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其传统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特点往往使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针对高职学生的学情及高职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我们对本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改革。 高职经济学教学篇1 一、教学目标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经济理论素养和能力水平为中心,加强思维训练,注重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增强对经济现象的关注度,提高其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综合素质、增强职业发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注重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教学中,我们预期达到的素质目标包括:(1)通过完成项目作业和小组作业增强团队协作能力;(2)通过对周围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增强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完成项目作业、课外阅读、资料查找和分析任务,提高自我学习能力;(4)通过对项目作业课堂展示与交流,提高学生胆量,增强其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经济学基础”课程包含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与52学时的教学计划相比,内容偏多且部分章节难度偏大。在多年教学经验的指导下,我们召集部分2010级的同学(去年学习过本课程)开了一个座谈会。结合大部分同学的意见并经过课题组的反复斟酌,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包括删减掉部分难度过大而实用性不强的内容(比如市场理论中的厂商均衡分析、总供求分析中的IS—LM模型、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经济增长模型等),补充市场经济运行图等基本经济学知识等。调整后,本课程总体框架包括经济学导论(4学时)、供求均衡理论分析及运用(6学时)、消费者行为分析(4学时)、生产者行为分析(4学时)、市场及竞争策略分析(4学时)、微观经济政策分析(4学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乘数分析(4学时)、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分析(4学时)、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4学时)、开放经济分析(6学时)、宏观经济政策分析(4学时)等部分。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式教学 引导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常以课堂提问方式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如供求分析三步骤法教学时,会假设一种经济事件或社会事件的发生,引导学生分析该事件影响的是相关商品的需求还是供给,继而引起需求或供给的增加还是减少,相应地需求或是供给曲线怎么移动,最后确定移动后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整个过程中主要采用集体提问的方式进行,绝大多数同学能紧跟思路,一环一环地进行分析与解答。与此类似的内容,如对总供求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与作用机制的分析等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贯穿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的训练,而且也有效地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2.课堂练习法 适当的课堂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堂练习法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对于本课程教学中涉及的一些数学运算、画图分析等内容,还是可行的。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图的画法、弹性的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与生产者行为理论中的均衡分析以及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等各类成本之间的换算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举例时均可以采用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做题,其余的在座位上答题的方式进行。此外,一些教材中的思考题若有归类分析、判断、计算等,也可采用此法。但是,课堂练习比较占用上课时间,所以在采用此法时要注意掌控进度。 3.案例教学法 为了便于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解决相关问题,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运用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运用时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案例内容的选择。除了一些经济学经典案例,如“囚徒困境”、“破窗理论”外,我们一般倾向于选择一些贴近生活实际、实时发生的案例。如在分析供求影响因素时,以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内蒙古土豆滞销事件等为例;在进行市场及竞争策略分析时,以学校内十足超市及校门口小店的定价为例;在学到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时,以2008年底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当前的欧债危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实践证明,学生不仅积极性高,兴趣浓烈,而且掌握情况良好。 4.专题作业法 专题作业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实地走访调研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加以整理并撰写成报告或是制作成PPT。整个过程主要采用小组作业方式进行,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4—6人,合作完成书面作业。专题作业除了加强学生调研能力与写作能力之外,也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组织能力。本课程布置的专题作业有要求学生调查分析某种商品(如实时的蔬菜、水果等)的市场供求变动与其价格的相关性,调查分析各种不同类型市场上商品的定价策略,搜集假日经济相关资料并运用乘数原理分析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相关影响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些作业之后,会在下一次课将这些成果向老师及其他各组同学进行展示,通常采用小组代表口头发言或PPT展示的形式,并解答其他组同学的提问。这种课堂展示不仅有利于同学之间对作业成果的资源共享,而且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对于其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也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课程总评成绩通常是由平时成绩30%及期末考试成绩70%组成。本课程教改后注重过程性考核,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占到总成绩的60%,这其中考勤30%,课堂发言、课堂练习等30%,课外专题作业与课堂展示40%。而期末考核的比重相对降低,占总成绩的40%,改变以填空、选择、名词解释及问答、论述等题型为主的闭卷考试,而是设置3—4道分析题,内容包括微观的作图分析,也包括宏观的政策分析等。考核采用开卷形式,学生可以参考教材与复习资料,但试题通常不能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而是需要一定的思考与总结。此外,期末考核的试题中还设置了如“结合实际谈学习体会”之类的开放式题目,考查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以及对知识的实际掌握与灵活运用。课程结束后,我们对2011级企管专业的189名同学做了一份关于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情况的调查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76份。从教学过程来看,有125人表示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同(或非常认同)(占71.02%),42人表示“基本认同”,仅有9人表示“不认同”;对考核方式表示“不认同”的仅有7人,对评分标准表示“不认同”的也仅为7人。从教学效果来看,表示“对经济现象更为关注”的有151人,“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的有133人、“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所提高的”有139人。可以说,本课程的总体教改是成功的,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当然,本次课改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两个班级90多人合班上课人数偏多、配套教材还有待于进一步整理与编撰等,这些都有待今后教学中认真思考与解决。 作者:吴伟萍 高职经济学教学篇2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掌握,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原理,对现实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门课本身内容比较复杂、抽象、逻辑性强,特别是对学生的数学知识、逻辑思维能力等要求比较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又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不太扎实、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等存在一些欠缺,这就导致了矛盾的产生。因此,要上好这门课,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内容要进行调整 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和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相似,只是在内容难度上有所下降。虽然难度下降了,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还是太难,特别是有些数学模型、计算公式,高职学生学起来很困难。另外还有很多概念、理论内容太抽象,学起来也比较枯燥。对于这些数学模型、概念、理论等内容,笔者建议全部删掉。同时,这门课的框架也可以不按以前的体系进行设计,可以按照一种新的框架进行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实践性 有些理论虽然很有逻辑性、很新颖,但是跟现实经济情况相距太远,跟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无多大关系,我们就可以删掉不讲。而有些内容,可能就与我们的生活实际关系很密切,我们就应该重点讲、多讲,比如成本理论,可以教会学生企业产品的成本如何来计算,产品如何定价;分配理论中的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可以告诉学生用什么指标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如何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可以告诉学生GDP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像这些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学生可能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就应该多讲。 (三)“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专业学习的需要,将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项目化课程模式设计成六个大项目,每个项目又包括若干小任务。具体内容设计如下“见表1”: 二、教学模式改革 (一)改革的思路 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笔者认为中国教育,包括各种类型的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现在仍然还是以老师为主导,像我们的教改、课改、教育技术的运用,这些措施其实都是针对老师的,很少有针对学生这个主体的改革措施。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大多不是很好,学习主动性也不够强,学生们主动预习上课内容的非常少。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模式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改革过去传统的主要由老师讲授的模式,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按照项目化课程模式进行改革,以项目和任务为主线,按照如下思路组织教学: 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化课程模式为主导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任务的完成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以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将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循序渐进融入各项目之间及项目各模块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全面而合理地覆盖专业工作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也就是说,先获取技能,再体验知识。通过技能的学习过程,来获取必需够用的知识。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3.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4.依据所有学习项目的课时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量。 5.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6.由于这门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可以选择项目化或任务驱动式的课程模式,每堂课给学生一个任务或是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先看书、先思考,等上课时让学生给出答案,再对学生答案的正确性给出评价。 7.我们可以利用微课等新的教育技术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可根据讲授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比如针对某一个课程内容寻找或制作一段短小的微课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质量。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职业院校教学的特点,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第一,理论分析和原理应用相结合;第二,案例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四,小组讨论与作业练习相结合;第五,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提供网上课件和授课录像等资源。经济学的很多原理和理论都非常抽象,必须结合实际的经济活动、经济案例才能让学生明白、理解。比如,在讲解需求收入弹性的时候,可以结合“薄利多销”的例子来讲解;在讲解支持价格的时候,可以结合“谷贱伤农”的例子来讲解;在讲解边际效用的时候,可以结合“物以稀为贵”、“钻石与水悖论”来讲解,等等。通过结合实际的案例来讲解,学生们会更直观、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和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学习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为了方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我们应该把这门课程的资源(包括课程的课件、习题和答案、教学视频、微课等,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学习网站,如MOOC中国网、爱课程网、好课网等,还包括一些把这门课建设成为精品课程的学校网站,都可以找到供学习的相关资料)放到校园网上,或者放在学校微信平台上,让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三)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要改变过去主要以笔试和死记硬背为特点的考核方式,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一是考试方式要多元化,除了笔试还可以采取口试、辩论的形式。二是考核的内容要多元化,内容要包括出勤情况、平时上课表现、作业、课堂参与情况等方面。三是评价主体也可以多元化,除了老师评价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其他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每个主体分别占不同的比重。 (四)严格考试纪律,让学生重视学习 要严格考试纪律,让学生严肃对待考试。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不爱学习、不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考试不严格,有的考场监考不严,有的老师提前就给学生划了考试重点,有的老师甚至直接把考试试题告诉学生,这些现象其实最后都是害了学生,学生们在心理上就不重视考试了,在考试时存在各种侥幸,这严重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削弱了学生认真学习的劲头。长此以往,学校的教学质量肯定越来越低。因此,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严肃对待考试,重视考试,让学生树立认真学习、认真考试的思想和观念,主动、认真地去学习。我们可以适当降低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的难度,但是绝不能让学生以为考试是儿戏,随随便便就可以蒙混过关。也许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教育制度,但我们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认真上好每一门课,并教育学生认真对待学习和考试,将这种好的风气和理念传承下去。 三、结束语 课程的改革之路没有止境,同时这些改革还会大大增加老师们的工作量,给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但是老师们必须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利用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方法,将我们的知识、技能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作者:李建雄 单位: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经济学教学篇3 经济学基础是为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解决现实经济现象与问题而设立的一门经济学入门课程,一般开设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一年级,为学生们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专业基础。经济学基础有其课程特点,如经济学基础原理比较抽象,数学模型、图形解释比较多,课程内容应用性强等,高职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上还有很大空间,高职文科类专业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弱,这些都给经济学基础线上教学带来严峻挑战,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摸索和探讨经济学基础线上教学效果提升的有效途径,为课堂质量提升作铺垫。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特点 (一)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原理相对抽象 经济学基础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开设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的,掌握经济学基础课程内容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有重要帮助,该课程学习的好,对于经管类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思路,也有利于树立同学们的经济思维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经济学基础课程理论性强且理论体系完善,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包括了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包括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发展、宏观财政政策、宏观货币政策等。经济学基础理论内容涵盖的知识体系较大,且逻辑推理性强,理论较深也比较抽象。 (二)经济曲线和数学模型推导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基础课程采用大量的数学模型推导经济原理,如弹性理论的数学推导公式、边际效用以及消费者均衡条件、生产函数与生产者均衡的推导、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投资乘数、经济增长的模型等,经济曲线分析法也是经济学基础课程的一大特色,如供求与均衡、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生产曲线、成本曲线、收益曲线、不同市场结构厂商短期与长期均衡分析、菲利普斯曲线等。 (三)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经济学基础课程内容沿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而西方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研究背景的,研究微观经济学里的资源配置问题和宏观经济学的资源利用问题,研究三大经济主体(厂商、消费者和政府)在市场机制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情况。开设经济学基础课程,既要保留基本理论体系,也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体现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应用性。 二、经济学基础线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文科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弱,理解经济学中的数学推导和模型有些困难,这就需要学生更加主动的提前预习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以期在课堂能较好的消化经济学的原理。尤其是采用线上教学情况下,学生与老师不在同一物理空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尤显重要。高职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上还有些空间,给线上教学带来了挑战。 (二)线上教学的板书功能存在弱项 经济学基础的特点是经济模型和经济曲线较多,物理课堂能够将多媒体与黑板板书有机结合,经济模型的推导、经济曲线的绘制过程,能够通过物理课堂更好的展示和检验,学生们的学习状况也能更好的把握。线上教学的板书功能受限,对学生们学习状况的检验也受到了限制。 (三)线上教学对经济学传统课时的安排提出挑战 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模型与推导有难度,线上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普遍不高,给传统的课时分配带来挑战,为了完成整个教学内容而加快教学进度的方法可能会带来学生的接受度和学习效率的低下,反之,学生在传统规定的课时很难学习到相应的内容。 (四)教材内容相对较多较繁 目前经济学基础教材主要沿用本科层次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内容体系性强、内容较多较繁,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内容多注重原理的呈现与推导,贴近实践的案例相对较少,很难吸引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经济学原理及推导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高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不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炼取舍,不引入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则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则学习困惑越来越多。 (五)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传统化 经济学基础线上教学授课方式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例如老师以屏幕分享PPT为主要授课形式进行经济学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多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产生了影响,难以做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待提高,也给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挑战。课程考核主要以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末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平时考核主要包括课堂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等。整个考核方式比较传统化,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经济学基础线上教学思路 (一)精练教学内容 经济学基础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需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去粗取精。教师需联系现实经济现象与问题来编制教学案例,学生们更加直观的理解经济学的原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弥补教材内容相对的陈旧和滞后。将实际生活中学生关心的经济现象与问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有助于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对教材内容的精炼与取舍能更好的适应线上教学的课时要求与课堂内容的安排。同时,在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炼时,需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引入相关的案例,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如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将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在供需理论的讲解时,引入农业供给侧改革、总理谈粮食补贴等案例,讲解消费者行为与选择知识点时,引入企业创新再出发和农产品创新抢商机等案例,在收入与分配章节引入我国建成社会最大保障网等案例,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章节引入就业优先,牢筑民生之本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现实经济案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经济学原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精炼,提升教学效率,体现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 (二)线上教学方式选取的多样性 为了提高线上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针对目前的在线教学情况,灵活应用直播、录播和讨论式的在线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腾讯课堂、QQ群直播等直播平台搭建简单的演播室,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倾听音频进行同步学习,可以将其看作是讲授式课堂教学的网络版,把课堂从线下迁移到网络上。直播式课堂可以实时交流互动,符合当下学生观看兴趣,学生有被教师面对面关注的感觉。针对比较难理解的经济学原理与模型,如弹性理论、生产者均衡理论等,可以采用录播式,教师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微课、视频或者音频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通过在线播放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提前观看视频,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答疑,可以提高相应知识体系的学习效率。 (三)利用教学平台,构建经济学基础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资源优势,搭建体系性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内容。同时将音频、视频资源与文案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看有趣的经济学小视频学习经济学原理,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职教云平台里构建经济学基础教学资源库,将课程的课程标准与授课计划上传到平台,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程的框架和学习要求等,把教学PPT上传到平台,让学生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将平台里共享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对各个章节的知识体系整合分类,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除了基本的章节知识体系外,还可以在各个章节加入拓展视频案例等资源,通过视频和案例,让学生轻松的理解经济学基础较难理解的原理和模型,更好的和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相联系,提升学生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如通过财经小辞典栏目,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吉芬商品”、“边际效用”、“消费者剩余”、“需求弹性”、“边际报酬递减”等知识以有趣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丰富教学资源库的同时也让学生有更好的接受度。 (四)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的经济学原理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讲完均衡价格理论后,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家电行业的市场情况及家电行业的市场均衡形成过程等,在消费者行为与选择章节安排学生调研物价上涨与消费者行为,在生产者理论章节安排学生调研分析企业成本与利润,在失业与通胀章节安排学生调研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参与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学生的获得感更加强烈。 (五)安排章节练习,牢固学习内容 为了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检查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构建经济学基础习题库,每章知识点讲解完即安排课后练习,教师可以精选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即学即练。尤其是针对弹性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者均衡理论等数学模型较多、理解有困难的内容,通过安排线上作业可以使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准确、灵活和充实。学生也可以通过作业了解自己学习的真实情况。老师线上查看并评分,对于具有共性的问题,会在下次课堂集中直播讲解。通过章节在线练习,即是对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也可以牢固对知识的掌握度。 (六)改革传统考核方式,丰富考核手段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方式,为了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注重知识、图形以及数学推导的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更多注重教学过程考核,如将课中安排学生的实践环节纳入期末考核范围,注重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提升,将期末卷面测评比例缩小,融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总之,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精练整合、学情的分析和教学手段的合理利用、强化实践、改革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来有效的提升经济学基础线上教学质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作者:张丽芳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国内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增长动力浅析 【摘要】轨道交通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具有快捷高效、运载量大、成本低等优势,成为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在高铁建设的拉动下,中国铁路基建投资规模出现快速增长,加之城轨地铁的大规模投资,带动轨道交通装备需求上升;但进入2011年以来,受铁道部高层人事调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动车追尾事故等因素影响,高速向前的铁路投资出现了降速的现象。受此影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收入增速明显下降,资金链趋紧,经营压力增大。中长期来看,相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铁路作为国内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运力仍显不足,未来铁路建设将继续推进,路网密度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装备的需求也将增长。 【关键词】轨道交通装备;需求;动力 1、引言 轨道交通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具有快捷高效、运载量大、成本低等优势,成为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趋势。轨道交通主要包括铁路、城轨、地铁等运输方式,相对应地,国内轨道交通装备需求主要来自于铁路和城轨地铁建设需求,以及海外轨道交通的投资需求。近几年,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依托铁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充分消化吸收轨道交通装备的先进制造技术,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世界轨道交通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2、国内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现状 作为国家轨道交通运输重大技术装备的提供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直接关系国家和社会安全的重要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这使得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内竞争程度远低于一般装备制造业。同时,作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和资金壁垒;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涉及国计民生,铁道部对行业内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并对铁路机车车辆产品的设计、生产、质量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审查,产品验收通过方可出厂;国家对城轨地铁车辆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控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整车制造企业,以避免资源浪费、恶性竞争,从而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 2000年,铁道部下属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总公司分拆为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国南车集团,并划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国南车集团是国内主要的两大综合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凭借较大的经营规模、完整的产品线和领先的技术优势,两大集团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5%,行业集中度高。此外,由于产业政策和技术准入壁垒的限制,国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尚不能在国内独立开展整车生产业务。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等国外知名企业通过合资设厂、技术输出、联合投标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占据了国内少量市场份额。此外,随着铁道部的取消,后续招标权将逐步下放,地方铁路局的自主权不断加大,可能致使行业竞争趋于加剧。 城轨车辆、高速动车组制造所需部分关键零部件国产率较低,比如城轨车辆中的信号系统、直流供电牵引设备以及高速动车组中的传动及减振装置、网络控制系统等主要依靠进口。部分进口零部件生产周期较长,从外国企业进行采购时的订货、生产、运输等问题会对产品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同时针对国内供给能力较差的关键零部件类别,外资企业往往会定价较高,从而对行业造成一定的成本压力。 我国铁路运输系统的垄断性决定了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行业主要客户为铁道部及其所属的地方铁路局。铁道部不仅决定着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需求总量与结构,而且还决定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政策。由于铁道部对轨道交通装备产品采取“保本微利”的定价原则和“成本加成”的定价方式,使得相关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同时,铁道部的结算政策会随资金状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从而对企业资金周转产生较大影响。 3、国内铁路建设需求 铁路建设方面,近年来,中国铁路建设规模不断加大,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调整了原有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加大了对铁路建设的投资,“十一五”后三年中国铁路建设投资获得爆发式增长。2008年全国铁路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375.54亿元,是“十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1倍,同比增长88.6%。2010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074.59亿元,同比增长17.8%,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作为铁路投资建设的主要部分,高铁投资从2004年的4.50亿元飞速飙升至2010年的4,415.90亿元,其中在2008~2010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成为铁路投资的主要方向。2011年以来,受铁道部高层人事调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动车追尾事故、铁道部资金紧张等因素影响,当年完成基建投资4,610.84亿元,同比下降37.58%。 进入2012年,随着事故影响的消退、铁道部资金压力的缓解以及“稳增长”目标的强化,部分停工铁路项目陆续复工,但受资金安排与落实的时滞影响,1~9月投资额仍呈现同比下降的趋势,2012年1~9月铁路基建投资累计完成2,920.51亿元,同比下降15.8%。四季度,在铁路投资计划不断上调以及铁道部资金逐步到位的影响下,2012年四季度完成铁路基建投资2264.5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9.97%。在四季度投资大幅走高的带动下,2012年全年完成铁路基建投资5185.06亿元,同比增长12.7%,全年投资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2013年,铁道部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0亿元,其中基建投资5200亿元,车辆购置投资1170亿元,整体投资规模与2012年基本持平。 铁路建设资金来源方面,由于铁路运营的公益性,铁路运营的盈利能力较低。2011年和2012年前三季度,铁道部营业毛利率分别为11.16%、8.63%,净利润分别为31亿元、-85.41亿元,铁路投资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为缓解铁路建设资金紧张问题,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中国铁路建设债券成为政府支持债券,同时,给予该债券利息所得税减半的优惠政策,铁路建设资金来源将得到有效保障。2012年,铁道部完成债券融资2,000亿元,其中铁路建设债券的发行规模为1,500亿元,发行规模为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度铁路建设债券发行规模不足1,000亿元)。此外,根据2013年3月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铁道部将实行“政企分离”,原有行政职能将划入交通运输部和新组建的国家铁路局、原有企业职能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考虑到铁路仍处于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承担着较多公益性职责,预计融资主体的变化不会影响其融资能力。 2012年5月以来,多省先后披露了铁道部下发的《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相关信息,该规划指出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左右,基本建成规模超4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之前初步确定的规划为4.5万公里),形成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铁路运输网络。将该规划确定的总体建设目标与之前初步制定的铁路“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比较发现,除快速铁路网由4.5万公里调整为“超4万公里”外,其他总体目标基本一致,因此初步估算的“十二五”期间总计约2.8万亿元铁路建设投资规模预计将不会有太大变动。 铁路建设属于基础性产业,其投资规模大、工程复杂,涉及到土木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车辆设备、运营调度、客运服务等多个方面,其中车辆装备作为铁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投资额约占总投资规模的16%。近年来,随着铁路投资的快速增长,铁路车辆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迅速,铁路机车车辆年购置规模快速上升,从2004年的不足200亿元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1,08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根据已有铁路发展规划,预计“十二五”后期,铁路机车车辆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10%~15%。 4、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求 城轨地铁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常住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交通体系压力巨大,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绿色环保高效的公共交通方式,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轨道交通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数量已达到55条,运营里程1,500公里,近几年来城市轨道车辆保有量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从主要国家城市化的历史经验来看,国内城市与主要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未来对轨道交通建设的需求仍然巨大。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39个城市上报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其中有30座城市获得批准,计划至2015年建设96条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线路总长2,500公里,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考虑到国务院对拟申请轨道交通项目城市的基本条件是:地区GDP达到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亿元;城区人口300万人。由于申请门槛不高以及轨道交通对其他产业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市会积极投入到轨道交通建设上来。2012年9月,发改委审批核准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项目总投资约8,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国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总投资约3.3万亿元。城市轨道建设的快速发展将带动城轨地铁车辆需求的增长,按照每公里平均5辆的密度计算,2013~2020年的车辆年均需求约3,300辆。 5、国际市场需求 从国际市场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提升,轨道交通运输的市场需求将保持增长势头,在各类运输方式中的份额将持续升高,从而拉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根据德国SCI Verkehr铁路工业信息咨询公司的相关统计,2010年全球铁路市场容量为1,310亿欧元,其中轨道装备的市场容量为743亿欧元。其中,亚太、西欧地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全球最大的三个市场。预计到2016年国际市场对整车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0%至2.5%;对修理服务的需求增长略高于整车,年均增长率约为2.9%至3.4%,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出口海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需求。 总体看,相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铁路作为国内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运力仍显不足,未来铁路建设将继续推进,路网密度进一步提高,铁路车辆装备的需求也将增长。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推动城轨地铁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铁路投资、城轨地铁建设和海外需求增长的带动下,未来轨道交通装备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 浅谈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PLM系统在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应用 摘要:随着竞争的加剧,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创新性等业务需求是企业当前面临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实施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系统。PLM可以有效地提高收入和降低直接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PLM;ERP;实施;数据模型;工程资源;工艺数据;集成;编码 一、PLM简介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是一种新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是一种对所有与产品相关的数据、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管理的技术。它覆盖从产品的设计阶段一直到产品报废的全过程。它打破了限制产品设计者、产品制造者、使用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技术桎梏。通过实施PLM可以缩短开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PLM提供了从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生产、使用维护到回收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管理的功能,已经成为了制造商整合和改进产品生命周期流程的有效工具。 二、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实施PLM系统的背景 (一)图纸资料的管理较困难 企业积累了大量的产品技术资料,包括电子图纸和文档资料,图纸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关系,都是采用手工管理,管理难度大,而且在每个人的计算机内都保存和自己相关的电子图纸和文档,不能集中统一管理,新产品设计需要借用已有产品中相关图纸,设计人员需要经常查阅已有产品的设计图纸,由于图纸资料和文档资料的检索十分不便,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二)产品数据修改后唯一性差 由于图纸的借用,很难实现一处修改后,所涉及的产品同时修改,这就不能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图纸更改的及时和唯一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图号相同的图纸可能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运用于不同时期的产品之中,设计人员在对零部件作图纸作更改时,下发时采取旧图换新图的方式,但这也不能完全保证数据的唯一性。 (三)编码不唯一 编码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环节,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目前还没有任何编码系统,所有的编码都是人工编码,编码规则不标准,多人同时编码,难免出现错误以及重码的现象。 (四)数据共享不方便 出于图纸安全性的考虑,设计部门不能将产品图纸和相关数据以电子的方式传递给工艺部门,工艺部门在进行工艺卡片编制和工装模具设计时,只能依据设计图纸进行重复画图。还有设计处往往是设计好图纸以后才传到工艺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五)ERP的数据不是由PLM传出 目前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正在使用用友ERP系统进行物资采购计划、采购管理、生产领用、委外加工、物资存储管理、存货成本核算、存货占用资金控制、销售管理、产品成本核算与分析等各方面工作,但是ERP系统的数据是靠财务人员依据设计图纸和工艺部门的工艺信息进行手工录入的,不是直接来自于PLM数据库所提供的数据,这就造成了重复劳动,而且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 (六)没有统一资源库,数据靠手工处理 没有现成的材料库,材料的选用只能依据设计手册确定,费时费力;对于同一种材料名称存在不同的人员不同的叫法,使用不够规范,造成下游部门辨认的困难。 工艺编制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效率低;每个工艺人员技术水平不同,手工编制的工艺文件缺乏一致性,编制不规范;典型工艺、借用件难以利用;没有统一材料定额计算模块和材料特征库,工艺部门对材料消耗工艺定额的计算方法与标准不统一,同一部件,不同人员算出的结果会有差异,而且汇总计算过程较为复杂,采用手工统计容易出错。 三、PLM实施过程 2006年1月,工作领导小组与实施小组成立,随后编写了需求分析报告,邀请八家在国内来说实力较强的公司来竞标,每家软件公司用两天时间做调研,然后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厂长和总工多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选型的问题,最后决定买国内软件,因为国外软件虽然成熟,但它的二次开发能力差,不能满足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需要,最后选择三家参与工厂项目招标,项目小组决定根据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情况,出了几道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典型的问题,看看那家公司的产品适合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情况,经过仔细的分析,最后选择北京清软英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我们的实施PLM系统。 2006年9月实施人员正式进厂,和工厂的相关业务人员组成了实施小组,我担任系统管理员角色,和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一起开始进行具体的项目实施调研,和业务人员反复讨论解决方案,同时进行系统理念的培训,使设计、工艺和标准化人员对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进行软件和数据库的安装和调试,进行系统模型的定制,包括各种数据模型的定义,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种文档模版的定制,权限的分配,电子签名的制作,流程模版的定制,工程资源的定制,工艺数据的定制,包括各种工艺卡片模版的制作,工艺文件的模版的定制,在定制过程中要和相关的业务人员讨论方案、模版的样式,经过反复的修改,测试,直到适合业务人员使用为止。另一方面进行大量的系统使用培训,做使用说明文档,操作录像。 基本模型搭建结束以后开始录入基础数据,由于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先上的财务软件,好多基础信息ERP中都存在,但由于不是设计人员录入的,数据比较不规范,经过数据整理,导入PLM系统,同时设计人员开始搭建产品结构,导入图纸,这期间又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编码的问题,左右件的问题,无图件、紧固件的问题以及明细表是否下图的问题,经过实施小组和总工、处长以及各个组长仔细衡量,反复讨论,最终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为了尽快让设计工艺人员设计熟悉系统,选择GQ70车型在系统里模拟,从搭建产品结构、导入图纸、跑流程、划工艺分工路线、做工艺文档,把所有的功能都应用一遍,为了更快的适应新的工作方式,选择新设计的低压液化气车型作为系统正式应用的数据,为了做到万无一失,PLM系统和以前的工作方式同时进行。 和ERP进行集成,以后产生的新数据都在PLM系统里产生然后传到中间库,由ERP进行接收,新增的设计自制件由设计人员直接编码,新物料编码采取走流程的方式,由财务审批,最终给码。由于ERP里没有批次的概念,设计更改的也传到中间库,由ERP决定是替换还是新增。 四、实施PLM系统以后的效果 (一)图文档管理 为已有的产品数据提供一个管理平台,大量的已有资源有效管理起来,提供便捷的产品资料库,由于采用统一的数据库,对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三维造型、二维图纸及与该产品相关的工艺信息等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保证电子文档的完整性、一致性和正确性。 (二)产品结构管理 根据产品结构随时自动生成产品明细表,提供给工厂的其他部门,工艺部门进行产品工艺设计、工时定额核定,财务部门进行物资采购、成本计算等,建立由设计到财务的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数据链。 (三)产品流程管理 实现产品设计工作流程电子化,对产品开发过程和设计更改过程中的所有节点进行监控。工作流管理强调对数据和文档生命周期的管理,数据的校核、审核、批准、归档等都是通过工作流程实现的。下游的设计人员可以提前查询设计图纸,并作相应的准备工作,并行地进行产品开发工作。这种并行的产品开发模式可大大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及时纠正设计缺陷。此外,工作流和过程管理还提供辅助管理功能(如警告、提醒机制等),可以提高工作流和整个设计过程的管理效率,改善管理质量。 (四)和ERP的集成 设计部门在设计新产品的时候可以查询现有库存,对现有库存进行优先选择,防止库存积压,工艺人员在进行做工艺的时候可以实时查询ERP中的库存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时间。新产品设计完成后,将产品结构和新增物料导入中间库,ERP系统进行处理,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避免的财务人员的重复录入,可以对新物料提前进行采购,缩短了生产周期。 五、还需改进的方面 (一)流程功能不够强大 现在的流程不能很好的适合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模式,在一个流程中不能实现无问题的图纸到下一个节点,有问题的返回。返回的路径唯一,不能返回到上一个节点,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二)基本数据库没有搭建起来 录入已有车型和新设计产品的时候需要借用另一种车型的某个部件或配件,由于部分已有产品没有进入系统和配件库不完整,导致了重复工作。 (三)项目管理功能不能满足工厂的需要 PLM系统自带的项目管理功能模块太简单,不能满足工厂的需求,如果采用和Microsoft Project 进行集成的话,还需要购买正版的Project软件,而且要进行对Project软件的培训。 六、结论 PLM系统实施以后,建立了产品研发平台,形成各种资源库,缩短了研发时间,提高了新产品的设计效率,在进行工艺设计时能方便调用产品的设计资料和相关的工艺资源,从而加快了工艺设计,还实现了产品研发与ERP系统双向信息传递。使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设计信息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浅谈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铁路高职院校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这为铁路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分析铁路高职院校在服务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总结铁路高职院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一些具体做法,可以为高职院校服务于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服务;校企合作 铁路高职院校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将服务于中国铁路行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紧密地围绕着铁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铁路高职院校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也对铁路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铁路高职院校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铁路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 高职教育作为与产业、行业和企业结合紧密度很高的教育类型之一,对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反映很灵敏,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铁路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型产业之一,国家、省、市全力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高速列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四纵四横高铁网,中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客运专线将达到18万公里,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湖南省拥有核心企业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湖南省政府提出“要以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方向,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突出重点领域和主导产品,大力发展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特高压输变电等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地方政府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发展环境,制定了扶持政策。株洲市政府在《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千亿产业集群,并制定了《株洲市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振兴规划及行动计划》,具体确定了对骨干企业专门的扶持政策,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所需的土地供应、财政、税收支持做了新的安排,重点支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所在地田心高科园、金山工业园二期铁路货车与铁路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以及河西电力机车电子器件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等,以园区现有产业公司为基础,由株洲市国投公司、高科集团及有关社会民营机构协助其整合筹措资金。从2010年起,建立了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据课题组对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一线行车企业或制造企业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公民素质、科学思维能力、人文素质、人际交流能力、个性品质、创新素质。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取决于高职教育本身,更取决于就业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探索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特质的目的,在于将行业企业员工特质与学院人才素质培养对接。铁路高职院校有必要将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的特质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评价指标,根据员工的特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进高职学生特质培养,切实培养一大批能够达到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特质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铁路高职院校应有目的地将公民素质、科学思维能力等6大特质纳入铁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以特质为重点开展人才培养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铁路高职院校服务于行业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发展对铁路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铁路高职院校服务于产业发展,无论是在服务的方式还是在服务的程度及服务的深度等方面,均难以达到行业或企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专业设置没有对接行业需求 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开设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对接行业或企业的需求,从而导致自身的特色不鲜明,服务于行业发展的针对性不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正在呈现集群式发展,高职院校应围绕产业群的变化调整专业。围绕产业的发展设置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产业集群发展最重要、最直接的内容,也是高职院校直接服务于产业集群的重要体现。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技术结构会有所调整,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呈现不同的变化。高职院校适时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调整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是适应这一变化的有力举措,其方法一是调整专业结构,二是拓展专业方向,三是丰富专业的发展内涵与知识内涵。 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求 由于一批铁路高职院校是由“三改一补”升格而来,因此,在师资力量及课程体系重构方面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还带有本科“压缩饼干”式的特点,受到中专的“发酵馒头”的思想约束,师资的“双师”素质还不明显,课程还是以学科型为主。因此,高职院校应主要在提升师资水平、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方面下工夫,以此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要通过建立教师下企业制度、定期送教师到企业跟班培训等方式,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学校要完全按照产业群中企业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将企业真实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中,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而不是到了企业后再进行培训,从而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浅谈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及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得各国之间相互依赖性增强,通过构建适合国内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可优化企业间的关系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由于关系的不稳定性带来的问题。本文从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现状和特征入手,探讨现行产业结构的市场绩效,并从改善绩效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面向全球产业链的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 产业结构 价值链 在当前形势下发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需要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一是重大、核心技术问题;二是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所需要的产业链;三是有助于解决前述重大、核心技术问题,有助于构建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所需产业链的产业组织问题。本文将着重研究产业链及产业组织问题。 一、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结构 从产业链的结构来看,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国内有其完整的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之间不存在主要环节和工序的联系,而是与全球价值链并行共存,二者之间形成竞争关系。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结构如图1所示。 1、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以及原材料等环节位于产业链的上游 在产业链的最前端,专业的研发设计企业、专业的零部件生产商迅猛发展,如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他们接替了部分整车厂商转移出来的生产和研发任务。这些研发设计企业根据理念设计新车型,同整车企业一起进行同步开发甚至超前开发关键零部件。因此,整车企业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专业化设计、零部件的竞争性采购,低成本组装。而品牌设计、差异化营销、金融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则是从纵向一体化生产模式中剥离出来的重要环节。这些生产性服务业都位于产业链的上游,有着较高的附加值,能为制造企业建立独立的销售渠道,促进自主创新量的增加,拓展融资渠道,进行差异化营销,最终提高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 2、整车车辆、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位于产业链的核心 近几十年,由于发达国家的轨道交通市场已趋于饱和,行业合并重组和集中化趋势明显,各跨国公司向全方位系统集成公司发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资源整合,成立了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两大公司,其下属的北车长客、北车唐车、南车株洲机车、南车青岛四方、南车南京浦镇等企业主要从事车辆的制造,共同垄断了中国铁路机车制造业95%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研发工作。 3、物流、维修以及租赁等售后环节位于产业链的下游 随着区域化、专业化的企业间分工模式的深化,维修、租赁、物流等细分行业也逐步从整车厂商剥离出来,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 我国机车车辆的维修体系主要包括大修、中修、小修和辅修四个层级。一般来讲,辅修、小修和中修由铁路运输系统的机务段和车辆段完成,而大修一般由铁路车辆厂完成。另外,机车车辆的各种耗材是按照损耗程度进行更换的,主要包括车轮、车轴和刹车片等。这些都属于整车产品的售后环节,位于产业链的下游,但又和零部件、整车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形成铁路客车、动车组、城轨车三大检修系列,多品种的检修格局,发展成为国内铁路客车修理的龙头企业。北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检修基地,铁路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和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矿机车制造基地。 二、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的分布特征 1、通过资源整合,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已经形成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资源整合,成立了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两大公司,其下属的北车长客、北车唐车、南车株洲机车、南车青岛四方、南车南京浦镇等企业主要从事车辆的制造,共同垄断了中国铁路机车制造业95%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研发工作。 2、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模式不断深化 从专业化分工来看,车辆和零部件相关的研发部门、整车车辆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主要是在中国南车、北车两大公司内部进行的分工,增压器、调速器、缓冲器、紧固扣件、通信信号系统等其他车辆配件、零部件的市场结构则表现出较强竞争力,包括几百家企业,已初步具备完整的产品系列生产和研发能力。 这种专业化生产的产业组织模式已经具备了模块化、网络化的基础,其理由是各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已经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特色明显。例如,北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检修基地,铁路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和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矿机车制造基地;长春轨道客车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形成铁路客车、动车组、城轨车三大检修系列、多品种的检修格局,发展成为国内铁路客车修理的龙头企业;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铁路罐车设计、制造;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铁路电力机车检修和K系列漏斗车设计制造;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的电传动装置产业化基地;南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建有国内最大的拉铆钉(销)试验检测中心和制造基地;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则是国内轨道车辆空调的第一大供应商等等。 三、现行产业结构所取得的市场绩效 1、从单个企业来考察市场绩效 最能综合反映市场竞争有效程度的指标应该是市场绩效指标,主要包括利润率和人均销售收入。如表1所示,以中国北车集团下属某公司(由于资料保密性的需要,此处的公司名称以“某”表示)2004—2010年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企业的从业人员数基本稳定,但工业产值和利润额均增长迅速,人均销售收入从35.64万元/人增长到61.57万元/人,销售利润率也从0.37%增长到4.3%。 将历年人均销售收入与销售利润率两项指标纳入图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人均销售收入还是销售利润率,其大幅度地提高都出现在2008年以后。究其原因,这与我国近年来发展高铁和城轨的内需增加密不可分。但数据也表明,从2007年开始的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有效的,至少提高了下属企业的市场绩效。 2、从中国北车集团来考察市场绩效状况 据表2数据计算可得,中国北车股份公司2010年的人均销售收入平均数为80.63万元/人,平均销售利润率为3.47%。股份公司的人均销售收入较高,平均销售利润率则相对略低。 但可以看出,人均销售收入高于整个产业平均水平的企业有长春轨道客车、唐山轨道客车、大同电力机车、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济南轨道交通装备及大连机车车辆等企业;销售利润率高于整个产业平均水平的企业也有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济南轨道交通装备、大连机车车辆和西安轨道交通装备等企业,说明这些企业的市场绩效也相对得到了改善。 四、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平均销售收入水平较低 如表3所示,2003—2010年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的从业人员数从311.77万人增加到573.72万人,工业产值和利润额均增长迅速,人均销售收入从35.33万元/人增长到95.02万元/人,销售利润率也从7.06%增长到8.91%。相对而言,2010年人均销售收入明显高于整个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就只有唐山轨道客车、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和大连机车车辆等企业,说明整体的平均销售收入要远低于整个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行业。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销售利润率是以利润总额除以销售收入计算得到的,而表2中中国北车股份公司的销售利润率则是以净利润除以销售收入计算得到的。在公开的有限数据资源中,只收集到大连机车、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的“总利润”数据,可分别得到销售利润率(以总利润计算)大连机车为6.57%,西安轨道装备为9.84%。从这两家公司的销售利润率指标来看,市场绩效还是得到了改善,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整个行业的市场绩效改善较为接近。 2、缺乏有特色的龙头企业 面对综合性跨国公司的强势竞争,我国缺少能与之抗衡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尤其是在规模、融资能力、成套工程能力方面,还无法与国外GE、三菱、西门子这样的巨型公司相比。由于两大公司在市场上势均力敌,基本上没有形成市场和服务方面的差异化,导致产品结构相同,重复投资改造严重,而研发与人才资源又得不到整合,这和一般的寡头市场相去甚远,难以协同一致对付外部竞争,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等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3、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仍需技术创新 同时引进多国技术和多元化的体系标准,行业力量分散,各主机厂总体把握能力与协调能力有限,在实际转让过程中,关键技术都内含在部件中,如电机和电路控制等核心技术,外方并不交底,工厂只是装配而已。尽管目前我们在以下关键技术上处于全球相对领先的位置:高速线路技术、高速动车组技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高速牵引供电技术、高速铁路运营调度系统、客运服务信息系统、安全检测技术。但是,我们还有10%的零件需要进口,主要集中在轮、车轴、轴承三部分。尽管比例较小,但它们都是核心部分,而且属于耗材,是下一步国产化的关键。例如时速超过160公里的动车组所用轴承,目前我国还需100%进口,国产高铁轴承真正配套至少要两三年。 五、构建面向全球产业链的国内价值链 1、国内价值链的构建模式 通过构建适合国内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可优化企业间的关系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由于关系的不稳定性带来的问题。如图3所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国内价值链的建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来进行。第一,水平关联拓展。凭借拥有的战略资源,从提供运输产品到提供关联产品,如承揽大型企业所拥有的专用铁道和专用线的运营、维修和管理业务(包括组织社会共用),参与跨国铁路收购并负责运营管理等。这主要适用于主机厂商的高端嵌入,他们致力于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并向生产服务业延伸,扩大规模,提高集中度的方式嵌入全球产业链,与其他制造企业巨头形成水平竞争局面。第二,纵向增值拓展。各配套的零部件专业化厂商(涉及基础装备、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等)通常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群,则应通过整合资源、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提升在嵌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所处较低端环节的价值和利润。当然,在高端嵌入路径方面,应当鼓励在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品牌实力、营销等方面具有优势的本土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建立战略联盟等手段,与跨国公司在R D、设计、高端制造、营销、品牌运作、市场服务等方面展开战略合作,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并最终形成对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能力。 但是,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劣,关键在于产业链上的主机厂商和其他厂商之间是否形成契合度较高的配套协作关系。所以,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建立与新的产业组织模式是否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密不可分的。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可以通过联盟与合作的创新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快的成长,以参与到全球产业分工和竞合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内建立公司级、事业部级的两级研发体系,对外与合作伙伴共建能力中心重点关注系统化的复用、知识的分享与经验的传承以及员工技能的不断提升,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构建国内价值链需要注意的问题 (1)研发组织应采取企业主导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的模式。从传统的组织模式来看,研发活动不外乎是政府主导的培根模式,或是市场主导的斯密模式。培根模式多用于公共产品研发领域。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属于竞争性产品,所以应采取企业主导的市场研发模式。但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下,应结合开放式创新的方式来建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吸收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加快推动重大技术突破,以深化原材料产品加工发展,创新行业整体的商业模式,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和新的增长点。 浅谈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国内铁路轨道交通装备租赁业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现代租赁业的发展和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业的发展实际, 分析了融资租赁业务在国内外铁路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现状,对租赁业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融资租赁 轨道交通装备 当前,我国铁路运输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其中,资金的获得与投融资渠道的拓宽成为当务之急。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方式灵活、政策限制少的融资手段,是解决铁路运输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装备等移动设备需求与资金矛盾的有效方式。 一、现代租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租赁自50年代在国外诞生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趋势,融资租赁是其主要标志特征。1981年4月,中国第一家现代租赁公司——中国国际信托公司旗下的中日合资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租赁业的诞生。中国现代租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过去3O年中,中国租赁行业几度沉浮,融资租赁业务初被引人国内时曾一度兴盛,但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量的应收账和坏账激增使得国内租赁业濒临行业性破产,此后租赁业在中国陷入长期沉寂。直至2007年银监会颁布新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银行获准涉足租赁市场,租赁业才浴火重生,在国内再度受到各方的关注。 为促进融资租赁业快速发展,商务部了《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业的重要意义,提高融资租赁交易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提升融资租赁业的地位,鼓励融资租赁企业拓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意见》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行业监管,研究出台一系列税收抵免、加速折旧、出口退税等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融资租赁业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截至2010 年,我国融资租赁市场总交易额超过4200 亿元,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7000 亿元。融资租赁服务领域日益拓宽,融资租赁逐步渗入城市基础设施、轨道交通、新能源等行业和领域。直接租赁、联合租赁、售后回租等交易模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租赁公司融资渠道拓宽,金融债券、基金、信托、上市等融资模式得以尝试和采用,中国融资租赁业务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国外轨道交通装备租赁业务发展现状 世界范围内,欧美国家铁路轨道交通装备租赁业最为发达。 1.美国铁路装备租赁情况 美国有世界上最为成熟的租赁市场,租赁种类繁多,租赁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在铁路行业,美国很早就开始了机车和货车租赁。美国铁路运输设备租赁市场中,承租方主要是美国铁路货运公司,出租方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制造厂商。这类厂商在生产、销售铁路设备的同时,也开展租赁业务,其中一些大的厂商通常通过合资或独资成立子公司来从事租赁业务。对制造商而言,租赁既是业务的拓展,更是一种有力的促销方式。美国重要的租赁厂商主要有GM EMD、GE、TTX等。其中GM EMD通过与GATX铁路子公司合作,建立合资公司开展机车租赁、维修、零部件销售等业务。GE公司可供租赁的铁路产品包括机车和货车。TTX等公司作为货车生产商同时提供多种类型货车的租赁服务。 二是银行、银行下属企业、财务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芝加哥货车租赁公司、康奈尔财务有限公司等属于这种类型。 三是专门租赁公司。这类出租方有的从事多个行业产品的综合租赁,有的专门从事铁路设备租赁。GATX和CIT都是比较有影响的综合租赁公司,而GATX的铁路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罐车和货车租赁商,它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和管理的铁路车辆超过16万辆。CIT的铁路子公司则可以向美国I级、II级和地方铁路提供多种类型的货车租赁。 美国大部分铁路运输设备租赁公司提供的租赁形式多样,既有融资租赁,又有经营租赁;既有单一投资租赁,又有杠杆租赁;既有直接租赁,又有转租赁、回租租赁等。对于美国铁路货运公司,租赁是融资和获得设备使用权的一种经常性手段。 2.英国铁路装备租赁情况 英国铁路机车车辆租赁有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市场结构形式,它以3家租赁公司为绝对主导,这种市场格局的形成与英国的铁路改革直接相关。1994年英国铁路改革后成立了3家机车车辆租赁公司,接管英国铁路的机车车辆,几经转卖,最终3家银行分别成为这些公司的最终投资者。3家公司分别是Angel Trains(投资者为苏格兰皇家银行)、IISBC Rail (投资者为汇丰银行)、Porterbrook Leasing(投资者为阿比国民银行)。铁路客运特许经营公司、货运公司通过与他们签订租赁协议获得机车车辆使用权。据统计,1996年到2011年英国国内新购供出租的机车车辆为5259台(辆),其中4850台(辆)(占90%)为以上3家公司所有。 英国的特许经营机制,促使运营商追求特许期内机车车辆使用效益最大化,经营租赁因而成为最普遍的租赁形式。这在一方面满足了运输需求,另一方面不需要进行巨额的残值处理,有效利用了资金资源。对于租赁商,除了向客户提供已有机车车辆租赁、改造和维修、购进新车出租外,有的也开展回租租赁业务。这样,既使运营商获得了有效融资途径,又使自身实现了低成本扩张。 3.德国铁路装备租赁情况 西门子和Adtranz都是闻名世界的机车车辆制造商,这两家公司在德国铁路网络开放不久,就设立了商业机车储备库(Loco pools),大力开拓机车出租业务。Vossloh一直在从事小批量机车出租业务,2000年它又与英国一家机车出租公司合作,组建了一家专门从事机车出租的子公司,实力大增。在德国150家独立铁路公司中,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财力有限,自购机车车辆一次性投资过大,在财力上难以承受,租赁机车车辆便成为它们的首选。而一些从属于大型企业的独立铁路公司,拥有自己的铁路专用线和一定数量的机车车辆,随着业务发展,自有的机车车辆已不能满足需要,但为了避免资金积压,它们也往往选择租赁。由于日益增长需求的拉动,德国铁路机车车辆租赁业欣欣向荣。 国外机车车辆租赁总体特点是租赁机构多元化,租赁形式多样化。另外,随着租赁业务的深化,特殊目的机构(SPV)等租赁证券化方法开始采用,不少租赁公司,同时开展租赁、贷款、风险投资、信托等多种经营,向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三、国内铁路轨道交通装备租赁业务发展现状 目前,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在我国航空、海运、工业装备等领域已有30多年的应用,飞机租赁是我国交通运输业租赁的典范。融资租赁对于飞机、船舶等运输业和大型设备制造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相对都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例如单架飞机或者轮船的造价往往达到上亿美元,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很难拥有如此巨大的资金来完全的购买它们,国外通用的经营方式就是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现在,世界上大型的船舶和飞机的租赁率达到了70% 左右。从事租赁业务的租赁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银行系租赁公司.即金融租赁公司.主要由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受银监会监管:另一类为厂商系租赁公司.主要由相关产业集团投资设立.受商务部监管。 铁路轨道交通装备与飞机、船舶等大型设备特点相似,但租赁业务起步较晚。1998年,广深公司引进瑞典X-2000摆式列车,在广深线以“新时速”命名投入运营。自运营以来,“新时速”就以良好的服务质量和较低维修费用,打响了品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得到了业内外好评。 “新时速”采用的是典型的融资租赁模式,广深公司从1998年8月到2000年底两年多的时间里,以固定年租金租赁该列车,2000年底转租赁为购置。租赁期内,出租方提供技术支持和维修服务,广深公司除支付租金外,仅支付一定的技术支持费和极少量的维修费。购置后,广深公司与出租方签订了“新时速列车技术支持协议”,根据协议出租方有偿继续提供维修技术支持。 “新时速”开创了我国铁路以租赁方式利用外资的先例,使我国以少量的前期资金投入获得了国际上先进成熟的技术装备。租赁期内平稳、可预期的资金流出,出租方提供的全面技术支持,确保了企业合理成本预算和安排,促进了我国对先进技术装备的认识与掌握;以固定的价格,最终获得租赁设备所有权,集中体现了以租赁实现外资融通,以租赁促进新技术采用,以租赁实现技术结构调整,以租赁适应运输市场需求的优势。 近几年,我国铁路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融资租赁业务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中国南北车集团、中国铁路物资集团均成立了投资租赁公司,业务范围涉及铁路和城轨交通领域,并已有几年成功运作的经验,但规模还不大。如铁物租赁公司2008年租赁给集通铁路公司34台DF8B型内燃机车,融资额为2.8亿元;2010年至2011年租赁给集通铁路公司大型养路机械,融资额近1亿元。 在当前国内铁路轨道交通装备需求稳步增长的形势下,许多企业都有参与铁路轨道交通装备融资租赁业务的积极性,也提出了开展融资租赁、经营租赁、联合租赁等多种现代租赁的实施设想。银行机构、投资公司等金融系统的租赁公司也一直高度关注铁路行业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中投融资改革的进展,参与铁路轨道交通装备融资租赁积极性较高,也开展了一定范围的研究与尝试。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在铁路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开展大规模融资租赁的时间较短,融资租赁业务发展还不完善,经验还不足,因此,还难以准确、全面地把握融资租赁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和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1.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针对融资租赁的管理部门,公司的融资租赁业务往往受到很多不同的政府部门监管,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状况。同时对于市场机制、业务范围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影响了企业融资租赁的发展。同时,为了促进企业的融资租赁的合作和发展,国家应当制定融资租赁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用灵活的融资租赁方式,通过融资租赁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目前铁路行业没有制订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规章制度,虽然小范围开展了装备租赁业务尝试,但资金规模小,操作比较简单,还不具备指导大规模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条件。要更大范围、科学有序地推进融资租赁业务,还需要建立必要的配套政策法规,使管理程序有章可循。 3.开展装备租赁业务模式比较复杂,对于不同的应用领域,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实施方案,但要求经营主体对目前已有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才能使融资租赁方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装备的投入产出分析,并与其他方式进行比较。因此需要研究分析铁路运输财务清算体制如何适应融资租赁的开展问题。 4.铁路轨道交通装备资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必须保证产品运用在安全、质量、检修等方面的特殊要求,需要认真研究制造、运用、维护等相关专业技术管理和责任主体方面的问题,防范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 5.我国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能有效的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其业务能力还需要不断的提高。由于人才的个人素质之间的差异和知识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融资租赁方面的综合性人才的缺乏。 五、租赁业务发展建议: 1.深入调查研究。为积极稳妥地开展铁路轨道交通装备融资租赁业务,需要进一步对装备融资租赁业务进行广泛深入调研,进行专题研究,有针对性的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融资租赁理论和案例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比较,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适用对象、政策框架与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先在部分单位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再作推广。 2.发展多样化租赁方式。租赁方式多样化是现代租赁的基本特征,而我国的租赁还主要是一般性的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形式过于单一,租金支付方式不科学,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市场不同情况。发展多样化的租赁方式,有利于开拓租赁市场,扩大租赁业务服务对象和范围,满足不同的需求。 3.加强理论研究、培养现代租赁人才。行业主管部门、各种金融和经济研究单位及高等院校应开办现代租赁业务课程和各类培训班,加强对现代租赁业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培养一批懂金融、经济、管理、技术的高素质的现代租赁人才,为我国现代租赁业健康发展服务。 4.提高租赁主体综合能力。我国租赁企业资金筹措渠道狭小,租金拖欠问题导致租赁企业资金周转性差,背负较高经营风险;租赁行业从业人员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因此,要提高租赁企业资金筹措能力,可以通过制定金融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租赁企业注入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租赁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或税收减免;鼓励业绩良好的租赁公司上市发行股票,扩大筹资渠道。在企业自身增强竞争力,抵抗风险同时,政府也应建立租赁信用保障制度,比如租赁保险,担保等,从外部加强租赁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保护租赁业稳定、健康发展。 六、结语 总之,融资租赁资产是金融资产中安全度相对较高的资产之一。采取融资租赁方式,会使承租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会使出租人获取安全性较高的投资方式、同时也会使供货商扩大销售渠道。目前,国外发达国家融资租赁业发展比较成熟,而我国对融资租赁的认识和利用上还不成熟,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金融实际,大力发展现代融资租赁业务。
