组合方面相当完整的地理区域。这十道是:关内道,潼关以西,陇山以东;陇右道,陇山以西;河北道,黄河以北;河东道,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河南道,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淮南道,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山南道,南山(即秦岭)以南的汉中、川东山地、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剑南道,剑阁以南的四川盆地西半部;江南道,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岭南道,南岭以南。以上十道除山南道东西界外,各道之间都有明确的山川界线。 中国的地貌大势是西高东低,主要河流山脉都呈东西走向,因此十道的划分即以这些山川为骨干,先沿黄河、秦岭-----淮河、长江及南岭横切四刀,再以南北向的次要山川太行山、西河、陇山及淮水之源的桐柏山和嘉陵江为标志竖切五刀,就形成了十个地理区域,十分自然,也相当合理。十道的分划对唐代三百余州起了分组的作用。唐初派遣按察使、巡察使赴各州进行监察工作,年底回京汇报,这些使节之间的分区巡视肯定与十道有关系。所以开元年间将十道分成十五道以后,就正式成为固定的监察区。时隔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全国范围内被划为四十来个方镇以对付叛乱,这些方镇在唐后期成为实际上的高层政区,其幅员多与自然地理区域相对应。如原来的江南西道被调整为宣歙、江西、湖南三个观察使辖区,江西观察使与今天江西省完全一致,是一完整的自然地理区域,湖南观察使则对应于湘、资二水流域。另外福建观察使也与今天的福建省毫无二致,为浙闽丘陵的南半。 唐代的州由隋代的郡划小而来,在地貌方面也大多自成一小地理区域。例如今浙江省在唐代分成十个半州,即杭、湖、越、明、睦、婺、衢、温、台、处十州及苏州的南小半。浙江北部是太湖平原,南部则是众多河流谷地。在这十个半州中,温州是飞云江流域和瓯江的下游,处州则由瓯江支流小溪与大溪流域组成,台州包括整个灵江流域,明州覆盖了甬江流域,湖州则与苕溪流域相对应。至于钱塘江流域乃由衢、婺、睦、杭诸州所分割,每州各包括其一条支流。浙江在唐代已经得到比较深入的开发,所以州的幅员已经够小。除了东北一隅以外,十个州的地域和界线自唐代直到清末一千年间毫无变化,只有名称的更改而已。诸州之间由于关山阻隔,形成一个一个的小封闭圈,成为长期保持稳定的地理基础。可见政区的分划若与自然地理区域相一致,就有可能保持长期的稳定。 唐代无论分道还是划州,都力图使之与自然地理区域相适应,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寻求同一政区之内的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均一性,以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直到二十世纪的今天,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工作依然是直接为着农业生产服务的。因此了解不同自然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并使行政区划与某一自然地理区域相对应,显然有助于古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统一指导和规划。同样的气候,均质的土壤,完整的地形有利于进行同一类型的生产活动,简化农业生产管理,便于进行水利建设。所以秦代与隋唐都有意使统县政区的分划与自然区划相一致。 汉代由于主要矛盾在于政治方面,在于中央专制皇权与地方诸侯王分权的对立,所以西汉尽一代之力,以分化瓦解东部地区诸侯王国林立的局面,既夺取王国支郡为汉郡,又以蚕食方式不断扩大这些汉郡的领域,因此郡域与郡界不断浮动,在这种情况下,而求其与自然地理区域相对应,岂不是等于缘木求鱼。因此西汉末年的郡大多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隋唐帝国刻意追求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的一致,说明其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妥善的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已偏向经济方面。但是隋唐的统县政区并非没有缺陷,出于政治目的,隋唐的州(郡)范围划得过小,在农业生产方面也产生不良影响,有些建设工程在此州为水利,在彼州可能就成为水害。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可以说,自隋唐时候起,直至清末为止,统县政区是与自然区划大体一致的。但是高层政区情况则完全不同,在宋代以后,已经与自然地理区域发生偏离。 宋代是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朝代,中央政府显然有意识地使作为高层政区的某些路的辖境,偏离山川形便的原则,以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中典型的例子之一是江南西路。该路并不和唐后期自成一地理区域的江南西道一致,而是缺去东北隅饶、信二州(即昌江与信江流域),并在西北边越过幕阜山而领有兴国军(今湖北东南角)。这样一来,江南西路就不成完整的地理区域了。另外,名为淮南东路,却地跨淮河南北;称做河东路,却领有黄河以西的州军,同时又不领属位于河东的河中府与解州。但是宋代的路毕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层政区,所以这种偏离自然区划的路还不普遍,如两浙路、福建路、广南东西路在地貌方面就都是比较完整的地理单元。因此宋代是高层政区脱离自然地理区划的过渡时期。 元代形势大变。因为行省是集民、财、军政大权于一体的高层政区,为了防止割据,省界的划定以犬牙相错为主导原则,行省的区划根本不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而是根据军事行动和政治需要来确定。蒙元征服中原的行动是由北到南进行,因此行省的布置也采取南北拉长的方向。但中国的主要山川是东西走向,因此沿北南方向布置的行省就必然要跨越黄河、秦岭、淮河、长江、南岭等天然界线,因而包容复杂的地貌类型。同时,温度的变化与纬度的变化成函数关系,南北走向过长的行省也不得不纵贯不同的气候带。加之蒙元设置的行省幅员过大,在北方,由于降水量由滨海地带到内陆呈逐步递减状态,这样的行省就不免要横跨湿润与干旱的不同气候区。如元初的陕西四川行省,在地貌方面既覆盖了整个陕甘黄土高原和内蒙高原西部,又越过秦岭包容了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以至贵州高原北部。从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来看,则是横跨了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两个自然大区。在季风区中又跨越了华北温带和华中亚热带两个自然地区,并且在华中地区还跨越了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两个自然区。 当然这是战时体制的体现,当时全元疆域只分七省。之后,为了平时行政管理的需要,到元代中期调整为十一省的格局。上述陕西四川行省一分为三,成为甘肃、陕西、四川三行省。其中陕西行省跨越秦岭的形势已定,直至今日不变。又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组建一个新的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如果忽略宋代小规模跨越淮河的淮南东路,那么这是淮河南北地区第一次组合为一个幅员巨大的高层政区。这两个行省的建立,意味着秦岭------淮河这一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分界线在元代完全被弃置不顾,说明自然地理区域已经不成为划分政区的重要基础,被优先考虑的是政治因素。其他如湖广行省包容今湖北南部、湖南与广西、海南,江西行省包容今江西与广东,都是不合常理的表现。 明代改元代十一省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俗称十五省,每省地域有所缩小和调整。大部分省份都成为比较完整的地理区域。但秦岭-----淮河被跨越的状况依旧,同时还出现新的不合理的区划,即将太湖流域一分为二,分属南京与浙江。清代十八省,进一步由十五省析分而来。南京被竖切一刀,分为江苏与安徽,但依然是跨淮越江的形势,与自然区划无关。 统观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可以发现其与自然地理区划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那就是秦的相符,汉的脱节,隋唐的契合,宋的渐离,元的背离和明清的渐合。所谓自然地理环境,以中国的老话说,或可称之为天时与地利。气候的两大因素是气温与降水,这可谓天时;地貌、土壤、植被则可比拟为地利。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天时与地利。行政区划是人为划定的,也许可以说是人和的因素之一。如何使行政区划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如何求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以创造农业发展的最佳背景。这就是秦代隋唐政区与自然地理区域契合的原因。但是当政治需要超过经济动机的时候,政区的自然地理背景就被忽视了,造成元代行省与自然环境的背离。然而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也不能长期维持,所以明清以后又部分地使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区域趋向一致。 二、文化区域与自然地理区域以及行政区划的关系 如果从一般直观的感觉看来,似乎在不少地区中,这三种区域是相当一致的,但仔细分析却不然。文化区域比不得自然地理区域,后者虽不如行政区划那样有法定的确切的边界,但在经过学术论证以后,也有相对明确的范围。但文化区域主要是由感知而来的认识,当选取不同的文化因子作为划分文化区域的标准时,其范围也会有不同的形态。在各文化因子中,语言(或方言)、风俗、宗教都是比较重要的标准,而其中语言的标准更显突出。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分析几个实例来说明文化区域与自然地理区域以及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会看到既有三个区域相重的情况,也有两个地域相重,而另一种区域与此二地域背离的情况,还有三种区域互相间都不重合的情况。 以湖南为例。历史上湖南的的综合文化地理区划可以分成东部的湘、资二水流域与西部的沅、澧二水流域两区,两者的分界以雪峰山为标志。这是与自然地理界线相一致的。在唐后期,湖南的概念初步形成,当时指的仅是湘资流域。沅澧流域则尚未得到深入开发,以五溪蛮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北宋时期,沅澧流域得到开发,成为荆湖北路的一部分。由于对沅澧流域的开发是从湖北方向而来,而且在行政区划上与湘资流域分处两个高层政区,因此通两宋与元代,沅澧流域与湘资流域分属不同的文化区域。方言不同,风俗有别。元代湖广行省太大,包容今湖南、广西、海南及湖北南部,对文化区域的整合作用不明显,此时沅澧流域属湖北道,仍与湘资流域的文化不同,明代以后,原荆湖南北路合成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初,又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两省,这时的湖南省包括了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于是湖南文化的一致性渐渐体现出来,经过三百年的整合,湘资流域与沅澧流域不再分属两个文化区,而属于同一个文化区的两个亚区。湖南的类型是文化区域既与行政区划大体一致,也与自然地理区域一致。 山西则是另一种情况。从表面上看来,山西似乎是三种区域完全一致的典型。例如作为行政区域的山西省在自然地理方面也基本上自成一区,周围有明确的黄河与太行山为其自然边界。在文化上似乎也有山西文化一体的感觉,晋中文化与相邻的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与陕西地区的关中文化似乎有明显区别。但仔细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其实不然,就在山西这样的地区,也存在文化区与行政区及自然区不一致的情况。如从汉语方言来说,晋语有入声,在北方官话区里显得十分特殊。但晋语并不复盖山西全省。在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地区的方言就不存在入声,不属晋语区的范围,而与关中方言十分接近。而方言与语言的认同,正是划分文化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再从历史上作深入研究,更可发现,在明代以前,并不存在全山西省范围的一体化的山西文化,其中运城地区与陕西关中文化一体,上党地区与河南省的河内地区文化接近,雁北地区则与边塞文化相对一致。这种情况也许会令人感到惊奇。因为在山西这样一个封闭的凸地形中,文化的一体性原本应该是无可怀疑的。 在南方的福建,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福建与江西之间的武夷山是划分自然区的标志界线,福建省本身也成一相对封闭的地形,两面是山,一面是海,只有南边与广东不存在明显自然界线。但从文化上看,闽西与赣南及粤东北却成为一个独特的客家文化区,既与自然区不符,也与行政区不一致。跨越三省的客家文化区的存在,说明文化区域的的活力并不受法定的界线(行政区划)与天然的界线(自然地理区域)所限制。当然,除了客家文化区外,福建其他地区的文化是存在某种一致性的,或者可以称之为闽文化区,但在这一文化区域中又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至少可以分为四个亚文化区。而这些亚文化区与历史上的统县政区(即唐宋的州与明清的府)的范围有密切的关系。另外,闽文化区虽然未覆盖福建全省,但却延伸到福建以外的广东东南部的潮汕地区,这是在明代就有明眼人已经看出来的。在王士性的《广志绎》里就说到:"(潮州)以形胜风俗所宜,则隶闽者为是。"当然,若仅以闽方言为准,则闽文化区还可以扩大到在地域上并不连属的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与台湾地区。 至于陕西省,则是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及文化区域相矛盾的典型。秦岭南北分属不同的自然区域,这一点在今天任何自然区划方案里都是一样的,在古代也是这样认识的。而从文化上看,关中文化与汉中文化也有明显的不同。关中方言属于中原官话,而汉中方言却夹有中原官话与西南官话的成份。而且时至今日,汉中地区仍然流行用西南官话演唱的汉剧,而关中地区却是秦腔占明显优势。陕西内部的文化地域差异不但体现在关中与汉中地区之间,而且还存在于陕北与关中之间。陕北地区通行的方言是晋语,与关中的中原官话有相当大的区别,而与山西大部分地区有共同语言。就自然环境而言,陕北的黄土高原地貌与关中的渭河冲积平原也截然不同。因此,陕西其实是三种不同的文化区的无机的结合,是自然区、政区、文化区三不重合的典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元代将秦岭南北划在同一行政区以来,经过七百年时间,在行政管理体制的作用下,关中与汉中地区的文化却又有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最明显表现在中原官话区的扩大。向北,关中方言侵蚀陕北的晋语,而使之由北而南晋语特征逐渐削弱的现象,亦即入声字逐渐弱化的趋向。在汉中,中原官话则从东西两侧南下,使得西南官话的范围收缩到中部一带。同时,在汉中,在关中,都有秦腔的演唱,但倒过来,汉汉调在关中却呈逐渐萎缩的弱势。当然这种文化的整合过程至今尚未完成,因为要将原来自然背景与文化因素差异都很大的不同文化区整合为一,是要经过很长的历史时期的。 相对陕西地区而言,湖南文化的一致性就比较显著,尽管湖南的沅澧流域与湘资流域组成一个单一的高层政区仅有三百年时间,远比陕西统合秦岭南北的时间为短。即使加上与湖北共处一个布政使司的时间,也还不足六百年。但到底雪峰山所隔开的湖南东西两部分只是第三级自然区的差异,而秦岭所分隔的陕西南北两部分却是第二级的自然区域的差异。相比起来,当然前一差异要比后一差异小得多。加之,自中唐安史之乱以后,北来的移民到达荆南与江湘地区,使得沅澧下游与湘资下游的方言互相靠近,??假至于今日,新湘语与西南官话的差异也比关中方言与汉中方言的差异小。 在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域的关系中,尺度范围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情形,以上所说的是省区内以及相当于省区的大尺度的范围,已经体现行政区划的作用。至于省以下的文化亚区,行政区划的规范作用就更加明显,因此文化亚区往往与历史上的统县政区的范围相一致。不但如此,在这个尺度范围里,文化区与自然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依存关系。例如在浙江与福建,各中小河流的流域往往是一个个统县政区(即州或府),同时又是一个个小文化区。尤其在浙江,流域与府与吴语的次方言区基本重叠。在山西与湖南,也有同样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决非偶然,是与经济开发过程相联系的。一个府的地域,往往由一二个县先行开发,其他县再由这一二个县分置而来。因此一府之内的文化具有同一性,相对于其他府则有相异性。不但如此,一府的府治由于是该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对该府起着一种文化垂范的作用,从而使该府的文化同一性更形加强。这从政治中心所用方言往往是该府的权威土语这一现象可以看出。 三、简短的结语 对于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划以及自然地理区域的关系,古人似乎就有明确的认识。东汉时期,巴郡太守但望给中央政府上了一疏,要求将巴郡一分为二,其分割方案与依据是:"江州(今重庆)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精敏轻疾。垫江(今合川)以西,土地平敞,姿态敦重。上下殊俗,情性不同。敢欲分为两郡:一治临江(今忠县),一治安汉(今南充)。各有桑麻丹漆,布帛鱼池,盐铁足相供给,两近京师。"从自然地理背景看,两汉的巴郡东部是摺曲山地,亦即"滨江山险"。西部是嘉陵江平原,所以"土地平敞"。东西两部分自成地理单元。从人文地理基础看,东西部有风俗的差异。东部"其人半楚,精敏轻疾",西部却"姿态敦重",所以"上下(指上下游,亦即东西部)殊俗,情性不同。"以此为据,巴郡可以分为巴东与巴西两郡。风俗的差异就是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是分郡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这里,分出的新郡,就是自然地理区域、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划相一致的典型。虽然当时朝廷未接受这一意见,但我们却由此可以看出,关于上述三种区域的统一性问题,已经早有人注意到了。 形成文化区域是社会的力量,划定行政区划的是国家的行政权力,而自然地理区域的划分则是受自然规律所支配。因此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划以及自然地理区域的关系事实上体现了社会、国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不同的地域中,这三者有不同的关系,而且从历史上看来,这一关系又是逐渐在变化的,例如由于政治需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生变化,行政区不断发生变迁。在今天,如何调整行政区以促进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在学术上,这项研究也可视为是联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分支的桥梁,尤其因为行政区划是政治地理研究对象,文化区又是文化地理的研究内容,因此这一研究等于是将自然地理与政治地理及文化地理的有机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对于如何更深刻地认识人地关系,使地理学成为研究人地关系而不单纯只是研究自然环境的科学,有重要的学术参考意义。而且研究三者的关系对于文化区的重新塑造,深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也有一定作用。 国外这方面的探索尚未见到。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美国,其行政区划大多与自然区划没有关系,许多州与县的形状只是简单的几何图形,谈不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欧洲各国虽然有政治地理研究,但都注重大尺度的地域范围,较少涉及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关系的问题。我国与欧美国家不同,在文化区,尤其是行政区的变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应当在学术研究方面加以充分利用,以对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有特色的贡献。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要探讨行政区与自然区及文化区三者之间最一般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弄清楚行政区划对文化区的整合作用,自然区对文化区的制约作用以及如何调整改革行政区划以适应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并与自然区保持某种程度的协调。但兹事体大,以上所说只是一个提纲,详细研究,还待将来。 中国历史论文:细碎的农田制度及其对于中国历史的定型作用 一、题旨的说明 中国至今以农立国,全国人民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出口货物中绝大多数是农产,目前我们国民经济的基础,显然偏倚在农业上。中国人是以勤俭著名的,尤其是农民的不辞劳苦。农事技术也因为积上几千年的经验相当进步,往往西人在晚近才做到或才由专家特地研究出来的,在中国古书上,数百年前,甚至千年以前,已经有记载了。照道理讲,中国农业应该很兴盛了。但是农民冻饿,粮食入超。即使在富庶的江浙农村,农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往往要靠借来的米或卖米卖麦,吃一两个月的稀饭麦糊之类。偏僻穷苦地方的情形更差,甚至十几岁的女子没有裤子穿。而且几乎年年此处那处的闹着灾荒,灾民动辄数万数十万,甚至多到数千万。真是像孟子所说的:“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农立国的农业和农民,可怜到如此地步,岂不可怪。 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可以总括做一句话:“农民太多而每户耕地太少”。农多地少,再加上不断地把土地任意分割,因此形成细碎经营的农田制度。“细碎”是指每一家的耕地不但太少,这仅有的少量土地,还分成许多丘,可能相隔很远的散布着。这种细碎现象,不论在地权分配或土地利用方面,都可以明白看到。 而且这种细碎的农田制度,并不是新近才有的,至少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现在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如此深刻,从前也必然同样的深刻。它既然这样长期的深刻影响农民生活,农民百分率在古代比现代还要高,占人口总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以上,它势必影响到整个民族性和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我们的确可以说,农田制度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及其几千年来的历史,具有一种强有力的定型作用。 本文的主旨,就是要检讨或分析这种细碎的农田制度的内容,它的发生和持久存在的所以然,尤其着重在它对于种种方面的影响。最后要附带地说明这种农田制度的继续存在或其改革,怎样关系到中国的前途,这说明势必牵涉得很广泛,但是这不是本文重心所在,本文只预备作一些极简单而概括的说明。 二、细碎的农田制度 据民国二十四年土地委员会调查江苏等16省,163县,1745000余户乡村住户的结果(见《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1937年2月出版),其中25.8%没有土地。在有地的1295000余户业主之中:有地不到5亩的业主,超过业主总户数的1/3;加上有地5亩以上而不到10亩的业主,差不多占业主总户数的6/10;再加上有地10亩以上而不到20亩的业主,就超过业主总户数的8/10,而他们所有的亩数合计只占总亩数的1/3强。50亩以上的业主,不到业主总户数的5%,而他们共有亩数,也占到总亩数的1/3强。这分配显然不均。但是总亩数的八成以上,在百亩以下的业主手中,而千亩以上的业主所有地只占总亩数的2%强。这又表示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严重,最显著刺目的是大多数业主所有的土地实在太少。6/10的业主,每户所有土地不到10亩。全体业主所有土地的总平均,每户也只有土地15.174亩。 虽则以上的调查限于乡村住户,遗漏了住在城里或外县的地主,但是这遗漏部分不难从同一调查里约略地推算出来。农家实际经营的面积共计2401万余亩,而乡村住户共有土地1965万余亩,这表示其中有436万余亩系向调查范围以外的业主承租来的,占实际经营面积的18.6%。在这436万余亩申,必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官田、学田、地方公田、慈善机关、庙宇、祠堂的土地以及同族中支派所有公堂田之类,可能这些土地占到这400余万亩的半数以上,假定有一半是属于私人地主的,并且假定这些私人地主每户有地200亩,那末约计10900余户,把这些户数和亩数加入乡村住户的业主户数及其所有亩数之中,来计算每户平均有地若干,也只能每户平均到16.175亩。即使假定这一半属私人地主的土地,是完全属于一个地主的,还只能平均到每户有地16.865亩。虽则有些地方的大地主所有土地,多到数万至数十万,甚至可能在100万亩以上,但是在全国计算起来,究竟是极少数。中小地主实在太多,他们所有的土地少得可怜。有地100亩以上的地主,通常已经要算大地主了。所以全国平均起来,每一业户所有的耕地,必然很少。 再看农家实际经营的面积,据前述同一调查,在1534000余农户中:经营面积不到5亩的占24.38%;5亩以上而不到10亩的占22.6%;10亩以上而不到15亩的,占13.75%;合计不到15亩,经营面积的农家超过总户数的6/10。而全体农产总平均,每户经营面积15.759亩。这是全国的平均,广东福建平均都不到10亩。又据金陵大学在22省调查16000余场的结果(见卜凯先生的《中国土地利用》1937年3月出版),平均约22亩有零。 再从人地比率来推算。我国面积虽大,全国土地在海拔3千尺以下的只占1/3(适于耕种的土地差不多限于这高度以下),而1万尺以上的占到1/5,全年雨量不及20?嫉闹辽僬既?婊???雨量在4?家韵碌氖巧衬?卮???贾?0?贾?涞氖呛登??0?贾?0?贾?涞氖前牒登?,所以可耕地的百分率很低,约为25%,不到40亿亩(据翁文灏先生的《中国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见《独立评论》3、4两号,1935年6月出版)。其中已耕地有多少,各家估计不一,或者还不到15亿亩。全国人口也只有估计,多寡不一,姑且定为4.5亿人,用来分配15亿亩的耕地,每人摊得3亩余。五口之家平均每户摊得16亩余。农民占总人口数的百分率,也是各家估计不一,大抵为75%(据《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为75.49%)。单由农民分配耕地,每户约可分得20亩。这数目也和上述实地调查每户经营面积的结果差不多。 耕地少而人口多,农民百分率又高,农家每户经营的面积当然不得不少。美国在农业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国家,每年有大宗剩余农产品出口。但是最近美国农民百分率已经减到20%,比我们低了55%,或和中国农民百分率为4与15之比;每户农场平均面积增加到1170亩,比我们大了50多倍。相形之下,格外显得我们的农民百分率特别高,而每户耕地特别少。 据最近出版的《美国统计提要》(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1946),美国农民占总人口数的百分率和每户农场平均面积如下:(1945年的农场平均面积,另据一自美寄来的论文抄本,来源失载)。 农民百分率的减低和农场面积的扩大是有连带关系的。美国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很明显;只有当不景气时,失业工人下乡谋生,农民百分率可能有暂时的增高,而农场平均面积减少,但是数量有限,为时不久,并不能改变这趋势。 现在再把若干其他国家的农民百分率和农场面积抄录于下,以供比较(据吴文晖的《中国土地问题及其对策》1944年11月初版)。 又据1944《日本年鉴》日本的农民百分率也在减少;1903年是64.07%,1937年是42%,1941年是40%。 欧美的农场,大都结集成一整片,而我国农家的耕地,分散得很历害。据《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全国平均每丘面积,水田仅一亩二分余,旱地亦不足三亩;各丘与农舍间之距离,平均在一里以上。”又据近年实地测丈的结果,杭县每丘面积平均一亩余,无锡不到一亩。一家有地十余亩的散布十余处。 总之,中国农家每产所经营的土地,十分细小而零碎,所以把它称做“细碎的农田制度”。 三、这种农田制度的发生及其顽固持久性 中国文化自始即是一种农业文化,它开端于夏民族的采集经济进化到农耕。发祥地在今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一带地方,逐渐扩大,东向而入华北大平原。经商周以至春秋时齐晋秦楚等列国的开拓经营,战国时燕赵秦楚更向外发展,黄河流域除掉陕甘的一部分外,差不多都已同化并且扩展到长江流域。到了秦汉,不但统一蒙古大沙漠以内和新青康黔滇以东的大陆,东北的辽东朝鲜和南方的交趾也在中国版图之内(西域三十六国和西南夷服属于中国的,尚未计入)。不过汉代江南还是卑湿的边区,经济和文化的重心仍在中原。汉末中原大乱,人民南徙,东晋又来一次大迁徙,江南经六朝的经营,到了唐朝后半期中央已经要靠江淮的接济了。闽粤到宋元才繁荣。云贵的内地化,完成于明清。东北的大事开垦,始于清末。这些都是今日的农业区域。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大抵在今晋陕豫交界处一带的黄土区域。那里的土壤很厚,虽不甚肥,但是容易耕作,也没有茂密的森林,使初民容易在耕作之前清除掉。所以在新石器时代,虽则今日中国各区域,大都稀疏的散布着居民,只有这一地带最适宜于发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活。那里的雨量变率虽大,但是旱年不能使一切植物都干死,而且容易引导河水作小规模的灌溉,这个又促进技术和社会组织能力的进步。那里正是夏民族的故居,他们就由此兴盛起来,成为当时最强盛而进步的民族。其后起自海滨的商民族,逐渐西移,吸收夏的文化,最后打败夏而成为中原第一大国。而夏民族的一支,在渭水流域的周人,又强大起来东向而征服商,承继商的文化。夏商周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又说:“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而且春秋时汉族自称曰诸夏或华夏。诸夏和夷狄的分别,就着重在文化上。所谓“城郭衣服”,差不多是诸夏农业文化的象征。春秋时中原一带及其附近,还有不少夷狄和诸夏夹杂着,血统相同而文化不同的就认做夷狄,血统不同而文化相同的则认做诸夏。可见夏实在是中国文化的初期,而农耕的兴起,即所以形成汉族,以别于蛮夷。 夏的疆域,大抵只有今陕西中部的东半边、山西南部及河南西部一带地方;它的声威或势力,可能远达山东河北两省境内。商的中心根据地在今河南,兼及山东西部及河北南部;它下面的侯伯,分布在河南的大部、山东西部、河北山西的南部、陕西东部以及江苏安徽的北部。周自武王灭商,周公东征,昭王、穆王和宣王向西和向汉水淮水流域的开拓,那时的封建帝国,已经统治今山东河南的大部、河北山西的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和江苏安徽湖北的北部,不过这范围内并没有统一,乃是一种诸夏和夷狄杂处的局面。西周的封建诸侯,可以说是在这大范围的疆土内,星罗棋布的建立军事据点,筑城以便攻守,在城外从事农耕,而列国的贵族,则为统治农民的武装集团。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诸侯兼并,霸国并兴,杂处中原的和边疆的蛮夷,或同化或北迁,尤其是吴越的兴起,扩大了诸夏的范围。战国时除中原诸戎为韩魏楚所灭外,燕开拓到今辽热察三省的南部,赵开拓到绥远;魏开拓陕西北部的东半边;秦开拓陕北、甘东、关中和四川的大部;楚开拓江西北部,湖南全部,甚至云贵的一部分。秦灭六国后,更南并福建、两广以及越南的东北部。汉武帝时,复辟甘肃西部,直到玉门关,而且服属新疆至申亚一带的三十六国;东征井朝鲜,置四郡;西南服属云贵一带的西南夷。秦汉已经奠定了中国今日版图的大部分。 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东北松辽平原,都很适宜于农耕。所以发祥于黄河中游黄土区域的农业文化,可以扩张到黄河下游,再向南次第推广到长江和珠江流域,向东北推广到辽河流域。蒙古和新疆的雨量太少,青海和西藏的地势太高,大部分不适于农耕;内蒙、河西以及新疆的北路和南路,虽有不少绿洲,但是面积太小,散处的少数农民,不足以抵抗游牧人的侵掠,所以农业文化扩展到内蒙河西就到了止境,而且在这地带屡进屡退,成为农耕和游牧两种文化互为消长的边缘,直到清末以来才渐有变更。即使在松辽平原也因为突入游牧地区,虽则农业文化早就扩展到辽东,但是不容易保持,进一步的发展还是晚近的事。 在三大流域中,黄河中游的黄土区域,最便于初民的农耕,已如前述。华北大平原因为黄河的时常泛滥改道,所以要等待到农耕技术和社会组织能力稍有进步后,才能够控制水患而利用它。商和西周的人口似乎都很稀疏,春秋时代华北仍旧是夷夏杂处的局面,要到战国时代才达到相当充分利用的程度。从夏商到战国,或说得比较稳妥些,从农耕初兴到黄河流域的充分定居与文化混一,可能已经花费一千五百年到二千年以上。长江流域的华夏化,或许开始于商代,然至西周之末,似乎还限于大江以北。晚至汉代,还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见《史记》)。湖南也是“卑湿贫国”(见《汉书·景十三王》传),四川比较好得多;但是全国精华差不多完全集中在中原及其附近。这是因为北方习于旱作,长江以南有很多水乡,不是水乡的又大都是丘陵地,由于雨多天热,草木茂盛,也和黄土区域或华北大平原不一样,发育于北方的农事技术,对于这异样新环境的妥善利用,不免感觉到茫然。尤其是江南浙西的水利,煞费经营。虽经六朝的开发,江浙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米粮还要靠荆裹的接济。后经五代时吴越的设置专官治水,北宋范仲淹等续修圩田和堤塘工程,至南宋而发展到极盛。自此江浙的富庶,甲于全国,取二千年来中原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而代之。这样,长江流域从开始接受中原农业文化,到发展至相当充分的程度,自商代至宋也差不多经过二千年的时间。 夏的农田制度怎样,现在不可考。商代大抵是同一族的人同居在一村落,共有村落附近的耕地,而且很可能的共同经营这耕地,没有像后世一样的家庭农场。西周行的是采地制度,庶人虽分授私田,但是要同耕领主的公田,公田是使用多人耕种的大农场。春秋时代鲁国的“初税亩”(见《春秋》),把公田全都分给庶人佃耕,齐楚等国也在把土地划分成小方块,授佃分耕,这才普遍流行着佃耕的家庭农场。战国时土地私有制确立,更为自耕或佃耕的家庭农场安排下不可动摇的基础。纵然有雇工或使用家奴耕种的大农场,那只是极少数的例外。战国时一天(亦即一家)所耕的标准面积,在黄河流域普通是100亩,合今28市亩余,和现在差不多,已经显得农场的很细小。一家耕地的分散情形,大抵在战国时也已经逐渐发生,但是像今日这样的十分碎散,可能是汉以后的发展。各地区的农田制度未必尽同,但是看得时期长一些,迟早趋向于同一型类。 夏商周农业和土地制度的考证,要费许多篇幅,在此处是不必要的。现在单就农户个别经营的家庭小农场的兴起,略作解释。在西周的采地制度里,耕者是农奴性质的庶人,土地是属于领主的。庶人由领主分授小量的私田,使他们耕种自养,无须纳租,但是要到公田上去为主人耕作,这就是所谓“藉而不税”的办法,藉庶人的力量耕种公田而免收私田的田租。春秋时鲁宣公十五年的“初税亩”,分明是开始废掉藉法,按亩收租(那时候的所谓税,实即今日所谓地租),这就必须连带着把公田也全部划分,分给庶人佃耕。因此农奴变为不自由佃农,耕地全部划分成佃农耕种的家庭小农场。此外齐国的要使井田畴均,相地而衰征(见《国语》)。楚国的画土田,井衍沃,量入修赋(见《左传》),似乎都是一种整理土地和租税的方法,把耕地的划成井字形的小方块,分给人民佃耕。结果和鲁国走上同一方向,促成家庭小农场的成立。 关于家庭农场的大小,孟子说:“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汉书·食货志》载魏国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又《沟洫志》载魏国史起说:“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可见战国时代黄河流域家庭农场的标准面积,是每户百亩。那时候的亩法和现在不同,周代以六尺为步,一百方步为亩,后世以五尺为步,二百四十方步为亩。尺的大小也不同,周尺一尺,约合营造尺七寸二分,合市尺六寸九分余。所以战国时代的一百亩,只合旧营造尺亩三十一亩余,合市亩二十八亩余。春秋时代每户农场的面积,大抵也大不了许多。 春秋时代的耕地,既由领主划分授佃,甚至划成小方块分授农民佃耕,每户所耕的土地显然是合为一整片的。到了战国时代,土地可以买卖,私有制度确立。而且那时各国尤其是秦国,鼓励个人主义,商鞅令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因为土地的移转买卖和弟兄分家的结果,每户所耕的土地,可能渐渐发生细割分散的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农田制度,而且如此的流行于广大地区,流传数千年之久,至今我们仍旧在它的笼罩下?主要是地理环境促成的。第一,中国天然是一个大陆农业国家,很难发展为工商业社会,至少近百年以前是如此。这是因为(1)中国东南虽有很长的海岸线,但是太平洋太大,即使邻近的岛屿,也隔着相当距离,在古代航海术幼稚时代是不容易到达的。在另一方面,内陆有如此广大的适于农耕的区域可以维持大量人口的生活,而且事实上经过几千年的移民拓殖,才把这广大农耕区域利用到相当充分的程度,没有急迫地向海外谋生的必要,所以中国很自然的成为一个伟大的农业国家,海外贸易不容易发生,直待明朝以后才有大量的移民出国,这是最基本的原因。(2)农业民族不习惯于航海,政府的税源可以取给于广大农地,也无须外求,想不到海外的利用,那时海上又没有强敌,没有建立海军的需要。没有海军就不容易管理海上的人民。因此政府不乐意它的人民和海外往来,甚至沿边的海岛也禁止移殖(例如浙江象山县属的大小南田、樊*[山+奥]鹁鸪头、大佛头、大月*[山+奥]、簪鱼头等,孤悬海外,直接大洋,自明代久经封禁,清初因之,后因私垦的人很多,道光时始设南田厅,民国改为南田县。)政府有意的采取闭关政策。(3)农业国家的税源既然依靠农田,官吏又出自地主阶级,而富商可以危害统治者的利益,所以战国时就产生重农抑商的思想,把工商看起末业,政府有意的抑止商业。 第二,在这古老而不易发展工商业的农业国家里,至少有下列几种重要因素,配合着造成这种细碎的农田制度而历久不变:(1)中国农业区域的气候和土地,很适合于园艺式的经营,可以支持稠密的人口,每户的耕地可以少。长江流域以南可以一年两收,黄河流域也可以两年三收,一亩可以当两亩或一亩半用,南方水稻的产量又多于旱作,更可以减少每户耕地的面积。而且园艺式的经营需用人工特别多,一年配合着种两季作物,更需用较多的人工,也使每户耕种能力所能应付的耕地面积不能大。这和苏联寒冷地方的土地大不相同,寒带地方每亩的生产少,每户耕地不得不较多。所以苏联容易在短期内改为机械化的大经营,而中国不可能。(2)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古代农事技术幼稚,耕作几乎全靠人力,每人所能耕的面积很少,所以利于人口的增殖。人口已经增殖到饱和点,则每人可能分得的土地就不得不减到极少。而且在利于人口增殖的社会,已经增殖到饱和点时,增殖率的惯性不易停止,常使人口增加到过饱和。这样不但限制省工农具的引用,而且减少役畜的使用,更使每户耕地趋向于减少。所以小农制必然持久存在。不像白种人到新大陆的时候,农事技术已经很进步,加以不久紧接着机器的发明,所以能够以少量白种人,创制省工的大农具,很迅速地开发广大地区,自然造成大农经营。这背景和中国是大不相同的。(3)兄弟均分田产,不但使农场趋向于细分,而且为求分配的公平,往往把肥瘠不同的土地搭配着均分,使一家所有的土地趋向于碎散。(4)分割卖买的自由,使农民可以东一丘西一丘分别零星出卖,甚至把一丘地划分劈卖,买者也是这样零星买进,因此也促进土地的碎散。 中国历史论文:历史研究的逻辑框架和中国历史纲要 一、实证历史学 历史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社会的实际运行过程,即解决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在搞清历史是什么的基础上,才能归纳历史运行的规律。历史学要成为“科学”,必须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 实证历史学必须排除价值判断,它不评价人物的好坏,不判断历史活动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不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进步和反动。 二、历史研究基本假设(公理) 1、人口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马尔萨斯原理)。 说明: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大大超过生物的简单更替水平。只要资源允许,生物个体都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它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基础。 2、人类行为都追求效用最大化(经济人行为原理)。 说明:人类行为的选择倾向是相同的,就是利用和创造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称为“效用”。人的需要可以分为本能生理需要、基本物质需要和社会高层需要三类。性欲的满足,权力和名望的实现,都要付出代价,所以都有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问题。不同人遇到同一种情况之所以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不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选择倾向,而是因为同一选择对他们具有不同的成本和收益。 3、资源总是稀缺的(经济学基本假设)。 说明:满足不同类型的需要要有不同的资源。满足本能需要的资源是“异性”,满足吃、穿、住、行需要的资源是物质资料,满足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资源包括社会环境、组织、机构和职位等。相对于人的动态发展的需要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会引起争夺稀缺资源的斗争,这一斗争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三、历史运行原理(框架) 各种组织、制度和文化都可以表示为资源环境的函数,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在特定“资源环境”及其变化条件下“合理选择”的“结果”。组织、制度和文化一经形成,就成为影响人们下一步“选择”的重要参数(诺斯制度形成和作用原理)。 社会状况的终极原因(条件)是原始自然地理条件和外生变量(包括自然变量和社会变量)。如果我们用S表示社会,用Y表示原始变量,用W表示外生变量,用F表示选择原则(对应法则),那么历史研究的框架就可以表示为: S = F(Y,W) (对历史研究框架的详细阐述,可参看笔者的另一篇文章《探讨历史终极原因的框架》) 四、历史探索的方法——执果索因 从历史结果出发,探寻哪些条件使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选择”了这样的结果,这些条件又是从那里来的,它们是原始的独立变量(自变量),还是由其它情况决定的中间变量因变量;如果是因变量,继续探寻它产生的条件,一直探寻到原始自然地理条件和外生变量为止。 五、历史论证的方法——由因导果 由原始自然地理条件开始,阐明它们如何决定了人们的“选择”,初次选择的“结果”与原始条件一起,构成新的“客观环境”,又如何决定了人们的下一步选择。社会按照这一原则在自我运行(我不愿用“发展”一词)中,何时掺入了何种外生变量,它如何改变了约束条件,使人们作出了新的选择,这样,由原始条件和外生变量一直“推演”到当代社会状况。 六、历史研究的关键环节——“如何”选择 传统历史学不区分“原因”和“条件”(我们前面也不注意这种区分),但区分“原因”和“条件”是有意义的。在导致人们“选择”结果的所有约束条件中,我们把最后成就的条件或最后掺入的外生变量称为“原因”,把此前已经存在的情况或变量称为“条件”。这样,原因和结果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任何一个结果都有唯一的“原因”。复杂的“结果”都是单一结果的合成。历史研究首先要把混合结果“分解”为一个个单一结果,探索单一结果的单一原因和条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原因和条件的来源,一直探讨到原始地理条件和外生变量,这就得出历史运行的终极原因或条件。就“终极”来说,“条件”和“原因”是一回事。 由于历史的终极原因都是原始地理条件和外生变量,所以历史探索的关键环节就不是要弄清终极原因“是”什么,而是终极原因“如何”影响了人们的选择,从而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状况。如果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那么社会的终极原因都都是地理环境及其变化。 由多因引起多果的笼统阐述,或者用因素的“共同”作用解释某一结果的出现,都无法令人信服地阐明历史过程的原因。 七、中国历史纲要 应用历史探讨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对中国历史得出以下全新的结论(纲要): 1、粮食为主的单一食物结构。中国文明本部的黄河流域属于暖温带的半湿润地区,既适合于牧草生长,也适合于种植粮食作物。粮食种植可以比畜牧业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口无限增长的趋势使粮食种植业排除了畜牧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以粮食种植为主的食物结构。 2、小农经济的社会结构。黄河流域属于季风气候,冬春夏秋多雨,这一降水特点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也使得单个农户也能够生产,于是形成分散耕作和生活的小农结构,同时决定了社会实行弟兄平分家产的继承制度。 3、宗族组织。农户繁衍分立形成血缘宗族。宗族农户在生产和生活上可以互助,宗族组织可以为松散的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4、以县为基础的政治统治机构。平坦开阔的平原、稠密的村庄和人口,使得盗匪团伙难以藏匿和生存,一支小规模的武装就能够对广阔地域进行流动保护,于是形成以县为基本政治单位的统治结构。政府是为居民提供保护和公正等公共产品,而以税收作为报酬的组织。为便于统治,在县以下设立乡、里、保、甲负责税收,在县以上建立省、道、府、州进行宏观治理。 5、统一国家。公共产品具有规模经济效益,政治单位越大,单个农户应分摊的成本就越低,所以统治者力图扩大统治范围,百姓拥护建立统一国家。 6、专制主义。在小农社会中,统治者没有可供农民分享的政治权力,农民对各个产品也没有讨价还价余地,于是形成农民对统治者绝对服从的专制制度。 7、人口与食物。人口增长和土地不变,导致劳动报酬递减,人口饱和时食物只能勉强糊口。 8、人口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劳动报酬递减使得偷盗、抢劫等不正当手段的“相对价值”大大上升,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成本大大增加。 9、儒家文化。儒家学说的提出,反映了在人口对土地造成沉重压力、社会秩序陷于混乱时,社会文化精英企图用“仁政”恢复正常秩序的努力。在正常情况下,儒家学说所主张的秩序,有利于政治统治,所以被统治者推崇。但它对治理混乱的秩序毫无作用。 10 、王朝循环。人口饱和加自然灾害导致自耕农民无法生存,于是爆发农民起义,引发王朝兴亡更替。新王朝建立后人口下降,人地矛盾危机缓解,开始新一轮的王朝循环。王朝循环有其具体特点和原理(略)。 11、清代人口问题的产生。明代从新大陆引进的高产作物玉米和番薯在清代得到推广,使中国土地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导致清朝后期人口比历代人口最多时增加了五、六倍,达到4亿多人。近代以来的人口问题,就是在清朝时期产生的。 12、太平天国。人口成倍增加使人均耕地大大减少,人口对土地造成从来未有的压力,引发重要由贫苦农民参加的太平天国“贫民起义”。历史上张角、黄巢、李自成领导的起义也是“贫民起义”(而秦末起义、反莽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则是全社会起义),“贫民起义”总是陷于失败。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社会内部力量运行的结果,而与资本主义这一外生变量无关。 13、资本主义压力与变法图强。社会精英在资本主义压力下作出了变法图强的反应,如洋务运动、、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其目标都是中国的富强。 14、生存和图强的关系。 贫民争取生存和社会精英变法图强,目标不但并不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还互相冲突,1949年才合二为一。 15、中国革命 条件:人地矛盾危机使农民普遍贫穷。 外生变量:劳动价值论的输入。 劳动价值论使贫苦农民能够理直气壮地打倒富人,进行土地革命,在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这是一因一果); 外生变量: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后的全面抗战使全国广大农民获得了在富人政权和穷人政权之间进行选择的机会,共产党力量空前强大,终于在1949年建立全国性的穷人政权。 劳动价值论的输入和日本的侵略这两大外生变量缺少任何一个,中国都不会出现全国性的穷人政权(苏联十月革命的外因相同)。 16、穷人政权误入歧途。 苏联建立穷人政权的情况与中国完全类似,即人口贫困、劳动价值论的传播和对外战争。 表面上看中国是照办了苏联的制度,但从深层次看,共产党政权实行财产公有、计划经济,都根源于劳动价值论。由于劳动价值论否定财产所有权的重大意义,不承认其它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贡献,所以信奉劳动价值论的穷人政权不能发挥其它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缓慢乃至停滞。劳动价值论无视经济人正当的利益追求,使穷人政权误入歧途。 17、市场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改革,是使经济回归正道的伟大转折。 八、宏观历史问题解答 历史探索的逻辑框架和中国历史纲要并没有解决传统历史学的疑问。以下对主要疑问给予解答: 1、唯物史观的错误和缺陷 唯物史观的宏观理路无疑是正确的,但传统唯物史观也存在错误和缺陷,其错误在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机械的理解和划分,这一划分使人单从生产关系方面去理解“商品市场”,认为市场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把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归于技术的积累、提高和突破,而又无法探明技术突破的更原始的原因,这就使历史终极原因的探索走进了死胡同。 为了走出这一死胡同,人们回过头来开始由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解释生产力的发展,用上层建筑甚或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解释生产关系,结果出现了用儒家思想、专制制度、宗法组织解释小农经济结构和生产技术长期停止不前的状况。 实证历史学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们处于同一个逻辑层次,都是经济人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理性选择的结果。这样,实证历史学就改正了传统唯物史观的错误,加强了传统唯物史观的薄弱环节。 这样,实证历史学是改正、补充和完善了的唯物史观,是彻底的唯物史观。 2、技术创新原理(这一原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阐明的。诺思是我们本文中所称的“实证历史学”的创始人)。 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谈到中国古代在许多技术上曾经长期领先,但他始终没有搞清近代科学技术何以产生于西欧而不是中国。 人们的任何行为都牵涉一个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问题,技术发明也不例外,只有那些预期收益显然高于预期成本的发明项目,才会有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研制。人类发明计时钟的过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原理。15世纪时,为确定远洋航行中轮船在海洋中的位置需要测算纬度和经度,测算纬度的问题早已解决,而测算经度需要一架在远洋航行期间保持精确的计时钟。西班牙、荷兰、英国都宣布对发明计时钟给予巨额悬赏。这笔悬赏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最后由英国的哈里森获得,他为了研制计时钟几乎耗费了半生精力。假如哈里森未研制成功而突患疾病死亡,计时钟还会被其他人发明出来,因为高额赏金是刺激人们进行研制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赏金,发明成果因被人仿制而使所获收益大大低于所付出的代价,就不会有人去进行这种研制。仿制他人的发明成果显然具有一种搭便车的利益,所以人们都想等待别人发明出来之后进行仿制,于是社会只可能出现一些象鲁班发明锯子那样的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的简单的或偶然性的发明创造(历史上偶然性的发明创造之所以不断出现,正是因为它们不需要多大成本)。 尽管高额赏金能够刺激发明创造活动,但政府悬赏的只能是重大而又紧迫的项目,事事都靠政府悬赏是不现实的,于是保护发明者利益并给予创造活动经常性刺激的专利制度在西欧被发明了出来。如果没有专利制度的保护,许多发明创造的预期收益是远远低于预期成本的,因而根本不会有人去进行研制。古代中国没有形成保护发明者利益的制度,所以出现的发明创造大都具有简单和偶然的性质。等到能够偶然发明的技术(几乎)都被人们掌握,剩下的都是偶然性原理所无法突破的时候,技术发明就会陷于停滞。中国的生产技术长期陷于停滞,基本原因就是如此。 3、西欧出现技术突破的原因是市场兴起(由诺思阐明)。 西欧工业革命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专利制度,但西欧最初出现生产技术突破时,专利制度还没有出现,所以应当到其它方面寻找原因。诺思在其所著《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西欧之所以出现一系列技术突破,是由于人们利用商业扩张和市场兴起所带来的盈利机会的结果。 市场扩大引起生产规模扩大,导致社会分工,制造业中精细的分工使人们只需要重复简单的动作,把人们天生的发明欲集中在容易解决的问题上,从而为用机械代替手工提供了可能。欧洲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就是在这种由市场扩大所带来的利益的刺激下出现的。没有市场兴起这一条件,资本主义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 4、西欧市场兴起的原理。 市场兴起是由于参加市场交换的人数众多,人们参加市场交换是为了获得利润,利润来源于产品生产成本的差额,(基本产品)生产成本的差额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除自然形成外,地理条件差异的大小也与空间距离密切相关。不同地区之间基本产品生产成本的差额高于其间的运输费用和交易成本,是交易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 西欧小范围内气候差异大,导致产品差异大,各地具有明显的比较利益;西欧河流密布,水量均匀,一年四季都适合于通航,水路运费低廉,各地的不同产品就能够实现交换,刺激了商品市场的发展。 过去,人们总把市场兴起看作技术进步引起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实际上正好相反,是市场兴起增加了人们的盈利机会,吸引人们扩大生产规模,引起了操作过程的分工,刺激了技术进步。简单地说,市场兴起是原因,技术进步是结果。 西欧社会发展的因果链条可以归纳为,地理条件决定了产品差异大和运输费用低,刺激了市场的兴起和扩张;市场盈利刺激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扩大引起专业化和操作过程的分工;精细的分工刺激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带动整个经济增长,促进了社会进步。总之,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兴起,归根到底是由于那里有便于市场发展的地理条件。 5、中国何以长期发展缓慢 一系列的宏观历史之谜,例如中国封建社会何以如此漫长,中国小农结构何以长期维持,中国生产技术何以停滞不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何以萌而不发等,都根源于中国商品市场难以发展。只要弄清了中国商品市场难以发展的原因,其它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实证历史学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思路是明确的:商品市场难以发展是由于很少有人从事交换,人们不从事交换是由于交换无利可图,无利可图是由于产品生产成本的差额不能抵偿运输费用和交易成本。 在中国文明本部的黄河流域,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都是东西方向(与纬线平行),从现今陕甘交界处向东一直走1500公里到山东半岛东端,各地的土壤、气温和降水差不多都是相同的,导致自然产品基本相同,因而没有交换的必要。虽说在南北方向上土壤、气温和降水差别较大,引起自然产品差异较大,但是这一地域没有南北走向的河流,产品交换只能通过陆路运输。在古代条件下,陆路运费大概等于水路运费的30倍,一般商品根本承受不了这样高额的运输费用,结果南北方向有差异的产品无法实现交换。中国农民将产品运到有差异的地区交换所需要的产品,比自己直接生产所需产品还要花费更高的代价,于是农民的合理选择就是调整产品结构来满足需求,结果社会就长期维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过去常常有人说自给自足的传统使得中国农民不喜欢与外界交往,实际上是从事交往无利可图才使得中国形成了自给自足的传统。 6、重农抑商政策是市场发展状况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我们知道,历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何以重视农业,原因是明显的。在中国,农业历来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统治者的力量,与其管辖的农户数量成正比,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提倡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发展。 历代统治者何以都实行抑商政策,却很少有人能够给予合情合理的解释。 认识抑商政策的关键是把统治者也看成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经济人”。统治者之所以实行抑商政策,肯定是因为(他们认为)商业对他们不利。现在,有许多人认为,商业对社会、对国家也都是有利的,统治者之所以采取抑商政策,是由于统治者没有认识到商业的积极作用(短视)。这一认识太过肤浅。在两千多年中,历代统治者都实行抑商政策,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韩非甚至直接把工商业者看作社会的五种蠹虫之一(《五蠹》),恐怕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统治者的短视。 我们已经知道,生产成本的差额高于运输费用和交易费用是实现商品交换的前提。中国学者很少有人对古代市场上的交易费用给予研究。从现有材料看,制约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的因素是产品差异小和运输费用高。商品的运输费用与商品的体积、重量成“正相关”关系,物品越是低值笨重,越难以承受远距离的运输费用。在任何地区,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当然能够承受远距离的运输费用;中国古代的远距离贸易,除了金银、珠宝外,还有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产地有限、但用处特殊的物品,由于运费高昂,所以它们到达消费地以后都成为普通百姓消费不起的奢侈品,加上它们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不可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多大影响。从消费的必要性上说,也许只有经销盐、铁才有利可图,垄断经营更能赚大钱。这一原理早就被人们发现,远在战国时期,统治者就开始实行盐铁专营制度(从经济角度看,国家对盐铁垄断经营的利润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税收),严厉打击私自制售,这就断绝了商人盈利的主要项目。由于从事农、林、牧、渔基本物品的交换无利可图,所以商贩只好行奸弄巧、坑蒙拐骗或者贩卖违禁物品赚钱,于是奸商和私贩几乎成为商人的代名词。行奸弄巧当然对社会起不到积极作用,贩卖违禁物品又严重侵害国家利益,所以盐铁专营以后,国家从民间商业中获得的税收还抵偿不了对其进行管理的费用。在统治者看来,商人的积极作用还弥补不了他们给国家造成的损害,于是国家都采取抑商政策。 有人认为商业的流动性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利于统治者的管理,所以统治者才实行抑商政策。这一认识也是肤浅的。如果商业能够盈利,国家能够从一般商业活动中获得足够的税收,就能够雇用大批官吏对商业进行管理,这样既有利于社会,又可以为文化精英“安插”相应的“职位”,一举几得,国家何乐而不为呢? 说到底,国家的商业税收来源于商业本身的盈利。由于中国正常的商业不能盈利,怎能够指望统治者积极扶持它的发展呢?抑商政策当然会对市场发展更为不利。不过,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即使没有抑商政策,中国的商品市场也不可能自发发展起来。 地理条件制约中国商品市场不能发展,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小农社会的根本原因。 中国历史论文: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2001年10月已出版论文集《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I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布局及其结构的演变发展过程与规律,具有鲜明的区域差异、时展与结构综合的特性,“时间”、“空间”、“部门”构成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三大要素。曹树基的书评《以人为本的历史农业地理学》(《清史研究》第3期)认为: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现代地理学发展方向之一是展开区域研究,历史地理也莫能外。在区域研究理论上,鲁西奇继1996年发表《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该年第6期)后,本年度发表了续篇《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第3期),认为地区多样性包括景观的多样性和历史发展道路、模式的多样性,政区、移民、地理环境、经济类型、城市发展以及地方特权、方言、风俗是影响多样性区域之生成、演变的重要因素,地区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架构和走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建立连续的区域历史地理剖面是历史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思路。 此外,关于历史地理学理论的论文还有葛剑雄《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文汇报》11月4日)、毛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刘锡畴《中国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喀什师院学报》第1期)等。 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谭其骧先生早在1990年历史地理会议的主题报告《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中就已指出:“历史人文地理将是历史地理研究中最有希望、最为繁荣的一支,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必将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文汇报》1991年1月6日第3版)。经过十年的稳步发展,历史人文地理已经成为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成果多、质量高,代表着历史地理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历史人文地理领域广阔,宜分别概述其本年度的学术成就。 1、历史政区研究 历史政区研究是传统舆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在有的学者将其赋予“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内涵,或主张以“历史政治地理”取而代之。在这个领域内,本年度成果不少,但多集中于先秦、秦汉时期。张怀通《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丘》(《天津师大学报》第1期)认为,作为先秦时期重要基层组织的“丘”,源于龙山文化末期在原野中用土堆积而成、人类藉以居住的台地;商代的丘是农渔田猎的基本单位,是军赋的承担者;西周、春秋时代的丘与国野制度相结合,是“野”中的政权组织,丘民耕种公田,缴纳禾、刍、米,春秋末则缴纳牛、马、车,充当甲士、步卒;战国时代因井田制和国野制度的瓦解,国、野两套行政系统混一,丘被乡取代,“丘”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李晓杰《春秋晋县考》(《历史地理》第十六辑)钩稽了春秋晋国较为明确可考的原、温、邬、祁、瓜衍之县、先茅之县等三十二个县,指出这些晋县大多分布在河水及汾水两侧,且多分布于晋国的边地,认为春秋后期其性质已出现了由县邑之县向郡县之县转化的现象。这是对周振鹤关于县制起源三阶段说的绝好补充。宋杰《春秋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和列强兴起的地理原因》(《首都师大学报》第4期)将当时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划分为中原地带、弧形中间地带、周边地带的华夏与东夷中山诸侯、争霸列强、戎狄蛮夷三股政治势力,认为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及民风的影响,使弧形中间地带的齐、晋、秦、楚列国得以崛起称霸,超过了鲁、卫、郑、宋等中原地带的旧日望国。 汉武帝设立的刺史部,传统观点认为按州或州部派遣刺史,以致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疑难问题。汪清《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辨析》(《史学月刊》第3期)认为,“州”、“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武帝将全国除京畿以外所有郡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部”,武帝应是设立十三刺史部,其中包括朔方刺史部,但不存在所谓“朔方州”。他的另一篇文章《王莽时期州制的变化兼论都督制的滥觞》(《郑州大学学报》第3期)认为王莽时“州”的行政化倾向被固化,而监察职能被削弱甚至被剥离,“保”区制的设立使州受到更多军事因素的渗入,州呈现了军政合一的性质。 李晓杰《东汉荆州刺史部所辖诸郡沿革考》(《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利用现存的文献史料,以东汉初年荆州刺史部作为具体的考证区域,将其时该刺史部所辖的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等郡的沿革做了通代的详尽考察,使其变迁的分辨率精确到“年”,为进一步从事东汉政区地理的全面研究提供了基础。彭建英《东汉比郡属国非郡县化略论》(《民族研究》第5期)从东汉比郡属国的设置背景、管辖对象、内部结构及其主要功能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东汉比郡属国问题,认为它是东汉王朝管理归降少数民族的一种羁縻制度,就其性质而言并未实现郡县化。 此外,这方面的论文还有万昌华《郡县制起源理论的历史考察》(《齐鲁学刊》第5期)、黄金铸《论六朝岭南争取激增无滥置之嫌》 (《学术研究》第6期)、郑宝恒《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述论》(《湖北大学学报》第2期)等。 2、历史产业地理研究 唐晓峰《鬼方: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一文认为,早期传世文献上的“鬼方”是殷商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不是如后世匈奴那样的骑马游牧民族,在山、陕北部发现的鬼族遗存证明了这一点;自新石器时代始,今山、陕北部长期以来是原始农业的分布地区,后因气候变化而逐渐演变为半农半牧地区。 李伯重《革命乎?虚像乎?》(《九州》第二辑)从方法论上分析了导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论所使用的“主导法”与“集粹法”的致命弊端,指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只不过是空间意识缺乏所导致的一个“虚像”,并力图求得宋代江南农业时空变化的“实像”。高王凌《中国棉作分布的历史演变》(《九州》第二辑)重点研究了棉花传入中国后、尤其是清代棉花种植的地理分布,将棉花生产分作“自产有余且能大量外销”、“接近自给”、“不能自给”、“极少棉作”四类地区,发现全国约有70%以上人口的棉花需求都是依赖市场获得的,其中又有40%需靠省际交流,因此作者认为“把传统经济说成是‘男耕女织’、‘一家一户自给自足’,显然是不大合适的”。辛德勇《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历史地理》第十六辑)使用翔实的史料,探讨了三峡地区原始农业、宋元及其以前和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状况,最后总结出服务现实的三点经验和教训,认为“今后峡区的农业发展,必须借鉴历史经验,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大农业路子,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山地资源”。李令福《历史时期关中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相互关系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探讨了历史时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关中为例简要分析了两者的相互作用。戴鞍钢等《中国近代工业地理分布变化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将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指出其地域分布始终没有突破偏于沿海沿江地带的基本格局,认为这种状况限制了它的社会影响。此外,同类论文还有王双怀《明代华南的粮食生产及其地域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尹玲玲《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的渔业经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等。 3、历史城市地理与古城址研究 应该说,历史城市地理是历史地理中最为成熟的一个分支,本年度的成果以古都研究居多。李小波《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认为城市是文化的载体,都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化风貌的体现,汉长安城法天象地、灿若星辰,唐长安城周易礼制、政通人和,其规划思想反映了从天文到人文的转变。程妮娜《金代京、都制度探析》(《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认为,金代京、都制度最初是在照搬其他民族制度的基础上,融入女真民族传统的政治特征而形成的;在金朝不同的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上,京、都制度不断调整、变革,在女真统治集团对国内各地各民族的种族统治运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金代京、都制度上承辽宋、下启元明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韩光辉《论中国元代建制城市》(《历史地理》第十六辑)探讨了金元都市警巡院、城市录事司的官制与职能,详细研究了元代建制城市的规模及其户口特征、时空特征,认为元代建制城市的辉煌“就在于对一百余个城市实行了专门且有效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可惜明清城市管理又倒退到由附郭县或县负责的陈轨旧俗上去了。李孝聪等《清代北京城王府建筑的选址与分布》(《九州》第二辑)一文,由北京城王府的出现与发展历史过程入手,从王府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着眼,着重分析了清代北京城内王府在不同阶段的选址和分布特点,并对产生的原因作了探讨。尹钧科《十八世纪北京的城市建设》(《历史地理》第十六辑)认为当时大规模重修或新建宫殿、王府、寺观,使北京城市建筑更为完备,而大力整治街道沟渠和彻底改造城外大道,以及西郊“三山五园”为主体皇家园林的修建,使人们更能领略到十八世纪北京城市建设的辉煌。白洪希《清朝关外都城辨》(《辽宁大学学报》第1期)认为,兴京赫图阿拉、东京辽阳、盛京沈阳已是史书和学术界公认的都城,但努尔哈赤居住十六载的费阿拉城以及界藩、萨尔浒却不能算作都城。同类论文还有:于希贤《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文化透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3辑)、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第7期)、汪文学《古代都城地理格局之发展极其相关问题研究》(《江海学刊》第1期)等。 尧都平阳的传说,虽还没有得到考古学上的直接证明,但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和已有的考古成果间接地表明它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说明包括临汾地区在内的晋西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直接起源地,是中国历史的主要源头。这是王社教、朱士光在《尧都平阳的传说和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一文中表述的观点。郑州小双桥遗址从1990年被发现和经过1990年、1995年两次考古发掘以后,有的学者多次撰文,一再论证这就是殷商仲丁所迁的?都,邹衡先生《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嚣)都说辑补》(《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对此观点加以肯定;然方酉生《小双桥遗址为仲丁?都说商讨》(《武汉大学学报》第1期)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实物资料认为,下此结论为时尚早,仲丁所迁?都应当是郑州商城。徐昭峰《试论偃师商城的性质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提出郑州商城为商汤所都之亳、偃师商城性质为军事重镇的观点。石泉《古夏口城地望考辨》(《武汉大学学报》第4期)从汉魏六朝文献记载出发,结合一系列相关地名的定位,通过缜密的考证与分析,初步认定汉末三国至梁、陈之际的夏口城实当位于今钟祥市或稍南处;在梁、陈之际的大动乱中,古夏口城遭到毁灭性破坏,此后“夏口”之名遂移至今武汉市。学术界对在西安附近新发现的沙河古桥的性质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看法,王维坤《沙河古桥的新发现与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第3期)通过对沙河古桥进行的综合分析,认为是“沣河古桥”的可能性较大。据李并成《汉玉门关新考》(《九州》第二辑)考证,著名的玉门关存在了1140年,关址最早设在今嘉峪关市西北约十公里处的石关峡,西汉太初三四年之际西迁敦煌西北,隋唐时又东徙今安西县双塔堡,五代宋初进一步东徙而迁回石关峡。 此外,石培基等《历史时期西北城市发展简论》(《人文地理》第3期)运用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的方法,通过分析周代至清末西北地区城市的发展过程,简要探讨了西北城市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这类文章还有段渝《秦汉时代的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社会科学研究》第6期)、曹小曙等《历史时期昆明城区拓展及结构演变研究》(《热带地理》第3期)等。 4、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吴永焕《从 方言 所记地名看山东方言的分区》(《文史哲》第6期)从扬雄《方言》记录方言词语时所用地名单独列举与并举情况考察,看出秦汉时期山东方言大致可分为齐鲁、东齐海岱两区四片,如此格局的形成与齐鲁各地不同的历史人文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其格局在今山东方言中仍然保持着。湖北省境的演变自秦至明曾有一波三折的历史进程,张伟然《湖北历史时期的感觉文化区》(《历史地理》第十六辑)认为这种波折不可能只是纯粹的政治行为,而是文化在起作用——湖北省境是一个可以依凭的独特的感觉文化区,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使得湖北省境即使经过长期割裂后也始终保持着成为一个完整区域的要求,该文对湖北感觉文化区的演变、作为文化地域的空间构成、地域归属与整合、作为感觉文化区的判读指标等进行了深入探讨,颇具新意。张晓虹《明清时期陕西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阐释了陕西民间信仰区域差异的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历程,从而揭示出民间信仰与自然环境及地域社会之间的关系。干旱是影响关中农业生产、甚至人民生存的主要自然灾害,张晓虹、张伟然合撰的《太白山信仰与关中气候——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考察》(《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期)一文试图从行为地理学的角度阐释陕西太白山崇拜的产生及分布地域的形成过程,很有见地。据李仁《回族杰出人物的历史地理之分析》(《回族研究》第1期)研究,回族人口分布西多东少,但杰出人物东高西低,认为东南沿海优越的历史、地理环境与穆斯林优秀人才的出现、成长不无关联,因而呼吁:提高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5、历史地名研究 历史地理研究离不开地名,地名研究的专门之作为数也不少。华林甫《中国历代更改重复地名及其现实意义》(《历史研究》第4期)一文中关于西晋太康元年、隋开皇十八年更改重复县名的论述是作者一大发现,他对中国历史上六次大规模更改重复地名运动所作之发覆,钩沉抉隐、爬梳排比,总结了历次更改地名的特点和规律,进而以这些规律来衡量当今地名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出并建议现存50多组字同、形似、音近的地名在适当时候均应予以改名。刘宗迪《华夏名义考》(《民族研究》第5期)依据作者提出的人类族群建构于原始舞蹈的理论,通过对“华”、“夏”两字的文字学和文献学考证,说明“华”、“夏”两字最初都是舞蹈之名,表示饰羽之舞,中华民族最初名称“华夏”正是由此演变而来的。程二行《春秋都邑何多以“父”名?》(《中国典籍与文化》第4期)论述了见于《春秋》、《左传》中鲁、郑、卫、晋、楚诸国十来处含“父”字地名的来历,认为古时“父”、“阜”通假,“阜”义为土山,高大而上平,古人建都立邑多选择地势高敞之地。李锋敏《从河西走廊古地名看古代河西历史》(《甘肃社会科学》第2期)指出河西走廊地区许多发源于匈奴语和汉语而至今仍沿用的古地名是各族历史融合的语言“化石”。这方面的论文还有孙冬虎《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历史影响》(《地理研究》第2期)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阿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历代国号研究的论文,如《王莽新国号述论》(《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汉唐国号考原》(《历史地理》第十六辑》)、《赵宋国号考说》(《扬州大学学报》第5期)、《蒙元国号概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等,并出版了《“中国”古今称谓研究》一书。作者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语言学、文字学、心理学、名称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繁多的国家称谓分为三类,详细阐释了中国历代统一王朝国号,同时也论及分裂朝代的国号,考论中国古今名号和域外有关中国的诸多称谓;作者认为,中国的各种称谓往往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深探其源、细释其义,有助于理解过去,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书中广征博引、以考带论,其言富有文采,饱含热情。该书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结构浑然一体,探索鞭辟入里,新见迭出,精义纷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意义,卞孝萱先生之“序”谓此书为“奠基”、“开拓”,均非过誉。 6、历史地理文献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汗牛充栋,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成果亦复不少。据郭声波《唐宋地理总志从地记到胜览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第6期)研究,北宋以前地理总志的代表作属于以州下类目县目夹杂为常用体裁、以政治经济地理为主要内容、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的的地记型,南宋的代表作转变为以州下纯用类目为体裁、以文化名胜地理为主要内容、以趋时应景为主要目的的胜览型,这种演变不仅根源于宋代文化的发展、也根源于宋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合力所致。郭红《两幅大同镇图比较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对明代《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和《三云筹俎》中的大同镇图作了专门研究,据此可纠正《中国历史地图集》明代山西图中“杀虎口” 、“阻虎堡” 、“宁鲁堡”、 “ 威鲁堡”等地名中的“虎”、“鲁”二字原为“胡”、 “虏”之误。王卫东《明代山西沿边的几个地名》(《历史地理》第十六期)据《明世宗实录》等史料也指出了《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这几处失误。中国现存的古代游记众多,但除了十数种著名的之外,绝大部分不大为地理学界所注意,周宏伟《中国古代非知名游记的地理学价值管窥》(《湖南师大学报》第2期)从一些具体例证分析,发掘出这些游记不但蕴藏着很多有价值的自然地理学资料、而且也包含着不少重要的人文地理学内容,因此他认为所有的中国古代游记都是研究历史地理和地理学思想史的最为可靠的和极为重要的材料,应当受到地理学界的重视。汤开建《祝淮 新修香山县志·澳门图 研究》、《雍正 广东通志·澳门图 研究》(《暨南学报》第3期和第6期)专门研究早期澳门地图,前者通过图上首次出现的地名揭示清代澳门城市历史发展的内涵,后者对图中涉及的澳门华人庙宇起源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观点。颜广文等《论阮元与 广东通志 的编撰》(《华南师大学报》第3期)从阮修通志的时代背景、阮元本人所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及其居中的领导作用、修志班底的构成及其主要成员的学术素养等方面分析,认为阮志体例架构既全面又完善,选材广泛,编撰独特,史料价值高,全志具有鲜明的由专注考据转向经世致用的时代特征。 此外,这方面的论文还有戴念祖《邹伯奇的摄影地图和玻璃板摄影技术》(《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期)、李勃《 舆地纪胜 琼州部分纠谬》(《学术研究》第7期)、高福顺《简论 高丽记 佚文在地名学上的贡献》(《东疆学刊》第1期)等。 三、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黄河是中华大地的生母,治理黄河必然要参考黄河史研究的结论。谭其骧先生1962年提出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的著名论点,如今已成了治理黄河的指导性原则,但当时任伯平持有疑义;1997和1998两年,任伯平与赵淑贞合作发表二文,重申旧说,仍然否定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局面的存在。王守春《论东汉至唐代黄河长期相对安流的存在及若干相关历史地理问题》(《历史地理》第十六辑)一文发现,任、赵二人的论文“许多史实和观点存在诸多错误和问题”,指出他们对历史文献的“随意曲解”是“极不严肃的”,“不是严肃的学者应采取的态度”,他们所谓“黄河下游并不安流”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作者认为黄河相对安流时期的出现,主要还是中游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结果,王景治河当然功不可没,但治河手段再高明也不可能维持长达七百年的相对安流。关于黄河壶口瀑布历史上溯源侵蚀的速度,七十年代史念海先生根据郦道元《水经注》和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的描述,推算出自公元527年至813年间平均每年后退5.1米、从公元527年至现代平均每年后退3.3米的结论;但是现代测量出壶口瀑布平均每年仅仅后退5厘米,两者竟然相差上百倍,故宋保平《论历史时期黄河中游壶口瀑布的逆源侵蚀问题》(《历史地理》第十六辑)一文重新检讨了影响瀑布后退的四大因素,结果显示岩性特征、落差、流量、泥沙含量均非影响瀑布后退的关键原因,因而认为《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志》多为定性描述,只能称为“半定量”;如果一定要确定其侵蚀速度,那么只能得出从李吉甫时代到现代的溯源侵蚀平均数值即1.2米/年 这么一个模糊的数据。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蓝勇、杨伟兵《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森林植被分布的演变研究》(《历史地理》第十六辑)表明,明清以前三峡地区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森林覆盖率,但明清以后大规模移民的过度农业垦殖、盐业开发和官方皇木采办等活动极大地摧残了该地天然森林植被系统,清末各类厂矿的兴起对腹地森林资源影响较大,而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人口膨胀和大炼钢铁使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一度降到15%以下,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增多,因此作者认为“如何控制农业垦殖、特别是山地陡坡垦殖,进而退耕还林,发展合理的农林复合型(三峡)库区经济以利于水土保持已刻不容缓”。 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灾害是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方面,为此邹逸麟《“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对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与人口、灾害与社会经济、灾害与社会政治、灾害与社会文化等问题发表了高见。满志敏《光绪三年北方大旱的气候背景》认为这次清代后期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大旱灾形成的原因在于全球性的特强ENSO事件影响下亚洲地区季风的显著减弱。左鹏、张修桂《明清水患与江汉社会》认为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水灾是江湖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为人们提供了开垦荒田的淤地,也因此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堤垸的修守诚然是一种御患措施,但因其单一化而使江汉地区的人地关系日趋恶化。(以上三文具载《复旦学报》第6期) 环境研究方面,朱士光《西安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与都城长安相互影响之关系》(《陕西师大学报》第3期)研究表明,关中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对长安的城市建设、物资供应、经济繁荣提供了物质保证,而西汉王朝对王畿所在关中地区所采取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也对保护与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本年度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喜人,学风严谨、论证扎实而又紧密结合现实的论著不少,作者队伍中也涌现出一批新人,昭示着本学科良好的发展前景。当然,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进程中,研究西部地区历史地理问题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但目前这方面的成果太少。 在新的一个世纪里,出于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企盼,笔者相信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一定会得到更加充分、完善、健康的发展,历史地理工作者在二十一世纪里必将大有可为! 中国历史论文:浅谈中国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城镇 保护意义 现状 问题 保护的动力 保护的基本原则 经费的负担和筹措 论文摘要:中国对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可以说刚刚起步,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和手段。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意义、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保护方面的思路,并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关注。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众多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历史的古城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华夏大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文化体验的追求日趋流行,“历史文化城镇”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含义 所谓历史文化城镇,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例如,带门楼的宅第,树木繁茂的庙宇,高耸的城郭、宝塔,以及文明开化以后所产生的西洋建筑、桥梁、濠河……等的姿态。[1]每个建筑物和构筑物,都有其深远的由来和历史,如果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详细了解的资料,则必然会给人们很大教育;如果能将它们组成一定形体,创造出我们四周的“环境景观”,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异地的人,扩大生活范围,弥补生活体验的不足。我们亲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国土上,可以创造出多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来。 但是文化城镇并不只是给外来者赏心悦目。文化城镇犹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置换的,他们将视它为自己的故土故乡。 所以,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就是在保存历史文化城镇物质遗产的同时,如民居、街道、桥梁,保护城镇建筑群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性环境。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意义 早在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7次全会制定的“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的前言中说:“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辈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各个地区的社会中,充分发挥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积极作用,同时把具有历史价值和自然景观的现代东西都包括在统一的综合政策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科教文组织的第19次全会,提出了“历史性地区的保全及其在现代的作用”的国际建议,其中有:“所谓历史性地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历史的客观存在。为适应多样性的社会生活必须有相应的多样性生活背景,据此,提高历史性地区的价值,将对人们的新生活产生重要意义”。[2] 可见,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对我们了解历史,传承传统文化,丰富现代生活,促进社会多样性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保护历史文化城镇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的一种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古城镇的保护处于一个越来越重视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就有关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规定,历史文化城镇自然也在保护之列。而在2007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该条例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通过单独制定法规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进行规范,国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各级地方政府也有相应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法规的出台。例如,2004年制定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2006年开始施行的《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中国社会正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放到这个我们过去不曾注意的焦点上。 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现状令人堪忧。最主要是对历史文化城镇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对于文化保存造成很大阻碍。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面临的问题 当前,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追逐经济利益与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现代人对传统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历史文化城镇镇潜在的巨大利益,利用古老的资源,发展旅游业,推动地方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地旅游开发,使得历史文化城镇不断商业化。许多地方只是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古城镇本身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更忽略了对历史文化城镇的持久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已经日趋严重,并直接影响着古城镇的“生存”。因为,于历史文化城镇而言,其巨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城镇建筑,布局结构的合理和艺术,更在于生活在那些土地上的人所形成的历史,文化氛围,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商业化的开发使得历史文化城镇离它的价值越来越远。 以云南丽江为例:十多年前,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与雅典、罗马、威尼斯等伟大城市比肩;十多年后,2008年1月中旬,古城被指责过度商业化、原住民流失,联合国派出检查组,丽江面临亮“黄牌”之忧。十年仅是历史的一瞬,然而这十年丽江的变化几乎超过了过去800年的总和。如今,涌入丽江的不是蒙古战车和铁骑,而是源源不断的游客和老板,他们带来丽江的不是马刀与盔甲,而是快速增长的旅游收入和巨额资本。 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古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诗人、专家、学者们感叹:在酒吧街的灯红酒绿中,在小贩的叫卖声中,古朴一点点褪去,丽江古城正变成一具没有内容的空壳。 07年6月,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故宫、长城、圆明园、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6项中国世界遗产被要求在大会上就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作解释。 丽江古城能申遗成功,既靠有形的建筑群落,更是靠存在于街头巷尾间的纳西市井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看中它是“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结合的典型”,才授予其桂冠。 但目前古城核心区域都商铺客栈林立,原住民纷纷将房院腾出给外来商人获取一年十几万的租金,并用这笔钱在新城购置洋房,他们搬走家当的同时还搬走了在城中存活了近千年的民俗文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官员认为古城本就是为商业而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甚至有人认为即使联合国真亮“黄牌”也无妨,因为丽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知名度。这样出自官方的想法给古镇的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很大阻碍和不利影响。[3] 当地居民是保护事业的动力 由丽江古镇一例,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城镇的物质遗产,基本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是,非物质性的历史性环境,仍在遭受着肆意破坏。可以说,这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核心问题和难点。一旦人们意识到历史性环境保护的重要,并着手进行保护,实际上也就解决了古城镇物质遗产保护的问题。因为历史性环境保护较之物质遗产保护,程度更深,也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本质。 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都与我们相似。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就开始致力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尤其是历史性环境的保护,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我们极具借鉴价值。比照日本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我认为激发当地居民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才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在日本,历史环境的保护也如同公害处理,自然环境保护一样,首先是由当地居民中产生。各地方政府着手采取相应对策,公布具体条例,等到这种条例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制定之后,国家才作为最高行政管理,着手进行法律制度的完善工作。文化城镇文物保护法的修订也经过了这样一个顺序而进行。以“日本全国历史文化风土保护联盟”为中心,由各地居民发动的保护运动,其伟大功绩就在于促进各自治体颁布有关条例,并将其吸收到文物保护法内作为修订的内容之一。 可见,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历史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动力。而日本民众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关注,归根结底源于他们“环境观”的变化。日本曾经爆发过严重的公害问题,世无旁例的水俣病和四日市气喘病,使得公害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深受公害之苦的居民们敏锐地感到了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发现了自然环境破坏剧烈。要求保护自然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各地兴起,群众环境观不断发展扩大。 最终,人们把历史环境的破坏看作为现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课题。认识到历史环境是当地居民精神团结的象征,其消灭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换言之,公害是直接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犯罪行为,而历史环境的破坏,恰是对居民精神生活的挑战。一旦失去历史环境给居民所造成的失落感,对于曾经以此为自豪的当地人来说,简直不可容忍。这样一来,人们在重视环境的物质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开始注意到了文化方面的精神价值。[4] 日本的这种“居民——地方政府——国家”的保护模式被事实证明是可行且有效的。那么如何调动我们国人的保护意识,树立“环境观”,这是紧接着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参照日本的做法,朝日新闻社于1972年2月14日出版的早报上,动员了该社所有通讯员,以“必须保存,复原的历史性文化城镇”为题,列举了全日本169处城镇加以介绍。接着又以“充满历史气息的文化城镇”为题,公布了全日本200多处城镇的所在地图及概况一览表。而财团法人环境研究所在它编辑的杂志中,出版了“环境文化”特辑,将与历史文化城镇的有关资料全部收集在一起,以前两次的朝日新闻报载为基础,加上和全国各地方政府讨论的结果,收录和确认了400余处历史文化城镇。这些城镇都是当地居民认为应该保护,由他们进行申报,并最终由国家登记注册的。 日本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的宣传工具就是报刊杂志。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书籍、电视等各种媒介都可以成为我们宣传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手段。并且我们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居民,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发现、确定、保护历史文化城镇。这样更能调动居民的保护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与居住环境的改善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固然非常重要,但决不能限制地方居民生活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文化城镇的保护,猛一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新的东西,是真正新的东西,而不是为新而新、虚有其表的拙劣设计的冒牌货,就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言,它必然是和旧有的优秀传统相调和的。文化城镇的保护,必须与热爱保护地区文物的人们生活和环境的改善、提高结合在一起,这是文化城镇保护的基本理论。 在西欧社会中,保存、创造“理所当然的东西,存在于理所当然的场所中”的思想,使得历史文化城镇保存的相当完美,当地居民以此为豪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正是以居住环境的适宜性思想为指导,由当地人用双手亲自创造出来的。[5] 在我国,也有比较成功了例子。江南古镇绍兴,在旧城改造中将改建和保护相结合,让居民继续居住在历史建筑中,作为延伸历史文脉的手段,这就是绍兴保护古城的高明之处。 老城区以保护、旅游、居住为主,陆续迁出工厂、企业,保证原始街区的完整性;对生活在老街老巷的居民,在不改变外部立面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改造内部结构,以更适宜居住;新建房屋采用江南特色的外部装饰,与城市风貌相协调;新建居民楼多用灰墙黑瓦,体现江南民居风格。对这些历史街区,绍兴的做法是除了外观的修缮,直接目的就是改善居民的生活,包括电网整治、排污管道全面接通、管道煤气入户等。修缮后的街区,既让居民生活便利,也使游客接踵而至。 由于历史文化城镇的老建筑大多年代久远,房内的设施老旧,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相比,古城镇的居民生活条件差。居民为了改善条件,移居城市的情况也就不可避免。而如同古城丽江,没有了原住民的古城镇,不过是丧失了灵魂的空壳城镇。所以,只有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绍兴模式”[6]确实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保护事业费用的负担和经费的筹措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事业的特色在于其多样性。从地区的历史、现在的功能、经济的基础等不同角度来看,有各种各样的保护形态,在同一个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中,各种事业的保护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居住房屋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公共事业便民设施的整顿等。这种事业的多样性就决定了不应该采取统一的经费负担。经费负担、筹措的方式,应该根据各地区不同保护事业的实际情况,决定合理的方式。 例如,作为居民住房的老宅的保护与修缮,如果完全由政府支付费用,那么国家财政的负担就可能过重。因此,可以由居民承担自家的保护、修缮费用,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金。但在一些极度贫困的古城镇,就可以由国家承担民居保护的全部费用。 对于公共设施的保护,则可以政府出资为主,鼓励民间组织、企业、个人出资为辅。而地方博物馆、名人故居等管理整顿费用,可以通过征收入场费的方式负担一部分或全部,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足。 关于经费的筹措,在日本,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经费来源,是以补助费、贷款和公共事业为中心的。公共事业不是直接的财源,但是在编制预算措施时,从补充完善保护事业的观点加以考虑是有益的。贷款是有偿的资金,但在资金数量和使用对象上可有灵活性。 另外,曾有学者提出发行“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7],利用发行奖券的方法所得的收益费,作为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经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或“文物保护奖券”均是以充当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费用为目的的,每年可发行二次(如春、秋适宜旅游的季节),向全国发行,其收益由地方政府、文化厅、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团体的协议下,作为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财源而灵活运用,这将是非常有效的经费筹措办法。 对于我国,除了大力发展旅游业以获取收益,作为古城镇保护的经费外,发行“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是一条值得我们考虑的新思路。 中国历史论文:中国历史治乱循环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 摘要:自秦汉以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一个显著特点是治乱循环。历代的有识之士总是试图打破这个轮回,然而,众多的改革总以失败告忠,黄宗羲称之为积重难返之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为王朝的统治阶层无法跳出儒家学识的认知框架,对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的人口规模极限缺乏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官僚集团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对王朝统治秩序的伤害。 关键词:治乱循环;中国历史;资源配置 自秦汉以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一个显著特点是治乱循环。历史总是由一个个英雄人物串联起来,在一个个朝代的变更中伴随着一次次治乱循环的轮回,最终形成了荡气回肠的历史长河。对于这个现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土地的兼并问题,更不能肤浅地理解为昏君、奸臣对王朝秩序地破坏,在笔者看来,导致王朝治乱循环的根源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人口与资源的发展矛盾 (一)人口规模与社会治乱的关系 从历史看,人口的数量规模与社会的治乱具有极其深刻密切的关系。 由图可见,在清以前,中国人口规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上限,即5 000—6 000万人。历史上达到了这一规模的时期为:西汉后期、东汉后期、隋初、盛唐、北宋、元、明末。 在对达到这个峰值的时间进行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人口曲线的各个高峰点,常常与那一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相伴随。而这个高峰期往往也是社会、历史即将发生大转折、社会发生重大变动的前夜。 例如,西汉平帝年间是当时人口最高峰时期,这恰是王莽篡政及绿林、赤眉起义的前夜。东汉桓帝年间是人口高峰期也是爆发黄巾起义、发生汉末大变乱的前夜。又如,西晋之太康年代,隋之大业年代,盛唐之开元、天宝年代,北宋之大观年代,以及明朝崇祯时代,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大的动乱时期,持续战乱所导致的人口大规模绝灭是极其残酷的。如三国时代人口减少了86%,东晋的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在80年间使人口减少了70%,隋末农民起义导致人口减少了67%,蒙古人南下使人口减少了84%,满清入关导致人口减少了80%。 如果说一次、两次可能是一种偶然现象,而这种历史现象的重复发生,则反映了一种客观规律——历史上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政治之繁荣、衰落、动乱的周期性变动具有近乎同步的关系。 (二)人口与社会之乱关系的实质是对社会资源分配的自我调节 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的假设,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是一个发展的难题。 在农业文明时代,对国家来说,最重要的资源自然是耕地。从中国的政治地理疆域看,自秦汉时代至明朝年间,中国领土的领域是大致相同的(元朝除外),也就是说耕地的总体数量是相对稳定,在生产力,尤其是农耕种植技术没有大的突破以前,粮食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 在王朝初期,由于经过战乱,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土地资源相对充裕,这时候在资源分配上不存在大的矛盾,人心思治。 进入王朝中期,人口大幅增加,但仍然可以通过开垦新耕地来吸纳新增劳动人口,当人口达到一个规模,资源已被瓜分完毕,对资源的利用达到一个饱和点,也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帕累托最佳状态,即达到所谓的王朝盛世。 到了王朝晚期,人口规模开始溢出,但新增可用耕地数量越来越少,开发新耕地的成本大于获益,越来越多劳动力失业或就业不足,形成“流民”。随着流民数量的递增,逐渐酿成严重的社会危机,而王朝政权将之视为不稳定因素,不断地歧视、弹压,是故,方有“官逼民反”的口号。历史上多次发生“流民起义”,或者在农民起义中,大量的参加者就是这些“流民”。 因此,我们可认定在特定的生产方式及技术条件下,社会所能负荷的人口规模具有一个上限(在清代以前这个极限在6 000万左右)。突破了这个规模,社会资源分配即陷于失调,这种重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失调最终必会导致社会变乱。 从这一意义上看,历史中治乱局面的周期性爆发具有其必然性。这种治乱,可以看作是历史对于人口规模和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自动调节机制。 对于清朝人口突破1亿后仍继续增长的原因,个人的看法是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并未消失,太平天国战争等多次内部变乱实质就是这个机制在起作用。从人口统计曲线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过程中人口曲线出现一定幅度的升降摆荡,但由于此时人口基数已极为庞大,即使是千万人计的人口减少也不能影响人口的总体规模。 (三)发展工商业是打破人口与资源发展瓶颈的唯一途径 我们在分析人口曲线的时候,发现从秦汉至明末这段时间里,大部分时期中国的人口规模的上限在6 000万左右,但在南宋时期,人口的规模突破了7 000万,如果计算上该时期金朝统治区域的人口数量,人口规模将突破1亿。对这种情况的解释是南宋时期,由于金国入侵,国土缩小到原来一半,为了维持财政收入,朝廷采取了鼓励工商与贸易的政策,由于工商业和第三产业可以吸纳大量新增劳动力,所以,人口规模得以突破而不产生动乱。而清朝中期人口突破1亿的原因也同样如此,一方面是农业种植技术的提升以及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的推广;另一方面则是鼓励对外贸易的成果。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工商业发展是打破历史循环,解决社会危机,避免全局性动乱和战乱的一种可行方案。然而,由于中国自秦后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权威主义和工商业精神不相容,导致工商业本身积累发展的可能,被从体制上、政策上到思想上严密扼杀。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民营工商业,并不能发展为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盛衰对王朝便不那么重要。 尽管历代不乏有识之士试图打破这种轮回,但由于无法跳出儒家学识的认知框架,出于对人口与资源问题认识的匮乏以及对工商业作用的鄙视与遏制,这种努力只能是徒劳无功的。 二、官僚集团对资源的掠夺导致王朝秩序的崩溃 (一)王朝制度与分封制度的区别 按照吴思先生的说法,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应当分为两种制度,一种是周王朝的分封制度,另一种则是秦汉以来的王朝制度。 周王朝的分封制度是借鉴氏族部落居住地的构筑形制,把它引入政治领域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其着重于地方分权,虽然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者,是天下的“共主”,但周天子只能责成诸侯对中央有一定的贡献,而对诸侯采邑内部的处理,是无权进行裁夺的。周王朝分封制的成功之处在于以血缘为纽带,在当时交通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充分授权,使其属下各个诸侯国得以不断扩张,最终覆盖了大半个中国,这种疆图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是无法想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不断变浅,疆土的扩张已到达一个瓶颈,围绕着资源的配置问题,利益的冲突开始产生。当部分诸侯国的实力超过共主之后,周王朝再也无力约束属下的诸侯,诸侯的混战开始了,分封制随着崩解。 取代分封制度的是王朝制度,王朝制度与分封制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通过官僚制度管理国家,而后者则是通过诸侯制度来管理国家。按照王朝制度的权力架构,其下层有一个能“尽其民力”和“地力”的自耕农制度,中层有一个由号令赏罚驱动的官僚制度,上层有一个控制一切资源的血缘继承的君王。与分封制度相比,王朝制度下的官僚阶层对其治下的各种资源的支配和控制能力要比诸侯大夫弱得多,短暂得多,与中央对抗的能力也就弱得多。对国君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容易控制的高效而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度。 (二)官僚集团对王朝统治秩序的损害 王朝制度在解决分封制问题的时候又造成了官僚集团瞒上欺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新问题。由于官僚阶层与其治下民众的利害关系更加短暂脆弱,出于对自身私利的不懈追求,官僚阶层所追求的必然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这就造成其比分封的贵族集团更不关心百姓的死活。 王朝建立初期,农民造反集团的余威尚存,出于对农民造反力量的敬畏,官僚集团对农民的盘剥较轻。到了王朝中后期,随着人口增加,农业依赖的土地资源也日渐紧张,社会各阶层对土地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由于承平日久,官僚集团对农民造反力量的敬畏已荡然无存,王朝秩序的基本均衡被逐渐破坏。在和平时期,由于反抗官府压榨的风险远高于收益,自耕农阶级对各级权势阶层的巧取豪夺所采取的策略是忍耐。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比较容易得逞,这个集团的收入水平较高,这就激励更高比例的人口加入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贪官污吏的行列,从而加剧了王朝官僚集团膨胀和腐败的原有趋势。随着压榨程度逐步升级,底层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直到十羊九牧的生存危机出现,最终引发大规模的暴烈反抗。王朝统治秩序崩溃,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直到新的王朝出现,由于此时资源相对充裕,掠夺的成本高于从事生产性活动的成本,则人心思治,新一轮的轮回重新开始。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千古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描述。 (三)政治制衡的缺失是导致治乱循环的根源 在今天看来,制止官僚集团对资源掠夺的有效途径在于政治制衡,但是在王朝制度的权力架构里,这种制衡是无法达成的。 首先,作为最高统治者——天子,本身应当是最痛恨官僚对资源的掠夺行为的,因为这种行为是对王朝统治秩序的破坏,动摇的是王朝的执政根基,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是不吝于对这种行为作出最大的惩罚的,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其中,以明朝在惩治贪官上最为严厉,动辄抄家灭门,朱元璋甚至是下令将贪官扒皮塞草挂城门口示众,但反观明朝一代贪官污吏是层出不穷,朝纲混乱。关键一点就在于天子是无力约束这种庞大的私下追求的,因为在王朝制度的权力架构中,官僚阶层是维持其统治的关键环节,一旦失去了官僚阶层的支持,天子的地位也将不保。历史上王莽就是这个下场。 其次,在官僚集团内部,作为王朝统治秩序的提倡者,儒家集团努力想维持这种均衡,他们通过参政争取帝王的师友地位,期望达到政治制衡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作为官僚集团的一员,可能部分儒生出身的官员真心信奉儒家道统,而更多的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的手段。由于儒家集团是一种松散的组织,内部缺乏欧洲天主教会那样的严密组织,其内部也是四分五裂的,再加上其政治对手如宦官集团、军人集团或后戚集团的存在,因而难以摆脱对皇权的依附状态,所以也就无法阻止这种失衡。 再次,是自耕农阶层,由于自耕农经济制度下的农户生产方式是以一盘散沙的状态存在的小农经济模式。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以两种形态交替存在:和平生产时期的一盘散沙状态与造反时期的集团状态。在和平时期,由于农民生活在里甲制度的严格控制之下,他们力量分散而微弱,反抗官府压榨的收益很微薄,却面临着杀一儆百的巨大风险。因此,在风险远高于收益的情况下,弱小而又分散的自耕农阶级是无力抵抗各级权势阶层的巧取豪夺的,自然无法形成对官僚集团的政治制衡。而当王朝晚期,农民集团造反时期,此时王朝的秩序已是完全崩溃,另一个轮回开启。 最后,是工商业阶层,中国的资本并不缺乏控制政府制定法令的愿望,但在大一统的王朝制度下,资本的利益仅是王朝治下的一个局部的集团利益,对王朝的财政贡献有限。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在欧洲产生,本身就带着一种必然。在当时,欧洲处于一种四分五裂、王国林立的竞争环境,同时,王权与神权之间存在相互的竞争与对立,因此,也就限制了政权对工商业的过分盘削。而在中国这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环境中,民间资本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自然也就无所谓政治上的制衡。 三、小结 显然,上述失衡过程是一个势所必然的趋势,王朝的历史越长,这个趋势就表现得越明显。这个过程实质是社会对资源配置失调的一种自我调节。历代的统治阶层由于缺乏对人口与资源关系的深层次认知,因此,不能解决长期性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在王朝制度这种高度中央集权的权力架构中,是无法形成构造新型政治均衡的社会力量,因此,就无法解决统治集团堕落的周期性问题。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对历史总结的目的在于要为现在的执政提供借鉴。时至今日,人口与资源的问题,还有政治制衡的问题,仍然是困扰着我们的两大难题。 尽管从清朝开始,人口的上限被不断突破,但我不认为人口与资源的发展极限规律已被打破,相反是蕴藏了更大的危机。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大量严峻社会问题,均与人口的巨大压力有关。这种人口规模对于我国资源、环境生态和经济、政治所带来的问题和压力是巨大的。历史启示我们,也是在警示我们——我们已经接近了人口增长的警戒线。考虑到中国人口规模的增长远快于国内可利用资源开发的增长速度,可以设想,回归内向自守的经济体制是无出路的。我国国民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必须成为能突破国际遏制,外向型的,即具有吸纳外部资源能力的开放型经济系统。 中国历史论文:近代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的“中间”知识分子 [摘要]民国时期著名的科技精英团体——“中国科学社”成员,多数有着欧美著名大学的留学经历,认同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而又满怀“科技报国”之心。这批知识分子在不同时期与执政当局的离合关系,表明了“科学社”同人终身不渝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国家科学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同时也可见他们在中国近代阶级搏斗空前激烈的背景下,在面临历史大变局时表现出来的彷徨心态和无奈选择作了揭示。在中国近代国共两大政治势力已经形成后,“中间势力”生存的空间是极为有限的,不管是“人世”还是“出世”,他们都没有成为独立的势力,因此也始终没有走出寻求自身定位的困境,他们的历史命运也从一个重要角度折射出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困顿。 [关键词]中国科学社;中间知识分子;历史大变局 近代以来,由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的转变,在思想进化的历程中,中国的知识阶层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步获得了作为独立的知识分子(而不是政治家)的自由意识,并逐渐习惯于立足公众权利,自由地交流思想。这种具有独立立场的新型知识分子,乃民主、科学意识的主要社会载体。由于近年来学术界的思想解放,对这部分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动荡起伏历史变局中的命运,已有不少著述和论文涉及。但总体上来说,学术界的目光还主要集中在近代各个时段中活跃于思想文化界的此类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身上,如胡适、张君劢、罗隆基等,对与这些人物有相近政治诉求,但并不热衷于政治,却执著于“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知识分子类型尚未有深入的考察,而恰恰是这批知识分子建构了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主体。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尤其在中国现代历史发生大转折的关键时刻,他们的无奈选择,不仅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脉络,也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乖蹇命运的写照。正因为如此,本文拟把考察视角对准民国时期最大的科技精英社团——中国科学社同人,以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段中与执政当局的离合关系为例,对此类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的心路历程作一探讨,以补以往研究之不足。 一、“科学救国”的力倡者——五四前后的“科学社”同人 1914年6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园的一个俱乐部里,一群中国留学生正在聚会,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大陆已战云密布,而太平洋彼岸他们的故土中国,也在阴霾笼罩之下,所以尽管此刻的校园里一片恬静,但会聚在这里的中国留学生却按捺不住内心忧国忧民之情,他们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不由得“引颈东顾,眷然若有怀也”。于是,有人提议“能否做一点什么,对祖国有些微的贡献”。由于在场的多为在美国专攻自然科学的学子,他们想到“现今世界里,假如没有科学,几乎无以立国……中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刊行一种杂志来向中国介绍科学呢”?于是几天后,在一位叫任鸿隽的学生房间里,在哈佛和康奈尔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最为出色活跃的几位学生再次聚到了一起,他们将提议变为行动,决定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编写科学文章,发行《科学》杂志,并在当晚就草拟出一份《科学月刊缘起》的文章和一份《科学社招股章程》。就这样,在远离中国的大洋彼岸的美国大学校园里,一批中国留学生办起了我国最早的一份自然科学杂志——《科学》,并创立了一个以“科学”为职志的同人团体——中国科学社。该社成立后,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联络同志,研究学术,在海外留学生中的影响很快得到扩大,团体人员也迅速增加。据任鸿隽在《科学》杂志上的记述:1914年时,科学社人数为35人,次年10月增加到77人,1916年召开第一次年会时,人数更增加至180人。 就在科学社不断成长的同时,在他们梦魂牵绕的故土,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发刊了。与科学社同人标举“科学”大旗一样,陈独秀的《青年杂志》高举的是“民主”大旗,为的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要用这两面大旗,来撼动中国几千年的旧思想、旧文化,“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新文化运动很快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掀起巨澜,也在海外留学生中得到热烈的响应。这时已为科学社骨干的胡适给陈独秀寄去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该文立即被陈独秀刊登在《新青年》上,从那以后,提倡“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中国文坛也由此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也就是在这场以“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伦理,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运动中,以群体面貌出现的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展示了他们的风采,使“德先生”和“赛先生”来了个亲密大携手,从而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国内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令海外学子归心似箭,不少科学社骨干成员相继返国,科学社总事务所也于1918年10月从美国迁回到国内。挟五四“科学”、“民主”之潮,科学社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中,胡适已成为蜚声中外的新文化名人,其他科学社成员也都很快成为国内教育、文化、科技领域的骨干和佼佼者,他们用自己在国外所学的专长,致力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开创,除创办学术刊物外,还举行各种科学演讲、筹办科学图书馆、设立科学奖励、创建研究机构。由于他们不懈的努力和开拓,到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科学社组织已成为国内最大也最具影响的知识分子团体。 然而,中国的社会现实是残酷的,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发生了。如果说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为“思想启蒙”,其时的爱国运动已直接转向以“救亡”为目标。围绕“中国的出路”和“救亡”问题,新文化运动中同处一个阵营的新知识分子由于思想、主张的不同而最终走向了分化。这个分化首先发生在《新青年》同人中,1919年底,也就是五四爱国运动进入尾声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开始了一场关于“社会改造”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因受“十月革命”影响,思想已趋于激进,并开始自觉担负起传播“主义”的使命;而胡适则因受他的老师杜威的影响,对社会改造持“点滴改良”的观念。于是便有了所谓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在这场论战之后,《新青年》同人中的部分成员坚决“左转”,成为五四后的“彻底改造派”,另有一些成员则明显“右转”,形成了以《努力周报》为核心的所谓“胡适派”。这样因意见分歧而导致的内部分化也几乎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很多新知识分子社团中。但与其他社团不同,由于中国科学社是基于“科学救国”思想而结合的团体,其成员中又多半为英美留学生,对西方“自由”、“民主”价值有较为真切的体认,回国后又多服务于教育、科学界,这些成员之间的同质性使科学社在五四后知识分子群体普遍出现分化时避免了分裂。当然,科学社成员在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也存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甚至展开过公开论战,但由于都有对“自由思想”的尊重,所以并不因此而影响同人间的私交和感情。而在政治上,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力倡者,认为科学“才是中国救贫救病的唯一的根本方法”,对当时风靡的来自苏俄的“阶级 斗争”理论,他们并不赞同,认为中国只有继续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之路才能有希望。所以,在五四后的那场“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科学社的成员大多是胡适“改良论”的支持者。略有区别的是,他们多数为自然科学学者,政治被他们视为一块“污浊之地”,故在五四后各种“主义”的喧嚣声中,学社成员多半采取了所谓“纯科学”立场,如学社的重要喉舌《科学》月刊即奉行“专述科学,归以效实,玄谈虽佳不录,而社会政治之大不书,断以科学,不及其他”之旨,刊载的文章对政治和时局少有涉及,同人的精力也主要放在独立兴办各种科学事业上,队伍和事业都得到了扩大。 然而,北京的政局却也一直让这些对“政治改良”抱有期盼的知识分子失望。1924年,曹锟贿选发生,随着“王宠惠内阁”的垮台,“好人政治”遂成泡影。这使曾经力倡“好政府主义”的胡适、丁文江等人也开始对军阀政府心灰意冷,《努力周报》因此而停办。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政治横行无已,这一政权已逐步为所有知识分子所厌弃。持温和改良立场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尽管不赞成用“革命,’手段来推翻它,但对这一政权也产生了强烈的离异感。“好政府主义”的破产证明军阀政治体系已不能根据社会成员的要求调整自身,也完全丧失了对新知识分子容纳、吸收和整合的能力,从而也就失去了来自这部分知识分子的支持。 二、由“出世”而“入世”——国难危机中的“科学社”同人 1926年,南方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虽然军事上势如破竹,但政治上革命阵营内部“左”右势力的对垒却越来越严重,国共矛盾也日益加剧。1927年4月12日,在北伐军进人上海后,终于发动了“”,并于4月18日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一年后,在“二次北伐”的进军声中,北京的军阀政权彻底倒台,南京国民政府宣布“统一告成”。 在这历史大变局中,主要为“自由主义派”的知识分子,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曾对南方的革命有过怀疑和不安,但由于他们对北京军阀政府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对国民革命带来的这场历史大变动,大体上来说是欢迎的,对在南京建立新政权能在推翻军阀政府后帮助他们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也产生了幻想,科学社同人对新政权的这一最初认同,似乎可以从在1922年后就一直任科学社董事会董事长的蔡元培加入这一政权,并在创设中央研究院时得到诸多科学社成员的鼎助中得到印证。蔡元培与中国科学社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科学社作为一个民间的科学团体,其事业能“蒸蒸日上,若有无限前途者”,如任鸿隽在《中国科学社之二十年之回顾》一文中所述,“在于社会的同情与鼓励”,其中特别提到了蔡元培等人对科学社在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提携。1927年策划“四一二”时,蔡元培正在上海,平时过从甚密的有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等人,所以耳边满是诋毁共产党的言论。蔡乃一柔和雍穆之学人,素来反对“偏激”,当他听吴稚晖等诬称共产党人“为非作歹”、“杀人放火”、“诬陷本党同志,无所不用之极”时,也不免受其影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任命蔡出掌教育,蔡乃将此作为实现其“教育独立”理想的机会,改旧制为“大学院制”,尝试实行“学者领政”、“教授治校”。在“大学院制”的推行中,蔡元培所倚重的几乎都是中国科学社的骨干成员,如科学社的扛鼎人物杨荃(杏佛),就被蔡委以大学院教育行政处主任、副院长,中央研究院秘书、总干事等重职,实际主持大学院工作。中央研究院是蔡元培“大学院制”最重要的成果,创设伊始,蔡元培就聘请胡刚复、王醚等科学社骨干帮助制定《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在1928年6月9日中研院正式成立及随后召开的第一次院务会议中,出席者大多是当时科学社的成员,中研院成立后下属10个研究机构的所长也几乎被科学社成员所包揽。 然而,蔡元培和科学社同人一心向往的“思想自由”、“教育独立”并不为国民党所容。大学院制“试行伊始,反对斯起”,试行不到两年便告结束。蔡从大学院制的命运中看清了国民党统治下政治的黑暗,知道自己难有可为,乃自动提出辞去本兼各职,出京赴沪。因不满于独裁,1932年,蔡元培与宋庆龄、杨杏佛等一起在上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为主席,蔡为副主席,杨杏佛担任总干事,因积极营救进步人士和爱国学生,为所嫉恨。对宋庆龄、蔡元培,蒋不敢轻易下手,于是便把暗杀目标指向了杨杏佛。1933年6月8日,蔡元培的得力助手、中国科学社骨干、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大学院制”的夭折和杨杏佛的被暗杀,是国民党独裁政权对蔡元培和科学社同人群体这样一批一心以“学术报国”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迎头棒喝。由于国民党大力推行“”,这批有较深西方教育背景、经新文化运动洗礼、向以“独立”自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国民党当局的关系陡形紧张。其实,在“大学院制”被撤废的同时,与“大学院制”遭到同样打压的,还有以“人权”标榜的“新月社”和“现代评论”社同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部分知识分子依附,成为新政权中的新贵;另一部分知识分子(主要指共产党人)取反政府立场,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但仍有相当部分知识分子(主要为上层知识分子)既反对共产党的激进革命,也反对国民党的独裁,因此他们声称“不附属于哪一党派”,希望走中间道路,他们以“科技救国”自持,崇拜欧美的宪政主义,其政治理想是把中国打造成一个民主国家,而不是哪一家的“党国”。“新月社”和中国科学社同人群体正是这类知识分子的代表。在遭受打压后,他们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于是就有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独立评论》的创刊。 《独立评论》创办于1932年5月,创刊人乃30年代京津地区主要任职在清华、北大、南开一些高校中被称为“北方学人”的著名教授,办刊经费由同人认捐方式筹集,其主要成员有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翁文灏、任鸿隽、陈衡哲等,其中很多人即中国科学社社员。刊物主编为胡适,谓之《独立评论》,意在希望永远保持一点独立精神,就如刊物发刊词所说的,“不依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各人思考的结果”。由于《独立评论》为同人所办,故能比较真实地刊载和反映不同的声音,因此一发行就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刊物。然而,同样为国民党统治时期,同样受国民党“党化”意识形态的高压控制,何以这份被公认为“自由主义”的刊物独能自由散布而不被扼杀呢?这显然与当时国民党当局对知识分子政策的某些转变有关。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发起了“沈阳事变”,面对日人灭亡中国的侵略野心,国内朝野上下都有了严重的危机感。作为执政的国民党当局来说,如何凝聚民心,增强国力,抵御外患,成为当务之急。再者,经过中原大战后,南京政权根基稍固,在亟待进行的建设事业中,需要有真才实学人物的襄助。然而,国内科技界的精英人物又多为“自由主义”者,如何改善和协调与他们的关系,对当局来讲具有紧迫性。同样,国难的加重,也使这些以“科技救国”为己任的学 人忧心如焚,关注现实问题,遂成为这一时期《独立评论》的一大特色。创刊后不久,刊物就开辟了“研究中国当前的问题”的专栏,其中在“建国”问题讨论中,“民主”和“独裁”之争格外引人注目。论争中胡适的“民主论”虽仍能赢得少数皈依者,但已不符合其时很大一部分人的心理,而蒋廷黻、丁文江等人提出的“新式独裁”主张,却在当时知识分子中获得了众多支持。九一八后,日本侵占东北的现实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使人们逐渐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集中到如何迅速增强国力以抵御外侮上。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人们似乎已不能容忍“缓慢的,分散的,经常是徒劳的”去解决问题,而把“急先务”作为国家需要的头条标准。此外,由于在进入30年代后,随着南京中央地位的加强,知识分子虽然对这一政权仍存在着普遍的不满,但已勉强地开始让自己逐步去适应这个政权。也就是说,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国共两大势力的对峙,政治选择的空间变小了,两面讨好不可能,而两不讨好“最不现实”,在不得不择一而事的情况下,在中国缺乏“独立”根基的中间知识分子多数倒向了国民党。于是,中国这部分学有专长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中的很多人开始从“出世”走向“入世”,与政府合作,把他们拯救国家的努力与维护政府的权威联系在了一起。 知识分子对政府态度的变化,给了一个与学界、科技界沟通的契机,在1932年后的一段时期中,多次在庐山召见知识界的知名人士,对大局多有垂询。据蒋廷黻在其回忆录中所记述的,他因在《独立评论》和《大公报》的文章受到蒋的重视,几次被蒋约到牯岭去谈话。1932年11月,在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参谋总长的参谋本部下,一个被叫做“国防设计委员会”的新机构正式成立了。与其他机构大肆渲染的开张不同,这个机构的成立是平静的,甚至是秘密的,其成员以“私交”关系与蒋合作,直接向蒋汇报工作。主持这一委员会的就是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社北京分社社长翁文灏。翁在上任后不久,就向提交了一份《国防工业初步计划》,内中对国防工业发展新战略的系统阐述,奠定了委员会今后工作的基础。委员会副秘书长是钱昌照,一位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经济学家。委员会最初有委员40人,清一色的留学归国人才,毫无疑问,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在当时都是“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居首位的人物”,也几乎都是中国科学社的成员。至于这一委员会成立后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上所发挥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民国史研究的深入,已有一系列著述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在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建设突飞猛进时期,国家国防和经济建设中所有关键决策、重大项目以及取得的绩效,都无不与这个委员会有关,正是这个机构,为这一时期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与国民政府的合作搭建了一个平台。 三、由“合作”而“离弃”——1949年国共政权易手之际的“科学社”同人 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给国民政府和知识分子提供了恢复和重建相互关系的极好机会。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形势下,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中这批最杰出的科技精英开始进入政府各个重要部门,为奠定抗战的国力基础,他们心甘情愿地放弃了高校教授和研究院优裕的城市生活,亲临西北、西南等国内人迹罕见之地,从最艰苦的勘探、测量、绘图、设厂干起,从事为中国奠定工业化基础的开拓工作。他们的工作热情完全是忘我的,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灵魂人物翁文灏为例,自担当起整个国家国防和经济建设总设计师的重任后,便以他看似瘦弱的双肩担起了“综理全国经济”的重担。他殚精竭虑,日夜操劳。1934年2月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翁文灏却还奔波在去浙江长兴煤矿的调查途中,路上不幸遭遇车祸,头部因此受重伤,昏迷两三个月后,才摆脱死神的纠缠。而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的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就是在湖南衡阳考察煤矿时因煤气中毒而去世的。他们这种无我奉献精神的原动力是什么?这在钱昌照为资源委员会写成的“会歌”中得到形象体现,歌曰: 我们决不想丝毫享受,我们决不要任何虚荣; 我们最厌听士大夫的清谈,我们最厌听弱者轻微的叹息。 国家民族到了最严重的关头,想什么享受,想什么虚荣! 清谈误尽了苍生,叹息活现着无能。 看随处都有我们应做的工作。 我们决不为名,我们准备挨着饿! 前进,前进,前进中开辟着国家的大道; 创造,创造,创造中树立民族的宏基。 永远积极,永远乐观; 哪里有不能解决的困难?哪里有不能排除的障碍? 这是我们的世界!一切由我们担当,当仁不让! 这是我们的世界!一切由我们担当,当仁不让! 从这激昂的歌词中,我们不难体验到那些书生们的耿耿报国情怀。由于有这种精神的激励,在资委会工作的科学社成员当仁不让地工作在“抗战建国”的许多关键性技术岗位上,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为抗战作出杰出贡献的玉门油田为例:石油为战时的军用、民用必备品,然我们国家却一无出产。战前,资委会在西北边陲之地的玉门发现了大油田,但由于玉门地方僻远,属戈壁滩上不毛之地,没有人烟,开发很难,加上战时外汇紧张,油矿开采设备又都需从国外进口,中央有人建议暂时放弃。终因翁文灏、钱昌照等人的坚持,资委会副秘书长孙越崎亲任甘肃油矿局负责人,远赴西北坐镇指挥,开采终得进行。1942年太平洋战争后,西南国际交通被切断,在进口石油万分困难的情况下,正是玉门开采的石油基本满足了前线以及大后方交通运输对油料的需求。像这样的艰苦创业事例,在当时的资委会科学社同人中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不仅如此,在资委会工作的科技专家在个人操守上也堪称楷模。由于资委会管理的是国有大企业,主管手中掌管着诸多能源、矿产资源和战时紧张物资,在这样的位子上,经营者倘私欲膨胀,是很容易侵渔自利的,而企业的公营性质,也容易造成浪费和低效,这在当时国民政府的很多部门和行政机构中已是司空见惯。为防止被“权力”所腐化,身为经济部长兼资委会主管的翁文灏为资委会同人立下“规约三条”:“(一)同人互相戒勉,一切工作均以有益于国家民族及中国经济之前进为目标,公私分明,决不因私害公;(--)同人互相戒勉,对于服务事业之同类及相关事业,决不私人经营,既不为股东,也不为任何有关之营业;(三)同人互相戒勉,转为公共利益而服务,不为私人盈利而用力,对于任何垄断公利之私人,用意既属相反,工作无从联合。”翁文灏以这样的标准诫人,更以这样的标准律己。他担任资委会的领导工作,但从不在资委会领取兼薪。资委会另一负责人钱昌照在任职期间也兼任过教育部常务次长,当时教育部次长薪金为600元,还有400元的办公费补助。而资委会任职的薪金加上办公费总共不过500元,但他仍放弃了教育部的薪给而自动支领资委会的薪金。翁、钱两位克己奉公的操守为资委会员工作出了表率,上行下效,其属下一般也都能做到清廉自持,资委会“风气相当良好,贪污之风可称绝迹”,连域外专家也称赞资源委员会是“中国目前整个行政机构中,办理最优良及最现代化的一环”。这不仅是对资委会同人的赞誉,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荣 耀。有人因这一时期他们中很多人在政府部门担任了主要职务而称他们为“技术官僚”,实际上他们中多数人并没有因担任“官职”而沾染官场恶习,他们也并没有把在资委会工作作为个人的晋身之阶,只是借此舞台,施展自己的专长。在抗战中,他们确实是积极“入世”的,但对政治和官场却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这从科学社同人对加入国民党的态度就可看出。翁文灏的国民党党员可说是钦定的,“入党”实在是出于无奈。其他资委会成员也一样,国民党中央党部曾几次要求在资委会设党部,都被拒绝。直到1943年上半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通过下了命令,次年又作出“所有出国人员均需到中央训练团受训”的规定,在设立党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翁文灏、钱昌照乃向蒋提出在资委会内“设特别党部”的要求,建议负责人也从资委会原有的党员中产生,不必由中央另行派人。虽如此,国民党的党务活动并没有在资委会中得到开展。更可贵的是,他们也并没有因到政府内“做官”而忘记了他们“诤友”的责任,在战时的国民参政会中,常能听到他们要求改革的诉求。但他们显然对国民党是有幻想的,在抗战临近胜利时,他们似乎看到了战后和平建国的新机遇,为此,他们热烈地讨论着战后国家工业化的实现途径,设计规划着国家建设的蓝图。 1945年8月,中国人在经过八年抗战后终于迎来了胜利,科学社同人们也和全国民众一样欢欣鼓舞,以为从此将开始一个中国经济建设的“黄金时代”。然而,接踵而起的国共内战很快又把他们的梦想打得粉碎。不仅如此,战后国民党一意孤行的内战政策和病入膏肓的腐败,不仅使他们的“建国”理想陷于毁灭,也使他们对这一政权失去了信心。关于战后这些知识分子与国民党政权越来越疏离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科学社机关报《科学》刊文动向上窥见一斑。为避免“《科学》踹政治漩涡”,以往《科学》杂志刊文原则是“断以科学,不及其他”。但战后的刊物功能出现了大的变化,如其“编后记”所言:“抗战以后,激于世变时会,转向到科学的社会功能方面来了”。1947年《科学》第29卷第5期上就发表了科学社总干事卢于道的《科学工作者亟需社会意识》一文。在该文中,作者对战后科学家每况愈下的生活境遇作了揭示,称“科学界人士尽管安贫乐道,可是生活却被压在柴米油盐里。甚焉者其职业是教人而自己的子女受不到教育,整天在研究营养而自己的营养不足,专长是研究心理而本人就精神萎靡以至于精神衰弱”,文末发出了“传统地对于政治不理会的态度是需要改变了”的呼吁。而《科学》第29卷第12期上刊载的科学社理事吴学周《悼亡友汪兄盛年并为国内科学工作者痛苦》一文,更是对当局黑暗政治扼杀知识分子的一个控诉。很明显,抗战的胜利不仅没有给知识分子的境遇带来任何改善,反而使他们落入贫困的窘境。尤其是内战战场上形势逆转后,国统区经济出现崩溃,很多在科研机构和大学工作的科学社社员也和民众一样,被饥饿、贫困和通货膨胀所困扰。“大学教授1935-1936年间的收入还能够勉强维持一个中等水平的生活,自从1936-1944年之间,他们的薪给百分比突然迅速地降落到原来的11%。而最后到了1946年前头,跌到了3%。事实上,他们的收入已经比不上一个人力车夫了。” 关于战后知识分子因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而最终导致他们对国民政府的离心,已有一些著述作了反映。但为什么在战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下,知识分子能够团结在政府周围,同心同德,毫无怨言,而战后却不堪忍受了呢?概因战前经济还在继续增长,社会不平等问题尚未到全局性爆发的程度;而战后一方面是战争引起的资源空前短缺和由通货膨胀而触发的经济恶化,导致包括知识分子和普通公务员在内的绝大部分民众的生活都陷于普遍的贫困化,另一方面是党国显要还在借助他们垄断的权力,靠“劫收”中饱私囊,巧取豪夺社会的稀缺资源。这种强烈反差无疑激化了社会矛盾。国民政府也曾试图缓和这种不满情绪,但远未成功。于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很多著名教授的同情和支持,有些从不过问政治的教授,也毅然加入了游行示威的行列。而面对民众和知识分子的抗议,国民政府采取了高压手段,一些站出来伸张正义的教授因此而被逮捕,甚至遭暗害,这使那些以“纯科学”自负的科学社同人也发出了抗议的声音。把中间力量从中立逼向激进,这是国民党政权的最大失策。这一现象表明,已经失去农村和底层民众人心的国民党政权,也最终失去了城市人口以及他们中的精英人物——上层知识分子的支持。 时至1949年,由于在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主力被歼,南京政府大势已去,成王败寇,历史再次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大变局。面对败局,在为后路预作安排的显然对被称为“国宝”的文物和高级知识人才之价值是有认识的,他不愿把这批宝贵的资源留给共产党,于是在一面下令把“两院”宝物和收藏运台的同时,也一面部署著名大学的南迁,同时更制订了“抢救大陆学人计划”。计划中被列入动员南撤的人士有四类:(1)各校、院、会负责首长;(2)中央研究院院士;(3)与官方有关之文教人士;(4)学术界有贡献者。这些计划主要由教育部长朱家骅亲自负责,陈雪屏、蒋经国、傅斯年具体执行,并由国防部等部门配合。毫无疑问,科学社同人中很多人被列在了动员撤台的名单之中。时移世易,在这历史即将发生大转折的关头,这批向以“不依傍任何党派”自诩的上层知识分子也陡然意识到,其时的他们和当时的整个中国一样,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他们面临着痛苦的抉择。 由于这批主要置身于学界、科技界的知识分子以往在政治上多持“自由主义”立场,在面临国共易势时,许多人内心的惶惑是可以想见的。对他们的心态,现在已有一些论著作了很好的揭示,如曾任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所长的陈三井教授就撰有《1949年变局与知识分子的抉择》一文。他在文内把处于纷扰变局中的这批知识界上层人士作了四大类型的区分:(1)迎接解放,共辅新朝篇;(2)心存观望,根留中国篇;(3)坚决反共,义不帝秦篇;(4)乘桴浮于海,花果飘零篇。尽管有此四种类型之分,但陈的文章也证实在这分道扬镳的四类人中,属后两类的都为数甚少,而属前两类的显然占了绝大多数。如科学社同人中很多人虽被列在了国民党“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之中,但被“抢救”到台湾去的却寥寥无几。以时为科学社理事周仁为例,1947年时,中研院院长朱家骅就要他把他任所长的中研院工程研究所先行迁去台湾,周仁以需要选择所址为由,一再要求暂缓。至1948年,朱家骅又两次写信给周仁,让他速去台湾,但都被周仁所拒。再以曾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物理学家科学社理事吴有训为例,他因对国民党失望,1947年在应邀出席联合国在墨西哥召开的组织委员会会议时,坚决辞去了校长一职,会后他去了美国,但在1948年秋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之时,他悄然回到国内,和中央大学学生一起迎接了南京的解放。也有科学社同人中的一些杰出人士在国民党政权行将垮台时,因学术声望和造诣已为海外一些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聘请,有的人其时就在欧洲和美国等地讲学,但他们不仅拒绝了撤台,更选择了根留大陆。如时为科学社社长的任鸿 隽,大陆色变时已年过花甲,他的三个子女也都在美国,本来他也作了出国的准备,并已离开上海到了香港,但四个月后,他却毅然回返了内地。据有关统计,1949年时科学社理事会成员有27人,其中只有1人去了海外,其余26位理事全部留在了大陆。再如国民党“抢救大陆学人计划”中的重点对象——中研院院士,虽然当局为动员他们撤台竭尽了全力,但最终搬去台湾的只一个总办事处和数学、历史两个研究所,仅占中研院14个单位中的14%。就人数来说,去台的有130人,占总人数506人的25.7%。而81位院士中,去美国工作的12人,占15%,留在大陆迎接解放的60人,占院士总数的74%。更为感叹的是,1949年5月资源委员会在钱昌照、孙越崎、吴兆洪等人的率领下,在上海宣布了起义。资委会是国民政府重要的经济部门,其成员中多数人虽为科技人员,但颇受器重,因而在一些政府核心部门担任了一定职务,其核心人物翁文灏还一度被委以行政院院长的要职。而资委会同人的起义,对当时的国民政府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很明显,面对即将到来的变局,在国共两大政治势力对峙的中国,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势力——“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心情,无疑是“极其错综复杂”的。然而,不管是彷徨、是欢呼,还是无奈,他们中多数人在变局发生时显然离弃了国民党,而选择了一个对他们来讲实际上还十分陌生的新政权。如前已述,类似这样的抉择也曾发生在二十年前,当时他们中的多数,选择的却是国民党。当然,在作出抉择时,每个人都有非常实际的考虑,按陈三井教授的说法,走也好,留也好,都是各人“一生自我认定的最佳选择”,其间“无不掺杂了个人情感、家庭因素、师生情谊、承诺与职责等考虑,甚至与经济问题密切相关”,但陈教授也认为除这些因素外,更有决定性的因素乃深植于这些知识分子心中的那种“个体对大我的责任和使命感”。对此,其时发表于《科学》的一篇科学社理事曾昭抡的文章《1949年的中国科学家》颇能说明问题。他写道:“国内局面到了1949年,无疑业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旧的势必死去,新的将要诞生。”而这“新”在他们心目中又是什么呢?显然,他们有着企盼,这就是“多年来科学的厄运,可望有转机”。于是他写道:“此时此日的中国科学家不但用不着怕大时代的降临,而且应该鼓起勇气迎上去,发挥自己一生伟大的抱负。我们不要消极地去应变,而要积极地提出主张,作为将来建设新中国的参考。”这种因对国民党的彻底绝望转而寄希望于新政权的心迹,以时为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冯友兰的一段话甚为典型,他说:“我是中国人,不管哪一党执政,只要能把中国搞好,我都拥护”。又有人说:“中国好比有两个儿子,大的是国民党,二的是共产党。大的把中国搞糟了,应该让二的试一试。”正因为怀有这样的憧憬和期盼,很多在国共两大势力之间一贯持“中间”立场的知识分子,尽管对共产党及其将建立的新政权仍心存疑虑,但总认为“共产党当了权,也是要建设中国的,知识分子还是有用的,你搞自然科学,那就更没问题了”。更有不少人认为“自己既不是地主、资本家,更未加入国民党,与中共无仇无怨,甚至还因同情学生运动而被当局视为‘思想左倾’。如今中共要掌权了,在新政权中,自己凭知识吃饭,当无问题”,这样的表述可以说是说出了当时被认为是“中间势力”的人,尤其是那些一生孜孜以求“科学报国”人士中多数人的想法。 由于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在近代艰难的社会转型中,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成长可谓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尤其是五四后,国共两大政治势力已经形成,夹缝中的中间势力的生存空间极为有限,尽管他们已从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中脱胎了出来,也力争过“独立”的地位,但“人世”也好,“出世”也罢,他们始终没有走出寻求自身定位的困境,最终仍然是一个依附性的阶层,这正是他们的悲哀。所以,在国共两大政治势力的决战揭晓后,由于中共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与独裁当局作斗争时,曾高扬过“民主、自由”的旗帜,在开国之初,也贯彻了相对开明的知识分子政策,这些无疑都大大增强了这部分知识分子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当然,他们中也有选择出国和赴台的,但大部分认同了新政权则是不争的事实。客观而言,其中固有“趋利避害”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出于对国家美好前程的期盼。当年,他们在作出留国或返国选择时,对未来有过很多憧憬,虽在以后的年月里,道路并不平坦,但他们初衷不改,报效祖国之心未曾稍移。 中国历史论文:论中国历史上的政教合一 一、政教合一及其三种形式 “政教合一”是政权与宗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现象。在上古时代的许多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的教规起着类似法律的作用,该宗教的祭司或僧侣对政治有很大的支配作用,对人民思想控制很严,有些国家首脑同时兼任宗教首领,这种状况在东方奴隶制专制国家特别流行。在中古时代,东西方各国都用有国教之名或无国教之名的实质上的国教作为统治思想,政教合一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当时的国家一般地说都处于政教合一的历史发展阶段。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提出政教分离的主张以后,政教合一的现象日益减少,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还提出“神皇一体”、“祭政一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神道教一直作为其国教。当代进界上还有一些国家仍在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这里所说的政教合一,涉及的是狭义的政教关系,即宗教与统治阶级的政治的结合(西方人所称的relations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常译作“政教关系”,其实指的是“教会与国家之关系”,即体制化的宗教团体与作为统治机构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广义的“政教关系”应指一般的宗教(包括体制化的与非体制化的、正统的与异端的宗教)与一般的政治(包括统治阶级的与被统治阶级的、在朝的与在野的政治)之间的关系。这种结合的紧密程度,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家是各不相同的。结合的紧密程度较大者,可称为“神权政治”,即宗教与政治、教会与国家、神权与政权的完全结合;结合的紧密程度较小者,可称为“国教统治”,即被抬高到统治地位的宗教在思想领域内的控制。当然,这两类情形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大多数政教合一制度,总是介乎最严格的神权政治(如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所实行者)与最松弛的国教统治(如《拉特兰条约》废除前的意大利所实行者)之间,我们可称之为“温和的政教合一”,由于这种情形比较普遍,较能代表宗教与统治阶级政治相结合的一般状况,我们为了行文方便,也可简称为“政教合一”。于是,按照宗教与统治阶级政治相结合的紧密程度,我们就得到了政教合一现象的三个类型——“神权政治”、“国教统治”、(温和的)“政教合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三种政教合一的形式,是否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如果存在,又是什么宗教,以什么方式在这些政教合一形式中发挥作用。 二、中国历史上有“神权政治”吗? 神权政治是神权与政权合为一体, 国家机关与宗教机构紧密结合,借用神或宗教的名义进行统治的政治体制。神权政治只构成一定时期一定国家的政治制度的一个侧面,例如,它可以同君主制结合(如古代东方各国),也可以同共和制结合(如加尔文领导下的日内瓦)。在上古时代,由于宗教意识十分普遍和有力,由于原始公社中宗教与政治浑然一体的影响依然十分强大,各国政治制度都或多或少包含着神权政治的成分。在这种制度下,宗教是维持统治秩序的重要支柱;重大政治事务往往以宗教形式作出决定;政治活动的得失成败往往被归因于神意;最高统治者被视为神的化身或人,上层统治集团包含大量的宗教上层人物;宗教上的考虑对政治决策有重大影响。这些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古代的埃及、巴比伦、波斯、犹太、印度和中国。 神权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主要存在于上古时代,或者说从夏商直到西周。 所谓“有夏服天命”(《尚书·召诰》),夏禹“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说明夏代已有假借天命鬼神来统治的情形。至于殷商统治者,则不但自称天命而王,而且每事必问卜筮,以宗庙中的大室为治事之所,政令皆假神意而出,神权政治在此时发展到顶峰。周代开始“以德配天”,表明人伦方面的考虑在政治中所起的作用开始加重,但是周王仍以“天子”自居。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地位下降,极端的“神权政治”也开始随着“礼崩乐坏”而崩坏了。然而,比较温和的“政教合一”制度,在中国并未走下历史舞台,而以一种新的特殊的形式延续了二千年之久。这就是特殊的儒教与特殊的中国专制政治的结合,关于中古时期的这种政教合一形式,我们将在第四节再来详述。这里先说上古时期的神权政治。 上古时期中国的神权政治,有其鲜明的理论表现形态,即把人间的统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一概说成超自然超人间的“天意”或“天命”的结果。最有代表性的表述,是《尚书·虞书》中的这一段话:“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眨惶熘扔欣瘢?晕椅謇裎逵乖眨弧??烀?械拢?宸?逭略眨惶焯钟凶铮?逍涛逵迷铡!痹谑导?疃?校?诮逃刖?卤徊⒘形?肮??钡牧酱罅煊颍?此?健肮??笫拢?陟胗肴帧保ā蹲蟠?こ晒???辍罚?6?漓胗胝鞣?祀与戎)以及其他重大事务,又往往先由专人贞卜吉凶,然后才能决定实行。贞卜事项多与政务有关,可见政教结合范围之广。至于政教结合程度之深,于下列记载可见一斑: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尚书·洪范》) 这就是说,在决策过程中,国君、辅相以及民众的意见,都可以被卜筮之类初级的宗教活动所否决。这还不是地地道道的神权政治吗? 祭祀与占卜对于政治既如此重要,主持其事的“巫”与“史”,即“宗教人士”,也就成了国君的辅相,即“政界要人”。殷商时代的“巫咸”、“巫贤”,就是此类人物。至于各种名目的“史”,负责在国政大计决定之前,贞卜吉凶,并保存贞卜结果。由于熟悉重大往事,国君遇有大事必咨询之。所谓“天道福善而祸淫,祸福之至,必有其几;君子见微知著,明徵其辞;其后或远或近,其应也如响。作史者比事书之而策,侍于其君则诵之,有问焉则以告之。其善而适福,足以劝焉;淫而适祸,足以戒焉,此史之职也”(汪中:《述学·左氏春秋释疑》)。由于史官于国政如此重要,故王国维经考证后断言:“古之官名多从史出。”(《观堂集林·释史》) 汪中曾综述说:“天道鬼神灾祥卜筮梦之备书于策者何也?曰:此史之职也。……楚公子弃疾灭陈,史赵以为岁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吴始用师于越,史墨以为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陈敬仲之生,周大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韩起观书于大史,见易象孔成子筮立君以示史朝。”(《述学·左氏春秋释疑》)史官负责解释的天道鬼神灾祥梦等事,竟与灭国、用兵、立君等重大政务有关!这亦表明政教结合之深。司马迁也曾追述说:“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化己。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史记·龟策列传》)这又表明政教结合之广。 神灵信仰的表现,主要是祭祀活动。在我国上古时代,祭祀乃“国之大事”,往往由国君亲自主持,即孟子所谓“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孟子·万章上》)。倘若废弃祭祀,甚至会授人以讨伐的口实,如葛伯不祀,商汤伐之,殷纣慢于鬼神,百姓怨望,诸侯有畔,都是明显的例子。祭祀的对象首推祖先。祖先崇拜在我国一直延续到近代,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占有核心地位,这是我国小农经济和宗法关系长期延续并占据统治地位的一个副产品。上古时代祭祀祖先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国语·鲁语》说:“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因此祭祖成了国君的首要职责,祭祖制度也成为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部分和明显标志。《礼记·大传》说:“礼,不王不*:。王者*:其祖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大祖。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君,干袷及其高祖。”至于庶人的祭祀,则“不过其祖”,不许“追远尊先”。到了周代,更定立了维护政治等级的庙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礼记·王制》)宗教制度成了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作为“国之大事”的祭礼,还有别的对象,即各种自然神灵。《尚书·尧典》有“类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记载。《礼记·祭法》说:“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表明了自然神灵的祭祀也是与统治阶级的政治紧密相关的。而且这类属于自然崇拜的宗教活动,也都由国君亲自主持进行。 除了“祀与戎”,还有一种最重要的“大事”,即生产活动。在渔猎经济时代,田猎是一项大典。进入农耕时代,氏族首领则须领导耕作,但在部族联合和阶级出现之后,对耕作的直接领导渐渐转变为象征性的领导,表现为一种隆重的宗教式的典礼,即所谓天子亲耕仪式,一直延续到封建时代。《国语·周语》描述道:“古者太史顺时?土,……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士乃脉发。……王曰: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稷则遍戒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土不备垦,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司零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耨获亦如之。……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由此看来,上古时代之宗教、经济与政治,真可谓三位而一体! 前述祭祖和庙制的宗教上的等级制度,从西周开始又与宗法制度相结合。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宗子有主祭特权,不许支子主祭(《礼记·王制》:“支子不祭”),都是这种结合的明证。宗法制的“尊祖”、“敬宗”和“亲亲”、“尊尊”等原则,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构成所谓“礼”的核心内容。而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首要特点,就是宗法思想居主导地位。(《孝经·五刑章》:“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法制的主要特点,就是以“礼”为法律的基石和准绳。在汉字中,“法”字本作“?”和“?”。据《尔雅·释诂》解释:“法,常也。”?的本义指常行的范型或标准,即行为规范。据《说文·?部》解释:“?,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就是解?,亦作獬豸,古人信其“性知有罪”。①《说文》解释说:“解?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所谓不直,即对当时行为规范的违反。这种种情况都表明,上古时代的宗教、伦理与法律制度,也可说是三位而一体。 另外,上古时代根据季节气候皆有“帝”或“神”在主持,违反时令即受惩罪的迷信,而有天子帅公卿大夫迎春于东门,迎夏于南门迎秋于西门,迎冬于北门的仪式(《礼记·月令》),有“度于天地,而顺于时动;和一民神,而仪于物则”(《国语·周语》)。的说法:在战争中常以占卜等宗教仪式来动员群众,假借神意来鼓舞士气,从占卜命辞到《易经》,都有不少卜问战事的记载,从夏启伐有扈氏,商汤伐夏桀,到周武伐商纣,都自称是执行神的惩罚。②这些都是神权政治的明显表现,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对照本节开头所列的神权政治的各项特点、夏商周时代的中国宗教(包括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和统治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都无不具备。这种神权政治既神化了统治阶级及其各项政治活动,神化了当时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秩序,当然对于巩固当时的政治、维护统治秩序,统一新兴国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三、中国历史上有“国教统治”吗? 国教是由统治阶级或执政当局定为国家的全民性信仰的宗教,它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秩序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原始社会,氏族或部落宗教曾经是氏族或部落的全民性意识形态。奴隶制的统一国家出现之后,统治阶级往往以某一部落的神?为全国共奉之神,或者以征服者的宗教取代被征服者的宗教,或者创立或接受某种新宗教,将其定为全民信奉的官方宗教,以求获得意识形态上的统一。在国教体制下,国教的祭司或僧侣往往享有很高的地位和特权,对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发挥重大的影响,并排斥其他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造成意识形态单一化的状况。国教在中古时代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逐渐被接受为现代政治和思想原则,意识形态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虽然某些国家仍然保留国教,但其强制力已大为减弱,对其他的宗教和意识形态已不再完全排斥了。 我们所说的“国教统治”,就是指这种利用某种宗教来统制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为既定社会制度辩护的现象。起这种作用的宗教,有的被宣布为“国教”,有的没有宣布,有的具有“国教”的名称,有的没有这种名称,有的有一套系统完备的制度,有的没有这种制度,但它们都赋有同样的职能,实质上都是有形或无形,有名或无名的“国教”。 有人认为我国既无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当然也就没有“国教”可言。然而历史事实证明,我国自古以来的确存在着实质上的国教,或者说,我国古代的某些宗教确曾有着上述国教的特征和职能。 殷商以来的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汉代以后的儒教,实质上就是我国古代的国教。上节所引的不少材料已经证明,殷周两代的祖先崇拜和天帝崇拜制度,都是由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宗教制度。这种宗教制度同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在全民当中推行,起着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作用,关于这一点,下边这段记载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国于是乎蒸尝,家于是乎尝祀,百姓夫妇择其令辰,奉其牺牲,敬其粢盛,洁其粪除,慎其采服,?其酒醴,帅其予姓、从其时享,虔其宗祝,道其顺辞,以昭祀其先祖,肃肃济济,如或临之。于是乎合其州乡朋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于是乎弭其百苛,殄其馋慝,合其嘉好,结其亲昵,亿其上下,以申固其姓。上所以教民虔也,下所以昭事上也。天子?郊之事,必自射其牲,王后必自舂其粢;诸侯宗庙之事,必自射牛、?l羊、击豕,夫人必自舂其盛。(《国语·楚语下》) 好一派为着人间的目的,上下左右虔诚祀奉的宗教场景!这种上自君王,下至百姓的全民宗教活动,一直延续到近代中国,对于“教化”人民虔诚“事上”,维护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有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气质,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事实)。 商族征服并统治其他部族以后,政治上的一元化必然要求意识形态上的一元化,其标志就是信奉“上帝”的国教的出现。“这个上帝不是商族的民族神,但却与商族有特殊关系;上帝的神性作用的范围遍及全国上下臣民,却又是殷商王朝贵族的保护神。”(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第258页,中华书局,1982年)所谓商王的祖先“宾于帝”的说法、多次出现在殷墟卜辞中。至于“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体”(《书·商书·太甲中》),“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书·商书·咸有一德》),“惟天监下义,典厥义”(《书·商书·高宗肜日》),“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同上)等种种说法,鲜明地表现出这种上帝崇拜维护殷商统治秩序的国教实质。 周灭商以后,上帝的名称多了(有“上帝”、“天”、“皇天”、“上天”、“?天”、“昊天”、“苍天”、“天帝”等等),政治职能也扩大了。先王不只是“宾于帝”,而且本身就是“天子”(《诗·时迈》:“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社会规范和制度也来自“天意”(《礼记·丧服四制》:“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人民既然必须“奉若天道”、“恪谨天命”,当然不能违反或抗拒了。周的统治者还“以德配天”,使“天”赋有了更多的人格神的属性,以便更好地发挥天帝崇拜“教化”下民的国教作用。下面这段话典型地说明了周代的天帝崇拜把统治秩序神圣化的作用:“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周书·泰誓上》) 至于殷周以来祝、巫、儒、史之类“国教专职人员”身居高位,对国家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上节已说得不少,这里不再重复了。 春秋战国以后,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然而祭祖和祭天、作为实质上的国教,并未废弃。郊祭、庙祭和封禅之类祭仪仍然进行。秦襄公曾作西?,秦文公曾作??,秦皇汉武都曾亲行封禅,汉高祖曾立北?,孝文帝郊雍,武帝幸雍、幸甘泉、郊祭太一,都是证明。不过诸侯祭天,是周天子地位下降在宗教上的反映,五帝出现,是阴阳五行观渗入上帝信仰的表现而已。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况说:“日月蚀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荀子·天论》)。又说:对于卜筮和祭祀,“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同上),“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荀子·礼论》)。一语道破了殷周以来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的实质。而国教不过就是统治阶级赋予了政治性质以便为自己服务的宗教。 儒家学派创立之初,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并非宗教。但它在宗教方面并不否认天命,在政治伦理方面鼓吹孝弟仁义,维护周礼和宗法制(我们知道宗法制是与祖先崇拜这种宗教形式密切相关的),并把两方面结合起来,主张由矢志“克己复礼”而又“知天命”的“君子”来治理天下。这种宗教方面的态度为它以后的宗教化提供了内在根据,而其政治主张又为它以后的国教化准备了条件。孔子本人对于天命鬼神的态度是矛盾的。他既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之类的话,同时又“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提倡“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总的来说,他不探究形而上的天命鬼神在本体论上的有无,但他从不否认其存在的可能性,而且他明确地维护作为古代礼乐制度的祭祀之礼。③因此,从右的方面继承他的孟轲和董仲舒等人,分别发展了天命信仰和天人合一之说,借他的名义为统治阶级立言的《礼记》更说:“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是故夫记,必本于天,?ビ诘兀?杏诠砩瘢?镉谏ゼ郎溆?璩?福?适ト艘岳袷局?9侍煜鹿?铱傻枚??病保ā独窦恰だ裨恕罚?S炙担骸胺仓稳说溃??庇诶瘢?裼形寰???赜诩馈保?ü?漓耄?梢允谷恕吧显蛩秤诠砩瘢?庠蛩秤诰?ぃ?谠蛞孕⒂谇住保ā独窦恰ぜ劳场罚?K?裕?岸E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同上)。这就使古代宗教与儒家学说结合起来,直接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了。在这里,传统宗教、儒学和政治“三合一”的新国教的胚芽,已经清晰可见了。即令是从左的方面继承孔子的荀况也说:“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总而言之,后世的儒学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宗教的祭天祭祖内容,又阐扬了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礼制,再加上一套作为自身特征的仁义孝悌伦理说教,所以特别适合于上借神权,下靠父权,骨子里集权专制,外表上仁义道德的统治者的需要。它在汉武帝以后演变为专制国家的实质上的国教,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汉代统治者笃信天命鬼神祸福,自武帝以降,改元多达七十五次,便是一大表现。在经过汉初一段时期的选择之后,统治阶级终于看中融合阴阳五行说和传统宗教(敬天祭祖)而宗教化了的儒学,罢黜百家,定于一尊,确立了它统治中国思想达二千年之久的国教地位。从此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教育专以儒经为内容,“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汉书·艺文志》),“良家子弟之于六艺‘尔雅’,犹之乎西洋经院学者之于古希腊拉丁教条”④,“金马门、石渠阁、白虎观、鸿都门,‘服方领、习矩步者,委蛇乎其中’,这是活埋人性的中古道院的尊严所在”(同上)。除了控制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之外,当时儒教的国教化还表现在:第一,施政往往以“经义断事”,前述改元大事即是一例。甚至司法工作也有“引经断狱”的现象。第二,选用官吏,也以儒经为标准,以便于“祖传秘记,为汉家用”,以至于“大师众至千余人,皆禄利之路然也”。第三,天子亲与教义的制定。如宣帝甘露三年诏诸儒会石渠阁讲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章帝建初四年会诸儒于白虎观,讲五经同异,帝又称制临决,结果产生宗教法典《白虎通义》;灵帝时定正“五经”文字,刻石于太学门外,以取正而不杂异。无独有偶,在当时的世界上与汉帝国双峰并峙的罗马帝国,为基督教成为国教打开大门的君士坦丁大帝,召集了历史上第一次主教大会——尼西亚公会议,亲临致词,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统一教义,制定了著名的“尼西亚信经”,以后又以皇帝名义颁发《新约圣经》定本,命细工巧匠制备五十部分发各地教会,以止息一直存在的争论!这两大帝国的统治阶级都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准备过程,在大致相同的时代,确立了各自国家中思想领域内的国教统治。⑤ 自此,儒教经典一直成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从两汉时期的经学和谶纬之学,到魏晋时期以老庄解释儒经的玄学,从唐代排佛的“道统”说,到宋明兼融佛道的理学和心学,儒学的宗教特征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发展,其理论也益发系统而完整,孔子更被推崇为圣人和教主。甚至连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而掀起变法运动的康有为,也认为“孔子创教”而且仍要从该教的经典中去寻找维新的理论根据。 对照前述每一项国教的特征和职能,儒教都是当国教之称而无愧的。它是由执政当局扶持而占据统治地位的;它控制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思想,上自君王,下至村夫,都深受其纲常名教精神的濡染,“天地君亲师”牌位深入于穷乡僻壤,仁义忠孝主题渗透于小说民谣;它的官方地位由于科举制度(从唐以《五经正义》,为取士标准,到元以宋儒经注为取士标准,直到明清的八股文以《四书》、《五经》出题,以宋儒经注为据)而进一步加强,并成为教育事业的主导思想;在维护统治秩序方面,它通过“礼”的说教,起着“法”的镇压所望尘莫及的作用,因为这个“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敬畏之感,使人服膺”(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第51~57页,1948年版);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加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同时又在不同的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排斥各种外来的宗教和意识形态(佛教不得不被它改造,甚至甚督教传教士也不得不迁就它)(由此而有所谓“中国礼仪之争”),维持了思想领域内的统一和专制;从董仲舒提出只有儒生才能做官,以至于“鸿都门学之士,至有封侯赐爵者”(《文献通考》,转引自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到隋文帝创设科举,以后有功名的儒生不但享有特权如秀才以上免役,生员无力纳赋,可以奏销豁免,举人以上犯奸不治罪,只“削职为民”。西方基督教教士在中世纪亦有特权。,而且对于国家的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发挥着重大的影响,简直可以说,构成古代中国统治阶级主体的,从经济上看是地主,从意识形态上看是儒生! 国教在世界历史上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而且在历史时代上越往上溯就越普遍。以同一时期来看,在比较闭塞和保守的社会中,国教比较常见。当然,一种宗教的产生和流行,绝非统治者的一纸敕令所能造成,但是统治者的政治措施,却可以决定它能否成为国教,这就要看统治者是否认为它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了。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宗教(世界三大宗教以及印度教、犹太教、神道教等)都有过成为国教的经历,儒教也不例外,因为它在封建时代既适合于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又适合于宗法制的社会环境,因而是有利于中国封建统治秩序的巩固的。 四、中国历史上有“政教合一”吗? 关于“政教合一”以及介乎“神权政治”与“国教统治”之间的温和的“政教合一”的界说及特征,我们在第一节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重复。但这里所说的“政教合一”,所指的是第一节所称的政教合一的“三种形式”之一的“温和的政教合一形式”,这是应该记住的。如果说前节所说的“国教统治”主要表现宗教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职能,那么本节要谈的“政教合一”则主要表现宗教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职能。在中古时期,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封建统治者都常常宣扬君权神授,以神权巩固政权,政教合一是普遍的现象。所有的区别仅仅在于合一的程度和方式不同,而这种不同乃是各国的社会政治状况的不同以及宗教和意识形态状况的不同造成的。 第二节已经提到,夏商周三代的神权政治崩溃以后,比较温和的政教合一制度,在中国并未走下历史舞台,而以一种新的特殊的形式延续了二千年之久。这就是特殊的儒教与特殊的中国专制政治的结合。 中国封建国家的政治特征是君主专制,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特征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宗法制,而儒教的重农观念⑥和纲常伦理⑦,恰恰与这三大特征相适应。所以它与封建国家的结合,在逻辑上是必然的,在历史上是有基础的。 政教合一现象的考察,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全面进行:政治指导思想,统治集团构成,教育制度,法律制度,基层统治。虽然儒教没有基督教那样的教会组织(其实其他宗教也都没有基督教那样的教会组织,但不能说它们就不是宗教),中国的封建国家与欧洲的封建国家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儒教与中国封建国家的结合即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在上述五个方面都有独特然而是鲜明的表现。在政治指导思想方面,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以儒教为正统思想,从帝王到大小臣僚无不自幼诵读儒经,熟习纲常名教,以为治国之本。因为儒教神化封建政治,有利于他们的统治。董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春秋繁露·尧舜汤武》),“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朱熹说:“法者,天下之理”(《朱子大全·学校贡举私议》),“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文公全集·读大记》)。他们把封建政权、封建法律和封建的政治伦理规范都说成是“天意”或“天理”的结果,类似的君权神授的说法在儒教理论中是不胜枚举的。所以儒教倡言的“礼”,在统治者心目中,不只有道德的意味,而且有宗教的色彩,又不只有宗教的效能,而且有政治的功用。所谓“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礼记·礼运》)。这个“礼”,不单是“礼教”,而且是“礼治”,是政教合一的“礼”。