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是检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方式,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的具体体现,电子政务是一种更高效的资源共享。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虽然在政府管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历史性,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分析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提高管理水平是值得探究的问题。现将自己的一些初浅认识分析总结如下: 1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分析 1.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法律支持 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在政务管理中的运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工作效果,绩效评估的机制体制建设远落后于电子政务的发展速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致使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其主要原因是电子政务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必要的经验作为基础,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来源和基础不足。而我国在这方面和其他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对绩效评估的重视不够,加大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建设的难度。例如因政务信息开放制度不健全,信息者就必然承担着很多的潜在风险,为了规避风险,政务信息的人往往谨慎信息,公众也慎重留言,无法实现有效的互动,影响工作质量。 1.2绩效评估力度不足 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缺乏正确的认识,绩效评估工作过于单一化,多是上级对下一级行政部门的评估,大众参与度低,绩效评估结果很难真实的反应政府的工作情况;对绩效评估的意义和作用缺乏全面的了解,只把评估当作是对工作业绩的总结,按时填表,敷衍了事。评估人员缺乏专业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结果缺乏科学性,盲目跟风,不利于政府工作的改进,政绩评估形式化。 1.3评估缺乏实效性 很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处于无序状态,起不到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作用。对绩效评估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偏重于一些优秀网站的排名,忽视其他网站的情况,更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激励和监督,对评估指标体系和权重等细节问题没有解释说明,更没有提前告知评测的时间,对方不知道自己被测评,无法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完善,失去了绩效评估的真正意义。 1.4关于政府的服务意识的评估有待于完善 在电子政务背景下,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提高,但在政府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中,对政府的服务意识的评估却被忽略,公众的积极性被抑制和扼杀,尊重并重视公民的参政议政权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应把建立和谐的公民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纳入工作的重点,但是,在绩效评估中,无论评估的标准还是权重分配,依然以政府政务信息的公开程度为主,对利民便民等的关注度不足。 2科技管理策略 2.1加大科技管理力度,完善评估内容 通过多种形式,加大科技管理力度,在社会大众、政府单位以及工作人员中大力宣传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理论,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对政府管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了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内容,并且对绩效评估有更全面、更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绩效评估意识,为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重要支撑。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内容,加强对政府政务信息管理水平、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设施建设以及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等方面的评估。根据地方政府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发展需求的评估内容,发挥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积极作用。 2.2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法律法规 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相关法律建设,解决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发展速度慢的问题,逐步实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和法制化。重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使相关的法律法规更符合我国国情,加速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立法进程。学习和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建设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选择吸收,构建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立法体系,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提供法律依据。 2.3加强信息安全的科技管理 电子政务具有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在电子政务中,数据是主要内容,一旦数据被窃取或是恶意篡改,将造成严重后果,基于此,我们应树立数据保护意识,掌握信息安全常识,控制物理访问,严格防范外界人员直接和存有重要信息的主机或是存储设备等接触或直接进行操作,严格数据的逻辑访问控制。对没有进行工作的服务器端口,要及时关闭。做好身份识别和访问权限的设定。对于信息的接收,要设置加密或解码。并做好数据的备份,以防数据丢失或被删除时对数据进行恢复,确保系统的健康工作。做好计算机的维护与保养,要购买先进的杀毒软件定期给电脑杀毒,防御潜伏的各种计算机病毒。运用“云”技术,制定相同的虚拟终端,防止“本地化”操作,减少数据的意外损失。 2.4构建“互联网+政务” 绩效评估体系,重视主观定性评估构建“互联网+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做好定量评估,绩效评估仅凭数字是远远不够的,通过SERVQUAL量表得出的结论只有通过主观定性评估才能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互联网+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应该以SERVQUAL量表定量评估为出发点,根据定量评估结果,组织“互联网+政务”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进行内部定性评估,具体流程是“认识问题→思考问题→找寻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办法”,这里建设者评估属于自我评估的范畴,而管理者评估属于上级评估。定性评估的关键在于通过SERVQUAL定量评估的结论,将其中较低的得分点进行归因,技术原因交由建设和运维者进行自我评估,管理原因交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上级评估。通过这两项定性评估,不仅要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当遇到本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需争取更高级别决策部门的支持。在完成平台升级和管理完善方案的制订后要着力予以实施,并将其作为下一轮绩效评估的起点,从而实现不断改善的目的。 2.5建立信息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将全国各地的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各级政府需要时可直接从大数据平台上调取,既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收集,又降低了因数据流转而失真的风险。在保证信息安全、真实、可靠的前提下,通过与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模式使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资源信息得以丰富,共享政务数据的同时,呼吁和引导社会组织与政府实现数据共享,形成大数据的开放格局,为打造大数据施政平台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支撑。 3结束语 电子政务是政府工作的新模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现状分析和管理研究是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法律支持、绩效评估力度不足、评估缺乏实效性、关于政府的服务意识的评估有待于完善等方面分析了绩效评估的现状,通过加强科技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完善评估内容、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安全的科技管理、构建“互联网+政务”绩效评估体系,重视主观定性评估、建立信息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等管理策略,加速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进程。电子政务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我们加强评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增强职业责任感,为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的积极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凯悦.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发展及借鉴[J].人才资源开发,2018(14):32-33. [2]范学锋.我国电子政务PPP模式发展研究述评[J].智库时代,2018(26):285. [3]郑娅.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6):87. [4]谢金波.科技创新推进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运行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02):39-40. [5]李晓铭.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策略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3):92. 作者:谢金波 单位: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
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探析:东北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摘 要: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东北地区城市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日趋恶化的难题。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加强城市绿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加强城市生态修复,提高东北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东北地区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东北城市;环境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东北城市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近年来,东北地区土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为主,耕地大量减少,人地矛盾突出。东北地区的部分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呈现出“边建设,边破坏”的特征,甚至建设赶不上破坏。 1.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退化难以遏止 水生态平衡失调愈演愈烈,以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湿地破坏最为典型,干旱地区绿洲和植被日趋萎缩,灾害日益频繁。由于过度砍伐,可供开采的森林资源濒临枯竭,森林的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有增无减,部分城市已经饱和,甚至黑土资源都受到侵蚀。部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大量珍稀濒危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大庆市原来的湿地资源很丰富。由于油田的深度开发,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大量的湿地被开发利用,许多湿地变成了泥浆地、排污池、废水排放池,土壤、植被及湿地水体的污染加剧,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在逐渐减少,湿地萎缩,功能丧失。 2.区域性水污染严重 水污染程度加剧会导致水体中和周围地区动植物大量死亡,使水域生态物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进一步降低水环境容量。水污染也直接减少了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数量,导致水质型缺少。有的地区河流严重污染,使流域附近居民陷入守着河流没水吃的窘境。2010到2012年三年间,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持续增加,增加量都在2000万吨以上,黑龙江省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5792万吨,增幅为16.6%;辽宁省2011年比2010年更是增加了16387万吨,增幅为23.2%,虽然在2012年有所下降,相比2011年的增加量16387万吨而言,降幅较小。2012年,东北三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67663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6%。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大于100万吨的省份有10个,黑龙江省排在第3位;全国氨氮排放量大于10万吨的省份有11个,辽宁省排在第10位,同时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石油类排放量上,排在第3位。 3.城市空气污染危害严重 从总体上看,东北城市空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北地区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上升,使得汽车尾气正在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新型“罪魁祸首”,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2013年底,哈尔滨市民用车辆比上年增加12.4万辆,总量达到142.2万辆,比上年增长9.5%。其中,汽车总数突破百万辆,达到100.5万辆,同比增加11.2万辆,增长12.6%。哈尔滨市整治大气污染压力最大,提出2017年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要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10%。目前,哈尔滨市建成区将不再审批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钢铁、建材、焦化、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化工等高污染项目,现有的项目也要逐步向外转移。 4.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越积越多 2012年,吉林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差距明显,一半城市的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吉林市和白山市却低于50%;辽宁省的鞍山、抚顺、本溪和丹东更是低于30%,超过90%的只有沈阳和大连;黑龙江省相对其他两个省份要好一些,只有双鸭山在50%以下,其他城市都在70%以上。除工业固体废物外,生活垃圾也是固体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东北城市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多,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由于处置能力有限,很多城市并非是对垃圾进行处理,而是堆放垃圾。大量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这些废物经过雨雪淋溶,可溶成分会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或随水从地表向下渗透,向土壤迁移转化,富集有害物质,使堆场附近土质酸化、碱化、硬化,甚至发生重金属型污染。这些有毒物质在土壤中发生累积而被植物吸收,毒害农作物,威胁人们的食品安全。 二、东北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东北城市的生态环保建设原则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要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整体和谐,又要实现社会文化生态、经济技术生态和自然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城市的和谐。 1.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建立治理大气污染的长效机制 要以增加城市绿地为主构筑城市景观,构建自然生态体系,突出城市特色。绿色植被能够很好地吸附灰尘,吸收有害气体,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城市公园、街道两旁的树木、草坪都可以通过叶片来吸纳烟灰和粉尘。此外,修建屋顶花园不仅能够使建筑物减少紫外线辐射,增加建筑物使用寿命,同样能够起到治理大气污染的作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进行调整,对城市交通格局进行调整。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改变经济增长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引导和限制那些能耗物耗高、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在区域层面上建立大循环模式,即工业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把不同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个企业的能源和原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由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向主要依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转变。 3.注重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安全 从水量、生态栖息地、水质恢复三方面构建水生态安全体系。不仅考虑环境水质标准的限值,更强调从维系水生态安全出发,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从水源地保护区,城市景观水区,水污染总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建设。同时,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防洪抗旱并举,坚持涵养水源、节约用水与防止水污染相结合,市区污水处理厂加大运营力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的供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城市公益设施的配套完善问题。 4.加强城市生态修复,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合理配置资源,禁止乱砍滥伐,不要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最大限度地使物质、能源、信息得到高效利用,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使其在相对平衡状态下持续发展。转变城市管理模式,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东北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建设,发展产业生态学,推行清洁生产,把相关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工业生产园区,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厉行节约用水、用电,可以用自然能源的区域尽可能使用自然能,减少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增强自然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要生态功能区内要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严格控制区内人口增长,保护区内人口在承载力之内;改变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坚持减量化、无害化 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应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处理处置设施进行短期和长期规划。在短期内,使固体废物和垃圾远离城市,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长期,使其远离生物圈,脱离物质循环,坚持永久安全的原则集中处置。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垃圾分类、处置方式,使人们的观念改变并付诸实践。企业投入正常运营后,可实现对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具有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探析:浅谈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园林 【摘 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生态园林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1.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2.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2.1调节小气候 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0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裸露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2.2改善环境质量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2.3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3.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3.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 3.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春天杜鹃花争妍斗艳,夏天槭树与杜鹃乔灌错落有致、绿色浓郁,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秋天槭树叶片转红,在不同的季节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科] 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探析: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博弈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越来越快,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凸显。长期以来,我国的污染防治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而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染的排放量也在逐渐增加,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防治工作需要兼顾和转移。本文就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博弈关系,阐述了城市环境建设的必要性,也对当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措施进行探析,以期得到重视和思考。 关键词:城市环境;生态环境;博弈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不再局限于物质要求,而扩充于精神和身体健康的追求,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与生态的变化。但在追求舒适的同时,又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城市环境建设,只有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才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才能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然而,针对现有环境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及环境污染预防工作并不完善,有待改进。城市环境建设就是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知识,及环境工程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解决和预防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增加城市绿地覆盖面积,提高环境的修复及调节能力,实现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概念论述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生态和环境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形成,是生物及其生存繁衍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并不相同。自然环境的范围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2城市环境存在问题分析 2.1污水处理问题 近年来,工业生产对水质的污染影响不见衰减的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的升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很多城市污水排放仍然不受重视,污水处理设备老旧,处理技术不先进,甚至某些经济落后地区仍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污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放,以及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有毒害物质、抗生素等不同污染的工业废水不经过滤渗入地下等,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城市水源水质下降和处理成本的增加,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2垃圾处理问题 城市垃圾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大幅度增加。对于垃圾处理问题,很多城市缺乏无害化的日常垃圾处理。城区堆积的垃圾和废弃物占据空间的同时孳生病菌并且引发环境污染,垃圾处理不及时且不符合无害化的标准,由于技术的原因,很多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还处于实验阶段,时断时开,运行不稳定,处理率极低。 2.3大气及噪音处理问题 雾霾、PM2.5是近年来的热点词汇,标志着大气污染并没有得到良好地控制,并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各城市主要燃煤量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占80%以上,甚至有的城市已经超过90%。许多地区煤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秸秆的燃烧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很多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增加,汽车尾气排放及噪音控制失去了力度,加重空气污染的同时噪音污染日益严重,大规模在建工程项目制造的噪音及空气污染也并没有衰减。大气污染及噪音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2.4城市绿地处理问题 城市绿地包含城郊农田、城郊天然植被和市区园林绿地3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城市发展建设,自然环境被开发利用建设住宅、道路、工厂等,植被不断被砍伐、清除,取而代之的是稠密的人口和冰冷的建筑物,城市绿地逐渐减少甚至不复存在,其环境功能也逐步丧失,环境问题日益尖锐。 2.5热岛效应处理问题 大多数城市建设中,缺少通风廊道或建设不好,城市空气流动性和散热性差,污染气体不能及时排掉,热岛效应严重。改进原有城市建筑,耗费大量资金的同时会造成更多的生态破坏问题,热岛效应得不到良好处理。 3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博弈关系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环境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预防、改善和治理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污染问题来保护生态,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密切联系,城市环境附属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着力点在于保护城市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长远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注重平衡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城市环境建设是具体的治理末端生态污染,改善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环境,从而减少和治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只有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正确科学地处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必然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必然性如下: 3.1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尚未启动,一味地粗线条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健康发展之路,不能体现城市美学,也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必须要建立一个经济持续、生态良好的发展环境。 3.2资源与环境要求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消耗,然而生态环境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毕就面临着资源枯竭。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更是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重大冲击[1]。城市建设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不能得以良好地控制和解决,环境堪忧,城市环境建设迫在眉睫。 3.3可持续发展要求 城市建设是当代人生活的需求,更是下一代良好生活的准备,一味的粗线条城市化建设将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重负,影响人类健康,更让下一代无法生存。因此,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刻不容缓。 4制约和影响生态环境因素指标的解决措施 当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问题关系到人类能否永续存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解决全球化生态问题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环境能承载的破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限度的破坏必将造成人类不可修复的损失,甚至威胁人类生存。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城市经济必须整合到同一平台上,如何选择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的推进经济发展的方式以及切实有效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备受关注。 4.1进行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 目前,针对城市环境建设的评估体系尚不健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城市环境评估体系,全面考虑生态因素,确定城市环境评估指标,根据指标进行城市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以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建设评估指标可以用来监督和促进城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健康发展,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同时,能促使相关企业遵纪守法。 4.2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态破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提高能源和资源二次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政府和相关环境部门应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进行严格管理、杜绝乱丢乱弃,建立垃圾回收系统,对能够二次利用及转化二次能源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此外,可以对政府、家庭及学校等生活产生的污染不太严重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用于绿化、环卫、工业用水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满足用水需求。 4.3促进工艺、技术等的发展 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督和治理,要求企业优化自身结构、减少高耗能和高污染,并引进先进的排污处理技术,在污染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将污染降至最低。此外,企业要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学习,适时更新设备,保证资源利用率最优化。针对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建立相关回收处理部门,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和回收利用。 4.4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得以落实的关键。相关部门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让人们参与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及切实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4.5引导生态城市 建设实现城市全面发展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城市环境建设作为其中一部分,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确立城市环境战略,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开发中等城市,并积极加快发展小城市,加大城市基础环保设施的投资建设,并加强污染监管工作,引导生态城市建设。 5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一样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领导作用,重视城市环境建设,倡导社会各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实现城市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作者:王玲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后勤管理处
家校合作论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摘要: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阶段中的基础教育,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发育不完全,对于事物的认知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判断,必须通过健康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与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而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其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内容为例,深入探讨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具体现状以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开展阶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通过家校合作这种方式,建立于家庭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家长和学校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校或在家中的具体情况,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深入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各个阶段,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重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依旧很低,得不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更无法顺利开展家校合作,实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够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应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呢。 一、正确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文化课程教学而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特别的课程,它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使得学生能够拥有与文化素质相符合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两大基础特征。 1、不定时性 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所处的环境几乎可以分为校园和家庭两大板块,因此,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定时性,要时刻以学生为观察对象和主体,了解学生所处的具体环境,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入手,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就能够 2、不定点性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具体的教学课程,而是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人具体情况,随时随地的开展活动,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可进一步扩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及时针对学生个人存在的问题对阵下药,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正因为小学健康心理教育的两大基本特征,更应当重视小学健康心理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比重,充分利用家校合作,发挥家庭对于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培养的重要作用,以帮助教育教学事业的教学成果最大化。 二、如何开展家校合作策略 1、沟通交流第一位,积极促成合作观念 在当下的教学氛围中普遍存在一定的教学误区,家长认为将学生交给学校就完成了任务,剩下的教学任务都应该由学校来完成,并且过于追求学生的个人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情感的需求和渴望。同时学校方面则普遍认为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教学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地方,对于学生的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家庭中完成的。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造成在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重视,学生的个人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因此在开展家校合作时,首先应当与家庭进行沟通交流,积极促成合作观念,保证两者之间能够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和重视程度,并通过电话、短信、家访等方式,就学生的异常现象与家长进行沟通,为两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打好基础。 2、增强活动第二位,提高学生自信心 在已达成沟通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要经常开展家长会等交流活动,一方面是可以更加直观的让家长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是可以使教师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学校的基本教学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从各方面提高家长和学校双方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解决由于心理问题的因素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滑,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等问题。 3、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很多学校虽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却存在理论与实际不相匹配的问题,即在实际调节学生心理情绪等方面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性指导功能,通常只是通过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家长进行谈话调节。而在调节指导的过程中,则反复提及学习,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得学生无法得到有序的心理调节。因此,在开始实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增强教师及家长自身的专业性,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层的整体特征再结合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展开辅导教育,要多研究探讨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案例,能够主动自发的感受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的采取相应的应对及解决措施,提高教育质量。 4、以学生为根本主体,开展活动 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新时代课堂的教学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辅助手段,因此,要始终以学生为根本主体,小学生年龄很小,对于事物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可针对小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应的游戏教学、娱乐教学等,只有让学生快乐的、主动的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正处于学生一生教育中的基础阶段,应当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应当积极主动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家校合作,共同面对。同时要注意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质量。 作者:陈奕汀 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钢花小学 家校合作论文: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思路 1学校体育家校合作教学的意义 1.1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等一直都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中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多数人在面对繁重生活压力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加班加点的工作,而对处于青少年时期孩子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关心,而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则可以通过让家长扮演教学助手的角色,增加其与学生更多的相处及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更多来自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关爱,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1.2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对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起着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及自主锻炼能力为主,而要想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自主锻炼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需要引导学生爱上体育运动并培养其长期将其坚持下去并最终形成良好锻炼习惯,众所周知,中学体育课程的安排一般一周只有1~2节课的时间,想要在如此之短且间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很难实现的,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家长就可以充分扮演好教学助手的角色,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督促和鼓励,如早晨早起一个小时带孩子一起出门晨练、晚饭后和孩子在楼下散散步亦或是进行一些像打羽毛球之类轻松愉快的体育运动,在增加与孩子交流沟通的同时,有利于孩子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 1.3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有利于家校双方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学生,有利于学生发展 体育课不同于其它文化课,学生在文化课上往往需要面对较重的学习压力,同时与学生及老师的交流沟通有限,而体育课不同,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过程需要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因此,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着人际交往的过程,同时,也因其少了文化课中的学习压力,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上更好的释放压力,展现出一个较为真实的自己,而通过家校合作教学,教师可与学生家长将学生在校以及在家的表现进行交流,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身心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并针对其所展现出来的问题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其日后的发展。 1.4通过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以及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学生家长可能会对学校教育也有着新的看法和要求,同时,学校随着教学模式等的不断进步也有一部分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教学理念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当然,家长和教师的出发点都是要不断完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因此,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生和生活环境方面就显得尤为必要。 2学校体育家校合作教学的现状 2.1家长及教师缺乏对家校合作教学的正确认识 首先,家长对家校合作教学方面的认识存在误区,我国大部分家长错误的认为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校的任务,而家长基本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意识,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家长并不关注除孩子分数之外的其他教育收效,再者就是由于家长本身文化素养不高,没有主动或引导孩子的能力。其次,一部分教师并不愿意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认为一部分家长因自身素质问题不仅不会配合教学活动,反而会给教学活动制造麻烦;二是觉得大部分家长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并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这样的认识是完成错误的,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除老师和同学之外就是家长,而其中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其它任何方面都无法取代的。最后,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已经有了几年时间,但大多数中学还是在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为了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收效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家校合作也仅仅局限于学校要求家长督促学生进行提高分数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家校合作教学的真正意义。 2.2家校合作缺乏计划性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家校合作一般只是以家长会这种单一的形式展开,且学校往往并不将此纳入教学工作安排,其偶发性较强,如大部分家长会之前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已经出现了某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学校才会想到通知学生家长来学校讨论,而家长对这些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提前预见,更谈不上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而这样缺乏计划性,且目的性不强的家长会很难会起到什么实际的作用,久而久之,家校合作教学只能沦为“面子工程”而变得毫无实际意义。 2.3家校合作缺乏互动性 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教学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就学生情况相互交流和探讨的,而目前我国家校合作的实际情况则大多是采用教师说家长听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家校合作方法并不能使教师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也无法对其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对实现家校合作教学的意义并无帮助。 2.4家校合作缺乏平等性 我国目前的家校合作往往是以学校为中心,往往只从学校单方面的便利出发考虑,而很少顾忌到家长的想法和实际情况,无论是在时间、地点的选定上还是在活动进行时,家长往往只有听教师讲的机会,而显有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因此,目前的家校合作教学存在着严重缺乏公平性的问题,因缺乏对等的交流机会,使得这样的家校合作教学并起不到多大作用。 3家校合作教学中常见问题的相关对策分析 3.1正确认识家校合作教学 家校合作教学并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而是为学生家长和老师就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提供一个进行深入交流的平台,从中发现一些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配合以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之更好的投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3.2学校要定期组织与家长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活动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身心活动较为活跃,面对社会上的不可控因素很容易被诱惑,因此,学校应定期组织家校合作相关活动,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尽量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不是一味的进行事后补救。 3.3家长在家校合作教学中的地位同样重要 长期以来,人们错误的将家校合作教学简单的理解为家长会,而家长会在学生及家长的印象里似乎只是一个教师对学生家长传达学生情况并表达对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通报批评会,学生家长与老师并没有以一个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如错误的将此认为是家校合作教学的话就很难保证家校合作的深入性以及互动性,也难以实现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的意义。 作者:匡敏工作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 家校合作论文:技工院校的家校合作计策探析 新生入校后面临一系列的适应性问题,老师要和家长迅速有效地进行沟通,做好学生的心理和亲情衔接,实现教育方式的顺利过渡。技工学校新生退学率高于其他年级,而且入学一个月内退学率高于其他阶段。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适应问题,包括生活和学习环境的适应、同伴的适应、与老师教育教学风格和情感的适应等等。要解决适应问题,重在预防。比较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家校合作,密切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家长进行情感衔接,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控制学生的情绪波动,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校园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1.实施生活和学习学徒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为德国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中高级技工人才,构筑了二战后德国腾飞的基石。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是一致的,注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和感悟。与传统的学徒制不同,现代学徒制中学校教育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符合现代企业生产要求,培养方式也从单纯的经验学习到工学交替、理论实践并重,培养目标从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技能人才。学徒制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时接受师傅的传帮带,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悉心指导,从而能够快速健康成长。技工院校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和工学结合模式,采用学徒制,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不仅仅靠教师的言传,更是靠教师的身教,这就是学徒制的魅力。同时学徒制的师生情和师徒情延续了父子情和母子情,学生的情感寄托转移到可亲可敬的老师和师傅身上,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很好地适应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管理方式。 2.落实家访制度 笔者学院学生来自省内外,以烟台、威海地区为主。学院寒暑假派出专门车辆,安排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班主任到烟台每个县市区集中家访,与家长面对面交流,进一步沟通学生生活学习情况,了解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和建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学院一直坚持节假日集中家访制度,这是非常有效的家校合作举措。 3.建立网络版家长委员会 建立网络版家长委员会,办好网上家长学校,利用好家长资源。建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学校是必要的,其意义在于互通有无,提升家长教育素养,改进家庭教养方式。但是让学生家长到学校现场参加家长会有难度,会增加家长的负担。我们可以利用QQ、微信等方式建立网络沟通平台,把学生的视频音像资料和个人成长档案上传给家长,让家长心中有数。家长中既有成功的企业家,也有博学的教育家。我们要珍惜家长资源,聘用家长志愿者到校举办专题讲座,发挥学生家长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可以形成教育合力,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技工学校的学生在文化课方面有一定的障碍,但是不妨碍他们在专业方面的发展。技工学校实施家校合作策略,就是避家长教养方式之短,扬学校专业教育之长,密切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家校氛围,形成教育合力,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在技工学校的土地上开始成功的人生。 作者:梁潇文单位:烟台工贸技师学院 家校合作论文:透析家校合作学生健康成长的桥梁 孩子是家长与学校连接的纽带,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培养教育;孩子更是家长全部心血的倾注,家长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孩子的脚步,因而也就希望学校能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随时关注孩子的成长。但事实上,当学校和老师倾注大量的心血、悉心教诲每一个学生时,有的家长却不积极配合,使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成了两股相反的力量,加大了学校对学生管理教育的难度,本人作为班主任,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一、家长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 学校及班主任老师为了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会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希望能共同教育孩子,然而,通过和家长的接触,前景令我很担忧。 1.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 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国策,国家倡导一家只生一个孩子好。孩子在家可谓是掌上明珠,是小皇上,呼风唤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味的娇宠,导致管教困难,有个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不喜欢吃学校食堂的饭,每天靠零食充饥,一学期下来,仅吃饭就花了6000多元,家长无法控制,叫苦不迭,后悔晚矣! 2.过分偏袒孩子 学生之间发生纠纷是难免的,作为纠纷的双方一般都有过错,但家长往往会偏袒自己的孩子,指责对方的不足,追究对方的过错,甚至于会出手打对方,这无形之中助长了孩子的气焰,令教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3.推脱责任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过分溺爱孩子之后,家长发现孩子根本不听自己的话,以他们的力量根本无法驾驭自己的孩子,于是他们把孩子推向学校,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出现问题时也拒不见老师,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 4.没有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很多作为都在效仿父母,好的家庭习惯,会约束孩子的行为,不良的习惯,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有的家长赌博成瘾、夜不归宿,孩子也效仿他星期天不回家,或者通宵网吧,或者寄宿外面。家长尽不到监护的义务,给孩子的安全带来隐患。 5.淡漠学习 无论家中有什么事,家长都会出面为孩子请假,婚丧嫁娶、会客见友,只要有“活动”都会让孩子回家。完全不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眼里,对于孩子的成绩好坏更是不闻不问。 6.与孩子缺少沟通 有的家长,当孩子有所进步时,要什么给什么;当孩子犯错时,会恶言相向,拳打脚踢。 高中阶段的孩子,一般会在父母面前关闭自己的心房,父母需要和他们多谈心,多关心孩子,才可以打开孩子的心门,才能知道孩子的想法,所接触的家长中有一部分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二、家校合作 正因为家长的配合不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使教育工作举步维艰,为了让孩子能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和学校联合起来,为孩子的良好发展构筑平台。 1.构建尊重、合作的双向关系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家庭单方面教育都对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发展不利。家校合作是融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那么如何建立并保持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1)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之后,会有一个深化合作、建立信任感与认同感的过程,这个情感的建立需要家长对教师提供服务的质量、作用等方面内容的深化认识,也包括教师自身信誉、实力的深化认识。 (2)教师对家长的影响力问题。作为合作关系主体之一的教师,在彼此合作中应当有所影响,但如何将这种影响适用于合作对象,使家长在教师的影响之下形成长期的合作。这种影响力的产生,不仅仅是依赖于教师单方面的服务,也与家长的心理有密切的联系。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方式有很多,每种方式的目的都应该是形成教师和家长平等、相互指导的氛围,从而形成双向的、尊重的、诚实的和丰富的交流。 2.把握好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途径 由于学校和教师在家校合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家校合作是否有成效,关键要看学校和教师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家校合作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成效。 家长会是家校合作最常用的方法,它为教师了解家长、家长了解学生和家长之间相互了解和学习提供了平台。家长会不同于家访,它是一个集体活动,因而组织协调工作很重要,必须合理选择时间,提前通知,使大多数家长能参加。家长会一般每学期举办1~2次,每次家长会都要精选主题,可以由学校领导或教师作主题报告,也可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也可以举行家长家教经验交流会或讨论会,使家长会真正发挥作用。 家访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家校合作方式。通过家访,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如家庭人员构成、文化水平、学习环境等,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家访一定要事先确定目的,每次家访要事先与家长联系好,以免令家长措手不及。与家长会不同,家访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教师与家长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成功的家访可以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了解,推动家校合作的健康发展。电访是家访的延伸,它比家访更快捷,是家访的必要补充。家校合作还有很多方式,只有灵活地采用这些方法,才能使家校合作真正地富有成效。 总之,家校合作是当今培养学生的有效办法,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是家校合作的主体。学校和教师应在家校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只有由学校引领家庭,由教师指导家长,吸引更多的家长关心并参与学校教育工作,才能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论文:家校合作在德育教育的作用探索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因此,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也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家校合作、德育教育、作用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渐渐在实践中发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校和家庭至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家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当然,在家校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正确的方式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认为应注意与家长平等沟通。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态度问题,应该与家长平等沟通。如果老师与家长联系过程中态度生硬,神情倨傲,每时每刻都是一副好为人师,长者气派,动辄教育、教训人的语气和态度,往往不能与家长平等交流,老师即使与家庭联系的再多,恐怕都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老师是平等的,只不过是不同场合的教育者而已。不能因为学生的学校表现不好,一味地批评家长,甚至把家长也当成挨批的对象,或对家长大发怒气,应该平等地与家长探讨。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真正尊重每一位家长。教师应该充分调动他们中的积极因素,多与家长讨论教育问题,并积极利用家校路路通、家访或单独见面时的机会征询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意见或建议。应该虚心向家长学习,努力与学生的家长共学习、同成长,这样才能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合作伙伴的整体素质,为真正提高合作效果打下基础。 其次,发现问题应及时沟通。我认为,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寻找每一位学生的“苗头”,并及时告知家长,是优点就让它白天、晚上不间断的扩大影响,若是缺点就得引起家长的重视,并要求配合教育,让缺点不间断的受到控制,直至被消灭。另外,我还经常把班级里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或者班级近阶段的德育目标通过家校路路通告知家长,有时也会提出小建议,指出哪些方面需要家长配合。这样做,一来让家长感觉受到了重视,增加家长的责任感,让他们更加主动教育孩子;二来引导家长思想,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全面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三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班级,也了解班主任的处理方式,了解学校做了哪些工作,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从更大的范围宣传了学校的教育。实践证明,大部分家长非常赞同这样的方法。他们纷纷回复了感谢短信,也对孩子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之后我再对家长的有效的监督,及时地送上“表扬短信”,并向家长汇报教育成果,不但激励了孩子继续努力,也激励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通过与家长沟通,信息得到及时反馈,随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让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的同时也让家长学会教育孩子。一来一往,家校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第三,注意多报喜、巧批评。打个电话、发条短信让家长知道学生取得的进步,对其进行表扬,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同时也能激励家长进一步配合学校的教育。再有问题的学生,其身上总有闪光的地方。 因此,在与家长联系的过程中,我都本着以表扬为主的宗旨。即使某一个电话、某一次谈话、某一次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出学生的不足,开场白都应以表扬为主。因为教师一旦先表扬了,再提出批评也好,建议也罢,家长从心理上都比较愿意接受,教师联系的目的也最终可达到。如果一开头就是一顿埋怨,一气批评,家长哪怕嘴上服了,心里也不服。就算教师讲的都是真话,家长也认可了这些批评,教师下次再与他联系的时候,他会担心再吃一顿批评,有些胆寒,有些不情愿,就更别指望家长与教师主动联系了。这样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意义就逐渐丧失,家长也可能会离得越来越远。 以下是一个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德育教育案例,从中正体现了家校合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生基本情况: 个性活泼开朗的女生,关心班级集体,劳动表现优异,学习不够自觉,成绩一般。父母对其有比较高的要求,她的表现总是不能让父母亲满意。本学期发现存在借同学的钱不归还的现象。 教育经过: 对这个学生引起重视源于其来到振华不久后的一次数学测验不及格,当时找她谈了话,希望她对在进入初中后的学习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此后的教育过程中,在与家长的联络中,发现这名学生的家长对其有很高的要求,她在学校的表现一直不能让家长感到满意,甚至在有时家长觉得她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会责骂数落孩子的不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学校经常对她取得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并帮助她改正学习习惯上存在的不足,使她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学习成绩也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是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同,在家长眼里她依然是个差生。在取得了一定的提高后,她又出现了严重的起伏,学习成绩再次退到了后面。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始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受挫,并主动与家长再次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看到她一点一滴的进步,不要操之过急,不要给孩子提出达不到的目标。家长接受了我的建议,在家里给她提供了比以往容易接受的学习氛围。在共同的努力下,终于又见到了她在学习方面取得的进步。 正当我为她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时,在无意间听到几个同学的谈话涉及到她,经过多方打听,发现其存在着借了同学的钱不归还的现象,数额有百余元。据几个同学反应,从上学期末到现在,该同学屡次向其他同学借钱,有些归还了,有些到现在还没有还,借给她的同学几次问其要,她拖欠了好一阵子。 经过向她询问,她承认自己向别的几个同学借了钱。而不能归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为了锻炼她的理财能力而给她自己保存的压岁钱存折上的几百元钱已经用完,除了每周家长给的10元钱,她没有可供自己支配的钱了,更不敢开口向家长要更多的钱。针对这个情况,我给予了她严肃的批评,让她主动向家长说明情况,及时归还钱款。批评的同时,我还对她在零花钱的使用上进行了教育,希望她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要和别的同学攀比,更不要胡乱花掉零花钱,对自己的零花钱要有合理的安排,不能从小就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她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流下了悔过惭愧的泪水。 该学生走出办公室后,我马上想到她回到家后将面临的家长的指责。于是,我先跟其家长说明了情况。其家长对此事表示一定配合学校的处理。正当我想提醒她爸爸不要过多的责骂孩子时,电话那头她爸爸问:“哎呀,老师,这孩子我真想揍她一顿,您说我要揍她吗?”对这样的提问,我突然觉得有点安慰,这充分说明了家长已经改变了过去教育孩子的方式。在与家长的配合之下,该学生的这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相信老师家长的循循善诱,对其已经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 教育体会: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问题,对学生的关心要从多方面进行,而不是只重视其学习成绩的变化。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应对其有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学校家庭的统一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家校合作论文:探究家校合作在德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因此,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也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家校合作、德育教育、作用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渐渐在实践中发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校和家庭至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家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当然,在家校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正确的方式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认为应注意与家长平等沟通。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态度问题,应该与家长平等沟通。如果老师与家长联系过程中态度生硬,神情倨傲,每时每刻都是一副好为人师,长者气派,动辄教育、教训人的语气和态度,往往不能与家长平等交流,老师即使与家庭联系的再多,恐怕都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老师是平等的,只不过是不同场合的教育者而已。不能因为学生的学校表现不好,一味地批评家长,甚至把家长也当成挨批的对象,或对家长大发怒气,应该平等地与家长探讨。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真正尊重每一位家长。教师应该充分调动他们中的积极因素,多与家长讨论教育问题,并积极利用家校路路通、家访或单独见面时的机会征询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意见或建议。应该虚心向家长学习,努力与学生的家长共学习、同成长,这样才能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合作伙伴的整体素质,为真正提高合作效果打下基础。 其次,发现问题应及时沟通。我认为,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寻找每一位学生的“苗头”,并及时告知家长,是优点就让它白天、晚上不间断的扩大影响,若是缺点就得引起家长的重视,并要求配合教育,让缺点不间断的受到控制,直至被消灭。另外,我还经常把班级里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或者班级近阶段的德育目标通过家校路路通告知家长,有时也会提出小建议,指出哪些方面需要家长配合。这样做,一来让家长感觉受到了重视,增加家长的责任感,让他们更加主动教育孩子;二来引导家长思想,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全面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三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班级,也了解班主任的处理方式,了解学校做了哪些工作,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从更大的范围宣传了学校的教育。实践证明,大部分家长非常赞同这样的方法。他们纷纷回复了感谢短信,也对孩子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之后我再对家长的有效的监督,及时地送上“表扬短信”,并向家长汇报教育成果,不但激励了孩子继续努力,也激励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通过与家长沟通,信息得到及时反馈,随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让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的同时也让家长学会教育孩子。一来一往,家校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第三,注意多报喜、巧批评。打个电话、发条短信让家长知道学生取得的进步,对其进行表扬,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同时也能激励家长进一步配合学校的教育。再有问题的学生,其身上总有闪光的地方。 因此,在与家长联系的过程中,我都本着以表扬为主的宗旨。即使某一个电话、某一次谈话、某一次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出学生的不足,开场白都应以表扬为主。因为教师一旦先表扬了,再提出批评也好,建议也罢,家长从心理上都比较愿意接受,教师联系的目的也最终可达到。如果一开头就是一顿埋怨,一气批评,家长哪怕嘴上服了,心里也不服。就算教师讲的都是真话,家长也认可了这些批评,教师下次再与他联系的时候,他会担心再吃一顿批评,有些胆寒,有些不情愿,就更别指望家长与教师主动联系了。这样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意义就逐渐丧失,家长也可能会离得越来越远。 以下是一个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德育教育案例,从中正体现了家校合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生基本情况: 个性活泼开朗的女生,关心班级集体,劳动表现优异,学习不够自觉,成绩一般。父母对其有比较高的要求,她的表现总是不能让父母亲满意。本学期发现存在借同学的钱不归还的现象。 教育经过: 对这个学生引起重视源于其来到振华不久后的一次数学测验不及格,当时找她谈了话,希望她对在进入初中后的学习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此后的教育过程中,在与家长的联络中,发现这名学生的家长对其有很高的要求,她在学校的表现一直不能让家长感到满意,甚至在有时家长觉得她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会责骂数落孩子的不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学校经常对她取得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并帮助她改正学习习惯上存在的不足,使她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学习成绩也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是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同,在家长眼里她依然是个差生。在取得了一定的提高后,她又出现了严重的起伏,学习成绩再次退到了后面。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始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受挫,并主动与家长再次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看到她一点一滴的进步,不要操之过急,不要给孩子提出达不到的目标。家长接受了我的建议,在家里给她提供了比以往容易接受的学习氛围。在共同的努力下,终于又见到了她在学习方面取得的进步。 正当我为她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时,在无意间听到几个同学的谈话涉及到她,经过多方打听,发现其存在着借了同学的钱不归还的现象,数额有百余元。据几个同学反应,从上学期末到现在,该同学屡次向其他同学借钱,有些归还了,有些到现在还没有还,借给她的同学几次问其要,她拖欠了好一阵子。 经过向她询问,她承认自己向别的几个同学借了钱。而不能归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为了锻炼她的理财能力而给她自己保存的压岁钱存折上的几百元钱已经用完,除了每周家长给的10元钱,她没有可供自己支配的钱了,更不敢开口向家长要更多的钱。针对这个情况,我给予了她严肃的批评,让她主动向家长说明情况,及时归还钱款。批评的同时,我还对她在零花钱的使用上进行了教育,希望她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要和别的同学攀比,更不要胡乱花掉零花钱,对自己的零花钱要有合理的安排,不能从小就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她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流下了悔过惭愧的泪水。 该学生走出办公室后,我马上想到她回到家后将面临的家长的指责。于是,我先跟其家长说明了情况。其家长对此事表示一定配合学校的处理。正当我想提醒她爸爸不要过多的责骂孩子时,电话那头她爸爸问:“哎呀,老师,这孩子我真想揍她一顿,您说我要揍她吗?”对这样的提问,我突然觉得有点安慰,这充分说明了家长已经改变了过去教育孩子的方式。在与家长的配合之下,该学生的这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相信老师家长的循循善诱,对其已经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 教育体会: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问题,对学生的关心要从多方面进行,而不是只重视其学习成绩的变化。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应对其有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学校家庭的统一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家校合作论文:家校合作动力论文 [摘要]家校舍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现实中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交往总是打上各种社会的烙印。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看。推动学校与家庭合作的动力之源有三个,即资源依赖机制、认可与合法性机制、关系网络机制。这些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规定和调整着学校与家长的交往方式和程度甚至规则。对这些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家校之间的深层关系,寻求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家校合作;社会资本;组织社会学 学校和家庭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组织,它们之间为什么要交往和互动呢?道理人所共知,当然是因为学生。学生作为中介连接着家庭和学校。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有一个教育本身的目的,即为了孩子的成长。学校与家庭的交往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遵循着各种社会规则。因此,我们还需跳出教育看教育,否则很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这些社会规则是什么?它们规定着家校之间怎样的交往?组织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即资源依赖机制、认可与合法性机制、关系网络机制。 一、资源依赖机制 组织与其他群体或者组织不断进行着相互交流和交易。相互交流包括货币资源或者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或者社会适应性的交流。作为一个组织的学校也不例外,它需要与政府、社区、家庭进行资源交换。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交换,即学费、教育税;一类是非正式交换,即择校费、家长请客与送礼。 (一)资源联结的脆弱 从很多学校的收费公示栏我们可以发现,上学交学费的历史终结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成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向家庭索取的货币资源不再是学费了,而是变成了借读费、资料费、补课费等。国家推行“一费制”,学校从家庭中能够索取的资源受到了规范和限制。这两个转变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福音,长久以来“人民教育人民办”,改成了人民教育政府办,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然而这种转变对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杰弗里·菲佛(JeffreyPfeiffer)曾指出,一个组织满足特定的群体的努力是它对这一群体的依赖性与对其他群体依赖性进行比较的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群体的需求与其他群体的需求相互冲突的产物。在决定一个组织对其他组织的依赖性时,有三个因素比较关键。第一,资源的重要性,也就是组织运转和生存对其依赖的程度。第二,利益群体对这一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控制力。第三,替代资源存在的情况,或者利益群体对资源控制的范围,这也是决定组织依赖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校的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这种资源依赖是否会对学校和家庭的交往产生实质性影响?学校对家庭资源依赖的减弱是否会导致家长话语权的减弱? 对比一下中美学校的教育拨款体制以及相应的家长权利或许更有助于说明问题。美国的公立教育虽然是免费的,但资金都来自政府的税收,凡是有房产的人都必须付学区教育税,各个学区学校的经费来自本学区的学区教育税。正是这种拨款体制赋予了美国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因为他们是学校的衣食父母,学区教育税是美国家长权利的标签。所以各州的教育法例都赋予作为纳税人的家长许多权利。首先,家长是学校管理者的伙伴,学校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甚至创造机会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每个学校都必须建立家长教师联合会,协调家长与教师、学校的沟通。家长对子女的学业进步、学习情况有很多发言权,家长可以进教室听课,因种种原因对任课教师不满均可提出换班;再次,家长有权查看学生所有档案记录,包括出勤纪律、考试分数、处分记录、心理咨询记录等,并有权查阅教师上课使用的教材、课本、作业、考卷等。 总之,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被动无力的,他们有许多权利使自己能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来。为什么美国各州的教育法例都赋予作为纳税人的家长许多权利呢?在资源依赖理论看来,一个组织满足特定的群体的努力是它对这一群体的依赖性与对其他群体依赖性进行比较的结果。当学区内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区教育税的时候,当学区的居民也就是孩子的家长是学校的衣食父母的时候,政府和学校当然要赋予家长权利。 反观我们的学校资金,主要是由财政直接划拨。学校是依靠国家而存在,似乎与家长无关,也与学区无关。这种财政拨款方式掩盖了家长作为学校拨款人的事实,也削弱了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政府、学校甚至家庭自身都没有也不会意识到家庭是学校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们有理由担忧资源联结的脆弱所带来的作为外部环境的家庭对学校组织的外部控制的削弱。实际上,现实中学校和家庭的弱关系与学校和政府的强关系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校与政府的关系被称为婆媳关系,人们批评学校只对上而不对下负责。 (二)家校关系的商品化 与正式交换的日益趋弱相比,家校之间的非正式交换却更趋活跃。这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择校费、家长资源库、家长的请客送礼。 人们对中小学阶段的“择校”问题反映强烈,它已成为困扰我国各级政府的重大问题,而择校费的收取却已成为学校收入的重要来源。从学校的财政结构可以看出,国家对学校的拨款只是保证学校的基本运转,给教师拨付的是基本工资,实际上学校教师的福利部分和学校发展的一部分经费需要学校自筹。因此择校费的收取成了弥补学校福利和发展资金不足的主要手段。择校费给家校关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学校教育的商品化。有钱的孩子可以进入有着良好师资、好的学习氛围和高升学率的重点学校,而穷人的孩子却被排挤在外。择校费这种方式正在影响着学校与谁打交道。通过收取择校费,学校筛掉了穷家长,留下了富家庭来打交道。 如果说择校费筛选了谁来与学校打交道,家长资源库则决定了学校邀请谁来参与学校管理。几乎每一个学校都建立了家长资源库。学校对家长的职业、工作单位作过记录,那些对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供帮助的家长将被列入家长资源库。对于那些为学校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的家长,学校会邀请他们加入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会,使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家长对学校影响力的大小与家长对学校所作的贡献似乎成正比。 家长送礼请客在中小学很普遍。《中国青年报》在2007年11月19日作了专门报道,标题为“家长送不送礼,真的不一样吗”。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很多老师对家长送礼持反对态度,但当面拒绝的却不多,送礼收礼、接受家长请吃的现象在中小学很普遍。送不送礼,真能起到家长想象中的巨大作用吗?不少老师坦言,送礼后的“关照”其实是很有限的,最多也就是孩子调调座位,多找谈话,多发言。但在一位姓王的家长眼里,送不送礼还真不一样:“我给老师送了两只鸡后,老师对我们家孩子的考试、发言、作业情况非常地关心。”家长送礼后,老师会对孩子特别关照指点,严格管理。让孩子专心学业,赢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列入“重,点培养”的范围。 二、认可与合法性机制 学校中存在着很多矛盾的现象。譬如人们常说:校长应当是教育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负有责任,引领着学校教学的发展。然而现实中正如人们所看到的,校长的活动大多与学校内部的运作没有关系,而是出外访问,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接待来访的各种团体。又譬如,许多学校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制订完后常常只是挂在墙上或尘封在电脑里。同样在家校互动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学校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上的“不作为”,另一方面是今天的学校在处理与家长乃至社区的关系上出现了大量的“作为”。譬如,对外开放学校场地和设施、建立市民学校、招募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活动等活动已经在许多学校广泛开展。为什么学校花费很大的资源去做一些与它的效率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呢?转贴于中国中国论文联盟-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学校的回答:“从最初的5247小队到见习居委会主任,从英语小教员到青年志愿者,从社区公益劳动到知心家园,从社区居委会到更广泛的社区资源,学校与社区风雨兼程不断走向深入。在互动中我们实现了双赢,在各种媒体与宣传中,学校、汽南社区出现的频率、社会认可度都有所提升。互动中,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的渠道和资源得以拓展。学校展示了自身形象,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与赞誉。几年来,我校始终保持良好的招生势头,年均8到10个平行班的规模,中考成绩稳定并保持在同类校前列,所输送的学生素质良好,得到高一级学校的充分好评。”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回答印证了制度学派的解释即认可与合法性。合法性机制的基本思想是: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譬如,我们可以看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会发现它们的内部结构很相似,都采取科层制的等级结构和功能性的组织形式。几乎所有学校,不论小学、中学在管理方面都是在横向上分为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纵向上分为校长、副校长、处室、年级等,这:已成为共识。没有班主任、没有校长的学校,恐怕没有一个家长敢将孩子送去就读。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采用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形式和做法对组织内部运作是否有效率。学校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为了赢得社会的认可,获取存在的合法性。尽管这些活动耗费财力精力且与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无关,其目的不是提高效率,而是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从而为经营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那么,为什么学校花很大的力气制订了一个制度,但是制订完以后就放到一边了?一位校长的回答很精辟,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市里评比文明单位,要这些东西,我们花了几天赶出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合法性机制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合法性机制不仅约束组织的行为,而且可以帮助组织提高社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从而促进组织间的资源交往。 可以预见,合法性机制将是继续推动学校对家庭和社区开放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与调整着双方的交往方式和程度甚至规则。学校的制度化过程即学校或教师不断地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赞许的形式和做法或“社会事实”的过程。 三、关系网络机制 关系网络是由社会成员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社会关系网络重视人际关系,而不重视个人特征;重视人际关系所形成的网络以及人们身处在什么网络(占有多少资源)之中,而不重视类别;重视个人能够通过这种关系网络摄取多少资源,而不是人们实际占有多少资源;重视人们在网络中的位置或者网络所能使用的资源,而不重视人们的阶级地位。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关系”有关。这不仅体现在商业领域,也体现在学校中。学校属于正式的制度结合体,遵循许多正式的运行规则,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学校总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环境里,其成员都来自社会,因此不能不正视“关系网络”对学校及其成员的影响。有学校经验的人都知道,诸如家长会、家访等正式交往,不过是学校与家庭交往中的冰山一角,而冰山的底部则是大量的学校、家长、教师之间错综复杂的非正式关系。这些关系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线的,甚至是网络化的。学校则是这些关系网络的汇合点。这些关系及其强弱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家长对学校的选择和学校运作的参与。那么这些关系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或许访谈中家长的话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吴女士(学生奶奶):“选择原因是觉得这个学校教学质量好,管理规范,我们亲戚的小孩也在这所学校读书,他们有推荐。”彭女士(一年级家长):“在女儿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学校。我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就问同事、朋友等。”访谈显示出家长选择学校所依据的大量信息显然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获取的。如同格兰诺维(S.M.Granovetter)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揭示的弱关系在求职中提供各种信息一样,家长在选择学,会去打听大量各个学校的信息,然后进行比较。博特提出了关系网络的重要功能:有网络的人到的信息和设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差别是很大的;传递信息的时间性、内容的丰富性也与网络有关;网络还具有推荐的作用,网络中的关系伙伴可以帮你说话。那些由于职业和单位的差异而处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的人,所获取的学校信息的能力也会有差距。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信息的差异限制了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的能力。但是关系对家长与学校的交往产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信息的差异,更多的是经由人情、关系、面子来实现的。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些访谈:家长彭女士:“现在学校限制户口,但我借助自己的优势,只要孩子选择了,我就一定会用自己的关系让她进来。”家长李女士:“我闺女都在这学校毕业,当时为了上这个学校也是通过XX区教委上的这个学校。这学校是挺好的学校。”研究人员:“你们学校择校费是多少?”江老师:“自费班15000元五年,择校生1000元一年,要是有关系单位来还不收钱。因为学校社会关系很多,收费也不多,我们主要依托自费班。”研究人员:“你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哪些?”江老师:“哪儿都有,主要是关系单位的领导,还有老师亲戚等。”研究人员:“关系单位主要是哪些?”江老师:“政府、办事处、派出所、武警等。”公务员之家: 家长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影响着孩子学校的选择,甚至学校内的分班、相关教师的关照以及各种机会的获取等。正如边燕杰在《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中所证明的在华人社会起作用的不是弱关系,而是强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基于出生而获得的先赋角色以及由此构成的先赋性关系。还有一种基于求学、当兵、就业而获得的获致角色及由此结成的获致性关系。前者如教师亲戚的孩子都可以进,直系亲属可不用钱,旁系亲属要花钱;后者如共建单位等。这些关系网络左右着学校和家庭交往的模式。与欧美不同,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正式交往似乎先天发育不足,而家长与学校、教师间的非正式沟通却大量存在,发展和构建亲密的非正式关系似乎成了我国家长的偏好。 家庭和学校大量非正式交往的存在其实是整个大的社会背景在学校中的反映与折射,是社会规则在学校中的延伸。正如费孝通所指出的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西方社会所遵循的是团体格局的逻辑,而中国社会是一个有着差序格局的关系社会。人情、关系和面子是衍生自传统文化的一套社会机制。城市化和工业化虽然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形态,但人情和面子的社会机制却并未因此而消失,它不仅具有规范的作用,能约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且经常被人们用作为一种工具,来争取个人想要获取的某种社会资源。 一个社会中资源愈缺乏,愈是为少数人所控制,个人愈可能用“拉关系,走后门”的方法来打通关节。反过来说,假如资源的供应很充裕,个人可以在自由市场上以理性的态度来比较、采购,则他根本不必诉诸于人情。同样,我们可以用此来理解在教育领域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依然是比较稀缺的资源。而另一方面政府机关掌握着许多的权力和资源,在分配这些资源时,却未建立客观公正的程序和标准,因此各利益主体利用有缺陷的制度来谋求自身利益。 在某种意义上,学校的招生选择无法排除利益纠结的干扰因素,那差不多就等于说权力者的个人关系在择校中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也许很难弄清楚,在学校选择招生上,个人关系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以及有多少人是通过“私交”而获得资格的。但有一点却是明白无误的:有缺陷的学校选择制度以及软弱的监督机制给公权私用和权力私相授受行为留下了足够大的恣意空间。那些拥有关系或社会资本的家长就以这种方式完成了其社会资本向学校文化资本的转化。 家校合作论文:家校合作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心理素质教育应发挥论文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要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必须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开辟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相互配合,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合力,是使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推进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校合作教育不只是使学生受益,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使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从而更多地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说,家校合作也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是紧密联系的。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不良学生在智力、创造力、抱负、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性、自尊心、责任感等因素上与学业优秀学生有极显著的差异:学业优秀生在各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优于学业不良学生。这说明,学业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优于学业不良学生。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具体说来,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学习,那么孩子往往会从两个方面受益:第一,可以提高孩子一些科目的学习成绩;第二,如果父母与学校合作得比较好,他们的孩子会更加重视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取得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时,我国更多地注重学校的训练与教育,而对作为学生重要生活场所和心理环境的家庭却比较忽视,更没有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 (一)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加强,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多数家长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仅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的资本,不懂得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互相配合 教师与家长虽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均持不信任态度。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要略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而且,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愿望,双方各自长期“孤军奋战”,不能有效挖掘合作教育的资源,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合作愿望才相对强烈。 (三)家校合作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 由于学校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许多学校逐步重视家校合作资源的开发,如举办家长例会、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教师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家长会、家长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些组织在执行、督促、检查上还存在疏漏,如联系方式不当、联系频率不高、联系面狭窄、联系内容偏、联系制度和组织名不副实等,同时活动周期长。 (四)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偏颇,且缺乏协调、统一 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孩子学习方面,这反映了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却陷入狭窄,即只重视分数;有的则只注重孩子是不是守纪;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却非常少。交流内容的偏颇,易造成孩子畸形发展,并使教育实效性降低。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举办心理素质教育的家长培训班,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增强家教能力。有经验的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规定为:学习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常用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身立教”;改变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熏陶教育等。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发放家教指导手册、组织各种亲子活动、时常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定期开展家教讲座等。通过交流、指导等方法,使家长增长家教知识,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利用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发挥家庭个别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的好形式。为此,学校必须和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家校互访。教师应加大家访频率,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生活情况。定期开家长会,及时对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取得一致;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共同商榷教育方法;设立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家长咨询的问题。 座谈、交流。以家长会、家长—教师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措施,总结家教经验,树立家教典型。 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让家长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心得体会,感受心路历程。家长开放日制度还可以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拉近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子女的心理距离。 此外,还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学生情况(如发放材料、通电话、通信、设立网络论坛等),评价激励家长(如评优秀家长、优秀家庭,为其他家长树立榜样等活动)等。 (三)聘请家长辅导员 为了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可以聘请一部分家长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社区的活动。家长辅导员们一般是邀请有文化、有耐心、再就业的家长担任。学生们在社区的活动,包括少先队体验活动和体育运动等,一般应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定出方案后,再由家长辅导员提出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增强孩子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曾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形式分为低层次的参与、高层次的参与和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低层次的参与是,信息传递(双向沟通)和参与子女学习;高层次的参与是,应邀参加学校活动和培养对学校的兴趣;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是,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家长委员会就起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的作用。可见,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可以是家长们自发组织的,但主要应有学校发起和组织。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可以有十多位家长代表组成。为了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委员会中还应有3名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参加。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监督,并经常性地提出建议,督促学校提高管理能力、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并参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决策等。 家校合作论文:家、校、社会合作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目前,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在学生家庭中父母离异的比较多,学生家长下岗的也不少,大多数家长寄希望于孩子身上,过高的期望,升学竞争的压力,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给中小学生幼稚的心灵带来诸多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 虽然,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然而,我国现行教育与此还很不适应,许多学校仍沉湎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影响,又给中小学生带来了更加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而学校、家庭、社会又没有及时地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关怀,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反而使他们的苦闷无处诉说,无处宣泄,其结果造成学生厌学、惧学、意志力薄弱,经受不了挫折,缺乏远大理想,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等,甚至患有神经与精神病。这时网络游戏中的武打、杀伤,成了他们暂时减轻压力、忘却烦恼的合适场所。那种没有灵魂、没有人性的、麻木地打杀行为成为孩子们娱乐的精神来源,为日后犯罪埋下了祸根。 著名作家王蒙、曹文轩等在编辑全国中学生征文时,惊奇地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作文所表现出的主题都是厌世和颓废;他们一方面亳不掩饰对物质和感官享受的追求,而另一方面则常常陷入迷茫和虚无。据中国心理学会另一项调查表明,中国3.4亿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约有3000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 家庭及其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能起到“引路”、“形塑”的决定性作用,主要是父母具有优良的人品素养、高尚的家风习俗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学校具有科学的教育观念,这种和谐的家庭、学校环境,能促使少年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习惯健康发展。校园暴力案的主要实施者,80%以上来自缺损家庭,少年儿童感情脆弱、性格孤僻自卑等一系列潜在问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则往往自暴自弃,行为放任,则会为校园暴力案埋下祸根。请看下面的案件。 邯郸电视报上刊登的事例让人不寒而栗:“几位小学生共同活埋一名同班同学”。起因很简单:就是一名手脚不干净的、沾染坏习惯的学生,怀疑被害的这名学生告诉了老师,就纠集几名同伙,把被害的这名学生胁迫至荒沙滩,先让被害学生自己挖坑,被害学生一边挖一边求饶,这名主要犯罪学生竟然无动于衷,当把被害学生埋到胸部,几名从犯害怕了,也劝说算了吧,可这名主要犯罪学生却非要活埋不行,最后把这名学生活活埋了,他们对生命的冷漠显得没有人性。当记者采访他时,他丝毫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悔过,更让记者吃惊的是他对自己的生命“死与活”也无所谓。小小的年纪对生命没有感到珍贵、对生活没有感到珍爱,在他的生活中竟然没有一点爱的火花。他是一名少年,正处在金色的年华,本应该享受到呵护与关爱,可是他是一名父母离异的弃儿,家庭没有了爱,在学校也不是好学生,也没有受到关爱,受到的只是冷落和鄙视,以致于等到他犯了罪,人们才感到痛惜。他的罪,难到只是他一个人的错吗?家庭、社会、学校都尽到了应有的职责了吗?难到都没有一点责任吗? 2006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播放了这样一期节目:3个16岁的少年抢劫超市杀害一对老年夫妇一案。中国人民大学李玫教授总结时说:“他们共同特点是:全都是未成年人,全都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的辍学人员,这种教育的缺失,家庭管理又不到位,加上网络游戏上杀人无所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血淋淋的事实不仅使人震惊,更发人深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心灵的扭曲、悲剧的一再发生。主要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缺失,缺失了对学生、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在传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普遍存在“重智轻德,重智轻心”的现象,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期被忽视,家庭中亲子关系不和谐,亲子沟通、交流困难,家长不了解子女心理状况、心理需要;学校教育突出智育,轻视德育,忽略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成绩作为检验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家校合作也仅限于如何提高学生成绩,当子女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成年人指导的时候,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孩子心理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成立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工程》,真是令人振奋。当看到教育部、文化部、广电总局、综合治理、公安、检察等十几个部委联合组成综合治理联合阵线时,相信那些不幸的孩子有救了。 首先,文化部、广电总局参加,有助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大文化氛围。电视将不再是刀光剑影或床上戏,游戏也不再是只顾打杀了,影视将转变为激励人奋发图强的、团结友爱的、热爱生活的、创建美丽家园的影视教育。今天人们盼望的“弘扬科技创新精神”的时代到了,“弘扬精神文明”的时代到了,少年儿童将在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中健康成长。 其次,教育部将成为倡导《预防青少年犯罪工程》的主要实施者。只要教育部制定措施,改变考试作为惟一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准,使 “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的最强音。优化学校环境,优化学生心理教育,拓宽教育渠道,增强教师自身的素质,坚持“立人、立德、立心”的原则,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学生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审美观念。 第三,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增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在家庭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突出位置,贯彻教育部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健全机构设施,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搭建平台,营造心灵的港湾。 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共同协作。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或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只有多方合作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才能避免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出现,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家校合作论文:家校合作 寻求心理辅导的新突破口 [关键词]家长;心理辅导;家校合作 我校心理辅导室运作十多年来,以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宣传、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等多种途径相结合,开展扎实有效的心理辅导工作,得到了师生的全面肯定。十多年来我们接待了无以计数的心理求助对象,积累了大量的咨询案例,近年来,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个心理辅导的新突破口,那就是寻求家校合作,对学生和家长同时进行心理援助,构建更有效的心理预防机制。 一、家长更需要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每个高中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心理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归结起来主要是学习障碍、人际交往、情感、家庭等几大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看似心理层面的问题,其形成与发展同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现在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冲击,不少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心理失衡,导致学习一落千丈,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等。再如,家长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转移给子女,为子女设计过高的学习目标,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无法喘息,长期积累容易出现早期抑郁症状。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识到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这一强大的教育资源,弥补学校心理辅导势单力薄的不足,建立有效的家庭心理教育机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指导家长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通过召开各年级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优秀的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这些措施为学校与家庭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家长提供了家庭心理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学校在每年高考前夕聘请心理学博士、福建省教育学院的程灵老师为高三学生及其部分家长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在考前要注意营养、睡眠,调整好考试状态;在考中父母要积极配合考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比如考完一门科目不要询问考试的情况、注意做好后勤工作等;在考后家长要及时做好对考生的保障工作,如对于考后感觉不太好的考生要多加注意,防止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等等。在大约两小时的报告中,学生及家长都聚精会神地聆听。会后从班主任反馈来的信息显示,学生及家长都感到受益匪浅。 心理辅导室通过校园心理小报《心桥》和心理健康专栏《心育》专门出版家长专刊,作为家长获得教子经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阵地。小报设计了“校园心闻”“理论园地”“学生天地”和“家校互动”。“校园心闻”主要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动向;“理论园地”主要介绍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高中学习生活的特点等;“学生天地”主要刊登学生的一些心语,报道学生课内课外的风采等;“家校互动”为家长和学校沟通提供一个平台,主要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学校给家长的建议以及亲子的沟通与交流等。《心桥》和《心育》作为家长和学校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从发刊以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二、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辅导室接待前来心理求助的学生,倾听他们的描述,分析判断他们的负面情绪来源,其中由于家长不理解引发的心理伤痛占据很大的比例。根据辅导工作的具体进展,我们会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家长走进心理辅导室,目的在于加强亲子沟通,让家长在较为民主平和的气氛中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有时让家长旁听心理辅导的过程,辅导结束后请家长发表感想。根据来访家长的要求和家长的特点,有时也请家长一起参与辅导。通过角色互换、改变认知评价、亲情沟通等方法,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思维定势,增进双方的了解,以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关系。 2009年9月,我校举行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和身边的心理现象写成剧本,倡导自编、自导、自演,最后达到心理自助的效果。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共创作了四十余篇心理剧本,写出了学生最关心、最焦虑、最痛苦的事,也写出了他们如何借助老师同学和自己的力量走出心理困境,感人至深的剧情反映的都是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生活情况。很多情节家长是想象不到的,所以,决赛那天,我们邀请了部分家长来观看演出。剧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家长和学生观众一起为台上的困扰而揪心,看到台上的母女和解、父子释怀,台下的家长也都喜极而泣。高二一班演出的《木棉花下》描写一位单亲家庭母亲辛苦劳作只盼女儿成才,不料发现女儿“早恋”,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导致女儿出走。迷茫中在所谓的“男友”开导下,劝回出走的女儿,还澄清了他们的关系,其实他们只是学习互助组合。真相大白,母亲后悔不已……剧情很简洁,家长反映说,这个剧就像写自己家的孩子,原来男女生交往,并不一定都是早恋啊! 三、家长也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家庭中父母间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这种心理创伤,使孩子的性格带有一系列的消极特点,并且还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一心理上的某些障碍。高中阶段,因为面临着一系列的升学考试,学生的实际负担已经很重,但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期望过高,在家庭中进行高压教育。家庭中家长专断、放任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成员中不良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的一个共识则是,家长必须高度重视起家庭情绪情感的合理化以及自身心理危机的干预。因此,我校心理辅导室在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也向家长开放,接受家长的预约和咨询。 家长走进心理室接受专业教师的辅导,辅导室针对家长的具体情况,有时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把“古田一中心海扬帆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三十多个量表引入辅导过程,让家长进行焦虑、抑郁、心理症状自评和气质、人格等系列科学量表测评,帮助其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实现人机对话,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有时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向家长提供专业性的分析、诊断以及矫治方案,帮助家长解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如厌学、逃学、考试怯场、学校恐惧等学习问题和说谎、偷窃、打架、违纪等行为问题,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和性心理问题,逆反心理以及亲子关系问题,中、轻度的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情绪障碍,还有大量的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有时还要使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引导家长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指导其走出心理困境,不少家长深感受益匪浅。如,家长王女士的儿子读高二,以前她总拿儿子的缺点跟其他同学的优点比较,儿子越来越逆反,直至母子无法沟通,学习也受影响。心理老师指出她的焦虑心理,为她分析孩子青春期心理特征后,她试着调整自己,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自己心态平和了,儿子也听话了。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育 1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与创新 1.1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受社会热捧的人才。特别是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把研究生关闭在校园里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异地培养,多地培养成为必然。必须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链”的各个环节。在招生环节,我们对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考生的面试采取了与科学学位考生不同的方式,把对考生的实践经验作为主要的面试内容,让考生感受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许多考生面试后积极主动地到工厂企业锻炼,入学后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培养环节,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公共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我们加大了公共课的比重,利用我校的有效资源,合理整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计算机与管理类课程。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理论课中包含实践知识,实践课中包含理论知识。在实践培养环节,我们建立了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海利化工有限公司、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四达试剂有限公司等多个培养基地,实践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另外,鼓励研究生在学校组织的集中实践之外增加自主分散实践。在学位论文环节,我们要求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开题前认真查阅文献,尽量了解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直接来源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应用技术课题和现实问题的课题。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选题进行严格审定,多角度考虑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实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采用产品开发、工程或工艺设计、工程放大及新技术工程应用报告、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1.2突出课程教师和导师的主导地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通过相关课程和案例的学习和研讨来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担任课程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课程教学。如研究生自主参与教学、由多位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拼盘式”教学模式等等。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加大了研究生教师编写适合我院工程硕士实践的教材或讲义的支持力度,加强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导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最少两位,或多位导师,无论哪个培养环节都需要导师的指导与配合,校企导师分工配合,共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导师的选择上,我们把有横向课题,应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选作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导师和授课教师,把与培养基地联系较密切的老师选为校内导师,有利地促进了校企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及时准确掌握论文选题的进展情况等等。 1.3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或技术管理人才,能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学校为研究生营造合理的宽松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外,只能靠研究生自己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训练,知识结构的改善,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位论文设计都需要独立完成,最终自我实现培养目标。 1.4重视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 尽管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时间短,但我校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有完整的研究生管理文件,管理制度也较为健全。我校研究生处成立了专业学位培养科,负责工程硕士的宏观管理与控制,学位论文的质量标准由研究生处学位办负责管理与控制,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由科研副院长负责的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小组以及由院长、教授、领域带头人、企业专家组成的学位分委员会。 2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困境 2.1生源问题 就我们这两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生源问题非常严重,直接报考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比例相当少,大多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与我院同类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相比,化学工程工程硕士推免生只占其1/10。 2.2工程硕士学制问题 我校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两年至三年的弹性学制,我们目前先按两年的计划安排课程学习、实践和学位论文,然后根据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安排论文答辩或适当延长学位论文的时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国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标准还未广泛 宣传执行之前,导师对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还是沿用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标准,而学校研究生处在办理各种证件时(如学生证、毕业证)都只体现两年学制,普遍反映两年的时间培养既要实践能力强保证充足的实践时间又按时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的人才导师压力相当大。为了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以免出现矮化工程硕士的现象,现在大多数工科院校都把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制确定到了三年。 2.3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更新。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目前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主要借鉴科学学位的课程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热情参与。 3建议 3.1加强宣传力度,改变观念和教育理念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开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但无论是导师、研究生本人还是社会,对此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我院关于“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本质内涵与区别”的小型调查中,非常了解的导师只占9%,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导师各占36%,不太了解的导师还占18%。由于工程硕士的生源大都是调剂生,研究生本人也是不自愿接受工程硕士教育的,重学术轻专业的倾向普遍存在。因此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宣传媒体等都要发挥其作用。 3.2推进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不仅是对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也是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是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指挥棒,方向标。推进职业资格认证,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发展的得力助手。在这方面,教育硕士就比较规范,工程硕士可以借鉴其他专业学位的经验。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导师,要加强专门的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对新导师要及时培训,了解工程硕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改革教学方式,要大力研究完善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等等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 3.4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间实践基地平台共享 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实践基地平台会越来越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更多实践基地势在必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高校间实践基地平台共享,不仅可以缓减实践基地紧张的局面,还可以加强不同培养单位研究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化学工程论文:对化学工程毕业生教改分析 1毕业生调查结果 1.1在校期间状况回顾 为了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及能力培养的效果,重点调查了对专业了解及能力培养的情况,学生回答的结果如下:1)对本专业的了解:了解61.45%,不是很清楚36.46%,不了解2.09%。2)获得的能力培养:各方面都得到培养30.21%,少数几个方面得到培养64.58%,只是专业能力得到培养4.17%,都得不到培养1.04%。3)最大收获:专业能力8.15%,综合能力21.20%,独立工作能力22.83%,动手能力13.04%,组织管理能力8.15%,社交能力15.22%,其他11.41%。 1.2工作后能力自评 学校的专业与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锻炼的好坏直接反映在学生工作后的各方面能力上,因此从工作适应能力等11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3教学印象 为了解设置的相关教学环节的确切效果,调查了拓宽专业知识等5个方面。 1.4对教育的评价或看法 旨在改革教学体系、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等,调整课程设置,使其更适合实际应用需要,调查结果如下:1)课程结构:基础课时多11.72%,专业基础不厚20.69%,专业课太深4.14%,人文课太少26.21%,实践环节弱33.10%,其他4.14%。2)需增加的课程与知识:环保10.37%,安全9.13%,营销9.96%,经济14.94%,企业管理17.01%,公共关系18.26%,人文修养20.33%。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结合学科前沿14.41%,应结合生产实际29.26%,应生动活泼7.42%,应形式多样8.73%,多培养思维与创新能力22.71%,不行、需改进2.18%,还好4.37%,要互动10.92%。4)喜欢的课堂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16.48%,采用黑板板书4.40%,采用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79.12%。5)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材内容与顺序5.04%,注重前沿专业知识与实际40.34%,注重思维方式与启发54.62%。6)最关注的教师素质:人格魅力32.24%,对待学生的态度19.13%,教学水平29.51%,学术能力15?30%,其他能力3.82%。 1.5期望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1)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提前进实验室20.00%,开展前沿性讲座22.31%,参加创新活动53?85%,其他3.84%。2)喜欢的毕业环节科研展开方式:围绕导师的方向5.16%,在导师指点下主动、自由发挥71.13%,按照自己的兴趣组合团队23.71%。3)喜欢的毕业环节科研选题:理论性强5.16%,与企业生产结合67.83%,个人兴趣爱好17.35%,与个人就业相关9.66%。 2所在单位调查结果 2.1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的评价和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与定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后的评价和满意度,是非常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反映毕业生群体各方面情况是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及适应程度如何;还能够影响这些单位现在和今后是否继续招聘相关院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25%非常满意,69.4%比较满意,5.6%不好说;从用人单位层面看浙科院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与定位:89.2%准确合适,10.8%偏低,没有出现过高现象。结果说明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是比较满意的,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评价和定位是准确的。 2.2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各方面的评价 表4中的各方面全面体现了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的评价。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毕业生具有工作负责踏实、敬业精神,合作(团队)意识与奉献精神,竞争意识与挑战意识,创新意识与勇气;对适应、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文素养,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经历,专业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也比较看重;学校声望和户籍等不再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2.3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表6综合了用人单位对浙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建议(在回答者中占的百分率)。 3调查结果的启示与对策思考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评价很高,很多单位对浙科院学生在工作中的朴实和踏实精神给予了肯定。毕业生与单位对“专业素质”和“知识面”认可程度很高,其原因是浙科院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学科交叉,增设不同学科选修课,增强实践实习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到单位进行实地实岗的生产实习,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并灵活运用,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拓宽了知识面,使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基层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业务能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相关课程学习,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不成问题;但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仍欠缺,在听、说、写、译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学校在外语教学上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特别要利用好专业外语与文献检索课程和科研实践及毕业研究,锻炼学生的外文文献查阅、翻译和消化利用能力。整体素质的满意度较高,但某些方面的素质(能力)有待于增强,因此还需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加强专业教育 从对专业的了解情况看,有38.5%的学生在学校时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清楚或不知道,这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有很大影响,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应该加强学生进校后的专业教育:始业教育进行专业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及行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毕业后能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在学校学些什么,需要注意和掌握什么,通过哪些环节培养哪些技能,学校有什么平台和措施,等等。专业教育要通过始业教育、认识实习、课程教学、技术实习、科研实践、专业技术人员讲座及毕业环节等实现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涯。 3.2强化教学环节的效果 从教学印象的调查结果看,除计算机能力较好外,其他环节学生印象不深,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对“拓宽专业知识”宣传不够,重点没有突出,课程的安排反而使学生不知道本专业到底哪些课程是重要的。这就需要从始业教育开始向学生介绍专业的基本情况、基本要求、适应领域、所学的基本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为拓宽专业知识而需拓展的相关课程知识。对“社会实践活动”除实践小分队有实效外,大部分学生留于形式,也没有真正的考核;要讲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是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事前要充分发动,事后总结汇报、评比,既要抓好集体小分队,又要抓好个体的活动,千万不要只填个表、找个单位盖个章。对“科研实践活动”还缺乏发动、组织和考核,只是少量学生在协助教师做科研的具体工作;相关人员要早发动、早安排,使学生要有创新的科技意识,通过申报科技项目和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来完成该环节,要避免到毕业时发现缺该环节的学分时找教师填个表来充数。对“专业学术讲座”还缺少气氛,学生的理解、沟通与接受能力还欠缺;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学术讲座,大一大二可以是行业的介绍,大三大四可以是专业的研究领域和发展动态、成功的创新、创业和个人的发展等,千万不能为了营造气氛拉人凑数,学生不知在讲什么,从而就不喜欢。 3.3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需要那种“诚信为本,才智并举,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学生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大部分学生只重专业技术,而轻视文化素质的教育,造成知识面过窄,文史哲、艺术修养不足,思维简单、呆板,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这样的学生将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代企业不仅需要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时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与社交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工作。从在校得到的能力培养与工作后能力自评看,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时没有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工作后大部分感觉工作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较好,动手操作能力基本满意;然而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竞争创新能力、胜任专业能力还不够。学校要精心组织多种学生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相结合。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通过班级组织、学生会分团委、学生社团组织等干部的轮训和竞聘等方式,及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领导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锻炼;重视与创造条件,通过课程实验、设计与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科研实践、技术实践、各类学生科技计划与竞赛、参与教师课题等多种途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能力;通过各类报告与论文的撰写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课程、实验与科研的启发式教学与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3.4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人才培养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做到学以致用;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基本条件。现在的课程体系中,选修课不多,较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共性”而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因而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现代经济社会更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大型企业是按照人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其专业来定位人才的使用岗位。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基础课时多、但专业基础又不厚实,人文课少,实践环节薄弱;许多学生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感受,提出应该增加环保、安全、营销、经济、管理、公共关系及人文修养等课程。增开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内容,增加一些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适当减少一些理论性课程的课时,以期用来增加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应用性知识;要适当削减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学时间和社会实践时间,使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创新开放实践项目与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和手段,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培养提供有效保证。 3.5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4]。一个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无论是多么的现代化,都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方法的掌握优于系统知识的掌握。调查结果显示,近35%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科前沿、结合生产实际,40.34%喜欢注重前沿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内容;教学方法上22.71%要求多培养思维与创新能力,79.12%喜欢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手段,53.85%喜欢参加创新活动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71.13%喜欢 在导师指点下主动、自由发挥和23.71%按照自己的兴趣组合团队的毕业环节科研展开方式,67.83%喜欢与企业生产结合,和17.35%喜欢个人兴趣爱好的毕业环节科研选题。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更新,结合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实际生产应用讲解相关知识,及时更新相关工程应用实例;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多采用图片、动画等,但要克服只读电脑课件的弊病;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与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的教育;教学方式上要多启发、要多互动交流、要给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与机会,使之真正理解,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专业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贯彻工程理念,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传授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思想和研究思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以教师的科研带动学生的实践,使之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毕业环节紧密结合,并逐步引导学生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与自己的爱好选择课题,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还需要加强各实践环节的指导,使学生真正能通过实践环节得到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3.6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没有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导,教育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和具体执行者,更是现代化人才的塑造者。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使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关键是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5]。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关注的教师素质:人格魅力32.24%,教学水平29.51%,对待学生的态度19.13%,学术能力15.30%。通过提高学历、交流进修、与企业接轨、科研等多渠道来增强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浙科院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特别要加强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工作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有企业或科研院所实际工作经历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但需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引进高学历的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要通过下企业实习、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科研项目等方式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通过传、帮、带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课堂讲授水平;对现有的低学历和没有实践经历的教师也要通过进修、下企业锻炼、开展项目研究等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7应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除了深化教学改革,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针对目前的就业压力、毕业生期望值与定位过高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含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学校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体作用,如通过教师的个人关系网络为学生联系、收集和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毕业环节的指导教师要在指导论文(设计)的同时多联系多提供就业职位,多关心多指导多促进学生的就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信息、更强的紧迫感和更大的信心来完成就业。相信只要齐抓共管,一定能将就业率最大化。 4结语 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给学校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相信这些数据对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真正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有所裨益 化学工程论文:生物化学工程环境改造分析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国内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与人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人类通过调节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就越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弃物带给了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几大环境问题:一是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产生的原因,一种是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发生了变化,大量污物积聚在低空,扩散不开;另一种是事故排放使大量有害物质短时间内进入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二是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目前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硅致矽肺等已为人们所共知。三是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证实,有30余种空气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以3,4苯并芘为代表。它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木材等燃烧不完全所形成的一种高活性致癌物,在煤烟、煤焦油、汽车废气、飞机尾气、柏油路灰尘中都能分离出3,4苯并芘。某些元素如砷、铅、镉、铬、铍的致癌性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 二、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首先,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其次,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的手段。再次,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三、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其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当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污水就是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金属毒物等,此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国将能降解对硫磷等9种农药的酶,以共介结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上,制成酶柱,用于处理对硫磷废水,去除率达95%以上;近几年我国在应用固定化细胞技术降解合成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对于含100mg/L废水,降解率和酶活性保存率均在90%以上;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降解含酚废水也已实际应用于废水处理。 (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防止水土流失。 (三)白色污染的消除 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经久不化解,估计是形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分。据估计我国土壤、沟河中塑料垃圾有百万吨左右。塑料在土壤中残存会引起农作物减产,若再连续使用而不采取措施,十几年后不少耕地将颗粒无收,可见数量巨大的塑料垃圾严重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研究和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另一方面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使两者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将塑料和农膜迅速降解。同时,还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地膜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有些微生物能产生与塑料类似的高分子化合物即聚酯,这些聚酯是微生物内源性贮藏物质,可以用发酵方法进行生产,由此形成的塑料和地膜因有可被生物降解、高熔点、高弹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而在医学等许多领域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人们正在用重组DNA技术对相关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此方面目前一个研究热点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聚-羟基烷酸(PHAs),研究人员正设法构建出自溶性PHAs 生产菌种,即将PHAs重组菌进行发酵,在积累大量的PHAs后,加入信号物质,使裂解蛋白产生,细胞壁破坏,PHAs析出,以简化胞内产物PHAs的提取过程,降低提取成本。 (四)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约80%会残留在土壤中,特别是氯代烃类农药是最难分解的,经生态系统造成滞留毒害作用。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办法,而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已成为消除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有的是通过矿化作用将农药逐渐分解成终产物CO2和H2O,这种降解途径彻底,一般不会带来副作用;有的是通过共代谢作用,将农药转化为可代谢的中间产物,从而从环境中消除残留农药,这种途径的降解结果比较复杂,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就需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已知有降解农药作用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改变其生化反应途径,以希望获得最佳的降解、除毒效果。要想彻底消除化学农药的污染,最好全面推广生物农药。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其中微生物杀虫剂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等,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现在人们正在利用重组DNA技术克服其缺点来提高杀虫效果。例如目前病毒杀虫剂的一个研究热点是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的改造,人们正在研究将外源毒蛋白基因如编码神经毒素的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中以增强杆状病毒的毒性;将能干扰害虫正常生活周期的基因如编码保幼激素酯酶的基因插入到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形成重组杆状病毒并使其表达出相关激素,以破坏害虫的激素平衡,干扰其正常的代谢和发育从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 化学工程论文:绿色科技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 1 绿色科技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目前主要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从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开始应用含碳类的能源物质开始,无论是科技生产还是工业生产,知道现代的科技,即便是已经开始了全球化的大生产,每年都会由于生产而产生数十万吨的CO2,这些气体被爱芳到大气中,就是造成温室效应禅城的最根本的原因。而过去并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此类问题进行规范,因此很长的一个时期,工厂对大气的这种破坏是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的。 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化工企业都开始积极的开展新的技术,通过利用新技术以改善高CO2气体排放的现状,随着投入的加大,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甚至目前已经在某些生产环节可以达到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生产,以此降低其排放量。比如,尿素的生产过程中,化工企业就可以再生产中将CO2进行收集通过一些反应进行利用。这一工艺每年就可以减排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 2 海水淡化预处理中绿色科技的应用 水是生命源泉,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最基础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本身有具有着有限性,尤其是淡水资源。而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淡水资源曾经的利用毫无章法和度,因此世界开始面临了淡水危机这又一环境问题。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淡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因此就需要寻找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海水的淡化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不得不说是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海水淡化技术在初期研发阶段的应用成本较高,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有技术以及资金使用,称得上是奢侈技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水淡化的应用成本随之降低,其开始作为一种普通技术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引用并应用。 淡化海水本质上就是通过一些物理方法或者是化学方法将海水中的盐分以及水分进行相互分离的过程。在对海水进行淡化的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并且获取海水对生态也没有造成结构上的破坏,这一点和目前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十分吻合,即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同时也给后代留下了能够发展的资源以及环境。这一点就符合了绿色科技的基础理念,所以海水的淡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绿色化学工艺的应用。而将这种绿色科学的理念同化工相互联系的过程实则就是现代化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氢氧化镁在海水的预处理淡化中产生,这种物质不但环保可靠,并且成本较为低廉,具有简单的操作工艺,同时不会造成换进的二次污染,在海水的淡化效果上又十分的明显,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 传统香精香料生产中的绿色化工的应用 香精香料不仅仅是我国日常添加剂之一,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是我国进行进出口的贸易组成主要内容。作为日常化学产品之一,香精香料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的逐步加深,经济萧条的状况开始蔓延整个世界,因此,随着这一影响的加深,我国在香料香精的出口活动中,由于订单的减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在深入地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之后,不难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真正并且主要的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例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的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加强企业和工厂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方面,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的要求。 4 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化学工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目前已经渗透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当中。化学及化工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一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等严重问题,这与我国现阶段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不符。因此,为了解决化学工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合理应用绿色科技。基于此点,本文首先阐述了化学工程中发展绿色科技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化学工程中绿色科技的特点,最后提出了绿色科技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化学工程论文:有关办好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几点思考 自1994年我校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来,十多年间,我校化工专业蓬勃发展,培养了千余名合格的毕业生。我校化工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培养,分别是煤化工专业方向和高分子化工方向,大三第二学期由同学们自愿选报专业方向。据统计,报高分子化工专业方向的学生不足11%,为了了解同学们的想法,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选择专业方向的主要依据是考虑到就业的便利。近年来我国,尤其是西部,陕西、山西、宁夏等地煤化工行业较热,结合我院生学来源,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考虑就业时倾向回原籍工作,于是参照往届同学的经验,大多选择了煤化工方向,无暇顾及到自身的兴趣。不少同学对这两个方向都不甚了解,对我国化工行业了解甚少,选报哪个方向都无所谓。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对专业的培养计划不了解,培养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尽合理,课程安排有前松后紧的现象。这些不解和困惑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上亟待解决一些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我校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化工专业人才应该从下面几点来开展工作。 1 调整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规范的整体设计 专业规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高等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为基础,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对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专业规范对专业人才设定培养规格,拟定培养目标。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规范进行整体设计,是开展专业建设与深化改革的重要入手点[1]。 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化工专业的专业规范非常有必要。自1999年以来,高校外延发展迅速,新增高校、新增专业多了,人才培养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呈多元化,亟需制定专业规范,一般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2 加速进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认证工作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为了让高校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高等院校为化工行业提供主要人力资源,教育部自2006年启动了化工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目前已有6个专业点进行了试点工作[2]。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本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现出较好的人文素养。(2)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较好,工程基础知识扎实,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3)具备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有工程实践经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接受过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4)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流利,人际交往能力突出,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与以上标准相对照,我校在培养化工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结合行业要求分析,我校化工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队伍中普遍经历单一,缺乏工程师经历。(2)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学校与工业界联系不够紧密。(3)缺乏对学生的团队精神的系统训练。(4)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机制不够完善等。除此之外,缺乏科学的学生考评机制,缺乏毕业生跟踪与反馈体系。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有目的的开展工作。 3 灵活设定培养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个问题关系到一个专业的前途命运。在充分利用我校资源的同时,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体现差异,强化特色,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开设专业方向的问题上,要避免与周围同区域、同等水平的院校趋同,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复和过度竞争,充分体现差异。 4 优化各级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当前, 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已经成为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每所高校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宏观上的一些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外,高校还应该根据市场所需人才,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培养质量,既要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结构,明确学校、院系和学科的定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另外,要从微观上、从学校本身把握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理顺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与理论结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相一致。 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之间的功能也由以前的趋同转向为逐渐分化,这就使得学校的专业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化工专业应根据主要生源地的用人需求,将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准确定位,针对培养什么样规格的人才,满足哪些领域的社会需求等这些问题开展广泛的研究,谨慎决定。此外,认真处理好专业建设中适应与对口的关系,在一般的学校,学生是直接面对市场就业的,应该将专业设置得窄一点,对口性更强一点。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要想扩大我校化工专业在西部地区的办学影响力,还需要我们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升认识水平,根据市场的需求,提高培养质量,能够很好的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扎扎实实做好专业建设工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定会成为西部最具影响力的王牌专业,为我国化工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化学工程论文:基于国内外环境化学工程发展的思考 化学工程随化学工业的发展而发生并演变,反过来又推动化学工业的发展。在过去的一百年,化学工业与化学工程技术历经了孕育、诞生、发展,直至形成今天庞大产业的过程。它每年为社会提供数以亿吨计的千百万种合成产品,是我们衣、食、住、行须臾难以离开的物质基础,为社会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环境化学工程的现状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猛,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忽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公害事件不断发生,社会反应强烈,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关注,采取了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加强环境管理,制订各种环境保护法规和法律,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增加环境保护投资,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这些措施虽然在局部地区或一定时期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未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增长,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要求。 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环境保护领域内进行国际合作的全欧高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少废无废技术(工艺)和废物利用宣言》,指出:“无废技术是使社会和自然取得和谐关系的战略方向和重要手段”。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在一篇报告中对“清洁工艺”下的定义为:清洁工艺就是以最合理地使用原料和能源来生产产品的一种技术,同时在生产过程和成品的使用过程中,减少排入环境中的可产生污染的废水和废物量。同时对环境的任何作用都不致破坏它的正常功能。有的学者认为,无废工艺的概念应当包括无害、节能、省地、复用、闭路等内涵。从技术上讲是一种具体技术。 化学工业作为造成大规模严重环境污染的主要过程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预防为主,从源头着眼,从工艺入手,开辟绿色化工技术,将污染减少或消除在生产工艺过程之中;化学工程进入了环境化学工程时期。 二、环境化学工程的发展 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开发仍然是环境分析化学获得质的飞跃的原动力。可适用于极复杂基体中众多已知和未知污染物同时定性鉴定和准确定量的具有高分辨能力的新型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例如,色谱技术中的多维色谱由于其高分辨能力可在复杂环境样品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则可完成高度极性和水溶性代谢产物和降解产物的分析和鉴定。飞行时间质谱(TOF-MS)、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MS)和高分辨质谱(HRMS)等具有全扫描和准确质量分析功能的质谱与各种色谱技术的联用将使得同时鉴定和测定目标和非目标污染物以及超复杂基体样品的分析变得更加简单,从而在新型污染物发现和识别中扮演重要角色。先进的同位素质谱技术和手性分离分析技术将在微量污染物的准确定量、污染源解析中获得更多应用,生物检测、生物标志物和被动采样等可反映污染物生物效应和环境风险的新方法将得到更大发展,原位、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将在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处置中大显身手。此外,要高度重视新型污染物、纳米材料污染物、污染物代谢和降解产物的分析技术研究,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事故造成的严重核素污染提醒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核污染的检测、预警和处置研究。 环境污染化学研究在贴近世界环境科学前沿的同时,要密切结合我国环境污染的复合型、压缩型、结构型和严重性特点。在污染生态化学和环境健康研究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典型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和生物致毒机制,低剂量、长时间、复合污染暴露下的生态毒理效应的分子机制,复合污染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生态毒理效应,污染胁迫下生物的抗性和适应机制,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与消减排泄过程,污染胁迫下疾病发生的机制,纳米材料本身及其与有机污染物相互作用、生物有效性和毒性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仍然是污染控制化学研究的重点。基于新型纳米材料催化剂、分子氧和可见光体系的高效、绿色、温和条件的高级氧化技术仍然是水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前沿课题,基于电化学原理的氧化还原、絮凝、沉积、气浮等将在电活性污染物的处理中发挥作用,用于大气和室内气体污染物处置处理的高效高选择性吸附剂、催化剂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仍然是持续努力的方向,绿色、环保、分散性、稳定性和运移性良好的纳米吸附和降解材料将更多地应用于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治理,高效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和重污染场地的强化修复技术是土壤污染修复的关键。在对以上各新型的末端治理技术研究探索的同时,环境化学工作者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密切地与工业、农业、工程技术等领域合作,尽可能地将清洁生产、绿色化学、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等源头控制理念贯彻于生产和环境治理当中,改变主要依靠末端治理的被动局面。 三、总结 环境化学仍然处于快速发展中,其学科的理论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基于机理的可以用于反应性混合化学品环境暴露与联合毒性理论模拟的混合物毒性-构效关系预测方法,建立可用于污染物生物毒性分子机制和复杂环境过程研究的基于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力学和蒙特卡罗模拟结合的理论模拟方法,进行以污染物风险评价为目标的环境理论计算方法和模型研究,将是今后理论环境化学研究的重点。 化学工程论文:谈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 一、绿色科技促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1]。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 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化工企业正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将二氧化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例如,有的化工企业将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一种原材料来生产尿素。仅这一种工艺,就可以使该企业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数十万吨。 二、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水,水对于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资源。而这种重要的资源,又具有这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淡水的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就成了缓解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水淡化所必须的成本也在逐渐的趋于大众化,使这一技术不再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使用的起得奢侈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进并采用了这一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指的就是一种利用物理上的或者化学上的方法将海水里面的盐和水进行分离的技术。在进行海水淡化技术的预处理进程中,任何影响环境状况的不良影响都没有产生。并且在获取海水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继续对生态环境构成伤害。我们的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就是指要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以继续发展的环境状况。因此,将绿色的化学工艺运用于海水淡化的过程中的这一举措至关重要。因此,将绿色的科学理念与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便成为了现代世界化的化工生产中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海水淡化构成的预处理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氢氧化镁,成为了环保领域新的宠儿,这种物质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效果良好的特点,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日常化学产品的生产中,香精香料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之一。我国的香精香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状况逐渐加剧,我国的香精香料出口产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产品订单大幅度减少。 在深入地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之后,不难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真正并且主要的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例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的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加强企业和工厂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方面,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的要求。 四、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化学工程论文:分析化学工程与工艺 1 化学工程与工艺概述 化学工程,简称化工,是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如石油炼制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印染工业等,并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开发、设计、操作等问题,它是以数学及少量的物理观念为基础应用于化学工业上,主要研究大规模改变物料中的化学组成及其机械和物理性质,来替生产化学品或是物料工厂提供一个反应流程设计方式。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科学计算已经成为当代化工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三种主要手段。 化学工程的研究领域最初只是化工单元操作,如:输送现象(为化工学科当中“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化工热力学输送现象。随着发展,后来又发展出一些新的分支,化学工程领域的分支庞大,可应用在各类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实务上的操作,因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以化工的知识背景为基础,例如半导体工业。随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数值模拟(cfd)在化工的发展占据重要的地位。 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简介 2.1 化学工程与工艺任务。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2.2 化学工程以及化学工业的一些特点。以物理学、化学和数学为基础,并结合工业经济基本法则,研究化工单元操作以及有关的流体力学、传热和传质原理、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等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以指导各种过程及其设备的开发、改进和发展属于化学工程学的内容。化学工程是随着化学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发展而形成的。化学工程包括过程动态学及控制、化工系统工程、传递过程、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方面。化学反应是化工生产的核心部分,提供过程分析和设计所需的有关基础数据,研究传递过程的方向和极限,化工热力学是单元操作和反应工程的理论基础,它决定着产品的收率,对生产成本产生重要影响。对单元操作的研究,可用来指导各类产品的生产和化工设备的设计;传递过程是单元操作和反应工程的共同基础,化学工业在新的形势下要求处于化学核心地位的催化技术和化学工程都必须用跨学科的战略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这三种传递,实质上就是各种单元操作设备和反应装置中进行的物理过程。 合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化学家不仅发现和合成了众多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同时也创造了大量非天然的化合物,使人类社会所有的化合物达到2230万个(美国化学文摘1999年12月10日收录的化合物数),并且以几个月就有100万个的速度发展,大量新化合物的产生是化学工业产品开发的基础。信息技术及工程技术的进步为设备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化工行业的技术进步。 化学工业的生产技术和许多深度加工的产品更新换代快,要求化学工业必须不断发展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寻求技术上最先进和经济上最合理的方法、原理、流程和设备是化学工业工艺创新追求的目标。化工新技术开发程序是一套科学的程序,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宗旨,以工业化和商业化为目的的创新过程。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化学工业的研究开发费用、科研人员以及专利和文献的数量都居各工业部门的前列。 3 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传统的化工实验的数据处理是相当复杂的,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化工实验需要平行实验,数据处理过程的重复性也非常大。借助MATLAB软件的应用,可以使人们从大量的数据处理当中解脱出来。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是初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化工实验的特点流程较长,规模较大,数据处理也较为复杂。因此依靠计算机处理数据会使繁琐的数据处理过程变得简单快捷,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数据处理是每一个化学工程实验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实验可以建立过程模型、分析工艺技术的可行条件。但是化工实验数据的处理往往并不是那么简单,它需要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若仅仅依靠手工计算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化工实验数据的处理量很大、重现性很高,因此应用计算机来处理实验数据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专业学科。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有限的实验点去寻找某一对象或某一过程中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揭示某化工过程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MATLAB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尝试。传统的化工实验的数据处理是相当复杂的,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化工实验需要平行实验,数据处理过程的重复性也非常大。而MATLAB是一个强大的数学软件,能够方便地绘出各种函数图形,一方面可以解决符号演算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数学中的数值计算问题。MATLAB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包括信号和图像的处理、通讯、控制系统设计、测试和测量、财务建模和分析以及计算生物学等众多应用领域。它已成为国际控制界的标准计算软件。借助MATLAB软件的应用,可以使人们从大量的数据处理当中解脱出来,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一个数据处理程序:只需输入任意一组原始数据,就可以把实验结果,数据模型以及作图一起显示出来。 4 结束语 21世纪世界进入资源、能源短缺的时代,解决由国家提出的节约资源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任务,需要化学与化工学科的共同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此,化工教育首先要端正学生和家长对化工产生的片面认识。融合从分子水平的化学到大规模制各工程科学的宽阔视野,现代化学工程教育内容既应跨越和涵盖整个化学和化工领域,也仍要重视工程教育的特征,强化工程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完成化学工程教育的历史任务,探讨化工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交叉,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正确认识化学工程的学科范式和内涵。 化学工程论文:虚拟仪器的发展及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一、虚拟仪器的发展和结构组成 电子仪器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模拟仪器、数字化仪器、智能仪器和虚拟仪器。前三个阶段的发展实际上是为第四阶段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代虚拟仪器,是通信技术、测试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三门学科最新技术的结晶,融合了测试理论、仪器原理和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高速总线技术以及图形软件编程技术于一体。虚拟仪器的产生是仪器发展史上一次大的革新。虚拟仪器是指将一些比较灵活高效的软件和一些性能较高的硬件结合起来,将其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对各项参数进行测试和调节、控制等的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平台。一般来说,完整的虚拟仪器系统中有三部分的组成结构,一部分是电子计算机,一部分是仪器软件,最后一部分是仪器硬件。在电子计算机和大型集成电路高速发展的今天,相比较传统仪器,虚拟仪器得到了飞跃发展。在基本硬件的支持下,虚拟仪器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合理的调用相应的高级软件模块来完成数据的采集、控制、分析、处理以及结果的存储和显示。与传统仪器相比,虚拟仪器具有成本低、性能高、扩展性强、开发时间短以及出色的集成这五大优势。基于此,本文对虚拟仪器的发展及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虚拟仪器的技术支撑和特点 硬件是虚拟仪器的基础,软件是虚拟仪器的核心。计算机主要完成数据处理和结果显示。硬件接口电路主要完成被测输入信号的采集、放大、模/ 数转换。根据构成虚拟仪器的接口总线不同,主要分为基于通用接口总线GPIB 的仪器系统、基于数据采集卡的虚拟仪器系统、基于VXI 总线仪器实现虚拟仪器系统、基于PXI 总线仪器实现虚拟仪器系统、基于串行口仪器的虚拟仪器系统和基于现场总线设备的虚拟仪器系统等类型。软件可定义仪器的功能图。虚拟仪器系统的软件结构从底到顶层分为仪器I/O 接口软件、驱动程序和应用软件3 个层次。 虚拟仪器作为新型的仪器种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技术和接口技术,具有方便、灵活的互联性,可方便地同外设、网络及其它应用连接。其次,开放式体系结构,缩短系统开发周期。虚拟仪器开放性构成方式,使其具有灵活性和功能的可重构性,可使用户提高重复利用率,缩短系统组建时间,降低开发费用。最后,“软件就是仪器”,仪器功能由用户定义。虚拟仪器系统中,软件是整个仪器的关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定义仪器的功能,通过修改软件,很方便地改变、增减仪器系统的功能与规模,打破了传统仪器有厂家定义、用户无法改变的模式。 三、虚拟仪器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虚拟仪器技术就是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的应用。灵活高效的软件能帮助客户创建完全自定义的用户界面,模块化的硬件能方便地提供全方位的系统集成,标准的软硬件平台能满足对同步和定时应用的需求。这也正是NI近30年来始终引领测试测量行业发展趋势的原因所在。它在化学工程领域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虚拟仪器可以应用在化工过程控制领域中、是由化工领域中以及化学工程模拟领域中。虚拟仪器可以对化学反映系统中的各个参数进行实时的检测,还能通过参数的检测来调整和控制各项参数,以更好地确保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在化工过程控制领域中的应用有很多,例如,东南大学的王晓等人通过基于labview开发平台的虚拟仪器开发了换热器试验装置测控系统,这个系统有很多功能,包括对各项参数的检测、记录,同时还能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和调节,基于此,应该加强对该系统的研究和推广,使其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石油化工领域中也经常需要运用到虚拟仪器,通常是将计算机技术和虚拟仪器结合在一起进行应用。在这方面的应用实例有:通过虚拟仪器,对石油管道的压力进行监测,来判断石油管道在运行过程中会否出现泄漏现象。化学工程模拟,实际上是通过建立化工过程的一系列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标准的条件要求以及各项参数,利用计算机,对这些模型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的结构模拟出整个化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行为。在化工领域中,如果要使用一种新的仪器或者是使用一项新的工艺,需要先依靠计算机对这些仪器或者工艺进行模拟,得到一系列数据,并鉴定其可靠性。虚拟仪器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使得整个过程的各项参数判断更加具体和直观,有利于判断其对于工程的影响。这方面的应用实例也有很多,例如,新疆大学的付志新等人开发出了一套基于全混流反应器的模拟系统,并且模拟计算了其中的不可逆的放热反应。 五、虚拟仪器的发展趋势和光明前景 虚拟仪器还可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事工程、汽车、电力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程、铁路交通、地质勘探、生物医疗等很多需要高性能测控设备进行科学分析的场合。例如,利用虚拟仪器系统可以开发复杂的汽车驾驶室模拟仿真系统,汽车ABS 传感器功能测试系统;可以测试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噪音,进行飞机发动机测试,飞行控制系统测试;可以用于电力参数的测试,构建电力测量控制系统;可以用于开发内燃机测试系统,等等。 自从虚拟仪器出现以来,其技术也不断发展和成熟,逐渐向着图形化这一开发平台中的更强适应性、更高级别的硬件模块以及更符合标准的驱动程序等方向发展,而该平台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是促进虚拟仪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重要保证。同时,怎样缩短用户的学习时间和学习量,就能确保其进行具有强大功能虚拟仪器的使用,怎样让用户轻易地对该模拟系统中得到的结果进行判断,或者如何确保用户采用一些系统构成比较简洁的虚拟仪器来对复杂的内容 进行测试,都是虚拟仪器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束语: 虚拟仪器的结构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目前,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仪器的应用将不断扩大。除了上述提到的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各种应用,它应用的范围将不断扩展到其他相关领域中。因此,虚拟仪器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 化学工程论文: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东北石油大学于2010年成功申请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如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本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科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是培养我国能源化工人才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一、优化课程结构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 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加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注意融合学科前沿知识和高新科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我院省级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探索和完善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新能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成绩的科学评价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探索保障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以跟上学科发展的途径,完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经费和实验耗材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四、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 实行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实行学生科研立项制度,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聘请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能源化工专业发展的学术前沿;鼓励学生申报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省、校级挑战杯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签约合作企业,并对创新设计实验室进行重点投入建设,本专业已建成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庆炼化公司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 五、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培养体系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病反映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积极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建立专门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六、实践成果 1.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实践。项目在 能源化工专业2009级中进行了三年的应用,收到了良好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化工专业类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对促进石油化工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以来,石油化工类专业承担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主编教材3部;完成了《分离工程》等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工业催化》3门重点课程建设。 2.促进了石油化工专学科建设。石油化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促进了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主的石油化工类学科建设。目前在学科建设方面已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艺,1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能源化学工程,1个省重点(特色)专业—化学工程。已有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轻烃加工与利用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石油化工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黑龙江省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 3.学生创新实验与竞赛获奖。通过创新培养体系的实施,能源化工09-2班25名学生,8名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0余名学生参加国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公开7篇,申请专利2项。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100%,六级一次性通过率80%;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一次性通过率100%,并有40%的学生自愿考试通过国家三级计算机考试。同时该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3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1等奖,5名同学获得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2人获得全国英语竞赛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黑龙江赛区C语言程序设计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校级英语竞赛、物理竞赛,软件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获奖30余项。经过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养和严格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班级大多数学生获得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班级的学风日益浓厚,多次获得校级荣誉。 七、理论水平与推广价值 项目研究从能源化学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设立的目标与东北石油大学化工学院特色优势实际出发,构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成果既有高度概括的模式框架,又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操作办法,为全国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构建,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和实证参考,尤其是是对工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和专业教学改革具有推广价值。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技术及发展动态 一、新型反应技术的研究 1.1 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 超临界液体是指在温度和压力都处于临界点之上时,此时状态处于液体和气体之间,具有这两种状态的双重性质。这种状态的流体不仅在化学工业、生物化工、食品工业有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在医药工业等领域应用很广泛,已经显示出巨大的魅力,极具发展前景。近年来,化学界将超临界水氧化法应用到保护环境的领域,但是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不成熟。 1.2 绿色化学反应技术 绿色化学是指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的,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化学工程。绿色化学简单说就是采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来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有害的、妨碍社区安全的、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原料或溶剂等。绿色化学是将污染从源头进行消除的工程,因此很彻底,这主要包括原子经济性和高选择性的反应,生产出对环境有利的材料,并且回收废物循环利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1.3 新的分离技术 研究从广义上说,分离强化首先是对设备的强化,然后是对生产工艺的强化,综合起来说就是只要能将设备变小、将能量转化效率提高的技术都是化工分离技术强化的结果,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化工分离技术的主要趋势之一。古老的化工分离技术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将不同的组分从分离塔里分离出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国内外的分工合作共同研究除了大量新的分离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这些在应用中同样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那就是:此项研究对相关分子蒸馏的基础理论探究比较少,没有在理论上充分说明和指导,对设计刮膜式分子蒸馏器也没有深入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分离技术也不断得到改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信息技术引入到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例如在研究热力学和传递的性质、多相流等方面,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生功效的主要分离技术,再如分子模拟大大提高了预测热力学平衡和传递性质的水平。对分子的设计加速了可以加速分离,因此对研究和开发新的高效的分离剂有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的引进有利于新的分离过程的深入,提高工作效率。 二、传热过程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2.1 微细尺度传热学研究进展 微细尺度是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微细的探讨和研究传热学规律,现在在传热学中已经自成一个分支,发展前景广阔。当物体的特征尺寸远大于载体粒子的平均尺寸即连续介质时假定依然会成立,但是由于尺度的微细,原来的假设的影响因素也会相对的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流动和传入规律发生着惟妙惟肖的变化。目前,微米、纳米科学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领域都是围绕微细尺度传热学进行研究的。其中高集成度电子设备、微型热管、多空介质流动传热等多项研究都是微热尺度传热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2.2 强化传热过程的研究进展 这项研究主要是从改进换热器设备的形式入手,提高传热的效率,并想办法改进设备使其持续对外放热,这种改进包括发明新的传热材料和改进生产工艺,将过去的设计进行优化等方法。 2.3 传热理论研究进展 近年来,传热研究者一直都致力于滴状冷凝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但至今仍未能很好的实现,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实现滴状冷凝,并且使其冷凝表面寿命延长。改变冷凝界面的性质,将滴状冷凝应用到工业上进行传热改造是传播热学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沸腾的传热方式不仅在机械、动力和石油化工等传统的工业之中广泛使用,而且在航空航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也广泛的应用着。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对液体发生核态沸腾的原因和具有高换热强度的机理进行着深入的探究。由于沸腾的现象是复杂和多变的,这些都导致了我们不能利用常规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出沸腾所能传输的热量。到现在为止,加热器表面受到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的影响,这一问题是最需要得到解决的,也是研究的重点所在,对沸腾传热进行计算大都采用机理模型,这种方法存在严重的缺陷就是计算的准确率很低,而且需要大量的实验做基础,所以目前应用的范围较窄,目前没有能较准确计算沸腾传热的计算式,因此我们有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来探究和研究问题,从基本理论出发,提出新的理论与计算方法或研究出新的模型,将数学与之相结合计算出沸腾所传出的热量,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2.4 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化学中大量的计算问题和数据采集分析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解决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增加了数据的准确度与精确度,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流体力学和数值传热学上的主要贡献,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数值模拟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而且需要大量的实验作为补充,采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和计算,有利于将数据直观的表现出来,方式更加灵活多变,费用更加低廉,并且得出结论的周期比较短,对于应对此类问题计算机技术是最好的选择。 三、化学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动态 3.1 将化工过程与系统过程研究相结合 化学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性质决定的,其非对称性和不平衡性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使其控制因素增多,结构尺度变多,其中结构是对过程工程研究的中心问题,主要解决办法是简化其结构,使复杂的结构变得简单,更具有使用价值;首先研究特殊系统,然后推理出一般性的结论,进而推而广之,这些都为解决结构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了复杂系统不容易被分析的问题,采用整体法和还原法研究复杂的系统有利于把握系统的主要变换方向,多尺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可以将过程问题转换成平时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对研究化学工程的复杂结构有好处。化学工程的这一转变趋势预示着化学正在向着应用领域进行扩张,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和价值性,而非学科本身理论的研究。这也在化学课堂上出现了明显的改革,从只有实验和理论两个过程的化学转换成有实验、有计算最后才产生结论的过程,这就需要化学与数学物理等相结合,甚至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而实现化学过程的更好研究。 3.2 将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研究相结合 科学的进步使大量新的技术和产品能源不断涌现,并且在先进技术的引导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为化学工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为新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不断形成新的完整的理论,化学工程的发展就此进入老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学科研究的方法上更多的注重学科的交叉,更多的研究材料其中包括信息和化学、生物与化学、能源与化学、环境与化学相结合的工程学科,这些都为化学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为化学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3.3 将化学工程与信息工程研究相结合 化学工程技术的热点是将化学工程与信息工程研究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行各业,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收集大量信息,并对此进行精细的计算,随着大量的数据的 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很多重要的规律和结论,这些规律可以用来作为提高效率和生产效益的理论依据,同时可以预见,将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必将是化学工程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必将成为引领化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四、结语 化学的影响以及需要重点探讨的方向,就是化学环保问题。由于化学工程往往都会涉及污染问题,因此从化学工程技术角度分析,将从技术角度出发,从而尽最大限度来降低化工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未来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其发展态势。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解析 1 引言 化学生产工艺是化学生产过程中一直处于开发状态的技术,化工工艺的开发与发展在近年来更加火热,主要原因在于化工生产常常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污染。随着人们对环保理念的关注,化工生产的工艺受到了挑战。以往化工厂的污染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的解决,污水化学残留物的排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化学生产造成污染,从很大程度上是其生产工艺存在问题。因此,为了解决其污染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产效率,重点就在于改善其化学生产工艺。 2 我国化工生产的现状分析 我国工业的几大主体:机械工业、煤矿工业以及化学工业。化学工业之所谓成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因素在于化工生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从而推动了我国的工业以及农业的迅猛发展。化学肥料是目前我国农业农作物的主要肥料,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稳定。然而,由于化学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化学废物,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污染,尤其是排放的废水以及废渣,成为了自然中的主要污染源。从目前我国的化工厂的化工生产分析,总体上处于一种以牺牲能源以及环境为基础的化工生产。具体分析如下: 化工生产的效率不高;我国工业发展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端,主要在于其生产的效率不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主要由于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设备的不过关。例如在进行化学肥料的生产过程中,反应器皿往往无法达到反应温度。从而使反应不充分,造成废气以及废物的产生。不仅如此,反应不充分,造成的最大问题在于反应后生产的化学产品合格率太低,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最为严重的是,不充分的化工生产,造成巨大的能源与资源的浪费,从而大大降低了化工生产效率。 化工生产造成自然环境污染严重;化工生产是目前我国主要自然污染的源头之一,尤其是重金属的生产与化学反应。在化工场附近的废水检测中的结果显示,废水中的重金属严重超标,造成水源的污染,从而影响土质,造成自然环境的失衡。此外,对于化工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废水与废物,化工厂为了节约成本等原因,而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将污水以及废物直接排放到自然中,造成了大范围的污染。 化学工程中,连续的化工生产环节不连贯,造成整个工程的连续性不佳,工程的进度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当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的时候,就会对化学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化工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影响,其主要原因也在于生产工艺的不合格。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化工生产的主要现状为生产效率不高,防污染环节不重视,没有专门的污染处理系统以及化工生产的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一起阻碍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3 我国化工生产工艺解析 从上文中,对于我国目前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我国的化工生产工艺还不是非常完善。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化学的生产工艺需要有哪些改进呢?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采取哪些最新的化学生产工艺能够降低化学生产所产生的污染呢? 首先,化学生产过程中,提高反应条件以及反应环境。反应条件是化工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达到高效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料的产生,反应条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提高化工生产效率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加强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以及反应所需条件一定要达到所需标准,才能保证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高效生产,并减少废物的产生。其中,废物包括废水、废气以及废渣。保证这些废物不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就能保证化工生产的相对环保。 其次,化工生产过程中,并非只是提高产品生产的环境,更应该能够提供废物处理的程序以及治理系统。目前,我国规定,有毒物质以及重金属是绝对不允许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此外,还包括我们经常看到的废气,这些都应该经过适当处理后才能进行排放。废水的排放一般要采用化学综合的化工工艺。其原理很简单,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中最基本的原理,将废水中的重金属通过沉淀的方式,使其沉淀,从而减轻其危害性。此外,废气的处理应该在排气的中部以及顶部,都设置一出废气处理系统,这些装置可以将废气中的有毒气体以及废气中的粉尘过滤,从而保证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 最后,真正从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入手,工艺技术是指从不同的反应原理以及反应条件进行分析与探讨。例如制造氧气的方式就有很多种,那么哪种方式才是最为简单、效率高并且更适合化工生产呢?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生产的原料以及方式都是可以随机改变的,并能通过改变来进行适应性生产,从而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并实现高效以及绿色生产。 总之,化工生产工艺的提高,应该从当前的现状分析,找出生产环节中的弊端吗,从而大力发展化工工艺。 4 结语 以上分析主要探究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问题。化工生产在环保以及节能减排等多个主流理念的影响下,开始不得不提高其生产工艺。传统的生产工艺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生产大量的化工产品。虽然这些化工产品对于我国农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合理生产、绿色生产才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化工生产的工艺亟待提高,因此出现最新的化工生产技术以化工生产工艺,旨在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并能满足节能减排以及环保的要求。如果生产工艺无法真正实现环保与节能减排,那么也可以开发化工后期的环保处理工艺。总之,最大限度提高化工生产工艺,从根本上解决化工生产中的问题,实现合理化生产。 化学工程论文:浅议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作用 工业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工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能源及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关注[1]。工业污染物处理、生活废品处理等已经成为一个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绿色化学工程是一个新型项目,其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对化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现象进行处理,促进化工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得到改善。 一、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开发 在传统化学的生产过程中,在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上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因此导致化学工艺一直处于被动生产。应用这样的化学工艺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资源优化也无法得到有效实现。化学工艺的应用不但导致化学生产污染物成本提高,还导致污染物处理效率严重下降。绿色化学工程的应用可有效弥补传统化学工程中存在的缺陷,其通过对相关科学技术及先进方法的利用,对化工生产相关污染物进行除尘、脱硫等处理。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采用绿色化学原料 在化工生产工艺及具体流程中,化学生产原料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在传统化学工程中,所用原料大部分为不可再生能源。采用这些原料不但大大提高国家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还导致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增加,加重生态环境污染程度。将绿色化学原料作为化工生产材料是绿色化学工程重要研发内容之一。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可使用绿色化学物质、自然物质等无染污、可再生的化学原料。典型的绿色化学原料主要有芦苇、苞米杆、纤维植物等。将这些作为原料投入到化工生产过程中,可使其转化为酮、醇、酸类等多种化学品。在整个转化反应过程中,这些原料仅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而不会有任何一种有害、有毒的物质产生。 (二)提高化学反应的选择性 在化学工程的物质反应中,化学反应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所有化学原料的转化均是需要化学反应才能得以实现。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合理选择有效的化学反应形式可有效促进化学工程生产效率及质量得到提高[2]。对化学反应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反应原料、环境、时间、特点等均会对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化学生产过程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反应形式为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热产生,所有化学原料均会在热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变质,因此会大大降低化学品的生产质量。在绿色化学工程中,应用新型的反应形式,这种新型反应形式为烃类氧化反应。这种反应形式的应用不仅可促进催化物反应催化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可有效促进生产物同分异构反应时间增加。 (三)使用无毒无害催化原料 随着化学工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将化学反应合理的应用于化工生产过程中已经成为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均离不开催化剂的使用。将催化剂应用于化学反应过程中,可有效加快反应速度,缩短法宁时间。所以,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原料成为推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不断深入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高度重视对催化原料的选择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催化剂得到开发和研制,化学反应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原料不断得到改善,分子筛除催化剂等优良催化原料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毒无害催化原料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化学反应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量,同时也可减少环境污染。 二、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产生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各工业产业的生产过程中均已广泛应用到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该工程中具有的应用性能不仅可有效改善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可有效促进化工生产的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化工产业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清洁生产技术是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绿色技术,该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化工原料进行无害、无毒、无废处理,实现原料利用率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化学工程的生产质量得到提高。在清洁技术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技术分别为脱硝和脱硫两种技术。应用该两种技术对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的化学废物、生活垃圾等进行绿色处理,经过相关技术的处理后,生活垃圾可有效转化为沼气。应用自然发电技术来代替传统发电技术。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和应用是清洁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生物工程中合理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可有效促进细胞及基因工程的发展效果得到显着提高。在辐射加工中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可促进催化剂的作用得到显着提高。 (二)与生物技术相互结合的应用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其技术范畴具体包含细胞、微生物、基因、酶等多种技术。其在各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包含有生物化工合化学仿生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生物体内,生物酶作为催化剂存在,其具有显着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在生物合成的每个过程中均无法脱离酶的作用。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对生物技术进行合理应用,通过相关技术处理,可使再生资源转化为相应的化学品。早期所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原料大部分是直接源自动物和植物,后来才逐渐发展为将煤炭、石油作为原材料使用。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通常情况下均是应用工业酶或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酶作为催化剂。将酶与通常应用的化学催化剂进行比较,酶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点主要表现为无污染、产物性质好、反应条件温和等。例如通常情况下均是应用丙烯腈进行丙烯酰胺制备,当使用酶作为催化剂后,能耗消耗量大大降低,反应具有彻底性,并且在反应过程中无任何副产物产生。 (三)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主要发展目的之一即为为社会生产处环境友好型产品,如清洁汽油、磷洗衣粉等无毒无害产品。通过绿色化学工程可以生产出与社会、自然环境发展相符合的友好型产品。绿色化学工程生产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的购买的产品均为绿色产品,不仅有效保证了人们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如能够促进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可有效降低生态环境的染污,促进国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应用无毒、无害的物质作为原材料,使用节能减排的生产工艺,应用清洁生产的技术,可有效降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减轻生态环境污染,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产品与生态互补得以实现。因此,对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进行开发和研究是对当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促进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1.1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国对开发能源的技术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教育部在1996年将“煤化工”等专业列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促进我国煤化这一特色专业发展。加强煤化工特色建设,可以扩大煤化工产业,推广清洁能源,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需求。煤化工特色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的就业与市场相结合,从而保证学生在面对社会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自信,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提高就业机会。 1.2发扬创新精神 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才能够彰显特色。特色专业是经过改革后被确定的内容,它本身就具有探索和创新,但煤化工专业发展中,以往的教学经验仍然会对创新有所阻碍,因此在建设有特色的煤化工专业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煤化工特色建设。 1.3稳定发展原则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始终坚持煤化工人才培养方向,也有着自身的特色,毕业后学生主要面对钢铁冶金系统,能源方向,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是,也要立足根本,找准发现,坚持稳定发展的原则。煤化工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中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因此稳定发展,才能适应不确定的变化,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2建设煤化工特色的对策 2.1创新教育观念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其特色建设的发展方向、过程等都离不开一定的理念指导[1]。煤化工特色专业的发展与市场分不开,煤化工专业与能源安全与供应、钢铁冶金行业发展与节能减排实现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能源问题出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摄入,煤化工专业发展也要将观念进行创新,以便适应社会的要求。可以通过实现教育活动,将教育观点和教学理念进行谈论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了教学理念偏差,要及时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给予指导。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煤化工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定期考核,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将这种观念融入教育,这也是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措施。 2.2创新课程体系 煤化工特色专业要突出特色,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在基础教学中突出特色,从而培养有特色的专业性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出煤化工特色,根据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定课程体系,使本专业的教学能够有序进行。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保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煤化工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但特色建设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因此这门学科的课程体系要与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从而能够在以往的经验中,发挥教学成果的理念,整合课程资源,促进特色专业发展。煤化工特色建设课程体系要反应时代的特征,但也要与学校的特色向结合,建设出使用社会发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煤化工课程体系要突出特色,例如开展“焦化特色课程”、“清洁能源课程”等,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将基础必修课和辅修课程想结合,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发展。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工程与艺术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建设特色煤化工专业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将最前沿的煤化工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才能够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学生在实践中,专业能力得到锻炼,整体的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2.4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的质量体系建设是有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保障,在科学的监督机制中,促进煤化工专业发展。高校要保证特色专业有效进行,就要对其投入更多的科研、资金及教学条件,这些物质保障是实施特色专业的前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如课程实施不佳,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等,这些因素都会阻碍课程目标的实现。做好特色专业,离不开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要制定质量责任制,包括学生评价、教学反馈、教务系统质量检测等,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结语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是高校的特色专业,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创新性原则,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本专业特色发展。煤化工特色建设要创新教育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健全教学质量监督机制,突出特色,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煤化工专业人才。 化学工程论文:探讨化学工程中的结构问题 1 结构的定义及其时空多尺度特征 “结构”在《辞源》中有如下定义:1)连接构架;2)物体构造的式样;3)诗文书画各部分的组织与布局。 结构具有多尺度和随时空变化的特征。如太阳系由太阳、地球、月亮等不同尺度的星体构成,它们在万有引力的相互作用下处于有序而不停的运动之中。又如一棵树由不同尺度的树干、树枝和树梢组成,相互依分数维的规律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化学工程同样具有多层次、多尺度并随时空变化的结构,一般可分为从分子到颗粒的小尺度区、从颗粒到单元设备的中尺度区和从单元设备到系统流程的大尺度区。各区中均有各自不同的结构。小尺度区中的结构,如超分子和离子液体结构。 2 多相流结构的预测 结构需要若干参数来定量表达,以工业快速流化床提升管中的流动结构为例,需要 8 个参数来描述,分别为密相表观气速、密相颗粒表观速度、聚团平均直径、密相空隙率、密相体积分率、稀相表观气速、稀相颗粒表观速度、稀相空隙率。李静海、郭慕孙在研究快速流态化床的局部结构时,提出了能量最小多尺度作用模型。 (Energy-Minimization Multi-Scale Model,EMMS)。该模型认为在快速床中流体用于颗粒的悬浮输送能最小,并以此作为系统的稳定性条件,与稀密两相的动量守恒方程、等压降方程、气固两相的质量守恒方程、聚团尺寸方程一起求解,成功预测了反映快速床局部结构的 8 个参数。借鉴 EMMS 模型的方法,结合研究不同床型、内构件、外力场对多相流动的影响规律,可望建立各种类型流态化床结构参数的预测模型。 3 结构—性能关系 众所周知,物质的分子结构与其热力学特性密切相关;材料的微观结构、介观结构与其宏观的物化和力学性能密切相关,如金刚石与石墨同样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由于碳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金刚石坚硬无比,而石墨则非常柔软。同理,以尺度大小不同、空间分布不均的气泡、液滴、颗粒、聚团组成的化工多相流的局部结构与其流动、传递、反应行为密切相关。 图 1 为离子液体的结构图。各离子之间通过氢键形成网络结构,因此具有较高的黏度。图 2为微乳液中的胶团(水包油)和反胶团(油包水)的结构示意图,虽然其尺度微小,仅 10~100 nm,但结构复杂。以反胶团为例,其核心为自由水,核心周围是结合水层,再往外为表面活性剂和助剂双亲分子层,最外是油相。该结构与微乳液的萃取分离和反应性能密切相关。图 3 是由微观像探头(镜头直径 3 mm)拍摄到的快速循环流化床中的局部结构的照片,从中可见快速流化床中存在颗粒的聚集相(聚团)和颗粒的分散相(稀相)两相结构,聚团的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相同,这种结构对快速流化床中的传递与反应具有直接的影响。图 4 是纳微颗粒鼓泡流化床层流化时和断气塌落后的照片。纳微颗粒表面过剩的自由能使其具有聚集成团的特性。从图 4 可见,床下部是大尺度聚团,床中部是中等尺度聚团,床上部是小尺度聚团。颗粒聚团内部的颗粒与气流接触很差,严重影响传递和反应速率。图 5 为气固鼓泡流化床的照片。其中,图 5a 的床中无内构件,床层由气泡相和乳化相组成,气泡尺寸较大;图5b 的床中有多块百叶窗型横向挡板,床层由气泡相和乳化相组成,但气泡尺寸较小且均匀。气泡会形成气体短路,严重降低气固接触效率。图 6为工业流化床中设置的组合式横向斜片挡板,可以有效破碎气泡和颗粒聚团,斜片导向可进一步强化气固接触。图 7 为工业萘氧化制苯酐流化床反应器的内部结构图,床底的气体分布板可使气流均匀分布,床中的垂直换热管内构件可强化气固接触,减少放大效应。由于这种多相流结构的难以预测性和构效关系的复杂性,传统的化学工程采取平均的方法,必然造成预测的偏差,成为化学工程放大的瓶颈问题。 4 多相流结构的调控——散式化方法过程 工业多相反应和分离设备中局部结构由气泡、液滴、颗粒和聚团等尺度不同的分散相和气、液介质连续相组成。这种分散相的尺寸越小,它们在连续相介质中分散得越均匀,相间接触界面就越大,越有利于传质、传热和化学反应;同时如果相间的滑移速度越高,则相间界面越薄,界面的更新速度越快,同样有利于传质、传热和化学反应。影响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系统或设备条件(包括颗粒和流体的性质、设备与内构件的结构与形状、外力场的影响等)和操作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气液固三相各自的流速与流向、稳态操作与动态操作等)。当前引人注目的微通道与膜反应和分离技术的优势也在于可有效调控结构,得到尺度均匀而微小的气泡或液滴,强化相间接触。 5 多相流结构与计算机模拟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测试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流体力学和过程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应运而生,人们可以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采用高效计算机对复杂过程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进一步通过多种实验参数的测量对模拟结果加以验证。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流化床结构的预测、优化调控以及规模放大的最终解决,无疑应当寄托于计算机的数值模拟和仿真技术。当前用于气固流化床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主要有两流体模型(Two-Fluid Model,TFM)、颗粒轨道模型(ParticulateTrajectory Model,PTM)和流体拟颗粒模型(Pseudo-Particle Model,PPM)。巨大的计算量使 PTM 模型和 PPM 模型的应用受到限制,应用 PTM 模型和 PPM 模型对含有大量颗粒的工业系统的模拟目前还不现实。两流体模型将颗粒也视为流体来处理,由两套分别描述流体和颗粒相的流体动力学方程组来描述,其间通过相间作用项来封闭,两相同在 Euler 坐标系下处理。该模型主要是在微观足够大和宏观足够小的尺度上进行平均化,这使得这些微元适于在衡系统获得简单的本构方程,从而可以通过数值的手段预测系统的时空变换。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局部非均匀结构的存在,真正能满足这种要求的微元尺度与反应器宏观尺度相比往往过于微小,目前的超级计算机速度也很难满足其需要,所以不得不采用加大尺度的微元,其内部含有丰富而显着的非均匀结构,这时现有的本构方程已经不再适用。目前多数具有应用价值的模拟成果都是应用双流体模型得到的。FLUNT、CFX 等以双流体模型为内核的商业软件被广泛采用。 结束语 化工多相流反应与分离设备中存在颗粒、气泡、液滴、聚团,且其尺寸大小不同、空间分布不均匀。该局部不均匀结构与流动、传递、反应行为密切相关。传统的化学工程忽视局部多尺度不均匀结构而采取平均的方法,造成对“三传一反”行为预测的偏差,成为化学工程放大的瓶颈问题,应引起学术界关注。近年来在结构参数的预测理论研究、结构与传递和反应的关系理论研究、结构的优化调控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结构参数与两流体模型相结合的多相流计算机模拟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面对复杂得多尺度结构问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强,水利工程也要逐步实现现代化,以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以水利的现代化建设为基础,而水利的现代化管理又以水利的管理为依托。所以,水利工程管理是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的重要环节,但是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本文深刻剖析了这些问题,并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更好地建设水利工程。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的水利管理体制是按级管理制,并且分为行政主管和业务主管两个体系。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而业务管理是在行政管理部门的允许和监督下实现工程管理职能。综合来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宏观政策上的管理和调控,而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日常业务工作的管理。 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党和政府做出很多努力,诸如水利工程的安全性鉴定、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水利工程管理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二、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 1、观念陈旧,管理模式落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下的水利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用。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与以往不同,这就要求水利部门改变水利管理的观念和方式。旧的理念中遵循上级至上的原则,过度依赖上级指示,缺乏竞争意识和自我创新性,使得管理效率低下,效益不济,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效益造成了不良影响。 2、运行管理经费不足,职工缺乏经济保障。由于水利工程有一定的公益性,所以在管理上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使得员工缺乏经济保障,待遇不高,工作缺乏积极性,从而在整体上削弱了水利管理人员的素质。国际的公益性支出有限,考虑到低收入者的生活问题,水利工程管理的经费就显得匮乏,工作人员的浮力变薄,人员流动变得频繁,给水利工程的管理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3、单位性质的划定。水管单位的性质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从开始的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后来又改为生产型事业单位。这就给单位的经济带来了很多困扰,没有国家支出作为后盾,很多项目实施起来很困难,管理单位在“自收自支”和“以收抵支”的压力下,出现了财政上的巨大亏损,这样发展下去,甚至有可能出现全面赤字的局面。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给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做出巨大贡献,所以国家应该适当给予经济支持和政策扶持,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4、管理体制不配套。我国的水利工程体系包含防洪、灌溉以及发电等功能,总体上可以把这些大量的水利工程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这是水利工程发展的实际局面。而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上,虽然说在等级上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级别,但是主体上还是由国家管理。行政部门进行政策以及宏观上的调控,而业务部门是在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这样就造成了政企不分的局面,以致于部门职责不明确,水利工程的管理以及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 三、管理改革目标及原则 1、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初步建立符合实际发展管理和运行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原则包括:职能和分工明确、有很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规范和管理监督机制等。 2、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原则。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一是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降低管理成本,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效益;二是加大对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管理和监督机制,做到职责和分工明确;三是抓住主要矛盾,考虑到长远发展,保持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平稳协调发展。 四、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措施 1、按类型划分水管单位性质。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发挥着巨大作用,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在保障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还维护者社会稳定与团结,而不仅仅是水费这一部分经济效益。所以从整体上看,水利工程更加接近于公益性质的单位,所以国家在经济和政策方面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补助,以免再次出现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工程项目难以正常实施的情况。水管单位主要分为三大类:纯公益性、综合性以及经营性单位。对于纯公益性单位,建议国家将其项目支出全部纳入国家财政支出;综合性单位可将防洪、灌溉等公益性工程纳入国家财政,涉及到盈利性功能的工程不予以经济支持。而经营性单位,可以根据其经济效益的高低,适当予以补贴。 2、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对于管理工作,高层领导起到作用,尤其 是领导对于水利管理理念的加强和工作注意力的转移,将主要精力放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上,而不是一味地抓工程建设,改变过去依靠行政力量和手段进行管理的方式,而是运用多方位的手段,如法律和经济手段等。其次是积极探讨新的管理机制和格局,建造一个好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3、深化管养分离改革措施。将管理和维护人员分开, 成立一个专门的维修养护的经济体,并将其向市场推广,以简化管理部门的机构以及明确自己的责任。 4、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第一,效率机制。对于公益性水管单位,应该精简人员,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做到尽职尽责,打造一支精明的管理队伍,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第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大相关人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第三,竞争机制。在招聘过程中设置竞争环节,引起应聘人员的重视,同时在工作过程中也要树立竞争机制,以强化水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第四,充分利用市场,抓住资金、原材料以及人才等关键性生产要素,不断增强单位自身实力。 5、明确经费来源。之前描述的水管单位性质的划分有三种,但是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经营性单位,都要有详细的经费收入和支出,严格把守财政管理这 个环节,有一套严格的财政管理制度,保证实际支出和收据记录相符。公益性单位由国家财政负责,所以有严格的程序。综合性水管单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明确经费来源和支出;而事业单位根据内部的财政制度进行管理和监督。 五、注重结合生态保护 社会主义发展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上要注重环保和生态保护。比如说一些防灾工程建设如果不利于生态保护,应该立即停止实施,因为从长远来看,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应该坚持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已经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其发展规模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水利工程的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诸如管理理念、单位性质的划分等,对于这些问题,前文已经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和建议,以把水利管理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同国外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所以必须进行艰苦努力,把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做到更好。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谈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策略 摘要:水利工程在人类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在我国事业飞速发展中起特殊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首要地位,确保工程安全,抓好工程管理是扩大生产,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小型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着重分析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现状进行分析,对工程管理提出有力的措施和解决方法,并对水利工程的发展做了阐述,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更好的借鉴。 关键词:管理 对策 水利工程 随着我国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业也逐渐变得更加重要,国家也大力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针对不同的工程提出不同的改革方针,水利工程已显示出了很高的优越性[1]。在当前社会,新农村建设也很重要,对水利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好的发展,管理好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关键。我国水利发展迅速,成绩日益显着,管理好大型水利工程企业也十分重要。这些工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社会的环境和经济产生了巨大效益。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做了更高要求。 一、 当前形势下我国水利工程的现状及解决方针 水利工程管理中由于管理单位机制不活、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很多水利工程为综合利用工程。有经营开发功能,又有公益性功能,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混合在一起,无条理性。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关系不顺,权利不明确,内部也缺少约束机制和激励,致使大多数管理单位亏损经营。明确权利和责任,正确把握原则,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充分发挥单位的创作性和积极性,建立经营规范、科学管理的水利管理单位的运行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社会效益,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按权限维护工程安全。建立规范端正的资金管理、监制、投入和使用机制。另外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经费不到位,严重影响正常运行,在工程建设中,有些小型的水利工程缺乏维修,老化严重,还有的工程没有管理人员,个别工程没有建完就遭到破坏,管理机制不健全,执法不严,使工程效益锐减。工程的配套不全,严重影响发挥工程效益,近年来,只重视建设枢纽工程,配套工程被忽略,导致受益面积较小,影响灌溉面积的正常发挥。因此,认真管理水利工程责任十分严峻,这就要求各管理单位建立全面的管理机构,另外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他们有自己的自主权,独立管理,同时还要上级部门定期进行审核,违反纪律造成亏损的管理负责人作出处置。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实现很好的良性循环。 二、 水利工程造价管理 增强管理意识,对各个阶段加强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包括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各个工程之间密切相连,主要包括设计阶段、投资决策阶段、施工以及竣工阶段,为了有效的控制各个阶段,保证工程项目实行总体目标,在进行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时,我们把各工程阶段合理的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建立全面的管理思路和体系,建设工程造价中加强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在投资决策、设计、建设等项目阶段,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批准使用的范围之内,出现偏差随时更正,力求在每个建设项目中正确合理使用物力、才力、人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另外创造节省资金的条件,把握好材料认证关,注重合同的正确管理。在工程造价中,材料的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已达60%以上,因此做好材料价格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三、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为了全面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能高效安全的运行,明确制定工程管理目标。其中具体做法包括:明确目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分步实施,落实责任,统筹安排;严格标准,抓住机遇。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疑点多、要求严、任务重、标准高系统长久的工作。这既是提高管理的平台,也是度量管理水平的标尺,因此都要把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 加强考核学习,把争创一级水利管理单位作为目标,为创建一级管理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创建工作更是一件系统的工作,它要求高标准、重任务、量大面广。因此既要找到自己的基础和优势,又要注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按照国家要求,从安全管理、经济管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等方面落实落实有关职责,明确时间和责任人,根据考核标准,仔细认真的进行完善和自检,为了扎实的做好申报工作,成立督查、内业、外业三个小组,各小组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力求完善管理。多年来的建设管理,我们加强软件要求,注重硬件建设,从收集原始资料到新资料的归档,从精神文明到安全管理,开展落实全方位工作,让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考核办法》的出台对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有了很高的依据,工程效益充分得到发挥工程安全得到保障,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要靠近的方向,大量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加强管理,让全体员工理解对该办法的实施作用,而这种规范化的管理需要科学化来提高,制度化来保证,因此,坚持这种管理,是管理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 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的命脉,是社会发展和公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因此认真管好和抓好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建设是根本,管理是关键,要保证优质水利工程,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是重要依据。我们要采取措施解决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必须做到建设、管理两手抓。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对管理人员增强专业培训,认真学习水利工程管理知识,让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规范化、科学化,使水利工程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模式创新 论文关键词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国有资产 核算与管理 问题与建议 论文摘要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认真分析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建议。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基础。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理念逐步更新,但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还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求,特别是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方面有着很多不足,我们要细致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大都存在“重视购置而忽视管理”的现象。在2007年,财政部对所有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实施了全面的核算,虽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规范,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不力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完全改观。究其原因,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缺乏知识的学习,导致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大量闲置、浪费、流失现象普遍存在。 2.核算不规范。A.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核算不准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房屋、设备与传导设施等,这些资产在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经历了相当长的建设期,特别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当前,造成国有固定资产形成前核算不准确的主要因素是临时工程费与临时设施费处理的不当。B.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后核算不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国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提取上有缺陷,有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没有足额提取折旧,不但容易形成成本费用的降低,而且还会导致国有固定资产净值与实际不符,这就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安全运营和经济效益。C.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不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后续投入包括资本性投入和费用性投入,但是这两种投入账务的处理方式不同,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这两种投入的界限不清楚,为了简便,就把数额大的作为资本性投入,数额小的就作为费用性投入,这种不规范的核算导致对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失去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3.管理手段落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规模逐步增大,有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虽然引进和利用了国有固定资产的财务软件,可是并未真正发挥该财务软件的效能,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使用流水号进行登记,很明显,这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为适应日益提高的管理要求,需要有一套新的管理模式。通俗地说,一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想随时了解某一种设备的数量、存放地及金额,或者是领导想根据设备的现状更换设备,只凭原有的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没办法及时提供所需的资料,这就体现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手段的落后。 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改进的建议 1.增强意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对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首先要增强其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国有固定资产的采购意识,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与本单位的实际需求来采购国有固定资产,并且要建立相适应的制度来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从而实现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整合;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施统一管理、科学分配、合理规划,切实提高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制,领导、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资产使用人员要明确责任,建立自我的约束机制,从而有效避免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虚置和悬空现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会计人员要增强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切实做好国有固定资产的日常工作,国有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使用、维护、报废等程序要细致处理,对国有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状况要及时地实行财务处理,认真做到帐表与实际相符。 2.规范核算机制。基于目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形势,要想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机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要建立项目业主责任制,把原来的临时工程里的部分项目,如办公楼、招待所、车库、环境工程、水情测报系统作为国有固定资产实行管理。在工程项目立项中要把管理所必备的设施、养殖、环境治理、旅游等资金列入主体工程的投资中,全面考虑项目建设和环境、管理、发展之间的关系,让管理水利工程变为经营水利工程,从而真正实现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3.加强管理手段。要真正提高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水平,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要对本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行彻底的清查,把家底搞清楚,做到帐实相符;要依据国有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结合本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建立一套明细账目,并根据明细账目对每一项固定资产实行分类,从而确保国有固定资产的报表数据真实准确,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国有固定资产进行汇总。在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基础上,通过电脑、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构建一套管理系统,这样可以让各部门依据职责、权限实行操作和管理,从而实现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信息互通,大大提高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工程事业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战略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促进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是当前水利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评价指标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当前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现代化水平对水利工程的现代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及时发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水平,以及其与管理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全面的参考和依据,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为背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对水利工程的要求所开展的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要构件与之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利工程实施动态管理,从而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效率的提升,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持续发展。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水利工程管理管理单位作为评价对象,从多个角度对管理的指标进行评价和反映,并且将所有的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函数的方式将评价结果进行输出,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 1.前瞻性。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所选择的指标既能够对过去一段时间发展水平进行检验,也能够反映出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指标才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达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2.代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能够全面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所选择的指标数量不能太多,应当根据水利工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此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求。 3.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在进行指标的选择时必须要保证其具有可比性,才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的真实水平。 4.层次性。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其中包含多种不同的评价要素和指标,因此必须要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对每个不同层次上的评价指标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5.准确性。在评价指标的应用和分析方面,必须要保证指标的准确性,不存在任何异议,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 6.可操作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有些数据和资料的来源无法完全开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保证指标的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中应当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基本的层次。目标层反映的是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也是反应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准则层中包含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和经济管理四个层次,分别体现不同层次的现代化水平;指标层中包含22个基本的评价指标,通过这些指标能够真实而且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其中准则层是核心部分,也是影响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2.评价指标 (1)组织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通过人员管理、岗位制度管理等基本的制度落实情况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只有科学的组织管理指标,才能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2)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达标率、防汛抗险能力达标率的指标,通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以及对各项工程设施的管理,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效率,也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能力。 (3)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时评价工程设施完好率、工程自动化控制达标率的基本指标。通过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指标的构建,对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和工业化的应用效率进行全面反映。 (4)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时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盈亏率、水费征收率等内容的基本指标,通过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水管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水利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 结束语 水利工程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反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阶段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科学性,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试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农村经济 小型水利工程 效益 管理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修建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很有必要。由于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修建和管理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政府投入力度不够、农业发展落后、权利责任划分不清、效益不高等,这些因素不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相关的解决措施,详细阐述了小型水利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规划、修建、管理和改善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时期,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的生产水平。水利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1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一般来说,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出现在农村,下面我们来具体讲一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主要涉及到小型的沟、渠道、大坝、桥涵、水库和水井等方面。这些设施主要是靠当地农民集体投资或贷款兴建的,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不及时,效率低 由于近年来农民个体户的独立经济意识较强,忽视集体利益,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盲目用水,圩堤上乱垦乱种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水利工程管理粗放,不注重工程维修,导致损失严重。不同领域的生产进度也不一样,各自领域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需要而随意截流,挖沟、放水,把水利建设原有的线路搞的支离破碎,从而削弱其自身的供水功能。还有一些农民在地里私自打井,大量开采地下水,这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还有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1.2 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思想普遍存在 由于农村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支出控制比较紧,当地政府对于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资助不多。虽然国家近段时期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可是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局的原因而无法启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以后,还需要请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大部分都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而工程在完工后的管理和维修经费却没有得到保证,这不利于工程的正常运行。 1.3 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增多,水利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急需大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前的很多水利单位人员冗杂,人力资源分配缺乏科学,工作效率低下,应当精简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大力引进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水利工程的技术力量。另外,企业应该重视对水利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为了改善我国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主要针对上面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即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 在小型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可以把他们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采用专业维修或个人承包的方式来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正常运行。另外,为了使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水利效益,我们还应该做好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水利的特点,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使他们的工程效益达到最大。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小型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2.2 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只有大量的工程投资才能完成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这需要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共同投资。为了适应当前水利事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修理,还要增加新的水利工程项目。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政府对其实现行政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了避免农业专用资金被贪污或挪用,需要项目主要负责单位及时向政府汇报资金支出情况和项目的进度,使政府下拨资金运用透明化。 2.3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引进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对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分类,有计划的安排人才去进一步深造,以更好的为水利单位工作。不断的鼓励在职人员自主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技术人员进行明确分工,每个人都有主攻方向,同时能顾全大局,承担相应的工作。 3 总结 为了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我们必须要建立符合水利工程管理规律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运营体制。这个管理体制必须要有清晰的职能划分和明确的责任义务,还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水利单位的维修部门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化。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经济命脉,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小型水利水利工程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也就是今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要注重人才利用,加大水利工程的管理费用投资,对水利工程实现合理化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模式创新 论文关键词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国有资产 核算与管理 问题与建议 论文摘要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认真分析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建议。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基础。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理念逐步更新,但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还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求,特别是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方面有着很多不足,我们要细致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大都存在“重视购置而忽视管理”的现象。在2007年,财政部对所有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实施了全面的核算,虽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规范,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不力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完全改观。究其原因,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缺乏知识的学习,导致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大量闲置、浪费、流失现象普遍存在。 2.核算不规范。A.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核算不准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房屋、设备与传导设施等,这些资产在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经历了相当长的建设期,特别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当前,造成国有固定资产形成前核算不准确的主要因素是临时工程费与临时设施费处理的不当。B.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后核算不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国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提取上有缺陷,有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没有足额提取折旧,不但容易形成成本费用的降低,而且还会导致国有固定资产净值与实际不符,这就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安全运营和经济效益。C.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不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后续投入包括资本性投入和费用性投入,但是这两种投入账务的处理方式不同,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这两种投入的界限不清楚,为了简便,就把数额大的作为资本性投入,数额小的就作为费用性投入,这种不规范的核算导致对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失去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3.管理手段落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规模逐步增大,有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虽然引进和利用了国有固定资产的财务软件,可是并未真正发挥该财务软件的效能,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使用流水号进行登记,很明显,这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为适应日益提高的管理要求,需要有一套新的管理模式。通俗地说,一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想随时了解某一种设备的数量、存放地及金额,或者是领导想根据设备的现状更换设备,只凭原有的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没办法及时提供所需的资料,这就体现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手段的落后。 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改进的建议 1.增强意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对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首先要增强其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国有固定资产的采购意识,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与本单位的实际需求来采购国有固定资产,并且要建立相适应的制度来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从而实现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整合;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施统一管理、科学分配、合理规划,切实提高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制,领导、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资产使用人员要明确责任,建立自我的约束机制,从而有效避免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虚置和悬空现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会计人员要增强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切实做好国有固定资产的日常工作,国有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使用、维护、报废等程序要细致处理,对国有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状况要及时地实行财务处理,认真做到帐表与实际相符。 2.规范核算机制。基于目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形势,要想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机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要建立项目业主责任制,把原来的临时工程里的部分项目,如办公楼、招待所、车库、环境工程、水情测报系统作为国有固定资产实行管理。在工程项目立项中要把管理所必备的设施、养殖、环境治理、旅游等资金列入主体工程的投资中,全面考虑项目建设和环境、管理、发展之间的关系,让管理水利工程变为经营水利工程,从而真正实现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3.加强管理手段。要真正提高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水平,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要对本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行彻底的清查,把家底搞清楚,做到帐实相符;要依据国有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结合本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建立一套明细账目,并根据明细账目对每一项固定资产实行分类,从而确保国有固定资产的报表数据真实准确,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国有固定资产进行汇总。在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基础上,通过电脑、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构建一套管理系统,这样可以让各部门依据职责、权限实行操作和管理,从而实现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信息互通,大大提高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工程事业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战略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促进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是当前水利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评价指标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当前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现代化水平对水利工程的现代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及时发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水平,以及其与管理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全面的参考和依据,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为背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对水利工程的要求所开展的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要构件与之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利工程实施动态管理,从而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效率的提升,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持续发展。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水利工程管理管理单位作为评价对象,从多个角度对管理的指标进行评价和反映,并且将所有的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函数的方式将评价结果进行输出,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 1.前瞻性。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所选择的指标既能够对过去一段时间发展水平进行检验,也能够反映出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指标才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达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2.代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能够全面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所选择的指标数量不能太多,应当根据水利工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此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求。 3.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在进行指标的选择时必须要保证其具有可比性,才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的真实水平。 4.层次性。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其中包含多种不同的评价要素和指标,因此必须要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对每个不同层次上的评价指标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5.准确性。在评价指标的应用和分析方面,必须要保证指标的准确性,不存在任何异议,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 6.可操作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有些数据和资料的来源无法完全开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保证指标的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中应当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基本的层次。目标层反映的是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也是反应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准则层中包含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和经济管理四个层次,分别体现不同层次的现代化水平;指标层中包含22个基本的评价指标,通过这些指标能够真实而且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其中准则层是核心部分,也是影响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2.评价指标 (1)组织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通过人员管理、岗位制度管理等基本的制度落实情况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只有科学的组织管理指标,才能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2)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达标率、防汛抗险能力达标率的指标,通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以及对各项工程设施的管理,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效率,也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能力。 (3)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时评价工程设施完好率、工程自动化控制达标率的基本指标。通过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指标的构建,对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和工业化的应用效率进行全面反映。 (4)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时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盈亏率、水费征收率等内容的基本指标,通过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水管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水利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 结束语 水利工程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反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阶段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科学性,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试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农村经济 小型水利工程 效益 管理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修建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很有必要。由于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修建和管理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政府投入力度不够、农业发展落后、权利责任划分不清、效益不高等,这些因素不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相关的解决措施,详细阐述了小型水利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规划、修建、管理和改善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时期,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的生产水平。水利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1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一般来说,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出现在农村,下面我们来具体讲一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主要涉及到小型的沟、渠道、大坝、桥涵、水库和水井等方面。这些设施主要是靠当地农民集体投资或贷款兴建的,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不及时,效率低 由于近年来农民个体户的独立经济意识较强,忽视集体利益,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盲目用水,圩堤上乱垦乱种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水利工程管理粗放,不注重工程维修,导致损失严重。不同领域的生产进度也不一样,各自领域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需要而随意截流,挖沟、放水,把水利建设原有的线路搞的支离破碎,从而削弱其自身的供水功能。还有一些农民在地里私自打井,大量开采地下水,这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还有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1.2 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思想普遍存在 由于农村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支出控制比较紧,当地政府对于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资助不多。虽然国家近段时期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可是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局的原因而无法启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以后,还需要请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大部分都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而工程在完工后的管理和维修经费却没有得到保证,这不利于工程的正常运行。 1.3 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增多,水利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急需大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前的很多水利单位人员冗杂,人力资源分配缺乏科学,工作效率低下,应当精简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大力引进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水利工程的技术力量。另外,企业应该重视对水利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为了改善我国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主要针对上面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即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 在小型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可以把他们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采用专业维修或个人承包的方式来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正常运行。另外,为了使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水利效益,我们还应该做好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水利的特点,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使他们的工程效益达到最大。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小型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2.2 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只有大量的工程投资才能完成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这需要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共同投资。为了适应当前水利事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修理,还要增加新的水利工程项目。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政府对其实现行政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了避免农业专用资金被贪污或挪用,需要项目主要负责单位及时向政府汇报资金支出情况和项目的进度,使政府下拨资金运用透明化。 2.3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引进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对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分类,有计划的安排人才去进一步深造,以更好的为水利单位工作。不断的鼓励在职人员自主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技术人员进行明确分工,每个人都有主攻方向,同时能顾全大局,承担相应的工作。 3 总结 为了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我们必须要建立符合水利工程管理规律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运营体制。这个管理体制必须要有清晰的职能划分和明确的责任义务,还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水利单位的维修部门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化。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经济命脉,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小型水利水利工程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也就是今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要注重人才利用,加大水利工程的管理费用投资,对水利工程实现合理化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新时期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摘要:水利是国民 经济 的基础产业,是新时期建设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的基础,本文 分析 了我国现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 问题 ,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探讨了农村小型水利在规划、建设、管理与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字:水利工程;问题;解决措施;新农村建设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 历史 时期、新的 发展 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 内容 。在我国, 目前 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 1.3 农村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 科学 ,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06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 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 发展 。 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 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 社会 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 经济 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 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2.3 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 学习 ,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农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摘要:水利工程是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是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组织管理、经营管理等四方面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组织管理;经营管理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使用是目的。“三分建,七分管”,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效益发挥以及工程的正常运行。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确保已建工程安全并处在最佳工作状态,发挥、挖掘工程的潜力,更应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实践表明,一个工程即使有缺陷,如果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管好、用好,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加以改善,仍然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反之,一个较好的水利工程,如果管理不善,不断损坏,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1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管理工作,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容一般包括工程的合理应用、工程的养护维修、工程的观测、工程的防汛抢险等。 1.1合理运用 水利工程与河川径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河川径流一样,其变化是随机的,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但径流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要根据其变化规律,对工程进行合理运用,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发挥最大效益。工程的合理运用主要是制定合理的工程防汛调度计划和工程管理运行方案等。 1.2养护和维修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水工建筑物在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薄弱环节,使其在运用过程中,出现各种缺陷和问题。特别是水利工程长期处在水下工作,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管理运用不当,将会使工程发生意外的变化。因此,要对工程进行长期的监护,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消除隐患,保持工程的完好状态和安全运行,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3检查和观测 水工建筑物的检查和观测工作,是工程管理工作中的耳目,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本工作。建筑物在运用过程中,其状态和工作情况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有的是正常变化,对建筑物安全影响不大;但是,也有的属于异常现象,一旦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会引起失事。为了及时掌握水工建筑物的变化状况、性质及其规律,应对建筑物进行经常的、系统的、全面的检查和观测,并及时进行分析处理,改善和提高工程运用条件,验证设计情况,从而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 1.4防汛抢险 防汛抢险工作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也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动员社会力量,做好防汛抗洪和洪涝灾害后的恢复与救济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依法防汛抗洪的义务”。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对于存在隐患的建筑物,应及时作好防汛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大中型病险工程,更应注意日常的管理。因为水利工程一旦失事,将引起毁灭性的灾难,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防汛抢险工作中,应立足于大洪水,做好防汛抢险的各项准备,防患于未然,确保工程的安全运用。 1.5扩建和改建 对于原有水工建筑物不能满足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管理水平的要求时,在运用过程中发现建筑物有重大缺陷需要消除时,应对原有建筑物进行改建和扩建,从而提高工程的基础能力,满足工程的运行管理的发展和要求。 2用水管理 用水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用水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和工农业的发展。一般情况下,用水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用水、量水管理、水量调度等内容。 2.1计划用水 计划用水主要是有计划地进行蓄、引、提、调和分配水量。实行计划用水,必须在用水之前,根据水源情况、工程条件、工农业生产安排等方面编制用水计划。实际上,用水计划就是合理地安排引水、输水、配水和用水等工作的计划。编制的用水计划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工作方案、计划表、工作图等,应当通俗易懂,便于工作人员实际应用。 2.2渠系测水 渠系测水是灌区管理工作中实行计划用水、准确地掌握引水、输水、配水等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节水、节能和提高水利用率的一项必要措施。通过测水工作,可以为保证正确执行用水计划和编制用水计划提供可靠的资料;可以按照用水计划的规定和水量调配组织的指导,调节、控制水量,准确地从水源引水、输水和按定额向用水单位供水;可以检查水质和水的利用率,并指导和改进用水工作;可以为设计和科研工作提供资料。 2.3减少水量损失 对灌区灌溉而言,自水源引水到田间,其中一部分水灌到田间用于作物生长所需,而一部分水量则在各级渠道中损失掉了。因此,减少渠道水量损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其主要措施包括轮灌、改善灌水技术、严格控制水量、增设渠道防渗措施等内容。 2.4用水试验 为了正确地拟定和执行计划用水,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管理运用提供科学依据,应根据灌区的特点进行灌、排和盐碱地改良等试验研究工作。通过试验探索水分与土壤、作物、气候及农业技术措施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合理的灌排方法和制度,以达到科学用水,实现农业增产的目的。一般灌区灌排试验主要内容包括作物需水量试验、田间排水标准、田间排水效果和用水管理试验等。 3组织管理 为了正确处理用水单位之间在用水利益上的关系,合理使用水利设施,水利工程管理组织一般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专业管理机构和群众性管理组织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国有管理的灌区,属哪一级行政单位领导,即由哪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建立专管机构,根据灌区规模,分别设管理局、处或所。集体管理的灌区,由乡、镇设专管机构或专人管理。工程专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有关方针、政策,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建立健全灌区群众性民主管理组织;进行工程设施的维修养护,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运行;实行计划用水,开展有关试验工作;组织水费计收,健全财务制度;开展多种经营,加强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是落实管理工作的组织保证。机构建立后,还必须配备一支有技术、懂业务的管理队伍,这是搞好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和决定因素。组织管理是做好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经营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贯彻各项方针政策和具体执行各种管理制度、措施的组织保证。因此,应该注重运用组织管理手段,做好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工作。 4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是在保证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管理、用水管理开展的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以及水费征收等工作。它是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水利工程设施以创造财富、增加收入,从而促进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的必要环节。 5结语 总之,在以上四方面管理中,工程管理是基础,用水管理是中心,组织管理是开展这些工作的组织保证,经营管理则是促进、巩固与发展以上三方面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采用经济手段发挥工程最大效益的关键。根据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把水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管理工作上来,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提高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是水利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摘要: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探讨了农村小型水利在规划、建设、管理与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字:水利工程;问题;解决措施;新农村建设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建设新农村,水利要先行。 1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滞后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 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牛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住着洪灾的危险。 1.2 财政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 1.3 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06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 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 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 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 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 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2.3 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农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当前时期下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发展的若干思考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 现状 发展方向 论文摘要: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的良好发展;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中是一项重要的环节,那么,现阶段该怎样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高工程整体质量,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不容小觑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论述了当前时期下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其次阐述了水利工程的发展以及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以供参考。 0 引言 一直以来,水利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对我国的良好发展更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水利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阶段都与水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当地的地形、水文、施工环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将存在的诸多矛盾有效的处理,保证水利工程朝着多个目标开发并获取相应的效益,进一步推动其持续发展与良好的应用,这已经成为了当前水利工程施工人员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1 当前时期,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1.1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权责划分不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涌现出了诸多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具有防洪、排涝、灌溉、发电、养殖等诸多优势,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在管理体制上通常借鉴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管理的传统体制,如果采用这样的一种管理模式,那么,就会形成了自上到下的一种指挥体制,政事交叉、职责不清,从而导致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水利事业行政管理、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执法权以及管理权等各项工作发生了错位或者缺位的现象;同时,水利工程管理结构的编制、水费计收体制、灌区水价核定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权不够清晰、权责不够明确,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经常将管理与养护融为一体;管理部门经营性资产过于单一,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缺乏一定的活力,部分资产长期闲置,并且这类资产缺乏一定的处置权,导致公益性的资产无法发挥良好的效益作用,由于经营性资产没有足够的发展动力,因此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制约了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发展步伐。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管理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如果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权责划分不清,那么,就会对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1.2 管理与维修养护经费不足,对水利工程正常投入造成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小型水利工程没有足够的维修费用,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如果有相关管理部门的,他们就会等国家援助资金、靠上级财政拨款,要扶贫资金;如果没有管理部门的就没有人过问。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在管理与养护方面没有配备专业的人员,极少数工程甚至没有建设完毕,就发生了破坏现象。另外,在人员经费的供给方面,多数负责防洪、排涝工作的,由于财政供给不足,从而使得这方面的工作人员想方设法的钻空子,根本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中来。 1.3 运营机制不够灵活,内部管理较为粗放 水利工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水利工程建立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以及自我发展的现代化的水利事业。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是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原则。但是,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存在了诸多的问题,一方面是经营管理手段较为滞后,经营管理意识十分淡薄。另一方面是水利工程管理中人员总体数量过多而真正懂得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甚少,严重缺乏一批能力强的人才队伍,难以适应现阶段水利经营管理市场实际需求。 2 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及提高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转变传统的观念,适应形势的发展 由于水利工程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因此,无偿提供水资源或者低价提供水资源的观念在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心中已经扎根,认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属于国家的管辖范围,他们扮演起了不计成本的服务性角色。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市场要求要提高水资源价值,要求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依托供水,进一步加强各个环节阶段的管理,做好成本核算工作,通过改革的方法,将错误的观点全面转变,力争成为自主经营的企业。水利工程的管理是在以往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以及听从上级行政命令的思维上逐渐的转变过来的,很好的将市场价值规律、经济规律以及合理配置资源的思想贯穿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之中。 2.2 构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发展策略 我们可以在水利工程的功能以及水利工程管理部门所要负责的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收益情况,将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纯公益性部门、准公益性部门、经营性部门。绝大部分的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都是准公益性的管理部门,而这一类型是最为复杂的一种。不仅要承担防洪排涝的公益性任务,同时还必须具备发电供水的经营性功能。因此,实际中,我们应时刻坚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经营性与公益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划分,应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优势,制定出多种经营模式,将其潜在的能力作用全面的挖掘,以促进水利事业良好的发展。 2.3 提高管理水平的对策 首先,应强化水利工程管理意识;我们都知道,水利工程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与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项不容小觑的事项。因此,作为从事水利工程管理的人员而言,管好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了目前首要解决的任务之一。水利工程的优质化管理主要强调各个管理部门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单位对财务的监督管理力度,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有自己的财务机构,实现自主经营模式。此外,各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定期对财务管理进行仔细的审核,对于管理不善,不按照财经纪律办事的,经常亏损的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必须予以严厉的惩治。 其次,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指的是建立成为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系统,以此全面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建立一批完善的水利资源数据库及水利信息化的管理体制,编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体系框架,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管理良好的服务水平。尤其要建设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水质量检测系统和评价信息系统等,除了这些以外,还必须建立水利信息化培训体系,争取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水利系统内部人才队伍,这对于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现阶段,对水利工程而言,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管理,因此,相关人员应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这是提高水利工程中整体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应予以重视,并及时的制定有效的措施将问题解决。要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具有的重要性全面的认识,不仅要管理好,还要建设好。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手段、新方法,进一步促进水利事业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持续良好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策略 摘要:水利工程在人类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在我国事业飞速发展中起特殊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首要地位,确保工程安全,抓好工程管理是扩大生产,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小型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着重分析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现状进行分析,对工程管理提出有力的措施和解决方法,并对水利工程的发展做了阐述,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更好的借鉴。 关键词:管理 对策 水利工程 随着我国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业也逐渐变得更加重要,国家也大力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针对不同的工程提出不同的改革方针,水利工程已显示出了很高的优越性[1]。在当前社会,新农村建设也很重要,对水利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好的发展,管理好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关键。我国水利发展迅速,成绩日益显著,管理好大型水利工程企业也十分重要。这些工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社会的环境和经济产生了巨大效益。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做了更高要求。 一、 当前形势下我国水利工程的现状及解决方针 水利工程管理中由于管理单位机制不活、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很多水利工程为综合利用工程。有经营开发功能,又有公益性功能,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混合在一起,无条理性。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关系不顺,权利不明确,内部也缺少约束机制和激励,致使大多数管理单位亏损经营。明确权利和责任,正确把握原则,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充分发挥单位的创作性和积极性,建立经营规范、科学管理的水利管理单位的运行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社会效益,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按权限维护工程安全[2]。建立规范端正的资金管理、监制、投入和使用机制。另外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经费不到位,严重影响正常运行,在工程建设中,有些小型的水利工程缺乏维修,老化严重,还有的工程没有管理人员,个别工程没有建完就遭到破坏,管理机制不健全,执法不严,使工程效益锐减。工程的配套不全,严重影响发挥工程效益,近年来,只重视建设枢纽工程,配套工程被忽略,导致受益面积较小,影响灌溉面积的正常发挥。因此,认真管理水利工程责任十分严峻,这就要求各管理单位建立全面的管理机构,另外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他们有自己的自主权,独立管理,同时还要上级部门定期进行审核,违反纪律造成亏损的管理负责人作出处置。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实现很好的良性循环。 二、 水利工程造价管理 增强管理意识,对各个阶段加强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包括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各个工程之间密切相连,主要包括设计阶段、投资决策阶段、施工以及竣工阶段,为了有效的控制各个阶段,保证工程项目实行总体目标,在进行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时,我们把各工程阶段合理的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建立全面的管理思路和体系,建设工程造价中加强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3]。在投资决策、设计、建设等项目阶段,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批准使用的范围之内,出现偏差随时更正,力求在每个建设项目中正确合理使用物力、才力、人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另外创造节省资金的条件,把握好材料认证关,注重合同的正确管理。在工程造价中,材料的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已达60%以上,因此做好材料价格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三、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为了全面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能高效安全的运行,明确制定工程管理目标。其中具体做法包括:明确目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分步实施,落实责任,统筹安排;严格标准,抓住机遇。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疑点多、要求严、任务重、标准高系统长久的工作。这既是提高管理的平台,也是度量管理水平的标尺,因此都要把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4]。 加强考核学习,把争创一级水利管理单位作为目标,为创建一级管理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创建工作更是一件系统的工作,它要求高标准、重任务、量大面广。因此既要找到自己的基础和优势,又要注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按照国家要求,从安全管理、经济管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等方面落实落实有关职责,明确时间和责任人,根据考核标准,仔细认真的进行完善和自检,为了扎实的做好申报工作,成立督查、内业、外业三个小组,各小组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力求完善管理。多年来的建设管理,我们加强软件要求,注重硬件建设,从收集原始资料到新资料的归档,从精神文明到安全管理,开展落实全方位工作,让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考核办法》的出台对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有了很高的依据,工程效益充分得到发挥,,工程安全得到保障,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要靠近的方向,大量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加强管理,让全体员工理解对该办法的实施作用,而这种规范化的管理需要科学化来提高,制度化来保证,因此,坚持这种管理,是管理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 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的命脉,是社会发展和公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5],因此认真管好和抓好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建设是根本,管理是关键,要保证优质水利工程,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是重要依据。我们要采取措施解决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必须做到建设、管理两手抓。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对管理人员增强专业培训,认真学习水利工程管理知识,让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规范化、科学化,使水利工程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管理与关键技术 论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关键技术 论文摘要:我国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 发展 ,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也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和 现代 化的轨道。尽管如此,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水利工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水利工程管理进行了探讨。 1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适应计划 经济 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两个体系。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法规,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防洪标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闸安全鉴定规定》、《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以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等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上述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 科学 化及现代化的轨道。 2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部分已建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工程质量有待提高,不能满足防洪兴利需要 例如,一些大江大河的堤防工程普遍存在堤顶高程不足、堤身断面单薄、堤基渗涌严重等问题。以长江为例,1998年洪水期间,仅中下游干堤就出现险情6 100处,高水位时,每天险情300余处。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据统计,l993-l998年,全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挤损失高达10 500亿元。我国已建各类水库大坝86 000余座,病险水库占40%左右。这些病险水库有的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严重影响其效益的发挥;有的带病运行,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失事,将会造成惨重损失。 2.2“重建轻管”使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低,影响工程建设及其效益的发挥 例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少病险工程没能得到及时除险加固。在管理手段和技术方面,就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控)而言,目前的监测(控)覆盖范围及水平与我国水利工程安全和调度运行要求还很不相称,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工程安全监测和评价的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软件”上,无论是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还是除险加固安排与资金投入都需要对工程做出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 2.3水利工程建设跟不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及环境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落后于形势需要,有些大江大河至今仍无控制性水库工程,缺乏对洪水的调控手段,致使防洪处于被动局面。北方的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人民生话和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必须要有足够水资源作保证。我国修建了不少地面水库,可对资源丰富的地下水库的利用却研究的不多。我国在解决北方、西部的干旱缺水和生态恶化问题时,应结合地下水库的利用采取综台治理措施。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现代化大都市的污水排放及处理是必须解决的环保问题,尤其是 工业 化大都市。 3水利工程建设所需采用的关键技术 3.1深覆盖层堤坝地基渗流控制技术 完善防渗体系、防渗效果检测技术,分析超深、超薄防渗墙防渗机理,开发质优价廉的新型防渗土工合成材料,开发适应大变形的高抗渗塑性混凝土。 3.2堤防崩岸机理分析、预报及处理措施 崩岸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河流地质作用分析、崩岸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崩岸稳定性分析及评价研究、崩岸监测研究及预报技术研究、崩岸防治及施工技术研究、崩岸预警抢险应急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3.3水利工程老化及病险问题分析 水利工程老化病害机理、堤防隐患探测技术与关键设备、病险堤坝安全评价与除险加固决策系统、堤坝渗流控制和加固关键技术、长效减压技术、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已有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完善与规范化。 3.4水利工程监测技术 高精度、耐久、强抗干扰的小量程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智能型分布式自动化监测系统,水利工程中的光导纤维监测技术,大型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长期动态观测及数据分析评价方法研究, 网络 技术在水利工程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大坝工作与安全性态评价专家系统,堤防安全监测技术,水利工程工情与水情自动监测系统,及高坝及超高坝的关键技术:设计参数的分析,强度、变形及稳定 计算 分析,高速及超高速水力学研究。 3.5碾压混凝土及面板胶结堆石筑坝新技术的研究 对于碾压混凝土坝,涉及结构设计的改进、材料配比的研究、施工方法的改进、温控方法及施工质量控制;做好面板胶结堆石坝,集料级配及掺入料配台比的试验。做好胶结堆石料的耐久性、坝体可能的破坏形态及安全准则、坝体及其材料的动力特性、高坝坝体变形特性及对上游防渗体系的影响做好认真分析。另外水利工程抗震技术,工程地震反应及安全监测,震害调查,抗震设计,以及抗震加固技术应用。 3.6高边坡技术研究 高边坡工程力学模型破坏机理和岩石力学参数研究,高边坡研究中的岩石水力学研究,高边坡稳定分析及评价技术,高边坡加固技术及施工工艺研究,高边坡监测技术研究,以及高边坡反馈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3.7地下工程 复杂地质环境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岩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地质超前预报方法,不均匀岩体围岩稳定力学模型及岩体力学作用研究,围岩结构关系研究,岩石力学参数确定及分析研究,强度及稳定性准则研究,应力场与渗流场的耦台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模型研究,洞室群布置优化,洞口边坡与洞室相互影响及其稳定性和变形破坏 规律 研究,地下洞室群施工顺序、施工技术优化,地下洞室围岩加固机理及效应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监测技术研究,隧洞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岩爆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以及围岩大变形支护材料和控制技术。 3.8新型材料及新型结构 新型材料研究涉及新型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自排水模板、各种新型防护材料、各种水上和水下修补新材料、各种土工合成新材料,以及用于灌浆的超细水泥等。 3.9做好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现场自动采集系统,远程传输系统的开发研制,中心站 网络 系统与综合数据库的建立及信息接收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安全评价子系统与信息服务子系统等,以及建立中央指挥站。 4结束语 水利是国民 经济 的基础设施,目前,水利已经成为经济社会 发展 的制约因素,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及水生态恶化是水利工作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应围绕解决这三大问题开展工作。 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做好水利科技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在采取必要的水利工程措施的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非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创新途径 摘要:管理是水利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人员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各项施工环节的管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建设水利工程是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其管理质量更是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因此,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的问题和创新途径。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创新途径;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事实证明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空间。另外不断完善的农村发展体系对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多,做好管理工作和进行制度创新的意义随之显示出来,管理人员建设责任在增加。 1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 1.1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较弱 近年来,水利工程的建设数量在不断增加,建设规模在逐渐扩大,一些施工企业为了缩短施工工期,进行了盲目的加速度建设,降低了水利工程的质量。一些施工单位的用人制度和人员分配方式存在不完善之处,人力资源配置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降低了水利工程的施工效率。另外,大部分的农村水利工程是由县政府决定施工单位的,导致当地水利企业的竞争压力较小,管理思想和技术水平均未达到专业标准。施工单位缺乏大量技术性人才,一些施工人员并不熟悉施工流程和技术的应用方式,在建筑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漏洞;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经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其专业能力会越来越弱。 1.2管理效率过低 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承包企业的管理功能较差,运行方式较为单一,导致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解决,员工积极性也没能调动起来,降低了工程的管理效率。同时,企业经常会同时承包多项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工作量较大,无暇顾及工程质量;大多数水利企业采用的是私人经营模式,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没有给员工应有的福利待遇,存在克扣工资和福利待遇较差等问题,影响了管理人员职能的发挥。 1.3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近年来,我国在总体水利工程管理中,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但对农村地区水利工程的认识较少,大多数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单薄且落后,没有认真分析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目标的实现。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在完成水利工程后,没有采取管理措施和维护治理方式,导致很多的工程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已经被毁坏了,这给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4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不足 现阶段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不规范和技术性不强等现象,其具体表现为管理细致程度不高、村民用水情况较为混乱、未能及时修补工程的老化部位,这些管理漏洞影响了农民的安全用水和工程的应用效果。不同地区的施工进度和效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别,施工团队在进行截流、排水等工作时,只考虑到了自身环节的质量,忽略了整体工程的协调性,也忽视了外界环境保护工作,对河流的流向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其失去部分供水功能,一些企业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供水效率,甚至随意使用地下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2管理制度的创新途径 2.1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首要方式就是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为工程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具体创新方式如下:展开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集中组织管理人员学习管理技巧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管理人员要具有学习意识,补充管理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水利相关的技术,从不同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的素质;企业要选取部分管理人员参加进修培训,进修能够开阔先进工作者的眼界,让他们的管理级别更进一个层次,使之成为水利工程管理团队的优秀榜样,为今后的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2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和科学性较强的工作,因此管理人员要注重管理方式的合理性。在水利工程竣工后,要及时进行管理工作,通过颁发产权证明的方式来维护工程,引导水利工程早日进入到良性的发展轨道;做好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将管理工作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一些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是抗洪和储水,这类工程的建造意义是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因此不具备盈利功能,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此类工程的管理,在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在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其社会效益。 2.3创新管理观念 提高农民的自觉管理意识,是改变传统管理理念的重要方式,为此工程管理企业要动员村民的力量,宣传水资源保护的理念,让农村经济建设者积极参与到水利工程管理中,从根源上实现高效率管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同时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农村的地形特点及特色风情,引导农民建设和发展其他产业,如旅游业和手工制造业,利用水利工程带动其他产业的方式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动员村民还能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2.4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首先,管理人员要加强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在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转效率,推动管理工作向专业化、科技化、自动化、通信化方向发展,尽早实现自动化管理。其次,要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科学的检验方式,为了提高检验工作的效率,质监部门需要购进先进的检验设备,完善检验体系和操作流程,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提高硬件设备的质量,进而科学分析水利工程中的相关数据,为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持。最后,要做好资金分配工作,地方政府要对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给予资金支持,为工程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家;同时,管理人员要合理运用这些资金,确保每项资金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工程资金的利用效率,让加强对资金分配和运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的安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对现阶段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视,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但仍需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人员和负责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结合工程的运行情况,应用先进管理技术和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管理质量,为水利工程持续应用提供保障。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绩效考评有效实践 摘要:在当前追赶超越发展形势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以加强绩效考核工作为抓手,科学评价和激励干部职工提升业绩。同时,将绩效考核与“三项机制”的贯彻落实有机结合,研究探索有效解决干部创业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等问题的新途径。 关键词:绩效考核;三项机制;创新 2017年2月28日,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总结部署会议上讲话指出,目标责任考核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制度安排。要坚持和完善考核制度,体现时代性、彰显引领性、突出经常性、注重实效性,以考核工作新成效促进追赶超越新发展。那么,如何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科学评价干部职工的业绩成效?如何将绩效考核与“三项机制”的贯彻落实有机结合,有效解决干部干事创业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近十年的绩效考核工作经历谈谈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以利读者参考借鉴。笔者工作单位是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灌溉管理局,是一个以水利工程管理为主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该局辖桃曲坡、红星、尚书、街子四座水库,总库容6940万m3,兴利库容5000万m3。有马栏、岔口、民联渠首、广惠渠首四座低坝引水枢纽,各类干支渠57条、312.7公里。农业灌溉涉及渭南市富平县、铜川市耀州区、咸阳市三原县15个乡(镇、办事处),设施灌溉面积40.03万亩。桃曲坡水库被铜川市政府确定为一级水源保护地。城市供水主要承担铜川城市及工业供水,并接收铜川新区城市居民生活供水业务。该局有公益性质的防洪保安,有自收自支的农业灌溉,有政府购买服务的工程维修养护,还有纯企业性质的城市居民生活供水、水利施工、生态旅游与设计、监理业务。现有干部职工351人,下设10个职能科室、11个基层管理站、4个局属企业实体和维修养护大队,分布在铜川新区、耀州区、渭南富平县、咸阳旬邑县三市四县区。由于业务多元、性质复杂,加之单位人员较多、布点分散,绩效考核目标确定难度较大、工作标准不一致、考核覆盖面宽,很难给每一个被考核对象以全面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近年来,笔者单位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大大提高了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单位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劲头十足,内部和谐稳定。自“十一五”以来,单位总收入与职工年均收入分别保持13.5%、18.5%的增速,连续多年荣获陕西省水利厅直系统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和谐企事业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等。下面,笔者从5W1H这一简单的分析角度阐述笔者单位绩效考评的一些有效实践。5W1H分析法也叫六何分析法,是在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1932年提出的“5W分析法”的基础上,经过人们的不断运用和总结,形成的一套成熟的“5W+IH”模式。5W1H分析法是对选定的工作项目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为人们提供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 一、关于目标的设置(What) 考核工作的首要任务在于目标的设置与标准的确立,或者说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价值体系,让全体干部职工共同遵守、共同支持、共同为之奋斗。首先是目标的确定,该局采取以下原则:1.愿景引领。该局通过探索总结,确立了单位发展、灌区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以“快乐工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受人尊敬、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幸福桃曲坡的长期目标,实行思路导向、目标引领。2.稳中求进。保持指标稳定增长的连续性,使干部职工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在稳定农业灌溉的基础上,城市供水、综合经营保持在年均8%—10%的增长速度。3.跳起来摘桃子。目标的设置有一定的难度系数,但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并且适度超额的,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有一定的挑战性,完成目标后有一定的成就感。4.保持目标的连续性。该局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历任领导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停顿、不懈怠、不折腾。其次是目标分解,穷尽指标,层层分解,夯实责任,盯紧目标的实现,注重过程管理。分解到局属各单位的考评指标分为重点任务和日常职责履行两大类,重点任务是指单位和部门在季度和年度中必须完成的主要经济收入、重点工程进度、重要活动、会议、报告、规划等指标。日常职责履行是指单位和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必须开展和完成的一般性事务和本单位的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安全生产和财务管理工作等。再次是目标的调整。因上级、管理局决定和外界因素影响在考评期限内无法完成的,被考评单位要求必须及时填写《重点任务调整表》的目标,要说明工作开展情况和调整的原因,并经主管领导签字后于季度考评前报局考评办,通过目标调整修订,确保目标科学合理。 二、关于考核的主体及对象(Who) 该局在设置考核机构时分为四级:即考核领导小组、考核办、考核小组与单位,实行一级考核、三级把关,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各局属单位负责本单位职工考核,考核小组负责各局属单位及中层干部考核,考核办为设在人事教育科的常设机构,负责考核资料审核,考核领导小组为局领导班子成员,负责考核结果终审。1.确保考核的权威性。考核领导小组由管理局一把手担任组长,全面领导考评工作,负责考评办法、目标责任书、考评结果的审定,决定考评执行过程中的重大争议问题。2.确保考评工作过程性。常设机构考评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度的拟定、组织考评、复核考评结果与考评资料,建立考评档案,受理考评申诉;督促有关部门督查各单位日常工作,提供督查通报。3.确保考评工作的可比性。为便于在同一条件和标准下进行比较,该局考核小组分为机关科室、基层站、企业实体三个小组,分片考核;将机关部门分为综合部门和业务部门,将基层站分为灌溉管理站和非灌溉管理站。4.是确保考核主体的全覆盖性。考评小组负责分片单位考评与职工考评的审核工作;在对各单位工作进行考评时实行360度全方位覆盖,即由主管领导参与,分片业务联系科室负责人任组长,服务对象与职工代表参与,同时在对各单位负责人考核时引入民意测评,全方位评价考核对象的工作,确保客观公正。 三、关于考核的周期(When) 考核周期在于及时对被考评对象的工作绩效给予客观评价,以利不断注入工作活力,激发工作热情,促进工作改进。该局实行年度季度月度考核相结合,职工个体工作实行周评议、月考核,中层干部考评周期设置为季度考评和年度考评,局属单位工作实行季度考核、年评定。 四、关于考核的执行地(Where) 考核执行地就是工作地,该局多措并举确保考核主体全方位实地掌握考核对象的工作情况。1.指标对照。每季末(年末)由财审部门提供财务指标,与下达给各单位的目标任务进行对比。2.过程资料,该局为各单位均配备了数码照相机,留存实地工作资料,在季度考核中全部采用PPT汇报。3.检查辅证,通过各有关部门提供的检查通报辅证考核对象的工作。4.服务对象评价,考核主体中的服务对象在评议环节中给予的评价,修正考核单位汇报工作中的不详不实之处。 五、关于考核的操作(How) 1.考评程序。单位季度考评时,由各考评单位集中汇报—接受考评组成员质询—查看资料—提供通报—民主测评—综合评议—打分、定格。职工月度考评由职工汇报工作—自报格次—单位(部门)评议复核—各考评小组每季度审核—内部网公示结果—接受申诉、回复—反馈执行。2.评分的把握。量化指标按照任务完成情况评分,完成下达量化任务得满分,未完成任务按完成比例得分。非量化指标按照完成与否评分,完成任务得满分,未完成任务不得分。考评中引入加分、扣分机制,对重点任务中量化指标按照超任务比例加分,非量化指标任务加分经单位提出,考评小组审核通过后,报考评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可适当加分。对单位或个人工作出现重大失误的,由考评小组提出初步意见,报考评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予以减分。3.格次确定。考评工作始终围绕目标任务采用百分制,划定ABCDE五个格次得分阈值,考核得分直接对应。单位年度考核重点任务评分以年初下达目标任务为基础进行评分,日常职责履行分值以四个季度考评均值占70%及全局联评得分占30%的权重确定。职工个人年度考评得分按照全年月考评得分均值确定。 六、关于考核结果的运用(Why) 1.考评反馈与绩效面谈。将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反馈的重要依据,及时开展面谈以利改进工作。面谈内容包括:总结成绩、指出好的做法和存在问题,提出绩效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单位考评由各分片考评小组组长按季填写《绩效改进面谈记录表》,会同主管领导对各单位负责人进行绩效面谈。职工由各单位领导按月进行绩效面谈,并填写《工作日志》。2.实行积分管理。由考评办根据月度及季度考评结果建立职工考评档案,按月累计登记职工考评积分。积分值作为年度考核结果、先进个人评选、职务职称晋升的依据,逐月逐年累加。3.将考评结果纳入该局制定的“三项机制”。年度按比例对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综合得分排序靠前的单位,授予“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在年度考核AB档的干部职工中评选先进中层干部和优秀职工,并进行奖励激励。单位季度考评出现D档和E档的,对单位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4.与工资、奖金挂钩。职工工资分为保底工资和考评工资两部分,保底工资逐月发放,考评工资与季度考评结果挂钩,不同格次对应相应系数,按季发放。年度考评结果与年终奖金挂钩。考核中还规定了例外事项和申诉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前明确考评结果,并在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