社会道德论文: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事关国家未来。而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认知不足,社会道德感情缺陷和社会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显得愈加严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必须坚持在以人为本,内功培养与外功训练相结合。注重实践三条原则的指导下,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机制,强化社会道德能力养成的实践环节。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能力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生活领域中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将随着发生变化,东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将随之转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体,是青少年中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量最大,思想观念最为活跃的部分,其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其状况如何,对整个民族的影响又尤为深远。通过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揭示青少年社会道德能力形成的规律和培养途径,着重探讨我国当前情况下,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社会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体在面临社会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社会价值观或原则处理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社会道德行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社会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道德认知、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等。社会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特征,就是将外在的知识,包括社会道德知识、社会道德观念通过受教育者的社会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信念,经过社会道德实践再将内在道德信念转化为稳定的社会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社会道德能力培养以社会道德知识为重点,同时十分注意其他科学知识对社会道德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把社会道德知识与其他科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教育,从而从更高的水平上提高道德素质。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要十分注重社会道德实践,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分辨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练顽强的道德意志、养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行为。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一种终身教育过程,是一种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与再教育过程,是一种在不断地由社会认知一社会践行一自我反思的循环中从量变到质变的教育过程。 中国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未来各项事业的重要骨干和接班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应对社会道德新挑战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借助学生自己的智慧作出自主判断和决策的过程。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必须着力培养他们的社会道德思维能力、社会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社会道德决策能力、社会道德选择能力等,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思维方式,能够自觉地运用已知去对付未知,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具体社会道德问题。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面临着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挑战。首先是网络文化的挑战,包括信息传播方式转变形成的挑战、教育方式改变的挑战。其次是市场经济的挑战,包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价值观冲突、价值观的困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调整。再次是知识经济的挑战,包括知识经济对教育主体的影响、对教育客体的影响、对教育介体(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影响、对教育环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的影响等。第四是对外开放的挑战,包括道德文化复杂和多元性的挑战、道德文化变动和异化性的挑战、道德文化虚浮与躁动性的挑战、道德文化世俗与实用性的挑战等。只有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培养才可能取得实际的成效。 二、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社会道德认知的不足。这表现为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即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往往只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的认知方式。这是导致不少大学生出现社会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道德认知能力的缺乏导致了严重的道德问题。2.社会道德感情的缺陷。道德感情既表现为对人的感情,也表现为对有关道德问题产生的道德焦虑。对人感情的淡薄和道德焦虑的缺失致使部份大学生发生较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3.社会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意志薄弱也是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中发生的一些非道德行为看,对一些简单的道理他们并非不懂,但却愿意采取对个人较有利、个人感到更舒服、更痛快的方式而作出了放弃遵从道德规范的选择。比如一些学生并非蓄意影响他人的利益,更不愿损害他人的利益,但在个人的愉悦需要和特定环境的作用下,也作出了放弃遵从道德规范的选择。 (二)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缺陷产生的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道德教育影响。学校教育以智育为主,与德育分离,突出智育而忽视德育,忽视认知能力的提高;注重知的培养,忽略行的训练。2.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道德失范与讲道德吃亏的现象强烈地刺激着这一代大学生,复杂的道德环境使不少大学生产生了道德困惑,道德信念发生了动摇。某些自身道德素质不高的家长,以其不健康的言行, 在子女道德素质形成的过程中形成了消极的影响。即使是道德素质较高,但忽视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条件受到家庭具体情况限制的家庭,对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高也会形成不利的影响。3.个人成长特征的影响。今天的大学生,很多都离不开家长的呵护,性格较为脆弱、怀疑、孤独、自我封闭。这种特定的情况很容易引起学生自我意识的混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中国是一个道德文化非常深厚的国家,在培养道德能力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继承已有传统方法的同时进行创新,赋予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新的时代内容,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要确立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不是机械接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被动客体,而是作为道德活动的创造者和体现者的主体。培育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最根本的,是要确立大学生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内功培养与外功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像其他能力一样,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理知识,同时还必须引导大学生把握用价值原则来解决道德问题的方式。第三,注重实践的原则。必须从道德认知做起,教育大学生以道德意识指导道德实践,使道德实践为道德意识的升华提供丰富的养料,持续不断地将道德实践内化为人的道德意识、把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必须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机制,强化社会道德能力养成的实践环节。 (一)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一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体系。发挥学校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既管课堂内外,又管校园内外,使社会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社会日益走向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的道德教育作用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二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体系。建立良好的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班集体、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以不断地影响和引领大学生个体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家庭。努力唤醒父母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影响意识,帮助父母掌握道德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良好的家风对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机制。一是要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突出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时代性。要把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道德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要有一支适应新形势的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除了具备道德教育工作的一般要求之外,还应该有新的观念、新的素质,具有网络的资源意识、技术意识、国际意识、服务意识和方法意识,能够运用新的资源和技术手段开展道德教育。三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工作,提高对道德教育工作进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网络管理,加快网络法规建设、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宣传教育,使整个网络活动有章可循、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建立信息库,努力提高网上宣传教育工作的信息流量,使其内容新鲜丰富、特色鲜明。组织网上专题讲座以使学生相互交流,自我教育,邀请事业有成的教师、教授、校友或海外归来的专家谈自己的经历、体会,用动人的事迹感召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国外优秀文艺作品,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上文化活动。发挥校园网的媒体整合作用,将校报、闭路电视和户外宣传等媒体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上,实现道德教育与多种传媒的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力,形成网上网下联动、全员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式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积极开发和研制网络道德教育软件,形成网上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四是实现道德教学的知识教育与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紧密结合。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应以成才教育为切人点,教育大学生明确成才过程是德、识、才、学、体诸要素全面发展的过程,使大学生充分认识道德品质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五是创建道德认知教育与提高道德意志品质紧密结合的德育教学体制。在道德教育中遵循由浅人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注重不失时机地抓住随时发生的各种事件、事故开展深人浅出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道德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在不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道德意志品质。 (三)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道德本身是人的一种实践理性,人在道德认知教育中获得的“道德心灵之花”,不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结出客观的道德之果,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检验、确证、巩固和完善。社会道德能力教育要十分注重社会道德实践,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分辨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练顽强的道德意志、养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行为。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必须在学校、社会、家庭的道德教育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道德思维能力、社会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社会道德决策能力、社会道德选择能力。强调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实践性,就是要“寓教于做”,在“做”中培养。要使大学生长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实践,对文明道德规范反复实践,使他们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通过社会道德实践,使大学生实现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对道德文明要求由不习惯做到习惯做、由不自觉做(或被迫做)到自觉自愿去做的过程,把外在要求转化为自我约束机制的过程,达到知而行之。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感情、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自觉。要重视营造道德实践环境,注重道德行为引导,包括示范式行为引导、律令式行为引导、激励式行为引导。闭要重视创造道德实践机会,强化道德行为训练,把道德行为训练寓于学校公益活动之中、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把大学与社会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加强指导,精心组织。要有计划地安排或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深人农村、走向社会,参与健康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文明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加广泛和深刻地了解市场经济,认识社会发展,丰富人生成长经历,培养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社会道德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三大道德都是对人们最基本的、最低的、最必要的要求,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然从这些道德基础谈起才有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道德基础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两大重要问题的重中之重。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融洽、有序、稳定、协调、和谐的文明状态。而这种文明状态绝不是杂乱无序的,需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约束和调节才能实现。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解决好这三个基本层面的道德问题。发挥三大道德在社会建设中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和精神支撑功能可以提高主体构建和谐关系的道德实践能力,使社会主义法律、政策、制度建设的贯彻和实施效果更佳。那么, 三大道德为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呢? 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而展开的。根据道德所调整的关系不同, 我们可以把道德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道德建设恰好能够从精神道德领域解决人际关系和谐问题、社会关系和谐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因此,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层面上来分别加以考察。 一、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基础——文明行为促进和谐 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基本标准。构建和谐的社会,人们必须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总是要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秩序,这就是作为和谐基础的社会公德。这种基础作用可以从三个层面表现出来: 首先,调节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的和谐。举止文明、待人接物礼貌大方、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可以营造一种人际和谐的氛围;平等待人、尊重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都去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可以促进造就社会和谐。 其次,调节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和谐。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是构建和谐的主要内容。爱护公物要求公民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是实现公共生活和谐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遵守公共秩序意味着个体对纪律、规章、法规等社会公约的敬畏和遵守,意味着个体自我约束、严以律己、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意味着个体与社会的合作态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公共秩序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和谐社会环境,我们的生活才能正常进行。 第三,调节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的和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安全, 与自然共生共存、协同发展,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降低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广泛内容。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不多,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万代的根本利益,推动生态和谐,实现长治久安的社会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社会的职业道德基础——职业文明促进和谐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调节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具体说涵盖的是同一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从业者与职业之间、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能否调整好这些关系,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和谐”水平和高度。职业道德随着分工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又随着分工的逐步细致而不断发展。在社会分工愈细和专业化程度愈强的现代化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职业压力日渐增大,社会风气呈下滑苗头,不文明的职业活动不断增多。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势必对和谐社会建设造成重大影响。 首先,调节在同一职业内部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包括同事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一部门的职业道德规范将人们统一到为了正当利益而和谐劳动的统一目标下,其内部关系就会不断融洽和谐,就会形成这样一种人人努力向上、文明礼让的和谐局面: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鼓励;部门之间顾全大局、相互配合、减少矛盾、避免纠纷;上下级之间相互理解、尊重、沟通、减少内耗、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 其次,调节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和谐。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是为人民服务这一职业道德核心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从业者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满足社会其他行业和人员需要,同时也从其他行业的职业活动中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每个从业者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整个社会各个行业互相联系、密切配合,都努力营造“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文明”的行业风气,就可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统一和谐整体。 第三,调节从业者与职业、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和谐。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从业者要忠实地履行职业责任,安心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诚实劳动;努力培养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幸福感、荣誉感,培养正确对待各种职业劳动的科学态度。忠于职守、热爱本职既是从业者发挥才智、干出成绩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生活有条不紊、和谐行进的需要。此外,对待其他职业、职业与职业,要坚持“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鄙视体力劳动和服务性职业的职业态度。因为,一个人社会地位、荣誉的高低,并不取决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关键是看他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所做的贡献。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家庭美德基础——文明家庭促进和谐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夫妻关系、长幼关系、邻里关系三个方面。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正确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首先,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构建文明和谐家庭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建设一个好的家庭,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恩格斯说:“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即是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是家庭美德最基本的规范。夫妻双方在共同生活中,要遵循“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原则,培养、巩固和发展夫妻间的爱情,并使这种爱情具有美好的、崇高的道德内涵。为什么夫妻平等相爱具有举足轻重的道德意义呢?因为,男女双方的平等是爱情关系得以保持的前提,同时也是维系家庭关系、社会和谐的基础。作为共同生活伴侣的夫妻,只有在和睦互爱的基础上,才能共同承担好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其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精心抚养和爱护子女,子女瞻养和尊 敬老人,是家庭和谐的重要表现。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子女也有对父母赡养孝敬的义务。尊敬父母,赡养老人,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古语云:“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人岂能无情无义?赡养不仅仅是在物质上供养老人,还要在他们年老体弱时在生活上给予照料,包含着精神生活的内容。当然,父母也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子女,要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不要用旧的思想观念苛求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敬老爱幼,全家和睦相处。此外,在家庭生活中,一个成年人不仅/!/要面对父母,还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家庭是教育子女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的道德、威信对整个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教育学的理论,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在道德上做好子女的表率。 第三,邻里团结塑和谐。“远亲不如近邻”,邻居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仅有助于克服困难,还能为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生活环境。一个家庭同左邻右舍的关系,是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缩影。邻里之间坦诚相待、友好往来、礼让为先、交流信息、沟通感情不仅能创造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而且邻里间还会互相影响、教育和感化,有利于营造温馨、稳定的和谐环境。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者密切联系,辩证统一, 共同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三大道德,可以有效确立、强化、养成实践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维护和建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而引导人们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道德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道德,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和必须去践行的活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深切地感觉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道德风气日益败坏,令人堪忧。一些无道德底线的想法和行为让人无法接受,许多人在呼吁、渴望道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伦理,是人们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强大支柱;对于提高我国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使我国在世界之林位于巅峰之地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1. 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使一些过时的、丑恶的道德观念随之出现,与市场经济相互抵触。这些道德观念使经济不能够平稳运行,阻碍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扬长避短,促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 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对外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依赖于对外开放的程度,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加入世界经济体系,而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对外开放的同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道德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多年形成的共产主义世界观、道德观一旦崩溃,开始追求物质享受,极端自私,甚至丧失人格国格,那么我们的国家将会慢慢沦丧。实行改革开放,就要与他国进行交往联系,就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如何积极吸收他国积极向上的文化,同时抵制他国对我国进行‘西化’的政治图谋,这是一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加强道德建设,坚持共产主义道德观,形成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力,抵御外国意识形态渗透,从而更好地进行对外开放。 3. 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以德治国要求我们党的全体人员的和广大领导干部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我们国家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在国家事务中处于领导地位,因此,在“以德治国”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职人员要不断提高“治国”能力,其中首要包括的就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只有道德高尚,为人坦诚正直,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从而达到以德治国的目的。以德治国要求广大人们群众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怀,人民群众既是国家方针策略的承载主体,又是方针策略的推动主体。他们的道德素质越高,就越能理解领导者的以德治国方略,就越能积极响应国家以德治国的号召,而且也会监督领导者为政以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就越高。因此,加强公民道德是以德治国方略实施的有力保证。 二、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基础。道德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二者相互联系,相互约束,不可或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决定的,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思考。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剥削阶级资本家凭借资本的力量雇佣工人从事商品生产,剥削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所以,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它的首要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权利的拥有者。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曾论述过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道德观念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们的道德水平也会有所提升。 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道德作为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无形之网,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以自己特有的独特方式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如果群众的道德水平不提升,就无法使经济更好的发展下去。相反,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会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道德建设的具体途径。 ( 一 ) 以经济为支撑。 道德建设必须以经济为支撑,我们只有积极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为解决国内的其他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公民的觉悟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 二 ) 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在道德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道德传统,更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大力弘扬新的时代精神,并与其相结合。同志指出,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特别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五种精神。“五种精神”的提出,是我们党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伟大精神的凝聚和发展,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升华,是当今时代道德特点的深刻洞见。在全国上下宣传和弘扬这五种精神,对于道德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现实意义。 ( 三 ) 以法律制度为保障。 如果说道德教育是用说服和劝导的力量启发人们,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坚定人们的道德意志。那么,法律和制度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逐步将外部的约束和他律内化为人们的自律和内在的道德觉悟。我们只有把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和谐的基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体现国家和全体人民意志的政治法律制度,才能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适合的制度条件。 ( 四 ) 以道德建设活动为载体。 要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要求城市居民的道德素质要在一定的水平上,提高市民道德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中之重,又是文明城市的外在体现;要创建更多的文明村镇。开展创建文明农户活动,是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行之有效的方法。重视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动员农群众的广泛参与,是有效开展创建文明户活动的基本经验。 深入创建文明行业。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要深入各行各业来感受不同行业的性质,而举行有针对性的的创建活动。尤其服务行业,每时每刻都与消费者接触,不免会有矛盾产生。这时,服务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体现了个人乃到整个企业的道德观念,甚至影响这一行业的道德水准。因此,搞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对于道德建设意义深远。 总之,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道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基础工程;道德建设是使我国不断繁荣强大的伟大事业,但也是一项重大而艰巨、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我们应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团结统一、民族和睦相处、经济平稳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道德思想,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共同努力,实现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革命和任务! 社会道德论文:和谐社会与道德建设 【摘要】和谐社会的建设既是经济建设的目标,同时又是思想建设的内容,既要有法律的保障,又要有思想道德的维系。社会的和谐,是由构成社会的诸要素的和谐来实现的。人——是社会构成各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而道德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素。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首要的是人的道德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德;建设 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古语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社会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所谓“有条”则“不紊”。社会规范有成文与不成文的两大类:法令、条例、规章以及一部分道德,为成文的;风俗习惯以及一部分道德为不成文的。成文的、强制性的规范固然有效,不成文的、非强制性的,靠褒贬来规范的,能净化人的心灵深处,更具有长效的功能。 和谐社会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三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其中人与自身的和谐是上述两种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有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成了必然。因此人自身的和谐,即和谐人的建设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 一是思想和谐,主要表现在思考问题全面,理性的处理问题,做事以双赢为目的,而不是损人利己。二是品质和谐,其核心是能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每一个人都应与别人一样平等的看待自己的利益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要成为一个和谐人,除自身努力,外部环境也至关重要,人是否是和谐状态,与社会是否具有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密切相关。 一、和谐思维 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善于以和谐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问题,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能做到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解决问题时做到统筹兼顾,努力形成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工作氛围。 崇尚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为贵”是许多人的处世原则。过日子讲“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这都是一种和谐思维的传统体现。自然事物也是各种元素的和谐组合,香甜是五味的和谐,音乐是六律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自主的人——具备独立自主的人格。作为一个精神个体,他必须是思想独立的,而不是唯命是从,唯上是从,唯权是从。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发扬民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扩大教职工的政治参与度,让教职工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只有充分发扬民主,相信和依靠教职工,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集聚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来。 二、和谐道德 道德水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更主要的是指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范畴,而且也是道德水准的范畴。从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看,“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哪一项都离不开道德水平的提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应地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方面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能力建设就更显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没有全社会成员共同的道德能力,社会和谐无从谈起。道德能力具有导向功能,有助于人们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基础;道德具有激励功能,道德能力作为精神激励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把人们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上来,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和支持人们干事业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潜能,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道德能力具有调节功能,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人际关系。道德能力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功能,它有助于在一些繁杂的道德环境中迅速做出道德评价和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选择,有助于人们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道德能力具有控制功能,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安定有序的和谐局面。全社会的强有力的道德能力,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个体道德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道德本质上讲是自律的,是人内心中对自我的自觉要求,是人的一种实践理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过程,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也是和谐社会的实现过程。 三、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的创建,除去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更多的是道德范畴的建设。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依重的就是道德的约束力和领导者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凝聚力。把教职工个人利益和发展与学校的利益与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局面,才能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 和谐校园的创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作为学校的员工,应该为创建和谐校园添砖加瓦。首先,要加强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用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来做好本职工作。其次,从自身做起,服从领导,尊重同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第三,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以和谐的人,和谐的部门,来共同创建和谐的校园。 综上所述,和谐关系、和谐规范、和谐思维都是和谐道德的内容范畴。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强调的也是道德的约束力,所以,和谐道德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社会道德论文:谈三种社会角色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摘要:伴随民主社会的全面建设,媒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然而媒体失范现象却愈演愈烈。这既有媒体外部的生态环境因素,也有媒体自身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多重角色冲突导致的因素。本文以西方学者对新闻业的三种社会角色解读为视角,探析新时期我国媒体失范成因及其应对策略。笔者认为行业自律应成为推进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突破口,与此同时,受众伦理规范将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彰显强大推力。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 社会角色 对策 行业自律 我国着名记者范长江在论及新闻工作的机遇和危险时,曾经深有感触地写道:“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闻工作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一个稍有能力的记者,在他的旁边,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无知的享受,温柔美丽的女人,这些力量诱惑他出卖贞操,放弃认识,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摆着:诽谤、诬蔑、冷眼、贫困、软禁、杀头,这些力量强迫他颠倒是非,出卖灵魂。”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转型和新闻体制改革并进,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面临巨大的挑战。假新闻评选年年有,虚假报道手段年年新。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假新闻,以至有悖于新闻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这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舆论导向,降低了媒介的社会公信力。 无独有偶,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的美国,黄色新闻潮席卷美国新闻界也正值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当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盛行,低级趣味内容和虚假报道充斥媒介,媒体不实报道煽动美西战争,教唆刺杀麦金莱总统——新闻失范及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可谓已发挥至极致。但也正是经历了此次失范到规范的洗礼,美国新闻界才逐步走上以“真实讲述”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新闻专业主义道路,才成就了美国社会较为客观的报道。新闻自律逐渐以专业的职业理念、道德规范和话语实践融合成为新闻职业发展的内驱力。由此反观媒体市场现状,笔者认为,从失范到规范是新闻界在自身发展中必经的阵痛阶段。借鉴西方学者对新闻角色的理解,以自律规范新闻行为,使其内化为新闻业的职业追求或许更为重要。 美国新闻学者对新闻业有三种不同的角色解读:一是作为一种职业的新闻业,它讲求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二是作为一种政治体制的新闻业,它是与行政、立法和司法相并的第四权力,是维护民主社会的重要保证;三是作为一种商业存在的新闻业,它是以赚取利润为最高追求。三种角色的三种属性使得新闻业一直徘徊在公益和私利的矛盾之中,在“贪欲和理想之间”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张力”。而能够维系这份张力,并能平衡扮演媒体的多重社会角色的莫过于新闻业一直倡导的行业自律。“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是新闻职业主义的中心工具,是新闻职业化的手段。它给予从业者一种职业认同感,这是一种职业发展趋向健康的标志,有助于把零散的个体从业者联合起来。”在新闻报道中意识到伦理问题恰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终极体现,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新闻界应该把持的职业操守。 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得新闻报道在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但同时失范的新闻传播行为也不时挑战着伦理极限。比如,泛娱乐节目得宠,色情、暴力文化盛行,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泛滥;虚假新闻与侵权案件不断;歧视现象突出和同情心缺失、恶意炒作等。此类新闻的泛滥犹如生长在社会肌体上的毒瘤,它们寄生于新闻传媒强大的传播能力,在没有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反倒扭曲人们对现实的了解,引发错误舆论导向,激发群众性事件,使人们的义利观、道德观与主流价值观发生偏离,严重影响社会肌体的健康和谐,也完全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追求。导致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既有自我约束的问题,也有既定制度监管不力的体制缺陷。 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中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业三种社会角色认识的偏颇和权重失衡所致。商业、经济因素是利诱新闻从业人员失范的最大诱因之一。二是新时期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都与新闻专业主义规范缺失有关。三是政治、体制因素(名声、发稿时限等)对稿件真实程度构成巨大挑战。 综上所述,新闻自律应该在我国新闻专业化进程中发挥强大的自我修正功能:首先,作为一种职业追求的新闻业,新闻自律督促新闻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采写技能和人文主义情怀。如对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出色的记者应是排除万难,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尽可能详尽地报道事件,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发挥新闻的环境监测功能。例如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的报道、“5·12”汶川大地震、2010西南旱情的报道,总体上是客观公正、及时公开,为政府决策提供宝贵的信息支持。这不仅展现出新时期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新闻操作,也反映出新闻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与不可或缺的社会职能。但我们也看到,新闻记者因报道带来的 “次生灾害”,如灾难报道恐怖化、随意化、娱乐化、商业化、媚俗化。在汶川抢救伤者的危急关头,记者为拍照或提问延误救援,有的甚至间接导致伤者死亡……美国新闻学者赫尔顿在其着作《信使的动机——新闻媒介的道德问题》也说道:“如果新闻业一旦丧失道德价值,它即刻就会变成一种对社会无用的东西,就会失去任何存在的理由。”上海复旦大学王中教授曾概括我国灾害报道的观念:“灾害不是新闻, 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类似职业道德责难,如2005年记者蹲守拍厦门路人掉水坑风波、着名摄像师(因内疚自杀辞世)拍非洲小女孩遭秃鹰吞噬照片风波等。此时,从新闻的职业角度看,他们都尽职尽责,第一时间记录险情;但从人性的角度看,几近冷血的现场记录必然受到公众唾弃。正如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会长威廉·桑德斯所说:“你(新闻从业者)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其次才是新闻记者。” 其次,作为一种政治体制的新闻业,新闻自律维护民主社会的运行,督促政府与媒体的合作,并推动合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由于中西方社会政治制度不同,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法律赋予记者的权利多寡也不好简单类比,在此本文不做更多讨论。但随着近些年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日臻完善,周久耕事件、宝马案等一系列民众互动、媒体参与甚至主导的监督事件的圆满解决,既完成了媒体代言民众的监督使命,也彰显出媒体在守护社会良知和提高媒体公信力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再者,作为一种商业企业的新闻业, 新闻自律促使其清楚地划分商业利益和新闻报道的界限,这也是受众应该有所了解的。当受众逐步认识到所谓媒体的“神秘”后,必将会理性地看待新闻作品,诸如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三俗”内容等不良报道的受众市场也将不断减缩。在保证新闻商品质量的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本无可厚非,可因为经济因素影响到新闻商品本身,从而贬低新闻价值,乃至制造假新闻,影响到的只是媒体公信力的下降,最终为此买单的还是媒体自身。 针对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笔者建议 行业自律应成为推进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形成强大的外部约束力。虽然传播媒体面临着诸多的伦理困境,但是“传媒应是道德守望者”的观点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新闻伦理实际上影响着这个复杂而多元 的行业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着新闻职业传播者,同时也影响着公共生活的每一个人。”笔者认为,新闻自律的途径很多,杜绝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失范问题,新闻行业自律尤为重要。行业自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行业内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遵守和贯彻,另一方面是行业内的行规行约制约自己的行为。且每方面都包含有对行业内成员的监督与保护机能。专业的新闻工作者都是隶属于某一媒体,他们的身份识别、新闻行为(包括采、写、编、评)、新闻作品的最终传播以及作品本身的权威性都来自新闻工作者所归属的媒体,如果行业协会能够对此有严格的自律规范与监督机制,自然能够准确定义新闻从业者的行业操守,并使之内化为其自身的内驱力,因此加强新闻业的行业自律是从根本上实践新闻自律。 以有偿不闻为例,其产生无非以下两种情况:其一,记者个人的有偿不闻,被传媒人视为不道德。其二,新闻单位的有偿不闻则比较复杂,有的被传媒人默认,比如对于那些经济效益很差的专业报刊而言;有的为宣传部门所默许,比如批评报道可能为官方所不悦,官方便安排批评对象与媒介主动沟通;有的则被宣传部门视为不道德,比如非法煤矿老板对新闻单位的贿赂。所以在大声疾呼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更应加强新闻界自身行业自律的规范,报与不报是一回事,负面新闻怎样积极报则是行业自律需要细致落实的。 受众伦理规范应与行业自律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实时共同推进。在新闻伦理的研究中,受众的伦理规范并没有被放在显着的位置。但是受众作为信息的需求者与接收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对于外来信息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即受众需求直接影响新闻传媒提供的信息产品的质量。因此,重视受众的伦理规范,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同样是新闻传播伦理中的重要一环。受众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正确地、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进行自我完善,参与社会进步,以及对传媒的辩证的批判能力都应反映在大众传媒的伦理规范和准则当中。 总的说来,受众在接触媒介,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应符合以下三点要求:第一,信息选择动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第二,信息解释保持客观,切合语境;第三,自觉监督举报不良信息传播。 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同样应承担一定的道义责任。在大众传播中,相对于传播者而言,受众是受传者,是传播对象。但受众并非完全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对传播的内容往往进行独立思考,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有自身职责、义务和使命,因此他们对实现有道德的大众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业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大众,因此我们对于大众传媒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只有与人类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个人与他人利益、当代与后代利益统一起来,才是合乎道德伦理的,否则就应该受到道德伦理的谴责。贝里斯曾说:“职业道德研究不是自动地让一个人更道德,而是培养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清晰的思考,提供一些一般的指导原则,有助于一个人在当代社会更好地理解职业的角色和重要性”。这样的新闻界才是公众所期待的,自然也会得到它应有的自由和尊重。学界已大声呼吁,业界也正逐步将这一理念落实到一线新闻活动当中,用更具人文气息的新闻作品赢得更多受众、更多信服。 社会道德论文: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基本要求,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诚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当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应当是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新型关系。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人们之间以诚相待,才能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使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尔虞我诈;一些地方存在道德冷漠症,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因此,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二,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用诚信道德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交换关系,要求双方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市场关系和市场秩序。所以,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同时,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如果对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一些人就可能以失信行为来谋不义之财。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失信问题较为严重,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信誉。失信行为还从经济生活蔓延到政治、文化及人际关系领域,并滋生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所以,诚信和失信的道德冲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建设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状况。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第三,诚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诚信,关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任务。政府的诚信建设,一是体现在制度的公正性层面;二是表现在政府行为的诚信层面。制度公正是政府公信度的基础。制度不公就会导致社会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引发社会利益分配失衡或利益冲突,并为各种不法行为、失信行为提供孳生的土壤。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五个统筹”的关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解决分配公正、司法公正、教育公正等群众特别关切的问题,是诚信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符合社会公正的制度,要通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去维护和实施,其实施的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政风,决定着政府的公信度和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缺乏责任意识,致使政策扭曲;有的地方腐败现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尖锐地指出:有些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和奢侈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比较严重。因此,诚信政府建设,关系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关系到社会诚信道德水平的提升。 第四,诚信道德建设,是保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撑。诚信道德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的重点,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其他各方面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同志指出,和谐社会几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这一深刻阐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和谐社会构建方面的具体运用,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民主法治是政治方面的明确要求,公平正义首先是经济方面的价值目标,安定有序是社会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任务,充满活力是社会建设多方面努力的综合成果,和谐相处是对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要求。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诚信道德的规范、支持和维护。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信的道德素养,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不可能协调,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做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生活就不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如何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呢? 第一,要以诚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培育公民诚信道德人格。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诚信道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只有人人讲诚信,给他人以信任,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形成。职业道德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以诚为本的经营宗旨和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有利于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而且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本,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以诚信道德为重点,调整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互敬互爱、长幼有序、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社会的微观基础。以诚信为重点的道德建设,最终是要塑造具有诚信道德的公民人格。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首要德行。公民有了诚信这种高尚的道德人格,社会也就有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要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需要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密切配合。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为诚信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诚信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加强公民的诚信道德建设,需要法律与道德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使诚信真正成为公民的道德自律。如果缺乏对失信者惩罚的法治体系,或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诚实守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失信违法的行为可以不受法律的惩处,诚实守信的道德风气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的。其次,要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诚信道德奠定坚实的经济关系基础。诚信道德通过教化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是软约束,它需要市场体系、市场关系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制度性”和“规范性”来规范经济活动,从根本上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再次,要把诚信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建设诚信社会,要加强社会管理薄弱环节的建设,逐步完善诚信教育与社会管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长效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有效地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规范人们的行为。总之,诚信既是道德建设,也是法制建设;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程,也是完善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的任务。加强诚信建设,需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综合努力。 社会道德论文:关于编辑社会道德内化的理论研究 论文关键词:编辑工作;社会道德;道德内化;心理机制 论文摘要:在编辑工作中,选择社会道德中相对独立的内容和地位,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并自觉地按照编辑道德要求办事,是编辑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分析编辑社会道德内化的制约因素和固有矛盾,并揭示编辑自我控制的道德心理机制,对提高编辑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学是一门科学,是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变化及其社会作用的科学。不难看出,编辑伦理学的核心不仅需要研究编辑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道德结构体系,而且还存在着编辑社会道德的内化问题。就编辑工作而言,所谓内化,是指编辑履行和遵守社会道德之要求。如果编辑没有社会文化出版之道德的内化,那么,就很难表现出合乎一定社会文化出版之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也就难以形成编辑所期望的道德品质。编辑社会道德内化不仅受到社会文化环境、道德教育和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编辑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几对矛盾密切相关。从传统习惯来看,编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空间,分析编辑社会道德内化的相关理论间题,对提高编辑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编辑社会道德内化中的制约因素 编辑社会道德的内化过程,就是编辑在实践中必须模范地执行的过程。 在编辑工作中,编辑道德内化是以发展社会主义的出版文化和整个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根本目的的。社会环境的主要要求有:①弘扬民族文化中的道德精华,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优化现存文化体系中的内容和结构;②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阵地,逐步形成普遍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③不断吸收当代文化创造的新成果,形成文化出版的新内容、新特点;④通过文化出版引导读者和引导社会道德发展的方向。这是编辑道德内化应该达到的目标,也是编辑要实现的出版繁荣。 编辑作为社会的一员,其编辑活动是在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其中社会环境对编辑事业的兴旺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谓社会环境,主要指社会文化、社会地位等。编辑道德内化与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编辑的工作与生活。例如,在政治上,不同时期的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及相关的方针、政策,对以精神生产为特点的编辑活动自然是一种重要的规范和制约;在思想上,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的积淀,各类社会思潮的兴起都会对编辑活动产生公开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在法制社会逐步健全的今天,编辑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必然要受到有关法律的规范和制约。 编辑道德内化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直接接触中把社会道德进行内化。对于内化过程本身来讲,社会环境不是一个直接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编辑社会道德的内化,并对内化过程起积极推动的作用。不良的社会环境则有碍于编辑社会道德的内化,且对内化过程起消极的阻滞作用。 总之,编辑道德内化的社会属性说明了置身于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里的编辑,要谋求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在社会的支持下开展自己的社会活动。如果离开这些现实的东西,编辑道德内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谋求编辑事业的发展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2.编辑道德内化与社会道德教育。 在编辑道德内化过程中,社会道德教育仍处在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所谓社会道德教育,是指为使编辑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自觉履行对社会整体和他人应尽的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编辑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对于编辑来说,社会道德教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有的编辑在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觉悟等方面仍不成熟,需要通过社会道德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有的编辑自发行为可能不合乎编辑道德要求,道德选择常常受到社会道德意识的支配,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道德教育从外部灌输进去。一方面,要使编辑道德内化成为个体行为动机的个体道德的需要,必须以社会道德教育为前提。只有通过社会道德教育,才有可能逐步实现编辑道德的内化。另一方面,社会道德教育可促使编辑道德内化真正进人编辑的心理之中,自觉地按道德要求办事。在对编辑进行道德教育时,应特别重视编辑自我意识发展的新特点,注意调动编辑的积极性和发挥编辑的主动性,努力把社会道德教育与编辑自我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社会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地实现编辑道德的内化目标。 一般说来,编辑接受了一定的社会道德教育,就可能把这种社会道德进行内化。所以说,一定的社会道德教育决定着编辑道德内化的特定内容和发展方向。因此,在对编辑进行社会道德教育时必须注意:①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有理想性,要有现实性;②道德教育的形式要有可行性,要有多样性;③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要有艺术性。 编辑的心理因素对实现编辑社会道德的内化至关重要。对编辑社会道德内化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是认识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认识因素是指编辑接触客观事物而在内心产生的感知、记忆、想像和思维活动。情感因素是指编辑对一定事物所持有态度的体验。意志因素是指编辑对一定的目的支配和调节的行为。如果没有人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也就没有人的心理,所以人的心理对客观的反映既是积极活动者,也是积极能动者。编辑社会道德内化的全过程是编辑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实现的。一般来讲,编辑应具备以下心理素质: (1)进取心理。一个优秀的编辑应具有高层次的追求和强烈的进取心。进取心的表现形式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信念、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开拓创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嫉恨时弊的品格。这种心理来源于对振兴祖国、造福于人民的诚挚感情,而这种感情会转化为动力,鞭策和鼓励编辑在思想素质、工作素质和道德素质上不断地进取。有进取心的编辑决不会满足于一般地应付工作,而是在学术和知识上有更高的追求,并具有高度的敏感和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就是编辑设计自己、发展自己的动力,也是编辑走向成为通才的自觉意识。 (2)伯乐心理。编辑人员不仅要有铺路石的精神,而且要具有伯乐心理,要十分珍惜脱颖而出的人才。采用稿件不拘私情,坚持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大胆地为有真才实学的作者鸣锣开道。发现和扶植一个人才,比创造一项发明或一项成果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 (3)自豪心理。自豪心理来源于编辑对自身工作的热爱和对继承人类文化的伟大意义的认识。作者劳动的结晶是通过编辑的劳动才走向社会,辐射智慧的光芒,产生社会效益的。编辑的伟大就在于以其透明的劳动增加作品辐射光芒的亮度和强度,就在于他的劳动造福于子孙万代。编辑在这种自豪心理支配下,会产生坚定的、自觉的编辑意识和行为,排除各种干扰,为发展我国的编辑事业奋斗终身。 二、编辑社会道德内化中的固有矛盾 道德品质的善与恶,从伦理角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关系。在经济行为中,编辑道德品质的确认只有肯定个人自然需求的合理性,才能充分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合理性。由于编辑在心理、生理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因而在思想与情感上出现波动性,常常使编辑在社会道德内化中出现苦恼和忧虑,存在着固有的矛盾。 1.道德认识的系统性与无完整性。 道德认识是编辑对编辑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感知、理解和接受,并逐渐深化,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看法,它是编辑道德品质的心理基础。崇高的道德理想,高尚的道德清操都来源于一种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编辑社会道德内化的第一步。编辑向来被人称为“伯乐”,是令人尊敬的职业。但同时又被人们称为“文稿之官”,朱笔一批,即可定文稿之生死。因此其道德认识显得特别重要。但是在编辑工作中,对有些编辑道德关系的理解和处理常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观念,如坚持真理、批评同志和保持朋友间的友情哪一个重要等,这说明编辑工作在一般情况下只注重原则,不注重细节是不行的。因此,编辑要加强道德认识,注意总结经验,提高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活规律的认识。 2.道德情感的持久性与冲动性。 所谓道德情感,即指遇到某种事物之后,总有一种好感和恶感,是由别人或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于自己遵循的道德标准而引起的。如做一件好事,就会感到安慰;如做了坏事,会感到后悔、内疚,甚至痛恨自己,这就是道德情感。编辑的道德情感一般表现在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情感、义务感等,这些都是较为高级、深刻的情感。在高尚理想和高尚道德的支配下,编辑善于用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情感,战胜内心情绪和外部困难达到既定的目的,工作效率高,工作主动、热情,出现了为出版事业、为真理而奋斗的道德行为。但有的编辑由于不注重道德情感的调节,时常出现冲动、盲目,不考虑后果的蛮干情绪,特别是在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的时候,其危害性就更大。为此,编辑应珍惜道德情感,克服常见的那种心境转变快、变化幅度大、情绪忽高忽低、态度忽冷忽热的现象,逐步自觉养成健康、稳定、持久的道德情感,更好地为我国的出版事业的兴盛竭诚奉献。 3.道德信念的稳定性与动摇性。 道德信念指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真诚信仰,以及由此而对实现相应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在编辑道德品质的构成中,道德信念居于核心地位,可以凭借自己的信念,按照某种道德准则选择行为,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善恶价值。并在某种内心信念的支配下,坚定不移地去履行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一个人要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会在实现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显得动力不足。作为编辑,应注意把祟高的理想与个人的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辩证地统一起来,自觉地用远大的理想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用社会主义道德所推崇的完美人格来要求自己,从而逐步形成自己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以预测出版发展方向、未来状况,走在时间的前面,为读者提供新的更多的精神食粮。 4.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与盲目性。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人的一种稳定的行为举止方式,它包含着一种理性的应付问题情境的倾向。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的复杂性,道德行为常常取决于对他人的评价,凡是能得到奖赏的行为就是可行的行为,反之就是不可行的行为。编辑自觉选择行为常常同模仿性和盲目性行为并存,应引起注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出版业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编辑对道德认识、道德行为时常出现脱节或冲突的现象,在行为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在少数编辑身上认为封建主义思想残余是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敌,崇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现代观念和方式,充满着要干大事业的雄心与缺乏艰苦创业精神的矛盾,祟尚创新精神与保守的职业选择的矛盾,现代道德观念与原有道德框架的矛盾。这种道德行为的两重性固然有自身的主观原因,但客观上它是与社会、历史、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克服编辑行为两重性的最好途径是坚持改革,因为改革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革除编辑道德建设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改革能为编辑在思维和行动上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改革能促使编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愈来愈趋向一致,使出版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编辑自我控制的道德心理机制 为保证编辑工作的正常进行,必须加强对编辑行为的控制。对编辑行为的控制可分为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社会控制是自我控制的前提,自我控制则是对社会控制的实现。只有做到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的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编辑行为的最有效控制。编辑自我控制有其一定的道德心理机制,其中义务、良心、幸福是编辑最基本的道德心理机制,在编辑社会道德内化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义务是道德的一个范畴,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他人或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它集中反映社会和他人对个人提出的种种道德要求,也反映自己对社会和他人应负的道德责任。由于义务表现个人在道德上如何自觉地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相互关系问题,所以它也表明个人对集体利益的真实态度。实际上,义务内容是由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决定的。在编辑工作中,义务内容是由编辑道德原则和规范所决定的。这种义务是由编辑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内化而产生的一种道德责任感。义务作为高度的道德责任,是自己的意志服从具有一定道德价值的任务的内心源泉。道德义务虽具有道德命令的性质,但对履行义务的主体来说,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是深刻理解道德的要求,自觉承担在自己职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因此,在编辑道德内化过程中,注重道德义务的修养,不仅使编辑明确自己的道德责任,而且使编辑形成崇高的义务感和强烈的责任心,从而使编辑具有对义务的成熟态度,以提高遵守编辑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自觉性。 良心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指个人对他人和社会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也是个人道德意识结构中起自我控制作用的道德心理机制之一。在编辑工作中,如果违背了这些准则和规范,就会受到别人或同行的谴责,个人便会感到良心的不安。良心在编辑道德内化中的作用通常有: (1)良心的谴责会导致不良的心理反映。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果做了违背良心的事情,则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映。引起编辑情绪不佳、心情不愉快的原因,一般被认为是出版现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困难和干扰,这仅仅道出问题的一方面。应该看到,人的情绪变化除了客观因素外,还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人的道德良心直接受认识和态度的影响,严格地说,道德良心并不是单纯由外界的客观事物激起,它经意识的权衡,受意识的操纵和调节。例如,一个编辑利用工作之便,与他人自订不良交易,刊登有害于人心健康的文章或损公利私的广告,他就会受到道德良心的谴责,心理感到不安,处于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 (2)道德的败坏影响身体健康。谁都知道,人经常处于担惊受怕的恐惧心理状态,对人的身体影响极大。若情绪不好,则整个身心皆为所扰,以致达到疾病的程度。如果编辑在工作中对来稿不按规章办事,实施不道德行为后,他的行为违背了做人的起码道德和良心,就会受到公众的指责和唾弃。人格受到污辱,他的道德良心自觉感到失去了平衡,精神懒惰失常,重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俗话说:“无私才能无畏”,作为编辑,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心胸坦荡。在编辑工作中,良心既是编辑道德内化的结果,又可在编辑道德内化中起重要作用。只有具有健全的良心机制的人,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道德自我控制。而这种健全良心机制的获得,不仅要借助于社会道德教育和自我道德修养,而且还取决于编辑道德内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实现。 幸福是人人向往的境界,是人人追求的理想。尽管同行对幸福有各式各样的理解,但笔者认为,幸福在编辑工作中主要有:把幸福等同于快乐;把幸福理解为完全排斥感觉快乐的精神境界;把幸福理解为受理性宰制的持久快乐。在现实编辑生活中,不同的幸福观往往决定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模式。从理性上看,幸福是以快乐为基础而又高于快乐。 幸福是内心依恋的决乐,是流动而又持久的美好追求。我们无数编辑前辈,在编辑事业中执著追求,无私奉献,创造了许多感人幸福的事例。幸福的生活虽然是决乐的,但快乐并不等于幸福。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把“知足者常乐”奉为正统的幸福观。然而,“被按下丢的葫芦浮起来快”。随着改革开放,传统的幸福观遭到了严峻的挑战。许多编辑信奉的是另外一种哲学,即“不知足者常乐”,惟有永不知足,不断追求,才是“追求高于占有”的现代幸福观。心理学家早就指出,干不好工作的人休息也不会得到满足。幸福是动态的,是一个永不满足,寻求新目标,以求实现主动的行为过程。 编辑把幸福视为主动的过程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生命精神强烈的人来说,必须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真善美的理想人格,应该把幸福看成是一个不断趋向人生完满的未完成式。作为编辑,应把幸福立足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之上,正确把握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幸福是创造的结果,只有首先创造,然后才能享受。事实表明,惟有创造才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也惟有创造才能给精神以最高享受。因此,惟有创造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编辑工作是创造性工作,作为编辑,只要把握机遇,干一番事业,幸福终究会降临。 四、结论 1.编辑道德内化不仅与社会环境、社会道德教育密切相关,而且与编辑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可见,社会环境和社会教育对编辑道德内化过程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编辑的心理因素才起决定作用。因此,编辑道德内化是社会环境、社会道德教育和编辑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 2.编辑从事出版业务,与文字打交道,由于文化知识的逐步积累,理论性的不断增强,促进了辩证思维的发展。因此,编辑应该以行为动机作为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而不能仅仅依据行为的外部后果作出判断。当前,编辑必须适应改革形势,更新道德观念,在改革中产生的价值、诚信、义利、时效等方面的新观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义务、良心和幸福是编辑自我控制的道德心理机制,是维护编辑事业宏图和保持编辑神圣职业的荣辱、尊严和诚实的重要调节剂。它们有效地维护着编辑所接受的一切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执行。义务、良心和幸福心理机制的发达程度、有效程度和推动力,在出版事业的很多方面可以表明一个编辑社会道德内化过程实现的程度。 社会道德论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道德建设 论文摘要:变革的时代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复杂多样性。我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概述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探索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我们党事业的成败,关系着我们民族未来的前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确立,为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新时期,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一、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变革的时代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复杂多样性。 (一) 关于信仰理想。目前的大学生大都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亲历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进程,亲身感受到我们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他们中绝大多数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学生信仰模糊,对国家发展的走向认识不清。受市场经济的功利思想影响,有些学生理想空乏,在他们看来,理想是空的、信仰是假的、钞票是真的,他们对政治缺乏兴趣,注重自我和眼前利益,对文凭、证件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二) 关于价值取向。在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市场经济时代,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引发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应当承认绝大部分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务实又不忘集体、不忘奉献。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功利意识、自我意识较强,价值取向矛盾,在认识上认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但在实践上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既认同奉献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但在现实中又讲求实惠和实际。不少大学生是优秀的学生干部,但在就业时更愿意到大城市大公司,而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少数大学生自私自利,贪图享受,对别人缺乏爱心、对集体缺乏关心、对社会缺乏责任。[2] (三) 关于道德水平。《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加大了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多数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较好,但也有部分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不够,对自己的道德水平要求不高。一些大学生看来,传统道德已经过时,良心已失去了昔日的荣光与风采。山盟海誓只是“冲动”,助学贷款仅是“利用”,考试舞弊算作“传统”。大学生贷款并不都是因为贫穷,不主动还款催生“道德银行”;研究生考题、四、六级考题泄露封而不死。据报道,广东农行助学贷款有四分之一多学生逾期不还,不良率高达27%。[3]更有极个别的大学生利用同学、亲戚朋友的同情心及利用网络诈骗、行窃,然后尽情挥霍。一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在大学里任意挥霍。“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住,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是日前出现在南京某高校里的顺口溜。一些学生家庭贫困但硬性摆阔,不知道父母的血汗钱是怎么挣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心理导致了一些学生人格的扭曲。 综上所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复杂多样,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甚为迫切。 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新时期,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工作。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很好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4]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才能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方向,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为此,高校要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的主渠道作用,认真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教师。尤其应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紧跟社会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如用讨论法、问答法、辩论法、咨询法等,高质量地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课,让马克思主义真正进入学生头脑。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切实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积极鼓励和吸收优秀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党支部,发挥党员作用;营造学习环境,成立学校、学院、系部各级马克思主义研讨小组,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学生自身免疫力,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侵蚀。 (二)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引导学生。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须与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相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开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发展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使他们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又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5] 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鼓励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三) 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鼓舞学生。民族精神是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感情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统一体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要求,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基本的要求。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这五种精神,共同铸造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同志指出:“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6] 所谓时代精神,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崇高精神,它以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依托,顺乎时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精神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务求实效、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中改革创新是核心。