礼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的一大独创,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曾经为之倾倒。殊不知它不过是与欧洲形式不同的另一种政教合一,所以欧洲各国自称“基督教国家”以别于“异教国家”,而中国自称“礼义之邦”以别于“化外之邦”。 在统治集团构成方面,前节已经提到,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由儒生构成。早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把仕途与学儒结合起来之后,这种结构体制就大致定下来了。汉代的儒教以经学形式出现,政府从在太学学经的儒生中选拔官吏自不必说,更由于经学以师法家法相传,这种“思想界的基尔特制”(参见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秦汉社会的研究》)由“累世经学”而“累世公卿”,由“士人”而“士族”,从朋比标榜,乡党品题,发展出汉魏的豪强高门,又发展为两晋的门阀世族,形成了隋唐之前统治阶级的主要部分。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取士制度以后,中小地主的入仕使统治集团在经济等级上多样化了,但在意识形态上却更加单一化了。统治集团构成方面的政教合一更加紧密而稳定,而且制度化了。中国封建官场的这种特点,正好用得上这么两句话,叫做“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 宗教与教育结合,是历史上政教合一现象的一大表现。在中国封建时代,这种结合的密切和稳定也是举世罕见的。这主要得力于科举制度。秦汉以前,私学繁荣,百家争鸣,政治上的多元与思想上的多元相得益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对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正是要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从此不论太学、郡国学、校、庠、序等等大小官学,还是广布民间的所谓私学,都以儒经为主要教学内容。所谓今文古文之争,也同统治阶级内部在朝与在野两大集团的争夺密切相连,从王莽到王安石利用古文经,从刘秀到康有为利用今文经,都说明那儒经好一似“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经过一段士族豪门垄断文化的时期之后建立起来的科举制度,更把儒教对教育的控制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由于科举是入仕的必经之途,因而科举的科目就成了封建教育这辆马车的驭者,使之永不离经叛道,而成为封建统治者得心应手的绝妙工具。唐太宗曾眼看着大批入选的儒生而喜不能禁,脱口而出:“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这些“英雄”即封建国家的“栋梁”,正是万千莘莘学子的引路人。所以,此后一千多年中,官学也好,私学也好,多半是学经入仕的预备场所,“四书五经”的一统天下。 在法律方面,中国封建时代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礼治”⑧原则。从董仲舒根据“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春秋繁露·阴阳位》)而提出“德主刑辅”,到最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唐律》的“一准乎礼”(《唐律疏仪·序》)、“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仪·名例疏》),莫不如此。直到封建法统即将告绝之际,宣统皇帝还下谕声称“三纲五常”“实为数千年相传之国粹,立法之大本”(《新刑律修正案汇录》)。正因为如此,历代封建法律都只以“治民”、“治吏”为目的,从来没有治君之法,法自君出,狱由君断,皇帝特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汉武帝定儒教于一尊之后,儒教不但成为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渗透到法律运用和司法过程之中。隋唐之前,“引经决狱”、引经注律之风一度盛行,随着儒教经义的法典化,经学家也有兼而为律学家者,如马融,郑玄、杜预皆是。汉儒宣扬的阴阳五行四时之说,竟使“秋冬行刑”制度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儒教的宗法精神浸透了以家族为本位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习惯法,形形色色的家法族规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尤以宋朝以后为甚。这些家法族规不仅对于家族成员具有巨大的约束力,而且得到国家承认,成为国法的重要补充。清末推行新政时,学贯中西的法学家沈家本主持修订新法新律,准备采用以个人为本位的现代原则取代以家族为本位的封建纲常,在张之洞等人指其“败坏礼教”、“违背君臣父子夫妇之伦”和“男女之别、尊卑长幼之序”的攻击下,仍然不得不凭靠“治国之道,以仁政为先”的儒教理论进行反抗,最后并以退让告终。总而言之,宗法观念、君臣等级和重德轻刑的儒教精神,指导封建立法达二千年之久,构成了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却不利于商品经济和与之适应的“私法”的发展,特别在封建社会后期,更严重地阻碍了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 封建时代的中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世界大国。庞大的中国社会不是靠生产的高度分工和社会化联合起来的,那么,小农经济的分散的基层,与封建政治的集权的顶层,乡村与朝廷,是靠什么联结起来的呢?曰:士大夫与绅士。士大夫即在朝作官的士,绅士即在野乡居的士,士就是读书人,也就是儒生。作为士大夫的儒生,执行着国家机构的正式管理职能,作为绅士的儒生,执行着社会基层的非正式管理职能。没有后者在“天高皇帝远”、官吏和政令难于深入的穷乡僻壤,作为官僚机构的延伸和补充,用统一的礼教去提供并实施一定的社会规范,则人口如此众多、幅员如此辽阔的封建中国能维持如此长久的统一和稳定,那是无法想像的。一般说来,这些绅士虽非“鸿儒”、亦非“白丁”,他们往往有过科举功名或者宦游生涯,休闲或退任而乡居在家,身兼地主或者与地主关系密切,于是凭借政治、经济或文化的优势,在宗族和乡里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威望,俨然“以师为吏”。举凡乡里的道德“教化”,宗祠祭祀,排难解纷,民事仲裁,都少不了他们。他们还充当征收赋税的媒介人、学校、道路、水利等公用设施的筹办人或主持人,地方志的编修者,甚至乡练民团的组织者或统率者。康熙皇帝曾颁发圣谕十六条,悬于直省学宫:“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息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警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防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引自《圣谕广训》)这真是儒生充当编外基层官吏,儒教为封建政治服务、二者完美结合的全面写照! 如果我们把儒教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把中国封建社会与欧洲封建社会和阿拉伯哈里发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就会发现,虽然这些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特征,它们的政教合一情况也有许多不同;但在上述五个方面,儒教的政教合一情况,同基督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政教合一情况,在基本点上都是非常相似的。限于篇幅,这里不多说了。 五、几点佐证 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同中国历史上的政教合一问题有关,所以这里不能不提及。但这两方面的问题涉及面太广,理应专文论述,这里只能简略地说几句,同时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教合一现象的佐证。 第一方面的问题,是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的政治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二方面的问题,是中国历史上宗教与被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在野集团的政治活动的关系。 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为自己的政治服务,一是利用其出世因素,因为所谓出世可以转移人们对此世的注意,从而有利于巩固现存的社会秩序,于是出世本身就成了一种入世,成了“用退出政治来参加政治”(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第33页,1993年)二是利用其入世因素,因为任何宗教都有入世的因素,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这种因素可以表现为某种社会政治主张。由于同一种宗教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行为修持,尤其是社会政治主张,均因民族、阶级、阶层、职业集团以至个人的不同而不同,专制统治者对它的利用,仅以其在政治上有利于己,表现出顺从趋势为条件,倘有异己的倾向,则予以打击或排斥,即令对国教也不例外。 总的来看,封建中国的“国教”无疑是儒教,但是统治阶级的当权派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出于自身的偏好,或由于一时的政治需要,也有贬抑其至上地位,或者打击其异己派别等情事发生。前者如梁武帝之崇佛,隋文帝之贬儒,儒教的国教地位曾一度岌岌可危。后者如东汉党锢之祸,北宋新旧党之争,南宋义理派时势派之争,明代东林党案,清代禁立盟社和文字之狱,代表正统儒教思想的儒生或士大夫,都曾遭到排斥镇压。这些历史事件都有各自的社会政治原因,但它们也说明,即使对国教,专制统治者也要令其完全屈从于己,以为驯服工具,倘有利用经义教理同自己作对者,定要排斥打击,置“仁政”、“礼治”的祖传圣教于不顾! 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佛道两教在中国没有儒教似的国教地位,统治阶级对之又拉又打的现象更为显著。佛教东来之初,统治阶级以为它能“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魏书·释老志》。,所以“莫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也”(《魏书·释老志》)。佛教依附神仙方术而扎根,迎合魏晋玄学而发展,到南北朝时几有取代儒教而成为国教之势,隋唐时期更是盛极一时。这种发展,正是佛教方面的依附迎合与统治阶级的拉拢扶植相结合的结果。晋僧道安曾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行。”(《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这句话已为随后的历史事实所证实。 由于“中国的佛教的势力远不能与欧洲中古时期基督教的权力相比”(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第29页),“佛教在中国不是唯一的宗教。因此,它的影响也有一定的限度”(同上)。综观中国封建社会,势力类似欧洲的基督教而占有统治地位的宗教,还是儒教。即令那位以多次“舍身事佛”闻名的梁武帝,一边舍身事佛,一边还为孔子立庙,置五经博士,下诏宣称:“建国君民,立教为首,砥身厉行,由乎经术。”所谓教者,儒教也,经者,儒经也。梁武帝之立佛教为“国教”,是“使儒家的社会伦理观点与佛教的迷信思想密切结合”(同上书,第26页),这位中国最典型的佛徒君主,也“不能用佛教来排斥儒学在政治上的地位”(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2编,第439页)。在中国的思想环境和政治环境下,佛教受到限制(计有分官设职,防止伪滥,限制立寺度僧,规定试经度牒制,沙汰僧尼等措施)甚至遭受打击是在所难免的。所谓三武一宗之灭佛,当然首先与佛教的经济,社会势力膨胀有关,但也同三教之彼此斗争有关。北魏太武帝和唐武宗灭佛,既有道士从中撺掇,又有禁斥“非圣之言”与“外方之教”之意。北周武帝灭佛,诏“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后周世宗灭佛,诏禁“亲无侍养者”出家,二帝灭佛,乃为维护儒教,弘扬礼乐、维护纲常。至于历代士大夫之反佛议论,更多于同一目的。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说:“及至李唐奠定宇内,帝王名臣以治世为务,轻出世之法。而其取士,五经礼法为必修,……科举之制,遂养成天下重孔教文学,轻释氏名理之风,学者遂至不读非圣之文。”(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39页,中华书局,1982年)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亦有类似遭遇。原始道教曾为农民起义的动员和组织形式,故遭受封建统治者压制。东晋以后与纲常名教相结合而产生的贵族道教,则受到统治者的扶持拉拢。但综观中国历史,除了在北魏太武帝、唐武宗、宋徽宗、明世宗等几个皇帝统治下,一般而言,道教都未能上升到统治性意识形态的地位。道教与佛教互争,各有胜负,但二者均常同受儒教排挤而受挫。按范文澜先生的说法,儒释道三家的关系,大体上,儒对于佛,排斥多于调和,佛对于儒,调和多于排斥。佛与道互相排斥,儒对道不排斥也不调和,道对儒有调和无排斥。这话不用于思想理论方面而用于政治关系方面,颇有道理。这种关系也是儒教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实际上的“国教”地位的有力佐证。 前曾提及,广义的政教关系,还应包含非体制化的、异端的宗教与被统治阶级的、在野的政治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应包括非国教的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宗教与某些历史发展关头的政治变革运动的关系。这些方面的关系也非常复杂,我们在此且把它归纳为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即人民起义的宗教外衣,异端运动的社会实质,与宗教改革的政治内容三种类型。在中国历史上,这三种类型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它们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教合一现象。恩格斯说过:在封建时代,“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为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1页)中国封建时代也不例外,由于社会政治制度中一直包含政教合一的成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儒教与封建政治的合一),这种制度的身上一直披着那层“神圣外衣”。所以反对这种制度的人民起义,在用“批判的武器”为“武器的批判”开路之时,在“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的时候,也往往戴上一副神圣的手套,用种种宗教或迷信的方式作为宣传和动员组织的手段,这是从陈胜起义、黄巾起义、孙恩起义、法庆起义、母乙起义、方腊起义、钟相起义、王念经起义、红巾起义到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都一再证明了的。 以上提到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是利用非国教的宗教为自己服务的,这当然具有同统治阶级利用国教相对抗的性质(例如洪秀全的这种对抗就是十分自觉的)。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农民起义,利用了儒教理论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贵君轻”等说法,打起“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旗号以为号召,这些起义被正统儒生和封建统治者诬为“离经叛道”、“犯上作乱”,起义者的主张被视为异端邪说。这种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教合一的一个证明。正是由于一种宗教的正统理论受到统治者支持,正统教派或教内权威在该教流行的国家内与世俗当局关系密切,并借助政权力量压制非正统的思想或教派,所以一种宗教的异端才会与被统治阶级联系在一起,才会成为带有浓厚社会政治性质的、被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在野派(或反对派)的运动。嵇阮之流菲薄周孔,被斥为“非圣无法”,反映出寒门庶族地主与门阀士族地主之间的社会矛盾,以及曹氏与司马氏之间的政治斗争;康梁之辈维新变法,被指为“灭圣经”、“乱成宪”、“堕纲常”、“无君上”,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社会矛盾,以及改良派与顽固派之间的政治斗争。而中国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民间宗教和秘密宗教,往往是儒释道三教异端的大杂烩,也往往成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总之,既然政教合一使得正统宗教与统治阶级的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受正统宗教压制的异端与受统治阶级压制的被统治阶级的政治,必然也会产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联系。这正是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双重控制的必然产物。 一般的政教关系不能不涉及宗教改革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内容。提起这个问题,人们经常想到的是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不少人宁可大谈公元前15世纪末到14世纪初的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宗教改革,或者藏族僧人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就是不谈中国汉族历史上的宗教改革,似乎这种事情与中国无缘一般。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意识形态要适应社会状况,宗教不例外,中国汉族的宗教当然也不例外。当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与社会上层建筑的矛盾时,上层建筑包括宗教就必然发生变革;在宗教与政治紧密结合的情况即政教合一的历史条件下,宗教的变革必然带有政治内容或具有社会政治的作用。如前所述,中国既有自己的传统宗教,就必然有宗教的变革(不论当时有没有“宗教改革”的名称⑨),既有政教合一的现象,其宗教变革就必然其有社会政治的内容。 殷商时代产生了“帝”的观念,它统御原来各部族的种种自然神和社会神,超越了民族界限而又与殷人有特殊关系,这既反映出殷族与被征服各族的统治与被统治的新关系,又是原先各族分散的神灵崇拜不适应新的统一王国需要的结果。周灭商以后,不但上帝的称号增加了许多,而且出现了系统的天命观,上帝的神性大为扩展,上帝在道德和政治上的权能也加强了。商王与上帝并无血缘关系,只在死后才“宾于帝”之左右,而周王则被说成“天子”,所谓“有王虽小,元子哉”(《书·召诰》),“昊天其子之”(《诗·时迈》)。周公“以德配天”,把天帝的神性与社会道德和政治制度(周礼)更密切地结合起来。周朝统治者又制定了一整套宗教祭祀方面的“庙制”。这些做法,旨在使当时的宗教在维护王朝纲纪,驯服天下万民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总之,殷代夏和周灭商之后的宗教变革,正是政治上的“汤武革命”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假如我们承认,汉武帝摒弃汉初占统治地位的黄老之学,罢黜百家,独尊含有大量神学和迷信、天命色彩浓厚的“儒术”⑩,设立官方的五经博士,实行思想统治,确实算得上意识形态领域(宗教在这个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一项重大变革的话,那么,这至少可以算是类似宗教改革的一种措施。这种改革措施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黄老无为之说不利于积极的统治,学派纷争有碍于控制人民的思想),明显的政治作用(调整统治阶级的思想,巩固君臣上下尊卑的秩序,为统治集团培养思想统一的“人才”,使封建统治带上神圣的光圈),以及深远的历史影响(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等等),这也是毫无疑义的。类似地,王莽把古文经学扶上官方地位,刘秀取消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博士,隋朝创兴科举制度,唐朝颁布《五经正义》用于科举取士,对这些重大的措施也可以从宗教改革角度作出分析。除此之外,寇谦之在朝廷支持下“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佛教禅宗“呵佛骂祖”,主张“即心是佛”,元代蒙古皇室大力推崇喇嘛教,这些事件不无具有宗教改革的性质,并且具有各自不同的或深或浅的社会根源,或大或小的政治作用,或好或坏的历史影响,于此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不论是根据理论进行分析,还是根据事实进行归纳,不论是从正面,即从政教合一的三种形式来观察,还是从侧面,即从儒释道三教的政治关系来观察,甚至从反面,即从宗教与被统治阶级政治的关系来观察,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历史上,政教合一的确是存在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这种政教合一,就是儒教与封建专制政治的结合。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城市规模以空前速度扩展,新城市也纷纷涌现我国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作为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对城市环境保护不力和对城市园林绿化重视不够,致使城市生态环境在这一进程过程中受到极大的破坏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渴望自然,要求建设“生态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积极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1 城市的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而每个人都希望居住在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爽、鸟语花香的地方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过渡膨胀,伴随而来的是垃圾、有害气体、噪音等的急剧产生或增多,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1.1 大气污染 目前,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火车、飞机等产生大量的煤烟、粉尘、硫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1.2 水体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城市所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地面径流,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大量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入河流,使河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变坏,尤其是饮用水水质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1.3 环境噪声 随着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的飞速发展,城市噪声来源增多,噪声分贝增大一般来讲,噪声在50dB以下,环境是安静的,而各种车辆造成的噪声一般都在80dB以上,有的达到180dB以上,造成人们心理紧张以致耳聋。 1.4 热岛现象 城市下垫面是一个人造的下垫面,人为的建筑物面积占绝对优势,植被相对较少,消耗于蒸腾的热量少;城市上空污染物质多,产生了保温作用,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市区风速较弱,热量的水平输送少;同时城市下垫面的热容量也较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城市内部的气温常比其他地方高,而出现热岛现象热岛现象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常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2 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2.1 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 绿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对地球上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环境中,由于人口的增加,氧气消耗大,二氧化碳浓度高,这种平衡更需要绿色植物来维持。 2.2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城市绿地对城市工业和交通所排放的大量污染气体有阻挡、吸收、滞留和过滤的作用据有关专家测定,每1hm2加拿大杨平均每年可吸收大气二氧化硫46kg,每1hm2胡桃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34kg,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具有净化空气能力。 2.3 减弱噪声 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能吸收声波,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弱噪音5dB-10dB;乔灌草结构带30m宽可降低噪音3dB-5dB。 2.4 改善城市小气候 城市绿林在酷热的夏季,其枝叶形成浓郁覆地,直接遮挡来自太阳的辐射热而且也阻隔了来自地面、墙面和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同时, 城市绿化地段有强烈蒸散作用,它可消耗掉太阳辐射能量的60%-75%,因而能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高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在严寒多风的天气里,也能使温度降低较为缓和。 2.5 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一般以乔灌草相结合配置这些花、草、树木不但具有显著的生态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布局合理、设计美观的城市绿地不仅可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可美化城市,使人赏心悦目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的花,千姿百态的造型,均可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 3 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为需求发展的能力”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宣言,正式确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不断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使开发建设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城市及城乡结合带自然资源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群落,不断提高城市绿地定额指标,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4 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较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高致使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总体水平偏低。 4.1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现状绿地定额指标低 椐统计分析,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距国家规定的目前应达到的标准(人均公共绿地6.5m2以上,绿地覆盖率35%以上)还有一定差距而专家分析,城市植被覆盖率在35%以上时,才能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缓冲能力,所以,我国的绿化水平从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城市生态要求。 4.2 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 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 4.3 存在一些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倾向性问题 如重名贵品种轻一般品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树还有的城市不顾城市规模,不顾绿化布局,在草坪与广场建设上片面追求面积越大越好;不顾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冷漠乡土树种,盲目引进外地树种等。 4.4 发展不平衡 各城市之间、城市的区与区之间,城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绿化的发展不平衡。 4.5 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 4.6 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首先是法制观念有待提高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无人问津;其次是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 5 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措施 5.1 提高认识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力量薄弱,城市园林绿化基础差,居民绿化意识低下等,这些决定了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增强自觉性与责任感《城市绿化条例》第3条明确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中的单位和有劳动力的公民,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植树或者其他绿化义务”这些规定,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现在有不少城市开展“城市绿化年”、“建设园林城市”“城市绿化达标”等活动,使城市居民绿化意识迅速提高,把加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环境的自觉行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合理定位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 5.2 转变城市规划观念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已有了质的扩张,不仅是城市的点缀和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且被历史性地赋予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功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应再向过去“见缝插绿”补窟窿和为应付规划用地指标将完全不能绿化的“废地”充实到绿地队伍中,而应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协调起来,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以普遍绿化为基础,努力扩大绿地面积;规划时既要注重城市中心地带,也要扩展市郊外围,体现绿色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5.3 遵守生态学原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从生态学基础理论来研究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是如何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遵守生态学原则,要求在园林绿化时注意其以下特性:。 5.3.1 公共性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要求在整个城市的地域上,包括城区、郊区、近郊区、远郊区,形成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在总体上园林绿化是以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它所产生的净化空气、光合作用、调节气温、降温保湿、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避灾、美化环境、休息游憩、保护文物等综合功能,都属于非对抗性的,因为绿地或绿化带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具有同时供应使用价值的功能,在供应一个人使用的同时,还能供应其它许多人使用,而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大家同等使用,获得同样的使用价值,满足同样的生存、享用等需求。 5.3.2 无界性 生态园林从客观上打破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狭隘小圈子、小范围的概念,在范围上远远超过局限于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传统观念,它还涉及到社会单位绿化、城市郊区森林、农田林网、桑园茶园和果园等所有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实行城乡大环境一体化绿化建设,使绿化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形成“点、线、面、网、片”的生态园林体系,逐步向国土治理,使之“大地园林化”,使园林绿化建设成为人类环境工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体系。 5.3.3 协调性 生态园林绿化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那些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发挥园林绿化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如怎样利用植物净化城市大气、改善小气候,防尘、防风、减弱噪音,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土壤、水系,保护自然景观;如何使绿色植物为居民创造安静、舒适、优美、有益健康的环境;如何使绿色植物能显示季相变化,把建筑衬托得更美观;如何使生态景观、建筑景观、文化景观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等。 5.3.4 多层次性 城市中由于建筑面积大,可用于绿化面积少,如何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是我们着力考虑和研究的问题多层次的绿化空间是一个出路,应引起绿化设计者的重视多层次的绿化,一是要注意植物材料的多样性,要乔、灌、花、草、藤相结合,乡土树种和外来引进树种相结合,落叶树与常青树相结合,喜光植物与耐阴植物相结合等,营造出多种类型植物混交的趋于自然的稳定的植物群落;二是要注意绿化空间结构多样性,除平面绿化外,还应大力发展立体绿化、楼顶绿化、阳台绿化等,向建筑索取绿色空间,将成为现代城市绿化的途径之一通过多层次绿化,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必将会大大提高叶面积指数,从而提高城市绿量,绿化的生态功能会在有限空间内达到明显增强。 5.4 以法治绿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5.4.1 加强立法 除国家和各级政府要积极制定颁布有关城市绿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广泛发动各单位、各部门和城市居民,制定各种园林绿化管理公约和管理办法,使城市园林管理有法可依。 5.4.2 严格执法 城市各级政府可与有关单位、部门、居民小区等签定绿化管理责任制和合同,并开展城市园林绿化达标评比竞赛活动,评选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可组织园林巡逻纠察队,加强对城市公共绿地的监督管理园林管理部门要与公安、林业、工商、城管、交通、建筑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对毁坏城市园林绿化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总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方面,站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城市园林绿化事业 21世纪的城市,应该是高度园林化和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实现城市园林化、花园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浅谈 内容摘要 现代城市是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如何维持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新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的解释以及对景观规划与生态规划之间关系的比较,阐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可协调性与一致性。 1.前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体系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空间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 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3.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意义和“未来时”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正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4. 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城市环境规划作为宏观指导和协调部门利益、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要具备生态观。只有具备了生态观,才能指导城市在今后的各项建设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近年来,景观规划在城市景观特色保护与城市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它运用于建筑学、规划学中,开创了景观规划与环境设计的先例。其目标在于创造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协调和谐的气氛,建立起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和谐的关系 4.1景观设计以生态效果为目的 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这种多重性价值判断是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基础。其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功能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变化,人工景观的创造是工业社会强大生产力的体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然而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返朴归真成为时尚。 景观规划和设计总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景观的宜人性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包括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观优美度等内容,当前许多地方对于居民小区绿、静、美、安的要求即是这方面的通俗表达。景观也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城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4.2生态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规划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规划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规划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规划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规划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生态规划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规划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规划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如果我们把景观规划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规划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Lyle,199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Sustainable landscape,Thayer,1993)。 4.3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是相互融合的 城市的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年代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 (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 (sustainable cities,sustainable communities)。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5.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理 5.1 地方性原理。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遵循这一原理主要表现为: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和使用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 5.2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5.3 尊重自然,展现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自然景观及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用Thayer 的话说,景观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1998)。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还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景观规划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末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每天上班出行的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社区和环境的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所以,从本质上讲,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溶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6.问题与讨论 现代城市生态型景观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来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生态型景观是包括地理格局、水文过程、生物活力、人类影响和美学上的和谐程度在内的复合生态多维景观。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整体论的学习、设计过程,旨在达到物理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遵循整合性、和谐性、流通性、活力、自净能力、安全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科学原理。 然而,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无论是五一、十一的花坛,还是景观大道或是城市广场,也无论是郊野"自然公园"还是整治一新的市区水系;从普通的住宅绿地设计,到“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人们所看到的却是非生态的规划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俞孔坚,吉庆萍,2000;俞孔坚,2001)。 未来城市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三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四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景观生态的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摘 要】现代城市是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如何维持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新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的解释以及对景观规划与生态规划之间关系的比较,阐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可协调性与一致性。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协调性 1. 前言 (1)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体系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空间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2.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3. 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1)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2)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意义和“未来时”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 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4. 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城市环境规划作为宏观指导和协调部门利益、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要具备生态观。只有具备了生态观,才能指导城市在今后的各项建设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近年来,景观规划在城市景观特色保护与城市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它运用于建筑学、规划学中,开创了景观规划与环境设计的先例。其目标在于创造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协调和谐的气氛,建立起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和谐的关系。 4.1 景观设计以生态效果为目的。 (1)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这种多重性价值判断是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基础。其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功能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变化,人工景观的创造是工业社会强大生产力的体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然而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返朴归真成为时尚。 (2)景观规划和设计总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景观的宜人性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包括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观优美度等内容,当前许多地方对于居民小区绿、静、美、安的要求即是这方面的通俗表达。景观也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等等,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城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4.2 生态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1)“规划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规划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规划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规划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规划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2)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生态规划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规划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规划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3)如果我们把景观规划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规划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 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lyle,199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4.3 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是相互融合的。 城市的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年代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 (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 (sustainable cities,sustainable communities)。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5.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理 5.1 地方性原理。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遵循这一原理主要表现为: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和使用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 5.2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5.3 尊重自然,展现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自然景观及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用thayer 的话说,景观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 5.4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还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景观规划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末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每天上班出行的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社区和环境的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所以,从本质上讲,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溶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6. 问题与讨论 (1)现代城市生态型景观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来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景观是包括地理格局、水文过程、生物活力、人类影响和美学上的和谐程度在内的复合生态多维景观。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整体论的学习、设计过程,旨在达到物理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遵循整合性、和谐性、流通性、活力、自净能力、安全性、多样性和可持续 性等科学原理。 (2)未来城市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三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四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又有人陆续提出了“绿色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等概念,但尚未形成公认或官方组织承认的统一标准。与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不同的是,绿色生态城市更注重人口、经济、环境、社会服务相协调。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学者认为,建设一个绿色生态城市需要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资源型城市石嘴山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石嘴山市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典型的矿业型城市,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矿产开发及其产业发展,已成为 一、研究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可持续发展课题的紧迫性 (一)石嘴山市是西北地区一个因煤炭产业而兴的重要能源基地 石嘴山市地处宁夏北部,属内陆边远山区。2001年底全市总 人口 69.3万人,其中非 农业 人口39.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7.6%;国土面积445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7.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可耕荒地6.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6.5亿元,第二产业29.5亿元,第三产业14亿元; 工业 总产值70.3亿元,工业销售产值 亿元,工业销售收入 亿元,工业利税总额 亿元。2001年煤炭产业总产值为13.7万元,占全市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7%;职工人数为40825人,占全市在岗职工总数人的30%。按照国际城市的职能划分,石嘴山市主导产业职工占职工的总数远远超过了15%,故石嘴山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 石嘴山地区矿产资源分布广,储量大,主要种类有煤炭、硅石、石灰岩、粘土等。其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目前,煤炭探明储量25.12亿吨,保有储量21.07亿吨。石嘴山地区煤炭开采 历史 悠久,远在明清时期就已在汝箕沟地区进行煤炭开采,但由于生产条件原始落后,产量很低,并无什么规模。1949年,石嘴山地区煤炭产量只有1.75万吨。只有到1958年建立矿务局以后,采矿业才得以快速发展。随着矿区建设队伍的进入和生产能力的形成,煤炭产业渐成气候。依矿而兴、先矿后市。石嘴山于六十年代建市,近四十年来该市以煤炭生产为主线,已建立了完整的地面保障系统,包括 电力 和水的供应、设备的制造和维护、 运输 系统以及相应的 管理 系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随着煤炭产业的发展,石嘴山地区聚集起大量的煤炭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区,围绕着煤炭产业及职工、家属的生活, 通信 、 交通 运输、 金融 、文教、卫生、商贸、餐饮等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该区域的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心城市。该市在八十年代逐渐发展成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石嘴山地区的煤种较为齐全,有无烟煤、气煤、焦煤、瘦煤、贫煤等。太西煤因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块煤率、高化学活性、高精煤回收率、高 机械 强度而闻名于世。多年来,石嘴山市的资源开采业构成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不但给国家建设提供了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品,而且还提供了可观的利税,累计上交国家利税 亿元,仅2000年就上交国家利税 多亿元,此外,国家还拿走了原煤差价4000多亿元,太西煤出口创汇 亿美元,投入产出比是1比 。 从石嘴市的发展形成来看,煤炭产业是该区域的主导产业。煤炭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最高时期达到 %。在该市的发展形成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尽管有其他产业部门的先后出现,但煤炭产业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但由于煤炭资源开采 成本 不断增加、基地生态系统逐渐脆弱、加之国家能源的结构调整,引致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系统稳定性不断变差,从潜在的危机来看,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一旦煤炭挖完了,或者接替资源不足,而新的主导产业又没有很好地培育和发展起来,那么资源的枯竭将容易造成产业衰败,进而导致城市的衰败,使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面临“矿竭城衰”的威胁。 (二)煤炭产业在石嘴山市已有由主导性优势产业沦为弱势产业的趋势 当今在 ,如太西集团是全国520家重点国有企业之一,在宁夏 经济 规模列第五位, 工业 增加值列全区第二位,是宁夏十大优势骨干企业之一。但表象上的辉煌难以掩盖潜在的危机, 市场 竞争日趋加剧,资源优势逐步减弱。在创造了50年的辉煌之后,将最终为煤所困。加之多年来企业办 社会 ,造成企业社会负担愈来愈重。集团内现有一万多待业青年,一万多退休职工,企业岗位冗员严重,设备闲置现象不断加重,各类矛盾将不断出现。 (三)煤炭产业一旦沦为弱势产业必然严重冲击石嘴山市的经济发展 煤炭产业是石嘴山市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起、发展和衰退都将深刻地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煤炭产业对石嘴山市的影响并不在于具体形态的产品煤炭上,因为具体产品的需求很容易通过国内外市场来满足。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地方上的 财政 收入、给 环境 造成污染等方面。煤炭产业在石嘴山市整个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决定着煤炭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系统中具有高关联度,煤炭产业的衰退必然给系统造成冲击。当煤炭产业占有主导地位时,这种衰退减少了对劳动力和第三产业的需求,并且减少了地方财政的收入。 人口 系统因就业机会减少而引起获取报酬的减少,也导致了对第三产业需要的下降。在这种双重影响下,对第三产业的有效需求明显下降,这将加剧第三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人口系统所得报酬的再次减少,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将迫使政府减少对城市基本设施建设的投入,减少对 教育 事业、卫生医疗、城市 公共 交通 等公用事业的投入,造成市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市民生活水平的降低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接受良好的教育,影响该地区国民素质的提高。照此下去,很难设想后果将会怎样,但可以肯定将是灾难性的。 煤炭产业发生衰退时,就业机会减少,从而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是个共性问题,也是第一位的问题。石嘴山市煤炭企业职工的收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是各行业中最高的。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矿工收入的增长幅度却成为全社会较低的行业之一。据 统计 ,很多煤炭企业矿工的月收入只有五六百元。矿工劳动条件十分艰苦,关节炎、矽肺病等职业病近年有上升趋势。突发的安全事故也主要发生在矿山。由于矿业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本要素投入,“洞老山空”是迟早的事。石嘴山市近百个矿山面临闭坑威胁,将直接影响到上万矿工和近10万家属的工作和生活。由于没有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矿山补偿基金”,企业难以转产,这部分矿山职工已形成社会最贫困的阶层,他们比其他贫困人口更艰难。大武口区朝阳办事处红旗居委会居民绝大多数是宁夏煤炭基建公司的职工或家属,我们在该居委会的822户居民中随机抽取30户,重点就家庭人口、就业状况、居民月人均收入及收入的主要来源、职工下岗情况、居民的住房情况等进行了 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这30户居民户均人口为3.53人,目前实际就业人口有19人,平均每两户就有一名失业下岗职工,被调查的居民中平均每月人均收入226元,其中人均收入在160元以下的居民家庭有4户,占被调查居民家庭的133%;人均收入在160元至250元的居民家庭有13户,占43.4%;人均收入在250-550元的居民家庭有6户,占20%;人均收入在350元以上的居民家庭有7户,占23.3%。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有20%的居民靠工资,50%的居民靠退休金生活,还有20%靠处出打零工维持生活,另外还有10%的居民家庭靠下岗生活补贴金维持温饱。且据有关方面预测,随着部分煤炭企业的效益下滑或破产,石嘴山市矿区居民生活困难将进一步加重。矿工一旦失业,既不如综合性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有较多的谋生门路,又不如贫困农民还有一小块土地可以安身立命,极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无产者”。加之矿工和矿工家属人群分布集中,所以更容易影响社会稳定。 (四)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 据最新统计,全国现有矿业城镇426座。其中地级市79座,地级区盟7座;县级市100个,市属县级区25座;县城179座,建制镇36座。全国地县两级城市663座,矿业城市占了27%,全国未建市县级 行政 单位1682个,矿业县占了10.6%。在这426座矿业城镇中,处于成长期的84个,鼎盛期的291个,衰退期的51个。2000年,依托百年老矿东川铜矿建立起来的云南省东川市,由于资源枯竭,替代产业建设未能见效,不得不撤销了地级市建制,成为“矿竭城亡”的第一个实例。矿业开发既给城市带来了财富和物质资源,又因废石、废水、废气和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 地质 灾害给矿业城市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地质环境恶化、土地复垦任务艰巨则是许多矿业城市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我国城市化率由1949年的10.6%提高到1999年的31%,400多座矿山城镇的兴起可谓功不可没,这是矿业为我国城市化作出的特殊贡献。由于矿业城市多是在荒无人烟或人烟稀少的穷乡僻壤,都是在偏僻落后地区兴起的,其中很多又是老、少、边、穷地区。因此,矿业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经济格局,对于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些昔日的辉煌渐成 历史 ,如今的矿业、矿工、矿山和矿城,即“四矿”问题就像迟暮的英雄,正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四矿”问题直接涉及的城镇人口有1亿之多。有人将“三农”、“四矿”并称,颇为中肯。“四矿”问题如处置失当,不仅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直接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高度重视和解决“四矿”问题,有着非常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的工矿城市中有一半以上的煤炭城市。这些煤炭城市大都是以煤炭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为支柱产业,煤炭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份额除少数几个城市外,一般都在20%~60%,煤炭工业职工及其家属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也在30%~70%。因此,研究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石嘴山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是解决“矿竭”而不“城衰”的问题,说到底是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问题。以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为经济基础和重要驱动力的石嘴山市,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使资源在开发结束后,仍能维持当地人口的长期生存,这就要求石嘴山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与城市建设协调,既要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利用资源,同时更要适时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元经济发展,协调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构建良性城市系统,为长远发展提供条件。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结合石嘴山市的具体实际,我们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必须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观念 由于煤炭资源不可再生,煤炭资源开发要长远和眼前利益兼顾,规模适度。首先,要对重要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不是“有水快流”的问题,而是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保持一定的矿产资源储备,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以保证资源的合理、有序、永续利用。尤其是,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思想,不仅要对各种伴(共)生矿床和有用元素进行综合开发,而且要对资源开发和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如煤矸石、矿井水、煤渣、煤层气和洗煤泥等,进行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变废为宝。其次,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全国 生态安全。必须以 人口 、资源和 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前提,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 (二)必须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任何城市 经济 体系中,自始至终是一个主导产业是不可能的,它必然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更替,原来的主导部门可能成为现在的辅助部门,矿业资源型城市更如此。如果矿业城市的主导产业衰退,新的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出现主导产业“断档”局面,就会发生矿竭城衰的现象。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适时、有效的调整。 (三)必须变资源导向型战略为 市场 导向型战略 矿产开发不应是封闭的、单一的,而是开放的、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初级生产要素在地区 工业 发展中的作用正日趋减少,而人才、技术、 管理 、信息等高级要素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想获得较快的发展,不仅要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还要改变过去那种对当地资源的高度依赖状况,从资源导向型战略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即从“我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必要时,还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消费市场。也就是说,“市场导向”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能把它简单 地理 解为“当前市场上缺什么我就发展什么”,或者“大家都发展什么我也发展什么”。石嘴山市在加快优势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开发步伐,积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积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化需求,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由重点开发能源、矿产品资源转向对 农业 水土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由采掘、原 材料 为主的重工业化模式转向以加工农副产品为主的轻工业化模式,由政府对竞争性产业的 投资 转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政府也要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开发资源,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本服务并降低交易 成本 和投资风险,从而实现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双赢目标。逐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矿产业和制造业,才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四)必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城乡关系、 工农业关系和区内外关系,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系统 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共进。石嘴山市 农村 地区幅员辽阔, 但高质量的耕地少,土地盐碱地化严重,生产力水平低。长期以来, 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导的农村经济结构,受水土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造成了大量劳动力剩余和经济的相对贫困化。城市超重化的资源产业格局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低,因而造成矿90%的能源、原材料调出区外,而60%的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又从区外调入,结果是利益的双向外漏,人为地阻隔了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所固有的内在关联性。石嘴山市农业特别是近郊农业在功能上应服务于矿区,通过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既可满足城市的需要.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远郊区(县)是粮食生产、经果生产和 林业 发展的重点区域,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和基地十农户的途径,促进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同时、把小城须建设与农村主导产业、乡镇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带动农业经济的全而面发展,为城市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腹地环境。 石嘴山市地处西北内陆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除加强区内关联产业间的联合外,还可以依资自身特点和优势,加强区际问联合和经济合作。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利用能源和原材料的优势,与资源调入区或加工地区间垂直联合、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扩大矿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二是着眼于互补性和规模效益。与同质资源区就近横向联合,共同克服限制因素和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联合双方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带动整体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五)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资源型城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严重,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些资源型城市则经历了先有企业,后有政府的发展过程,地方政权机构是随着资源的开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一种"大企业、小政府"的格局。由此在城市建设上形成壁垒分明的两块,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加工转化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相互争夺资源现象比较严重。这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不仅直接制约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强化了政企不分,增加了企业办 社会 的负担,同时也削弱了政府的调控能力,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为了实现政企分开,调整和优化煤炭工业结构,提高国有煤炭企业竞争力,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1998年7月,国务院决定将原煤炭工业部直属和直接管理的94户国有重点煤矿下放到省级政府管理。对省级政府来说,这次改革无疑将有助于对各类煤矿的统筹安排,加强对煤炭行业的调控和管理。然而,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来说,“条条”分割问题依然存在。政企不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有煤炭企业的改革仍将任重而道远。因此,为促进地区经济融合发展,当前必须尽快打破条块分割,按照统筹规划、发挥优势、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起企业自主、条块一体、联合投资、共同受益的新机制,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变单体优势为整体优势,从而探索出一条矿城一体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在矿城一体联动发展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煤矿企业与地方合资或合作联建生产企业;煤矿企业逐步将社会公益事业分离出来,移交地方统一经营管理,并在初期对地方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主动为国有大煤矿搞好服务。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探索 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能仰仗单一的优势资源,而是应发挥综合优势,适时进行优势再造和转换。 (一)促进煤炭产业技术进步以实现优势挖潜 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率低源于技术落后,据有关部门 统计 :国有煤矿的资源利用率是50%,县级煤矿的利用率是20-30%,大多小煤矿低于20%,大量可利用资源永远弃于地下,资源回收率仅30%。矿产资源每年损失1亿元。我国资源每年损失1亿元。1949年以来,国民经济生产总总值增长10位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因此,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实现 机械 化综合采煤,开展煤层气化工作等,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煤炭产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不仅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需要,而且这样做可以减少煤炭产业就业职工人数,从而缓解转型期间的就业压力。在目前状况下,煤炭职工的素质普遍较低,这就为转型期间对他们的培训和再就业带来相当大的困难。煤炭产业的技术进步将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为煤炭职工在转型期间的再就业创造条件。 促使煤炭企业技术进步,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煤炭的洗选加工。目前,我国原煤入洗率只有24%左右,远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今后应逐步向100%的入洗率过渡。据估算,正常情况下,每入洗1吨煤可去除0.15~0.2吨煤矸石,还能去除50%~70%的天然硫。同时,每选洗1吨煤平均可盈利20元左右。因此,加强对煤炭的选洗加工,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加强对煤炭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在煤炭开采和转换的过程中,对排放的各种废弃物和副产品,如煤矸石、煤渣、洗煤泥、煤层气等,一定要进行综合利用。例如,根据煤矸石的不同特性,可用于填塌陷、铺路、制砖、生产水泥、供热、发电、生产化工产品等。这样既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第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三废"的治理。当前,要进一步加大环境管理和治理力度,坚决制止野蛮开采,制止"三废"乱排滥放,继续 抓好超标 工业 污染源限期达标工作,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布局不合理、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的企业和项目,要坚决予以取缔、关停、淘汰、搬迁;第四,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 环境 污染。要搞好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清洁生产。当前,应该大力推广那些国内已经商业化或有条件商业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如加强对矿井水的资源化处理和洗煤水的闭路循环使用;积极发展集中供热和煤气(液)化;推广先进的燃烧方式和烟气净化技术;建设煤泥热电厂或推广循环硫化床燃烧技术;抓紧水煤浆技术的推广和工业性实验;大力发展型煤,禁止散烧原煤;等等。 (二)进行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优势替代 煤炭产业的转型是区域 社会 经济 系统发展长河中的一个过程,是由替代产业逐渐接续煤炭产业的过程。煤炭产业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由此而造成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波折、减缓、甚至于倒退也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认真解决好煤炭产业的的结构调整和转型问题。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应建立既符合全国或大区劳动地域分工格局,又能充分发挥地区动态比较优势,而且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佳的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遵循这一目标,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坚持以下五个原则:一是非均衡性。煤炭城市的经济效益不佳,自我积累能力差,加上国家 投资 政策的改变,资金严重短缺。在这种形势下,要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必须集中力量发展关联效应大的主导产业,以此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二是稳定煤炭生产。煤炭城市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70%的能源来自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能源构成状况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九五”期间,煤炭年均增长速度计划为2.3%。因此,煤炭城市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以稳定煤炭生产为重要原则,这既是全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的需要;三是综合效益最大。煤炭城市经济效益低下、环境质量不佳、就业岗位少等诸多问题的存在,都与产业结构失衡密切相关。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应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做到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整体最优;四是可持续发展。煤炭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任何煤矿都必将经历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生命周期,以煤炭为单一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注重眼前经济发展,又要兼顾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城市与区域相结合。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为区域提供物资和劳务服务的城市经济基本活动部分。因此,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将城市拥有的比较优势与区域的宏观背景加以综合考虑,不应脱离对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 地理 位置及今后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战略的综合分析。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煤炭资源型城市要实现经济的全面振兴与现代化,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把城市经济发展建立在高度依赖自然资源之基础上的做法,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积极发展非资源型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首先,对各种优势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在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除了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外,一般还具有多种多样的优势矿产资源。例如石嘴山市就除拥有丰富的煤以外,还拥有硅石、耐火粘土、陶瓷粘土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分布面积广,也是优势资源,应大力开采利用。因此,对石嘴山市来说,除了搞好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外,还应搞好其他非煤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其次,延长产业链条,搞好精深加工增值。从国内外一些城市的经验看,对煤炭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增值,主要有以下几种办法:一是建立坑口电站,发展煤电联营,促进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的加工转换;二是发展高耗能工业,如实行煤电铝一体化,变单项优势为整体优势;三是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煤化工工业,如提取甲醇、醋酐等化工原料,开发醋酸纤维素、醋酸乙烯、感光 材料 等高科技产品,以提高煤炭的加工利用率。石嘴山市在大力发展煤化工、碳素制品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四是积极开展对煤矸石、粉煤灰、煤层气等的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减少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第三,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对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产业转型要立足资源优势、现实基础、区位优势、技术力量和投资来源等要素,通过资源配置和资产存量优化,使资产增量转移到效益较优的产业部门。煤炭产业转型可能想象用某个产业或一、两个项目就可以接续煤炭产业对系统的贡献,因此替代产业将是一个综合的方案。可以若干个骨干项目来带动系统经济的发展,围绕着这些骨干项目可以搞零配件加工、产品的深加工等中小项目,实现社会分工专业化。随着经济发展,带动 旅游 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利用煤炭产业所拥有的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第一产业。如亘元集团现有耕地1166公顷,各农场已有30-40年年的耕种 历史 ,具有一定的 农业 基础设施。着眼于煤炭替代产业的开发,亘元集团立足发展生态农业项目,确定了设施园艺产业建设项目、生态经济林建设项目、肉牛繁殖育肥项目、羊产业建设项目、生态林果业建设项目、生态农庄建设项目等六个重点建设项目。目前项目已全面启动,部分项目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解决了近2000多名人员的就业问题。转型所需资金应该多元化,由国家投一部分,由煤炭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和贷款解决一部分,吸引区域内外的资金和外国资金,并鼓励煤炭企业职工自筹部分资金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自办微型企业。 (三)实施绿色资源型城市战略以实现优势延伸 石嘴山市要集中力量建好大武口区,使 人口 向大武口区集中。要下气力绿化、美化大武口,并整治好石嘴山、石炭井等矿区环境。实施绿色资源型城市战略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力求布局合理,整齐美观;及时治理三废,保护土地、大气和水体;加强生态建设,搞好园林绿化;加强清洁卫生等市政 管理 。实施绿色资源型城市战略既需要城市政府负责,又需要开采企业出力。因为资源开采对城市环境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既需要矿产资源,又需要优良环境。这样就产生了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有些国家和地区采用关闲矿山到国外、境外去获取所需的资源。而我国则不一样,我们需要的资源量大,国际矿产品 市场 不可能满足我们的全部需要,我们也不可能用那么多的外汇去购买全部所需的矿产资源。何况我国还有相当的资源潜力。此外,从国家经济安全考虑,在世界风云突变的时候,完全依赖国外资源对我们也是很不利的。这就是说我们不能走停止资源开采来保护环境之路,而应实行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在保护中开采,在开采中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矿山生态恢复与治理是”十五”计划任务之一。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是以人为本、代表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城市品位、优化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为了实施绿色城市战略,石嘴山市就应及早作好城市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在市政建设、环境卫生和城市绿化三方面进行部署。要运用经济的、 法律 的、 行政 的多种用段,制订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实行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对于已经破坏了的土地和生态环境,与争取国家给予支持的同时,要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环保基金来进行土地复垦,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大力发展洁净煤等洁净能源技术,减少对城市的污染,对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汽车尾气等工 业废气和生产生活废水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创造一个整齐、清洁、优美的城市 环境 。对于资源开采企业来说,要把矿山建设成花园式矿山,实现坏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双赢目标。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是,洁净煤技术和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是我国煤炭 工业 顺应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选择。目前,洁净煤技术与设备的推广应用刚起步,由于环境治理不到位、不严格,洁净煤技术和设备在 市场 上推广有一定的难度。煤炭仍在陈旧的炉具设备里大量的直接燃烧,搞洁净煤技术还看不到效益,但这种状况不会长久。因为,在全球环保行动中,我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随 经济 发展的不断增加,日益引起国际广泛的关注,政府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将会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下,严格环境治理标准,将会继续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和扩大治理范围,真正落实《环境法》。如果加大了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或考虑征收环境税,能源用户就会将环境治理的费用计入 成本 ,经比较后再选择能源的种类和所要采用的技术与设备,煤炭用户就会增加对洁净煤设备的需求。因此,只有经济化的洁净煤技术才可能增加煤炭在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力。煤炭是石嘴山市的资源优势,确保并不断提升这一资源优势具有商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对全市的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开发与推广洁净煤技术方面石嘴山应有超前意识,要抓住国家调整能源结构和推行绿色环保行动的机遇,既造势、又乘势,力争使该项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成为石嘴山在西部大开发大发展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凡是有煤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赋存煤层气,是不可忽视的清洁能源。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而且有利于改善煤矿的安全条件,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石嘴山市应鼓励、引导、支持有条件的煤矿开展试点,积极引进先进的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改变煤矿只生产煤炭,产品单一化的状况,在产品结构上向优质化靠拢。 (四)研究“煤电联营”、“煤电高耗能联营”课题以实现优势互补 相对世界发达国家,我国的煤电转换比重过低。1997年的 统计 数据表明,美国的煤电转换比重为93.2%、德国为90.9%、英国为74.6%,我国则不足40.0%。为解决我国终端煤炭消费比重过大带来的环境、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就必须要持续不断地提高我国煤炭转换为 电力 的比重。煤炭是电力工业的主要燃料,煤炭工业作为电力工业的上游产业,面临着与其他资源型产业同样的问题,如石油与化工产业上、下游的共同发展问题,煤炭工业与电力工业上、下游的共同发展问题。 目前石嘴山市一般发展好的煤炭企业有其特殊的条件,如开采条件优越、生产成本低等。大多数煤炭企业在煤价下跌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扩大生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煤炭企业长期以来单一的产业结构、企业的 社会 化问题得不到解决,总量过剩,市场混乱。为解决煤炭企业长期以来单一产业结构的弊病,煤电联营的探讨需要进一步深入。煤电联营,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国家进一步出台相关的政策,打破行业壁垒,加强行业之间的协调。新建煤矿应与电厂同时规划,建设坑口电站,成为同一个经济实体;已建煤矿可与电厂联营,成立集团。以电促煤,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以下游产品的利润扶持上游产业,可以加快煤炭企业走出困境的步伐,进一步促进国有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解决煤炭 营销 市场混乱,煤炭行业自办小电厂存在的技术水平低、效率差、污染严重等问题,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扶持政策研究 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固然受资源丰度和采掘程度制约,但与国家宏观 指导 是否得当和政策支持力度大小也有关。所以,为了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治久安,除了资源型城市本身要努力外,国家应对资源型城市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 (一)尽快还煤炭企业以基础产业的本来面目 目前,矿业目前的窘境突出表现为其基础产业地位尚未得到真正确立,无论在国家产业分类上还是在 行政 管理 上均未被视为独立产业,从而导致无法制定一套统一的、符合矿业经济规律的制度和战略,在这方面,矿业甚至比 农业 更具危机。按我国统计习惯,矿业是与制造业、 建筑 业一同划为第二产业的。但从经济属性看,矿业应同农业一起划入第一产业,因为它们都是直接从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初次产业。从生产角度来看,矿业对下游产业的影响甚至要大于农业:全国能量供应的93%来自矿物能源,制造业原料的80%来源于矿产品。所以,在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产业分类中,属于第一层次的有10种,其中第二位即为“矿业和采石业”,位于“农业”之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皆将矿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来对待。但由于矿业的基础产业地位得不到真正确立,国家对矿业索取过多,税赋不尽合理,导致矿业投入不足,资源供需形势十分严峻。相当长一个时期,国家通过对主要矿产品的垄断经营和矿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实行“资源无价,矿产品低价,深加工产品高价”的政策,矿业被过多地“抽血”。即使是现在,我国矿业还实行着增值税制度,这也很不合理。因为矿业不同于制造业,它和农业一样没有现代经营管理意义上的“上游产业”,即矿业生产没有“原料”,“矿业进项几乎为零”。所以,世界上多数国家均不对矿业实行增值税制度。基于以上原因,建议国家参照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方法,把矿业确定为一个独立的基础产业,建立能反映矿业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与考核指标体系,把矿业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宏观决策之中。 (二)继续搞好煤炭工业的关井压产工作,建立矿山企业的反哺机制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补偿机制 由于受"有水快流"的影响,前些年我国乡镇集体和私人小煤窑迅猛发展,非法开采、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十分严重。1998年,我国6.4万个煤矿中达到规模产量的仅500多家,全国6.1万处各类小煤矿年产规模只有8000吨左右。在全国原煤产量中,有一半是小煤矿靠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开采出来的。而且这6.1万处小煤矿中有5.12万处属非法生产,产量达4.3亿吨,占全国原煤产量的30%以上,造成煤炭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影响了煤炭工业的正常发展。为此,国务院决定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压减煤矿产量。1999年以来,煤炭行业关井压产、总量控制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截止到1999年10月,全国已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3.05万处,比原定计划指标2.58万处多关4700处,小煤矿煤炭产量共压缩了1.86亿吨;国有煤矿通过限产压库,煤炭产量也比上年减少了1亿吨。为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今后应继续坚持总量控制,实行合理开发,搞好煤炭工业的关井压产工作。然而,由于这次关井压产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产煤大省(区),尤其是一些煤炭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过去曾经对国家作出过较大的贡献。因此,国家对这些城市煤炭工业关井压产后给予相应的援助政策,尤其是 财政 援助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国家应建立煤炭开采企业的反哺机制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补偿基金。在矿业销售收入中,特别要注重从处于高产期稳产期矿山实现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暮年矿山的反哺基金,并在分级财政中增加资源型城市的留成比例建立补偿基金,用于衰退期矿山的转产补贴,为矿山闭坑转产与人员分流再就业和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补助与支持;对于面临资源枯竭的城市,要集中力量,实行特别扶持政策,培育非矿产业与促进城市转型。在财税政策上,建立对煤炭城市的反哺机制,如国家对煤炭城市的增值税、消费税,可以加大返还比例,力争返还率达到35%-40%;对煤炭城市中央企业所得税,实行中央、地 方共享;提高资源税征收比例,并全部用于矿业城市生态建设。同时,建议调整对煤炭城市的 财政 体制,减少上缴基数,实行上缴不递增政策。在 国债 项目安排上,建立专项资金用于煤炭城市基础设施和 环境 建设。 第二、国家在宏观 经济 政策上对矿业城市应有通盘考虑。国家要通过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 民族 地区加快发展。鉴于矿业城市在城市数量上的比重及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建议国家设立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委员会这样一个非常设机构,把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国家经济 社会 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对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统一规划,统筹运作。将矿业城市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宏观决策,调整国家资源政策。国家在实施资产重组、呆帐核销、优化资本结构以及制定产业政策、 投资 政策时应适当向这类城市倾斜。 第三、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对国有煤矿的改造,全面落实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的政策。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国有煤矿实行规模经营;鼓励国有重点煤矿之间进行联合;加强对国有煤矿的技术改造,实行正规开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给西部的矿业城市带来了 历史 性的机遇。但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还需要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如要完成对石嘴山市矿区国土整治,采空区、陷落地、尾矿库治理及生态植被恢复;新区矿产资源勘探;政府接收国有企业举办的社会事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企业解困;粮食、商贸企业改制;矿业开发和新兴产业培植等主要项目,就必须需要国家增大对石嘴山市的转移支付力度。 (三)取消阻碍煤炭 工业 发展的建设基金,降低煤炭企业的税负,建立减轻煤炭企业负担的机制 1998年国有重点煤矿下放地方后,国务院决定.继续执行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的亏损补贴、增值税定额返还政策;对32户国有重点煤矿超亏占用 工商 银行 贷款,按照有关规定继续实行计息挂帐;继续执行对国有重点煤矿的转产贴息贷款政策。同时,企业下放后,所得税不再上缴中央财政,全额交给地方财政;企业利润不再上缴和划转,全部留给企业。这些政策将有利于国有重点煤矿逐步摆脱困境,增强企业活力和 市场 竞争力。然而,现行国家政策中也有一些阻碍了煤炭企业的发展。目前,煤炭工业是我国唯一没有建立发展基金的基础产业部门,而每年却要上缴几百亿元的各种基金和费用,不仅严重影响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也造成了各地区煤矿的不平等竞争。1998年,国家仅从煤炭 运输 中征收的铁路建设基金就高达117亿元,其 型产业逐步向矿业城市转移,既实现了自身产业的升级,又解决了矿业城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要支持煤炭城市发展新兴产业、接续产业,使之尽快成长为支柱产业。从 财政 和政策上重点支持大中型矿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并从宏观上对矿业城市的产业政策、 财政政策 、 投资 政策、社保政策和城市政策等多方面给予综合 指导 ,积极推动矿业城市的结构调整与城市转型。 第三、要建立矿山转产基金,以用于衰退期矿山的转产补贴。矿业城市在为国家 经济 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面临资源和财富的双重流失,生态 环境 的恶化, 人口 、就业等方面的压力等。建议国家研究出台针对矿业城市的特殊财政政策。例如:国家在新增 国债 中,单列一定额度支持矿业城市的基础设施、环保项目建设;今后每年给这类城市安排一部分城建专项债券,国家允许这类城市发行专门的城建福利彩券,动员民间财力支持城市建设;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以解决再就业问题。国家要根据不同矿区的资源赋存条件,设立专门用于老矿区结构调整的专项资金。加大对煤炭塌陷地复垦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并对复垦后恢复生产的给予相应的 税收 优惠。 第四、要积极鼓励"三废"利用,建立环境生态补偿基金。在 税制改革 以前,我国对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免征产品税。税制改革以后,开始全面征税。目前,连销售煤矸石和粉煤灰都要按规定交纳增值税。各种税费的增加,不仅影响了"三废"利用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城市环境保护的开展。为加强对"三废"的综合利用,建议中央对煤炭城市"三废"利用企业实行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政策,或者实行先征后返,返回的税收由城市政府统一 管理 ,专项用于环境治理和综合开发利用。同时,国家要对开展综合利用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鼓励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这些都需要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给城市政府使用,这对新资源型城市或老资源型城市都十分必要。对新资源型城市由刚刚开发的矿业企业的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对老资源型城市矿业企业没有这种能力的,由城市上级政府从收取的税收中解决。这是使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对搞好为矿业企业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要建立土地复垦专项补助资金。专款用于土地复垦的规划、设计和对解决复垦、成效显著的单位或个人的补助、奖励。由于我国现行的《土地复垦规定》是1988年制定的,目前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规定现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些则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例如,单纯强调"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在实施中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煤炭塌陷地几乎都是煤矿尤其是国有重点煤矿造成的,而这些企业目前大多不景气,生产经营相当困难,因而无力对塌陷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复垦。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同时确立"谁破坏、谁复垦"和"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乃至外商和港澳台商,采取自行复垦、承包、拍卖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煤炭塌陷地的开发复垦。国家要加大对煤炭塌陷地复垦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并对复垦后恢复生产的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第六、要争取建立国家、地方和企业按比例共同承担的稳定投资体系。在技术的开发上,要以 市场 经济的思路研究投资的新机制,特别是要在尽快完善投资软环境的前提下,吸引外资和沿海发达地区资金,从而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关于大城市城区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和文明观。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应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持续发展思想和观念融于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活之中,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重大决策;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与生态、社会、科技发展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本文结合了大城市的几个基本特点。对探索大城市城区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大城市城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系统价值观,它把人、经济、社会和自然所形成的系统看作一种持续的、渐变的演化过程。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计划和实验,从而探索和建立代表不同经济类型、区域类型和资源类型的可持续发展平台,其中大城市城区型实验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 大城市在一个国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历来是行政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可以说,城市化的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科技化和集约化和资源配置合理化的程度。因此,研究探索我国大城市城区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对策,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贯彻落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长远发展观念,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只有抓好经济建设,不断提升经济实力,才能为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大城市城区型实验区一般处在大城市的中心地带,辖区人口在百万左右,且在区域形态上全部是非农业的城市人口,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注重都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促进实验区经济建设得到长远发展。应根据大城市城区的特点,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发展重点,优化第二产业的结构,积极发展科技型企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围绕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符合不同功能定位要求的生态布局和规划,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对城市区域的建设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生态、宜居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推动节能降耗事业,构建环境友好体系 (一)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固废回收体系 大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再资源化是一项复杂工程,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静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进一步健全传统固体废弃物的回收体系,配备专职回收人员实行上门服务,实施对家庭日常的废弃物进行归类分类的回收网络体系。其次,要探索和建立城市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回收体系。要在区域内建立废旧家电回收试点及组建专业的回收队伍,并要多吸取国外先进管理体系,如日本的生产者责任制,采用“谁生产谁负责”的回收方式。再次,要完善城市有害固体废弃物回收体系。主要针对医疗卫生、工业化工等有害废弃物进行全程控制与治理。通过从源头加以控制减少,采用清洁生产来减少有害废弃物的产生,以及建立专门的安全处置场地用以处理这类有害废弃物,彻底消除乱堆、乱放、乱排现象。 (二)倡导低碳经济。构建建筑节能体系 高楼林立是大城市的一个标志。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商用办公楼,还是居民住房,都越来越向高空间发展。楼层越高,建筑用材、水泥用量就越大,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越大。大力开展城市建筑节能减排工作,是实现国家、省、市“十一五”节能减排的重要目标。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工程,引进和推广国外日益普及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引导房地产开发商设计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实施新建住宅、办公楼宇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规范。要推进巩固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大型公共建筑使用分布式供能系统和太阳能利用设施,探索实施“低能耗、低排放”的建筑技术项目。大力建立节约型社区和生态型社区等节能示范项目,加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三)宣扬节能减排,构建宜居环境体系 大城市的产业和能耗主要是以服务业为主。因此,要从服务业节能抓起,特别是大城市的商用楼宇,要开展单位建筑空间的能耗监测,提倡采用节能灯具、减少空调的使用率,采用节能、节水电器;大力宣传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理念,普及低碳能源技术知识,积极引导和鼓励公众向节约合适型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转变,培养节约型的生活习惯:还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鼓励居民使用太阳能、风能等节能设备;此外,还可开展低碳社区,鼓励居民家庭参与低碳家庭和节能家庭的创建,有效抑制家庭能耗水平逐渐上升的趋势。 三、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促进民生协调发展 大城市城区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应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构建完善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巩固深化办学体系等,探索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城区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发展城市轨道,构建现代化公共交通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各大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与有限的城市资源承载力、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土地资源可提供的交通供给和环境容量与个体交通需求造成的停车难等矛盾也在不断加剧。机动车增长及交通堵塞造成的大气和噪音污染在城市污染中的比重日益上升,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目前,世界各国为解决交通拥堵、降低大气污染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途径之一就是发展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电力牵引,对大气几乎没有污染,噪声也很小,是十分清洁的公共交通工具。我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在大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的重要性,“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鼓励条件成熟的城市要超前规划、适时建设。由于轨道交通的巨大客流、快速的周转效率,极大地缓解路面道路交通的紧张状况,也是解决城市交通行车难、停车难的一个好方式。 此外,鉴于大城市的空间有限,除积极发展地下工程和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应合理配置高架路面与地面相结合的现代化公交车体系:提倡采取“单双号私家车日”、“无车日”、“公共交通周”等节日:制定利益机制,如公交票价减价机制,促使更多人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区域化卫生服务体系 “看病难,看病贵”是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城区型实验区应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入手,着眼于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最优选择性地配置资源、最佳组合地对接资源,进行区域规划和卫生资源调整,构建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对社区卫生服务点的设立,应该合理布点,按一定服务人口标准设置,健全卫生社区中心管理机制,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功能,在预防、保健、上门服务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并明确城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标准。减轻居民医疗负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切断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在临床诊断、医疗服务过程中收费的直接关系,维护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的有效运行:对经济困难的群体实行医疗费用减免政策:还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均衡化素质教育体系 “上学难,上好学难”是人口众多,特别是外来人员众多的大城市中存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应该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办学为辅,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开拓小班环境下实现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让包括残疾儿童和外来人员子女在内的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在相对均衡的条件下接受高标准、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针对外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应为其开办“民工子弟学校”,通过“联盟办学”、“嫁接办学”等多种形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真正做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教育的优质化、平民化、均衡化;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整合、利用好社区各类教育资源,打造社区教育的精品亮点,开展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人群需求的多元培训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问题,更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实施科技先导行动。促进科技创新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发展模式根本性转变,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需要科学技术有力支撑。 针对以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的大城市城区型实验区的建设发展,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智能型、现代化的科技服务业:培育和引进符合城区发展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采用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再生能源技术、先进制造业技术、环保技术等技术的示范、集成、整合,支撑实验区建设: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支持和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开发机制,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发展共性、集成技术,构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支撑体系:实施城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开展建筑和服务业节能,开展清洁生产;加大对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的引进人才的政策环境。为实验区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硬件和软件支撑:此外,还要注重加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以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浅论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 [摘 要]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提高城市竞争力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城市竞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提高城市竞争力就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城市 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 城市文化差别是城市与城市之间最大的差别。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加强城市竞争力有助于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便进行:中国历史悠久,在每个城市中都有代表其城市特色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因此,首先要加强对这些的保护,使得能够持续的保持住城市特有的空间格局、重要地形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其次,要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宣传,城市历史文化包括历史名人轶事、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对这些历史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充分认识其内涵,要把城市竞争中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来进行;再次,城市中最主要的主体——人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提高,主要包括知识、风险意识、形象意识、技能、竞争意识等等。 二、加强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 城市只有不断进行学习和深造才能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城市实现自我适应和自我创新前提条件就是转变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途径就是鼓励自我超越、更新学习理念,实现学生的全员化和终身化。根据我国城市具体情况,建设学习型城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加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完善网络,促进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第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各类“学习型”组织,要在机关、企业、社区家庭等建立机制灵活、方式多样的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实现知识在“学习型”组织之间无损耗流动,为“学习型城市”提供支撑;第三,建立知识数据库,并且实现知识共享。在城市中,图书馆、研究院都是知识传播的物质载体,因此,必须建立知识数据库,并且将其开放,实现共享,与此同时还要制度人员交流制度,使得对于“学习型城市”的需要,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够与之相适应;第四,加强各种活动的开展,并且这些活动也与有关学科和城市居民密切相关,这样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创新;第五,使得举办的活动要有保障的进行。总而言之,不管“学习型城市”如何进行,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工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能力也决定着工业化水平的高低,而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就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产业集聚带来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整个供应链上,企业都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对于专业化协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规模效益容易形成,并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第三,对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培养与利用等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第四,对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发展非常有利。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信用是保证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基础。在多变环境中具有信用的城市要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适应。在城市的各种要素中都不同程度上渗透着信用,并且进一步加固了城市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就是由信用的高低来决定。信用还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一般都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现实中,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很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用缺失的内在原因是滞后的制度建设和超前变化的经济伦理;第二,信用缺失的直接推动力是成本效益的严重不对称;第三,信用缺失的普遍原因是企业经营的短视行为较严重。 城市营销能够为城市发展营造就有竞争优势的环境,从而能够使城市摆脱遇到的困境,进而使得城市朝着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走去。城市营销影响经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城市经营的企业家精神在城市营销中有所体现。城市营销力求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具体城市的各种资源,以企业家的思维,通过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向目标受众或目标客户宣传或出售。从实践来看,在国外,美国城市地方政府的管理者具有较多的企业家态度,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城市地方自治与税制的原因;但是从欧洲城市角度来看,与美国城市相比,没有那么多的地方权力,但是由于激烈的竞争使得他们必须对他们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尽可能的在各方面都具备吸引力;同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生存下去,城市的经营管理必须更有组织,并且还必须加之更多的商业观念,从而使得城市运营效率提高,最终使得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对于城市竞争力发展所遇的问题,城市营销可以给予解决。首先,在竞争经验的累积和成长的过程中,城市能够发掘城市营销的优势,并且学会城市营销应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发展;其次,城市营销是实现城市政策目标重要途径,城市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营销策略来解决城市发展所遇的问题,从而使得提升竞争力和活跃地区经济的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再次,对于地方政府和目标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可以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来实现,从而有利于城市政府部门提高社会的总体投资利润率。第三,在城市竞争优势的形成中,城市营销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通过城市营销,城市可以根据其发展的远景目标与自身的资源限制,应用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分别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与期望。 城市竞争力体现的是一个城市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城市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浅析西藏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摘 要:围绕西藏 环境 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阐述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城市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论述了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评价标准,并从政策制度、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发掘 民族 文化 四个层面,提出了实现西藏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 经济 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西藏 生态保护 城市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一、西藏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概况 1.区内 地理 环境现状与生态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地域辽阔(面积达122.84万km2,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8,仅次于新疆,位居全国第二)。 人口 242.7万,以藏族为主(占95%以上)。全区辖7个地(市)73个县(市、区)。[3]西藏高原风光旖旎,那里有湛蓝的天,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气,悠久灿烂的藏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藏传佛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西藏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含量都很低,主要江河的水质都能达标,至今未出现过酸雨和放射性污染,这些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为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加快经济发展和 社会 进步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和条件,西藏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圣地。然而,正是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区内86.1%的土地位于海拔4000m以上,受高寒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成为关系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西藏解放后,由于起初人口较少,城市化和 工业 化水平低下以及国家的种种保护措施使得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持了较好的状况。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而言质量不高,且有退化的趋势。经过我们的研究分析西藏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退化, 投资 严重短缺及环境意识淡薄产生的全部与局部,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监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西藏实际监管能力严重滞后的矛盾日益明显。所以只有切实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保证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2.西藏城市发展现状及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城市是社会产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藏的城镇有着悠久的 历史 ,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等城镇均属历史古城,也曾显赫一时。但是,长期以来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去的城镇可以说没有基本的城市设施,加之生产力低下,人口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在西藏,现代意义的城镇是在和平解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先后四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有力措施,西藏的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80年代,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投资几亿元,大部分用于城市住房改造,城市扩建,市政建设, 公共 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1984年,中央决定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福建、广东等9省市为西藏援建43项工程,工程总投资4.8亿元,总 建筑 面积23.6万m2,一座座饭店、宾馆以及文化、 教育 、卫生、通讯、 交通 、生活等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使高原城镇的容貌焕然一新。1994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中央和有关省市为西藏援建62项工程,总投资达23.8亿元。[1]目前,该项目已大部分建成并也投入使用。2003年又召开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未来经济的发展绘制了一张壮丽的蓝图,西藏城镇的发展也必将进入一种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城镇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2007年,青藏铁路将要建成通车,西藏总人口将达到250万到280万(含外来流动人口在内),尽管西藏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西藏高原自然条恶劣,人类的生存空间有限,可利用的耕地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2%-0.3%,而且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态势,人口的增加,必将引起人为地对西藏脆弱生态环境的掠夺与破坏。比如: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作为自治区的 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由原先不足20万人口,目前已增加到47.45万人,城市人口已达22.39万人(占47.19%),已达到了一定的城市化水平。[2]由于拉萨目前还没有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场及污水处理中心,人口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白色”污染物的增加,污水的横流。人类为了生存,非法地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便会产生,诸如不合理的森林砍伐,非法盗猎野生动物,乱采乱挖自然矿藏等。如何在有限的生存空间中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严峻课题。 二、西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现已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发展观,它强调城市在增长的同时更注重城市质量的提高,包括城市的生态结构质量、环境质量、建筑 美学 质量以及精神文化氛围质量等方面,最终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西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应站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立足于当前城市发展的现状,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未来,而不应以今天的经济发展建立在明天的环境质量降低和子孙生活水平降低的基础上为代价。 现代城市和城镇都是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西藏正面临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经济,缩小与内地差距,迎接新一轮西部开发的历史任务,因此尤其要重视中心城市和城镇的发展,使其具备应有的经济文化辐射中心的地位,从而切实带动全区的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城市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必须要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内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其最终目标是要使自然、城市经济、人类社会和谐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会促进城市社会的持续健康的运行。 再次,实现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西藏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严格的讲,西藏的经济是比较典型的单一结构,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产业和专业化、集约化的社会经济运作。因而制约着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而区域内城市的发展会产生复杂的分工和交换关系,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工业和社会服务的发展与发达,需要城市的拉动。根据现实情况西藏要走发展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的道路必须重视中心城镇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最后,实现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西藏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西藏早期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西藏要发展必须在客观上打破地域的界限,使各种生产要素在资源配置中自由合理的流动,积极的接受周边区域的有益经济辐射。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西藏只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才能促进自身区内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而西藏城市只有处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促进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资料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城市的企业才能够建立复杂多样的分工协作关系。随着西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的进一步完善,西藏城市的开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 城市生态经济效益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社会经济协 调规律的要求,是 人口 、资源、 环境 同步进行,均衡发展的结果。城市生态 经济 效益就是指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城市生态效益的统一。人们在 社会 劳动过程中既会产生有益的经济成果,同时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带来某种负面影响,产生生态效应。这两种效益是在劳动过程中同时产生的,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同一认识高度,重新优化组合各种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是城市生态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适度增长,合理利用资源,积极保护环境,这三者任何一项处理不好或者是三者不能协调发展,都不能使城市持续协调的发展。 三、实现西藏生态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提高全区可持续发展意识 西藏是我国西部的一片“净土”,由于特殊的高原气候环境,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各级政府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明确有关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制定有效环保优惠政策。由于 历史 原因和发展水平所致,西藏大多地区乡村干部群众 文化 水平较低,加上文化交流少,信息较闭塞,对科学技术和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加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宣传不够,使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产生误解,甚至把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对立起来。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唤起更多的干部和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美好的家园,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效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动员社会一切有利条件,有能力的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事业,为维护西藏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积极的贡献。 2.提高城市规划决策质量,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在中央关心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大好形势下,西藏城市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座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城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城镇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局部的城市“高原反应”现象,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东部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否适合西藏地区?如何解决这些前所未有的城市问题?我国东部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和发展方面的挑战,高速的经济发展再带来累累硕果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生态破坏和资源的匮乏,许多大中城市和乡镇面临空气、水、垃圾、噪声污染等问题,以及土 地质 量下降,自然资源退化等现实。随着2007年青藏铁路通车,必将掀起西藏的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提高西藏城市规划质量,尽早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因此为了解决西藏城市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必须从“决策”源头控制污染和减少环境破坏,关键在于城市发展有关的制度安排和决策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由于决策失误引起重大环境污染的生态破坏的教训很多,比如“三江平原 农业 开发”导致的大规模湿地破坏;片面执行“以粮为纲”的方针,导致滥伐森林及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滥;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支持乡镇企业政策。包括“十五小”企业对部分地区的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6]从东部城市发展的教训中表明,政策、规划和计划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宏观性,累积性、长期潜在性等特点。如果在决策初期不注意决策的科学和质量,造成的后果往往难以弥补,只有在政策或计划层次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才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原则应作为政策的核心和主体。 3.因地制宜,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现代化的城市不仅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还需要有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形成了城市发展中无限膨胀的城市人口与城市有限土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恶化之间日渐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种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 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规划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性规划,其实质是从生态学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地进行规划,使城市向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4]西藏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条件,该区域内城市的发展正处于起步或加速阶段,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城镇污染少, 管理 运行 成本 低和环境可塑性强的有利因素,按照“绿色城镇”理念促进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我们应该充分吸取国内外城市发展的教训,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的城市发展模式,避免部分发达地区出现的“大城市病”和“反城市化现象”,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因地制宜,首先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城市的规划过程应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等诸方面要求,实现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作。其次,把西藏城市,西部区域以及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相结合,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第三,力求使城市空间体系和生态体系相结合,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及经济规划相结合,寻求最佳规划方案,以适应西藏城市的长远发展要求。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关于煤炭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摘要: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本文针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共同问题,从适度开发,兼并重组集约经营,渐进式多元化发展、依托优势,打造特色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五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有关资料表明,煤炭资源按目前的开发利用速度计算,还可以利用200多年,以煤炭资源为主的煤炭资源城市,早晚都将面临资源枯竭问题。我国建国以后形成的煤炭资源城市有63所,有的已经资源枯竭,有的即将枯竭。国家发改委2009年3月5号公布确定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又有山东省枣庄市、安徽省淮北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辽宁抚顺等一批城市位列其中。不仅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资源趋于枯竭,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文化观念落后等问题。属于青壮年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也大多数主要依赖资源的开发,而且面临着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较严重等共性问题。因此,无论是从解决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是从长远来看,解决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最终枯竭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都必须把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摆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实现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中等发达国家宏伟目标的客观要求。 要解决好煤炭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总体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煤炭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纳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也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必须遵循的科学理论。根据这个科学理论,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此为指导,处理和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煤炭资源有限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要,产业结构单一与多样化发展滞后,煤炭资源利用率较低与煤矿布局不合理、集约化经营不够,煤炭资源型城市潜在优势发挥不足与缺少特色产业,矿区环境破坏最严重与生态保护矛盾大等诸多关系和问题。 要处理解决好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这些矛盾和问题,重点遵循以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行适度开发的战略 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耗中约占75%左右,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消费的依赖性比较强,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能源,降低煤炭、石油等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对于延长煤炭资源的可利用时间,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要通过对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科学评估和论证,制定优化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发展战略,对煤炭实行适度开发。对一个省区和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讲,也要加强对煤炭开发活动的科学论证和评估。在保证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对煤炭资源储量的大小,埋藏的深浅,品位的高低,开采强度和环保等问题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区域性和矿区合理开发的规划。把开采量限定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上,通过实行适度开采战略,既能保证煤炭资源开发恰当的服务年限,保证经济和社会对煤炭资源的消费依赖,又可以为替代产业的发展赢得时间。煤炭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煤炭企业科学适度开发的指导,把矿区煤炭生产的科学接替规划制定作为对矿区领导集团考核的重要指标,与领导集团的政绩挂钩。防止煤矿企业在开采时,片面强调产量增长,不合理的加大开发强度,造成丢肥拣瘦的短期行为,忽视煤炭回收率的提高。 二、深入推进兼并重组、大力实行集约经营 在各矿区都不同程度存在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坏破较严重、安全生产条件差的小矿,虽然从上世纪末以来,国家对煤炭企业实行了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的政策,使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煤矿数量大大减少。掠夺性、毁灭性、破坏性开采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合法经营的小矿,通过兼并和资源整合,生产规模扩大,单井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有的省区煤矿生产布局不合理和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大,安全生产无保障的小煤矿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以山西为例,到2007年底,矿井数量2840多,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还占70%,煤炭粗放开发的模式没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据测算,小煤矿资源回收率15%左右,仅相当于先进水平的四分之一,按小煤矿年产3 5亿吨计算,每一年仍然要浪费10亿吨左右的资源。除山西省以外,其他省、区还有一些矿区不同程度存在布局不合理和管理落后的小煤矿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要深化改革,深入进行煤炭资源的整合和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通过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实施煤炭企业“大进小退、优进劣退”,有计划的组织管理先进的大型煤矿兼并中小煤矿,关闭不符合条件的小煤矿,让优质煤炭企业做大做强,让资源浪费、管理落后的小煤矿退出,从而实现煤炭产业的升级,从体制上保证煤炭资源的高效回收和利用。 (二)实行集约经营管理战略。首先,要推进资源的集约化开发利用,国家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在有效保证煤炭资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重点考虑矿区的合理布局和重心的科学转移,相对提高煤矿资源开发的集中度;其次是扶持、鼓励发展大型矿业集团,提高煤矿企业的现代化综合管理水平及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能力,相对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和环境保护成本,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在煤炭资源型城市打造集约经营平台。山西晋城市在推进城市转型中,立足集约发展、优化布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市着力打造集约经营平台,规划建设了15个工业园,总面积达16.5万亩,累积投资5.39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园区为平台,加强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通过筑巢引凤吸引了包括台湾富士康、丹尼斯、香港豪德、华润、联盛、中海油、中石化、国投、中煤、华能、鲁能、雨润、保利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使园区的扩散和辐射效应显著提高:第四,在煤炭企业大力推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努力推进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大力推行采掘机械化开采,科学布置采煤工作面,提高工作面单产水平。科学进行运输提升系统改造,大幅度提高运输提升能力,积极引进吸收先进的洗选设备和技术,提高洗选能力。结合煤矿实际,进行信息化改造,提升煤矿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集约经营提供保障。 三、实行渐进式多元化发展 单纯依赖煤炭资源发展,产业结构单一,煤业独大,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共同特 征和弊端。煤炭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未雨绸缪。从矿业开发开始,在发挥主导产业的同时就要制定和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青年和中年矿区更要把多元化发展摆到重要日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转型。培养新的产业支柱,在这方面,一些矿区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大力推行产业结构调整,由单一的煤炭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的发展模式转变,实施“煤、焦、化、电、盐”一体化。一个以煤业为主,多个支柱产业逐步成长起来的格局初步形成。抚顺是著名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产煤已有百年历史,由于该市调整产业结构动手比较早,在可采资源逐步减少的同时,大力发展替代性产业,现在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建材等重要产业支柱,形成了新的综合工业体系,成为辽中南的综合性重工业城市,顺利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其成功经验为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渐进式多元化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到矿区和资源型城市自身的情况,可采取产业链延伸、新型产业植入,新主导产业扶持多种方法。产业链延伸就是要拉长煤炭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业,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对那些资源储量大,开采成本比较低的矿区,这种转型方式优势明显。如山东济宁市在煤炭资源开发正处盛期时,利用其优势建设煤化工产业基地,利用煤炭资源的龙头带动作用,整合本市煤炭、企业等生产要素资源,围绕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三大产业链主攻“醇、苯、酸、烯”等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了煤化工产业群。新型产业植入就是对适合本地发展并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新产业的建立和发展,这种“外生型”转型方式对于资源枯竭及开采成本比较高的资源型城市比较适合。新主导产业扶持是指煤炭资源型城市通过从现有产业中遴选出发展前景广阔,产业带动大的产业,大力给予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这属于“内生型”转型方式。这种方式对那些除资源开采优势产业以外,其它产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比较合适。 总之,渐进式产业多元发展,从矿区建设开始、资源型城市雏形阶段就要把多元化发展摆上日程。长计划短安排,在煤炭资源枯竭之前就形成可替代的产业和多元化格局。同时产业多元化还要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四、依托优势,打造特色 煤炭资源城市要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具有特色的新兴产业,对于顺利实现产业替代至关重要。特色专业打造应扬长避短,充分所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煤炭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等。实践证明,这是顺利实行产业替代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正确路线。 六盘水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他们未雨绸缪,依托优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施特色产业战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依托生物资源多样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地方特色食品加工资源,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培育出一批品牌。依托气候优势,打造中国“凉都”,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其旅游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和特色农业成为了新的经济支柱。 依托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一是注意运用发散思维,全面审视和善于挖掘本市具有的优势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非物质资源;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既包括硬资源也包括软资源;既包括已经开发的显现性资源也包括潜在隐形资源。在全面分析、审视的基础上,找出可以依托的优势,为特色资源开发奠定基础。二是在特色产业培育中要注意品牌打造。既要树立产业品牌意识,强化产业品牌打造理念,又要对品牌打造提前谋划,制定方案,分布实施。使产业品牌从一出生就实现优生优育,健康顺利成长。三是特色产业培育,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要着力为打造产业品牌创建平台,为企业品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环境、舆论环境、社会环境,为产业品牌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绿色经济是以经济与发展环境相和谐为目的发展起来的新的经济形式,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有效保护资源,有利于人的健康和发展为特征的经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发展已开始受到了全球各国的重视。煤炭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和生存为代价,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要把绿色经济发展作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持续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相统一。为此,资源型城市和煤炭资源型企业都要把绿色发展作为一个战略,贯彻始终。 首先,要着力解决煤炭资源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要树立“城市矿山”开发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用创新思维开发“城市矿山”,变废为宝。“城市矿山”是指资源型城市中形成的废弃的煤矸石、发电厂形成的粉煤灰、排放的瓦斯、污水以及煤矿生产经营中废弃的各种废旧物资,实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通过煤矸石发电、粉煤灰造砖、矿井瓦斯利用、可燃气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形成既保护环境又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通过节能减排创造绿色财富。三是积极倡导绿色投资新模式。煤炭资源城市在招商引资、开发新的产业、投资新的项目中,不仅要把投资项目能否给区域发展带来丰厚回报作为衡量标准,还要把投资项目能否为经济带来好的环境作为项目选定的依据,坚持把新产业的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把投资项目的选择严格依照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三重标准进行全面衡量。使项目一出生就有利于保障和促进生态环境。同时要贯彻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三r”原则,从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积极吸引补链企业,使区域经济发展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把发展环保产业贯彻到煤炭资源型城市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始终。还应该重视绿色投资的科技含量和社会价值,尽可能以少量的资源获得更多的科技支持,取得更多的价值,使资源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体现绿色发展的生态性、融合性、协调性、配套性和技术性。四是要结合煤矿资源型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开采形成的地理和环境变化情况,实施生态城市建设工程。比如利用塌陷坑建立湿地公园发展观光渔业,利用废弃矿山建旅游景点,同时,因地制宜的实行园林化城市、宜居城市建设。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人的发展和居住创造良好的环境。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谈吉林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摘要:吉林省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城市化发展在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吉林省城市化进程中主要存在着人口数量较大,城市数量较少,城市供给比较短缺;城市低端就业市场日趋紧张,城镇失业率逐年增长;水资源问题严重威胁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业不强,产业不大等问题。吉林省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构建吉林省大、中、小城市科学而合理布局的城镇化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城镇建设 当今世界,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声音,城市化发展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城市的繁荣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一、吉林省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作为我国东北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及边疆民族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人口数量较大,城市数量较少,城市供给比较短缺 截至2008年底,吉林省常住人口为2734万,其中城镇人口占53·21%,城市化水平仅超出全国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城市化率为45% ),与部分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如上海为85·76%、北京为75·6%、天津为60·09% ),城市化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全省共有城市28个,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仅有7个,比甘肃省(12个)、云南省(8个)还少,县级市有20个。而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有城市44个,其中地级城市就有19个,县级城市也达23个。 (二)城市低端就业市场日趋紧张,城镇失业率逐年增长 2000年以来,吉林省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得到了较快发展。2000—2008年,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上升了3·6个百分点, 8年内有120多万农民走进城市;到2008年底,全省城镇人口为1454万,城镇化率为53·21%。而城镇失业率却从2000年的3·7%上升到2006年的4·2%,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劳动力向省内城镇的转移。尽管到了2007年吉林省城镇失业率回落到3·9%,而且比当年的全国平均数低0·1个百分点,但与经济发达的广东省(2007年为2·5% )、江苏省(2007年为3·25% )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三)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威胁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目前吉林省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2007年吉林省水资源总量为346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67立方米,仅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153立方米)的59%。而且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波动很大、保证率低的弊端。按国际标准来衡量,吉林省属于中度缺水地区。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9·7毫米,由东南山区向西北平原递减。其中辽源、松原属重度缺水区,长春、四平属极度缺水区。长春、四平、松原、白城四市同时还属于生态缺水区。另外在水资源方面还存在干旱加剧、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仅为28% )、工业和城市用水浪费严重等问题。 (四)工业不强,产业不大 吉林省的工业企业大的不多,小的又不强,行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不够高。2007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仅有长春一汽、通钢、长春大成、中铁13局、吉粮和长春亚泰6家。 从产业结构层次水平来看, 2008年吉林省的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14·3%,高于全国当年3个百分点,与经济发达省份之一———江苏省(当年第一产业比重为6·9% )相比,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是比较高; 而2008年吉林省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47·7%,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9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38·58亿元,增长27·0%; 重工业增加值1852·69亿元,增长16·0%。 此外,民营经济弱小也是导致吉林省城市化落后的重要因素。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江苏省相比, 2007年江苏省个体私营经济累计登记注册户数超过270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总额13621·7亿元。而2007年吉林省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为1158亿元,不到江苏省的1/10。 二、吉林省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建设中优化配置资源功能,积极调动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保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科学而合理的城镇化体系结构。 为此,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吉林省必须加快推进城市经济体制的创新,充分利用东北亚区位优势,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广泛运用省内外经济资源,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如长春市、吉林市和延吉市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大学城和开发区为支撑、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柱、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为特色的科学城和生态园林城,从而提高城市首位度。 (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好、有一定基础的中小骨干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中小企业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龙头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链条式配套服务和专业化经营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以“雪球”效应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充分利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基础条件,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优势互补,发挥企业集聚功能,突出县域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发展格局。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我国旧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在享受国家政策时有很大区别。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过去的“二元制”户口政策已经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形成制约和障碍。凡在城市或城镇有固定住所、稳定 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要鼓励他们把户口迁入城镇,在就业、经商、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与原城镇居民享受同等权利。最近已有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12个省区取消了二元户籍制度,建议吉林省也尽快取消旧的户籍制度,以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 (四)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目前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阶段,这意味着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将被城市征用。经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056平方公里,即158万亩,耕地减少615亩,由此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那么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已经成为目前吉林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应尽早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基本的保障,在感受党和政府温暖的同时,会更积极地融入到城市生活和工作中去。2007年城市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无锡市将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发展城市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征地时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0周岁的农民,可纳入政府保养范围,按月发放保养金,标准为229元。 (五)构建吉林省大、中、小城市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体系 在市场牵引和政策引导下,统一规划,将资本、技术、土地和水资源等要素科学地配置到城镇化进程之中,并且要鼓励大中城市对口支持小城镇建设。根据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设想,可以将吉林省的城镇化体系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大城市圈。指以长春市和吉林市的市区为中心,再由周围的卫星城市和卫星城镇构成的城市圈。 二是区域中心城市,即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和周边的城市结合而成的城市群。如通化—白山城市群、延吉—图们—珲春城市群等。三是小城镇。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作为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是国家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紧急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从国家财政政策的角度解决这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和积累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结构高度单一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建立一般都是某一地区先拥有了某种(或多种)自然资源,再有设立在该地区的资源型企业,这些企业迅速集中了大量的作业人员,然后再有设在该地区的城市和政府。