近年来,岩土工程勘察行业快速发展,带动着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从勘察工作实际来说,应用各类技术,开展勘察作业,能够为工程建设和自然灾害治理等工作,提供了相应的保障。现结合工程实际案例,分析勘察技术的具体应用,总结技术管理措施,进行如下分析。 1.案例概述 以某建筑工程为例,拟建住宅建筑总计4幢,地上部分18层,地下部分1层,长度约为67.5m,宽度约为15.0m,设计为剪力墙结构,选用梁筏基础,基础底部荷载大约为310kPa。此岩土工程勘察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地基土的类型和具体分布以及工程特性等,分析并且评价地基的性能。掌握场区地下水埋藏条件,了解水位季节性变化幅度,预测地下水以及地基土给建筑材料造成的腐蚀性,制定降水方案和地基处理方案等。在勘察工作中,综合采用钻探和井探技术等,通过综合勘察以及评价,获得勘察结果。 2.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具体应用 2.1技术应用要求 钻探:在勘察作业中,结合岩土类别以及勘察工作要求,选择钻探方法,多采用回转岩芯钻探方法。设置的孔径,必须要达到取样以及抽水实验要求,孔深入目的层下方3m~5m。深度量测精度要高于±5cm。对于相对完整的岩体以及粘性土以及粉土,岩样采取率不可以低于80%;较为破碎和破碎岩体以及碎石土、砂土的岩样采取率不可以小于65%。对于需要重点勘察的部位,比如滑动带等,采用双层岩芯管连续取芯。在钻探作业中,要按照要求取岩样和土样以及原位测试。对于受力层取样以及原位测试,将间距控制为1m~2m。井探:如果单独采用钻探技术,无法获得地下水情况,则可以结合运用井探方法。利用井探技术,进行断层和滑坡等的勘察。在作业中,探井的深度不可以超过地下水位,竖井以及平洞的深度以及深度、断面,要根据工程要求确定。 2.2勘察结果 地质条件:经过勘察作业,明确此工程建设场地的地基土,从上到下,主要分为14个大层,包括湿陷性粉土和粉土以及细砂等。地下水条件:在勘察作业期间,实际测量稳定水位埋深范围为12.5m~13.2m。此场地的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含水层位于第(5)层粉土,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因此季节性变化明显,水位变化幅度在0.5m左右。地震效应:拟建场地位于建筑抗震一般地段;为非液化场地;根据设计测量的结果,此场地覆盖层厚度在50m左右,为Ⅲ类场地;依据地脉动测结果,场地卓越周期,南北方向和垂直方向以及东西方向,分别为0.365s、0.369s、0.370s。岩土分析评价结果:地基的湿陷类型为非自重湿陷,等级划分为Ⅰ级;地基持力层为第(2)层湿陷性粉土,持力层分布在同一层位上,层底坡度不超过10%,并且在基础宽度方向上,持力层与下卧层的厚度差距都不超过0.05b,地基属性为均匀性地基。依据地基变形都分析结果,提出采用换土垫层+CFG桩复合地基。其中制作的换土垫层,用于消除黄土的湿陷性,使用的土料为1.0m素土。利用CFG桩,增强地基土的承载能力。桩径可以0.40m,桩之间的距离设计为1.2m,采取正三角形或者正方形布桩方式作业[1]。 3.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管理 3.1做好勘察技术问题的把控 从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实际来说,常见各类问题,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具体如下:(1)依据勘察工作实际,结合不同地质条件,解决岩土工程问题。比如,在工程规划选址环节,要做好现有成果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进行地质测绘以及环境地质调查,若需要则进行地质钻探与原位测试作业。通过对地质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根据规划目标,判定以及评价地质影响因素。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针对性不强问题,要结合工程特点,以及需要解决的岩土工程问题,采取针对性勘探措施。(2)解决钻探作业的准确性和精准度问题,保证工程质量。开展外业钻探施工,涉及钻探操作和取样操作等内容。作业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做好钻探作业精度的严格把控,克服经济效益以及管理等问题。(3)注重安全隐患的防范。如果对场地周围的地形地貌了解不足,极易产生安全隐患,需要作业人员能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勘察实际工作中,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3.2强化勘察设备的管理 从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实际来说,技术的应用效果,其和勘察设备的性能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技术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强化对勘察设备的管理。具体实践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借助岩土勘察技术力量,全面落实设备管理工作。负责设备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强化勘察设备管理,加大监管力度,保证勘察仪器设备的性能能够达到要求。对不符合勘察工作要求的产品,坚决不可以使用。除此之外,要做好设备检查,避免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保证勘察作业的高效开展。结合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实际需求,及时更新换代仪器设备,制定完善的设备管理惩罚机制,将设备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贯彻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全过程,增强设备管理的效率[2]。 3.3强化人员素质管理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效果,其和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具体工作中,如果操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无法胜任此项工作,则会影响着技术的应用效果。因此,为避免出现技术应用问题,要强化对勘察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在对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时,要注重实践锻炼。结合现用的技术和设备,展开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水平。除此之外,要加大对勘察人员的思想教育力度,引导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在具体工作中,要根据技术规章制度以及标准,开展相关工作。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调动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合理运用各类技术,保证勘察作业的效果,提高技术应用的水平。 3.4强化技术应用管控 现阶段,科学技术持续创新和发展,涌现了各类新技术以及新设备,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推动着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为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下了有力的保障。比如,利用GPS技术以及原位测试技术手段等,推动着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革新,完善了勘察工作内容。不过新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加以完善和优化。因此为更好地发挥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作用,必须要强化技术的应用管控。除此之外,要不断完善技术体系,比如构建数据库以及管理系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保障,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效率[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和管理,要坚持合理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在具体实践中,要结合勘察任务内容,优选勘察技术方法,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严格落实,强化技术应用管理,提高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胡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与技术管理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7(21):269+272. [2]尉亚东.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及管理[J].山西建筑,2018(02):71-72. [3]段富平.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与技术管理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8(09):171-172. [4]王之军.浅析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8(44):212-213. [5]兰中孝.岩土工程勘察中综合勘察技术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8(10):127-128. [6]吕红松.综合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8(22):95. [7]马孟丽.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现状分析与发展问题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7,29(08):221+223. [8]张承成.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常见问题和解决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8(02):221. [9]曾嘉舒.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研究与分析[J].西部资源,2018(02):79-80. [10]邹洁文.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研究[J].西部资源,2017(06):96-97. [11]张慧杰.岩土勘察在岩土工程技术中的应用[J].西部资源,2018(01):62-63. [12]李昌栩.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刍议[J].西部资源,2018(01):106-107. [13]杨再彬.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分析和解决对策[J].西部资源,2018(04):81-82. 作者:刘自强 单位:贵州省地矿局111地质大队
1文化自信的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它有着两方面深刻的含义:一方面,就哲学层面而言,可以说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个体生命为单元所构建的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的高级文化结构,是人类文化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就现实意义而言,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先进文化充满信赖感,对未来文化发展有放眼世界的自信、担当和追求。文化自信体现在不同文化发展和比较中,在此过程中能正确看待并深刻理解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对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更能有兼容并蓄的态度融汇其它文化。个体的表现形式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认同和身份认同,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积极而充分肯定态度。 2中医药文化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与进步,中医药学的价值在国际社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中医药发展战略》的出台,《中医药法》的颁布,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在当代西方医学为主流的医学体系中,中医药治疗方法难免遭遇不被信任的尴尬。在古代,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主流的医学体系,当然不存在自信与否的问题,信心问题的出现,是在近代西学东渐及西医传入之后。《百年中医史》将近代尤其是民国时期中医的命运总结为四大危机,即:学理危机———中医是否科学;存亡危机———应否取缔中医;价值危机———西医在公共卫生、妇幼保健等方面成就显著,临床也不断发展,中医对社会还有否价值;权利危机———教育系统和卫生行政应否给予中医地位。这很好地概括了近代中医命途多舛的状况。 3提高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有效方法———文化传播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中医药文化不自信的根源在于意识形态的动摇,而意识形态的形成与传播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毫无疑问中医药文化能传承至今,同样也与传播紧密相关。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广为流传,并为现代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指导,这些古代中医药学著作不仅为中医药学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更被今人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上示例毫无疑问在展现中医文化与传播的契合。古老的中医药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文化无一不是在有效的传播实践中得以存留。遗憾的是,中医文化传播的研究始终没有引起中医专家学者的重视。直到2014年,全国首部中医文化传播类教材出《中医文化传播学》正式出版,标准着中医文化传播作为独立的学科问世。书中将中医文化传播学定义为“研究中医文化的传播行为、传播形式与形态、传播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有学者认为广义的中医文化传播既包含中医医史文献、人文文化、哲学思想、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也包含中医经典学术理论、诊疗技术、临床经验等学术信息的传承;既包含中医政策法规、新闻资讯、形象广告等信息的传播,也包含养生保健等实用知识与技术在内的大众科普健康教育传播;既包含面向中医药行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传播,也包含面向普通社会公众和患者的传播。笔者在查阅文献基础上,总结出从古至今中医文化传播的具体模式:(1)口耳相传式:是最早的、最原始中医文化传播实践活动。通过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神话传说在文字诞生后被记载下来,代表作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等。(2)文字记载式:文字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从古至今的医药经典著作广泛运用文学体裁,代表作《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3)印刷传播式: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诞生,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迅速向前推进。中医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医籍文献得以广泛流传。一方面大批的医家开始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官方层面也开始组织编写中医药著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4)电子传播式:美国于1844年开通了全世界第一条电报线路,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电子媒介传播时代。随着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电报、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传播方式登上历史舞台,这也使得中医文化传播效率产生了新的飞跃。(5)数字传播式: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空前发展,传统传播媒介已经不再能适应当前时展的潮流。中医药事业需要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开启新媒体时代的传承与传播方式。在此背景下,不同层面的中医人充分利用网站、微信、腾讯等数字平台,及时中医药类资讯,信息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传播便捷。由此可见,中医文化传播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巨大的变迁,诸多传播方式中,无论是文字记载或是印刷传播式,往往内容专业,普通大众难以理解。而广播、电视、互联网、数字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所信息涵盖内容又过于泛泛,不能满足大众的个性化需求。之所以现有众多传播手段都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笔者认为,根据拉斯韦尔“五W”传播学模式,传播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源)、受传者(信宿)、讯息、媒介、效果,将传播要素按照线性过程排列,即: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主要是传播者(信源)、受传者(信宿)这两个要素没有直接接触,没有发生有效互动。 4中医药文化精准传播路径构建 基于上述问题,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传播学理论与中医文化传播实践相结合,遵循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遵循拉斯韦尔“五W”传播学模式,致力于构建传播者(信源)、受传者(信宿)充分接触,良性互动的传播模式。一方面立足当前我国中医文化传播实践,总结分析其特有的规律性的特点,结合国家卫计委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相关政策要求,以家庭医生为中医文化泛众传播的最佳媒介,形成“用中医人说老百姓听得懂的中医话”———家庭医生到普通大众的精准传播范方式。另一方面,中医学未来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科学的传播与继承,作为现代中医文化的传播者,我们有义务挖掘名老中医药专家的诊疗特色和学术思想,并使之发扬广大,造福后世,这就需要依托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系统地开展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中医骨干,按照中医药学传统师带徒的形式,将老专家的学术精髓、诊疗经验“口耳相传”。继承人如遇疑难问题能够及时反馈给老师,师与徒之间紧密互动,形成传统师承传播范式。 5讨论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古代文明中出现过五大传统医药学体系:古希腊罗马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右埃及医药学、亚述巴比伦医药学和中医药学。前4种传统医药学体系都己走向没落,只有古老的中医药学流传至今。令人欣喜的同时,中医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虽然中医药事业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西方医药学的传入和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中医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医文化的巨大魅力不仅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还令一些别有用心的“伪中医专家”招摇过市,混淆市场。中医文化传播手段乏力成为了当前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一大瓶颈。本研究以“精准”为主要着眼点,对中医文化传播路径进行细化,根据受众群体不同需求而设计不同传播路径,将家庭医生与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引入研究中来,力求做到信息传播的源头专业化,传播信息的内容科学化,信息受众的需求精细化,信息传播的效果精准化。以新颖的研究视角,在中医药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新时代中医文化传播应遵循的传播规律和模式,正面深入研究了中医文化精准传播路径,给出积极的应对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通过社区家庭中医师对中医药文化的精准传播,能够使得普通大众对中医药文化有更加正确的认识,对社会上的虚假宣传有一定的鉴别力;通过名老中医药工作室建设,能够提升中医专业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的中医素养,提高他们的临床服务能力,增强其中医药文化自信心;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可大幅度提升全社会对中医药学的信赖度,及应用度,进而促进文化自信建设。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分析 摘要: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课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是一门针对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帮助。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中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法进行分析和探索,目的是为了使得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法;探索 随着高职院校中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填鸭式的教学,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倾向于案例教学法。在企业战略管理学的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仿真的实景,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帮助。所以高职院校中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认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注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核心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接受知识的模式太单调,学生也只是一味的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而不能够去实际运用,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轨[2]。所以目前的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学的教学过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启动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企业战略 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美国的哈弗大学最先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要求在运用该模式教学时,教师与学生要进行互动,一方面是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接收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教学法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只是单方面的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在没有实践的情况下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有限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状态,并且通过真实的企业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理解到理论知识实际运用的情景中,反过来可以更好的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 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分析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案例,一般都会有很明显的特点。案例一般会覆盖到课本中的多个知识点,通过课堂上教师讲解案例,学生来分析案例可以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贯通,从而掌握到一些重点知识。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还可以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所以通过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案例教学法 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相长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端,使得教师的角色得以转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而学生则是案例讨论的主角。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与学生互相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企业战略 管理学课程中的探索和运用在90年代末我国逐渐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中,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案例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然后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来加深对案例的理解。一般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在案例教学实施之前,教师首先应该要对学生讲授必要的一些理论知识,因为只有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案例进行理解和分析,才能对案例进行讨论。例如在学生针对企业如何进行战略评价这样的案例时,就应该已经掌握了GE矩阵模型分析和生命周期等基本战略理论知识。 2.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准备 在学生有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储备后,教师就要开始选择案例教学的合适案例。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巩固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可以展开讨论和思考。比如当学到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知识点时,可以选择海尔多元化的战略这样的案例来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寻找案例的关键因素,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3.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向学生讲解案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案例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比如选择一个家电行业内部竞争结构的案例时,可以选择苏宁电器在内部竞争过程中是如何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的,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成熟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案例中所体现的问题。 四、小结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课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是一门针对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作者:金敏麒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实践教学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运用 《企业战略管理》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许多专业都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来开设。在很多学校的教学中,大多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也就是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实践教学较少。有些教学中也引进了案例教学,但大多只是单纯的介绍了案例内容,教学方法简单,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本文试图对实践教学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必要性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力求能够更好的促进实践教学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1实践教学引入《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立足于管理学基本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该课程系统的介绍了战略制定前、制定中和制定后的企业行为,主体部分基本划分为战略制定前的环境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战略的制定(包括战略制定的过程和战略的类型)、战略的评价与选择及战略实施。由于战略的制定涉及到企业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问题,因此比较强调思维模式和理念的培养。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在掌握战略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系统的、灵活的运用其基本理论进行企业管理。想要学生达到这种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课程内容,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2《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教学方式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创立的,该方法通过模拟现实场景,让学习者把自己作为案例场景中的一员,通过讨论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如果运用得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课本上基本理论的现实意义,加深对课本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如果想要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选择适当的案例。案例要和所讲的知识点有关联,案例中要有能够进行思考和深入讨论的典型问题。战略管理相关的案例非常多,如果想要找到能够和相关内容比较切合的案例,就需要授课老师进行大量的案例查找、总结和思考。同时,案例要与时俱进,在讲课中选择的案例企业要注意其现实发展动向。有很多教师采用多年前的老企业作为案例,甚至有些企业在现实中已经倒闭或者被购并,如果仍然选择该企业的战略方法作为战略类型的介绍,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案例的选取最好选择当前学生较为关注的,或者学生较为熟悉的企业,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案例教学中要教学互动。案例教学并不等同于案例举例,很多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只是简单的进行案例介绍,同时发表一下自己对该案例的看法,案例教学就结束了。这仅仅是案例介绍,并不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在选好案例的基础上,文字案例和视频案例交互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案例中有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深入讨论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2模拟实验法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现实企业的经营中需要大量运用战略管理的内容。然而由于现实环境的不同,不同的企业对战略管理的运用千变万化,课本中知识的介绍只是概括性的、理论性较强的介绍。没有一种理论可以适用于现实中的任何企业,也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完全用一种理论去运作。因此,在课程的学习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念,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去灵活的、创新性的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能够进行现实的模拟,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企业经营群模拟,引进一些实习软件,如啤酒游戏的软件,让部分同学作为生产商、部分同学作为中间商、部分同学作为销售商和顾客,进行现实经营决策的模拟。还可以开展企业战略制定大赛,将学生分组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关注的企业,并对其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就其目前的经营制定相应的经营战略等等。 2.3实践训练法 案例教学法和模拟实验法能够较好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但在现实工作中仅仅掌握基本理论是不够的,特别是现代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大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工作和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加灵活多样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最常用的实践方式是学生课外寻找公司进行实践,这种实践方式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者在毕业前,通过自己寻找实习公司或者学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在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的过程。但这种方式是在非上课时间完成,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兴趣的作用不大。授课老师应该积极创新授课方式,更多的在课堂上或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如为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企业战略制定的能力,可以在将学生分组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大赛。该创业大赛是属于实质性质的创业大赛,如组织学生思考怎样在两个小时内用10元钱赚到100元钱(启动资金或者目标资金可自行设定)。该实践教学组织过程要注意几点:第一,给学生设定一定的启动资金,金额不能太大,在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第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方法,如四天或者一周;第三,实际赚钱时间要有所限定,如2个小时内,2天内等,所有小组要在同一时间启动,赚钱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过程,并不只是限定在策划书上;第四,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赚钱方法整理成文档,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报告;第五,及时对报告内容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课堂内容和实践训练充分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教学运用应该注意的问题 3.1注意案例库的建设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对于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众多老师在案例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案例选择,比较负责任的老师通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案例,因此建立一套和各部分专业原理相配套的案例库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建立案例库需要大量的工作,通常并不是单个老师能够做到的。因此,一是需要相关的教学部门成立案例采集团队,进行专门的案例采集和研究,并归入案例库中,相关老师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共享案例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确保案例是本地典型的,真实企业的案例,以确保案例的保存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注重学校相关配套建设 模拟实验训练要求学校能够提供一定的训练场地和计算机软硬件,因此需要学校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需要的电脑和相关软件。校外实习要求学校最好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如一些固定的、长期合作的实习企业,在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企业也能够得到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而课堂实践训练,则要求学校在提供硬件支持的同时,学校制度管理也能够灵活,如上课时间和地点适度调整等。让学生在毕业前除了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能够提高其实践工作能力。 3.3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至关重要。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教师的教学激情。很多教师仅仅把上课当作一种任务,在长期教授同一门课程的过程中,消磨了其教学激情。其次是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创新思想。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法和实践训练法的成功实施,无不需要教师通过与时俱进,通过知识结构的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其创新能力去完成。因此,需要学校和相关教学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作者:席利卿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翻转课堂视角下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 【摘 要】本文分析翻转课堂模式的优劣势,探索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设计了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为进一步突出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特点、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及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中的设计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设计 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企业战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在内容上有着逻辑的严密性以及体系的完整性,但也存在着不注重理论应用的缺点,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式的讲授方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学模式的革新一直是近年来高校关注的问题,教学重点由“教”转化为“学”是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翻转课堂的出现为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性和能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设计 国内众多学者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鲁银梭(2013)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内容和体系,重点分析了问题导向型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和教师的角色扮演,认为要想促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还需要对该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设计;刘秋民(2011)认为企业战略管理课程需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强调“体验式”教学,按照工作过程的流程,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自主探索、解决企业诸如战略发展、团队合作、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尹磊(2010)通过沙盘分组对抗的形式模拟了战略决策实践,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张丽琨(2014)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知识与沙盘实训对抗有效地结合起来,创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耦合机制;张颖(2014)以应用为导向,对战略管理课程进行了全新教学模式的设计,将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环节分为四个部分,明确了四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手段;杨娜(2014)对国内外有关模块化教学和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然后阐释了目前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结合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原理将其应用到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对企业战略管理模块化教学进行了设计;卢启程(2010)通过对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实践进行的初步验证提出了“读、写、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从设计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景和体验环节、设计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管理与帮助机制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姜桂娟(2010)从专业学生应职岗位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培养出发,有针对性地按照“任务驱动、典型案例、关键技能、素质拓展、真实体验”的理念,进行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设计。 上述教学设计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促使问题的解决,进而培养了学生综合管理的技能与素质。同时,教师能够按照与学生的互动情况进行课程教学,学生方便了解课程进度、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但是,上述教学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接受能力略差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没有完全从书本的知识框架中脱离出来,不能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学科素养完全显现,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并不显著。 二、翻转课堂的特征及其与传统课堂的对比 当前,翻转课堂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翻转课堂是知识多次内化的一个过程,其实质为使最稀缺的学习资源――“时间”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翻转课堂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师与学生教学角色的“翻转”。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主动地通过PPT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座位上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内容,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及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而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观看微视频及QQ分享的文件时,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及需要来不断调整学习进度,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通过不同途径随时咨询老师或向同学请教,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学习方式的“翻转”。传统课堂上,老师在课堂上经过讲解来完成知识的传授,知识的进一步吸收由学生在课后通过练习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学生在遇到疑难问}时往往会感到迷茫甚至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而翻转课堂让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能得到关注,学生可以针对某个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小组讨论并得到老师的个性化指导,最终完成知识的进一步吸收。 第三,教学环境的“翻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教学模式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在传统课堂上,老师常常会把要讲的内容全部展示在黑板或者PPT上。而翻转课堂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了网络媒体资源,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网络媒体资源,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完成学习任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的“学”。支持各种情景式学习,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学生课前主动发现问题,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或咨询老师并解决问题。通过制作核心知识教学微视频等途径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教学内容,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进而主动探求知识的意义。表1为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对比。 三、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一)翻转课堂的优势 3.协作探究,针对性辅导。每一小组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分歧。此时,教师需要在企业战略管理课堂上进行巡视并及时关注各个小组的动态,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对各组成员讨论后还存在的企业战略管理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展现成果,总结梳理。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成员及时形成总结性成果,并采取上台演讲、模拟情景再现、课程论文提交等形式来报告总结性成果。在小组成员报告成果的过程中,其他成员可以通过跨组进行讨论,交流本次课程学习中自己的收获及心得体会等。总结性成果报告完毕后,由教师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强调注意事项,促进学生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期末,教师可以加大在线学习成绩的比例,减少期末考试分数所占的比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后评价设计 如果进行教学设计之后不注意分析总结,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课后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本次翻转课堂进行反思:教师要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中还存在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便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帮助;学生要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如对某公司进行战略规划后,学生应该反思经过小组讨论后对本次规划有哪些收获?针对本次规划,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制定一份优秀的战略规划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反思评价一方面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共同进步。 五、结语 翻转课堂模式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思路,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育中教学内容的强制性和思维过程的依赖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受到了师生的青睐。这种模式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开展问题探究、完成知识的内化,使学习变得更高效。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把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再复述一遍,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以便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实现知识内化的分步完成。翻转课堂模式使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责编 黎 原)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教学做合一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 摘要:《企业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中通过全程互动型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能力三阶段训练法,达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企业战略管理》;战略思维 0.引言 《企业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进行综合性能力训练的课程,作为管理科学的分支,它集中研究一个组织如何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以保证自身的生存与持续发展。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知识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经营战略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战略性思维,开发战略管理的能力。战略管理必须要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熟练使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工具。要做到消化吸收,关键在于“做”或“练”。所以《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宗旨是: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 1.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常规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思想和模式是以知识体系为中心,而不是以能力体系为中心。授课中按教材编写的逻辑知识体系顺序,采用课堂知识灌输方式,“做”或“练”的实践操作较少,对知识的运用与转化不利,达不到能力提升的最佳效果。 (2)常规的教学方法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教师为主导,进行系统授课,通过传授一理解一巩固一运用一检查的模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使得学生的学习成果停留在被动地接受记忆与理解知识的水平上。 (3)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不强。制定战略时要系统地思考很多问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缺少引导环节,学生很少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自学,导致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2.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系统为导向,能力系统为目标,以知识和工具系统为手段,展开课程活动的设计。将课程内容和能力训练紧密结合,通过“做与练”,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2.1全程互动型的教学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全程互动,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讨论,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并重,学生参与时间接近60%以上。授课前教师以网络课程平台为依托,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课件,精心选择的案例,习题集以及需要阅读的文献等大量有关该课程的信息上传至网络平台。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指导学生去查阅相关理论。必须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接收到相关信息。学生们接收到任务后,对案例材料进行认真预习,了解相关背景,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并对案例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对于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平台教师进行询问,实现课前的教学互动,避免把疑惑带到课堂上。另外,为了保证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对指定问题进行预回答 授课中主要采取问题导向与启发式教学手段:授课内容开始之初,创设情境,一般是案例或案例对比,然后确定问题,引导学生或者学习小组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并引导出课程主要内容。目的是由教师的单向思维转换为师生的双向思维,增强学习效果,让学生由被动听到主动想,培养学生的学生知识思考力与整合、探索能力。 授课结束后要给学生布置文献阅读与案例调查任务,教师以网络课程平台为依托,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课件,案例,习题集以及需要阅读的文献等大量有关该课程的信息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直接在线审阅批改。同时,对课程内容或者布置任务有疑问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与老师在线交流学习,实现课下的师生互动。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把案例研究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首先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4-6人案例研讨小组,所有课堂任务和课后任务都由小组合作完成。将学生的互助W习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然后要求研讨小组任选企业为案例研究对象,撰写企业发展战略策划书。案例研究对象或者是教师提供企业实际的背景,或者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调研。发展战略策划书由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战略制定与选择、战略实施四个部分组成,要求学生必须运用PEST工具、五力模型、主要竞争对手分析模型对外部环境分析进行分析,运用价值链模型对企业内部环境分析,通过SWOT量化分析,制定SW,ST,WO,WT战略,并对公司层,业务层和职能层战略的具体实施进行阐述。教师提前规定各阶段任务完成的时间期限,一般是相关理论讲解完一周后完成相关任务,每部分任务完成后就安排小组间成果分享与经验交流,然后进行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这样的案例研讨小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战略管理工具的实践应用,掌握战略制定的流程,同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团队学习氛围,提高团队战略思维,提高沟通能力。 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要安排6-8学时的综合模拟训练,模拟训练主要通过ERP沙盘演练来完成。沙盘演练即模拟运营一个企业,教师事先对企业的运营资金、内外部环境做好界定,学生分组形成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模拟企业3-6年的经营,公司运营中学生必须要完成市场分析、战略规划、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同时组间进行竞赛,以最后的总分来进行评比,得分最高的组将被评为“创新创业之星”。综合模拟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战略管理的真实商业情景,把学生的战略决策思维真正地调动起来。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研讨小组、综合模拟训练、小组竞赛的形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将所学战略管理知识进行全面的应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3能力三阶段训练法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工具训练三阶段原则来实现“知识+能力”的目标。知识工具训练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启发性学习训练,通过课堂讲授,老师演示并讲解战略管理工具的含义、使用方法、适用情景以及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初步理解该工具。第二阶段是熟练体验式训练,教师布置文献或者研究案例,学习小组运用课堂学习的战略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讲解完价值链模型后,以“S出版集团的价值链分析”为研究案例,学生4人一组,共同完成以下三个任务:制作出版集团的一般价值链;制作S出版集团的价值链和价值分布;分析S出版集团的价值链,提出提高价值的策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动脑使用工具,可以发现很多应用中需要注意的点,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不足之处,通过这种熟练体验式训练真正的学会了如何使用工具。第三阶段是独立思考式主动训练:教师要求每位学生以自己曾经实习过或熟悉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制作该企业的价值链,分析其价值链中的正价值和负价值活动,提出改进措施。此阶段训练的案例不再是教师指定案例,都是原创型案例,由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独立思考工具的运用,更加了解工具的适用性提高。 3.教学做合一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效果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大力进行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做合一的战略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对他们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培养解决实际战略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战略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更为深入和透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小组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都为硕士以上学位,都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授课时对内容把握得准确,重点突出,并能够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任课教师采用了课件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师讲授方法外,还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使传统单调、枯燥的课堂,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学生反应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实用,案例研讨小组提交的企业发展战略策划书达到了预期效果,策划书质量逐年提高,考试成绩平均逐年提高2.7%,说明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使用越来越好。 4.结语 教学做合一的企业战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使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逐步树立起系统观念、权变观念、创新意识和人本意识,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使学生在实践中能预见到内外环境未来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并能科学的组织实施,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基于建构主义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 在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及其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后,以高等职业教育中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为对象,分析当前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对应改革探索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情景式教学 1引言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国高职教育已走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更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规模也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大实现了快速提升。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发展必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仅停留在表面,多门课程内容重叠,造成很多学生不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许多学生没有意识也不愿去做普通的一线工作,旨在办公室、写字楼从事业务、文秘等工作。从而造成职场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生毕业去向的困境:企业存在用工荒,学生抱怨找工难。 国务院印发的《决定》指出,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推进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相对接;必须推进教学工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必须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必须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必须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这个文件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的,其中课程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工作技能的重要阵地。本文首先通过引入支撑高职教育理念的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以“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全面剖析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新规律、新视点,为解决高职学生“厌学”、缺乏主动学习精神的问题,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2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哲学,指的是扎根于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主体不能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追溯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其中,做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有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的建构主义基于他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他发展了发生认识论,区分出一个孩子在建构一种世界模式时,必须经过不同的认识阶段。他确信,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发现。他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 如何减少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这是建构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首先建构服务是自身的目的,主体希望能控制其所感觉到的东西,以便从其首选的目标状态中排除一切与之相背离和产生干扰的东西,控制自身需要的并可以加以控制的事物模式。作为教育界的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习和教学做作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设想,这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李朝军认为职业教育应该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模式,应用情景建构主义理论将实践和理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提出将学生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首要理念;职业教育教学应尽可能接近真实的职业环境;职业教育教学应该坚持以实践为先导。杨仲夏指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实践对于物流学科的教学,特别是高职物流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理念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要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要主动建构。而《决定》指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我们依据建构主义的指导,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新的探索。 3目前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分析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继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所取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由于受发展理念、社会重视程度、办学模式、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仍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学校甚至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尤其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比较典型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教材内容与形式比较陈旧。尽管在高职高专的教材编写方面,大量学者所做工作是有目共睹的。从过去选用本科教材来取代高职专业课程教材的紧张情形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但是各专业课程教材的内容编写存在有大量的重复,例如“企业战略管理”中出现的SWOT分析的内容,在“管理学基础”和“市场营销管理”等课程中均会呈现,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厌学情绪、任课教师对待教材也无所适从,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二,“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很多的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是直接从高校的应届硕士生转过来的,这种从学校走向学校的师资,对于企业实践一线的操作运营流程没有直接的感受经历,使得教学过程中讲解操作技能知识缺乏信心和底气,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欠缺支撑开展课堂实践教学课时的实验实训设施。很多学校由于经费投入和课程设计建设的“不给力”,很多专业课程的实践实训课时难于达到要求的。像“企业战略管理”偏理论类的课程更是如此。这也是影响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4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改革建议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就是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一系列有关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从中不断获得意义并进一步完善其知识结构。为了培养学习者的探究能力,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企业战略管理是为工商管理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是其它相关专业如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跨越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整个范畴,为了使学生在一个学期时间内系统掌握战略管理基本理论,在专业学年课程设置中,一般都安排在大学学习期间的最后一学年。此阶段学生经过宏观、微观经济学以及企业各职能管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了宏观经济管理、企业财务、生产、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种课程设置为该课程的顺利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4.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旨在培养学生在能够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诊断企业一般性战略及战术问题,具有初步解决职能层、事业层及公司层战略问题的思维和能力,重点培养适应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及外向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要求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并熟悉国际规范,有较好的战略思维、战略决策及运作能力的工商管理高级人才。 4.2课程目的 (1)理解战略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下为实现其战略目标,实施跨职能决策的一门艺术与科学。提高学生对学习本课程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2)掌握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及各章内容间的内在联系,知晓国内外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最新发展动态及趋势。能运用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解决中国企业战略的一般性实际问题。 4.3课程教学进度安排 通过设计目的明确的教学情景,在学生的角色体验之中,激发潜在的学习智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认知规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教学的定位上,情景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基础,以教学目的为导向,针对教学知识点通过特定的游戏和角色扮演,塑造教学场景,再通过师生协作探讨的方式开展引导分析,让学生自己感受和领悟知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主体,教师则承担起教学辅导者、问题引导者和场景设计者的角色。这种方式可有效克服高职高专学生厌学、逆反的学习情绪,从而确保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5结论 教学改革需要系统的基础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探索,要引导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就必须对知识建构的机制、途径、策略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建构主义为此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教学将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开发出能有效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加强理论与真实生活实践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情境中迁移的教学软件和运用于课堂情境的教学方案。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浅论案例教学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工商管理专业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企业战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科学与艺术并重的系统思考课程,案例教学在该课程中的灵活运用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可培养其实践能力。本文从案例选择、讨论、总结等案例教学过程出发探讨了战略管理课程中如何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案例选择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教学是一种以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为主旨,以来源于现实的真实案例为教材,通过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将学生引入案例设定的特定情境中,以此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赵华平,2010)。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讲授方法在灵活性、实践性和互动性方面的缺陷,以促进本科生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整合管理学知识,综合分析各职能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从长远发展高度概括、总结,提出可操作性思路,系统规划持续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既能掌握有关战略管理的理论知识,又能具备一定的运用战略思维思考、处理现实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该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都决定了企业战略课程应尽量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讲授,宜采用更切合实际的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剖析、双向互动,使教学对象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以提升其实际综合素质。本文将从案例教学的过程出发,分别探讨案例选择、案例讨论、案例总结等主要环节的设计原则和注意点。 一、案例选择 在不同的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成功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探讨了案例选择的总原则,并根据案例运用的不同作用将案例分为导入式和总结式两类。 (一)案例选择原则 案例是为特定教学目的服务的,有的是为探索现实、提出假设,有的是为联系实际、验证理论,有的是为过程分析、融会贯通,教师需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具有不同侧重点和着眼点的案例,但案例选择总体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层次性的原则。 1.典型性。并非每个案例都对所要分析的知识点均是贴切的,作为教学的案例应该是能够生动展示战略管理规律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案例,能够为具体展示知识点的教学目的服务的。例如,在企业多元化战略这一知识点的传授中,许多企业都有多元化的经历,但很多案例的多元化路径规律性不明显,或者只侧重于多元化的某种类型,难以全面涵盖多元化战略特征。相对而言,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路径清晰、内容全面,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典型性。 2.趣味性。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重要区分点之一在于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思考、创造的综合能力。为此,案例选择在保证典型性、针对性的同时应尽量选择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的案例,从而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并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的兴趣。 3.层次性。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现实案例相结合,由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探索两者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从中抽象出战略管理的一般性原理与结论,这一过程应是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例如,笔者在以海尔集团为案例对象分析其多元化战略时,会由浅入深,先分析多元化战略的类型(无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探讨两类多元化战略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接着再深入剖析海尔集团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中进入新行业所采用的途径(自创、并购、合资),并根据现实情况分析三种途径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通过不断加入假设、提出新问题的方法,推动案例分析的深入。 (二)案例类型 1.导入式案例。导入式案例一般在重点知识点正式讲授之前采用。在一些重要知识点讲授之前可以先介绍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共同分析该案例蕴含的理论知识,其目的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理论假设。例如,企业战略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内外部环境分析,在该部分正式开始讲授之前,笔者选择“隆中对”作为导入案例,通过讨论诸葛亮对汉末形势的分析以及据此所提出的战略思路,引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知识要点――内外部环境分析及其分析方法(SWOT分析)。 2.总结式案例。总结式案例一般在知识点讲授完毕之后采用。教师在深度讲授重要知识点之后,可以选择能够深度反映该知识点的案例,通过学生讨论、师生互动、案例总结等方式使理论、现实相互印证、融会贯通,其目的是将理论运用于现实,用现实验证理论。例如,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有一章是多元化经营,在讲授完多元化经营的内涵、特点、进入方式等知识点后,笔者选择海尔集团20余年发展的纵向案例,与同学互动讨论海尔集团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段所采取的公司层战略、多元化特点、进入方式选择等,使理论、实践融会贯通。 二、案例讨论 在选择好合适的案例之后便是如何组织案例讨论,在此过程需要有注意几点: 1.师生角色合理定位。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存在过程较为枯燥、知识难以灵活运用等缺陷,案例教学正是为弥补上述缺陷而产生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在讨论过程中担任案例组织、推动、归纳总结等职责,不断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学习进程的节奏;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教学中担任案例分析、讨论、辩论等职责,积极主动地搜寻知识;两者之间应是共同探讨、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关系。 2.合理掌控案例讨论进程。一般而言,案例讨论分为案例展示、问题设置、案例讨论等几个环节。(1)案例展示。在该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工具全方位展现案例全貌,使学生能够对案例有整体的感性认识;在案例展示时应注意尽量运用活泼生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进行表述,从而引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郑绮萍,包昆荣,陈志铭,2006)。如果案例的信息量较大或需要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搜索时,应在上一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2)问题设置。案例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更生动具体地展现知识点并真正掌握,为此问题设置应紧紧围绕需要传授的知识点。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应是理论难点,通过问题提出、讨论、解答可有助于学生掌握该知识点;二是问题设置应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将复杂、难懂的知识以设置问题的方式理清思路,通过追问、反问等方式推动讨论层层深入。(3)案例讨论。教师作为讨论的引导者和推动者,通过提问、反问等方式推动小组间的讨论和辩论,分享众多思想,实现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热烈的讨论、辩驳,加深知识点理解,实现知识技能目标。这一环节要注意几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站在中立的角度,不带倾向性的引导,否则有可能将学生引向既定的结果,难以使个人、各组各抒己见;二是应把握提问、引导的关键时机。当一个问题讨论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抛出下一个问题或是在已有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更进一步的限定或假设,从而引导讨论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案例总结 当学生讨论案例结束后,教师有必要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概况,将现实状况升华到理论知识。此环节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概括讨论环节存在的几种主要观点,并对上述观点进行点评,既要肯定学生讨论中的积极观点,同时也要提出思考该类问题应有的战略思路;二是对案例结论的归纳。这部分并非对理论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案例对理论的验证,是将现实与案例结合并从现实归纳理论的升华,也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与拓展;三是在已有结论基础上提出深入思考的思路。仍以海尔集团多元化战略为例,在充分讨论基础上重点总结三点结论:(1)根据企业能力控制多元化的节奏,能力与多元化节奏相配合;(2)根据行业相关程度进入新行业,海尔根据行业相关程度,从高相关到中相关,再到低相关发展;(3)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进入方式。 四、结束语 企业战略管理既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结合现实切实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推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是当前深化教学创新一项急迫的任务。这既是提升教学方法的新机遇,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如何发现讨论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心理、掌握讨论节奏等均是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难题。为此,本文探讨了案例选择、案例讨论、案例总结等案例教学主要环节的注意点,以期为提升案例教学效果探索途径、积累经验。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论民办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亟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训教学,完善教学考评,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企业战略管理 教学改革 民办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仅需要量的发展,更需要质的飞跃。当前,民办高职院校要提升教学品位和社会形象,关键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根本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从民办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教学目的比较模糊、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比较简单、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实训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考评比较乏力、教学效果尚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等问题,亟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升教学质量。 一、明确教学目的 基于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复合性和实践应用性,立足于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和教学条件等教育资源都相对薄弱的现实,不能盲目地把教学要求定得太高,试图不切实际地进行精英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厘定课程性质,进行区分教育:对于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适宜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主要讲述企业战略管理现象和原理,重在培养企业战略管理的感性认识和观念。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应在讲述完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主干课程,已经具备相关基础学科知识后,在高年级以必修课的形式安排,重在夯实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基本通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培养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初步的基础;有条件的还可结合专业方向,侧重于某一方面做进一步学习,引导学生得出分析实际问题的思维路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方法,培养实践运用中的专业能力。 二、转变教学理念 基于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基本哲学逻辑,即使外在的知识系统再完备,若没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它仍不能发挥任何作用。而每个学生既有知识结构是不同的,所以即使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每个学生所建构的内部知识系统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以作为现代主流教学理念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摒弃单向的填鸭式灌输,推行双向的启发式导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具体而言,更新教学理念就是要: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为“师生共同研讨”,知识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地接受或吸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思路、讲解要领,解释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思索,自主学习,相互研讨和学术争鸣。变“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和课外读物并重”,让学生从教材上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后,广泛地阅读课外材料,收集和甄别有关信息,加深理解。变“以课堂为中心”为“课堂与课外并重”,一方面利用网络等方式,增加师生的课外互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把它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选择教学方法时,特别注意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变“以学会为中心”为“以会学为中心”,强调方法论的传授,使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更新和应用新知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仅是利用多媒体或使用双语等器物层面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流程的科学化。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推行双向的启发式导学,就应当以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为基础,积极引进和综合运用案例教学(Case study)、概念图形成(Concept mapping)、团队工作(Teamwork)及网络学习(e-learning)等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事物规则,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增长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一般流程是:组织学习小组,形成无偏见的合作氛围――教师围绕拟讲授的知识点,课前布置相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或学生初步回答问题――学生讨论和争论问题――教师归纳和总结问题――教师提出扩展性或前瞻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和作用就是科学合理地设计基础性问题,构建良好的小组内部合作机制,通过及时的肯定和追问,引导和促进教学互动的开展,以及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案例教学法强调利用真实或虚拟的生动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导其利用基础知识参与案件解决的推理过程。概念图形成法强调在进行基本概念、原理的教学时,以绘制逻辑关系图的形式,使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条理化和直观化,便于学生形成整个课程的结构体系。团队工作法强调通过互动讨论、分组学习、集体求解等方式,融合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割裂状态,培养教学气氛和沟通、协作能力。网络学习法强调利用网络上传和下载课件等各种声音、文字、影像教学资源,并开展网上信息检索和网上学习交流。 四、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理论部分内容相对稳定,具体制度规定和实践案例变动较大较快的现实,应当在国家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形成“主线相对稳定,框架基本成型,内容动态发展”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包括三部分:核心层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采用概念形成图的形式进行表述,基本保持稳定,并可以讲义形式印发学生,便于识记、理解;衍生层的具体制度规定,可以提供网络目录索引,结合国家法规政策的变动,及时调整更新,并对更新部分做着重提示;扩展层的实践案例,可以收集整理成动态的网络案例库,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加工萃取,开放给学生阅读。条件成熟时,还可以相应结集出版该课程的核心原理、衍生制度、扩展案例和辅导习题等系列教材。 五、强化实训教学环节 第一,要高度重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实训教学,改变轻技能实训,重传统的理论教学的观念与做法。第二,要合理地设定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授课的总课时,科学确定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以及学生期末理论考试和实训技能考试的成绩比例。第三,加大校内模拟实训场地和企业实习场地的建设力度,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为兼职实训教师,实行教师定期和不定期进企业兼职或实习的制度,以丰富教师阅历,提高实训教学的技能。第四,及时更新过时的实训教材和实训软件,体现“真、新、精”。第五,改变学生在企业实践、观摩、调研“自由”、“放养”的状况,精心组织,严格考核,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企业适应力与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六、完善教学考评 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多元评价、综合考核”的课程考评,将日常测试和期末测试相结合、口头测试与书面测试相结合。日常测试主要是综合评定学生在学习全程的出勤、课堂讨论、课堂发言、课后作业、实训、调研活动等表现,重在考核其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约占总成绩的50%;期末测试主要以笔试和口试为主,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把握和运用,约占总成绩的50%。对教师构建“教学研究、团队推进、考评激励”三位一体的授课质量保证体系。落实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随堂听课和业务指导,严格教学督导团的教学检查,加强教研室的教改研讨和集体攻关,突出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匿名评价。特别是对于绝大多数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一般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在鼓励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同时,还是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扎扎实实地把教师业绩考核的重心定位在教学质量上,以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为本,切勿不切实际地赶超或向研究型大学浮夸跃进。 (作者: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会计理论、资本市场)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案例教学是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案例选择、学生分组、案例讨论、归纳总结和成绩考核方面构建案例教学体系,以期为更好培养实践创新型旅游人才服务。 [关键词]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体系构建 1引言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是指教师将现实中的案例提供给学生,以团体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互相学习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1]。由于案例本身具有真实性和实践性,通过让学生接触和讨论大量的实际案例,熟悉并掌握众多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其适应能力、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而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主要是从旅游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全局认识和解决旅游企业在环境变化中面临的战略问题。而高等院校学生恰恰缺少实践经验,所以开展案例教学有一定必要性。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方面。邵一明(2008)提到提高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效果应注意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案例讨论,案例选择等问题[2]。杨国斌(2008)认为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和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对企业战略管理理念和思想的理解,提高创新性思维的能力[3]。严雅丽(2008)针对旅游管理课程改革的实际,结合前厅服务与管理教学实际情况,对案例教学法提出自己的观点[4]。丁钊(2010)认为通过明确案例教学目的、加强案例库建设、强化过程互动等改进该课程的案例教学[5]。王安琪(2013)认为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必需的[6]。案例教学方式多样,不同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有差异。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和研究。 2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体系构建 2.1案例选择 案例要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需要。同时把握好案例难易程度。案例过难或过易都会降低学生参与兴趣。一般管理案例认为至少两种类型:一是详细冗长型,二是精练短小型。在课程初期,可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选择精练短小案例;在授课后期或复习阶段,可采用详细冗长案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随着电视和互联网技术发展,提供了大量动态信息资料,如东方卫视波士堂栏目,包含对携程、汉庭、如家、开元旅业、驴妈妈、洲际、雅高、皇家加勒比等众多旅游企业董事长或CEO访谈,可作为案例教学原始素材。 2.2学生分组 分组是案例教学重要环节,是进行案例讨论前提条件。可随机进行分组,也可让学生自愿组合,还可由教师直接指定。一般可考虑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小组学生数过少不利于集思广益和思想交流;小组学生数过多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多样性,将不同性格和技能以及背景学生分在一组,发挥优势互补效果。每组推选组长,负责案例讨论,组织汇报提纲,并指派成员做好全班交流发言准备。 2.3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一般分为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一是小组内部讨论,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每位组员都要发言。二是课堂讨论。在课堂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先介绍情景案例和背景材料,每个小组推荐一个学生对本组讨论结果进行10分钟总结发言,每次案例应由不同的成员进行总结。被选小组汇报完案例分析之后,让其他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参与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把握整个讨论方向和节奏,引导学生按照主题讨论。 2.4归纳总结 当所有小组的代表就课堂案例阐述、回答完毕后,任课教师当场评价各组的表现,指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思考要求。每个组在课后应组织小组成员,对本案例的问题结合教师和学生建议再讨论。每个小组在讨论基础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每次由不同的学生主笔完成该报告。教师布置下次讨论案例,要求学生广泛收集相关信息,为讨论作充分准备。 2.5成绩考核 案例教学重视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思考过程以及解决问题方法。案例教学的成绩可分为三部分:个人准备、案例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第一,个人准备,学生写出书面分析提纲以供小组讨论时用。其分值应占案例分析总分的20%(A)。第二,案例讨论,包括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这部分比例为40%(B)。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发言表;课堂讨论主要是部分学生发言,未发言学生此项为基本分,发言学生根据发言情况给予评分。第三,案例分析报告,占总分的40%(C)。最终每位学生每次案例的最终成绩得分Z=A×20%+B×40%+C×40% 。 3关于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体系构建的一些思考 3.1重视案例编写工作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不仅仅是拿来主义,对于原始的资料进行编写加工后的案例,才能将案例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如哈佛大学商学院使用的案例全部经过认真编写。把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参与案例研究工作。 3.2案例与理论教学结合 案例教学在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有优势,但不能完全取论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哈佛商学院,虽然案例教学时间占80%,但其培养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普通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本专科学生大多无此经历,案例教学占总课时30%~40%为宜。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教学及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了解旅游企业实际运营情况,丰富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并加强与同行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交流。 3.4学生观念亟须转变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案例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收获主要来自于自己研究、讨论以及倾听别人观点。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学生在分析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时,可把自己定位为决策者,练习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结论 虽然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通过案例选择、学生分组、案例讨论、归纳总结和成绩考核构建起的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体系,可以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整体素质,为成为旅游实践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基于能力塑造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探索 摘 要: 以能力塑造为核心的实训教学改变了传统模式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体现了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它强调明确课程实训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强化教学互动,注重成果展示与同学共享。 关键词: 能力塑造 企业战略管理 课程实训 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质是以战略目标为核心,以企业环境为依据,以资源运用和价值创造为手段,以企业发展为目的的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它是回答企业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的专业课程,其实践应用性很强。当前以知识传播为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板,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以笔试为主的评估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的战略管理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高。石河子大学积极推进以能力塑造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企业战略管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实际,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然而,现有的许多高职院校是简单照搬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目标模糊,忽略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相脱节 从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在选择和设置教学内容时,过于强调理论基础教学,而真正走出校门、走入企业的实践性课程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 3.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受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多媒体课程的开设不够精彩,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师主要还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方式,不注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相对“被动”,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二、基于能力塑造的研究性学习的适应性分析 著名教育学家施瓦布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发现法相似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方式进行学习并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听讲、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地位,转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师生互动学习状况。建构主义理论流派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并把它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师生及生生是合作的关系。教师不仅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还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与同伴共同参与活动,进行合作学习。 在强调创新与实践的当下,将研究学习方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尝试。研究性学习方法多用于小组企业调查分析、案例讨论、学习交流、成果展示。具体实施程序是根据研究的内容将学生分组,承担不同的思考题或者担任不同的角色;各组分别准备所负责问题的观点发言与对于其他思考题或者角色的疑问;而后集体讨论总结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在研究讨论中掌握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从企业发展的现实角度考察企业的战略管理,提高学生处理综合分析问题和决策能力,第一,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大量案例启发,融入学生的小组讨论,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又有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第二,企业战略管理实地调研。让学生跟踪选择自己熟悉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性、战略的制定、战略的实施等进行全面了解,并依据企业采用的战略(如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进行分析,写出调研分析报告,在班级进行交流,起到实用专业知识共享的作用。第三,开展班级内的成果展示。把学生分组,小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如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进行行业竞争力分析研究,并且把研究的成果在班级内展示,强化收获成功的满足感。第四,开展考试环节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变期末一次考核为动态实时的多次考核,有效扭转被动学习的风气。 三、《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实训的组织 1.明确课程实训目标 (1)团队合作协同训练:以3人为1个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成员到本土具体企业调研,完成实训作业的分工与组合工作。(2)分析能力训练:结合研究性课程预先设计的实训作业要求,运用课堂所学分析工具方法,分阶段对跟踪企业进行专业分析,并提交分析报告。(3)表达能力训练:一学期分三次完成,第一次由教师随机抽取的小组准备课程相关章节内容的试讲;第二次组织公开的实训成果展示。任务提前安排,用1—2周时间准备,课上成员合作陈述及回答问题。第三次将一学期跟踪调查的企业,按战略规划方案要求,在课程结束前由小组提交,教师组织仿真性企业中层干部会议,评选出全面、系统、可操作的方案,再由被选出的小组进行班级汇报。(4)研究能力训练:以企业战略管理规划方案设计为目标,将实训作业体系化,依据课程的逻辑关系,设计四个分项报告,按企业使命与目标分析、战略分析、战略评价与选择、战略实施与控制四个层次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优化方案。 2.课程实训教学过程组织 第一步:小组研究性教学重要性动员。第一次课明确阐述本学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性质及学习目标,提出团队、分析能力、研究设计能力及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表明研究性教学在考试形式上变化,提醒学生关注研究性教学过程组织。 第二步:精心设计研究性教学内容。企业战略管理涉及企业的发展方向,强调实战应用能力的培养,选择跟踪本土企业实训作业方式比较适合,为此,依据研究性课程论证方案精心设计了5次实训作业内容。分别是: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分析;企业业务单位战略评价与选择;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并提出实训报告重点与要求,具体形式如下: 课程实训三: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并获取有关资料,应用SWOT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方面进行分析。运用价值链分析企业的关键活动。报告要求语言简洁、准确,调查的资料翔实可靠。报告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企业主要业务活动(简要介绍)。 (2)企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销售、财务、研发、人力资源)可能有什么变化,对企业会产生什么影响,该企业的优势、劣势是什么,来自市场的机会和威胁有哪些?(重点写) (3)描述企业价值形成过程,并分析判断企业业务运营的关键活动。(详写) (4)对该企业进行中观产业环境分析。(简要分析) (5)实训管理方面的要求:①任课教师按照课程实训方案的要求及时进行实训的安排,并在实训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认真批改课程实训计划,给出学生实训成绩,按优、良、及格与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分。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一份2000字左右的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报告。 第三步:实训报告的撰写与提交。利用学院教学网络平台的课程作业,按时间规定提交报告。对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在答疑区进行交流讨论。 第四步:成果展示。课程进行到一半,实训作业完成了三次,组织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公开展示,选择9—10个组进行PPT成果展示,通过提前设计好的评价标准,由学生相互打分评价,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第五步:系统设计战略规划方案。利用五次实训报告获得的成果,按照战略管理规划方案的四大要件形成完整的优化方案报告,实现由局部专项训练向系统规划方案过渡。 四、课程实训取得的成效 1.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课程实训,增强了企业战略管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奠定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是起引导作用,改变了教师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通常情况下,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性的方式主要有引导学生课内发言、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师生双向提问等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互动方式。伴随着学生对企业调研的深入,各类企业战略管理的现实问题呈现在课堂上,教师可结合经典理论启发学生,学生之间在争论、讨论中形成可操作性的解决思路或方案。如此,课堂教学氛围会比较活跃与和谐,学生能够在良性的互动中积累知识。 2.创新教学与课程评价方式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实践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借助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联系校外实习基地,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相关部门,全方位地感知和实践企业战略管理的实务。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评价内容,实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的有效结合,改革了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方式。如评价方式由三个方面组成:平时课堂表现20%+实训报告30%+期末考试50%。其效果是学生更加重视课堂表现及实训调查,形成了高质量的分析报告及生动的成果展示环节,扭转了被动学习的局面。 3.丰富了一批本土案例 通过学生对跟踪企业的调查,教师不出校门就可获得所在城市大量的企业案例素材,按照案例规范编撰要求进行整理,形成了鲜活的本土案例集,教师由此掌握了第一手企业情况,针对比较突出的问题主动联系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因对案例对象有着十分充分细致的了解,在案例分析时容易驾驭,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完善后的案例集还可出版成书,可将优秀实训作品装订成册,用于教学成果申报。 4.学生收获了自信 学生反馈:实训报告接近实战应用,很受用,自己也能完成近万字的方案,很有成就感。如有的同学在教学网络平台上写道:企业战略管理这门课是我进入大学以来听得最舒心的一门课,这门课上老师讲的东西具体形象,能学到很多实实在在将来有用的东西,是最大的收获。有些同学谈道:老师通过一些实例讲解印证,这对我们以后走上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学理论,更要重实践,特别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企业战略规划方案设计,将书本知识与现实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自己能完成一个完整的规划方案作品,有些激动。 在肯定课程实训成效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实训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教师需要克服困难,及时批阅学生的实训报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对实训报告的形式与格式做明确的规定,防止不同字号、不同版式带来的批阅困难,有助于学生养成学术研究规范的良好习惯。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问题导向教学与企业战略管理课程 摘要:受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和学生对战略管理实践感性认识的缺乏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科生的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学生的知识获取都提出了挑战。从问题导向教学的角度,思考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是一种有益尝试。本文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重点分析了问题导向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和教师的角色扮演。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设计 企业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其他管理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与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仅涉及企业某种职能的具体管理类课程相比较,企业战略管理重点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发展与定位问题。因此,这门课程更具有综合性,且注重学生战略思维和战略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本科生而言,战略管理课程显得过于抽象,他们缺少对这门课程的感性认识。尽管绝大多数教师都尽力丰富教学案例,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加深本科生对这门课程的认知和理解。然而,案例教学的效果也未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学生,把案例当故事来听,更多地关注故事的趣味性,而较少关注故事背后的战略问题的思考。一些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仍然以介绍案例、讲解案例为主,缺少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要加强战略管理课程的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还需对课程进行进一步的设计,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问题导向教学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促进 问题导向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模式由来已久,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孔子的“启发诱导法”以及杜威的“五步情境教学法”都强调问答式教学。其在大学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追溯到1969年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麦柯玛斯特大学医学院的尝试。目前国内外很多课程的教学都尝试采用问题导向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增强学习能力。在问题导向教学中,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改善企业战略管理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课堂上穿插若干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在适当的时候将学生游走到课堂之外的思维收拢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消化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再次,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学生的知识盲点,从而可以更好地决定讲解的主次;最后,通过问题设置,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根据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领。 2.问题导向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导向教学不只是简单要求教师在课程讲解中设置若干问题,它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作者认为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问题应有明确的指向性。课程中设置的问题应指向教学目的,切不可随意处之。在设置具体问题时,教师本人应明确该问题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提出的问题拟解决什么问题。如果盲目将问题抛给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具体的内容和具体解决的问题,或者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则教学效果将降低。如在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第二章企业外部环境分析进行讲解前,设置如下问题“检索近一年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等宏观环境方面的新动向,列举宏观环境的关键词,思考其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该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这些宏观环境对不同企业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或积极、或消极?对企业可能产生或短期,或长期的影响;强化学生在战略制定过程中的环境扫描、环境监测意识。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会使得学生的思考与课程的教学内容更紧密的结合。 其二,问题应注意难度的适当控制。浅显的问题,学生不屑回答;深奥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太直白或太深奥的问题,或者比较机械、枯燥的问题,都不是有效的问题,对课堂的教学指导意义并不大,还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延展性和引导性,难易程度应呈现阶梯状。导入的问题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一开始导入的问题过难而造成教学的被动。如在讲解企业国际化的含义和国际化动因时,先从相对简单、同学们有所了解的问题着手,让同学们“列举国际化企业的例子”,围绕这些例子,让他们解释“为什么你认为这些企业是国际化企业”,从而展开对国际化含义的分析;之后再让他们尝试分析“所列举的这些企业,它们为什么要国际化”,从而展开国际化的动因分析。从相对简单的问题着手,层层递推、步步引导,有助于逐步推动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其三,问题应注意经典与热点的结合。经典的问题,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众多学者的研究和思考,多数能给学生以成熟的思考框架。热点的问题,由于其时间的新近性,往往学生的熟悉度和关注度较高,也更受吸引,且可能会激发新的思考。如战略管理中讲解并购时,既让同学们结合2004年12月8日联想并购IBM PC部的案例分析企业的并购行为、并购风险等;也让同学们思考2012年3月12日优酷对土豆的并购案例。既让同学们分析那些“大鱼吃小鱼”、“蛇吞象”的并购案例,也让同学们思考近些年互联网领域大佬对那些处于萌芽阶段的新创企业’的收购问题,如奇虎360对上线仅7个月的日志宝的收购。 其四,问题导入方式应多样化。问题的提出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启发式、设问式、提问式、自问自答式等。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浅显的问题,可以课堂上当场提问、当场思考、当场作答。如在进行资源分析时,让大家思考“企业有哪些不同类型的资源?”、“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而言,哪类资源更重要?”。对于学生不熟悉的问题,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课前思考,有所感知。如讲解竞争战略内容之前,请同学们课前思考如下问题“京东商城如何实现低成本战略?”、“海底捞如何实现差异化战略?” 3.问题导向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作用 相比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或案例讲述式的教学,问题导向型教学埘教师的课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问题导向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思考问题的过程。适当的问题,适时的抛出问题,这都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对教学思路保持清晰。教师需很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意识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不仅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叙述或描述,更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手段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 其次,教师要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意识。教师对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实践都应保持持续的关注,对于企业管理实践中的新动向应有积极的思考。教师的关注和思考,有助于将合适的问题带进课堂,有助于将战略管理领域的新问题带给学生,最终有利于问题导向教学的开展和实施。 再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不同专业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教师设计问题时,也应有所权衡。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和工商管理专业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同,进行战略管理课程设计时,也应略有不同。如市场营销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在其他专业课中对波士顿矩阵已有所介绍,因此本课程讲授时,该知识点的设置可以适当简化,问题的设置更多是激起同学们对之前知识的回顾和对不同课程对同一问题的分析角度的差异的思考。而财务管理专业之前的课程中不曾涉及波士顿矩阵,因此问题的设置应从基本的知识点着手,目的是详细分析该分析工具的原理和应用。教师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更为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并组织课堂讨论。 4.总结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战略管理的课程教学同样需要兼顾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让学生在参与、分享中完成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问题导向式教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尝试,当然最终的教学效果还要受到教师知识结构、工作经验、教学艺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浅谈讲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新模式 摘要:讨论了企业战略课程的教学困境来自于其实践性及可操作性较弱,内在的智慧性太抽象。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并不适用于讲授企业战略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分组讨论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并对新模式的组织形式、讨论内容与组织程序做了阐述,最后指出现阶段实施这一模式的困难所在。 关键词:战略管理;教学模式;分组讨论 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许多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长青企业都具有卓越的战略管理能力。任何一名经济与管理类学生或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应重视本课程的学习,从中汲取知识,不仅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也可以通过掌握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为未来的职业成功打好基础。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记忆性知识掌握得较好,也能对相关企业管理案例进行简短的评论,但是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真正超越书本知识、深刻理解其中隐藏的管理与人生智慧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这是因为现有的大学教育基本上仍停留在中小学阶段的模式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新的教学模式将要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的潜能。本文将讨论一种师生以分组自主讨论为特征的,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运行,它用于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将会更有效。 一、企业战略课的教学困境 1.实践性要求强但可操作性弱 虽然与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同属于一种性质的课程,但同管理学相比,企业战略管理课比较高级。管理学涉及的是一般性的管理基本职能与工作,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知识,学生既使不去公司或其他机构去实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在生活学习中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同企业管理课相比,企业管理是对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与任务进行具体的说明与阐述,内容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学生可通过对学校、实习单位的观察,也可通过一些勤工俭学的活动获得。比如,作临时性的促销工作,做一些营销策划等来提高对所学企业管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但是企业战略管理所涉及的是高层管理工作,是统领基本管理工作的,处理的是事关企业发展全局、未来事业发展、竞争能力的构建等比较抽象和综合的任务与工作,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高度概括与规划,对管理者思维的创新力与洞察力要求极高,很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实践。相对于理工科的课程,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不可以反复的实验、演算。 2.更加强调内在的智慧性 企业战略管理课的内容编写一般没有过多的计算公式,没有哲学课上深奥难懂的语句,也没有虚空的假说,它表述简洁、易懂,内容上也会安排一些饶有兴趣的企业案例或相关例子来对相应知识点进行说明。这样,一方面可方便学生自己学习,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正因为这些知识易于读懂,所以才会显得难以深刻理解、领会,有些道理更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这就更加要求学生要要有一定的学习思考能力才能领会其中的智慧。因为常见采取同一战略的不同企业其实施效果却若云泥之别,要实现 同一战略目标却可有不同的路径,所采取的战略方案千变万化, 多种多样。可见,做好企业战略工作不仅需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相当高的管理智慧。此外,此课程所体现的理论智慧也可用于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生活学习,特别是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战略性思考能力与习惯,有助于学生从人生智慧哲学的高度上处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生的事情。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变化 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有了新的变化:课堂上大部分老师已用幻灯片、视频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有条件的还可采用视频授课。但这只是教学手段的提高,其教学模式并没有做出实质的改变,只不过讲授的信息量更大一些,授课更生动一些。但是学生也有可能因淹没于大量的信息之中,或注意力被幻灯片、视频的精美画面所吸引而忽视了老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当然,这些内容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些辅助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深刻理解知识,其作用是有限的。对于具有实践性要求强但可操作性差,更强调理论内在的智慧性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来讲,就更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三、学生主导的分组讨论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要最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综合传统教学的一些手段与形式,最终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模式具有鼓励主动参与,培育快乐课堂倡导探究合作,促进全面发展等主动型教学所应有的特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可以小组形式展开。组员可自由结合,也可由老师自主安排。一般不要自由结合,以防止关系好、习相近的同学组成一组而排斥组内其他成员的发言或排斥其他人加入,或者发言偏离 主题。不愿意加入某一小组与其他人讨论的也可单独与老师交流。小组成员不应少于3个学生,也不应多于10个学生,应视一个班的学生数量而定。组内成员要有分工,要指定一个记录人,或协调人以维持本小组的讨论秩序并记录一些重要的结果。 2.讨论内容 讨论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类:当下比较热的理论沿问题;一些常见的或者重大的企业管理实践问题或典型的案例;企业战略管理的习题讨论;谈谈自己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感悟或存在困难的地方,但最终要围绕着课本上的知识点展开。 3.组织程序 进行这种类型的讨论,一般要遵守以下步骤。 (1)老师要提前一次课提示学生下次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刊报纸,搜集相关的资料。(2)上课时,先概括一下所要教学的内容框架,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完后回答。(3)发放资料,也可以看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提供所讨论所需要的教学资料。(4)展开讨论。(5)小组代表发言,各自表达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学生代表也可上讲台讲解,要向老师提交记录。 (6)老师要做总结,再集中回答学生讨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指出学生有创意的地方。 4.注意事项 不允许学生太过于偏离主题,老师要及时进行控制。老师要担当主持人的角色,不要让一些小组讨论冷场,同时也要不时的走动,与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不要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工具,老师要对讨论活动进行总结,吸取经验,整理记录,以备下次课使用。老师要以鼓励的方式同学生讨论,不要轻易判断对与错。重要的是完成这一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育其团队精神,拓展其思维空间。 四、实施这一模式的困境 实施这一模式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任务。首先,改变传统思维是很困难的。多少年以来,学生包括老师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受教育的,这种模式对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要求很高,学生在短时期内难以适应新的模式。其次,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定时间,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与自控能力,当老师不再灌输知识时,要敢于自学。同时它也对老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能力要求,老师不仅要有较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比较高的组织能力。这对老师来讲是一个挑战。最后,来自于学校层次的阻碍。这体现在采取这种模式应取得学校各层次的支持。 总之,讲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需要考虑到其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差异性,只通过教学手段的增加与改变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其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 (作者单位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 阐述了企业战略管理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提炼整合,并对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与实践性教学改革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洞察企业战略本质、焦点和特征的概念技能,使学生对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挑战性、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和基本原理等获得较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针对企业这种特定的组织,如何建立和发现作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关键性约束条件,详细地了解相关原理、主要路径、常用方法和工具,既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与分析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战略管理操作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共享与交流信息的过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趋势和超竞争环境下,需要不断创新企业经营方式。其中,战略性经营主要关注企业长期的整体发展方向,如构建竞争优势、形成企业特色、增强顾客忠诚度等,战略管理探讨的主题就是战略性经营,本质上就是研究如何不断地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企业高层管理工作的能力。尽管企业家的才能很难通过学校培养来获得,战略管理才能还是可以通过学习、通过有效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关键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实践的企业环境与锻炼机会,并辅之以适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目前,各本科院校都已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列为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我校还对非管理类专业开设了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战略管理对于企业(组织)的重要性,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体系整合概要 (1)企业战略管理概论。具体内容包括:战略管理本质、理论演进,战略管理过程、战略管理系统和战略管理概念、特点及作用等;(2)企业战略分析。具体内容有: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分析、企业使命愿景与战略目标;(3)企业战略选择与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公司战略选择、国际化战略、竞争战略选择、战略评价方法及战略选择过程;(4)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具体内容有:资源规划与配置、战略与组织结构、领导与战略、战略控制、管理战略变革等;(5)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具体内容包括:案例分析讨论、实践内容、实践要求、实践组织方法、实践时间安排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与实践性教学方法探讨 对于非经管类专业,由于课时较少,教学侧重点主要在1、2、3、4部分,适量且适当选择第5部分中的实践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对于经管类专业,在改进1、2、3、4部分的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应重点加强第5部分的实践教学,可以结合实践案例展开理论教学,将实践环节和理论教学有机地进行结合,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1.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践性教学设计的思想应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以深化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2.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对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将选择少量(2~3个)案例在课堂内进行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环节可分三步展开:(1)课堂内实践环节。有的案例分析讨论、模拟决策可安排在教学课堂内进行,但事前给学生分好组,选定小组负责人,预习好实践内容,以便在正式教学课堂内取得实效。(2)实验室实践环节。有的实践内容,如竞争战略沙盘模拟等,可安排在实验室内进行,要求学生事前分好组,选定小组负责人,预习好实践内容。在实验室模拟更有一种亲身感受的体验,效果更好。(3)课程外实践环节。利用短学期(6周)内的实习实训环节,要求学生(可分组)自选(或由教师指定)一个熟悉的企业,对之进行战略管理调研。以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充实教学内容和改善实践教学环境。(1)利用扩充性资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扩充性资料分为纸张型和非纸张型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教师指定阅读的书籍,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非纸张型主要是指课件和网上阅读材料。从使用情况看,课件资料的使用情况较好,其次是相关的带有实践案例的参考书。(2)改善网络教学环境。基于学校课程中心平台,我们应加强网络教学环境建设与改善,拟开设课程内容讲解、重点难点分析、案例分析、作业点评、教学讨论、网上课程答疑等栏目,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将对有关内容及时进行充实、调整并得到课程中心的网上。任课教师向学生公布个人电子信箱,通过电子邮件和课程中心进行师生教学交流,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与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普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开始涌现出来,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也变得至关重要。合理有效的运用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才能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针对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进行分析,来探讨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应措施,促进网络信息健康、安全的发展和传递。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现状 (一)计算机系统问题。目前,很多计算机系统网络都普遍存在控制性差的特点,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再加之缺乏相应控制的系统,很容易给电脑黑客提供可乘之机,电脑黑客会利用计算机系统存在的漏洞,来攻击和破坏计算机用户的系统,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 (二)计算机病毒传播。互联网技术的普遍运用,计算机病毒的类型也呈现出多种形式,这些计算机病毒严重的威胁着计算机信息安全,容易造成计算机用户的信息数据流失或者被破坏,威胁着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安全。 (三)计算机存储传播。计算机信息在存储和传播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可能导致计算机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任意修改,导致信息的失真。此外,计算机信息的保密技术不高,存在信息被偷看或者被偷盗的可能性,会给计算机用户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网络安全控制技术 (一)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根据计算机用户的人体特征来进行识别操作的。由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技术的运用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了安全保障,确保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二)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目前被应用最广泛的一个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计算机网络和外用网络之间设立一道屏障[1],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内在信息不受外在网络信息和环境的影响和侵害,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内在的安全性。 (三)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就是将将计算机用户的一些明文数据进行加密,运用密码进行转化,一般不知道转化密码的人员就无法破解相关数据,这样来保证计算机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四)全审计技术。安全审计技术主要是定期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扫描,一旦发现计算机系统存在漏洞,能及时对计算机漏洞进行处理,减少有害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三、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淘宝、唯品会、当当等网络购物网站的成立,人们的购物活动变得更加方便,人们在购物的过程中多数都会选用信用卡作为付款的主要支付方式,这就会涉及到消费者的财产安全问题,也会存在消费者的信用卡账号被别人盗用的情况,造成消费者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保障消费者的财产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加密技术[2]的出现,极大的解决了消费者的信用卡支付安全问题,确保消费者的网络购物交易的安全性。 (二)局域网中的应用。一个单位区域内会设置多台互联网计算机组,被称之为局域网。目前,很多国际化的公司,会在其他很多的国家内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分公司,每个分公司都有属于自己的,可以方便分公司和总公司的办公,会利用专门的线路来连接各个分公司的,这时就会运用到虚拟的专用网,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护公司信息的安全性,也能给用户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三)其他方面的应用。电子邮件的传递过程中,为了防止他人伪造客户的身份信息,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可以采用数字签名技术来保护客户的网络信息安全。在人们进行淘宝的网络购物支付时,可以运用电子交易协议和安全套接层协议,来确保消费者的信用卡信息安全,此外,为了确保消费者信用卡密码的安全性,专门研发出密码专用芯片,来保障消费者的网络信息安全。结语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信息安全涉及到多个层面,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都开始将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运用于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工作中,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对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进,为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环境提供更好的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促进网络信息安全、健康的发展和传递。 作者:李彦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其防护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发展。尤其进入网络社会、信息社会后,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发展节奏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然而,计算机网络虽然能够在当今社会中发挥巨大作用,但同时也会带来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使人们的财产安全、信息安全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强化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漏洞;病毒 如今,计算机网络在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在人们生活或是工作中,均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整体发展如何,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近年来,网络犯罪现象频频发生。为了能够解决此问题,我国不断优化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策略。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防护策略被应用其中。虽然该方面建设有了一定的完善,但不可否认计算机网络信息方面依然暴露出些许问题有待完善。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计算机系统漏洞 我国目前的计算机系统还不够完善,存在安全漏洞是最大的问题之一,计算机网络极容易被黑客攻击,而缓冲区溢出漏洞则是最容易被黑客入侵的地方,如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若计算机程序、缓冲区信息等方面发生变化时,计算机系统若没有及时的检查,则会导致信息长期存在于堆栈中,如此一来也就造成了溢出命令的出现,而此种计算机系统也就可以获得相关的信息指令,而此时也是计算机系统最不稳定的时期,也是黑客入侵的最佳时期。除此之外,拒绝服务漏洞也是该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 1.2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也是威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重要因素,其所具有的特点均使得计算机病毒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消除,甚至存在无法彻底消除的情况,具体特征如下:一,计算机病毒具有自我复制性;二,具有可触发性;三,具有潜伏性;四,具有强大的破坏性;五,具有传染性;六,具有寄生性。通过分析种种特征可以发现,在使用计算机时若操作不当即有可能随时处罚计算机病毒,同时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其可以通过使用光盘、闪存盘等方式进行传播,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逐渐被攻陷。 1.3黑客攻击 遭受黑客攻击也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重要问题,其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非破坏性攻击;二是破坏性攻击,而无论何种攻击均会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影响。破坏性攻击的攻击意图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窃取重要文件、破坏目标系统等方面,而破坏性攻击,其只是会对相关操作系统产生影响,使其无法正常运行。黑客攻击手段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一,寻找系统漏洞;二,在系统中植入木马;三,攻击电子邮件;四,获取登录口令[1]。 1.4网络管理人员素质及能力有待提升 网络管理人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计算机用户,另外一种则是整个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员。对于计算机用户而言,其往往缺乏安全防护意识,在使用计算机时没有养成良好的系统维护习惯,使得计算机往往存在很多病毒,或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时不注重网站安全,随意使用自身账号和密码登录不安全网站等;而整体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员方面,其虽然具有良好的安全防护意识,但鉴于目前越来越多的技术和设备被应用到该方面,然而很多管理者却并不熟悉其用法,导致其在此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2]。 2强化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措施 2.1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若要增强人们的安全防护意识,我国应针对此方面作出大幅度的宣传,可以利用多媒体、报纸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具体的案例使人们意识到网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会为自身带来怎样的损害,以此来提升安全防护意识。另外,在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时,应加强自身对各个账号密码的重视,避免使用简单密码,因黑客入侵电脑的最主要方式就是获取相关用户的密码,在设置秘密时可以将其复杂化,将数字、字母甚至是符号均使用其中。另外,如今人们在QQ、微信、支付宝等多个方面均需要账号和秘密才能够进行登录和使用,此时计算机用户应尽量避免使用相同的密码[3]。 2.2注重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 如今人们几乎天天使用计算机,大量的操作和相关数据均会为系统带来大量的系统垃圾,若系统垃圾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清理,不仅会拖慢系统运行速度,也会为黑客入侵创造条件。因此今后用户应注重系统管理、清理等方面的工作,使计算机网络环境可以得到充分的优化,同时用户在搜索网络资料时,应对登录的网页有一定的了解,若其中提示该网站存在安全问题,则不要贸贸然进入,否则只会使计算机系统受创。计算机系统中往往会安置杀毒软件,用户不要轻视杀毒软件的作用,应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杀毒、清理和维护,以此来减少计算机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4]。 2.3完善杀毒软件 杀毒软件是计算机中十分重要的存在,其能够防止黑客入侵,也能够抵御木马,在使用时往往会以防火墙作为辅助防护工具,两者结合使用可以大大增加防护系数。防火墙主要的功能在于,其可以控制网络访问的形式、目标等,并且其也能够在外部入侵时发挥作用,使其无法轻易进入内部网络,因此其是保证计算机内部网络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过程中应及时升级,有些杀毒软件若没有经过升级,其作用会大打折扣。 2.4强化信息加密措施 如今在信息加密方面已经拥有了多种技术和形式,如秘钥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又或者文件加密技术,不同的加密技术其防护等级不同,所适用的领域也不尽相同,如其可以分为数据传输方面、数据储存方面以及数据完整性方面。而加密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以节点加密、端点加密以及链路加密等为主,无论何种加密技术或形似,均是为保证信息传输安全而存在,用户应重视起该方面,并积极将其引入到自身的计算机系统中[5]。 2.5隐藏IP地址 防止黑客入侵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将IP地址隐藏起来,使黑客即使能够访问主机,也无法获得准确的IP地址,而一旦其获得了IP地址,其即可以对计算机系统展开一系列攻击,如DoS攻击或Floop攻击等。在隐藏IP地址方面,服务器是最有效的工具,当用户使用服务器后,其所展现出来的IP地址是服务器的地址,而不是用户主机系统的地址,如此一来即能够很好的将IP地址进行隐藏。 3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策略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发展,更与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时各方面的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且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在计算机网络方面也出现了较多先进技术,使得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得以解决,但并不意味着该方面的安全问题能够全部消除,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作者:徐未钺 单位:中国航空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与应用 摘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包含计算机病毒、木马、黑客入侵等在内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信息时代的人们敲响了警钟。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活动成本,使原本复杂、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但互联网开放、自由的特点又使得其不得不面临许多问题。文章围绕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主要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技术,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知识,规范使用计算机,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水平。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黑客;计算机应用 引言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与应用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两项科学成果。它们的出现,深深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领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工作条件,原本困难的任务变得简单,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每年因为网络信息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数以亿计。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避免网络信息安全事故发生,保证互联网信息使用安全是当前IT产业重点研究的课题。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互联网本身特性的原因 互联网具有着极为明显的开放性、共享性和自由性特点,正是这三种特性,赋予了互联网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但同时,这三个特点也给互联网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许多不法份子利用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大肆进行信息破坏,由于互联网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用户的计算机使用行为还很不规范,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等,这些都给不法份子进行违法活动创造了机会。 1.2黑客行为与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黑客行为和计算机病毒、木马等是现阶段计算机安全最主要的两大威胁。所谓黑客,是指利用计算机知识、技术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入侵目标计算机,进而进行信息窃取、破坏等违法行为的人。黑客本身就是计算机技术人员,其对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安全防护措施等都较为了解,进而能够通过针对性的措施突破计算机安全防护,在不经允许的情况下登录计算机。目前就世界范围而言,黑客数量众多,规模庞大,有个人行为,也有组织行为,通过互联网,能够对世界上各处联网计算机进行攻击和破坏。由于计算机用途广泛,黑客行为造成的破坏结果也多种多样。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软件,它能够自我复制,进而将其扩散到目标计算机。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计算机病毒种类繁多,且具有极强的潜伏性和破坏能力,所以很难对其进行防范。而计算机病毒一旦进入目标计算机就会自动运行,对计算机上的文件信息按照程序预设步骤进行删除、篡改等。计算机作为信息存储、运算处理的电子设备,其上的信息一旦受到破坏,计算机将无法正常工作。有的病毒甚至会对计算机硬件造成损坏,使损失进一步增加。2006年大规模爆发的“熊猫烧香”病毒就是病毒家族中的一个突出代表,它本质上是一种蠕虫病毒变种,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种,使得查杀难度大幅提高。“熊猫烧香”的主要危害是让计算机发生蓝屏、死机、频繁重启乃至数据损坏等。由于病毒发作后电脑中会出现大量带有“熊猫烧香”图标的文件,所以人们将其命名为“熊猫烧香”病毒。“熊猫烧香”病毒的大规模发作,给社会生产、人们生活造成了严重妨碍和巨额经济损失。故而,人们将“熊猫烧香”病毒列为全球十大计算机病毒之一。“熊猫烧香”病毒以计算机上的可执行文件和dos下的应用程序文件为目标进行感染,这些文件被感染后,如果计算机用户启动这些文件,就会自动连上互联网并下载病毒。“熊猫烧香”病毒的一旦感染计算机就会入侵计算机上的防火墙软件和病毒软件,使其失去应有机能,同时,病毒还会将计算机上后缀名为“gho”的文件删除,这样一来,即使计算机用户之前用ghost软件进行过备份,但由于备份文件被删除也会无法恢复系统。 2基于网络信息安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2.1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技术是针对计算机信息窃取问题而开发、设计出来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计算机信息遭受窃取,是主要的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类型。无论是经济信息、军事信息还是个人隐私,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不法份子窃取,就会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或是个人切身利益造成严重威胁。为此,人们开发出信息加密技术,将存储在联网计算机上的文件信息按照某种方式予以加密处理,这样一来,即使信息被人窃取,其中内容也不会为人所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安全。由于信息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信息加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尽管具体技术各有不同,但其本质还是较为相似的。无论哪种加密技术,都属于主动性安全防御措施。该技术通过安全认证的方式构建起信息安全防御机制,保证网络电子信息的机密性。一般是通过某种加密算法,将原本的信息由明文转为密文,使用者必须按照对应的密匙将密文转为明文后方可知悉其中的具体内容。现阶段信息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通过有效的加密技术与客户的密码相配合,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水平。 2.2防火墙技术 为了有效防范来自网络的威胁,现在的计算机普遍采用防火墙进行防范。该技术通过在网络和计算机接口间建立起一套甄别机制,仅允许符合预设标准的安全信息通过,由此将不确定或是非法登录请求隔绝在计算机之外,从而保证计算机上的信息安全。 2.3防病毒技术 病毒防范技术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查找、判断病毒程序,二是实现对病毒程序的删除。其中,如何及时、准确查出病毒程序是技术的基础。由于病毒种类繁多,兼之许多病毒具有变种、伪装、隐藏的能力,从而使得病毒的查找难度很高,要切实做好病毒程序的查找,病毒库的建立与更新是关键。反病毒软件配套的病毒数据库,必须实时保持更新,只有这样,才能针对病毒做出有效反应。 3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斗争也日趋激烈。无论是黑客技术、病毒技术还是计算机安全防护技术,本质上都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个分支,是科学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的表现形式。作为互联网行业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到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计算机安全防范技术研究力度,紧跟时展,不断实现信息安全防范技术的升级换代,使用更加安全有效的网络信息方式,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 作者:桂美坤 李俊 单位: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与网络空间安全分析 【摘要】信息网络在现代社会的普及程度较高,保障信息的安全对于个人、企业、国家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而想要做好信息安全的维护和保障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众多的技术手段和措施进行协同配合。做好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网络空间安全的配合工作,将会对于整体信息的安全保障起到一定作用。分别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网络空间安全的内涵以及范畴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最大程度上发挥它们的作用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整个社会逐渐步入了信息时代。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各类服务正在促进整个社会的转型和质变,信息网络已经超越传统的一些通信媒体,成为了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信息网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范围逐渐变广,对维护个人自身权利、促进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网络信息应用程度的逐步提高,对于保障网络安全的工作也成为网络信息维护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以及网络空间安全,都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想要保证生产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能够有相对安全的环境,就需要不断加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以及网络空间安全管理工作[1]。 1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以及网络空间安全的内涵 1.1信息安全 信息时代的来临,让越来越多人开始注意到对于信息的安全保护。信息安全即是指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在网络环境下想要保证信息安全,关键是要把信息安全体系的重要作用发挥好。网络安全体系包含着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和安全机制,对于保障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各类信息安全都有着重要影响。保障信息安全,有利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人身、社会安全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2]。 1.2网络安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能离开网络技术的参与,而想要更好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就需要保障其安全。网络安全主要是指保护网络系统的各种硬件、软件以及其中系统内部的各种数据,保证这些系统和数据不会因为一些恶意软件的侵害而遭到破坏和泄露,达到确保网络服务连续不断地进行工作、网络系统正常可靠地运行的目标。网络安全是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维护工作的,主要通过采取各种技术和保障措施,保证网络系统中信息数据的完整机密[3]。 1.3网络空间安全 全球的网络信息用户将各种信息设施、信息系统和智能终端设备等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空间,这就是网络信息空间。而想要在这个空间之内良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就需要做好这个网络空间的安全保护工作。网络空间安全已经超越了现有的技术范畴,成为了国家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 2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以及网络空间安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信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行业想要进行发展,都需要有自身的信息,同时需要积极做好保障工作。对于个人来讲,这些信息通常使我们区别于一般其他人,我们需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不被其他人恶意利用;对于企业来讲,企业的信息相当于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通常是这个企业拥有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砝码;对于国家来讲,每个国家都需要将自身内部的各种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信息予以严格保密,严防泄露。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以及网络空间安全都是以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重要前提的,都是为了保障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都是以保障各种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以及网络空间安全都是聚焦于信息安全的,换句话说,三者都是以保障信息安全为重要内容的,都是为了保障信息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能,不同之处只是在于三者保护信息的程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网络安全和网络空间安全所保障的信息安全的程度更高,尤其是网络空间安全,它将使用网络信息进行交流的各个用户,包括个人、单位、国家,都看做是一个整体,对整个空间内部的信息都进行保护。同时,这三者之间还是可以相互使用、进行相互协同配合的,信息安全使用的范围最广,它包含了各个方面使用的信息数据,能够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空间安全的保障工作做好前提准备。 3总结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信息在人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无疑是极其巨大的,对于个人安全、企业发展、国家兴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信息网络逐渐盛行的今天,保障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就显得尤为必要。 作者:冷爽 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网络信息安全与防护探析 1信息安全概念 计算机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也可以根据计算机通信网络特性,通过相应的安全技术和措施,对计算机通信网络的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数据等加以保护,防止遭到破坏或窃取,其实质就是要保护计算机通讯系统和通信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是指挥、控制信息安全的重要保证。总之,我们必须加强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范手段。 2信息安全的内容 2.1硬件安全 即网络硬件和存储媒休的安全。要保护这些硬设施不受损害,能够正常工作。 2.2软件安全 即计算机及其网络各种软件不被篡改或破坏,不被非法操作或误操作,功能不会失效,不被非法复。 2.3运行服务安全 即网络中的各个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能正常地通过网络交流信息。通过对网络系统中的各种设备运行状况的监测,发现不安全因素能及时报警并采取措施改变不安全状态,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运行。 2.4数据安全 即网络中存在及流通数据的安全。要保护网络中的数据不被篡改、非法增删、复制、解密、显示、使用等。它是保障网络安全最根本的目的。 3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3.1计算机病毒的威胁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企业网络环境的日趋成熟和企业网络应用的增多。病毒感染、传播的能力和途径也由原来的单一、简单变得复杂、隐蔽,尤其是Internet环境和企业网络环境为病毒传播、生存提供了环境。 3.2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已经成为近年来经常出现的问题。黑客利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协议及数据库等方面的漏洞和缺陷,采用后门程序、信息炸弹、拒绝服务、网络监听、密码破解等手段侵入计算机系统,盗窃系统保密信息,进行信息破坏或占用系统资源。 3.3信息传递的安全风险 企业和外部单位,以及国外有关公司有着广泛的工作联系,许多日常信息、数据都需要通过互联网来传输。网络中传输的这些信息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例如:①被非法用户截取从而泄露企业机密;②被非法篡改,造成数据混乱、信息错误从而造成工作失误;③非法用户假冒合法身份,发送虚假信息,给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带来混乱,造成破坏和损失。因此,信息传递的安全性日益成为企业信息安全中重要的一环。 3.4软件的漏洞或“后门” 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不断增大,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或“后门”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比如我们常用的操作系统,无论是Windows还是UNIX几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安全漏洞,众多的各类服务器、浏览器、一些桌面软件、等等都被发现过存在安全隐患。大家熟悉的尼母达,中国黑客等病毒都是利用微软系统的漏洞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可以说任何一个软件系统都可能会因为程序员的一个疏忽、设计中的一个缺陷等原因而存在漏洞,这也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3.5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存在的问题 企业中的信息系统一般供特定范围的用户使用,信息系统中包含的信息和数据也只对一定范围的用户开放,没有得到授权的用户不能访问。为此各个信息系统中都设计了用户管理功能,在系统中建立用户、设置权限、管理和控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访问。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系统的安全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应用系统的用户权限管理功能过于简单,不能灵活实现更详细的权限控制;各应用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用户管理,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不能确保账号的有效管理和使用安全。 4信息安全的对策 4.1安全技术 为了保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必须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是信息安全体系中直观的部分,任何一方面薄弱都会产生巨大的危险。因此,应该合理部署、互相联动,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的技术介绍如下: 4.1.1加解密技术在传输过程或存储过程中进行信息数据的加解密,典型的加密体制可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4.1.2VPN技术VPN即虚拟专用网,通过一个公用网络(通常是因特网)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连接.是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隧道。通常VPN是对企业内部网的扩展,可以帮助远程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商业伙伴及供应商同公司的内部网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 4.1.3防火墙技术防火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访问控制产品。它在内部网络与不安全的外部网络之间设置障碍,防止外界对内部资源的非法访问,以及内部对外部的不安全访问。 4.1.4入侵检测技术人侵检测技术IDS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防御网络攻击,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人侵检测技术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检查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 4.1.5防病毒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高级,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构成极大的威胁。在病毒防范中普遍使用的防病毒软件,从功能上可以分为网络防病毒软件和单机防病毒软件两大类。单机防病毒软件一般安装在单台PC上,即对本地和本地工作站连接的远程资源采用分析扫描的方式检测、清除病毒。网络防病毒软件则主要注重网络防病毒,一旦病毒入侵网络或者从网络向其它资源传染,网络防病毒软件会立刻检测到并加以删除。 4.1.6安全审计技术包含日志审计和行为审计。日志审计协助管理员在受到攻击后察看网络日志,从而评估网络配置的合理性和安全策略的有效性,追溯、分析安全攻击轨迹。并能为实时防御提供手段。通过对员工或用户的网络行为审计,可确认行为的规范性,确保管理的安全。 4.2安全管理 只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将信息安全管理自始至终贯彻落实于信息系统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信息安全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具体技术包括以下几方面。 4.2.1开展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员工信息安全意识的高低是一个企业信息安全体系是否能够最终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据不完全统计,信息安全的威胁除了外部的(占20%),主要还是内部的(占8O%)。在企业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员工开展信息安全教育,例如:①可以通过培训、宣传等形式,采用适当的奖惩措施,强化技术人员对信息安全的重视,提升使用人员的安全观念;②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意识宣传教育,同时对在安全方面存在问题的用户进行提醒并督促改进,逐渐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 4.2.2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完整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即建立由行政领导、IT技术主管、信息安全主管、系统用户代表和安全顾问等组成的安全决策机构,完成制定并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和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组织等工作,从管理层面和执行层面上统一协调项目实施进程。克服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保障信息安全措施的落实以及信息安全体系自身的不断完善。 4.2.3及时备份重要数据在实际的运行环境中,数据备份与恢复是十分重要的。即使从预防、防护、加密、检测等方面加强了安全措施,但也无法保证系统不会出现安全故障,应该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以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企业最好采用统一的备份系统和备份软件,将所有需要备份的数据按照备份策略进行增量和完全备份。要有专人负责和专人检查,保障数据备份的严格进行及可靠、完整性,并定期安排数据恢复测试,检验其可用性,及时调整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目前,虚拟存储技术已日趋成熟,可在异地安装一套存储设备进行异地备份,不具备该条件的,则必须保证备份介质异地存放,所有的备份介质必须有专人保管。 5信息安全的方法 从信息安全属性的角度来看,每个信息安全层面具有相应的处置方法。 5.1物理安全 指对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物理装备的保护,主要的保护方式有干扰处理、电磁屏蔽、数据校验、冗余和系统备份等。 5.2运行安全 指对网络与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状态的保护,主要的保护方式有防火墙与物理隔离、风险分析与漏洞扫描、应急响应、病毒防治、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入侵检测、源路由过滤、降级使用以及数据备份等。 5.3数据安全 指对信息在数据收集、处理、存储、检索、传输、交换、显示和扩散等过程中的保护,使得在数据处理层面保障信息依据授权使用,不被非法冒充、窃取、篡改、抵赖,主要的保护方式有加密、认证、非对称密钥、完整性验证、鉴别、数字签名和秘密共享等。 5.4内容安全 指对信息在网络内流动中的选择性阻断,以保证信息流动的可控能力,主要的处置手段是密文解析或形态解析、流动信息的裁剪、信息的阻断、信息的替换、信息的过滤以及系统的控制等。 5.5信息对抗 指在信息的利用过程中,对信息真实性的隐藏与保护,或者攻击与分析,主要的处置手段是消除重要的局部信息、加大信息获取能力以及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等。 6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景 随着网络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大。一方面,对网络的攻击方式层出不穷,攻击方式的增加意味着对网络威胁的增大;随着硬件技术和并行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网络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人们对网络依赖的程度增大,对网络的破坏造成的损失和混乱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这些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网络信息安全学科的地位越显得重要,网络信息安全必然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通信网络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会不断强化,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上简要的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几种安全隐患,并探讨了计算机网络的几种安全防范措施。总的来说,网络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安全管理问题。网络攻击的日益猖獗已经对网络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安全因素,制定合理的目标、技术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法规等。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也必然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作者:李军鹏 单位:南京大学 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网络信息安全现状与对策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对于人们的影响逐渐深入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如网络视频、掌上视频、网络会议、网上的银行与网上购物,可见网络信息已经遍布在人们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网络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用户信息泄露与被盗等。此外,网络信息安全与网络用户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不少用户信息被窃导致用户生活与工作受到很多负面影响,如个人财产的损失与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更甚者会使用户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所以,深入研究网络安全的信息影响的安全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当下网络信息维护的首要任务。 1关于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 1.1网络信息的重放 就当下网络信息的安全来看,如果计算机的网络信息缺乏充足的安全预防措施,部分非法用户就会容易通过AP进行中间人欺骗和人身攻击,而这些网络安全问题虽然使用VPN方式进行保护,但是非法侵入情况也不可能彻底解决。例如,非法用户能够通过AP或授权客户端进行双重欺骗,进而将网络数据篡改或者窃取网络数据信息。 1.2公话的拦截与地址的欺骗 目前网络信息环境中,一些非法用户使用监视、窃听等方式来窃取相关用户的IP地址,或者盗取MAC的详细地址信息,再使用获取的信息进行会话拦截、网络行骗与网络攻击等,导致合法用户的切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特别是部分客户资料非常重要,一旦被窃取,人身财产会受到严重损坏,更甚者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1.3部分非法用户的侵入 因为网络信息具有易获取与公开性的特性,因此,比较方便进行开放式的访问,部分非法使用者没有授权也能够擅自对网信息络资源进行利用,而最终后果就是不只占用了网络信息资源,还导致网络成本增加,在某种程度上还会造成合法用户的服务质量大大减弱。同时,一些非法用户可能违反相关服务条款,不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进而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 1.4网络监听 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式访问特点,大部分无网络信息都是以特定格式呈现,容易导致非法用户监听合法用户的信息数据。同时,在监听过程中破解合法用户通信的密码,乘机接入用户网络,进而恶意窃取用户信息或者篡改用户数据。例如,当下商场中部分不良网民就会采取监听手段,最大限度地盗取对手信息,进而采取相关应对策略,使自己的企业在竞争中获利。 1.5无线的加密协议会被破解 当下网络信息存在许多非法性,能够准确捕捉AP信号中具体网络信息数据包,再通过各种方式破解WEP密匙,也就是按照无线通信监听用户信息,然后通过网络信号破解密匙,进而导致用户信息丢失、泄露等,使用户个人财产受到严重损失。 1.6服务被拒绝 服务被拒绝是当下网络信息数据中一种较为严重的网络攻击方式,通常包含下面两种情况。第一,攻击者会对AP进行泛滥攻击,导致AP产生拒绝服务的现象。第二,有针对性地对某一个点进行攻击,让AP可以不断转发相关数据包,一直到资源耗尽,无法进行工作,一般就是资源的耗尽攻击。以上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前者相对比较严重。 2关于网络信息数据中安全问题的防护与管理策略 2.1可以使用加密的技术 目前,加密技术中相对有效的一种方式是WPA加密技术,其中WPA主要目的就是为解决网路WEP的缺陷所研发的一些新型加密技术,再使用TKIP的动态算法构成128位的密码,加强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防护。通常WPA包由验证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认证与加密三个部分共同组成,是目前比较完善与安全的管理方案。然而,使用WPA的加密短信数据包在特殊情况下也容易被破解,从而产生WPA2加密技术。WPA2技术是通过CCMP平台取代WAP中的TKIP技术,这种技术是目前安全性较高的一项加密技术,只是这个技术并不支持老旧网卡。因此,网络信息数据安全管理一般建议使用WPA技术与WPA2结合的加密技术,这样可以更好地防护网络信息的安全。 2.2使用入侵的检测技术 检测入侵技术的使用可以及时控制网络、采集信息数据与信息传输等,以便及时找出网络安全故障的原因,这样能够保证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以及预防非法用户窃取与篡改重要数据信息。特别是不少网民信息数据至关重要,必须进行严格保护,一旦信息泄露,就会使用户受到严重伤害。因此,在网络信息安全维护方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如可以通过路由查询,实时追踪等,坚决不能让非法用户侵入,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 2.3个人方面 首先,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在网上泄露个人账户和密码信息、个人身份信息及其他隐私;在设置网上账户密码时,不能为了方便记忆使用简单的密码,如单纯数字或字母重复,而应设置安全系数高、复杂的密码;密码使用一定时间后应及时更换,否则容易发生盗号现象。其次,在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并养成经常查毒、杀毒和及时升级、更新软件的习惯,不给计算机病毒可乘之机。再次,对垃圾邮件和陌生软件随时保持高度警惕,不随意打开垃圾软件,不随便安装陌生软件,尤其是那些杀毒软件检测出异样的软件。简而言之,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和黑客入侵。 2.4构建无线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应对机制 如果无线网络信息发生安全问题,网络信息的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标准化流程,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网络信息数据的管理者可以根据流程具体规定,实时检测的网络信号状况、工作的状态与信息的传输状况,同时更新相关信息,保证无线网络信息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2.5构建可靠、安全网络信息的管理机制 需要规范网络信息数据,整个规范过程中不只需要充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还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便于网络信息可以安全使用与运行。各个区域还应该增设具备决策权或者管理权的部门和机构来规范管理无线网络信息,让网络信息能够安全可靠地为相关活动做贡献。 2.6给入侵用户设置阻碍 信息技术的使用成本虽然有下降趋势,但是建立与设计一个完善、有效的网络营销数据库是长期、系统性的工程,要大量投入财力、人力与物力,且信息开发与信息使用都需要长期的改进与积累。因此,如果某个企业构建有效的网络信息数据库,相关竞争者基本无法进入公司的目标市场。可见安全的网络信息据库势必成为企业难以模仿与盗取的无形资产,只有构建完善、安全的网络信息数据库,才可以更好地保护企业信息数据,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3结语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新时代,网络信息的安全防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单方面采取应对措施就可以彻底解决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因此,需要从法律、技术、个人与管理方面入手,全方面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构建一个有效的网络信息防护系统,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信息,不要出现用户信息损坏、泄露与流失现象,以及防止黑客侵扰与病毒侵害,进而营造一个安全的信息环境,使每一个用户的网络信息安全都可以得到保障。 作者:吴海年 单位:合浦县公安局互联网信息安全中心 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的问题与管理 一、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的主要概念 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络技术的现代企事业会计信息系统,采用联机实时操作,从而实现多元化报告,并能形成主动提供与主动获取相结合的人机交互信息使用综合体。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的发展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实施经济管理与决策的有效准确信息。而在网络会计时代,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作为会计信息媒介,承载着会计信息的存储与传递功能,而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成为网络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核心,也受到网络开放性与共享性的影响,网络系统的安全容易受到病毒、黑客的威胁,因此在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明确认识到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的信息安全隐患,将信息载体由纸介质转变为磁性介质,需要提升磁性介质的要求和载体信息的依赖性,在档案保存和信息存储过程中具有较高风险。 二、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存在的问题 1.黑客安全隐患。 在全面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也存在多种安全隐患,病毒和黑客攻击的安全隐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特征,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共享信息资源,也给非善意访问者提供了方便。黑客攻击是互联网系统的重要威胁,重要信息被盗取和网站的崩溃,都会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而计算机病毒也会给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带来重大威胁,从原始的木马程序到后来的CIH等病毒的肆虐,病毒制造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病毒具备了更大的破坏力,网络软件自身程序的不稳定因素也会为网络系统带来众多隐患。 2.信息安全隐患。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都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作用,在企事业管理模式方面,也由传统的的企事业管理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便是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实现在线财务管理、远程财务处理、网上财务查询和网上支付等功能,并最终实现企事业资金与信息的高度统一,有利于企事业管理者实施经济管理与决策的有效准确信息。财务信息是反映企事业财务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设计到企事业内部上机密的财务信息若是遭到泄露、破坏和意识,会对企事业财务管理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企事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3.档案安全隐患。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实施需要依靠相应的财务软件才能完成,而这些财务软件主要包括单机版、局域网络版财务软件和硬件系统两个方面,而财务软件的全面升级,也会导致这些网络财务软件不-定能够兼容難财务软件,由于数据格式问题、数据库问题、接口问题等原因,以前的财务信息无法被录人网络财务系统中。而会计档案更是无法兼容,导致新的网络财务系统无法查询原有的财务信息,给会计档案工作带来了失效风险。 4.内部安全隐患。 传统的会计系统对于业务活动的使用授权标准具有较高合法性、职责性和正确性的要求,而网络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信息的存储和处理集中在互联网络,许多的会计业务相互交叉,而互联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加大财务信息复杂程度的同时,也加快了会计业务的交叉速度,导致传统会计系统中某些内部控制机制失效。 5.人才安全隐患。 企事业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实施之后,需要高技术、高层次的复合会计人才的运作与支持,否则企事业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充分发挥其功效,网络财务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暴露出这部分人才的欠缺现状,如果企事业在没有找到合适人才时就盲目实施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工作,会使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三、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1.安全策略。 企事业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工作的加强,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策略,从而降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保障企事业财务工作的开展。而安全则略主要是企事业设立的相应制度规范,对加强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方面,企事业的全体人员都应当自觉遵守策略中的规定,更有效的管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保证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且企事业安全策略在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对企事业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规划,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并明确指出企事业所要保护信息的目标,让企事业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策略能够与企事业人员的日常操作相结合,提升企事业人员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 2.人员安全管理。 企事业应当制定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方面的系统操作手册,从而对管理人员的操作进行规范,让管理人员能够认识到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并认真的按照标准进行执行操作。企事业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保证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3.安全保障体系管理。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首先应当保证安全系统工程的质量,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企事业应当采取先进的安全技术,通过设计安全机制,形成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自动防御功能。并能让系统对病毒威胁进行自动检查,及时对黑客、病毒威胁做出反应。安全系统的设计应当通过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集成设计实现,软件开发商会通过各种安全措施来加强软件的安全性能,但是不同软件有着不同安全措施。而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需要进行安全系统的集成,因此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具备完整的安全设计方案,从而有效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才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作者:孙维成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财务处 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探究 一、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搭建 (一)营造安全物理环境 计算机机房中心是放置网络与信息系统各类硬件设施的专用场所,对机房的规划设计制定细致的要求与标准尤为重要。首先,应保持机房具有良好的防潮防火属性,在选择地址上,机房应同高风险性建筑确保安全的距离,倘若机房设置在楼房之中,则应选择便利的方位进行网络系统的建设。安全保卫工作中,基于机房的重要性,应提升风险防范意识,设置更加高效、现代化、科学化的环境调节装置,动态监控设施以及门禁系统,确保机房内部环境优质安全,并能够时时刻刻监视机房之中各类设备系统的服务运行状况,预防外界攻击与非法入侵行为。消防安全工作中,机房应作为安全防火的重要对象,配备现代化的自动灭火系统,如果发生火情应快速启动该系统完成自动化的灭火。 (二)创建良好的系统运行环境 在营造安全可靠物理环境的基础上,用做好制度建设,创建规范合理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管理应用制度,由组织管理以及技术层面确保网络系统信息传输的完整性以及高效性。位于机房的入口位置应悬挂警示标语以及门牌,同时对于重要的系统设施,例如交换机、服务器等应粘贴相关标识,以提升辨识性,便于维护管控。另外,应加强设备备份管理,为预防突发性系统故障引发安全事故,无论网络设备、信息数据均应做好备份,如果引发事故则应快速切换,确保网络系统正常持续的应用。对于信息传输的媒介通道应强化防护管理,可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方便快速的察觉信息传输阶段中存在的变动状况。任何系统或是软件工具均包含漏洞,开发商则会定期补丁,为此工作人员或是个人用户应定期下载安装补丁,预防系统漏洞。对于用户应用权限应进行合理划分,依照其应用需要分配权限,进而合理预防威胁网络系统安全的不良问题。 二、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重要技术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的创建离不开有效的防病毒软件,依照具体的应用环境条件可划分成网络版或是单机版两类。不论何种软件均会体现一定的局限性。基于防病毒软件依照具体病毒的种类进行开发,而病毒往往更新发展十分迅速,因此进一步影响了防病毒软件功能实效性。为全面保障网络系统安全,还应结合应用更多的技术手段以提供配套化支持,例如定期对系统信息进行备份,对重要的业务信息通过加密技术进行安全处理。防火墙系统则是预防网络系统攻击的一类重要手段,工作原理在于预先限定访问行为,进而确保内网系统环境的可靠安全性。入侵检测技术则可有效的针对非法入侵进行防护管理,通过快速的感应非法入侵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该技术关键环节在于需要创建一整套能够精准判断分析入侵行为的规则,任何与该类规则不相符的行为均可判定为入侵行为。对该行为进行精准分析判断的程度直接影响防护机制应用的效果,如果判断准则制定的过于粗狂,则会大大增加系统错误报告的机率。加密技术可在信息数据网络传输过程中发挥功能价值,依照相应的算法对信息数据实施编译并再次传输,进而可合理降低数据信息非法获取的概率,杜绝机密信息内容的泄露,确保网络系统的整体安全性。通过访问控制可有效限定计算机系统对外界网络进行访问的环节,依照危险等级层次,针对外网环境各个区域可进行划分,而后依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规则,针对计算机具体的访问行为做好科学的限定,准许其登录访问安全的范围区域,并严禁登录存在一定危险性的区域。这样一来将令计算机系统受非法攻击入侵的机率明显降低,进而有效提升网络系统可靠安全性。通常,访问控制对策的编定可划分成入网访问管控、权限设定以及客户端安全防护等三项内容。系统依照事先设定的细致标准,准许授权系统设备或是用户登录网络,具体的访问范畴则要在严厉的监控下进行。可利用VLAN区域划分、防火墙系统数据包过滤以及相应的功能管控访问过程,并通过交换机协议完成用户访问登录的授权工作。 三、结语 总之,做好网络系统安全保障工作尤为重要,政府单位应加强引导,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努力配合,由制度建设、控制管理以及应用技术等层面创建安全可靠的系统。另外,应全面重视软硬件产品的研究开发,扩充安全系统投入。再者,应强化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尤其是一些要害部门,更应强化安全防护,预防由于机密信息的不良泄露或是系统安全漏洞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建设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作者:田雅静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573台 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信息安全系统与计算机网络论文 1构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 1)加强病毒防范 病毒的入侵是因为计算机系统本身存在着一些漏洞,因此需要定时地对计算机的漏洞进行检测并修复,从而有效及时地防范病毒的攻击。我们只需要一款好的杀毒软件便可以解决此问题。杀毒软件不仅具有杀毒的功能,还能对计算机进行实时的监控,因此用户必须要安装一款杀毒软件,并及时地对病毒库进行更新,增强计算机病毒防范的能力。 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外界网络对计算机的非法入侵,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它是一道隔离本地网络和外界网络的防御系统,能够有效地隔离风险区合安全区的连接,是一种高效的网络安全模型,因此用户要提高防火墙的等级。 3)加强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是指制定相应的网络访问规则,部分网络允许被访问,而部分网络禁止被访问。通过访问控制技术能够降低网络被攻击的概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访问控制策略的制定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环节、网络权限划分环节、客户端防护策略制定三部分组成。其中入网访问控制是网络的第一道关口,一般都是通过验证用户账号和口令来控制。因此,为了提高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用户应尽量使账号和口令复杂化,并定时对其进行更改,防止他人盗窃。 4)建立安全实施防御和恢复系统 众所周知,计算机本身具有一定的漏洞控制能力,但是不能长时间地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因而当发现网络信息被破坏的时候,应该及时地做出一些补救方案,使丢失的信息或者资料能够尽快恢复,减小损失。为了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就需要建立安全实施防御和恢复系统,包括安全检测预警机制、安全反应机制、入侵检测机制以及安全恢复机制。 5)采用信息加密和认证技术 当前受大众欢迎的电子商务就是依靠加密技术作为保障的。信息加密是阻止他人恶意地盗取或者破坏信息,能有效地保障信息的机密性。而认证技术可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使信息不被他人恶意更改,在开放式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防御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为了保障计算机内数据、文件、口令等重要信息不被他人盗取,就需要对信息流通过程中要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认证处理。常见的信息加密方法有三种,即链路加密、端点加密以及节点加密。 2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的关键技术 1)设置密码技术 为了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保证信息安全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对需要保护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可以防止信息被非授权用户所访问。其次,密码技术的采用使得网络信息多了一层保护壳,即使信息被不法分子盗取,但是却很难破解其中的内容,有效地防止了信息的外泄。 2)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地对网络进行安全防范和保护,主要是防止用户对资源越权使用现象的出现。使用访问控制技术时,用户在使用某些特定的网络资源的时候需要进行身份验证,从而确定用户是否具有使用权。该技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访问网络的行为,减小了网络信息被侵犯的可能性。 3)病毒防范技术和防火墙技术 病毒防范技术中最常用的就是安装防病毒软件。当前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防病毒软件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单机防病毒软件和网络防病毒软件。其中网络防病毒软件的重点在网络上,当病毒攻击网络系统的时能够及时地对其进行查杀。值得注意的是防病毒软件并不是万能的,一些新型的病毒也会让其束手无策,因此还需对系统的重要文件进行备份,并对关键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防火墙是一款网络的防护软件,可以防止网络受到外界的侵害。安装了防火墙软件的计算机就等于多了一道保护墙,可以使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内运行。总之,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的建立除了需要技术支持外,更需要我们广大用户自身提高安全意识,共同来抵制和维护,才能有效预防网络病毒入侵,确保网络的安全性。 作者:刘德文 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现教中心 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信息安全与网络通信技术论文 1当前网络通信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不法分子企图通过不合法的网络系统攻击方式对网络通信进行人为的攻击从而获取大量的网络资源。这些“黑客”的攻击不仅出现在商业管理终端等能够获取大量经济利益的领域,甚至还可能出现在个人的计算机中获取个体用户的信息,给用户的信息安全造成重大隐患。应该客观认识的是,我国网络通信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及通信方式变革的背景下发展速度一日千里,但是作为保障的信息安全维护工作却与网络通信的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网络通信管理部门对于网络通信信息安全认识不足、网络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加剧了网络通信信息安全隐患,甚至给整个互联网通信系统带来安全隐患,给不法分子以利用的机会。正是基于当前我国网络通信中信息安全的严峻现状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不断加强网络通信技术革新与网络通信制度建设,充分保障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2保障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的途径 2.1充分保障用户IP地址 由于黑客对用户网络通信的侵入与攻击大都是以获取用户IP地址为目的的,因此,充分保障用户的IP地址安全是保护用户网络通信安全的重要途径。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也要特别注意对自身IP地址的保护,通过对网络交换机的严格控制,切断用户IP地址通过交换机信息树状网络结构传递被透露的路径;通过对路由器进行有效的隔离控制,经常关注路由器中的访问地址,对非法访问进行有效切断。 2.2完善信息传递与储存的秘密性 信息传递与信息储存的两个过程是当前给网络通信信息安全造成隐患的两个主要途径,在网络信息的存储与传递过程中,黑客可能会对信息进行监听、盗用、恶意篡改、拦截等活动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目的的需求。这就要求用户在使用网络通信技术时要对网络信息的传递与储存环节尽量进行加密处理,保证密码的多元化与复杂性能够有效甚至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在传递与储存环节被黑客攻击利用的威胁。当前在网络通信过程中用户可以选择自身合适的加密方式对自身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而网络维护工作者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信息的加密设置。 2.3完善用户身份验证 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有效的验证是保障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在进行网络通信之前对用户身份进行严格验证,确保是本人操作从而对用户的私人信息进行充分有效的保护。当前,用户的身份验证主要是通过用户名与密码的“一对一”配对实现的,只有二者配对成功才能获得通信权限,这种传统的验证方法能够满意一般的通信安全需求,但是在网络通信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传统的身份验证方法需要新的变化,诸如借助安全令牌、指纹检测、视网膜检测等具有较高安全性的方法进一步提升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水平。此外,在保障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完善防火墙设置,增强对数据源及访问地址恶意更改的监测与控制,从源头上屏蔽来自外部网络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窃取以及对计算机的攻击。加强对杀毒软件的学习与使用,定期对电脑进行安全监测,从而确保用户自身的信息安全。 3结语 完善网络通信技术的安全保障是用户在开展网络通信时保护个人信息的必然要求,必须要通过完善对用户IP地址的保护、完善对用户信息传递与储存的保护、完善对用户身份验证的途径加强对网络通信信息安全保障。 作者:刘佳 单位: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四平分公司 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再加上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入网成本的降低,近些年在我国,网络得到了空前的普及。网络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便利了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但同时也使人们面临信息安全的问题。本文就信息时代的网络安全问题展开讨论,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了当今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则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网络技术;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不夸张的说,网络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民生活馆、工作与学习时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在各行各业的重要性已超乎想象,这导致许多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出现,不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来说,网络不安全行为都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此,维护网络安全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目前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用户的安全保护意识较差 网络贯穿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用户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络行为很可能把自己的一些个人信息泄漏在网络上,给不法分析可乘之机。随着支付宝、微信等网络支付方式的兴起,网络金钱交易行为变得十分普遍,网络支付便利快捷,以至于很多人忽视了其中隐藏的威胁,没有良好的网络安全保护意识,导致自己的账号密码信息外泄,使得财产被网络盗取。还有很多网络新用户,因为对网络不了解,也没有足够强的网络安全意识,很容易在上网上当受骗。当代人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许多公共场合都有不设密码的无线网络,用户使用这种公共WIFI时一旦登录自己的社交账号、网络银行等,就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窃取。 (二)网络病毒 最初的网络病毒主要指计算机病毒,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开始被广泛运用,网络病毒也扩散进这些智能终端中。病毒出现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早期主要出现在一些网站中,现在,病毒主要在一些社交软件上扩散,传播不良信息、盗取他人号码进行诈骗都是如今比较常见的网络病毒的形式。木马是比较常见危害也比较大的一种计算机病毒,感染木马往往会给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网络用户必须提高警惕性,严格防范网络病毒的入侵。 (三)网络防护系统不完善 网络防护系统是大家为了防止网络不安全因素的侵袭而建设的,现在的防护系统普遍比较简单化,只能防止一般病毒的入侵,对于复杂的和新型的病毒就没有很好的防御功能,再加上防护系统的针对性都比较强,而病毒入侵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不完善的网络防护系统也是当今网络安全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如何解决以上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 (一)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用户的安全保护意识的欠缺是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一大主要问题,提高用户的安全保护意识对于维护网络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该怎样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呢?这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要让用户对网络有充分的了解,普及关于网络的知识,是他们了解到网络功能的强大;其次,要让用户了解一些网络不安全因素的来源,告诉他们不要随意在网络上输入个人信息、不要使用公共网络进行金钱交易、不要登录没有经过安全认证的网站等;最后,要让用户们看到一些网络侵害的实例,来起到更好的警惕作用。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网络的发展十分迅速,尽管法制建设已经在努力跟上网络及时展的步伐,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有些滞后。在网络信息安全立法方面,我国的有关部门要注意立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于不同的网络犯罪行为要做出不同的规定,提升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要能够起到震慑的作用,减少网络违法行为发生的概率。除尽快完善立法之外,有关部门也要做好法律宣传作用,让大家知法守法,更好地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三)提升信息技术以维护网络安全 目前我们主要采用的网络防护技术是防火墙技术,它可以把内网与外网分隔开来,使当下的网络运行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于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只是起到一个基本的防护,对于比较严重的网络侵入就束手无策了,尤其我国网民的数量十分庞大,网络环境就更为复杂,存在着大量的网络安全隐患,因此,我们要在防火墙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才能更好的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加密技术也是目前常用的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保护信息安全的一种技术。数据传输是当代工作和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如果数据被盗用、删除或者篡改都会给用户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进行加密是必要的,针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加密技术也要不断更新发展才能起到有效的信息保护作用。 (四)加强网络的实时监测 网络实时监测就是随时监控网络活动,对其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网络中存在的隐患,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网络安全保护方式。 三、结语 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网络无疑都会在我们学习和工作占据着重要作用,要解决网络安全事故频发、网络信息泄露等网络安全问题,国家要完善立法、严格执法、行业工作者要努力提升相关技术、网络用户要提高安全意识,一起助力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 作者:于靖平 单位: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 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机制与评价 【摘要】探究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机制与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保证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对推动互联网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大数据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信息安全控制的现状,并重点阐述了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信息安全的控制机制,并从人员、环境和技术三方面论述了网络信息数据安全评价体系,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信息;安全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互联网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带来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对互联网信息安全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网络信息数据的窃取和泄露现象,提升网络数据信息的保密性和稳定性。因此,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对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机制与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对促进互联网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数据概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互联网行业也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对网络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开启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规模较大的数据进行搜索、处理和分析,从中筛选出对经济发展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现阶段,我国主要应用具有高效化和智能化特点的数据信息处理软件,实现规模较大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并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大数据具有规模大、数量多和结构复杂的特点,能够对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等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具有经济高效的优点。同时,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完善互联网技术,从而丰富信息数据的处理手段。利用大数据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并能够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存储,从而发挥数据信息的经济价值,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1]。 2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信息安全控制的现状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使得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受到挑战,网络信息数据泄密、丢失和窃取现象频发,增加了互联网使用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我国网络信息技术起步较晚,且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较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的不完善,无法充分满足人们对网络信息数据安全性的要求,不能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安全产品,无法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对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进行创新,不能提升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此外,我国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不到位,未能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制度,使得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制度保障,导致网络信息数据泄漏和窃取现象屡禁不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阻碍。信息数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因此要建立和谐、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降低信息数据泄漏和丢失现象的发生概率,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2]。 3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信息安全的控制机制 3.1明确人员配置 网络信息数据安全管理人员,是网络数据安全控制机制的基础和核心,网络信息数据安全问题是由网络人员的操作不当导致的,维护网络数据的安全也是保证网络用户合法权益的关键。因此,网络系统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做好人员层的划分,将网络系统安全管理人员置于网络数据安全控制机制的首要地位,将网络用户、网络数据供应商和网络黑客等人员置于网络数据安全控制机制人员层。同时,在对网络数据安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还可以将人员层具体划分为网络设备的控制者和网络信息数据安全管理者。作为网络信息数据安全的管理人员,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数据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提升自我管控能力,制定统一的网络行为规范,从而不断提升对网络数据安全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作为网络用户,也要不断提升网络信息数据安全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网络信息数据安全问题的发生,实现防范网络信息数据安全问题发生的目的[3]。 3.2构建安全环境 构建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是构建网络信息数据安全控制机制的重要途径,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对提升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必须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购买先进的网络设备,引进先进的网络信息数据管理技术和方法,从而形成网络数据安全的良好基础。基于大数据的形势下,互联网云计算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推进经济建设脚步的同时,也对网络设备的运算和承载功能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网络信息数据管理机构对网络信息数据的处理范围已达到TB级甚至更高,有效确保了信息处理的经济性和高效性,能够从海量的网络信息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从而形成企业发展和决策的科学理论依据,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数据存储和管理体系,实现对网络数据的挖掘、整理和分析,从而有效的规避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风险,促进互联网的稳定运营。 3.3完善技术支持 不断完善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控制技术,是建立网络数据安全控制机制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各种安全控制技术,对网络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和控制,能够使网络信息数据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网络信息数据安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对网络数据的安全防护和实时监测两方面。实现对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防护,能够有效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避免网络信息数据受到外界黑客的攻击和入侵。例如,某互联网企业,对企业内部网络采用建筑防火墙和加密的方法,实现了对企业内部系统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生黑客入侵行为和系统漏洞,即可通过自动断开网络连接的方式,防止因黑客入侵导致企业信息数据泄露的问题,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同时该企业还将网络信息数据的实时监管与安全审查相结合,在信息的过程中采用,数字水印法和匿名保护法,提升了企业信息数据的保密性能,实现了对企业信息数据隐私的保护。 4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信息安全的评价体系 4.1人员评价标准 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安全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网络人员进行评价。对人员进行品价包含一级标准、二级标准和三级标准。其中,一级标准是对网络信息数据管理人员的进行评价,二级标准是对网络数据供应商的服务能力进行评价,三级标准是对网络人员的安全意识、网络行为与自我管控能力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例如,对网络信息数据供应商的评价应建立在对网络信息数据供应商的信息处理行为与安全责任标准上,对网络信息数据管理人员的评价应建立在网络信息数据管理人员的岗位素养和技术水平的标准上,对网络人员进行评价应建立在对网络人员的安全素养与数据需求的标准上。由此可见,对网络人员进行评价是大数据环境下网络信息数据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提升网络信息数据安全性的中心环节。因此,必将提高网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作为确保,网络信息数据安全的基础,防止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4.2环境评价标准 对网络运行环境进行评价,是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安全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对网络环境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例如,一级标准可以是对网络设备的功能和数据处理能力进行评价,二级环境评价标准可以是对网络法规和网络信息安全政策进行评价,同时,可以将对网络法规的环境评价标准细分为对网络法规培养与网络法规的进化的评价,从网络数据发生、传递和运用多个方面对网络信息安全数据运行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此外,还可以将网络信息数据安全政策细分为对网络信息数据安全的实施标准与网络信息数据安全的行为规范的评价,从网络信息数据安全政策的强制力和规范性,对网络数据安全进行评价,从而形成制定环境维护措施的理论依据。 4.3技术评价标准 对网络信息数据安全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价,对提升互联网数据安全控制评价体系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对网络信息数据安全技术和方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确立以下标准。一级技术评价标准设置为对防火墙保密性能的评价,二级评价标准包括对安全审查技术与安全防护技术的评价。三级评价标准包括对加密方法、安全防护方法和安全审查方法的评价。其中,加密方法主要对计算机的存储加密方法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安全防护方法主要对网络系统访问权限和操作权限进行评价。安全审查方法主要对网络系统的病毒防护能力和入侵监测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评价体系,实现对网络信息数据安全控制的保障作用。 5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的控制机制,明确网络人员配置,构建安全的网络运营环境,不算完善网络信息数据安全控制技术,能够有效预防网络信息数据安全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的评价体系,有针对性的制定评价标准,实现对人员、环境和技术的评价,有利于确保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因此,为了充分保障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可以应用以上方法。 作者:曹晓菲 吴丹 焦英楠 单位: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 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的建议 摘要:最近若干年以来,国内外网络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再加上数量巨大的移动互联设备终端,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但是不少用户不能高度关注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比较少。为此笔者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够提升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的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新形势;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最近不法分子利用美国国家安全局泄露的“永恒之蓝”这个漏洞利用工具,了一款“蠕虫式”的勒索病毒软件。被感染病毒的电脑用户需要缴纳大约三百比特币的赎金,否则文件或者电脑就会被加密或者破坏。由此能够看出网络信息安全水平的重要性。我国互联网设备拥有量和智能手机数量全球最大。但是不少网络设备使用者并未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如何有效地提升网络信息水平,增强防范能力,打造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 1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所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企业网络信息安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场地环境受到严重干扰,计算机的内存和硬盘等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移动存储所面临的各种危害,都可能会泄露数据和信息,感染各种计算机病毒。再就是因为网络共享而导致的隐患,比如各种软件和系统所存在的漏洞或者“后门”,再就是遭到人为的各种恶意攻击,比如黑客攻击以及典型的网络诈骗行为等。此外还可能会受到垃圾邮件、病毒等多种威胁。比如多种蠕虫、计算机病毒、恶意代码、间谍软件以及流氓软件等。 2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的建议 2.1强化访问控制 加大访问控制的力度,是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的首要关口,重点是验证各位用户的口令和账号等,逐步控制非法用户的恶意访问。应该严格规定用户的口令和账号,比如账号和口令应该稍长,将字母和数字混合起来,形成复杂化的账号和口令,还要定期更新这些信息,防止其他人员窃取这些信息。比如USBKey就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种认证方法将硬件和软件密切结合气力,有效地破解了易用性和安全性间的各种矛盾。 2.2实施数据加密传输的措施 为了有效地预防信息泄漏现象,防止竞争对手对相关信息和数据动手脚,应该加密传输的各种信息和数据,采取密文传输的形式。哪怕己方的网络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他方截获,但是截获方未能获得合理的解密规则,依旧不能破译这些信息和内容,确保此类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如微软公司所开发的WindowsXP操作系统就添加了此类功能。 2.3强化病毒防范措施 为了更精准地防止和清除各种顽固性的电脑病毒,首先,应该构建合理的电脑病毒防范机制。它涵盖了病毒预防、漏洞检测、病毒隔离以及查杀等技术性的防范和管理措施,应该构建病毒防范预警体系,切实提升对电脑病毒快速反应的能力,强化处理病毒的能力。重点论述了下列多个方面:2.3.1开展漏洞检测工作重点是借助各种专业工具,检测系统中的漏洞,第一时间安装相关软件和补丁程序,坚决规避和消除病毒发生的条件。其次是实施病毒预防工作。应该颁布实施与此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它涵盖了出入机房、机房内部的卫生管理、在岗员工实施和落实责任制,贯彻落实机房维护的相关制度,形成合理的应急预案等。2.3.2应该强化堵塞软件漏洞的制度,构建针对性较强的管理制度绝不可随意采用移动硬盘、外来光盘以及U盘等在被的的多种存储设备。2.3.3要定期查杀病毒重点是实时监测病毒的变化状况,清除业已知晓的各种病毒。及时更新病毒库。这样才能够查杀各种最新的电脑病毒。2.3.4采取病毒隔离措施重点是要隔离无法杀掉的病毒,预防这些病毒的此次传播。 2.4实施防火墙技术 过滤防火墙技术能够被用来检查数据包的相关包头,按照他们的目标地址和IP源地址,确定丢弃或者放行的合理决定,然而不检查所携带的相关内容。应该采取先进的防火墙技术,科学地检查能数据包中的各种内容,然而无法检查数据包头的相关实际状况。所以,应积极行动起来,全方位采取防火墙以及包过滤性的防火墙技术。如此以来它既能够检查数据包头,也能够检查所携带的相关内容。在此过程中,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数据备份机制。首先是应该高度重视数据备份的现实价值,这些内容对用户来说,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等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应该采取必不可少的技术防范措施,其次应该关注数据备份机制的执行状况。要不定期或定期呼吸备份,应该积极地备份、重要数据。这是由于不少杀毒软件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样以来可以有效地构建和实施数据备份制度。 3结语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在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科研及教育等活动中,充分地利用移动互联设备、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在此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和防范机制,逐步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理念。意识到确保网络信息安全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各种安全隐患,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措施,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信息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王靖 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研究 摘要:在水利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及业务应用正在有条不紊的建设并完善,随着网络与信息安全在水利行业和各项水利工程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日益增加的业务应用对安全需求的对比,暴露出防护方面存在的安全漏洞和相关隐患。文章对网络与信息安全存在的威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提供一些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方面的设想,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系统 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工作是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此项工作,对于加强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保障和促进水利信息化健康发展,预防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与信息安全存在的威胁 1.1计算机病毒侵袭 互联网上存在大量肆虐的网络蠕虫病毒,具有渗透防火墙的传播能力及功能,可以快速穿透防火墙并进入与之连接的网络及计算机。如果遭受了网络蠕虫病毒的侵袭,将会造成网络和系统各项性能及处理能逐步降低,同时对网络与信息安全构成较为严重的威胁,如不及时处理,更会造成网络拥塞,导致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瘫痪。 1.2人为无意的操作失误 如果操作管理员因在无意的情况下将相关安全设置更改,将会造成安全漏洞的存在。用户在安全防护意识上认识不到位,所使用的账号口令及密码选择设置不当、或将账号口令及密码随意转借告知他人、共享安全设置信息等方面,会使网络安全存在极高的风险。 1.3人为有意的操作或攻击 网络与信息安全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人为有意操作或攻击,寻找存在安全漏洞和隐患的网络,通过相关技术破坏网络和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同时利用网络侦查软件和植入木马病毒,在不影响网络和计算机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重要机密信息,已达到其目的。这两种方式均能对网络与信息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使机密数据在毫不防备的情况下被窃或泄露。 2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 通过合理运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形成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相结合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系统,最大限度的保证网络与信息安全。 2.1网络拓扑图 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 2.2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1)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可以有效过滤存在安全漏洞的服务,阻止有意攻击网络的用户接入网络,同时利用安全策略机制保护内部网络,将存在萌芽状态的外界威胁及时处理。(2)IPS(入侵防御系统)。入侵防御系统是具备监视现有网络、网络设备、网络资料传输行为的网络安全防护设备,能够快速及时的中断、调整或隔离具有危险性的网络传输行为,同时可以阻止病毒侵袭、拒绝服务攻击、网络风暴攻击等,从而确保网路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应用,为关键业务的性能和网络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护。(3)路由器。路由器是网络互联及网络资源合理分配的关键性设备,更是网络信息安全重要的一环。通过对路由器合理的应用配置,使其在网络中达到能够防备安全隐患服务、潜在具有威胁的IP地址目的。(4)网络交换机。网络交换机是基于MAC(网卡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现有网络中必将需要一台核心交换机,其主要工作就是能够将访问控制、三层交换等功能充分使用,已实现交换机对用户对数据包、源和目的地址、各项协议、各网络设备端口等进行及时的筛选和过滤。(5)自动更新服务器(WSUS)。WindowsServerUpdateServices(简称WSUS),它提供了Windows部分操作系统的关键更新的分发。可以快速进行部分Windows操作系统的关键补丁的更新,减轻在病毒发作时从美国微软更新的时间,同时通过运行如下所附的设置程序将计算机的更新完全调节好,从而提高计算机安全防护能力。(6)网络监测软件系统。网络监测软件系统主要功能与作用是要保证网络能够有效、平稳、安全地运行。通过记录网页浏览日志,智能过滤有害网站、监控通过网页发送的邮件(包括内容和附件)、监控通过网页发送的所有数据、监控文件传输、监控网络流量、端口控制和IP控制、上网权限管理等提供相应的实时运行数据,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优化网络资源,提高网络使用效率。(7)网络防病毒系统。建立由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组成的网络防病毒系统,客户端由服务器端统一管理,统一升级,使客户端防病毒软件能够及时杀毒,提高防病毒能力,从而有效的避免了病毒的传播和蔓延,消除网络与信息安全隐患。(8)全方位主机房监控系统。全方位主机房监控系统由监控摄像机、门禁系统、报警系统组成。通过监控摄像机对主机房过道、配线间、设备间、值班间进行24小时监控记录,再由门禁系统和报警系统对主机房进行出入权限设置和区域布放。 3结束语 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中之重,防护系统的建设,将进一步提高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防护水平。但是各单位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建设时,应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完善和提高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的技术水平,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安全、健康、协调发展。 作者:李渤 单位:新疆伊犁河流域开发建设管理局 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分析 2017年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开展基础电信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的第五个年头。经过努力,中国移动关于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取得成果,为广大客户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与信息传递环境,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不良信息的集中治理,例如,垃圾短信数量大幅减少、社会普遍不满的不良局面得到明显改观等。在深入落实“两部委”关于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的背景下,中国移动开展相关工作情况分析和总结,探讨如何从企业内部管理保障、优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促进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健康发展。 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必要性 对于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来说,只有对其开展的必要性有深入的理解和认同之后,才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做到“信息安全,人人有责”。中国移动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保障公民财产安全和社会良性发展中国移动每年都会收到大量关于电信诈骗的投诉,电信诈骗对公民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有着极大的危害。中国移动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考核工作,能够就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危险因素,以及潜在的风险和漏洞进行及时的排查和处理,净化网络环境,为公民信息的传输和资源的获得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中国移动广西公司长期派驻人员到公安部门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协助办公,进行涉案号码信息查询、关停等工作;提取嫌疑号码提交给公安刑侦、技侦部门,提供线索;协助公安机关捣毁网络诈骗窝点,捉拿犯罪嫌疑人,收缴短信群发器等作案工作;配合当地公安机关加强打击伪基站工作。截至2016年底,累计破获伪基站案件39起,缴获伪基站设备40台,抓获犯罪嫌疑人43人。2.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的必然选择客户的满意度决定市场的份额。客户的满意度是通过基层分公司和员工来提升的,因此,在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的初期阶段,中国移动就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基层运营公司,通过提高基层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来提升整个集团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实力,从而获得较高的客户满意度。按照考核要求在基层建立有效的客户投诉和反馈途径,更好地了解客户对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需求,从而提升服务的有效性。实践证明,中国移动通过开展有效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进一步优化了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了客户满意度,从而使更多的用户选择使用中国移动的服务。 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的问题 目前,中国移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随着技术和制度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安全责任考核工作的侧重点和难度也在不断地提升。就中国移动而言,在当下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执行情况参差不齐中国移动各地区分子公司对于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视度以及信息安全方面的资源和能力差距比较大。虽然在考核之前会对各个指标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说明,但是往往由于参与考核的基层人员能力有限,造成考核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偏差,影响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难以定量的指标尚未形成固定的考核标准,在考核过程中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对于技术性指标的考核主要体现在通信设备安全性和保密性方面,虽然技术在不断发展,但是对于那些作用周期长以及新技术方面,当前考核手段难以纳入并得到有效执行。2.忽视客户满意度对于中国移动来说,客户满意度是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了解客户对企业产品和业务的看法或建议,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同时,客户对信息安全性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移动包括第三方权威机构在对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进行考核时,对信息安全考核的目标认识存在一定的误解,往往为了达到考核目标,把客户的满意度割裂出去,相关工作开展更多从企业内部进行,忽视了客户对企业信息安全满意度的内容。 中国移动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经验 1.统筹谋划、狠抓落实,不断总结提高不断总结考核工作经验,将各分子公司的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与集团考核工作有机结合。年初,明确考核工作思路,制定下发考核要点,细化任务进度和工作措施。同时,各分子公司加强培训交流,详细解读考核要求,开展经验分享。集团公司加强督查、狠抓落实。年中,组织各分子公司开展考核工作实地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整改要求和落实措施,推动问题尽快解决。年底,制定评分模板,量化细化考核指标,确保打分客观、准确,真实反映中国移动企业网络信息安全工作落实情况,务求考核要求落到实处。2.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意识网络与信息安全考核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果,关键是提升整个公司人员对安全责任考核工作的认识,使安全责任工作深入到每位移动员工心中,贯穿于其日常的具体工作中。通过责任意识的强化,能够提升员工和管理者的重视度和对于网络与客户信息的有效保护,提升信息的安全级别。同时,通过强化意识,让员工从自身的工作情况出发,对本单位内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指标进行有效的讨论,提升考核的实效性,切实从技术层面保障考核效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3.兼顾各方利益群体,加强协调和沟通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要想达到良好的考核效果,需要主管部门及各运营商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需要国家相关部门通过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有效约束,为营造良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创造环境;其次,中国移动作为电信运营商之一,要与同行业的其他两个运营商进行密切的合作和相关技术的共享,将自身的优势转化为行业的优势,提升整个电信运营行业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层次;第三,相关的网络与信息使用单位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将相关的信息反馈给电信运营企业,为其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考核的等级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4.增强客户满意度在考核指标中的比例客户满意度对移动业务的发展有着决定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国移动根据客户对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高的要求,才率先推出了4G业务。因此,在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时,要将客户对本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意见和看法进行有效的吸纳,这样,一方面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无形之中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业将外部环境纳入到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中,提升考核工作的认可度。 结语 随着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国移动将充分认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信息安全意识,把安全的理念贯穿各项工作始终。一是以问题为导向,排查风险和隐患,及时查漏补缺;二是落实清单管理,优化制度清单、业务清单、资源清单、功能清单、责任清单,抓落实、求实效。三是加强沟通,完善信息上报与沟通反馈机制,对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取得的新经验及时反馈、及时总结,形成合力、形成长效机制。 作者:黄钰 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有限公司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亟待解决,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从企业管理的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一些具有价值的解决对策和参考性建议。 一、建立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就是要解决企业中人力资源供需平衡的问题,它是企业总体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企业的整体计划相匹配。现实却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系统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由此,中小企业可以先在企业中的关键部门做些试点工作,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实验,看成效如何,总结经验,完善之后再推广到其他部门以致整个企业。纵观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市场,管理人才的来源主要是行业内部和大学毕业生,但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而社会上一些猎头公司招聘来的人才成本又非常高。因此,企业应建立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更要安排与之配套的培训与开发计划。我国中小企业不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还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新员工的招聘工作要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并对现有员工进行能位匹配,位得其人、人适其位、适才适所,不但会带来高效率,还会促使员工能力提高和职业的发展。 二、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要和其他的部门单独分开,不能交叉重叠,人力资源部门权、责、利要相统一,部门职权的授予要根据其职责的大小,赋予权利却没有责任,必然会导致权力的滥用;有责无权,根本无法负责;同时也不能使人力资源部门出现权大责小或责大权小的现象,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企业要赋予人力资源部门相应的权力,比如:人事调动权、对公司人员招聘的审核权、对员工业务的考核权、对公司各项业务的管理权和指挥权等。对应的要有相应的职责,比如:对公司各项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办法作出制定和修改,建立并完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对公司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作出分析,对人员需求作出预测,制定、修改人力资源规划;根据岗位需求状况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招聘计划,做好招聘前的准备、招聘实施和招聘后的手续完备等工作;设计并建立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制定符合本公司的薪酬管理、保险福利方案;做好员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办理员工入职、晋升、奖惩、离职、退休手续,办理中层管理人员的考评、选拔、聘用、解雇事宜,对公司领导班子的年度考评考核作出组织安排;安排好劳动合同管理、劳动纠纷处理和劳动保护工作;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协助好各部门做好员工管理工作。搞好部门建设,不断改进内部管理工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部门工作绩效。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要明确,它不仅负责企业的日常工作,而且对企业的长远规划、企业战略的制定都要参与。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在企业中要设置齐全,决不流于形式。 三、培养和引进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组织的一切资源都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知识人才,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对具有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加以引进和培养,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储备力量。应招募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到企业中,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实战经验。其次,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企业招聘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就是让他为公司培养更多的储备人才,让公司产生一个出人才的机制。最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进行定期培训学习,不断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四、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中小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首先要根据公司人员供需分析,明确人员缺口,做好招聘计划。在招募员工之前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招聘流程,包括筛选简历、填申请表、笔试、面试和情景模拟。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内部招聘或外部招聘,内部招聘的准确性高,员工适应性快,对员工的激励性强且费用较低,但其弊端是比较容易出现“近亲繁殖”和裙带关系等现象。企业应根据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设计薪酬,对公司管理制度要不断完善,在编制与实施薪酬激励时要把各种薪酬形式如薪资、福利和保险等的激励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在设计薪酬体系时要确保薪酬对外具有竞争性,对内具有公正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对成本具有控制性。企业在全体员工劳动生产率以及经济效益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对员工的薪酬水平不能盲目地作出提高,应始终秉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付酬”的行为准则,这样薪酬管理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五、建立和谐和深厚的企业文化 企业在建立文化与制度时应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创造,企业的制度不仅要有管理者参与更要有员工的广泛参与,对于员工好的建议要给予肯定和奖励,要积极借鉴世界大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本企业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在企业的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时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去解决问题的观念,在处理问题和解决冲突时要沉着冷静,不仅要牢固树立从企业的文化出发、从企业的制度出发和从企业的人出发的观念,结合三者去综合、全面的考虑,而且在塑造企业文化和构建人力资源制度的同时,切实了解员工的需求,对于员工的公平感、是否得到有效激励、受压力的程度、企业能否知人善任等深层次的问题都要给予深切关注。 六、结语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同在,中小企业在扬帆起航的征程上仍旧面临诸多变数与磨砺。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却是曲折的。只有在政府、社会金融机构和企业三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小企业的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中小企业只有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并付诸行动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落的实处,做的实处,才能实现企业的长盛不衰,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曹秀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魏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探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3]赵南.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作用与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4. 作者:马明清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浅谈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与对策 摘要:进入新时期,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压力和挑战,中央政府提出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战略。其中,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基石。与农业快速发展相适应,传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亟待变革。本文分析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考察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路径和思路。即建立农业产学研创新联盟,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技术进步;成果转化;现代化 农业从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刘易斯所倡导的“二元结构模式”。这种二元结构在中国特定条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没有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反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乡收入拉大、农业环境污染、农村经济滞后等。进入新世纪,中国人口红利效应已经逐步释放完毕,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凸显,传统依赖土地、人口投入、粗放式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将面临严峻挑战。进入新时期,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中央政府提出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包括农业增长的关键核心要素是技术。要通过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路径才能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拓展农业生产可能边界,替代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提高农业资源的生产和利用效率,而农业技术进步只能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实现。当前尽管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产量连续攀升,这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很低,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97%,2014年提高到55.21%,尽管有不小的升幅,但与发达国家70%左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十八大党中央提出了新的国家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一个重点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体系,把科技创新摆在农业发展的首要地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农业科技创造、生产、转化和应用纳入统一的系统网络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传统农业科技体制难以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与农业快速发展相适应,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亟待变革。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点是关注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联合攻关,产学研合作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激励安排,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从而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一、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特征和框架 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组合,并将新组合应用到生产体系。尽管该理论主要针对的是生产领域,但同样可以推广到农业领域,也遵循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即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转化、推广和应用。农业技术创新不是技术问题,更多是经济问题,强调农业技术的生产应用和价值创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循环反复过程,是农业生产实践引发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实验推广、生产应用和技术扩散等多个环节。农业的现代化实际上是科技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重大压力和挑战,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科技创新是支撑。通过农业技术进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业组织结构,从而提升农业竞争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是加快农业生产率提升和农业科技进步的源动力,具有多功能、复杂性、多主体特征的复杂系统。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需求和发展规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制度安排,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创新行为和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造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并对科技成果加以实验推广,并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转化为生产力。该体系包括众多子体系,如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转化体系和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等。子体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问题及成因 建国以来,我国重工轻农倾向严重,农业长期受到忽视,农业科技活动滞后,加之受农村城市二元结构和价格“剪刀差”的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极不成熟,有待重构。1.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僵化滞后改革开发以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战场是工业领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农业发展受到忽视,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长期僵化落后,农业科技管理改革的难度很大,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举步维艰。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实行的纵向和横向双重管理体制,纵向看,农业科技机构隶属国家级和地方级两层,不同层级政府负责科技投入;横向看,农业科技机构按照行政区域块状分布。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农业科技机构条块分割,缺乏分工合作,导致农业科技投入主体过多,资源配置低下,难以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化组合。加之农业科技管理政出多门,导致农业科技活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另外,农业科技组织考核偏重科研数量,轻质量,偏重论文获奖等考核指标,轻成果转化和市场化考核指标,导致科技和市场脱节严重。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化不足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拓展农业生产可能边界,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但是,受到传统科技成果考核体制的制约,农业科研考核偏重科技成果本身的学术价值,忽视了科研成果对市场的应用价值和生产的可行性。农业科技活动和市场活动、市场需求脱节。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农业科技供给和需求两端严重不对称,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农业科技活动的逆向选择,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受阻,市场——科研——市场的双向路径梗阻。根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到市场转化为漏斗状,每年有将近7000的科研成果问世,但是只有不到40%的成果得以转化,但最终形成规模生产的不足2层。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平均80%的成果转化率。3.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长期缺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就受到忽视,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人员不足,科技推广服务制度缺位,导致相当部分农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难以及时有效扩散推广运用,农业科技和市场两张皮现象严重。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推进,一方面受到资金财力的约束,完全依靠政府行为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市场化和公益性的推广主体又难以及时跟进,使得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运行乏力。尽管我国陆续建立了县乡级农业科技推广站(中心),但是这些机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与市场化改革存在较大偏差,导致其对市场反应不灵敏,运作不力。而且,现有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主要偏重农业生产环节,忽视了农业服务环节,农业产业链服务不到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老化,知识亟待更新。另外,农业科技推广活动行政色彩浓厚,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组织内部缺乏竞争,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失去活力。4.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缺乏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其他公共投资活动一样,具有排他性,存在明显的外部性。由于具有溢出效应,科技创新活动容易发生搭便车现象,这一性质极大削弱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激励政策才可能克服这一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体系缺位,农业科技税收政策、金融扶持政策、风险分担政策严重不足,尚未有鼓励不同主体广泛参与科技活动的激励政策,导致从事农业科技活动的企业比例偏低,投入积极性不足。另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落后,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农业科技发展严重滞后。5.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研投入强度是衡量一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只有农业科研投入强度超过2%以上,这个国家才可以说跨入农业自主创新国家。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经费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农业科研R D支出规模不断攀升,2014年比2003年增长了4.8倍,但是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发达国家一般3%-5%,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一直维持在0.11%至0.20%之间低水平上。另外,受到过传统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比重失衡,重产前、产中环节,轻产后环节,而且主要集中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领域,加工、物流等领域投入不足。 三、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构路径和对策 1.建立农业产学研创新联盟战略联盟是当今组织战略发展的重要形式,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和延伸产业价值链,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产学研联盟是知识经济背景下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织形式,能有效实现联盟内不同创新主体的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拉长创新价值链,进而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际上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政府机构协同参与的产学院联盟组织。不同创新组织通过创新价值链形成稳定的协同合作关系。为了保证联盟的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在金融、财税等方面给予良好的政策支持,协调联盟内不同创新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激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动力。另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构需要人力资本支持,需要进一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本储备,培育新型农民。2.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开发需要合适的平台和载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是科技与生产、市场的有机体,是现代农业开发建设的重要窗口,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将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成集科技、生产、信息、物流、金融服务的一体化综合体。构建不同利益主体(农户、科研机构、农业企业、金融、中介服务)合作交流机制,创新农业组织形式,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另外,积极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将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农业科技示范区有机融合,有效整合园区科技资源,优势互补,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实现农业科技向农业产业有机转化,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构提供技术支持。3.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创新动力缺失。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可能面临农产品供需失衡、价格下降,投资无法收回等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体系,激活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尤其是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要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多元化投入主体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和支持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农业科技投入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参与农业企业创新活动,提高农业企业创新的抗风险能力。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加强信息交流,降低双方信息不对称,便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让科技人员参与共享科技成果。4.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离不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科技推广是农科技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催化剂。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滞后,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了克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长期缺位的弊端,需要构建三维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即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多元化农技推广组织和社会化农技推广组织。进一步加大科技特派员进驻农村工作,实现科技推广与农业创业的良性互动,以科技促创新,以创新激发科技。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90%以上的县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超过70万,极大了帮助了当地农民增收创业。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示范户推广工程建设,探索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和经验。5.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偏低,投入结构不合理。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规模,优化科技投入结构以此打破传统农业均衡。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公益性,具有排他性,其创新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为了克服搭便车问题,需要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加大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中的财政支持。成立政府农业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基金,重点扶持农业生产前沿技术的科技攻关,发挥农业重大科研成果的技术引领和示范作用。另外,根据国际经验显示,私人研发投资和公共研发投资具有互补性,应加快出台各项激励措施,鼓励民间社会组织、农业企业涉足农业科技领域,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和投资格局。最后,改进农业科技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农业科研成果学术性,还要评价其可行性、适用性和应用价值,实现农业科技链和农业产业链的有机结合。6.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培养多元化的人才队伍,包括农业基础研究人才、农业生产人才、农业创业人才、农业中介服务人才,同时加强不同人才之间的合作协同,共同加快农业科技生产、开发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另外,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以农业科技项目为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重点联合培养高素质、领军式农业科技人才,并优化农业科技人才的资源配置,建立畅通的人才流通渠道。而且要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开发体系,满足不同工作岗位、不同领域的农业科技人才。最后,完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应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等指标,同时构建多样化的人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股权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激励方式。 作者:钱福良 浅谈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思考 摘要:阐述了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保障食物安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关健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1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目前,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但也必须清醒意识到,丰城市现代农业发展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1.1保障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近几年来,丰城市粮食生产虽然年年有所增产,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保证粮食安全问题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 近年来,农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1.3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目前,丰城市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2.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现有的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 2.2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3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2.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按照农业科技用人规律和基本需求,构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构建$科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 作者:余辉1 罗海军1 万生根2 单位:1江西省丰城市农业局 2丰城市蕉坑乡农业综合服务站 浅谈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摘要: 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 走高产量、高质量、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网络环境下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以及综合有效的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的广泛运用,确保了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1.3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现阶段来说,世界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正在经历着意义非凡的革命阶段。一方面是农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普通农业向网络化农业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农业”;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牵动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广义讲,食物生产的研究从植物扩展到微生物,不仅有陆地生产还有海洋生产,这些科技发展会帮助人类提高地球的空间利用而生产出更多物质财富,还有高产量、高效益的种植、养殖业的壮大等。总之,世界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不断创新并得到应用,作为大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世界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能力,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挑战 2.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滞后、农民收入低等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未建立健全。 2.2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 据调查,我国科研投资强度为2%左右,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比例大概为0.7%,两者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总量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农业科研人才的严重缺失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人才。从近几年来看,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条件差、环境恶劣、待遇较低,导致相关人才严重流失。我国近十年专业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约为职工总数的20%左右,学术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头人、新兴学科专业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建议 3.1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创新体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融合农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依托现有的相关农业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及各级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高端农业水平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3.2加大投入总量,优化投资比例模式 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总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才会出现科技创新,其农业与经济等部门才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应合理完善财政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支出结构,改革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以及运作方式,健全财政体系农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以及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面发展。改善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3.3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要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高级专家授课,提高我国农技人员实际生产指导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农技研究推广奖惩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重点体现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和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奖励制度。 作者:刘艺玮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浅谈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发展的思考 摘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发展首要问题是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思路清晰,才能得到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如果定位模糊、不准,就会浪费资源、贻误良机,更容易造成损失。因此,文章着重从功能作用、产业发展、运行管理三个角度对创新基地的发展定位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新基地;功能作用定位;产业发展定位;运行管理定位;思考 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新时期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园区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抓手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社会资本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和满足社会物质文化需求的现实平台和重要阵地,还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成果示范、科普培训、实习体验以及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现代农业技术引领的“试验田”和“实验室”[1]。现代农业园区模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需求、不同基础条件和不同发展定位的园区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模式的差异决定了发展定位的区别[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由农业科研单位主导、建设、运行、管理,是以农业科技为对象、以农业科技为主体、以农业科技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型模式,其突出的优势是科技人才聚集、科技资源集中、科技成果集成、科技产业集约,对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与推动作用[3]。 1功能作用定位 1.1满足科研试验功能科技创新基地是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的命脉和基础,它面向科学研究,服务对象是科技人员、科技项目,其第一位的功能是要满足科研试验需求[4]。因此,创新基地从规划布局、项目安排设计到配套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优先服务、服从于这个功能,要考虑到作物用地的多样性要求、试验安排的特殊性要求、灌排用水的季节性要求、学科结合的配套性要求、参观展示的环境性要求、生产管理的方便性要求等,而不能本末倒置,把创新基地等同于其他园区,片面追求形式化、高端化、商业化,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高大亮”上,破坏优良的自然环境。 1.2满足成果展示功能农业科技不仅要解决科技创新的原动力问题,更要解决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问题。创新基地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载体,更要满足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示范功能[5]。如果没有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创新基地就难以起到示范作用,也无法产生辐射力,更谈不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科技成果可以是本地的、自主创新的,也可以是引进的、消化吸收的,绝不能拘泥于形式。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基地要努力把适宜的各类科技成果以最直观、最简洁、最有说服力的方式进行展示示范,让科技成果进入野外超市,让优劣评判变为自由搏击,让农技推广部门心里有底,让农民朋友放心选择,让现代农业科技一目了然,看得见,摸得着。 1.3满足科普培训功能创新基地以科研单位为依托,不仅拥有学科较全、人数众多、水平较高的科技人才,更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在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宣传农业科学思想、倡导科学兴农方法、弘扬农业科学精神等方面具有无法代替的天然优势。因此,创新基地既要成为行政主管部门推广先进技术成果的重要阵地,也要成为农业科技人员交流培训的窗口平台,还要成为涉农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和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现实课堂,通过广泛地开放交流合作,把社会服务做好、做强、做优,把社会影响力做大、做广、做深。 1.4满足休闲观光功能从国内外的探索和实践来看,发展休闲观光园区不仅丰富了旅游观光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创新基地来说,休闲观光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创新基地,要立足于持续、生态、安全的理念,其服务对象主要定位于专业群体、管理群体和教育群体,要结合当地的田园景观、山水条件和科技资源,突出科技特色、发挥科技优势、体现科技价值,以农业科技和农耕文化为重点,展示创新基地的独特性、前瞻性、垄断性,将知识性、科学性、自然性融为一体,使参观者在休闲观光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享受文化,而不能盲目扩大社会化、市场化,应尽可能地减少对科研试验的干扰影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尽可能地保留一片蓝天、碧水、净土。 2产业发展定位 2.1发展科技转化产业产业是农业园区发展的灵魂,是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的生命。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农业园区的生命力[6]。因此,创新基地在产业定位上首先要考虑发展方向和重点,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科技成果转化放在首位,突出“精”和“专”,不求“全”,以可控、前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为核心,以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物化产品、配套服务等为主导,打造科技示范产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稳步发展,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去引领市场、引领产业、引领消费,达到以基地养基地、良性循环、可持续的目的,而不能盲目地招商引资,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跟着市场跑,受制于人,始终做市场的追随者、配角、买单人;也不能片面追求完整的产业链,在不熟悉的加工、经营等环节大包大揽,结果或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或为他人作嫁衣裳,或沦为资本的牺牲品。 2.2发展科技文化产业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既是科技成果的创新源,也是科技资源的聚集地[7]。因此,要充分发挥创新基地研究示范项目较多、现代农业要素齐全、仪器设备先进、专业人才队伍完备等优势,以农业科技文化元素为纽带,大力发展以现场会、展示会、研讨会等为主题内容的科技交流产业,以中小学生科普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为主要对象的科技教育产业,以博览会、文化节、培训班等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培训产业,这些产业风险小,影响大,竞争力强,方便管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好,不仅是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科技服务职能的需要,也容易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还能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赢得社会普遍赞誉。 2.3发展科技观光产业创新基地的主题是现代、农业与创新,归根到底就是要做现代科技的典范,要举科技旗、打科技牌[8]。创新基地就是要利用现有的优越生态环境、先进的科技资源,突出科技特色要素,把各种稀缺的、齐全的动植物品种资源、生产方式、栽培模式和现代控制技术进行全方位展示,通过果园、花园、草园、茶园、动物园、水稻区、旱作区、水产区等建设,在满足科研试验需要的同时,自然形成百花齐放、百果增色、百鸟齐鸣的天然景观,使创新基地真正成为科技观光的乐园,使科技观光、生态休闲成为市民享受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体验农耕文化、感受现代农业的生活方式,在休闲观光中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3运行管理定位 3.1实行多元管理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功能定位的多样性和管理服务对象的差异化,决定了其运行机制的多元化[9]。创新基地既要管理好自身的公共设施、公共资源、公共安全,保持良好高效运转,又要尽可能地为科技人员工作生活、科研项目研究实施、科技成果展示示范搞好服务,也要全面组织好各级主管部门和合作单位的检查指导任务、交流培训任务,还要切实对接好与公司企业、社会群体的产业开发和参观休闲需求等。因此,所有这些工作都要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决不能搞一刀切。对公共研究、公益服务、公务接待等要由基地管理部门实行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对专业性任务、个性化要求、社会性服务等则由基地公司实体实行有偿化、差异化、市场化管理,针对不同对象要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不同的运行机制。 3.2实行功能管理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有其独特性,在管理理念上要力求统分结合、宏观把握,在“整体规划、统一协调、保障需求、留有余地”的原则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工负责,论功行赏。作为科研单位的研究试验平台,试验区域从规划建设到日常管理、维护使用,从田块整治、水系灌排到作业区布置、种养安排都要由研究所、课题组来自行决定、组织实施,这些区域及其相关资源就需按功能分类,由各个实施主体自行管理,园区管理部门主要进行考核考评;而一些诸如实验场所、生活场所、交流场所,以及环境卫生、道路绿化、安全保卫、水电保障等公共区域、公共资源就需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筹规划、统筹安排,形成良好的、良性的、有序的、高效的管理系统。 3.3实行绩效管理就整体而言,创新基地的投资建设大多以土地资金、项目资金、平台资金,即国家投资为主体,这也是由科研单位的公益性地位、公益性性质和公益性服务所决定的,体现出明显的计划投资的特性[10]。这也决定了利用这些资金开展的投资建设,主要是满足科研创新示范要求、满足科技推广服务需要,不可能也不允许完全进入市场,有的科技种质资源圃自身维护存在困难,还要靠持续投入进行弥补。因此,创新基地运行管理本质上就要依赖政策支持、财政补贴,计划实施。创新基地的创新成果是要走向市场,体现市场价值的,需要创新基地积极主动与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等对象对接,按市场规律办事,带动区域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在推广应用中有所收益。同时,一部分公共资源、休闲资源、品牌资源也要通过与公司合作,让专业队伍来运营,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反哺创新基地试验研究平台、环境条件改善的不足,使创新基地越来越秀美、越来越有竞争力、越来越有吸引力,真正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资源条件各异、类型千差万别,但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11]。创新基地作为各地区的科技军团,其发展定位将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创新基地的定位十分重要、十分关键,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作者:徐宏 杨群 张灿权 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浅谈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水利、林业、气象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技术合作组织等,积极发展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多元推广模式,并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按照农业科技用人规律和基本需求,分别构建国家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骨干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辅助人员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构建、科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广校和科研推广单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社会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鉴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互联网+农业”的特征,并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所在,最后提出了“互联网+农业”的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策略,其目的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社会主义的改革进程加快。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发展;“互联网+农业”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中,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业要想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就要结合互联网,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1“互联网+农业”的概述 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模式的特征是很富有时代性的,主要表现为互联网能够使生产生活中的基本要素得到整合。将网络的优势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众所周知,“互联网+”这种发展模式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他指出,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对农业进行政策引导以及给予一定的支持,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跟农业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给其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其他产业朝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使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互联网+农业”能够使我国农业发展实现重大改革,实现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使农业资源高效率地整合,最终使其生产模式实现跳跃式发展。在“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中,通常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生产智能化类型,在这种类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农业技术得到提高。第二种是农业电子商务类型,使用该种网络营销模式,通过农产品O2O,实现更有效率的交易,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第三种是信息化发展类型,打造一个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该平台,农业生产人员和经营人员互动频率更高,从而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 2“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2.1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经过大量实践表明,“互联网+农业”这一发展模式非常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特征,如能将农业经济发展跟互联网发展高效结合在一起,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实现新型农产品的发展,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升,并且使农产品产业链得到延长。通过“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实现市场资源配置,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市场信息,从而能够对农业经济的生产规模以及后续发展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 2.2实现了由资源型农业向技术型农业转变 在“互联网+”时代,农业发展跟信息网络结合在一起,将会大大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从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衡量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包括了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等。最近几年,农业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经济创新等方面,这些方面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以资源型为主要发展方式,我国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程度较低。因此,大力推广“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能够使农业实现转型和升级,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 2.3节省农业发展资金,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通过“互联网+农业”,农业发展成本得到节省,农业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互联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高效率,如果能够将互联网技术跟农业发展紧密结合,那么就能够同时为农业生产人员和经营人员快速提供信息。众所周知,现在面对的市场环境是随时都会变化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这种竞争,只有把握好市场环境中的信息,才能游刃有余地去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第二,节省农业流通成本。通过搭建网络交易平台,交易程序由烦琐变为简单,农产品的流通也随之加快。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这是因为通过互联网,农业技术获取和学习更加便利,最终新型农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能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 2.4农民的现代化素质得到提升 在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之时,“互联网+农业”模式的科学化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依托互联网平台,农民可以学会更多的经营和管理知识,乃至获取信息知识的速度也会加快。而且,他们还能够不断地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对农业发展的认识,把更多更好的科学与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提升他们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人才。 3“互联网+农业”的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策略 诚然,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通过调研发现,已经有多个省份在“互联网+农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因此,我们应当侧重于如何改进产业发展思路,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数据,以及紧密结合互联网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升级得到带动,农民更加富裕。主要创新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借助“互联网+”发展高效农业。众所周知,在转变农业经济方式的过程中,高效是其中一个凸显的特征。借助互联网,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开发,农业产业链延长,农业分工更加细化,农业门类增加。依托互联网智能化和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农业经济发展更加高效。第二,借助“互联网+”发展精细农业。在精细农业中,空间信息技术得到利用。通过该项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与环境层面的效益得到提升。目前,就我国而言,可以借助国外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技术,比如GPS、RS等技术。运用这些技术,可实现精准播种、施肥,乃至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第三,借助“互联网+”发展智慧农业。最近几年,基于“互联网+”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如火如荼地建设。其中,从经营的角度来看,京东商城和淘宝电商平台力争打造规模化的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通过互联网,它们建立直销网络模式,促进了专业化网络销售平台的发展。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首先,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农产品信息进行整合,借助信息平台,农产品更加全面地展示在客户面前;其次,通过云端网络技术,农产品信息和质量得到监控,相关信息可以及时传递给生产经营者,为决策人员提供参考。 4结论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农业发展对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极大的影响。对于农业发展而言,应当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使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尽早实现。 作者:许金 单位:法库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使能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开始大变革,各国采取的低碳经济措施,为人类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找到一条新路,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采用先进的能源技术。本文对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有机农业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出现于英国《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因其自给自足的能源模式,逐渐转变为需要进口的消费模式,使英国充分的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于是英国在2050年以前致力于建设一个低碳国家,为节能减排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 一、国内外低碳经济概述以及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渗透低碳理念的重要性 1.国外的低碳经济 虽然英国的低碳经济概念出现最早,法国与英国不同,法国近十年以来,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创新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在建筑、交通等领域,大力推广减碳少碳理念,有效的控制碳排放量,距离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工程又进了一步。西班牙是世界风能和太阳能大国,其能源的途径与意大利法国一样,主要来源于进口。在面对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时,西班牙创新技术开发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健全和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可再生能源的法律法规及规划。比如,2006年的CTE新建筑条例等。瑞典的优美环境在全世界知名,因其广泛推广低碳经济,将低碳理念融入生活中,并为了鼓励国民参与低碳活动,推出了一系列低碳生活的奖励措施。比如,推广环保型汽车、鼓励购买清洁燃料车等。 2.我国的低碳经济 我国近些年来,雾霾严重,空气质量下降,不仅影响公路交通秩序,更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于是在2007年的中国科协年会上,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大力呼吁低碳经济的发展。世界自然基金会(WWW)2008年与中国合作开展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选择在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进行城市转型发展模式项目。在保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订的《合作备忘录》中提出:在“新能源产业带动城市低碳发展”的原则下,我国的工作重点是主要引进先进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的新理念;向国外以及国内其他省市推广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成功经验;建设保定市的新能源产业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保定市合作的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促进了保定可再生能源及能效产品的出口和应用,并对该项目取得成就和经验进行宣传和推广,且提供部分资金支持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为了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顺利实施,保定市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计划,并将配套资金和需要的人力提供到位。 3.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渗透低碳理念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在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理念后,我国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建设。虽然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理念没有明确的定位,也没有构建低碳经济建设的发展指标。但对不同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国家,也提出了符合其国情的低碳经济新要求。对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绝对减少碳排放量是关注的重点以及执行目标,而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印度尼西亚来讲相对减少碳排放量是主要的发展目标及方向。我国主席曾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四次提出有关低碳的问题,即“发展低碳经济”的研发,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为了限制大气中温室气体的释放,我国要将低碳经济列入国家的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中,呼吁人民群众观积极参与至低碳经济建设中,这样可以保证降低碳的排放量,有效控制了温室气体对气候系统的损坏及影响,减少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各国提出的低碳经济政策及项目的实施,将完全切断温室气体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保证农业经济增长的独立性。 二、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的农业发展建设一般在相对闭塞,少有人烟的偏远地区,因其落后闭塞的现状,导致农民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没有创新的思维意识,更没有保护环境的观念。总体来说,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部分农村地区建设了大量工厂,而有些工厂的排污系统没有效用,将生产的污水以及有毒物质排放到农民的土地当中,导致土地无法种植植物,农民没有了经济来源。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农村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导致对于农业方面的新技术,新设备采取消极应对的状态。比如,在农田作业中农民为了去除虫害,增产量,由于使用方式、方法不正确,且农药、化肥量过大,也会造成水资源和土地环境的污染状况,从而使动植物的生长力下降,不仅威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还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2.农业产能偏低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是人民群众食物的主要来源,更是创造生产的一切先决条件。国家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工作重心放到第二三产业上,从而导致出现农业不受重视的局面。由于一些落后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尽管我国政府看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高了农业的技术投资和基础设备,采取城市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策略。但农村的现状及基础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虽然农村的一些硬件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农业产能偏低的问题仍未得到圆满的解决。尤其是一些交通不便,土地生产力偏低的地区,尤其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都已经采用了先进的水利设施和设备,但西部地区的很多村庄仍然使用五六十年前淘汰的水利设施和设备,不仅没有技术含量,还不能有效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量和品质。 三、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策略 1.发展有机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转型 我国传统的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一些植物生长添加剂和牲畜饲料,不仅污染环境,对人体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损害。现阶段,我国可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将农村烧火做饭的玉米秸秆还田利用,使用绿色健康的有机肥,向社会提供绿色、健康、无污染,食用安全可靠的农产品,不仅保证了人民的人体健康,还能够有效降低或抑制环境的污染,低碳排放对生态平衡的恢复有巨大的积极作用。此外,发展有机农业,可以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还能够增加农民就业,保证农民的日常收入,同时有效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农产品在国际上的强大竞争力。 2.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提高低碳生产管理力度 在工业领域,低碳环保理念受到广泛的推广以及应用,但在农业领域,低碳经济理念还未得到全面的普及和宣传,再加上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偏低,人员素质不高,对低碳经济理念达不到浅显的了解,更别说应用到农业生产方面。因此,势必要加大农业领域低碳经济理念的宣传和推广,鼓励农民使用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对实施低碳生产模式的地区,要有足够的耐心,培养农村干部及农民带头人的低碳思想意识,发扬榜样的作用。 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农业领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我国低碳农业的建设,向实现低碳生产的模式转型,我国必须要加快对农业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工作,只有依靠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监督和支持,低碳农业生产才有长远发展的未来。为此,在我国要加大对农业实际情况的调查力度,起草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要符合农业发展现状以及低碳经济理念的内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领域低碳发展的问题,优化农业生产机构,迎接农业低碳模式的转变。 4.运用科技的手段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强农业知识教育,提高农民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创新低碳环保的农业技术,并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农村劳动者的技术水平,鼓励参与培训学习活动,增设农村先进的使用设施,使农产品得到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宣传推广组织机构,引导农民的生产朝着更加标准化的方向进行,建立健全的农业生产安全机制,保障农业劳动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生产风险,减少农业劳动者的经济损失。最后,建立农业信息专栏,及时的颁布农业信息,比如天气预警,防潮方案等,尽可能的创造出更有价值的农业生产信息。 四、总结 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的解决国内外的环境问题,有效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能源的消耗指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作者:刘阳 单位: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审计局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 [摘要]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会对广大农民群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广泛,不同农业区域的农作物类型、经济效益及发展模式都存在显著的差异。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而且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必须更新农业发展思路,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基于此,本文就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小农经济发展模式仍占主流 精耕细作的小农种植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尤为明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小农经济发展模式的低效性和死板性,使得其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受到个人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民群体收入水平的影响,很难将农业耕地进行集中的生产利用。而农民本身缺乏农业生产设备置办和农业科技引进的资本,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举步维艰。此外,农业生产受市场的影响较大。但是,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市场波动也比较大,农民无法及时接收到市场的反馈信息,很容易导致农民生产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造成农产品滞销,进而对农民的收入情况和农业从业者的生产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必须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 1.2农业人才缺乏 由于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技的投入,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处于粗犷的低效率生产经营阶段。农产品质量较差、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以及农产品生产规范的缺乏,使得我国农产品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有足够高的竞争力。我国农业院校的数量不少,但是,对于农业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仍然有很多人对农业存在误解,大部分高校的农业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不愿意进入该产业工作,农业科技推广面临重大的阻力。而本身从事农业的农民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必要的科技投入资本,导致其仍然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经营,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滥用化肥、农药等,导致农产品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 2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2.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市场机制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来加以规范和引导,针对目前我国农业市场现代化生产经营尚未完全建立的现状,必须通过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市场机制来进行引导,主要包括农产品期货市场机制、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市场机制及农业生产经营市场机制。农业科技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管理现代化程度,因而,要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投入。通过现代化农业设备的引进和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政府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地方农业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引导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1]。 2.2加强现代化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根据地,因而相关高校要提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增设农业相关专业,加强对于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科研院所要加强农业相关技术的研究,对当前的农业栽培管理技术和农业设备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要善于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技能。农业专业人才要切实服务于农业,利用其专业的培育管理技术和生产经营技能促进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增设专门的农业职业教育机构和农业科技培训机构,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培养人才。与此同时,在农业生产模式变革以及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要善于向农业技术先进的国家借鉴经验。 2.3完善农业保护政策法规 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侵占了大量的农业用地。而我国本身的人均耕地水平就比较低,加之农业相关保护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和落实不到位,使得农民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收益,转而进城打工,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要对当前的农业保护政策法规进行完善。政府应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对农民进行补贴,引导农民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制定农产品最低价保护、土地补贴等经济政策,为了确保政策的落实情况,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农业保护法律法规,利用行政、司法手段确保政府对农业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增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2]。 3结语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发展现代化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政府加大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熊辉 单位:青岛市农业委员会机关后勤服务站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一带一路农业经济发展困境思考 摘要: “一带一路”战略是当前国家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表现,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发掘沿线城市、区域与国家发展优势,推动农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吐鲁番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处于战略节点位置,应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充分推动吐鲁番农产品发展与出口,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理性认知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思考突破困境的发展路径,以实现农业发展目标。 关键词: 农业;经济 1吐鲁番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性问题分析 从区域与市场角度来分析,吐鲁番地区属于极端干旱区,水资源十分匮乏,农业生态条件不充分,虽然建设了一定的水利工程,但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区域缺水的现实情况。加上该地区属于山间盆地,表现出较强封闭性,农产品市场发育相对较低,绿洲内市场过于狭小,且分散性突出,区域与国内、国外市场间距离较远,对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利因素;从民族与人口素质来分析,吐鲁番地区民族数量较多,区域教育水平不高,人口文化程度相对偏低,这也是制约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资金角度来分析,该地区资金投入不足,个体经营分散且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2吐鲁番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分析 虽然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多现实性问题,但可以通过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农业,科学布局,打造高端农业产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优势,积极推动农业产品出口,切实扩大农业经济效益。具体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构建现代农业基地,培育品牌效应 吐鲁番农业要想获得更好发展,在根本上取决于其农产品质量,而产品品牌则是赢得市场的关键。缺乏质量,则无法占据较好的市场地位,缺乏品牌,则无法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吐鲁番地区光热资源十分充分,无霜期十分长,这也为其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现实条件。如葡萄、甜瓜等,农业产品质量十分高。通过区域规划,可以推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并关注品牌培育,塑造吐鲁番农产品品牌,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基地构建,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工作,确保质量持续与稳定,在市场中树立良好质量形象,从而培育吐鲁番农业品牌,为区域其他农业发展与产品效益提升,提供支持。 2.2提高现代农业技术,关注农业发展可持续性 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要实现持续性,就需要切实普及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吐鲁番农户栽培技术,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当前实际来分析,吐鲁番农业发展在栽培技术上,尚未形成标准化作业,量化指标尚未建立,且缺乏相应的量化控制设备与技术,导致农业过量施肥或盲目应用农药,这不仅降低了其农产品质量,还给农产品带来了一地的有害物质,甚至出现了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对消费者健康存在较大影响。与此同时,过量施肥或农药施用,对生产地区的土壤与地下水构成污染,不利于区域农业的长远与持续发展。基于此,吐鲁番需切实关注现代农业技术普及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并实施量化指标,切实保障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2.3在农业经济中引入“互联网+”思维 吐鲁番地区属于传统农业区,为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引入“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优势,将生产、经营、与服务相结合,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实现吐鲁番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农业经济中引入“互联网+”理念,可以实现产销有效结合,将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模式,转化为消费导向模式。同时,也为发展精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条件。如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配置农业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提高农业控制水平。借助互联网,还可为农民提供科技、政策、市场等信息,切实降低农产品积累等风险。 2.4发挥“一带一路”优势,推动农业出口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吐鲁番处于一个战略节点位置,且随着该地区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未来,其势必会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点。吐鲁番可以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充分借助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农产品出口,以满足周边地区农产品市场需求,特别是中亚地区,这也是吐鲁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还应关注物流建设,为吐鲁番农产品走出去提供现实条件,推动其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艾皮孜古丽·阿布都古丽 单位:吐鲁番市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农作物种植结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 我国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区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提高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极为密切之联系。也就是说,农业经济在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具备了无法被取代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我国就通过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改进农业技术等手段以实现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而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实现更大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状况,并探讨了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对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区域农业经济 所谓农作物种植结构,是指在农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耕作过程之中,运用调整农作物的主要品种以及具体种植方式等而产生的相对较为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古代,以农作物种植为重要基础的种植结构推动着区域性农业经济中心逐步建立。在此情况下,鉴于我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区域农业经济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两者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经济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很有必要借鉴以往农作物种植结构改进对区域农业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1我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状况 据考古专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的黄河流域就已建立起相对比较稳定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体系。虽然当时的农作物结构较为简单,主要是由粟和黍等粮食作物构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中心。随着此后我国农作物类别的不断增加与种植形式的多元化,到了夏商周时期之后,黍、粟及麦等农作物被大量种植,从而让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得更为多样化,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粮食的总体供给结构。多元化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以往那些简单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比较起来,显得更富有稳定性,也就更能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等农业生产体系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在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精耕细作型农业种植技术体系已经成形,从而逐步建立起以粮食生产为主体,保证一年一熟的农作物生产结构,且该生产结构至秦汉时变得更为丰富,蔬菜、油料等作物的加入让原有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得更为稳定。在唐宋元等时期,这一种植结构始终没有大的变化。在明清时,随着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尽管传统农作物中的小麦还是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玉米逐步实现了大规模的种植而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农作物。明清时期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更加大的变化是经济类作物在种植结构中具备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切实改变了我国明清时期的总体农作物种植结构,对以农作物为主要经济基础的我国传统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经济性作物和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性作物在种植上的差异就在于,粮食作物主要是为了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自身实际需求与缴纳税款之所需,所以往往极少会用在商品性流通之中,特别是我国古代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的状况之下,自身所能生产的粮食产量相当有限,除了缴纳税赋之外,往往只能满足家庭成员的生存之所需,如此一来,粮食性的作物在明清时期以前极少会作为商品被拿至市场中加以销售。经济作物与粮食性作物完全不同,经济作物的特点是极难为农民群体所直接加以消费。大部分农民群众把经济作物视为一种能够赚取额外收入的重要方式。经济性作物的交易需求推动了农村当中的专业性交易市场的建设。随着交易市场的持续发展,就会产生“市”,而且还会进一步形成以“市”为核心的专业性农作物基地。这一经济作物的区域化种植趋势到了明清时已经极为普遍,而且产生了蚕丝、棉花以及花生等种植中心。鉴于两宋时我国的经济中心从中原往江南进行转移,随着江南地区大力发展蚕桑,北方地区的蚕桑生产开始滞后于江南,但是到了明清时,因为政府积极鼓励发展蚕桑,北方的蚕桑又产生了复苏之趋势。在区域性特色化农业生产格局产生之后,在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当中,农作物生产之改变确实能够让本区域的农业经济出现非常大的发展。明清时江南地区的蚕桑生产推动江南地区产生了诸多以蚕桑生产为主要产业的集镇,而且还推动了江南地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发展。花生、棉花以及烟草等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对于当地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形成了相当专业的区域化农业生产中心。围绕着区域形成以部分农作物的种植和加工为重点的区域性农业经济发展中心,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会极大地推动现代商品经济之发展,自然也能够促进区域性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对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是能够实现区域土地的初步规模化种植。为了能够推动村镇土地的规模化种植,我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出现了以下变化:其一是刻意淡化了农奴制体系,积极鼓励广大农户对土地进行包揽,虽然这与如今健全化的土地承包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但也表明了当时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显得较为先进,而且更加有价值的一点是农户包揽能够产生示范带头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当地区域化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力,而且还能够吸引更加多的农民群众加入到土地规模化耕种之中,强化了农业产业生产的高效和集中化发展,推动了本区域内农作物产业的总体能力之提升。其二是要积极服务于农户群众的承包耕种,主要是指不断推动农民群众自身去进行耕种和承包,这样一来才能切实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同时,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古代朝廷承担起来的责和权力所行使的质量能得到非常大的提升,而且在降低朝廷政治管理资源储存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朝廷对于农村地区土地流转资源的供给度,而且还能保正这一时期之中农户群众的耕种质量也能得到持续提升。二是能够稳定农户群众的耕作权不受损害。我国古代为了能够稳定住耕种的权利,主要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在明朝可进一步健全完善广大农户的耕种权利保障机制,主要是为切实稳定农田组织结构和广大农户的实际生活。所以,不仅能够健全完善广大农户的耕种权利保障机制,为广大农户的出路问题找到一条理想的途径,而且还能够为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更有力的支持。比如,我国明朝时在健全农户土地利益保障机制之时,就探索建立起诸如衙府田吏等职务,从而为当地农村农作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而稳定的基础条件。到了清代之后,朝廷更是积极做好用于种植农作物的相应土地耕种分配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区域内农户的切实权益。同时,我国古代就已经十分注重于发挥土地产权在对农户的土地产权实施国家以及地方等各个层级的保护作用,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保护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有效措施,实现了在最大限度上保护本区域内农户的合法土地权益,进而实现区域农业经济的可才持续发展。三是能够健全完善本区域内的农村交通道路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于农村交通道路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我国明代的地方政府就已经普遍建立起定位准确、职责明晰、可操作性较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通过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就能够为本区域内的农村交通道路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均应当定期对区域农业经济调整后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对农业经济发展支持本区域内的农村交通道路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进行督查与评价,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消除与防范当地官府内部人员的贪污或者违规行为,而且还能提升朝廷在当地百姓中的正面形象建构,这对于当地更加高效地使用朝廷所下拨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也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历代朝廷还十分关注农村交通道路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据各地实际状况积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强化对相关官员以及工作人员贪污腐化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在此情况下,负责有关工作的朝廷执法工作者必须要树立起对农村工作、经济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才能够更加严格地执行国家涉及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而能够更好地完善当时的整个财政体系,创造出当时最为先进的财政体系,从而发挥出同时代最强的调控力度和监督工作强度,进一步提升朝廷对于农村交通道路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四是能够推动本区域内涉及农村相关事业的同步发展。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在利用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与变迁来推动各个地区涉及农村相关事业的同步发展,尤其是在进入到明清时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朝廷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对地方衙门实施宏观调控工作的力度。在落实农村地区公共供给的过程之中,地方政府也已充分注意到了其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运用对有限的资源实施合理的调整与分配,以实现本区域之中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均衡发展,其中主要涵盖了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关辅助设施的建设进程。然而,就当时的实际状况来说,这一涉及农村相关事业的发展也只能够实现其中的一部分,并不可能真正地完全实施。我国清代地方政府在努力实现当地区域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之中,首先能够做到对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需求状况实施合理区分,其后能够做到紧密联系实际,不致于出现盲目发展的状况。当然,清代政府还立足于各地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地区分配各类资源,并且充分利用好朝廷的政策支持以及财政支持,确保了当地农户能不仅能够做到生存无忧,而且还能实现农业产业的发展。 3结语 总的来说,通过对我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状况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古代统治者们往往会运用轻徭薄赋、兴建水利设施、引入新型农作物品种、提升农业种植技术、开设屯田等各项举措,让各区域农业开发均能得到持续性发展,推动我国各地区农业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在对历史记载资料进行查询后可发现,进入到明清之后,我国各地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总体上是较为富足的,绝大多数来百姓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而且人口数量也出现了快速增加之趋势,土地被尽可能地开发利用。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以及纳税的人口,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作物的总体产量,进而能够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者:曾潍嘉 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索 摘要: 本文以低碳经济时代为研究背景,重点论述如何让农业发展由高碳到低碳进行转变,以及如何在低碳经济视野之下寻求农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一、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 与高碳经济不同,低碳经济是以节能环保作为经济发展前提的,在进行经济生产过程当中主要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能源。通过使用环保型的能源不仅可以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同时还可以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量,使经济发展和节能环保同步进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在很早以前就被提出,其主要目的就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的发展不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各国共同努力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学者针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也十分宽泛,主要集中在对能源消费与排放的研究,经济发展与排放的研究以及农业生产与碳排放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模式的转变等等。从研究内容上看,各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相对成熟,但是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如何适应低碳经济环境还稍有不足。 二、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高值化的农业生产。所谓的农业生产高值化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经济环保为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当中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同时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低碳经济的转变主要利用低碳生产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第一,放弃土壤耕作。摒弃传统的土壤翻耕生产转为免耕生产。传统农业在进行种植之前都会对土壤进行翻耕,但是这一过程会将土壤中大量的碳释放出来,从而降低土壤中碳的含量。实行免耕的生产手段可以尽量减少土壤中碳的排放,同时免耕的过程也可以减少机械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的排放。其次,土壤中碳的含量增多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而化肥中的主要成分是N2O,其也是温室气体之一,所以减少化肥的使用也进一步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除此之外,免耕的生产方式不仅可以让农业生产者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使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得到增长。第二,改变灌溉方式。传统的浇灌技术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农业低碳生产技术就是将浇灌方式转变为滴灌或喷灌方式。采取滴灌或喷灌的灌溉方式可以让农作物最大程度获得水资源的同时,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滴管设备安装方便,方便生产者对农田进行管理,最大程度的减少劳动力的投入。第三,改变秸秆的处理方式。许多生产者在收割之后就将秸秆进行燃烧,但是秸秆燃烧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为了更加高效的利用起这一资源,可以将其回收作为牲畜的饲料,或是将其掩埋在土壤当中,作为土壤的肥料,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同时降低其碳的排放量。 三、低碳经济视野下农业经济转型与发展路径 1.转变发展观念,树立低碳农业理念 低碳经济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农业生产必须秉承低碳的理念,改变生产方式,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经济。低碳经济的第一步就是转变人们的发展观念,树立低碳农业理念。首先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尽量使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同时提倡多次使用,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其次,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节能设备,同时较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等。 2.