因为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灵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新时期,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很好地弘扬这两种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弘扬民族精神不能脱离时代精神,同志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因为如果离开了时代精神,我们就不能及时地从实践中吸纳鲜活的力量,就会失去其时代的价值。 大学生是祖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发展先进文化的重任,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高校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利用喜闻乐见、生动感人的影视资料感染学生,充分发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内在积极性,使其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使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心灵深处扎根,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同时,鼓励大学生解放思想、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开拓进取、大胆吸收先进的科学知识,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务求实效、无私奉献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 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要求学生。道德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道德建设的核心是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是个别的、零散的荣辱观念的理性升华。同志针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变化,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实际,依据我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丰富,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它贯穿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为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接触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会实践、社会交往比以前更加广泛,但因生活经验不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重大的人生课题面前,存在许多困惑、矛盾和冲突。因此,高校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抓好学院、系部、后勤工作,健全评价学生行为制度;指导教职工和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教职工以爱岗敬业为荣,以敷衍塞责为耻,学生以勤奋好学、艰苦奋斗为荣,以懒惰作弊、奢侈腐化为耻,进而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7]新时期,高校领导和教师应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社会道德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试析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在于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中国农民道德开始由封闭、迷信走向了开放、科学,宗教色彩逐步淡化,婚姻家庭道德观转向了现代化。对新一轮亚文化影响下所出现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思想道德建设 一 、 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主体性缺失现状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致使社会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各种亚文化不断地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主体性明显增强,其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积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不断得以强化;另一方面,消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有所复生。 第一,我国农村道德观念已由保守、迷信向开放、科学的方向发展。 1、消极、迷信、保守等思想不断向积极、科学、开放等思想进行转变。改革开放前的农民思想有着较明显的保守与迷信色彩,这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按市场规则开辟了新的人际交往领域,形成了新思想、新观念,其思想更加积极、开放和科学。当前,农村的封建迷信活动有所减少,不健康的成规陋俗逐步被废除。 2、单一的道德观念开始分化和重组。计划经济中农民的价值取向比较单一,这有利于农民克服自私、狭隘的思想,确立高尚的道德目标。另一方面,这种价值取向却忽视了人们道德思想的层次性,禁锢了农民对正当利益的追求。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巨大转变。传统农民开始分化成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农民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准市民群体。与之相适应,原有的单一的农村思想道德观念也出现了分化和重组。一方面,农业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了很强的商品意识,特别是那些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农民已具有较强的社会化大生产观念和现代经营理念。另一方面,准市场群体与市场联系较紧密,具有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时效观念、创新意识。 3、伦理思想和宗族色彩日趋淡化,家庭婚姻道德逐步现代化。传统农村伦理思想有着相当强的宗族色彩,族长或家长实行专制控制,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转。在市场经济中,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明显变化,伦理道德日益健康,宗族观念日益淡化。 第二,我国农村道德观念呈现下滑的趋势。 1、精神生活贫乏致使道德水平下降。改革开放后,由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精神文化生活中来。但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贫乏却给他们的道德实践带来了十分不良的影响,赌博等不良风气在农村盛行,农民道德水平呈现出下滑的事态。 2、亚文化影响使得部分地区宗教思想死灰复燃。由于多元文化的重叠,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亚文化不断地充斥了人们的思想,腐朽的思想得到了张扬,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却被扭曲。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逐步瓦解了农村的宗族势力。但是,由于亚文化影响,部分农村的宗族活动又重新盛行起来。这不仅会引发农村宗族矛盾,还会导致农村迷信活动的盛行,不利于新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 3、农村政府部门道德权利腐败现象严重。在经济体制转型的中,由于各种制度不健全,民主法制建设薄弱,以权谋私等权力道德腐败现象在不少农村干部身上时有出现,对社会影响极坏。这不仅是严峻的权力道德问题,而且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4、生态伦理观念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严重削弱。在市场经济中,在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农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却滥砍滥伐、乱捕乱杀、乱排乱放,致使农村生态伦理道德水平下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5、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利己主义思想滋长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集体主义道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许多农民在个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置国家集体利益于不顾,甚至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以维护其自身利益。 二农村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的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思想道德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对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其表现为: (1) 流于口头形式。在政绩考察上注重于表面数字而忽略思想政治工作。还有的地方把精神文明建设错误地理解为经济建设的 “依附”,使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不能并驾齐驱。 (2) 对“两个文明”理解错误。过分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甚至于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有时,地方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与我们所提倡的理想、价值、道德规范大相径庭。 第二、农村思想道德失范。其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价值评判出现混乱、标准不一,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评判无所适从。这是由于:传统的道德体系被打破,顺应时代要求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尚未得到相应的确立;不自觉地把经济建设中的功利性移植到思想建设中,使思想道德建设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社会舆论导向没有形成合力致使道德约束力弱化,腐败现象蔓延。 第三、思想道德教育仍然薄弱。当前,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是由于: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缺乏连贯性、完整性、系统性; 单一、陈旧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建设发展缓慢,少数地方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倒退。 三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本身具有滞后性。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并予以解决。 首先,我们应从农村的具体实际出发,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削弱亚文化在主流意识文化领域中的消极作用。我们应着眼于现实,应该强化道德教育,把这项工作当作是一个工程来抓。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农民思想和正确规范农民行为,并把说理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教育工作者应该切实转变思想教育观念,采取多种教育、多渠道教育。在教育中,不应以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状态去说教,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对话,这样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要对农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切实帮助农民明理、释疑、解惑。要不断强化集体主义的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还应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传播的优势,在一定范围内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 最后,思想道德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农民思想道德的主体性作用,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创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道德学习型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道德论文:试论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社会道德结构分析 论文关健词:功利主义 个人本位 人类博大精神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是由两个道德层面组成的,即以功利主义原则为基拙的个人本位和休现人类博大精神关怀的进德层面。二者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个人之间在多种选择和竞争的环境中由价格机制引导而自愿进行的契约式产权交换。单纯从经济学角度看,它是由所有权、经营权、价值规律、分配制度、企业组织形式、经济法律法规等所构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对其进行规范,有与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要求相互协调的社会道德的参与,来作为评价和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手段。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道德体系中,应该包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并相互制约的两个道德层面,即从属于市场机制的、以功利主义原则为基础的、个人本位的道德层面,和体现人类的博大精神关怀的道德层面。二者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其矛盾运动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正常发挥具有重大意义。 一、以功利主义原则为荃础的个人本位的道德层面 以功利主义原则为基础的个人本位的道德层面是市场经济社会道德结构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市场经济社会进取的动力因素,并形成平等和正义的市场交易原则。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产权必须明晰,市场主体之间必须自由交换,自由契约,自我负责,打破各种超经济强制,在法律上建立个人所有权和个人行动自由,在道德上鼓励以个人奋斗进取来争取个人幸福。 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封建农奴制解体后,劳动力和劳动产品有了自由出卖权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是对权力—强制型经济的否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伴随这个过程,形成了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法律思想。从文艺复兴对感性个人主义的肯定,到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建立,资产阶级理论家们构筑了以自由、平等、人权为核心的政治法律体系,提出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共和政体等一系列新型政治理念。与此同时,启蒙思想家们又构筑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新秩序,他们从趋乐避苦、自爱自保等感性主义的人性论出发,论证了道德的功利原则、利己原则和博爱原则,认为道德原则同其他一切观念和原则一样,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产生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以此为基础提出道德的本质和核心是利己主义,人类的博爱是以合理利己为出发点的。马克思恩格斯评价说:“功利论一开始就带有公益论的性质”利己主义在当时“也是一个大胆公开的进步。 功利主义个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念对市场竞争机制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打破特权垄断,提供平等机遇,形成市场竞争机制。市场经济不承认特权,要求人们必须自由和自愿,而功利主义只认利益不认特权,简化并摆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树立了市场经济社会的社会正义观念。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规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自由平等、诚实守信本来就源于最初的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交往中多次博弈的结果,在功利主义看来,合理利己便是正义,与商业活动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是相一致的。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为了功利目的而付出劳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完全符合利己主义的正义原则。第三,功利主义注重物质利益原则,鼓励人们去大胆追求个人幸福,从而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活力。邓小平同志讲:“不重物质利益,对少数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时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功利主义的个人本位在体现其意义的同时,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1,趋利性。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任何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2、分化性。财富和贫困的积累会导致两极分化,这是功利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3、腐化性。财富的膨胀、金钱的积累会导致生活的腐化、道德的败坏,而功利主义所追求的个人幸福是没有道德限定的。4,无序扩张性。功利主义个人本位主张一切以个人的自身利益为中心,在一定条件下会使人们不安守本分,造成劳动的行业秩序和劳动等级秩序的破坏,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以人类博大的精神关怀为核心的道德层面 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体系确保了市场交易公平和正义原则的普遍确立,但功利主义并不能确保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正义的确立,也不能消除市场经济自身的消极作用。市场经济在打破原来的权力—强制性经济关系,给社会个体带来自由的同时,也释放了人性中的恶的方面,鼓励了人性的盲目的、非理性的扩张。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就市场机制的经济运作法则而论,既有鼓励进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也有不择手段、藏污纳垢的一面。面对残酷的竞争法则,如果没有一种能够对人性进行有效地内在约束的东西,而凭纯功利的追求肆意支配竞争行为,那么,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就会导致纯利欲的冲动,造成信用缺失、交易成本的增大,竟争秩序的混乱合理的分配法则被扭曲成权利和投机的法则,最终导致人性的泯灭、政权的腐化、社会财富的浪费。其次,财富的积累在带给人们享受,赋予人更大自由度的同时,也会使人的欲望恶性膨胀,使人性失去理智的约束,造成物质与精神的错位,社会生活腐化堕落,给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悲剧性的后果。在一个社会生活腐化的社会环境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很难一帆风顺的。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形式的社会道德。以近代西方为例,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时正是以基督教宗教理想为思想渊源的人文学和社会理想异常兴旺发达时期,该时期兴起的几大思想体系和宗教道德文化体系,如世俗的人文主义、基督教人文主义、新教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加上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传统天主教会,在市场经济社会的社会制约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方市场经济之所以获得成功,重要原因就是在“挣脱了宗族纽带”之后,“建立了信仰和伦理的生活方式共同体对于血缘共同体的优势,利用资本主义精神文明较好地实现了对贪欲的抑制。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都是具有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人格,杰出的才华,他们并不重视追求个人利益,但十分重视自己的名誉,视之如生命,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楷模。由此看来,尽管市场机制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需要体现公平与正义的交易原则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念为其铺平道路,但也离不开体现人类博大精神关怀的社会道德文化的有力支持。市场机制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背景而抽象地存在,历史上,市场机制与西方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近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中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最大实践者,在发展中遇到各种艰难和困惑是必然的。因此,应解放思想,树立公平和正义的交易观念,并对本民族的文化创新予以高度的重视,除了以建造“社会主义资本精神”和“工业精神、实业精神”来“重建我国的经济基础”之外,还必须要用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来烘托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有匹配了发达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市场经济,才是健全的市场经济;只有具备崇高的社会道德文化理想的民族,才能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真正体现自由、平等。 社会道德论文:试析个体道德建构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论文关键词:个体道德 个体道德建构 道德需要 良心和人格 论文摘要: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且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个体道德建构就是个人道德上的实现过程,它是通过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内化来完成的。个体道德建构的动力是自我实现的道德需要:自我导向和自我调节是个体道德建构的机制;良心和人格是个体道德建构的结果;个体道德建构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目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很发达的程度,物质财富还没有异常丰富,要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不是一跳而就的事,也同样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部分到整体最后占领全盘的过程。每个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从而在其道德及其发展上必然表现出差异性和复杂性,不可能完全平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立足现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夯实基础,以点带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道德建构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所谓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且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从社会和个体的层面、角度相对地区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社会道德表现为道德的宏观层面,个体道德体现为道德的微观层面。 个体道德建构也就是个人道德上的实现过程,它是通过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内化来完成的。通过这种内化,个体确证自我作为道德主体的存在,显示自我的道德个性。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进行践履从而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 一、个体道德建构的动力:自我实现的道德需要 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自然属性表现为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欲望,表现为趋利避害的特征和无限扩张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人类社会贪婪、自私等恶行的根源。社会属性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接受社会教化所获得的。通过社会生活的同化和教化,个体完成从道德客体向道德主体的转化,形成自我道德实现的现实需要,促使个体自觉能动地选择和形成道德观念,进行道德践履,获得社会的认同。个体的生活史,就是一个积极了解、掌握、践履社会道德需求从而实现个人同社会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道德需要是个体发展、完善、实现自我、高尚利他的精神需求,它表现为坚持某种道德信念、践履某种道德行为的愿望和理想。它引导人们为社会整体利益,为某种正义、祟高的事业和信念,为个人人格的完善与实现而奋斗。一个人没有道德,似乎也能苟且地活着,但理想的生活,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生活却一刻也不能离开道德。 个体道德需要一经产生便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道德需要的产生固然要依赖于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但自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时并不以个人物质需要的满足为转移。“不为五斗米折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正是道德需要的精神力量之所在。道德需要的产生是个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对社会文化中道德价值观念的认识和掌握,并通过自身的不断修养而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步树立起了什么是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应该的和不应该的等道德价值和正义的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支配人的行动。这种应该、不应该的道德价值观念,作为内心的道德命令支配着人们的动机、意向和活动,从而成为人们的道德需要。道德需要的实质是对自我完善理想中道德因素的追求,道德理想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支柱之一。 个体道德需要是实现社会道德的内驱力。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道德是对个体道德的整合而完成的,是个体道德践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外显形式。社会道德的良化取决于个体道德的良化,社会道德的败坏根源于个体道德的败坏。社会道德建设必须重视个体道德建构,而个体道德建构首先必须激发个体的道德需要。社会道德规范不能成为人们的道德需要,那么社会道德及其践履就不具有现实性。正如再美妙的艺术不能离开具有审美力的感官,社会道德的光芒也难以照亮死灭了的人的心灵。 近些年来理论界提出了所谓的“道德滑坡论”、“道德代价论”、“市场经济必然论”。无论这些观点是否正确,但在对我国现实道德状况的认识上可以说都坚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水平有所下降且状况堪优。应该说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优势,我们有数量巨大的理论、文艺、宣传队伍和组织严密的管理机构,我们的意识形态是人类思想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马列主义、思想,干部、群众时刻接受着先进文化思潮的熏陶,但实际效果却难如人意。相反,李洪志几年前炮制一套所谓的法轮大法,披着真、善、忍的外衣宣扬封建迷信,几年间却使几百万人深陷其中,有人甚至到了如醉如痴、可以为他舍生忘死的地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利用了大多数人都希望作好人的愿望来教化他那一套歪理邪说。如何从激发个体道德需要的新视角出发,开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式、新途径,从而实现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又一治国方略是摆在教育理论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个体道德建构的机制:自我导向和自我调节 个体道德需要为个体道德建构提供内在动力,但个体道德建构还要通过内部的功能机制才能实现。如前所述,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内化的产物,同时它又表现为自我导向、自我调节的微观机制。 自我导向就是个体在参与社会群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角色期待,角色期待代表个体的道德理想。我们知道,任何个体总是处在社会关系之中,总是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度过的。个体通过参与群体而参与整个社会生活。个体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必然选择自我的角色期待,这种角色期待既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也是社会道德要求具体化的表现。个体正是在实现道德角色的过程中,一方面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满足社会群体的需要,将社会所期望的道德要求逐渐融人个体之中,成为指导个体行为的道德准则。 自我调节就是个体对自我导向的“角色期待”(理想中的“我”)和“我”的思想行为(现实中的“我”)的审视和修正。角色期待一旦形成,个体便在观念上把自我一分为二,即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个体借助理想中的“我”确立自已在外部世界的方位,现实中的“我”成为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评价和审视的标准和依据。正是这两个参照系的存在使个体能够衡量现实中的“我”是否达到了自我设定的要求,从而不断地监督与鉴定自我思想和行为的成熟性和可行性。并且按照反馈原则不断地对“我”进行认识和辩析,不断地发出信息,帮助和指导“现实中的我”越来越接近预定目标的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个体道德建构的道德内化,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把社会道德要求的信息输人到主体的自我意识系统中去,然后形成自身的微观和宏观参照系并发挥作用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辩析、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帮助指导现实中的“我”去接近理想中的我的要求,不断地唤起自我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当现实中的我偏离目标期待的要求时,个体主体便会感到内疚、羞耻,受到良心的谴责,使现实中的“我”改弦更张,朝着既定目标的要求前进,以达到道德上的自我和谐。 个体道德形成过程中的自我导向和自我调节集中表现了个体主体在道德建设中的能动性。从字面上看,道德是道又是德,它既表现为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又表现为个体追求自我完善的思想、感情、意志与活动(德)。道德既可以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寻找其根据,又可以从主体—人的方面寻找其机制,这也是道德区别于法律的方面,因为它是自觉能动的,而法律即是纯粹强制性的。 个体在道德建构过程中的能动性要求社会道德教育必须走一条民主化的道路。封建社会把封建礼教作为绝对律令要求人们无条件地服从于它的神圣性,结果是人的个性的日渐萎缩。解放以后几十年,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建立起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体系,这对改变我国人民的道德面貌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思想道德教育上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索的方面。内容上忽视了人在道德需求上的层次性,习惯于把只有少数先进分子才可能作到的道德标准作为全民族的共同普遍标准提出,这样,全民族基本道德素质并没有普遍养成而高层次的道德建设要求则欲速不达;方式上往往重灌输、规范,轻启发、引导。今天的道德建设不能再走传统的老路,应该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在要求,在坚持道德建设总的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个体在道德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强化道德主体的自我导向、自我调节机制,亦即走一条民主化的道路。 三、个体道德建构的结果:良心和人格 个体在道德需要的驱动下,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对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的自我导向和自我调节于是形成道德建构的结果:良心与人格。良心是一种内在的、被人们自觉意识且隐藏于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感;人格是个体在良心支配下通过道德实践在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对象性活动中的道德价值实现。前者表现为个体道德建构的内在结果,后者表现为外在结果。 良心是在长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中,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心理中经过积淀而形成的,是个体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个体践履道德行为的标准和尺度。良心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道德责任感指导和约束自我的道德行为,同时以此为标准对个体自身和他人的道德行为进行道德价值的评价和评判。当自我行为与良心相一致时,便感到自我道德上的满足和愉悦,反之则感到不安和痛苦;当对他人道德行为进行评判时表现为认同、褒扬或不屑、谴责。良心一旦形成对个体来说,往往会有一种稳定不变的“巩固性”和理所当然的“公理的性质”。 人格这个词在这里是从伦理学层面上来讲的,单纯地指道德人格。它作为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对象性活动中的道德价值实现,是通过他人、群体对自我道德行为的道德评价形成的。“孤独个人”无所谓人格,故所谓“修在内而成在外”。道德人格是个体主体道德素质、状况的集中体现,表现为个体独有的品格精神和对一定社会道德方式所持有的惯常立场、态度及行为模式。 很明显,人格是由良心所决定和支配的,因为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人的道德行为受良心的指引和约束。同时,个体在道德实践中,通过他人、群体、社会对其人格状况的高度评价又成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强化其良心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完善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良心与人格表现出一致性,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发生。有些人迫于名利及权势等欲望的诱惑,接受过高层次教育和道德条理的熏陶,在他人面前也能表现出高尚的行为和圣洁的人品,但其内心却包藏着不可告人的野心和阴谋。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双重人格。因为他们的道德行为不是源自于良心的约束而是来自于名利的导引,人格不是良心真实、直接的反映,而是虚假、扭曲的反映。 四、个体道德建构的意义:杜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一)个体道德建构是社会道德转化为现实道德的基础。任何社会道德只有内化为个体道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道德。社会道德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每个个体的道德自律程度和由此构成的整体综合效应。社会道德如果不能内化、转化为个体道德,不能成为个体的自觉、自愿的行动,那么社会道德最终只会成为苍白无力的说教。 (二)个体道德建构是道德的“理论理性”转化为人的“实践理性’的中介。个体道德建构的根本不只是在于从理论的宏观层面确立和认同某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更重要的在于以科学思想理论为指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好主观世界并转化为自我的自觉行动,使自己成为具有健全道德人格的“道德人”。人格与良心的分离实际上是道德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分离。个体道德建构使人们一方面进行道德“理论理性”的武装,另一方面使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从这个意义说,个体道德建构是道德“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转化的中介。 (三)个体道德建构是进行各个层次道德建设的综合基础。 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都可以在个体身上得到综合反映。一个已婚的从业人员,既是社会公德的载体又是职业道德的载体,也是家庭道德的载体,道德个体是各个层次道德的综合体。如果个体道德建设好了,个体在各个层次上表现出来的伦理行为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客观要求,那么,对整个社会各个层次的道德建设无疑将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四)个体道德建构对他人和群体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总是不断地通过自我的思想和行为对他人及群体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感染。一个人格完美的榜样的力量往往是无穷的。中国历来具有关注人伦、崇向人格的传统。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及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道德圣人”的人格精神影响了几代人。就当前来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积极分子要充分利用、发掘他们的思想行为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动力价值,还要从生活上了解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的困难,这样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弘扬正气、贬斥邪恶的文化氛围,反过来又对每一位社会个体进行个体道德建构产生强大的外在激励作用。 社会道德论文:由“五爱”到“八荣八耻”——论析“八荣八耻”对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论文关键词:五爱;八荣八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简要分析了建国五十七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变革和发展过程。解读了“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内涵和相互关系,论述了“八荣八耻”荣辱观对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伟大贡献和现实指导作用。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强大的反作用。由“五爱”到“八荣八耻”,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变革发展过程说明了这一点。建国五十七年来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和丰富。同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逐步发展完善,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大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精神作用。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展变革过程的简要回顾,论述了“八荣八耻”荣辱观对道德建设的继承和创新,及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现实指导作用。 1“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对我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继承。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崇尚道德教化的历史。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礼且格。”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梁启超“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历代重道崇德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有重大影响。 建国五十七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五爱”公德。建国伊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筹划建国大计时,在总结和继承我国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提出“五爱”公德。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二条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同时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大力开展和实施“五爱”教育。很明显,这个“五爱”公德既总结继承了中华民族崇尚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根据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对人的基本要求,制定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 (2)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反思和探索,同时对道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981年2月25日,由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个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倡议中根据改革开放的实际,对公民的道德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这一道德要求体现了当时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 (3)90年代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新界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行了重新界定,形成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一个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道德要求的规范体系,其中,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这个道德体系比“五讲四美三热爱”从理论上更加完善。一般来说,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阶段道德关系的反映。它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良道德传统,它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并存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它一经形成,就积极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达到维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但是从实践操作看,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只是提出正面的要求,具体操作性并不明确,而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既肯定和继承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精神,又完善和补充了这一缺陷。 2“八荣八耻”荣辱观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创新。 同志于2006年3月4日在政协礼堂,看望政协民盟、民进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讲话四十分钟,第一次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根据国际国内新的形势和我国在战略机遇期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进行了新的理论创新和概括。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新的道德规范和评判标准,从而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理论。 (1)“八荣八耻”荣辱观肯定和包含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精神。同志的讲话,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角度人手,下来他讲了“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三个问题。在第三个间题中他明确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接着他论述了“八荣八耻”荣辱观。 在“八荣八耻”中既包含了“五爱”中的“四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同时,又增加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准则“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处理人与纪律的准则“遵纪守法”以及进人小康社会后仍然要坚持的作风—“艰苦奋斗”。可见同志在讲话中既肯定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精神实质和基本道德要求。同时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2)“八荣八耻”荣辱观补充完善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综观同志“八荣八耻”荣辱观,她由以下三个有机部分组成: 第一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由“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热爱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两点组成。爱国为民是人生的目的,也是行为的目标,是道德的最高层次。 第二是人的素质和人生的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由“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两点组成。科学和劳动是我们为祖国、为人民必备的素质,是带有技能性的素质。和其对应的是学习和工作,是人生的两个轮子,两个支点,只有两个轮子同时同速转动,人生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就会偏离方向,或者在原地打转转。 第三是人的行为道德的四个维度:一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二是处理义与利关系的准则:“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三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四是处理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可见“八荣八耻”荣辱观是以人为本的道德观。三个组成部分,既有人生观,又有价值观;既有道德规范,又有法律规范;既有道德评价,又有道德教育,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形成一个完整的道德准则体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八荣八耻”荣辱观比过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只有正面肯定提法相比较旗帜更鲜明、更具操作性,更有警醒内化作用。过去的道德规范都是正面肯定的方式表述,面“八荣八耻”是既肯定又否定,既明确肯定提出八个方面的“为荣”,同时又相对应地提出了八个方面的“为耻”。正如同志所讲,“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这就更能发挥道德规范的警醒、内化作用,在道德实践中更具操作性。这也是在新形势下对道德理论建设的一大贡献和创新。例如“五爱”中的“爱人民”是比较抽象和不可操作的行为规范。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就把宏观要求细化为可具体遵守的准则,服务于人民既要求执政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时也要求每个公民努力工作,积极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贡献。 3“八荣八耻”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指导作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从一定的经济关系中发生,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 解放初的“五爱公德”的社会和经济基础是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和将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五亿人日的吃饭问题是首要任务,同时还要对付国内国际的敌人的颠覆活动,以确保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五爱”公德的提出对团结人民,动员人民投人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十世纪80年代的“五讲四美三热爱”道德规范的提出,是建立在我国年人均GDP达到250美元的基础上,面对改革和建设的繁重任务提出的道德要求,它对化解改革矛盾、调整人与人关系起到了重大的协调作用。 二十世纪90年代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提出是在我国年人均GDP达到500美元的基础上,需要深化改革,特别是面对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势下提出来的。无疑这一道德理论对武装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进人21世纪后,特别是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 3万亿美元,年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的基础上,我国面临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对人的素质和社会风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荣辱观,必将产生深刻的现实指导作用。 第一,它是医治人均千元后“振动期”一剂良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证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达到年人均GDP1000美元后,会出现一个“振动期”。在这个振动期各种社会矛盾显露,各种思想激荡。要解决这一问题,人的素质特别是人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 第二,它是我们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必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种人才既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也需要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觉悟。“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树立和实施,必然能够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进而端正社会风气,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它是新时期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新规范和新标准。目前我国整体社会风气是良好健康的,各条战线涌现出了无数先进人物。但是贪污腐败、愚昧迷信、违法乱纪、黑白颠倒、美丑不分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要发扬正气,革除丑恶邪气,“八荣八耻”荣辱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标杆。我们贯彻和坚持这一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必然使我们个人受益,社会进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总之,“八荣八耻”荣辱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必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和谐地发展,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和实施。 社会道德论文:浅谈以荣辱观为起点构建社会道德体系 论文关键词:荣辱观;道德体系;构建 论文摘要: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要从道德的本义、人的本质特征和现阶段人类社会的特点出发,遵循荣辱观和创新原则、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则、道德与法律相沟通原则,通过理论推动、教育落实、法律保障、社会管理强化,社会舆论协助,构建一个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与个人发展又能维护社会相对比较稳定的道德体系。 0引言 道德本身就是为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而产生,具有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但是一直以来被统治者作为统治的工具和手段,慢慢失去了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本来面目,要转变当前德育收效低微的状况就必须构建以荣辱观为起点的体现人的道德的主体性、创新性的社会道德体系。要构建科学的社会道德体系必须从道德的本质、人的特性和荣辱观以及新世纪人类社会的特点去思考。 1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范畴。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树立基本的道德体系才能正常运行。道德意识作为社会价值体系,包含着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人的因素,渗透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着社会风气,体现着价值取向,标志着文明程度。作为道德价值的起点,任何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都必须建立适合的荣辱观。 道德同时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内心感受。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必然的维系着一定的荣辱观。任何社会,道德的存在,除了维护公共秩序外,也是个体发展自我,寻求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是人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道德观念会发生变化,一部社会变迁史,也是人的心灵变迁史。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激烈的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处在社会变迁中的人们的心灵状态、行为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必须切实了解现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中国人的心灵追求,才能给出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荣辱评价。 道德构建目的就是为了个人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每个人在利益面前都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树立一定的荣辱观,否则社会秩序将受到破坏,妨碍个人和社会的生存和进步。这就是道德的本质。只有明确了道德的本质才能使道德具有创新性,才能赋予道德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道德才能成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2人的特性和荣辱观 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七情六欲。这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外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某一个人的出生就意味着新的人与人关系的产生。每个人都由他人获得自己的生命,人出生以后都依赖着自然或他人的劳动成果而生存和发展,每个人也都以自己的特殊方式作用于他人,为他人获得生命,为他人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可以说人片刻也不能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道德规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的规范,通过约束每个不同人的不同行为来达到一定社会的和谐运行。只有在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道德的力量才能展现出来。树立一定的荣辱观念,便是在道德主体内心深处,以自律形式出现的规范。人活着总有追求,有一定的道德目的和人生期望,这些价值取向促使人们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荣辱观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人们对荣辱的感受形成动机、意图、目的,通过劝导、褒扬以及自我激励方式促使人去行善,通过羞耻感、罪恶感而阻止人作恶。 3新时代人类社会的特点 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从上世纪起得到迅速发展,在经过近几世纪的积淀之后,新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新的模式开始了新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已不再遥远,文化的东西方隔阂已日渐缩小,强调尊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突出人的个体的价值,借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新一代年轻人的道德心理也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加快、生活方式的影响,由整体性的形态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较为独立的自由人,由于人们在“人我不分”、“人群不分”混沌的整体主义形态中受尽了压抑,当他们超越整体性共存的思想束缚以后,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极力追求绝对自由、民主,认为道德是个人的东西。这种单子式道德模式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成为反人类的根源,危害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现在在发展中国家的新一代追求单子式道德比起发达的西方国家更加强烈,据中国广西沿海地区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85%的学生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为了将来给社会造福的仅占巧%,这就是一个例证,而且这巧%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 光荣是崇高的境界,它一方面在主体的行为和人格中体现着尊严,另一方面,又在人们的心目中唤起巨大的喜悦和敬仰。它使人超越委琐卑微,脱离小我,找到大我。人生要获得光荣、崇高的评价,就必须给自己树立光荣崇高的价值目标。当人们自觉遵循荣辱观念时,道德就不再是一种纯外在的要求,而是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发自内心的生命向往,把外在的义务变为内在的责任,尽义务就成为一种快乐,成为光荣,成为自我实现的方式,成为一种天性的敏感,道德的高度意志自律,体现了自由的本质—在完善自我和完善社会这个最高目的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每个人,作为道德的主体,在整个一生中都面临着道德完善和人格成长。在人生的转折关头,面对道德的冲突和困惑,荣辱观使每个人在每一道德境遇中进行反思,作出正确选择。生命是否值得过,与主体对于羞耻的理解和体验大有关系。尘世间短暂的快乐,炽烈如焚的利己情感和瞬间生灭的功利欲望,使人难以洞明内心。在道德生活中,虽有规范的确立和理性力量的支持,但在理性和情感、义务与欲求之间,总有许多的心灵冲突。因此,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履行正确的道德行为,对于个体来说,内心斗争是无可避免的,然而,崇高的道德情怀,也就在此处。没有道德的热情,没有崇高的牺牲精神,道德的尊严无以显示和表达。 4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 一切道德规范的构建都必须从人的特性出发,从人类社会的需要出发,以荣辱观为起点、以有利于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快速发展为原则。现今,人们作为社会的一员,生存于突变的新时代。工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物质,同时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异,极端个人主义、绝对自由观等,危害着人类的持续发展。这些变异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此,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构建必须肩负起维护和促进人类持续发展的重任。 个人主体追求与社会追求相统一是社会道德体系构建的亮点,个人主体追求与社会追求相统一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的整体意志,只有遵守这个原则人类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才能持续发展,个人主体的理想追求才能得到实现。 人的道德价值目标和人生价值取向的确立,对人们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根本的意义。道德行为绝不是孤立的个人意志的表现,而是与他人意志、社会意志有着本质联系的行为,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有着本质联系的行为,具有社会意义。如何对待个人利益和他人、社会利益,就成为区分道德行为的基础。公民的道德行为必须依据这一社会准则和荣辱观,体现社会的道德要求。在道德体系构建中,必须将荣辱观贯穿在主体的愿望、动机、情感、意志、信念、理想等因素之中,用光荣或羞耻的评价标准来自我立法,塑造人格。 5社会道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以荣辱观为起点构建社会道德体系,必须依托道德理论科学研究,不断创新道德观念,废除束缚人类发展的陈旧道德,提出满足人类发展要求的新道德观念,创新道德检验标准。通过学校教育,使人类摆脱陈旧道德的思想束缚,建立新时代道德观念。在这一道德建设渠道上教师要先行,教师要成为社会道德的实践先行者。依靠法律来作为道德的保障,通过社会管理使法律保障得到有效的实施,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性环节。社会管理不力,世风日下,理论研究成就就成了一纸空文,学校教育的结果就化为乌有。近年来出现的“学校一年功不抵社会一阵风”就是社会管理不善的恶果,社会管理不善将导致道德沦丧、社会无序,在社会管理中尤其是对官吏的管理要从严,治国就是治吏,施德从治吏起。社会舆论是道德约束的重要途径,要认真利用好广播、电视、互联网、出版等宣传媒体建设正确的道德舆论。要加强对影视、刊物、网络等文化产品的管理,要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社会道德体系的完善构建会形成一只无形的手,当这只道德之手足够大、足够有力的时候它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诚信、礼让、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和谐的呼声。以荣辱观来构建道德体系,抓住了道德建设的本质特征,适应了人的生命发展和人格育成规律,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必经之路。 社会道德论文:论析构建和谐社会道德体系 论文关键词:构建;道德体系;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需要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要求的合理有效的道德规范体系,本文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道德体系,从道德底线、建立回报机制和提倡高尚道德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建设。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同志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明确道德底线,遵守道德底线 要构建和适应谐社会的道德体系必须首先从反对不道德的现象做起,从最低的最基本的道德建设开始才能一步步地构筑起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因此,道德底线纳人了我们的视野,成为构建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一个基点,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切入点。 道德底线,就是善的最低、最基本的层次。是人们有益于他人与社会的最起码的社会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履行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一个底线,并且我们不能超越这个底线。这个底线是让我们的行为保持着对社会是有利的而不会对社会及其他人产生影响和损失。道德底线对人的行为约束具有最低限度性。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外来思想文化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碰撞的时代,不同的价值选择都获得了被尊重的空间。这样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价值折中和多元妥协中模糊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许多主流价值被遮蔽和消解,绝对价值被相对主义所颠斑,墓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杂乱无章的多元价值所混淆。任何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需要一定的道德标准来维系。凡事皆有度,如果道德下滑超出了底线,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将因此有可能失去行为标准。 所以构建新的道德体系首要的任务是确立道德底线,确立基本的善恶是非标准,在社会公德领域,职业道德领域,和家庭领域都应该建立起最基本的善恶标准。不能让我们的道德底线一再的下滑。社会舆论不应当对超出道德底线的行为予以姑息纵容,要坚决的予以谴责。这样才能树立社会正气,才能有可能改变目前道德行为大量失范的可能。如果我们整个社会都对一个基本的善恶都不明确,一再的姑息原谅,甚至理解与同情不道德的行为,那对于我们民族来说是危险的。 二、建立公平的回报机制 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即公正和平等。我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应该承认利己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应该承认道德的核心是公平,一味强调利他和一味强调利己一样,不仅其本身是不公平的,而且也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以这两种价值取向所建立起来的两种道德规范都不可能对人与人的关系形成公平而有效的调节。 社会道德乏力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道德建设缺乏相应的社会约束、激励机制的支撑。这种约束、激励机制,既包括精神上的褒与贬,也包括物质利益上的奖与罚。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们活动的动机是以物质利益为其根源的,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我们的道德建设主要是借助于对道德行为的褒与对不道德行为的贬来进行,褒与贬是一种精神形式的奖与罚,而精神形式的奖罚在社会舆论缺乏一致性的情况下其作用是有限的。如果道德的行为不仅不会带来物质利益,相反会牺牲自己的物质利益甚至最可宝贵的生命;而不道德的行为不仅不会丧失物质利益,相反可以保住既得的物质利益,甚至可以得到新的物质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形式的褒贬就很难起大的作用。只有当道德建设具有相应的社会约束、激励机制的支撑,道德的行为成为合乎利益的选择,而不义之举将导致利益的极大损害时,道德才能对通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道德赏罚是进行道德控制的基本手段,通过对道德行为的赞扬和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使人们分辨是非善恶。 社会公德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形成社会公德奉献与社会公德回报机制。要真正发挥社会公德的治国作用,就必须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良胜循环的社会公德奉献与回报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保障营造出一种扬善抑恶的社会公德环境,改变社会公德义务和社会公德权利相脱离的现象。要使那些认真履行社会公德义务的人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回报,使不尽社会公德义务的人受到谴责和惩处。只有真正建立起扬善抑恶的有力的社会机制,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以德治国,才能真正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应该奖励公德,惩罚缺德者。在尊重个人个人的基础上建立权利义务制度,建立恰当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贡献奖励制度。 三、提倡高尚的道德 追求道德理想,崇尚高尚的道德人格,是我国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先贤们强调要修养自己的思想品德,培养自己的人格.努力争取达到或接近“至善”的思想境界。另外革命道德传统也具有丰富的内涵,献身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将祖国和人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实现奋斗终生坚持真理、无私无畏的道德情操。 这些高尚的道德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被好多人看来是可笑的,甚至是虚伪的。但是刚刚发生的汉川大地震有力的证明了奉献和牺牲的高尚道德有着无比巨大的力量。在地震碎然来临的一刹那,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在最危急的时刻被灼烤出最真实的一面:很多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放射出炫目的光芒。不需要罗列具体的事例,他们感天动地的壮举深深的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没有任何人会怀疑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是不是动机不纯,因为危难的关头,容不得你去想这样做是否值得,是否公平。在生死面前表现的应该是人最本真的表现。 我们看到这些应该很欣慰,我们伟大民族有这样强的凝聚力.我们的公民有这样高尚的道德品质闪闪发光。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种体现,是协调社会利益的一种公共准则,更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合理有效的道德规范体系,建立这样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但是明确道德底线,建立回报机制和提倡高尚道德这三个层面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 社会道德论文: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成因分析 论文关键词:网络社会;道德危机;成因 论文摘要:当前的网络社会面,瞄道德危机,这严重影响了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探求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成因,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现试从网络社会本身的特点,网络社会运行的现实背景以及网络主体的人性心理三方面,对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成因进行较为全面、详细的分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极大开放和自由驰骋的空间—网络社会,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在当前的网络社会中,网络欺诈、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网上侵犯知识产权、网上侵犯个人隐私等不道德现象大量出现,严重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而且带来了人际情感冷漠、人性异化等问题,可以说,网络社会正面临道德危机。如何实现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的协调发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消除网络社会的道德危机,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社会,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探求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成因,是解决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基本前提。本文试从网络社会本身的特点、网络社会运行的现实背景、网络主体的人性心理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网络社会本身的特点来看 (一)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导致道德约束力的弱化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是现实的,交往面相对狭窄,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友以及充分放大了的家庭—国家的方式存在和维系着,在一定意义上说,人们是在一个“熟人社会”进行交往,交往的对象都是熟识的人。慑于道德他律手段的强大力量,以及长期形成的道德氛围,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遵守着既有的道德规范。而在网络社会这一虚拟空间中,网络行为具有了“数字化”或“虚拟化”的特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依赖现实的各种条件,也不再需要真实的身份,通过计算机终端,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个符号。人们上网进人网络社会就如同去参加一场假面舞会,“在这个舞会上,我所面对的‘你’和‘你’所面对的‘我’都消失了,我们都成了似曾相识的‘他人’”。在网络社会中,一个“在线交谈”中自称是妙龄少女的网络行动者可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而与之交谈的“英俊少年”可能早已是不惑之人。 而且,一旦进入周围没有熟人的公共社会,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人际情感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即使一些“私德”尚可的人,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也往往表现不出应有的公德。相反,“反正没有人认识我”这种意识,恰恰成为一些人无视公德的最好借口,似乎只要避开了对自己有实质约束力的监督、管理者的目光,干什么都可以。更有甚者,把网络社会视为“道德的真空”,认为“在网络世界里只有能力的高低,没有道德的善恶”。在网上,父子对骂、优秀的学生在网上行骗、语言粗俗等现象屡见不鲜。他们把人之为人的起码的“底线伦理”都抛弃了。 正是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类似于传统“熟人社会”中道德他律的种种“外力”,在网络社会中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作用,导致道德约束力弱化,造成道德危机。 (二)网络社会的开放性结构易引发诸多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社会的结构与现实社会结构具有十分不同的特点。现实社会采用的是一个由下往上机构逐渐减少而权力却逐级集中的纵向的金字塔式结构,每一个基层组织的运行都服从于更高一级的指挥和命令,总体的社会结构必须依赖于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机构。而网络社会采用的是离散结构,它是开放的、松散的,不设置一个国际性的中央控制设备或中心,所有的计算机都处于各自的中心地位。应该说,这种结构对于避免网络系统的崩溃,保证网络系统的良好运行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网络社会的这种开放性结构易引发诸多伦理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 1.网络的开放性使个人隐私保护更加困难。在网络社会,除非人为去封闭,不会有人生活在信息孤岛上,个人的姓名、性别、身体状况、家庭状况、财产状况、社会生活背景等有关个人隐私的各种资料在计算机及网络中都用一连串的符号来表示。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与这些符号的通用性的特点构成了对个人隐私保护权的严重挑战。甚至可以说,在一个如此开放的信息网络社会里,真正需要考察、真正难以做到的是:人们如何能够在必要时“封闭”起来,以保守真正属于自己的秘密。 2.网络的开放性使侵犯知识产权更加方便。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飞跃发展,使信息的复制、传播变得非常简单和便捷。又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的资源共享性,人们可以任意下载大量的信息和服务。于是,通过网络非法复制、使用他人的科技成果,侵犯知识产权等不道德行为随之产生。网络的开放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3.开放性使网络面临严峻的安全威胁。开放性是网络产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开放的网络却随时面临来自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的安全威胁。从理论上说,网络的安全性与其开放程度成反比,最安全的网络是自我封闭的网络,但这不符合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原则。 4.网络的开放性使道德冲突加剧。互联网是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任何意见。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很容易在网上交流,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各家各派的学说在网络上自由碰撞,使网络文化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发展。在网络中各种各样的道德观相互并存、交互辉映。但网络的开放性也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道德冲突加剧。 二、从网络社会运行的现实背景来看 (一)人们对网络社会的认识存在误区 1.人们对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存在误解。把虚拟混同于虚幻与虚无,因此对网络社会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现实社会,许多人还没有真正地把网络社会视为人类的新的生存空间,由此导致了人们对网络社会道德问题的不同态度。有人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的、非现实的,也就是说是虚幻的、想象的、不存在的,我们没有必要对网络道德问题大惊小怪。但是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的,但并不是虚幻的,它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它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我们不可能漠视它。也有人认为,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它的虚拟性,因此解决网络道德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关闭网络,这样就一劳永逸了。但是,网络本质上是开放的,开放性是网络的根本特征,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关闭网络意味着消灭网络,我们不可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网络空间的道德问题而拒绝网络,因为它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2.信息崇拜误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对信息的依赖与日俱增,他们的工作、学习甚至生活都越来越离不开信息,信息己成为现代人新的崇拜对象。网络道德危机的出现就与信息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谁对网络环境的破坏程度越大,人们越容易认为他对信息操纵能力强,水平高,从而推祟他、敬仰他。“信息崇拜”者使网络环境下的一些破坏行为反而成了英雄壮举。美国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信息崇拜》一书中就曾全面、深人地揭示信息崇拜的负面效应。罗斯扎克在充分肯定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提醒人们警惕“信息崇拜”的负效应。他指出“信息被认为与传说中用来纺织皇帝轻薄飘逸的长袍的绸缎具有同样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倍受推崇”。“如同所有的崇拜,信息崇拜也有意借助愚忠和盲从。尽管人们并不了解信息对于他们有什么意义以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信息,却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周围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成为信仰时代的‘真十字架’:救世主的标志了。 (二)网络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网络管理困难 正如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形容的,“我们的法律就仿佛在甲板上吧哒吧哒挣扎的鱼一样。这些垂死挣扎的鱼拼命喘着气,因为数字世界是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大多数的法律都是为了原子的世界、而不是比特的世界而制定的。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新的生存空间,现有的法律和制度在网络社会很难发生效力。网络的非中心化、可匿名性特点,使得一些网民抱着“我是百姓我怕谁”的心态,在网络上尽情地放任自己,肆无忌惮地从事各种网络行为,而直面现实社会的法律和制度无所畏惧。同时,又因为适应网络社会的法律的制定面临许多新的难题,其中涉及到许多法律界定难以进行:一是法律主体难以确定。在网络社会,任何个人、单位、组织都可以以非真实的多个身份上网,“网上”、“网下”相去甚远,难以界定。二是法律责任及其程度难以界定。如,一个人利用网络上的黑客软件,轻松地窃取了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提供黑客软件的网站要不要承担责任、该承担多大的责任。三是法律规范难以统一。不同的国家对道德、犯罪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规定,互联网上很难形成通行的国际法规,网络管理也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法度。道德一旦失去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网络社会的道德危机就有可能越来越严重。 (三)道德评价上存在双重标准 由于对网络社会的认识不足,或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过分崇拜,人们在对待互联网中的言论、行为时,采取了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评价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道德问题的深化。比如在对待黑客与盗贼、电子公告版(BBS)与大字报等问题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社会的黑客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盗贼,他们往往在网民不知道的情况下进人网民的电脑(即网民的“家”),或大肆破坏,或任意盗取信息。但是在对待黑客与盗贼的问题上,人们却采取迥然不同的态度。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盗贼,人们恨之人骨,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对于黑客,人们却表现出太多的宽容,甚至是敬佩、崇拜。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人遭受偷窃了,无疑会赢得众多人的同情,但在网络空间,当某公司的计算机系统被黑客闯入攻破时,社会的同情心有时并没有放在被害者身上,反而对黑客的行为报以敬佩。也正因为如此,黑客们乐于公开自己的黑客身份,并公开集会讨论交流。在互联网上,各种有关黑客的专门网站比比皆是,在众多的综合网站的BBS上,有关黑客的讨论也随处可见,以高学历、高智商人群为主的网民可以在此相互学习、交流破解他人计算机系统的方法,并且以自己高超的破解技术为豪。而与此相反的是,盗贼受到社会的唾弃,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超计算机技术的人决不会因自己是盗贼而自豪,更不要说是公开自己的盗贼身份了。 同样,人们对网络空间的BBS、聊天室与现实社会的大字报也持不同的态度和评价标准。BBS,聊天室号称无纸化的大字报,任何人都可以尽情地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比起现实社会中的大字报,BBS、聊天室在许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影响程度、广度、方便快捷的程度及隐蔽性均大大超过现实生活中的大字报。有些言论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公开发表,但在互联网上却能发表并能长期地保存下去。由此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BBS、聊天室也给予了极大的宽容与放纵。并且,许多学校和网站都纷纷开辟出BBS、聊天室。众多的BBS,聊天室构成了网络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人们对网络行为的宽容和放纵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不道德行为的蔓延,既而导致道德危机。 三、从网络主体的人性心理来看 (一)人际交往的“伪装”心理 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生活在社会上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交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类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孤独。而人们在交往中,受许多因素(诸如一个人的喜好、脾气、性格、文化程度、修养水平等)的影响,或多或少地都要对自己进行一些“装扮”,扮成能使他人喜爱的,使他人能够接受的一种心态、形象去与他人接触,以使交往顺利进行,于是人际交往就带有了“面具性”。网络化使得人类这种交往的“面具性”通过电子时空的放大而更具戏剧性、伪装性,从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 (二)侵略和占有心理 现实中的人,同时具有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双重属性,这样在人性心理中就本能地具有侵略性和占有欲,只不过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碍于各种伦理道德规范,以及现实社会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人们不便过于表露,而且总是不断地对自己进行修养来抑制人性中一些本能的需要和欲望。然而,在虚拟社会中,人们可以“相逢对面不相识”,可以不谋面而进行交流、交往,因而表现得非常自由,人性中那些本能的需要和欲望就显露出来,难以控制。这也正是网上“黑客”猖撅的一个主要原因。电脑“黑客”们利用自己丰富的计算机知识,突破系统设置的安全保护,在未取得授权的情况下擅自闯人别人的计算机系统,以实现自己的侵略欲望和自我满足的占有欲望。 (三)宣泄压抑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宣泄压抑的心理需要,人只有把压抑在心里的一些需要、一些郁闷的情绪都宣泄出来,才能使人性得到健全的发展,才能使人心情愉悦,身心健康。对任何一个社会人而言,他在现实生活中都可能会遇到挫折,产生不满情绪而感到郁闷。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可能随时随地发泄自己的郁闷心情。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安全地进行宣泄的场地,人们可以尽情地、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宣泄工作生活中带来的压抑。然而,网络社会的特殊环境很可能使人们更加肆无忌惮、赤裸裸地释放自己而不计任何后果,由此也带来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此外,还有人们的猎奇心理、好胜心理等都有可能通过电子网络时空的放大而产生一些网络伦理道德间题。 综上所述,造成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而且是复杂的。我们只有在探明原因的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干预手段和防范措施,确保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人类带来福扯。