因为这些资源型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获取所需要的资金收入,当地政府往往缺乏发展其他经济门类的动力。产业结构高度集中于改种自然资源的开发上,“靠山吃山”,长此以往造成了资源型城市高度单一的产业结构,经济收入高度依赖于资源型产业上。据统计,我国目前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及其加工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30%以上,相当多城市超过50%,如大同市煤炭采选业和原料工业曾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造成资源开采一业独大,产业链条很短。而自然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最终会被耗尽,一旦“坐吃山空”,这些城市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 解放前我国国力赢弱,建国后国家为了尽快发展国民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先生产后生活”、“先开发后治理”为工业生产的指导思想。在资源开采中更是采取“有水快流、涸泽而渔”的做法,思想上坚持“先生产后治理、重开发轻环保”。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缺乏仔细的统筹考虑和规划安排。造成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过量的滥采滥伐现象,没有经过规划、掠夺性、粗放型的滥采滥伐已经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现在资源型城市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环境生态问题:空气质量恶劣,大气污染严重;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面沉降,采煤区出现了大量的采煤沦陷区,地面坍塌,引发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质污染,水位下降。河流干涸,农业灌溉、人畜饮水出现困难。 全国焦炭生产基地山西省介休市,2004年-2005年平均每月只有2天ⅱ级天气,几年来没有出现一天i级天气,空气中s02、n02、tsp(颗粒物)、pn10(可吸入物)严重超标,空气中悬浮硫、一氧化碳、笨等微粒含量最大时超过国家环保标准的10多倍,城市周边的植被、农作物和水源也遭到严重污染。一些地方的煤矸石山已发生多起坍塌和自燃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因采矿活动诱发的地面坍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2001年全国共造成地质灾害600余次,死亡。788人。东北三省原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总面积990平方公里,受影响居民超过90万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长期过量采伐林、木,伊春的红松林被砍伐98%,小兴安岭等地生态功能急剧下降,蓄水固土抗风沙能力明显减弱。大庆由于开采石油造成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草原退化、盐碱化和沙化的面积已占总面积的84%。由于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一些资源型城市出现大范围地下漏斗。 (三)城市失业问题严重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从事资源开采的高度单一的产业结构,首先导致其用工需求的绝大部分只能是男性的矿工,城市中女性的就业比例就受到很大的局限。女性普遍工作难找,就业的性别比例失调。同时,如前所述,自然资源都有一个被开发殆尽的时候,产业单一的资源型城市一旦赖以开发的自然资源濒临枯竭,被开发殆尽,就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的需求萎缩,大量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我国早期发现并已经开采的资源由于长期的掠夺性开采,很多资源的剩余量已经有限。据统计,到2003年底,盘锦市辽河油田的原油开采已动用探明原油储量的77.1%,天然气则已动用了82.6%;大庆市占全国石油年总产量50%之多的大庆油田,剩余可采储量只剩下30%,预计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开采成本也将大大提高;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已面临煤炭资源枯竭或大量关井的局面;我国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伊春,16个林业局中已有12个无木可采,可采的成熟林只剩下1.7%,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吉林省多数煤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发建设的,开采时间长,煤炭产量这些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最高年产1556万吨,到目前年产不足800万吨,职工人均年产煤炭仅为60吨。抚顺、本溪、阜新、玉门等城市由于长期超强度开采,生存发展已经受到后备资源不足、资源枯竭的严重威胁。 资源型城市失业率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抚顺市2005年的统计失业率为31.12%。这些城市失业问题的严重不仅仅体现在女性的失业上,而在于资源枯竭导致的零就业家庭急剧增加,如2005年本溪市的零就业家庭就达到该市失业家庭的37.04%。失业人员多,在岗矿工的收入也普遍较低,全国政协组织的“四矿问题”专题调查表明,矿工收入处于各行业之末,年人均收入仅为最高收入的1/9。资源型城市贫困人口多,呈现出贫困聚集和代际传递等特点,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基本上都位于我国的东北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普遍更为滞后。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同样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二元结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较大。据国务院西部办的统计,2006年我国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449元,是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l/5。资源型城市中,资源工业是其经济支柱,农村经济相对得不到重视和发展,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同样不可轻视。大庆市2000年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分别为9090元和1093元,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高达8倍以上。2006年,该市各行业平均工资的统计中显示: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采矿业,达到35871元/人,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为6474元/人,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比例为5.5:1,也反映出大庆市城乡明显的收入差距。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同时解决二元结构突出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五)人才相对匮乏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人才的总体情况比较匮乏,这主要是由于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的。单一的资源开采形成的资源型城市,需要大量从事资源开采等比较简单体力劳动的矿工。这些矿工大多数是从农村招收过来的青壮劳力,他们中绝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就业面受到很大局限。虽然在资源型城市也有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但相对人数要少得多,且由于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与综合性城市相比较,这些管理和科技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同时,单一的资源开采的产业结构同样造成人才当地就业面狭窄,少有用武之地,当地培养的人才又纷纷外流,外面的人才引进来就更加困难,形成严峻的恶性循环怪圈。再加上资源型城市不利的区位条件、交通的落后、信息的闭塞、工作条件的严酷、待遇的低下、生活条件的艰苦及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等,使当地的人才形势更加雪上加霜。如山西大同矿务局1997至2001年间共调出各类人才638人,而调入几乎为零。本溪市近几年来,每年送出大专以上大学生6000人以上,回到本溪工作的不到10%,大量的毕业生留到外地工作。此外,资源型城市自身的教育经费紧张,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基础薄弱,加上不少居民生活困难,无力负担高额的教育费用,辍学现象严重。资源型城市单一的产业结构引致单一的人才结构,单一的人才结构更进一步强化了单一的产业结构,如此往复恶性循环,构成了这些地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人力资源瓶颈,直接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二、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 解决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总体方向就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在计划、财政、金融等各个领域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扶持力度。就财政支持而言,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在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还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央财政支出中用于解决因资源开采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份额不足,而地方财政又捉襟见肘,寅吃卯粮,对解决遗留问题有心无力。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补偿资源型城市历史欠账的稳定渠道保证,造成资源型城市长期缺乏合理补偿。现有资源税费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资源开采上缴的税费地方分成较少,国家与地方的利益关系未能理顺。此外,国家现有的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要求还不健全。针对资源型城市出现的问题,借鉴国外已经比较成功的做法,笔者从财政政策的选择上就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短期内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既存的主要问题,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调整资源税费、增值税等相关收入政策。同时从长效机制上,财政政策上应专门针对资源型城市设立相应的预算稳定基金,以期比较好的解决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财政支出方面--进一步加大财政对资源型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 由于国家多年以来一直对资源型城市实行原材料低价政策以支持国家重工业的发展,形成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初级产品之间的剪刀差,使资源型城市很少能有自身的积累。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地方经济普遍不发达,财政实力不强。如阜新市2004年本级财政只有5亿多元人民币,同年财政支出总额12亿多元人民币,收支缺口达7亿元,占当年支出总额的接近60%。面对资源枯竭给资源型城市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财力,显然难以妥善解决好各种问题。因此,需要中央财政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这实际上是国家对这些城市过去所作巨大贡献的一种合理补偿,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和公平原则。 1.通过财政专项拨款、财政参股、财政贴息方式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选择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一是延续现有资源产业寿命;二是增强地方经济实力;三是能有效解决失业和贫困等迫在眉睫的问题。考虑到资源型城市在参与国债项目遴选时,往往不具备竞争优势而难以入围,可在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中专门安排一部分支出,用于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根据各自的经营领域,积极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供金融服务。国家在进行生产力布局时也应适当向资源型城市倾斜。 2.加大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国家应该提高对采煤沉陷区的资金补助比例,增加对资源枯竭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安置的专项资金补助,妥善解决中央煤炭企业下放前的历史遗留拖欠工资和安全生产欠账。 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社会保障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国家应保证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支出的补助和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助支出。同时积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由政府提供转岗免费教育和培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解决资源型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保障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和社会安定。 3.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建立财政投融资体系,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解决资源型城市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的问题,促进其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必须通力协作,加大道路、通讯、环境、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以吸引外来投资、促进接续产业的企业进入和建立。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支农支出,帮助当地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支持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促进城乡产业对接,缩小城乡二元经济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4.加大对资源型城市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财政支持。资源型城市人才数量少、层次低,特别是掌握发展区域主导优势产业关键技术和高水平管理才能的关键人才严重缺乏。鉴于当地的财政现状,可由政府免费提供再就业培训,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对于急需的人才,资源型城市在短期内难以培养出来,则要通过吸引现成的人才,可由省级政府专门设立扶持资源型城市的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资源型城市要在提高人才待遇的同时,改善人才成长的环境,使人才的价值得到体现,让人才积极主动地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财政收入方面--进一步调整相关资源税费的收入政策 调整相关资源税费的政策,主要遵循效率和公平原则,一方面切实减轻资源型城市的税费负担,增加当地的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要统筹考虑不同资源型城市各自的资源条件和负担水平,合理调节级差收入。 1.改革专门针对资源征收的资源税费。中国目前专门针对资源征收的资源税费主要由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资源税等部分组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 一是实行矿产资源补偿费率的弹性化。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率是比例费率,从始至终不变,而资源开采企业的经营具有周期性特点,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比是不一样的。在稳产期,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并不困难,但是到了衰退期,随着开采难度的增加。回采率降低,资源补偿费增加,使原本就深陷困境的企业雪上加霜。因此,应该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费率,以体现量能负担,保证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及时足额入库。 二是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地方留成比例。我国目前矿产资源补偿费实行中央与省、直辖市五五分成、中央与自治区四六分成的办法。随着我国很多资源大省都已进入资源衰退期,这些资源大省的经济实力普遍也不强,在支持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负总责,分担相当部分的支出任务,财政支出的压力很大。因此,国家可以考虑在分成比例上适当上调省级政府的留成比例,缓解各省目前的财政压力,切实保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财力需要。 三是资源税的调整和改革。资源税的调整包括:调整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把森林资源纳入资源税的调整范围。如前所述,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已经在许多森林城市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森林开采征收资源税,有利于保护环境;改革资源税的税率形式。目前资源税所采用的是定额税率,其缺点在于资源企业的资源税负担与企业的获利能力脱节,稳定增产期的企业获利能力强,资源税负水平相对就低,而对于已经处于濒临资源枯竭的企业,开采条件困难,获利能力差,资源税负相对就要高很多,更加不利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建议可以借鉴我国土地增值税的税率设计思路,将资源税改为累进税率,按照利润水平的高低设计不同的累进税率,并设立免征额规定,如可以规定利润率不到20%的免于征收资源税;同时调整资源税的税收优惠政策。现行的资源税只在资源的开采生产环节征收,其税收优惠政策也只能对资源开采企业发挥作用,改革可以考虑对资源回采率和选矿率达到一定标准的资源开采企业给予一定资源税税收减免,以激励资源开采企业自觉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开采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2.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完成增值税类型的转变。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实行对外购固定资产所负担的增值税只能列入成本而不能抵扣的政策,造成资本有机构成越高的企业,其增值税的税收负担就越重。资源型城市由于经济结构高度集中于资源开采,所购大型生产设备一般价值都很高,增值税的数额自然也相当可观。现行增值税不允许这些进项税额的抵扣直接增加了资源型企业的成本,相对于其他资本有机构成不高的企业,资源型企业的税负更加沉重,这显然与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虽然国家在东北地区的相关行业进行了消费型增值税试点,但到现在还没有在全国其他地区全面推开。建议加快增值税全面转为消费型的改革,目前至少先保证在其他资源型城市尽快开展试点工作。同时可以借鉴国家在所得税上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品的相关政策,对关键性、节能效益显著且因价格等因素制约其推广应用的重大节能设备和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增值税的“即征即退”政策。 (三)预算体制方面--设立预算稳定基金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财政援助长效机制 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必须考虑经济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因为资源开采都有走向衰退的时候,同时资源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会受到资源储量、国内外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财政政策的长效机制上,针对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立预算稳定基金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1.国外的主要做法。国外不少国家或地区结合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在资源型城市设立了预算长期稳定基金,在基金的设置上大致上分为两大类型:(1)稳定基金,目的是保持政府预算的长期稳定,如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科威特、尼日利亚、挪威、智利和俄罗斯等设立了类似基金;(2)储蓄型后代基金,目的是保障子孙后代在将来资源枯竭以后“有饭吃”,如加拿大的艾伯塔省,美国的阿拉斯加,以及科威特、阿曼、巴布亚新几内亚等设立了类似基金。稳定基金和后代基金的目的都是为应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产品价格变化,保持所在国家或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稳定。同时在很多情况下,这两类基金发挥的作用实际上又是混合、有交叉的。例如在基里巴斯,从1956年起设立收入平衡基金,作为一项后代信托基金,目的是为将来其磷酸盐矿床枯竭之后使用,同时也用于短期的政府预算稳定”。 2.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设立预算稳定基金的建议。在资源型城市设立预算稳定基金,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财政援助长效机制,在国外已经施行了几十年。实践证明,对缓解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波动具有较好的效果。总结国外相关国家和地区设立预算稳定基金的基本做法,将资源稳定增产期或者资源产品价格上升时期形成的“超额”收入(即盈余收入)以基金形式存储起来,不用于传统支出项目如补贴和社会福利,在资源枯竭或者资源产品市场价格下跌的情况下用于弥补政府预算收入不足。具体做法上,可以考虑在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设立资源型城市补偿专项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本地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补贴、人员培训、环境治理等。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一是由国家和地方共同出资,作为启动资金;二是从处于稳产增产期的资源型产业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三是建立矿山环保与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政策。通过加大增产稳产期的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税力度以及从重要资源产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涨价收入中提取必要份额等作为基金来源,主要用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所需的建设,包括解决普遍存在的地面沉陷、固体废弃物堆放、水资源破坏等特殊生态治理问题,以及转型过程中的职工生活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对于增产稳产期的资源型城市,应当未雨绸缪,设立地方预算稳定基金。从本地资源性收入中提取必要的部分作为地方财政稳定基金的来源,在资源枯竭时用于弥补地方财政收人不足,以及用于地方经济转型。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浅谈吉林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摘 要]吉林省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城市化发展在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吉林省城市化进程中主要存在着人口数量较大,城市数量较少,城市供给比较短缺;城市低端就业市场日趋紧张,城镇失业率逐年增长;水资源问题严重威胁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业不强,产业不大等问题。吉林省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构建吉林省大、中、小城市科学而合理布局的城镇化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城镇建设 当今世界,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声音,城市化发展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城市的繁荣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一、吉林省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作为我国东北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及边疆民族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人口数量较大,城市数量较少,城市供给比较短缺 截至2008年底,吉林省常住人口为2734万,其中城镇人口占53·21%,城市化水平仅超出全国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城市化率为45% ),与部分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如上海为85·76%、北京为75·6%、天津为60·09% ),城市化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全省共有城市28个,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仅有7个,比甘肃省(12个)、云南省(8个)还少,县级市有20个。而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有城市44个,其中地级城市就有19个,县级城市也达23个。 (二)城市低端就业市场日趋紧张,城镇失业率逐年增长 2000年以来,吉林省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得到了较快发展。2000—2008年,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上升了3·6个百分点, 8年内有120多万农民走进城市;到2008年底,全省城镇人口为1454万,城镇化率为53·21%。而城镇失业率却从2000年的3·7%上升到2006年的4·2%,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劳动力向省内城镇的转移。尽管到了2007年吉林省城镇失业率回落到3·9%,而且比当年的全国平均数低0·1个百分点,但与经济发达的广东省(2007年为2·5% )、江苏省(2007年为3·25% )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三)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威胁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目前吉林省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2007年吉林省水资源总量为346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67立方米,仅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153立方米)的59%。而且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波动很大、保证率低的弊端。按国际标准来衡量,吉林省属于中度缺水地区。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9·7毫米,由东南山区向西北平原递减。其中辽源、松原属重度缺水区,长春、四平属极度缺水区。长春、四平、松原、白城四市同时还属于生态缺水区。另外在水资源方面还存在干旱加剧、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仅为28% )、工业和城市用水浪费严重等问题。 (四)工业不强,产业不大 吉林省的工业企业大的不多,小的又不强,行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不够高。2007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仅有长春一汽、通钢、长春大成、中铁13局、吉粮和长春亚泰6家。 从产业结构层次水平来看, 2008年吉林省的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14·3%,高于全国当年3个百分点,与经济发达省份之一———江苏省(当年第一产业比重为6·9% )相比,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是比较高; 而2008年吉林省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47·7%,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9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38·58亿元,增长27·0%; 重工业增加值1852·69亿元,增长16·0%。 此外,民营经济弱小也是导致吉林省城市化落后的重要因素。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江苏省相比, 2007年江苏省个体私营经济累计登记注册户数超过270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总额13621·7亿元。而2007年吉林省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为1158亿元,不到江苏省的1/10。 二、吉林省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建设中优化配置资源功能,积极调动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保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科学而合理的城镇化体系结构。 为此,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吉林省必须加快推进城市经济体制的创新,充分利用东北亚区位优势,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广泛运用省内外经济资源,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如长春市、吉林市和延吉市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大学城和开发区为支撑、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柱、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为特色的科学城和生态园林城,从而提高城市首位度。 (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好、有一定基础的中小骨干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中小企业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龙头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链条式配套服务和专业化经营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以“雪球”效应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充分利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基础条件,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优势互补,发挥企业集聚功能,突出县域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发展格局。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我国旧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在享受国家政策时有很大区别。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过去的“二元制”户口政策已经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形成制约和障碍。凡在城市或城镇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要鼓励他们把户口迁入城镇,在就业、经商、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与原城镇居民享受同等权利。最近已有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12个省区取消了二元户籍制度,建议吉林省也尽快取消旧的户籍制度,以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 (四)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目前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阶段,这意味着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将被城市征用。经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056平方公里,即158万亩,耕地减少615亩,由此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那么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已经成为目前吉林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应尽早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基本的保障,在感受党和政府温暖的同时,会更积极地融入到城市生活和工作中去。2007年城市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无锡市将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发展城市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征地时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0周岁的农民,可纳入政府保养范围,按月发放保养金,标准为229元。 (五)构建吉林省大、中、小城市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体系 在市场牵引和政策引导下,统一规划,将资本、技术、土地和水资源等要素科学地配置到城镇化进程之中,并且要鼓励大中城市对口支持小城镇建设。根据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设想,可以将吉林省的城镇化体系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大城市圈。指以长春市和吉林市的市区为中心,再由周围的卫星城市和卫星城镇构成的城市圈。 二是区域中心城市,即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和周边的城市结合而成的城市群。如通化—白山城市群、延吉—图们—珲春城市群等。三是小城镇。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试论城市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论文关健词】城市道路建设 管理问题 应对策略 发展目标 方向 【论文摘要】城市道路的建设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方便快捷的交通能推动城市建设快步进入新纪元,因此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管理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不论前期的设计工作,还是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都需良好的控制和管理. 城市道路的建设,包含较多专业内涵,诸如前期评估、道路的规划、道路设计、给排水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以及管线的综合设计等。城市道路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建设水平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必不可少。 1 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交通组织不尽合理 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尤其是支路,造成主干道的交通负荷较大,路口通行困难。根据调查资料统计并推算而得,2001年上海中心区道路全日交通负荷为249万车公里,高峰小时内达25万车公里。其中支路负担28%,干道72%,车行道展开长度530km。上海中心城干道网在高峰小时的平均负荷度为0.86。cbd为0.97,可以断论,上海道路在总体上已经超负荷了。 1.2 现行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混行交通严重 我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仍以自行车为主,次之为公交或步行,但是由于我国交通参与者的大多数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安全感与实际的交通安全状况偏差较大,造成了严重混乱的混行交通状态,恣意横过马路、骑车带人、逆行、闯红灯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加剧了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可以称做“区分职能,多头管理”。建设部、公安部分别负责城市内部的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公共交通运输、城市道路安全及交通秩序的维持。但是,行业管理外的税收、价格的制定、重大设施的建设还要与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国家计委等部门联系。加之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程序等问题,对于正常的交通运输活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1.3 路网布局不合理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的传统对现在社会生活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我国现有的城市大多是在封建社会城市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的结构、形态与道路系统均是历史上基本形成的,并且以往的城市规划管理仅仅重视城市的总体规划,对于规划的具体实施、操作准备的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就出现了从总体上看城市道路密度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结构上的不合理,“环城快速路能上不能下”、“高速公路出口‘严’”等尴尬局面的出现。 1.4 交通设施配置与城市交通流量变化不匹配 1.4.1 红绿灯的设置 科学的红绿灯设置应符合绿波理论,即两个相邻路口间的相对相位差合理,就能一次性清理掉所有的车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堵的状况。 1.4.2 交通标志的设置 按规定主次干道路面上必须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隔离,路面交通标牌、标志、标线齐全,交叉路口和危险地段要设置指路牌和安全警示牌。主干道上指路、指示标志、标线要清晰美观,导向箭头标线应前置。 2 城市交通发展应对策略 2.1 正确做出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索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文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道路网究竟能承受多少机动车保有量,这是城市决策者需要掌握的问题。从影响路网容量的因素看,道路基础设施作为机动车交通的载体只是反映了硬件条件。除此之外,路网的承受能力与城市交通宏观政策和管理也具有密切关系。这方面牵涉到对私人机动车的使用和管理政策、对出租车发展的政策和对外来车辆的管理政策等等。还要对交通发展的进度做出正确评估从而合理地分配和使用道路资源。 2.2 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文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在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重视发展的观念。只有通过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和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方能解决。机动化汽车技术要发展,城市也要发展,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适应城市机动化进程和汽车技术的合理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和道路文通设施的建设资金给予必要的保证。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近期的发展建设不要为远期的发展制造障碍,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垅效益,要为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 2.3 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并大力宣传交通法规。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通管理经验告诉我们,要管理好城市道路交通,既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法规体系,并严格执行,又要使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让人人都参与交通管理,才能把城市交通管理好。首先,成立城市交通对策委员会。研究协调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从供求方面采取措施,科学制定交通法规进行综合治理。其次,严加治理交通污染。集中力量科技攻关,消减汽车尾气。严禁汽车喇叭鸣放的规定要继续执行,公路两旁适当建立隔音墙或防音带。要求机动车辆缴纳环保费,加大绿化密度和力度,使道路两旁的树、草、花蔚然成观。再次,尽力制止和避免对城市交通规划管理的人为干扰,维护管理法规的严肃性。 3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问题的核心是要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城市交通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施装备现代化,即城市交通设施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既要发挥现有的实用技术,又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新技术,谋取综合效益。二是交通战略现代化,即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既要合理调整交通供需与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又要提高城市路网在整个城市活动的运输效率。先进的设施是硬件前提。正确的战略是软件保证,两者相辅相成。 总体目标应该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建设大城市现代他的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所谓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包括:①道路。具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网络系统,其面积率一般达20%左右,设有快、慢分道,专用的快速汽车干道、商业区内步行道、公交优先行车道,以及足够的停车场地。②车辆。具有性能良好的私人车辆,经过专门设计的各种专用车辆,便捷的公共汽、电车和出租车,以及必要的轨道捷运系统,各种车辆形成互补的群体,并具备耗能少,废气少,噪音小的性能,有较高舒适度,有专用的停车站点设施。③管理。有严谨的交通法规、客货运输管理规则、交通设施管理规范。 4 结束语 道路交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方便快捷的交通能推动城市建设快步进入新纪元;而道路拥挤、文通秩序混乱、居民出行所需时间过长、市内泊车场地不足、道路承载能力跟不上机动车增长偷求则严重制约着现代化的程度。因此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管理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下,顺利度过目前机动化起步阶段,才能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论构建绿色交通,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论文 关键词:快捷高效 城市 交通 持续 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口的膨胀和不断恶化的环境使 现代 交通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有效地解决交通问题从而获得 科学 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是交通运输管理者们所必须研究的课题。 交通运输系统作为现代国民 经济 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合理控制生态环境污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交通系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综合考虑土地使用、城市规划和其他许多社会经济因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口的膨胀和不断恶化的环境使现代交通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有效地解决交通问题从而获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是交通运输管理者们所必须研究的课题。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高举 四、控制 交通 需求,促进城市可持续 发展 经济 发展必然刺激人们对私人汽车的消费愿望,利用一系列的政府行为和政策手段调控交通需求和实现平衡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静态的车辆配额系统与动态的 电子 道路收费系统两种主要方式对交通需求进行管制。车辆配额系统是通过限制车辆年增率和增加机车拥有人的负担,有效控制长期范围内车辆数量的增加,促使人们选择公交系统。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是通过对用户实施电子收费来降低高峰时段交通拥挤。通过额外的收费,它使用户在不必要的时候避免进入控制区域以降低交通成本,从而达到减缓阻塞的目的。总而言之,车辆配额系统增加用户购车的固定成本,道路收费系统则增加使用车辆和道路的动态成本。通过两者的结合,有效地进行了对交通需求长期和短期、静态和动态的调控,有力保证了以公交系统为导向的交通发展战略的实施。 五、广泛开发应用智能交通系统 高服务水平的交通系统不仅依赖于合理的规划方案和适当的交通需求控制,同时也离不开动态的交通组织、管理技术和策略。智能交通系统正是一个利用 现代 计算 机和通讯技术对城市交通 网络 实施系统性、整体性管理和监控的有效途径。智能交通系统主要通过实施动态的组织管理策略并提供及时、全面的交通信息来引导交通流的合理分布,最终优化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因此,智能交通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发展方向。如可利用城市快速路监控信息系统在高速路边用电子公告板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及时的交通状况信息以避免用户进入过分繁忙或有事故发生的路段;利用车速信息系统使安装在出租汽车上的全球定位系统接受器获取不同道路上的平均行驶速度,以此了解区域内的整体交通状况;利用路口监测系统监控路口的运行状况,一旦有事故发生,交通控制中心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调整交通流量。最后通过整合交通管理系统把从以上系统中收集和处理的交通信息进行数据采集,提供给出行者,从而实现对都市交通系统的智能管理和调控,确保良好的交通服务水平。 实现 科学 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进步是人类永恒的目标,而在都市发展中贯彻绿色交通的理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合理的交通体系、健康的交通秩序和优质的交通服务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城市化和 工业 化在
科学技术论文: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1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经营。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均需在单位面积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且以低水平、重复为主,很难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既不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也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更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尽管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造成农户兼业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影响“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 1.2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有待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现代化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市场农业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在供需双方交换,生产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错乱,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储运加工系统不畅,导致“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大大地抑制了广大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3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解决好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与食品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的极端气候,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及病虫害问题,始终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已走出实验室,成为动植物育种的常规手段。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正逐步侵入和占领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尽管该技术在提高产量、抗逆及抗病虫害方面比传统作物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其安全性却无法准确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不仅危害食品安全,更不利于我国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平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引发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2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8世纪以来,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引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数量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我国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t多,增加到5.9亿t,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是“三农”建设的基础,而科技创新更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特征,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到现代化农业工程——超高产作物选育、现代化的畜禽育种技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重大工程等,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老话,从中反应出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学爆发式发展的推动下,尤其是经典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促成了现代化的作物、畜禽选育技术。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产相关候选基因,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作物、畜禽育种领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极大地降低了育种成本。而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抗病、抗逆育种,使得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被誉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两弹一星”——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更是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在党和各级政府协同努力下重点针对盐碱障碍耕地淡水匮乏问题,改善种植结构,改良工程和农艺措施,选育耐盐抗旱新品种,综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资源对这一饱受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不可估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方式,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功能,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的问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需要,而城镇化的进程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进城务工,而留守农户身兼数业,无心种田。这些归根结底是传统劳作方式生产效率低下,不能为劳动者带来切实的利益。农业产业化,这一生产方式的转变应时而生,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和生活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是农民增收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用现代化的工业理念来规划农业生产,通过土地集约经营,不仅可以加速农业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更能加速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园区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和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的高效快速流通也是困扰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农产品“七区二十三带”布局的完成,现代化的农产品收储、加工、运输技术为“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结论 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发展。这一过程中显现出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粮食和食品安全及农产品流通和 市场建设问题亟待解决。借助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稳定快速地发展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缓解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使农业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技术论文:铁磁材料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铁磁材料,磁导率,磁滞,软磁材料 铁磁材料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智能材料。本文主要介绍铁磁材料的原理,分类,及其应用;并对三类主要铁磁材料详细介绍,包括软磁材料,硬磁材料,矩磁材料。 随着工及电讯技术的兴起,开始使用低碳钢制造电机和变压器,在电话线路中的电感线圈的磁芯中使用了细小的铁粉。氧化铁。细铁丝等。到20世纪初,研制出了硅钢片代替低碳钢,提高了变压器的效率,降低了损耗。直至现在硅钢片在电力用软磁材料中仍居首位。到20年代,无线电技术的兴起,促进了高导磁材料的发展,出现了坡莫合金及坡莫合金磁粉芯等。从40年代到60年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雷达。广播。集成电路的发明等,对软磁材料的要求也更高,生产出了软磁合金薄带及软磁铁氧体材料。进入70年代,随着电讯。自动控制。等行业的发展,研制出了磁头用软磁合金,除了传统的晶态软磁合金外,又兴起了另一类材料—非晶态软磁合金。 铁磁材料是受到外磁场作用时显示很强磁性的材料。例如铁,钴,镍和它们的一些合金,稀土族金属以及一些氧化物都属于铁磁材料,具有明显而特殊的磁性。首先,它们都有很大的磁导率μ;其次,它们都有明显的磁滞效应。 磁导率(magnetic permeability):表征磁介质磁性的量。常用符号μ表示,μ为介质的磁导率,或称绝对磁导率。磁滞----铁磁体在反复磁化的过程中,它的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总是滞后于它的磁场强度,这种现象叫磁滞。高磁导率是铁磁材料应用特别广泛的主要原因。磁滞特性使永磁体的制造成为可能,但在许多其他应用中却带来不利影响。当铁磁材料处于交变磁场中时将沿磁滞回线反复被磁化。在反复磁化的过程中要消耗额外的能量,以热的形式从铁磁材料中释放,这种能量损耗称为磁滞损耗,磁滞损耗不仅造成能量的浪费,而且使铁芯的温度升高,导致绝缘材料的老化,所以应尽量减少。 软磁材料(soft magnetic material):具有低矫顽力和高磁导率的磁性材料。软磁材料易于磁化,也易于退磁,广泛用于电工设备和设备中。软磁材料在工业中的应用始于19世纪末。软磁材料主要有,以金属软磁材料(以硅钢片,坡莫合金等为代表,包括Fe系,FeSiAl系和 FeGo系等)和铁氧体软磁材料(如MnZn系,NiZn系和MgZn系等)为代表的晶体材料,非晶态软磁合金(主要分为Fe基和Go基两种)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纳米晶软磁合金,如纳米粒状组织软磁合金,纳米结构软磁薄膜和纳米线等等。应用最多的软磁材料是铁硅合金(硅钢片)以及各种软磁铁氧体等。 硬磁是指磁化后不易退磁而能长期保留磁性的一种铁氧体材料,也称为永磁材料或恒磁材料。硬磁铁氧体的晶体结构大致是六角晶系磁铅石型,其典型代表是钡铁氧体BaFe12O19。这种材料性能较好,较低,不仅可用作电讯器件如录音器、电话机及各种仪表的磁铁,而且在、生物和印刷显示等方面也得到了应用。硬磁材料常用来制作各种永久磁铁、扬声器的磁钢和电路中的记忆元件等。在电学中硬磁材料的主要作应是产生磁力线,然后让运动的导线切割磁力线,从而产生电流。 磁带录音原理:硬磁性材料被磁化以后,还留有剩磁,剩磁的强弱和方向随磁化时磁性的强弱和方向而定。录音磁带是由带基、粘合剂和磁粉层组成。带基一般采用聚碳酸脂或氯乙烯等制成。磁粉是用剩磁强的r-Fe2O3或CrO2细粉。录音时,是把与声音变化相对应的电流,经过放大后,送到录音磁头的线圈内,使磁头铁芯的缝隙中产生集中的磁场。随着线圈电流的变化,磁场的方向和强度也作相应的变化。当磁带匀速地通过磁头缝隙时,磁场就穿过磁带并使它磁化。由于磁带离开磁头后留有相应的剩磁,其极性和强度与原来的声音相对应。磁带不断移动,声音也就不断地被记录在磁带上。 矩磁材料,这里是指具有矩形磁滞回线的铁氧体材料。它的特点是,当有较小的外磁场作用时,就能使之磁化,并达到饱和,去掉外磁场后,磁性仍然保持与饱和时一样。如镁锰铁氧体,锂锰铁氧体等就是这样。这种铁氧体材料主要用于各种电子的存储器磁芯等方面。应用于计算机磁性存储设备和作为乘客乘车的凭证和票价结算的磁性卡所用的磁性材科及作用原理,同磁带所用的磁性材料及作用原理基本相同。但材料是矩磁材料(易磁化不易去磁)。 科学技术论文: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提要】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体系完整。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机理,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理,前者是后者的缩影。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指导下,我国各族人民科学精神振奋,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在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与教育的协调发展、先进科技的引进、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正体现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巨大的实践价值。 【摘 要 题】理论探讨 【关 键 词】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邓小平理论/组成部分/发展机理 【 正 文】 邓小平同志生前十分关心和密切注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具体、直接地指导和大力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孕育和形成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作用,已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全面地把握这一思想对于建设四个现代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迄今在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中,并没有把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放在应有的高度。事实上,无论从内容、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看,科学技术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系统中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子系统,它应占有自己的位置,把它分散在邓小平理论的其他部分中进行研究和阐述是不恰当的,不利于更深刻地揭示它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一、丰富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 仅仅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看,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内容就已是非常丰富、深邃的了,涉及到相当广泛的领域,主要有下面6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世界政治斗争的意义;3.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4.双管齐下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5.国家要发展就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6.关于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管理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在多种场合、多次对上述6方面作过深刻的说明和论证。例如: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的谈话”及同年“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等文献,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具体、系统地阐述和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5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1986年“会见李政道夫妇的谈话”、1988年“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的讲话”等文献,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世界政治斗争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1977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年“同中央两位同志的谈话”、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9年“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的报告”、1982年“陪同金日成去四川访问途中的谈话”、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献,非常透彻地分析和阐述了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的道理;1977年“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83年“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的讲话”、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听取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等文献,强调要抓住体制改革这一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用双管齐下的方法使科技和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并提出了更具体、对现实更有指导意义的理论;1975年“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的谈话”、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5年“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的谈话”等文献,结合中外历史和现实说明国家要发展不引进先进的经验和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远的国策;在上述众多文献中,邓小平还多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论述过关于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述6个方面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简明、精辟地阐述了当代科学技术同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对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世界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所具有的意义。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结构、自成体系的系统,但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中,它又是一个与其他部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占有自己独特位置、不可缺少、不可取代的子系统。在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在论述其他领域的问题时,往往都从科学技术的视角加以考虑,有时还从科学技术对所论述问题起的作用和具有的意义加以说明。在论述到科学技术的问题时,往往又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其他领域的实际,邓小平对当代科学技术的特性、作用、意义的认识是非常深邃的。如果我们考察一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留下的理论宝库,除恩格斯之外,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可以说是最深刻、最全面、最自成体系的。 二、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缩影 邓小平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首先是实践的发展,是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过人的智慧和胆略在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进行了准确、深刻的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大力创新而形成的。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它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这是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机理。这一机理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反映。因此,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缩影。比如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及其后对此的一系列阐述,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很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但他没有把科学技术放在生产力的首位。在马克思之后,列宁和斯大林虽然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有深刻的论述,但是他们对科学技术、生产力问题也发表过一些不那么准确、起码是容易被人误解的言论。比如列宁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是工人、劳动者。列宁把生产力定义为物质力量,科学技术不是纯粹的物质力量,它就不是生产力要素了。斯大林也讲过,用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藉有一定的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之助发动着生产工具实现着物质资料之生产的人们……构成社会主义生产力。斯大林实际上把生产力要素定义为生产工具和劳动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前苏联有关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宣传和研究中,一直把科学技术摒于生产力要素之外,如果有所谓争议的话也仅仅局限于劳动对象属不属于生产力要素,即二要素还是三要素之争。新中国成立后,在这方面也承袭了苏联的理论,包括都把科学技术摒于生产力要素之外。这样做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上是非常有害的,它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忽视了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粉碎“”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第一个问题就开宗明义地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0年之后,即1988年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很明显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首先是实践的发展,即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及其推动作用的实践的发展。在20世纪以前,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了技术的发展,生产和技术的实践又为科学理论的概括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即生产技术科学的过程。如16、17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对动力的需求促成了蒸汽机技术的发明,提高蒸汽机效率的实践促成了热力学理论的诞生。对此恩格斯作了十分精辟的概括:“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页。)这与当时的实践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进入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来,生产、技术、科学这种关系开始逆转过来了。由于科学迅猛发展,科学理论往往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并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它们相互促进的时间越来越短,效果越来越大。如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关系式,后来哈恩的实验和梅特纳的分析,到最后原子能在军事上和工业上的应用,都表明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激光和半导体产业也是这样。实践表明科学技术的地位较之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有新的飞跃,具有第一位的意义,实践已凸显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对此邓小平作了深刻而准确的总结和概括:“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技术和生产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地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 此外,从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其他因素的关系的实际来看,科学技术也凸现了其第一的地位。 从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的关系方面看,当今高科技对劳动者知识结构有特殊的、专门的要求,在高科技生产系统中人们用的主要是头脑而不是灵巧的双手,拼的是知识而不是体力。现代生产本质上已成为科学技术的物化,一个没有基本的、起码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当今的科学技术决定了劳动者的效率,科学技术带来的收益几乎是无限的。从科学技术与劳动资料的关系方面看,高科技使劳动资料从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朝着代替人的脑力劳动方向转化,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将科技的新发展迅速融汇到劳动资料中已成为发展生产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一关系中,科学技术也凸显出第一位的作用。从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关系方面看,当今科学技术已不断改变着劳动对象的面貌,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种类,使劳动对象的品质、性能和用途发生明显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当代人们借助科学技术已创造出800多万种新材料,使劳动对象越来越丰富多样,大大发展了生产力。从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的关系方面看,现代管理广泛地应用最新的科技,使人、财、物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果说现代生产管理对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话,那么现代管理又极大地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些巨大的工程离开科学技术根本无法进行管理。 正是这些实践,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到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马克思相应思想的发展的机理是非常清晰的。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它的机理,与邓小平理论中的其他部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机理是一致的。但是,其科学技术思想最清晰、最简明地凸现了这一机理。因此,在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研究中,把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作为一完整部分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的。 三、巨大的现实作用 粉碎“”后不久,我国科学技术与文教事业在邓小平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在极“左”思潮的桎梏中首先突围而出。我国科技工作者积极工作,不仅出了很多科技成果,“而且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国家出了许多很好的主意。……科学技术专家这样广泛地参加经济、社会决策活动,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邓小平还高兴地指出:“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当时神州大地学科学、用科学的浪潮澎湃高涨,我国科技事业空前繁荣。 要发展科学技术,首先就要有人才。作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他揭示了当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深刻联系,指出发展科学技术的根本在发展教育,主张将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发展统一起来,使之构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邓小平当时非常明确地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一派繁荣,小学、中学、大学的规模和水平空前大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批人才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主力和骨干,成为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原来令人十分担忧的人才断层已得到较好地弥补。为了加快发展科学技术,邓小平还主张“接受华裔学者回国”、“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派人出国留学”(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等措施。这些举措付诸实践后,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正是在邓小平“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要使科学技术与教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人才辈出,相得益彰,大大缩短了与先进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有个别领域甚至达到世界领先的地位。 发展科学技术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科学技术与经济互相结合、协调发展。但是,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不单我国没有解决好,连西方一些科技发达国家也没有解决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几年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之后,1985年初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邓小平还主张:“生产部门的科研队伍恐怕是最大的。科学不是划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吗?生产部门也会有搞基础科学的,但要着重搞应用科学;科学院和大学可以多搞一些基础科学,但也要搞应用科学,特别是工科院校”。(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科研机构、大学主动和企业联系,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大量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又大量汇集到科研机构,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前学、研、产脱节的被动局面。随着技术贸易市场的开发,科技成果更迅速、更直接、更规范地融入企业生产之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可喜的是我国大、中、小企业按照邓小平的思路,“随着工业的发展,企业的科技人员应当越来越多,在全部职工中所占的比例应当越来越大。大厂要有自己独立的科研机构,小厂的科研可以由市里综合办,也可以由几个厂联合在一起搞”,(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纷纷办起了自己的科研机构,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机构的历史。这些科研机构一建立就为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到上世纪90年代,已成为支撑企业的中坚力量。由于科学技术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使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90年代后乃至21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珠江三角洲高技术企业,由于有了自己的科研机构,再加上与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紧密联系,即使是在最近几年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高技术新产品产值仍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由于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普遍达到45%,有些地方更达到50%多。 邓小平关于国家要发展就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思想对推动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页。)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8页。)“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在这一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一下子就把我们建设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起点提高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铺垫了一个较高的台阶,改变了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老化的状况,为后来跨越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广东80年代引进价值10万美元以上的设备100多万台,5万美元到10万美元的设备60多万台,引进完整的生产装配线1000多条。在此基础上多渠道、多形式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技术改革,使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上世纪80年代广东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3%,国民收入年均递增11.5%,增幅比全国平均值高4.7和4.2个百分点,更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它们最高也仅有6%)。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所取得的跨越发展,不仅仅是邓小平科技思想指导的结果,而且是在整个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但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研究中,没有把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摆在应有的高度和恰当的位置上,这不利于全面、完整地领会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髓。为了更好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我们有必要加强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宣传和研究,这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科学技术论文:试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现代科学 哲学 影响 论文摘 要:回顾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大家会惊奇地发现科学和哲学有相同的历史起源,而且在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的最初阶段,哲学与科学是不分彼此的一个概念,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逻辑层面、研究的具体方法领域和研究特定对象的一致性。在科学和哲学所有的互相之间的影响和具体联系当中,研究方法的联系始终是最重要的和标志性的第一位联系,还是其他联系和影响的根基,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和关键论点。 一、科学和哲学历史上的互相影响 科学与哲学的相互渊源起始于现代科学最初的萌芽期。在牛顿所在的中世纪,主流学界认为物理学从属于自然哲学,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他们已经学会寻求运用物理实验进行实证研究,开始避免盲目运用繁琐而复杂难懂的经验论述和纯粹的哲学臆想和思辨方法去研究科学。在科学的鼻祖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的不断努力和斗争下,科学方法才能从哲学的重重束缚下自立门户,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铺垫。对于任何一门成熟具体的科学理论,一般必须具备有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结构和有事实经验能够证明之;而哲学在长期的发展和成熟过程当中,哲学辨证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渐渐退出了诸多特殊的学科领域,这就是哲学的非常重要的第一次关键放入转向,即转向认识论,但是这种转向不是完全把哲学的全部研究的课题放手给科学,只不过是它们各自术业专攻而已,即为拉卡托斯所说的 “研究纲领”意义上的更迭。 实证的研究主要运用与具体应用科学,剩下的逻辑、心理与认识问题现在科技仍旧不能证实,成为思辨方法所固守的领域。尽管类似的更迭和转向从没有间断过,一直在进行,但科学和哲学也慢慢发现它们殊途同归,无法完全舍弃和离开对方,尤其在理论研究领域更是亲密无间。例如优秀的哲学家总会深关注科学技术领域最前沿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在其中找到更多的灵感,而相对应的科学家在纯理论研究的过程当中,约定俗成的总会不自觉运用哲学工具和方法,而且“研究纲领”的转向和更迭往往需要哲学的强力进行干预,科学一相情愿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科学哲学分科的创立 创立的科学哲学分科的初衷来源于科学对哲学强大影响的结果。科学哲学的大师卡尔·波普尔清醒的认识到分析哲学的未来正在走中世纪经院化哲学的老路,这是极其危险和错误的;他认为,哲学的严谨性和绝对性是必须已精简具体内容为代价的,这样就不可能构造出相对完整的形式理论系统描述和解释客观世界了;这样一来,哲学要想真正排除悖论,就必须不沾染任何想象和现实当中的实体,只可以探讨纯粹结构问题。然而完完全全排除理论悖论的哲学辨证语言会显得空洞毫无用处,繁琐而又复杂;总是埋头于词的意义等无用细节的反复斟酌,而对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和事件毫不关注;这也是逻辑实证主学派义和维也纳学派分崩离析的最主要原因。 波普尔的理解清楚而明确地指出了分析辨证哲学存在的巨大问题和困境,哲学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是最能够影响人类自我的反省领域的问题,而人类终极的自我反省必定会受制于人自身特有的局限性—在体力、智力、和时间上的天然限制,这就必须使哲学深刻认识、承认和接受这种局限性和不完满,但这并不意味放弃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而是我们必须实事求的研究我们能力可行的领域之内。而且哲学领域,我们既不会采用主观的随意想象,又不可能采用纷繁复杂的字句反复纠缠,必需借鉴和研究科学的特有方法技巧,进而构造系统性和综合性理论去描述、探讨和解释真真正正哲学问题。然而何谓科学的方法是我们必须仔细探讨的;事物是不是普遍联系的是众所周知的哲学全称式放的概括命题,而且其联系囊括万千往往不会局限于因果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们检验所有能够指称个体之前,其命题就无法完全成立。然而,波普尔认为整个世界犹如一个无限大,的黑箱,不论建立何种模型也不可能完全彻底的揭开其内部具体的结构,人类理解和认识它唯一的方式就是综合运用理论、概念和模型去描述它。如果把理论是当做捕捉无限经验世界的网,那么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运用科学自有的语言构建与自然完完全全一模一样的描述,而在于使“网眼愈来愈小”,对真理的无限逼近。 思想自由竞争的学说往往被公认为是科学哲学对于知识增长的根基,大家往往接受和理解这种假设,一种理论要想具备一定的公共性必须经历与同时代的诸多不同理论相互竞争和淘汰的过程,而且我们不能对这种方法的公正与否做出完全准确的价值判断。波普尔的理论认为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从属于科学领域,但他们不可能都是真的,缺有可能都是假的,他们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真,并不一定因为他们可以被证实和证伪,其真实性一定都是建立在某种程度的可错性的特定基础之上的。而科学哲学重要和关键的任务就在于阐述和研究人类目前未知的竞争的模式来确立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淘汰从属地位理论。波普尔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学派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其不苛刻严格的分析非自然的科学描述,一定程度接受形而上学,认为人类科学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增加全宇宙的负熵。对于非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探讨和研究,反驳和猜想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波普尔学说的目的不在于分析哲学特有的证伪主义,不在于提供具体方法区分新形而上学和科学,其核心在于阐述和解释特有的知识所谓增长模式—“批判理性主义”。从这方面来说,波普尔可以说是一个相对传统和保守的哲学家,回答的不是方法论的而是认识论的问题,区分的不是科学与伪科学而是区分人类传递和记录信息公共和私人属性。 科学哲学对于真理的维护,与分析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二者之间的相似点也是科学对哲学层面上的流派的直接反应。哲学家波普尔发现哲学善于吸收其他学科或是规范的精华,但不会被同化,始终保持自己独有的特点。哲学无法变成准确的学问,这也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哲学作为和人的精神支柱最接近的学科,它的概念纷繁复杂,常常混合在一起,让人准确区分开。在《无尽的探索》这本书的序言中,赫尔穆特·科尔表达出了他对哲学的期望,认为追求真理是不能停止的,同时也要谨防幻觉,不能被某些蒙着真理面纱的假象所蒙骗。 科学技术论文:试析抑制“马太效应”对科学技术消极影响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马太效应 科学技术 科学道德 科学精神 论文摘要: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将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优势积累效应称之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客观现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利弊交织的双重作用。人们应从研究主体自身以及客观体制等层面采取必要措施,发挥“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一是弘扬科学精神,特别是在青年学者中铸就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二是倡导科学道德,特别是成绩卓著者中形成甘当人梯的学术风范;三是完善管理体制,为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健全相关法规,对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予以惩治。 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亦即“马太效应”,是一种难以避免并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客观现象。“马太效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亦有消极影响。在发挥“马太效应”积极作用的同时,应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控制相结合,从研究主体自身与客观制度等层面采取多种措施,抑制“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促进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 一、弘扬科学精神,特别是在青年学者中铸就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 应该承认,在当今大科学时代,引导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动机经常是复合的,既有崇高的精神探索,也不乏一定的功利目的,科学技术活动与个人或公众利益的关系越来越直接而且紧密。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脱不开多种利益关系。在科学技术研究日趋职业化的今天,必须在满足国家、公众利益的同时满足科技工作者的个人利益,使科技工作者自身的生存需求得到保障。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在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大多数人注定要处于金字塔结构的中下层,取得辉煌成就的只能是少数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同时也要求在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铸就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大力提倡以“求实、创新、献身、协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居里夫人说过:“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这种人能由他们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他们虽不忘记大众的福利,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在今天,这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当代科学家一直在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种精神。已故著名科学家王选先生曾说过,“一个好的科学家或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才能带领队伍”。王选先生面对尘世庸俗和种种诱惑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和冷静,面对浮躁和急功近利始终坚守着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他曾说过,“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那么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当前少数青年科研人员心态浮躁,耐不住清贫,在其眼中科研已经不是为了揭示真理和造福社会,而是追求名利的途径。少数人贪欲膨胀,为了获得声名地位,甚至不择手段,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 理论与实践均表明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应通过各种渠道的渗透,使科学精神被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所掌握,并体现在其长期的科研实践中,摒弃急功近利和浮躁情绪,发扬团队精神,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即便身处底层或逆境之中,仍努力做到力戒浮躁,淡泊名利,求真务实,乐于奉献,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 二、倡导科学道德,特别是在成绩卓著者中形成甘当人梯的学术风范 形成梯次结构合理、充满竞争意识又富于团队精神、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是实现科学技术事业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术权威的形成,某一学科领域形成权威则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技术共同体中的权威一旦形成之后,可以带领和指导广大研究者继续向这一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不但以其卓越的学识素养更以其高尚的人格力量,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如爱因斯坦在追悼居里夫人时指出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但如果学术权威本身道德失衡,缺乏学术民主,压制不同学术观点,则可能造成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多数默默无闻者特别是年轻人才难以顺利成长,甚至造成科学蒙难现象。减少这种现象出现的措施之一是在科学技术共同体内倡导科学道德。 科学技术共同体成员除了要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格守其职业道德之外,还要不断强化其科学道德意识,以此约束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学术前辈应率先垂范,虚怀若谷,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的若干自律规定》所倡导的那样:“发扬学术民主,努力培育新人。要甘为人梯,为新人的成长创造条件并支持新人超过自己。”应善于培养人才、举荐人才,带动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担负起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科技史上,巴罗推荐牛顿,爱因斯坦提携英菲尔德,熊庆来发现并栽培华罗庚等已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三、完善管理体制,为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研发经费逐年增加,202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提高到2. 5%左右。如何保证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科技投人效益最大化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为了改变由于多种原因包括“马太效应”造成的科研资源浪费状况,国家近年来已从政策体制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限项申请规定;各类科研经费已经在向年轻科技人才倾斜,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教育部的“跨世纪人才计划”等,各地区亦有相应措施。但应看到,这些措施的受益者也常常是一些业绩卓著者,仍有“马太效应”的痕迹。目前我国科技投人管理和调控尚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投人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注重资历和项目,轻视对科技成果质量与数量的“科研能效比”评价;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薄弱。这种状况会使得过量占有科研资源的少数人全无担心之意,科研资源浪费的情况难以根本扭转,事实上在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何既保证集中优势兵力,又给默默无闻者的创新以雪中送炭的支持,遏制“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保证科研资源的最佳利用,仍是需要深人研究的问题。 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应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适度控制优势累积,处理好优势累积与创新的关系。如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对科研产出成果的系统量化评价及效益分析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数量和真实社会效应等产出要素进行科学评价,使那些低投人而高产出的能力型科技人才能够占有科研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国务院准备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设立政府科技计划和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高等学校应改革重量不重质的“量化式”科研评价体系。近年来高等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为保证高等学校科研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保证。但某些不正常的情况亦相伴而生,部分高等学校以科研项目来“圈钱”的做法已成为比较严重的现实。此种现象的出现与高等学校内部普遍采用的“量化式”科研评价体系的负面导向具有一定关系。相当一部分高效的科研评价体系类似于地方经济发展的GDP指标式考核,科研项目、论文等经折算后量化为教学科研人员晋升职称、受聘岗位的主要评判依据。这种评价体系曾对促进高等学校科研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最大弊端为重量不重质。为了通过考评,许多人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寻求各种关系跑项目、发论文,却又往往难以奏效,而某些人则利用其学术权威地位甚至官本位来申请科研经费,得以占有大量科研资源。有鉴于此,高等学校应既重视数量更重视质量,应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完善高等学校科研评价体系。 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应形成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宽松环境,建立学术平等机制,良好的交流机制等,为默默无闻者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坚持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导向,通过学术梯队建设、团队吸纳、项目资助或鼓励自由探索等方式,加大对年轻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支持力度,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为年轻科技人才占有科研资源提供制度的保证。 四、健全相关法规,对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予以惩治 由于各种原因包括“马太效应”造成的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之一在于人们惯于用批评或道德谴责代替行政或法律的惩处,缺乏惩罚学术不端行为的法规条例。诱惑和利益相当可观,而损失与惩罚并不严重,那么有人心存侥幸、违规操作则在所难免。因此在强调科技工作者自身加强学术修养的同时,还需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管理机制及法规对少数人利用自身所取得的声望,在课题申报、成果评审等诸多方面表现出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予以约束及惩治。 科技界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一系列规范、程序和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科技评价工作基础建设,建立一套更为科学公正的科研基金、技奖励评价体系和规范有效的评审制度、规则和程序,进一步完善专家评价资格的认证、公开专家信誉度、严格对评审专家和被评审人建立信用档案、组织评价监督委员会、建立评价中介机构监督管理体系等制度,完善监督机构和机制。如日前发表的由国内人文社科界的109位知名学者联合签名的《关于抵制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公开信》中所建议的那样:为促使主管机构认真严肃地处理学术不端与腐败行为,尽可能地使中国学术在一种健康和良性的环境中发展,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牵头成立由品行与学术成绩俱佳的学者组成的“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并制定有关学术纪律仲裁的行业规范。定期公开通报批评违纪者,并责成有关高等学校或研究单位给予相应纪律处分等。 现代科学技术活动牵涉到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出深刻的利益背景和复杂的利益关系,仅仅依靠行政措施和政策不能完全奏效,需要借助于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解决问题。因此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还应健全学术惩戒机制,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法制建设,以法律形式约束“马太效应”可能引起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学术不端行为,促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通过全体科技工作者的严格自律,通过科学技术共同体管理机制的日益完善,通过国家政府乃至整个社会良好氛围的逐渐形成,一定能够最大程度地限制“马太效应”可能引起的消极影响,促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论文:浅析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功能 论文摘要:本文从认知、生产力、社会变革、生态调节和经济五个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加以阐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之——科学技术,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生产力功能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产力功能。 (三)社会变革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再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 (四)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 (五)经济功能 在当代,科学技术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服务并影响社会,最主要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科技进步不仅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中最主要部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还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经济形态及其结构的转变,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简称为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防止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可以说,科学技术在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制约和促进。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深刻的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科学技术论文:试论科学技术对身体伦理学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 身体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 论文摘要: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造成了身体的不确定性。建立在传统主客二分基础上的生命伦理学,却依然在寻求相对普适的生命伦理原则。身体的缺席,使得生命伦理学的主要原则变成了追求普适价值的抽象概念,在具体的伦理实践中失去了它的有效性。身体伦理学批判地审视生命伦理学的困境,将具有不确定性的身体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在变动的实践中开拓自己的生长点。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凸显了生命伦理学的困境,也为身体伦理学的提出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土壤。 一、高新生物技术应用引起的传统生命伦理学困境 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伦理学在实践方面的有效性正逐渐减弱,越来越多的伦理学难题挑战着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所面临的实践有效性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人身份变得含糊不清。生命伦理学建立于自我和他者,思维和身体,主观和客观,正确和错误,真理和假象,人类和动物,人工和自然等明确的二元划分的基础之上。在这样一个美丽、清洁、有序的现代世界中,世界往往被感知为确定的、可控的和安全的,在它理想的模式中,不允许一点不确定性、易变性或者暂时性。显而易见,在这样的一个对任何事物都实行简单的二元划分的世界中,与主流不一样的个体却被边缘化、被打压,被迫在"无尽的、正确的话语"下审视自身、改造自身,重塑着个人的生活。正如福柯所认证过的:"从古希腊以来,西方各种知识一直都是同西方人看待和总结其自身基本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在西方的知识结构中,包含着西方人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生活和对世界的基本态度。"①那么,身心二元论基础上的生命伦理学,就深切关系人的生活本身。于是,当生命伦理学成为一种固化的、确定性的知识的时候,就成为了大多数人遵从的准则和道德的评判标准。例如:男人和女人的分野,在儿童时代,自他/她出生以后就已经被社会纳入固化的道德范式之中。无论是从着装、发式,还是行为教导方面都遵从着社会的道德范式,这种道德范式来自于现代医学、伦理学以及社会的意识形态。其中行为规训着儿童的身体行为,夹杂着意识形态的学习规训着儿童的心灵,这种分野是粗糙的,是建立在现代哲学的主客二元论基础之上的。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伦理边界消融,是非难以判断。"自由是伦理道德的本体论条件,而伦理道德是自由所采用的反思形式。"②生命伦理学所遵从的自由原则,伴随着一种对意识自由的预设,这种预设又根源于心身的分离的预设。也就是说忽视身体的维度的根源在于对心身关系的认识。这种预设的悬置使得在生物医学中,生命伦理学对身体的态度是机械的、冷漠的,只要维持生命的存活的效果,以保证意识的自由可能性,哪怕这种意识的存活并非病人的意愿。这种追求目的性和效果性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形成一种强迫式的拒斥"死亡"。而这种强迫式的拒斥本身就是一种对自由的束缚,就像波德里亚所言:"只有被征服的、服从法则的死亡才是'好的'死亡,这就是自然死亡的理想。"③现代医学技术发展到现在,依靠呼吸机、心脏起搏器维持生命特征已经不是一件难事,植物人的出现使得生与死的界限变得不确定。而这种传统"贵生"的观念又使得"安乐死"成为一个触及法律和道德底线的问题而保守争议,至今经过法律授权能实施安乐死的国家也只有荷兰,而我国第一例为病人实行安乐死的医生甚至被拘禁493天,即便是病人家属不忍亲人遭受极端痛苦,而主动要求该医生对其实行安乐死的情况下。④ 二、科技发展带来的身体的不确定性 20世纪60年代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飞速发展,器官移植、辅助生殖技术、假肢、安乐死等雨后春笋般涌现,人类在掌控自己的生命和死亡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自由。 辅助生殖技术让未婚女子有了通过高科技手段生育子女的可能,这也造成了一些伦理上的争议:计划外怀孕,这是否是对传统家庭构成方式的挑战?是否影响家庭的稳定,继而波及社会的和谐?亦或这是一种造福于人类的技术,帮一些想生育却因为某种疾病而无法生育的家庭实现了生育孩子的愿望?而且这种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产生的孩子们的家庭社会地位又如何定位呢?呼吸机和心脏起搏器的使用,维持一个植物人的正常心跳已经成为现实,这又引起了关于死亡标准和生命价值的大讨论,一个没有感知能力长期处于植物状态的人是否还可以称之为人?以心脏跳动与否、呼吸是否停止来判定生与死的标准遭遇了挑战,无限期的维持一个失去感知能力生活的毫无尊严的"人"是否符合生命伦理学的原则?这样是否尊重了病人的自主选择权?又保障了谁的利益?是否伤害了病人的生命尊严?是否伤害了那些因医疗资料有限而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病人的权益?在脑死亡标准判定人的生死占据主流后,对长期处于植物状态的"人"实行安乐死是否符合道义?在脑已经死亡而还有心跳的"人"身上取走一些器官,救治其他病人是否可以? 三、身体伦理学在实践中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生长点 这些问题或从道德角度,或从实践角度挑战着传统的生命伦理学,让生命伦理学在伦理实践中陷入日益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日益丰富的伦理实践也不断挑战着生命伦理学中身体的界限,而另一方面,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许多已经被解决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人的生命开始于何时,又结束于何时?是从脱离母体第一声啼哭开始,还是从受精卵开始?如果是后者,是否处于胚胎时期的"人"就应该享受到人的权利?那么胚胎干细胞疗法是否允许?遗传物质与个人的身份特征是什么关系?随着对基因的研究,基因决定论者甚至认为基因不仅决定一个人的外形,还决定人的行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靠理性建立起来的整个人类文化社会,又何以立足呢?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康尼岛的短指家族,矮人族是否应该被列为疾病的行列,被规约,被诊治,甚至被冠以道德上的不洁?拥有XY染色体的女人,想做男人的女人或者想做女人的男人,是否因为异于常人,就要惊恐地压抑地生活在他们异样的目光中,在他人的评头论足中隐藏了自我?这些被边缘化被压迫被忽视的人,他们的利益如何保障?随着生物技术迅猛的发展,克隆甚至可以构造出新人类的情况下,这些有问题的身体越来越多的时候,什么才是一个正常的身体呢? 因此,科技发展所带来身体的不确定性问题,表现在上述的两个方面:一个是高新生物技术应用带来的身份认同上的不确定性,另一个则是生命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对于身体的重新认识与伦理反思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这两方面的问题,在丰富了伦理实践的同时,也挑战着生命伦理学的规范和界限。于是,这些与涉身直接相关的问题,也让身体问题成为生命伦理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此科技发展使传统医学伦理学的困境呈现出来,并让身体重新的回到了伦理学的视阈之内,可以说科技发展是伦理学革命的导火索,是身体伦理学得以生发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论文:从科学技术影响的双重性看“微技术” 摘 要 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空前的主动地位,人类的生产、经济、军事等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应该全面认识科技的影响,正确认识微技术。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影响 微技术 1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由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及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空前的主动地位,人类的生产、经济、军事等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脑科学、神经病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为进一步揭开大脑秘密积累了许多新的实验材料,也提出了种种脑工作模型。生命科学、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的产业化,在不断地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着新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起,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不断扩大。 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技术。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政府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使政府依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能为公众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并开启了一扇公众参政议政的窗口。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将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正在走向普及,教育方式个性化、远程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人们广泛地利用信息网络,自觉或不自觉地使日常生活便捷化,居家上班、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网上交友等。总之,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是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之一,人类文明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信息技术被创造和发展。 2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科技异化的问题。科技成果应用不当,会异化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目前人类掌握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克隆人”会不会成为一支可怕的异己力量也很难断言。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突显,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掌握科学技术者会不会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畴,上升为一个阶级?若果如其然,那么社会又一次趋向于阶级的简单化——技术阶级与非技术阶级,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科技的进步带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因特网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安全、高技术犯罪成为不可不防的问题。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然严峻。宇航技术的发展,移民月球并非遥不可及,人们对月球甚至太空的开发是否会造成许多太空生态灾难亦未可知。 生物工程技术也向人的传统形象、传统价值和社会伦理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提出了急待解决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基因工程会不会对人类带来危险,遗传重组的生物杂种会不会引起生物公害、破坏生态平衡;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妇双方生育权问题、血缘关系问题、父母亲的确定问题、“母亲”的社会合理性问题、对待胚胎的道德问题、无性繁殖是否可以应用于人的问题等。 信息商品化也有负面影响。第一,它可以削弱社会的凝聚力。由于信息商品化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专业化,因此它使得社会成员越来越成为一个一个的“经济人”,变成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私自利者,从而大大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信息的多样化或分散化导致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也不利于社会内部的整合和团结。第二,使社会的许多犯罪和腐败现象更加隐蔽。当信息成为商品,成为社会财富后,有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采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社会信息,并用来进行交换,而把所得占为己有。还有人可能通过炮制假信息来非法谋利。由于信息的非物质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进行犯罪和非法占有属于他人或社会的信息就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惩治起来也较困难。 3 全面认识科技的影响,正确认识微技术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许多事实表明,同一种科学技术的同一种用法在一些条件下起着正面的积极影响,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则起着负面的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科学技术专家和哲学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出现了诸如唯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和反科学主义、悲观论等不同观点。人们特别严肃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人类应该以什么态度和价值目标来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科学家在“求真”的过程中应不应该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的制约。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关键看它为谁所用和怎么用。 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给科技一点人文关怀,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现代科技生活理想。同时,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从而能够估量它们对于人类有什么利害。原因很简单,今天科技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不能否认,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就拿微技术来说吧。现在,有些人在谈论“培育人类”,有些人在设计机器人的“进化”步骤,使它们能与人脑相当,甚至超过人脑。在这一潮流中,人们把微技术当做革命先锋。美国科学家雷恩在给美国国会的一封信里说,与信息和生物技术相比,微技术将对21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正式向我们宣告“微技术时代”已经到来。美国科学家麦克尔是推动微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说再过十几年我们就能生产出微型电脑,生产出比细胞还要小的微机器人用于医疗,这些小机器人能穿过人的身体,为我们清理血液,清除影响我们长寿的不利因子。他还说,非常便宜的微太阳能设备将代替煤炭、石油和核能。他介绍说,不久将制造出一种材料,糖块大的面积就可以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信息存进去,饥饿、营养缺乏这些问题将成为过去。这是一个梦想,但按科学家们的说法,这种梦想有可能在今后十几年内变为现实。我国的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件事不仅涉及微技术,也涉及电脑学、遗传技术、人脑和人工智能研究,还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与技术。它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一现象,从整体上看待这一过程,在更大的范围内讨论这一问题。这种讨论还不够多,人们对技术的了解和技术的发展之间还不成比例。为此,德国总统也不得不呼吁,要加大这一工作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微技术也可能带来害处。而估量微技术的害处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还与人文学科密切相关,至少要考虑到“生活世界”这个问题。微技术可以生产出微武器,这种武器具有前所未有的杀伤力。谁拥有这种武器就等于拥有一种不寻常的优势。防备这种武器是否意味着另一种军备竞赛呢?更大的问题恐怕是在于这种武器被哪种国家和组织所掌握。谁也不能担保这种国家不会出现。根据销毁核武器的经验,即使要销毁这种武器,也可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麻烦。在预防种种可能爆发的瘟疫时,要防止因此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细菌与病毒,引出新的危险。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而且要坚持不懈。其实,微技术和其他新技术一样,即使防护和免疫系统也可能是利害双全。这是一个怪圈,仿佛是新科技的天生特性似的。微技术最大的危险不是它本身,而是人用这种技术来反对人。从历史经验看,不能把新技术简单地看作新福音。20世纪人类在这方面已有了惨痛的经验,我们无权说新技术带来的未来总是美好的。何况新科技理论家中的确有一些让人不放心的东西,有些东西现在就不能接受。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学习,比如学习分辨利害,因为一般说来,人在盲目地追求幸福与成功时而犯了重大的错误,但很少清醒地估量它带来的艰险与痛苦。《易经》中提倡明辨好坏,要有忧患意识。它不仅仅给我们设计好,而是同时也提示坏。如果要说什么是智慧的话,这就是一种智慧。这也关系到直接参与研究、试验和生产的人。他们也是人,也处在这个由他们设计的为“自己复制自己”的系统之内。他们不可能逃脱这一系统。诚然,我们必须避免731细菌部队的暴行再发生,避免德国科学家在纳粹时期所犯的那种难以想象的罪行重演。但也不能接受像冰岛德考得生物技术公司这样的研究所这几年来的行为,事先不加说明和不经国际社会同意,就把几乎人类的遗传体与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分析试验,还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专有财产,在国外上市,在全球进行交易。如果对这类做法听之任之,无异于把我们的命运交给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基因上没有一个人是单单的个人,我们都要重视并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 科学技术论文:试论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的建构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观 理工科大学生 建构 论文摘要:理工科大学生是参与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目前理工科大学生普遍缺乏科技技术观的素养,重视并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高效、系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本质、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理论,对技术实践活动起着科学指导的作用。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给人类社会带来高度文明的同时,自然灾难、战争危害、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问题也给人类造成巨大了的损失,促使人们对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反思,并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将这些问题都归罪于科学技术。事实上科学技术只是中介性的客体,而人类才是主体,科学技术能否为人类造福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它。理工科大学生是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对科技健康、科学、有序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科学技术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迫在眉睫。 1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现状 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观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不断反思,已逐步认识到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首先,社会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趋使初等教育重心偏向于社会关注的升学率,只强调学生智力发展,造成高校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德育工作中,进而无暇顾及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其次,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还属一片空白。无论是从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层面,还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说,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都未被列上日程,而只是到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才有所涉及。 2科学技术观的重要性 2.1正视科学技术观对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层次意义 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过度开发和破坏,正常生态系统被打破,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恶化,人类自身繁衍受到威胁等种种问题。科学技术的工具性特征是靠人的意志介入生态过程,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目标和人对自然的态度,所以我们要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只有通过完善人类自身,确立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并依靠科学、合理的社会体制,促进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调发展。 2.2正视科学技术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 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行动则会成功;反之则会失败。科学技术观不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是对实践活动、经验和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性引导,能预见科技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正确的实践活动方案,因而对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社会体制尚不健全,文化差异难以消除的情况下,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应用的二重性,用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来武装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3正视科学技术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我国GDP迅猛增长的背后是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还不是很大,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和增长方式问题,科学技术观就成了指导科技发展的根本。 3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 3.1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科学技术观的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传播科学理论知识的重任,不仅能为理工科大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不断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力,从而引导其深刻理解科学技术观的内涵,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使其在多元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正确处理科技、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关系。 3.1.1不断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增加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的内容,并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精心安排,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课堂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 3.1.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不能光靠简单刻板的说教,还要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采用理工科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主题讨论,以及实践调研等方式,使教学方式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3.2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积极开展科学技术观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是科学技术观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可以帮助理工科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不断精炼、升华,上升到更为理性的层面,进而形成科学、系统、完整的理念。 3.2.1构建具有浓厚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我们要根据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让理工科大学生有组织可依靠、有活动可参与、有平台可展现,有更多深化理论机会的平台。 3.2.2增加与科学技术观教育内容相关的活动,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我们既要对不同阶段、层次的理工科大学生开展以科学技术观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以保证基本的教育效果,也要开展集科学性、专业性、思想性、多样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满足不同专业的理工科大学生的活动需求,进一步提高活动成效。 3.3利用德育优势,深化科学技术观教育 德育是科学技术观教育的基础,与科学技术观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对科学技术观教育起到引领和提升作用。德育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科学技术观教育则有助于推动道德观念变革和新道德规范的形成。德育不仅能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为科学技术观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平台,还能改变人们盲目应用科学技术,只求私利而忽视社会基本道德原则和人类社会总体长远利益的错误思想,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 3.3.1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要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不断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为科学技术观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3.3.2充分利用德育载体积极开展科学技术观教育。我们要在德育所提供的良好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之上,发挥德育优势,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科技道德、环境道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等主题教育,并使科学技术观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4发挥辅导员教育功能,科学技术观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直接影响着理工科大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决定着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 3.4.1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我们要狠抓辅导员选聘、培训、管理、考核,以建设一支素质过硬队伍,从而帮助辅导员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理工科大学生,保证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 3.4.2开展针对性的主题教育。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和科学技术观教育的要求,发挥辅导员独特的工作优势,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 科学技术论文:浅析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功能 论文摘要:本文从认知、生产力、社会变革、生态调节和经济五个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加以阐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之——科学技术,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生产力功能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产力功能。 (三)社会变革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再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 (四)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 (五)经济功能 在当代,科学技术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服务并影响社会,最主要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科技进步不仅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中最主要部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还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经济形态及其结构的转变,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简称为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防止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可以说,科学技术在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制约和促进。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深刻的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科学技术论文: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述要 [摘要]科学技术哲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学科,目前学界对其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学科定位、发展历程、学科板快、当前关注问题、未来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哲学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关键词] 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概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呈现强劲势头。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献发表以及一些重要的学术研讨会召开,使得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些专题得到了深入地探讨。文章就近年来有关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科学技术哲学并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和历史背景,学界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渊源。如学者任元彪从学术渊源上指出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2)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传统;(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1]。而学者郭贵春、成素梅、邢如萍则认为“科学技术哲学”的根源在“自然辩证法”,他们比较突出“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演变关系,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从传统的“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是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继承和发展[2]。学者吴国盛则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实际上有三种构成因素、三重历史来源,即:(1)德国古典自然哲学;(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3)改革开放以来“大口袋”式的整合新学科[3]。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笔者认同郭贵春等人的观点。科学技术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关系密切,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在新时期的时代体现,是对自然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富有争议,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如学者黄顺基、黄天授和刘大椿在1991年编写的《科学技术哲学引论——科技革命时代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科学技术哲学作出了明确的定位。他们把科学技术哲学定位为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新问题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是自然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科技革命条件下的一门新学科。学者刘大椿在2001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又进一步把科学技术哲学定位为“对科技时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的哲学回应”[4]。而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也曾指出,“自然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群或科学部门体系,它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和色彩的诸多科学部门的总称,其中包括许多不属于哲学的科学部门。学者于棋明据此认为,在自然辩证法旗帜下汇集或孕育、成长以至分化出了许多分支学科,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历史、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论、科学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等[5],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的分支学科。学者陈其荣则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6],这意味着自然辩证法的范式在当生了改变。学者郑毓信则认为,要考虑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位问题,就应该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由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已经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就要认真考虑对包括诸多现实问题进来的种种研究是否能被看成真正的哲学研究?(2)科学技术哲学的现代研究与科学技术活动的距离究竟是变近还是变远?(3)在强调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应当立足于国内的同时,还应当认真考虑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7]。学者吴国盛则深刻地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实际上存在“名实冲突”的问题,科学技术哲学虽然定位在哲学的分支学科,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实际研究内容却远远大于哲学领域[8]。学者贾北树、陈北宁认为,在定位科学技术哲学时应该强调以下四个方面:(1)继续强调必须在哲学的层面上来建设科学技术哲学;(2)强调在科学的基础上建构科学技术哲学;(3)科学技术哲学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意识;(4)科学技术哲学必须关注现实。从以上众多学者对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定位的不同见解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要想对科学技术哲学进行学科定位,至少应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是否从“哲学”的范围内界定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内容,第二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内涵和外延的问题,第三是科学技术哲学的现实性问题。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方面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一般都趋向认同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如学者张培富从历史的视角指出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1)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中国开始传播;(2)新中国成立之后,科学技术哲学及其教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3)十年动乱,中国科技哲学惨遭厄运,科技哲学工作受到任意摧残和践踏;(4)结束,中国科技哲学及其教育事业开始复苏,并迅速发展起来[9]。学者任元彪同样认为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1930年以前的“科学为本”阶段;(2)30到40年代的多种流派竞争阶段;(3)50至80年代初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成型和发展阶段;(4)80年代中期以后的国际化开始阶段[10]。从以上对中国科技哲学的发展历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板块。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板块”是指科学技术哲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当前,学界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板块的研究上争议较大,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学者吴国盛在1993年撰写《试论自然辩证法》一文中就明确表达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主张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史和科学史作为自然辩证法事业大力发展的四大学科[11]。而学者陈其荣则指出,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综合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汇流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思想,使它拓展成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科学技术哲学[12],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哲学应该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几个方面。而从学者张明国、崔伟奇、蔡永海撰写的《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展望》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方法论”作为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板块[13]。学者刘大椿指出,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再度发展时,采取的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大口袋”方针,比较有共识的内容可归纳为下述几大块:自然观研究、科学方法论研究、科学思想史和科学技术社会研究。他还指出,近20年来,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演变成科学技术哲学,是科学技术与哲学相连结的桥梁。同时他又指出,近10年来,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框架有了重大突破,研究内容有了新的拓展,陆续分化和形成了一系列专门的学科分支和方向,如科学学、未来学、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思想史、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等[14]。从以上各位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尽管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分歧较大,但是一般比较认同科学技术哲学至少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三个方面的内容。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知识链条的进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紧密需要,科学技术哲学出现了新的研究领域——工程哲学。在工程哲学的研究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07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人编著的《工程哲学》成为中国工程哲学研究建立的标志。 五、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尽管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问题与时代主题紧密相关,但学界关于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也有所差异。例如学者赵景来对近年来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他认为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划界问题;(2)关于技术的本质;(3)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4)关于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5)建构科技伦理何以可能[15]。学者安维复从科学哲学的视域指出了科学哲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科学认识的方法论、科学发现的本质、科学发展的判据、科学的社会监制等问题[16]。学者郭贵春、成素梅、邢如萍指出,就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而言,90年代以来学术界一方面继承和发扬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出现了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的研究局面。他们特别还从技术哲学的视域展现了当前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他们认为,对技术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技术本质、技术认识论、技术价值论、技术伦理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之间的异同关系、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异同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等[17]。学者张明国、崔伟奇、蔡永海分别从自然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哲学、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五个方面总结了当前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还着重指出了他们在技术哲学方面主要研究技术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在科学哲学方面主要研究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在自然哲学方面主要研究环境问题的文化成因问题;在科学技术方法论方面主要研究创造力开发中的心理学问题;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主要研究技术与文化的现实问题和sts教育问题[18]。可以看出,学者对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所关注问题的研究与他们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板块界定紧密相关。但是有一点比较明显,那就是学界一般认为“科学与技术的划界问题”、“科学与技术的本质问题”、“科学与技术的价值问题”以及“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和文化问题”成为现阶段关注的热点。 六、科学技术哲学的走向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哲学也呈现一些新的变化。学界对这个问题尤为关注,争议较大。例如学者黄瑞雄对学界近年对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走向研究进行梳理,认为国内关于科学技术哲学走向研究分为5种类型:(1)以曾国屏和张明国为主要代表的认为从自然辩证法走向科学技术学;(2)以吴国盛为代表的认为从自然辩证法走向科学哲学;(3)以吴彤为代表的认为走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4)以郭贵春和成素梅为代表的主张保持科学技术哲学的多元性研究;(5)主张继承发扬自然辩证法传统[19]。波士顿大学的华裔学者曹天予对21世纪的科学哲学的趋势作出了预测,他认为科学哲学的趋势大体上有两点:(1)分析哲学的逻辑语言方法要淡出,历史、社会、文化、人类学方法兴起,科学哲学要进一步融入科学学;(2)特殊科学的哲学会有很大的发展,物理学上,特别是有关复杂性问题,在生物学上,有关还原、突现、层次等概念的探讨会大大加强。在认知科学上,计算机科学哲学和神经科学哲学都将对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产生重大影响[20]。学者赵跃红通过研究表明,科学哲学有三个方面的自我超越和三个路向,即:一是超越科学共同体这种社会建制的更大范围的社会建制——机制视域下的元理论建构;二是超越科学(技术)文化这种文化范型的更大规模的文化范式——机制视域下的(哲学)理性建构;三是超越了语言学、修辞学、解释学的语言学路向,以至超越了整个西方(语言-逻辑的)哲学传统,对于 (形式)逻辑范式予以彻底改造的“科学语言”的科学哲学。第一种路向是“科学社会学”的,第二种路向是“科学文化哲学”的,第三种路向似乎更多地承继了西方的哲学传统,并且还将是科学哲学的主流[21]。学者田鹏颖认为,“社会技术哲学”是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视域。他提出,确立社会技术范畴并对社会技术进行哲学反思,开拓了21世纪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视域。特别是随着工程哲学初步建立,社会工程哲学大有作为,社会工程哲学将成为工程哲学关注的重要内容[22]。 七、新时期科学技术哲学发展面临的问题。21世纪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科技哲学的发展也面临相同的境遇。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面临一些潜在的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哲学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其未来发展,必须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科学技术哲学究竟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如学者程倩春、崔伟奇指出,21世纪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面临三个问题:(1)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性哲学反思;(2)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重新反思;(3)确立知识创新的哲学基础[23]。而学者庞跃辉则认为,以现代科技变化发展规律和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技哲学,无论是从推进现代科技良性运行和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从科学技术哲学自身学科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来看,科学技术哲学都必须下功夫解决面临的三大前沿问题:(1)如何认识现代科技和科学伦理的内在关系;(2)如何认识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内政关系;(3)如何认识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内政关系问题[24]。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在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方面的意见基本相同,但是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板块内容、关注热点和走向趋势方面的研究分歧较大。这也正好说明我国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科学技术论文: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异化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 异化; 社会价值异化 [论文摘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文章在肯定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前提下,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异化问题,即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异化的表现、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不同立场和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异化的产生根源。 科学技术本来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服务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手段,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能贻害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从而使文明遭受破坏,这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异化。 一、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异化的表现 科学技术异化不仅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破坏,同时也发生在对精神文明的侵蚀。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物质文明的破坏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界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随着二战以后工业的突飞猛进,人们像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和噪音越来越多,使人类赖以生存环境受到极度的污染,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物质文明领域,现代科学技术异化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能源危机和人口膨胀等严重问题,造成了人类物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的生活质量下降,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精神文明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伴随着科技发展可能出现某些消极道德现象,造成人的心理失衡和个性扭曲。 二、对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不同观点 伴随科技进步而出现的全球问题、不同的学者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对人类的未来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有“科技乐观派”和“科技悲观派”。 1. 悲观主义 科技悲观派的主要代表是罗马俱乐部。以罗马俱乐部学者及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为代表。认为人口、资源消耗、粮食生产、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是按指数增长的,无限的增长与有限的环境(地球)构成的矛盾必然导致“增长的极限”;如果维持现在的人口增长率与资源消耗速度不变,那么,很可能会导致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发生崩溃。他们提出“零增长”,即停止增长。认为只有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社会运行的方向,向均衡的目标前进,才能摆脱危机。否则,如果人类没有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没有为这种改变做出实际的努力,仍按照“惯性”思考和生存,将加剧危机,把人类拖向灭亡。他们在预测人类社会未来状况时,对科技的作用持消极否定的态度。 2. 乐观主义 科技乐观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的康恩、托夫勒、贝尔等人。他们批评罗马俱乐部“悲观派”的观点,从所谓“乐观派”的立场出发,得出一系列同《增长的极限》相反的结论。康恩在《今后二百年》等著作中,坚决反对限制增长的办法,主张用发展新技术和保持经济不断增长的办法使当前的“失调性问题”得到控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认为技术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甚至是决定全局的因素,他坚信科学技术能够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这本书,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技决定一切,科技发展使人类社会能够和克服由于科技进步而造成的问题,他们在面临新科技挑战的时候,表现出乐观的情绪。 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技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两种极端的看法。二者的不足之处恰恰在于他们对本来是正确的东西作了片面地夸大。除此之外,还有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很多不同派别和观点。 三、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异化的根源 1. 科学的应用过程中本身存在着科学异化的可能性 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活动的精神产品,如果不进入应用过程,它就永远无法实现其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功利价值,但是科学技术一旦进入应用过程,情况就很不相同了。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即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被利用,也能够以破坏性的方式被利用;既可以为创造性的目的服务,也可以为毁灭性的目的服务;既可以从善,也可以从恶。科学技术成果一旦同实践要素结合起来,就直接延伸了人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也能用来杀人。”[1]贝尔纳撰文说:“我们对于彻底毁灭的威胁,绝不能漠然视之”,“以裂变以及而今又以氢弹为代表的毁灭性武器,威胁着全人类。”[2]托夫勒指出:“我们的技术能力在增强,但是它所产生的副作用和潜在的公害也在不断增加。”[3]一言蔽之,科学技术到底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关键在于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以及人们为什么和怎样利用它。有人把科学技术比作一把双刃剑,一刃对着自然界,一刃对着人类自己。正是科学技术利用的这种双重效应,为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异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 人们认识上的不完善为科学技术异化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科学的应用作为人类实际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长期以来,人们用以指导科学应用的认识却是极为片面和短视的,它往往过分看重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断从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一面,片面地以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却忽略了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的依赖以及这种索取活动受自然规律限制的一面;它往往只瞩目于科学应用能够带来的各种眼前的直接功利价值,而对科学技术应用的长远后果缺乏自觉意识;只看到本地区、本民族、本国家的局部利益,看不到全人类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使得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异化不断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3. 社会制度方面的缺陷加剧了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异化 虽然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如何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使其服务于什么样的目的,总是与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的。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健全的道德监督和法律控制,滥用科技成果的行为往往不能受到应有的谴责和制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科学应用过程中的科学异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最终一定能够克服各种科学技术异化现象,使被科学技术异化严重分裂了的科学技术价值体统一起来,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真、善、美的完整统一体。 科学技术论文:试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现代科学 哲学 影响 论文摘 要:回顾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大家会惊奇地发现科学和哲学有相同的历史起源,而且在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的最初阶段,哲学与科学是不分彼此的一个概念,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逻辑层面、研究的具体方法领域和研究特定对象的一致性。在科学和哲学所有的互相之间的影响和具体联系当中,研究方法的联系始终是最重要的和标志性的第一位联系,还是其他联系和影响的根基,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和关键论点。 一、科学和哲学历史上的互相影响 科学与哲学的相互渊源起始于现代科学最初的萌芽期。在牛顿所在的中世纪,主流学界认为物理学从属于自然哲学,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他们已经学会寻求运用物理实验进行实证研究,开始避免盲目运用繁琐而复杂难懂的经验论述和纯粹的哲学臆想和思辨方法去研究科学。在科学的鼻祖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的不断努力和斗争下,科学方法才能从哲学的重重束缚下自立门户,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铺垫。对于任何一门成熟具体的科学理论,一般必须具备有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结构和有事实经验能够证明之;而哲学在长期的发展和成熟过程当中,哲学辨证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渐渐退出了诸多特殊的学科领域,这就是哲学的非常重要的第一次关键放入转向,即转向认识论,但是这种转向不是完全把哲学的全部研究的课题放手给科学,只不过是它们各自术业专攻而已,即为拉卡托斯所说的 “研究纲领”意义上的更迭。 实证的研究主要运用与具体应用科学,剩下的逻辑、心理与认识问题现在科技仍旧不能证实,成为思辨方法所固守的领域。尽管类似的更迭和转向从没有间断过,一直在进行,但科学和哲学也慢慢发现它们殊途同归,无法完全舍弃和离开对方,尤其在理论研究领域更是亲密无间。例如优秀的哲学家总会深关注科学技术领域最前沿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在其中找到更多的灵感,而相对应的科学家在纯理论研究的过程当中,约定俗成的总会不自觉运用哲学工具和方法,而且“研究纲领”的转向和更迭往往需要哲学的强力进行干预,科学一相情愿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科学哲学分科的创立 创立的科学哲学分科的初衷来源于科学对哲学强大影响的结果。科学哲学的大师卡尔·波普尔清醒的认识到分析哲学的未来正在走中世纪经院化哲学的老路,这是极其危险和错误的;他认为,哲学的严谨性和绝对性是必须已精简具体内容为代价的,这样就不可能构造出相对完整的形式理论系统描述和解释客观世界了;这样一来,哲学要想真正排除悖论,就必须不沾染任何想象和现实当中的实体,只可以探讨纯粹结构问题。然而完完全全排除理论悖论的哲学辨证语言会显得空洞毫无用处,繁琐而又复杂;总是埋头于词的意义等无用细节的反复斟酌,而对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和事件毫不关注;这也是逻辑实证主学派义和维也纳学派分崩离析的最主要原因。 波普尔的理解清楚而明确地指出了分析辨证哲学存在的巨大问题和困境,哲学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是最能够影响人类自我的反省领域的问题,而人类终极的自我反省必定会受制于人自身特有的局限性—在体力、智力、和时间上的天然限制,这就必须使哲学深刻认识、承认和接受这种局限性和不完满,但这并不意味放弃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而是我们必须实事求的研究我们能力可行的领域之内。而且哲学领域,我们既不会采用主观的随意想象,又不可能采用纷繁复杂的字句反复纠缠,必需借鉴和研究科学的特有方法技巧,进而构造系统性和综合性理论去描述、探讨和解释真真正正哲学问题。然而何谓科学的方法是我们必须仔细探讨的;事物是不是普遍联系的是众所周知的哲学全称式放的概括命题,而且其联系囊括万千往往不会局限于因果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们检验所有能够指称个体之前,其命题就无法完全成立。然而,波普尔认为整个世界犹如一个无限大,的黑箱,不论建立何种模型也不可能完全彻底的揭开其内部具体的结构,人类理解和认识它唯一的方式就是综合运用理论、概念和模型去描述它。如果把理论是当做捕捉无限经验世界的网,那么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运用科学自有的语言构建与自然完完全全一模一样的描述,而在于使“网眼愈来愈小”,对真理的无限逼近。 思想自由竞争的学说往往被公认为是科学哲学对于知识增长的根基,大家往往接受和理解这种假设,一种理论要想具备一定的公共性必须经历与同时代的诸多不同理论相互竞争和淘汰的过程,而且我们不能对这种方法的公正与否做出完全准确的价值判断。波普尔的理论认为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从属于科学领域,但他们不可能都是真的,缺有可能都是假的,他们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真,并不一定因为他们可以被证实和证伪,其真实性一定都是建立在某种程度的可错性的特定基础之上的。而科学哲学重要和关键的任务就在于阐述和研究人类目前未知的竞争的模式来确立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淘汰从属地位理论。波普尔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学派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其不苛刻严格的分析非自然的科学描述,一定程度接受形而上学,认为人类科学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增加全宇宙的负熵。对于非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探讨和研究,反驳和猜想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波普尔学说的目的不在于分析哲学特有的证伪主义,不在于提供具体方法区分新形而上学和科学,其核心在于阐述和解释特有的知识所谓增长模式—“批判理性主义”。从这方面来说,波普尔可以说是一个相对传统和保守的哲学家,回答的不是方法论的而是认识论的问题,区分的不是科学与伪科学而是区分人类传递和记录信息公共和私人属性。 科学哲学对于真理的维护,与分析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二者之间的相似点也是科学对哲学层面上的流派的直接反应。哲学家波普尔发现哲学善于吸收其他学科或是规范的精华,但不会被同化,始终保持自己独有的特点。哲学无法变成准确的学问,这也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哲学作为和人的精神支柱最接近的学科,它的概念纷繁复杂,常常混合在一起,让人准确区分开。在《无尽的探索》这本书的序言中,赫尔穆特·科尔表达出了他对哲学的期望,认为追求真理是不能停止的,同时也要谨防幻觉,不能被某些蒙着真理面纱的假象所蒙骗。 科学技术论文:科学概念的认知进路与转向——科学技术论视野 摘要:在科学技术论视野中,视点(内部视点和外部视点)与方法(规范方法和描述方法)是对科学概念的不同认知进路和认知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科学认知脚本,并组成一个关于科学的认知矩阵。