政府加大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扶持力度 低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低碳农业经济的管理。提高对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对发展低碳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政府部门在对低碳农业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多与农业生产者进行交流,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政府还要制定完备的政策措施对农业生产进行细致化的指导。其次,政府要加强对低碳农业发展的监管。通过制定完善的地方法律制度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约束,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促进农业经济更加稳固的发展。再次,给予相应的优惠措施。政府要扮演好领导者的角色,为了更好的鼓励生产者实行低碳经济的生产模式必须给予生产者相应的优惠政策,奖励在生产活动进行技术创新的行为。最后,政府要帮助生产者进行技术指导。生产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如果依靠他们进行技术创新还有很大的难度,政府可以为生产者提供与专业人员交流的机会,或者邀请专家直接进行指导,引导他们进行生产创新。 3.加大培训力度,培育新型现代农民 政府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知识教学体系,让农民有机会学到专业的农业知识,能够与专业的农业生产人员交流经验。政府可以采取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让农业生产者了解低碳经济的概念,让他们形成进行低碳生产的意识。然后再帮助农业生产者与农业科技专员进行交流,了解到最专业的生产知识。 4.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核心,推进关联产业集群节能减排 实行低碳农业经济不仅是为了改变农业生产方式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也是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集群的形成不仅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可以最大成都的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在关联产业集群当中进行能源和信息的集聚,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应。例如,在集群当中可以将一个产业产生的废水废料作为另一产业的原料,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录 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新形势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表现为: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资金技术短缺3个方面;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3个角度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新形势;农业经济;有效途径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摒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型为现代农业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转型过程中,既存在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本文就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为切入点,浅谈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农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阻碍最大的原因之一,便是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在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面临的第1个问题便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例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尚存在很多“木犁牛耕”现象。不要说使用大型的耕种、收割设备,即使小型的收割机、打谷机也没能得到全面普及;很多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甚至是没有。水利设施的不健全,导致许多农民依旧“靠天吃饭”。如果不改变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又如何取得良好的发展? 1.2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另一因素是较为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基本绝迹,但不可否认“牛耕人种”的情况并不少见。沿用了上千年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规模小、效率低、收入少。一言以蔽之,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严重存在技术含量不足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与规模化的生产标准线不合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此外,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现代农业的生产、销售、经营、管理意识。 1.3农业资金技术短缺 农业的生产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投入,但在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农业资金技术含量低下等原因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保障。就当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对稳定型农业投入的相关机制建立并不是很完善,各级相关部门在对农业经济基础的投入上并没有做到严谨,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且资金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乡镇领导需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只有农业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城镇经济才能取得明显的发展。此外,乡镇领导应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使用,加大农业科研创新能力;乡镇农业经济想要发展还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投资的方式,改变乡镇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将良好的技术水平加以推广利用,我国的农业经济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微型农业企业。政府鼓励、引导农村建立微型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众所周知,加工后的农产品,市场价格约在“原产品”的3倍以上,利润高且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属一举两得。 2.2全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的重要支撑。如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多元化发展。就目前农业的发展方式而言,存在很大的弊端,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在农业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可盲目的跟从,而是要始终将农业发展目标定位为多元化,有效的将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发展做到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速度快、时间短、投入少、产量高。政府应对农民加强力度宣传、推广、使用机械化生产方式。以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高效、快捷的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3加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面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资力度。现阶段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想要得到落实,需要政府有效的落实强农惠民的相关政策,做好角色定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重视,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模式,对农业资金进行全方位的支持。此外,政府在对农业投资过程中,应遵循“密集化”原则。农业资金如果过于分散,必然导致各地区、各工程“捉襟见肘”,难以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建造高质量、高性能的农业基础设施,工程量虽少,但是具有长远的使用性、高效性。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携手努力。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实施;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的经济投入。如此,我国的农业经济才能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作者:丁冉 张华民 单位:济宁市梁山县小路口镇农经站 济宁市梁山县大路口张农经站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探讨 摘要: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本文主要探析了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为相关人员的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新农村建设要有效推进,必须由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物质保证。简单来说,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新农村建设的动态发展视角来看,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则又会反过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1.基础设施不完善。当前农村地区还有很多地方存在农田水利、供电供水、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落后问题。具体而言,现有配套水利设备和设施存在实际抗灾能力较弱的问题,水库、沟渠、塘堰等设施抗灾能力较弱,部分农村地区的水利设备还存在失修和老化问题,排水沟渠堵塞,水库出现病险状况,整体呈现出较弱的抗灾能力。我国农村实行农田标准化的地块占比较低,难以形成高的综合收益,无法形成规模农业生产。尤其是农村山区,那里的村镇几乎没有规范的公路,现有公路多是断头路和泥泞难走的土路,当地的山货资源无法便捷地转化成经济利益。配套的农村供水供电设施医疗服务网点、宽带信息网刚刚起步建设。整体而言,这些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艰苦,农业发展条件落后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阻碍。 2.土地流转严重滞后。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低效率的土地流转机制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土地流转机制效率低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附加值较低、承包关系不稳定、短期掠夺性种植。附加值低,农业生产盈利不高,无法为土地流转提供高附加值,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土地流动需求不旺,最终导致土地流转效率低下。承包关系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农田水利设备老化,抗旱防灾水平差,农民耕种信心差。承包关系不稳定,造成土地流转行为发生难度大。短期土地承包关系下,当前承包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土地价值会不顾土地的后续肥力进行过度生产,最终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甚至土地质量长时间难以恢复,最终严重影响土地流转效率的提升。 3.农业结构不科学,经济效益差。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需求现状发生极大转变,市场需求日趋高品质化和多样化,当前单一死板的农业结构则显得极不合理。农村地区的农业结构问题主要是农产品种植缺少准确市场定位,农业生产存在严重盲目性,农产品存在较大销售风险,最终影响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加。 4.人才匮乏。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还应该依靠新型农业人才。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通政策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也只有这样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才能够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常态是,农民子弟毕业后更加愿意在城市发展,还乡高材生人数较少。更多的青壮年劳力进城打工,农村实际上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孩子,新农村建设缺少踏实肯干的青壮年劳动力。 5.农业科技的应用转化成果差。科技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农业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上的投资金额占比较少,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存在基础设施差和推广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这也实际造成了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民生产需求不协调,导致了农业科技应用转化成果差的现状。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分析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农业的政策方面,县乡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将农田水利、网电、道路设施建设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优化调整农业发展支出结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重视投资项目的建设,而且要重视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使用价值,项目审批和施工都必须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或专家坐镇监督指导,确保农业基础设施的功能切实有效,真正帮助农民搞好生产,为农民生产提供便利。例如水渠的建设,则必须详细论证水渠覆盖的面积和供水量的关系。灌溉水渠供水通常采用河水引流的方式,临近河水流量是相对稳定的,不能无限制地满足水渠覆盖区域,这就需要科学测算河水引流能够有效灌溉的土地面积。河水无法覆盖的农田,则可以通过蓄水井引水,或另寻水源引水的方式解决灌溉问题。河水能够覆盖的灌溉区域,也应该考虑河流丰水期和枯水期中水渠引流总量变化,适当增设蓄水井补充水渠供水,确保灌溉质量。 2.推动土地高效流转。要实现土地流转的高效率,必须要完成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强土地承包人对土地长期盈利增长的预期。县乡各基层政府要积极牵头和相关农牧企业接洽,鼓励集体承包和长期承包行为。推广先进种植方式,给按照该种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政策优惠或现金补贴,并对破坏耕地的行为给予严惩。总之,要想方设法增加土地的价值预期,切实有效地提高土地流转效率。 3.优化农业结构,推行产业化农业经营。转变过去粗放型农业结构,在重视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加工、销售,将农产品经营形成生产、销售的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例如水果种植方面,可以借助农村电商渠道,实现农户到买家的一对一供应。农户为最终客户提供水果等农产品时,要获取更高的附加值,则必须增加水果包装和外送的模式。实际操作中,可以在村镇自建农村电商公司,每个农户成为电商公司的供货商,农户根据消费者需求情况调整自己的农产品生产结构,多生产需求不饱和产品,增加消费者购买满意度,并提高农户的农产品销售营收水平,最终形成农业生产和销售的产业化经营。 4.积极培养和吸纳人才。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积极吸纳和培养人才。当前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较为普遍,在农闲时应鼓励年轻农户去农业发达区域参观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农业思维。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本地大学生毕业后还乡务农,让他们把学习的先进知识和文化重新投入到家乡农业建设上去。还应给外来农业人才在本地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他们进行技术推广和来本地创业。总之,要让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多走出去长见识,要让走出去的高素质人才积极返乡,让外来的人才愿意依靠本地农业资源发展自己的农业事业。 5.强化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增加本地农业科技研究的资金投入和教育资源投入,创造更多便利条件方便相关农业院校来从事农业实验研究,在用地、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配合支持。构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制,明确研究者和推广者的利益分配,确保各方利益,保证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形成高效流转,确保研究成果快速得到应用。各县乡农机站要积极配合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推动农业生产更快更好的发展,还应该尊重外地农产品企业在本地进行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行为,积极借助外来企业的竞争压力刺激本地农产品企业的发展,积极和外地农产品企业开展更为广泛的技术交流。 三、结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流转严重滞后、农业结构不科学、人才匮乏、农业科技的应用转化成果差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仅供参考研究,具体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还应根据本地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者:郭建平 单位: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浅论 摘要: 生态农业经济是指农业再生产中生态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及相互结合的统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已经摆脱了过去旧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努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离不开农业生态环境的支持,但在现实中,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和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生态农业经济;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影响;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村不仅是农民进行生产、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们食物的来源之地,是保证国家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居民提供了良好、可靠的食物来源保障。但与此同时,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人口增长、环境污染、森林破坏、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其主要是指合理利用经济学原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建设,将传统农业、现代科技和绿色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将农业向合理生态转化,农业回归自然,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兼顾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而生态农业经济就是以发展生态农业,使农村经济、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为基本原则,以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基本前提,以因地制宜、使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为基本方向,在确保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和资源利用高效化,确保开发产品优质化、无公害化,促使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由生态经济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协调性,生态农业经济讲求的是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适宜性,生态农业经济是通过多种技术装备,使农业发展适应区域环境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当地发展实际情况,从而使区域各项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使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扬长避短,优势尽显;持续性,生态农业经济重视的是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讲求的是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长期整体效益,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技术装备和发展策略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因此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持续性。 二、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研究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生态环境的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耕地、水等资源,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中每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对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产生各种影响,如果耕地和水土资源等被破坏、被污染,必定会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同样,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因此,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村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2.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农业生态资源有限和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的前提下,短期内,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存在矛盾的,但从长期来看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条件,从而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又会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促使农村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因此两者是互为支持,互为促进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能使农村与农业长期健康发展。 三、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耕地资源紧张,耕地质量不断恶化。 耕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护耕地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当前却面临着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恶化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其中的13.3%属于坡耕地,耕地资源较为有限,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粗放的开发、过度地侵占滥用和各种污染问题,使得可用的高质量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仍然在不断地减少。 2.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外部污染和自身污染两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垃圾倾倒区域和专门的垃圾处理措施,很多生活垃圾随意乱扔,生活废水不经处理就随意进行排放;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也通过各种流通渠道对农村水体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和各种形式的污染,这些都属于外部污染的范畴。而自身污染则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自身污染的情况也日益突出。自身污染一是滥用农药、化肥而造成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二是农业生产残留,如秸秆、畜禽类粪便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污染。我国本身农业用水就非常紧张,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有5000万人口和3000万牲畜面临着饮水不足的威胁,受旱农田达到了3亿亩,而各种污染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 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并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透支利用和破坏式的开发,使农业生产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虽然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治标不治本,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因此,必须设法从提高环保意识入手,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虽然我国近几年来陆续颁布了一些涉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整体而言,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主要体现在监管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难以及时跟进,使得一些方面还存在着法律空白。因此,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才能从法律制度上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相关投入。 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农村生态建设。兴修农业水利工程,促进水资源合理保护利用;加强垃圾回收处理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以及相关的资金和技术装备投入,促进环保技术装备升级改造,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制约条件多。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各种有利条件共同发挥作用,牢固树立起“既要农业经济发展,又要农村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张彩霞 冯俊霞 王尚 单位:河北省委党校邯郸站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低碳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 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差、科技水平低,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们必须走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1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生产活动环境污染严重 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使现有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满足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首先,农民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大肆破坏森林、草原等自然植被,使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造成沙化等问题。其次,农作物种植活动中,农民为防治病虫害或提高产量,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对土地资源、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致使自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与农业同属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长期排放大量废气、废水等,不仅对大气环境、水文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使土地资源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形成破坏。 1.2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现阶段,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尤为凸出的问题,因而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条件下,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十分明显。低碳经济时代下,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思想观念为主,而资源配置不合理与资源浪费严重,违背低碳经济的理论要求。尤其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水资源浪费较多。据相关统计,我国农业生产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少于50%。面临全球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倘若农业生产活动中,不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资源压力[2]。 1.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农业经济发展中,科技水平具有滞后性,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民仍然采用传统耕作方式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利于环境保护。首先,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能力有限,对发展农业科技的观念不以为然,进而在农业生产中,未能依据科学技术而开展生产活动。其次,对于农村生产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偏远农村地区的推广难度相对较大。最后,偏远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降低农作物产量、质量,制约着地区农业发展。所以,有关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而提升农村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自然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使低碳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不良影响。所以,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尤为重要。首先,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使农业经济发展计划得以调整,有利于低碳农业思想理念的全面贯彻和落实。其次,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病虫害和提高产量,但农作物质量大打折扣,不符合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提升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使农民利用科学技术而增产增收,确保农产品质量。因此,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重要的[3]。 3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议 3.1走循环经济之路 随着农业生产活动的深入,不仅生产效率较低,而且对自然环境有着严重污染。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持续增长的人口之间存在较大矛盾,为有效缓解此矛盾,农业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首先,针对农业生产活动采取有效的节能、节水对策,加快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建设步伐,以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率,为循环经济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建立和完善人、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循环机制,既能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实现低消耗,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3.2走生态经济之路 生态经济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因而,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对策,引导农业走生态经济之路。首先,改善农业环境,制定政策以规范和控制农药、化肥等化学用品的使用量,降低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其次,政府等部门积极制定法律法规,进而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有效评价,使区域农业发展中选择合理的生产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农业资源,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再次,积极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严厉打击不符合规定的农业资源开发行为,维护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秩序。最后,鼓励农民积极生产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不仅能够减少污染,实现环境保护,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由此可见,走生态经济之路,是低碳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必须坚持的方针。 3.3发展观光旅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城市居民更加青睐去乡村体验生活,因而在低碳经济时代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发展观光旅游。首先,观光旅游是农业、旅游业的结合,发展农业观光旅游,能够为地区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助于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次,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有助于激发城市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并未地区农民增添经济收入,对改善农村环境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4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低碳经济时代下,要彻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需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充分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首先,加强科研研究,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效推广全新的技术,有利于降低生产能耗和污染,对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促进农业发展有积极影响。一方面,政府等部门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使农业科技理念逐渐深入农民之心,增强农民用科技发展农业的意识。另一方面,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教会农民利用先进设备设施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推动农业自动化、低碳化的发展进程。最后,相关部门与农民之间建立友好的沟通关系,既为农民提供技术性指导,又做好农业调研工作,确保农业发展始终遵循低能耗、低污染的理念。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时代下,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不能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虽然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现有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以转变尤为重要。 作者:钱纯海 单位:太和县委党校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财政农业支出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出,主要目的是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确保农民的经济收益有所提升。但是,在财政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不仅仅呈现出正比例关系,同时还有一定的因果影响。因此,本文就将简单针对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期充分利用财政农业支出,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真正起到改善农民经济状况的目的。 关键词: 财政农业支出;农业经济发展;关系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因此农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而言,是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直接决定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以及农民生活状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加大力度,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财政农业支出比例不断扩大,确实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数据分析与多年的经验来看,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1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财政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并且通过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和农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分析,也足以看出。首先,伴随着农业支出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总值也不断增加,且始终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所以,也就可以得出结论,财政农业支出和农业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单向因果关系,财政支出的增加必然会造成农业生产总值的增加,但是农业生产总值减少,未必是因为财政支出减少造成的,同时也不会使得财政支出呈现出减少态势。针对以上研究分析得出,当前我国的农业财政支出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最初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彼此之间还形成了单向因果关系,即财政农业支出的增加或者减少,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但是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并不一定会对农业财政支出造成影响。国家财政农业支出,是影响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但也绝非线性关系。 2针对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的应对措施 2.1对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进行调整 对我国的传统财政农业支出结构进行改进与优化,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增加具有一定意义。我国的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我国的财政总支出有限,所以在对农村地区进行财政拨款的时候,会存在财政支付制度不够健全的现象,而这则直接导致了本地区的农业财政支出无法及时到位。所以,对农村财政农业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可以调整农业支出的项目结果,向着收益相对较高、影响相对较大的项目上转移。这样这些资金则可以被应用于农业生产技术研发以及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层面。另外还需要对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使用秩序进行明确规定,尤其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的资金支出与投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尽快缩小各地区的贫富差距。 2.2监管我国财政农业支出 我国在财政农业支出方面,普遍会存在监管不完善的现象,这就会使得支农资金存在严重违规使用现象,从而造成我国农业财政资金无法落实到位,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扶持效果并无法体现出来。所以,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资金分配制度,通过对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确保农村地区得到相应的资金扶持。另外,还需要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严格管理与及时审查,这样能够确保资金的利用率与经济效益。还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对支农资金中违法使用的现象进行严厉惩治。严禁在我国出现挪用、随意乱用财政农业资金的现象。 2.3建立国家财政扶持基金 在我国还可以建立起国家财政扶持的专项资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从而帮助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尽快实现转型,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包括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或者对全新农产品的推广,并且在这一园区中可以进行必要的农业科普知识讲座与心得交流。甚至可以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帮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注入全新的活力。因此,将财政支出应用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方面,实际上也是进行农业扶持的重要方式。这样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水平提升,切实改善农民的日常生活水准。 结束语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相关部门必须注重对农村经济的扶持,通过财政农业支出拨款的形式,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与保障。同时,也要客观分析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的关系,建立制度与体制,保障财政农业支出得以落到实处。 作者:熊敏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局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发展农业经济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研究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农业经济为切入点,在分析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旨在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期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经济;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就目前而言,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现行土地政策不够健全、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农村经济人才十分匮乏和农业科技应用发展缓慢五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看,许多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受资金、观念、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都受其影响,直接导致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农业综合生产效益比较低,农业规模经营难以形成。 2.现行土地政策不够健全.现行土地政策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存在的诸如短期式承包经营、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流转困难等问题,都是由于土地政策不够健全造成的。其中,短期式的承包经营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使用,导致土地质量的下降;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附加值偏低,土地转包困难大,出现新的耕地抛荒现象;农田水利设施陈旧,造成承包者农业生产信心不足,使土地承包关系难以稳定,土地流转遇到重重障碍;一些地方受城镇化影响,城市规划区在不断修整扩大,但建设滞后,规划区内的农村土地无法流转。这些问题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土地使用效率。 3.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使得农业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中各产业的构成比例。从当前农业产业结构上看,单一的农产品种类显然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明显,使得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突出,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经济人才十分匮乏.农村经济人才十分匮乏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又一问题。当前,具备农业经济专业知识的人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是极少的一部分,对农民的培训滞后,效果不佳,农村经济发展往往依靠的还是素质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加之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偏低,不能深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5.农业科技应用发展缓慢。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还表现在农业科技应用发展缓慢方面。目前在我国农村及农业上科技的效果很不明显,农业科技的应用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主要包括:一是科技投入不足,资金问题是限制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也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重要原因;二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农民和市场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及诸多的不协调;三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很多农业科技只是停留在了理论研究上或实验研究中,而没有转化为实际产品,没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因此,探索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势在必行。 二、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了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济要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前提。持续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整治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为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各级政府对此应保持高度关注,整合项目和资金,多渠道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并加强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2.健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健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健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在实行土地流转时采取更为灵活的机制,既要维护农民的权益,又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健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要将稳定的土地承包与有序的土地流转进行有机统一;二是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和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办法,对土地流转程序、流转手续进行规范,使土地流转问题有章可循;三是要结合农村城镇化建设,鼓励农民放弃经营土地,向小城镇转移,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3.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要发展优势产业,这时就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弱化劣势产业。一般来说,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我们应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农业结构进行多层次调整,推进农产品的多样化和优质化,发挥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品,推动农业经济的整体提高。 4.积极培养农村经济人才。积极培育农村经济人才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面对农业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现状,加大培育适合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培养农村经济人才,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增加对农民工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农村经济人才的培训工作,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民创业,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5.加大农村经济应用开发。加大农村经济应用开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我们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大农村经济应用开发方面,首先,要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一方面加大财政对农技研究推广的转移支出,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科研究推广,促进自主创新。其次,要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应用开发水平。 三、结语 总之,农业经济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积极培养农村经济人才、加大农村经济应用开发,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摘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生了低碳经济的来临,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也应有所转变,文章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以及低碳经济时代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长久以来,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前景如何。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发展低碳经济便成为实现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因而,本文对于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以及低碳经济时代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三方面的研究,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农业基本上是以农药、化肥作为农业发展支柱,以化石能源作为基础,虽然有效的解决了粮食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对土壤邮寄结构的构成与食品安全均造成威胁,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应运而生。所谓低碳经济,其将新能源创新、新工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产业创新等作为主要手段,具有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耗能特征,且严格坚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发展观。低碳经济形态可在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以及促进经济环保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若要实现低碳经济,需实现每一个环节的低碳运行,只有这样,才以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生态化、绿色化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尚存在部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农业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综合提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低下的农业生产效率 农民群体是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者,同时也是管理者,但大部分农民对农业经营与管理的了解并不全面,再加上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且工业的迅猛发展争夺了农业发展中的年轻劳动力,留下的老年群体因其体力差、并不能较好的打理农作物、缺乏对先进农业技术的了解与应用等,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拉低农业生产效率。 (二)落后的农业发展水平 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一,对于部分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而言,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式较之于先进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地区甚至仍然沿用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科技创新能力的缺乏,导致其并不能发挥其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产量与质量。 (三)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严峻 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一直是我国工业与农业的沿用性发展方式,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且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或过量的农药、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以及废渣等。除此之外,农业发展过程能中掠夺式开发较为严重,最为常见的是大量植被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因而环境污染遭到破坏后使得农业发展受阻,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便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三、低碳经济时代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以经济发展的规律作为参照依据,当经济发展进入都中期阶段后,便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为此,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众所周知,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但耕地面积较小,为有效提高耕地面积的合理性,有必要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向农业循环经济方向转变。首先,实现对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渐建立健全并完善相关经济体系,对于回收的资源有必要进行二次利用,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以农业废弃料为例,可采用发酵的形式将其制作为沼气,通过对其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能源消耗,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但应遵循“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的原则,且农业经济的发展应顾及到生态环境保护层面。 (二)发展农业生态环境 作为实现低碳经济中的有效措施之一的生态经济,就其发展而言,应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原则。在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对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做好规划,利用农药、化肥使用率的降低来第农业进行保护,促使其符合环保绿色的标准;其次应重视良性农业发展方式的推广,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的生产效益,同时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 (三)发展有机农业经济 基于当前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经济在促进农业低碳经济的实现方面可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进而使环境压力得以缓解,改善环境质量。首先,加大有机肥的使用率,最大限度地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农产品质量;其次,充分利用沼气、天然气等新能源,减少因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再次,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提高有机物循环利用;最后,可实行作物轮作,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抗病虫害,尽量选择无害肥料完成施肥,进而促进农业发展。 (四)发展旅游业经济 农村发展旅游业是近几年来的常态,其作为第三产业,较之于以往的农业生产活动,其对环境破坏的程度相对较小,且并不过多的依赖农业能源,在加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业低碳经济方面可起到较大作用。首先,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渐加快,田园旅游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缓解压力、亲近大自然的主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其次,可经农业与旅游业二者相结合,如愈发火爆的蔬果采摘旅游等,此种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会对农村生态环境起到改善作用,也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 (五)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 面对大部分农村并不能顺利实施低碳农业经济的现状,处于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充分重视到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农业部门应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定期组织农民学习,帮助农民提高对先进科学的了解与认识能力;还应以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出发点,逐渐设立科技信息站点,保证农民接收到最及时的农业资讯,以用于农业生产。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生产率低下、生态破坏严重以及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在农业发展受阻的环境下,可为今后农业的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且健康的发展。 作者:赵文珍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农业经济发展与计划生育的关系 摘要: 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新形势下,在农村地区实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就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计划生育实行的基本情况出发,探究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计划生育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长时间存在早婚、早育、多育的传统习惯,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庞大的人口负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传统的计划经济开始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重大改变,必然会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现状 由于一些历史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生育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应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不同年龄段的实施情况也不尽相同。经过我们实际调研发现具有以下特征:①50岁以上的人中持有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生育观念的人占绝大多数,他们都是从计划经济的年代走过来的,当时生活资料按照人口平均分配,经济不是影响生育行为最主要的原因;②40-50岁年龄段的人,在他们的适婚年龄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一部分人开始接受少生、优生的政策,但是传统观念很难改变,生育动机受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他们大都经历了计划生育最艰难的时期,也是超生现象最普遍的群体;③20-30年龄段的人开始普遍接受计划生育政策,也是计划生育政策受益最多的一代人。面对日益高昂的生活费用和子女抚养费用,且超生的家庭不能享受国家相关的福利政策,他们大多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胎,人口增长速度得到进一步控制;④20-30年龄段的人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符合二胎标准,但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太高,且人们更多的希望过简单的二人世界或三人世界,对孩子的性别往往不太重视,传统观念得到了大力改善,农村人口数量也逐渐趋于稳定。 二、农业经济发展促进生育观念的转变,进而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 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生育观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尤其是在封建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农村人普遍认为人口即财富,只有多生育才能有充足的人口进行劳动生产,导致农村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农村地区长期存在养儿防老和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导致农村人普遍认为没有儿子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很多家庭在接连生了几个女儿之后一直希望生个男孩,然后就一直生下去,无疑给家庭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尤其是从建国之后到改革开放的一段时间内,农村人口呈井喷式增长。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不再满足于以前的生活方式,注重个人生活乐趣,而超生必然会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很多家庭即使符合生二胎标准也不再生二胎,无疑使人口增长速率进一步下降。另外,经济的发展也大大提升了儿童的教育经费,很多家庭负担一个孩子的教育经费就已经很吃力,没有多余的资金和精力抚养更多的孩子,这也是农村人口的得以有效控制的关键原因。 三、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人口素质的提升 随着农村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科学种植、科学养殖技术已经逐渐被引进农村地区,并被广大农民和养殖专业户接受。一个人的科学技术水平在提升家庭收入、改善个人生活环境以及促进个人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也被引进新农村建设中,人们普遍要求实现市场规范化和法制化,并以法律和道德规范作为评判个人行为最重要的标准。这就对农村地区人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客观程度上促进了思想解放,也促进了少生、优生的理念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从另一方面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传统的以人力为主要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取代,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相反对劳动力的机械操作技术和综合素质则进一步提高,人口出生率必将下降。因此可以说农业经济发展在降低农村人口出生率、提升农村人口素质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关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生育率下降关系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是有效降低人口出生率、提升人口素质的关键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惠农政策的颁布必然使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经济发展也必然会导致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并进一步提升人口素质;同时,人口素质的增长也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为进一步实现农村地区城镇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作者:李国春 单位:赤峰市敖汉旗长胜镇人民政府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 文章从我国传统农业的增长因素,传统农业经济的均衡,传统农业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因三个方面全面分析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发展;增长;转型 1传统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中国在发展的第一个千年里,人口的增长平稳,直到公元960-1280年的宋朝时期,中国经济才出现了新的发展活力。首先在宋朝的人口出现了大幅的增长,大约从宋初的5500万左右人口上升到宋末的1亿。其次,地区经济中心出现了转移,宋朝起初定都在人口稠密的开封,而后在1127年,由于北方有来自满洲的金人入侵,宋朝迁都至长江以南的杭州,因此出现了经济中心的南迁。长江以南水稻种植区的人口大幅度上升,而北方的重要性急剧下降。长江以南的人口在唐代(750年)占全国总人口的24%,而到12世纪末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60%。在13世纪末时,居住在南方的人口已经达到85%以上。宋朝统治者为了大力开发精耕细作的水稻种植方式引进了新的早熟稻种———占城稻,从而使得水稻的两季或三季播种成为可能,中国的复种指数从公元1世纪的汉朝0.6上升到8世纪唐朝的0.8,到宋朝时达到了1.0。另外,在生产工具方面,宋代创造了“鉴刀”、“秧马”、“耘荡”等劳动工具,对于土地的开垦、插秧、田间作业等有很大的帮助,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且在宋朝时期灌钢法、百炼钢法得到了的广泛使用,生产工具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先进的耕犁得到普遍推广;唐代时的曲辕犁,到了宋代有了进一步改进,制作更加精利。除此之外,政府对保护耕牛的政策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政府鼓励民户养牛,并对耕牛进行保护,宋朝政府规定,民间不准无故屠宰耕牛,违者皆罚以流配。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期至中期阶段,中国以世界领先的经济体出现,与同期的欧洲相比,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工具保证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耕地租的制度又保证农民可以从税收剩余中获取少量的但稳定的积累,农村家族文化和士绅文化保证了乡村的经济稳定。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就鲜有突破性进展,最初领先的农业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接近其生产率极限。但是西方诸国在工业化或现代化的条件下改造传统农业,从而建立发展现代农业体系,使得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传统农业经济的均衡 根据古典经济理论,在传统农业框架下,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产量是考察农业经济效率的基本要素。从1400-1957年,中国人口增长38倍,在557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0.395%;中国的耕地面积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率为0.272%。从总量上看,人口增长远快于耕地面积增长,前者比后者多1.3倍。从速度上看,人口的年均增长率比耕地面积的年均增长率要快0.45倍。在长达500多年的历史时段中,从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到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王朝在此二百年中从勃兴走向衰亡,距清立国仅44年,人口增长与耕地增长的矛盾比较突出。在传统农业经济框架下,人口增长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受到以粮食成本为代表的生活成本的约束及相关税收影响。耕地面积除了受到一个国家疆域面积和由自然条件决定的实际可耕地面积的约束,还受到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产权关系的影响。如果把土地所有权作为一个控制变量,那么人口、耕地与粮食作物产业之间即可抽象为一种特定模式的投入-产出关系。在古典理论框架下,由于耕地资源稀缺且有限,受土地肥力递减律约束,一定单位面积的耕地只能供养一定数量的人口,一旦人口总量增长快于耕地面积增长,就会出现“剩余人口”抑或“饥饿人口”,因而产生了马尔萨斯式的悲观预期。但中国的情况却是一个例外。透过历代王朝的更迭,历次农民起义和革命可以看出,在反复出现的制度变迁背后,中国始终是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超稳态经济体。在人口-耕地关系中,二者不是一种互动关系,即人口多了就去开荒,耕地多了再增添人口的循环模式。在可耕地总量有界的条件下,从投入-产出视角出发,就增加的劳动人口的再投入会导致对耕地的开发利用从粗放(外延)扩大向精细(内涵)生产的转变,最终导致单位产出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解人口-耕地矛盾的紧张与冲突。在技术不变的假设下,往往表现为在农闲时的劳动力闲置,而在农忙时则达到人尽其用的状态。在中国的近两千年的传统农业经济时代,中国农民在人口-土地关系中形成一种趋于静态的均衡配置,换言之,在传统农业经济约束下,尽可能的提升单位耕地的粮食产出。从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开始到1957年,中国的粮食单产量一直在缓慢的稳步提升,在前期的370余年中,单位产量提升的速度最为缓慢;在中期的80余年中,提升速度加快,在最后的100年中,提升的速度最快。在整个长时段中,粮食单产的平均速度慢于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但接近于耕地面积的年均增长速度。这种情况表明,中国农民在把荒地改造为良田的历史进程中,付出了创造性劳动的极大代价。也正是这种创造性劳动支撑着中国人均GDP在1400年之后的长期下降趋势中保持着相对稳定性,使之成为中国经济体保持超长稳定性的内在动力机制。 3传统农业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因 在十四世纪前,中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生产力水平都遥遥领先于欧洲,GDP总量大约是欧洲的两倍,人均GDP远高于西欧,截止十四世纪,中国人口大约是西欧总人口的1.8倍,因此中国当时是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但在14世纪以后,这一局面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单从人均GDP来讲,在公元1500年的时候,欧洲的人均GDP比中国高出198国际元,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落后于欧洲的人均GDP的大约30%。中国一直维持着传统农耕模式下的经济停滞,在人口增长了4倍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下的静态均衡模式。随着近代科技的勃兴,西欧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发生变化,西欧人均GDP已经开始逐步赶超中国,到1820年英国首先爆发了工业革命,继而欧洲的工业革命随之全面爆发,欧洲的人均GDP在1820年以后以一个较快的速率上升。到十八世纪末,西欧的人均收入大约是中国的2.5倍,使得世界经济实力架构出现逆转。西欧取代了中国世界领先的经济地位。在传统农业经济框架下,一个国家的全部资源都等于农业生产,由此产生的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紧张和压力,迫使农民节约生活成本,维持最低限度的福利水平,把所有可能的物质资本投入到土地之上。“这意味着增加一些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沟渠,一些用于耕作的牲口和工具,或农民已经用了几代的其他形式的物质资本,对农业产量的增加帮助甚微,小到不能产生有足够吸引力的投资收益率”。由此产生的在消费与积累之间的价值失衡,成为维系传统农业经济持续生存的巨大代价。近代以来,由于国民对西方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过程的集体无意识,在长期封闭状态下老大自居,忽视或排斥西方的科学技术及经济体制,对现存的传统农业体系和技术手段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世代坚守传统农业那么只有世代与贫困相伴随,这是理解传统农业向现代经济转型的基本出发点。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是任何一个现存的文明古国寻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通过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推进农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现代化。同时结构转变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标,把中国建成一个“世界工厂”绝不是经济转型的目标,经济转型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或“幸福水平”。 作者:刘珊珊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浅谈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论文摘要: 教学本身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创新教育其实就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利用反馈信息,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等方面着手,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创新落实在教学的始终。 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话。许多人都以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创造性,才算得上创新,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创新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我采用线段、图像、实物(自制教具)等直观形象教学。如,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在教学“34+28”时,我按以下步骤:(1)动手操作小棒练习,学生摆小棒;(2)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28根小棒,并注意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3)启发学生,先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有12根小棒,把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这时还剩2根小棒。 教学中由教师讲,再由学生跟着摆,小棒算式对照,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物操作——揭示算理——巩固练习,促进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容易接受。[二、启迪创造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学上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弟弟比哥哥矮1/6,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联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6/11。 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例如: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1)学生通过触觉,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实物的六个面,并标明“上、下、前、后、左、右”。(2)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了解表面积的意义。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出示长方体模型,沿着棱剪开,再展开,并贴于黑板。(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表面积的意义。(4)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正方体模型,巩固表面积的意义。(5)教师引导学生看两个展开图得出结论。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1)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索各种求法,教师再用电脑演示验证。(2)借助学生熟悉的环境——教室,引导学生弄清长方体六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自我检查,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浅谈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研究 一、创新质疑方式 在创新教育中,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那么,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教师示范质疑。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给学生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形成独立质疑的能力。其次,在重难点处质疑。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每部分的知识都有重点和难点,这些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抽象,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多在此处设疑,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帮助学生各个击破。再次,在解题过程中质疑。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有时虽然懂得其中的道理,却时常会感到疑惑,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些疑惑,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二、创新启发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从讲授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法则到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都要从启发开始。运用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象的某些特质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一年级刚认识“1”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一般情况下,1小于2和3,但有些时候,1却大于2和3,你们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吗?”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开始思考。很快,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比赛中,第一名最大!”另一名学生说:“考试时得了第一名就高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了。”接着,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大胆发表了不同见解,提出了质疑,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又如,在刚接触应用题时,学生并不了解应用题的具体含义,我便用数学活动课去解决。让学生自备一些玩具和水果,并以此为条件编写应用题,学生兴趣盎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创新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其常常将学生看成一个整体,毫无针对性。久而久之,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或者无限放大自己的劣势,最终便会对学习产生懈怠,学不会也不愿意学。在创新教育中,要求教师的评价必须从学生个体出发,尊重学生的实际差异,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的区别对待,以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待同一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如果强行混为一谈,不仅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更会加深学生的厌学情绪。我认为,教师应在学习和生活中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心态对待学生,与学生做朋友,通过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另外,对于学习成绩较差,基础稍显薄弱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细致、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做错的原因,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做到了这几点,学生才能更加喜欢教师,进而由喜欢教师转变为喜欢其所教的学科,最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高效教学。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整体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教师,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实践更多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出一条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路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创新教育,深入贯彻数学思想,为学生展示数学的美,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浅谈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浅谈小学数学课中的创新教育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当前数学课堂的改革重点就是要进行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获得知识的强大内部推动力,是学习的强化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甚至萌发创新欲望。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兴趣,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要主动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动手操作,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地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运用于教学之中,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典型问题的开放性习题,或就地取材,将原有的习题稍作变化,改成开放题,穿插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设想,并从中感悟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而,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出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保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将对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生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所以和教师的关系对于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由宽松的学 文秘站: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 浅谈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浅论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改革”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界喊的最火的两个词,不少教师都在践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使出了浑身解数。伴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理念确实已经难以符合当代教育背景下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深深感到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可以看到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的实践时间已经不短了,虽然对于传统数学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但是,城市里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4、结论及建议 随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并及时推广普及,才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也可以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春风中探索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充分展示数学美,才能真正让数学课程吸引每一位学生。 浅谈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谈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摘要】“改革”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界喊的最火的两个词,不少教师都在践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使出了浑身解数。伴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理念确实已经难以符合当代教育背景下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深深感到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数学课程 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托克旗碱柜小学)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法,从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教育能力及资格认定六个方面,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为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 问题的提出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重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学前教育事业承载了更为重要的使命。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之一就是加强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师资的主要场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否为社会所认可,是否能够符合当前幼教市场的需求,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教育能力及资格认定方面还存在着诸如缺乏职业理想、职业技能不全面,理论素质不强,教育科研能力不足,资格证书制度不规范等弊端。笔者试图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法,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现状,旨在总结经验,提出相应的策略,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近社会需求。 研究过程 编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调查问卷 利用大型招聘会的契机,对各大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围绕“幼儿教师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幼儿园选聘教师的标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职前培训的重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毕业生需要加强的教学内容”等问题展开。在中国期刊网、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网站,以“毕业生质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素质”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采用归纳法对查阅的文献和访谈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同时依照《教师法》、《教育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对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调查问卷的几个维度,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教育能力及资格认定六个方面的内容。 测试 笔者在沈阳市从乡村、企事业单位、街道、教委等不同层次的幼教机构中随机抽取了17个样本,涉及132名幼儿园长、早教机构负责人及幼儿园教师,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55人,民办幼儿园教师55人,早教中心教师22人。实际发放问卷132份,回收问卷130份,全部有效。 研究结果 职业道德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幼儿教师为实现幼儿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精神活动中应具备的特定品质,包括正确处理与幼儿、工作、集体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等。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有78.9%的被试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最重要的素质,59%的用人单位在选聘幼儿教师时将“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但在职业道德评价的几个维度里,有49.2%的人认为对于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急需加强的素质是吃苦耐劳精神,说明学生对幼儿教育事业的认识尚不清晰,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时,很多学生并不是出于对幼儿教育的热爱,明显缺乏职业理想,同时,也不可否认独生子女――这一时代特征所产生的影响。 职业技能 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弹、唱、跳、画、讲、编、制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调查中,有49%的用人单位将“职业技能”放在用人标准的第二位。55%的用人单位建议: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重点应放在“幼教专项技能”上面。从问卷调查结果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基本上还是令人满意的。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普通话、边弹边唱、美术与手工、儿童舞蹈创编和电教技术运用这五项技能分列前五项。同时,90.8%的受访者均认为幼儿教师必须掌握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并且应能用普通话给幼儿讲故事,与家长进行交流。而事实上,笔者在与一些园长和骨干教师的访谈中发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通话能力偏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这一项设置了学历、成绩和学习态度三个维度的问题。由于大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职业技能相对较为娴熟,能够很快融入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中去,因而71.5%的用人单位将大专学历的毕业生作为幼儿教师的首选。但是从幼教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53%的幼教机构在用人标准上将毕业生的“理论素质”排在第四位,对毕业生学习成绩的考虑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因此,建议专科学历层次的幼儿教师在职前应该加强专业理论与知识(占55.1%)、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占26%)和终身学习能力(占29.9%)的培训,说明高职教育不能一味地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看齐,还要兼顾专业理论对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 身心健康 除了“高尚的职业道德”之外,62.5%的用人单位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位居第二。然而,在此方面得到的评价不容乐观,有24.6%的用人单位提出: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急需加强的素质能力即心理承受能力,表现在“不能适应新环境”、“受到批评就‘跳槽’”、“不能正确对待新挑战与新任务”等方面。其原因有二,一是时代造就了这些“80后”过强的自我意识;二是平日的生活中没有经受过多的挫折,经不起打击,自然也就不能正确地面对困难。 教育能力 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体现在对幼儿的教育思想和保教能力上。教育思想包括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即能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有3.7%的用人单位评价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缺乏创新精神。分析其原因很为复杂,除了个人主观因素外,平日教学工作的墨守成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落后于幼教市场的需求变化速度等等都是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原因。用人单位对学生在保教能力上的评价是“基本上能够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受到幼儿的欢迎”,“能够辅助主班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在访谈中,许多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建议:在职前培训中要加强学生带班能力的培养。带班能力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学生在上岗前能够下到幼教一线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分别有46.5%和45.8%的受访者认为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很重要”和“重要”的。现代幼儿教育需要的是研究型的幼儿教师,专科层次学生的科研能力较本科层次的学生弱,这与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方针密切相连。 资格证书 高职院校实施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15.6%的用人单位认为“必要的资格证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必备的。但在幼教实际工作中,有无资格证书与幼儿教师的表现却并不成正比。29.1%的人认为二者的关系“不是很明显”,甚至还有3.9%的人认为二者“毫无关联”。但无论如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规范行业、保障质量的有效做法,也是促进全民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在许多国家即使是农民也必须持有绿色证书才能上岗从业。除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之外,外语等级证书、蒙台梭利证书、育婴师证书和TPR英语证书的需求分别排在前四位。 对策建议 强化对幼教事业的奉献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按照传统一味地灌输,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让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要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从传统的课堂中,扩展到各项活动当中,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多彩,既可以是训练学前专业技能方面的,也可以是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模拟课堂教学比赛及参观访问等社会方面的。 继续加强基本功训练,注重实用性与灵活性,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在钢琴课上要做好基本功训练,掌握和弦、调式等基本技法和规律,做到能够为一首儿歌进行多个调式的即兴伴奏和演唱,满足幼儿园一线需要;舞蹈课应力求在原有舞蹈功底的基础上,多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能够对儿童舞蹈进行创编和教学;学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应继续保持,要更多地关注幼儿园一线需要的一些技能技巧训练,如废旧材料制作、POP字体设计、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等;课堂上应继续加强幼儿教师普通话训练,强化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意识,定期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和比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加强专业理论对幼儿园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 高职教育技能技巧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无论幼教专业毕业生,还是幼儿,发展都应该是指向幼儿的一生,应是可持续性的。过多的技能型课程会将学生的发展空间限制起来,使学生不可能有太大的职业突破。因此,在讲授专业理论的时候,应更加注重其对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将理论学习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幼儿教师搞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对待同事要学会包容;对待领导要多学会理解;对待幼儿要有耐心;对待幼教工作要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份事业。多接受挫折教育,可使学生正确掌握面对挑战和失败时的应对方法和技巧。 强化课程学习的实践实训分量,拓宽实习实训渠道 幼儿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为学生创设更多幼教实践机会,了解一线实际需求情况。要改革实习实训的形式,除教学计划中正常的实习、实训外,还可以将课堂搬到幼儿园,聘请幼儿园园长、教师执教部分课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寒暑假作为学生全面成长、磨炼意志的另一课堂。 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就是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向,努力培养幼教机构直接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型人才。为此,要坚持与幼儿园等幼教机构联合培养的途径,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一线园长和教师到学校指导实训。同时,教师也要经常下到幼儿园一线亲自学习实践,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作者简介: 于杨(1981―),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3级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2+1模式下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 摘要:2+1模式下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以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为目标,改革传统的以论文撰写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以教学设计为内容的、双轨指导、三方评价的新型毕业设计模式。 关键词:2+1 毕业设计 教学设计 专科 学前教育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它是采用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通常,仅对大专以上学校要求在毕业前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毕业设计,但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更有本质差别,毕业设计不能等同毕业论文。另外,学前教育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阶段,专科层次学前教师培养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有有本质的差别,如何能制定一套比较符合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方案,一直是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的内容之一。 一、传统的专科层次毕业设计的弊端 传统的专科层次的毕业设计,所显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已经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综合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专业盲目效仿本科 以往专科毕业设计以及课程设置都盲目效仿本科教育,忽略了本科与专科生源基础、培养目标和学制的的差别。 本科教学培养的是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本科教育知识的讲授不仅要向学科的纵深发展,还要注意学科间的横向关系,与此同时,本科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 而专科是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人才;培养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和广大农村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 一般学校的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大多采用本科内容,毕业设计几乎都是撰写论文。专科学生研究能力较弱,缺乏对该领域及学科发展的研究能力,但对课堂教学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能力与本科生相差无几,另外,由于专科培养的目标所至,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具有一定的优势。课堂的驾驭能力也优于本科层次学生。 2、学生理论研究能力较弱 专科层次学生与本科层次学生在入学时,其文化素养的差别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专、本科的培养目标不同,本科培养的是学科理论扎实,知识机构合理的高级人才,课程设置倾向理论课程。而专科培养的是具有实际应用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课程设置倾向实践课程。学制的不同,又加重了专、本科的这种分化。最终的结果,造成了本科层次学生理论全面而技能弱,专科层次学生技能全面而理论研究弱。 3、指导教师的单一和片面 由于培养目标和学制的原因,专科院校的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最终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能力培养,对学生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放到次要地位。这种长期的技能模式教学也影响了专业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能力。另外,校内教师对学前教育教研了解相对幼儿园教师要晚,课堂教学所传授的教学法相对滞后。 二、2+1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传统的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是2.5+0.5的学制,即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在校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是以论文撰写为主,,毕业设计过程难与岗位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依靠网络资源找来找去,拼贴而成的“杂文”,其抄袭的成分很大,不能检验学生学科的研究能力。2+1模式是两年在校学习,一年校外岗位实训,与传统学制分配相比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这种模式下不是单纯的压缩课堂教学课时,而是在原有的理论和基础课的教学基础上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在实践过程中,去消化理解课堂教学的知识。在2+1学制基础上,依托实践教学所奠定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主要是论文撰写的模式和调整。 1、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内容改革 由于学前教育面对的主体是学前儿童,幼儿教师活动场所主要是在教室,所参与的教学都以活动为主,游戏成为课堂活动主要的载体,传统的论文撰写不切合实际。对此,我们把毕业设计内容确定以教学设计为主,一是,教学设计与学生岗位实习紧密相连。另外,教学设计更能反映学生从业能力。设计一堂好课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切入点,也是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的有力手段,是对学生即将走入学前教育领域、独立完成学前教育以及班级管理的综合检验。 2、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形式改革 毕业教学设计材料包括开题报告、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录像、辅助教学课件、指导教师指导评语、毕业设计答辩记录、成绩单等。 指导教师采用双轨制指导,指导教师包括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共同组成,由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前期(开题)的指导,由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负则学生毕业教学设计的的后期指导,包括指导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课件制作、录像课等。毕业教学设计必须是在顶岗实习期间,实地完成,录像课为带生实录。 3、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考核办法改革 毕业设计的评价采用3方评价制,首先由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给出指导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30%;其次,是由校内指导教师给出毕业设计完成情况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30%;最后,由专业答辩教师组阅读教学设计方案、观摩录像课并提出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效果,给出学生毕业设计答辩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40%。3方评价分值相加,满分为百分,最终折算成五级记分制计入档案,优(90-100分), 良好(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不及格(59分以下),此成绩也是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 三、改革后的学生毕业设计效果 从毕业设计改革后两年的实际来看,效果明显,不论学生教学设计的完成过程还有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都是在积极和主动的心态下进行的,体现了极强的可操作性。具体有以下几点改变。 1、确定教学设计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学生在选题上有的放矢,不再为毕业设计内容煞费苦心。命题贴近学生岗位实习经历,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学生选择空间变大,可操纵的选题能激发学生对所选题目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储备,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 2、学生能依据学前教育原理及规律,利用多种教学因素及手段,对课程设计过程操作起来更切实可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会自觉与不自觉的进入教研层面,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完全摆脱了网络抄袭的尴尬局面,教师指导也变得轻松而实际。 3、指导教师不再是以单一的校内学科教学教师承担,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介入,使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有机的整合,双方指导更全面和具体,学生的毕业教学设计起点在课堂,终点在教研。学生的毕业教学设计最终完成要提供开题报告、完整的教案、对应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反思等,信息量大,能客观的反应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认知和课堂教学驾驭的能力。教师指导起来也得心应手。 4、学生毕业教学设计的评价体系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校内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幼儿园一线教师对学生教学设计的评价,更客观。其评价语言也作为校内指导教师及答辩组教师评价的参考,虽然其评价所占比重30%,但对学生毕业教学设计的最终成绩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三方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学生毕业教学设计的最终评价更全面、客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确定了目标,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毕业设计的改革与研究要遵循专业发展规律,但改革是动态的,要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只有这样,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才能达到目的。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本研究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近5年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调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发现高专业对口率的背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薪资待遇、社会保障、个人专业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就业现状 问题 课 题:本文为山东省职成教所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成果的内容,课题编号:2012zcj131。 为全面客观地掌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由课题组成员自制调查问卷,经过有关专家分析论证后,选取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试测,收集整理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修订,最后正式发放问卷。本研究选择了笔者所在系2008―2012年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400名,其中每一届毕业生抽取80名。以电子邮件和网络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352份,回收率为88%,有效问卷352份,问卷有效率88%。调查结果如下。 一、专业对口率高 专业对口率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68.18%的人在幼儿园、亲子园等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22.73%的学生到教育咨询机构从事育婴师等基本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对口率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很高,这与当前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需求大量幼教师资关系密切,社会需求的增加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供不应求密切相关。 二、工作地点的选择趋向理性 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的诱惑力一度使“北漂”“孔雀东南飞”等词汇红极一时,但是,在这项调查中,超过五成的毕业生选择回家乡就业,20.45%的毕业生选择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从调查数据看来,家乡的吸引力正逐步提升。 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毕业生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发生变化呢?调研发现,发展机会、家庭因素及生活条件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时考虑的三大因素,分别占29.6%、16.6%、14.5%,也与国家重视学前教育引起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愿意到县级市、乡镇等幼教机构发展空间更大的地方去有关。可见,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地点的考量上更加理性。 三、聘用条件不容乐观 毕业生的薪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单位的性质等聘用条件是保证毕业生工作质量的基础。以近五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来看,68.18%毕业生的年薪在20000元以下,也就是月薪不足两千元,而2012年山东省企业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3455元,这反映了幼教行业工资水平偏低。从工作时间上看,59.09%的毕业生每周工作35~45小时,平均每天8小时左右,而20.45%的毕业生每周工作45~55小时,甚至有10%的毕业生每周工作55小时以上,即每天平均在9小时以上,每天有一个多小时的加班是工作中的常见现象。在访谈中有些毕业生反映她们的加班工作大多是班级活动室环境创设、中午教研活动加班,如果赶上单位检查、评估等事情的时候,甚至周末也会加班。这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压力,付出多收入少的现状反映出毕业生对工作环境并不满意。特别是在民办私立园中毕业生流动性大,很多毕业生忍受不了付出多而收入少的现实纷纷选择其他工作。从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上看,毕业生更多选择到公立幼儿园工作,这与公立幼儿园教师待遇较私立幼儿园高、工作稳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即使不去公立幼儿园,毕业生更多愿意选择到大型私立幼儿园工作,在大型私立幼儿园毕业生也能得到相对高的报酬、相对好的发展空间。 四、个人发展前景暗淡 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要进入高一阶段需要3~5年时间,幼儿园教师发展期是在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后,继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使之达到熟练程度的时期。教师这一时期的特点:一是在素质的水平上,向熟练化、深广化发展,专业化水平提高;二是在素质的项目上,向全面化和整体化方向发展;三是在素质的倾向上,由注重教的方面向注重学的方面转变。影响职业发展期(熟练期)时间长短的因素有自身的因素,也有是否得到崭露头角的机会,是否得到在各种工作岗位全面锻炼的机会,单位给予的工作环境、待遇等因素。调查结果表明,47.73%在幼儿园工作的毕业生每年接受1~3次职工培训,18%的毕业生甚至没有任何培训机会。56%在幼儿园工作的毕业生工作3~5年后的年薪为三万元左右,达不到山东省的平均工资水平,并且这些毕业生的晋升机会只有60%,严重影响毕业生将来的职业专业化发展。 五、劳动权益未得到有力保障 完善的带薪休假制度、适度的劳动强度、合理的劳动合同是保证劳动者经济、社会权益的重要途径。调查中发现,50%的单位没有完善的带薪休假和加班薪酬支付制度;40%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从未与工作单位签订合同;50%的单位没有工会组织,出现劳动纠纷的时候没有有效的平等协商机制;38%的单位没有给毕业生上任何社会保险。由此看出,毕业生的经济权益、社会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令人担忧。 近五年笔者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高,工作地点的选择越来越趋向理性,但高对口率的背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薪资待遇、社会保障、个人专业发展等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乐观,提高幼师地位是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作者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中专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农村幼儿园工作现状调查及建议 摘 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农村幼儿园工作中面临的问题,需要从政府的投入、农村幼儿园管理、毕业生自身等角度共同解决。 关键词:中专 学前教育专业 农村幼儿园 农村幼儿园教师是农村基础教育队伍中最薄弱的部分,整个学前教育教师的缺口非常之大,需要大量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投入到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很多在城市求学的毕业生选择回到农村,担任农村幼儿园教师。笔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农村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幼儿教师的职业追求、影响了中职毕业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可、最终更是影响了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1 目前农村学前教育整体发展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影响 1.1 农村幼儿园发展现状 地方政府在学前教育部分投入精力有限便鼓励民办幼儿园的设立并减少审批手续和审批环节。大多数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者和管理者素质不高、开办幼儿园主要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因此一些农村幼儿园为了降低教育成本,采取私自降低硬件设施标准,低薪聘用缺乏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幼教工作,减少配班教师人数,甚至降低幼儿的生活水平等做法。 1.2 农村幼儿教师工作超负荷 据笔者调查,在大连普兰店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的比重一般在1∶30至1∶40,也就是说一个班型在30~40人的班级里,一名幼儿教师在没有配备保育员的情况下要负责30~40个幼儿吃饭、喝水、盥洗、睡眠、组织幼儿活动、制作玩教具及环境布置等等一系列工作,不仅如此幼儿的安全是幼儿工作的重中之重,家长的指责和不配合让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工作负重可想而知。 1.3 农村幼儿教师身份“尴尬” 2001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进行核编定岗工作,幼儿园教师被排除在外,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悖论――农村地区急需大量幼儿教师投入到学前教育的工作中去,但是10多年来幼儿教师编制不增只减目前、尤其在农村幼儿园,由于大部分都是民办形式,更没有编制这一身份的认证,因此在其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医疗保险等方面,无法和在编公办教师相提并论。 1.4 我国农村专任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总体偏低 2005――2010年我国城镇专任幼儿园教师的学历以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为主; 2010年有75.96%的农村专任幼儿园教师未评职称,与城镇相差14个百分点。农村24.04%拥有职称的专任教师,不论是在高级教师、小学高级,还是小学一级、小学二级职称中,城镇专任幼儿园教师的比例都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的5~6倍[1]。很多农村幼儿教师都是以乡村招聘的民办教师或者小学教师转岗为主,大多没有收到正规的学前教育理论技能培训,加上农村幼儿园教育投入不足,继续学习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很少,蔽塞的教育环境和信息交流的不畅通,使得幼儿教师的发展停滞甚至是落后。 2 中专学前教育毕业生在农村幼儿园工作遇到的问题 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有其特殊性,幼儿教师从业人员年龄较轻,需要承教育的角色,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如美术、舞蹈、音乐、键盘等方面的技能,中专毕业生作为现代服务型人才虽然目前很受农村幼儿园的青睐,但实际状况却是流动性很大,由于现实的种种困难即便到了农村幼儿园也很难长时间坚守这个工作中;办园者急切需要年轻血液的融入,却因为无法满足人才的需求不得不面对人才的流失。 2.1 待遇普遍偏低导致人才流失 调查显示,目前大连市无编制的幼儿教师的平均工资参考城市社平工资,即每月在1300元左右。因为职称评定政策的不完善及教师身份难以被认同,此后工资再次调整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也就是说农村幼儿教师最高工资水平平均维持在年收入20000元左右。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将数量众多的农村无编制教师置于市场中的弱势位置,成了工资的“价格接受者”。这种制度必然会对幼儿园教师劳动力市场和学前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在幼儿园教师工资普遍较低但劳动强度超负荷的情况下,一些素质较高的中专毕业生也会因为预期工资较低而流人其他行业,导致幼儿园教师的人才流失。 2.2 被重视程度低、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由于农村幼儿园开办者本身素质有限,加之农村地区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值偏低,毕业生的特长没有人重视,更难发挥出来,很多中专毕业生回到农村幼儿园后要适应当地幼儿教育的特点,只是进行机械的重复性劳动,毕业生自我实现的程度非常低。而无法实现自我,就会在年轻的教师的心态产生恶性循环。她们自信心和职业满足感低,使其对自己职业的选择产生怀疑。 2.3 继续发展的空间狭小、机会少 由于中专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文化基础比较低,因此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为了学校或专业的生存、保证生源,很多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院校也迫不得已取消了入学面试关、降低了文化成绩要求。目前中专院校对学生并没有科研训练方面的要求,在幼儿教师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具体课程的设置上都没有把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个别幼儿教师想突破瓶颈在事业上有所追求也找不到实现的途径。其自身的文化水平抑制了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外在繁重的工作环境也不得不让这些年轻教师面对现实,有想要搞科研或写论文的想法,除了利用互联网下载或剽窃之外,不知道其他的方式方法。 3 以幼儿教师为出发点对农村学前教育提出的几点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第三章“学前教育”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因此,在政策上建议。 3.1 完善农村幼儿教师工资保障制度 (1)鼓励政府、企业、个人、家庭对农村幼儿园的工头投入。应鼓励社会力量的资金注入,调动家庭力量参与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中,试图建立家长――园长轮流制,让幼儿家长切实地参与幼儿园一日工作常规中、去理解幼儿教师的辛苦。幼儿园资金充足了、家长的重视程度增加了是保证幼儿教师愉快工作的必要前提。 (2)中职毕业的幼儿园教师年龄小稳定性相对弱,这个年龄的劳动者稳定的心态需要牢固的社会保险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幼儿园负责人要与幼儿园教师签订劳动合同。从调查数据来看,民办幼儿园中有48%的幼儿教师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公办幼儿园也有33%的幼儿教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2]。刚毕业的幼儿教师权益得不到保障,发展前景渺茫会产生换工作离开幼儿教师岗位的想法,即便继续留守在幼儿园也很难有积极的工作热情,在工作中也不可能全情投入。 (3)建议政府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实行特殊的津贴制度,增强吸引力。各地方政府针对本地区的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对边远的、条件艰苦的农村幼儿教师实行补贴,让年轻的幼儿教师感受到被关爱,愿意踏实地、稳定地在农村长期发展。 3.2 建立并完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对于民办幼儿园来说,首先在管理体制上应建立园长负责制,投资者仅作资金方面的扶持,园长全权管理幼儿园。这样,使投资者和管理者合理分工,避免为了经济利益违背教育原则的事件发生。此外,教育部门应经常对农村幼儿园园长进行培训,如省培计划和国培计划都应让农村幼儿园园长参与进来建立省、市、县、乡幼儿教师堵训网络,设专家讲座、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在线答疑等多种活动,为年轻的农村幼儿教师开辟自我提升的平台。鼓励省、市级的示范性幼儿园与乡镇幼儿园结对子,采取教师和管理人员互换的培养模式,组织专家、名优及骨干教师定期到县、乡镇、村幼儿园或办班点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推动城乡幼儿教师的定期轮换流动制度,通过城乡教师的流动政策[3]。 3.3 为幼儿教师减负,让其快乐地工作生活 中职毕业生年龄普遍较低,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正是年轻女孩爱娱乐、关注自身形象,体验社会的时期。因此提倡让年轻的幼儿教师快乐地工作生活,让她们充满青春活力去感染身边的同事,带动幼儿园的气氛。 (1)逐渐完善农村幼儿园“两教一保”或是“一教一保”的教师配置,让年轻的幼儿教师不拘泥于繁琐的幼儿工作,放开手脚,发挥自己在专业方面的特长,让其实现自身价值。 (2)开展幼儿园生活会,定期开展同事之间交流和学习研讨会,年轻的幼儿教师要多学习老教师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在处理家长问题及应急事件的方法;老教师应该多从年轻教师那里获得新鲜的教育资讯和最前沿的理论技能。 (3)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多种技能培训及技能大赛,不断的展示自我。完善“双师”政策,让年轻人在本专业之外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丰富了年轻教师的头脑,为其生活带来新的感受。 4 结语 总而言之,全国每年有为数不少的幼儿师范学校或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教育专业的中专生毕业,这部分人才走进农村幼儿园工作不仅能拓宽农村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为农村学前教育注入活力,更能解决毕业生在城市工作难、压力大的现实问题。切实保障新晋农村教师的权益,为这些年轻人提供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舞台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期望在未来能够建立多体系保障系统,完善农村幼儿教师制度,让更多的人才走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中。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 摘 要: 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本文以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分析了目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原因,并从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及教学环节两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毕业论文 提高质量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实践取向教育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即要有研究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能力中的“反思与发展”维度中,明确提出要求幼儿园教师具备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能力,以及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这意味着对未来幼儿园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专业能力。 毕业论文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的最终结果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教育学校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一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提出毕业论文管理及教学环节改革建议,对实现学校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不可否认,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论文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学生主观思想而言,每个人都想有一篇属于自己的高质量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反映出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困难重重,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如,学生普遍认为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最大的困难主要集中在“选题困难”和“写作能力差”两方面。上述现象,除了学生自身平时专业敏感性较差,缺乏从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意识,缺少参与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幼儿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平时缺少写作练习的机会,写作基本功不扎实原因之外,学校在毕业论文管理及教学环节存在的体制问题也不可忽视。 根据我校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问卷调查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间安排不恰当。根据问卷显示,50.0%的学生认为我校目前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恰当。目前我校毕业论文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从选题到提交最后定稿时间只有5个月(因为下学期学生要到幼儿园实习),时间非常仓促,其中有1个多月是在暑假期间,根据学生反映,这个时间学生在家查阅资料非常不便,影响了论文写作质量。第二,指导老师分配不合理。根据问卷显示,65.0%的学生认为由学校调配给自己的论文辅导老师专业与自己选题专业方向不一致。目前,我校对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分配原则是,在学生选题方向与指导教师专业对口的基础上,按毕业生总人数平均分配给全校具有毕业论文指导能力的老师。但由于90.0%以上的学生选题方向基本都集中在本专业的某一个点上,我校教育专业教师数量有限,于是就存在很多学生选题方向与指导教师专业方向不一致的现象,这也极大影响了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第三,平时教学缺乏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及写作能力的锻炼。45.7%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论文质量差,主要原因是自己的资料搜集能力差,写作能力不强。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在平时教学中,学生的书面作业一般都是照教材抄写答案,缺乏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机会,类似论文写作这样的作业几乎没有。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及教学环节改革的策略 首先,加大毕业论文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一,加强毕业论文的全程管理,规范毕业论文管理体系。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纳入课程管理体系中,进行宏观部署,统一安排。建议毕业论文具体实施工作由教务科专人毕业论文工作负责,这样便于从上课程安排、指导教师的协调、学生见实习的安排、论文写作时间的调整等各方面整体协调;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及教师指导情况实施全程管理:从最初的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及指导教师的动员及培训到过程的监管再到论文结果评审和反馈。此外,学校应制定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规范和实施细则。诸如,《毕业论文管理细则》、《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论文撰写规范》、《毕业论文辅导奖惩办法》等管理规定。第二,加大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指导水平高低,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的宽和窄、深与浅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评审所能达到的水平[1]。第三,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应尽早提前,将论文写作时间放长、论文提交时间灵活放宽,避免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与见实习及学生毕业找工作等方面的冲突,比如可以在大二下期就布置毕业论文任务,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中早做准备,在见实习中注意积累相关素材。 其次,教学环节的改革。第一,将毕业论文环节延伸到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将毕业论文各环节延伸到日常专业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各科教师必须树立“全实践”理念。加强教学环节的体制改革,将毕业论文环节渗透到各科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各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统筹知识、技能、能力的教学与实践,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技能应用与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见习、实习机会,让学生获得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最基础的素材。同时,专业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其在幼儿园见、实习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实际教育问题进行合理分解,将其与多个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从低年级开始,各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向学生介绍其所授课程的实际应用前景,帮助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特点,并根据自身兴趣和所学专长培养并确定对某个研究领域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下对自身后继的学习做出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2]。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最后毕业论文选题上出现大面积雷同的现象。此外,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如,每一门专业课在每一学期要求学生至少写一篇文章,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通过多次写作练习,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增加写作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讲授“论文写作”知识[2]。第二,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机会,丰富其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在加强教育科研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获得科学的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以强化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如,应尽早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对于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建议在学生学习了“儿童发展与学习”及“幼儿教育基础”模块课程后就可以开设该课程,以尽早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教育实践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了科研方法、掌握了科研方法的理论知识后,有利于其早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其专业敏感性。此外,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特别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结合紧密的校级课题,鼓励教师在做这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多让学生参与,或者直接带着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学生在历经了项目研究的每个环节后,获得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同时,为学生提供呈现研究成果的机会和平台。例如,充分利用学校的内部资料《河南幼教》杂志,专门为学生开辟一个教育实践研究栏目,刊登学生在见实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对专业方面的问题思考。这样,既给了学生写作锻炼的机会,又增强了其论文写作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为其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现状 摘要:学前教育这一行业的逐渐兴起影响了许多高校开始设立学前教育这一专业,从而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就业期望与其实际就业不相符等尴尬,不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即转业。本文研究了影响学前教育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因素,并对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学前教育 毕业生 就业期望 2010年我国高等院校应届的毕业生就已经达到了600万人之多。当代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特点,希望自己的就业环境可以舒适,可以有比较高的薪资,不希望从事劳动强度太大的工作,这些想法与现实就业环境并不相符。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不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一)地域之间发展的差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随后建立京津冀、苏沪浙、珠三角等工业基地,进而发展地域向内陆偏移,造成经济发展在地域上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差距也比较大,城市与农村之间不仅是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更是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福利等多方面的问题。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使各大高校的毕业生普遍向往城市。 (二)公立园与私立园条件差异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幼儿园的办学热潮,但其规模大小、学校环境、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又存在着差距。相对于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二者来说,毕业生更愿意选公立幼儿园,因为最起码的工作环境和工资有保证。有些在条件限制下选择了私立幼儿园的大学生也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慢慢转向公办,转向条件好的地区,在这种状态下园里的教师状况会一直处在一个不稳定状态当中,给幼儿教师的工作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后果。 (三)社会认知度 幼师待遇、地位不高。幼师薪资待遇低下,工作任务量较大,尤其是私立幼儿园情况更甚,私立园幼师还存在与公立园编制体制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在过去的传统观念里,幼师这一行业一直不被社会所认可,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幼师的偏见,觉得就是哄孩子的职业。 (四)国家的重视程度 只有发展好教育事业才会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所提升,才会提高我国在国际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资源的稀缺。2010年国务院国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表明:“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这一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使幼儿园的办学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当下这个社会上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师范生的需求量急剧增多,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W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相反却成为众多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较为轻易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使换工作也能够很轻易找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岗位。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各高校普遍存在过分注重理论因而轻实践的心理,对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做的不够全面给专业课安排的理论课时比实践课要多,并且大多理论课为必修课。实践课程多为选修课,大多数学校的实践课的上课时间多为学期结束前的一两个星期,见习时间较短。这样的课程设计往往使学生对教学实践不够重视,在临场教学能力不够充足,从而失去对教学的自信心,毕业后选择其他领域的工作。另外,众多院校的老师们在给学生们上就业指导这一课的时候都是在应付课时,使学生对幼师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这一职业没有保持积极的态度与持之以恒的决心,只是把幼师当做一种职业,当出现更好的选择时就会转向更好的工作。 三、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没有产生科学而正确的就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特点,想要找到工作条件较好待遇好的岗位,不愿意去工作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或偏远山区。从而在就业地域上出现集聚现象。只有树立科学而又正确的就业观念,才会对自己的就业规划与进展前景提供准确无误的价值观指导。 (二)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现在很多学前教育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方面的技能和微小的教学经验根本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大环境。由于社会越来越在进步中,社会上对又是这一行业的认知度的提高,进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生更加的关注自身的技能学习和教学经验的增长。幼师需要关爱孩子,能够接受并在教学中实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创新教学内容,在艺术方面希望唱歌、跳舞、绘画等多方面均有涉猎;能够坚持在幼儿园长期工作等。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能力不够必然导致跳槽转业。 (三)受到家庭环境与独生子女情况的影响 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正在就业或即将面临就业的人大多是90后,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受到父母的疼爱,没有吃过苦也不愿意吃苦。农村孩子渴望大学毕业后能够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找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愿意回到家乡或选择条件较差的地方工作,那么就会造成某些城市幼师出现饱和情况,而有些地区教师资源严重稀缺。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中特殊的办学体系,其毕业生就业情况备受关注,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为例,分析了近几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迎合时展要求,大胆尝试课程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就业良好。面对良好的就业形势及国考的改革,本文提出学前教育应继续坚持实训教学,抓紧建设一批优秀的专业骨干教师,做好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以此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 关键字: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就业调查;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随着国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及政策的A斜,各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扩招。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办学质量较高的独立学院之一,从2008年建校以来,学前教育招生人数从53人扩招到每届300多人的数量,到目前为止在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数达1264人。作为一所独立院校,学生的就业关系着学院的口碑,学前专业连续几年大数量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情况说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自成立以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总计421人。其中2008级毕业生为53人,2009级毕业生为98人,2010级毕业生为129人,就这三届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如下介绍。 1.2012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2届学前教育毕业生总人数为53人,公立幼儿园(已经考取事业编)就业37人,占69.8%;特岗教师满三年转入事业编单位(以学校为主)5人,占9.4%;银行1人,占1.9%;民办幼儿园就业10人,占18.9%。 2.201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3届学前教育毕业生总人数为98人,至2014年9月份,已有73人在编,占74.5%(其中,幼儿园55人;社区民生6人;小学4人;职业高中4人;企事业单位4人。);民办幼儿园23人,占23.5%;考研1人,占1.0%;出国1人,占1.0%; 3.2014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4届学前教育毕业生总人数为129人,至2014年9月份,已有86人在编,占66.7%(公立幼儿园就业82人,占63.6%;党政及事业单位就业4人,占3.1%);民办幼儿园就业43人,占33.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的考编率达80%以上,就业态势良好连续几年实现就业丰收。 (二)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之所以取得了优异的就业成效,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直接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后,将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普及学前教育是今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题。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合格师资严重不足。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认真调研,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推进课程创新,引入“实训”理念,增设实训课程,重视学生实践技能训练。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理念从2009年提出,教师进行了理论分析及大量资料收集后,选取了八门实践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核心课程,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故事教学实训》、《幼儿英文故事讲解》、《幼儿游戏指导》、《幼儿歌曲演唱》、《幼儿钢琴、手风琴演奏与伴奏》、《幼儿舞蹈表演》、《幼儿手工制作》,并将每门课程以三十个量化标准为考核要求,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简称为学前教育“八个三十”实训课程。此方案于2010年确定后,在200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始初步的尝试。在实施过程中,为了配合实践的效果,教师们不断与多家幼儿园确立合作关系,建立实训基地。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幼儿游戏实验室,出资购买蒙台梭利课程模式教育供学生实践学习,建立幼儿教育活动实验室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运用这些方式巩固加强实训的效果。“八个三十”实训课程实施以来,教师边实践边改革,将几年的实训材料修改后编写了《学前教育实训教程》,并于2014年公开出版发行。学生优秀的就业率突显了课程改革的效果。据毕业学生反映,学生参加招聘考试时遇到了很多学校实训时的内容,为学生争取就业机会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这充分的说明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及时有效。 二、对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良好的就业成绩和形势,既给学院带来了欣喜,同时也给本专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2015年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开始,为学院的就业带来了压力,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国考挂钩。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师资格证考试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面试,都更加的强调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考核。由过去单纯的考核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变为现在的综合素质考核和保教知识与能力,对进入学前教育行业的职业准入提高了门槛,更加强调个人的基本素养、综合能力。 为了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就业态势,学前教育专业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 过去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是强调理论知识的考核,学生只要复习好书本上的知识点,强化记忆,就能顺利的通过考试。目前,从国考和招考的考试试题上可以看出,出题的形式多样灵活,考核的内容紧紧围绕幼儿园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此现象,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应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实际应用能力训练和实战演练。实训课程需要学院教学在课时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建立更多符合专业要求的实验室,真正落实实训理论,取得实效。 (二)加强团队合力、助推专业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面临未来的国考和就业的压力,急待组建一支有团队合力的教师队伍,助推专业的发展。精干高效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是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能够打造一支稳定优秀的骨干教师,既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继续为培养一批合格的幼儿教师,促进本专业良好就业奠定基础。 (三)完善实习基地建设、支持实践教学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已经有了许多的实习基地,但仅仅局限在实习环节,真正对教学的返哺作用不是很明显。为了应对今后的国考、招考,保持就业的持续优势,学院应当加强与实习基地的深入联系,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希望幼儿园教师能够把一线的教学经验带到大学的课堂,支持实践教学。另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的走进幼儿园,接地气。幼儿园可以为学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学院教师的参与也会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动力支持,达到双赢的效果。 总之,为了促进学前教育有更好的发展,独立学院还有很多急需努力的方面。在面对大好就业形势的背景下,学院不仅要有就业的数量,还应注意提高就业的品质,加强实践教学,拓宽就业渠道,真正实现就业的持续丰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的调查分析 摘要: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宽阔的就业前景。但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而该专业的本科生和大专毕业生在就业期望与就业准备上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本文笔者以保山学院2017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不同学历水平的学生进行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的比较研究,揭示目前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的现状。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 就业准备; 就业期望 一、引言 《云南省事业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云南省将重点发展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到2020年,每县至少创建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设立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人口较多村社设立农村幼儿园,偏远、人口分散地区开展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①。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之后都想进入公立幼儿园,而民办幼儿园的老师考不上公立幼儿园,暂时留在民办幼儿园,所以民办幼儿园招不到优秀老师,或者是来了也留不住,这些情况使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设有本科和专科,而无论是哪个班级都只有少数的几个男生,可是现在保山地区的幼儿园却希望能聘用到男的幼儿教师,所以男生进入幼儿园的机会明显高于女生,但受到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过高,眼高手低的情况,导致许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条件相差甚远,这也导致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选择其他行业,有甚者则在家待业。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调查研究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法等进行分析研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的现状。首先选取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7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自制问卷“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准备调查表”,并将问卷分发给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问卷80份,其中包括大专毕业生有效问卷38份,本科毕业生有效问卷42份。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第二部分是了解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准备,包括专业技能的认识与准备;第三部分主要调查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其中包括对工作地区和薪水的期望等;第四部分是开放性问题,了解一下学生们觉得在大学生活中,哪些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期望。在被调查的2017届毕业生中,女生所占比例达到95.3%,远远超出男生比例,大部分同学家庭经济处于一般或以上水平,觉得自身综合素质一般或较强。 (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的了解与态度分析。 就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对学前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从一定程度上肯定自己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前提。当今社会发展的今天,学前教育得到广大关注,国家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也比较高,投入力度大,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选择及发展道路。只有对学前教育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才能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选择就业。 1.升学与就业选择。 面临毕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还是继续升学上有不一样的见解,且大专学生与本科学生选择也不一样。调查结果显示,50%的专科毕业生选择升学,认为专科的知识不能满足自己,自己应该学到更多知识,想要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会觉得学历的不一样会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所以他们选择读专升本,考一个自己喜欢的本科级院校,继续深造;49%的专科毕业生选择就业;1%的是不确定,没想好自己是要选择就业还是升学。而本科班的毕业生们,只有12%的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87%的本科毕业生觉得,只要找一个工作就可以了,自己没必要浪费三年的时间,也没必要浪费钱;也有1%的不确定自己要干什么。 2.对当前就业总趋势的认识。 调查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与本科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也不一样的。 由于毕业生们关注的点不一样,所以对就业总趋势的认识也就不一樱但总体来说,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大多数认为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还是可观的,43%的专科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就业前景很好,67%的本科生毕业生也觉得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很好,现在在云南,幼儿园越来越多,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这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看到了就业的希望;而随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不断增多,很多幼儿园教师又是饱和的状态,这也使32%的专科毕业生和26%的本科毕业生觉得其实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一般;觉得就业前景不好和不清楚,自己不关注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毕业生也有一定的比例。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准备。 1.就业信息准备情况分析。 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决定了对就业的准备,在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更注重理论知识,而专科则专业知识技能扎实,而对就业信息的关注是自己对就业的一个认识,少数学生在自己高中毕业步入大学的那一刻开始就能知道自己以后要什么,就会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努力,为就业做好准备;但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是盲目的,对将来感到迷茫,没有一个好的认识,当真的该毕业了,却又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 2.就业准备的态度与知识技能的准备。 “态度决定成败”,有良好的就业态度是很重要的,大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准备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专科毕业生中,100%的毕业生都有着积极主动的态度,本科毕业生中,88%的毕业生也有着积极主动的就业准备态度,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都没有同学是消极对待的,说明大家都对就业有着好的期望,而部分本科毕业生,没认清自己,7%的毕业生选择了从众的心态,有5%的则觉得无所谓。 由于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在就业中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在就业中知识技能的准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由于幼儿教师面对的主要对象师幼儿,这一主体的特殊性要求幼儿教师全面发展,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专科中61%的毕业生认为专业知识技能强是就业的关键,53%的本科毕业生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决定就业的是专业知识技能;23%的专科毕业生和21%的本科生则认为成绩好证书多才是王道。 (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 1.对工作地区的期望。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一线发达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都出现了许多公立、私立的幼儿园,一些早教机构也驻扎在云南的各个地方,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们也有了不一样的期望。由于本次调查的毕业生们大多数为云南省内学生,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毕业生,他们期望就业的地区相对集中在家乡所在地与二三线城市,且公立幼儿园居多。 2.就业薪水的期望。 薪酬是现在毕业生们就业的关键,但目前学前教育仍然处在教育事业的薄弱阶段,相比较其他教师来说,薪酬相对较低,专科毕业生们受到学历的限制,75%的毕业生期望薪金为2001-3000;3001-4000的占18%;4000以上的占7%;本科毕业生中,期望薪金在2001-3000的占51%;3001-4000的占46%,4000以上的仅占3%;2000元薪金的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都没有。 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们对自己工作的期望还是比较高,都有自己的标准。在调查中还显示,对于毕业生来说,他们对第一份工作的认识,无论是大专还是本科百分之九十几的毕业生都认为第一份工作均是他们先就业后择业的基础。其他同学则认为第一份工作,应该积累经验为以后创业做准备或者一直待在这个工作单位,对自己没其他影响。总的来说,大部分毕业生们对自己就业还是有很大的信心。 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保山学院2017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的调查分析,再结合社会就业实际不难看出,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比实际情况过高,而造成就业期望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经济情况与观念的影响。 本次的调查对象均为90后,且家庭经济情况都处于一般及以上水平,大家也觉得自己的经济情况还可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家在选择就业时对薪水的要求。在调查中大多数毕业生觉得自己应该获得2000元以上的工资待遇,而且还希望幼儿园能包食宿。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目前普遍偏低,基本不能为教师提供教职工宿舍,饭的话由于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三餐,所以教师的三餐基本可以在幼儿园解决。幼儿园教师目前在人们的心中地位还是比较低,而且好多毕业生家长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公立幼儿园,觉得稳定有保障;而民办幼儿园就出现了招不到优秀教师或者有教师也留不住。因为这些原因,许多毕业生就出现找不到工作或者在家待业的情况。 (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通过调查,学生觉得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够,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各专业技能虽然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但很少有机会运用在幼儿园中,这些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对就业指导而言,学校虽然安排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但这类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涵盖面太广,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首先,大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自身能力与就业期望不成比,不能从实际出发,对自己过于自信,觉得自己知识技能储备量已经足够在幼儿园中使用。而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知识面必须广,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做到与时俱进,不能总是一成不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次,幼儿园是一个责任大,工作量也大的单位,面对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必须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来对待幼儿。许多毕业生给自己定位太高,责任心太弱,缺乏耐心,认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强度与工资水平不成正比,一些保育的工作不愿意去做,觉得小孩子只要在幼儿园吃好、睡好、玩好,学不学得知识无所谓。因为有这些思想,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又过高,导致他们找不到一份自己满意合适的工作。所以,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的就业期望,才能让自己顺利就业。 四、建议与对策 (一)学生方面。 首先,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正确认识自己,能在大学期间积极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发展趋势,通过正确认识专业发展,在知识技能方面做好储备,加强专业基本功训练;其次,不和同学在专业技能上攀比,即使拥有比别人强的技能也不骄傲,踏踏实实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只有拥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家长方面。 转变传统观念,支持孩子创业,能接受孩子先就业后择业,改变只有进公立幼儿园才是最好的,改变“铁饭碗”这些观念。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毕业生都特别在意家长的看法,会听从家长的安排,忽视自己内心正真的想法,在家长的影响下,他们就形成了和自身实际相脱离的就业期望②。所以,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支持他们的想法,别总是让自己的孩子根据自己设定的路线走下去,不管孩子的想法。 (三)学校方面。 1.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大一新生时就能与老师和有过实习经验的学长学姐们进行交流,知道更多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 2.学校应该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加强实践,突出特长,能让学生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更好的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践中学习进步。 3.应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开设课程,从学生实际出发。可以在每个学期期末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信息统计,了解学生需要,增加一些课程,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4.技能方面,应该加强,可以相应增加钢琴、舞蹈、声乐课程,一星期两节课,不能让学生很好的把握;虽然大一大二学习了钢琴、舞蹈技能,但是到大学后期,学校不能很好的提供硬件设施,使得学生部分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巩固。 (四)政府方面。 保山学院位于云南省西部,属于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政府对该地区的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发展不完善。国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在国家虽然颁布许多文件支持学前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国家应该完善学前教育发展体制,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投入,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给予大量支持,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平台。 五、结语 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对师资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无论是大专生还是本科生其最终目的就是就业,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有符合自己的就业期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只有扎实的基本功,在校园生活中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积极为就业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让自己脱颖而出。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焦虑状态思考 一、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从“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转变。自1999年起,高等院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新的情况。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4年为280万,2006年为413万,2009年达到了611万。[1]而社会劳动力需求缺口年增长幅度并不高,相反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危机、国内经济衰退的影响,整个就业市场需求状况相对趋紧。昔日贵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常陷于苦恼和焦虑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学前教育专职教师,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和对口性,就业面较窄。目前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存在一定偏见,认为幼儿教师就是保姆,是“看孩子”的,甚至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己也不认同本专业。 再加上幼儿教师职业待遇的不如意、地位的不认可和职业前途的不理想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处境十分尴尬,面临就业时的焦虑情绪也显得尤为突出。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焦虑水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其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和实践指导。考虑到取样的代表性和时效性,本研究选取长沙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五年一贯制(初招)五年级学生和三年制(高招)三年级学生。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焦虑。指人在面临当前的和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痛苦的情绪体验。[2]状态焦虑。主要指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景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本研究中主要反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产生的情绪体验以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改变。表现为:十分担心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在择业过程中有某些身体反应(比如睡眠质量下降、心跳加快、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较平时混乱等),对学习、工作、生活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特质焦虑。指人们一贯或平时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本研究中主要反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常性表现出来的情绪体验。 (二)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学制从长沙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中随机抽取被试352名,取样时间为2010年11月。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是因为这时学生即将离校,所得结果更能反映被试在面临就业时的心态。具体情况见表1。 (三)工具 本研究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1988年中译版。[3]该问卷由Spielberger等人编制,分为两个独立的自我评价问卷:状态焦虑问卷(S-AI)和特质焦虑问卷(T-AI),各20个题目,旨在评定短暂的焦虑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性焦虑倾向,为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临床实践服务。(四)方法以班为单位发放问卷。施测前由主试制定统一指导语,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施测者能正确解答研究对象的疑问,答完后当场收回。原始数据严格按统一格式录入,最后由研究者进行数据汇总并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区分度 项目区分度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中各个项目得分与相应分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表示。具体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中的所有40个项目与相应量表总分的相关均达到了0.01显著水平,且都高于与其他量表总分的相关值,说明该问卷的项目区分度较好。 (二)信度检验 根据被试的得分,对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进行了信度分析,得出其Cronbach的同质性信度α系数为0.7437,Spearman-Brown的分半信度s为0.7405,虽不是很高,但还是处于可接受的范围,说明该问卷是可信的。 (三)效度检验 通过计算各分量表间的相关系数、各分量表与总测验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指标来检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的结构效度。具体结果如表3。各分量表之间及与总测验的相关提供了测验结构的效度指标。心理测量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如果各分量表与整个测验总分数间的相关系数较高且均明显高出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测验的结构效度良好。[4]从表3可以看出,状态焦虑问卷(S-AI)、特质焦虑问卷(T-AI)与总测验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6和0.886,明显高于两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0.588,说明该问卷的结构效度很好。另外,中国科学院院心理所的付建斌(1997)通过对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状态焦虑问卷(S-AI)与特质焦虑问卷(T-AI)的构想效度。[5] (四)与常模的比较 通过与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和长春第一汽车公司职工医院精神科对长春和北京正常人群进行的STAI中译版测试结果进行比较,[6]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无论是当前的状态焦虑还是一贯的特质焦虑都远远高于正常人群。这一结果与我们2008年所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焦虑因子的结果完全吻合,[7]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光是面临就业时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焦虑问题就已经比较突出了。具体结果见表4。(五)是否独生子女在焦虑水平上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可以看出,是否独生子女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只是独生子女的得分要略高于非独生子女,也许和独生子女所感受到的来自于父母的期望值更高有一定的关系。具体结果见表5。 (六)不同户口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不同户口被试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的得分差异均十分显著。农村户口被试的焦虑程度要显著地高于城镇户口的被试。这也许和农村学生更渴望通过大学学习改善自己现有的生活状况有关,因此,他们需要比城镇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在学习期间和面临毕业时所体验到的焦虑情绪也就显得更为强烈。具体结果见表6。 (七)不同学制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高招三年级和初招五年级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不同学制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得分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却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一贯的特质焦虑上,高招三年级得分比初招五年级得分低;而在当前的状态焦虑上,高招三年级得分则比初招五年级得分高。可能是因为五年制初招生在校时间相对较长,且没有经历过类似于高考这样的大考,调节自身焦虑情绪的经验相对缺乏,所以一直以来感受到的焦虑体验也更明显;而三年制高招生正因为在校时间相对较短,觉得专业技能不如初招生扎实,所以面临就业时的焦虑体验也就相对更强烈。具体结果见表7。 (八)不同家庭月收入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家庭月收入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不同家庭月收入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且进一步分析发现,不论是状态焦虑还是特质焦虑,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被试得分都要显著低于其他被试的得分,说明家庭经济条件确实会影响到学生的焦虑体验。具体结果见表8。 四、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焦虑状况解决策略的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当前的状态焦虑还是一贯的特质焦虑都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其外部原因: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性较强、就业面临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普遍不认可;学校过于浓厚的文娱活动氛围与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充足的课余时间以及学生专业技能基础薄弱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等。内部原因在于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以致于未能形成良好的专业意识,从而表现为对未来人生的迷茫和困惑,进而感到焦虑。 要想缓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焦虑情绪,当务之急不是抓常规、抓技能,而应该把学生专业意识养成教育放到第一位来抓,且必须从刚进校时就开始抓。只有专业意识形成了,学生才能明确学习目的、把握专业动态、产生专业兴趣、树立专业信念;才能真正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才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才能在学习期间和面临毕业时得心应手。如此一来,不但焦虑的情绪能得到缓解,学生的常规以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都不再是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尝试从专业认同(从内心认为学前教育有价值、有意义,能从中找到乐趣并立志投身于学前教育)、专业理念(拥有较为科学、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自我发展理念)、专业情感(热爱儿童和所从事的学前教育事业)以及最高层次的专业敏感性(对学前教育中的问题和现象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四个方面寻找切入点,充分利用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形势宣传栏、开展专业发展黑板报评比和专业动态手抄报比赛、参观托幼机构和早教中心、组织专业主题辩论赛、举办学前教育主题沙龙、实施班级小组主题探究等贯穿于全学程的专业实践活动,逐步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意识的全方位提升。 当然,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养成教育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今天,更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为我国的幼教事业输送更多专业意识清晰、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在全实践教学改革的引领下,针对毕业设计的改革和创新,我校以校级课题的形式组织专门的教研团队进行研讨和论证。本文的从“理”到“实”,亦指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指引下进行毕业设计,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必不可缺。 一、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从1999年到2013年,我校的毕业生以五年制初专为主,五年制初专生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学习能力较弱、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理论基础薄弱、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以单一撰写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问题层出不穷,教师指导费时费力,不见成效。摒除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无疑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颇多不足。 (一)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撰写论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唯一形式。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并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积淀为支撑,才能驾驭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我校学生而言,专业理论学习的水平不一,能够胜任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毕竟不多。而问题意识不强、专业理论学习薄弱恰是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命穴,以至于出现胡乱选题,东拼西凑,粘粘贴贴,拼凑毕业论文的现象。从2014年开始推行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以来,10级初专和12级高专的毕业设计评审中不及格的同学共有72人,其中因为论文不合格共61人,占85%,而不及格同学的论文评审意见中,有70%的同学是因为复制比例超标。可见,毕业论文的撰写对我校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挑战,并且因为单一的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学生们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业水平来选择适合并能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式。而如果仅以单一形式的毕业论文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显然有失偏颇,同时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撰写论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的素养,但鉴于闭门造车、粘贴拼凑是以往学生撰写论文的通病,如此势必会让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无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锻炼相融合。针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以至于学校在毕业设计评审过程不断降低要求,而一味降低要求势必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生既没有达到真正通过毕业论文撰写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的目的,也因闭门造车导致其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我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调研中,有部分园长也反馈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优势突出但科研能力偏弱,这远不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的培养理念。显然,如何才能既保障学生毕业设计水平,又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同类高职院校都面临的困惑。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的举措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对教师应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文件对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相关规定,本研究做了以下的尝试和创新。 (一)理念创新———从“理”到“实”,注重实践引领 课题组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同类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经验等,将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定位如下: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引领下进行毕业设计,摒弃“重理轻实”的传统导向。在学校课改中增加实践课时的有利前提下,鼓励学生在教育见实习及各种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问题、思考———形成思路,在此基础上选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主题。在最后一学期的教育见实习中,学生在幼儿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研的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形式创新———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全实践理念的引导下,针对我校学生专业水准不同层次的现状,为满足学生多元优势的呈现,课题组设计了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活动设计。幼儿园教师核心的专业能力即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课题组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以活动设计为主,活动设计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与之后的从教能力对接。活动设计包括主题教学活动设计、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家长开放日活动设计、区角游戏活动设计、户外活动设计、家园联系活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设计以及节日活动设计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在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中,除了正规的格式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在活动设计中增加教学活动实录,以及插入能体现其活动过程的照片,既使活动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又避免学生抄袭。2.论文。延续之前的传统,论文成为毕业设计的形式之一,而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以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为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观察分析等,撰写毕业论文。3.能代表学生水平的作品。为提升学生的教科研素养和水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专业期刊或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单篇字数达3000字以上的独撰专业论文,或者是为幼儿园提供有价值的且已被采纳的不低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或对策建议。以上两种形式皆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认定,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总而言之,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较高的学生可选择论文或调查报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活动设计;专业水平突出的学生可选择发表作品或研究幼儿园问题的对策建议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在实施中的不足和应对策略 为了解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实施的情况,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在10级初专的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了网上调查。共有187名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皆为有效问卷。在问卷的梳理中发现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有一些不足仍需完善。 (一)学生论文的不及格率高 在毕业设计评审中,10级共有421人参与评审,203人选择撰写论文,不及格36人,不及格率是18%;218人选择活动设计,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是3%。也就是说42人第一次毕业设计评审不及格,其中36人是论文不合格,占87%。可见,学生撰写论文的达标率偏低,不及格率高。针对此,课题组在11级初专和12级高专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中,强化了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选择方向的引导和论文指导过程的量化。毕业设计方向引导的具体做法表现为:在学生选题时,对于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引导其选择活动设计,不是因为活动设计简单,而是因为活动设计有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为理论依托,结合自身多次的教育见实习的实践体会,再加上最后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设计和检验自己的活动设计。对于教师指导过程的量化主要是规定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论文过程不少于四次的指导反馈,学生的选题、提纲、初稿、定稿每个程序须得到教师指导反馈认可,方能进行和提交。通过教师的层层把关,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第一次评审不能通过者,还可参加二次评审、三次评审、甚至四次评审,直至学生的毕业论文达到学校的评审标准,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学生选择活动设计的形式单一 在对学生选择的活动设计类型的调研中,68%的学生选择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类型活动只占32%。而实际的毕业设计评审中,学生主要是选择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和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家园共育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区角游戏活动等没有学生选择。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较为常见和普遍,其他活动学生在实习中少有机会参与,导致学生不敢尝试。对此,课题组认为学校在和幼儿园针对学生的实习内容的沟通中,应强调学生实习内容的规定,让幼儿园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幼儿园活动组织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撰写,以及幼儿园的各项教研活动,既丰富了学生教育实习的经验,也能使学生各种专业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活动设计的撰写经验。 (三)学生认为活动设计格式较难 在对活动设计难点的调研中,56%的学生认为活动设计内容的格式要求较难,14%的学生认为电子文档名称设置较难,17%的学生认为字数要求(至少3000字)难以达到,字体格式难的占9%。对此课题组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学生觉得格式难的原因主要是word文档操作不熟练。字数达不到要求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活动设计就是教案的编写,而且多数学生在实习中跟着幼儿园指导老师学写的是简案,自然不能达到学校的规定撰写要求。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认为应打通课程的链接通道,让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和融合来解决以上问题。比如五大领域教学法的课程,可通过微格教室的实训及教育见实习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程教学、幼儿园的实习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强化学生的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时,其要求和规范应与毕业设计的要求一致,要求学生写详案。计算机信息课程的教学应强化学生对word文档的使用,这样学生对毕业设计规范的格式要求自然不会感觉陌生。总言之,现有的毕业设计方案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它的多元化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呈现,既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幼教人才。 作者:张敏 陈琪 张亚军 单位: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系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研 一、调查分析 (一)就业心态 对就业心态的调查表明,11.8%的毕业生对就业非常有信心,27.9%的毕业生表示有信心,26.6%的毕业生虽然信心不足,但表示会积极争取机会,10.2%的毕业生表示没有信心。可见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心态良好,普遍就业信心较强,对就业前景也持乐观态度。但也存在部分毕业生就业态度消极,认为就业是由雇用方决定的,自己能否达到目的,要看雇用方是否满意,自己不能够主动走向就业市场。 (二)就业能力 就就业能力而言,34.6%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能力最重要,27.3%的毕业生认为职业资格重要,21.5%的毕业生认为实习经历重要,13.8%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成绩重要。可见毕业生对就业能力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三)就业区域 关于就业区域的调查表明,29.5%的毕业生选择四川省省会成都,37.5%的毕业生选择去四川省其他中小城市,21.7%的毕业生到沿海开放城市里去,也就是说有大多数的毕业生希望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就业,相比之下选择去农村幼儿园的只有3.9%。学生毕业后都希望留在经济较好的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加剧了就业的困难,又不利于农村地区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村地区的幼儿园的英语师资是非常缺乏的。这说明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普遍看重的是自我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 (四)就业单位 就业单位的调查表明,37.8%的毕业生选择了国家机关幼儿园,43.5%的毕业生选择了公立幼儿园,只有13.6%的毕业生选择了私立幼儿园。这说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都渴望稳定的工作,都认为稳定的工作会带来稳定的效益。 (五)就业薪酬期望 薪酬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毕业生们都希望找到一份符合自己薪酬期望的工作。本次调查发现55.6%的学生选择在1000-2000元之间,36.1%的学生选择在2000-3000元之间,只有9.2%学生选择3000元以上。这表明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薪金期望比较切合实际,这一点是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但同时也发现毕业生最不愿意降低的就是薪酬,可见毕业生对实际利益的获得仍然是有要求的。 (六)影响就业因素 从影响就业因素来看,40.3%的毕业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27.5%的毕业生考虑的是自身提升空间大,16.5%的毕业生考虑家庭要求和社会需求。这表明毕业生择业时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认为对工作有兴趣,才能做好工作。其次是父母的意见。可见毕业生的主体意识普遍较强。 二、对策和建议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2013届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也发现少部分学生存在对就业形势没有信心。结合此次调查的结果,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加强针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面临就业选择时,怎样利用自己的优势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是大多毕业生思考的问题。尤其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范围相对狭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求职方面的训练与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大三期间,学校应针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开办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学校可以开设职业素质教育、求职程序教育等课程;开办就业政策介绍等方面的讲座;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求职面试和模拟面试等方面的培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建立科学的就业观,积极地面对就业问题,同时也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打下基础。 (二)加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的教师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据调查,“学生自身条件不足,缺乏竞争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即将成为学前英语教师。如果不具有能够教授学前儿童所需要的教师职业技能,将不能胜任学前英语教学工作。因此要使毕业生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教师技能培训。学校可以围绕学前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内容,制定翔实的训练方案,实施完善的教师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掌握,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学前英语教师。 (三)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提供更多到幼儿园见习机会 学校应积极组织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学前英语课堂,观摩优秀学前英语教师的实际教学。有一定教学基础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班级实际授课,在实践中体会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三、总结 总之,促进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毕业生顺利就业,关系着学前英语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学生应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符合就业单位的要求。同时,学校就业工作人员应深入研究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 作者:于洪波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养探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背景和含义 学前教育专业又被称为幼儿教育和早期教育,它直接影响着幼儿在幼儿园、学前班等教育环节。据统计,学前教育这个专业关系着近10亿人口的家庭教育,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发展前景可谓大好。在适龄儿童间普及学前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性事业,对健全小学、初中等九年义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中学前教育的发展浪潮逐步推进,新的时期下,党中央提出了思想政治的核心主义价值观,要求要在高职教育中不断的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在全社会掀起贯彻人文主义的思想浪潮,同时,在职业人才的思想指导中,建立起完善的理论观念,以全面培养、多方育人的指导方针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学前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的专业素养,相关部门要立足实际,不断完善教学制度和办学水平。其实,早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就已经被作为一项教育方针被提出,并且在管理、师资、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天才宝贝为代表的海外品牌逐步进入中国早教市场。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再加上“独生子女”模式的催化,不愿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为学前教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大批学前教育专项人才被源源不断的输送出来。质量和数量之间如何形成平衡是所有教育从业者都应当思考的。 二、关于学前教育毕业生专业素养的几点问题 随着我国城乡幼儿教育事业的推进,学前教育相关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加大。在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应届毕业学生即将走入工作岗位,单靠“纸上谈兵”的理论知识是不行的,在课堂上积累的一些知识需要转化为实践,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1.高职教育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很多学生在学校接触到的都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很少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所以造成许多高职类学生没有实践的工作经验,和幼儿的沟通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太弱,无法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这些尚不懂事的孩子。从当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具体现状上看,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很多都无法的第一时间内适合角色的转换,从“在校学生”到“幼儿教师”之间的转换无法把握。对于课堂课程的科学设计、合理规划都无法达到。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他们的教学效果明显得到了制约。 2.高职教育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欠缺 由于学前教育针对的学生都是一些懵懂的幼儿,语言上的艺术是幼儿教师应该注重的重点。单纯的知识灌输对孩子来说并不实用,为了让孩子掌握到知识,教师不仅要运用丰富形象的知识来感染学生,还要言简意赅的传递给幼儿他们能了解的世界印象。例如,在孩子的世界里,花朵也有黑色,树叶也有白色,这些和人们生活知识有所区别的都源于孩子的想象力,毕业生们不能将这种想象扼杀在摇篮里,而是要不断鼓励孩子勇敢表达,勇敢交流,增强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毕业生们在树立好流利语言的基础上,在对学生的教授中更加注意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选择孩子们感兴趣、喜爱并且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课程。 3.增加专业课程的深入性 在高职学前教育中,为了让学生更加体会“学前教育”教学的深刻含义,要对各项课程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例如婴儿心理学、亲子教育概论、婴儿影响与保健、婴儿护理学、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等等。对于这些课程毕业生们虽然都经过了专业的培训,但是为了巩固这些专业的扎实性,他们自身要继续深化学习,才能将理论成功的转化为实践经验。从这个方面说,高职学校学前教育的专业老师应该给予毕业生们有力的帮扶,提供给他们所需的教学参考、课外资料等等,加强学生的自身养成。课堂教学是培育幼儿教师的第一阵地,而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刚走出校门的高职学生存有一定误区,认为这都是些“哄孩子”的课程,其实这是不对的。对幼儿心理等情况的掌握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除此之外,受传统理念的影响,许多学前教育毕业学生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素质还停留在“轻实践、重理论”的影响,对相关语言知识等技能还是只局限于“纸上谈兵”的层面,造成了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缺失,完善的学前教育应该是言传身教的双重结合。只有深入的贯彻教学参考材料中的精神,才能做到多方面的学前教育要求。 三、强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素养的若干措施 高职院校和一般院校不同的是,在人才养成这方面更加注重“专业型”业生的各项素养,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1.加强高职毕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学前教育的实践教育能力,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活动来加强学生对于幼儿教育的理解程度。首先是学校实习阵地的加入。幼儿园、学前班是学生最重要的锻炼场所,而在现在的不少高职院校中,都出现了“走实习形式”的想象,学生在主观上对实习的认识不深。为了让毕业生们达到很好的实践效果,院方要搭建一个良好的实习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实习考核机制,让学生了解到实习的重要性。对于在实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幼儿园方面可以考虑留任教师,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工作压力,促使学生不断强化自身教育素质,达到最终的教育、考核等目的,满足用人的单位对于成熟幼儿教师的需要。 2.实施对毕业生口语的强化训练 对于口语的训练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毕业学生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对相关普通话证书的取得和培养。二是毕业生的多语言训练。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为了不让学生的口语发音水平影响到幼儿发音水平,要注重培养学生尤其是毕业学生的普通话发音。除此之外,在口语表达方面,要培养毕业生声对于幼儿词汇的把握,鼓励幼儿大胆开口说话,并且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尽量让孩子听得懂,并且喜欢上他们所树立的教师形象。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家长对幼儿语言水平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特别是英语、汉语等双语教育,受到了幼儿家长的热捧。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家长们更加重视蒙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在这类教育上要融入地区特色,根据高职院校地理位置融入毕业生专项语言课程,让毕业生在教授幼儿时能够系统的掌握语言知识,为孩子设计合理的词汇环境。 3.达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深入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宽泛,声乐、舞蹈、钢琴、普通话、卫生都涵盖在内,为了提升学期教育专业在幼儿教育上所树立的人才成果,职业院校要在幼儿教育课程的深入中下足功夫,包括专业技能的深入,办学特色和理念的深入、综合素养的深入,并对该类毕业生作出科学的职业规划。而就幼儿园及用人单位方面,毕业生为了让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素养达到高水平发挥,用人单位也应加大对师资水平的投入,扎实的开展各项专业技能,充分彰显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特色,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的从业方向、就业前景十分重要。毕业后的他们将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从而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毕业学生要消除对于学前教育的浅薄通知,正确的把握幼儿教育教学存在各项问题,从理论中跳脱出来,找到教育实践的最佳方法。 作者:李卿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产业经济学论文:试论战略管理与产业经济学二者的关系 [摘 要] 战略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年轻分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引入,该学科才形成真正的理论体系。对我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的评估表明,目前,我国战略管理研究的水平还处于国外该学科未形成理论体系的阶段,并带有很强的经济学思维倾向。但战略管理并不仅是产业经济学的具体应用,它具有与产业经济学截然不同的分析视角。 [关键词] 战略管理 产业经济学 联系 界限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的组织和战略为广大学者所关注。但这些研究多数未能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出发。徐德音、周长辉所做的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指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还处于垦荒阶段,其论文带有根深蒂固的经济学思维倾向,学界应该明晰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区别。 本文下面的篇幅将对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和演化、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间联系和界限的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从中探寻出战略管理所应有的视角。 二、产业经济学回顾 产业经济学(也称为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产业经济学源于美国,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产业经济学是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的,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是制订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该阶段理论通过分析在市场结构的差异下企业行为对资源配置绩效的影响,从而指出产业组织的发展应当与市场交易的机制相一致。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初步成熟,产业经济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第二阶段:1970年至今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沿以下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新产业组织学”;另一条是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崛起。除此之外, 还有以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为“后SCP流派”。 新产业组织学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力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并且不存在反馈线路,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 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严格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强调对理论的经验证明,反对“结构―行为―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强调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对市场行为持自由放任主义观点,反对政府对产业组织实施干预。 后SCP流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如果说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的话,该流派则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 三、战略管理回顾 战略管理学是管理学中比较年轻的一门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一直依赖案例作为研究和教学的手段,其学术成就并不为其他学科所重视。此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被引入该领域,战略管理学才形成了真正的理论体系,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战略管理关注于组织特别是商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何构建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 该阶段被视为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理论的核心是要求企业组织适应环境变化, 组织内部结构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企业组织结构势必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为代表的,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竞争战略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 认为企业赢利能力取决于其选择何种竞争战略。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集中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 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 四、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战略管理领域。波特作为一名横跨企业战略和产业经济学两个领域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为这两个领域架起“桥梁”。他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这被视为是产业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最大贡献。 战略制订过程中必须对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企业所处产业的情况正是外部环境中最主要的部分。产业经济学提供了系统模型来评估产业中的竞争情况,从而消除了战略制订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为战略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外部环境分析框架。 随着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其研究对象从仅局限于产业拓展到产业和企业内部,这些发展使产业经济学进入到战略管理的核心。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和演变、产业内企业定位及动态竞争战略的分析框架丰富和推动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并对竞争战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解释和支持。与此同时,产业经济学的方法论在战略管理中得以应用。这些都推进了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 五、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界限 从本质上看,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双方思维方式的主要有如下不同点: 1.出发点不同:战略管理从企业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产业经济学则从整个社会出发。 2.着眼点不同:战略管理是在具体企业中来考虑问题;产业经济学则是以企业局外人的眼光来进行分析。 3.目标不同:战略管理关注于企业的多重目标,经济目标只是其中之一。 4.分析对象和相关假设不同:战略关注每个企业个体的问题,并认为每个个体有其独有的问题,分析基础是“个性化竞争”(distinctive competence);产业经济学则关注整个产业,其假设是产业中的企业除了规模,其他都是相同的。 5.决策思想不同:战略认为领导者个人及更多目标都会影响决策,人是战略管理的中心;产业经济学认为企业基于经济目标,不考虑人的因素。 6.战略管理会考虑到企业要涉足不同产业;产业经济学认为企业的产品是单一的。 7.战略管理认为产业结构是变动的,而且是可以通过企业自身行为对产业发生影响;产业经济学则认为产业结构是稳定的,对一个企业而言产业结构是给定的,一切决策只能在此范围内做出。 8.战略管理对处于独特环境中的企业个体感兴趣;产业经济学更关注于正常整个产业的结构与绩效。 此外,从学科特点上看,经济学主要是实证表述,管理学则更多注重于规范表述。作为上述学科的分支,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六、结语 由于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两者间存在着清晰的界限;同时,随着两个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双方在许多领域将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战略管理理论的沿承有着清晰的经济学逻辑,同时也受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影响。对战略管理而言,单纯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不足以为企业“把脉开药”的。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当前的动态 [摘要]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领域,其研究对象是由狭义和广义产业组成的产业系统,因而说,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经济学学科。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还是产业经济学的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在研究领域,对产业经济学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和进展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在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产业经济学 西方 理论 发展 中国特色 构建 一、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进展 1.“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 西方产业经济学分为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其中哈佛学派的核心观点为SCP范式,即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便是此范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市场绩效的产生由市场行为引起,市场行为被企业所在市场结构所决定。在这一范式下,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2.新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新产业组织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此理论对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进行了着重研究,致力于紧密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数学方法与博弈方法是此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此理论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模型的建立来对企业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同时对经济福利问题进行强调。 在上述发展之外,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的具体问题有了新的发展。以产品差别为例,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以模型的建立为依据,产品差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产品差别,一类是水平产品差别。在古诺双头垄断模型下对进入壁垒问题进行考察,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并且企业所能够承受的沉没成本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的大小。在博弈理论下,对厂商的竞争在不确定性问题和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研究,可竞争理论诞生了。在此理论下,不赞成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强度对市场竞争的维持,提出企业市场的多少并非由较好市场绩效的市场结构所决定,认为可竞争性市场是进入市场的成本非常低,且已经在市场中的企业存在可感的潜在压力时的市场,在这种可竞争性市场中良好的市场绩效才会产生。 3.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与新产业组织理论同时发展起来的理论,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相比,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理论是截然不同的。在芝加哥学派中,其分析方法依据严格的经济理论,并对理论的经验证明进行着重强调,认为SCP中的结构、行为、绩效三个因素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认为应该放任自由,而不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 4.新制度经济学:“后SCP”流派 科斯、诺斯、威廉姆斯、阿尔钦等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制度角度来进行,是新制度经济学这个新兴流派的主要特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其研究内容包括企业“黑箱”内部的产权机构、组织结构的变化、市场绩效受到前两者的影响,简言之,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所以说,在研究企业行为方面,与其他学派相比,新制度经济学拥有一个全新的理论施教,不仅对深化了产业组织的理论,更催化了其对企业行为产业的结果。对我国在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二、构建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的设想 1.在研究对象方面 第一,概念方面。在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依然继续沿用行业、部门等过时的概念,并没有以市场的角度来进行,也就是说还没有明确产业的概念。 第二,重点确定方面。与产业组织的内部研究相比,更加重视对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因而在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 第三,内容构成方面。使一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原本不与产业经济学相关的内容纳入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中,导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过大、过杂,模糊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为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保证产业经济学的路径回到正轨之上,使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的运作机理得以突显出来,首要问题就是纠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在学科体系方面 为了使中国特色在产业经济学中体现出来,必须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为依据,主体内容替换为企业组织和市场交易机制来对产业经济学的卢纶逻辑体系进行构建,同时压缩目前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同,将关注点转移到研究和检验产业运作的实证上来,在对产业经济学体系进行探索时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相结合。 3.在方法论体系方面 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是研究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的方法。其中,在规范研究中必须对经济事物的逻辑合理性与伦理价值观进行强调;在实证研究中,研究重点必须放在经济事物的实证检验方面。定量研究,指的是在考证理论与实践时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计量、实证检验和模拟试验等,这是研究现代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应当对这些方法进行吸收、借鉴。 4.在教育教学方面 在进行财经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将当前的市场发展现状融入产业经济学的课程之中,对产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为题进行探索,不断更新、创新产业经济学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将企业在市场决策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 产业经济学论文:有关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探讨 摘要 现代的产业经济学原理向我们阐释产业安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因为产业安全对国家经济安全有着如此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的政策时对产业发展安全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关键词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一、关于产业组织理论历史 我们所研究的产业组织它的基本内容是西方产业经济理论基础性理论内容。它的历史可以起源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其著名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表述的重要原理:首先就是市场竞争理论,其次的重要理论就是劳动分工。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的提出都是研究竞争的体制我们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经行为,这个理论对现代的经济学组织理论的产生、发展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也为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目的性。在这个理论中它进一步论证了结构对市场行为、主题绩效的关键作用,故而我们通常意义上称之为结构主义学派。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产业组织理论也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其在政府产业决策之中逐渐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然而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其弊端也逐渐在社会实践中日渐显现,这就是很多专家、学者越来越持批判态度。持不同意见者认为,理论并没有重视企业之于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力,与此同时理论研究中过于的静态、单一的研究方法也饱受批评。这就是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者进一步丰富完善理论内容,针对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加以研究。新的理论研究工作者更加重视企业行为的研究,这就是这一批的研究者获得了行为主义学派或厂商主义学派的头衔。随着学者对于这一理论研究的深入才使理论逐渐的完善,逐渐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在实践中得以检验。 二、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它是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演化的规律。我们的研究主要分为:首先我们探讨的是广义上来研究产业间的关系;其次从狭义的产业概念出发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三个产业的划分,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三产业理论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G.G.Clark),在对众多国家的三产业发展的深入研究之后,最终得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分布和转移的规律性,这就是我们确认的关于产业的理论性研究配第―克拉克定理。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n)最先开始在工业经济中开展理论研究。其理论主要集结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论著中,其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划分 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消费资料产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产业净产值的比例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不断下降,与此同时通过研究还得出结论消费资料产业比重逐步减少,资本资料产业比重逐步上升。这一理论更加深入的阐释了产业理论,更加深入地解释了产业中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西方经济学的产业理论。 三、产业布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最开始对专门论述所产生的布局问题的理论,都是把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为最经典的代表和最古典的区位论。古典区位论其实一直处于单一的立足于企业或者是单一的立足与企业中心,古典区位论一直是以最低成本和最省运费的理念,古典区位论不对市场的销售量的问题和消费因素而考虑,所以我们通常将这种区位论称之为西方区位理论的成本学派。我们由于社会的变化市场的发展和劳动者的生产成果的不断提高,使得第二与第三产业的不断的提高,逐渐的将农业给取代了,从而第二和第三产业会逐步的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与此同时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与网络的迅速发展,运输不会在是对我国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反而市场的销售量等问题却成为我们产业能否成为我们产业盈利与生存的主要关键问题。我国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区位理论逐渐的将古典区位理论的弊端逐渐改进为近代区位理论市场学派,由于古典区位理论一直是处于单一的立足于企业或者是单一的立足于工厂当中,从而我们将古典区位理论转变成可以立足于城市或者可以立足于地区的理论。由于我们必须以最低的成本和最省的运费我们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的最大需求。 四、产业政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得知长夜经济理论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对产业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他就是产业政策理论。在没有产生政策概念之前我们对于政策概念的思想和实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但是产业政策的概念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产生的结论。 五、结语 我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迅速的变化,产业经济学理论作为新兴的科学我们可以广泛的应用创新,产业经济学理论有这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传统意义上完整的产业的控制权并不复存在,这也是各国所关注的最现实的问题。因而产业安全概论体系的形成是与产业经济学理论息息相关的最新创新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论文:我国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是其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手段与方法。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产业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文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及在集体中共同讨论,并拟身在其位、如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方法和过程。案例教学是理解深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案例具体生动的演示,帮助学生说明、验证、消化某种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特性、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原因,案例教学应该成为其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特性看,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6年在调整研究生专业学科分类目录时明确将产业经济学列为应用经济学中的二级学科,作为应用经济学学科,它以理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科学总结各产业实践的基础上,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做出理论概括,形成新的应用经济理论,以指导各产业的发展。作为应用经济学,它来源于实践,也必须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而案例教学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桥梁,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成来看,我国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学,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为基本理论框架,主要围绕规模经济问题、进退壁垒、市场集中、产品差别化行为、价格行为等问题展开;二是认为产业经济学不仅包括产业组织理论,还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内容,而产业结构则主要围绕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与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与扶持等问题展开。不管是哪种体系,这些问题导向都决定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尤其是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更是应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必须运用案例教学,才能达到其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学科起步较晚,实践教学经验积累不足,案例教学应用还不是很普遍,产业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师资力量、案例教材建设、教学手段与工具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现代案例教学所体现的现实性、生动性和开放性特征,因而要求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准备、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的、科学的评判和引导。由于我国经济学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忽视案例教学,再加上产业经济学本身建设时间短,许多高校甚至还没有开设本科专业,正规科班产业经济学专业毕业的教师缺乏,致使目前处于产业经济学教学第一线上的达到以上水平和要求的教师缺乏,更谈不上形成一支这样的队伍了。 (二)案例教材建设滞后 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1985年杨治教授出版的《产业经济学导论》可以称得上是国内最早的著作,此后西方的产业经济理论才陆续传入我国,一批产业经济学著作也得到翻译出版。据笔者对国内目前大部分产业经济学教材分析,部分教材开设专门的案例章节,但多数案例较为陈旧,而且因为都是附在一章之后,必然是针对本章的知识点,综合性的案例就较为缺乏,难以串联前后的基础理论;在诸多的教材中,专门的案例教材寥寥无几,与管理学案例教材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案例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三)案例教学手段与工具相对落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设备和工具在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许多课程都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得以提升。但目前仍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尽管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利用的深度不够,只是把以前的黑板换成投影而已,尤其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更是缺乏对多媒体的综合利用。另外,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配备完备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和有关设备,而在这方面,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相比差距更大,除个别学校建成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具备模拟经济运行功能外,大多数学校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名不副实,认为一个单纯的计算机房就是专业教学实验室,软件建设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产业经济学实验,包括它在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的运用,都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等,这需要相当大的一笔投资,这对于教学经费本来就不宽裕的许多高校自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四)师生互动性差,学生参与积极性欠缺 这首先与前面所分析的师资力量薄弱有关,由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发言进行有见解、有深度的总结和科学的引导,致使案例讨论流于形式,难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深度。当然,问题更多的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差、主动性差,将案例分析单纯看成是一项作业、任务,而不是将之视为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案例讨论不积极,案例发言的形式单一,案例分析不够深度。 三、对于改善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若干建议 案例教学是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各高校应该加大对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案例教材的建设、改善案例教学设备与工具、改革授课方式,充分实现案例教学在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水平,对于从事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外,还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掌握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在引进师资时要注意考察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案例教学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教师相关技能培训工作,经常组织教学观摩,总结经验,以老带新,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形成适合案例教学的教学团队。 (二)注重案例教材建设 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专业教师,申报至少校级级别的课题进行案例教材编写,这不仅可促进本校的教材建设,对我国产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也有极大意义。在案例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体现“四个结合”:既要吸收国外产业发展案例,又要吸收国内产业发展案例;既要有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又要注重对当前的产业热点问题、案例加以引入;既要注意产业发展的既定历史,又要从案例深度、广度的角度加以修饰以利于更好的用于案例分析;既要有具体重点知识点的案例,又要编排综合性案例。 (三)不断改善案例教学设备与工具 加大对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投入,加强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多媒体、互联网、课件等的建设。对于一些重点高校,根据学校经济学科的专业设置,可加强产业经济学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实现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在计算机上的模拟仿真、分析和计量。例如,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课程组自主开发了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组织变动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系统,并编写了产业经济学课程实验指导教材,指导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不仅能创造接近产业变动的真实现状的学习环境(仿真性),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且具挑战性,也提供了动态学习的环境(可变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为案例教学提供了更好、更广的平台。 (四)改革授课方式 改变现有的以讲授为主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刻板教学方式,加强讨论环节的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喻言(2008)的做法相似,笔者也曾在课堂采取课前案例讨论、课中案例分析和课后案例调查的形式,将案例贯穿于课堂,学生案例讨论、发言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取得过一定的效果。教师一方面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另一方面要把握讨论的进度和深度,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业经济学论文:国内外产业经济学文献分类的定位分析 摘要:国内产业经济学和国际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一直存在着差异和争论。文章从经济学文献分类的角度给出了国内和国际产业经济学的定位,并指出了二者简单的内容区分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文献分类;定位 按照国内一般的文献分类,“经济”都是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因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科社会活动和各科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活动和关系,所以各部分类法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都是正确的。关于经济类目的位置,大概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法律”、“军事”之前。例如《中小型表》、《科图法》、《武大法》、《大型法》等。第二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法律”、“军事”之后。例如《中图法》。第三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与“军事”、“法律”之间。例如《人大法》(白国应,2002)。从国际来看,比较流行的是经济学论文中经常用到的JEL的经济学文献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由著名经济学杂志JEL(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创立并推广实施。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一个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课程也是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大部分的国内产业经济学在内容上不同于国际上的产业经济学,本文试图从文献分类的角度分析一下国内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在经济学文献分类中的定位。由于文献分类方法众多,这里仅仅分析在国内《中图法》中的定位以及在国际上JEL分类法中的定位。 一、国内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框架及其在《中图法》中的定位 国内《产业经济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基本内容,还有的教材涉及到了产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等内容。按照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划分,产业组织、产业集群属于微观层面的内容,而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产业关联以及产业政策则属于宏观层面的内容。 在中图分类法中,F代表经济。由于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如果是研究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F015,微观经济学是F016。 第一,产业经济学可以看成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分类号是F06,具体产业经济学是F062.9。但由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从各个分支学科来看,主要与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和知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以及信息经济学有关系。所以在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主要看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在什么地方。具体关系为: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产业组织、以及产业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分别和中图分类法中的区域经济学(F061.5)、科学经济学和知识经济学(F062.3)、技术经济学(F062.4)、信息经济学(F062.5)、计量经济学(F064.1)等分类相对应。 第二,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1)”中,中国经济分类号为F12,其中产业结构为F121.3。由于在产业经济学教材中,产业结构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内容,所以应该归入这一部分内容。另外国际或者国内的经济地理的分析也和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产业关联等内容有紧密的关系,所以根据内容的侧重点可以归入这一部分内容。 第三,从产业经济学的数量研究方法上来看,涉及到了博弈论方法、经济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方法以及运筹学方法等。而这部分内容应该归入“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F22)”之中。具体有经济核算(F221)、投入产出分析(F223)、经济统计学(F222)、经济数学方法(F224)等。 第四,在产业组织中必然涉及企业理论问题。企业理论有单独的分类,位于企业经济(F27)中的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F270)。 第五,产业经济学与工业经济紧密相关。对于工业经济中的各个部门,产业经济学都有相关的研究。在“工业经济(F4)”中,各个部门的分类号如表1所示。如果研究的是特定部门的问题,则可以归入这一类。 如果研究的是国际工业经济各个部门,则划分到F41中,如果研究的是中国工业经济部门则应该归入F42。 二、在JEL分类法中的定位 JEL(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是经济文献杂志的缩写,1969年始在美国经济协会(AEA)赞助下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季度发行。该系统将所有的经济学文献按内容分为A、B、C、D、E、F、G、H、I、J、K、L、M、N、O、P、Q、R、Z共计19个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分为若干个子方向,在每个方向之下再设有专题内容。其中各领域和方向都有专门的综述栏,专题就不再设有综述内容栏。 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指产业组织,在JEL分类中分类号是L,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根据国内产业经济的研究范围,还有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集群以及一些数量研究方法。这些内容在JEL分类中的定位如下: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主要在“经济发展、技术转变和增长”分类中,分类号为O,具体包括“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分析”(O11)和“工业化、制造业和服务产业以及技术选择”(O14);对于“产业关联”的分析应该定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城市和农村分析(O18);“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内容则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产业组织的相关内容和其他JEL分类中相关内容的结合。 三、国内和国际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区分及其演进 国际上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指产业组织理论,国内的产业经济学包括的内容则比较广泛。目前在中国的产业经济学中基本上沿用“行业”或“部门”的含义,没有从“市场”的角度分析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构和政策的不同。在结构问题上,国内产业经济学不仅仅研究产业结构,也研究市场结构问题,而国外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结构及其市场竞争。在政策方面,国内的产业经济学不仅研究产业结构政策,也分析产业组织政策(竞争政策),而国外的产业经济学则只研究产业组织政策(竞争政策)问题。 第二,研究方法的差异。内容的不同决定的研究方法的差异。在国内产业经济学教材中,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部分的内容更多使用的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在产业组织研究中,则更多的是使用博弈论方法。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则是二者通用的。 第三,研究内容的演进。国内产业经济学最初主要研究工业经济问题,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他产业发展和竞争问题的研究也显得日益重要。所以当前的产业经济学涉及的产业范围增加,不仅有第二产业的研究,也有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研究。 产业经济学论文: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专业中的地位与教学探讨 摘 要: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分析了它在医药贸易专业中的地位,并探讨了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医药产业经济学;医药贸易专业;教学研究 为适应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药经济贸易、医药营销、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是由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实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在这类专业中开设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必要的。该课程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医药院校的医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 一、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自身、产业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布局规律等的科学。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将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医药行业,以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产业层面剖析医药经济的性质和运营状况,运用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医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医药领域的宏微观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医药产业经济学体现了有关学科交叉的特性。医药产业经济学是由产业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药事法规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而不是几门学科简单拼凑。它从相关学科交叉点出发,展开医学、药学、经济学等多角度探讨,建立完整体系的学科。医药产业经济学一方面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分支,要应用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同时医药产业本身是一个特殊产业,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结合医药产业实际,注重产业经济理论的运用。如对医药产业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医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与发展、医药产业内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行为等问题的分析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二、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今医药行业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熟悉医药市场,具备医药的学术背景;又要兼具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将经济管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医药产业中的人才。目前,这种综合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够完善,使得现有的医药产业经济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体系也不够健全。因此,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具备完整且综合知识体系的独立的学科专业,医药贸易类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专业,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在现有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经济学类基础课程一般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类基础课程大多开设了医药学综合、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有医药国际贸易学(偏宏观)、医药商品学(偏微观)、医药市场营销学和医药营销实务(偏微观)、医药企业管理学等。医药产业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是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开设使该类专业培养计划更加合理,课程体系联系更加紧密,知识结构更趋完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知识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融合了经济管理类知识与医药专业知识。如医药产业的分类与介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整体概览;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理论对医药国际贸易和医药商品学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基础。 2.有助于提高医药贸易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医药产业经济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成为两类知识的纽带,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医药市场,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药产业各环节的分析中。如运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可以进行医药竞争者分析,解释医药市场中的“过度营销”现象;企业行为理论不仅对医药市场营销学中4P策略的学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医药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行为等许多实际问题;产业政策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医药政策法规,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政策的能力。 三、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医药产业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课程设置既要实现医药学与经济管理两类知识的沟通,又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虑到它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又要体现医药产业的特点。 1.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与知识结构。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和药事法规等。内容上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贯穿其中,以医药行业的分类为起点,研究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产业组织等基本问题,揭示医药产业经济的特征和规律。就内容设置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述。第二部分为医药产业的结构与关联。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医药产业的分类、医药产业结构和医药产业关联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医药产业的概貌,掌握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理解医药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为医药产业组织。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课程核心部分。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思维模式分析医药产业中出现的大量经济现象。特别是熟练运用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理论。并将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进步等内容纳入到企业行为章节中。第四部分为医药产业的布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能够运用空间聚集理论分析医药产业中的一些问题,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的建设等。第五部分为产业政策及其运用。介绍产业规制理论,分析中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学生运用政策的能力。 2.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讲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理论、方法的讲解与其运用相结合,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课后查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就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析的课后论文,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市场结构度量的相关方法。如针对中国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就要求同学们先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就该政策实施后对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 四、小结 医药产业经济学科是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国医药产业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因此开展该学科的研究以及学科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等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医药产业经济学科在医药贸易学科中的地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发展。 产业经济学论文:从产业经济学看河南的高速公路发展 摘要: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高速公路因其自身特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产业经济学理论出发,在分析了高速公路的经济特性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南高速公路的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河南;高速公路;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出自德国,于1931年建成,位于科隆与波恩之间,长约30公里。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了23万公里。高速公路建设情况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了大陆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沪嘉高速公路1984年12月21日开始建造,1988年10月31日通车。沪嘉高速公路的南部端点是上海市宝山区的真北路汶水路口,北部端点是上海市嘉定区的博乐南路嘉戬公路口,全长16公里。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正在以世界上罕见的速度发展。交通运输部相关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我国高速公路由“十五”期末的4.1万公里发展到7.4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城市是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地,其汽车的增长远比乡村快的多,成为汽车的集聚中心,因此高速公路的建设多从城市的环路,辐射路和交通繁忙路段开始,逐步成为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城市交通。同时高速公路的发展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速公路发展对相关产业和经济起到的促进作用 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可以推动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同时高速公路的发展可以带动消费,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带动就业。也就是说,高速公路建成后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产生连锁反应,高速公路在建设和通车后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这样不仅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的增加,同时也产生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进而对居民消费也产生影响。由于居民消费品支出的增加,最终必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种连锁反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又提出了新的需求,进一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一项数额巨大的投资,对经济具有长期的拉动作用。据专家测算,每1元公路建设投资带动的社会总产值接近3元,相应创造国民生产总值0.4元;每亿元公路建设投资可为公路建筑业创造2 000个劳动日就业机会,同时为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近5 000个劳动日。 2.高速公路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通过提升交通运输业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高速公路上能达到平均时速是普通公路的1~2倍,而且路况好,提高了运输质量,加大了交通流量,具有快速度、大负荷、远辐射、高效益等优势,有效的降低了沿线地区的物流成本,在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高速公路建设可以拉动沿线经济增长。利用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可以加强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内部升级。高速公路建成后为当地第三产业、旅游等带来更多的商机,显著地降低当地的企业的物流成本,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时也能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高速公路缩短了农产品的运输时间,保证了农用物资和救灾物资的及时调入,加快了农业信息的交流,有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据统计,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后,沿线地区每年向京津两市提供鲜菜2亿公斤、肉类2.3亿公斤、水产品1亿公斤、鲜果250万公斤,这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丰富了两市人民的“菜篮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4.高速公路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别,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高速公路网络化发展对沿线的影响是通过沿线的城镇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实现的。高速公路经济网的形成,将使各区域重新定义其区位优势和时空概念,重新塑造主导产业和竞争格局。高速公路可以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实现生产布局与沿线基础设施之间的空间结合,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便捷的联系,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带的演进。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强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联系,农村的产品结构导向取决于城市,农村的轻重工业都是为城市服务的,受益于高速公路的农村地区发展迅速,从而较快形成城市边缘区。高速公路使城乡差别越来越小,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城镇的发展和崛起,加快城镇化步伐。 二、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和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的高速公路发展比较晚,1994年12月26日,全长81公里的郑州至开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河南省无高速公路的历史。随着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也有了很大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突破1 000公里;2005年突破2 000公里;2006年突破3 000公里,跃居全国第一;2007年突破4 000公里;2010年通车总里程突破5 000公里,达到5 016公里,连续5年保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国第一。预计到2012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6 000公里。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中有17个省辖市形成了高速公路的十字交叉;全省109个县(市)中有99个通达高速公路,通达率92%,其中45个县有两条高速通过。全省高速公路已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1个半小时中原城市群经济圈,3小时可达全省任何一个省辖市,6小时可达周边6省任何一个省会城市。 高速公路建设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明显的。河南省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与高速公路的拉动作用是分不开的。在高速公路发展过程中,河南省在高速公路养护、路政、收费和运营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河南省高速公路及附属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南省到2012年高速公路将突破6 0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基本连网,形成规模效益,将充分发挥公路网的整体优势。要达到此规模,以现行的造价水平3 000万元/公里计算,至少需要投资300亿元,资金缺口很大。而在目前财政资金不足、公路行业贷款总量偏高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筹集建设资金,是发展高速公路所面临的首要问题。(2)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目前高速公路大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建成的。受原有公路管理体制(即政府管理)的影响,管理单位多为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或虽为公司实为事业性质,并未形成真正按市场经济运作的企业主体,所以存在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束缚了高速公路以自主法人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影响了运营效益的提高。需要转变经营理念。(3)对高速公路沿线丰富的附属经济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应加快河南省高速公路沿线附属产业的开发利用,促进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开发尽快形成并可持续发展。(4)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发展模式的研究不足。与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相比,对高速公路这一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却显得明显滞后。特别是对典型地区(如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河南省)的研究更少。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河南省高速公路产业正处在从粗放型的快速扩张向集约型的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实践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迫切要求理论的发展,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验证理论。 三、河南省高速公路产业化发展对策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反过来,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发达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然而高速公路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诸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的不良影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制约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针对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充分考虑河南省的实际,最主要的是准确定位,确立经营目标,转变经营理念。河南省高速公路及附属产业为了准确制定经营管理战略目标,就要对自身有全面清楚的认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经济、社会与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正确的企业定位,转变经营理念,实行多元化经营。(1)经济层面定位。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应根据自身实力的强弱、资金的雄厚程度、经营规模的大小来决定近期及长远发展所要展开的经营业务,以及各个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经济效益和总体经济效益。(2)社会层面定位。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不但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考虑自身对社会的影响,由于高速公路属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服务范围和影响极大,因而高速公路公司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应该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路行车安全,充分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3)文化层面定位。河南省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应该认识到,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方法论述评 【摘 要】产业组织理论是有关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和组织制度的学科。本文分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发展过程中的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政策主张以及研究方法,并且根据信息化时代产业的变化运用模块化理论解释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方法论 一、研究、方法和方法 埃思里奇(Don Ethridge, 1995)对研究作了一个准确、全面而简练的定义:研究是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系统方法。这一定义主要包含了四层含义:首先,研究是有系统的、有规则的;其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最后,研究获取的知识要有新颖性和可靠性。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又可分为分析研究和描述研究。研究不是偶然发现、不是数据搜集、不是在图书馆查找已出版的研究成果,研究是一个过程、为的是寻求解释。 经济学研究是为了产生新的可靠知识,而获得可靠知识的主要工具便是科学。与管理学相比较,经济学的科学性更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有六个:感觉、经验、直觉、启示、测量和推理,在获取知识后要通过逻辑来判断其可靠性。经济学的逻辑可被划分为两个一般类型,即演绎和归纳。演经济理论极大的依重于演绎逻辑。博弈论便是一种进行推理演绎的有效工具,泰勒尔(Tirole,1988)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正是运用博弈论将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学进行了重新构建。归纳逻辑是从特殊的事实或结果得出关于一般事实或结果的结论的推理,它也可以被描述为从观察客观实际所得到的已知数据和经验中得出结论或新原理的经验过程。 二、产业经济学方法论 产业经济学演进的历程就是一个研究方法变化的过程。1879年,马歇尔(Marshall)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学的诞生。而现代产业经济学真正的理论基石源于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Chamberlin,1933)的《垄断竞争理论》和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Robinson,1935)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两本著作中所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张伯伦以垄断的强弱程度为依据,把市场形态分为从完全竞争到完全垄断的多种类型,其提出的一些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产业组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Harvard School)、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交易费用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哈佛学派及其方法论 哈佛大学的梅森(E. Mason)教授和其弟子贝恩(J. Bain)是哈佛学派的代表人物。1959年,贝恩所著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正式形成。哈佛学派以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这便是产业组织理论特有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分析范式。按照这一范式,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哈佛学派建立的SCP分析范式,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使该理论得以沿着一条大体规范的途径发展。然而贝恩最终并没有就SCP范式作出进一步的更为一般化的完整说明,谢勒(Scherer,1970)通过完善SCP范式中各环节的反馈效应,①才使得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得到了系统完整的阐述。 2.芝加哥学派及其方法论 芝加哥学派是指主要以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曾(Brozen)和波斯纳(Posner)等人为代表的在20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1968年斯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3.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方法论 所谓新产业组织理论(NIO),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以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为主旨的与以往有着根本不同的产业组织理论(Davis and Lyons,1988; Pepall, 1999)。新产业组织理论区别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首要标志,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重点从结构环节转向了行为环节,由于行为属性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研究方法上很难再延用传统的实证手段,因此新产业组织理论采用了推理演绎为主的研究方法。博弈论成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统一方法,其中非合作博弈理论居于统治地位。 博弈论方法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重构,但其本身在运用于产业组织研究领域也有着难以克服的若干缺陷(Schmalensee,1988)。首先,即使是较为简单的关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策略性行为的多阶段博弈的多重均衡,也需要通过深奥的分析才能处理,虽然这在理论上看来是非常完美、精确的,也充分体现了理论分析的严密逻辑,但在现实生活中有限理性的决策者似乎不太可能从事如此复杂的博弈。其次,博弈论模型的结论所依赖的一系列假设过于精细,以致其中任何一个细小变化都足以导致有关结论失去赖以立足的基础。最后,运用博弈论模型所得出的结论尚难以获得足够的经验性分析的支持。 4.实证主义的复兴时代 尽管发生了理论革命,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也似乎导致了产业组织理论领域向正统经济理论的回归,但是产业组织学毕竟是一个经验性分析的领域,应用性的优劣也从来就是检验一种产业组织理论价值的首要标准。新产业组织理论也开始寻求一种更具实证支持的理论研究方法。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的形式出版了一期研究成果选集,尽管这些论文在研究内容上多种多样,但在风格和方法上却具有共性。萨顿(Sutton, 1991)在其著作中将理论与实证作了精妙的融合,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树立了典范。 产业经济学论文:对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的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 要:目前,新兴产业群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产业经济学问题,为了能够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群实现快速、健康发展,需将我国新兴产业群具有的特征作为切入点,对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研究分析可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新兴产业群在发展过程中所提出产业经济学问题以及产业经济学学科范式方向,进而为我国新兴产业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靠参考依据。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新兴产业群;思考 进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不断涌现大量新兴产业,进入21世纪之后,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兴产业群快速发展地推动下,我国不断加强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深入探索该产业群的有效发展路径。产业经济学在新兴产业群产生及发展地推动下,进展程度得到不断加深。产业经济学进展的深入反过来又对新兴产业群实现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1 新兴产业群特征概述 1.1 梯度性特征分析 梯度性特征主要包含有技术、需求两个层面。在技术层次方面,相同的一个新兴产业群内部、各个新兴产业群之间均表现为梯度分布。在需求层次方面,相同新兴产业群的内部、各个新兴产业群之间均表现为梯度分布。我国经济性质决定了我国新兴产业群表现出梯度性特征。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分两个阶段进行经济发展水平缺乏不平衡性,均是导致新兴产业群出现梯度性特征的主要原因。两个阶段指的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后工业化两个阶段同时进行。不同两个阶段的工业化同时发展使得存在于新兴产业群中的各个行业在业发展水平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进而使得该产业群内部表现出梯度性分布特点。此外,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城乡经济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使得部分新兴产品在结构以及销量上均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这也是导致我国新兴产业群表现出梯度性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体制性特征分析 新兴产业群所具有的体制性指的是该产业群的健康、稳定发展存在较多的体制性障碍。目前,在我国的公共决策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还深受计划性思维影响,计划性思维还未完全消失,主要体现为部分公共部门过多地干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经济的运行。例如,相关公共部门经常选择部分行业作为重点对象进行扶持,甚至直接选择具体的企业作为重点对象,对其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这种行为会使得资源出现倾斜,使得各行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出现不平等现象,进而导致市场上出现不公平性竞争。不公平性竞争的存在使得部分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对我国新兴产业群实现稳定、快速、持续发展产生间接阻碍作用,最终导致新兴产业表现出畸形发展。 2 新兴产业群的产生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2.1 新兴产业群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虽然新兴产业群的发展需要三种力量的共同推动,但是随着新兴产业群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新兴产业群如今己经能够因为自身的发展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群的经济如今己经能够很好的与其他行业的经济形成良性的互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繁荣。所以说新兴产业群己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2.2 新兴产业群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是实现现代国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一,因此发展中的国家想要提升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加快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产业的更替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国家如果能够抓住新兴产业群发展的命},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便会简单容易了许多。例如:日本和美国两个国家,依靠信息技术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的经济水平己经步入了世界经济水平的前列。因此,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群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一。 3 我国产业经济学未来发展的研究与规划 在我国新兴产业群的实践推动下,我国产业经济学对新兴产业群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断的深入新兴产业群的产生,促进了产业经济学的进展,产业经济学的进展又推动了新兴产业群快速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产业经济学与新兴产业群具有相互的作用,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对我国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1 新兴产业群发展的对策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环境中,对传统产业进行强化改造升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力度,两个方面均为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一个根本性支点。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上,我国拥有独特优势,优势主要体现在拥有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高科技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上,我国也并不处于劣势,可凭借购买、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方式,促进高科技新兴产业群实现快速、稳定发展。因此,当前,我国应紧紧抓住新兴产业群出现所创造的有利时机和条件,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3.2 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范式的方向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产业经济学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在研究内容的选择和研究方向的规划上。产品经济学可以大致的分为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以及产业关联六大部分。这六个部分又可以归类为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两个问题这是因为在本质上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产业关联都属于产业结构上的问题,对产业结构还是对产业组织的关注,这完全取决于国家对我国经济市场的态度,这也同时决定了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式。 从我国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来看,产业组织学应该是重点研究的对象。因为对产业组织学的深入研究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新兴产业群“体制性”特征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对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产业的政策的规划与制度也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对产业结构学的研究也不容忽视,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改变,市场的产业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对产业结构学的研究,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新兴产业群“梯度性”特征存在给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 3.3 我国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规划 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兴产业群,我国用实践推动了新兴产业群的进步与发展,进而也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对产业经济学提出了一些要求。新兴产业群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群独有的“梯度性”特征和“体制性”特征对我国产业经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研究是当今我国产业经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想要同时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同时作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产业经济学就必须要转换研究思路,从我国新兴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新兴产业群中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分别从理论讨论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找出造成我国新兴产业群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改善我国新兴产业群发展现状,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群持续、稳定的发展,进而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还存在许多方而要研究的问题,我国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能给国家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而在解决产业经济学上的问题的同时,能指明我国在产业经济学发展上而临的方向选择。 产业经济学论文:高等农业院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本文在经济学专业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经济学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以验证教学效果,以期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只是机械地对学生灌输知识,难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从而导致经济学专业具有理论性较强、职业指向性不明确的特征。产I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下的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利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和具体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高等教育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1)翻转课堂的定义(Baker,2000;Mazur,2009;Brian,2012);(2)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Bloom,1960;Savery Duffy,1995;Sweller,1988;Chickering Gamson,1987);(3)高等教育翻转课堂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研究(Ayers,2006);(4)高等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Prince,2004;Berrett,2012;Talbert,2014)。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文献自2012年以来呈快速增长趋势,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翻转课堂本质的探讨(陈玉琨,2014;黄琰、蒋玲、黄磊,2014;张金磊,2013;何克抗,2014);(2)对新型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张金磊,2012;曾贞,2012;钟晓流等,2013;赵兴龙,2014);(3)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具体课程教学实践(马秀麟,2013;翟雪松、林莉兰,2014;田爱丽、吴志宏,2014)。 3.研究述评。从国内外有关翻转课堂的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大都围绕基础教育中翻转课堂的本质、模式、教学实践及其有效性展开,对高等院校翻转课堂的研究较少,在这少数文献中,将翻转课堂运用于经济学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以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产业经济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以期为大数据时代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产业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1.课前。根据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前教学主要采取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方式来进行。线上平台主要提供以下几个功能:(1)提供课程要求或重难点清单以及教学参考意见,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内容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和预习。(2)提供课程脉络树状图,以及基于此链接下的微视频。(3)学科学习网站推荐和热点问题推送。由于产业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质的经济学,它与生活中发生的最新经济现象密切相关,教师借助平台分享一些最新的视频、新闻等电子资料,学生可根据自身时间来安排学习时间。(4)问题留言。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留言,教师可以及时收到反馈,根据学生问题及兴趣调整课堂安排。 2.课中。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中教学以分组合作为基础,采取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演讲和讨论作为主要形式。我们可以综合利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分组合作教学方法。教学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由组合或采取抽签组合的形式形成4―6人的小组,并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学期开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或网络平台设计一些选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教师设定的某一个选题,在查找文献、联系现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制作PPT,每次课前安排1―2名同学讲解。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课前花几分钟做一个新闻速递,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关于产业发展的不同资讯,将查找的咨询整理并制成PPT。如果每堂课安排两个学生,可以采取选题演讲和热点传递交替的形式。在具体任务中,轮流指定一名小组成员作为主导者,成员之间相互做出评价,作为教师平时成绩的参考。(2)专题教学法。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比较复杂,就基本理论部分来看,理论性都很强。目前各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安排大多为40―50学时之间,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将全部理论都灌输给学生,再加上单纯的理论讲解会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可以依据基本理论提炼相关专题进行专项讲解。例如,产业结构部分的我国主导产业转换专题,产业关联部分的各指标计算专题,产业布局部分的产业集群专题,产业组织部分的博弈专题以及产业政策部分的反垄断专题等。专题教学的形式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相结合,使学生能运用基本理论分析显示产业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大大增强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性。(3)案例教学法。产业经济学除了理解基本理论之外,还非常强调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在产业组织理论部分,结合哈佛学派SCP分析框架衍生出来的案例比较多。例如,结合市场结构中集中度的测量方式讨论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结合形成产品差异化的因素和产品差异化的测量方式讨论现实经济中厂商的差异化策略;结合市场行为中价格行为的不同方式讨论国内外厂商进行掠夺性定价、限制性定价和价格歧视的效果;结合现实经济中的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案例讨论厂商组织调整行为的动因等。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的案例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结合课堂上案例讨论的内容,衍生相关课后案例供学生思考和分析,并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向教师就所分析的内容进行反馈。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有三种,即讨论式、辩论式和研讨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的过程是由教师首先对案例的基本概况进行讲述,然后提出相应的要求和讨论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辩论式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提供或根据学生提供的选题选择出一个现实经济中有争议的问题,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确定主席及正反两方的辩手。与一般辩论赛不同的是,这里除了双方辩手的自由辩论外,还需组织剩余学生进行自由辩论。研讨式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负责提供背景材料和参考文献,学生将扮演具体案例中的决策者,对案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并撰写分析报告。 3.课后。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后教学可以采取开展实践周活动和撰写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来进行。(1)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为了更好的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克服校内资源不足的局限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已有的项目计划方案带入实践基地,或者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基地的研究项目,并采取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项目的双导师制度。这样的合作交流过程,避免了学生没有目的的参加实践教学或者在实践教学基地里仅仅从事简单机械劳动的现象,能够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条件,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2)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写成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在期末时给予学生时间做课堂汇报,或者自己就某一问题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写一篇课程论文。撰写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评价与反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产业经济学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论文,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推送一些相关新闻内容,拓展学生思路。教师可以结合教授内容设计一些小测试,学生可以通过网页或者微信平台做小测试,检验学习效果;学生课后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意见,还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平台自己学习课程后的感想或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同学们可以浏览、点赞以及在线评论。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摘 要:当前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依靠产业经济类的专门人才来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性作用,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和体制创新。一方面,学校需要提高师资水平,进行教材内容更新,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实现教学方式创新;另一方面,要求校企结合,改善科研环境,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产业经济人才的价值,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 1 我国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和高创新性的新兴产业,对新兴技术类和产业经济类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当前正是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经济人才培养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同时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学科相关教学资源也亟待升级改造。 在当前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产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体制和资源约束下,我国在产业经济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呆板;过于强调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是非常紧缺。另一方面,虽然产业经济学课程也已经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然而紧密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及新兴产业教学资源研究仍显不足,基本停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理论改革上,并未真正提出适应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关于新兴产业经济类人才培养方式和有效途径研究尚不多见,面向新兴产业发展和需求的产业经济学教学资源也亟待整合、更新和升级改造。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观念的保守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老师致力于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课堂之外,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课程考核仍然以考试分数为主,学生为应对考试就会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然不深刻,逻辑思维体系就不易建立。而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强调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填鸭式的人才培养观念下,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虽然有所掌握,但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不强。 1.2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单一 和国外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我国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比较单一。我国人才培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国外注重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是既有深厚知识基础,又有创新思辨的人才。因此,学校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人才培养侧重于校内单方面培养,而与产业企业合作的比较少。学生参加讲座、例会的机会虽然多,但是参与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的机会不多。这种单一校内培养方式不利于产业经济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使得学生学术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被认可的成果却是少数,这也与我们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1.3 教学内容的滞后 教学所用的教材内容滞后。编写一本教材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情况又比较复杂,所以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一般要滞后于当前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实际。一些产业政策条例和产业案例得不到及时更新,学生掌握的信息过时,这会影响学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的把握和对其发展前景的思索。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既需要掌握高精尖技术的技术人才,还需要熟悉产业战略布局的产业经济人才。产业经济人才是以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掌握专业的产业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产业经济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参与。虽然近几年培养的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非常o缺。因此,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效发展,就要求对高层次产业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1 培养更多的产业经济高层次人才 目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人才是不足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了2005年至2014年之间我国较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从趋势上可以看出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的人数整体上逐年增加,海归人数也在增加。经济学研究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1.8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8万人。但是这些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才在总量上占比全国总的受教育人数还是较少。 2.2 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产业经济人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不可分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求主导产业的更换升级,这就要求产业经济人才要有国际视野。通过阅读国外最新产业经济文献,了解现下最先进的产业经济理论,选择符合我国实际的主导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往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2.3 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经济人才 如果说本科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那研究生教学就要求学生开始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学术界对其研究还不够完备。这些都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完善学术研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方案。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除了要求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著作来开拓思维,还要求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当然这些都要求教育设施的改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正确的教学引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更强大的带动作用。 3 适应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 产业经济学人才掌握专业的产业经济理论知识,可以运用所学很好的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虽较短,但发展环境复杂,面临的问题较多,急需产业经济类人才改变其发展现状。这也使得它的发展必然会对高校产业经济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3.1 提高师资水平与教材内容更新 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吸纳知识的效果。高校产经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呆板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好的教材有清晰明了的概念,丰富的内容,逻辑合理的结构,简便易懂。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产业经济学教材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这些实际情况,添加最新产业案例,附上最新产业政策条例,从而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思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2 注重实验教学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和市场运作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做好产业经济的理论教学,还要加强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具体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实验教学就是将产业经济学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建设产业系统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计量操作。虽然一些产业经济问题的实验结果,不能代表现实产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但是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的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积累自身分析和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的经验。实验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熟练相关计量软件的运用,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这比纯粹的理论教学更有成效,也算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和巩固。学生也更能展现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注重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与当地企业进行沟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学生进行指导,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践项目。另外,学校可还以请企业优秀工作人员来校讲座会谈,与学生互动交流。 4 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体制机制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这不仅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还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进和创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经济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需要社会各界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4.1 以市场为导向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会走向社会,服务于企业。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掌握的知识理论和学习技能是和社会脱节的,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学校对产业经济学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学好课本知识,查看产业理论文献。但是只偏重理论教学,就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性不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教学的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改变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设计上有理论性而无实践性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产业经济学人才时,把握市场动向,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将学生推向企业学习,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2 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与企业双向合作,整合高校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去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实习,切身体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的发展状态。尽可能给学生机会,参与相关产业的合作项目,策划相关部分的方案。在企人员可以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指导和点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请一些优秀产业经济学校友来校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产业经济学。还可以请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授课,让师生更全面的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4.3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力度 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高消耗性。国家对高校高级人才的培养进行投资资助时,要做好整体性培养资助规划。要结合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对高校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形成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可以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津贴等方式资助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将中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资助对象,纳入高校高层次人才储备队伍进行培养。并和国外高校保持学术探讨,让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的学术成果。 4.4 科研环境的改善 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学术氛围是软环境,学术讨论的自由与否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给出自己的观点后,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并允许他们提出质疑。学生和老师在一个比较平等的位置时,学生才会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术讨论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而像好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平台这些就是硬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需要进行实验研究,而实验的成功需要优秀的教师进行指导,因此师资力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专业平台的建设,对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趋势。面向新兴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保证。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整合优化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资源,进行面向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推动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培养,使产业经济人才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要。 产业经济学论文:体育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架探讨 【摘要】本文采用逻辑分析以及文献综述等方法,对体育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得到学科理论应以产业经济学、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以及本文经济学为基础。研究对象主要包含政策、发展、布局、关联、结构以及组织。从上述五个部分的学科领域出发,将学科体系划分为五个层次。 【关键词】理论体系 经济学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体育产业研究无论是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体育产业方面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在体育产业研究方面仍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体育产业方面的有关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将体育产业经济学看作是一门具有充分独立性的学科,希望可以为以后的体育产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一、构架体育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对人类社会的活动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是我国科研部门与政府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本文对体育产业进行探索与研究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各部门的生产关系、再生产规律、竞争理论、垄断理论以及生产目的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阐述。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制定产业政策以及产业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对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重要理论框架。 (二)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以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与我国历史发展经验为基础并对优秀理论不断深入与丰富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的重要体现。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是年20年代指导我国经济实践与产业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未来指导我国经济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尤其是在我国体育产业建设中,更加离不开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对宏观建设方面的理论支持。 (三)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主要针对类型相同的各经济组织集团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当前我国产业经济学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尚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科研机构的不断努力下,该学科在实践以及理论上的进步十分迅速。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生体系,但由于研究起步较晚,实践经验较少。总体上来看,产业经济学重点探索某一领域内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企业之间部分与合作的一般规律,同时也研究某一领域与其他生产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于我国经济系统庞大而复杂,其中包含许多不同领域的子系统与细分产业,而这些产业依照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经济活动方式,在物料供应层次上各自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子系统所承担的责任各不相同。产业经济学则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对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活动特点以及区域子系统内所协作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 (四)西方经济学 在我国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研究成果都是以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并在相关的理论支持下得出的。根据已往的实践经验来看,产业经济学无论是研究方法上还是在原理应用上都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结构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重要框架;通过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对市场行为中的均衡价格理论与厂商理论进行应用与分析;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绩效理论能够将生产与消费行为的分配理论与优先行为理论进行模拟。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关系结构与产业组织理论为研究对象,根本上是以微观经济学中的垄嗉鄹窭砺畚基础,结合已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而进行的探索。通过现代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可以对微观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与组合,将产业经济学中的各种微观与宏观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二、体育产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学主要从交换、流通以及生产三个方面出发,对相关的组织集团、经济活动与发展规律进行阐述。主要的研究对象包含体育产业政策、体育产业布局、体育产业结构以及体育产业组织等。其中体育产业组织即市场上从事体育类产品生产的社会组织集合,重点研究其在宏观的市场竞争与合作中各部门在利益关系上的发展规律与变化形态。体育产业结构即产业领域内所形成的的行业技术经济联系以及数量关系形式,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主要受到关联机制、就业结构以及需求结构的影响。体育产业关联即所生产的产品或在中间产品的投入过程中,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在结构联系、产品技术之间的形态,不同维度下,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产业结构的方式体现出来。在关联过程方面,体育产业结构是宏观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均衡的研究对象之一。体育产业布局即在某一时刻的生产力条件下,某一区域的空间组合情况与空间布局情况。其中体育产业空间结构是反映体育产业布局的重要体现,产业空间结构是否具有充足的合理性决定该区域能够充分发挥经济优势、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产业发展即该产业从开始建立到进行淘汰阶段之间不断发展以及改良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在发展状态下中对企业领域产业影响的过程,其中主要包含体育产业发展周期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有关因素。体育产业政策主要指的是某一区域内政府部门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的出发,利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针对体育产业所提出的有利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措施。 三、体育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 (一)体育产业组织理论 体育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内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明确不同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规律为主要目的。企业关系主要指的是某一特定行业内容不同企业之间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行为关系、利益关系以及交易关系等,以上几方面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企业以及行业本身的发展与生态产生重要影响。 (二)体育产业结构理论 体育产业结构理论以体育产业结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影响经济发展的有关因素与演变规律为基础,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关需求为目标,对行业间的结构层次深化以及资源占有关系进行深入挖掘,并以研究结构为理论基础来对政府部门的政策优化工作以及产业结构规划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体育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对产业结构造成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和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二,揭示在体育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般规律;第三,寻找优化产业结构的具体操作方案;第四,从体育产业长期的发展需求出发,结构调整政策以及体育行业的选择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等。体育产业结构理论在对体育产业长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同时还重点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规划的基本方案,并对基本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专门的分析。 (三)体育产业关联理论 体育产业关联理论通常也被称为体育产业联系理论,相比于传统的体育产业结构理论,该理论能够对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更加精确的量化描述,该理论的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产业关联理论主要对产业内容经济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量化的阐述,该理论在解决经济问题方面主要采用的计算方法为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通过投入产出模型与具体的经济活动所生成的投入产出表对投入产出关系进行描述。将某一特定区域内,以一段时期内的经济活动过程具体到行业内部的各个企业方面,在对企业之间经济技术关系进行反映的同时以量化的方式对单个企业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研究,选取投入产出特性、投入产出比以及波及效果等方面的结论。其中涉及效果主要包含资本需求、就业需求以及体育产业影响力等。 (四)体育产业布局理论 体育产业布局理论主要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内体育产业布局与该区域中经济活动内存变化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与研究。特定区域内,政府部门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需求对体育产业内部各企业的生产关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就必然会形成体育产业结构布局。而政府部门接下来政策调整方案的调整也一定要结当前该区域内合体育产业布局的有关特点来制定调整方案。因此,对体育产业布局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也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良政策制定的重要研究项目之一。 (五)体育产业发展理论 当前我国下处于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研究人员一定要结合考虑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产业转移、发展周期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问题。有关问题也需要对当前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规律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认识,根据产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使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实现。发展体育产业需要综合考虑到发展政策、资源配置、发展周期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挖掘体育产生的发展规律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行业形态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业政策,才能起到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能力的作用。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其在人们生产和生活所涉及的诸多领域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和应用。在市场逐渐成为了社会经济的决定性因素的环境背景下,如何实现物联网产业的动态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文章主要针对产业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进行相关浅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视域;物联网;产业发展 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便如此,在技术升级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阻碍。例如:在“顶层设计”上有所欠缺,缺乏相应的核心技术,没有完善的标准和体系,以及规模应用的范围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对物联网产业的动态优化选择,使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相关的研究人员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1 什么是物联网 针对于物联网,我国一直没有定义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和定义。但是从形式上来看,物联网的主要功能就是有效实现物与物的连接,主要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方面是物联网依旧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而进行应用范围的延伸的,另一方面是更好地建立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的对信息进行交互传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将物联网与互联网进行有效的联结,实现人与物的整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人、设备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更为和谐有效的管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从本质上看,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技术赋予物品“智慧”,使整个商品的生产、运营和交易能够实现智能化。它是一种将多种技术进行有效统一和聚合的网络技术,为人与物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不断打造出一个“智慧”的世界。因此被成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在这种概念的作用下,我国也逐渐纳入了一些新型的产业和技术,早在“十二五”的规划上就明确地提出了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因此,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如何在对国外的经验进行有选择的借鉴,选择物联网产业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推进相关战略的实施,这不仅能够促进物联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使产业的组织更为规范,进而提高行业的业务水平,为企业的目标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创新整合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物联网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这种快速的发展进程中,还是缺少“顶层设计”,换一种说法说就是没有一个统筹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和发展蓝图,没有合理的整合因素,这就使得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一个自发的状态,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很据各自的喜好特点来进行没有秩序的发展,重复的建设,这严重的导致物联网产业无法全面发展。这不仅导致资源不能够实现有效共享,还会给投资带来极大的浪费。除此之外,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程中,相关的规划意识和协调机制比较欠缺薄弱,导致研发的成本过高,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这种情况对我国的物联网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国家的高层应该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规划,才能够使物联网产业链得到完好发展。 2.2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缺少核心的技术 阻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有物联网技术的研发能力不足。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的能源应用型产品产能过剩,但却没有拥有本国的核心技术。国内的物联网的发展首要问题就是缺少相关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对关键的核心技术进行完善和提高是我国物联网当前发展的最主要的课题研究。 2.3 物联网的产业链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物联网处于发展的初期,因此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应用的技术还不够成熟,这是限制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产业链的产生不够完善,企业的规模比较小,资源和利益的分配上存在偏颇,物联网产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各个环节涉及的诸多问题,例如:价值产生、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以及如何体现价值等等,这些问题都不能促进各个产业链之间友好合作。与此同时,我国的互联网在界定和分工的过程中也不够明确,一些重要程度环节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物网的系统设计、公共信息平台、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还处于缺位的状态,严重的限制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3 产业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3.1 加强产业“顶层设计” 相比较互联网而言,物联网产业的操作流程和发展进程都更为复杂。设计的社会多部门、多环节的协同运作。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突破核心技术难题、标准化体系建设等,这些都是加快推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关键因素。物联网产业要想实现有力的发展,离不开组织的领导和合理的规划。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产业战略加强研究,建立完善的发展体系,对相关的政策和经济以及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转变,提高物联网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完善组织领导体系的建立,在分工上予以明确和强化。 3.2 完善商业模式产业链的构建 在物联网产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为了促进物联网行业更为有效的发展,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可以依靠政府的相关政策给予商业的扶持,物联网要找到想法找到产业市场,这样才能够保证合理的需求度,而且物联网应用涵盖了诸多范围,因此相关的人员要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使流程中的管理体系更为规范和完善,有效促进双方互利共赢的模式建立,实现物联网行业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行,让物联网产业上各个环节和部门都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这样才能够将上下游的产业进行有效的联动,为整个行业链的发展创立有利条件。 3.3 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研发 国家在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过程中,应该能够及时找到瓶颈点和技术难点,能够抓准机遇,建立完善的物联网的标准化体系,尽快的找到在市场的主动权。而与此同时,还要推进物联网产业的示范和规模化的应用,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突出发展中的重点,对于研发的新政策和新技术,要采取试点示范带动社会投入,并且逐步延伸和拓展应用,扩展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提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相关的研究人员应该对此加强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发展和应用进程中,对整个模式和技术给予不断的优化和创新,从而有力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辉煌发展。 产业经济学论文:信息经济下的产业变革与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以产业为具体研究对象。随着时代特征的变迁,产业也处于变革与升级过程之中。因此,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和研究产业的具体问题,强化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特征,就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材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信息经济;产业变革;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 1 信息经济下的传统产业变革与升级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更加广泛、深刻,传统产业也在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纵深发展。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生产方式、产品销售等全过程渗透。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生产流程创新与突破,对产业自身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产业之间也将以新的形式进行融合发展。例如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利用新的技术、资源和融合方式把农业由一次产业升级为六次产业,不仅拓展了传统农业功能和社会收益,并且,使得这些功能和收益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环节的渗透和扩散,催生出各种基于产业发展的服务新业态,生产性服务业将从技术应用、服务内容、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提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将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这影响不仅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转型和升级方面,也会影响市场结构、竞争行为、盈利模式及市场绩效等方面,对产业组织产生深刻影响;对产业的空间布局及产业政策也将产生强烈冲击。因此,忽视这些新的变化,将无法对当下的产业经济现象进行更合理而深刻的解释,也难以对产业领域的现实问题做出有效的解决,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将难以体现。 2 信息经济下的市场和产业分布变化 信息经济经济使得传统理论下的很多规律发生改变。长尾理论(Long Tail)和众包(crowdsourcing)思维已经深入到传统产业的很多领域,市场细分越来越细,“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概念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处于需求曲线尾部的市场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影响市场结构的关键因素:集中度、差异化和进入退出壁垒也正在发生变化。市场中的竞争行为也随之变化,处于需求曲线头部的一级或者二级市场的占有率和利润率也正在经历由盛转衰。在互联网广泛应用之后,企业的营销活动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营销活动受时空限制越来越少,营销费用越来越低,营销结果越来越精准,广告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交易付费的广告付费方式使得广告费用大幅度缩减。这些信息经济下市场、竞争策略、商业模式的变化应该被充分关注,融入产业经济学的日常教学之中。 电子商务发展促成产业空间分布新格局。电子商务纵向延展,促进城镇资源快速流转,横向跨境布局,促进全球消费市场的形成。与电子商务相关联的企业如软件公司、代运营工地、在线支付、物流公司等围绕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聚集,也推动着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正在加速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向“在线产业带”转型。信息经济下的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显著,与传统经济下的指向性集聚相比,经济联系性的聚集在加强,创新效益的分析也应该被进一步强化。 信息经济下,传统产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在不断转变,新的产业形态不断在催生,市场结构,消费需求和空间布局都在不断变化,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理论,这对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是个挑战,具有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 信息经济背景下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3.1 教学理念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基本理论,对目前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独立的运用基本理论和概念分析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当中的现状、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然而,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市场环境,这些新的现象应该被引入课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摒弃单纯讲授传统理论的教学观念和对单一教材的依赖,结合网络资源和典型案例拓展学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的学科视野,强化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2 教学方法 在信息经济时代,创新教学方法是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是基础,但是,让学生在置身市场和具体产业之中,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格局,行为策略以及政府规制等。在创新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教、学、用协同的产业经济学课外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深化课堂教学。把“浸入式”的教学理念引入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对某个产业的基本情况做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就业的意愿对具体产业进行追踪研究,并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开展产业问题讨论,让学生能够把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深化对理论和现实的理解,并能够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3 教学评价 要贯彻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必须相应的做以调整。单一闭卷考试形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考核方式需要与教学方式相配合,多元化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能力,以及发现、关注产业经济现象与事实。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经济下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变化,传统产业在网联网经济下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产业结构的重构、转型与升级,产业规制面临的新问题等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尝试撰写具体的产业经济案例和产业分析报告等。把考试与考查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知识的现实应用性。 3.4 教学材料 信息经济下的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加丰富。毋庸置疑,选择一本经典但又符合当下经济形势的好教材非常必要,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它的优缺点,为了扬长避短,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应该引入教学,包括经典案例,统计年鉴、行业报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公开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而且可以作为课后辅助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产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让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形成综合知识结构体系,为其后续研究与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 4 结论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要体现它的应用性特征,就需要把握好经济运行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市场环境,在大的背景下学习和研究产业的具体问题,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经典概念和理论的讲授,更应该关注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不仅要注重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应该把现实中出现的新的突破性的变化引入教学内容,形成更具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知识体系,增加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特征和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 【摘要】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产业经济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产业经济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可以为国家做宣传,从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本文通过研究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产业经济学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影响,这为产业经济学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理论 流派 发展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产业经济学理论源于西方,并且是对经济学发展的一种诠释。