1西部经济管理现状 1.1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西部经济管理中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有效规划,企业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建设区域。西部经济管理中往往将企业管理,以及市场竞争环境规划作为重点任务,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在其中得到应有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含了企业员工录用,也包括人才潜能开发以及员工的创新能力培养。西部经济发展管理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个人任务,并没有将其提升到综合管理重视程度层面。同时经济发展中更注重硬件设备投入建设,即使人力资源管理在某些层面中开展,也仅仅作为表面工作,并没有深度解决人事服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在西部经济管理中所处地位也十分低,甚至在西部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负责人所提出的意见并不能被采纳,也并没有参与集体会议的权利。西部经济管理对人力资源重视程度不均衡,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种种现象并不能被及时发现,也严重限制了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现。 1.2人资管理与人事管理区分混乱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人事管理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人事管理仅仅是对职工岗位调整的服务,而人力资源管理中更涵盖深层工作内容。西部经济处于发展改革阶段,存在的普遍现象,便是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人事管理混为一谈,导致无法开发人力资源的更深层次的功能。人事管理与人资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仅仅只是调整企业内部的岗位,而后者还需要挖掘竞争环境中存在的机遇。受这一现状影响,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难上升到战略性发展计划形成的角度。西部经济管理中,在理论层面上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人事管理之间的区别,实际落实应用中,基层人力资源管理操作人员仍然以人事管理方式开展工作,导致工作规划始终处于理论阶段,实际操作流程仍然难以形成。 1.3缺少人资管理模式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过于落后、缺乏创新,也是限制西部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与创新型技术人才发展保持在同一方向上,人力资源管理与现实管理需求之间之所以存在很大差异,是因为落后的人资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规划的形式的缺失。现实中,西部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实质性方向,往往只是针对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缺乏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风险的有效预防控制。这样的工作体系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始终处于经济发展计划的落后层面,在经济发展建设中,人力资源管理处于被动状态,并不善于主动出击解决问题。如此一来,不仅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有所增大,所投入的管理资源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并且现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更常见的问题是,难以发挥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效果,导致经济建设中一些真正有潜力的人才被埋没。 1.4经济管理中缺乏文化建设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的落实应用,从西部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并没有形成西部经济发展特有的文化。经济文化形成是对外宣传最有力的品牌。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形成独特的管理文化。缺乏文化体系,导致西部经济建设中人力资源管理过于滞后,只能通过制度约束对人资管理计划进行调整,具体发展建设中,很难形成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文化对管理对象的影响十分深远,缺乏文化体系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中,人才自我管理约束意识便很难形成,因此,需要投入持续的人资管理力量来完成预期任务。 2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1持续影响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可促进西部经济持续发展建设任务落实。经济要发展就必须支持创新型人才发展,经济建设最基础的部分就是人资管理工作。西部经济建设将拥有更明确的目标,并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积极的经济管理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在经济发展中,还能够起到发展方向明确的作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也可以了解到当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做出有效调整,并预防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2.2是创新型人才与生产力的保障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生产能力提升,都离不开良好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开展,能够帮助激励人才在岗位中的创新意识,并了解自身在工作岗位中存在的潜能,帮助其发挥更大的工作能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持下,各行业生产能力也将得到突破性提升,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十分重要,也是经济发展中各项管理任务开展不可缺少的基础。不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视程度需要提升,工作开展方法更亟须创新,将其与西部经济发展保持在同一战略方向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应用。 3人力资源管理在西部经济管理中的优化方向 3.1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 人力资源管理在西部经济管理中应用并优化,首先需要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增强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约束,规定工作开展中需要达到的硬性标准。并帮助工作人员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可以加强西部经济管理中企业领导人员培训,帮助企业领导人员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与自身企业经营之间的关联性。更应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身责任所在,能够协调好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管理任务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应用人资管理资源,帮助提升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综合素质水平。 3.2严格区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中,要严格区分与人事管理之间的区别,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影响人事管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但又截然不同。明确这一特征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体更应该特色鲜明,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决策果断,切实使人资管理促进实现企业经济发展计划。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从基层工作进行规划,对工作任务进行明确细致的划分,避免具体开展过程中存在相互推脱,逃避责任的情况。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硬性规划,在工作任务开展过程中不断调整方向,提升其对经济发展的宏观增长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质上与人事管理做出区分,并不表示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完全处于隔离状态,还应该以西部经济建设宏观目标为准,增强各项管理任务之间的合作,并区分出管理任务开展的主次,为西部经济发展建设提供更稳定的条件资源。 3.3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体系亟须创新,要从西部经济发展中企业所处竞争环境层面进行优化,充分利用市场竞争环境带来的机遇,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体系进行构建。西部经济管理中,要始终将人才创新管理作为首要任务,培养知识型创新人才。在创新人才带动下,企业生产技术才能够得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形成,对当前发展期间存在的种种影响因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需要与西部经济发展建设保持一致,避免人资管理体系过度创新而导致落实存在困难,构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才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理想的促进作用。西部大中型企业要使人资管理的方向和内容明确,就必须建立适合自己的人资管理模式。理论界对人资管理模式的讨论已经出现了很多种,但研究的出发点都是人资管理的功能模块。一种管理方法或思想实践的模式是不固定的,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人资管理模式,西部国有企业亦是如此。尽管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还有一些重要的功能是共同的。 3.4加强人资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形成 人力资源管理开展过程中,还应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通过管理文化来影响技术型人才自我管理创新。这样,在企业发展建设中才能利用人才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西部经济管理宏观条件下,企业所处竞争环境也十分激烈。面对这一现状,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升市场环境中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并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样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文化能够发挥有效的品牌影响力,在文化体系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将更加顺利,员工能够主动参与到管理计划中,并通过自我管理来帮助企业减少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投入。人力资源管理文化,是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体系。 4结论 人资管理的思想虽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上却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混乱的管理模式、不规范的管理机制、政策制度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和不够重视管理层等,西部国有企业尤为明显。现代社会与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被重视,对人资管理的重要性也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在未来几十年里,由于企业成长的背景、地方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值及其思想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具有西部特色的人资管理理念与模式在西部国有企业中逐渐形成,与国内外许多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管理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必须与环境相适应,不能照搬照做,因此相信西部国有企业将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志慧.谈“丰田工作法”对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几点启发[J].西部资源,2017(2):195-196. [2]苏蜜妮.柬埔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策略研究[J].西部皮革,2017(24):12-13. [3]李博,王鹏程.西部偏远地区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评价与提升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17(6):198. [4]张双,张诗文.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以湖南世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西部皮革,2018,40(12):53-54. 作者:甘晓炫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金融工程论文:金融工程的内涵及在我国发展分析 摘要:金融工程的实质是金融领域的创新与创造,包括创新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金融工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金融创新技术,金融工程活动和金融工程教育在国外得到飞速发展,成为近20年来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且代表着金融发展的方向,但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金融工程;金融创新;制约因素 我国金融市场是个后发市场,金融工程的运用对我金融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强化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促进我国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创新出大量的金融产品丰富了金融市场交易品种,能够满足各种投资者对风险、收益及流动性的需求,其资源配置的效率进一步提高。金融工程也是防范总体金融风险不可缺的技术资源,它能为中央政府提供新的金融监督技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对于单个企业来说,金融工程有利降低交易成本及委托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但在我国现实条件下,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一、金融工程的基本概念 金融工程的称谓起始于本世纪80年代伦敦的银行界。当时有的银行建立起专家小组,对客户的风险进行度量,并应用组合产品进行结构化管理,这一类是金融风险管理产品和技术的研究。 二、金融创新工程化的历程与现状 由于金融理论及金融定价理论的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金融创新越来越向知识化,科技化和工程化的方向发展,金融创新越来越依赖经济金融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数理科学、统计学、博弈论、工程物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没有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理论的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及其变化的复杂计算必须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金融业自身也越来越知识化,以知识为基础的咨询服务业将成为金融业最有利润来源的产业,科学技术成果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和最有效工具,金融业越来越向技术化方向发展,金融创新的内容所具有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如电子计算机、通信革命、系统工程、网络化趋势,使金融创新越来越呈现出技术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信用货币制度成为当今国际货币制度的新安排。金融的“发展”使实际经济与象征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增加了金融活动中的风险,而以风险规避为目的的金融创新的发展并没有消除金融风险,只是对风险的组合,同时却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形式——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巴林银行的倒闭,大和银行的消失,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风波,阿根廷金融危机一波又一波的冲击着世界金融体系的安全,金融风险关系着各国的国家安全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对金融风险的测定反过来又成了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得尔塔——正态法,历史——模拟法、压力测试法、结构化蒙特卡罗法等技术成为金融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三、金融创新的内涵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人们对金融工程的认识迅速拓宽,成立于1991年的“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iafe),把准确地界定这一新兴学科作为自己的职责之一,这就给出了金融工程的广义定义,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工程的一个核心内容。所谓工程化的方法论则和其他现代工程学科一样,主要有数学模型、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技术手段。工程活动主要依赖于工程师们的创造性劳动,不拘泥于死板的理论教条。工程方法论首先是面向市场实际的,立足于解决问题,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是一切工程活动的基本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必须适销对路,金融工程作为工程型学科,是围绕着金融产品的创造和实现展开的,而金融产品的推出和改进,又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金融工程活动,已经发展到“量体裁衣”地提供金融产品的原因。金融工程的工程方法论大量地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也用于其他系统设计(cad)和制造(cam)的技术,至于是否可能向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方向发展,则可能是一个远景。 四、金融工程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约束 资本市场发育迟缓,规模狭小与信息成本高昂限制了金融工程的发展空间。我国金融市场狭小,信息成本高,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规模小且不够规范。更为主要的是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太慢,目前形成我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市场机制很不健全,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行政色彩浓厚,虽然汇率已经并轨,但目前的汇率水平并不有真实反映外汇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此外,利率市场化进程举步艰难,银行存货款利率,国债发行利率仍然由国家控制,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因参与对象少,交易量不大基本上体现不出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更无法成为资金市场的基准利率,更为严重的是股份变动,除了经济主体的投机动机外,就是政府干预,很难反映真实投资价值。这种汇率,利率,证券行为等金融品种缺乏均衡市场价格,使衍生金融工具发展没有一个完善的基础市场作背景,金融工程在中国微观领域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二)缺乏合理的运作基础 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盲目性与非理性造成了市场运作的无序低效与功能扭曲,这种市场基础使金融工程的实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金融机构而言,实际上面临着与国有企业同样的问题,产权不明和责权权利的不统一,加上金融市场上高昂的信息成本,使得一些金融机构谋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寻租、内幕交易等行为成为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暗流,这又极大地防碍了资本市场的正常发育,要清除这些障碍,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培植资本市场的发育,完善金融市场,降低市场上的信息成本。 (三)体制的约束 由于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多数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体制还没有实质性改变,在开发和利用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压力,而政府部门不恰当地成为金融创新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中央银行体系的成熟度、调控能力与监管方式需进一步提高与变革。同西文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央行体系在调控能力与技术上仍有不少差距。此外,在监管方式上,我国应尽快实现从“机构型管理”向“职能型管理”转变,通过对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实施规范化、一致化的管理来监管金融机构。 (四)理论制约 我国金融理论还停留在理论描述、定性分析及经验判断的阶段,统计数理分析及其它尖端前沿科学的成就尚未用于金融理论的研究,金融工程尚未得到应有的先进理论支持。 (五)技术、人才约束 尽管我国证券市场电子化程度较高,银行业务处理也普遍推行电脑化,通讯设施及技术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基础设施还远未建成快捷、高效的信息传输网络。清算交易系统离高效、快速、准确要求甚远,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未能在金融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金融工程运用所要求的技术条件不能满足。最后是人才缺乏。我国目前尚缺乏一批复合型人才去担任中国的“金融工程师”金融工程所需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缺乏也制约了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 五、发展金融工程的思路 (一)努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1.努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商业银行体系改革步伐,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促进金融同业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水平。 2.加速建立、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完善金融调控和调调政策工具,改进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3.进一步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通过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和衍生工具发展的经验和教育的借鉴,研究有效的针对金融工程运用及其产品的监管手段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4.抓住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加速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淡化行政干预金融市场的力量。 (二)大力发展现货市场的同时适当介入衍生金融市场 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程,大力发展现货市场,根据现货基础的厚实程度和现实风险管理的需要发展相应的衍生市场,充实金融工程技术发挥的工具基础,可考虑首先重点发展外汇、股票指数、国债的远期与期货市场以及可转换债券市场,然后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使债券利率,优先股红利浮动化。最后试点并逐步推广期权与互换交易。在推广初期,应制定较高的保证金比率,并限制交易主体和品种,以控制风险和过度投机。 (三)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逐步引进金融工程系统化、工程化的理财技术 在目前金融工程难以马上应用于金融衍生工具创造的情况下,可考虑重点发挥其理财、风险管理功能、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和企业、个人日益旺盛的理财需求,投资银行不但要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业务,还要提供全方位的资本营运服务。投资银行应成为实施金融工程的急先锋,为国企改革提供资金和制度创新的动力,促使企业管理方式和股权结构转变,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完善金融市场,降低市场的信息成本,提高金融效率。 (四)积极鼓励,正确引导适应中国国情的金融工程建设和金融创新 中央银行应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金融创新的顺利进行,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在现阶段,商业银行可根据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情况,监管情况以及客户的需求情况,权衡收益与风险,选择一些风险较小,简单易行的金融新业务进行模仿、改良、谨慎地尝试,如贷款承诺,可转让定期存单,贷款出售等。 (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养金融工程人才 应努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特别是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为金融工程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完善国内的清算交易系统,加快电子化进程,减少金融交易的时滞,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也是金融工程运用的必要条件,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应重点培养数理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对现有金融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与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相结合来实现,中国金融业的整体效率的本质提高期待着中国自己的“金融工程师”的出现。 金融工程论文:如何规避金融工程风险 摘要:金融工程是指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策略来解决金融财务问题。金融工程在控制金融风险方面,主要是运用现货工具和衍生工具并对它们进行一定的组合。金融工程由于使用了多门学科的技术,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对金融风险管理中所面临的利益与风险进行诊断、分析、开发、定价和定制,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把金融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还可以促进金融创新的形成。 关键词:金融工程;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 一、金融工程相关理论简介 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是指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策略来解决金融财务问题,其核心是设计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特定的要求,并在新的金融产品开发过程中有效地实现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从这种意义上看,金融工程也可以叫做“风险管理工程”。 金融工程在控制金融风险方面,主要是运用现货工具和衍生工具并对它们进行一定的组合。所谓金融衍生工具(financial derivative instruments)是指某种金融产品,其自身的价值(ownvalue)是由其所关联的其他产品(underlying a ssets)的价值所确定的,这正是“衍生”两字的来源。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工具 (forwards)、期货工具 (futures)、期权工具(options)和互换工具(swaps)等,同时,还可以将几种衍生工具予以组合,创造出更新颖的金融工具。而这些工具之下的相关产品可以是某种商品,比如石油,也可以是股指、利率、汇率和债券等。期权亦称选择权,其持有人有权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未来某一特定日期),以一定的执行价格向对方购买(或出售给对方)一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物,但没有义务。期权的买方为了取得这种权利,必须向期权的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所支付的费用成为期权费,亦即为期权的价格,称为权利金。按照交易的性质期权一般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是指立权人授予买方在规定的时期内(或规定的日期)以约定的价格从卖方处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期货合约的权力。看跌期权是指立权人授予买方在规定的时期内(或规定的日期)以约定的价格卖给卖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期货合约的权力。 二、金融工程在金融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一)金融工程有助于增强金融风险管理,促进金融创新 金融工程由于使用了多门学科的技术,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从而能够有效地对金融风险管理中所面临的利益与风险进行诊断、分析、开发、定价和定制, 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把金融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还可以促进金融创新的形成。 (二)金融工程有助于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效率 金融工程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避免风险主要依赖其衍生性,其价格受到基础工具的制约,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一般具有较好流动性的衍生市场可以对市场价格变化做出灵活反应,随着基础交易头寸的变动及时调整,较好地解决了传统风险管理的时滞问题。金融工程以更高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灵活性,有效地提高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效率。 (三)金融工程有助于有效地回避系统性风险 所谓风险转移就是将风险转移给有能力或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通过金融工程创造的结构性金融衍生工具就属于这种方式。利用风险分散、风险控制、风险转嫁,能够有效地回避系统性风险,成为现代金融市场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工具。 三、运用金融工程理论对中航油事件进行分析 中航油事件一方面由于其在原油价格的判断上出现失误,导致亏损;另一方面,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该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受挫,总计亏损5.5亿美元,公司净资产1.45亿美元,已经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现以此案例做具体分析。 (一)原因分析 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避险策略的支持,使得亏损幅度没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期权理论,介入期权交易时可以选择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和卖出看跌期权4种不同的角色。而中航油所选择的却是卖出看涨期权,这是一种收益不大风险却很高的交易方式。一旦油价走向与中航油的预期相反,则中航油所面临的风险就将被成倍放大。中航油作为卖出看涨期权方,在期权合同订立之时,收到买方所支付的该期权合同的价格p。如果在合同有效期内,石油价格始终低于行权价k,买入看涨期权方将选择不执行该合同,则作为卖出看涨期权方可以在没有任何成本支出的情况下,获得收入p,空头(中航油)将盈利,盈利的最大幅度则是看涨期权的价格。但如果油价在未来不跌反涨且超过k时,则买入看涨期权方将选择执行合同。当石油价格s超过k+p,则卖出看涨期权方出现亏损,亏损额为s-(k+p)。由于上涨的空间是没有限制的,因此理论上油价无限制上涨,则空头的亏损也是无限的。中航油在2004年初开始涉足衍生品交易时估计油价会下跌,或者至少不会再涨。在原油价格位于每桶35—39美元区间时,该公司基于这种预期开始作空。而此后油价一度涨至55美元,中航油被迫平仓,亏损高达5亿多美元。而它的交易对手大多是银行,它们当中有许多家银行都对从中航油购买的期权产品做了对冲交易,将风险分散到市场上。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中航油手中只有几百万桶石油期货合约时,卖出5 500万桶石油的看涨期权是完全错误的决策,因为手中没有货物时,就只能以市场的高价买入再按指定的低价交割,其间的价差即为亏损,这个亏损在理论上是可以无限大的。中航油看跌石油价格,完全可以买入看跌期权,要是价格上涨只亏损权利金,如果价格下跌,扣除权利金外跌多少就能赚多少。而卖出看涨期权即使油价下跌,中航油实际也只能赚到权利金,如果上涨由于空仓则要冒无限大的亏损风险。另外,当中航油发现方向做错后,也没有买入看涨期权以对冲风险,减小损失。 (二)对策分析 事实上,期权是一种用来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而中航油由于缺乏风险意识,在期权交易上投入过多的头寸,以一种近乎赌博的态度去博取有限的利润,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中航油购入一批石油现货作为生产存货,由于石油价格波动,存货价值有可能上升(中航油获利),也有可能因石油价格下滑而下跌(中航油亏损)。为控制企业经营当中因存货价格变动可能产生的风险,中航油可以在购入石油现货的同时,卖出一份与现货等额的看涨期权,形成现货+卖出看涨期权的投资组合。当石油价格上涨时,则可因存货价格上涨获利,而卖出看涨期权合同却亏损,不过,两项相抵,组合价值得以保持稳定;当石油价格下跌时,存货价格下跌亏损,由于出售看涨期权所获得的收入可以冲减存货价格下跌的损失,相应减少企业的亏损。中航油也可以在买入现货的同时,再买入一份等额看跌期权,形成现货+买入看跌期权的组合。当石油价格上涨时,则存货方面因价格上涨获利,而买入看跌期权的合同发生亏损,但两项相抵,组合价值可保持稳定;当石油价格下跌时,存货价格下跌亏损,但买入看跌期权升值获利,组合价值亦可保持稳定中航油还可以使用期货市场空头+买入看涨期权的组合,买入看涨期权后,一方面中航油在期货市场是空头,油价下跌时中航油可以在期货市场实现盈利,所购买的看涨期权虽然贬值,但损失有限;另一方面,投资者通过购买看涨期权锁定了可能的损失,油价上升时,中航油在期货市场上的损失可由其购买的看涨期权的盈利相冲抵。除了采取以上这些方式之外,还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期权组合投资策略。 合理使用金融衍生产品,不但不会扩大企业经营风险,反而能够有力地控制乃至锁定企业经营风险。然而,现实中本应作为金融避险工具的期权,到了中航油那里却成了投机工具,丧失了风险控制的功能。而通过运用简单的金融工程理论,我们完全可以在国际衍生品市场上避免重演这样的悲剧。 金融衍生产品不是风险的万恶之源,借助不同的金融工具,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和学习,加强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是介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前提条件。如果中航油能严格执行交易规则和风险控制流程,那么它完全能够很好地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并获得相应的收益。 金融工程论文:关于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加强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金融工程理论与技术运用 【论文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引用金融工程技术加强金融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金融工程学科。 一、切实加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金融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资金在筹措和运用中产生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管理就是在准确识辨和测量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技术和途径对风险进行规避、分散、控制和防范的过程。 (一)金融市场国际化要求金融业必须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 伴随着当今国际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与贸易全球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世界经济向前发展。金融市场国际化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如,能够形成全球范围最优的资金价格,金融服务的品种日益多样化,资本流动性不断增强,资本的配置效率也增加。然而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它给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往往隐含着更大的金融风险,如,金融全球化削弱了单个国家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影响力,金融风险会依次扩散、放大、发生连锁反应。一国的金融动荡,会很快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一系列风险的显现和恶化,严重威胁着金融行业及整个经济的安全与发展,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是金融机构减少损失提高收益的必要保证,也是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新时期做好金融工作指导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加入wto使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日趋严峻 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日益扩大,这就使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金融业也将要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种种限制也会逐步取消,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他们把已趋于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金融科技、现代企业管理等带人中国市场,繁荣金融市场,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不仅挤占市场份额,而且,外资金融机构国际业务量比重大,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营业网点形成一个全球化的经营网络,他们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非常敏感。很有可能成为国际经济危机与国际金融动荡的一个传导渠道。我国的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等经济变量越来越多地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换言之,我们在分享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所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日益加深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从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研究和化解我国经济运行中无时不在的金融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要求银行业必须注重金融风险管理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在专业银行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所形成的,多年来一直采取国有制形式,产权均属国有,并归国家统一经营。国有商业银行财产所有权的行使实际上是通过政府来实现的,政府的职能又是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的。国有商业银行很难做到自主经营,他们主要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承担的社会职能繁多而且刚性化,其经营目标只能多元化,从而弱化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对于经营者来说。缺乏利益驱动机制,最终经营效益难以提高。国家作为所有者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惟一载体,政府充当了储蓄和投资的风险中介,风险转移和规避只有国家自我消化一条路,使负有资产经营权的各级经营者和管理者无任何责任风险,风险从下至上逐级“上交”。对风险管理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科学、可操作的指标方案,因此,“防范”风险往往沦为一句空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点……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可以上市。”因此,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的运作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它要按照商业化的原则运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现有的商业银行将逐步改造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现代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水平与风险控制的质量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水平和资产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同时还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充实力量,利用风险管理技术,科学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预测、评价和控制,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和化解风险,才能保证安全运营。 二、金融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创新浪潮的影响,在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金融工程学科得到长足发展。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涌现并迅速发展、风行起来的一门工程型金融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技术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技术应用主要有套期保值交易技术、套利与投机交易技术、组合分解交易技术。金融工程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金融科学的产品化和工程化。如果把金融业看作一个产业,那么,就与其他产业一样有它的产品——金融产品,有生产、创造产品的技术和工艺——金融工程技术,有生产和销售产品的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金融产品的市场——金融市场。就像机械工程支持机械产业发展、电子工程支持电子工业发展一样,金融工程支持金融产业的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服务。一方面,可以以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研究市场动态、调查客户需求,不断探讨新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繁荣金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问题日益凸现,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可以促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目前,各种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正是金融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西方各个银行都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研究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计算机软件系统,例如,jpmorgan集团的信用矩阵(creditmetrics)系统,mckinsey公司的信用组合观点(creditportfolioview)系统等。 从宏观层面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监管机关规范金融市场提供技术支持。金融工程集合了各种不同的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金融与财务方面的棘手问题。在西方,由于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新的交易手段不断使用,监管机关必须制定新的监管法规和开发新的监管工具,因此,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的金融创新活动不仅能转移价值,而且可以通过增加金融市场完备性和提高市场效率来创造价值,从而使金融科学的工程化不只是给一部分人带来好处,而且是为整个社会创造效益。 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主要有负债业务管理、资产业务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和缺口管理等,而真正定量的金融风险管理是在衍生工具定价模型等金融技术不断获得突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3年black—scholes—morton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第一次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人用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远期等交易技术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很多,目前在西方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风险价值方法var(valueatrisk),它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单一的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给定时期内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的最大价值损失。var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价,它考虑了金融资产对某一风险来源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变化的可能性,它比传统的风险测定技术有了更大的适应性和科学性,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及金融证券监管机构广泛应用。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其成员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采用var技术针对交易书中的所有项目建立内部市场风险模型。证监会国际组织技术委员会于1998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报告,同意各国监管当局以var风险计量模型的结果作为计算监管资本要求的最低起点。国际互换与衍生证券协会也建议扩展var风险计量类型的方法来确定信用风险资本金要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金融事件,向金融界提出:要重新考虑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型了!因此,近年来,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又有新的进展,如整体风险管理trm(totalriskmanagement),它就是在现有风险管理系统的单一变量即概率的基础上引入另外两个要素:价格和偏好。谋略在三个要素系统中达到风险管理上客观量的计量与主体偏好的均衡最优,它不仅可以对基础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管理,而且也可以管理衍生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全面控制。再如,最近在美国开始萌发的全面风险管理erm(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其中心理念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的通盘管理,该系统要求风险管理系统不仅仅处理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还要求处理各种风险,并要求包含这些风险涉及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如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从业务员直到机构整体,从总公司到各分公司,从本国到国外,有专家预测:全面风险管理代表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总之,金融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基础,金融业的发展也推动着金融工程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金融工程研究及应用的展望与思考 (一)加强金融工程理论及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工程学科 金融工程是西方国家金融领域最前沿、最尖端的科学。它革命性地改变着金融理论和实务,改变着整个资本市场和全球的金融状况。最近,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在《文明冲突》一书中提出了西方称霸全球的十四大战略要点,金融竞争力被列入前几条。有关资料表明,计算机工程、生物工程和金融工程取代“两弹一星”成为各国高科技竞争的新战场,十多年来,西方大批“火箭科学家”向金融工程转移。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斯坦福等均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许多金融机构成立了金融工程部,同时,金融工程的学术研究迅速应用化,如纽约工业大学和华尔街的重要金融机构已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合作联系。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方面还基本上处于空白,能致力于金融工程学科研究和实践的高级人才更是奇缺。因此,我国有关专家呼吁,如果中国政府不注重金融工程学科的研究与扩展,中国金融业与世界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可喜的是,我国金融工程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将金融数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些高校及金融机构也有一批专家、学者正在该领域积极探索,加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及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为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等学校是研究金融工程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中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多梯队的人才组合,有利于开展前沿性的、交叉性的新学科探索。例如,1997年获第29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merton和斯坦福大学教授myronscholes,在期权定价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们两人同已故的black所做的给金融期权定价的工作,把处理风险从猜测变成了科学,而且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期权定价公式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西方股票市场的期权交易。之后,morton又将black—scholesmodel加以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其他金融商品市场的期权交易,进而又延伸到保险、抵押、投资、贸易等领域的风险管理上。因此,高等学校与金融机构合作研究,优势互补,能使金融工程更快走向市场。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步伐, 逐步建立、健全金融资产价格形成的市场经济机制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使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彻底转变经营管理体制,主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之我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市场机制仍很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其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受行政干预、利率市场化进程举步缓慢、证券市场投机成分较浓、衍生金融工具少。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把“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作为“十五”期间金融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同时会议还强调“加快信息化建设,为银行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供充分的信息技术支持”,这就预示着金融工程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即将有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和硬件支撑平台。 (三)努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中国的“金融工程师” 伴随着金融工程学科的产生,2o世纪8o年代伦敦的银行界一些富有远见的人开始以“金融工程师”作为其职业,他们对客户风险进行度量,并应用组合工具进行结构化管理,如今大量的金融工程师活跃在西方国家的金融业和大型工商企业,为企业开展财务管理、投资和融资决策、风险管理、资本运营等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理论和技术方法。我国掌握金融工程技术的学者和金融从业人员不多,能应用金融工程创造性地为金融机构、企业和投资者解决新问题的人才则更少,因此,人才问题可以通过有条件的高校设立金融工程学专业来培养解决,也可以通过对各金融机构中现有的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基本技能和处理金融问题经验的从业人员的培训来实现。总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期待中国“金融工程师”的出现。 金融工程论文: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文关键词]金融工程;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论文摘要]金融工程是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全球金融的创新发展起来的。当前,我国金融工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建立金融市场化体系;健全国家金融监控体系,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金融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金融部门的运营水平;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努力规避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金融工程的创新力度,不断增强金融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注重相关部门的合作,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金融工程快速、有序、健康地发展。 一、金融工程的含义 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金融技术和金融学科,它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化方法相结合的交叉科学,是金融科学的产品化和工程化。“金融工程”一词最早是由美国金融学家约翰-芬尼迪(john d.finnerty)于1988年在其发表的论文《公司理财中的金融工程纵观》中提出的,他将金融工程的概念界定为:“金融工程就是资本市场参与者运用现代金融经济理论和现代数学分析原理、工具和方法,在现有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创造及发展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为金融市场参与者发现金融资本价格和规避风险,发掘新的金融机会,以实现投资者预期经济目的、增进金融市场效率和保持金融秩序稳定的一项应用性的技术工程。”约翰·芬尼迪(1998)认为,“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芬尼迪对金融工程的定义被金融业内认为是最恰当的。金融工程的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由英国金融学家洛伦兹-格利茨(lawreiicegalitz)提出的,他在其著作《金融工程学:管理金融风险的工具和技巧》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定义:“金融工程是应用金融工具,将现有的金融结构进行重组以获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洛伦兹·格利茨(1998)认为,金融工程的目标是重组金融结构以获得所希望的结果。例如:对于投资者来说,金融工程能够使其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对于公司财务人员来说,金融工程可以帮助他们消除目前尚处于投标阶段的项目风险;对于筹资者来说,金融工程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低利率的资金。 笔者认为,金融工程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是指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设计,还包括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而狭义上的金融工程则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学及通讯工具,在各种现有基本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要并具有特定属性的新的金融产品。这里采用的是广义的金融工程概念。标准的金融工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目标分析。识别客户所要达到的特定目标,详细分析目标实现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各种障碍。二是金融产品开发。根据现有的制度环境、市场状况,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技术,设计相关分散或转移风险的方案,并据此来为客户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并用科学的方法定价。三是后续管理工作。金融产品开发成功以后,尚有大量的后续管理工作,如密切观察金融产品的运行状况、分析客户所承担的风险、根据市场整体情况对金融产品进行调整。 二、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障碍分析 (一)金融体制障碍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整体还处在转轨时期,这在金融领域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在金融工程建设方面,由于金融企业的改革还没有突破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存在着严重的所有者缺位现象,企业缺乏应有的竞争压力和创新动力,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少应有的风险防范手段,这就使金融工程的发展缺少内在的主体需求。另外,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的整个金融业的外部环境建设方面也相对滞后,金融工程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既限制了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工程的正常发展。 (二)基础设施、技术障碍 金融工程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设施和先进的技术,它要求金融业基本普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通讯技术,实现信息处理和传输的电子化,使资金划拨、金融产品交易等金融业务的开发能高效、快捷、安全地进行。当前,尽管我国金融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技术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金融业务电子化已经初见成效,但我国当前金融业中的信息基础设施还不健全,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的水平还较低,而且还未能在金融市场中的各个领域中广泛推广,距离一体化、快捷、高效、安全的信息传输网络建设还有很大的距离。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工程的正常发展。 (三)从业人员的素质障碍 从理论来源上讲,金融工程应属于交叉学科,它一方面吸收了经济学、金融学和投资学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融人了运筹学、工程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精华。这就要求金融工程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懂得数学建模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我国的金融业从业人员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大部分从业人员虽然对金融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得较好,但缺乏金融数学等理工方面的知识;另一部分人员则与之恰好相反。因此,在金融工程建设中缺少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当前金融工程的建设。 (四)市场障碍 金融工程的发展和运用需要发达、高效的金融市场作为基础。当前,我国的基础金融市场体系发育还不成熟,这严重限制了金融工程的发展空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金融工程在发展中缺乏真正的市场主体。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主体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及非国有经济单位。由于我国改革还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其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金融企业名义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但实际上却是只“负盈”不“负亏”,存在着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现象。当企业在高风险中运行时,国有企业的人等获得由此可能带来的高收益,而可能发生的损失则由国家来承担。这会导致这些市场参与主体过度追逐风险,使每一个设计初衷良好的金融工程产品都有可能变为追逐风险的工具,从而加大金融风险。这无疑将对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黄胜,2008)。其次,金融价格市场化程度不够。金融工程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市场化的价格来实现金融风险的市场分配和动态管理。价格的市场化是大力发展金融工程的必要前提。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价格市场化程度却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汇率、利率受非市场因素影响太大,市场化进程举步维艰;证券市场虽然市场化程度较高,但证券价格、市场涨跌大都受政策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会给金融工程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力。再次,金融工具品种太少。当前,我国缺少多样化的投资工具,投资者把存款和证券作为主要的投资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品种太少,而且应用范围也非常有限,这不利于金融风险的化解。 (五)金融监管障碍 金融监管是金融机构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当前金融机构却存在着严重的监管不力现象。首先,存在监管目标模糊、监管责任不清现象,使金融监管部门对自己的职责、业务范围不够明确。其次,存在监管手段单一、监管技术落后问题。监管部门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直接监管金融机构,而其它手段(如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则运用较少,在监管技术上还主要局限于运用传统的监管方式,缺乏对新技术的利用和创新。第三,注重事后处罚,缺少过程监督。当前,我国的监管大多是金融损失已经产生后才去介入,虽然这样能给后来者起到警示作用,但造成的许多损失是已无法弥补的。第四,缺乏对监管部门本身的监督。目前,除了党的监督和上级监督之外,很少有其他机构可以对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个专职监管机构开展工作的合规性和效率性进行监督和制约。这种金融监管体系将严重阻碍我国金融工程的健康发展。 (六)金融理论障碍 金融工程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理论的支持。当前,我国金融理论的发展存在滞后现象。一方面,在金融学的学科教学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对现代金融理论特别是金融工程的学习不够。这就造成了我国的金融理论主要停留在理论描述、定性分析及经验判断的阶段上,而缺少运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在金融实践中,存在金融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的现象,金融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应有的数理分析能力,不能利用金融工程来规避利率风险,更不能利用金融工程来设计新的金融产品。这种理论学习和理论应用的滞后性不利于我国金融工程的正常发展。 三、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化体系建设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金融工程的发展既要以“一定宏观经济制度为基础,又要以一定微观金融市场发展为条件”(孙锐,2004)。为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在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同时,进一步理顺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使两者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法人实体和风险管理的市场需求主体。同时,要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使金融工程的建设既有法可依,又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走一条“先严格规范,后持续发展”的道路。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我国金融工程的建设也必须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接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市场的自由兑换进程,理顺政府调控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重点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逐步建立全面的金融资产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为金融工程的快速、有序、健康发展营造一个优质的环境。 (二)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增强金融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金融监管是金融机构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必须树立“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杨风华,2008),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在当前的金融工程建设中,首先,要制定监管目标,明确监管责任,使金融监管部门对自己的职责、业务范围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提高监管技术水平,多管齐下。监管部门不但要运用行政手段直接监管金融机构,而且同时要辅之以法律、经济等手段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在监管技术上不但要运用传统的监管方式,而且还要重视新技术的利用和创新。再次,要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实施混业监管。目前,我国不但要重视党的监督和政府的监督,更要加强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个专职监管机构相互的合作,在必要时实现金融的混业监管,及时地防范和化解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风险,为金融工程的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加强金融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金融部门的运营水平 金融信息化是我国金融平稳、安全运营最基本的生存支撑环境,没有金融信息化就没有现代金融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信息科技与金融业务高度融合,已成为金融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ft已经与金融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它不仅仅是金融的支撑平台和基本工具,而且已经深入到业务本身,成为当代金融决策、管理和实施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当前金融工程建设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金融业的综合业务系统;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这些综合系统中所积累的信息,进一步强化金融信息系统建设,优化业务流程、减少金融交易的时滞、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业务创新水平、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四)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努力规避和化解金融风险 当前,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金融监管难度较大,金融业中的风险随时存在。为此,我国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系统。首先,要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设定一系列风险预警指数,并根据对这些指数的计算及时向社会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对金融风险有充分的准备,有效地应对金融风险。其次,要建立金融风险分析系统。通过对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得来的相关指数进行综合分析,为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提供科学的依据。再次,要建立金融风险控制系统。由国家和其它社会组织通过多种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场、民间机构、家庭及个人的风险管理责任,对金融风险加以控制,以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最后,要建立社会风险补偿系统。要构建有较强的适应性、系统的、动态调整和迅速反馈的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有效地处置金融风险,及时补偿金融风险损失,维护经济稳定,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冯志宏,2008)。 (五)加大金融工程的创新力度,不断增强金融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它是一个以盈利为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当前,在我国的金融工程建设中,要在加大金融制度和金融组织创新的同时,特别加大金融业务的创新。目前,在发展金融工程时,要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情况、监管情况以及客户的需求情况,权衡收益与风险,有步骤、分阶段地不断设计、开发和利用我国的金融工程产品。对于一些风险较小、简单易行的金融新业务要及时推行;而对于国际上先进的金融衍生工具,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引进和推广,以不断化解风险,推动我国金融工程的有序发展。 (六)注重相关部门的合作,强化金融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金融工程的发展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但是,由于当前我国企业以及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备,给金融部门在金融活动中的业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账户,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合作,建立全面的信用信息网络系统,加强信用信息的沟通,优化金融资本的配置,降低经营风险,推进金融业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金融工程论文: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途径思考 【摘 要】金融工程是为解决风险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而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针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手段和方法方面的局限性,金融工程的相关方法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介绍了金融工程的相关理论以及金融工程的应用原理,在此基础上,笔者对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途径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金融工程 发展现状 应用前景 一、金融工程的界定 金融工程是一个崭新的金融领域,许多金融工程理论和技术还正在发展中,所以学者们对金融工程的理解和诊释也不尽相同。 最早提出金融工程学科概念的美国金融学教授约翰•芬纳蒂。 笔者对芬纳蒂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涉及金融工程界定的表述进行了总结后,认为芬纳蒂指出了金融工程的实质在于“创新”和“创造”。 1.金融领域中思想的跃进,其创造性最高。 2.指对已有的观念做出新的理解和应用。 3.指对已有的金融产品和手段进行重新组合,以适应某种特定的情况。 二、金融工程的应用原理分析 金融工程是市场追求效率的产物,它本着以问舞为导向和不断创新的基本原则,将工程思维引入到金融领域,设计、开发出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手段及相应的策略方法,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金融业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 笔者在本文重点对于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的途径进行分析,在对于金融工程的概念进行阐述之后,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于金融工程的应用原理进行必要的说明。 首先,金融工程可以实现风险的转移和再分配。金融工程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和优化设计技术,创造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和风险管理战略,使原有的风险在不同主体间重新分配,风险厌恶者以支付一定费用方式将原来承担的风险转移到风险偏好者或中立者身上,或风险回避程度高者将部分风险“卖”给回避度低者,根据这种原理设计出如远期协议、期货、期权等,已成为风险管理的“有力武器”。 其次,金融工程可以实行比较利益之间的互换。金融工程以其独有的洞察力和创造性将金融市场上运作成本的相对差异充分利用,产生了大量的以互换为基础的金融工具和经营策略,互换类金融工具已在国际金融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再次,金融工程可以缓解信息的不对称。金融工程的方式是设计“信号显示”机制,在不违反保密原则下让信息不完全者借以了解相关信息,如可售回股票的设计,规定如果在未来某一时点发行者的普通股价低于某项设定值时,持有者可按预先设定价格将可售回股票卖给发行者,这个预设价格即是向投资者“显示”了发行者对公司未来价值的看法。 此外,金融工程可以增加流动性。金融工程运用不同流动性含义创造了许多新产品,比如,货币市场基金、现金管理帐户保证最大限度地更方便获取现金,使暂时不用的现金投入运用,有些产品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增加市场深度或吸收能力来改善流动性,采取把非标准化的金融工具标准化,对工具结构进行改造以更易于在二级市场变现,以及通过以抵押资产、应收帐目的形式发行证券将高风险变为低风险,增加流动性等。 三、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金融工程在我国应用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在项目融资方面,珠海高速公路项目是我国第一笔采用金融工程的资产证券化技术,成功地实现了项目的融资。 在货币互换方面,1992年8月,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为中介,上海浦东和广东佛山的两家公司做了一笔1亿美元与5. 8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交易。此次交易大大节约了互换双方的资金成本。 在资本运营方面,比较成功的是在1996 -1997年间,香港百福勤公司和摩根•斯坦利亚洲公司为北京在香港的公司京泰集团策划,通过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一个空壳公司—北京企业投资公司,并同国内企业进行“股权置换”,成功的包装成立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最后,北京企业投资公司以低廉的成本控制了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和燕京啤酒有限公司。 上述的一些成功案例说明金融工程的一部分成果在我国已具有了运用的价值,我们可以引进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工程技术来解决我国在经济金融方面的问题。 四、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途径思考 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国际金融业融合日趋紧密的今天,我国正处于由不发达向日益发达和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双重转变过程中,实施金融工程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乃至宏观经济建设非常必要。 1.发展金融工程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首先,发展金融工程,首先需要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并且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其次,约束市场投资主体的行为,塑造真正的市场参与主体。此外,积极把高新技术引入金融业,加速金融科学化的发展。 2.引进适合我国金融市场的金融工程产品 在债权式、股权式和货币式这三种金融工程工具中,我国应优先在股权式金融工程工具中发展期货和期权两种。期货的股权式金融工程工具有股票指数期货和股票期货两种。相比较而言,由于我国股市发展时间较长、规模较大、投资者较多、相应的法规制度比较健全,在发展的条件上要优于另外两种金融工程工具。 3.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为了保证金融工程的风险不被滥用并波及整个市场,除了市场交易者自身必须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之外,还需建立严密有效的监管体制。创新与监管是一对矛盾体,管制过严就扼杀了创新,监管过松,风险性加大,但正是“监管一创新一再监管一再创新”的动态的过程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有力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要让金融工程在“统治下的自由市场”中运行,未雨绸缪,在大规模地发展金融工程之前,中国还需建立完善高效的监管体系。 4.深入研究金融工程内在运作原理 金融工程与其开发的金融产品的关系如同建筑中的工程设计与建筑物的关系。因此,研究金融工程最重要的是学会工程设计,即如何根据客户需要并结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设计和计算等过程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并最终推向市场。 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金融工程的一些基本条件,金融工程的很多技术在我国还不具备应用的条件,但笔者认为,我们不能盲目等待,而应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借鉴金融工程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应用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用于解决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难题。 金融工程论文:金融工程技术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增加了金融风险危机蔓延的可能性。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防范、预警、控制金融风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金融工程技术,从商业银行风险的特点及分类入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引入金融工程技术,利用金融科技,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构想,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金融工程技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商业银行面对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一般的企业不同。随着我国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对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一、金融工程技术 (一)金融工程基本概念 金融工程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数学和通讯工具,在现有各种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及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而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指的是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还有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本文采用的就是广义上的金融工程。金融工程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欧美金融市场,它将工程思维融入到金融领域中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金融工程的思想,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多。现今,已有部分商业银行引入金融工程技术,用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工程学科特征 1.金融工程重视创新思维 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领域。金融工程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基础,通过组合分解衍生出新的金融工具,再以这些衍生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更为复杂的金融工具。如此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形式各异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1]。 2.金融工程强调量化分析方法的运用 金融工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需要运用大量的量化分析方法来解决各种金融问题。西方国家认为金融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金融工程更是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数理基础上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离开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可以说量化分析方法贯穿了整个金融工程的发展[1]。 3.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学科 金融工程集合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学的基础分析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是典型的交叉型学科。在金融工程中,要综合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等工程技术方法去解决各种实际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的、将现代金融学、工程学、信息技术集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4.金融工程是一门应用学科 金融工程是一门针对实际问题并强调实践应用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经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经济问题,金融工程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借助现代化的工程思维和金融学理论基础来解决金融问题,以满足市场的丰富需求。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具有双重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来源有很多,但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质,其风险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来自银行内部的风险,如银行经营不善等;二是来自于银行外部的风险,如客户发生不可预见的问题,就有可能引起银行贷款发生亏损[2]。商业银行风险影响面极大,商业银行的经营和业务活动连结这社会的经济组织、千家万户,一旦银行经营不善发生风险,它的波及面广,影响力大。商业银行一旦发生不可控风险,轻者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倒闭,影响其他行业发展,重者还可能造成国家甚至是世界金融危机。 (二)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1.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商业银行内部,是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发风险,也可能由外部事件和内部操作引起,都有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操作风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操作风险又分为内部系统风险、职员操作风险、外部事件风险和流程风险。 2.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风险。信贷风险与参与者各主体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任一方违约都可能带来预想不到的风险。我国相关的法律条文不明确,部分法律条款存在漏洞,有较大风险。在商业贷款中,部分贷款人提供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商业贷款的真实性,为商业银行带来风险[3]。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导致的流动性困难。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就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除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计划不完善会产生流动性风险以外,操作风险及信贷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也会引发流动性风险,甚至引发风险扩散。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股票、汇率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风险。市场风险发生在商业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其中利率风险按照来源不同,又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5.交叉性风险 交叉性金融风险是指一项金融工具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等至少两个金融市场或是跨银行、证券、信托等至少两个金融行业所引起的风险。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融合加深,交叉性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交叉性金融风险也随之诞生。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中,因为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和因素,引发了商业银行资产损失等风险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中,通过对业务活动引发的风险进行识别、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商业银行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有效办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在保证商业银行收益的情况下将风险降到最小,或是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所商业银行的收益最大化[4]。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思维陈旧 现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还未能实现战略思维和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扩大机构、增设人员的管理模式上,与现代化的数据海量化、控制自动化还有很大差距。商业银行谋求发展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当前银行对于风险资源的配置注重组织结构,效绩考核等方面,对于现代化资源建设投入不足[5]。 (二)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多数商业银行未能实现风险控制自动化,当前的管理方式仍以主观经验的积累和专家的协助指导为主,未能依托于大数据,只有少数的定量分析在局部展开,主要集中在数据和量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客户信用评价管理上。其他的风险管理制度都难以形成体系,没有将其决策触发量化评级的结果相连,导致风险管理的量化手段难以穿透全程,实现其全部价值。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规避系统缺失,有一些风险无法很好的转移走,不能规避风险;二是风险预警系统不完善,银行收集到的客户信息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难以对客户进行全面分析;三是缺乏风险识别系统,不能判断出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类型,无法在处理风险是提供帮助。 (四)未形成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指引着整个公司的人共同进步。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决定了银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而商业银行有关于风险管理的文化则决定了银行是否能够规避风险、处理特殊情况。商业银行要有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把风险管理和业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风险管理贯穿商业银行的各项工作中,员工自觉执行[6]。 四、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利用金融科技,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风险管理思想结合到一起,融入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使商业银行职员及时的掌握到准确的贷款信息,以便于及时发现、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预警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 从长远角度着手,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管理能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储备。商业银行应做好金融工程人才的储备工作,引进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程师。商业银行还要有计划的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对银行内部职员进行定期培训,引导职员学习、掌握一些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起一支优秀的金融工程师队伍[7]。 (三)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 商业银行要重视对数据的积累,在数据收集处理方面制定统一的规定。目前金融科技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诠释,通常被定义在产业融合范畴。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央行高度鼓励发展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科技金融进行大数据分析,加上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数据信息库。这样可以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帮助,便于职员发现、分析、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四)创新风险管理方式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学习借鉴国外银行的成果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现实问题,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商业银行要注意并预测市场的变化情况,根据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等结合金融学的理论计划和工程技术指导,给出可靠的风险管理参考依据。商业银行可以利用金融工程技术中的风险指标基本理论,对就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交叉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评价,以供参考[8]。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应用学科,需要运用大量量化分析方法,重视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对操作风险、信贷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风险进行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注重培养金融工程技术人才,利用金融科技创建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式,引入金融工程技术,利用金融科技,帮助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高峰 单位: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行 金融工程论文:软件工程金融信息化初探 摘要:当前,我国的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正处在技术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时期。在强大的市场需求下,信息化技术已经深深融入到了各个行业的运营使用当中,想要实现企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其中金融行业也不例外。金融信息化有利于进行高效的系统管理,增强运营的安全保障,进行及时的风险控制。而软件工程能够为金融信息化提供更高的性能和安全保障。本文主要以基金报表为例,分析了软件工程在金融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软件工程;金融;信息化 当前,绝大部分的金融企业都拥有各自的金融信息系统,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企业的运营模式、操作管理、开展商业活动以及服务质量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随着金融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这种影响也在不断深化。在此背景下,加强金融行业的信息系统安全十分必要。软件工程通过更高的技术手段,能够提升金融信息系统的性能,为金融信息化发展提供保障。 1软件维护危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软件的作用也在随之改变,需要及时更新软件的内容和结构,以满足不断变换的用户需求。随着市场中各种高效率软件层出不穷,对现有软件进行功能和性能的提升十分必要。在这一情况下,软件维护的频率激增,成本也不断上升,形成了严重的软件维护危机。软件维护危机是指在进行软件维护时产生的较大资金成本,以及软件维护工作的较大难度。在对软件的维护过程中,会发现一系列的系统问题,将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在软件再工程中将这些问题统一解决,并设计出新的软件形式。使软件能够在应用过程中不断适应新的运营模式和工作需求,保持金融企业的高效运转。 2软件再工程 2.1软件再工程的定义 软件再工程主要为了保持软件的实用性,通过对软件现存问题的分析,针对问题对软件进行性能的提升。通过再工程对软件进行更新和维护,使软件在满足工作需求的情况下能够被长久利用,在性能提升的同时保持原有的主要功能,必要时加入一些新的功能,为软件的发展提供保障。 2.2软件再工程和软件开发的区别 软件再工程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能的提升和缺陷的弥补,将老旧的系统改造成为一个全新的软件。其花费的成本较低,时间也较短。再工程注重对原有系统性能的提高,以及在完成再工程后系统的可维护性和重复使用性。而软件开发则是在没有任何基础系统的依据下,创建一个全新功能和特点的软件,其耗费成本较高,时间较长,并且需要在投入使用前进行大量测试。 2.3软件再工程的基本过程 软件再工程主要包括对软件的了解和分析,对软件功能的改进和提升,并且延伸软件功能。软件再工程的整个流程包括:找出当前软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制定出理想的目标系统,将当前系统的源代码改写成为目标系统的源代码。在目标系统源代码的构建过程中,实现了对软件功能的提升和完善。 3基金报表系统再工程 3.1基金报表系统再工程的原因 再工程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原有系统的结构,提高系统的重复使用性,对于一些结构较为落后的使用中系统,我们称之为“遗留系统”。遗留系统一般在结构和设计上存在较大漏洞,而由于一些金融企业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对系统产生了依赖,无法用全新的系统进行替换,因此就需要利用再工程对原有系统进行更新和维护,在此基础上保持原有的性能。当前,金融行业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服务,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快捷性和准确性,金融行业的服务客户也对信息化服务产生了依赖,实现金融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时展的必然趋势。但有一些金融企业使用的基金报表系统版本老旧,部分逻辑和内容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金融服务,在使用过程中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因此需要进行基金报表系统的再工程,对部分落后的系统问题进行更新和改进。 3.2基金报表系统再工程的目标 进行基金报表再工程的目的主要通过提升基金报表系统的性能,更新系统信息,在使用中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并逐渐成为一个单独的系统。在进行基金报表的再工程时,需要注意保持系统原有的性能,方便对系统进行后期维护,使系统能够被长期重复利用。同时,在前期制定基金报表系统的在工程目标时,需要考虑到经济因素。若进行系统再工程的成本较低,且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代表再工程的可行性较高。若进行系统再工程的成本高于重新开发系统的成本,则没有必要进行再工程。再工程的目标主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提升性能。再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原有的系统进行更新和维护后提升系统的性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2)提升可维护性。通过对原有软件系统的的重构和设计,使系统模块更加清晰合理,方便进行后期的软件系统维护。(3)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在进行软件维护时,有时会由于进行了一处修改造成多种功能受影响,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解决由系统维护产生的系统不稳定问题也是再工程的目标之一。 3.3进行基金报表系统再工程的过程 进行基金报表系统的再工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3.3.1逆向工程阶段 逆向工程是利用当前的系统,从中借鉴设计方法和设计结构,组建更高层次的系统结构,对原有的系统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和提高。 3.3.2系统重构阶段 系统重构阶段顾名思义是将系统进行重新构建,在保持原有的性能上满足软件在应用中的需求。系统重构是连接逆向工程和正向工程的纽带。 3.3.3正向工程阶段 正向工程阶段是根据重构的内容进行软件的开发,从而构建出新的系统功能,达成新的目标,满足需求。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涉及到软件功能的分析、设计、重构,在开发完成后进行测试。通过这一过程能有效保证软件的实用性和重复使用性,不断完善系统,减少再工程的必要性。 3.4再工程的具体策略 再工程的策略包括增量式开发与部署策略和重用策略。其中增量式开发与部署策略的提出主要考虑到用户对系统功能的迫切需求。而重用策略则是再工程的最高境界。 4结语 总之,金融信息化给金融行业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利用软件工程进行金融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再造能够有效提升金融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使企业满足不断变换的社会需求。 作者:卜晓波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 金融工程论文: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工科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从金融工程的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出发,结合湖南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建立高校和企业的实验教学平台,建立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基地;采用“双教师”联合培养金融本科生模式。 关键词:金融工程本科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0引言 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新开设的金融工程专业,湖南工业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起步较晚,比较许多国外和国内众多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均是面对硕士研究生及博士以上层次,而专门针对本科生层次的人才教育,目前国内尚无可以参考的教育模式,因此设有金融工程专业的院校都应该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教育模式,向社会输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且有专业特长的金融人才,这是制定和探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方向的一个重要议题。 1金融工程的人才需求 随着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金融行业呈现出了与以往的传统金融行业完全不同的一面,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已经从传统的金融服务转向了一些特定的金融工具,如何帮助客户来解决实际的金融问题,金融产品化和电子化已经成为市场的导向。金融业务网络化电子化的发展也要求金融企业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运用工科人才的教育管理思路,将金融市场中的高新技术引入专业课堂,调动各方资源和各类教学手段,开发出更符合市场要求的金融产品,力求为金融客户提供更科学、更优质的金融理财策划方案。这也表明金融工程在生活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也对我们开设金融工程的院校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社会环境和历史等因素,我国的金融学科建设比起许多发达国家还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从金融学研究的发展情况看来,我国的研究主流依旧是对策性或者政策性的研究,对于涉及到数学应用的定量化模型和工程化方案的研究还是较少,这就使得政策性的应用方面有比较大的局限。随着金融业务全球化、国际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我国的金融行业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蕴藏了巨大的商机,这也对培养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院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作为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应该完成在学理上金融工程专业所设置的基本科目,确定培养的人才是属于哪一种类型。