认知矩阵刻画了科学概念的四种认知进路与三次转向,随着科学概念的延伸,现代科学及其知识与权力有内在相关性,并且是一个社会协商和妥协的过程。 关键词:科学概念;视点;方法;认知转向 现代科学越来越呈现出了两种相互背离的发展趋势。一种是扩展的趋势,即科学在发展中不断地融入技术,使科学-技术成为难以拆分的整体。更进一步说,通过技术,科学融入到了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家角落。另一种趋势是,随着学科分化的加速,科学研究的分工越来越细,逐渐被收缩到了一个十分狭窄的领域。有时除了少数同行外,人们甚至根本弄不懂这些科学家们在做什么,在说什么。[1]令人困惑的是,这两种趋向尽管表现得十分清晰,现实中却还是被扭结在一起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因素介入了人们对“科学”的认知活动中,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缓冲和转译作用。现代科学因此从神坛上走下来,成为一项公共性事业;现代科学概念发生了变迁,从自然科学领域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即科学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科学的普适性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现代科学不得不在普适性和地方性之间谋求平衡。也就是说,对科学概念的认知已经发生巨大的变迁。 1 认知进路和方式之争:视点与方法 既往的科学认知研究中,对科学概念的争议最为纷杂。以库恩为界,考察库恩前后关于科学概念的认知过程,争议的主要集中在考察科学知识的视点(内部视点和外部视点)与考察科学的方法(规范方法和描述方法)之间。视点,借用几何学的透视概念,指的是基于某个立场来看待对象的整体。基于知识看待科学的整体,是内部视点;反之,基于社会文化环境看待科学的整体,是外部视点。 正统科学的代表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虽然在很多观点上针锋相对,但它们共享着一些基本的前提,尤其是它们都是站在科学及其知识的角度来透视整座科学大厦,并竭力维护正统科学的形象。它们都认为,在观察与理论之间存在相当深刻的差别,知识的增长大体上是积累性的,科学是一个相当紧密的演绎结构并且具有整体性,发现的情景(the context of discovery)与辩护的情景(the context of justification)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区别。[2]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非常关注“科学逻辑”,命题、逻辑、理性和方法论等视主题,科学仅仅与经验、方法、逻辑有关;而权力、利益、心理、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外部”因素被排除在外。 科学史研究在科学认知研究中十分重要,但是占传统主导地位的内史(专门史)研究在科学史中日益衰落,外史(社会文化史)开始盛行。早在20世纪30年代默顿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就出现了内史向外史的视点转换:从社会文化视考察科学的社会建制。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考察了科学史,但他并不是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内史,而是从科学的社会文化史(即外史)角度进行考察,并且附带着对科学知识的生成和辩护的考察。库恩把对科学考察的视点完整地从内部切换到外部,力图表明科学(知识内容)就是科学的历史(社会文化史),科学史就是科学社会学,也是认识论。也就是说科学哲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是一回事。[3] 科学的社会研究在库恩之后相继发生了两次视点转换,连同默顿的研究一共三次。[4]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社会建构论大力发扬了库恩的观点,它批判了传统科学观不对称之症结,并提出了“强纲领”的解决方案,“强纲领”直接面对科学知识的内容,认为科学事实是由社会因素建构而成的,这是一种纯外部视点的策略。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研究出现了新的转向,它以“反身性”为特征,认为“强纲领”由于不具有“反身性”,因而无法证明用“社会”的因素来解释科学知识究竟是否充分。这个阶段的社会研究无论对“科学”还是“社会”均采取了相对主义的立场,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完成了第三次视点转换,拉图尔等人的研究促使“内部”和“外部”相互连接起来,并进入了技术-工程研究领域,如电动车案例。[5] 规范性认知方法一直都是西方哲学的主旋律。本体论思想,从古希腊开始延续两千多年,不停地追问事物“(应该)是什么”。其特征是本质主义、基础主义,追求真理、追求先验、追求实在,并力图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即便是转向认识论后,规范认识论仍然是西方认识论的主旋律。近代科学以降,笛卡尔、弗雷格、罗素、逻辑实证主义者和波普尔,无一不是在确定的理性预设基础上开始规范性的认识论考察。逻辑实证主义者和波普尔把科学看作是一组抽象的命题集合,一堆既成的理论教条,科学是既成的知识。默顿的功能主义科学社会学也同样坚守自然科学的知识内容和社会文化环境相分离的原则。因此,传统规范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主张是一种“预设主义”和“去情景化”(decontextualization)的研究图式,它们实际上是在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理性主义、实在主义等问题上对科学进行规范性认知方法,强调科学“应该是什么”,强调科学真理与规范,并力图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划出界限。 这种带有理想化的规范性认知方法主要研究“既成的科学”,是一种“事后辩护”的策略;然而对于“创制中的科学”[6],即正在进行中的科学活动,规范性认知方法除了给予人们误导之外是无能为力的。此外,当人们试着打开科学生成的“黑箱”时,规范性认知方法再也无法对科学史和科学实践做出恰当的解释,科学的合理性危机出现了。因此,库恩认为发现的情景与辩护的情景相分离是不恰当的,[7]因为要想历史地、动态地考察科学,就必须考查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在同一情景中考察科学的生成和辩护。只要发现的情景与辩护的情景统一,对科学的考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情景化和地方化,规范性认知方法图式必然被抛弃,取而代之是“描述”的认知方法。 库恩之后几十年的科学的社会研究和科学的文化研究表明,科学认知的方法论立场超越了传统科学哲学方法论的束缚,从“内部”走向“外部”,从“规范”走向“描述”,从“狭义的科学认知研究”走向“广义的科学认知研究”。 2 认知矩阵:科学认知的二维结构 基于视点和方法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构建出科学论不同时期的各种认知脚本*,如表1所示。 认知脚本ⅰ:内部视点与规范方法。这是正统科学的认知方式,包括逻辑原子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在内。在20世纪中早期,内部视点与规范性方法的结合,使得实证主义者和批判理性主义者基于科学及其知识有其自身发展逻辑,而不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给出了一种规范性的科学概念。从近代科学的生成与发展来看,人们使用实验和逻辑理性等更能理解的认知方式,逐步取代了上帝和神等信仰的认知方式,重新对自然世界做出解释。这种思想影响了哲学的发展,使得逻辑实证主义继承实证传统,并辅以数理逻辑,替换了晦涩而神秘的黑格尔思辨哲学进路。批判理性主义尽管与逻辑实证主义在观点上针锋相对,但是借用库恩的“不可通约性”原则,正是两者具有“可通约”基础,才会有那么多的争议。两者事实上都是在维护正统科学的形象,并认为社会和文化等外部因素不会影响科学本身的发展,即发现的情景不同于辩护的情景。两者在观察和理论之间存在的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认为知识大体上是增长性的,逻辑实证主义关注正面的积累,而批判理性主义关注反面的“不断改良式积累”;它们坚持科学发展有一贯的逻辑,或是归纳或是演绎,且科学具有严密的、整体的结构;它们注重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这种以科学的方式解读哲学的认知方式在20世纪初获得了巨大成功,它在正反两面所刻画的科学形象,一度成为正统科学的形象,影响深远。即使在今日,政府和科普的宣传、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众多科学家的信念仍然属于脚本ⅰ类型。 脚本ⅱ:外部视点与描述方法。库恩之后,尤其是在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学论的兴起,在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以及各种形式的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方案中,外部视点与描述性方法取代了内部视点与规范性方法。社会建构论集库恩、维特根斯坦、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于一身,尤其是发扬了库恩的相对主义和解释学立场。几乎是与正统科学和默顿学派截然相反,社会建构论把“科学”理解为处于“现场制作”的知识内容而不是既成的知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极为强调科学知识是在社会磋商和权力斗争中得以生成并获得合理性辩护的。它把科学生成的情景和辩护的情景统一,认为科学不可能独立与社会情景而存在,知识没有自身发展的逻辑而是社会与文化等因素“磋商”后构造的。此外,它们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知识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使得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科学活动与其它各种活动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客观性为各种社会的竞争与磋商机制所取代;它们注重科学活动的现场,注重对实践合理性与地方性知识的细节描述。 脚本ⅲ:外部视点与规范方法。默顿主义坚持知识的内容不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从社会文化史角度考察英格兰在十六、七世纪的科学建制活动,后来更是基于近代科学的发展历史而形成功能主义的科学社会学,认为科学是独立的社会系统或制度,这是典型的外部视点与规范方法结合的认知方式。默顿亦提出了具有“范式”意义的科学规范: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默顿使用这四条带有理想色彩和情感色彩的规范,剔除外部政治权力或社会文化的干预并力图拯救科学的自主性。正是这个制度化得到的框架使得默顿完成了没有明说却是实质性的科学划界。默顿反对科学的权威被用来达到私人目的,强调当政治进入科学大门时,自主和规范的规训力量就会遭到破坏,由此导致的主张就是非科学的,[8]同时也是科学气质所不能容忍的。默顿在外部再一次刻画了正统科学的形象,尤其是四条规范和科学家气质构成了理想而神圣的科学形象。 脚本ⅳ:内部视点与描述方法。传统的科学史(内史)与巴黎学派的实验室研究和行动者网络研究都采用了内部视点与描述方法的结合方式对科学技术及其知识的生成和辩护等历史作详细考察。但是两者在具体研究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传统的科学史研究更像宫廷书记员,记录点点滴滴的事实,如仪器、数据,科学家们行事方式,他们怎样获得课题,怎样讨论方案,怎样登录数据,怎样写作论文,甚至包括他们平常的穿着,言语禁忌,以及他们的精明与笨拙;实验室研究是一种“介入”研究,参与性的观察者与分析者成了实验室的一部分,在亲身经历日常科学研究的详细过程的同时,在研究科学这种“文化”中,作为连接“内部的”外部观察者的探示器,对科学家在做什么,以及他们如何思考作出详尽的探究。[9]行动者网络研究也是“介入”研究,略有不同的是它还力图将“外部”和“内部”贯通。行动者网络研究认为科学技术活动是情景性的实践,同时具有技术的和非技术的、人的和非人的内容,这些实践相互结合,共同构成具有概念力量和政治力量的网络;所有科学、技术或工程都是异质性要素及其相关内容的产物,技术中所有的设计活动都是工程的某种形式;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工程师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家,不仅设计机器,还从事“社会活动”——设计社会或社会制度,使之适用于机器。[10] 3 科学概念认知的三次转向 考察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关于科学的认知方式已知有三次转向,如图2所示,分别以三支标有阿拉伯数字的箭头表示。 第一次转向是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他完成了从传统科学(内)史的内部视点和描述方法到科学社会学的外部视点和规范方法的研究转变。由于默顿对科学的社会建制的强调,我们也可以把科学的社会研究的第一次转向看作“建制转向”。默顿借鉴了马克思和韦伯的研究,把宗教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纳入对科学的考察,如清教思想对当时英格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但是,默顿否认科学知识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提出了科学的四条社会规范,把科学确认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结构。因此,在包含经验证据和逻辑一致性的技术规范和四条带有感情色彩的道德规范基础上,默顿用科学的制度化性质划分出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与认知ⅰ区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默顿刻画的是正统科学的形象。 第二次转向是由库恩开始,至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完成的。这是一次近乎彻底的科学观念转变,经常说到的“社会转向”就是指着一次,它把人们的视点从自然-社会的一维空间上的自然一面一下子拽到社会一面。ssk的“强纲领”确实转变了科学的概念,但正是由于太“强”,自出世以来不断受到内部和外部的质疑。劳丹认为,“因果性”原则似乎是能被明证的,“公平性”与“自反性”原则只不过是些从属性的因素,完全可以从其他原则中引申出来,因此不能作为独立的原则来考虑;最后,在“强纲领”中具有独立性并拥有实质内容的只剩下“对称性”这样一条原则。但这一原则带来的无非是“认知相对主义”(cognitive relativism)。[11]社会建构论仅仅用“社会因素”来解释一切,人们怀疑这种“社会学主义”的一维思维方式解释力,就像对“科学主义”的怀疑一样。因此,强纲领开始弱化,巴黎学派拉图尔等人的行动者网络研究就是“弱纲领”的代表。 第三次转向明显的特征是强纲领的弱化调整,对科学的考察首先从宏观研究转向微观研究,从外部视点转向内部视点;但最后调整到内/外视点与微/宏观研究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一步调整主要体现在《实验室生活》中,拉图尔所寻找到的“田野”和知识的制作现场都是一个个“小社会”。这种“微观社会学”不在考察科学的社会建制,而注重考察技术的实验室构造。第二步调整主要体现在行动者网络研究上,拉图尔与卡龙给出了一种方案与进路,从注重实验室的“内部视点”扩展到“外部视点”,从微观研究扩展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水平上的宏观研究,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之间建构出一条自由出入的“转译”通道,构造了概念的和政治权力的、技术的和非技术的、人的和非人的异质性要素网络——具有工程意义的“社会制度”。第一步调整是科学论的技术转向,[12]第二步调整是科学技术论的工程转向,因此,第三次转向可以理解为“技术-工程转向”。转向后的科学概念具备了“实践”意义,科学不是研究者进行观察的对象,而是他们必须介入并参与其中的实践领域,科学的文化研究(css)思潮在实践的意义上开始崛起。 经过科学认知研究的三次转向,与正统科学概念相比,转向后的科学概念显得有点“面目全非”,尤其在思维系统上有了巨大的变化。正统科学内部,逻辑实证主义与批判理性主义的争论是归纳-演绎的一维思维上的争论;正统科学和社会建构论的争论是科学-社会一维思维上的争论;还有斯诺的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也是一维思维上的争论。人们似乎习惯于一维的思维方式,自然与社会都认为是给定的,人们别无选择地在这样一个“自己设定的陷阱”徘徊。拉图尔看到了这一点,并提出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而是直接建构出“自然”或“社会”。他称之为“转向之后再转向”,[13]这也就是他在行动者网络研究所做的工作,用一种工程方式设计出“社会制度”,不仅实现了对社会的“反身性”,还构造了新的“对称性”原则:自然-社会的二维结构,见图2的90度角的粗实线(nat-soc)。 4 结语 现代科学不仅要求科学家/技术专家、科学仪器等参与,还要求公众等社会要素参与进来。人们已经关注到,在科学实践中,人与物,科学理论与仪器等不可避免地被搅拌在一起。搅拌(mangle)不仅包含着相互交错混合,也包含着一种破坏性地重组整合。在实践期间(对现实中发生的活动的理解),如建造一个新的科学仪器(例如,气泡室),或者一种新技术(例如,数控机床),人类主体和物质主体缠结在一起。人类主体,以目标为形式,受到非人类主体形式的物质世界的抵抗。为了在现实实践中是因为这种抵抗,人类主体和物质主体相互“搅拌”。[14]这种搅拌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代科学成为一项异质工程。科学不仅是表象,更是介入实践的活动,[15]也就是说,科学活动是情景性的实践,同时具有技术的和非技术的、人类的和非人类的内容,这些实践相互搅拌,形成了囊括概念和政治双重力量的异质性要素的网络——具有工程意义的“社会制度”。 现代科学,已经是既不具有纯粹的科学性质,也不具有纯粹的社会性质,而是两者的结合。事实上现代科学越来越像一项工程事业,它是一个充斥着不同个体、不同的理解目标的方式,但这些个体又不得不联合进行创作、想象、连接、设计、演绎、分析、测试并根据一定要求和目标而生产出一种新产品的社会协商和妥协的过程。[16]在拉图尔那里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经过“技术-工程转向”,现代科学及其知识与权力(force)有内在相关性。[17]科学研究项目的设计、科学争议的诊断以及科学成果的评判都有一个社会协商和妥协的过程。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三者事实上是同一回事,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诚如人在少年、青年和壮年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一样。 科学技术论文: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史分期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进而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史划分为8个时期, 并分析了其中每一个时期的划时代事件。 (一) 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都应是科学技术发展曲线连续和间断、平滑和曲折、仰或缓慢渐进和急速推进依次呈现或交替呈现的历史。但是,历史轨迹的这些对立状态,又无不统一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上。 在众多的历史坐标中,重大历史事件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它相当于坐标原点,起着划时代的作用。世界科技史上,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酝酿和发表就属这类事件。事件发生过程中,科学技术以间断、曲折、急速推进的形式发展着;事件发生前或后,则以相对连续、平滑和缓慢渐进的形式增长着,并且发生前和发生后又有所不一样,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性质上,在此之前可能属古代科学,之后则是近代科学了。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可以是内在的,也即是以改变科技发展轨迹的科技思想的产生或科技成果的建立。这种事件由于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比较直观,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以此作为分期的依据或标准的作法,往往用于内史体系中。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可以是完全外在的,也即在事件的科技性质不显著,或者不考虑科技成果的情况下,把足以结束科技运动的已有轨迹或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环境性事件,如政治、经济、思想等,作为分期标准或依据。这种事件由于表面上看来与科技无关,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是隐蔽的,有时甚至不易被科技人员接受。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科技史深层次的分期。这种作法往往在典型的科技外史中使用。由于上两类事件,在科技史的分期中,各具有特殊的有利之处,也各具有局限性,这就导致了以科技成果和环境性事件的合作用作为划时代的事件。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一科技史的每一时期的划分中,始终贯彻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与环境性事件统一的原则;一是各个时期不同,两方面的判据间或运用,如第一、二阶段间,以科技成果划界,二、三阶段间则以环境性事件分期。一般情况下,以前者为主,因为环境性事件毕竟是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环境方面的事件,环境对科技的影响不仅存在,而且或迟或早会表现出来,也即一定的环境对应于科技的一定运动。人为地隔离或间或使用两方面判据,由于二者的不同步,会导致分期失准,进而不科学。这种两重标准统一使用的作法,常出现在内、外结合史中。 统一运用科技成果性和环境性的事件作为划时代的标准,比单纯使用某一方面,对于描述科技史,要有利些。科技成果的产出与环境性事件的发生,在不同的时候,互为因果关系。这样,就要求既陈述科技成果的产出情况;又交待与之相应的环境材料;还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全分位、立体式地展示了科技的发展。 环境因素方面的重大事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本质的影响还是科技体制的变更。科技体制不仅决定对科技人员的政策、反映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还决定对科研的投入、国际科技交流、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因此,对科技史分期时,选取的重大事件应是直接影响科技体制方面的重大事件。 严格地说,相对于科技成果的产生、环境有内环境、外环境之分。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环境属外环境或大环境,科技政策、投入、体制、国际交流等属于内环境或小环境。后者直接决定科技的发展;前者间接影响科技的发展,并一般通过后者起作用。所以,内、外环境方面的重大事件,作为科技史的划时代事件,选取时,可以同时并用。 (二)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也即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在时间跨度上,叙述的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百年。首先是政治上极为动荡。从辛亥革命到军阀混战,再到国民政府,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使后半叶,政治上的动荡也依然存在。其次,经济上基本处于贫穷状态,多无进展。经济落后的巨大惯性,经济发展的非良性环境,使经济体制的变动成为频繁之事。这种变动,由于科技与经济的内在关系,使得科技的发展受到很大波动。第三是思想上,不同体系之间激烈碰撞。这一方面是传统与新思想之间、另方面是中学与西学之间,以至于外来思想之间碰撞激烈,致使主导思想的确立如履薄冰,表现在不同时段,情况迥异。这些不稳定的外环境,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内环境。民众的科技意识在整体不强之时,还显出时涨时落,或此起彼落。科技体制时而趋良性循环,时而是不利科技发展。科技政策也飘忽不定,由此,科技人员的整体积极性不能不受此波动;和国际间的科技往来,未能形成合理水平上的持续行为,在完全封闭和不设国门之间摇摆;科技投入一直很低,但在不同科技领域却表现出极大反差。科技组织和机构,有时数量少,并形同虚设,有时相对繁荣、有效。内、外环境的交错,直接影响到了科技成果的产出。成果数量上,多寡相差很大,又如30年代与第二个十年;成果水平上,高低十分不同,又如50、60年代的大科学成果与20、30年代。 上述构成了外环境——内环境——科技成果这三个层次的分期标准体系。然而这三个方面既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又是在不同时段有主有次的。在不同层次的密切联系中,考虑到主导事件的重要作用,20世纪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可选取如下事件作为分期依据,相应,分为八个时期。 从20世纪的钟声敲响到1914年,是本世纪科技发展的第一个时期,〔1〕科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运动的承前滞后性,故应向前追溯。 这一时期,决定科技发展的重要事件是对西方科技的引进。中国引进西学,开始于17世纪。但是最初的引进是生搬硬套似的引进;引进的东西是古代与近代、科学与糟粕并存;而且引进后的科技游离地存在着,未能融进中国已有的科技。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经,直到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其间的引进一反以往的状态:立足于实用,立足于先进科学技术,立足于和中国的传统融合。在完成先技术,再技术基础,后基础理论的过程中,部分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中国的传统科技受到了冲击和改造,是西方近代科技重要成果进入国门,进入教材的结果。这标志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所以,世纪初的十余年,再溯至洋务运动,总体上为第一个时期,以从技术到科学的真正引进为重大事件,结果是诞生了中国的近代科学技术。 经过1914年的准备和酝酿,1915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社。从这时直到1927年为第二个时期。从西方近代科学的一般情况看,学会是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延伸的组织基础,也是近代科技的基本象征。在中国,上一世纪7—80年代就有不少维新人士倡导过学会。科技方面,据查, 1907年成立了中国药学会,1909年又成立了中国地学会和护理学会,但这还只是一般的号召和最初的模仿,而且已有的三个学会制度上并不健全,活动也不经常,介入的人数也极少,因而影响不大。中国科学社则不一样,仿英国皇家学会建立,它不仅建制全、会员多、范围广、有刊物,而且从一成立起,就不受政府的操纵,立志于宣扬科技的功能,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可贵的科技人才,其功绩正如1930年青岛年会上蔡元培所总结的“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2〕其影响是巨大的。 “”的肇始,不能说与科学社的活动、《科学》的刊行无关;此后到1927年全国性学会新成立近10个,〔3〕科学社团的广泛兴起, 科学社就起了表率作用;由于每年的年会、会刊的大力宣传,国民的科技意识正在增强;尤其近代科技成果得到了有力的传播。所以,1915年至1927年是第二个时期,以中国科学社的成立与活动为标志,其结果是中国近代科学的传播。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这可以认为是开中国全国统一研究机构之先河。此前,学会已达成熟地步,但这毕竟属于一般的学术团体;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尽管设立局、所甚多,但多限于附属于生产的应用性研制;也引进传播了西方技术和科学,但在此基础上的深入和发展几近于零;虽然有人曾萌生过设立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的设想,〔4 〕但毕竟迟迟未成为现实。“中研院”成立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带动了大批科研院所的问世;聚集、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产出了较丰硕的、即使后来看来也有一定影响的成果;推进了高校科技教育。如果说20、30年代交替之际是科研院所成立的活跃时期,那么,30年代,尤其前8年是科学研究的活跃时期。抗战开始后,直到1949年, 尽管战乱的干扰和破坏,仍有少数研究院所诞生,研究气氛仍浓,并不时有成果产出,“中研院”的影响仍然存在。可见,1928年至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中研院”的成立和活动是重大事件,其结果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在研究中获得了很大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本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非科技事件,但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并不亚于重大的、纯粹的科技事件。〔5 〕首先是科技体制的结构性、权力性变化。中科院最初是一级权力机构,后来虽有变化,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科委,使全国五路科技大军都置于其统辖之下,形成了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集中统一的科技体制。其次是科技政策尤其知识分子政策的变化。以往知识分子有“自由民”之嫌,很难归于任何其他政治板块。1949年后,随着团结、教育、改造政策的确立,知识分子成为完全的“依附”者。这无疑是科技力量、科技思想、科技战略的高度集中。其三是科技发展楷模的根本变化。本世纪开始以来,一直是以欧美模式为样板。1953年以后,这一模式遭到完全否定,为苏联模式所取代。应该说,这一变化是综合性的变化,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其四是科技发展战略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科技为什么服务的问题。本来,世纪上半叶,科技的政治功能,尤其军事功能就得到体现,而1949年后,这一功能受到了更高度的注视并达强化的地步。这表明从1949年起,直到1966年属第四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这一时期的划时代事件,其结果是科技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产出了一批大科技成果,奠定了现代科技的必要基础。 一般认为,“”十年是前17年的延伸,是前有极左路线和政策发展的顶峰时期。可是从科学技术情况看,其发展一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干扰甚至破坏,教学、研究秩序呈现出空前的有计划的动乱动态,另一方面核试验、空间技术、计算机、生物技术等〔6 〕大科学或非民用科技成果得以产生和发展。这表明1966年至1976年这十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以“文化革命”的发生和持续为特征,其结果是科学技术在整体上受到摧残的同时,某些方面得到了畸型发展。 从1977年开始,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主要是外环境)在经历了“文化革命”这一谷底之后。开始缓慢回升,始发性事件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由此拉开了十年改革的序幕。〔7 〕改革的中心是理顺科技体制,完善科技运行机制,目的旨在促进科技的全面发展和科技长入经济。在实际推进中,科技成果的产出呈现如下特点:成果数整体上逐渐上升,1986年达到高峰;各学科发展比较均衡,无17年中一花独秀的现象;基础研究得到加强的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也提出来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合作成果明显增多。这些表明:1977—1988年是第六个时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时期,其特点和标志是科技发展环境和运动机制的改革开放。 1988年底,“治理整顿”方针提出来了。虽然这并不是仅指科技领域,但表明科技本身和科技发展的环境出现了始料未及的问题和困难,预示从1989年开始,科技发展的轨迹大体仍保持改革开放的趋势外,会出现新的特征。果然1989年及其后几年,在克服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困难的同时,又复苏了旧有的思想障碍,如“姓资姓社”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再次肯定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和科技知识分子、高科技的作用,〔8〕于是出现了1992年至1994年快速发展的局面, 基础研究、高新技术以及“主战场”均呈现出良性、快速发展的态势。这表明1989年至1995年虽与前12年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其特殊性不能忽视,故是独立的一个时期,其特点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其结果是现代科学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的靠近。 到2000年还有几年的时间,一方面若无意外,中国科技发展的大致趋势已定,另方面还存在诸如投入过低、政策欠稳、体制仍僵和与经济建设联系欠紧等问题,因而和世界先进科技相距仍大。趋势的实现、问题的解决、距离的缩小,均还未成为现实,故只能当作未来的一个时期,在预测和展望中加以描绘。
文化软实力论文:浅谈重视网络文化软实力 创建网络和谐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谐 舆论引导 论文摘要:网络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同时,既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也随之带来网络虚拟社会文化的畸形发展,我们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下,找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加强引导,建设和管理,趋利避害,使之健康发展,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已日益不能脱离网络而生存。同时,互联网在发展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由于网络不易监管的特征,各种分歧和挑战日益聚集,将对我们的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互联网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的特征和进步作用 网络是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大,扩散性,交互性,隐秘性等特点,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的互联网取得了蓬勃发展,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10年3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2%,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网站达323万个[1]。 网络具有的传播功能,使人们更加热衷于从网上汲取信息,互联网上信息量大,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使人们享受到交流的便利和获取信息的高效便捷。 网络的交互功能,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使互联网成为人们表达民意的重要场所,人们畅所欲言,相互沟通,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 网络的娱乐功能,使互联网成为人们娱乐的重要方式,人们在网上写作,游戏,互联网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我国十分重视互联网络建设,互联网在中国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拓宽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使我国的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 网民这个新群体的产生,使得网络成为人们及时诉说自由的场所,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更是得到网民的大力推崇,人们各抒己见,对一些社会不公现象,更是齐力口诛笔伐。每年的“两会”期间,相关议题也在网民中间热炒。通过网络议政,网民也更加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近年来很多重要社会问题的发现,处理,走向都有网络的参与。像南京某官员天价烟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2005年,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曝光,网络舆论大哗,促使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在网上披露后,迅速引起媒体关注,带来整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使这些不公正和腐败现象及时得到处理,得到了大家的认同。2008年奥运圣火事件,更是激起了网民空前的爱国热情,纷纷通过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尊严。应该说网络上的这种适度的言论自由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是很有帮助的[2]。 二、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问题 在互联网繁荣的同时,虚拟的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信息影响。网络成为一些不法分子行骗获取不当利益的工具,使网络充斥了大量虚假信息,欺诈和不良信息,人们很容易被这些信息所蒙骗。一些人利用网络开展网络赌博,网络色情,宣扬邪教,毒害青少年。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这些新的手段恶意炒作社会热点问题,蛊惑群众,煽动群体性事件。 而且,网络上的言论作为一种匿名化的交流手段,网络上的发帖和跟帖,都可能在直抒胸臆的同时,掺杂个人的喜好,表达自己的不满,使一些怨恨批评的情绪发散。任何美好和真诚的事情,在网络上都可能受到质疑和诅咒。虽然我们不否认网络交流和批评的价值,但让我们感到成为问题的是,网络上经常弥漫着一股怨毒之气[3],而且从中国网民的构成来看,其中尤以低收入的年轻人居多,他们大多拥有高中以上学历,受过良好教育,胸怀理想主义而又口无遮拦,确实容易发出过激的言论,他们推崇个人奋斗,当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的时候,会感到无能为力,缺乏有效和正式的表达渠道的时候容易在网络上形成怨恨和批评,借助于网络传播的便捷特性,形成广泛性的怨恨氛围。 网络写作和网络言论在表达民意,遏制腐败的同时,有可能与现行法律条文不相符合,越过言论适度自由的边界,对他人的隐私和自由造成危害。近来出现的类似“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事件,给当事人和网络空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个人的隐私在网络上成为买卖的标的,人们受到各种垃圾信息的侵扰,人们甚至感到网络的可怕。 三、网络文化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现实社会的影响 网络虽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但它与我们的现实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每个网络的参与者首先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必然会把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带到网络社会中。网络参与者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网络社会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现象。网络中的一些违法行为反映了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社会道德意识的扭曲。 (二)法治的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跟不上网络的迅猛发展,并且在执行中对某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从而为网络犯罪和侵犯隐私行为留下了法律漏洞。 (三)主管部门对不良事件处理的经验少,工作滞后,遇到问题首先是极力掩盖,造成民众对相关机构越来越不信任 传统新闻媒体主办的网站运营观念滞后,很多网站的正面宣传还是一味灌输,形式单调,语言死板,影响了舆论引导的效果。 (四)对虚拟世界存在误区 一些网民主观上认为网络是虚拟社会,产生不受限制的错觉,可以任意放纵自己,我行我素,全然不顾什么社会伦理道德,失去了自我定位和道德评判标准,将极端的自我充分暴露出来,将在现实社会中尚能遵守的道德规范忘之脑后。 (五)片面追求商业利益 一些网站为追求访问量,利用不正当竞争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忽视对网站内容的管理,对一些发帖和跟帖不进行审核,任由网友随意发言,是一些负面舆论和不良信息在网络上肆意流传。 四、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我们应该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遏制其负面作用,积极倡导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离不开政府,行业,网民,公众的共同参与。 1.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加强互联网法规建设,对现有网络法规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通过出台规章制度,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犯罪行为,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遏制有害信息、腐朽文化的传播,通过内容审查,内容监管等制度,净化网络文化内容,积极推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渠道。依法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网民,维护网民在网络社会中的权利,使网络法规的建设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和拥护。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使决策更具科学性,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开展文明网络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网络社会道德建设,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敏感事件,加强主流思想引导,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出最强音。政府部门还要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水平。 3.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培养网络文化产业。我们应大力鼓励创作网络文化产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产品的源泉,建设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绿色游戏”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丰富精神和文化内涵。 4.网络媒体及网站应该秉承文明办网,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营造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维护网络和谐。使网络成为儿童,青少年学习娱乐的一片净土,成为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美好乐园。尤其是在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传播上,成为社会和谐的助力。成为国民健康精神的塑造者和社会健康文化的弘扬者。 5.网民也要发挥自己的特点,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参与者,通过博客,网页,论坛等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质疑社会不公现象,反对低俗化,面对一些不良网络信息,进行举报,由相关部门进行核查并处理,共同营造和谐网络环境。将相互分离的个别人的智慧,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组织智慧、国家智慧和人类智慧。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让每个人都成为百科全书的编撰者,贡献出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维基百科收录的词条数,是大英百科全书的15倍。与后者相比较,维基百科容量更大,更具时效性,而且在许多主题上更加深刻。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4]。现代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社会与文化的问题,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契机,网络作为一种传播载体,跨越国家与历史,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公众活动氛围,为公民创造出一个虚拟聚会的空间,一个虚拟的社区和文化活动中心,人们可以讨论,争论,辩论,广泛的讨论能够促进互相理解与包容,和解原有的社会问题,使网络文化这种大众性文化在树立国家形象、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培育网络文化产业等方面,都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扮演着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从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文化软实力论文:浅谈培育企业文化软实力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软实力;企业团队;人才队伍建设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企业软实力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独特作用。并指出如何培育企业软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件,也是企业的软实力。企业文化对提升员工素质,提升竞争力,提高内部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一、企业软实力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软实力”一词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边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实力是指影响别人以达到你想达到目的的能力,实现方式有三种:威胁(大棒);利诱(胡萝卜);吸引(自由选择)。其中第三种就是软实力。软实力包括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民心指向、思想文化吸引力、国际影响力与形象等,其核心在于价值观。 企业软实力是相对于企业设备、厂房、资本、人员、经济规模等以物化形式存在的硬实力而言,而以企业组织模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科技实力、管理能力、品牌商誉、企业文化、企业社会公信度、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谐指数所构成的影响企业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要素。 “软实力”的表现方式更多的是突出体现在对内:企业文化具有较强凝聚力,充分凝聚企业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的智慧,充分发挥企业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的创造力,充分释放企业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的潜能,从而达到增强企业团队的凝聚力、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提高企业整体战斗力、内强素质的目的。对外:通过大量生动形象、扎实具体的工作,对公众利益、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社区和谐负责任的良好的企业社会美誉度、公信度,拥有为社会广泛认知的名牌产品,较高的产业集成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获得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环境,公众评价环境,人际和谐环境等。在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强势持久的影响力、感召力和辐射力,从而达到外塑形象的目的。 二、企业培育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必然要把提高自身实力作为重要使命。在竞争过程中,根据不同竞争要素在竞争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又进一步区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范畴。有专家分析过,由于受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影响,中国企业历来有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设施建设,轻技术创新投入;重生产经营,轻人力资源开发;重规模扩张,轻企业文化的倾向。实质就是重硬实力打造,轻软实力建设。在企业规模小的时候,把积累硬实力作为第一要务,这是不可逾越的必然过程。而在硬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必须重视并加强软实力建设,否则,软实力的欠缺弱化将成为企业做不大、做不强、做不优、走不远的“硬伤”。 重视企业软实力的打造,是由它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决定的。 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基础和灵魂。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世界顶尖企业成功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企业文化作支撑,比如通用电器推崇的三个传统“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沃尔玛的基本信仰“尊重每位员工,服务每位顾客,每天追求卓越”;诺基亚的价值观“科技以人为本”,等等。企业文化像基因一样植入到企业组织中,渗透到每位员工的意识中。硬实力容易复制和替代,而以文化为基本构成要素的软实力却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复制和替代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软实力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正在超越传统硬实力而成为制胜的关键。例如,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竞争逐渐由有形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服务竞争。而品牌和服务的竞争力正是由企业创新力、文化力所决定的。缺乏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很难铸造出持久的一流竞争力,一流竞争力的获得和维系往往植根于优秀的企业文化。 第二,品牌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对于具体的一个企业而言,品牌即意味着竞争力。市场竞争从初级到高级阶段分别是成本、技术和品牌。品牌竞争已经是企业间竞争的高级阶段。而我们目前大多数企业似乎还处于低成本竞争的初级阶段。虽然,廉价重组的劳动力符合我国企业目前的比较优势,但是,如果一直满足于贴牌生产,满足于成为世界的加工厂,那么,我国企业始终只能在这一水平上徘徊。国际品牌联盟副主席弗朗希斯·麦奎尔就曾说过,如果一个企业仅仅试图利用廉价劳动力,为别人贴牌生产,同样可以快速成长,赚取许多利润,但是这样做不可能建立起优秀的企业文化。也不可能塑造出一个伟大的品牌。他考察中国后说:“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最大的误区是低估了自己的实力,中国有能力生产优质产品,缺的恰恰是品牌的塑造。”品牌意识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一个企业的品牌就是这个企业的市场名片,缺乏自主品牌,是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不强的致命弱点。因此,加紧打造自主品牌是我国企业的必由之路。品牌不是孤悬于企业之外的招贴,而是企业内在素质的外化形式。从经营产品、经营资本到经营品牌,是企业软实力发展的必然过程。从创造产品名牌到创企业名牌,是企业软实力上升的必然趋势。 第三,人才队伍是企业的重要支撑。市场竞争中的比拼,说到底是在比拼人才。只要有了人才,没有实力可以创造实力。拥有人才,就拥有了实现既定目标的条件。流失人才,已有的实力也会丧失。因此说人才是企业软实力的根基。 第四,管理能力是企业的根本保证。企业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发展的加力器,是社会关注企业实力的一面镜子,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企业竞争的武器要靠适销对路的产品、用户信得过的质量和有竞争力的价格,这些无一不同企业管理密切相关,可以说企业成功一年靠促销、十年靠产品、百年靠管理。 第五,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活力源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一个企业的软实力,关键是科技创新的软实力。划分时代进步的标志,不再取决于能生产什么,而在于用什么生产。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工艺的过程,是科技兴企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人的思想观念、时代意识、科学素质进行改造更新和升华的过程。营造出崇尚科技、崇尚创新的良好企业风气,企业软实力就获得了生长因子。增强企业硬实力十分重要。按照物质第一性原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硬实力都是衡量企业做大做强的客观标准,增强硬实力,是企业的第一要务。增强企业软实力也很重要。按照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软实力是硬实力的灵魂,是企业做大做强,尤其是做久做优不可或缺的支撑。要使企业持续发展、基业长青,必须把建设软实力摆在重要战略地位。 三、如何培育企业软实力 培育软实力比培育硬实力更为重要和艰难。现在,许多国内大企业都有进军世界500强的梦想,但注重的往往是产值规模。与世界优秀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通过“拉郎配”拼凑起来的“企业航母”,从表面指标看差距似乎不大,但以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则有天壤之别。经验表明,增加产量易,提高品牌知名度难;做大易,做强难。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打造一流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方面,须扭转偏重硬件、忽视软件,注重生产、轻视文化的传统思维惯性和做法,把培育企业文化当做企业做大做强的力量源泉和关键环节。 另一方面,不断学习、积极创新是企业文化之树长青的根本所在。时移世异,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经营条件等均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企业的应对策略乃至思维方式、组织方法等也需相应调整。因此,建设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积极创新,是企业文化积累和完善所必须的。否则,企业就会落后、倒退,甚至被淘汰。 硬实力派企业之间的竞争,总是沉醉于对抗的强度,而软实力派的企业不单打独干,则更注重文化适应性,与供应商、竞争者和客户结成双赢联盟,竟而不争,和成天下。事实证明,现代商业的成功越来越取决于软实力的微妙作用 文化软实力论文:试析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聚焦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 论文关键词:文化全球化 软实力 孝文化 家庭养老模式 论文摘要: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道德规范,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软实力”构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是传统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文化渊源、自身优势,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步人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令世人瞩目,人们聚焦经济数字这类“硬实力”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中国文化这一“软实力”。费孝通先生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一“面对全球化的语境,如何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使发展不脱离民族之根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一度受西方话语掌控而被归人“封建”一词的中国传统文化曾遭受沉重的打击。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库。而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传统家庭养老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瑰宝。 一、文化全球化与中国“软实力” 对于文化全球化,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一致的、明确的定义,但人们更倾向于这种观点,即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交锋与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共同的或者单一的文化。这种观点认为,西方文化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播手段上,都居于绝对强势地位,必然会对其它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生不可抗拒的向心力,从而使世界文化演进的方向趋同。作为一种历史潮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回避。文化全球化会对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和威胁,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成为了备受各国关注的问题。 “软实力”是约瑟夫·奈提出的,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当某种文化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后,文化主体的实际力量就会被放大,或者说无需动用物质性力量,只需凭其无形的影响力即可实现某些政策目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主权意识开始觉醒,面对咄咄逼人的西语霸权,开始追寻自身的文化防卫,注重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将其作为维护本民族权益的有力武器。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只是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的较量,也是以文化为主导“软实力”的抗衡。因此,人们在分析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关注并将其归因于中国的“软实力”,正如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外交学院教授吴建民所言,“中国的‘软实力’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中国“软实力”的构建,目前谈得比较多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挖掘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总结中国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 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有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那就是稳定、发展与和谐,这无不得益于我国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国与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自古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才能万事兴,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尤为如此。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它凸显家庭地位,重视个人的伦理关系与义务,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围绕着这一出发点而展开的。 二、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文化渊源 家庭历来是中国社会的生活重心,家庭伦理精神指引下的家庭角色的扮演、家庭成员的关系伴随中国人的一生。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一个和谐的家庭必然是有孝道、充满爱心的家庭。因此,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家庭伦理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定位的基点,无论朝代更替、社会变迁,养老敬老始终是人们应遵守的伦理道德。家庭养老模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家庭成员承担责任的一种养老模式。我国家庭养老的特点是建立在血源亲情基础之上,主要由配偶、子女、孙子女及其他亲属等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源和在家养老,体现出较强的以家庭为纽带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共济和互助。 家庭养老模式的特征:首先,家庭养老模式体现一种文化模式。养老的理念、饮食文化、护理文化、制度文化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有的养老文化。其次,家庭养老所独有的养老理念、养老行为方式、养老职责和义务等构成了家庭养老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不仅反映了家庭内代际间的互动,也反映了价值观和情感模式的继承。再次,家庭养老模式的核心是道义血缘。 中国的家庭养老是孝文化的体现,孝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孝”字最早出现于三千余年前的殷商甲骨卜辞,《尔雅》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西周初年,孝文化开始形成,并成为当时人们普遍接受和遵循的道德原则。春秋末期,大兴孝文化。子曰:“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孔子明确把“孝”看作是“仁”的根本,人生道德修养的首要方面,而养老敬亲,即家庭内部的养老敬亲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在古代典籍的记载以及人们的传统习惯中,总是把“孝”与“养”密切联系起来。《说文》中有“孝,善事父母者。”孟子在《孟子·离篓下》中说道,“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不孝者五,其中三不孝均为“不顾父母之养”,明确指出不养父母即为不孝。 三、对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再认识 早在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秘书长就指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方式,是全世界解决老年人问题的榜样!”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方式即是指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它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一)有利于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孝经》有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决定了为人子女者不应长期远离健在的父母,即使远行也要保证父母能召之即来,以免出现父母无人照料的情况。孝是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思想的核心,家庭养老与传统社会的和谐统一,将充满令人陶醉的儿女绕膝、其乐融融的幸福晚年景象。家庭是传统文化传承最初的场所,老人对晚辈有意识的教导,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的分享,对晚辈具有相当的指导作用。父慈、子孝,仪礼、情感代代相传,家庭养老模式的继续保持有利于家庭文化、社会文化的传承的延续性。 (二)有利于调节和规范家庭成员行为,维护家庭稳定,促进家庭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家庭生活都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的第二重的社会生活。这两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也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将中国传统社会称为是伦理本位的社会。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了与之相关的人,包括父母、兄弟、朋友等等,而这种种关系就构成了伦理。“由是乃居此社会中者,每个人对于其四面/又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相当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理关系之人,亦对他有义务。全社会之人,不期而辗转相互连锁起来,无形中成为一种组织。” (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孝不仅仅是家庭伦理范畴,也是政治社会范畴。我国自古就有家国同构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个人、家庭和国家社会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在孝的指引下,个人道德修养不断地提升,以此促进家庭的和谐,而家庭的和谐又是国家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国家社会的稳定是家庭幸福的基础前提和保障。 此外,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在我国经济水平还不高的状况下,社会养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而且会给老年人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的负担,有违伦理道德。发展养老机制并不是为了取代家庭养老,而只是作为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和有益补充。因此,分散的家庭养老不仅更适宜老人的生活需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压力。目前在我国,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养老问题事关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民族以致国家。纵观历史和现实,中国应该继续发掘传统的养老模式的潜力,建立和完善有自身特色、适合自己国情、有利于家庭、国家长远健康发展的养老模式。置身文化全球化的洪流中,稳住自己而不随波逐流,关键在于具备费孝通老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意识。我们需要对自身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其未来走向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不同的思想价值漫天飞,何为益、何为害、接受什么、拒绝什么都值得认真思考。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是时间数字的简单堆砌,而是悠久文化的深厚积淀,因而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对孝文化及其支撑下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再认识意义重大。21世纪的中国,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思想仍然是处理和协调亲子关系、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家庭和睦、保持社会稳定所不可或缺的方面。孝文化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一种感恩回报的意识与行为。因此,弘扬“孝”文化将有助于解决目前危机四伏的人类社会诸多矛盾,是人类社会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前途所在。 文化软实力论文: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在改革中提升“软实力” 在威海这个城市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充满朝气和活力。 2009年,威海被增列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后,一场大刀阔斧的文化体制改革拉开大幕——把文化作为“转调”的着力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放文化生产力,创造发展新优势,使威海进入文化引领经济、经济丰富文化的新阶段。 文化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率先突破、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活力迸发;文艺院团改革成效显著,经验可鉴……踏着改革的鼓点,威海以灿若星辰的文化魅力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再次奏响了“文化强市”战略的最强音! 破坚冰勇创新,突破文化体制束缚 文化体制改革是科学发展的要求,是调整结构的方向,是加速威海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我市各级领导的共识。 2009年4月,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市敲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一个涵盖宏观文化管理、新闻媒体、文艺院团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方案出台。 同年2月,文化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率先破题,由此拉开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 ———本着调优机构设置的原则,我市采用“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模式,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个局的行政职能合一,以原市文化局为基础,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为实行统一执法,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我市对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执法职能和人员队伍进行调整归并,在原市新闻出版局的基础上,组建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 循着这一思路,各市同步成立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荣成市把体育局并入,成立了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我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也有声有色,大步迈进。 ———原威海市广播电视台(局)摘下广播电视局的牌子,按照局台分设、管办分开的原则,向影视媒体及相关产业挺进,积极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按照编发分开的原则,威海日报社增挂威海报业集团的牌子,实行报社统一管理下的事业及印刷、发行企业分别运营机制,在确保发挥喉舌作用的前提下,着力发展报媒及相关产业,并积极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去年1月7日,威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威海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威海报业集团、威海市广播电视台集中挂牌,标志着我市的文化行政管理和执法开始按新体制运行。 文艺院团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方面,我市早已开始探索,很多工作已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梦海公司就是一个成功范本。 我市将市群众艺术馆舞蹈队、民乐团、杂技团改组合并,成立梦海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将原属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的威海剧院划归公司使用,并逐步对公司内部机制进行理顺和创新,使公司真正成为了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 2005年9年,梦海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时,所有演职人员均为企业编制,全面实行演出签约制和人员聘用制,形成了全员聘任、市场运作、团中有团、分合自如的机构创新机制。 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发行放映体制改革,我市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就完成了事改企。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威海印刷厂、文登印刷厂、荣成印刷厂等企业打破“铁饭碗”,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路子。 释潜能激活力,催生文化新天地 梦海剧院新排环保音乐情景剧《地球大乐园》已巡演20多场;投资3.2亿元的大型山水实景秀《神游华夏》场场爆满;纪录片《天赐》荣获第四届德国科隆电影节“观众最喜爱的影片”大奖,被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确认为“中国首部原生态鸟类故事片”……近两年,是我市文化精品创作最多、影响最大、回报最高的时期,而这正是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新风。 文化的发展需要体制的支撑、管理的深化、机制的保障。而文化体制改革,恰好激活了文化蓬勃发展的引擎。 “改革后,文广新局职能更加明确集中,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市文广新局负责人如是说。 据了解,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后,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综合执法职能得到强化,人员配备数量增加了两倍,逐步形成了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执法体系。 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培育和造就了我市大批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文化市场主体,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转企改制后,梦海演艺公司生机焕发,先后推出了大型山水情景演艺《梦海》、《东海霞光》和大型音乐剧《地球大乐园》,在国内演出的同时,还应邀赴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演出1000多场,成为我市文化旅游演艺的一大品牌。 作为全省最早转企改制、最早实现全市网络整合的股份制公司,威海广电宽带网络公司发展势头迅猛,成绩斐然。去年,公司实现纯利润3224万元,居全省前列。 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下属的联通影城和农村院线两个股份制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70万元,成为全省市级电影发行公司转轨增效的佼佼者。 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保繁荣。文化体制改革的丰硕成果,正焕发着夺目的光彩,推动着全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去年,我市被评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市”,今年又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文化软实力论文:坚定文化自觉自信 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自信源自精神的力量。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百万石油工人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之一。辽河油田的文化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同根同源,辽河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历史。因此,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运用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成果,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引领思潮、凝聚共识,使辽河石油文化真正成为支撑油田发展的软实力。 一是引领完善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谋略,是企业“硬”管理的基础,具有较强的显现性;企业文化则是指导企业战略制定,调动全体职工实施战略的保证,是企业“软”管理的核心,具有很强的潜隐性。国内外实践充分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能形成有效的企业战略,并且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支柱。辽河油田在40多年的创业发展中,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玉门精神为底蕴和源头,解放军文化、院校文化、辽西南文化等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激荡,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河石油文化。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文化强企战略,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条例》,坚持企业文化“六统一”,以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企业精神为重点,认真总结“四创”精神、“家”文化经验成果,制定完善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明确目标,明确措施,明确责任,大力推进辽河石油文化建设。通过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完善和推动油田发展战略,提升油田核心竞争力,助力双千企业、百年辽河建设。 二是助推经营管理升级。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实现文化管理,即通过企业文化来改进和提升企业管理,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保障企业永续发展。辽河油田不断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和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探索、实践,结合油田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科技创新、管理创效等方面的重大决策部署,用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核心经营管理理念等引领和指导企业管理,大力推进安全文化、质量文化、廉洁文化等专项文化建设,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有机融合,逐步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注重把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各项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和操作规程,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变为企业制度、流程和标准,成为职工的行为规范、作风习惯,使文化植入管理、管理形成文化。注重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规范和凝聚作用,用宏伟的目标鼓舞人,用发展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和谐的环境陶冶人,强化内在驱动、提倡自我完善,实现制度刚性约束与文化柔性自律的统一,增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本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是凝聚职工队伍合力。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把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个人经历不同的企业职工团结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目标激励凝聚人,通过年度工作会议、形势任务教育等多种形式,将油田制定的长、中、短期发展目标进行广泛宣讲,并把目标层层进行分解,使每名职工的个人职业规划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增强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蓬勃发展的油田事业凝聚人心,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创业激情、强烈的进取精神和不懈的追求动力。当前,油田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辽河油田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方针不动摇,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把实现企业持续有效发展作为共同事业,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以真情关爱凝聚人,情感管理作为当前一种全新的管理观念,强调只有对职工的情感进行有效的“感情投资”,才能把情感这一无形资产转化为巨大的有形财富。始终坚持把职工视作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坚持以人为本,真情关爱职工,通过思想聚心、帮扶聚情、惠民聚力等途径,畅通心理疏导,展现人文关怀,努力营造和谐融洽、共享共进的情感氛 围,切实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四是提升企业整体形象。良好的形象是企业宝贵的资产。只有发挥文化的辐射和渗透功能,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价值,才能把文化财富转化为竞争资本,为企业形象注入更多含金量,创造更大附加值。以卓越业绩树立油田新形象,面对油气资源接替不足、老区稳产难度加大、经营成本严重不足的实现困难和挑战,油田上下紧密围绕“双千”目标,全力打好“原油千万吨持续有效稳产、未上市企业解困扭亏、天然气业务快速发展、管理增效与科技创新”四大攻坚战,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业绩,实现了油田连续27年保持千万吨以上稳产。以优秀品牌构筑辽河新形象,积极培育品牌意识,坚持以精湛的技术、过硬的质量、优质的服务打造辽河品牌、发展辽河品牌,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形象,并在产品和服务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基因,使辽河品牌在市场中形成独特的文化优势,实现创造产品、服务名牌到创造企业名牌的转变。以过硬队伍支撑辽河新形象,在继承企业优良传统,发挥队伍固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引导、制度强化、典型示范,使每名干部职工都树立正确职业理想,恪守高尚职业道德,掌握娴熟职业技能,遵守严格职业纪律,不断增强责任心,提升执行力,展现出广大干部职工的良好精神面貌。同时,借助权威媒体、主流渠道,采取多种手段,讲求艺术,提高效果,不失时机地加大油田的对外传播力度,不断扩大辽河油田品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论文:长春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对长春文化软实力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长春文化软实力的调查和评估,为中国城市软实力建设提供积极的建议和发展对策,进而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提供可能的经验,以期为我国软实力的建设贡献一些力量。 [关键词]长春 文化软实力 指标体系 如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使经济能在文化中汲取不竭动力,使文化成为经济的内在支撑,是摆在长春面前的现实课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化软硬件条件都有很大改善,成就斐然,但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长春城市软实力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也是本文的宗旨。 一、长春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原则 在测评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课题组在测评长春文化软实力硬件指标的同时,特别注重长春文化软实力的软性指标,并注重长春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协调发展。在测评项目设置上,课题组分别对长春市的公共管理、人口素质、区域文化、人居环境等四大方面,进行了逐一考量。在测评内容方面,课题组对每一大类指标涉及到的各个子指标,进行了符合实际的计算并最终确定了科学的权重。 (二)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原则 在设计测评体系过程中,课题组非常重视整个测评体系的科学性,对如何筛选长春文化软实力指标、如何量化主观指标、如何合理配置分值等一系列难点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最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测评指标体系,保证了整个测评工作的公平性,减少了主观上的随意性。 (三)前瞻性原则 在长春文化软实力测评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课题组考察和借鉴了国际上关于软实力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借鉴了发达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城市的特色,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和完善,保证了测评体系对中国以及中国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四)针对性强原则 我们要做的就是选取的每一个指标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某个要素,以保证其具有针对性。 (五)系统全面的原则 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城市文化软实力涉及的每个方面,不能只从一点出发。 (六)互相独立原则 每个指标要代表要素每个方面的特质,而某个特质要尽可能用少而精的指标来反映。 (七)有代表性原则 指标本身不仅是所反映要素的代表,而且必须能反映其所代表的要素特性。 (八)便于获取原则 必须确保所选指标的数据能够准确地收集。从理论上看有些指标虽然非常理想,但从实际操作考虑,可能会有成本和获得的难度大的不足,所以只能放弃。 (九)动态变化原则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关注重点,会随着长春城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指标应能反映长春城市动态的过程,保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依然适用。 二、长春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长春城市文化软实力一部分是通过数字、实物和具体的状态体现出来。例如,长春市的文化产业值、长春市学校的数量、长春市的文化机构数量,都是用数字来体现软实力的。另外,长春市的图书馆、博物馆都是以物的形式体现软实力的。而长春市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生活态度又是以一种具体的状态体现软实力的。最为难以测量的就是人的思想、情感、动机和智慧等主观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相对客观的指标,这种指标不是完全的客观,它是在研究人员的设计下使其量化。 三、长春文化软实力的评估方法 指标体系是区域软实力评估的重要工具,如何将其合理利用,最关键的就是选择科学的使用方法。在区域软实力的评估过程中,价值判断的两种形式是:定量与定性,相应的评估方法应有定性和定量两种。通过数学计算得出评估结论的称为定量方法,不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的方法称为定性方法。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是区域软实力评估的基本思路。 (一)定性评估方法 定性评估方法使用的资料多是源于评估者主观的鉴定和评审得出的,定性评估的结论一般不是量化的计算结果,往往是描述性的话语。当然,有时也可以将定性问题作定量化处理以表达得比较明确 也就是说,定性评估结论的表达方式取决于项目评估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二)定量评估方法 综合评估定量方法的数学理论是一种最优化理论,它应用数学工具对评估项目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综合。常用的综合评估的定量方法是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是用于求解层次结构或网络结构的复杂评估问题。它是采用指标成对比较的方法构造比较判断矩阵,通过对判断矩阵的计算,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到各因素的组合权重,并根据最低层次各指标权重和指标值对区域软实力做出综合评估。 文化软实力论文:媒体在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及对策 引言 “文化软实力”这一名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性概念。尤其是在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不单单是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的较量,更多的是文化感召力和创造力等“软实力”的较量。党的十八大不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高度来定位国家文化软实力,而且对如何提升我国当代文化软实力进行了重要论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较晚,由于外国文化的冲击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其现状不容乐观。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对受众的意识和行为都有深刻的影响,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媒体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只有准确理解事物的内涵,才能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要提高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准确把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一)软实力的概念 简单地说,软实力(soft power)是指某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来获得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能力。最早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政治学者小约瑟夫·奈。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他认为在权力相互依赖的时代背景下,要突破只将综合国力定位于硬实力的狭隘思维,拓宽人们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视野。 (二)“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 文化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外是国家的名片,对内是民族的灵魂。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推动个人、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驱动力量,它比经济、政治、军事具有更强大的牵引力。一个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强的国家,更容易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同、理解和尊重。可以说文化是软实力中最基本却也是最重要的力量,是软实力的核心。 二、媒体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音译为媒介。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是信息得以宣传的载体或平台。传统的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新媒体,如移动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手机报、iptv、电子杂志,以及博客、微博等自媒体。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媒体的传播。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开放化的时代背景下,媒体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的传播力。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领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一)媒体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以传统媒体的代表电视为例,《亮剑》《士兵突击》等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对唤起人们对正义的渴望和对英雄的崇拜,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儿女情长》《金婚》《亲兄热弟》等家庭伦理剧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家讲坛》《走进科学》《动物世界》等科教节目提高了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了人们对高层次文化追求的渴望。而上海世博会的报道不仅强烈地调动了中国人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热情,更为国际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打开了一个新窗口,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理念以及外交思维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说服力。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宣传与弘扬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唤醒了我们对中国美食的骄傲和感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新媒体相应出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网络媒体集中了传统媒体的各大优势,还因其及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特点在传播文化方面比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更大。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微博,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因其时效性强,受众广泛的特点,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视,可谓是“小微博大力量”。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名人、新闻媒体纷纷开通微博与网民展开互动。很多社会热点事件均是通过微博而广泛传播。可以说,微博引导了人们的舆论导向,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凤凰周刊》的编委、记者部主任邓飞认为,以前的人可以通过文字去影响社会,而现在则是通过行动来改变社会。他说,“微博通过改变我,进而改变我的国家。” (二)媒体在提升美国、日韩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目前,美国是利用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媒体来传输文化最成功的国家。美国控制了世界大部分电视和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大量的电视节目。美国两大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使用100多种文字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家用户新闻,与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一起垄断国际新闻来源。美国之音用52种语言每周播放时间超过1200小时,每周拥有世界各地的听众8600万,成为美国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的急先锋。互联网使美国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无处不在,几乎人们一进入因特网就进入美国文化的环境之中,提高了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日本主要通过动漫向他国发起文化攻略,对外推销、灌输自己国家的政策和价值观。《名侦探柯南》《机器猫》《火影忍者》等一部部风格各异的动漫,不但使得动漫人物深入人心,还日积月累地影响着青少年、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甚至使得许多年轻人产生对日本的崇拜。日本动漫不但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还让更多的人对日本文化产生认同感。 而韩国主要借助具有韩国特色的“韩流”传播韩国文化,提高国家的影响力。韩国政府把中国大陆看作“韩流”文化产品最有潜力的市场,他们的理念是“以中国文化打败中国人”、“以中国文化开拓中国市场”。韩国将传统文化背景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如筹划了10年的韩剧《大长今》,专门研究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喜好,在中国两岸三地热播,屡屡创出收视率新纪录,使得中国“韩流”滚滚,兴起了学习韩语热。 三、媒体在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对策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扩大文化传播力和辐射力,而传播力的增强关键在于媒体。为了让世界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从而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媒体,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用。 (一)传播先进文化 媒体为信息、文化传播的平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把传播先进文化放在首要的位置。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从中吸取世界文明的水分,最终开枝散叶,开花结果。例如,各种新闻报道和媒体活动的文化引领,积极影响着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要想具有大众性、普遍性、实效性就必须通过媒体来实现。 (二)塑造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既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外在形象,又是国家综合国力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媒体传播。因此我们应遵循国际通行的标准、规范去追踪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突出个性特征、塑造国家形象。比如说,中国的白酒虽然在国内被大家所认同,但国际上的影响力却微乎其微。我们可以从酒文化这一点突破,使其不断地标准化、正规化、国际化,最终达到突出个性特征、塑造国家形象的目的。 (三)引导舆论导向 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媒体是舆论引导的主力军,对推动热点事件、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要承担起引导舆论导向的责任,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和分析热点事件,让主流意识形态在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树立模范典型 模范典型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力树立模范典型。比如现实中“雷锋”郭明义,他带动了当今中国“雷锋”精神,并使其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我们要树立类似的模范典型,打造中国精神。 文化软实力论文:舞蹈艺术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性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中,改革的目标指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舞蹈艺术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中坚力量,以它具有的娱乐性、对民众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它强大的表现力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过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舞蹈艺术的从业者,更好地打开探寻各自专业领域的思路。 关键词:舞蹈艺术;文化;软实力;重要性0前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个体制的改革内容。而文化体制改革中,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主要的改革目标。改革目标的提出,使我们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也应该从自身的专业角度,认真思考本专业可以为改革目标的实现,做哪些具体的工作。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在实际落实这些工作之前,应该客观认识到舞蹈艺术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对于审视本专业的发展、合理规划专业改革的方向、目标是最为务实的选择,也为更快、更强的展现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可供参考和探讨的角度。 1现代社会,舞蹈艺术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中国家文化软实力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比如文学、电影、音乐、舞蹈、设计等等。文学是从文字的魅力来诉说,电影用光和影记录,音乐用音符的跳动来传达,设计用线条和结构来体现,这些文化类型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舞蹈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它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用肢体动作在传播艺术魅力的道路上不断发挥自身功能。它传达出的国家文化的特色和实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1)舞蹈艺术娱乐性易于民众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吸收。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层次纵向是加深的。舞蹈艺术有在剧院、舞台上演出的表演性剧目,也有综艺节目中的表演性,也是作为娱乐节目参与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形式,都无形中传播了国家文化的概念与风格;这种特性,也影响了除本国之外别的国家与民族。也正因为舞蹈的娱乐功能,它更容易被民众所认识、吸收和喜爱。比如现在社会在青少年当中很流行的街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外来文化,但是它在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很迅速。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广场公园,从7、8岁的小朋友到70、80岁的大爷大妈,热闹非凡的跳着、开心着。虽然并没有真正探寻过作为外来文化它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表达形式。但是不约而同地在实际的表达过程中,与街舞所要表达的精神是那么吻合。另外风靡我们国家很多地方的拉丁舞,也同样吸引着众多的爱好者。各种培训机构,各种比赛层出不穷。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伴随着舞蹈动作的节奏、力度,充分张扬肢体,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这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也是别国文化软实力对于我国文化的影响。而这影响,也正是因为舞蹈文化的娱乐性,更容易被他国的人们所认识和吸收。舞蹈的娱乐性使得我们国家的民众对于并不来源于本国艺术土壤的表达方式,展现的那么自然、和谐。通过表演者的艺术加工,他们的表现形态也在逐渐的本土化。我想任何艺术的交融是避免不了了,但是如何在交融中保持我们本身所特有的风格与特色,坚持发展我们本国家的舞蹈艺术特点,这点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2)舞蹈艺术对民众意识形态的影响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政治、经济的发展变革影响着民众的意识形态。政治是思想上直接的干预,而经济是从生活的点滴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经济的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表达手段和方式,他们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比如中国舞蹈体现出的内敛、含蓄的体态特征和美国现代派舞蹈表现出的直接、力量的体态表象就是不同政治体制下产生的不同意识形态作用后的结果。无论何种结果,艺术的感染力是同样存在的,而它所传达出的艺术魅力和表达出本国民众的意识形态会伴随着它的感染力的扩散而逐步影响他国民众。从影响得到了现实回应的过程,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过程。这个传播过程借助的就是舞蹈艺术的娱乐功能。舞蹈艺术的娱乐性直接的作用便是在娱乐的过程中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形态。比如说大众传播媒体的综艺节目,观看这些节目的人很多,这些节目所体现的节目内容也在不断地挑战着人们的审美和意识。综艺节目中出现的舞蹈画面,很 多是流行、时尚、动感或者性感的内容。在80、90年代,我们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伴舞节目中,舞蹈演员基本都是以端庄稳重装扮的。而现在打开电视屏幕,各种综艺节目中的舞蹈演员造型多是以性感为主。我们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也在不知不觉中包容了这样的变化。意识形态影响了舞蹈艺术的创作,而舞蹈艺术的传播过程也自然地表达了意识形态。如果需要加强意识形态的形象力,则需要充分利用舞蹈艺术的传播特点。所以在传播国家软实力的途径当中,应该注意到舞蹈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舞蹈对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很大的。 (3)舞蹈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舞蹈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艺术形式,因为它调动了全身心的力量来表达内在的情绪,它所表达的情感冲击力是巨大的。正是由于它有这么强的表现力,才能在文化的交流与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形势,达到传播文化软实力的目的。由于地域的辽阔,在我们国家当中产生了很多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舞蹈形式。在本国的各民族之间,这种舞蹈艺术丰富表现力的展现也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比如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就产生了有藏族、羌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舞蹈形式。这些民族在生活中的交集和文化的交流中,舞蹈丰富的表现力使得各民族之间的舞蹈艺术有很多的联系和融合。比如四川羌族和彝族,这两个民族舞蹈的动率和体态特征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从一个国家民族之间的舞蹈艺术传播过程可以看到,即使在国家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舞蹈艺术丰富的表现力仍是加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国家像这样舞蹈风格表现力强、特点明显的民族还有很多。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导致文化传播闭塞,很多舞蹈风格没有被大家认识,现代社会传媒技术不断加强,更多舞蹈形式也在不断涌入我们眼睑。这么多艺术形式,占有这么强大的表现团队,通过适当的传播,我们的文化也同样会受到各国人民的关注与喜爱。 2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们国家的改革和发展走上另一个台阶,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响亮。在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这些从业者也应该认真思考我们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容与方向。为的是能更好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国家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内涵和实力,而舞蹈艺术作为其中独特的一支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它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这需要我们对本国家的文化有客观的认识,坚持本身所固有的特色,自信的向世人展示我们的文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不了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只要我们有信心,任何交融都不可怕,它有助于我们的发展。舞蹈艺术将会在历史中继续担任传播者的角色,和其他艺术门类一起向世人展示我们国家的实力。 文化软实力论文:加强公路文化建设,提升行业软实力工作研究 摘要:目前加强公路文化建设,是提升行业软实力的支撑,它以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断的发展。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学习和发展,切合实际出发,稳步推进,形成富有特色浓厚公路文化氛围,使它成为推动公路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公路文化 切合实际 科学技术 一、公路文化的特征 目前,提升行业软实力,必须要有相对应的公路文化建设做支撑,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的更新,使公路文化建设与行业相吻合,能够促进公路事业可持续的发展。公路文化和其他行业文化相对比,它更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公路文化是“网络文化”。我国不断的步入科技的时代,社会在飞速的发展,大多数地方的公路建设都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安全快捷,环境优美的通道了。例如:苏州阳澄湖,它的水质清澈、风景秀美,吸引了很多的游客来旅游。因此为了防止阳澄湖的污染,昆山公路处实施相石公路界桥水源保护的改造工程,在2013年年底工程完工,不仅对阳澄湖的污染进行了防控,也方便了人们的交通,不但给如今文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且本身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环境文化。 (二)公路文化是“活力文化”。科学技术和人们的劳动智慧造就了公路文化的建设。我国的交通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的高速公路和桥梁,在技术与科技上都具有全球先进水平。这几年中我国公路桥梁建设还在不断进行完善,为人们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道路,不但将人们的视野开阔,改变了一些老观念,促进了人们创新精神,还加速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与实现小康生活的现实活力。 (三)公路文化是“公益文化”。公路是每个地方的基础设施,是各个行业和每个人都需要利用。公路的作用,可以直接的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曾经有经济学家计算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四个百分点。公路是一种基础的社会公益产品。,因此公路的环境、面貌、建设都是一种无形的效益,是社会财富。 (四)公路文化是“服务文化”。服务一词是具有很广泛的概念的,在众多的服务行业中,公路行业的服务,就是保证公路的安全和畅通。在公路的基础建设中设计、施工、管理、施救等一些方面,都是必须围绕着安全和畅通来进行。公路的施工人员,需要在工作中,以“畅、洁、绿、美、安、优”的理念,来进行打造,建设有特色的公路文化。 二、公路文化建设的途径 公路文化的建设,是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必须要确定目标,不断的努力、探索、积累才能够将其实现 (一)突出个性,弘扬公路精神。每个公路部门在对于公路文化的建设中,都需要将自己的个性突出,加强对精神的弘扬。例如昆山公路: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和谐的大局精神,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再弘扬精神的其中,可以加强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激发工作中的责任和使命感,推动公路的安全、畅通的可持续发展。以奋力助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实现公路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始终坚持更好更快思路,率先建成现代公路样板为工作目标。 (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敬业爱路意识。社会中的不良影响,使公路职工中也出现了消极的因素,因此加强职工的职业道德是非常必要和迫切。让职工认识到公路交通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在业内树立起先进的模范人物,引导职工不断的完善自己,能够从小细节上来提升自己,向社会展现出公路职工的精神,让人民更加的理解、关心、支持公路;开创一些评创活动,引入奖励制度,提高基层职工的工作热情;利用多种方法,尽可能的增加职工的收入,缩小公路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重视人 才,建立培养、使用、激励并举的人才工作机制。尊重公路职工的精神,将职工参加议政的积极性提高;开展内部竞升发展模式,形成尊重知识、人才的良好氛围;对职工加强岗位上的培训,利用继续教育对公路职工中人才的知识和素质进行提高;使职工对公路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公路事业发展充分的认识,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对职工培训的工作,构建全面的职工培训制度,结合实际需求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和技能。 (四)继承传统,创新方法,进一步加强职工政研工作。要实现“三个文明”与公路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加强的时候,需要结合公路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公路的建设、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中都需要贯穿着职工的思想政治,为公路的事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精神动力和智慧的支撑。对职工思想政治加强的同时,必须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面,努力的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加强公路文化的建设,才能更好的将行业的软实力进行提升。加强公路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是以动态形式进行发展的,它没有办法一蹴就行和一劳永逸。因此公路文化的建设者们,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创新、自我提高。按照实际的需求,发展的原则,建成有特色的公路文化,提高行业的软实力,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论文:试析班组文化建设的软实力 论文摘要: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和基石,是公司从事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基本单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战场。搞好班组建设,发挥班组作用,是提升公司执行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班组建设中文化元素涵盖的形象、心理和精神三个层次。围绕“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从诚信、沟通、尊重着手,努力提升班组文化建设中的软实力,并对发展软实力的差距作了简要分析。 论文关键词:班组建设;软实力;文化元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抓市场、抓管理、抓质量、抓队伍的激烈竞争中,企业注重文化和自身形象影响力的策略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个实体,通过文化理念的展示和吸引来增强自身形象和影响力,向社会推介一个和谐有文化的企业的能力,称为“软实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文化理念、技术质量和管理创新必须同步加强。企业再大,总是由班组这一个个“细胞”组成的,基层班组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加强班组建设,增强其活力和执行力,是企业实现科学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本文就班组建设中的软实力提升作一粗浅分析。 一、班组建设中的文化元素 1.塑造形象是前提 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以价值观、品牌战略、发展目标、管理标准“四统一”为基础的优秀企业建设体系,首先是塑造企业形象。在班组建设活动中,要以《国家电网公司员工行为规范》为标杆,塑造统一的员工形象。一是外在表象的约束。统一标识,统一着装,微笑服务,5s管理等。给人留下一个整洁、干练的总体印象。二是内在心态的自律。树立国家电网公司“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抵制妖魔化的“三俗”理念;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克服浮躁、浅薄的心理取向,凸显一种积极、阳光的工作状态。 当然,自律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在班组文化建设中,开展诚信教育,培育创新精神,遵守《员工守则》,规范职业行为,倡导爱岗敬业,表彰积极奉献,努力把规定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员工的文明习惯。 2.提升素养是关键 修养素质是企业文化人才战略的核心。班组文化建设同样要抓住这一主线。如果说形象的塑造尚是注重外化于形的层面,那么素养的提升就是侧重于内化于心的层面。从心理学上讲,引导、使用、成就和赞赏更能激发人的激情和活力。人文思想、人本理念、人性化交流是营造人格魅力的不二法门。在“创建学习型团队、争做知识型员工”的活动中,提倡每月读一本经典名著、每季交流一篇读书心得。要体会到读好书的益处:读哲学使人睿智,读历史使人知荣辱,读文学使人懂雅俗。在进行法制教育、荣辱观教育中,介绍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精髓,赋予其与时俱进的解读,培养员工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针对一些基层班组年轻人较多的特点,要多用赞赏的眼光看他们;多用包容的胸怀呵护他们,和他们一起探讨职场定位、适应环境、努力坚持的奋斗基础;多用开拓的视野引导他们,要广闻博览,兼收并蓄,储备知识,积累经验。 3.凝练精神是根本 制定班组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紧扣国家电网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结合本单位具体要求,围绕自身工作实际,提炼具有合理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班组愿景和个人愿景。一是作为班组精神,时时对照激励员工;二是作为员工个人的座右铭,经常思考反省、鞭策自己。“涓涓细流、汇聚大海”,“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平凡的工作,也能做出非凡的成绩”,这些浅显朴实的语句,已不是束之高阁的恢弘口号,也不仅是员工表述个人心理诉求的多样性,这就是增强企业形象和影响力的软实力。 开展争当文明员工的活动,培养文明习惯,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组织员工参加义务献血、爱心捐助等活动,使员工懂得感恩和奉献,收获知足和快乐;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搭建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班组建设中,要有意识地将提升文化理念影响力作为凝练企业精神的战略步骤。其实企业在文化影响力方面并不缺乏软实力储备,我们扎根的祖国,有着厚实的文化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无限的创造力。毫无疑问,班组建设中软实力必将转化为发展经济的生产力。 二、班组建设软实力的提升 1.诚信是内外兼修的基本功 诚信,意指诚实、守信。为人真诚、待人坦诚,恪守承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也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准则。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必亡。讲诚信、重承诺,增强责任感。 在班组建设中,倡导诚信,营造一种友善融洽的工作氛围。班组同志间心无芥蒂,团结坦诚蔚然成风。面对浮躁、功利、推诿、不负责任的人间世态,员工守着自己心中的一片宁静,勤奋踏实地做着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诚信化为班组员工的基本素质时,面对社会服务自会产生吸引力。“基础决定高度”,诚信虽是个人修为,但拥有大批诚信员工的企业必是强大而有竞争力的。 2.沟通是增强团结的黏合剂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了人的基本生存、安全需求之后,人们还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自尊的需求、社交和情感的需求。有员工会认为,自己身处公司最底层,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只要工资、奖金不少就行了,班组建设与己无关;也有人会觉得,除了工资、奖金等物质待遇外,自己总感到工作的意义不是太充实,人生似乎还缺乏一些应有的光彩。这些现象和心理会影响团队的执行力与创新精神,会涣散人的斗志,削弱团队的战斗力。针对这些情况,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使之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构建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首先,通过学习交心,提高员工对班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营造宽容和谐的工作氛围,重视、信任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让员工感受到他们被认可、被赞誉,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再次,引进竞争机制,让一批素质高、事业心强,富有团结意识、热爱班组工作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搭建攀登事业高峰的阶梯。 3.尊重是为人处事的立足点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班组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理念、心智、责任和抱负的建立健全。这就要求在工作中把对人的尊重放在显著位置。领导尊重职工,要改变“居高临下”、“我管你从”的思维方式;职工尊重领导,要怀有对企业、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员工之间互相尊重,既体现了自身素质,更表达了友善、谦逊和欣赏的心态。同样,对客户的尊重,不仅向社会展示企业形象,更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 美化工作环境,关心员工生活,也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在员工过生日时,送上一盒蛋糕,寄上一张贺卡,他收到的不只是物化的礼物,更是值得珍惜和体味的关爱和尊重。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风气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优秀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盐城供电公司电费管理中心凭借对信念的坚守、对工作的执着、对员工的热忱、对诱惑的抗拒,在抓班组建设工作中,通过文化和理念吸引力来获取团队所需的软实力,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升华。企业的创新发展始于员工素质的一点点提升。2010年,电费管理中心被江苏省电力公司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这是继获省“先进集体”后的又一荣誉。2009年,公司电价电费各项专业指标处于全省领先行列,同业对标所有指数均为满分。全年电力销售67.68亿元,同比增长12.81%,全年应收电费回收率达到99.997%。在这一组组无声的数字面前,使人明显感受到电费管理中心进取、奉献和超越的企业精神,明显感受到领导能力、执行能力和软实力的综合效应,更感受到抓班组建设、激励员工、提升自我、发挥才干的巨大威力。 三、发展软实力的差距 发展提升软实力,需要理顺几个关系。 1.长期与短期 文化和理念的影响力,一个形象的建立和展示,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沉淀过程。重短期的奢华渲染而忽略长久的规划、厚重的文化储备,是不可能形成有效的软实力的。在这里,坚持尤显重要。 2.追求与追逐 在一般意义上讲,追求关乎灵魂,追逐多涉名利。当追求变成追逐的时候,理想就被欲望所代替,甚至会被物欲所湮灭。软实力的提升不能急功近利,也不会一蹴而就。况且,这种欲速不达的状态正是发展软实力的天然克星。 3.被动与主动 发展软实力,贵在提高自身素养。人生的魅力和难度,都在于选择太多。前者使人对生活、工作、未来等充满乐趣和遐想,而后者却使人面对时尚、流行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敏锐的目光决定你人生征途的长度,宽阔的胸怀决定你事业发展的宽度,哲理的思考决定你挖掘宝藏的深度。具有读书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才能不断地充实心灵、升华境界、提升自我,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人格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是指知识要通过心灵的消化和释放,才能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被动只能外化于形,主动才能内化于心。正如那句广告词所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4.品牌和载体 世上没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但软实力的形成要根植于厚重的文化沃土中,而且软实力的影响和发挥更要凭风借力,踏浪而行。 韩国通过釜山亚运会,用泡菜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国内多少人,尤其是青年人,看韩剧、穿韩装,仿佛韩国就是一个邻家小孩。美国的薯条、可乐和大片,形成向全世界展示其霸主地位的文化三叉戟。我国的中医药、武术、儒学、书画和五千年的文明史等文化元素,其质其量远超韩美,但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与其高质高量极不对称。特别是美国推出的卡通大片《功夫熊猫》,在全球受到青睐和追捧,使我们感到心痛和深思。功夫与熊猫,是典型的中国元素,却造就了展示美国软实力的经典之作。《功夫熊猫》让观众在视觉和悬念上欲罢不能,又能与观众心有灵犀,有效达成智慧与情感的沟通。以我国“国宝”为主角的好莱坞卡通大片,却不是我国拍摄的,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文化软实力论文:论当代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论当代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后金融危机时代,电影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紧张工作之余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电影票房不断创造奇迹,电影娱乐业逆市而上,由此带来人们对电影文化和电影产业的重新审视和关注。经济走低,文化被视为新的带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展开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电影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文化力量。美国电影协会前主席威尔·海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骄傲地宣称,世界范围内,每英尺胶片的美国电影带动了一美元的美国其他商品销售。贸易已经不再紧随美国国旗,而是紧随“电影”了。[1]我国政府出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考虑,也提出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但是,在世界电影产业呈现出全球化合作的格局下,中国电影业的力量还非常弱小。如何加速提升我国电影文化软实力,使中国电影真正能够起到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梳理、审视和思考。 一、当代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研究缘起 “软实力”概念是1990年3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他认为:“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四大因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动力力量,是软实力。”[2]并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一能力往往来自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3]。在2004年,他又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 是“让别人也想要你所想要”的能力。[4]概而言之,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5]作为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电影具有文化性和商业性的双重属性,电影不仅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传播语言。作为 “软实力”构成的电影文化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的传播。国际经济学家指出电影产业是国家综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合软实力的体现,影视作品反映出的民族精神、渗透的社会价值观以及随之带来的强大经济效益,使得众多现代国家把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作为塑造国家形象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文化因素是世界性流动的因素,它构成的软实力难以垄断,文化可以通过跨国界传播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自然就获得巨大的软实力。”[6]作为具有全球辐射力的现代媒体,电影对建构国家形象与增强民族主体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说,国家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家实力,在客观上是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但更离不开现代大众媒介的想象性建构,而电影作品的广泛传播,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帮助世界了解中国、认可和接受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内可以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塑造国家形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有限,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正通过中国影视文化的对外输出开始有兴趣学习中国普通话,开始关注中国功夫、中国文化,来我国留学、工作,愿意和中国企业合作。可见电影作品的繁荣能有效地促进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电影的传播形式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形象的构建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一)对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软实力竞争中有较强的优势,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当前,中国电影频繁参加各类国际电影节,走出国门面对国际受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不仅仅是一种潮流,还应是中国电影的责任,中国电影应立足中华文化,提高自身质量以争取更多的国际国内观众认可,在全球竞争中表达中华文化应有的自信。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现状和经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差距,中国电影现在还不能够平等地与美国好莱坞电影进行对话。要想通过电影弘扬民族优秀品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中华文化神韵,达到文化外宣的目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业。 中国电影只有立足本国文化基础,呈现丰富的“中国元素”,才能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特殊魅力。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文化立场和策略,那就是“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来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中国必须融入世界才能影响世界,自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是世界之外,中国文化才能有影响力。中国电影在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差异性的同时,也要努力表现勇气、尊严、平等、自由、英雄、博爱等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通过电影传达东方式家国文化、儒道文化及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示东方文化的柔韧、博大。不过,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与时代特征相适应,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并与人民生活和国家行为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对世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对内:学习好莱坞运作经验,努力多出优秀作品 美国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好莱坞电影至今仍雄踞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的顶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美国通过好莱坞影片,巧妙地将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和当代中国,通过好莱坞影片展示出美国是自由、平等、博爱、公平的世界,世界的发展方向在于美国。美国电影既是美国出口的文化商品,也堪称美国的文化大使。它用其光影魅力为美国创造了一种独特“形象”,弘扬美国的生活方式、文化乃至意识形态。如大卫·普特南所指出的,美国电影所创造的美国形象极其有效又极其易于辨认,是一种富足的、充满机会的、令人激动的、科技发达的、而且至少在大多数时间都开放自由民主的,这种形象对于推销美国价值和美国商品同样成功。[7] 美国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2》全球热映,曾在国内引发大讨论,这一现象是中国文化输出,还是美国文化入侵?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盛行,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正在形成发展之中的先进文化。我们应该思考,中国的电影人守着中国文化巨大宝库,却无从下手,无法传递,这是谁的错呢?国产电影如果不反思自己,一味指责对方,显然是狭隘的。当前,最不该的是盲目抵制,而应该是学习。也许换个角度来看,好莱坞其实还帮了我们。我们一分钱没花,好莱坞就免费给我们做了一个全球广告。这比拿巨额外汇去做国家形象广告要好得多。同时,我们也应该警醒,《功夫熊猫》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看到我们丢失的“软实力”,中国文化资源和中国元素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我们的电影缺乏的是开拓全球市场的能力。 (三)自身: 遵循文化发展特殊规律,不断完善监管体系 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需要考虑电影自身的特点,遵循文化发展特殊规律。电影其自身拥有的特点使之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仅体现商业价值,还体现文化价值;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精神性;不仅满足人们感官的享受,还给人心灵以震撼与启示,更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发展电影文化产业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特殊规律,不断完善监管体系。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影视产业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扶持。美国是这方面的突出案例,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好莱坞电影等创意经济产业的全球利益,发展至今,已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国际性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国内,美国政府构建了一系列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并设立了众多的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在国外,美国政府不断积极促进国际性知识产权保护条约的缔结,并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其他国家加强对美国知识产品的保护。[8]制度的支撑是规范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政府可以学习美国经验,尽快建立完善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例如出台有效的版权保护措施;相对宽松的电影审查机制;调整电影制片方、发行、院线的分配比例等相关配套政策。总之,我国政府只有加大对电影业的扶持力度,建立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电影行政管理体制,才能为电影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有效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 四、结 语 据新华社2012年2月18日消息,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中国政府同意将在每年20部海外分账电影的配额之外增加14部分账电影的名额,中国内地观众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看到比现在多一倍的好莱坞进口大片。[9]协议的通过迅速得到不少好莱坞电影公司的积极回应,好莱坞大公司纷纷计划登陆中国,设立工作室。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从当前看协议对中国电影业是严峻的考验,但从长远看将会带动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70年代的日本电影,90年代的香港电影,2000年后的韩国电影没有一个是靠封闭自拍达到辉煌的,都是学习借鉴美国经验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中国走向国际,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不是简单的口头文章,在合作中学习,才能走向前沿。古语说 :是骡子是马溜着看。只要你有真功夫,还怕别人在你面前摆擂台?我们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与文化战略目标,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电影文化软实力实现路径。 文化软实力论文:简析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建设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论文摘要】将文化软实力界定为一国的文化内容对他国形成的吸引力,使他国自愿效仿、学习、追随,从而对他国的国家政权产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进行总体评析,最后针对其中的优势与劣势提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相关建议,以求为当前及未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有所助益。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要素指的是一国的文化内容对他国形成吸引力,使得他国自愿效仿、学习、追随,从而对他国的国家政权产生影响。文化要成为软实力必须要同化他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强大的说服能力、渗透能力,以有利于本国国家目标和国家利益的实现。 (二)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虽然文化在软实力化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以及文化本身及传播过程中的某些特性,使得“文化的很多作用或多或少脱离于政府的控制之外”,“倾向于对外部世界产生漫射性作用,并不容易控制以获得特定结果”,但是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政治 中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通过文化来展现”。文化本身虽然无法像物质性资源一样为我们用肉眼所见,但是文化的作用却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文化因素可以作用于人,从而间接地改造客观世界。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根基,被视为国家推行战略 目标的重要渠道。文化要素发挥着“培育”作用,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一国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国内政治等,同时向他国传播或宣扬,使本国可以通过吸引力让他国用符合本国意愿的行为方式达到国家目标,使其行为更加具有合法性,遭到更少的抵制和反对。 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一种重要形态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己经成为国际力量平衡对比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极为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认清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将文化软实力建设上升到国家对外战略层面,对于国家实现其对外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评析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因素也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和’咬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国一贯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为基础,强调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不仅为中国的硬实力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周边环境,而且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提供了文化基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截至2005年,中国接受的海外留学人员己达到884315人。同时,中国不遗余力的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到2006年底,中国己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其中在46个国家设立了108所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学堂,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于2009年1月17日《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己跻身全球第7位,排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软实力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不足,优良传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巫需完成。在吸收国外优秀飞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质,不能被吸收的文化所同化,只有在立足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之处,才能形成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其次发扬中国文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传播途径意义重大。近代以来,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发展史,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晚,文化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相对于美国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和俄罗斯俄塔社,中国新华社的世界话语权相对不足:中国的电影等传媒产业发展也不健全,中国文化的现代传媒手段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构想 (一)发掘传统文化,构筑普世主义文化体系 文化转化为软实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种文化要具有吸引力,二是该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精神能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效仿、追随并转化为他们的价值、精神。正如李光耀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所以,进行国家软实力建设,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弘扬传统文化,更要深度挖掘其精髓,对原有的制度性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发展,寻求具有普世意义的东西,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在延续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国优秀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通过文化开放,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提升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发掘同源文化、地缘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用,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维护多元文化交融的有益性,建构一种更具生命力的良性循环的文化环境,建构一个普世主义的文化思维框架,向世界展示中国富有感染力和包容性、能被世界普遍接受和理解并取得共识的文化体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加速向着以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模式跨进,面向全球社会,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应当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确立全球视野。我们应坚持文化独立和文化主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可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我,与传统隔离、脱节,“不能进入文化自恋和自我自足化的误区,要重新发现、探索、阐释东方思想”,“中国文化不仅应该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而且应成为新世纪世界文化中的强音”;确立全球视野,谋求文化对话的对等地位,重新寻找自己的世界文化秩序中的位置,同时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用以治理和调整我们的社会生活,使之不断趋向公正、合理、繁荣与昌盛;立足东亚,推动东亚传统的当代重构;秉持“和谐”观念,参与全球伦理的构建,寻求不同国家间的互助合作与和谐发展,以及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与人类共存之间的平衡,为全人类的福社而努力。 (三)扩大汉语国际影响,增强文化传播能力 我们应该抓住“汉语热”不断升温的契机,提高汉语的国际声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很多国家都在有计划的实施自己的语言战略。法国努力协调有34个国家和3个地区构成的法语区的语言问题;西班牙利用“西班牙语世界”这一概念向世界进行语言传播;日本、韩国建立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推进日本语、韩国语的国际传播。中国政府应进行长远规划,制定符合国情的汉语推广政策,大力推动汉语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用,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以此来加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维护中国的语言文化利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播机制,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实现中文信息的全球性传播与分享,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介绍和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提高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打破‘文化逆差”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先后出台了(冷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这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化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跨国文化企业。其次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再次要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国家应制定扶持政策,扶持文化支柱产业的启动,支持重点项目的开发。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速文化产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步伐,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此外,还应注重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要进一步创新传承方式,对面向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作为文化产业予以支持;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掘传统技艺,再现传统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要广泛深入地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人物,支持他们以各种方式培养传承人,完善对他们的激励机制。最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理念,逐步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自身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据此实现文化产品的升级换代。国家应对那些投资文化产业的个人或实体采取免税、减税、贴息贷款、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经济手段,鼓励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使得有逐利性的资本转向文化产业,从而从总体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化竞争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文化需要积极应对回归传统和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张力,一方面通过自身建设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与现代高科技和信息传媒手段相结合,形成世界上最具优势的文化竞争力之一;另一方面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提倡文明多样性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中推动国际文化新局面。 文化软实力论文:浅论跨文化传播与提升中国软实力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提升 中国软实力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从中国日益扩大的对外交往、对外开放的需要出发,探讨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对提升中国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也必将越来越频繁。从中国日益扩大的对外交往、对外开放的需要出发,探索跨文化传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讨,深化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跨文化传播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制约 (一)文化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软实力”( soft power)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提出。约瑟夫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参考其表述,我们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硬实力”依然重要,但软实力的重要性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国家、民族间的交流,增进其相互了解,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从目前我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状况来看,我国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尚存在不足。主要表现是:目前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文化的能力不强;政府机构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意识较弱;、文化产业满足日益增长市场需求的能力低下;文化产品的市场传播能力、跨文化和社会影响力微弱;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体系滞后;文化发展的政策体系繁杂且刚性不足等。但是,由于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非常重视,上述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同志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把“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可以预见,经过全国人民努力,我国文化软实力一定会得到较大提升。 (二)跨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国家文化软实力属于国家综合实力范畴,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我国的各行各业都要围绕着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奋斗。 跨文化传播属于新闻传播或国际新闻范畴。“跨文化传播”一词最早见于爱德华·霍尔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一书。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最初范式成形于霍尔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和美国国务院外交事务学院在1951年至1955年期间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跨文化传播活动是我国新闻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上看,它的发展应当服从服务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因此,应当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升我国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与效果。 (三)跨文化传播对本土文化的影响 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对各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它们原有的面貌。但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各自特点依然存在,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各种文化正是在相互的吸收借鉴中去粗取精,获得新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本土文化可能在表面上发生变化,但很难改变它深层的特征,因为人的文化认同与他们的血缘、土地和信仰息息相关。本土与外来的文化可能是此消彼长的,也可能是形成新的混合文化。”所以,在跨文化传播中,每一种文化都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战胜挑战,使自己的文化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得以弘扬和发展,是我们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全球化、信息化对我国文化的挑战与机遇 (一)全球化、信息化对我国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国际传播秩序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平衡态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硬政治力量和文化、信息传播优势,将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向其他国家渗透。他们不仅对他国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侵蚀与削弱,甚至威胁其他文化的生存发展。他们利用自身传播优势,攻击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制度,干涉他国内政,试图在媒体传播的狂轰滥炸下,同化他国文化、政治、思想等。例如,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主流媒体,就以其自己理解的民主、人权和自己的意识形态、政治模式为标准,衡量别的国家、别的民族文化与制度的优劣,把一切不符合自己文化或意愿的国家看作“无赖”国家或敌对国家,利用各种方式加以攻击、低毁、丑化和打压,这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二)全球化、信息化给我国文化带来的机遇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不断注人新鲜血液,才能获取持久的生命力。当今时代,国际间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为我们学习先进文化、改造优化本土文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人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活跃和重要的角色,例如成功地加人世贸组织,成功地举办奥运会等,这都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三、通过跨文化传播提升中国软实力的相关对策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软实力已经被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如何构建并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 (一)建设中国主流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建设中国主流文化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主流文化呢?中国资深外交官,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认为,大体上应当包含三个部分: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二是来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创造的许多好东西;三是中国从国外学习的好东西。 笔者基本认同吴建民先生关于中国主流文化的理解,并认为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一是许多事物的构成要素都有主次之分,中国文化也有主次之分。主流文化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一种影响决定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二是中国主流文化是指一种优秀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能够繁衍发展的基因,也是未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那些被证明不好的文化不能纳入中国主流文化范畴。三是中国主流文化并非纯而又纯的中国人文化。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把它改造融合为对自己发展有用的文化,并纳人自身的发展之中,变成自己的文化。例如佛教、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优秀思想都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四是中国主流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状态和发展要求会是不一样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会是不一样的。实际上每个时代或每个社会发展阶段,每个国家、民族都有重构主流文化的任务,即坚持自己的核心理念和符合时展要求的理念,吸收别人的先进理念,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创造新的理念。近年来西方国家兴起的政府文化再造和企业文化再造的浪潮,都反映了在新的时代促进自身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全球化和国内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新变化、新世界、新机遇、新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任务,中国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抛弃自己不好的东西,吸收别的文化长处,创造符合时展要求的理念,建设和发展自己的主流文化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五是当代的中国主流文化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的传承,对人类其他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改造、融合和对符合时展要求的理念的创造。 在21世纪,我国要成功地从文化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构建中华主流文化是必由之路。笔者认为,构建中华主流文化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1988年1月,全世界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巴黎。巴黎会议宣言的第一句话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两千五百年前回首,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他们认为,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与自己的和谐等,其中有着治疗西方各种社会病症的良方。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具有普适性的优秀成分,它们不仅造福炎黄子孙,也是其他民族甚至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要想构建中华主流文化,就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养分。 其次,回顾历史,分析现状,总结经验教训,从我们自身的实践和事业中挖掘中华主流文化因子。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既是遭受侵略与屈辱的血泪史,也是觉醒和奋斗的光荣史。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是更加深刻而实际的。正是在这段历史中,我们迎来了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果实—马克思主义;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发展道路一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学会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我们更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这一切为我们在新世纪构建中华主流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再次,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分。世界是多极的扩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只有立足国情看世界,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同时把中国置于全球化背景下,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审视自身文化,才能够开阔视野,参与到世界的文明进程中,才不会固步自封,不会因外界的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 (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软实力之源,注重对世界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我们应当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依托,博采众长,注重对世界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形成既包含我国特色又能引发异域共鸣的跨文化传播风格,以国际化的方式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品牌。 (三)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从国际经验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很有帮助。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通过政府的计划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相形之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弘扬与传播,西方文化品牌在我国文化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较多。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对于提高跨文化传播效果,对于提升我国软实力不可或缺。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扬长避短,打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四)注重传播方式和技巧,制定完整有效的文化发展战略 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源和举足轻重的发言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相对陈旧单一,与外部世界缺乏共同的诉求点,这使我们发出的声音常常得不到预期的回应,甚至带来反面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缺乏传播的方式与技巧,并且没有完整有效的文化发展战略作指导。 长期以来,我们的跨文化传播活动都局限于文化交际的经验教训,而没有清醒认识到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受众时的定位差异,没有充分考虑其需求和心理,传播方式不够灵活。因此,在跨文化传播方面,我们仍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目标,形成针对性较强的系统科学的战略指导。 文化软实力论文: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 提要保定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当前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文化名城;特色文化;文化软实力;创新策略。 近年来,保定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面对文化主导的新形势、新机遇,如何把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显然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名城文化,无疑是保定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凸显特有历史文化内涵,有效利用历史遗产的文化效应。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其特色体现更多地取决于历史遗留所蕴含的特有文化内涵,在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修缮上,不仅要在原有的古建筑间修缮仿古建筑,尽可能不破坏历史原貌而尊重特有的历史风格,更要注重挖掘出保定历史文化有别于他城的特有文化,凸显保定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保定老城区以明清风格著称,尤其是裕华路沿线,集中了市区90%以上的文物古迹,是保定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 在修缮老城区主体建筑的同时,应树立永久保护思想,拟定长期保护修缮计划,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使这一区域的历史原貌和周边环境越来越完美的融合,从而使其成为展示保定特有历史文化风格的重点区域。如,以西大街—总督署—古莲池—大慈阁—钟楼为轴线,可开拓富有古韵特色的“古城历史文化风貌游览黄金区”,以突出展示古城历史古迹和特色产品为主,成为集文化、艺术、建筑和景观于一体的经典游览场所。沿线从事的活动都与传统文化有关,要打出一些保定老字号招牌以弘扬保定特色,尽可能减少现代商业气息。现代商业经营、机动车流和商业购物可规划移至新区,明确区分历史古城和现代新城的城市功能,这样文化氛围分明,既可保持历史文化景观宝贵的整体性、规模性和协调性,更加突出古城浓郁的古韵文化意蕴,使游客真正感受保定独特的清末明初历史文化,擦亮保定“历史文化特色牌”,又可有效改善保定市区中心的交通压力和卫生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对历史文化遗产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结合”的原则,多方恢复与开发文化名城内的可观历史文化景点。目前,城内景点开发的还少,游客来到保定一般只能参观总督署和莲池两处,城内的旅游事业远不能与满城汉墓、白洋淀、野三坡等外围相比。而事实上,城内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凡史料上记载的能体现保定文化特色的历史景观,均应努力恢复与开发。如结合总督署和正在修缮的清河道署,可开发体现保定官府中的“官署休闲文化”;结合古莲池,可开发体现保定书法艺术特色的莲池书法文化。此外,可打造老保定特色美食字号,尤其打出一些保定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美食老字号招牌,如原位于直隶总督府东边口碑甚佳的老字号“马家老鸡铺”,原位于古莲花池对面、保定历史上的名店、凭窗可以眺望莲池美景的“望湖春饭店”,还有白云章的包子、老马号的羊杂汤、白肉罩火烧等。 这些历史上曾经闻名一方的老字号,都是悠悠岁月留给保定的宝贵财富,若得以恢复名号,无疑可吸引着人们前去品味、回忆,成为古城游览的一大亮点。 再比如,西大街两侧房子多建于民国时期,是最具老保定特点的商业文化街,若把西大街原汁原味的民国特色加以修复,重现历史风貌,保存延续其鲜明的时代建筑特色,考虑建造成“中国保定西大街影视城”,兼或开辟以展示保定历史文化名人、历史事件、古城传说、名称来历等主题的古城历史文化展览馆,借此开发民国特色旅游专线等,可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游览亮点。同时,整顿所有与其历史风貌严重背离的商业店铺,进行合理商业开发,多打出一些老字号招牌,如有百年老字号之称的“槐茂酱园”、“万宝堂”、“稻香村”、“乐仁堂”等,还有曾享誉古城、肉香味美的“六味斋”、膳食业四大名园“宴乐园”、各自成派的书法名家题写的各种商业牌匾等,这些老字号招牌既体现了西大街历史上商业文化的特点,更是保定历史文化名城显现其独有历史文化内涵很重要的方面。若考虑加以恢复光大,即可成为保定文化名城建设的又一特色对外窗口,进而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文化效应转换为良好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创造条件。 二、整合文化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重点打造保定特色文化品牌,强化品牌带动效应。 就保定而言,当前要重点打造好三张文化特色品牌:第一张文化特色品牌———“中国生态电谷,全国首座新型低碳”之城,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的示范城品牌。确立“生态电谷、低碳新城”特色品牌,建设节能低碳城市,是保定建设文化名城进程中的重要举措。目前,保定在实现特色发展之路上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随处可见的太阳能电池板,高新区所有的辅路路灯采用太阳能发电,所有的路口采用太阳能交通指挥信号系统,全球首个也是唯一的电站式酒店———电谷锦江国际酒店等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生态电谷,低碳新城”的理念正与当今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相契合,顺应了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潮流,预示着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城市建设所面临着的重大发展机遇。一个好的机遇对于建设文化名城的长远发展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保定要建设具有特色的文化名城,就要凭借自身独有的新能源产业优势,抓住机遇,继续打好节能低碳的特色品牌,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向着更高层次加快发展。 第二张文化特色品牌———“冠军摇篮”之城,打造大型体育活动特色品牌。保定被形象地誉为“体育冠军的摇篮”、“体育之城”。保定成功举办的篮球文化节、空竹艺术节、狼牙山登山节、敬老健身节等系列文化活动说明,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大型体育特色活动是展示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策略。