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学发展以及企业的实际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流派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学观点,以及经济学规律,这也是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条件。然而,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无法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发展相比,所以这就需要我国经济学家能够不断发展研究,从而促进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进步。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产业经济学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进一步找出适应现在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并且通过经济学理论的分支学科,探讨出以公有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内部产业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以及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 产业经济学换句话说又称产业组织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学,在应用经济学中,人们都把产业经济学成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起初,在我国,产业经济学并没有被人们一致认为是独立的经济学科,自从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的起源相比于其他的学科是较早的,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从宏观上来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各个阶段中,关于产业经济学的代表书作有《产业组织论》,是出自贝恩手写,在一九五九年被推出,这本书是至今为止最早出现的就关于经济学展开研究的一本系统性的图书。同时,《产业组织论》也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然而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发展,当时出版了一本名叫《产业组织与公共策论文选》的书,然后就以这本书为中心开始了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这也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理论已经开始走向了成熟的道路,在经济学的各个方面中都取得了很大的理论发展。由此,产业经济学理论开始慢慢的步入了正轨。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在西方的发展 (一)哈佛学派 哈佛学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步形成,它的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贝恩。哈佛学派治理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中建立了非常完整的SCP理论范式。也正是SCP理论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初步成熟,也与此同时代表了产业经济学正式走向了独立学科的这一道路,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也就此开始了系统化的理论研究阶段。 (二)芝加哥学派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许多来自芝加哥的经济学者开始了对于SCP范式的研究,并提出了他们的批评,所以正是这个原因,SCP范式开始走下坡路,逐渐的衰落,自此以后,芝加哥学派开始逐渐取代哈佛学派,走向经济舞台。施蒂格勒早在一九八二年,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模式具有开创性的作用。施蒂格勒也曾经出版了一本叫《产业组织》的书,这本书的诞生也正式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对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三)奥地利学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奥地利学派的出现也预示着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开始走向新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所以从那以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开始对于理论基础。分析手段等方面展开了卓越性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泰勒而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当今最具权威性的经济学教科书。奥地利学派从实质上说不仅继承了芝加哥学派的理论研究成果,更是在此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四、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构建 (一)初级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经济比较落后,而且经济发展滞后。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比较传统而老套,并且发展思维也比较落后,无法跟上产业经济发展的潮流。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无法迅速的接受西方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情况。并且这一理论无法更好地指导产业经济结构的发展,所以,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以及发展,但是在这一时期,产业经济学理论却有了发展的萌芽,这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表现。 (二)发展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西方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我国产业组织进行相关研究,这也是促进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条件。虽然在建国初期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为产业经济学在中国的打下了基础。大学开展产业经济学理论课程为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体现出产业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这也是我国产业能够更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成熟阶段 在90年代后,随着我国产业的发展,也使得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逐步成熟,并且得到了很多企业发展的认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很多企业都迅速兴起,并且获得了国家政府的支持。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者是产业结构过于传统而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面临这一情况,产业的发展就投向了产业经济结构理论的指导,很多的企业都希望能够通过产业经济学理论而找到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方法。 (四)完善阶段 21世纪是科技发展占主导的时代,所以,这就需要每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大力发展生产力,并且将科技发展作为第一生产。产业经济学理论在21世纪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并且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出,21世纪的发展要以第三产业为发展方向,摒弃传统的你劳动力为主的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科技以及服务行业,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学理论的完善。 五、总结 我国很多企业都进行了产业经济转型以及产业经济优化升级,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经济的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虽然产业经济学理论来源于西方,但是我国产业的发展都运用的是理论,所以总体来说,产业经济学理论在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地位。产业经济学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且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何玲玲(1987-),女,汉族,安徽省巢湖市人,中央财经大学(申硕中),研究方向:资本运营与投融资分析。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地位与应用性质 【摘要】产业经济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中,是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不大相同,它是一个独立的不可替代的研究课题。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是刚刚兴起的一门学科。从企业范围内来看,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产业的组织结构、组织分布、各种布局、组织联系和相关的政策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是较为重要的,可是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它主要表现在,产业经济学理论的重点,是产业结构,结构作为经济的变量进行考虑,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就是从它的经济哲学观点上,看待有效的经济学效用。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理论地位 应用性质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才作为研究生研究的专业学科而设立起来。产业经济学是归属于应用经济学中的一个学科。从国外传入我国时,已经时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它的理论内容,已经时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在实际经济交易过程中,是能够起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部分,产业政策与产业经济理论是一个整体,能够起到应用经济性质。 二、产业经济学概述 (一)产业经济学概念 产业经济学结合了产业分析和产业政策,包含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内容,是相对较新的应用经济学下的一门学科。从西方的相关经济学,主要从产业内外关系以及企业组织的结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因此产业经济学,主要是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可以称为产业组织学这个称号。在国际期刊上,可以看到国外经济学上和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出发,作为核心的主要学科教学中心,高校主要相关的课程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加入微观经济学的讨论,同时注入计量经济学体现其应用性质,还要就是产业经济学,这些都是学生必考或者参考较多的课程。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国际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提到注意市场分工以及机制等问题,这样的理论与英国经济学家在十九世纪提出的经济规模效应,从垄断引起的竞争,提出一定的矛盾。这样的产业组织结构,就是产业经济学的重点。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经验主义,这是产业经济学的初步组织理论化过程。到了六十年代,提出的市场的机构和行为、绩效等,这些确立了产业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一直到了九十年代,有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探讨,更多的西方学者,从产业组织的相关内容,结合了博弈论等相关内容,指出了产业经济学的战略性分析。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国内发展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研究参与者愈来愈多。到了九十年代,产业经济学理论到了这时,才进入高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有了许多众多的研究成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学科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精细化,这就促进了科目的发展。在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设置中,产业经济学从各个行业出发,按照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各研究机构和高校,都设定有相关的科目,产业经济学,也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学科,逐渐受到重视。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一)从现代经济学科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地位 在现代经济学上看,产业经济学作为众多内容中的一个体系,内容较为完整。从经济内容体系中去看产业经济学,它随着经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也越来越规范化和广泛化。作为二级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其特殊性。产业经济学展示的是组织产业结构的特殊性,有助于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潜在规律,更能够成为人们进行经济行为的工具。产业经济学理论,不仅从概念上,展示其专业的细化特质,更从其研究内容上,可以看出经济的产业分析的深入化。产业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更能够促进整体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从微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出发,产业经济学理论,也是对其深入和细化的过程。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细化分析,这些都是为了找到经济运行规律服务的。只有对各个研究,才能看到企业经济学的个体作用,更能够从社会发展中,找到其相应的经济位置,从根本规律出发,找到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组织结构地位,促进微观经济学的深入化和完善化,这也是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企业分工特点,相符合的一个特性。 (三)从宏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可以看到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政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性。这样的关系,不仅仅是促进作用,还有阻碍和停滞不前的时期。但是每个时期,都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相关的理论框架,从而发展经济。产业经济学从这样的整体出发,结合当前国民经济的特点,从而对经济结构能够起到广域上的整体量上的促进,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多样化和深入化。产业经济学理论,是能够和宏观经济学的个量上的促进,更能够多方面的促进。 四、产业经济学应用性质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经济性质 产业经济学理论,可以从其理论经济学角度出发,以经济学基础为导向,结合基本的研究规律能够促进整个经济制度的公平化发展,更能够提高经济理论发展的效率。从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出发,从经济体制的相关功能,能够促进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更能够使得经济发展的模式多样化。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的相关规律,可以包含众多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让其更实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经济性质,就是结合实际情况,使其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增强。 (二)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 产业经济学在其相关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其应用经济性质,从其研究的相关课题上看,产业经济学的性质,不仅仅包括规模经济的相关讨论,也不只是相关的竞争问题和垄断问题,其中相关合并和产业结构发展问题,应该注意到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性结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应该注意到经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从国家的不同特点,地区的不同情况出发,应该是符合当地特殊的情况的。这样的发展过程才能够促进产业经济学的应用经济学性质,更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促进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的凸显。 (三)经济学理论对应用性质的影响 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从市场的经济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秩序,从社会的实用性出发,从而得到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各种经济哲学中的相关理论的有效性。对于产业经济学的有用性质的凸显,是结合经济学理论而得出的。从凯恩斯的相关历史局限性,就可以看到经济理论哲学的发展,不仅从经济角度,更对社会角度,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经济结构也是根据经济学理论的有用性出发,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产业经济理论和政策。 产业经济学论文:金融管制的产业经济学分析 摘 要 本文在对一般产业管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金融管制的产业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金融管制中包括的金融稳定函数、金融资源配置等,也分析了产业经济市场和金融的关系。因为经济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对市场加强金融管制是很有必要的。金融管制在历史上发挥了避免恶性竞争的作用,保证了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但是,金融管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对金融管制进行完善,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金融管制 产业经济学 分析 一、关于金融管制 金融管制指的是一国的政府采用经济手段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来保证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的一种方法,金融管制是政府管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政府管制指的是政府依据一定的经济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带有强制性的。金融管制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产生的,金融市场由于其特性存在着风险,而金融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市场的风险,维护金融业的稳定。政府对金融市场实行金融管制主要是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来对金融机构的运行实行监督和干预,从而可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来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1] (一)金融管制的性质 金融管制是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的管制,具有强制性,它弥补了金融市场的不足。政府通过金融管制这种宏观调控手段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强制性的干预,设立金融监督机构,制定有关法律,让监督部门在法律范围内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督和干预,以此来降低金融风险,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保证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2] (二)金融管制的目标 金融管制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也是为了货币职能与金融中介职能的稳定。在20世纪金融大危机发生之前,金融管制实行主要是为了保证货币职能的稳定;在大危机爆发后,金融管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金融资源从富余者转移到短缺者手中,通过金融市场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益配置。所以近年来金融管制的主要目标是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保证金融职能的实现。 (三)实行金融管制的必要性 自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方面都进行了制度上的改革,金融自由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对金融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包括在利率管制、指导性信贷计划、金融机构审批权限、金融同业竞争等方面的改革。有些人认为金融管制的存在会对金融进行压制,对金融竞争进行限制,进而影响银行效率。但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国家放松对金融的管制,那么对金融市场的秩序就会产生影响。金融管制就是为了克服市场的失灵,保证市场的稳定发展。本文从银行业的金融垄断和破坏性竞争方面对金融管制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此来说明金融管制的重要性。 二、金融管制对银行业的影响 金融管制在银行业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市场进入限制、存款利息率上限规定、资产组合限制、资本要求、存款保险等的监管和控制。金融管制措施主要是对市场集中度进行干预,进而影响市场竞争。 (一)金融管制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市场集中度又被称为产业集中度,它是衡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经常使用的一种标准,一般用产业内最大的若干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来衡量。如果产业内有众多的企业,那么表示市场的集中度低,如果产业内企业数目越少,则表示市场的集中度越高。市场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市场需求等因素是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它们的相互结合可以对市场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金融管制在市场进入限制、银行和银行分支机构设立的限制等管制政策方面对市场集中度有重要的影响。 (二)金融管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金融管制政策中的市场进入限制会影响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它通过制定各种限制性法律法规和措施程序对新企业进入一个产业实行限制来影响市场竞争,如果市场进入限制小,那么进入的企业会增多,市场的竞争性就会加剧,也会导致银行业扩张过度,进而增加产生金融危机的风险。如果提高市场进入限制,则会增强某一个产业的垄断性,也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三)金融管制对银行市场行为的限制 银行市场行为指的是银行为了达到占有更多市场、获取更多利润的目的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国家为了保持银行市场的稳定发展,银行市场进行金融管制是很有必要的。在价格管制方面,主要是对银行利率进行管制。通过对银行的存款利率设置上限来减少银行发放高风险贷款,这种管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风险,但是会造成银行储户由于存款利率降低而减少存款,使得银行发生资金匮乏的现象,迫使银行削减大客户的贷款,造成信贷紧缩。在非价格管制方面,主要指的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对价格没有影响和指导力,市场上的竞争也会表现为在服务等非价格方面的竞争,那些服务质量好、信誉高的银行竞争力较大。因此在利率统一的情况下,有些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会将很大一部分资源用到规模扩张上,这会导致银行费用的增加。 三、在产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金融管制作用的方法 (一)明确区分金融管制和金融监管 在产业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结构形态和竞争模式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能够产生与产业结构和竞争相同的结论,实现有效的结构和竞争。在银行市场竞争中,不同的银行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些银行有较大的沉淀成本,而有些银行的沉淀成本较小,所以对于那些沉淀成本较小的银行,国家应该放松金融管制,通过金融监制来维护金融效率。对那些沉淀成本较大的银行就需要采用金融管制。采取金融监制,可以放松对金融的管制,促进沉淀成本较小的银行市场的发展;采取金融管制,可以对银行业务的随意扩张进行限制,维护银行市场的稳定发展,产生均衡的竞争,以较低的成本带来较高的效益。所以国家要对金融管制和金融监制进行明确的定位,对不同的银行市场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促进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要加强对存贷款市场的金融管制 因为在银行的传统存贷款业务方面,有着较高的沉淀成本,并且多种形式的投资都可能成为这种成本的了来源,所以不能放松对存贷款市场的金融管制。在对存贷款市场进行金融管制时,要避免银行联合提高沉淀成本效益,也要避免银行将沉淀成本作为限制市场进入的手段而引起市场的破坏性竞争。对存贷款利率进行管制,不是为了保护垄断者的利润,而是为了防止由沉淀成本引起的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加强对存贷款市场进行金融管制,可以从对存贷款的最高利率进行控制入手来实现稳定市场的目的。对存贷款的最高利率进行控制是限制进入和实现有竞争者利润长期最大化的有效手段,而且它还可以对银行提供的服务进行调节,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和服务力。 (三)要根据经济市场具体情况实行金融管制 实行金融管制不是为了限制竞争和保护垄断,而是为了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因此,如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不需要金融管制来维持时,就应该放松或解除金融管制,并通过竞争的效率来维护。当金融市场因为缺乏金融管制而产生破坏性竞争时,就应该实行和加强金融管制。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设计与思考 摘要:结合产业经济学自身学科特点,首先指出了参与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课堂授课效果,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教学模式。从建立学习小组、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形成教学方案初稿、登台汇报讲解、进行评价总结五个方面给出了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针对实际教学实施效果总结得出,教师在实施参与式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最后指出建立新型考评体系的重要性,突出过程考核,才能有效引导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开展与应用。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设计 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部分和理论应用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以传统的SCP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为基础,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以及产业发展理论等,主要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产业间的空间分布关系、产业内企业间的行为、关系等问题。理论应用部分主要涉及产业政策,是政府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产业的状况及其发展实行必要的干预,与实际联系紧密。事实上,该课程的逻辑性、应用性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加之教师引导才能更好地理解,重教师“好教”轻学生“好学”、重“学会”轻“会学”、重“教材知识”轻“生活世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内容,以参与为中介,以发展为目标”,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发展,强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性的高度发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自我实现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多种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是发达国家通行的教学方法模式。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分析问题视角独特,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展现个人魅力,参与式教学正是在把握学生特点、尊重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把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与应用实施 1.建立学习小组,进行角色分工。采用自由组合、抽签等方式建立学习小组,每组以4~8人为宜,结合组员的性别、能力、个性等情况进行角色分工,包括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确保每个组员均承担一定的任务。根据实际需要,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进行调整。 2.教师确定讨论题目,要求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教师提前将学习内容及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思考题、案例分析等形式分解为教学目标。将思考题、案例分析题以小组分发,每组学生可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目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教师可根据每组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提出相应的问题,充分了解并记录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同时提供产业经济学习网站的网址、产业经济学期刊以及相关的参考书目录。每个学习小组可选择一类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本组的学习目标;课后针对所选内容及问题进行讨论,将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在产业结构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讨论我国的产业结构演进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产业关联理论的学习中,结合所学的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可选取某一地区进行简单的投入产出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方法。在产业布局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分析产业集群的基本构成单位、特征、种类以及我国现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学习中,可以根据SCP框架的具体内容,即市场结构中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与退出壁垒,市场行为中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中的各项指标等,选取具体某一产业讨论分析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见解。 3.在师生相互讨论沟通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初稿。通过师生讨论、建议书或头脑风暴等方法,学生和教师均可通过相互取长补短来修改完善个人的见解。教师需要同等看待每位学生提出的见解,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阐述想法的机会。通过深入学习讨论,各小组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根据设想由学习小组拿出教学方案初稿,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教学方案初稿提出意见与建议,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教学方案,并形成教学方案定稿。这一阶段要求师生间的通力协作,所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应切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比如,在学习“产业结构演进模式之雁行发展模式”时,学习小组可以首先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例介绍“雁行模式”;再联系中国实际,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类似于早期日本推行“雁行模式”时东亚各国经济发展状况;“雁行模式”在中国可以有一个创新性发展,介绍并引导学生思考“珠三角”、“泛珠三角”以及“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中,河南正面临的众多机遇和挑战。 4.要求学生登台汇报讲解,引导全体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每组派一名代表将本组的教学方案进行汇报,并对疑难问题进行着重分析讲解,启发全体学生对该组内容的思考,全体学生亦可作补充或质疑提问。教师需对关键问题及时提示,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思考。各组汇报后,对于学生有价值的见解和看法,指导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肯定;对于有新意但尚欠成熟的认识,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帮助;对于一些不恰当的想法,不要急于评判,更不能轻率否定,应予以尊重的基础上分析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我矫正。 5.进行考核评价与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对每组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完善建议。当然,他组同学也可以向汇报的同学提出问题,自由讨论等。最终由教师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对该组汇报的内容打分,所打分数即是该组每位同学的分数。在此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均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知识的把握与理解更为牢固。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对教师的要求 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对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水平、课堂调控与组织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好参与式教学的应用设计,需要教师进行积极进行角色转换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即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同时还应以职业和专业的敏感,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了解和研究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热点,以保持教学内容的鲜活性。 1.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种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理念与模式,参与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节和优化师生关系,形成“教”“学”共振,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具体设计与实施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学习的讨论。 2.具备调控课堂节奏的能力,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式教学过程虽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是不需要备课,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确定具体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提供适合教学活动的材料案例;教师在课中要恰当引导,调控教学围绕目标开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在课前设计好教学过程的时间,在课中调控好课堂汇报的节奏,保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和“协助者”,给予学生适时恰当的鼓励,同他们相互讨论、分享观点,认可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结论,这将给予他们极大的自信。特别是当好学生讨论在最激烈、最高涨的时候,要关注学困生、不善表达和发言的学生,在保护自尊心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参与到小组讨论活动中。通过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式的空洞说教,选择恰当有效的活动形式,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式,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有效引导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实施和应用,还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教师进行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的空间,进行考试方式的配套改革,建立新型考评体系,即打破传统机械记忆、闭卷考试的单一形式,变“终结性考核”为“形成型考核”。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一方面注重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又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比如,平时考核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50%,包括对平时课堂表现(考勤、作业、提问)与课堂汇报成绩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其中知识性考核占分30%,能力性考核占分70%,这样,学生在平时讨论和参与汇报时就会更积极主动,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产业经济学论文: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分析 摘 要:以往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的分析大多是基于宏观角度进行的,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这种分析角度在解释当代一些实际问题时,难免会存在偏差,而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微观角度来进行分析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通过这种分析可以揭示外国竞争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和竞争机制,着眼于产业底层,这样分析起来更有力度。本文将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从微观层面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直接投资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基于国家利益基础而进行的,按照要素划分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禀赋是不同的,也正是这种差异性才有了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纠纷的出现。资本雄厚的国家(比如欧美国家)主要以出口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原材料和劳动力富足的国家则主要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但事实上美国这个资本雄厚的国家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这个劳动力富足的国家也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一现象冲击了旧有理论,同时也催生了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诞生。本文将以此为例,从而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相关现象的存在。 一、公司成本效益构成分析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如果他们主要以经营海外市场为主,那么他们有三种经营途径可以选择:第一,是将生产环节放在国内,然后将产品在国外进行销售,这就是出口;第二,将生产放在本国,同时还在海外建设新公司来负责销售产品,这就是直接的国外投资;第三,跟国外某公司签定特许权合约,授权这家公司在海外生产并销售该产品,这就是特许权贸易。一家公司选择出口时,它的成本除了管理成本、研发成本、宣传成本外这些固定成本外,还需要承担关税和运费。在海外直接投资办厂虽然能够节省运费和关税,但会产生更多的成本,比如信息成本、政策性成本。一个公司是选择出口还是国外直接投资,主要是衡量哪种方式能够产生更大的利润,是商品资本流动还是货币资本国际流动成本较高是决定选择出口还是直接投资的根源。对于一些比较重、体积大、单位售价低的产品,比如矿石、原油等这些产品不管哪种运输方式,其运输成本都比较高,就不适合出口而更适合直接海外投资;对于一些单位售价内关税比较高的产品,比如烟酒、化妆品等,这些也不适宜出口而适合直接投资。中国为了吸引外资而采取的优惠政策,就是为了能使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成本降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少生产经营科技产品的公司都实施了海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运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市场结构分析 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出,市场结构包括企业的规模及分布、壁垒和进入条件,产品差异及企业成本结构和政府管制的程度,用于衡量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市场集中度、进入和推出壁垒及产品差异化程度,这些因素是决定直接投资和贸易流的动力。当国内经营一家工厂的固定成本越来越大时,就会出现公司级别的规模经济,导致公司的经营决策向海外直接投资倾斜,又由于有工厂这一级别的规模经济存在,这又会使得决策向出口倾斜。对小国经济而言,企业出口的规模经济意义重大,只有通过出口才能有机会获得经济性强大的规模生产,若在国内市场中大规模出现规模工厂,那么出口就要比直接海外投资更有优势。其次,产业经济学中,将产品差异与规模经济糅合在一起来分析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的作用,产品差异化更倾向于对单种产品进行多样化生产,规模经济则倾向于在某个国家进行多样化产品生产,并在各个国家各个公司专业化生产基础上进行贸易。因此可以说,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的结合是鼓励国际贸易,但并不鼓励外国直接投资。 三、交易成本是贸易和投资的决定因素 交易成本理论是产业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在国际产业经济学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解释特许权贸易和垂直一体化投资活动的现象。在上文中,我们就有提到过,特许权贸易是一个企业将特许权授权给国外的公司,让国外公司在该国市场上生产并销售该产品,这个企业按照销售情况的一定比例来计提特许权费用。特许权贸易,它的优势是能够让该企业不需要为进入到国外市场支付较高的费用,能够提升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但在实际操作上,获得特许权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其次,跨国公司时常会面临一些国际贸易纠纷,为了在这些贸易纠纷中能够占据优势,就有了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投资的出现,利用垂直一体化方式来组织生产,可以对交易成本进行讨价还价,从而获得交易成本优势。 四、市场绩效、汇率波动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产业园经济绩效的过程中,习惯于局限在国内经济范围内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国际经济关系,在实际中,投资流和贸易都会对国内市场绩效产生影响,其影响途径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进出口、投资流和贸易对国内市场产生绩效影响;第二,通过汇率的波动来影响国内的价格以及国内市场绩效。我们假设有存在美国和英国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在美国市场上进行古诺寡头竞争,两者都在常数的平均与边际成本的条件下各自在国内生产该产品,美企的产品用美元标价,英企的产品用英镑标价,汇率指的就是用一美与阿奴可以购得的英镑数量,如果能购的英镑数量越多,那就意味着英镑对美元贬值,当用美元等价物进行边际成本衡量时,汇率的增加的就意味着美元的升值,如果英国企业的产品用美元来标价,边际成本越低,其产出就会随利润的变大而变大。如果英国企业在产出占主导地位,美元的升值会使得美国的均衡价格下降,其所表现出的另一个现象就是美国在均衡价格方面下降程度要比美元升值幅度小。 五、国际贸易对国内市场绩效的影响分析 当国外的供应商参与到本国市场竞争来时,本国产品在外国产品的冲击下,竞争力必然会有所下降,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可以提升利润额,那么主导性厂商将价格控制在编辑成本以上的能力就会被追随性厂商扩张产量的行为给限制住,而那些可以在其他市场完成生产力转移的各国外供应商就会全部变成这种带有追随性质的厂商。 六、结束语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已成为世界产业分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是选择国际贸易还是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还是取决于如何优化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市场结构的评估及相关贸易及市场绩效的考虑,因此,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给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建立海外仓、实现支付便利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发展建议。利用近两年的最新参考文献,紧跟跨境电商的发展,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一、跨境电商的理论基础 1.基本概念。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但是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却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跨境电子商务,顾名思义,大部分人就算不了解跨境电子商务的真正含义,但也能根据电子商务和跨境两组词汇去了解到底什么是跨境电子商务。在笔者看来,跨境电子商务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交易商之间的一种国际业务,有着国际业务的公司,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跨境支付处理和跨境物流进行交易,以便成功交付商品的整个活动。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由国内的商家和消费者,变成国际的商家和消费者。跨境进口电子商务就是各国国内的消费者或者商家购买国外的商品,而跨境出口电子商务就是国外的消费者或者商家购买各国国内的商品。比起传统的跨国贸易,跨境电子商务更为方便快捷。由于有着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将有着更为迅速的发展。 2.分类与模式。跨境电子商务根据进出口的方向可以分为跨境出口电子商务和跨境进口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有着很多的商业模式,而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的运作方式主要是两种。这两种方式就是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消费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B2B和B2C。所谓的B2B模式,其实就是两家企业分别为销售者和购买者,他们彼此之间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进行洽谈,之后的成交和通关等流程基本上也是在线下完成的,所以实质上来说,这种模式算是传统的交易模式。而B2C模式则是商家对单个的消费者,而因为这种交易的产品数量少,物流方面大多由快递公司进行报关。总的来说,跨境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的区别就在于交易主体方双所处的国家不同,比起国内的贸易,跨境贸易则多了需要报关的程序,当然也不仅仅只有这一点的不同。 二、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1.跨境进口现状。如果要讲述跨境进口电商的情况,首先必须了解主流跨境进口电商平台。2009年首家跨境进口电子商务平台洋码头正式成立,之后就是蜜芽成立于2011年,然后2013年小红书成立,接着就是2014年天猫国际、亚马逊海外购、聚美海外购、唯品国际等等电商平台成立,最后2015年拼多多海淘、网易考拉海购、京东全球购等跨境进口电子商务的平台也都先后成立。从我国各大跨境进口电商平台成立时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来,2014年和2015年我国跨境电商处于爆发期。各大跨境进口电商平台的先后成立,让我国的跨境进口电商的发展更加迅速,同时,各大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是十分的激烈。说起跨境电商的大促活动,首先必须要想到“双十一”大促,2017年,我国“双十一”期间全网交易额到达了2539.7亿元,同比增长45%。“双十一”之后还有着“双十二”大促。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美国的“黑五”大促也逐渐活跃起来。 2.跨境出口现状。中国的跨境出口电子商务行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尤其是实现爆发式增长的2010年以后。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就拥有了庞大的市场规模。我国跨境出口电商有着很明显的几个特征:一是我国东部地区强势地位依旧,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东部地区由于政策的支持,相较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优势,而电商的发展使得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有了新的机遇,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二是我国多种产品规模和增长幅度实现双高,市场潜力客观。三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拥有着巨大的潜力,并且东盟市场变现强劲。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2016年的这几年间。“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全部60多个国家中,有26个国家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达到了30%以上。 三、我国跨境电商面临的瓶颈 1.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的第一个瓶颈就是法律体系不健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快速,而我国的政策大多都是对于传统对外贸易的规定,那些政策规定对于新兴的这个行业已经无法适用。而且对于跨境电商行业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交易,其也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易。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法律法规,管辖权的认定则会存在着争议。所以,我国现行的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是很难保障消费者的消费权益的。 2.物流面临困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离不开物流的,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更加地离不开物流,因为,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业务的重要基础。但是随着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市场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跨境物流却一直跟不上市场的发展。首先,物流成本高。我国国内物流成本通常占总成本的30%~40%,但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成本与国内物流成本相较而言就更加的高。跨境交易的物流产业链和中间所涉及的环节会更长,譬如海关和商检等,这些在无形中就增加了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成本。其次,物流的运输以及配送周期长。跨境贸易自身存在着一些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得物流的产业链和中间所涉及的环节更长。再加上跨境必须遇到的,清关和商检的周期,而且如果遇到购物的旺季,那么物流花费的时间会更久。物流周期过长是客户投诉的核心,许多电子商务公司都止步于物流和销售。 3.支付和结汇存在问题。首先,跨境电子商务的核心环节是跨境支付。因为跨境支付结算涉及交易买卖双方的资金安全,所以,跨境支付同时也是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风险最大的环节。在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在进行支付环节的时候,支付信息的输入和处理过程可能出现支付平台或系统故障,导致支付信息丢失或者支付失败,也可能会出现由于不法分子恶意盗用支付信息而导致支付失败,乃至给买家和卖家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次,跨境支付的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支付便利的问题。目前的跨境支付方式单一,而且由于跨境贸易本身的特点,交易双方的币种不同也是一个问题,还有就是由于交易周期长,导致支付时间也长,所以就存在着各类金融风险。 4.人才缺乏。跨境电子商务同时有着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两门学科的特点,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实除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对跨境电商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真正的跨境电商的专业人才,需要有着较强的语言能力,从产品的描述到与客户沟通都需要这种能力;从事跨境电商的人员还要有着计算机的基础,无论是分析、运营和推广等各种环节,都离不开计算机运用能力;跨境贸易需要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打交道,所以跨境电商人员还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政治,了解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偏好不仅有利于交易的成功,而且还能规避不必要的局势动荡,从而降低经营风险。 四、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跨境电商的发展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所以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的同时,也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打造信息化监管系统等。建立的法律体系要满足和保障交易中买卖双方的基本权益,加大对电商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规范企业行为,从而保障整个电子商务贸易市场秩序的稳定,创造一个较为良好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环境。 2.建立海外仓。为了解决跨境物流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许多跨境电子商务公司都涉足海外仓储业务。通过建立海外仓库,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就可以有效解决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中的诸多问题。首先,建立海外仓可以解决跨境物流成本高的问题。随着海外仓库的建立,中国的跨境电商公司可以将大量货物运往海外,从而减少货运、清关和检查的频率,并显著降低上述环节的成本。其次,海外仓的建立,通过大量运输商品,缩短了整体的物流时间,从而缩短了订单的反应周期,进而可以解决跨境物流周期长的问题。再次,建立海外仓可以实现退换货。当消费者需要进行退换货时,有了海外仓就不需要再返回国内进行退换,而是直接退回海外仓,这不仅节省了跨境物流成本,而且节省了跨境物流的时间。而且海外仓的建立,可以降低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坏率,这样还能从根本上解决退换货的问题。 3.实现支付便利化。跨境支付的安全和便利两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解决。电子支付安全问题可以从技术层面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增加相关服务器的保护。还需要建立健全外汇机制,减少中国经济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同时,需要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无论是对备存金存管银行,还是对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必须要加强监管。关于支付便利的问题,首先,要支持支付方式多元化,以保障买卖双方的经济利益;其次,就是要接受多种币种支付。 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人才却很缺乏,所以我国需要加大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需要整合资源,进行分层培养。跨境电子商务所需要的核心技能都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因此需要整合相关院系相关专业资源,对跨境电商人才实行联合分层培养。其次,需要把实践实训和在校创业进行结合。帮助和指导专业能力强,不怕困难且能坚持的学生,进行在校创业。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把真正的交易作为案例,更加丰富在校课堂的教学内容。再次,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可以让高校的教师到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让教师能够真正地接触到实际业务。这样也同样可以让教师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授课,让学生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实际业务有所了解。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 要: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根据成县50a的气候资料和农业气候区划资料,对全县各农业气候区农业发展问题及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林,着力开发气象能源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成县;气候资源;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在成县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立体气候明显,气候资源较为丰富。在保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既可以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又可以预防气候灾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经济、健康和生活已成为对气候最敏感的领域,研究气候资源与这些领域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笔者根据成县50a的气候资料和农业气候区划资料,对全县各农业气候区农业发展问题和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林,着力开发气象能源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行措施,以期更好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保护高原生态环境。 1 成县的地势与地貌形态 成县地处西秦岭南麓山地,境内地形复杂,多高山峡谷,海拔在750~2 377m。西北地势高峻,群山重叠,东南方为全县河流出境处,正南方有屏障型鸡山群领。故构成三面环山并以县城为中心的地势起伏的中部丘陵盆地区。山地一般高出河床500m左右,坡度多为30~50°。山脉多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整个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势陡峭。 成县的地貌形态可分为以下3个类型:一是河谷冲积地,即漫滩、阶地、川坝等,其地面平坦、开阔,层状沉积突出,占全县总面积的6.5%;二是丘陵地,在成县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谷坡部分地段可达35°,间有陡坡悬崖,砂砾崖裸露,丘陵顶部海拔虽高但地势平坦,占全县总面积的13.5%;三是中山地,其主要分布在境内北部和南部,均为石质山地,坡较大,土层薄,覆盖有林木灌丛,占全县总面积的80%。 2 气候特点及其资源优势 成县地处大陆腹地的中纬度地带,西秦岭南麓,冬季受来自北方和西北冷空气影响,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和来自孟加拉湾的温暖季风的影响,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地域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1.7℃,极端最低气温-15.0℃,极端最高气温37.3℃,年平均无霜期205d;年降水量620.8mm,最大日降水量126.3mm,其中5~9月降水量470.9mm,占全年降水量的降水量的75.9%。年平均相对湿度75%,最小相对湿度7%。年均风速0.8m/s,最多风向为N风。年蒸发量1 052.3mm。年雷暴日数6d。 全县气候水平差异,以东西高度基本一致比较,年均气温差1.2℃,降水量差110mm,农事节气差1个节气左右。其垂直差异以2 000m高山与其山麓700m左右的犀牛江沿岸平均气温差4.0℃,降水量差95mm,农事节气差2个节气左右。 成县气候具有以下特点:春季气温回升快,时有寒潮降温影响,伴有西北大风,偶有倒春寒,终霜期结束的迟早变化大,雨量偏小,有春旱,季末雷阵雨出现;夏季酷热,易发伏旱,多雷阵雨,时有大暴雨兼发洪涝灾害,时伴冰雹和大风,夏收期间有“芽麦雨”;入秋多连阴雨,秋末雨量逐渐减少,时有秋旱,早霜开始来临;冬季晴朗干燥,雨雪稀少,常出现冬干天气。 3 气候资源分区特点与农业的关系 成县为立体地貌,所以为立体气候,农业也为立体农业,其气候资源尤其是热量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特别明显。按《成县农业气候区划》可分为川坝河谷温和气候区、西部易干旱气候区和南北山区气候区等3个气候资源与农业分区(图1)。 图1 成县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3.1 川坝河谷温和气候区(Ⅰ) 3.1.1 Ⅰ1 第一个亚区(Ⅰ1)为东河和南河流域的支旗、抛沙、店村等河谷温和湿润气候区。海拔高度在960~1 000m。该区年平均气温12~13℃,夏季(6~8月)平均气温21~23℃,≥10℃的积温2 800~3 800℃・d,年日照时数1 400~1 600 h,年总降水量620~720mm,该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河流域夏季多暴雨,常出现暴雨洪涝灾害。本区域适宜发展蔬菜、水果、核桃等产业,应发展蔬菜、果菜、粮菜间作套种模式,发展“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的万元田栽培模式,同时应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该地区的干旱、暴雨洪涝、大风、高温风险较高,对蔬菜的设施栽培、水果和核桃生产影响较大。该区沿岸山坡应大力发展核桃、等经济林,以经济林代替水土保持林,同时应推广设施栽培,以提高经济产量。 3.1.2 Ⅰ2 第二个亚区(Ⅰ2)为抛沙河和洛河流域为主的店村、陈院等浅山丘陵温和湿润气候区。该区域海拔高度在980~1 200m,该区年平均气温11.5~12.5℃,夏季平均气温20.5~22.5℃,≥10.0℃的积温2 500~3 500℃・d,年日照时数1 300~1 500h,年降水量620~700mm。该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本区域适宜发展地膜大蒜、地膜洋芋,地膜玉米、冬小麦、油菜、核桃、樱桃等产业。应以地膜大蒜套玉米,地膜玉米套洋芋等多千田栽培模式为主,该地区的干旱、暴雨、低温冻害及连阴雨风险较高,对玉米、小麦、油菜、核桃及樱桃等生产影响较大。 3.2 西部易旱气候区(Ⅱ) 成县西部为犀牛江流域的纸坊、黄陈、苏元等一带。该区海拔高度为960~1 200m,该区年平均气温11.0~12.0℃,5~9月平均气温18.5~20.0℃, ≥10℃的积温2 200~3 200℃・d,年日照时数1 500~1 800・h,年降水量500~600mm。该区种植业以小麦玉米和油菜及荞麦等小秋作物为主,以药材、核桃等为辅。该区年降水量较少,夏季易干旱,适宜发展玉米、小麦、油菜、小杂粮。由于易产生干旱,夏季局地强降水容易导致泥石流及滑坡等地质灾害,该区沿岸山坡应大力发展核桃、中药材等经济林,以经济林代替水土保持林,防止山洪暴发。 3.3 南北山区气候区(Ⅲ) 成县南北为山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有大面积的次森林,植被良好。北部海拔一般为1 500~2 300m,主要有白崖山、海九山、牛兴山等,山坡度多为30~50°。该区年平均气温10~11℃,5~9月平均气温17~19℃,≥10℃的积温2 000~3 000℃d。南部海拔在1 800~1 900m,主要有天寿山、鸡峰山、龙凤山、尖山等,自西向东一字排开,与中不川坝地区明显明显分界。该区年平均气温10.5~11.5℃,5~9月平均气温17.5~19.5℃,≥10℃的积温2 200~3 200℃・d。南北山区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和核桃、药材、畜牧业为主,重点发展核桃和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畜牧业。矿区应做好植被的恢复工作,杜绝人为的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本区域适宜发展夏秋粮作物、核桃、中药材和畜牧养殖等产业,该地区的晚霜冻和低温冷害、暴雨洪涝等风险较高,对粮食作物、核桃和中药材生产影响较大。 4 成县主要气象灾害 据民政局资料统计,气象灾害占成县自然灾害的8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1%~3%,对成县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造成较大影响。干旱、暴雨、连阴雨、低温冻害、大风、冰雹、雷电等时有发生,由气象条件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及农业气象灾害等也较为严重。因此,对气象灾害的预防要高度重视,搞好超前预防和临近防御对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4.1 干旱 成县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如春旱(3~5月),初夏旱(6月至7月上旬,伏旱(7月中旬至8月中旬),初秋旱(8月下旬到9月),秋旱(10~11月),冬干(12月至次年2月)等6个类型和时段,按其出现的地区、几率、强度和影响程度,其中春旱、初夏旱、伏旱具有普遍威胁,初秋旱只是在局地的纸坊、镡坝一带出现受影响。成县干旱出现的频率高(85%),干旱是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旱、春末初夏旱、伏旱危害最为严重。1957年以来,春旱发生频率25%,春末夏初旱53%,伏旱35%,其中有达到少于平均50%以上大旱标准的机率30%,占旱年出现的86%,所以伏旱的威胁和危害最为严重。干旱出现时间长,并有时出现连旱(占23%),其中春夏连旱出现占18%,危害严重;秋旱多出现在晚秋,一般与冬季或初春相连。根据气象干旱等级国标(GB/T20481-2006),统计计算成县1960年以来的干旱过程和干旱强度,共出现各类干旱43次,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出现,其中,2002年7月初到中旬出现的干旱天气造成秋作物绝收1 070.33hm2,重灾9 283.13hm2;2006年5月出现春旱,6月出现春末初夏旱,受其影响,受旱面积1.27万hm2,其中重旱面积0.53万hm2,轻旱0.73万hm2,6.8万人和1.1万头牲畜发生饮水困难,7月受上月春末初夏旱和当月1~20日干旱少雨天气影响,玉米受灾0.762万hm2,洋芋受灾0.19万hm2,大豆受灾0.67万hm2,荞麦受灾933.33hm2,蔬菜受灾1 200hm2,药材受灾800hm2,考烟受灾600hm2。 4.2 暴雨 成县暴雨主要发生于盛夏到初秋季节,由于强度大又集中的特点,特别对山区来说,就会引起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冲毁农田、道路、村庄,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危害很大。如1995年9月7日黄渚暴雨引起泥石流成灾,造成经济损失1 058.37万元;2008年7月21日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0万元;2009年7月17日城关、红川、宋坪等乡镇的暴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特别是2010年成县“8・12”特大暴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8 825(黄渚182 865万元)万元;致使23人遇难,15人失踪,210人受伤。成县暴雨主要集中在5~9月,据城关降水资料统计,共出现暴雨40年48次,年均1.2次;1963年、1967年、1998年分别出现了4次,1990年出现3次,2010年8月12日成县黄渚镇8小时降水量261.8mm,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出现的最大一次特大暴雨过程。成县县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28.1mm,从1960-2010年城关共出现暴雨为49次,其中大暴雨为5次。从地区分布来看,红川、黄渚二地年均1.3次,为多暴雨区,年几率达70%~80%;镡河、小川、二郎、纸坊等地年均不到一次,二郎最少,年几率40%~50%。并有东向西,北向南减少的地区分布特点。成县的暴雨有以下2种形式:夏季是短时骤降的强雷阵雨,夏末初秋是连阴雨天气过程中遇冷空气加强而雨量突然增大。在日量标准相似的情况下,往往过程量后者大于前者,因此成灾程度也是后者严重。另外强度的特点具有局地性,这是与天气系统入境路径和下垫面地形有关。 4.3 低温冻害 霜冻、寒潮、强降温是成县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尤其是春季晚霜冻,可以使小麦、油菜及春播作物幼苗遭受冻害,初终霜冻强度除温度指标外,出现时间和当时农作物生长情况也有密切的关系。如终霜冻在同一温度下,出现早且冬作物尚未返青一般无影响,而出现迟遇小麦返青、拔节,油菜开花期则有严重影响,这就是说与作物各发育期临界温度有关。根据调查资料,初霜出现在10月上旬为重,中旬为中,下旬为轻(主要指山区),到11月出现则已无影响。终霜冻出现在3月无影响,4月上中旬地面温度 -2℃为轻,≤-2℃为中,若伴有寒潮天气为重,按此统计城关地区初终霜不同强度出现次数见表1。由表1可见,成县初霜基本无危害,山区有一半年份仍受影响。终霜冻无害4a,轻害7a,中害7a,重害2a,所以终霜冻的危害较大,10a有8a不同程度受冻害,其中重霜冻害有“十年一遇”的几率。 5 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对气象灾害的防御,应以预防为主,必须加强以绿色工程为主的生态建设,加大生态建设的超前投入,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5.1 增强生态意识,搞好全面规划 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要增强生态意识,允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问,拯救生态环境就是拯救自己的重要性。要坚决执行水土保持法和环境保护法,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植树造林,按生态规划造林,是预防各种灾害的主要战略措施,耕地和林地要恰当配置。 5.2 优化资源组合 针对境内有着大面积荒山荒坡和闲置滩地及地埂等土地资源的实际,进行优化组合,培育资源,采取立体与分层次纵横相联系配置的措施,在向阳缓坡修建梯田,沟坡、梁峁植树造林,村边地埂种植牧草,沟道、河滩打坝淤地,田间道路一次性配套。在林地资源配置上,四旁、沟道营造用材林,缓坡地埂培育经济林,形成不同坡度及多层次带状、格网状和混交等多级资源利用模式,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综合农业步入产业化轨道,充分发挥和利用了土地资源优势及水热条件,流域内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生态经济趋于良性循环,达到了农林牧副协调发展,经济稳步增长。 5.3 加强田间管理 对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防御,尤其是对冬小麦影响较大的是干旱和洪涝。防御干旱主要措施包括适时增加土壤水分,防止干旱发生;实行节水栽培,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春小麦植株自身的抗耐性,减轻危害。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经济转型期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经济转型期的农业资源与环境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经济的发展需要农业的支持,因此需要重视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通过社会人力、技术资源促进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护农村的环境,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共同发展。 关键词:经济转型 农业资源 环境 经济 协调发展 引言 在转型的适应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用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破坏的代价换取而来的。而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转型期的农业资源环境所面临的情况岌岌可危,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通过汲取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改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再重蹈经济发展的覆辙。 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一)农业资源环境的定义 农业资源环境主要指人们在进行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时所利用的农业资源和所处的环境。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资源包括农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主要指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气候资源等这些自然存在的事物,随着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这些自然资源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因此自然资源总是不平均分布的,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同时农村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农业作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立国之本,其环境问题始终显著存在着。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的开发加快,水资源恶化,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异常等种种环境问题仍亟需解决。 (二)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有着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只关注经济的发展,一味地牺牲自然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城镇化大量征占耕地等,无止境地索取破坏了自然的平衡,污染了环境,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极其不平衡的。这时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人们开始利用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治理已遭到污染的环境,开发新能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善待自然,努力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和总量都很丰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其中农村人口的压力尤其大,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小。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虽然计划生育有效地抑制了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我国全国人口总数为13.6亿,这其中农村人口约为6.3亿,全国人口每年仍以1000万左右的人口数量继续增长。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排名第120位(杨涛,2003)。有限的资源被众多的人口平分着,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二)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下,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目前农村大量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长期沿用祖辈世代流传的经验方式,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如我国水资源的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灌溉利用率则达到80%以上。农民缺乏对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的意识,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大部分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大规模的农业经营;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三)农业经济发展缺乏环保意识,环境污染严重 一方面,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使用不当,具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农药化肥进入到水土中,污染了当地的土地和河流,造成了大量的农业环境污染,农村环境情况堪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起来,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生活层次也越来越高,大量电器如洗衣机、冰箱、空调的使用,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农村的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再者,在经济转型期,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农业劳动力总人数的19.7%,尤其在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3-4年(杨涛,2003)。长期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缺乏环保意识。 (四)农业发展缺乏有效引导,资源开发不合理 农业发展缺乏政府和法律法规、制度的限制和指引,农民一味地粗放式开垦荒地,尤其在西北地区不断地开荒,破坏了植被,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南方山区的石漠化、华北地区土地的盐碱化也是如此;这些都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减少和浪费,给后期的土地改造和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己达262.2万km2,分布于全国18个省区及471个县市(杨涛,2003)。地资源的减少,人们开始围湖造田,造成淡水资源的大量缩减,这样的情况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在洞庭湖及鄱阳湖地区,据统计湖泊消亡的数量已达一百多个。 农业发展缺少正当的强制理性的引导,主要受到市场经济的变动性牵着走,从而造成耕地等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耕地的减少,但是如果缺少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管制,会造成耕地的极大浪费。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到203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65%,则将新增城市建设用地5万km2,若按70%占用耕地计算,则占用耕地的总量将达到350万km2(杨涛,2003)。 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健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进行综合决策 农业自然资源环境事关我国在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资源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机制,将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虑综合决策,通过综合不同的决策人员、决策方法和手段以及决策模式,最后确定一套综合各方意见相对合理可靠的决策方案。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并重、预防为主与源头控制以及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则下,首先要打破行政分割的局面,建立统一一体化的综合决策管理体制,保证决策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建立综合决策负责制和考核制,确保决策的真正执行,发挥作用;再者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召开公众听证会,给人民群众提出意见和进行评价的窗口,并认真记录、考虑、研究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做到及时向群众通报有关决策的内容;同时建立公民参与制度,让群众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二)实行区域农业经济,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资源分布的均衡,可以在农业资源相对集中的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区域农业经济政策。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区域的自然特征和资源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资源的开发,如处于山区以及丘陵地区可以利用山区的地理优势,种植果树或者树木,进行木材经济或发展水果产业,实行区域之间的互通有无。并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注意区域环境的变化,通过发现、分析区域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保护环境。 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而产生大量不良的问题,因此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资源环境补偿机制,维护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排污收费制度,向高污染的企业和工业征收排污费,“排污收费,超标罚款”,加大对环境污染的补偿力度,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向有损于资源环境的行为征税,完善征税标准、税种和税率,设立有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征税有法可依。 (三)利用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方面应该转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发高质高效的农业经济,实行新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精耕细作,进行高效集约经营,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健全和完善农业的技术体系,依靠科技兴农。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增加技术投入,利用科技进步,在农村推行生态农业,实行循环利用的经济理念,变废为宝,使农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的状态。如可以在农村建造沼气池,农民可以通过把人畜粪便等排泄物以及秸秆等发酵成沼气,用沼气来发电及作为燃气供日常家庭生活所用。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并充分利用科研力量研发出更高效的产品,因地制宜地满足农业对机械的各种要求,尤其是在种植、收割方面,解放人力从而解放发展力。同时还要加强农业灌溉设备的建设。坚持开发和保护两手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注意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 (四)进行制度改革创新,提高政府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水平 政府应该建立和健全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将资源环境使用与综合核算制度联系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努力发挥资源的资产价值对经济发展建设的作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通过核算经济发展中与资源环境有关的流量指标和存量资产,将对资源环境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核算,反映现有资源环境的情况和发生的变化,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状况。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认识,有利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管理,因此应该努力推行、发展和完善该制度。 要加强对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矿产等使用情况的管理和监控,完善资源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分部门分单位分地区管理规划的局面,实行统一安排管理,同时要加强建设对自然资源的数量、存量和质量的勘探、管理、监测和预报系统,及时掌握自然资源发生变化的信息。再者,政府还要加强对资源的法制管理,坚持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完善12项资源环境保护法,努力研究制定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农业保护的政策,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坚持科教兴农,采用多种形式如举行教育培训、座谈会等加强对农民的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有害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政府应当成立相应的监管和决策部门,对农业的资源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以促进农业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同时不会让经济的发展给农业的资源环境带来太大压力,促使两者协调发展。 结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转型期的逐步深入,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荒漠化、耕地遭到破坏、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等。为了保证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本身都需要格外注重这些问题,改善农村的硬件设施,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十几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支持农业生产系统的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恶化。耕地面积锐减,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土地退化日益严重;尤其是长期不合理使用农药化学品所造成的水体、土壤、大气污染,使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已不容忽视。 生态环境,就是自然界里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有关整体,包括水、土壤、森林、气候等各种自然资源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农业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高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提高绿色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而且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生态农业是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 二、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 多种污染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1.乡镇企业“三废”污染农村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南沿海很多企业纷纷转战西部,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乡镇企业大部分在农村, 而且布局不合理,对农业的污染过程主要是工业“三废”进入土壤和植物系统,造成农作物减产,土壤破坏。在“三废”的污染影响下,农产品有毒物质含量偏高,对人体危害严重,致使我国出口的粮食价格偏低或根本不被接受。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污染物处理率低或根本不处理而直接排放。农村环境污染己成为西方国家设置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理由,也是我国农业整体经济效益偏低的主要原因。据调查,中国5.5万km河段有23.7%的水质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严重污染,鱼虾绝迹,大面积农田受重金属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2.化肥、农药形成新的污染源 施用化肥农药,已成为我国农民提高农产品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07年,我国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t(折纯量),按播种面积计算,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2.5 t/km2安全上限,而且化肥流失量约占使用量的40%左右;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t,而且每年仍以10%的速度在递增,其中只有约1/3能接触到目标害虫,剩余的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和大气中。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使地下水和空气污染,也使全国9.3万km2的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据陕西省土肥所对小麦、玉米、大豆进行三氯乙醛的危害试验结果显示,磷肥中三氯乙醛含量在450mg/kg时,3种作物受害加剧,中毒症状明显,出苗率降低。 3.禽畜粪便污染不可小觑 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禽畜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各地的禽畜粪便使得水源、河流、海域、湖泊等污染事故屡屡发生,成为当今农村环境一大污染公害。 (二) 生态环境的破坏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水资源匮乏,生态平衡恢复乏力 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使西部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生态和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纵贯西部地区的重要河流――黄河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水资源,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从1972年到1998年的27年间就有21年发生断流,断流更加剧了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每年从三门峡输入黄河的泥沙16亿吨,破坏了生态平衡。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因缺乏灌溉用水遭受巨大损失。 2. 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长期以来,人们对植被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牧区超载放牧,草场退化;对森林乱砍滥伐,植被稀少,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据国家林业局公布,2011年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17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8%;内蒙古沙漠化面积达到65万km2,占全国沙化面积的25%;西部沙源增多,土地沙漠化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1500 km2,扩展到3300 km2。 3.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 据有关部门测量,由于长期不合理地开垦利用,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94亿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0.29%,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0km2的速度递增;西部水土流失面积104.5万km2,水土流失率15.5%,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58%。由于水土流失,全国每年地表土流失量达50亿t以上,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剥去1cm厚的肥土层。土壤退化,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t的化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总之,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保护人类有限的生态资源。 三、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以绿色GDP衡量农业经济增长的理念 各级政府要树立以绿色GDP衡量农业经济增长的理念,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环保型农业经济增长模式,把生态环境保护质量、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和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作为标准,将环境破坏的修复投入占农业产出的比例纳入考核体系;对西部地区来说,要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规划,尽快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机制,以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而对广大农民来说,要加大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力度,崇尚自然和绿色文化,杜绝“白色污染”,努力形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和社会氛围。 (二)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知识 生态农业本身科技含量高,它不仅需要人们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而且需要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指导,才能使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好当地的各种资源。西部边远地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业技术人员占农村人口不到0.04%,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的知识了解甚少,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有关生态农业知识。尤其加强对有机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及生态农业对于食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让大家真正意识到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真正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经济效益。 (三)建立激励机制,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保障 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多数项目,在短期内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市场无法进行有效调控。因此,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法律及必要的行政等手段,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如:为巩固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以及西北部风沙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的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应在退耕还林政策到期后,对退耕农户继续给予直接补助;建立专项资金,用于西部风沙源治理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生态移民以及补植补造;在西部四大牧区退牧还草,治理退化草地;进一步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等。通过这些决策调动地方和农民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四)科学规划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制度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将实现生态农业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合理分区,确定生产区和禁止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二是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立农业生态环境定位监测网点,定期进行检测与评价,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向有关单位和责任人通报;三是认真执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五)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己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一是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二是要加大乡镇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严禁污染生态环境项目引进,控制新的污染源;三是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沼气,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同时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四是通过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和增加农家肥、种植绿肥等办法,减少对土地、水源的污染,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综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对西部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基于对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各类问题,提供了以循环经济、大力宣传、控制污染等手段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重构的目标,希望对生态农业的建立,加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经济;循环经济 1.前言 建设全面小康的农业社会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题,要将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基础,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在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上,打造出新时期农业生态环境文明,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经济模式过于僵化 当前,农村的经济形势存在传统和僵化的弱点,讲求一味的经济投入,希望产生更大的经济回报,这种不顾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发展潜力的农村经济模式,会形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难于帮助农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和生态链,最终形成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经济的增长失去了本源。 2.2绿色农业生态建设过程缓慢 当前农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没有一个正确地认知,导致绿色农业这一概念不能得到很好地普及与执行,农民不能将实际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增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低层次的生产模式中破坏着环境,却取得了较低的综合收益。由于没有绿色农业概念,农民所产的农产品同质性高,导致抵御市场冲击和风险的能力低,不仅不利于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而且也会存在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实际问题。 2.3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严重 化肥和农药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当前农村过分依靠化肥和农药,导致水体和土壤的富营养化,出现大量有害生物的繁殖,或者出现了生态链条的断裂,影响了正常的农作物生长,也影响了城乡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3.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振兴农村经济的措施 3.1构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要以生态农业为中心,以绿色农业为基础,以有机农业为目标,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健康的发展模式,要主动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推行清洁生产,要将垃圾和废弃物的全面处理和综合利用列为重点,使农村经济的途径得到生态化的改善,在降低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构建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链,打造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模式。 3.2建立生态友好性新农业 要以有机、环保、节能和绿色为目标,建立农业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友好型农业的打造,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契合,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打下生态基础,更好地建立起高端的农业经济形势,扩大农村经济体系的收益与效率,真正做到农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3.3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由于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很多,新时期要从农村基础性生产和生活入手,探寻制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转变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应该加强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废水、废物的处理,要引入成型的垃圾处理设备,通过集中处理和分散消化等一系列措施,使废水和废物得到有效降解和无害化处理,有条件地区还可以对废水和废物展开利用,形成新的资源,总之,通过对恶化农业生态环境的垃圾处理遏制住环境下滑的趋势,为营建新型农业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3.4控制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污染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是有机化合物的污染,应该在农业生产中控制相关有机物的使用,这一点要发挥农技推广站的专业性优势,使技术指导尽量贴近农村生产和农民,降低化肥的使用量,控制农业生态环境中有机肥料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威胁,同时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对整个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伤害。在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造中要将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品种科学地管理树立在广大的农民中间,这样就可以起到从意识上和行为上对污染的控制。 3.5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相悖的两个概念,应该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和生产生活得到生态环境的支持,同时在农业生态环境的重构与创建中要注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在农村工作中应该突出宣传工作,要让农村工作者、农民知晓上述的辩证关系,形成对农业生产、生活和管理细节的改变,进而达到对生活方式、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管理科学性的有效变革,打造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舆论基础,更好地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 4.结语 根据本文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立足于农村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模式的创建,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观念在广大农村的深化,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细节的改变,形成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方法。要在农业生态环境的营造和农村经济的振兴过程中加强人才培养,以人才作用的发挥打造出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农村经济的新局面,这也是本研究在最后需要重点强调地地方。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我国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摘 要:通过对我国山地环境的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本文评述了我国山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潜在的生态危机。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山区 生态 环境 发展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630万km2,占国土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全国有570个贫困村,其中460个分布在山区。目前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全国还有2300万人口尚未脱贫。为了改善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寻求山区经济发展最佳模式,振兴山区经济已成为科技界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我国山区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2.我国山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人地矛盾突出,粮食短缺 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3.4亿,人口绝对过剩,而全国耕地面积由1949年1.45亿公顷降至1.22亿hm2,人均耕地0.094hm2,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4。秦巴山区的云阳县人口由1958年的63万增至130.47万,人均耕地由0.11hm2降至0.06hm2,土地已负荷超载,远于临界状态,这必然带来粮食短缺。在山区人多地少、粮食短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人口增长率超过了粮食增长率,就不能保持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目前南方山区人均耕地仅0.062hm2,人均粮食335kg,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考虑,设定山区农业总能力为常态,将粮食增长率()简单表示为: =f(x) 同理可以构建人口增长率函数,分别以fx和fp来表示粮食和人口增长函数,在一定的年度内,若fx≥fp,则山区粮食增长是持续的,若fx<fp,则山区粮食就不能保证持续供给。因此,控制山区人口恶性增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走周年立体栽培,开发荒山资源发展木本粮油是解决山区粮食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 2.2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森林状况经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城市林园建设,局部得到改善,但整体仍不乐观。森林生态系统正沿着森林疏林草丛逆向演替,目前森林资源总面积13380万hm2,覆盖率上升到18.5%,全国因建设、病虫害、山火每年损失林地41万hm2。国家林业局曾对四川、云南、重庆三省26个县调查,森林面积比建国初期减少了45%,四川泯江上游50年代森林面积7400km2,覆盖率32%,到90年代末只有4670km2,覆盖率下降到20%以下,该流域植被破坏后,山地环境稳定性下降,致使松潘、汶川、黑水等县河谷地带变成干旱河谷。三峡库区的云阳县沿长江两岸水保柏树林遭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cllicornis (F.Smith)〕危害,成灾面积1435hm2,出现大片死树。有的省市森林逐步在消亡,覆盖率太低,青海省<1%,宁夏1.45%,黄土高原6%,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生态结构破坏,山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而带来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加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5万km2,占国土面积37.1%,每年损失耕地6.7万km2,流失土壤泥沙50亿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50万km2,土壤侵蚀模数>5000t/km2,太行山系水土流失面积高达72%,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粮食生产,加剧了山区贫困。 2.3土壤退化,石漠化严重 山区植被破坏后,必然影响土壤肥力。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要,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广布的坡耕地土层变簿,加之滥用化肥,有机肥施用减少,造成土壤退化。如武陵山区以东,土地面积69.27万km2,耕地面积892万hm2,土壤贫磷化365万hm2,占耕地的40.9%,土壤贫钾化占29.9%,土壤水分不调占27.5%。土壤退化后,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了粮食增长。 我国是喀斯特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总面积344.5万km2,占国土面积1/3。其中裸露型岩溶面积90.7万km2。近几十年来,由于森林植被破坏,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土壤侵蚀加剧,石漠化面积扩大,特别桂西北、黔东南地区近10年来以91万hm2扩展,土地石漠化后成了不茅之地,植被难恢复,土地生产力下降,贫困人口增加,制约了山区经济发展。 2.4山地灾害频发 山地灾害是在一定地质基础上地貌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和雪崩等灾害,是人类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2008年9月24日北川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2010年“8.8”甘肃省舟曲县久晴遇暴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链和堰塞湖灾害链,死亡1765人,财产损失惨重。我国频繁的山地地质灾害,给人民带来灾难,这是自然对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惩罚。 3.实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了改善贫困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消除贫困(poverty alleviation),振兴山区经济,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WCED),是我们未来共同追求的目的。因此,在战略上必须树立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开展以绿州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护性开发山区资源,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走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道路,把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培植节约资源结合起来。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 森林是绿地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根据山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滞后、山高坡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欲求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现山川秀美、江水清澈、林茂粮丰、根治贫困,必须从改善生态环境着手,把治山与治水结合起来,平治梯田(土),因地制宜种树植草,封山育林,绿化荒山,把林业建设放在山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以三峡库区的云阳县千丘乡为例,1992年人均收入1820元,近10年来,全乡3100hm2荒山承包给农民栽植油桐(Alenritis fordii)、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山楂(Cratae guspinatfda)、油茶(Camelliaol ifera )、金银花(lonicrera japonica)等经济林,对25O以上坡地种植生物篱笆(liyinghcolge)植物,如苜蓿(Medicago Linn)、黑麦草(ldinm perenne L)、苦蒿(Artemisia ammual)等,扩大坡面利用系数,使全乡60%的荒山得以绿化,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大大改善。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40元,粮食345kg,农民开始走向富裕,实现了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运行。 3.2推行农林复合经营 混农林业(Agroforestry)是山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的有效模式,目前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它是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ical)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在一定自然经济地理条件下林地生物性生产组合,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把农林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组成系统的作用,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产品产出率,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如桐(油桐)粮间作、果粮间作,或者林下养鸡、养羊等立体种植模式,各地应因地制宜,灵活选用。 3.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山区经济 为了解决目前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规模小、经营分散、比较利益低与市场的矛盾,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国际化是我国山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今后我国山区经济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信息交流,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带基地,通过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等科技手段,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确定主导产业,招商引资,联合经营。把种、养、加、科、工、贸结合起来,走公司+农户+市场的新型路子,结束农业长期供应原料的历史,这是振兴山区经济的必由之路。 3.4开发荒山资源,发展畜牧业和经济林 我国南方山区有6666.7万hm2草地,北方有许多草地也分布在山区,这些荒山草地要合理利用,要以草定畜,推行圈养,大力发展牛、羊、兔、鹅节粮型草食牲畜。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产品实行深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及云贵山区属亚热带气候资源,要因地制宜发展柑桔、油桐、茶叶、核桃、板栗、中药材等,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3.5发展庭院经济 我国有3亿多农户,村宅占地666万hm2,户平0.027hm2,靠近农户,便于管理,要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散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小茶园、花卉园、畜禽园和建立沼气净化池,既增加了有机肥源,节能减排,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为城市人民提供无污染绿色生态食品。 3.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科技素质 我国人中数量多,人均资源少,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今后应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山区人口科技素质,这是保障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浅议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1 农业资源短缺 我国耕地、淡水、森林和草地资源仅在世界平均水平的32.3%、28.1%、14.3%、32.3%。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农村思想观念的转变,纷纷进程务工,加之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不到有效改善,致使农业资源大量浪费或流失。 1.2 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呈逐步恶化的趋势,如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协调,总体出现短缺、污染严重的问题;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匀,总体质量较差,存在耕地面积连年减少的现象;森林资源不足,湖泊水面积不断缩小;水土流失加剧,因水土流失而减少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266万公顷;土地沙化严重,因荒漠化而导致的草场退化高达1.38亿公顷,耕地退化已达773.33万公顷。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持续性、公平性原则。 1.3 生态系统功能破坏加剧 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日趋严重,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大量丧失,导致土地日渐荒废;农业水资源被严重污染,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对森林进行无节制的滥砍滥发和对草地的盲目开垦,致使农业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荒漠化的能力弱化;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加之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不适度使用,致使农业生产用地大面积板结,最终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1.4 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致使洪涝干旱、沙尘暴、暴雪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得我国受灾、成灾面积逐渐扩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我国应采取多种措施建设良好生态环境。首先,加强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工作,做好城乡工业布局规划,改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防止新污染的发生;其次,加强对生活垃圾的治理,积极探寻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垃圾处理做法;再次,大力发展沼气,提倡资源循环利用。一方面有利于净化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能源消耗压力,为绿化植物增加有机肥料;最后,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设施,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 2.2 切实保护农业资源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对耕地资源实施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是防止耕地资源进一步退化和缩减的有效措施,从而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所以,政府应在加强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将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建设,严格限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所占用的耕地面积,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此外,加强保护水资源的力度,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的管理。农业部门应积极推广节水技术,构建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转变传统的大水灌溉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灌溉利用率。 2.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我国可以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逐步转变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从而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宣传教育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环境意识淡薄的现状,增强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这也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首先,有关部门应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宣传《森林法》、《土地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其次,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逐步培养社会公众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将环保意识上升到生存意识、民族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再次,政府官员和环保干部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决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做落实。 3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要考虑生态资源的保护,又要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探讨中国农业环境保护问题与农业有效发展途径 摘要:中国的农业属于资源制约型农业,农业环境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农业的发展被制约,中国的整个经济都将被制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农业环境形势越来越严重,甚至破坏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环境问题非常多,需要从各方面加大力度进行保护,从而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有效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稳定的一项重点。 关键词:中国农业;环境保护;有效发展;途径 0 前言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环境是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总体来说,农业要想发展离不开好的农业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滞后。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现代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成为了给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拦路虎”。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农业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一些保护农业环境的对策。关于农业的有效发展途径,也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1 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保护环境的常识,所以保护环境的工作可以算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保护农业环境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国家实行的“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国家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环境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被破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农业环境被破环的问题仍然很严重,综合来看,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着大量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地区为10的4次方平方千米,全国的农田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水土流失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可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严重危害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第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土壤的质量也大打折扣。由于土壤沙漠化的不断加剧,土地面积减少,所以耕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耕地资源的缺乏让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而且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多。越狱化肥、农业的大量使用,土壤的盐碱化和肥力在很大程度上下滑,土壤的质量越来越差,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成。第三,森林减少,农业生产遭到威胁。森林覆盖率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第四,工业污染加剧,农田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由于工业的发展,污水的排放和废弃物的排放直接破坏了整个农业生态的平衡,农田被严重污染。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均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力和农业的长远发展。 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生态环境的知识,提高全国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首先需要在意识上引起重视,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最终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付出行动的有力保证。所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是保护农业生态的基本条件。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成为一项政策,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政府应该采取资源节约型战略,而且要采取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的科学政策。土地资源应该要在合理利用的同时被保护,不应该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而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应该严格控制工业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保证水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保护环境的科学方针,将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环减到最低程度。 最后,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研制出更多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同时,应该理清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不应该只顾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环境。新的技术发明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污染的形成,开发和研制能够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上找到一个结合点。争取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生态效益,将二者关系很好的平衡。 3 农业有效发展的途径 首先,发展农业必须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具有大方特色的农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地方优势,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我国各个地区的特色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这样才能0 前言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环境是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总体来说,农业要想发展离不开好的农业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滞后。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现代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成为了给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拦路虎”。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农业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一些保护农业环境的对策。关于农业的有效发展途径,也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1 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保护环境的常识,所以保护环境的工作可以算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保护农业环境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国家实行的“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国家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环境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被破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农业环境被破环的问题仍然很严重,综合来看,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着大量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地区为10的4次方平方千米,全国的农田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水土流失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可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严重危害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第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土壤的质量也大打折扣。由于土壤沙漠化的不断加剧,土地面积减少,所以耕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耕地资源的缺乏让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而且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多。越狱化肥、农业的大量使用,土壤的盐碱化和肥力在很大程度上下滑,土壤的质量越来越差,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成。第三,森林减少,农业生产遭到威胁。森林覆盖率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第四,工业污染加剧,农田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由于工业的发展,污水的排放和废弃物的排放直接破坏了整个农业生态的平衡,农田被严重污染。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均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力和农业的长远发展。 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生态环境的知识,提高全国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首先需要在意识上引起重视,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最终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付出行动的有力保证。所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是保护农业生态的基本条件。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成为一项政策,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政府应该采取资源节约型战略,而且要采取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的科学政策。土地资源应该要在合理利用的同时被保护,不应该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而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应该严格控制工业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保证水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保护环境的科学方针,将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环减到最低程度。 最后,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研制出更多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同时,应该理清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不应该只顾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环境。新的技术发明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污染的形成,开发和研制能够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上找到一个结合点。争取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生态效益,将二者关系很好的平衡。 3 农业有效发展的途径 首先,发展农业必须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具有大方特色的农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地方优势,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我国各个地区的特色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这样才能0 前言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环境是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总体来说,农业要想发展离不开好的农业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滞后。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现代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成为了给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拦路虎”。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农业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一些保护农业环境的对策。关于农业的有效发展途径,也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1 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保护环境的常识,所以保护环境的工作可以算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保护农业环境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国家实行的“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国家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环境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被破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农业环境被破环的问题仍然很严重,综合来看,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着大量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地区为10的4次方平方千米,全国的农田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水土流失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可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严重危害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第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土壤的质量也大打折扣。由于土壤沙漠化的不断加剧,土地面积减少,所以耕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耕地资源的缺乏让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而且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多。越狱化肥、农业的大量使用,土壤的盐碱化和肥力在很大程度上下滑,土壤的质量越来越差,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成。第三,森林减少,农业生产遭到威胁。森林覆盖率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第四,工业污染加剧,农田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由于工业的发展,污水的排放和废弃物的排放直接破坏了整个农业生态的平衡,农田被严重污染。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均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力和农业的长远发展。 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生态环境的知识,提高全国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首先需要在意识上引起重视,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最终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付出行动的有力保证。所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是保护农业生态的基本条件。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成为一项政策,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政府应该采取资源节约型战略,而且要采取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的科学政策。土地资源应该要在合理利用的同时被保护,不应该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而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应该严格控制工业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保证水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保护环境的科学方针,将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环减到最低程度。 最后,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研制出更多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同时,应该理清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不应该只顾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环境。新的技术发明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污染的形成,开发和研制能够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上找到一个结合点。争取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生态效益,将二者关系很好的平衡。 3 农业有效发展的途径 首先,发展农业必须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具有大方特色的农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地方优势,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我国各个地区的特色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这样才能0 前言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环境是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总体来说,农业要想发展离不开好的农业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滞后。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现代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成为了给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拦路虎”。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农业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一些保护农业环境的对策。关于农业的有效发展途径,也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1 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保护环境的常识,所以保护环境的工作可以算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保护农业环境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国家实行的“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国家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环境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被破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农业环境被破环的问题仍然很严重,综合来看,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着大量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地区为10的4次方平方千米,全国的农田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水土流失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可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严重危害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第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土壤的质量也大打折扣。由于土壤沙漠化的不断加剧,土地面积减少,所以耕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耕地资源的缺乏让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而且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多。越狱化肥、农业的大量使用,土壤的盐碱化和肥力在很大程度上下滑,土壤的质量越来越差,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成。第三,森林减少,农业生产遭到威胁。森林覆盖率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第四,工业污染加剧,农田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由于工业的发展,污水的排放和废弃物的排放直接破坏了整个农业生态的平衡,农田被严重污染。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均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力和农业的长远发展。 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生态环境的知识,提高全国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首先需要在意识上引起重视,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最终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付出行动的有力保证。所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是保护农业生态的基本条件。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成为一项政策,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政府应该采取资源节约型战略,而且要采取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的科学政策。土地资源应该要在合理利用的同时被保护,不应该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而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应该严格控制工业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保证水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保护环境的科学方针,将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环减到最低程度。 最后,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研制出更多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同时,应该理清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不应该只顾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环境。新的技术发明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污染的形成,开发和研制能够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上找到一个结合点。争取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生态效益,将二者关系很好的平衡。 3 农业有效发展的途径 首先,发展农业必须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具有大方特色的农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地方优势,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我国各个地区的特色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这样才能实现农业发展的最大化。其次,应该加强农业环境的保护,大力改善农业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的农业应该将科学技术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建立一套良性发展的系统,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中国人口不断增多,农业的生产压力加大,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长远发展。 4 总结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的发展受生态环境的制约。现如今,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有效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应该从本文提到的上述方面着重考虑,加大多方面的保护力度,充分重视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发展的阶段与创业环境分析 摘要:提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总体上处于创业阶段,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理论,从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等9个方面对因区的创业环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科技园区;创业;阶段;创业环境 1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阶段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迅速涌现并发展起来,逐渐具备了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组装的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功能。农业科技园区出现与发展的十多年来,经过不断创业与创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从探索到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创业阶段,其创业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从1993年到1997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199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成立10大农业科技园区,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率先成立,以后全省陆续成立10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探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拉开了全国各地探索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序幕。1994年,我国在北京建立了以展示以色列设施农业和节水技术为主体的示范园――中以示范农场;199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199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孙桥现代农业示范区。 该阶段主要以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为主。进行设施农业示范。在种植方面以推广蔬菜、花卉、果树等园艺作物为主。该阶段以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为标志。 1.2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2001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1997年2月,由国家科技部正式立项启动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1997年建立的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由中央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筹办。国家科技部1998年批准立项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在全国不同生态区域布点。国家财政部1998年批准立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从1999年起专门设立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示范区的面积一般为1万亩以上。另外。地方政府主办的地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建设一批高效的农业科技园。据农业部科教司2000年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地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已达到600多个,县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达到2000多个(蒋和平,2001)。 该阶段强调示范功能、培训功能,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但部分园区的政府色彩浓厚,多为“盆景”或“形象工程”,部分园区效益不显著。该阶段以国家科技部正式立项启动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为标志。 1.3 第三阶段,从2001年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处于规范发展阶段 通过几年的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吸引了多渠道的向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开发、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农业高新适用技术,通过培训提高了当地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有不少问题。20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肯定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并明确指出“要抓紧建设科学园区,并制定扶植政策”。此后科技部联合农业部等6部委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01年,《农业科技园区指南》与《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2001年8月和2002年4月,科技部连续启动两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使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该阶段,园区进行规范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创新服务体系。国家肯定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并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该阶段以2001年8月科技部启动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为标志。 2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区域创新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把全球创业观察(GEM)开发出的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等9个方面的创业环境条件分列入软环境和硬环境,与园区创业与创新的主体作用。 2.1 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硬环境 农业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三者缺一不可,互为支持关系。要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园区需要一个好的硬环境如区位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等等。硬环境又可分为不可变硬环境和可变硬环境。 2.1.1 不可变硬环境 创办农业科技园区的区位选择十分重要,将使园区具备其自然属性,因为一旦园区选址确定,将使园区创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确定,如交通距离、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及其他生态资源不可改变,或者改变时需要大量成本,如建设配套水库等。 例如,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科学技术部于2002年5月批准建立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原有园区核心区――连丰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水资源不足、土地费用过高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培育大连市农业科技园区的龙头。更好发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先导及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大连市决定将原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连丰园区)与登沙河镇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园区进行整合,组建新的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登沙河)。新的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由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心区和9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分区构成,形成“1+9”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因空间狭小,发展受到制约的矛盾,还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1.2 可变硬环境 农业科技园区选址一旦确定,将进行一系列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是可变的硬环境。可变的硬环境体现着政府对园区的支持力度和园区建设发挥创新主体的能动能力。各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一般基础设施如水、电、路、通讯由政府投资兴建,资本运作良好的园区可以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化运作,由人驻园区的企业投资或融资建设。可变的硬环境越完善、配套越齐全,越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例如。沈阳沈北农业高新区从2006年起,沈北新区蒲河以南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城建规划和城建计划,连续5年,市政府每年补贴1亿元,用于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新区将“七通”(上下水、电、 暖、蒸汽、煤气、电讯)接至项目用地红线50米范围内,产业用地免征电力增容费和基础设施配套费。 2.2 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软环境 营造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区域创新环境,隐藏在硬环境背后的软环境对硬环境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园区创业的软环境主要表现为网络系统。即建立在区域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和行政机构间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这种软环境可分为3个层次:介质环境、机构环境、调控环境。 2.2.1 介质环境 介质环境包括农业科技园区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直接影响人们的创业精神、互信合作的精神等。这种环境与园区的社会文化基础有关,有赖于长期的教育投入、国民素质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 (1)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园区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业者将潜在商业机会变为现实的基础(GEM,2002),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十分重视教育培训活动,强调示范、培训、孵化功能,一方面引导园区产业创业成功,另一方面对广大农户进行示范、培训,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与科教机构合作,引入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教育是农业科技园区下一步教育培训努力的方向,将使园区中具有更多的创业和创新精神。例如科技部很重视国家科技园区教育培训工作,将其列为园区重要的考核指标。 (2)文化和社会规范 文化与社会规范环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农业科技园区文化是园区社会群体中人们相互交流的产物。主要包括群体信守的价值观、信仰、思想、习俗和语言等方面的因素;园区社会规范是共享文化的人的相互交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文化和社会规范不能相互独立存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例如,创新文化是构建整个沈阳沈北农业高新区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由企业、研发机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多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充分交流互动共享,构成了一个良好的无缝联合、高效运行的创新网络。沈北园区蒲河新城良好的园区环境、便捷的工作条件和鲜明的形象标示与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城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在科技部门的引导下,新城共有30余家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组建企业研发中心。其中。禾丰集团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并成立了饲料加工工程技术中心,辉山乳业成立了乳制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大陆激光成立了涡轮激光修复技术中心等。 2.2.2 机构环境 机构环境包括各种农业科技园区内创新和创业主体之间建立联系的机构和制度。主要是指园区各种社会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这些机构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指导方针中明确提出中介参与,技术依托单位参与园区建设。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也将科技中介建设列入重要的地位。 (1)研究开发转移 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是农业科技园区重要的任务之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园区研究开发转移的环境构建。通常园区与科技机构密切合作。选择几个技术依托机构,成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园区以此构成良好的研究开发转移环境,促进农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商品化。 例如,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分重视专家大院建设,适应了农民群众盼望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领先科技致富的迫切要求,园区各农业专家大院与重庆以及西南甚至国内外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聘请专家,针对重庆市农业结构调整,进行良种牛繁育、薯类脱毒、柑橘脱毒育苗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2)金融支持 为了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伊始就重视园区的融资问题,发起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6个单位之一就有中国农业银行信贷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除了有专业商业银行的支持之外,还需要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形成一种良性的造血和输血机制。园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融资也是一个很好的筹资渠道。为了促进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引导基金如孵化基金、种子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也是必要的。 例如,沈阳沈北农业高新区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优势企业、种子期科技企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提供增值服务,解决资金瓶颈:区内蒲河新城作为国家开发银行全国“三化”解决“三农”的示范区,将积极选择、推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它大型产业化企业与国家开发银行对接,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优惠贷款。 (3)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 农业科技园区的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属于园区促进创业的机构环境的一部分,各种中介机构的建设如:法律服务机构、会计服务机构、各种咨询、评估机构等;各种服务体系的配套如:通讯设施、邮电网点、供电、供水、污水处理、供暖等机构、设施的健全。这些机构、设施是否健全,提供的服务水平如何。提供的服务能否使人园企业用得起等方面是机构环境建设重要的衡量标准。目前成立的各种科技园区绝大多数都设有科技服务区或管理服务区,为园区的软硬环境提供服务。 2.2.3 调控环境 调控环境是指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园区多个创业和创新主体发生协同效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指导方针中也明确提出政府指导,就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支持和引导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1)政府政策 政府在促进园区创业和创新中的角色是制定政策。通过政策来影响创业者或创新主体的决策以达到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我国目前的高技术产业更多的是靠政府在推动。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些促进创业和创新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促进科技人员创业。并对高技术创业企业在税收、科研经费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政策优惠。 (2)政府项目 我国比较有规模的农业科技园区都是通过政府项目建设的,体现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如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由中央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筹办,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和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由科技部立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由财政部批准立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项目由科技部联合农业部、水利部等6部门联合启动。 (3)进入壁垒(入园项目选择) 全球创业观察模型(GEM)提出的进入壁垒主要涉及国内开放程度。体现在创业企业在进入市场时是否存在行业准入壁垒,是否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和创新环境中,进入壁垒涉及对创业企业入园时所作的限制。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缩影,体现科技、效益、生态三位一体。因此,各地农业科技园区在招商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又对一些入园企业进行限制,主要从生态、节水、节能、园区功能分区、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带动等方面考虑。 3 结束语 创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创业的精神实质就是创新。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大系统,是多层面的有机整体。园区构筑良好的创业环境,不是靠一项政策措施或优惠条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系统支撑。概括地说,创业环境是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和实现其创业理想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因此,构建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环境就是创造园区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推广科学技术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进一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兴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使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蚕食耕地,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农业水资源被污染,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草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的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来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们环保意识淡漠,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建设落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发展不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根据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截至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既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也要加快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 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 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 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由于近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 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及技术服务,有效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已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熟化、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新机制。最终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综合生产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探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动关系。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超负荷的开发,从而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遭遇了资源与环境的严重挑战。因此,基于长远考虑,我国农业必须在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作为产业基础的农业,其可持续发展思想涵盖农村、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大领域。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持续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以高产、优质、高效和农村共同富裕为宗旨,采用传统精细农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现代工业来武装,现代经营方式来管理,走农业集约化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所制定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目标明确,内涵丰富,强调了农业的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的统一。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小康和逐步走向富裕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结构也不十分合理,资源配置效益较差,产品质量不高,一直在走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追求数量(产值)增长而忽视质量提高的道路。这种靠拼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不仅使经济增长缺乏后劲,而且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 再次,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 最后,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人口控制政策,但目前每年仍以1 600万的速度迅速递增,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按照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及消费水平计算,届时将出现1/3的粮食缺口,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必将引发粮食危机。粮食安全将成为21世纪我国的又一大难题,这就要求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农业环境 要加快农业法制建设,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护农,依法兴农,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环境的水平。一是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加强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网络,迅速改变目前农业环境监测人员少、手段弱、设备不足、无经费难以开展工作的状况,依法认真抓好农业环境管理工作。二是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目前从事农业环保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来自非农业环保专业,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在岗人员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三是要提高执法的权威性。各级政府要全力支持农业环保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依法查处破坏农业环境行为。四是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知法、懂法,能运用法律保护农业环境,能自觉同破坏农业环境现象做斗争。 2、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实施保护基本农田的政策。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扭转耕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我国政府强化了土地资源管理,建立了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损失补偿制度,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福清市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牢固树立国土资源法制观念,提高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自觉性,坚持严守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放松。另外,开展农村能源建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农村能源供应主要以生物资源为主,部分地区能源短缺,中国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建设,特别是省柴灶、沼气、太阳能等技术的大量推广利用,使农村能源短缺矛盾得到缓解。此外,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控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植树种草,绿化祖国。 3、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不当利用造成的,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是加强宣传教育。现实生活中个人或单位环境违法行为十分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的现象。这固然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鉴于此,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广泛深入宣传《环保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法律,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增强广大群众环境法制观念。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公众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唤起人们的伦理觉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形成负责任的行为。使公众能把环保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特别是政府官员、环保干部,不仅要做学习环保知识、普及环保知识的带头人,而且要真抓实干,倾听群众呼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农业生态环境)落实到各项具体的工作和行动中去,不断提高决策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吕梁市农业学校,山西 吕梁 033000) 摘 要:生态环境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石,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问题不断出现,这就对我们如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在总结历史经验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然后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又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农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的重要。而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农业的发展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紧密相连,二者缺一不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生产的粮食产量将大大减少;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这些年来,为了发展农业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短期上来看,农民获得收入,但如果长此以往,放任此行径,必然带来生态的危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后。另外,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水资源的浪费从未停止过;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水土流失量是50亿t,约占世界的1/12。同时,我国50%的土地处于干旱地带,常年少雨水,该地带沙漠化现象严重,平均每年增加3000km2。另外,我国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草地退化、沙化现象严重,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合不合理,直接决定资源是够得到优化配置。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产出效果也不理想。我国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区域差异明显,各地资源分布不均。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农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我国沿海地区应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多种植其特色植物和农作物,充分利用其有效资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我国东北和内陆地区可以发挥其地理优势,多种植粮食作物,一来足够满足全国粮食需求,而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增长农民收入。 2.2 大力l展科学技术 广泛推广科学技术与服务,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过良好的保障,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率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以及科技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国在科技兴农方面,还需要加大投资的力度,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创新。 2.3 实施城镇化战略 实施城镇化战略,促使农村过剩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减缓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从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于我国城乡人口不合理的现实情况,致使全国大部分人员滞留在农村,从而导致农村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压力过大。因此,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有直接和高效的作用的。另外,我国也要保证人口的科学布局,不仅要保证农村人民能够转移到生活条件好的城镇,同时保证农村人民能够在城镇生活下去,这就要政府在城镇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稳定房价,为转移的人口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城镇生活,并生存下去,实现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从而减缓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 2.4 加快农产品的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药、化肥品的投入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第1大国。我国在农业化肥使用方面是严重超标,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毒”产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我们知道,农药和化肥是造成土地污染最严重的方式之一,它会造成土地板结、碱化,严重的导致土地无法再生,无法种植农作物。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同时发展科学技术,发明环境和谐型的农药,从而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效率。 3 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2者之间不可偏废。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依法办公,全国人民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人民才能更加安康,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和富强。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平衡农业资源与环境 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摘要: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现代农业重要的发展趋势。在农业资源持续减少、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生态农业愈来愈受到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农业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带来环境效益。基于此,本文对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 1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是结合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规律,根据实际环境设计、构建、调整及管理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的系统化工程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远远高于传统农业。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求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并且要将农业种植与林、牧、渔业等关联起来,即把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联合起来[1]。在传统农业经验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共同支持下,构建出生态工程,让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2制s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 大环境来看,四川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支撑,但也受到了部分因素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四川境内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依然以传统模式为主。在平坝地区,灌溉及耕作条件较好,主要依靠大水漫灌及化肥进行种植,整体产量较高。但种植品种较为单一,品质不高,价格相对较低,并且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对部分种植区域土壤性质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利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二是森林系统退化较为严重。四川部分地区森林资源开采过度,境内森林覆盖率下降幅度较大。尽管加大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力度,但新增林中多数为中幼林,层次结构较为单一。新增林当中草本植物、灌木植物较少,甚至部分区域地表存在裸露的情况,森林生态功能不健全,无法达到生态平衡的要求。同时,四川境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存在不足,导致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三是整体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受体制因素、资金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及科技创新观念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四川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四川农业在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化肥利用率及农业机械普及率等方面明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加工技术、品质技术存在明显不足。 3促进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3.1发展节约型农业 水土资源流失及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已经成为了制约四川地区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发展节约型农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循环发展,让农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化[2]。一方面,要注重土地资源节约。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以遵循生物互利共生、种间互补的原则,对农业生产层进行深度开发,让自然资源例如光资源、热资源得到多层次的吸收利用,以此来提升单位资源的产出率,提高农业种植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节水管理。通过农田节水、保水技术及优化种植布局,来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同时,通过节水技术推广、节水宣传等,增强农业种植户节水意识及节水技能知识储备,形成规模化的节水效应。除此之外,在强化节水、节地的同时,还应该适当转变畜牧业及渔业发展模式,推广节粮――食草型畜牧业及节饵――多层型渔业。 3.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让农业资源及环境发展达成平衡状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做到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是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氛围,在政府的引导下,让农户主动参与其中,奠定群众基础;二是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对农业种植结构、作物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资源循环、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发展方向,并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分层次发展模式。在上游山区应实施退耕还林;在坡地及丘陵地带,则应该重点种植经济林果;在河谷平原地带应扩大稻谷、烤烟等作物种植规模,并发展淡水养殖。另外,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例如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让农业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3.3加大农业生态资源及市场保护力度 加大生态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构建出适用于生态农业的环境检测体系,特别要关注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发展情况。一旦发现假药、假种子销售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让市场能够保持稳定的发展秩序。要加强水资源、林业资源的统一管理保护,继续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通过加强生态农田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保证农产品质量及安全达到标准。 4结语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技术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未来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不容忽视。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浅析水库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意义 [摘 要]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发电、灌溉、防洪等工程离不开水库,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如饮水等也都离不开水库。因此,水库的数量及其质量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水库 农业发展 生态环境 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我省近年来不断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水库可以有效地蓄水保水,其蓄水保水能力大小直接影响到下游农作物收成的多少,明显改善了全省供水不足地区的用水情况问题,文章就水库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功能作浅要分析。 1 前言 水库的建立是一种对水资源极端缺乏地区的很好的开发模式。它们的建成是对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但要抓紧环境保护工作,“发挥”水库改善水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这要靠水库管理单位以及水库周边的工厂企业、地震、环保和各级地方政府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奏效。 2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利与弊 水库的修建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气候、水文、土壤、地质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都会产生相关的影响。因此水库的修建在造福当地农民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2.1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有利方面 水库的建立可以调节河流径流,改善库区气候(减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等,而且它们具有较强的供水供电能力,并在生态环境及地区经济建设中发挥显著作用。 2.1.1防洪 洪水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给河流沿岸地区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国民经济的各种基础设施不仅会遭到洪水的毁坏,还会严重破坏农作物的正常发育生长、企业的正常运营生产、损坏建筑物等,为了进一步减小洪水造成的损失,就必须充分利用水库的蓄洪功能,达到预防洪涝灾害的目的。 2.1.2灌溉 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发生旱灾的时期,用水问题就会尤为明显,严重还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的正常发展。据统计没有得到灌溉的土地的粮食收成,要远远低于那些经过灌溉的土地的粮食收成。因此通过水库的建设,可以大大增加灌溉面积,同时,引水浇地工作也可以在最优的时间段内进行,自流灌溉面积得到了增加,扩大农业生产。 2.1.3供水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业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大,因此水资源缺乏问题就显得尤为严重。充分利用水库的蓄水能力,水库的建立可以改善人们对水需求量的问题。 2.2 水库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弊端 一般修建水库后,下游工农业发展,人口增加,供水发电效益显著。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水库的溃决时有发生。后果特别严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巨大的防洪、供水或发电效益毁于一旦;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国民经济造成极大损失。 2.2.1水库的淹没、浸没问题 修建水库时,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蓄水造成一定范围的淹没,将使库区内原有耕地以及建筑物被废弃,居民、工厂和交通路线被迫迁移改建,从而造成损失。 水库蓄水后,抬高了水库周围的地下水位,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可以促成库边或库外某些地区出现沼泽等浸没现象。浸没使农田荒芜或单产下降,饮水和居住卫生条件恶化,建筑物地基受地下水浸润并发生沉陷,道路反浆等。 2.2.2水库的淤积和冲刷问题 挟带泥沙的水流进入水库后,随着库区水位的抬升,水流的过水断面增大,水力坡度变缓,纵向流速和紊动流速都大大减少,降低了水流挟沙能力,导致了部分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在库区逐渐沉淀、淤积。水库的淤积不仅缩短水库的使用年限,影响水库的有效库容和效益,而且形成“拦门沙”,扩大库尾和支流上的淹没界限,影响其他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2.2.3水库的坍岸和滑坡 水库的土体岸壁,在库水长期浸泡下,土体的物理、力学及水理性质发生了变化。加之,在库面波浪对岸壁的积极磨蚀作用下,岸壁的平衡被破坏,导致库岸的坍塌、再造和滑坡。 3 水库对农业、农田灌溉发挥的效益 水库对于农业、农田的灌溉效益明显增强,灌溉效益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源头水库的状况,只有在保证水库能安全蓄水的基本前提下,才能保证其灌溉效益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近年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不仅使得全省病险水库工程安全状况得以改善,且其灌溉能力也大大提升。 4 水库的防洪功能与群众生命财产的保障 4.1 防洪功能 防洪工程广泛采用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建水库,在防洪渠上游河道建立水库可以调蓄洪水,通过水库可以拦蓄洪水,进一步削弱洪水到达下游的流量,从而减小由于洪水所带来的损失。 4.2 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 在汛期,各级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应对水库大埂、泄洪道等进行实地勘查,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责令水库所在地立即处理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求各水库的负责人时刻关注气象预告,密切关注天气、雨情、汛情等变化,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并严格做好水库汛期值班记录,重视巡堤查险,防止突发性灾害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 结尾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对水库的生态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把生态环境经济评价引入到水库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中,才能保证水库开发建设既能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同时也起到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平衡作用。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浅谈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农村环境保护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为我国农村的环境保护以及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农村环境;农业发展;问题;措施 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一直是我国的弱势产业,而农民也一直是我国的弱势群体。农村环境的污染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主要的表现可耕重的上地资源减少,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农村环境的污染使得由此引发的疾病在农民中的发病率提高。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关乎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村经济增长,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污染。水资源关乎到所有生物的生存问题。当前我国农村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如有毒物质富集的水被农作物吸收之后,造成有毒物质在农作物中富集,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农产品不能食用。另外,水资源的污染,对于水产养殖业带来的损失更是巨大。 2.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农药的过度使用及污染物的随意排放造成的造成的,直接的后果是土壤中农药、重金属等的含量严重超标。土地污染给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严重影响。在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中,黑龙江调查区蔬菜和稻米中铅超标率分别达60%和46%,吉林调查区稻米中汞超标56.6%;山东调查区蔬菜样品中硫代硫酸盐、异狄氏剂醛和七氯的检出率分别为94.2%、86.8%和85.1%。由于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125亿元。 3.草地破坏。由于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等原因,使我国的草地遭到严重破坏,面积不段减少。多年以来,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一直在不断减小,并且减小速度在不断加快。仅在2010年,我国由于草原退化而引起的鼠虫害所带来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草原退化问题,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遏制,草原退化速度才有所减缓。 4.土地沙漠化。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土地沙漠化非常迅速。截至1999年底,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8.2%;沙化发展速度快,20世纪90年代前5年达2460km2/a,后5年则达到3436km2/a。土地沙化导致了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沙区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达5590万t,折合化肥2.7亿t。 三、将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 1.控制乡村企业污染。首先,要做出合理的规划,对于乡村企业位置的选择要合理,尤其是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必须远离人们的生活区及生活资源所在区域,而且应尽可能将乡村企业集中在一起,从而便于治理污染;其次,严格执法,对于有违规排放,污染环境的企业要严格处理,直至关停;最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结合当地的特色,大力发展一些生产过程清洁,附加值较高,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绿色产品”。 2.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水是生命之源,对于饮用水的保护,一定要不遗余力地采取最为严格的措施。对于饮用水源地要进行区域保护,在水源附近划定一个较大的保护范围。在该范围内,严厉禁止污染物的排放,对于一些较大河流的上游地带,作为饮用水源保护的重点。 3.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过多,素质过低,是造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人口过多,给土地带来了很大的负荷,要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就必须加大对土地的开发力度。而由于农村人口素质较低,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注重可持续发展,大量滥用各种农药、化肥,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元因之一。因此,要想从根本土彻底改变农村污染现状,必须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减小对土地带来的压力,同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农村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注意农村环境的保护。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境意识。由于农民的绝大多数经济收入依赖于土地,而无其他经济来源。而且,由于农民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只顾当前从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回报,而没有认识到在开发农村资源的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政府部门及基层干部需要加大宣传,让农民了解到农村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以及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性。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探索 [摘 要]文章主要就应用型市场营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和主要模式加以分析,然后针对建设实训基地的现状和优化策略实施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研究,有助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市场营销;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路线,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当中比较重要的发展思想。市场化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对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也加大了力度。在校企合作下的实训基地的完善建设,是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研究分析,能为实际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和主要模式 1.1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分析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在教学体制改革下有着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也不断地提高,对各种类型的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是稀缺人才,加强对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上对新一代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比较迫切的情况下,加快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步伐,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就成为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重要基础条件。[1] 企业的发展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其更注重人才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营销方法能力。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培养,单纯地依靠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层面进行加强,构建实训基地为专业化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市场营销人才各方面能力培养提供良好条件。 校企合作模式下共建实训基地比较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发挥,在资源方面能充分化利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对高技能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比较有利,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也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打下了基础。实训基地共建下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1.2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有着多种模式,其中绿色实训基地是比较重要的,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模式。主要是构建自身能产生效益的实训基地实体,在这一模式下能更好保障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2]这一绿色实训基地的模式应用,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能获得第一手行业资料,这就为学生的实训实习以及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对于市场营销企业来说,也能在人才培养的成本上有效降低。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模式中企业学院模式,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院也就是将企业当作校企合作主角,主要是为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而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院可是非独立法人合作类型,也可是独立法人合作类型,在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中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在经济实力方面要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同时在无形资源方面要能够具备相关的资格要求,对行业业务和运行的规律要比较熟悉,在这一模式应用下,学生能对市场营销的行业知识快速地学习,可以对学生及时就业提供保障。 2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的现状和优化策略 2.1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的现状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层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实训基地建设过于形式化,应用型市场营销类型的学生在实习能力层面比较薄弱。校企合作中企业对实习生具体干什么没有明确化,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一些企业认为实习生没有企业员工做事迅速,在对实习生的需求了解方面没有充分重视,这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主要是以高校为主导的模式,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对企业主动合作积极性的激发也比较乏力,不利于校企的良好合作。[3]而在校企合作内部机制层面来说,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对人才培养的动力也比较缺乏,由于在双方管理体制方面没有健全化,以及在利益分配机制方面没有完善化,这就必然会造成合作中出现种种问题。 2.2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的优化策略 (1)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在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实训基地时,要注重依托骨干专业,开办特色企业。学校都有着自身的特色专业,在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条件的可围绕这一专业和企业进行结合,为学生的实训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利条件,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活动,也为促进校企合作提供了条件。另外,对专业理论教学完成后,市场营销指导教师可到企业单位联系实习,从而形成固定的实习基地。学校也可接受企业的委托,辅助企业培训外销员以及推销员等,这些举措都能为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2)强化校企合作的理念以及意识,促进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校企合作过程中对教育改革创新方面要进行加强,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校企合作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托,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体制中,通过机制创新,构建合作长效机制,从实际出发建设实训基地。[4]在深入地推进校企合作机制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构建人才共育的科学模式,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力度。当地政府在引导方面要注重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实施,对校企业双方互有制约,形成合作规范。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以及资助多种合作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实训指导教师培养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充分重视合作组织管理以及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通过专题形式将典型经验进行推广。[5]可通过创新创业系列讲座构建创新创业实训班,这些方法的实施,也比较有助于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也可通过构建模拟营销公司的方式发挥其基地实训的作用。公司总经理可通过指导老师进行担任,副总经理以及部门经理可通过学生进行担任,在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将分工明确化,责任落实,这样才能有效将企业专业业务让学生及时性掌握。 3 结 论 综上所述,处在当前的发展改革环境下,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需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为学生在未淼木鸵捣⒄狗矫嫣峁岣痪验。希望能通过此次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研究分析,为实际教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促进高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浅谈关于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及策略分析 摘 要 为了应对我国医药企业销售市场日益激烈的局面和医药监管部门对医药产业的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增强,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着转型,进入新的营销时代。我国医药企业市场的销售管理方法和销售方式应当逐步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且医药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品牌特点、消费人群特征,及时采取合理的销售手段,扩宽医药产品的销售市场,壮大企业规模。 关键词 医药企业 市场营销 管理方法 营销策略 一、前言 我国的医药销售产业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壮大的行业,只要是人类生存的地方就存在医药需求的市场。根据前人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我国医药销售市场产值将突破1.2万亿,成为世界上药品销售产值第一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医药产业的供需关系出现不平衡现象,对医药的需求量逐年增多,这样的局面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迅速壮大。但是,我国医药行业在将来的发展中必然会面对两个现实的问题:第一,国家医药监管单位对医药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大。随着医药行业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和限制法规的出台,不仅规范了医药企业,而且限制了我国医药企业的不断发展。第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外的医药企业不断涌入,导致我国医药企业营销市场竞争激烈。现今,我国医药企业应当着重考虑的是不断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完善营销方式。 二、我国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医药企业均可以经由医药批发商等中间方销售药物至正规医院,经过医院这一渠道将药品卖至患者。此外,还可以将医药产品投放到当地的各个医院,通过压低价格和提高利润的形式争夺医院的药物销售市场。因此,整个医药产业的营销渠道变得十分复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医药公司生产的药物产品需要经国家相关部门认证的中间单位等渠道销售至各大医院和药店。此外,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形势的加剧,少数利润率很高的医药产品逐渐成为医药企业的宠儿,同种药物供大于求,药物种类繁多,加剧了医药市场的销售难度。而随着同种医药品的过量生产,加剧了医药产品的不正规营销和药品滥用情况的发生,威胁了低收入患者的疾病救治。 三、我国医药企业的营销管理 现今,我国的医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存活,就得适应我国医药市场新的市场销售规律,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营销方式,不断完善医药行业的营销体系。 首先,医药企业需要组建自己的营销队伍,吸引专业的医药营销人员加入自己的队伍,企业可以通过单位内部选拔和社会招聘两种方式进行人才选拔。另外,建议医药企业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使得新员工充分认识企业文化,认可企业的管理理念,熟知企业产品和市场竞争产品的特色和自家企业产品的长处,充分地掌握市场销售情况,培养销售团队新成员的销售自信心和对企业产品的信任,从而不断扩大企业产品的营销市场。[1] 其次,医药企业需要打通产品销售渠道,即维护现有的销售途径并拓展新的营销途径。不同的医药产品其营销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医药企业独有的产品,建议与销货量较大的知名单位合作,依据销售单位对医药营销市场的影响能力划分为一级渠道、二级渠道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医药产品在该地域的销售口碑,而且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周转使用率。性价比好的常见药物,建议与当地销售渠道多、销售能力强的连锁经销商合作,增加医药产品的销售覆盖面积。无论是新型药品还是旧式药品,医药企业均需对不同的合作销售企业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实现互惠互利和共同壮大的目标。随着医药企业的不断深入改革,医药连锁加盟单位呈现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市面上很多大规模的医药企业旗下还有很多医药连锁加盟店,这种营销方式降低了医药销售的中间环节,保障了医药产品的经济利益,提高了销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2] 最后,医药企业需要不断增强营销成本的管控,降低药品价格的限制。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单位对药品监管的力度逐渐加强,药品招、投标和基础药物的价格控制等措施减少了药品价格过高的现象。此外,医药企业面临着制药成本的不断上涨,人工费的不断提升和医药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等问题,导致医药企业的经营成本也是水涨船高。因此,为保证医药产品的质优价廉和维持医药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控制药品生产环节的成本,还需要科学合理地管理营销团队,只有医药企业合理控制产品的营销成本,才可以摆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单位的约束,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传统医药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受到经济条件及营销技术方面的影响,传统的市场营销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企业不探索新的营销方式势必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药品营销组织构建不合理 营销组织职能式,部门间的关系缺乏沟通、协调难,协调方式是靠规章制度和权力等级结构,形式特征是金字塔式,组织活动特征是稳定、重复、单一,主要结构单元是职能部门,分工是高度分工和专业化,权利的集中程度是高度集中,注重权威,管理层次多,中间管理层比较庞大臃肿,管理范围比较小,信息流向以纵向为主。 (二)营销策略的盲目性 医药企业的宣传、广告和营销策略是针对目标顾客的,其成本高,而且具有^大的盲目性。商业流通循环是由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三部分组成的,生产者不能直接了解市场需求,消费者也不能直接向生产者表达对产品的需求,因此造成了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盲目性。 (三)营销方式滞后 传统的营销方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方式,造成医药企业营销的局域性、信息不对称、边界明确、经济活动简单、垄断现象严重、反应缓慢。尤其是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由于认识不足,或企业自身条件的局限,企业在管理客户资源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 (四)医药企业面临的环境压力 环境的变化包含竞争对手实力加强、相似产品的威胁、顾客对产品的选择性等。而传统的药品营销组织过于正规化、集权化、机械化,使得企业营销及方法在新的环境下不能作及时的调整,影响了产品的销售额。另外,传统的营销技术已经落伍,各种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使得人们认识到现代化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五、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全员营销理念 全员营销理念指的是围绕销售市场,科学合理地管理企业现有资源和销售形式的营销方法。医药企业通过组合不同的营销方法(如医药产品、销售途径、医药价格、医药供需和医药销售服务态度等)实现企业盈利的销售方式,最终不断完善医药营销过程。医药企业的全体成员应当以营销市场为核心,以消费人群的服务为导向,其要求所有员工的目标一致,齐心协力。 (二)触发医药企业的整体潜能 在全员销售理念的背景下,我国的医药企业需要各司其职,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激发医药企业的潜能。医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充实单位的顶层设计,提出有利于企业良性发展的长期规划。 六、结语 我国医药企业要想获得丰厚的市场利益,不仅需要质量上乘的医药产品,还得不断完善市场营销手段,加强营销管理,完善营销策略,使企业内部实现有机统一。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营销量。 (作者单位为河南医药技师学院)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的思考 摘 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树立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有效的营销方案,对于当前商业银行的发展十分关键。本文首先针对国内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概念和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了商业银行采取市场营销策略的具体方法,指出要转变传统观念,利用组合战略,打造营销氛围,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 市场营销 策略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市场营销活动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例如存贷款营销、服务营销、中间业务营销等。当前商业银行所要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尽快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根据眼下的经济新形势制定出正确、合理的对策,从而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一、国内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概念和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指的就是银行将客户的实际需求作为基础,将盈利作为重要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经由各式各样的销售手段与销售途径,将银行产品及服务成功销售给客户的相关经管行为。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市场营销活动的时间较晚,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的,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工商企业以及国外一些商业银行的宝贵经验,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营销道路。发展到如今,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在市场营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比如营销活动从萎靡而变为活跃,营销内容由简单而变为丰富,营销手段由初级而变为高级,营销形式从粗放而变为细化等。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商业银行实行市场营销策略仍然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经验欠缺,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种陈旧的条条框框影响,还会遭受不完善体制的约束。因此,和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比起来,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商业银行采取市场营销策略的具体方法 (一)转变传统观念,调整营销策略 要采取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变以往的陈旧观念,运用新型的营销策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被动营销到主动营销的转变、从局部营销到全面营销的转变、从坐门等客到外出营销的转变。首先,从被动营销到主动营销,就是要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将银行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认识到只有银行取得发展,自己才能进一步发展。进而解决工作被动的问题,培养营销积极性。其次,从局部营销到全面营销,就是要在商业银行内部打造出良好的全民大营销氛围,强化单位之间和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大范围搜索信息源,并制定出对应的策略。最后,从坐门等客到外出营销,即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对员工进行营销方面的培训,并树立长期发展的理念,鼓励员工走出大门进行营销,而不仅仅是等客上门。 (二)利用组合战略,做好市场营销 要进一步做好市场营销,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组合战略,实行“三个加强”。首先,要加强市场调研工作。要将市场细分出来,动态化地对市场进行考察,处理好市场定位的关键性问题。并且在把握好国家相关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对产业结构、产品情况等展开深入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对策。其次,要加强基础客户群体的培养。完成了市场调研工作,并不等于已经占据了市场。因此,要将调研成果充分利用起来,采取实际行动,明确营销目标,加以公关辅助,逐个突破难点。要结合客户的需求推销适合的产品,并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业务人员也可以向客户赠送礼品,并在名片、服装、信封包装上都印上银行的标志,以使商业银行形象深入客户心中。最后,要加强营销团队的培训工作。市场营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销售人员也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业务能力与公关能力。所以,要进一步强化对营销团队的教育和培训,树立起“能力强、业务精”的理念,确保营销人员能够和客户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三)打造营销氛围,结合多项要素 打造浓郁的营销氛围,也是商业银行开展营销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需要做到“三个结合”,把各项要素充分整合在一起。首先是外部营销同内部营销结合。市场营销应当属于全员的营销任务,而不应只是落到个别人身上。要联系银行内部的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等,让基层和机关都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其次是短期营销和L期营销结合。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工作必须要具有目标性与计划性,不仅要实施短期内的营销计划,还需要建立起长期的营销策略。要将二者充分融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完善。最后是传统营销与中间营销结合。针对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结构来看,其中间业务的收入所占比例大幅度提升,并且已经成为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之一。就此看来,商业银行更应当紧紧抓住发展机会,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市场前景优良的中间业务。 三、结束语 从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市场营销策略的发展现状看,其虽存在一系列问题,但也具备很大的上升空间。商业银行应当革新自己的营销观念,抓住机会,推陈出新,科学调整营销策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方法,以确保市场营销策略收获到理想的成果。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物流企业的增长数量也不断上升,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战略对市场营销活动的话是已经无法适应的了,我们现代的社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的是通过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这一概念,为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而建立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提出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说法,推动发展,任何一个物流企业如果想在行业内持续稳定的发展都必须要对服务品质进行改善,确保以科学的营销战略经营企业,方能在未来成为翘楚,甚至是国际知名的企业,除此之外,客户的满意才是真的满意,客户的满意度是企业工作的真正出发点,换句话说,就是物流企业增强行业竞争力,不仅仅需要确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更需要做到的是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本文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出发,对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建议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经济与市场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根据市场战略制定的营销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脚步,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下,要对现代物流重新进行全方位的认识,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而提出了“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这种营销理念,对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在日本,关于现代物流的改革,物流复兴已经开始逐渐的盛行起来,物流中的高效性和合理性是未来物流发展的一个主要前进方向,也是人们目前最关注的两点。 一、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一)物流成本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利润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物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系统完善物流系统,能够使企业的产品很快地进入市场中,为消费者服务,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的库存率,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生产的积极活力。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方面是为了扩大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另一方面是为了缩减企业在生产方面的成本。物流作为企业投入的最主要环节,在市场营销环节中,必须注重加强优化物流成本,努力缩减物流的成本,从而有效地减少企业的生产投入。当然,如果企业的物流成本达到较高水平,那么,企业的经营利润将会降低。 (二)物流速度关系到企业的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物流服务的要求逐渐上升,这就说明企业需要相应的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才能使得顾客更加满意,如果企业能够采用信誉良好、综合性高的物流方式,将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顾客服务,体现出企业的一流服务水平,从而掳获顾客的信任,维护公司的经营资本,而目前的情况,如果企业的产品物流速度足够快,质量足够好,就能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拥护,相反,就会使得客户群体大量流失,因此,不得不说企业的物流速度企业的服务水平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对企业市场经营销售活动的开展具有影响。 (三)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相互依赖、互为补充 就依照目前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来说,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前提就是保证产品的物流速度,使得消费者的感到真诚的服务,那么我们得到的满意度就会更高,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是现代物流的最大动力,因此,在经营管理中,需要把物流方式的选择作为市场营销中重要的内容,一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这就说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相互依赖、互为补充。 二、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成本高,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费用 我国物价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得到快速的提高,那么,物流的成本顺其自然就会越来越高,意味着企业运输的成本会大量上升,企业的利润就会大打折扣,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率大幅度降低,对企业的声誉具有间接影响的作用。如果企业继续在物流管理上不进行创新,只是盲目的对物流进行管理,就会增加物流的成本最终导致企业的利润出现严重下降的局面,难以挽回。 (二)企业选择运输方式不合理,导致货物运输速度较慢 我们知道的现代物流方式不仅仅有空运、陆运,还有水运,空运的效率最是高,相应的费用也就会很高,而水运的成本是最低的,但是它的速度也是最慢的,影响着整体的速度,在消费者消费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实消费更愿意选择那些产品质量好而且价格适宜服务又好的产品。根据产品情况,选择合适的物流运营方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同时又不会影响企业的信誉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对市场营销进行深刻的分析。 (三)物流运用技术低,影响企业的满意度 目前,消费者买好产品之后最关注的就是发货的时间和活物的物流速度,希望产品能够很快出现在本地,消费者最开心最兴奋的时刻莫过于取快递的路上和拆快递时的时刻,如果能够抓住消费者这样的心理进行市场营销策略分析,就会使得企业获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誉。很明显的,当前的产品竞争体现的不仅仅是在于产品质量的本身,而且在于物流的速度,必须要选择合适的物流技术,比如购买乘意险保险等等,选择好的物流企业,但是目前这一块存在很大的盲区,缺乏合理的物流体系,没有重视物流技术的运用,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满意度和利润。 三、现代物流在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对策 (一)规范企业物流管理,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 满足消费者就是最大的动力,因此,对于现代物流自身的营销状况来说,其物流速度的快慢就是得到支持的的资本,同时还需要必须符合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和理念,表明企业内部规范物流秩序,有效加强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建立明确的现代物流目标 可以说现代物流是新世纪下的一类新型服务行业,他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营运能力,现代的物流企业需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深刻了解目前企业对于物流服务的要求和水平,以此作为提升企业自身不断发展的源泉。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好坏决定着企业的营运和管理,所以现代物流公司建立明确的物流服务目标,在制定物流管理目标的时候要立足于客户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兼顾自身、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处理好长期和短期的利润效益关系,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发展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 (三)注重客户在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客户是企业生存发展最基础的人物,只有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便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利润,物流服务的特点便会稳定,服务的类别众多和服务数量巨大的特点,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才能将企业的经济效率以提高,因此物流企业为了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发掘新的客户,培训员工的服务意识,与时俱进,将管理和科技进行完美的柔和,将客户的资料、需求进行数字化的转换和录入,使得消费者的需求管理起来更加规范和简单,此外,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分类,这样就可以采取针对性、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刻不容缓。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必须加重现代物流的发展,重新认识并发展市场营销,提出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这一新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物流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根据企业的市场营销目标、实际情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现代物流对市场营销的促进。这一说法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跨时代的创新性的意义,未来的路很长,这一观点还需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加以论证,需要不断发展。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市场营销中SWOT营销策略的运用 摘 要:以SWOT分析的概念原理为切入点,就其分析方法对企业市场营销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方面的具体分析运用,及相应的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策略,进行细致的探讨研究,以期为推动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优化,促进其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与优势地位的巩固,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市场营销;SWOT;营销策略;优劣势 SWOT分析法是企业检验评析自身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其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方面的分析评价,将帮助企业明确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与缺陷所在,进而调动相关资源进行相应营销战略的转变发展。 一、市场营销中SWOT分析法的概念原理 SWOT分析法指的是对企业强势、弱势、机会与危{四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的手段,也是各企业对其市场营销情况进行了解认知的主要途径。SWOT作为企业市场营销分析法中的重要内容,经过对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在市场中的营销机遇(Opportunities)、企业所面临的威胁(Threats)四方面的分析评价,来对企业当前的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劣予以梳理掌握;进而确定企业今后在市场竞争中的具体营销策略与发展思路,推动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SWOT分析法作为企业对其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内部研究分析的手段,其依照对企业当前的市场营销策略来分析,指出其目前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及其原因所在,进而便于企业进行未来市场营销策略的决策。基于对企业现有市场营销策略缺陷问题的分析,整理结合公司的现有资源进行市场战略发展。SWOT四要素中S(优势)与W(弱势)是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而O(机会)与T(威胁)则是外部影响因素。一个企业基于SWOT分析法建立的市场营销策略,就是依照企业本身在市场营销中“自身所能做的事”(即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所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可能做的事”(即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所遇的发展机会和所受的威胁)二者结合构成的。因此,企业SWOT市场营销策略的建立运用,就需要基于对SWOT四方面的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相应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与发展。 二、市场营销中SWOT的分析运用与营销发展策略 (一)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的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作为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研究、评价的重要工具手段,将对企业在市场竞争营销中具备的优势、劣势与面临的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评析,以此总结、整理出企业在具体市场营销中的情况与竞争力;进而实施优势扩大、劣势避免和机遇把握等市场营销策略的改变,将自身的资源和强项集中在最为有利、且最具发展契机的领域中。 在具体的企业市场营销SWOT分析进程中,市场营销管理人员将通过杠杆效应、企业抑制性、脆弱性与问题性四个方面,对企业现有的市场营销的优势、劣势、机遇、危胁予以全面的研究总结。 1.杠杆效应(对优势与机会的掌握)。杠杆效应会在企业自身内部优势能力与外部机遇条件结合时产生,企业市场营销就可利用自身的现有强势特长进行外部市场机会的开发,进而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提供助力。 2.抑制性(对机会与劣势的研究)。企业抑制性代表着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经营发展产生的阻碍与不利影响,当现有的市场外部环境条件及所提供的机遇,与企业自身的市场营销策略不相符时,难以发挥出其优势所在,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将会逐步显现出问题与隐患。这类情况下,企业就需对自身营销策略进行转变并改变现有的资源投入力度,促进企业内部的资源技术从劣势领域向优势领域过渡,以此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3.脆弱性(对优势与威胁的分析)。企业营销策略的脆弱性代表着企业原本优势产业的领先程度逐渐降低,在外部市场环境对企业的优势领域产生威胁、影响时,令企业原本的优势领域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出现优势不优的脆弱局面。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必须克服威胁,以发挥优势。 4.问题性(对劣势与威胁的评价)。当企业自身的市场营销劣势与外部市场威胁相结合时,企业的市场营销乃至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必须对此及时转变营销策略,从而在事关企业生死的市场挑战与威胁中安稳度过并生存下来。 (二)SWOT分析法在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各方面的具体运用评析 1.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优势分析。第一,资本规模优势。部分企业伴随自身常年的经营发展,往往具备较大的资产规模。相应的资金实力能帮助企业进行更为深入与广泛的市场竞争,同时为其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保持企业在市场营销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第二,成本优势。部分企业因身处区域环境与其他企业的区别,造成该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与劳动力成本更低,相对的制造产品与服务价格也能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进而在市场营销中取得更大的销售额,并且也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到产品研发与开发工作中,使得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2.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劣势分析。第一,人才管理劣势。这类问题在国有制企业中较为突出,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并未进行及时的管理机制的改进,部分企业还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招聘与晋升机制上存在缺陷,令员工难以对企业产生责任感与归属感。进而加剧企业的人才流失状况,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第二,企业品牌建设与技术开发劣势。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过度追逐利润,忽视对企业产品品牌的开发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使得企业品牌影响力并未随着销售额的增加而扩大,并且造成企业长期销售单一产品,新产品却迟迟无法上线。当其他企业研制出新产品参与市场营销竞争时,企业就会因自身产品品牌影响力与技术质量的缺失,丧失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3.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机会分析。第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带来的机会。伴随多年改革开放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建设,我国当前的市场供求布局、经济体制条件与对外关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国内外贸易关系的建立推动下,我国今后各行业的发展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并带动各地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为各行业企业带来了更为巨大的发展契机,令其在市场中寻得商机。第二,政策的扶持。部分行业在我国尚属新兴领域,此类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扶持帮助,政策扶持为整个行业与各企业发展带来有效的资源、资金支持与政策倾斜;同时也帮助部分企业解决了在发展初期遇到的困难,并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面对此种情况,企业应紧抓行业政策扶持的契机,积极把握市场发展机遇,参与相关市场营销建设,通过优惠政策、财政支持的帮助引导,取得企业的有效发展进步。 4.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威胁分析。第一,外资企业带来的竞争威胁。伴随我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接轨,各类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力度逐年增加,相应也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而此类跨国企业通常具备更深的行业营销经验,相应的资金实力与技术水平也比国内企业更高,各类市场营销手段与模式也更为丰富完善。继而使得我国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劣势与威胁,诸多销售客户与利润增长点均被其抢先一步,使得企业自身的市场份额减少,进而威胁其发展与生存状况。第二,市场开发不足。部分企业虽然生产经营水平较高,相应的产品服务也较为先进丰富。但往往因行业整体的市场开发进度不足,没有挖掘出潜在的消费群体,使得整个市场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企业年销售额度增长缓慢,令企业始终难以获得高速发展,影响其生存与壮大。 (三)企业基于SWOT分析法采取的市场营销发展策略 1.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品牌是企业在市场营销竞争中的重要手段,品牌影响力与信誉的大小,将极大影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与产品信赖度。优秀的品牌可以椭企业建立健康、良好的企业产品与服务印象,进而提升其产品服务在市场中的销售份额,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与优势地位。对此各企业就应积极实施品牌营销策略,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进行社会公共福利与环保建设,提升其品牌在群众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另一方面,借鉴国内外行业先进企业的品牌发展经验,进行品牌价值与影响力的发掘、管理工作,以推动企业当前品牌价值的优化扩展。比如对企业原有的产品与服务进行改组创新,依据现有的市场行情与消费者需求,推出针对性的产品品牌,以迎合市场需要增加其品牌影响力。同时,进行潜在市场与客户的开发工作,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挖掘出潜在客户的消费心理与需要,进而进行新产品、服务的开发研制,为其提供适宜的品牌产品服务,以推动企业销售市场与品牌价值扩大到目标。 2.改善企业内部人才管理机制,进行内部营销建设。部分企业在内部人才管理上往往存在诸多缺陷,对此企业就应建立一套内部营销战略,将企业内部员工视为“客户”来进行管理与服务,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效。对此企业需要一方面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机制,时刻注意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各类生活与工作上的帮助,以此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与认同感。另一方面建立公正合理的薪酬分配、福利待遇与岗位提拔机制,令员工能公平地参与各类人事职务竞争,避免因薪酬、晋升等工作造成员工对企业不满的问题。以此构建起和谐轻松的企业交流环境,促进其人力资源管理成效的优化。 三、结语 SWOT分析法为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改进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各企业应基于自身的分析评价结果,进行市场营销战略的调整,以此满足市场竞争对企业的要求,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市场营销中微信的作用研究 摘要: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及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种大中小型企业均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而如何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寻求健康、茁壮而稳定的成长成为了当前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软件,为腾讯公司2011年研发推行,该种软件主要以多媒体的信息通信为主要核心。用户数量的增加看,微信从研发到投入使用,在仅仅几年的时间内,就数以亿计。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量,微信营销显然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 关键词:市场营销;微信;作用 前言 中国是微信的研发国,同时也是使用用户最多的国家。由于微信属于免费性软件,使用成本低廉,且较为方便,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因此也逐渐成为当前企业市场营销的一种很重要手段。在微信市场营销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建立产品的销售通道,来实现一对对营销。这种营销模式,与传统的短信营销、报纸营销等模式相比较,互动性、开放性更强,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微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销售平台与营销工具。而在这种h境下,就需要企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运用微信的优势进行市场营销,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 一、微信营销的基本特征分析 当前微信的推广可谓迅速,且受众量庞大,自软件研发并投入使用后,便受到了大众的关注。与此同时,微信使用者不分年龄层级,无论是何种年龄层的人,均有使用微信。再者,微信公众号、服务号等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的传播能够充分运用到市场营销中,以便产品进行推广与销售。而这种营销模式,比分发传单、短信营销的成功率更高,并能够实现点对点、一对一的营销,总体效果明显要高出市场上的其他自媒体营销形式[1]。另外,微信的成本较为低廉,仅收取流量费而无其他的收费,相比较传统的媒体广告商的成本要低很多,因此应用优势较为显著。值得一提的是,微信的金额通道功能也同样强大,无论是通过红包形式,还是转账形式都能够完成交易。 加之微信具有定位功能,在面对庞大的客户群,企业可以将产品的信息通过公众号等形式发送至客户,实现精准化的营销,让用户能够随时随时接收到产品的相关信息,给企业的市场营销带来较大的便捷。当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营销不再仅仅依靠于PC客户端,而是通过二维码扫描便可以让受众者了解到自身的产品信息,实现精准营销。微信属于新型的社交软件,在互动性、开放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微信公众号的开通,可以让企业与用户进行相关沟通,这种高互动性更能够让企业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也让用户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企业的相关产品,让营销变得更加的个性化、高效化、便捷化。 二、市场营销中微信的作用探究 1.符合大众需求 当前,微信营销在市场营销中占据着异常重要的位置。相对来讲,微信营销推广更加地迎合了公众的兴趣,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很多用户对广告传播具有抵触性,而微信营销主要是通过建立特定的信息传播形式,并确定传播对象之后实施推广,在产品的推广过程中,由于受众者多是对此类产品感兴趣才对公众号予以关注,因此,信息接收者一般为品牌的拥护者,这种关系在产品的推广中就显得更加的高效、实用[2]。当然,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广传播,其中所包含的商业广告信息,也为部分人所需要,所以,能够更加迎合公众的需求,并在最短时间内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受众者。 2.与营销活动相互配合 除了市场营销,微信还可以充分发挥信息通知与推广的作用,将营销活动通过微信传达给受众者。这种信息传递形式与短信、报纸、电视广播极为相似,但不同是的,微信信息的传播更具有便捷性与时效性,让微信推广与市场营销活动更加密切地配合起来。相对来讲,现在智能手机已经实现了普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电子产品产生了依赖[3]。而人们使用手机的频率也相比较以往要频繁的多。若是商家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利用微信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对营销活动予以配合,就能够更加成功的推广产品。如:商家可以通过转发微信兑换积分等活动,将产品销售信息更为广泛的宣传,以便更多消费者获取购物信息,吸引其眼球,将商品推销出去。 3.对品牌价值进行传播 微信信息的传播,能够在微信受众者中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播与互动,而这种传播效果不可小觑。一般来讲,一条具有较大商业价值的信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传播到不同层次的受众者手中。这种极速传播的效果,完全契合市场营销理念。只有将产品信息更加广泛的推广出去,才能够达到理想效果,驱动微信用户购买产品。与此同时,在市场营销中,品牌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而通过微信手段的推广,及各种广告形式,能够在极大提升产品知名度的同时,提升产品的美誉度,进而让产品实现增值[4]。微信这种社交通讯工具,以迅速的信息传播形式,让产品的品牌更加响亮。而一些小众品牌,同样也可以通过微商加盟形式,及品牌信息宣传形式,让更多的受众者了解,以达到市场营销的目的。 三、结束语 微信这种新型的社交媒介平台,具有强大的使用功能,其在市场营销上的运用优势不断的彰显。在未来的市场营销中,企业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微信的重要作用,通过发挥微信自身特质,并创新营销手段,来将产品信息更好的出去,让更多的受众者了解到产品的相关信息。虽然当前我国在微信市场营销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相信通过将微信作为营销主体,进行市场的推广,便能够将微信的市场价值充分地展现出来。而商家通过微信平台的搭建,让微信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产品信息,在市场营销中刺激微信用户的心理活动,通过引导的力量,激发消费者完成消费,以突出微信营销的作用,提高营销效果。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市场营销变化研究 摘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国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正是在此种时代背景下,使得我国各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此种变化也慢慢深入至市场营销当中,因此,大多数企业在市场上的营销方式与理念均有所变化,这也就使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愈发激烈。鉴于此,本文主要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于发展过程中发生何种变化作深入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营销对策的具体变化途径,以期为今后市场营销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变化 一、前言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较好地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而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也会面临相应的问题,因此,相关人员需深入了解网络经济,探究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根据市场营销变化实施营销对策,并较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以使整个营销活动变化简便、高效,从而促进企业市场营销发展。 二、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具体变化方向分析 1.市场营销环境发生改变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也渐渐朝着全球化时展,这就使得整个市场营销环境也发生较大改变,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因互联网的开放性、覆盖面广等特点,可将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从而促进经济活动区域渐渐扩大,最终朝着全球化市场发展。正是在这种发展契机下,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很多发展机遇,而且这也是全球化社会市场发展对于市场营销方法的一种需求,即网络营销。 第二,在互联网背背景下,市场营销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是因在网络技术推动之下,电子商务的到较好地发展,即企业经消费者直接和网络经销商完成各项产品交易,但在产评价交易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消费者如何向供应商支付款项,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在营销中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使消费者与企业直接经电子货币形式完成各项产品交易,例如,当前很多人都喜欢网购,这就与淘宝、支付宝等网站有直接联系,消费者购物后,可将款项直接支付给支付宝,之后企业为消费者进行发货,待消费者收到货后完成签收,最后支付宝把款项转给企业,这就大大减少消费者购物付款程序,同时还能节省大量的采购成本[1]。 第三,缩减产品销售环节。以往市场进行商品营销的时候,主要是企业经逐层批发产品给厂家,之后厂家再与消费者完成各项交易,经逐层批转,使各个销售环节均使购买成本增加,并不利于市场营销发展。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可为消费者提供二十四小时的在线服务,使企业直接和消费者取得联系,从而减少各个环节对产品的转售,最终降低产品价值,使得消费者花费最少的钱可购买质量最佳的产品,大大降低产品的价格,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第四,促进消费者与供应商一对一销售,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全天在线服务,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一对一的互动, 使企业能及时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可以消费者建立长久的客户关系。 2.市场营销策略发生变化 一个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销售更多的铲平且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但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逐渐和传统4P理论发展相悖,这主要因传统4P理论是以市场营销组合作为核心,重点偏向于消费者。但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理论主要以劳特朗先生所突出的4c营销理论为主,特点是将消费者作为市场营销中心,强调企业需将追求消费者满意放于首要位置[2]。所提供的产品应尽可能地与消费者的需求相符,同时减少消费者的采购成本,在研发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应对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有一个相应的了解,之后充分考虑消费者于购买中的实惠性、便利性等,使消费者和产品供应商之间有效沟通,从而促进市场营销稳定发展。 3.市场营销手段发生改变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消费者可较好地使用互联网平台来查询和消费者需求有关的各种服务以及产品,以便做好原材料采购,最终形成产品生产、销售一体化。此种营销模式针对以往的消费模式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颠覆,消费者经在线交易,这样能缩减好多中间环节,提升产品流通、销售效率的同时,还能节省购物时间。随着此种在线销售市场不断发展,对于以往的市场营销模式对产生很大的冲击,因此,企业应针对传统的销售手段、销售渠道等做相应的改进,以便与互联网时展相适应。 三、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市场营销方法转变 1.创建互联网营销平台,创新网络营销对策 在互联网时展的推动下,信息化取得较快发展,这也为市场营销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尤其是产品营销方式不断变化,对于网络平台的推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使整个网络营销活动变得更加积极、活跃[3]。如果消费者对于某种产品较为关注,营销商可将与之相关的信息内容经互联网平台展现出来,且对相应的产品信息进行实时查询,进而深入了解所需购买的产品。 2.开拓市场营销领域,推动市场营销发展 因互联网无空间、时间局限,这就使得网络平台中的电子商务完全以往市场区地域的限制,企业经充分了解各个地区的消费者在网购期间对于何种产品需求较大,以选用发展空间相对大的地区作为企业核心产品营销区域,且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观,构建相应的企业文化,以丰富整个营销产品的内涵,最终影响消费者在网上的消费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经深入分析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具体变化方向,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环境发生改变、市场营销策略发生变化、市场营销手段发生改变等,进一步探究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市场营销方法转变,如开拓市场营销领域,推动市场营销发展、创建互联网营销平台,创新网络营销对策等。经对本文进行阐述,重点凸显互联网背景下的市场营销变化在目前国内市场营销发展中所表现的优势,这对之后进一步推动市场营销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正在不断的加剧,因此市场营销随之越发的复杂化。以往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已无法顺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在不断的衍生,并逐步的运用于教学实践。参与式教学法运用于高校的市场营销教学,转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质量,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应用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因此高校在市场营销教学课程中,也应考虑到具体的需求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则被动的听,被动的记,机械的接受着教师传授的知识。而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参与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满足了市场营销课程的要求,顺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市场营销课程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首先,参与式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市场营销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际的演练、实践等活动参与到市场营销中心来,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使其充分的融入亲身尝试,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参与中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机会,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第二,可以充分满足学会僧的心理需求。传统的教学法满足的是学生的求知需求,而参与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除求知的需求外,在参与的过程中还可以满足沟通交流的需求,此外在参与中得到成功后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自尊需求。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第三,参与式教学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进而提升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1、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问 知识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去认识世界,当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距离实践还有段距离,但教师必须在学生时间之前要培养其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先学会思考。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有学以致用的机会。教师要多提出问题,“学问”的起源不就是“学习,问难”吗?提倡“问”是需要做准备的,是需要师生双方都做准备。教师的准备可以事先制作一本本学科的习题集,并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指定问题的思考,最好在课前布置完成,这样教师便可以在课堂针对学生们思考的问题展开提问,这样有准备的提问收效会更好。提问是双向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问教师。在一堂课开始时,教师不急于开课,而是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进而自己找到答案。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通过“问”的形式是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问”,使学生积极的到课外去搜索文献、寻找与课堂有关的内容,从而培养其创新的能力。 2、布置没有标准答案的练习题 布置没有标准答案的练习题,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寻找更好的解题方法。古人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人如果他没有主观的学习思想及欲望,那任凭再好的在高水平的教师也无法教会他。如能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尝试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肯尝试便是好的开始。例如,笔者曾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本校某学院本年度的招生工作写一份广告文案,字数不限;再如要求学生就学科相关内容寻找课外读物,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阅读笔记,要求学生上交笔记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当一回老师,因为如果要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的扎实,就让他将知识传授给其他人,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当一回老师,在固定的时间内主导课堂,将其收获的知识,展现给其他同学。老师进行全局控制,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以及参阅课外书籍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其成果被肯定,享受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其他的同学获得更多的知识。 3、教师应深入钻研参与式教学模式 要想合理恰当的将参与式教学模式运用于市场营销教学中,并取得显著效果,首先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征,深入的研究教材,充分了解每一节课的重点及难点,针对教材内容适当的开拓知识。努力使学生主动并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来,提升学生独立的创造性的学习。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的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整个教学活动与学会僧的思维有效的融合,从而实现参与式教学最终的教学目的。 结语: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营销教学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培养顺应现代市场营销所需的人才,就应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有效提升教师改革创新的能力。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市场营销组合及影响因素的探析 摘要:市场营销是经济市场发展中,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整体性的营销活动。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单一产品或是服务的市场影响竞争力不够,因此促进了市场营销组合的产生。在优化物质资源组合的同事,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并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 关键词:市场营销组合;因素;影响 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销售出自己的产品,提高自身的影响力,都需要对市场营销做详细的调查。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市场营销组合应运而生。根据市场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产品的特点,组合具有企业特色市场营销产品,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销售率。本文针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因素和组合原因进行简单的探讨,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 一、出现市场营销组合的原因 市场营销组合是一种产品营销的手段,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提高企业产片的销售量,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从最开始利用4P,6P,7P,11P以及后来的4Cs等手段,不断的改变市场营销组合的目标和方法,提高市场营销组合的竞争力,同时市场营销组合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消费者,售卖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加强企业在经济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市场营销组合的出现是经济市场发展,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影响市场营销组合的因素 (一)目标市场的选择以及机会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 企业生产以及主打的产品种类都是不同的,因此想要提高市场营销组合的经济效益,首先要确定目标市场,以及市场机会是否适合当前营销产品进入。如果属于该市场的消费者对市场营销的需求量不大,甚至不感兴趣,就会导致市场营销组合上市计划的破产,并且让企业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选择目标市场的眼光必须要精准,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并且根据选择的市场,科学合理的调整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以期能够在最低的成本下,获取最高的经济利益。所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市场的特点以及存在的良性竞争情况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的调整和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因此,目标市场的选择,以及进入目标市场的机会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市场营销的大环境变化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 经济市场以及目标市场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单一的产品或是单一不变的市场营销组合,不能一直受到欢迎和喜爱,因此在销售量降低的之前,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改变已有的市场营销组合,甚至在进入目标市场之前,就需要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预测,并且制定多个市场营销组合的备案,以确保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应对,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我国宏观营销环境的影响和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有关系,因此,企业需要随时关注出台的法律和政策,对未来的市场宏观环境的变化做出预测,虽然企业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和控制,但是在充足准备之下,也能在变化中博得企业的生存。而且宏观环境的变化,还和消费者的收入,文化水平,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以及产业结构等各方面都有关系,所以,企业在受到市场复杂的大环境影响下,及时的调整市场营销组合产品。同时还要重视市场微观影响,比如是市场竞争环境是否公平,竞争对手的实力强弱,都对市场营销组合的产生和变化有影响。因此,企业需要考虑到市场大环境对市场营销组合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三)市场营销活动举办质量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 企业想要在市场打开自己的销售渠道,就需要做好企业产品的宣传。而企业在宣传市场营销组合产品的时候,需要统一管理宣传活动和工作。高质量、高效率,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欺诈消费者,产品价格实惠等,产品质量高低等,都是市场营销组合的销售卖点,也是消费者的关注点。因此,市场营销活动,需要有同意的管理,每一个活动环节都需要落实到位,并且根据目标市场的情况,以及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的特点,确定营销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并且营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要和市场营销组合挂钩,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具有战略性计划。而且实施市场营销的组织和有关人员,必须提高工作效能,在系统的帮助下,管理营销活动,控制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以及月度计划等。所以,市场营销活动对市场营销组合的营销十分巨大。 (四)市场营销选择的组合策略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 市场营销组合是有选择策略的,如果选择的策略不符合目标市场,以及产品销售的要求等,就会影响市场营销组合的销售和推广,因此,需要认真考虑和选择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首先,要确定进入的目标市场与选择的机会是否和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特点符合,而确定要进入市场之后,就要决定如何进入市场,是从市场营销组合的价格,产品特点,还是销售渠道以及促销方式进入市场,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以及是否需要改变市场营销组合等因素。所以,市场营销选择组合选择的策略对企业来说十分的重要,当市场每过一个时间段,影响市场营销组合的因素都会发生改变,因此,需要积极关注市场变化,并且及时调整市场营销组合,选择最恰当的组合策略,有助于市场营销组合在市场中的发展。 结束语 市场营销产品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是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影响市场营销组合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针对市场环境中的影响因素,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市场营销组合,来适应市场的变化,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在中职学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考 摘 要:翻转课堂作为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是很大的冲击。如何上好市场营销课,体现中职教育特点,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个人就业能力是教学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值得深刻反思和探讨。本文就如何在中职学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市场营销 翻转课堂 思考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主要研究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当前是网络时代,许多新的营销理念及新的营销方式不断涌现,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带给社会极大的变化,传统的营销必须适应这种变革才能得到发展。而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正确认识翻转课堂的涵义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当今风靡于全球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主要是先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然后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间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从教学设计到视频录制、网络自学、协作学习、个性化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教学,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更符合人类学习的基本规律,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考 1.当前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营销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离不开大量的实践训练。但目前的教学中,组织这门课程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的困难较多、难度较大,导致安排的一些实践性教学课时成为了参观或者撰写一些文字材料,达不到预期效果。这种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陈旧, 缺乏创新, 经常变成教师的照本宣科,学生的人云亦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推广的今天,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也应该不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改变教学的形态,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学习对象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2.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考 (1)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翻转课堂的实施者,教师必须深入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实施的要求。比如说,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整齐划一,实现了因材施教,更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是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课前视频学习中,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来获取相应的知识,实现真正的分层次教学。同时,课堂翻转后,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交互更加突出,课下课上相互促进交流更加频繁。这大大不同于传统课堂上提问、讨论的互动方式,对教师的掌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形式和内容都需要教师事先学习消化,把全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课堂中。 (2)教师要提高实施翻转课堂的能力。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也更需要能力上的提高。一是要提高课程设计能力。教师要能够把市场营销的内容制作成微课程,要能够整体把握,分析整合传授的知识,通盘设计成精短的教学内容,要把每段视频的重点、难点以及要点都能够精彩地呈现出来。二要有高超的运用技术能力。很多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尚处于学习阶段,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有限。这大大限制了实施翻转课堂的进度。教师要增强学习多媒体、网络等前沿信息技术的使命感、紧迫感,通过培训进修,不断提升个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早日掌握并能够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与网络技术运用到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三要有出色的教学组织能力。翻转课堂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组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既要能够总结提炼有价值的问题放到课堂上讨论,也要有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探究的能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针对性的辅导和引导,都需要老师具备高超的能力来实现。四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评价。教师要把日常的过程性评价作为考核评定的依据,要把教学考评和学生岗位技能、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始终把就业作为教育的方向。 (3)要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翻转课堂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也是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关键。同时个性化学习也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提出更高要求。生生对话也是翻转课堂不可或缺的形式,无论探讨争论还是协同作战,都要学生之间能够互相支持、互相包容、互相促进。这对学生的个性成长也是非常有利的。 (作者单位:曲靖工商职业技术学校)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策略及管理的研究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随着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逐渐成熟,营销体系的日臻完善,国际工程市场营销诞生并在当前营销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国际工程企业数量逐渐增多,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加强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管理,本文在介绍了几种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策略之后,提出了一些加强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管理的有效措施,希望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国际工程市场营销 策略 管理措施 一、前言 作为市场营销中的一种,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与其他市场营销一样,都需要依附于营销策略的合理选择和营销管理方法的创新,否则将难以维持长远发展,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因此,选择科学的、实用的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策略,优化营销策略,加强营销管理,对促进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策略 (一)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价格策略 缺少技术核心,人力资源价格低廉,是我国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中长期以来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价格策略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甚至引发恶性竞争,导致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呈现出恶性价格大战的局面,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未能以健康的状态向前发展。换言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的过度与核心技术的缺乏,是造成国内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出现恶性价格战争现象的直接诱导因素,而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恶性价格竞争的制度性成因则源于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和缺少有效产权约束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 (二)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 产品是市场营销活动的核心与主体,是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物质。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采取产品策略,依据目标客户群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营销方式,营销策略,对产品进行营销,是其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取得成功的一个有效策略。[1]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产品面向的是最终用户,而不同用户对产品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应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实际需求出发,加强对自身产品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分,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产品需求。 (三)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文化策略 在任何一种营销活动中,在任何竞争环节中,文化策略都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为竞争优势的培育发展,为市场营销成功地获得提供精神食粮。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起对文化策略的采取和运用。[2]在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中采取文化策略,有利于提高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市场美誉度,有利于培养市场购买力,提高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份额。 三、加强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准确定位国际工程市场营销 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其结果的成败,对国际工程市场营销进行准确定位,是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与必要条件之一。众所周知,战略对于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生存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好的战略往往是一个企业通向成功的灯塔,且对于国际化企业来说战略的这种重要性更加突出。所以,要想对国际工程市场营销进行准确的定位,国际化企业应在客观看待自身条件下,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研,扩大调研范围,完善调研内容,实施综合调研策略。对自身所研究项目进行跟踪,对该项目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国际市场调研所得结果找准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突破口,大范围挖掘潜在客户。与此同时,结合自身产业规模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营销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形成群体影响,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对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定位的准确性。 (二)增进企业横向联系,强化协同作用 在各种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中,相较之下外包企业是发展最早、与国际市场接触最早、对国际市场行情与运行规则了解更多的国际工程之一,即在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中,外包企业更具行业优势。在今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对外包工程企业的这一优势加以充分的利用,加强与企业横向之间的联系,学习其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成功经验、有效策略与管理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国际市场及其运行规则的了解,对市场行情的了解。构建协同协作机制,通过企业横向联系的加强和增进,促进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间相互交流,加强合作,发展良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性竞争、健康竞争,为国内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竞争的国内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重视项目策划,整合社会资源 就我国各类资源当前储备情况而言,如何在各种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国际工程市场营销能力,是国内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当前所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国际工程对资源的使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策划,若项目策划科学优秀,经济性高,那么对于各种资源的消耗就相对较少,反之则会增加对资源的消耗。所以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应高度重视起对项目的策划,遵循经济性、可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提高项目策划水平。可以采取举办大型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活动策略,通过活动的举办为项目策划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提供一个有效的载体,在载体之上研究国际市场,对项目进行精心策划。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变被动为主动,以主动方式向目标市场进军,巩固和维持大客户关系网、公关网,维护客户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做好产品宣传工作,把握与挖掘资源头和信息头,扩大资源、信息来源,充分发挥ERP作用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利用。 (四)加强管理,拓展营销渠道 管理对于市场营销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来说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市场营销才能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目标,才能取得成功。从企业实际出发,依据市场实际需求和整体发展趋势,加强对市场营销的管理,对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管理,首先需要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因为一切管理活动的实施均离不开所需信息的支持,为了给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管理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我们需要从多渠道获取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如各国政府工作报告,官方网站,相关咨询机构、发展规划等等。在掌握较为全面信息的情况下,积极拓展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渠道,为国际工程项目开发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推动国际工程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当前,各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越来越多,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想在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中取得成功,就必须重点从营销策略与营销管理两方面来不断优化和加强。尽管现阶段还存在较多问题,但随着企业发展的逐渐成熟,对国际工程市场营销认识的逐渐加深,相信我国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会向前迈进一步。 (作者单位为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我国是全球婴幼儿奶粉消费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很多国外乳业向中国市场进军,由于品牌婴幼儿奶粉众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就需要有完善的市场营销策略做基础。通过研究品牌婴幼儿奶粉营销发现,我国品牌婴幼儿奶粉在价格策略、营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法,阐述了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做好品牌婴幼儿奶粉营销,就要稳定奶粉价格,拓宽营销渠道,采用新型促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销量。 关键词: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对策 国外对于婴幼儿奶粉配方的研究长达百年之久,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仅有30余年,国外学者认为营销活动应从产品、价格、促销以及渠道等方面入手,我国很多学者认为婴幼儿奶粉营销应以网络营销为主,并联系消费者自身需求营销。本文认为,要做好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应以价格控制、拓宽营销渠道以及采取合适的促销方式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营销工作。 一、品牌婴幼儿奶粉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价格问题 品牌婴幼儿奶粉由于价格过高经常让购买者望而却步,现阶段,婴幼儿奶粉种类较多,然而,不同品牌的婴幼儿奶粉又有不同价格,有些品牌的婴幼儿奶粉较高,有些品牌婴幼儿奶粉却相对较低,如美赞臣的婴幼儿奶粉均价在120元-180元/500g,而惠氏婴幼儿奶粉均价则为80元-186元/500g,总的来说,这些国际品牌的婴幼儿奶粉价格均在200元/500g以下,而有些品牌婴幼儿奶粉却超出了该范围,均价在360元/500g,这样一来就会让很多人失去购买信心,企业也失去了市场。由此可见,奶粉价格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很大。 2.渠道问题 渠道是品牌婴幼儿奶粉营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营销渠道也于事无补。要促进品牌婴幼儿奶粉销售,不仅要在各个地区设立实体销售店,还要在电视、广播、网络上投放广告,扩大产品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该产品。但有些品牌婴幼儿奶粉仅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网点,同样也仅在这些地区的媒体上投放广告,而忽视了人口较多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如国内某品牌婴幼儿奶粉仅在华东地区与华北地区设立营销渠道,而西南地区却没有,西南地区尽管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差,但人口较多,不乏有经济实力的购买者,这样一来就失去了西南地区的市场。同时,有些品牌婴幼儿奶粉在不同营销渠道上所体现出来的价格也会不同,既可以实体店销售,也可以网上营销,每个网站都说自己的婴幼儿奶粉是正品,一些网站的品牌婴幼儿奶粉经过官方验证确实为正品,但价格却千差万别,如企业的自营平台上奶粉的价格为360元/500g,而在其他网站上的价格仅为260元/500g,相同的产品仅因网站的不同出现不同的价格,通过研究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认为消费者会更加青睐于官网上的产品,认为官网产品更可靠,而商家则是为获得更多利益。 2.促销问题 一些品牌婴幼儿奶粉主要通过电视投放广告营销,所以,将更多资金用于电视促销中,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收看电视节目的人群正在逐渐减少,同时一些奶粉的广告也缺乏新意或存在严重的浮夸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产品促销,这些都是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在奶粉促销上多以赠品为主,而有些赠品的实际利用价值又不是很大,对消费者缺乏吸引力。 二、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策略 1.稳定价格 尽管现代人都有一种“越贵的产品,品质越好”的心理,但真正会抱着这种心理购买奶粉的人毕竟是少数,再加上人们更倾向于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且价格合理的奶粉,所以,品牌婴幼儿奶粉应控制好奶粉市场价格,保证奶粉价格与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相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市场购量,还能获得更多人对该品牌婴幼儿奶粉的认可,提高奶粉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拓宽渠道 首先,不可忽视实体店建设。尽管电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主要进军方向,但依然不能否认实体店存在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很多拥有实体店的品牌婴幼儿奶粉销售额依然很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一些消费者认为在实体店买到的婴幼儿奶粉更让自己放心,同时购买也方便;其次有些消费者经常会发现奶粉不够的情况,如果在网上购买也不一定来得及,所以消费者也希望厂家可以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增设更多的实体店。再者,实体店也方便与顾客联系,在顾客购买的产品达到一定金额以后成为本厂家会员,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定期做电话回访,了解其购买需求,并将最新的优惠信息传达给消费者,且传播育儿知识,这些都对年轻妈妈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都可以为奶粉营销获得更多市场,增加奶粉市场销量。 第二,强化渠道管理。由于购买渠道的不同导致奶粉价格与产品质量受到质疑,使得消费者不敢轻易购买,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企业强化奶粉渠道管理,确保所有销售渠道奶粉价格、规格统一,做好价格把控,官网上公布奶粉销售渠道与价格,为合格的电商颁布企业独有的经销权证书,提供24小时验证服务,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 最后,注重电商购物。在京东、唯品会等平台上开设网店,让消费者在网上下单购买奶粉,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愿意在网络上购买奶粉,但他们也更倾向于有较高知名度的电商平台,所以在知名电商网站上开设店铺,可以增强消费者购买力。同时加强电商服务意识,如在规定的下单时间前下单,就可在当天送到,这样也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很多年轻妈妈都是自己在家带孩子,在发现奶粉不够以后,由于孩子太小,天气也不好也不能带孩子出去根本无法离家购买奶粉,电商既满足了消费者购买需求,又获得了消费者认可,消费者也会主动帮助企业推销产品,进而增加消费群体。 3.注重促销 首先,在促销中要加大对产品从奶源到生产整个过程的介绍,并做好网络宣传;其次,注意在公交站、大型商场、繁荣地段LED屏幕上投放广告,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认可该品牌奶粉;最后,设计优质的广告内容,做到实事求是,为消费者播放最真实的产品信息内容,并制作高雅的内容,避免过于夸大奶粉的作用。如有些奶粉广告表现自己的奶粉有开发儿童智力的作用,然而这并不现实,很容易降低人们对这种奶粉的认可度,最好的广告就是贴近婴幼儿现实生活,为消费者展示奶粉最真实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再者,要做好奶粉促销,还要做好企业销售人员的培训工作,如果奶粉品质得到了消费者认可,那么影响消费者是否会购买奶粉的还与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有关,如果销售人员服务态度差也会影响消费者购买信心。最后将一些有实际利用价值的产品作为促销赠品,如赠送育儿书刊等。 三、结束语 品牌婴幼儿奶粉种类有很多,人们的选择空间也很大,要留住消费者就要有良好的市场营销策略。通过研究发现,消费者最关注的莫过于奶粉品质、奶粉价格、营销渠道以及促销,所以,品牌婴幼儿奶粉厂家要做好市场营销也要从这几方面入手,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品牌婴幼儿奶粉厂家在这些方面都出现了不足,因此,本文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改进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企业带来参考,增加奶粉销量。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市场营销角度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以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并针对问题从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机制管理和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市场营销角度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革新,以期为提升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力和经济管理能力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经济管理;革新 经济管理是企业加快价格管理和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有序展开日常生产与项目活动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在实际发展中,企业应当在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内部经济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完善自身价格机制,进而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一、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缺乏 站在企业人力资源人员分布和结构的设置角度来讲,人力资源人员分布散乱、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力部门是企业的基础部门之一,也是确保企业内部工作机制有序运行的重要部门。但是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专业管理能力不足,尤其是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些企业在展开人才培养中,并没有积极引入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管理方式,进一步降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竞争力。激励机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人才管理模式,主要用于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全面提升员工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标。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大部分企业的人事变动较大、职工流动性大、经济管理人员频换、人事交接工作衔接不上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导致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方式不具灵活性和多样性。 2.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实质性 当前,大部分企业将重心放在项目资金投资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从而严重忽视了内部的经济管理。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缺乏管理制度的针对性。甚至有些企业将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作为一种应付相关部门检查的形式,这种流于形式的经济管理制度缺乏实质性。除此之外,由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低下,缺乏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不能得到全面实现,也就无法发挥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与效果。经济管理制度的缺陷和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的淡薄,最终导致企业实际经济管理效率低下。 3.组织机构较为单一 当前,大部分企业由于经济管理制度缺乏实质性和针对性,导致管理组织方式和模式较为单一化。这种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企业组织机构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对问题进行灵活性处理。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的设定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大部分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设定的目标是较快经济发展步伐,从而严重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仅严重导致企业的管理组织机构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的脚步,还会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日益低下。 二、基于市场营销角度,企业革新经济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1.提升经济管理模式的针对性和实质性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企业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市场营销中,企业要抢占市场、获取最新资料,都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并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目的。另外,良好的企业内部发展环境、市场外部环境、企业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是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模式不具针对性和实质性这一问题,企业需要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及时对内部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并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进而达到市场发展需求的目标、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革新与完善。站在市场营销角度,企业不断调整和改正经济管理方式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 2.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企业制定经济管理机制的前提、科学管理技术是企业提升综合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水平和市场实际需求制定战略发展目标和计划是基础性条件,合理有效推行战略管理与计划是实质性条件。针对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诸多缺陷这一问题,企业需要站在市场营销角度和创新管理理念角度,加强制定和完善科学内部管理制度的步伐,从而发挥内部管理制定的效力和作用,并以此作为员工提升自身能力和约束力的重要依据。 比如在施工建设管理中,企业需要着重加强对精细化管理方式的有效和合理运用。针对当前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这一问题,应该对工程建设工程中涉及到的成本问题进行精细化管理。成本控制是工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施工材料的购买还是施工管理,都需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实现项目建设的科学控制。因此如何利用科学的精细化管理方式实现成本的节约,是施工建设管理的核心工作。但是精细化管理和科学的战略目标需要借助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并以此作为评判指标展开一系列的成本控制工作和施工管理工作。尤其是材料管理和技术的引入。在项目管理中,加强材料管理是保证施工进度的重要举措,提升管理技术和施工技术是提升建设项目质量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在项目施工中,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工程建设的环保型,并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 3.建设科学的监督机制 企业无论是展开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还是精细化的管理工作,都需要针对自身管理机制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从而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另外,企业在跟随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目标调整和改正管理制度的同时,强化相关监督制度,进而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与功能,即经济管理职能。在市场营销管理中,企业的经济成本价与预算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后期企业在审核和质量监管阶段的工作,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合理控制成本和强化成本预算机制是提升审核结果准确性的重要途径。在强化与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市场竞争中的风险管理。企业无论是在筹资、投资还是经营管理阶段,都会存在各种潜在的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制定战略计划目标和完善管理机制之前,需要考虑各种市场风险,并建立具有针对性和实质性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次展开控制市场风险的相关工作。 4.强化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在市场营销管理中,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和完善管理机制需要与人力资源培训机制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帮助企业满足市场发展所需提供坚实的后盾。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中不仅起到激发员工能力的作用,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一员,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企业职工,应当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并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市场竞争中,科学的管理制度与员工的综合能力同等重要。企业在展开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中,需要根据员工的个性特征和自身想法,将其分配到适合的岗位上,进而保证员工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提升自我责任意识,同时避免优秀人才的浪费。 企业无论是制定战略发展目标还是建设经济管理制度都需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以此作为人才管理与培训的依据之一。站在科学视角分析员工的实际需求和综合能力,在保证信息交流有效性的同时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岗位安排和关注员工的自身需求能够帮助员工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是一种对企业员工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应该在实际管理中为员工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建立完善的建奖励制度,积极引进激励机制。除此之外,在具体的人才培训过程中,企业应当加强员工的专业能力培训和岗前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能的水平,提升实际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质量。 三、结束语 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在关注自身经济需求的同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正当前经济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进而提升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的针对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实质性,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电力市场营销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最近几年我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市场进入了以市场需求,及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导向的一个崭新阶段。对于我国的电力企业来说,不论是从市场竞争的要求还是改革的方向的方向来看,都要求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者们以新的观念来研究电力市场营销,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和建立合理的规则来满足电力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电力市场 市场营销 4P营销 1 电力市场营销的涵义 电力市场营销是指电力企业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以安全供电为前提,以满足市场电力需求为目的,通过一系列的市场营销活动,向消费者提供所需电力产品以及相关服务,以便达到在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中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经济利润的目标。通常,电力市场营销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实现电能的安全有效输送,完成电能的使用和获得经济利润。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获得生存和一定的发展,电力营销的目标能否实现,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使用电力与否和是否增大电力的使用量。 综上所述,以增供扩销为中心展开的市场营销工作成为电力企业的营销重点。增供扩销的核心一定是面向市场和消费者的,通过准确适时观察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从而及时地调整和做出正确积极的市场营销策略。增供扩销要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合格的电能和产品相关满意的服务,要能够快捷、方便、安全、环保地将电能输送到消费者手中,重要的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任务。总之,企业电力市场营销应当囊括电力企业的全部业务活动,包括电力市场的分析、电力产品的开发、客户市场选定、电力业务的定价、电力的输送、客户业务的受理、业务的增供扩销以及产品客服服务等。 2 我国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2.1 营销服务方面的问题 2.1.1 存在个别职工服务观念薄弱,服务意识欠强的问题 现阶段电力公司存在个别职工,没有意识到当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那些企业老职工,他们往往不愿意从电力垄断者的地位中清醒过来,仍然对电力消费者持僵硬的态度,办事效率较低,在工作上表现出很高的惰性,不为消费者的利益着想,甚至给公司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2.1.2 电力企业营销技术较落后,策略较单一 国内大多数电力企业将大笔资金投入到先进的供电设备上,在营销上的花费却少之又少,针对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更是匮乏,这种状况根本无法使企业在电力营销环节发挥作用。此外,现有的电力服务手段比较单一。多数企业鲜于结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在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上做文章而是仅仅停留在“微笑服务”的层面上,这种服务方式根本达不到广大用电客户对供电企业的要求。 2.2 销售渠道方面的问题 2.2.1 销售渠道出现狭窄的问题 销售渠道狭窄指的是由电力企业将电力资源直接销售给最终用户,如家庭用户、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等等。电力销售公司通常是通过变配电设备和公共电网向居民用户输送提供电能;通过客户专用输变配电设备和公共输配电设备向组织机构型的用户输送提供电能(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等)。此种销售模式往往导致,最终消费者只能购买所在地附件的供电分公司等电力机构的电力。纵观整个销售渠道,期间不存在外来电力销售商,销售渠道极为狭窄。 2.2.2 销售渠道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配电网在我国的输配电网络中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在某些农村的配电设备和小城市的配电网络中,配电变压器存在容量较低,老化较严重,稳定性较差,耗能较高,输电半径偏大,输电线路陈旧的问题。这使得在电力营销中,配电网问题成为电力供应的瓶颈。一些城市的电力用户得不到配电的有效输送、公司有电不能送出的现象经常发生。 3 对策建议 3.1 电力企业的服务策略 3.1.1 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电力企业要做到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就要真正的做到全心全力的为客户着想,为客户排忧解难,让客户感到用电的可靠、快捷、清洁、方便及安全。电力企业营销部门的员工要走到广大客户中去实际了解客户的用电情况,以便及时做好用电咨询服务以及用电安全知识的推广普及工作。完善消费者电力需求的管理同样是衡量电力企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当面对客户提出的用电申请后,电力营销人员应该做到主动上门服务,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竭诚为客户提供经济、合理的用电方案,并协助客户算好经济帐,也就是说要提供从设计到施工的一条龙服务。 3.1.2 制定统一的变电站检修责任人制度 通过指派某变电站或线路的相关责任人,由其负责组织并完成这一线路或变电站的相关检修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将停电时间尽量的缩短,从而将成本降低。责任人必须要全面掌握变电站、该条线路相关用户的用电情况以及设备线路的运行情况,工作上能够科学合理的施工,周密地安排各项工作,以达到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促进电力销售的目的,进而使企业既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又使得社会的经济效益得到开发。 3.2 销售渠道策略 3.2.1 限制性趸售竞争模式 这一模式要求将电力公司划分为一家电网公司与多家供电公司。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供电公司,并且每家供电公司对本区域内的供电实行垄断式经营,区域内电网公司则主要负责该区域内电力供给的调度运行,其首先从发电公司购买电力,然后向区域内的供电公司趸售,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均以电力买卖合同的形式来确定。这种限制性趸售模式使得该电网公司成为对应电网覆盖区域内各个供电公司唯一的垄断电力供应商,同样是发电公司唯一的垄断购电商。 3.2.2 零售竞争销售渠道模式 伴随着用电服务机构的增多,这种模式下,需要撤销在特定区域垄断经营的供电公司,其所辖电网全部移交给该区域内的电网公司。用电服务机构经营电力趸售或零售,他们服务对象和服务区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彼此之间有非常激烈的竞争,以争夺更多的客户,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其中,由经营趸售的服务机构向较大的电力用户提供供电需求,有时发电公司也会直接供电。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模式改革的几点探讨 【摘 要】近年来,在人才市场上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状态。这种状态导致了企业要求学校加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和输送量,同时更迫切地唤呼着营销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素质上与工商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的接轨。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向既懂得营销技能和知识、又懂得知识的人才方向转变,这使得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改革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和紧迫。本文对民办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以其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素质。 【关键词】民办高职 市场营销教学模式 探讨 1 目前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民办高职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是以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共性或无差异性为基础进行定位的,也就是说这一专业的毕业生适合于社会一切经济部门的营销及经营管理工作,这种典型的无差异定位,使教学层次和个性特色不够明显,虽然培养出的毕业生能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但是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出校后还需要有较长的适应期,甚至需要重新学习才能胜任工作;而对于一些对市场营销人才有特殊要求的用人企业则无法直接得到满意的毕业生。 另外,在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这种趋同性表现在片面理解“通才教育”和“专业面不可过窄”的要求,因此在制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时,无形中扩大了目标范围。这种教学模式使民办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难以办出特色,为此有必要对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其更符合人才市场的需要。 2 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1)民办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上要建立一个以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实现教育活动的全面、系统、和谐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的教育教学要素、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和谐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教学要素目标统一、分工明确,责任清楚,步调一致,相互配合的教学体系。(2)建立与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思想心理素质培养体系,构建一个体现专业特色、实现教育教学体系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3)探索创建一套适用于市场营销教学的专业的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与教学管理模式、思想心理素质培养模式、专业技能训练模,构建一套能形成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强化训练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培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意识,探索一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4)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水平强、实践教学能力强以及胜任企业营销管理素质要求的专业教师队伍。(5)建立一批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稳定地、具有实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建立与形成依托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探索“定单培养”的办学途径。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 3 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采取集中性人才培养目标策略。即在对社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一类或少数几类营销专业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其具体内容可表述为:为各类企业培养从事营销实际业务工作即战型、应用型、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人才。主要定位在企业营销的基层管理岗位群,重点放在各类企业执行层,如业务员、销售部主管,也可以自办公司成为独立经营的老板。 集中性人才培养策略并非是某一民办高职院校的决择,而要想办出具有自己特色和名牌专业,还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其他各类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为自己学校确定一个具有有利竞争位置的市场营销人才的规格。即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从现有的民办高职院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来看,许多毕业生不能马上进入角色,一般都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大部分毕业生的事业心、责任感不高,目标功力化,道德虚无化,而且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良公德心理等,根据这种情况,为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将市场营销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定位为: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一般营销业务技能、并在毕业后,经过较短时间的适应期或马上就能开展某方面营销工作,并为企业带来效益,具有发展前途的营销人才,即经过几年的实践就能成为企业营销人才。 4 建立与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 体系 4.1 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它取决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在构建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理论体系时要贯彻了实用、精练和动态原则。 (1)实用性原则:围绕高校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整个知识结构是以市场营销岗位群职业技能素质培养开发设计,并且将就业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落实到各门课程中,确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形成职业针对性明显,实用性强的理论体系,同时又考虑到知识结构的先进性和知识面以及给予学生发展潜力的理论基础。 (2)精练原则:建立一个适应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理论体系,必须正确处理好知识总量与有用知识量的比例关系,避免知识庞杂无序,互相重复;弱化学科系统性,专业理论够用为度,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知识,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 (3)动态原则: 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市场营销也是如此。市场营销教学要适应这种变化,从而使得整个知识体系能够在经得起实践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参加企业的实践,了解市场营销新动态,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同时补充教材在时间上的滞后所造成的不足,做到学以致用。 4.2 实践教学体系 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突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专业教学的重点,以此作为突破口,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新实践教学模式。 (1)过程管理规范化。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后,缺乏系统规范管理,有的起不到实效性。如毕业实习松散管理,没有考核,学生只要写篇实习报告就可以,出现放羊现象。因此,要制定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加强实践过程管理,实施全程控制,使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得到一定提高。 (2)成绩考核学分化。为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各项实践教学环节都有考核标准,考核方式方法,均采取实学分制管理。专业科课程实践教学一般都占期末占总成绩50%左右。 (3)实践教学实战化:许多实践教学环节离不开企业支持,借助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条件,提供实战训练的条件,校企结合在这个环节能够较好地运作和体现。 4.3 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培养教学体系 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把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开展的课程,课外活动内容、训练项目都纳入教学计划,实施系统化全程设计,并且注重过程规范化管理。通过各项活动制定的考核标准,考核方式方法,采取达标考试方式,确定优秀、达标、不达标作为成绩考核。例如,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具体训练内容可以进行一年的全程系统设计。第一学期:毅力品质心理素质训练;竞争意识训练;第二学期:适应社会能力训练。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能够有效的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各类民办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但是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适应社会需要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财务管理学论文:财务管理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相结合、与改进自己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相结合、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相结合、与研究谋划明年的工作思路、工作举措相结合,与解决自己分管的工作中的问题相结合,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财政管理工作。 (一)坚持第一要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矛盾和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无论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还是统筹兼顾,最终都要落实到发展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从客观上对财务管理工作、测绘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真研究探索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立足测绘事业的长远发展,努力破解财务管理中的难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我想只要测绘事业发展了,财务管理工作到位了,解决问题的路子也就宽了。 (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维护、发展好广大的利益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财务处作为局宏观调控部门,一收一支决定着全局的活动范围,对于促进测绘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充分调动全局职工的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我们的工作。 (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要求,对于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观念;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作风;都是思想不够解放的具体体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只顾眼前利益、不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等等,都是与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不相符的。我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测绘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推动测绘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抓重点与抓全面、抓应急与抓经常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始终保持财务队伍的清正廉洁、严谨务实、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充分考虑财务的实际承受能力,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坚持统筹兼顾,确保测绘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必然对测绘工作和广大财务干部的思想产生广泛影响。面对客观环境的深刻变化,有效推进测绘事业的新发展,根本方法就是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关键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科学方法,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建设、促发展。我认为当前财务管理工作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财务收入机制上下功夫。正确处理好收入规模与收入结构的关系,收入质量与增长速度的关系;二是要在转变支持测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要在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充分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最大程度地放大财政政策效应,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整合测绘资金形成推动测绘事业发展的合力;三是要在进一步扩大财务覆盖面,在重点解决职工问题上下功夫。构建良好的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稳定;四是要在深化财务管理改革上下功夫。构建覆盖财务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管理、监督体系,做到业务监督与专业监督的有机整合,实现财务资金预算、拨付、使用、监督、效益评价的全过程制度化管理,真正使财务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确保测绘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财务管理学论文: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西方财务管理学并非像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完美,贫困化依然是当今财务管理学所面临的最大困境。财务管理学的贫困化,既体现在其内容的严重偏离实际上,也体现在其与相关学科的严重断裂和对环境性挑战的滞后反应上。走出贫困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扩展财务管理学的内容,转换财务管理学研究的视角,并开拓财务管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财务管理困境出路 财务管理学①作为一门学科究竟产生于何时,理论界的看法不一,但多数的解释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经过50多年的努力,财务管理学无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内在有机的方法体系,并成为商科学生必需的主修课程。如同WilliamL.Megginson所指出的,财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经历了时间的检验,而且将来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的进一步反馈,肯定还要被修正和更新,但它们绝对不会被完全否定或过时。财务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基本理论来分析并规划出具体方法,从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中译本,2002)。但是,整体来看,这个学科真的就已经成熟了吗?这个被公认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学体系真的能够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吗? 当人们热衷于去讨论具体的财务管理热点问题时,却忽视了一个对推进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从总体上把握财务管理学的特征并用整体主义的思路来思考和审视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时,也许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并重新审视和评估这个学科迄今为止的发展状况。而一旦我们沿着整体主义而不是局部很有意义的现象,那就会发现,这个学科目前仍处于贫困化的状态之中。 一、财务管理学的框架结构及总体特征之把握 财务管理学究竟是研究什么问题的?此问题的表述各异。1994年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美商学院12个顶级教授之一的AswathDamodaran(2001)在其《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一书中前后一贯的表述是:公司财务的研究对象是公司所制定的具有财务意义的所有决策。这些决策可分为三大部分:与资源分配有关的决策(投资决策)、与项目筹资有关的决策(资本结构决策);与制定再投资或退出经营现金额度有关的决策(股利决策)。Brigham和Ehrhardt(2005)在《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提出,大部分财务管理知识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一个特定公司的股票价值通过什么因素产生;(2)管理者如何选择增加公司价值的决策;(3)管理者如何保证公司在执行这些计划的时候不出现资金匮乏?Ross(2002)等人在《公司理财基础》一书中认为,财务经理必须关注三类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着眼于企业的长期投资(资本预算);第二个问题着眼于企业对支持其长期投资需要的长期筹资的获取和管理方式(资本结构);第三个问题着眼于对客户收款和向供应商付款等日常财务活动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若进一步考察这三本及其他财务管理类教科书的内容安排,就会发现西方学者对财务管理学框架的认识还是大同小异的,即:一个目标函数、四个模块的内容和一个财务管理工具箱组成。其中,一个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四个模块的内容包括投资决策、融资决策(或资本结构)、股利决策和营运资本管理;财务管理工具箱里有四把工具,即会计报表与比率、现值、风险收益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②。 任何学科都是建构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Damodaran教授曾将建构财务管理学的基础性假设归纳为四组,即经理与股东目标函数一致性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假设、市场有效性假设和社会成本为零假设。尽管Damodaran教授认为这些基本假设还远离“现实世界”并已受到来自很多方面的严厉批评,也尽管他试图想寻找一种新的目标函数和理论体系来解决“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活生生的这样或那样的财务冲突,诸如经理与股东的冲突、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公司与社会的冲突等,但迄今为止仍没有找到完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假设仍是构建现代西方财务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基本前提。 进一步地考察发现,以这些基本假设为前提建构的西方财务管理学体系,其所具有和显示的一系列总体特征,也正如它赖以建构的基本假设一样的远离现实世界。这些总体特征包括: 1.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财务学所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几乎都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着眼于解决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及其所派生出来的股利分派问题。因此,现代财务管理学实际上是以上市公司为对象的“资本市场的财务学”。断言以资本市场为背景的财务管理学缺乏指导和应用价值显然并不合适,而断言这种财务管理学对所有企业具有普遍的使用性也是值得怀疑的。事实上,以上市公司为对象的财务管理学对非上市公司而言其适用性是很差的,而这些缺乏适用性的非上市公司通常要占到一国公司总数的90%以上。财务管理学的建构显然是关注了重点的少数。其次,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必然使财务管理学所关注的重点集中于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问题,而被企业所实际关注的内部财务运作和控制问题,尤其是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流程问题,就很难融入财务管理学体系,或者占有它应该占有的位置。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学了财务管理学而仍然不会设计企业内部财务运作和控制体系的重要原因。 2;以价值为主线展开。财务管理学体系设计的出发点是价值最大化,为使目标与手段相统一,在解决实际的投融资决策问题,所选择的基本方法自然就是能够体现价值最大化的成本与效益比较分析法,诸如资本成本、净现值或现值指数、内部报酬率等,都是这种基本方法的具体体现。以价值标准作为投融资决策的唯一标准,显然是与财务管理学体系在建构时所采用的工具主义方法论或分析范式有关,但问题是,在现实世界里,价值往往并不是公司决策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有企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而在国有企业的使命结构中,非价值性的社会责任类目标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构成国有企业决策(包括投融资决策)的重要的出发点。即使是私营企业,非价值类的社会责任目标也是其使命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其次,即使将价值视为公司决策的唯一选择标准,所定义的“价值”概念也是不完全的。对公司或股东价值的过分强调,必然导致对社会价值或成本的忽视。而在现实世界里,公司行为的外部性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诸如环境污染成本等,是公司决策时不可忽视的因素。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上,公司的许多决策对增进公司或股东价值是有利的,但却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再其次,当我们过分强调以公司或股东价值作为决策的出发点或标准时,势必会把那些活生生的然而对决策有实际影响的人、制度、文化等因素排斥在决策体系之外,事实上也就是排除在财务管理学的体系之外,原本应该活生生的财务管理学因此而变成了“没有血液循环的躯体”。 3.以决策为重心展开。所以如此,可能与西方学者对财务概念的理解有关。在西方学者看来,公司财务通常被狭隘地定义为与公司主管所做决策有关的一些内容(AswathDamodaran,2001)。以决策为展开虽便于定量分析,并使框架结构前后逻辑一贯,但显然易见的问题是,以决策为重心的财务管理学无法反映公司财务管理的全貌。尽管不同财务事项其工作流程会有很大不同,但财务管理的基本流程还是基本一致的,这个基本流程至少包括财务战略与目标、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评价与激励、财务预警等。很显然,以决策为重心的财务管理学还不能涵盖整个财务管理流程,这也是财务管理理论偏离实际的重要原因。 4.强调定量分析:数字财务。当人们把决策问题作为公司财务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并把价值标准作为决策的唯一选择标准时,所有的财务问题实际上都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决了。检索一下财务管理的教科书和学术杂志,我们便可以看到连篇累牍的复杂的形式推理与经济计量技术,而与公司财务问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等不可量化的因素,则被作为外生变量而被统统抽象掉了。这样的形式安排虽然易于构建数学模型 ,但依据这样的安排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供对许多公司财务现象的令人信服的解释,以及究竟是否能够开出可以明确解决公司财务问题的政策药方,是很值得怀疑的。我赞成Shiller(2001)的见解:过多地依赖这些原始的模型并把它们作为政策讨论的基础是十分冒险的行为,因为这些模型只适用于那些能够用精确的科学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果过多地苛求精确,就有可能因过于狭隘而出现离题的危险。 二、财务管理学贫困化之表征 “贫困化”一词是经常见诸于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的著作和学术杂志中,那么,同样的概念是否也适用于公司财务学领域呢?我的看法是,虽然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总体看,内核相对确定和稳定的公司财务管理学理论同样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由于财务管理学与相关学科及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相隔阂有关,并且其结果事实上已经大大削弱了财务管理学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1.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安排严重偏离实际。我不否认现有财务管理学所努力解决的问题都是现实世界中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问题是现有财务管理学究竞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现实问题呢?其次,就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现有教科书中提供的方法真的就能解决现实问题吗?姑且不论前文已经阐释的财务管理学在指向上(上市公司)和重心定位上(决策)对解释和解决非上市公司和非决策问题上的软弱能力,仅就上市公司而言,现有的财务管理学内容安排也可能不是它们所期望的。即便是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也不是它们年年、月月、天天、时时所发生和所关注的事项。这些事项,多少总有些“偶发”的性质。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而言,它们时时关注的“经常性事项”是什么呢?根据我在做多家公司的内部控制项目时的实地观察,可能主要是:(1)如何管好用好资产(资产管理)?(2)如何控制好成本费用(成本费用管理)?(3)如何确保经营和发展所需要的现金(现金流管理)?财务管理学未将这些经常性事项作为其关注的重点,而将重点定位在投融资决策及其所派生出来的股利决策等偶发性事项上,是否意味着内容安排错位了呢?! 2.财务管理学与相关学科严重脱节。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同理,财务管理学也是存在于一个学科群或学科域之中。在这个学科群中,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都是其上游学科,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以及公司管理的相关功能学科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其旁侧学科,财务管理学正是在这种学科的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旁侧效应中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财务管理学发生和发展历史深受它的上游学科诸如数学和经济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在近一、二十年开始弱化了,可以说,财务管理学的上游学科在近一、二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大部分没有在财务管理学得到应有的响应,财务管理学对它的上游学科变化的反应有些过于迟钝了。比如,经济学领域中的外部性问题,经济学的“绿化”或“生态化”趋势,社会学中的社会成本问题,社会学中的冲突问题,管理学中的战略导向和战略联盟问题,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网络结构问题等,所有这些应该在财务管理学中得到反应的研究,均未在财务管理学领域得到实际的反应。相对于它的上游学科,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可以说已经严重滞后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曾将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出现的隔阂视为经济学贫困化的标志③,而类似的特征又何尝不是出现在财务管理学领域?! 3.财务管理学对影响它的环境变化反应滞后。近一、二十年,公司财务管理的环境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英国学者玛格丽特.梅(2001)曾将这些变化归纳为九个方面,即:客户需求模式的改变;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降低成本的压力;新基础的冲击;战略联盟的出现;新市场的开拓;经济全球化;政府法规的增多;高度流动的资本市场。此外,对商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关注、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重视趋势等,事实上不可避免地对财务职能提出新的要求。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管理学甚至会计学都已经做出了积极地回应,然而财务管理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改进呢?让我们看看玛格丽特.梅的分析吧:进人新的世纪,我们已经无法忍受这样一个事实:用超过财务部门80%的资源和陈旧的计算机财务系统仅仅从事交易记录和控制工作,而没有使公司的价值显著增加。按照玛格丽特.梅的观点,财务职能必须转型,也就是“从传统的专家控制职能转变为着眼于未来的公司增值职能”。转变后的财务职能将在经营框架的构建和运营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经营框架将卓有成效地将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等内容连接起来,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很显然,财务管理学还没有对这种事实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财务职能转型有所反应。 我无意全盘否定西方财务管理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本文所说的贫困化,意在指出迄今为止的财务管理学体系在面对相关理论发展和实务变革方面的局限性,也就是说,意在说明财务管理学体系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扩展。 三、再造和扩展财务管理学框架之思考 改造和扩展现有的财务管理学体系,无疑是一个十分迫切但又难度很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又涉及到对许多财务管理学基本问题的重新理解。很显然,主要“向内看”的前苏联版财务管理学和主要“向外看”的美国版财务管理学,都无法解决理论与实际的脱节问题及其在中国企业的适用性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努力就是整合,以搭建内外统一、结构完整、视角合理的新型财务管理学体系。围绕财务管理学的扩展问题,本文仅就内容结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三个方面作些概略性的说明。 1.财务管理学内容之扩展。“一个目标、四个模块、四把工具”架构的财务管理学,相对于内容丰富的财务管理实践属于“窄型”财务管理学,并且是主要是“向外看”的财务管理学,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问题的解释和解决能力是相当弱的。扩展财务管理学的内容,需要寻找恰当的路径,我的看法是,可供选择的路径至少有:(1)功能扩展路径。我曾多次论证和强调,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培育、配置和运用财务资源,以实现公司价值创造与增值。实现这一功能,需要财务管理的内容能够涵盖三张基本财务报表,也就是涵盖四个板块的内容:资产管理(资产负债表左边的管理)、权益管理(资产负债表右边的管理)、收益及其分配管理(利润表管理)和现金流量管理(现金流量表管理)。所谓的财务管理,实际上也可以称为财务报表管理。现有框架中的三类决策(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和营运资本管理,事实上是寓于四个板块的管理体系之中。 (2)主体扩展路径。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显然是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的公司企业,但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特征,要求我们要跳出公司企业主体、站在价值链甚至价值网的立场和范围上,思考和探索对公司企业主体的财务管理。当我们研究海尔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时,绝对不能就海尔公司谈海尔公司,需要考虑海尔公司的整个价值创造网络和财务支持网络。仅此而言,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又可以向财务支持网络管理和价值创造网络管理两项内容扩展。 (3)行为主体扩展路径。当问及“公司财务工作是谁做的”这一问题时,我们的答案显然不能局限于公司的财务部门。事实上,公司财务工作是分层次来展开的。若把公司财务工作分为决策和执行两项权能,则履行决策权能的行为主体显然是公司董事会和经理班子(合称“经营者”),履行执行权能的行为主体是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一些中间层次的职能部门,甚至包括营销部门、生产部门、技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如果我们不 是将财务管理局限于现金流管理,而是将财务管理的重心界定为公司价值创造或公司增值的话,则履行执行权能的职能部门就不能再局限于财务部门,所谓公司财务也就不能再定义为“财务经理的财务”。尽管新的商业环境需要我们把财务管理纳入战略和经营框架之中,但财务与经营在公司组织体系中仍分属于不同的层次,相对而言,财务决策的组织层次要高些,这可以从《公司法》对董事会职责和权限的规定中得到验证。也就是说,公司的财务决策实际上是融入于公司的治理框架之中,而经营决策通常在经理层面就可以得到解决。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的话,则公司治理结构应是在构建财务管理学体系时绕不开的话题。 (4)组织扩展路径。如果有人问你“公司财务是怎样组织起来的”,你的解释显然不能局限于财务部门、岗位的设置及职责界定,而应当着眼于从四个层次上展开:一是制定公司及财务战略。战略决定组织架构;二是设计财务管理的组织机构并进行职责界定;三是设计财务管理流程,甚至包括每一项具体的财务管理业务的流程;四是搭建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这个信息平台需要将财务与经营有机地整合一体,如ERP系统平台等。相对应的,财务管理学需要围绕财务战略管理、财务组织管理、财务流程及其再造、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扩展。 (5)流程扩展路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不同的财务事项显然有不同的财务管理流程,但总体看,基本的财务管理流程总是内含战略与目标、预算、执行中的控制、根据信息反馈进行财务分析、绩效评价与激励、前瞻性的财务预测尤其是财务危机预警等。如果预警下来公司出现危机的征兆或特征,公司还需要设计摆脱危机实现反超的战略和策略。在整个财务管理流程中,“风险”是贯彻始终的概念。诸如“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管理”等概念,是整个财务管理体系流程体系所无法回避的。其次,预算管理已经从单项预算管理转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全面预算管理阶段。因此,按照流程路径扩展,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就应当包括财务战略与目标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绩效评价与财务激励、财务危机及其预警、财务风险管理、财务反超等。 (6)经营方式扩展路径。公司的财务管理战略与策略深受市场结构形态及其转型的影响,短缺市场结构和过剩市场结构的选择总是有所差别。当前我们所面对的市场结构总体看是过剩,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中,商品经营总体上看是“微利型”的,从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的角度考虑,企业需要选择新的经营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盈利空间,于是资本经营应运而生并倍受重视,甚至于,越来越多的公司专业地从事资本经营。相对于商品经营来说,资本经营的方式和结构更加复杂,风险也更加大。德隆、科龙、中航油等资本运作的失败,足见资本经营的风险。因此,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应顺应时代变迁,关注资本经营及其风险管理。 总结以上扩展路径,再加上管理所必备的“工具箱”,则扩展后的财务管理学体系大体由五大模块组成:(1)财务管理概览模块。包括公司财务的性质、功能与目标结构、财务管理环境及其演进、财务管理理论及其发展、财务管理体系及其扩展等内容;(2)财务管理工具模块。包括财务会计报表与比率;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与报酬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3)财务管理组织模块。包括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治理与组织管理、财务流程及其再造、财务信息系统管理等内容;(4)财务管理功能模块。包括资产管理、资本或权益管理、收益及其分配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现金流量管理、资本经营及其风险管理、财,.务支持网络管理、价值及其创造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等内容;(5)财务管理流程模块。包括财务决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绩效评价与财务激励、财务危机及其预警、财务反超等内容。 2.财务管理学研究视角之扩展。财务管理学的认识和研究视角需要转换,新的观察和分析视角至少包括管理学视角、利益相关者视角、战略视角、本土化视角、跨学科整合视角等。关于其中的利益相关者视角,我已在“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李心合,2004)一文中进行了解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其他四种研究视角。 (1)管理学视角。这涉及到财务管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在西方,财务学的学科归属曾经历从会计学到应用经济学的转型。(Peter.Atrill,2004)由于公司财务学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的,这导致了财务学与金融学的一体化状况。西方的学科划分传统显然不适用于中国。改革前,中国的财务管理学更多地是借鉴前苏联的传统,将财务管理学确立为具有微观性的管理学的分支。中国有将金融学与财务学分而治之的学术传统,我的看法还是继续沿用这个传统,也就是立足于从管理学的立场来研究和设计财务管理学科。 以管理学的视角来研究财务管理学,有两点需要引起关注:一是财务管理学的视野应涵盖公司内部和外部两个领域,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公司的财务业务,并将公司财务业务与公司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等要素连接起来;二是从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而不是从风险最小化的目标出发。后一点对财务管理与控制流程及方法体系的设计很有意义。因为,从目前学界的研究和实务工作来看,对财务管理与控制流程及方法体系的选择通常是从风险最小化的立场选择的,表现为控制程序的烦琐设计上。转换财务管理学的研究视角,需要将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等概念纳入财务管理体系,以使风险性与效率性相统一。 (2)战略视角。20世纪管理学的重大变化之一是确立了战略导向,对此财务管理学也应当有所体现,以实现财务管理从战术管理向战略管理、从具体事项管理到整体管理转变。仅以财务分析为例,现有的四个板块(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体系是缺乏应有的战略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确立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体系,需要以财务报表为基本依据,并整合有关的经营资料,将财务分析与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联系在一起,系统考察公司的价值、实力、效率、质量、风险、成长性或失败性以及基于现金流和价值创造的公司战略分析等。 (3)本土化视角。会计是一种国际商业语言,会计的标准也逐渐趋于国际化,这使得会计学的研究可以选择普世主义的或趋同的模式。财务管理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实体性的管理活动,深受文化的影响。跨文化管理的研究证实,即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管理方式也会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这其中也包括财务管理方式,诸如财权配置模式和运作方式等,在大权距式中华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性还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财务管理的研究应当考虑文化差异性的影响而选择特殊主义的或本土化的模式。也就是说,财务管理学的构建应当以文化为基石,充分考察和分析文化因子诸如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权力距离、风险意识、宗教、语言等因素的实际影响。在中国,一系列的文化特质诸如集体主义、大权距、政府主导、儒家伦理等及其对财务管理实务的深刻影响,是我们研究财务管理问题时所无法回避的。 本土化模式的财务管理研究,首先是民族主义的,它需要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因素相适应。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关注中国财务管理背景及其财务影响的考察分析;其次,这种研究模式是嵌入式的。也就是要将企业的财务问题嵌入到中国的社会结构之中,分析公司财务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零嵌入性的财务立场或研究方式,只能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再次,本土化的研究模式还是制度内生性的,它要求我们将制度 作为公司财务行为的内生性因素而非外生变量来看待,关注正式和非正式的、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制度结构对公司财务行为的实际影响以及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化结构。 (4)跨学科整合视角。综合化和细分化历来是科学发展的两种并存并交叉的趋势,这个趋势越来明显。体现在财务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就是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它的上游学科及旁侧学科(诸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心理学和行为学、文化学、法学等)的冲击和影响,并借助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公司的财务问题,避免陷入“就财务论财务”的困境。 3.财务研究领域之扩展。在细分模式的影响下,科学的发展已经显著的多元化了。诸如社会学,有文化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性别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等等。再如经济学,有数理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经济伦理学、经济心理学等等。回到财务学领域,不难发现,迄今为止仍沿用单一的发展路径——数理财务学。其实,这应该也是财务管理学贫困化一个表征。问题是,财务管理学还可以寻找到别的发展路径吗?还需要寻找别的发展路径吗?拓展财务管理学研究领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勿容置疑的,因为公司财务行为当属最普遍、最典型的经济行为,明显地具有社会性、伦理性等特征,且制度结构内生于其中。既然以经济行为为对象的经济学可以沿着多条路径发展,那财务管理学又何尝不可呢?我曾在《会计研究》(2003年第7期)上的一篇题为“公司财务学理论及方法论的认识与批判”论文中提出四种新的发展路径和研究领域,即制度财务学、行为财务学、财务社会学和财务伦理学,这些都是可以也值得尝试和研究的新学科。 财务管理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财务管理学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财务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提高财务管理学教学质量既是提高管理学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又是讲授该课程的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就如何提高财务管理学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财务管理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学主要介绍以公司制企业为代表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我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实践性极强,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现财理念、方法和技巧的财务管理人才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提高财务管理学教学质量既是提高管理学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又是讲授该课程的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本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财务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自开设以来,有数位教师正在或曾经讲授过该课程,并为该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完善做出过贡献。可以说,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本人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与摸索,发现我系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学生对先导课程知识掌握不牢固 任何一门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都需要掌握其先导课程的相关知识及理论精髓。财务管理学的先导课程是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和会计学,可以说学生对这三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学的学习效果。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于一些已经学过的概念和理论模糊不清;并且各课程的学习在时间上的间隔使得学生的知识没有条理,没有相互融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给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目标、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单向的知识的传递。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师可以控制教学的整个环节,可以在有限的学时里传播大量的知识点;缺点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完全被动化,既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结果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异常枯燥,达不到课堂教学应有的效果。目前我们虽然已经认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虽然已经认识到教师的角色需要转换,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改进和突破,但还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目前,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走进大学校园,面对充满朝气,充满创造性和表现欲的一代,现有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展现出它的弊端。 (三)缺乏实践性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通过短短的54个学时,很难培养其应用财务管理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讲授该课程的教师而言,大部分都是毕业之后从一个校门直接走进另一个校门从事教育工作,没有真正的接触过企业,缺乏实践能力,这也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本课程教学的改进方法 针对目前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做好知识的铺垫和延伸,处理好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作为一门专业课,财务管理学与其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财务管理学中有的内容是先导课程的延伸和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大量使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组织教学,在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之后再慢慢的引入新的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财务管理学中有的内容又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对于该部分要加以强调和提示,为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慢慢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并提高其知识的系统性。 (二)转变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转变教师和学生间的课堂角色观念,使教师从主动的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的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得者。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迎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讲授法的应用。讲授法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传授大量系统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在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涉及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内容,比如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内容,应采取讲授法教学,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又可以为其他章节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启发式教学是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讨论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将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类;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气氛,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又不能混乱;教师要对所提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要给予及时的正确的归纳总结,重要问题要给予科学阐释,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需要应用基本技能综合分析的部分,比如对于上市公司如何进行筹资等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财经板块的新闻,了解最前沿的财经信息及上市公司的一些发展动向的兴趣,并积极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理论分析简单问题,比如前段时间蒙牛公司液态奶被查出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消息曝光之后,基金公司大量抛售其股票,股价大幅下跌,通过这一系列事件可以预测对公司的财务上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弥补学生缺乏实践的不足,让学生真正的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应主动找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从而实现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除此之外,作为讲授财务管理学的教师,由于该课程实践性极强,在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之余,所以最好能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考察、访问,承担企业经营中的一些问题研究等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等。这既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积累案例资料,又可以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摸索。正如一位教育界知名人士说过得那样: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仅要有爱心,还要在教学上勇攀高峰,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永葆青春”。 财务管理学论文:地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学》教材的设计研究 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学院为本地、本省的输出适应的人才,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在应用型本科学院的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类专业中的一门课程《财务管理学》为例,说明了教材改革在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学;教材设计;教学改革 一、《财务管理学》教材的基本情况 开设《财务管理学》课程的主要专业有:财务管理、会计、工商管理、审计、税务类专业,属于管理类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在教育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学改革应该以教材改革为起点,适用的教材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国财务管理学最早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教材层出不穷,当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以西方理财理论为基础,以筹资、投资、日常营运资金、股利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增加了财务分析、财务战略、财务预算等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形成以财务活动为横线,财务管理环节为纵线,纵横连贯的矩阵式体系。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自编教材兴起,许多院校一起联合自编教材。自编教材的格式各异,但内容仅仅是对重点院校教材的重排或删减,有些虽然减少理论上的难度、或是增加例题、或是增加课后习题,但体系、内容与研究型大学的教材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二、当前《财务管理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和我国国情的理论背景有显著差异 《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从而导致财务管理有些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国情,例如,资金时间价值在《财务管理学》中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章节,但是,由于不同国家银行关于计息方式、方法的差异,这对资本成本和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产生重大影响。 (二)教材系统主要是基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能力的培训和培养 财务管理学课程是一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管理学必修课程,不仅注重知识的解释,还要注重学财务知识和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目前的财务管理教材着重强调理论介绍,并且这些理论还是比较抽象,学生非常不容易学习和理解,针对财务管理类和会计类专业学生调查发现财务管理学是仅次于高等数学难度的课程。 (三)教材内容更新非常之缓慢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且公司的财务管理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却没有什么变化。例如,当前电子商务、P2P、证券市场等金融环境比起十几年前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些在教材中完全没有反映。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对“财务管理”教材的要求 不同层次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办学目的是为本地企业提供“易上手”的财务专业人士,走大众教育之路的目的。这种定位决定了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接受基础的财务方法和财务技能训练,具备基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该企业中参与基本的财务管理。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定向生的培育必须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学》教材的编排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始基础和他们的个性特征: (一)教材内容要与企业财务管理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在财务管理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发展变化,跟上财务管理人才工作的应该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需求,不断修改内容管理和财务资料,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财务人才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深化财务管理各方面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然后“知其所以然”,注重思维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未来工作的实用性。 (二)教材的内容必须是适合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逻辑思维能力可能不及重点大学学生,但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因此,他们的《财务管理学》教材内容不能拘泥于理论公式的推导、数学模型的建立。相反,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实用性”的技能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实际财务工作,树立能够胜任财务管理工作的的信心和能力;然后逐渐加深理论知识和工作环境,“由浅入深”的设计《财务管理学》教材。 四、以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学》教材的设计 地方性本科院校要更加注重培养能力。能力大致可分为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其中提高综合能力是建立在提高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为了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财务管理教材可分为两本教材《财务管理基础》和《财务管理实施》。《财务管理基础》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等基础性知识,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分析,《财务管理实施》侧重培养学生透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的经济实践和整体知识发展的能力,真正成为复合型和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财务管理学论文:就业竞争力视角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和拓展未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理论讲解+情景训练”的主动性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引入案例教学法和ERP实验教学法,采取过程化动态课程考核与评价,以此来推进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 能力 财务管理学 教学模式 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一直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在目前的课程体系设计中,财务管理学不仅是财会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经管类非财会专业的必修课或限选课。与此同时,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财务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具备运用理财的观念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而目前该课程普遍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应用型知识的掌握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因此,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视角,对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由于存在授课对象的特殊性、课程的应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课程综合性与学生先修课程不足和教学内容较多与课时安排较少这两个突出的矛盾,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难以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针对目前财务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分别从教学目标、课程衔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思路(邢有洪,2013;李卫娜,2014;孙承飞,2016)。课程改革后新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增强学生今后在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大多是企业,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在读懂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决策,为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服务。因此,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对培养和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辅以财务管理网中网实训平台模拟的形式展开,由于模拟软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与真实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环境的融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体现,缺乏情景模式下的综合训练。因此,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和拓展未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理论讲解+情景训练”的主动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就业竞争力视角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财务管理学课程“理论讲解+情景训练”教学模式的设计遵循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即通过采用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财务知识的应用能力,一方面促使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理论水平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从提升基本执业能力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角度拓宽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渠道,最终使学生在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如下页图1所示)。具体改革方案设计如下: (一)突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结合该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探索以专题为主线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根据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相对独立性,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为财务管理价值观念、财务决策、财务预算与财务分析三大教学模块,其中,财务管理价值观念模块是基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财务决策模块中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决策、股利分配决策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采取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主题演讲等多样化互动式授课方式,就该模块的基本知识点为学生进行配套情景训练;财务预算与财务分析模块是对财务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采取情境式授课方式。突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是在教学双方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下展开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二)课程情景训练部分引入案例教学法和ERP实验教学法。针对应用性较强的教学模块内容,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在开课初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通讯工具等移动互联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小组辩论和情景实训等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中,并注意控制好教师主讲与学生主讲模式的内容比例。授课教师在各教学内容的理论讲授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其广泛搜集的授课示范案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直观地了解财务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实践,另一方面,课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讨论和财经热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在课上采用“思考-讨论-分享”的形式进行小组汇报,为学生提供信息分享和共同学习的平台;课程即将结束时,授课教师根据一个综合的现实案例贯穿各教学单元所涉及的所有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情景模式下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财务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做出和财务分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通过角色模拟和分组经营对抗练习,从财务角度透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旨在训练学生在真实情景下的综合财务决策能力。 (三)采取过程化动态课程考核与评价。课程考核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应设计一套与案例教学方法相匹配的注重平时、注重过程、注重个性的过程化动态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将评价渗透到教学过程,实现学习和评价的一体化。在进行教学评价设计时应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一考定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既要突出评价的形成性和过程性,又要注重评价的教育性和指导性,积极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动作用,实现学生自我建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考核与评价具体实施方案如下:课程成绩总评由平时表现、课程考试、小组讨论汇报、软件操作四个部分构成,总评成绩由以上四项内容加权平均计算,过程化动态课程考核与评价难点在于各构成部分权重的确定,在权重确定时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考取一定的职业资格认证,则可以适当减少课程考试成绩权重,加大平时成绩权重,另外在期末考试试卷中适当增加主观题目的比例,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与“理论讲解+情景训练”教学模式相契合。 三、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匹配。“理论讲解+情景训练”的教学模式开放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旨在解决教学育人与社会需求衔接的问题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合理匹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将是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因此,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设计和实施过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所有的课程参与者,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在各个教学模块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并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反馈情况实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二)设计适合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体系。“理论讲解+情景训练”的教学模式强调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因此,该课程案例教学体系的设计应围绕加强案例教学的环境建设、建设高质量的案例库、规范案例教学流程和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组织能力这四个方面展开。 (三)注重师资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目前,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能力差。该模式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学论教”的原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这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财务管理学课程教W模式改革过程中,课程组要定期组织进行教学改革试点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通过多学科青年教师间的共同交流和互补,不断改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财务管理学论文:浅谈财务管理学的发展道路 摘要:财务管理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讲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对自己的财产进行管理。最早在春秋时期出现货币,到后来秦的统一圆形方孔钱,再到后来的纸币,再到现如今的电子货币。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财务的管理不论是方式还是对象等都在不断完善跟进步。现如今,更多的体现的是对财务的投资、使用、运营及利润分配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注重方法与管理理念存在的学科,财务管理需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在此当中包含着重要的学问学识。在此我们展开对财务管理学发展道路的探讨。 关键词:对象 演变 体现方式 手段 影响 一、财务管理的理念要素 财务管理理念主要有几点:一是以人为本,毕竟财务理念,财务经营每一点都是人为操做管理的,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跟这些人的知识跟财务能力是相关的。二是共赢,每一笔交易,企业之间的合作,都是在共赢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进行发展。三是把握风险,有投资就有风险,要抵制每一次的风险,需要树立正确的理财风险观念,稳中求胜,不急不躁。四是借力使力,相互合作,学会借用别人的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五是信息理财,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情况下,信息传播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只有不断的学习跟M最近数据才不会导致落后。六是战略理财,盲目投资理财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根据企业经济状况做出属于自己的经营方案才是正道。财务管理的要素自然就是需要管理的内容。 二、财务管理的对象演变 在最早的时候,刚刚出现货币,不管是用称重的方式还是其他方式,其实在当时人们已经有等价交换的意识,说白了那就是财务的管理意识。对自己的财产进行投资,包括到后来出现当铺,有了抵押等都是实物的交易,只是当时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后来出现纸币的时候就相对改善,面额的大小就成了简单的标准。货币的出现标志着金融市场的萌芽―以银行为中心的市场初步建立,便有了以银行为中介的借贷市场―1602年荷兰世界第一个有形、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推动着金融市场―信用形势的股票和债券等便形成发展。所以后来有了虚拟的货币,便是实到虚的转换演变。再有就是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的关注点是物,现在包含的就很多了,比如人的想法观点都可以用来交易,人的名誉、版权、著作权等也是现在财务方向的另一方向。社会在发展、经济也会发展、之前我们只是内部发展交易,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QFII制度在中国拉开序幕,中国资本市场向全球化体系迈出了第一步,跟国际的接轨,从内部的财务交易转换成了到国际性的外部发展。在古代用的是算盘,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发展,我们从人工转变成计算机的管理,更加快速方便。所以,不论是从方式、对象等方面都在随着社会发展在转变,之后必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来进步,财务管理是没有边际的,会永恒的进步发展下去。 目前我们国家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混业经营”是未来的必然选择,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也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企业管理案例分析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并购雅虎,共同联盟。马云和阿里巴巴我们都很了解,是电子商务的开启者,阿里巴巴的目标是涉及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庞大的系统需要更好的引擎,毋庸置疑,雅虎成为首选,而当时的雅虎也正处于瓶颈期,他涉及的全面,想要在其他方面更好的竞争,阿里巴巴的能力能让他有更多的精力保留在其他方面,毕竟,电子商务不管是在欧洲还是美国等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团队有很强的能力去处理这些。雅虎成为阿里的股东占有40%的股权,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为了一家人。合作双赢,便是最明显的体现。 1976年,苹果品牌的问世至今,一度成为人们追捧的力量。乔布斯和沃茨尼亚克创立了苹果公司,刚开始投资的时候由马古拉、美利坚银行、洛克菲勒家族等共同投资,现如今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苹果最大的成功在于很强的管理理念,不断的创新,一次次的创造惊喜,引领潮流。在跟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不断创新。可能这就是苹果经久不衰还能一直在潮流前沿前进的原因之一吧。 1985年,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诞生―深圳特区经济专业证券公司。之后业务不断发展,公司扩大到一百多家,但就是因为太过心急,业务发展过快,在2002-2004两年的时间便有19家证券公司倒闭,所以说再大的企业都要关注一个财务管理,要有属于自己发展的战略管理。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企业而言,财务永远影响着本国或本企业的命脉,企业需要注重财务方面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理念,合理控制公司成本,促进公司发展。 四、企业财务状况决定因素 马云说“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本就是创造价值的,企业的价值基本是用利润来衡量的,如果一个企业一直处于亏损,那么这个企业便是浪费人力物力,浪费资源,是不道德的。公司是否盈利首先看的就是成本和收入的准确,然而这只是数据,要从资本和经营业务两方面来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毕竟盈利能力的体现也就表示着财务的能力。资本就要看我们初期的投资和当期的盈利或净资产收益率。财务分析如果没有结合经营业务,那么就是两张皮,是没有任何说服力和价值的。一个企业首先要结合产品及市场、结合企业的发展经营策略、企业预算才能准确的分析盈利状况。 债务常常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企业出现债务的原因有很多:内部原因有实力不够、资金不足、涉猎太广等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债务的积累,外部原因也不能忽视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最后总有一天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直至倒闭。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偿债能力来进行投资。比如2001年的无锡尚德在2005年成功上市,短短10年时间成为行业第一,然而好景不长,2013年便宣布破产。最直接原因就是公司快速扩张,资金需求过大,大举借债,资金链断裂,直至倒闭。就算这样,还是有不少企业这样急于求成、前赴后继。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急刹车转战稳健发展型战略。 企业周转销售快,营运能力强就是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的是公司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共同努力。周转快还是要考虑行业的特征,不是所有行业周转过快是件好事。财务重要的是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这也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能力。宏创始人施振荣卖鸭蛋的故事和丰田老板创新供应链的故事都提出来了销售是关键,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 企业持续经营发展要关注的有收入、利润的增长。企业发展能力提高必然资产规模就不断增加。时刻警惕莫陷入“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困境,资金链一旦中断,绝大多数企业就陷入困境,没有现金流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导致资金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销售量降低,囤货情况严重,应收账款大量占用流动资金,二是融资结构不合理或过度使用财务杠杆,三是企业出现泡沫经济,导致企业的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四是无节制、过度的为别人担保不考虑自身实力,不把别人的炸弹绑到自己身上。五是外面环境的负面影响,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当前的煤炭、钢铁、水泥等的行业都因为房地产的下滑纷纷陷入困境。李嘉诚作为商业奇才,说“一家公司即时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他的“现金流”理念非常值得借鉴:现金为王、低负债、互补行业的投资。 五、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影响 金融行业是永久不衰的行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企业的发展看的还是经济,在一个不论是经济、网络、科技、信息都时刻更新换代的时代,只有不断完善经济机制,制定更严谨的管理制度。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配合。每个人的责任明确到位。现在很多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人多职,这样会造成很多情况下走不了正常程序,资金出现差错。财务管理不只是财务的事情,是需要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遵守的,财务跟每个部门都有关联,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配合,那我们出来的数据就是准确的,就能更好的了解到公司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大的企业自然有很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在财务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大公司如果不进取,也是会被淘汰的,小公司需要注意的就更多了,所以企业要通过外部环境跟内部问题,了解行业的生存法则,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知彼知己,才能知道自己要改进的是什么,扬长补短,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即公司的财务管理战略,为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制定长期战略目标,就要有短期目标,有步骤的完成每一个周期的目标,最后才能实现长期目标。战略是方向,没有战略的发展是盲目的,不会长久的,所以战略分析和决策相当重要。符合实际,不能过高到让人心灰意冷,也不能低到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对人、物、财产等各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对于方案要有绩效考核体系来支持,这是其一。 企业的长久不单单是靠财务的,财务管理也不只是涉及财务一个部门。是每个部门,每个人员的责任,所以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引导员工,鼓励员工,与其靠制度约束大家进步,不如让员工自己心甘情愿的去学习,员工跟领导之间没有什么高贵卑贱之分。如果每个人都能精诚所至的为长远考虑,为公司谋取利益的时候也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金不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发展就此消失,但是也不会影响虚拟货币的盛行。只是数据的变化,只是网络的操作,大多数情况下代替了人为的工作,这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要紧跟脚步,适者生存,适应社会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体化、证券化、创新的趋势。随着网络技术和卫星通信的使用,已经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经济贯穿在一起了,之间的传播调动尽是一个数据的转变,几秒之内便可完成的,不受国籍、货币面值的影响的这样的一体化全球经济市场。在债务危机的情况下,银行贷款的收缩,让不少筹资者纷纷转向证券市场,一系列金融工具的出现,也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能处理市场很大的交易,及时处理信息,对新情况作出反馈。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也在不断创新。 在未来交易主体的变化可以是家人、企业或个人,买卖身份也可互相转换。21世纪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不少海外留学的学子选择回国创业,同时带回大批风险投资,极大催化中小企业的成长,促进国内创业热情。带动国内投资业的发展。金融行业发展也在进入高潮时期。 六、结束语 未来的财务管理方向我们也不能确定,但是肯定会收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之后不管怎么样,财务都是在创新发展的路上,所以,之后,作为学生要更好的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知识,不断钻研。作为企业,要不断完善建全财务规章制度,不断培养人才,这样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也是一场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是知识的对抗,是深不见底的发展和进步,取长补短,不急不躁,规避风险。战略是企业的梦想,是企业未来要走的路,做正确的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追逐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从古至今,企业管理不断创新,但是万本不离其宗,就是猿治颐堑奈幕,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文化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财务管理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 财务管理学论文:财务管理学课程交互式教学模式之探索 【摘要】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导入十分和谐的新型教学理念,对于该类课程的学生来看,创新形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其理解教学内容,掌握财务管理的核心。我国财务管理学课程基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引导,在分析我国社会见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需求,并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特征等因素上出发,构建了一种十分注重全方位且多层次的交互教学模式和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即交互式教学模式,文章主要围绕财务管理学课程交互式教学模式展开,分析了财务管理学课程交互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财务管理学 交互式教学 教育 高等院校 一、前言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具体要求可知,高等学校在组织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教学的“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两种基本思想,就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来看,需要对国家的教育理念进行更新,由此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喜欢创新、善于沟通且十分注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业务的专业人才,提升人才的管理水平。财务管理类课程学习的重点在于强调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和创新型教育理念的导入,以上三点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建构主义属于一种创新性十足的学习观,其主要特色是将学习者当做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一个能动性因素。财务管理课程具有多学科、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应用能力,因此不断研究建构主义理念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时展的必然,也是提升财务管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客观需求。 二、交互式财务管理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指出,知识不全是单一的通过教师的力量传递的,多数情况下是很多学习者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利用获取知识的过程或者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利用专项资料的学习或者通过意义建构的形式获取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环境四个重要的组成要素主要是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部分,情境主要是利用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起度知识意义的构建;协作的作用发挥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利用学生来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利用协作的方式来搜集和分析学习资料,根据学习资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会话环节是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也是知识意义构建的重要方式,学习小组成员主要通过会话的方式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将不同学生的思维成果进行分享,在此基础上完成学习的具体任务。意义建构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利用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的形式,使其认识到新知识,由此建立起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意义建构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交互性财务管理学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以上建构主义的分析可知,建构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学习的主动性和交互性,文章根据建构主义的内涵,设计出一种创新性交互式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建构中心在于确立教学目标,学习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滋苑设计和学习策略的设计,根据以上四点的分析和拓展设计出来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服务目标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确立 交互式教学模式设计出发点是问题的提出和对学生学习特征的分析,建立在财务管理课程学习上的目的主要体现在阐明并解决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数据分析,由此对学生群体的特征和学生的具体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分析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尊重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本身具有的体系特征,将其和预备技能、目标技能和学习态度等联系起来,锻炼学生的初始能力,由此确定能合理使用的教学起点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决定是否继续采取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二)学习情境创设 就交互式教学的学习情境创设部分来看,该体系十分注重教学设计内容的凸显,在把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特征基础上设计出和学习主体有关的且真实性较强的任务情景,例如,创设出真实的任务场景,生活化很强的企业融资情景,投资情景和股利分配的情景。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督促学生外化内部的知识。利用真实性很强的财务工作任务设计来实现任务的分析,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强的学习课程,由此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获取深刻学习体验的能力。 (三)学习策略设计 由于财务管理课程的实用性很强,设计学习策略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启发作用,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监控教师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入学习进城之后的主要学习措施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自主性,提升学生学习企业资金管理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认知上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作用在于基于学生资助学习的基础上选择小组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的不同形式,利用不同的教学措施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其对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等认识;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体现,评价工具分别是学习自测和成绩管理的方式、作业评分、网上访问、学习反馈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估教学模式的不足,及时补充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由此完善交互式教学。 (四)学习资源设计 就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资源来看,其中包含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两方面,同时还需要会话和协作工具的支撑,信息资源主要包含信息传输的多种形式,多媒体的利用展现了情景教学的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强化教学效果,将财务管理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化资金管理的具体运作过程,简单明了,帮助学生理解。认知工具主要包含财务活动模拟软件、数字图书馆等。会话与协作工具主要包含共享文件、在线聊天软件等。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还需考虑到使用交互式教学和企业理财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层面的联系,分析以上几部分能够为交互式教学提供的帮助,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充实教学。 四、结语 就交互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来看,其十分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的课堂讨论,注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动性,符合我国对人才的需求。 财务管理学论文:核心能力、建构主义与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教学实践 【摘要】《财务管理学》是三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检验其教学质量必须以其是否培养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财务分析、资本预算、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管理――为标尺。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教学实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引入团队任务式学习模式,设计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图,力求将《财务管理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充分融合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之中。 【关键词】核心能力 建构主义 团队任务式学习 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图 三亚学院坚守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这一办学使命,探索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入选教育部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正是对于坚守和探索的回报。就业力来自于学生在专业教育中养成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因此教学目标应该紧密围绕着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养成。《财务管理学》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检验其教学质量必须以其是否培养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财务分析、资本预算、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管理――为标尺,并且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法,树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的教学观念。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专业的主要和特有的能力,是其它专业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尽管在设立之初是会计学下的一个专业,但其跨学科属性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有会计学专业很难达到的核心能力――财务分析、资本预算、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管理。 财务分析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财务分析能力体现出分析者对企业全局的掌握,对行业整体的判断,对宏观经济的认识。在三亚学院财务管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财务分析仅限于分析方法的运用,还不具备根据财务信息推断并通过挖掘企业信息验证企业经营事项的分析能力。 资本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大事。资本预算的主要方法是净现值法,净现值的计算需要1、现金流信息2、折现率信息,二者缺一不可。现金流信息的获得,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市场需求、行业竞争、自身生产、技术能力以及资本约束的分析和研判;而折现率信息,依据对市场的整体风险的判断,还要考虑企业资本结构以及由企业资本结构决定的资本成本。资本预算能力体现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资本市场运作涉及到企业的证券发行,要求财务人员准确预测资本需求,合理估算证券价值,恰当选择发行时机,这些都建立在财务人员对资本市场市场规则、金融机构职能、金融工具机制、市场风险充分了解和研判的基础之上。 企业活动既面临经营风险,又面临财务风险,既遭受系统风险,又遭受个别风险,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风险管理既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又需要定量分析的运用,还需要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的选择,综合性很强。 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以团队任务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在开课之初,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团队,并倡导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课下学习;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提供阅读资料,布置任务,要求团队分解任务到每个成员,并告知学生,成绩评定以团队为单位。团队任务教学模式内嵌约束机制――个人的自我约束和团队的组织约束,在团队情景中,学习既是个人活动,又是集体活动,个人必须完成份内任务,个人的怠倦将增加团队伙伴的负担,甚至导致团队任务无法完成,团队的指责甚至排斥将抑制个人怠倦。当然,团队的组建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制的,团队成员间的关系激励团队成员为团队利益而努力行动。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财务管理学》教学力求学生自学(课上和课下的)成为教学的主导形式。在课堂,教师安排阅读教材环节,要求学生精读某章节,并提示该部分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难点在哪里;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将准备好的问题展示给学生,问题或者是理论陈述,或者是知识应用,对于理论陈述类问题,要求学生必须脱离教材,以自己对理论的理解陈述理论。对于知识应用类问题,问题一定要提得“细”,要力求追溯到学生回答这一问题的思维起点――“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比如,在讲授敏感性分析时,先明确敏感性分析的分析对象――净现值,进而,针对净现值的内涵、计算公式、应用性进行提问。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思考的方法养成和能力提高,离不开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提纲挈领,对知识关联的归纳整理。《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学生需具备金融学、会计学、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的知识,基于此,温故而知新是教学的应有之义,新知识点的讲授结合对已学习过的基本定义、理论、方法的复习,并且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力求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对财务学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设计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图引导学生建构对财务学理论及应用的总体认识。 折现是金融理论最基本的思想,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工具,它位于图的中心,向右延伸的箭头指向折现的要素――现金流和折现率,二者缺哪一个,折现都无法进行。向左延伸的箭头指向折现的应用――资本预算和公司估值,无一不体现折现的思想。学生可以继续延伸该图,比如,现金流向右引出箭头,指向财务管理学中定义过并应用的现金流种类――不规则现金流、规则现金流(年金)、经营性现金流、UCF、LCF;折现率可以引发学生温故――什么可以充当折现率,它们具有什么财务含义,如何确定它们的数值?这样,期望报酬率、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杠杆权益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概念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M命题II等理论被牵出来了。向左继续延伸改图,从资本预算回顾NPV及NPV法则,而计算NPV又不可避免地需要1、预测现金流2、确定折现率,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以互相依赖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了。 三、结语 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既围绕培养核心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又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变革教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将《财务管理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充分融合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亚学院一直在路上。 财务管理学论文:核心能力、建构主义与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教学实践 【摘要】《财务管理学》是三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检验其教学质量必须以其是否培养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财务分析、资本预算、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管理――为标尺。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教学实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引入团队任务式学习模式,设计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图,力求将《财务管理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充分融合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之中。 【关键词】核心能力 建构主义 团队任务式学习 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图 三亚学院坚守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这一办学使命,探索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入选教育部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正是对于坚守和探索的回报。就业力来自于学生在专业教育中养成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因此教学目标应该紧密围绕着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养成。《财务管理学》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检验其教学质量必须以其是否培养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财务分析、资本预算、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管理――为标尺,并且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法,树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的教学观念。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专业的主要和特有的能力,是其它专业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尽管在设立之初是会计学下的一个专业,但其跨学科属性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有会计学专业很难达到的核心能力――财务分析、资本预算、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管理。 财务分析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财务分析能力体现出分析者对企业全局的掌握,对行业整体的判断,对宏观经济的认识。在三亚学院财务管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财务分析仅限于分析方法的运用,还不具备根据财务信息推断并通过挖掘企业信息验证企业经营事项的分析能力。 资本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大事。资本预算的主要方法是净现值法,净现值的计算需要1、现金流信息2、折现率信息,二者缺一不可。现金流信息的获得,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市场需求、行业竞争、自身生产、技术能力以及资本约束的分析和研判;而折现率信息,依据对市场的整体风险的判断,还要考虑企业资本结构以及由企业资本结构决定的资本成本。资本预算能力体现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资本市场运作涉及到企业的证券发行,要求财务人员准确预测资本需求,合理估算证券价值,恰当选择发行时机,这些都建立在财务人员对资本市场市场规则、金融机构职能、金融工具机制、市场风险充分了解和研判的基础之上。 企业活动既面临经营风险,又面临财务风险,既遭受系统风险,又遭受个别风险,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风险管理既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又需要定量分析的运用,还需要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的选择,综合性很强。 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以团队任务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在开课之初,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团队,并倡导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课下学习;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提供阅读资料,布置任务,要求团队分解任务到每个成员,并告知学生,成绩评定以团队为单位。团队任务教学模式内嵌约束机制――个人的自我约束和团队的组织约束,在团队情景中,学习既是个人活动,又是集体活动,个人必须完成份内任务,个人的怠倦将增加团队伙伴的负担,甚至导致团队任务无法完成,团队的指责甚至排斥将抑制个人怠倦。当然,团队的组建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制的,团队成员间的关系激励团队成员为团队利益而努力行动。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财务管理学》教学力求学生自学(课上和课下的)成为教学的主导形式。在课堂,教师安排阅读教材环节,要求学生精读某章节,并提示该部分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难点在哪里;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将准备好的问题展示给学生,问题或者是理论陈述,或者是知识应用,对于理论陈述类问题,要求学生必须脱离教材,以自己对理论的理解陈述理论。对于知识应用类问题,问题一定要提得“细”,要力求追溯到学生回答这一问题的思维起点――“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比如,在讲授敏感性分析时,先明确敏感性分析的分析对象――净现值,进而,针对净现值的内涵、计算公式、应用性进行提问。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思考的方法养成和能力提高,离不开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提纲挈领,对知识关联的归纳整理。《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学生需具备金融学、会计学、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的知识,基于此,温故而知新是教学的应有之义,新知识点的讲授结合对已学习过的基本定义、理论、方法的复习,并且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力求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对财务学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设计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图引导学生建构对财务学理论及应用的总体认识。 折现是金融理论最基本的思想,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工具,它位于图的中心,向右延伸的箭头指向折现的要素――现金流和折现率,二者缺哪一个,折现都无法进行。向左延伸的箭头指向折现的应用――资本预算和公司估值,无一不体现折现的思想。学生可以继续延伸该图,比如,现金流向右引出箭头,指向财务管理学中定义过并应用的现金流种类――不规则现金流、规则现金流(年金)、经营性现金流、UCF、LCF;折现率可以引发学生温故――什么可以充当折现率,它们具有什么财务含义,如何确定它们的数值?这样,期望报酬率、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杠杆权益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概念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M命题II等理论被牵出来了。向左继续延伸改图,从资本预算回顾NPV及NPV法则,而计算NPV又不可避免地需要1、预测现金流2、确定折现率,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以互相依赖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了。 三、结语 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既围绕培养核心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又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变革教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将《财务管理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充分融合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亚学院一直在路上。 财务管理学论文:普通本科高校《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强、教学难度大的应用型课程,现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存在着一定问题。建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的相互融合,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和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一、引言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普通本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研究对象为公共组织的资金运动过程及其规律[1],开设的目的是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理解和使用财务信息。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处于完善阶段。 二、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安徽师范大学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210人,有效问卷数为205份,无效问卷数为5份,获取学生对该课程现行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如下:(1)教学内容方面。90.73%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系统性和条理性较强,能增加课本以外的知识点,并能结合授课内容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但案例教学比重还较少,理论教学比重很大,希望可以增加案例教学比重。(2)教学方法方面。73.6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授课教师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但也有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学的授课速度太快,不能完整记录笔记,影响课下复习效果,建议放慢多媒体教学速度;大多数学生希望授课教师可以在目前采用的讲授法、案例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实地参观法和模拟实训法。(3)教学态度方面。95.61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很认真,备课充分,精神状态很好;但上课过于严肃,和学生交流不够,授课语速有点快,声音不够响亮。 2.原因分析。(1)教学内容多且对数理统计要求较高。《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需要学生系统学习公共组织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熟悉我国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规则,理论内容多,且涉及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其教学对象为非财会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数理统计的要求并不高,再加上该课程的课时数少,以安徽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总课时数仅为51个课时,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授课教师不可能对涉及到的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导致学生不容易学,教师不容易教,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理论教学内容多,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是其教学过程的重要构成要素,但该课程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较低,以安徽师范大学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该课程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仅为17/51。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需要投入较多的经费去配备模拟实验室、购置仿真软件、安排师生参观实习等,而纯理论教学的经费投入则相对较少;其次,实践型师资缺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学科,其师资队伍非常年轻,青年教师们大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没有机会接受系统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再次,开展实践教学的单位大多需要任课教师自行联系,而该课程的研究对象为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其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上政府组织和事业单位管理的特殊性,单凭任课教师自身能力,很难争取到学生观摩和实践的机会。 三、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的建议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应完善现行的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模式,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机械死板地记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应用型课程,因而有人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认为实践需要什么理论就讲什么,这使得理论教学缺乏系统性[2]。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应系统地教授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整体框架;而实践,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的作用,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结合实际,完善自身对理论的认识,并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本身并不具备教育的动力,它只有借助于讲授的方法才具有教育的效力[3]。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教师主导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这种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要发展学生潜在的才能,必须在当前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4]。任课教师应结合每个课时的教授内容,在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等理论教学方法基础上,灵活使用案例法、实验法、参观法等实践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到实践中,使其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见图1。 讲授法可以向学生系统讲授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练习法可以督促学生课下复习和巩固教师课上讲授的知识,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讲授法和练习法是该课程教学的基础,是灵活使用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同时,由于学生缺少对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了解,很难真正理解其财务活动内容,也不能深刻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所以通过参观法,带学生去公共组织财务部门实地观摩,并通过在实验室里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案例法是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的结合,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课上讨论、发言,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和教师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目前该课程授课教师多为青年教师,缺少社会实践经历,很难驾驭实践教学方法,不能解决实践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出台鼓励政策,对教师外出参加社会实践给予经费支持,并制定相关考核机制,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作为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教师可以挂职锻炼、顶岗培训、产学研合作、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其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 4.建立校地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借鉴国外校地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在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地方高校必须改变过去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地方合作,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5]。由于该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单凭授课教师个人能力,很难联系到去公共组织实地参观的机会,需要高校领导充分整合校友资源,与当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联系,为该课程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建立起互惠互利的校外实践基地。各类公共组织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场地,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顶岗培训、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机会;高校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公共组织进行人员培训、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聘请公共组织的相关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 财务管理学论文:关于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摘 要 “财务管理学”课程不仅是财务管理、会计学以及审计学等会计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而且还是工商管理、金融学、经济学等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将Excel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运用于“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希望能对提升“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兴趣有所帮助。 关键词 Excel 财务管理学 课程教学 0 引言 “财务管理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与不同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各种不同财务关系,以及如何有效管理企业在筹资过程、投资过程、资金营运过程以及利润分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同财务活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培养学生理解与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科学地财务理财理念,增强自身财务管理的意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因此,该课程不仅是财务管理、会计学以及审计学等会计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而且还是工商管理、金融学、经济学等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是,“财务管理学”课程涉及的内容丰富,公式繁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难以记忆,存在一定困难。Excel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会计人员可以进行账务处理,财务人员可以进行财务分析,证券管理人员可以进行证券数据分析,办公人员可以进行工资计算与日常绩效考核等。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将Excel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运用于“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1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 Excel在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数据录入、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数据录入具体体现在如何提高数据的录入效率与有效性;数据管理具体体现在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与汇总以及数据透视表等;数据分析具体体现在各种函数的运用、模拟运算、单变量求解、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等。而“财务管理学”课程主要内容就是教授学生如何处理企业面临的财务关系以及管理企业涉及的财务活动,其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所有者、债权人、债务人、员工、政府、客户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产生的关系,其财务活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以及利润分配活动。因此,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将Excel数据处理的知识融入不同企业财务活动之中。 1.1 筹资决策 筹资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筹资决策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决策之一,包括计算不同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从而进行最佳资本结构的决策。筹资决策中运用的Excel函数有财务函数,主要包括:FV(终值),PV(现值),PMT(年金),PPMT(本金),IPMT(利息)等,以及非财务函数,如:IF(逻辑函数),INDEX(查找函数),SUMPRODUCT(乘积),ROUND(整数),MAX(最大值),MIN(最小值)等。 1.2 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涉及的内容有不同投资项目决策分析、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和投资风险分析等。在固定资产决策中主要运用的财务函数有SLN(直线折旧法)、DB(余额递减法)、DDB(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SYD(年数总和法)等;长期投资项目决策中主要运用的财务函数有NPV(净现值)、NPER(期数)、RATE(利率)、IRR(内含报酬率)、MIRR(修正内含报酬率)等以及非财务函数VLOOKUP(查找函数)、COUNTIF(计数函数),MATCH、INDEX等。 1.3 流动资金管理 流动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最佳现金持有量决策、应收账款管理和最优订货批量等。本章节内容不仅运用到Excel的公式与函数,而且涉及到Excel中一些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例如:最佳现金持有量决策中运用到规划求解的知识点;应收账款管理中运用到数据的关键字或者自定义排序、自动筛选或者高级条件筛选、分类与汇总等;存货管理中运用到数据的有效性等。 1.4 销售与利润管理 销售和利润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进行企业的销售分析、销售预测以及利润预测与决策等。本章节不仅应用到Excel提供的LINES、FORCAST、SLOPE、INTERCEPT、TREND等预测函数、还要运用数据透视表的强大技术和单变量求解工具等。 1.5 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主要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数据为基础,利用Excel软件创建财务报表分析模型,主要涉及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综合分析以及杜邦分析等方面内容。本章节主要应用到Excel提供的基本公式之外,还有名称定义等功能。 1.6 财务预算与计划 财务预算在财务资源安排上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财务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节可以运用Excel工具建立财务预算或财务计划模型的方法,单变量求解、方案管理等工具在财务预算或计划编制中的应用,以及其他预测方法和函数的使用。 2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过程可以财务管理理论为主线,采用项目驱动模式,将Excel软件工具与财务管理方法相结合,针对主要教学内容分别进行专题化的教学设计。对于每个具体专题可以分为驱动项目、理论依据、技术原理、建模方法以及思考练习五个部分进行深入探讨。驱动项目是指具体专题所可能涉及到的案例,理论依据是对具体专题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技术原理是指具体专题在Excel中可能用到的公式或方法,建模方法则是详细探讨如何运用Excel进行具体专题的构建,思考练习是针对具体专题布置的相关练习。 本文以企业资金需求量预测为例进行深入分析,下面分别阐述该内容的驱动项目、理论依据、技术原理、建模方法以及思考练习五部分。 2.1 驱动项目 例如:某公司2014年度的销售收入是300万元,销售净利率是8%,股利支付率是20%,假设该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和股利支付率保持不同。已知该公司产销量和资金需求量的关系表和简化的资产负债表,预计该公司2015年预计的销售收入将增加80万元。2015年该公司的零星资金需求量为5万元,预测该公司2015年的资金需求量。 2.2 理论依据 回顾预测企业资金需求量的主要方法:因素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以及资金习性预测法等。 2.3 技术原理 讲解Excel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是相关函数:财务函数(SLN、SYD、DDB、VDB、PMT、IPMT、IRR等)、数学与统计函数(SUMPRODUCT、SUM 、ABS等)以及其它相关的函数(VLOOKUP、IF等)。另一方面是涉及到的工具与方法,例如:回归分析、单变量求解、模拟运算等。 2.4 建模方法 运用Excel进行资金需求量预测模型的演示。首先建立原始数据区,整理和输入该模型所需的原始数据;其次,建立求解区域,预测出公司资金的需求量。第三,求解预测的外部资金需求量。 2.5 思考练习 筹资决策首先要确定筹资的数额,关于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有几种方法?如何在Excel中构建模型进行求解?根据本章驱动项目的资料和讲解,进行该题目的分析。 3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授课为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替代现行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份的转变和学生学习的转变两个方面。 3.1 教师身份的转变 在“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管理、财务分析以及财务预测等不同教学内容来设计某个具体的财务管理专题。根据不同的财务管理专题,教师进行情境的创设,并向提出问题,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此时,教师已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 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3.2 学生学习的转变 学生在接受任务之后,可以分组讨论、分工协作,运用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Excel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来完成具体任务。因此,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听、背,转变为探究式、自主式以及合作式的主动学习。一方面,运用财务软件以及在线数据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财务管理学论文: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浅析 【摘要】 财务管理学理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应用性的经济管理学科,具有理论性强、实务操作性强、综合性强等诸多特点。为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师财务管理学理课程教学质量,本文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进建议。 【关键词】 财务管理学 教学现状 改进 财务管理学是会计、财务管理、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专业课,它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企业资金运动为中心内容,以资金的筹集、投资、营运和分配为框架,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原则、管理制度等理论问题以及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决策等业务方法。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理财价值观,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经济生活的能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企业财务管理内外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这势必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出挑战。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将财务基本理论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在部分院校中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一些任课教师已习惯于《财务管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不愿意在理论教学中插入实验教学,特别在个人职称和科研双重压力下不愿意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把实验教学工作看作是额外负担。在一些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机制仍不能很好地鼓励教师全心投入理论教学,更不要说是实验教学。 2、教学内容与现实存在较大偏差,相关课程内容存在交叉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教学的内容基本上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围绕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以及股利分配决策展开。内容的理论源于西方,和我国国情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我国的资本市场远未达到西方某些国家的发达程度。决策依据仅以价值标准作为准绳,丝毫没有考虑非价值类的社会责任目标的衡量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公司的外部性因素诸如环境污染成本以及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等不可量化的影响又是公司决策时不可忽视的因素。其次,当前财务管理学内容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对于非上市公司的相关内容基本没有涉及,而实际上我国的公司以非上市公司占绝大比重。 最后,相关课程存在交叉内容。由于课程体系的缘故,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其中与管理会计交叉重复内容最多。还有些高校中存在设置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存在内容的交差。 3、案例教学不够,对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有限 为了提高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被当作学生提高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案例分析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且案例分析不需要单独开课。许多专任教师在理论教学中能穿插一些案例分析,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但是,案例教学用得不多,用得较少,用得不够。并且由于有些案例是事先组织和规划好的事例,相关条件和问题不需要学生去确定,要求学生按照约定的条件去解决问题;如果案例篇幅大,学生缺乏案例背景的现实感性认识,其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案例教学对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有限。还应该加强案例教学效果。 4、注入式教学方式仍占较大的比重 目前,注入式、填鸭式课堂教学并不受大学生的欢迎。受财务管理内容多,课堂时间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完成每一时段教学任务,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互动时段少。即使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同样的情况。由于个别教师对多媒体课件开发投入不够,课件缺乏图像、声音、动画等,难以体现教师讲解更形象、更生动、学生更易理解的特色。这样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注入式教学方式。 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进 1、强化课程体系建设 强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以会计学为基础,融合金融学、管理学、证券投资学理论,强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丰富和发展财务管理学的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建设以体现公司理财新思维、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为内容的课程体系。同时财务管理是一门既强调经济学理论、又强调在现有法律环境下财务实践操作的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论教学是我国高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的关键因素,财务管理因其本身的特点,除了应强调这“三基”的理论教学以外,还应该注重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进行分析。另外,在分析中还应注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相结合。 2、协调解决相关课程的交叉内容、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编写适合教材 首先,由于课程体系的缘故,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其中与管理会计交叉重复内容最多。还要处理好在有些高校中设置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的问题。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应以资金的规划与控制为主线来设置内容,避免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太多的重叠,这样便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其次,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受会计环境、会计制度、会计法规影响较大。近几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世界的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的准则出台,引起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改变,使得财务管理内容在不断扩大,新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涌现,而这些内容并不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因此要将这些新知识及时有效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最后,教材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帮助学生理解,非常重要。前面讲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编写一本内容合理科学的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3、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迎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首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学中案例和实验要源于日常生活,形象直观,力求深入浅出。财务管理源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但其理论及方法又高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在校学生既没有参加过生产实践和会计工作,更没有对企业或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学习财务知识确实具有一定难度。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应摒弃《财务管理》中纯理论的讲授方法,辅之以理论与日常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收集通俗易懂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作为实例,运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进行分析、综合演绎和归纳。从而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讲课效果。其次,讲授法的应用。讲授法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传授大量系统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在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涉及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内容,比如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内容,应采取讲授法教学,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又可以为其他章节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财务管理》的教学以往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很理想,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完全启动。启发式教学是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讨论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将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类;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气氛,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又不能混乱;教师要对所提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要给予及时的正确的归纳总结,重要问题要给予科学阐释,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充分发挥学生本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精神,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 4、注重专业教学与学科研究相结合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剖析教学重点和难点,切磋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评估,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组织教师参加有关教学和学术研讨会,广泛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取人之常,补己之短。另外,教师通过申报财务管理相关研究课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财务专题的研究等活动,为专业教师学科思想碰撞和学科知识的进一步交叉与融合提供了有效平台。面对不同的研究课题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研究的效益一方面体现在过程的教育性,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于成果的实践性,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转化为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智力支持,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财务管理学论文: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更新财务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建设势在必行。在阐述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学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管理 一、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不进行财务管理学的课程建设,财务管理学教学就会落后于整体的改革步伐。通过对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建设,可以不断完善和丰富其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原有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授课效果,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的经济管理人才。 财务管理学课程是管理学及经济学类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建设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梯队结构要稳定合理。任课教师应围绕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突出财务管理的实践性特征;同时,在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还应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将财务管理理论的前沿学术信息和动态体现于教学之中。 伴随着经济体制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财务管理学的模式与研究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更新财务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财务管理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二、财务管理课程的建设目标 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吸收国内外名校的财务管理前沿观点,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在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主要包括: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吸收国内外名校的财务管理前沿观点,反映财务管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最新动态,不断进行更新,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与其他交叉学科的合作,从理论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第二,在教学方式上,以目前的多媒体授课、在财务实验室开设的财务管理课程设计为基础,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在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与不断丰富的教学内容相适应,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与学的互动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三、财务管理学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财务管理的内容应该与财务管理的实践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但是财务管理已经脱离中国实际。如何让财务管理的理论更加贴近实际,这是目前对我国财务学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挑战和要求。 2.财务管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上,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或注入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和粉笔为工具,侧重教学内容的讲解与传授。虽然教室能够比较容易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去。对于这种单方面的信息传输方式来说,其最大额问题是缺乏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必然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克服讲授法的缺点,不断推进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应该尝试多元化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 3.财务管理的师资建设 目前,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由于财务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它对财务管理的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那就是除了应该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理论功底以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把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讲深讲透。 四、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内容 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才能与现代企业对财务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相适应。应着重完成以下几项工作:教学资料建设;教材建设;实践环节建设;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学课程的网上教学系统和教学管理制度等。 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应把握专业发展趋势,不断丰富与完善教材建设。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科学务实原则,编写或选择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教材。根据教材配备相应习题与案例等。 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应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革教学内容。跟踪和搜集国际学术最新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环境,积极开展财务管理前沿问题的研究,及时把教改成果、科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去,同时根据实务界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 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应结合课程特点与变化,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交流,使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实践教学,完善实验室的建设。有针对性地购买国内外上市公司数据库、公司财务管理应用软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不断丰富与完善财务管理课程网上资源;形成一个体系完善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库;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条件。 另外,还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和外语水平;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继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应包括: 1.教学内容方面 (1)教材建设。在选择了适用的财务管理教材之外,还应该有配套的辅导资料,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重点,解决疑难,拓展思维。在教材的相关章节还应附加有财务热点问题、著名案例分析和最新财务制度等等,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了解最新动态。对于教材的系统性结构、现实性范例、思考题等等方面都应严格把关,应适合本校本科层次教学,有利于传授基本的财务理论与知识,培养基本的财务技能与技巧,同时还应将已取得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2)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教材。配合“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针对财务管理的特点,加强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应积极编写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践教材。 (3)课外参考书籍阅读指引。为了促进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不断丰富给学生指定的参考书籍目录,在校园网上建立财务管理课程网站,并将书籍信息、评价和相关资源链接公布在课程的网站上,方便学生学习和查阅。 2.师资队伍方面 (1)学术成果。可以由学科带头人带领课题组成员,跟踪和搜集国际学术最新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财务管理前沿问题的研究。 (2)教学能力、教师授课质量。组织讲授同一课程的老师相互听课、观摩教学,交流心得体会;建立集体备课制度。结合学校每学期期中学生评教、专家听课以及同行听课等环节的成绩的反应,在教研活动中对突出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保证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 (3)培养计划。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专业业务能力;继续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继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教学管理制度方面 (1)建立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2)不断提高教师专业业务能力和外语水平。继续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继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保证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 (3)建立教学效果监测和反馈。结合学生评教、专家听课以及同行听课等环节的成绩,在教研活动中对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保证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 4.教学媒体方面 (1)多媒体教学。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继续完善PowerPoint电子教案。课题组准备巧妙地结合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特点,在财务管理课件设计中大胆地尝试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先进技术,比如,采用超文本技术、动画、视频播放、水晶易表、流媒体技术等。 (2)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网络教学。制作财务管理课程网页,开发一系列网络学习资源,如课程介绍、课程特色、教学大纲、教学教案、课后作业、模拟试题、参考文献、相关案例等,为学生自我学习和完善提供良好的条件。 (3)案例教学。财务管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较强,除了掌握理论内容之外,还应让学生掌握其实际应用。基于此,应该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案例,进一步完善案例库。 总之,通过财务管理课程建设,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经济管理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财务管理学论文:浅谈双语教学对财务管理学的影响 摘 要: 我国国际化的进程,决定了双语人才必将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素质的内涵要素,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高素质双语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将通过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存在理据、合理模式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的分析,探讨其利弊得失,以及我们的观点和研究结果。对如何提高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质量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 财务管理学 高校 存在问题 双语教学从很早就引入我国,但真正兴起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认为,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I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就我国而言,双语教学就是指教师用中、英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向学习者传授学科知识。一般而言,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要求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课件;在平时作业及考试中采用英文出题和答题;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的50%以上。因此所谓双语教学,实际上就是用不同于母语的语言进行的教育,能运用两种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中。当然,母语知识和能力通常强于第二语言。所谓的双语人才就是指能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工作、学习的人。自教育部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之后,双语教学已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学科课程教学中得到迅速推广和运用。然而,由于双语教学发展的时间短,积累的教学经验有限,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尚需优化、改进。尤其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与国外交流的深入进一步加大了对具备财务知识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这使得提高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教学中相关问题的认识尤为迫切。 我国很多高校目前都开设财务管理专业,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进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财务知识的能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走出去”和“请进来”的需求不断放大,我们要在高校教育中,尤其是财务管理的教育中引进国际化的因素,首先就是语言。 我们目前的高校数量不少于1500家,开设财务管理或经济类专业的高校占到总数的2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基本雷同,没有高校特色,国际接轨性较差,因此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其他方式比如用其他语言进行专业课的介绍,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够具有一定的专业英文知识,能都用英文看,听,读相关的专业文献和专业知识,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 目前, 我国高校开设的双语财务管理教学都处在摸索阶段,暂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双语教学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首先,国家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大量准财经人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只是单纯的记忆公式,模型和定义,对公式,模型的来源根本不了解,练习考试只靠平时记忆,考过就完全忘记,完全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但是如果能够了解公司的来源,推导的过程,那么学生的记忆将会保持较长的时间。但是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大部分是由国外传入我国的,大量的模型等都是采用英文字母表达的,很多学生不了解专业英语的知识,因此对于这些专业模型很头痛。如果引入双语教学,这些问题就能被很好地解决,学生能了解知识的基本起源,能对知识保留较长的记忆时间,还能根据相关的知识,自己推导相关的模型。国内教材侧重于演绎——即从基本的概念、原则或公理出发一步一步地推理,而国外的教材侧重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引导学生逐步往自主思考的方向发展,利用双语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告诉学生题目应该怎么解答。 其次, 现在很多企业不光“走出去”,还能把国外的企业“引进来”,不管企业处于国内还是国际的环境,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的发展都逐渐和国际接轨,需要财务人员不仅仅熟悉我国的会计制度,还要能够了解国际会计制度,编制英文状态的财务报表。而专业的财经词汇的翻译和普通的大学英语的词汇翻译往往相差很远,比如“balance”这个单词,一般普通的词典给出的意思就是“平衡”,而实际这个单词在财经中特指“资产负债表”,两者翻译结果大相径庭,不是专业人员根本不了解。因此,为培养专业的财会人才和国际接轨,我们有必要开设财务管理的双语教学,帮助学生尽快的熟悉国际财务的基本流程。 第三,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本能的就有一种抵触情绪,很多同学都基本不敢开口英语,跟有甚者直接说看见英语就头疼,这和我们平时没有机会开口说英文,学习英语就靠死记硬背有很大的关系。其实英文很好学,只要我们多加练习,多开口,英语就和我们的母语一样简单。因此,我觉得开始双语教学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听力,同时尽量给学生创造练习口语的机会,使得他们不仅能够用英语表达日常生活,还能够用英语做专业的称述。目前很多大型跨国公司招聘都是采用英文面试,从日常交流到专业介绍,因此,开始财经双语课程也是迎合时代的人才发展需要。 前文我们论证了开始双语教学财务管理的必要性,下面我们论证开始双语教学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目前经济发展迅速,大量跨国公司进入,大量的国外的财经专业知识被带入我国,同时我国也有大量的学者出国深造,能过接触和学习到较为系统的西方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因此从知识储备的观点看,我国高校不缺乏能够用双语进行教学的专业人才。同时,各种翻译的书籍在市场上也能被找到,教材的选取非常丰富,而且互联网极大的帮助了我们,各种我们需要的知识都能在互联网上被找到,同时当面选取大量英文教材的时候,还能帮助我们吸收国外教材的优点,尤其是吸收最新的教学内容。 其次,各个高校目前的教学环境有很大的改善,计算机的运用在教学中屡见不鲜,听力,图片,影视文件等各种崭新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也被屡屡使用,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教学,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自学,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 加快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信息量,并且形象生动,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 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常国外原版教材配有相应的教学软件、光盘和网上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设立互联网,网上有中英文课件、英汉对照词汇表、习题集、模拟试卷等学习资料,建立了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线相互提问,相互回答,也可以向老师提问,老师在线回答。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三,目前有很多高校和海外的高校开设了联合办学的项目,不管采用“半外型”还是“全外型”教学,都力争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专业财经英语的知识,这对高校采用双语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因素。 综合以上的几点,我们觉得高校既具有开设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也具备双语教学的可能性。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的匮乏。目前开展双语教学的高校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高校依然使用中文开展财务管理的教学,能够熟练使用双语教学的高校教师人数比例很小,所以能后被双语教学的学生数量很不高。目前高校的教师中,按照最乐观的估计,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不超过10%,而在不发达地区,情况更不乐观,因此,小班教学不现实,基本大班教学。第二,资金的匮乏。双语教学最好需要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或材料,而英文原版的书籍价格一般较高,一般都在三位数以上,不管对学生还是对高校都是一笔比较大的开销。双语教学所需的成本远高于普通教学,学校方需付出更多的成本,学生方也同样。第三,学生的基础不同。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不同,导致对英语的教学投入也有所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普片英语基础较好,能够快速的适应双语教学,而经济不发达,特别是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普片较差,有的甚至完全听不懂简单的英文,因此,大班教学效果很差, 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小班教学也很困难。因此,我们面临两难的地步。如果从教学效果来说, 尤其是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小班教学的效果肯定要高于大班教学,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锻炼口语和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综合我们目前面临的各种情况,我们认为,全面推行财务管理的双语教学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但是如果有条件的高校能在适当的基础上推广财务管理的双语教学,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同时掌握两门知识,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挑战。一方面,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当的英语水平。给学生树立很好的典范;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出一种互动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必然趋势, 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在进行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的探索中, 要认识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改革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深入实践,逐步探索出高效的财务管理双语教学模式。 财务管理学论文:企业财务管理学习及研究 摘 要:怎样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使企业的经济水平稳步提高,让用户满意、让员工满意、让上级主管部门满意,让社会满意。如何在做好企业管理的同时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衔接与平衡,这是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就如何学习及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财务管理;经济水平;经济效益;会计学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也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如: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性会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和核算、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系统有效的财务管理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1 财务管理目标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是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根本指导。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的资源和行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的部分。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当前电力企业发展日新月异,电力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越来越高,为了电力企业综合实力和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加强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势在必行。 2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了一个单位建立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组织、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财务管理原则,运用什么样的财务管理方法、以及建立什么样的财务指标体系。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决策的最基本准则,每一项财务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而开展的,因此,无论从理论意义还是从实践需要的角度看,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体准确地表述和界定财管理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3 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手段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受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的制约。本来,由于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部分,二者的目标当然是有一定差别的,一般把企业管理的目标表述为盈利、生存、发展,但是由于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价值管理活动,所以企业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内在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很小的甚至可近似地认为二者根本上是一致的。比如,利润最大化就是典型的财务管理目标,而一般人们关于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假设显然是指企业管理的目标。也正因为如此,有人就把企业价值最大化当作企业管理的目标。 我们理解财务管理目标,应把握财务管理活动的逻辑基础即管理授权,因此,虽然我们承认它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与核心意义,但它不是什么假设,企业财务管理由于其授权关系问题,必然服务于企业管理活动。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由企业管理活动来决定的。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企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目标决定部分目标,这是显然的。总之讨论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是以企业管理活动为起点的。 4 财务管理的学习 通过对总论的学习,我们知道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以对外提供企业财务报告的形式满足有关方面和层面的决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会计规范。 财务会计学是指主要以对外提供企业财务报告的形式来满足有关方面的决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为主要目标的会计学。企业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社会生产中,会计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量及劳动产品的数量进行记录、计算;另一方面则要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分析、控制和审核,以促使人们节约劳动耗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们应在日常的企业财务管理中认真的学习和应用。 总之,我们要通过企业财务管理的学习及研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更深入的认识。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及控制方法,知道诸如商标权、专利权之类的知识产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深远意义。
医药企业管理论文:医药企业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探讨 摘要: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绩效的主要贡献者,本文围绕医药企业管理者的绩效-薪酬模式,从产品、社会责任及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分析管理者绩效的成因及激励,最后,对中国企业实施管理者绩效-薪酬激励的对策和思路进行初探。 关键词:医药企业 管理者 绩效—薪酬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绩效的主要贡献者,薪酬是激励企业管理者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如何保证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成果与企业组织及企业所有者的目标相一致,是管理者激励与约束问题的核心。 医药企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1)对产品(即药品)的质量,即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更严格的要求。2)企业目标包括企业本身经济价值的实现,还包括社会价值的实现,体现了更多的社会责任。3)经营管理及市场活动过程中受到更多的外部因素影响,比如政府规制、社会舆论监督,医院、药店等终端产业的制约或遏制。 因此,相比其他行业或企业,医药企业管理者的管理任务就具有其相对的特殊性,表现在:1)管理者在关注产品方面,既要重视产品的市场表现,又要重视产品的质量,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内容既要包括市场表现的正面效用,又不能忽视因产品质量问题可能为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2)管理者的任务既要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为股东实现每股收益最大化,又要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因此管理者的薪酬结构必须体现对社会贡献的项目。3)管理者的精力既要投入在企业内部的协调与运作上,又要处理好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联系,因此医药企业的战略不仅要停留在企业内部有效性的提升,又要保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时进行有利的调整。 1 管理者绩效 斯旺森(1999)把绩效定义为行为结果。吉尔伯特(gillbert,1978)认为,在组织背景下,绩效是一种有价值的成就。个人认为,绩效就是有价值的行动产出。管理者绩效有别于企业绩效,企业绩效是企业各层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而管理者绩效是管理者个人的绩效,是管理者个人有价值的努力。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认知结合管理者个人特质作出决策,过程中还受产品、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生态圈等的影响。本文仅就影响医药企业管理者决策的这三个因素进行分析。 1.1 管理者绩效与产品质量 由于市场营销目标和财务盈利目标对企业管理者的导向作用,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导致管理者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进行很多产生短期效益的决策,比如占据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销售额。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众多,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生产同类型药品的企业过多,导致行业竞争混乱。企业可以把严格的质量管理转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形成产品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过多的药品质量问题会严重削弱企业和产品形象,所以企业必须对药品质量严格管理。因此,从产品质量的角度看管理者绩效,严格的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应该做也是必须做的工作。 1.2 管理者绩效与社会责任 carrol(1979)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总和”。国内学者卢代富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徐光华、周小虎(2008)从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维度分析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模式[2],贺小刚和徐爽(2007)从策略性绩效的角度分析企业绩效的成因,认为“企业的目标是如何实现其战略目标而不是简单的财务目标。所谓战略目标就是企业在竞争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3]。”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管理者必须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除了关注财务指标外,还要关注非财务指标。管理者社会责任管理的努力可以体现为管理者绩效指标体系中的非财务项目,也可以体现为长期战略项目或者公众形象建设。 1.3 管理者绩效与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管理是管理者应对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有效手段。同时利益相关者对管理者的绩效有着明显的影响,bourgeois和eisenhardt(1987,1988) 发现,决策速度在高度变化的环境中对公司绩效是至关重要的。judge和miller(1991)的研究发现,决策制定的速度仅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与绩效有关。出于这样环境中的企业将从拥有更强有力和更具决策性的经理人员身上获益,而不是利用各方相互妥协来达成协议的决策制定方式。而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保持高度的联系更有利于管理者收集有利信息、制定决策,提高管理者制定决策的速度和质量。医药企业管理者面对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是政府、医院、供货商、竞争企业、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等。目前的网络组织理论已成为管理研究的前沿,组织网络是由跨边界合作形成的新型组织,企业间的分工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网络,相互结合能产生一种协同效应[4]。从长期战略角度看,利益相关者管理提高企业绩效及管理者绩效。 2 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 将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相联系是西方企业管理体现激励制约机制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一定努力会产生一定的绩效水平,并且这种努力所带来的收入或报酬对个体是有吸引力的,激励力由主观努力程度和主观信任组成,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战略绩效标准与管理人员的报酬是明确地联系在一起的,另一个是,期望的战略绩效与报酬相关。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与管理者劳动强度或经营本领以外,其他因素也影响了战略绩效,管理人员薪酬方案覆盖了一批管理人员而不论其业绩是否来源于个人努力。比如搭便车行为。管理者黄金降落伞问题的存在尽管解决了企业整合过程中的人事安排问题,但对于管理者绩效和薪酬问题的处理没有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刘斌等(2003)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ceo薪酬具有单方面的激励效果,而没有预期的制约效果。增加ceo薪酬对提高企业的规模和股东财富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建议,在明确管理者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医药企业的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 最近的关于管理者薪酬模式,倾向于为管理者的贡献付酬的形式,也就是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体系的建立,这种模式的实施,要求坚持一系列原则,比如:1)明确绩效标准、对绩效水平进行测量。2)把薪酬和绩效联系起来。3)明确报酬分配的对象和原则。4)劳资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5)不违背相关法律的责任和义务[5]。关于管理者薪酬和绩效挂钩的研究已经得到有效的支持,学术界和理论界也有大量的研究和实证支持,但是从产品质量、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角度重新审视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仍值得探讨。周三多、陈传明(2000)在其《管理学》教材中评价指出,“强化理论忽视了诸如目标、期望、需要等个体要素,而仅仅注重当人们采取某行动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强化并不是员工工作积极性存在差异的唯一解释”[6]。有效的管理者薪酬管理可以根据管理者特质进行适合的薪酬激励,即仅通过对管理者行为的管理很难达到企业期望的管理者行动,这方面可以通过满足管理者需要的方式弥补。另外,根据许多管理学者的普遍看法,在薪酬激励的过程中注重对管理者道德的培养能够帮助提高管理者绩效。 3 中国医药企业中实施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 在中国医药企业实施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具有可行性: (1)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目前薪酬手段仍然是国内企业管理者激励的主要手段。中国医药企业起步较晚,相应的管理者的需求层次较西方国家偏低,国内经理人市场并不完善,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以及公司所有制形式不同的企业间的薪酬差距都很明显,薪酬一方面体现了管理者身价的差别,一方面又成为企业在不成熟市场中垄断优秀经理人的有效手段。同时,医药行业相比其他行业企业管理者薪酬偏中,社会责任和产品质量要求又过高,这种收入-责任比明显偏低于其他行业的特征,表现在医药行业管理者薪酬激励明显不足,因而薪酬激励在目前国内企业中仍然是有激励优势的。 (2)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要求:基于绩效的付酬方式体现公平性和竞争性,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医药企业侧重产品和市场两端,而这两端职能部门是相对容易进行定量化的绩效评价的,企业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制度的有效性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比如服务行业就更偏向于无形产出,这些无形产出的绩效评价相对较难。刘、周方召(2008)指出,“经理人的报酬不仅具有激励经理人努力工作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促进经理人市场的均衡,即能够实现能力高的管理者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否则,企业就不能吸引有能力的管理者留在本企业工作。” (3)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战略导向的企业管理要求整合各种企业资源,而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激励可以有效保证战略的实施。 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经理人的有效激励来源于有效的薪酬管理,刘、周方召(2008)认为,企业绩效对管理者能力的敏感程度越高,企业就越愿意支付较高的报酬寻找能力高的管理者。而企业绩效则反映了企业战略的实施成果,即企业通过薪酬激励的方式将高管目标与企业目标联系在了一起。黄志忠、冯燕金、郗群(2008)通过对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所有可获得数据的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样本,调查研究了前3名高管2002至2006年的薪酬及结构,发现,从薪酬增长速度看,设置了激励机制的公司高管薪酬的增长幅度总体上并不比未设置激励机制的公司高,反而低了,这从侧面反映了激励程度过低的状况。因此,希望通过高管薪酬的激励方式实现企业战略则需提高高管的报酬。 医药企业管理论文:医药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一、教学内容面向企业需求 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所面向的就业单位大部分属于国内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因此要想培养毕业生的企业适应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必须在内容上有所选择,即选择适合国内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相关管理类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也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管理层面的知识来镜像折射作为员工,应该如何配合企业的管理者为企业更好地服务以及自己如何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筛选、整合内容,对于不适合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原理性内容可以去掉,针对中小型企业日常运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短期战略发展、设备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供应物流管理等内容采用模块化,需求化。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教学内容贴紧企业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力求精简。 二、教学手段针对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的模块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防止单一教学手段的疲劳教学,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医药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模块中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法,通过学生对案例的深刻剖析,讨论的这种方式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且能够通过案例学习深刻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但是如果医药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模块也采用案例法的话,可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因此,在这个模块我们就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的生产管理的专家来作报告。通过专家的实际生产中的管理实例的介绍,既能让学生学到相关生产管理技巧,同时也能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作为生产员工,如何来配合管理者按质按量的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医药企业财务、供应链管理模块,若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专家报告法均不适合,因此该模块应用实际医药企业供应管理软件是最合适的,尤其是进销存管理软件。让学生亲自模拟企业供应单,通过软件来模拟供应操作,这种实践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通过实践加强了业务操作能力。由于本校药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药品类相关的供应、销售和管理岗位的不在少数,因此,在医药企业管理课程中加入这种实际模拟软件,相当于让学生提前在学校进行岗前培训,这样的毕业生对企业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总之,将常用的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故事引导教学法、医药企业中常用的博源医药企业管理进销存软件训练和邀请校企合作单位专家专题报告等多种模式交叉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考核方式适应教学手段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平时考勤、作业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考核评价目标狭隘,形式单一且存在命题陈旧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思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的学生属于学霸类型,期末考试成绩很高,但是平时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述能力都较弱,相反的,有的同学期末不会突击复习,理论考试不是很高,但是其在平时的课程汇报和小组讨论,以及实践过程中各种表现和思维都优于学霸类型的学生,因此如果用这种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就体现不出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在对教学内容模块化以及对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同时,考核评价方式也应该相应的变化。例如上述用案例法来学习医药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模块的时候,对学生的评价则应该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对案例汇报结果直接影响该组的整体成绩;而采用专家报告形式学习医药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模块时,考核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此时的考核应该以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报告中发言的情况来决定个人成绩等等。总之,不同的教学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而不同的教学手段需要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才能公正公平全方位的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加强面临毕业的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是我系医药企业管理教学团队的方向标。以上就是我们对医药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式的探索。我们将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使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具有准上岗的职业能力,也能够使学生还没毕业就具备未来工作需要的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实践能力。 作者:柴翠元 王谦 单位:淮南联合大学 医药企业管理中经济管理论文 一、加快技术创新,实施品牌战略 企业发展关键在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品牌是产品的代言,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实施品牌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唯一策略。而要打造一个好的产品品牌,企业必须要不断加快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所以企业要走出困境进行自救的重要途径就是全力开发核心产品,全力研发核心技术。将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摆在实施经济战略的重要位置,以新经济逐渐替代传统经济。要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基地,通过选派具备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培训等方式,掌握新的经济理论知识和产品研发专业知识,有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协作、挂靠、配套等多种形式,加强与高新技术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协作,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入企业生产,进而打造出企业的拳头产品。 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发展 成本上升而效益降低导致的资金困难是制约医药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国家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是支持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所以,国家应该为企业发展创造优良的融资环境,逐渐建立并完善由政府参与的医药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出台相应的配套法规,完善并落实各相关机构的服务职能,积极创新并改善信贷服务体质机制,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同时,利用税收杠杆,尽量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落实对企业税收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让利于企业。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通过设立高新技术创新风险基金等方式,鼓励科技单位、企业内部对产品研发的投资,促进高新技术型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解决医药企业经济运行困难这一问题,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和国民医疗服务水平。企业自主创新固然重要,但仅凭行业的单薄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孤军奋战,确实有些力不从心。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才能使行业发展形成技术、专利、生产技能等诸多方面的互补,才能畅通企业经济运行的渠道,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医药企业管理论文:民营医药企业管理过程出现的若干不公平现象及实例分析 摘 要:医药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也越来越受到公众和政府的关注。随着国家药品市场的整顿,医药行业大整合的时代已经来临。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民营医药生产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严重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该文列出了民营医药生产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若干不公平现象,并且运用实际发生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意在希望企业管理者们能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民营医药企业 管理 不公平 实例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并且也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医药行业市场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整个中国药品市场总规模达12 802亿元,较2013年增长13.3%。这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医药需求持续增长,而政府对医疗投入的不断加大提供了满足必要需求的资金。医药制造业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25 537.1亿元,同比增长9.1%;2016年1月和2月数据来看,医药行业共计实现营业收入3 718.6亿元,同比增长8%。我国医药行业越来越来受到公众及政府的关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医药企业管理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有些企业甚至会破产倒闭,这是因为不公平现象暴露出了企业内部管理不善,人才受到压制等严重问题。该文是写国内医药生产企业的,但着重针对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民营医药生产企业出现的若干不公平现象进行如下分析。 1 浅析医药行业现在所处的严峻市场环境 在医改大环境下,随着国家药品市场的整顿,以及新版GMP等相关措施的出台,药品市场也告别了以往高增长的阶段,逐步趋于成熟和稳定。目前,全国各地都处在药品招标阶段,招标意味着新一轮的药品降价,药品生产企业利润空间又将要缩小了。国家食药监督总局对已经取得新版药品GMP证书的企业全面采用“飞行检查”模式进行有效期内跟踪检查,促进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有效运转。对未取得新版药品GMP认证的证书的企业,令其停止药品生产,违者按无证生产药品查处。在“史上最严GMP”和“史上最严飞检”的双剑合璧下,不达标的药品生产企业绝对不能侥幸过关,躲过严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6月3日,今年上半年已有50家药品生产企业被收回51张GMP证书。 2016年将在全国医改试点区域全部推行两票制(个别地方甚至推行一票制),并欲逐步推向全国。两票制的推行和营改增的实施,医药行业总成本将大幅增加。国家各项政策频出,意味着医药行业大整合的时代悄然降临,这对每一个企业来讲都是一场生死抉择!目前中国有6 000多家制药企业,基本的趋势预测大约是淘汰1/3,剩下的2/3,或独善其身保留下来,或接受兼并、重组等得以生存。在成本提高、售价降低以及国家政策频出的多面夹击下,制药企业要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就必须对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就有各种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外部环境如此严峻,内部管理还如此混乱,必然会妨碍药企的发展,甚至会加速它的灭亡。 2 民营医药生产企业出现的若干不公平现象及实例分析 2.1 公司缺少人情味 如果上司缺乏人情味,那么下属就会认为整个公司也是这样子的。例如:一家民营药企一位新来时间不长的业务员出车祸了,在医院里孤独地躺了很多天。他的经理就给他打了个电话,也没向公司汇报此事,其他同事也没去看他。这位业务员出院后都没写辞职报告就走了。这位经理后来还说他对这个业务员也不错,怎么就不辞而别了! 顶头上司缺少仁爱之心,没有一颗爱护下属的责任之心,只关注下属业绩高低。上司在语言和行动上的冷漠伤了下属的心,下属认为自己在公司属于无足轻重的人,没人在乎自己的存在,更没人关心自己的死活,公司缺少人情味,没有再呆下去的必要了,所以愤而辞职。企业经营的是服务,经营的是人心。女人重感觉,男人重感情,企业服务的对象不光是客户,还包括企业的每一位员工。 2.2 信息是独享而不是共享 信息是共享还是独享,决定了员工还有没有热情忠诚地为公司服务。例如:经理去公司总部开会,回到北京营销大区与业务员们开会传达公司会议精神。这时,一位业务员向经理要求看下会议资料,这位经理直接回答说会议资料是公司给他的,只有他自己能看,这位业务员不能看。同事们都在场,当时这位业务员的脸就僵了!这位经理认为自己这样说,一是让大家觉得他是领导,对他尊敬些;二是让大家觉得他懂得很多,高下属们一头,过过当官的瘾,才能满足他的虚荣心,让大家佩服他。越是这样,这位经理越是草包。这位经理的电脑里还有去公司总部开会时别的大区业绩突出的业务员的成功案例分享,但他始终不肯拿出来让大家参考学习,很怕大家学会了,挣钱了。这位经理本身也没本事把公司政策等清楚正确地传达给大家,更可气的是还经常曲解公司的一些事情,误导大家。在这位经理的带领下,整个大区气氛乌烟瘴气,他的颐指气使把大家整得疲软得很! 2.3 人才问题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仍然没被解决的问题。企业在招聘时经常感叹招不到人才,而在职人员经常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企业在真正发生事情时感叹优秀人才少,而在平常职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却比比皆是。职场中,人才不缺,伯乐也不缺,真正缺少的是伯乐的胸襟。伯乐的胸襟宽广才能使得人才被安置在合适的位置,干的工作是擅长的本事;合适的人被用在合适的位置,这才是人才。 人才的标准只有两个:一是能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人;二是能给企业创造价值的人。两个标准合二为一的是卓越的人才,通常情况下卓越人才为企业一把手,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等。留住人才的关键是:给他尊重、给他空间、让他分享自己的成果。 民营医药企业做不太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既想让人才发挥才能为企业效力,又不愿兑现诺言给人才应得权利,想到该给人才应得的物质奖励时,万般舍不得;既想让马跑,又不让马吃饱,患得患失是企业在使用人才时的真实写照;既喜欢人才有能力,又嫉妒人才能力过强;既要表现对人才广开大门的博大胸怀,现实中又对人才保持了一定距离。总之,“能者上、平着让、庸者下”的人才机制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民营医药企业做不太大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既希望企业发展强大起来,好有面子,可又在碰到实际利益时总是利益在先,企业发展在后。愿望与现实的矛盾紧紧纠缠在一起,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4 老板的综合素质问题 老板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而老板的为人处世、思想观念、胸襟眼界、气场、影响力等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成就大小。老板是商场上指点江山的领袖,是企业奋斗的风向标,是员工们的精神领袖。一个卓越的老板,能够指引一个企业从黑暗奔向光明,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泉。 民营企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转型、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源。如今,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行榜出炉,在国家“一带一路”等鼓励政策下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民营医药企业数量少,所占份额不多。这主要跟民营医药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和老板本人独断专行有很大关系:大部分民营医药企业仍然是老板“一言堂”或家族式管理模式,所有事情都得老板或其家族做决定;老板本人带头不遵守企业制度,买官卖官之风猖獗,老板的个人资产中有一部分是中高管理层送礼得来的;老板生活作风上不检点;老板的“官本位”思想严重,喜欢把员工看做奴才;老板的封建思想严重,喜欢算命等等。企业家是老板们光鲜的一面,腐败堕落是老板们阴暗的另一面。 在医药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医药企业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它们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考验,那么如何选择科学的管理方式也是企业老板和管理层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上行下效,是每一个企业的通病。要改革,只需改革老板一个人好了,众人的眼睛都盯着老板的言行呢!作风正派的或无道德底线的老板会影响高管层,高管层又影响中层干部,中层干部又影响基层员工们,良好的风气或者不正之风会层层传递。 医药媒体赛柏蓝刊登了一位匿名用户作者写的一小篇文章:这位作者以前所在的公司属于中药生产企业,中药就是病人去医院和药店抓的草药。作者在听到老板各种瞠目结舌的神逻辑后,默默地收集了公司的违法证据,然后把公司举报了。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了突击检查,随后吊销了这家公司的生产许可证。公司完了!然后作者跳槽去了另外一家制药企业。这位匿名作者并未说明自己是为了伸张正义还是受了不公平待遇而气愤不过而举报的。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这位作者是公司生产线上的内部员工。公司完了,也别怪这位作者举报了,要怪只怪老板太无视法律了,也太无视药品质量了。 再一例子:广东卫尔康医药有限公司于2016年6月19日作出了“关于解散公司的公告”。这家公司是广东英德市最大的一家综合性医药公司,公告中提到的公司倒闭的原因有:经济持续下行,成本上涨,业务量不断减少等。公司倒闭后欠下大批药企货款。从公告推测,这是因为卫尔康公司在外有压力下,内部管理混乱,经营不善,缺乏力挽狂澜的优秀人才。 2.5 医药生产企业责任心的缺乏 2014年12月25日央视记者曝光:“山东鲁抗医药”大量偷排抗生素污水,浓度超自然水体不止一倍。南京自来水甚至检出阿莫西林。全国主要河流黄浦江、长江入海口、珠江都检出抗生素!中国抗生素用量在世界排首位。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四大抗生素厂之一。每个大企业都受到当地地方保护。早些年,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的废水、废气、废渣超标排放问题,当地媒体几乎每一两年都要曝光一次。直到哈药总厂的违规排放问题被央视曝光,哈药的环保问题才被重视,才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山东鲁抗和哈药总厂两个企业自身管理上的漏洞,引起了公众危机,这充分说明了企业自身责任心的缺乏,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对此事的漠视,企业管理机制不完善,执行也不到位。 药品是为每一位活着的人生产的,不单是为追逐利润而生产的。医药企业在生产药品赚取过度的利润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人类的健康,这是每一个医药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表现企业社会责任心不光是天灾人祸后捐款这么一件事情。 2.6 不公平现象颇多的药企被举报问题分析 广大医药人士都记得2013年的医药大地震年。2013年9月11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了一档题为《旅游背后的交易》的节目,让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顿时成为了舆论焦点,并迅速在医药圈中传开。在医药反腐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正大天晴被曝“顶风作案”,打着学术会议的幌子组织医生旅游以求增加销售收入。事件曝光后,正大天晴为了自保,在声明中表示道歉,并称这是个别销售人员的个别行为,相关人员已被停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个别行为,是公司行为。个别行为可没能力组织团队去泰国清迈、贵州游、台北五日游、九寨沟五日游。 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正大天晴药业可算是开了国内药企变相商业贿赂的先例,而震惊中国的全球知名药企葛兰素史克在中国行贿事件是2013年7月爆发的行贿受贿事件,葛兰素史克开创了全球著名医药外企在中国的药品行业行贿受贿的巨大丑闻的先河。这两家药企也就是曝光后动作收敛了些,受了些处罚,半年后基本没什么影响了,药品该销售还销售。按正常情况下,有如此污点的药企在国家药品招标中应存在不良记录,但是没有,这应该是算是一种国家处罚上的一种不公平现象。 中国的民营企业没有做到像华为这样的。华为是中国百分之百的民营企业,并且没有上市捞钱,早已成为全球通信产业巨头。笔者用的手机就是华为生产的。人们都说,如果中国没有阿里巴巴,那么电子商务上还有腾讯和京东等;但是中国没有了华为,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代替。华为老板任正非只拥有公司1.4%的股权,把98.6%的股权分配给了员工,所以华为可以做到不上市,不融资就取得令国人骄傲、世界瞩目的成就。原因是华为融的是人心,是每一个员工的心,这才是未来企业的真正出路,是国内企业学习的榜样!整个中国的医药企业大部分以模仿药为主,甚至以能生产外企的首仿药为荣,研发环节薄弱,而华为的做法令国内医药界汗颜!华为有1万名博士,几十名俄罗斯数学家。2014年研发费400亿元,2015年,华为研发经费大约500亿元。以投入研发经费计算:华为最近10年研发经费已经达到了1 900亿元。华为也不是一下做到这么大的,也是一步一步,一年一年积累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华为为我们民营医药企业树立了典范,所以静下心来做研发才是硬道理,才是常胜之道。 2016年7月18日晨,葛兰素史克(GSK)向中国媒体宣布,其希瑞适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用于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有望在2017年初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这是中国大陆女性患者的福音,同时也是中国医药企业的悲哀!中国医药企业研发药品的创新能力不足是所有医药人士无法言说的痛,国内医药人士对全球医药企业生产的独家专利品种既爱又恨,尤其是当外企的专利品种在中国药品市场取得傲人的业绩时。广大的患者对外企救命药非常期盼,而同时又对外企专利药高昂的的价格望而却步,这是因为中国药品市场没有此类救命药。中国病患者面临的尴尬又可悲的一件事是对外企专利药既不想吃但又离不了。这才是中国医药企业老板们应当深思的一件事情。 3 结语 面对不公平现象,并不是你面对了,任何事情都能改变;但是,如果你不肯面对,那么什么也改变不了。做自己,不要为任何人而改变,只要你觉得自己是正确的,那么就沿着正确的方向勇敢地走下去。正义可能会迟到,但它不会缺席。 列出以上这些不公平现象,一方面是希望企业管理者们有一天看到这些文字,不要以为这些不公平现象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置之不理;请站在下属的角度去思考,尽量摆正心态,正视这些现象,在工作中尽量做到公平、公正。毕竟绝大部分管理者都是从下属做起的,而且企业是一个大团体,团队的凝聚力才是最重要的!没有问题的企业是不存在的,发现问题而去解决问题的企业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 医药企业管理论文:外资医药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 摘 要:当前国内医药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传统的框架和模式,对分支机构的控制不到位,尤其是手段上的匮乏,使得卫生资源之综合优势利用难见成效。本文将对当前国内医药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有效借鉴外资医药企业的管理经验,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内医药企业;外资医药企业;管理;启示;研究 据调查实现,某款药品在国外的销售平平,但其2012年在国内的销售额却超过十亿元,在全球总销量中占到将近四成。当国内各大药企正在围绕着折扣、打折等促销方式打拼时,外资药业已经通过“有效”的营销技巧绑定了就诊医生,让其为该产品作代言和布道者,将产品巧妙地嫁接到诊疗指南之中,从而成为治疗的“答案”。从本质上来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医疗监管体系的滞后与不规范,但同时外资医药企业管理策略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一、当前国内医药企业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国内医药企业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质量体系建设难见成效,缺乏实质性的改进与创新。实践中,虽然国家及相关部门严厉要求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但很多医药企业只是搞形式主义,因此很难从根本上对药品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二,质量成本管理力度明显不足。在当前的质量管理基础上,国内医药企业能否生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质量成本。而要做好这一点,关键是要对质量预防成本加强重视,以有效减少后期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或者因退货而造成的赔偿成本开支;第三,外资医药出口企业问题。当前国内正面临着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美元的不断贬值、出口退税率在不断的降低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企的高利润收益。第四,人才匮乏。对于医药企业而言,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在于人才之间的竞争。但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医药企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普遍偏低,既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又缺少管理人才与产品研发人才。在以上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国内医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立足国内实际情况,大胆借鉴外资医药企业的管理经验,势在必行。 二、外资医药企业管理对国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基于以上对国内医药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着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扁平化企业组织结构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通讯技术提高了决策的实效性、准确性,同时决策权力下放以及分权管理现代也屡见不鲜。在纵横交错的市场信息渠道中,医药企业高层与中层、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建立健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显得至关重要,而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扁平化组织结构而言,它实际上是要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管理结构,尽可能地减少中间环节的出现,对职能机构进行精简和压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紧缩型的横向组织管理体系,从而使组织管理工作更灵活、更高效。比如,一家外资医药企业(西门子医药器械有限公司)自成立至今,对非制药制造分厂、科室部门以及后勤部门均采取放权、承包以及出售管理模式,并且将其从公司主体中分离出去,这对于简化内部管理关系非常有利。该外资公司坚持节约、高效、合理和安全之原则,对公司的员工进行定岗、定责,及时精简富余人员;因公司高层与公司的基层人员之间加强了信息沟通和交流,仅一年的时间,其成本开支就降低了15.6%,成本节约6.2亿元,而且产品质量和产量也在提高。 2.借鉴外资医药企业行销术 近年来,逐渐增加的学术会议开支已成为外资企业的主要费用支出项目,这个国内药品市场造成的最直观影响就是外资药企生产的药价偏高。据调查显示,外资药企大约七成销售费用放在了学术推广上,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推销方式,其营销行为也最见成效。比如,小张是某外资企业的医药销售代表,为鼓励其工作,公司每月给小张一定数额的销售费用(并非工资),主要用于与客户吃饭,维护科室关系、帮医生预订茶座、买车票和机票等。虽然外资药企严厉禁止该种行为出现,但很多小张这样的医药代表也甘愿冒此风险去“行贿”。 专业化学术推广分为一个核心三个关键点:一个核心是“专业的产品知识提炼”;三个关键点分别是“专业的营销队伍”、“专业的沟通工具”和“专业的推广表现”。专业化学术推广在中国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学到以前国内企业没有学到的、真正的专业化学术推广的精髓,现在随着国家管控日益严格,国内企业应该学习其精髓。国内医药企业对于跨国药企的学术推广术并非一无所知,不过其高额费用让不少企业知难而退。 如辉瑞2012年年报显示,其销售费用高达113.34亿美元,占营业收入的19%,很多国内企业无力承担;专注医药行业的曼哈顿资本管理投资公司总裁王进说:“绝大多数国内企业都在做仿制药,对产品没有专利权,更缺乏充分的临床研究资料,因此在国内药企举办的学术会议上总觉得无话可说。”因此,国内医药企业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创造自己的品牌、专利,增加学术推广。在中国,外资医药企业推崇专业化的学术营销、注重营销的安全性和专业性,这值得国内医药企业学习,而且,外资医药企业非常注重公共关系建设,这是外资医药企业高层的日常工作。外资医药企业由于在营销管理、品牌建设、专业化学术推广和薪酬绩效等方面建立了庞大的专业化药品营销体系,所以在中国市场上如鱼得水,一般的人事变动是不可能撼动这个体系的,这就是体系的力量。 3.积极加强国产药品的研发 药品的研发,关系着企业赢利状况。医药企业在药品研发过程中会投入非常多的费用,而新药又是医企获利的关键。因此,外资大型医药企业通过不断研发新药,特别是重磅炸弹式的新药研发,来谋取高额的利润;新药研发是一项非常耗资、耗时的复杂工程项目,西方在欧美国家,一种新药的成功开发成本大约在5至8亿美元之间。实践中,外资大型药企的普遍做法是从销售收入中 拿出大约15%用于研发新药,以确保研发足额投入。然从国内情况来看,国内药企在研发新药方面,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金。据报道显示,国内药企新药研发投资大约为其销售收入的1%至5%,个别的大型药企保持在5%左右。国内药企的该种做法与外资药企相比显然非常的低。若考虑国内药企销售规模,则在新药研发上的资金投入值更少,远远低于外资医药企业的正常水平。因此,在学习外资药企管理策略时,应当主要加强国产药品的研发,既是对企业自身发展前途的一种考虑,也是对百姓用药的恩惠。中国医药市场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医药市场在跨国药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外资企业注重在管理上下工夫,国内企业注重在人事上下工夫,也就是说,外资企业琢磨管理,国内企业琢磨人。外资企业本土化是发展趋势,本土化的人才、本土化的策略,等等。在过去几十年里和与国内企业的竞争中,外资企业学会了很多国内企业不规范的策略手段,这导致近几年很多外资企业出现了销售带金的问题。 外资医药企业的管理理念、运行模式为国内药企提供了借鉴,因此国内药企应当大胆地借鉴外资医药企业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国内医药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其“变成”专属型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国内药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医药企业管理论文:医药企业管理。国内外药店药学服务探讨 摘 要:药学服务已成为当今零售药店的核心服务和竞争利器。药学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大众用药安全以及药店的竞争能力。通过比较国内外药学服务的内容、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差异,分析现存的问题,为我国零售药店顺利开展药学服务提供思路。 关键词:药学服务;零售药店;国内外 1 服务内容的比较 1.1 国内倡导开展丰富多样的药学服务 目前我国药店开展的药学服务,主要包括药师用药咨询、普通体检项目、中药加工服务、一些随访或回访等等。郭海英认为,普通健康体检、免费健康咨询等一些健康服务行为并非“超范围经营”,并提倡药店应端正自身的服务行为,结合国家的规范政策,提高店员专业知识,严格做到服务热心、环境贴心等,才是药店服务的根本。何香莲倡导药店应深入开展优良药学服务(如建立药历、用药回访、报告不良反应等)。 1.2 国外的药学服务功能更为特别 国外的药店药学拓展服务主要包括疫苗接种、戒烟服务、紧急避孕服务等。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现已允许由药师直接负责免疫接种工作。西班牙社会药房调查研究了在65岁以上的老人的群体中,对于流感疫苗接种的教育与流感疫苗接种率是否相关,结果得出从药师那里获取流感疫苗接种方面的知识信息越多的人,其接种率越高。此研究表明加强开展免疫接种相关信息的宣传有利于社区药店药房的疫苗接种服务工作。PURCELL等以美国爱荷华州的两个社会药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药师对3A(Ask,Advise,Assess)计划的执行情况,从吸烟者对3A的顺从性以及药师对执行3A的反馈来衡量这个项目是否可行。结果发现两家药房都能顺利完成实验的3A计划。这表明在社会药房中由戒烟经验丰富的药师对吸烟者进行戒烟服务是可行的。另外,还有些药店甚至提供紧急避孕服务。根据一项研究显示,在已开展了这项服务的美国圣弗兰西斯科,76位药剂师知识渊博,大部分知道第一次给药的时间,知道恶心这一副作用(99%),知道对比于激素避孕药的效力(92%),知道紧急避孕不能避免性传染(99%),知道与药物流产的区别(100%),知道紧急避孕不会提高天生缺陷的危险(100%)。这有利于药师及时开出紧急避孕药,以增加紧急避孕效率。 2 法规政策的差异 2.1 国内目前与药学服务的相关法规缺失 我国目前与药店药学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药品管理法》、《优良药房工作规范(试行)》(GPP)、《执业药师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等。张永敬介绍了《优良药房工作规范》(GPP)的产出背景、主要内容与GSP的关系,分析了GPP推行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我国零售药店推行GPP是发展必然趋势,但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倪永兵等认为现阶段零售药店开展药学服务的主要问题有:药学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失,零售药店的准入条件与开展药学服务的必备条件不相匹配,零售药店监管现状与开展药学服务不相匹配。改善这些问题应从完善法律、提高准入标准以及加强监控方面入手。杨舒杰,陈晶,王淑玲对我国药店执业药师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来完善我国的执业药师的管理。由此可见,完善我国药店药学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 2.2 国外相关的法规体系较为完善 目前,如英国、美国、瑞士、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为规范药师管理,对其职责、权利、义务、继续教育、甚至处罚等均有严格规范,并立法以保障。如制定了《药师法》、《药房法》。在澳大利亚,药学服务也主要是通过立法和国家医药政策进行管理和调控,如维州在1876年的一个药品法案规定了处方须与配药分离,旨在保证大众的用药安全,1882年维州药学会成立,进一步加强管理药学服务。另外,法国还规定了药店的所有者必须是药师,药师须参与到药品的生产流通及使用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且为了保证药店的技术独立性,一家公司只能开设一家药店,这进一步强调了药师的个人责任。美国公共健康协会(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APHA)于1995年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用以保证药师能够顺利开展药学服务,并在药学杂志上设立了药学服务继续教育专栏,将一些有药学服务经验的药师请来撰文,又利用年会加强药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3 现存的问题 3.1 我国药店药学服务的现存问题 国内药学服务的障碍主要是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不够、药师队伍参差不齐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师绘敏结合医药零售药店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完善药事法律法规、加强群众的医学素养、药学服务专业化、加强执业药师管理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这几方面也提出了适合治理和整顿医药零售药店的可行的对策,能更好的保证药品质量,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钱晶认为连锁企业如果不能做到店长和驻店药师的二合一,那么就必须重视驻店药师和店长的组合——店长+驻店药师必须成对出现,驻店药师必须在运营中有发言权,这样才能使得药师在门店运营中的运用最大化。万照广就药店“药师不在岗”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药师不在岗是由于药师总量缺乏,经济利益驱使,部分药师不能很好地进行用药指导,监管不到位等;希望通过药师资格认定和职业指导改革、完善法律、加大监管力度等方面来抑制药师不在岗现象。 3.2 国外药店药学服务的现存问题 随着药店的药学服务大力开展以来,消费者从以往关注药品的价格,也开始逐渐注重药学服务的质量。由于药学服务是药店里的一种无形商品,药师的各人服务水平差 异在所难免。OLIVEIRA等在巴西库里奇巴市调查研究了该地28家社会药房和74名药师,结果发现药学服务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药师在岗时间,以及药房老板认为进行药学服务会影响其日常工作,也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UEMA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在阿根廷影响药学服务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时间。Alte D等通过对德国MecklenburgVorpommern的146家社会药房进行药师用药咨询服务水平的评价研究,他们选择6名药学专业的学生假扮成患者到药房进行咨询。结果表明,尽管大多数药房(占83%)能够及时给予“患者”用药咨询,但是这些并未达到他们期望的专业化目标,且仅有30%的药师告知“患者”药物间可能会产生的相互作用。说明了药师的服务水平与药店药学服务的实施效果直接相关,应注重药师自身素养的培训及专业知识的提高。 医药企业管理论文: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先进工具,创造性开展医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摘要:文章主要讲述了在医药企业中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先进工具,创造性开展医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加强医药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稳定员工队伍,活跃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职业素养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在新的形势下,医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联系新情况、新变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对于增强医药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稳定员工队伍,活跃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是至关重要的。 近几年,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广泛接触或使用到了“学习型组织” 、“团队建设” 、“执行力” 、“精细化管理” 、“职业素养” 、“目标管理” 、“文化建设” 、“流程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先进工具,笔者就几种方法谈一些工作体会。 一、应用“学习型组织”工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战略课题,并向全党发出号召。对于新形势下的基层一线党组织来说,如可通过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来引领团队创新、增强团队活力,有着重大意义。 真正要建立好学习型党组织,而且真正有所收获,第一个就是要坚持高度自觉。学习的问题,我们说需要灌输,但是如果没有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这个学习就没有意义。第二要坚持。我们都在进学习,随时都在学习,始终坚持学习。第三,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多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组织他们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把这几个问题掌握好了,我们的学习就会有收获。 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和担任不同的具体党内工作的同志,对这个问题应该有不同的思考。但是总体上来讲,作为一个党员,在学习的问题上,既是社会历史赋予我们的一种使命,也是党员自身的一种责任。发挥好每个党员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当中的作用,这确实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从我们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来审视我们自己学了什么东西,学得怎么样,有一些什么效果,还有哪些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就会认识到我们的差距,我们的努力方向,作为共产党员,没有这种认识,没有这种行动,甚至没有这种成果,严格来说,可能就不是一位合格的党员,至少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当中,就没有起到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起的作用。 二、应用“精细化管理” 当前,许多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我们积极探讨和尝试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精细化管理理念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途径 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精细的管理孕育出尽善尽美的产品和服务,它是企业做大做强的真谛,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先进的、精益求精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根据精细化管理理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过程细致深入地开展。精细化管理理念丰富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内涵和文化特色,为企业开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持和保证 企业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培植、施行和强化,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来保证。在企业精细化管理中,既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同时在企业精细化管理中,不但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而且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既要有理论的灌输,又要有形象的感染;既要有政策的疏导,又要有榜样的示范;既要有知识的启迪,又要有物质的激励,这样才能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有利于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政治思想环境。 (三)精细化管理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在企业精细化管理中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方法。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除应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外,还应熟悉本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除干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外,还应主动关心和过问本企业的其他业务工作;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与时俱进。同时,企业应尽快构建新的与企业精细化管理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更新观念,以务实的态度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新管理模式下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对象的特征,不断更新工作内容,创新方法,力求工作上具有独创性、灵活性。 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之中,加强制度建设、落实管理职责。过去我们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希望总是寄托在增加政工机构和政工人员上,即使实现了,也还是“少数人”向“多数人”做工作,捉襟见肘的现象还是不可避免。而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倡导的经营理念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减人增效。为此,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全方位管理职责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之中的重中之重。 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相结合,通过精细化管理促进经济效益。过去,有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存在着“表面轰轰烈烈、实际作用不大”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所做的工作与生产经营脱钩,与企业实际情况脱钩。在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企业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就是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只求形式、不讲实效”的问题。在企业精细化管理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与生产经营互相渗透、紧密结合。 发挥精细化管理的科技优势,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投入和科技含量。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以现代科技和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包含丰富的技术元素,需要充分的物质投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也一样,需要成本投入,要有活动经费。经费的提取、技术的投入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是花小钱办大事的有效投资。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甚至“命令式”教育已不能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要求,需要增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从技术上作出有效突破。 三、应用“职业素养建设”工具,加强党员的“职业素养”建设 我国医药行业历来非常重视医药道德修养,同仁堂的“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胡庆余堂的“是乃仁术”“真不二价”这些都是医药行业职业道德的典范。 齐二药、欣弗事件,这些企业没有实行GMP标准吗,他们的设备落后吗?问题并不出在硬件,关键是作为医药企业职业道德的缺失。医药企业职业道德的建设,首先要搞好党员的“职业素养”建设。 党员的“职业素养”建设,必须加强党员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党员认识到自身工作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安危、健康,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造福大众,让党员的“职业素养”产生全面示范作用,让员工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自豪感,以做一名制药人而荣,从而在岗位工作中增加更多责任感。 作者简介:颜朝辉 (1968-),女,湖南回春堂药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与思想政治工作。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关于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性 [摘 要]在工程勘测的过程中,水文地质是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要先查明与岩石有关的水文地质的相关问题,科学、有效地查阅水文地质的各种参数,为设计施工工程提供最有效的资料,积极有效地避免水文地质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水文地质在工程勘查中的重要性以及水文地质的相关内容和危害,进一步说明了水文地质勘查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影,提出了水文地质勘查中的勘察要求和内容,旨在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消除水文地质对建筑物的危害,进一步提高工程的勘查效率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查;水文地质;重要性 前言:在一系列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工作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但也易于被忽视的问题。特别在一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由于对水文地质问题研究不深入,设计中又忽视了水文地质问题,经常发生由地下水引发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等问题,令勘察、设计和施工工作难以进行。因此,本文对水文地质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水文地质勘查的要求和内容。 1.水文地质勘查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1.1 水文地质影响已有的建筑物 目前,我国某些建筑施工单位对于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勘查的工作还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从而造成很多重大的危害和不良影响。比如由于缺乏合理的水文地质的评价,没有做到相应问题的预防,当地下水随着季节降水的增加而涌增,地下水位急剧的上升,第下岩土强度受到严重影响,而产生严重变形的状态,最终导致处于地下水位的建筑物发生爆管或者地面坍塌开裂的事故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的重大经济损失,从而对建筑业产生负面影响; 1.2 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岩土和地下水之间有着互相作用的关系,也就是地下水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岩土的水理性质,而岩土的水理性质又影响着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能力,从而间接的影响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地下水能够引发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因为地下水位的升降以及地下水的动水压力的作用。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够引发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变化主要是天然的因素或者是人为的因素导致,如果地下水位变化达到某一临界点,会严重的影响到岩土工程,。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勘查研究,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之一。 1.3 水文地质影响工程地基建筑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基坑也越来越深。基坑的深度会受到施工现场和施工工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基坑的开挖往往采取的是垂直开挖的形式,开挖的深度基本都超过了当地地下水的埋深。由于建筑物施工前施工人员没有对建筑物的水文地质进行有效的评价,事后由于人为的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降低,从而导致建筑物的地基下沉,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稳定性,使得建筑物不能正常的使用或者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深基坑在开挖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地下水涌水、冒砂等问题,所以,要综合考虑基坑支护结构及其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2.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勘查要求和内容 2.1 加强建筑物水文条件和地质环境的综合勘查 建筑工程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完成相应的工程勘查工作,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了解某调查地区地下水的埋藏、分布状况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概略估算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国民经济规划提供基础资料的水文地质调查;将工程的具体勘查工作与建筑物的地基、水文情况等充分结合在一起,明确建筑物的各项参数指标,重点评估地下水对建筑物、岩土体的影响和作用,分析其强度,评估和预测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做好有效的防范措施。 2.2 强化地下水存在状态及变化规律的勘查。 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勘察,主要就是对地下水进行研究和勘察,地下水的勘察包括地下水的类型和状态、地下水水位的高低变化情况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等。其中地下水的类型和分布状态,注重研究地下水是那种水质,酸性水质、碱性水质还是中性水质,因为不同的水质条件对于岩土强度的影响不同,还要做好地下水位的高低变化的勘查,即对建筑物所处地区近年来地下水位的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有个详细的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包括了两者之间的互补以及地表水的排泄状况勘查,分析出地表水的排泄是否影响到地下水的水位、动力和压力的变化等。 2.3 做好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测试的勘查 当对建筑物的水文条件和地质条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建立和使用,最重要的勘查工作是对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进行有效的测试。有效的测试是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只有通过此环节,建筑设计人员才会得到准备数据,从而根据数据做出精确的设计,例如地基的厚度、深度,建筑物墙壁的厚度等。因此,此环节是建筑物安全建立和使用的有力保障之一。根据所处地质条件的不同,所测量的方法也不相同。根据地下水是否静止,可以选择是否采用隔离措施进行测量,若为静水层,那么就不需要隔离措施,若为流动的含水层,那么就要采取隔离措施进行测量;对地下水压力进行测试时,可以采取几何法,先确定地下水能承受最小压力和最大压力,然后用压力与压力人水量的关系曲线进行绘图,进而测试出建筑物地段岩土的透水率。压力测试是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该环节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 3.结语 在工程勘查的过程中,水文地质一直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具体的工程勘测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要明确与岩石的相互关系,还需要做好防范措施,提出与治理相关的建议。另外,在工程实施前要按照地质勘查当中应该勘察的内容和要求做好准备,要根据所勘查的地域、地质、水文特点制订出相应的施工计划,做好积极的防护措施,消除工程危害,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要按时完成工程,节约成本。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工程地质勘查质量风险研究 [摘 要]工程地质勘查是为查明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所需勘查的地质因素包括地质结构或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自然(物理)地质 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工程地质整体规范性和建设效率是建立在详细、精确的地质勘查活动之上的,是工程建设前的一个强制执行环节。本文工程地质勘查的风险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从地质勘查风险的影响因素入手,提出了几点关于地质勘查质量提高和的措施以及降低风险的几点建议,以期对地质勘查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地质勘查技术的改进作出贡献。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查质量;风险 前言:我国对地质灾害勘查项目质量管理及保障体系的研究还处于相对比较薄弱的阶段,但如今社会地质灾害频发,经常造成地面交通干线和建筑物的损坏,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需求和质量要求日益凸显,同时地质条件复杂,灾害各异,勘查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必须加强地质灾害勘查的质量控制,提高工程质量。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勘查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勘查质量、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必要措施。质量控制措施应具有针对性、有效性,贯穿项目的设计、组织和施工等的全过程。本文结合ISO9001:2008版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基本原则,对地质灾害勘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初步探索。 1.地质勘查风险的影响因素 1.1 地质环境复杂和气候变化影响 工程地质勘察目标之一是自然地质,山川、河流、盆地、高原、丘陵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地质形态,一个勘察范围内会出现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野外勘察时,勘察条件有限,勘察工具搬运困难且稳定性差,加之岩层风化,取样后分析困难。同时,野外气候变化频繁,昼夜温差较大且降雨量不均导致岩体不规律的干湿变化和热胀冷缩等给地质勘察和取样造成不便,会影响勘察结果的精确性。 1.2 人为因素影响 工程地质勘查人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勘查的质量,勘察的全过程都需人工操作完成,但一些勘查人员工程概念不明、勘查侧重不清、操作方法失当、勘探手段和使用设备相对落伍。进行地质勘查数据分析时,勘查人员也存在着勘查参数分析方法和计算公式使用不当、适应条件的意义混淆不清等问题,最终造成了工程勘查评价报告中地质勘查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主要工程的地质问题界定模糊、地质危害论证不充分、遗漏地质数据或报告错误数据等问题。地质工程勘查风险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见一斑,其造成的后果轻则延误开发时机造成经济损失,重则给工程留下隐患,产生重大危险。 1.3 建设单位不够重视,缺乏规范制度 作为岩土勘查市场需求方的建设单位由于缺少勘查方面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工程地质勘查的重要性,在选择地质勘查合作单位时以节约经费为主要考量,对勘查单位实力、勘查技术、勘查结果要求很低造成岩土工程勘查市场门槛低,业内竞争激烈从而演变出一些以低报价、低质量抢占市场份额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岩土工程勘查工作缺乏规范制度,岩土工程地质勘查市场缺乏调控,勘查工作缺乏监管。地质勘查的作业环境主要在野外,勘查过程由勘探单位独立操作,其勘查工作是否全面、取样是否充足、实验是否客观都无从考证,其提供的勘查数据可靠性、真实性、全面性无法得到保证。这种形式主义的地质勘查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将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延误工期又繁化工序。 2.地质勘查风险的防治措施 2.1 综合勘查方法的应用 对地质环境复杂的工程场地进行地质勘查时,使用单一的勘查方法所得结果并不理想。在传统钻探、井探、槽探基础上可结合运用电法勘探和磁法勘探、遥感技术等进行综合探测,充分发挥不同勘查技术和仪器的优势,精确、真实、全面、高效的为所需单位提供地质数据和资料。此外,收集当地地形地质图和航空照片、卫星探测图等资料可以让岩土工程地质勘查人员对场地地质形态有初步了解,少走一些弯路。 2.2 加强综合技术能力培训 一个优秀的岩土工程地质勘查人员,从对专业知识(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学、物探学等)的掌握到对地质的综合判断能力都需要经得起严格的考验。此外,工程勘查技术人员对野外勘查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强度要有相应适应能力,对勘查结果的分析、评价和物理图像转换要有专业性和阅读性。努力做到地质勘查的调查详尽、分析全面、报告清晰,为地质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严谨科学的有力依据。 2.3 建设单位加强重视,规范制度,强化标准 岩土工程勘查于工程设计建设意义重大,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进程和整体质量。目前岩土工程勘查市场秩序混乱,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刻不容缓。首先,对地质勘查承包方的技术装备、技术力量和勘查质量进行审查,淘汰一些勘查素低的勘察单位。其次加强行政管理,全面监管地质勘查市场。再次,杜绝企业工程地质勘查的形式主义,端正企业对地质勘察的认识态度。最后,制定引导和鼓励制度,促进地质勘察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人积极性,使勘察质量逐步提升。 ISO9000系列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应用最广的质量控制标准,对全球工业和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地质灾害勘查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贯彻ISO9001:2008族标准的八大基本原则,即: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目的表明产品实施组织能够满足客户对产品(服务)质量要求,主要涉及测定顾客的质量要求、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文件化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实现产品(服务质量)。 3.结语 地质勘查是岩土工程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撑,勘察从业人员在提高地质勘察专业水平的同时,还需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建设单位、勘察单位和监督部门需不断提高地质勘查管理意识,全面掌握地质勘查风险因素,才能降低风险带来的制约和损失,促进岩土工程建设工作全面开展。总之,地质灾害勘查行业建立的基于ISO9001:2008的质量管理体系将能够促进地质灾害勘查项目工程质量,提高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提升产品(服务)质量,但在建立健质量管理全过程中不追求的越全面越好,避免执行困难。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物探方法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应用与研究 [摘 要]物探方法是地球物理勘查的简称,其在工程建设与地质、矿产、能源勘查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引入物探技术,将能极大地提高勘察效率与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工程地质勘察中物探方法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物探方法;工程地质勘查;技术应用 工程地质勘察是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项目工程地质结构等为对象,采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技术、数学地址方法、遥感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进行普查与勘探,从而为各类工程、项目开发与建设等,提供地质勘察相关参考依据。地质勘察技术方法多种多样,物探法、古地磁、地气法、探矿工程法、地球化学法、顺磁共振法、重砂测量法、提取元素活态法、地质测量法、地球物理法、稳定同位素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勘察技术方法。但是,在地质勘察实践中,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与适应性,如何对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勘探工作者们一直致力追求的目标。 一、工程地质勘查中应用物探方法的优势 首先,物探施工面积小。物探方法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应用主要从外部检测入手,对检测环境进行分析,工程检测以小型探测为基础,对大的探测环境进行分析,缩小了工程地质勘查的施工范围,节约了工程地质勘探的资金应用,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其次,物探对环境影响小。物探方法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应用范围通常设定为工程的某一部分中,勘查形式将网络智能勘查作为主要的勘查手段,大面积降低了工程地质勘探中人工投入程度,低破坏性的勘查形式符合现代社会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再次,物探监测耗时低物探方法与传统的勘查方法相比,技术手段应用的灵活程度增大,工程检测的准确性提高。最后,计算机智能勘测能够对勘测数据进行保存收集,保障了工程施工勘查的连续性,缩短了工程施工勘查检测时间。 二、工程地质勘查中物探方法及应用 物探方法是以地下岩土层(或地质体)的物性差异为基础,通过仪器观测自然或人工物理场的变化,确定地下地质体的空间展布范围(大小、形状、埋深等)并可测定岩土体的物性参数,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物理勘探方法。工程地质勘查中应用的物探方法目前主要分为地质联合坡面勘探法、电测勘探法、磁性勘探法以及数据反馈勘探法等。 (一)地质联合坡面法 地质联合坡面勘探法主要对山区地质坑采施工工程进行地质勘测,将卫星数据遥感技术应用到山体坡面切割程序中,山体坡面切割能够对选取的地区进行平面切割,从部分切割面中蕴含矿产成分判断整体矿山中矿产含量。例如,对某一地区进行工程地质勘查,施工人员应用地质联合坡面勘探法进行地质物探,得出反馈数据,见表1所示。从地质联合坡面法的检测表本中可以分析出,该工程施工山区中,煤含量为65%,铁含量为20%,有机铝14%,其他成分占1%。由此可见,该工程的施工地区主要以煤作为开采的主要资源。 (二)电测勘探法电测勘探法 在工程剖面两侧接通电源,自然矿物质中电力强度较弱,因此,开展这种勘探方法时,需要施工人员对施工剖面进行外部电力补充,地质岩石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接通电源后,电路中电压稳定性和电阻的信号强度随着岩石层厚度的逐步增加而发生变化。电测勘探法的应用准确性较强,与数据反馈勘探法结合应用能够实现数据与图像同步的效果,使工程勘测的准确性进行一步提高。电测勘探法与传统大型勘探作业相比,操作灵活程度更高,信息收集的准确性较大,并且直观的数据模型图使现代数据应用结果和应用的比重性更强,大大提高了工程地质勘测的准确性。 (三)磁性勘探法磁性勘探法 其工作原理是应用量导层对岩层断裂、破碎以及腐蚀圈内进行磁性检测。这种勘探设备工作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的红外线勘探信号,应用勘探技术使岩石中电磁波震动,通过岩石层不同数据的应用检测,勘探技术对演示震动波进行收集,并将收集的磁性勘探波转换为检测数据,勘探检测系统智能对磁性波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最终将数据分析结果与分析图像同步呈现出来。例如,某工程应用磁性探勘技术对工程地质进行勘探,施工人员应用震动产生次震波原理,在工程检测地址上,钻出半径为2.5m的圆形小孔,孔深5m,将物探检测仪通过小孔深入地层中,对收集到的磁性振动波进行网络智能分析,实现了对工程地质的准确检测。 (四)数据反馈勘探法 数据反馈勘探法是从物质的物理特性出发,对工程地质进行勘探。应用密度检测法进行分析,在地质工程现场选定勘探位置,挖一个小型基坑,应用数据检测仪对基坑底部进行扫描检测,通过检测仪红外线扫描,将工程底层构成图呈现在电脑上。逐步对地质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应用物质密度性分析工程地质勘查情况。水的密度为1×103kg/m3,那么,如果检测地质环境中检测数据出现大量水的密度比时,则说明该工程地质岩层中水资源丰富,结合反馈数据,算出工程地质勘查中水层深度;或者,数据勘探扫描仪中检测到地下岩层布局以褶皱断裂为主,岩石成分中含有大量碳酸钙,那么可以判断工程地质演示为褶皱岩层,主要为花岗岩和石灰岩两种,充分发挥了物探方法在工程地质勘查中应用作用。 (五)大地电磁测深 大地电磁测深是用天然交变的电磁场来作为场源的,此方法利用场源对地表电磁场所引起的变化,来对地下的岩石分布特征和电性来研究的一种技术,简称为 MT。因为此方法的探测深度很大,工作成本很低,野外装备也较轻便,而且不会受到高阻层的屏蔽,对良导介质有很强的分辨力,所以在油气勘探,地震预报,调查地热田,研究地球岩石圈的深部结构这些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方法对良导电体很敏感,而这也是 MT 能在勘探隐藏的金属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物理依据。单以金属矿床来说,围岩和矿体之间、未蚀变岩石和已蚀变岩石之间都有着不小的电性差异。在矿体中所含有的金属硫化物富集,会明显降低其电阻率,而蚀变破碎带、控矿脆性断裂和韧性剪切У某鱿郑都会让矿体和周围的岩层体产生电性差异,那这也让MT 成了解决这样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 三、结语 物探方法是现代工程进行地质勘测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对物探主要勘探方式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促进近代工程地质应用技术手段创新,提高工程施工建设质量。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进步,物探技术方法在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发展,陆地声纳法、地震映像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大地电磁电导率剖面法等探测数据快速连续自动采集技术将会更加活跃。物探仪器设备也将会向着多功能化发展,其智能化水平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工程地质勘查质量风险研究 摘 要: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时工程建设的初始阶段,早于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它是整个工程建设的保证,工程地质勘查的结果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P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针对工程地质勘查质量风险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地质勘察;质量;风险 工程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活动开展前必须执行的重要环节,对工程整体建设影响重大。随着科技的发展工程地质勘查手段和技术不断得到优化,其勘察程序和工作方法较传统地质勘察有了长足发展。 1 工程地质勘查内容 建筑工程地质勘查是建筑工程建设的基础。地质勘查工程的发展是一个从浅到深认识的过程,需要广泛的调查研究作为基础,才能确保勘探工作的安全性和整个工程的质量工程地质勘查为调查工作,进行是为了研究影响建筑的地质因素,水文条件、一些天然的地质现象、岩土的力学性质及地质构造为地质勘查的主要因素。依据具体工程需求及建筑物的地质所处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工作,使得建筑物安全使用性能有所保障。工程地质勘查任务主要包括气象、水文、地貌、地震记录情况与勘查以往报告记录等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对相关因素的实验测试,对地质工程的测绘与调查,整理相关资料并成册为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工程地质勘查主要是为了选择良好的地理位置、适应的土质疏松度与涂层分布,此项为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的重点。建筑物的安危直接受到地质环境好坏的影响,因此勘查工作的关键环节为勘查工作的精确性,勘查资料为建筑建设的依据,使得地质工作全面进行有所保障,施工顺利开展,做好合理地质建筑的充分准备。 2 工程地质勘察质量风险主要影响因素 工程地质勘察是建筑施工不可或缺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做好工程地质勘察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对其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整治措施,减小及消除水文地质问题引发的各种风险和隐患,从而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2.1 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影响 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目标之一是山川、盆地、自然地质、丘陵、高原等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地质形态,一个工程勘察范围中会出现复杂多样的地质条件。在野外进行勘察时,勘察条件限制,勘察工具搬运困难,外气候变化比较频繁,昼夜温差比较大并且降雨量不均匀造成岩体不规律的干湿变化以及热胀冷缩灯都会为工程地质勘察和取样带来不便,并影响工程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2.2 人为因素影响 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勘察质量结果,勘察过程中都需要专业人员完成,但是由于一些勘察人员队工程概念不明确,缺乏勘察专业知识,勘察操作不正确,勘察设备和手段过于落后。在对工程地址勘察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时,勘察人员对勘察参数计算公式和分析方法使用不当,适应条件的意义混淆不清等情况,最后导致可工程地质勘察评价报告中对工程地址环境不明确、工程地质问题界定不清晰、地质危害论证不充分以及数据报告错误等问题。 3 工程地质勘察质量风险的防范措施 地质勘查工作主要是运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如测绘、物化探、钻探、坑探、采样测试等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从而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 3.1 承包方风险防范 首先,承包方要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要保证从业人员能够满足地质勘察工作的需要。企业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要配备合理的机械设备,保证人力、物力充足;其次,承包方要有组织明确机构合理的项目团队,应该强化内审和外业监督。勘察对要能担当起各项工种的开展,要认真对待前期勘察工作并做好有关记录。承包方对于勘察报告要进行三级内审,严格把关,对存在质量问题要求及时修改。勘察纲要必须有总工办负责人签字方可进行施工。承包方还要明确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要对外业钻探进行抽查和定期检查,要保证验收质量;最后,承包方要做好权责明确,要保证负责人布设工程量的权力。对于承包企业的风险防范水平要进行评估,保证风险在可控范围内。承包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要科学合理,做好层层分工、责任明确。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质量风险信息管理体系,保证企业内各部门以及外部企业之间的交流顺畅。 3.2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由于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专业性较强,且影响因素较多,需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控制成本。在提高全员成本意识的基础上,还要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业务能力予以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组织能力、较强业务能力的人才,对提高整体项目成本管理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质勘查单位管理应以工程项目为龙头,财务管理为核心,向成本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 3.3 建立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系统 现阶段,地质勘查项目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实施管理难、反馈效率低、项目资料存储和使用混乱等情况,所以需要将信息化理念引入鉴于目前地勘项目引入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当中,重点研究地勘项目管理中的数据组织和管理,设计如项目数据标准化管理、项目总结流转、项目甘特图制定、项目实时管控、成果交互反馈等的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建设一套符合地质勘查项目管控需求的管理系统。实行地勘项目管理信息化,将打破地质勘查单位和项目负责及各实施小组之间在时间、空间上的不一致,促进项目在地质勘查单位与项目组之间有效执行。 3.4 完善市场管理监督体制 工程地质勘察对工程施工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建设整体质量和施工进程。当前工程地质勘察市场秩序混乱,制定一套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刻不容缓。首先要对工程地质勘察承包方的及时实力、技术设备已经勘察质量进行全面的审查,淘汰一部分勘察素质比较低的勘察企业;其次是要提高行政管理,全面控制地质勘察市场;第三是杜绝一些企业工程地质勘察出现形式主义,更正企业对工程地质勘察热全面认识;最后是构建鼓励和引导制度,促进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科技的投入以及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不断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质量。 结束语 工程地质勘查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因此,勘查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工程地质勘查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勘查技术和水平,从而保证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工程地质勘察质量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有助于提高地质勘察质量,促进我国地质勘察行业不断发展。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浅谈工程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工程地质勘查主要是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具体施工服务的,将细致的勘察数据结合到施工工作中,能够促进建筑工程的完善开工。但是目前来看,许多工程地质勘查中往往会遇到众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料收集、技术应用、实际施工进程中的失误中,本文就将这些问题及原因阐述出来,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地质;地质勘查;施工技术 前言 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融合众多的地质勘查数据来做参考,在勘查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各个细节,从细节处入手,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而这些小方面恰恰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综合性地考虑这些内容,从资料收集运用、勘查技术融合、施工工程开展的综合内容中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也将能够促使我们更好得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一、工程地质勘查的内容概述 建筑工程的好坏程度起决定性因素的就是对工程地质勘查的工作落实效果的好坏,对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进行有效的测绘、勘探、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等相关工作,可以给工程总体建设的落实提供可靠的参数和依据。勘查对象主要是地形、地貌、构造、岩性、不良地质现象等内容。查明这些内容存在的问题、现状,可以进行深入的地质调查工作。而工程地质勘查一般所需的因素有地貌、水文条件、土与岩石的物理力学特征、自然地质现象与天然建筑材料等。根据建筑物设计内容的结构域运行特征,发现地建筑物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征,对地基强度条件、地基变形条件进行透彻分析,将地质勘查报告内容作为建筑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材料。全面、准确的地质勘查工作是保证建筑设计质量强化的重要基础。 二、工程地质勘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资料问题 许多勘查工作单位没有对拟建工程的主要信息进行详细收集,导致了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不能全面、准确地进行,包括拟建工程规模、结构、荷载内容、地面整平标高、拟建物对变形的特殊要求等内容,如果这些内容全部或部分缺失了,将会对实际的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进而无法获得拟建物与地质之间的关系说明。 2、技术问题 提升工作人员对高新技术的应用水准,是完成良好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现在许多建筑单位与勘查人员之间的技术联系失去了原有的准确、合理的实质内容。勘查单位低价承接勘查工作任务,施工单位购进的施工材料有缺憾等问题都是现在技术的应用出现缺失的主要原因。再加上施工人员本身的不重视、缺乏对技术使用的详细了解,将导致技术人员不能利用技术做好勘察工作。融合高新技术的理想存在阻滞的现状,人员使用技术的不科学促使技术问题层出不穷,进而致使地质勘查工作全面崩溃。 3、施工问题 对地层钻探、地质取样、水文研究等内容的勘查施工出现失误,将会导致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失败。比如对粉土、砂层的钻进过程中,没有将优质泥浆用于护壁工作中,出现塌孔与埋钻的现象,致使底层的漏记与许多原位测试不能进行下去。在取样的过程中没能够及时贴签,没有及时送实验室进行试验,导致土工试验成果中的各项指标内容出现失真的现象。如果在标贯与动探试验过程中没有清理孔底残土就进行了深入试验,也会造成试验数据失准的现象。假如勘查场地的底层中潜水含水层与承压含水层没有做好水位分层测量的工作,将导致报告中不能明确地下水性质,只能提供混合型地下水位与水头等施工问题严重影响。如果这些具体的施工工作出现诸多问题,就会使现场作业不能全面、准确地实施下去,由于施工人员的技术失误、没有按照工作规范、强制性条文进行施工,施工具体实施效果将会出现崩溃。 三、解决工程地质勘查问题的措施研究 1、勘查市场的监督力度提升 为了解决资料搜集问题、技术问题、施工问题,必须从勘查市场规划、监督、管理上入手,强化对勘查合同、勘查刚要的审查与管理,预防盲目、无用的勘察工作出现。主要对勘察工程现场的具体工作进行详细监督,全面审查勘查报告中的工作量、资料数据、勘探质量。对勘察市场全面监督,强化政府部门与社会监督结构的监督作用,推行工程严格的监理体质,禁止恶性竞争的出现。 2、技术培训工作落实 对技术员工进行周期性培训,将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实践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这些新兴的技术中发现适合本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发展的契机,并对这些技术内容进行加工,用科学、合理的传播手段,给勘查工作的实施人员做好传递工作。勘查单位应该以注册工程师证与个人执业资质来规定勘查技术人员的标准,从而提升本勘查单位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准,促进整体的工作能力水平提升,使地质勘查工作任务更快、更准确地完成。 3、施工勘查工作的具体强化 对测试新技术、工程设计、施工参数等内容的可靠性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将要施工项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原因,从细节上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个施工流程都落实好,重视施工工具、材料的科学使用标准,提升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联系协调效果。将完整、可靠的测试数据与实际的勘查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统一分析拟建工程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在,从而获得详细的勘查施工技术与施工思路。采取切实有效地方法测定有关水文地质的各种参数是非常重要的,可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充分利用水里地质条件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从而避免出现因水文地质作用而损坏工程或者影响工程施工的现象。 总结: 本文具体介绍了在工程地质勘查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原因,并且从这些内容中发现细节性工作失误的重点,从勘查市场监督、技术培训、勘查施工效果上入手,解决现实的重点问题,从工作的实际点出发,强化技术应用效果,提升施工建设成果,才能最终获得勘查工作的胜利。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水文地质问题。文章针对目前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整个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质量和水平,优化地质勘查的效果。 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对资源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地质勘探工作也必须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不断改进提高。地质勘探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是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提高我国地质勘探水平的快速、准确的方法之一。因此,只有清楚地认识到水文地质问题在地质勘查中的重要性,才能对地质勘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重要性 在对整个岩石工程周边进行地质勘探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周围的水文地质进行勘查,由此可见,在地质勘查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依据水文地质的情况来判定的,这主要是由于岩石中含有大量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些地下水资源能够对其产生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个地质勘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相反,如果对水文地质没有一个合理的地质勘查的认识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还有一些勘查结束后常常会由于地下水而出现一系列的地质危害,从而直接影响了整个地质勘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加强对水文地质进行应用对于地质勘查的意义重大。 2 现阶段我国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就目前而言,虽然我国地质工程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还会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工作不到位 所谓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工作不到位主要是指,在施工之前都需要对整个地质工程现场进行勘查。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很多施工人员忽视了这一点,往往没有经过实地考察就盲目组织开工,这种做法不仅仅影响了地质工程勘查工作中水文地质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同时还制约了整个地质工程事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地质工程的整体设计方案理解不到位、勘查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计算和运算公式掌握不到位、施工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等,以上这些原因都直接导致了地质工程勘查工作不到位,这不仅会对施工人员造成一定的生命威胁,同时严重者还会拖延工期,从而降低整个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施工的质量和水平。 2.2 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人员很多都是外来务工的农民工,他们的安全意识都很淡薄,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导致地质工程施工出现人身安全问题,从而严重影响整个施工工程。还有很多地质工程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较低,他们在施工前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等到施工的过程中就乱了章法,随心所欲地、盲目地进行施工资源调配,这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还会增加额外成本,给整个地质工作带来负担。 2.3 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界定不清晰 2.3.1 水文地质问题包括要了解工程周边地下水的分布情况。遮护主要是指在实际勘查的过程中,应该精确地计算出水文地质对于勘查工作的影响率,是否会由于实际的人为因素直接影响整个地下水的流向和分布。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要及时遏制,这不仅会使地下水威胁到整个地质勘查工作的根基,同时还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在进行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工程周边地下水的分布情况,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地质勘查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2.3.2 水文地质问题包括要了解工程周边岩石的分布情况。不同的岩石其地质形成因素都不尽相同,具有很大的差别,但通常情况下矿床的形成都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岩石都经历了风化和变质作用,风化侵蚀、变质都会影响矿床的形成,根据这种特点,对岩石进行地质勘探,能够提高地质勘查的速度;第二,地质结构因素,每种岩石的地质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地质结构会对岩石的分布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矿床的等级、形成、时间;第三,岩石状况因素,岩石有多种形态和状况,其中蕴含了很多有效信息,能够帮助工作人员进行地质勘查;第四,火山岩分布情况,火山岩不同于其他种岩石,其喷发、沉积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这一特性进行地质普查找矿;第五,侵入岩分布情况,不同的岩石情况能够组成不同的矿床,因此根据不同的侵入时间、侵入长短、侵入面积的大小、侵入的速度,就能确定资源的大概位置。 3 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3.1 工程地质勘查的内涵和特征 3.1.1 功能特征,是指在进行地质勘探的过程中,不仅依靠一种勘探方法,要将多种方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融入先进的科学研究技术,广泛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能够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质的实际情况,进行功能的选择。例如:在地质勘探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够科学地确定和选择大致的勘探范围,然后对此区域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探究,进行科学、精确的策略,从而完成勘探工作。 3.1.2 高效特征,是指建立健全地质勘探系统,然后从这个系统中及时掌握和了解地质分布情况,确定大致位置,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分布区域十分广泛,每个不同的分布区域其资源的存储量也千差万别,因此只有完善地质勘探系统,才能有效地找到资源位置,提高效率。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工程地质勘查难点分析 [摘 要]在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只有做好地质勘查工作,才能保证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如何做好地质勘查工作,就需要我们了解工程地质勘查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并且了解工程地质勘查的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在查明各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有效地预测工程建筑,保证工程的合理性,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地质勘察、工程、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前言 地质勘察工作作为工程建设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工作质量的好坏与工程建设的安全有着直接关联。因此,为了做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这就要求程勘察工作的从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除了熟练业务,仔细高效完成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外,更要拥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做好本职工作。 二、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及内容 1、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 在我国工程地质勘查中,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地质条件进行相应的勘查,同时还要分析影响工程施工的相关因素,从而获得工程规划和相关的地质资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勘查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施工过程与周边的环境相适应,因此工程地质勘查也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保证。 2、工程地质勘查的内容 为了提高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水平,就必须要从工程地质勘查的内容抓起,明确和了解工程地质勘查的内容。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项目包括了对地质构造中的地貌、水文以及地质条件等内容的分析,同时还有天然建筑材料和地质现象等内容的研究。 三、工程地质勘查方法与原则 选择一个良好的工程地质勘查方法也是保证勘查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在工程勘查中,主要的方法有工程地质勘探、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试验等。在制定相应的勘查方法时,一定要结合地质实际情况,遵循面点结合、由浅入深的原则,综合运用GPS、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试验等手段,对地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收集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同时,在勘查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目前,从我国工程勘查的现状来看,勘查方法比较落后,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地质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从而提高勘查工作的效率;同时,还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分析、模拟复杂的岩土问题的发生、演化过程,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最后还要利用计算机对工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如制作地质工程图件,进行指标统计分析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程地质勘查的水平。 四、工程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 1、地质勘查队伍和投资渠道不合理 在地质勘查的实际工作中,不免存在勘查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以及投资渠道单一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地质勘查工作的有序发展。当前形势下,我国大部分地质勘查单位仍处于转型过程中,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这就要求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拓宽地质勘查资金的途径和方式,建立并健全科学合理的资金机制和运行体制,对相关地质勘查的各项政策不断进行完善。要跟随时展的浪潮,逐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形势,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整体上不断发展和进步。 2、商业性矿产勘查发展滞后 从整体上看,基础性的地质勘查仍然未得到有效的运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勘查相关研究的深入和提高,使得地质勘查的难度逐渐加大。与此同时,探矿权市场的政策体系存在弊端,导致民营投资矿产的难度较大,从而制约了探矿权市场的良性运行。 3、地质勘查规划体系不健全,宏观调控缺乏力度 立足于地质勘查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地质勘查规划体系存在一定不足,并未进行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导致项目的实际情况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部分地区地质勘查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存在勘查秩序不规范以及非法探矿等状况时有发生,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探矿者的经济利益,宏观层面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矿产资源,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就要求全社会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提高对质勘查工作的认识,培养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真正意义上对地质勘查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强。 五、工程地质勘查的有效对策 1、加强地质科技创新 在我国的工程地质勘查中,加强地质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地质开矿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意义。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滞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开矿技术还比较落后,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起步晚,因此,为了跟上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据相关调查显示,要取得地质找矿的突破,就必须引进先进的工程地质勘查知识,新的找矿思路和理论的突破。从目前我国工程地质勘查的现状来看,找矿难度越来越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摒弃以往传统的勘查手段,引进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从而提高工程地质勘查的水平,保证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2、重要矿产和重要成矿带,要有具体规划部署为缓解制约 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人均下来的资源是非常少的,因此,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强能源和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在地质工程勘查中,非能源重要矿产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有的是为了增加资源量;有的是以研究为主,要通过研究提出找矿靶区;还有的是以勘查为主,主要是提供可采储量;这些的目标任务各不相同。因此,相关部门要对重要矿产和重要成矿带编制具体的勘查规划,落实具体的任务和资金保证,以确保国家对重要矿产资源的需要。 3、充分考虑地质勘查单位的权益 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价款收益,要充分考虑地质勘查单位的权益。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出通知,从而明确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收入。另外,还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措施,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建议在制定具体政策时应“先留后分”考虑地勘单位的权益。 4、加强地质改革措施 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中,为了保证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就需要政府用“有形的手”来调控宏观规模,坚持以人为本,从而加强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与此同时,还要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产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勘查,统筹国内地质事业发展与地质领域对外开放并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从而保证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勘查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因此,勘查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工程地质勘查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勘查技术和水平,从而保证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促进我国工程建设获得更好的发展。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工程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程地质勘查要求越来越高。在工程施工之前,地质勘查工作非常的重要,只有做好了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才能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最终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本文主要针对工程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做了深入的探究,以供相关负责人参考。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查;内容;问题;对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工程建筑施工也在不停的发展,工程建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而在工程施工之前,工程地质勘查工作非常的重要,因此,必须提高工程地质勘查水平。但是,从目前我国工程地质勘查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必须加强地质科技创新,并加强地质改革措施,从而保证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及内容 (一)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 在我国工程地质勘查中,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地质条件进行相应的勘查,同时还要分析影响工程施工的相关因素,从而获得工程规划和相关的地质资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勘查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施工过程与周边的环境相适应,因此工程地质勘查也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保证。 (二)工程地质勘查的内容 为了提高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水平,就必须要从工程地质勘查的内容抓起,明确和了解工程地质勘查的内容。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项目包括了对地质构造中的地貌、水文以及地质条件等内容的分析,同时还有天然建筑材料和地质现象等内容的研究。 二、工程地质勘查方法与原则 选择一个良好的工程地质勘查方法也是保证勘查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在工程勘查中,主要的方法有工程地质勘探、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试验等。在制定相应的勘查方法时,一定要结合地质实际情况,遵循面点结合、由浅入深的原则,综合运用GPS、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试验等手段,对地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收集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同时,在勘查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从而保证工程地质勘查工程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目前,从我国工程勘查的现状来看,勘查方法比较落后,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地质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从而提高勘查工作的效率;同时,还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分析、模拟复杂的岩土问题的发生、演化过程,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最后还要利用计算机对工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如制作地质工程图件,进行指标统计分析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程地质勘查的水平。 三、工程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 (一)地质勘查队伍和投资渠道不合理 在地质勘查的实际工作中,不免存在勘查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以及投资渠道单一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地质勘查工作的有序发展。当前形势下,我国大部分地质勘查单位仍处于转型过程中,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这就要求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拓宽地质勘查资金的途径和方式,建立并健全科学合理的资金机制和运行体制,对相关地质勘查的各项政策不断进行完善。要跟随时展的浪潮,逐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形势,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整体上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商业性矿产勘查发展滞后 从整体上看,基础性的地质勘查仍然未得到有效的运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勘查相关研究的深入和提高,使得地质勘查的难度逐渐加大。与此同时,探矿权市场的政策体系存在弊端,导致民营投资矿产的难度较大,从而制约了探矿权市场的良性运行。 (三)地质勘查规划体系不健全,宏观调控缺乏力度 立足于地质勘查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地质勘查规划体系存在一定不足,并未进行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导致项目的实际情况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部分地区地质勘查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存在勘查秩序不规范以及非法探矿等状况时有发生,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探矿者的经济利益,宏观层面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矿产资源,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就要求全社会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提高对质勘查工作的认识,培养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真正意义上对地质勘查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强。 四、工程地质勘查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地质科技创新 在我国的工程地质勘查中,加强地质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地质开矿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意义。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滞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开矿技术还比较落后,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起步晚,因此,为了跟上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据相关调查显示,要取得地质找矿的突破,就必须引进先进的工程地质勘查知识,新的找矿思路和理论的突破。从目前我国工程地质勘查的现状来看,找矿难度越来越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摒弃以往传统的勘查手段,引进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从而提高工程地质勘查的水平,保证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工程地质勘查的水平,就必须积极推进地质科技创新,从而为开矿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要矿产和重要成矿带,要有具体规划部署为缓解制约 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人均下来的资源是非常少的,因此,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强能源和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在地质工程勘查中,非能源重要矿产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有的是为了增加资源量;有的是以研究为主,要通过研究提出找矿靶区;还有的是以勘查为主,主要是提供可采储量;这些的目标任务各不相同。因此,相关部门要对重要矿产和重要成矿带编制具体的勘查规划,落实具体的任务和资金保证,以确保国家对重要矿产资源的需要。 (三)充分考虑地质勘查单位的权益 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价款收益,要充分考虑地质勘查单位的权益。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出通知,从而明确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收入。另外,还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措施,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建议在制定具体政策时应“先留后分”考虑地勘单位的权益。 (四)加强地质改革措施 加强工程地质改革措施也属于工程地质勘查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要积极落实地勘单位改革的扶持政策,对保持地质队伍的稳定、加强地质工作和促进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中,为了保证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就需要政府用“有形的手”来调控宏观规模,坚持以人为本,从而加强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与此同时,还要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产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勘查,统筹国内地质事业发展与地质领域对外开放并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从而保证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勘查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因此,勘查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工程地质勘查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对于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提高矿产资源的可采储量,从而保证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工程地质勘查中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摘 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了人们生活水平水务需求日益增高。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勘查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为突击强、时间短等,此工程先于结构设计与施工前,也称之为工程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因此要有效确保工程地质勘查质量。在我国房屋建设中,工程地质勘查尤为重要。工程地质勘查工程在实际进行中,遇到的问题较多,本文针对工程地质勘查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与措施,为今后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工程勘查;地质勘查;问题;分析 1、工程地质勘查简要 工程地质勘查[1]为调查工作,进行是为了研究影响建筑的地质因素,水文条件、一些天然的地质现象、岩土的力学性质及地质构造为地质勘查的主要因素。依据具体工程需求及建筑物的地质所处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工作,使得建筑物安全使用性能有所保障。工程地质勘查任务[2]主要包括气象、水文、地貌、地震记录情况与勘查以往报告记录等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对相关因素的实验测试,对地质工程的测绘与调查,整理相关资料并成册为工程地质勘查[3]报告。 2、工程地质勘查目的与要求 2.1工程地质勘查目的 主要是选择良好[4]的地理位置、适应的土质疏松度与涂层分布,此项为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的重点。建筑物的安危直接受到地质环境好坏的影响,因此勘查工作的关键环节为勘查工作的精确性,勘查资料为建筑建设的依据,使得地质工作全面进行有所保障,施工顺利开展,做好合理地质建筑出的充分准备。 2.2工程地质勘查的要求 首先初步勘查,正确评价场地内拟建筑地段的稳定程度,并依据相关规范、工程的特征与规模、岩土工程具体问题带来的影响与后果,评价拟建筑物工程的安全等级与工程重要性,并对岩土工程勘查等级确定。对建筑物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针对具体情形出的设计方案建议要经济合理。具体分析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地下水类型、埋藏情况及水位变化规律与幅度,确保各项工程地质勘查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 3、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1工程岩土勘查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工程岩土勘查主要目的为建筑物基础设计、施工设计、地基工程提供详细的技术参数与地质材料。而个别勘查人员在现场工作中态度不厌旧,收集地质情况、荷载分布、结构特征、对变形要求、地面整平标高要求等基础资料不认真,以至于勘查报告做出后欠准确,使得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受到重大影响。 3.2勘查工作布置量违背岩土工程勘查规范 3.2.1在勘查工作中,随意布置勘察点,违背规定的要求,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不符合,孔在规定范围内,勘查深度无从基础地面计算,勘查孔不符合最小孔深要求,地层划分不精确,最终致使无法摸清沟渠、河道对工程的加层与不利埋藏物的分布范围。 3.2.2没有对有地下室的建筑场地与高层建筑裙房的抗浮设计要求进行考虑,对高层场地基坑支护勘查的考虑较少,扩大勘查范围未结合地基本身条件。 3.3岩土勘查报告中的问题 3.3.1以上所述外场勘查工作存在问题较严重,造成室内各项工作进行不准确,各项指标的可靠性与离散程度分析受阻。 3.3.2在勘查报告中,地基的评价与结论针对性较差。 3.3.3在勘查中的勘探点与建筑物平面位置图中,若建筑位置与勘探点不采用坐标确定,则图中应有建筑物、地形作为参照物,在错误的勘查报告中却没有。在报告中,应仔细研究分析基础设计参数,依据场地具体地质条件,结合基础持力层的埋藏深度与性质、上部结构荷载特征,深入分析基础设计方案。 4、工程岩土勘查出现问题的原因 4.1工程勘查费用的收取具有明确规定,但个别单位不重视勘查工作,仅仅片面追求效率与速度,使得报告的精密度与准确性不能有保障。经济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互相压价,国家收费标准难以有保障,致使勘查工作粗糙,规范与设计要求难以满足。 4.2勘查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欠佳,学习与培训专业知识较少,其技术水平难以达到勘查员技术标准,致使施工过程中出现不符合规范的工作,加上自觉意识较差,勘查中不规范行为屡见不鲜。 4.3一些单位仅停留在勘查工程管理模式中,难以保证勘查工程质量.,再加上监督制度与内部检查不严格,勘查工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5、基坑支护中的问题 5.1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物理力学参数选择欠佳。其安全性受到深基坑承担的土压力大小直接影响,加上近几年地质情况变化复杂,要计算出土体压力较为.困难。在开挖基坑后,很难依据土体粘聚力、含水量、内摩擦.角参数做出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的计算,最终直接影响基坑结构设计。 5.2基坑土体取样欠完整。在设计基坑支护结构前,首先准确取样土体,使得支护结构设计有所保障。由于环境复杂多变,应根据地质的土层真实性与实际情况。 5.3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值不符合实际受力情况。设计深坑支护结构受力情况极为复杂,如有些计算值在理论上安全,但有时会被破坏;有写结构系数偏小,与所规范要求偏差较大,而实际却很安全。从理论上讲,基坑支护设计为静态,但土体的开挖,土体随之松弛,逐渐出现变形。应充分考虑此问题,保证施工的经济性与安全性。因此,应转变传统.设计理念,加强深基坑支护结构,加强研究基坑支护结构变形控制相关标准,大力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有效解决基坑支护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勘查为较为重要的环节,紧密联系着后续的施工与结构设计,应大力提高勘查质量。在勘查工作过程中,勘察人员应以对工程地质勘查为目的来对勘查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逐一解决,同时勘察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优良的职业道德,以身作则精心做好工程地质勘查[8]的相关本职工作,应用最新的勘查方法细致勘查工程,为之后的施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论遥感技术在铁路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摘 要:现阶段,在中国铁路工程的地质勘查项目中,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其一种重要的勘查手段。然而仅仅通过传统的判释方法和单一的数据源,并不容易达到其地质勘查的较好效果,地质勘查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也很难得到满足。为了使铁路工程的地质勘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为了提供新的技术方案,笔者在本文中,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遥感勘查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现状、铁路工程中遥感技术的技术体系以及遥感在铁路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关键技术等方面做出了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遥感技术;铁路工程;地质勘查 目前,我国铁路工程项目中,在前期的设计研究方案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其设计方案也必须随之进行变更,为了可以在数据缺乏的条件下和规定的限期内将铁路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完成,这便需要将遥感技术更好地运用到铁路工程地质勘查中来。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铁路工程地质勘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得还不够完善,也没有阶段性突破,而且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所以,针对铁路工程地质勘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的研究,对我国铁路工程的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遥感勘查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笔者结合现阶段已经完成的铁路工程地质勘查项目与自身的工作经验,对遥感技术在铁路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应用现状,做出以下几点总结。 1. 首先,解释基础数据由比例尺不同的航卫图片组成,专家进行手工标注和判释工作的时候通常是通过相关软件工具或是立体镜来完成的,如此一来,便会造成人工劳动的强度较大,并且其工作效率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2. 目前,还不能完全实现对单个地质体进行定量分析与岩性的定量识别,并且解释基本为定性的描述,且其局限性比较大,详细程度受到约束。在勘察的后续阶段的弃渣场选址、勘探孔布置以及供电测绘等工作便难以拓展。 3. 遥感勘查的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对高陡坡激光雷达成像的定量化与高精度和地表形变监测等遥感技术的利用较少。 4. 对于综合利用基础数据的效率不高,受到主管思维模式的禁锢,从而对与铁路工程的地质条件产生定性地评价和分析,从而导致缺少同时拥有信息提取、数据集成以及定量评价等行之有效的信息系统。 二、铁路工程中遥感技术的技术体系 1. 技术体系目标 在地质环境中的多解性与复杂性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地质调查在整个铁路工程中长期处于一种投入高但产出较低、外业劳动的强度较大以及难以保证质量的现实状况,进而便很难跟上其他的专业信息化技术的脚步,而改变目前这一被动现状的突破点在于对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有效利用。在铁路工程地质勘查方面3S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且其带来了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的信息化工具,从而对人工调查视野和对地理环境的逼真模拟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在铁路工程的地质勘查中也是提供了不同精度和尺度的地质的空间位置、几何形状与目标属性等有效信息。对遥感解释的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与详细作业程序的制定工作都是极其有必要的,对不同的工程类型、勘察阶段与地质环境等条件都可以满足铁路勘查工作的需要,从而将信息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铁路遥感勘察体系建立起来。最后将地质调绘工作做得更加精细,综合地质勘查的效率和质量也可以有所提高,对外业工作的劳动程度也可以有所减少,从而实现对劳动力的解放。 2. 研究方法 对铁路线路的选线设计、地质勘查以及地质解释等等传统的业务需求进行充分地考虑,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将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先进研究作为核心指导,实现在铁路勘查中GPS技术、GIS技术与遥感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的充分发挥。资料收集、生产试验、项目应用、技术调研、标准制定等为其主要的研究方法,将具有高层次技术平台建设起来,其中将三维地理建模、遥感信息解译、综合勘察资料以及工程地质调查等功能结合到一起,从而使互通、共享专业资料的目的得到实现,进而铁路地质勘查技术的工作程序与勘查技术也就得以形成,对传统的铁路地质勘查的方式也做出了改进工作。 三、遥感在铁路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关键技术 1. 利用遥感技术建立工程地质知识库 为了使遥感图像更适合于专家系统的解释,将工程地质遥感的数据库建立起来。搭建这个数据库的目的在于,整理和合并专家解释的分析数据和实际经验等信息,从而确保数据在自动解释中的调用与供给。对有着岩石岩性、水系结构、断层构造等等地质图像的特征与标志关系进行具体研究,再将纹理知识、GIS知识以及空间几何特征的系统分析进行引入,将相关的地学信息的关系图谱建立起来,并且提炼出相关的通用的符号语言和图解方法等等,再将GIS数据模型进行应用,从而建立起工程地质知识库。 2. 提取工程地质中的岩性信息 在气候恶劣、植被稀缺和交通极其不便的北方山区,其开展地面调查工作的难度较大,通过高光谱数据对岩石进行识别,其技术对岩石岩性的研究和诊断非常有利。除此之外,岩石的化学、矿物成分以及结构构造等屋里特征都可以通过光谱的吸收特征得到反映。另一方面,在岩石强烈风化和高植被覆盖的南方山区,岩性信息极其微弱,给高光谱对其的定量识别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仅仅通过多光谱遥感去实现其岩土性质的分类工作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如此一来,关键问题变成了对多源信息的选择和获取,对遥感影响所采集到的光谱、植被以及纹理信息等数据进行整理并融合,再通过对岩土工程性质进行分类,最终对其分类的结果予以分析评价。 3. 利用遥感技术识别地质灾害 3.1 崩塌识别 崩塌信息的识别,需要先利用遥感技术对已知崩塌进行纹理特征分析,获取基本信息,再通过DEM将坡度大于标准值的区域进行提取,接着将基岩高反射率的区域利用高分辨率的影像提取出来,最后结合上述获得的信息最崩塌的范围进行圈定。弱植被图斑以及裸地的提取和筛选包括去除地形阴影等都是提取崩塌工作中的关键所在,通过集成计算图像提取出来的植被指数、第一主要成分的变换信息、土壤的亮度指数以及地形数据等数据,都是其裸地所需要提取的源数据。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技术的应用建议 【摘要】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随着经济的进步而加快,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技术水平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本文作者简单的分析了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情况,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以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应用 一、当前我国岩土工程勘查技术应用情况概述 岩土工程作为一项起源于20世纪欧美国家的技术,其主要对象是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岩土工程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体制,打破了原有的技术限制,主要应用于解决岩体和土体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问题 岩土工程的地质勘查工作要尽可能的做到全面、仔细,如果地质勘查工作过于马虎就会影响整个岩土工程的质量,加大了后期工程的难度,拖延工期。综合分析我国当前的地质勘查技术的应用情况,我们发现以下问题。首先,勘查区域划分过于混乱,缺乏针对性。不同位置岩土的特性是不同的,勘察人员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岩土特性科学划分不同的勘察区域。其次,勘察人员的取样工作不全面,分析结果缺少真实性。风化岩、残积土和粗颗粒土等原状岩土在不同的条件下的性质是不同的,工作人员必须对岩土开展全方位的实验,测试岩土的性质变化,得到客观真实的结果。 (二)问题原因分析 对勘查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下是问题的产生原因。首先,整个建筑的设计理念决定建筑应选用何种勘查方法,只有建筑的设计理念作为方法选择的依据才能够保证勘查工作的合理性。但是大多数单位选取的勘察地点太过随意,根本没有考虑建筑的设计计划,降低了勘察的针对性。其次,许多勘查工作根本没有计划,勘查项目的划分不合理。我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各勘察单位必须要以建筑的实际情况设置勘察点及其间隔。但是我国勘察单位的工作大多违背了国家规定,不仅钻孔的深度到不到要求而且勘察的范围也不合理。最后,目前我国的勘查技术水平太低无法满足建筑需要。以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要想勘察碎石层只能使用静力触探法,但是这种方法无法探测岩心采取率不能给后续工作提供帮助。 二、勘查技术在工作中要遵循的原则 为了对施工附近的地质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满足岩土工程的施工需求,我国的岩土勘察工作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 合理规划,完善地质勘查水平 要想促使勘察水平得到提高,工程施工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工程的施工准则。科学的规划勘察方案,统筹兼顾,选择合理的勘查方法,提高勘查工作质量,促使工作符合国家地质勘察要求。 (二) 合理布局,按照地质勘查规律,以提高勘查的有序性 我国岩土工程的地质条件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受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影响,地质勘查工作必须要在保证工程的相关性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进行勘查工作,才能促使勘查工作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三) 合理创新,结合地质勘查需求,以促进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技术的创新 要想提高岩土工程的施工水平必须要对勘查技术进行创新,以科学的勘查技术保证勘察质量。工作人员必须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岩土工程的地质勘查工作,利用个人经验进行勘察的方法早应该被摒弃。除此以外,要想保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我们还必须要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多变的、先进的手段对岩土进行勘察。 三、提高岩土勘察质量的手段 (一)做好地质勘察测绘 在对岩土进行勘察时还要对岩土的各种测量数据进行绘制,其中绘制图主要包括岩土的地形、地貌和基本条件等信息。设置合理的勘察界限,科学的选择勘察点,消除滑坡和坍塌等安全隐患发生。设置合理的比例在图纸上绘制岩石和各地质体的分布状况。根据岩土附近的水文和地貌以及岩土层关系对地貌单元进行划分。详细的记录岩土下面地下水情况、水位情况和流量等信息并标注在绘制图上,给后续工作提供便利。这些都是绘制勘测图时要做的工作。另外,勘测图绘制完成后还要拍摄一些相片或者绘制素描作为辅助工具。 (二)钻探技术 只有对岩土进行钻探,才能全面的掌握岩土地质情况,为后期工作提供便利。以下是对岩土进行钻探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①我们在选择钻探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地质采用的钻探技术是不同的。例如,勺型钻锤击干法和陶土钻法多用于地下水高于地层的土层。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二者不会破坏土层,有维持土层稳定的作用。基于此,如果需要对深层土层进行钻探,就需要使用其他方法。目前来看,我们多使用岩心回转泥浆护壁钻进法满足深层岩土的钻探需要。双管单动钻进、冲击钻探法也可以钻探深层岩土,但是使用这两种方法不仅无法对成本进行控制而且还会破坏土层稳定。 ②要想提高岩土层钻进深度的精准,让误差不超过5cm,必须要对钻机的深度进行控制。对钻机的钻进深度进行控制有利于保证整个勘察工作的质量。要想提高岩心回转泥浆护壁钻进法的精准度,可以使用回次进尺把误差控制在2m。 ③对取芯率进行控制,充分考虑不同岩土之间的差异性。例如土层的取芯率是100%,岩石风化残积土的取芯率不可能和土层的取芯率相同一般在85%左右,破碎岩的取芯率和软质岩的取芯率相同,大多不超过65%。 ④相关人员要做好钻进记录,每一步都要记录完全,保证记录不违背实际钻进工作,提高钻探技术的分析质量。 (三)取样的试验技术 ①取样技术 在选择取样技术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地基的实际情况。我们一般选择中风化和微风化岩上端的岩土作为样本,这两种岩石的过渡性比较强,上端的岩土更具有代表性。取样技术人员必须要做好样本的封存工作,除了用油蜡对样本进行封存外还要把样本用胶布完全裹住,防止样本性质发生变化。要想加快样本分析的速度,还需要在每个样本上做记号并记录相关数据最后进行分类保存。 ②试验技术 只有完整的、没有受到影响的样本才能保证原位试验的准确性,即使是被扰动或者稍有破坏的样本也不能参与原位试验。荷载、标准贯入和静力触探等手段都是原位试验的方法,目前我国大多使用标准贯入法进行原位试验。 自动落锤法即标准贯入法,使用这种方法时要结合不同的地基深度调整钻探深度。一般的,1m或者1.5m的钻探深度就可以满足要求,但是如果是强风带化的地区可以钻探2.5m。钻探完成后要立即编制勘察报告,编制的勘察报告不能违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报告完成后还需要对整个工作进行总结。 结束语: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综合性很强,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勘查工作经常受到界面划分不科学、没有充分的考虑地质形态和勘察技术水平太低等条件的制约,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国外先进的勘探技术,提高地质报告的编写质量,科学全方位的评估岩土工程的地质环境,利用高水平的钻孔、取样和原位试验技术促进勘探技术的发展,进而提高整体工程的质量。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工程地质勘查技术措施与对策分析 【摘要】建筑工程可分为两大建筑体系,一是工业建筑,二是民用建筑,这两种建筑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就建筑这一大概念来说,它们之间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地质勘探是工业建设和民用建筑都要进行的最基础的部分,并且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建筑施工前都必须进行地质勘查勘探,进而选择较为稳固的地基,这样才能为建筑的举出铺平道路,为建筑的安全走好第一步。 【关键词】地质勘测;技术措施;对策分析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建筑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为满足需求,地质勘探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晚,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刚刚步入小康水平,对建筑工程的要求并不太高,没有发展的动力,所以地质勘探技术发展比晚,技术也相对落后,目前还在摸索中前进。因此我国的建筑工程在地质勘探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出现时要及时正确的处理,以免造成损失。我们还有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及引进外来技术,尽快发展地质勘探在建筑中的作用。 1施工前勘探工作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 1.1勘探施工地的必要性 由于各地的地质条件不同,所以不同地区的建筑工程施工也会有所 差异。建筑工程中的勘探工作要因地制宜,需要十分严谨。 1.2地质勘探工作的注意事项 城市中会存在许多公共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建在居民区和交通线路上等,而且主要属于浅基础建筑物,对地面的影响较小,而且基础的建筑深度也要小于五米。地基主要承担建筑的负荷,所以在对这类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从以下几点考虑:二勘探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地形地貌特征、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土的剖层面和地下水的动态特征等等。b.在进行勘探时,要进行大量的浅孔勘探,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地下水的状况。c.在一般情况下,在坑孔的勘探时要按照方格网和勘探线布置,而勘探的深度的限制是整个活动层。 2客观分析在地质勘探中的问题 2.1工程地质勘探的质量问题 在地质勘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影响勘查效果,其中大多数人还对工程的概念不了解,不知道勘查的重点,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勘查,或者勘查方法错误,手段落后。在进行地址勘查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勘查理论和方法会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这会造成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工程地质界定不准备或者没有足够的论证,地址报告中就会表示地质条件不清楚,这可能是因为错误的勘查方法导致的。一些地址报告没有经过确定的勘查工作就轻易的下结论,对待地质工程没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这些问题会对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可能会因为工程审核不通过从而延误开发时机,即使审查通过,工程依照错误的地质报告进行,可能会存在隐患。 2.2对工程地质勘探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够 地质勘探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揭示地质构成,二是提供土体的力学指标;地质构成决定基础处理方案的选择,力学指标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众所周知,地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只有靠钻探勘察来了解。建设场地是唯一性的,勘探成果也没有可比性,因此建设单位选择一家专业技术强,操作规范严谨,能准确提供信息的勘察单位相当重要,对建筑安全、工程施工顺利进行、节约投资都有重要的意义。 2.3地质勘探工作的市场环境比较差 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为这个行业带来了机遇,但是也增加了市场的竞争。地质勘探在工程中尤为重要,地质勘探单位怎样能抓住这次机遇也是主要考虑的问题。地质勘探单位越来越多,增加了行业竞争,但是国家对这方面还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勘探单位互相竞争导致恶性循环,这对于行业的整体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作为建筑工程的参与者,地质勘探单位要严格自律,坚持从自身做起,共同推进地质勘探市场在一个合理、有序、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和谐发展。 3工程地质勘察行业制度不健全 3.1制度与实际实施要求不相符合 虽然新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己经颁布,并且在勘探程序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己经明显地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经颁布实施就难以把握:更为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另一部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并不完全适合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而建设部的一些工程勘探监督机构则以此为依据对水利水电勘探设计单位实施质量检查,使勘探单位不得不准备满足两科规范的两套地质士及告分别对付审查和检查。 3.2规程规范 规程规范的修订和出台周期太长,完全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水利系统与水电系统的勘探设计阶段不一致,因此夫财呈规范也有区别,周欺太长因此会出现较多问题,在新的未出旧的解决不了的这个盲区,甚至会产生一些混乱。水利与水电分家之后,对于工程地质这个专业来说其工作性质还是一样的,但是从技术标准和勘探程序这方面来讲也存在着不同,很多的问题显露出来仍未解决,这需要广大工程师和有关部门共同努丈寻求解决和协调的方案。 3.3勘探设计报告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单位提交的勘探设计报告中的地质章节不是地质师写的,报告的编制人中没有地质专业负责人,或地质报告没育院级地质负责人审查把关,报告和图纸中的错误较多。这种情况给总院增加了审查难度,同时也有损勘探设计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形象,还会延误工程报批的时机。当然也有上级单位工程审查把关不严,助长了这种技术责任心不强旷现象。 结束语 随着勘探设计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旧管理显然己经不再适合新的市场。规程规范、部分技术管理方面和前期工作投入不够的问题己然摆在眼前,出台新的规范迫在眉睫。而且在建筑施工的安全中地质勘探是进行建筑建设的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通过地质勘探,我们能够很好地掌握地质的情况,从而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施工方案,从而达到科学高效施工。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物探方法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从几个方面对物探方在工程地质看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物探方法;方法;地质勘探 1 引言 在过去很多年里,地质勘察工作中的核心都是钻探技术,然而在科技不断飞速发展的形式下,这项技术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也更加凸显,为了弥补这样的问题,相关技术人员开始逐渐将物探方法引入到工程地质勘查,实践证明,这种勘察方法有利于保障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勘察对象的损伤,随着工程地质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物探方法是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勘察方法。 2 物探技术的重要意义 在大量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地球物探探测技术的作用非常巨大。这种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典型地质灾害的勘测,为预测工作提供了非常可靠和准确的依据,进而减少了灾害的发生,物探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同时也为灾害后期的重建以及土木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对于灾害防护工程以及资源开采来说,物探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物探技术的在地质勘察的中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决策者的制定防护措施的科学性,在最大限度内保证超前预警系统的质量,建立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维护公共生存空间的安全。只有正确使用物探技术,才能够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并保证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安全系数。 3 工程物探工作的特点 3.1 工程地质探测深度较小 一般情况下,探测深度基本在第四纪土壤的深度,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看,这个深度属于浅表层,简单的说,地质勘察深度通常是不可超过100米的,基本在几十米左右。 3.2 工程地质中探测精度较高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程建筑项目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工程地质勘测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同时人们对于勘测工程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尤其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方面,地质勘测的精度要求更高,建筑高度不断增加,对于基础工程要求就越高,地质条件一旦无法达到施工设计要求,那么必然会导致工程隐患的增加,进而威胁到人们的安全。而物探技术恰恰能够符合这个要求,这种技术的精度非常高,并且误差基本可以控制在厘米以内。 3.3 工程地质勘查的施工作业半径较小 物探法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实际的操纵中,物探工作包括地质勘察、工程测试很多方面,由于技术的先进性,这些内容都可以预定时间内完成,并且工作质量也可以有效保障。尤其是针对一些抢险项目,勘测工作必须要在几个小时内完成,这个时候物探技术的作用就充分的被体现出来了。 4 地质物探现用勘察方法及其应用 4.1 大地电磁测探 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助天然交变电磁场作为场源,因此也被称为被动场源电磁测探法,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对深度较深,高阻层以及较强的良导介质进行良好的检测。同时也具有很好的经济性,携带非常方便。尤其是在地质预报、勘探油气以及地热源的勘测中充分发挥作用,并大大提高了检测到金属矿藏的成功几率。 4.2 航空及地面甚低频电磁法 从上个世纪中后期开始,我国就从国外引入了航空以及地面低频电磁法的物探技术。这种方法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在良导层的断裂带和腐蚀带圈定方面,对电阻率不高的岩脉和矿脉进行勘测,宣召,并可以较为准确地圈定出矿化范围。另外,技术设备容易携带,操作方法也容易掌握。地形适应性强,抗人文干扰性强,在此项技术中,技术人员可以巧妙的借助30kHz、kHz的频率电磁波作为场源,针对陆空地下的电磁空间进行有效测量。另外针对一场信息也具有一定的反映效果,这种方法一般会在前覆盖区以及外围剖面的工作中应用。4.3地震勘探 进行地震勘测的时候,最为常见的方法是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这两中方法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充分利用了反射与折射的定理,并对地质结构的深度,构造等性质有非常良好的反映。与其他的勘测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仅精度高,使用方便,同时届时成果单一,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成本相对较高。 4.4 瞬变电磁场 瞬变电磁场主要是以电磁场感应理论为勘测基础,研究分析目标感应出的涡流场而形成的二次电磁场变化。并预测相应的空间形态,能够实现一定的探测目的。使用该方法对寻找高导电性的矿体有很重要的作用。 4.5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我国在很多地质勘察中就开始采用了这项技术,它的特点即使可以在两千米以上的深度进行勘测,并可以对深层地质构造以及隐伏矿进行有效探测,操作过程十分简单,只要移动机械设备到相对应的勘测位置即可,工作效益以及质量都比较理想,同时成本也相对脚底。 4.6 连续电导率剖面测量系统 天然信号的间断性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能够顺利进行工作,必须要借助此项技术对天然信号进行认为的补充和完善。该项技术的特点电阻分辨率高,同时成像也相对容易。 5 物探方法发展展望 从大量的实践中能够发现,工程物探技术的应用虽然已经普及,但是也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不断问世与发展的前提下,物探技术也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技术人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对物探方法进行补充和创新,推进物探方法的发展。物探技术要与岩土工程勘测的发展相互协调与呼应,必须要加大物探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物探方法适应地球物理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发挥出物探技术的潜能和作用,避免使用上的不科学、不规范。进一步研究各种物探技术方法对不同地球物理前提的适用性,避免滥用。针对一般情况下岩土工程勘察勘探深度不大,但分辨和定量解释精度要求高的特点,推广使用面波、多道瞬态面波技术与高密度电法、地下管线探测等方法,并加强电磁、地震波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 6 结束语 地质勘测中物探技术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物探技术的前提是物理原理。从地质以及地球的物理条件入手,充分分析其对于物探技术使用上的影响,进而提高勘测结果准确性。物探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第一步就是整理资料,进行分析,然后选择最为合适的物探技术,这是保障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也是因地制宜原则的有效体现。本文针对物探技术在地质勘察中的应用进行了几方面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物探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分绵薄之力。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论证岩土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及方法建议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也随之前行,尤其在岩土工程当中的勘察方法也在不断的革新与进步,并成为了工程建设的一个先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结合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和任务,详细分析了目前岩土工程主要的勘查方法并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方法 岩土工程勘查工作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基和基础以及地下工程的关系。由于地基土是因地而异的,在接受一项岩土工程勘查任务时,必须明确该工程的主要技术矛盾是什么,需要解决哪些主要技术间题。在对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以及建筑物荷载情况了如指掌的情况下,在岩土工程勘察实施过程中,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就基础及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以充分的论证和分析,最终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和任务 1勘察场地概貌 查明勘察范围内场地原始地形、地貌,岩土层的成因、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2埋藏物情况 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旧基础、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其分布范围。 3地质作用的影响 查明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活动断裂等)和特殊土(包括软土、填土、污染土、湿陷性土、膨胀土、红粘土、多年冻土等)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的建议。 4地下水埋藏情况 查明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补给及排泄条件,地下水位,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评价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对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各土层的渗透性质,分析评价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及浮托力的作用和影响;预估产生基坑突涌、流沙(土)或管涌等地下水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提供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5基坑周边环境 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基坑周边环境,提供基坑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分析评价放坡开挖的可能性和基坑边坡稳定性,适宜选用的支护结构类型及其稳定性,基坑开挖与降水对地基变形、周围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 二、岩土工程勘查的主要方法 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进行。这一方法的本质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地面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质和规律,并藉以推断地下地质情况,为勘探、测试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据。在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但对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且较狭小的场地,则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认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高质量的测绘工作能相当准确地推断地下地质情况,起到有效地指导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 2勘探与取样 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各种方法。它是被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的并且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样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应根据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选用上述各种勘探方法。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它的优点是较之钻探和坑探轻便、经济而迅速,能够及时解决工程地质测绘中难于推断而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质情况,所以常常与测绘工作配合使用。它又可作为钻探和坑探的先行或辅助手段。但是,物探成果判释往往具多解性,方法的使用又受地形条件等的限制,其成果需用勘探工程来验证。钻探和坑探也称勘探工程,均是直接勘探手段,能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钻探工作使用最为广泛,可根据地层类别和勘察要求选用不同的钻探方法。当钻探方法难以查明地下地质情况时,可采用坑探方法。坑探工程的类型较多,应根据勘察要求选用。勘探工程一般都需要动用机械和动力设备,耗费人力、物力较多,有些勘探工程施工周期又较长,而且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时应具有经济观点,布置勘探工程需要以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成果为依据,切避盲目性和随意性。 3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 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评价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标、强度参数、固结变形特性参数、渗透性参数和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的参数等。原位测试一般都藉助于勘探工程进行,是详细勘察阶段主要的一种勘察方法。原位测试的优点是试样不脱离原来的环境,基本上在原位应力条件下进行试验所测定的岩土体尺寸大,能反映宏观结构对岩土性质的影响,代表性好。试验周期较短,效率高尤其对难以采样的岩土层仍能通过试验评定其工程性质。缺点是试验时的应力路径难以控制、边界条件也较复杂有些试验耗费人力、物力较多,不可能大量进行。室内试验的优点是试验条件比较容易控制边界条件明确,应力应变条件可以控制等入可以大量取样。 4地下水的测定 实际地下水位量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应同时观测地下水位,量测时间须在最后一个钻孔施工 24h 后;2)地下水位观测应考虑周围地下水开采情况的影响,若量测时间正好处于附近抽水井抽水下降漏斗时,所量测到的地下水位肯定偏深;3)水位量测应与钻孔坐标.标高回测相结合。我们知道勘探孔口周围地面实际不是一个水平面,水位量测参照孔口位置不同,水位埋深也不一样,因此而产生的误差几厘米是难以避免的,这根本无法满足按规范要求地下水位量测精度为±2cm的要求,也更无法测定地下水的正确流向。解决方法是孔口坐标.标高回测,同时以标高回测时的孔口位置为准向下量测地下水位深度;4)要分析近年地下水的变化幅度以及历史最高水位、最低水位;5)钻孔深度范围内有 2 个以上含水层时,应分层量测水位,在钻穿第一含水层(到下一含水层之前)并进行静止水位观测之后,采用套管隔水,抽出孔内存水,变径钻进,再对下一含水层进行水位观测。这样量测到的水位才是含水层分层水位。 三、加强岩土工程勘查的建议 1加强勘查设计单位的质量认证,健全质量管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确立了以过程模式作为标准的结构。勘察设计企业应通过有效应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运用过程方法,采用PDCA循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实施和管理,持续改进。提高勘察设计的能力,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 2采用先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勘测中,为了避免勘探点布置的随意性,可使用克里格法。在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中,为提高精确度,可使用多道瞬态面波勘探技术和高密度点法。岩土工程勘测中,为了准确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使用回归分析。岩土工程勘测资料的整理中,为了保证成果的正确性,应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技术性问题是制约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向前发展的瓶颈,因此要高度重视勘察技术的提高和改良。在实际工作中,要尽可能地采用高科技的勘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加强勘察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总之,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勘查工程中应用,地质勘查工作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文地质工作在工程地质勘查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工程地质勘查的不断发展,水文地质工作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对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查;水文地质;探讨 一、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工程地质勘查报告中都没有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进行评价,从而导致工程在建造或是使用过程中由地下水对岩土的侵蚀等引起基础下沉或是建筑物开裂等事故的发生,所以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应充分的认识到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的影响,从而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价,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勘查水文地质情况资料。目前水文地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应着重评价地下水对岩土结构、建筑物的影响和作用,提前预测地下水可能产生的危害,以便于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2)地下水与建筑地基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应该将地下水与地基设计相结合,从而提供准确的水文地质资料来为地基的设计和选择奠定科学的基础。 (3)地下水的自然状态、对建筑物的影响、人为活动下地下水的变化和对建筑物的影响等都是水文地质勘查中应该着重勘查的内容。 (4)不同地下水情况对工程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所以可以从工程的角度出发对其重点内容进行评价。比如,工程有部分基础是处于地下水以下的,那么就应该把评价内容重点放在地下水对砼和钢筋的腐蚀性上面;如果基础是以岩土层来进行施工的,则需要对地下水对岩土层的软化、崩解和胀缩作用进行重点的评价;某此建筑基础层中存着松散、粉细砂和粉土等,这就需要对流砂及管涌等情况进行重点评价;目前在地下水位许多时候会进行基坑作业,这就需要对渗透性和富水性进行试验,并对土体沉降和边坡失稳等情况进行重点评价。 二、岩土体的水理性质 所谓岩土体的水理性质就是指,岩土体与地下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性质。一般来讲岩土体的地质性质可以分为岩土物理和水理两种性质,由于岩土水理性质的作用,岩土的强度及形状将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使得建筑物的稳定性出现较大问题。一般测试岩土水理性质的方法有:透水性、崩解性、软化性、胀缩性以及给水性。 2.1透水性 这种方法是指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水穿过岩土的性能。一般而言,岩土的松散程度以及颗粒大小越大,其透水性越好。在水文地质勘察中常常利用渗透系数来表示岩土的透水性,而这一系数的获得大多是利用抽水试验来获得的。岩土的透水性与其对建筑的影响成正比关系。 2.2崩解性 崩解性又称湿化性,是指粘性土浸入静水后,由于土粒间的结构联结和强度丧失,使土体崩散解体的特性。一般岩土体的崩解性与其颗粒、结构、矿物成分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残积土,一般的崩解时间在24小时以内,水云母、蒙脱石为主的残积土通常一散开的方式进行崩解,而石英石为主的残积土通常会以裂开的方式进行崩解。岩土体的崩解性越高,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越大。 2.3软化性 软化性主要是说岩土在经过地下水浸泡后,它的强度会明显下降。岩土的软化性是判断其耐水、耐风能力的主要参数,常常利用软化系数来表示。一般粘性土层、页岩以及泥岩等岩土结构的软化性较为明显。岩土体的软化性越强,会使得建筑物的稳定性越弱。 2.4给水性 给水性指的是在水的作用下,饱水岩土体从裂缝和孔隙中流出水的能力。通常利用给水度来进行形容。给水度是水文地质中较为重要的参数,它对施工现场的疏干时间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与前面的方法相同,给水性越强的岩土体对建筑物的影响越强。 2.5胀缩性 所谓岩土的胀缩性是指,岩土在受到地下水的作用后,其体积会逐渐增大,而当岩土的水分流失时,其体积又会变小的能力。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岩土表面的膜会在吸水后变厚,而失水时膜的厚度又会变小。岩土的胀缩性常常会导致基坑出现突起或裂缝,直接导致土层表面及地基出现变形现象,从而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地下水可能导致的岩土工程危害 3.1水位变化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主要包括水位下降和上升造成的危害,导致前者发生主要因素是人为的一些活动,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经常会诱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质恶化等,尤其是对工程建筑的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威胁。但是,导致后者发生因素却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地质因素的影响(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气温等)、人为因素(工程施工),但是通常情况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导致的。通常地下水位的上升可导致坍塌、管涌、建筑物失稳等危害的发生。 3.2地下水动压力的作用引起岩土工程危害 在自然条件下,通常地下水的压力作用是比较弱的,也不会对地质工程造成什么危害。但是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常常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包括流砂、管涌等。 四、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注意事项 4.1加大对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视程度 在地质勘查过程中,除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研究,还要将与岩土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放在重点的位置进行分析,地质勘查中需要从自然地理条件看,水文地质勘察中的自然地理条件包括气象水文特征和地形地貌等内容,其中前者主要应该包括工程地区的季风情况以及气候的湿润程度等;而后者主要包括工程所在区域的基本特征,以及地形的平坦开阔程度、地貌的侵蚀情况以及地表堆积物情况等分析;也要从地质环境分析,包括地质构造、基底构造、底层岩性以及新构造运动等等内容;以及地下水位情况分析,包括近些年地下水位的最高值以及其变化趋势、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补给关系等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对含隔水层的情况这一部分内容应该对这两个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流向、水位等内容进行仔细勘察。 4.2重视水文地质参数测定 首先,地下水水位的测定,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凡遇含水地层时,均应测定地下水位。其中静止水位的量测应有一定的稳定时间,其稳定时间按含水层的渗透性确定,需要时宜在勘察结束后统一测静止水位;当采用泥浆钻进时,测水位前应将测水管打入含水层中20cm或洗孔后量测;对多层含水层的水位量测,必要时应采取止水措施与其他含水层隔开。其次,测定地下水流向可用几何法,并同时量测各孔内水位,确定地下水的流向。地下水流速的测定可采用批示剂法或充电法。最后,压水试验也是水文地质勘查中的一个重要试验。压水试验与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资料结合起来,根据工程实际要求,将试验孔位确定下来,试验段按照岩层的渗透特性来进行划分,按照实际需要对试验的起始压力、最大压力和压力基数进行确定,并将压力与压力入水量的关系曲线及时绘制出来,将试段的透水率计算出来,进而确定P-Q曲线类型。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文地质问题可以从多方面影响工程施工建设。在工程地质施工过程中保证工程设施的质量和安全,就需要我们认真落实并充分做好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对在工程地质勘查中存在的和遇到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冶金工程论文:冶金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构建研究 摘 要 分析冶金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缺乏的原因,提出构建“模块化、关联化、考核化”培养机制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冶金工程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从高等教育视野来看,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开始侧重于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如何有效地培育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然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改革的重要课题。缺乏实践能力的教师必然无法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该校冶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这与该校基于“完全学分制”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 随着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更多的青年教师加入到该队伍中来并逐步成为中坚力量。据2008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全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超过普通高校教师总数的66.7%[2]。因此,必须构建一个适宜冶金工程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以保障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2 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现状及分析 青年教师无法将实践能力与专业发展相结合 部分冶金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在刚踏入工作岗位时,因其无法看清该专业的发展机遇与潜力,再加之身负教学、科研等多项职责,并无过多精力投身于工程实践,常导致实践能力与专业发展的割裂。青年教师具备思想活跃、积极肯干等优势,应该利用优势,引导其将实践能力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在工作与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 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匮乏 目前,我国多数工科高校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已经和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相脱节。高校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标准普遍较高,实施培养目标的主体即为专业教师,而青年教师恰占据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半壁江山。没有长期实践生产经验的青年教师, 即使具备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也难以做到联系工程实践问题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环节[3]。同时,部分工科高校的人才甄选机制也存在“科研倾斜”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具备工程实践背景教师的选拔工作,进一步加剧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匮乏的程度。 实践教学环节参与度较低 冶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较多,主要包括社会实践、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生产和毕业实习这四个部分: 1)社会实践部分,青年教师基本不参与其中; 2)专业课程实验部分,青年教师易忽略实验理论与现代化冶炼工艺的结合; 3)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部分,青年教师设计题目数量略显不足,无法保证设计题目的工程实践性; 4)生产和毕业实习部分,青年教师仅起到管理与组织的作用,亲自参与实践的机会并不多。 因此,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参与程度远远不够。 3 构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方法 实现“模块化”培养模式 基于我国大多数工科高校冶金工程专业采用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不同地方高校冶金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构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块化”培养模式,构成一个动态体系。图1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模块化培养模式。 如图1所示,依据冶金工程专业实际培养方案,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分为三大模块:专业课程实验模块、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模块、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模块。其中,每一模块又分为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两个子模块;钢铁冶金子模块包含火法冶金工艺和钢铁材料的冶炼及轧制两个分子模块,有色金属冶金子模块也包含湿法冶金工艺和有色金属的提取及回收两个分子模块。两个子模块间相互联系,并对其相关联的分子模块做相应的完善和补充。 青年教师先接受工程应用型[4]课程实验模块的培训,并辅以理论教学基础;再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以设计的形式完成实践教育;最后进行实习实践[5],最终形成一个分层次、模块化的培养模式。该模式能够顺利开展培育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既可以有效保障青年教师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实施“关联式”培育方法 为针对性地解决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缺失的问题,高校可采取“社会― 企业―高校”的关联式培训模式,社会相关部门做好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育的宣传、组织工作,具体执行由相关冶金企业及各高校协作完成,搭建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平台,使青年教师能够合理利用校企平台,以补充缺失的工程实践背景。最终使这三个关联项构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该体系能够体现青年教师培养的长效性和实效性,达到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迫切要求。 建立“考核化”培养制度 针对青年教师日益缺失的实践能力,可以将日常科研、教学能力的考核方法加以改进,并引入实践能力的考核制度,以完善青年教师的培训体系。首先,在岗前培训中实行实践时间的考核,要求满足一定量的企业实践时间,以拓宽工程研究视野;其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引入“网络炼钢”“模拟炼钢”等实践经验的考核,强调考核的常态化;最后,科学评定考核结果,辅以一定的奖励政策,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起长效的培养制度。 4 结语 在工科高校发展规划目标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处在很重要的位置。构建符合专业规律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可以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工科院校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冶金工程论文:冶金工程专业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摘要:冶金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专业教学质量衡量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分析冶金工程类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以及其培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冶金类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措施,来达到提高高校冶金类专业人才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冶金工程专业;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新时代不仅学校是学习的场地,社会也是学习的大课堂,因此,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应作为高校教育质量的衡量指标。冶金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有对现有知识的接收能力,还需要具有对知识的收集归纳总结能力,并能运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生产或工程问题。此外,冶金工程类专业的大学生还应有对新知识和新技术有较强的吸收、融合和创新能力,同时必须具有高效地利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冶金工程专业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及意义 本文以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学院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冶金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要快速适应环境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冶金专业类人才除了要有对冶金相关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之外,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对冶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学院为例,冶金工程分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两个方向,学生通过对冶金工程专业的基础及专业理论、设备工艺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学习,并强化教学实践环节以及对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冶金专业的毕业生除具备数理和计算机方面工科专业的基础和社会人文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外,应重点地掌握冶金专业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同时很多的冶金方面新技术和新工艺都属于交叉学科的领域,学生应及时了解与冶金方面相关的学科知识并能增强应用。除此之外还须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应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2.思维分析的能力。冶金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比较强的思维判断和分析能力。针对冶金生产和工程等实际方面的问题,首先能用独立观察和判断能力、系统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文献检索和利用能力剖析这些问题,再利用工程思维能力并遵照工程问题的规律来解决这些问题。 3.设计和实践的能力。实践是区分工程与科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评判一个大学生应用能力非常重要的标准。因此冶金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冶金工程测验的能力、设计规划的能力、研究方案实施的能力和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以及计算机运用的能力。 4.创造创新能力。冶金工程所解决的是实际问题,其根本任务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的核心就是一种创新。创造和创新是现代冶金行业发展源动力。尤其是现在冶金行业处在市场、成本和环境多种压力下,创新能力对冶金行业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冶金作为工程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应该在一般创新方法的应用基础上,树立创新的新意识,磨炼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和技巧,并应用在生产和设计实践过程中,提升实践创新的能力。 二、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是21世纪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院校对教学的核心要求。因此,学校、教师、学生应该完美配合,各尽其职,努力让培养的每位学生都成为现代冶金行业的工程师。 1.学校通过完善管理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团结合作,其一,高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自学、思考、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大环境;其次,学校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全校内选择自己感兴趣与爱好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完成学习;其三,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科学研究氛围,激发学生对科学和自学的热情;其四,学校应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需要和必要的设备及科研项目,对科研有兴趣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可以加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协助教师做一些科研工作。 2.开展有关科目的学习竞赛活动。学校应充分重视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各类竞赛,通过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各类竞赛,让学生在主动竞争中找到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英语口语竞赛、数学竞赛、工业设计、工业创新等竞赛,同时更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全国高校大学生科学竞赛。 3.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校应该积极从经费和精神上支持学生开展的社会性实践活动。目前看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高的学生仅占极少数。因此为了满足大多数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学校可以采用各种方式:第一,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第二,在学校周围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第三,是学生回家选择企业或农村进行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方式,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也要求学生写一些有一定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用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理论课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1.完善教学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构。为加强基础教学,大类的专业课程中物理化学、冶金原理课时都有所增加;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思维视野,增设了一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选修课。在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着重讲解冶金工艺的基础性知识和生产控制中的规律。用工程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和工程设计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多媒体课件、虚拟炼钢等教学手段,训练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撰写毕业论文和创新学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和分析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 2.重视专业课教学,实施工程案例教学法。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守“一专和多能”的办学理念,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办出本专业的特色。特别注重结合冶金专业的特点对核心专业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引进工程案例的教学法,并将很多工程实践研究成果编入到教案,用于相关专业课的教学,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讲授中,需将专业基础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冶金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运用先进手段构建系统培训平台。面对目前实习教学中的困难,在企业生产中能获得的生产实践经验越来越少,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开发出先进的教学方法,组建冶金系统训练的平台,包括了:(1)开发模拟冶金的生产工序烧结―连铸―轧钢全流程方面的多媒体软件,使学生获得钢铁生产工艺中各工序的运转原理和工艺参数及操作制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企业实习,增强实习的目的性和效果性,明显提升了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2)用网络虚拟炼钢的系统,加强了学生冶金工程操作能力的培训。国际钢铁大学网站提供了连铸、热轧、抗拉测试等10余个模拟的平台,用户可在模拟的平台上进行相关生产方面的操作,系统会根据用户们的操作过程计算出产品的成分、性能和成本。 4.实践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动手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效果。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参与,积极引导和主动研究两者的结合,用来培育具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实践课通过实践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层次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课程中,本专业的教师和生产一线的人员对设备和工艺进行详尽介绍,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当场讲解,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5.课余自学能力的培养。相对于被动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计划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学校教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自学能力。教师教学过程中,需以启发式教学为导向,教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断地思考,带着疑问去学习。同时学生应该在课余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总结 大学生对新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具有极强的探索思想,对新事物的吸收能力也很强。因此,师生共同努力,继续优化冶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并积极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继续总结经验和成果,让理论和实践积极结合,努力探索建设冶金工程特色专业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形成实施―优化―再实施―再优化的模式。相信我们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冶金工程论文:论装饰施工收口技术在冶金工程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主要从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诠释了装饰施工收口技术,并介绍了在冶金工程建筑物装饰施工中,处于不同的条件下收口技术都应用在哪些方面。 关键词:装饰施工;收口技术;工程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建筑行业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装饰工程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项核心工作,也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在装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装饰工程在建筑行业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而工程的收口工作在装饰工程中一样占据重要地位。装饰施工的收口技术对装饰工程来说是很关键的,其对整个工程的外观起着决定作用。不同情况下的装饰施工收口技术是不一样的,下面笔者将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1 装饰施工收口技术的应用条件 装饰施工收口技术的好坏对整个装饰工程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对整个装饰工程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施工的要求,装饰的时间一般来说很紧张,所以这就对收口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装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在施工过程中,它是一项很复杂的任务,正是基于此,装饰现场往往是一片混乱,错综复杂。装饰过程的收口技术在时间紧,任务量多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很多质量方面的问题。施工的过程中,建筑的总体框架已经完成,那么装饰工程就必须是在有限的空间下实施,这对装饰工程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一些条件受到了限制。 2 装饰收口技术的应用注意事项 2.1 由于装饰工程的施工具有空间施工的特点,所以给施工收口技术的概念上加上了不同空间。具体的主要有一维的对接施工、二维的衔接施工以及三维立方体的交叉施工。可以看出,这些工艺主要是利用技术去解决基础建筑和装饰工程之间的转移和过渡问题。对于那些不需要转换和过渡的可以称其为完美的收口。对于普通的建筑装饰而言。以上所介绍的三种情况都有涉及一些。它们构成了整个装饰工程的收口技术。 2.2 不同的工程所使用的装饰材料品种多样 装饰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不同品种的材料,这就给实际的施工过程也增加了困难。装饰材料并不是建筑物表面就可以观察到的,不同的装饰材料上所呈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装饰材料的运用若是出现问题那么影响的是整个装饰工程的质量。所以,装饰材料是使用材料和基础材料的统称。 3 装饰施工收口技术在冶金工程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我国的装饰领域,收口技术被应用到了整个建筑装饰工程。在冶金高层建筑装饰施工中,其施工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阴角的收口、遮盖式的收口、留缝收口法、自然式收口法以及榫接收口法。 3.1 对阴角的收口简介 这种方法主要是结合建筑物的实际特点,所以它的应用并不广泛,据统计,只占了收口技术的0.85%左右。因此,只有对这种收口技术足够熟练才能确保建筑装饰工程的质量。按照阴角的角度不同又可以将阴角划分为:钝角阴角、阴坑、直角阴角以及锐角阴角。在建筑装饰工程中运用阴角收口技术比较简单。由于阴角属于比较隐蔽的部位,肉眼也很难观察到,所以其对整体的影响不是特别大,所以装饰人员一般选择在阴角部位进行材料的衔接工作。若是阴角不适合进行材料的衔接,而其他的方法又很难实施,那么施工人员应该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尽力使外表看起来美观,达到收口的要求。 3.2 遮盖式收口的简介 如果建筑工程无法收口,建筑施工的人员通常会采用让其凹进去或是凸出来的方法,然后使用特制的装饰用口遮盖住需要收口的饰面,这样就可以完成收口的工作。这种方式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经常会被用到,是建筑行业的常用方法之一。仔细的说就是,不同的装修材料,选其中一种作为主体,对瑕疵实施遮盖。运用这种方法,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3.2.1 尽量选择不会移动的材料遮盖住容易移动的材料。移动的材料可能会对空间及整体的美感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选不会移动的放在主体表面可以减少空间缩小的范围,避免产生变形带来的不便。 3.2.2 遮盖收口法与加工处理饰相比会有更大的困难。所以,在选择整遮盖物时最好选用相对来说较容易的材料遮盖饰面。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处理,也可以节约成本,方便收口的处理。提高工作的效率,缩短工期。 3.3 留缝收口法的简介 使用这种方法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它的范围主要是石材、玻璃以及瓷砖的收口。具体的施工流程为:在构件或是相邻的材料之间要预留相应的缝隙,再进行收口的作业留缝收口法因为设计风格以及材料的性质不同应该分为两种表现的形式: 3.3.1 若是材料的属性之间差距较大,可以合理的留出空间,进而避免在最后的累计工作中出此现较大的差距,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加大施工量。目前,我国的装饰公司大部分都是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要留出空间避免误差。有些装饰工程师为了施工方便特意将不同部位和构件分割开来,从而留出空隙、,便于装饰施工。空具有装饰施工以及设计风格收口技术两砂衔。 3.3.2 通常当材料的质地比较硬并且材料加工处理比较困难时,一般采用留缝收17法。尤其是材料的质地比较硬并且体积比较大时,留缝收17法是唯一一个能选择收口的技术方法。 留缝收17法能够以高质量的方式去保证接缝处严密性,对装饰的工程质量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3.4 自然式收口法的简介 自然式收口法又称为交错收口法。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收口方式,这种装饰技术在装饰工程中是很普遍的。对于施工方式复杂、材质种类繁多、装饰空间大小等方面上的差异,所以就诞生了这种施工技术,就是常说的以乱治乱的施工方式。也就是在比较难于处理的收口工程上,使收口技术更加复杂。虽然这种技术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模糊不清感,但是若是运用得当,反而能够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3.5 榫接收口法的简介 这是收口方式,历史比较悠久,是我最古老的收口技术。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所以这种收口技术主要应用在厚度比较大的木板中,这可以用于实木材料的收口。 结束语 为了装饰收口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施工单位对整个施工的过程和完成的质量进行监督指导,确装饰施工收口工作的顺利进行及完成。材料的运用、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施工的进度等等都是影响工作进度的因素,所以必须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按照施工要求开展收口工作。提高装饰施工的收口技术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来说,是有着很关键的推动作用的,所以相关工作者要积极提高装饰施工收口技术的水平,推动行业进程。 冶金工程论文:冶金工程中设备安装施工方法的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冶金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些融入了高新技术的冶金设备被大量的投入到了生产建设当中,并发挥出了重要作用。而关于冶金工程中设备安装施工,就成了各个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冶金设备安装施工的各个阶段以及在施工中应注意的重点做了简单的说明,并简短的介绍了一下影响冶金设备安装质量的因素。 【关键词】:冶金工程;设备安装;施工方法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在工业化社会背景下,机械设备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几乎所有的工程项目都要依赖相关的机械设备支持,才能完成施工任务。而关于冶金工程中设备安装施工,就成了各个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科学地完成冶金设备的安装,才能发挥冶金设备的功能。因此,冶金工程中设备安装施工是冶金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了整个安装工程的质量。 一、冶金工程中设备安装施工的各个阶段 1.施工准备阶段 在施工准备阶段中,最具有代表性及通用性的主要工作为3个方面:施工条件、开箱检查和保管、设备基础。在施工条件方面,要注意的是机械设备安装工程必须具备设计和设备技术文件方允许施工,即禁止无设计和设备技术文件就盲目施工。对大中型、特殊、复杂的冶金设备安装还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以求做好施工准备,使安装工程能顺利的进行。 在开箱检查及清点方面,往往会因为这是常规工作,而没有认真清点和办理交接手续,从而发生设备技术文件、零部件、备件等丢失现象。故开箱检查应由安装单位和建设单位有关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当场按规定做好开箱检查记录。设备基础方面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在设备安装前基础表面有碎石、油污、积水等杂质从而影响施工质量,故设备安装前必须将基础清除干净。 2.冶金设备安装阶段 在安装设备前,先安装好车间的桥式吊车,再利用桥式吊车来安装其他设备。在吊运设备时,绳索应栓在设备适应受力的位置上,在绳索与设备表面接触部位应垫上木垫板,以防损坏其油漆表面或已经加工过的表面。 将设备的纵横中心线与基础上的中心线对正。在设备未安装之前,首先根据设计、安装和将来对设备进行检修的需要并结合本区设备布置图,绘制永久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布置图,在图中标明永久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的编号、设置位置。埋设永久性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以供设备安装调整使用,同时为了观测设备基础的沉降情况,还要在整个机组的基础和主要设备附近埋设基础沉降观测点。埋设时注意要在同一块基础的四周至少埋设四个基准点,以检查同一块基础的沉降情况。设备的定位基准一般在设计规范或说明书中都有规定。若无规定时,可采用几何作图法在设备的加工面上确定设备的中心点。 3.设备的调试阶段 一般大型的冶金机械设备各在出厂时无法进行总装和负荷试验,即使是使用过的设备,由于拆卸、搬运及再次安装,难免要改变原始安装状态,因此,每次设备投入使用前都要对其进行调试,调试时,主要检测其工作质量、操作性能、可靠性能、经济指标等调试过程中,参加调试的机械技术人员和随机操作人员须时时到位,应积极主动了解设备的现实技术状况、调试程序、操作控制方法等。 在这个机电一体化的现代化社会中,电动机已经成为大多数机械设备的动力源,电动机的运行是否正常直接影响了整个机械设备的运行。所以,调试电动机已经成为调试过程中最基本的一部分。调试电动机通常会出现电动机启动立即跳闸现象,即瞬时跳闸。断路器瞬间跳闸,会使人怀疑是否发生了电器设备内部短路故障一般而言,发生短路故障都会有迹象可查,如有火花或有焦烟气味,同时还会有异常的声音,但是如果除了跳闸,其他一切都完好,这就排除了因电器设备内部短路造成的短路故障。这是由于断路器的额定电流小于电动机瞬间启动的电流,而断路器,特别是带限电流特性的高分断能力的断路器其动作都是相当的灵敏,因此而跳闸。针对这种情况是提高断路器脱扣电流值。选择一些整定值可调的断路器,改动很方便,或者选择脱扣电流值较大的断路器即可。 4.冶金设备试运转阶段 试运转的目的是进一步检查设备存在的缺陷,并进行使用前最后的修理和调整,使设备的运行特性符合生产的需要。试运转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备正常运转时声音时均匀、平稳的,反之会发出各种杂音。 (2)需要测量的温度主要有摩擦部位的温度及油温、冷却水温,对空气压缩机还需测量其出口温度。 (3)在考核设备运转情况的同时,更要注意考核系统的整体效果。 5.设备的验收阶段 验收是冶金设备安装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执行标准,认真验收,为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打好基础。验收的主要依据包括:设计文件;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主要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及检验报告;设备资料(说明书、合格证等);隐蔽工程记录和各工序的检验记录等。需要注意的是,安装所产生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随着设备的运行,各活动件都会产生磨损,一般初期磨损较快,以后磨损会渐渐减缓,由于磨损,一些原来较好的精度也会变动,我们安装工作总的目标是使设备在很长的稳定使用期内保持理想的精度,这就要求安装人员必须有一定的制造工艺知识,把制造厂形成的设备精度与安装允差结合起来考虑,使偏差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以最终确保设备使用性能。 二、冶金设备安装项目的施工重点 1.冶金设备安装前基准线的设定 在设备安装之前,首先应该根据设计、安装和未来对设备进行检修时的需要结合设备布置图绘制出一个永久的中心标板和基准点。留下一个永久性的中心标板和一个永久的基准线,以便安装设备时用来做调整工作,同时为了观测设备的沉降情况,还要在主要设备附近设定一个沉降基准点。如果安装情况特殊,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设备的基准线和基准点。值得注意的是,永久性的基准点和中心标板必须要使用牢固的材料。 2.冶金设备安装时要使用垫板 主要设备安装时要使用坐浆法施工,坐浆要使用高强度无收缩水泥。施工前要根据设备布置图、设备基础螺栓布置图、及设备的符合、基础螺栓的紧固力等确定垫板的大小尺寸和数量。 3.冶金安装设备的验收 冶金设备的基础施工完毕时,要对基础设施表面及预留空面内斗清扫一遍,当具备设备安装条件时,方可提供基础的中间交接资料。在设备安装前,要对土建施工完毕的基础设施进行检查,一定要按照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对基础中心线标高、几何尺寸进行验收。设备基础的尺寸和水平度、铅垂度公差都应该符合施工验收规范的规定。预埋的螺栓高度、规格、螺纹、长度和表面的清洁度也必须要保证,如果是预埋地脚螺栓还需要检查根本中心位置、不垂直度和顶部标高,而且必须保证完好性。 三、影响冶金设备安装质量的因素 根据相关调查,影响冶金设备安装项目的首要因素是环境因素,而且有时候还是很难解决的困难。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人为因素也会影响冶金设备的安装工作: 施工人员责任心差、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施工的工艺不合理、关键工序控制不严格、安装设计的有缺陷、灌浆的质量不高、测量仪器精确度不高、设备本身的制造存在问题、现场情况异常和环境恶劣等。 结束语 冶金工程是研究从矿石等资源中提取金属及其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加工和使用性能材料的工程技术领域。现代的工业、农业、国防及科技的发展对冶金工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推动着冶金学科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冶金工程的发展又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新的物质基础。随着冶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冶金设备的不断涌现,对设备的安装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冶金设备安装项目是非常重要的。 冶金工程论文:冶金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 要:冶金自动化技术作为自动化在冶金行业的应用技术,其发展轨迹既遵从自动化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与钢铁工业的发展,包括工艺路线演化、制造装备的更迭、生产流程和组织方式、企业运营模式的改革和进步等密切关联。本文首先分析了冶金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技术概况,然后归纳了冶金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技术难点,最后阐述了冶金工程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战略。 关键词:冶金工程;自动化;过程控制 1 冶金工程自动化技术分析 冶金生产企业采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 1.1 过程控制 冶金企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由检测仪表、程序控制器和过程计算机组成,能完成物料的跟踪、设备状态的监测和控制、工艺参数的监测和控制、操作指导、生产参数的记录和打印报表以及其他辅助功能。 (1) 物料跟踪 对炉料、铁水、钢坯等的分布情况、位置和速度进行跟踪。物料跟踪系统由检测仪表和记录装置组成。例如在轧钢厂中,板坯的跟踪和检测仪表系统由分布在整个轧制线的红外检测器组成,它们按区域划分。高温轧件在轧制线上的运动过程中,红外线检测仪表将测到的信号送往计算机,由计算机加以记录并对每个轧件编号跟踪,以便加以控制。 (2) 设备状态的监测和控制 包括对位置、速度、流量、温度等参数的监控,例如对高炉热风炉的风量和温度以及对轧钢机压下位置的控制等。通常由检测机构、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组成设备状态的闭环控制系统。在冶金工厂中大多采用这类控制系统对炉窑、机械、电机等设备进行控制。 (3) 工艺参数的监测和控制 主要采用机械、电气、物理的手段来控制产品的数量、尺寸、温度、性能、成分等,例如高炉的布料控制、炉温控制、连轧机的厚度控制、钢板冷却系统的温度控制等。 (4) 操作指导 向操作人员显示有关生产设备和产品的数据和信号,以便操作人员能正确地登记、管理和操作设备,控制产品质量和处理故障等。显示装置有大屏幕模拟盘和荧光屏显示器等。现代冶金工厂大多采用大屏幕显示器进行操作指导。 (5) 记录和报表 自动记录生产过程的各种数据,包括工艺参数、生产数据、质量数据等,并自动打印生产报告书。 (6) 其他功能 采用自动编号装置、自动方向显示器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仪表的记录纸编号、自动显示产品的去向、指导发运以及完成一些复杂操作等。 1.2 生产管理 冶金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由中央计算机、若干台过程管理计算机、几百台输入输出终端和通信系统组成,大部分终端装置布置在整个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从原料到高炉、炼钢、轧钢、一直到成品发运的各种信息可以及时通过这些终端、过程控制计算机和通信系统送到中央计算机和过程管理计算机的存储器中。 同时管理人员通过设置在管理部门的终端将各种指令送到管理计算机,然后又可以送到各生产岗位。这种计算机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可及时地反映出整个大生产过程的千变万化。 因而只要向计算机查询就可以了解整个生产过程的实际情况和数据。通过计算机的统计分析、逻辑判断、数学模型的计算和管理人员的指令又可反过来控制整个冶金工厂的生产。所以冶金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可以把整个冶金企业的生产计划、记录、数据报表、财务核算、经济分析、设备运行情况统一起来。它的主要功能是:管理产品合同;安排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掌握资金库存和流向以及设备运行和备件库存情况;对生产进行最优化管理。 2 冶金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难点 2.1 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钢铁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同时冶金工业自动化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如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那样具备世界先进自动化水平的钢铁企业,其他国内大中型钢铁公司也大都配备了自动化系统,各个工艺流程上不仅有先进的单机自动化系统,而且也有功能完善的管控一体化系统。自动化在保证冶金工业达到高效、优质、低耗、安全和环保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基础控制和过程控制方面,国内新建或改建的一些高炉、转炉、工业炉均采用了DCS和PLC,有的还配置了过程控制计算机。 在信息化方面,随着钢铁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经成为冶金工业的共识。很多企业构建的融合了企业核心业务的企业信息网,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设施,为企业的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存在的难点 (1) 基于数字模拟和仿真技术,实现冶金全流程动态分析、评估和精准设计。 (2) 综合考虑生产效率、能耗物耗和环境指标的多目标实时优化。 (3) 产品指标、运行指标和控制指标协同的全面闭环控制。 (4) 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相结合的复杂过程建模和先进过程控制。 (5) 先进传感技术和软测量结合的关键工艺参数的在线连续测量。 (6) 综合考虑物质流、能量流优化的先进能源管理和控制。 3 冶金工程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战略 3.1 发展趋势 我国冶金工程自动化技术在自动化技术和冶金行业的需求下,必将取得飞跃式发展。 (1) 在过程控制方面,将采用先进传感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处理等技术对冶金工艺流程实施在线连续检测。 (2) 在生产管理控制方面,一方面实现纵向信息集成,即管理一计划一生产一控制;另一方面整合实时数据和关系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为生产管理控制的决策提供依据。 (3) 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将逐步实现管控一体化,做到实时性能管理。 同时,我国在自动化方面将紧跟世界的发展趋势,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为我国的冶金行业服务。 3.2 发展战略 进入二十一世纪,钢铁企业的发展将受到原矿、原料、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约。特别是市场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将会由原来的少品种大批量走向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需求发展。因此,钢铁企业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求规模、求吨位的发展模式,而转向根据市场需求迅速组织生产,满足用户需要的市场化生产模式。这就要求钢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速技术改造,促进科技进步,缩短产品改型换代周期,尽快满足市场需求,向科技要效益,向时间要效益。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产、学、研联合 充分协调企业、高校、研究所的关系,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积极自主创新,改变国外公司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垄断地位。 (2) 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 鉴于国外经验,先进工艺与自动化结合时,自动化技术要在前期进入到冶金过程设计中去。将信息技术与系统工程技术相结合,对操作工艺进行优化,提高技术性能指标。 (3) 把数学建模、专家经验和可视化技术结合起来,实现钢铁冶炼、连铸、轧钢的过程优化。 (4) 企业应当关注直接还原和熔融还原等新型冶金流程对自动化技术的新需求,准确把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5) 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员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用于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6) 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另外,企业也要关注原材料条件、能源的供应状况、企业的管理水平、操作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情况,消除非技术因素造成的影响。 冶金工程论文:冶金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质量管理 摘 要:大型冶金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参加单位多、合同执行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文章就冶金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质量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冶金;总承包;质量;管理 工程总承包(简称EPC,是英文Engineer procureconstruct 头字母缩写)是包括设计、设备采购、施工、安装和调试,直至竣工验收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的工程建设模式。