其次应该针对市场的要求,培养相对应的金融工程人才,使得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尽快适应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自己所在的金融机构和岗位。根据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属于应用型的金融技术人才,能够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和方法,应用现代数理和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模型定量化处理金融收益和风险评估的问题,为金融市场的总体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的稳定,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和方案。这样培养出来的金融毕业生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金融环境中适应不同的需求,满足大部分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要求。 2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2.1金融工程专业的本质内涵 金融工程专业是指一个系列的有关金融工程学的课程组合,学生修完该系列的课程即具备了有关金融工程学的知识素养和技能,从而可以从事与该专业直接和间接相关的职业或者工作,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金融工程专业包含了一组涉及到现代金融经济理论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理论与方法的有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这就对设置金融工程专业的院校老师提出了很高的教学要求,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来应对市场对学生提出的需求。 2.2金融学科的培养模式 为适应国际和国内金融行业的发展,又能适应区域经济的要求,防止学生所学和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金融学科和企业共同培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与能力体系需要重新构建,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素质,强调基础的经济金融理论教学。在金融工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上应该立足于经济金融理论,这是培养合格的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根本。第二是适度开设一些数学类课程,培养本科学生掌握比较基础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为适应现代金融的快速发展,让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信金融环境,作为一名合格的金融专业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已经成为必须。因此开设概率论基础;经济数学;随机分析;运筹学;固定收益证券等课程,还有一些房地产金融;项目融资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了现代金融对数学的要求。第三是为了培养学生建模和分析数据的技巧,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相应的金融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应用所学的金融学知识得出相应的金融运行规律。为此我们开设了:计算机R语言程序设计、SPSS应用、金融实证分析等课程,培养学生如何从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提炼出自己所需要要的数据,并且应用所学的经济学模型和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并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第四是构建金融工程的专业化课程,为了培养复合型的金融工程人才,围绕这个学科我们开设了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案例、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相关的金融工具并利用相应的工具和策略来解决实际的金融问题。针对湖南工业大学金融工程专业起步较晚,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在逐步完善的情况下,所培养出来的金融专业人才在市场上和其他重点院校相比还是缺乏相应的竞争力,所以从长远角度出发,“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更加适应于我们这种刚刚起步的金融工程专业院系。这一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有:①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②学校为主导,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个制定过程;③校企有机结合,人才培养和区域金融经济发展紧密结合;④校企共同建立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外围体系以及基础条件建设,同时又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研究是以培养金融学科人才为目的,以高校,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环境和资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高校主导,企业参与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金融行业特色人才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和科研方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和分散性的办学合作,而是围绕行业特点和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的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3校企研合培养金融本科生的主要模式 3.1“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实验教学平台 工科类的高校应该利用其所具有的优势,通过政府政策相关的引导,高校的运营和管理,相关金融公司的通力合作,打造一个具有高规格的金融实验室,利用这个实验室学生可以实际操作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金融机构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所运用的到的新型软件以及金融工具,并将其及时更新应用到金融实验室当中,而金融机构及相关的企业负责人也可以定期派相关的专家学者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相关的软件,帮助他们更早的适应以后的工作环境。 3.2“校企”合作建立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基地 金融学科是一门应用和实践性都要求很高的社会学科,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单纯靠书本和课堂知识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人才准入要求。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必须认清形势,及时更新人才教育观念,多与政府科研机构和本土企业互通有无,加快金融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了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联合办学的优势,培养出对接的金融专业人才,可以建立多样化与多层次的金融专业实习实践模式,可以开展认识实习、暑期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方式,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加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训练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同时在实习的工程中也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加以弥补,也可以发掘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一步加深知识的了解,在另一个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尽早的选拔所需要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这样也能够节省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同时缓解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 3.3校企联合采用“双教师“制联合培养学生 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新金融环境下的金融专业本科生,我们即要求培养学生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又不能忽视他们的动手和应用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双教师“的培养模式。所谓的”双教师“制度是指在校内高校教师教授书本上的专业基础金融和经济知识,但同时又给他们配备一个在金融机构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又具有高水平金融理论知识的校外辅导教师,共同开展课题项目的研究。这样可以很好的弥补高校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弊端,帮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接触到前沿的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使得他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加强,也更有利于他们将来在毕业的时候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4结语 本文以湖南工业大学经贸学院为例,阐述了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的一种可行模式———“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本校刚刚起步的金融工程专业来说这种模式能够帮助毕业生更好的面对市场的竞争,同时也可以提升高校的金融专业本科生的质量和相应的科研水平,加快本校金融工程专业建设的进度。 作者:罗志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 金融工程论文:企业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应用 摘要: 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效性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企业风险管理方式不仅局限性强,而且成本高、效率低,难以完全消除风险造成的损失。而金融工程则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能够促使企业形成现代风险管理模式,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企业风险管理模式,以及金融优势,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金融工程的优势。同时,还分析了金融工程对企业数量风险、价格风险、兼并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控制。并指出了运用金融工程建立现代化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途径,即构建金融信息数据库、建立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理念等。希望以此加强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而促进企业快速、平稳发展。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金融工程; 应用 风险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可能遭遇的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人身伤亡、意外事故等不测事件的可能性,它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和损失性。企业经营风险则是指因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预期收益不确定性,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失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尤其对一些创新性企业,它们具有更加鲜明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又相对较小,因此,更应重视风险管理。而若要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风险损失,企业就应当积极探究风险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降低经营风险。金融工程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近年来受到许多企业的关注和运用,合理运用金融工程有助于企业构建现代化风险管理模式。进而减少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金融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 (一)传统企业风险管理方式 传统的企业风险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和证券组合投资。它们都属于表内控制法。主要通过调整企业基础业务的负债与资产组合方式,逐渐消除市场金融风险。这三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和不足。不仅见效慢,而且价格适应性较差、资产负债管理的成本也相对较高。保险的对象多为有形风险,期货交易、证券买卖等金融交易不在保险范围内。此外,受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影响,保险对金融风险的作用较小。证券组合投资在金融市场上效果较好,但由于其理论模型本身就存在风险,因此,它对系统性风险作用不大。 (二)金融工程 有别于传统风险管理方法,金融工程采用表外控制法,即合理运用金融市场上的套期保值工具来规避风险。技术与工具是金融工程的核心。金融工程可以将分散在社会经济各个环节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集中到衍生交易市场中进行分割、包装和分配,进而通过一定方法规避许多风险。此外,因为金融工程交易的杠杆比率相对较高,因此,它可以使套期保值者用较少的资金或代价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三)金融工程的优势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相较于传统风险管理模式,金融工程具有明显优势。首先,它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金融工程最重要的内在机理是衍生性,基础工具的变动会影响其价格,而这种变动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便更有利于锁定风险。此外,对衍生交易的匹配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补风险。其次,金融工程还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成熟衍生市场的流动性能够根据基础交易的变动及时调整,对市场价格做出更加灵活的反映,进而提升风险管理的时效性。再次,金融工程成本低。衍生交易还具有高杠杆性,即付出较少的资金就能够控制大额交易。由于启用资金较少,所以能够极大地节约企业的套期保值成本。最后,金融工程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期权购买者具有履行权利,交易者可以根据需要抛补衍生交易头寸。此外,投资银行家也可以以金融工程工具为素材,根据客户需求,以组合、剥离等形式创设金融产品。金融工程特有的这些灵活性都是传统金融工具无法比拟的。 二、金融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对数量风险的控制 数量风险主要是指销量、交易量、产量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它不仅来自用户方面,还来自生产方供给方面。金融工程针对这些数量风险提供两种金融产品,一个是商品期权。另一个则是根据宏观经济的景气指数与企业产量的相关性设计衍生产品。宏观衍生产品是以宏观经济指数为基础,并将买卖宏观经济指数为外在表现形式,促使这种指数对应的收益流可以在多种经济体间互相调剂。此时,要求企业依据自身正常销售量积极参与到衍生产品交易中,确定意愿期正常收益。此外,在意愿期收益基础上,要增强宏观经济指数水平的具体性,在衍生产品交易中消除数量风险,确保意愿期收益的顺利实现。 (二)对兼并风险的控制 现代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兼并问题,正常兼并对优化资源配置较为有利。但企业若要取得顺利发展,就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和管理兼并风险。金融工程首先提出了股票交易策略,主要包括死亡换股、股份回购、财产锁定和员工持股等。其次提出了管理策略,主要包括相互持股,及双方互换股权,减少双方流通在外的股权,在保障管理层利益的基础上,甩掉包袱、提高收购方成本、修改公司章程。 (三)对价格风险的控制 企业对价格风险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是预测价格变化,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其二则是将不确定转变为确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起伏主要来源于市场中存在的预期外因素。所以,预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价格风险。针对价格风险,金融工程提供了互换、远期、期权、期货等工具,在此基础上又将这些衍生金融商品组合、分解,以创造更加有效的金融工具,来抵补汇率、商品、利率、股票收益率等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衍生工具提供的思路是金融工程防范价格风险的关键,即是指在交易中,能够运用远期合同锁定价格。这种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企业风险管理的路径。 (四)对信用风险的控制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在交易过程中,因一方违约无法履行合同义务而造成的可能性损失。事先是否有针对交易额度进行支付的约定、某一特定对方全部敞口头寸的大小、以及某特定日期结算交易额度,都会对信用风险产生一定影响。针对信用风险,金融管理主张使用信用衍生工具。它是指交易对手间转移信用风险头寸的合约安排。信用衍生工具能够为风险空头提供违约保护。信用期权、信用证券化、信用互换和信用远期都是常用的信用衍生工具。 三、应用金融工程构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具体途径 (一)构建金融信息数据库 采用信息技术是金融工程运用于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特点,金融市场信心及其预测则被视为金融工程的基础。若要构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就必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各种金融信息,例如金融机构的业务信息、宏观经济环境数据等。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企业风险管理应当在原有信息化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企业资源计划,集合产品数据管理,共享供应商信息库、产品数据和客户资料信息库。此外,还应当构建智能分析系统,建立灵活的控制模型。 (二)建立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理念 目前,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还未迎来发展金融工程的最佳时机,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发展受到限制,股价、利率和汇率难以反映市场的真实价值与供求状态。此外,还由于缺乏真正需要规避风险的经营主体。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充分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并将其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还应当全面研究和认识金融工程的功能。并借助金融工程的风险管理更新企业内部人员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意识和理念,进而提升经济金融效率,消减社会经济摩擦。 (三)建立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全面探究金融工程的风险管理控制手段及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可以发现,传统风险管理只需数个部门共同参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则较为不同,它参与到企业的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中,与用户、供应商、业务范围也有密切联系。所以,构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应当包含生产与销售的组织者层、企业的决策层和供应商与用户的管理层等。除此之外,还应当包括一些具备金融工程技术的金融工程师。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企业风险管理模式,金融工程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应当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合理运用金融工程。但与此同时也应当客观看待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局限性。一方面,首先应当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确保金融工程参与者具有熟练地操作技巧与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其次,还应当构建风险评估体系。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关注自身的风险管理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与企业的利润、生产和销售都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应当将企业风险管理视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应当认识到运用金融工程能够进行风险规避和套期保值,但决定企业风险抵御能力的根本因素还是企业自身实力。因此,企业应当建立高效运作机制,提升自身发展潜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容面对各种挑战和风险。 作者:张宇 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博士生在读 金融工程论文:高校金融工程建设策略选择 摘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然而,地方高校现有专业建设中,大多存在课程设置不当、培养目标不准、培养体系不优等问题,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差甚远,学生毕业后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鉴于此,文章以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建设为例,从学科专业的定位出发,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策略途径。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不仅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前提保证[1]。无论是部属院校还是地方高校,其办学水平和社会地位说到底都取决于专业建设水平。对地方高校而言,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实现由教学研究型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必然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只有尽快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层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1,2]。所以,转型期的地方高校加强专业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校加强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专业,是高校发展的龙头,专业建设,则是高校生存的根本。专业建设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科研方向、学术水平、服务能力和社会地位,是高校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首先,专业是高校存在的基本元素,也是高校发展的着眼点。高校的专业建设一般包括专业的划分、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方向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基本环节,专业建设直接承载着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完成。其次,高校只有以专业建设为中心,才能造就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培养出色的学生人才。师资力量决定办学水平,专业建设则打造学科梯队。最后,只有培育了专业特色,才能突出学校特色。特色是标志,是存在的价值,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办学内涵。对高校来说,特色就是办学水平,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关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2]。然而,办学特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办学特色的形成渗透在高校职能实现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成果上,而专业建设又是高校职能实现的具体承担者和各项成果的创造者[3]。因此,专业是高校特色的直接载体,通过专业建设进行特色培育是促进高校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定位 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首先取决于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定位。结合当前地方本科教育和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特点,我们从专业本身的定位和学生的定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金融工程专业的定位。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准确定位,首先依赖于该专业培养的是生产者还是管理者;其次要了解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的是策略层面的金融决策者还是操作层面的普通金融工作者;同时也要确定培养的是金融专技人才还是万能的“通才”。地方高校开设金融工程专业,不应该也不能按照“985”“211”本科院校的金融工程专业进行定位,而应该根据地方高校自身服务地方经济需求的特点来决定培养的“金融人才”应该是“技术应用型”的一线人才,并非通才,并且这些“一线人才”首先从事的仅是简单的经验性工作,待经验操作性技能熟练后再慢慢培养策略决策方面的能力,最终成为既有熟练操作技能又懂决策理论的管理者。 2.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定位。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金融理财、投融资以及金融风险管理方法与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各种金融工具的开发设计、综合运用以及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开展金融风险管理、投融资战略策划,能在企事业单位或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的高素质复合型现代金融人才。 三、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1.多学科交叉的联合培养模式。从学科本身来看,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与同类院校或相关院系进行横向联系与合作,取长补短,通过教育联盟的方式共同培养应用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 2.理论、实验加实践的立体式培养模式。“强实践性”决定了金融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验与实践环节。尤其是对地方本科院校的金融工程专业而言,因为自身薄弱环节较多,课堂讲授仅仅是一种“分析模式”的教学方式,要真正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强调的是操作层面的实践性,因而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更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形式多变的金融市场相结合,恰当选择教学案例,开展金融实务操作环节的教与学。 四、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建设的策略选择 根据以上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我们提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建设的策略选择如下: 1.转变观念,精准定位,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专业建设,观念是先导、定位是向导、规划是保证。定位准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是有步骤地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保证[4]。地方高校首先必须进行观念转变,精准定位,科学规划,专业建设才能有序推进并取得成功[5]。地方高校的职能之一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而要立足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坚持应用型大学专业建设的理念,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统筹制定,确保专业建设方向正确、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为适应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专门组织教师学习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及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思想观念上转型。邀请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兄弟院校的同行进行专业建设探讨,确保专业建设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持续性,在办学类型上准确定位。 2.面向产教融合,凝炼学科方向。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都要求地方高校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6],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为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撑。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推进产教融合为主导方向,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此,邵阳学院一方面主动对接邵阳本地中长期科技、产业与社会发展实际,先后组织教研人员参与《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邵阳市双清区产业(金融)精准扶贫规划》的编写,组织学生加入企业实践,从而找到金融工程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点,通过产教融合,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求,采用“以专业带整体”的策略,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找到学科发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的契合点,满足学生专业成长和全面、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兼顾,汇聚人才队伍。结构合理、能力高强、学术与实践兼顾的人才团队是专业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是地方高校成功实现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保证。要全面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提高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对地方高校而言,就需要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出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学科队伍[6]。这支队伍既有高精尖人才发挥学术引领与应用提升作用,又有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开展实践创新和技能推动作用,还有骨干教师发挥推进知识应用、技术革新和指导学生成长的作用。由此形成一支由学科理论专家、技能行家组成的合作型队伍,相互作用,协调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保证专业建设站在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与转型发展。为提升专业整体实力,推进专业发展,邵阳学院除了大力引进金融工程专业的博士、硕士外,还聘请当地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专家做为学校兼职导师,定期为学生讲授金融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 4.强化应用导向,完善专业建设制度。系统完善的专业建设制度对于专业发展具有导向、规范、监督和激励作用,有助于确保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和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地方高校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这需要突出应用导向的学科制度体系来推进[7]。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要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专业建设制度要有助于保障专业建设的应用型方向,有助于专业团队成员形成“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将其内化为追求目标;专业评估和奖惩制度要有助于学科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有助于引导学科团队更加主动地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邵阳学院为了整体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专门制度了《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方案》,加强学校和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和邵阳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提高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也出台了《邵阳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意见”》,为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增强办学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结束语 文章以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建设为例,并从学科专业的定位出发,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策略途径,以期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郭建华 单位: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金融工程论文:金融工程建设建议 一、形成区政府主导,相关部门一体化联动工作格局 成立以主管金融的区长任组长,区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阳区域金融工程推进领导小组”,组建“双阳区域金融服务中心”、设立“双阳区域金融工程网”、建立“小微企业融资信息数据库”及“信贷产品库”,编发《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指引》,力争把双阳区建设成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活跃、金融功能完备、金融体系现代、金融生态良好的区域。 二、创新信贷产品,打通金融支农支小融资快速通道 (一)通过整合三方资源开发一批贷款新产品 按照“政府风险补偿、银行杠杆撬动、贷款单笔控制”的思路,整合政府、金融、企业三方相关资源,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包括助保贷、助农贷、助商贷、助贫贷、助旅贷等一批“助”字头的信贷产品,解决小微企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由于风险大、无资产抵押而贷款困难问题。 (二)通过创新质押模式推出股权质押贷款 借助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核权划股,以股权这一无形资产替代房产、机器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用于质押贷款。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 突破常规思维,充分考虑农村及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押、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因素,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创新第二还款来源保障机制,在贷款对象、用途、额度和期限上更加贴近客户实际,多方搭建信贷资金供需对接桥梁。 (四)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建议设立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专用基金,用于弥补金融机构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方面的损失。具体可制定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实施细则。 三、创新资本运作,拓宽涉农主体、小微企业融资领域 (一)强化市场联动 加强同域外金融要素市场的合作与交流,力促双阳区与吉林省股权交易中心、即将成立的东北亚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平台合作,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强化融资培训 组织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村委会负责人、农业种植专业户等参与多层次、多形式的直接债务融资业务培训。 (三)强化企业培植 优选一批企业进入直接融资后备资源库,每个培植对象分别与一名区级领导、一个职能部门、一家商业银行结对开展定向培植,确保培植效果。 (四)强化品牌效应 在吉林省股权交易中心打造“双阳鹿业板块”、“绿色农业板块”,力促区域企业股权合法转让流动和开展股权质押融资,扩展直接融资通道。 (五)搭建营销平台 搭建双阳鹿业网络交易营销平台和双阳绿色农业网络营销交易平台,通过提供中介、信息、交易、结算等服务,为农畜企业和农村合作社提供新的网上销售渠道。 四、创新金融服务,有效满足涉农、涉小金融需求 (一)机制创新 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完善金融机构考核激励机制,促使每个网点、每位员工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展支农支小工作,实现农村普惠金融模式,坚定地向支农支小特色银行目标迈进。 (二)服务创新 全面推行“阳光贷款”制度模式,坚持便民、利民、惠民原则,在确保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要求齐全的前提下,尽量简化贷款操作流程和办理手续,提高贷款发放效率;灵活确定还款期限和方式,结合农村及小微企业特点大力推行整贷零还、差额还本付息方式,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和持续的金融服务。 (三)费率优惠 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要充分利用好支农、支小相关优惠政策,在简化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流程的同时,降低贷款流程的相关费率,降低“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五、创新担保方式,增强“三农”和小微实体经济贷款的可得性 (一)引导各类资本成立贷款担保中介组织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融资”的思路,成立贷款担保中介组织,强化监管的同时引导担保中介机构为小微企业、涉农行业等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实现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低、小微及涉农企业融资成本低、担保中介组织有收益的共赢局面。 (二)成立区政府主导的支农支小担保基金 一是政府主导成立贷款担保基金机构,担保对象定位为“三农”和小微企业。二是政府为基金的主要捐助人,同时接受金融机构和企业捐赠,捐款金融机构、企业及个人将优先成为支农支小优惠政策的受益主体。三是保证基金的公益性,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基金收入主要用于机构的日常开支和弥补业务成本,同时派驻监督人员对基金的运营进行监督。 (三)扩大以连带责任为主要特征的“农户 联保贷款模式”和“企业为农户联保贷款模式”扩大诚信宣传,增强农户诚实守信意识,资信好的企业可以与为其相关的多家农户担保(如鹿制品企业为养殖户担保)、3至5户农户联保贷款等,担保和联保农户之间相互承担连带保证义务,单个成员出现不守信用、不能按时还款的情况,企业或其他小组成员负有督促和代替还款义务。 (四)大力发展信用保证保险服务 信用保证保险要“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的原则”,是一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以信用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为主要载体,“政府+银行+保险”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合作经营模式。对小微企业来说,信用保险主要保障其在贸易活动中由于对方失信导致的风险。保证保险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资信担保,从而获取银行的信用贷款,当小微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时,由保险公司承担向银行偿还责任,解决银行对小微企业不敢贷款的难题。在银行放款前,保险公司要为投保企业甄别买家,咨询内控风险,帮企业实现“赊账”,提高企业的现金流量,相当于全程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 六、优化区域金融环境,增强区域产业吸引力 (一)优化金融机构体系 积极与上级和外地金融机构沟通联系,加快推进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公司和各类融资中介机构等在双阳区成立分支机构,并积极引进的担保、贷款、保险及其它金融服务机构,同时在金融服务机构选址用地、开办费、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二)完善支农支小相应的配套措施 按照“政府搭台、金融唱戏、服务企业”的思路,将企业、银行、担保、典当、产权评估集合其中,开办“金融集市”,形成金融资源“洼地”,以期实现政银企的资源、资本面对面敞开式无缝对接。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和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大财税优惠力度,推动支农支小工作可持续发展。 (三)努力推动信息体系建设 加大强化金融执法力度,有效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保护区域金融机构债权;规范区域信用秩序,建立覆盖所有农户和县区域企业的征信体系。同时,推进“企业信用工程”、“农村信用工程”和“社区信用工程”建设,力促全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作者:邵志高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双阳支行 金融工程论文: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金融工程 一、构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系统 (1)树立现代的风险管理理念。在激烈的金融竞争环境中,企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具体表现。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树立现代的风险管理理念,明确的认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全面、准确的掌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金融工程控制风险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金融工程的相关概念以及方法,有效的拓展管理者的思维进行风险的创新管理,进而有效的降低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本,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构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机构。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金融工程中参与的部门呈现多门类化和多样化,企业从生产产品到销售、供应商到用户之间的整个过程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应该贯穿企业产生生产的整个过程,将整个过程都纳入到工程管理的范畴,其工作量非常巨大。因此,应该建立专门的现代风险管理机构,由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用户管理机构、供应商、决策层等共同参与进来,然后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通过所有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企业赋予的职责。 (3)构建风险管理信息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众多的高科技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众多领域中。因此,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复杂金融市场的信息进行采集与整理,这些数据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业务信息、宏观环境经济数据等几个方面。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然后在既有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资源计划的整合,对产品数据管理、供应商信息库以及用户资料信息库管理进行整合,创建金融信息数据库,实现金融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金融工程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1)金融工程在风险识别、测量以及控制方面的应用。金融工程学中的VaR方法,已经成为涵盖了所有风险种类的统一的风险测量方法,VaR指的是在一定的实践范围内、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某资产组合或者资产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通过运用VaR方法,能够识别、测量现代企业存在的风险,为了实现企业对有限资源进行的最优化配置,企业还需要通过运用金融工程学研究的风险管理系统创建的Raroc模型,Raroc模型可以表达为:Raroc=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经济成本=贷款利息收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成本=r×L-EL-Cm-C0/CaR=r×L-EL-e×L-i×D/CaR。其中D为负载额、e为经营成本率、i为资金成本率、CaR为经济成本、C0为运营成本、Cm为资金成本、EL为贷款的预期损失、L为贷款额、r为贷款利率。通过了解多向业务的CAR以及Raroc数据后,根据资额协和数据,结合协方差、方差的组合管理方法,对资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然后对企业进行科学的定价,降低由于分散化造成的风险,进而实现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提高企业的收益。 (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控制金融环境的波动(包括商品价格、外汇汇率、市场利率等的波动),金融工程提供的一系列远期、期权、期货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管理工具,然后再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组合,获得更加有吸引力、新颖的金融工具,这对于应对商品价格、外汇汇率、市场利率等的波动导致的风险抵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价格风险,金融工程提供了期权、期货、远期以及互换等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并且还能对相关的衍生金融商品进行组合,进而创造出更多的金融工具,以此抵补商品价格、股票收益率、汇率、利率等方面频繁波动带来的风险,可以采用期货、期权以及协议等金融工具进行组合;针对汇率风险,金融工程可以通过期权以及远期等金融工具进行组合;针对利率风险,金融工程能够通过利率保底与封顶、远期的利率协议以及金融产品的互换等工具进行组合。 (3)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风险指的是在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的企业治理结构下,企业管理者通常并不始终将股东利益最大化放在企业经营目标的第一位,而是以牺牲企业长期发展,追求短期的在职享受以及会计利润,主要表现在股票价格的低估方面。在此状况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铜鼓金融工程提供的杠杆,收购本企业的成本进行重组,由于股东的收益与企业的雇员的利益紧密相关,通过金融工程对风险进行监督与控制,能够显著的增强投资者的积极性。 (4)兼并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现代企业在全球金融竞争环境下,时刻面临着被兼并的危险,正常的兼并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更优化配置,但是从企业长期发展与生存的方面来说,必须对 兼并风险进行管理与控制。金融工程在兼并风险的防御控制方面提供的方案表现为:其一,股票交易策略,其中包括财产锁定、员工持股、股份回购等;其二,管理策略,其中包括增加反收购条款、修改企业章程、通过保障管理层利益提高收购方收购成本、相互持股等。 (5)投资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通过在股票市场分散化投资,能够扩大股票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进而增加企业的收益。随着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众多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都实施这种跨国、多样化的投资,但是由于一些国家的投资者因为本国外汇管制以及资本流动的限制,并不能将资金投资到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通过利用金融工程衍生的国际股票收益互换这一金融产品,能够有效的解决金融投资方面的风险。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涵盖了许多内容,通过利用金融工程构建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实现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站稳脚步。 作者:刘霄阳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金融工程论文:金融和工程创新思考 第一部分国际金融创新 一、背景及概念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和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利率和汇率出现了剧烈波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金融机构的旧有经营模式和业务种类失去市场,同时又给它们创造了新的潜在业务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长足发展及金融理论的突破促使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突飞猛进,而创新成本却日益降低。在强大的外部需求召唤下,在美好的盈利前景吸引下,金融机构通过大量的创新活动,冲破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制约,导致全球金融业金融领域发生了一场至今仍在继续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形形色色的新业务、新市场、新机构风起云涌,不仅改变了金融总量和结构,而且还对金融体制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对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提出了严峻挑战,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际金融新秩序有待形成。对于金融领域内发生的这些变革,我们将其统称为“金融创新”。 二、创新成果(1)金融工具创新从狭义上理解,金融创新通常指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创新的成果是极为丰富的,按照金融创新工具的功能来划分,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风险管理型创新、增强流动型创新、信用创造型创新和股权创造型创新四种。事实上以上分类也代表了金融创新的四种原动力。表1按金融中介功能分类的创新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型创新无疑是金融工具创新中最主要的一类。在八十年代,围绕市场风险管理进行的风险转移型金融创新最为流行,其典型代表就是期货、期权和互换工具,以及用它们构造出的各种复杂的产品组合。进入了九十年代以后,诸如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价差互换以及信用挂钩票据等以转移信用风险为核心的信用衍生工具经历了引入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并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创新的又一大热点。在1999年,在各种衍生产品交易中,金融互换、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仍然占有最主要的地位。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的增加,提高了资产持有者持有某项金融资产的机会成本,与此同时,整个社会负债水平的提高使得对债务成本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二者都导致了债权、债务人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的要求。八十年代以来,银行业普遍兴起的资产证券化是增强流动型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而期货等衍生工具交易相对于现货交易具有流动性优势,也把众多的投资者从传统的股票和债券市场上吸引了过来。在1999年仍然保留着这种趋势。对信贷的需求推动了信用创造型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发展。在八十年代企业兼并重组浪潮当中,对高杠杆债务融资的巨大需求使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家们开发出了垃圾债券,并风行一时。而针对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委托问题,金融界创造出了以可转换债券为代表的一类新型融资工具,使投融资双方的需求更好地得到满足,从而扩大了融资规模。对于股权创造型金融创新,相对于信用创造型创新的发展较为迟缓。但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各种金融监管都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加强了要求,因此商业银行成为这方面创新的主要需求者和使用者。(2)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市场在近年来出现了两个重大变化:首先,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了一体化。由于资讯的进步,全球金融市场连成一片,外汇市场已经实现了24小时连续不断营业;欧洲货币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并不断壮大。第二,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迅速崛起,并在很多情况下超过了现货市场的规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衍生品的场外交易早在80年代就迅速超过了有组织的交易所交易,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态势。(3)金融组织结构创新金融机构自身作为创新主体,也在不断经历着组织结构上的创新,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势头锐不可当。近两年来,美国、日本、德国的金融机构通过一次次大规模的兼并收购向着“超级金融百货公司”的战略目标迅速挺进。在分业经营限制迟迟不肯退出舞台的美国,1998年4月,花旗集团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实际上已在美国金融界开创了商业银行、投资、保险业务“一条龙服务”的先河。迫于压力,1999年10月22日,美国白宫及共和党国会领袖就改革美国银行业条例达成协议,废除禁止银行承销证券的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新法案也将允许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互相在彼此的市场进行竞争。这表明金融机构必须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与更多的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激化迫使金融机构必须积极创新,并向多元化、全能化发展。(4)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制度的创新与金融业务和金融组织结构的创新是相互推动的。利率限制和分业经营限制的逐步取消,各国金融市场的顺序开放等等都是这轮金融自由化潮流冲击旧有金融体制所带来的变革。1999年3月1日,世贸组织71个成员缔结的新的全球金融服务业自由化协议正式生效,占全球金融服务业95%的国家和地区在银行业、保险业和基金市场方面全面开放,全球金融体系又向自由化迈进了一大步。 三、技术进步与国际金融新格局的形成现代通讯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力地刺激了金融创新。从微观上来讲,这种推动作用贯穿了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从产品创意、到设计开发直至推广交易,技术进步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提供了金融创新活动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同时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并使得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才能顺应并利用这种技术进步,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从宏观上来讲,技术革命推动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结构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信息技术和交易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全球电子交易网络和自动清算系统的发展,突破了各类金融市场彼此之间的分割,跨越了地理上的国家疆界,膨胀了市场的规模,加速了市场的流动,并最终推动了金融市场的证券化和国际化的蓬勃发展。但同时这也使得金融资本在全球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流动更加迅捷,金融风险的蔓延更加迅速,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增强。第二,技术革命产生了电子货币、电子金融产品,使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进一步虚拟化。第三,新技术使金融机构传统的业务和垂直结构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全球金融网络时代的要求,“全球思维,当地行动”新思想已经兴起,它重点强调以金融功能为核心的组织结构模式,为此金融机构整体必然经历重大调整。第四,金融监管必须直面金融技术革新所发起的挑战,重新建立灵活有效的监管体系。 第二部分金融科学的发展有人将金融学划为两大分支:货币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 也有人认为现代金融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公司财务,即指专门研究企业如何筹集与使用资金;金融市场,即专门研究融资机构、融资管理与融资场所。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信息科学等的迅速发展,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也出现众多创新。无论怎样划分,现代金融学已经突破对理论进行纯定性分析和逻辑推理,对银行、货币和信用没有精确数量分析的状态,这是不争的事实。金融经济学、金融数量分析和金融工程的崛起更标志着金融科学正在朝着数量化、工程化、交叉化和电子化的方向发展。 一、金融学分析方法数量化一般认为,现代金融学理论起始于50年代初马柯维茨(H.Markowitz,1952、1959)的投资组合选择均值方差理论,提供了对通常资产具有相关收益数量化风险—收益协调的易于处理的模型,从而导致了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发展,使数理方法在金融学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在马柯维茨的研究基础之上,夏普(Sharpe)、林特纳(Lintner)和莫辛(Mossin)独立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建立了证券收益与风险的关系,揭示了证券风险报酬的内部结构,即风险报酬是影响证券收益的各相关因素的风险贴水的线性组合。由于CAPM模型严格的假设条件,使得其应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由罗斯(Ross)于1976年提出了套利定价理(APT)。他证明了人们能够把资产价格表示为少数几个基本因素的线性组合。这种模型潜在地表现出比CAPM模型更灵活和更稳健,。随后,布莱克和斯科尔斯在标的资产的随机价格服从布朗运动等假设条件下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方程成为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估价的有效工具。不得不提的是,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和米勒(M.Miller)于1958年发表了MM定理,证明了公司的资产结构和公司的价值无关,这意味着公司财务主管费尽心思为如何筹集资金的努力是无效的。其后,斯蒂格利茨用一般均衡的理论再次证明了MM定理的结论。在金融计量经济学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金融数据可以即时获得。金融计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C.W.J.Granger和R.F.Engle创立了协整分析模型,以及R.F.Engle和J.Cragg发展了条件自回归异方差模型(ARCH),极大推动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随着动态系统理论、非线形时间序列分析、随机波动模型和非参数统计学的发展,推动了金融计量朝着非线形化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方面重要的模型有条件自回归异方差模型(ARCH)、协整模型、非参数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金融理论在继续向着纵深化方向发展,数理方法在金融经济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成为金融学中的骨架理论。在现今,国际上金融理论的突破大多与数理方法的应用有关,随机最优控制理论、鞅理论、脉冲最优控制理论、微分对策理论、最优停时理论、人工智能(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等的研究已经在国际上有了初步的成果。 二、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创新日新月异,在混业经营的趋势下,银行、证券、保险正日渐相互融合,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传统界限日渐模糊或消失。金融机构的职能向多功能、全方位方向发展,全面的金融服务公司正成为金融业界流行的趋势。在此形势下,传统的金融理论已经不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传统的金融科学正在与自然科学和其它社会科学有机的结合形成交叉的金融科学。金融理论越来越需要在严格假设条件下的数理证明来推动其不停的向着纵深发展,仅仅依靠定性的描述已经不能完成对各种定理的推证。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规律,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当代工程技术的支柱。以资本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融科学,越来越需要用到物理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这也是国际上许多研究工程物理的学者转向金融科学的研究时回取得很好的成果的原因。由于金融理论中数理方法严格的假设前提,使得理论上日趋完美和实践指导上苍白无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被融入到金融学中,引入了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概念,并用信息不对称来解释股价的波动,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应用产生了一个新的金融理论分支即行为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抛弃了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等的假设前提,促成当代金融理论由传统力学的线性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创立了行为组合理论与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RSV模型和DHS模型。 三、金融创新工程化由于金融理论及金融定价理论的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金融创新越来越向知识化、科技化和工程化方向发展。金融创新越来越依赖经济金融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数理科学、统计学、博弈论、工程物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没有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理论的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及其变化的复杂计算必须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金融业自身也越来越知识化,以知识为基础的咨询服务业将成为金融业最有利润来源的产业。科学技术成果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和最有效工具,金融业越来越向技术化方向发展,金融创新的内容所具有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电子计算机、通信革命、系统工程、网络化趋势,使金融创新越来越呈现出技术性。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信用货币制度成为当今国际货币制度的新安排。金融的发展使“实际”经济与“象征”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增加了金融活动中的风险。而以风险规避为目的的金融创新的发展并没有消除金融风险,只是对风险的组合,同时却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形式——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巴林银行的倒闭、大和银行的消失、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风波、阿根廷金融危机一波又一波的冲击着世界金融体系的安全,金融风险关系着各国的国家安全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对金融风险的测定反过来又成了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得尔塔——正态法、历史——模拟法、压力测试法、结构化蒙特卡罗法等技术成为金融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金融工程师的称谓起始于本世纪八十年代伦敦的银行界。当时有的银行建立起专家小组,对客户的风险进行度量、并应用组合产品进行结构化管理。这一类工作就被称为金融工程,而从事此类工作的专家就被称为金融工程师。因此,金融工程原先的狭义定义就是金融风险管理产品和技术的研究。随着七、八十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人们对金融工程的认识迅速拓宽。成立于1991年的“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IAFE)”把准确地界定这一新兴学科作为自己的职责之一,这就给出了金融工程的广义定义,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工程的一个核心内容。所谓工程化的方法论则和其他的现代工程科学一样,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技术手段。工程活动主要依赖于工程师们的创造性劳动,不拘泥于死板的理论教条。工程方法论首先是面向市场实际的,立足于解决实际的问题。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是一切工程活动的基本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必须适销对路。金融工程作为工程型学科,是围绕着金融产品的创造和实现展开的,而金融产品的推出和改进,又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金融工程活动,已经发展到“量体裁衣”地提供金融产品的原因。金融工程的工程方法论大量地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也用到其他与系统科学和决策科学有关的产品(如运筹学优化技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也正在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制造(CAM)的技术。至于是否可能向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方向发展,则可能是一个远景。目前,在金融工程的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一些金融学家,正在考虑除了利用金融市场的实际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即发展实证的金融学之外,还设想有否可能建立实验室环境来试验各种新设计和开发的金融产品—即发展实验的金融学。所以,金融工程本身是金融学的工程化,在本质上是现代金融学的最新发展。四、金融交易及管理电子化对金融交易及管理的发展起到最显著的推动作用的信息技术,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等应用于金融领域,引起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金融市场通过信息联成一体,软件技术的发展则使计算机与通讯技术更直接、更充分地服务于金融工程。各种大规模的计算和分析软件包(包括近似计算和仿真计算)为金融工程提供了开发和实施各种新型金融产品、解决金融和财务问题的有效手段。例如,在使用了计算机与证券分析表软件后,使得复杂的涉及多边的金融交易成为可能,促进了货币与利率互换等金融产品的发展。再如,在进行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时,金融工程师将复杂的运算关系编成程序,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和通讯端口获取实时数据和交易信息,这种交易策略被称为“程序化交易”。此外,各种新型期权产品的交易更是离不开计算机软件技术和仿真技术。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工程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例如在信用分析、市场模拟等方面取得了很不错的研究和应用成果。金融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金融手段,它的发展与完善既为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是金融工程本身的重要内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系统工程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渗透,电子金融创新加快发展,电子金融体系逐渐形成。电子货币、电子钱包、电子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金融创新日益成为金融市场的主流。银行正向着虚拟化方向发展,“砖瓦式”的银行即将进入博物馆,代之以AAA(Anytime,Anywhere,Anyhow)式的网络银行。网络银行的出现使银行的概念变为一个数据库或互联网上的一个网址。1995年10月18日,全球第一家专门在internet上经营银行业务的网络银行——美国第一网络安全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提供支票、电子付账和信用卡等服务。网络银行方兴未艾,对世界金融业产生了强烈的震动。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货币的形式从有形货币发展到无形货币,货币的概念仅仅是储存在电子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电子符号(数字字码),其载体则是形式多样的信用卡、银行卡、转账卡、智能卡。 第三部分金融工程的基本工具和技术 一、金融工程的内涵 金融工程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结合、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金融工程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金融工程本身是金融学的工程化,在本质上是现代金融学的最新发展。现代金融本身的方法论—无套利分析是金融工程基本的方法论。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对金融工程研究的支持,从最基本的方法论角度,因该说都是围绕无套利分析展开的。金融工程的创新特征,在于它所提供的是用于金融业的高新科技。事实上,这种金融领域的高新科技己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际炒家在世界范围的金融市场兴风作浪时,并不是在盲目地投注赌博,正是利用这种高新科技,设计出非常精妙的大规模套利和投机策略,向各国金融市场的薄弱环节发动进攻。各国政府和金融当局,也求助于此类高新科技,才能保卫自己的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分类及创新 金融产品既包括金融商品(所有在金融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亦称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期货、期权、互换等都可看作是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如结算、清算、发行、承销等都是金融服务。而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金融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因此,解决金融问题所使用的产品、服务、投资组合等,都可以看作是金融产品,这是金融产品最宽泛的定义。所谓“新型”和“创造性”有三层涵义:一是指金融领域中思想的跃进其创新程度最高,如第一份期权合约的产生;二是指对已有观念作重新理解与运用,如在商品交易所推出金融期货作为新品种;三是指对已有的金融产品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合,目前层出不穷的新型金融产品的创造,大多建立在这种组合分解的技术之上。从金融产品创新含义上,可以将金融产品分为金融基础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能够产生衍生产品的传统金融产品被称为金融基础产品(UnderlyingInstrurnent)。金融基础产品大致包括:货币、外汇、债券、股票。金融衍生产品是以某种金融基础产品的存在为前提和买卖对象,其价格亦由金融基础产品决定的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是七八十年代全球金融创新(Financialinnovation)浪潮中的高科技产品,是金融创新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传统金融基础产品(如货币、外汇、存贷款、股票、债券)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产品。已开发出的金融衍生产品大致包括:利率协议、外汇协议、外币期货、利率期货、债券与股票指数期货、利率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协议、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按照基础产品的种类、交易形式以及自身交易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1.按照基础产品种类划分,金融衍生产品可分为:(l)股权式衍生产品(EquityDerivatives),是指以股票或股票指数为基础产品的金融衍生产品。主要包括股票期货、股票期权、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以及上述合约的混合交易合约。(2)货币衍生产品(CurrencyDerivatives),是指以各种货币作为基础产品的金融衍生产品。主要包括远期外汇合约、货币期货、货币期权、货币互换以及上述合约的混合交易合约。(3)利率衍生产品(InterestDerivatives),是指以利率或利率的载体为基础产品的金融衍生产品。主要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以及上述合约的混合交易合约。2.按照基础产品的交易形式不同,可分为:(1)一类是交易双方的风险收益对称,都负有在将来某一日期按一定条件进行交割的义务。属于这一类的有远期合约(包括远期外汇协议、远期利率协议等)、期货合约(包括货币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互换合约(包括货币互换、利率互换合约)。(2)另一类是交易双方风险收益不对称,合约购买方有权决定履行合约与否。属于这一类的有期权合约(包括货币期权、利率期权、股票期权、股票指数期权等),另有期权的变通形式认股权证(Warrants包括非抵押认股权证和备兑认股证)、可转换债券(Convertbles)、利率上限(Caps)、利率下限(Floors)、利率上下限(Collars)等等。3.按照金融衍生产品自身交易方法及特点,可分为:(1)金融远期(Forwards),指合约双方同意在未来日期按照固定价格交换金融资产的合约。金融远期合约规定了将来交换的资产、交换的日期、交换的价格和数量,合约条款因合约双方的需要不同而不同。金融远期合约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合约、远期股票合约。(2)金融期货(FinancialFutures),是买卖双方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的形式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交收标准数量特定金融产品的协议。主要包括货币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三种。(3)金融期权(FinancialOptions),是合约双方按约定价格,在约定日期内就是否买卖某种金融产品所达成的契约。包括现货期权和期货期权两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很多种类。(4)金融互换(FinancialSwaD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共同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定支付款项的金融交易,主要有货币互换和和利率互换两类。这四类衍生产品中,金融远期合约是其他三种衍生产品的始祖,其他衍生产品均可以认为是金融远期合约的延伸或变形。要说明的是,由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种类的衍生产品及其他金融产品,经过变化、组合以及合成等方式,还可以创造出再衍生产品和合成衍生产品,使衍生产品可以无穷出现。如由期货和期权合约组成的期货期权(OptiononFutures);由期权和互换合成的互换期权(Swaptions);由远期和互换合成的远期互换(Fowardswaps)等。在衍生产品风波不断的情况下,衍生产品仍获得了巨大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上已知的金融衍生产品已有1200多种,未清偿名义本金额超过20亿美元。美国期货业协会发表了全球41家期货交易所的130种合约的数量统计报告,提到17种货币。目前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几乎能根据客户的任何特殊要求“度身订造”任何品种的衍生产品并为之创造市场,所以今后衍生产品的品种还将不断增加。同时,各种新兴的衍生产品交易场所在世界各地相继建立,目前,全球有50多个交易所在进行风险与收益的衍生交易,场外交易更是不可胜数,参与者也遍布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三、金融工程技术的分类 金融风险从金融工具的角度看包括外汇风险、利率风险、股权风险、商品价格风险、金融资产流动性风险、交易风险、操作风险、定价模型风险以及其他市场风险。由于金融风险具有全面的渗透性和冲击性,研究、创造和运用金融工程技术管理金融风险便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大体可以概括为套期保值、投机、套利和构造组合。1.套期保值交易技术为了固定资金的价格,在期货市场上得到一个预先确定的利率,投资者可根据自身特定的条件,选择两种手段中的一种来进行套期保值、多头套期保值和空头套期保值。固定利率有价证券价格与市场利率的反比关系决定了利率下跌的预期者运用多头套期保值,利率上升的预期者作空头套期保值。假如某个交易者手中持有固定收益的有价证券,而且他不得不出售这些有价证券来保证其资金的流动性,为了防止利率上升而使有价证券的价格下跌,该交易者即通过出售利率期货合的方法即做空头套期交易,来固定有价证券的价格。如果利率果然上升,那么该交易者在现货市场上的损失可以由期货市场的盈利来补偿,如果利率未涨反跌,他亦可用现货市场的收益来抵补期货市场的亏空,从而有效地将收益固定在目前较高的水平上。与此相反,假如一个交易在将来某一时期有一笺收入打算投资于有价证券,但他担心如果到期利率下跌会使有价证券的价格上涨。为保险起见,他可以先买进利率期货即做多头套期保值,如果利率果然下跌,他便可能在期货市场上得到盈利,用于弥补现货市场的亏损,如若利率没跌反升,利用现货市场的收益来充抵期货市场上的损失同样可以保证该交易者维持一个较小的投资成本。2.套利交易技术套利交易充分利用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组合复杂的交易策略,具有创造排除其他方式风险的能力。套利交易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①跨月套利交易。这是一种利用同一交易所同一种有价证券但不同交割期限的期货价格的差异而进行的交易活动。它又分为牛市套利和熊市套利两种。牛市套利交易利用远期期货合约价格上涨幅度快于近期期货合约上涨幅度,或远期期货合约价格下跌幅度小于近期期货合约下跌幅度,来进行买空近期期货,并卖空远期期货的对冲交易。与此相反,熊市套利交易是希望远期期货合约的价格上涨幅度大于近期期货合约的上涨幅度,或近期期货合约的价格下跌幅度大于远期期货合约的下跌幅度,从而卖空近期期货合约,并买空远期期货合约。②跨品种套利交易。跨品种套利交易是指在买进某种有价证券期货合约的同时,卖出另一种有价证券期货合约,以期利用不同的有价证券期货之间的价差获取利润。例如大额定期存单期货与短期国库券之间的价差,当预计定期存单价格的上升幅度高于短期国库券时,买进定期存单期货,同时卖出短期国库券期货,反之亦然。③跨市套利交易。在不同的交易所同时进行两种类似有价证券,但交易方向完全相反的交易。在芝加哥期货市场买进(卖出)长期国库券,同时在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卖出(买进)美国长期国库券期货,以期利用两地的价差来赢得利润。3.组合分解交易技术组合分解交易技术是金融工程的一项核心技术。国际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利用不同市场和不同商品之间所产生的价格差别,以寻求最大收益为目的,通过不同的组合而形成。从理论上讲,金融市场间的各种价格应该是均衡的,但是,由于存在着市场交易中的不同需求和套利等诸因素,往往使市场中的各种价格暂时偏离均衡,因而为套做交易提供广阔的环境和空间。采用组合分解技术,可以利用基本的金融产品(包括基本的原主产品如股票和债券,也包括基本的衍生产品如远期协议、期货、期权、互换等)作为零部件来组装成具有特定流动性和收益/风险特性的金融产品,也可以进行分解,更可以在分解后加以重新组合,从而为收益/风险在市场的流动转移和重新配置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如果现有的金融产品所带有的风险是市场参与者无力承担的,采用金融工程的分解技术可以变得能够承担;如果现有产品的风险是市场参与者不愿接受的,采用金融工程的技术可以设计出符合他们的收益/风险偏好的新产品来。组合分解技术本质上就是“复制”技术,也就是无套利分析方法的具体化。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论对金融工程的支持,一定是通过现代金融学自身的方法论起作用的。离开了金融学自身的方法论,其他方法论在金融领域的作用也就失去了依据。组合分解技术一般有:资产证券化—现有金融资产的集中与分割技术,用于规避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现金流收入的资产的风险;金融远期、掉期、互换组合技术,常用于利率、汇率风险管理;期货套期、套利与投机技术,常用于商品现货、股票、债券与现汇的未来价格的风险管理;期权套期与套利技术,可用于现货、期货、股权的风险管理;资本组合与分解技术,常用于企业资产负债管理;资产重组——资产的组合与分解技术,常用于企业收购与兼并;投资组合技术,常用于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的度量技术与模型,通过对风险的度量,可对已有的组合作出改进。在国际上,大部分衍生产品都是通过现货与期货、期货与期货、期货与期权、即期与远期之间进行的组合套做交易。对于一个看跌行情,可以采用四种组合交易策略防范其标的物价格下降的风险:卖出期货合约,买进看跌期权,卖出看涨期权,卖出期货合约同时买入相关期货看涨期权。对于一个看涨行情,也可以采用四种组合交易策略防范其标的物价格下降的风险:买进期货合约,买进看涨期权,卖出看跌期权,买入期货合约同时卖出相关期货看跌期权。对于一个混沌的行情,可以有三种组合交易策略防范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买进双重期权;买入期货合约,卖出看涨期权,同时买进看跌期权;卖出期货合约,买进看涨期权,同时卖出看跌期权。 四、金融工程的发展趋势 总结:金融工程的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信息化、数量化、工程化与智能化。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金融市场通过信息联成一体,软件技术的发展则使计算机与通讯技术更直接、更充分地服务于金融工程。各种大规模的计算和分析软件包(包括近似计算和仿真计算)为金融工程提供了开发和实施各种新型金融产品、解决金融和财务问题的有效手段。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信用分析、市场模拟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和应用成果。金融工程是围绕着金融产品的创造和实现展开的,而金融产品的推出和改进,又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发达国家的金融工程活动,已经发展到“量体裁衣”地提供金融产品。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金融工程向商业银行业和保险业全面渗透。金融工程为商业银行控制和管理信贷风险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和新工具。由于运用金融工程方法可以进行各种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使金融机构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成为可能。由于金融工程可以设计、开发出各种新的转移和重新配置风险的技术和工具,在保险业对巨灾保险也成为现实。随着金融工程的发展,保险业务和资本市场的投资业务之间的联系也愈来愈紧密了,保险公司的业务技术,也由主要依赖负债项下的精算转向资产项和负债项综合的风险管理。除了传统的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产品外,现代的金融工程师们又开发出许多新的投资工具。如“高收益”的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Swap系统以及回购协议市场等等。又如通过诸如重新包装和超额按揭等极其巧妙的办法,开发出了将高风险投资工具转变成低风险投资工具的系统。与此同时,为控制有可能产生的更为复杂的金融风险,金融工程师又开发出更为完善的金融避险技术。金融工程发展的进一步趋势是在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制造(CAM)的技术的基础上,向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方向发展。目前,国际上的一些金融学家,不仅利用金融市场的实际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发展实证金融学,还设想通过建立实验室环境来试验各种新设计和开发的金融产品——发展实验金融学。 金融工程论文:金融危机中的工程造价详单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造价成本控制降低成本 论文摘要:在国际经济危机下严峻形势下,作为建筑工程造价人员,要加强施工管理,科学组织施工,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分部编制预算对降低工程成本有指导的意义,关键在于搞好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并要做好竣工结算工作。 在国际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企业生存有了压力,如何控制建设工程预、结算工作是当前重中之重,其中工程预算是确保预算投资规模约束在可行性研究、概算投资规模以内的准绳,工程结算则是衡量工程实施过程是否受控的直接指标和办理财务决算的依据。以下是这些天我根据自身工作性质学结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施工管理,科学组织施工,严格控制工程造价 目前施工阶段的问题:⑴施工单位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目标制定不合理,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⑵材料价格管理方法落后,材料采购、储存量计算不科学,不能很好地掌握采购时机,由于建筑市场目前还比较混乱,材料采购价格失真,也使占建安工程成本60%~70%的材料费难以控制。⑶在施工组织方面,多数施工企业还一直沿用老办法,现有的人、财、物没能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造成大量浪费,从而导致工程造价提高。⑷施工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设计变更,增加工程量或追求较高利润。 根据这些通病,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制定先进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定期进行工程造价实际值与目标值的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 (2)材料价格是影响建筑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严格控制材料价格是降低造价的有效手段。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严把材料价格关,力争把材料价格控制在最低水平上。 (3)每个工程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各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上、经济上的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合理的方案,以达到资源最佳配置和组织,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4)做为建设单位我们一定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规范设计变更程序,对必须变更的工程要先做出工程量和造价的增减分析,经设计单位审查签证,发出相应的图纸和说明后,方可发出变更通知,调整原合同确定的工程造价。 (5)加强项目总体管理避免发生索赔。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预防承包商索赔事件的发生,这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一个方面。就目前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而言,承包商提出索赔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终目的归结到费用的增加和工期的延长。而工期的延长往往伴随着工程费用的增加。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工程的总体管理,规范行为,对于控制工程造价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6)做好施工阶段投资控制中各有关方面因素的归集整理工作,为顺利进行竣工结算准备完善条件。施工期间工程造价控制属于过程控制的范围,此期间各环节控制点的工程计量、签证、变更及索赔的核定在竣工结算时需重新归集汇总。只有处理好在施工过程中各类费用的归集和整理,才能对于竣工结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做好工程造价资料的收集工作,建立造价资料积累制度,实现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管理系统化。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二、分部编制预算对降低工程成本有指导的意义,关键在于搞好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1、开工前的预算书是根据图纸计算得来,而施工过程经常会出现设计变更(或洽商变更)等偏离图纸的情况,因此,需对设计变更(或洽商变更)重新计算,并修改原预算书相关内容,始终保持施工预算的可依据性和指导性。 2、依据施工预算书及施工组织计划,有效控制施工过程。 3、项目完工,对比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以后成本管理积累资料。 通过以上三阶段的实施,使成本处于全过程的监控之下,即使发生偏离标准成本的情况,也会因为能在发生环节及时发现,而避免了成本失控的进一步扩大,使成本损失限制在最小程度。 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某个人或某个部门,根本无力作好此项工作,因此我认为应该提倡全员参与、人人有成本意识,提倡将施工环节进行分解,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从整个工程的实施过程和项目投资控制看,前期准备阶段在整个建设项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资金使用角度看施工阶段实质才是资金发生密集流动的阶段。此阶段除施工的进展发生建设直接费用外,大量的投资资金通过施工的环节不断物化,最终形成固定资产,实现项目投资。 三、基建工程竣工验收决算是重中之重 已经竣工使用的工程未及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影响投资效益提高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1.扩大了基建投资支出。工程建成使用后,因为没有办理交工验收,所发生的维修费及其他费用都在基建投资中列支扩大了建设支出。 2.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由于没有及时竣工结算工期拖长,大量资金积压在建设过程中,由投资而形成的固定资产比例降低,工程竣工使用后由于未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单位对各类固定资产究竞有多少心中没数,影响了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 3.竣工结算存在的问题:施工单位编制工程结算书普遍存在冒算多算、高套定额单价、高套取费标准等提高工程造价的现象,通过调核算对比资料显示,对施工单位的结算审查核减率一般在15%~25%。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关,若不能严格把关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它也是维护企业经济权益的重要环节,也是核算一个工程成本和利润的重要依据,因此,一定认真、合理、严谨的态度配合、支持审计单位,为搞好结算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工程造价投资控制涉及到工程建设的诸多方面,它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紧密相连,因此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学习多学科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支持下,促使自身工程造价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一份贡献。 金融工程论文:金融工程中的复制与创新研究 摘要: 金融工程是当今金融体系构成的核心要素,它的技术理论和组合模式是按照既定规则和需求标准延展的,其中复制与创新技术对金融工程的发展有很大助力帮助。作为可以发挥重要社会价值的金融产品,复制可以把操作行为和内容无限的叠加,充实金融工程,创新可以创造多种衍生工具,统筹规划、管理金融工程的现金流,两种技术相互配合是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故此,金融工程课题研究和项目发展时,通常会将复制、创新技术结合讨论。 关键词: 金融工程;复制与创新技术;研究影响;应用问题 为明确指明、论述金融工程中复制技术和创新技术的应用问题,笔者选取五个金融工程的管理要素,以股票、债券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工具,远期合约、期货合约、互换合约、期权合约、无风险债券。几个管理要素共同组建金融工程,履行、支配技术,一般分为同种元素组合、异种元素组合两个方向。元素构成是多种方式、途径的,经过各元素的沟通、拆解、分散组合,可以形成复杂的金融工程,故而形成繁衍、创新的态势。 一、同种元素组合的复制与创新技术 1.买卖空一种期权因针对一种金融元素,所以它的组合创新较为基础,复制路径也较为单一。以期货为例,仅买卖空同种期货也可以在管理上实现技术创新,如:在低价购买期货后,期权如果看涨,可以在价格高的时候卖空获利。利用金融市场的价格差,对期货围绕期权进行买卖交易,是一项分析技术,也给期货、期权交易带来了一定的创新空间。买时的期货价格,和期权涨幅在不同价格位置时的买卖交易,会形成多个组合,这也是为什么复制技术必须要结合创新技术才可发挥最大利益影响。对于单一一种期权交易来讲,复制与创新技术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它可以在不影响期权自身性质的情况下,将期权的价值浮动和性质变化反应在表格和图像信息中,在组合排列中寻找可能突破、发现的价值契机。 2.买空一种期权、卖空另外一种期权同样也可针对两种期权进行单一买卖空一种期权形式,做管理形式创新,与上个例子不同,这种交易方式是需要看多项指标的,除了基础性的期权价格、期货容量,以及涨幅变化等,还需要考核评价买卖数量的大小变化,之于金融交易风险的改变。如:卖空的看涨期权数量少于卖空的看跌期权数量,则会获得非标准的落实期权,交易获利会变小,甚至有赔本的风险,它也同样遵从了复制管理技术,但并没有有效的利用创新技术进行期权交易买卖的宏观调控,致使在管理上地位变得被动。对于一对一的期权买卖交易来讲,复制与创新技术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它可以为交易者提供多种交易信息可能,因为复制与创新技术的行为操作是系统自发和原有的,当交易者进入到一种交易环境后,它可以根据提示信息和其他数据依据,科学判断出哪种期权买卖交易是存在最大获利空间的。 3.期权内部元素组合创新当前,金融工程推崇的是利用改变期权内部要素进行组合创新的技术管理方式,它同样执行了期权在某些要素的指标价值和观察价值,但它并没有拘泥于市场,而是关注执行价格变化对最终交易结果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市场变化时,期权垂直差价的任何改变都会带动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各元素的组合排列、管理交易是自由的。这样一来,即便是买卖空一种期权,还是多种期权,可创新所谓的水平式价差期权都存在,且会跟随交易意向和行为的改变而改变。 二、异种元素组合复制与创新技术 与同种元素组合复制与创新技术,金融工程中的多样化元素可指代、改变各种现金流,帮助金融市场构建新的市场,即便这个市场是没有常规形态和标准结构的,只要它在变化中存在就可以被复制与创新技术利用。技术原则是,以复制技术为基础平台,创新技术为基本思路,科学选择与创新相关的衍生工具要素,就可以构建不同种类、效益价值的组合。 1.