一要全面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注入保定特有的体育文化精神,突出展示保定作为“体育之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彰显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扩大美誉度;二要把篮球文化节、空竹艺术节、狼牙山登山节、敬老健身节等文化节庆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节庆的长效发展机制,牢牢扎根于古城,常抓不懈,同时汲取经验,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开拓更新更完善的文化节庆品牌项目;三要加强国内外体育项目交流,建立高水准综合性能的“中国保定体育活动交流中心”,成为国内外进行大型体育交流的重要活动场所,承办国内、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利用“冠军效应”,邀请保定籍冠军或国内外知名运动员参与大规模宣传保定、推介保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体育活动,扩大影响力,全面提升保定体育特色形象;四要加大各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风气,定期展开各种体现保定体育文化特色的全民健身节活动,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规划建设适应不同人群、不同用途的多种体育场馆,重点健全学校、社区、广场等配套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真正形成全民健身运动的风潮,突出名副其实的“冠军之城”特色。同时,成立多种体育项目高水平培训基地,普及体育技能,建立选拔、培养、输送配套体系,为“冠军之城”储备大量优秀的后备人才。 第三张文化特色品牌———“中国优秀旅游”之城,打造全国旅游中心特色品牌。 保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素有“中国优秀旅游城”之称。保定要建设文化名城,就要打好特色旅游的文化品牌,在“四个不断”上做文章。一是不断打造以弘扬保定特色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争创全国优秀旅游线路;二是不断推出和精心策划富有保定文化特色的大型旅游文化艺术节知名品牌,除推出“中国保定红色旅游文化艺术节”“、华北白洋淀旅游文化艺术节”之外,还可结合总督署文化内涵开发“中国保定官署文化艺术节”、结合易县燕昭王建黄金台招贤纳士和荆轲南渡易水刺秦的故事以及涿州“桃园三结义”的三国文化,开发“燕赵传统美德文化艺术节”等,多方位地展示保定文化独有魅力;三是不断提升旅游点的文化内涵,在各旅游点建设有保定文化象征意义的标志性人文景观。组织高素质专业旅游人才进行策划、经营和管理,提高保定文化旅游在国内外的美誉度;四是不断挖掘历史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新思路。对于未开发的或开发力度不够的特色景点,要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努力提升海内外知名度,增加旅游前景发展空间。对于位于一些保定县区的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却至今仍然处于飘零无闻状态的旅游景点,如同样作为长城重要关隘的紫荆关却远不像八达岭、居庸关那样闻名海内外,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宣传。对于保定丰厚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也要深入挖掘,像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定县平民教育实验、高阳勤工俭学运动等近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有旅游价值的近现代历史文化遗存,可开发成“中国保定近现代旅游文化”专线,增加新的旅游亮点。 三、关注文化民生建设,注重发展古城特色大众文化,提升文化品位。 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要关注文化民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民生的建设和实现就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支撑。 (一)市民对建设文化名城的自觉参与意识是建设名城振兴保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文化政策宣传、电视专题、报纸网络等方式加强认知和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重大意义,普及古城历史文化,不断增强全体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从而产生热爱保定、献身保定、发展保定的自觉思想,提升整个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加快文化公益设施建设,兴建种类齐全、布局合理、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百姓需求的公益性文化场所。保定是著名的长寿之城,要特别关注建设老年人晚年精神需求的场所,如太极剑类健身馆、书法音乐艺术馆、花鸟鱼虫养殖馆、棋类娱乐馆、茶艺养生馆等,打造特色夕阳红休闲文化,使敬老爱老思想蔚然成风,成为保定古城特色文化一大亮点。 (三)大力繁荣大众文化,组织举办各种特色文化系列主题活动,丰富百姓文化精神生活,提升文化品位。尤其对于流传于民间的大众特色文化要大力扶持,倾力打造让百姓当主角的真正属于古城百姓施展才艺的“百姓文化舞台”,使名城文化具有百姓特色。 (四)重视社区文化,使弘扬保定文化活动走进社区。如举办文明规范进万家活动、社区彩色周末健身娱乐活动、社区读书角、编唱保定文明道德红色歌曲会、戏曲票友会、消夏老电影进社区等系列活动,聘请专家顾问为社区举办健康养生、法律咨询、理财投资等各种主题的专题讲座,举行花卉种植、剪纸刺绣、围棋象棋、绘画书法等技能切磋交流活动。组建社区居民文艺队,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树立典型社区,以点带面,推动社区间相互学习交流,区区联合共同打造和谐社区,兴建居民幸福生活家园。 (五)发展保定地方特色的夜文化。以弘扬保定文化底蕴为主,丰富夜文化内容,提升夜文化质量,摒弃“酒吧”、“迪厅”“、网吧”之类的传统模式束缚,而发展集知识、健身、艺术、休闲为一体的多元化、高品位的文化消费领域,如学习研究型、健身养生型、修身养性型、艺术娱乐型、社交沟通型、购物休闲型,等等。适时延长各大商场、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体育馆、游泳馆等公共场所的开放时间,为夜文化创造充分发展的环境,逐步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夜文化发展经济圈。 提高各大文化广场的利用率,举办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文化层次群众广泛参与的各类主题文化活动,打造保定文化广场活动特色,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传承保定悠久灿烂文化的纽带。 四、加强文化创新理念,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增强特色文化活力。 创新是建设特色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动力源泉,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当前要着力在文化的内涵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产业创新、传播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做文章,构筑保定特色文化创新体系。 (一)融文化创新于文化景观中,提升文化品位,于细节处凸显文化个性。城市个性显示城市的竞争优势,也是城市的魅力。建设文化名城要着意于细节中彰显城市的文化个性。首先,在城市建筑的设计上要避免千城一面,可在造型、图案、用材、色彩上寄寓保定某种独特文化意蕴;其次,通过增设各类文化景观,如文化雕塑、文化长廊以及文化墙等,把保定特有的历史文化名人、历史纪念性事件、民间传说、典故由来、名胜古迹等文化内容巧妙地融入其中,重点增设一批高品位、具有文化象征的经典标志性雕塑,使之成为文化名城极具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保定历代名人层出不穷,也不乏重大历史事件,在城市的主要路口、主要建筑、文化广场增设反映保定重大历史事迹和文化名人的纪念性雕塑,突出历史文化意蕴;在图书馆、博物馆、校园增设励志性名人雕塑,突出学术文化氛围;在街道社区、超市商场、公园增设现代性雕塑,突出现代文化气息。此外,还可在城市环境景观上,比如在各道路绿化带栽种保定市花,配以四季花卉加以点缀,而不是千城一色的长青灌木,这样既美化环境,又凸显保定特色,加深对保定的了解和热爱。 (二)促进文化创新元素与经济的融合,加快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发展以创意为核心引擎的创新型特色文化产业群,增强文化软实力。一要加强文化创新理念,构建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使各类文化要素结合经济思路,加快向经济领域的渗透,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企业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 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产品文化,走具有创新模式的产业化道路,开辟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二要开阔发展思路,制定保定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结合保定文化产业现状,依托高新区中国生态电谷国家级开发区的良好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建设保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办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三要以创新带动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建立文化产业改革试点,鼓励文化创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以其为龙头,汲取成功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加强相关资源的最优配合利用,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从而打破各自为营的孤立局面,降低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本,以提高保定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例如,可以以县域文化产业为依托,加大科技含量,深入融合文化元素,促进产业升级,把安国的“中药之都”、容城“中国男装名城”、白沟“中国箱包之都”、留史“中国皮毛之都”等优势产业整合创建成既传承历史传统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新文化元素的大规模县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通过增加产品品种、扩大产业规模,加强产业集群之间的信息经验交流和互利合作,拓宽发展途径,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利用各种优势合力做大做强保定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共同维护好保定文化产业主权和城市利益;四要发挥驻保定高校、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优势,形成政府、高校与企业联合打造的“创意-生产-应用”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链,将创意成果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注重增加创新文化的份额,保持保定“老字号”招牌活力。对于一些现存的保定“老字号”招牌,要注重在产品的生产、包装、风味等环节上都要增加诸如“老字号”的来历、文化涵义和历史积淀等创新文化份额。如,在产品的生产上,融入富有象征意义的特有文化内涵,使产品成为文化的载体,触动消费者的购买欲。在包装设计上,设计各种包装材料、图案、色彩、造型,有意识地把文化要素融入其中,不断提升文化艺术品位,赋予产品不同的风格。在产品风味上,在主打风味的基础上,设计多种适应不同地域的风味,拓宽“老字号”消费市场,从而产生文化附加值,发展壮大保定老字号招牌。 (四)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必须以创新型文化人才为根本,促进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创新。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育有文化素养、懂文化经营、会文化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同时,注重保定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建设,充分依托各高校的科技人力资源和优势,以校促城。积极构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高地,引进创新人才、策划人才,为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性建设储备充足的中坚力量,努力做好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工作,实现保定文化名城建设的大发展,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五)构建特色文化建设创新机制,促进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各级政府部门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要整合资源,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实现特色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文化共建的合力,实现文化建设与城市软实力发展的同步进行。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幼儿英语由于英语教材的不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大纲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教师分析了当前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开展幼儿的英语教育,指出幼儿英语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参与,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幼儿;英语教育;现状;实践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在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在不断探索英语教学的新方法。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随着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这会有助于促进第二语言信息,也会有助于提高幼儿语言学习的能力。 一、研究目的、对象、方法 (1)研究目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不断加深,英语已成为各国家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英语教育也得到了诸多的重视。如今,学前英语教育被不断重视,作为一名幼儿英语教育工作者,对我国英语教育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开展幼儿的英语教育。这对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研究对象。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选取当地幼儿园的学生和教师,借助地理优势,方便课题的开展。以当地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幼儿的英语教育。 (3)研究方法。在这次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查阅法以及访谈法,分析了当地几个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现状。 二、研究过程 (1)幼儿英语教学的现状。幼儿园英语教材不统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不同。因此,幼儿英语教学对幼儿们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幼儿园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让幼儿们知道英语是一种有趣的语言,进而使他们对学习英语感兴趣。但是这种方法,很容易让幼儿产生误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游戏最重要。如果游戏不能让幼儿感兴趣,就不能达到让他们喜欢英语的目标。 (2)幼儿英语教学的分析。在语言教学中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我们把幼儿放在英国,那么他们会很自然地接受英文。同样的,把英国的幼儿放在中国,那么他们学习中文同样不会吃力。在幼儿英语教育的早期,没有写作的要求,仅仅只是在语言的交流上。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只是交流和沟通,为幼儿以后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需要加强幼儿的英语教育。 1)创设舒适自然的英语环境,寓教于乐。提高英语的学习效果,首先需要一个相对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安全感,就能帮助他们学会接受英语。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学习英语的环境并不是很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因此,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条件,为幼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幼儿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英语是为了让他们用于交流,而不是应付考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让幼儿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并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英语交流。教师可以设置特定的环境,让幼儿穿上外国的服装,进行外国文化表演。同时,让幼儿用英语交流,模仿一些外国的故事情节。这既能让幼儿学会使用英语交流,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外国的人文情怀。 2)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根据我的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倾向于某种事物和现象的心理特征。如果幼儿对英语有了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就会有动力。因此,在这次研究过程中,我主要探讨如何让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幼儿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兴趣培养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兴趣。通过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活动的元素,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克服对英语的障碍,从心理上慢慢接受英语,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另外,通过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幼儿教育,并不是一味地给幼儿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大声地说英语,然后通过游戏的环境纠正幼儿的英语,寓教于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游戏,通过游戏教幼儿学习英语。一是在上课的前半部分,教师可以穿插游戏环节进行互动。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动画片,或者是一些英文儿歌,这样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英语的乐趣。二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游戏环节对幼儿进行提问。三是利用游戏展示新知识。教师可通过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和手势等直观教学手段展示新知识。 三、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现在我国的英语教育已经普及。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中,英语教育在幼儿园已经有效地开展起来。幼儿的英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幼儿不断地积累。教师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家长也应有科学的态度,不能对幼儿提出较高的要求,让幼儿丧失学习英语的乐趣。因此,幼儿的英语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只要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他们学习英语的极大热情。 作者:张莉莉 单位:黑龙江省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英语教育目标定位及师资培养策略 [摘要]师资水平是决定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要因素。从探究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出发点,提出师资培养的基本策略。对幼儿英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研究,目的是提高幼儿英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幼儿英语教育;目标定位;师资培养 在21世纪,幼儿的英语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资质水平的高低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学前英语教育的师资队伍培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培养幼儿听说能力是英语教育的重点 幼儿时期是幼儿第二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时期的英语学习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同时也应发展简单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这个时期应提供给幼儿丰富的听说资源,如英文童谣、动画片,引导幼儿在多言的听说环境中进行听说训练,这有助于培养幼儿语音语调的敏感度,也有利于幼儿初步交际能力的培养。幼儿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体现了其对语言的理解、对信息的加工水平,同时也能体现幼儿对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是幼儿阶段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培养幼儿教育的多元文化知识和意识 通过对幼儿展开英语教学,丰富其文化知识,培养其对多元文化的意识,是学前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培养其对英语国家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进行了解,逐渐培养幼儿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进而培养其开放性的思维。 (三)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英语教育是教育与理论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英语教育应落实到教学质量。目前,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既要注重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不但具有教学能力,更兼具指引幼儿全面发展的综合才能。另外,基本理论、实践技能这些课程也要作为侧重点,以满足幼儿英语教育的专业培养要求。 二、幼儿英语教育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教师在幼儿的英语教育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幼儿,怎样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重要的问题。因此,对于幼儿英语教师而言,必须具备综合素质。 (一)心理素质 首先,幼儿英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对幼儿的变化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还要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扎实的基础 想要学好英语,就必须掌握英语语言、词汇、语法等基本内容,所以,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了解国外相应的文化知识。 (三)教育理论和技能 作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具备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对于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三、学前师资培养的基本策略 目前,幼儿的英语教学缺乏明确目标,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这些问题需受到高度重视,并且应当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所以,解决幼儿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已经变得迫在眉睫。 (一)明确师资分层培养目标 随着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的普及,幼儿英语教育师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每所幼儿园配备专业教师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有待时日,所以,需要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分层培养教学方式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师资短缺这一问题,并且能够培养教师的口语交流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因为教师本身在专业技能教学技能方面也是各有优劣,所以,培养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优势方面,有的教师英语专业技能较好,所以,可以培养这类教师给幼儿讲解单词、句型和语法构建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有的教师性格非常活泼,比较喜欢说,运动表演天赋较好,那么,就要培养这类教师带领孩子做一些有趣的英语小游戏,提升幼儿对英语口语练习方面的技能。这样采用各类教师综合教学的模式,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英语素养。 (二)实现师资培养“英语+幼教”双专业化 教师教学能力问题是影响幼儿英语教学的主要障碍,如果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英语发音不准确、英语交际能力和文化理解力较弱、儿童心理学把握不准等情况出现,会影响幼儿英语教学的全面提高。要实现幼儿英语教师双师专业的培养,这样能够有效确保幼儿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发音标准,口语流利,灵活地给学生创设语言学习环境,并且还具备幼儿教育专业知识,这样能够在了解和掌握幼儿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规律,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总之,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英语教学的早教化现象也变得日益明显,在幼儿教学蓬勃发展的前提下,要严格把关幼儿英语教学,因为幼儿阶段的英语学习期语音和语调的形成具有长久化,如果教学内容不规范,那么,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孩子的错误无法马上改正。所以,幼儿师资队伍的素养要得到保障,培养专业化的幼儿英语师资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幼儿英语教学的问题,提升幼儿英语学习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作者:盛慧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游戏教学幼儿英语教育论文 一、游戏教学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1.有效的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动机 对于幼儿来说,其性格和学习方式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结合幼儿的特性来进行。幼儿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应该保持整个课程气氛的自由,提升课程的趣味性,让幼儿对英语差生浓厚的情趣,这样才可从根本上调动幼儿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学的水平。 2.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关系 从幼儿英语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对比较基础的关系类型之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地进行课程的设置,同时还应该在学生们面前树立相对比较良好的形象。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激发学生们学习的潜能。这些学习目标的实现都以建立科学融洽的教学气氛为基础和前提。要让幼儿学生们感受到人格的平等,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通过合作来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 从现如今的幼儿英语教学工作中可以看出,主要以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通过幼儿之间的合作,可以提升学生们之间的交往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幼儿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学习和讨论,这本身就是游戏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幼儿之间必须要进行合作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可见这种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异。长此以往,幼儿的交往能力必然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幼儿在掌握更多英语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还能够加强和别人的沟通,可见,采用游戏教学法的作用比较明显。 4.有利于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采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一直都处于相对比较轻松和自由的氛围内,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英语知识,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幼儿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还可以在学中玩,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游戏教学法的实施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可以在教学中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实现专业知识和素质教育的高效结合,进而推动幼儿英语教学的高效发展。 二、常见的英语游戏的形式 1.英语角色表演游戏 现代幼儿学习英语一般只停留在听与说上。而英语口语有时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但翻来覆去地念肯定会让幼儿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利用游戏教学会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使他们在自然状态下习得英语。这样的教学形式幼儿十分喜欢,也容易掌握和操作,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幼儿对这样的游戏十分感兴趣,通过动口、动手体验成功,满足幼儿的心理好奇,在快乐中得到发展。 2.英语智力性游戏 它以新颖、有趣的形式深深吸引幼儿。内容包括感知游戏,听力游戏,记忆游戏,猜谜游戏及计算机游戏等。它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功而建立自信和产生依靠的情绪,从而更增添了学英语的兴趣。例如:在开展《水果》这个主题活动时,我以各种水果为道具,开了一个水果店。我准备了各种水果,然后我报一样,让他们拿一样,接着问“What’smissing?”让幼儿用英语说出什么东西不见了。此外,我认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英语智力游戏中也启到了很大作用。因为它能是幼儿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的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幼儿从中感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英语音乐游戏 热爱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接受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因此,把音乐和英语活动融合起来,借助歌曲和节奏作为英语的载体,就能使幼儿在唱唱、念念、动作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从而培养对英语活动的兴趣。如:music chair,chant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是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主要是将游戏作为教学的主线,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感受到上英语课是一件趣味性很强的事情。然后在游戏中掌握英语知识。不仅如此,还可以提升英语教学的高效性,在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张静 单位:南阳幼儿师范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科学途径英语教育论文 一、提升幼儿英语教育有效性的科学途径 1.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采用自己讲课为主的模式进行幼儿英语的教学,教学形式单一,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幼儿处于英语课堂的被动位置,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英语教学的形式,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形式,我们可以建立互动课堂,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建立互动课堂:互动课堂有两种——师生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英语教学时,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比如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自己再进行解答或者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英语教学中,倡导采用“合作、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英语对话等等。 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综合图画、视频、音频,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且比较形象直观,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综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精心制作英语课件。 2.合理设置课程,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在部分幼儿园在设置英语课程时不合理,英语课程安排较多,占用了幼儿学习其他课程和正常游戏的时间,而且在选择教材时存在随意性,教学内容趋近小学英语,不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导致幼儿英语学习负担过程,幼儿会产生英语学习的抵触心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英语课程,使英语教学与其他课程、幼儿游戏的时间相平衡,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在选择英语教材时,一定要选择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课程标准和幼儿身心发展的教材。教师在讲授英语知识时,不要一味的扩充教学内容,根据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 虽然幼儿英语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大部分的幼儿英语教师很少有科班出身的,幼儿园的领导大多认为幼儿英语内容简单,没有必要聘请专业的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教师队伍的培训不够及时、考核不够严谨,这导致幼儿英语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难以提升幼儿英语教育的有效性。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首先,在进行英语教师招聘时,要考察应聘者英语专业知识、英语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切实招聘到高素质的英语幼师;其次,要做好在职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派英语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提高幼儿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再次,完善幼儿英语教师的考核制度,建立学生、家长、教师自身和学校四方的评价机制,综合幼儿的英语成绩和教师平时的课堂表现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除此之外,还要采用激励机制,对于教学成绩突出的英语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教师们英语教学的热情。 4.组织英语活动,创设英语教学氛围 提升幼儿英语教育有效性,我们可以组织一系列的英语活动,比如可以开展英语儿歌比赛、英语话剧表演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提升幼儿英语教育有效性,还需要在创设一定的英语氛围,比如在课堂上,英语教师要尽量说英语,也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英语的语言环境;同时,也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个英语读书角,购置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英语读物,供学生进行阅读;或者,可以在教室内贴一些英语诗句、谚语、名人名言等等,让学生处在英语的氛围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英语能力。 二、结束语 英语教学对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幼儿英语教学有效性是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对幼儿英语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未来的幼儿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合理设置课程,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组织英语活动,创设英语教学氛围,以此不断提升幼儿英语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幼儿英语能力的提高。 作者:李云 单位:郧阳师范专科高等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英语教育论文 一、从儿童心理需求出发,认识幼儿不同阶段的特性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在不同阶段中心理活动和发展的特性。在设计游戏规则和内容的时候,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明确游戏的目的性,体现相关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游戏有的放矢的进行设计,并且要充分的考虑幼儿本身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从而循序渐进对游戏进行设计。其次,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猜测性的游戏,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了使孩子们能够融入到游戏中去,要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孩子们的好胜心理,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另外,为了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设计英语游戏教学的时候,要从培养孩子们的预感和兴趣出发,重视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幼儿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游戏法 1.要充分做好游戏前的准备 首先,在游戏前要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等实物游戏品,同时也要准备卡片、录像以及板书等。其次,由于游戏对幼儿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是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知识的准备上,要充分掌握本次的教学内容,在做游戏前,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另外,为了使孩子们充分地了解游戏规则,教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做游戏前,可以调节游戏的气氛,尽可能地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 2.引入竞争机制,注意游戏的公平性 在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发挥幼儿好胜喜欢受到表扬的天性,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作为孩子,他们非常在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在游戏结束后,孩子们会受到不公平结果的严重打击,导致他们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在设计游戏的时候,首先,教师要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为了促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培养团队意识,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可以增加一些协作游戏。其次,教师不能歧视每一位学生,要公平客观的对待孩子们,对前后排的孩子们都要有所照顾,及时的纠正他们的发音。另外,为了帮助理解能力相对弱的孩子,教师要以孩子为中心,多给他们一些理解的时间,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照顾。 3.奖罚分明,注意纪律性 由于幼儿时期,孩子们都比较关注游戏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求胜心切,为了避免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情况,在游戏之前,教师就要对课堂纪律进行控制,充分的做好准备,对违反纪律的孩子奖罚分明。首先,要在游戏之前就把有游戏规则具体到如何得分上,对孩子们进行详细的解释,明确奖惩制度。其次,一般情况下,游戏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不要中途改变游戏规则。 4.合理安排游戏操作时间,增强游戏实施的多样化 首先,在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的时间会影响到孩子们,时间过长和过短都能对孩子们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合理的安排教学的时间,充分的考虑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其次,英语游戏和一般的游戏不同,它是把游戏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孩子们可能在玩过几次后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中,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游戏,不断的设计新的游戏。另外,在园中,很多游戏需要玩具才能达到游戏的目的,而游戏教学过程中,幼儿很容易受到坚硬玩具的伤害,因此,教师要采取保护措施,每时每刻都注意孩子关注孩子,避免孩子受伤。 三、总结 游戏教学方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一种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能够把学习融于孩子们的嬉戏中,因此,为了促进儿童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开拓孩子们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教学法,从而为孩子们今后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凤芹 刘凤娟 单位:临沂市兰山办事处中心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智能幼儿英语教育论文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特性 1.多元性。人的智能结构是由九种智力要素组成的,是多维的、相对独立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九种智能同等重要,教师应给予同等的关注。2.差异性。人人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3]但以不同方式在每个人身上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组合,形成各自特点,即智力的差异性。差异性是由环境的不同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对不同的受教育个体产生影响所造成的。3.实践性。智能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智能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具有跨越性的突破。智能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层面所具有的解决现实生活中一系列实际问题尤其是难题的能力,重点指发现新知识或创造新产品的能力。4.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教育,或者说教师要帮助学生/儿童全面地开发其潜在能力,首先需要建立一种完整的教育体系,确保采用精确的方法来描述受教育者的智能演变历程。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开发多种智能,并发现其特点,最终实现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幼儿英语在整个英语系列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幼儿是学习英语的黄金阶段 据有关资料显示,3~6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孩子早期接触并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不仅能够开发孩子的学习潜力,还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原因在于,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课程,在学生的一生中,尤其是中考、高考、考研、出国中,都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 (二)幼儿时期的英语学习可以为将来学习、使用英语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 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英语缺陷具体表现为:中国式英语、哑巴英语等等,就是因为幼儿阶段没有接受正规、标准的英文发音而导致的,他们往往很难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更为严重的是只能进行简单的英语阅读和写作,或者说出一口别人无法听懂的蹩脚英语。在幼儿时期若能够进行准确、正规的英语发音学习,能够为日后的英语学习夯实基础。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应用 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启蒙性,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语言感知的敏感性,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信心。幼儿英语教学应以口语练习为主,关注听说能力,同时,科学选取和组织语言材料,帮助他们轻松自然地进行口语交流。语言材料必须适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尽可能短语化、生活化、口语化。 (一)重视“听”的训练 根据幼儿的特点,幼儿英语“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后再说,说后表演”,所以,训练幼儿的听力是首当其冲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听力常常是被冷落的对象。教师应重视幼儿“听”的训练,生动性、形象性的听力训练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而多元智能恰恰能给“听”提供多种途径:1.模仿———开发幼儿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4]模仿是幼儿天生就具有的能力,通过模仿,不仅开发了幼儿的语言智能,而且开发了其逻辑智能。如教师可以放一些简单的录像片,让幼儿注意看好、听好。录像片内容是幼儿做自我介绍的游戏,如I’mDongDong,I’mfat,I’maboy等。放2~3分钟后停下,教师可让幼儿模仿,做一下自我介绍,也可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延伸开来,比如Ilikeswimming等,这样就可以促进两方面智能的发展。2.运用简单的英语儿歌来开发幼儿的音乐旋律智能和自然认识智能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通过英文儿歌的欣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旋律智能和自然认识智能。老师可以选取简单上口的英语儿歌及经典儿歌,如ABCsong,HappyNewYear,HappyBirthdaytoyou,《雪绒花》等。3.数字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逻辑智能运用数字听力,可以使幼儿掌握一些数字英语单词,如one、two、three等。教师也可以随意说一个英语单词,比如six,便于幼儿更好地加深记忆。4.运用人体自身部位的英语单词来开发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教师在帮助幼儿学习人体自身部位的英语名称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如Putyourfingeronyourhand(face,eye,ear,mouth)。老师说,幼儿做,然后,说、做对象互换。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游戏,学生就可以在快乐的游戏中记住人体部位,开发视觉空间智能。5.听听、做做,开发幼儿的身体运动智能好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在动中玩,开发身体运动智能。如玩找朋友“Lookingforafriend”的游戏。教师可以一边放儿歌,一边让幼儿做游戏,也可让幼儿边唱边做。6.分组合作开发幼儿的人际关系智能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分组竞赛的方式可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加强凝聚力。如通过分组将幼儿分成Blue和Yellow组,分别设计口号:“Blue,Blue,Yeah!Yeah!Yeah!Yellow,Yellow,Yeah!Yeah!Yeah!”通过比赛结果来进行评分,依据评分结果来判定输赢,在合作比赛中培养了幼儿的人际关系智能。7.运用教学内容开发幼儿的自我认识智能多元智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智能。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教文化,而且要“以人为本”,融入道德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认识智能。如英语故事“GoldenHouse”,虽然故事内容非常简单,但通过活动能使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道理,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 (二)培养幼儿“说”的能力 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作为主体,应为幼儿园的孩子准备丰富多样的口语句型,帮助他们自然地进行口语交流,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用多种途径和方式传授同样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幼儿都能以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途径达到教学所要求的目标。1.语言。幼儿来园时,热情地与同伴、老师、身边的人打招呼:“Goodmorning!Howareyou!”吃点心、午餐活动时,幼儿会用英语介绍学过的菜名“carrot,egg”等。在进餐习惯上,幼儿会提醒同伴“Don’ttalkplease”。提问作答,教师说汉语,幼儿回答英语等活动,都可以很好地训练幼儿的口语。2.视觉空间。讲授monkey这一生词时,教师就拿出一个玩具monkey,展示给孩子们看,他们就会立刻被吸引过来。这时,教师可引导孩子们用英语回答“What’sthis”,“Thisisamonkey”。就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学习、掌握更多的单词和句子,从而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3.身体运动。幼儿边说、边做可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孩子在学习bird(小鸟)时,边学小鸟飞边念儿歌“bird、bird飞飞”。学习elephant(大象)时,边学大象走边学儿歌“elephant、elephant走走”。这样,才能使这些英语单词更加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孩子们会很乐意参与进来,轻松学会。4.音乐。轻松、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很容易吸引和感染幼儿,尤其是简单好学的经典儿歌。如学apple这个单词时,就可配以短小易学的儿歌“apple黄,apple红,apple圆,apple啧、啧、啧甜”。一方面,幼儿熟悉了apple的发音,另一方面,把apple的特点也感知了一次,孩子们很轻松地就把apple这个单词学会、记牢了。5.人际交往。每个人都有表演的天分,尤其是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来增强幼儿的表演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角色游戏中,《Lovelyfruits》就具有代表性。教师上课时可将教学场地装扮成一个果园,让幼儿扮演已经讲授过的水果:苹果、橘子、梨子、香蕉、桃子等。在游戏中,第一步让学生自己介绍,第二步打招呼,第三步找自己喜欢的水果/朋友。老师可以把要用到的句型写在黑板上,如:“I’manapple/orange/pear/banana/peach.”“Howareyou?I’mfine,thankyou.”6.自然观察。儿歌“ThisisMyTree”表达了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完后,可让幼儿到户外去观察,启发幼儿除了爱护树木外,还要爱护花鸟等,增强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启示 (一)积极向上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加德纳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学生观,他认为人都具有个体差异,不存在聪明或愚蠢,只是聪明的方面和程度不同。教师应该给予他们针对性的引导和培训,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智能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幼儿园和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们创设各种展现各种智能的场景,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帮助孩子们扬长避短,激发他们的潜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二)“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 多元智能教学观倡导“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幼儿可能在某方面展示出特别发达的智能,并倾向于不同的智能。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学。加德纳提出了“为多元智能而教”与学习应以“多元智能来教与学”的观点,这就是“对症下药”两个方面的含义。根据多元智能教学观,幼儿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和兴趣差异以及教学内容,选取和设计不同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观 教学评价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为主的评价观,建立全面多样的评价体系。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在真实的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加德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评价。把幼儿的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图片、涂鸦或图表、个别谈话记录等都放进个人档案中去。也可利用笔、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等工具及时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幼儿整体活动情况,重要的是对幼儿的想法与人际交往以及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记载,这些都能揭示幼儿成长的轨迹和进步的方式。 作者:李云 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二语习得对幼儿英语教育影响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在人类的交流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载体作用。熟练掌握英语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教育也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的基础教育战略都对学习一门外语甚至二门外语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公民具备使用外语的基本技能。幼儿英语教学是根本,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本文运用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来论述为什么儿童习得语言既快又好,探讨施教者与受教者在教学互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手段,针对幼儿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概念和理论 解释人类的大脑具有极其复杂的生理机制,语言活动的产生和大脑不同部位的功能紧密相联。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一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左额叶下回的布罗卡区主管语言产生———说话;位于左颞上回的威尔尼克区主管语言的理解———听和读。这些部位如果受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失语。著名的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1959)通过对儿童失语症的研究,发现青春期的儿童(2-13岁)学习语言有一种天然的优势,他(她)们左脑的语言神经中枢受损的话会在右脑得到补偿。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在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黄金年龄。Lenneberg(1967)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CriticalPeriodHypothesis,CPH),系统地解释了语言学习关键期,他认为二岁左右的儿童是习得母语的关键期,那时大脑左右半球具备均等的语言学习的能力,从两岁到青春期之间大脑的语言区会逐渐左侧化,青春期以后大脑发育成熟,语言功能左侧化完成。从此,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人脑单侧化(lateralization)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来得好。如果成人的左脑语言区意外受损,会引起严重的失语,而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会较容易恢复到常态。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单侧化之前,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关键期”进行。Lenneberg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母语习得者,但一些研究者迅速把它拓展到二语习得领域,John-son(1989)与Newpor(t1991)的研究也证实了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存在,他们认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同样适用。因此,学习第二语言也应在关键期内,开始得越早,学习效率就越高,特别是在语音和听力方面更具优势。 二、我国幼儿英语教学的现状 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下文规定,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从三年级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开始,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教程。《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课程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采用国际惯例进行了分级设计,以满足各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到小学六年级结束时的目标为: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倡导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在这种英语教育的大背景下,各种培训机构纷纷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肆宣传幼儿学习英语的好处,开展各种幼儿英语培训,双语幼儿园、各类英语培训班应运而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当然乐于顺应国际化潮流让孩子从小接受英语培训。殊不知,各类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千差万别,一些组织者认为少儿英语很好教,懂点英语就可以,他们直接把利益作为价值取向,招募一些在校的学生就开始搞教学。尽管有一些优秀的培训机构有合格的教师按照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可绝大多数幼儿家长对英语教育活动认知不足,缺乏甄别能力,很容易步入误区,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所谓的“培训班”,反而挫伤了孩子二语习得的积极性,影响到今后的学业。 一些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教,让孩子弹钢琴、学绘画,参加右脑开发班,还得学一门外语,课余时间早已安排得满满当当,家长苦、孩子累,慢慢的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一些家长主动“配合”老师,课余不忘监督幼儿英语学习,压着孩子背单词,只要成绩好,一切都OK,幼儿对于家长、老师的夸奖都有一种额外成就感,他们会用一个好的分数来迎合成人的表扬,最终走上了应试教育的道路,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过程对于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现在英语培训机构教材繁多、老旧混杂、教学派别林立,五花八门的幼儿英语教材,任务型教学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学法……弄花了家长们的眼睛,只好随便给孩子报一个英语学习班,孩子进去不适应,再换一个,一来二去,直接影响到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作为施教者的幼儿英语教师,师资来源不外乎三种:兼职的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的英语教育教师以及外籍教师。幼儿园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有很多是幼师毕业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绝大多数的幼儿园又不具备英语专业教师的师资条件,市场经济的需求让很多双语幼儿园的教师不得不顶上英语教师的位置,其效果可想而知。就算有专业英语教师,他们大多也不够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把教大孩子的方法用在幼儿教学上,难易程度把握不好。能聘请到外籍教师的幼儿园对家长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是很多家长不了解的。第一,这些外籍教师是不是来自于母语是英语的国家;第二,他们有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有没有从业资格;第三,很多外籍教师不会说中文,还需配备翻译,势必会影响到幼儿对语言的理解。最后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我国缺少良好的二语习得外部环境。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欧洲学生(英国除外)在学习英语时,因为本国语言与英语同属一个语族,语音、语法体系相近,相似的文化背景也会增强语言能力的正迁移。中国学生的母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语音、句法、文字系统截然不同,他们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难度明显大于欧洲学习英语的学生。 三、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启示 1.规范幼儿英语培训市场,培养合格的儿童专职英语教师 根据二语习得的年龄特征,教育部制定了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规定,英语教学应该从娃娃抓起。为了同国际化接轨和应对今后白热化的竞争,很多家长格外重视孩子的英语教学,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进小学吃“大锅饭”,老师顾及不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得让孩子提前“进补”。这一点客观上也促进了幼儿英语培训市场的空前繁荣,有限的教学资源根本不足以应对市场的急速膨胀,如前文所述的问题随之出现。不可否认,像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确实有一些做得非常不错的幼儿英语培训机构,他们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目前我国最紧缺的是具备一定水平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专职英语教师。这需要教育决策部门的政策引导、扶持和培养一批热衷于此项事业的合格幼儿英语教师;改善幼儿英语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予儿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乐学习;有关教育部门能够组织专家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精品幼儿英语教材,摆脱传统教材完全依赖教师的模式,更好的激发幼儿学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英语培训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 2.转变教学理念,正确处理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幼儿教师应该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英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切忌急功近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无定法,教师要以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成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让幼儿有一种额外成就感,自己愿意去学,主动去学。语言的主要作用是交流,语言能力的获得并不需要掌握多少语法、词汇和句型,关键在于大量的实践运用。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在语音,语言模仿能力及再现能力强,语音的可塑性大,负迁移小,一定要鼓励幼儿开口说,不怕犯错误,才能形成地道的语音语调。 3.母语与二语习得的联系 母语的习得是通过一种很自然的交流方式获得的,这种“全浸入式”的学习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者渴望达到的效果。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尽量去创设语言环境以达到类似母语学习的效果。搞“疯狂英语”的李阳曾提出用“想象语言环境”的方法来放大外部语言环境的作用,通过刻意的去模仿外国人的语音语调,想象自己在同外国人对话,突破情感压力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儿童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母语和第二语言不会相互干扰,且习得期越早,越容易同时学会几门外语,这一点在欧洲地区很典型。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比较频繁,同时会说几门外语的大有人在,这与欧洲人从小就接触数门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键期假说证明了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但第二语言习得的成效并不完全取决于年龄因素。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内外因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英语习得是教师———幼儿———家长共同给力的结果。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主观能动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英语教育中的“游戏”教学法 【摘要】 在教改全面深入的背景下,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基于幼儿阶段所特有的身心发育特点,要想实现英语教育内容的高效落实,就要求教师要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而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则能够以寓学于乐的方式来实现幼儿英语教学的有效落实。本文针对幼儿英语教育中游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展开了研究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幼儿英语教育;游戏教学法;应用;研究 幼儿英语教育作为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要想实现英语教学的高质量落实,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的创新教学方法,在明确幼儿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并实现对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游戏本就是幼儿的天性,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幼儿英语教学中,则能够以兴趣为老师,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促使幼儿在游戏与娱乐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实现对幼儿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将游戏教学方法应用于幼儿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将游戏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应用,能够在实现幼儿英语教学有效落实的基础上,为实现对幼儿智力的激发以及能力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使然,结合教学内容来实现相应教学游戏的设计,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促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得到了开发,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挖掘与培养,进而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均衡成长奠定基础。此外,幼儿英语教育是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英语发音的锻炼能够为日后学习好英语、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提供保障。因此,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幼儿英语教学中,能够在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成才。 二、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所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目的性与激励性。首先,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目的性为出发点,即结合教学任务与目标来实现游戏的设计,而并非是漫无目的的随意开展游戏内容。在整个游戏中,幼儿能够通过英语的熏陶与口语的练习来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进而以寓学于乐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其次,激励性。为了充分的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需要制定一定的激励对策,在游戏的过程中,营造出竞争的氛围,对于获胜的个人或者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以促使幼儿在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中不断进步与提升。第二,适应性与趣味性。教师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要确保游戏的适应性,掌握好游戏的难易程度,确保以简单易懂的句子来实现游戏设计,并保证游戏具备一定的挑战性,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有所获;同时,游戏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结合幼儿实际需求特点来实现游戏的设计,以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在幼儿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策略 1、明确幼儿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实际应用游戏教学法来落实英语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幼儿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强化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角色的分量,进而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确保游戏教学法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要组织好游戏教学法下课堂教学的组织纪律,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游戏中,并引导学生出色的完成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2、注重幼儿对游戏的反应,创设游戏教学情境要想充分的发挥出游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就需要给予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应以充分重视,要在明确游戏对幼儿所带来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对游戏是否感兴趣等这一心理状态的反应来实现对游戏的不断优化,并结合幼儿现有的能力素质来科学设计游戏,确保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并在游戏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实现对幼儿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等。同时,实现游戏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够为进一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奠定基础,以寓学于乐这一教学形式来提高幼儿英语教学的质量。比如:学习水果类英语单词时,以水果蹲这一游戏的设计来进行单词的记忆与发音练习,幼儿能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单词、学会发音,对并幼儿的思维反应能力进行培养。 3、丰富游戏形式,实现游戏内容的合理设置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幼儿能够带着兴趣积极的参与到游戏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实现游戏形式的不断创新,并要针对游戏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幼儿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的实际特点,并以实际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来实现相应游戏形式的设计,比如在讲数字1~10的英语单词时,教师可以以歌曲的形式来进行落实,在唱唱跳跳中促使幼儿记住这些单词,并学会相应的发音。同时,针对游戏内容的设计,教师要明确幼儿感兴趣的方向,并且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在幼儿认知的范围内实现对游戏内容的科学设置。比如:幼儿本身活泼好动,在讲述跑跳推拉这些动词时,教师就可以以相应动作卡片的绘制为基础,让幼儿说出动作对应的词;然后教师说出这些单词后,让学生做动作,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划分,通过比赛来评出做的最好的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每个人获得一颗小星星,每个小组积攒够十颗星星时可以兑换成一个骑士印章。实现游戏形式与内容的合理设置,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并促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并提升其能力素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将游戏教学法进行科学运用,能够为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并实现对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出游戏教学法的作用与价值,就要求教师要在明确应用游戏教学法所应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以幼儿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并注重幼儿对游戏的反应,实现游戏教学情境的设置,同时要丰富游戏的形式、合理设计游戏内容,确保幼儿能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以寓学于乐的方式来提高幼儿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杨秋飞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英语教育的多种途径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讲,学习一门语言的最佳时期是3~4岁,这个时期的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最高,语言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最强,是幼儿词汇量飞跃发展以及语音口腔定型关键时期。所以说孩子从3岁入园就开始了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因此,寻找有效途径,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儿英语学习非常重要。 一、英语教育生活化,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言是人和人交流的重要工具,一旦离开使用和交流,就很难学好一门语言。英语学习就是一个听、说、学、用的过程,一旦脱离了使用环境对其的刺激,很快就会将刚刚学过的东西遗忘掉,特别是幼儿。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从一出生,身边的父母就用英语和他交流,那么他一定会把英语当作母语说的特别好。所以说,营造一个学习语言的氛围很重要。幼儿园是孩子学习英语的一个有效途径。孩子刚一进入幼儿园托班,就开始了英语学习之旅。作为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英语贯穿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例如:早上见面时,和孩子说“Goodmorning”,孩子上完厕所要洗手时,和孩子说“washyourhands”,课间休息时说:“Havearest”,像这样,把生活中经常要使用的话转换成英语,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就学会了简单的日常用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幼儿回到家中,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也适当的使用英语,这样加上白天在幼儿园接受到的英语语言刺激,将会对孩子学习英语起到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二、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在参与和承担角色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意义。例如:在学习水果的单词时,教师可以制作多种水果头饰,分别带到孩子的脑袋上,并告诉孩子们带上哪种水果的头饰,自己就变成了相应的水果,然后每个人进行自我介绍,”Iamapple”,“Iampear”,“Iambanana”……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让孩子们熟悉水果的名称,游戏过程中头饰需要轮流换带几次,让幼儿每样水果的角色都体会一次。角色扮演是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幼儿非常钟爱的一款游戏。 三、合理使用电教设备,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语言刺激 教学是一个讲究方式、方法的过程,合理的利用教学道具,不仅仅可以降低教师的授课难度,还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授英语单词时,可以利用单词卡片;教师在教授简单句型时,可以利用电视播放教学光盘;教师在教授英文儿歌时,可以利用录音机。利用电教设备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提供给幼儿更多的信息刺激。同时,电教手段的优势在于有色彩鲜艳的动画可看,有悠扬悦耳的声音可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符合幼儿对新鲜事物吸引的思维模式。因此,幼儿园可以利用早上孩子入园或者吃饭时间,用广播播放简单的英语儿歌,轻松悠扬的音乐不仅能放松孩子的心情,还能增强幼儿的律动感,幼儿可能听不懂歌曲表达的意思,但是长时间的音乐刺激下,孩子很快就能哼唱出来,在不停的哼唱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练习了口语。同样,在幼儿课间休息时,教师利用电视播放英语小动画,在新鲜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共同作用下,提供给幼儿一种身临其境的语言环境,对幼儿培养语感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 四、创设英语物质环境,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积极性 所谓英语物质环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幼儿各个活动区域进行环境布置(包括物品摆放、墙壁装饰等)、物质环境的创设应体现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装饰的物品一定不能脱离课本的知识,否则就失去了布置的意义。教师要时刻谨记你所布置的空间是用来让幼儿接受教育的,是幼儿主动进行口语表达的小课堂。物质环境的创设需要灵活多变,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而不断更新,要与当前的英语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幼儿每天到活动区域进行活动时,眼睛会受到环境的刺激,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之下,潜移默化的接受到英语教育。 五、引入奖励机制,激发幼儿参与语言学习的热情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3~12岁的孩子都是好强,好玩,好动,好学,好表扬的心理,如何让他们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上的每项活动,奖励机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奖励机制在运用的过程中应遵循从面到线,从线到点,即全体的奖励,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奖励,个人之间的奖励。合理的引入奖励机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时刻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控制课堂纪律。3.吸引幼儿注意力。4.提高课堂幼儿参与度。5.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适当的组织一些教学活动,并配以各种形式的奖励,以表示对胜利者的赏识,对进步者的鼓励。教师可以说一些鼓励的话,如“Good”“Wonderfu”l“Youareclever”,或者给表现好的幼儿一朵小红花、一个漂亮的小粘贴,任何一种小奖励都会赢得孩子的欢心,增加他们继续好好表现的想法,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多种实践表明,幼儿园英语教学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发展,开发幼儿的语言天赋,刺激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多年的教学案例,幼儿园的孩子可以熟练说出日常交际用语,清晰的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愿,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歌曲等。幼儿在幼儿园期间,正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只要教师和家长合理利用这段时间,掌握正确的途径来引导幼儿,孩子的学习英语的质量一定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作者:田翠娟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矿区服务事业部外围物业管理公司创业未来星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发展英语教育论文 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环境上的匮乏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需要相应的环境,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英语活动还是孤立的教学活动,缺少良好的学英语的、耳濡目染的语言环境及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不能学以致用,甚至不会运用,英语教育遇到很大的难题。 二、幼儿英语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幼儿园英语教育一定要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一边研究,一边教学;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英语教育的科学性,并为幼儿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此,要根据英语知识结构、英语教学的规律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语言发展的规律等全面考虑幼儿英语教学,并进行研究。如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写、方法的研究及环境的创设等。 (一)目标的确定目标是行为的指南,我们应本着全面发展观、幼儿的兴趣特点以及幼儿最大的接受能力等提出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及任务,这就需要研究幼儿在学习英语中,接受能力与学习水平究竟怎样,从而确定目标,指导实践。 (二)内容的选择目标要通过教学内容才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以目标为导向,以各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前提选择内容,所选的内容一定是为幼儿将来的身心发展,一定是经过幼儿努力可以学会的。所以,哪些英语教学内容可被幼儿接受,可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研究与探讨。 (三)方法的采用方法是实现目标、贯彻要求的手段,手段不当,就可能出现“欲速则不达”的后果。为此,在幼儿英语教育中应采用哪些方法是很重要的,我们应借鉴已有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幼儿英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幼儿英语教育的组织形式,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四)环境的创设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环境,幼儿英语教育更离不开语言环境的熏陶,如何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就幼儿英语教育方面,本文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了两个解决策略,即在目前英语教育还未正式纳入幼儿园教育计划、还没有成型理论做指导的情况下,必须慎重聘用教师,必须重视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幼儿英语教育质量,为幼儿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杨丽丽单位: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探求幼儿师范学校英语教育的创新 1幼儿师范学杻英语教学中反思教学的含义 (1)目的性 例如教师在讲授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语法一课时,目的性很明确,本节语法课意在教学生识记定语从句的分类及意义,理解并掌握定语从句在日常用语中如何运用的知识技巧。教师通过讲解可给同学们总结出:在英语语法中,根据定语从句与先行词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将定语从句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两种。限制性定语从句在意义上与先行词关系密切,是不可缺少的定语,如果去掉,主句的意思就不完整或失去意义。从句与主句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不用逗号分开,关系代词作宾语时可以省略。引导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有who,whom,whose,that,which丨关系副词有where,when,why.例句1:Thisisthecomputer(that)Iboughtformysonyesterday.这是我昨天为儿子买的电脑。例句2:TheforeignerwhovisitedourschoolisTom''''sEnglishteacher.参观我们学校的这个外国人是汤姆的英语老师。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主句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只是对先行词作些附加说明,如果去掉,主句的意思仍然清楚,这种从句和主句之间往往用逗号隔开。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与限制性定语从句略有不同,除that,why不能引导外,其它都可以。例如:HeisAmerican,whichIknowfromhisaccent.他是美国人,那是我通过他的口音知道的(which指代整个主句的内容)《Sheheardaterriblenoise,whichbroughtherheartintohermouth.她听到一个可怕的声音,这使她非常害怕。以上可以说就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目的性。 (2)实践性 反思是与行动紧密联系,反思离不开行动,反思教学是在课堂中对教学进行反思,需要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解析,然后采取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在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各个方面的问题时,必须与行动相联系,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思考,而不付诸行动,这样的反思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教师更不可能获得成长和发展。不通过实践检验,教师只是为了反思而反思,而没有运用他们获得的新理解来改进教学实践,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思。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举出经典句型实例进行讲解,这是教学反思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特征表现。经典例句如下:EllenwasapainterofMrdsandofnature, .,forsomereason,hadwithdrawnfromallhumansociety.Awhich,BwhO)CwheretDwhom。解析如下:题干的意思是埃伦是一个画鸟类和自然的画家,出于某种原因,他已退出了所有的社会活动。forsomereason是插人语,可将其去掉,这时可以注意到该复合句中缺少主语。根据从句的语意可确定该从句的主语应是指人的,由此可确定答案为B。该从句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其先行词为apainter。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同学误将birds和nature作为从旬的先行词,从而错选which。再例如:By16:30,‘wasalmostclosingtime,nearlyallthepaintingshadbeensold.AwhichtBwhentCwhat.Dthat。解析:句意:到了16:30,差不多是关门的时间了,几乎所有的画都卖完了。此例句的定语从句缺少主语,使用关系代词which引导。When是关系副词,what不能引导定语从句ithat不能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因此答案是A。通过教师对以上例句的讲解和分析,使同学们很快地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反思的意向,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又为同学们进行要点的分析和思路的理清,这就是教师与同学们在知识的反思和教师教学的反思中共同完成了反思强化这一实践行动,这便是教学反思中的实践反思,这也是教师与学生在反思中共同成长的实际体现。 (3)即时性 反思教学强调时间的短暂,毎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有限的,不可能容许教师长时间停顿下来仔细思考,否则,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就会被打乱。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多是一些突发性亊件,是我们先前不可能预测到的,因此,快速?反应式反思教学要求幼教老师保持冷静的头脑,思维的敏捷性和如何处理问题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教师在这种反思水平上作出的所有反应是惯性的、自动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新手教师对同一问题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2结语 总之,幼儿师范学校在英语教学中的教法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可完成的,是要经过广大的幼教英语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及课后教学反思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并通过努力探索,集思广益,共同来完成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丰富教学思想,以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目的。 作者:姚丽华单位:内蒙古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园英语教育 一、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遵循幼儿英语学习规律 教育指导应当以学习理论为依据,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目前幼儿英语教育理论界对幼儿英语学习规律的研究不足,而现实中幼儿园英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的英语学习规律,或是照搬小学英语教学方式,或是借用幼儿园教育其他领域的教育方式,而忽视了研究幼儿园英语教育的领域特殊性,在开展的有效性上存在很大问题。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首要研究并遵循幼儿英语学习规律,从幼儿英语信息的输入、认知加工、输出,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创设相应的英语语言环境,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尤其应当正确看待幼儿英语学习的“关键期”,提供多种通道的可理解性输入,在英语与汉语的关系上进行正确而恰当的引导,在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同时应当注重培养幼儿对英语的积极情感,并使之成为长期英语学习的动力。可见,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开展首要尊重幼儿英语学习规律,并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 二、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定位准确 幼儿园英语教育是新时期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其兴起和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幼儿英语教育在历史上带有“西方中心”的色彩,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崇洋”性质,时代的变化要求重新审视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地位;此外,幼儿期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幼儿外语学习机制和规律也决定了幼儿园的英语教育与其他年龄段的英语学习有不同之处。因此,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开展应当有准确的定位。首先,对幼儿园英语教育本身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我国母语为汉语、并无官方的第二语言使用的情况下,目前幼儿园开展的英语教育实质上是外语教育。遵从母语语境中幼儿的外语学习规律,就应当区分其与生活在多语言背景中幼儿第二语言或双语学习明显差异。认清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性质是对英语教育定位有重大影响。其次,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有准确的目标。目前实施英语教育的幼儿园在目标定位上千差万别,但其共同的特征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此开展“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其中提及有关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及文化意识等目标要求,在实际运用中也让位于“知识传授”。有效幼儿园英语教育在目标定位上,首先应当将幼儿作为一个全人来考虑,将英语教育作为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英语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终身发展受益的品质;应当培养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对多种文化开放、宽容的心态,同时能够尊重本民族文化,并以本民族文化为荣。其次才应当关注英语教育的语言层面,培养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英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当注意的是,有效的幼儿园英语教育目标定位的两个层面是相互融合的,如具有多元文化的意识也应当首先对英语感兴趣等。只有这样,幼儿园英语教育才不会偏离幼儿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幼儿园英语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开展首先应当了解幼儿语言学习的生活性,即幼儿是在生活中接触并了解语言的,而远非仅仅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强调幼儿教育和课程的生活性本质,布鲁纳在对幼儿语言的研究中也提及幼儿外语在生活中使用的重要性,即幼儿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只有在真实生活中有用武之地,才能真正转化为有效的活语言。因此,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注重为幼儿提供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机会,并加强英语教育的生活性,这也是从生活性的高度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的首要要求。 2、从幼儿园英语教育教与学的主体——教师和幼儿来看,有效的幼儿英语教师首先应当对英语学科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并有一定的英语文化素养;其二,教师应当给予幼儿充分、完整而又连贯的英语刺激,可用中文进行必要说明,但信息量不能超过英语,以培养幼儿听英语的习惯;其三,教师应保持相当的热情,给予幼儿正向、积极的评价和反馈,使整个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活动之前、之中、之后及时反思和自我评价,不断调整和修正教学。同时,进行有效英语学习的幼儿应当具有较高的参与性,能专注地,持续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并具有一定活动性的。 3、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内容来看,有效的幼儿英语内容首先应当关注幼儿的已有水平,根据幼儿的英语能力选择不同难度层次;其次应当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从日常交际中选取素材,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语用能力,达到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其三应关注英语教育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如采取与幼儿园学习活动相应的主题内容,中英文配合进行;其四应注重内部的逻辑性,新内容应有一定的重复、巩固和练习,使幼儿的发展循序渐进;最后,有效幼儿英语教学内容还应注重与小学内容的衔接,不能为了一味地按照小学标准提高难度,甚至超过小学水平。这样不仅为幼儿学习增加压力,也因重新教学而浪费了资源。 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过程来看,有效的英语教育过程应当始自充分的教学准备,即对幼儿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教育目标和准备教案。教案的设计应当留有充分的余地,使教师能灵活调整;有效的英语教育过程的开展得益于良好的教学策略。策略的选用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并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够根据幼儿某阶段的需要和学习程度进行调节;有效的英语教育过程的保证源于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应创设机会形成互动场景,提问应根据内容和幼儿反应提出有难度层次的问题,同时还应对幼儿的反应给与积极的回馈和评价,使幼儿感受到参与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有效地学习。 4、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时间利用上来看,有效教学时间在总教学时间中的比重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学时间分配中的突出问题是教学管理时间比重过大,教学准备和分配时间较长,有效教学时间缩短。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减少教学进程中的准备时间,通过将分配环节变为教学环节来提高分配时间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教学价值在于质量而非秩序,能够容忍幼儿积极参与形成的“混乱局面”,减少教学管理给幼儿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时间,增大有效教学率。 5、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环境角度来看,有效的英语教学环境应当是支持性的环境,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安全、心理环境的相容等方面。班级中的英语区角应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幼儿在日常活动中也能够关注到英语区角,并利用区角中的英语信息进行活动;有效的英语教学环境还体现在教具的使用上,教具应丰富多样,并尝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或是采用刺激幼儿多种感官发展的教具;此外,有效的英语教育环境还体现在英语活动的氛围上,应当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氛围,教师充分意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洋溢着关爱的教学氛围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英语学习。 四、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创设情景教学法 幼儿处在人一生中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正常的教育情况下,此阶段幼儿词汇量已发展到3000个左右。由于此时幼儿对语言的学习完全凭借听、说来发展提高,这同样为幼儿学习第二种语言提供了可能。因此利用多种渠道,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儿的外语学习十分重要。幼儿英语学习主要途径来自说、交往,但是良好的物质环境,在其发展中起着促进作用。这里所讲的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师根据幼儿英语的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安排一定的情景画面、活动道具和动手材料,在观察、操作、游戏中,引发他们对英语的反应和使用。 1.利用墙面布置。墙面布置是幼儿园环境中面积最大,最为醒目的画面。它如同一幅幅大的广告,浓缩着教育内容和目的,给幼儿以直接的刺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是,我们在室内、楼道、盥洗室等地,根据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的画面,写上相应的英文句子。如:幼儿饭后在楼道内散步,我们画上几个小脚印,写上Goforawalk或takeawalk(散步);在图书角画有一张嘴,上面竖着一个食指下面写有Pleasebequiet(请安静),在洗手池上面画有小朋友洗手和小水滴,水滴上写有Pleasewashyourhands(请你洗手)等等,这些有趣的画面,幼儿虽然不认识上面的字,却知道是英文,看到时就会引起对英语的反应和使用,画面都在无声地给幼儿一种英语提示。在有鲜明主题的大墙面上,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水平进行设计。如:小班教育幼儿爱幼儿园,我们分三个阶段教给幼儿,首先是Wegotokindergarten(我们去幼儿园),然后是Weareinthekindergarten(我们在幼儿园),其三是Wearehappy(我们快乐)。这样既对幼儿进行了入园、爱园的教育,又教会幼儿用英语表达清楚画面的意思,发挥了墙面环境的多种教育功能。 2.创设英语角。英语角是一个让幼儿通过对图片、实物、头饰、贴绒、立体沙盘等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在游戏中运用英语的一个区域。教师的作用是投放材料进行引导。如:小班在学过苹果、梨、桔子等水果名称后,教师设置了1棵立体树,在角中放些橡皮泥,未涂色的水果卡片,幼儿捏出或涂色后用曲别针挂在树上,幼儿一边操作,一边说,英语得到反复的练习,而捏的能力、涂色的能力同时得到发展。有时幼儿会问桃子怎么说,西瓜怎么说,教师便教给他们,这样变被动学为主动要学。再如:在学习人体器官后,教师准备几个不同的组合人,在活动角中引导说:“我今天给自己画个像,你们看。”边出示各部分边用英语说:“Thisismyhad(这是我的头),Thisismyeye(这是我的眼睛)Thisismynose(这是我的鼻子)。”幼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争着来给自己画像,嘴里大声说着Thisismy…由于英语角的有趣和可操作,所以深受幼儿喜爱,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的场所。 3.设置游戏场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英语学习中,寓教于游戏之中,发挥幼儿无意注意优势,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对他们语言的掌握有很大作用。一次中班学习红、黄、兰、绿、白、黑几种颜色时,教师组织幼儿玩“汽车展览会”的游戏,幼儿每人手中一辆汽车,听音乐开进展厅,大厅内分不同颜色的汽车展区,幼儿按标志停放,然后教师边引导参观边教颜色和句子,同时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汽车,如Thisismyredcar(这是我的红色的小汽车)。幼儿为了把自己开的汽车介绍给同伴,便努力地去听、去学、去说,这样活动中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在参与,在反复地听、说中记忆、学习。再如在学习马、牛、羊、猪、鸡、鸭时组织幼儿玩“参观农场”。 总之,我们从实践中感到,幼儿园进行英语教育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创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欢乐和兴趣中学习。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学前英语教育论文 一、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英语教育的重心 幼儿期的语言习得源于听说,也就是口语交流,而读写能力则需要幼儿的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可以在听说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第二语言习得也不例外。幼儿期作为语音发展的关键阶段,使其更容易获得第二语言觉知。如果这一时期幼儿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听说训练,不仅有益于培养其语音意识,也将成为其进一步交流的基础。其中“说”不仪反映了幼儿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和幼儿外语信息加工水平,同时也是幼儿运用外语的主要形式,体现了语用价值。因此,对幼儿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幼儿英语教育的重心,也是衡量幼儿英语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 (二)交流能力是幼儿英语教育的关键 充足的运用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基础,相关研究认为幼儿的英语学习必须在运用中进行。由于幼儿的学习离不开日常生活整合,因此在生活中进行英语会话练习是幼儿英语语言习得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加强以听说为基础的幼儿英语语用能力也就是交流能力,这也是幼儿英语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三)多元文化意识和知识是幼儿英语教育的深层次要求 通过幼儿英语教育,丰富幼儿的多元文化知识,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是学前英语教育的深层次要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幼儿在学习英语的同时需要通过不同途径对异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了解,逐步培养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开放和兼容性格,有利于培养幼儿合作精神,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此外多元文化教育也是对外语教育本身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其脱离英语作为单纯的语言工具的狭隘范围,从而使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具有更为广泛的价值。 二、幼儿外语教育对教师的基本素质的要求 教师在幼儿外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儿童时,如何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综合素质。 (一)心理素质 首先,学前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幼儿的表情和以及行为上的变化进行及时准确的捕捉,并依据这些变化对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并将其思维时刻引向教学活动的中心。其次,学前英语教师必须具有富于感染力性格魅力。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像演员一样富有感染力,通过综合调动语言、体态、表情等各种要素以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对儿童有一颗爱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用心灵来感受和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并依此为情感基础,真正与儿童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以情感体验为纽带使儿童获得学习知识的快乐感。 (二)语言素质 首先是英语知识。任何语言都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组成一种符号系统,并由二者的相互关系构成语言系统。因此不论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英语学习,都不可避免地要去结识相应的语言规则,同时还需要学习和掌握构成该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项基本要素,因此英语知识是一个幼儿英语教师的必备素质;其次是英语技能。英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这些技能不仅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同时也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其中的听说能力对于学前英语教师更为重要,毕竟听说能力开发是学前英语教育的重心;最后是文化背景知识。语言运用能力是幼儿英语水平的重要的标志。而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学前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英语基本技能还需要了解英语母语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相应的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三)教育理论和技能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还要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和技能素质。首先幼儿英语教师要具备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以及学前组织管理学等知识。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能根据儿童智能发展特点和外语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要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技能。例如,幼儿英语教师要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舞蹈知识,在教学方面要具有边弹边唱、伴奏、编舞的能力和音乐教学的技能技巧。 三、幼儿外语教师培养的基本策略 (一)英语教师的幼教化 1.培养思路 幼儿英语师资问题是影响着幼儿英语启蒙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鉴于社会上闲置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较大,可以作为幼儿英语教学的重要师资来源。但她们绝大多数不是幼儿师范毕业,甚至不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这一群体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缺点是不熟悉幼儿教育。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考虑此类闲置的英语人才经过适当的培训后充实到幼儿英语教师队伍中去。 2.培养方法 一是聘请幼儿英语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以及优秀的幼儿英语教师,对这些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培养重点放在幼儿英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上。二是组织幼儿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和研讨,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运用的创新设计和实验。 3.培养目标和要求 首先,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力求简明、实用。如:基本知识以学前心理学、教育学的实际应用为主;其次是双基训练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培训活动尽量放在课堂上,通过授课教师与培训学员教学互动,促进学员感知和领悟所学知识;最后是学员在工作中提高的能力,例如如何多向其他教师学习、观摩,这是学员上岗之后逐步成熟的又一捷径。 (二)学前教师英教化 1.培养思路 随着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幼儿园英语课程的普及,幼儿英语师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每所幼儿园都配备专职的英语教师并不现实,解决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对部分在职年轻的教师进行英语技能培训,也就是“学前教师英教化”。这种方式为解决幼儿英语教师短缺提供了新思路,并有助于教师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进行英语交流。 2.培养要求和方法 首先在培训内容上坚持基本性,实践上坚持速成性。我国的幼儿教师多为幼师毕业,通过系统培训,胜任幼儿英语教学不存在任何问题。唯一的欠缺就是英语语音基础和英语教学方法。因此,具体培训内容应以此为重点,保证培训质量和实用性。其次在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上,要考虑幼儿园的工作特点,采用节假日培训、邀请专家上门培训以及到先进幼儿园观摩学习等多种方式灵活进行。 (三)幼儿英语师资正规学历教育 幼儿英语师资正规学历教育是最终解决幼儿英语师资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部分大学已经开设了“学前英语师资专业”。这些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不仅注重幼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还对英语课程学习进行重点强化。在课堂教学上较多采用“模拟教学”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在设置内容丰富、贴近幼儿英语教学实际的校内学习和实践活动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到幼儿园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经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毕业,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毕业后完全能胜任幼儿英语教学工作。 (四)幼儿英语教育科研及教研活动 幼儿英语教育科研及教研活动是提高幼儿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相关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英语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及时了解幼儿英语教育的最新动态。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彩,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四、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培训与资格认证 学前双语教育师资是幼儿园理想的英语教师,也就是幼儿教师英语化,英语教师幼儿教育化。而打破单一的教师培训体系,实行幼儿教师培训一体化,将幼儿教师的职前与在职双语教师培训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建立多样化的幼儿双语教师培训体系,为幼儿英语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师资保证。持证上岗是目前我国对幼儿教育的明确要求,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及时出台“幼儿园英语教师任职资格”方面的文件,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师资规范问题进行界定。 (二)将培训与研究结合 相关教育研究的进步,是幼儿英语教育健康发展的理论保障,因此在幼儿英语师资培训中要力求推广相关的研究成果,把幼儿英语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师资培训的内容。幼儿英语教育科研与师资培训的整合,一方面可以通过将幼儿英语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同步进行,通过研究活动达到培训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幼儿英语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异步进行,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在职幼儿教师能将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和完善;培训主讲教师的要能通过在职教师的教学经验反馈,积极捕捉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的英语教育的早教化现象日益明显。在幼儿英语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幼儿英语教育目的的定位,并提供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是保证幼儿英语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幼儿英语师资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型专业化幼儿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是从根本上解决幼儿英语教育的对策,在这一领域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去思考和研究。 作者:娄沂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英语教育贯穿思路 一、注重幼儿英语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在儿童英语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失去学习兴趣,觉得英语枯燥乏味,就会对英语产生一种厌倦感。幼儿每天能实际接触和感受到的人、事、物,都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这些幼儿喜闻乐见的事物,更能够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幼儿自身为中心的生活经验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幼儿认识世界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我”是幼儿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在生活中,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一切产生探索的兴趣,如姓名、年龄、性别、爱好等等都是孩子讨论的话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幼儿学习表达的方式,灵活运用。如:“IamNancy.”“Iamfive.”“Iamagirl.”“Ilikejuice.”等。以幼儿家庭为中心的生活经验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家是幼儿最熟悉和喜爱的地方,也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许多与家有关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成为幼儿英语教育的内容。如:家庭成员──Dad,Mum,Grandpa,Grandma;居住场所──bathroombedroom,kitch-en;家用电器──TV,computer,fan;家居摆设──clock,table,chair,bed等等,在幼儿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他们很愿意主动学习与表达,并互相交流。以大自然为中心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大自然是孩子生活的乐园,不管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喜欢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探索世界的奥秘。小鸟的家在什么地方?蚂蚁今天在干什么?……他们的小脑瓜里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是他们无比关注的亲密伙伴。这些也可以成为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内容。如:植物———flower,tree,grass,rose;动物———cat,dog,rabbit,tiger,lion,coke,bird,bear;自然环境———mountain,lake,cloud,sea,river等等。 二、重视幼儿一日生活中英语的随机教育,提高幼儿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学习的关键一点在于经常使用,在使用中达到脱口而出,成为一种能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只要善于利用,就可以成为幼儿学习英语的最佳课堂。教师可通过来园活动、离园活动、进餐、盥洗、睡眠等各个环节进行英语教育。来园活动是幼儿一天集体生活的开始,早晨接待幼儿时,是教师进行个别教育的很好机会。每天早晨,教师亲切地用英语问候:“Goodmorning!”幼儿听上几天就会回应老师:“Goodmorning!”在父母接孩子的时候,师生可以互道“Goodbye”……这些对话,不仅让幼儿理解和运用了简单的礼貌用语,而且培养了幼儿“说”的兴趣和文明礼貌行为,提高了幼儿运用英语的能力。进餐前,洗手时教师用英语要求“PleaseWashyourhands”(请你洗手)。在吃饭时,教师介绍饭菜,告诉幼儿米饭(rice)馒头(steamedbread)、鸡蛋(egg)、西红柿(tomoto)等名称,还可以请值日生来做“分盘子(dish)和勺子(spoon)”的工作。其他如请喝水,请拿水杯,请收玩具,上床睡觉,起床等,幼儿不用刻意去学,天天听好几遍。这些需要在专门教学中学上很长时间的大量词汇、句子,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听熟了,记住了。 三、注重英语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扩展幼儿运用英语的范围 目前的幼儿园英语教育忽略了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把英语当作一门专门的学科来学习,而不是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其实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都可以与英语教育内容达到整合。幼儿英语教育可以和健康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如:户外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是由一群幼儿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请一名幼儿当狼说时间,从1点说到12点,然后狼开始转身追逐幼儿,目的是练习幼儿四散跑的能力。游戏语言就是简单的一句日常生活用语:“现在几点了?”(Whattimeisit?)这个游戏是幼儿熟悉而喜爱的,于是,教师改用英语让幼儿玩《Whattimeisit,wolf》。仅此一句话在一遍游戏中重复1、2次,轮流当狼的幼儿用英语从1说到12报时,这样句型、数字、时间很快都被理解、学会了。幼儿英语教育还可以和社会交往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如一次我们在进行“小鬼当家———超市购物”的社会实践活动,一个孩子想拿货架上的物品,可是他太矮,够不着,主动跟我说:“老师,你帮帮我,好吗?”我迟疑了一下,心想,这不正是一个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吗?我蹲下来说:“Youshouldsay:‘Canyouhelpme?’”开始他们很迷茫地看着我,我就再重复一遍,并指指他们说:“Youshouldsayit.”我接着又加重语气说:“Canyouhelpme?”他们好像懂了我的意思,迟疑地说:“Canyouhelpme?”我赶紧回答说:“Yes,sure!”而且连忙大声表扬:“Good!youaresuper!Ilikeyou!”旁边的小朋友也赶紧模仿:“Canyouhelpme?”这样幼儿所学语言在其他活动中得到巩固、练习,久而久之,培养了幼儿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并解决了英语与其他学科泾渭分明,学时才说,上课时才用,平时放置脑后,容易遗忘的弊病。幼儿园英语教育是幼儿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我们应当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教育的规律出发,但就教育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所做的实践与探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今后我们会提高自身素质,将英语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相信幼儿英语教育定能结出硕果,成为基础英语教育中一朵盛开的奇葩。 作者:才晓静工作单位:山东省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中社区泵公司幼儿园
化学与生活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摘 要:化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化学这门课程的时候更要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化学的内涵,同时,将所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初中开设化学的课程,是学生接触的新课程之一,通过教师结合实际的生活情景,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实际;联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了现实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并不陌生,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生活中找到解决化学习题的方法,又能够利用化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和学习潜能。 一、联系实际生活引入课题 初中的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保护生存环境》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改善大气质量、爱护水资源、垃圾资源化的实际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进入主题,讲解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就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感觉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懂得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分析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是学生接触的新课程,为了使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接受新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通过开展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学生学习的时候会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实验,将含盐类的晶体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其溶解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化学思想,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学到的知识太少,远远达不到自己的需求,增强了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教师将实际生活与课程中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并更好地在生活中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化学与生活论文:化学教学与生活教育 摘 要:化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化学教育;生活经验 一、加强化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的教育教学 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在介绍与社会生活内容相关联的化学知识时,应适当地去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用化学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甚至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如课本中讲到硫酸钡可用于钡餐,可以问学生钡餐喝下去在医院里是如何检查的,为什么可以在X光下检查胃及消化道是否发生病变,硫酸钡对人体是否有毒,硫酸钡最后怎样排出体外的等。 又如大家听说过鸡蛋、牛奶与豆浆对中毒的病人可以用作急救药,这是什么道理? 鸡蛋、牛奶与豆浆的营养丰富,含有大量蛋白质。蛋白质有个特点,碰到重金属离子,例如汞、铝等金属离子会发生变性。重金属离子进入人体时会使构成人体的器官和血液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作用,造成中毒。这时,给病人服牛奶、生鸡蛋白与豆浆后,食物中丰富蛋白质会和重金属离子作用,于是就减轻了中毒的毒性。同时,这些食物还给中毒虚弱的病人提供营养,有助于病人康复。 这些化学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了解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激发他们去观察生活去思考调查化学现象,从而更好的去生活、学习。 二、加强化学与自然环境联系的教育教学 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已迫切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虽然中学生尚不能全面理解臭氧空洞的变大会有什么危害,长江三峡建设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很多学生也无法真正懂得赤潮的形成及其后果。但是我们通过可以接触到的一些化学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思路,增强他们的意识,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化学现象,善于利用化学知识。 如在讲到化肥知识时,可以问为什么农田不能多依赖无机肥、土壤改良的措施;在硫酸及硝酸工业教学中可以问他们问何为酸雨,酸雨的危害有哪些,从而进一步阐述人为什么要进行尾气吸收,为什么尾气处理。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此类问题更丰富,与生活更贴近,如白色污染问题、问题、无铅汽油问题,以及近年来发现的英国的疯牛病问题,比利时的二恶英问题等。这就有助对学生环保教育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地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教育教学 生活中会遇到有许多废旧无用的东西:旧书报、牙膏皮、旧电池、废钢铁、碎玻璃、骨头……其实,这些生活中的废弃物品通过化学手段的改造,也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废钢铁制品可以回炉炼钢,十吨废钢铁可以炼出九吨好钢。有趣的是,炼优质钢还必须在原料里掺一点废钢铁呢!纸上写满了字,撕碎了,纸里的植物纤维仍然存在。送进造纸厂,打成纸浆,经过化学漂白,雪白的、平展的纸又出现在你的面前。各种碎玻璃投入玻璃熔融池熔化后,可以重新吹制成各式各样的玻璃制品。塑料凉鞋老化后,变硬,开裂,不能再穿了。可是,塑料并没有消失。把各种废塑料按照化学成分分门别类以后,只要是热塑性的塑料,如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加些增塑剂、抗氧化剂和颜料,再熔化均匀,崭新的塑料制品又生产出来了。有的废品站还上门为工厂、商店从废液、废渣里回收贵重金属。照相馆、电影制片厂排放的废定影液里,含有宝贵的银。怎样才能拿到它呢?加进硫化钠饱和溶液,废水里的银离子变成黑色的硫化银粉未,沉淀下来成为“银泥”。这黑漆漆的银泥经过灼烧,加硝酸溶解,得到硝酸银溶液,再在电解池里还原为银。 四、加强化学与时代科技发展联系的教育教学 化学与其他理工科一样,作为自然科学,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社会却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具有时代气息,能结合时代要求教授知识。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接触到一些新产品和新材料,我们可以适时地鼓励学生去了解这些产品或材料的组成部分、合成、制造方法、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副作用。比如日常生活中塑料包装代最初生产出来时,以它方便、快捷的作用深得人们的青睐,而目前其降解难的问题却深深困扰着人们,多鼓励学生去作一些深层次的探讨,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社会发展与化学有关问题,如资源的开发、新材料的合成、新药物的研制等,都要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知道其他相关科学如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是与化学科学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化学与科技的关系。 五、加强化学与卫生健康相互联系的教育教学 现代人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问题,日常生活中许多健康知识都和化学知识有着联系。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时,可以介绍二氧化硫在日常用途中的利弊。为什么可以用硫磺熏蒸食品?因为在硫磺的熏蒸过程中会与氧气结合产生二氧化硫,不法商贩利用其来漂白或增白食品;同时二氧化硫又有杀菌作用,可被用来防止食物腐败,延长保质期。可是二氧化硫遇水后会变成亚硫酸进入食品,不仅会破坏食品中的维生素B1,还能使钙形成不溶性物质,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游离的亚硫酸对人的胃肠还有刺激作用。如果熏蒸食品使用的是工业用硫,人食用后还会发生更严重的中毒。因此在食用这些用硫磺熏蒸过的食品前要用清水多次浸泡,这样可以降低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残留量。 化学学科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本身有其抽象性、逻辑性,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发化学学科的趣味性、实用性,结合社会生活的事例进行教育教学,多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更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社会责任的加强,具有重大的意义。 化学与生活论文:信息技术在《化学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苏教版高二化学《化学与生活》中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教育特色,在该文中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该册教学中,并提出相关运用策略。新课标下,《生活与化学》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该课中可多处应用计算机软件,相关网络,尝试性地引导学生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通过信息媒体获得不断更新知识的渠道。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生活 化学 获取 知识 正文: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使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现代化技术教育的主要手段,即把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 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深化化学学科教学.,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在《化学与生活》教学上,会使生活中化学教学更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牢固性,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整合的通常有几种模式:交互式网络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以局域网为依据,以多媒体信息为传输媒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呈现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由老师提出问题,给出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在复杂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去研究和发现隐藏在问题和学习材料中规律,获得新知识、方法及情感体验;以教师为主导的“演示型”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整合授课模式,授课容量大,媒体信息直观、生动、形象、丰富、被公认为是化学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认识以及实施的具体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可以达到优势互补 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传统的教学手段,如依靠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的爱,通过教师富有启发式的讲解、恰当的肢体语言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清晰的板书、规范的实验操作等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化学课堂教学既要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又要重视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发挥各自的优势。化学课堂教学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获得和呈现化学教学所需的丰富资源和素材,通过教师的剪辑、重整、创造和合理呈现,通过学生对其自身作品和成果的展示,均可使化学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尤其应用在《化学与生活》教学上,更能体现两者结合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的核心是―优势互补。整合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为提高我国化学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从化学学科的主要特征看:第一,化学是一门从原子、分子水平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具有微观性和动态特征;第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面临着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有毒、有污染、有危险的实验,常规操作难反应或操作困难的实验;第三,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一些概念、原理、反应过程等很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第四,化学更是一门应用很广的学科,它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能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多媒体的呈现,使信息量大、质量高,网络化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其突出的功能和主要表现是:①可以动态模拟展示微观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的运动状态、形成过程,将摸不到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②可以通过录像将有毒、有严重污染的和难以操作的实验播放给学生,也可模拟组装那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③通过图片,摄像直观生动地反应化学与生活、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及化学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④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对话、合作和讨论。形成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的态势,学会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进行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的大潮中,我校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改进,总结出以下有效且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1.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整合” 这种课型容量大,其丰富生动的直观媒体信息,被公认为是实施化学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有些有毒、有危险的药品与实验以及常规方法难于实现的化学反应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某些不易观察或用普通方法不易操作和实现的化学实验,易造成环境污染,而学生又必须知道的一些化学内容,现代化工设备与工艺流水线等,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动画模拟。常规实验教学的不足和缺陷,可通过网络教学来弥补。化学概念与原理抽象度较高,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用其他方法或手段效果不理想或难于实现的教学内容,如化学反应历程的模拟,网络教学可大显身手。 此类型的整合课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多媒体素材库、计算机、大投影等作为新的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需要先由教师启发精讲,然后运用媒体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分析讨论、对比归纳,完成意义建构。这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教育界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模式一)可以简单地归纳为:“设疑激趣―启发精讲―媒体辅助(创设情景、提供资源)―分析讨论―对比归纳―练习强化―总结”六个环节。 2.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整合”课 此类整合课的教学环境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这类整合课的一般思路是,一、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包括必须的网络知识学习)以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二、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应自主的决定学习方式(登陆注册或上网查询)尝试性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三、利用BBS\NETMEETING等手段,开展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四、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予以关注 。 此类型的课按照学习内容又分为局域网或网络教室学习。通过局域网的开放式网络环境教学,学生可以再互联网上寻找学习资源。一般是围绕课题,课下寻找资料,完成课题,课上汇报的形式进行。例如我们可以研究课题,《城市垃圾》、《饮水与健康》、《吸烟的危害》、《室内装修对空气的污染》等。学生通过申请,可以把自己选择的课题在网上,作为共同研究的项目。这样,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小组,通过网络等各种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整理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化学与生活论文: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摘要:“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编写的理念之一,本文从新课导入、讲授新课、突破难点、课后小结、课外活动五方面阐述了如何联系生活,进行化学教学,使化学教学在生活“活”起来,让化学教学充满生活的味道,让生活味时时围绕在化学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活;化学;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课程的关键,许多教学方法,如视频演示、分组实验以及演示实验等手段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如果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能够始终坚持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和日常现象,通过选取实际生活中的题材,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教学就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初中化学学习应该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让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源泉,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对实际生活和自然界的化学现象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1.在日常现象中教学生学习化学 从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现象出发,引发出课堂所要解决的化学问题。例如:在学习气体的溶解度时,可以通过讲解为什么一些重要的档案文件必须用碳素笔来书写的问题,进而引入碳的性质;生活中打开啤酒瓶和易拉罐时饮料会涌出的现象,来引入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的问题;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净化水的多种方法逐渐引入水的净化等化学知识。这样做以后,不仅仅把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和生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和实践能力。针对农村中学教学的特点,可以把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农村的实际生产劳动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常见的化肥和农药的性能、使用方法和保管方法,市场上出售的农药和化肥的配制浓度以及配制方法。把化学肥料的化学式和计算常用的氮、磷、钾化肥有效成分的百分比含量等这些课本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结合起来学习,使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再那么枯燥和乏味,同时也培养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使学生们更加的热爱化学。 2.选取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 将实际生活因素融入到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就会使学生非常清晰地意识到他们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是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如,在讲解酸碱度时,很多教师是分组让学生测试硫酸溶液、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这时学生就可能会感到化学毫无意思,相反,如果在实验中让学生测试唾液、学生收集的工厂废水、果汁、洁厕灵等生活常见的材料,学生很可能会兴趣浓厚,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而且课本上根本没有提到,测出来的结果完全是学生们自己的功劳,他们会很有成就感。在讲解“酸和碱”这一章节时,可以讲解一些生活中的小窍门。 3.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充分认识化学问题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理解的延伸和升华。将学生手脚束缚,只是“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绝对是不科学的。在学习中,只有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实践,才可能使学生真正的明白其所学知识的有用价值。如:在讲解氢氧化钙的时候,找雪饼中的干燥剂小包让学生亲手展开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则会非常的高涨,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学生不但认识了氧化钙,同时还感到氢氧化钙离自己很近,并从中感觉到学习化学并不是枯燥乏味,而是十分有意义的。 4.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服务生活 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让它服务于生活。在课外生活中,我们应当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开展力所能及的化学实验并解释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如:生活中利用燃烧法鉴别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自制酸碱指示剂,并对花卉土壤的酸碱性进行检测;对某些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水成分进行分析并了解它们对自然界污染情况,以及如何进行防治;自制冰箱去味剂;建筑与合成材料的性能及应用的了解;对不同种类的钢铁制品进行防锈防蚀处理。通过这些实验与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逐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能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是一门生活的科学,在人的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化学。因此,化学的教学要贴近生活,找化学并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从而达到使学生热爱学化学和会学化学的目的。 5.化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的意义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化学和生活密不可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与问题各种各样。教师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化学,并让其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与用途,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兴趣,激发其热爱化学的情感与努力学习动机。例如:为什么发面做面包需要用小苏打?为什么衣物上的油渍能够用汽油洗掉?还可以在课堂上联系教学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不能用工业酒精做饮料酒的原因,这样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化学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化学教学充满生活的味道,让生活味时时围绕在化学课堂中。这样的教学不但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真正掌握有价值的化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化学与生活论文:注重初中化学实验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摘要】化学新课程倡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重视实验教学已成为共识。家庭小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必要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加深。 一、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的意义 1.家庭小实验加强了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而家庭小实验以其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特殊魅力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受学生的欢迎。例如,平日学生对蜡烛的燃烧、铁生锈、石灰池中的变化等现象视而不见,通过家庭小实验,学生懂得了蜡烛燃烧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火焰的层次等知识,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及防止锈蚀的方法,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家庭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于受客观条件和课时任务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动手的机会较少,这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而家庭小实验却可以很好地消除这一不足。例如:学习了水的净化知识后,可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学生可以在家中通过查阅教材和其他资料的方式自己动手设计完成,从而使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家庭实验,在实验题目的选定、药品和仪器的代用以及实验过程中,都会存在各种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上的探究过程。家庭小实验没有现成的仪器和药品,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替代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并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例如,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后,很多同学在家中尝试着用食醋和鸡蛋壳或水垢做反应物,用汽水瓶和饮料管做反应装置,实验非常成功。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便逐步养成了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4.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新课程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一些在化学学习上有浓厚兴趣或天赋的学生,家庭小实验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养成,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5.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许多化学知识的教学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如“测定酸雨的PH值”、“化学肥料的使用注意事项”等教学内容,短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只能作为一般性的描述,因此学生听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课后辅之以家庭小实验,既可以克服时间限制,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又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如何开展家庭小实验 广大教师要认真学纲,深入理解教材,做到提前布置、精心安排,并做好家庭小实验的指导工作。 1.指导学生自制仪器和广泛收集生活中的化学药品。初中化学中有许多知识点可以在家庭实验中获取及验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家中方便的材料自制一些常见仪器,“土洋结合”。例如:水杯、饮料瓶、吸管、注射器分别代替烧杯、集气瓶、导管、量筒;注射器既可以代替胶头滴管,也可以用做量筒;输液用的瓶子及输液管是最好的气体发生装置,且气密性良好;还有蒜臼子或碗做研钵、羹匙做药匙、瓷盆做水槽、电热炉代替酒精灯等 2.精心选择合适的家庭小实验。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进度,从教材中精心选择一些实验,力求器材简单易得、操作简便安全、现象明显。例如学习了常见的金属后,布置用小瓶子、铁钉、凉开水、植物油等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还可以选择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小实验。例如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后,知道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可启发学生自制指示剂,同时记录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 3.认真做好方法指导。教师在布置家庭小实验之前,要对下列问题作出指导:(1)实验用品的选择;(2)反应的原理;(3)实验操作中的要点;(4)安全注意事项;(5)观察的重点等等。同时要求学生记录实验中发现的各种现象,自己推导出结论。每过一段时间,经历一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家庭实验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三、开展家庭小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调动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生活离不开化学,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使学习妙趣横生,使生活更加美好。但学生的个性有差异,对实验的态度也不同。对于那些不愿动手的学生,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不可把家庭小实验当作硬性的学习任务强加给学生。可以先让这些学生和比较自觉的学生结成对,并分担一定的任务,逐步让他们独立去完成。对于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在行动上支持他们、感化他们,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探索,培养学生“我要学、我乐学、我会学”的意识,使学生从兴趣的培养转化为稳定、持久的学习化学的热情。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开展家庭小实验时,要根据教师所讲的要求、步骤开展实验,记录好现象,填写好实验报告,先由家长签字,再交给任课教师评定。每次实验后,学生要将实验过程中见到的异常现象作好记录,告知老师;教师也应及时安排时间答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共同分析,耐心解答,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3.教师及时验收评价。家庭小实验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所完成的实验,教师及时进行验收评价,能对实验的完成情况起到检查和督促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实验成果的尊重。每次家庭小实验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认真做好记录,适时鼓励做得好的同学,特别是有进步的同学,让学生相互交流过程和方法,拓展他们的思路,培养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 总之,化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亲身去经历,才能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也就更懂得化学与日常生活、化学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开展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实验活动,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这样产生的影响往往要比学校中相对纯粹的教学作用要大得多。 化学与生活论文:新课程实验教材《化学与生活》(鲁科版)分析 摘 要: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对《化学与生活》(鲁科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就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知识的构建给出教学方法或教学实例。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化学与生活;教材分析 《化学与生活》(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简称鲁科版)作为高中化学选修教材,涉及化学与社会、环境、生活等STS方面教育内容,突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体验化学学科的价值,进而促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理解、改变生活。 一、三维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简单易懂并多来源于实际生活,如,防腐剂、保健品、抑酸剂的概念等。简单原理在必修1和2中基本上都已经出现,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等。因此,目标的落实要以化学原理或者基本概念作为重点,又要以此作为基础和方式,实施体验过程,完成另外两个维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特征以及后文中所阐释的该教材在内容、结构、功能栏目设置等方面的特点,落实此维度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图示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既能使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到构建,又能使学生充分享受体验化学学科价值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除主题1和3中含有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发展的思想外,贯穿教材始终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驱力。此目标的实现应当是以前两个维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设置情景(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从中自我感受、体会,最终落实此维度目标。如,在完成《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时利用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1)牙膏:净含量120克装的“高露洁”全效含氟牙膏,其纸盒重14.9克,牙膏皮重16克,若每户一月用1支,300万户人家一年丢弃1112.4吨废纸和牙膏皮;(2)肥皂:净含量125克“舒肤佳”肥皂,其纸盒重7.4克,若300万户每月用1块,一年就丢弃266.4吨的纸盒……“用废旧包装纸可以生产笔记本、卫生纸、稿纸等,据统计,德国目前利用旧包装纸生产的新闻纸比例达50%~60%。”从这些数据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生活中一些不被我们注意而随手丢弃的小东西,实际上都会成为垃圾的来源,而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从而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内容结构及特点 1.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化学与健康、化学与能源材料和化学与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包括5个主题、18个课题。内容编写各自具有侧重点,却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化学与环境保护中的《获取安全的饮用水》指出的“不宜长期饮用纯净水”涉及化学与健康的内容;化学与能源材料中的《如何选择家居装修材料》中讲到的室内空气污染物联系了化学与环境中的内容;化学与能源材料中的《选用适宜的化妆品》中的牙膏、防晒霜等和化学、健康的内容息息相关。 2.内容特点 (1)功能栏目的特点 教材涉及的常用术语达到167个(如,空气污染指数、膨松剂、SPF值等),化学物质122个(如,甘油、山梨酸、乙酰水杨酸等),如何使这么大量的、新增添的内容可以被学生以最简单的形式、最高效的方式接受和内化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设置了12个功能栏目(见下表),以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解决此问题。 《化学与生活》的功能栏目表 这些栏目形式多样,功能性强(见上表),如,“交流研讨”栏目,通过对此栏目所提出问题的交流讨论,既可以使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又可以通过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从而导入新课内容或衔接转换内容。这些功能栏目的功能及特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兴趣、需要、认识、应用规律,为教学组织方式的灵活多样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 功能栏目的设置和内容选取上以贴近生活为原则,如“动手空间”和“活动探究”栏目,相对于其他模块中的相同栏目,不仅具有科学性和目的性,还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因为实验或学生活动所需的材料均为家庭或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的,并以定性实验为主,简便的操作使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将自身的兴趣转化为实践,从实践中获得了认识。如,《关于衣料的学问》的“活动探究”――衣服的洗涤和熨烫、《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的“动手空间”――制作馒头,都是家庭中完成的学生活动,由于其目的性会使原本被学生认为枯燥的家庭活动变得充满挑战,而其操作的简便性又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理论联系实践。 (2)课题内容编排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包含53个框题),主要以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18个课题有13个以“联想质疑”栏目联想生活中的实例作为问题主线展开内容;以各功能栏目为内容衔接方式和知识呈现方式;以化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为内容主线,内容涵盖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以大量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图片为直观形式,共出现标志、实物、厂矿设备、原理示意图、流程图等各类插图多达214幅,这些图片作为文字内容的补充形式,更加直接而生动,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密切关注并设法解决生活问题为目的,12个“生活指南”栏目提供了有使用价值的生活小窍门,如,保持空气清新、饮食的学问、气体燃料的安全使用等,18个“学以致用”栏目提供了49个贴近生活或生活实际问题给学生用以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综上所述,此教材直面生活、贴近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展现与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从化学走回生活,体现与化学相关的生活问题和生活知识,有利于学生利用化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 化学与生活论文:浅谈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化学及化学制品与人类的吃、穿、住、用、行、医疗、工业、农业等诸多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化学及化学制品在推动社会进步、为人类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对人类耐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威胁到了我们的健康。 【关键词】化学;化学制品;人类生活;环境;联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身边的环境和生活必需品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使天变得更蓝?谁变得更清?草比把得更绿?物品变得更丰富?怎样发明新的药物来解除与病魔斗争的病人的痛苦,使人们的生活更健康?怎样才能变废为宝,让那些废旧塑料变成燃料,缓解能源紧缺问题?甚至还有人想用特殊材质制成一件衣服,可以调节温度还可以随着人的心情改变颜色……我们的这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各种物质还在不断地变化着。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经超过3000万种,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一、化学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衣服可以用来遮丑、防寒。在物质紧缺的60年代,所用的衣料都是自己纺织的粗布,耐磨性差,颜色灰暗。到了今天,人们对衣服的要求越来越高,款式新颖了,衣料柔软,色泽也更鲜艳了。用合成纤维制成的衣服强度高,弹性好,耐磨和耐化学腐蚀,但它的吸水性和透气性很差。用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虽然柔软,但容易变形,耐磨性差。