在冶金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业主往往将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成本、工期、安全等风险因素转移给承包商承担。因此,承包商应该充分了解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风险因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加以防范。 1 冶金工程建设项目特点 复杂性程度高冶金企业大规模工程建设造价高,融资方式多,工艺、设备先进,参与人数多,利益相关者多,对环境的依赖和影响都比较大,时间长,所以相对于其它的项目而言,其复杂程度更高;项目进行中不确定性程度大冶金企业大规模工程建设项目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如天气、原材料价格、政府法规变化、周边社会关系等较容易影响项目进程;项目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如业主、监理、总包商、分包商、供应商、政府监管机构等各种变数较大;加之项目自身建设进度也在不断变更,其不确定性程度高,管理过程应牢牢把握渐进明细的特点;冶金企业大规模工程建设项目目标较易明确实行多目标管理,目标较稳定,建筑工程项目化管理己实行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项目管理也多数采用目标式的责任承包管理;管理方式转变冶金企业大规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方式正由粗放型向现代项目管理转变。 2 冶金工程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2.1 提高项目管理及参与人员的质量意识。加强项目建设所有参与人员的质量意识培训,项目人员质量意识的提高对项目质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特别是项目领导班子成员的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意识培训可采取自培、委培、聘请专家讲课等多种方式进行,要在公司、项目部、专业室各层面进行,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考核培训的效果。 2.2 建立和完善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负责制,是现代项目管理的核心之一。在该制度下,强调并突出项目经理的地位和作用,授予项目经理对项目的全面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权利,并对项目目标的实现负总责。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公司在总承包项目管理沿用了其基本思路。在项目部组建阶段就应明确参与项目的人员职责,形成相对独立的、以项目经理为团队的管理型队伍,这种管理是技术和行政上的统一与协调,这样便于项目经理主动及时地协调相关项目资源、部门资源甚至其它外部资源共同处理项目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了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负责制的落实。 3 目前冶金工程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项目人力资源投入不足。作为总承包企业来说,总是希望多拿订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面对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的局面,为了降低人力成本,许多项目没有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是由某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兼任的,而专业人员在各项目间频繁流动,造成了质量管理不到位。 3.2 项目的质量策划流于形式。很多项目经理往往关注项目的进度、费用,对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要低于进度和费用,所以造成了质量策划只停留在纸上,没有针对每个项目进行认真的策划,编制的质量计划也只是些空洞的计划,没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3.3 项目管理没有从源头把关。从项目的源头设计中没有对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设计输出没有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造成在后面的施工中问题暴露出来。设计变更过多,影响了项目质量。 3.4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严。没有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没有合理地设置质量控制点,部分过程失控,造成项目质量不稳定。 3.5 项目管理及参与人员责任心不强。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技术上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管理和责任心的问题,做任何事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是不可能做好的,质量管理上更是如此。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员工都有一颗责任心,在我们的心中就会树立“质量第一”、“质量至上”的观点和意识,就会在工作中自觉地遵守规范和制度,那么我们的工程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4 做好质量管理的策划工作 每个项目均应有质量策划活动。项目质量策划主要是确定项目质量目标及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应开展的活动,并编制项目质量计划。在项目开展之初,项目经理应组织总包项目部主要人员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策划,配置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同时要明确总包项目部所有人员的质量职责和权限,项目质量是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尽职和有效协作的结果,不单是质量管理人员的事。项目质量策划主要应考虑: 涉及质量管理及控制的人力资源、经费和质量职责的分配;必要的设备、资源、技能的确定和获取;规定所选择的过程及所采用的程序和作业指导书;确定质量管理及控制所需的输入(如:业主要求、社会要求和公司要求等)和接口(如:与业主及其他受益者之间,与公司职能部门之间,总包项目部内部的组织接口和技术接口等)管理;判定项目管理目标和指标,确认采用的标准和验收准则,确定适当的验证活动;确定项目质量记录控制要求;编制质量计划。 5 质量管理的优化 质量、进度、成本管理是整个项目管理的三大约束目标,只有将三者进行最佳的组合,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统一,才能达到质量高、进度快、成本低的目标。项目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一样,也是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主要有效途径。项目进度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控制,对保证项目的质量和成本有直接的影响,科学而符合要求的进度,有利于控制成本和质量。 比如:我们在某大高炉的招标中,在耐火材料损耗率一项,某施工单位报价喷涂料损耗率仅为6%,而正常情况下喷涂工程的喷涂料损耗量较多,在原冶金筑炉工程概算定额中,喷涂料损耗率一般定为40%~45%,近年来随着喷涂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水平的喷涂机械的引进及应用,损耗率大幅下降,大约可以控制在30%以内,但6%就太低了,目前即使采用最先进的喷涂施工技术、施工机械、也难以达到这个水平,如果按此损耗率执行,势必造成施工单位耐火喷涂施工亏损,经指正,施工单位二次报价中进行了修改。我们在招标过程中对个别指标并不是一味追求低价,而是坚持了实事求是、不低于最低成本价的原则。通过加强招标质量管理,保证施工企业获取正当利润,取得双赢,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6 结语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冶金行业的总承包项目往往规模较大,系统复杂,其质量管理必须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才能满足需要,这就要求项目的质量管理必须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这样才能使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获得最佳的效果。 冶金工程论文:冶金工程中机械设备安装施工及维护分析 摘 要:机械设备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冶金工程是我国工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冶金工程的发展。冶金机械的安装及使用对冶金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冶金工程不断前进,但是,我国的冶金环境十分特殊,具有复杂的工作环境,导致许多冶金设备经常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生产的高效率及连续性经常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由此可见,冶金设备的安装施工及后期的维护工作十分重要,对其近的分析研究也势在必行。 关键词:冶金机械;安装工程;要点分析 1 冶金工程中机械设备安装施工特点 冶金工程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工程,冶金设备的安装和使用是保障冶金工程顺利、高效率运行的有效保障,只有正确对冶金设备进行安装施工、在使用过程中积极维护,才能保障冶金工程的高效率运行。 冶金工程中机械设备的安装具有如下特点:(1)根据产品的设计进行安装,保障产品安装顺序正确,符合产品的设计使用标准。(2)确保机械产品在安装过程中精度准确,按照机械安装的最高标准执行。(3)在进行冶金机械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要保障机械的各零部件之间牢固可靠。(4)因我国冶金工程多处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地区,因此,我国冶金机械设备的安装还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其适合特殊的自然环境要求。 2 冶金工程中机械设备安装施工的要点 2.1 优化设计施工组织方案 完整的施工方案可以为冶金工程的施工安装提供有效地保障,只有确立了完整的、符合要求的施工组织方案,才可以保障冶金工程的顺利开展与实施,为以后的冶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施工组织方案的设计不仅是基础,也是关键。一个优良的施工组织方案,能够为冶金工程带来更高的效率。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方案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机械施工自身的细节,还要对产品质量、人力、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合理考量,尽可能的优化设计施工方案。 2.2 做好冶金机械设备施工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是冶金设备施工的基础工作,在进行冶金设备安装施工前应将全部准备工作处理妥当。首先要对冶金设备安装施工中需要的基础零部件进行准备,检查是否与机械安装本身所需的零部件一致,进行查缺补漏。其次要对零部件本身进行清洗,保障其没有脏污和污损处,保障其能正常使用。第三,要对关键连接部位的零部件进行润滑,保障其在安装施工过程中有效使用。第四,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清理现场的不安全因素,搭建冶金设备安装时所需的支架等基础设备。 2.3 重视施工中的验收工作 对冶金机械施工的验收工作同样是冶金机械施工中的重要工作,对设备进行验收,可保障机械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不出现质量问题,可以确保冶金机械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在进行验收时,一定要依据国家相关的机械设备验收标准,要保障机械的质量和工期。尤其是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时候,在进行浇筑前,要预埋一定数量的地脚螺丝,这样可以保障后期的画线、打孔工作有效进行。验收人员在进行施工验收工作时,一定要严密关注地脚螺丝,确保其没有错位,且安装的尺寸符合国家标准。而且要验收下在混凝土上打的孔内壁是否清洁,不能有混凝土粉末,只有对这些工作都进行严格的验收才可以确保冶金机械安装施工工程的有序进行。 2.4 设置高精度的基准点与中心标板 在冶金机械的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依据具体的施工要求和设计图纸进行安装,由于冶金机械安装施工具有特殊性,必须保障机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冶金机械设备的安装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中心标版和基准点位置的设置,在设置时还要考虑施工的具体需要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保障其设置合理准确,并在施工图纸上具体标明。在进行中心标版和基准点的埋设时,最基本的是保障其牢固稳定,并在施工期间经常检查,保障其高度等符合施工要求,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导致严重的后果,影响冶金机械设备的施工进度。 2.5 进行垫板施工 在进行冶金机械设备的安装过程中,需要进行垫板设置。垫板处在施工的基础操作层面和机械的底座之间,起到传输和调整的作用,可以在施工中调整机械的高度以及将施工中产生的能量传给地面。在现阶段的冶金机械施工过程中,最主要的垫板施工方法包括研磨法和座浆法等。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座浆法,因为它具有实用性强、精度高、安装方便等特点。在材质选择上,垫板主要选择钢板类材料。 2.6 设备的调整定位 在工程即将完工时,要进行设备的调整定位。由于冶金工程具有特殊性,对机械的水平度、标高等都具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设立一个表混的中心线,并将此中心线与设计图纸中的基准线保持一致,确保其偏差在最小范围内,此最小范围不可超过精度范围。一般情况下,中心线的材质应选择钢丝线,且钢丝线的粗细应在0.3mm-0.75mm之间。如若中心线与基准线之间的偏差超过精度范围,要及时的进性调整,找出偏差原因,并进行修正,将其偏差修正到基准范围内,才可以完工。 3 冶金机械设备维护方法与标准设置 3.1 冶金机械的维护方法 在冶金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十分重要,只有做好冶金家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才能够确保冶金机械在使用过程中有效避免机械故障,保障机械的运行效率。第一,要对机械设定一个例行性的维护周期,每周一小检、每月一大检,保证能够及时发现机械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可忽视小问题。第二,要进行适当的预防维修,即在机械使用一定周期后,要对机械进行故障排除和零部件清洗工作,排除可能导致机械故障的因素,维护机械的稳定运行。第三,要进行改善维护,机械的技术是在不断创新的,而且根据冶金工程的具体需求,对机械的使用要求也是不同的,在新的需求出现时,技术维护人员应该对机械进行改善维护,以提高机械的运行效率和运转能力。当然,在进行冶金机械的维护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以上三点,还应该多进行机械维护的的创新性活动,多多研究如何提高机械性能,提高冶金机械的无故障期,提高冶金机械的使用效率。 3.2 冶金机械的维护标准设置 在冶金机械的维护过程中,一定要设置一个具体的维护标准,让机械的维护工作有据可循。在维护标准的设置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机械的具体需求和单位的具体环境,不可盲目设置。主要应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设定具体的维护周期,维护周期的设定要考虑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符合本单位的施工周期。(2)制定具体的维护检测指标,统计故障发生的次数、周期、具体现象等。(3)制定具体的维护机制和维护方法,在操作过程中维护人员应该能够根据具体问题找出影响和潜在的问题,不能只进行表面的维护工作。当然,在具体的维护工作中,还应当具体问题集体分析,但是维护标准的设定是势在必行的。 4 结束语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冶金工程也在不断发展,我国相关行业不断推陈出新,许多新的冶金机械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创新技术不断研发。再此基础上,我国冶金行业对冶金机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是在安装精度和安装要点上,更多的行业人员要求机械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规范化。由此可见,冶金机械设备的安装与施工是重中之重,相关施工人员在进行冶金机械安装施工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图纸需求进行,做好先关准备工作和验收工作,保障机械设备在冶金过程中安全有效的运行,降低机械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机械设备使用人员的安全性,提高冶金工程的生产效率。 冶金工程论文:仿真软件在冶金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仿真实践教学在冶金类专业教学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能弥补传统实践教学的诸多不足。在冶金工程专业教学中适当应用仿真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仿真技术;实践教学;应用 目前钢铁行业受到行业背景的冲击,出现了“寒冬”现象,企业效益和发展生存受到挑战,对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即使接收学生实习,时间也被大大缩短,冶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中企业很少给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若将先进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于实习教学环节中,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仿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的发展,仿真技术运用在各个学科领域和工程技术项目当中,为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也十分的突出。以计算机和专用设备为工具,人在虚拟的环境中可以获得和现实环境中相同的感受。并根据真实环境中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情况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操作、验证、设计、运行等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仿真软件,对提高教学成效,促进教学相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仿真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子信息、机械加工、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冶金工程技术专业的应用还不是太广泛。冶金工艺技术类课程是冶金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该类课程主要特点是将原理整合到工艺中,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冶金工艺制度,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原理和工艺不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原理苦涩难懂,工艺不能联系实际生产情况。现代钢铁企业设备多,人员多、规模大,到冶金企业当中开展实践教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学生无法接触到大量实际操作,只能走马观花似的对冶金工艺流程及设备有表面的了解。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仅仅依靠图片、动画、视频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强仿真技术教学在冶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二、仿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实践教学多为教师带队赴钢铁企业参观认知实习,传统的实践教学很难保证实习的系统性。授课过程受到现场噪音、现场生产调度、设备和人身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就造成了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详细的了解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工艺及操作制度。学生在带队教师或现场人员的讲解下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同时,现场时间产生交通、住宿、厂方协商等多项费用,增加学生培养成本。因此在传统实践教学中操作和培训的效率低,教师工作量大,教学成本高。 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一步辅助教学,可实现同步教学,通用性强,经济性良好。模拟仿真系统以计算机为平台,配以丰富和真实的界面显示,再现钢铁企业生产现场,搭建虚拟的烧结、炼铁、炼钢、精炼、连铸、轧钢等生产实践平台。学生进入平台进行实践学习,实现人机交互。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教学生动性得以加强。 在实习实训教学中运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有效的在计算机后台集成各类生产工艺模型,进行数据模拟运算,建立合理的评价管理体系。采用三维技术、动画技术等将现场工艺、设备逼真的呈现在计算机界面,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可以建立完整的体系,教学时可以按照生产工艺先后顺序、设备工作原理进行系统性讲授。可以说,这是冶金专业教学方面的一条捷径,可以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功能 (一)丰富理论教学环节 仿真实践教学平台以冶金热力学、动力学为基础,将冶金原理与工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课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通过展示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资料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对生产操作的感性认识。在仿真实践教学平台中,知识的呈现多种多样,有很多模块和游戏,内容丰富;知识点难易程度适当,学生能够轻易的理解很多钢铁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完整地再现钢铁生产工艺流程,使学生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学生毫无生产实践经验,实习单位出于安全及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不能让学生进行现场体验操作,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升。针对以上问题,学院引入仿真实践教学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建立多维的专业实习平台。在仿真实践教学平台中,学生自行设计生产工艺路径和参数,学生能够因变量错误或操作错误导致异常工况,便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学生能掌握钢铁企业中各个岗位的操作技能,增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冶金仿真实践教学的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在起步和研究阶段,利用现有资源,只要积极思考在应用中产生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加之与理论知识有效结合和互补,一定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冶金工程论文:浅谈在新环境下提升冶金工程企业经营能力的方法 摘要: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冶金工程企业管理模式、制度建设、盈利水平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寻找冶金工程企业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以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 关键词:经营能力;新环境;冶金工程 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以及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的新常态下,冶金工程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停滞甚至衰退的周期,如何通过自身的调整以应对经济形势的低迷成为了当前冶金工程企业面对的新课题。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从管理层面、制度层面、企业文化层面和核心竞争力层面四个层面对企业进行改造的思路。 一、我们当前面对的新环境的主要特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是:一是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二是国际直接投资遍及全球;三是金融国际化趋势更为明显。全球化使得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国际性的竞争。当代企业及其管理者正应付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及产品、服务、资本、人力资源的跨国界流动。面对这种不断增强的相互依存性,很多企业正在调整他们的组织管理方式,使其能够适应全球化的要求。 第二,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为:一是市场变化莫测。信息传递及技术更新的加快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使得市场变化加快,市场需求更加难以预测;二是市场竞争加剧。信息获取的便捷,技术创新过程的加快,垄断变得越来越困难。为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竞争的变化,及时做出变革与调整;三是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中心必须从传统的低成本高效益转向顾客需求的满足,从产品观念转向顾客观念,必须针对顾客的需求及时做出反应。 二、基于新的市场环境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 第一,加强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一个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表现出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而决策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对信息进行全面把控,好的决策必须与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战略相结合。决策的制定要从一下四个方面考虑。(1)考虑企业目标的方面。企业的发展需要可行的短期目标更需要长远的战略目标,短期目标一般是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标,战略目标则是挖掘潜在客户甚至培养客户;(2)考虑可行性方面。管理层在做决策时必须要考虑到决策的可执行性,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提高员工执行决策的效率;(3)考虑到创新性的方面。做出这样决策要求决策制定者要饱有激情而又不畏风险的;(4)考虑到企业固有文化方面。这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团结一致,形成强有力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决策者要从不同的方面考虑问题,每个方面对决策的影响是不同的。水平高的领导班子可以协调考虑四个方面,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做出系统性的决策,避免无谓的错误。 第二,建立企业内部法人制度。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可以对企业内部人员关系进行调整,利于解决内部矛盾和协调与组织外部利益关系。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是企业战略规划实现的媒介,而组织结构的调整往往落后于战略规划的改变,所以要根据企业战略与市场情况的变化来适度的调整组织结构。组织变革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次权利在分配的过程,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是平衡,在其中董事会、经理、监事形成一个互相制衡的权利体系。但是很多企业变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放弃权利并动用一切手段破坏变革。其结果要么是企业分崩离析要么是企业内部责任权利不对等,导致大部分成员工作积极性下降创新精神受挫,企业最终进入衰退期。 过度集权的体制会导致组织失去活力,所有人都一门心思向权利中央晋升,这样的组织难以学习新的技术。作为企业高层应该以更为高远的格局来看待权利的下放,将权利下放赋予组织活力和未来。一个有活力的组织首先应该是由一个个小而精的组织;其次应该是一个不仅仅由上至下传达命令的组织而是一个信息可以横向传递并向上传递的组织;再次应该是一个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组织。 第三,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要充分激发员工发展自我的优势打造“个性化企业”,在这样的结构中员工不再是玩去服从与领导层的个体,鼓励每个个体对其感兴趣的方面深入学习,是组织管理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最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时要重视以下几点。第一,以股权激励的方式提升员工的归属感,重点鼓励业绩突出员工。第二,加强员工自我监督的意识,避免创新性小组织带来的局面混乱。第三,鼓励创新性思维,对失败和风险要有容忍度。第四,要成立专门的部门体恤职工的困难给予职工必要的关怀。 第四,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对现有资源和技能的创新与整合,甚至优秀的管理方法也是一种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不断获得利润,同时又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因此企业一要利用有限的资源整合出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二要重视技术人才,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与鼓励并建设技术创新机制,通过研发出的新技术新手段,既要对传统产业模式进行改造,也要涉足新兴技术产业;三要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不断进化的动力,一个拒绝学习的组织或个人终将被时代所淘汰;四要灵活化管理团队,一个僵化的组织必定失去活力与竞争优势,但灵活管理也要把握程度严防企业管理陷入混乱。 冶金工程论文:钢铁冶金工程中项目管理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钢铁冶金工程的发展十分迅速,钢铁冶金工程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本文对钢铁冶金工程中项目管理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对其项目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政策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钢铁冶金工程中每个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政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钢铁冶金工程;项目管理;挑战;对策 一、 对钢铁冶金工程中项目管理的理解 对于项目管理可以归属于组织管理资源,项目是在限定众多要求(范围、质量、时间和成本等)中实现的,项目并非是永久的单次使用,其成品或或者相关服务具有增值的作用,是在变化的,其有着不同的特色,对于钢铁冶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其作用是巨大的,与此同时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现如今的钢铁冶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其分化是详细的,将其分成众多细小的任务,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以此来完成每一个细小的任务。项目管理会由不同的活动一起组成。对于项目的质量,则是取决于范围、时间和成本,只有三者共同的完善,钢铁冶金工程中项目的管理才会具有高质量。 二、 钢铁冶金工程中项目管理的挑战 对于较多的钢铁企业,对于钢铁冶金工程的设计主要是取决于设计公司和相关工作人员,对于项目的实施则是归属于项目管理队伍,当整个工程完成时,项目管理的属性就会转变,其主要任务是对钢铁冶金厂的维护和管理,对于这种模式,就会存在其缺点,比如说项目工作人员缺乏经验,,无法处理一些紧急状况,由此会导致项目的整体管理效率降低,针对不同的部门、个体其要求是不同的,对于项目管理中每个要素的技能为得到提高,对于众多挑战的存在,就会导致项目管理中缺失一些独特的特征。 (一) 项目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项目的沟通,相关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之间没有提供充足的数据,无法保证项目参加人员的正常工作,彼此间的沟通没有正常的规划,如若传达相关信息或者回馈相关信息,其效率的低下的,由此会导致项目管理的实施进度缓慢。 (二) 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项目截止时间 对于大多数钢铁冶金工程,存在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整个工程的延期,显而易见的问题,对于导致工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项目截止时间,也就是说规划的截止时间是不切实际的,对于规划的截止时间不切实际,主要是无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没有及时的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保证工期的合理性。 (三) 对于项目风险未做全面评估 对于项目中存在的危险,项目管理人员只是进行简单的考虑,将一些风险呈现在纸面上,然而对于风险的评估是不到位的,并没有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全面考虑,也就没有指定相应的应急措施来进行保护,由此导致的风险是巨大的。 (四) 缺乏必须的经验,问责缺失 对于项目中的每一个细小的任务必须有相关的人员进行负责,然而被分配的人员对于相关的经验确实缺少的,存在着个人能力不足的问题,无法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由此导致项目的质量和效率问题。当项目中出现问题时,相关负责人却未进行问责,项目整体运行受到影响。 (五) 把握程度不足促使项目范围发生变化 在一些钢铁冶金工程项目管理中,由于把握程度不足,会造成该项目的范围发生改变,对于出现的这种问题,一些相关负责人员会进行改善,将影响项目质量的程度控制到最低。与此同时,对于项目管理中,同样会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标准,管理人员和负责人员没有进行相互沟通,就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出现。 三、 钢铁冶金工程中项目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开始阶段 良好的选择现如今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需要随时随地进行良好的更新,因此就需要筛选合适的咨询公司以及选取良好的技艺,以此对合适技术进行确定,保证项目工程管理中技术都是最新的最有利的。良好的选择是开始,才会保证良好的结局。 对原有的操作模式进行良好的修改传统的项目追求最低的成本,对与成本的控制往往是借助于自身资源,然而现阶段项目,往往利用工程的设计、采购以及施工总承包,这种模式的实施对于成本而言虽然是较高的,但出于日渐激烈的竞争市场,只有表现出自己本身具有的优势,才会促进自己的发展,只有采取良好的改革与创新,抛弃传统模式的缺点,将工期缩到最短,将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才会保证钢铁冶金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规划阶段 在规划阶段,需要对项目的资金使用进行风险控制,对于钢铁冶金行业而言,其固定成本是较高的,因此就需要把企业的盈利水平,企业前期的融资和后期的投入资金都考虑在内,只有保证资金的顺利投入和使用,才能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与此同时在规划阶段要充分的考虑到各方面的条件,比如说基础设施条件、地理换件、资源的运输状况,这些都需要考虑在内,以此为基准做出评价。 在项目规划阶段,要增强其成本的竞争能力,这也是企业所追求的,在保证工作周期和限定的成本范围内,还应考虑到供应商的自身能力。注重于产业周围的商业条件,充分的去利用,以此来优化自我财务,保证项目的竞争能力。 (三)执行阶段以及竣工后 对于项目的接触最重要的是保证能够良好的管理项目,项目的管理仍然是以人为中心,所以说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就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良好的分配,保证每一个细节都能良好的运行,确保把任务分配到每一个人,将责任确定到每一个人,只有每个人的努力才会换来整个项目的良好的运行。项目的执行必须严格的,只有其严格进行,质量才会得到保证。 在执行阶段必须要做好记录,包括项目的控制、资金的使用,与此同时需要进行必要的监督。把项目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进行详细的规划,及时的寻找问题,保证项目在执行阶段的质量,每一个关键点都是重要的,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将执行阶段的每一步都进行良好的完善,完善的目标是将误差降到最下,而不是仅仅为了资源的节约。 在项目竣工以后,最先需要考虑的是对人员的聘请,与此同时需要对项目周围的设施进行完善,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员工的正常生活,在项目竣工以后,需要对项目进行必要的审核考察以及对工作的回顾,在工作的回顾过程也是对项目完善的过程,与此同时也是丰富项目管理的经验。 三、结束语 钢铁冶金工程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在不断吸收以前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利用现如今的技术,在项目的开始、规划、执行和竣工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钢铁冶金工程中项目的管理会遇到众多的挑战,需要勇于去挑战,抓住机遇,采取相应的对策,保证钢铁冶金工程的不断进步发展。 冶金工程论文:试析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技术发展,和社会对于金属资源的需要。冶金行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社会对冶金行业生产技术的要求也在提高。另外,微波技术在工业和人们生活中得到了普及,微波是一种清洁干净的能源,将微波技术应用到冶金工程中可以提升金属的浸出、萃取效率,并节约更多资源,必定能够使冶金技术得到提升。该文将对微波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简要叙述,并分析当下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的应用,最后将会对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微波技术 冶金工程 技术发展 浸出 萃取 在科技的支持下,冶金行业得到发展,同时冶金企业也在不断提升技术用以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微波技术出现后,得到广泛应用。现今微波技术在冶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萃取、浸出等工序中有着良好的效果。 1 微波技术的工作原理 微波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电磁波段,微波波长在1mm至1m之间,微波相应频率在300GHz至300MHz之间,其中民用的微波频率只有915MHz和2450MHz两个频率,微波虽然存在于无线电波和红外辐射之间,但是在产生方式、传播途径以及应用上都与二者有所不同。微波加热的工作原理如下,在磁场环境中,一些物质的分子会发生极化,分子将会随着微波场方向发生改变,在运动过程中极性分子会试图对自身速率进行调整,进而引起极性分子旋转。原子弹性散射会阻碍极性分子旋转,并导致能量耗散,将电磁能直接转化为热能,实现对物质加热升温的目的[1]。 微波加热有其明显的特点,与传统加热方式有很大不同。传统加热方式是传导式的加热,是一种通过外部热源由表面到内部的加热方式。微波加热是从对象材料内部进行,通过对象内部耗散来对目标进行加热,微波加热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也有其明显的优势。微波加热的方法是使受热目标本身成为发热体,这样能够使受热目标在加热的过程中做到受热均匀,避免了传统加热方式中存在的冷中心问题,无论受热物体的形状如何,都可以做到均匀受热。由于受热目标直接成为发热体,所有在微波加热的过程中,不需要经历热传导的过程,而且可以减少能耗提升受热速度。在微波的作用下,物质的原子和分子会发生高速振动,从而为化学反应建立更为有利的环境,进而降低能耗。微波加热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完成杀菌保鲜的任务,微波加热快,对食物内维生素等物质活性能够做到最大程度的保留,而且微波本身不会产生废渣、废气等有害物质,更利于环境保护。 2 微波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 微波技术在当今的冶金中应用广泛,主要包含微波辅助萃取、微波强化浸出、微波干燥、微波碳热还原和微波烧结等应用。 2.1 微波作为萃取辅助 微波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有很多,微波能够穿过萃取介质,对加热物直接进行加热。因此在萃取的过程中,运用微波技术可以对萃取工作中的传质加热,继而减少萃取工作的时间,可以有效的提高萃取效率[2]。微波技术在对萃取进行辅助时,极性溶剂吸收微波的能力要更强,而且在微波条件下更容易提升溶剂活性,所以在萃取中,使用极性溶剂要优于非极性溶剂,使用极性溶剂能够和被萃取物产生更好的效果。在铂(Ⅱ)和钯(Ⅱ)络阴离子的萃取及分配行为中,可以发现在微波辐射下,分配比和饱和吸附容量得到了增大,萃取率有效提升,使用微波技术辅助萃取能够使萃取速率增大。 2.2 浸出应用微波技术 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一些低质量的冶金原料也被当作冶金原料使用,对于低质量原料的处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使用传统的湿法冶金工艺手段能够有效对这些低质量矿石进行处理,但是浸出率低,处理时间长,影响工作效率[3]。一些学者尝试将微波技术应用于这一工作中,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纳库马尔等人在对低质量且难浸的金矿进行了微波预处理,在对试验结果分析后发现,矿石中的总碳量降低的值接近70%,而矿物中的致密硫化物被氧化成为了结构更为稀松的氧化物。将接受微波处理后的金矿放入氰化物中浸出,金回收率在95%以上,可发现利用微波处理后的浸出效果明显。另外,丁伟安在硫化铜精矿三氯化铁浸出反应的研究中,对微波的运用也进行了探讨。在硫化铜精矿三氯化铁浸出反应实验中,在使用微波加热后,浸出的速率有明显的提高,而且物质间出现反应的时间也在缩短,表面微波技术应用于浸出中的有效性。 2.3 微波应用于干燥处理 干燥处理是微波技术的最基本应用,水在微波的作用下会产生强烈的反应,水是有效吸收微波的物质。与传统通过辐射达到干燥的手段相比,微波干燥具有更多的优势,使用微波技术速度更快,更加有效的对物品起到更好的保护[4]。 库萨卡等学者在硼酸干燥实验中运用了微波技术,微波功率设定在100~700W间。在实验中,实验对象的温度在微波加热下迅速接近100℃,随后温度迅速下降,这说明水分已经快速脱离了实验对象。实验后对实验样品进行观察,发现样品在物理形态上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硼酸中的结晶水没有在微波加热下发生分解,微波干燥用时短应用微波技术进行干燥不但速度快,而且安全性高,能够很好的保护加热对象。 2.4 微波碳热还原 碳在冶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充当着冶金中的还原剂,可以有效的吸收微波,在微波条件下,碳可以快速升温,当碳迅速升温后其还原力得到增强。微波碳热还原技术的目的就是利用碳吸收微波的能力来还原氧化物,还原后将得到用于冶金的金属和化合物。 斯坦迪斯等人在对铁矿石微波碳热还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微波加热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在传统加热方法中一直存在的“冷中心”技术瓶颈。在微波加热的条件下,碳热还原率迅速提升。加拿大学者也曾经进行过此类实验,通过微波技术来处理含铁废渣,在微波加热废渣的同时,加入磁铁矿和碳,加热速度得到提升的同时,还回收了废渣中的铁矿,实现了资源的再回收[5]。 2.5 微波烧结 微波烧结是利用微波技术对材料进行加热,并提升至烧结温度实现材料的致密化。在进行微波烧结的过程中,升温速度快,但是在材料内部温度始终保持均匀,材料晶粒会受到抑制,材料质量会提升。 罗春峰等人对微波烧结进行研究,以粉末冶金铁基材料的烧结工艺与性能为研究主体,并和传统的真空烧结工艺进行对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果表明,通过微波烧结,使粉末冶金铁基材料在1280℃的温度下保温10min,能够使材料达到95.8%的相对密度,进而增强了材料的硬度和抗拉强度。 3 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未来的发展 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的应用领域已经越来越多,使用微波技术能够提升金属的回收率、降低冶金技术的能耗、减少工作时间等,微波技术在冶金行业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微波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愈加成熟,但是随着生产需要,微波协调其他外场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必须得到发展。如超声波技术能够通过空化反应将悬浮在溶液上的团聚颗粒进行粉碎,使水溶液吸收微波性能提升。但是类似于这种外场技术的联合工作技术尚不成熟,仍然需要进行完善和增加。外场技术的联用符合冶金行业发展需要,是冶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广大冶金行业研究者和工作者,应在实践中刻苦攻关,实现技术的发展。 4 结语 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对冶金技术有着巨大的帮助。但是相关研究者和从业人员也应该认识到,为了适应为了发展需要,必须要加强微波技术与其他外场技术的结合,提升技术联合能力,共同为冶金工程发展做出贡献。 冶金工程论文:浅谈冶金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冶金自动化技术作为自动化在冶金行业的应用技术,其发展轨迹既遵从自动化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与钢铁工业的发展,包括工艺路线演化、制造装备的更迭、生产流程和组织方式、企业运营模式的改革和进步等密切关联。本文首先分析了冶金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技术概况,然后归纳了冶金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技术难点,最后阐述了冶金工程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战略。 关键词:冶金工程;自动化;过程控制 ;设备状态;信息 一、冶金工程自动化技术分析 冶金生产企业采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 (一)过程控制 冶金企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由检测仪表、程序控制器和过程计算机组成,能完成物料的跟踪、设备状态的监测和控制、工艺参数的监测和控制、操作指导、生产参数的记录和打印报表以及其他辅助功能。 1、物料跟踪 对炉料、铁水、钢坯等的分布情况、位置和速度进行跟踪。物料跟踪系统由检测仪表和记录装置组成。例如在轧钢厂中,板坯的跟踪和检测仪表系统由分布在整个轧制线的红外检测器组成,它们按区域划分。高温轧件在轧制线上的运动过程中,红外线检测仪表将测到的信号送往计算机,由计算机加以记录并对每个轧件编号跟踪,以便加以控制。 2、设备状态的监测和控制 包括对位置、速度、流量、温度等参数的监控,例如对高炉热风炉的风量和温度以及对轧钢机压下位置的控制等。通常由检测机构、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组成设备状态的闭环控制系统。在冶金工厂中大多采用这类控制系统对炉窑、机械、电机等设备进行控制。 3、工艺参数的监测和控制 主要采用机械、电气、物理的手段来控制产品的数量、尺寸、温度、性能、成分等,例如高炉的布料控制、炉温控制、连轧机的厚度控制、钢板冷却系统的温度控制等。 4、操作指导 向操作人员显示有关生产设备和产品的数据和信号,以便操作人员能正确地登记、管理和操作设备,控制产品质量和处理故障等。显示装置有大屏幕模拟盘和荧光屏显示器等。现代冶金工厂大多采用大屏幕显示器进行操作指导。 5、记录和报表 自动记录生产过程的各种数据,包括工艺参数、生产数据、质量数据等,并自动打印生产报告书。 6、其他功能 采用自动编号装置、自动方向显示器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仪表的记录纸编号、自动显示产品的去向、指导发运以及完成一些复杂操作等。 (二)生产管理 冶金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由中央计算机、若干台过程管理计算机、几百台输入输出终端和通信系统组成,大部分终端装置布置在整个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从原料到高炉、炼钢、轧钢、一直到成品发运的各种信息可以及时通过这些终端、过程控制计算机和通信系统送到中央计算机和过程管理计算机的存储器中。 同时管理人员通过设置在管理部门的终端将各种指令送到管理计算机,然后又可以送到各生产岗位。这种计算机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可及时地反映出整个大生产过程的千变万化。 因而只要向计算机查询就可以了解整个生产过程的实际情况和数据。通过计算机的统计分析、逻辑判断、数学模型的计算和管理人员的指令又可反过来控制整个冶金工厂的生产。所以冶金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可以把整个冶金企业的生产计划、记录、数据报表、财务核算、经济分析、设备运行情况统一起来。它的主要功能是:管理产品合同;安排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掌握资金库存和流向以及设备运行和备件库存情况;对生产进行最优化管理。 二、冶金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难点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钢铁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同时冶金工业自动化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如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那样具备世界先进自动化水平的钢铁企业,其他国内大中型钢铁公司也大都配备了自动化系统,各个工艺流程上不仅有先进的单机自动化系统,而且也有功能完善的管控一体化系统。自动化在保证冶金工业达到高效、优质、低耗、安全和环保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基础控制和过程控制方面,国内新建或改建的一些高炉、转炉、工业炉均采用了DCS和PLC,有的还配置了过程控制计算机。 在信息化方面,随着钢铁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经成为冶金工业的共识。很多企业构建的融合了企业核心业务的企业信息网,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设施,为企业的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难点 1、基于数字模拟和仿真技术,实现冶金全流程动态分析、评估和精准设计。 2、综合考虑生产效率、能耗物耗和环境指标的多目标实时优化。 3、产品指标、运行指标和控制指标协同的全面闭环控制。 4、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相结合的复杂过程建模和先进过程控制。 5、先进传感技术和软测量结合的关键工艺参数的在线连续测量。 6、综合考虑物质流、能量流优化的先进能源管理和控制。 三、冶金工程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战略 (一)发展趋势 我国冶金工程自动化技术在自动化技术和冶金行业的需求下,必将取得飞跃式发展。 1、在过程控制方面,将采用先进传感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处理等技术对冶金工艺流程实施在线连续检测。 2、在生产管理控制方面,一方面实现纵向信息集成,即管理一计划一生产一控制;另一方面整合实时数据和关系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为生产管理控制的决策提供依据。 3、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将逐步实现管控一体化,做到实时性能管理。 同时,我国在自动化方面将紧跟世界的发展趋势,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为我国的冶金行业服务。 (二)发展战略 进入二十一世纪,钢铁企业的发展将受到原矿、原料、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约。特别是市场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将会由原来的少品种大批量走向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需求发展。因此,钢铁企业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求规模、求吨位的发展模式,而转向根据市场需求迅速组织生产,满足用户需要的市场化生产模式。这就要求钢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速技术改造,促进科技进步,缩短产品改型换代周期,尽快满足市场需求,向科技要效益,向时间要效益。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产、学、研联合 充分协调企业、高校、研究所的关系,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积极自主创新,改变国外公司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垄断地位。 2、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 鉴于国外经验,先进工艺与自动化结合时,自动化技术要在前期进入到冶金过程设计中去。将信息技术与系统工程技术相结合,对操作工艺进行优化,提高技术性能指标。 3、把数学建模、专家经验和可视化技术结合起来,实现钢铁冶炼、连铸、轧钢的过程优化。 4、企业应当关注直接还原和熔融还原等新型冶金流程对自动化技术的新需求,准确把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5、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员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用于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6、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另外,企业也要关注原材料条件、能源的供应状况、企业的管理水平、操作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情况,消除非技术因素造成的影响。 冶金工程论文:刍议职业技校冶金工程专业教学 摘要:本文分析了职业技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努力,推进职业技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职业技校;冶金工程专业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培养方向与口径过窄。专业划分依然未能摆脱有色、黑色分家束缚而教学过程又把有色金属按轻冶、重冶、贵金属冶炼等方向来进行培养。这些问题虽经改进,但至今仍对现阶段冶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影响。 1.2在文化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体系中,有重专业课轻专业基础课的倾向。这种倾向最终造成了专业基础课学时数偏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对专业课中过细过精的教学内容难以理解的被动局面。经常形成在专业课教学中给学生补专业基础课的情形。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对冶金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转变,大部分高等专科学校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先后转型成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这一变革过程中又凸显了原有课程体系中的另一个问题:实践性的课程所占比例很小,尤其是专业基本技能课程较少,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1.3缺少教材 。职业技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中遇到的另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缺少适用的教材。由于缺少经过统编的教材,很多院校只有仍沿用过去冶金部统编的专科教材。使用专科教材,给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1)这些教材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实践性的冶金职业技能的培养问题探讨不够充分; (2)教材编写时间较早,更新速度慢,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另外,为了满足教学需求有时采用的是本科教材或中专的教材,从而造成了教材内容深浅不一,影响了教学效果。 1.4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单调。职业技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单一,内容陈旧突出反映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中讨论的仍然是而是甚至三十年前的工艺、流程,未能紧跟上现代冶金工业发展的步伐。内容单一集中体现在仍然只注重分专业的冶金知识的传授,没有与采、选、加工等相关学科进行串联教学,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过于单调。仍然以讲授为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很少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应用到教学中,也很少进行实践性教学,从而没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造性。 2.教学方法的改革 专业英语应强调专业方面语言的应用,力求达到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学宜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下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做到教师指导和学生研读相结合,语言学习和专业应用相结合、阅读文献和学术交流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下述的教学方法: 2.1将课堂变成学生畅所欲言的讨论场所。在每次讲授新课程之前,让学生自己收集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英文资料。英文资料的获取途径可以是利用图书馆纸质版英文期刊和从网上下载相关资料。学生收集资料后,用英文配备简单的解说词。鼓励学生利用现有设备将准备好的材料作成ppt,或利用投影仪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学生可根据其讲述的内容进行提问。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平时成绩,这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虽然准备资料要占用学生很多课余时间,但这种方法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口语、语言表达和反应能力。 2.2在每一节课之前,在多媒体课件中专门设计学生对前一次课所讲内容掌握程度的知识问答。包括单词、短语、英译汉等内容,并限制学生的回答时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在目前设置的课时内讲授专业英语写作是不可能的。然而,专业英语写作的基础之一是熟悉科技英语,熟读专业英文期刊上的文章是一种很好的训练专业英语写作的方法。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专业重要的英文期刊,如冶金工程专业的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Powder Technology,Iron and Steel making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熟悉科技英语的写作格式,对于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大有益处。 3.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丰富和创新 教学内容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冶金技术发展趋势来进行灵活的安排与调整,做到"一进一退"来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一进"是指把教学延伸到采矿、选矿的部分,使冶金专业的学生能了解采矿、选矿的基础知识,掌握从采矿、选矿到冶金的整个过程必须的一些知识与技能。"一退"则是指还冶金工程材料科学分支的本来面目,把物理冶金学及新材料研究与应用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教学中来,推动学科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把教学内容分为几个平行的模块,根据实际需要来加以选用。例如,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中可按照专业知识结合技能训练的模式,也可按照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三个模块中的任意一个来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丰富和创新,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3.1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的职教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重视职业技能训练,这是高职院校的根本特点和优势。只有建立先进和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才能落实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迅速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2利用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来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可采用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现代虚拟、仿真技术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可引进一批仿真软件,加以消化、创新、再开发,进行课程的实践教学,特别是演示性的实验教学,以部分取代传统的实物实验手段。 3.3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由于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行,给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适应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要求,针对考核工种目录采取分方向、小篆体的专题讲座或采用多个选修课模块的教学方法开满足学生同时取得"双证"的需要,并在该过程中引入专题讲座、选修课模块、模拟实作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来促进冶金工程专业的发展。 总之,只有充分认识当前职业技校冶金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开发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特色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丰富和创新等几个方面加以努力,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冶金工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特点的"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型冶金高技能人才。 冶金工程论文:冶金工程教学实践环节的建设与研究 摘 要:实习是冶金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实践环节,该文结合江苏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提出丰富冶金教学实践环节内容的若干实施措施,为现代冶金行业对创新型冶金工程人才的需求提供一些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冶金工程 实习实践 订单式 双元制 随着我国冶金行业持续、快速、高效的发展,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加速冶金行业的转型升级。新型的现代冶金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当前冶金工程毕业生就业市场化、需求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冶金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的大趋势下,探索适应时代特点的新型冶金人才培养方案业已成为目前冶金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关键工作[1-3]。而本文拟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冶金工程专业办学的实践出发,分析了新办冶金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冶金实践教学新方法、新创意,以期为加强冶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理论参考。 1 冶金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1.1 实践环节与课程教学脱节 现代化钢铁厂生产与过去相比较已经发生了的巨大变化,过去绝大多数的手工操作,经验操作,已逐渐被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等自动化操作、计算机控制的现代炼钢所取代。而目前江苏科技大学冶金工程本科生的教学与传统的冶金本科院校一样,大多还停留在专注冶金理论的讲授,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与现场接触少,造成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深度与广度远远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此外,从周边五大钢铁集团(沙钢、永钢、新澄、中天以及龙腾)的反馈信息来看,真正毕业以后能马上从事生产的学生微乎其微,一般都要经过至少半年实训,给企业正常的生产造成一定负担。 1.2 实践教学的老师人数少 江苏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的实习方式:指导老师1~2名带领两个班学生到事先联系完的钢铁企业(烧结厂、炼铁厂、钢铁厂以及轧钢车间)等参观学习。首先,企业指派一位工程师傅对其所在分厂的工艺流程进行讲解;然后以班为单位,由师傅带领实地参观,师傅顺着工艺流程对每个工序重要的设备逐一介绍,在轰隆的机器声中只有3-5名同学能听清楚师傅的讲解。这种循规蹈矩实习模式,学生往往只看到了表观现象,根本不了解钢铁厂布局、功能区域划分、各区域主体设备、基本原燃料的种类,达不到实践教学预期目的。 1.3 企业不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现代型的企业不再以前那样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尽管我们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还能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近年来,尤其是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对生产现场管理越来越严格。冶金专业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接收学生实习并不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反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可能影响现场生产的调度,上述问题导致冶金企业不愿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新时期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手段方式如何应对教学对象、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了保障教学的效果,必须对传统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2 丰富冶金教学实践内容 鉴于以上冶金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充分调研相关兄弟院校(东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以及苏州大学)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出如下的解决措施与建议。 2.1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传授现场经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积累实战经验,通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作专业讲座,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通过丰富教师的实际现场经验,如要求新进教师下厂实习半年培养“双师型”人才,为学生实习实训以及相关教师的科研实践打下了良好基础。 2.2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实施小班选修实习 冶金实习实践采用学分制,必修8学分。冶金实践课程实行多样化选课,按学分分类:认识实习两周1学分、生产实习三周3学分、生产实训四周4学分、虚拟实习(世界炼钢大赛)4学分、创新计划(冶金相关且学校认证)4学分,以及学生自主或者学院指派下企业实习(利用假期且企业盖章),实习半月为1学分,该实践环节最多4学分。 2.3 依托大型钢铁集团,建设“订单式”培养计划 利用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毗邻周边五大钢铁集团交通便利的条件,强化校内实习基地与各钢铁集团的实习示范中心衔接的紧密程度,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自己的特色,扩大学校的双师人才库,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强化校企合作广度与深度。 2.4 建立和完善冶金数值模拟与仿真实验室 引入东北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学校的冶金教学辅助软件CAI,建立包括烧结机、高炉、铁水预处理、转炉、LF炉、RH炉等典型冶金工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基地。同时,利用冶金模拟仿真平台,直观表现冶金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为基础创建实践模拟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实践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构建持续的“双元制”冶金实践教学平台 目前冶金教学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好坏的关键在于“双元制”的建立与应用,20多年前,德国纽伦堡技术大学所提出的“双元制”(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教学模式,强调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目前,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从自身的办学实际出发,利用张家港产业研究院技术力量以及毗邻周边五大钢铁集团的交通便利条件,已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10余处以及相关的研究生工作站20多家。学院充分理解“双元制”冶金实践平台的真谛“双元互动,校企双赢”,即钢铁企业为学院提供资金、设备模型、技术师资、管理经验、培训实习教师等,学院为钢铁企业提供员工学历培训、输送冶金毕业生等服务。在此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从学院的办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培养实践能力与理论功底并重的应用型人才的学生培养战略,达到一种对企业、学院、学生都有利的“三赢模式”,争取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结语 通过重视和加强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性环节种类与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江苏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培养特色,才能培养出 “实惠、好用、全能”的现代冶金行业急需的创新实用型高级人才。 冶金工程论文:冶金工程建设的项目管理分析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当下,我国的金属重工业也在不断作出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更趋合理,产品质量得到提高,产品越来越适应市场需求,但是在重工业领域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冶金工程建设行业中依然问题重重,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在钢铁冶金类工程中在管理上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结合项目的开始阶段、规划阶段以及执行和竣工阶段,提出了应对此类问题和挑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冶金工程;项目管理;钢铁挑战对策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涌现出了多家钢铁企业,它们的增长计划与全球钢铁行业的兴旺及终端用户的高增长率保持一致。除了对老厂现有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建,各地区还出现了许多新建钢铁项目。然而从目前的执行角度来看,在项目管理上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能够对此类工程中的项目管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容应对新的挑战,将会驱动钢铁企业运作效率的持续提高,降低新项目成本,最终确保项目目标按时保质地达成。 1. 项目管理在钢铁冶金类工程中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绝大多数钢铁企业的早期想法是让工程设计公司和项目执行人员对拟建钢铁厂进行工程设计和建造。而业主的项目管理团队则全面负责本项目的实施。一旦项目竣工,项目团队即转变为运行团队对钢铁厂进行运营和维护。这种方式产生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项目人员的经验有限,要对项目进行不断的学习,这就需要有较长的培养期;并且在项目逐步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如:项目范围会发生变化,需要实时对成本、时间、质量、风险或项目其他可交付项进行调整;因经济和组织结构不断变化,且组织优先权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环境下,项目经理实施项目管理的效率会较为低下,组织结构的不断变化可能会改变项目目标、可交付子项、预算或时间线;整个项目管理培训课程忽略了职能管理部门、项目发起者、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诉求,也没有按照项目管理的各种特征,提高项目管理各要素的技能和技术,这就往往会造成项目的一些重要特征缺失(持续监督的执行,管理团队的动态表现、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对相关知识的保留策略);组织机构将项目本身与公司战略计划相联系,导致项目进度被延误。 1.冶金建设工程一般由多个子项目组成,每个子项目既具有独立性又与其他子项目相互依傍,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但不能按时完成计划、工程质量不过关,还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进而影响其它工程的如期进程。而且效益是冶金工程最主要的目标,如果不能按时获得效益,那么对企业来说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此,建设工程的各个项目如不能相互配合,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势必会造成整个企业的垮台。因此,加强对项目的管理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2.冶金工程建设中项目管理的难题 项目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属于组织管理范畴[1],但是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它的体系还是不健全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去完善。冶金工程建设中,一个项目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项目的启动、规划或设计、执行、监督控制和竣工。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必须对其作出周密的计划,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目前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冶金工程建设中的项目管理还存在着重重困难。 2.1 因事先把握不准而导致项目范围发生变化很多钢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发生“超出项目范围”的问题,一般项目经理会尝试对其加强控制,从而减少对项目质量的影响。还有一些项目目标以及执行原因在合同中并不是定义得那么明确。项目管理人员也从未与项目参加方明确沟通过这些模糊的目标。 2.2 同质资源的相互竞争 项目本身通常要与其他项目和方案争夺各种资源(人力、金钱、时间等),这就往往将项目经理置于竞争地位。实际上是设置项目优先权时,对其优化组合的一种缺失。 2.3 没有对项目风险做全面考虑 项目管理团队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考虑到了一些风险,然而大部分只是仅仅简单将其列出,而没有对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审查,也没有制定发生风险时的应急预案。 3. 如何应对钢铁项目在管理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除了上面所述的问题和挑战之外,预计钢铁行业新项目面临的实际困难更多。按照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这些问题和挑战可综合归纳为以下三大类,项目开始期间的挑战、项目规划期间的挑战、项目执行期间及竣工后的挑战。 3.1 如何应对项目开始期间的挑战 (1)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咨询公司和工艺技术。就钢铁行业而言,每天都不断有新的技术出现,这就需要编写切实的项目可行性报告,研究并确定适合本项目的工艺技术,选择合适的冶金咨询类公司在初期对工程项目进行及时的咨询和策划。 (2)对传统的项目操作模式要加以改善。以往许多钢铁企业一直致力于借助自身资源去实施项目,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而现阶段对于新建项目,一般提倡采用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EPC)总承包的模式来执行,即使这种方式比过去采用传统方法产生的成本要高。这是因为考虑到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需要改变传统的项目操作方法,以缩短工程建设周期以及人力资源的培养周期来换取项目竞争力的增强。 (3)钢铁企业在扩充产能时,如果产品结构的设置不合理,将会导致供应过剩的状况发生,从而引起恶性竞争。因此,在制定产品大纲时,要重点关注市场范围适应较广的产品,并强调增值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企业资源规划(ERP)之类的IT接口也应该考虑如何与现有的业务和管理体系对接。 (4)在考虑启动新的钢铁项目前,要能够确保原材料的不间断供应。由于原材料来源有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应该相对透明化,以便优化铁矿石和煤之类的主要原材料分配,并在国外对铁矿石类原材料进行战略性投资,确保原材料的持续供应。 3.2 如何应对项目规划期间的挑战 (1)应对项目投入资金进行风险控制。钢铁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固定成本高。考虑到钢厂的平均盈利能力,银行和金融机构应该及时跟进项目,对钢铁项目的前期融资至后期资金投入做全方位风险分析,确保企业资金链的流畅,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2)在项目规划中,要充分考虑项目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条件、各种能源介质的供应情况;并以此作为基本依据对项目整体做出正确判断。 (3)根据项目规划条件,确定合适的项目参与方以及合理的技术装备水平。由于钢铁项目的快速发展,一些掌握关键技术的设备制造商的订单量很大,并且有可能会和著名钢铁企业巨头达成排它性的战略合作协议。因此在一般性项目规划中,需提前考虑因对项目参与方选择不妥而带来的风险性。 (4)对于综合性的冶金项目,应适当简化与之相关的采购和合同签订步骤,赋予项目经理更多的权限,从而促进此类工作的及时完成,不延误项目进度。 3.3 如何应对项目执行期间和竣工后的挑战 (1)人接触项目的关键是能够成功管理项目,项目管理以人为本的特点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明显,因此,在项目执行期间应该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例如应该为大型项目配备专门的资源调配工程师和进度控制工程师,否则在一次执行多个子项目的情况下,是否有人可用将成为一个对项目的实际约束。 (2)在项目执行期间,必须做好项目控制以及账目资金进出记录。这需要由相关责任人编写具体报告,并让专人按照项目进度跟踪监督。除此之外,在项目实施阶段,还要完善现场例会的组织工作和现场例行检查工作;明确项目的关键节点,及时指出潜在问题,并制定应急预防措施,这些做法在关键时刻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完善项目控制的本意是要找出与制定的项目计划之间的固有偏差,而不是利用项目控制来对原始计划做重大改进和节约成本。 (3)项目竣工后,要计划好对新员工的招聘工作。完善项目周边城镇、学校和其他配套生活福利设施,制定相应的政策让员工得以正常生活并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4)做好项目竣工后的审查和回顾工作也是完善项目管理过程、丰富项目管理经验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根据各种里程碑和目标的完成情况对项目进行评价和竞争力分析。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得大环境下,相信我国的冶金工程建设项目会朝着越来越健康的方向发展,冶金工程建设中项目管理方面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我国的冶金行业无论是在产业结构还是在产品结构方面都会获得顺利发展,项目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篇1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选择探究策略;在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更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和提升探究方式。 一、目前的小学生阅读现状 (一)小学生的阅读心理问题 首先,他们年纪小,自制力、执行力和自制力都较差。没有一个好的学习和学习的环境,就很难培养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其次,长时间不看书,会对阅读和理解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进则退。有些同学,因为自尊心太强,怕自己写作业出错,被别人笑话,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变得怯懦,影响读书。 (二)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够好 但是,在实际的阅读中,他们的阅读方法与现实生活并不相符,很多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只注重故事的情节,忽视了一些细节,在碰到生僻字时,往往会根据拼写来辨别其读音和意义,所以,很少人会去查字典,也不会边看边记。因此,长期使用不正确的阅读方法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缺乏读书时间和缺乏课外拓展能力 新课标中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一般来说,小学的阅读人数大概在四十万,但是从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出,大多数人都是在读书,读书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读书。再加上,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无论是默读还是背诵,他们的阅读能力都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程度,导致了他们的低效。 二、小学语文“课例式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的积累、生活经历等因素,为他们营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就能逐渐地对所读的东西产生好感和强烈的兴趣,并逐渐地把自己融入到所读的情境中,逐渐地在阅读中自主地学习,并深深地爱上它,在它的阅读中,学习理解别人的感情,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比如,《巨人的花园》的课文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巨人的花园》中的描写,创造出适合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地再现“巨人的花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并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和寻找答案。比如,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到花园的美丽。在设置好了课程之后,同学们就在《巨人的花园》里找出了这些巨人的特点。在此期间,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指导,但要注意不能插手,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天马行空,不能偏离主题。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并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还要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使之能够形成较为客观的视角,并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该教学法与小学语文教学相适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二)阅读水平的提高 在小学阶段,阅读指导的主要目的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实践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通过实践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首先,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材,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合适的阅读目标。比如《扁鹊治病》,就是让学生将扁鹊的整个治疗过程从头至尾都说一遍,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帮助他们把握住重点,提高学习效果。其次,以开放、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明确教学对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主体和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中,教师让学生先读一遍,再向学生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发问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逐步进行探索。老师还可以运用学生的说、说、画、议代替老师的解释,使学生自觉地走进教室,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到教学的真正意义和感情。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为学生创造“阅读空间”,让他们能自主阅读,并能真正地做好自己的“主人”。 (四)正确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阅读中,学生若有一种不认真对待、不认真思考的态度,将会影响其学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多思考,多分析,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分析问题,只能靠好奇心来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阅读,更深一层的研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将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功能转换成一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从而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又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情感变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不仅需要老师的细心指导,而且要注重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要结合当前的教学条件和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郭丽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篇2 在教学中积极地为学生构建语文教学高效教学课堂是当下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之间的共识。传统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采取单一的灌输式课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高效课堂构建之下教师则需要积极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语文课堂,提高教学质量。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语文课程教学中构建高效教学课堂的意义,接着提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 (一)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语文课程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则可以促使教师对当下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深度的探索研究并提出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语文课程教学模式之下无法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具体化,而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则可以引入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促使语文知识讲解更有新鲜感,让语文知识呈现得更加具体化,激发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积极引入信息技术 信息化技术引进课程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趣味。小学阶段语文教师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旨在唤醒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结合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状况,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实际作用,不断地就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海上日出》时,教师不急于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字生词,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播放以课文主题为主的海上的日出的视频等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这时教师在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过日出吗?你们认为海上的日出是什么样子的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时间进行思考与讲述,接着在导入课程内容。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则可以积极地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并认真感受文章阐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全面实现分层教学 因为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就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科学合理分层。由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及日常学习表现进行分层教学,结合实际的学生学习状况采取针对的教学形式,促使教学活动有效,能让学生收获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还能够很好地提高学习自信心,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有效地优化各个层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比如,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基础较弱﹑基础良好和优异三个层次,在不同层次之间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应当是不相同的,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则是应该让其掌握课本中的生字,了解课文内容。针对基础良好的则是要在掌握这些的基础上,能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教师针对基础优质的学生则是要能够向外拓展,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要加强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讨论的方法来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点。教师则是在其中加以引导,以此来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成果是具备差异性的,因此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效果,则需要深度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开展适宜的针对性地教学,科学地分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程度,同时结合实际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当中都能有所进步,进而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 (三)链接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怎样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则需要将语文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互关联,促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时内心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基于此教师需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进而进行文章内容的迁移以及实际的运用,在进行语文课程内容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内化促使学生理解孩知识并感受知识。比如教师在进行《腊八粥》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文章作者是怎样描写腊八粥的?文章作者怎样描绘出腊八粥的诱人?找出文章中就腊八粥进行细致描写的语句。文章中的作者在进行描写的过程中为什么介绍腊八粥的原料呢?文章作者是怎样表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的呢?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过程,学生可以抒发自己的见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探究,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在这一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产生对话学习过程,在对话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又比如教师在进行《父爱之舟》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文章哪种哪些场景描写让学生的阅读印象较为深刻,文章中自己与父亲共住客栈,我被咬而父亲没被咬,但是他却心疼的内容,引导学生将这一段内容进行朗读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假如学生是文章中的我,那么我会忍心叫父亲买吗?为什么呢?同时在学生进行探究交流时可以为学生就《慈母情深》进行扩展阅读,通过文章中的人物、语言等进行文章人物的分析,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力量,在回到本文进行深度的分析与感受。综上所述,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扩展新的教学方式,通过自己的教学创新为学生构建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积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结合分层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为学生构建针对性的课程教学过程。教师还可以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关联,在生活的基础之下,进行语文课程教学,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高质量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效果。 作者:张万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篇3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对周围的事情以及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对于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说也会有不懂的地方。而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敢于提出质疑和问题,养成对问题质疑的能力和精神,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识。质疑能够促进新事物的开辟与创新,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教师也要把这种质疑的精神融入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去。 一、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 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并且相关教学环节的开展也仅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首先,虽然按照新课改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的开展,采取各种方法和教学举措为学生的质疑提供条件,但是不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讲授过程中,依旧按照自身的教学方案来进行,教师问题的提问大部分都是围绕着教材的内容来进行。问题的种类相对来说较为单一,并且提问方式较为死板,不够灵活。问题的提问较为随意且重复,缺乏创新之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时还会缩短学生的课堂提问时间,质疑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二)缺乏对学生质疑的深入贯彻落实 质疑应当贯穿小学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前的预习、课堂的进行以及课后的总结。教师需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概括,以及相关的归类以及整合,从而使得问题的解决方法具有针对性。质疑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当把握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题脉络,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使得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教学的策略 (一)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适当安排质疑教学环节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规划,围绕文章和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设计,力求尽善尽美。但是,计划有时候也会赶不上变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做出适当的调节和修改,只有通过这种途径和方式,才能够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虽然小学语文有着详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流程,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按照教案中的步骤来进行具体的实施,但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主题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按照自身的想法和思维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安排,也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知识内容的传授,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答方式 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在思考问题方面往往不具有全面性。此时,教师就需要启发学生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往往会产生多个问题。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时长下,教师也无法回答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解答方法和解答策略。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相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寻找问题的最终解决答案。学生的质疑要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而学生有意义的质疑需要发挥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作用。而一旦学生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质疑,就能够帮助学生把控文章内容的具体脉络。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问题提问的深浅也各不同。首先,对于较为浅层次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中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和文章的上下文细剖析细节,通过反复理解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对于存在矛盾和争议较大的问题,教师组织小组内部成员或小组之间的发表,不必循规蹈矩,可以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创新性的回答;最后,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和探讨。例如,在课文《乌鸦喝水》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对“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这句话中的“衔”字产生质疑,这个字是否能够用“拿”来替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文中“瓶子很高,瓶子很小,里面的水又少”得出乌鸦通过用嘴巴衔石子才能够投入瓶子中,“衔”字的运用非常巧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乌鸦的机智与聪明。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深入剖析,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注重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 探究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够主动探究问题。问题贯穿探究的整个过程,探究着力于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和处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够完善,在问题探究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所偏差并陷入误区,在此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在迷雾之中指明前进的正确方向。探究也分为个体探究和集体探究,大部分的探究活动都是团体人员共同进行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而探究当中的难点在于教师采取措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生活环境,因此在对事物的认识以及观点上也就大相径庭。 (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专业性的解答 1.在备课环节考虑学生问题的质疑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氛围更加轻松愉快,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死板、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挑战和锻炼,教师不能固步自封,需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不断提升自身的理念,除了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之外,还要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在课后及时做好相关的总结工作并反思自身在小学语文课堂讲述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地打造优质的小学语文课堂。而教师在教学前需要进行备课,制订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通过备课这一环节,教师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能够更好地应对课堂中的突发情况和学生的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针对相关的问题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和解决举措。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想如何准确有效回应学生的质疑以及相关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和沟通来深入地理解和剖析课文的内容,教学在结合教材实际内容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征。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共同参与、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知识的讲授方面,还应当对注意力进行合理的划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和对教师问题的反馈情况。有些学生会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出现走神的情况,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是否在进行专注地学习。教师在对学生的质疑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在头脑中进行思考并进行语言表达,在黑板上通过文字展示进行直观性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课堂的讲授,又要重视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到合理科学地分配注意力。 3.重视对教学实践的积累和反思 教师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以及在讲课过程中打磨出来的,一节课下来总会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地做好总结工作,应当考虑课程的讲授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是否足够合理等因素。 (五)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教学要想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及优质的反馈,离不开教师认真授课和教导,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更需要教师运用专业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教师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并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与学生的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要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对待学生,教师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路者和朋友。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探究知识背后的含义,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允许不同观念和观点的存在,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念和矛盾的观念去看待并分析事物。秉持百花齐放的教育理念,思维的碰撞往往会激发出新的观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够因循守旧,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进行内容的改变和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质疑的意义和重要性,拥有自身独到的见解,能够从整体上进行语文的学习和创作,把握好主观和客观两个重要的因素。探究式教学方式不是对学生的完全放任,需要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指出错误之处并进行引导,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探究的最终结果还需要教师以专业化的态度和客观的立场进行点评和指导,对结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框架的束缚,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拥有更加开阔的世界观。 三、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教学的要点 (一)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观察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需要充分地调动自身的感官,同时要集中精力进行投入的学习。而在这其中需要学生观察能力的养成和提升,观察时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观察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捕捉关键信息。通过感官进行基本信息的获得,大脑才能进一步地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在此过程当中思维才能得到发展。观察是学生进行思考和质疑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具体体现在问题的提问以及指导方面。 (二)注重学生思考和知识的建构 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理解与剖析,注重思考和知识的建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化繁为简,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头脑对知识进行精加工以及深入加工,建立知识的结构。学生对于所学的新知识应当具有质疑及思辨思维和精神,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进行自我的总结和归纳。小学语文注重思考的过程以及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过程,在对问题质疑中需要学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三)创设问题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质疑主张减少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干预,可以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合适的指导,给予学生充足进行主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才能够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优质的学习,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将会大大提升,而不再处于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教师通过具体问题的提问以及启发式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下能够体会到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四、结语如今新课改倡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堂质疑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教师在实践当中不断地进行改变和调整,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为主的教学,鼓励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表达观点和看法,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师生互动与交流中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剖析和深入理解,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参考文献: [1]武彦峰.小学语文课堂质疑的策略[J].学周刊,2022(5):153—154. [2]郭振英.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的策略[J].新课程,2020(21):66—67. 作者:田怀玉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郭川镇学区
本文主要简单叙述了网络安全加密技术在计算机互联网各个区域中迚行的应用,同时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中数据的加密技术应用迚行了简单分析探讨。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収展迚步,计算机的数据安全问题也出现了很严重的情冴,对计算机网络中各种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能产生了枀大的威胁,但与此同时也引起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管理者表示一定会深刻落实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兵中収展最迅猛的就是计算机的数据加密技术,这种加密技术不仅成本投入很低,而且后期回报大,是一种安全性很高的网络数据安全技术,即使在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防范斱面也有着很广阔的収展天地。 1数据加密技术概述 对于数据加密技术来说,密码学的収展才是最基础的,而密码学要想稳步収展就必须兇经迆手工阶段。在密码学入门的手工阶段,人们对数据的加密是通迆传统的纸和笔来完成的;紧接着就是密码学所要经历的第事阶段,即甴子时代;后来为了能够让社会各大商业机极和计算机乊间有一个保密屏障,逐渐开収了公开密钥的密码理论,这也就促迚了近代密码学的収展。一直到事十一世纪的今天,密码学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认可,对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也起到很大的积枀作用。数据加密算法一般有:加密和解密迆程枀兵容易的表替换算法;通迆两个或以丆的替换表伪随机迚行加密,以增加加密文件安全性的置换表算法;通迆调换数据位置迚行算法转换或者通迆改变数据的字节及斱向使兵在数据流内不断循环变换乊后再加密的循环移位算法和XOR操作算法;最后就是以计算机文件、网络数据文件和兵他的数据文件为基础的循环冗余校验算法,这种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文件加密传辒迆程中[1]。 2计算机网络安全中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对策 到目前为止,我们平常所用到的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一般都是Windows或Unix这两种,这两者在网络数据安全的评估丆都是出于C1、C2级别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计算机在存储斱面的数据安全以及与数据库乊间相互传辒数据的通道安全问题,很容易被个人计算机乊类的甴子设备迚行数据库密码的盗取。所以说,加强数据加密技术的技术含量以及应用对计算机的网络数据安全来说是很重要的,网络丆的数据库用戵一般情冴万也都是访问权陎的设置或VPN密码设置迚行加密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保护好网络数据。 (1)数据加密技术在甴子商务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甴子商务作为我国新关企业中的一匹黑马正在不断扩大中,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兲。所谓甴子商务,就是通迆甴子设备和虚拟网络迚行甴子的商务市场交易,大部分的甴子商务交易都出现在网络中,所以非常希望能做好各大交易平台、交易支付资釐平台以及支付平台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保护切身利益。在这个甴子化収展突飞猛迚的现代,要想确保在交易时两斱的网络数据不受侵害,就必须在各大交易平台和甴子支付平台设置数据的加密处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交易双斱做到公平公正,才可以有敁确保迚行交易的双斱数据是安全的、不被盗取的,迚而保护甴子商务有序迚行万去。 (2)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传辒中的运用 计算机要想正常的运行,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计算机软件的存在。在平时经常使用的计算机中,乊所以有病毒和黑客迚入计算机的软件当中破坏,是因为计算机的软件本身就存在着系统安全漏洞,这也就使得黑客和病毒更加轻易迚入到计算机中。通迆数据的加密技术给计算机中的软件迚行加密,是为了提高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仍而有敁避兊甴脑黑客和网络不明病毒迚入计算机对数据迚行侵害。另外,还有程序化的加密技术员对加密技术执行迆程中的部分程序迚行一个步骤检测,检验加密数据是否安全、有敁[2]。 (3)数据加密技术在软件运行斱面的应用 数据是否安全取决于数据库是否已经迚行了严栺的管理控制,在目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管理平台中,一共有两种觃模较大的平台,兵一就是WindowsNT操作系统平台,兵事就是Unix平台,这两种不同的数据管理平台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能丆也是存在不同的,第一个平台的安全等级是C1,而第事个平台就是C2了,正是因为这两个平台在安全系数丆比较低,所以才使得数据加密无法对数据的传辒中所存在的程序迚行一个安全保护,让数据的传辒迆程存在很大的风险性。计算机的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时,可以通迆数据加密技术对兵比较看重的软件和文件等迚行加密保存,这样不仅可以使那些有敁的数据得到安全保护,而且还可以防止网络数据偷窃的亊情収生。 (4)加密技术在虚拟专用网络中的应用 虚拟专用网是将内部所极建的部分局域网相互违接,目标在于给企业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便捷。虚拟专用网可以通迆将企业部万的子公号联结,逐步扩大局域网的觃模。数据加密技术在虚拟专用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网络数据的安全性能,而且还避兊了企业内部因为网络安全问题而产生的数据泄露,使企业収展得到威胁。 3结束语 本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数据加密技术迚行了简要概述,幵分析了计算机安全加密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目前所存在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迚行了简单说明。正如大家所担心的,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虚拟网络环境中,不管是财产问题还是网络机密问题,安全都是第一位要考虑的亊情。企业和政府相兲部门在布置内部的加密战略时应该兇将网络的通信安全放在第一位,争取做好网络安全问题,保证网络数据真实、有敁且不易破坏。 参考文献: [1]刘冰,刘长胜.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信息与甴脑(理论版),2019(12):28-29. [2]李廸坤.计算机网络安全中数据加密技术的运用技巧[J].信息与甴脑(理论版),2019(12):211-212. 作者:朱凯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形势教育论文:逻辑学教材改善与新形势教育 作者:沈荣兴单位:苏州大学副教授 逻辑学是一门思维工具性、规范性科学,是不断发展历史的科学。逻辑学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思维实践,而社会现实的需要和可能是逻辑学发展的动力的动力,从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演绎逻辑到培根开创的归纳逻辑,以及现代逻辑的形式化,无不如此。所以,研究逻辑学课程教育改革问题,必须放在当今世界时代特征和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同志1999年5月15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需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需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创新、创造教育是必然的选择。这就是当今世界时代特征和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 一、21世纪的教育必须实施创新、创造教育 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世界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形成的共识。建立民族创新体系已摆上了议事日程。创造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绝不是偶然的。现代创造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和推广,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第一、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知识经济是一种高度智力化的形态,知识创新就显得格外重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在农业时代,土地和劳动力是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在工业时代,机器、设备、原料和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所有创造财富的要素中,知识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微软的成功反映的不仅是一种知识创造财富的现象,而且揭示了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知识与智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仅承担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职能,也是国家知识运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作用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公认,投资于人成为各国重要的战略方针,教育发展和改革高潮正在全球形成。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中华民族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另外,知识更新的加剧以及未来生产和生活的信息化等,也都决定了教育要把培养各种能力(尤其是创造力)放在首位,而把传授知识看作是基础和手段。 第二、是我国实现四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当前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一个高度文明的、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这就需要大批的具有创造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建设人才。教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首要传播手段,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其主要传播手段也应随之发展。如果不进行教育改革,不推广和普及创造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会跟不上当前形势的发展,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诺贝尔奖从1901年设立,到现在已评了95次。在9》次千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的公民竟没有一个获奖者。这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聪明,美籍华人获诺贝尔奖的已经有》个。一个民族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如果不调动起全民族和全体人民的创造力,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说,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创造教育,需要通过创造教育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 第三、是现代社会中人的现代化的需要。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迁的过程,它牵涉到整个社会结构、行为模式、价值系统和人际关系的基本改变。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对时代高速发展具有强力的适应性,有积极探索创新精神和富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的内心世界充实,生活格调高尚进取,知识世界精深广博。这也正是创造教育的目标。创造教育改变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素质,因为创造思维是各种思维的高度综合,所以通过创造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创造教育将在促使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健全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是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战略构想,必然要求打破旧的教育观念,创造新的教育模式。 就我国目前教育状况来看,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比较高的,但创造性比较差,“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普遍。据对我国留美人员调查,我国学生在校考试成绩不比美国学生差,但毕业后创造性除少数几个尖子外明显不够。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为例,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已有100多人获奖,超过了得奖人数的一半,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 我国长期来从幼教到高教不注重创造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教育模式,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并代表了改革的方向,所以,我国的创造教育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应运而生,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经受检验,开拓前进。 综上所述,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了把我国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了改革我国的现有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培养大批创造型的人才;同时,也为了每个人的现代化,在各方面都得到健全和谐的发展,现代创造教育的建立和实施,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二、逻辑学是创新、创造教育的重要内容 逻辑学的发展阶段和教育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教育的社会功能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传承”功能,即继承和传播的功能。第二是“再造”功能,即发展和创造功能。从作用形式上看,教育的“传承”功能注重于知识、技能和规范的积累,教育的“再造”功能注重于智能和个体内结构中潜力的开发。根据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可以把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古代教育阶段。这个阶段与人类农业文明时期相对应。这时的教育活动主要受农业生产制约,服务于农业文明发展的要求。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受农作物生长规律和自然界四季运转规律的支持,前辈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对生产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此相适应,教育活动从目的、内容到形式、方法都具有明显的面向过去的性质,“传承”是古教育的主要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它逐渐变得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然要发生变革。在古代教育阶段,演绎逻辑特别受到重视。 第二个阶段是近代教育阶段,它与人类工业文明时期相对应,服务于工业社会发展的要求。工业社会的机器大生产已经摆脱了完全由自然界四季运转规律制约的状况,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生产的基本内容和手段已不再是完全重复性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来决定。与此相适应,教育活动的基本倾向是注重眼下的需要。它既要体现“传承”的功能,又要使这种“传承”符合当前的需要;它既要体现“创造”的功能,又要使“创造”服从标准化和同步化,服从眼下既得利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近代教育也同样要被新的教育阶段所代替。在近代教育阶段,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相结合,但仍有“全归纳派”和“全演绎派”的偏颇。 第三个阶段是现代教育阶段。它是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下兴起的。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生产过程日益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体系正在逐渐代替一切重复性的活动。层出不穷的新奇独特的产品不断淘汰旧产品。要想在现代社会立足,仅仅抓住了眼下的机会、适应了当前的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握未来发展的时机。因此,开拓和创新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与此相适应,“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1972年发表的报告,见《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8)39页)现代教育活动从目的、内容到形式、方法都是面向未来的。“再造”的功能是现代教育的最主要功能。“传承”的功能这时仍然是重要的,但它主要是作为“再造”的必要条件和辅助手段而存在的。在现代教育阶段,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并存的局面是难免的,但现代逻辑必将成为主角。从教育发展的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的,在不同的阶段它的功能重点是不同的。传习性教育在古代教育阶段起主要作用,选择性教育在近代教育起主要作用,创造性教育将在现代教育阶段发挥主要作用。与之相应,不同的逻辑类型发挥不同的作用。 逻辑学不仅在创新、创造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是创新、创造教育内容的重要成分。国内有的学者把创造教育的内容概括为十项:(一)思维教育;(二)发现教育;(三)发明教育;(四)掌握情报的教育;(五)学习方法的教育;(六)科学教育;(七)美育;(八)参与社会实践的教育;(九)未来教育;(十)个性教育等等。其中有多项是和逻辑学有关的,如思维教育、发现教育、发明教育、掌握情报的教育、学习方法的教育、科学教育等。以思维教育为例,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能力,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往往表现为具有求异性、独立性、开拓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它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集合式思维以及灵感思维;逻辑学在创造思维的教育应该有所作为。 三、逻辑学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创新、创造教育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创造教育思想,即逻辑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的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病,逻辑学教学也不例外。例如,课程的内容离科学发展的最前沿较远,最新科学成果进入课程的周期过长,教学手段还主要靠教师一张嘴,一枝粉笔,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等。 在现代教育阶段,现代逻辑必将成为主角,但很难完全取代传统逻辑。所以,我赞成逻辑教材实行“分层说”,根据不同的对象、目标、课时情况,教材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即主张因人因时施教,根据不同的讲授对象不同的年级用不同的教材。如面对中专生、师专生、本科低年级生主要讲吸收数理逻辑成果的普通逻辑;本科高年级特别是哲学系高年级生则增讲以数理逻辑为主的现代逻辑。现代逻辑的发展许多人已越来越认识到,光靠形式逻辑不能解决科学提出的所有问题;要解决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提出的各种问题(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开放性、竞争性、创造性、法制性),光靠形式逻辑也不行,还必须有辩证逻辑。数学教学已形成数学(一)、数学(二),,,逻辑教学也应如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动逻辑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作为导论性的逻辑基础教材,要具有时代性,为了体现创造教育思想,应加强现代逻辑以及归纳、类比、科学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的内容。在逻辑教学方法上,要改变光靠教师一枝粉笔一张嘴的状况,尽可能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单位教学时间里教学内容的容量、信息量和可接受性。课堂教学要尽快地由“传统型”转变为“创造型”,逻辑教学中自觉实行渗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理论、探索新学科的能力;除课堂教学外,应加强第二课堂和社会活动,如论辩赛,观摩法庭审判活动等。 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来临,对逻辑学的发展同样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思维方式,新的逻辑工具,只要我国逻辑工作者抓住时机,加强沟通合作,拓宽领域,联合攻关,必将促进我国逻辑科学的大发展大提高。 形势教育论文:煤矿企业加强形势教育交流材料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某矿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承担持续发展攻坚任务至为关键的一年。不断创新形势任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对于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剖析形势任务教育的特点 目前,职工思想状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职工的思想空前活跃,发牢骚的职工多了;二是职工讲实惠、讲利益的多了,政治意识有所淡化,对单纯的形势任务教育不感兴趣;三是职工的敬业精神弱了,自主择业精神强了;四是追求个人利益的现实意识增强了,而奉献精神减弱了;五是团结协作的意识减少了,个人狭隘的意识增强了。针对这些新特点,作为政工人员,应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在企业工资、医疗、住房制度等改革过程中,针对职工中反映出的问题,必须留心观察,认真倾听,掌握主动,要具有超前意识,更好的做好工作。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安排要有所侧重。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内在规律,按照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相结合,岗前教育与岗位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新办法,既突出重点,又使形势任务教育贯穿于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 二、创新形势任务教育的手段 现代社会一系列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新方法,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知识,也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为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创新注入了活力。三河尖矿除了坚持矿领导民主接待日、职工民主议事制度等好的做法外,还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使思想工作更具有活力。一是借助网络载体,创新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通过内部网站建立了网上政工,利用新闻快递、政工园地、企业文化等板块,开设了政研交流、文明创建、党员教育、先进典型等栏目,职工可以用触摸屏选择浏览对象,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想教育。基层单位利用网上办公传递基层思想动态,畅通安全、生产、经营交流平台。二是实施政工联系点制度。政工人员每周都到基层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活动融合在一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做好信访工作。在接待工作中,真正做到热心接访,耐心倾听,诚心相待,使信访者打消顾虑,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为企业大局的稳定做出新的贡献。四是实施温暖人心工程,设立了党员服务热线。为了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在矿工人村和矿内单身宿舍分别设立了党员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为广大职工及家属免费提供水电暖维修等方面的全候服务,真正做到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受到了干部群众和职工家属的广泛称赞。大年初二凌晨4点多钟,一名职工家属因家中的暖气片漏水来到党员服务热线成员赵西明家向他求助,赵西明二话不说,急忙穿衣拿上工具包急匆匆地赶到11号宿舍楼,经检查发现是因暖气片锈蚀严重引起漏水。他用带来的橡皮垫和钢丝把漏水处包严实,上班后又换上了新暖气片才离开。五是实施党建带团建工程。为抓好团员青年的思想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青年,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青年进行形势任务教育,积极向党组织推荐优秀青年作为科区级助理后备人员,有效促进了优秀青年的成长与锻炼。同时,开展了优秀技校生见习班组长活动,首批见习10名优秀技校生已经有5人走上了班组长岗位。创造性地开展“互学共进当栋梁两生1+1结对”活动,先后有42名大学生与技校生根据专业类别、单位部门结成21个对子,使大学生与技校生在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方面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形势任务教育创新的效果 一是通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促进了企业生产任务的实现。今年4月份,作为主采区队的采煤一区在72201工作面的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战线长、地温高、淋水大等诸多困难,原煤产量被动,职工收入下降,职工的思想出现了波动,针对这种情况,政工干部及时靠上去,协助工区党支部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召开了职工代表座谈会,详细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形势任务教育,使职工树立了大局意识,提高了责任感,主动把矿党政的关怀转化为工作动力,默默的勤奋工作,保证了职工队伍不乱、思想不散、战斗力不减。干部职工齐心协力战高温,工区领导主动跟班把关,坚守现场,超前指挥,严格执行规程措施,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为完成煤炭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通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促进了企业安全、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坚持强化职工安全意识,促进了安全周期不断延长。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矿实现了较长的安全生产周期,但同时部分职工也产生了骄傲自满、麻痹松懈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重点开展了以“反麻痹、防松懈、强责任”为主题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安全工作大家谈、座谈会、事故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引导职工认识到,生产形势越好,越要抓好安全,要牢固树立“安全就是幸福、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做到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家庭幸福的关系,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在全矿职工中形成了时时处处反松劲、实实在在抓安全的可喜局面。其次,坚持提高质量意识,促进质量标准化建设再上新台阶。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质量标准化方面的形势任务教育,使职工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可喜的转变:由原来认为抓质量标准化建设必须加大投入向以最小投入创最大产出转变;由原来认为抓质量标准建设耽误产量、进尺向以质量促生产、保安全、增效益转变。思想认识的提高,为高标准搞好质量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各基层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坚持细化标准,强化管理,严格考核,狠抓落实,使我矿质量标准化保持了动态达标。第三,提高职工煤质意识,做到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我们在进一步提高职工煤质意识上下功夫,在强化全员、全过程煤质管理上做文章,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播、电视、内部刊物等舆论工具的强力宣传,在全矿营造了浓厚的氛围,通过有力的形势任务教育,动员职工层层把好煤质关,加强原煤生产、运输、洗选过程的煤质管理。在形势任务教育的引导中,形成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群策群力层层抓的管理体系,从而在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保持了较高的煤质,保持了三河尖煤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是通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促进了职工队伍建设和企业的和谐发展。今年初,针对一些职工对煤价上涨、效益好转、收入存在落差的问题,矿及时召开了班组长会议和党员会议,开展了“讲形势、讲优势、讲前景、讲挑战、讲稳定”五讲活动,给职工讲细讲透,使广大职工认清形势,尽快消除误解和疑虑,增进职工对企业的理解。矿领导每周都深入联系点单位进行调研,和职工面对面沟通和交流,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广大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保持了持续和谐发展。 形势教育论文:地税局形势教育工作汇报 地区地方税务局: 年,我局在全局范围内认真开展了形势逼人教育活动。现将我局开展形势教育活动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开展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 我局于月日召开了“县地方税务局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局长同志、副局长同志分别做了动员讲话,向全体人员讲清楚开展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使全局上下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对这次活动的认识,为再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采取多种形式,深入进行宣传教育 为使这次活动深入人心,我局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大对这次活动的宣传力度。一是召开了职工大会,进行思想发动,使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了这次活动的重要性,提高了积极参与的自觉性。二是利用标语、横幅、黑板报等工具,加强了宣传力度,扩大了宣传范围。三是把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确保了工作和学习两不误。 2、扎实开展教育活动,认真学习规定的学习篇目 从4月18日到5月31日,我局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分别学习了“总书记在考察新疆工作时的讲话”摘要、“同志在十五届五中全会闭幕后关于维护新疆稳定和加强反分裂斗争的讲话”、《关于贯彻中央7号文件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关于要求全县各级民族领导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都要成为一面旗帜的意见》、《关于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五支力量作用的意见》、《民族区域自治法》、《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地委扩大会议报告、县委扩大会议报告、冉齐刚同志在县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等篇目,并且要求全体干部认真撰写心得体会。 二、积极开展对反动组织进行抵制 今年,我局大力开展了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对各类反动组织进行了抵制,我局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了对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退休干部的管理,同他们签定了责任状,并要求全局上下一律不能参加各类非法宗教活动,针对“”反动组织开展非法活动这一现象,我局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了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教育,使全体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了“”的反动本质,并认真开展了对“伊斯兰解放党”反动组织宣传品的查缴工作,从而使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做到了政治坚定,思想过硬。 三、认真学书记“”讲话精神 我局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书记“”讲话精神,在学习活动中,我局严格按照上级领导机关的要求,努力做到了“三个结合”:即把学习宣传总书记“”讲话精神与加强作风建设活动相结合、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相结合。 主要措施有: 一是党员带头学习 我局将学习宣传总书记“”讲话精神工作与党员教育工作融为一体,在党员队伍中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总书记“”讲话精神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习,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带头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思想情况。 二是学习、思考相结合,保障了学习质量 我局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学习与撰写心得体会相结合,边学习边反思。每位干部在学习中都能够认真作好学习笔记,对因病、处出探亲等原因不能参加集体学习的同志,及时补课,做到了学习不漏一名干部。 三是以多种方式推动学习 我局通过集中学习、认真讨论等多种方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我局分别于8月22日、8月29日、9月5日、9月12日举办了四期学书记“”讲话精神专题讲座,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系统学习了总书记“”重要讲话和相关评论员文章,重点宣传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个坚定不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内容。从而把握住了学习宣传重点,坚持了正确的导向,使全体干部职工坚定自觉地与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的问题上做到了头脑清醒、旗帜鲜明。我局于9月19日以“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为主题召开了专题讨论会,有意识地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把实际工作同学书记“”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工学相长的目的。 四、认真做好综合治理宣传工作 我局认真做好了各项综合治理、法制宣传工作,尤其是保护各类弱势群体的法律宣传活动,在积极地为《日报》等报刊投稿同时,及时向县政法委和统战部上报了我局综合治理工作的信息。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局将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确保地区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紧密结合自身的思想实际,全局的工作实际,不断地继续做好形势教育活动,确保形势教育常抓不懈,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经常性工作来抓,决不能给任何分裂分了以可趁之机。 形势教育论文:中学生形势教育论文 一、实现由提高政治学科考分向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扩大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范围,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解放、观念更新异,同时,也给青年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式出现了异化,已由激烈的武力对抗逐步转向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这对我们开展形势教育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形势教育的功能,形势教育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考试的得分率,而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对是非的判断力。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中学生形势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有效形式,它不是简单地读读报纸,也不是以纯中立的价值取向来讲评国内外某些重大事件。我们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这些事件,而且对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向要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党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来制定正确的政策。经过形势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形势教育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可以弥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管读书,不关心政治,理想信念模糊,责任意识淡薄,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造成的。而加强形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与认识形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青年学生对实现现代化事业的信心,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信念和对社会的归属感,懂得青年学生只有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上来,把强烈的爱国心、报国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的实际行动,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形势教育具有强劲的激励功能,形势教育往往从当前国情省(市)情人手,站在战略高度,用国家政策与法规解读当下的形势和面临的任务,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青年学生提出殷切希望,教导学生坚定理想,珍惜学习光阴,积聚才智,塑造品格,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实现由单讲“形势一片大好”向全面辩证地看世界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评述,还有形势与政策的有关理论、国际形势与我国对外政策、我国的基本国策、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中学生关心的时事问题等。中学生形势教育的教育内容设计应该体现“三性”。 (一)要体现时代性 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是动态的,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根据形势与政策的动态发展及其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要以事明理,以理论事,通过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深刻理解党的政策。比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解读”“八荣八耻与弘扬民族精神”“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奥运精神与自信、自强、自尊”为专题的形势教育等,使其与时俱进,内容鲜活生动。 (二)要体现针对性 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变化着的世界时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在他们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从中吸取精神营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必然产生和积累许多疑惑和问题。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中小学生对媒介的依赖性和迷恋性的增长,使得负面影响更加难以防止和消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正面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媒介传播辨识、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形势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中的主流和支流、本质与现象、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等各种关系,防止认识的片面性、表面化和绝对化,消除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形势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要注意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紧紧抓住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剖析、讨论,力求把困难讲透,把方法讲明,把前景讲清,达到消除疑惑、统一思想的目的。如以“中美日关系与台湾问题”“伊朗与朝鲜核危机”“藏独的阴谋与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学生的历史使命”“关注民生与和谐发展”等为内容的形势教育。 (三)要体现知识性 形势教育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既有科学技术,又有生产建设。其知识性很强。对中学生的形势教育,太肤浅与太深奥都不妥,既不能新闻事件的简单罗列,也不能纯政策理论的宣讲,应根据内容需要适时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史料翔实,事例生动,脉络清晰,语言幽默,既适应学生的求知欲强的特点,又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形势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比如,“科教兴国战略与当代高科技发展以及自主创新”“网络与我们的生活”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循环经济”“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与我们的责任”“汶川地震与我们的责任”等系列教育活动,与中学生生活阅历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实现由领导干部作报告向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转变 从信息化时代和青少年年龄特征要求出发,形势教育的授课方式必须讲求实效,避免单一说教。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载体,采取灵活的形式,使形势教育入耳又入心。比如:可以通过传统的大型报告会、专题讲座、时政知识竞赛的形式;可通过国旗下讲话、课堂主题班会、讨论与辩论会、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还可以开辟网络专题教育、音像教育及学生编写时政报等新形式。同时,形势教育要采取与听众平等对话的方式,辅之以当场提问讨论,围绕主题、突出重点,解决疑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交换各自不同意见和看法等。这种包括言语与情态(如手势、动作、表情、体态等)相结合的双向交流、双向互动,往往能达到思想碰撞、情景交融和气氛活跃的教育效果。 另外,授课者也应该多元化,不一定是领导干部和政治教师,全体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专家、能手也可以。比如,我们曾邀请一位优秀导游讲“我国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趋势”,请当地报社的副总编辑讲“余姚区域优势及其发展远景”,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育效果特别好。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轮流在政治课里讲“新闻”,由教师来点评,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时政,又锻炼了自己。 此外,在形势教育中还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参观考察及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比如,可以举办形势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评比与摄影比赛,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大型企业、种养基地或市容市貌,在寒暑假组织学生撰写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反映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等。这样既重视了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和自主参与,又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形势教育论文:中学生形势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学生开展形势教育仍然很重要。要增强形势教育的有效性,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实现由提高政治学科考分向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的转变;实现由单讲“形势一片大好”向全面辩证地看世界的转变;实现由领导干部作报告向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转变。 [关键词]中学生;形势教育;转变 一些人认为,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电视、报刊十分普及,网络新闻传导快捷,没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专题性或者经常性的形势教育了。这种认识是有误区的。一方面,中学生学业负担太重,大多数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国内外大事;有些家长也会干涉孩子看电视新闻,认为不如多做一些作业;另一方面,中学生在平时接受到的信息比较零碎,加上学生思想单纯,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对具体事件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对其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形势教育,实现教育视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的根本转变,提高其教育效果。 一、实现由提高政治学科考分向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扩大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范围,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解放、观念更新异,同时,也给青年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式出现了异化,已由激烈的武力对抗逐步转向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这对我们开展形势教育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形势教育的功能,形势教育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考试的得分率,而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对是非的判断力。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中学生形势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有效形式,它不是简单地读读报纸,也不是以纯中立的价值取向来讲评国内外某些重大事件。我们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这些事件,而且对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向要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党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来制定正确的政策。经过形势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形势教育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可以弥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管读书,不关心政治,理想信念模糊,责任意识淡薄,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造成的。而加强形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与认识形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青年学生对实现现代化事业的信心,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信念和对社会的归属感,懂得青年学生只有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上来,把强烈的爱国心、报国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的实际行动,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形势教育具有强劲的激励功能,形势教育往往从当前国情省(市)情人手,站在战略高度,用国家政策与法规解读当下的形势和面临的任务,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青年学生提出殷切希望,教导学生坚定理想,珍惜学习光阴,积聚才智,塑造品格,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实现由单讲“形势一片大好”向全面辩证地看世界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评述,还有形势与政策的有关理论、国际形势与我国对外政策、我国的基本国策、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中学生关心的时事问题等。中学生形势教育的教育内容设计应该体现“三性”。 (一)要体现时代性 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是动态的,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根据形势与政策的动态发展及其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要以事明理,以理论事,通过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深刻理解党的政策。比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解读”“八荣八耻与弘扬民族精神”“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奥运精神与自信、自强、自尊”为专题的形势教育等,使其与时俱进,内容鲜活生动。(二)要体现针对性 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变化着的世界时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在他们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从中吸取精神营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必然产生和积累许多疑惑和问题。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中小学生对媒介的依赖性和迷恋性的增长,使得负面影响更加难以防止和消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正面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媒介传播辨识、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形势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中的主流和支流、本质与现象、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等各种关系,防止认识的片面性、表面化和绝对化,消除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形势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要注意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紧紧抓住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剖析、讨论,力求把困难讲透,把方法讲明,把前景讲清,达到消除疑惑、统一思想的目的。如以“中美日关系与台湾问题”“伊朗与朝鲜核危机”“藏独的阴谋与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学生的历史使命”“关注民生与和谐发展”等为内容的形势教育。 (三)要体现知识性 形势教育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既有科学技术,又有生产建设。其知识性很强。对中学生的形势教育,太肤浅与太深奥都不妥,既不能新闻事件的简单罗列,也不能纯政策理论的宣讲,应根据内容需要适时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史料翔实,事例生动,脉络清晰,语言幽默,既适应学生的求知欲强的特点,又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形势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比如,“科教兴国战略与当代高科技发展以及自主创新”“网络与我们的生活”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循环经济”“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与我们的责任”“汶川地震与我们的责任”等系列教育活动,与中学生生活阅历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实现由领导干部作报告向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转变 从信息化时代和青少年年龄特征要求出发,形势教育的授课方式必须讲求实效,避免单一说教。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载体,采取灵活的形式,使形势教育入耳又入心。比如:可以通过传统的大型报告会、专题讲座、时政知识竞赛的形式;可通过国旗下讲话、课堂主题班会、讨论与辩论会、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还可以开辟网络专题教育、音像教育及学生编写时政报等新形式。同时,形势教育要采取与听众平等对话的方式,辅之以当场提问讨论,围绕主题、突出重点,解决疑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交换各自不同意见和看法等。这种包括言语与情态(如手势、动作、表情、体态等)相结合的双向交流、双向互动,往往能达到思想碰撞、情景交融和气氛活跃的教育效果。 另外,授课者也应该多元化,不一定是领导干部和政治教师,全体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专家、能手也可以。比如,我们曾邀请一位优秀导游讲“我国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趋势”,请当地报社的副总编辑讲“余姚区域优势及其发展远景”,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育效果特别好。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轮流在政治课里讲“新闻”,由教师来点评,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时政,又锻炼了自己。 此外,在形势教育中还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参观考察及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比如,可以举办形势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评比与摄影比赛,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大型企业、种养基地或市容市貌,在寒暑假组织学生撰写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反映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等。这样既重视了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和自主参与,又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形势教育论文:着力提高新形势下军队形势教育实效性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日益尖锐,各种社会思潮蓄意攻击我军“听党指挥”的军魂。形势教育作为军队经常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使官兵能够清醒认识形势的变化及其本质,瓦解敌对势力的不良图谋,确保军队绝对纯洁、绝对忠诚、绝对可靠。军队形势教育必须着眼时代的发展变化,紧跟形势变化,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活力,不断增强教育的时代性与感召力,打赢意识形态的攻防战。 [关键词]军队 形势教育 创新 实效性 2008年全球金融危C过后,世界处于时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思想交锋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日益尖锐,人民军队面临着更加复杂而严峻的外部形势。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等社会思潮无孔不入,一些人打着所谓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的幌子,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以及“军队国家化”,蓄意攻击我军“听党指挥”的军魂,对部队思想安全稳定构成挑战。形势教育作为军队经常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时代性强、贴近生活、贴近官兵的教育形式,深受广大官兵的青睐和喜爱。形势教育通过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使官兵能够清醒认识形势的变化及其本质,瓦解敌对势力的不良图谋,确保人民军队绝对纯洁、绝对忠诚、绝对可靠。但是,当前我军的形势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时代性与感召力不够,教育的实效性发挥不足。“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军队形势教育必须着眼时代的发展变化,创新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增强教育的时代性与感召力。 一、形势教育不能流于形式,以“三个及时”紧跟形势变化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1]。“时”是形势教育的第一要义,形势教育必须跟上形势,时刻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与变化趋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够切实发挥好形势教育的引导作用。我军是党领导下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的武装力量,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思想上做到集中统一。目前,部队正逐渐放开手机的使用,各种社会舆论涌入军营,为确保部队思想上的集中统一,必须紧紧依靠形势教育来及时掌握和跟进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然而,当前我军的形势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形势教育跟不上形势,存在严重的时间滞后性。移动互联网造就了新兴媒体的创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影响空间。但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正利用互联网优势向我国发动宣传攻势,大肆进行网络渗透,妄图引导事件的舆论走向,歪曲事实真相。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官兵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各类信息,但是一些青年官兵由于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信息识别能力和素养,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侵蚀和蛊惑。这就需要我们在形势教育的过程中,剖析问题,查找本质。当前部队形势教育的主题是由上级下发的教育提纲决定,各单位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这就拉伸了教育的开展时间。让形势教育跟着计划走,严重影响了形势教育时效性的发挥,“形势”教育也就成了“形式”教育。形势教育时机把握不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能力不够,使得军队容易丧失宣传教育上的主动权,不能及时占据舆论高地。 说:“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1]新形势下,各种社会思潮充斥于社会舆论之中,对官兵思想稳定产生了严重威胁和挑战。军队形势教育必须在重大事件和突发问题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针对性分析和教育,引导官兵正确客观看待事件,理性思考,确保官兵在重大问题上不糊涂。因此,宣传教育部门要做到三个“及时”。一要及时发现。要时刻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把握国家政策动态,了解官兵探讨的时政热点问题,掌握官兵思想状况,及早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进而制定行之有效、针对性强的形势教育内容,打好宣传教育上的主动仗。二要及时教育。形势教育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及时开展、及时教育。宣传部门要针对当前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及时做出规划,组织人员对形势做出准确的预判和分析,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态度保持一致,并及时组织授课人员培训学习、制定教案、备课授课。各级机关要简化教育材料下达过程,减少环节,缩短周转时间,确保形势教育跟上形势。同时也要注重各单位在教育上发挥各自能动性,在把握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独自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三要及时总结。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1]各单位在形势教育开展后要及时进行教育的总结和汇报,针对不同类别的形势内容建立形势教育资源库,为以后形势教育的开展提供可靠而详实的参考资料,保障形势教育及时、有效地实施,打好主动仗。 二、形势教育不能走过场,以“三个结合”筑牢思想防线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同样,军队形势教育也要尊重规律,应时而变,不能停留于表面文章。形势教育授课不难,但是要想把形势教育讲全、讲深、讲透,入脑入心,而不是走过场,真正取得教育引导的成效,还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当前,由于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授课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科班出身人员少,以及“重军事轻教育”现象严重,形势教育存在“走过场”的嫌疑。在形势教育内容上,国防建设内容多而社会形势内容少、文件宣读多而形势分析少、官话多而实际话语少等问题严重,教育上紧贴官兵生活不够,结合形势分析不够,教育开展活力不够,取得实际成效不够。形势教育本是紧贴社会生活实际、开拓官兵视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教育,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目前许多基层部队却让形势教育课变成读文件、读报纸、抄笔记的“走过场”,教育方式简单,教育实效欠佳。 新形势下,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与深水区,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节点上。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和强大,他们一方面加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中国进行围堵和攻击,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渗透和颠覆活动,不断向我国民众灌输西方价值观念,误导社会舆论,企图打断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当前,国内改革形势严峻、国际安全稳定形势严峻,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要跟上形势做教育,把教育的内容讲全、讲深、讲透,防止和克服形势教育“表面化”“口号化”“贴标签”F象,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仗,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一要把形势教育与引导官兵客观地认识中国和看待外部世界相结合。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1]由于长期与外界接触不多,许多官兵的思想认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与外界接触时存在明显的畏惧心理。而且许多官兵对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缺乏必要的辨识和融入能力,对于敌对势力的蛊惑性和煽动性言论缺乏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和判断力。形势教育就要在这关键点上加强分析,对官兵进行辨识和融入能力方面的培训,引导官兵客观看待世界形势的变化,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辨识能力。二要把形势教育与“三个自信”教育相结合。狄更斯有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如果用这句话来理解当代中国,一方面,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另一方面,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因素却异常活跃。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不断强盛却与一些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相脱节。强调:“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1]当前,军队形势教育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加强对官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3]三要把形势教育与官兵需求相结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问题是有的教育接地气不够、联系实际不紧,说不到官兵心坎里,激不起思想共鸣,没有找准穴位,打鼓没有达到点上”。形势教育要从部队实际、官兵需求出发,避免空对空的教育。时政新闻要重点讲、突发事件要及时讲、热点问题要随时讲,要以官兵需求为导向,紧跟形势变化,发挥教育实效。 三、形势教育不能简单无味,以“三个注重”提升教育活力 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础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基层一线。”[1]社会形势瞬息万变,形势教育方式方法也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这是时展的要求,是军事变革的需要,是广大官兵的期望。然而,长期以来,军队形势教育的方式方法相对单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随着部队官兵结构的更新换代,“80后”“90后”甚至“00后”日益成为主体,他们伴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对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事件的分析有着自己的理解。而以往这种“坐而论道”的教学方式太过沉闷,缺乏主动性,提纲式教学不利于展示形势教育的魅力,改变落后的教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1]。形势教育要让官兵爱听爱看、产生共鸣、达到效果,教育方式就必须让官兵喜闻乐见。“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形势教育要与时俱进,摈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模式与惯性思维,创新工作方法,改进教育形式,把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深入,激发教育的活力。一要注重发挥官兵主体作用。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隔离了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联系,忽视了官兵的主体作用,不利于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广大官兵是部队创新发展的主体,他们有思想、有智慧、有情感、有创造力。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官兵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让广大官兵切实融入教育中来,发挥官兵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真理越辩越明”,讨论式教学能够激发官兵参与的热情和能动性;还可以让官兵自编自演一些主题情景剧、拍摄微电影,表演快板、朗诵,或让官兵自己来授课,等等。让官兵融入教育中,这样既丰富了军营生活又达到教育的目的。二要注重用活新兴媒体资源。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伴随着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4G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主要载体,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革。新兴媒体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一方面对形势教育及时性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形势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载体。形势教育要加快整合利用新兴媒体资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挖掘新媒体的教育功能。要利用互联网时刻紧跟热点问题,分析官兵思想动态,并在第一时间开展网上讨论,引导舆论走向。同时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步伐,利用互联网广泛开展网上授课、网上学习、网上答疑等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要注重开展军民融合式教育。随着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不断拓展,军地双方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时代机遇,加快构建军地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统筹利用军地两种资源、两个课堂。军队要积极吸取地方的教育资源,邀请地方学者讲学,学习地方优秀教育理念。同时,营区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也要适当开展社会大讲堂,延伸课堂空间,挖掘和利用驻地丰厚的教育资源开展现地教学,用鲜活的生活素材引导官兵、教育官兵、塑造官兵、培养官兵,着力提高军队形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论企业形势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功能 摘要: 对企业职工进行形势教育是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加强形势教育。文本就企业形势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功能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求教于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 关键词: 企业;形势教育;多样性;功能 0引言 当前,人们对企业形势教育的目的、内容比较注重,而对教育的方法重视不够。诚然,形势教育的目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方法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没有恰当的方法,再好的内容也难以贯彻,形势教育的目的也难以达到。形势教育有多种多样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内容和程序众所周知,无需赘述。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形势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以及职工的思想状况,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具有极大的优点。从宏观上分析,它可以充分发挥教育机制的整体效应,调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个积极性。从教育者来说,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通过声、像、文字、图表、表演等形式,因人制宜把所要说明的形势问题展现出来,从各个不同角度开展教育活动。从被教育者来说,为了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当前形势,就必须充分发挥眼、耳等感官的作用,积极接受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并经过大脑的分析思考,作出积极的反映和自认正确的判断。所以,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地开展形势教育活动,可以充分调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个积极性,收到最佳教育效果。从微观上分析,不同的教育方法,在企业形势教育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1灌输功能 对企业职工进行形势教育,必须首先强调灌输。灌输是职工了解和正确认识形势的基础。企业职工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了解和认识,包括对自己本企业生产发展的总体形势的了解和认识,都是间接获得的。因此,企业形势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向广大职工讲清当前我国的基本形势,本企业的生产形势,改革形势、竞争形势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广大职工认清形势,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持深化企业改革的大方向,努力发展生产。在企业形势教育的诸多方法中,最能体现灌输功能的方法有报告会,专题讲座,广播,黑板报宣传等。哪个企业能够正确运用教育方法,对广大职工不断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较好地发挥灌输功能,职工的头脑就清醒,就能够认识形势,坚守生产和工作岗位,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沟通功能 在形势教育中,运用家访、个别谈心等方法,有目的的向职工提出当前形势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征求职工的意见。对于职工难以理解的问题,在交谈中做出入情入理,入脑入耳的解释说明。由于这些活动是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交谈双方平等相待以诚相见,畅所欲言,甚至可以展开辩论,又由于教育者掌握着谈话的主动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职工进行形势教育,所以能够较好地达到双向交流,沟通思想,明辨是非,认清形势的目的。 3疏导功能 这是职工自我教育的好方法。职工提出问题一般都是社会上和企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职工开展座谈、讨论的应由企业的领导干部参加,定期有组织的进行,因为领导干部比较了解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熟知本企业生产、经营、职工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所以能够回答职工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这些活动,解开职工的思想疙瘩,并进行疏通和积极引导,从而使职工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努力工作。 4激励功能 运用图片展览、电视录像、文艺宣传等方法,对职工进行形势教育,能够起到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的作用。如果把石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职工收入和生活改善的状况制成图片陈列展览;把职工勇于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为夺油奋力拼搏的会战场面拍摄下来,在电视新闻中进行播放;把干部职工学习焦裕禄、学习“铁人”、学习雷锋的动人事迹编成文艺节目,在职工群众中演出,可以寓教于乐,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认清石油生产形势,振奋革命精神,激励职工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为油田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5凝聚功能 领导和机关干部下基层,帮助基层开展形势教育,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帮助职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可以转变机关作风,密切干群关系,使职工感受到领导的关心,企业的温暖,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践证明,哪个企业比较注重机关干部下基层开展灵活多样的形势教育活动,这个企业的干群关系就密切,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就高,各项生产任务完成的就好;反之,就差。 6风馈功能 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职工进行形势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调查研究、信息反馈的过程。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归结到一点,都是为了解决职工思想上对当前形势的认识问题。要解决职工思想认识问题,必须首先了解职工在想什么,思想症结在哪里。了解过程就是收集信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再反馈给职工,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是针对职工的思想症结,对当前形势中的有关问题做出合情合理地分析说明。这种信息反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教育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收集到的信息能够及时处理,马上反馈给职工,如解答形势中的一般性问题;另一种是对信息不能马上处理,及时反馈,就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待有了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之后,再行反馈,如解答形势中的疑难问题。在形势教育中,教育者只有正确运用各种教育方法的这种反馈机制,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形势教育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多种功能,但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每一项形势教育的内容,方法因人制宜,因教育内容制宜;也不是所有的方法都具有多种功能,一种教育方法可能具有几种功能,几种教育方法也可能共同具有一种功能。形势教育中的各种方法的运用及其功能,是由教育目的、任务和内容决定的。方法、功能和目的、任务、内容具有统一性。只有坚持这种统一性,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功能,达到教育目的,增强教育效果。 形势教育论文:形势教育五个讲堂暨党群工作微型党课实践 实践证明,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和工作对象的新变化,积极探索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整体上新水平。2014年度,武装保卫部从实际出发,弘扬先进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载体,提出了“形势教育五个讲堂暨党务工作微型党课”宣传工作新思路,摸索出一条具有浓郁内保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路子。 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形势教育和党员理论教育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有的几乎是空白,即使开展了也大多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主要表现为:一是学习教育照本宣科。上面来了什么政策就原原本本的传达一番了事,而不管受众层次、水平、兴趣如何;二是学习教育方法呆板。大多是行政命令式宣传,口头报告式宣传教育,大多缺乏针对性、通俗性、生动性,灵活性。形式简单、呆板,使宣传对象难以接受,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三是学习教育形式单一。大部分单位局限在编制几期学习教育简报、或为基层职工订几份杂志的范围内,更别说创新性的开展宣传工作。 案例实践探索的方法和措施。找准一个好的载体,加之一个好的形式,将学习教育的形式服务于内容,给职工搭建一个自己的宣传舞台,其效果往往会比单纯地灌输,硬性地要求来得更好。武装保卫部的思路是:创办“一个讲台”(文化讲堂)、组建“两支团队”(五个讲堂宣讲团队和微型党课宣讲团队)、打造“三种文化”(目标责任化、管理军事化、工作精细化),以“微、小、活”的方式层层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办“一个讲台”――内保文化讲堂 开设以“上讲台锻炼自我,听讲座共促提高”为主题的“内保文化讲堂”,加强对内宣教。抓住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内保工作最关注的职工思想、廉政建设、爱岗敬业、团队精神、细节管理等各方面内容,设置集德、能、勤、绩、廉于一体的内保文化讲堂,与职工群众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内容雅俗共享,让方寸讲台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二、组建“两支团队”―― 五个讲堂宣讲团队和微型党课宣讲团队 (一)是组建“五个讲堂”宣讲团队。广泛吸取普通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岗位职工等优秀演讲人员进入宣讲团队,利用灵活快捷的方式,及时把科学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公司的重大工作部署宣传到每名职工,让五个讲堂宣讲团队成为政策法规宣传员、业务技能普及员、职工思想反馈员、为民办事服务员,使党的先进理论及公司的最新举措到工段、进岗位、入头脑。 (二)是组建“微型党课”宣讲团队。针对过去普通党员在接受党课教育中存在的“听得多、看得多、思考少、参与少”,参与党课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武装保卫部组织建了“微型党课”宣讲团队,改变以往党课自始至终由领导、专家一人讲的模式,把话筒交给普通党员,让他们走上讲台。在具体操作中,一般以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根据党员教育的中心议题,打破职务、岗位、资历、学历的限制,鼓励每个党员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议题,大胆走上讲台,人人争当教员,人人都是学员,相互都是听众,党员们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平等互动地交流自己的思想、见解和体会。 三、打造“三种文化”――目标责任化、管理军事化、工作精细化 (一)目标责任化。在制定年度、半年宏观计划的基础上,实行“日统计、周总结、月分析、季述职”的管理模式,将目标管理的周期缩短到以日、周为单位,及时分析总结工作开展中的问题,根据工作完成情况,调整目标任务,做到目标动态化管理。 (二)管理军事化。学习借鉴军队管理模式,并同岗位标准化作业、综合治理等工作相结合,以军事化管理为突破口,逐步培养员工养成严谨有序的工作作风,促进队伍管理的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推进诚信岗建设。加强岗位道德教育,规范形象岗建设。深入开展廉洁自律教育和岗位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邀请钢城公安分局专业人员为风险岗位队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增强职工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意识。 夯实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组织开展“提素质、比技能、树形象、做贡献”主题系列活动,结合武装保卫部工作特点,以岗位练兵、强化素质入手,开展演讲赛、知识竞赛、才艺比赛、军事技能比武等系列赛事活动,不断提高企业内保队伍综合素质,培养造就业务水平精、素质能力强、执勤标准高、整体形象好的专业人才,按照“国旗班”标准培养“政治合格、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企业内保队伍,更好的为承钢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三)工作精细化。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方法贯彻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从基础、细节工作做起,力求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精、准、严、细,理顺工作流程,堵塞管理漏洞,眼睛向内,深挖潜力,最终达到提高队伍管理水平的目的。 在夯实基础管理成果上,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决策“零误差”、管理“零疏忽”、检查“零缺位” 特色“零失误”管理体系。采取人防、物防、技防、意防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建立全面的防范管理体系。积极延伸管理职能,转变观念,打破以前只盯点、面的工作方法,放眼全局构筑治安防范体系,对体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多措并举、综合运用,合理调整防范力量,构建覆盖基层各岗位和各项工作全过程的完整管理体系。 取得的效果。第一、为基层职工群众搭建一个文化展示舞台。很多干部职工都说“我们有了自己的文化展示舞台”。在基层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同时,展现自我,提高自我。同时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干部职工逐渐转变工作作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有力地推进职业道德建设,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第二、宣传思想文化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建立了长效的宣传思想文化体系,形势教育五个讲堂与党群工作微型党课的活动效果相互促进,环环相扣。“教”与“学”角色的转换提高了职工群众参与党课的积极性,增强了提升能力素质的内在动力,有助于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第三、组织活力和员工素质得到有效激发和不断提高。较好地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间上快捷、效果上实在,实现了党员教育与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广大党员开阔了视野,完善了知识结构,推进了理论学习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同时鼓励普通职工走上讲台,给他们展示、锻炼、表达、提升的平台。授课的有员通过查找资料、消化内容、提炼观点、确定思路、进行讲课的过程,深化了对党的重大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他们的理论水平、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综合素质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形势教育论文:放大思想政治教学的形势教育价值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时事政治和形势教育,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国内外形势及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教育重任,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这恰恰是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有效开展时事政治和形势教育,是一个亟待重点探讨和突破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课加强形势教育是一项紧迫任务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出现了与形势教育的脱节现象。一是虽然各种考试都涉及时事热点,但不少学校总是采用突击方法,在考前搜集相关时事问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应对考试。二是尽管新课程教材与时事、生活联系紧密,但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仍然只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忽略形势教育,致使课堂教学缺乏时代感和应有的生活气息。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形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形势教育是中学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残酷的感情”。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形势教育,是引导学生关心时政、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提高道德水准的要求。青少年处于人生初始阶段和情感最为丰富的时期,品格培育关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国家民族的未来。虽然现行思想政治教材涉及品德教育,但一旦脱离了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就很难把知识内化为品格。 其次,思想政治课加强形势教育是推进新课改的需要。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的三维目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融进德育是当前学校德育的重点,如果没有时事材料的渗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必然是空对空。 再次,思想政治课加强形势教育,是应对社会转型和多元价值挑战的现实需要。开发性、多元化社会文化良莠并存,要求思想政治课发挥主流教育作用: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进行形势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教育学生分析比较和鉴别真伪,选择吸收先进文化,防止消极落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 第四,突破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滞后性须加强形势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修订频率较快,编写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国家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形,适时调整教材内容,但很难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社会现实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教材相对处于静态,必须以动态的现实素材去丰富静态的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强化形势教育的原则 一是全方位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等。思想政治课结合国内外大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空洞的理论和概念,全面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其次,思想政治课强化形势教育,要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意识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但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潜移默化形成的,需要正面引导学生对时事、大事的辨析和判断。 再次,思想政治课强化形势教育须接地气。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课加强形势教育必须立足国情、校情、学情。当前,教育方面的国情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存,虽然多数学校都在思考探索素质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素质教育实施还存在诸多困难。教育的校情之一就是城乡差别,并由此决定了城乡民众思想意识的差异,城乡学生对时事的关注程度也就不同。教育的学情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想思潮不可避免地要影响青少年,加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时期,他们富有朝气而又迷惘徘徊,需要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中学思想政治课加强形势教育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青年学生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形势教育在选材、评价、要求上必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三、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加强形势教育的策略 (一)政治课教学要善于捕捉形势教育的契机 中学生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可塑性强。思想政治课要抓住这一特点,通过贴近生活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如“5·12”地震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政治教师及时地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兴趣促进思想政治课与形势教育的结合 子曰:“好知之不如乐知之”。所有智力教育都依赖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并有效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应从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入手,如印发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小故事、让班级学生讲故事等,让学生在欣赏故事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三)典型案例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思想政治课讲解一些学生关注的事件和典型案例,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能增强教学魅力,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八年级《思想政治》第六课《拒绝犯罪》一课时,播放一段从中央电视台《法治社会》栏目播放的典型案例,讲述贵州省贵定县洛北河中学骇人听闻的事件:5个九年级男生将该校一位女孩拉到男生宿舍强奸……短短的案例解剖,便能使每个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课加强形势教育应强调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性和开发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开放教学形式、内容和问题结论。思想政治课不仅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还有鲜明的时代性,但由于教材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教学时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拓展,而且补充拓展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当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人类历史创造的文明成果、学科知识等。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补充拓展时,往往打上了教师的个性烙印,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五)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形势教育 1.举行时事政治大赛 每年我校都举行中学生时事政治大赛,让学生通过班内预赛、年级复赛,最后参加学校决赛。整个活动过程中,通过广泛宣传、民主选拔,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2.编写时事小报 我校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编写时事小报,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排版,分工合作完成,并在年级范围内交流评比,学生在团体协作中既提高了实践能力,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3.学生撰写小论文 我校指导学生用教材所学知识点评时事新闻,培养批判意识,挖掘创造潜力,定期撰写小论文。学生认真收集整理时事材料,对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展开思考探索,通过撰写论文表达个性观点。 (六)加强学生习惯培养和方法指导 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关心、收集时事资源的好习惯,并指导学生对时事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和灵活多样展示,并体现实效与灵活的特点,既可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也可以是小报展示,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时事背景、社会影响、发展趋势等。 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中学生需要对国际国内大事有个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把形势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放大思想政治教学的形势教育价值,有助于学生消除疑惑,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品格。 (作者单位:四川省阆中中学,四川,南充 637400) 形势教育论文:开展形势教育 提升发展动力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输油处承担着长庆油田靖安、盐定、姬塬3大产油区14个油田的原油外输任务。适应油田公司建设西部大庆以及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的形势和要求,近年来,我处先后承担了姬塬油库、长庆宁夏商业储备库、油房庄生产运行储备库、姬惠输油管道、吴定输油管道、姬塬联络线等工程建设任务和持续增长的原油外输任务。为使全处员工及时了解和认识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明确形势和任务,抢抓机遇,优质高效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以及长庆油田原油北输任务,我们持续深入开展”形势、目标、责任、任务”主题教育活动,达到了“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形势任务、落实目标责任、破解发展瓶颈、凝聚队伍力量、助推企业发展”的良好效果,形成了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分析形势定任务 一是明确内外形势与储输发展思路。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对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现状与油田公司发展前景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企业应承担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公民意识的觉醒与企业面临的市场、法律和道德风险,我处在长庆油田储输布局中的定位和地位以及如何适应建设西部大庆的形势和要求等内容,通过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石油行业发展现状专题讲座以及形势任务分析会等形式,分析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等,确立了以“加快1300万吨储输能力建设、保证长庆油田原油北出口畅通、确保大库大站安全平稳运行、经济总量和效益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党组织的作用明显加强,企业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企业软实力不断增强、企业实现绿色和谐持续发展”为内容的企业发展思路及规划。 二是明确奋斗目标与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围绕年度“效益类、营运类、人员类”三大类业绩目标以及“队伍建设、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安全环保、节能减排、输油生产、工程建设、成本控制”等具体指标开展形势和任务、目标和对策分析,形成较为完善的年度业绩目标量化分解与考核考评体系,明确了年度总体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及专项工作任务。如:针对员工队伍素质与能力如何适应大发展的形势问题,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把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技能素质、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先后启动了员工素质提升年、精神文明建设年等活动。在班子层面开展“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在机关层面开展“六型”机关创建活动,在班组层面开展“五型”班组创建活动,在党支部中开展“六个一”创建工作,实现了提升能力、提高效率、提升工作质量的目标。 二、组织宣讲到基层 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油田公司年度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把形势讲充分,把思路讲清晰,把任务讲明确,把目标讲清楚,把要求讲透彻”的总体要求,成立形势目标责任任务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宣讲小组,制定宣讲提纲、制作宣传手册,紧密结合实际,进行了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宣讲。 一是领导带头宣讲。领导班子成员深入承包联系点,与联系点班子共同研讨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共同分析查找潜力与优势,结合矛盾宣讲如何去破解、结合问题宣讲如何找方法、结合潜力宣讲如何去挖掘、结合优势宣讲如何去发挥,理顺了工作思路。 二是召开会议宣讲。召开由机关全体干部和基层党政主要干部参加的干部大会,宣讲集团公司、油田公司及储输发展形势,并针对队伍中存在的信心问题、干部能力问题、队伍凝聚力问题展开深入剖析和讲解,引导全体干部党员,牢记历史,树立信心,自觉履职。 三是深入基层宣讲。组织宣讲组“下队站、访基层”宣讲活动,坚持把深入宣讲与了解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听取员工意见建议相结合,向员工讲解企业的形势、机遇、挑战、未来规划等,引导员工进一步立足岗位为企业分忧愁、出计谋、做贡献。四是走进项目宣讲。重点宣讲石油储备库及管道建设的有利形势及意义,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具体措施,矛盾与困难,引导参战干部员工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坚定决心,为工程建设坚实思想基础。 三、开展讨论明责任 围绕企业发展的制约点、着力点、突破点等,细化讨论专题,开展群众性大讨论,梳理工作思路,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前进方向,形成了集思广益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正向引导示范讨论。以党支部、班组为单元,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发言,员工群众踊跃参与的形式,先后组织开展“公司油气当量实现5000万,我们三输怎么办?”“建设西部大庆,我们怎么看?”“储输大发展,如何能实现?”等全员大讨论。大家认为,长庆油田有实现5000万吨油气当量的政策环境、资源基础、技术实力和人才支撑,油田公司在领导体制、生产生活布局、用工形式、薪酬分配、激励机制、队伍建设、管理模式、发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布局,为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建设西部大庆扫清了体制性障碍,靖安、盐定、姬塬3个产油区储量规模及上产情况为我处实现1300万吨储输能力建设目标以及年度储输目标提供了资源保障,也只有加快西部大庆建设、加快储输能力建设,才能在发展中解决企业面临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通过讨论,解决了员工队伍思想上的疑虑,明确了自身担负的职责,坚定了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做到了主题突出、有的放矢。二是结合实际分析讨论。针对企业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转变发展方式,我们怎么办?”“企业要发展,如何保安全?”“企业大发展,哪里是短板?”等专题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了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如:在发展方式上形成了坚持“标准化、模块化、市场化、数字化”管理以及低碳发展、低成本发展、绿色发展的共识;在加强输油管道安全巡护上梳理形成了护管“16法”;在节能减排上确立了“回水利用、变频调速、电力补偿”等9项措施;对讨论中提出如管道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预防等前瞻性的问题,以及阴极保护不到位等现象,我们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现场看实情、出实招、定对策,开展专题研究或现场分析研究解决。三是立足岗位灵活讨论。组织干部员工围绕“建设西部大庆、我能做什么”、“储输大发展、我要做什么”、“岗位做贡献,我该做什么”专题讨论,以及“我是企业的主人翁,我为单位做什么?“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为家庭做什么?”“我是自己的主心骨,我为自己做什么?”等议题进行讨论。通过热烈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定位和未来的努力方向以及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员工中形成了“认认真真干工作,平平安安上下班,老婆孩子心里安;我为企业做贡献,企业发展我发展,人生才能有尊严”等一些倾向性的认识,队伍精神面貌焕发了新气象。大家认为,每个人都是西部大庆的参与者、建设者,认真负责、平平安安、干好本职、站好每一班岗,就是对建设西部大庆最大的贡献,也是对企业、家庭及自身最大的负责,也是我能做、要做、该做的事情,也是我能做好、要做好、该做好的事。 形势教育论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形势教育宣讲提纲 3月24日,集团公司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传达贯彻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公司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全面部署。按照中央要求,集团公司作为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单位,从今年3月份开始至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传8月末结束,历时5个多月。这期间,公司将在省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和第四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先后完成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任务。各单位要按照集团公司党委的统一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深入发动、务求实效,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推动矿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矿区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坚持“安全意识全员化、成本意识民营化、管理意识精细化、发展意识多元化”的工作方针,抓好产品生产、煤炭销售、成本管理、项目开发与建设“四个”重点,实现经济总量持续攀升、经营管理工作全面加强、产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个”目标的必然选择。 当前,矿区的总体经济形势继续呈现出稳步、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阜矿是个具有百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区,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和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沉积,加之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从政治的高度、战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增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这一活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把学习实践活动落实到开创矿区各项工作新局面上来,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振兴矿区经济的工作思路、推动矿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发展成果的实际能力、增强党性修养和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为实现矿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和组织基础。 二、抓住关键,把握环节,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进展 按照省市委的总体部署和公司党委的统一要求,学习实践活动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把握环节,重点完成好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任务,努力实现“在深化思想认识上取得新提高,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在健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进展,在推进阜矿集团全面工作上取得新成效”的目标,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进展。 一是深入学习调研。要认真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张文岳、唐军等省委领导同志有关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突破阜新的新思路、新部署。要从领导班子成员做起,开展“深入实际看问题、破解难题求实效”调研活动。针对影响和制约深化企业改革、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以“继续解放思想、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进企业改革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讨论活动,充分认识阜矿集团经济发展水平与同行业先进单位相比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清醒分析加快阜矿集团发展步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实干意识。 二是深刻分析检查。要认真分析、切实找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其主客观原因,按照李军书记的动员报告和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中所提出的共性问题逐一对照检查。要采取召开座谈会、下发书面征求意见表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职工代表,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群众评议。 三是抓好整改落实。要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对照分析检查报告提出的突出问题和改进措施,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方案。要着眼长远,制定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长期规划和方案,根据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分门别类提出整改落实的工作目标、方式方法和时限要求,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将方案以适当方式向党员和职工群众公布,接受党员和职工群众的监督。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集团公司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省市委的要求和部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有序推进,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首先,要在加强理论武装上求实效。检验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关键就要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是否下了真功夫,取得了新成效。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的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干部,做到理论上弄通、思想上搞清、行动上落实,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者、忠实执行者、自觉实践者和积极促进者,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矿区的坚强组织者和有力推动者。 其次,要在推进矿区项目建设、经济发展上求实效。要抓住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利时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在“突破阜新”战略中阜矿要率先突破的要求,加快玄武岩连续纤维、膨润土、雷家煤层气、白音华煤业、包头煤业等重点项目的推进步伐,加快可替代产业开发,抓大项目,兴大产业,办大企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合理开发资源,扩大经济总量,使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煤业增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加快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生产上来,着力解决阻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三,要在推动矿区安全发展上求实效。一个时期来,全公司安全生产形势虽然比较稳定,但是制约安全生产的结构性和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消除,安全生产的基础依然脆弱。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建立规范有序的安全生产秩序。要进一步深化重点部位、特殊环节的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着力凝聚“安全发展”共识。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推进技术进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践行科学发展、推进安全发展的能力,努力开创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 形势教育论文:观看形势教育心得体会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响应市教育局的号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校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形势教育大课堂》,特别是第一课“生活新变化”,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育部部长周济代表主办单位在第一堂课前发表“今天需要你们了解,明天等待你们创造”的致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今天同学们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很重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祖国的发展、了解世界的变化同样非常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牢记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响应时代和未来的召唤,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好今天的准备。” 屏幕上,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棚户区改造、“村村通”工程使边远地区的群众看上了电视等场面,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十六大以来,我们祖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日新月异。我们共同感受着祖国的日渐富强,繁荣昌盛,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心灵再次受到强烈熏陶 ,使我们懂得了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腾飞 。课后,我们结合形势教育课的内容,召开以”生活新变化”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上学生们踊跃发言,畅谈身边的新变化。然后,又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很多同学在谈观后感时说道:“落后挨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祖国正在强大起来,不会任人欺负了。”“中国人民是了不起的,机智勇敢又团结一心。”“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努力学习,长大后才能报效祖国,让祖国更加强大!”…… 通过此次活动,使全校师生受到了一次生动而又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形势教育论文:基层党校设立形势教育课的重要性 对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他们也很关心,也会有困惑。当他们有了机会到党校来学习,就需要通过党校的学习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形势,从而做到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更加坚定,在工作中更加自觉和主动。 基层党校开设形势教育课是基层工作服务对象的要求。基层工作的服务对象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对国家大事也是很关心的,在街头巷尾、网上、饭桌上、茶园和公园里到处都能听到老百姓在谈论国家大事。老百姓对形势的认知有局限性,感性多于理性。特别是近些年来,社会矛盾凸显,热点难点问题很多,在社会上、网络上议论很多,流言、杂音、噪声很多。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敷衍搪塞,更不能不负责任的乱说一通。如果我们不能通过党的组织渠道及时地从正面去进行宣传和引导,那么小道消息和流言就可能泛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就会削弱,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会降低。所以,在基层党校开设好形势教育课,让形势教育课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这有利于消除在认识上的误区,有利于正确理解党和政府决策的道理,有利于为打好改革攻坚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怎样才能讲好形势教育课程 形势教育课内容很多,是很不好讲的。要求讲课者要站在国家层面的高度来理性的认知和分析形势,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把大家共同关注的、存在疑惑的、可能产生纠结的热点难点问题讲得比较清楚。首先是精选讲课内容。形势教育课的内容必须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选择:一是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难点;二是对中国发展大局有重大影响;三是干部群众普遍比较关心、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只有满足上述三项要求的内容才能引起听众的极大兴趣,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否则就会出现讲者在台上口若悬河,而听者却在台下昏昏欲睡。然后是广泛收集查阅资料。党校开设形势教育课必须坚持政治原则,讲课中的基本观点,使用的基本材料等都必须是出自于官方公开的内容。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二是重量级人物和知名专家学者的观点和分析意见;三是经由权威部门的文件、统计数据、新闻消息、重大事件和典型案例等。在党校的讲台上不应该把网上和民间流传的小道消息、炒作新闻等作为讲课内容。对于在事实有较大出入、或数据不一的材料,要进行鉴别,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为准。再有,党校开设形势教育课对主讲教师也有比较高的要求: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锐性,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要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知识面比较宽,随时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兴趣和研究;三是要有较好的口才、讲课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层次、条理、逻辑清楚。形势教育课不同于理论课,更不是娱乐散打。要让听课的对象既很有兴趣听,又明白了道理,还受到了教育。 要突出形势教育课的特点 突出正面引导作用。形势教育课的目的是帮助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树立信心,鼓足干劲,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困难面前不泄气。所以形势教育课要多讲正面内容,对负面的问题也要讲,不能回避,但是要适可而止。面对不同的听众,哪些内容应该讲?哪些内容不应该讲?要把握好一个度。 突出时效性。形势教育的内容具有很鲜明的时效性。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时间我们对他的认知和判断都会发生变化。 突出听课对象的特殊关注点。由于不同的培训对象其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和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存在着差异,所以他们在对形势的认知和理解的角度及深度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讲课教师要因材施教,在讲课内容重点的把握上灵活施教。 突出讲课内容中的关键词。形势教育课的内容多、知识面宽、信息量大。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听众较好的理解讲课的内容,就必须突出其中的关键词,使听众既好理解,又好记忆。 突出讲课教师的个性。讲课教师自己也是一名普通的党员、普通的公民,也会对国际国内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观点。主讲人不应该回避自己的观点,在坚持政治方向的大原则下,敢于讲出自己的看法,讲真话、讲实话。总之,在基层党校开设形势教育课应当和理论学习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形势教育课尤其重要。当前特别要把形势教育同学习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 作者:李晓东单位:四川省三台县委党校
幼儿教育类论文:论新教育语境中玩教具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玩教具是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教育语境中,玩教具对于幼儿教育整合提高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创造力、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乃至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教育语境 玩教具 幼儿教育环境 重要性 幼儿教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玩教具是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当前,玩教具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玩教具的有效运用,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新教育语境中,玩教具对于幼儿教育整合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当前必须面对这样一个语境: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幼儿教育的理念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现在的以幼儿为中心、从以往的以“教”为本转变为现在以“学”为本、从以往的幼儿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的幼儿主动与自主学习。这几个转变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将以往统一模式下的传统教学,整体转变为从每一个孩子的现有水平、个性差异为基点出发,尊重孩子的差异与个性,进而有效地引导、促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与提高。在这种新教育的语境中,有效运用玩教具,就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创造力、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就可以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乃至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有效利用玩教具,可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中,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育就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对于幼儿来说,幼儿期是其一生中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科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心智与创造力大多是“玩”出来的,让幼儿玩玩具能够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玩教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幼儿可看、可听、可吹,对于其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功能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玩教具的直观形象以及仿造生活的真实性,则可以激发幼儿的联想活动,活跃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锻炼记忆力、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玩教具可以为幼儿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幼儿的游戏和学习活动中,玩教具可为其提供具有各种感、知觉刺激的、可操作并且是具体形象的概念框架,可以帮助幼儿动手动脑主动学习。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到,玩具不仅仅是供儿童玩笑的、快乐的,实在是含有科学游戏的性质。玩教具本身所具备的具体形象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玩教具是幼儿学习的适宜性“课本”。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配置必要的玩教具,为幼儿游戏、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近年来,“让幼儿主动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游戏、学习内容,营造具体的适宜幼儿兴趣的环境,积极开发、创造玩教具,引导、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有效利用玩教具,可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幼儿存在着天生的内在生命力,幼儿教育就是要激发和促进幼儿的内在潜力。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设计洗碗、做饭等情景活动,将小罐、小碗当工具,让幼儿自己操作,让幼儿有机会去模仿大人。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增强注意力,学会对细节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效利用玩教具,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现代意义上的玩具,不是仅仅作为观赏的对象,还要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为孩子提高动手能力、创造意识提供条件。近年来,新理念指导下的玩教具已经融入了“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意识,玩教具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玩教具的可操作性,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能够激发和维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从玩具使用者“变成”玩具的制作者,就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玩教具。幼儿在自己动手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举起,培养其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实践是第一性的,要幼儿自己动手,通过制作、思考、再制作的过程中,制作出自己满意的玩教具,就可以让幼儿体验到主动学习、制作的乐趣,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乃至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教育类论文:幼儿教育立足园本研究的实践 摘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园本研究;实践 一、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 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积极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探索多元的教研方式,促进沙依巴克区幼儿教育发展。 (一)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启动“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 领导重视抓保障,积极召开项目启动会与园长研修班。成立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教育局副局长和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出台了《沙依巴克区关于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通知》,确立了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研究为主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幼儿园发展的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二)开展园本项目,开拓园本教研新途径,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 ①园本教研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在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园本教研”催生了新的教研方式,教研室从教研形式和方法上进行专业引领,分别有展示教学活动、问题提出、分组分片区讨论、运用课件讲座。在教研过程中,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研究与反思相结合、反思与互助相结合,互助与专业引领相结合。 幼儿园从实际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使教研走近了教师,发挥了教师群体的作用,解决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园学习化组织的建设。 ②读书——教师成长的基石。当今正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丰富学识、提高教育技能,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习惯”的氛围在幼儿园逐步形成。在区级开展“读书是这么好的一个件事”演讲比赛和图书展览活动,使幼儿园教师在读书的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③利用网络平台,推动园本教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了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教研室积极组织基地园利用教育部《新思考》网上在线机会,与刘占兰、华爱华等专家对话零距离接触,提出问题请专家解答。将园本项目开展工作阶段总结以及教研员、园长、教师论文、反思等发到《新思考》网上和沙依巴克教研网幼教之窗进行登载,通过网络平台,极大地鼓舞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们开展园本项目的积极性。 ④开展“幼小衔接”活动,为幼儿园和小学搭建相互学习、交流平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园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学校、幼儿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与学校建立手拉手,组织幼儿园园长、教师到小学观摩教师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园大班幼儿观看小学升旗仪式和参观学校,使幼儿园即将毕业的幼儿初步感受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氛围,为幼儿园园长、教师与学校校长、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平台。 ⑤构建幼儿园、园长、教师学习和交流平台。(1)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第一阶段交流会。组织基地园参加自治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第一阶段交流会,教研室教研员和基地园分别进行了交流。组织沙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第一阶段交流会,基地园进行了交流,主要目的是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促进发展。(2)组织有实效的现场会。根据全国教研员研修会精神和内容,积极跟进。及时传达会议精神,组织现场教研活动,教师们以群体的智慧来面对教学中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园本研修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研新理念。 ⑥开展园本教研,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在幼教改革的新时期,要求教研员必须坚守改革的核心价值,引导教师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坚持改革的正确导向。通过教育部全国教研员研修会,使教研员明确了园本教研中教研员的角色是定位在与幼儿园的关系之中,教研员必须专业引领、专业支持、专业合作。因此,教研员坚持深入一线,服务一线,定时到基地园参加教研活动,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同时与教师平等对话、共同学习、共同探 、共同提高,学会教研工作的反思,在促进幼儿园园本研究的同时促进自我发展。 (三)立足教育科研,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是教育教研的灵魂,教育科研只有扎肯于教育实践的土地上才能枝繁叶茂。幼儿园根据沙区“十一五”课题指南积极申报,乌鲁木齐市第三幼儿园“新疆维吾尔民俗民风的研究”;乌鲁木齐市第四幼儿园“大班主题区域活动”,乌鲁木齐市驻疆空军蓝天幼儿园“园本教研中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保育员素质,提升保育服务质量”、“不同年龄段幼儿区域材料的投放与教师的指导”;乌鲁木齐市园林幼儿园“开展体育户外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乌鲁木齐市电信幼儿园“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的途径方法研究”;乌鲁木齐市石油幼儿园“提高教师素质的方式方法”课题分别进行了立项,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科技局、教育局对立项的重点课题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三幼儿园、乌鲁木齐市第四幼儿园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目前已顺利结题。 二、“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呈现良好态势 一年多的“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逐步在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二是培训方式从理论向实践转变;三是评价方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四是教学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完善五项机制:一是完善领导观念里机制;二是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三是完善评价机制;四是完善管理机制;五是完善教科研机制。 1.基地园园长、教师在具体实施园本项目中,加强了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习,不断深化对园本项目的认识,园领导认真组织,积极支持广大教师研究、实践、交流、创新,使项目工作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 2.基地园在园本项目推进中各具特色,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园本项目中不断地更新观念的变化、管理的变化和幼儿园文化的变化,也是项目研究所追求的根本价值。 3.在项目实施中,涌现出勇于开拓、善于科研的园长和勇于实践善于研究的教师队伍。园长们在项目实施中关注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遇到的难题,并适时地给不同的教师以不同的支持和帮助。教师们在园本教研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思想与观点的碰撞中,在主动的研究与探索、实践与创造中获取共同的价值观,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成为研究的主体,并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自觉地投身于研究与教育改革中。 三、对策和建议 推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教育和谐发展。 1.继续加大对“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领导、指导力度,形成全区幼儿园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基地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划、制度、办法等,并认真实施。 2.追求园本教研的价值观,正确处理研究与日常实践的关系:进一步让研究走进常态的教育现场;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日常工作要求。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实现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金革(1967-),女,辽宁海城人,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教研室幼教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类论文:幼儿教育心理学中互动教学的研究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其中重要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互动教学 一、概述 广义上讲,互动教学是指学校教学中一切相关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如备课活动互动、讲评课互动、学生作业互动、测验互动等。 狭义上讲,互动教学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其教学的互动性不断发展。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导学互动、概念形成互动、联系实际互动、创新实际互动、逻辑推理互动,最终进行信息汇总、小结。 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双向主动,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的正向主动,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的反向主动。因此,教学创新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学互动,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 二、在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相、录音、计算机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互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在进行建构学生主体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深刻感受,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教育教学取得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包括会预习、会听课、会做笔记、会复结,还包括善于思考、具备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不仅重视学生智商习惯的培养,还要特别重视学生情商习惯的培养。 四、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效果 既然互动式教学有那么多优点,如何达到最好的效果?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细心思考,精心备课。在课前要细心思考课堂要讲解的内容的组成和安排,悉心准备,不仅对所讲内容应融会贯通,并且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典型案例讨论,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 2.善于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应时刻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当集中讲授时,可以通过巧设疑问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或者适时讲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轶闻趣事,以便调动学生情绪,驱散疲劳。另外,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适当运用小品等表演手法,如用滑稽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听你“摆布”,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知识,而又不感到枯燥。 3.灵活运用“反馈”机制。没有反馈就无法把握课堂节奏。而最敏感的反馈点有两个:眼神和表情。讲课时必须实时地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当中获取反馈信息,当发现有异常(无反应、反应过度等)反馈时,应及时调整讲课节奏,使学生从内心与你互动起来,跟着你的思路走,而不走神。 4.教师作用的发挥要科学。教师的关键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及发挥其独立和创造性方面。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多一些归纳,少一些演绎;多一些启发,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教师尤其应鼓励那些学有特色、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踊跃发言,注重培养学生思维上的批判性和创新性。 5.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互动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为此,教师在进行理论钻研的同时,还需走向社会,参与科学研究,参加科研项目。只有这样,在实践中才能充实自我,并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6.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而不依赖它。 7.充 分利用网络资源。目前学校大部分多媒体教室均可上网,对于教学中的关键点,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或下载,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 总之,建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即建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需要师生的双向带动和共同创设,其中,决定因素在教师,教师要创设机会、搭建舞台,让学生多活动、多体会、多表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业务技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典模与楷模。教师要用新的教法带动学生学法的改变,从而使课堂走出沉闷,真正生成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幼儿教育类论文:幼儿教育中游戏与幼儿课程的融合探析 在当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下,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幼儿日后的成长,其中从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看,他们具有活泼性与好奇心,故此,在幼儿教育中实现游戏与课程的相互整合,可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分析,探究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两者融合的好处与融合方法。 一、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1)游戏活动吸引幼儿眼球,提高其学习兴趣。游戏是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实践活动。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我们可根据幼儿的这类特点,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这可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已有知识操作材料来进一步丰富知识经验。(2)游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促进其多方面发展。为了让幼儿的区域活动充满乐趣,教师可为幼儿粘贴各种棋盘,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还可添设迷宫、沙包、跳绳等,这些活动充满了创造与快乐,会让幼儿受益无穷。 二、游戏和幼儿课程融合的好处 游戏符合幼儿发展的特征,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幼儿时期的孩子每天要接受大量新鲜事物,教师如果给幼儿传授间接经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这就要在教学中适当安排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对周围世界的直接经验。游戏可以说是幼儿每天需要的,幼儿擅长想象和模仿,其在虚拟环境中游戏的同时,会学到很多知识。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也是如此,幼儿模仿的东西很多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他们也会加入很多自己创造的东西,因此幼儿享受游戏的同时在学习,也在创新。但是离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游戏,就像一潭死水,缺乏生命力。在教学中,让幼儿了解大自然发展的特征、规律,幼儿在游戏中就会有根据地进行他们的活动。课程的实施就是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当然,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不过,这种指导不能过于频繁,因为物极必反。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使游戏不仅能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还能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在幼儿园中只研究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课程与游戏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幼儿的活动更加丰富。 三、实现幼儿教育和游戏更好地融合的措施 (1)为课程配置适合的游戏。幼儿教育、游戏两者要互相关联、自然过渡。幼儿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课程内容相符的游戏,在游戏中加强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2)安排符合条件的游戏环境。环境作为游戏的空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能很快融入游戏的环境中。同时,适宜的环境也能起到推动作用。如在《冬天来了》中,教师可着冬装来给幼儿制造冬天寒冷的氛围,便于幼儿感受冬天的气候特点。(3)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亲子活动。亲子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使教师对幼儿的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同时拉近孩子和家长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亲子活动,能使教师和家长得到良好的沟通,也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充分的了解。(4)采用新颖的游戏方式。若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只用弹唱法教歌,幼儿会感到乏味,如果采用新颖的方式,幼儿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很多。(5)开展丰富的区角活动。幼儿更喜欢自由活动,他们在其中可以自由地交流,相互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幼儿自由发挥、探索的天堂。(6)从游戏本质出发。在游戏与课程的相互融合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幼儿学习兴趣以及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游戏。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针对具有情节性、内容性的故事,在引导幼儿听完故事之后进行游戏,并且游戏的内容让幼儿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参观现实生活设施,形成决策游戏资源等。比如,在“图书节”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参观图书馆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阐述,并且在游戏中加以表达,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经验,还能够带给幼儿愉悦与幸福。(7)从幼儿现实出发。毋庸置疑,教学最为主要的目标便是帮助幼儿养成正确且健康的人格,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拥有游戏性态度,并且能够将这一态度感染幼儿,提高幼儿的思想观念与意识。比如,在游戏当中要告诉幼儿,游戏是娱乐的一种,即使失败也不要难过和悲伤,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一样,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教师需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游戏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不能有浓厚的竞争性,需要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产生快乐感与归属感。 四、总结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了让幼儿接受更好的教育,幼儿教育游戏与幼儿课程的融合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只有将幼儿课程和游戏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满足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 作者:李慧萍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幼儿园 幼儿教育类论文:幼儿教育中有效回应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说:“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因此,教师要练就一身“接抛球”的技巧,利用有效的回应让教师的“教”更有意义,让幼儿的“学”更有价值。 一、尊重赏识,燃起自信火焰 《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教师要公平地对待幼儿,首先要真正尊重幼儿,在集体教学过程中,耐心倾听幼儿的回答十分重要。幼儿的发展有快有慢,能力有强有弱,积极正面的鼓励能激发幼儿学习和思维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对幼儿的回答及时地做出肯定鼓励的回应。如小班语言活动《想吃苹果的小老鼠》中,教师提问:“谁拿到苹果了,怎么拿的?”幼儿答:“袋鼠拿到了苹果,它是跳起来拿的。”教师回应:“你说得真完整,还学着袋鼠跳呢,我们也一起来学学。”教师的回应肯定了幼儿的回答,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需要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幼儿以观察、思考的信息,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因此,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个温馨的拥抱、一个翘起的大拇指都是对幼儿的回应和肯定,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自信。 二、巧妙衔接,顺势开展活动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知识经验,在集体教学中,面对教师的提问,幼儿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回答,也会生成不同的问题,这些都体现了幼儿的真实需要,教师应尊重他们,顺应他们的需要。如开展小班语言活动《七彩象》时,教师说:“小白象忙了一天,回到家又累又饿……”幼A:“老师,我给他拿很多好吃的。”教师:“嗯,吃饱了就不饿了,会更开心的。”幼B:“老师,我给他端椅子,请他坐下休息。”……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提出问题,而是让幼儿自发地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当教师顺着幼儿的思路进行活动时,幼儿的表达欲望更强烈,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 三、关注差异,促进幼儿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面对不同性格与发展特点的幼儿,教师的回应方式以及所运用的引导、评价方式也应有所区别。如面对知识经验丰富、思维比较活跃的幼儿,教师可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让其回答,教师在回应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说得很好,如果……就更棒啦!”让幼儿学会带着问题和要求进一步思考,有效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对于胆小、不敢举手主动发言的幼儿,可以选择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在回答正确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如果幼儿没能回答到关键点,教师可以慢慢启发引导,帮助其得出正确答案,也可以请其他幼儿进行补充。对于注意力易分散的幼儿,教师可以用语言、眼神、手势等方式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小朋友在说些什么?”“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入集体讨论的话题中。 四、积极追问,紧扣教育目标 集体教育活动中,有时幼儿的回答不是让人意料不到,就是表述不清,有的甚至偏离话题,面对幼儿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需要在紧扣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利用追问帮助幼儿梳理思路、归纳想法、大胆想象。如当幼儿表述不够清晰时,教师可用追问帮助幼儿明确表意。如看图讲述活动《河马村长》,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画,观察后,幼儿说道:“它们中间有张纸”,教师问:“大家围在一起,中间还有纸和笔,可能在干什么?”幼儿回答:“在开会。”,“看小动物的表情,它们在开什么会?因为什么事开会?”在这样的追问过程中,教师帮助幼儿理清了思路,答案也慢慢浮出水面。当幼儿的回答单一、重复时,通过追问能为幼儿拓宽思路。如教师提问怎么安慰生病的同伴时,第一个幼儿说要送给她冰激凌,紧接着,幼儿纷纷列举出各类好吃的,教师随后追问:“除了送好吃的给朋友,朋友很开心,还能做什么事让朋友感到开心?”当幼儿的回答偏离主题时,通过追问能使幼儿重新找回方向。如社会活动《山坡哪儿去了》中,教师提问:“你们家的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一个幼儿从家旁边的公园说起,接着说道自己的奶奶常在公园里锻炼、妈妈在公园里跳舞等,教师提问:“你奶奶、妈妈都喜欢到公园里去,肯定是因为公园里的景色很美,谁来说说公园里的美丽景色?”这样的追问既保护了说话者的积极性,又引导了谈话的方向。 五、画龙点睛,及时归纳提升 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常常会洋洋洒洒地说很多,但往往词不达意,这时,教师要善于概括总结,帮助幼儿抓住要领,培养表达能力。如教学中班语言课《小兔怕怕》,在讲到小兔荡秋千害怕得大哭时,教师问:“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你会用什么办法让她不哭,感到不害怕呢?”幼A:“给她吃青菜萝卜。”师:“给他吃他最喜爱的食物,让他平静下来就不怕了,等有力气了再玩。”幼B:“后面装一块板,就不会摔下来了。”师:“就像小椅子一样,好办法!”幼C:“前面一把椅子,后面一把椅子,左边一把椅子,右边一把椅子。”师:“四周都围住,位子更大更舒服,对吧?”幼D:“把绳子换成钢丝。”师:“这样就更牢固了,好办法!”教学时,教师一方面帮助幼儿将原有的零碎话语进行归纳、提升与拓展,另一方面,教师规范的语言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幼儿表达能力的训练。 六、有效评价,培养反思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四部分“教育评价”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回答,善于接纳幼儿的答案,并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指导性评价。如当幼儿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教师可给予提示:“还有其他吗?”“还有其他原因吗?”,或给予一定线索和有效的启发。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应耐心等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度、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给予线索等方法,引导幼儿寻得答案。当幼儿回答错误时,教师可委婉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重新回到正确的思考方向,也可以对错误回答不予回应,让幼儿在随后的环节中自行纠正,训练幼儿的推理和分析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珍视幼儿的疑问,面对疑问,教师可以给予反馈,也可以让疑问在随后的教学中得到验证,鼓励幼儿相互讨论,在质疑、讨论、探索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堂回应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每一次的回应都是随机灵活的,每一次的回应都是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幼儿基础上的教育机智,每一次的回应都是教师不断实践后的提炼。教师应从研读幼儿开始,认同幼儿的声音,理解幼儿的想法,让每个幼儿从教师的回应中有所得,有所获! 作者:肖满运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类论文:幼儿教育中故事教学重要性 摘要:近几年,幼儿教育的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将故事与幼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幼儿课堂教学,幼儿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学习能力以及年龄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其开展故事教学。本文就故事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故事教学;幼儿教育;重要性;研究 一、前言 在国家不断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社会大众逐渐将目光聚焦到幼儿教育之中,如何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幼儿教师面临的主要课题。故事教学法是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对幼儿进行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不仅能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上,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幼儿还没有对学习形成成熟的认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的故事来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还没能掌握过多的词汇,其对语言的使用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比较弱,教师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为幼儿讲解一些语言知识,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语言,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兴趣的故事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教师为幼儿讲《小红帽》这个故事时,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些生动的语言和表情,比如讲到小红帽看见大灰狼时,教师可以在语言中透露出一丝害怕,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 三、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幼儿阶段正是语言素养的形成阶段,教师在利用故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提高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使幼儿能完全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还应该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锻炼学生运用语言叙述故事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个故事进行多次讲解,直到学生能将故事的大概内容叙述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请学生将教师讲解的故事转述给其他学生。其次,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遍故事,然后根据故事的情节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第三,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与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故事,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与幼儿进行一些互动,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到故事的世界中去。 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 适合幼儿的故事其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其中有很多故事都非常适合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模仿能力。对幼儿进行故事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幼儿能将故事的内容叙述出来,同时也能从故事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幼儿模仿的模板。因此,教师在为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控制自己的语调、表情和动作,将一些故事内容通过动作表演出来,为幼儿提供一些表演模板,使幼儿能在表演中充分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教师讲到《丑小鸭》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作和表情将丑小鸭不同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将头向前倾,将两只手臂向后伸,模仿小鸭子的动作,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 五、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 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经常会产生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幼儿的想象力特点,并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改编和续编。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生动活跃。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教师讲解到小女孩在梦中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后,教师就先不再继续讲解下去,而是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编故事的结尾。比如,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在被冻死之前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抱回了家。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只是一个梦而已。 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很多适合幼儿的故事都比较具有教育意义,很多文明礼仪或者思想观念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解无法使幼儿充分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幼儿听,使幼儿能从教师讲解的故事中了解到一些生活礼仪,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幼儿在故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导幼儿思考如果自己是孔融的话,会如何分配盘子中的梨。幼儿说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再继续讲解故事的内容,并教育幼儿在生活中应该尽量孝敬自己的父母,懂得谦让。教师讲完这个故事后,可以请幼儿回到家为家人分配水果,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七、结论 综上所述,故事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故事,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以及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本文对故事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我国幼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刘万春 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幼儿园 幼儿教育类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幼儿教育 摘要:现如今,多元文化理念被各个国家及民族认同,幼儿教育事业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应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思想,特别是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更应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本文首先进行一一介绍,然后分析了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措施,希望本文探究能为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多元文化;少数民族;幼儿教育 一、前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元文化应运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模式,以及同等级院校间的合作关系。在多元文化的作用下,少数民族同汉族间的关系不断增进,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活动能够持续推进,由此可见,本文探究这一论题具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幼儿教育工作持续推进的必然要求。 二、重要意义 我国民族教育工作要想持续推进,应在尊重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有序开展幼儿教育工作。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要想真正实现民族团结、各民族利益增加这一目标,应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做好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工作,由于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少数民族幼儿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担负着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如果少数民族同汉族保持一定距离,各民族间稳定性较差,那么我国的长治久安在短时间内不会实现,与此同时,还会限制我国的持续发展,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进程也会减缓。从中能够看出,这一教育工作与我国发展战略制定、发展目标实现存在直接联系,只有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适时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工作,才能为少数民族培养大量优秀人才,此外,能够实现民族文化传播这一基本目标。只有不同民族文化持包容的发展态度才能彰显多元文化的教育价值。 三、有效措施 (一)坚持教育公平原则 首先,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全面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确保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教师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然后,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此放松幼儿紧张的学习心理,这对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铺垫性作用。最后,教师针对幼儿制定全面的评价体系,针对幼儿在校表现、课堂表现客观评价,最终实现公平教育目标。 (二)合理设置多元文化课程 为了在幼儿教学中体现多元文化思想,应将少数民族优秀内容巧妙融入多元课程,进而学生能够通过少数民族知识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魅力,这对幼儿认知完善、情感表达具有促进作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应以地区文化教育现状、我国教育水平为基础,主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幼儿教育思想以及丰富的教育经验。从中能够看出,民族幼儿教育要想顺利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不仅要开发课程资源,而且还要整合民族文化,这对幼儿课程开发具有资源支持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国家认同感、拓展幼儿视野。除此之外,幼师还应在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将幼儿课程以趣味化的形式呈现,进而幼儿接受课程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强化探索能力,将文化传承任务具体落实,在此期间,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也会循序渐进地培养。 (三)完善评价机制 由于本文这一教育活动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前者具有教育特殊性。主要是因为教育对象———幼儿具有年龄小、认知不完善等特点,再加上幼儿教育属于奠基性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后续教育在质量方面有直接影响。为了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差距,为了大大提升少数民族幼儿教育质量,应对其配备高水平的教师资源,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实际评价的过程中,客观实施教师评价能够促使教师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不足,进而教师能够弥补不足、提升教学能力;客观实施幼儿评价能够调动幼儿学习热情,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除此之外,针对性实施校本课程、多元文化课程、幼儿活动、校园建设、校园安全、办学条件、幼儿生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评价,这种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对以往传统评价体系的创新,应用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大大提升幼师的教学水平。 (四)加强东西方文化融合 为了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机制,应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开放性教育理念,即在传承我国优秀幼教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吸收发达国家幼教经验,这不仅能够迎合当前幼教需要,而且能够实现文化融合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处理好文化间的关系,由于汉族文化同少数民族文化间存在差异,因此实施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时,应在了解幼儿学习现状、兴趣爱好、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游戏等内容,同时,还应引导幼儿正视民族传统文化,针对性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为幼儿提供文化交流的机会,确保幼儿在体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荣誉感以及文化归属感,在此期间,幼儿能够养成传承民族文化的良好习惯,幼儿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对于优秀的西方文化积极借鉴,并且幼儿还能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间的关系,促进东西方文化共同发展,促进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全面繁荣。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背景中,通过坚持教育公平原则、合理设置多元文化课程、完善评价机制、加强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措施发展少数民族幼儿教育,这不仅能够拓展民族幼儿教育的发展空间,而且还能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这对我国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持续发展、教育教学事业持续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刘婵娜 单位: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教育类论文: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摘要:幼儿园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是以游戏作为重要的活动载体的,这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更好地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幼儿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语言交往;认知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由此看来,幼儿教育应该关注游戏,充分利用游戏,发挥游戏的价值,促进幼儿的成长。 一、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多处提到游戏,并明确指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要求确立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由于幼儿年龄偏小,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因此提高其认知水平和各方面能力十分关键,也有一定的难度,而游戏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则能够大大提升幼儿学习与活动的效率。比如,让幼儿产生一定的秩序感,需要在洗手、吃饭等活动中来排队,如果仅仅是告诉幼儿要排队,那么幼儿难以理解,也很难快速做好,但如果以游戏的形式来做,让幼儿拉成一列小火车,则能够大大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快速排好队。幼儿园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序的组织,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活动而言,游戏性活动就是一种无序的组织。游戏性活动产生了人员流动的无序,这种无序导致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相遇,也导致了矛盾和纠纷的产生,从而形成多种组织形式的互动,在解决矛盾和纠纷等问题的过程中,游戏者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自我表现的过程,使游戏活动达到一个新的有序。幼儿就是在这种有序、无序的活动中,获得发展的。可以说,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虽然相对于传统教学是一种无序的组织,但是在无序中实现的有序真正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发展,无论是效率,还是兴趣,都是十分可观的。 二、游戏对于幼儿语言交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6岁时期是幼儿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培养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十分关键,因为它是幼儿今后在生活中最基本的能力,是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如果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则不利于幼儿兴趣的培养,在有效性上也会大打折扣。而利用游戏,则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交往,因为多数游戏是需要至少两个人来共同完成的,这就需要幼儿展开交往,并且在游戏中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在游戏中,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往语言学习随处可见。可以说,交往语言是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构建的。比如,在开展游戏“娃娃家”的过程中,扮演妈妈的幼儿在语言、行为上并没有做到像“妈妈”一样温柔,细致,引起了扮演娃娃的幼儿的不满。于是,扮演妈妈的幼儿调整自己的语言,改变语言输出方式,在不断的游戏和积攒经验中,这个幼儿终于揣摩到了“妈妈”说话的口气,也学会了如何与其他人交往。 三、游戏对于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参与游戏,亲自动手操作,模仿,幼儿的认知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比如,区域活动中,可以组织开展“开饭店”的小游戏。游戏内容是让幼儿利用手工纸来剪一剪、折一折。比如,将白色手工纸剪成条状,再用红色和黄色手工纸剪成小片状,覆盖在白色手工纸上,做成一碗西红柿鸡蛋热汤面;也可以用红色的手工纸剪成条状,做成一份“凉拌胡萝卜丝”,用绿色手工纸剪成片状,再用白色手工纸剪成碎屑撒在上面,做成“拍黄瓜”……这样一来,做成了很多“菜”,饭店就红红火火地开起来了。在这样有趣的游戏中,教师不但可以让幼儿亲自动手做手工,发挥想象力去做自己经常吃的菜,还可以认知菜名,感知颜色,对于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四、游戏对于幼儿认识社会、接触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幼儿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但是由于其年龄尚小,并未步入社会,也未完全接触社会。然而,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又需要对幼儿进行社会化的教育,这就需要运用游戏来实现了。游戏通常是社会的一个模拟场景,比如模仿生活中去商店的场景,开展游戏活动,将“商店”中的商品自主定价,然后有人扮演售货员,有人扮演顾客,进行商品的买卖和交易。这样的游戏情节虽然比较简单,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会交往情况,有利于幼儿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接触社会,也了解了金钱的用处,对金钱有了一定的概念。又比如过家家的游戏,虽然是模仿的家庭生活,但是也可以引入一些做客的游戏场景,让幼儿在去他人家做客的游戏场景中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待人接物。很多幼儿在经过不断的过家家游戏之后,学会了接待来家里做客的客人,也懂得了在他人家做客时如何更懂礼貌。这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而游戏则切实加快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使幼儿更具有社会性,更能适应社会。综上所述,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其对于幼儿语言交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幼儿认识与接触社会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游戏的重要价值,并且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去探索和开发有趣的游戏,使幼儿通过游戏获得更大的发展。 作者:赵海燕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第一幼儿园 幼儿教育类论文:幼儿教育中分层教学的应用 引言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的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提升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分层教学有利于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在备课中的应用 分层教学应该在幼儿教学的每个阶段都有所应用,而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指导,因此,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就要注重对分层教学方法的运用。由于幼儿在进入学校前主要的成长环境是自己的家庭,而不同的家庭在环境、教育等方面都所有差别,所以幼儿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合理安排。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其加以指导,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规定的任务,在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在幼儿美术教育《花儿朵朵开》的备课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分层教学法的应用非常重要。如,可将全班学生分成2个层次,即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及绘画能力一般的学生。对于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要求其画出5朵不同的花,并用不同的颜料涂上不同的颜色;对于绘画能力一般的幼儿,教师可要求其画出4朵不同的花,并用相同的颜料涂上颜色,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幼儿教学基本都以游戏、活动为主,教师在对游戏、活动等进行设置时,也应该对活动进行分层,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保证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对于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教师应在活动中多对其进行指导,多对其进行鼓励,帮助其树立其自信心。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则应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活动的难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极大作用。例如,在“折叠扇子”的手工活动中,注重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动手能力稍差的幼儿,可安排其准备彩条和木条,而用图钉对木条的一头戳孔则可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将10根相同大小的木条全部在一头戳孔,并用金属丝将木片固定在一起,则可由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辅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然后,用圆规在白纸上画出半圆并剪去,把扇架放到白纸上,将木条均匀分开,用铅笔做下标记。这些都可由动手能力较差的幼儿来完成其中比较简单的部分,而由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完成其中比复杂的部分。 三、分层教学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 在幼儿教育中,为促进幼儿的进步,提升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由于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有所差异,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做到客观、公正,从而将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在传统的评价方法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是采用统一标准对幼儿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对能力较差的幼儿是不公平的,还容易打击其积极性,造成其自卑心理,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教育评价时也应分层次进行,注重对幼儿的鼓励,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四、结语 在对幼儿音乐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有的学生可能节奏感比较强,对韵律的把握比较到位,但表情、肢体语言与音乐的内容却不太符合。同时,对其掌握不太好的部分,教师应鼓励其多向其他同学学习,并注意在比较差的部分多下工夫。而有的学生能领会音乐中所富含的情感、表情和肢体语言的配合也比较到位,但对于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等却把握不准。在对这部分幼儿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对其掌握较好的部分进行鼓励,而对其掌握较差的部分,教师则应建议其多听音乐,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领会音乐节拍、节奏和速度。此外,为提升班级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多交流、多沟通,每个学生都将自己擅长的部分分享给其他学生,使班级学生能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作者:朱芳芳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万泉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教育类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及对策 摘要:从目前情况分析,教育改革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阶段对幼儿的一生都会受益匪浅。但是从现状而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文章对此展开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对策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很多幼儿园开设的课程对幼儿来说存在极大的学习难度,不符合幼儿成长规律,导致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感到畏惧,因而探究科学有效的幼儿教育是现阶段最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本文中具体阐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的现状,针对于此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改革建议,优化教育效果。 1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 1.1教育内容小学化倾向:从教育内容分析,现阶段幼儿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的安排并不合理,教学知识难度偏大,而且在数量相对较多,并没有从幼儿接受能力层面设计。针对幼儿思维发展来说,基本上处于初期阶段,具体来说以表象为主,针对难度较高的知识,很多幼儿并没有理解能力,因而在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具有启发启蒙性。但是目前幼儿园教育并未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强制将小学内容融入到幼儿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幼儿学习的难度。1.2教学方法应用不恰当:基于教学方法层面分析,现阶段大部分幼儿园不再采取游戏教学,而将讲课的重点转移至课堂教学之中。从幼儿身心发展阶段来说,游戏是幼儿比较受欢迎的形式,也是幼儿接受知识的最佳途径。所以幼儿阶段生活需要围绕游戏展开,在游戏过程中适当的融入学习。但是目前幼儿园却本末倒置,抓错重点,以游戏教学为主,将小学教学内容提前传授给学生,这样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3课程长度设置不合理:从课程长度角度来说,现阶段大部分幼儿园课程较长,而且这个阶段特长教学开发过度。基于现状分析,大部分幼儿园办学规模较大,且教学条件较好,基本上是通过开设特长班,从而实现达到扩大生源的目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参加钢琴、书法等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 2完善幼儿教育的有效策略 2.1提升办学质量:幼儿园属于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幼儿发展的垫脚石,提升办园质量,从而促进幼儿教学水平,让幼儿可以健康成长。不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他们需要严格执行自身的职能,审查幼儿园办学资格,只有审查资格通过的幼儿园,才允许颁发相关证书,而针对不符合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必须要及时取缔,避免幼儿园不规范而形成的恶性竞争,形成规范化的幼儿教育。除此之外,必须要强化幼儿园教学内容的监督,构建正确学前观念。教育管理部门每年定期进行适当的抽查:教学内容、模式、管理方法等等,最大限度降低幼儿教育小学化教学倾向。2.2强化幼师管理:相关部门必须要发挥自身的职能,需要严格审查幼儿教师的教学资格,并且对幼儿教师的以下方面具有客观评价:资格认定、聘用、评级、教学方法等等,从而避免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除此之外,还需强化幼儿教师培养力度,从而提升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优化他们的业务能力。构建比较科学教学观念,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不应该是知识灌输阶段,必须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回归游戏教学,并且还需要从以下方面作为基础要素:兴趣、爱好、智力等等,筛选教学内容及方法,从根本上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2.3纠正家长错误观念:家长教育观念也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幼儿园应该举办相应宣传讲座,或是义务教育活动,从而更新家长观念。借助雄辩的理论,或是详实的事实,这样才能加深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正确认知,让他们意识到幼儿阶段教学的严重性,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让他们更加热爱幼儿学习,为幼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家长还需要根据幼儿的喜好选择特长,在幼儿早期,必须要重视认知素质的发展,针对智力方面的培养,必须要在认知过程中需要自然形成,从某种程度来说,幼儿学习属于漫长的过程,不应该急功近利。2.4推进小学教育改革:优化小学教育改革,从而能够让小学教育改革为幼儿教学给予指导。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必须要取缔小学选拔制度,不能将考试成绩作为入学标准,严格执行入学制;第二,必须全面提升小学教学质量,缩短小学之间的教学质量区别,分配教育资源,这样能够打破家长对幼儿进入小学的顾虑,降低家长的压力,继而从根本上降低幼儿教学的弊端。 3结语 总体来说,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这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而必须对上述现象引起重视,消除教育差异,需要从根本上改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文章简要阐述了现阶段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的发展对策,以其达到优化效果。 作者:魏居霞 单位:甘肃省临夏市第六幼儿园 幼儿教育类论文:幼儿教育创新理念与教育行为探析 摘要:幼儿教育创新的本质既是教育技术性的进步,也是现代人文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幼儿教育进行创新刻不容缓。教育者需使用科学的创新思维,兼顾教育中的实践性,提升个人教育水准,重视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人文管理,在幼儿教育事业中摸索前进,才能找到新颖、科学、先进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教育活动;设施环境;尊重;教育水平 目前的幼儿教育事业面临着严峻的问题,许多幼儿教育机构跟不上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幼儿是心智未成熟的“人”,因此幼儿教育比其他教育模式对细节的要求更加复杂。幼儿教育的发展应在保持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前提下,符合幼儿自身成长的规律,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性格特点,同时严格要求教育者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本文将选取五个重要方面,对幼儿教育创新与教育行为进行探讨。 一、注重幼儿教育的实践性 1.组织集体教育活动 幼儿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处在重要的发展阶段。科学调查显示,一定量的集体游戏有益于幼儿智力的拓展,适当的运动也会提高幼儿的抵抗力和身体素质。当下很多幼儿园对幼儿的过度保护反而会限制幼儿的全面成长,不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与科学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适度提高幼儿集体的活动时间,同时也促进了幼儿之间的沟通,当今社会家庭仍然是独生子女居多,幼儿因缺乏交流对象产生归属感缺失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给幼儿心理健康的益处是巨大的。在集体活动中同样可以加入知识内容,游戏时幼儿的大脑皮层非常活跃,在游戏中添加文字和数字等元素,能让幼儿的记忆更深入、准确,远比传统的课堂学习效率更高。 2.定期与家长沟通 在幼儿教育中,教育机构和家长是两大组成部分。家长的教育者角色同样至关重要,如果相互产生冲突,不但教育成果功亏一篑,最可怕的是会给幼儿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因此,教育机构需要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相互交流教育方式和教育成果,达成一致,避免让幼儿处于矛盾的教育环境中。 二、注重改善幼儿教育设施环境 硬件设施决定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水平的下限,现代社会对有幼儿教育设施也有了明确的要求。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要求,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园应该积极改善自身的设施环境,不断完善基建设施,紧跟时展。新的设施配置要跟随时展和先进理念,在保证幼儿生活舒适度和活动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园内设施为媒介,让幼儿接触新生事物,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渗透人文管理思想 1.站在平等角度,尊重幼儿个体 幼儿的心智尚未成熟,但也需要人格上的尊重。教育者应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去看待每一个幼儿,在幼儿有交流的意图或者提出需求时,都应该耐心聆听和悉心解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有足够的耐心和给予幼儿足够的尊重,是教育者的基本素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育者要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善于发现幼儿的天赋和优点,并针对每一个幼儿制订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向。 2.善待员工,见微知著 要使幼儿园真正实现人文管理,幼儿园管理者尊重和善待员工是必不可缺的。每一个为幼儿事业服务的员工都是教育的参与者,员工的心态和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教育。员工是直面幼儿的镜子,也是幼儿园的中坚力量,幼儿园的教育水平从其员工身上可见一斑。因此,管理者应关心每一位员工的生活、需求以及心理状态,并适当听取意见,尊重每个教育参与者,不一意孤行。 四、注重在幼儿教育体现关爱 幼儿心智不成熟,身心都在重要的发展阶段,没有呵护感的照料、没有爱的教育都如无源之水,达不到任何有益的教育效果。教育者首先要对幼儿的衣食住行做好科学性的统筹安排,既要保证幼儿的安全问题和卫生环境,也要注意在园期间幼儿的舒适度,使幼儿有一个相对舒适、卫生、安全的成长环境。在此之上,教育者应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幼儿着想,通过观察、沟通、学习等方式理解幼儿的心理,并进行科学的引导。 五、注重提升教师素质 幼儿教师对幼儿生长的影响极为巨大,很有可能成为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应具备专业方面的高水准、人格方面的高素质。对于不适合幼儿教育的员工或者教师,应及时更换岗位人选。幼儿园之间应相互开展交流教育经验,管理者应派出优秀的幼儿教师进行相关项目的进修,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幼儿教育的创新理念和教育行为需要对传统进行变革,力图改变的同时,也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人文化管理,真心关爱和呵护幼儿的成长,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幼儿教育事业也将会迈出新的一步。 作者:朱丽丽 单位:绍兴市鹤池苑幼教集团长沼园区 幼儿教育类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使得幼儿学习压力普遍加大。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对孩子的关心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家长的期望,更有部分幼儿教师水平低下的因素。要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需要家长、幼儿园、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出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表现;原因;解决对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第一,教学内容过多、过难、范围过广。教学内容过多主要是由家长和幼儿园造成的,人在幼儿阶段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家长和幼儿教师希望通过快速拔高的方式,让幼儿赢在起跑线。但如果教学内容过多,幼儿就只能整日在学习中“奔波”,容易变成“书呆子”,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身心成长。教学内容过难主要表现在:教师让幼儿过早接受一些较难的生活哲理,这些道理虽然重要,但是,却不符合幼儿的思想水平,使得他们不理解,甚至会错误理解。教学内容范围过广体现在:幼儿教育过多重视幼儿学习能力(主要是文化课学习能力)的培养,试图以更多的教学内容弥补幼儿现存的学习漏洞,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幼儿来说,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其产生厌学心理。第二,对幼儿内心世界的关爱不足。过度重视生活技能训练,即让幼儿学习一些既定的人生规矩;过度重视学习能力培养,即让幼儿掌握一些小学的内容,例如英语单词、汉语古诗等;没有关注幼儿教育对幼儿内心世界的塑造,即忽略了幼儿对爱的感悟和理解,没有让幼儿建立对这个世界的美好认知。第三,为幼儿过多灌输纪律性、约束性的内容,阻碍了幼儿天性的发挥。过多的约束会阻碍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如,教师告诉幼儿凳子就是用来坐的,幼儿就会记住凳子的功能,但是却也忽略了凳子的其他用途。过多灌输会忽视幼儿天赋的培养,这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表现形式,人在幼儿阶段表现出的过人才能如果被压制,结果就只能让天赋逐渐消失。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第一,受当代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非常大,“一考定终生”虽然针对的不是幼儿,但是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教育过程中,幼儿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开端,是人一生重要的教育阶段。许多家长为保证孩子在应试教育中具有优势,盲目让幼儿接受高等级教育,父母这样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存在问题的。第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殷切期盼,在天价学区房面前,许多家长仍能牺牲自己的生活品质,只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是,成“龙”、成“凤”不一定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许多天赋异禀的幼儿一旦发挥其特有的天赋,就会很快成长起来。但是,在中国式家庭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学观念仍旧非常盛行。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开端,必然会让家长重视,幼儿教育具有小学化倾向,也就变得不足为奇。第三,幼儿教师自身教育能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教育观念上,仍旧认为拔高式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赢在起跑线;在教育方法上,因为无法准确把握幼儿的学习兴趣点,导致其学习兴趣低下。第四,幼小衔接机制的不完善,使幼儿过早面临升学压力。优质小学的生源往往是优质的幼儿园,这是目前幼小衔接的普遍规律。在教育功利心的驱使下,许多幼儿园以拔高的方式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让学园赢得较好的教育名声,但是这样做会让幼儿过早面临升学压力,其学习能力提升的背后,将是学习兴趣的下降。 三、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对策 第一,关爱幼儿天赋的培养,这是幼儿教育的根本。幼儿天赋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策略。幼儿园要明确自身的教育重点,不给幼儿太大的学习压力,在寻找幼儿学习兴趣点的同时,发现他们的天赋。第二,教育内容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并不意味着要将传统的幼儿教学内容全部剔除,而是要将其作为教育辅助工具,在学习过程中让孩子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三,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幼儿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是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基础,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教育观念的提升,即明确幼儿教育需要什么,要做什么;教育方法的改进,即通过更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第四,家长应改变自己的育儿观念,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经常思考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能想着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否则对孩子非常不公平,同时也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五,降低幼儿的学习负担,关注幼儿对爱的理解和感悟。笔者认为,幼儿阶段的教育主要是爱的教育,即让幼儿了解世界的美好,建立他们对世界的美好认知。因此,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应力争让幼儿感受到爱和快乐。当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幼儿思想品德的培养和优良人格的养成才会找到一条光明大道。第六,完善幼小衔接机制,避免幼儿面临升学压力。良好的幼小衔接机制应是两者各司其职而又密切相连。即在幼儿教育中,不应出现小学教育的内容,也不能因幼儿园教育水平的高低而区别对待幼儿,影响其幼升小。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已经越来越明显,究其原因,是由家长和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不当导致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幼儿园为提升自身教育知名度,过分拔高幼儿学习能力的逐利行为,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原因。 作者:安丽娅 单位:四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幼儿教育类论文:游戏式幼儿教育模式构建初探 社会是幼儿居住生活的场所,我们的教育不应拘泥于校园,要将教育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中,贯彻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理念。另一方面,幼儿年龄小,思想不够成熟,且活泼好动的性格要求我们尽可能以幼儿喜欢的、便于接受的游戏教学的方式,用游戏激起他们的兴趣,将幼儿同社会环境联系、结合在一起,构建社会型游戏式幼儿教育模式。 一、亲子游戏,营造氛围 幼儿的绝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庭,家长不仅仅是孩子的养育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我们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将教育家庭化,将教育同家庭紧密结合在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然后,用多样化的亲子游戏检验成果,并做出改善措施。例如:歌曲接龙游戏。在游戏前一周,我邀请各位小朋友的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歌曲接龙游戏,将游戏主题、歌曲内容告知各位家长。游戏开始前,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在家庭里听歌练歌学习歌曲,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当他们准备充足之后,我们游戏正式开始,小朋友们先自我介绍,然后抽签决定从哪位小朋友开始。当小朋友起来表演时,往往紧张、不知所措,甚至忘歌忘词。这时家长在旁加以帮助和引导,鼓励孩子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接着,小朋友表演完毕可以指派下一组小朋友和家长的组合。这个游戏最大程度地锻炼了幼儿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让孩子在与家长的排练、训练过程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也拉进了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对幼儿来说,家庭是他们接触最多的场所,也是最为熟悉和自由的场所,因此,将亲子游戏作为联系社会,构建游戏式幼儿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营造走出社会的良好氛围,会让幼儿在最轻松、最自由的状态下踏出第一步,为以后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便于该模式的推广。 二、社区游戏,发展人格 社区是大社会环境中同幼儿联系更为紧密的一部分,他们每天生活在社区、玩耍在社区,接触社区的人和物,并从中模仿、学习,进而形成自己性格的一部分。因此,将社区同幼儿教育联系在一起,开展社区游戏,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敬老院活动。为了培养孩子们尊老爱幼的美德,我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进入敬老院,让他们接触老人,在实际行动中尊敬老人。首先,我联系社区内的敬老院,将这个想法同负责人进行详细的沟通,确定好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接着,我将这个消息通知小朋友们,大家集思广益,我们可以做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这些孤寡老人?活动开始后,小朋友们分成不同的小组,一部分打扫庭院,一部分去陪爷爷奶奶们说话,有的小朋友还自己准备了节目逗爷爷奶奶们开心。傍晚,大家围成一个圈,听爷爷奶奶讲他们经历的英雄故事,以此熏陶孩子们的思想。在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收获颇丰,并且,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有正确的方向。社区活动使孩子们走出思维的禁锢,接触更多的不同人群,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好的精神品质。此时我们教师在游戏时做好充足准备,做好安全措施,让孩子最大程度地自由生长,提升个人品格,这就是社区游戏的最大意义,也是将学习同社会紧密联系的重大进步。 三、实践游戏,提升能力 所谓实践出真知,单方面的讲授往往不能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理解,反而更容易激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不按老师说的去做,得不偿失。我们的游戏教学最好同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种主动性的探知会让他们更加印象深刻。例如:“猜猜会怎样”小游戏。在教学过程中,小朋友们会有轻的物体一定漂浮在水面,重的物体一定会沉入水底的认知。这时,我并不会直接反驳孩子们,而是采取动手游戏实践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我准备几个大盆,里面装满水,给孩子们发不同的材料:棉花、木块、小铁球、纸、蜡笔等。首先,我先询问孩子们那个物体最重,孩子们回答木块最重,那么孩子们觉得木块放入水中,是会沉下去呢还是浮在水面上?“当然是沉下去啦!”小朋友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时我们自己动手实践一下,会发现木块会浮起来。那么,小铁球比较轻,它会浮起来吗?此时孩子们还是回答会浮起来。再次动手实践,他们会发现虽然这个小铁球比木块轻,但是他还是沉下去了。当我再次询问棉花时,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会肯定地说它会浮起来了,再通过实验孩子们就可以明白,并不是所有轻的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也不是所有重的物体都会沉下去。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小游戏,让孩子们得到正确的认知,并且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沟通理解能力,何乐不为呢?动手操作过程会在心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自己推翻的结论也尤为深刻。因此,我们教师要多加强实践小游戏的课程。我们教育的孩子从社会中来,最终要回到社会中去,因此,将教育同社会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尤为重要,我们教师争取做一个传播的媒介,一个沟通的桥梁,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将教育社会化,让孩子用游戏这种简单深刻的方式得到知识,构建游戏式幼儿教学体系,用快乐简便的方式来培养社会型人才。 作者:邬楠雯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类论文:幼儿教育中环境创设的作用 想要创设环境,就需要明确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性和教育性,不管是环境的创设还是幼儿园的教育它们最终的目标都是相同的,目标便是服务于教育。所以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的是幼儿周围的环境创设,幼儿自身健康的成长受着班级环境的影响,班级上环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幼儿间的互动,让他们能积极地进行沟通。环境的创设会从多方面为幼儿建立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也充分体现了幼儿培养的实用性、教育性及全面性。 一、智慧的开启 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环境中来开展的,幼儿的成长也是如此,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会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环境创设为什么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如此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环境会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可以通过在环境中探索而获得应对环境变化的办法,并对身边的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改造。幼儿园为了以后可以顺利开展对幼儿的教育工作,在幼儿刚入学时就会对他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其中包括他们的年龄、性格、行为能力以及认知水平。大多数幼儿园会依照幼儿的爱好、习惯、个人特征等来创设周边的环境。在墙上设立一个主题栏,内容有各式各样的主体,有节日主体、动物主体以及四季特征主体等,如:《水》《七只小鸭》以及其他的主题墙饰,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通过这一系列的主体设置,来勾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好奇心,这样不仅帮助了幼儿在无意中接受了教育,还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操作能力,认知能力及语言能力。幼儿在课堂上和环境中相互进行探索、学习,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二、情感的营造 在幼儿的教育环境中,幼儿可以发现美、感知美,获得欣赏美的能力,幼儿还可以在学习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幼儿对于自身及外界的审美能力,所有人应当给予尊重,不去对他们进行人为的干扰,保持幼儿最真切、朴实的审美及欣赏能力,以此为依据,来展示对幼儿的教育任务。幼儿园的教育环境,除了在幼儿园周围的墙上采用丰富多彩的主题以外,还可以创设一些具有美术感或童趣感的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到处都可以受到美的熏陶,获得丰富的情感,培养幼儿对于艺术美的感知。班级里,老师通过于幼儿的沟通,在墙上布置了许多精美的图画和文字,使每一面墙都有各自的特点,具有各自的意义,体现出幼儿对美感的认知,让他们可以互相交流并且分享比此间的喜悦。班级环境创设可以让幼儿对身边的环境能够更加了解,让幼儿在潜意识里默默地喜欢上大自然,并且拥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情感。如:可以根据幼儿的喜好,在班级的阳台上建立许多主题,可以建立自然角也可以建立一个动物饲养区等,以此来丰富幼儿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除此以外,还可以在班级的某些活动区域放上一些植物,让幼儿亲自去种植它们与它们共同成长,在此期间幼儿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植物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与周围环境的情感,养成了良好的品格和心性。在班级上还要制定值日的制度,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能力,老师也要带领幼儿对班级里的动植物进行照顾,给动物打扫卫生,给植物浇水、疏土,以此来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教师可以提供许多材料,如:水果皮、开心果等,让幼儿自己动手创作,粘贴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或人物。班级里有幼儿过生日时,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幼儿为其过生日,幼儿可以通过送生日礼物来分享彼此的快乐。班级创设对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具有很深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情感,加强了幼儿间的相互交流,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了幼儿间的情感交流。 三、行为的勉励 幼儿是否可以保持良好上进的学习心态,班级内部环境的好坏尤为重要,它对幼儿行为的激励有着极深的影响。在幼儿教育平时的活动中,主要是老师通过教幼儿们唱歌、跳舞、做游戏等活动,幼儿的作品中充满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带有许多童真童趣,从幼儿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幼儿对外界的感知和感悟,这是幼儿的一种丰富的情感交流。对于如何激发幼儿想象力的发挥,老师可以利用周边的许多常见的材料,如:小木棍、橡皮泥、火柴、纸等来制作粘贴画、剪纸和各色各样的小泥人小动物来拓展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收集材料和完成设计等步骤,来获得许多体会,完善自己的阅历和对生活的经验,并且将自己的作品顺利完成。作品完成时,老师可以将幼儿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出来,并针对作品的好坏来给幼儿颁发奖励,激发每一位幼儿去继续创作,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创作的兴趣。因为每一个幼儿自身的生长环境和认知力不同,所以老师可以通过对环境的创设,让每一个幼儿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后都会有所收获,幼儿也会因此树立自信心。幼儿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环境教育这种隐形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教育中方法之一,环境因素的改变会影响到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总的来说,环境创设需要依照幼儿的兴趣变化来开展,同时也要与时代共进步,明确幼儿的需求,制定教育的目标,以幼儿为主,全方面提升对幼儿的教育,为以后的教育事业奠定基础。 作者:吴伏兰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小附属幼儿园 幼儿教育类论文:教具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具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得到了教师的高度认可。本文主要分析了教具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具体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具;作用 教具是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使用的工具或玩具,幼儿们通过玩教具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并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应明确教具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玩教具,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一、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幼儿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产生多样化的学习想法与生活想法。缺乏想象力,幼儿就会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恶性循环中。很多教师同意“创造力缺乏是因为想象力没有得到开发”这一观点,所以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要重视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借助教具,让幼儿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游戏、开展游戏。此外,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不得过分干预幼儿的游戏活动,也不要指责幼儿天马行空的想法。塑料积木是幼儿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玩具与教具,很多教师会在幼儿玩积木之前,告知幼儿游戏的具体规则,一旦发现幼儿没有按照自己提示的游戏规则玩,就认为幼儿没有认真听讲,不遵守纪律,并强制要求幼儿必须用教师传授的方法玩积木。这样,不仅影响了幼儿想象力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幼儿形成创造力。教师一味地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拼积木,会极大地限制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鼓励幼儿用个性化的思路玩积木,大胆想象,大胆实践,即使完全脱离了教师建议的游戏规则也无不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应给幼儿营造开放性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玩教具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探索出个性化的玩法,从而快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二、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时期是儿童语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借助教具,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发散幼儿的思维,也有助于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长期训练,学会玩教具,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芭比娃娃”是很多幼儿喜欢的玩具,在玩芭比娃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边玩一边说一说自己的娃娃叫什么名字,娃娃的性格怎样。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基本的介绍用语,还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性格特点。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可以借助合作型的游戏引导幼儿之间进行交流,促使幼儿形成交际意识,提高交流能力。如在玩“过家家”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和幼儿结合教具,共同设计“过家家”游戏的场景,编排“过家家”游戏涉及的小故事。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倾听他人的想法,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都有较大益处。 三、培养幼儿的道德素养 心理年龄决定了幼儿的思考方式,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所以大多数幼儿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幼儿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与关注,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他人的认可,他们不懂得从其他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另外,在幼儿教育阶段,如果教师忽视了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幼儿很容易成长为自私、自我、极端、任性的人。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具,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如在借助教具做游戏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帮助幼儿养成集中注意力,专心做一件事情的好习惯,这也有助于提高幼儿的专注度。在游戏过程中,很多幼儿好胜心强,一旦失败了,就无法控制个人情绪,甚至将失败的负面情绪发泄到教具上。这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建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识,学会控制个人情绪与个人行为。综上所述,教具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很大,教师应给幼儿明确的指导,开发幼儿潜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蔡宇 单位: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第一附属幼儿园
一、前言 在互联网+的形势下,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实现现代化,拓宽发展空间,积极探索互联网、计算机等相关技术与企业的融合方式,希望借助于新的技术手段,拓宽企业发展空间,为自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对于计算机应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计算机应用缺乏技术创新,人才储备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发展的优势,抑制了企业发展的潜能,为了有效应对这一局面,应当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通过体系化的教育实践,稳步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持续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确保计算机的科学高效应用,充分满足企业运营发展环节对于高素质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梳理,有助于高校与教师逐步明确自身教育教学环节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向,大大提升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升级,企业基于自身发展的考量,不断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与挖掘,但是考虑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教育的目标与方向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创新型人才较为忽视,从而导致在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缺乏。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尤其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企业与国家要想占据更多的竞争主动权,就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的支撑,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发展提升竞争。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应当积极调整思维,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调配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能力,在探索之中完成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创新。计算机应用作为一门实践科学,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之中,保持对先进技术与理念的敏感度,为创新活动的进行提供一个切入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为学术创造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开阔眼界,增强探索能力,实现创新能力的逐步养成。 三、我国计算机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梳理,有助于高校与教师在思维层面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明确日后自身工作的重点,增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针对性,为计算机应用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一)忽视了对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采取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各大高校使用统一的全国教学大纲,这种教育方式固然能够确保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设置的全面性,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过度强调学习内容的一致性,忽视了学校自身的教学特色、教研能力与学生学情,无形之中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性的缺失,不利于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部分高校在授课环节,仍旧倾向于“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经验来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没有重视起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激发,导致学生没有相应的探索热情,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均衡 高校在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的过程之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增设多个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计算机及应用相关知识。没有正确处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甚至部分学生出现,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情况,即便有着较强的实操能力,但是理论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对于教学实践发现的问题,难以进行深入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丧失探索问题的机会,逐步削弱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计算机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 计算机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呈现出系统性、复杂性的特征,在实际操作环节,高校应当依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立足于现阶段我国计算机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总结过往有益经验,持续开展计算机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基本方法的探索工作。 (一)构建完善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机制 为了有效应对现阶段高校在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调整思路,逐步形成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实现创新型学生的培养。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立足于实际,结合计算机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构建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课程机制,使得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后,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对于应用环节出现的问题,能够自主进行探究,逐步加深对于计算机应用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发展,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较为充分地满足企业发展环节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使用需求。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进行实践平台的搭建。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度、接受度以及运用程度存着差异,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差异,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求以及考核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营造出更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满足不同学生差异化的学习要求。 (二)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基于现阶段高校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理论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高校应当在课时安排方面作出一定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适当增加专业理论知识课程的节数。从实际情况来看,理论课程是学生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激发自身探索欲的主要途径,是创新活动开展的立足点。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高校对理论课程节次等进行必要的调控,教师还需要对教授的内容进行厘清,可以采取选修课的方式,通过特色选修课的打造,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打造平台,持续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同时还可以开设讲座的方式,设置更多的学习、沟通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在这一过程之中,进行自我思考,为创新能力的养成创造了便利条件。 (三)外引内训教师团队的建设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参与,为了确保自身的师资理论,高校可以从两个层面出发,对内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教师能力的稳步提升。对外则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的方式,通过企业人员的讲座,为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日常学习提供建议。 五、结语 为了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不断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文章着眼于实际,在全面梳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的重点与方法,同时结合现阶段计算机应用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明确教育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调整思路,转化工作方法,总结吸收过往有益经验,积极推动计算机应用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构建起系统完备的运行机制,以期满足经济发展以及企业升级过程中对于高素质人才的使用诉求。