平价等式复制创新以组合A、B的形式,确定组合内容,如下:组合A:(S、Pe(S、T、E));组合B:(Ce(S、T、E),E(1+r)-T)其中T表示最终的验证日期,组合A、B分别表示期权的各种元素,如果投资者可以理性的判断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在交易和买卖之初便可以对这两种证券进行多样化的组合排列,并以平价复制的方式,查探股票、期权等元素在看涨期的买卖价格变化是怎样的。运用第二个公式,可以找出无风险证券或风险指数少的证券,以E为代表,同时,同时还可以得到多种评价指标,以Ce、Pe为代表,因为金融工程的交易业务有很多,如果想要多头复制的话,也可以改变复制公式的计算方向,全部以“复值”表示,这样一来,可以获得更灵活的组合元素方式。 2.债务工具附加指数化创新除了在金融交易上的优势之外,异种元素组合复制与创新技术还可以在债务工具附加指数化表达上丰富、创新评价依据。如:如果衍生工具的表意不清,种类不明,金融工程可以利用元素间的组合排列,在远期合约、期权、互换等元素中找到价值浮动变化的依据以及一些利率问题的发展趋向等,将组合元素及时转化成可以交易、可供参考管理的元素。运用此类及时最频繁的是本金指数化债券和息票指数化债券。债务工具可以在复制与创新技术使用时精准、科学的估算金融交易中各元素的债务性质及表现,它之于金融市场的敏感度是很强的,当市场变化,债务工具马上会做出反应,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很多债务信息在金融工程中出现延迟或错误现象。 三、金融工程复制与创新技术发展展望 金融工程的管理维度与运营维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复制与创新技术运用及推行的当下,金融工程已经建立了符合金融市场及管理标准的技术规范及行为标准。诸如上文两小节提到的问题,金融工程的投资信息、管理信息以及相关日常运维信息,都需要利用监督管理、增值服务,规划、约束、控制经营项目的效益空间。也就是说,金融工程的复制与创新技术是具有一定效益空间的管理型技术行为,它直接关乎、影响着金融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效益性。 1.丰富技术的构建要素前期审核、信息收集整理、评估和分析是金融工程复制与创新技术构成的三个基本构建要素,当金融市场偏向、侧重于某种元素的效益价值的时候,金融工程便可以利用复制与创新技术,围绕三种构建要素,拟定科学、安全,以及高效的组合运营计划和方案。还是以期权为例,企业资金支撑能力稳定的情况下,依靠复制和创新技术先拟定出同种元素组合种类及运营模式后,再拟定出异种元素组合种类及运营方式,结合对金融市场期权资本价值的浮动变化评估结果、风险评估结果等内容,填充各构建要素的条件规定。如此做,可以利用复制与创新技术填补、完善期权组合及管理在金融市场中信息交流的不对称、审核困难、验证周期长等问题。 2.延展影响技术效果的影响因素当前,复制与创新技术已经成为了影响金融工程未来发展态势的关键技术,它的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让企业进入社会金融体系,融合有利资金,填补企业自身在经营方面的资金空缺,帮助企业实现大规划经济建设,完成预定的营销目标。基于复制与创新技术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笔者认为,应当研究、分析金融工程在技术研发和使用时的环境与环境是否适合于金融工程当下发展的状态。如果组合决策及管理办法能够获得较大利益,在定期运营时不会遇到过多风险,则营销策略是可以被使用的。依靠复制与创新技术,可以依靠技术间的交互影响、环境与背景的技术影响效果反观、审查金融工程在管理与运营期间的问题和不足,起到了反思的作用。如果资金能量能够满足营销发展;投资成本与业绩的效益价值能够相互配合,顺利进阶,关于金融工程复制与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才有它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四、结论 总而言之,金融工程可以引用、推广复制技术与创新技术的领域和空间还很大,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建设还不完全、成熟的现在。依靠金融市场的多元变化、金融管理技术的更新换代,对金融市场资本的监管与维护,金融业务的丰富与优化,都有很大帮助。当前金融工程的复制与创新技术已经开始改变了金融市场的日常运营形态,相信未来金融发展会更加科学、安全。 作者:吕娜 张小峰 刘娜娜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论文: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思考 摘要: 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应以应用技能操作型为目的,针对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特点,通过分析金融工程专业教育应用性的特征,提出了几点建议,如着重培养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操作技能,加大数理金融建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把握好案例分析、实验课的训练和金融工程实验室的建设是提升金融工程人才竞争力的关键,提高专业知识运用和操作能力核心在于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合并实践。 关键词: 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地方财经类院校 一、引言 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是一门新兴综合性交叉学科。金融工程一出现,就受到理论界、实务界、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被称为“金融业中的高科技”,并且正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应用。最早提出金融工程学科概念的学者之一是JohnFinnerty,其在1988年认为,“金融工程包括新型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常务理事JohnF.Mar-shall在1992年对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新型和创造性有三个层次的涵义:指金融领域中思想的跃进,其创新程度最高;是对已有的观念做重新的理解与运用;是对已有的金融产品和手段进行分解和组合”。目前层出不穷的新金融工具的创造,大多建立在这种组合分解的基础上。英国学者洛伦兹•格立茨(Law-renceGalitz,1998)认为,金融工程是“运用金融工具重新构造现有的金融状况,使之具有所期望的特性(即收益/风险组合特性)”。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跟力学和建筑工程学有一定的类比性,力学是规律,而建筑工程学是用力学解决工程的问题,同样,金融学是研究金融学中的现象和本质,是规律性学科,而金融工程是借助于计算机手段、金融模型来解决金融问题,综合性、实践性更强。金融工程学科的涵义,在于综合采用各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法(如机械工程用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方面的技术,金融工程用到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创造出各种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并创造出为设计、开发和实施这些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技术方法。 金融工程的快速发展是与金融创新有关,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和对外开放,金融创新发展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股指期货、ETF期权、国债期货、利率互换、融资融券等创新衍生工具持续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避险和套利工具,但金融工程方面的人才队伍相对缺乏,影响了机构投资者金融创新发展的步伐。目前国内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和课程的学校比较多,各有特色,随着应用实践型金融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对原有的介绍和传授西方金融工程知识体系改革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金融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实践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比较缺乏。大多金融工程教材内容偏重于数学推理,比较抽象,案例分析比较少,结合现实的可操作性更是缺乏,对金融工程战术方法重视不足,操作性不强。特别是目前地方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工程教学很难适应社会对金融工程类人才的需求。一般财经院校在金融工程专业发展上侧重于对理论金融和宏观金融问题,而对微观金融、财务管理等重视不够,财经类院校强调的宏观金融与金融工程的微观实践特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加大了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难度。金融工程本科生教学与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案例分析、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就业选择等,本文结合笔者自身近几年在地方财经类大学讲授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课程的经历,结合金融工程专业的特点,从培养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的视野,谈一点改革和创新金融工程课程和专业教育方法与手段的体会和思路,同时进行一些心得交流和探讨,侧重金融工程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案例分析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进而提出改革金融工程学生培养模式和提升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和看法,以为金融工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地方财经类金融工程本科生培养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应侧重应用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非常关键。日本是一个创新性国家,受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高度重视,特别强调实践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产学合作。与传统金融学相比,金融工程具有实践性、创造性、数理性和交叉性等独特的学科特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也应当体现这种特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国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不仅侧重前沿性的学术研究,地方性院校更要关注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目前教育部把大学教育分为学术研究性、应用研究性和职业应用技能性,地方财经类院校培养的金融工程人才不同于985和211工程大学培养的学术性金融工程人才,而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性人才为主,诸如金融工程产品设计师、期货交易员、基金分析师等。实际上我们知道,专业学术型人才并不是靠培养出来的,而是靠合适的土壤自然发展的,但应用型人才可以通过多种训练来培养,因此,对于地方财经类院校的金融工程本科生培养来讲,选择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可能更为适宜。在培养中,把知识的运用、培养专业技能、胜任金融领域的技术岗位工作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学生应掌握金融交易技术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市场分析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二)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多元化,提升有特色的选修专业课比重金融工程学本科生求学目标不大一致,有的是对金融工程比较感兴趣,有的是为了在金融机构就职,有的是为了将来深造从事金融工程学术研究。因此,金融工程学生培养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课程设置多元化。根据金融工程实务和理论,在考虑中国特色的基础上,重点设置2-3门专业必修课,包含主要金融工程基础理论和知识,提升数量统计方面的课程比重,加大专业选修课程比重,专业选修课体现了学校培养特色、学生的兴趣意愿及其特长,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为其发展自身爱好及专长提供广阔空间,如将来有从事投资方面的,可以多选修证券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方面的课程,将来从事风险管理的,可以选修风险方面的课程,如此可以提高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以锻炼其未来就业的适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基础课程强调的是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知识及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课程,是培养合格金融工程本科人才的基础,如这方面的选修课包括金融时间序列分析、Matlab、C语言程序设计及数据分析等难度较大的课程,这为金融工程人才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有兴趣的、高素质学生可选择这些课程。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性比较强的学科,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兼顾科学性和系统性,地方财经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要处理好金融工程与金融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关系,处理好金融工程各课程之间的协调性和存在的冲突,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相应知识点不错漏,也不过多重复,特别是要加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三)加强应用型金融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力度金融工程实验室是金融工程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和支撑,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金融工程人才的必要手段和基础手段。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专业训练,需要相应的符合自身特征的金融工程实验室支撑。国内有一批特色的高校金融工程实验室,如“中信清华金融工程实验室”、“国泰安金融实验室”等,这对提升金融工程教学与学科建设水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金融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提供金融计算和建模方面的数据库,这些实验室主要为学生筹建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交易中心等实验操作平台,通过基本技能模块可以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金融产品操作技术。国家重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在风险预测、建模、仿真模拟及决策优化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相对重点院校,地方财经类院校由于资金比较困难,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环节相对比较缺乏,在实验室建设上严重滞后,增强实验教学内容是财经院校推进金融工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符合培养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要为学生创造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环境。考虑到诸多地方经济欠发达的院校在金融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上并不尽如人意,条件相对比较差,需要多方筹集资金,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分步骤建设金融工程实验室,加强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配套建设。可见,地方财经类院校应以实验室为平台,加强和实业界的横向联系,服务社会。实践教学中,在实验室模拟实验是关键,应增加实验课的数量,如数据分析应用软件、期货交易及期权交易等实验课程,使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在金融实验室中进行外汇行情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等,并进行计量数值分析、仿真模拟等,为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金融工程问题打下基础。 三、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应着重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潜在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众所周知,金融工程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全方位素质,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更应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应是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往我们对本科生乃至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在授课环节,认为学生只要学好相关知识即可,其实知识是学不完的,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特别是金融创新的大环境下,金融知识更新更快,学校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只是一个基础,很难解决学生将来所需的知识,因此,关键是要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思路,要会举一反三,质疑现有答案,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非常关键,会学习是最重要的能力,终身学习可能是金融工程人才将来面临的现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理性思维及辨别分析能力更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对于现有的知识和理论,学生更应该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众多的观点中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认识,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辩解是否的能力。可见,培养金融工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本科阶段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加大对金融工程人才数理金融建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训练现代金融就是一个金融信息、数据处理加工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整合金融信息的能力,在认识金融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对各种金融信息能力加以识别、处理、整合和加工,剔除冗余信息,得到有效信息和数据,为金融投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方案支撑。我们知道,金融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包括数量计量经济模型分析、预测决策分析、数据处理加工、模拟、应用编程、案例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和工具使得金融工程学具有了科学性和严谨性。对于金融市场的预测,不仅要关注金融数学建模,也要关注投资者的心理行为。正是由于金融工程学涉及复杂的数学建模和数据处理,需要加大对金融工程人才数理建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教育,这方面的课程可以加强,或通过专题讲座,或聘请校外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充分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促使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进而使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金融分析、数学建模、编程应用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三)把握好应用金融工程人才的质量关的核心是提升其案例分析和产品设计以及操作能力案例分析和金融产品设计是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环节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可以说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实际上是看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以及相关实务的操作能力,案例分析和产品设计体现了对金融工程专业理论应用的认识能力和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产品设计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验证了产品设计是否成功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这方面导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可给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具体个别指导。要提高学生金融工程产品设计的质量,关键是要选好产品素材,是何种结构性产品,固定收益类或权益类,一般来说,导师理论视野相对比较开阔,对国内金融产品发展动态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可以为其明确选题方向,同时在设计思想、定价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这样可以提升其学习能力,锻炼其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另外,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一种可能性是来自专业导师的课题,一种是来自导师的交流和学术思想启发,也有是来自多方交流而产生的火花,当然这需要专业导师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多做一些研究,参加相关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学生顺利成长。学校和学院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出台相应激励政策,特别是在高年级阶段,学校可让学生独立选题,然后汇总,在其中优选一些课题进行资助,即“金融工程论文案例设计卓越优先项目”,也可与毕业论文挂钩,挖掘具有应用技术潜力的金融工程人才。当然,学生在学习期间,可有一些高标准严要求,例如参加校内外专题研讨会、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等,鼓励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模拟炒股炒汇大赛”、“金融案例大赛”、“模拟期货交易大赛”等与金融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科技竞赛活动,从多角度来提升应用技术能力,以促使学生案例设计和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可见,完善以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评价培养机制,以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是推动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金融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关键。案例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给定案例情境,让学生模拟股票投资、期权期货交易等,从而使学生把知识运用到于实践中,可邀请校外金融机构专业人员参与活动。笔者在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讲授金融工程课程时,对金融工程专业班的学生进行了股指期货模拟大赛,给予学生500万初始投资,在一个月时间里进行实时行情模拟操作,结果在53位参加者里,最终资产在500万以上的有23位,最高的为582.769万元,收益率为16.55%,而亏损的高达30位学生,最高的亏损率72.83%。我们让参赛的各位同学在模拟操作后写一个报告,由3位老师打分平均得到报告分,再根据模拟收益率换算成操作成绩,按照报告60%和操作成绩40%权重平均,得到每个学生的综合评分,只有一个同学在90分以上,85分以上的也只有5个。可见,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与我们的预期有一定的差距,实践操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这样的模拟大赛应该多举办,才能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应发挥专业导师和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我们知道,人才成长更主要的并不是其所学的知识,而是取决于专业素质和品德修养。因此,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应用技能培养,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科学学风,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金融诚信。可见,由于专业导师与学生接触较多,不仅传授专业知识,也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做到言传身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影响、启发和勉励学生在道德和专业技能方面都得到提升。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是,金融工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亲和力,善于同客户、监管部门交往,因此培养学生的人际协调与合作能力也非常关键,这需要专业导师的言传身教,亦师亦友。 (四)提高金融工程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核心在于加强与实践部门的联合,促使产学研一体化金融工程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其对金融市场敏锐的观察能力、系统的分析能力、较强的操作能力和领悟能力等,可见对于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关键是要培养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与定价,可鼓励学生多到银行业务部门实习,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技能。当然,在课堂教育方面,应采取开放式办学模式,灵活调整课程设置,聘请金融界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或部分应用课程让金融行业内专家授课,注重务实创新,密切结合前沿理论和金融实务,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增强了其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思想处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前沿。也可要求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围绕金融工程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如理财产品的问卷调查,并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和案例设计进行专题考察和调研,参加相关专题会议。可见,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中,应强调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金融工程人才,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生涯要求到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或其他部门调研和实习,并交流相关社会实践体会,如喜欢权益投资职业的学生可到基金公司实习,喜欢做信贷的学生可到银行部门实习。由于高校老师相对封闭,对金融机构缺乏了解,使得高校教师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教师教学与金融实际工作相对脱节,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途。因此,需要一方面聘请金融部门的相关人士担任“实践导师”,另一方面也可鼓励老师与金融机构的联合课题研究,也可建立实习基地等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强化校外金融工程培训,在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校外金融工程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加强校外金融工程实习基地建设,应以金融机构为依托,尽可能地与各类金融机构及企业联合,建立企业、学校“双向互动”的实习基地,多渠道和多路径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 四、结论 基于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个性化需求,对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创造良好的教学学习氛围环境,促使课程体系改革,加大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而不仅是传授知识,加强案例设计、模拟操作和应用环节的培养,发挥专业导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到金融部门实习和调研,培养市场导向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按照“知识+能力+品德”的目标,探索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模式,从多元化的视野提升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在市场的竞争力。 作者:赵旭 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 金融工程论文:金融支持菜篮子工程调查 一、金融支持化隆县、循化县“菜篮子”工程现状 (一)产业显“特”、类多面全近年来,化隆县已经形成甘都镇水车村地膜辣椒;群科镇团二的大棚韭菜,日兰的西瓜;团二、向东等村的水产养殖;牙什尕镇下一村的设施蔬菜;谢家滩西门泉的大棚蔬菜;卡力岗山区的土鸡和东西部地区的牛羊养殖等一大批地方知名“菜篮子”产品品牌。投放鱼苗199万尾,实现捕捞产量83万公斤,实现产值2704万元。循化县引入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海之东公司共同成立海东绿港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工厂化种苗、高端蔬菜生产和现代物流中心为一体的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这将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现代“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也将成为海东农业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海东农业科技新的试验示范高地及沿黄河流域农民增收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基地。 (二)创新产业、规模提升循化县家庭牧场是依托群众从事牛羊贩运育肥经验丰富、积极性高的优势,由个别牛羊贩运育肥的农户从小规模个体养殖逐渐发展起来的集中规模养殖场,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至2014年末,循化县建成各类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区)108个(通过国家级认定的3个,省级认定的45个);规模养殖村46个(其中奶牛养殖村8个、肉牛养殖村11个、肉羊养殖村16个、蛋鸡养殖村3个、肉鸡养殖村4个、水产养殖村4个);适度规模养殖户4426户,牛羊贩运育肥户达到1683户,年繁育牛羊74.24万只,农民年纯收入户均达到4257元。循化县恒祥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海东地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牛羊畜棚100间,育肥羊一般保持在3500只以上,牛500只以上,马80匹以上,公司资产总额1565万元,净利润达88万元,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菜篮子”工程的实施,使当地居民四季都能品尝到物美价廉的蔬菜、瓜果和新鲜安全的鱼、肉制品。一是化隆县依托苏只、公伯峡、康杨、李家峡水电站库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了优质鲑鳟鱼和三文鱼养殖产业带,提出“打造万亩水面、百亩养殖、亿元产值”的水产养殖发展思路,规划到2020年发展冷水网箱1850个66700平方米,力争打造全省最大的高原黄河冷水鱼绿色产业网箱养殖基地。二是随着蔬菜瓜果生产结构的不断优化,辖内点状发展的“菜篮子”生产基地开始相互联结起来,形成了以化隆县甘都、群科、牙什尕为主、循化县察汗都斯乡为主的露天蔬菜、设施蔬菜产业带和产业区。三是形成了化隆县卡力岗山区的土鸡和东西部地区的牛羊养殖等“菜篮子”产品品牌区。 二、金融支持“菜篮子”工程的瓶颈分析 (一)缺乏抵押,融资不畅“菜篮子”基地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量大,而其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资产都没有产权证,使其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得银行贷款,制约了其扩大规模和发展特色产业。“两化”地区水域资源相对丰富,非常适宜发展高原绿色冷水鱼网箱养殖,因资金有限,无法大规模发展冷水网箱养殖,若金融机构在渔业上投入资金,将有助于打造全省最大的高原黄河冷水鱼绿色产业网箱养殖基地。 (二)县域货币资金逆向流动,银行贷款“下乡”积极性不高县域资金逆向流动,“两化”地区除了当地农信社以外,其它商业银行的资金不愿意“下乡”,认为资金下乡成本高,风险大,当地金融机构只是当做抽水机将当地存款发放银团贷款或拆放同业。金融机构“嫌贫爱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使其远离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和作为弱势者的农民,从而使农村金融和政府财政职能界限模糊,以至于没有财政支持农村金融难以启动。化隆县牙什尕特色果蔬种植产业园是化隆县蔬菜、瓜果、花卉温棚种植基地,所有产品在当地销售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总投资2800多万元完善了园区土地流转、水利水电和保温设施,但发展规模种植园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投入大量资金,园区负责人表示要想扩大成一个标准园区至少须投入资金6000万元。 (三)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不匹配农牧业贷款循环周期长,投入大,资金回笼期限长、收益较低。而目前银行农业贷款都是为期一年,利率基本为基准利率,额度是根据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资金实力而定。如:一头牛的出栏周期主要看品种和饲料,好的品种和饲料如果达到1400斤左右,从出生到出栏至少15个月左右;若买5、6个月的牛犊,也要养殖9个月左右。如果是放牧的一般品种,一般周期都在一年,则产量也只有900斤左右,且买的牛犊必须在3个月以上。也就是说一头牛犊从出生到1000斤,需要15个月左右。由此可见,贷款期限和生产周期严重不匹配,极大地限制了畜产品的发展,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无形中降低了产量,增加了成本。 (四)土地流转不畅,难以实现土地集中连片一是由于土地稀缺性更加明显,导致农民惜租,土地转,出户减少,与老百姓沟通不畅,扩大基地规模受限。二是土地集中连片困难,流转的土地,往往交通不便、农田基础条件差,难以做到集中连片。三是农民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宁愿委托给亲朋好友耕种也不愿流转。 (五)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一旦接受质押,企业的业绩、经营方针和经营者素质都会使商标价值发生巨大波动,从而银行承担风险的因素就变多、变大。化隆、循化县属于少数民族贫困县,品牌意识薄弱,而品牌的力量不仅仅可以吸引商业银行的投资,还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风险保障机制滞后,导致金融支持弱化小企业往往是资金有限,信用评级低,甚至有些企业是第一笔银行贷款,尚未属于评级客户,担保物又不足,担保体系不完善,贷款难上加难。加之经营者保险意识不强,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及组织体系也不够完善,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影响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三、措施建议 (一)借鉴循化县“三加”创新信贷模式,助力形成农牧渔业标准园借鉴循化县家庭牧场的“三加”信贷模式,探索建立“信用+担保公司+农业园区”、“信用+担保公司+家庭牧场”“信用+担保公司+渔业示范园”的农牧渔业信贷模式。通过增加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降低利率浮动区间,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缩短贷款审批时间,简化贷款流程,如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免去其提供近三年的财务报表等程序。在还款方式上根据贷款期限、生产需要、经营周期的不同,和借款人协商选择还款时间和形式。 (二)创新开发“菜篮子”信贷政策,使政策产品化,做到“一行一品”放宽农业贷款审批权限,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覆盖由于成本、风险与收益不匹配而不愿涉足的刚起步的“菜篮子”小企业。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优化“菜篮子”主体发展的金融环境,引导辖内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性地开发适合当地“菜篮子”工程的专项信贷指导政策,并实现政策产品化,确保做到“一行一品”。并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度高、资金周转量大的“菜篮子”生产基地发放信用贷款。 (三)加大沟通,建立土地流转配套信贷政策一是加大宣传,提升土地流转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带来的实惠。二是结合流转行为与相关农业产业链条的打造,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农村房屋抵押信贷业务。三是企业主合理布局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具有自身优势的主导产业,引导土地向规划的产业流转,确定好自身的农业生产模式。四是相应的金融机构适时地对“菜篮子”工程进行扶持与推动,扩大“菜篮子”基地扩建规模,及时解决“菜篮子”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小投入橇动大资金,巧用建行“助保贷”惠及“菜篮子”县域金融机构应将循化县“菜篮子”实施基地的小微企业纳入“助保贷”业务平台,体验新型信贷产品带来的好处,从中筹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菜篮子”工程融资难的问题,促使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五)建立风险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分散风险一是加强对实施基地农民的农业技术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科学种养殖水平。二是开发适合当地“菜篮子”发展的保险品种,建立健全“菜篮子”工程发展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三是完善当地农业保险法律法规。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化隆县支行课题组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浅谈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高校历史教学中的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摘要:高校历史教学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历史教学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校历史教学与通识教育和培养人文精神的关系,讨论通过高校历史教学加强通识教育并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历史教学;通识教育;人文精神 前言 “专才”与“通才”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许多伟大的人物同时精通数理化和史地生。多才多艺不仅不会抹杀专业的光环,反而会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历史教学应兼顾通识教育并阐述人文精神,这是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一、高校历史教学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思想不论是在古老的中国教育模式上还是西方教育模式上都很早出现过。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模式而言,过分强调以分数衡量学习成绩,造成了学校、学生甚至全社会的功利思想越来越强烈。历史教育与人文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历史教育也是高校通识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 1.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可以从“通”和“识”两个方面理解,“通”即“精通”,博闻广记,通知古今,强调的是知识渊博,知识面广;“识”是“见识”,见多识广,卓尔不群,强调的是χ识的灵活运用。相对于当前教育模式中各司其职,各行其是的现象和教育与实践脱节,许多学生“高分低能”的现实,通识教育无疑是一剂补救良方。 通识教育从本质而言是一种不强调专业知识的教育,从内涵上而言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主旨而言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非凡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从教学手段上而言可以分为类似哈佛教育中的专门设立多种体现通识教育内容的课程的方式和开设一定内容的必修课或者仅仅开设一定内容的选修课三种方式。 2.高校历史教学是通识教育的基石 历史与现实是高度融合的。高校的历史教学不仅强调牢记史实更要强调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事件,全面理解历史人物。高校历史教学从内容上符合通识教育所强调的博闻广记与真知灼见的要求。 当然,并不是在高校开展历史教学就等同于开展了通识教育。从根本性质而言,高校的历史教学还是一个学科的教育,当今高校的历史教学依然会强调本学科内的教学成果,学生理解、认识历史也不等同于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到为人处世和学习、工作中来。但是,不论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分析,高校历史教学给了学生更多更广的历史知识和多维度的分析问题的方式,高校历史教学不失为通识教育的基石。 二、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 历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本材料,历史教育也是通识教育的根基。通识教育有利于形成更好的人文精神,但是,通识教育并不等同于人文教育本身,通识教育强调的是“通”与“识”的能力,人文教育则强调在“通”和“识”的认知能力之上形成“以人为本”的判断和表现能力。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教育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文化。 1.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以“人”为根本,以“文”为升华,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代的人文精神可以从人本观念、个人观念和自由观念三个方面理解。人本观念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建国初期宣传的“某某某舍身救国家财产”的观念,现代的人本观念强调的是“财产有价,生命无价”;个人观念强调的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人是社会性的,强调个人观念必须要有社会性的限制,因此,现阶段完美的个人观念是在充分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自由观念同样具有社会性,自由包括身体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但是不论什么样的自由都要受到社会性的约束,因此,现阶段的自由观念就是,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个体自由。 2.历史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如前所述,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此同时,人文精神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精神文化,历史教育本身所涉及的人文教育并不多,但是,历史教育对于人文教育意义非凡,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了解领悟人文精神的重大意义,通过学习历史领悟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并用人文精神要求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贯彻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的途径 高校历史教学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坚实的认知基础和理解方式基础,也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的高校教育毕竟渗透了太多的功利思想,当今的社会也在追求着“多快好省”地实现物质层面上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相对于这样的现实而言,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贯彻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 1.在高校历史教学中渗透通识教育的观念和方法 通识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但是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却是在近现代才形成的,通识教育的方法一经形成就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的观念有助于提高高校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拓宽高校历史教学的视野。于此同时,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也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 2.改进教学实践,淡化功利模式 教学实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当今的教学实践过多地渗入了功利思想,简化实践环节,注重实践结果使得高校教学的大部分教学实践流于形式。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只有改善当今教学实践模式,淡化功利模式才能真正实现通识教育并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结语 照铜镜可以正外表,对照人可以明事理,参考历史则可以探知时代兴衰,高校历史教育正是为了让学生懂知识,知得失与兴衰,但是,懂知识与明道理、通人文并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半部论语”可以很快读完,“感知天下”则是人生经验与个人修为的体现,高校的历史教学应为通识教育打下基础,通识教育更因为学生形成人文精神奠定基础。 浅谈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研究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教育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大学阶段的历史教育目标在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为人文素质会对每个学生未来的人生形成较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我们国家大学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继而分析了对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重建。 [关键词]大学;历史教育;人文精神;反思;重建 当代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以及社会问题的根源就是人民大众在人文精神方面的严重缺失。一个国家的人民在人文素质方面的层次将会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形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人们的人文素质偏低,将会导致精神文明跟物质文明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让人们变成道德缺失的经济动物,危机到社会的发展。在大学教育当中,人文教育是核心,也是其灵魂所在。历史学科教育能够利用各种形式对人们加以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从而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继而实现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确立,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承,成为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1 我们国家大学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中出现的问题 在近现代,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将人文教育当成了教育工作的核心。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形成了科学救国的动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洋务运动的初期所设立的学堂当中,给学生传授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将抵御外敌作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对于人文精神的教育从大学刚诞生的阶段就被科学教育所遮掩。而在后来的社会发展进程当中,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成果给社会带来了非常多的物质财富,让人们对于科学技术更加的崇拜,继而使得人文精神更加的受到冷落。人们为了实现自己欲望的满足,更多的考虑怎样去改造自然给人们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极少重视对人们心性的完善。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人们价值观逐渐扭曲,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逐渐将人们的思想领域占据,人们只是将财富的创造为根本目的,对现象本身加以无限的关注,却将现象的本质抛在一边。这样就使得学校的教育完全成为了科技教学的天堂,无法顾及教书育人的真正目标,教育所应有的人文精神逐渐被淡化,继而导致人们在价值信仰和道德方面危机的呈现。 二十世纪中期,一些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失衡所造成的危害。那个时候的中国却还在学习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使得我国的大多数高校转变成为了只具备单一学科的理工院校,各个学科之间所存在的联系被人为的隔离开来。这样的情况致使教育活动只能培养出两种人:只对科学技术加以掌握,灵魂却极其苍白的人,亦或是不懂科技,只会空谈人文的人。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就更严重的在人们的观念上形成了“科技万能”的误区,只注重科学教育的思想渐渐强化,这就使得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被逐步的淡化。 在我国的中学教育阶段,历史学科教育基本上都处于形同虚设的状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绝大部分中学生的思想中是一片空白的。中学阶段的这种情况也发映出了大学阶段的历史教育也不容乐观,各级院校逐步将历史教学活动加以不断的压缩。很多大学中政治教育和中文等相关的文科专业中,在他们必修课的设置中已经很难见到历史学科的影子,而选修课的状况也基本如此。只有在一些全校的素质课当中才会设置一些关于历史的课程,不过教学的效果却微乎其微。现在的大学教育当中,如果学生不再攻读历史类的专业,那么基本上今后就不再会接触到关于历史的课程,很多在中学阶段历史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到了大学之后,也都将它们慢慢的淡忘,这就是很多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状况。 2 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重建 如果一个民族拥有一些关注于未来的人,那么这个民族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而如果人们都只是关注于当下,这个民族将没有未来。在历史教育逐渐被人们所摒弃,人文精神逐渐衰败的今天,对历史教育加以重新组建,逐渐将丧失的人文精神传统找回,给国家培养出具有长远眼光的综合型人才,应该是当下大学教育阶段所应该具备的核心使命。 大学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重建的一个前提就是对大学教育理念的树立。教育真正应该面对的应该是灵魂,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人文精神逐渐将受教育人员心灵上的潜力加以激发,让受教育人员能够具备完整的梦想、人格和对未来的追求。而对大学教育人文精神构建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对历史学科教育的强化。 大学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而历史教育所蕴含的本质是针对学生,去发展他们更为健全的人格,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当中,教育工作者往往不太习惯以教育心理学的层次去对人格培养的目标加以设定,也不会注重以社会环境的角度对人格的教育所具备的价值加以界定。历史学科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以及个体发展的功能,其蕴含的社会功能把教育当作促进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的一种工具,而对于个体发展的功能主要关注将人当做核心,将历史的教育过程当成对人加以培养的过程。 大学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重建,从价值角度上来说是要让全部参与教育的人员充分的认识到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所呈现出的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也一定要加强在人文方面课程的设置,让它成为大学教育中的核心课程。目前,我国大学正在逐渐促进人文教育跟科学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这也就成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点。科学教育主要是将求真作为核心,而人文教育却是将求善作为其根本,科学是一个国家的立世之基,而人文精神却是每个国民的为人之本。 大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该包含几个方面:①在宏观层面上重视对文理的渗透,而在人才的培养上则要给学生们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权力;②依照每个大学不同的定位来对学生的发展加以侧重化,实现文理科之间在高等教育中的整合;③尽力去加设关于人文历史方面知识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自由教育的良好氛围,对学生们加以启发,让他们能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加以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继而激发出他们更为高尚的人格,促进自我完善的同时以更好的姿态去服务全社会。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以往社会发展忽视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状况我们要加以正视,在当下,要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积极创设关于历史教育的相关课程,逐渐提升国民的人文精神建设,继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备更为高尚人格的综合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浅谈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浅谈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与文化熏陶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些规定体现了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价值。历史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其社会价值,最突出的作用体现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怎样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呢?应在历史教育中重视渗透人文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进而适应人生和社会的挑战,适应生活。 一、感知历史 首先,通过“感知历史”来感知我们身边的社会,尤其是社会的发展,体验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在根据新课标编制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我根据本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的课文内容,安排了历史活动课《历史剧―文成公主入藏》。学生通过自行编演《文成公主入藏》,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加深了唐朝和吐蕃所代表的汉藏两族人民间世代友好的情感体验,提高了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其次,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景点、博物馆等。如在讲了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内容之后,利用五四青年节前后的时间带领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乐亭县“纪念馆”和“故居”参观访问,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的了解,感受大钊精神。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历史在今天的存在,理解历史对于今天的意义,从而建立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二、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关怀和尊重生命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教育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历史教育主要是以人及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一切以人的存在为基础。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尊重生命的出发点。其次,历史课程中有大量关爱和尊重生命的素材。如中国历史中的《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课中讲到隋唐之际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以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在百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千金翼方》一书。他的医学著作之所以要以“千金”命名,是因为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此外,还有世界历史中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等。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我们歌颂赞美关爱和尊重生命的行为,鞭挞批判对生命的践踏和侮辱,使学生树立对生命的正确意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三、对不同意见和观念的尊重和包容 人文性是对人及人类社会的关注,而人和人类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观念和文化,是历史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也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其原因有二:其一,历史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为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角度的不同,对同一历史认识客体所得出的看法和结论也可能不同,除处理一些特定内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等)没有争议外,大部分的历史研究和学习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随着思想的活跃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学生学会对学习内容有不同看法的情况,在历史教育中经常会出现,这正是历史课程的魅力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的包容性,让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其二历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还包含其他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学习全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尊重不同的观念和文化,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要使学生“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溶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通过世界现代史的学习,学生应学会“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了解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学习中国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会学习到中国国内各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宽广;在世界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更能体验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理解不同的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世界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有些方面与我们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差异很大,但我们必须学会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并汲取其优秀的东西为我们所用。 四、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课以其丰富的内容、博大精深的内涵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情感、人格等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教育是最能启发学生思考的。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期间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以及中国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孙中山、和邓小平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而不懈努力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启迪学生的思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中学历史课程具有很多充满教育价值的人文精神素材,教师应进一步发掘,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适时、适度地点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五、历史教学课上营造和谐、平等和民主的课堂气氛 历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民主平等的和谐育人氛围,创造宽松、协调的育人环境,从而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创造性,允许学生大胆设想、质疑,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互相碰撞、互相交流,使学生健康发展。
计算机数据库论文: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管理研究 摘要:在信息管理中,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运动技术,有利于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实际信息管理工作中的效率,计算机数据系统的科学性及现代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作用。本文从计算机数据系统的应用特征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运用现状,希望对未来信息管理中的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信息管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 一、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概述 计算机数据库是指存储在计算机内,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数据的集合。在信息管理中,如何高效的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并获得内在的信息,成为数据库技术一直以来不断攻克的难题,而数据库技术又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信息管理下的计算机数据系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人工管理的初始阶段,主要在当时计算机的软硬件的条件均不成熟,计算机中没有可以支持数据管理的软件,为此,程序员需要在程序中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及设计一系类的物理结构,当数据的组织或者设备发生改变时,程序员需要重新编制,而不同的应用之间也存在大量的重复和不可共享的数据,对于维护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的一致性的可能性不大,为此,当时对数据进行的是批处理方式。第二是文件系统阶段,这一阶段的状态主要指在外存储器上,用户的程序与数据可分别存放,应用程序之间可以共享一组数据,实现了以文件作为单位的共享。而这一状态的实现主要得益于计算机大容量的存储设备的出现推动了软件技术的发展,数据不仅可以以文件为单位进行外存,并且由操作系统统一管理。但是由于文件之间的相互独立,最终也不能反映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三,是数据库系统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是数据库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数据库技术不断的发展解决了当数据逻辑结构改变时,应用程序不受影响,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共享能力。 二、信息管理下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特征 2.1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目前,在我国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范围已经涉及到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方面,休息管理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成为带动行业信息增长的推动力,是生产力水平及技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体现出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 2.2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技术不断更新,安全性得到保证。在使用过程中,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高低,也对进一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现代化的数据库系统的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以后,具备了很强的适用性和操作性,这对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证。 三、信息管理下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现状 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初期是在美国,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的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成为整个社会化进程的发展的推动力,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行的重要标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发展更是各行各业中的一个必要条件。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步相较于西方社会较晚,但是发展的数据超快,在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市场的竞争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信息量的不足不断地暴露,企业对于外界的信息获取处于饥渴状态,不断向外界获取大量的信息源,为此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 四、信息管理下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应用建议 信息管理下的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具很高的价值,因而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得到大量的应用,然而在实际存在的问题中,需要我们更好地运用相关的技术及知识进一步的解决,为此,提出如下两条建议;其一,信息管理下对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在信息管理中对其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指其安全性,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情况下造成的原因因素有很多。其二,在信息管理下对数据库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增强计算机数据库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实践与理论的综合性发展与提升有助于决定信息管理下数据库系统的良好的发展和适应性。为此,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以希望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能够在现代化社会中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利用。信息管理下的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也会得到更好的应用。 作者:安波 单位: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数据库论文: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摘要] 本文结合信息管理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加强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信息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信息管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如何加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将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概述入手,介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加强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策略,希望能为以后的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概述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是一种关于数据信息管理的技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用户管理海量的数据,此外计算机数据库还可以和其它程序连接使用,能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现阶段,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属于信息管理领域中的高科技技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工作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变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初始阶段就是利用人工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效率比较低,数据管理质量也不高,后来发展成为系统管理,直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相比于前两种数据管理方式,数据库系统管理具有条理性强、管理效率高的优势。数据库管理系统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为依托,现阶段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下文将具体介绍一下计算机数据库的结构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1.1计算机数据库的结构 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物理数据层、概念数据库以及逻辑数据层。首先,介绍物理数据层。物理数据层就是指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用于储存原始数据信息的物理设备,原始数据信息可能包括字符和位串,是未来利用数据库系统进行加工处理的对象。物理数据层是计算机数据库中的内层结构。其次,介绍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处于计算机数据库的中间部位,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中间结构。概念数据库主要反映地是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介绍逻辑数据层。这一结构体现的是数据内在联系,其中包括用户需要使用到的全部数据。 1.2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特 第一,数据具有组织性。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不是分散独立存在的,它们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即使是一个数据库中不同文件目录下的数据之间也是具有一定关系的。根据数据的来源和用途,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会将这些数据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进行存储。从数据整体角度来看,这些不同的组织结构下的数据具有某种特殊的关系或相似性;第二,数据具有共享性。共享数据信息是建立计算机数据库的原因之一,计算机数据库只有具备共享数据信息的特点才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共享性的特点不是指数据信息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共享,如一个单位内部,而是指数据信息可以进行跨单位、跨地区共享,即能打破空间和体制的限制;第三,数据具有独立性。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独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逻辑独立性,所谓逻辑独立性是指当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变化时,例如修改数据定义、变更数据间的联系等,不用修改原有的程序;另一方面是物理独立性。所谓物理独立性就是说当数据的存储结构发生变化时,例如物理存储位置发生变化、物理结构发生变化等,不会改变原有的应用程序;第四,冗余度的可控性。所谓冗余就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出现重复的现象。冗余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现象,用户在进行数据库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冗余度的可控性是指设计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冗余现象完全消除掉。如果不全部消除冗余,设计师也能对冗余进行适当地控制,尽量减少数据重复的概率,使用户查询数据变得更加方便;第五,灵活性。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不仅能用于存储数据信息,同时还可以对存储的数据进行管理。我们常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查询和编辑,这些操作过程中都属于数据管理的内容。相比于一般的数据管理系统,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具有操作灵活的特点。用户可以根据数据管理的需要建立合适的数据库,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数据管理。 2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作用 首先,在信息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将不同的应用程序和不同类型的系统连接的目标,即通过使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就可以将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分离,对二者的操作都是独立进行的。计算机中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不会相互干扰,可以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以及数据信息使用的效率。其次,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独立性的特点,减少数据库结构变更对信息管理的影响。我们知道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具有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的特点,当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时,不会影响原有应用系统和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传递。再次,在信息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可以提高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一方面,计算机数据库和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对数据信息进行实时更新,不会出现信息错误的情况。另一方面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可以对数据访问权限进行设置,只有具有访问权限的人才能对数据信息进行访问。最后,在管理信息中应用计算机数控技术可以减少数据重复的概率,提高数据管理的效果。 3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多,这些变化对于促进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应用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就是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技术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融合性越来越高,从而使得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好地市场发展前景;第二,就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各行各业都开始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从而使得我国信息管理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管理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第三,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出现为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得很多行业的信息管理效率大幅度增加,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生产力水平;第四,就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相比于其它数据管理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很多行业的认可,从而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也拓宽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范围。 3.2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具有很强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相比于其它数据管理技术的优势很明显,并能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竞争条件,促使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信息管理中应用的技术是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由最初的网状数据库发展到今天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这和科学的进步有很大的关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是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最为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必然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现阶段,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稳定,各方面的性能已经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这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四,随时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存储的数据信息将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复杂的数据信息存储只有依靠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才能完成,这也为新一代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3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 第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不断得到提高使得其在信息管理方面的优势愈加凸显,提高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效率;第二,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机密数据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只有不断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第三,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备份,为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避免出现数据信息丢失或被纂改的现象;第四,现阶段为了保证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不仅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方面下功夫,还引入了专业的抗风险软件,大大提高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 4加强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策略 4.1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 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一方面要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能。主要是指不要出现数据库被盗、非法使用、篡改数据信息的问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能是数据库系统安全性的一种体现方式。数据共享虽然可以带来很多便利,但也会影响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一些涉及到机密性的数据信息是不能进行共享的,及时在内部传输的过程中也要进行加密处理。此外,还要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避免出现非法访问的问题出现;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信息管理安全工作的重视。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丧失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原有的优势,使其无法在各个领域中使用。因此应针对数据库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做特殊安全性处理。 4.2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理论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但如何将相关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是一个重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应加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得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信息管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4.3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完整性 要提高数据库中输入数据的完整性,可以利用客户端进行输入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在数据库中出现非法数据,另一方面也可对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效率。 5总结 总之,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应用的范围会变得越来越广,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也将成为信息管理中的主要技术支持。鉴于这种情况,应加大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水平,以满足信息管理的需求。 作者:赵亚男 单位:渤海大学 计算机数据库论文:计算机数据库的管护研究 企业管理数据库的数据信息是由工业管理以及商业管理要求来决定的,收集职工详细信息,包括人员情况、职工薪水、职称晋级、产品指标以及销路规划等,及时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以及企业的经济数据,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的日常运营方便快捷。当构建企业数据库的时候,比如企业的产品数据库,数据库包含的信息有产品的性能特征、厂家的具体情况等,因此检索字段可以设置为产品名称、厂家名称以及产品分类号等,有利于用户快速检索相关产品,当客户需要查找某种产品的时候,只需要输入主题字或者关键字,就可以获得该产品的产品情况。另外,由于员工的加入以及退出,会导致信息资料的变化,因此,在建立企业数据库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数据库的构建流程,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体系。对于人员流失比较频繁的部门,应该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保证数据库的完善,避免数据库的损坏。在日常工作中,还要不定期对数据库数据信息进行更新。 尽管数据库是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构建的,但是数据库的漏洞也是难以避免的。比如前后工作之间的衔接以及校验,比如计算机文字的错误录入。因此,必须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和管理。 1加强数据库管理人员的技能 维护计算机数据库,应该加强数据库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它们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建立专门的数据库校验部门,分派专业管理人员对数据库进行分析和校验,检查数据库构建过程以及检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且及时进行核实,并且进行更正,保证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加强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 当计算机数据库构建完毕以后,应该全面检查输入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完整性,建立定期检查制度[4],保证计算机数据库的质量,提高数据库的利用效率。数据库的时效性影响着数据库的生命。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数据信息不断更换,比如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随时都可能出现过时的现象,一旦旧的法律以及标准被重新制定或者修改和增补,那么就需要重新录入最新数据信息,代替作废的旧信息。因此,除了选择性能好的操作系统之外,还应该及时对系统进行升级,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还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实时记录,及时进行更新,并添加到数据库中,有利于利用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对于大学图书馆数据库的维护,由于分类名目较多,图书资源繁杂,因此,应该根据学校的性质以及文献的专业设置,细化图书文献资源的分类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类别,并且添加新的文献资源。如果不能及时对数据库进行更新维护,那么就无法保证数据库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从而对数据库的有效应用造成影响。对于企业产品数据库的维护,一般在一至两周年内对数据进行更新[5],因为产品可能停产或者改型,也可能研制出了新一代的产品,而且有些厂家可能已经倒闭,或者更换了厂址,或者改了新的厂名,产品信息的变化非常大,所以,必须及时对产品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更新,保证产品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只有及时更新数据库,才能保证数据库的活力与生命,才能满足信息时代人们对于数据信息的需求。 3重视用户的计算机教育 在计算机数据库的使用过程中,还要对数据库的使用者进行相关培训。只有对使用者普及计算机知识以及数据库的知识,才能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达到快捷方便的使用目的。另外,还应该编制用户使用手册,并且重点标注重要的注意事项,使使用者能够合理地运用数据库信息资源,避免造成数据库的破坏。 4营造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 当数据库建成以后,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性能好、运行稳定的计算机,还需要定期对计算机的设备硬件以及应用软件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计算机数据库的正常使用。营造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扩展数据库的应用领域,提高数据库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数据库的强大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数据库成为学校以及企业必需的工具。数据库的构建和管理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因此,在数据库的操作过程中,必须细致入微,衔接得当,创造出一个稳定、准确的操作环境,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本文作者:林燕晓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数据库论文: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控路径分析 数据库安全系统除了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还要对数据的相容性、有效性、正确性进行保护,即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相容性是指不同用户对同一数据进行访问得到数据是相同的;有效性是指数据库中的理论数值能够满足现实应用中对该数值段的约束;正确性是指数据表对应域的类型与数据的输入值的类型是一致的。防止发生输入和输出数据不符合语义的现象,同时保证数据的相容性、有效性、正确性,才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操作人员的失误或是计算机的硬件故障等问题对数据库造成的破坏是目前数据库安全系统的保护措施所不能避免的,目前数据库安全系统的保护措施仅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并且保证并发事务的正确执行。但是操作人员的失误或是计算机的硬件故障会影响到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数据库受到破坏、数据库中的部分数据丢失或者全部数据的丢失的现象都有可能是其造成的。所以保证故障恢复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保证结束数据库的错误状态,恢复成正确状态。 威胁数据库安全的因素 数据库安全的标志是,数据库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不会受到威胁。从实际情况来看,危害数据库的安全因素主要有:一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环境的意外情况,比如:系统的崩溃、磁盘的损坏进而破坏数据;对数据库的不正确的使用破坏现象;非法访问、修改数据库造成的破坏;为了某种目的,故意对数据库造成的破坏;二是通过网络对数据进行的一系列有预谋的破坏活动;三是账号的设置过于简单、脆弱,有些企业方便员工查看相关资料不设置账号密码或者是公开;四是数据库治理人员的角色分工模糊,有些人身兼数职,大大降低了治理效率;软件本身的漏洞等等。 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措施 1安全模型 现在的安全模型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多边安全模型。多边安全模型能够阻止对数据库安全措施信息的横向泄露,最大程度的保护数据库信息安全。第二种就是多级安全模型。多级安全模型中分为绝密级、机密级、秘密级由高到低的三个层次,密级或者高于密级权限的人员可以使用该密级信息,军用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保密系统首先使用这种多级安全模型,它分层次的对信息进行绝对保护。 2用户标识与鉴别 目前计算机中有非常多的方法可以进行用户标识与鉴别,多种方法也可以在一个系统中同时使用,强化系统的安全性。常用的方法有:输入用户名确定用户身份;回答口令识别用户身份;回答对随机数的运算结构表明用户身份等等。尽管这类方法可以加强系统安全性,到也使成本增加很多,所以,一般都是像百度这类大型企业使用。(本文作者:高峰 单位:河西学院、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计算机数据库论文:计算机数据库的建构与管护 企业管理数据库[3]的数据信息是由工业管理以及商业管理要求来决定的,收集职工详细信息,包括人员情况、职工薪水、职称晋级、产品指标以及销路规划等,及时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以及企业的经济数据,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的日常运营方便快捷。当构建企业数据库的时候,比如企业的产品数据库,数据库包含的信息有产品的性能特征、厂家的具体情况等,因此检索字段可以设置为产品名称、厂家名称以及产品分类号等,有利于用户快速检索相关产品,当客户需要查找某种产品的时候,只需要输入主题字或者关键字,就可以获得该产品的产品情况。另外,由于员工的加入以及退出,会导致信息资料的变化,因此,在建立企业数据库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数据库的构建流程,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体系。对于人员流失比较频繁的部门,应该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保证数据库的完善,避免数据库的损坏。在日常工作中,还要不定期对数据库数据信息进行更新。 尽管数据库是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构建的,但是数据库的漏洞也是难以避免的。比如前后工作之间的衔接以及校验,比如计算机文字的错误录入。因此,必须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和管理。 1加强数据库管理人员的技能 维护计算机数据库,应该加强数据库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它们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建立专门的数据库校验部门,分派专业管理人员对数据库进行分析和校验,检查数据库构建过程以及检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且及时进行核实,并且进行更正,保证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加强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 当计算机数据库构建完毕以后,应该全面检查输入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完整性,建立定期检查制度[4],保证计算机数据库的质量,提高数据库的利用效率。数据库的时效性影响着数据库的生命。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数据信息不断更换,比如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随时都可能出现过时的现象,一旦旧的法律以及标准被重新制定或者修改和增补,那么就需要重新录入最新数据信息,代替作废的旧信息。