因此,合成纤维常常与棉麻纤维或羊毛纤维混和纺织,织成的布料会集各种材料的优点于一体。用这样的布料制作的衣服,及耐用又舒适漂亮。 当你买衣服时,怎样知道衣服面料的种类呢?你可以看服装上的标签。标签一般包括衣服的号码,面料的种类及含量,洗涤熨烫说明等内容。下面我介绍几种面料的鉴别方法:锦纶(尼纶),易燃,燃烧时有臭味,有火焰,余烬为白灰色;涤纶,近火时先融化,后燃烧,燃烧后余烬呈黑色块状;腈纶,近火时先收缩,后燃烧,冒黑烟,有臭味,余烬呈黑色圆球状;棉布,易燃烧,燃烧时无异味余烬呈灰色白球状;羊毛燃烧时发泡,有火焰,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余烬缩成团可压碎;丝绸燃烧缓慢,有臭味,余烬为深色小球容易压岁。 “民以食为天”。尤其在中国,人们对饮食是特别讲究的。那么怎样才能吃得尽兴、吃得健康呢?食物的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通常称为营养素。在饮食中各种营养素要合理搭配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健康。 蛋白质能提供能量,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血红蛋白在机体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中起着载体作用。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肉类、乳及乳制品类、蛋类、豆类、鱼类。儿童正处于生长高峰期,饮食中应多补充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糖类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热量,人体所需的热量60%至70%来自糖类,它主要存在于稻米、小麦、马铃薯和蔗糖中。糖尿病患者要多吃粗粮,少摄入糖类。油脂能提供能量,单位质量提供的能量最多,约为糖的两倍。饮食中我们要少摄入油脂高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和换营养过剩症(肥胖)青少年。维生素具有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的坏血病。无机盐是调节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缺钙时幼儿和青少年会的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人会骨质疏松,容易骨折。缺铁会引起贫血。缺锌会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缺硒会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会引起呆小症。缺氟会引起龋齿。缺钠和钾时会出现肌肉痉挛,心律不齐,疲乏,头晕,呕吐等症状。 在炒菜时放点醋,不但能调味,而且可保持维生素C不被破坏。煮鱼时放点醋,可使鱼的肉嫩骨酥。因为醋能同鱼骨(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发生作用,生成易溶于水的醋酸钙。如同时再加点酒(乙醇),酸与醇相互反应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使鱼肉格外鲜美可口。酒、醋还可以除去造成鱼腥的三甲胺。有的人为了使食物容易煮烂,喜欢随意加一点碱,这是不好的,因为维生素遇到碱就会被破坏。 再谈谈我们住的房子所用的建筑材料:石灰,水泥,钢筋,铝合金的门窗,窗子上的玻璃,玻璃墙等材料,那件不是化学制品?装修房子用的各种材料,交通工具的制作材料以及所用的汽油、柴油、防冻剂和各种润滑油也都是化学制品。再如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沾边,都是化学制品。 二、化学的迅速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问题 1.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化石燃料燃烧后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这些急剧增加的氧化碳远远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可以使全球变暖,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碳的同时,还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水,就会形成酸雨。酸雨对植物、金属制品、名胜古迹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 2.农药、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不合理使用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一方面化肥中的一些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形成的土壤污染,另一方面化肥中的一些营养元素随雨水、地下水进入江、河、湖、海,水体富营养化,水中的藻类迅速生长使水质变坏,水中的生物大量死亡。 农药本身就是有毒物质,在杀灭病虫害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施用农药时,要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对症下药,适时用药,并按照规定的使用量,深度,次数合理混用农药和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以便充分发挥不同农药的特性,以最少量的农药获得最高的防治效果,同时又延缓或防止抗药性的产生,从而减轻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 化学与生活论文:让化学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摘 要:知识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知识不存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新课改特别强调,初中化学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初中化学教师,要带着课本走进生活中,用学生的眼光寻找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用生活进行教学不仅是一种适用于新课改的教育方法,更是社会对于初中化学教师的要求。如何让化学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成为了初中化学教师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化学;学以致用 一、新课改下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新课改指出,初中化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展开。初中化学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本基础上,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初中化学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与化学有关的教育资源。教育部严格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进行生活化教育的目的,有三点:一是初中化学教师通过课堂教育生活化,帮助学生提高个人整体素质。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育,其教育目标都是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力,增强学生对生活规律的认识。教师教导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导学生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带入到生活中去。二是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新课改要求初中化学教师抛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初中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主要教育材料源自学生的生活中,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学生可以借助对生活的观察来完成课堂知识点的复习。学生在进行生活化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养成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的良好习惯。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新课改对于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于化学的需要。随着地球工业化的加剧,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各种化学污染等待解决,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对于现在化学的需要。初中化学生活化是对初中生教育方式的一种改革,也是对初中生人生观的一种培养。 二、通过营造教学情景来进行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带领学生在课堂内建立一种良好的、幽默风趣的教学情景,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情景营造时,一定要注意从生活出发。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在对课本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的观察、实验、联想等收集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的生活现象。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从生活中衍生出来的学科,化学反应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同样,化学知识处处可见生活现象。教师要将这些知识搬到课堂上。比如,教师在讲氧化物这一章时,就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铁在存放的过程中会变色?教师在进行燃烧的条件讲解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炒菜过程中,锅内着火时,盖上锅盖就能把火扑灭?化学教师只要提出这种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就可以在学生的脑海里播下思考的种子。 三、让学生用化学去看待生活中的现象 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内容,是在对生活的研究中得到的,但化学和生活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基础知识教育时,要着重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选材过程中,注意生活化教学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还没有成熟,初中化学教师要注意把生活化教育的选材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不要超过初中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水平。二是,初中化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注重生活化,更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课堂上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从生活中学习,然后再用知识去进入生活,完成化学生活化的教学。 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讲台上,要把学生带入生活中进行教学。新课改之后,教育者在不断摸索中发现,实践教学是适用于现在社会的几种教学方法之一。初中化学教师碰到一些课堂不能充分表达或者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时,可以尝试一下把课堂带入生活中去。实践课堂可以更好地、直观地将知识点展现给学生。讲台上教师口述结合生活的教育方式,虽然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是效果要比实践课堂差很多。实践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实践课堂的学习方式,还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会把课堂学习当成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养成把生活作为人生讲堂的良好习惯。学生在这种学习习惯下,能够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将化学知识渗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学生在生活化学习的趋势下,会主动去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是否与化学有关,这种过程可以不断地强化学生学与思的能力。 结束语: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是有效开展化学教育,使化学基础知识更加贴近生活的创新式教学,也是新课改对于初中化学老师的教学要求。生活化初中化学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力,进一步帮助学生走进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化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慢慢地走进社会,参与到社会的变化中,符合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使用生活化教育理念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备课、课堂教导、课下引导等方面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生活,走出课本,养成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 化学与生活论文:浅谈化学与生活 摘 要:化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所以,学习化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提高自己及家人甚至社会的生活质量。当你真正喜欢化学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运用化学思维,会发现化学在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魅力。 关键词:化学;食疗;生活 一、用化学的思维去观察和看待生活 比如,看到一种饮料想的是有哪些元素。再如,看到“镜子”,想到镜子是由银镜反应制得的。“钻石”无论多昂贵都只是碳,C原子作有规律的排列而组成的晶体而已。化学更关心的是物质的内部组成和结构,以及组成和性质的关系。化学的思维是一个发展的和联系的过程。因此,在化学的引导下你会深入到眼睛看不到、手模不到的微观世界去认识自然的奥秘。 二、化学在食疗和药疗的应用 如,醋的作用:在烹调蔬菜时,放醋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有保护蔬菜中维生素C的作用;在鱼类不新鲜的情况下,加醋烹饪不仅可以解除腥味,而且可以杀灭细菌;在煮排骨、鸡、鱼时,如果加一点醋,可以使骨中的钙质和磷质被大量溶解在汤中,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体对钙、磷的吸收率。患有胃酸分泌过少的人,如果经常用少量的醋作调味品,可增进食欲,又可使疾病得到治疗;醋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将室内门窗关严,将醋倒在锅里慢火煮沸至干,便可以起到消灭病菌的作用。 三、运用化学知识提高审美和生活质量 喷泉、五颜六色的烟花,还有鸡尾酒的五彩斑斓都是化学物质的优雅体现。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生活的一切,你会发现原来化学是这么的美,这么的有用。好多养生之道也是从化学角度去分析和运用的。例如:由于胃酸过多的胃病,当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但是药三分毒,所以通过食疗是最好的,所谓的养胃就是这个意思了。如,常吃一些碱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其中,杨桃和柠檬都是碱性水果。有胃溃疡的胃病者就不能吃小苏打成分的胃药。 生活上很多东西都跟化学紧密联系,只是我们缺少观察和分析。如,魔术师拿着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两瓶无色的溶液后,只要靠近不需要接触就会看到冒白烟,看来很神奇甚至很邪乎,原来那两种溶液就是浓盐酸和浓氨水挥发出来的两种气体结合得到白色固体氯化铵的结果(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气体中形成烟)。若是我们能从化学的角度去看事物,我想生活会更加精彩。 化学在给人类带来美和精彩的同时,由化学引起的环境污染,也给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命带来威胁。如,淡水资源受到威胁,空气污染严重,以上这些大多与化学工业的发展有关。此外,还有化石燃料带来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天气异常;酸雨的危害;汽车产生的废气造成大城市光化学烟雾事件;赤潮、白色污染等。所以说,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威胁人类的环境祸患。装修房屋的器材中挥发的甲醛及苯的同系物都是有毒的物质,这就是为什么新装修的房屋要通风一段时间才能入住,否则,会毒害我们的身体。 总之,化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只要你运用得当就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美感和乐趣,应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甚至危害。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看事物,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相信化学会成为你生活的快乐伙伴。 化学与生活论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生活化学联系初探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在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化工产品,身边随处可见化学现象,如肥皂、洗衣粉的使用,铁钉生锈,药品的使用等,化学已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化学实验教学与生活中的化学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和学生来共同探讨一下。 现如今的高中化学教学,使用的是新版本的化学教材。在新课程标准下人教版的高中化学教科书上,加大了实验教学的力度。将原来高中化学教材三册课本上的部分知识有机融为一体,但对学生要求不高,难度不大。而且,新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实物、实况彩图,让学生首先从视觉感官上乐于接受。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上的化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中经常遇见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生活环境中认识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深入浅出,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上的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介绍的几种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等,均是取材于实际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让学生易于理解,并能够解释在生活中经常遇见的化学现象,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优越感。因而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现阶段,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接触越来越密切。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有效地将课堂教学融入社会生活实践中,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化学联系起来。比如说,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生活中各种金属制品的腐蚀与防护,菠菜的营养价值,如何安全地获取饮用水,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各种橡胶制品,在饮食过程中是否需要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在家居装修房屋过程中如何合理、安全地选用各种装修装饰材料,以及茶叶中所含的咖啡因可以提神,海带中富含碘可以有效防治甲状腺肿大,等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涉及化学知识,运用到化学知识,都与化学密不可分。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互联系,互相融合,化学实验教学与生活化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听水厂工作人员介绍自来水的净化设备及其净化处理过程,让学生积极感受身边的化学。带学生参观化工厂,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化工产品的原料取用、生产过程以及使用途径等。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理解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满足感、成就感。 现代高中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若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大实验力度。若实验减少,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实验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随堂进行,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动手制作安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在生活中产生的许多废旧品,加以改良,均可制成自制教具,运用于化学实验教学。如日常生活中废弃的饮料瓶、矿泉水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气球、废旧电池、吸管等,均可用于化学实验教学。如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电解水实验、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实验等,都可用自制教具完成,且效果良好。让学生自己收集矿泉水瓶作反应装置,用气球作收集气体的装置,一次性注射器可以随时补充反应溶液,用输液管充当导气管,还可以观察有色气体的流动状态。自己收集、制作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态度更加认真。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到化学与生活的相互关联,既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乱丢废弃物,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以及产生的生活垃圾到周围环境,处处联系、运用到化学知识。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 化学与生活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与生活 摘 要: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我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因此,学好化学非常重要。 关键词:化学 教学 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否落实课标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化学,教师则起到很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学好化学,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 一、 教学内容与生活 化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通过化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得课本知识鲜活起来,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常识,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一)化学实验与生活 化学学科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任何化学理论的提出和理解都要经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验化学的地位不容忽视,除依据教材给定的探究实验等进行指导实验,还应紧紧围绕生活中常见的涉及化学变化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模拟实验,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懂得合作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化学这一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能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整理能力。这也正符合课程改革对于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紧扣新课标。 例如,在取用固体和液体药品中,做好课本操作的基础上,补充把生活中的白醋、酱油等液体倒入塑料瓶或把精盐、味精等固体放入塑料瓶中。学习水的净化后,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自制简易净水器;学习了酸碱性质后,采用白醋做酸的性质实验等。这些生活用品,使得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物质,也使得课堂更贴近生活,增加了课堂的生活性和生动性。 (二)学习情境与生活 新课程认为情境对理解和学习都非常重要,只有在与知识相关的、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学生才能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知道知识在何时、何地、如何应用。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我们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家中烧水的水壶为什么会出现水垢,做皮蛋豆腐为什么放些白醋味道会更鲜美呢?设置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环节与生活 (一)课堂“导入”与生活 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来准备导入素材,不可哗众取宠。来自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应充分发掘生活中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感到课堂活力。“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熟知的文学和历史素材等等。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上的祥云图案入手导入新课;讲到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可以从家中的铁锅放置久了会不会生锈呢?怎么防止铁制品生锈呢?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入手能帮助我们的教学简化、解决很多问题,所以,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各种化学问题的意识。 (二)课堂“探索”与生活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学习的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一位学生颇有感触地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也许这真是“体验”的奇妙之所在吧!这启迪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在不断反复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三)课堂“训练”与生活 课堂训练应生活化,化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化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化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化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自己的身旁,从自己的身边情境中可以看到化学问题,运用化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化学更感兴趣。例如,对“溶液”这个知识点做了这样的练习(1)冬天水缸里的水结冰了,而咸菜缸里的水没结冰?(2)下雪的时候路面为什么要撒盐?把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备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亲历学习、思维的过程,感受真实、有用的化学,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三、课堂教学环境与生活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环境,致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孩子们从僵硬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通过对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构建有利于学生开展外部身体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的场景,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达成学习的目的。譬如创设一个整洁、幽静、宽敞的课堂教学环境,使课堂真正的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天堂”和“乐园”。学生学习的需要能够从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再如让教室的布置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人文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用勤劳坚持,换春华秋实”、“ 一路斩荆棘 三年磨一剑”等,这对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民主、求知、勤奋的学习气氛很重要;教师要做一个优化课堂环境,做环境育人的有心人。给孩子怎么样的课堂,就意味着给孩子怎么样的生活。化学课堂应该是多彩的,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课堂环境应该是充满人性关怀的。 将化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化学课堂活了,“课堂使学生“活”了。学生变得爱学习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产生学习兴趣。学习的目标从单一到综合;学习的空间从封闭到开放,从课内向课外、向社会延伸。课堂使教师“活”了。让教师接受这样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愿意在教学中付诸实现,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注意搜集各种新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科知识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进入化学学科的殿堂。 化学与生活论文: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摘 要】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表现在化学与社会的发展、人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科学技术、人的身体健康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着紧密联系。 【关键词】化学 生活 息息相关 生活处处皆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 一、化学与社会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对化学的需求,生产力的提高有助于人们对化学的认识与探讨,推动化学学科不断地发展;化学学科的发展又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地发展。 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反应规律的自然学科,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满足社会的需要,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社会的一切发展,生命是基础。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 二、化学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化肥使农业增产增收,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产量粮食翻倍,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他们的生命将面临危机;农药能有效的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入侵,没有农药对病虫害的防治可能使粮食减产乃至颗粒无收,人类的生存就面临着威胁。食品的储藏、运输及加工也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味精、色素等等,都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化学制品。 在衣着方面,不再依赖于天然传统的棉、麻、丝等面料,各种化学纤维及功能材料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穿戴有了更多的选择性,不仅是为了遮体、保暖,而且为了具有某些特定功能(如:宇航员穿的宇航服)甚至是智能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所谓“丰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没有了化学,就没了保证。 “安居乐业”这句成语道出了居住方面的重要性,要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建造现代化节能型智能家居,离不开建筑材料,无论是水泥、钢铁等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还是现在的各种新型节能材料及传统建筑材料的替代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都离不开化学。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沾边,都是化学制剂,这就是“生活处处皆化学”的最好体现。 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是交通工具得以行驶的动力。没有化学燃料燃烧所放出的热量,车辆根本无法开动,飞机也无法在天空中翱翔,化学能是它们得以行动的最原始的能量来源。新能源汽车(如:我国的比亚迪及美国的特斯拉)的问世,新型高效能化学电池功不可没。它的推广使用不但降低人类对传统能源石油的依赖,而且将大大降低汽车尾气排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同时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及飞机等)上的许多零部件都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加工而成的,还有机体所使用的各种金属材料也是化学制品,所以说:化学是现代交通工具的生命,对人们的出行起着重大作用。现代人类根本无法离开人造化学品,21世纪的生活对化学的要求和利用会日益加大,与化学的关系更加紧密。 三、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及国防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业方面农药和化肥用来防止病虫使农业增产增收,除草剂的使用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高效低污染的新农药、长效复合肥料和各种生长激素,以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工业方面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火药及印刷就是化学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金属冶炼的原理就是利用化学反应将矿石中的金属还原出来,在机械制造业中还可以用电解加工的方法代替车床的切削,既方便又有准确,当今3D打印技术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各种新型成型材料的问世;国防的现代化更是与化学紧密相关,无论是常规武器还是现代核武器的制造都需要化学知识。导弹的生产、人造卫星的发射,需要更多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学产品,如高能燃料及耐高温、耐辐射的特殊材料。 四、人的生命和健康也与化学息息相关 人体的健康与否与体内各种化学元素之间是否达到平衡有关,人体的生理过程实质上是体内各种化学物质之间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当体内某些化学元素平衡失调时,就会导致某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如血液中Na+过高时,会引起高血压病症的发生,所以每个人都应注意饮食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身体健康。1965年和1981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糖的形成是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转折点,自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有了新的突破,为我们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正是有了合成各种抗生素和大量新药物的技术,人类才能控制各种类型的传染疾病,利用基因疗法、干细胞技术战胜癌症、艾滋病、SARS等病毒性疾病,战胜老年性痴呆、心脏病与中风等影响健康长寿的顽疾,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人类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种营养品和药品,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功能食品就是通过其所含特殊成分能充分显示人体的防御功能。如果没有这些化学药品,世上不知有多少人要受病魔的折磨,不知有多少人会被病魔夺去生命。 五、环境与化学已成为当下时代重要的话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化学在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些有害的影响。当前社会存在着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1)食品安全问题,如苏丹红、甲醛啤酒、瘦肉精及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严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法治宣传和监管外,更要加强对食品的化学检测,确保食品的安全;(2)工业污染,如工业“三废”及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使大气中固体悬浮物超标而产生雾霾天气、土壤酸化及重金属对水土的污染等,使人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及人体的健康受到了威胁。环境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浮出水面,人们利用化学开始对环境进行监测和治理。不断加强化工、冶金等大的污染源工业生产过程的技术改造,走发展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之路,开发“全消化”生产工艺,使工业废物的排放减少到最低程度;其次是加强工业废物处理和监督,开发废物再利用的新技术,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充分发挥化学的能动作用,用化学的方法处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 总之,现代生活与化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人们要用化学方法不断创造新的化学制品,如生态环保型服装、智能材料、生物质洁净能源、纳米材料等。 不管是生命本身作为一个过程,还是生命得以维持所必须依赖的外在物质条件,都离不开化学。没有生命还有化学,没有了化学就绝对不会再有生命存在。化学是生命存在的支柱,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我们应该努力学好化学知识,利用化学反应的规律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多的化学制品,以丰富人们生活的内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化学与生活论文:浅谈化学与生活 摘要: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形色色,丰富多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高品位的生活,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也日趋密切。可以说,人们的生活――衣食住行,都属于物质范畴;而化学,作为一门物质研究的基础性学科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与生活 生活中的化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3)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特点充分表明,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联系生活,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到处可见。人类生活坏境中的物质,有的是天然存在的,比如我们喝的水、呼吸的空气;有的是由天然物质改造而成的,如我们吃的酱油、喝的酒,是由粮食加工和经过化学处理得到的。更多的物质不是天生成的,而是用化学方法由人工合成的,如化肥、农药、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它们形形色色、无所不在,使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放眼四顾,我们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五光十色的化学现象。可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处处显化学。生活中的化学常识: 1、 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铝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无毒元素,因而铝制饮具、含铝蓬松剂发酵粉、净水剂等被大量使用。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铝可扰乱人体的代谢作用,长期缓慢的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引起的毒性缓慢且不易觉察,然而,一旦发生代谢紊乱的毒性反应则后果严重。防铝中毒,生活中应注意:(1)减少铝的入口途径,如少吃油条,治疗胃的药物尽量避免氢氧化铝的药剂。(2)少食铝制品包装的食品。(3)有节制使用铝制品,避免食物或饮用水与铝制品之间的长时间接触。 2、食物的酸碱性。研究发现,多吃碱性食物可保持血液呈弱碱性,使得血液中乳酸、尿素等性物质减少,并能防止其在血管壁上沉积,因而有软化血管的作用,故有人称碱性食物为血液和血管的清洁剂。一般地说,大米、面粉、肉类、鱼类、蛋类等食物几乎都是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牛奶、山芋、土豆、豆制品及水产品等则都是碱性食物。注意科学饮食,改进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血管硬化可望得到延缓和逆转。人体体液的酸碱度与智商水平有密切关系。在体液酸碱度允许的范围内,酸性偏高者智商较低,碱性偏高则智商较高。科学家测试了数十名6至13岁的男孩,结果表明,大脑皮层中的体液PH值大于7.0的孩子,比小于7.0的孩子的智商高出1倍之多。某些学习成绩欠佳、智力发育水平较低的孩子,往往多属酸性体质。 3、食品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无机化学防腐剂中很重要的一位成员。二氧化硫被作为食品添加剂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最早的记载是在罗马时代用做酒器的消毒。后来,它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中,如制造果干、果脯时的熏硫;制成二氧化硫缓释剂,用于葡萄等水果的保鲜贮藏等。二氧化硫在食品中可显示多种技术效果,一般称它为漂白剂,因为二氧化硫可与有色物质作用对食品进行漂白。另一方面二氧化硫具有还原作用,可以抑制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酶性褐变。总之,由于二氧化硫的应用可使果干、果脯等具有美好的外观,所以有人称它为化妆品性的添加剂。二氧化硫在发挥化妆性作用的同时,还具有许多非化妆作用,如防腐、抗氧化等,这对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和质量都是很必要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二氧化硫对人体是无害的。 4、水垢的形成水中溶解有碳酸氢钙,一点也看不出来。但当把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放到锅中烧时,碳酸氢钙在受热后,逐淅分解,又转变为原来的二氧化碳、水以及碳酸钙。这些含有碳酸钙的开水到在茶壶或者热水瓶内,碳酸钙就逐渐深入瓶底或附结在内壁上,时间一长,碳酸钙结起,就成了茶垢那么,为什么盐酸能除掉碳酸钙呢?这又是一个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叫做氯化钙的新物质。氯化钙能够溶解在水中,所以只要用水一洗就没有了。这样一来,茶垢就除掉了。用盐酸除茶垢。可得注意:首先,不要直接用手去抹,最好用根铜丝缠着布条来擦洗,其次,盐酸要配得稀一点,不能太浓,而且还不能太多,因为盐酸有腐蚀性。除掉茶垢后,要用水认认真真地冲洗几遍,才能把盐酸除去;或者在茶壶里盛些水,放上几只铁钉,过几天,那些残存的盐酸就没有了;亦或者,我们可以改用食醋――以醋酸这种弱酸为主要成分,降低腐蚀性且为厨房必备品,取料方便。 5、使运动员很快消除疼痛的医药在观看足球赛时,有时会看到绿茵场上,正在拼抢中的足球运动员,由于受伤突然摔倒,有时还抱着大腿痛得翻滚。为了让他能继续拚搏,医生跑过去,拿着一个小喷壶,向受伤部位喷射一种药,再用药棉不断地揉搓、按摩,稍待片刻,受伤的运动员重新站立起来,又投入了比赛。 医生用什么药使运动员很快消除疼痛呢?原来喷壶里装的是氯乙烷,这是一种没有颜色、极易挥发(沸点13.l ℃)的液体。当把它喷到受伤部位时,立即挥发。在挥发时要吸收热量,从而使皮肤表面温度骤然降低,使感觉变得迟钝,因而起到了镇痛和局部麻醉的作用。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冷冻麻醉疗法”。 6、绘制装饰图案用的“金粉”、“银粉”。绘制装饰图案用的“金粉”、“银粉”是用什么做的?“金粉”是用黄铜(铜锌合金)制成的。将黄铜片和少量润滑剂经过碾碎和抛光就制成“金粉”,“金粉”广泛用于油漆和油墨中。银粉”是用价格便宜且和银一样有银白色光泽的铝制成的,铝粉质量轻,在空气中很稳定,反射光能力强。制铝粉有两种方法:一种将纯铝薄片同少量润滑剂混合后用机械碾碎;另一种是将纯铝加热熔融成液体,后喷雾成微细的铝粉。 生活中现存的化学情景,是无处不有,扣人心弦,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去利用,为使我们的化学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铁路发展论文:推进铁路统计发展策略 作者:田华 单位:太原铁路局计统处客货统计所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生产力布局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铁路的各项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新的管理体制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铁路统计还存在着统计机构不完善、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等种种弊端,进行铁路统计改革已刻不容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构建统计信息平台,是铁路统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1铁路统计的现状 铁路企业属于特大型企业,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铁路部门既有运输业,又有工业、建筑业,物资供应等企事业。与生产管理业务相适应,铁路统计既有专业性的铁路运输统计,又有与全国社会经济统计有共性的铁路工业统计、铁路建筑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各类专业统计。铁路统计发展是实现科学决策、改进领导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铁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迫切需要;是搞好运输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基础工作、加强铁路管理的迫切需要。深化统计改革,全面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是广大统计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统计机构改革滞后制约着统计职能的发挥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发展,铁路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统计提供的各种数据越来越成为领导决策、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统计指标也是铁路财务清算的重要来源。需要进行的统计工作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统计工作量,统计机构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是不断弱化。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各站段进行机构整合,很多站段撤销了专门的统计科室,合并到其他科室。没有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就造成政令不畅,上传下达出现延误。但机构改革又不可避免,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才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1.2统计干部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铁路统计工作目前存在着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铁路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铁路统计干部队伍的状况令人担忧。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信息化道路。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准确掌握运输生产情况,科学地进行组织指挥;才能跟踪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铁路统计队伍的素质与信息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统计资料和统计手段仍然停留在习惯的逐级上报方式上,内容单一、周期过长、动态性差、缺乏反馈。 1.3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由于铁路统计改革的相对滞后,绝大部分统计人员满足于狭隘的统计观念,习惯于落后的统计手段,留恋着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统计信息产品极其有限,且质量不高。反映在统计干部队伍中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是“三少三多”:一是了解、熟悉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互动发展的人少;满足于习惯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只关注本部门直接管理的统计数据的人多。二是思考统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完成信息采集、编辑、发送的人少;平平庸庸应付上报统计报表的人多。三是联手互动,互相协作,关心整体的人少;各自为政,闭关自守,只关心自身利益的人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1.4统计质量不高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落后,许多报表仍停留在手工填写、电话上报的程度。即便是使用计算机上报,也是各个系统单独处理,互不校验。上报完成后,没有反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校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不仅能使上行数据规范、准确,而且使下级机构也能使用相应的统计数据。 2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3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有效措施 构建统计信息平台要以统计网络建设为依托,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面向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三级信息平台为核心,以提供优质、全面的统计数据为目的,全面推进铁路改革,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3.1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统计信息系统平台构建的基础是网络,经过铁路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基本上已建成了由铁道部到铁路局再到站段的网络通道。其中铁道部到铁路局的网络都是2MB的专有快速通道,铁路局到基层站段的通道比较复杂,大部分已经是2MB的快速通道,但还有个别站段存在着X.25通道,甚至还有拨号网络。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需要改善网络条件较差的站段,对于个别网站可考虑借助网通、电信、移动的公共通道,在铁路局一级给予认证,进入铁路内部网,可用软件狗或产品密钥来保证其安全性。 3.2建立统计信息数据仓库构建统计信息平台,其重点与难点在于将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集成起来,这样就需要用到数据仓库技术。由于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分散,采用多个系统,数据来源复杂,信息管理无法实现一体化,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是在系统的实用性和运营维护的方便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众多因素,诸如相关制度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可操作欠缺以及对系统的长期维护缺乏规划等,造成数据库信息更新维护不力、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信息资源的可用性降低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系统的实用性不够,无法激发加载者的热情,数据库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维护不够及时导致数据库的基本性能,即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失效。再次是采集、管理、处理及查询自成体系,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维护难度增加。由于各信息系统没有公共接口,维护不同步,结果造成信息不一致,共享程度差,产生信息的重复加载或统计业务信息与数据库维护脱节等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统计专业人员不堪重负,系统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违背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针对以上情况,必须建立统计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一是在统一统计基础编码的前提下,由各系统提供公共的对外接口,将各种数据集成到新的统计平台的数据仓库中。根据业务需求分析,进行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以及数据的抽取、清洗、集成、装载。在数据仓库的建设中,以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为“标杆”,来逐一衡量、评估已有数据存储结构,找出具体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应该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从而形成高档次数据环境的数据结构。二是组织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不论其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编制数据转换加载程序,将原有数据库资源迁移到新数据库中去。三是要建立中心数据库及内、外数据交换接口。以统计专业基本表为标准,根据对各专业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开发中心数据库、中心数据库接收专业数据的数据接口和中心数据库向专业传输数据的数据接口。#p#分页标题#e# 3.3建立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数据仓库建成后,紧接着就是进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构建。系统要集信息管理、处理、应用为一体,具有信息采集多接口、信息处理多功能、信息使用多形式等特点。设计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等;功能实现上要实用全面、操作灵活简便,具备数据加载、资料管理、数据存储的管理功能,能够使基层、路局、铁道部的企业统计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得到科学、规范、高效、安全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实现各类企业统计信息(数据、文字、图片)的共享。系统采用Web平台可以实现客户端的零维护,系统扩展升级较容易,网络方式下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 3.4提供优质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平台建设使用后,可以使统计工作更加主动化。不仅可以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优质、高效地提供各种报表资料,还可以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预测、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常用技术,运用各种数据挖掘工具,逐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据优质的统计数据,结合统计调查,可以写出优秀的统计调查报告,为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提供直观、全面的决策辅助。充分发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作用,进一步推进铁路统计的改革发展,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铁路的建设。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摘要】文中将对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国内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解决措施的探析将结合市场现状以及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居汽车拥有比率也随之上升。我国的汽车生产数量庞大,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汽车大国之一。所以,要想利用好良好的市场动力,就需要及时解决整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其发展模式。 1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1.1国内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的汽车行业起步晚,在时间上就已经落后一些国家。因此,我国相比一些工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我国整个汽车物流发展的水平较低,并且很少以铁路运输为基础,而是采用公路物流为主,导致花费的成本较高,除此之外,运输的效率也不高。最终导致了整个整车物流的整合度不高,反复进行再建设。而且,通过空中运输、公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运输数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在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仍旧是以公路运输为重心,然后才是铁路运输。 1.2国外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国外的汽车行业主要以垄断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几家汽车巨头公司控制了整个汽车物流行业。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高,展现出的特点则是高效率、服务多样化以及专业化。除此之外,不少企业为了减少和控制成本,采用了服务外包的形式。降低空中和公路物流比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提高铁路运输的利用率。例如,在美国的物流市场中,有名的通用公司以及福特公司,他们都是以铁路运输为基础,和铁路运输公司合作,不仅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运输效率,还促进了双层火车铁路的建设,发挥以铁路运输为基础的整车物流的优势。 2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许多经营汽车运输的公司,往往将“物流”局限于货物的移动和运输上。较为传统和落后的经营观念,加上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由汽车生产企业出资创立的,他们仅仅负责的是自身公司或者企业的品牌,在运营的整合力上较差,难以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和整合,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物流运输成本也是居高不下。这也就是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欧美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物流成本基本都是控制在整个销售额的百分之八左右,而我国则是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基本上是他们的一倍。除此之外,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还面临着其他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②企业没有充足的市场信息资源。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分支公司和制造厂进行盲目的投资,在没有充足市场信息的条件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断进行再建设;③信息化程度低。在软件和通讯技术方面,我国在汽车物流中的应用率很低,整车物流更多的是靠人工操作,机械化水平低,精准度也不高,经常会产生错误。软件和通讯技术的特点就是传输信息的速度快,信息化程度低产生的结果就是物流信息传递慢,管理起来也较为复杂;④对于整车物流的管理模式的理念认知有偏差。整车物流的提供商大都来自企业的分支公司,很难够直接和其他的整车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难以对于成本的控制、信息透明度的把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货损和货缺这些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 3对整车物流模式发展的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我国的整车物流数据:到2017年年底,我国铁路的总营业路程达到了亚洲第一。尤其是东北经济区、中部五省经济区、长三角、长江沿岸经济区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区,对于汽车都有着日益增长的需求量。中部五省经济区中主要分布了整车的生产城市,整车城市圈有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川渝。但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程度不如一些沿海地区,或者在一些西北以及中部地区,偏僻地理位置的限制,整个铁路运输的基础建设发展和技术发展也较为落后,导致了汽车需求量和汽车的生产量不能够对等起来,缺乏技术的支持。通过上文对于我国物流发展模式的具体地区分析,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①建立铁路配送枢纽。在大型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建立主要的铁路配送枢纽,在其他中小型或者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城市建立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将主要和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合作联系起来,再加上公路运输的配合,建立起整车物流发展网络;②降低物流的空载率。铁路运输的特点和优点是适应性强,能够运输多种货物,并且能够有效返程。通过这样的整车物流模式,就能够有效降低空车率,同时能够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需求量,进行灵活的调整。由此,还需要完善物流装置和设备,才能够进一步有效控制住最终的物流成本。 4基于此发展模式上还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发展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统一和标准化的运输容器;②组织培训,培养和强化工作人员的现代物流意识;③国家应该强化法律法规,加强对于整车物流业发展的保护;④引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和进行信息共享,拓宽信息资源的渠道;⑤加强整车物流行业和政府的合作交流。 5优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措施 根据上文对于现今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国内外市场对比以及前景探索,接下来将提出相应的、优化该种发展模式的措施: 5.1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 传统的铁路运输物流采取的模式是站与站,但是面对多样的商品以及多样的服务需求,就不能够满足一些汽车主机厂需要全程“一条龙”的服务要求。而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主要就是面临汽车企业这一行业,由此要优化该种模式,首先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全程一体化的进行物流服务。具体的措施则是,签订合同之后,整个服务过程中包括了公路运输物流管理和铁路运输物流管理,并且针对运输期间的物流管理建立起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对物流信息进行更新,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5.2打造企业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基础上的整车物流模式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不同端的配送。铁路运输在程序上,相对于公路运输更加复杂,需要进行两次的货物装卸,在装卸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货物的损坏,所以,要对货物的装卸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建立起严格的监测体制,提高服务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单独的配送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和清晰,提高运输速度,这也是提高整个服务质量的措施。并且还应该打造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加快国际ISO9000行业标准的认证。 5.3重视市场营销,掌握和更新市场信息 由于我国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要想融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需要重视市场的营销,提高整个行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采用最新的市场物流概念,跟上市场的脚步。同时,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和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走向。还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外此发展模式相比我国发展更完善,还可以借鉴国外整车物流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和机制,再根据自身所处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6结语 本文对于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优化该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优化市场结构的作用。 作者:汪洲 单位: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 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建设项目;信息化;发展措施 1我国建设项目信息化的现状 铁路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投资大、系统多、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的正确处理,是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部分。我国铁路建设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的现代化理念和信息技术仍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铁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行业性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兼现状管理与现代管理的适应能力,提高专业技术内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 2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2.1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 2.1.1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建设工程管理包括项目模式确定、项目管理组织设置、各涉及的单位或部门进行职能划分和协作关系、具体的工作流程、涉及的物资设备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因此,要建立一个涵盖多层次的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整合和交换的标准化,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展开。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监控各业务板块,协调相互的沟通,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2.1.2立足整体,科学规划信息资源 信息化管理首要是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具体包括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各个阶段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传输和保存,铁路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工序间、部门间的信息传播、交流与沟通,让信息数据成为一项资源来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依据已有的信息数据来规划资源,理顺工程施工流程,创建一个科学化的信息模型,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2.1.3聚集优势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 铁路工程建设中势必涉及到多种信息、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发展文/孙立强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摘要多项资源的运用,必须切实贯彻执行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相关标准与规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来广泛聚集优势信息资源,深入开发与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使他们支持铁路工程建设,以市场化为手段,围绕铁路工程项目建设这一核心,深入施工现场,从施工现场到工程建设管理深入挖掘多种信息资源、并深入利用其中有用的信息,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2.1.4实效、适用性地优化信息系统 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得益于高端、先进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创建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托于此系统来为工程建设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和数据,然而,也要不断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水平,优化调整信息系统内部功能。 2.2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规范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与系统的建设要逐步开展,从铁路工程信息的获取、实施到应用都需要合规合法,这其中需要建设单位的引导与监督,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其充分参与到信息资源获取与运用工作中。 3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构建进度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探索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工程调度系统为核心,以电子施工日志为数据采集手段,以施工组织管理为主线的建设项目进度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3.1.1工程调度信息系统 为了及时、全面掌握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快捷、高效地发出调度指令,组织研发投产了工程调度指挥系统,建立起覆盖施工单位标段、建设单位指挥部、铁路公司(铁路局)、总公司的4级调度指挥平台。通过调度指挥系统,及时收集在建大中型项目月报、工程周报和重难点控制工程日报,将影响项目推进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请总公司建设协调例会研究解决,充分发挥了组织推进信息中枢的作用。 3.1.2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 电子施工日志是记载施工现场技术、进度、安全、质量控制过程等有关施工活动的综合性记录,是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公司组织研发了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并在全路22个建设项目开展试点。试点单位普遍反映电子施工日志好用、易用,便于及时、准确记录现场工作情况,并为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3.1.3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电子施工日志的进度数据或工程调度图形化周报的进度数据,对重难点及控制性工程的进度推演和预警提示,强化了施工组织“红线”管理。重难点控制方面,隧道按工作面、桥梁按架设单元、铺轨按铺架单元,每日采集进度数据,动态推演施工组织进度和与铺轨线的关系,突破铺轨“红线”时进行预警、报警。 3.2构建质量安全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铁路建设组织推进在抓好施工组织的同时,必须把好安全质量和工程进度关。结合当前施工现场机械化、工厂化已经具备规模的有利条件,应用“互联网+”思维和“工业4.0”理念,在施工机械、测量设备等日常施工机具上动脑筋、下工夫,逐步研发了一批简单实用、省心好用的信息化应用。现场工作人员做好日志填报工作,数据自动传递到平台上,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随时随地了解、掌握现场情况,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没有增加现场负担。在源头控制方面。抓住工地试验和混凝土生产这两个关键环节,组织研究推广了试验室、拌和站监控系统,作为试验室和拌和站验收的先决条件,发挥“参谋和哨兵”作用,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有效地促进了铁路混凝土质量的提升,促使施工单位强化自控体系建设。在过程控制方面。根据现场推进和静态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各专业质量安全的多发问题和薄弱环节,采用信息化监控和监测手段,强化现场过程控制关键环节的管控,极大提升了建设单位质量安全的管控能力。同时引导参建单位创新工艺工法、管理手段和措施,切实提高施工生产水平,以先进的手段、规范的工艺保证工程优质安全推进。 4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铁路在人们的交通中占据很大的部分,社会对于铁路工程建设得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铁路工程是一个复杂,工程量巨大的项目,施工技术需要不断的提升,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铁路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同时对于工程及时的调配,对于工程的质量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信息化在当今时代,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会在未来不断地改善和提升。 作者:孙立强 单位: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交通因素一直是影响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是连接人们从自身的居住地到旅游地的重要枢纽,地区交通越便捷,花费的时间越少,越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可见交通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建设体系中最重要的形式,它的建设成果直接关系到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强对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影响研究,能够便于我们更好地如何发展高铁时代的地区旅游经济。 一、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高速铁路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为游客降低了旅游的时间成本,提升了游客在旅程过程中的舒适程度,为地方的旅游资源市场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具体来说,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高速铁路建设一般都是跨省的,它将地区交通体系有效拓展为跨省的交通网络。例如京广高速铁路打通了从京津冀地区到两广地区的南北交通线,中间还贯穿南北等多数城市。又如近几年我国加快建设的沿海地区西岸高速铁路网就将厦门、广东、福建、浙江等城市贯通。依托于高科技的跨城市高铁建设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有利于人们进行跨城市或地区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说高速铁路的发展改善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的硬件条件,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得更有“底气”。同时高速铁路建设也成为一个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来的重要条件,它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京广、京沪高铁的建设,也使得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联系更加密切,对于推动旅游产业的跨省级、跨地区的招商引资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高速铁路网建设有利于改善地区旅游发展的模式 高速铁路体系的建设,其给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带来更多跨省际的游客,同时对于省内旅游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目前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多条高速铁路路线将武汉周边所辐射的如宜昌、荆州、黄石等其他省内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武汉乘坐高铁到荆州只要不到一小时,到宜昌也不超过2小时,极大地为游客缩短了旅游时间。而高铁的高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铁路运输人多、量大的紧张状况,缩短了游客花在交通上的时间,也就变相地提高了地区旅游的接待效率,使得游客周转速度加快,旅游人数不断增多。 二、如何加强高铁时代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有分布高铁站点的省级行政区共有28个,其分布趋势从东向西以此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的全部省城都有数条高铁路线,并且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中心为轴心的高速铁路网。受到地理区位条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布局还是东部多、西部少。尤其是西北地区的青海、西藏、西南云贵高原的贵州等地的高铁建设速度还比较慢。而从当前高速铁路建设的分布情况能看到,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地区高速铁路网的加快建设。另一方面是受到高铁交通建设速度的影响,使得东西部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二次差距,这一点,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量化的经济增长总量数额就能明显看到。以武汉和贵州对,武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通达14个方向的高铁、动车干线,一网直通全国所有中心城市,成为中部综合枢纽;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在2017年共有6条高铁线。两个城市的高铁建设速度直接反映为两个城市的年经济增长速度。这可以看作高铁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均衡影响的结果。加强地区旅游产业在飞速发展的高铁时代建设,应该立足于对当地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条件、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谋求地区旅游产业的长效发展。首先,高速铁路将各个地区进行联结,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要让这一优势转变为实际的效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努力打破地区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的封闭性,积极谋求区域合作的机会,即依托高铁这一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加强跨地区、跨城市的旅游产业的合作。以高铁线路为轴线,以枢纽城市为轴心,建立高铁沿线城市相互联结的联动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例如围绕沿海高铁路线推出跨沿海城市的沿海旅游路线。其次,对于高速铁路可能带来的旅游发展商机,地方旅游业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旅游服务水平,尤其是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高效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来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此外,还应该对地区交通网络体系进行更好的规划,除了加强高速铁路线路建设之外,还应该积极完善区域交通配套设置体系,对景区与铁路交通相连接的交通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地区旅游交通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收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能够看到日益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积极规划地区旅游产业格局,做到一手抓区域交通建设,一手抓旅游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 作者:钱婷 铁路发展论文: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探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对绿色生态环境的认可和接受逐渐提升,为了城市能更好的发展,实现绿色物流成为构建生态城市的主要途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物流行业的兴起,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运输保障,因此,在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基于铁路运输业的实际运行状况,结合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本文根据绿色物流的特点,深入分析了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优势,并提出了实现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相关对策,旨在提高我国铁路运输的科学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物流铁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对策 交通运输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给人类居住环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加剧,各个发达国家也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同程度上采取多种环境保护的措施,使得城市面貌得到了一些改善,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物流活动消耗着城市的能源,涉及到城市中的各行各业,物流领域的运转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因此,在铁路运输领域中,要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化的发展原则,实现经济健康的物流运输系统,进一步发挥绿色物流的优势作用。 一、绿色物流的概述及特点 绿色物流是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出现的理论,主要借助先进科学的物流技术手段,贯穿于整个物流运输活动流程中,包括规划、运输、仓储以及加工配送等,最大限度的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从根本上净化物流运输活动的环境,确保整个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使用。下面,针对绿色物流的特点予以分析: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 (一)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要将保护环境、避免污染的理念作为利用资源的前提和条件,并采取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和手段,以此来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损害和消耗,产生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因此,物流活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物流与环境之间形成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实现物流行业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友好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够确保社会的稳步前进,而铁路运输作为我国重要的运输工具,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发展绿色物流中,占有极为核心的优势和意义。 (二)生态经济学 针对物流活动而言,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而绿色物流主要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将经济学和生态学作为绿色物流的理论依据,对物流行为以及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生态的平衡以及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物流活动的有机统一。 二、铁路运输在绿色物流中所具备的优势特征 (一)铁路运输中的生态优势 第一,在环境保护方面。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在推动经济向前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危害。由于交通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还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铁路运输的废气排放量最少。第二,在节约资源方面。由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而公路运输所占土地面积为公路运输的10%,可见,铁路运输能够实现我国资源的有效节约。此外,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直线上升,主要以煤炭、石油为主。在铁路运输方面,能源使用量仅为交通行业总能耗的六分之一,但实现了总运输量一半以上的工作。 (二)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铁路运输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有着关键地位,与各行各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主要包括绿色运输及资源集约化,其特征主要以节能降耗为主,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人均能源拥有量低于世界水平,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资源的季度匮乏,铁路运输在这方面占据优势。因此,铁路运输能够有效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铁路运输中加速发展绿色物流势在必行。 三、发展绿色物流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外在因素 在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由于国外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国内物流企业需要积极应对外国物流运输对我国运输方式的冲击,这是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外在因素。绿色物流理论起源于国外,在国外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基于国际运输条约,国外运输企业能够在我国进行相关物流活动,包括铁路集装箱、快运以及多式联运等,可见,在未来交通运输行业中,综合性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因此,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铁路运输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提高铁路运输市场份额,实现绿色物流的蓬勃发展。 (二)内在因素 我国能源比例在世界发展中处于劣势,石油能源的生产在国际上排名第五,但石油消费在国际上排名第二,对石油能源的依存度占到能源利用的一半以上。可见,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实现绿色物流高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客运高速和货运重载在铁路运输中有着重要地位,由于能源资源的匮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电气化铁路的建设,逐步取代内燃铁路运输的实现,发展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已经成为铁路绿色运输的重要保证。 四、关于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探讨 通过对绿色物流的认识和了解,基于其发展特点,提出了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相关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一)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中短途的优势功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内交通拥堵现象令人堪忧,燃油成本不断上升,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出行成本,此外,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对整个城市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大气变暖,形成温室效应。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坚持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设计公交化的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以此来实现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短途功效。 (二)积极开发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模式 利用集约资源发展方式,实现集装箱运输,与铁路、海洋、河流及公路等多种运输途径之间,进行集装箱多式联运,为城市企业提供一系列的物流服务,坚持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物流运输理念,从根本上实现一体化的服务。此外,还要充分整合多种运输资源,减少铁路运输空载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实现运输成本的降低。具体来说,利用公铁两用和双层集装箱运输这两类运输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铁路运输的时效性,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集装箱多式联运过程中,充分利用好EDI和GPS技术,对物流全程予以跟踪,从根本上实现了货物运输的安全性。 (三)基于绿色物流理念规划铁路运输发展 作为政府来说,在制定有关城市物流活动的规划中,逐步融入绿色物流理念,从而更好的发展铁路运输。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借鉴绿色物流规划的成功经验,结合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明确绿色物流发展思路,完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城市资源配置,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铁路运输物流中心,对整个城市的物流活动进行统筹。此外,还要最大限度的减轻社会环境的压力和负荷,建立健全城市铁路运输管理体系,将运输资源科学合理的统一调配,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环境。 (四)建立健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 在物流运输的发展中,政府部门需要城市物流的污染源头进行及时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实现对物流行业的科学管理。就我国城市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城市建设中针对环境污染的政策法规较多,而物流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还未广泛涉及。因此,政府部门要结合城市具体的发展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以此作为整个绿色物流行业运行的标准和规范。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物流行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比较低,绿色物流理念的引入,为铁路运输业的运行成本费用带来了巨大压力。作为地方政府,要对绿色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支持,并制定专门的政策对新兴行业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以法律制度作为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政策保障,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扶持力度 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并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现状,选择最佳的运输方案。此外,政府要通过政策对绿色物流发展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通过税收减免、政策补贴等方式,对绿色物流的理念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对绿色物流予以改进和优化,为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强有力的技术基础,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繁荣发展。 结语 为了使城市交通运输业更好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对绿色物流理念予以充分重视,实现社会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绿色物流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作用,对城市物流活动予以统一规划,明确绿色物流的发展目标将绿色物流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物流活动之中,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践。 作者:冯贵志 单位:沈阳铁路局通辽货运中心 铁路发展论文:提速战略对铁路运输发展的作用 1我国铁路运输提速战略概述 我国铁路运输实现了几次提速战略,实现了扩大再生产的目标,为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实现了重大的创新,技术方面得到了迅速提升。除此之外,提速战略的实施促使我国铁路运输的实际效率以及运输能力都得到快速提升,这对于实现我国铁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另外,铁路运输的提速方案还在更大程度上有效提升了铁路运输的安全可靠性,将铁路的比较性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改善了运输产品的结构,路网结构也逐步完善起来。很多铁路运输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于提速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并展开综合运输服务和技术等的广泛性讨论。另外,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借鉴了其他国家一些先进的铁路运输方式,认为在繁忙的干线部分实现提速方案有几个难点,其中包含客货分线等相关部分的技术问题和组织问题等。因此,在我国的铁路运输发展过程中,提速战略不仅开辟了铁路运输行业的新领域,还为完善铁路运输发展以及促进运输产品多样化提供重要帮助。 2提速战略对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重要作用 提速战略在我国铁路的历史发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不仅增加了我国铁路的整体性发展,还在运输生产力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对于铁路运输组织的基础理论和方式实现有效创新和发展,对于我国的铁路技术发展等都十分重要。 2.1提升铁路运输的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和装备是关系到列车提速和高密度运行的重要指标。我国的铁路运输提速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铁路运输的实际技术水平,装备水准也明显提升。在以往的提速过程当中,我国的专业人员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有效且准确掌握了很多有限提速的技术,并且在一些铁路相关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除此之外,提速战略实施之后,我国铁路运输中很多大型的站场都进行了创新性的改变,其中涉及到客运站等的人性化设计,这对于我国铁路设备等的整体水平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很多货车的实际提速载重相关的技术都相对提升了很多。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技术已经被充分应用在铁路运输当中。很多传统产业得到了改造,铁路方面的实际运输效率上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我国在铁路运输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和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等,都有效展现了我国铁路提速的成果,符合铁路运输的实际需求。 2.2繁荣铁路城际旅客运输线路。 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其中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区等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十分繁荣的区域,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重要的活动区域,客运量庞大。提速战略中,我国城际旅客运输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很多重要的经济区域之内,开设了快速型列车,加强了城市的辐射效应,直接突出了同城效应的重要优势。在提速战略实行之后,我国的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等都市圈内的高速客运专线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运输机制得到了逐步完善,对于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促进了周边经济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在我国,都市圈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极快,实际的城际客流量较大,客流量呈现比较集中的趋势,高峰期客流量增长明显,需要铁路运输方面在时效性上加强研究。因此,对于都市圈区域的人员来说,他们迫切需要一些高密度且高速度的交通工具,可以有效缓解紧张的交通压力。城际铁路客运公交化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要求,运行时间短,效率提升明显。 2.3客贷分线得到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交通运输能力和运输数量之间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在客贷分线中尤为明显,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影响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另外,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和运输发展情况来看,今后的客贷分流将成为更加主要的运输发展路线,其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我国在经过了提速战略之后,高速客运专线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实践和技术性基础,促进我国客运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铁路在客贷分线上展开了新型模式,促进了客贷分线运输的实际发展。高速客运的专线对于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将一些既有线路的绝大部分旅客列车进行有效分流,实际缓解有线运输的压力。既有线路使用在货物运输方面,能够形成高速度以及高运能等安全度极高的运输通道,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方面的需求。总之,客贷分线在提速战略实施之后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不仅在运输的安全性等方面实现提升,还能够缓解既有主线路的运输压力,有利于铁路运输行业的整体发展。 2.4货物运输组织工作得到创新。 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发展缓慢,货物在途中的时间消耗比较长,货主对运输效率不满,损失了很大部分对于时速等方面都要求较高的货源。但是,在实行提速战略之后,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货物运输的实际能力,专业人员使用了先进的技术,通过不断改造实现了集约化的经营模式。货物运输组织的方法产生了变化,主要目的是改善路网通过能力,其中还涉及到调节全路的车流径路,重点发展战略装车以及卸车点的规划。因此,根据实际状态可知,我国的很多货物运输组织在提速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了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创新,这对于促进货物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帮助。 3结束语 我国的铁路发展时间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晚,在很多专业技术以及实践经验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也经历了较为重大的变化,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汲取经验,走向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本文首先针对提速战略进行了较为简单的介绍,进而主要分析了铁路提速策略在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别介绍了其在货物运输组织、客贷分线、铁路城际旅客运输线路以及铁路运输的技术水平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以期为促进我国的铁路交通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作者:任海龙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站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建设项目能评工作发展分析 1我国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发展 1998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首次将建设项目节能评估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2006年国务院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家发改委也了《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2008年4年修订实施的节能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依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发展改革委2010年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令第6号),明确对发展改革系统的能评工作提出了要求,建立和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把节能作为项目审批、核准以及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实行前置否决。国家节能中心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的要求,先后了多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目前最新为2014年本。《评估指南》中对节能评估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做出了一般性的要求,各个行业的建设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一本《评估指南》无法面面俱到,体现行业特色和耗能重点。 2铁路节能评估工作开展 为响应国家节能评估要求,进一步规范、加强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提高铁路能源利用效率,原铁道部2010制定并了《铁路基本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编制暂行办法》(试行)和《铁路基本建设项目节能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要求从通知之日起,铁路基本建设项目均需要进行节能评估。随着国家对能评工作要求的提高和铁路能评工作的深入,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3年了《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对铁路能评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3铁路节能评估工作特点 铁路建设项目有自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铁路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也不同于其他行业,从节能评估的方法和内容上有自身的特色。 3.1项目建设对所在地影响的评估 首先铁路运输属于交通运输行业,铁路运输的“产品”是运输工作量,铁路生产不产生增加值,因此按照《评估指南》的要求,交通运输类项目不需要计算项目增加值能耗,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不需要进行“n”值计算,也不能按照指南要求评估项目能源消费对项目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为说明铁路项目的建设对项目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问题,目前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一般的做法是将铁路项目运营后(项目研究年度近期)预测的运输工作量,假设使用其他运输方式完成需要的能耗,与铁路运输能耗进行对比,说明铁路建设项目对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当然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忽略了公众出行对旅途时间、经济成本等因素的要求,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铁路运输对社会整体运输能耗的影响。铁路建设项目一般都是“线”形项目,当然也有许多客货站、编组站、机务车辆段所等“点”状项目。项目线路长度短则跨越几个地市,长则跨越几个省,因此项目能源消费增量对项目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的评估范围也与一般项目不同。目前的做法是,如果是“点”状项目就分析项目能耗增量对所在地市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如果是“线”状项目,就要将项目沿线站、段各单位的能耗,按照能源供应地点进行划分,然后分别分析项目对每个省、地区的项目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 3.2铁路项目特有的评估内容 按照最新版《评估指南》的要求,已经不需要项目进行选址方案的节能评估,评估的重点应是项目的工艺流程是否会产生能耗的浪费。但对于铁路建设项目,项目的选址方案,决定了铁路运输的长度,直接影响项目的能耗和能效水平。特别是一些“线”状项目,评估的重点应该是项目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方案,车站(段、所)的选址方案和平面布置方案,以及机车、动车组选型等对项目能耗的影响。项目主要技术标准的节能评估,主要包括项目牵引种类,设计速度目标值,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牵引质量的节能评估。项目的主要技术标准确定了,项目的主要设计目标也就确定了,同时也基本决定了项目运营期的能效水平。项目线路选线方案的节能评估,应对线路整体走向是否顺直,线路局部方案在施工条件、投资数量、地方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选择的设计方案是否节能进行评估。项目站段选址方案会直接影响铁路运营能耗,对项目设站数量、车站、货场以及机务、车辆等专业段、所位置,平面布局方案进行节能评估,从节能角度推荐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减少项目运营期能耗浪费。机车、动车组作为铁路建设项目的主要耗能设备,不同型号机车、动车组的牵引特性不同,在能耗上也存在差别,因此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选择能耗低的机车、动车组,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项目能源消耗。 3.3铁路项目能效指标的特点 项目的能效指标是评判项目能效水平的主要依据,因此项目的能效指标要能体现出项目的特点,真实反映出项目是否对能耗进行了有效利用,从节能角度来说,项目的建设是否合理、可行。铁路的工作任务是运送旅客和货物,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少的能耗运输尽可能多的旅客和货物,是铁路运输节能优势的体现。通过研究和筛选,确定衡量铁路建设项目能效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和单位运输工作量牵引能耗。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反映了运输单位数量的旅客和货物,项目使用的牵引、暖通、照明以及其他项目范围内所有耗能设备消耗的能量总和。单位运输工作量牵引能耗反映的是运输单位数量的旅客和货物,机车、动车组牵引以及牵引供电系统损耗的能量之和。 4结论 综上所述,铁路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针对铁路特点进行节能评估,才能使评估真正产生节能效果,从源头上控制铁路建设项目能源浪费,因此对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方法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新的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导则正在编制。相信铁路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会越来越规范、科学,节能评估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会不断提高。 作者:谢汉生 马龙 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发展与技术跨越特点 一、国家主导的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高铁建设 (一)需求与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历经数代铁路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铁路运营里程从21810公里增至67000余公里;其中复线里程由866公里增至19000余公里;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2000余公里。但在路网不断延伸的同时,受限于线路标准不高、客货共线运行运输组织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平均运营速度低、客货运输品质低且输送能力往往受限。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相比,铁路的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扩充运输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铁路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其核心内容为: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关高速客运专线的主要内容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建设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主要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主要指标为:建设客运专线4.5万公里以上,快速客运网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华东到上海4个小时,华南到广州6.5小时、东北到哈尔滨5个小时,中部到武汉4个小时,西南到昆明为8小时,西北到乌鲁木齐12个小时的经济发展交通圈。 (二)建设与标准 中国高铁建设坚持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设理念,建立了高速铁路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的国家体系。以现代化大规模的设计、制造、生产集团为龙头,庞大的相关配套产业为基础,集合全国有关科技力量为技术保障,形成完善的高速铁路产业链。国家组织、铁道部(铁路总公司)牵头、各省(市、自治区)联动、项目所在地全力支持,实现了项目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衔接、高效运行。与此同时迅速建立、逐步健全了高速铁路从勘察设计、建设实施到验收运营等一系列相关标准。高铁建设始终坚持项目建设标准化、工程设计标准化、施工建造标准化、设备制造标准化。以设计标准、施工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为建设依据;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建设工期、投资控制、环境友好为建设目标;以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信息化为建设技术手段;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建设保障措施;全过程、多层次的推行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与此同时,在建设中广泛地采用“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等新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用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力推广应用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制造、标准化施工;快速提升施工建造、设备制造、设施配套等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为中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成本有效控制奠定基础,创造了中国高铁建设的辉煌成就。 (三)规模与效益 2014年,高铁主骨架已初具规模,运营里程已超过16000公里,动车组旅客发送量逾8亿人次,占铁路客运发送量37%以上。2015年春运中,铁路共发送旅客4425万人次,高铁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增幅明显,全路动车组列车共发送旅客1844万人,占全路旅客总发送量的41.7%。可以预见,随着客运专线运营里程的不断延伸,高铁动车组客运发送量将不断攀升,逐步超越普速列车客运发送量而占据绝大多数。除了运输质量的提高,客运高速铁路的投运,将有效缓解铁路客运“一票难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铁繁忙干线将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行,有效释放货运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中国高铁的建设,推动了能源加工、钢铁冶金、机械重工、通信网络、机电动力、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等一大批相关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创新、滚动发展;形成了高速铁路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保证了与高铁建设运营的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催生了拥有数以百万计各类专业人员、掌握先进高铁技术的建设运营团队,为高铁的建设和技术进步与输出创造了先决条件。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化高铁建设,使得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每公里的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至2100万美元,且桥梁和隧道比重大。而欧洲高铁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为2500至3900万美元,美国加州高铁目前估计高达每公里5600万美元。中国高铁车票的价格也是全世界最低的,约为每公里0.04欧元,远低于西班牙的0.19欧元、法国的0.22欧元、德国的0.27欧元、意大利的0.25欧元和日本的0.22欧元。中国高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力求最大化,不仅推动了铁路运输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运输经济效益,同时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市场推动的高起点、大跨度、全方位技术进步 (一)基础与跨越 2004年我国高铁大发展之前,国家、铁道部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通过多次既有线提速改造、新建实验性的秦沈客运专线等项目,摸索高铁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等固定设备的生产、建造技术;通过设计研发“中华之星“”蓝箭“”先锋”等高速列车动车组,初窥高铁移动设备制造门径;通过广深铁路等既有线及秦沈客运专线上动车组实验性高速运营,提升列控技术并尝试系统集成。如果在这些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最终也可以形成中国的高铁成套技术,但时不我待,铁路运输严重滞后的现实要求铁路必须进行快速的发展,必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技术跨越。因此,基于已经掌握的技术,我国对德、法、意、日等高铁技术先发国家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招标与商业谈判,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与国情和自主技术结合、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的高标准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技术储备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科学严谨的制订了60多部规范、规程、标准,满足了高铁线路建造的需要;合理引进动车组制造技术并迅速实现国产化,进而自主创新研发了性能更好的高速动车组,满足了动车组大量投入运营的需求;全面掌握高速铁路列控技术,并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了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 (二)工程建造与动车组制造 在不断实践中,中国高铁形成黄土、软土、冻土、岩溶地区,大风、大雪、高海拔艰险山区等特殊区域高速铁路建造和灾害防护技术。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路基填筑和工后沉降控制问题;掌握了900吨级混凝土简支箱梁、新型结构大跨度桥梁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复杂地质山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群、水下隧道修建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动车组在隧道内时速350公里运行和交会;掌握了大范围、大规模铺设应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无砟轨道的成套技术,建立了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经济性”客站建设的新理念,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综合枢纽,实现了高速铁路与城市其他运输交通零衔接、零换乘的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成功研发和制造了各种基础工程施工建造所需的特种机械装备,实现了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快速施工,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全面掌握了时速200~350公里系列动车组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进一步研发创新大马力高速动车组,牵引功率超2万千瓦。动车组车头、车体关键设备分别采用了碳纤维、镁合金等新型材料,车重减轻,刚度提高22%。对动车组最高速度、最大牵引动力,降低阻力等关键技术,对系统集成、车头车体、车底转向、减振降噪、牵引制动、机电传动、双弓受流等系统进行全面创新,关键技术已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成功研发制造时速350公里CRH380系列动车组,最高实车运营实验速度486.1km/h,实车室内实验速度605km/h。中国制造“和谐号”系列动车组,以运营速度高、运量大、节能环保、平稳舒适等特点,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品质,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主力车型。 (三)列车控制与系统集成 全面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等级的CTCS-2级列控系统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创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CTCS-3级列控系统,满足高速度、高密度、大能力运输要求。通过GSM-R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地面控制系统与动车运行控制系统信息双向实时传输,实现了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既有普速线列车、300~3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的跨线运行。系统掌握并广泛应用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实现了中间站无人化,大幅度提升了高速铁路行车指挥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工务工程、动车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列车运行控制、安全防灾、客运服务等子系统的集成。成功创新了轮轨关系、弓网匹配,以及空气动力、车桥耦合、调度指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集成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系统功能最优、集成能力最强、系统接口顺畅,子系统与大系统协调匹配,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三、结束语 以10余年走过发达国家30~50年的研发之路,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既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典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建设理念,以国家主导、市场化推进的科学方式,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成为世界铁路发展潮流的时代火车头。 作者:陈姣姣 解新福 单位:中铁第七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兰州设计院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发展与技术跨越研究 一、国家主导的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高铁建设 (一)需求与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历经数代铁路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铁路运营里程从21810公里增至67000余公里;其中复线里程由866公里增至19000余公里;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2000余公里。但在路网不断延伸的同时,受限于线路标准不高、客货共线运行运输组织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平均运营速度低、客货运输品质低且输送能力往往受限。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相比,铁路的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扩充运输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铁路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其核心内容为: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关高速客运专线的主要内容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建设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主要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主要指标为:建设客运专线4.5万公里以上,快速客运网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华东到上海4个小时,华南到广州6.5小时、东北到哈尔滨5个小时,中部到武汉4个小时,西南到昆明为8小时,西北到乌鲁木齐12个小时的经济发展交通圈。 (二)建设与标准 中国高铁建设坚持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设理念,建立了高速铁路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的国家体系。以现代化大规模的设计、制造、生产集团为龙头,庞大的相关配套产业为基础,集合全国有关科技力量为技术保障,形成完善的高速铁路产业链。国家组织、铁道部(铁路总公司)牵头、各省(市、自治区)联动、项目所在地全力支持,实现了项目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衔接、高效运行。与此同时迅速建立、逐步健全了高速铁路从勘察设计、建设实施到验收运营等一系列相关标准。高铁建设始终坚持项目建设标准化、工程设计标准化、施工建造标准化、设备制造标准化。以设计标准、施工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为建设依据;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建设工期、投资控制、环境友好为建设目标;以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信息化为建设技术手段;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建设保障措施;全过程、多层次的推行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与此同时,在建设中广泛地采用“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等新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用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力推广应用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制造、标准化施工;快速提升施工建造、设备制造、设施配套等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为中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成本有效控制奠定基础,创造了中国高铁建设的辉煌成就。 (三)规模与效益 2014年,高铁主骨架已初具规模,运营里程已超过16000公里,动车组旅客发送量逾8亿人次,占铁路客运发送量37%以上。2015年春运中,铁路共发送旅客4425万人次,高铁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增幅明显,全路动车组列车共发送旅客1844万人,占全路旅客总发送量的41.7%。可以预见,随着客运专线运营里程的不断延伸,高铁动车组客运发送量将不断攀升,逐步超越普速列车客运发送量而占据绝大多数。除了运输质量的提高,客运高速铁路的投运,将有效缓解铁路客运“一票难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铁繁忙干线将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行,有效释放货运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中国高铁的建设,推动了能源加工、钢铁冶金、机械重工、通信网络、机电动力、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等一大批相关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创新、滚动发展;形成了高速铁路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保证了与高铁建设运营的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催生了拥有数以百万计各类专业人员、掌握先进高铁技术的建设运营团队,为高铁的建设和技术进步与输出创造了先决条件。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化高铁建设,使得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每公里的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至2100万美元,且桥梁和隧道比重大。而欧洲高铁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为2500至3900万美元,美国加州高铁目前估计高达每公里5600万美元。中国高铁车票的价格也是全世界最低的,约为每公里0.04欧元,远低于西班牙的0.19欧元、法国的0.22欧元、德国的0.27欧元、意大利的0.25欧元和日本的0.22欧元。中国高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力求最大化,不仅推动了铁路运输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运输经济效益,同时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市场推动的高起点、大跨度、全方位技术进步 (一)基础与跨越 2004年我国高铁大发展之前,国家、铁道部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通过多次既有线提速改造、新建实验性的秦沈客运专线等项目,摸索高铁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等固定设备的生产、建造技术;通过设计研发“中华之星“”蓝箭“”先锋”等高速列车动车组,初窥高铁移动设备制造门径;通过广深铁路等既有线及秦沈客运专线上动车组实验性高速运营,提升列控技术并尝试系统集成。如果在这些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最终也可以形成中国的高铁成套技术,但时不我待,铁路运输严重滞后的现实要求铁路必须进行快速的发展,必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技术跨越。因此,基于已经掌握的技术,我国对德、法、意、日等高铁技术先发国家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招标与商业谈判,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与国情和自主技术结合、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的高标准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技术储备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科学严谨的制订了60多部规范、规程、标准,满足了高铁线路建造的需要;合理引进动车组制造技术并迅速实现国产化,进而自主创新研发了性能更好的高速动车组,满足了动车组大量投入运营的需求;全面掌握高速铁路列控技术,并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了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 (二)工程建造与动车组制造 在不断实践中,中国高铁形成黄土、软土、冻土、岩溶地区,大风、大雪、高海拔艰险山区等特殊区域高速铁路建造和灾害防护技术。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路基填筑和工后沉降控制问题;掌握了900吨级混凝土简支箱梁、新型结构大跨度桥梁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复杂地质山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群、水下隧道修建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动车组在隧道内时速350公里运行和交会;掌握了大范围、大规模铺设应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无砟轨道的成套技术,建立了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经济性”客站建设的新理念,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综合枢纽,实现了高速铁路与城市其他运输交通零衔接、零换乘的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成功研发和制造了各种基础工程施工建造所需的特种机械装备,实现了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快速施工,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全面掌握了时速200~350公里系列动车组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进一步研发创新大马力高速动车组,牵引功率超2万千瓦。动车组车头、车体关键设备分别采用了碳纤维、镁合金等新型材料,车重减轻,刚度提高22%。对动车组最高速度、最大牵引动力,降低阻力等关键技术,对系统集成、车头车体、车底转向、减振降噪、牵引制动、机电传动、双弓受流等系统进行全面创新,关键技术已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成功研发制造时速350公里CRH380系列动车组,最高实车运营实验速度486.1km/h,实车室内实验速度605km/h。中国制造“和谐号”系列动车组,以运营速度高、运量大、节能环保、平稳舒适等特点,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品质,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主力车型。 (三)列车控制与系统集成全面掌握了时速 200~250公里等级的CTCS-2级列控系统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创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CTCS-3级列控系统,满足高速度、高密度、大能力运输要求。通过GSM-R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地面控制系统与动车运行控制系统信息双向实时传输,实现了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既有普速线列车、300~3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的跨线运行。系统掌握并广泛应用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实现了中间站无人化,大幅度提升了高速铁路行车指挥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工务工程、动车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列车运行控制、安全防灾、客运服务等子系统的集成。成功创新了轮轨关系、弓网匹配,以及空气动力、车桥耦合、调度指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集成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系统功能最优、集成能力最强、系统接口顺畅,子系统与大系统协调匹配,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三、结束语 以10余年走过发达国家30~50年的研发之路,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既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典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建设理念,以国家主导、市场化推进的科学方式,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成为世界铁路发展潮流的时代火车头。 作者:陈姣姣 解新福 单位:中铁第七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兰州设计院 铁路发展论文:经济发展铁路运输论文 1铁路运输业发展趋势及提速效应 1.1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1998年铁路货物周转量出现负增长。受始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2009年铁路货物周转量也出现0.53%的微弱增长。在2012—2013年期间,中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则分别出现-0.95%、-0.05%的负增长。1998年、2009年、2012年、2013年这4年的经济增速均在6.8%以上,但这几年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却不尽人意,甚至在一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铁路货物周转量是铁路运输业发展的显著标志,按常理,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铁路货物周转量也应该会增长,但为什么出现负增长?出现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可能与经济增速放缓有关,但也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面对公路货运、航空货运、水路货运的高度竞争,受挤出效应所造成的。由此可以认为,经济向前发展能为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带来机遇,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运输业良好的经营也是至关重要的。 1.2铁路营业里程的发展趋势据 中国统计资料显示,自1952年开始,铁路营业里程总体上呈现小幅增长的态势。195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为2.29万km,1978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已上升到了5.17万km,2013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0.31万km。自1952年以来,虽然在个别年份(如1958年)铁路营业里程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但绝大部分年份的增长速度较慢。从最近5年来看,由于动车、高铁等快速发展,2009年之后的铁路营业里程增长速度总体上好于过去。 1.3铁路的提速效应 从1997年4月至2007年4月,中国前后共计有6次铁路全面大提速。对应的时间分别为1997年4月1日、1998年10月1日、2000年10月21日、2001年10月21日、2004年4月18日、2007年4月18日。其中,在2007年4月18日第6次大提速之后,铁路旧线改造和客货混运的线路最高时速将达到200~250km的国际铁路发展惯例。铁路的6次全面大提速,市场流通的商品将通过铁路运输更迅速地运送到目的地,从而加速了市场商品的周转速度。特别是自2000—2007年之间的提速,显著地带动了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快速增长。当然,2000—2007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黄金岁月。在经济发展的促进下,中国铁路货物周转量从2000年的13770.5亿t•km,上升到2007年的23797亿t•km,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铁路货物周转量增长最为显著的时间段。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一方面可以看出铁路的提速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也是与铁路营业里程的稳中增长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向前发展分不开的。 2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协整检验本研究 采用计量经济学中多种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建立协整模型,定义变量railTN、Line、realGDP,它们分别表示铁路货物周转量、铁路营业里程、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3结语 本研究分析了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及提速效应,通过使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法和模型,分时段探讨了中国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铁路货物周转量、铁路营业里程、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分时段探讨了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从铁路网密度、四大运输竞争格局的视角,提出了需要提高铁路运输业的经营效率,确保铁路货运不被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所挤出;同时,建议政府应该有条件地多发展联合运输,以此为铁路运输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作者:王富忠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铁路发展论文:旅游发展铁路建设论文 一、城际铁路对东阳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分析 (一)城际铁路对游客行为的影响 城际铁路建成之后,东阳市将改变无铁路的历史,东阳市区距离义乌市区、横店镇、义乌火车站(义乌机场)、金华市区分别约为20公里、20公里、30公里、75公里,城际铁路最高时速可达到每小时140公里,估计实际运行速度约为每小时60公里,东阳市区前往以上四地用时将缩短为最少,东阳、义乌、金华将进入同城时代,三地居民将频繁跨城消费、工作和经营往来,而跨城旅游消费是主要的消费形式之一。城际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快,运行时间短,无疑缩短了来东阳的游客的“感知距离”以及增强了其对交通的满足感。游客坐城铁去横店、金华或义乌,就像坐公交车一样方便,班次密集,不会出现堵车等问题,最终提升人们出行意愿,扩大人们的出游半径。同时城际铁路,还会促使公路交通以更优惠的价格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使旅客的出行不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还拥有了更高的福利。同时,选择自主和随意的散客游、自助游、假日游等出游方式的人群份额越来越大。 (二)城际铁路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城际铁路为乘客提供的快速、便捷的交通服务,本身即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又因其具有巨大的载客能力,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将吸引大量游客,促进东阳现有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优化开发。城际铁路的开通既可以疏散客流,减轻景区的压力,又可以促进区域旅游的合作,通过合作开发共享旅游资源,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借力城铁,促旅游经济发展 东阳如果能把握城际铁路发展旅游业的先机,及早谋划并探讨旅游业升级发展方案,优化组合现有旅游资源,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出一些“快交通、慢旅游”的高品质、体验型旅游产品,重塑并提升旅游形象,努力做到旅游服务、设施与城际铁路建设无缝对接,适应网络时代、智慧旅游时代的发展新要求,就一定能让旅游业再创佳绩。 二、具体方案 (一)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 金华都市圈的两条城际铁路,分别连接东阳、义乌、金华主城区,东阳、义乌、金华作为单个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资源总量、吸引力、知名度等方面在省内都不够突出,东阳若能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突出各自的特色旅游资源,必将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如东阳有著名的影视景区,义乌交通便利有客源优势、购物旅游资源丰富,金华城市建设较完善、拥有双龙洞景区,东阳可继续发挥横店品牌景区优势,以横店景区为中心点,利用点-轴系统理论,与城际铁路沿线的县市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共同编制旅游线路,区域旅游竞争力将能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因城际铁路建设也能增强周围县市的可达性,东阳还应与旅游资源丰富的武义、磐安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二)改变营销方式,扩大营销半径城际 铁路建成后,东阳要改变以往只宣传本市旅游资源的的方式,积极与沿线县市进行整体宣传促销,形成区域品牌,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形象。城际铁路建设,东阳市客源空间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上海、杭州、宁波等主要客源地的游客,可以通过动车+城铁的方式、自驾车+城铁来东阳旅游,交通更快速、更方便,杭、沪、甬到东阳的旅游时间已经可以压缩到1天,犹如同城出游,周末休闲游将给东阳带来客流量的大幅增长。同时更远的游客,可以通过飞机+城铁的方式来到东阳,为此东阳旅游业不仅要注重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重组,还要扩大营销半径。营销时既要用好传统营销方式,又要注重提升网络新媒体的宣传效果。网络新媒体相对传统意义上报纸、电视而言的,是指由Web2.0技术构建,通过社会化网络服务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等应用形式。网络新媒体是一种智能化信息传播方式,优势较多,可为游客提供大量、及时、权威、全面的出行指导信息。旅游目的地不仅要充分发挥好新媒体营销传播效果、效率等优势,转型升级传统的营销方式,还要利用新媒体多了解游客旅游过程中的情绪、后期反馈及建议,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做好危急公关工作,以谋求最佳营销效果以提升当地的整体旅游形象。 (三)完善城际铁路沿线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2014年是中国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发展要求旅游目的地完善旅游产业链,不仅要让团队接待更方便,还应让散客自助旅游更顺心。为此,东阳应完善城际铁路沿线交通、住宿、餐饮、旅游企业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保证游客旅游质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因此,东阳要围绕着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提升酒店住宿设施的接待能力,提高导游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增加旅游汽车以及停泊配套设施,紧抓旅游咨询接待窗口服务质量。通过完善服务、交通、信息、咨询、预订、呼叫、救援等网络体系,提升东阳市的旅游辐射和集散功能。2013年11月在江西省举行的“旅游强省”泰豪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声明“中国旅游进入散客化时代”,东阳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可打造出一些经典的散客自助游产品。 (四)坚持市场主导,在政府推动下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东阳旅游发展要与城际铁路建设实行对接,加强与金华、义乌区域旅游合作,必须推行市场主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和旅游要素组合中的基础性作用,旅游企业才能主动发挥合作主力军的作用。各地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旅游市场运行规律和旅游企业合作的自主权,一方面要以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如构建常态化三地市长联席旅游合作协调会议制度,完善区域旅游合作的法律性文件。 作者:周卫芳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发展党建论文 1现阶段铁路党建工作的新问题 1.1运输经营方式的变化 对党组织的管理方式及活动方式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高铁时代,高铁线纵横全国,使运输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铁路党组织,必须做到随机应变、主动作为,以期能够适应高铁因经营管理、运输组织等工作方式的改变而带来的重大变革。随着铁路运输经营方式的变化,要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但相对于当前铁路运输活动方式的变化来讲,铁路企业党组织在组织体系设置、活动方式及考核体系等方面还有跟进不及时不到位现象,具体表现在机构设置上受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呆板单一,没有与运输生产有效结合,存在着形式主义;考核方式陈旧机械,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紧紧围绕铁路发展为党建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作用不够,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没有在工作中得到显著体现。所以在当前铁路运输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需要充分的调整党组织的管理方式和活动方式,更好的体现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2环境因素变化导致职工思想发生较大改变 首先,当前铁路部分干部职工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思想较为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其次,当前铁路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纠纷,特别是一些信访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各项改革还在不断的深入进行,一些政策措施的调整不可避免,这就会带来一些新问题,给职工思想带来较大的波动;再次,在传统经济体制下,铁路具有较大的优势,职工享受很好的福利待遇。但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铁路也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显现的铁路职工优势明显削弱。虽然近年来铁路对职工生活方面实施了不少改善的措施和方法,但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与职工心理预期具有较大的差距,这给职工思想带来的影响非常大。 2加强现阶段铁路党建工作的具体策略 2.1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 从组织层面看,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适时转变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最终达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达到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目的,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实现组织自身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 2.2重视干部培训工作 人才是生产力,我们必须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组织保障。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制度,投入适当比例的培训资金,提供培训资源和机会,为人才的可持续性成长和阶梯式更新创造条件。必须改变原有培训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如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数量不重质量、重过程不重效果等,使培训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影响了培训效果。因此,当前最为关键的是增强培训的效果,发挥好培训工作应有的作用。 2.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重点研究探索铁路管理工作中党组织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方法途径,使党组织的主张在企业决策中得到体现。当前要大力加强站段党委建设,提高站段独立作战能力,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站段党委工作职责,引导站段党委在完成安全稳定经营各项任务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还要优化党组织工作机构的设置。要优化站段党组织管理结构,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班组党支部设置,完善车间、班组设置的合理性,突出关键作业班组、异地偏远班组、流动分散班组党组织的设置和作用的发挥。为适应高铁站区跨度大、人员少的特点,铁路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可尝试打破目前以专业条块划分的方式,设置区域性(站区)党组织,这有利于整合资源,也便于党支部开展工作。改革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标准要以“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实际效果作为依据,立足于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推动铁路加快发展、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加强考核评价系统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注重考核效果,强化群众评议,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科学考核、全面考核,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 2.4处理好党群关系作风建设 一要强化党政班子的廉政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教育各级干部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二要健全党内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严肃党政纪律,教育党员敢于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三要改变工作作风,提倡领导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关心职工冷暖,替群众排忧解难,为基层服好务当好“公仆”。 2.5建设和谐的外部环境 和谐的外部环境,关键是与旅客货主构建和谐关系以及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铁路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构建铁路与旅客货主的和谐关系,要求以旅客货主为根本,把满足广大旅客货主不断提高的运输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可能满足旅客货主的需要,维护好旅客货主的利益。做好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要勇于面对媒体、善于面对媒体。大力推行新闻宣传工作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区域新闻宣传协调运作机制,坚持定期走访制度,及时沟通情况,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媒体的理解和支持;重视网络舆情信息的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舆论导向,使互联网成为宣传铁路的重要阵地。 3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深化铁路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进行,通过多元化经营的决策部署,我国铁路发展质量和效益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有效的推动了铁路的科学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下,对铁路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铁路基层党组织加快观念的改变,及时调整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铁路多元化经营提供组织保障,为铁路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萍单位:哈铁站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牡丹江分公司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幼儿英语由于英语教材的不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大纲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教师分析了当前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开展幼儿的英语教育,指出幼儿英语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参与,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幼儿;英语教育;现状;实践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在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在不断探索英语教学的新方法。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随着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这会有助于促进第二语言信息,也会有助于提高幼儿语言学习的能力。 一、研究目的、对象、方法 (1)研究目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不断加深,英语已成为各国家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英语教育也得到了诸多的重视。如今,学前英语教育被不断重视,作为一名幼儿英语教育工作者,对我国英语教育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开展幼儿的英语教育。这对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研究对象。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选取当地幼儿园的学生和教师,借助地理优势,方便课题的开展。以当地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幼儿的英语教育。 (3)研究方法。在这次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查阅法以及访谈法,分析了当地几个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现状。 二、研究过程 (1)幼儿英语教学的现状。幼儿园英语教材不统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不同。因此,幼儿英语教学对幼儿们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幼儿园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让幼儿们知道英语是一种有趣的语言,进而使他们对学习英语感兴趣。但是这种方法,很容易让幼儿产生误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游戏最重要。如果游戏不能让幼儿感兴趣,就不能达到让他们喜欢英语的目标。 (2)幼儿英语教学的分析。在语言教学中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我们把幼儿放在英国,那么他们会很自然地接受英文。同样的,把英国的幼儿放在中国,那么他们学习中文同样不会吃力。在幼儿英语教育的早期,没有写作的要求,仅仅只是在语言的交流上。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只是交流和沟通,为幼儿以后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需要加强幼儿的英语教育。 1)创设舒适自然的英语环境,寓教于乐。提高英语的学习效果,首先需要一个相对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安全感,就能帮助他们学会接受英语。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学习英语的环境并不是很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因此,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条件,为幼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幼儿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英语是为了让他们用于交流,而不是应付考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让幼儿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并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英语交流。教师可以设置特定的环境,让幼儿穿上外国的服装,进行外国文化表演。同时,让幼儿用英语交流,模仿一些外国的故事情节。这既能让幼儿学会使用英语交流,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外国的人文情怀。 2)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根据我的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倾向于某种事物和现象的心理特征。如果幼儿对英语有了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就会有动力。因此,在这次研究过程中,我主要探讨如何让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幼儿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兴趣培养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兴趣。通过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活动的元素,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克服对英语的障碍,从心理上慢慢接受英语,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另外,通过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幼儿教育,并不是一味地给幼儿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大声地说英语,然后通过游戏的环境纠正幼儿的英语,寓教于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游戏,通过游戏教幼儿学习英语。一是在上课的前半部分,教师可以穿插游戏环节进行互动。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动画片,或者是一些英文儿歌,这样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英语的乐趣。二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游戏环节对幼儿进行提问。三是利用游戏展示新知识。教师可通过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和手势等直观教学手段展示新知识。 三、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现在我国的英语教育已经普及。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中,英语教育在幼儿园已经有效地开展起来。幼儿的英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幼儿不断地积累。教师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家长也应有科学的态度,不能对幼儿提出较高的要求,让幼儿丧失学习英语的乐趣。因此,幼儿的英语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只要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他们学习英语的极大热情。 作者:张莉莉 单位:黑龙江省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英语教育目标定位及师资培养策略 [摘要]师资水平是决定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要因素。从探究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出发点,提出师资培养的基本策略。对幼儿英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研究,目的是提高幼儿英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幼儿英语教育;目标定位;师资培养 在21世纪,幼儿的英语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资质水平的高低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学前英语教育的师资队伍培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培养幼儿听说能力是英语教育的重点 幼儿时期是幼儿第二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时期的英语学习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同时也应发展简单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这个时期应提供给幼儿丰富的听说资源,如英文童谣、动画片,引导幼儿在多言的听说环境中进行听说训练,这有助于培养幼儿语音语调的敏感度,也有利于幼儿初步交际能力的培养。幼儿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体现了其对语言的理解、对信息的加工水平,同时也能体现幼儿对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是幼儿阶段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培养幼儿教育的多元文化知识和意识 通过对幼儿展开英语教学,丰富其文化知识,培养其对多元文化的意识,是学前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培养其对英语国家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进行了解,逐渐培养幼儿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进而培养其开放性的思维。 (三)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英语教育是教育与理论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英语教育应落实到教学质量。目前,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既要注重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不但具有教学能力,更兼具指引幼儿全面发展的综合才能。另外,基本理论、实践技能这些课程也要作为侧重点,以满足幼儿英语教育的专业培养要求。 二、幼儿英语教育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教师在幼儿的英语教育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幼儿,怎样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重要的问题。因此,对于幼儿英语教师而言,必须具备综合素质。 (一)心理素质 首先,幼儿英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对幼儿的变化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还要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扎实的基础 想要学好英语,就必须掌握英语语言、词汇、语法等基本内容,所以,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了解国外相应的文化知识。 (三)教育理论和技能 作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具备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对于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三、学前师资培养的基本策略 目前,幼儿的英语教学缺乏明确目标,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这些问题需受到高度重视,并且应当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所以,解决幼儿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已经变得迫在眉睫。 (一)明确师资分层培养目标 随着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的普及,幼儿英语教育师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每所幼儿园配备专业教师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有待时日,所以,需要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分层培养教学方式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师资短缺这一问题,并且能够培养教师的口语交流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因为教师本身在专业技能教学技能方面也是各有优劣,所以,培养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优势方面,有的教师英语专业技能较好,所以,可以培养这类教师给幼儿讲解单词、句型和语法构建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有的教师性格非常活泼,比较喜欢说,运动表演天赋较好,那么,就要培养这类教师带领孩子做一些有趣的英语小游戏,提升幼儿对英语口语练习方面的技能。这样采用各类教师综合教学的模式,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英语素养。 (二)实现师资培养“英语+幼教”双专业化 教师教学能力问题是影响幼儿英语教学的主要障碍,如果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英语发音不准确、英语交际能力和文化理解力较弱、儿童心理学把握不准等情况出现,会影响幼儿英语教学的全面提高。要实现幼儿英语教师双师专业的培养,这样能够有效确保幼儿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发音标准,口语流利,灵活地给学生创设语言学习环境,并且还具备幼儿教育专业知识,这样能够在了解和掌握幼儿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规律,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总之,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英语教学的早教化现象也变得日益明显,在幼儿教学蓬勃发展的前提下,要严格把关幼儿英语教学,因为幼儿阶段的英语学习期语音和语调的形成具有长久化,如果教学内容不规范,那么,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孩子的错误无法马上改正。所以,幼儿师资队伍的素养要得到保障,培养专业化的幼儿英语师资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幼儿英语教学的问题,提升幼儿英语学习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作者:盛慧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游戏教学幼儿英语教育论文 一、游戏教学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1.有效的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动机 对于幼儿来说,其性格和学习方式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结合幼儿的特性来进行。幼儿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应该保持整个课程气氛的自由,提升课程的趣味性,让幼儿对英语差生浓厚的情趣,这样才可从根本上调动幼儿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学的水平。 