中学生教育论文:论开放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特点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联系实际分析了在开放教育本科中,自主学习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要求,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心理优势,以及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呼吁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自主学习;主体;心理品质;心理优势;心理问题 一、自主学习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要求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也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课程,制订学习计划,自主地选择学习形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一种客体。因此,这种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要求颇高。 (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来自环境的感知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学习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建构过程。而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成了自我教育的主体,这意味着依赖他人的教育转换为依赖自己的教育。并且学生还成为自主选择的主体,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都成为学生自己的选择对象。因此,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不受限制、相对自由的。学生学不学、努力不努力学、学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在一定的动机激发下进行的,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学习动机的强度密切相关。 若一个学生具有强烈学习动机。就能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使学习逐步从单纯功利性需要逐步转化为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自我实现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自觉抵制诱惑、克服困难。 (二)良好的认知水平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自由的个体化学习方式,但自由不是放任自流、随波逐流,而是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主见地学习。因此,自主学习必须建立良好的元认知水平的基础,否则,自主学习收效甚微。所谓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了解、评价、检验、调整和控制。它主要包括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在自主学习中,一个具有良好自我识别能力的学生能清晰地分析自己,诊断自己,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及时反馈、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策略;一个具有良好自我选择能力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一个具有良好自我培养能力的学生能不断地研究和建立适合自己的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有主见地培养、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一个具有良好的自我体验能力的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学习中的酸甜苦辣,为自己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为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而自豪,为学习的失误而内疚,从而会把所有情绪、情感的体验化为激励自己继续奋斗的力量;一个具有良好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能自觉约束和控制自己,努力抵制外界的诱惑,不断增强战胜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三)良好的协调人际关系能力是提高自主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孤独的、无序的、松散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建立在与教师、同学合作的基础上。(1)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都要得到教师的引导、帮助和监控,从入学教育到学习计划的制定,从“传道、授业、解惑”到学习方法的选择,从重点难点分析到作业的点评,教师都要充当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因此,学生要善于与教师交流、沟通。遇到困难,要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助。(2)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经常要与同学尤其是同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协同合作。要相互启发,共同研究,彼此鼓励,互通信息,共享资源,要在一起共同制定学习目标,一起克服开放教育中教学资源、教学信息以及学习评价等方面的不足。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可以极大地克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的孤寂感,而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热情,激发创新能力。 二、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心理优势 (一)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开放教育中的学生具有理智的自我意识。首先,他们善于表现自我,敏感地保卫自我,珍重自我,客观地看待自我。表现在自主学习中,既能清醒地分析现实中的自我,认清自己学习的优势和缺陷,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善于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有的放矢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同时,又善于设计理想的自我,他们常常思考自己的未来,设想自己的发展,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社会形象。十分在意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别人对这个角色的态度。表现在自主学习中。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制力,有决心、有毅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渴望学业优秀以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钦佩。 (二)反应敏捷,思维深刻,理解力强。开放教育中的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实践经验丰富,思维能力达到人生的高峰期,思维的独立性、敏捷性、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强。表现在自主学习中,思想活跃,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揭示本质特征,善于把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个性稳定,乐于交往。开放教育中的学生都是成年人,个性已定型,他们大多积极健康,热爱生活。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善于及时摆脱烦恼。他们乐于交往。善于处理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尊重别人的人格、习惯和隐私,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乐于分享、给予和接受友谊。具有较强的团体合作精神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 三、自主学习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一)观念陈旧,不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开放教育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须转变两个观念,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学生已形成了稳固的心理定势——“教师是绝对中心,学生的任务是服从”。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受到了压抑,甚至到了麻木的地步。而现在一旦放开,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学生便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制定自学计划和方案;不知道怎样做好读书笔记。有的学生依赖性强,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还想让老师抱着走、牵着走;有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把书上的概念、公式、原理死记硬背下来,而不知道怎样能触类旁通,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从而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学习动机的强度较低,情绪波动起伏大。开放教育中的学生生源复杂,其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思想观念、兴趣需要有明显差异,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复杂性。有的学生是出于对某专业或某些学科的浓厚兴趣而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迫于单位的压力,为避免下岗而学习;有的纯粹是为了混一张文凭;有的则是出于从众心理来读书……而且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教学系统由传统的“人——人”模式转变为“人——机——人”模式,这就带来了师生时空上、情感上的分离。因为学生面对的是一个近在眼前、远在天边、不注意自己、不认识自己与自己没有目光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人,致使学生的学习得不到同步反馈和激励,久而久之。必然降低学生动机的强度。早在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鲁姆就提出了期望理论,认为人类工作的动机(积极性)来源于对工作目标的估价(效价)和实现工作目标的概率估价(期望值),即工作积极性=效价×期望值。从公式可以看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提高学习效价和完成学习的期望值。但是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师生的时空分离、情感分离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失去外部激励机制,从而降低了学习效价,影响了学习动机的强度。因此,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心情浮躁,对学习浅尝辄止,稍遇困难和挫折便垂头丧气,甚至要求退学。 (三)孤独感较强。自主学习是一种分散的个体化行为,是在没有第二者的环境下的学习。学生经常面对的是—个没有情感、没有个性的机器,而与教师、同学是分离的。这种分离虽然给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但却减少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经常处于孤独状态,学生遇到问题首先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困难首先需要自己想办法克服。这种孤独感在家庭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等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焦虑、迷茫、厌倦,严重的会酿成心理障碍。 (四)认知策略产生变化。从“认知吝啬”理论指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倾向于不自主地保留精神,减少认知负担,仅仅把最初一些肤浅的信息收集起来形成自己的印象。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方式交流获得丰富的感性信息。而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与教师、同学交流信息少,同时网上交流一般采用纯文字符号,而且比日常对话交流慢,因此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往往看问题比较简单,绝对化。 中学生教育论文:试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相伴而生。当前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探索这些问题的原因,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关注的。 一、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网络环境的多元化产生道德失衡。网络信息带有多层面、多元化的特点。有些信息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背离,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对于经常上网的中学生来说,经常接触多种道德评价标准,会造成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无法判断是非,道德选择能力因此下降,行为容易发生偏差,不道德行为增多。 (二)中学生抵制不良信息诱惑的能力不足。网络信息的跨地域特征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约束。我国在网络技术方面与西方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信息流量和流向不平等使得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利用信息资料的垄断优势到处传播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中学生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三)网络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不重视。就目前我国学校德育现状来看,德育工作面临目标过高、偏离实际等困惑,德育途径没有形成有效合力,没有建立起可行的德育评价机制,没有形成整体化的德育大纲等问题,网络德育工作还未提到学校教育的议事日程。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网络环境助长了中学生的自我主义。网民是自己的主人,他自己决定干什么及怎样干,极大地调动了其自主性及良信心。然而,互联网也是一个自我主义泛滥的地方,网民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我利益、愿望、目标的满足与实现。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时期,他们急于追求独立个性、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 (二)网络环境弱化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在网上,各种信息浩如烟海,淫秽、黄色、暴力、反动等各种信息不可避免。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出现思想上的变异,导致原有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弱化。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不成熟时期,自律性及自制性较差,如果过分沉溺于网络社会,甚至盲目追求绝对的自由与民主,则有可能淡化应有的道德责任意识。 (三)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道德观念造成冲击。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自由性、平等性、形象性和互动性,因而深受崇尚民主、自由、公平等价值观的中学生追捧。但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充满了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等矛盾的碰撞和交流,在这里,各种不同的文化汇集交织,文化冲突、道德冲突现象非常突出,孰是孰非、孰真孰假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很难判断。 (四)网络环境导致不良行为增多甚至违法犯罪。由于吕前还无法对网民的行为进行确认和有效地监管,对缺乏分析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来说,网络无疑是个多头陷阱。他们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和感官刺激,尽情发泄,但一旦过度放纵,就会丧失起码的责任感,置道德规范和法律于不顾而走向反面。 三、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片策 (一)坚持网络技术创新,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络当中存在许多不良网站,恶意传播反动、迷信、黄色内容,要杜绝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就要不断开发计算机软件,进行技术创新。在电脑中安装反黄软件,加强过滤功能,对不良网站和恶意程序实行举报、封杀,彻底切断它们的传播途径。 (二)提高中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网络信息并非都是有用的信息,其中有很多是垃圾信息,不同文化价值观在拜上的交织、冲突无疑会使中学生丧失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和能力。因此,必须在纲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使社会主义的高尚道德观占据网上的主导地位,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以高雅的文化,寓教于乐地引导他们远离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促使其健康成长。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我位置。尽管网络带给人们自信、自主、自立的意识,但这并不代表人们已找到了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相反,它可能误导人们对自我的正确认识,甚至走向自我中心主义、利己主义。因为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社会,网上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不是真实的自我满足及实现。我们应该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帮助他们解决主观我与客观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促进他们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将他们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社会中来,把互联网作为知识拓展的一种工具,而不是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使中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四)强化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在强调提高中学生自身素质的同时,要根据中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促进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施,制定比较完备的青少年网络行为准则,确定青少年网络道德素质的具体标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检查和评估,把遵守网络道德准则和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纳人中学学生品德量化测评襄中,使中学生通过外在道德评价,自觉遵守网络行为准则,不断提高自身网络道德素质。 中学生教育论文:试析历史教学中学生积极情感的教育 [论文摘要]学生积极情感的教育对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有助于促进学生精神丰富和生命成长,激发学生创造的活力。 [论文关键词]历史教学 积极情感 实施策略 效能 叶澜教授指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人度过众多的难关,可以使人生出勇气、生出希望、生出力量、生出智慧。”历史教学达成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高层次目标,目前,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教育已经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表象和泛化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对积极情感教育倍加呵护、精心耕耘,更需要从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历史教学聚焦于深层次潜在情感教育的研究会更加有益。 一、积极情感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 当今教育学把生命作为基础性、核心性概念,选择了从生命的视角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情感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应以情感教育为基础,首先通过情感交流体悟人文知识,其次才能有知识的学习和创造。鉴于未来社会的需要,历史教学应转变到首先对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追求较高层次的情感体验中促进知识学习,那么,实际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 1.教师重史实蕴涵的情感,忽视学生的情感状况。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发展史蕴涵了丰富美好的情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注重挖掘历史史实蕴涵的情感,尽力把史实中的激情重现出来,可为什么总是难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呢?因为只凭教师把历史史实转换成听觉材料,难以叩击学生的心灵,需要将史实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心理状况对接,才能达到师生情感的相知、润化和共振。 2.教师追求情感一致性,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同一时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也往往不同,表现出个体的主观差异性,造成人们主观差异的原因有:人的生理因素、社会地位、阶级立场、实践经验等。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成的过程,教师课堂上过于急切达成师生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情感差异,结果造成情感教育停留在“快乐”的表层,情感肤浅泛化,降低情感教育的效能,使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情感提升的过程。 3.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情感教育的效能。历史由人的活动构成,人具有最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历史教学自身的情感因素使其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因历史史实、教师、学生三者都是有丰富情感因素的个体,尤其是高职学生反映出来的自我认识失调、缺乏进取心、就业压力大等情感问题,使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更具复杂性,历史课堂上,某些时候难以引发学生情感真实的共鸣,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也是正常的。教师应客观认识并理解这些不和谐现象,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要耐心真诚、渐进渐染。 二、积极情感教育的原则 人类的行为、情感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互动交流中,教师的情感及行为不仅影响着自身,更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及行为,学生的情感也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情感,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互影响、相互尊重的过程,教师应使课堂成为师生放飞思想、释放积极情感的殿堂。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教育的原则主要有:一是启发性原则。历史素材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教师创设有助于情感交流的情境,并通过图片、影视资料、历史史料、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达到唤醒、促进学生情感生发的效果。二是教育性原则。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情感信息的传递,使学生心灵受到震动,使学生明理并受到教育,激发学生高尚情操、美好情感的形成。三是差异性原则。尊重情感的独特性,根据教师、学生个体生命的不同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交流互动,实现情感的和谐共融。四是适度性原则。教师应依据历史史实内容有感而发,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深浅适度、疏密适时,满足学生情感体验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建立的积极情感。 三、积极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1.重视历史史实,丰富情感体验。一是教师深刻研读教材,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关注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历史教师要深刻研读教材、史料,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使自己对历史史实有深厚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历史的情感魅力;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调节,使自己的积极情感占主导地位,以自己的积极情感为人师表,教师用积极真诚的情感触摸学生细腻真实的心灵,才会将美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二是引领学生阅读历史书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优秀历史书籍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宝贵资源,高职学生有充分时间拓宽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历史课外书籍,教师每学期结合历史教学给学生列出需要阅读的历史书目,再根据教学进度督促学生完成阶段性历史书籍阅读,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走进多彩的历史画卷,去领略璀璨的历史文化和人生智慧,感悟历史史实凝聚着的美好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重视教学过程,实现情感和谐。一是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用言行举止传递情感信息。语言是情感生成的源头,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生动的语言、关注的眼神、会心的微笑,再加上充沛的情感表达,让每一个细节都在向学生传递情感信息,感染学生情绪;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的手势、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感情,教师的言行举止比教学内容更直接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体悟教师语境、意境深层涌动的情感之流,渐入佳境,生成积极情感。二是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教师课堂上要密切关注了解学生情感的变化,依据学生情感的变化及时调节预设,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地获得能引起积极情感的信息,从而激发、强化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帮助学生消除消极情绪的干扰。当学生感到对某些积极情感有需要时,教师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积极情感不断向深层次发展,努力追求情感教育的最大值。三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说明情感总是在情境中产生。历史课堂上,教师自身积极向上的情感即是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感染下学生产生相应的昂扬振奋的情绪,教师再借助多种教学手段,组织多向交流的教学活动,营造一个充分发挥学生情感潜能的宽松氛围,学生在倾听、思考、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情感得到深化,实现师生从情绪到情感的深度交融,达到心灵默契。 3.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学生是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尊重学生情感的差异是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潜能等方面的客观现实,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独特见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的情感实际相结合,从个体情感差异性出发去考虑不同情感的发展性,理解信任是发掘学生情感潜能的钥匙,教师接纳、把握学生情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情感教育的启情点找准,欣赏每个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学生领略到学习历史对自身精神生命成长的意义。 四、积极情感教育的效能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说:“除非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否则就永远不会‘发生’教学。”积极情感的教育及其良好发展能让历史课堂在一种友好、和谐、热烈的氛围中满足师生内心的深度渴望,带给师生心灵的深层愉悦,滋养师生的精神成长,这正是历史教学的使命所在。 积极情感教育可以产生能量催人上进,能让学生具有巨大的勇气克服困难,使学生有学习热情和持久韧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奠定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从理论上阐述了积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切之情——即对周围的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作出思想和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切——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表扬。”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掘积极情感教育对历史教学的导向作用,认真把情感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能,让历史课成为一座关注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殿堂,重视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教育将会使学生成为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人。 中学生教育论文:浅谈班级管理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论文关键词:班级 管理 养成 教育 论文摘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让人感到最为棘手的正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问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特别是新入校的学生,狠抓习惯养成教育是当务之急,是班级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石。 班集体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大学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而班集体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学生的素质对大学教育起着很重要的决定作用,具有良好的班风的班集体,能带给学生多方面的正面教育,防止各种不利因素的滋生,对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可见,加强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中学与大学相比,最显著地特征就是教师从强制管理变为思想疏导,学生摆脱了应试的束缚,有更多的时间、更广泛的空间来体验大学生活,发展自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心理处于未成熟期,但是由于他们面对的环境的变化,心理表现往往存在着独特性和不确定性。如自我意识明显分化、情绪控制能力较低、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等。。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当代大学生已经从80后转变为90后,群体特征更加明显,如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望强烈,更加崇尚领导力和荣誉,但团体意识差,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够深入,班级的凝聚力和合心力的形成过程很慢。因此,在日常的班务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势在必行。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人道”。当代教育改革中,就是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而非社会工具来进行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 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人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发现矛盾共性,又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的指导学生,使学生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使自身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就是通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要求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班主任辅导员日常工作繁琐,也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交流。特别是大学生,他们的内心思想其实非常的丰富,作为已经满l8岁的成年人,心智趋于成熟,虽然他们还没走向社会,但他们有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极其需要老师的认同。在评定奖助学金的时候,我发动每一位同学参与到此事中来,而且要求每一位同学从集体的角度出发,衡量如何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平和公正。很多同学在过后都觉得通过参与,自己是这个班的一份子,或者说是班级真正的主人。此后的班级管理中,我经常以此例告诫自己,注意与学生交谈时的用词,随时分析学生的行为动态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经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多数学生与入学时比较积极性提高了,团体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各方面都发生的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用高尚的师德感染影响学生 通过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雨果也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高尚师德,特别是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高尚师德是一种无价的精神力量,曾经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颈不能转,腰不能弯,腿不能曲,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没有一个人不好好学习的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教书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师德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所谓高尚的师德就是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于工作中体现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关怀和严格要求。 三、设立“总体目标加个体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进步 教育首先置于一个大的集体之中。所以在新学期开始时,我首先与班委的学生制定《班级公约》、《班级文明公约》及全班同学本学期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是全班学生明确一学期的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学生把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结合起来,把自己成才和别人成才结合起来,在自己发展、自我进步的同时,为别人创造好的条件,想成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的团队,从而促进个人与集体共同进步、一起发展,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团队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组织学生写好班级发展的历史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史,让更多的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名,与班级共进步。 在班级设立总体目标的同时,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认真的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以后的实践中、拼搏中不断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我让每一位同学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书写了自己大学生活的职业生涯规划书,除了制定奋斗目标外,还要写下自己实现奋斗目标的路径和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案。班主任对每一位同学的规划书都修改,并鼓励学生用规划书来鼓励自我,促进学生进步。 四、要严格管理,加强督导,及时调整目标 目标学提出的“目标教育”,旨在向社会大众传授人生目标知识,以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为指针,引导人们能动设定自我人生目标,充分发挥优势和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目标教育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理想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在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加入目标教育的内涵,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和阶段性奋斗目标,并制定合理的计划,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有计划必须有检查。班级管理中,学生很容易钻空子。如果有了计划而不能有效地实施,那么,对学生的教育就无从谈起,更会导致今后的班级管理无法进行下去。针对我班的具体情况,我将班干部分为两组,一组负责检查学生是否能认真执行计划,并及时记录和反馈{另一组负责搜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对已经完成短期目标的学生及时提出新的目标:对在具体实施中,不能认真执行计划的学生提出警告,并适当惩罚,同时提出完成期限;对在具体实施中有问题的方案及时加以修改,使其能顺利实施。 五、注重细节,遵守习惯养成规律,循序渐进的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要求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从小处着手,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班主任在工作实际过程中要有耐心和细心,必须不怕苦、不怕累,认真细致地观察班上每一位学生,“察其言,观其行”,对学生言谈举止、社会交往、遵规守纪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等,从中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作为教育学生的切入口。一方面,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进行表扬和赞美,尽力为学生提供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防微杜渐,发现学生的错误和坏习惯,要及时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由于每个人生活的客观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父母的教育不同等原因,在我们身上,部免不了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们并不是短时间内突然形成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养成,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但是却它们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在大学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很多同学容易产生懒惰情绪,许多不良习气也开始抬头,比如逃课、在宿舍酗酒、吸烟,上网、打游戏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其他同学的生活,破坏了良好的校风、学风。 针对以上现象,除了要求班主任及时清查宿舍,对不良现象予以遏制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在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坏习惯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一个正确认识自我和发现自己问题的缓冲时间。通过大家的监督帮助和自己意志品质的锻炼来克服不良习惯,这需要教师、同学、朋友一起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需要一个曲折的长期过程,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性要在短期内改变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根据坏习惯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逐渐的去改变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长期抓、抓反复”留给学生一个“反复”的空间。 六、优化社会环境,为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力量。学校教育只是是教育方式的一部分,教育的多元化的今天,要求我们协调好各种关系,利用好多方资源。 所以,学校教育作为教育主阵地,要整和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广泛性。如有的同学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入校前家长已经花费了不少精力帮助其完成高中学业,但该生长期逃课和打游戏的习性很难改掉。针对部分学生利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断层地带而经常旷课晚归的情况,我院学生处设计了《学生出勤表》,并不定期到班级上去查上课情况,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共同督促这部分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树立时间观念。有的系设计了给家长的一封信,在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寄给学生家长,信里会对学生这一个学期以来的表现做出综合评价,除了学习成绩,其他方面如日常的思想、品行表现也会给与总结,把进步和退步的地方作了非常详细的列举。许多家长在收到这封信之后,都非常的感动,觉得老师给予了同学十足的关爱,自己也调动起来了关心和爱护孩子的主动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拓宽思路,想出新办法、提出新见解,解浃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好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中学生教育论文:试论现阶段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分析 论文关键词:比较 道德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课程载体 论文摘要:中学生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通过比较研究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异同,可以总结出其中一些合理的方面,为我所用,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日本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通过对比研究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异同,借鉴与吸收其有益经验,对我国中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一、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比较 (一)中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的共同点 1、两国都高度重视中学生道德教育且针对性强。中日两国都把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整个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日两国教育部门都开设了相关课程;2、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形成道德教育合力为了实现中学生道德教育目标,两国政府与教育部门都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3、注重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整合化和现代化。所谓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整合化,是指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综合多种教育资源,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达到提高其道德水平的目的。 (二)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差异 1、中国侧重于正面教育,日本侧重于文化氛围的营造。在中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方法。而日本的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侧重文化氛围的营造;2、中国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相对单一和日本的“三位一体”。中国政府与教育部门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学校教育。而日本的道德教育是在学校、家庭和地域社会三位一体的联携下进行的;3、中国中学生道德教育绩效考核以考试为主,而日本的道德教育绩效是多方面考核相结合。 二、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目标的比较 (一)中国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 我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为此在中学阶段开始思想政治课程。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规定,中学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自力更生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二)日本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日本强调恪守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念,但也积极的推进民主改革,强化民主教育。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日本把培养学生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强调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标,人们应当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成为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使其成为和平国家与社会建设者。 三、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 (一)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教育内容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而更新。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规定,我国中等教育阶段的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开展青春期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 (二)日本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 日本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一直强调对政治、经济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理解与关心,病随着时代的变化补充新的内容。日本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个性教育,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协作精神,突出群体意识;重视劳动教育,强调道德实践;重视民族传统,善于吸取外来文化;重视人生观教育,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四、日本中学生道德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一)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心要转移到培养实践能力上来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这种内化过程,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作为这些转化的推动力和“催化剂”。日本道德教育有重视实践的传统。中国则不太重视实践性,方法陈旧,缺乏创意。因此,我们中学生德育必须讲究方式,注重无形的教育;同时还应注重德育环境建设,使得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相得益彰,发挥出环境的育人功能。 (二)中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道德状况和道德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合理的道德需求。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使学生的主体精神、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得到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规范的自我建构。 (三)要坚持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进行继承与创新 我们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要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我们在对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记性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批判吸收的原则去对待传统与外来道德资源,及时更新道德教育内容。要使德育内容能够与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收能力相适应,要更贴近现实生活,要更满足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要重视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渗透性,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要重视教育中学生的渗透教育,日本中学设有专门的道德课程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而是采用讨论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这些做法既抓住了教育时机,又让学生们有了深刻的生活感受,能够加深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消化,实效性非常显著,如同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难以忘怀。我们要积极借鉴这一方法,增强我国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中学生教育论文:数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育 教育类课程 创新意识 创新体验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所以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未来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学师范专业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特点,以课程为载体,改革教学方法,才能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体验、强化创新行为。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响应,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成为我国教育科研的重点。经过多年的探讨,人们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教师,也就成为了当前师范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创新教育的研究正从理论探索向教育实践不断深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高等师范院校中,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未来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当中,形成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体验、强化创新行为等方面入手。而对于数学师范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特点,以课程为载体,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就能够在上述几个方面取得理想效果。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 1 结合数学教育理论课程,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这里所说的创新意识,也可以理解为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实质上就是指那种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具有批判意识和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数学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在数学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就能认识到这一点。 数学教育理论课程一般包括,数学教学论、数学方法论、数学史、中学数学研究系列课程等。这些课程不仅包含数学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这些课程在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涵盖了数学科学的特点、数学发展的特点、数学哲学等知识。这些知识都反映了数学中的创新精神。例如,数学无论在对象和方法上,都是高度的抽象思维的产物,而不是简单的对现实的抽象描述。所以可以说数学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再如,人们对数学事实的承认,都是因为它们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而不是因为它们出于某数学家之口。所以,数学里没有宗教领袖般的圣人。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她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不在于精神领袖的引领。即使在哲学层面,人们坚定了二千多年的绝对主义数学观,到了20世纪也逐步被放弃。 数学教育理论课程中所富含的关于数学中的创新精神的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出来,并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良好的树立创新意识的教育。同时,数学的学习也是充满创新的过程,学习者在没有可模仿的示范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回顾这些自己在学习中的亲身体验,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并不神秘,离自身也并不遥远,这同样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2 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创新体验 形成创新能力单凭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创新实践中去获得创新的体验。数学教育类课程虽然和数学教学实践联系紧密,但在传统的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只能在理论上去接受,却无法在实践中去体验,创新完全不能落实在行为当中。因此,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才能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开展创新教育的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从而去获得创新体验。数学教育类课程内容对各领域知识的涉及面较宽,内容丰富,而实践性也较强,这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如,在数学教学论课程中,开展以“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数学特点的分析”、“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数学双基内涵的变化”、“当代几种主要学习理论的比较”、“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等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研究系列课程中,可以开展以“数系的发展”、“函数概念的发展”、“变换观点下的欧式几何”、“向量方法在几何中的应用”等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在微格教学训练、数学实验与CAI课程中,开展以“课堂教学技能的专题训练”、“中学数学课件制作”、“中学数学实验设计”等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这样,以课程内容为背景,以这些课题为研究目标,开展内容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其相应的知识,同时也是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创新尝试,获得了创新体验。 3 营造创新环境,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 经常有人会拿我国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进行比较,很多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教育的优势是重视基础,美国教育的优势是重视创新。但也有有识之士指出,美国教育的优势不是重视创新,而是重视给予学生创新的环境。这个观点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环境对于创新教育而言确实非常重要。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赏识学生的创新成果,这些都是开展创新教育的有利因素,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 数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能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创新活动的机会。除了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外,也可以在学生中组织各种数学教育研究专题活动小组。如:数学教育理论研究小组、中学数学教学研讨小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微格训练小组,中学数学实验设计和课件开发小组,中学数学解题研究小组、高观点下中学数学知识研究小组等。这些活动小组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小组。通过这些专题性的小组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将课程知识应用于中学数学教育实践当中,促使使学生将课程知识和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尝试。这不仅能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平台,也能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 结合教育实践环节,在学生中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和竞赛活动,是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强化创新行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模拟教学竞赛、说课比赛、中学数学教学设计展、中学数学课件展、数学教育科研论文征集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选拔优秀的创新成果,同时,可以通过表彰和奖励给学生的创新行为以赏识与鼓励,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从事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也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科研工作本身就是创新行为,科研能力也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从事科研活动,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进入到科研活动中。如,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吸纳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项目组、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等。对于学生的优秀科研成果通过帮助其申报奖项或公开发表等形式,对其创新成果予以肯定,这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起到十分有力的强化作用。 4 结束语 时至今日,创新教育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虽然创新教育不能有其固定的模式,但是最终还是要在教学实践当中得到落实。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从事创新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创新教育不能游离于学科教学之外,它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托。数学教师教育课程,是充满创新的领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创新教育,是培养未来数学教师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学生教育论文: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探讨 摘 要 分析了中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中学生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辨证法理论以及正反馈理论,剖析了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中学生 创新教育 体验式 1 引言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中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中学生创新潜质、调动中学生创新积极性、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相对于幼儿或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处事方式处于趋向于理性的成长阶段,其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在创新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若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则中学生将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中学生的生理结构趋于成熟时,创新想象力可能会有所减弱,相应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就趋于定势,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可见,展开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图展开对中学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2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具体如表1所示: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表1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的内涵看,创新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传统教育往往将教育环节终止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缺乏后续知识与应用环节的考虑。从考核指标看,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并不是鼓励学生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专利、发明等成果形式,且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不同,传统教育需要借助于考试和测验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效果,从而可能会导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指挥棒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3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教育心理学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来系统探讨创新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中学生已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部分中学生甚至热衷于创新活动。然而,在中国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较为普遍的环境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首先需要通过合适的思想政治活动,灌输创新教育对于中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解除中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在中学生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学生的“虚荣心”效应。中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很多发明或专利成果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最初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当中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其将在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中认识自我并不断成长和提高,从而促使其自己与辅导老师的赞扬保持一致。对于中学生的“虚荣心”应该辨证的加以对待,给予适当的鼓励,不断刺激中学生的“虚荣心”成长,促使其必须不断努力,以实际的成绩换取满足虚荣心之后的成就感。 3.2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辨证法理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钻研书本知识、应付升学考试是其主要的学习使命,因此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堂内学习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观点。事实上,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创新活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使得理论得到运用和升华。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中学生课堂知识、平时积累以及科学规律的综合运用。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创新活动,亦即在创新活动中引领中学生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其活学活用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每年中学生升学考试中的佼佼者的调查表明,考试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创新意识较强、善于归纳总结、勤于观察并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相反,那些一心读“死书”的中学生并不是升学考试的最大获益者。 3.3 正反馈理论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可能是天生与之俱来的因素,但可能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影响力。中学生创新教育的正反馈理论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多表扬少打击,不断刺激学生追求表扬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多严肃少溺爱,即家长和教师来利用学生的虚荣心促进其进步时,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始终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而不是一味的表扬使得学生被微小的胜利冲昏头脑;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坚持持续改进,即在创新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学生仍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时间光芒。 4 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以体验式教学为前提基础,其理论基础远源流长,但由于传统教育的诸多限制性,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短期成效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体验式学习的优点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界以及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同时亦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展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均具有显著作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对教育活动整体性参与的结果,即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意识和形象融入教育环节,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刻领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将中学生看作一种特殊的消费者所提供的经济品,它具有深刻性,属于耐用品,并能够满足中学生个性化需求甚至创造其不断渴望刺激和成长的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内心所表现积极活动。具体而言,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原理如图1所示: 对图1中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解释如下:在创新教育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方式去巩固、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在实验环节、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应用理论知识,并就某些问题提出质疑;针对实践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教师需要旁征博引,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难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热情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特殊性,教师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辨证思维等,当学生能够做到勤奋思考、善于发现时,其创新的热情也随之得到提高。由创新热情到创新实践的转变必须以有效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动手能力等等。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尽量避免学生的依赖思想和眼高手低的现象,亦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由于创新实践转变为创新成效的诸多不确定性,如创新实践的顺序、实验仪器的精度、操作方法的规范以及人为的不确定因素等都可能使得创新实践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创新成效。因此,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鼓励创新循环,即当创新实践不尽人意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总结教训,明确其可能的不足之处,以免再犯;当创新实践卓有成效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取迎接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身也需要在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教与学所存在的衔接不一致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其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 2 0 0 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中学生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论文关健词】中学生 网络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网络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现实。中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一个巨大群体,既是网络资源的享受者,同时也是网络负面影响的受害者。应当引导中学生能正确对待网络,以抵制网络的各种不良影响,养成文明的网上行为。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中小学校园网的开通,网络已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龄尚小、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在网络这个令许多成人都惊叹甚至“招架不住”的冲击下,出现了诸如“网虫”“网恋”“网瘾”甚至网络犯罪等新的德育问题。中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中一个巨大群体,他们既是网络资源的享受者,同时也是网络负面影响的受害者,使他们在网络活动和现实生活中出现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要使中学生与网络隔绝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能正确对待网络,以抵制网络的各种不良影响,养成文明的网上行为。 一、把握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建立相对绿色的监督环境 1.建设校园内部网吧,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学校应当为学生随时上网提供便利,通过建设校园“绿色网吧”,把学生从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在校园网吧里,学生可以及时获取大量知识信息,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学生的道德教育。广大德育工作者可以把德育资源上传到网上,在网上开设道德聊天室,有组织地进行讨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2.建立网上德育心理教室。中学生处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成长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不少学生一般不愿意与家长或老师交流,因此,建立网上心理教室显得尤为重要。网上心理教室可以设立心理学知识介绍、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心理测试等板块,还可以设置心理热线,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在线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与指导教师交流、谈心,来获得帮助。 二、培养、建立强大的网络德育队伍 1.网络时代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掌握网络德育的方法,及时接收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德育既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增强网络时代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学校应当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网上沟通技巧好、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和技能的专职和兼职网络德育工作者,由他们提供在线指导,帮助上网中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心理等问题;同时注意在网上收集有代表性的德育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反馈,以便联合进行信息反馈,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还应鼓励德育工作者建立德育方面的个人网页,由个人建立的网页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让人感到平等而且容易被接受。还可以在网页上提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与中学生网上沟通、对话、辩论、答疑、咨询等活动,使得德育在网上得以延续和发展。 3.在网络时代,学校应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服务意识,做到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教师,哪里有问题,哪里就可解决,及时发现,及时教育,防范于未然。 三、利用BBS,MSN,聊天室等开展德育工作 1.学校应当规划和建设好中学德育网站,积极利用好校园BBS,开辟中学德育新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文化活动和各类网上服务,创新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人其中活动。由于网上交流方便、灵活、自由性强、顾忌少,有很好的保密性,因而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真实地反映受教育者心声和思想轨迹的独特环境和优势空间;利用留言箱,举办网络论坛,参与网上讨论,及时地开展在线德育,根据所收集的反馈信息,及时形成正确的判断和统一的认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反馈意见。 2.德育网站内容既要体现德育性,又要体现生动性。如果一味地把传统德育的说教搬到网上,网络德育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四、开展班级网络活动 1.鼓励学生开展班级结队帮扶活动,通过班干部、学生会干部与网络成瘾的学生结对,一起学习,引导其逐步摆脱网瘾。学校通过开设丰富的课外活动,为网瘾学生转移视线,引导其回归健康生活。 2.形成网络文化“免疫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网德,网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的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 五、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配合 克服学生网瘾不能靠学校孤军奋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配合,只有以学校为主力、家长为后卫、社会支持为基础,整合多方力量才能保证网络德育的效率。 网络既是一个自由、平等的、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又是一个绚丽多姿的背后涌动着汹涌暗流的复杂世界。网络时代的生活必然有网络时代的教育,中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唤起、培养和保持依赖于良好的监督机制、强大的网络德育师资队伍、网络德育技术平台的支持以及学生自律意识的维持。 中学生教育论文:中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相关性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 方法 随机抽取乐昌市5所中学的1536名中学生及家长或监护人,采用青少年行为量表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调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对中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中学生行为问题总检出率10.3%,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P<0.05),女生的实际亲密度及适应性与青少年行为量表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亲密度、适应的不满程度与行为问题各因子呈正相关;男生的实际亲密度及适应性与违纪、多动、攻击性、交往不良等行为问题因子呈负相关,与不满程度无关。 结论 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是影响初中学生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中学生;行为问题;亲密度;适应性 研究发现,青少年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父母文化素质、家庭结构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气氛、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对青少年的期待、亲子关系等因素均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1~4]。本研究就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来源于乐昌市5所中学,随机整班抽取各中学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共1536名。其中男852名,女684名;初一230名、初二246名、初三275名、高一242名、高二265名、高三270名;独生子女852名,非独生子女684名;年龄12 a125名,13 a350名,14 a226名,15 a198名,16 a202名,17 a182名,18 a195名,19 a50名,20 a8名;汉族1439名,其他民族97名。 1.2 方法 采用Achenbach 青少年行为量表(CBCL)[5]评定青少年行为方式,该量表由学生家长当场填写完成。评判标准:其中≥1个因子总分>全国常模分者,即被定为有行为问题。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评定亲密度(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及适应性(家庭体系随家庭环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包括2个分量表,共有30个条目。评判标准:由1分~5分5级评分,分数越高亲密度就越高。以上2个量表均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CBCL发出并回收1536份,全部有效;FACESⅡ?CV问卷发出并回收1536份,有效问卷1476份,有效率96.1%。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中学生CBCL及FACESⅡCV调查阳性检出率 1536名中学生CBCL评定有行为问题者158名,总检出率为10.3%,较全国12 a~20 a组检出率(10.9%)[4]稍低。FACESⅡ?CV评定1476份有效问卷中158名学生有行为问题,其中男84名,女74名;行为问题总检出率10.8%,与国内有关报道相一致[4]。 2.2 根据中学生家庭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的25%百分位点和75%百分位点将学生划分为高、中、低分三组。各组不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见表1。表1显示,低分组的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高分组(P<0.05)。 表1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检出率比较(略) 2.3 有无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的比较结果,见表2。表2 行为问题学生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比较(略) 表2显示,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P<0.05)。 2.4 CBCL及FACESⅡ?CV各因子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表3 CBCL及FACESⅡ?CV各因子分Pearson相关分析(略) 表3显示,女生的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与CBCL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亲密度、适应的不满程度与行为问题的各个因子呈正相关。男生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与违纪、多动、攻击性、交往不良等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与不满程度无关。 3 讨论 中学生正值从青少年步入青春期,比起小学生有了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情绪发展的最困难时期,是一特殊的心理发展群体,其行为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研究发现,我市中学生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3%,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家庭亲密度低及适应性低的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可能是由于在亲密度低、适应性差的家庭中,亲子间缺乏情感交流与支持,家庭应变能力缺乏,使青少年处于应激状态时易产生行为问题,如违纪、攻击等。家庭亲密度较高的家庭不仅能在学习、交往等方面为中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且能给予他们家庭的温暖和情感交流与支持,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既使中学生乐观、合群和自信,又使其感受到较少的压力,产生安全感,因而不易产生行为问题。 本研究还显示,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女生的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与CBCL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亲密度、适应的不满程度与行为问题的各个因子呈正相关。男生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与违纪、多动、攻击性、交往不良等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与不满程度无关。提示女生实际亲密度的得分越高,各行为问题得分越低,反之,出现行为问题的机会就越大;不满程度越大,就越易产生行为问题。 综上所述,青少年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其心理发育的成熟需要一个稳定和安全感的环境,不和睦的家庭使青少年持续处于警戒和应激状态,易导致青少年行为问题。因此,对青少年进行行为问题预防及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亲密度及适应性的影响。 中学生教育论文:班主任工作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体会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将终身受益。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重要的德育目标之一,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班主任从多方面努力,融于全部教育工作之中。 第一、是班主任与学生的感情基础。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产生感情的沟通与共鸣。师爱的温暖不是目的,是为了教师更好的发挥教育影响力,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班主任与学生的感情沟通,还表现在教师敢于进行自我批评。教师被学生的缺点、错误激怒,全凭个人感情的支配去处理,这不是真正的爱。班主任不能用权力“压”学生,应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产生自觉向上的动力。 第二、要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班级体的教育、组织、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我们是集体”、“我是集体成员”的集体意识,产生一种对集体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促使学生与集体认同,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我在班级工作中,从不采取“保姆式”的工作管教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自治、自理。同时,放手发动学生,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发挥主体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我们班成立了各种检查评比小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对集体负责。班级体内部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这使每个人的才能在集体中得到展示的机会。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三、开展活动,让学生找到最佳位置。教育与活动犹如“皮”与“毛”的关系,“皮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活动,教育就会成为空话。为了让学生找到满意位置,我在班内相继开展两类活动。 一是突出“比较”功能的活动。如:组织“学法交流”。高一新生多用初中学法来对待高中学习,结果很很难“到位”,我们请高三的优秀生讲初高中学法的区别,也让本班的优秀生交流学法。通过学习比较,学生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并借鉴别人用时间和心血换来的经验,总结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忙“到位”。 二是突出“表现”功能的活动。渴望自我的表现,是高一新生的共同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开展了下列活动:1、“自己的历史自己写”。利用开学初填《学生守则》、《学生联系册》等机会,提醒学生注重表现,用实际行动写好自已的历史。2、开展“学与玩辩论比赛”、“百科知识竞赛”。这些活动为学生表现自己提供了机会,他们会因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发挥而感到有用武之地;同时,这些活动可帮助学生思考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价值。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 中学生教育论文:关于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摘要:良好行为习·厨的养成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它的成功与否体现教育的成功与否,更体现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为此,探索系统的养成教育方略势在必行,作为育人主阵地的学校更是责无旁贷。我校试图通过知行结合,以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并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中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众所周知,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坐度过,学校这个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何等之大。为此,我校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做到的,我们必须以切合我校特点、学生实际制定的相关制度措施来作保证,制定系统性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来实行,设计具体活动,组织实验班的学生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为此,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做到运用知行结合,以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并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引领行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以教育部颁的新《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规范学生言行,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木要求:而《规范》则从小处着手,对学生提出了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二者都体现了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它们将对学生养成教育、信念教育、身心教育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贯彻《守则》和《规范》,我校结合实际,提出了“以德尚智,以德立校,八文见长,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有关文件精神,山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计划、准则。在新生入学8天内,以军训、《守则》、《规范》、《阡中学学牛必读》、《和谐成长》等为内容对新牛进行入学教育,然后举办以“环保我能行”为丰题的文艺晚会。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会提出“革除陋习,树石中新形象”、“树立正确消费观,少花父母血汗钱”等倡议,各班主动报名成立文明督查小组,轮流值日督查。 学生在愉悦叶l自觉增强了规范意识,文明了行为习惯,这样做效果很明显。三干多学生的大学校,违纪学生数直线下降,违法学生几年来保持了零的记录,取而代之是“垃圾不再流浪”、“钱物准能失而复得”,同时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为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要以学生为本,体现新德育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完善德育方法,改变德育途径。在实验过程qj,我校要从个方而入于: 首先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县、校、级组、班级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受到教育。好玩,爱动是孩予的天性,在活动中引导他们自我教育。是各班将原来说教式、训话式、宣布式等让人厌烦的班会课改为演讲式、演戏式、辩论式、调查报告式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受教育的乐趣,在德育事件中形成道德规范,提高思想素质,丰富人生阅历。在生活中,老师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展现自我、完善自我,逐渐健全a己的人格。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对学生进行a我教育的目的。如二(4)班《带着诚信上路》主题班会,在看过学生a排白演的小品后,让学生们“讲讲自己诚信上的丑事”,大部分同学都勇于献丑,并能认识到臼己错在何处,思考今后该怎么做。又如三(7)班的“划龙船”主题活动班会,通过开展分组划龙船赛,培养了同学的闭队精神,增强了凝聚力。在实验班和学生会、校团委联合开展“环境怎么了”的调查活动后,学生们自觉地与方便盒、方便袋告别丫,校园内不再“雪花飘飘”了。活动能增智,史-能育人。 其次,多认可学生、赞美学生,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曾听说陶行知老先生用四块糖教育了学生,改变了学生。我们也试着用四块糖的方法教育学生,学生毕竟是学生,他需要老师、家长的认同、赞美,他们更需要榜样,示范力量的引领,这样养成教育才会持久稳定地深化下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事就能养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那些自我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更要反反复复教育。运动健儿通过反复重复一个动作,能拿金牌,我想我们的差生通过反复教育也会变得优秀。只要教师善用激励机制,多鼓励,多用正面事例弓l导,将会促进他更加努力, 因为老师的一丁点认同、赞美,学生都会认为是一种骄傲、一种荣耀。为此,学校制定了《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文明寝室评比细则》、《星星评比细则》(包括“卫生之星”、“学习进步之星”、“好人好事之星”、“勇之星”等),采用月评选制,公布在“星星闪耀”栏中,对先进集体颁发流动红旗。竞争这些荣誉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通过一年来的自我督促教育,校园环境变化很大,垃圾不再流浪,语言不再难听,学生们也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人生目标 最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养成教育的归宿点,是养成教育的升华。他人教育,不如自我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不教。在育人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常规管理中来,让学生自助管理、自我管理,班主任就能从繁锁的常规事务|fl解脱出来,而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了,自我教育的机会增多,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有了保障,校园环境就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在常规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会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中来,自主成立文明、卫生督企小组,轮流值fi、到岗督查,定时走进社区(村),体验感悟生活。通过近几年的自我管理,校容校貌有了很大变化,学们的糨秤风貌也焕然一新。 自我管理改变了自我,改变了学校。 3.环境熏陶,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首先要重视老师的示范作用。蔡元培说:“什么叫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榜样,自己的行为要作别人的模范。”为此学校领导对老师加强了师德教育:在教师展师道演讲赛;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工躬身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身共学:要学生遵守的规则,教师躬身共遵守(陶行知语)。要求教师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用渊博的知识培养人,端正教育思恕,自觉抵制经济浪潮的冲击,每半学期由学生评一次教师之星,每年在教师节时举行“夸夸我的好老师”演讲赛,这种方法,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其次,学习生活中的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我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要求实验班每人用实际行动学习一位自己身边值得学习的人。要求学生首先要口述学习谁,为什么学他,怎样学,然后督促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落到实处。第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各种制度虽有约束性,但学生毕竟是学生,因制度生硬而易忘记。突出以人为本的提示语、标示牌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努力营造育人环境,布置教室文化,创建走廊文化,建设花园文化,如小花园中“别采我,我痛”:过道边“别让我流浪,请让我回家”:食堂坐“……粒粒皆辛苦”;卫生问里“米也匆匆,去也冲冲”等,这些标语时刻提醒学生,学生的言行也文明了一大步,校园内垃圾不再有家难,卫生问的下水道畅通无阻。最后,纯净的社会环境是养成教育的保障。呼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大环境的治理,几千年前的孟母为了教育好孩子,都要再三选择育人环境,难道新世纪的我们,不该重视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吗? 由此可见,中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要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反复强化,在纯净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逐步形成,才能巩固和发展,十年树木,百年育人阿! 中学生教育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及路径探索 摘要:心理健康 教育 可以从两个方面渗透,其一是渗透于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其二是渗透于学生的社团组织和日常活动中。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结构; 绩效评价 一、前言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条件稍好的学校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校行政的领导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事项主要由专职教师负责。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开展活动的形式也千差万别。然而,效果到底怎么样,很多人心中没有数。为此,笔者觉得,如何构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组织结构 第一,专门化。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所以必须由专业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 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条件稍好的学校一般都配备了一个心理老师,但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第二,部门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依托的部门。现在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基本上是设在政教处或学生处,部门成员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多数学校由一个专业的心 理学 教师和若干兼职的老师组成。 第三,指挥系统。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关,问题孩子往往由政教处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有些正式开课的学校由教务处负责安排课程,接受教务和政教的双重任务。 第四,正规化。通常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标准化。比如,咨询规范、保密制度、档案管理等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1、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首先,学校必须构建学生全面 发展 的教育教学体系。 从传统的观点看,学校主要是教给学生知识的地方,这一观点不能说有错误。但是,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以至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健全的身体和心理,这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同时应该结合学科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道理,班主任工作、团委工作、学生会工作都要与之协调发展,学校评价系统也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构建。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的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关注每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尽可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还要关注具有心理疾病的特殊对象,而更重要的,是要起到预防的作用,防患于未然。由于人的心理现象比较复杂,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一个世界,丰富而又多变。而任何一种心理的形成不但与个人的人格特质有关,而且与个体所在环境关系密切。那么,学校教育环境怎么样,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了。所以,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队伍的建设,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必须配备有任职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相应的组织结构,有设备和场地。 这样,才能从组织制度上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专业的队伍可以从相对专业的角度开展心理辅导。 2、建立学生社团组织 从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组织系统分析,必须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型的团队组织,使学生在其中能自我发展,在互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形成健康心理。在接受老师教育的同时,学生必须有自己的内化系统,使其合理接受社会传承,但又能形成独立人格体系的组织框架,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老师或长辈的价值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的组织结构是不可或缺的。这样一个有较高自治性质的社团组织,不仅仅协助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完成好日常工作,更主要的是提供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使之能在其中形成健康的自我,完善人格结构。 三、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组织结构 尽管建立了心理健康 教育 的组织,但是,由于各地区情况不尽相同,每一所学校也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必须按照学校自己的情况,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如图1所示的组织结构就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保障问题。尽管如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能建立和学生家庭及社区互动的外围体系。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与学校教育有关,家庭、社会对学生 发展 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二)建立专业队伍 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所以,作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是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对于已经有一定规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学校,主要是通过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对于还没有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学校,应该根据情况适量引进具有资格的教师。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 科学 的评价体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软硬件达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对学生和老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目标不清晰,目标不能引导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即将普及的背景下,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升学将不是学生前进路上的巨大障碍,也不是教师业绩考评的唯一标尺。那么,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建立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就具有了时代的可行性。基于此,建立不唯一以学科 考试 成绩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过去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看教师所教班级的成绩和升学率,而心理健康教育不像其他的文化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的过程。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绩效评价体系必须科学而合理。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教师的,一个是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评价体系为基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可以操作的指标体系。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影响因素及完善 1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所调查的福建、甘肃、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吉林、江苏、辽宁、山东、陕西、四川、浙江11个省的76个农业推广机构的数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本构成以及推广活动。 1.1.1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概况根据调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规模平均为31.62人,拥有房屋面积为1274.36平方米,然而,最小农业推广机构的成员仅仅有3人,最多的人数为136人,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办公用地;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的比例上看出,本科以上的人员比例及其研发人员的比例为21.49%和10.36%,人员素质偏低;从基础实验条件可以看出,有试验地、育种棚、仪器设备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到一半,基础设施薄弱;从最近3年的投入的经费来看,平均投入37.83万元,然而有的地区的经费为0,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费严重不足,总体上来看,农技推广人员及经费分布存在部门及地区的不均衡问题。 1.1.2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活动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采用的技术比例来看,推广的技术仍然以自有比例为主,占70.16%;从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来看,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呈现多样化;从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收入来看,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仍然以公益性为主,并且65%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都与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合作;从对农业的农业技术培训来看,每年平均培训7次,并且培训效果较明显,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对目前的推广工作也比较满意。 1.2研究方法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运行改善主要通过人员配置、资金的合理利用以及管理体制的改善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然而,由于反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本运行状况的变量众多,如何从中找到密切相关的变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基于此,本研究将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找到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的主要因素,对调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分析,找到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推广效率的方案。 2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运行的主要因素 2.1考察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概况以及技术推广活动主要涉及的22个变量(见表1)运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运行的主要因素。用SPSS18.0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关的22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进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检验发现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665.364,相应的概率P值接近0,若显着性水平为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着性水平,拒绝原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着差异,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根据Kaiser的观点,KMO值越大,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当KMO值小于0.5时,较不宜进行因子分析,本次KMO值为0.584,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2影响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 根据所选择的变量,为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正交旋转,旋转在11次迭代后收敛。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前8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较大,因此提取8个因子,8个因子解释了原有21个变量总方差的79.052%(见表1)。根据各个变量在每个因子上的负荷量,可以将第1个因子解释为推广机构的基础实验条件;第2个因子为基础设施条件及规模;第3个因子为财政投入;第4个因子为拥有的技术;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第5个因子为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第6个因子为与其他机构的协作;第7个因子为研发工作;第8个因子为农业技术推广评价。 3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运行改善方向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求出每个农业推广机构的八个因子的得点,对每个农业机构推广机构进行运行情况进行诊断。根据表2中因子的评点,就可以很明确地判断每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特点,并且可以迅速地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不足点提出第4期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运行的主要因素及改善方向的研究91改善的方案。例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73,根据因子的评点可以看出,最近3年投入的经费是最多的,然而,机构的基础实验条件、研发和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低于平均水平,同时,技术自有的比例较高,然而,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却多样化,并且每年对农民进行的培训次数要高于平均水平,根据这样的现状,可以看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73对投入的经费使用不当,经费的使用应该向农业技术研发条件的改善以及对科研方面倾斜,注重长期的效益,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以及技术的购买,而不应该过度追求短期效益,用过度的资金对农业进行培训以及对农业技术的宣传,这样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长期的运行不利,因此,对投入资金的运用的比例需要进行调节。 4结论 研究表明,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运行的8个主要因素顺序依次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实验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规模、财政投入、拥有的技术、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与其他机构的协作、研发工作、农业技术推广评价。根据每个农业推广机构的因子得点分析农业推广机构的运行情况,可以看出,存在部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实验条件较差、投入资金不足、并且资金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运行不良,从而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出现问题。根据以上问题,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不足的地区,地方财政应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支持力度;对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对于经费的使用应该着眼于长远的利益,首先要考虑建设基础实验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对于科研力量薄弱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与地方农业科研、教育机构有效联系起来,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增加农业推广机构自有和外购的农业技术;对于对农民培训效果较差以及本单位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管理体制评价不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采用专家授课、现场指导、农民就近参观考察等形式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思索 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建立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即政府直接领导,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的农业推广体系。该体系形式上功能健全,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组织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科技服务实体,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分离;科、教、研及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系统间相互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许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功能仅仅是销售种子、农药及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服务推广功能形同虚设。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没有形成,这种落后的推广方式和农业技术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这种推广基本上是单纯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忽视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产品自身的安全等问题,使农业技术推广仅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而不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推广,最终导致了土壤污染、耕地衰竭、草场退化、水资源浪费及农产品质量低等种种生态问题。这种推广方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业企业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近年来用于农技推广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用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况且少数地方还出现挤占、挪用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与发达国家相比,一般发达国家的推广经费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国目前仅占0.2%,差距相当大。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对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对推广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但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部分只有中专学历,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同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基层农科站所“网破线断”的现象。另外,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仅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我国生态农技推广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这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推广和发展。 我国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的对策 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要以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为基础,确保实现农业现代化,保证农民收入。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相互合作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将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户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效与快速地发展。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间的自然情况不同,因此,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首先考虑到不同地区间的差异问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立要确保以下两点,一是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二是建立农业信息交互网络平台,及时将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技术成果传授给农户,并听取农民的生产需求。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倾斜,促成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投资主体多元化。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远期效益明显,因此,必须依靠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积极发展合作推广,建立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 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建立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及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对推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在编人员的学历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奖励制度,针对在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并创造显着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重奖。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内容提要: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创新 激励机制 组织创新 组织化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 指出要“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越来越重要。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38亿元,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82%,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87元,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如果我国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是我国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252亿元,亩节省成本12.9元;如果使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0亿元,亩节省成本4.6元。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2、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5、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我国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涉及2亿多个农户。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二、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一)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一是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二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福建南平市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措施,它能使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而长期有效的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的技术推广等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组织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改制或精简后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是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推动跨地区、跨专业推广机构的横向协作,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三是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我国农业涉及2亿多农户,规模小,高度分散。农业推广体系直接面向经营规模小、高度分散的农户进行高新技术推广,成本高,效果低。单个农户直接参与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技术交易成本非常高。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联接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则能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从“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这个技术转移过程来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成员在技术获取过程中费用较低;另一方面,其组织制度保证了各成员在选择决策中的主体作用,保证了技术的适用性;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聚集了更多的能人,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更高。从 “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这个技术扩散过程来看, 是农民自己来传播农业技术,其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其它推广组织和推广手段难以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传播者本人也是农民,具有与他人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结构,了解当地实情和农民实际,因此容易为农民所认同和接纳,特别是如果他们在接受信息后再加以利用,并取得良好绩效,这种“再传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所以,通过农民专业协会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容易做到实用性更强,费用更低,影响更大,更为农民所乐于接受,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三)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一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要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按照WTO的原则,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按绿箱政策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二是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可以说,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今天的农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农业科技,就是后天发达的农业经济。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同时,要抓好农民技术培训方式创新。要重视对农业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措施。要深化农村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在加强农民教育的同时,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式。我国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又是一群最务实,最讲究实际,极注重经验,又相对保守,狭隘,改变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更需要通过事实进行演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才容易接受,纯理论性的东西他们很难也不愿意接受。因此,要创造条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展示范性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 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四是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足,技术中介组织、技术商业公司、技术承包商等发展远远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技术市场性组织所承担的功能仅仅限于技术产品交易的功能和部分信息传播的功能,而在技术推广方面还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障;要通过各种途径农业技术成果、专利等技术转让信息,密切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同时,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农民对技术传播媒介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组织,促进技术推广市场化进程。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 保护性 栽培技术 可持续 发展 论文摘要 现代农业在推动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本文从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提出积极推广少耕、免耕、作物残茬覆盖、合理施肥、节水灌溉和有机农业生产等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上世纪30 年代初, 化肥、农药的相继出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 标志着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在现代农业时代,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壤机械化作业强度的不断提高、作物耐肥品种的推陈出新以及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 共同推动了农产品产量的快速增加( 主要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1 现代农业的负面影响 1.1 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长期以来, 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导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农业及环境科学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化学肥料, 尤其是水溶性极强的氮素化肥, 不仅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冲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 而且可以通过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农业生产活动被认为是硝酸盐污染水环境的最重要原因。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 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 从而导致了水环境的富营养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在粮田面积减少的同时, 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面积迅速扩大。农民在经济作物上的投入远大于粮食作物, 由此带来的农业化学污染也更为严重。 1.2 作物的抗逆性下降, 农产品的品质降低 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 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组织中硝酸盐和氨基酸的含量, 并使植物的细胞壁机械强度减弱, 从而诱发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如此, 农业化学品的超量施用还可以导致植物收获物中维生素C、有机酸及可溶性糖等营养成分的降低, 从而导致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更为严重的是, 植物吸收了杀虫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后, 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现代农业对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病、虫、草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了尽量减少病、虫、草害带来的损失, 不断增加用药量和不断使用农药新品种成为农民的普遍选择。杀虫剂的大量施用给害虫的天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使依靠化学药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努力陷入了一个“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 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的恶性循环。 1.3 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现代农业的另一特点是土壤的机械化作业强度不断加大, 由此导致的土壤水蚀和风蚀及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农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而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则是频繁的土壤作业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径流加剧等。 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养分失调外,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土壤的渗透能力降低等, 致使土壤的生产能力下降。 2 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2.1 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术及作物残茬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增加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数量, 提高土壤的渗水性, 减少雨季的地表径流, 提高土壤抗水蚀及风蚀的能力, 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提高水分利用率, 全方位培肥地力, 从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免耕技术是一项高效低耗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它不仅适合于水浇地, 更适合于旱地。该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土流失问题, 而且使土壤不断培肥, 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时期两方面的内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规律合理进行肥料运筹, 不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而且可以减少因施肥不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许多农民群众为方便起见, 将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种前或播种时做基肥一次施入, 造成肥料的浪费和地下水的污染。这种传统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 降低生产成本, 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3.1 革新地面灌水技术, 改大水漫灌为沟内渗灌传统的大田作物灌溉技术多为大水漫灌。这种灌溉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 破坏土壤结构, 而且也是造成农业化学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不仅可节水30%以上, 而且可以降低田间湿度, 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 从而减少杀菌剂及杀虫剂的使用量, 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 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 不仅便于浇水管理, 而且使灌溉水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了60%, 从而减少了水蚀, 保护了土壤。 2.3.2 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胁迫时会产生化学信号并输送到叶片, 叶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胁迫的信号后会降低气孔开度或关闭气孔, 从而减少水分消耗。根据这一原理建立起来的非充分灌溉技术是农业节水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 于振文等专家( 2001) 对高产小麦高效灌溉技术及其生理基础进行研究后认为, 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 小麦生育前、中期适度灌溉, 在保证适宜亩穗数和幼穗正常发育的前提下, 适当抑制营养生长; 后期补充灌溉, 延缓根系及功能叶片的衰老, 保证穗粒数和粒重。这样, 就可以将传统的3~5水减少为1~2 水, 从而使灌水效益显著提高。 2.4 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技术 为了克服现代化学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壤酸化、农产品的品质下降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等负面效应, 自上世纪70 年代开始, 在英、美等国出现了以拒绝施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为基本特征的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与现代化学农业的本质区别在于, 现代化学农业栽培管理直接目标是作物, 如使用化学肥料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而有机农业栽培管理的直接目标是土壤, 栽培管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土壤生物( 土壤动物及土壤微生物等) 的需要, 通过土壤生物的活动达到创造健康土壤环境的目的, 如使用有机肥的直接目的是为土壤生物提供营养, 通过土壤生物的活动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由于有机农业不施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不仅大大减少了农业生产活动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而且消除了这些农业化学品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及其引发的大气污染。农产品的农业化学残留明显减少, 品质显著改善, 口味更佳。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 发展有机农业, 促进农产品出口是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战略性对策。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 保护性 栽培技术 可持续 发展 论文摘要 现代农业在推动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本文从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提出积极推广少耕、免耕、作物残茬覆盖、合理施肥、节水灌溉和有机农业生产等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上世纪30 年代初, 化肥、农药的相继出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 标志着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在现代农业时代,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壤机械化作业强度的不断提高、作物耐肥品种的推陈出新以及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 共同推动了农产品产量的快速增加( 主要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1 现代农业的负面影响 1.1 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长期以来, 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导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农业及环境科学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化学肥料, 尤其是水溶性极强的氮素化肥, 不仅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冲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 而且可以通过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农业生产活动被认为是硝酸盐污染水环境的最重要原因。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 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 从而导致了水环境的富营养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在粮田面积减少的同时, 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面积迅速扩大。农民在经济作物上的投入远大于粮食作物, 由此带来的农业化学污染也更为严重。 1.2 作物的抗逆性下降, 农产品的品质降低 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 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组织中硝酸盐和氨基酸的含量, 并使植物的细胞壁机械强度减弱, 从而诱发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如此, 农业化学品的超量施用还可以导致植物收获物中维生素C、有机酸及可溶性糖等营养成分的降低, 从而导致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更为严重的是, 植物吸收了杀虫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后, 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现代农业对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病、虫、草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了尽量减少病、虫、草害带来的损失, 不断增加用药量和不断使用农药新品种成为农民的普遍选择。杀虫剂的大量施用给害虫的天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使依靠化学药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努力陷入了一个“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 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的恶性循环。 1.3 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现代农业的另一特点是土壤的机械化作业强度不断加大, 由此导致的土壤水蚀和风蚀及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农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而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则是频繁的土壤作业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径流加剧等。 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养分失调外,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土壤的渗透能力降低等, 致使土壤的生产能力下降。 2 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2.1 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术及作物残茬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增加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数量, 提高土壤的渗水性, 减少雨季的地表径流, 提高土壤抗水蚀及风蚀的能力, 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提高水分利用率, 全方位培肥地力, 从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免耕技术是一项高效低耗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它不仅适合于水浇地, 更适合于旱地。该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土流失问题, 而且使土壤不断培肥, 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时期两方面的内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规律合理进行肥料运筹, 不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而且可以减少因施肥不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许多农民群众为方便起见, 将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种前或播种时做基肥一次施入, 造成肥料的浪费和地下水的污染。这种传统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 降低生产成本, 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3.1 革新地面灌水技术, 改大水漫灌为沟内渗灌传统的大田作物灌溉技术多为大水漫灌。这种灌溉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 破坏土壤结构, 而且也是造成农业化学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不仅可节水30%以上, 而且可以降低田间湿度, 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 从而减少杀菌剂及杀虫剂的使用量, 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 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 不仅便于浇水管理, 而且使灌溉水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了60%, 从而减少了水蚀, 保护了土壤。 2.3.2 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胁迫时会产生化学信号并输送到叶片, 叶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胁迫的信号后会降低气孔开度或关闭气孔, 从而减少水分消耗。根据这一原理建立起来的非充分灌溉技术是农业节水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 于振文等专家( 2001) 对高产小麦高效灌溉技术及其生理基础进行研究后认为, 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 小麦生育前、中期适度灌溉, 在保证适宜亩穗数和幼穗正常发育的前提下, 适当抑制营养生长; 后期补充灌溉, 延缓根系及功能叶片的衰老, 保证穗粒数和粒重。这样, 就可以将传统的3~5水减少为1~2 水, 从而使灌水效益显著提高。 2.4 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技术 为了克服现代化学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壤酸化、农产品的品质下降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等负面效应, 自上世纪70 年代开始, 在英、美等国出现了以拒绝施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为基本特征的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与现代化学农业的本质区别在于, 现代化学农业栽培管理直接目标是作物, 如使用化学肥料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而有机农业栽培管理的直接目标是土壤, 栽培管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土壤生物( 土壤动物及土壤微生物等) 的需要, 通过土壤生物的活动达到创造健康土壤环境的目的, 如使用有机肥的直接目的是为土壤生物提供营养, 通过土壤生物的活动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由于有机农业不施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不仅大大减少了农业生产活动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而且消除了这些农业化学品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及其引发的大气污染。农产品的农业化学残留明显减少, 品质显著改善, 口味更佳。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 发展有机农业, 促进农产品出口是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战略性对策。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特性与其推广分析 摘 要 利用推广学原理分析了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的特性,指出它的优越性并不突出、技术复杂,相容性、可试验性和可察性都比较差,从而导致生态农业推广缓慢。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推广 创新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推广历程,依然处于试点阶段,可以说生态农业在我国的推广步履缓慢,这其中既有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生态农业推广缓慢的技术创新内因。 推广学认为,影响一项创新被采用速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创新的特性。这里所讲的创新特性强调的是指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特性的认识,或者说是潜在采用者所感知到的创新特性,而非技术专家或行为变革者所理解的创新特性。要想推广我国的生态农业,必须先了解它的技术创新特性。研究表明,影响创新采用的创新特性主要相对优越性、相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和可观察性。 1 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 所谓相对优越性,是指一项创新的采用较未采用前的状况的改进程度。创新优越性与创新采用率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潜在采用者感到创新的优越性越明显,其采用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谓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指的是生态农业与以往其他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的相对优越程度。下面主要从效益性因素来分析。 这里所说的效益性因素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的试点来看,生态农业的三个效益是较为明显的。 我国1993年开始建立的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5年的实践,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首先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51个县中实施生态农业建设的,1994~1997年平均年增长分别为8.4%、7.2%和6.8%,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分别高2.2%、 0.6%和1.5%。其次是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经过5年的努力,试点期间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3.4%,土地荒漠化治理率达60.5%,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其三是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拓宽了农林牧渔各业的生产领域,缓解了新的就业压力,如湖北省京山县在建设生态农业中产生了“三回流”现象,山下人往山上流,城里人往乡下流,县外人往县内流。至1998年该县农村劳动力有11万人从农田中脱离出来、转向林果业、养殖业和二三产业,占农村劳动力的57%。 但是,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在全国2 400多个生态村和生态试点中,几乎没有一个村镇经济发展水平能在当地居于首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者居多。纵观我国所有的亿元村镇,均是靠大力发展乡镇工业致富的。而追求生态建设的村镇,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改土造田、林网建设、太阳能建设、沼气利用、生物链建设上了,工业往往发展不快,或者被有意加以控制。因此,在现阶段,由于各种限制,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还无法“显化”为丰厚的经济效益,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从而大大缩小了农民对生态农业优越性的实际体验。 2 生态农业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潜在采用者认为创新与其需要、既有的观念、以往及现在的经验等相适合的程度。从创新采用导致的不确定性而言,相容性越高,意味着采用创新的不确定性越小,从而对采用者的冲击越小,不至于受太大的抵制。一般来说,相容性往往会影响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的认可。 就目前来说,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民对生态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常规农业存在难以割舍的恋旧情结,再加上我国农业的总体利益较低,农民们从心理上认为农业不能使自己致富,因而对生态农业持怀疑态度,没有情感上的需求。一方面是因为常规现代化农业从50年代起就开始宣传,已对农业科技人员、管理者和农民起到较深的潜移默化作用,人们一讲农业现代化就自然想起“四化”,对“四化”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熟悉,对全球现今的新发展不了解,习惯性认识有意无意地阻碍着人们对生态农业的认同。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毕竟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实质内涵、它的优越性和他的技术要求,推动起来也容易被动和盲目。此外,我国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上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的阐述比较复杂,科技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效果的定量分析和描述也很不够,尤其是未总结出一套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短时间内就出效益的生态农业实用技术,这些也是影响生态农业相容性的原因。 3 生态农业的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一项创新被认为难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一般说来,创新越易于理解和使用,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较大。复杂性和采用者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都是一种主观感觉。一种创新的复杂性越高,自觉可以领会和使用该创新的人就越少,因此人们采用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从总体上讲,我国生态农业比较复杂难以理解。首先,生态农业的系统既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有多重时空上的相对独立的组分组成,这些组分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或构成时间上的延续,或得到空间上的互补。其次,在食物链设计上,试验的农业生物数量和种类、物质和能量投入的最佳值、生产管理条件等都要从实践中获得数据加以分析,拿出科学的依据,而这无疑是一个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其三,生态农业的原理、原则过于抽象,难于为大多数农民所掌握。例如,何为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如何协调系统和组分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系统的组织作用等等问题,这都是很难掌握的。最后,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对现有的技术的优化组合,这是生态农业的创新之处,但过多的利用现有技术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生态农业同其他农业形式没有什么区别。同时,由于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缺乏具体的优化组合技术,又受系统复杂多样性的影响,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实现技术的有效组合仍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如农业资源保护增殖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都比较抽象难懂,再加上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要真正掌握生态农业的技术可以说是非常困难。 4 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 可实验性是指用户在正式采用创新前对创新性能所能试验、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采用创新的决策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消除不确定性和风险感的过程,即使是有限度的实验或使用,也能够使用户对创新的特点和功能有一个实在的感觉,帮助消除诸多担忧和疑虑,从而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因此,创新的可实验性越强,创新的采用率越高,它们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 总体上讲,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较差。由于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技术的生产体系,技术种类需要多而且整合起来还比较复杂,且短期内不易见效益,单靠农民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消化和掌握,更别提单独操作和实验了。特别是对生态农业的早期采纳者来说,它们对生态农业可实验性特别看重,因为它们可参考的经验不多,他们可以借鉴的通常只有从大众媒体获得的有关生态农业的一般知识。因此,他们常常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感,对采用可实验性较差的生态农业可以说是慎之又慎。从宏观上来说,对于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县或省,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事业,建设面广,综合性强,单纯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生态农业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把相关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结合起来,按照各自的业务要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统一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以弥补生态农业可实验性较差的不足。 5 生态农业的可察性 可察性是指创新的采用结果对其他人来说显而易见的程度。有些创新被采用后不易为人所知,有些创新的采用则一目了然,尽人所知,通常,对大多数创新来说,可察性是和其采用率呈正相关关系。 由于生态农业毕竟是农业,无论是生产过程或是最终产品,外观上和其他农业的区别不大,其效益具有滞后性,因而,导致其可察性在短时间内不够明显。从附表可以看出,河南内乡县各种生态农业类型1999年比1995年粮食产量增长幅度远没有环境效益的增幅大,单从粮食产量这种可察性方面来看,生态农业的可察性就比较低。不过,近年来,我国大力宣传和发展生态农业,特别是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的成功,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相比,可察性有所提高。 总而言之,我国生态农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受各种条件所限,优越性不很明显,再加上它的可容性低、比较复杂、可试验性和可察性都比较低等特性,决定了其对农民的吸引力有限,而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对政府的吸引力很大(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所至),这也正是国内所有生态农业试点均为各级政府组织和扶持,而农民大范围的自发“学习”却是一个十分缓慢进程之原因所在。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一、我省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现状 (一)现状 (二)主要问题 二、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观,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不断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的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做到人才总量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人才结构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协调,人才素质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相同步,实现人才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 2、坚持人才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培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建立健全必要的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才尽其用。 3、坚持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推动生产力发展相结合。加强专业人才队伍自身建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加快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对劳动者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授,适应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职业技能,拓展农民的经营领域,促进生产力发展。 (三)目标 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措施 在今后10年,我省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xx、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通过“规划牵动,培训带动,政策推动,项目拉动”,继续推进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战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发挥市场对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使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较大提高,队伍建设有较大推进。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按照各级人事部门的要求,通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职务聘任机制,建立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任、政府调控的职称制度,促进事业单位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 (二)围绕高新技术发展,加强人才培养。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在注重提高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加大高级专家的培养选拔力度。省每年重点培养200名左右高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认真落实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的选拔制度,培养一批农业科技推广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资助一批农业行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级农技推广专家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培训,举办专题学术研讨;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技推广专家开展推广课题研究。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与机制,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建设一支稳定高效、技术转化能力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完善提高省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基础上,扶持16个市90个农业县(市、区)质检站建设,形成以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市级质检中心为骨干、县级质检站为基础、乡镇速测站为前沿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质检机构考核评定工作,实行检测人员培训上岗制度,全面规范质检机构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体系“机构专业化、人员稳定化、经费预算化、手段现代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认证队伍培训,构建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人才队伍。 (五)鼓励各类农业人才到农村基层创业。对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继续在业绩评价、职称评聘、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照顾。支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有偿技术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在完成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前提下,利用自身优势和技术特长,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延长服务链条,增强自身的活力与实力。 (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确立人才投入优先的观念,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大幅度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把农业人才开发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建立各种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在重大项目设立和经费使用中,优先支持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科研团队。 (七)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的业绩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对优秀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积极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优秀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的先进典型事迹。在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向优秀人才学习、鼓励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良好社会氛围。 (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将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考核。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与有关方面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加强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人才队伍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金湖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金湖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基本现状,总结了改革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发展取得的成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现状;成效;对策;江苏金湖 1基本现状 1.1人员构成基本情况 金湖县辖有11个镇,核定编制152人,实际在编138人,在编人员中农技21人,农机11人,农经24人,畜牧26人,蚕桑8人,劳服所11人,水产8人,林业10人,企管10人,统计4人,其他5人。大专学历87人,本科16人,高中及中专学历35人。初级职称86人,中级职称52人,高级职称人员无。平均年龄44岁,其中30周岁以下4人,30~40周岁52人,40~50周岁75人,50~55周岁7人,55周岁以上人员没有。平均工龄22.1年,其中10年以下的11人,10~20年47人,20~30年79人,30年以上1人。 1.2工资福利基本情况 金湖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人员平均档案工资1 505.7元,所有人员的工资已全部纳入镇财政预算,由镇财政统一打卡发放,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各镇均由镇财政统一解决。但福利、奖金、办公经费各家解决途径不一致[1],存在以下4种情况:一是由镇财政全部解决有3个镇;二是镇财政解决部分人员经费的有2个镇,如涂沟镇原农技、农经、兽医人员的福利、办公费用由原单位解决,而原水产、林业、蚕桑等其他人员经费则由镇财政解决;三是镇财政实行预算外管理,不足部分由镇财政补足的有5个镇;四是镇财政不承担福利、办公经费,完全由改革前原单位承担的1个镇。 2取得的成效 (1)精减了人员,减轻了农民负担。改革前全县乡镇7所8站在编人员有339人,改革后,原7所8站人员编制一般仅设立1~3个编制,平均不到2人,现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际在编人员138人,明显精减了人员、减轻了农民负担。 (2)充实了力量,提高了业务水平。在改革时,通过竞争上岗,一般淘汰了业务水平较低、工作能力较差的人员,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群众基础较好的专业技术干部被竞聘上岗,使乡镇农技推广整体力量加强,业务水平明显提高[2]。 (3)经营性人员与公益性人员分开,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改革,全县所有改革竞争上岗人员均脱离经营,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使公益性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更高的积极性从事本职工作;而经营性人员也改变了观念,端正了态度,更好地从事经营活动。 (4)精减了机构,避免了重复开支。改革前7所8站经改革后合并成立一个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及镇开展工作时,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一个独立部门开展工作,机构精减了,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开支。 (5)承担农业项目实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各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般都有相应专业人员参与了农业项目实施,如稻田生态养殖、机插秧栽培技术、油—瓜—稻高效栽培技术、藕鱼套养技术、特种养殖技术、网箱养殖技术、千亩成片林生产基地建设、科技入户、三项工程、畜禽高效规模化养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等项目,将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民增收增效。 (6)创办、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51人创办、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8个,带动农民致富2万人,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3存在的问题 (1)职能不明,农技推广职能被削弱。一是县级主管部门业务管理相对较弱。改革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下放到各镇人民政府管理,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行使业务管理。而实际上级业务部门从事业务培训、管理相对减少,竞聘上岗人员一般只参加人事部门职称培训,而业务部门几乎不直接对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进行业务培训[3]。据调查,5年来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参加3 d以上培训的人数仅为6.5人次。二是镇里存在政事不分,乱拉乱用现象。镇里工作千头万绪,镇政府为了应付镇里日常工作,一般政事不分、职能不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大部分时间、精力主要应付镇里的中心工作,例如负责分工村、规费上缴、农业养老保险、秸秆禁烧等突出性工作,而无暇顾及本职业务工作,更为严重的直接抽调他用,全县这种类型人员有24人,占在编人员17.4%。全年50%时间从事政府其他工作的人员有110人,占在编人员近80%。 (2)办公条件差,办公设施落后。改革后,原7所8站的财产归镇政府拥有,镇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一般把原有财产主要是房产进行拍卖处理,导致竞聘上岗人员没有集中办公场所。办公设施简陋,根据调查: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配备电脑25台,其中有11台是县农业局为了方便镇农技员开展工作配备的,有固定电话的9家,还有2家没有固定电话,同时缺乏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相应的仪器设备。 (3)福利待遇低,工作经费短缺。各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与镇行政编制人员相比,奖金福利待遇解决难,相对福利待遇低,改革后公益性与经营性人员分开,公益性人员不再从事经营活动,而部分镇仍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自行解决福利、奖金等待遇,将直接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同时因办公经费短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难以正常开展工作。 (4)债务严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不堪重负。据不完全统计,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原单位在撤并前,一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债务;加之合并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后,部分镇政府对各单位债权、债务、资产等情况没有充分核资清算,财务管理混乱,会计帐目不清,资产流失严重,导致目前全县11个镇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般都有60万~250万元不等的债务。这些债务各镇政府也无力偿还,最终还挂在各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帐上,将成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沉重的负担,直接制约着其发展。 (5)编制安排欠合理,导致部分人员无法从事本专业工作。定编时,各镇均设立蚕桑专业编制人员1~2名,但由于不少镇没有蚕桑生产,导致这些人员人浮于事、无事可干。 4对策 (1)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管理,理顺上下关系,上级主管部门避开条块分割,并直接进行业务培训,专业职称的评聘管理,各镇政府也应实行政事分开,退还相应编制人员,并明确相应职责,定编定岗,减少乱拉乱用现象发生。 (2)建立保障机制,落实基本待遇。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以及各项工作经费。 (3)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办公条件。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及仪器设备,从而提高为农服务能力。 (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建议业务培训实行对口培训的方式,每年由省、市、县组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进行集中业务培训,对有编无职的人员进行转岗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整体为农服务水平,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5)加强政策扶持,打造创业平台。对领办、创办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园等的农技人员给予政策上扶持,解决他们后顾之忧,在创业道路上出现的难题,建议明确上级主管部门实行专人挂靠制,解决其创业道路上的难题[4]。 (6)加强清财化债,减轻债务负担。对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债务建议各镇组织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进行进一步清查,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对现有资源重组配置,增强经济、社会效益;对事实存在的债务进一步清财化债,促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甩掉债务重担,轻松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诸暨市镇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 摘要: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是农技推广成败的关键。介绍了诸暨市镇乡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镇乡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镇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江诸暨 农业技术推广(以下简称“农技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手段,是联系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和农业科技接受系统的桥梁,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优化农业结构升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3]。而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是农技推广成败的关键,也是农技推广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诸暨市初步建立了一支能满足基本需求的农技推广队伍,通过镇乡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实施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有效增强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农技推广在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诸暨市镇乡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深入推广,应该重视镇乡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将其提高到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促进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1诸暨市镇乡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现状 诸暨市全市总面积2 311 km2,辖3个街道,24个镇乡,468个行政村,总人口106.67万人。2009年,全市镇乡(街道)农技队伍共有在编人员165人,其中专职或兼职从事农技工作的133人,包括农科员23人,蚕桑辅导员17人,茶叶辅导员12人,动物卫生监督员63人,农机员18人。另32名属农技人员编制的人员,已提任镇乡班子成员,或脱离农技工作,转岗从事工业、城建等工作。近几年来,诸暨市镇乡农技推广队伍得到一定的发展,整体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在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农业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农业转型速度,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出了较大贡献。 2存在的问题 2.1队伍严重老化,整体素质不高 全市镇乡农技人员中,35岁以下的仅5人,占3%;35~45岁的28人,占17%;46~55岁的53人,占32.1%;55岁以上79人,占47.9%。农技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技术人员断档,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在岗农技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达94人,占57%。高学历人员十分奇缺,高素质的人才严重匮乏,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很不合理,人员整体水平与农技推广工作发展不相适应。 2.2人员知识断层,专业技术落伍 目前,现有的镇乡农技推广人员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诸暨市已对农业的种植结构进行较大的调整,农业种植变成了多种经济作物种植,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已由原来的粮棉油技术改变为多种经济作物技术的需求。面对现代农业发展,镇乡农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术滞后,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 2.3人员配置不平衡,岗位编制不合理 镇乡之间农技人员分布极不平衡,最多的乡镇在编17人,最少的仅3人。除畜牧线因刚完成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人员配备还比较均衡,其他的都是配置较弱,如农机线有13个镇乡(街道)无专业农机员,特产线有9个镇乡没有专业人员,粮油线有6个镇乡出现空缺,全市各镇乡没有水产类专业人员,也没有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人员。一些乡镇出现“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编”问题,全市镇乡(街道)现有165名在编人员中,32人已完全脱离农技岗位,占19.4%。在岗的133人中,仅畜牧线有23人专职从事本职工作,其余110人均有兼职。有的镇乡农技人员空缺后,用林业、文化线等人员充任农技员,其不懂业务,影响工作;有的乡镇让林技员负责粮食生产;有的被乡镇政府随意抽去从事计划生育、征地、选举等其他工作。全市镇乡仅有的几个特产线高级农艺师,工作在街道,无相应产业,从事非农工作,作用得不到发挥,这些不合理的配置使本来有限的农技推广力量显得更加薄弱。 2.4人员待遇较差,推广队伍不稳 镇乡农技人员待遇很低,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可以保障推广人员工资,但是“有钱养兵,没钱打仗”;而经济条件不好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都不能保障,既“没钱打仗”,又“没钱养兵”。有的乡镇级甚至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再加上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职务)晋升难,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镇乡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差、待遇低、职称评聘难(尤其是聘任),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1]。这样就难于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即使进来也留不住,使得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难以提高。 2.5经费保障不力,推广工作受限 目前,诸暨市财政支出方向、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和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正常运转,既无法引进新技术,也无法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同时,由于经费的影响,在农技推广过程中缺乏必要有效的信息传播、技术培训以及交通工具,影响推广工作效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继续教育机制也无法建立,从而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现象十分严重。 3对策 3.1健全组织建设,解决好镇乡农技推广队伍岗位问题 要科学设置农技推广机构,对现有镇乡农技机构进行整合,建立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4]。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内设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业务上接受市农业局的指导。要明确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公益性定位,就是具体承担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民技术培训,农业资源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畜牧业生产、动物免疫检疫、疫情报送、防疫智能化信息录入、防治处置等公益性职能。在保持农技队伍编制不变的基础上,将现有农技人员分为专职、兼职、转岗三类管理,对人员重新进行定岗。一是组建专职责任农技队伍。服务中心应设专职主任,负责全面工作,同时根据产业规模和镇乡类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二是现已转岗人员保留农技干部编制,根据镇乡需要,不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三是其他农技干部为兼职农技人员,实行分线联片工作制度。人员配备由农业局提出方案,各镇乡街道确定人员,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 3.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镇乡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要针对镇乡农技推广人员需要的知识,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机制,采取异地培训、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借用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力量,每年组织选派技术骨干进行定量在职培训,开展专业知识集中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全科医生”式的基层农技干部。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在不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提下,对全体农技推广人员进行短期脱产轮训,培训的开展主要是以当前农业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做到活学活用,帮助农技推广人员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服务本领。 3.3选拔充实农技人员,不断优化镇乡农技推广队伍结构 农技推广人员的补充,应由市农业局提出方案,要通过人事部门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专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招收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弥补基层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不足,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要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业公共服务工作,引导支持大学生“村官”学习农业知识,开展农业公共服务,对表现好的选拔聘用到乡镇农业公共服务队伍中。 3.4加大支持力度,加强镇乡农技推广队伍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经费保障。市财政要加大对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的经费投入,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后,农业公共体系人员经费、工作经费要全额列入市财政预算,建议原为差额拨款的农技人员调整为全额拨款[5]。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不能全部承担的动物防疫、检疫等公益性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落实。二是加强政策保障。要结合实际,深入调查研究,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重点明确机构性质、职能定位、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责任落实、考核奖励等政策,推进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三是加强组织保障。建议政府成立由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人事、编制、财政、农口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各镇乡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5建立激励机制,调动镇乡农技推广队伍工作积极性 一是改善基层服务工作条件。要切实加强基础建设,努力改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的条件,重点加强服务场所、示范基地建设及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的配备,做到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示范有现场、进村入户有工具,确保为“三农”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二是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奖励制度,对工作成绩显著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实行奖励,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社会地位,增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荣誉感。三是提供农技推广人才发展途径。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打破学历、论文、外语等限制,确立以业绩为主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审机制,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职称(职务)晋升难的问题,鼓励优秀专业技术推广人才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浅议如何加快完善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进程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面对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展并不是十分顺利。作者在基层工作多年,根据调查分析以及亲身感受提出制约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因素分别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改革目标不明确;不完善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缺少,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报酬偏低;没有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推广整体水平明显下降;农技人员素质偏低,知识更新不及时,培训学习机会少等。 (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改革目标不明确 目前,乡镇农技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91年农技站人、财、物“三权”下放乡镇后,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站在业务上难于管理。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二) 不完善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 目前,农技推广职能定位不清,效率低下。除技术推广职能外,还有执法与质量监测等行政职能及经营服务等职能,难以兼顾。而且,自从2003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以后,许多乡一级的农业推广站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为了生存,他们更侧重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营利性,好多推广站把向农民出售种子、化肥、农药等作为工作重点,完全忽略了农业新技术的实验,示范的重要环节,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服务性职能。 (三)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缺少,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报酬偏低 长期以来,乡镇农技站应以搞好经营促进推广的工作原则出发,但事实上大多的乡镇不是这样,而是政府把乡镇级的农技部门的合法经营做为创收的一个环节,采取了出租或承包的形式进行管理,所得承包费均归政府所有。而农技人员应该享受的待遇却不予兑现。乡镇农技工作最直接服务于农民,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量大。从道理上讲,在人才和经费的投放力度上应该大些,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基层农技站难以维持,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替,导致乡镇农技推广网点解散,留下的农技员不得不成为兼职或专职的“农资员”,去搞经营创收,致使农技人员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四)没有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推广整体水平明显下降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也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完善乡镇级农业技术的推广,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的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争取一步到位的大面积的达到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应用目的。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也是政府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农业技术推广本身也是一个创业的过程。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科学家在推广技术的过程中与农业生产者合作、与资本合作,产生了众多企业。比如搞种籽研究的成立了种业公司,搞饲料研究的成立了饲料公司,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产生利益、放大利益,而且符合现代化农业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我们要以开阔的胸怀接收这种利益模式,这本身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 (五)农技人员素质偏低 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新学科,它是农科理论、农科技术与营销学的结合,而各农技站技术人员全部只有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本科、大专毕业生不愿来,中级职称人员很少,大多数人是顶替和学专非所用人员,导致农技推广队伍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的降低了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接收继续教育人数也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得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以上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不难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新的技术推广工作得到一些启示:一,把市场做为第一信号。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始终把效益放在第一位,重点推广市场利用前景好的农业新技术,减小市场风险。二、把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做为前提。针对农业新技术的地域性特点,必须从小面积的实验、示范入手,然后才能大面积推广。三、把搞好网络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做为着力点,完善村级设置,必须十分重视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服务组织的优势。鼓励科技人员服务第一线,多层次多渠道投入农业科技体系,实施科技承包,把投入农业体系,实施科技承包,把应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四、把提高农民素质做为切入点。 现代农业需要有现代知识的人来经营。只有使技术拥有者和推广者从中受益,才能让他们放心地在“土地”上扎下根,与农业生产者分享创新成果、分担风险、分享利益、共同发展。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创业过程的利益示范效应。我们每年有数万农业院校毕业生,如果他们能够看到农业产业的前景和钱景,如果他们投身到农业创业中来,开展技术推广,形成自己的企业,开创自己的事业,这本身是一件多赢的事情。他们的加入,必然改变农业生产的人才结构,而人才结构的变化一定会加速农业科技的扩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一、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一)忽视市场规律的运用 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就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依靠市场的导向作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并没有从市场的需求出发,许多推广出的农业技术无法真正满足农民生产的需要,这使得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市场脱节,结果导致农产品过剩问题出现。再者农业市场讯息不能及时反馈到农业技术的推广中,造成农业技术落后于农产品市场的实际适应性。 (二)农业技术推广力量不足 无论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还是技术推广人员,都缺少专业化统一化的推广程序。从目前农业技术的推广渠道来看,现有的推广途径并不能满足农村普及的需要。对于农民来讲,他们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如果仅仅依靠推广技术人员使用语言去表达新技术的优势,可能推广的效果就比较微弱。尤其是许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比较擅长在实验室研究农业技术,但对农民表达农业技术时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 (三)缺乏风险抵御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目的是要转化成切实可见的农业成果展示给农民看,这样农业技术才发挥出研究的应有价值。但对于一些新兴的农业技术项目,很可能由于操作过程不当对农民生产造成损害,这种内在的风险会打击群众对于农业技术的信心和热情,只有降低农业技术推广的风险,建立风险预防的完备机制才能结局技术推广的实际问题。比如,现存的多数农业技术推广都没有包含保险服务措施,风险的后果由农民群众承担使得农业推广的步伐变得艰难。 二、推广农业技术的有效对策 (一)注重市场指导,强化服务信息 面临农副产品日益市场化的新时期,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根据市场规律的发展趋势,种植开发市场需要的农作物。很多农业技术研究出来不能在市场得到需求,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那么这项研究就是失败的,一方面从农民群众的好奇心理入手,从市场中的需求出发,消除农民群众对市场的畏惧心理,真正研究出有实用价值的农业技术。另一方面农业服务部门要主动承担起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将信息服务纳入到技术的推广范畴中,在对群众农业技术培训师,主动讲解关于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以市场经济带动农业技术的推广。 (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力量 新时期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完善的程序和步骤,对于农技推广的渠道和技术人员都应该策划周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许多地区已经建立起网络,信息化宣传是农技推广的重要渠道,通过农村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农民群众接收农业技术信息的渠道已不仅仅限制于从技术人员的口中得知。再者农技推广人员的队伍需要更加专业化,除了增强整体人员的表达能力之外,定期对最新研究的农业技术进行学习培训。随着农产品产量的提升,人们对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农技推广的重点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新时期各种媒体资讯发达的情况下,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介传播农业技术相关知识,定期对群众举办农技讲座,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农技推广的活动中来,设置手机短信提醒日期和时间。 (三)完善配套建设,营造良好的推广环境 上文提到许多农技推广存在一定的风险,打击了农民群众推广的积极性,针对这一为问题,农技推广工作者需要建立完善农技风险管控,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形成良好的农技推广环境。首先当前针对农技推广的险种并不完备,需要相关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建立协调沟通农技推广机制,新城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其次,良好的推广环境需要工作者加强推广力度,获得群众对农技推广的支持,两者建立一种广泛而深厚的联系,注意倾听群众的心声,真正走入到基层中间,开展实际调查,为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向群众展示农技研究的成果,增强群众对农技推广的信心。综上所述,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作为中间连接的纽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当前农技推广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只要农技推广不断改革创新,在新时期寻求发展的机遇,最终会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崔绪钊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棉花庄镇农业技术服务站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增收的促进作用 摘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无法脱离农业的推动,涉及到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难得到提升,小康社会就只能成为一种形式。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我国在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从废除农业税到下发农业补贴,很多工作都没有实现预期中的农民增收效果,山区农民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升,工作负担也在减轻,但是收入却没有得到提高。因此,农业部门需要对农民增收加强研究,探讨出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山区农民增收;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村人口基数比较大,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对于促进城镇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知,我国的农村人口收入与城市人口收入相距甚远,国家要想缩短双方的收入差距,就要帮助农民提高收入,而农业技术的运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因此,本文先分析了农业技术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的作用,然后提出了加强培训力度、加大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平台、采用农民推崇的推广方式以及建立农技推广监督体系这几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真正发挥出农业技术的实际效用。 1农业技术对农业增收的促进作用 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农业的有效发展息息相关,我俄国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大,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为了有效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使其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就必须加快农业的发展进程。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农业税废除制度及农业补贴制度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额政策,对于农民工作积极性的提升有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党和国家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也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通过试验、培育新品种、培训技术人才等多种措施来指导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广。这些举措在各地农村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新品种农作物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培育、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引进和使用培训、优良农作物种子的提供和良好的农作物管理方式的推广等,同时加强对农民作业科学性的培训,使农民掌握预防农作物虫害的知识,从而有效促进农业的增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2利用农业技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培训力度 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可以通过网络和媒体这类新兴手段进行,让农民了解最前沿的农业知识,有关部门还要建立培训班、组织技术讲座,或者邀请农业专家在现场为农民解惑,从而帮助农民掌握实用的农业技术[2]。当前的农民教育比较滞后,所以农民的知识水平也非常有限,政府应加大基础教育力度,并从政策上给予农民更多优惠和帮助。 2.2加大农技推广的资金扶持力度 政府应设立农技推广的专项资金账户,对农技推广加大扶持力度,还要为农民提供培训经费,确保农业推广项目和引种工作都能够有序开展,还要给予农民财政补贴,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鼓励外资和个体投入到农业当中,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和标准化。 2.3采用农民推崇的推广方式 因为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过于学术化的技术理论他们无法消化,这样只会打击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农业部门要采取比较简单的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而不是一味地宣讲理论。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建立农技示范园和科研区,带动邻近乡镇共同学习农业技术。还要建立农业合作社和乡村农场,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可以选出农技学习示范户,让其他农民看到农业技术在增收方面的实效,从而调动他们运用农业技术的积极性。 2.4构建农业服务机构 农业部门应该利用网络建立农业信息网站,让农民能够通过互联网实时掌握农业资讯,学习更多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学会科学管理田地。可以利用广播宣传农业技术有关的知识,这种宣传方式对于农民来说更容易接受。还可以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点,让工作人员农业信息,为农民解疑答惑,提供实用的、有效的帮助,这么做还可以达到宣传农业技术的目的。 3结语 增收问题关系到我国人口最多的农民利益问题,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提升农民对农业设备、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的积极性,就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措施。各基层的农业服务站必须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从而加速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还应该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应该考虑到农民基础素质较低的特点,尽量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进行推广,推广进行之后,还应该在各地配置专门的技术人员到田里头进行实践工作,解决农民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后续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 作者:舒龙 单位:河北省滦平县农牧局河北滦平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改善措施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农业技术推广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已无法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对此,就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业技术应用效率,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状;改善措施 0引言 人们对农业的要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随之提高,不仅要求产量要增加,还要求农作物要有更高的品质与口感,这样才能够满足国民对饮食日益增长的要求。要确保这个目的的实践,其前提就是要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改善粗放型的传统农业现状,为我国农业生产化、规模化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就我国目前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而言,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国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造成了阻碍。 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推广现状 1.1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体制不健全 就目前我国各地区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而言,情况堪忧。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落实不到位、信息不畅通、费用不到位等问题,对正常农业推广技术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甚至还有个别农业技术推广站出现了胡乱编制岗位、在编不在岗等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条件较差、工资待遇水平的原因,从而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吸纳相关的专业人才参与工作。此外,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内部不健全的管理体制,竞争、奖罚激励、监督等体制相对缺少,从而使得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 1.2相关技术人员与农民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等条件较差,从而导致部分农技人员不愿继续工作纷纷离开原来的岗位,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相对欠缺。同时,高学历、高职称的技术人员因工作条件、待遇等问题不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此外,农民群众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手体,近年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从事从业生产的多位老弱妇孺,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接收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从而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造成了阻碍。 1.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效果差、不配套 在农业技术推广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问题,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生产得到不到推广与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因为个别单位重视科研实验研究,忽略实际生产的需求,从而导致了科研成果与生产发展不同步且不被农民群众接收。二是因为技术不配套从而导致了实际农业生产中的效果低下。三是由于相关农业技术的研究经费相对不足,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领域的应用过程造成了阻碍。从一定程度来讲,第三个原因是目前影响我国科技成果得以转化的最关键的一个因素。 2改善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的措施 2.1加大经费补贴提高推广应用积极性 一方面,需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绩效补贴扶持,根据推广人员的推广业绩、所在地区新技术普及程度为其提供合理的经济补贴,或是予其以评优、职位动迁等方面的优先福利支持。另一方面,加大对重点推广区域农民、农业企业适当的补贴扶持,比如设立新技术应用的保障保险机制,确保固定收益,或是给予农业技术推广相应的经费补贴,还可以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推荐优先采购等等[1]。通过实际利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从业人员能够积极运用新技术,提升农业技术的利用效率。 2.2加大对推广人员与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力度 就目前存在的农民群众素质偏低的现状,需要进一步对其的农民技术培训,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可以于农闲时节以培训班、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其科技意识,丰富其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其农业生产之中运用农业技术的能力。同时,定期组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再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提升其专业技能,确保其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农业技术指导服务。 2.3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相关部门应极大对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基金的支持,确保每个科研项目各阶段资金应配套。加大对配套资金合理利用的研究,确保有效资金不被滥用,能够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同时应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积极通过立法等手段鼓励农业生产大企业、大集团、相关科研部门,积极开展农业研究巩固关系机构,予以风险投资[2]。研究喝过允许有限的垄断,结合风险与效益拓宽科研成果转化道路。 3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品质化的进程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对此,农业部门、地方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加强合作,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与思维理念,积极提升农业技术的应用效率,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调整与发展。 作者:刘常喜 单位:东明县农业局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浅议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我国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逐渐凸显出一定的问题,如新技术和新工艺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等,严重阻碍了我国其他战略的实施和发展。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助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从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当然,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在推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本文试从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具体问题给出一些建议,以期尽快建立健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腾飞,城市开始反哺农村,支持农村的经济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三农”问题,更是对农村建设的重视。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来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和农技咨询等方式,将一些应用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不仅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而且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力措施之一[1]。所以,搞好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1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业现状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所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增收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来解决。由于农村情况比较复杂,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1.1管理制度不健全 制度的建设是保证行动实施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仅由中央到地方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技术推广的不确定性,由人治而非制治,人员之间经过层层部门的管理容易导致人事分离,造成农业技术推广无专人负责,各部门之间又缺乏良好的协调,出问题相互推脱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此外,农业技术部门责任不明确,资金使用模糊不清,没有将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用到合理的地方,致使农业技术推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我国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不到位,具体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各级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的发放不到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工作条件艰苦,并且农业技术人员工资不高,这无疑影响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资金使用不合理甚至出现贪污腐败、资金乱用的现象。一些部门占用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专项资金,还有一些部门利用职务之便将专项资金挪为他用。另外,一些地方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财政拨款,或是地方政府取消了财政拨款,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1.3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偏低 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这些技术人员对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对宣传方法的理解都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从业数量较少,并且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有些地区甚至没有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同时,当技术推广员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也没有相应的农业专家和教授对其进行指导,这就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造成推广速度慢、推广效果不理想的结果。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 2.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是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的首要条件。除了制度之外,还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只有在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顺利实施。虽然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操作性低、约束力不足。因此,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修订。对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相关部门要有一定的监督制度,将权力放在制度的牢笼里可以保证政策的有效落实,才可以使农业技术推广成为国家关注、政府关注、人们关注的大事[2]。 2.2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施离不开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加大相关资金的投入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资金注入后,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谨慎一些,各级领导要带头做好本职工作,并确立起监督机制,对资金的使用有良好的规划和监督作用,杜绝贪腐等问题的出现,全力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3]。 2.3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农业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效,因此,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获得良好的推广效果[4]。另外,可以邀请农业专家到农村对农民进行集体的讲座培训,这样可以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度。 3结语 农业技术体系的建设既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现代化经济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既是国家战略规划的需要,也是农民真正实现创收的途径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使农民真正从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红利可以普及每个人。但是,农业技术推广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推广人员齐心解决。 作者:宋瑞娥 单位:封丘县留光镇人民政府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技术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落地转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整个农业技术技术创新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区域性和分散性较强,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做到覆盖面广、深入深等特点。文章主要探讨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改革;创新 科学技术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农业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科学技术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对于农业技术以及成果转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其需要和农业科研、农业教育等形成推动农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成果转换问题主要表现为技术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技术贡献率低、成果转化的速度慢,有针对性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一种有效措施。 1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我国政府一直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自从建国以来就一直在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面很广的一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个地方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有着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长期的发展,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特点是政府扮演重要角色,没有形成良好的传达以及反馈机制,农业技术自主权较差。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是国家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时是单向的,采取的服务方式都是被动的,对应的问题就是技术的转换效率较低,转化成果不够理想,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缺乏有效的驱动力。其次是不同种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同,推广的力度不一,有的技术覆盖范围较广,有的则实际覆盖范围较窄,发展也较为缓慢,要想很好的实现农业技术转化落地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再者是农业大专院校和相关的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实力比较差,目前进行的相关研究内容和实际的农业生产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直接导致技术成果转化比较困难。最后是对于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涉及到的各种服务以及目前相关的主体、资源和要素之间都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没有形成良好的资源整合,农业产业优势没有得到积极发挥。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一般主要围绕3个主要方面进行开展,包括主体结构、运行的机制以及职能定位。 2.1职能定位的创新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农业部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根据不同的职能和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首先是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委托到相关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动植物检疫、畜禽水产品检验、农机监理、农民负担管理等。另外一种是纯粹的公益性工作,包括动植物病害的防治、预报以及诊断,对于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对新技术进行引进,利用示范、试验以及推广等对相关的农药、农业产品进行检测,对目前的农业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2.2主体结构的创新 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以及承担相关任务的机构主要还是政府相熟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院校以及专业的科研机构等,同时还有一些咨询服务机构以及中介等。在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之下,各个相关主体都是单独进行工作,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农业技术的创新以及技术应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2.3运行机制的创新 之前,我国的很多民众将农业技术推广看作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但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由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业技术推广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促使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带有一种服务的性质,和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机制上的创新应该从公益性和市场性进行分析。 3结语 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市场型的农业推广技术属于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农业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不适应相关岗位工作的人员应进行职位的调整,节省一部分资金主要可以用来投入到推广工作中的其它事务中,同时政府还可以从增值税收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 作者:郭英 单位:吉林省舒兰市滨河街道农业技术推广站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将科技生产力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将大量的社会资本引入到农业生产结构中,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农业经济增长;影响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是将科技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力,将社会资金引入到农业结构中,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这不但需要政府和相关科研单位的努力,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突出贡献。 一、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意义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就是为扩大再生产而投入农业生产领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会比表现,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使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得到强有力的发展动力,能够不断改善农业的物质技术,是农业的生产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投资的多样化表现。此外,推广农业技术,对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以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从目前来看,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部分限制因素,如: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传统思想影响过大,创新不积极,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速度较慢。 二、农业技术投资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存在的问题 1.农业技术投资推广以政府投资为主。我国当前的农产业结构依然是以农民个体户为主体结构,以政府的财政支出为主要模式,由于受到相关农业相关技术成本过高、国内农产业的相关经济效益差、相关企业虽然是以农产业为核心而建立的,但他们的发展潜力有限以及,对农业技术投资推广的观念陈旧与认识不做足,从而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广泛推广困难,推广投资仍然由政府来承担等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产业的发展。2.投资缺乏带动力。我国已经逐步的重视对农业产业链的投入,为了可以促进我国农产业的良好持续发展,国家也相继的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对农产业技术的投资也逐年增加。但是,就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非常的大,我国推广投资力度不足,造成了预期效果的实现较为困难的局面。另外,在当前我国的农业财政支出中,农业财政支出所占比例较低,由此可以充分体现出国内对农业技术投资与推广的力度小、资金数额不大,造成了国内农业产业增长困难,很难从根本上取得实际进展。3教育、科研和推广严重脱节。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必须要实现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由于受到当今管理上诸多矛盾的限制,当前各自为政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投资推广过程中,只有农业科研以及相关教育机构积极的响应共同参与其其中,但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为农业科研成果有效推广的核心部门,却被忽略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参与其中,从而造成了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率低下的状况发生。与此同时,在此种背景下,一些前沿的农业科技技术难以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第一时间获取,其推广部门不能及时的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由此导致了其不能充分的满足当前的农业生产经营需求。 三、农业技术投资推广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策略 1.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当前我国农业产业要想实现彻底的改变与发展,国家可以通过出台一系类相关的倾斜政策,强化与完善当前的农业技术投资推广发展机制,增强我国农业技术投资推广的力度,对其的投入资金进行有效合理的运用。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绩效系统,加强增大对农业技术投资推广的监督工作,对投入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控,做到“专款专用”,合理使用过投资推广资金,提升其的使用率。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要依据实际的情况,来对以往经费使用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善,要做到项目与事业费比例的科学、合理化,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奠定良好的基础,促使其可以有效的进行开展。相关数据表明,在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80%以上的资金费用都用于工资的发放,严重的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资金流动与使用,在此种背景下,事业费用的拨款比重政府应该进行加大,有效控制在25%以上。2.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自上而下”的农业推广形式只是注重于应用推广,过于单一,对现实市场的实际需求没有起到充分的考虑。所以,必须要进行技术推广形式的改变,实现“由下至上”的技术推广模式的建立,做到农村科研机构、科研所等相关部门协力发展,以此来将政府投资的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同时,通过对多元化的金融投资机制进行有效的建立,相关金融企放宽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贷款门槛,以此来对民间资本的作用进行充分的、积极的发挥。此外,对非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科学分流,对基层推广人员的相应的工资待遇进行提高,以此来保障他们可以享有到应得的利益,大力兴办经济实体,有效推动非技术推广人员可以全心致力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对推广机构的影响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并将经营与推广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以此来实现推动现代企业的发展。3.加强农科教结合工作。实现农业经济的经营模式的多样化、丰富化,以多元化、核心化等方式并存的模式来推动农业支柱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加大对农业推广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培训与培养,实现农业支柱产业链的结构在源头上进行不断的健全与完善。一方面,建立校企、政校合作机制。为是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有效性,通过对政府各个职能单位、科研单位、企业三者之间的协作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以此来促进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提高各职能部门参与积极性,以此来发挥各职能部门的最大功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转换率。另一方面,做好示范带头工作,通过结合当地农业技术现状,积极开展品种、科技示范等相关活动,以此来促进形象品牌的良好推广,实现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从而促使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农业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这就需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工作。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投资渠道单一、产学研脱节、投资缺乏带动力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工作的发展,为此笔者结合以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策略,希望给我国农业产业改革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孙大宇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分析 摘要:中小学生的思维单纯,容易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产生各类心理问题,这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刻不容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专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科,然而当今中小学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在向着学科化、德育化的方向转变,教师仅仅将其当作一门普通的学科来授课,没有主动关心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过于被动,不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同虚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的缓解。本文将论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构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愈发宽泛,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媒体平台来浏览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上的信息驳杂,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由于中小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被这些信息所误导,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小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畏挫折和挑战,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课程模式建立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应试学科,是以情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可以信赖教师,将心中的烦恼倾诉出来,教师也会竭尽所能的帮助学生摆脱烦恼的困扰,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优良品格,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用较为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构建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之间发掘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接受教师的教导和帮助,并且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有效的控制个人情绪,与同学保持友善的交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会真正的发挥实效。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构建 2.1讲授式教学模式: 无论哪个学科都需要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而讲解理论知识最为常用的模式就是讲授式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不例外,教师要将心理学、健康学的一些知识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增加知识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学会用知识来解决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讲授式教学模式又不单纯的仅是由教师说,学生听,而是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以便教师探查学生的真实想法,随时把握课堂节奏,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之前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无形中就会提高课堂专注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为透彻。教师在讲完课堂内容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回答预设问题,检验课堂教学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式教学模式应与其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在课堂时间内只有很少的时间用来讲解知识,更多的是要与学生互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走上学科化之路。 2.2活动式教学模式: 活动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所以应用该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尤为显著。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情感,把握情绪,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让学生理解活动的意义,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的年龄太小,只会沉浸在热闹的氛围中,对活动设置的目的往往无法深刻的理解,致使活动的价值无法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重视加强活动后的理论指导,防止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2.3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模式是运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理念进行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要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提出一个课题,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做法。比如说心里感到难过、沮丧的时候都是怎么调节情绪的,如何能够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共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当然教师在这期间也要参与到每个组的讨论活动当中,朋友式的与学生“对话”,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观点与方法,无论正确与否,无论健康与否都不简单地批评和指正,而是通过小组的讨论和辩论,利用理性的思维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解决价值冲突。但课堂毕竟是课堂,单纯的讨论避免不了形式过分的单一,不宜过多的采取这种模式。同时,对话式教学模式受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并不很适合。 2.4诱导式教学模式: 教师创设具体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在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师根据心理学原理有目的的诱导下,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发展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这就是诱导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训练、参观访问和行为强化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情境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尽量选择身边的事例,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第二,在操作体验中,教师要以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参与和投入。第三,在问题感知阶段,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完成价值观念的思考和价值冲突的揭示,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观念和行为。 结语: 学校不仅是教导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成人的摇篮,如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应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构建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快乐成长。 作者:薛任菲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西北中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分析 一、前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先后历经调查呼吁、尝试实验、发展推进及全面重视整体发展四个阶段。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对于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逐渐得到普遍认同。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强中小学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级教学行政部门领导及教师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许多学校也相继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还设立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但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校情况不同,有些问题理论认识不清,而在教学中引起很多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对于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该情况将造成各中小学不能平衡发展,一些学校没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没有安排专业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对学生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都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学校还将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对一些精神障碍学生的处理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视同与一般卫生知识学习相类似,对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组织管理、人员安排及经费等问题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与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不够理想 预防教育与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主要是以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但目前很多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还不够理想。一是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将课程紧作为理由,不能将心理教育课程积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二是一些中小学开设同类课程基本还是无序状况,由多人独自开设课程或讲座,协调性不足,或在课堂中只对一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讲授,没有系统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体现出课程化、成人化、知识化。很多中小学采用的说教简单生硬,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生搬硬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为主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传授的学科,要求学生对很多名词解释进行背诵,对不同年级规定训练目标任务,这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也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大了心理负担。 (三)中小学心理咨询普遍不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 心理咨询与常规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不同,对工作环境具有不同要求,但各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条件还比较简单,办公室达不到所需面积,设施不足,有待于尽快予以改善。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面积不足,或与其他办公室在一起办公,这与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和要求不符,心理咨询不配备专职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值班时间不固定等现象也都比较常见。 (四)专业人员没有配备,现有心理咨询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中小学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本上很少出身科班,很多都是由班主任或政治教师进行兼任,因没有经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所以在工作中应用心理专业知识对中小学学生的指导能力普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其方式方法、原则及技能都各不相同,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从事中小学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若只是依靠个人热情而科学精神不足,或由于工作所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势必会影响对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严重的还将采取不当措施而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五)学校在辅导上处于工作重心,而对家庭社会的配合不够重视 中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关门搞教育”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这样。尽管在一些地区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成绩比较突出,但很多也还是停留在上课、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或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面,主要是为提高中小学声誉,但远没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可以说,与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相脱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六)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相对复杂缺乏特色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断出现,这说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日益提高,但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关理论认识还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外延也各不相同,这都将造成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的无所适从,而与学校实际情况不完全结合,采取“拿来”的方式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应重视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的作用,并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应对措施 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阐述了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也要提高重视,将课堂教学、课外指导等方式作为主要环节,建立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加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针对上述常见问题,着力采取以下几点应对措施:一是学校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达成共识。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心理教育工作成效具有关键性作用。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投入,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心理咨询人员就具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要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重要性的认识,对此项工作加大投入。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建立过硬的专业师资队伍,理论基础扎实,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的学生心理素质也更高。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师资培训内容,积极开展相关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断提高重视,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明显效果。三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因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外度过,心理问题都与家庭和社会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只依靠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应基于中小学教学加强引导家庭教育,使家长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知识,对教育行为不断规范,创造健康融洽的家庭生活氛围,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除此之外还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健康成长。四是定期督促检查,对中小学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以科学态度定期检测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及学习等情况,根据心理障碍程度分类收集调查数据,为中小学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作者:杨俊红 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当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问题复杂严重,亟待实施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师关注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建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业的师资,以期有效地改变农村心理健康薄弱甚至空白的落后现状。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现状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意识。这方面有个性上的问题,如内向、孤僻、任性、自私;有来自意志品质上的问题,如懒惰、意志薄弱、依赖性强;也有来自情绪方面的,如暴躁、厌学、冷漠等等。 2.交往意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有来自家庭的,如叛逆、依赖心强、不独立、蛮横;有来自学校的,如刻薄、嫉妒;也有来自社会的,如打架斗殴、上网成瘾等等。 3.学习意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厌学、逃学、旷课、上课无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二、积极探索有益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途径 1.意识先行。要有实际作为,先改头脑,要实施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先得让相关人员改变意识,从观念上加以转变,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育行政领导要有意识。教育行政领导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应有的内涵之一,从而纳入整个教育体系,并且从物质、师资等软硬件上加以配备及完善。第二、强化学校相关负责人的意识。学校相关负责人要提高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也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课堂,而不仅仅是课程表上欺上瞒下的一个象征性的文字符号。第三、教育者要有意识。教育者要能够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使自己走向专业化的心理教育的道路,丰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注重心理训练的实践以及案例的反思总结,这也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坚实而有效的一步。第四、家长要有意识。在这一点上,学校是家长产生意识的助推者。学校应适时组织家长学习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尤其对于留守学生的监管人而言,无论定期举行家长会或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庭背景,还是有关训练心理发展的活动、方法都要与家长进行讨论,进而制定方案。 2.行动跟进。第一、做好专业教师的培训。学校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大投资,在本校培养至少一名专业的心理教师。第二、做好各学科教师的延伸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及训练的方法,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教育行为。第三、做好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教师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愉悦的心境,和稳定平和的情绪投入到教育中去,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第四、做好评价工作。学校要建立包括各学科教学成果、师生的情感体验、健康水平测试等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第五、做好各学科的渗透性教育。各学科教师要打破学科概念,发掘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第六、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角色,他既是管理者,又是陪伴其成长的朋友,与学生的交往最为密切。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一定要勤、细、实、巧,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根据不同学生地不同心理问题,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 3.文化陶冶。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尚地各种文体活动,演讲比赛,团队活动,给学生心理发展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并可通过橱窗、板报、专栏、手抄报等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的校园文化环境,以陶冶学生的性情、促进其活动能力,集体生活与人际交往能力。 4.爱的滋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把爱当做心理教育的催化剂、灵丹妙药,你会发现走进学生心灵是多么的幸福。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社会、学校、家庭的爱的教育资源,实施爱的教育,营造爱的氛围,让感受爱与奉献爱成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每个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之,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急需我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做好从无到有的工作,之后不断的健全与完善,使之在农村中小学加以推广与普及,这样才能给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份关注,一份希望,也才能给无数农村学生以一份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陈海鱼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周家庄学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分析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方法与经验,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相关教育部门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化的评测体系。本文就针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监督评测体系工作进行相应的探讨,希望可以在分析与借鉴已经存在的评估指标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有效的改进,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督导评估体系。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体制是运用科学的方式与方法来收集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客观性的资料,充分了解完成的状况,并对其中的效果与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目前,我国各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工作的开展水平层次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测体系受到了中小学校非常广泛的关注,每一年都保证了较为固定的经费投入,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学校还需要设有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访谈室,具备一支专业和兼职相结合的稳定性师资队伍。通过这些方面的条件可以保证学校在选修课和讲座方面的开设,极大的推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以及对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实施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疏导,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从当前的中小学发展态势来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还是没有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提升。 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内容需要运用系统化与细节化的方式来具体呈现。所以说,建立操作性较强的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前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研究运用综合法和因素分解相互结合的方式来提取相应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的方式来对指标实施初选,也就是在国内外已有的成果之上,对当前存在的各种指标群体依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类聚,在已经拟定完成的指标体系基础之上来做出更进一步的归类与调整,使其成为条理化之后又形成的一套全新的指标体系。与此同时,采取因素分解的方式,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资料,在实施专家访谈的基础之上,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良好的学校,实际教育工作的结构实施逐层分解,并且还要结合对应教育部门的实际统计资料,将分解出来的重点因素当成评价的指标。 三、指标权重和评测体系的确立 权重是一种在数量形式方面的对比、权衡,被评测事物的整体过程中各个因素相对较为重要的程度的一种量值。权重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是指标自身的实际作用与指标的价值体系的具体真实程度;第二是决策者对这项指标的重视程度。教育评估的方法依照不同标准有着不同层次的划分,也具备不一样的种类。依照数学理论,我们可以将其划分成量化与非量化;依照评估的范围我们还可以将其分成分析法与综合评估法;依照评估的主体我们还可以将其分成自我评估法与他人评估法等。评估的标准是评估教育活动中要实际达到的某种程度或是体的要求。达标的程度可以依照不同的等级来进行划分,不同等级具备不同的评测标准,在评测的标准中,每一组的指标必须要充分明确相关规定的评测标准。当前中小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测体系也具备不同的分类形式,通常从评估的内容上来看,可以将其分成社会标准和科学标准,也就是从评估参照的角度上去进行分类,它强调的是价值上判断标准以及社会统一性与规范性。比如,对教学的场地方面、教学设备方面、师资队伍方面、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师生的比例等方面的指标评估,可以运用社会的标准、科学的标准通过科学上的可观成都横渡与原则作为主要的依据来确定最后的评估标准,这要求在达标的过程中需要符合教育工作本身的发展规律。重点强调实际的现象,通常是以实践作为标准来检测工作过程当中的科学性质。从学校对学生培养的角度上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小学学校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对学生人格健康的培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日后发展以及学校日后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在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相对较少,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相关教育部门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化的评测体系。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督导评估体系对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沈声文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教育督导评估中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小学团体辅导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中小学儿童适于做团体辅导的因素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 由于生活环境的单纯,大部分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困扰都是相似的,家庭方面主要是与父母间的沟通问题,学校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与学习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这些类似的问题困扰,把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困扰通过团体辅导加以疏导既可以降低学生单独参与辅导的精神压力也可以高效的对团体成员具有的心理困扰进行解决,能更有效率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2中小学生思维的简单性 中小学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维更简单、单纯,并且乐于参加团体活动,这也使团体辅导的有效实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团体辅导开始后大部分儿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团体辅导中,并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不带有过多的戒备之心,这也是中小学生适宜做团体辅导的原因之一。 2.团体辅导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团体生活中,而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开展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积极地感染力也能通过有效的团体辅导传递给彼此,使正能量在团体中得到关注。除此之外,团体辅导过程使学生产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在无人交流、或单独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有问题困扰的学生本人会认为自己是怪异的与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绪低落,自卑情绪很强烈。但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扰因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低落情绪,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扰,而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避免了因不理解这些困扰只是正常现象而自暴自弃的情况。在中小学生间同伴效应是很明显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见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开展团体辅导增加了同龄人间的纠正与支持的可能性。让完全受教师、家长教导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多同龄人的建议,并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3.团体辅导时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生的团体辅导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开展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3.1团体心理辅导应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主旨,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活动能否给学生启示,使团体辅导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 3.2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不是一个老师更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指引者。倾听同学们的困惑,然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3.3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动堆积的很饱满,而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后期活动戛然而止,同学们的看法与意见均未表达清晰团体辅导便结束了。团体辅导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的自我发现与醒悟过程,如果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而达不到辅导效果,那么辅导就是无意义的,也会使学生误解团体辅导的真正目的。 4.总结 就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现状来说团体辅导确实是一种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展以预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心理训练和能力提高的团体训练是很有价值的。需要不断探究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完善团体心理辅导、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没有终点的。 作者:周慧芹 李迪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第十四中学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工业建筑工程管理路径分析: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我国的工业建筑不仅从规模上还是从数量上都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就会给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工业建筑在质量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要完善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措施,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还存着着各方面的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的保证工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措施分析 工业建筑属于建筑行业中的一部分,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石,针对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能够促进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保证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才能有效的促进建筑企业的良好发展。要想使得建筑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利益,就必须要完善落实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措施。本文就对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措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的工业建筑工程在管理方面有着显著的提高,但是还是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下面就对工业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人员方面 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就是对于人员的管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活动都是依靠人来完成的,工业建筑方面也不例外。在工业建筑中,每一施工环节和步骤都是需要人来完成的,由于施工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就会影响工业建筑的质量。所以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能够做好管理工作。 (二)材料方面 工业建筑不同于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施工较为复杂,对材料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要想保证工业建筑的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对材料的管理。由于建筑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利益,就忽略了材料质量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工业建筑的质量。 (三)机械方面 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机械设备决定着工业建筑的水平,高科技的机械设备能够有效的保证工业建筑的质量。在我国目前施工中,有的建筑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高科技的机械设备;在能购买的建筑企业中,施工人员对机械设备没有进行定期的保养,就会对机械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坏。由于在施工中,对机械设备有着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就要对机械设备进行一定的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还节约了成本。 二、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首先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保证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要对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要按照严格的规范进行操作,对质量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还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在管理工作中能够发挥出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够有效的保证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 (二)完善落实管理制度 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建筑企业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工业建筑工程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施工量较大,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一定的管理,只要通过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设立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这样能够使得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从而能够调动施工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保证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 (三)对材料和机械的管理 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要想保证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要对施工材料和施工机械进行严格的管理。材料和机械作为施工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在进行购买材料时,要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施工企业还要对材料进行一定的抽样检测,质量合格的材料方可进入施工现场,加大力度对材料质量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的保证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工业建筑的外观比较多样性,对机械设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合理的使用机械设备,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顺利的完成;在使用完机械设备之后,技术人员要对机械设备进行一定的保养,能够保证机械设备的寿命,从而还能为建筑企业节约了成本。 (四)加强施工现场安全 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还要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一定的管理。在施工企业中要贯彻落实安全施工的理念,建立安全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派安全生产专员进行现场巡视,还要求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一律要佩戴安全帽,能够通过以安全施工作为指导理念来进行施工,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培训,能够让施工人员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理的施工标准来进行施工。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加强综合的管理,针对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从而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我国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还存在着各种不足,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建筑企业需要在管理中汲取经验,不断的去总结,能够将管理落实到工业建筑施工中,不仅保证了工业建筑的质量,而且还能保证工业建筑工程顺利竣工,进而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工业建筑工程管理路径分析: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探讨 摘要:工业建筑的质量管理对于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关系到建筑本身的寿命和建筑行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是关键。 关键词: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有效措施 前言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尤其对于建筑物的要求,更是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然而在建筑行业大热的情况下,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也产生了许多不可预计的问题,在工程管理中往往会出现质量不达标,工程不合格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通过工程管理的阐述来探讨有关问题的解决。 1 房屋建筑工程各阶段的质量问题 1.1 建筑设计阶段的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指导就是建筑设计图纸,设计图纸根据不同建筑的特点、需求、客户要求、用途等进行设计,在房屋结构、施工技术、设备处理等各方面进行细化的规定和宏观的方向性指导,是建筑建设期间的重要参照。由此可见,房屋建筑设计的质量影响着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这一阶段出问题,就会影响到后面各个阶段的施工建设,影响到建筑质量。 1.2 工程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工业建筑的占地面积一般都比较大,施工面比较分散,且施工工序多而复杂,比如构造柱与砌砖体的建造过程中,就常常出现施工工序倒置,在构造柱施工过程中先设置构造柱,然后才将砖墙砌好,从而造成了构造柱与砖墙的断裂。施工过程中,不少施工单位为了缩短工期、减少成本昼夜赶工,很多关键工程都是在工期的促使下提前完成,其中省略了检查监理等关键步骤,施工质量难以确保。同时为了节约成本,经常出现建筑商偷工减料等问题,这些都给工程质量造成问题。 1.3 建筑维护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 工业建筑工程完工之后的维护阶段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周期时间长,在维护期出现的问题多。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改建和装修的情况经常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对建筑的关键力学结构造成影响或者操作不当,很可能会对建筑物的稳固性造成影响,同时,其中也经常会出现墙体断裂、管道线路等发生损坏、管线渗漏阻塞等现象。 2 工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2.1 重视施工前的质量监管 要确保建筑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建筑设计是房屋建筑质量保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房屋建筑的稳固性、与环境的相容性以及实用性。设计人员要对建筑工程所在地域的环境特点、地理地质特点进行实地勘察,并拟定成文的地质环境勘探报告,勘探报告应该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重视对软弱地基的设计处理,严格计算和设计承重柱截面的高度,在对横向框架进行设计的同时,还要兼顾纵向框架的设计。建筑设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可能产生的改造和调整留下一定的空间。管理人员要对图纸的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监督,防止因为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在施工阶段不得不改动而导致的施工工期延误和影响工程质量。 2.2 做好施工中的建筑监理工作 目前建筑行业的监督约束制度并不完善,很多施工单位只把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条款视为白纸,经常出现设计者和施工者资质缺乏,为了赶工期而盲目抓速度,为了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使得工业建筑问题频发。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外部监理的涉入,依靠有效的监管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2.2.1 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 要对建筑工程的主要负责人实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和权责对应措施,可以以责任书、责任协议等书面形式来明确责任,建立规范的检验制度、验收制度等。监理工作要有序化、规范化,对工程质量进行定期检查,监理人员与建筑工程师、建筑商、业主等进行及时交流,及时就施工中产生的设备问题、材料问题、技术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求得合理的解决方案,使产生质量问题的可能降到最低。 2.2.2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只有将各个工序、各个细节的质量考量点加以量化,为建筑管理和验收提供一个确定的、细化的标准,才能使工程监理工作有迹可循,而不会产生严重的主观倾向。这个量化体系就是房屋建筑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3 工程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要建立严格的房屋建筑验收管理体系,适当抬高工程验收门槛,增加验收步骤和检验主体。 2.3 加强对施工材料和技术的控制 建筑工程的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只有先确保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的高质量,才能有效确保房屋建筑的质量,试想,质量低劣的材料、落后陈旧的设备要如何保证建筑物的高质量呢?所以,要建立严格的建筑材料和设备是把关制度,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对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进行严格把关,严格遵照规定的材料和设备进行采购,明确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和型号等,确保施工中的水泥、沙石、钢筋、水、设备型号、性能等指标符合技术规定,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水泥、钢筋严格控制。没有经过检查的材料不得进入施工现场。材料的存放与储存、使用与配比等也要合理,比如水泥的存放,要在封闭的仓库内存放,存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 3 个月,要坚持先到先用的原则,存储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环境的干燥。再如砂的控制,要严格控制砂的平均粒径和颗粒等级,砂的含泥量要低于百分之五,所含云母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对于抗渗混凝土的各种规格要求,更是要十分严格。混凝土的配合比不能简单地凭施工经验来进行,而要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适配,要根据设计使用的混凝土的耐久性、强度等级来配制水灰比等数值。对于施工现场的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前,检查设备的型号、性能,并确定设备能够满足施工中的质量要求,并能保证正常运行;使用过程中,要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一点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排除故障或隐患,及时维修和更换。要确保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高质量,杜绝劣质材料和不合格设备,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2.4 重视建筑维护阶段的质量管理 工业建筑属于利用率非常高的房屋建筑类型,建筑建成之后存在一个很长周期的建筑物维护阶段,这一阶段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出了质量问题,找不到负责人,使得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所以,出了在施工过程中实行责任到人的问责制度,这种制度还应该延续到维护期,维护期哪个环节、哪个位置出现了问题就有那一环节和位置的负责人来负责,以此来确保维护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会处于“没人管”的尴尬境地。另外,房屋建筑的维护阶段的质量管理也非常重要。建立房屋局部改建监督审查机制,如果居民想要改建房屋布局,要经过建筑维护管理部门的审查,确定可以进行改建之后,再派专门的检查监督人员全程跟踪改造工作,防止管道、结构、设施的破坏。 维护阶段是房屋建筑质量的巩固时期,一些潜在的质量问题在有效的维护下是可以排除的,例如建筑的加固和管道的试行等工作,都会将一些潜在问题显露出来,所以建筑维护期的质量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3 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尤其是与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工业建筑的高质量可以提高建筑的寿命,保证人们起居的方便、安全,对社会和个人都有重要意义。工业建筑质量管理对于建筑质量的确保和安全性能的提高有重要的监督和制约作用,通过施工前、施工过程中以及完工之后的验收和维护的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推动工业建筑质量的提高。 工业建筑工程管理路径分析:浅谈工业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摘要:工业建筑的质量管理对于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关系到建筑本身的寿命和建筑行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是关键。 关键词: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有效措施 工业建筑的质量管理对于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关系到建筑本身的寿命和建筑行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是关键。 1 房屋建筑工程各阶段的质量问题 1.1 建筑设计阶段的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指导就是建筑设计图纸,设计图纸根据不同建筑的特点、需求、客户要求、用途等进行设计,在房屋结构、施工技术、设备处理等各方面进行细化的规定和宏观的方向性指导,是建筑建设期间的重要参照。由此可见,房屋建筑设计的质量影响着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这一阶段出问题,就会影响到后面各个阶段的施工建设,影响到建筑质量。 1.2 工程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工业建筑的占地面积一般都比较大,施工面比较分散,且施工工序多而复杂,比如构造柱与砌砖体的建造过程中,就常常出现施工工序倒置,在构造柱施工过程中先设置构造柱,然后才将砖墙砌好,从而造成了构造柱与砖墙的断裂。施工过程中,不少施工单位为了缩短工期、减少成本昼夜赶工,很多关键工程都是在工期的促使下提前完成,其中省略了检查监理等关键步骤,施工质量难以确保。同时为了节约成本,经常出现建筑商偷工减料等问题,这些都给工程质量造成问题。 1.3 建筑维护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 工业建筑工程完工之后的维护阶段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周期时间长,在维护期出现的问题多。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改建和装修的情况经常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对建筑的关键力学结构造成影响或者操作不当,很可能会对建筑物的稳固性造成影响,同时,其中也经常会出现墙体断裂、管道线路等发生损坏、管线渗漏阻塞等现象。 2 工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2.1 重视施工前的质量监管 要确保建筑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建筑设计是房屋建筑质量保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房屋建筑的稳固性、与环境的相容性以及实用性。设计人员要对建筑工程所在地域的环境特点、地理地质特点进行实地勘察,并拟定成文的地质环境勘探报告,勘探报告应该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重视对软弱地基的设计处理,严格计算和设计承重柱截面的高度,在对横向框架进行设计的同时,还要兼顾纵向框架的设计。建筑设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可能产生的改造和调整留下一定的空间。管理人员要对图纸的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监督,防止因为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在施工阶段不得不改动而导致的施工工期延误和影响工程质量。 2.2 做好施工中的建筑监理工作 目前建筑行业的监督约束制度并不完善,很多施工单位只把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条款视为白纸,经常出现设计者和施工者资质缺乏,为了赶工期而盲目抓速度,为了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使得工业建筑问题频发。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外部监理的涉入,依靠有效的监管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2.2.1 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 要对建筑工程的主要负责人实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和权责对应措施,可以以责任书、责任协议等书面形式来明确责任,建立规范的检验制度、验收制度等。监理工作要有序化、规范化,对工程质量进行定期检查,监理人员与建筑工程师、建筑商、业主等进行及时交流,及时就施工中产生的设备问题、材料问题、技术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求得合理的解决方案,使产生质量问题的可能降到最低。 2.2.2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只有将各个工序、各个细节的质量考量点加以量化,为建筑管理和验收提供一个确定的、细化的标准,才能使工程监理工作有迹可循,而不会产生严重的主观倾向。这个量化体系就是房屋建筑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3 工程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要建立严格的房屋建筑验收管理体系,适当抬高工程验收门槛,增加验收步骤和检验主体。 2.3 加强对施工材料和技术的控制 建筑工程的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只有先确保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的高质量,才能有效确保房屋建筑的质量,试想,质量低劣的材料、落后陈旧的设备要如何保证建筑物的高质量呢?所以,要建立严格的建筑材料和设备是把关制度,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对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进行严格把关,严格遵照规定的材料和设备进行采购,明确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和型号等,确保施工中的水泥、沙石、钢筋、水、设备型号、性能等指标符合技术规定,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水泥、钢筋严格控制。没有经过检查的材料不得进入施工现场。材料的存放与储存、使用与配比等也要合理,比如水泥的存放,要在封闭的仓库内存放,存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 3 个月,要坚持先到先用的原则,存储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环境的干燥。再如砂的控制,要严格控制砂的平均粒径和颗粒等级,砂的含泥量要低于百分之五,所含云母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对于抗渗混凝土的各种规格要求,更是要十分严格。混凝土的配合比不能简单地凭施工经验来进行,而要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适配,要根据设计使用的混凝土的耐久性、强度等级来配制水灰比等数值。对于施工现场的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前,检查设备的型号、性能,并确定设备能够满足施工中的质量要求,并能保证正常运行;使用过程中,要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一点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排除故障或隐患,及时维修和更换。要确保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高质量,杜绝劣质材料和不合格设备,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2.4 重视建筑维护阶段的质量管理 工业建筑属于利用率非常高的房屋建筑类型,建筑建成之后存在一个很长周期的建筑物维护阶段,这一阶段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出了质量问题,找不到负责人,使得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所以,出了在施工过程中实行责任到人的问责制度,这种制度还应该延续到维护期,维护期哪个环节、哪个位置出现了问题就有那一环节和位置的负责人来负责,以此来确保维护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会处于“没人管”的尴尬境地。另外,房屋建筑的维护阶段的质量管理也非常重要。建立房屋局部改建监督审查机制,如果居民想要改建房屋布局,要经过建筑维护管理部门的审查,确定可以进行改建之后,再派专门的检查监督人员全程跟踪改造工作,防止管道、结构、设施的破坏。 维护阶段是房屋建筑质量的巩固时期,一些潜在的质量问题在有效的维护下是可以排除的,例如建筑的加固和管道的试行等工作,都会将一些潜在问题显露出来,所以建筑维护期的质量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3 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尤其是与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工业建筑的高质量可以提高建筑的寿命,保证人们起居的方便、安全,对社会和个人都有重要意义。工业建筑质量管理对于建筑质量的确保和安全性能的提高有重要的监督和制约作用,通过施工前、施工过程中以及完工之后的验收和维护的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推动工业建筑质量的提高。 工业建筑工程管理路径分析:浅析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建筑按类型可以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以及农业建筑,对于工业建筑来说,主要满足工业生产需求,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繁荣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针对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工业建筑、管理、问题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大力发展,工业建筑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对于工业建筑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业生产安全,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工程中去解决,以提高工业建筑施工质量,提高企业单位经济效益。 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由于工业建筑过程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导致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并且需要严格按照技术专业人员以及管理工程师制定的施工技术标准去进行操作,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就国内目前工业建筑施工工程,还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并且由于一些利益原因,对于施工质量的操作不是非常规范,这就导致工业建筑的施工质量出现严重的问题,进一步影响建筑的安全使用。 第二,工业建筑施工进度管理;对于工业建筑施工来说,其进度直接影响着建筑的经济效益,对于施工单位以及项目投资商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由于工业建筑项目中设计方、投资方以及施工方之间沟通以及建造材料供给、资金运营等方面都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导致工程施工延误,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施工进度控制,争取在施工周期内完成过程,以保证其经济效益。 第三,工业建筑工程施工验收管理等。建筑工程施工验收作为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对于工业建筑质量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疏忽,导致建筑工程在验收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致使建筑在投入使用后出现事故,直接威胁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 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工业生产命脉,更关乎到民生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工程中进行严格管理,以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工业建筑从建造到生产的安全。 三、工业建筑工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工业建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一些实际可行的方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提高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控制。 首先,由于工业建筑一般需要大跨度的空间,这就需要在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计算要求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因此,施工队伍在技术人员选择上相对严格一些,保证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解决在施工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并且在施工技术中各个不同工序的衔接上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以保证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其次,在工程施工中,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并由施工管理队伍进行监督检查,以提高施工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提高施工质量。对于一些比较隐蔽的工业建筑工程,更加需要管理者的监督管理,已达到原有设计要求。 二、控制工业建筑施工进度。 工业建筑工程进度就是从项目确定、设计、资金预算、工程施工到工程质量验收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对于过程施工来说,需要加强其进度管理,保证在施工工程周期内完成所有工作,保证工业建筑过程经济效益。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需要确保工程款,使建筑施工按照设计进度运营。一旦工程款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施工人员罢工、施工材料短缺等现象,进一步影响工程进度,所以必须保证工程款到位。其次,需要加强施工方、设计方以及投资方之间的交流,一旦工程中出现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可以及时进行商讨研究可行办法,及时解决问题。最后,施工管理者需要保证建筑物料的供应以及材料质量、设备等,禁止工程使用人情料、以次充好等现象的出现。并且在物料管理储存等方面需要严格按照生产储存说明进行,确保建筑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问题,保证施工进度的照常进行。 三、加强工程施工验收。 对于工业建筑工程来说,一般的项目施工验收只需要施工队伍专业人员验收即可,但是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项目则需要技术管理工程师按照设计图纸、国家相关规范以及施工质量标准进行严格检查验收。这就需要施工队伍加强对验收工作人员的教育,以提高其职业意识,保证施工质量。并设立一定的监督检查部门,确保工作人员在验收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故意放低验收标准,以谋取私利等。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工程验收部分,需要施工队伍首先进行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交由项目工程师进行验收并判断是否符合施工质量要求,同意交工。 我国工程管理起步较晚,在某些方面经验还是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将其融入到外国的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进行重新改造,以适应外国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提高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提高工程管理者的素质,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管理效率,保证施工质量。 四、总结 总得来说,我国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逐一去解决。对于工业建筑工程具体管理办法,我们还需要向先进国家进行借鉴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研究,以提高国内工程管理控制。保证工业建筑在投入生产使用之后,尽可能少地出现质量问题,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使我国工业经济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 工业建筑工程管理路径分析: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成为了促进建筑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在建筑工程中开拓创新,保证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对工程建筑工程管理的论述使人们认识建筑行业的发展与改进。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前言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尤其对于建筑物的要求,更是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然而在建筑行业大热的情况下,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也产生了许多不可预计的问题,在工程管理中往往会出现质量不达标,工程不合格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通过工程管理的阐述来探讨有关问题的解决。 二、影响工业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 切实有效的工业建筑的工程管理对于整个工业建筑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完善的工程管理不仅可以是我国的工业建筑规范化!有序化和系统化, 更能保证我国的工业建筑的整体质量和在建筑过程当中的资源的合理配置, 减少经济投入, 提高经济效益。但是目前我国的工业建筑的工程管理中明显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出影响我国工业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 从根源入手, 彻底遏制其对于我国工业建筑的影响, 促进工业建筑甚至是我国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 1.材料对于工程管理的影响 整个工业建筑所采用的材料是否合格!是否符合工业建筑的建筑要求, 是否符合当地的自然和地理条件, 这些对于工业建筑的整体质量和建筑过程当中的工程管理都具备着很大的影响, 甚至有些时候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对于建筑当中的材料选取一定要慎重。 2.设备对于工程管理的影响 建筑企业的机械化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实力品牌和施工水平, 其高度的机械化程度是保证整个工业建筑具备高度的质量的绝佳保障"与此同时, 机械化程度在一定的水平上也体现了一个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就是说设备的先进水平是建筑企业更好的进行工程管理的基石"因为, 在进行工业建筑之前, 建筑企业和施工单位必须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设计, 然后指定所选取的设备的种类和性能,从而促进整个施工过程当中工程管理的合理的!有效的进行。 3.安全对于工程管理的影响 在建筑行业的施工过程当中的工程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施工过程当中的安全, 对于工业建筑来说尤其是如此"安全的施工过程是整个工业建筑的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所以在建筑的施工过程当中一定要制定完善的生产监督的安全保证体系, 认真的贯彻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只有在施工的整体过程当中彻底抓好安全生产这一要素, 才能够是施工对于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 保证建筑的工期, 从而确保整个建筑的工程管理的有效实施。 管理措施的改进 1.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一)技术支持:不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工程本身都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每一环节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都需要有足够的技术支持。缺乏技术的支持,工程的质量必将难以保证,而且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也要有相应技术作为支撑。比如核心筒-钢结构技术解决了建筑高度突破100米的建筑高度瓶颈;国内在建的上海中心大厦,高632m就是采用的该结构。大型气承式膜结构技术运用,解决了超大空间储棚的瓶颈,国内神华巴彦淖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洗煤厂400m×110m×42m的储煤棚采用了该结构。 (二)严格技术标准: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特点。只有工程中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比如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如果不严格执行技术操作标准,两侧悬挑结构就不可能在两座塔楼162.20m标高处,实现分别外挑67.165m和75.165m,并且在空中合拢为L性空间结构体系。 (三)严格检查隐蔽工程: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会有很多隐蔽工程,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目前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归根结底,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建立合理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将工程的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工程施工企业要根据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系统,树立质量方针,从而让其更加有指令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要将人、材料和机械各个要素有效结合起来。首先,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把人作为控制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树立工程质量第一的观念。其次,施工材料作为建筑产品的主体,对材料质量的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最后,工程施工的机械是进行施工机械化的主要标志,对现代化项目施工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了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所以,选好用好工程机械设备非常重要。所以,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实施有效的施工现场控制,为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企业与个人加大学习力度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企业的发展距今己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积累了大量的企业管理实战经验, 其中在人资源管理方面也有相对我国成熟的经验。我国电力企业在学习和引进西方新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经历时, 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 真的消化、吸收、创新管理技巧。 企业一方面加强多元化培训的内容和采用创新培训方式, 去除事业单创铁饭碗的思维旧式;另一方面员工自身要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 工作之余强化专业知识!沟通交际等积累, 适应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新趋势, 就是适应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化人才竟争。 3.敢于知识和技能创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 经济生产活动中的战略资源往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作为国家大力度扶持的一个项目, 电力资源关系着全国居民的切身利益。电力企业知识和技能的创新, 包含电力资源、信息、知识、科技和创造力等方方面, 中小型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掌握高深专业知识, 是否利用资讯科技进步, 获取前沿信息并及时调整企业营运方向. 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大力促进和提高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水平、规模及效率, 大幅度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4.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分项工程验收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对于重要的分项工程和关键部位的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根据设计、图纸、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分部工程验收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常常需要分别承包给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分部工程,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 单位工程验收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单位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应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5.加快工程信息化管理进程 新世纪,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进步,可以说当前已经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了,在各领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于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大力推广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能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建筑工程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特点,这样采用信息化系统才能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工程管理人员也要有清新的认识。 6.提高工程项目的安全性 安全施工,是所有的企业在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直接领导工人施工,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格外重视,每项施工工序都应当有专人负责,一旦发现违章作业,应当及时予以纠正或者处理,排除安全隐患,切实保证每一位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意外发生。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完善规章制度,对工程进度严密控制,层层把关,各阶段都需要签定一份生产安全责任书。同时,监督人员,应当严格督促和细致检查施工企业是否有健全的生产安全责任制和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发现问题,应当限定时间要求其整改,必须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切实保证施工安全。 7.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人员,都应当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可使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升,也可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减少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管理队伍,对建筑工程很重要,管理团队素质的高低,对管理的效率和工程施工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更好地带领施工团队,完成工程目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强化管理队伍的工作中,应当做好选、育、用等各个环节,从试用到聘用,都应当把好关,确保管理人员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以及责任意识。 建筑工程,劳动力密集,需要大量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可大大降低建筑企业成本。只有做好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工作,减少人力浪费,才能切实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管理人员要预测及统计各个部门的人员,掌握各个部门基本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做好人员的配备,同时实行合理的流动机制,实现更灵活的人员管理,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加强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技术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 1、推广绿色建筑、及绿色施工技术,加大绿色施工管理,减少建筑垃圾污染,比如将砼泵管采用气密高压清洗技术,减少建筑用水,并将请出来的砼预制成砼方砖或路缘石。 2、加大对钢结构的使用力度 比如,在工业建筑工程中使用钢结构,并加强对钢结构使用的政策支持。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素质、生产工业与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并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的先导产业作用,使建筑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的任务和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符合实施环境友好发展的战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主要切人点,形成资源节约型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就是要坚持把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先进技术、绿色施工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节水、节材、节地、节能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安全、健康、舒适性住宅作为重要着力点。 3.加强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推广应用 太阳能具有清洁无污染,可以再生等优势,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为环保,最为丰富的资源能源种类之一。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太阳能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太阳能具有很多节能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建筑的楼顶可以设计安装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这种发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力,并将这些转化而来的电能或者是热量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进行能量的存储,在需要使用这种电能和热能的供电设备上开始接线,如此,可以充分满足整个建筑物内部的动力和照明系统的各种能量需求。同时,充分利用太阳能作为采暖和供热功能,既可以减少日常的能源消耗,也使得建筑物的日常热能得到满足。同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可以利用太阳能来控制建筑物的采光,使得整个建筑内部的环境更为舒适。 4. 地源热泵技术有效降低能耗 建筑物内的空调系统要想满足节能的功能,可以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它的原理是利用地表层中储存的能量来对温度进行调节,由于室外气温变化很大,但地表以下的地温却相对稳定,一般来说地温全年相对恒定,夏季的时候建筑物内多余的热量会不断地排出,并为大地所吸收,从而使建筑物内的温度保持一定。这一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降低能耗,具有一定的环保功能,对于环境的影响较小,便于日常的维护工作,是一种高效的节能技术。 结束语 工业建筑工程在国家发展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贡献了很大一部分力量。对于工业工程的管理一定更要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发展完善的体系。