因此,除了选择性能好的操作系统之外,还应该及时对系统进行升级,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还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实时记录,及时进行更新,并添加到数据库中,有利于利用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对于大学图书馆数据库的维护,由于分类名目较多,图书资源繁杂,因此,应该根据学校的性质以及文献的专业设置,细化图书文献资源的分类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类别,并且添加新的文献资源。如果不能及时对数据库进行更新维护,那么就无法保证数据库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从而对数据库的有效应用造成影响。对于企业产品数据库的维护,一般在一至两周年内对数据进行更新[5],因为产品可能停产或者改型,也可能研制出了新一代的产品,而且有些厂家可能已经倒闭,或者更换了厂址,或者改了新的厂名,产品信息的变化非常大,所以,必须及时对产品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更新,保证产品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只有及时更新数据库,才能保证数据库的活力与生命,才能满足信息时代人们对于数据信息的需求。 3重视用户的计算机教育 在计算机数据库的使用过程中,还要对数据库的使用者进行相关培训。只有对使用者普及计算机知识以及数据库的知识,才能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达到快捷方便的使用目的。另外,还应该编制用户使用手册,并且重点标注重要的注意事项,使使用者能够合理地运用数据库信息资源,避免造成数据库的破坏。 4营造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 当数据库建成以后,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性能好、运行稳定的计算机,还需要定期对计算机的设备硬件以及应用软件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计算机数据库的正常使用。营造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扩展数据库的应用领域,提高数据库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数据库的强大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数据库成为学校以及企业必需的工具。数据库的构建和管理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因此,在数据库的操作过程中,必须细致入微,衔接得当,创造出一个稳定、准确的操作环境,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本文作者:林燕晓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数据库论文:高职计算机数据库教学改革 1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1.1课程性质与任务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教授学生理解关系型数据库原理,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管理和维护,让学生学完之后能够利用数据库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管理。 1.2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学习,具有设计、使用和维护一个一般数据库系统的基本能力,能够根据具体的信息管理工作要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数据库系统,并掌握一定的界面开发能力。 1.3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知识点: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设计、具体创建表、创建数据的方法、常用的数据库对象、SQL语言,重点是数据的查询统计语句、数据库的安全与管理,至少学习一种前台开发平台与数据库的连接及数据基本操纵方法。能力要求: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与创建、掌握数据库安全与管理维护操作。通过实际项目的学习,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合理数据库,熟练掌握SQL查询和统计语句,能够编写SQL语句查询分析数据。 2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单独开设,注重理论教学,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差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都会单独开数据库技术这门课。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知识点的完整性,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完之后,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一些简单的SQL语句等,但还不能理解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管理系统后台技术支持的重要性,在进行数据库程序开发时,自己不能设计合理的数据库。 2.2授课方式、方法不适宜在传统的数据库技术教学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一般是讲解完理论知识,然后操作一遍给学生看,上机课让学生模仿做一遍。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点的学习,没有把课程系统化,学生不能理解这门课程在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学生虽然能够模仿做出每次课程的操作,但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己思考的少,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不能自己分析解决,甚至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感觉不到数据库技术的作用。 3数据库技术与其他前台语言的整合 数据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后台技术支持,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外,还需要前台语言的连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系统。目前信息系统的结构是C/S结构或B/S结构。用于C/S模式开发的主要有VB、DELPHI等,用于B/S模块开发的主要有ASP、JSP、PHP等,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B/S模式的程序更加普及,社会对B/S模式程序设计、维护的人员需求较大。考虑到单独开设数据库技术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笔者所在的学校尝试将数据库技术与ASP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网站数据库的开发维护能力。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分析工作岗位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改革后,采用项目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展开,重点是网站数据库的设计,并讲解一定的前台网页开发技术。将教学内容对应到项目的各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模拟计算机企业数据库项目开发的流程。 3.1教学内容的分解进行数据库项目开发,首先是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功能,分析当前工作过程中需要存储的数据,可以收集一些纸质的管理文档,确定系统需要的基本数据结构,所有数据库技术课程最先讲述的应该是关于系统数据逻辑设计方面的内容;确定系统的基本数据结构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它转化为系统的存储结构,这部分涉及到数据库的创建和数据表的设计与创建;建好数据库和表后,就要实现数据库数据的基本操作,如增加、查询、修改、删除,这部分内容一般对应于数据库项目开发中的程序设计环节,SQL语言的学习;学完数据操作语句之后,针对项目开发中可能涉及的复杂查询、数据统计,以及实现复合操作的要求,还涉及到视图的设计与建立、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设计和创建;学完以上内容之后,涉及的就是数据库安全和维护方面的内容,属于数据库应用项目初步完成之后的工作;最后,就是综合运用前面所提到的知识,开发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项目,数据库技术课程内容的分解及对应的应用程序开发过程。 3.2课程实施建议学时:总学时72,其中理论36学时,实践36学时。前导课程:Excel、网页制作、ASP。 3.3项目的实施教师首先给学生演示开发好的系统,让学生了解系统的功能,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将项目进行分解,明确开发步骤和本课程对应的知识模块,将整个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针对每个子项目展开知识讲授,并利用项目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子项目,在所有讲授完毕之后,让学生对子项目进行组合并修改,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最后举行作品汇报会,让学生相互评价完成项目的情况,给出评语及建议,教师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和总结课程的教学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既将课程内容讲授给学生,又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数据库项目的开发过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4项目教学的保证措施教学过程设计的再好,如果保证不了实施顺利进行,那也是没有用的,对于项目课程来说,教学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任课教师就必须制定保证措施,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制定了数据库技术项目课程的相关措施如下:①教师要摸清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特点制定项目内容,并合理分好学生项目组,一个项目组成员,最好要搭配好、中、差的学生,让他们可以互相学生,保证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教师在设计项目课程时,难度要适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②项目的设计要是学生比较了解的实际项目。项目教学中的项目一定要是学生比较清楚,容易理解的实用项目,脱离了这个基本规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所给出的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每个学生考试完都有成绩,成绩是怎么保存的?学生在家上网就能查询到自己的成绩,这是怎么实现的?学生用了学校的成绩管理系统,自然就会想到这些问题,并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③制定有效、严格的成绩评定办法,促进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一定的自律性,在进行项目教学时,不把握好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反而会更糟,因为项目课程前后的连贯性很强,学生没有完成前面布置的项目,后面的项目就无从下手。所有在设计项目课程的同时,一定要制定严格、有效的成绩评定办法,以考促学。例如,取消理论考试,考核成绩将以项目验收的成绩为准,学生只有通过项目演示、现场答辩的相关考核,才算成绩合格。考核方式要给学生一定压力,督促他们学习,考核方式要注重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4结语 在《数据库技术》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其与前台开发技术ASP整合,并采用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数据库原理的有关内容和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即让原理部分与应用紧密结合。这样既能让学生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又能避免了纯粹讲原理的枯燥和泛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数据库论文:设备管理对计算机数据库软件的应用 摘要:设备管理过程中合理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使企业在设备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避免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因为设备管理混乱,而影响工程建设。下面针对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设备管理;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应用 工程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现代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工程建设中使用的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数量越多越大。在设备管理管理过程中,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对计算机数据库软件进行合理应用,提升管理效率。 一、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 1.1合理支配机械,使施工现场的各项机械设备的作用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升工程的施工进度,使机械化设备的实际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1.2确保每一台机械设备的性能都能够达到要求,快速发现问题,并且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由于设备性能问题,引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1.3对每一台设备的性能情况进行项检查,做好相应的改造以及技术革新工作,发挥每一台设备的作用[1]。将一些过时、传统的设备投入到要求相对较低的工程中,避免资源浪费,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1.4加强对科学技术成果的重视程度,依据具体情况,适当引进全新技术,淘汰落实技术。 二、设备管理原则 在设备管理过程中,应当依据实际情况,积极的制定相应的预防工作,要及时检查机械设备的具体情况,对机械设备的电气装置、运作系统等各项内容要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针对机械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故障,要做好详细的排查工作,检查有可能会对工程施工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的环节,通过该方式确保工程整体施工的顺利进行。针对存在故障的机械零件,应当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换与维修,要确保机械在具体投入使用前性能的良好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维修为辅”原则,尽量将有可能会对工程的施工效率造成威胁的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2]。施工部门在工作中,要随时做好维修机械的准备工作,维修人员要随叫随到,不得妨碍系统工程的顺利进行,针对维修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工具,例如扳手、螺丝帽、钉锤等都要准备好,并且同统一规划各项工具的摆放地点,避免维修人员在工作中无法快速找到维修工具,影响维修进度。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确保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不会陷于被动。 三、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应用在设备管理中的作用 3.1提升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传统设备管理过程中,都是利用册子对数据内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在构建卡片,利用这些卡片完成对设备的科学管理。在设备管理过程中,若管理账卡的人员因为个人或公事外出,其它的工作人员则无法及时了解机械设备的具体情况,这将会对降低工作效率。设备管理人员在外出期间,难以对设备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同时由于账卡携带不方便,这都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在设备管理过程中,针对这一难题,企业通过对计算机数据库软件系统的合理应用,工作人员利用U盘对、移动硬盘的电子存数设备对日常设备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数据内容进行详细备份,这样不仅携带方便,并且便于查看。对于该系统的合理应用,一方面使工作效率得到了全面提升,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3.2有利于设备维修与保养工作的开展。传统的设备维修需要通过人工检查完成,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难以对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进行全面排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经常需要指派专业工程师完成相应的检查工作,不仅费时,而且费力。而在将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应用到设备管理中后,通过对检测和故障系统的合理应用,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设备的故障所在,并且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异地信息传输,将设备故障信息直接传递给维修人员,从使维护工作变得更加简单、高效。3.3提升数据统计效率。应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使数据统计的效率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利用表格完成对数据的统计,通过该方式可以使管理者对数据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全面了解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从而企业未来的具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四、结束语 设备管理过程中合理的应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可以使设备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变得更加合理。利用计算机数据软件对设备进行管理,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的效益得到了提高。 作者:柳慧超 计算机数据库论文:检测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数据库具有储存能量大、反应速度快、保存时间长等优点,各行各业都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储存,数据库的数据的安全对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需要制定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来保障数据库的安全,避免外来病毒入侵数据库,造成数据的损失和遗失。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安全管理机制没有顺应时展的要求,进行及时的更新,对数据库的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本论文主要对入侵检测技术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入侵检测技术的推广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 【关键词】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 1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 计算机数据库能够安全有效的使用。入侵技术的检测具有如下功能:(1)能有效的对用户的行为进行监控与分析;(2)对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变化弱点进行审计分析;(3)在检测到入侵并识别之后进行预警;(4)对计算机系统的异常信息进行分析,并对关键的信息进行评估分析;(5)对检测到操作系统的异常情况进行跟踪处理。一般的计算机入侵系统主要包括如图1所示。 1.1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 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了保证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而产生的。可以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对一些有可能危害计算机运行安全的网站或者病毒进行阻拦,防止出现病毒入侵计算机数据库的情况,保证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利用入侵检测技术,但计算机出现病毒即将入侵的情况时,检测系统就会自动响起报警系统,这些计算机管理人员就会通过报警声得知计算机出现安全问题,可以立即采取促使,阻止并且的入侵行为,保护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入侵检测技术还可以对计算机内部自带的一些系统出现的入侵行为进行防范,入侵检测技术对一些可以收集一些没有授权的信息,可以提前这些信息进行入侵性行为的防范工作,当在计算机运行时出现入侵行为以后能够及时的做出反应。将入侵检测系统应用在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管理之中,可以起到对计算机安全的监控作用,通过对计算机运行的实时监控和监测,保证能够第一时间发展其中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监测系统,还可以减轻计算机检测人员的工作量,能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制定解决入侵病毒,提高计算机数据安全管理的效率。 1.2入侵检测常用的两种方法 1.2.1误用检测方法误用检测是入侵检测技术中最常用的的一种检测方法,利用误用检测的方法,可以总结过去入侵的经验教训,分析过去对计算机数据库出现入侵的具体情况的解决措施,总结出入侵的主要规律。通过对这些入侵规律的不断了解,并且对计算机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就可以发展计算机是否存在病毒入侵的情况。如果发现计算机数据库存在着病毒入侵的情况,通过误用检测的方法,可以快速的分析出入侵的原因和情况,以至于能够快速准的制定解决方案。但是误用检测对系统内部的入侵情况不能及时的做出反应,因为误用方法不可能独立的应用,职能依靠于一种具体的系统来进行,这就会影响系统的移植性,造成不能对一些从未出现过的病毒进行检测,降低了检测的准确性。1.2.2异常检测方法异常检测方法是在计算机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对计算机运行是否存在入侵情况的假设来进行的。在利用异常检测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监测时,通过将一些正常使用的模式和非正常使用的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从对比出的不同结果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入侵行为。这种异常检测的方法和误用检测方法不同,不用依赖系统进行操作,降低了对系统入侵行为的局限性,可以检测出新型入侵行为。但是异常检测方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异常检测方法虽然能够检测出入侵行为,但是不能对入侵行为进行具体的描述,就会导致系统在检测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失误问题。 2数据挖掘技术在数据库入侵检测中的应用 为了防止数据库数据的额损失,防止出现数据库入侵问题,计算机数据管理专家不断的根据先进的互联网数据库的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将入侵检测技术应用到计算机数据库的数据安全管理中,可以有效的对计算机运行时出现的一些病毒或者是一些非正常的访问进行阻挡,防止出现恶意软件入侵数据库的情况,保护了数据库数据的安全。2.1数据挖掘技术概述在对数据库的入侵情况进行检测时,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数据库之中的一些不完整的数据和正常完整的数据进行区分,并且可以将不完整的数据信息进行彻底的清除。 2.2数据库入侵检测中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 2.2.1关联规则的挖掘使用关联规则的挖掘首先要在数据库中找出记录集合,通过对记录集合分析和检测,发现其中数据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借助频繁项集生成的规则,对数据进行挖掘。2.2.2序列模式的挖掘使用序列模式的挖掘也是为了发展数据库之中的数据存在的相似点。利用序列模式的挖掘的优势,主要就是体现在可以对数据库记录之间时间窗口的挖掘,可以在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审计时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 3结语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去到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被广泛到生产生活中。为企业的发展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网络操作存在着病毒入侵的风险,随时可能对数据库中的企业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病毒入侵可能导致企业的商业机密泄露,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了提高对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管理,本论文对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入侵检测技术的推广起到借鉴作用,保障网络信息的基本安全。 作者:王超 计算机数据库论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对信息管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向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的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中也不断被使用,组成了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普遍使用,对信息管理变得更科学、更便捷,而且实现了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和合理化,更好的促进了信息管理的效率,从而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和推广[1]。该文将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相关理论进行合理的分析,对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科学有效改善的措施和方法,促进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应用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信息进行数据化的管理变得非常重要,随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信息的数据化管理,人们对信息的管理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不断使用中,信息管理的效力和范围也得到了拓展,信息管理包含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网络、通讯、社交、经济、交通、文化等多个方面成为了不可却的部分。它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带来了更多的方便,而且对于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有了更大的提高,同时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更加优越的条件。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特点和概念 1.1数据库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是属于对数据进行组织和储存的一种技术,它能通过数据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管理,从而可以获取更加有效的数据价值,实现数据信息管理的目的。随着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以及社会的网络化,数据库技术也逐渐成为了计算机系统中重要的部分。该技术让信息以最大化的趋势展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各种信息在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1.2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1)组织性。在数据库中很多信息都是具有关联性的,并不是杂乱无章,没有联系的存在。数据库技术能够根据信息的某个特性,对各种数据进行分类,从而组成一个具有共同特点的结构,这样就建立一个数据集合;2)独立性。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数据化管理是,这些数据是具有独立性的,它包括逻辑和物理两个层面的对立。逻辑的对立主要是指在数据库整个结构处于变化中时,不必对原来的数据进行修改;3)可控性。在对数据进行管理时经常会出现数据的冗余现象,冗余就是数据之间出现重复,有些数据在数据库中成为专用的,那么在一些用户在使用自己的数据时可能会出现数据重复的情况。而在数据库中如果出现数据冗余的情况,它会根据数据的共享性特点或是设计者的需求等进行划分,这样数据库就会消除那些重复的数据。为了方便人们更好的查询数据,一些设计人员在进行数据管理时,会注意对出现重复的数据进行控制,以此来提高人们查询信息的效率。4)共享性。在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使用中,共享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这也是设计者建立数据库的最终目的。在同一单位中,每个部门都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达到信息的共享目的,另外,通过不同的数据技术手段,在各个国家之间、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5)灵活性。数据库不只是对各种数据进行储存,它所具有的功能很多。比如:进行数据查询、编辑和修改数据、输出和输入数据等多种功能,它的灵活性非常的大。所以数据库的建立,会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数据库。 2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的应用现状 1)信息管理的数据化趋势比较强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使用不断加强,而且数据库技术的适用性、稳定性以及可造作性也不断加强,更加促进了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易操作性和便捷性。随着网络化的社会不断发展,对于数据库的信息管理技术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出现,新时代对于数据的储存以及编辑都会提出更新的要求。未来的信息管理将会向着更为简单化和具体化的趋势发展,所以不断的提高计算机的数据技术,以及管理对象技术,将两者的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已经成为时代需求的必然趋势。将两者的结合点进行分析,实现数据库技术的创新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2)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结合趋势强烈将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变得愈发强烈,而且也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生命力,可以看出两者的结合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前景。目前在很多的企业和岗位中,普遍的都在使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两种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也成了信息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给信息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效率。在信息管理中使用数据库技术,不仅保障了信息管理的高效性,同时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实践性和执行力,促进各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想要两种技术更好的结合,更要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实践和理论相融合发展趋势。3)数据库的安全性问题日益严重在进行数据库技术的信息管理中,信息安全问题也同时面临这很大地挑战,这也成为数据管理技术体统中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信息管理中各种数据都是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提高数据管理的安全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数据进行安全强化,不仅能够保障国家和企业的机密性信息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同时关于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安全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避免个人相关信息被泄露以及被篡改的情况。 3提高信息管理的数据库技术应用对策 1)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完整性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进行相关信息的检测时,要保证所捕捉的信息是完整的。首先对信息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科学的识别,将一些不合法或是残缺的信息进行删除,之后将较为完整的信息进行储存,这样以备未来使用。保证各种信息数据的完整性,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资源,这样用户能够更为直观、更加充分的利用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反馈。如此也提高了信息反馈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更好的引导用户在信息使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反应。想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首先就是要从服务器端进行入手,确保数据库管理体系的完整性,要做到输入的信息是一致的、匹配的,还要利用多层加密保护功能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尽可能地提高各种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在服务器端建立有效的束缚和约束规则,通过减少开发量来提高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降低维护的成本,进而强化数据的安全系数。2)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性在信息管理中关于信息的安全问题是备受关注的,信息的绝对安全能够更好的保证每个人的隐私和安全,从而减少人们的经济损失和恶意伤害。只有保证数据库中信息的绝对安全性,才能避免每个人的信息不被非法入侵,所以要对一些非法利用信息、盗用和窃用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抵御,保障信息数据的在一定的安全区域,减少信息的安全隐患问题。提高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信息使用的可靠性,同时也与整个数据信息管理质量问题挂钩,所以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时,也要提高数据使用的安全和质量问题。提高数据管理技术的安全性,才能保证国家的机密、商业的信息资源、个人的资金账户、患者的医疗信息等方面的安全,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信息储存空间,避免出现国家、集体、个人相关信息的泄露,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破坏。如果想要访问这些被储存的数据信息,首先要建立安全的保密情况下,而且只要具有一定资格和条件的人才能想要调查某些信息的权利,避免出现恶性使用信息的现象,从而使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3)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实践性关于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使用,要保证实践的真实性,避免纸上谈兵、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际情况的做法,而造成的负面影响。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也不断进步,我们要积极地将新的数据库技术成果充分的利用到信息管理的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实践性,从而促进信息管理体系的高效快速发展。在对数据库新技术进行投入使用时,要严格按照数据库相关的技术理论进行指导,对实践的过程和方式进行有效的分析,将计算机有关的数据库技术真正的投入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实践效果,从而促进信息管理技术的高效运行。所以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实践管理,对数据库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要明确,对计算机数据库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收获更好的动力支持。提高信息管理的高效性、安全性,保证信息管理的稳定发展,以此来促进信息管理的质量。 4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4.1数据库的信息管理特征 1)在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同时被重视的程度也不断提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融合,在该领域的使用程度不断加强。在工业、农业以及其他的行业中都有使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相关信息的管理,而且还极大提高了各行业的生产水平。2)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改进,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使用也不断加强。数据库技术从开发到现在的使用过程,经历了三个时段的发展:在网络中的数据使用、关系型数据库体统的建立、发展面向对象为主的数据库体系。目前关于面向对象有关的数据库体系和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使用是比较多的,而且在多媒体的使用不断增多的情况,数据库技术也实现了对图形、声音或是其他比较复杂的信息进行管理的功能,而且还能将这些复杂的数据还原成原来的形式。它主要是将以往的技术与面向对象有关的数据库技术相融合,为数据库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4.2企业管理中的数据库利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跨国性的大型公司也逐渐出现在市场中。这样的大型公司拥有的员工数量很多,而且关于数据信息的交流规模也是非常大的,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有效运营。其中对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的数据技术管理就比较复杂,而且数据量是非常的庞大的,使用普通的数据库管理无法起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也容易发生失误的情况。所以,每个企业都应该建立一个自己的数据库,它要包含企业每个员工的考勤、员工的薪资问题、员工的管理制度等信息,只有建立详细的员工信息管理系统,才能保证企业更为高效的运行,是公司企业事务能够正常进行。而且随着网络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渗入,在企业的管理中网络通信技术变得非常重要。大型的企业可以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和数据库信息管理技术,对分散在各地的分公司进行紧密的联系,以此来保证公司的整体性,促进公司相关政策实施的全面性。而且一个公司想要促进自身整体性的高效运行,实现公司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公司的规模越大,实现信息的交流目标就越明显,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限制公司信息之间的流通的。另外在医院的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医院是一个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关于每个员工的考勤信息量就非常巨大,所以在医院建立一个员工考勤信息管理体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关于病人的病历信息保存问题,只有建立一个数据库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从而促进医院纸质档案信息管理方式的转变。而且建立一个数据库,也能够方便医院的医生查找各种信息,同时也能提高病人转院信息的交流。对于数据库信息管理技术而言,它不仅可以使用到企业中去,同时也能在每个学校投入使用。 4.3数据库在产品中的使用 对于现今很多的产品来说,不仅需求对这些产品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检测,而且还要将这些数据进行合理的保存和处理,这样可以方便以后使用。就像一些产品需要很多的时间进行检测,而且这样的产品检测数据非常多,如果使用数据库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和规划,这样就可以提高对这些类产品数据的检测效率。还有比如一些网络游戏之类的软件产品,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才能将每个玩家的密码和账号进行保存、管理和保护等。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数据库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它为网络平台中的每个用户服务,同时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时代被很多人关注和使用。而我国对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利用不够成熟,在使用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所以不断的改善数据库信息管理对策,才能保证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信息管理的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作者:朱峰 单位:昆山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数据库论文:检测技术对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在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备受网络用户关注。在计算机网络开放性应用之下,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数据库安全方面,据此,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应用方面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机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应用 一、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应用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安全主要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层、网络系统层以及宿主数据操作系统层[1,2]这三个层次。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数据库系统的管理都是以文件形式来进行展开,因此,计算机操作系统自身的漏洞为数据库系统入侵提供了契机,以此对文件进行窃取或者凭借OS工具来对数据库中的文件内容进行篡改、伪造。维护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是确保数据库系统安全的有效方式。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三个层次是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应用参考依据,网络系统入侵检测技术适用于计算机外层,主机系统的路径检测技术适用于计算机中层,入侵容忍技术适用于计算机内层。 二、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更为普遍,数据库有着越来越丰富的资源,与此同时,数据资源的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愈加突出。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将数据库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实现数据系统中数据的高效查询、录入以及统计以及探究数据库资源的关联性,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有效渠道。高层次分析探究数据库资源,最大程度上挖掘数据库中跨学科的知识,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为紧密,使网络用户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这是对数据进行充分挖掘有效的途径。数据挖掘的方法并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以用户的需求为依据,来采取合理的挖掘方式。数据挖掘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关联规则,二是序列模式。关联规则即在数据库中挖掘具有相同性质的项目中不同数据库之间内在关联,序列模式与关联规则的原理相似,只是序列模式对数据库中记录操作记录中时间单元中的联系进行强调。由于关联规则与序列模式频繁相集的形成,从而长期使用于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之中。伴随着数据库挖掘理论的发展,数据挖掘方法也随之不断更新发展,其中最为流行算法便是Apriori算法[3]。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中应用数据挖掘方法,主要是先按照时间对用户一次或者多次登录中的操作行为排序,再对网络用户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探究,然后分类以及检测用户的行为模式。 三、入侵容忍技术的应用 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重点不是对入侵行为进行防护,而是在计算机数据系统遭受入侵之后,进行自我恢复,使其能够正常运作。入侵容忍技术有助于数据库进行自我恢复,它的工作原理是:先是由ITDB从数据库管理中心来给予指令,隔离可疑的攻击行为,并且以攻击的情况为依据,使ITDB的其他部件得以自发配置出来,从而将因错误指令而对计算机数据系统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它的具体应用中,ITDB能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自适,使得数据库系统功能恢复。此外,对计算机数据库而言,ITDB具有良好的防护作用,它是通过控制数据库用户的访问,在读写数据库时对用户某些权限进行限制来实现的。ITDB能够有效检测数据库的受攻击行为,一旦发现那些影响数据库系统安全的可疑指令或者恶意交易,ITDB及时隔离该使用用户。ITDB还能够评估数据库系统的破坏程度,对破坏的情况进行控制,避免其破坏程度的加深,使破坏的范围得以减小。此外,针对数据库系统破坏情况,ITDB进行处理,使数据库功能恢复,得以正常使用,并容忍数据库攻击,使数据库使用中的安全得以保障。在入侵检测技术中应用ITDB,主要体现在它利用入侵隔离技术,能够将不规范得网络用户当成可疑行为,从而对他们进行隔离,并且在数据库日志以及备份的基础上,恢复入侵破坏的数据库资料。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之下,计算机网络安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要科学合理的运用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从而有效维护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安全,使得人们更加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带来的成果。 作者:张建刚 计算机数据库论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对信息管理的实用性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环境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企业乃至个人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与发展的重要性日渐显现。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具有多样化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到不同行业、领域信息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息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促进信息管理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运用 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 1.1组织性、可共享。在数据库中,大部分信息数据并不是处于孤立状态,各信息数据、文件处于某种关联中,而这种内在、外在联系是一种组织性的结构,也就是说不通集合中的信息数据都具有某相同点。同时,对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来说,实现信息数据的可共享化特别重要,是其显著特征。在运行过程中,数据库中收集了企业单位各方面一系列数据信息,能够确保企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1.2独立性、灵活性、可控制的冗余度。独立性是数据库数据信息具有的显著特点。就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逻辑独立性来说,总体逻辑结构发生的质的变化,比如,重新规定信息数据,合理改变数据项与类型,优化调整各信息数据之间的关联。就物理独立性来说,是指是数据存储结构的不同,但初始程序并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在计算机数据技术作用下,可以有效存储一系列信息数据,灵活处理信息数据,还能实时传输、输入输出、查询等对应的数据信息,计算机用户还可以根据自身客观需求合理处理一系列数据[1]。此外,冗余是指信息数据重复出现,用户在浏览数据库的时候,重复出现浏览过的信息数据。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作用下,可以顺利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有效消除冗余信息数据,缩短用户查询数据信息的时间,提高查询准确率,提高数据库中数据信息利用率。下面是计算机数据库灵活性结构示意图。 二、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运用 2.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现状2.1.1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范围日渐扩大,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商业等领域中,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相关行业信息管理手段,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在新形势下,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日渐增多,需要大数据处理系统。而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正好具有较强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企事业单位对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为此,需要不断更新、完善数据库技术,逐渐扩大应用范围,特别是数据库系统应用范围,更好地满足不同行业、领域发展的客观要求。2.1.2安全性、兼容性日渐增强。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单位纷纷优化利用数据库系统,有效各类数据信息[2]。为了更好地满足发展、竞争方面的客观需求,企业之间的信息必须保密,必须进一步提高信息数据库的安全性,避免数据库系统中重要的信息数据被窃取、篡改。在此基础上,数据库系统的兼容性也进一步提高。2.2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策略2.2.1注重技术革新,提高数据库技术实用性。在新形势下,数据安全始终是信息管理过程中的一大关键性问题,必须多角度、多层次革新计算机技术,促使计算机数据库处于更加安全、稳定运行中,加强信息数据管理,确保存储的信息数据更加安全,防止被不法分子窃取、篡改,导致对应的数据信息不准确,确保一系列信息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此外,要多层次促使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充分显现数据库技术优势,将其灵活应用到信息管理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实用性。2.2.2规范数据库。同时,在信息管理过程中,要多层次规范信息数据存储,提供信息数据的系统性。以“数据录入”为例,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要采取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对应的信息数据更加准确,具有其系统性特点,有效防止数据库中出现不完整、不准确的信息数据。还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优化信息数据录入形式,完善信息管理工作,确保信息系统处于安全运行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技持续发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不同行业、领域中,有利于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需要综合分析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特点,客观分析其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现状,革新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提高其适用性,促使数据库更加规范化,促使设备系统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提高信息管理工作整体质量。 作者:张建荣 计算机数据库论文: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探索 摘要:为保证数据库安全,合理应用入侵检测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入侵检测技术应用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经常出现误报、检测效率较低、系统自保能力不强和扩展性能较差等方面。为弥补这些缺陷,应该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完善系统设计、改进检测方法、提高自保能力,并合理应用检测技术,确保系统安全。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检测效率;系统自保能力 引言 计算机数据库日常运营中,保障数据库的完全与可靠,防止非法入侵和攻击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日常工作中,由于一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入侵检测技术应用不足,制约工作效率提升,对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运营带来不利影响,也导致数据库日常使用中出现不利影响。因此,为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作用,便利人们日常使用工作,应该结合具体工作需要,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并落实入侵检测技术,为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可靠运营提供保障。文章将结合计算机数据库运行的实际情况,就入侵检测技术运用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介绍和分析,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启示。 一、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运用存在的不足 为保障数据库安全,合理应用入侵检测技术是必要的,受到工作人员重视和关注,同时也对保证数据库安全具有积极作用。但一些工作人员的入侵检测技术应用技能不足,制约该技术作用充分发挥,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1.1经常出现误报现象。数据库入侵检测比较复杂,程序较多,技术要求高,对检测人员和检测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但一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忽视加强检测工作,未能把握关键信息和步骤,没有严格执行系统检测流程,相关规范标准落实不够。检测中没有按要求进行系统检测,导致错报现象比较频繁。例如,将某些安全信息错报为外部攻击行为,对隐蔽攻击则难以检测出来。使错报现象比较复杂,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故障,影响数据库有效运营,也难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1.2检测效率比较的低。计算机数据库日常运营中,可能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安全威胁,影响数据库作用充分发挥。为弥补这些缺陷与不足,确保数据库安全,应该合理选用入侵检测技术,及时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数据库受到不必要攻击。但在在检测过程中,入侵检测技术面临检测效率较低的缺陷,入侵检测需对二进制码匹配,有必要搜集大量数据,然后才能准确判定攻击行为。这对入侵检测技术提出较高要求,同时也增加入侵检测费用。但入侵检测技术应用中,存在检测效率低下的问题与缺陷,需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1.3系统自保能力不强。入侵检测技术是保障计算机安全的重要屏障,应该确保技术先进,并不断提升系统功能。但一些检测人员专业知识缺乏,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缺陷,未能定期对系统开展检测,导致系统自保能力不强。例如,检测中容易遭黑客攻击,系统自身识别能力较弱,数据容易被盗取或破坏,甚至导致检测系统瘫痪,影响数据库作用的发挥。1.4系统扩展性能较差。为有效防止黑客攻击和病毒入侵,对系统进行扩展,提升系统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数据库和系统可扩展性较差,工作人员忽视系统更新和升级,对入侵检测技术应用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二、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运用的改进对策 为弥补入侵检测技术存在的不足,保障计算机数据库有效运营和发挥作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改进策略。2.1完善系统设计,提高检测准确性。完善数据库系统设计,提高设计水平,促进其综合性能有效发挥,避免受到攻击和破坏,为系统有效运营创造条件。数据库入侵大多针对漏洞本身窃取文件,或篡改、伪造文件。因此,应该完善设计工作,提高入侵检测的准确性,有效维护数据库安全,让数据库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下运营,促进其作用有效发挥。要在数据库中采用入侵容忍技术、路径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缺陷,2.2改进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的效率。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密切数据之间的联系,增进数据库系统间的联系,实现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同时还要改进检测方法,提高检测频率,及时发现和处理系统存在的缺陷,实现对系统运营状态的全面把握。要善于总结经验,有效把握系统运营的基本情况,对数据库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采取措施处理,提高数据库运营效率,更好满足人们日常使用的需要。2.3健全系统内容,提高自保的能力。完善数据库设置,提高系统设计水平,有效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合理应用入侵容忍技术。要提高系统设计内容,完善系统设置,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加强防御工作,确保数据库有效运营和发挥作用。另外在数据库受到攻击和破坏之后,还要能及时恢复数据库综合性能。在入侵容忍技术支持下,能对可疑的攻击隔离,保证数据库运营安全。入侵容忍技术的重要作用是,在数据库受到攻击后,或者遭到恶意入侵,可以对系统进行有效防范,让系统实现自我恢复,促进系统功能恢复和完善,为人们使用系统创造便利。入侵容忍技术能对可能出现的攻击进行隔离,并配置相应部件,采取安全防控措施,防止错误命令对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保证数据库系统安全有效运营。此外,入侵容忍技术还能有效保护数据库,对数据库访问进行有效控制和安全防范。检测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发现可疑攻击时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提高数据库安全运营水平。2.4应用检测技术,确保系统的安全。有效利用入侵检测技术,保证数据库运营安全。采用IDS技术对SQL监视和保护,评估用户提交的安全证书,发现安全隐患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提高数据库安全运营水平。数据库应用中,非法入侵方式越来越多,给安全防范工作带来挑战。同时由于病毒种类也不断增多,加大安全管理难度。因此,为弥补这些缺陷与不足,应该结合具体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应用入侵检测技术,有效防范黑客攻击,实现对相关问题的及时处理和应对。入侵检测系统工作流程如下:攻击者应用Web登录界面发起SQL,注入网络攻击行为。防火墙根据自身功能,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安全攻击采取防范措施,评估用户提交的安全防范证书。同时在入侵检测技术支撑下,可以实现对安全问题的有效预防,提前采取措施防范黑客攻击,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出报警措施。进而让工作人员采取相应对策,有效防范黑客攻击和病毒入侵,保障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运营。 三、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数据库可能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安全威胁。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应该合理应用入侵检测技术。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采取处理措施,为数据库安全运营创造条件,有效保障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也为人们使用计算机创造便利。 作者:侯玉香 计算机数据库论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计算机管理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去。在信息数据上的保存主要是将信息存储在数据库当中,以便于进行重复使用和调整。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将信息管理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也能更好的提升数据管理质量。本文主要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应用 作者简介:高冲1977年生,男,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在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管理工作。在信息管理中应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一方面能避免出现传统管理中的弊端问题,另一方面能有效的强化信息管理的质量。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越来越离不开现代化的数据库技术,因此,积极的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将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概述 在计算机技术整体当中,数据库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用来对信息资料进行存储和整理,使之能更好的进行应用。可以说计算机数据库库技术与数据资料等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将数据完全的展开、管理,在将其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的领域当中去[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有着多种不同的特征,首先是独立性特征。计算机数据库在逻辑性和物理性上都有着明显的独特性特点,无需数据库源就能展开调整为形成的数据含义,同时构建起内在的联系转变,使数据库的形式发展转变。其次,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有着共享性特征,在共享性特征中数据库能够构建起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形成资源共享,同时也能在跨区域范围内形成资源的共享。此外,其具有组织性特征,数据库当中的各个资源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结合相应的关系模式,能将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头绪也没有联系的数据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 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发展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已经有了上百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了sqlserver和mysque等多种不同的数据库系统[2]。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数据库的进步和创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和动力,随着数据库技术的逐渐成熟,数据信息的管理得到了控制和拓展,数据模型也逐渐的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在国际化的数据库技术发展环境中,我国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并为数据库技术的稳定前行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提供了持久的动力。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企业的信息管理应用中,提供了比较实用并具有针对性的数据资料,是的企业的信息内容能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大家面前,并促使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正在逐渐的普及,这为企业的数据资料处理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保障,信息资料管理的有效性将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3]。可以说将计算机数据库与信息管理之间相结合,能产生比较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也有着较好的前景。当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主要被应用于工业、农业等行业生产领域中,使得这些行业的信息管理手段得到了升级,也有效的提升了信息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计算机数据库本身有着较为坚实的安全性和应用选定,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发挥出了十分明显的优势,并为计算机数据库的未来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以后,计算机数据库已经逐渐的趋于完善化,并有着十分良好的操作性,该特征为计算机的后续发展开拓了美好的前景。当前多媒体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在计算机网络数据的采集和应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数据库技术应向着更加强劲的方向发展。此外,计算机技术的安全性应得到不断的提升,使之能为信息管理提供更多的帮助和保障。当前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虽然在安全性上已经逐步加强,但仍然会出现系统漏洞,对此一定要加以重视,提升信息的安全性。 四、强化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在现代化信息发展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与时俱进,全面的进行改革创新,利用科学技术来不断的完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使其能在信息管理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提升应用的有效性。下面将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强化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一)充分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起技术原理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4]。我们在对计算机数据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应先积极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成果来指导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在良好的理论基础上进行计算机数据库的实践研究,实践将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促使理论知识不断提升。二者之间相互作用,数据库的适应性将得到一定的提升,最终帮助应用单位来有效的进行信息管理,使其在管理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二)提升安全有效性 对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来说,安全技术是最为重要的基础保障环节。近年来由于一些用户对安全保障意识不强,在信息网络安全方面不够重视常常会引发不同的安全事件,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5]。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当前已经被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其中关乎着重要的利益问题和商业问题,这些都要求数据的安全性一定要到位。计算机数据库安全当前已经成为了安全技术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怎样能更好的提升数据库安全性才是最为重要的难题。对此,技术人员一定要重视起安全保护措施的加强,如果没能做好安全保护工作,那么很有可能造成企业的利益损失。因此,应在数据内容应用和共享的同时加强技术安全保障,使其安全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三)规范数据存储 在信息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主要以数据的录入、输出等为主,应重视起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一旦发现当中出现了安全隐患,必须要及时进行处理,将其拒之门外避免给数据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此外,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数据录入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管理,使信息管理更加的具有科学性,全面的提升系统运行的效率,为企业的信息管理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四)逐渐拓展应用范围 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理论之间的结合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进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数据库技术不仅能为其提供安全防护和账号管理等手段,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系列的软件风险控制系统,对数据的保护和信息管理的安全性提供了较高的保障。当数据库的安全提升之后,将其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当中去,有效的推动了计算机数据炉技术的社会应用能力,并拓展了应用的范围。在进行信息管理中一定要强化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能力,促使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能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6]。 五、数据库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计算机系统本身有着极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并且紧跟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未来势必会成为各行各业中应用的重点内容,并展现出高超的生命力。数据库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与计算机技术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相应的拓展[7]。与此同时,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于不同的需求,在未来将得到更加具有特色化的发展,例如生态系统和人口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等,使之能更好的为社会进行服务。此外,数据库模型也将逐渐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面对这样的必然趋势,我国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上一定要紧紧的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并加大相关研究力度,使我国的数据库技术能得到突破。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好坏将直接的影响到未来生产的质量,因此,在未来无论是技术的可操作性上还是适用性顶上都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六、结语 在信息资源的管理过程中数据是最为重要的内容,要想推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一定要重视起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创新性,使信息管理能得到完善。对此,相关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一定要对此进行更加仔细的研究和分析,总结经验,使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能更加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促使我国各行各业能得到更加稳定的信息管理,推动国家经济平稳发展。 作者:高冲 单位:辽宁政法职业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汽车动力学性能的计算机仿真探究 【摘要】每一批汽车在投入市场前,必须对所有车辆的动力性能进行检测,这是对汽车用户用车安全的负责,也是制造商制造工作的职业道德。和汽车车检系统一样,目前针对汽车动力性能的检测,主要以计算机仿真模拟检测方式最为先进。本文以汽车动力性能的概念介绍入手,解释了汽车动力性能计算机仿真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提出优势和展望。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汽车动力学;计算机仿真;研究 引言 汽车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工具。一辆汽车的好坏,更多取决于该车的动力性。检测汽车的动力性,不可能将车开上公路检测,同一批出厂的汽车数量也不允许使用这种检测方式。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先进国家就发明了汽车动力性能仿真检测模型,70年代借助工程学的知识,提出了系统的检测方法论。但是传统的检测方法,必须要等到一批汽车生产出来后,才能选用实体样本检测。简而言之,就是抽查。实际上还是采用使用汽车的检测办法,只不过检测地点是在汽车建造工厂内部而不是实际行驶公路。新型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并不需要等到汽车实体制造出来才能进行检测。因为计算机检测,是在建立了特定的检测程序基础上,通过录入汽车各种组件的具体数值,在电脑上建立汽车模型。然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一堆数据组成的虚拟的“数字车”,在同样是电脑模拟出的虚拟行驶环境下,完成动力系统的检测,其实质就是一种计算机模拟程序。检测工作的重点是计算机虚拟检测环境的建构。 1汽车动力性能的内容 汽车动能简而言之就是汽车作为动力工具的使用效果,也是判断一辆汽车市值的重要参考标准。汽车动力性能组成内容如下:1.1最高车速最高车速,是在水平地面行驶的状态下,汽车能达到的行驶速度的最大值。该数值仅仅代表了汽车的行驶极限,并不能说明汽车本身的质量好坏。因为我们实际的生活场景,并不是电影《速度与激情》中描绘的频频飙车,汽车的最高车速一般是用不到的。1.2加速性能加速性能,一般按照欧美国家的评价标准来检测。汽车的加速性能,和汽车加速行驶的距离以及行驶耗时有关,一般情况下,同样的加速距离,所用时间越短,说明汽车的加速性能更好。但是因为实际使用中汽车的加速情况复杂多变,所以汽车加速性能的检测分为多种形式。油门全开时的加速情况以及油门半开状态下的加速情况是不同的,并且汽车的行驶速度处于何种档位也会对加速效果产生影响。1.3爬坡性能爬坡性能也是汽车动能的检测内容之一。在汽车承载力处于饱和状态的情况下,测试汽车能行驶过去的最大坡度。此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一般以一档为标准。和汽车的加速性能一样,爬坡性能也和发动机质量,汽车轮胎的摩擦度以及驾驶员自身的驾驶技术有关,所以检测程序较为复杂。上述三种性能是汽车动力性能主要的检测项目。但是检测标准并不一定,随汽车品牌、用途、发动机型号、汽车车身质量变化而改变具体参考标准。例如军用越野车,其对于爬坡性能的要求特别高,但是对于加速性能,就会相对低一点。利用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在汽车模型设计出来之后就进行检测,检测不合格可以继续修改。避免了传统检测方式中,会出现生产了一批汽车但是由于检测不合格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 2仿真软件系统设计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检测汽车动力性能的仿真系统,主要借助M语言和Simulink模块建立。利用汽车发动机相关的数学模型,加入一定的检测程序代码,设计出实用的仿真系统。 2.1检测系统内容 仿真系统包括四部分。①输入汽车各种参数,从而建立一个仿真的电子汽车模型的部分。②计算机检测系统设定的具体的检测标准数值,检测单元包括最高车速,加速项目以及爬坡性能三个单元,根据不同的车型不同的发动机标准,这三个标准数值会做相应改变。③汽车行驶环境的模拟部分,包括发动,加速,爬坡三种具体的行驶动态的承载环境,这种环境能够代表汽车在具体行驶中会遇到的实地环境,即“虚拟行驶环境”。④针对模拟汽车在模拟环境中行驶状态的分析部分,这个部分借助于强大的算法结构,是计算机仿真检测系统最主要设计复杂度最高的部分。 2.2系统设计原则和要求 仿真系统设计的原则有以下几点。①高度还原汽车实地行驶环境,“虚拟环境”之所以具有真实行驶环境的代表性,就是因为其与真实的行驶环境在坡度、风速、地表等方面相差无几,是对真实环境“镜子”式的反映。②在具体单元中,应当涵盖多种行驶可能,例如,实际使用中汽车的加速情况复杂多变,油门全开时的加速情况以及油门半开状态下的加速情况是不同的,并且汽车的行驶速度处于何种档位也会对加速效果产生影响。所以汽车加速性能检测单元,应当具体细分为不同的加速情况。将行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全面反映到计算机仿真模型系统中,才能使检测结果更加接近实地操作结果,更具说服力。③检测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认真细致地完成检测工作。目前的汽车行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一批汽车的生产量会多达万辆,如果生产前的检测结果有失误,那么造成的资源浪费会是传统检测失误的数万倍。并且动力性能不过关的汽车流入市场后,产生的危害是不可估计的。汽车动力性能计算机仿真检测系统,虽然比传统的检测技术先进,但是也背负了更多的风险和责任。 3汽车动力性能计算机仿真检测的优势 (1)计算机新型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并不需要等到汽车实体制造出来才能进行检测,这是计算机仿真检测系统和传统汽车动力性能检测方式的最大区别也是最大优势。对汽车模型的检测,由于借助了强大的计算机检测算法,检测人员只需要在检测程序中输入汽车各部分组件的具体数值即可,计算机能自动计算出该款汽车在不同路况下的动力性能的表现。省去了传统检测中人力手动模拟各种路况的麻烦,节约了检测时间的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检测有可能出现的人身安全问题。(2)节约汽车制造资源。传统的检测方法,必须要等到一批汽车生产出来后,才能选用实体样本检测。生产汽车检测样本肯定不会只生产一辆,如果实体汽车检测样本合格,那么等待这批汽车样品的只能是废物回收的命运。汽车组件可以被回收,但是生产汽车检测样品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是白白浪费。(3)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社会背景下,人力必然要被机器取代。信息化、智能化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更改的方向。建立汽车动能计算机仿真系统,只是机器取代人力的滚滚浪潮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4对汽车动能计算机仿真系统未来发展的展望 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实质,依然是借助于庞大的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一种特殊程序,难以全面再现实际生活中的汽车行驶过程,所以并不能百分百代表汽车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动力性能。笔者对此提出几点展望,希望能对该系统开发人员有所启发。(1)完善现有的仿真系统,加入更多的模拟行驶场景,并在具体场景中对坡度,马力、地表形态、汽车发动机性能、燃油效率等具体指标拆分组合,建立强大的虚拟现实系统。(2)将动能仿真系统和汽车的导航系统相结合,在每一辆汽车的制造中,就加入计算机动能仿真系统。设想一个场景,野外行驶中,驾驶人不确定汽车能否顺利通过眼前的高坡,在冒险和人身安全之间犹豫时,可以启动计算机动能仿真系统,在汽车显示仪上实时模拟出爬坡的场景。从而使司机对接下来的具体行驶情况有所了解,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并没有成熟的自我研发的汽车动力性能计算机仿真检测系统。希望中国该行业的技术人员能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严格按照汽车动力性能检测要求,研发出中国的更安全的汽车动能计算机仿真检测系统。 作者:郑文超 单位: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计算机仿真辅助RTM工艺模具设计探讨 摘要:运用RTM工艺模具的设计理论及经验,结合尾边条结构尺寸公差要求,设计出RTM工艺模具基本结构尺寸,并以CA-TIA为工具生成模具的三维模型,进而建立模具的有限元模型,运用MSC.Patran/Nastran软件分析出RTM工艺模具的各向位移分布,为进一步模具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RTM;尾边条;模具;有限元 引言 操纵面的尾边条结构多为长条结构,宽度较小,且截面形状复杂,展向零件尺寸厚度变化大,如采用常规热压罐工艺很难保证尾边条制件内部和表面质量。RTM(ResinTransferMolding,树脂传递模塑)是目前液体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中发展得比较迅速的一种先进成型工艺,RTM成型的制件具有表面质量优、精度高、孔隙率低等优点,并且工艺设备简单、挥发物少、制造成本较低[1],因而尾边条成型工艺采用RTM成型技术。李柏松[2]研究了纤维增强材料的铺设结构及树脂液流动方式影响制件成型质量。邱桂杰[3]研究了温度和压力对浸润性的影响,并得出在较低的注射压力和较高的成型温度下,纤维能够得到良好的浸润和粘结,成型复合材料的抗拉伸强度比较高。王[4]提出计算机仿真技术融入到RTM模具的设计工作中能够提高设计效率和节约时间成本。作者通过运用CATIA软件建立模具三维模型,运用MSC.Patran/Nastran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完成边界和热载荷约束,计算分析模具模腔各向的位移分布,评估模具设计方案是否合理。 1尾边条结构 运用CATIA软件建立尾边条的三维模型和模具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依据尾边条的结构和功能性要求,尾边条基体选用RTM6-2环氧树脂,增强材料选用G0926碳纤维,依据等温度粘度曲线可知,树脂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迅速下降,120℃等温时树脂粘度曲线变化平缓,最为适合树脂固化。 2模具设计 尾边条整体结构简单,但截面尺寸渐变,长度为4135mm,导致模具尺寸较大且为细长型。采用45#钢材制备尾边条RTM模具,其热膨胀系数为11.3×10-6/℃,在180℃下4m长结构的热膨胀量大约为7.2mm;而复合材料的热胀冷缩效应较小,当温度降低后钢模由于其热胀冷缩效应可恢复其原来长度,而复合材料结构件在降温后无法恢复到原来尺寸,则会导致制备的结构件比所要求的结构件长度上增长约7.2mm,则需要从结构件两端分别切割掉约3.6mm。由于截面尺寸渐变,结构件在模具中受到模具的热胀冷缩效应,长度变长,对两端进行切割出实际结构件长度,则要确定结构件两端截面尺寸变化量,需对其进行尺寸大小分析。运用MSC.Patran/Nastran软件建立模具的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完成边界约束和热载荷施加定义,计算分析模具模腔贴模面变形情况。在180℃下,有Nastran计算结果可知,钢模空腔在长度方向上由于钢的热胀冷缩效应伸长了5.66mm,尾边条的最大厚度为12.5mm,宽度为55mm,厚度与宽度分别是长度的3‰、13‰,因此尾边条厚度与宽度方向上可以忽略热胀冷缩效应带来的尺寸变化。采用激光跟踪仪所用的POLYWorks软件把尾边条数模放置到热变形的模腔中测量其贴模间隙,以此来分析在钢模中制备的零件与零件数模截面尺寸的变化,分析结果为:点数=11562,平均偏差=0.000,标准偏差=0.005,公差外曲面=0.071%。零件尺寸平均偏差为零,标准偏差为0.5%,说明贴模间隙很小,且均匀分布,则认为可以忽略由于钢的热胀冷缩效应带来截面尺寸的变化,即可以在钢模中制备出零件后在两端进行机加切割。结果表明:模具材料选用和结构设计合理,模具所制得的尾边条制件表面质量和内部质量要求。 3结束语 本文运用MSC.Patran/Nastran软件对RTM成型模具进行有限元建模和分析,可以直观及全面地了解钢模空腔在各向上由于钢的热胀冷缩效应伸长量,从而得出尾边条成型时所需模腔尺寸和尾边条成型后的尺寸,并借助激光跟踪仪所用的POLYWorks软件验证了尾边条贴模间隙极小,表面质量良好。显然,RTM成型模具设计方案和材料选用均较为合理。 作者:司超超 凡玉 单位:中航飞机西安民机有限责任公司 计算机仿真论文:生产系统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国加工制造业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逐渐向产品模块化、多产品小批量生产、制造技术与成租技术发展,在应急通信平台中出现了一种仿真技术,利用这种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本文就对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希望能为以后该方面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生产系统;应用研究 1前言 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在各个行业领域中都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所谓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硬件设备与操作系统的一种仿真环境,对不同的物体与信息进行分析与加工,同时仿真技术也能将真实的事物变为虚拟的环境,帮助用户更好的感受到听觉、视觉的效果,在仿真环境中用户可以同计算机进行虚拟的互动,真正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计算机仿真技术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构想性,能够通过仿真技术让人们更好的理解抽象的东西,并将这些东西以三维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生产系统规划设计,减少投资风险,就需要让企业的生产系统高效的、可靠的运行与生产。从目前来看,生产系统设计与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调度的时候也比较困难,因此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是最有效、简单的方法,本文就对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2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 2.1生产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 生产系统计算机仿真是一种系统建模与实验分析的方式,它能将生产资源、工艺路线、库存与管理等信息都结合起来,根据系统的活动过程来代替数学方式进行描述,在理解上也更加容易理解,全面的反映出生产系统的特征与过程,近年来,仿真技术在我国制造业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1)生产系统的改造与重组。通过生产系统的流程进行仿真的分析,然后将各个部分的关系进行量化。(2)在制造单元分析问题上建立起仿真模型,确保相关资源的配置情况以及系统的合理性,估算出系统生产能力以及设备故障对系统的影响,从这些方面来确定出方案。(3)在生产系统仿真模型建立完成之后,生产管理人员就可以对生产系统的策略进行调整,根据模型可能造成的结果来做出最科学的管理措施。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这些功能,让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在生产系统计算机仿真的分析过程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根据调查研究来确定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建立起概念模型并对相应的系统规则、变量、元件等进行论证,在此过程中除了设计人员之外,相关企业管理人员也要参与进来进行论证。第二是根据生产系统仿真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数据,然后对仿真模型进行初始化将这些数据进行输入,同时输出最后的仿真结果。第三是对仿真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 2.2生产系统计算机仿真实例 用于生产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工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是计算机算法语言例如C语言、C++、Fortrun等,第二种类型是通用的仿真程序语言,第三种是计算机仿真软件。计算机算法语言与通用的仿真程序语言都需要设计人员具备很好的编程能力,这两种工具的运用相对困难一些,计算机仿真软件就没有这些缺点,它有着简单、易掌握的特点,同时所有的数据都可以在一个图形界面中完成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应用,在国外很多的企业都开发了这种软件,例如Automod、Witness等,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要建立起一个系统规划模型,在这个车间中应该包括两台数控车床、一台清洗机、一套检测设备,如果加工作业到达车间的时间为20分钟,那么就应该按照1:1的比例来分配工作量,车间需要有一位技术人员来复杂加工与检验入库的工作,同时为了扩大车间的生产能力提高设备使用率,应该适当的对现有系统进行完善与改造,如果车间需要雇佣3个技术人员,那么加工过程中的搬运时间就为2分钟,并且加工中的搬运时间就由设备的长度与速度来决定的,每条输送装置的长度为50m,速度为40m/min,通过对生产系统的仿真可以看出,利用仿真可以对生产系统进行简单的描述,这也是为提高生产系统的效率提供依据,这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实例过程,对于比较复杂的生产系统来说只依靠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仔细的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就应该采用更加先进的办法,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加以完善对管理人员的帮助也就更加明显了。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进行说明,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制造业进程的不断深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投入使用并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它能够解决制造业系统中的复杂问题,还可以应用于自动制造系统的研究,可以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在计算机不断普及的今天,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该领域做出了很多的讨论与尝试,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生产系统进行分析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相信未来我国的计算机系统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迈上新的历史阶段。 作者:袁斌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煤矿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分析 摘要:煤矿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直接影响了煤矿生产的效率。作为一项在生产过程应用的技术,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煤矿生产的各个方面。本研究通过分析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原理,探讨了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对煤矿生产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煤矿;生产效率; 0、前言 煤矿生产是国家能源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煤矿生产效率直接关系到煤矿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社会竞争力。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的科学成果能够明显促进煤矿生产的效率。其中,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在煤矿生产领域已经大放异彩,本研究就针对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对煤矿生产效率的影响进行探讨。 1、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原理分析 随着市场对计算机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型的计算机技术不断出现,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软件技术、硬件技术和软硬件结合的技术,三者的应用范围各有不同。对于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说,它是属于软件和硬件结合的技术,在日常的生产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起着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生产成本的作用。 1.1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技术要求 作为一个软硬件结合的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需要在软件上进行数据处理和图像仿真,在硬件上主要是使用影像拍摄设备,通过影像采集和数据处理,并实现对事物的还原处理。在计算机仿真技术中,需要外部数据采集设备进行信息输入,内部的仿真软件进行数据转换和识别。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需要从三方面保证计算机仿真技术保证生产要求。外接设备,主要起到数据采集作用的设备,在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的准备性;仿真软件,在采集到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定位,这些数据的处理为仿真技术的实现打下基础;模拟技术,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图像化和定位化,通过一定的计算机处理和数学模型分析,实现对外部事物的仿真模拟。 1.2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技术原理 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开发是实现仿真技术的最后一步,也是直接影响仿真效果的主要因素,要实现良好的计算机仿真效果就需要通过数学建模,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实现不同的模型架构,从而实现仿真效果。计算机仿真软件一般是在装有Linux的操作系统中进行开发,以此尽可能保证数据的稳定和软件调试工作的便利,在编程语言的选择上一般使用Java语言,因为后期仿真软件开发完成应用时常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运行,采用Java是为了方便进行跨平台操作。在仿真软件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际的生产需求考察,了解生产实践过程需要什么样的仿真软件,对仿真软件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的要求等,之后在进行软件的针对性开发。在软件的开发和调试过程中可使用数学模型作为处理的样本进行测试。对于不同环境下的生产操作需要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以尽可能适应多种复杂应用条件下的仿真模拟要求。对于外界设备的影像数据采集除了需要保证影像的清晰度,还需要做好外界设备和计算机接口的技术对接,开发能够稳定运行的软件,保证接口能够满足日常高流量的数据传输问题,避免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数据丢失和失真现象,影响最终呈现的计算机仿真效果。在仿真模拟技术的实现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仿真,另一部分是模拟。仿真过程需要对经过处理的数据进行建模,实现基本的逻辑架构。而模拟技术不同于对现实事物的处理,需要利用三维立体数据处理和图像图形技术对原有的事物进行再现。在计算机模拟技术中,需要的技术指标更加严格,而且适合在包括房地产开发和空间设计等领域应用。因此,可以说模拟技术是仿真技术的升级版,模拟技术是对仿真技术的升华。 2、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对煤矿生产效率的影响 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必然会对生产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效率。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首先需要对煤矿矿井生产作业的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矿井生产作业面的影像采集,经过计算机传输并通过仿真模拟软件的处理之后产生较明确的仿真模拟图像,能够对井下环境做出细致准确的分析,了解井下的地质条件,从而制定正确的煤矿开采方案,提高煤矿开采的科学性和效率。