2.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关系 从幼儿英语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对比较基础的关系类型之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地进行课程的设置,同时还应该在学生们面前树立相对比较良好的形象。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激发学生们学习的潜能。这些学习目标的实现都以建立科学融洽的教学气氛为基础和前提。要让幼儿学生们感受到人格的平等,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通过合作来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 从现如今的幼儿英语教学工作中可以看出,主要以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通过幼儿之间的合作,可以提升学生们之间的交往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幼儿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学习和讨论,这本身就是游戏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幼儿之间必须要进行合作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可见这种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异。长此以往,幼儿的交往能力必然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幼儿在掌握更多英语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还能够加强和别人的沟通,可见,采用游戏教学法的作用比较明显。 4.有利于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采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一直都处于相对比较轻松和自由的氛围内,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英语知识,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幼儿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还可以在学中玩,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游戏教学法的实施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可以在教学中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实现专业知识和素质教育的高效结合,进而推动幼儿英语教学的高效发展。 二、常见的英语游戏的形式 1.英语角色表演游戏 现代幼儿学习英语一般只停留在听与说上。而英语口语有时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但翻来覆去地念肯定会让幼儿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利用游戏教学会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使他们在自然状态下习得英语。这样的教学形式幼儿十分喜欢,也容易掌握和操作,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幼儿对这样的游戏十分感兴趣,通过动口、动手体验成功,满足幼儿的心理好奇,在快乐中得到发展。 2.英语智力性游戏 它以新颖、有趣的形式深深吸引幼儿。内容包括感知游戏,听力游戏,记忆游戏,猜谜游戏及计算机游戏等。它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功而建立自信和产生依靠的情绪,从而更增添了学英语的兴趣。例如:在开展《水果》这个主题活动时,我以各种水果为道具,开了一个水果店。我准备了各种水果,然后我报一样,让他们拿一样,接着问“What’smissing?”让幼儿用英语说出什么东西不见了。此外,我认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英语智力游戏中也启到了很大作用。因为它能是幼儿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的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幼儿从中感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英语音乐游戏 热爱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接受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因此,把音乐和英语活动融合起来,借助歌曲和节奏作为英语的载体,就能使幼儿在唱唱、念念、动作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从而培养对英语活动的兴趣。如:music chair,chant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是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主要是将游戏作为教学的主线,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感受到上英语课是一件趣味性很强的事情。然后在游戏中掌握英语知识。不仅如此,还可以提升英语教学的高效性,在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张静 单位:南阳幼儿师范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科学途径英语教育论文 一、提升幼儿英语教育有效性的科学途径 1.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采用自己讲课为主的模式进行幼儿英语的教学,教学形式单一,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幼儿处于英语课堂的被动位置,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英语教学的形式,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形式,我们可以建立互动课堂,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建立互动课堂:互动课堂有两种——师生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英语教学时,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比如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自己再进行解答或者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英语教学中,倡导采用“合作、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英语对话等等。 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综合图画、视频、音频,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且比较形象直观,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综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精心制作英语课件。 2.合理设置课程,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在部分幼儿园在设置英语课程时不合理,英语课程安排较多,占用了幼儿学习其他课程和正常游戏的时间,而且在选择教材时存在随意性,教学内容趋近小学英语,不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导致幼儿英语学习负担过程,幼儿会产生英语学习的抵触心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英语课程,使英语教学与其他课程、幼儿游戏的时间相平衡,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在选择英语教材时,一定要选择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课程标准和幼儿身心发展的教材。教师在讲授英语知识时,不要一味的扩充教学内容,根据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 虽然幼儿英语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大部分的幼儿英语教师很少有科班出身的,幼儿园的领导大多认为幼儿英语内容简单,没有必要聘请专业的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教师队伍的培训不够及时、考核不够严谨,这导致幼儿英语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难以提升幼儿英语教育的有效性。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首先,在进行英语教师招聘时,要考察应聘者英语专业知识、英语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切实招聘到高素质的英语幼师;其次,要做好在职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派英语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提高幼儿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再次,完善幼儿英语教师的考核制度,建立学生、家长、教师自身和学校四方的评价机制,综合幼儿的英语成绩和教师平时的课堂表现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除此之外,还要采用激励机制,对于教学成绩突出的英语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教师们英语教学的热情。 4.组织英语活动,创设英语教学氛围 提升幼儿英语教育有效性,我们可以组织一系列的英语活动,比如可以开展英语儿歌比赛、英语话剧表演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提升幼儿英语教育有效性,还需要在创设一定的英语氛围,比如在课堂上,英语教师要尽量说英语,也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英语的语言环境;同时,也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个英语读书角,购置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英语读物,供学生进行阅读;或者,可以在教室内贴一些英语诗句、谚语、名人名言等等,让学生处在英语的氛围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英语能力。 二、结束语 英语教学对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幼儿英语教学有效性是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对幼儿英语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未来的幼儿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合理设置课程,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组织英语活动,创设英语教学氛围,以此不断提升幼儿英语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幼儿英语能力的提高。 作者:李云 单位:郧阳师范专科高等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英语教育论文 一、从儿童心理需求出发,认识幼儿不同阶段的特性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在不同阶段中心理活动和发展的特性。在设计游戏规则和内容的时候,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明确游戏的目的性,体现相关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游戏有的放矢的进行设计,并且要充分的考虑幼儿本身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从而循序渐进对游戏进行设计。其次,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猜测性的游戏,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了使孩子们能够融入到游戏中去,要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孩子们的好胜心理,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另外,为了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设计英语游戏教学的时候,要从培养孩子们的预感和兴趣出发,重视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幼儿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游戏法 1.要充分做好游戏前的准备 首先,在游戏前要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等实物游戏品,同时也要准备卡片、录像以及板书等。其次,由于游戏对幼儿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是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知识的准备上,要充分掌握本次的教学内容,在做游戏前,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另外,为了使孩子们充分地了解游戏规则,教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做游戏前,可以调节游戏的气氛,尽可能地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 2.引入竞争机制,注意游戏的公平性 在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发挥幼儿好胜喜欢受到表扬的天性,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作为孩子,他们非常在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在游戏结束后,孩子们会受到不公平结果的严重打击,导致他们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在设计游戏的时候,首先,教师要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为了促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培养团队意识,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可以增加一些协作游戏。其次,教师不能歧视每一位学生,要公平客观的对待孩子们,对前后排的孩子们都要有所照顾,及时的纠正他们的发音。另外,为了帮助理解能力相对弱的孩子,教师要以孩子为中心,多给他们一些理解的时间,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照顾。 3.奖罚分明,注意纪律性 由于幼儿时期,孩子们都比较关注游戏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求胜心切,为了避免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情况,在游戏之前,教师就要对课堂纪律进行控制,充分的做好准备,对违反纪律的孩子奖罚分明。首先,要在游戏之前就把有游戏规则具体到如何得分上,对孩子们进行详细的解释,明确奖惩制度。其次,一般情况下,游戏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不要中途改变游戏规则。 4.合理安排游戏操作时间,增强游戏实施的多样化 首先,在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的时间会影响到孩子们,时间过长和过短都能对孩子们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合理的安排教学的时间,充分的考虑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其次,英语游戏和一般的游戏不同,它是把游戏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孩子们可能在玩过几次后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中,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游戏,不断的设计新的游戏。另外,在园中,很多游戏需要玩具才能达到游戏的目的,而游戏教学过程中,幼儿很容易受到坚硬玩具的伤害,因此,教师要采取保护措施,每时每刻都注意孩子关注孩子,避免孩子受伤。 三、总结 游戏教学方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一种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能够把学习融于孩子们的嬉戏中,因此,为了促进儿童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开拓孩子们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教学法,从而为孩子们今后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凤芹 刘凤娟 单位:临沂市兰山办事处中心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智能幼儿英语教育论文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特性 1.多元性。人的智能结构是由九种智力要素组成的,是多维的、相对独立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九种智能同等重要,教师应给予同等的关注。2.差异性。人人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3]但以不同方式在每个人身上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组合,形成各自特点,即智力的差异性。差异性是由环境的不同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对不同的受教育个体产生影响所造成的。3.实践性。智能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智能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具有跨越性的突破。智能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层面所具有的解决现实生活中一系列实际问题尤其是难题的能力,重点指发现新知识或创造新产品的能力。4.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教育,或者说教师要帮助学生/儿童全面地开发其潜在能力,首先需要建立一种完整的教育体系,确保采用精确的方法来描述受教育者的智能演变历程。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开发多种智能,并发现其特点,最终实现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幼儿英语在整个英语系列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幼儿是学习英语的黄金阶段 据有关资料显示,3~6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孩子早期接触并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不仅能够开发孩子的学习潜力,还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原因在于,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课程,在学生的一生中,尤其是中考、高考、考研、出国中,都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 (二)幼儿时期的英语学习可以为将来学习、使用英语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 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英语缺陷具体表现为:中国式英语、哑巴英语等等,就是因为幼儿阶段没有接受正规、标准的英文发音而导致的,他们往往很难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更为严重的是只能进行简单的英语阅读和写作,或者说出一口别人无法听懂的蹩脚英语。在幼儿时期若能够进行准确、正规的英语发音学习,能够为日后的英语学习夯实基础。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应用 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启蒙性,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语言感知的敏感性,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信心。幼儿英语教学应以口语练习为主,关注听说能力,同时,科学选取和组织语言材料,帮助他们轻松自然地进行口语交流。语言材料必须适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尽可能短语化、生活化、口语化。 (一)重视“听”的训练 根据幼儿的特点,幼儿英语“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后再说,说后表演”,所以,训练幼儿的听力是首当其冲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听力常常是被冷落的对象。教师应重视幼儿“听”的训练,生动性、形象性的听力训练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而多元智能恰恰能给“听”提供多种途径:1.模仿———开发幼儿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4]模仿是幼儿天生就具有的能力,通过模仿,不仅开发了幼儿的语言智能,而且开发了其逻辑智能。如教师可以放一些简单的录像片,让幼儿注意看好、听好。录像片内容是幼儿做自我介绍的游戏,如I’mDongDong,I’mfat,I’maboy等。放2~3分钟后停下,教师可让幼儿模仿,做一下自我介绍,也可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延伸开来,比如Ilikeswimming等,这样就可以促进两方面智能的发展。2.运用简单的英语儿歌来开发幼儿的音乐旋律智能和自然认识智能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通过英文儿歌的欣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旋律智能和自然认识智能。老师可以选取简单上口的英语儿歌及经典儿歌,如ABCsong,HappyNewYear,HappyBirthdaytoyou,《雪绒花》等。3.数字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逻辑智能运用数字听力,可以使幼儿掌握一些数字英语单词,如one、two、three等。教师也可以随意说一个英语单词,比如six,便于幼儿更好地加深记忆。4.运用人体自身部位的英语单词来开发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教师在帮助幼儿学习人体自身部位的英语名称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如Putyourfingeronyourhand(face,eye,ear,mouth)。老师说,幼儿做,然后,说、做对象互换。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游戏,学生就可以在快乐的游戏中记住人体部位,开发视觉空间智能。5.听听、做做,开发幼儿的身体运动智能好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在动中玩,开发身体运动智能。如玩找朋友“Lookingforafriend”的游戏。教师可以一边放儿歌,一边让幼儿做游戏,也可让幼儿边唱边做。6.分组合作开发幼儿的人际关系智能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分组竞赛的方式可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加强凝聚力。如通过分组将幼儿分成Blue和Yellow组,分别设计口号:“Blue,Blue,Yeah!Yeah!Yeah!Yellow,Yellow,Yeah!Yeah!Yeah!”通过比赛结果来进行评分,依据评分结果来判定输赢,在合作比赛中培养了幼儿的人际关系智能。7.运用教学内容开发幼儿的自我认识智能多元智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智能。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教文化,而且要“以人为本”,融入道德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认识智能。如英语故事“GoldenHouse”,虽然故事内容非常简单,但通过活动能使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道理,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 (二)培养幼儿“说”的能力 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作为主体,应为幼儿园的孩子准备丰富多样的口语句型,帮助他们自然地进行口语交流,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用多种途径和方式传授同样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幼儿都能以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途径达到教学所要求的目标。1.语言。幼儿来园时,热情地与同伴、老师、身边的人打招呼:“Goodmorning!Howareyou!”吃点心、午餐活动时,幼儿会用英语介绍学过的菜名“carrot,egg”等。在进餐习惯上,幼儿会提醒同伴“Don’ttalkplease”。提问作答,教师说汉语,幼儿回答英语等活动,都可以很好地训练幼儿的口语。2.视觉空间。讲授monkey这一生词时,教师就拿出一个玩具monkey,展示给孩子们看,他们就会立刻被吸引过来。这时,教师可引导孩子们用英语回答“What’sthis”,“Thisisamonkey”。就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学习、掌握更多的单词和句子,从而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3.身体运动。幼儿边说、边做可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孩子在学习bird(小鸟)时,边学小鸟飞边念儿歌“bird、bird飞飞”。学习elephant(大象)时,边学大象走边学儿歌“elephant、elephant走走”。这样,才能使这些英语单词更加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孩子们会很乐意参与进来,轻松学会。4.音乐。轻松、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很容易吸引和感染幼儿,尤其是简单好学的经典儿歌。如学apple这个单词时,就可配以短小易学的儿歌“apple黄,apple红,apple圆,apple啧、啧、啧甜”。一方面,幼儿熟悉了apple的发音,另一方面,把apple的特点也感知了一次,孩子们很轻松地就把apple这个单词学会、记牢了。5.人际交往。每个人都有表演的天分,尤其是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来增强幼儿的表演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角色游戏中,《Lovelyfruits》就具有代表性。教师上课时可将教学场地装扮成一个果园,让幼儿扮演已经讲授过的水果:苹果、橘子、梨子、香蕉、桃子等。在游戏中,第一步让学生自己介绍,第二步打招呼,第三步找自己喜欢的水果/朋友。老师可以把要用到的句型写在黑板上,如:“I’manapple/orange/pear/banana/peach.”“Howareyou?I’mfine,thankyou.”6.自然观察。儿歌“ThisisMyTree”表达了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完后,可让幼儿到户外去观察,启发幼儿除了爱护树木外,还要爱护花鸟等,增强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启示 (一)积极向上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加德纳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学生观,他认为人都具有个体差异,不存在聪明或愚蠢,只是聪明的方面和程度不同。教师应该给予他们针对性的引导和培训,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智能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幼儿园和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们创设各种展现各种智能的场景,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帮助孩子们扬长避短,激发他们的潜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二)“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 多元智能教学观倡导“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幼儿可能在某方面展示出特别发达的智能,并倾向于不同的智能。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学。加德纳提出了“为多元智能而教”与学习应以“多元智能来教与学”的观点,这就是“对症下药”两个方面的含义。根据多元智能教学观,幼儿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和兴趣差异以及教学内容,选取和设计不同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观 教学评价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为主的评价观,建立全面多样的评价体系。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在真实的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加德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评价。把幼儿的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图片、涂鸦或图表、个别谈话记录等都放进个人档案中去。也可利用笔、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等工具及时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幼儿整体活动情况,重要的是对幼儿的想法与人际交往以及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记载,这些都能揭示幼儿成长的轨迹和进步的方式。 作者:李云 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二语习得对幼儿英语教育影响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在人类的交流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载体作用。熟练掌握英语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教育也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的基础教育战略都对学习一门外语甚至二门外语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公民具备使用外语的基本技能。幼儿英语教学是根本,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本文运用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来论述为什么儿童习得语言既快又好,探讨施教者与受教者在教学互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手段,针对幼儿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概念和理论 解释人类的大脑具有极其复杂的生理机制,语言活动的产生和大脑不同部位的功能紧密相联。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一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左额叶下回的布罗卡区主管语言产生———说话;位于左颞上回的威尔尼克区主管语言的理解———听和读。这些部位如果受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失语。著名的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1959)通过对儿童失语症的研究,发现青春期的儿童(2-13岁)学习语言有一种天然的优势,他(她)们左脑的语言神经中枢受损的话会在右脑得到补偿。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在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黄金年龄。Lenneberg(1967)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CriticalPeriodHypothesis,CPH),系统地解释了语言学习关键期,他认为二岁左右的儿童是习得母语的关键期,那时大脑左右半球具备均等的语言学习的能力,从两岁到青春期之间大脑的语言区会逐渐左侧化,青春期以后大脑发育成熟,语言功能左侧化完成。从此,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人脑单侧化(lateralization)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来得好。如果成人的左脑语言区意外受损,会引起严重的失语,而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会较容易恢复到常态。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单侧化之前,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关键期”进行。Lenneberg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母语习得者,但一些研究者迅速把它拓展到二语习得领域,John-son(1989)与Newpor(t1991)的研究也证实了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存在,他们认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同样适用。因此,学习第二语言也应在关键期内,开始得越早,学习效率就越高,特别是在语音和听力方面更具优势。 二、我国幼儿英语教学的现状 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下文规定,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从三年级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开始,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教程。《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课程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采用国际惯例进行了分级设计,以满足各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到小学六年级结束时的目标为: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倡导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在这种英语教育的大背景下,各种培训机构纷纷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肆宣传幼儿学习英语的好处,开展各种幼儿英语培训,双语幼儿园、各类英语培训班应运而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当然乐于顺应国际化潮流让孩子从小接受英语培训。殊不知,各类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千差万别,一些组织者认为少儿英语很好教,懂点英语就可以,他们直接把利益作为价值取向,招募一些在校的学生就开始搞教学。尽管有一些优秀的培训机构有合格的教师按照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可绝大多数幼儿家长对英语教育活动认知不足,缺乏甄别能力,很容易步入误区,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所谓的“培训班”,反而挫伤了孩子二语习得的积极性,影响到今后的学业。 一些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教,让孩子弹钢琴、学绘画,参加右脑开发班,还得学一门外语,课余时间早已安排得满满当当,家长苦、孩子累,慢慢的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一些家长主动“配合”老师,课余不忘监督幼儿英语学习,压着孩子背单词,只要成绩好,一切都OK,幼儿对于家长、老师的夸奖都有一种额外成就感,他们会用一个好的分数来迎合成人的表扬,最终走上了应试教育的道路,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过程对于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现在英语培训机构教材繁多、老旧混杂、教学派别林立,五花八门的幼儿英语教材,任务型教学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学法……弄花了家长们的眼睛,只好随便给孩子报一个英语学习班,孩子进去不适应,再换一个,一来二去,直接影响到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作为施教者的幼儿英语教师,师资来源不外乎三种:兼职的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的英语教育教师以及外籍教师。幼儿园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有很多是幼师毕业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绝大多数的幼儿园又不具备英语专业教师的师资条件,市场经济的需求让很多双语幼儿园的教师不得不顶上英语教师的位置,其效果可想而知。就算有专业英语教师,他们大多也不够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把教大孩子的方法用在幼儿教学上,难易程度把握不好。能聘请到外籍教师的幼儿园对家长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是很多家长不了解的。第一,这些外籍教师是不是来自于母语是英语的国家;第二,他们有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有没有从业资格;第三,很多外籍教师不会说中文,还需配备翻译,势必会影响到幼儿对语言的理解。最后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我国缺少良好的二语习得外部环境。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欧洲学生(英国除外)在学习英语时,因为本国语言与英语同属一个语族,语音、语法体系相近,相似的文化背景也会增强语言能力的正迁移。中国学生的母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语音、句法、文字系统截然不同,他们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难度明显大于欧洲学习英语的学生。 三、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启示 1.规范幼儿英语培训市场,培养合格的儿童专职英语教师 根据二语习得的年龄特征,教育部制定了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规定,英语教学应该从娃娃抓起。为了同国际化接轨和应对今后白热化的竞争,很多家长格外重视孩子的英语教学,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进小学吃“大锅饭”,老师顾及不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得让孩子提前“进补”。这一点客观上也促进了幼儿英语培训市场的空前繁荣,有限的教学资源根本不足以应对市场的急速膨胀,如前文所述的问题随之出现。不可否认,像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确实有一些做得非常不错的幼儿英语培训机构,他们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目前我国最紧缺的是具备一定水平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专职英语教师。这需要教育决策部门的政策引导、扶持和培养一批热衷于此项事业的合格幼儿英语教师;改善幼儿英语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予儿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乐学习;有关教育部门能够组织专家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精品幼儿英语教材,摆脱传统教材完全依赖教师的模式,更好的激发幼儿学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英语培训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 2.转变教学理念,正确处理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幼儿教师应该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英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切忌急功近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无定法,教师要以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成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让幼儿有一种额外成就感,自己愿意去学,主动去学。语言的主要作用是交流,语言能力的获得并不需要掌握多少语法、词汇和句型,关键在于大量的实践运用。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在语音,语言模仿能力及再现能力强,语音的可塑性大,负迁移小,一定要鼓励幼儿开口说,不怕犯错误,才能形成地道的语音语调。 3.母语与二语习得的联系 母语的习得是通过一种很自然的交流方式获得的,这种“全浸入式”的学习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者渴望达到的效果。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尽量去创设语言环境以达到类似母语学习的效果。搞“疯狂英语”的李阳曾提出用“想象语言环境”的方法来放大外部语言环境的作用,通过刻意的去模仿外国人的语音语调,想象自己在同外国人对话,突破情感压力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儿童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母语和第二语言不会相互干扰,且习得期越早,越容易同时学会几门外语,这一点在欧洲地区很典型。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比较频繁,同时会说几门外语的大有人在,这与欧洲人从小就接触数门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键期假说证明了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但第二语言习得的成效并不完全取决于年龄因素。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内外因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英语习得是教师———幼儿———家长共同给力的结果。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主观能动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英语教育中的“游戏”教学法 【摘要】 在教改全面深入的背景下,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基于幼儿阶段所特有的身心发育特点,要想实现英语教育内容的高效落实,就要求教师要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而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则能够以寓学于乐的方式来实现幼儿英语教学的有效落实。本文针对幼儿英语教育中游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展开了研究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幼儿英语教育;游戏教学法;应用;研究 幼儿英语教育作为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要想实现英语教学的高质量落实,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的创新教学方法,在明确幼儿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并实现对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游戏本就是幼儿的天性,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幼儿英语教学中,则能够以兴趣为老师,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促使幼儿在游戏与娱乐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实现对幼儿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将游戏教学方法应用于幼儿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将游戏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应用,能够在实现幼儿英语教学有效落实的基础上,为实现对幼儿智力的激发以及能力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使然,结合教学内容来实现相应教学游戏的设计,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促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得到了开发,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挖掘与培养,进而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均衡成长奠定基础。此外,幼儿英语教育是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英语发音的锻炼能够为日后学习好英语、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提供保障。因此,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幼儿英语教学中,能够在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成才。 二、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所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目的性与激励性。首先,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目的性为出发点,即结合教学任务与目标来实现游戏的设计,而并非是漫无目的的随意开展游戏内容。在整个游戏中,幼儿能够通过英语的熏陶与口语的练习来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进而以寓学于乐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其次,激励性。为了充分的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需要制定一定的激励对策,在游戏的过程中,营造出竞争的氛围,对于获胜的个人或者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以促使幼儿在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中不断进步与提升。第二,适应性与趣味性。教师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要确保游戏的适应性,掌握好游戏的难易程度,确保以简单易懂的句子来实现游戏设计,并保证游戏具备一定的挑战性,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有所获;同时,游戏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结合幼儿实际需求特点来实现游戏的设计,以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在幼儿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策略 1、明确幼儿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实际应用游戏教学法来落实英语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幼儿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强化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角色的分量,进而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确保游戏教学法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要组织好游戏教学法下课堂教学的组织纪律,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游戏中,并引导学生出色的完成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2、注重幼儿对游戏的反应,创设游戏教学情境要想充分的发挥出游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就需要给予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应以充分重视,要在明确游戏对幼儿所带来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对游戏是否感兴趣等这一心理状态的反应来实现对游戏的不断优化,并结合幼儿现有的能力素质来科学设计游戏,确保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并在游戏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实现对幼儿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等。同时,实现游戏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够为进一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奠定基础,以寓学于乐这一教学形式来提高幼儿英语教学的质量。比如:学习水果类英语单词时,以水果蹲这一游戏的设计来进行单词的记忆与发音练习,幼儿能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单词、学会发音,对并幼儿的思维反应能力进行培养。 3、丰富游戏形式,实现游戏内容的合理设置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幼儿能够带着兴趣积极的参与到游戏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实现游戏形式的不断创新,并要针对游戏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幼儿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的实际特点,并以实际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来实现相应游戏形式的设计,比如在讲数字1~10的英语单词时,教师可以以歌曲的形式来进行落实,在唱唱跳跳中促使幼儿记住这些单词,并学会相应的发音。同时,针对游戏内容的设计,教师要明确幼儿感兴趣的方向,并且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在幼儿认知的范围内实现对游戏内容的科学设置。比如:幼儿本身活泼好动,在讲述跑跳推拉这些动词时,教师就可以以相应动作卡片的绘制为基础,让幼儿说出动作对应的词;然后教师说出这些单词后,让学生做动作,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划分,通过比赛来评出做的最好的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每个人获得一颗小星星,每个小组积攒够十颗星星时可以兑换成一个骑士印章。实现游戏形式与内容的合理设置,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并促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并提升其能力素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将游戏教学法进行科学运用,能够为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并实现对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出游戏教学法的作用与价值,就要求教师要在明确应用游戏教学法所应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以幼儿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并注重幼儿对游戏的反应,实现游戏教学情境的设置,同时要丰富游戏的形式、合理设计游戏内容,确保幼儿能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以寓学于乐的方式来提高幼儿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杨秋飞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英语教育的多种途径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讲,学习一门语言的最佳时期是3~4岁,这个时期的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最高,语言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最强,是幼儿词汇量飞跃发展以及语音口腔定型关键时期。所以说孩子从3岁入园就开始了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因此,寻找有效途径,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儿英语学习非常重要。 一、英语教育生活化,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言是人和人交流的重要工具,一旦离开使用和交流,就很难学好一门语言。英语学习就是一个听、说、学、用的过程,一旦脱离了使用环境对其的刺激,很快就会将刚刚学过的东西遗忘掉,特别是幼儿。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从一出生,身边的父母就用英语和他交流,那么他一定会把英语当作母语说的特别好。所以说,营造一个学习语言的氛围很重要。幼儿园是孩子学习英语的一个有效途径。孩子刚一进入幼儿园托班,就开始了英语学习之旅。作为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英语贯穿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例如:早上见面时,和孩子说“Goodmorning”,孩子上完厕所要洗手时,和孩子说“washyourhands”,课间休息时说:“Havearest”,像这样,把生活中经常要使用的话转换成英语,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就学会了简单的日常用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幼儿回到家中,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也适当的使用英语,这样加上白天在幼儿园接受到的英语语言刺激,将会对孩子学习英语起到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二、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在参与和承担角色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意义。例如:在学习水果的单词时,教师可以制作多种水果头饰,分别带到孩子的脑袋上,并告诉孩子们带上哪种水果的头饰,自己就变成了相应的水果,然后每个人进行自我介绍,”Iamapple”,“Iampear”,“Iambanana”……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让孩子们熟悉水果的名称,游戏过程中头饰需要轮流换带几次,让幼儿每样水果的角色都体会一次。角色扮演是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幼儿非常钟爱的一款游戏。 三、合理使用电教设备,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语言刺激 教学是一个讲究方式、方法的过程,合理的利用教学道具,不仅仅可以降低教师的授课难度,还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授英语单词时,可以利用单词卡片;教师在教授简单句型时,可以利用电视播放教学光盘;教师在教授英文儿歌时,可以利用录音机。利用电教设备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提供给幼儿更多的信息刺激。同时,电教手段的优势在于有色彩鲜艳的动画可看,有悠扬悦耳的声音可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符合幼儿对新鲜事物吸引的思维模式。因此,幼儿园可以利用早上孩子入园或者吃饭时间,用广播播放简单的英语儿歌,轻松悠扬的音乐不仅能放松孩子的心情,还能增强幼儿的律动感,幼儿可能听不懂歌曲表达的意思,但是长时间的音乐刺激下,孩子很快就能哼唱出来,在不停的哼唱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练习了口语。同样,在幼儿课间休息时,教师利用电视播放英语小动画,在新鲜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共同作用下,提供给幼儿一种身临其境的语言环境,对幼儿培养语感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 四、创设英语物质环境,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积极性 所谓英语物质环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幼儿各个活动区域进行环境布置(包括物品摆放、墙壁装饰等)、物质环境的创设应体现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装饰的物品一定不能脱离课本的知识,否则就失去了布置的意义。教师要时刻谨记你所布置的空间是用来让幼儿接受教育的,是幼儿主动进行口语表达的小课堂。物质环境的创设需要灵活多变,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而不断更新,要与当前的英语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幼儿每天到活动区域进行活动时,眼睛会受到环境的刺激,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之下,潜移默化的接受到英语教育。 五、引入奖励机制,激发幼儿参与语言学习的热情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3~12岁的孩子都是好强,好玩,好动,好学,好表扬的心理,如何让他们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上的每项活动,奖励机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奖励机制在运用的过程中应遵循从面到线,从线到点,即全体的奖励,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奖励,个人之间的奖励。合理的引入奖励机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时刻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控制课堂纪律。3.吸引幼儿注意力。4.提高课堂幼儿参与度。5.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适当的组织一些教学活动,并配以各种形式的奖励,以表示对胜利者的赏识,对进步者的鼓励。教师可以说一些鼓励的话,如“Good”“Wonderfu”l“Youareclever”,或者给表现好的幼儿一朵小红花、一个漂亮的小粘贴,任何一种小奖励都会赢得孩子的欢心,增加他们继续好好表现的想法,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多种实践表明,幼儿园英语教学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发展,开发幼儿的语言天赋,刺激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多年的教学案例,幼儿园的孩子可以熟练说出日常交际用语,清晰的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愿,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歌曲等。幼儿在幼儿园期间,正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只要教师和家长合理利用这段时间,掌握正确的途径来引导幼儿,孩子的学习英语的质量一定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作者:田翠娟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矿区服务事业部外围物业管理公司创业未来星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发展英语教育论文 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环境上的匮乏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需要相应的环境,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英语活动还是孤立的教学活动,缺少良好的学英语的、耳濡目染的语言环境及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不能学以致用,甚至不会运用,英语教育遇到很大的难题。 二、幼儿英语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幼儿园英语教育一定要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一边研究,一边教学;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英语教育的科学性,并为幼儿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此,要根据英语知识结构、英语教学的规律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语言发展的规律等全面考虑幼儿英语教学,并进行研究。如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写、方法的研究及环境的创设等。 (一)目标的确定目标是行为的指南,我们应本着全面发展观、幼儿的兴趣特点以及幼儿最大的接受能力等提出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及任务,这就需要研究幼儿在学习英语中,接受能力与学习水平究竟怎样,从而确定目标,指导实践。 (二)内容的选择目标要通过教学内容才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以目标为导向,以各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前提选择内容,所选的内容一定是为幼儿将来的身心发展,一定是经过幼儿努力可以学会的。所以,哪些英语教学内容可被幼儿接受,可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研究与探讨。 (三)方法的采用方法是实现目标、贯彻要求的手段,手段不当,就可能出现“欲速则不达”的后果。为此,在幼儿英语教育中应采用哪些方法是很重要的,我们应借鉴已有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幼儿英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幼儿英语教育的组织形式,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四)环境的创设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环境,幼儿英语教育更离不开语言环境的熏陶,如何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就幼儿英语教育方面,本文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了两个解决策略,即在目前英语教育还未正式纳入幼儿园教育计划、还没有成型理论做指导的情况下,必须慎重聘用教师,必须重视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幼儿英语教育质量,为幼儿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杨丽丽单位: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探求幼儿师范学校英语教育的创新 1幼儿师范学杻英语教学中反思教学的含义 (1)目的性 例如教师在讲授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语法一课时,目的性很明确,本节语法课意在教学生识记定语从句的分类及意义,理解并掌握定语从句在日常用语中如何运用的知识技巧。教师通过讲解可给同学们总结出:在英语语法中,根据定语从句与先行词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将定语从句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两种。限制性定语从句在意义上与先行词关系密切,是不可缺少的定语,如果去掉,主句的意思就不完整或失去意义。从句与主句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不用逗号分开,关系代词作宾语时可以省略。引导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有who,whom,whose,that,which丨关系副词有where,when,why.例句1:Thisisthecomputer(that)Iboughtformysonyesterday.这是我昨天为儿子买的电脑。例句2:TheforeignerwhovisitedourschoolisTom''''sEnglishteacher.参观我们学校的这个外国人是汤姆的英语老师。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主句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只是对先行词作些附加说明,如果去掉,主句的意思仍然清楚,这种从句和主句之间往往用逗号隔开。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与限制性定语从句略有不同,除that,why不能引导外,其它都可以。例如:HeisAmerican,whichIknowfromhisaccent.他是美国人,那是我通过他的口音知道的(which指代整个主句的内容)《Sheheardaterriblenoise,whichbroughtherheartintohermouth.她听到一个可怕的声音,这使她非常害怕。以上可以说就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目的性。 (2)实践性 反思是与行动紧密联系,反思离不开行动,反思教学是在课堂中对教学进行反思,需要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解析,然后采取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在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各个方面的问题时,必须与行动相联系,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思考,而不付诸行动,这样的反思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教师更不可能获得成长和发展。不通过实践检验,教师只是为了反思而反思,而没有运用他们获得的新理解来改进教学实践,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思。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举出经典句型实例进行讲解,这是教学反思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特征表现。经典例句如下:EllenwasapainterofMrdsandofnature, .,forsomereason,hadwithdrawnfromallhumansociety.Awhich,BwhO)CwheretDwhom。解析如下:题干的意思是埃伦是一个画鸟类和自然的画家,出于某种原因,他已退出了所有的社会活动。forsomereason是插人语,可将其去掉,这时可以注意到该复合句中缺少主语。根据从句的语意可确定该从句的主语应是指人的,由此可确定答案为B。该从句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其先行词为apainter。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同学误将birds和nature作为从旬的先行词,从而错选which。再例如:By16:30,‘wasalmostclosingtime,nearlyallthepaintingshadbeensold.AwhichtBwhentCwhat.Dthat。解析:句意:到了16:30,差不多是关门的时间了,几乎所有的画都卖完了。此例句的定语从句缺少主语,使用关系代词which引导。When是关系副词,what不能引导定语从句ithat不能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因此答案是A。通过教师对以上例句的讲解和分析,使同学们很快地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反思的意向,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又为同学们进行要点的分析和思路的理清,这就是教师与同学们在知识的反思和教师教学的反思中共同完成了反思强化这一实践行动,这便是教学反思中的实践反思,这也是教师与学生在反思中共同成长的实际体现。 (3)即时性 反思教学强调时间的短暂,毎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有限的,不可能容许教师长时间停顿下来仔细思考,否则,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就会被打乱。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多是一些突发性亊件,是我们先前不可能预测到的,因此,快速?反应式反思教学要求幼教老师保持冷静的头脑,思维的敏捷性和如何处理问题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教师在这种反思水平上作出的所有反应是惯性的、自动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新手教师对同一问题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2结语 总之,幼儿师范学校在英语教学中的教法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可完成的,是要经过广大的幼教英语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及课后教学反思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并通过努力探索,集思广益,共同来完成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丰富教学思想,以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目的。 作者:姚丽华单位:内蒙古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园英语教育 一、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遵循幼儿英语学习规律 教育指导应当以学习理论为依据,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目前幼儿英语教育理论界对幼儿英语学习规律的研究不足,而现实中幼儿园英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的英语学习规律,或是照搬小学英语教学方式,或是借用幼儿园教育其他领域的教育方式,而忽视了研究幼儿园英语教育的领域特殊性,在开展的有效性上存在很大问题。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首要研究并遵循幼儿英语学习规律,从幼儿英语信息的输入、认知加工、输出,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创设相应的英语语言环境,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尤其应当正确看待幼儿英语学习的“关键期”,提供多种通道的可理解性输入,在英语与汉语的关系上进行正确而恰当的引导,在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同时应当注重培养幼儿对英语的积极情感,并使之成为长期英语学习的动力。可见,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开展首要尊重幼儿英语学习规律,并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 二、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定位准确 幼儿园英语教育是新时期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其兴起和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幼儿英语教育在历史上带有“西方中心”的色彩,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崇洋”性质,时代的变化要求重新审视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地位;此外,幼儿期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幼儿外语学习机制和规律也决定了幼儿园的英语教育与其他年龄段的英语学习有不同之处。因此,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开展应当有准确的定位。首先,对幼儿园英语教育本身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我国母语为汉语、并无官方的第二语言使用的情况下,目前幼儿园开展的英语教育实质上是外语教育。遵从母语语境中幼儿的外语学习规律,就应当区分其与生活在多语言背景中幼儿第二语言或双语学习明显差异。认清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性质是对英语教育定位有重大影响。其次,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有准确的目标。目前实施英语教育的幼儿园在目标定位上千差万别,但其共同的特征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此开展“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其中提及有关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及文化意识等目标要求,在实际运用中也让位于“知识传授”。有效幼儿园英语教育在目标定位上,首先应当将幼儿作为一个全人来考虑,将英语教育作为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英语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终身发展受益的品质;应当培养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对多种文化开放、宽容的心态,同时能够尊重本民族文化,并以本民族文化为荣。其次才应当关注英语教育的语言层面,培养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英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当注意的是,有效的幼儿园英语教育目标定位的两个层面是相互融合的,如具有多元文化的意识也应当首先对英语感兴趣等。只有这样,幼儿园英语教育才不会偏离幼儿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幼儿园英语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开展首先应当了解幼儿语言学习的生活性,即幼儿是在生活中接触并了解语言的,而远非仅仅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强调幼儿教育和课程的生活性本质,布鲁纳在对幼儿语言的研究中也提及幼儿外语在生活中使用的重要性,即幼儿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只有在真实生活中有用武之地,才能真正转化为有效的活语言。因此,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注重为幼儿提供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机会,并加强英语教育的生活性,这也是从生活性的高度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的首要要求。 2、从幼儿园英语教育教与学的主体——教师和幼儿来看,有效的幼儿英语教师首先应当对英语学科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并有一定的英语文化素养;其二,教师应当给予幼儿充分、完整而又连贯的英语刺激,可用中文进行必要说明,但信息量不能超过英语,以培养幼儿听英语的习惯;其三,教师应保持相当的热情,给予幼儿正向、积极的评价和反馈,使整个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活动之前、之中、之后及时反思和自我评价,不断调整和修正教学。同时,进行有效英语学习的幼儿应当具有较高的参与性,能专注地,持续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并具有一定活动性的。 3、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内容来看,有效的幼儿英语内容首先应当关注幼儿的已有水平,根据幼儿的英语能力选择不同难度层次;其次应当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从日常交际中选取素材,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语用能力,达到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其三应关注英语教育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如采取与幼儿园学习活动相应的主题内容,中英文配合进行;其四应注重内部的逻辑性,新内容应有一定的重复、巩固和练习,使幼儿的发展循序渐进;最后,有效幼儿英语教学内容还应注重与小学内容的衔接,不能为了一味地按照小学标准提高难度,甚至超过小学水平。这样不仅为幼儿学习增加压力,也因重新教学而浪费了资源。 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过程来看,有效的英语教育过程应当始自充分的教学准备,即对幼儿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教育目标和准备教案。教案的设计应当留有充分的余地,使教师能灵活调整;有效的英语教育过程的开展得益于良好的教学策略。策略的选用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并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够根据幼儿某阶段的需要和学习程度进行调节;有效的英语教育过程的保证源于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应创设机会形成互动场景,提问应根据内容和幼儿反应提出有难度层次的问题,同时还应对幼儿的反应给与积极的回馈和评价,使幼儿感受到参与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有效地学习。 4、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时间利用上来看,有效教学时间在总教学时间中的比重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学时间分配中的突出问题是教学管理时间比重过大,教学准备和分配时间较长,有效教学时间缩短。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减少教学进程中的准备时间,通过将分配环节变为教学环节来提高分配时间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教学价值在于质量而非秩序,能够容忍幼儿积极参与形成的“混乱局面”,减少教学管理给幼儿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时间,增大有效教学率。 5、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环境角度来看,有效的英语教学环境应当是支持性的环境,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安全、心理环境的相容等方面。班级中的英语区角应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幼儿在日常活动中也能够关注到英语区角,并利用区角中的英语信息进行活动;有效的英语教学环境还体现在教具的使用上,教具应丰富多样,并尝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或是采用刺激幼儿多种感官发展的教具;此外,有效的英语教育环境还体现在英语活动的氛围上,应当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氛围,教师充分意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洋溢着关爱的教学氛围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英语学习。 四、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创设情景教学法 幼儿处在人一生中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正常的教育情况下,此阶段幼儿词汇量已发展到3000个左右。由于此时幼儿对语言的学习完全凭借听、说来发展提高,这同样为幼儿学习第二种语言提供了可能。因此利用多种渠道,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儿的外语学习十分重要。幼儿英语学习主要途径来自说、交往,但是良好的物质环境,在其发展中起着促进作用。这里所讲的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师根据幼儿英语的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安排一定的情景画面、活动道具和动手材料,在观察、操作、游戏中,引发他们对英语的反应和使用。 1.利用墙面布置。墙面布置是幼儿园环境中面积最大,最为醒目的画面。它如同一幅幅大的广告,浓缩着教育内容和目的,给幼儿以直接的刺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是,我们在室内、楼道、盥洗室等地,根据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的画面,写上相应的英文句子。如:幼儿饭后在楼道内散步,我们画上几个小脚印,写上Goforawalk或takeawalk(散步);在图书角画有一张嘴,上面竖着一个食指下面写有Pleasebequiet(请安静),在洗手池上面画有小朋友洗手和小水滴,水滴上写有Pleasewashyourhands(请你洗手)等等,这些有趣的画面,幼儿虽然不认识上面的字,却知道是英文,看到时就会引起对英语的反应和使用,画面都在无声地给幼儿一种英语提示。在有鲜明主题的大墙面上,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水平进行设计。如:小班教育幼儿爱幼儿园,我们分三个阶段教给幼儿,首先是Wegotokindergarten(我们去幼儿园),然后是Weareinthekindergarten(我们在幼儿园),其三是Wearehappy(我们快乐)。这样既对幼儿进行了入园、爱园的教育,又教会幼儿用英语表达清楚画面的意思,发挥了墙面环境的多种教育功能。 2.创设英语角。英语角是一个让幼儿通过对图片、实物、头饰、贴绒、立体沙盘等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在游戏中运用英语的一个区域。教师的作用是投放材料进行引导。如:小班在学过苹果、梨、桔子等水果名称后,教师设置了1棵立体树,在角中放些橡皮泥,未涂色的水果卡片,幼儿捏出或涂色后用曲别针挂在树上,幼儿一边操作,一边说,英语得到反复的练习,而捏的能力、涂色的能力同时得到发展。有时幼儿会问桃子怎么说,西瓜怎么说,教师便教给他们,这样变被动学为主动要学。再如:在学习人体器官后,教师准备几个不同的组合人,在活动角中引导说:“我今天给自己画个像,你们看。”边出示各部分边用英语说:“Thisismyhad(这是我的头),Thisismyeye(这是我的眼睛)Thisismynose(这是我的鼻子)。”幼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争着来给自己画像,嘴里大声说着Thisismy…由于英语角的有趣和可操作,所以深受幼儿喜爱,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的场所。 3.设置游戏场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英语学习中,寓教于游戏之中,发挥幼儿无意注意优势,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对他们语言的掌握有很大作用。一次中班学习红、黄、兰、绿、白、黑几种颜色时,教师组织幼儿玩“汽车展览会”的游戏,幼儿每人手中一辆汽车,听音乐开进展厅,大厅内分不同颜色的汽车展区,幼儿按标志停放,然后教师边引导参观边教颜色和句子,同时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汽车,如Thisismyredcar(这是我的红色的小汽车)。幼儿为了把自己开的汽车介绍给同伴,便努力地去听、去学、去说,这样活动中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在参与,在反复地听、说中记忆、学习。再如在学习马、牛、羊、猪、鸡、鸭时组织幼儿玩“参观农场”。 总之,我们从实践中感到,幼儿园进行英语教育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创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欢乐和兴趣中学习。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学前英语教育论文 一、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英语教育的重心 幼儿期的语言习得源于听说,也就是口语交流,而读写能力则需要幼儿的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可以在听说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第二语言习得也不例外。幼儿期作为语音发展的关键阶段,使其更容易获得第二语言觉知。如果这一时期幼儿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听说训练,不仅有益于培养其语音意识,也将成为其进一步交流的基础。其中“说”不仪反映了幼儿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和幼儿外语信息加工水平,同时也是幼儿运用外语的主要形式,体现了语用价值。因此,对幼儿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幼儿英语教育的重心,也是衡量幼儿英语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 (二)交流能力是幼儿英语教育的关键 充足的运用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基础,相关研究认为幼儿的英语学习必须在运用中进行。由于幼儿的学习离不开日常生活整合,因此在生活中进行英语会话练习是幼儿英语语言习得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加强以听说为基础的幼儿英语语用能力也就是交流能力,这也是幼儿英语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三)多元文化意识和知识是幼儿英语教育的深层次要求 通过幼儿英语教育,丰富幼儿的多元文化知识,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是学前英语教育的深层次要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幼儿在学习英语的同时需要通过不同途径对异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了解,逐步培养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开放和兼容性格,有利于培养幼儿合作精神,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此外多元文化教育也是对外语教育本身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其脱离英语作为单纯的语言工具的狭隘范围,从而使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具有更为广泛的价值。 二、幼儿外语教育对教师的基本素质的要求 教师在幼儿外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儿童时,如何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综合素质。 (一)心理素质 首先,学前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幼儿的表情和以及行为上的变化进行及时准确的捕捉,并依据这些变化对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并将其思维时刻引向教学活动的中心。其次,学前英语教师必须具有富于感染力性格魅力。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像演员一样富有感染力,通过综合调动语言、体态、表情等各种要素以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对儿童有一颗爱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用心灵来感受和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并依此为情感基础,真正与儿童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以情感体验为纽带使儿童获得学习知识的快乐感。 (二)语言素质 首先是英语知识。任何语言都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组成一种符号系统,并由二者的相互关系构成语言系统。因此不论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英语学习,都不可避免地要去结识相应的语言规则,同时还需要学习和掌握构成该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项基本要素,因此英语知识是一个幼儿英语教师的必备素质;其次是英语技能。英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这些技能不仅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同时也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其中的听说能力对于学前英语教师更为重要,毕竟听说能力开发是学前英语教育的重心;最后是文化背景知识。语言运用能力是幼儿英语水平的重要的标志。而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学前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英语基本技能还需要了解英语母语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相应的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三)教育理论和技能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还要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和技能素质。首先幼儿英语教师要具备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以及学前组织管理学等知识。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能根据儿童智能发展特点和外语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要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技能。例如,幼儿英语教师要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舞蹈知识,在教学方面要具有边弹边唱、伴奏、编舞的能力和音乐教学的技能技巧。 三、幼儿外语教师培养的基本策略 (一)英语教师的幼教化 1.培养思路 幼儿英语师资问题是影响着幼儿英语启蒙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鉴于社会上闲置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较大,可以作为幼儿英语教学的重要师资来源。但她们绝大多数不是幼儿师范毕业,甚至不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这一群体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缺点是不熟悉幼儿教育。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考虑此类闲置的英语人才经过适当的培训后充实到幼儿英语教师队伍中去。 2.培养方法 一是聘请幼儿英语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以及优秀的幼儿英语教师,对这些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培养重点放在幼儿英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上。二是组织幼儿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和研讨,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运用的创新设计和实验。 3.培养目标和要求 首先,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力求简明、实用。如:基本知识以学前心理学、教育学的实际应用为主;其次是双基训练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培训活动尽量放在课堂上,通过授课教师与培训学员教学互动,促进学员感知和领悟所学知识;最后是学员在工作中提高的能力,例如如何多向其他教师学习、观摩,这是学员上岗之后逐步成熟的又一捷径。 (二)学前教师英教化 1.培养思路 随着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幼儿园英语课程的普及,幼儿英语师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每所幼儿园都配备专职的英语教师并不现实,解决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对部分在职年轻的教师进行英语技能培训,也就是“学前教师英教化”。这种方式为解决幼儿英语教师短缺提供了新思路,并有助于教师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进行英语交流。 2.培养要求和方法 首先在培训内容上坚持基本性,实践上坚持速成性。我国的幼儿教师多为幼师毕业,通过系统培训,胜任幼儿英语教学不存在任何问题。唯一的欠缺就是英语语音基础和英语教学方法。因此,具体培训内容应以此为重点,保证培训质量和实用性。其次在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上,要考虑幼儿园的工作特点,采用节假日培训、邀请专家上门培训以及到先进幼儿园观摩学习等多种方式灵活进行。 (三)幼儿英语师资正规学历教育 幼儿英语师资正规学历教育是最终解决幼儿英语师资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部分大学已经开设了“学前英语师资专业”。这些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不仅注重幼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还对英语课程学习进行重点强化。在课堂教学上较多采用“模拟教学”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在设置内容丰富、贴近幼儿英语教学实际的校内学习和实践活动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到幼儿园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经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毕业,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毕业后完全能胜任幼儿英语教学工作。 (四)幼儿英语教育科研及教研活动 幼儿英语教育科研及教研活动是提高幼儿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相关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英语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及时了解幼儿英语教育的最新动态。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彩,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四、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培训与资格认证 学前双语教育师资是幼儿园理想的英语教师,也就是幼儿教师英语化,英语教师幼儿教育化。而打破单一的教师培训体系,实行幼儿教师培训一体化,将幼儿教师的职前与在职双语教师培训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建立多样化的幼儿双语教师培训体系,为幼儿英语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师资保证。持证上岗是目前我国对幼儿教育的明确要求,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及时出台“幼儿园英语教师任职资格”方面的文件,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师资规范问题进行界定。 (二)将培训与研究结合 相关教育研究的进步,是幼儿英语教育健康发展的理论保障,因此在幼儿英语师资培训中要力求推广相关的研究成果,把幼儿英语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师资培训的内容。幼儿英语教育科研与师资培训的整合,一方面可以通过将幼儿英语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同步进行,通过研究活动达到培训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幼儿英语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异步进行,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在职幼儿教师能将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和完善;培训主讲教师的要能通过在职教师的教学经验反馈,积极捕捉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的英语教育的早教化现象日益明显。在幼儿英语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幼儿英语教育目的的定位,并提供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是保证幼儿英语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幼儿英语师资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型专业化幼儿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是从根本上解决幼儿英语教育的对策,在这一领域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去思考和研究。 作者:娄沂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英语教育贯穿思路 一、注重幼儿英语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在儿童英语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失去学习兴趣,觉得英语枯燥乏味,就会对英语产生一种厌倦感。幼儿每天能实际接触和感受到的人、事、物,都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这些幼儿喜闻乐见的事物,更能够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幼儿自身为中心的生活经验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幼儿认识世界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我”是幼儿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在生活中,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一切产生探索的兴趣,如姓名、年龄、性别、爱好等等都是孩子讨论的话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幼儿学习表达的方式,灵活运用。如:“IamNancy.”“Iamfive.”“Iamagirl.”“Ilikejuice.”等。以幼儿家庭为中心的生活经验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家是幼儿最熟悉和喜爱的地方,也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许多与家有关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成为幼儿英语教育的内容。如:家庭成员──Dad,Mum,Grandpa,Grandma;居住场所──bathroombedroom,kitch-en;家用电器──TV,computer,fan;家居摆设──clock,table,chair,bed等等,在幼儿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他们很愿意主动学习与表达,并互相交流。以大自然为中心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大自然是孩子生活的乐园,不管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喜欢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探索世界的奥秘。小鸟的家在什么地方?蚂蚁今天在干什么?……他们的小脑瓜里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是他们无比关注的亲密伙伴。这些也可以成为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内容。如:植物———flower,tree,grass,rose;动物———cat,dog,rabbit,tiger,lion,coke,bird,bear;自然环境———mountain,lake,cloud,sea,river等等。 二、重视幼儿一日生活中英语的随机教育,提高幼儿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学习的关键一点在于经常使用,在使用中达到脱口而出,成为一种能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只要善于利用,就可以成为幼儿学习英语的最佳课堂。教师可通过来园活动、离园活动、进餐、盥洗、睡眠等各个环节进行英语教育。来园活动是幼儿一天集体生活的开始,早晨接待幼儿时,是教师进行个别教育的很好机会。每天早晨,教师亲切地用英语问候:“Goodmorning!”幼儿听上几天就会回应老师:“Goodmorning!”在父母接孩子的时候,师生可以互道“Goodbye”……这些对话,不仅让幼儿理解和运用了简单的礼貌用语,而且培养了幼儿“说”的兴趣和文明礼貌行为,提高了幼儿运用英语的能力。进餐前,洗手时教师用英语要求“PleaseWashyourhands”(请你洗手)。在吃饭时,教师介绍饭菜,告诉幼儿米饭(rice)馒头(steamedbread)、鸡蛋(egg)、西红柿(tomoto)等名称,还可以请值日生来做“分盘子(dish)和勺子(spoon)”的工作。其他如请喝水,请拿水杯,请收玩具,上床睡觉,起床等,幼儿不用刻意去学,天天听好几遍。这些需要在专门教学中学上很长时间的大量词汇、句子,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听熟了,记住了。 三、注重英语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扩展幼儿运用英语的范围 目前的幼儿园英语教育忽略了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把英语当作一门专门的学科来学习,而不是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其实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都可以与英语教育内容达到整合。幼儿英语教育可以和健康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如:户外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是由一群幼儿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请一名幼儿当狼说时间,从1点说到12点,然后狼开始转身追逐幼儿,目的是练习幼儿四散跑的能力。游戏语言就是简单的一句日常生活用语:“现在几点了?”(Whattimeisit?)这个游戏是幼儿熟悉而喜爱的,于是,教师改用英语让幼儿玩《Whattimeisit,wolf》。仅此一句话在一遍游戏中重复1、2次,轮流当狼的幼儿用英语从1说到12报时,这样句型、数字、时间很快都被理解、学会了。幼儿英语教育还可以和社会交往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如一次我们在进行“小鬼当家———超市购物”的社会实践活动,一个孩子想拿货架上的物品,可是他太矮,够不着,主动跟我说:“老师,你帮帮我,好吗?”我迟疑了一下,心想,这不正是一个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吗?我蹲下来说:“Youshouldsay:‘Canyouhelpme?’”开始他们很迷茫地看着我,我就再重复一遍,并指指他们说:“Youshouldsayit.”我接着又加重语气说:“Canyouhelpme?”他们好像懂了我的意思,迟疑地说:“Canyouhelpme?”我赶紧回答说:“Yes,sure!”而且连忙大声表扬:“Good!youaresuper!Ilikeyou!”旁边的小朋友也赶紧模仿:“Canyouhelpme?”这样幼儿所学语言在其他活动中得到巩固、练习,久而久之,培养了幼儿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并解决了英语与其他学科泾渭分明,学时才说,上课时才用,平时放置脑后,容易遗忘的弊病。幼儿园英语教育是幼儿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我们应当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教育的规律出发,但就教育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所做的实践与探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今后我们会提高自身素质,将英语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相信幼儿英语教育定能结出硕果,成为基础英语教育中一朵盛开的奇葩。 作者:才晓静工作单位:山东省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中社区泵公司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英语教育现状调查思考 一调查方法 为了能客观地了解杭州学前幼儿英语教育现状,采用了三种方法。首先针对家长设计了问卷,共有37个问题,涉及到家长的职业背景、教育程度、教育理念、幼儿情况、幼儿园开设英语情况、课外上培训班情况、教师及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调查对象主要为杭州市主城区3~6岁的在园幼儿家长。为了保证采样的广度和信度,笔者分别在幼儿园、医院、各类早教机构、广场等地点进行随机调查,向被调查者发放了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68份,回收率达84%。其次是电话采访。笔者对27所幼儿园进行了电话采访,了解了幼儿园开设英语课程的情况。最后是实地考察。笔者以家长身份带着孩子亲身体验了7家社会幼儿英语培训机构的课程和其他相关情况。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英语课程在杭州市幼儿园和培训机构的开设状况 笔者随机抽取了27所公办幼儿园对其进行了电话采访,除了两所幼儿园表示开设了国际班有英语课程外,其他都表示没有开设正式的英语课程。在调查的公办幼儿园中,只有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国际部和浙江大学附属幼儿园试验园设有英语课程,授课教师为中国老师,前者为混龄儿童一起授课。有部分私立幼儿园也开设了英语课程,如杭州吉的堡双语幼儿园、杭州水景城双语幼儿园、小世界定安国际幼儿园等,这些幼儿园的主打课程就是英语,特色就是英语教学,而且部分为中外合作办学。另外笔者了解到有极少幼儿园开设有英语兴趣班,例如杭州市级机关幼儿园灯芯巷园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绿洲花园幼儿园等。我们了解到杭州市教育局为了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禁止在幼儿园开设语、数、外等课程。这可能是公办幼儿园没有开设英语课程的主要原因。与幼儿园不同,社会幼儿英语培训机构幼儿英语课程开办得如火如荼。笔者调查发现,仅西湖区文一路到文三路这一小区域里就有近20家社会培训机构针对3~6岁的幼儿开设了专门的英语课程。调查结果显示,19%的家长给孩子在幼儿园以外的社会英语培训机构报名学习英语;31%的家长表示目前还没报,但是正在考察中,打算给孩子报英语培训班;另有3%的家长表示专门请人对孩子进行个别英语教学;47%的家长表示目前还没有在幼儿园以外培训机构给孩子报名学习英语。由此可见,社会上超过半数的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非常重视。杭州市主城区2010年在园幼儿人数为10万多[2]410,那么保守估计参与社会机构英语培训的幼儿人数也在5万左右。问卷显示,在孩子每年学习英语的花费上,42%的家长为500元以下;42%的家长的花费在500~2000元,15%的家长花费为1~2万元;另外少数家长的花费在2万元以上。据此估算,杭州市主城区每年花费在幼儿英语教育上的费用就有一个亿,但幼儿学习英语的效果不清晰。 (二)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幼儿学习英语的目的认识不足幼儿园、社会培训机构和家长对待幼儿学习英语基本都持支持态度。大部分家长(68%)认为学前幼儿学习英语非常重要和必要,绝对多数家长(62.5%)坚持幼儿应该在6岁之前开始学习英语。大部分家长也渐渐认识到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对幼儿学习英语有着重要的影响,有近55%的家长认为幼儿英语学习重在培养兴趣;18%的家长认同语言学习规律,认为幼儿时期开始学英语比较容易培养幼儿的听音辨音能力;也有11%的家长认为现在的英语学习是为了今后的考试;还有10%的家长是随大流;6%的家长为了孩子今后出国留学打算。此外,55%的家长认为幼儿阶段的英语学习,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听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读、写能力。可见,虽然家长开始意识到培养幼儿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仍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幼儿学习英语带着功利的色彩,部分家长对于幼儿英语教育的目的认识不足。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幼儿英语教师和家长简单地把幼儿能读几个单词、唱几首英文儿歌作为幼儿英语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 2.幼儿英语教学师资队伍欠合理稳定 幼儿英语教师类型多样化。调查结果显示,幼儿英语教师既有中国教师,也有外籍教师;既有全职教师,也存在外聘教师。笔者在观摩课堂教学时发现,外教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纯真的、原汁原味的英语环境,对他们的英语语言学习来说应该是大有益处。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样的语言环境,就能自然地、如同他们本国语儿童一般习得英语。可惜的是,这样的学习时间可谓短少,每周一次,每次约1个小时,这对于培训机构宣称的“习得”英语还差得远。此外,在调查中也发现大部分培训机构的外教并没有获得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书,外教的资质没有保证,且外教师资经常更换,不稳定。专职教师能对幼儿有更加全面的、系统的、延续的了解,从而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调查发现目前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外聘老师(约占30%),他们对幼儿缺乏必要的了解,与幼儿相处时间甚短,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正常的英语教学,削弱了教学效果。其次,幼儿英语教师学历层次、专业知识结构不理想。幼儿英语教师大部分为本科学历,约占55%;大专学历约为39%,个别达到研究生学历。在这些教师中有47%的英语专业出身,40%的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剩余13%的为其他专业,从中可以发现,既具备英语专业技能,又具备学前教育素养的幼儿教师几乎没有。此外,还有33%为非师范类。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缺乏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和教学技能。因此,这些教师常常会遇到如下窘境:英语专业背景的老师不熟悉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无法有效地组织适合幼儿的课堂教学,通常课堂秩序混乱,不能引起儿童兴趣,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外教的课堂中;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学生虽能较好地根据幼儿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但在英语语音、语调和表达方面稍逊一筹,难免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再次,幼儿英语教师呈女性化及年轻化趋势,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幼儿英语教师女性化倾向特别严重,男女性别比为2∶7。男性教师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打破幼儿教育领域原有的女性单一的思维方式,使整个幼儿教育领域的专业发展思维更加多元化,有利于幼儿教育领域更全面和谐的发展[3]。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幼儿英语教师年龄在24~28岁左右,也有部分教师年龄还不到24岁,年轻教师充满热情,教学方式相对活泼,但相对缺乏教学经验,课堂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也受影响。 3.幼儿英语教材缺乏系统性 数据显示,在教材方面13%的教学机构采用国外原版教材,31%采用国内教材,25%采用自编、自创教材,还有31%的幼儿园或英语机构没有相关的教材。可以发现,许多幼儿园或英语机构依赖现有的教材进行教学,尤其是采用国内教材;也有部分实力较强的英语机构采用自编、自创教材。但是笔者对这些教材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后发现,所谓的自编和自创教材也是由现有的幼儿教材进行简单的拼凑和整合,还有一些幼儿园和英语机构索性不使用任何教材,教学内容直接由英语老师决定,教学内容欠系统性。根据笔者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家长对教材的反馈发现,半数以上教材配备了VCD和录音磁带等视频和音频材料(55%),同时也有卡片、挂图和指偶等其他辅助的教具;高达76%的家长认为其幼儿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兴趣度高;绝大多数家长(79%)肯定教材内容注重幼儿的听说能力培养。但是调查也发现部分教材知识化倾向严重,不符合幼儿的认知和兴趣。另外调查也发现虽然大部分教材都配有音频,相当一部分的教材配套音频语音语调不够生动,不能引起幼儿兴趣。另有16%的培训机构开发了与教材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比较受孩子欢迎。 三对策 (一)加强对幼儿英语教育的管理和指导 语言学大师Chomsky早在1957就提出了生成语言学理论,认为大脑中存在一个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或称普遍语法,它能够帮助儿童积极有效地习得母语,这个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在成人后就退化[4]。虽然学界对于语言关键期的起始时间有争论,我们认为在语言关键期内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对于幼儿学习外语,尤其是在听音辨音方面有相当优势。纵观杭州学前幼儿英语教育现状,开设英语课程的幼儿园为少数,家长只好转向社会上费用昂贵的幼儿英语培训机构,一些中低收入的家庭由于条件的限制,家长即使意识到幼儿时期为语言学习的黄金期,也无法负担每年1~2万的学费。杭州市2010年用于教育科技的支出达到134.73亿元,增长24.3%,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22.2%两个百分点[2]34,杭州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更是达到了65%[2]410。这些数据表明杭州有能力在条件成熟的公办幼儿园开设英语课程进行教学实验,为今后幼儿园全面开设英语课程积累经验。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语言学科的学习规律来设置英语课程,对幼儿英语教育进行全面管理和指导,制定严格的幼儿英语教师准入资格标准,加强幼儿英语教师聘用管理。对幼儿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指导,规范教材的使用。 (二)明确幼儿学习英语的目的 Krashen(1982)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他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消极态度(包括缺少动机或自信和学习热情)被认为是一种滤器,阻碍学习者对输入信息的运用,从而影响语言学习的结果[5]。兴趣是儿童活动的中心,而教师是教育的指导者[6],所以幼儿英语教育需把小孩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要通过培训和宣传,让幼儿园负责人、幼儿园英语教师及幼儿家长明确幼儿英语教育的目的。幼儿英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幼儿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通过语音输入刺激语言中枢,培养良好的听音辨音能力及语感,激发幼儿对英语发音和英语活动的兴趣。足够的听力输入量才能真正让孩子有开口输出的积累,缩短语言沉默期。 (三)开设学前幼儿英语教育专业,构建稳定合理的师资队伍 目前幼儿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并不理想,很少有既通晓英语专业知识,又熟悉儿童认知特点,精通幼儿教学法的教师。即便是诸多培训机构聘请的专职或兼职外籍人士也对学前教育和儿童心理学了解甚少。目前的这一现状与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不无关联,因为国内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前教育是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而英语只是公选课;国内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根本没有学前教育这一模块方向。建议高校应根据社会和实际的需要开设学前幼儿英语教育专业培养幼儿英语教师,或者在相关的学前教育专业加强学生在英语发音、口语方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具备必要的西方文化常识。英语专业在重视传统的英语听、说、读、写和译等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拓展“学前教育”的模块方向,让学生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掌握必要的幼儿教学法,真正意义上向社会输送理想的幼儿英语教学人才。 (四)科学选择系统化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分析了诸多国内幼儿英语教材后,我们也发现部分教材的内容“大龄化”现象严重———注重知识,忽略幼儿学习兴趣。由于幼儿英语学习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听音辨音能力的培养,因此建议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优先考虑有配套光碟或者磁带和MP3的教材,并且音频音质清晰纯真、语音语调生动活泼能引起幼儿兴趣,并坚持“瑞吉欧”的儿童中心说,发挥幼儿的学习主体性,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综合考虑幼儿不同年龄层次的心理、认知特点及教材内容趣味性、系统性、启发性选择教材。 作者:宋泽华陈乾峰邓丽芳工作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1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1.1公共性滨水区历来是公众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无论是节日庆典、宗教礼仪,还是娱乐活动,人们总喜欢选择滨水地区。恒河河畔的宗教仪式、汨罗江的龙舟比赛、巴林水滨的晚间野餐,抑或名古屋供奉神灵的“热田祭”等都是以滨水地区作为活动的场所[1]。滨水区作为一种稀缺的土地资源,应该作为社会的共有财富进行分享,不应让私人或少数利益团体占有。所以,在规划设计中应该遵循“共享”原则,强调土地紧凑利用和公共设置的合理配置,尽可能地将亲水的空间还给公众,还原滨水空间的“公共性”这一基本属性。 1.2可达性滨水区是陆地和水域的交界区域,这个区域的交通是尽端式交通,且因平行于水系的道路使得滨水公共空间成为相对独立的地块。因此,组织合理的路网,让使用者能快速到达滨水空间,并能够在其中穿行,其交通的便捷程度,是滨水公共活动的保障,也是保持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保障[2]。 1.3实用性滨水区作为公众活动的主要载体,不应该仅具备观赏或者防洪的单一功能,其具有的功能特点应该是多样化的。应满足来此活动的不同人群的公共活动需求,如观光的游客需要具有特色的景观风貌;周边工作的白领需要短暂的茶歇场所;居住在附近的孩子需要可以让他们攀爬、游戏的场地。遵循此原则,可以使滨水公共空间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和人气。 1.4识别性识别性是通过强调空间的形式与特征,赋予空间个性,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强化人们对该空间的记忆。遵循这一原则可使滨水空间成为城市形象的窗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便于人们在空间中的定位,增强空间对人们行为的引导,使公共活动更趋活跃。 1.5延续性延续性是通过对该区域自然环境、历史文脉以及地方所拥有的技术或材料的发掘和利用,充分考虑滨水区自身乃至所处城市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质,并将这些特质通过景观造景手法艺术化地表达出来,打造出与场地精神相一致的景观风貌。遵循这一原则可以加强滨水景观的内涵和可阅读性,使其具有持久的活力。 2实例研究 2.1项目概况 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浦东前滩是上海今后重点发展区域之一。浦东前滩地区(黄浦江ES4地块)位于世博后滩拓展区和耀华地块的南端,总面积约60.6hm2。该地块目前已建成占地34.52hm2的东方体育中心。未来,前滩地区将立足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开放经济,成为一个集体育、传媒文化集聚区、非金融类跨国总部集聚区以及现代化国际社区于一体的世界级中央活动区。本项目位于前滩地区的滨水前沿,北起川杨河、南至小黄浦河、东起前滩大道、西至黄浦江,选址总面积约10.25hm2,沿黄浦江岸线长度约600m(见图1),占据前滩地块约一半的滨江界面。根据2009年提交的上海市政协提案《关于世博会后在世博园区建设上海国际城市交流中心和友城雕塑公园的建议》,拟将该地块建设为上海国际友好城市公园(简称友城公园),用于接待友好城市客人、展示上海71个友好城市印象。通过集中展示,有利于进一步树立国际大都市形象,加强中外友好交流合作纽带,建立对外友好交往和公共外交的平台和窗口,增强城市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打造上海城市魅力的新亮点。 2.2设计理念和定位 根据前滩地区整体景观规划中“前城”的概念,其中,友城公园的定位为“国际前沿”,结合《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文化内涵,确定友城公园的设计理念为“乐动•友城”,并通过以下三方面的含义来体现其本质精神。 2.2.1城市的视野友城公园提供了展示形象、拓宽视野、沟通交流的平台,以世界的眼光,宽领域、多层次地彰显城市对外交流的广度。 2.2.2城市的纽带是对外开放、联系世界的重要平台,民间外交的重要载体。 2.2.3城市外交文化的象征各城市间的文化在绿色开放空间内充分地交流、融合、激荡,体现出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2.3景观的生命力来源于对功能和文化需求的解读 对应滨水公共空间设计的原则,结合友城公园的定位和需求,提出以下五大设计策略: 2.3.1空间识别性———紧扣主题,突出文化内涵友城公园的规划带有明确的设计主题,即国际友好。设计通过打造三方面的景观看点来强化基地的独特性和标识性,使之成为具有鲜明场所特征的地标。(1)友城公园看点的营造。设计在公园北段的主要景观节点设置了友城大事记广场铺装来展示友城公园发展的历史,在公园南端的现状瞭望塔前设置了友城纪念墙,以景墙形式为依托,将各个友好城市的市长签名、城市印章等极具纪念意义的内容永久地留在景观中。在友城公园的其他区域,结合雕塑展示、铺装、井盖、小品等形式,将各个友好城市的文字、语言等文化艺术融入景观中。通过贯穿整个公园的友城景观元素来营造浓郁的国际友好氛围。(2)地标看点的营造。设计将现状瞭望塔与周边景观重新整合,形成了新的标志性场所,同时利用友城公园与川杨河口开阔的水域,导入以原外滩地区“和平女神”为蓝本的标志性雕塑,宣传其国际和平友好的正面内涵,打造属于上海记忆的地标性文化象征。(3)活动看点的营造。结合友城公园的功能和场地特征,在瞭望塔周边场地布置以接待会见、仪式庆典、会议洽谈等形式的活动为主,在公园的中部区域设置雕塑草坡、镜面水池、软质场地等多种形式来满足友城公园展示功能的需要。在北端的媒体互动广场区结合时装、户外音乐会、创意集市等互动活动。通过多时段的活动组织来形成友城公园的动态特色。 2.3.2空间亲水性———适度亲水,分级设防由于友城公园紧靠黄浦江,容易受潮汐变化的影响,所以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防洪的问题。设计采用不同高度的台地做法来满足亲水和防洪安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台地的高程设置充分分析了黄浦江历年的潮位变化,该段岸线千年一遇的设防标准为6.4m,因汛期最高潮位很少超过4.5m,故将滨江前沿的亲水步道设为4.8m,后侧通过绿化和园路将6.4m高程的二级防汛墙巧妙隐藏,此设置打开了原本由高墙隔离的水陆空间,既满足了人们亲水的心理需求,又保证了全年大部分时间的使用安全。 2.3.3空间实用性———形态多样,功能复合友城公园的规划设计从人们在开放空间中活动的需求出发,利用场地中不同的空间性质设置了滨江步道、观演广场、游步道、自行车及慢跑道、亲水栈道、观景凉亭、配套服务建筑等多样化的功能,并赋予他们不同的形态特点,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和审美的需求。与此同时,场地的设计还结合了组织大型活动的需要,设计通过案例考察及资料查阅,确定了可以满足1项主题活动及3项衍生活动同时举办的场地尺度,如媒体广场的面积为12000m2,可容纳12000~14000人,满足举办国际音乐节的要求。同时,广场周边的小型场地和配套建筑空间还可满足同时举办其衍生活动诸如酒会、舞会等需求。设计将有限的滨江场地资源最大化地利用,为滨水公共空间创造出多种使用的可能性,使其可长久地吸引人气。 2.3.4空间可达性———延续城市,滨江贯通一方面,设计将公园的主要道路设置为邻近城市路网的有效延伸,形成了滨水空间和城市内部空间的紧密衔接和相互渗透,满足从城市到达滨水前沿的快捷便利;另一方面,设计充分分析了公众亲水的心理需求,在滨水最前沿设置了平均宽12m的步行空间,并保证其自身的连续和通畅乃至于南侧公园的便捷联系,形成舒适开敞的亲水游览体系。 2.3.5空间可持续性———低碳节约,预留空间目前,低碳环保是我国的国策,在友城公园的设计中处处体现这一理念。如防汛墙工程的建设,设计在验证了目前防汛墙的安全性后确定了保留改造的基本原则,大大减少了工程的建设资金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部分铺装采用建筑拆迁产生的废弃砖块和石块,体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采用了大量透水铺装,其良好的渗透性使得大部分地表径流直接渗入地下,既起到灌溉绿化的功能,又补充了地下水,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市雨水排的压力。设计还考虑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如在友城公园文化展示方面不仅仅为现有的71个友好城市考虑,并为其他新发展的友好城市也预留了空间;在园内服务建筑的设计中,也考虑了未来建筑功能随前滩地区成熟后变化的可能,建筑格局不仅满足管理和展示的需求,同时考虑到部分商业服务功能既要提升未来公园的服务能力,也要为未来公园的运营提供资金来源。 2.4合理的布局是设计成功的基础 根据以上设计策略,公园规划形成“两道、两轴、三区、六点”的格局(见图3)。 2.4.1两道(1)滨江步道。在地块沿江区域设置了6~12m的滨江步道,有机地整合了城市与水滨的关系,在滨水区前沿形成连贯的公共活动空间。滨江步道位于现状杨思水厂段岸线部分遗留的水工构筑物处,设计充分利用现状遗留的挡墙、桩基、江滩,将其打造成石滩栈道的特色景观。石滩既能对现状保留一级驳岸起到防护作用,又能结合石滩的水生植物,对现状一级驳岸挡墙立面起到遮挡与柔化作用,在城市段的黄浦江滨水空间中形成独一无二的野趣景观(见图4)。(2)慢行绿道。在沿江绿地内与防汛通道相结合,构成1条仅供非机动车通行的景观绿道,长约2500m、宽4m,分别与前滩大道与前耀路相接(见图5)。景观绿道与多条人行步道相互沟通,并通过桥梁跨越小黄浦河,贯通南北两片绿化带。此外,沿路配合其他交通设施点以及绿景观设计设置了多个自行车停车点,在地块内形成了便捷的景观慢行交通体系,提升了公园内各景观节点的可达性。 2.4.2“两轴”作为地块外林耀路、泳耀路2条城市脉络的延伸,2条轴线式的园路将人流引入地块,充分提升了滨水可达性。同时也有机地协调了景观的节奏与视线引导。 2.4.3“三区”“三区”依次分为入口广场区、绿荫漫步区、媒体演艺区。整个区域提供的场所涵盖了观光、展示、集会、交流、餐饮等多种功能,既面对国际友人,又服务城市居民。可为前滩地区提供多样化的活动体验场所。 2.4.4“六点”“六点”依次分为友谊塔、主、次入口广场、石滩栈道、媒体广场、雕塑草坡。 3结语 一个城市的滨水地带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滨水区具有丰富的景观要素、复杂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浓厚的人文生活气息,是城市文明的缩影。因此,现代城市的滨水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应解决好场地与功能、防洪与亲水、地块与交通、特征与文脉、低碳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友城公园的设计案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未来,世界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还将有长足的发展,而正在崛起的中国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和建设必将给民众带来更多体验,成为经济、旅游、文化等多方面的推动力。 作者:金轶峰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城市景观具有网络特征。规划师和建筑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思维不应是直线式和单向式的,而应是具有网状结构式的思维。只有具备了网络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才能创造出联结性强、均匀性高、层次丰富、弹性好、样式多、并可以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城市景观网络。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思维 “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网络无处不在,从足球表面图案到围棋、蜂窝、树叶叶脉、心血管系统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网络形态。网络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与城市景观设计有着内在的关系。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向五要素就清晰地表达了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路径即是城市网络中的线;边界即是界定城市网络的边缘;区域即是一定范围城市网络中点、线、面的集合;节点可以是路网的交点,也可以是景观视线的交点,可以解释为城市网络中线性要素的交点;标志物即是众多节点中突出的节点[1].只要了解网络概念,把握几个关键因素,人们就能很快获得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理解城市景观存在的这种网络现象,并运用网络的思维方式去塑造城市景观,使之具有人性化、可以有机生长并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一、景观网络的基本概念 城市景观网络并非只是孤立的点、线、面的简单集合。由于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城市景观因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而具有意义,只有把城市景观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去对待,才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城市景观设计。 1、定义 网络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点和线构成的平面或空间网状物。在城市景观中,网络是各种景观元素组合或叠加形成的系统。城市景观网络是自然的或人工规划设计的相互连接的空间形态,主要以自然要素(如植被带、河流、山川)和人工要素(包括公园、街道、广场、建筑物)组合形成。在这个网络中,景观节点(如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庭园等)和景观走廊(如街道、滨水开敞空间、楔形绿地)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多样、高效、动态的景观结构体系,共同维持良好的城市感知效果以及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景观网络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首先,景观网络是均匀的、单元独立的、易于拼接和可以生长(复制)的,具有连续性;其次,景观网络的元素不是简单的分散,而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关系,分散的点、线、面都有内在的联系[2]. 2、构成 景观网络可以分成很多种。从层次上可以划分宏观、中观和微观网络:宏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群或更大区域的景观或生态网络;中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里的绿地系统网络或广场网络等;微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某一街区或街坊等小范围的景观网络。从角色的转换上可以分为实体景观网络与空间景观网络:实体景观网络如街道两旁的建筑物系列与广场上的雕塑等构筑物系列所形成的实体网络;空间景观网络如建筑物所围合的街道、硬质广场空间和绿化水系空间等虚体网络。从景观网络的形态上可以分为方格网、蜘蛛网、树枝网和组合网络等。 3、特性 (1)层次性.城市景观网络的各个元素都是有层次的,包括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区域。不同层次的景观元素服务并影响于不同等级的区域范围。就一个城市而言,标志性建筑也有层次性,包括全市的、区域的、一个街道的或地段的建筑。如果本身应该是区域性的标志,就不要使其成为全市性的标志,否则将得不偿失,不仅降低了美学价值,而且要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甚至是政治代价。 (2)交换性。在城市景观节点和景观区域之间的交汇地带,通常会存在多种能量的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传递和交融,如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等等。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时,节点和通道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节点处的建筑、广告、绿地、广场等设计应该结合景观要求,为各种物态和信息的交流与互换提供多种可能的、互通式和无障碍的联系。 (3)联结性。联结性即是指城市景观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城市网络主要是通过道路网络来联系的,而景观网络通常和道路的网络有重叠的关系。然而,景观网络并非被动地服从道路网络,我们应该重视生态景观网络在生态恢复、经济发展、社会学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中,景观网络应该与城市道路网络的要求同时考虑,甚至可以比道路网络考虑得要提前一些。 (4)多样性。景观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铁路、公路、街道、河流、山脉、广场、建筑群体、公园、街头绿地等等。它们共同反映了景观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城市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城市景观。不能只是按照少数人的价值观去接受和理解这个城市,否则是不公平的;应该让不同的利益团体、不同的群体各得其所,真正地体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5)有序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慢到快;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在城市建设中,网络发展的次序性与资源有关。尤其是在我国当前资源较为匮乏的条件下,建设的次序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先做最紧急的、最需要的事,也就是最有效的事。 (6)有效性。景观网络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空间格局与景观生态功能两个方面,它可以反映景观网络的有效利用状况。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也就是它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可以成功地避免负荷过重或是空闲无用这两种极端状态。 二、景观网络的主要作用 1、城市功能 从城市生命系统看,景观网络有以下几个功能: ①促进新陈代谢。因为城市是个有机体,必须通过螺旋式的、而不是呆板的状态让它循环,城市景观网要起到这样的作用; ②平衡社会生态。从景观网络的层次性出发,根据不同的人口分布及各个阶层不同的需求进行布局,以满足各类人的活动需求; ③协调人与自然。人工的东西过于集中将会形成对自然的破坏和对抗,通过融合与渗透的手法,把生态景观线或面引入,从而缓解这种人工物过于集中而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的压力与矛盾; ④形成安全格局。通过景观网络中人与动、植物的交流、动、植物之间的交流,形成合理、安全的距离,以维护生态的可持续过程[3]. 2、人本意义 人本意义指的是城市景观网络对人的作用。人本意义不仅体现城市景观网络的创造者,而且还要考虑如何去服务周围的人,包括不同阶层的人,特别是那些易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人是平等的,人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景观网络要体现多样性。对景观网络的塑造要考虑使用的方便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很多城市花了很多钱去建设大广场、景观大道等形象工程,但景观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其决策者和设计者没有明白城市景观网络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的线和面在哪里。城市社会由多样化的人组成:有富人,有穷人;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有没受过教育的人;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年龄。这种多样化要求我们在景观规划中满足各种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人的需求[3]. 3、审美价值 城市景观网络的构建不仅要考虑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其生态功能,作为可以被人直接感知的网络空间形态,还要考虑其审美价值。景观网络的设计应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即遵守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4]. (1)节奏与韵律。由相同的元素或几种元素合成一个单元,再像细胞一样不断叠加生长,形成不同层次的城市景观网络,这也包含了很多审美的意义。例如,澳门市政厅前广场铺地,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感,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叠加与生长,具有网络的意义。广西少数民族村庄的民居,具有相同的建筑形式,如吊脚楼,运用了相同的建筑符号。 (2)均衡与稳定。城市景观网络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排列与组合,须讲究各种要素比例的均衡与稳定。为了避免呆板,时常除了均匀、规律、对称等形式外,还有渐变、起伏、交错和非对称的处理,追求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讲究动态的平衡与稳定。 (3)对比与微差。在城市的景观塑造过程中,对轴线、走廊、节点、标志、景区等景观元素的塑造,一般都会注重虚实的对比或阴阳的对比与和谐。有时运用均质中突然产生变异的景观处理手法,能给人万绿丛中一点红、耳目一新和相得益彰的美感。 (4)尺度与比例。小尺度的景观给人亲切感,人们易于亲近和易于把握,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造园要素,诸如假山、水池、凉亭、长廊、小桥和盆景等。大尺度的景观易给人开阔、雄伟、磅礴的气势,如大江大河、人造大地景观等等。不同的比例和尺度会给人不同的感官刺激和美的感受。 (5)理性与浪漫。理性与浪漫体现的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是感性而含蓄的,就审美价值而言,追求自由、曲折,强调曲径通幽和步移景异的效果。而西方文化是理性且裸露的,它追求规则、直率和一览无余的效果,如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几何园。 三、景观设计的网络思维方法 网不同于单调的线,它是由众多的线纵横交织构造起来的,因此呈现出丰富、生动和复杂的格局。既然城市景观具有网络特征,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的思维就不应该是直线式的或单向式的,而应该具备有网状结构式的网络思维。所谓“网络思维”包含以下一些特征。 1、多元互动 多元互动体现的是一种多元的价值观。现在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投资商、企业、老百姓以及不同利益团体的意见都要充分地反映和体现,而且这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如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就是城市规划历史上的最大变革,也是城市规划摒弃精英思想,逐渐走向制度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系统综合 景观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必须是系统综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自觉地把各种“景观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网络;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分出层次、重点和次序。 3、动态思维 随着城市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碰撞频繁的趋势,影响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的变化也在加快。因此,我们需要具有“时空转换”、“步移景异”、“时过境迁”的时空动态思维,敏锐地发现和及时抓住城市景观中的新现象和新征兆,敢于创新,以促进城市景观网络的形成和完善。 四、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和实施中的某些弊端 从网络的视角来观察城市景观问题,可以发现存在的一些弊端。 (1)网络的联结性减弱。网络的联结性影响到网络的整体综合效能的发挥。一些城市的景观大道单纯为汽车交通服务,其宽阔的非人尺度的车行道、中心绿化带和过快的车行速度给人行交通带来很大的不便,隔断了街道两侧居民的生活联系,割裂了城市,使城市的某些部分呈现出“孤岛”的效应。 (2)网络的均匀性破坏。景观网络均匀性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景观要素在地域上分布不均,特别是供人们休闲的城市绿地和广场数量不够,使城市各部分的居民不能平等享受公共空间和良好的景观。 (3)网络的层次性不够。一些城市往往热衷于“城市形象工程”的景观大道和大广场,为了突出个别市级景观大走廊、城市广场,而忽视更多的、更适宜人们日常使用的街头小绿地和小游园、小广场等。 (4)网络的多样性降低。很多城市大到整个城市风貌,小到居住小区景观,单调、雷同,缺乏多样性。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人们感到心灵空虚,生活乏味。 (5)网络的弹性丧失。网络弹性的丧失主要体现于景观走廊弹性的丧失,突出表现在对城市水系的功能和景观价值的无知。例如,在河道整治“美化”过程中,走入了“八化”的误区: ①硬化,即以混凝土代土,减少生物多样性; ②桶化,即高坝围合,阻隔景观通道; ③直化,即裁弯取直,破坏自然遗存; ④简化,即砍树削坡,消除视觉弹性; ⑤非化,即挖沙取石,损害自然面貌; ⑥紧化,即空间压迫,挤占活动场所; ⑦盖化,即变明为暗,隔绝人水联系; ⑧污化,即排放“三废”,形成感官污染。城市景观中一旦出现了类似“八化”做法后,便使城市景观网络丧失弹性,失去其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功能。结果使空气调节能力不断下降,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明显,生物的新陈代谢难以为继,景观的审美价值也受到影响,最终必然导致城市整体环境不断恶化和难以恢复[3]. 城市景观规划师只有具备了网络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才能创造出联结性强、均匀性高、层次性丰富、弹性强、样式多、并可以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城市景观网络,形成丰富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景观空间。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作为一个城市的入口,互通景观往往也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所以互通景观设计应该在注意安全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它的观赏性。互通立交绿地景观有别于一般住宅景观和园林景观,最大特点就是由于车速较快,视线变化较快,因此互通区域景观应采用大色块、大面积景观,不易设计过于琐碎。互通景观设计以视觉诱导为前提,使景观不仅观赏性较高还能起到保护车行安全以及提示司机的作用。本文以洛阳市瀍河互通景观为例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视觉诱导;门户景观;生态景观;乡土树;蒸发池 1场地分析与设计原则 1.1根据城市特点进行设计定位。通过调研分析,洛阳作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其交通不仅是城市运转的载体、支撑城市结构的骨架,同时又是连接旅游供需的重要桥梁。每年四月花开洛阳,世界各地的人蜂拥而至洛阳城时,交通则成为判定一个城市能否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标志。拟建项目连接着洛阳市区及白马寺、关林等重要景区,是重要交通枢纽,因此在设计时致力于把瀍河互通及周边景观打造成为进入洛阳区域的标志及门户。1.2设计目标。作为洛阳的门户,瀍河互通景观要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标识性,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把从河洛文化中提炼的元素作为贯穿整个设计的主题。1.3基地分析。现场互通绿化区域分为A、B、C、D四块,现场地形基本都是低凹洼地,为互通施工取土区域(如图1)。A区域:现有少量植物,生长杂乱,需要清理。B区域:高低错落,有较多建筑垃圾。C区域:为裸露土表,适合植物种植。D区域:有较多施工垃圾,清理后才可以满足种植条件。图1通过对周边场地的分析发现,瀍河互通周边的河洛古镇、收费站以及管理中心都为仿古建筑。因此,此处的互通景观设计应与周边建筑相呼应,设计风格一致,采用新中式景观,简单、大方。1.4设计原则。(1)经济性原则: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减少投入,除核心景观外,其他景观尽量使用乡土植物,减少后期维护成本。(2)安全性原则:在注重景观整体观赏效果的同时,考虑互通区苗木高度,避免植物过高带来安全问题。(3)生态性原则:充分考虑互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遵循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创造出环境优美、物种丰富的绿色道路景观。(4)文化性原则:在设计中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把从文化中提炼的元素作为设计的主题。(5)审美性原则:整体运用大色块对比,强调整体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栽植风格。从洛阳众多文化元素中提取丝绸之路中的“路”;唐三彩的“色”——以黄、绿、白为基本釉色;花开洛阳中的“牡丹”为设计的主题,用艺术的手法进行再创作。首先,以“丝路”的形状,作为贯穿设计的图案,周边辅以牡丹纹样,既寓意通过现代的“丝绸之路”让洛阳文化传播海内外,又有“花开洛阳,繁荣昌盛”之意。在设计中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把从文化中提炼的“路”“色”“牡丹”等元素作为整个设计的主题。 2景观设计以行人的视线为依托 当车行视线较低时能看到周围较多的景观,在视线较低的地方应该设计一些相对精细的景观,如丛植、对植、孤植景观。车行视线较高时则只能看到树冠,因此我们对视线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如图2,我们以4、5两点为例进行分析,同样的景观配置下,4点可以感受到地面的绿植,但是5点的视线只能看到一些乔木。根据这几个点的标高,我们可以看出2、4、7几个点车行视线比较好,在设计时可搭配较多低矮花灌木,可以在这个地方设计一些较为细致的景观;而在车行视线相对较差的1、3、5、6、8处则以乔木为主(如图2)。2.1门户景观与生态景观。根据视线分析,我们在规划互通景观时提出两部分:互通门户景观、生态景观。门户景观在设计时,力求植物搭配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充分考虑四季变化,耐烟尘,植物大色块种植,突出洛阳特色,体现文化内涵。而生态景观形成林带及近自然型生态群落。瀍河互通门户景观灌木以牡丹、金森女贞、冬青、红叶石楠为主成片种植,组成牡丹纹样,突出洛阳的特色。乔木则采用常绿小乔木与开花小乔木穿插配置,通过植物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以及植物季相色彩变化,营造出简洁、明快、层次丰富的门户景观效果。生态景观采用自然群落的搭配形式,以常绿乔木为背景,观花类小乔木为点缀,形成林带及近自然型生态群落。2.2生态景观以乡土树种为基础。由于生态景观一般都比较靠后,作为背景树。因此,在设计时,可以选择当地树种,如重阳木、栾树、白蜡、银杏等。这样便于以后的绿化管理,同时也节省后期的灌溉成本。2.3地形设计。经适当地形改造,一方面便于雨水集中收集,另一方面也利于绿化植物生长,便于造景,消除过高林冠线。在绿化设计时,也考虑了地形对植物选择的影响。结合现场地形以0.5%到0.6%的坡度、坡向四周排水沟,低洼处利用现场地形设计留有蒸发池(如图3)。在暴雨时有利于把道路上的水排入蒸发池内,缺水时期也可以用蒸发池的水进行灌溉,这样既节约了灌溉成本,又能形成一定的小气候。 3结语 在设计互通景观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景观的视觉诱导设计,这样不仅设计出富有文化底蕴的互通设计,而且能更加安全地引导车流。同时,要充分考虑互通景观有别于园林、住宅小区景观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人们视觉变化以及更便于后期维护的景观。 作者:王贝贝 单位:驻马店农业学校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浅谈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1公园景观规划实例 公园景观规划主要是体现公园的品质与舒适度,并强调自然生态。主要设计要求是力在打造高端、舒适、自然的公园;在设计中运用简洁现代的设计手法与周边环境相呼应,以流畅对称的线性肌理营造富于变化的活动空间。为人们的生活带去便利及享受。本公园所处地理位置位于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红玫瑰公园位于五彩大道以南,月湖街以北,火烧山路以东,卡拉麦里大道以西。规划用地范围长约370米、宽约320米,用地总面积107308.18平方米,约160亩。 1.1设计目标 红玫瑰公园将“城市森林”理念融入设计,建造出一个能够让城市居民拥有满意的景观布局、活动空间,将自然还原到城市中。打造新疆享誉盛名的独特特征、主题空间、功能布局。在规划设计中采用现代和自然结合的设计方法,以及各种景观材料使该项目能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可持续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通过一些新的技术,即无线网络技术、太阳能电池、甚至是自动灌溉和照明系统以及低成本的养护等,来建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景观。 1.2设计理念 人们崇尚“和谐”“都市生活”“自然”“积极的生活”;本次设计理念“城市森林”通过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保持与周边环境相呼应的风格。将自然森林的感觉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城市与自然达到和谐,同时提供给城市居民一个积极的绿色休闲空间,让他们在环境中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1.3表现手法 1.3.1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 在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上,主要以简约概括的现代手法,在一些细小的细节上要用精细的工笔手法小心翼翼的刻画,这样用形式美体现出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体现出优雅的文化特色和绚丽的装饰效果,突显出了景观规划的装饰性观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1.3.2环境绿化设计 在设计规划时,要以生态建设为核心,设计出符合如今群体对高生活的品质和审美的节奏感,在设计手法上主要是侧重竖向的绿化手法,其特点是,开阔。简练的划分手法处理。 1.3.3公园小品设计 在充分满足其使用功能的作用下,还可以达到景观装饰的效果,这就是小品设计以功能和景观兼容的目的。 2公园分区与景点 2.1公园分区 整个公园共分为五个区:①中心广场交流区(以集会、表演功能为主),体现广场的实用性。②规则种植区③公园的水体区,在此区域音乐喷泉为公园增添了生机。④休闲文化交流区⑤公园停车场区,极大的满足到职工之家及展览馆参观的人们的泊车。 2.2主要景点规划 公园共分为三个景区:北入口广场、中心演艺区、休闲文化园。 2.2.1北入口广场 由主入口进入广场,首先进入视野的是长120米,宽86米的一条世纪大道。世纪大道中间是高1.2米的楔形绿化及中心喷泉,整齐的树阵座椅供人们休憩。世纪大道两侧为两块绿化园林休憩地,草地上以大面积方整的草花堆栽,鲜艳夺目,寓意在大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人与环境相融合;有座椅、喷泉为广场增添了生机。整体寓意主要是迎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准东人民意气风发地走在世纪大道上,周围绿草如茵,鲜花簇拥,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定会跟着国家改革的脚步繁荣昌盛。世纪大道两侧装饰景观灯,给晚间公园营造出亮丽的世纪之道,如图一。 2.2.2中心演艺区 圆形和椭圆形铺装广场为准东居民在夏季提供舞蹈场所,让人们在这里翩翩起舞;在冬季旱喷广场结冰,可以让人们在这里尽情滑冰。圆形广场周围高低错落的花卉在这里盛开,九月红玫瑰的香气扑面而来。六盏特色景观灯围绕圆形广场也为公园增添色彩。 2.2.3休闲文化交流园 休闲文化交流园位于入口北广场东西两侧,人们在休闲活动过程中了解、鉴赏、体验名俗文化。这里为人们提供墨宝、晨练、太极、游乐等场地。景观亭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场地。左右两侧硬化设计浮雕文化景墙,以准东石油开发做为一个浮雕文化墙,既是一个造景手法,同时也尽可能展现其准东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用浮雕的形式来表现,六个体量宽6米,高2.5的浮雕墙展现在左右两个休闲绿化区中。 3公园的植物规划配置 3.1植物配置植物分别以观花、观叶、观形为主,有以下分类:3.2.1乔木:侧柏、龙柏、樟子松、榆树、馒头柳、红皮云杉、白蜡等3.2.2灌木:榆叶梅、珍珠悔、红叶李、红瑞木、连翘、毛樱桃、小叶黄杨、紫叶小檗、忍冬、卫矛、丁香等3.2.3果树:沙枣、山桃、山楂、李子、杏树、苹果等3.2.4花卉:月季、美人焦、大理花、雏菊、石竹、鸢尾、芍药等 4公园灯光照明规划 在广场各处分别布置各类景观照明灯,既有装饰效果,同时又满足夜间照明之用,各处草地上皆置以草坪灯,在中心演艺广场、文化交流区等重要景观部位,分别设置投射灯,增强夜间效果。结束语:公园做为现代都市人们生活的一个活动空间,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其舒适度、公共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诸多属性,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另外遵循公园设计因素,把环境,功能性,和景观价值都考虑进去,创造出人们所向往需求的休闲、集会、学习交流的公园,不断规划设计出各式各样“以人为本”的充满现代气息和时代感的公园。 作者:张立霞 单位: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1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特点 1.1以自然为主,减少人工痕迹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其主旨就是尽量以自然为主,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让植物自由生长,然后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利用加工规划,并设计出最适合的植物景观,尽量不去破坏植物间原有的特色。杭州西湖园林的规划设计就是根据植物之间的特点,结合植物自身的生活习性以及身边环境的特点,保存植物原有的生长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将山水树木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减少了人工雕琢的痕迹,从而让杭州西湖拥有了很好的自然景观,也让杭州西湖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得十分完美。 1.2景观特色明显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有独有的特色,每个植物景观的规划都要有鲜明的特点,可以让观赏的人们清晰地知晓此景观的寓意,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观赏人进入意境,进而舒缓身心。杭州西湖中这类植物景观设计就很有特色。像曲院风荷花园、花港观鱼公园等等,每个景观都有独特的景观特色,而且十分的鲜明,很容易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的寓意及特点。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就是通过连绵不断的荷叶,远远看去就像与天接壤一样,在荷花盛开的时节,让人眼中全是优美的荷花,整个曲院风荷公园就是以荷花为主,简单地人工辅助一些绿色草坪,最大化地将景观的特点呈现出来,从而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独特的魅力。 1.3植物间的特点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同,来设计景观的特色,利用植物生长特点不同进行景观针对性设计,对于空旷的景观地点,多多利用高大成林的树木来更好地映衬景观的大气,有些景观比较紧凑,就尽量使用密集生长型的植物进行装饰,从而更好地将景观呈现出来。 1.4颜色搭配合理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植物间色彩的搭配合理,并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植物色彩及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气候时期,呈现的颜色是不同的。要尽量设计出景观四季颜色都要保持鲜明,像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大量利用荷花的同时,还注重草坪的种植与养护,可以在荷花凋零的季节,依然使此景观的颜色不至于枯燥,还能够保有一丝绿意,充分保持了景观的游览性与观赏性。同时,在同一季节,也要保证一个景观内的颜色搭配要合理,各植物间的颜色不要过于统一,这样很容易让观赏者出现视觉疲劳,要合理地搭配植物色彩,呈现景观应有的特色,吸引观赏者的眼球。 2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2.1丰富植物的种类 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上植物种类较少,各地景观的植物景观规划经常会出现一些重合的地方,这就使得各地的景观缺乏特色,从而让观赏者失去欣赏的意愿。如杭州西湖的景观设计,就只是大量利用了当地的一些植物进行设计,而没有去丰富植物种类,使得一些景观过于类似,出现审美疲劳,因此,在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丰富植物种类。 2.2区域特色 在我国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每个区域都要保持自己本区域的特点,以此来规划设计植物景观,以更好地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植物景观。像杭州西湖植物景观设计时,就充分利用起当地的植物特性,以及其独有的特点来设计景观,从而更好地凸显了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特点。 2.3提升设计新意 在进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提升设计的新意,不断去创造出更好的设计理念,从而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做得越来越好。而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设计,也是经过了许多设计工作者的不断创新与研究,从而将杭州西湖打造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园林景观。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杭州西湖园林景观的分析,清醒地看到,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进行更多的特色设计,并且更好地去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断地丰富植物景观中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越做越好。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很好地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缓解精神疲劳。 作者:廖哲峰 单位:葛洲坝(上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水利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 1项目概况 另外坝后区域整体交通路网设施不合理,余留地形土方杂乱,景观设施匮乏,难以达到生态风景旅游的目的。右坝肩功能空间难以体现本土文化特色气息。 2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2.1规划原则 2.1.1统筹兼顾,整体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应当做到对景区进行总体分析,考虑景区的近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把握各种有关因素,统筹兼顾。从景观规划的角度对景区进行总体规划,综合分析景区的各种景观资源,划定景观的布局[1]。 2.1.2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不仅提升陕北水资源容量,同时也作为旅游观光场所。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满足人们的观赏和参与需要,因地制宜地安排不同的景观,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巧妙地安排相应的建筑、广场、小品等,使景观呈现多样化;种植乡土植物,并进行自然式的配置,营造良好、生态的植物群落。[1] 2.2以大坝为核心的王圪堵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 陕北榆林地处戈壁沙漠之上,干旱少雨,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力求结合陕北毛乌素沙漠地域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大坝为中心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搭建水陆交融的绿色构架。同时依托水库附近的无定河湿地、古长城遗址、臭柏自然保护区以及丰富的沙生植物等旅游资源,统筹考虑,形成以王圪堵水利风景区为主体的综合性陕北地区城市后花园。设计中通过把大坝上游水面与大坝下游花田、花海与湿地有机结合,提高了水库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同时还可以把水利工程与水利旅游资源高度契合下的壮丽大坝展现给四面八方的游客,树立陕北水利风景区的新品牌,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可识别性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范围为坝址区征地范围内的右坝肩平台、坝体下游坝后区域及左坝肩平台,共计面积约614亩。 2.2.1坝后景观设计 坝后区域是以大坝反滤体开阔区域的湿地设计、坝后电站、泄洪洞明渠和溢洪道建筑物之间空留的绿地设计。坝后景观可定位为花田花海区、科普教育区、坝后湿地区。花田花海区位于溢洪道与坝体之间,以植物种植设计为主。通过设计不同时令,不同种类的观赏类灌木及地被,形成一片流动的景观色带。为更好的增进游客的体验观赏,花海之中布设休闲景观步道,沿途设计景观观赏平台,供给游客观赏休憩活动。科普教育区位于坝后电站与坝后反滤排水渠之间,利用不同的景观设施小品,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水文化学习与探索体验。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并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畜牧为天下饶”,为还原这种古牧人文特色,故位于电厂路西侧的绿地,布置设计数十个大小不一的特色蒙古包,搭配塞上独有的畜牧植被景观,并在其间点缀数组牧畜景观小品,使整个科普教育区域更加生动。坝后湿地区是坝后景观设计的亮点,由于坝体施工完成后,坝后返滤水位较高,自然的形成上百平米清澈的水域,因此景观设计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在保证不影响坝体稳定性的情况下,扩大坝后返滤体水域面积,并设置水深0.5m~1m之间的坝后湿地体验区,并在水面之上布置生态防腐木步道及景观亭等,另外根据原有地势地貌,湿地中间设置生态小岛,岛上设置环形交通步道,区域划分为生态观鸟区及沙滩休憩区,另外水域搭配不同时令的浅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等,生态中心岛及其他微地形上搭配栽植不同的乔木、灌木、地被等,目的为游人提供一个学习自然生态湿地系统的场所,更是重新改善了坝后整体生态环境,提高坝后风景资源标准。 2.2.2右坝肩景观设计 右坝肩区域主要以库区管理站为主的办公区绿化及坝址区入口空间。右坝肩景观设计旨在彰显坝址区主入口景观特色及宣传水利文化教育为主,因此设计首先结合原有办公楼,在其西侧新建一座水文化展览馆,同时利用展览馆与西侧道路之间的空间,创建一个符合迎宾主题的入口广场,在广场南北两侧分别列植高大乔木,种植落叶国槐与常绿雪松丰富景观空间层次,广场正中间设置一处景观喷泉形成流动的水景,同时广场铺装融合水文化元素的特色砖雕铺设,使整个广场更加赋予人文特色,同时对坝头两侧绿地进行景观绿化及增设游人休憩设置,方便游客对库区景观游览观光。为更好的加强对库区综合管理,右坝肩坝头新设立一座石牌坊,增设标识字体,使景观空间上也显得具有文化气息。 2.2.3左坝肩景观设计 左坝肩的地势较为平坦,区域主要是以高程1054m及1079m平台上观光游览的景观设计。在左坝肩1054平台设置百人码头,为游客提供一个对库区水域风光观赏、游览的入口平台节点,同时增设对水域无污染的水上游乐设施,在保证库区安全生产的同时,也能够为后期旅游开发提供一大景观亮点。1079m平台是整个坝址区地势最高的地方,设计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梳理平整,于坝头1054m平台布置8m宽踏步拾级而上,两侧附以石材栏杆,直至1079m平台中心广场,仿佛对坝体的整体延伸;中心广场面积约合3500m2,以中轴对称的布置方式设计,位于广场中心新建一座高达26m的观光塔,使其不仅能够成为游客俯览整个库区的绝佳位置,同时也要成为整个坝址区地标性建筑物,另外广场两侧列植高大乔木,配置坐凳使游客更好的休憩活动,考虑长远开发利用,前期布设交通路网及观光停车场,其他附属绿地也栽植乡土经济树种,在形成观光交流活动空间的同时,也打造一处具有乡土民俗文化的景观空间。 3思考与建议 3.1水利风景区景观规划应与水利工程规划同步进行 当前的规划设计工作往往采用后置式开发模式,大多数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尚没有纳入水利工程整体规划建设之中,这两个阶段建设的脱节,不利于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两者不能统一起来,前期工程建设不能为后期的旅游设施所利用,势必增加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困难,造成投入资金的增加,提高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成本。再如,水利工程主要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生态保护性等因素,而对景区所要求的景观可观赏性、环境协调性、设施舒适性、人性化要求等因素考虑较少,限制了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发展空间。故风景区景观规划应与水利工程规划同步进行。 3.2充分认识并重视突出大坝可识别性的必要性 大坝以其大体量、大跨度的视觉震撼及其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成为自然环境中的地标。作为一个景观符号,它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大坝又可以成为识别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观资源和窗口,故突出大坝的可识别性乃是十分必要的。当今以大坝为中心发展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已经成为现代枢纽工程实践民生水利新理念的切入点。外的胡佛大坝、葛兰峡谷大坝及韦尔扎斯大坝风景区等,旨在使大坝成为水利风景区而不同于风景名胜区的标志。 3.3设计必须契合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需要 在大坝建设过程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如何修复和保护,是当前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水利必须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注重功能导向的同时,更应重视工程区域的环境建设,重视乡土人文、艺术品味及自然环境与诸景观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必须遵循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契合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理念,首先突出以人为本、重在保护的原则,以大坝为核心,对大坝周围环境及其流域的生态系统进行妥善的保护。景区规划设计中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增加山体护坡表皮绿化,既绿化美化环境,又减少了滑坡几率;尽可能利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的材料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土材料的潜力,保留地域乡土景观元素。同时多方面坚持统筹兼顾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完善各类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现代水利多种经营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3.4竭力让大坝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平台 大坝是人类改造与适应自然的结果,是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集中展示了人类治水的智慧、思想、技术水平和工程能力。王圪堵景区规划旨在积极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以水资源保护和水文化传播为根本,力求挖掘周边区域浓厚的历史文化风俗,以大坝、枢纽为核心,规划设计了左坝肩观光区、坝后湿地体验区、右坝肩水文化科普区,力图打造一个集水利生态、休闲养生、游览观光、水上游乐、科普教育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让大坝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平台。 4结论 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坚持将大坝作为核心标识,把水文化建设融入水利建设发展之中,注重从景观资源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设计中将陕北文化元素、沙漠景观元素一并融入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既提升了水利风景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味,又展现出了现代治水兴水的文化魅力,被誉为库坝区景观设计理念的新进步。 作者:齐宝玉 单位: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尺度景观规划,要注意景观设计要素,还要对当地的自然景观进行实际的利用和考察。依据三位一体的景观设计原则,结合景观设计的方法,将设计构思体现在图纸上,让图纸设计更加合理科学,从而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实现提供可能。 关键词:持续发展战略;大尺度;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作为体现当地城市的历史、经济、文化的载体,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在多个元素共同作用下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的一些产物相结合而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美观享受的事物。景观规划科学合理地运用一些设计理念,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出来。景观规划是一个城市生态建设的必备产物,也能很好地反映这个城市建设的完善性,能够体现这个城市中自然环境的质量和人文情怀的浓厚程度。 1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及区域规划 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就是将现有的事物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持,让其能够在以后的发展中一直存在下去,并且在一定基础上将该种事物进行发展,让其能够提高利用率。城市规划就是对未来城市建设进行一些设计规划,并且进行一些合理的布局设置,是未来发展蓝图,也是现阶段城市管理的一个大的方面。区域规划是针对某一地区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开发和建设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小部分,是组成城市规划的组成成分,并且能够为城市建设的开发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和基础[1]。 2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相结合的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对于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发展的规模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而将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规划进行结合,能够很高程度地将城市的生态建设发展得更好。城市的生态建设正在不断地扩建中,比如园林绿化建设、土地开发等,因此大尺度的景观规划上通过实现景观规划中自带的一些自然属性和景观现状管理的分析,能够将某一区域内的景观进行合理的搭配设置,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建设,促进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展开。这样能够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心、愉悦的生活氛围,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富有追求、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大尺度的景观规划也是将景观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结合所想要追求和实现的最初目标和战略思想。 3三位一体论的景观规划原则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进行三位一体的城市规划时,设计城市空间建设理念应当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来进行城市的设计,比如针对幼儿、青少年、老年人的活动要求来实现他们的活动空间上的追求,让人们的生活能够更加丰富且充满愉悦。其次,根据自然景观进行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人们生活的环境就是在一个大的自然圈内,人们依靠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地理资源、绿色植被资源等来让城市生态建设得以强化和深入。因此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来进行城市的发展计划是很有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自然环境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地。最后,景观规划的原则依靠历史的发展和统一多变元素的相互结合来进行城市的规划改造。城市的建设都是在历史的发展上来进行的,城市建设缺少不了的就是让环境艺术步入到人们的视野,建设出一个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城市景观[2]。 4三位一体论的景观规划的方法分析 4.1微观层面的景观规划方法 在景观设计中首先要对所要进行改造的区域进行一个设计构思,设计构思的内容包括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将人与健康进行联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构思时首先应当考虑当地生态环境因素,设计出符合使用者设想的空间场所。在构思之后就要进行构图的设计了,将自己的想法转换在图纸上,在这个时候就应当注意将人与环境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构图,在造园构景上可以选择运用多种方式来突出自然环境的优美,从而形成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在景观设计中要运用对景和借景的手法。所谓对景就是让景观呈现出一个对称的状态和形式,这样的景观能够起到一个主导整体的作用。对景是能够最突出表现的一个景观,人们往往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正对景,比如在道路尽头的亭子或者是道路上的一个明显建筑物。借景是通过借用当地的一些街道景观对景色进行拓展式的延伸。这种借景手法可以给人一种联想空间,能够让人放松心情。微观层面的景观设计也应当加入一些引导示意的物品,比如通过一些有规律的树木种植或者是有文字说明的指示牌来引导,这样就给人一种好奇与探究的欲望。 4.2中观层面的景观规划方法 中观层面的景观规划首先要注意尺度问题,将城市各要素进行联系形成一个尺度关系,让景观呈现出一个规则的形态。比如在建设广场时,让广场的主体形态成一个长方形或者是椭圆形,这样就有利于施工人员铺设和加工。注意一些景观的色彩搭配问题,比如在北京故宫的建设色彩搭配多为黄色和红色,这些都是与皇家有关的颜色,不但能够体现出统治者的威严,还能够通过黄瓦红墙来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对比,能够给人一种庄严的环境氛围。色彩的处理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将景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景观设计中应注意进行标志建筑物的设计,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这些景观都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一个标志的作用,不但成为城市的名片,还能够给人一种回忆感和追求感。 4.3宏观层面的景观规划方法 宏观层面的景观规划首先进行区域问卷调查,然后进行分析,对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现状、旅游景观特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够为接下来的合理布局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景观的构思要有形象定位,这样才能够表现出区域所追求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在景观规划的构建中应当将空间分成不同的体系,让空间形成一种点、线、面的组成,并且通过合理的布局形成不同风格的景观建设。比如,在一些运河、铁路的建设中应当考虑到实际情况中的交通体系。节点设计建造要能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能够充分意识到区域的形态,形成初级的记忆。比如,火车站、地铁站口的建设可以通过调查来分析节点。对于一些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景观,要保护起来,让传统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将多元素的人文景观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让城市建设看起来更加统一,而且能够带给人们一种不一样的而感受。