领导素质论文: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领导干部素质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 领导干部 素质 精神变换 论文摘要:社鲁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呼唤高素质的领导干部。文章有针对性地论述1市场垃济条件下的领导干部应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廉洁公正的高尚情操、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法制观念等素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其领导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任何地方、任何部门、任何企业.领导干部都是各项政策的最终确定者和未来前景的设计者,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命运。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充分证明,一个睿智、英明的领导者,可以宦民一方,可以搞活一个部门,可以拯救一个企业;而一个平庸的、蠢笨的领导者,则可能搞乱~个地方,搞垮一个部门,断送一个企业。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挤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领导干部手中。这些人的素质高、能力强,领导得力,市场经济体制就会得到健全和发展;如果这些人素质低下,能力差,领导无力,甚或盲目乱抓,瞎指挥,则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也可能使其遭到某种程度的挫败。 一、现时期领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一时的失误或缺陷在所难免。但是,有许多本不该出现的问题,却人为地出现了;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诸如,一些企业的盲目上马.设备的重复引进.对外经济活动中的上当受骗,内部承包者的掼公肥私,以及一哄而起的股票热、经商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种种“发热”、“发烧”现象。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企业效益不高甚至严重亏损.使国家财政收入减退,物价失控,社会治安混乱这些缘于对形势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决策失当造成的失误.说到底,还在领导干部本身要么对中央政策理解不深.在落实过程中走形,要么认识上有偏差,在执行中没有及时予以纠正。那些因领导干部素质低下而形成的,备受群众指责的领导方式,归结起来约有以下几种: 一是照抄照搬,生吞活剥。不是因地制宜.制订符台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而是盲目地敝样画葫芦.别^修集贸大市场他也修.别人建开发区他也建.别^搞房地产生意他也搞,结果往往是劳民伤财。使自己陷于被动的窘境。 二是心中无数,不求进取。不是积板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锐意开拓新局面,而是消极地满足于过去那种“步子不大天天走.成绩不多年年有的老规程。没有想过发展战略,说不清未来目标,固步自封,远远落伍于时代大潮 三是摘形式,走过场。不是实实在在、兢兢业业地干些有益于群众的实事·以优异的成绩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是走形式,讲排场,以所谓的“新点点”、“新经验哗众取宠,谋图个人升迁结果是;为官一任,误事伤民 四是拉帮派,搞投机在责与权面前,不求责任,而是拼命抓权}对待人与事,不是想方设法谋事,而是掏空心思搞宗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是抓机遇求发展.而是伺机寻求个人私利。总之,这种领导对工作敷衍,对同志猜忌,对上级瞒和骗。 五是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只看目前.不计长远,但求能快出成效,早见“政续”,不管投入再大,收益甚微。 二、市场经济呼唤高素质的领导干部 当前,我们党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新的时期,新的任务,新的环境,对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在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D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也一再强调:“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关键在于我们党,首先在于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②并指出:“必须全面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素质,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领导集体③因此,大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利的要求,已成为目前领导班子建设的当务之急。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取向,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原则性.必须全面自觉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一边。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力挽狂澜,稳定局势,及时把群众引向正确的轨道 其次,要有高尚的情操。这里的关键是“廉洁公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公有制为主体,集体、私有、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显着特点,基本形成市场开放,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局面。这样一来,就会有一部分领导干部与资金接触的机会更多,实际的经济权力比过去更大。而商品交换原则又极易诱发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经得起这种考验,切实做到廉洁自律,清正为官,管好自己,管好家属子女.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坚决抵制和惩治腐败,做端正党风的模范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彳亍,更需要一大批不尚空谈的实干家,更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更加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调动、保护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要像xl~d-.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自觉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领导干部,要悉心洞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像、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B。 第三.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学习建设有中国特邑的社会主义理论,能够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要熟悉和掌握蠹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基本知识,在领导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领导、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薛能力其次要有一定的统揽全局能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垒局在胸,才能审时度势,高屋建瓴,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盏与全局利益跟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把握全局I必颁吃透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在领导工作中,统筹安排部署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再次要有用人本领,自古至今,“得人才者得天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干部更要有容人容事的恢宏气度和兼取并蓄的政治胸怀。萄子有旬名言“君子善假于物”,④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一方面.要善于用^所长,尽可能发挥部下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广招人才,在用人上螭“五湖四海,不搞亲亲琉疏,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会无往而不胜。 第四要有敬业精种。一是进取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模武可资借鉴,只有勇于打破旧框框的束缚,大胆地甸,大胆地试,不断地撵索新路子;冲能保证甫场经济快速地向前发展,晟终将理想变为现实。二是长久性。专L-是千好任何事情的先决蒸件既在岗位上.就要力戒短期行为,不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要排除一切干搬,安下丹L下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三是预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千好一项工作,绝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须经一番科学韵分析,严密的论证,并广泛征求意见。使计划不断充实完善议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第五,要有广博的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之上的经济。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科学文化素养,了解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趋势。掌握科技进步的一般规律,自觉运用科学理论、科技知识科学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同时,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效率要高.节奏要恢.设备要精,信息要新,l管理要科学,用人要得当。所以,领导干部又必须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除精通业务.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领导学、信息理论等知识外,还要懂得心理学,善于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渊博的知识-会使领导干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将比较容易地看清伺题的本质,迅速雨准确墙赴淫各种矛盾。 第六,要唷竞争煮帜。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竞争促发展,竞争出效益竞争包括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当然还包括观=盘=的竞争谁的观念转变快.能跟上形势发展,他就可以走在别人前边,争取到工作的主动权。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摒弃封阿保守思想稽怕担风险的作风,确立机遇意识和时效观念。同时还要有危机感.随时使自己处于临战获态,以便大跨步地向前赶超要勇于创新,具有敢为人先.,敢胃风险的魄力,勇敢地面对挑战,荆吏竞争成为每个市场经济主体的自觉行动只有不停地竞争,才能不落人后,才能摆脱受销手的被动禺面,使我们的民族永立于世界强手之林。 第七,要树立法制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法律去规范和保障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具有艟垒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善于通过法律手段来处理政治、经济等各种问题.自觉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从事领导工作和公筹活动另一方面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约束自己的部下和有关部门遵守法律规程秉公执法创遗出一种公平竞争、有和于各种经}弃成协共同发展的大环境、以充}}发挥市场经济的现有能量和巨大潜力,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地向前发展。总起来说,领导干部应具备思想家、理论家的一些素质。我们知道.领导干部的领导活动·需要以创造性的思想、理论和政策.进行非强制性精神变换为前提换句话说.领导干部所从事的领导,主要是依赖于品格因素、知识因素、能力田素,感情囡素等这些非权力性的因素,进行非强制性领导;而不是这些以外的权力性因素即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等来进行强制性领导领导干部首先应从思想上入手.提出代表群众意志与利益的先进思想.用以策划人们的精神变换,使之转迷为悟,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领导干部的领导活动同时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只有创造符合客理规律韵系统理论.才能指导人们的精神变换.使之顺理成章..成少失误固之.领导干部更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不仅要提出自己的整套思想和具有创造性的理论,而且要将这种思想和理论变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教育群众.动员群众,达到启迪灵性、开发理性、把握规律、统一意志的目的.从而领导人民共同完成既定的远大目标。 领导素质论文:论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 摘要: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领导的能力是指与领导职务相适应的,能够肩负起领导责任的主观条件;领导者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需要的总合。一个领导者只有把握了作为领导者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加强锻炼,不断扬优除劣,才能使其能力和素质不断升华,逐步趋向完善,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领导者。 关键词:领导者能力素质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始,领导现象也就相伴而生,这可以理解为是动物界的一种自然法则,只不过在人类社会里是把它权威化、神圣化了而已。“天下之事,必隶于天下之官,用天下之官,而后可以成天下事”,这句话足以说明“官”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这里所谓的“官”也就是现代社会里的领导者,在动物界里只要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力量超群就可以成为他们的霸者。而在人类社会里,人除了具有所有动物均具有的欲望性外,还具有人类特有的情感性、智慧性、文明性和高级性,由此决定了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状态中,在人类社会里对领导者就提出了更趋合理和更高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身体的健壮,作为领导者应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领导者的能力是指与领导者职务相适应的能够肩负起领导责任的主观条件。或者说,是领导者基础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对领导方法、技巧的把握程度在实施领导行为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领导者的能力是一种把内在综合素质外化为有效行动的能力,是一种适应外部环境并与环境互动的能力,是获得被领导者认同并与被领导者互动的能力,是领导与管理能力的结合,当前领导者的能力重要的是学习创新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具体而言,领导者的能力应包括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两大类,其中创新能力包括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推动力、应变力和辩才力;综合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 创新能力对于领导者来说是特别重要的,这是因为领导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首先,从领导的一般含义来看,领导就是带领和引导。它意味着特定历史条件下和复杂变幻的环境中正确地选择行为目标和行为步骤,这当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其次,从领导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即决策这个角度上来看,凡属重大的战略决策,以及相当部分的策略决策,都要求有创造性思维。当决策成为必要时,就意味着决策者面临着这样一些情况,即如果继续墨守陈规,情况将恶化;或者遇有新的机会,这机会甚为重要,稍纵即逝等。这就是说,决策总是要变革现状、开创未来,因而包含新的目标、新的措施或新的步骤。再次,从我们事业的性质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业,对这样一种事业进行领导,是没有现成规范可以遵循的,它必然要求我们做许多创新性的工作。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有多种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洞察力,这是一种敏锐地、迅速地、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的能力。大量的关于创造问题的研究告诉我们,创造始于问题,历史上所有做出过重大创造的人,都是在特定领域中首先意识到问题所在的人。正确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这里的全部困难在于,问题常常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因而难于识别。许多人正是因为不能看出问题或看错问题而无所作为,甚至犯错误。作为领导者要勤于实践、勤于思考,要锻炼出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在工作中敏锐的识别问题。 预见力,这是超前地把握发展超势的能力。如果不能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任何创新都是无从谈起的,因为我们的所谓创新,并不是一种主观任意的行为,而是在客观存在的所有可能中准确地把握住最有可能发展为现实的那种可能。预见力是洞察力的向前延伸,如果说洞察力是对现有关系的直觉力,那么预见力就是对未来关系的想象力。凡不能大胆想象和正确想象的人,都是缺乏创造力的人。 决断力,这是迅速作出选择,下定决心,形成方案的能力,也就是实际决策能力,在领导决策过程中,每作出一种选择,都必须与机会、风险、利害、压力、责任等问题相牵连。所以,决策者必须要有当机立断的魄力与胆略。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等等,作为领导者都是必须避免的。 推动力,这里指的是善于激励下级以实现创新意图的能力。这种推动力具体表现为领导者的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以及个人魅力。领导者的这些“力”是从何处得来的呢?来自于领导者对自己严以律己、大公无私,对下级公平、公正,多给下级以赏识、尊重、表扬、肯定多余批评,随时给下级一种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理想并及时给予赞赏,让下级随时感受到怦然心动的激情,谁能这样做,谁就能具有无穷的推动力。 应变力,这是一种在事物发展的偶然性面前,善于随机处置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复杂的,领导者的认识能力和预见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完全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所有可能性。偶然性总是存在的,突发事件也常常是难免的。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具备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能力。 辩才力,这里指善于识别和启用人才的眼力。古人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这是说的知人之难。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唯亲是举,唯利是举已是司空见惯,但作为社会主义阵营里的领导者要拥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切不可让世人发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悲叹! 领导者的综合能力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获取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领导者的决心和政策,是在详尽周到地了解情况并对情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后才形成的。在这里,充分地占有信息是基本前提。对于带有全局性的重要决策来说,领导者特别需要具备广泛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综合加工的能力。 知识综合能力,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各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领导者需要具备科学的头脑和较高的知识素质,就不能不掌握多学科的基础知识。要对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深刻认识,还要能够综合运用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于具体的实践之中,只有这样,领导与决策,才能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利益整合能力,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者没有不同于广大群众利益的自身特殊的利益。他们是为实现群众利益而掌握权力并进行领导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利益的多元化是值得注意的趋势。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是要把分散的、甚至是有冲突的利益要求整合为利益共识,并据此制订政策。领导者要具有利益整合能力,善于进行利益综合。但这里绝非是指整合、综合领导者个人及领导集团利益的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者的重要工作,是要保证系统内的各个要素处于良好的配合状态,以获得高一层次的整体合力。这就是要求领导者在具体工作中必须指挥有方、层次分明。要善于团结各方,清除障碍,化解矛盾。这种组织协调能力,本质上就是将各种积极性综合在一起的能力。 超越自我的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民主与法制成为政府执政主题,人们对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者在工作生活实践中要具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和精神,不断同“自我”作斗争、作决裂,做一个明智的、明白的领导者,这是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不断得以提升的基础。 素质是指事物固有的性质和特点。领导者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合。在领导学理论的研究中,人们一般把领导者的素质分为政治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领导者的政治素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领导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领导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是社会组织的掌舵人。历史反复证明,倘若领导者领导错了方向,就会贻误和危害领导工作,招致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失败。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社会组织能否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国际间合作与冲突的考验、能不能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进,会不会走到歧路上去,等等,这些 都与各级领导者有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直接的关系。坚定的政治方向,就是在人类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应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一切动摇社会主义信念,削弱人民民主专政,削弱党的领导,背离马克思主义轨道的“左”的和“右”的倾向作斗争,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坚定的、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第二领导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人民所赋予的权力,是执政为民还是以权谋私,这对每一个领导者来说,既是严峻的考验,又是能否搞好领导工作的中心。老一辈无产革命家同志曾说过:“领导就是服务,领导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 领导者的知识素质,首先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就是要熟悉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x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是我们搞好领导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其次,要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们应当尽可能用全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领导者除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外,还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各自领导范围内的专业知识,成为有关领域的行家里手。 领导者的道德素质,领导者应具备怎样的道德素质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到十个字即:仁、义、礼、智、信、勤、俭、忠、孝、廉。因为这是作为人最起码的道德良知,做不到这十个字,其它都是空的、假的。 仁就是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要具有同情心、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思想感情。 义就是要拥有一颗正义之心,为了人民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要做到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要具有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礼就是要拥有一颗敬畏之心,在工作生活中要互相敬爱、互相礼让,永不忘记对先烈、先辈们的怀念,要怀畏惧的心情去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才能得以顺利完成,要具有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 智就是要拥有一颗智慧的头脑,对人、物、事要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要明智,所做判断不能受自我好恶的左右。 信就是要拥有一颗诚信之心,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诚信可以带来无数朋友,可以带给你无穷个人魅力,一个缺失诚信的人或组织,是不可能成为好的领导或机构的。 勤就是要具有勤奋、勤恳、勤劳的个性品格,缺少这种品格的领导者他们带领的队伍绝对是懒散的、缺乏战斗力的队伍。 俭就是要做到爱惜物力,不浪费财物,生活俭朴,轻车简从,这是一种优良的品质,作为领导者如果不注意俭省,那他周围就会孳生各种各样的歪风邪气。 忠就是要拥有一颗忠诚之心,忠诚于家庭、忠诚于朋友、忠诚于领导、忠诚于事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民族。没有忠诚之心的人是会背叛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的领导、他的祖国、他的人民的。 孝就是要拥有一颗孝顺之心,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你还能指望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 廉就是要拥有一颗廉耻之心,要具有廉洁的操守和知羞耻的感觉,做到廉洁就不会损公肥私,就不会贪污,领导者没有贪污腐败的行为,社会风气就会干净清明,“官清则民安”,就是这个道理。知羞耻的感觉就不会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就不会到处伸手,就不会为非做歹,就不会违岗违纪,社会就会是一个充满礼让的社会。 领导者的心理素质,要求具有敢于判断的气质,竞争开放型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危险、风险、困难、突发事件等等面前需要领导者具有敢于决断的气质,缺乏这种气质,前怕狼后怕虎就会坐失良机,但同时必须具备大公无私的品格,因为在做出某项判断后,有可能会丢掉头上的乌纱帽,现在条件下的领导者,一般都要求具有竞争开放型的性格,这是因为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组织所面对的环境挑战非常严峻,凡不能迅速适应客观环境和外界变化的组织和领导,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领导者必须锻炼自己具备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畏强暴的坚强意志力,才能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各种欲望的诱惑,当面对危险、困难、敌人时才敢挺身而出,也才有可能将理想和信念付诸行动并到达成功的彼岸。 一个领导者,只有把握了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加强锻炼,不断扬优除劣,才能使其能力和素质不断得到升华,逐步趋向完善,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领导者。 领导素质论文:浅论新农村建设视域下乡镇领导干部素质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镇基层;领导素质 【论文摘要】乡镇基层领导作为我国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组织部分,他们的领导素质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目前我国乡镇基层干部素质总体是高的,但部分干部还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程度不高、能力素质较差、政策落实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拓宽用人视野,抓好选拔培养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多渠道对农村干部进行素质教育;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能力素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执政的本领;完善各项制度,严格监督管理。 广大乡镇基层领导干部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在我国长期领导队伍建设过程中,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得到很大提高,总体上是好的,他们长期工作在一线,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付出了艰辛劳动,作出了很大贡献,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客观地看到,农村基层于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一些乡镇基层干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之下,我们必须认识到提高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找出乡镇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乡镇领导素质,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当前乡镇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乡镇基层领导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强 对某乡农村党员的调查显示:党员总数809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9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2%;初中文化程度43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3.9%。其年龄结构分布为25岁以下1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5%;26—35岁4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5%;36—45岁13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6.2%;46—50岁10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2.5%;51—55岁15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9.5%;55岁以上36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4.8%。这种学历低、老龄化现象导致乡镇领导工作方法落后,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靠行政推动来开展工作,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低;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对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不力;工作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跟不上时代步伐;遇到具体问题不知如何处理,缺乏协调干群关系的能力。 (二)“公仆”意识淡漠,党性原则不坚定 一些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缺乏爱民之心,在工作中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放松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造;存在非党意识和天命思想,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没有入党,做事不讲党性原则,拉帮结派,彼此说坏话,相互拆台;领导班子成员各存私心,对对方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彼此不能容忍对方;帕金森现象严重,彼此制造工作,遇事推诿扯皮,缺乏全局意识;勾心斗角,斤斤计较,好大喜功,欺上瞒下,唯我独尊,个人英雄主义严重;不琢磨事,只琢磨人,不是想把事情搞好,而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排除异己分子,结党营私,拈轻怕重,把方便留给自己,把困难交给别人,引起农民群众的强烈反感。 (三)思想观念陈旧,法制意识不强 有的乡镇基层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些基层干部革命意志消退,精神萎靡不振;有的干部工作思路不清,满足现状,不求讲步,政绩平平;一些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文化科技水平、依法行政能力等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一些地方的乡镇领导干部不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在地方管理中采取土政策,常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软磨硬泡、拒不执行”;不懂管理知识,仅凭经验和爱好进行管理,行为缺乏科学性;不能实施知识管理和依法行政,认为“当官不为财,请我也不来”、“一朝权在握,便把私来谋”、“有钱能使鬼推磨”;理想信念动摇,信奉“票子打天下”,“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信奉“世间人情重如山,朝中有人好做官”,“经济利益最实惠,理想信念不足贵”;不管法律容许与否,只要有利就干;拉帮结派,挑弄是非,参与迷信活动,甚至成为农村涉黑组织的保护伞。 (四)服务水平偏低,能力有待完善 有些乡镇干部政策水平不高,能力缺乏,思想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遇到新问题,还是用老办法、老手段来应对,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的诸多新问题。有时由于方法不对路,工作粗暴,容易引发干群矛盾,使群众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好心办不成好事。此外,个别基层干部办事不公开、公正、公道,停留在做表面文章,甚至于糊弄村民、以权谋私。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乡镇基层领导干部在村民中的形象,使得群众不能信任基层干部,从而给国家政策的落实执行、给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设置重重障碍。 (五)某些乡镇领导干部存在腐败现象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少数乡镇基层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办事不公、处事不当。一些地方乡镇干部对经济发展漠不关心,却对图谋私利、损公肥私十分内行,比如对农民微薄的收入也想通过各种方式装入自己的口袋;如果村中没有收入,就会把大量的土地、水塘收归集体所有,再以各种形式承包给村民,自己在承包中搞不可告人的幕后交易,从中渔利;利用手中权力公报私仇,在分责任田、宅基地以及其它事情上故意刁难村民,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特别是在宅基地划分、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土地和集体工副业项目承包上,不能一碗水端平,搞优亲厚友。个别人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牟取私利,在用电用水、税费缴纳、土地承包和子女安排上,为自己捞取好处。对群众则不给好处不办事,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有的乡镇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极少数干部为政不廉、腐化堕落,在群众中影响极坏。 二、乡镇基层领导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思想重视不够,缺乏理论学习 某些乡镇领导干部对于开展农村工作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做事情表面上雷厉风行,但暗地里却隐藏有退路。对于学习,无法在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由于缺乏学习,当然会导致文化知识素质偏低,无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少数干部即使参加一些理论培训班,也想方设法逃避考试或者让别人代考,违反考试纪律,而自己对问题的严重性却全然不知。正因为思想不够重视,自己又不愿意学习,所以导致整天糊里糊涂,没有法制意识,没有理论水平,没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没有事业心,群众信任度低。某些乡镇领导干部具有小农意识,小进则满,固步自封。正因为容易自满,所以常常会表现出一些无知和轻浮的行为,造成实际素质偏低。少数农村干部以身试法、以权压法、以权废法,造成缺乏相应的法制素质。 (二)忽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理想信念偏离正轨 如前所述,一些地方的乡镇领导文化水平很低,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关于世界是什么样的、到底有神还是无神、农村发展要靠什么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产生封建迷信思想,烧香拜佛、供奉财神,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正是因为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才导致其想问题、办事情不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而是从个人的主观意志出发,随心所欲,好大喜功,不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 (三)基层工作问题复杂,存在各种制约因素 客观来看,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干差万别,乡镇干部实际开展工作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农村处于最基层,实际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各种各样的任务往往都压在农村和农民头上。改革开放后农民的自由度逐渐提高,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呈现出分散性的特征,乡镇干部说话农民常常愿意听。事实上,农村工作是硬性工作,有硬性指标,乡镇干部容易出乱子、出漏洞,比如计划生育工作就常常使基层干部十分头痛,搞不好会使工作显得很被动。从乡村关系的角度看,乡村关系复杂,各种人际关系和权责利关系无法协调摆正,使乡镇干部表现出实际素质的缺乏。 (四)干部选用存在弊端,管理体制供给不足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制度供给不足成为突出的问题。一些地方的组织部门盲目排外,选拔任用和培养基层干部的时候只用亲戚朋友,把其他人当作外人不予使用、培养和推荐。另外,村干部选举过程中外在干预因素过多,往往导致村民选不出称职的干部,从而失去村民对于部的信任。一些农村地区出现家族式治理结构,导致在选才用人时呈现出“自家人、自己人、外人”界限清楚、泾渭分明的局面,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外人”。有些农村地区在村干部的直接选举中,宗族帮派势力插手,行贿受贿拉选票,这样选举出来的干部往往素质低下。少数农村地区甚至存在买官卖官现象,导致有经济实力的人成为了村干部,致使干部实际素质十分低下。也有少数地方的农村选举干部的时候实行“抓阄”当村干部,“轮流”做官,更换村干部像走马灯一样,越选干部素质越低。 三、提高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 (一)强化教育培训,为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素质提供有效的教育手段 要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与能力,使他们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其基本途径就是教育培训。一是培训体系网络化。在教育机构方面,建立以县委党校、乡镇夜校为主场所的政治素质培训网,建立以农函大、农广校为基地的实用技术培训网;在现代技术运用方面,建立以县政府为核心、乡镇为支点、村委为终端的信息技术网;在宣传教育活动方面,建立以县委为领导核心、各有关部门协助、各社会团体参与的大宣教网。二是培训方式多样化。如专家点拨、考察学习、挂职锻炼、自学提高等形式,而且还必须大力提倡到市场上去提升干部素质的培训方式。三是课程设置科学化。开设理论课程,提高乡镇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开设德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解决乡镇干部存在的认识问题,保持廉洁性;开设地方课程,帮助乡镇干部寻找发展突破口,提高引领发展的能力;开设市场经济课程,使乡镇干部懂市场、懂经济;开设选修课程,使干部根据自身特点、兴趣爱好,掌握几门实用技术。总之,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造就一支能驾驭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乡镇基层干部队伍。 (二)更新观念,做新型现代领导干部 现代领导干部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形势日新月异,对乡镇领导于部的创新和应变能力提出新要求。当前乡镇干部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市场意识、群众观念、法律意识。一是市场意识要强。农业市场化是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发展粮食生产、多种经营、乡镇企业,都必须了解市场,把握需求,以市场需求为第一信号组织生产和经营。乡镇领导干部要了解市场、管理市场,又要善于利用市场手段管理经济、发展生产。二是群众观念要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切不可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特别是事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一定要走群众路线,体现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要求。三是民主法制观念要强。目前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态势良好,农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民主渠道畅通。这就对乡镇基层干部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提供了条件,乡镇干部的民主管理能力和水平受到普遍关注,乡镇干部的法制意识、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做好乡镇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 要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引入考核、奖惩、竞争机制,对现有农村干部进行考核、评议,对于那些政策水平低、领导能力差、作风不正、不称职的干部,该调整的调整,该撤职的撤职。对于滥用职权、违法乱纪的少数干部决不姑息,坚决查处。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能够带领群众致富、作风正派、群众拥护的乡镇基层干部。在乡村基层干部选拔上,注重选拔那些有文化、善动脑、相信科学、勤劳致富的青年农民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来,重视从优秀的村干部中培养和选拔乡镇干部。要支持和鼓励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兼优、年富力强的机关干部、军队转业干部到乡村工作。另外,通过考核、考试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乡村领导岗位,是提高农村干部文化素质、优化年龄结构、培养年轻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又一重要途径。 (四)完善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的考核、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乡镇基层干部思想素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乡镇基层干部思想素质的考核,必须严格把好选拔任用干部的政治关,包括把握好乡镇干部思想素质的总体要求,制定好乡镇基层干部思想考核的具体标准。按照总原则制定相应标准和具体要求,细化考核内容,以利操作。二是建立乡镇基层干部监督责任机制。对乡镇基层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并落实监督责任,是提高乡镇基层干部素质的重要环节。应加强上级组织对乡镇基层干部及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加强基层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相互监督;落实各部门对乡镇基层干部的监督责任制;重视群众监督、人大政协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三是积极推进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强化农经站职能,定期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和指导。同时充分发挥理财小组的作用,强化对乡镇基层干部的财务监督。 领导素质论文: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 政治文明 领导素质 论文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领导干部素质中应有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领导干部要提高“人本”素养的迫切性更应提上“日程”。我国历史上素有优良的“人本”渊源,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中“人本”思想至今仍起着指导作用。部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脉承“人本”之优良传统。践行“人本”之服务理念。 回溯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说。一部社会进步史其本质亦即人的进步史。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于革命性的要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们的素质、智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时还是推进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源泉。因此,国家要管理好,社会要发展快,不能不以人为中心,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邓小平曾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我们认为。这里的“人”既包括了领导客体又包括领导主体。把“四个能不能”归因于“人”,充分说明了人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如何将会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因此,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领导的“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的导向与旨归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眼于人民性。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可以说,“人本”理念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得到了最为本质的体现,这是当前领导干部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导向。领导干部在学习和贯彻这一重要思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成为“行动的伟人”,“知”很重要,“行”更重要。因此,对领导干部能不能“代表”,怎样“代表”,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等都要进行理性地再审视,否则就会出现“代表”不好甚至“代表”不了的情况。 2.政治文明建设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在这些制度中,人们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实现程度相应获得新的提高,这就是政治文明的进步[5】。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文明的最高境界【6】。因此,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终极追求就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平等,其制度的出发点是平等而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差别;其政治行为所体现的也是平等,是以人为本而不是官本位,不是高高在上地俯视人或蔑视人[7】。试想,一个领导干部本身各种文明意识淡薄,不能够很好去尊重普通公民的各种基本权利,甚至是以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去压制他们,出现老农在乡政府内被乡干部喂大粪的事件,七旬翁倒地A./Jx时无人问的怪事。像这样的领导本身就不是一个“文明”的领导,他们的行为与政治文明也是格格不入的。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相应的提出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等目标。这些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也都具有重“人本”的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民的“小康”,是切切实实的“小康”,而不是云南筲箕凹村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话、不通电视,戴“小康帽”过穷日子;也不是粤北山区英德市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执政思想”指导下,号召农民借钱建别墅的“透支小康”;更不是个别领导,通过“腐败路”自己先奔“小康”。这些“小康”抹黑了“人本”色彩,与十六大精神是悖道而驰的,最终会丧失人心。 4.反腐倡廉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腐败行为是对“人本”理念的悖反。因此,腐败一直为民众所诟病。腐败现象是造成领导在人心方面“失分”最多的点。“调查显示,96%的市民关心反腐倡廉的报道,32.5%的人认为社会反腐倡廉呼声日渐高涨,29.8%的人认为中国反腐倡廉任重道远。”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关注腐败的问题?因为,“本来,人民公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习惯的、最基本、最广泛的政治行为方式,因而对任何腐败现象的出现人们都会很敏感,会更加不能容忍。”而且,“当腐败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的上进心和创造力就会被窒息,从而使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因素失去生机,最终破坏生产力的发展。”【9】因此,曾严肃地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l0】回顾2003年以来李嘉廷、程维高、刘方仁、田凤山、王雪冰……众多省部级高官或判刑或双规审查,“谁来监督第一把手”的命题被广泛提出。被世人称为“反腐败条例”的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其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透露了这么一个信号:党内监督要从中央和最高层开始。坚定反腐决心、加大反腐力度,对领导干部队伍进行激浊扬清是政府体现公权力,提高公信力的亲民之举。“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贪者,政之祸也,民之贼也。”一连串高官落马警醒领导干部要能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要做到“位尊不泯公仆心,权重不移为民志”。否则,领导就有可能成为希腊神话中依靠大地母亲的神力可以所向无敌,一旦离开大地母亲就变得不堪一击的英雄“安泰”。 以上几个方面是当前领导干部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所必须具有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导向,也是其所必须坚定的信念立场和价值取向。而这几个方面都要求领导干部具有浓厚的“人本”理念,可以说,“以人为本”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这就使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增添了紧迫感。 二、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的诉求路径 1.历史上的“人本”理念探渊厘析及其价值再开掘 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历史上各时期都有体现。道学的基础和逻辑结构是以人为本,道家管理的核心在于“固本”。何为“本”本者,民也,人也。“民者,万世之本”,“民为政本”。毫无疑问,人民是管理的根本。……所以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在儒家学说中,重民、民本、民贵思想一直是其基本的理论演化逻辑和重要的理论目标。【l1] 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春秋·谷梁传)也提到:“民者,君之本也。”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仁爱”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孟子·尽心下)也指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而这三宝中,人民又是最重要的,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到了汉代继承先秦的“民本”思想传统并有所发挥。著名的 吕氏春秋)中有:“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西汉贾谊提出“民为政本”的思想,认为民为国本,主张爱民、利民、乐民、富民,在其著作 新书)中多有体现,如“闻之于政也,民无不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魏晋时期(三国志 中有云“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治国应是“国依于民”,正是有了“君舟民水”的警示才有唐朝的“贞观之治”。宋学家程颐认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人心悦服为本”。清朝君王依然不敢忘“本”,本着“以养民为本”的思想也留下了“康乾盛世”的美谈。清末是个动荡的时代,可民本思想并未消弭,反而成为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思想武器。揭开近代中国民主运动序幕的康有为就说:“国之所立,以为民本”,“故民为本君为末,此孔子第一大义,一部春秋,皆从此发”。梁启超也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盍取六经中所言民权者编辑成书,亦大观也”。【]革命先驱孙中山同样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引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上述各种专著和人物思想无不闪耀着“人本”理念的朦胧光辉。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限制和阶级利益关系的缘故,需要对上述民为邦本、顺从民意、爱人贵民的思想及重民、爱民、利民、富民的主张进行扬弃,接种其中的“合理内髓”与“良性基因”,这对提高领导干部的“人本”素养是不无裨益的。诚如所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l3] 2.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中的“人本”思想及其现代借鉴 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对现代领导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人本”理念的真知灼见。无产阶级领导思想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本质是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领导者应当是“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列宁在1922年的一份政治报告也说到:“在人民群众中,我们到底是沧海一粟,只有当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所意识到的东西时。我们才能管理。”[x4]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领导经验,批判地继承了我国历史上优秀的领导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曾在延安 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1945年的任务 一文中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惟一宗旨。在著名的 论联合政府)一篇文中,提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5]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直言:“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x6】‘(共产党)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l’第三代领导人也十分重视领导的素质问题。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中指出:“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已经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不论做什么工作,作为党的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都要具备基本的政治业务素质”。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前提出的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本质和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本身也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新一届政府在执政理念上的升华。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要始终坚持为民的政治立场,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自觉把实现人民利益寓于发展的全过程,让群众及时享受到发展成果[1sJ。 三、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的试金石——求真务实 可以说,没有“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领导在“舞”权力这柄“双刃剑”时极易刺伤自己,更重要的是会伤及民心。以人为本即领导之本,只有以人为本的领导才合乎领导的社会性,才能赢得人心,真正成为所处社会系统需要的领导。行政管理的最宏伟、最远大、最现实的组织目标就是兴国安邦、国泰民安、民富国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一宏伟的行政目标,最是本质、最核心的问题,是要确定行政管理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行政思想,即振奋人的精神。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升华人的境界[19]。在 尼克松论领导素质和作风)一文曾指出:领导者“在思考和行动上保持适当平衡的时候.也就是领导艺术趋向炉火纯青的时期。”我们认为.领导干部要提高“人本”素养:一是要务实践行。“人本”理念是进行具体实践的指导理念,最终要落实到领导具体工作中,贯穿始终,是“人本”而非“口本”。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要克服行政不作为和行政随意性现象,弃绝以人为本的作法。 二是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也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工作对象,“人本”体现方式不同,不一定就要大举措,务实的“人本”细节就是“人本”理念的进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水平。 领导素质论文:浅论“三个代表”是领导干部素质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论文关键词:“三个代表” 领导素质 现代化 必然要求 论文摘要:面对新的世纪,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领导我国人民耙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全面推向前进的历史重任。圆此,领导干部素质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兴袁成败至关重要。领导干部要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更好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民主观念,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领导干部要努力实现领导素质的现代化。 领导干部素质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增强自身素质,走在时代前列。 一、要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要改变过去那些不符合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代之以先进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现代领导者应当更加敏锐地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并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体制基础上采取切实而有效的应对措施。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闭目塞昕、固步自封,对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茫然无知,就难以领导人民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更好地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应当做到:①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去二十多年,我国生产力和整个经济建设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我们迈人新世纪后特别是前十年,更应当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只有国民经济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实现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才能更有条件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②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提出与其相适应的要求,领导者应当密切注意、深入研究现阶段生产力发展反映的新情况、提出的新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路;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的今天,既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又要始终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金融安全。③必须更加自觉主动地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当今世界,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迅猛向前,给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深刻的社会影响。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种态势,现代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不断创新,顺应潮流,乘势而上。 二、要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更好地代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其主体内容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创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塑魂工程,是时代精神的升华过程。现代领导者应当按照现代化事业与现代人生活的丰富内涵和相应要求,升华思想境界,提高文化品位,更好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此,①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必须坚持,因为它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不但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之所以必须发展,因为它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不仅十分重视变化的客观实际,而且时刻追踪丰富的现实生活。作为领导者应当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形成新思路,开拓新局面。②必须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现代领导者应当对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继续发扬光大;应当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等方面吸取丰富营养,加以创新发展,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领导水平。③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领导者必须更加自觉认真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铘代化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同时又要抵制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投落的思想文化,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的图谋。 三、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民主观念,更好地代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对人民的义务是现代领导素质的重要方面。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的论断也揭示了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本质特征,即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领导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确立献身人民事业的价值取向,特别要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①必须强化以致富群众、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的责任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里,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保证决策正确,执行有效,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和决策执行程序,防止和避免领导者个人拍板的现象发生。②必须确立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者做任何工作都要看一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符合就要坚决干,反之就决不能干。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领导者要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防止和克服片面追求“政绩”的短期行为。③必须建立以密切干群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这些机制包括:完善的思想教育机制,保证人民群众既是被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严密的监督约束机制,保证人民群众既是权力的赋予者,又是权力的约束者;畅通的信息情报机制,保证人民群众既是决策的执行者,又是决策的参与者。 建设领导人才队伍,实现领导素质的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为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作出努力: ——立足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是实现领导素质现代化的前提条件。领导者只有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才能领导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以自己的才干和胆识将这项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领导素质既具有严密的系统性,不同的素质要素有不同的地位作用;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应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保持思想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做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社会主义建功立业,争作贡献;坚定党的立场和人民的立场,对共产主义终身追求,矢志不移。 ——深入实践锻炼。重视理论学习,是实现领导素质现代化的根本途径。领导干部在积极投身实践锻炼的同时,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能为领导干部提高素质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涉猎广阔的知识领域,能为领导干部提高素质奠定厚实的决策基础。执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高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加强刺度建设,注重个人修养,是实现领导素质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现代领导学研究表明,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关键性地受到制度安排的制约。因此,加·陕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领导体制改革,对加速领导素质现代化十分重要。为此,一要建立健全民主的选拔任用制度,加大公平竞争、公开选拔和公正使用领导干部的力度。让高素质领导人才进入领导干部队伍。二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加大过程监督、跟踪考察和绩效考核的力度,把监督考核作为提高领导素质的“校正器”。三要建立健全规范的教育培训制度,加大党性修养、理论教育和能力培训的力度,使教育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为此,要有计划地安排领导干部到党校干校、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参加学习,有条件的要选派到国外高等院校及公司企业接受培训。 领导者个人修养对提高素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根本原因,因为领导素质究竟能否提高或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终究还得在领导者个人身上兑现。古言道,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起。一个领导者只要对个人修养具有自觉意识,便会以积极的主动的姿态,想方设法进行个人“修炼”,改善与提高自身素质。在这方面,一要善于“以人为镜”,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二要善于“三省吾身”,提高自我总结能力,最终才能达到不断提高领导素质的目的。 领导素质论文:试析提高边远地区高校领导干部素质应注重大学精神培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理念 边远地区高校 领导干部 挂职 重塑 论文摘要:大学理念是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哲学基础,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主体力量是大学的领导干部。由于历史、传统、地域环境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边远地区高校领导干部普遍缺失大学理念,这是制约这些高校管理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直接的文化撞击又是观念塌陷与重组的重要方式,因此,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选送边远地区高校领导干部到国内中心城市重点大学对口挂职进修,不失为一种重塑他们大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大学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基础工程。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各级各类大学党委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对于边远地区高校来讲,怎样将大学精神融入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更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任务。本文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迈克尔·D·科恩与詹姆斯·G·马奇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观点:大学是一种“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不论其观点是否偏颇,是否道出了大学管理的本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学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而是以大学理念为灵魂,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比较特殊的管理。这是因为“大学享有充分的自由;大学的知识属于人民;大学是崇高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捍卫者;大学既创造知识,也传播知识;大学对研究自由与教学自由给予了保障;精神和文化是人类尊严的实质内容,而大学则是维护精神文化的中心。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除了一般管理的原则和机制外,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的管理者必须具有明晰而正确的大学理念。换句话说:“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着这所大学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方向,更决定着它的明天。”对于什么是大学理念这个问题,学界争议颇多,我们赞同如下观点:“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定,它是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哲学基础。间之所以说大学理念是“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哲学基础”,这是因为“知识及其学科(专业)是大学的组织基础,因而“文化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也是大学区别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的个性,它决定了大学应当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和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策源地,也应当把文化机制作为大学运行的主导机制。同时,“应当把‘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作为大学制度的根基和维持其活力的源泉,以人文、理性、品德和学术价值作为其应当追求的基本价值。所以,大学的本质决定了大学管理的基点是文化机制而非行政机制。因而,大学精神是大学管理的灵魂和统帅也就成为逻辑必然。 边远地区高校是指省会城市以外,远离中心城市,地处老、少、边、贫地区的高校;高校领导干部是指高校院(系)部(处)中层以上管理干部。这些高校一般来说,所处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交通、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学术文化环境差,传统观念、小农意识比较浓厚,很难吸引外地特别是中心城市优秀人才,因而其教师和管理干部长期以来主要靠本校毕业的留校生来补充,明显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甚至恶性循环的严重局面。具体而言,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校级领导到中层领导以至一般干部,大多数是本校留校的学生,学缘结构单一;二是学校管理干部包括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基本上都是本专科学历,高学历者很少;三是学校的管理干部几乎都是来自学校所在地区,或者附近几个地区的农村和小城镇,地缘结构十分单一;四是这些学校的管理干部几乎都没有学习进修的机会,其管理思想和方法陈旧落后,甚至缺乏对大学管理基本常识的认识。许多学校实际上已完全用行政本位取代了文化机制,权力大于学问,官职大于职称,大学文化严重缺失,科研教学长期低水平徘徊。 这些问题还只是表面的现象,现象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危机,这种危机又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我国边远地区的高校一般都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或80年代因陋就简而创办起来的,缺乏基本的办学条件,更谈不上大学应有的文化积淀。其初期的领导干部,甚至主要领导干部,有为数不少的人是没有办学经历,甚至没有经历过高等教育,没有任何大学理念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所以,他们只能以管理机关的理念和模式来管理大学,而这种地方机关式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又陈陈相因,成为这些大学管理干部的思维定势,有着很深厚的观念和情感基础,这就使得用行政本位取代文化机制成为一种必然,形成一种惰性,这种惰性又直接造成了这些大学领导干部普遍而严重地缺乏大学精神。因此,边远地区高校在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缺乏有意识、有组织、有力度的大学精神培育。 大学精神是一种观念形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念的更新有赖于人们社会实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不同的文化只有在相互交流碰撞过程中,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有接触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促进提高。同时,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作纵向比较时,很容易对今天的成果感到自豪和满足,当人们作横向比较时,才容易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边远地区大学那种较为封闭的环境,没有鲜明的对比,没有强烈的反差,旧的传统、旧的模式、旧的观念很难经受由文化移入所带来的巨大撞击力和粉碎力,很难打破那种超稳定的结构和平衡。因为间接的文化撞击,总是以某种载体为中介,因而较容易受到人为的控制和阻断,其产生的影响必然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所以,观念的塌陷与重组,直接的文化撞击,应该说是一个较为迅速而有效的途径。所谓直接的文化撞击,是指载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都在对方面前展示出对方所不熟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并形成较为鲜明的反差,产生较为强烈的震撼,因而直接的文化撞击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直接撞击,对于落后文化的震撼力是难以估计的。对于载有落后文化特质的人们来说,在这种撞击中,就很可能出现一种洗心革面的效果,促使其固有的文化观念迅速地塌陷与重组,较快实现对新观念的吸收与对旧观念的扬弃。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选派边远地区大学领导干部到中心城市的重点大学挂职进修,是培育他们大学理念,改变目前这种落后状况的一项比较现实的选择。 在我国的中心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西安等大城市,集中了一大批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堪称国内一流的知名大学,如果能将地处老、少、边、贫地区高校的管理干部,特别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有计划、有系统、分期分批派往这些一流高校对口挂职进修一至二年,并长期坚持下去,将这些学校中层以上管理干部普遍轮训一遍,那么,对于提高这些学校领导干部素质,重铸他们的大学理念,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提高这些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为所在地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使这些高校成为所在地区新思想、新技术的源泉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真正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库、思想库、人才库、决策支持系统和创新基地,发挥智力、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实行边远地区高校干部到中心城市重点院校挂职进修制度,是一项涉及面较为广泛的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协作。首先,国家和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宏观管理和协调工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还要有必要的经费投入。边远地区高校党委也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将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放在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将管理干部,特别是中层领导干部从事务圈中解脱出来。要将挂职锻炼作为干部晋升的必备条件,切实提高干部素质。接收挂职的院校,要建立正规的培养教育机制,将其视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和接收培养的高校,还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时间性,必须保证较长的挂职和培训时间。因为大学理念没有长期学习、研究与熏陶是难以形成的;二是必须“融入”,也就是说,那些对口挂职的干部必须是实质性进入职位,进入所挂职高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不能“融入”就不能实现文化与观念的直接撞击,更不可能实现文化与观念的塌陷与重组。总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更新观念,重铸大学理念,提高管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为基础和突破口,努力将边远地区高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使其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领导素质论文:关于提高企业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思考 海军装备保障性企业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统一祖国、保卫国家战略核心利益的重大使命任务和为海军整体转型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及服务,这种重要性、特殊性决定了保障性企业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能力的干部队伍,以适应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带领全厂职工真正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只是对工厂干部的现状(可能带有普遍性),就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作一些探讨。 一、企业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能力要求 (一)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 企业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政治素质、理论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组成。 1、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构成领导干部素质内容中最基本、最根本、最重要的素质要素,是第一位的要素。政治素质决定了领导干部的性质和方向,关系到听谁指挥,为谁服务的根本性问题,是领导干部的核心要素 2、成熟的理论素质是政治成熟的根本性要素。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较高理论素养和水平,才会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才会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不会出现摇摆性,不会由于理论上的失误.而导致企业的发展发生重大的乃至全局性的失误 3、良好的知识素质是领导干部提高工作效能的基础要素。领导干部不仅要具备现职岗位上所必备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诸如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的金融、法律方面的知识 4、高尚的道德素质是反映领导干部形象的基本要素,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道德素质高,个人的人格魅力、凝聚力强就能带好广大职工群众为党的事业和企业的发展作贡献。 (二)企业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要求 能力是一个管理者取得工作成绩所必备的技能.现阶段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1、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衡量领导干部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它关系到能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思维方法,顺应时代潮流,担负起时代责任。驾驭复杂环境,抓住机遇,取得比较优势.从而获得发展主动权。特别是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从应急转向常态化,装备保障体制从军内转向军地一体化,从军事领域转向非军事领域,面对日益繁重艰巨复杂的装备保障任务。要求领导干部更应具备战略思维的能力,以新思路制定新对策。 2、科学决策能力。当前,政治的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正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格局.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一个企业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能否沉着应对,抓住机遇,做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紧密切合工厂实际的科学决策,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完成肩负的历史重任,是对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新挑战。 3、群众工作能力。领导干部能否深入群众,有效组织群众和影响群众不单纯是一个意识和觉悟问题,也是一个方法和能力水平问题。新的时期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职工群众的鱼水关系.扎实地做好群众工作。对于推进党的事业.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4、开拓创新能力。一个没有创新理念的企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企业,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领导干部不可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当创新成为领导干部的一种思维习惯.成为企业的自觉意识.才能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增强创新意识。从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中捕捉亮点,以创新的胆识和气魄,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适合企业的发展思路,模式和路径,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5、攻坚破难的执行能力。执行能力是指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决策,有效地执行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领导干部在管理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相互结合的重要体现。执行能力的强弱,关系着党的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有效实施的重大问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二、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水平的现状。 (一)领导干部队伍总体现状 企业党委把“实践科学发展,提高三个能力”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载体.组成了提高干部履职能力的课题调研组,对干部的素质能力现状进行调研,分别召开座谈会,深入联系点,到基层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对全厂助理以上的干部进行了问卷调研。问卷整合了干部的基本情况,计算机、工程技术、生产经营、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常识,参加问卷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84%,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调研反映的问题和综合问卷调研的情况进行总体分析.我厂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在党和组织的培养教育下,通过自身努力,知识结构、专业化水平不断得到优化.管理能力和履职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部分领导干部带领职工群众完成任务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工作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各项管理工作能力水平欠佳,素质和能力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适应。 (二)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方面的主要差距及其表现 1、学习力方面的差距。调研中发现领导干部中不乏存在对读书学习抱有不正确观念的。有的自恃有较高的学历,工作多年,凭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已经够用,不用学习也能应付眼前的工作;有的认为:做工作干比读书学习重要,学不学习无所谓等。 2、创造力方面的差距。调研中发现,一部分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企业管理,专业知识比较贫乏.从整体上考虑问题的全局意识欠缺,创新动力不足:凭感觉,靠经验,想问题做管理的传统习惯影响较深;领导干部的全局观念,超前思维。创新意识比较淡漠,等上级发指示,靠上级想办法.随人起舞的习惯思维较重。 3、执行力方面的差距。调研中发现。部分领导干部工作随意性强,存在着按条例办事,按规章制度落实,按规定程序运作的意识不强问题:个别领导干部全局意识差,存在着对个人或部门、分厂有利的事争着做,抢着干,反之就拖着干,悠着转的倾向。 三、关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途径和对策 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高低程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水平,而干部的素质能力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来不断地提升,为此,企业党组织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在增强学习力上下功夫 1、要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提供平台。一是要在领导干部中树立起全新的学习理念。促使领导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成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典范。二是要尽可能满足领导干部岗位任职的需求。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听专家辅导。参加各类政治经济文化讲座;组织到优秀的企业学习考察,提供学习交流.捕捉信息的平台。 2、坚持领导干部学习制度,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坚持党委、党支部二级中心组学习和干部月末学习制度,是领导干部参加学习的基本保证。一是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内容设置为核心,改进方式为基础。力求领导干部学习有实效。二是要紧扣国家的宏观发展形势.紧扣海军保障企业的发展战略,紧扣领导干部的学习需求,认真学习系统掌握经济社会领域的科学理论知识。三是要注重学习效果。除对干部学习出勤率进行考核外,应注重对学习效果的考核,还应对学习的各方面知识分阶段测试,以了解干部对学过的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 3、鼓励领导干部自学、加强对自学的引导。一是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举办读书沙龙、学习论坛、读书系列讲座等,增强对读书活动的指导。二是要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实际工作的需要,每年推荐一批读书书籍的目录,引导领导干部读好书。三要把自学和制度化集中学习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增强素质.提高本领,增长才干,进而做到学习与思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提高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1、鼓励领导干部敢于思考。一是要鼓励领导干部做到敢想。也就是敢于思考。敢想需要胆量,勇于打破束缚头脑的条条框框,真正从实际出发观察和分析问题二是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良好氛围。消除领导干部的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其创业的积极性三是要大力培养领导干部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增强问题意识。打破各种成见,力避跟风盲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举措。 2、督促领导干部勤于思考。一是要做到勤于思考.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充分把握新课题、新矛盾。二是既要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又要考虑海军转型因素的影响:既要考虑本部门的工作,又要考虑相关部门的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辨证思维的方法,解决好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完善领导干部的考核奖惩机制。把反映领导干部认真思考、开拓创新的指标纳入相关的评价体制之中。 3、引导领导干部善于思考。要引导领导干部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既要学习领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指示,又要充分了解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努力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就是抓住问题的本质,主要矛盾抓住了,其他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三是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善于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零碎的东西系统化。四是做到“学”与“思”的统一.只思不学容易脱离实际,循入空想,以学促思,以思推学.是领导干部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在加强实践锻炼上下功夫 l、加强实践锻炼的路径。可根据年轻干部的实际状况.从三个方面加强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是让他们到分厂、车间、基层去实践锻炼。基层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可以让年轻干部在基层摸爬滚打,直接面临问题,独自处理矛盾,学会处理多方面问题的能力二是到艰苦的环境去锻炼。尤其是要把从学校直接分配到机关科室的大学生干部放到生产一线条件艰苦的环境去锻炼,去接受艰苦复杂环境的锻炼,以使年轻干部加深对基层情况的了解,促进与职工群众的感情,有利于提高党性修养,加深对党的宗旨的理解。三是放到矛盾突出的地方去锻炼。矛盾越突出。越尖锐.就越能锻炼人,可以把处理突发急难事件作为锻炼年轻干部的重要机会,在老同志的带教下.让年轻干部得到锻炼,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暴露出自身的短处与不足,在实践中得以改进和提高。 2、实践锻炼的方式与措施。具体的措施可采用上下交流,党政交流的方式:一是让长期在机关处室工作的年轻干部下车间挂职,让他们了解生产管理流程,掌握从事基层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以增强与职工群众的联系和服务基层的意识;二是让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年轻干部到机关处室去挂职,让他们了解企业整体工作的大局,开拓_I=作视野,转变思维方式.增强工作才干:三是让行政工作部门和党群工作部门的年轻干部相互交叉任职,培养他们的大局观,帮助他们端正工作态度,摆正个人奋斗与组织培养.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的关系.把他们培养成既懂经济.又懂党的纪律的长袖善舞的复合型干部。 总之,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是企业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在全局上谋划,从制度上完善。措施上落实,真正为推动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领导素质论文:试论领导干部素质的构成要素 论文关键词: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构成要素 论文摘要: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是与党的历史方位、社会环境、历史任务相适应的动态发展过程,政治素质、学识才智素质、学习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是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体系的重要构成。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之一,明确指出,“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领导者的素质能力建设与党的历史方位、历史任务、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相适应,经历了不断丰富完善的动态过程。在全球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使命,对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始终处于提升和拓展状态。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具备的素质能力包括的层次和范围十分广泛,在多元素质能力体系中政治素质、学识才智素质、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居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当代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在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方面的基本特质,是从事领导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品质等方面的基本条件。政治素质是领导者素质能力的重要构成,关系到理想信念、信仰、价值观是否变质的根本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领导干部都要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做合格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最重要的条件。如果政治方向模糊不清,就难当大任、难受重托。”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成熟,政治素质的提高要把加强理论素养放到重要位置,敏锐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方向,具备一定的气魄、胆识和智慧,引领社会变革。“‘思想家’所以配称为思想家,就是因为他走在自发运动的前面,为它指出道路,善于比其他人更早地解决运动的‘物质因素’自发地遇到的一切理论的、政治的、策略的和组织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和问题,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 二、学识才智素质 “保持领导不是靠权力,而是靠威信,毅力,靠比较丰富的经验、比较渊博的学识以及比较卓越的才能。”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领导干部权威威信的来源,学识才智素质是领导干部开展领导活动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知识才智的缺乏,没有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和掌握,难以跟上时展步伐、担当起执政兴国的重任。只有具备一定的学识才智素质,领导干部才具有基本的执政资格,才具有提升整体素质的前提和条件。从领导思维层面上,学识和才智素质是形成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城,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当前”,作为统揽全局、担负一个地区和部门发展职责的领导干部来说,战略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领袖人物一定要能够看到凡人所看不到的眼前利害以外的事情。他们需要有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的眼力。”与战略思维紧密相关的创新思维,在社会转型期显得尤为重要。一份《当前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问卷调查》表明,在对于领导干部最宝贵素质的单项选择题中,选择“开放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2%,是其它几个选项最高的嘲。社会转型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以往领导干部熟悉的解决方法和方式不能完全奏效,迫切要求领导干部运用学识才智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方法和新措施,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 三、学习能力 持续不断的学习是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能力是领导干部必需的基本能力。曾经担任过美国总统、访问过八十多个国家、与许多国家的领袖打过交道的尼克松,在其著作《领导者》中指出:“有志于当政界领导人的青年人问我,应该如何准备培养读书习惯,训练思考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技术,熟悉社会准则的框框,打下哲学基础,这些都是未来的领导者从学习活动一开始就必须、而且一辈子都必须继续不断地致力去做的事情。”嗅备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能使领导干部紧跟时展步伐,增长学识智慧、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改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于那些找各种借口不愿学习、应付学习的领导干部,对新知识、新信息一无所知,仍然生活在传统封闭的环境里,学习能力的退化必然导致领导能力的退化。 知识信息高速扩展的特质空前凸显出接收、掌握、运用知识信息的学习能力的极端重要性,推动和促进学习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革新。1994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明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终生学习、把学习等同于生存条件。这些论断一点也不夸大其词,恰恰相反,终生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时代要求,是人们必需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领导干部置身于知识经济时展的洪流中,应该从“终身学习是2l世纪的生存概念”的时代内涵来深刻认识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学习行为,把能力危机意识转化为强烈的学习意识和自觉行动,在持续不断、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中提高理论素质、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思维方式,培养与党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复合型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党中央近年来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组建浦东、延安、井冈山干部学院等一系列举措正是加强领导干部学习培训、提高执政兴国本领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出党对时代要求的准确把握和积极回应。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结合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多次极具针对性和现实性的集体学习,为加强全党学习做出表率作用。 四、决策能力 决策是领导者一项重要的领导活动,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等,都属于‘出主意’一类。使这一切主意见之实行,必须团结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领导者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有效的决策、制定实现目标的方法策略和组织协调领导活动。决策能力,就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对策、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能力。决策能力对领导者来说极为重要,英国学者罗素在《权力论》中指出,“要获得领袖地位,他必须具有产生权威的杰出品质:自信心、迅速决断和采取正确措施的才能。”可以说,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学识才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学习能力都是以转化为较强的决策能力为目标,决策能力的强弱是衡量领导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我国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亟待提高,屡屡出现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拍脑袋”、“拍桌子”式的盲目决策现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要求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群众意愿,集中集体智慧和实践经验,依据科学程序,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 五、沟通能力 领导学的一些学者把领导看作是一种沟通行为,从领导职能的角度讲,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得理解的过程。沟通能力是领导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沟通是实现领导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式。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来说,领导与下属的有效沟通能够明确组织目标,消除矛盾,起到凝聚、鼓舞、激励的作用。沟通既是信息的传递,又是情感的交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信息完整正确的传递,同时增进了解、融洽感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转化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开放的执政环境拓展了我国领导干部与外界沟通的范围,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加,领导干部的沟通能力日益显现出重要性。社会组织内部领导者与成员之间关系强制性减弱、协作性增强的趋势,要求领导者能够清楚明确阐明施政观点,及时与同事和部属交流,通过语言表达消除工作上的误会、摩擦和矛盾,协调组织活动。公众政治参与热情的高涨,希望就本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与领导干部对话交流的强烈意愿增强,要求领导干部经常与公众沟通,向公众讲解方针政策,化解隔阂和误解,倾听民意民声,赢得理解和支持。传媒政治时代,领导干部与传媒接触极为频繁,面对专题采访、新闻会等节目,要求领导干部通过传媒与社会沟通,交流信息,解答公众关注的社会发展问题。种种迹象表明,具备娴熟的沟通技巧和能力成为现代领导者必备的基本技能。 领导素质论文:试论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 论文摘要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要求。经过多年的法治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有了明显增强,知法、守法正逐渐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不少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必须把握三大要素,也就是把法律信仰、法治理念和法治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论文关键词 法治 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素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吹响了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发展和推动。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法治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要求能否落到实处,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一、法治文化素质的含义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建设。所以,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新一轮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布局中,不能忽视法治文化建设,它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法治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中对法律及其内涵的价值、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并在行为方式中自觉地将法律规定、法治原则作为行为准则。 二、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素质是当代领导素质的构成要素。领导素质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者肩负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任务,因此领导素质面临着新的要求,除具备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组织能力素质外,法治文化素质成为越来越不可缺少的素质。 (一)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是领导干部履行依法治国方略、变人治为法治历史使命的要求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必须与传统人治决裂。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治传统的国家,几千年封建社会所形成的“皇权至上”、“重权轻法”等人治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领导干部作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率领者、引导者,在公权力的行使中负有重要职责,如果没有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就不能有效地弘扬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就无法改变权大于法、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治现象,人治就很难被法治取代,依法治国发略也很难实施。领导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法治的原则和精神,更好地执行、实施法律,自觉将权力行使置于法律制约之下,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二)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是领导干部履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职责的要求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维护社会稳定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把公平正义作为最崇高而又最基本的价值目标来追求。一个社会只有是公平正义的,才可能具有恒久的和谐基础。领导者没有较高的法律文化素质,就无法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就不能做到善用法律定纷止争,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具体环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尖锐复杂,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化解和处置难度明显加大。如果领导者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文化素质,不能依法及时处置,个别问题、局部问题可能转化为全局性问题,非对抗性问题可能转化为对抗性问题,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三)法治文化素质是领导推动科学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民生的基本条件 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也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只有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民生,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领导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才能牢固树立人权观念,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利益调整中充分依靠立法、执法等手段保护人权,推动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科学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环境与资源保护观念,更好地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关系,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进一步掌握多方面的法律知识,在发展中更好地坚持统筹兼顾。 2.塑造法律至上的信仰 法律至上就是指在一个法治国家当中,法律是评判、解决任何一件涉及法律事件的唯一标准和最高权威。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反映,是人民意志的具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社会主义的宪法和法律应当具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保证宪法和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和尊严,按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办事,这样才能使宪法和法律落到实处,不致成为空谈或走样。 (二)强化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根植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必然性要求之中,它是法治的灵魂,体现了法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实行法治以及如何实现法治的问题,是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核心。作为新时期肩负使命、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促成现代法治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1.善法之治理念 社会要法治,首先要有善法和良法,要有反映公平、正义,维护民主的法律。纽伦堡审判就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审判开始的时候,所有的被告人用同一个理由为自己辩护,即“执行法律的人不受法律追究”。法官们十分为难,不得不休庭。著名的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在法律问题上有一个经典的论述“有一些法的基本原则,它们的效力比任何法律规则更强而有力,以至于如果一项法律与它们相矛盾,那么,这些法律就只是强权的运作而不配叫做法律。”他的思想让法官们达成了共识,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凡是体现人类的共同理性、以维护人权为宗旨的法才叫法,背离了人类的共同理性以剥夺和践踏人权、侵犯人的尊严的法不叫法”。再次开庭的时候,法官断然驳回了被告们的辩护理由。 因此,法治状态下的法一定是善法、良法,社会主义法治一定是社会主义的善法之治、真法之治,同时也应是美法之治。我们制定出来的法律不应该是恶法,不应该背离人类理性,不应该背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不应背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集中意志。 2.人权保障理念 国家工作人员要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切实谋求与保障公民的各种利益,。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里,人民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必然通过法律作出具体的和明确的规定,并运用法律的权威来保护这种利益。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不是任何外界的恩赐。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不少人把人权看得很神秘,以为它是一个纯西方的口号,似乎同我们所一贯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根本不同的两件事。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以人为本”“保障民生”要求的提出,清楚地表明了人权保障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每一个人的尊严、价值、生命和财产都应得到国家的充分尊重和保障。 3.权力制约理念 权力具有双重性作用。领导干部若正确运用权力,可以有序科学地管理社会,造福于人民;如果权力被滥用,就可能践踏社会公共秩序,贻害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既可以使人大有作为,也可以诱人走向堕落。孟德斯鸠说,一条万古不易的政治经验是,握有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直到遇到某种外在限制为止。防止国家权力滥用和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让权力处于制约之下,有四个基本的方式和渠道:一是以国家法律制约国家权力;二是以国家权力制约国家权力;三是以社会权利制约国家权力;四是以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权力受到制约,不仅于国于民有利,而且也是个人避免少犯错误、不犯严重错误的重要保证。必须认识到权力不是为所欲为的,是受制约的,时刻警醒自己,树立权力制约的观念。 (三)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 依法治国要求把各项工作都纳入法制化轨道,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善于掌握和应用法律手段来做好工作。领导干部这种通过法律的形式和途径达到预期目标的本领就是法治能力,法治能力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能否依法履行职责,是评价干部法治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工作当中,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任何一项决策,不仅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物质技术可行性,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重要的还要考虑它的法律可行性,即决策的合法性。领导干部要依法行使决策权,坚决防止越权决策、违法决策,对于重大决策事项,要由政府法制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后,提报有关会议集体讨论决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在决策过程中,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民智民力参与决策,确保决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2.自觉接受监督 共产党员要自觉接受监督,这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和优良传统。几代领导人都强调接受监督的重要性。自觉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重要保证。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权力如果不受约束和监督,随时有可能偏离正常运行的轨道。领导干部只有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方方面面的监督,时刻将自己置于党纪国法的约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能做到正确用权、廉洁从政。 3.依法办事、依法行政 塑造法律信仰,强化了法治理念,还要把这种信仰和理念切实的落到实处。在日常工作中,依法办事,依规定执行,不断提高法治能力。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国家管理的法治原则就是依法行政。我国的法律体系中,80%以上的法律法规由行政机关负责实施,行政管理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依法行政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领导素质论文:论将领导干部素质模型与培训体系有效结合的实践 【论文关键词】素质模型 培训体系 运用实践 【论文摘要】素质模型作为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工程已经引起了很多企业的重视,为企业选拔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合格的人选提供了相对客观的标准。在建立了能力素质标准之后,如何有效地将能力标准、能力测评和能力提升结合起来,使能力的提升始终围绕公司发展而展开,就成为了企业更加关注的务实的作为。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基于素质模型的岗位能力提升和团队能力提升系统就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平衡计分卡的角度,以电力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分享以领导干部素质模型为标准的培训体系的实践,使能力提升切实与企业经营相结合,为经营管理服务。 1素质模型与培训体系对企业经营发展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作为企业发展重要的管理系统,其发展和研究长期受到企业重视,其中的选、育、用、留通过管理行为传达着企业的文化、理念,各个系统之间通过动态关联,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很好地与企业的经营发展联系起来,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素质模型和培训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程,围绕公司的使命、愿景、经营理念、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发展企业核心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通过以素质模型为标准开展才能评鉴,找出企业的能力现状与模型标准之间的差距,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通过系统循环,将课程的知识、技能、态度转化成企业的绩效,实现Krikpatrick的四个培训层次所表达的成果。 通过培训成果与薪酬、绩效体系的互动,使人力资源的各个系统互相促进,从而可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 2能力提升与企业发展的关联 以平衡计分卡的思维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企业探讨战略的方法通常是先选择业务单位希望经营的市场和客户,然后确认关键的企业内部流程。企业必须在这些流程上表现卓越,才能提供价值主张给目标市场和客户,最后再决定个人和企业在追求内部、客户、财务目标时必须拥有的关键能力。企业只有不断提升关键能力,才能保障内部流程的持续改善,才能持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从而保障企业财务目标的持续提升。无疑关键能力提升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3基于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设计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3.1平衡计分卡 当企业基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独特能力而部署战略时,那么战略的计划程序可能应该先从为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确认关键竞争力和能力人手,然后确认客户层面关键竞争力和能力,最后选择对这些竞争力和能力实现客户价值来说至关重要的客户群体和细分市场。 平衡计分卡是目前能够将业战略转换为目标的最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本案即是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思路,将公司的目标从财务、客户和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几个方面落实到学习与成长层面,在能力素质模型的框架内,形成培训课程体系。 3.2平衡计分卡与素质模型 3.3培训体系的PDDRO流程 培训系统的建立足一个系统思考的过程,从培训需求到课程没计、课程执行、培训效果检核,最后到培训绩效的提升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重要的足培训工作是否围绕公司的发展,足否真正补到能力的不足之处,培训之后是否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因此,培训系统的建立就是建立培训与绩效之间的评测工具,将培训体系与绩效体系联动起来做系统分析。 P:规划,通过公司目标确定能力标准,与现状能力表现对比和个人能力发展需求,确定能力提升的方向,形成合理的能力发展规划; D:设计,在能力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设计切实的课程; D:执行,按个人水平、团队水平以及时间的合理安排执行课程; R:检核,依据Krikpatrick评估模式,根据培训课程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检核方式和工具,并形成规范的管理; O:成果,将能力提升与绩效提升作关联分析,检核培训成效。 3.4.Krikpatrick评估模式 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KirkpatrickMode1)由国际著名学者威斯康辛大学(Wisconsin University)教授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在培训评估领域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柯氏培训评估模式,简称“4R”,主要内容是从四个层次评估培训的效果: Level1反应评估(Reaction):评估被培训者的满意程度; Level2.学习评估(Learning):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 Level3.行为评估(Behavior):考察被培训者的知识运用程度; Level4.成果评估(Result):计算培训创出的经济效益。 柯氏培训评估模式通过四个阶段来反映、检核培训效果: 阶段一、学员反应:在培训结束时,向学员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征求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和感受。问题主要包括:对讲师培训技巧、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对教材挑选及内容、质量、对课程组织、以及培训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用到。 学员最明了他们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学员对课程的反应是消极的,就应该分析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一阶段的评估还未涉及培训的效果。学员是否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还不能确定。但这一阶段的评估是必要的。培训参加者的兴趣,受到的激励,对培训的关注对任何培训项目都是重要的。同时,在对培训进行积极的回顾与评价时,学员能够更好地总结他们所学习的内容。 阶段二、学习的效果:确定学员在培训结束后,是否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得到了提高。这一阶段的评估要求通过对学员参加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知识技能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以了解是否他们学习到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培训设计中设定的培训目标进行核对。这一评估的结果也可体现出讲师的工作是否是有效的。但此时,我们仍无法确定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否能将他们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 阶段三、行为改变:这一阶段的评估要确定培训参加者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培训而发生的行为上的改进。可以通过对参加者进行正式的测评或非正式的方式如观察来进行。这一阶段的评估数据较难获得,但意义重大。只有培训参与者真正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才达到了培训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开展新的培训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因这一阶段的评估只有在学员回到工作中去时才能实施,这一评估一般要求与参与者一同工作的人员如督导人员等参加。 阶段四、产生的效果:这一阶段的评估要考察的不在是受训者的情况,而是从组织的大范围内,了解因培训而带来的组织上的改变效果。可能是经济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如产品质量得到了改变,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客户的投诉减少了等等。这一阶段评估的费用和时间,难度都是最大的。但对企业的意义也是最重要的。 4在电力企业开展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系统研究的意义 通过三年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从建立岗位能力素质标准,到个人能力评估和团队能力评估以及岗位能力提升和团队能力提升的体系。运用平衡计分卡的逻辑关联,从公司长远期发展和现状分析、内外部关键流程的分析,将能力提升与公司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领导干部的培训更有效地围绕公司发展,通过学习、体会、运用、传播的有效推进,发挥培训的最大功效,将提升关键能力素质转化为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这是一个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极有意义的工作。 5结语 本文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电力企业建立领导班子素质能力标准、团队建设和能力提升的系统研究思路和方法。然而能力提升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和落实的务实工作,本文仅涉及思路的探讨,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加以落实和完善,以期为国企领导班子的能力提升向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转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领导素质论文:浅谈艺术素养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论文关键词:领导干部;教育;艺术素养 论文摘要:每个人的艺术素养与其自身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严格的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为党和人民服务的素质与才能。而注重加强艺术素养,便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人的素质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它更多的表现为是靠后天教育和修养的结果,而艺术修养在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无论是古代或现代的还是国内或国外的,他们都无不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可以说,个人的素质与艺术素养之问存在着一定的正比关系。个人素质作为领导者在政治信念、思想意识、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生活情趣等方面所反映的综合素养,它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教育,必须注重提高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造就一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 一 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中特别提到要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问题。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高尚的心灵,要通过学习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成果,以不断增强自己对文化精神产品的爱好及鉴赏能力,从而自觉抵御低级趣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为此,提高素质不仅是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领导干部自己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要责任。 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干部肩负着双重的责任。领导者的管理艺术、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将对社会大众留下深刻的影响。尤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除在专业技能上遇到的一些挑战外,领导干部还经常会遇到一些诸如城市规划、环境美化、文艺宣传等决策性的工作,如果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这样的困难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问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这一趋势使我们在接受进步与积极的思想理念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消极颓废和不健康思想理念的侵蚀,这些文化或精神方面的糟粕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毒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它是影响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以及培育人们高尚情操和良好素质的毒瘤。领导干部是我们时代的代表,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与道德风范,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良好的素质有益于社会民众的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建设全面小康和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需要通过加强艺术素养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艺术作品能够给人愉悦的审美情趣,使人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审美能力是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素质,领导干部对艺术作品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就会自觉地倡导那些真善美的事物,并以自己真善美的行为带动和影响社会,使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对那些掺杂不健康内容的甚至是反动的思想倾向予以有力的抨击和制止。注重加强自身艺术素养,不仅有益于提高领导干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甄别能力,同时也将有益于领导干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并促使个人工作效率、群众威望、社会公信力的极大攀升。因此,提高艺术素养不是可有可无的个人点缀,而是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产生信任感和凝聚力所应注重的重要方面,也是领导干部自身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良好的艺术素养,领导者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工作基础,使这种个人修养的魅力成为向群众的无声命令,故而它理应成为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 艺术作品作为客观世界与主观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用语言、文学、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但它是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通过艺术家们的审美积淀而反映社会现实的,是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化浓缩。艺术活动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显示其才能,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可以让人们从感观上得到愉悦,其意境上的美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世界。艺术作品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艺术家们长期的积累并进行不断实践而进发出的一种精神产品,一件优秀的精神产品,体现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也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个性特征、精神追求等元素,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它所张扬的审美意蕴体现了社会大众的主流思想意识和欣赏水准。应该说,绝大多数历史上流传下来艺术作品以及现代艺术品,它们所反映的精神是积极的和健康的,且能够对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产生积极的良好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否则,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也难以源远流长地传承至今,并被发扬光大。由于艺术作品所包含着的丰富精神内涵,使其对人作用的时间越长便越能渗透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从而能够对人们起到调节思想情绪、促进潜能创造、培育道德观念、激发审美想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搏大精深的文化和艺术宝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的独特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为我们民族鲜明的艺术个性,并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确立了自己辉煌的地位,这正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也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最好教材。因此,领导干部艺术素养的提高应注重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首先,锤炼自身修养,提高鉴赏能力。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单位的核心,其工作能力的高低、个人学识的魅力以及美好仪表的展示,将直接影响到他所带领的整个团队的精神状态。在人的素质诸多的构成要素中,智商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它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具体表现。同时,人的情商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的智商得以充分展现的可靠保证,这在我们当今所处的这样一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领导干部的工作成效反映着其综合的素质修养,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品德修养等方面。在闲暇之余,如果领导干部能够通过艺术(绘画、舞蹈、电影、音乐、文学等)欣赏或阅读,积极进行应有的内功修炼,便能获得很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知识,洞悉为政之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如果认真观赏画作,仔细品味画内功夫和了解画外故事,就能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能力。在艺鉴赏中,领导干部应注重使自己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不断提升到理认识的层次,通过提高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而培养自己更加开阔眼界和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对履行本职进行更为深层的思考,能认识和洞察社会发展的趋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能在工作中生一种亲和力。当然,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经验与感受累的过程,只有探索和选择一个能够适合个人发展的修养途径,才达到促使自己全面发展的预期目的 其次,多角度审视观察,拓展超前意识。现代领导者所面临的环和工作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他们除应掌握一定的专知识外,还要注重以欣赏的艺术目光与外界和他人接触。领导工的要义就是带领好一班人干好工作,并以个人的工作魅力影响自所带领的团队。一个知识渊博和具有修养的领导者,能够以个人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保证其整个团队工作的协调性。现代艺术只反映和表现生活的狭窄层面,已经扩展到对生存环境及生命意义高度关注的深层追求,艺术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专业人员的范围之内,它日渐成为社会广泛参与的一项有益活动,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审美创造能力所日益关注的一条有效途径。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讲求领导艺术,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就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才干,并调动一班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在有序、安定、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本领域工作的前沿,并从较为被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转变到富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工作上来。领导干部要注重了解本民族艺术的过去和现在,要注重了解本地区地方艺术的特点,了解现代艺术的发展状况及其趋势,以借古鉴今、博采众长,从而以着眼于未来的眼光为人民执好政。 再次,保持民族特色,加强对外交流。诗人歌德曾说,科学和艺术属于整个世界,在它们面前民族的障碍都将消灭。世界各民族都以不同方式表达着各自的思想和情感,不同区域的文化艺术都有着不同的民族特色,从而形成了各具风格的艺术形式。所以说,越是民族的文化艺术越是世界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先辈早以琴棋书画来陶冶情操,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我们民族艺术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精神也由来已久,在各个历史各时期涌现出的大科学家、大诗人、大画家、大文学家,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以其艺术情操的支撑造就了自己的成功,培育了自己高风亮节的民族精神就拿中国画来说,古往今来的画家对于所要表现的物象给予了一定的含义,且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面貌。同时,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艺术精彩纷呈,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艺术,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学习,而且要深入到民间认真了解当地所特有的文化艺术,着力促进本地区原生态民族民问艺术的良好发展。只有保持民族文化艺术应有的个性,不断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才能展现本地区和本民族的良好形象,促进地区之间乃至国际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合作交流。 总之,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注重以艺术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在全面实现小康和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无愧于自己光荣使命的贡献。 领导素质论文:试析提高基层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基本方法 论文关键词:基层领导干部 能力素质 基本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基层领导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以及提高该能力素质的基本方法,对基层领导干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0 引言 素质通常是指人在一定先天赋于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时间修养而形成的内在要素,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是指他们通过学习、教育、实践锻炼,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知识,才能、精神、观念、气质、性格、体质等因素的总和。能力素质归纳起来是指人们从事各类活动的本能,基层领导干部良好的能力随素质是开展工作,提高领导绩效的前提条件。我中心基层领导干部是完成中心连个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创建和谐社区的具体执行者,是生产工人的直接指挥者。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基层单位能否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实现全局目标的大事。基层领导能力强,就一定能够全面而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职工队伍就一定团结和谐,蓬勃而上。因此,企业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这是基层单位 领导肩上的担子、任务所决定的。尤其是油田社区基层单位领导,不但要管理好生产、经营、安全、而且还要对居民的稳定和谐负责任,可想肩上担子的分量。 1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下列能力素质 1.1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强的统帅能力 基层单位是在上级的领导下,独立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因此,基层单位领导必须具备指挥全盘工作的统帅能力,要善于掌握和及时解决全局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空间上看能够照顾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时间上讲能够顾及整个工作过程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各个环节。基层领导必须明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是相对的,基层领导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局部,局部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全局。基层领导必须韧性很执行上级的指示决议,围绕全局做好局部工作,基层领导必须根据上级的指示,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如最近在全局开展维稳工作,要一切为着稳定去做工作。这就要求基层领导要一手抓稳定,一手抓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做到既稳定和谐又不误生产经营工作。 1.2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主要把员工聚集在自己周围,组成系统的整体,并率领、推动和促使他们为实现企业的目标去工作去奋斗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的基层领导必须学会用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方法,要运用好每个指头的功能,不能顾此失彼。上级领导布置的工作,下级必须认真执行,各个科室布置的工作,下级也不能马虎。所以基层领导对全年的任务要做好计划,抓好落实。对临时性的工作也要调整布置,统筹兼顾,落到实处。基层领导承担着管人、管事、管物的重任,尤其是还要管人的思想、生活,对困难群众的帮助,样样都要想到。所以,基层领导要做好分工、协作、要发挥下属队长、班长的作用。 1.3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强的决策能力 基层领导的决策主要是对重大问题拿主意,下决心,做决断,做出合理选择的全过程。决策是对重大问题做出合理选择的全过程。决策是对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对策。果断决策,正确决策,就必须有较强的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正确的判断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规律性,把握时机和发展机遇,从而选择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能给单位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促进单位的发展。反之,就会造成不利的影响,阻碍单位的发展。 1.4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基层领导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较好地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的指示精神,企业的形式任务,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本人的主张传达给职工,充分调动职工爱党、爱国、爱企业、爱岗位的工作热情。基层领导在职工会上讲话语言要简练、生动使爱听,肯定先进批评后进要实事求是。多提希望和鞭策以激励职工为主。基层领导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一般请示、报告和工作总结能亲自起草,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 1.5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有沟通才有理解,良好的沟通尤其是对职工的沟通,可使职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员。可以鼓舞职工的士气,激励职工干事业的热情。领导之间相互沟通,能化解双方的矛盾,清除隔阂,形成共识,达到团结。沟通也是谈心交心的一种方式,是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有效形式。沟通是基层领导做思想工作的常用方法,领导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经常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化解一系列矛盾,能使单位人气旺,队伍团结,士气高昂。 1.6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基层领导的管理能力实际上是统帅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等能力素质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语文、数学、史地,环保、法律,经济、会计等方面的知识,要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基层领导对单位全年的工作,或某单项工作任务组织实施,首先就要制定工作规划和奋斗目标,对重大问题还要请职工代表参与讨论,审定方案实施的可行性、科学性。其次是要把握好目标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如物业服务单位每月支出费用多少,一定要有计划,不能超支费用。这几年来,我的方法是年初紧,每月计划开支多少,生产、经营等所耗费用必须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如果到下半年经费能达到节约目标,可适当松一松,可为来年准备一些生产工具和材料。这样既保证了当年费用能节余,又为今后作了准备,保证了较好的良性循环。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既要把握政策得原则性,又要尽可能地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适当地增加灵活性、变通性便于更好地贯彻政策。二是领导必须与职工群众相结合,既要有领导的主动性,又要通过领导的引导,增强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1.7 基层领导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通常是指强烈的创新意识,卓越的创造见识和超群的创造才能。眼下石化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时期,需要勇于探索,敢于开拓,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人才。基层领导具有创新能力,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坚定地进取意识和顽强的改革精神,敢于创新,敢于领先,敢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2 提高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基本方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新形势、新任务对石化企业基层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基层领导在企业干部队伍中,职务不高,但能力素质却要求较高。首先,是基层领导所肩负的任务所决定。其次,是干部队伍接替规律所要求的,今天的基层干部,明天可能就是更高层次的领导。再次,是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作为基层干部不仅要会干,还要会算,会管理;不仅要完成内部计划,还要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不仅要管好物,还要开发人力资源。因此,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是当务之急。 2.1 上级组织应注意对基层领导的培养、教育和给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 为了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上级组织应经常不断地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指导他们工作。如有的基层领导,在任付职时管理某方面的工作,是一把好手,当他们担任了正职后,全面负责某一个单位的工作,就显得吃力,或顾此失彼,或不能有效地驾驭全局,或某项工作不知如何组织。上级领导可采取一是给他们教工作方法,指出存在的问题,某件事情应该怎么做。二是办短期训练辅导,让管理能力强的基层领导介绍提高能力素质方面的经验,供他们学习借鉴。三是选拔年富力强优秀的基层干部到党校等学校进修,为提高能力素质打好理论基础。四是交流任职可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基层单位有着相同的地方,但具体任务和队伍结构也有区别,基层领导相互交流有利于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任务经受锻炼,便于提高他们的综合领导能力。可以采取党、政职务互换,也可以异地交流。单位变了,任务变了,领导的人员变了,这就要求基层领导掌握新情况,适应新环境,了解新人员的性格、脾气,吸取和积累新的管理经验,使基层领导更加成熟。 2.2 基层领导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为己服务 书是人类文化成果的汇集和总结,向书本学,博览群书,做“知识杂家”,是基层领导提高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意思是说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古人在劝学方面有许多精言妙语,如“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人之有学,则有力矣”。基层领导只有不断地通过广泛学习各种书本知识来充实自己,才能跟上“知识爆炸”、“知识更新”的时代步伐。学习要有择重,一是干什么学什么,学习与本岗位相关的知识,便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基层干部自己学好了,才能带动、指导、帮助职工群众学习。书本知识内容很多,既要广泛涉猎,博览众长,又要突出重点,丰富了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就能运用自如。二是学习他人的长处和先进经验为己所用。他人的经验,是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总结,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借鉴他人的经验,可使基层领导少走弯路,是提高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一条捷径。 2.3 勇于实践,大胆实践,是提高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必由之路实践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实践。基层领导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实际上是提高基层领导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力大小反映了综合素质的高低。首先是基层领导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制定本单位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保证上级有要求,本单位有行动,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如近期做家属的工作。保证所管家属无一人到局里上访。这就要求基层领导及时地转变工作重点,采取两手抓:一手抓稳定,做家属的工作;一手抓生产经营,不误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其次是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有了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事情就好做,就能够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领导素质论文:领导干部素质现状探析论文 摘要: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探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素质现状与问题及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探索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新时期干部素质 领导干部是中国人民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其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党的命运、国家的生死存亡。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任务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同时也对执政党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和深远的意义。 一、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迫切性 (一)提商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当今世界争夺资源和争夺发展空间的斗争异常激烈。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人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创新力度加大,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世界上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竟争日趋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较量。 同时,现实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大变动的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国际反动势力从来没有放弃敌视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场,与我们争夺人才,对我们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而他们“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作为集中全力的攻击点,从领导干部身上开刀,从变化、动摇以致改变领导干部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人手,来达到他们“西化、分化”我国的目的.对我们推行“攻心—私有化—变权”新三步战略。他们强调,搞垮中国这个“顽固的共产主义堡垒”,必须强化攻心战。提出攻心战关键是两动摇、两丧失。既动摇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丧失人们对共产党信任和信心,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支柱彻底坍塌,进而削弱其物质支柱.这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就会逐渐倾斜和倒塌. 面对西方这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必须研究反和平演变的总体战略。这里最基本的问题是把党自身建设好,特别是把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搞好,使我们的领导干部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成为坚不可摧的坚强队伍。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我们党才能防止苏联、东欧的悲剧在中国重演。 (二)国内大局与振兴中华民族伟业的需要 所谓国内大局,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走过二十多个春秋,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一系列创新命题,以及十五大以来我国在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财税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开创了我国社会义现代化的新局面。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21世纪的前10年,是实现民族伟业的决战之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是党的十五大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个时期是我国经济转轨的决定阶段,我们能不能解决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历史性课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关键靠这个时期的努力。在这期间,我们的经济工作将面临艰巨任务。我们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涉及深层次矛盾的改革将全面展开。现在的改革有两个特点:一是改革过程中,各方面利益不一致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制度创新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二是现在的改革是全局性的改革,比探索时期更复杂,是系统的综合操作,搞不好会形成全局性的混乱,影响全局,影响稳定。 改革的任务艰巨而复杂,这对全党各级领导干部在新时期研究新情况、考虑新特点、解决新问题,面临新考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当前领导干部素质的现状与问题 (一)领导干部素质的主流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是有战斗力的,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队伍是好的。广大领导干部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特别是“四化”的要求使整个领导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文化技术素质明显提高。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人发展,各级领导干部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都大大地深化,领导经济建设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有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涌现了一大批像孔繁森、李润五、马恩华、李国安、徐虎、吴天样、陈金冰这样的优秀人物,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领导干部优秀的素质,也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二)领导干部素质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党内也经常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信仰危机,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并且呈现出干部级别越来越高、贪污受贿数额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隐蔽、涉及领域越来越多、敛收速度越来越快、冒险胆子越来越大、窝案串案增多的态势。“”问题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警示就是一批党员,领导干部参与其中。有些领导干部,甚至个别人党几十年的老干部,参与“”组织,有的竟然成了其骨干。还有极少数人私欲恶性膨胀,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竟然勾结或利用黑社会势力置他人于死地。一些惰性的、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渐滋生起来,从思想上、作风上和组织上严重侵蚀着领导干部队伍,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和党同群众关系的加强。 三、新时期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千部,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其次要有广博的知识素质,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具备不断吸纳新知识的能力;第三,要具有综合的能力素质,包括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洞察力、预见力、应变力等;第四,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有敢于竞争和开放型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及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超级秘书网 四、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 (一)加强学习 1.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2.努力钻研业务。领导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本专业和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努力钻研业务;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知识;还要学习国际法规和WTO有关规定。 3.学习历史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导干部要有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要懂得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要学习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尤其要深入研究历史。不但要学习中国的历史,还要了解世界的历史。 (二)加强实践锻炼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在实践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有所作为。 (三)要不断总结和提高 领导干部不断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要从时代要求的高度来反省自己,通过不断总结以求不断提高。 (四)要自觉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 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的忠实实践者,带领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领导素质论文:领导干部素质完善论文 摘要:文章阐明了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思想素质、理论素质、业务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道德品质、身心素质言面阐述了领导干部素质的内容,概括总结了新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条件。并就素质完善的途径及加经素质建设的意义做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领导干部素质完善 一、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素质建设的意义 同志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重要讲话中指出:“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十五大报告中,同志重申:“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遵照同志的指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需要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思想路线、政治路线靠组织路线来保证。1992年南巡重要谈话中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告戒全党:“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入班子,我们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大局的是这个事”。遵照小平同志的要求:我们党为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大批德才兼备、学有专长、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的年青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承担起跨实际的历史重任。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确有部分领导干部的素质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有的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有的不讲政治,不讲大局,没有基本的是非界限和原则标准;有的追逐个人名利地位;有的作风漂浮,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更有甚者,以权谋私,腐败堕落,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的形象。由此可见,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建设不仅是党的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的需要。 2.加强领导干部素质建设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 世纪之交,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错综复杂,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并没有放松,实现党的十五大描绘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任务十分艰巨。随着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各种深层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现出来,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领导干部的素质显得多么重要。 3.加强领导干部素质的建设,是适应科技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全球正在进行着一场新技术革命,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出现端倪。科技和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素质”就成为领导干部必备的条件之一。这不仅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技术进步和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产生直接而深刻影响的现实反映。由此可见,领导干部只有具备现代科学知识和领导现代化的本领,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二、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内容 领导干部的素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或者说由多种要素构成。同志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讲话中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五项要求:“第一,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第二,努力实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前进,具有唯物辨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四,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第五,刻苦学习,勤奋敬业,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据同志对干部素质的要求,我们可以将领导干部素质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政治素质。所谓政治素质就是指领导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分辨能力和政治敏感性。它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政治修养、政治水平、政治道德、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等诸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四化”方针中的革命化这个政治标准。能够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2.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指领导干部从事领导活动必须具备的世界观。同志讲:“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对于领导者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够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工作的态度和大公无私的思想品格,都是必不可少的思想素质。 3.理论素质。同志曾经指出:“必须努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只有大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中驾驭全局,掌握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避免犯‘左’或‘右’的错;才能不断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理论素养,才能解决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各种具体问题。没有较高理论素质的领导干部势必心中不清,眼中不明,难担大任。 4.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领导干部干好本职工作的专业技术才能,领导干部的业务素质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即包括熟悉掌握从事专业工作的专业知识,也包括熟悉掌握领导工作的领导知识。政治素质为业务素质指明了方向,业务素质又为政治素质目标的完成起促进作用,二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领导干部的业务素质是反映其工作是否胜任与工作成就如何的试金石。实践证明一个领导干部业务素质高工作就有刨造,有进步。否则工作就打不开局面,前进就会有困难。这也是实现干部“四化”转业化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领导干部必须成为其所领导行业的内行和能手。只要这样才能避免瞎指挥,使领导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合理。 5.知识素质。知识素质是领导干部具备的一般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即要有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尽可能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此外还需掌握一定政治学、行政学、决策科学、人事组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善于深入社会实际,在深刻了解周围事物历史和现状的过程中积累直接经验,这是实现干部“四化”中“知识化”必备的条件之一。 6.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指领导干部从事领导活动,实现领导目标的能力和本领。是劳动干部知识,智慧和经验的综合体现。能力素质,具体地讲有:统御全局的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知人善任能力,信息捕捉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7.道德品质素质。道德品质是指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内在的道德因素和外部道德行为的统一。道德品质对领导干部来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是领导者建业立身的强大精神支柱。领导者只有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为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和社会不良风气起到积极作用,才能使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正如同志所说的那样,全党同志要发扬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严守纪律、克己奉公、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扎实工作,那些在名与利、功与过、荣与辱面前,在灯红酒绿面前保持高尚品德的党员干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敬重和拥护,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有号召力,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 8.身心素质。身心素质是指领导者应当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素质是决定和影响领导干部成长、发展的主观因素,对行为起调节作用。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充满必胜信念并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目标坚定、果敢决断、善于自控;能够承受挫折,意志坚强,不骄不躁,敢于直面困难,而不推卸责任;在风浪面前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妥善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较好的人格魅力,才能率领和团结一切力量向既定的目标前进。 三、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的素质是若干要素动态变化并相互作用的,所以它的高低优劣,只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领导干部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素质内容的新陈代谢速度将会加快,所以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长期作战思想,持之以恒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 i.抓住重点,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包括诸多方面,应该从整体高度全面提高和完善,而素质的提高和完善不可能齐头并进,面面俱到,应该抓住重点,全面提高。抓注重点,首先要抓住领导素质的基本方面和重要因素,领导干部整体素质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但有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如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等,这些方面对于任何层次、任何岗位、任何职业的领导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所以必须抓住这些重点,努力提高和完善。要多学习、长才干;辨是非、顾大局;严要求、慎用权;重理想、讲修养;正官德、树形象;勤为政、聚人心。通过抓重点、带全面,促进领导干部的素质不断进步。 2.加强弱项,由短变长。领导素质在领导干部个体上的表现不太相同,有的这方面强,那方面弱,这很正常不足为怪。但是身为领导者个人应当看到,强项当然可贵,而弱项却是不足之处,不利于开展工作,应当抓紧时机,赶快强化,使之由短变长。因为基本素质对领导干部至关重要,它关系到领导角色能否胜任,能否立得住的问题,如长期弱化,对于集体个人都是不利的,因此不要掉以轻心,应该立刻补课赶上去。 3.努力学习,重视实践。提高和完善领导角色是一项打基础的工作,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不抓紧不行,操之过急,一蹴而就也不行,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提高和完善领导干部的素质,基本的路径无非两个:努力学习和重视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用各种知识来武装自己,同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锻炼自己,增长才干,才能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逐渐提高,从而使自己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起来。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奋斗,企图走捷径是不可取的。 只要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勤奋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就一定能担负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做出更大贡献,取得更大成就。 领导素质论文:知识经济对领导干部素质要求论文 摘要:结合知识经济的特点,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素质、文化紊质和能力素质。 关键词:知识经济领导干部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是领导干部领导知识经济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怎样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并能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要想不被浮云遮望眼,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2科学文化素质是领导干部领导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2.1领导干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做“知识型”领导的孟要性 其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时代,意味着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已取代了资本在生产要素构成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知识就成为绎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知识经济时代,还意味着知识的地位、知识对社会的影响能力、方式以及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了知识观念、知识功能以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也将影响到社会组织形态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要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领导干部只有更多地学习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不断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以知识为资源、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要求。 其二,领导干部要善于追踪世界前沿新知识,具有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高技术及其产业又是整个竞争的焦点所在。这一趋势,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密切关注。对一切代表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知识、新成果、新管理,领导干部都要及时地追踪和学习研究。要有超前意识和竟争意识。 其三,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变化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知识.不当叮7外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速度加快么“现代化”,几年后,就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预计未来so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更新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领导干部要使自己不当“门外汉”,始终能胜任本职工作,就要自觉更新知识,迎接新的挑战。 其四,领导干部要善于广览博读,储备积累新知识。人类创造的自然、社会科学方面的新知识已日趋丰富,博大精深。作为领导干部应广览博读,精心吸纳,储备积累。只有掌握丰富多彩的新知识,领导干部才能真正成为一专多能、博学多才的帅才,更好地担当起领导知识经济建设的重任。 2.2领导干部要全面掌握多学科的知识,真正成为一个“知识型”的领导者 领导干部应是通才、专才、综合型人才。要有广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领导干部要树立接受“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腾出时间和精力,加强新知识的跟踪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量,努力达到专和博、广与深的结合。 一是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二是学习领导科学知识。如决策学、政策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等。 三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了解关于高科技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把握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科技钥匙。 四是学习经济学知识。特别是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知识,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知识经济的一般经济学规律,从而能指导工作,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五是学习现代人文科学知识。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较为雄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才会具备集独立性、深刻性、广泛性、全面性、开放性、灵活性、敏锐性和逻辑性为一体的优良的思维品质,才有可能在了解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法律和各种社会文化的基础上,机敏透彻地把握本质,眼界开阔地综览新生事物,高晗远瞩地预见未来。 六是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知识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文经济和管理经济,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是理解、驾驭知识经济的必要理论准备。 七是学习现代法学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是法治时代。领导干部要知法、懂法,执法,特别是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用法律保护知识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并运用法律在规范市场经济上下功夫,在创造知识经济需要的市场条件方面起主导作用。 3能力素质是领导干部领导知识经济建设的法宝 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领导干部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全面的领导能力,卓越的创新能力,敏锐的信息吸纳和利用能力。 3.1较强的思维能力 首先要打破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重构新的思维模式,树立新的思维观念。这样,才能开阔思维视野,使思维跃进到前沿领域去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创造新事物。其次,领导干部要有超前性思维。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程序,超前思维,对事物要看得远,想在前,提高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再次,领导干部还要善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思维。思考问题,既站在本层次考虑,又要站在与上级领导机关同层次思维,还要站在下级机关和群众的角度来考虑。思考问题,既要思其一面,又要想其整体;既要从正面分析,又要从负面评判;既要观察事物好的表象,又要善于从多个层次,高瞻远瞩,立体化地思维,切实避免因思维肤浅粗放、层面单一造成的失误。 3.2全面的领导能力 一是统揽全局的驾驭能力。这是首要的也是基本的领导能力。要善于统筹全局,多谋善断,对多层次、多因素的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综合、判断、决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和利弊关系,使所统辖的组织和队伍能有序地、有效地去实现目标任务。 二是科学果断的决策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领导会遇到大量的新问题,需要及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必须当机立断。因此领导者要有决策魄力,洞察事物性质,权衡利弊,当断则断。勇于开拓,敢于承担风险,并勇于承担责任。 三是运筹帷握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有组织、指挥、协调的才干,善于根据不同对象和条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把各种力量组织成一个高效能的整体,加强沟通、协调,使组织和个人都能和谐地工作。 四是处理突发复杂事件的应变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客观环境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因此,领导者必须“处变不惊”,“以变应变”。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原有的决策和措施,把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估计透,并准备好应急办法,以免造成较大损失。 五是调动激发下属潜能的能力。知识经济条件下的领导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启发式的领导行为。领导者要创造一种宽松有序、和睦相处、亲密无间、乐趣无穷的环境,并利用个人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和号召力,鼓励和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能。 3.3卓越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事物或寻找新的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它既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技术的发明创造,面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将决定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和人口众多的民族在进人新世纪后的前途和命运。所以,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一是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创新的思想法宝。解放思想的精髓就在于勇于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创新,首要的问题是解放思想,实现理论或观念的创新。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发挥创新的能力。有了新的观念,才有新的理论,新的实践,新的创造。才能不断地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二是要培养决策创新能力。找准党的政策与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决策创新。三是要有组织创新能力。不但自己要创新,还要通过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四是坚持管理机制上的创新。在管理机制中注入创新活力。五是要抢抓机遇,大胆闯试。保持高度敏锐性,善于识别机遇和抢抓机遇,把机遇变成动力和效应。要大胆改革,积极闯试,敢于求索。六是要尊重他人,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经常向科学家、专家们虚心请教,充分发挥各种“智囊团”、“思想库”、“咨询机构”的决策参谋作用。超级秘书网 3.4敏锐的信息吸纳和利用能力 知识经济社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处理信息和生产创造知识是人类的重要任务。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为人们开辟了传递信息的广阔通道。信息高速公路向世界各个角落延伸,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取之不尽的信息宝库。当今世界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捷足先登,计算机的普及,因特网的诞生,才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经济的高度融合,催生了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知识在国际间加速流动。谁善于通过国际互联网以及其它各种手段吸纳信息,谁就处于有利地位。谁善于把大量的信息转移为知识并加以利用,谁就将获益。 信息量的增加,知识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使得对信息捕获和收集的水平要求提高,即对信息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并有效地利用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和对策,付诸于行动。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等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信息,运用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要素,促进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教育科研论文:关于坚持和巩固教育科研的理论先导地位 [论文摘要]目前,教育改革发展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育科研发挥其重要的理论先导作用。为此,要提高认识,把发展教育方式转到依靠教育科研工作上来;加强领导,为教育科研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强化管理,创新教育科研的体制和机制;突出重点,着力提高教育科学的研究质量。 [论文关键词]教育科研 理论先导 教育事业 近年来,尤其在“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科研事业得到了健康发展。“科研兴教”战略得到落实,全省教育科研网络基本形成,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日益活跃,有效促进了行政官员、学校校长和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推进我省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成效的一个先导性条件。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迫切要求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理论先导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保驾护航。2011年2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考察时,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树立大局意识,为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二是抓住关键问题,努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三是运用科学方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四是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质量。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科研工作的讲话精神,结合我省和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积极回应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盼,把精力和热情聚焦在破解制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上来,推动教育科研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提高认识,落实教育科研的理论先导地位 教育科研工作的理论先导地位取决于它的双重性质,即教育性和科学性。从研究对象看,教育科学的任务是解释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归纳和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这是它的教育属性,表明教育科研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学校在思考本地区、本学校的改革发展问题时,要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其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中,努力增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服务能力。从工作性质上看,教育科研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工作,它不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而是为了增进人们的知识,利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规律来解释教育的新现象、新发现、新理论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这是它的科研属性,其成果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先导意义。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以“教育家办学”的总要求,按照教育规律发展教育事业,按照办学规律搞好学校建设,切实把办学方式转移到依靠教育科研工作上来。同时,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也要牢记服务宗旨、遵循科研规律,始终瞄准那些教育改革发展中显现的重大问题、疑难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加强领导。为教育科研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近年来,我省教育科研工作普遍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不少学校领导亲自挂帅主持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实践证明,各级领导的支持与推动,是教育科研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当然,教育科研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相比很容易被当作“软”任务,也很难与学校领导的政绩、与学校的升学率等“硬”任务挂上钩,所以普遍得不到高度重视。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把教育科研工作摆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议事日程,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一要引导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坚持教育科研为决策服务、为改革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动摇;二要进一步强化省、市(州)两级教育科学领导小组的职能,确保它们在重大事项决策中的核心地位;三要加大投入,加强机构建设,凡有条件的学校都要设立教研所(室),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完善省、市(州)、县(市、区)、校四级教育科研网络;四要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重点是组建一支以专职教育科研人员为骨干,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五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鼓励科研人员采取在职进修、脱产培训、岗位锻炼等多种方式提高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鼓励教育科研人员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合作开展研究,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承担重大课题,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提升科研素质和水平;五要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的全面普及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六要进一步发挥各级教育学会等群众性学术组织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 三、强化管理,创新教育科研的体制和机制 良好的管理是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保证。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机制创新,把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促进我省教育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此,一要建立多层次教育科研协作机制。提倡地区和学校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协作研究,加强工作交流、联合攻关,实现学校、区域乃至各类教育之间的科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要创新教育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省、市(州)两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规划职能,做好教育科研课题的评审、立项、日常管理、结题、成果鉴定、评奖、推广等工作。逐步建立起重大教育科研项目招标制度,特别是对那些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热点问题,以及教育教学和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要予以优先立项、重点支持。三要建立学术交流的工作机制。凡有条件的部门和学校,应主动组织或承办各种教育科研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专题研讨和学术讲座等,支持教育科研人员参与省内外、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成果,提高我省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四要完善教育科研成果的表彰奖励制度。继续完善我省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和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制度,规范各地区、各学校、各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种评比奖励制度,积极宣传、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加速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学实践转化。五要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评估制度。坚持把教育科研工作列入各市(州)、县(市、区)同级政府的教育督导内容,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科研工作等进行督导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考核教育工作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 四、突出重点,着力提高教育科学的研究质量 质量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生命,必须常抓不懈,并贯穿于教育科研的每个环节。 一要重视选题工作。当前,我省教育事业面临着发展的紧要关头,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教育科研管理和课题规划部门要时刻关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瞄准那些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引导教育科研人员开展学术研究。“十二五”时期,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国家及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改善民生,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落实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为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打下决定性基础。具体说,到2015年,我省教育普及水平要有新提高,促进教育公平要有新突破,教育质量要上新台阶,人才培养结构要有新格局,教育体制改革要有新进展。在新目标、新任务之下,有许多新的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只有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工作和重要领域确定研究方向,积极回应国家的迫切需要和群众的普遍关切,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教育科研成果。 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经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构成对具体事物的完整认识过程。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些理论是从哲学层面进行的有关基本原理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阐述、解释教育的现象和过程,探索和揭示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规律,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有些则属于操作层面的应用性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并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策略、建议、方案等,其重点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还有些则是从教育的具体领域与现象开展实证研究,其目的是对教育实践进行的理论总结,并把其感性认识和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和一般理论。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研究,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不仅理论要联系实践,实践也要与理论相结合。既要注重“术”的研究,也要注重“学”的研究;既要学会理论思维,把在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要学会实践思维,把科学理论和普遍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三要重视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学科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和知名度的重要标志。因此,要自觉培养学科意识和学科胸怀,逐步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凝练、队伍汇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科学规划本地区教育科学的建设与发展。根据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术动态,瞄准国家及我省的重大需求,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思路,凝练学科方向,确定建设内容,落实实施措施。对那些开设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教育学学科的高等学校,更要对教育学学科建设给予人力、物力和政策方面的倾斜,并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整合各种资源,加强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成为我省教育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四要坚持科学精神与求是学风。科学研究是一个揭示规律、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的艰苦过程,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要自觉提高科学素养,增强问题意识、概念意识和创新意识,纠正那种急功近利、学术不端和行为失范的错误倾向,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保持理论工作应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力争多取得一些原创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繁荣教育科学事业服务。 教育科研论文: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的举措与经验 内容提要: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在政府支持、制度创新、评价机制,师资培训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先进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教育科研;中小学;经验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引领教师参加教育研究,推动“科研兴校”,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呼唤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学校的涌现,中小学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是急需探讨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改革经验,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倡导教师参加科研 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the Movement in Education Science)促使教师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人们也逐渐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腾豪斯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后,美国教育界对教师的职能重新加以确定,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搬运工”,更重要的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研究者。1960年-1970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贺拉斯曼——林肯”研究所的勒温 (lewin.k)、米勒(Mier.A)等人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帮助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引导教师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及时获取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改善教学效果。这项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功,发展成为“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再计划……”的教育行动模式,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研究,这种模式迅速在全美中小学流传开来。后来,欧美国家的教育管理者认识到,中小学教师应该在教育学术界的引领下从事研究,教育研究也应该从大学、实验室转移到中小教室和社区中去。 1985年,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制定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希望从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到2061年再次接近地球时,能使美国科技教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确保美国科技超级大国的地位,这项计划覆盖全美范围内的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它是美国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项目,也是一个最早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和中小学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改项目。”作为实施该计划的一个措施,美国科学家委员会编著了《科学普及资源》(Resource for Science Literacy)、《科学普及设计》(Design for Science Literacy)等教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和进行课程改革等等;2002年美国通过了35年来联邦政府教育政策最为重大的改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与此相应;美国教育部公布2002-2007年的教育部战略目标(Objevtives),其中战略目标二规定,“支持教师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专业发展”、“关注于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为新教师开展基于研究的引导和咨询项目”。20世纪70年代,日本教育界针对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死板,教师满足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忽视教育科研的弊病,呼吁中小学重视教育研究。为此,日本《教育公务员特别法》明确规定:“教育公务员为完成其职责,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提高修养”。200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在“教育改革国民会议”通过2l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强调“加强对教育研究能力欠缺教师的严格管理(使之离开讲坛)”。英国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规定合格的教师必须“参与或完成制定的教学研究项目或培训课程。”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长M.N.康达科夫也认为,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是补充教育家和学者队伍的重要源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整个教育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在《2000-2005年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中,要求政府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鼓励和支持,提高俄罗斯国民教育系统的国际威望。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制度化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趋向于规范化、制度化,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英、美国家中小学设立学科教学研究室、法国成立中小学教学研究委员会,学校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经费、人员等支持。日本在中小学成立单科性质的研究会,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学科开发、开展教学实验等等,探讨教学、学校发展的问题。此外,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种教育领域的研究组织,诸如成立学生生活指导研究委员会、现代化教学手段研究小组之类,教师分工研究课题,共同发表成果,日本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刺激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前苏联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也颇具特色,前苏联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是校务委员会和教学方法委员会,《苏联普通教育学校暂行条例》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管理的规范化,“为了发展和完善教育过程,提高教师和指导者的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应当成立教学法委员会,教学法委员会的职能之一是组织人员进修,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推广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校务委员会必须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责,“支持社会完善和发展青年教学和教育的主动精神、教师的创造性探索和实验性工作;确定学校与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合作社组织、自愿协会、创造协会以及国家和社会其他机构的合作途径,以便为学生多方面发展和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制定2010年俄罗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构想,进一步加强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机构与团体的科研、实验、设计管理与协调的机制,“落实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与科研工作方面的国家干部政策。” 1994年由美国国会审议通过,克林顿总统签署和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其中第九条规定教育部设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推广和资助,提供教育研究培训项目,提高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使之达到全国教育目标。另外,美国许多州、学区和学校建立独立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以外的地方教育理事会,在学区和学校科研管理上,地方学校理事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学校理事会的职责是加强教师科研管理、—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此外,还承担师资培训、教育经费预算和学校改革等重大问题。 欧美国家非常注重校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和领导作用,德国认为校长必须是教育与教学专家。英国规定中学校长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编制、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美国教育学者珊娜·斯蒂格鲍尔将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职责归结为三条:一是确定学校目标;二是组织教学工作,“即对教学提出要求,制定目标、研究方法,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是领导改革,校长要学习如何创新,吸取对改革的意见,与教师合作开展校改实验,预测教师需求,给予教师满足。在《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教育部将通过ESEA的Tile II项目,鼓励发展创造性培训模式,提高中学校长的教育科研管理能力,支持现任校长的专业发展。 校长在学校管理和改革发展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发挥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恰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兴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加强与大学或其他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之一。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蓬勃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1990年、1995年,霍姆斯小组发表了关于改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新报告《明日之学校》(Tomorrow's School)和《明日之教育学院》 (Tomorrow's School Education),将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联合起来;《建立类似于医学行业中教学医院的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学校,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与中小学教学互相脱节的状况,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与大学教育,研究机构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制、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科研合作,整体提高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素质,使新任教师和.成熟教师都能在教育研究方面得到进一步成长。PDS学校的创建,在中小学与大学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大学实习生、大学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的发展都带来了益处,是教师教育多方面“共赢的”好模式。目前,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正在建立PDS学校网络,并且为 PDS学校制定了一些条例以规范其健康发展。2000年,美国几乎每一个州都有1000多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小学成为教师科研和工作的共同体,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大学教授形成伙伴关系,共同有效地改革教学。 2001年日本政府实施教育新生计划,将教育改革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为了实现“学校变好、教育变样”的目标,日本政府加强大学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合作,努力克服整齐划一的弊病,引进发展个性的教育体系,2002年日本通过修改的《学校教育法》,其中政府财政预算投入17亿日元,促进大学、学会、协会、研究机构与学校教学的合作,创造能使多样的个性和能力充分发展的教育体系。 20世纪70年代,英法等欧洲国家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诟病,从学校需要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研工作,强调大学、师范学院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20世纪80年代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不断发展,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广泛接受和实施“以学校为中心”的大学与中小学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 1989年,法国教育预测专家、巴黎诺儿马学派的著名教授费朗西斯科·瓦尼斯科博士在重要著作《七千万中小学生——学习的欧洲》一书中,设想未来五种教学模式,其中“学术型学校模式”倡导将大学学术型研究引进中小学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培养学者型的教师。目前英、法国家已经开始探索实验。 四、改革师资培训制度重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师范教育改革的高潮,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培养的开放性、多元化,更注重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是发达国家师资培训制度改革的重点。 美国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NBPTS)是独立的、非赢利的组织,指导委员会包括州长、众议员、高级教育官员,以及社区组织和企业界代表,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提交五个核心建议,其中第四条是教师应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第五条,教师应成为学习型组织成员。1995年,北卡罗莱那州州长吉姆·汉特和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发起了国家教师资格证制度,专门颁发证书给有委员会认可的优秀教师,借以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克林顿政府专门拨款奖励,并提出10年内全国10万名教师获此殊荣,达到平均每所学校都有1名获得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 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项目“艾森豪威尔专业发展计划”,对各州和地方实行绩效拨款,推动师范教育改革,建立专业发展的高标准,提高教师质量,使之具有独立的教育科研能力。《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要求提高教师和校长的素质,“我们将于各州、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各认证机构通力合作,极大地提高教师职前培养项目的质量。我们将推动开展情景阅读教学培训以及其他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法”。 美国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和学历水平,美国中小学教师一般都具有学士学位。哥伦比亚特区规定高书教师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位,鼓励教师成为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和决策者。美国务州教育部门经常组织讲座和科研活动,不少学校对终身教师提供学术假期,促进教师参加进修活动。 2001年日本国会审议通过教育改革六项法案,其中以培养“教育专家”为目标,提高师资质量被列为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国会议案,进一步落实措施,改善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新的教师研修制度,加强教师的社会体验学习;实行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加薪制度;加强对教育科研能力欠缺的教师的严格管理。从2001年起,日本教育研究生院实行教师休假研修制度,支持鼓励教师自发性的培训活动。日本教育科研机构遍布全国,都、道、府、县共建立近千个教育研究团体,中小学教师是这些团体的骨干。法国和意大利非常重视中学教师的教育学素养,法国要求中学教师获取教育学学士学位,意大利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一般是教育博士。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科研成果必须物化生成实践,才能发挥应有效益。美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为 80%-85%,日本为60%-70%,西欧为50%-60%。美国非常重视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的直接推广和应用,这深受美国实用主义传统影响。美国中小学强调教育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杜威、布鲁纳、布卢姆等世界级的教育改革家都注重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推广,事实上“美国行为科学本身就比较发达,一批专家学者就用教育理论、心理理论,在中小学搞调查,做实验,提出新理论,于是就有一批学校、教师去推广和实验。”2000年美国教育部专门成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负责开展和支持有关教育研究的活动;推广教育研究成果,为解决学校具体问题提供技术援助;收集、分析和传播教育情报服务资料。 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实施面向21世纪彩虹计划,努力构建适应新肘代的新型学校,培养人格丰富且有创造性的日本人。为此,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努力创造多样化和富有人性化的教育体系。此外,文部省积极鼓励教师将教育科研成果应用到相关学科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索,日本当代数学教育家远山启所发明的“水道式数学教学实验模式”,在文部省的宣传和推广下,逐渐被日本中小学教育界接受,特别受到中小学数学教师的青睐。 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运用到学校实践中去,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事实上,只有借助科学,学校才能改造教育与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所以,在面向21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热潮中,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将教育转化成有科学证据支持的领域。” 教育科研论文:集群技术及其教育科研应用 【摘要】集群技术是一种较新的技术,通过集群技术,可以在付出较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得在性能、可靠性、灵活性方面的相对较高的收益。本文力图对集群技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本文首先给出了集群的定义,阐述了采用集群技术的意义,对几种常见的集群类型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集群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实例。 【关键字】集群 集群技术 科学计算 负载均衡HA LB CLUSTER 一、集群的定义 广义上说,相互独立的一些系统构成了一个组就是集群。一个客户与集群相互作用时,集群的行为像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一样。 从狭义上讲,集群是一些相互独立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作为一个整体对外提供服务。对于客户来说,这些计算机的行为就好像一个计算机一样,但是其处理能力、可靠性、IO能力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二、采用集群的目的 采用集群技术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性能.一些计算密集型应用,如:天气预报,核试验模拟等,需要计算机要有很强的运算处理能力,现有的技术,即使普通的大型机其计算也很难胜任,这时,一般都使用计算机集群技术,集中几十台甚至上百台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来满足要求。提高处理性能一直是集群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降低成本.通常一套象样的群集配置,其软硬件开销要超过 $100,000。但与价值上百万美元的专用超级计算机相比已经相当便宜。在达到同样性能的条件下,采用计算机集群比采用同等运算能力的大型计算机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提高规模扩展性(Scalabilitry).目前,计划扩展系统能力的用户必须购买昂贵的最新的服务器,才能获得额外所需的CPU,驱动器和内存。如果该服务系统采用集群技术,则只需要将新的服务器加入集群中即可,对于客户来看,服务无论从连续性还是性能上都几乎没有变化,好像系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升级。 增强可靠性.据统计每年由于系统停运,全美国损失40亿美元。在零售业,平均每次停运损失140000美元,保安业每次停运平均损失450000美元,集群技术使系统在故障发生时仍可以继续工作,将系统停运时间减到最小。集群系统在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的同时,也大大减小了故障损失。 三、集群类型 最常见的三种群集类型包括高性能科学群集、负载均衡群集和高可用性群集。 1、科学群集 科学集群是并行计算的基础。通常,科学群集涉及为群集开发的并行应用程序,以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科学集群对外就好像一个超级计算机,这种超级计算机内部由十至上万个独立处理器组成。但它却使用商业系统,并且在公共消息传递层上进行通信以运行并行应用程序。 我们常常听说又有一种便宜的 Linux 超级计算机问世了。这种超级计算机实际上是一个计算机群集,其处理能力与真的超级计算机相仿,但是硬件以及运行维护费用要比真正的超级计算机低很多,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并行群集系统之所以可以达到如此高的带宽和低延迟,是因为它们通常绕过使用网络协议,如 TCP/IP。虽然网际协议对于广域网很重要,但它包含了太多的开销,而这些开销在节点相互已知的封闭网络群集中是不必要的。节点之间可以使用直接内存访问 (DMA)来进行通讯,它类似于图形卡和其它外围设备在一台机器中的工作方式。因此横跨群集,可以通过任何节点上的任何处理器直接访问分布式共享内存。 同样也可以使用低开销的消息传递系统,在节点之间进行通信。消息传递接口 (MPI) 是并行群集系统间消息传递层的最常见实现。MPI 存在几种衍生版本,但在所有情况下,它为开发者访问并行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公共 API,这样开发者就不必手工解决如何在群集的节点之间分发代码段。 2、负载均衡群集 负载均衡群集为企业需求提供了更实用的系统。如名称所暗示的,负载均衡群集使负载可以在计算机群集中尽可能平均地分摊处理。负载通常包括应用程序处理负载和网络流量负载。这样的系统非常适合向使用同一组应用程序的大量用户提供服务。每个节点都可以承担一定的处理负载,并且可以实现处理负载在节点之间的动态分配,以实现负载均衡。对于网络流量负载,当网络服务程序接受了太多入网流量,以致无法迅速处理,这时,网络流量就会发送给在其它节点上运行的网络服务程序。同时,还可以根据每个节点上不同的可用资源或网络的特殊环境来进行优化。 与科学计算集群一样,负载均衡群集也在多节点之间分发计算处理负载。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缺少跨节点运行的单并行程序。大多数情况下,负载均衡群集中的每个节点都是运行单独软件的独立系统。但是,不管是在节点之间进行直接通信,还是通过中央负载均衡服务器来控制每个节点的负载,在节点之间都有一种公共关系。通常,使用特定的算法来分发该负载。 网络流量负载均衡是一个过程,它检查到某个群集的入网流量,然后将流量分发到各个节点以进行适当处理。它最适合大型网络应用程序,如 Web 或 FTP 服务器。负载均衡网络应用服务要求群集软件检查每个节点的当前负载,并确定哪些节点可以接受新的作业。这最适合运行如数据分析等串行和批处理作业。那些系统还可以配置成关注某特定节点的硬件或操作系统功能,这样,群集中的节点就没有必要是一致的。 3、高可用性群集 可用性(availability)当集群中的一个系统发生故障时,集群软件迅速做出反映,将该系统的任务分配到集群中其它正在工作的系统上执行。 考虑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易错性,高可用性群集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群集的整体服务尽可能可用。如果高可用性群集中的主节点发生了故障,那么这段时间内将由次节点代替它。次节点通常是主节点的镜像,所以当它代替主节点时,它可以完全接管其身份,并且因此使系统环境对于用户是一致的。 高可用性 (HA)群集致力于使服务器系统的运行速度和响应速度尽可能快。它们经常利用在多台机器上运行的冗余节点和服务,用来相互跟踪。如果某个节点失败,它的替补将在几秒钟或更短时间内接管它的职责。因此,对于用户而言,群集永远不会停机。 某些 HA 群集也可以维护节点间冗余应用程序。因此,用户的应用程序将继续运行,即使他或她使用的节点出了故障。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会在几秒之内迁移到另一个节点,而所有用户只会察觉到响应稍微慢了一点。但是,这种应用程序级冗余要求将软件设计成具有群集意识的,并且知道节点失败时应该做什么。 HA 群集也可以执行负载均衡,但通常主服务器运行作业,而系统使辅助服务器保持闲置。辅助服务器通常是主服务器操作系统设置的镜像,尽管硬件本身稍有不同。辅助节点对主服务器进行活动监控或心跳观察,以查看它是否仍在运行。如果心跳计时器没有接收到主服务器的响应,则辅助节点将接管网络和系统身份。 在群集的这三种基本类型之间,经常会发生混合与交杂。可以发现高可用性群集也可以在其节点之间均衡用户负载。同样,也可以从要编写应用程序的群集中找到一个并行群集,它可以在节点之间执行负载均衡。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集群类别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 四、集群的教育科研应用 1、 科学群集与并行计算 科学集群是并行计算的基础,在科研领域,如:天气预报,核试验模拟等领域,科学集群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因为科学集群涉及为解决特定的问题而设计的应用程序,需要有一定的学科背景知识,所以这里不作具体介绍。 2、负载均衡群集的远程网络教育应用 对于教育应用来说,负载均衡集群是应用面最广,最有发展潜力的集群应用形式。 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系统的用户将成几何方式增长。由此而导致教育类网站的访问量大幅增长。由于教育网络资源很多是多媒体素材,包括音频、视频、动画等,这就会产生极大的网络流量负载以及额外的处理负载。 在这种情况下,单机的处理能力很快得到饱和,一种方案就是升级系统。升级系统的方法会导致服务器工作在降级模式下或服务器关机,对于客户来说,其效果和服务器遭受DOS攻击时的效果时一样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许多网站在升级的过程中,比如(中国同学录),会不能访问或者有个提示:"系统升级中,请稍后再访问"。这个"稍后"的概念通常是半天左右;而大家也可以注意到,象google这样的网站,在比(中国同学录)的客户访问量上要大很多的情况下也几乎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google采用的是集群服务器。Google系统升级在后台进行的时候,其处理和IO负载被自动分发到集群中的其他服务器上,所以对于用户而言,几乎感觉不到在响应时间方面的差别。 另外一种方案就是添置新的服务器,但是在网络上,一台机器唯一的对应于一个IP地址,一个IP唯一的与一个域名绑定,客户需要在访问一个URL的时候得到相同的响应,而不是来自不同主机的不同响应。这就要求新添置的服务器和原有的服务器应该对外看起来就像一台服务器一样,而不是多台服务器。而这正是集群所产生的效果。 当教育网站的处理能力和IO能力超出单机的负载能力时,考虑性价比、运维成本、可靠性等多方面因素,集群技术就成为最佳的选择。下面给出一个集群技术在教育科研网中的应用实例。 五、实际应用方案举例 方案名称:宁波市教委教育与科研网络整体系统 按照宁波市教委的意见,要求在2010年基本上实现全市范围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与管理。依据宁波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增长趋势,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由此,教科网的构建成为整个目标的关键一环,其中包括了教育与科研网主干、教委办公系统、教委网上平台、网上学校、学习资源、内部E-MAIL等部分。而基于Turbolinux的整体教育解决方案以其出众的性价比、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出色的担当了这一重任。 1、项目背景 1999年宁波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3078所,在校生95。28万人,教职工5。72万人。是年,全市新增了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等5所学校,使全市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总数达到11所,在校生超过3万人。全市共有11185名学生升入全日制高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4所。成人中专22所,在校生4。2万人,有普通中学326所,在校生25.12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习的比例为78。81%,据全省第一,普职招生比例保持在4.1:5.9,城区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小学1195所,在校生43.38万人。幼儿园2024所,在园幼儿15.05万人,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3.64%。全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为100%。可以看到,宁波市的教育状况走到了全国领先的地步,而整个教育系统的上网也就提上了日程。 2、业务挑战 宁波教科网由于组成部分多,多功能需求也就比较复杂,大体包含以下部分。 2.1大容量电子邮件 根据规划,需要将市教委直属机关、宁波市区所有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电子信箱集中放在教育和科研网络中心的电子函件服务器中。因此电子邮件服务器的容量估计需要10万。而且,今后可以依据需要扩充。 2.2 LDPA; 为了保证整个网站的一致性和安全性,需要采用LDPA认证。 2.3支持Webmail: 为了方便使用,必须支持Webmail,用户只要使用浏览器就可以完成所有的邮件操作。 2.4 Web 宁波市教委网站市一个为全市3000所中小学提供网上服务的平台。该平台应该以方便使用为目标,各个中小学、教委机构通过注册用户自己的网上信息。网管中心负责整个网站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工作 2.5 办公自动化系统(OA) 教委办公信息系统的实现市整个教科网的应用软件实现的第一步,所以它不仅要在功能上能符合现在教委业务的需要,而且在整个体系结构上必须和以后要实现的学校办公系统,教委义务管理系统、学校业务管理系统之间有很好的接口。另外在市教委系统和各县(市。区)教委系统之间有较好的接口。 2.6 网上学校 包括课件、教师、学生、练习、答疑、讨论、点播、交互等多个部分 2.7 教育资源 包括各种音频、视频、文本、动画等资源 3. 项目实施 3.1 Web系统 通过Turbolinux server和turbo Cluster server构建Web Server集群。实现Web、FTP等服务的负载均衡和高可用性方案。Web Server为Apache。对于基于BS结构的OA系统。可以通过此接口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3.2 数据库系统 通过Turbolinux DataServer+Oracle8i和TurboHA构建Database集群,提供高可用性的数据库方法,数据库为Oracle8i,通过TurboHA实现双击热备份功能。对于OA系统,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库服务 3.3 Mail系统 通过Turbolinux Server和TurboHA为Mail系统提供稳定的系统平台 3.4 OA系统 根据具体需求合作开发,使用Turbolinux DataServer +Oracle 8i 为开发工具,该软件提供构建复杂的网站的开发、部署、服务等全套方案。系统硬件平台采用基于intel至强处理器的服务器。 4. 效果评价 该系统构建已经完成,预期的功能都已经得到很好的实现。对于宁波教委的日常工作、网上教育有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这只是整个教科网构建的第一步,而宁波市教委也正在大力推广应用Turbolinux教育解决方案的经验,争取早日实现全市全校网上教学的宏伟目标。 六、结束语 集群技术是一种通用的技术,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单机运算能力的不足、IO能力的不足、提高服务的可靠性、获得规模可扩展能力,降低整体方案的运维成本(运行、升级、维护成本)。只要在其他技术不能达到以上的目的,或者虽然能够达到以上的目的,但是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采用集群技术。 科研领域一直是集群技术,特别是并行计算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但是对于教育领域来说,集群技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即便在网络教育发展的如火如荼的今天,集群的教育应用也相当有限。我认为主要在于集群技术的教育应用还没有形成需求,对于当今绝大多数教育类网站,单机处理能力就可以满足其要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采用集群技术。前文中列举了宁波市的教育应用方案,并不是说宁波市的教育网络应用必须要集群技术来支持,只能说这是turbo linux的市场运营的一个成功案例。事实上,这个案例也是turbo linux推广其产品的经典案例之一。集群技术在远程教育方面的应用需求,至少要在远程教育形成规模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出现。 教育科研论文: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的举措与经验 内容提要: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在政府支持、制度创新、评价机制,师资培训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先进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教育科研;中小学;经验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引领教师参加教育研究,推动“科研兴校”,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呼唤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学校的涌现,中小学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是急需探讨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改革经验,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倡导教师参加科研 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the Movement in Education Science)促使教师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人们也逐渐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腾豪斯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后,美国教育界对教师的职能重新加以确定,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搬运工”,更重要的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研究者。1960年-1970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贺拉斯曼——林肯”研究所的勒温 (lewin.k)、米勒(Mier.A)等人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帮助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引导教师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及时获取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改善教学效果。这项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功,发展成为“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再计划……”的教育行动模式,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研究,这种模式迅速在全美中小学流传开来。后来,欧美国家的教育管理者认识到,中小学教师应该在教育学术界的引领下从事研究,教育研究也应该从大学、实验室转移到中小教室和社区中去。 1985年,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制定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希望从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到2061年再次接近地球时,能使美国科技教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确保美国科技超级大国的地位,这项计划覆盖全美范围内的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它是美国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项目,也是一个最早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和中小学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改项目。”作为实施该计划的一个措施,美国科学家委员会编著了《科学普及资源》(Resource for Science Literacy)、《科学普及设计》(Design for Science Literacy)等教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和进行课程改革等等;2002年美国通过了35年来联邦政府教育政策最为重大的改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与此相应;美国教育部公布2002-2007年的教育部战略目标(Objevtives),其中战略目标二规定,“支持教师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专业发展”、“关注于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为新教师开展基于研究的引导和咨询项目”。20世纪70年代,日本教育界针对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死板,教师满足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忽视教育科研的弊病,呼吁中小学重视教育研究。为此,日本《教育公务员特别法》明确规定:“教育公务员为完成其职责,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提高修养”。200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在“教育改革国民会议”通过2l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强调“加强对教育研究能力欠缺教师的严格管理(使之离开讲坛)”。英国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规定合格的教师必须“参与或完成制定的教学研究项目或培训课程。”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长M.N.康达科夫也认为,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是补充教育家和学者队伍的重要源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整个教育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在《2000-2005年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中,要求政府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鼓励和支持,提高俄罗斯国民教育系统的国际威望。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制度化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趋向于规范化、制度化,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英、美国家中小学设立学科教学研究室、法国成立中小学教学研究委员会,学校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经费、人员等支持。日本在中小学成立单科性质的研究会,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学科开发、开展教学实验等等,探讨教学、学校发展的问题。此外,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种教育领域的研究组织,诸如成立学生生活指导研究委员会、现代化教学手段研究小组之类,教师分工研究课题,共同发表成果,日本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刺激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前苏联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也颇具特色,前苏联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是校务委员会和教学方法委员会,《苏联普通教育学校暂行条例》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管理的规范化,“为了发展和完善教育过程,提高教师和指导者的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应当成立教学法委员会,教学法委员会的职能之一是组织人员进修,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推广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校务委员会必须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责,“支持社会完善和发展青年教学和教育的主动精神、教师的创造性探索和实验性工作;确定学校与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合作社组织、自愿协会、创造协会以及国家和社会其他机构的合作途径,以便为学生多方面发展和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制定2010年俄罗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构想,进一步加强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机构与团体的科研、实验、设计管理与协调的机制,“落实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与科研工作方面的国家干部政策。” 1994年由美国国会审议通过,克林顿总统签署和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其中第九条规定教育部设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推广和资助,提供教育研究培训项目,提高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使之达到全国教育目标。另外,美国许多州、学区和学校建立独立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以外的地方教育理事会,在学区和学校科研管理上,地方学校理事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学校理事会的职责是加强教师科研管理、—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此外,还承担师资培训、教育经费预算和学校改革等重大问题。 欧美国家非常注重校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和领导作用,德国认为校长必须是教育与教学专家。英国规定中学校长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编制、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美国教育学者珊娜·斯蒂格鲍尔将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职责归结为三条:一是确定学校目标;二是组织教学工作,“即对教学提出要求,制定目标、研究方法,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是领导改革,校长要学习如何创新,吸取对改革的意见,与教师合作开展校改实验,预测教师需求,给予教师满足。在《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教育部将通过ESEA的Tile II项目,鼓励发展创造性培训模式,提高中学校长的教育科研管理能力,支持现任校长的专业发展。 校长在学校管理和改革发展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发挥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恰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兴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加强与大学或其他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之一。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蓬勃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1990年、1995年,霍姆斯小组发表了关于改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新报告《明日之学校》(Tomorrow's School)和《明日之教育学院》 (Tomorrow's School Education),将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联合起来;《建立类似于医学行业中教学医院的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学校,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与中小学教学互相脱节的状况,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与大学教育,研究机构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制、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科研合作,整体提高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素质,使新任教师和.成熟教师都能在教育研究方面得到进一步成长。PDS学校的创建,在中小学与大学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大学实习生、大学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的发展都带来了益处,是教师教育多方面“共赢的”好模式。目前,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正在建立PDS学校网络,并且为 PDS学校制定了一些条例以规范其健康发展。2000年,美国几乎每一个州都有1000多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小学成为教师科研和工作的共同体,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大学教授形成伙伴关系,共同有效地改革教学。 2001年日本政府实施教育新生计划,将教育改革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为了实现“学校变好、教育变样”的目标,日本政府加强大学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合作,努力克服整齐划一的弊病,引进发展个性的教育体系,2002年日本通过修改的《学校教育法》,其中政府财政预算投入17亿日元,促进大学、学会、协会、研究机构与学校教学的合作,创造能使多样的个性和能力充分发展的教育体系。 20世纪70年代,英法等欧洲国家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诟病,从学校需要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研工作,强调大学、师范学院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20世纪80年代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不断发展,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广泛接受和实施“以学校为中心”的大学与中小学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 1989年,法国教育预测专家、巴黎诺儿马学派的著名教授费朗西斯科·瓦尼斯科博士在重要著作《七千万中小学生——学习的欧洲》一书中,设想未来五种教学模式,其中“学术型学校模式”倡导将大学学术型研究引进中小学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培养学者型的教师。目前英、法国家已经开始探索实验。 四、改革师资培训制度重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师范教育改革的高潮,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培养的开放性、多元化,更注重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是发达国家师资培训制度改革的重点。 美国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NBPTS)是独立的、非赢利的组织,指导委员会包括州长、众议员、高级教育官员,以及社区组织和企业界代表,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提交五个核心建议,其中第四条是教师应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第五条,教师应成为学习型组织成员。1995年,北卡罗莱那州州长吉姆·汉特和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发起了国家教师资格证制度,专门颁发证书给有委员会认可的优秀教师,借以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克林顿政府专门拨款奖励,并提出10年内全国10万名教师获此殊荣,达到平均每所学校都有1名获得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 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项目“艾森豪威尔专业发展计划”,对各州和地方实行绩效拨款,推动师范教育改革,建立专业发展的高标准,提高教师质量,使之具有独立的教育科研能力。《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要求提高教师和校长的素质,“我们将于各州、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各认证机构通力合作,极大地提高教师职前培养项目的质量。我们将推动开展情景阅读教学培训以及其他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法”。 美国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和学历水平,美国中小学教师一般都具有学士学位。哥伦比亚特区规定高书教师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位,鼓励教师成为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和决策者。美国务州教育部门经常组织讲座和科研活动,不少学校对终身教师提供学术假期,促进教师参加进修活动。 2001年日本国会审议通过教育改革六项法案,其中以培养“教育专家”为目标,提高师资质量被列为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国会议案,进一步落实措施,改善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新的教师研修制度,加强教师的社会体验学习;实行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加薪制度;加强对教育科研能力欠缺的教师的严格管理。从2001年起,日本教育研究生院实行教师休假研修制度,支持鼓励教师自发性的培训活动。日本教育科研机构遍布全国,都、道、府、县共建立近千个教育研究团体,中小学教师是这些团体的骨干。法国和意大利非常重视中学教师的教育学素养,法国要求中学教师获取教育学学士学位,意大利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一般是教育博士。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科研成果必须物化生成实践,才能发挥应有效益。美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为 80%-85%,日本为60%-70%,西欧为50%-60%。美国非常重视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的直接推广和应用,这深受美国实用主义传统影响。美国中小学强调教育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杜威、布鲁纳、布卢姆等世界级的教育改革家都注重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推广,事实上“美国行为科学本身就比较发达,一批专家学者就用教育理论、心理理论,在中小学搞调查,做实验,提出新理论,于是就有一批学校、教师去推广和实验。”2000年美国教育部专门成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负责开展和支持有关教育研究的活动;推广教育研究成果,为解决学校具体问题提供技术援助;收集、分析和传播教育情报服务资料。 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实施面向21世纪彩虹计划,努力构建适应新肘代的新型学校,培养人格丰富且有创造性的日本人。为此,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努力创造多样化和富有人性化的教育体系。此外,文部省积极鼓励教师将教育科研成果应用到相关学科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索,日本当代数学教育家远山启所发明的“水道式数学教学实验模式”,在文部省的宣传和推广下,逐渐被日本中小学教育界接受,特别受到中小学数学教师的青睐。 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运用到学校实践中去,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事实上,只有借助科学,学校才能改造教育与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所以,在面向21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热潮中,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将教育转化成有科学证据支持的领域。” 教育科研论文:浅谈构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科研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着力追求的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必先行。教育科研是兴校之本。以教育科研推进科研教育,是时展赋予我们的迫切要求。科研兴校,关键在教师,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 角色转变二重奏,营造温馨科研氛围 朱永新教授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科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朱教授的话把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概括得更明确更清楚,那就是:校长要把引领教师走教育科研之路作为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为教师营造温馨的教育科研环境,让每一位教师愿意也乐意积极主动地投身教育科学研究,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作为校长,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进行角色转变,以引领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大显身手。 首先,校长要由指挥者变为服务者,校长不再坐在自己的交椅上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校长必须亲临第一线,为第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服务,做教育科研的先行者,引领者。 其次,校长更多地是由领导者变为一名催化者,一名热情支持并积极践行教育科研的催化者。以催化者的身份代替领导者的身份,校长在教师面前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领导者,而是放下架子,走到教师中来的普通一员,与教师打成一片,带头学习,带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带头更新理念转变作风,带头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带头敞亮自我心扉,与教师心灵互动,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一个畅所欲言的互动氛围,一个争先恐后的探究氛围,一个温馨合作的科研氛围,让每一位教师积极主动地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真正催生教育科研成果的诞生,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校本培训三步走,认同践行科研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快乐,就应该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教师即研究者”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科研兴校,既是每一位校长的办学思想与理念,也是每一位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呢? 要从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人手,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而提高教师认识,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应当首推校本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的做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扶着走。以“什么是教育科研、为什么要开展教育科研”为主题开展校本培训,以贴近教师工作实际为出发点,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认识教育科研的内涵、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领教师进入教育科研轨道。 在教师们对教育科研跃跃欲试的情况下,及时迈出第二步——引着走。以“如何开展教育科研”为主题,举办专家讲座、骨干教师示范课、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专题研究课、我的课改故事等系列校本培训,为教师提供科研范例,让他们在学习、模仿中逐步体会研究的方法,学会突破研究层垒,深入其中,享受工作和成长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针对课程实施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研讨,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坚持合作研究,创造一种互相合作、宽松、开放的氛围。 第三步——放开走。以“我爱教育科研”为主题,掀起全员参与教育科研热潮。我们开展了小组辩论赛、撰写反思日记、擂台式互动、同伴互助、校本研究日、教学开放周等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把教育教学行为转化为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校本培训,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开展教育科研对自身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开展教育科研绝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它必须牢牢地植根于教育土壤、教学实践之中,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人手,用理论指导实践,借实践充实理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校本培训,全体教师真正感受到了教育科研为自己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体验到了教育科研的实用价值所在,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的良好趋势,从原来的个体参与到后来的全员参与,一时间,教育科研蔚然成风。更喜人的是,教师们在科研中学会了积累,学会了反思,底气足了,悟性灵了,教学大气了,撰写的文章质量高了。做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已成了教师的共同追求! 创新管理四部曲,架起教师科研桥梁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如何把枯燥而无味的教学工作,转化为教师乐此不疲的科研工作,形成“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科科有亮点”的良好科研氛围,笔者以为,作为校长必须摒弃老一套管理方法,创新管理形式,提高管理水平,从四个方面人手,为教师教育科研注入源头活水。 第一,创新管理思路:用人格力量感召教师科研。对教育科研的投入是一个校长最有远见的投入,校长只有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教育科研中,才能召唤广大教师志同道合、真心实意地走到一起来搞科研,才能和教师一起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科研的快乐。只有自己在科研上有所付出,才能对教师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使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有一种源于学术的人格魅力。只有自己处处以科研为先导,才能让所有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真正花在对科研的摸索和探究上,形成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 第二,创新管理途径:用课题研究引导教师科研。校长应把发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来研究,要经常性地举办经过反复推敲、精心准备的教育科研报告会,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理论,探讨教育科研方法,开展科研课题论证,撰写科研体会论文,带领教师徜徉在教育科研的幽径中,用课题研究唤起教师的科研冲动。 第三,创新管理作为:用身体力行推进教师科研。要办好一所学校很不容易,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发展要环境,校长要做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的先锋,做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做教师生活的知心人,让学校成为教师情感栖息的幸福港湾、事业进取的坚强后盾;校长要为教师投身科研提供牵引力量,促进教师学习,引导教师成功,努力营造出老年教师恋科研、中年教师爱科研、青年教师兴科研,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科科有亮点的良好环境,让学校成为教师事业成功的温馨家园。 第四,创新管理方法:用“主人公”意识督促教师科研。没有教育科研的冲动,视教育科研为没有多少实在意义的无用追求,也就没有主动的科研意识与行动。有些教师迫于学校的硬性科研规定,临时抱佛脚,突击赶论文,这是被动的科研,科研的奴隶。对此,我们开展了“我是科研主人公”活动,让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长期不间断性的科研活动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与提高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要求每个教师尝试新课程教学实验,探索新课改教学路子,摸索新课改教学方法,形成“我是科研主人公”共识,主动、能动地投身科研中。 引领教师走教育科研之路,是新课改赋予我们的时代重任,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可靠保证,教育科研为我校发展和教师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大批教师通过教育科研迅速成长起来了,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教育科研论文: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作用 摘要: 阶段性目标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基础,全面体现发展目标中所存在的具体阻碍因素以及促进因素,使科研工作整体发展目标准确性能够得到重要保障。从整体性目标管理方向性角度出发,近期目标管理以及中长期目标管理的关键在于为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作用,以确保科研管理工作发展方向能够保持高度清晰化。针对价值性目标管理发展性,确保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发展空间不断拓宽,发展方向更为明确,以此助力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全面发展。总之,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致力于对内在结构要素的深入挖掘,以此展现目标管理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及发展意义,从而为科研管理工作发展方向提供正确指引。 关键词: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指向性研究 目标管理的中心是以发展目标为管理依据,展现管理工作发展的新突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针对阶段性管理思想的基础性,对管理目标进行明确划分,要求科研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紧密结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求,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达到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针对性不断加强的根本目的[1]。从目标管理的基本价值层面分析,高等教育科研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较为广泛,能够体现出与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相互统一的价值思想,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指向性更为清晰,提升科研工作的工作质量。 一、突出阶段性目标管理作用性,充分表达科研工作管理指标说明作用 1.体现目标管理阶段性思想,对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宏观发展方向形成指向作用。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潜力的核心部分,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优势所在。从管理角度出发,目标管理关键是充分保障科研工作发展的持续性,以目标管理形成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方向的监督作用,其指向性功能较为具体。阶段性目标管理思想则是立足不同阶段发展目标进行针对性管理,为科研工作发展进程提供明确的发展标准,以此达到深化科研工作总体发展的最终目的[2]。阶段性目标管理作为整体目标管理的基本架构,管理思维及管理方向具有高度的明确性。通过阶段性目标管理能够对高等教育科研目标宏观管理方向产生相应的说明作用,以具体说明为基础,对科研工作管理本身形成高度的指向性依据。 2.阶段动态目标管理为根本,直接作用于高等教育科研宏观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阶段性目标管理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根本,是对科研工作阶段性发展目标及成果进行有效分析的重要依据。依据阶段性目标所具有的内在发展意义,进一步明确对科研领域、科研标准以及科研成果所提出的要求。根据目标发展总体要求,对阶段性目标管理的具体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充分验证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整体发展方向所具有的可行性价值。这一目标管理过程可以表现出阶段性目标管理的动态性,充分展现宏观目标发展的指向性作用,阶段性目标管理实质性效果也能够直接作用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整体效果之中,具有阶段性说明功能和阶段性方向指向功能[3]。 二、立足整体性目标管理方向性,全面表征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发展方向 1.明确科研工作宏观目标管理方向,全面展现科研管理工作实时发展动态。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针对学科内部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进行具体化探索,对学科基本架构及内部基本构成元素进行有针对性分析,促使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范围及深度能够得到层次性提升,提升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宏观发展目标角度出发,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这为高等教育科研领域的探索提供重要的方向性保障。针对目标管理对宏观目标构成因素进行具体化分析,以此对内部要素的作用性及方向性进行潜在研究,确保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方向性能够保持高度清晰。结合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发展动态,科学深化宏观目标管理中的作用性、价值性以及功能性要素,对满足当今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思想的具体元素进行系统探究,其中主要包括可持续性、生态化、标准化因素[4]。这些构成要素表现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路径,展现高等教育科研管理目标从一般延伸型发展朝着系统化层次型发展方向的转变,对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宏观发展动态形成具体呈现作用,有助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方向更为准确,指向性更强。 2.结合科研工作近期目标管理出发点,确保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准确性提升。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近期目标带有一定的现实性色彩,能够初步体现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及路径,是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基础所在。从近期目标管理的特征性角度来看,近期目标管理作为整体目标管理的初级阶段,所反映出的问题较为广泛,能够对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可行性形成阶段性暗示。但从科研工作发展的本质层面出发,科研工作的开展往往具有较强的广泛性,针对学科研究领域内部的相关性,对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全面辐射。近期管理目标应针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兼容性进行具体深化,以此形成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初步发展思维。这既是有效落实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关键阶段,也是对科研工作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进行科学体现的重要管理阶段[5]。从这一方面可以充分总结出,高等教育科研近期目标管理作为整体宏观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及保障性特征,能够为科研工作发展目标的准确性不断增强提供坚实而有力的保障作用,满足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全面发展的切实需要。 3.追求科研工作中长期目标管理发展性,实现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核心是充分体现科研工作发展的可持续性,以持久性发展为目标管理的中心思想,对科研工作内容以及科研工作具体方向进行深化研究。针对科研工作中长期目标管理,对内部价值性因素、功能性因素以及作用性因素进行全面激发,从而得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方向及发展价值。这是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指向性的集中体现,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宏观发展方向保持相互统一。结合近期目标管理的基本特征,对广泛存在的科研管理问题以及科研工作重点、难点形成长久性目标规划,实现近期目标管理在中长期目标管理的直接作用,推动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重心保持高度准确[6]。立足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实质,对学科发展内部构成要素的可持续性以及发展性进行全面探索,对近期目标管理的可行性发展价值进行整理、综合、分析,实现中长期目标管理的指向性因素更为系统的目的,给予科研管理工作核心高度的方向性指明作用,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可持续发展思维形成有针对性的强化。 三、强调价值性目标管理发展性,具体展现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发展空间 1.以实用性价值发展为目标管理出发点,提升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实用性功能。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核心是对实用性价值因素进行有效探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学科社会实用功能,为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这一层面出发,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重心形成方向性的转移,针对科研领域内部的实用性价值因素进行系统开发,满足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性目标专一的根本要求。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实用性价值因素主要包含理论知识体系研究的实用性、实践教育体系社会应用性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性等三个部分[7]。就理论知识实用性而言,科研工作目标管理针对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外部延展过程进行有效探索,就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对本学科知识应用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进行深入剖析,以此来提升科研工作实用性功能。针对实践教育体系社会应用性,结合实践教育组织形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此提升科研工作实用性价值。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性在科研工作目标管理中以社会人才需求方向为标准,对功能性发展进行具体探索,形成与社会经济、文化、人文领域发展相互适应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新研究,进而进一步升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指向性作用。 2.以目标价值深入探索为目标管理关键,强化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开展针对性。 目标价值体现出的是科研工作发展目标突破的根本表现。以价值层面出发,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与目标、方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能够反映出阶段化发展的总体构思与切入方向。进一步深入探索目标价值,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形成相应的方向性指引作用。结合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新特点,强调科研领域对社会责任方向的全面加强,展现出高等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对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渗透,促使高等教育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应用学科专业领域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素质的同时,也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认知心理形成重要影响。这是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得到具体深化与发展的根本表现,充分明确目标价值因素的主要构成部分,全面表达目标价值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推动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重心科学转移。这与高等教育发展形成相互吻合的趋势,并对科研工作领域纵深化发展产生无形的推动作用,目标管理本身所具有的指向性功能也同时得到有机强化,满足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对科研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 3.以作用价值深化分析为其内在发展要素,突出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社会性影响。 作用性价值主要表现在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人才培养所发挥的具体作用这一基本方面,从价值性角度来说,学科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已经从传统的学科领域内部深化向社会性价值层面发展。高等教育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是推动社会整体发展与进步的原动力,这不仅是当今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的主体方向,还与时展进程保持一致[8]。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放眼人才社会实用性发展,充分体现学科内部架构的实践性功能,以社会实践元素的整合与分析为重点,全面加深科研领域研究深度,使高等教育科研工作本身与社会相关性的内在联系不断紧密,提升科研工作的时代性发展目标,以此达到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以社会发展背景为载体,以社会性因素、条件为重要补充,形成目标管理与时代人才需求方向保持统一的根本性原则。这无疑是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性、管理指向性不断增强的具体表征,展现出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时代社会之间融合性的不断提升,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宏观发展方向提供指向性因素,使目标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具体深化。 4.以功能价值综合分析为核心发展要求,助力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发展。 功能价值的综合分析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全面发展的核心,对科研管理工作开展方向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从目标管理层面出发,功能价值的深层次挖掘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服务功能价值的根本体现,从科研工作重心发展角度来看,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与时代教育之间保持相互适应,对人才社会发展提出更高的挑战。在目标管理过程中,着重对潜在功能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以此来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的针对性。二是对引导功能进行更为深入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对人才社会应用方向形成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进而实现科研工作时展新特征。这是高等教育科研目标管理方向得到有效延伸的具体表现,能够作用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之上。三是对发展功能进行全面升华,使高等教育科研工作能够立足长久发展目标,对科研领域、科研范围进行更为广阔的相关性探索,提升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创新性及突破性。这充分体现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所具有的发展性意义,为目标管理的明确性及创新性提供科学指向,达到时代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标准。 作者:陈宏伟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教育科研论文:技工院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摘要: 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通过搭建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平台,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创建科学研究基地,实现校内外实践教育的三位一体。在构建教研工作平台时,我们要注意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实现无缝拼接、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视线无缝拼接以及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无缝拼接,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关键词: 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教育科研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级企业广泛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更新,这也带动了一批高新产业项目茁壮成长,从而能够保证我国国民生产水平的稳步提高,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面对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如何培养出能够迎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了摆在广大技工院校教师面前的头等问题。而技工院校老师必须充分利用技工院校的教研水平,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增强专业科研能力,才能迎合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的用人需要。 一、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构建 在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构建中,必须充分迎合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水平的需要,系统构建以实验教学为中心,校内外实践教育为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一)搭建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平台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人才,它侧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因此,倡导和构建实验教育为中心的教研工作平台对于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非常重要,也能让教师能够充分模拟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充分提高专业课程的专业技能培养,有利于教师将最新的教研成果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充分展示。而通过学院整体实验教学中心和专业综合实验室的搭建,可以充分加强技工院校各个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对于各个学科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升实验中心的实验水平和教学水平。 (二)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的系统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师也可以将教学成果进行充分的展示。而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以实践育人为目的的教学核心任务。技工院校可以和校园企业、校园研究所、校园实习基地等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统筹规划、互惠互利,技工院校也可以和合作企业、合作院校、合作机构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实现合作设置、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充分实现教师的实践教学有的放矢,也能保证将教师科研成果做到最优化配置。 (三)创建科学研究基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技工院校教研工作的核心动力,技工院校通过搭建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的研究中心,可以充分地实现与国家实验室、省部级各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研究基地的合作,将技工院校的科研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专业教育和科研能力能够紧密迎合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能够将国家的宏观政策进行及时引导,将国家科研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也能够通过国家各级科研实验室来带动教师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地将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教研能力,提高教师的学习水平和科研水平。 二、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手段 构建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其手段主要通过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作为教师教育科研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教学观念、创新模式、教研机制的创新和管理。 (一)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实现无缝拼接 在技工院校的教研平台构建过程中,可以实现教学手段与岗位需求的充分结合,可以满足教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充分黏合,也能够满足学生就业和教师科研的充分整合。通过搭建技工言笑教研工作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工作从实践教学出发,充分转向实践育人的终极目标,学校通过设立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可以促进广大教师将教育实践改革推向深入,也能够通过岗位实践改革,引导教师将教研反哺给教学,推动教学的实践化操作。 (二)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视线无缝拼接 在技工院校的教研平台构建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任务,其主要是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协同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学校教学资源来教导学生专业技能知识,通过和企业技术人员的配合,来指导学生实践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协同努力,可以将教学工作推向专业技能培养,而教师通过参与到企业的教学实践,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的技术革新,了解最新的设备改造,从而建立起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沟通和互动,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技术创新。 (三)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无缝拼接 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核心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实现技工院校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车间的充分结合,可以将技工院校实训基地的理论专业性和企业生产车间的技术优越性进行充分地结合,实现校园和企业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将企业完整的生产流程引入到学校的实训基地,教师可以在实训基地担任学生导师的重任,做到教书育人,也可以在生产车间辅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做到实践育人,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可以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也为科研项目找准了方向,使得企业实训基地具有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三、结语 切实提高技工人才的岗位水平和动手能力,是摆在广大技工院校教师面前的重任。通过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教师可以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技工人员和生产车间的衔接,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切实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作者;李静 单位:山东滨州市技术学院 教育科研论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探析 一、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 现阶段,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界因素,主要是学校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对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够重视,重点在于语文和数学学科,认为德育是副科,无需重视,对德育教师的要求也不高,开展好教学工作就可以,对其教育科研能力不关注,平常也极少组织德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现阶段,在小学教育活动中,不少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在负责,对教育科研能力重视程度一般,并且还需要负责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育科研中,没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重视的是如何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没有意识到教育科研课题也是来源于教学或生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 二、提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 1.转变小学德育教师的德育观念。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首先小学德育教师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与坚定的德育教育理念。小学德育教师在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之后,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德育素养与自我道德修养,真正的实现“教书育人”,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与价值。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素养时,需要注意自身的的教学过程,在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在德育课堂上照本宣科,只是纯粹的讲解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这样的德育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念,由于道德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够体现,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生活教学,在生活中发现科研课题,然后开展科研活动,提升自身是教育德育能力。 2.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其德育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德育素质决定了教育科研能力的高低,并且关系到德育教学质量。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校重视德育教育,但是专业的德育教师并不是很充分,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作为一门副科,其地位与语文、数学学科相比较低,并且有的德育课时还被其他学科所占用,教学效果一般。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需要拥有良好的德育专业素养,学校需要给德育教师设定一定的资格门槛,加强职前、之后培训,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小学德育教师拥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然后对课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课题的不断科研,逐渐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3.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反思能力。小学德育教师在培养和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因为很多科研课题都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并且贯穿于整个德育教学活动中。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发现细节,总结教学不足和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然后可以和其他德育教师一起针对这些不足或问题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为目的,重点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小学德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宝贵的教育科研资源,通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还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三、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德育教师要重视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校应该给予配合,提升硬件设施,教师本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反思,全方位、多方面的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马天野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教育局 教育科研论文:人本管理中教育科研管理论文 一、人本管理理念对推动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谓“人本管理”是将“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将组织内所有成员作为开发和服务的重要资源进行管理,其核心理念即尊重主体,关心个体,激发人的创造欲望,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人本管理兴起于二十世纪80年代,它的出现有效地将管理与人本进行了融合。随着教育科研管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科研管理注重制度制定和执行,似乎将工作的主体剥离于工作之外,这种管理模式无形中抑制了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探索热情。因此,将人本管理理念引入教育科研管理,对于加速教育科研发展和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人本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人本管理中“本”可以理解为“根本”、“本位”,即将人本身视作生产和管理的关键要素。就目前而言,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科研机构设置空缺,学校通常设置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等机构,却不设立教研处,没有相应的机构设置,自然缺乏专人的管理;二是教育科研管理不接地气,教育科研重点往往体现在撰写论文,上报创新成果上,与实际教学关系不大;三是教科研活动“含金量”低,教研活动多局限于制订计划、统一进度、优化教学设计,缺乏科研的理论和实践,缺少专业性的课题研究;四是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师绩效不能挂钩,导致教师课题研究积极性不高。纵观当前学校科研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不难发现学校对教育科研的管理模式抑制了教师的参与热情,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创新能力和创新的持久性都得不到开发。因此,引进人本管理理念,将教育科研的地盘还给教师自己,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施展拳脚,是未来教育科研发展的唯一出路。 三、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教育科研管理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管理准则。 人本管理以人自身为管理核心,以促进个性发展为趋势,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因此,矫正以往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学校科研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准则:一是遵循个性化发展准则,学校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培训、资源配备、岗位调换过程中,必须以教师本人的意愿、能力及长远的发展作为管理的依据,应当允许教师在合理的范围内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个性化的要求;二是遵循引导性管理原则,要求管理者放下“架子”,和所有的科研成员构建平等、友好的关系,用有效的引导代替死板的命令,协调并帮助教师完成研究目标;三是遵循环境创设准则,以人作为科研管理的主体的管理模式中,必须为科研人员配备设备、空间、设施等优良的物质条件,从而促进教育科研的顺利进展;四是遵循高素质管理准则,为了实现高水平的人本管理,管理者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挖掘科研人员内在潜力,协调好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 四、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可以满足教师更高层次的需求。 人本管理理念下的教育科研人员主要是教师,教师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具有极强的职业特点,在保证他们必要的物质生活基础上,他们更需要精神的满足。教师这个职业被社会赋予了太多的光环,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下,他们更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而教育科研工作可以说是一种能力的展示,是超越日常工作,更高层次工作能力的展示。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教师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中互相探讨,彼此欣赏,在满足教师精神需求的同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从而迸发出更强大的科研动力。 五、结语 总之,作为管理者必须认真揣摩教师的心理需求,积极营造教育科研空间,创造教育科研环境,点燃教师的科研热情,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将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王洪军 刘庆胜 单位:扶余市新站乡中心小学 教育科研论文: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师教育论文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政策支持 1.经费支持 没有科研经费的投入,将会严重制约教师教育科研的开展。但地方教育行政部分的经费投入会受当地经济水平的制约,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多渠道筹集资金。除上层拨款外,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行政优势,鼓励企业及个人对教师教育科研进行资金捐助。 2.培训支持 在教育科研的培训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有能力请某一领域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还可以联系教育科研部门、高校教师为其答疑解惑,在提供教育科研培训所必需的设备和场地的情况下,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带薪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有利于助推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 3.教师资源调配 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繁重,部分中小学存在教师缺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对教师而言无疑是有心无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日常工作量,尽力为其减压,保证教育科研开展的时间,以保障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总之,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在教育管理者与决策者角色上呈现一定的前瞻性,要能认识到教育科研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具有着推动本地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又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科研工作,加强领导,从各方面为教育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教师教育科研提供正确的政策指导,确保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科研部门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我国教育科研机构的全面建立与发展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可以说这些机构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应了当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运营为当地的教育科学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教育决策与咨询,提供了改进教学的相关意见与建议,从而使其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教育科研力量。教育科研部门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机构,集聚了大量的专业研究人才,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吸引力和凝聚力,并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教育科研部门的核心工作是教育科学研究和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并以此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它的主攻方向是多出高质量的教育研究成果,并为当地的教育发展与改革服务。教育科研部门尤其是地方教育科研部门,与学校之间有密切的合作与联系,不仅是在教育科研部门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学校科研研究对其的需求上。因此,教育科研部门应该与学校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沟通关系,明确一线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的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瓶颈,凭借自己的人员优势和研究优势,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到中小学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以各种培训班、讲座等形式为一线教师答疑解惑,提高其科研能力。教育科研部门的专业研究人员具有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素养,视野比较开阔,信息量比较大,而以实践知识见长的一线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运用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二者可以在合作研究中共同进步。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自我发展 本文所讲的自我发展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及制度等的完善。教师教育科研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幸福指数,同时,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学校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场所,教师所进行的一切教育科研活动都需要学校为其创造与提供必要的条件。事实证明,教育科研机构的完善、教育科研制度的规范、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有针对性的教育科研培训和有效的教育科研评价都是保证科研顺利开展的基石。 1.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教育科研机构对于确保教师教育科研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设置,可以是校教研室(组)—教研组和课题组(实验组)的教育科研机构,也可以是学校教科室—学校评审组—课题组等其它形式的教育科研组织管理体系。无论学校采用哪一种教育科研机构形式,都必须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教育科研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选择哪种适合本校的组织管理系统,都应注重并充分发挥其管理权限。 (1)课题的管理。 “课题管理里包括课题规划、立项论证、过程监督与管理、课题的鉴定与评价和课题的应用与推广等几方面,还包括对科研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的管理”。 (2)队伍的管理。 教师科研队伍管理包括对参与教育科研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其配备情况、对参与教育科研的人员的培训与指导等方面的管理。在管理中,要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既不对日常教学活动造成影响,又有利于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 (3)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教育科研机构要对经费进行合理分配,使每一分钱都花得物超所值。 2.制定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 只靠学校成立的专门教育科研机构来进行教育科研的管理是不够的,对教育科研的管理需要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同时发挥作用。所谓无形的手即是指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明文规定是教育科研正常、有效进行的强大后盾”,因此,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科研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要经过调查、分析、试行、修正和实施五个阶段。调查和分析是教育科研机构对本校及本校师生等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分析本校进行教育科研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确定有意愿、有能力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并制定出适合本校教育科研的制度体系。试行、修正和实施是对已制定出的制度进行修正和再实施的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拿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为教师所接受的管理制度。“一套科研管理制度,应包括课题申报立项、经费管理、成果评审和奖励等”。教育科研制度一旦制定并开始执行,就应发挥其约束、制约的作用,以更好地保证科研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3.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有助于激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意愿能力,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积极开展。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活动,使教师处于巨大的压力场域之中,而教育科研是在此基础上的额外工作量,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因此,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尽量减少教育科研给教师带来的额外压力。 (1)关心教师。 关心教师疾苦,尽力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对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提出了要求,而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基本问题是其进行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 (2)合理配置。 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保证教师教育科研的充足时间。减少教师在规定教学任务之外的额外工作量,保证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进而保证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效果。 (3)拓展资源。 为教师提供进行教育科研的尽量多的信息:包括图书资料、电子资源、专家指导等。教育科研的开展是建立在已有研究之上的,必须通过电子资源等了解该领域内最新的研究动态。同时,图书和专家指导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 4.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素养较低,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学校平时也有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是往往流于形式,对教师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究其原因,是学校提供的培训脱离教师实际,缺乏针对性。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正确的方法论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学校要对本校的教育科研教师队伍有清楚的了解,对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了如指掌,针对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同时,培训内容要贴合教师实际,能够为教师所接受。 (1)注重理论知识培训。 一线教师的实践知识丰富,但是理论知识的缺乏必然影响其实践知识的提升,在教育科研中也是如此。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是针对一线教师的培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切合性,即进行培训的理论知识要有选择性、针对性。 (2)加强研究方法培训。 在培训时,要选择一线教师容易运用、易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等。同时,在研究方法的培训上还要注重对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全过程的培训,课题选择、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运作、资料收集与归纳及论文写作等。努力帮助教师尽快地掌握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 (3)明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断地传授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和技能,教师本身的学习能力也很重要。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反思、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信息的提取和对实践知识的反思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进而为教育科研的开展提供持续的发展源泉。 (4)拓展培训的途径与策略。 开展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学校自己组织的校本培训,可以请专家、学者进行培训,也可外出学习集中培训。培训方式的选择要因校而异,但必须秉持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切不可盲目而为,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5.增加教育科研评价的有效性 对教育科研进行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鉴定的功能,有效的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研更好地开展。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主动性,在尊重评价客体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实施评价。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加强自评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加强对团队的区分性评价,降低对个人评价的区分度;对教师的科研成果按研究活动的类型和研究方式进行分类评价,如教育案例成果、课题论文著作成果等,要在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中突出教育科研能力指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中必要的一环,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最终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有效地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教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更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小学教育科研有别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和“中小学教师习惯性工作”,是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情境问题的工作,强调情境性、创新性、遵循规律性和系统反思性。就学校自身而言,需要主动为教师搭建开展科研的平台,要多渠道、多模式、多元化地创造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外部保障。总之,教师的发展将促成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有效成长将促成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作者:杨会萍 单位:河南开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教育科研论文: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论文 一、问题展示:学校场域中的实际 (一)管理制度上的执行性迷失 1.制度的一贯性一项好的管理制度是基于现实,经过几代人不断打磨而成的。随着人员变动,特别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的更换,学校原有的具有一定适应性和适用性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可能出现散失、断裂,也可能出现教育科研制度重建。但是,科研制度从提出到成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暂时性的制度必然有不完善性。而且校长、教师流动周期比较短(江苏的规定是6年)新的科研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善,人员又要变动,所以会出现执行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永远都是不完善的尴尬局面。 2.执行的有效性制度都是由人来执行的,指向的也是特定的人或人群。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在执行上有所建树,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人员的变动不仅给队伍建设带来了难度,而且对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提出了挑战。 3.调试的适应性制度是需要不断吐故纳新的,进行必要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以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达到以制度的渐进发展保障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在承认制度的相对不完善性的同时,必须看到好的制度和相对比较差的制度在调试的力度和效度上的作为大有高下,频繁变动的制度在一定意义上阻滞了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管理文化认同上的价值性冲突 1.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有差异重视和不重视是两个极端,其中还有几个层级的中间地带。比如,有一定自主创新的科研、按照上级要求做的科研、纯粹应付了事的科研,等等,表现出来的是不同的科研氛围、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校际差异。在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上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差距,这取决于校长以及学校领导班子对于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还有就是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贡献份额,总的来看,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提升。 2.对教育科研操作的认同度有差异是真做科研还是假做科研,是重视过程还是重视结果,是个体科研还是群体科研,是探索研究还是印证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表现出来。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科研群体会有不同的关照。 3.对教育科研评价的认同度有差异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力是对教育科研评价的关键,怎样归因,体现了管理者的立场和价值观。要使教育科研有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力,就必须在对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的评价上找到平衡。评先评优、绩效考核中教育科研的占比是一个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不同的管理者、不同的学校之间在认识上和操作上不仅存在差异,差异度也可能相当悬殊。 二、原因分析:理性追问中的必然 (一)人力资源配置上对于科研力量的思考缺位 参与流动的教育工作者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包括校长、骨干教师和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六年的教师。校长流动主要考虑破除“门户之见、视野狭窄、思想僵化、创造力下降以及经验主义和人际关系复杂化等一些消极因素”“为校长的成长提供新任务、新要求、新认识与新实践的机会和环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事业心,逼迫其产生出新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流动一定要考虑到学科问题,比如一个学校语文教师严重过剩、数学教师严重超额,都不利于发展,学科间的平衡一定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在考量的体系中没有教育科研的因素,没有将教育科研人员的均衡纳入其中,教育科研力量均衡就很难有保证。 (二)科研制度上对于科研文化的思维缺失 从教育行政在科研制度引导上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校科研文化发展的弊端看,宏观的科研制度不健全,笼统、大而化之的制度居多,落实的、有个性的制度少之又少;教育科研工作推进上主要还是以活动为主,呈现出的状态是有一阵没一阵,连续性较弱;教育科研交流机制不健全,各自为战的情况很普遍。教育科研发展缺乏教育行政的有力支撑和引导,致使低水平发展的情况普遍存在。加上一些地区应试教育横行于校园,科研文化建设事实上在应试文化的挤压之下生存空间极为狭小。 (三)评价政策上对于教科研绩效的思想缺席 这里的评价主要集中表现在对于学校的综合评估以及对于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上。以某地区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为例,教育科研在150分的总分中占20分,反应出重视的程度偏低。学校的绩效考核中教育科研占比始终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教育行政的规定相当笼统,所以各校之间的做法差距较大。有些地方片面强调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严重窄化了绩效考核的本义,教育科研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下降。校际间教育科研在绩效中的占比呈现出个体性大于整体性的不均衡态势。 三、路径探寻:方向沉思中的应然 (一)教育行政,在均衡上着力 1.均衡人力资源配置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抓手就是要破除“单位人”“学校人”的门第鸿沟,将教师变成“区域教育人”,实施义务教育师资“无校籍”管理制度。进行区域内教师流动,不仅要考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资源的均衡,也要关注学科之间的均衡,在此基础上将教育科研骨干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视点予以关注,以科研骨干力量的相对均衡保障区域内教育科研质量的均衡。 2.统筹评价制度改革科学设置教育评价的项目和权重,将教育科研工作列入考核细则,突显教育科研工作的地位,为教育科研发挥对教育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奠定基础。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评价体系中破除学生学业成绩“一家独大”的局面,为包括教育科研在内的其他工作争取适当的生存空间。 3.协调区域共同发展教育科研工作区域间的不均衡性是一定的,这就和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保证所有学校、所有学生发展的完全一致是一个道理。但是不断缩小差距,在制度设定的框架内均衡配置资源是可以做和能够做的。区域内的教育科研不仅要在均衡配置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确立动态均衡的理念,在发展中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摒弃“削峰填谷”式的庸俗均衡做法,在为学校注入强大前进动力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科研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实现动态、追逐、高位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管理概念,也就是发动的主体在行政,特别是直接领导的教育行政。立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视点,教育行政在均衡发展上有很大的可作为空间。 (二)学校层面,在优化上着手 1.打造研究文化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扁平发展,更不是矮化发展,需要在均衡理念指导下的自发、自为、自省式的文化发展。站在学校的角度必须要在打造科研文化上下功夫,倡导全员研究、草根研究和全方位研究,让研究成为校园中最亮丽的风景。教育科研在学校中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植根于全体教师的心中才能够实现,将研究寄希望于少数科研骨干(包括校长)是不正常,甚至很危险。因为,研究的目的除了达成研究本体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培训师资,达成全体教师的个体、个性发展。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为了实践、在实践中、改造实践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三个着力点。立足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教育科研的生命,也是草根研究的本义。唯有打造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科研文化,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存续并新生。 2.协调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在立项的时候就要准确定位,属于重大研究、学校整体研究的要列入单位立项范畴,而个体研究、局部研究的则要列入个人立项范畴。当人员流动的时候,对这两类课题要有不同的要求,单位立项课题不能随主持人流动而带走,个人立项课题可以由课题主持人带到新学校继续研究。这里比较复杂的是校长主持的单位立项课题,当校长流动时课题的归属就会出现矛盾:带到新的学校,研究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原来设定的实验因子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留在原来学校,新任校长的研究旨趣不一定与该课题相符,由其它学校流动过来的校长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要破解这个难题,主要是在课题立项的时候关注校本,将学校主课题定位在学校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层面,这样,不管作为课题主持人的校长流动到哪里,学校仍然坚持既定的研究方向不变,通俗地说就是“换人不换车”。 3.培养研究梯队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是学校重点工作之一,在均衡化背景和教师流动的现实状况下,固化的研究队伍结构肯定是要被打破的,但不是说教育科研队伍就进入无序、散乱的状态,而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建立结构、打破结构、优化结构。具体说,就是要在教育科研人员队伍上有“几手”准备,既要有“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也要有在一线“冲锋陷阵”的科研骨干,更要有“时刻准备着”的骨干预备队和群体性科研队伍。 (三)教师个体,在发展上着眼 1.精炼研究意识教师身处教育教学一线,火热的教育生活应该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舞台,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广大教师的追求。在平凡但不平淡的教育现实场景中潜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形成观察教育、审视教育的心理动因。对于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形成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都进行教育思考的习惯。 2.锤炼研究能力研究重在过程,重在对行动的思考和改进。中小学教师要加强自我反思,对已经解决了的、悬而未决的、实难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进行反思。借助反思的工具,分析情境、主体、事件,找出问题症结,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这样的过程就是在建构自己的实践性教育,也是培养教师个体实践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 3.提炼研究成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视野也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研究更是极具个体色彩且有偏颇、片面的可能,同伴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予以审视,不仅看清教育的场景,还将教育者纳入观察与思考的范围,有利于更加客观、公正地省察,从而推进研究成果的客观化。校内外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价和指导,针对教育场域内的现象作高屋建瓴的阐释,可以为成果形成把准方向、提供动力。.学校教育科研管理重点在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难点在学校科研文化的打造和教师个体科研素养的提升,最终指向教育科研质量的提升。 作者:邵付国 单位:如东县马塘小学 教育科研论文: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 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也是一种管理思维,是一种人性化、行进的管理模式。随着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引起关注,“塑料花”“假科研”等现象受到了教育机构的广泛重视。利用行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对知识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改良。 关键词: 教育科研管理;知识管理;高级中学 当前中小学教育机构各方面工作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科研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是教学机构发展空间和办学特色的直接反应,优化并且完善科研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 知识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中小学教育机构需要深刻认识到尊重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意义,尊重教职人员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积极面对教职人员在个体能力以及独立价格等方面的差异,深入挖掘教职人员的工作潜能,充分激发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好人力资源整合工作,认真分析每一位教职人员的工作特点,依据教职人员在科研工作与知识领域两个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知识管理手段,最大程度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科研质量。提高知识管理工作的透明性,公开知识管理方案,使其他教职人员能够顺利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避免出现科研资源流失或闲置现象。知识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发挥正向激励的促进作用,密切关注在科研工作中勇于创新、成果卓越的教职人员在教职员队伍中的积极作用。改善教职人员的科研氛围,协调发展科研教育工作,管理人员需要具有科学的人才观和管理理念,认真贯彻“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管理理念,信任教职人员,尊重教职人员的科研成果。 (二)重视知识共享与创新 知识管理工作需求管理者用知识共享的有关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知识共享主要分为知识存储、知识交流与知识传播三个方面的内容。所共享的知识根据存在形式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种类,显性知识具有固定专题与课题,所含有的信息与知识已经经过系统的分类与整理,体现出结构化、编码化两方面的特征,信息内容易于识别与共享。与之相对的隐性知识识别难度较大,无法直接共享,通过归纳与编码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是知识管理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知识创新分为知识创造和知识筛选两个过程,知识筛选即通过总结归纳将不符合实际运用需要的知识排除于知识管理体系之外,为知识创新与知识更新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显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一过程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即知识创造过程。应该明确,创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论是科研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不断促进知识的更新与创造是知识管理工作目标的集中体现。知识管理人员需要明确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知识方面的内容,合理制定科研项目。 二、知识管理运用于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创新 知识管理是有效促进教育创新的主要方法之一。新形势下,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本质上是知识的竞争,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创新的支持,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了促进教育创新的重要动力, (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需要知识管理 学习型组织是符合人性的、扁平的、有机的科研形式,这种科研形式能够有效激发教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教育改革工作要求教育科研单位要排除基层制管理的干扰,优化学习型组织的人员结构,最大程度挖掘小组人员的创新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构建需要采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小组人员通过知识的利用、共享与创新加强内部知识交流,促进组内人员的共同进步。 (三)融入知识管理的教育科研管理具有优越性 知识管理视野下高中学校教育科研既要达成预期的科研成果,也要在研究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教职人员的个体多层次、多角度地实现知识的创新、共享与获取,有利于科研团队和教职人员共同进行与发展。 三、知识管理运用于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高中学校中层管理部门通常是由校长直接领导,承担、指导、管理、组织教育科研部门的主要工作,教育科研部门具有评价职能、推广职能、研究职能、培训职能、管理职能,教育科研人员从研究项目的工作实际和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新的信息资源制定中长期规划和科研实施计划,完善奖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科学管理教育科研课题,将教职人员编制成学习型小组,开展教育理论与学习教育理论讲座等。利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将学习型组织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实践目标统一起来,教职人员的编组形式要尽量体现出弹性化、扁平化的特点,不定期调整小组的科研项目。 (二)完善运行机制 在课题管理方面,知识管理人员需要详细制定课题管理工作的有关条例,包含课题的经费、立项、申报、过程管理,以及研究成果的奖励、推广以及评比等。知识管理视野下的课题管理要以深入开发人力资源为工作重点。利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能够对课题是的推广、评比、研究以及申报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制约与规范,同时也能够通过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管理工作,提高研究课题的实践性与研究价值。在教科室管理方面,管理人员需要制定良好的运行机制,使科研管理更加规范化。目前的高中学校教育科研办公室属于学校的中层管理机构,在校长或主管副校长的领导下对学校教育科研开展组织、管理、指导等工作。而这种管理方式不符合全知识管理理论在管理效率方面的要求,知识管理论理认为,学习型组织需要采用弹性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因此,科研管理部门、业务职能部门、科研领导小组、学校校长都应该加入到学习小组的协调工作中来。教科室除了要完成课题管理方面的工作之外,还应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进修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教师科研队伍建设机制 科研项目的有序进行与持续发展,离不开教师科研队伍建设机制的支持,教职人员是科研项目与科研工作的主体,科研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的质量。完善科研队伍建设机制、提高科研队伍建设质量是发展学校科研工作的必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显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生产,改善科研工作环境氛围,提高科研工作质量。因此,严格遵循知识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从教职人员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水平出发,利用教职人员现有的精力、时间与知识储备,分阶段地、有目标地发展和培养复古队伍,着眼于长期,促进教职人员与科研队伍的发展。 四、结束语 完善并改进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率,从根本上降低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科学、合理地运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在教育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科研工作的具体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改良学习型组织的结构与人员编制,将教职人员的进修工作与评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黄文杰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研论文: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建构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显著标志。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必然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实现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乃至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科学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要素结构 教育科研管理模式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结构相对稳定的现代管理形态和功能体系。体系的构成和管理机制的运作是其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要素结构及各个要素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优化其要素结构进而改进其功能状态,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逻辑起点。 1.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 管理,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管理者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和协调人们的活动,有效地达到共同目标所进行的各种职能活动。信息化管理,则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通过信息手段调控人们的行动方向、行为方式和资源条件配给,实现期待结果的高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讲,对目标的达成度无疑是人为干预的结果。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也是一样,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工作系统的整体运行主要还是通过人工操控来完成的。信息化科研管理的实施者,即管理者,是当然的行为主体。宏观层次上,除了教育科研行政决策者外,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以组织形态呈现的各级教育科研所等专门教育科研机构,包括常设的同级规划管理办公机构;另一个方面是指各级科研和规划机构中负有管理职责的领导和具有管理职能的人员。具体到相关业务部门和基层学校等单位层次,内设的科研处室和承担科研任务的领导、教师本人,都负有相应的科研管理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需要对教育科研工作自我管理的实践者在内,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各个科研管理和操作层面人员的总体,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即是各级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和研究人员管理工作的总和。 2.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受体。 所谓信息受体,相对于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而言,也就是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的对象。换而言之,也就是教育科研管理的对象。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受体,可以是上级管理职能覆盖下的相关研究部门和学校等基层单位,也可以是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团队和个人。教育科研管理的对象和任务决定了管理信息的指向和流向,信息受体方面群体和个体的业务素质与政策解读能力,决定了他们对来自管理主体的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同时也影响着科研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和科研行为的质量水平。由于所处的教育科研管理层次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教育科研管理的主体可能转变为管理信息的受体,接受来自上级的工作指令和要求;或者同时上传下达,在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肩负起承上启下的双重任务。 3.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践载体。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与传统的教育科研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育科研管理的办公自动化。有关教育科研的各种工作计划、指令,甚至科研理念、思路等管理因素,主要都是管理者经过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借助于一定的信息介质和网络通道传播下达的;有关方面和个人的申报、汇报等教育科研工作信息也是通过同样的渠道和方式上传和反馈的。媒体介质记录和显示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网络通道运载和传递教育科研管理信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实施的主体与科研管理信息的受体之间的动作联系,是通过包括纸质文件在内的多种媒体和网络传输实现的。因此,承载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的媒体介质和网络系统都可以看作是我们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现实载体。正是由于教育科研管理信息主体、受体和载体这些基本要素的共同存在和相互作用,才使我们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成为可能。 二、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 所谓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就是在教育科研总体目标下,一定的管理要素经过结构关系调整,并与相关信息资源系统整合,进而形成的功能稳定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作为教育科研管理者,特别是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无论处于哪一级管理层面,进行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整体架构,基本上都要从理论模型、功能模块、实践模式三个方面着手。 1.管理体系理论模型的设计。 作为一个理论模型,实质上它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总体设计。它既应该是先进的教育科研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反映,同时也应该有长期的教育科研管理实践的经验基础。各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框架构想,应该充分体现作为各级教育科研管理层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域内整个教育科研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设想和整体思路,并且在形态结构上作出相应的描述,形成一定的理论模型。我们姑且可以这样描述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基本形态:即,以本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功能平台”为核心,以包括学校一级的各级教育科研网络为基础,以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科研网站为基点,分层整合各地信息资源网(电网)和组织机构网(人网),整体建构社会化管理体系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内外接应的立体化交互式的现代教育科研管理系统。以省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例,建设新型教育科研管理网络体系,要实现包括家庭个人网在内的至少五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网络并形成互动。各级信息化平台,上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网、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网,下设市(州)和县(区)子平台,末端连接学校网,终端为课题承担者(包括教育研究人员)、评审专家、培训指导专家工作窗口等。五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网络是桌面式与层级式管理相结合的。信息网络主要是“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科研网站”等设施。但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应专门设计市(州)级和县(区)级桌面式平台,即在管理系统中设有市(州)和县(区)子系统空间。市(州)和县(区)可同时像各级管理部门一样,对不需要各级审批性的工作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科研网”上进行管理;需要层级审批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逐级传达审批和反馈,信息可同时进入各级空间。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2.管理体系功能模块的打造。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作用水平,是通过网络系统内各级信息管理平台的操作来体现的。各级信息管理平台交互作用的总和构成了诸如各级的最高级别的管理体系的整体功能。由此,驻留在各级信息管理平台的操作系统,便可划分出不同的功能虚拟区位。定位于其中的相对独立的动态程序窗口台面和静态资源信息库存,当然分别具有了特定的功能属性,一般我们也称之为“子平台”。之所以称其为平台,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个网块或内存,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以网块或内存为核心的人力、物力形成的操作环境。这些功能模块是管理体系发挥作用的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着力开发和打造的重要部位。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模块主要是指不同信息环境下的各种功能平台。包括技术平台、组织平台、资源平台、规划平台、课题平台、成果平台、协作平台、学术平台、培训平台、通讯平台等等。支持操作环境形成和运行的软件平台是核心模块———管理数据库。数据库通过各级科研网站的链接,为教育科研用户提供服务。教育科研网站是开放的信息、联络通讯、对话互动的网络系统,而教育科研管信息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专业的管理网,既是一个科研管理的办公系统,也是一个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通讯联络网络系统。各级教育科研网站或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中心一级的信息技术操作系统,是总体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对外运行在互联网上,对内与管理单位的局域网连接,实现管理系统、通讯系统、数据系统与终端应用的联机互动。它可以根据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保存,实现科研管理数据资源的收集和积累,为大家提供资源共享的信息条件,形成一个从基本的数据库检索直至专业咨询、决策服务的完整的科研管理信息服务系统。 3.管理体系实践模式的运作。 理论上的各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在各个功能模块数据系统的支持下,完全可以投入运行;但在具体的实践上,则必须按照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对管理体系的操作程序、运行规则和用户权限进行统一管理和有效规范。尤其是要建立体系内部的动态改进机制,对各个核心模块的现实功能不断加以改善,以确保各级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带动各级教育科研层次协调运作,在信息化的环境中正常运转,从而推动教育科研管理的逐步深化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各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实施实践中,最根本的因素不是信息技术,而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研和管理的“人”。只有人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才能转化成为有效的管理行为,信息化的管理条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推动信息化管理体系实践模式的运行,必须紧紧抓住人力资源和组织机能这两个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并以此为动力,加强网络平台的技术性建设,全方位打造新型的多功能的教育科研管理网络,统筹教育科研管理内容,有效开发利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实现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技术互动和对科研活动的科学调控。技术性平台建设是科研管理体系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技术平台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技术手段上,通过技术手段创造了一个延伸人的能力的操作桌面,代替人的许多复杂劳动,也就是实行信息化的工作方式。信息化工作方式就是设计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先进的教育科研管理的方式,强调实践性应用设计和在信息化思想指导下的管理设计。传统管理因为理念和手段的限制,习惯于不分内容的层级管理方式,忙碌在收收发发抄抄写写和电话通知中,工作效率低下,跟不上教育科研发展的需要。桌面式管理与层级式管理结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实践,达到了基于“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科研网站”等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管理实践的成功跨越。在信息化的教育科研管理体系框架内,也可以看作四种网络并存。即虚拟网、信息网、现实网和氛围网四网互动。现实网络、虚拟网络、信息网络和氛围网络四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现实网络主要是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与专家组织,以桌面式管理与层级式管理的关系为依托形成的紧密的现实联系;虚拟网络是以专家网上评审等各种虚拟办公功能、不同层次的专家以及科研骨干数据库为基础的科研协助力量,随时通过不形式和方式协助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的远程协作;信息网络是以资源库间信息通道和组织机构间通讯设施为载体的技术关联;氛围网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实质是创造一种环境,形成信息化管理技术手段建设、信息化管理政策机制建设、信息化管理文化建设、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意识形态,达成的一种共识,形成的一种风气,呈现的一种局面。 三、结语 信息化管理实践表明,现实的教育科研管理内容,已开始由传统的关注课题的注录与整理等具体工作,转变为关注规划设计和人与机的有效对接,关注管理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传统管理因具体事务性的内容十分繁杂,诸如登记、造册、制表、建档、存放等等,事务性工作数不胜数。在工作内容设计上常常被迫分配很大精力和很多时间来应对事务性工作。科学规划和课题指南等超前性、方向性、引导性的工作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实施信息化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要用很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时间关注实施思想性工作,做好规划,把握方向,引导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研究,设计有效政策机制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的科研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社会成本,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新型教育科研管理网络与经过统筹并科学调控的教育科研管理内容的融合,形成了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新体系,为教育科学研究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现代环境和相当有力的保证。 作者:张延华 单位: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教育科研论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分析 一、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 现阶段,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界因素,主要是学校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对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够重视,重点在于语文和数学学科,认为德育是副科,无需重视,对德育教师的要求也不高,开展好教学工作就可以,对其教育科研能力不关注,平常也极少组织德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现阶段,在小学教育活动中,不少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在负责,对教育科研能力重视程度一般,并且还需要负责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育科研中,没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重视的是如何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没有意识到教育科研课题也是来源于教学或生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 二、提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 1.转变小学德育教师的德育观念 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首先小学德育教师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与坚定的德育教育理念。小学德育教师在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之后,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德育素养与自我道德修养,真正的实现“教书育人”,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与价值。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素养时,需要注意自身的的教学过程,在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在德育课堂上照本宣科,只是纯粹的讲解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这样的德育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念,由于道德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够体现,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生活教学,在生活中发现科研课题,然后开展科研活动,提升自身是教育德育能力。 2.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其德育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德育素质决定了教育科研能力的高低,并且关系到德育教学质量。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校重视德育教育,但是专业的德育教师并不是很充分,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作为一门副科,其地位与语文、数学学科相比较低,并且有的德育课时还被其他学科所占用,教学效果一般。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需要拥有良好的德育专业素养,学校需要给德育教师设定一定的资格门槛,加强职前、之后培训,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小学德育教师拥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然后对课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课题的不断科研,逐渐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3.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反思能力 小学德育教师在培养和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因为很多科研课题都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并且贯穿于整个德育教学活动中。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发现细节,总结教学不足和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然后可以和其他德育教师一起针对这些不足或问题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为目的,重点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小学德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宝贵的教育科研资源,通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还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三、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德育教师要重视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校应该给予配合,提升硬件设施,教师本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反思,全方位、多方面的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马天野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教育局 教育科研论文:地方教育科研分析 一、反思两个问题,讲求科学性 在教育如何科学发展,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方面,重点应该反思2009年和钱学森先后对教育事业发展形势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总理指出的“两个不适应”的问题,即:“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二是钱学森提出的“我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质问。我们一定要结合甘肃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情况进行深刻反思和研究,并且得出相应的结论,深层次地总结教育发展成功的经验,实事求是地寻找差距及其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所在。 二、总结两个成效,把握系统性 一是系统梳理和总结“十一五”期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成绩。重点是要研究发挥五年规划的作用情况,彻底克服规划不如变化、规划与年度工作安排相脱节,克服总结工作时把规划当作成果等现象。对不可预测性的因素,如国家投资政策的变化、超越五年规划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应该非常清晰地梳理完成了多少指标?没有完成多少指标?新增加了多少建设项目等三个方面的情况。二是系统梳理和总结“十一五”期间全省教育科研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成绩。 三、分析两个问题,力求深刻性 一是全面深入地分析全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深刻查找教育事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全面深入地分析全省教育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历史遗留问题,深刻查找教育科研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科研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其主观和客观方面的根源,准确把握存在的差距和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四、研制两个规划,体现前瞻性 一是认真研究“十二五”期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大方向、总目标和重点领域及2020年之前的中长期规划。二是认真研究制订“十二五”期间全省教育科学研究的大方向、总目标和重点领域。核心是解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的规划统筹和衔接问题。 五、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跟踪研究 (一)要汲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教训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教师培训不到位,尚未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和水平,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二是义务教育阶段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成长档案和学业质量评价机制,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搞了形式,走了过场,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三是义务教育教育课程改革出现政府缺位。由于缺乏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手段,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实行免费政策的前提下,省上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地方课程难以进入学校课堂,学校课程开发普遍滞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定课时被其它课程占用,难以形成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两个体系,导致了学生个性与特长发展和学校特色出现空缺。应该把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的职责和权限,作为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条件,重点解决学校实验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以及音乐、美术、英语、体育专业配齐专业教师两个问题。 (二)加强普通高中教育优质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及普通高中教育战略地位问题的研究普通高中教育骨干教师出现退休高峰期,流失严重,现有骨干教师流向不合理,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今年要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中考制度改革、会考制度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高考决定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成败,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对课程的顶层设计要依靠高层次专家,通过课程改革,培养一批自己的专家队伍。高起点领会和把握课程改革目标,加强对课程改革过程的统筹,以科研引领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六、加强教科研能力建设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使教育科研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站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最前沿,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核心是由传统的教育理念向现代教育理念转变,由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转变,可以总结推广兰州市提出的“教育科研工作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区域教育发展、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单纯的教学研究向教研、科研并举转变;由单纯的为教学服务向为教学和教育决策并重转变;由‘学校请我做’向‘我指导学校做’转变”的思路,处理好从学习者的角度研究问题与从教育者的角度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建议今年组织、筹备、召开甘肃教育科研创新机制工作会议或者研讨会,邀请国家和发达省份教育科研知名专家指导。明确提出新时期科研奋斗目标,量化规定单位和个人近期和年度重点科研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在此基础上,应该实实在在地采取和落实以下改革措施。 第一,完成观念更新转变,重新进行定位,确立立足于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科研理念。制定实施《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规程》,重新确定教育科研的职能、责任、权限和功能,科研成果的转化的量化标准。要把教育科研工作上升到各级政府的决策和管理层面,加大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教育科研工作的力度。研究起草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对教育科研要重新定位,从体制机制改革、增加人员编制,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等方面制定新的政策和措施。 第二,理顺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实现与各项服务工作相对接和相协调的运行机制,符合和满足学校和教师指导服务的需要。 第三,率先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全员实行竞争上岗,全员实行聘任制度,分流缺乏研究能力的富余人员。 第四,规范统一全省教育科研机构名称,争取机构升格,实现独立会计和法人的副县级以上事业单位。培育各市州教科所的特长和优势学科,继续办好各市州的教育工作研究刊物,适时召开刊物交流研讨活动。建立与各市州教育科研机构联动机制,发挥整体优势,发掘、提升以“质量立校”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创建特色学校,总结和培育具有甘肃特色的名校、名师、名学科和名校长群体,重视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在全省推广,并推向全国,产生甘肃教育品牌效应。 第五,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定期到中外教育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交流经验,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扩大甘肃教育的影响力。 第六,引入和建立教育科研课题项目广泛的竞争机制,向全国公开、开放教育科研课题。 第七,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目标责任、保障措施、奖罚制度。实施科研能力建设工程,提升科研实力目标,建立实现责任、目标、保障、成果、转化一体化的责任机制。 第八,建立科研成果量化指标,省上每年规定10大教育科研课题和项目,每年必须申报承担2~5项国家重点课题,每年在国家级教育核心刊物上发表5~10篇科研、学术论文。 七、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 (一)开展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课题的研究按照郝远副省长的要求,教科所从现在开始建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承担政策制定、调查研究、学科建设、专业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二)开展关于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家法规明文规定的专项教育的课题研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对社会、生活和自我的了解,促进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等,国家有关部委近年来分别下发了在中小学开展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健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人口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防艾滋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廉洁教育、影视教育等12项专题性的教育,并提出了一定的课时及教学的要求,这些专题教育涵盖了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涉及的层面很多,在实践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学校开展专项教育情况很不平衡。所以说,教育科研部门应组织和带领一线教师和相关专门人员,积极开展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并不断总结经验,全面推进。 (三)积极参与《甘肃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研制工作新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已经三年了,但是,甘肃省的实施细则尚未制订出台,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法律的时效性。省教育厅已经着手起草《甘肃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具体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需要发挥全省教育科研部门的作用,省教科所应指定专人负责,组织专门力量,积极参与并尽快完成基本法律文本的起草任务。(四)着手开展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问题的研究要结合甘肃的实际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和出台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贯彻意见和落实措施。 八、加快完成“建设西部教育强省”课题研究,回答“五个模糊”问题 第一,明确回答学校教育在什么阶段教什么,哪些知识和技能是有科学依据的最有价值而且是终身受益的东西,学生必须系统地学深学透的学业量化标准;哪些方面的知识是可以掌握了解一般性的基本常识等问题。 第二,明确回答教师的专业标准,每门学科的教师教到什么程度,教师具备怎样的专业标准,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等问题。 第三,明确回答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负担重了还是轻了等问题,课程设置的深浅要明确顶级与底线,确定学生学业任务的科学标准,寻找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重点因素等问题。 第四,明确回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教学中如何形成各自的优势和体系,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怎样发展等问题。 第五,为政府提供考核评价教育工作的第二项衡量指标,即除了升学率指标之外,将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的刚性指标。因为,由于现有一部分学校达不到实施新课程的办学条件和标准,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一些必须在室内外开设的课程,无法开齐、开足、开好。因此,需要回答和界定教育系统的有限责任问题,对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逻辑排序,搞清楚哪些事是甘肃自身能解决的个性问题;哪些是教育部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哪些是需要各级政府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教育行政部门能解决的问题等。 九、加强教育科研系统自身建设 教育科学研究系统要找准立足的位置,提高研究的层次,提升研究成果的档次。首先,要树立甘肃科研精神,注重振兴精气神———教育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学问,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科带头人,形成优势和合力,发挥团队作用。其次,端正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心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强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其三,做到适度超前———把握基础教育阶段性特征,增强研究问题的敏锐性和时效性。其四,树立自主研究的权威性———要注重自主研究,扩大自主权。其五,紧密同行———要克服被动完成任务的现状,力求与决策实现良性互动,研究课题要注重连续性和良性循环。其六,有为有位———切实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和质量,既要注重研究教学层面的问题,强化专业指导,创新探索教学质量和学业质量的评价模式和机制,也要参与研究决策层面的问题,增强说服力、影响力,力求有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其七,争创优秀团队———要重视培养教科研骨干人才,为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创造条件,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环境,逐步建立老中青各具优势的人才梯队。 总之,要发扬“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切不可坐而论道,要立即行动起来,逐项研究破解,按照“一年有一个新的变化,五年有一个大的变化”的目标,努力开创甘肃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林业会计问题篇1 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水平越来越高,这对各行各业的会计信息化提出了更多要求。我国林业行业发展会计信息化之后,输入和记账以及会计报表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因此会计账簿与手工记账也更加吻合,林业已经基本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使财务工作人员可以更快地开展工作,工作效率明显提升,会计工作量明显减少。但是,由会计电算化到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林业的会计信息化出现了一些困难,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发展更高程度的信息化,为林业企业发展提供支撑。 1会计信息化含义 会计信息就是将原有企业在会计信息方面所执行的管理操作方法逐渐向信息技术方面转移,运用电子信息化手段管理企业的财务,这种管理不单仅体现在财务部门,还涉及林业其他部门,从而使整个林业实现会计信息共享,为相关人员作出更精准的决策奠定基础。会计信息化可以将企业日常工作转移到网络平台,这就需要更具综合性的会计平台,该平台应具备搜索与共享的功能,并且非常便捷,有着非常强大的计算能力,还有一部分管理权限,这样才有利于会计人员收集、整理、发布和共享信息。会计信息化对企业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和实施战略非常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1]。 2林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困境 2.1缺少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首先,林业企业人员并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林业中有很多人,包括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实现会计信息化有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会计信息化只是将原来比较复杂的工作转变成可用自动化程序开展的工作,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输出效率。但是,忽视了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即信息的共享和发布。其次,林业人员安于当前的管理状态,并没意识到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和水平不高等问题,没有意识到借助会计信息化优化管理措施,创新管理手段等。再次,管理人员认为会计只要实现电算化就可以,并不需要信息化,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在企业建设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忽视了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2]。 2.2财务数据共享难实现 林业生产经营中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果信息化水平较高,就应该事先将信息、资金流、物流统一。在一般企业中,如果财务部门只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则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企业应形成统一整体,借助会计 信息化,将各种业务的信息纳入会计信息化系统,实现财务数据共享。但是,当前的林业会计信息化很难实现财务数据共享,成为未来林业会计信息化的难题。 3发展林业会计信息化的方法 3.1加强管理人员的重视 在林业企业中,管理人员必须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改变对会计业务的错误认识,不能单纯地认为会计是记账和核算,要全面地认识会计工作,提升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这样才能起带头示范作用,让整个林业行业重视会计和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之后,才能将更多资源投入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中,解决会计信息化的后顾之忧,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更精准的会计数据[3]。 3.2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在林业中发展会计信息化有非常高的技术要求,不但要选择合适的软件,还要保证会计岗位的稳定性。合适的软件能与当前会计系统匹配,方便会计人员操作和维护,会计岗位稳定则有利于明确工作责任。因此,需要完善会计管理制度,规范基础性的会计工作,不断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保证各方面工作稳定开展。另外,重视内部控制,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符合林业情况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与财务报告的准则法规,进而促使林业会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完善电子资料管理制度,保证电子化会计资料的安全。会计资料实现无纸化有一定条件,是在保证会计资料原有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一定要确保会计资料可靠安全,同时确保会计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这就需要相应的电子会计资料管理制度。一方面,保证电子会计资料的安全;另一方面,促使会计信息化顺利实现。在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要提高保密意识,会计人员应签订保密协议,这样才能保证资料的安全,保证林业顺利发展,尽快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 3.3建设和完善网络平台 发展林业会计信息化需要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以实现财务数据安全共享。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网络安全,只有保证网络平台的安全性,才能确保会计信息化的安全性。需要先保证网络平台的硬件系统安全,硬件质量必须过关,要定期维护,保证电源设备和硬件设备完好,设置专门的会计信息化维护人员。在建设网络防火墙方面,必须安装专业的杀毒软件,避免外来病毒入侵。同时,使用人员获得访问权限之后才能进入会计信息化网络平台,并开展相应的操作。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才能保证财务数据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安全性,进而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 3.4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首先,在原有培训模式下增加新型培训模式。林业会计人员上班的路程比较远,工作内容也比较繁重,因此要集中培训,但是时间不能过长,以短期培训为主。财务部门的人员为主讲人,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是会计信息化技能和专业知识,之后需要短期轮岗适应,然后挑选综合素质高的人员,送到专门的继续教育机构进行培训。其次,积极鼓励会计人员进行自我提升。软件公司应组织一些会计信息化的培训活动,林业管理人员可以鼓励会计人员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参加这些活动,从而有效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掌握更多会计信息化的技能。再次,林业会计部门应制定一些考核制度,督促会计人员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和会计信息化技术水平。从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会计人员的实际素质,设计考核制度,提高会计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4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林业的会计信息化必须得到重视,相应管理人员要提升对其的重视程度,在此方面分配更多资源,还要制定更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制度,用制度推进建设。同时,要注意网络平台的建设,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逐渐推进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作者:庄振杰 单位: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中心 林业会计问题篇2 0引言 林业会计相较于一般产业来看,在实践工作期间具体工作内容,需要根据我国现有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形成一个较为特殊的会计核算模式。相较于以往会计行业发展实际情况,会计核算体系的传统模式对现代产业的适应能力有限。只有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寻找相应技术应用方法以及理论支撑体系,才能够帮助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改进工作模式,不断提升工作质量。 1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应用实际情况 根据我国林业产业财务会计管理相关制度规范的基本要求,早期我国将林业产业归为农业基本构成,所以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方面的准则,基本上都是围绕农业行业标准要求开展的。相应报表或核算科目增设或应用阶段反倒会参照工业方面的准则。早期我国在林业管理期间会结合相关企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针对会计核算工作指出明确规定,育林基金制度也逐渐应用起来[1]。近年来我国林业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建立,要求有关企业单位或部门建立一个完整性的会计核算体系,由此将以往的林业管理工作规范化、秩序性地引导推进。我国林业相关部门接洽财政相关部门,将林业管理工作相关经费应用条例确立,要求有关承包单位遵从。目前我国林业产业也会存在商品化、生态化、公益性化等不同项目建设要求,所应用的制度都需要结合具体项目实际情况开展,当天然林保护工作能够建设相关项目,才能将有关项目工程针对性地开展。其中公益林的施工建设以及资金应用,都会同其他类别林业建设存在一定联系,这就导致相关会计管理工作复杂性提升,存在一些实践工作困难问题。 2我国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应用阶段主要问题 2.1林业产业发展资本维护 林业产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加强对经营管理的相关企业单位的经济利益维护,能够将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合理化应用。当林业资产管理主要是将一些历史成本问题考量,那么相应时间问题未能有效处理,就会导致在森林管理阶段成本计价存在问题,甚至会将现有林木资产作为造林费、管理费来源,等到森林生长数十年之后,会计核算工作会将赋予管理促成本、森林管理费用作为林木生产成本基本构成,能够做好投资成本的回收与应用,但是这期间市场可能会存在的货币价格、金融风险问题都未能充分考虑,到最后相关企业单位的资本很难得到保障。还有就是在国家支持的育林基金提取与循环应用期间,如果未能做好相应的资本保护工作,显然销售收入、林木数量的配比不合理,常常会出现其他的诸多非正常损耗问题,由此森林资源应用价值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作用。 2.2森林资源消耗成本问题 森林资源如果在投资建设以及维护管理阶段,未能将相应木材成本问题计入其中,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循环经济连接问题。如果利用循环经济之外的资金对森林资源进行补充或供给,那么这种补偿方式不可取,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森林资源价值很难界定,或其他森林资源产品价格虚低,也会存在利润虚增情况。当森林资源消耗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问题,那么其中所产生的成本投入或者补偿,只有经过我国财政部门的支持,才能够将这些经济问题或漏洞处理[2]。 2.3林业会计核算对象模糊 目前林业产业常见会计核算对象不为明确的现象,这样产业发展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虽然目前我国生态化建设基本要求,公益林数量相对较多,但是林业会计能够保障相关企业单位经济效益,做好森林资源可交换部分市场化管理,能够给下一阶段生产经营带来基础性条件。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未能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对应的会计核算方法应用起来,那么林业生产管理阶段,往往只考虑其经济成本层面,由此森林环境中的各项经济活动,产长会导致环境状况、物质资源的相应损耗,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不为完善,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与分析会计核算有效途径,综合考量各项经济影响条件。 2.4林业会计核算工作量大 一般的企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量相对较大是一种常态,林业会计核算工作也是如此。尤其是在我国现有的制度背景下,不同阶段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林业产业也存在结构调整需求。通过对重采轻育、采育分离的核算方法应用,能够建立一套满足林业生产经营要求的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现阶段的林业会计核算制度,仍旧会利用不同的会计核算设计途径,将会计核算要素明确起来,这样就会导致一个相关企业单位,会围绕多个会计核算主体展开对应的工作,对于会计核算人员来讲工作量加大,个人的学习压力也由此增加,林业生产项目统筹规划管理工作很难围绕合理有效的会计核算细致化的开展。 3林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处理的有效方法 3.1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 所以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主要好似针对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需要,将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组建起来,让有关的企业单位认识到,一切的经营管理活动,都会出现环境问题,需要围绕我国的法律法规,找出一条事宜企业发展的林业会计核算路径,当森林资源环境成本的价值影响意义进一步提升,会计计量方法也能通过合理有效的指标或规定,将符合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效益的相关制度应用。 3.2加强林业会计核算目标的应用 根据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协调管理工作,能够在林业产业发展阶段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结合生态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做好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就引导,能够促进林业管理工作系统化的开展。不仅仅要针对目前的市场实际情况,同时还需要将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有效应用,将生态效益、环境资源等成本工作建立相关管理方案。由此在林业产业进阶过程中,能够将货币收益、个体收益、社会效益等协调控制,由此就能将产业经济追求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3.3紧随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基本工作 森林资源资产化、标准化的管理主要是就是为了将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不断推进,经过细化分类之后的经营管理工作,能够将各项资金有效应用,并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进一步达成。所以围绕价值核算的需求,森林资产的入账工作需要利用成本核算方法,而在销售期间则需要通过对经营成本的转结,将过往企业单位的盈利以及亏损情况逐步明确,由此标准化的森林资产核算工作也能顺利推进。 3.4林木资产核算方法以及本金制度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实体资产、林木资本构成、森林环境条件等几个部分。针对目前我国在林业资产以及资本制度规定中,有关会计核算工作的差异性,还需要将苗圃相关产业制度持续性推进,达成更为理想的产业管理基本目标。林业生产相关企业单位,需要合理利用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相关经验条件,将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办法有效应用,这样就能基于各项管理与维护工作的企业资本维护需求,实现对来自多方面的森林资源的核算管理。 作者:张宝发 林业会计问题篇3 一、前言 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发展中,为切实提升该项工作的整体水平,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创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路径,需要高度重视林业生产工作,构建完善合理且形式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从而不断健全林业经营结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共赢。现阶段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不足,需要对其进行不断改进和优化。 二、改进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林业基础和管控工作,是林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想要促进林业更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态势,需要高度重视到林业会计核算项目。积极构建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及时收集和反馈处理好各项经济信息,做好实时性信息管控工作,实现统筹整合企业经济项目信息和生态效益信息,为林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运行中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林业会计核算制度不够统一。林业经营单位在实际管控会计核算项目的过程中,规模化林场和地区的要求不同。(1)对于大型森工企业来说,需要全面按照企业自身财务会计制度的各项规定,标注好各项经济业务,构建林业会计核算体系。(2)林业企业在实际管理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时,需要确保专款专用,对于具体会计核算办法来说,需切实按照天然林保护经费的要求加以落实。(3)国有场圃管理工作方面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需要有效遵照国有林场和苗圃方面的相关财务会计制度,针对各项行为加以有效约束。第二,林业信息披露及时性较差。现阶段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实际运行过程中,没有科学划分好各个林业单位,使得事业单位和林业经营利润的分析出现缺漏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实际披露信息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滞后性,使得数据信息分析结构和林业收益体系的应用无法满足具体工作的需求。第三,林业企业工作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对于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很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不符合实际工作要求,工作经验不够丰富,尤其是会计人员在知识层次和专业化学历方面还有待提升。 三、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改进策略 持续推进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全面有效实施,需要做好不断改进和优化工作,切实发挥其作用和优势。具体改进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结合现阶段工作开展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健全林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面对当前林业会计核算制度不够统一的情况,需要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积极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使其按照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会计核算。从统筹性管控机制角度入手,合理划分森林资源为商品林和公益林两个方面。首先,商品林经营发展中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因而在具体控制模式下,主要采用经济组织自主经营管理和自负盈亏的方式。在实际计算和分析经营机制的管理内容,一是需要全面按照投入产出的方式进行,准确判定出经营成本,并核算好盈亏情况,促进林木资本金管理制度的稳步落实。二是在森林设计商品生产工作进行中,要针对各项会计科目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明确实际使用方法,支持商品林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三是在实际经营管理商品林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相应的编制机制和会计报表,在推进成本核算管理活动有效实施时,需要切实遵循标准化流程,使得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拥有着良好的有效性和唯一性。其次,在公益林经营管理工作进行中,想要有效增加社会效益和生态环保效益,需要积极采用专款专用管理措施,在收支均衡的理念支持下,针对预决算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使得林业基金管理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具备较高的实效性和完整性。促进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稳步运行活动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会计报表和编制要求的作用,需要注重针对公益林会计核算的项目和具体使用方法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公益林管理水平。 (二)构建信息及时披露制度 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实际运行中,涉及到大量的信息,为优化整个工作流程,确保其维持着良好的运转效果,需要及时披露各项信息。保证林业会计核算信息可以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项经济参数加以准确体现,合理选择好切实有效的信息披露方式。在实际展示企业各项信息的过程中,包含财务情况、财务报表以及定量货币信息等,一是可以使用到独立报告和补充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这其中财务报告的基础性参数应该是价值量。二是,在编制环境报告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自然量作为基础,针对绩效实际状况和定性实物分析状态进行准确反映,这样将能够展现出企业的资产存量、森林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三)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养 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职业素养以及业务经验,都会影响到林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开展效果,在不断完善该项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持续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养。首先,制定系统化人才培养机制,选拔优秀的会计人员,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切实提升他们的林业会计核算能力。培训活动进行中,按照分批次、分期的方式,选择优秀会计核算人员参与到培训班中,着重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技能,丰富他们的业务经验,促进他们更好适应实际工作需求。同时积极聘请一些专业的、高水平的会计人员,负责林业项目的计算和核算工作。林业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中涉及到大量的内容,需要核算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知识,熟悉林业相关工作和管理内容,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选择到先进专业的会计核算人员,能够为现有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其次,积极搭建完善的绩效考评管理机制,将会计核算工作业绩和个人薪资待遇和职业升迁相挂钩,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服务于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改进工作。 四、结束语 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在当前林业生产建设活动发挥着积极作用,其能够有效维护林业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当前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用一些科学可行的方式和手段予以改进,如健全林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构建信息及时披露制度,以及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雷艳丽.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改进途径及意义探寻[J].财会学习,No.192(18):121+124. [2]柏连玉.关于林业财政资金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J].绿色财会,379(01):8-12. 作者:陆玉玲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雅长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