对建筑的形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有序的组织建设,能够形成一种对比,给人们一种视觉的享受,让疲劳的人们能够在精神方面得到放松。在区域景观的构造中,将这些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建设出更加统一、系统、独特的主题景观。 作者:陈烽燧 单位: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摘要】园林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建设中,园林绿化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这也给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作用和特点,就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是在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基础上、顺应城市需要而进行的城市园林建设和景观设计。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其基础环节。当代城市园林绿化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自然景观、园林特征和城市特质结合到一起,这是由城市园林绿化的定位和作用所决定的,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作用和特点 1.1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作用 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华的汇聚地。园林绿化具有美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生活环境的宜居度,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作用。确切来说:①城市园林绿化具有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土壤湿度、空气温度、减弱噪音、防风沙等作用。究其原因,城市园林中的绿色植被是有效的空气湿度、温度调节器,它能能借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促进水分和空气循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清新的环境。②园林绿化有美化作用。城市园林绿化在空间构建上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它要求设计师能借助不同色彩、质感的植被、亭台、景观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富有质感的园林空间,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一来,城市园林景观不仅具有休闲、娱乐和观赏价值,还能满足民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2城市绿化园林景观的特点 城市绿化景观是自然生态、人工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它功能多样,综合性较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想将各种因素完美综合起来,必须就地理、地形、园林、水系、城市文化品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然后运用美学、生态学、心理学、设计知识进行景观设计,以确保园林景观的完整性、持续性。园林绿化不仅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还要用到各种材料,由于地域差异、市场环境不稳定,很多时候,许多材料的价格都难以把握。所以,在园林绿化中,有关方一定要考虑到可能会影响园林绿化的成本因素,尽可能降低园林绿化设计和施工成本。此外,园林绿化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园林绿化工程结束后,园林绿化维护与管理也要被提上日程。园林绿化维护与管理工作以植物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花卉种植为主,此外还涉及园林景观日常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等。在城市绿化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关人员、有关单位一定要考虑到园林绿化完工后的养护与管理问题。 2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2.1以科学的景观设计理念为指导 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运用生态理念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使园林绿化景观与经济、人类形成和谐共存的关系,是时展的要求。要想使园林绿化景观与经济形成共生共长的关系,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科学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所谓“以人为本”的生态设计理念指设计师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实际需求、观景心理,将园林绿化中的自然与人工元素巧妙统一起来,运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知识营造园林景观类型,科学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并确保园区内部景观功能分割明显,布局协调,层次分明。与此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降低能耗,为公众打造一个休闲运动的场所。如在小规模的园林景观中,有的亭台地势过高或者地面硬化范围过大,地表绿化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可以用一些善于攀爬的藤本植物来点缀建筑,填补亭台中上层空间空白,使建筑轮廓和景观布局看起来更有层次感。 2.2做好场地设计,合理设计道路 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科学把握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因地制宜,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原则。园林绿化场地指园林所处环境、园林场地所处地形、场地内建筑的性质、体形、基础设施、道路出入口位置等,它是园林景观构思和布局的重点,也是园林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关注的首要问题。通常来说,在场地设计中,设计师要在总平面图上标注清楚不同的功能分区,功能区的位置和布置形态,景观性质,如哪儿是主要景点,哪儿是休闲区,哪儿是儿童游乐场、停车场等,建筑的高度、层数,哪些树木需要特殊保护,山顶控制标高等。在场地设计中,道路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园林景观中的道路不但具有往来通行的作用,还具有功能划分、景观美化等作用。许多景观中的道路,或纵横较差,或曲折蜿蜒,常常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道路设计中,设计师首选要明确主干道路的功能,确保通常主景区的道路走向明确,宽度适中,简洁明了。景区环路、辅路设计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尤其是景区内部的小路,要能触及各个角落。此外,景区内部的小路、辅路,既要根据地形来设计,还要注意其视觉效果,让其能与景观交叉重叠起来,或者融入到景区中去。如竹林景观附近的小路要曲折迂回,流畅自然,以赋予大景观以强大的张力和流动性。 2.3在景观设计中突出植被种植和设计 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建筑,但是现代园林绿化更多是用绿色植物来造景、衬景。因此,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将植被种植和设计放在首要地位,根据实际需求判断该重视哪些绿色植物,哪种植被的绿化效果更好。绿色植物有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繁殖容易等特点,许多绿色植被如常绿灌木福建茶、小叶黄杨等四季常绿,季节变化小,是再好不过的景观绿化用品。常用的绿化植被、植物有草坪、灌木、大小乔木、花木等,绿色植被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视觉功能,一是非视觉功能。《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一书将绿色植被的功能分的更细,说绿色植被有建筑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美学功能和工程功能。园林景观中的绿色植被设计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创新绿化形式,确保绿化效果最大化。如主干道附近要大面积绿化,要打造一道既能隔音又能防尘的天然障碍。车行道绿化要充分考虑行车视距,要适当降低树丛的密度和浓度,以防行人突然穿行时可能导致的刹车不及等问题。②合理把握绿色植在空间和道路上引伸的“度”,使绿色植被与道路、建筑较差渗透、合理布局,以实现理想效果。在植被种植完工后,还要充分考虑土壤、气候、人为因素可能给其带来的危害,做好植被修建、除草、防虫工作。 2.4从细节入手,提高小品设计水平 园林工程是一项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园林绿化中的小品如果皮箱、灯具、喷泉、园椅等,虽然功能单一,但是它们同样会影响园林景观的功能和意境。因此,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从细节入手,做好园林小品设计与布局工作。如在园林路旁、休息区多放置一些园椅子,以供游人休息之用,但是园椅放置数量要综合考虑园林游客人数,不可过多也不可太少。此外,园椅位置布局也有讲究,现代人极为在意个人空间和个人隐私,所以园椅距离不可太近。又如,园林中的果皮箱,要采用环保材料,又要适当考虑其造型,如主景观附近的果皮箱要简洁大气,灌木附近的果皮箱可用木桩、动物造型的果皮箱,以增强景观的协调性。喷泉与灯具的功能各不相同,但是两者的美化作用不可小觑。需要注意的是,园林景观中的喷水系统故障发生率较高,因此在喷泉设计中要做好排水、循环系统控制设计,降低喷水系统发生漏水、灌水事故的可能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涉及面较广,对个体的设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要遵循自然生态法则,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将景观、植被与环境融合起来,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以提高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水平,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高海明 单位:岑溪市园林管理处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在森林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据国家旅游局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9万亿元,同比上涨14%,森林旅游年接待人数高达12亿人次,充分表明了国内森林旅游的受欢迎程度。甘肃省兰州市顺应市场发展形势,积极开发境内森林资源,打造出徐家山、吐鲁沟等大型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文章首先指出了甘肃省兰州市森林旅游开发的现状,随后在分析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的森林旅游开发策略。 一、森林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森林旅游区同质化现象严重 森林公园或景点在审批通过后,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园区的整体规划问题。在进行景观规划时,一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自然环境,保持生态景观的原有风貌,凸显地方森林旅游特色;另一方面则要融入“自主创新”理念,在不破坏林区原有生态景观的同时,增添一些现代化的元素或设计。但是在实际的旅游开发和景区规划时,部分设计者盲目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照搬其他森林旅游景观的设计方法,导致国内景区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森林景观的独特魅力得不到体现,也就很难吸引到更多数量的游客。 2、旅游资源潜力尚未充分挖掘 甘肃省森林资源丰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设计理念,这些自然资源优势并没有及时转化为经济优势。例如,扎尕那省级森林公园位于迭部县林业总场益哇林场境内,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但由于没有科学系统的进行规划和开发利用,扎尕那省级森林公园的其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景区的旅游景点单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森林旅游区。 3、森林内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森林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游客,主要原因是满足了人们放松身心、拥抱自然的需求。因此,只有保证景区内环境的干净、整洁,才能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但是森林旅游景区面积广大,每天接待游客数量较多,景区内经常可见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导致景区内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由于管理人员数量有限,因此林区内的保护工作也难以及时开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内部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导致部分景点失去观赏价值,不利于森林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 二、森林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从观光型向参与型转变 甘肃省现有的森林公园和旅游景点,大多数是由国有林场或自然保护区转变而来。早期进行森林旅游开发时,工作重点往往集中于对森林本身价值的开发,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旅游体验,森林景观设计以观光型的景观为主。观光型景观只能满足游客视觉上的需求,虽然能够使游客欣赏到自然美景,但是并不能让游客全身心的享受自然魅力。因此,必须要转变旅游景观设计思路,从观光型向参与型转变,关注游客的切身体验,调动游客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真正感受到森林景观所带来的舒适性和轻松感。 2、从人工景观向生态景观转变 现阶段的森林旅游景观设计,主要以人工景观为主,包括景区内的凉亭、建筑等,而自然景观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生态景观设计就是要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协调好人与环境、人与动植物、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要实现景区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体现出生态景观的观赏价值。景观规划设计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为必备前提,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具体措施有设计生态建筑、恢复地带性植被景观、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景点项目,通过植物的选择建设引鸟、引蝶等生物景观。 3、从单一景观向多元景观转变 不同游客的审美价值和旅游目的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有的游客单纯是为了通过森林旅游来宣泄工作压力,而有的游客则希望领略不同地区的独特风景。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广大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景观规划设计时,也要尽可能多的设计不同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全面围绕主题,从风景建设、道路、植被、人文等出发,公园保护、管理、服务等环节都紧扣主题展开,实现森林内部有限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应当注意的是,从单一景观到多元景观,不仅仅是景观数量上的增加,而且还要兼顾各个景观之间的协调和搭配,实现森林旅游景区整体质量上的提升,为游客创造更加舒适、放松的旅游环境。 4、从追求规模向突出特色转变 早期的森林公园大多数是由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改造形成,整体面积较大。而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也片面的追求森林景区的规模,导致景区内部许多特色资源得不到集中利用,森林公园的整体开发程度普遍较低,难以为游客提供配套的旅游服务。在今后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整合森林内部的各种资源,突出森林公园内部的特色景点,并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知名度的主题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例如,兰州地貌复杂多样,境内山地、高原、沙漠、戈壁交错相间,黄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形成“山-河-谷”串联分布的独特景象。可以充分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风貌,开发综合性的森林旅游区。 5、从功能理性向公众参与转变 景观规划设计不仅需要考虑森林旅游价值的发挥,还要综合考虑森林旅游开展对周边环境及公众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也必须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能够群策群力,及时发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问题,从而提升森林旅游开发的效率;另一方面,群众的建议还能给设计者提供灵感和思路,保证了景观设计能够被多数群众和游客所接受、认可。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开展森林旅游开发听证会,将拟定的景观规划设计展示给群众代表,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确定景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不足之处,从而在公众参与、公众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景观规划设计的不断完善。 三、参与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 1、概念介绍 参与体验是人类对客观环境的认知手段和主观感受。人们乐意将自我的参与体验运用于各种外部环境中,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身边的事物。参与体验己经与人们的生活不可分离。景观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之中,以山水景物,以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就是要求坚持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理念,在营造优美自然风景的同时,激发人们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2、体验形式 (1)娱乐体验。通过游戏的方式,带给游客新奇、刺激、兴奋的旅游体验。例如许多森林景区内设置的水上公园,过山车等。娱乐体验要注重结合地方民俗特色,以期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旅游体验。(2)教育体验。这里的教育体验,并不是指传统的教育,而是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森林旅游和实际体验中,掌握更多的自然知识,从而以放松的心态接受新知识。例如家长可以在森林旅游的沿途,向孩子科普各种野生植物的名字,某种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等,以此来拓展孩子的知识面。(3)避世体验。一些大型的森林公园远离喧嚣的市区,游客漫步在森林小道中,能够暂时忘却工作、生活上的烦恼,实现由内而外的放松。避世体验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而是个人精神压力宣泄的一种途径,在森林旅游结束后,游客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姿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从而提升工作效率。(4)审美体验。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是森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也是森林公园吸引更多游客、提升自身经济价值的关键。无论是原生态景观的体现,还是现代人工景观的装点,都是以满足游客的审美体验为出发点。因此,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要围绕这一要求来开展。 四、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在森林旅游开发中的具体应用 1、视觉设计 (1)文化景观的视觉设计。兰州市作为一座文化历史名称,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例如,云龙桥最初兴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是甘肃省省级保护文物,云龙桥木体弓形,精巧玲珑,具有极高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价值。除此之外,还有大佛殿、青城古镇等文物建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慕名参观。因此,在开展体验型经过规划设计时,尤其要注重凸显古代建筑、传统文化的欣赏价值,并做好雕刻、石刻、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2)环境景观的视觉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涉及地貌景观,生物景观,气象景观,天文景观等。作为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挖掘、提炼、提高、命名、解译和展示。设计者应当熟知游客心理、民族文化,同时注意把环境(物质的)与文化道德伦理(精神的)结合起来,使游客在享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能享受教育体验与娱乐体验。进行视线走廊设计,要让游客在游览、体验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犹如音乐史诗般,有序、起迭、渐变、高潮、尾韵,符合游客心理审美要求。根据自然景观特点,充分考虑游客的需要,兼顾所有景点,尽量形成旅游环线,不走回头路。以景区为单位,景点多或路程远的景区,设计多条环线,满足各种类型的游客。 2、听觉设计 风声、雨声、瀑布之声、流水的声音、虫鸟鸣叫的声音、鸡犬鸣吠的声音;寺院钟声、现代科技术利用电子设备模拟的公园背景音乐、现代科技术利用电子设备模拟的其它声音等都是听觉设计考虑的元素。例如,五泉山公园是游客来兰州休闲旅游的理想去处,五泉山不仅环境清幽、绿树葱郁,而且有多处明清宗教建筑。“泰和铁钟”是五泉山公园的镇山之宝,造型宏伟、声音洪亮;景区内有甘露、掬月等五眼清泉,泉水自山腰留出,形成瀑布,游客于林间聆听鸟鸣和水声,获得身心上的愉悦。 3、嗅觉设计 嗅觉景观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森林植物设计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植物品种的花期不尽相同,而植物在开花期间所发出的气味也不相同,如丁香带给人的是浓郁的芳香气味、玫瑰给人以清香的感觉、百合更给人以淡淡的清香的感觉。即使是同一植物品种在不同地区开花期间所发出的气味也会因为温度、湿度、日照、土壤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一植物品种的园林植物在整个花期的不同阶段所发出的气味也带给人以不同的嗅觉感受。 4、触觉设计 触觉能够更好地拉近人们对环境的体验。触摸是人的天性,摸石头、花草更是儿童的习惯。具有丰富肌理和质感的空间环境能能带给人们丰富的体验,特别是对儿童、老人意义更重要。不同的材质可起到行为暗示的作用,有的材质如卵石路还可起到保健按摩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动人们的触觉体验:一是通过园路铺装变换暗示脚、手、全身心的触觉行为,,游人通过与“地气”接触,按摩脚底穴位,沐足健身;二是根据景区内资源条件,在浅水区建立观景点、观景平台,使游人能近距离接近水体,嬉水赏景;三是对于景区内观赏价值高的植物以及古树名木,设立观景点并加以标识解说,感受大自然丰富的肌理。结语:森林旅游不仅能给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有利于改善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景观规划设计,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能够坚持以游客为本的理念,使森林景区设计迎合游客的多种需求,成为森林旅游开发中常用的规划设计形式。各地区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辩证看待森林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优势,进而科学利用体验型景观设计理念,才能确保森林旅游资源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作者:蒲兴芬 王鸿毅 单位: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丛林谷地花谷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主要研究特定地形环境丛林谷地花谷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以紫海花谷景区规划设计为例,阐述了规划设计指导思想、规划设计原则、总体构思以及景区详细规划设计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丛林谷地;花谷景区;规划设计 1项目概况 紫海花谷景区基地约333.33hm2,其中可种植花卉面积约66.67hm2,林地面积200hm2,是未被破坏的自然谷底生态林区。基地独特的山脊轮廓、凹凸坡地的地貌形态,构成了层次丰富,富于变化的空间界面轮廓和背景立面,基地花卉种植区域均成斜坡递进式渐变地形,坡度有缓有急,既保证了充足的光照条件,又有良好的观赏视觉效果,为塑造独具特点的丛林花谷景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基地现状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群落,形成背景环境。以薰衣草为主要观赏对象,结合马鞭草、一串红、万寿菊、黑心菊、蛇目菊、蛇鞭菊、百日草、鼠尾草、雏菊、石竹、孔雀草等花卉植物的观赏特征和环境艺术景观,融合不同的地域文化与花卉文化,并把自各地区的引种成果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增加观赏性木本植物梅花、樱花、海棠等的种植造景,营造出以原有山体景观为形态外貌,薰衣草观赏为主调,具有独特山谷花海景观特色,融游览观赏、文化交流、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花卉植物专类园。运用植物文化意蕴和独特而深刻意境的植物景观,给游客以意境美的享受[1]。 3规划设计原则 3.1尊重场地原则 设计以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合理地利用原有地形,进行更深入的景观设计,做到因地制宜,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3.2生态优先原则尊重场地原有的生态特征,完整保留生态群落较好的区域,争取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以便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生物链。和谐的花卉植物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建园”的重要表现形式[2]。 3.3文化先导原则 深入挖掘“薰衣草•情”文化,在突出花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使花景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兼具人性、传统性与文化性。在建设景观中,营造出花的文化与情感,引起观者的共鸣。3.4整体性原则通过对山谷生态景观的整体改造,形成“环状、片状、带状、台状”景观游览路线。真正实现建立一个时令可赏、四季可游,具有独立文化内涵和丰富游览价值的风景区。 4规划设计总体构思 根据紫海花谷所处区位、现状、社会环境及建设目的,风景游览结合本地的人文资源,突出本地特色,打造“薰衣草•情”主题文化景观,将景观内容定位在亲情、友情、爱情,即“爱”的主题。尊重场地原有的生态特征,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的道路进行游览路线设计。园内几十种花卉与薰衣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风车长廊更是典雅别致。景区所展示的优美花卉植物景观形象,通过人们的感官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3]。另有生态园林供游客漫步休憩,身在其中会让您感受到天人合一、相互交融的浪漫与美丽。 5花谷景区规划设计 5.1景区入口 位于游客接待中心,为景区大门,以老寨村委会为进谷主要道路起点,经过景观商业区由进谷主要道路到达。然后沿进谷主要道路到达第二停车场,景区管理办公区,进入观赏游览区。 5.2停车场、聚散广场设置 根据总体规划系统布局,为保证园区林木和游人安全以及满足旅游旺季游客能快捷进出花谷,设一处游客接待中心、第一停车场、景区大门入口,并在大门内外建有门区广场,进谷主要道路需满足消防要求。另外,在园区管理办公区设计第二停车场和游人聚散场地,以满足游人的疏散,游兴的酝酿。 5.3道路系统 本园道路分为3级:进谷主要道路兼满足林业消防要求,宽6m,为保障整个园区安全;游览环路樱花大道,宽4m;主游览步道,连接各主要观赏区,宽2m,为游赏展示区间的主道;次级游览步道宽0.6~1.2m,进入花卉种植区小道。共同构成景观观赏园组团间的游览交通体系。 5.4游赏展示分区 根据现状立地条件、空间特征、文化特色和规划立意构思,结合各品种花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展示方式及游人的游赏行为,将紫海花谷划分为6大观赏区与1条游览环道,分别为:环路景观:“樱花大道”、紫海云天:“薰衣草•情”、风雨长廊:“廊桥幻影”、易道主题景区:花拼———“太极”、特色景区:荷兰风情“风车屋”、生态餐厅、其它主景观区:“花带花拼”。 5.4.1环路景观:“樱花大道”。樱花大道宽4m的主路,沿路栽种樱花形成樱花大道,成为花谷的一个特色,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樱花景观和樱花文化,在樱花盛开的季节营造出浓烈的樱花情感和樱花文化。 5.4.2紫海云天:“薰衣草•情”。该区为花谷核心景区,以薰衣草观赏为主题和特色,打造“薰衣草•情”主题文化景观,将亲情、友情、爱情、人情、融入于此,还有以爱情为主题的花拼“双心意”和爱情主题文字“L•U”,每年的5~10月,园内几十种花卉与薰衣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5.4.3风雨长廊:“廊桥幻影”。通过现场勘查,在每个景点观赏区都设置用于观赏和遮荫避雨的景观长廊,每一个观赏花区都有梦幻般美丽的花色景观及花拼图案,带给游人犹如仙境一般的感觉,每一个景观长廊与花海相应相辉、如梦如幻,因此,每一个景观长廊景区我们都提名“廊桥幻影”。 5.4.4易道主题景区:花拼“太极”。该景区位于花谷入园处,易道主题的花拼“太极”也是花谷景区内的一大特色,花道内以在视觉上色彩明快、节奏感变化强、形式丰趣的大型色彩为主,以花卉植物形成“太极”图案的花拼。加上新颖的小品(景区介绍牌、特色垃圾箱等),从而引起进入景区游客心理上强烈的震感与共鸣,突出整个景区的个性,热情而不做作,大力而不张扬。 5.4.5特色景区:荷兰风情“风车屋”。根据现场踏勘,该景区单独成景,有利于创造不同特色景观,在该区以种植荷兰国花郁金香为主,三色带状种植,形成花田,在配于荷兰风情小品“风车屋”,打造特色荷兰乡村主题景观区,让游人感受国外乡村风情。 5.4.6其它主景观区:“花带花拼”。主要有3个景观区,都以时令花拼为主,拼成带状图案,时而如水流柔和随性,时而如真绸丝带随风飞舞,体现出花海的柔和优美。把整个花谷有机衔接,形成一个统一的生态景观,使整个花谷观赏区分散而不凌乱。再配于特色小品,形成完善的花谷景观系统。 6结语 本花谷绿色植被系统、山体形态和改造后的植物多样性群落景观,构成了山谷花海景观的整体空间场景,内部微地形地貌的变化,为创造不同类型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实体环境。规划中根据景点设置和地貌特点,塑造了“樱花大道”、“风雨长廊”、“生态餐厅”、“景观商店”、“易道小品太极”、“抽象丝带概念小品”、“生态停车场”、“聚散广场”等景观景点。各类空间通过游览线串联,按照简约、合宜、渗透、流动的有机结合,景观展示和游览序列铺排,进行内外空间系统的结构组合,形成有起伏层次、虚实对比、大小变化、主从有序的山谷花地景观环境。 作者:张洪祥 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色彩学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高校校园景观色彩为广大校园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环境,同时也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担当者不可忽视的作用。色彩学在高校校园景观中的合理应用是改善广大校园师生生活、居住环境的重要原因,也是美化校园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于本文试分析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中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以达到使整个校园景观色彩和谐统一的目的。 关键词:色彩学;高校;景观规划;应用 色彩学指的是建立在二十世纪表色体系和定量的色彩调和理论上的一套色彩理论。上世纪70年代,法日等国家针对色彩领域进行理论研究,他们将先进的色彩设计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这套理论和工作方法也为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奠定了基础。从色彩学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色彩学在高校校园景观中的应用,从而由此来提高高校景观的质量,改变单一的色彩结构,使其视觉效果变得更加丰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各类校园景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要将它们放在整个校园景观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比如其建筑形式是否与高校的历史文化相吻合、建筑色彩与自然环境色是否相协调等等,这些都是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存在的问题 1、高校校园建筑色彩存在的问题 建筑色彩过于单一。高校校园建筑往往是由若干个建筑群组成的,大致可以分为家属区、学生宿舍、教学楼以及校园服务设施建筑。一直以来,建筑外观色彩又只能依靠建筑材料自身颜色来表现,这就造成了各个建筑群之间缺少多样性和识别性的问题。建筑色彩缺少变化,会使人觉得呆板,使整个高校校园景观缺少活力。新老建筑色彩不一。在我国历史悠久的高校不在少数,校园中的古建筑也已经成为了这所高校的标志性建筑。而如何将新建筑与周围的老建筑相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再形成新建筑自己的色彩特征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建筑色彩杂乱无章。在高校校园色彩设计中,建筑色彩杂乱无章或者使用不当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建筑与建筑之间不能相互呼应、各自为政,那么不但不会产生美感反而周围环境景观在它的影响下也会成为视觉垃圾。 2、高校校园环境色彩存在的问题 景观色彩单一或无序。校园景观是整个校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景观色彩如何配置是将环境色彩整体统一的第一步,确保使其在统一的范畴内又不单一。在校园中,如果景观色彩没有经过系统的规划,使小品、雕塑的色彩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往往就会造成色彩杂乱无章的效果。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主色调并使各个区域风格统一,在不同的区域内使用一个或者几个辅助色来丰富整个区域的色彩变化。夜空间环境缺乏。随着校园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夜间出行的师生也越来越多,而校园夜生活环境的形成就是为了给广大师生提供夜生活的场所。就目前情况而言,夜间照明系统并没有随之而改变,依旧存在照明度不够或无照明的情况,从而极易导致交通隐患和治安隐患。如果高校校园夜间照明环境能够合理利用不同颜色的灯光技术,不仅可以丰富校园彩色的空间表现,也可以使之与广大师生的活动体系相互交融。导视系统识别性缺乏。导视系统是塑造文化、营造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引导、说明、指示的作用,同时也是景观环境中的重要环节。在导视识别系统中,色彩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元素,在不同的空间内使用不同的色彩,便可以达到易于识别的目的。 二、高校校园景观色彩分析 从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色的物质载体性质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校园景观环境色分为三大类:自然色、半自然色与人工色。 1、自然色 自然色指的是自然物质所展现出来的色彩,其表现为山、水、天空、植物、自然光源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将校园中的这些自然景观充分的加以利用,并且通过合理的分配将植物、水体、及一些其他要素进行组合,势必能够优化整个高校校园景观的视觉效果。植物色。在整个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植物景观是主要的造景元素,也是在校园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软质景观。植物景观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时还起着美化校园环境、改善生态、烘托硬质景观的作用。比如武汉大学的樱花大道就是一处极具特色的植物景观,这处景观不仅仅是学校的象征,更重要的则是体现出整各校园内浓厚的人文气息。天空色。在校园景观中多以背景色出现,且以明色调为主。在布置前景色时则多采用暗色调,从而可以通过明暗变化来使整个空间更富有层次感。水面色。自然环境中,水面色主要反映的是天空颜色和植物颜色,此外还包括了池底的颜色、水中的藻类及水体的清晰程度。山体色。在高校校园景观布局中,山体是校园景观的空间框架,可以用来丰富空间层次。山体色彩能够反映出季节、天气的变化,营造出美妙的空间境界。比如,夏季时新叶可以染绿整个山体,秋季时整个山体又由绿变黄,进入冬季山体又被白雪覆盖,地面、建筑、山体之间相互映衬,景色十分壮观。自然光。色彩与光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有了光的作用人们才能看到色彩。而自然光并非是恒定,且多以明色调为主,其中具体包括天空的反射光、太阳的直射光、月亮的反射光。影响校园景观色彩的光源主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白昼的自然光,另一种是夜晚的人工照明。高校校园中各种景观元素在自然光的光照下产生微妙的色彩变化,从而影响了校园景观的色彩效果。 2、半自然色 半自然色指的是经过加工但未改变自然物质性质的颜色,比如:木材、石材、金属等等。石材的种类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大理石、花岗岩、鹅卵石、砂石、石板等。其中,花岗岩是高校校园硬质景观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色彩沉着、含蓄,饱和度低。但当花岗岩经过人工处理后,其色彩则更倾向于灰色,比如灰黑、灰白、灰绿等色。石材,不仅可用于高校校园景观中的地面铺装、小品贴面,也可用于置石。自然石材冷暖不一,且低饱和度的石材与高饱和度的植物相互映衬,形成了使人极为亲切的饱和度对比。木材在校园景观中属于硬质景观色彩构成的点缀色,主要用于座椅、栏杆、标识、指示牌等。在现代景观规划中,木材一般都在经过防腐处理后直接使用,可以展现其原有的颜色和纹理。木质的花架、座椅在经过刷漆处理后,可使木材的颜色更加明亮,并通过与主景的色彩组合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色彩氛围。金属是一种雕塑材料,具有高强、防火、耐久等特点。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金属能够表现出特定的肌理、质感、色彩,外表更加多样化,与自然景观相互辉映,同时也能为景观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提供极大的空间。 3、人工色 人工色主要是指通过技术手段,人为调配出的各种色相、明度、饱和度的色彩。主其要包括瓷砖色、玻璃色、镜面色、涂料色、建筑色等。瓷砖色。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常用的瓷砖品种极为丰富,比如有无釉砖、有釉砖、麻面砖、玻璃马赛克等。这些瓷砖根据需要被加工成不同的颜色,色彩丰富持久、可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玻璃色。玻璃作为建筑外立面组成的重要元素,在景观规划、建筑艺术中被广泛使用,随着玻璃制作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其从单一的采光功能慢慢扩展到装饰功能,从而成为影响景观色彩设计的重要因素。从色彩的角度将玻璃进行分类,基本可以分为:压花玻璃、磨砂玻璃、透明玻璃、彩色玻璃等,设计师可以使用多种玻璃进行组合来达到不同的效果。涂料色。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景观设计中涂料色彩的使用也变得日益丰富。高明度与高饱和度的涂料颜色,可用来增强高校校园景观中硬质景观的指示性和装饰性。建筑色。建筑外部颜色可以反映出整个建筑群的外部形象,而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建筑外部色彩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比如西方建筑传统中,红色多用于文化、教育建筑上。以红色为主基调的校园建筑,给以人成熟为重、简约大气之感。而当红色与灰色相搭配时,又使人觉得轻松活泼富有美感。 三、高校校园景观色彩应用原则 首先,色彩设计应符合高校的整体形象。因为在高校校园的建设中,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是高校的内在形象,而学校的规模、学校的环境则是最直观的外在形象与公众形象。在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色彩是营造整体氛围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师可以利用色彩对学校各处区域进行划分,同时考虑到观赏者的视觉生理因素、视觉心理因素,即可以营造出一个极具个性又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其次,色彩设计应符合校园功能分区。校园景观环境应以使用者为中心,应按照师生日常生活规律来进行功能分区。而根据校园功能分区来制定色彩设计管理体系是则解决校园色彩混乱的重要方式之一。按照师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需要,我们可以将整个校园分为校前区、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运动区等。那么我们如何在把握好校园主色调的基础上再结合每个区域的特点来进行色彩设计,同时又使每个区域有所不同则就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比如,校前区作为校园的主入口,是最能体现高校校园色彩特征的区域,因此校前区的色彩设计必须强化主色调,标志性建筑也应以主色调作为其外观的基础色,且与周围辅助色相互搭配、协调、降低反差,则能起到丰富整个色彩环境的作用。校园中教学、办公区应属于相对安静的区域。因此在这两个区域的色彩设计中应尽量减少主色调的使用,并降低辅助色的纯度,通过明度与色相来控制色彩对比,从而营造出舒适、安静、和谐的色彩氛围。在宿舍区的色彩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高明度、低彩度的暖色调来要给人健康、轻松、愉悦的色彩心理感受。并利用柔和的辅助色与校园的主色调相协调,来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运动场的色彩应多采用高纯度的蓝、红、黄等色来装饰看台,球场则多以绿、蓝、红为主,从整体校园色彩环境来看,运动场是色彩变化最大的区域,也是最具动感和激情的区域。最后,色彩设计也应尊重高校的人文背景。人文景观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为满足物质、精神的需要又叠加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所包含的因素很多,比如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等等。色彩是人文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景观规划的重要依据。 四、总结 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在高校校园景观中色彩的应用也应随之趋向多样化、个性化。想要重视高校校园景观色彩的未来发展,我们就应考虑到校园地域、传统、民族、气候等问题。所以在色彩设计中设计师应结合校园地貌,在不破坏原有地貌的基础上结合校园历史人文背景,形成一个良好的场所环境,并通过色彩使高校校园的历史文化得到延伸与发展。 作者:郭璟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浅议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主要就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作用和目前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希望能够给以后的城市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的环境建设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也是改善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把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做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1]。 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是为当地的居民提供服务的,因为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便是居住区的环境,居民是城市居住区的主体,所以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做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做到造景服务于人,景观为人所用,使景观绿化充满生活气息[2]。 1.2坚持生态性原则 在做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尽量保持已有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不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生态技术来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使其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3]。 1.3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选取植物进行绿化时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来选择植物,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切不可盲目种植。居住区绿化设计的植物配置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栽植一些引种成功的外来树种,从而可以起到丰富景观的多样性作用,增加景观的层次感。 1.4坚持实用性原则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不可一味地追求观赏性而忽视它的实用性,在居住区中进行绿地规划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要以人为主,居民在此空间中进行运动、休闲、娱乐等户外活动,在进行绿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功能设施,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的居民服务。如果只注重居住区绿地的观赏性而忽视了它的实用价值,那么这种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将会失去它原有的价值特征[4]。 2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作用 2.1居住区绿化具有美学的功能 利用园林植物的种类、色彩、形态等特征来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例如各种乔灌木、草皮、花卉等的搭配来营造一种富有季相变化、一年四季皆有景色可观的环境,不仅可以使当地的居民身心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好的视觉享受。在城市居住区中,配置的植物还可以与居住区内的建筑相协调,融入到景观中,从而可以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2.2居住区绿化还能够为居民提供娱乐与休闲的场所 居住区绿地是居民游憩休闲的场所,居民们不仅可以在此锻炼身体、消除疲劳、观赏景色、放松心情,还可以从事社交活动,例如下棋、聊天、打牌等。 2.3居住区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3.1具有降温增湿的作用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繁茂的树木能够遮挡住51%~91%的太阳辐射。80%左右的太阳光线可以被草地上的草木所遮挡。植物的蒸腾作用也能释放大量水分,增加湿度。另外,植物的根部能够保持一定的水分,地面上的大量热量可以被植物的根部所吸收,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 2.3.2具有降低噪声的作用 在居住区绿化中,利用乔木和灌木的密植搭配,从而形成一道绿篱声障,采用常绿树种的效果更加明显。一般来说,绿化植被可以减弱噪声20%,9m宽的乔灌混合绿带可以减少噪声9dB。 2.3.3具有阻滞烟尘和吸收废气的作用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够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据统计,每公顷绿地每天能够吸收900kg二氧化碳,产生600kg氧气。绿化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例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起到自然净化空气的作用。绿化还能够阻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 3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存在的问题 3.1.1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中缺乏人性化考虑,忽略“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环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丽景观,而应该是处处为居民着想、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尺度要求,创造亲切的人性化空间。所以在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性化要求,真正达到为人服务的目的[5]。 3.1.2设计中缺乏整体性考虑,忽略整体效果,建筑风格与景观不一致,缺乏协调感 许多设计者在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片面追求标新立异、鹤立鸡群的设计,而没有从周边的环境与整体的布局出发,采取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进行规划设计。此外,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单位两者之间的沟通协调程度不够,进而形成建筑与景观两种不同的体系,导致在居住区内出现两个不同风格并存的情况,最终导致整体环境缺乏协调感,整体效果比较差。 3.1.3景观小品过多,缺乏特色 随着近几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居住区内布置过多的景观小品,导致景观小品泛滥,趋于雷同,没有重点景观,缺乏特色。而且有的景观小品与居住区内环境格格不入,达不到装饰的效果[6]。 3.1.4居住区的园林设计复制问题比较严重 在现代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缺乏设计思想,为了追求名利以及受到开发商的影响,导致他们所设计的作品盲目复制、缺乏创新思想,使得许多居住区园林设计作品越来越相似,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应该发挥创新思维,根据居住区的品味、主体不同等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性的居住区园林景观[7]。 3.2解决措施 3.2.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功能性 在居住区园林绿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和使用要求来进行规划设计,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使景观具有可视性,又要使其具有功能性,使居民置身景观之内,融入其中,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性。 3.2.2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创新,注重艺术手法,注重管理,还要注重经济适用 对于绝大多数经常在屋外活动的人群来说,要通过采用丰富大色块与自然流畅的林缘线相结合的方式,获得比较好的感官景致效果,但同时一定要考虑住宅区的采光与通风条件,最终达到居住区景观功能优先、以绿为主、注重层次、方便居住区居民的目标,从而营造一个适宜人居的户外环境空间。 3.2.3重视居住区规划整体性,统一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协调居住区设计整体布局 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布局出发,在充分考虑居住区整体风貌、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绿地规划设计。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有整体设计的思想,在进行绿地规划设计时统筹兼顾,考虑到整体的结构风貌,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园林作品。 3.2.4在进行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时,应该模拟自然,同时要做到疏密有致 由于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所以自然的东西在人的头脑中更容易产生美好与和谐的感觉。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通过利用疏密有致地空间分割,可以为人们创造所需的空间尺度,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视觉景观效果,从而做到人性化设计。 3.2.5加强立体绿化模式设计 立体绿化就是指平台、阳台、屋顶、墙面等地方的绿化。立体绿化有利于解决绿化面积和建筑用地之间的矛盾以及容积率与绿地率之间的矛盾。在国外,立体绿化应用相当普遍,许多居住区除了有地面绿化以外,其走廊、阳台、屋顶以及空中平台也几乎全部被绿色所覆盖,有的还甚至出现了空中花园、屋顶花园等园林绿化环境。 3.2.6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 面对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复制抄袭越来越多的现象,我们要采取立法管理机制,严厉打击这种现象,以减少这种复制抄袭现象的发生率。要想获得较好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效果,必须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复制抄袭现象的发生。 3.2.7加大对设计人员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素养 我国的园林环境景观设计起步比较晚,在这方面缺少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远没有国外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能力强。这就需要我们多向国外学习,多进行学术性交流与讨论,多引进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来加强自己的设计人员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我国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3.2.8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共同完成设计工作 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往往是由团队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创造出优秀的作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景观已经成为人类居住条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求我们在做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做到观赏性、功能性以及经济性的和谐并重,使人们在体验绿色环境的同时,走近自然、融入自然,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是城市绿地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市居住区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以及达到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目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与自然接触,相互依存,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舒适、绿色、生态的生活境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作者:蒋亚华 张颖 朱梦圆 单位:宿迁市宿迁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浅析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文精神 摘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是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时下,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往往把精力过多地放在校园景观小品设计的物质构成上,而忽视了对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承载校园文化精神的表达,这种有形无神的设计思路,缺失文化底蕴,导致校园景观设计灵魂的丧失。如何认识传统文化,设计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景观作品,一直是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文章探讨这方面的应用和研究,抛砖引玉,以期促进同仁对这方面的关注和探研。 关键词:景观设计;校园文化;人文精神 一、我国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 如今,中国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全球化环境中,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关注,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当中。校园景观设计日益受到重视,但校园环境空间的趋同性会使校园文化景观显得毫无特色,一些学校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被忽略或改造,这使得景观规划成为缺乏文化韵味的呆板摆设。学校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可是如今一些学校的景观设计陷入文化缺失的怪圈。伴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很多大学对校园进行扩建。可是,一些学校校园的景观设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由于没有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历史事件等而缺乏特色。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设计者应当在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借助丰富的景观设计语言和多种文化表达方式传递校园信息,塑造校园特色,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设计。 二、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 校园文化是相对于社会文化来讲的,是根据这种文化的由来、存在的具体环境、主要的发展前景与意义来确定的一种社区性质的文化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产生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开展日常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见证者。所以,换个角度来说,校园文化不仅仅包括校园景观文化,还包括人文文化。校园文化是经过长期积淀并筛选出来的重要文化内容,通过学校形象体现出来,并且在继承以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发展,从而形成学校自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三、校园之美源于校园景观规划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对一个地区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是体现一个人思想、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人类的思想文明通过不断的历史积淀展现出来,充满了人文色彩和历史价值,具有独特的魅力。一个优秀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不但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同时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气息,充满文化色彩,并散发出人文魅力,赋予景观环境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校园景观设计以人为主体,以建筑为载体,以水体和道路为脉络,以绿化为表征,以小品为装饰,这些都是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在构成景观的要素中,人文精神决定了其文化核心。人文精神是经过长期的发展、锤炼而形成的文化成果,其不但包括人类对历史文化、科学环境等的总结,还包括对色彩的理解与创造。在校园景观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无疑是景观设计中的优秀典范。王澍在该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人文精神融入当代建筑。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校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门,其是通过墙面的随意连接而产生的。在南方百姓的生活居所中,当地人常常使用珠子、砖、瓦等进行建造,通过灵巧的搭配使建筑产生灵动的感觉。象山校区建筑的一块块瓦片通过整齐的排列,再搭配重重叠叠的房檐,显得格外有特色。砖是我国建筑的主要材料,在校园建筑中不但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特征。在每一个组合的院落中,王澍的设计巧妙地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天井的理念,用石头打造出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建造出一种看似下沉的庭院。庭院中有苍松翠竹,地面是由古老的青石砖铺垫而成,缝隙中长满了绿色的苔藓,雨后十分光滑,情感上可以带给人一种温暖的慰藉。 四、结语 校园之美源于文化,而校园景观设计之美源于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的提炼、融合,物化成可视的视觉语言、可感知的精神载体,必然会提升学校的整体文化内涵,增强学校的文化气息。只要设计者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学校的发展历程,在这种动态的变化中把握设计美学的原理,充分展示景观设计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校园景观设计就会越来越美。 作者:梁遗鹏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卷烟厂厂区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通过对厂区景观进行改造提升与梳理,充分融入景观环境设计的手法去开发和发掘有特色的厂区新景观规划设计,能将烟厂的企业形象文化有效地结合空间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到实际的地块中去;同时能将景观规划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厂区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一、方案总体构思 (一)项目背景。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宝鸡卷烟厂,是中国烟草总公司所属大型骨干企业之一,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个卷烟生产厂家。宝鸡卷烟厂地处宝鸡市经济开发西区,该项目以厂前区广场设计为主,包括生产指挥中心、食堂、技术中心的周边园林景观绿化设计。广场位于入口大门以北,东侧为厂区围墙,西侧为加工车间大楼。广场及周边环境设计面积约21000㎡。 (二)设计理念。本次设计在分析了厂前区广场园林的现状和背景后,设计概念从广场主题——“品牌、品质、品味”三方面生成构思。品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拥有强势的品牌影响力是产品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本厂前区的景观构架以“好猫做精、猴王做大、金丝猴做强”的品牌独特性为景观文化定位的基本线索,在细节和局部上寻求高品质企业形象,带给人可观、可思、可品的高品位环境意境为设计动力。在主题的确立上,设计立足于沉着大气、自然舒畅的现代风格,对厂区的中心绿地、各组团的绿地环境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以达到充分整合环境资源,提升厂区环境品质的目的。 二、设计说明 (一)景观设计的空间脉络结构。整个厂前广场在总体景观布局上由三环、一轴形成的整体的厂区空间布局模式,形成了具有面、线、点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体,以水区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景观区域。三环:整个外围区域在设计中处理成三个紧密相连的部分,自内向外分别为雕塑环、广场环和水系环。三环层层相扣、相互烘托,既是整个广场的点睛之笔,又是企业理念和品牌文化的主要展示区。雕塑环,以主题雕塑为主。三个叶状构筑物相互环绕,盘旋上升,成为景观焦点,同时也丰富了水面的变化。广场环:设计为环形硬质铺装广场,展示企业文化和形象。进一步烘托主题雕塑,同时形成整个区域中的一个中心集散空间,为整个厂区营造一个可观、可思、可品的主题空间。水系环:水景是中心广场的亮点。水景造型取义于“中国地图”,同是又是“鸡”形态的变形,并取其谐音“吉祥如意”。一轴:景观序列轴,串联三环。贯穿了主要的景观节点并形成主次不同的特点,强调景观的节奏与韵律,强化了轴线的纵深感和层次感。 (二)景观视觉设计。在景观视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观景者的审美需求,将空间的节奏、韵律、动静等功能要求一一展开,同时在景观轴线上形成了一开一合之势。聚气广场由于浮雕墙的遮挡,在视线上给人严谨、大气之感,浮雕墙内容以展现企业文化和发展历程为主。不规则的水岸线、层次分明的景观变化,体现出了现代企业赋予创新、敢于突破的意识和精神。 (三)具体景点设计。意纵天高:意纵天高是整个景观带的点睛之处,形成景观的总控制点。主要形式是象征成长升华后向上的激情,形成景观带的高潮。主体雕塑造型采用烟叶的形象,暗喻企业精心挑选上等烟叶,制造高品质香烟产品;数量上取“3”,暗示“金丝猴”“猴王”“好猫”三大品牌系列;上升的态势,形成天与地的对话。整个雕塑置于盘状的基座上,有聚财纳气之意。层层跌水以及盘底的喷雾营造天高云淡的意境,也暗含“意纵天高”的主题。在水系的烘托下浮出水面的整体形式,象征宝烟超越自我、创新发展、争创一流的发展目标,争做烟草行业领军企业的雄心壮志。周边围绕以文化柱,既提升文化品质也表明了企业的性质。休闲步径—楼间休闲绿地区:休闲步径位于职工食堂区,人流量相对较大,整体风格以简洁明快为主,配合体现时代气息的小品设计,随意摆放的棋子形座椅、张扬地升上天空的红漆旗杆,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在植物的配置上选用花色淡雅、芳香的丁香、桂花等。清风帆影—临时休憩广场:该区域主要以临时休息的功能性为主,配以张拉膜艺术性的装饰,折射不同的视觉效果,形成的独特景观。香榭遐思:极富现代感的曲线形木质廊架,丰富景观层次,营造舒适自然的空间,使人能够放松身心。 三、设计手法及景观特征 设计手法与实践:1.寻找视线的延伸线,最大限度地扩展厂区内部空间渗透力。景点紧随视线的延伸线,让人们感到厂区景观的丰富多样和景观序列的严谨性。2.大量运用错景、对景等设计手法,让厂区内各景点能够相互借用,多层次地烘托厂区的开放大气的时代风格。3.充分运用厂区现有自然地形及空间的多样组合,完成对厂区景观的多元化定位及多功能约定。4.有选择地采用“水”的动态处理手法,增添厂区的活力。四、结语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及发展,一个企业的总体形象,除了作为有形资产体现企业的实力及魅力外,还是企业提升潜在的附加价值的重要手段。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厂区的企业文化特质,合理地运用景观环境规划的手段进行了表达。 作者:王洋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人民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一、人民公园的景区规划设计构思 人民公园地处繁华的闹市,面积约为四万平方米。设计方案将以“生态、人文、休闲”为设计理念,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在强调自然性的同时考虑人文性,做到以人为本。公园的主入口在正南方,初入公园一股自然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由于主干道两边种植了大面积的植被。主干道用的是暖灰色方砖,自然而又富有田园气息。沿着主入口继续往前走是圆形广场,广场设计了音乐喷泉,给人美的享受。圆形广场周边选置了花坛和棕榈树,远远的就能闻到阵阵花香,徜徉在小路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岂不美哉。公园水景区呈“S”形分布在园中,水景区分为浅水区、深水区和喷泉区。浅水区位于全园的南面,考虑到亲水性的需求,园中设置了游泳池,夏天可以在水中嬉戏游泳,设置了亲水平台和观景区。防腐木的亲水平台,防止有效防止水的腐蚀。大家在水中嬉戏,累了可以在观水亭休息,家长也可以在亲水栈道看着孩子在水中玩耍。小桥的北面是深水区,深水区种植着荷花,夏天来临时,湖面上荷花一片,让人不禁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微风吹过,碧蓝色的水面波光粼粼,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健身区分为两部分,满足老年人和中青年的不同需求,设计了多种健身器材,又满足老年人按摩和局部按摩的器材,也有秋千、单双杠等中青年喜爱的运动器材。运动场地设置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场地,并在周边设置了休息区,满足了大家健身、休闲、娱乐的需求,为大家提供更多的便利。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满足广大戏曲朋友的要求,在公园的西北方向设置了梨园区,戏台的背景是对牡丹花的变形,让人不禁想起《牡丹亭》,戏迷朋友聚在一起互相交流,相互提高,增添了公园的艺术气息。整个公园展现出一派生机,使人们更好的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让他们在此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二、人民公园的景观小品设计构思 景观小品是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景观的总体效果是通过精彩景观小品来体现的,为周围的环境增添了一笔亮色。景观小品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生活设施小品、建筑小品、道路设施小品等,给人们的景观活动提供了观赏、照明、休息、导向等服务,提高了人们的艺术品位和思想境界,提升了环境的整体品质。第一,音乐喷泉,沿着主干道首先看到的是大的圆形广场,广场上设置了音乐喷泉,夜晚华灯初上,喷泉随音乐此起彼伏,在地灯的映衬下,让人们的听觉和视觉细胞跳跃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二,照明设施,公园内的照明设施选用了庭院灯、壁灯、草坪灯、地灯、水下灯等。这些灯形式多样,美观大方,节省电源,不仅能美饰环境,而且价格合理。第三,儿童乐园,以木台、沙地、攀爬架和错落有致的地台营造多种形式的活动空间,地面采用塑胶,呈现出儿童活泼好动的场景。 三、人民公园的园路布置及铺装的设计构思 城市道路铺装是整个景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行道路景观铺装设计时,应协调好铺装的质感、色彩、图案等方面的问题。本设计方案依据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原则进行了规划设计,为市民提供更多便利。主干道采用的是暖黄色和灰色相搭配的设计,初入园中就给人温暖感,加之蓝色花砖相衬,色泽鲜明而平衡。本方案采用的方砖表面有粗糙的纹理,耐腐蚀,耐高温,并且耐磨性和抗滑性好。亲水平台用防腐木板铺装,木板是一种“暖性”材料,给人以舒适感。水边铺上鹅卵石,人们赤脚走在纯天然的石材上可以进行免费的足底按摩。而且鹅卵石抗压、耐磨、耐腐蚀,可以随意造型,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石材。 四、人民公园的绿化植物配景设计构思 公园是城市中的绿洲,植物配置是公园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分布于公园的各个部分,占地面积最多,是构成公园绿地的基础材料。植物能使公园充满生机,它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护遮荫、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作用。绿色是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绿色多来自于植物,植物配置就是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园林造园的其他题材,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造各式的园林景色,以满足人们游玩赏景的需要。 作者:付颖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地质钻探论文:超前水平钻探技术在隧道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以某隧道工程地质勘探为例,介绍了改善超前钻探预报的必要性以超前水平钻探方法,对实际隧道工程的超前水平钻探勘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隧道的地质情况,提出了施工建议及钻探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以及施工质量。 关键词:超前水平钻探;隧道工程;地质勘探;钻孔质量保证措施 一、概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工程大规模地建设,长大隧道数量也越来越多。作为隐蔽工程的公路隧道、铁路隧道、矿山隧道、输水隧道等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前方地质情况不明,经常会因遇到断层、破碎带、暗河、高地应力等不良地质体而导致塌方、泥石流、涌水、岩爆冒顶等地质灾害发生。这些灾害的出现往往会影响施工进度,造成人员伤亡,给施工单位、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隧道不仅延伸很长,而且深埋于山体中。对于这些埋藏很深的长隧道,由于其前期的地勘工作受到技术水平和经费的限制,因而在施工前不可能查清隧道围岩的地质情况。随着隧道工程施工的逐步深入,其安全隐患会一一暴露出来。这时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方法,对前方不良地质灾害进行准确的超前预报,以便及时地修正开挖和支护设计方案,避免施工事故发生。 二、超前水平钻探方法 超前水平钻探方法是在隧洞内安放水平钻机进行水平钻进,根据钻孔资料来推断隧洞前方的地质情况。钻孔数量、角度及钻孔深度可人为设计和控制。根据钻进速度的变化、钻孔取芯鉴定、钻孔冲洗液颜色、气味、岩粉及遇到的其他情况来预报。由于超前钻孔能够最直接地揭示掌子面前方的地质特征,所以准确率较高,也是地质超前预报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超前水平钻探方法的优点:(1)预报准确度较高,可以反映掌子面前方一定距离的地层岩性、岩体完整程度、裂隙度、溶洞大小、有没有水以及可测水压高低等;(2)煤系地层可进行孔内煤与瓦斯参数测定,以便采取适宜防范措施,防止煤与瓦斯突出;(3)与物探方法相比,它具有直观性、客观性,不存在物探手段经常发生的多解性、不确定性,且得到的资料可信度高。 超前水平钻探方法的缺点:(1)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预报效果较差,很难预测到正洞掌子面前方的小断层和贯穿性大节理,特别是与隧道轴线平行的结构面,其预报无效;(2)在破碎岩体中会卡钻,钻进困难,速度不高;(3)需占用较长的施工作业时间,费用较高;(4)一孔之见,较难形成面的概念。 三、工程实例 某分离式隧道,左幅全长1568m,右幅全长165m。设计路面标高1165.61147m,隧道左线最大埋深约227m右线最大埋深约232m。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并为隧道开挖、支护提供依据,对该隧道进行了地质超前预报。超前地质钻探是利用钻机在隧道开挖工作面进行钻探获取地质信息的一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D1K711+030―D1K710+960段位于冲沟段,为查明地质、确保安全,采用φ75超前探孔进行验证。本段超前地质钻探采用回转取芯钻。钻探孔位置:隧道里程124m;钻孔深度:20.10m。 各孔段主要水文工程地质特征:0.0~2.90m岩芯完整呈长柱状,采芯率100%;2.90~6.30m岩层间较破碎呈碎块状、短柱状,2.90~3.10m,5.60~5.80m见裂隙,有溶蚀现象,溶孔发育,采芯率80%;6.30~15.60m,岩芯完整呈长柱状、线柱状,采芯率95%;15.60~16.20m,见溶蚀裂隙,裂面上见黄色泥质侵染,具构造岩溶溶蚀裂隙的特征,采芯率70%,岩芯呈块状。16.20~19.50m岩芯完整呈长柱状,其中,17.80~18.20m有溶蚀现象,采芯率90%。19.5~20.10m,岩芯较破碎,采芯率100%;该隧道从124m掌子面钻探揭露的20.10m长度内,地层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隐晶质结构灰岩,岩质较坚硬,无大的断裂构造通过,未见地下暗河或突水、涌水现象。但在隧道里程126.50~130m段,143~144.10m段,岩芯比较破碎,应注意冒顶做好维护工作,131~132m段,140~143m段,见溶蚀现象,应对溶蚀突水、涌水做好预防工作。 根据现场钻孔资料分析,预测段岩溶、裂隙较为发育,建议采取超前小导管注浆进行预先处理,同时在此段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沿泥化夹层、溶洞和节理的失稳破坏,同时在可能发育溶槽或溶洞区域,可能突泥和水,故开挖后应及早支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麻痹大意思想,并加强监测。 四、超前地质钻探要求 (一)超前地质钻探技术要求 1.孔数:超前水平钻孔每个断面为5个孔,拱部3个孔,边墙脚各1个孔。 2.孔深:连续钻探每循环孔深为30米,并且前后两循环钻孔重叠5米,即25米一循环。 3.孔径:钻孔直径为φ75,其满足钻探取芯、取样和孔内测试的要求。 (二)超前地质钻探工作要求 1.超前钻探过程中应在现场做好钻探记录,包括钻孔位置、开孔时间、终孔时间、孔深、钻进压力、钻进速度随钻孔深度变化情况、冲洗液颜色和流量变化等。 2.超前钻探过程中应及时鉴定岩芯、岩粉,判定岩石名称,并选择代表性岩芯整理保存。 3.加强钻进设备的维修与保养,使钻机处于良好状态;强化协调和管理,各方面应积极配合,减少和缩短施钻时间。 五、钻孔质量保证措施 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地质超前钻探占用开挖工作面的时间,可采用冲击钻与回钻取芯钻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地质调绘与物探法结合判断出的围岩危险区域决定是采用冲击钻还是采用回转取芯钻。冲击钻速度快,但是无法取出岩芯,只能通过一些可接指标判断隧道工作面前方的围岩变化情况,加大了对围岩分析的难度;回转取芯钻速度慢,占用施工时间太多,但是能准确直接地对前方围岩进行分析研究。如何选择钻探方法还需根据实际情况专门研究决定。长距离地质超前钻探应按照标准操作要求进行,对钻探质量控制宜采取下列措施: (一)采用系统的钻探程序 1.测量布孔:施钻前按孔位设计图设计的位置用全站仪或经纬仪准确测量放线,将开孔孔位用红油漆标注在开挖工作面上。 2.设备就位:孔位布好后,设备就位,接通各动力电源和供风、供水管路。安装电路要由专业电工操作,确保安全,供风管路要连接紧密,无漏气现象。 3.对正孔位,固定钻机:将钻具前端对准开挖工作面上的孔位,调整钻机方位,将钻机固定牢固。 4.开孔、安装孔口管:孔口管必须安设牢固。 5.成孔验收:施钻满足设计要求,经现场技术人员确认签收后方可停钻终孔。 (二)控制钻进方向 1.钻机定位完毕后,对钻机进行机座加固,使钻机在钻进过程中位置不偏移,做到钻孔完毕钻机位置不变。在钻进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机器的松动情况,及时调整固定。 2.对钻具的导向装置尽可能加长,并且选用刚度较强的钻杆,从而提高钻具的刚度,减少钻具的下沉量,达到技术的要求。不得使用弯曲钻具。 3.当岩层由软变硬时应采用慢速、轻压钻进一定深度后,改用硬岩层的钻进参数。钻进中应减少换径次数。 4.本循环钻孔完毕后,根据测量结果总结出钻具的下沉量,下一循环钻探时通过调整孔深、仰俯角等措施控制下沉量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达到技术要求的精度。 5.对于100m以上的超长钻孔,应综合工作面岩性、隧道坡度、前进方向、钻杆自重等因素进行钻孔定向综合设计,计算出合理钻进角度。 六、结语 随着隧道工程施工的逐步深入,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方法,对前方不良地质灾害进行准确的超前预报,以便及时地修正开挖和支护设计方案,避免施工事故发生。超前钻孔作为直接地揭示掌子面前方的地质特征且较高准确率,是地质超前预报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结合工程实例,提出超前地质钻探工作要求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地质钻探论文:煤田地质钻探中孔内情况及事故处理措施 摘 要:必须仔细分析事故,才能采用正确的处理措施并谨慎操作,争取尽快把事故处理好,将事故带来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孔内事故处理要求情况明晰、措施得、处理快速、操作稳妥。孔内情况及事故分析要认识孔内情况及事故的复杂性,对孔内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关键词:孔内;复杂;事故;处理 1 孔内情况及事故的复杂性 在充分掌握孔内情况,主观上又能正确加以调控的条件下,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从整体上看,事故是可能发生的,钻孔施工目的及施工要求可以不同,施工对象复杂多变,而设备、工艺、操作熟练程度及管理水平又不尽相同等。孔内情况及事故的复杂性表现在如下方面: (1)同一钻孔内可能存在多种复杂因素,如同一钻孔内可能既有易于崩落,又有易于塌陷或涌、漏、缩径的地层,可能引起多种孔内事故,必须注意预防。(2)某种复杂现象可能是导致另一种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钻遇漏失层后上部孔段塌陷,考虑防塌可加大冲洗液比重,而比重加大会使漏失更趋严重,降比重防漏似又有碍防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注意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漏失使孔内水位下降,孔壁失去平衡而垮塌,因此漏失是诱发垮塌的原因,应设法堵漏而不应脱离两者的联系,单纯地、孤立地防塌。(3)同一复杂现象可能引发不同事故,如孔壁塌陷可能造成埋钻、烧钻及钻具断、脱等事故。某些事故会随时间而发展,埋钻最典型,卡钻也有可能。不同事故可能同时产生,埋钻的同时由于冲洗不畅而烧钻,卡、埋、烧的同时钻具断、脱等。不同事故可能叠加,如钻具断、脱后处理不及时又被卡、埋。(4)处理过程中孔内情况可发生变化,如处理过程中把断头挤偏、破坏;钻杆甩脱,单头变多头,其中活头位置还可变化;操作不慎落入工具、物件;孔壁扩大或打出新孔等。要按孔内情况的变化修订处理方案。 没有孔内条件完全相同的钻孔,也没有一成不变的钻孔,各类事故之间存在联系,可以叠加并发,互为因果。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孔内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之间也没有截然界限。对套管故障的处理,也是对套管阻留钻具的预防;对孔壁失稳的治理,是对钻具故障的预防。静止地、孤立地研究孔内事故,不可能很好预防和处理事故。正确的方法是深入实际,积累经验,学会正确分析判断孔内情况的方法。 2 孔内情况的分析与判断 (1)深入实际,积累经验。孔内情况复杂多变而又不能直接观测,分析、判断一般凭个人的经验,而经验具有一定科学性,是长期分析判断孔内情况的总结。例如在断头孔深找不到事故头,怀疑甩脱,缓下钻具找头,在某位置碰“头”,但一扭就掉,再往下走又碰“头”,对扣情况,可以肯定事故仍在上面,所遇“头”实际上是接箍,无法对扣。其他如打捞、反管是否有效的判断,由地表现象判断孔内情况等的经验,都来自长期实践的运用仍需自己去经验。(2)根据具体条件。经验有其局限性,受各种条件制约,而孔内条件是变化的,必须具体分析。如利用钻具触碰感觉来判断孔内情况,钢铁碰撞声脆、弹跳明显,但使用稠泥浆或泥砂在事故头上沉淀,就有可能淡化这种感觉,使与触碰岩石及密实的岩粉类似;又如钻具与金属的磨痕常深而显,在接触压力较小,转速较高,接触面大而稳定的条件下,就会呈现表面打磨抛光的特点,脱离具体条件去判断,就会产生误断。(3)强调综合分析。同种事故可能有不同表现,不同的情况又可能有类似之处,需要综合表现才能准确判断。如钻具断、脱与掉块憋车都会发出声响,仅从声响难以判别。可称重,钻具断脱后重量会发生变化,拉力段断脱立轴还会上升,压力段断脱,孔径允许时活动钻具有可能错开断头,使立轴下降。深部断脱,重量变化不明显,立轴亦无升降表现时,可按扭矩或动力机声音判别,因钻具断脱时,回转阻力下降,动力机运转轻快。如仍难区分。可顶起钻具晃车,钻具断脱情况下阻力小,无声响,钻杆不回劲。尽管不同情况具有类似表现,但总有差别存在,抓住这一点,多比较分析,总是可以区分的。但实际工作中,钻具断脱、尤其是掉岩心管及钻头未能及时发觉,错误地判断为岩心堵塞或岩石变硬的情况时有发生,除了责任心外,也有经验不足、不善于判断的因素。(4)了解钻孔的相关情况。对岩性及地层组合,钻进情况,以往发生过的事故,有无脱落岩心及其他物件残留孔内等的了解,有助于分析判断孔内情况。如某机台起拔套管过程中,在预计位置找不到套管头,后有人反映曾在下部某孔深碰到一点什么,按着这一线索下大钻具往下试探,找到了甩脱的管头。(5)侦察手段的运用。由于孔内情况的复杂性及工作缺乏经验或疏忽,对孔内事故不甚了解的情况是存在的。如打捞不到,不知是事故头偏斜还是甩脱;已知卡阻,但不知卡阻性质、程度和部位等。情况不明就难于正确决策,无从决策。摸清孔内情况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打印器,物探测井、孔内电视及摄影等都可以作为专门的侦察手段。每下一次处理工具,都应当看作是一种侦察手段,能处理就处理,处理无效则有意识地利用它来了解孔内的情况,该触碰的触碰,该晃车的晃车,但应防止恶化事故。 地质钻探论文:探讨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钻机在施工过程中带来了便利和高效的施工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重视实际维护施工过程的安全,针对钻机的缺陷制定安全施工准则,同时针对我国现在广泛使用的钻机进行相应的技术改进,两者相结合营造安全高效的施工环境,管理好钻探施工的现场,进一步提高我国在煤田地质钻探施工中的安全生产管理。 【关键词】煤田施工;钻机;隐患;安全管理 1 引言 对于煤田发现的地质环境来说,在我国不同的地区都可能会发现煤田资源,例如我国福建省煤资源的分布地大多是偏远山区,对施工的安全保障就会有所影响,钻探环境的不同对于钻机来说所面对的难度系数不同,在地形的冲击下钻探施工要面临的问题就不只是技术方面的限制,还要考虑来自施工过程中安全的问题。因此安全问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注意施工安全”和“安全第一”不能只流于形式,而应落到实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影响着钻探钻机的施工,比如钻机的技术和安全管理制度等,因此,就钻机在钻探施工中存在的安全缺陷应该进行探讨同时加以改善。 2 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安全的分析 2.1 钻探施工中钻机存在的安全隐患 我国对于钻机的使用广泛度是比较高的,要想提高钻探过程中的生产安全度,就要分析钻机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从钻机的施工使用人员来解读其存在的安全问题,野外钻探工作人员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生产施工的安全,如果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和对钻机认识不足,就会影响施工中钻机的作业,并导致其在钻机安全使用方面意识不足,从而影响施工安全。同时如果对于所有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完善,也会影响总体生产工作环境的安全。其次从钻机的技术方面来探讨其存在的安全问题,现如今我国的钻机使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前面说到的地形和地质结构的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到钻机工作中施工的选择,从钻机运行的数据设置到钻机设备内部零件的选择,都影响着施工的整体安全[1]。只有认识到各个方面的安全隐患,才能防患于未然保证钻探施工的生产安全。 2.2 煤田地质施工钻机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明白了钻机存在的安全隐患之后,就更应该清楚钻机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对于煤田地质钻探工作,最主要的结构关系就是人和钻机的关系,钻机工作人员是钻机的控制者,而控制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也存在机器故障导致的安全事故,但是事故发生的百分之九十的概率都是控制者造成的,这是由相关专家经过事实比对分析得出的结论,而大多数这样的事故都是因为控制者粗心大意或者对钻机的安全施工掌握不足造成的。就@机的工作人员对钻机安全使用的认知来说,控制者的钻机安全使用意识对于生产施工影响颇大,同时在我国经济飞跃和技术不断发展的新时期,钻机也会不断的改革和优化,新钻机使用的变化都需要施工人员不断地学习,以免对改革的钻机使用不熟练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同时影响煤田的钻探工作。 3 针对施工钻机安全问题的改善 3.1 加强安全隐患防范意识 对钻机存在的生产安全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那么就应该在问题的基础上想问题,不断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既然说到安全意识在安全施工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改善钻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是势在必行的。为了施工生产安全,需要提高整支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从前线的钻机直接控制者到钻机组工作技术管理人员,再到整支施工队伍的管理者,都需要深刻地认识钻机工作中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从基层到管理者应该连成一条线,不断点的工作和思想线,一起学习钻机的安全使用,同时应该由专业能力比较强的人员带动整个施工队伍的安全施工意识,对钻机使用不熟的相关人员应组织培训,从而提高队伍整体的工作质量和综合素质。一支有专业技术能力做后盾且具备高素质的队伍,对于工作的质量和煤田地质钻探生产安全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2 从施工现场和制度加强生产安全管理 安全问题的改善除工作人员增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之外,还应在钻探施工过程中改善环境并加强制度管理,这也是影响施工安全的两个重要因素。 地质钻探论文:地质工程勘查中钻探技术的方法及其应用分析 【摘 要】地质工程勘查中的钻探技术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艺,在地质工程勘查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来选择适合的钻探技术。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要积极的发展、研究地质钻探技术。本文首先概述了地质工程勘察钻探,对地质工程勘查中钻探技术常用的方法以及地质工程勘查中钻探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地质工程勘查;钻探技术;方法;应用 随着经济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地质工程勘查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必须对地质工程进行认真勘查,了解地质工程的特点。但是地质工程勘察钻探技术比较复杂,所涉及到的领域也极为广泛,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与特点来选择适合的钻探技术。同时还应当对地质工程勘察钻探技术进行更为积极地研究,重视钻探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地质工程勘察钻探的概述 1.1地质工程勘察的涵义 地质工程勘察指的是经过测绘、试验、勘探、调查等一些方法,从而获取到和工程建设相关的水体、土体及岩体的力学参数、变化规律、空间分布等一些信息,然后以此来对建筑适宜性、场地稳定性、环境演化性进行论证、评价、检验,同时再提出一些关于施工原则、资料的建议。地质工程钻探是很重要的勘探方法,同时也是测试孔内原位和岩土样品采取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也是保证勘察资料准确的一个基础,尤其是对一些复杂地层,比如岩溶、砂土、碎石土等,如果钻探的技术不合格,那么也就不能对地层结构进行准确的揭露,更不能获取到力学参数,甚至会出现勘察报告虚假这样的问题,那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也会出现一些安全隐患。 1.2地质工程勘察钻探的特点和使用条件 (1)布置勘探工程的钻孔时,不仅要考虑到自然地质的情况,也要结合好工程的特点和类型,比如说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要按照建筑的轮廓线来进行布孔,而水坝则是要顺着坝的轴线来布孔等。(2)通常来说,除了大型的水利工程、控测深岩浆、深埋隧道以外,其他钻进的深度都不大,也就在十余米左右,因此我们就会经常用轻便钻机和简易的钻探法。(3)钻孔的用途通常有很多种,比如说一个钻孔要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结构、地层岩性的同时,还要做各样的长期观测及取样、试验等,而有一些的试验很多时候都是和钻进来同时进行的,因此进尺也就较慢。(4)在钻进方法和钻孔结构中的编录、观测等方面都有着特殊要求。 二、地质工程勘查中钻探技术常用的方法 通常施工地点的地质条件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多变性,针对地质情况的不同特点,应当采用不同的钻探技术的方法以及设备,从而适应不同地质条件的钻探技术的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地质勘查钻探技术的方法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 2.1击入法 该方法适用于土层比较硬的情况,包括了轻锤多击法与重锤少击法,根据实践证明,重锤少击法具有更为理想的取样效果,效率比较高,对土样所产生的干扰少。 2.2压入法 压入法适用于土质比较松软的图层取样,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连续压入法,利用活塞油压筒或者钢绳滑轮的组合装置,一次性迅速的把取土器压入土层中,对图样产生的干扰比较少,另一种方式是断续压入法,当使用连续压入法进行取样时,取土器压入土层后难以取出来,此时可以通过使用断续压入法来进行取样。 2.3振动法 通过振动法进行取样,会对土样产生比较大的波动,该种方法是利用振动器的振动作用,把取土器压入土层内,不适用于因受到振动而发生液化的土层。 三、地质工程勘查中钻探技术的应用分析 地质工程勘查中钻探技术就是对地下进行钻孔来打碎岩石的一种工艺方法,钻探技术也是一种验证、取得地下岩层材料信息、地下实物资料,评估矿石的品味和计算储量的一个技术手段。对于不同钻探的目的,那钻探工艺和装备也就不同,我国现在对钻探技术投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使我国的钻探技术形成了一种技术体系,如反循环钻探技术,绳索取心技术,定向对接井钻探技术,液动潜孔锤钻技术,还有新型的节水钻探技术等。 3.1反循环钻探的技术 反循环钻探技术包括两种,一种是空气反循环,另一种是水力反循环,两种方法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其介质的区别。在空气反循环的过程中,通过空气这个介质,利用双臂钻杆外管,输送空气到达孔底,然后空气发生膨胀,产生极大的冲击力,从而促使空气在孔底对孔底的岩石进行撞击,钻杆在这个过程中会把空气输送给地面,并且带出细小的岩石,对所带出的岩石进行研究。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具有的工作强度比较低,有效地节省勘查成本,使用在干旱区使用,但是该方法所取出来的岩石样品欠缺代表性,难以根据该岩石样品来对底层的结构做出完整的判断。而在水力反循环的过程中,其通过水或者泥浆作为介质,把水或者泥浆输送到孔底,在取心钻头之后,可以获得岩心,岩心随着钻头返回地面。该方法的优点体现在其所取出来的岩石样品具有比较高的完整性,所需要的劳动强度也比较低,可以根据该方法所取出来的样品作出具有完整性的判断,但是该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缺乏一定的勘查效率。 3.2绳索取心的技术 绳索取心技术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打捞工具和岩心管,通过打捞工具来解决堵塞的问题。该种技术的优点体现在其使用方便,不仅具有比较强的实用性,适用范围比较广泛,还可以保证取心符合所规定的质量,提高了钻进的工作效率。在钻进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堵塞的问题,此时可以使用打捞工具来解决,有效的避免了钻杆工具和岩心之间发生不必要的摩擦,保证了取心的效率。此外,该种钻探技术还可以减少提升钻杆的升降频次,延长钻头的使用寿命。 3.3液动潜孔锤技术 这一钻探技术我国在应用和研究方面做的很好,再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此技术是在回转钻探基础上建立的,是用冲洗液来驱动液动潜孔锤的,那当液动潜孔锤受到冲击时,就能将能量传给钻头,然后钻头来破岩。而当中的冲洗液是用现场的泥浆泵来进行配送的,随着钻头的不断深入潜出,也就会产生有节奏性的冲击负荷。此技术是常规回转钻探的一个改进成果,在回转力和冲击力的作用下,可以对高硬岩钻进的效率提高很多,从而也就减少了打孔的成本。此技术还能利用坚硬岩石抗剪度低和脆性大这样的特点,对于一些钻孔质量差和钻探复杂地形都能用此技术解决。此方法适合用在脆性大、岩层坚硬的地质来进行钻探,因为此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是高频振动的,那就要注意好设备紧固的问题,而液动锤磨损的大小与液压泥浆质量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因此液压泥浆就要粘稠度低、含砂量少、润滑性能好。小口径岩心的钻探现在正向水下爆破,锚固施工及水文水井等一些领域发展。而此技术有待发展的地方就是处于高强的工作环境下,要增强潜孔锤的工作性能及使用寿命。现在此技术通常都应有在金属矿山,化工,石油,水电建材,地质等一些领域。 四、结束语 钻探技术是地质工程勘察中重要的技术,是地质工程勘察十分有效且重要的手段之一,不同的地质对钻探技术的要求不同,在地质工程勘察中对钻探技术的选用也是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地质工程勘查的钻探技术进行研究分析。 地质钻探论文:浅谈煤田地质钻探中处理孔内事故的基本方法 [摘 要]由于在煤田地质钻探中孔内事故多种多样,危害极大,因此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和影响都会有很大的作用,在事故处理的原则上坚持“预防为主,处理为辅”的方针。本文主要就一些事故分析,操作方法,预防手段和策略,处理方式等基本方法进行了描述,为杜绝孔内事故的发生积攒知识和技术储备,防止孔内事故带来的巨大危害,为将来的施工作业带来便利。 [关键词]煤田地质灾害;孔内事故;基本方法 1. 引言 孔内事故的多种多样为施工的进行增加了难度,事故的产生不仅可能造成钻探孔报废,从而产生人力、物力、财力的过分浪费,造成工期的耽误,更甚至会造成机械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财产问题,孔内事故具有隐秘性的特点,由于孔内事故处理过程中,孔内各项状态都在随时发生变化,应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孔内的具体特征,使用最精准的应对策略,并在施工开始前,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若在操作中使用不恰当的方式或者不规范的处理办法,将带来不可估计的错误危害,如使孔内情况恶化、拖慢进度、影响施工质量下降,所以应特别重视这类问题,减少事故的发生。 2. 煤田地质钻探中孔内事故产生的原因 (1)人为因素:由于人们的不重视,在操作中难以掌握和忽略具体问题未作出正确的处理方案,导致孔内事故,如钻具折断、烧钻、掉钻头、夹钻、跑钻具、岩芯挤夹、孔内掉异物等等人为造成的事故; (2)自然因素:主要是施工地区的地质和气候特点,在施工中由于对本地区地质复杂性缺乏深刻的理解,未及时作出应对方案或错误的操作导致孔的塌陷埋孔事故,或是严重破碎地层造成掉块挤夹事故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应尽量做好充分的调查,尽量规避。 3.煤田地质钻探中处理孔内事故的基本方法 3.1机械设备的使用 考虑清楚全孔井壁岩,在施工前必须做好机械设备的检测和保养规格,以防设备的不完善为施工加大难度; 3.2工艺性方法 简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捞:解释为用各类丝锥和捞管器打捞各种事故器械,丝锥打捞的益处在于利用自身硬度较大的丝扣特点在套住钻具端头,实现接合并打捞,由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丝锥的用途不仅防范,而且分类也是多样的,当出现卡钻,夹钻,烧钻,埋钻等事故引起的阻力加大的情况时应使用反丝钻杆和反丝丝锥;而对于套管,岩心管类时应使用公丝锥;所以丝锥的正确使用规范也应带来极大的重视。严格遵守规范,如在丝锥使用中一定要注意丝锥与打捞器件的吻合,当面对丝扣损坏时候就给丝锥带来的技术限制,这时应使用岩芯管卡取器来打捞掉落的器件。也会采用捞矛、磁铁打捞器和抓筒来进行脱落的钢丝绳器具的打捞; (2)提:解释为当发生具有一定距离余量时的掉落的器件时,可采用起重设备将器件拉出孔外,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应采取适当的起重装置,根据起重量的不同可以考虑加大起重量的方式,并且在起重过程中视情况不同采用来回拉的方式将掉落件拉出孔外不至造成孔的损失; (3)冲:解释为当埋钻,夹钻现象不太严重时,起重设备无法正常打捞器件时,可通过加大冲洗力度,清理掉钻具周围的障碍物,方便提取,并加大循环,为处理带来方便; (4)顶:解释为利用千斤顶的静力作用,由于千斤顶的起拔能力较高,对阻力较大的情况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所以在起拔过程中应重视起拔速度不应过快,用力不能过猛。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将千斤顶又分为油压千斤顶和螺旋千斤顶,根据不同的而是用范围选择合适的工作种类; (5)打:解释为通过吊锤和震动器,冲击和震动卡钻事故钻具,进而减少甚至避免钻具周围的挤压力带来的危害,这种方法针对于浅孔,中深度孔的掉落件为掉块或钢粒时;由于钻具的挤压部位的不同又分为向下打和向上打,当底部受到挤压时像上打等类推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多方位处理以及分段处理; (6)反:解释为主要使用反丝锥,反丝钻杆,反事故接头等反装置对掉件实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提拉,通过前几部的帮助,为粗径钻具带来极大的方便。反取孔内事故钻具,增加了阻力,增加了体力强度的要求,避免操作过程给施工人员带来伤害,一定要严格遵守使用规范; (7)劈:解释为对留下的粗径钻具时,采用环状切铁钻头劈开减小直径方便用以上办法处理。 3.3预防办法 孔内事故角复杂,所以采用预防为主,处理为辅的方针,预防手段的实施为事故的减少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对于操作规范的严格使用,在勘测时应全面详细掌握所处的地质特点,对将可能发生的孔内事故种类进行预测,和原因的追溯,使用技术手段规避事故的而发生,起到防护的作用; (2) 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规格应提高,在日常的使用中应提高标准,并定期实行培训,定期考核,帮助施工人员技术和基础知识的提升,养成规范意识,对于一些实例和新遇到的情况进行讲解,随时掌握最新方法和动态,进而做出最优的防护方案; (3) 对于机械设备的维护和规范使用也很重要,及时的掌握,设备如其中机械,钻机等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破损处理情况以备不时之需; (4) 对于施工现场的材料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尤其是泥浆的利用一定要符合标准; (5) 在施工^程中制定安全,合理的钻洞计划和方案,减少事故的产生和带来的危害; 4.结论 煤田地质钻探中处理孔内事故多样性,使保护难度加大,由于危害极大,所以采用预防为主,处理为辅的方针为施工的顺利完成,和孔内事故的减少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在前期的充分的预防后,减少了孔内事故的数量,而且由于前期的充分准备,使工作人员对于地质,气候有了充分的了解,且工作人员的技术和知识储备的提升为后期出现的事故特点分析,处理方案的制定,以及设备的合理化使用都带来的方便。通过以上的预防手段和处理方法的结合,规避和减少孔内事故的发生和带来的危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施工质量。 地质钻探论文:基于煤田地质钻探孔内事故的预防及处理研究 [摘 要]如果发生孔内事故,会对钻探工程的施工进度产生较大的影响,情况相对严重的孔内事故会导致钻孔失败,形成较大财力、物力浪费,甚至还会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因此,必须予以钻探工作高度的重视,注意可能引发孔内事故的各种因素,对可能引发事故的相关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客规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施工人员检查培训的力度,将孔内事故的发生概率降低,提升施工的效率,减少勘探的成本。可知,预防钻探施工中出现孔内事故具有较大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对煤田地质钻探孔内事故的预防、处理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煤田地质钻探;孔内事故;预防措施 1.引言 在对煤田进行地质钻探施工期间,一旦发生孔内事故会对施工的效率以及工程的效益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提前对孔内事故进行判断、分析、预防以及采用正确的措施来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钻探的效益。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孔内事故均能够提前进行预防,出现孔内事故并不需要过于担心,只需要在出现事故时立即对其进行处理,以免延误事故处理的时机,从而导致事故变复杂。可知,对孔内事故进行正确的判断、采用正确措施来解决问题是钻探过程中的重点。 2.孔内事故的起因 2.1 地质条件复杂,管材以及施工设备与施工地的地理环境不相符。例如,岩石出现裂隙、涌水、流沙以及活石等。土岩、泥岩遇水会发生膨胀,导致钻孔的直径缩小,当出现严重漏水时,钻孔内部的液面会出现骤然下降的情况,导致井壁坍塌。此外,施工使用的管材质量也会引发孔内事故。 2.2 钻进方法不合理。例如,卵砾石地层的稳定性相对较差,该种地层具有无胶结以及结构松散等特点。卵砾石地层一旦被钻开,极易打破该地层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导致孔壁的稳定性不足。在钻进过程中,极易出现塌孔的情况,进而导致冲洗液严重漏失,极有可能出现埋孔、卡孔等事故。因此,在对卵砾石地层进行地质钻探时,应该选取合适的钻进方式,可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提升岩石的采取率。 2.3 施工人员技术能力差、作业不合理以及使用的技术措施不得当。例如,在进行时间较长的冲孔维修过程中,施工人员并没有定时活动钻探工具,并且将工具提离孔底,极易导致夹钻、卡钻以及埋钻等孔内事故。在将钻探工具钻入地质情况复杂且破碎的地层时,如果不使用泥浆来对井壁进行相应的保护,极易导致钻孔掉块或者坍塌,从而引发卡钻或者埋钻等孔内事故。在对岩石的性质、钻头规格以及钻具情况并不清楚的情况下,随意采用某种钻进参数,极易导致烧钻或者脱钻的孔内事故。 2.4 不以施工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来选取钻进技术。例如,绳索打捞全面钻进技术、潜孔锤同心跟管钻进技术、反循环钻进技术、深孔以及复杂地层绳索取芯钻探技术、螺旋跟管无循环钻进成孔技术。 3.孔内事故的预防工作 预防孔内事故应该对事故发生的机理来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会分为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两种。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特殊的地层性质,此种因素无法改变。因此,主要对人为因素来进行控制。相关人员需要对以往的孔内事故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且做好总结工作,制定有针对性的事故解决方案。近年来,大部分企业开始使用危险辨析技术来避免以及预防事故的发生。该种技术的使用效果相对明显,做法如下。 3.1 将孔内事故作为安全生产的核心内容,对孔内事故对整个工程的重要性进行分级解说。主要是对后果相对严重、各方面损失较大的孔内事故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事故的发生。将施工的责任分配至个人,让每一位领导以及施工人员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3.2 严格按照施工流程来进行操作。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部门颁发的规程来施工,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规程是针对孔内事故的施工经验。与此同时,施工人员需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来总结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对施工的危险源进行辨析,在施工期间利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并且需要严格执行企业制定的内部规程。 3.3 落实安全检查制度。相关部门需要每月、每星期以及每日对工程进行相应的检查,将安全规程、制度以及相应的措施等做成检查表格,认真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安全隐患,应该立即要求整改,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3.4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对于安全方面出现的难题,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来进行相应的缺陷弥补,时刻准备更新施工技术,以提升施工的安全性。 3.5 加强安全培训力度。积极推行职业安全健康体系以及ISO质量管理体系,合理将孔内安全融进两个体系中,全面进行安全管理。与此同时,企业需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以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 4.煤田地质钻探事故解决措施 4.1 在出现孔内安全事故时,施工人员需要立即对地层加入适量的泥沙,让钻孔壁形成一层水泥皮,以控制粘土吸水膨胀现象。如此一来,就能够有效降低泥浆的失水量,降低孔坍塌事故的发生概率。 4.2 在出现孔内事故时,相关人员需要立即对该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全面掌握事故的具体情况。例如,了解断头深度、外径、内径以及地层性质等,在了解情况之后,再选择适合的打捞工具,选取适当的解决方案,以降低经济的损失,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亡。 4.3 孔内事故的具体处理方法,主要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事故的性质、类型及地理条件的差异决定处理方法也各有特点,一般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在处理钻具折断的事故中,我们应该用各种类型的丝锥打捞孔内的钻具。②在处理埋钻、挤夹、卡钻、烧钻的事故时,我们应该加大提升力进行强制提拔,方便后续处理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冲洗液的循环排除障碍物③在处理孔内掉块挤夹事故时,我们应该利用钻具进行上下反复提动,防止钻具被卡在孔内。如果不能顺利把钻具提上来,我们应该用液压千斤顶进行钻具的顶拔。④在处理浅层挤夹事故时,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吊锤冲击钻具,善生震动力,使钻具松动,减小钻具周围的挤夹力,通过上下垂直移动的方式顺利拨出钻具。⑤对处理粗径钻头的事故时,应分批拨出事故钻杆,在适当情况可以进行分割,保证后续工作的开展。⑥当孔内钻具取出仍留有钻杆和钻头时,应用比事故钻具大一级的岩心管,连接专用钻头,进行扩孔套取,清理剩余钻杆。 5.结束语 由此可知,在对孔内事故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需要将安全放于首位,严格按照规程来作业,对孔内事故的引发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x取适合的解决方案,及时处理事故,以提升施工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伤亡。 地质钻探论文:我国地质找矿钻探技术装备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摘 要: 近些年我国各行各业都在飞速的发展和进步,地质勘探近些年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找矿钻探技术及其装备也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将会针对我国地质找矿钻探技术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地质找矿钻探技术装备的发展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地质找矿; 钻探技术; 发展策略; 建议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地质行业发展受到了一些局限,首先我国地质行业的发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技术较为落后,虽然近几年我国在钻探、找矿技术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前景和突破,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也非常丰富,但是能蚩采的矿产资源还是有限的,如何能够将这些矿产资源更好地进行开采,让找矿和钻探技术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是现代人们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想实现找矿和钻探的高效发展,首先就要确保资源开采的数量,不仅如此,还应该履行一定的环保理念。要让找矿和钻探发展实现高效能的建设,其中找矿装备和钻探装备的研究也是人们所关注的主要内容。 1. 我国地质找矿钻探技术 1.1 X荧光技术 X荧光技术是二十一世纪较为常用的找矿技术,该种技术主要就是运用了现代技术和化学、物理等原理,因为不同的光线和射线都能够进行反射,运用X荧光技术还可以实现灵活和轻便的工作。其本质的原理就是通过运用矿物质本身能够反射光线,根据不同波长的射线反射情况不同而设定的。当波长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必将会出现具有X波段的射线,运用这种射线对荧光进行识别。 与传统的找矿技术相比,该种找矿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为X荧光找矿技术可以更加清晰地标出隐藏的矿体,并且能够将矿体的大致位置和形态勾勒出来。可见X荧光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前景是非常巨大的,在找矿过程中,如果可以将这种技术充分的应用到实际当中,必将会为找矿节约很多时间,也会为钻探提供更加精确的定位信息[1]。荧光技术的出现为我国找矿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人们将会充分的利用荧光技术,让该技术应用更加广泛。 1.2 甚低频电磁法 甚低频电磁法是现代一种新式找矿方法,该种方法主要就是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对一些深层次的矿物质进行勘探,这与传统的技术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传统的找矿技术中,一般是针对表层矿物质进行勘察,目前我国地表层的矿已经所剩无几。即使对其进行开采,最终的效果和利益也并不高。所以只有采用创新式的开采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找矿才会更好地提升找矿的效率。而甚低频电磁法具有很多传统采矿所不具有的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性强、效率高,这些都是传统找矿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现如今新型的Fraser技术对所测数据进行处理效率较高。在找矿过程中,能够对矿的位置进行更加精确的定位,运用该项技术可以更加直接的找出有价值的参考数据,为后期钻探和定位给予更多的帮助[2]。 1.3 钻探技术的实际应用 钻探技术在实际的找矿过程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首先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常用的钻探技术有受控定向及岩心定向钻探技术,这两种技术非常实用,该种技术与传统的钻探技术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对深部位置进行找矿的时候,其效率非常高。而受控钻探技术则可以根据方向的需求对其进行钻探,并且其效率和精确性较高,是现如今找矿钻探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在钻探的时候,也应该对钻探技术的质量进行必要的控制,钻探的深度、方位、钻孔倾斜率等问题都会关系到采矿的效率和安全性。例如当钻探深度达到60m的时候,就应该定期地对钻孔方位角以及定角加以测量。只有满足相关参数标准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钻探工作,通常情况下完整岩层采取率应该在84%以上,而质量较差的破碎岩石采取率应该高于68%,而不同的采取率在实际的开采过程中所运用的开采形式也是不同的,所以定期地对岩层的岩芯采取率进行测量是非常关键的[3]。 2 地质找矿钻探技术装备的发展建议 2.1 钻探设备要实现国产化与现代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钻探设备与一些先进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异,我国一些传统的钻探技术已经不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只能够开采出表层的一些矿物质,无法对深层次的矿物质进行开采。要想进一步的实现找矿和钻探,就应该引进先进的设备,但是如果一味地靠引进国外的设备来进行钻探工作,那么必将会导致我国钻探技术整体呈现下降的水平。所以我国有关研究人员就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问题,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设计出符合我国自身发展的国产设备,这对于提升我国整体钻探技术的发展将会具有促进意义。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做好预测,希望在2018年的时候让我国的钻探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样将会让我国钻探设备、技术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2 要重点发展深部资源勘探的相关技术和装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有些研究部门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钻探设备和技术的重要性,一味地引进先进设备并不能够改变我国目前的状态,只有不断地创新和自主研究,才会更好的实现钻探技术的全面发展。钻探技术首先就应该在精确度上达到国家要求的相关标准,然后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突破,如果精确度高、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的成套设备能够普及,那么必将会让我国钻探技术有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在未来的研究中,人们应该关注5000m以内深度地质钻探技术研究;8000m以内地质钻探研究,这些研究对于传统钻探技术将会有着质的飞跃[4]。 2.3 钻探技术设备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钻探技术也会有很大的突破,找矿钻探技术对设备的要求也非常高。人们应该将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设备有效的结合到一起,这样才会更好地提升设备的效率,在节省时间的时候也能够节省更多人力。智能化钻探设备的出现会更好地提升钻探工作效率,站在宏观角度上来看,目前我国很多找矿人员都已经采用了较为先进的钻探设备,其中较为常见的有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技术、螺杆马达液压孔底动力钻进技术、复杂底层钻进技术、液动潜孔钻进技术,这些技术在实际的钻探技术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能够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实际的钻探工作中,必将会更好地促进钻探工作的高效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地质找矿钻探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代找矿钻探设备与传统的设备相比具有很大的进步,不仅仅实现了智能化的发展,在很多方面也有了新的进步。我国已经逐步自主研究新式的钻探技术和装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节约很多经费,不再依靠从其他国家引进先进的设备,这对于我国而言也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只有走自主研究和创新的道路,研制开发出高效设备作用于钻探,才会从根本上提高找矿工作的效率,让我国的矿产资源能够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地质钻探论文: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 [摘 要]地质钻探技术是工程地质勘探中的一种重要技术,不受地质条件和建筑种类的约束,应用范围广,精确度高,能显著提高找矿和探矿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了钻探技术及其在工程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探;钻探技术;技术应用 工程地质勘察是指利用机械工具对地下的物质结构进行采样分析,从而充分了解区域内的地质状况,为工程施工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钻探技术是在预定的地点利用钻探设备向地下钻深,采取地下的岩石样本和水样,来进行分析研究。钻探技术不受地质条件和建筑种类的约束,精确度高,能够直接观察到岩心并采集样本,且探测深度较深且钻进速度快,与成本高、工期长的坑探技术相比,钻探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一、地质工程中的常用钻探技术及应用 (一)绳索取芯钻探技术 绳索取芯钻探技术的原理是用特制的绳索将钻杆柱中的取样管取出来,不需要移动钻杆柱。只在需要对钻头进行定期检查的时候,才会提上整个钻杆柱。其能有效提高钻孔效率,节约提升钻杆柱时间,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同时,绳索取芯技术的钻孔深度较低,因此,其能较好地保证获取岩芯的质量。绳索取芯技术在钻孔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具是打捞工具和岩芯管,在钻探过程中其钻孔时间短,钻孔方便快捷。此外,由于升降钻杆的次数减少,钻头的摩擦力度也大大降低,有利于延长钻头的使用寿命。目前,绳索取芯钻探技术在我国石油、天然气、地热、冰层钻探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经济效益也非常显著。 (二)反循环钻探技术 反循环钻探技术是针对较深区域水面高且压力大的问题,在绳索取心钻探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钻探技术,也是钻探技术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根据循环介质的不同,反循环钻探技术又被分为空气反循环钻探技术和水力反循环钻探技术。空气反循环钻探技术在钻探过程中以空气作为介质来进行钻探,在钻探过程中通过双臂钻杆外管来实现对于压缩空气的传输,将其输送到孔底,压缩空气在膨胀后产生较大的冲击力,驱动孔底的孔锤对岩石进行冲击,而后钻杆又将空气和岩屑带回地面,实现对岩屑的检测化验,具体原理如图2所示。水力反循环钻探技术是以泥浆或水作为介质进行转孔的,在转孔时将水送至孔底驱动钻头,在钻头的作用下获得岩层,而后在钻杆的作用下转头内的岩芯带回地面,实现样品的钻探采集。同样是由钻杆将其传输至钻孔底部,不过这种循环带回来的样本不是碎岩,而是柱状的岩心。 (三)液动潜孔锤钻探技术 动潜孔锤钻探技术是在回转钻探基础上开发的,也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之一,主要用于勘探较深、较为坚硬的岩层,在金属矿山、化工、石油、水电建材、地质勘探等行业应用比较多。其基本原理是将液动潜孔锤插在钻杆和钻头之间,钻孔时,在冲洗液的驱动下,液动潜孔锤就会将能量传递给钻头,造成冲击负荷,使钻孔的效率提高。对于抗剪强度低、不耐冲击的坚硬岩石来说,这种技术比较有效。作为回转钻探技术的改进技术,在冲击力及回转力的驱使下,其大大提升了设备的钻进效率,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钻孔成本,孔斜率也大大降低,非常适用于脆性大、岩层坚硬的地区。此外,该技术还能充分利用坚硬岩石抗剪强度低的特点,能有效解决钻孔质量差和复杂地形等钻探问题。但是,这种技术对液动潜孔锤的要求条件也较高,因此,要注意对泥浆的选择,使用含砂量且粘稠度低的高|量泥浆,才能保证液动潜孔锤的正常工作。这两种钻探方式各有优点。空气反循环钻探技术在一些较为干旱、缺水的地区应用较为广泛,其在钻探过程中消耗的劳动力较小,钻探成本较低,但其获得的岩屑样本的代表性不强,不能够准确反映地层的实际情况。水力反循环钻探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地层的结构情况,但其在钻探过程中存在消耗大量的水资源、钻孔速度较慢、所需时间长的缺点。 (四)组合钻探技术 组合钻探技术就是综合应用上述三种钻探技术。但钻孔比较浅,就采用空气或液体为循环介质,在钻孔底部驱动液动潜孔锤,然后携带样本回到地面,当钻孔太深,反循环技术无法满足要求时,就可以用专用绳索等打捞工具来提取。这种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钻探的效率,节约成本和人力资源,尤其在一些干旱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工程地质勘探中应用钻探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工程地质勘探中应用钻探技术时,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具体如下:第一,钻探时,对岩心的采取率通常很难达到工程地质勘探中规定的80%的要求,要根据岩层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钻孔方法,低速干钻,不能盲目冒进;第二,钻孔的位置要选取得当,具体的工程和当地具体的自然地理条件都要综合考虑,像一般的居民住宅或者工业建筑,要按照建筑的轮廓线来选择钻孔的位置,但像水坝这种大型水利工程,就要按照坝轴线来选择;第三,钻孔的深度也要分情况分析,一般情况,比较小的建筑工程,钻孔深度在十米左右,可用简单轻便的设备操作,而大型的水利工程和隧道等,钻孔比较深;第四,除了明确施工地区具体的地质情况、水文条件、岩石等,钻孔还有重要目的就是对目标地点进行采样并做试验,因此,要注意进孔的速率,严格遵守取样的操作流程,对钻孔的过程进行观察和纪录,保护岩层和水层不被破坏。回次进尺的时间和长度对岩芯的磨损有影响,其影响的程度,要视地层情况而定。按规程,回次进尺最多以2-3米为宜,就是为了尽量减少过长的回次时间和进尺对岩芯的影响。另外,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勘探要求,在钻探时也应当尽量选择相对较为简单的钻探方法与设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勘探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在勘察过程中应用钻探技术,能较好地确保勘探的质量与效率。由于工程项目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及钻探目的不同,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合适的钻探技术,以提高钻探质量,降低工程勘察成本。随着钻探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钻孔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很多先进的钻探施工设备被应用到地质钻孔施工环节中去,并向着低成本、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方向不断发展。 地质钻探论文:论地质勘查与深部地质钻探找矿技术 摘 要: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能源的大量消耗,因此我国将会不断的增加矿产能源的开采量,继而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地表以及露天矿产资源的开采与使用已经达到一定的极限,所以,寻找新的资源开采方式即进行深部地质钻探,已成为目前人类发展与生存的必经之路。我国在进行深部地质钻探时,因前期在地质钻探找矿技术已取得较为可人的成绩,为此运用已有的技术如遥感技术、钻探取样技术等和理论如完善的地质理论等,使得工程进展较为顺利。对地质进行勘察技术以及深部地质找矿技术的使用,不仅造福了人民,还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地质勘查;深部地质;钻探找矿技术 中国是一个能源大国,国土占地面积非常大,地势面貌十分复杂,且地质条件多种多样,相对的国家矿产也较为的丰富,分布地区广泛,同样的,中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总量占世界首位,目前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又不足总量的三分之一,故使得资源平均占有量较低,随着资源的日益的开采与使用,资源紧缺已成为目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就目前的资源使用情况可以了解到,国家在以往这些年里使用的大多是地表与露天的矿产资源,深部资源还未进行一定的开采,因此解决资源紧缺问题,就需要进行深部资源的开采,所以有效采取深部地质钻探技术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但是我国的深部地质钻探技术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较还是存在了一定的差距,为此我们将对深部地质钻探技术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 1 地质勘查技术的原则 1.1 以资源分布为基准,合理布局 我国是能源大国,各地区都分布着矿产资源,但是不同的地区其分布的矿产资源的种类也不一样。河南、云南、内蒙古等三十多座城市是我国能源储备最为丰富、种类最为齐全的地区,最为有名的是河南的煤矿和钼矿以及内蒙古的铁矿与稀土资源。开采深部地质中的矿产资源,我们需要对矿产资源与地质的分布进行一系列的勘查,同时再结合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有效的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从而有效的解决资源紧缺问题,带动地区的发展。 1.2 统筹规划,适度超前 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前,需要做好准备计划,即进行严密的统筹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需要明确此次勘查工作的性质,因为不同的地区,其地质勘查工作性质是不一样的,如公益性质、商业性质等;第二步就是规划地方与中央的地质勘查工作,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部署与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的矿产资源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创新技术,提高勘查能力 想要加快我国矿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得加强地质勘查技术,认真落实“科技兴地”的发展计划。为创新勘查技术,就需要对已出现的重要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技术的发展,努力建设勘查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地质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勘查技术,应当结合科研技术,一边发展,一边创新,以此提高勘查能力。 1.4 完善体制,扩大合作 为有效的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应注重建立地方与政府的勘查管理体系,并积极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使得地质勘查项目能够进入多渠道发展模式,以此更好的完善地质勘查体制。地质勘查体系逐渐得到完善的同时,政府应当积极响应其建设,鼓励国内矿产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有效合作,引导有能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走出去”,以此来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勘查能力。 2 地质勘查工作的主要内容 2.1 对矿山生产的勘查 对矿山进行开采之前,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第一步就是明确矿山的服务年限与相关的规划,为有效的开展勘查做好准备;第二步就是明确矿山的生产区域,明确矿山的资源数目,使用有效的勘查技术,提高地质勘查效率;第三步就是做好每天的工作记录,详细记录每天的工作,并整理与备案。 2.2 对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勘查 矿山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_采矿山资源的时候应当尽可能的降低对矿山的损害,并综合考虑矿山的开发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矿山的使用年限,进而达到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开采一些珍惜且关键的矿山资源时,不能盲目开采,适当的时候应当勘查一定的接替能源,尤其是铜矿、锡矿等,这些矿山资源需要寻找接替能源。 2.3 综合评价与勘查共伴生矿与尾矿 使用重点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矿山开发技术,目前,对开发技术进行一定的评价与研究能够有效的运用紧缺资源共伴生矿与尾矿。国家应当拟定相关规范与标准,来规划矿山资源的利用,并对共伴生矿与尾矿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提高矿山资源的使用效率。 3 找矿工作中地质勘查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深部地质钻探技术的方法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不仅需要提高地质探查精度,还需要发展井中观测技术,从而提高我国的勘查技术。 3.1 甚低频电磁勘查法的应用 甚低频电磁勘查法是目前最为基础的一类地质勘查方法,其成本低,仪器轻便,很是方便携带,对于野外找矿无疑是最为有利的。甚低频电磁法究其根本就是一种最为简单的电磁法,但是又与普通的电磁法的低频概念不一样,甚低频的发射频率在15-25kHz之间,属于高频电磁法范围。随着国家开采矿产资源的力度的不断加大,地质表层储存的资源在不断减少,使得矿产勘查工作变得越来越难。甚低频电磁法通过利用电磁法来勘查矿山资源,其主要适用于浅层物的探测,仪器对通过勘查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并结合相关规律,能够准确的分析出矿藏的位置。这项技术的运用为以后的找矿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2 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的运用,能够准确的对各种地质层面的组织成分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各种地质,为寻找到有利的矿藏资源提高了极大的帮助。运用该技术的时候需要进行大面积的测绘与分析,获取相关的矿种信息,并得到相关物种的特有波谱,进而达到找矿目的。 3.3 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的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其工作原理是根据每个矿物元素的X射线谱的波长不同,且每种矿物元素的荧光强度与其浓度之间都具有特定的关系,因此,对待测元素进行谱线强度与波长的测定,能够对元素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所以,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就是运用X射线光子激发待测矿种的原子,使其产生X荧光,近而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分析。这种技术具备了分析速度快、可测元素多等优点,所以它的有效运用,使得深部地质勘查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加快了找矿的速率。 3.4 GPS感应系统的应用 GPS感应系统的应用能够获取比较精确的三维数据坐标,对于采集地质矿产信息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在地质勘探中运用该技术,需要GPS监控平台以及GPS感应系统,这是因为岩石中矿物元素的离子晶体内部基团发出的特定光谱不同,各矿物元素金属辐射能力也不同。GPS感应系统可以对这些特定光谱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对照资源库中原有的矿物质元素进行光谱对照,通过这些就能确定矿区特定位置所含矿产资源的种类。 综上所述,目前,全球化发展日新月异,资源已经成为竞争的核心问题。老的资源分配不可改变,因此寻找新的可用资源就成为了当下最为紧要的任务。综上而言,深部地质找矿技术的迅速发展恰恰满足了当下社会的需求,使得技术到生产力的转化得到了实现。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程度较高,人口基数较大。因此对于矿产资源的消耗需求也比较大,对于这一问题的应对除了进行技术上的革新,加快深部地质钻探找矿技术的推进,还需要对勘探的效率进行提升,从而保证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能够实现稳定的增长。 地质钻探论文:对煤下铝地质钻探中施工技术的浅谈 摘 要: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地质钻探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介绍了在煤下铝地质特征情况下钻探施工中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及在煤下铝地质钻探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钻探技术分析与浅谈。 关键词:煤下铝 钻探施工技术 采空区 一、技术标准和要求 1.1技术标准 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13908-2002;2、《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3、《钻探、井、槽探操作规程》YS 5208-2000;4、《岩芯钻探规程》(DZ/0227-2010);5、《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DZ/T0032-1992 6、《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Z/T0078-2015);7、《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8、《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02―2002);9、《固体矿产/储量分类》(GB/T17766―1999);10、《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 2、施工技术工艺 主要施工方法 (1)钻进方法: 根据矿区地层、断层、裂隙发育情况、岩矿物理力学性质及岩石可钻性等综合考虑,本矿区将采用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工艺和方法,开孔可铺以金刚石复合片或合金钻进。 (2)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技术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一种先进的施工工艺方法,实践证明采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方法及钻具能够保证铝土矿类岩矿心采取率达到95%以上,岩矿心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较好,完全能满足铝土矿施工地质要求,且有利于增加纯钻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钻进效率、缩短工期。 3.钻遇采空区的施工工艺 因有些煤层已采完形成了采空区,存有大量老窑水,若处理不得当,会与下部作业面贯通,造成淹井事故。在该矿区有多个含水层,有些为承R水,钻孔与透水层打通时也会造成淹井事故。 采空区钻孔结构:一般采用前述中图1三级钻孔结构成孔或更多级钻孔结构成孔,如采用Ф133-Ф114-Ф96成孔。 开孔Ф133mm,下Ф127mm井口管,换Ф114口径钻进,穿过采空区后下入Ф108mm套管(或下飞管)封闭,换Ф96mm口径钻进至终孔,从而满足招标文件对口径的要求,封孔时套管或飞管不得拔出。 施工中如果以Ф114mm开孔,Ф96mm钻进时偶遇采空区,则需首先钻穿采空区,然后用Ф114钻头扩孔至采空区底部2m左右,下入Ф108mm飞管隔离采空区,再换Ф96口径钻进至终孔。飞管长度要大于采空区高度4-6m,飞管安装要求是保证采空区下部有2m,上部不少于2-3m。 4、应对涌水时的技术措施 在钻进过程中,发现漏水或涌水,要及时采取堵漏措施;每一层段钻穿后,要及时注浆或下入套管。 4.1对于严重漏水或涌水的破碎坍塌孔段,煤系地层,要下入套管;下入套管后要及时固井,按规定操作,保证固井质量。 4.2套管下入的深度和长度要科学合理 为预防煤矿开采后,地层应力释放,扰动范围较大,引起塌陷,套管除隔离煤系外,还应隔离上下扰动地层。 5、钻孔护壁堵漏 非固结硬化的堵漏浆液 这类浆液大都是各种类型的泥浆,加有惰性充填材料的泥浆,主要用于轻微漏失。 ①稠泥浆。稠泥浆静止时,岩粉和粘土沉淀,堵塞漏失通道,减小或消除漏失,一般需静止沉淀一天以上时间才能有效。 ②高粘高切低密度泥浆。用优质膨润土造浆,加增粘及降失水用高聚物,以致密坚韧的泥皮封闭微裂隙。 ③冻胶泥浆及其他结构,泥浆。泥浆中加入水泥、氯化钙、水玻璃等结构形成剂,配成的高粘度冻胶状膏浆,静止后能形成强度不高的凝结物,以减小或消除漏失。 ④聚丙烯酰胺泥浆。利用未水解聚丙烯酰胺起完全絮凝的原理,以絮凝物堵塞漏失通道,从而减小或消除漏失。 ⑤加有惰性充填材料的泥浆。泥浆中加入各种形状的惰性充填材料,以充填材料堵塞漏失通道,从而消除漏失。 典型堵漏泥浆配方 浆液配方为:聚丙烯酰胺1%~1.5%,水泥0.75%~1.5%,贝壳渣3%~5%(其中0.075~0.5mm占20%,0.5~5mm占20%,5~15mm占60%)。200万的聚丙烯酰胺、三氯化铁、乙二醛作交联剂与水泥浆混合进行交联堵漏也获得明显效果。 6、破碎带复杂地层护壁堵漏措施 (1)钻进护壁、冲洗液量: 地表第四系地层必须用优质泥浆钻进护壁,进入基岩地层后采用植物胶低固相泥浆或无固相化学冲洗液钻进, 植物胶低固相泥浆或无固相冲洗液的性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调节,与清水相比有较好的携带岩削和悬浮岩削的能力,它可在孔壁上形成薄膜而起护壁作用。该冲洗液主要用于裂隙^发育和易坍塌的破碎带复杂地层,特别适用于绳索取心钻进。冲洗液量可由下式估算: Q=3.14m(D2h-h2)v/4 m3/s(m―由于孔径不规则,上返速度不均匀的系数,一般取m=1.03-1.1;Dh―最大钻孔直径或孔口管内径,m;d―钻杆外径,m;V―上返速度,一般取0.5-0.8m/s;Q―冲洗液量,m3/s)。 施工区内由于构造影响,遇破碎带地层坍塌严重时,需用速凝早强地勘水泥进行封堵后(水灰比0.5~0.6),或配合套管护壁钻进。 遇破碎坍塌地层,需使用护壁防塌泥浆钻进,护壁防塌泥浆配方为:10-15%钠土 + 2%高粘防塌剂+ 2%广谱护臂剂+ 2%硫化褐煤树脂。性能:比重1.1-1.15,粘度24-28s,失水量小于12ml/min。 (2)保证岩矿心采取率的措施 采取正确的钻进取心方法和取心工具,使用合格的金刚石绳索取心钻具,控制和限制回次进尺、转速、钻压,以提高并保证岩矿心采取率。 本项目要求,一般岩心采取率不低于70%,在矿层上下3m-5m的顶底板岩心采取率及矿层采取率不得低于80%,对厚度较大的矿体,要求连续5m-10m段平均矿体采取率不低于80%。施工工程中,若遇上回次矿心采取率达不到80%,下回次进尺必须减少,一般控制在0.5m左右,并相应检查取心钻具,调整钻进参数。若矿心采取率在两个回次内均未达到80%,必须补采,并准确丈量孔深,报表登记。 (3)保证钻孔轨迹的措施: 钻机地梁摆放水平周正,钻机安装稳定、牢固,保证钻机立轴方向与设计一致。 在岩石换层或软硬不均时,及时调整钻进参数,如采取轻压慢钻方式,在进入下层1.0m之后,再采用常规钻进参数。 使用XP-2测斜仪器按要求及时测斜,斜孔深度大于100m的钻孔,每50m测斜一次,在开钻后25m时需加测一次弯曲度,以测斜数据验证钻进参数,指导钻进。依规范规定,斜孔钻孔顶角的最大允许弯曲度在100m间距内不得超过30。 钻孔顶角的最大弯曲度随孔深可累加计算。 (4)原始班报记录必须专人填写,做到及时准确、详细、整洁,每天核对签字,发现错误及时修正。岩矿心采取之后,在岩心箱内要严格按顺序整齐摆放,及时编号,不得重复编号,按每回次填写岩心票做好岩心隔离,以便编录查对,岩心箱应用红漆标识,并将岩心箱存放在防雨帐篷内,钻孔结束后及时移交入库; 所有测量工具如测斜仪、钢尺等在进入现场前应校准并标识;每100m丈量钻杆一次,孔深误差率控制在1‰以内,若超差应进行处理,见矿前必须进行孔深测量;井深验证时,钢卷尺经检定合格,其刻度准确、清楚、丈量机上余尺时应停止立轴回转,基准点必须一致。 7、确保封孔质量的措施 封孔质量与采空区的施工质量同等重要,若封孔质量差,采掘作业到施工孔位时会与采空区或含水层构成水力联系,造成淹井事故。 钻孔结束后应按地质封孔设计书要求及时用P0 32.5R及以上标号合格水泥封孔,泥浆施工钻孔应清洗干净井壁后在封孔,封孔水泥要搅拌均匀,水灰比小于0.6;封孔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泵送注入水泥浆的方法,注浆过程不能中断;用套管护壁的钻孔,应先封好套管下部各封闭段后再起拨导管,封孔过程中,严禁弄虚作假。封孔完成后应填写封孔记录,并在孔口留下水泥桩标识。 钻孔结束后三天内,根据档案管理要求,填好钻孔技术档案。 严格按照钻探工程六项质量指标检查验收,对质量问题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但孔斜及其它质量问题不允许钻孔终孔后补救,否则,造成废孔时须重新施工。 8、资料成果保护措施 本工程资料成果保o为钻孔资料、岩心保护等。 8.1加强相关人员对地质钻孔资料、岩心等资料成果保护的教育,增强规范性认知。 8.2钻孔施工严格按《岩心钻探规程》进行,确保各工序质量合格。 8.3钻孔施工工序参照《地质勘查钻孔质量管理要求及质量检查、验收标准》进行。 8.4做好岩心保护工作,及时入箱按顺序编录,保证岩心及时入库保管。 地质钻探论文:复杂地质条件下钻探卡心与取样技术 摘 要:在钻探工作中,遇到相对比较复杂的地质条件是比较常见的情况。而且获取相应的岩石样本是钻探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因为这些岩石样本,包括岩石的碎屑或者是岩心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久而久之,获得矿物样品成为钻探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南北方地质差异相对较大,无论是从地形还是地貌上都有本质的却别。因此,钻探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对此,应用钻探卡心和取样技术是保证钻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关键词:地质条件;钻探卡心;取样技术;研究分析 现如今,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逐渐融为一体,所以,在进行钻探工作中,更多地是对地质条件进行保护。为了充分地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钻探卡心与取样技术逐渐广为应用。在现有的取样技术的基础上,技术人员经过努力研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技术条件。在多种地区进行钻探工作时,都采用钻探卡心和取样技术。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新疆地区和北京地区。只有高质量的钻探工作才能够保证对岩石矿石样本研究的准确度越高。因此,促进钻探卡心和取样技术的高效发展成为现如今钻探领域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1 地质工作对钻探岩石样本的基本要求 由于钻探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无论是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还是所用钻探机械设备的质量都应该达到规定的标准。高质量的设备是提升钻探效率和安全性的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地质工作对岩石样本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岩石取样的过程中,采取率就是工作人员必须重视的内容之一。因为岩石样品的采取率直接影响到以后物理实验或者是化学实验的精准度。不仅如此,岩石样本本身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因为,岩层结构本身是固定的,只有相对比较完整的岩石样本才能够给研究人员提供相对比较明确的信息,进而使得地质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样品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谓的代表性就是指岩石是些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地区或者是一定范围内岩石的特点。通过对样品的成分进行测量,可以直接断定这一地区岩石的特点。最后,钻探样品所处的坐标应该具有一定的精准性,这也是比较重要的特点。 2 比较常见的卡心工具 由于钻探岩石样本仅仅依靠人力不可能实现,因此需要依靠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机械设备来对岩屑进行充分采集。一般来说,选择适当的卡心可以降低钻探的难度,提升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工作人员要保证卡心工具和岩石的性质达到一致。工作人员要注重岩石拉断工作的操作方式和时间。常见的卡心类型有三点:第一是内槽式。第二是外槽式。第三是切槽式。在对这三种卡心形式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主要应该以钻探地区的地质条件为依据。 3 卡心工作失败的原因分析 在具体的钻探工作中,卡心失败现象也比较常见(图1为几种不同类型的卡心),主要原因如下所示:第一,a种类型的卡心主要是以小块岩石的钻探为主,卡心卡簧的直径和岩心相比相对较大。所以在遇到破损程度相对较大的岩石时,卡心工具就会出现严重地破损现象。第二,b种类型的卡心出现失败现象的原因主要应该归结于岩石的坚硬程度。如果钻孔径超过的规定范围,卡簧会出现缠绕岩心的状态,无法实现拉断操作的正常进行。第三,c种类型的卡心失败主要是岩石表面存在厚度较大的包裹层,而且岩心的凸凹程度不均匀,所以直接影响到卡心的操作。第四,d种类型的卡心出现失败现象的原因出现在卡簧上。其刚度和孔底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大,卡簧和岩心的契合程度就相对较低。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各种不同类型卡心工作出现失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后,才能够根据不同的岩石特点选择相对比较合适的卡心类型,保证钻探工作能够高效进行。 4 获取孔底岩屑的技术分析 4.1 钻进过程中获取岩屑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 钻井股从横中获取岩屑在地质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钻头破碎岩石的岩屑能直接表现出孔底岩石矿物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如果是无岩心钻进操作,所收集的岩屑将成为获取孔底地质信息的重要依据;钻进过程中收集的岩屑还能直接减少孔内岩石粉末堆积事故的产生,是净化泥浆、降低投入资金的重要手段。收集岩屑的方法主要有地表法和孔底法两种。通常情况下石油钻井以地表岩屑录井方法为主,而孔底法主要运用于地质岩心钻探过程中。 4.2 获取孔底岩屑的方法 第一,全孔反循环法。在收集空地岩屑的过程后中,通常要将钻进过程中产生的岩屑引入到岩心管中,在满足以上条件后,空地岩屑的可靠性与孔内流体的循环方式存在紧密的联系。如下图2所示,a、b、c代表的是全孔反循环法,d代表的是孔底局部反循环法,I代表的是风管,II代表的是气水混合物;III代表的是岩粉收集器;IV代表的是岩心管;1代表的是喷嘴;2是负压区;3是分流管道;4是岩心管;5是滤网;6是管;7是岩屑收集桶。图2中a、b表现的是全孔反循环采集孔底岩屑方式,a中主要使用沉淀法,利用沉淀法将孔底岩屑统一置放在取样管中,起钻开始后将其带到地表位置。b方法在要求工作人员在取样管以上位置添加螺旋叶片,利用携带岩屑的流体在离心力作用下将岩屑分离出来,并利用沉淀法将其聚集在样品管中。全孔反循环的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紧闭孔口,由于该方法具有结构复杂等特点,导致施工过程复杂,难以顺利开展。 第二,孔底局部反循环法。该方法以喷射式孔底为主,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岩心的完整性,能同时满足破碎'脆弱性'坚硬性演示的取心钻进需求。该方法示意图如图2中d所示。孔底局部反循环法的缺点在于反循环的效率越低岩屑运移的总量越少,冲洗液中岩屑的浓度越低,反循环的效率越高。因此该方法通常不用在钻软和中硬岩石和岩粉的钻探采集过程中。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地质钻探工作中,尤其是在地质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下,选择科学合理的钻探卡心以及先进的取样技术是尤为重要的。不仅可以促进钻探行业的高效发展,还可以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取样技术进行全面地推广应用。进而提升岩石样品的研究力度,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地质钻探论文:刍议如何加强煤田地质钻探过程的质量控制 摘 要:煤炭行业的发展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的建设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煤田地质钻探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标准,下面文章针对如何加强煤田地质钻探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并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煤田;地质;钻探;质量;控制 引言 煤田地质钻探作为煤田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将对整个煤田地质工程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根据煤田地质钻探规定,在进行钻探施工前必须针对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要求进行有效的运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改善钻探施工方法,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煤田地质的施工质量及服务质量,更能为其整个煤田地质工程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 1 钻探质量的保证在于夯实质量管理基础 1.1 把握钻探施工的基本特点 在煤田地质钻探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施工技术则是金刚石绳索取芯技术。它能在钻取的过程中将其取芯管放置到煤层最深处进行钻探,进而确保取芯工艺的完整性。煤田地质钻探施工的特点有:一是钻机主要是单机作业,质量管理要扎根机组;二是钻探机械动力包括液压钻机、变量泵,柴油发电机组,旋流除砂器,金刚石绳索取芯钻具等,施工技术比较复杂;三是施工中必须依靠钻塔,其架设在钻场或井场上方,配合钻机绞车进行升降钻具。质量管理是钻探工程项目成功的保障。一个钻探机组要保证钻进的质量,必须针对钻探的特点,开展质量管理。 1.2 以人为保证本质量培训 质量管理是煤田地质钻探的基础,也是确保整个施工作业流程能够顺利完成的可靠保障。所以在煤田地质钻探过程中,必须将质量管理贯彻于始终,通过加强对质量管理的认识,来有效的完成煤田地质钻探的每一道施工工序,以人为本加强质量传宣教育活动,对于煤田地质钻探而言,人在其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将对整个煤田地质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在人员管理上可以通过培训、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员管理意识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在实际煤田地质钻探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人员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这样不仅仅可以有效的提高作业能力,还能从根本上保障期质量。 1.3 重在基础设施建设 在煤田地质钻探施工中,使用大型钻探机械和设备较多。钻探设备管理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钻探需要购置或安装的设备。实现绳索取心钻探的主要技术装备包括:要有性能良好的钻杆、取心用的双层(或三层)岩心管、绳索打捞器及附属工具、对岩层适应性强的金刚石钻头和性能良好的钻机和泥浆泵;二是为保证设备的完好和机械的正常运转所必要的维修。研究表明,质量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经济关系事半功倍。所以要实现勘探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投入方案的优化以及质量投入方向的合理的选择。设备也是有寿命的,且会产生故障,容易产生机械伤害。我们一方面强调操作人员必须按规程操作;按正确方法和工艺要求,保证质量;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保证钻探质量;加强设备的维修和管理,保证钻探设备的完好率,使施工设备能发挥其质量的保证作用。 2 钻探质量的保障 2.1 进行施工中需要把握基本 对于煤田地质钻探队伍来说,其具有的特点如下:其一,钻探的机械主要是进行单机作业,因此,在进行质量的过程中需要扎根于机组;其二,在钻探机械的动力方面主要包含了变量泵;液压钻机等等,其施工的技术相对复杂;其三,在进行钻探施工过程中,必须依靠钻塔。作为钻探工程的保障――质量管理就需要针对钻探的实际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质量管理。 2.2 质量控制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机械设备的使用对于煤田地质钻探来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钻探施工中对于机械设备的使用及购买等情况。在煤田地质钻探过程中必须使用到大型的机械设备,这就需要依据实际施工作业情况合理选择恰当的机械施工设备,这样不但可以保障其质量,还能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用途,减少其磨损程度。二是在正常使用过程中要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实践表明,定期对其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检修,可以有效保障机械在运转过程中的正常使用,还能从根本避免因机械设备问题而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 2.3 做好钻探前期的基础工作 在进行一系列煤田地质钻探工作前,必须要进行实地考察,针对钻探环境及周边的施工作业情况进行合理分析,这样才能对钻探管道、电缆等比较详细的情况有所掌握,能够有效预测出煤田地质在钻探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及问题。通过专家小组成立专项责任人来完成钻探前的基础工作。掌握钻探信息及相关数据资料,使得钻探工作可以正常有序的开展。 3 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 在煤田地质钻探过程中,必须采取专业的发展眼光去看待问题,并加以解决。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在煤田地质钻探中应用的也越来越广泛,煤田地质技术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下面针对目前煤田地质勘探技术所具有的几种优势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总结,如下: 3.1 开发井下勘探技术 根据国内外资料,落差小于5m、长度小于150m的小断层及小型褶曲,很难用地面勘探方法查明。因此,国内外普遍认为,应在采区开采前,在井下开展采区勘探或工作面勘探,其方法包括矿井物探和沿煤层钻进。显然,煤矿井下物探技术将大有作为,是一重要发展方向。 3.2 发展水平钻进技术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层出不穷,煤田地质钻探技术为了有效保障其质量,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采取了新的水平钻进技术,将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引入其中,从而实现了水平钻进的大跨越。不仅仅可以在深层地下进行煤层钻进,还能够沿着某种垂直角度进行水平轨迹的煤层钻进。 3.3 研究动态地质勘探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煤田地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在进行钻探过程中必须时刻监测其发展趋势,依据实际变化分析数据的变化情况。尤其是针对高产量的煤田地质钻探而言,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将影响到整个钻探工程的质量。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对煤田地质勘探技术有一个动态的了解。 3.4 加快发展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建设。尤其是对于工业而言,将其信息技术引入其中在分布式处理、工作站、人工智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煤田地质钻探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更是提高了信息数据的稳定性及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质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煤田地质钻探过程中,必须加强质量控制,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相关人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安全意识贯彻于整个煤田地质钻探过程中,从而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促进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造福于人。 地质钻探论文:地质钻探技术与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当前的钻探技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其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建议重点工作应当提升钻探的效率。为此,结合相关工作经验,探究了地质钻探技术与应用的相关课题。一方面可以与同行进行有关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希望得到相关读者对研究不足的批评和指导。 关键词:地质钻探技术;地质工程;反循环式钻探技术;绳索取心钻探技术 地质钻探技术属于学科技术,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在中国,地质钻探技术发展历史很久远,很早以前就开始大范围的应用。我国土地辽阔,矿产资源种类很多,储量也是巨大的。我国的领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拥有大量的资源,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更加注重地质勘探工作,积极开发矿产,更好的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从而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最近几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这也带动了工程地质钻探技术的深入发展。就如今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支撑的,现阶段,大部分处于浅层而且易开采的矿产都被开发了,余下的都是处于深层、地质复杂、很难开采的矿产资源,或者是开采难度非常大的矿产,在探测开采这类矿产资源时,不但要根据有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实地研究和实验钻探技术。这就对地质钻探技术工艺和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提高地质钻探技术的应用效率,确保钻探技术的安全使用,合理控制实施钻探技术时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地质钻探的质量。 1 简单概述地质钻探技术 在人们的生产活动当中,很多方面都会应用到地质钻探技术,例如勘察矿产资源以及收集地质状况信息等等。对于岩土工程勘探来说,地质钻探工作是很关键的一部分。钻探工作的施工过程,会受到钻探技术、钻探设施以及钻探工艺的重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述因素决定了工程的工期以及质量。在钻探作业的事前准备阶段,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合理的选择施工设备,同时还要应用最新的钻探技术以及工艺流程,这样有利于高质量的完成钻探技术。在具体实施地质钻探技术时,经常会遇到复杂的地质条件。举个例子,某些地层取芯很困难,取芯钻探之中孔壁不是很稳固,钻孔漏水或者是渗水,这体现出钻探技术在施工时常见的问题。如果钻进中孔壁时,稳定性达不到要求,就会导致成孔十分困难,钻进不能很好的运转,取芯成为一个难题,岩芯的采用率不能满足地质的需要。所以,为了提高岩土工程勘探的质量,必须要重视地质勘探取芯率和钻孔成孔这两个方面。 2 钻探技术在地质工程当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的领土大国,拥有众多的人口数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导致矿产资源的紧缺,这种情况会给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收入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以及政府的更多关注。中国通过有关的文件,进一步规定了地质工程工作,同时也明确了此项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最为关键的任务是“突出能源矿产勘查”和“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在地质工程领域,政府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不但有正在实行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金,还有刚刚开启的地质勘查基金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基金。在部分地区,还存在地方和个人寻找矿产资源的现象,并且这种势头一直不减,愿意在这个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最近几年,地质工程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地质钻探作业的工作量也持续上升,在个别省份地区,钻探作业工作量年均超过了几十万米。通常来说,钻探项目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分别是中央财政补贴、地方财政补贴、省资源补偿费、国土资源大调查、市场项目以及矿产资源补偿费等。随着钻探工作量的不断上升,对于钻探技术和钻探设备有了更多的需求。对于我国目前来说,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地质钻探技术符合国内现阶段的实际环境。就现如今来说,人们所面临的新情况,就是探索地质钻探技术如何才可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3 目前工程地质钻探技术的运用情况 世界上有很多发达国家拥有最新的钻探技术,和他们比较起来,我国的工程地质钻探技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利用钻探技术进行施工时,经常会用到的岩心钻机是立轴式的,这款机型设计完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而就目前来说,主要是应用从国外进口的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现阶段,中国也开始进一步研究开发此类产品,并且投向了市场,不过却还没有实现大范围的推广使用,目前的市场上仅有很少的钻机具有钻深的功能,相关的市场还有待成熟。从钻探工艺的角度来说,有不少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案仅仅在小范围内适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 3.1 反循环式钻探技术 对于地质钻探技术来说,反循环的钻探技术属于目前比较新的钻探技术。地质钻探界将反循环的钻探技术看成是钻探技术的重大变革。反循环钻探技术包括水利反循环以及空气反循环,这种技术可以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在一个钻孔中应用一套钻具,进行钻进的转换。其中空气反循环具有较高的效率且不需要较大的成本,主要适用于干旱的地区。而水利反循环在取芯方面比较好,及时的判层有利于节省时间。在实际操作当中,可以结合地层的现实条件,将两种钻探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也可以单独的使用空气反循环钻进或者是水利反循环钻进,其对于国土资源调查来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利用空气反循环取样钻进这个办法效率是很高的,且不需要太多的成本,不过就目前来说,这种方法并没有被有关的地质工作人员所认可,因此也不可能大范围的推广开来。现阶段,在运用地质施工钻探技术时,所采用的某些技术还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由于我国目前地质工程当中,钻探技术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地质工程钻探工作的效率以及效果都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台月效率不高,在某些复杂地层进行钻进时,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缺乏对深孔进行钻进的能力,钻进的成本很高等。由于存在上述这些问题,就导致钻探技术应用在地质工作当中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2 绳索取心钻探技术 绳索取心这种钻探技术不提钻取心,它的工作原理是:用岩心管填满岩矿心,或者是在岩矿心发生堵塞时,不必把孔内的钻杆柱提到地表,而只需要通过专用绳索和打捞工具将岩矿心的容纳管从钻杆柱里取上来。在具体的操作当中,钻头仅仅是在需要更换或者是检查磨损度的时候,才有必要将钻杆柱全部提升。绳索取心钻探技术可以缩短升降钻具的时间,从而为纯钻进争取了更多的时间,从而使钻进更有效率。同时,还可以降低钻探机械的升降系统磨损以及动力损耗,也可以减弱升降钻杆柱冲洗液给孔壁带来的冲击,从而保证孔内的安全性。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这个办法应用在很多方面,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普及开来。虽然液动锤钻进这种手段有很多优势,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不过这种手段如果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使用,钻具的寿命和可靠性存在问题,从而会影响到钻探现场勘测和施工管理水平,因此,在地质工程钻探当中,很少应用这种手段。在钻探时,更换钻头有很好的效果,不过在实际当中,运用的也不多。 4 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飞速发展的状态,中国现阶段所拥有的钻探技术,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也逐渐的显现出来。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想要在地质钻探技术方面获得突破,最关键的就是提高钻探的效率。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在地质钻探施工当中,通常都会使用金刚石绳索钻探取心法,因此我国也需要加大推广以及普及的力度,同时,针对那些不同的使用条件和不同的地层勘探技术,也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对于中国来说,需要积极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地质工程钻探技术的先进理念,只有这样,我国的地质工程钻探技术才能跟得上世界的发展潮流,进一步的发展下去。 地质钻探论文:地质钻探工艺技术中的安全与生产管理 【摘 要】我们国家自加入世贸以来,经济社会进入到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地质钻探行业也随之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是安全和生产管理两个方面,安全隐患重重、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加强地质钻探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本文就目前我们国家在地质钻探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质钻探存在问题;改革措施;施工管理;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生产必须安全’这是任何生产管理都必须放在首位的工作。在地质钻探工作中,就更加需要做好安全工作,这样才能把地质钻探工作顺利展开。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地质钻探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很多时候为了提高地质钻探工作的效率,逐渐放松了施工中的安全与生产管理力度,使地质钻探施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严重问题。进而影响了地质钻探行业的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一、目前国家地质钻探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钻探工艺问题 钻探工艺问题在地质钻探施工中,需要根据岩石性质和地质设计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钻探工艺,比如金刚石钻进、钢粒钻进、以及合金钻进工艺等。同时还要结合岩石可钻性的等级来选择钻头结构类型、钻进方法、钻进技术参数、以及钻进时间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质钻探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地质钻探工作中,在钻探工艺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地质钻探的正常施工。 2、人力资源问题 人力资源问题是地质钻探工作中客观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地质钻探施工队伍里,施工人员大多都是从农村临时招来的农民工,本身的素质就很低,更谈不上有什么好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也没有进行有效专业知识培训,招来就直接上岗工作。在这样的施工工作下,给施工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到地质钻探工作的好坏。同时再由于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不到位,致使施工人员没有责任感,在施工过程中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弄虚作假、谎报进度的现象比比皆是。 3、机械设备问题 地质钻探工作是必须用机械设备才能进行的,机械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钻探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我们现在使用的设备与发达国家比还很落后,还缺少计算机控制设备,这样就无法实现地质钻探施工的自动化及智能化,阻碍了地质钻探工作的发展,也与发达国家的地质钻探施工技术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地质钻探工作改革措施 1、加强地质钻探工作施工现场管理 1)、现场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安全要真正的做到安全施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我们要建立、健全我们的各项现场安全施工的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制。其次我们在施工现场要设专职现场安全员,这个安全员很重要,他要时时掌控整个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对人员的安全施工、设备的安全使用、现场用电的安全管理、等,而且还要经常监督、检查各级负责人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否真的落实。 2)、施工质量管理 在地质钻探施工现场要设立专职的、有高素质的质量检验员,制定严谨的质量检验制度,要求检验员在施工现场在质量的管理上要有认真仔细、严格审查、按标检测、坚持原则的质量管理意识。对现场施工中各项要求标准,严格把关逐一检验;同时还要对施工各项质量,按照设计的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对工程进行质量检测,一定要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3)、施工监督管理 我们施工除了我们本身施工企业自己在施工中的各项管理外,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还要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我们要找一个管理信誉好、水平高、专业强的监理公司,好在整个地质钻探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高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监理人员,对工程的现场管理、沟通合作、施工技术、安全管理、质量监督、工程验收、全局控制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科学的监督管理,而确保整体工程的工期可以按期完工,质量达到优秀。 2、建立地质钻探施工的安全生产体系 要想建立地质钻探施安工安全生产体系,关键是要保证钻探施工的各个环节有全面完善的制度可依,具体有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1)要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在地质钻探施工中。需要结合国家制定的相应法律法规,并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和特征,不断优化和补充安全管理制度,为安全生产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 2)要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地质钻探工作是一项相对比较危险的工作,各职能 部门以及管理人员要加强思想上的认识、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在设计规划、施工作监、以及后续维护阶段贯彻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把安全规范落到实处; 3)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在地质钻探施工中要把安全责任落实剜个人,培养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施工的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3、施工队伍人员管理 由于地质钻探施工中的工序比较复杂,工程规模较太,任务相对比较繁重,因此需要具备足够数量的人员来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工。一般在地质钻探中需要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监督人员、以及设备维修人员等,人员数量和种类比较多,因此在生产管理中需要首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要确保相关人员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对于一些新员工要先进行岗位培训再上岗。首先要对施工人员从个人素质到施工技术,从个人管理到团队配合等方面由浅到深、有易到难,逐步的把我们的施工队伍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化的、高技术的、高素质的一流施工队伍。对于目前我们普遍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一现象,一定要坚决禁止,因为施工人员安不安心工作,是直接影响工程整体进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4、机械设备管理 地质钻探施工中,机械设备的质量与钻孔的数量和质量、花费的成本、以及施工的效率等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要对机械设备加强管理。在机械设备的选购上,要在预算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选择一些高质量、高性能的钻探设备,既能保证工程质量,也能提高施工效率。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避免造成机械设备的损坏。同时,还要注重对机械设备的维修和养护,保证时刻处于完好状态,避免影响工期。 5、钻探工艺管理 在地质钻探施工生产管理中,要加强对钻探工艺的管理,保证钻探工艺符合施工的要求,能够确保施工的质量。具体说就是要严格施工操作规程,选择合适的钻进技术参数,提高钻探的工艺方法,保证钻探施工的安全。 结束语: 地质钻探是一项比较复杂繁重的工作,对质量和安全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安全生产和管理。针对当前我国地质钻探行业存在的问题.相关单位和部门必须要加强认识,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和解决,促进我国地质钻探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