在传统的井下煤矿开采过程中只能通过技术人员下矿井进行实地的技术勘察,往往受制于井下环境和人员经验的限制,无法准确而全面的对井下环境进行地质勘察,不能真正发挥出指导矿井下生产作业的作用,煤矿生产过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运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后能够将影像资料真实仿真模拟呈现到地面专家团队的屏幕中,集中众人的智慧分析出井下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和作业环境问题,从而提出正确的生产设备摆放和生产设备作业强度的要求,在保证井下生产安全的情况下,科学生产保证持续高水平的生产效率,避免因对井下情况不清楚造成的生产进步迟滞的情况。例如在井下通风系统中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通过对网络图进行绘制,首先收集巷道和通风的原始数据,了解巷道的各项基础数据,并据此绘制出通风系统图样,将各个监测点进行编号标注。之后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参数输入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数修正和模型完善。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在煤矿生产中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矿井的机械化生产水平,通过计算机仿真计算对井下情况的实时传输和仿真模拟,随时随地了解井下的操作情况并指导井下自动化生产机械进行生产调整,原本很多需要人工下井操作的项目通过影像的仿真模拟,用机械代替人工操作,提高了井下作业的效率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 3、结语 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直接应用于煤矿生产的关键过程中,外接设备、仿真软件、模拟技术三个部分共同完成了全部的计算机仿真模拟过程,通过对井下地质条件的全面细致勘察指导井下进行科学生产,减少了需要人工下井进行操作的项目,推动了煤矿生产工作的机械化程度,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 作者:常虎平 单位:潞安集团总调度室 计算机仿真论文:语音识别中计算机仿真的应用 摘要:文章阐述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自适应模型的语音识别方法。概括归纳了实现这种方法的三大模块:语音数据采集模块,基于自适应模型的语音识别模块和体现应用的结果显示模块。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语音识别;算法 引言 当下对于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但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大量语音识别的产品例如DragonDictation,Siri等表明语音识别技术还拥有巨大的发展与应用空间。 1提出背景 目前大多数的语音识别设备在算法上都是基于传统的GMM方式,传统的GMM方式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多个高斯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组合来描述特征矢量在概率空间的分布状况。传统的GMM方法需要先计算所有说话人模型的识别概率p,然后取识别概率最大的说话人模型作为识别结果。而人类在进行说话人识别时,是一边听取语音,一边做出判断,同时排除掉绝对不可能的说话人,在若干相似说话人之间选择,当有很大的把握性时,做出最终判定。这不同于目前的机器识别方法,总是取固定时长的语音数据,且对所有的说话人均同等对待。传统的GMM模型在说话人集合很大时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和较长的处理时间,会影响到分辨说话人身份的准确性。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加高效,高可靠性的方式来改进当前主流的语音识别算法,更好的服务于当前信息化社会。 2自适应模型 自适应[1]是指处理和分析过程中,根据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自动调整处理方法、处理顺序、处理参数、边界条件或约束条件,使其与所处理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结构特征相适应,以取得最佳的处理效果。在特征提取阶段,根据不同的说话人,选取不同长度的语音提取特征,对于易于区分的说话人,只选取少量语音就可以正确识别,对于难于区分的说话人,提取大量语音进行识别,从而在整体上减少了提取特征的时间;在识别阶段,只选取少量语音进行总体说话人识别模型的识别概率计算,而选取较多的语音,对前期选取的识别概率较高的说话人模型计算识别概率,从而一方面保证不降低识别率,一方面大幅度减少识别时间。 3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3.1研究目标。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MATLAB模型仿真功能,实现基于自适应的语音识别技术来确定说话人身份。在收集到语音信号的后,完成对信号的处理,主要是基于MFCC的特征提取实现语音库的搭建,之后使用自适应的语音识别技术,将原先采集到的信息和后续说话人所说的语音在自适应的模型下进行比对,来确定说话人是否为本人,并且借助外围设别对结果进行显示,最终实现一个输入-处理--输出的语音识别平台搭建。 3.2研究内容。以MATLAB软件为主要工具,配合外围所搭建的输入设备,显示设备完成一个可以应用的说话人身份识别系统的搭建。(1)深入研究语音信号的采集方式,能够将通过外围设备将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处理,并在MATLAB中实现编程,为后续的语音识别提供素材。(2)通过研究自适应模型的原理,设计基于其原理的算法,将(1)中经过处理后的语音信号与应用时输入的语音信号进行识别,通过MATLAB完成计算,这一步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运算完成将给出处理结果。(3)搭建外围显示设备,我们将MATLAB和单片机进行通信,MATLAB将识别结果传输给单片机,我们通过单片机来提供一个显示说话人身份识别信息并与用户交互的平台。 4技术路线 4.1语音数据采集模块。目前所有的语音识别方式都需要一个语音库来进行匹配。基于自适应的语音识别也要在语音库的搭建上进行如下操作。4.1.1采集说话人语音。使用录音笔在消音室中采集到说话人的声音,我们会将模拟信号转成数字信号,并且进行处理。为了得到高质量的声音信号,确保语音库的精确性,我们选择在消音室完成声音采集工作。4.1.2特征提取及语音库搭建。模拟信号进行A/D转换后,我们要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这里我们使用MFCC这种主流的语音信号特征提取方式来进行提取。MFCC[2]是基于了Mel频率的倒谱系数,我们输入样本音频,对样本音频预加重,分帧,加窗,再做傅里叶变换,进行Mel频率滤波,进行Log对数能量提取等操作从而完成采集的语音的特征提取。这一步的核心还是将采集到的模拟信号按照A/D转换使其成为可以通过MATLAB调用的数据。 4.2基于自适应模型的语音识别模块设计。这个模块是我们的研究最核心的部分,我们基于这个模型来实现主要功能。4.2.1当说话人为陌生人,先排除。传统的语音识别主要是将采集到的信号和原来收集的所有信号进行比对从而确定说话人身份,但这样做有时会浪费时间,也可能出现误差。而自适应模型首先去做的就是特征抽取,将已经采集到的语音数据进行处理,寻找到他们的共同特征,当需要识别的信号不符合这种特性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将其排除,这样,在排除陌生人说话时会更加简便。在我们对说话人识别前先把陌生人给排除,在说话者不是陌生人的情况下,我们会减少很多干扰因素,能够节约识别时间,提高识别精度。4.2.2当说话人已经在语音库中,确定其身份。我们的算法主要是研究的对象是已经将语音信息导入到语音库中的人群,这里我们要用到SVM[3]技术,SVM是一个可以把低维下线性不可分的问题变成一个高维线性可分问题的技术。在我们自适应语音识别说话人身份时,我们需要对收集到的语音数据进行分类。例如我们收集到1000组语音,按照收集到的语音特征分成250组,每组4个人。当说话人开始识别,我们先去找到这个说话人属于哪个组,然后在这个4人小组里面在进行区分,这样,我们把原先需要一一匹配的说话人识别仅仅需要几步就可以实现。 4.3体现应用的结果显示模块。使用一块单片机与一块显示屏,通过Matlab中的设备控制箱将识别结果传送到单片机,单片机依据识别结果在显示屏进行显示。 5结语 和当前主流的传统高斯混合模型相比,我们设计出的基于自适应的模型结构,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在声音识别前所需要收集的数据量,节约空间,同时由于自适应算法的优越性我们也能够在提高语音识别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减少在识别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作者:申子健 陈爱月 徐波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工程施工管理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运用 摘要:建筑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建筑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较低,不少项目存在较多不合理现象,例如预算超出、工期延误等,导致资源损耗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也经常出现重大的质量及安全事故.大型建设项目施工程序的复杂性是普通建设项目所不能比的,工程项目施工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保证工程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有必要进行施工进度及资源管理方面的计划,确保计划的科学合理性.传统计划编制方法比较死板,存在较多的缺陷,而仿真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为计划编制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此,本文就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运用 建筑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建筑业发展的重视,建筑业在将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国目前的建筑技术水平整体依旧还处于较低位置,其管理水平也是如此,并且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同时经常发生一些安全事故以及质量事故,也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损耗.尤其是大型工程项目,其具有极其复杂的施工程序,也存在较多因素对施工的顺利进行产生影响,施工的环境条件也有诸多不确定性,导致施工难度增加,也承受更大的风险.为确保施工更加顺利,必须进行施工计划与指导的编制,使施工的各个环节得到指导.工程设计文件中,施工进度以及资源使用计划十分重要,在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均起到十分关键的影响.所以,施工进度以及资源计划的合理安排,对参建方而言,都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项目计划的编制主要采用CPM和PERT,两者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后者的缺点在于精度缺乏保障,存在较大的误差,不能使实际工程的要求得到满足.对此,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出现,为项目计划的制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在我国社会与科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仿真技术同样发展显著,在我国工程施工管理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也形成较多趋于完善的施工仿真系统,其中包括GIS以及CY-CLONE等.计算机仿真技术凭借其风险小、成本低的优势,其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对建筑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计算机仿真的相关概念及基本步骤分析 1.1概念 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建模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目前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该技术在多个领域应用广泛,能够有效帮助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在计算机仿真中,计算机、系统以及系统模型是其主要的三大要素.其中,系统指的是事物及其规律的一种总称;系统模型是指关于系统特性及关系的描述,用于系统功能及部件间规律的研究.目前,系统模型类型更多,其中的数学模型也已经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目前,仿真的概念也逐渐得到完善,虽然各学者对仿真的定义存在一些区别,但是根据这些定义,可对计算机仿真的定义作出以下概括:计算机仿真是针对实物进行模拟,建立于丰富的技术理论层面,借助计算机等工具,通过系统模型对系统实施动态研究,属于一种新型技术,涉及较多的专业与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换句话说,计算机仿真是不改变实际系统运行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构建系统模型进行系统性能研究及系统构造的一种技术.计算机仿真类型各种各样,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种类划分.例如以模型的种类为依据,可将计算机仿真分为半实物仿真、物理仿真以及数学仿真.根据仿真时钟和实际时钟之间的比例进行相关划分可得出,计算机仿真可以分为三种仿真,即超实时、亚实时以及实时.若依据系统模型的特征进行相关分化可得出两种仿真,即离散系统以及连续系统. 1.2基本步骤 (1)建立问题及目标.首选需对仿真系统的相关处理对象进行确认,并且明确仿真的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促使某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2)进行建模.仿真模型可以实现对研究对象的抽象描述,能使研究系统的属性特征得到体现.仿真建模特点显著,通常采用针对问题进行建模以及针对运行过程进行建模的方式.(3)数据采集.若仿真模型已经开始进行相关基本框架的建设.那么其所输入的数据必须是准确无误的,以此才能使仿真运行中模型的数学及逻辑关系得到有效利用,从而通过计算与分析得出可信的仿真结果.而离散系统仿真中,数据分布通常存在某种概率,所以,实际系统统计和调查的实施必不可少.(4)验证模型.需要验证仿真模型,判断其是否具有代表性,从而确保模型能够有效体现真实系统的特征及性能,促使仿真得到成功.(5)运用模型,分析结果.完成模型验证后,接下来就是仿真模型的运用.在运用仿真模型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初始条件和数据输入一致,进行多次仿真运行,才能通过仿真得到真实的统计数据和输出结果.建筑工程中仿真模型的运用,需要对某事件的概率和随机变量的期望值进行分析,也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 2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施工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2.1蒙特卡洛模拟(Monte-Carlo)在施工仿真中的应用 该模式方法是根据统计理论,对风险发生率或者风险损失数值进行研究和计算机计算.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使用数学模型(模拟模型)将研究对象进行代替,在模型中尽可能将所有的影响因素包含其中.模拟模型中使用具体的概率分布来描述各个风险变量的风险结果和其有关的概率值.然后采用随机的方式给出某个数值,然后根据该数值在各风险变量中的概率分布进行取值,完成各风险变量的取值后,可以模拟模型为依据得出风险总体效果.对这一程序进行重复,以产生的随机数为依据,得出风险总体效果确切值.计算机仿真的概念是在20世纪40年代冯•诺依曼最先提出,而计算机仿真中最早应用的方法就是蒙特卡洛模拟,起初该方法的应用只能对随机过程问题进行解决.现阶段,蒙特卡洛模拟在工程施工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体现在对成本以及进度的仿真方面.应用蒙特卡洛模拟于工程网络计划中,凭此对工程进度风险进行仿真分析,能够通过概率计算得出合理的工程工期以及明确工作中的重点,有助于施工管理人员工作的进行.而施工项目成本风险管理中蒙特卡洛模拟技术的应用,则能有效分析以及空时施工项目成本中的相关风险,对施工成本风险分析与管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2循环网络技术(CYCLONE)在施工仿真中的应用 就循环网络技术而言,该技术能够在仿真系统和建筑建模中体现价值,是最先专门为建筑施工仿真而研发的仿真系统.其有效结合多项理论与技术,包括排队理论、网络计划技术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利用计算机实现模拟,可对各施工组织的工期和费用进行计算,也能对各项资源的利用率进行计算.CYCLONE模型的组成元素主要包括流水单元、节点以及矢线.其中,流水单元也就是模型中能够流动的部分,包括各方面的资源,例如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控制信息等;矢线则表示的是各节点之间存在的关联以及流水单元的相关位置走向;节点通常可以划分为五种节点:第一种是一般节点.其主要表示非限制性工作和其主动状态,当流水单元经过此节点时能够稍作的停留,但工作仍然是在进行中.第二种是复合节点.表示工作的开始受控,只有确保所有要求得到满足后才能开始工作,所以,复合节点往往处于排队节点之后,而两者又同属于活动节点.第三种是控制节点.能够对流水单元实行监测以及控制.第四是排队节点.该节点主要对流水单元的被动状态进行描述.流水单元进入该节点后进入暂停状态,等其他排队节点满足要求后同时进入复合节点.排队节点是流水单元等待的停留场所.最后是职能节点.其功能在于合成模型中的各个流水单元,使其成为一个流水单元,并且该节点能够对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CYCLONE具有以下优势,例如简单、操作方便、建模容易等,目前其应用已经比较广泛.有学者结合水电站导流隧洞循环施工的特点,将CYCLONE应用于施工仿真中,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也有学者在土石方工程施工模拟中对循环网络技术进行应用,能够得出一些对于管理人员决策而言、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参数.此外,CYCLONE模拟同样也在隧道工程施工以及高层建筑施工仿真中得到应用,也取得一定的应用效果. 2.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施工仿真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即GIS,是一门新型学科技术,其介于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能够有效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及地学空间数据,属于空间信息技术的范畴.该项技术是对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利用,进行集空间数据的采集,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操作、管理,最后进行数据显示,且通过地理模型分析,得出各种空间及动态地理信息.GIS使用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对空间数据对象进行描述,并通过用户标识码和内部代码连接两者成为公共数据项,促使两者相互对应.施工仿真系统是通过计算机采集、管理、操作以及分析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并且给出各种空间及动态信息.因此,GIS系统与施工仿真系统能够在多方面实现结合,GIS的属性、位置双向查询技术以及空间处理技术等,均可在施工仿真中得到应用.其中,天津大学对该技术的研究更为广泛,然而目前该项技术仅仅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得到一定程度上应用.GIS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主要是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导流动态可视化仿真中得到应用,建立导流三维可视化模型并采用三维动态演示方法,对三维动态模型进行演示.复杂地下洞室施工仿真系统中GIS技术的应用,使用可视化图像形象地表示大坝施工具体过程,从而使工程人员能够清楚地、及时地了解大坝施工的情况,促使施工组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也有不少学者对施工仿真中GIS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例如在隧道施工的可视化仿真中应用GIS技术,使GIS有效结合工程动态仿真系统,对施工过程中进行模拟,从而得到施工组织管理的一些数据信息. 2.4Petri网在施工仿真中的应用 1962年德国CarlAdamPetrified最先提及Petri网,现阶段,Petri网在自动化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等相关仿真领域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Petri网属于一种网状的信息流,其节点通常分为两类,即条件、事件,基于节点的有向二分图进行token分布的添加,这些token分布能够表示状态信息.并且,根据引发规则改变事件驱动状态,从而使系统动态运行过程得到体现.Petri网凭借其具备的系统分析及验证方法,能够有效进行不确定性、资源共享性、并发性系统的分析.而建筑工程施工的复杂性,也正是在资源共享、并发性以及不确定性问题上得到体现,因此,建筑工程施工系统仿真中Petri网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末,Wakefield等人最先提出在模拟施工系统中应用Petri网,改变了人们认为Petri网只适用于计算机网络及自动化制造技术的观点,并且完成有关仿真模型的建立.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有学者将Petri网应用于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搅拌站混凝土的生产过程的模拟、钢结构的施工仿真建模、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仿真、隧洞工程的施工仿真等,同时建立起相应的模型. 2.5施工仿真中虚拟现实技术的有效应用 20世纪末虚拟现实技术被提出,并且很快得到有关领域的关注.该项技术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这些技术主要有计算机仿真技术、人体交互理论、人体工程学、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中计算机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计算机及有关输出、输入设备进行逼真、多感官三维虚拟世界的构建.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21世纪,虚拟现实技术将成为信息技术的典型.虚拟现实技术相比于其他信息技术,其具备三维空间表现能力、人机交互式操作环境具有实时交互性,能给人带来逼真的感受,使人机交互接口的研究领域更加广阔,也有利于各类工程海量资料描述的形象具体化.并且,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难以观察到的场景进行有效创建和再现,促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描述对象的运动变化规律.系统仿真技术可以抽象的形式,客观展示真实复杂的世界,并且展现客观世界的运动形式,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促使系统仿真模型的验证更加合理有效,并且能够将仿真结果更好地进行展示.就目前而言,在军事、航天以及航空领域.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对广泛.并且,虚拟现实技术在工程建模及仿真领域也将得到较好的发展.工程建模及仿真领域,由于工程规模较大、施工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并且在建模及仿真过程中需要考虑全面,根据系统仿真的要求,选择适用的仿真技术,动画演示虚拟世界的造型,并且进行有效的交互设计,可使以上问题得到有效的处理. 3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施工程序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其涉及到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多种多样,施工方案是否合理、资源类别及数量是否满足要求,等等诸多因素均对施工进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施工计划编制方法,将始终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此背景下,施工仿真技术的出现与应用,能够促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例如蒙特卡洛模拟、循环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Petri网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均在施工仿真中得到一定的应用,并且取得较好的应用成效.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科技技术的提升,三维立体的可视化技术终将会实现,不仅能够进行一般仿真数据的提供,也能对施工具体过程进行展示,从而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提供更有效的帮助,促使我国建筑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林振文 单位: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各学科发展中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进行仿真实验,节约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计算机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本文通过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进而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究,最后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阐述,以期提高仿真技术对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应用 1计算机仿真技术简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成为可能,使用专门的软件,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仿真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控制工程技术的发展,在控制工程中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实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快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经费开支。 2计算机仿真技术原理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不能够对外界信息进行认知,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通过数学模型能够清楚地反映出研究对象的特点,通过模型转换,使用计算机算法等将数学模型转化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形式,也即建立仿真模型。仿真模型是计算机仿真的关键,再进行仿真实验,通过仿真实验对之前设置好的模型进行模拟,获得仿真结果。对仿真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通常采用反向验证和置信通道法。 3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计算机仿真在交通工程、制造领域、教育领域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3.1交通领域 人和车辆是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要考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交通效果。交通安全仿真通过虚拟技术,增加各种诱发因素,进而对某一路段的交通安全情况进行评价。计算机仿真可以有效地对交通安全进性评价。仿真过程能够实现可视化操作,能够更加直观地进行分析,不同于传统的数值仿真。比如,对某路段进行交通安全评价时,传统的绝对数和事故率方法可以进行评价,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设置不同的交通工具,考虑人的行为感知的情况下,进行评价。 3.2制造领域 制造业是国家的第二产业,对各行各业影响深远,汽车制造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题难度大,成本高。计算机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对碰撞试验来说,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 3.3教育领域 使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分析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教学模拟实验中,采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水平。计算机模拟实验能够在相关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改变传统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发挥研究人员的主动性。计算机仿真模拟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提高实验水平。 3.4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不仅仅在交通、制造、教育领域得到大量应用,在军事领域、消防、音乐等领域均有较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仿真,可以使用模拟驾驶器进行模拟,从而降低战机、战车、燃油的损耗,在进行军事武器研发时,可以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计算机仿真在消防中的应用,可以对现场的温度、空气流动速度、火荷载、逃生路线等进行模拟,从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设计科学性。 4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4.1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方向 网络化仿真。仿真系统开发兼容性不强、开始周期长,费用昂贵,难以实现信息共享,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取得了较大水平的提高。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可以实现仿真系统共享。系统的网络共享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开发,减少科研经费。虚拟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发挥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使用计算机完成对产品的管理和控制,虚拟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4.2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各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形象直观地进行仿真实验,节约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计算机软硬件性能得到了较大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仿真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主要朝着面向对象的仿真建模、分布式仿真、智能仿真等方向发展。 4.2.1面向对象仿真建模发挥计算机的符号处理能力,可以提高人们对仿真对象的认知速度,与传统的人工建模有着较大的进步。面向对象的仿真建模,可以最大程度提高系统的建模能力。此外,面向对象的仿真建模操作难度小,更容易使用,可以发挥仿真技术的优势。 4.2.2分布式仿真分布式仿真将不同分布位置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形成时间空间相互祸合虚拟仿真环境。分布式仿真系统由几个子模型组成。部分是仿真系统中,主要有动态、静态数据分割技术、功能分割技术等。 4.2.3智能仿真在仿真的不同阶段引入知识表达和处理技术,可以缩短仿真建模时间,提高模型效率,帮助用户做出最优决策,及时修正模型,界面更加智能化,增加仿真系统的寻优能力。 4.2.4其他仿真一些仿真可以实现高度的可视化,对仿真过程进行形象展示,便于研究人员真实地对仿真过程进行分析,易于理解。动画仿真能够将声音、视图等元素加入其中,交互性更强。 5结语 计算机仿真伴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而快速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很好滴解决了其他学科的问题。计算机仿真经历了从简单的原型到物理模型,再到今天的动态显示仿真过程,并可实现可视化操作。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可视化等技术同仿真技术的结合,仿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更加广泛。在不远的将来,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生活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王振泽 单位:公安海警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的结合 摘要:计算机技术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得到完善,在一些领域已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尤其在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已是非常成熟,利用仿真技术可以建构可视化三维模型,节省了大量成本,带来了方便,为各行各业的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笔者主要介绍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信息处理的意义,讨论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的结合。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信息处理;可视化;三维模型 随着行业数量和体量的增多、增大,加上高新技术的助推,海量信息的处理就成为了各行各业关注的重点,与人工处理不同,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减少大量人力、物力,这也是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处理方面得到推广的主要原因。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种,为信息处理提供了更快捷、更有效的方法,因此,只有深刻理解计算机仿真技术,才能更好地使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对于信息处理的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计算机仿真技术 1.1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含义 计算机仿真技术,顾名思义,是仿和真的结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目标物件的仿真,使其达到目标物件的大致轮廓及特点特征,通过命令及语言的输入,实现三维模型的可视化,实现对物体的模拟,在物体还没有建立时,已对其的基本轮廓、物件组成、彼此关系有了一个事先了解,这对全面掌握物体信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计算机仿真技术已被应用到很多行业,例如建筑、地理、航天、生物、医学等,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2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技术分析 1.2.1物体数据模型构建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于模型的建立,首先应建立在数据上,通过演绎和归纳两种方法,将模型的信息形成彼此关联的链条,最终建立起数据模型。演绎和归纳两种方法,一般情况下,选择一种方法就能达到数据模型建立的效果,有时对于样式复杂的模型需要多重的方法,这就要求演绎和归纳两种方法相结合。利用演绎法,首先需要采集模型的基本数据,然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参数设计,并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演绎分析,让数据之间建立起相关关系,数据模型根据其关联性也就建立起来了。 1.2.2物体仿真模型的实现相对于仿真数据模型的建立,物体仿真模型的实现需要数据建立的程序化,建立程序化需要复杂的编程过程,即计算机编程、数据模型程序化、物体仿真模型实现。物体仿真模型的实现过程是复杂、众多的,需要技术人员准确分析模型的特征特点,然后利用编制程序进行仿真模型化,最终实现模型的程序化管理,建立仿真模型。 1.2.3仿真模型验证仿真模型验证需要数据验证和结果判断,仿真模型的结果是否有效,与数据模型的建立有直接关系,因此,检查模型成果首先验证模型的数据,检查数据是否有不合理的部分,在检查过程中可以利用边检查边修改的方式,这样更具有准确性,检查过后,需要判断模型结果,最终判定模型是否达到标准。以上验证过程是检查一个模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 1.2.4计算机仿真的类别分析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由于仿真技术的精度高、技术含量高,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慢慢具有针对性,下面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OOS及DIS两种,从形式来讲,OOS是面对对象的仿真技术,而DIS强调的是营造内环境,计算机交互互访的仿真模式,从差别上可以反映两者的区别,同时也强调仿真技术的形式多样,技术特点突出,反映仿真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地步逐渐成熟。 2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分析 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是一个真命题,两者本身是相对独立且又密不可分的,同时兼具优势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需要做到更加准确、更加有效,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已是趋势,目前计算机仿真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处理,根据结合后与结合前比较分析来看,与信息处理结合提升了仿真技术的显示效果,完善了所需的仿真实验。对于信息处理,可以把繁杂无用的仿真数据信息处理简单化,减少计算机运行内存,加快计算机仿真的运行效率,对于信息的处理成果来讲,可以使看似不相关的信息可视化,有效提高准确率。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是技术要求,对于信息管理、仿真效率进行的程序化、精细化管理,使其得到所需的效果。 2.1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处理措施 2.1.1注重关键信息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了解到理想的效果,离不开关键信息的选取,在计算机识别中,摒弃无用信息,提高科学识别关键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精准模型的可视化。尽管软件编程可以使信息链条程序化,减少人为影响,最终实现数据信息化、图形化、可视化,但是在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时,应以减少信息冗杂为目的,使程序信息条理化,减少计算机识别信息的难度,最终实现简单、精准、有条理,这些都离不开关键信息的选择。同时不同的专业应划分明确,对于不同行业在信息输入时应认为界定,这样在关键信息的选择上,更加高效,目标明确,程序运转快捷,可视化加强。 2.1.2进行合理模拟进行合理模拟是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重要步骤,解释来源于对信息的理解,同样取决于对信息的分析,然后才能进行模拟,这样才能是在精准的模型仿真设计,总结起来,进行合理模拟对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特别重要,而且选用正确的方法,也是计算机仿真技术不可缺少的步骤,如果缺少这个步骤,模拟会出现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在模拟过程中针对其中的不足,调整将要输入的重点信息,让计算机仿真效果更加理想。 2.1.3信息计算计算机仿真技术依托于对信息的处理,信息处理主要的方式是对于信息的程序化处理,重点是对数据的处理,从专业角度来看,主要是对于信息的计算及对于数据的程序化两大方面,这样也回归到,信息是模拟的源头,计算是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关键点,最终也是计算机模拟的关键所在。信息计算不光是数据的计算,还包括图像的计算,图像信息的计算将导致图片的识别度是否真实有效,以上几点都是信息处理的基础,说明信息计算在信息处理中的位置,因此,一套完整的计算机信息计算模式,对于完善信息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它也是实现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关键,对于能否实现仿真模型,具有决定性意义。 2.2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解析 2.2.1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处理相结合从技术上来看,光处理技术是比较先进的,技术性指标较为明显,也是计算机仿真技术所需要的,首先光处理容量较大、速度较快,还可以并行,这十分符合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硬性要求,因此,把光处理技术分为一类技术。通过将光处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兼具了计算机对二维图像处理的显著优势,由此导致对于图像信息的识别增强,对图片的处理能力大大提升,以现有的软件CAI及CAD为例,都是光处理的新手段。实践表明,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处理相结合,进一步带动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模型显示与图像识别能力,使仿真实验更加完善,改变了以往仿真技术的粗糙模式,使技术更加精细化,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处理相结合,使得模型的可视化程度提高,虚拟信息更加真实化,大大提升了所需信息的准确性。 2.2.2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相结合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处理相结合的模式,还有一种比较重要的模式就是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相结合,它与光处理不同,强调的是信息处理的灵活性,这是它的一个优势特点,以典型的Matlab软件为例,它是计算机软件中的一种,它有两大特点,一是矩阵运算,二是信息处理。在运作过程中,主要是对信号及输入信息进行仿真模拟,利用原有的计算机技术,开展信号信息的可视化,最终实现仿真模型。从整个输入及运算过程来看,软件信息处理更加快捷,运行效率更高,效果更明显,功能更加强大,安全性能更高。近些年来,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相结合模式越发普遍,极大推动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 3结语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认识,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我们应清楚认识到,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信息处理,信息处理功能的强大与否,直接影响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真实性。笔者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介绍开始,同时正确理解信息处理在计算机仿真技术中的作用,探讨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措施,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方法,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相结合的模式,最终对于计算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相结合进行完整的阐述,对于此项内容的研究分析更加完整。 作者:安秀芳 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电工实训课程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日渐成熟,其成为高校实验室、实训室的辅助教学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如何将这些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手段运用到高校的电工实验教学中去,使之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仿真技术;电工;实训教学 1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 2014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中心扩建了电工实训室,学校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实验设备,并配套和完善了实训室硬件设施,使实训室成为了我校工科学生电工实训教学基地,并为之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实训室配备了计算机,实现了网络化实训教学,并提供了计算机仿真设计软件(宇龙机电仿真软件)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在电工实践训练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后,学生可进行一些虚拟仿真实验,其意义也是对传统电工实训教学的一种有利的补充,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充实与改进。使用计算机仿真软件作为实训平台,利用其元器件全、界面直观、操作方便、电路分析手段完备等特点,学生根据指导,自主在模拟实验台上设计实验,待设计成熟后,再在实物设备上进行实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效率和兴趣。利用仿真实验平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某些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仿真分析,可保存仿真结果、以做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方便快捷,提升了实验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但由于各种原因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1)实训对象范围狭窄:目前,我校电工实训教学仅面向全校理工类专业同一届学生(大二或大三年级)学生开设。实训对象范围狭窄,不能够实现大学四年不间断的教学目标。另外我们的实训室还没有达到完全开放,对于一些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2)教学内容偏少:在电工电子实训课程中,电子工艺实训十几年来一直以组装调试收音机项目进行,实训内容已显得陈旧。2010年起中心尝试将室内配线纳入其中。目前电工实训教学内容有:1)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2)导线的常用连接;3)室内照明线路:一地控制和两地控制;4)机床电路。电工实训教学刚刚起步,该课程设置内容不够丰富,略显简单。不能完全满足大学本科生的求知和自主创新欲望。2013年引入了机电实训仿真软件,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我们只需要计算机,在计算机房就能完成很多实验。2014年又投入140万进行了电工实训平台基地建设,扩大了电工实训课程建设的空间。(3)教学模式与手段使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之前的电工实训中,由于课程内容和实训设备局限性,大大限制了同学们自由发挥的空间。一些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同学完成规定项目后,意犹未尽。还想做一些其它感兴趣的、实用性较强的电路实训也只能望而叹息。现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与手段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模拟仿真技术进行理论教学,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理性知识感性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理论学习时不感到枯燥,调动起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习。在电工实训平台上,学生可以自主操作,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创新意识。此项目的顺利进行,不仅是我们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也是教学体制的创新。使我校的基础实训逐步的向现代化、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式的方向转化。构建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工程训练平台。 2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2.1研究与改革的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与改革的内容和目标:1)改革原有“教学、实操”实践教学模式,引入仿真实训教学环节,按照创新理念培养目标,构建“教学、仿真、实操”电工实训教学模式。同步优化电工实训教学内容;2)改革目标以突出学生的自我参与,体现技能训练的操作性、过程性、情景性、交互性,使学生了解工作场景、熟悉操作步骤、规范操作方法、培养职业意识;3)新引入的仿真实训教学平台,可以扩大学生的实训范围,为一些对电工方面感兴趣、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式平台。(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优化以创新理念为培养目标的电工实训教学内容,确立“教学、仿真、实操”一体化电工实训教学模式,优化电工实训教学内容,修订并编写教学大纲、教案、讲义等 2.2实施方案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案方法:(1)前期调研,即研究、分析当前多所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通过对老师学生的调查,了解对新实训项目内容、教学模式及课程安排的意见和建议;(2)分析总结,即该专业教师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适合我校电工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找出以创新理念为培养目标“教学、仿真、实操”一体化电工实训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3)实践尝试,即根据初步确定的方案进行小范围实践尝试,将出现的问题再进行整理分析总结;(4)优化确定:将实践尝试中的问题进行整改,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使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可行性分析:我基地现拥有2个电工实训室,电工仿真机房和电工实训平台也基本就绪,能满足140多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为本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 该项目最终将在全校所有理工科类专业实施,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实现独立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受益人数每年约4000人。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我校电工实训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秉承传统与时俱进,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电工实训教学,确立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的以创新理念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仿真、实操”一体化电工实训教学模式。优化了我校电工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对电工实训教学全方位的优化改革,切实地提高我校理工科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作者:冯强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计算机仿真论文:计算机仿真在制造业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得到了质的变化,并且,它也是当前我国信息化社会下的产物。另外,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通过把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对系统仿真类型进行了简单介绍,接下来,对计算机仿真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最后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热点以及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能够为我国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 信息化 制造业 1对系统仿真类型进行概述 顾名思义,“仿真”就是对现实世界的物体进行模拟的一种状态,使其达到逼真的情形。在工程技术领域,经常采用系统仿真技术来研究相关事物,如通过系统模型的相关实验来研究设计或者存在的某个系统。 2对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以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由于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并且制造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收入中也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国家及企业都非常重视我国制造业技术的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及制造业的进步,使得CIMS、NC、FMS、CAPP、MRP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系统仿真技术作为工程领域里面的一个重要手段,其被大量应用到我国制造业进行研究及实践,从而产生出一些先进制造技术。对于系统仿真技术而言,如果从本质上面来讲,其就是通过建立仿真模型,然后再对仿真模型不断进行实践模拟的一种先进技术。它的实现过程主要是由仿真语言、计算机高级语言、以及计算机仿真软件来实现,具体情况如上图2-1所示。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对于一个典型的仿真软件来讲,它主要包括程序包、仿真语言、仿真环境三种不同的形式,它的覆盖功能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并且,从下到上是大致的反映了计算机仿真软件的一个发展情况。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体化的仿真环境。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了面向对象的并发执行机制,这样,就非常容易的实现在数据库管理的基础之上来对实验及模型数据、以及实验仿真的结果等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等相关的先进技术也开始应用到仿真建模、运行以及对仿真的结果进行分析之中。另外,广义的制造系统的相关仿真器也开始大量出现,在某种程度上面很好的实现了对制造系统进行的非语言建模、以及模型数据驱动等相关的重要功能。比较典型的一体化仿真软件有TESS等,广义的仿真器有FATOR等。 3计算机仿真研究的热点以及对我国制造业的相关影响 自从上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产品生产周期不断缩短,这样就导致系统仿真技术不断向横向的方向发展,在制造业里面比较典型的就是“虚拟制造技术”的发展。根据虚拟制造的概念可以得知,需要先采取计算机来模拟整个产品的设计及制造过程,这样便于发现各种问题,并且在产品制造之前就把问题解决掉,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仿真技术在我国制造行业里面的又一个重要研究热点诞生,即虚拟产品的开发(VPD),它最早是来源于并行工程的思想。并行工程技术(CE)在对产品进行开发之前就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的考虑,这样,对解决相关产品的设计以及开发之间的矛盾是非常有益的。而虚拟产品开发是在并行工程的指导下,把大规模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以及CAD等产品设计系统等进行综合起来,从而进一步的形成虚拟产品的开发环境,这样就可以在该环境下进行产品的策划、设计等,以及预测产品在真实环境下的相关特征、功能及性能等,这样在进行实际设计、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反复或者变更等的次数。VPD技术能够深入到各种复杂产品的制造之中,从而为企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快速发展,对仿真技术的相关应用已由单一的形式向复杂性的方向进行发展。由于现代制造企业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因此,它的仿真对象也是分布在不同的时空,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产生了分布交互化仿真技术(DIS)。对于这种仿真系统来讲,它所包括的内容有:构造实体、实体-虚体、真实方面的实体等,并且,这些实体是可以基于不同时期的相关技术、不同产品的相互组成、不同的系统方面的目的、以及不同生产厂家的相关技术等,对于这样的复杂情况是允许他们进行交换操作的。分布交互化仿真技术(DIS)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仿真设备进行连接起来,这样便可以通过实体之间的数据方面的交换构成时空到合成仿真环境的一种比较先进的仿真技术。如今,在我国制造业中已经产生了虚拟企业或者类似于DIS的虚拟研究开发中心等。就目前来讲,比较出名的就是香港城市大学与香港生产力方面的促进局共同构建的快速科技中心,它就是虚拟研究开发中心。由于当今社会是动态快速发展变化的,人们的需求更多转向个性化、多样化等方向,因此,对于制造企业来讲,它们就要抓住市场的需求,然后采取方式(如柔性生产制造)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这样才能够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市场利润,但是,通常情况之下,由于企业在短期内存在相关资源欠缺等方面的局限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市场机会,它们就有可能通过互联网来临时连接成一种动态方面的联盟-也就是所谓的虚拟企业。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在制造业中,对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来讲,仿真技术都表现出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在当今制造业竞争激烈的社会,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在不断的扩展,其功能也更多的面向可视化、智能化生产、绿色制造等方面不断发展。 作者:何勰绯 计算机仿真论文:化工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 摘要:目前,计算机逐渐被普及到生活生产各个方面,并逐渐被拓展至化工行业内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化工行业内应用范围渐渐被扩大,某种特殊程度上促进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由计算机仿真技术化工行业应用角度阐述该技术优势,以及对其应用必要性,希望可以对相关工作者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化工;应用 伴随科学技术逐渐发展进步,化工行业设施装置逐渐趋于大型化、复杂化发展,自动化水平逐渐提升,操作要求更加严格。需要相关操作人员与技术人员渐渐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与水平,不单确保生产设备能够稳定安全与长期运行,还需要有关工作者对于发现事故做到尽快合理处理,争取避免有所损失。在化工行业里,传统培训体系偏向于师傅带领徒弟传帮带形式,而有关工作人员对于故障处理的能力,通常要靠长时间实践积累为主,还要具备资历师傅将其所掌握的原封不动传授给徒弟。该方式比较真实,但却受到授培训时间与周期限制,培训内容缺少丰富性,某种程度上有可能增加相关工作者独立上岗时间,不符合生产技术可持续发展与生产装置更新所需。 1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重要性 化工行业常需要针对部分具体工程设备与工艺流程予以操作,才逐渐深入至岗位操作人员,然后通过培训,培训工作通常结合实物挂图与微缩器具将知识传授出去,传授过程比较枯燥。实物挂图与教具基于实用因素与经济因素,并不选择大尺寸,致使所有培训工作人员详细掌握相关操作与原理。结合3D技术绘制能够让设备形象更趋于逼真化,可做任意旋转,使培训工作人员可实现全方位观察工艺与设备[1]。结合Flash技术制作设备动画有效代替挂图,对设备动态进行演示的时候更为生动形象,帮助相关人员针对设备工作原理予以掌握,能够很好带动培训人员热情。并且,使用设备较为方便,对使用要求可以很好满足。 2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化工数据模型 结合计算机做仿真模拟,是把化工过程数理带入计算机当中,接下来经计算机把工艺过程进行模拟与反映。所有原理基于人为因素转变,可以得到与之匹配反应过程与反应结果变化值。通常情况下它存在下述优势。其一,友好人机交互界面。当前,诸多化工业模拟软件设计规则都以微软公司为基础,使相关工作者能快速上手并投入相关操作中,让相关人员感到轻松便捷,培养浓厚实验兴趣,并充分调动起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其二,对工程装备的性能反应较为真实[2]。要充分分析化工设备反应过程,建立同它相互匹配模型,凭借实验把所有过程全权反映出来,对操作工人熟练快速掌握操作技能非常有利。我们在下述文章中列举一个化工工业常会涉及到的一个模型,希望可以供相关操作人员参考。计算机仿真系统具有许多特点,如重复、复杂性和多个,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国家一直在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动态和静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仿真系统对我国化工行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和研究,但也限于静态研究范畴。 3针对电子数字方面的研究 基于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特点,可以把它看作是非线性的本质,及其相对高阶的时候,分析方法和经典控制理论,计算机模拟在化工系统动态性能研究是非常困难的[3]。本文通过计算机在电子数字计算机系统微积分方程,计算,介绍了结合时域动态性能指标体系,这将最终调整方案出来。第一,系统是稳定的;第二,在数值计算时,系统的输入值等于0.0123;第三,在排除干扰因素,把化学工作在正常状态;第四,干扰因素考虑在内的情况下,各种干扰因素也作为单独的个体来处理。本文通过预测校正格式,欧拉方法是迭代微分方程数值积分计算。 4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改进方案 当前,化工仿真系统应用范围很广,但由于化工设备操作和较大的工艺流程不同,当前的仿真软件,仿真机器,更好的培训新员工无法满足,因此,未来的新的仿真技术和仿真软件的发展空间仍然是大[4]。未来,应该与自动控制理论相结合,适当参考校正环节能有效地改善系统动态性能的质量,使其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可以连接到气体的输入端仿真系统的微分和积分负反馈环节,最终会使动态性能大大提高,它相当于系列的介绍和链接。我们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只要相应的参数选择正确获得超出预期的效果。微分和积分部分的结构可以被视为一种天然气供应预感桥,放置在相同的速度管道温度传感器已经变成一座桥两个手臂,表达时间常数很小,时间常数相对较长。仿真系统的输入结构的负面反馈链接到系统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基于基本知识理论,修正的链接对系统控制精度的影响,通过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精心挑选的组件参数,达到理想的效果是指日可待。我们提倡这项计划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简单易操作,换句话说,只要其中一个传感器连接到导管,同时本文串并联在同一桥臂上面的。连接到放大器的输入和先进的网络,结合线性系统的自动控制原理做提前修正原则,与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和电容组成先进的网络,可以很好的改善系统的动态品质。讨论上述3种改进方案是基于先进的理论为基础,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到,他们所有的3种基本上可以改善系统的动态品质。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系统还可以明显改善方案来提高抗干扰能力。和改进项目的这些类是基于现有技术的前提下,没有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的障碍。当然,想把他们对实际系统的引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5结语 目前,计算机仿真技术生产与培训方面应用比较多,所以,要着重强化对仿真软件与仿真机器开发设计,计算机仿真技术进一步推广,要对该项技术加速深化,让它的应用范围与性能得以提升。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促进高新技术更进一步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同一时间为化工行业提供更为广阔发展空间。未来可持续发展当中,化工行业把握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措施,为企业赢得更多收益。 作者:宋丽萍 梁成刚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工业工程实验课程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 摘要:为了应对工业工程在有关工业系统设计、管理及优化等综合性实验课程开发难度较大的问题,该文提出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并且,在显著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同时,减少了设备消耗,尤其是耗材的使用量,节省了实验经费,而且克服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使得工业工程综合实验课的开课率和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工业工程;实验教学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继数学推理与科学试验之后认识世界自然规律的第三类基础方法。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是指利用实物和计算机软件共同模拟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下进行探究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接近现实工作场景,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相应情境,真实的体验如在现实中执行任务的感觉,以达到更快掌握技术手段的目的,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优势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工作场景且不受行业限制,使学生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更深入,采用的应对方法更灵活。由此“计算机仿真技术”便成为专业学习及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方法和技术手段。工业工程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二级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制造业现场管理、产能计算、生产计划与控制、项目管理、精益生产等,以及服务业的流程优化、工作研究等。其中,制造业涉及行业范围广、产品种类多、工序过程各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专业的问题提炼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并采用专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的对问题本质进行处理。然而,正是由于工业工程方法应用行业的广泛性及多样性,使得我们不可能如其他5类工程学科般拥有自己典型的实验实训设备,亟需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实验支撑技术。 1工业工程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工业工程类实验课程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理论课+实验室”的模式,强调学生对工业工程专业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如,工作研究、动素分析、人机工程、物流工程、流程优化、现场改善等基本技能与方法论。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遵照如下流程: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以上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的专业手法与技能;其次,通过开设相关实验课程让学生对所学的这些技术方法展开实践,从而帮助学生达到训练并养成工业工程专业素养的目的。然而,目前所开设的相关实验课程均是就某一独立技术方法而展开的较为单纯的技能训练,如,工作研究的实验主要是针对动作研究、动素分析、生产节拍平衡开展具体分析过程实践,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这些基本专业手法的实际应用场合;人因工程,主要是通过系列人因实验带领学生亲身体验,感受高度、亮度、颜色、频繁度、规律度等人因影响因素带给人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切实感受,从而探讨基于人因的合理化设计、布局及工作安排;设施规划布局则是基于物流分析方法,通过物流强度度量,分析部门间的相关性强度,从而为合理布局、物流优化提供有效参考。以上这些实验均对学生在工业工程专业基本方法技能的培训上起到了有效效果。然而,却并未在促进学生养成工业工程职业素养上发挥强化作用。原因在于,缺乏像物流工程、系统工程、系统建模及仿真优化等这类有关工业工程系统设计、管理及优化的主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项目,要设计出针对本专业基本技能方法的综合性实践项目,需要的制造业相关设备、产品品种等数量巨大,且耗费大、成本高,很难从实际操作入手,计算机仿真方法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则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内容丰富、性能有效和安全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应该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教、学、做”一体化和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很容易与其它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因此,在工业工程类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将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而且成本低、效率高,使学生可以不受场地、行业、设备与产品的限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和方法,并通过基于计算机仿真平台开发的综合性实践项目,锻炼学生的工业工程系统设计、管理及优化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工业工程类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践教学手段,目前国内外已经普遍将其应用于军事训练、课程教学、运动训练以及医学研究等方方面面。美国是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的起源地,现在美国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在这个领域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也是第一个把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国家,目前在感知、用户界面、后台软件和硬件等几个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虚拟仿真教学仪器架构。如,美国的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利用Java技术建立了基于Web的探索式虚拟物理实验室,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基于JavaApplet的虚拟实验设备和实验设施、相关的实验课程模块、实验结果评价模块、协作模块。在欧洲,英国在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的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研究出了虚拟仿真软件包,并应用在教学仪器和工业安全培训等方面。如,英国的诺丁汉大学在教育和学术方面对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其目标主要在于探索桌面虚拟仿真的输入设备应用上。此外,该小组还和其他学校紧密合作,将其仿真系统应用在了特殊学生教育中。在中国,目前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广泛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虚拟场景进行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例如:中国科技大学开发出第一套基于虚拟仿真的教学仪器系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几何光学实验平台的开发,系统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仪器的智能化仪器、计算机技术、虚拟仿真和物理教学仪器等有机结合,把物理教学仪器系统推进到了新的领域;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北京邮电大学强势的网络、通讯、电子三门学科为基础,采用JavaApplet技术、B/S结构、J2EE框架,为解决高校日趋紧张的实验设备及实验场地等实验教学问题,由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组织精英力量,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了配套的虚拟实验系统。通过对国内、外的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现实教学应用情况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当前,国外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实验比国内开发时间早,应用相对成熟,不管是在仿真器材还是仿真软件上都比较丰富、且功能较多;同时,国外很多成熟的仿真实验产品价格普遍偏高,且技术难度也不太适合本科学生,更适合研究所或工程师使用。尽管如此,我国还是有很多现行的成熟的计算机仿真软件供我们选择,这些成熟的仿真软件具有界面友好、可扩充性、支持二次开发等特性,甚至大多实现模块化利于定制化实验的开发,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高等院校实验教学需要及丰富的仿真实验需求。因此,国内很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普遍采用购买成熟的仿真软件产品,基于自身的仿真实验需求进行对应的二次开发,从而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实验平台,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发展。就工业工程类实验课程而言,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仿真软件,如,Flexsim、witness、em-plan等都能提供给我们一个良好的仿真实验平台,供我们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综合性实践项目的构建和开发。 3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发 在深度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企业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混合式学习理论,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借鉴信息化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方法,探索出基于实践项目、真实案例和工作任务的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验设计。该模式由“项目导入、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成果展示与评价”4个环节组成,其中,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贯穿了该模式的所有环节。下面简单介绍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1)在“项目导入”环节,专业教师的活动包括:借助选定的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导入项目任务及目标、展示项目结果,让学生对项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布置具体的实践任务;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应当完成的具体任务和完成任务后可以获得哪些知识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技能水平;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适当采取分工协作方式,安排具体的任务完成时间及成果的评定方法等。 (2)在“制定计划”环节,学生的活动包括:通过自主学习、分工协作等方式,对具体实践项目的目标、任务进行分析;确定任务所涉及的专业方法和技能手段,充分应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借助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设计出仿真实验模型帮助决策与优化;确定仿真实验任务的实施步骤,为仿真实验任务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3)在“实施计划”环节,学生的活动包括:在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上,按照拟定的计划,逐步完成实践项目的仿真任务;在完成实践项目仿真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帮助自己养成专业素养。 (4)在“展示与评价”环节,学生的工作包括:在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实践项目仿真成果;参与讨论和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对自己的实践项目展开进一步的仿真优化处理。 4结语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并且,在显著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同时,减少了设备消耗,尤其是耗材的使用量,节省了实验经费,而且克服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使工业工程综合实验课的开课率和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前景广泛,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赵灿灿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分析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仿真技术成为了当前其主要发展趋势。这是因为借助于该计算机技术,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构建精准而逼真的模型实现对物体进行三维图像模拟,这一优势使其迅速被应用各行各业生产建设中去。而信息处理作为计算机重要的基础组成,仿真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因而可以说这二者有着极为密切联系。对此,本文将基于笔者多年计算机研究实践,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概述,并分析该技术,最后在探究其与信息处理的结合。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信息处理;结合;探究 1计算机仿真技术概述 计算机仿真技术(ComputerSimulation)指的是通过运用建模、仿真以及图像处理分析等方式把不可视的物体转变成为可视形象化模拟,从而使得人们能够借助于此了解该物体性质、规律等。结合实践来看,建模可以说是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模可以实现在实际情况下难以或无法实现对物体内部构造模拟,随后再辅以相关技术,让我们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物体。正是凭借于这一优势,使得计算机仿真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诸如建筑、航天、交通以及制造等多种行业,并逐渐成为行业中不可获取重要技术。 2计算机仿真技术分析 计算机仿真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对物体进行虚拟模拟的技术,结合实践来看,其主要涉及建模思想、图像处理分析与数字化等技术。通过研究可知,该技术在运用过程中一般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2.1对物体进行数据模型构建 实践中,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第一个步骤便是对物体进行数据模型构建。在此过程中,主要使用归纳与演绎两种分析方法,有时我们只需单独使用某一方法便可以实现数据模型构建,有时则需要将这二者结合,这需要技术人员根据相关要求决定。以演绎法为例,首先计算机将物体模拟的数字化数据进行采集,随后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设定参数对上述数据开展演绎分析,将该物体数据模型构建起来。 2.2物体仿真模型实现 当物体数据模型构建起来后,技术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仿真模型实现。简单来说,就是技术人员通过使用编程语将所构建数据模型进行程序化处理,从而使得该模型实现仿真。需要注意的是,在物体仿真模型实现时,所使用编程语言众多,技术人员必须在充分结合数据模型特征以及相关要求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随后准确地使用编程语言将其模型化,最后通过程序化管理,确保仿真模型实现。 2.3仿真模型验证 在上述工作完成后,为了确保所构建物体仿真模型有效性,技术人员需要对其进行验证。此项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在于对该模型中数据根据相关方法开展验证,随后技术人员根据相关标准对验证结果进行判断,从而确定该仿真模型是否达到要求。 3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探究 正如上文所述,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处理,将二者相结合对仿真来说不但有助于有效地提升其效果,同时也可以使得仿真实验功能不断完善;而对于信息处理而言,则可以在把抽象的信息进行可视化、虚拟真实化处理前提下,有效地提高其处理准确性以及效率。有鉴于此,加强二者地结合与应用逐渐成为了当前主要发展趋向。对此,下面笔者将二者一些结合进行简单阐述。 3.1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信息处理结合 光信息处理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可并行等优点,是一类极为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对二维图像信息的处理有着显著的优势,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有效识别图像特征、增强图像处理能力。例如CAI、CAD等软件都是现阶段科学研究工程实际的新手段。 3.2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结合 除了上述与光信息处理相结合外,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结合也是当前极为重要的一种形式,而在此其中以matlab软件最为典型。该软件作为计算机重要软件之一,不但涉及矩阵运算以及信息处理等众多方面,同时还具有很高的灵活性。除此之外,该软件在信息处理上还具有诸如运算安全性高、输入快捷以及功能丰富等诸多优点,因而使得其成为了当前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重要的结合与应用。结合实践来看,技术人员在运用matlab软件时,首先将所要处理的信息输入到其中,随后该软件按照相关设定开展仿真模拟,然后计算机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开展可视化处理,如此一来将极大程度地提升信息处理工作准确性以及效率。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仿真技术是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计算机技术,并且定将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对于信息处理来说,大部分信息处理技术已被植入到计算机仿真技术当中,将二者相互结合起来,不能呈现出巨大的优势,并且极具发展空间,具有极为广阔的研究价值。 作者:高晓星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经济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汽车领域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控制理论、计算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使得仿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分析和研究系统运行行为、揭示系统动态过程和运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本文分析了轿车产品的特点,研究了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应用现状,以及相关技术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轿车;发展 1前言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一门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实际环境进行科学实验的技术。它具有经济、可靠、实用、安全、灵活、可多次重复使用的优点,已经成为对许多复杂系统进行分析、设计、试验、评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它是以数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物理设施为设备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试验仿真研究的一门综合技术。 2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仿真技术主要是随着计算机技术、计算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复杂系统建模技术和专业建模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历史上看,计算机仿真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2.1模型试验 最原始的仿真思想,其模型试验是基于物理模型进行的,缺乏柔性和精度。 2.2数字化仿真 采用计算机进行分析计算,但是计算结果表达局限于记录文件和图表上,缺乏直观形象。 2.3图像化仿真 大量采用丰富的图形图像技术来表达仿真结果,如三维图形。 2.4虚拟现实技术 不光采用三维图形技术表达计算结果,而且采用特殊装置,如戴上三维数据头盔,触摸仪器等,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3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关键 目前,计算机仿真计算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3.1面向对象的仿真 (object-OrientedSimulation-OOS)其主要是将整个系统的功能设计和实现归属为对对象的操作及对象信息的彼此综合利用来实现,对象间信息的传送引起了系统的活动。 3.2分布交互仿真 (DistributedInteractiveSimulation-DIS)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分散在各地的仿真设备互连,构成时间与空间互相耦合的虚拟仿真环境。 3.3智能仿真 (IntelligenceSimulation-IS)主要是以知识为核心和人类思维行为作背景的智能技术,引入整个建模与仿真过程,构造各处基本知识的开发途径。是人工智能(如专家系统、知识工程、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与仿真技术(如仿真模型、仿真算法、仿真语言、仿真软件等)的集成化。 3.4人机和谐仿真 主要包括可视化仿真、多媒体仿真、虚拟现实仿真。[1] 4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轿车生产方面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入世必然会对我国的民族轿车工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为了抵御这种冲击,迫切要求我们认真分析世界轿车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学习和借鉴其中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使我国的轿车产业能够顺利地同国际接轨,争取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目前世界轿车工业的激烈竞争集中反映在降低生产成本上,即以价格优势去争夺市场。围绕着成本的降低,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如开发周期缩短化、生产管理精益化、目标成本控制化、零部件采购全球化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轿车设计开发过程显得周期过长、成本过高、而且效率低下,已经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种新的思想和技术纷纷出现,并被各大轿车生产厂家所采用,其中计算机仿真技术就是被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仿真技术是出自对系统研究的需要,用系统的模型对真实的或设计中的系统进行试验,以达到分析、研究和设计该系统的目的而计算机仿真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待分析的系统进行数字建模,并根据需要编制相应的程序对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的过程。计算机仿真技术为轿车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通过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全面应用于轿车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使得在设计阶段即可以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和测,[2]从而保证了产品的制造要求、使用要求、维护要求、销毁要求等。由于其先进性和革命性,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得到汽车界的广泛重视。如福特公司第一辆样车定型之前,已经完成了全部仿真分析的95%以上,可以在工程开发阶段节省四千多万美元,在制造阶段节省超过十亿美元。通用公司由于在轿车设计开发过程中全面采用了计算机仿真技术,使得开发时间由原来的39个月减少到24个月奔驰汽车公司1998年之前已经完成了数字化轿车的设计,并实现了较强的虚拟显示技术,可以在设计阶段对轿车的总体性能匹配和车身系统布置设计等进行仿真分析、评价和改进。 4.1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方案阶段的应用 方案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等信息进行需求定义,包括参考样车选型、系统功能定义、技术经济评价等等。在方案阶段实际系统并不存在,设计人员根据不同的功能模型建立系统的动态模型,以便于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尽管此时模型的粒度较粗,但仍可为设计人员提供不同方案下的比较分析结果,并为进一步的设计提供决策依据。例如,轿车的技术经济评价就是在方案阶段,对轿车产品的技术质量信息、成本信息以及竞争对手信息进行建模,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合适的理论方法综合处理这些模型,从而产生出可以对设计、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的综合知识。 4.2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设计阶段的应用 在轿车的设计阶段,各种CAD/DAE工具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比较完善的数字化基础。因此这个阶段的仿真活动是同这些计算机辅助工具紧密结合的,甚至可以直接将CAD产品模型作为仿真模型输入,即由CAD软件来完成仿真建模工作,实现了部分的信息集成。这种信息集成是以一些图形信息交互标准为基础的,常用的格式有IGES、STEP等。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各种软件对这些标准支持程度的差别,某些情况下CAD模型直接导入到仿真软件中会产生部分信息丢失现象,需要进行必要的修补工作后才能进行仿真分析。随着信息集成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3] 4.3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制造阶段的应用 这里的制造主要是从技术角度出发,对产品的制造工艺的进行数值模拟与优化,对制造装备的进行数值模拟与改进。典型的如轿车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型工艺的数值模拟、模具型面抛光仿真等等。以轿车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型工艺为例,轿车中金属冲压件占到总重量的3/4,整个轿车的开发周期中,近40%的时间用于车身的设计和定型。采用传统的试错方法来解决冲压成型中的工艺问题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轿车生产的需要。[4]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数字化模型,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成型模拟,可以全面了解板料在成型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及厚度分布,预测成型缺陷,从而给设计人员提供进行工艺分析和模具设计的科学依据。通常所用的仿真/分析软件有CATIA、ANSYS、ADAMS、SIMPACK等。在西方发达国家,板料冲压成型的数值模拟技术已经称为缩短模具产品研制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 4.4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生产线阶段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生产线阶段的主要应用包括确定生产管理控制策略、车间层的设计和调度、库存的规划管理等。其中用于生产管理控制策略的仿真包括确定有关参数以及用于不同控制策略之间的比较;用于车间设计和调度的仿真主要用于对各种可能方案进行分析评价,进而选择出最优方案;用于库存管理的仿真主要目的为确定订货策略、确定订货点和订货批量、确定仓库的分布、以及确定安全库存水平等等。[5] 4.5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销售阶段的应用 在轿车的销售阶段,可以根据收集到的客户和对手的信息,通过计算机仿真手段来分析和比较各种方案,进而调整市场价格、制订销售策略等等。[6] 4.6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使用阶段的应用 轿车的使用阶段,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用户进行驾驶培训、维修培训等。同生产设计阶段的仿真相比,这种面向用户的仿真大量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由计算机全部或部分生成的多维感觉环境,使参与者产生沉浸感。通过这个虚拟环境,人们可以进行观察、感知和决策等活动。[7] 4.7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回收阶段的应用 在回收阶段,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用于对产品拆卸分解过程提供决策支持。严格的说,产品的可拆卸性应该是在设计阶段就予以考虑的因素。产品材料的使用和产品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废旧产品的可拆卸和回收价值。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产品回拆卸序列的分析和优化,可以对现有产品给出最大回收价值的拆卸方案。 作者:孙斌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电路原理教学中计算机仿真应用 摘要:电路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具有理论性和逻辑性强、推导严谨,公式繁杂的特点,所以在电路原理教学中教学的任务中,教学难度大,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教学的目标和效果。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善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电路原理的教学中受到极大的欢迎。本文从传统电路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特点、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独特的优势,希望能对电子信息行业的工作者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电路原理教学;Multisin应用 在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电路原理教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1]。然而由于抽象性较强、难度较大等原因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也逐渐普及开来,计算机仿真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2]。 一、传统电路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路原理教学需要作图进行授课,抽象性强。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教学的效果低下。首先是理论性强、抽象。电路原理教学需要学生对电路、元件等等各个环节都要熟悉,比较注重原理概念性的教学。同时还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计算推导和联想,将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事物,所以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3]。其次是在电路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画大量的电路图,通过图形来进行讲解。在传统的黑板教学中,图形复杂导致画图不精确,另外也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整节课没有很好地利用,教学的效率不高。最后,传统的课堂教学实验中,难免会出现仪器的故障、电子元件的损坏等情况,影响实验的正常开展,不仅浪费了上课的时间,也造成了资金的浪费,打击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和参与性,制约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完成。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在目前的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学的效果大幅度提高。 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特点 第一是更加生动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黑板教学为主,图形复杂,注重理性的分析,学生很难接受。在电路原理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将繁复的电路图等资料详细地绘制出来,具备直观、生动的界面,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是为电路原理教学提供了多重的手段。传统的教学理论型较强,需要经过严谨的推导和大量的计算,学习的难度较大。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把许多元件细致地描绘出来,而且更加的齐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另外,计算机仿真技术功能强大,不但可以保存各种工作状态中的电路数据,还可以打印出来进行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当电路中出现短路或其他故障时,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进行提前的预防和提醒。 第三是为课堂教学提供简单有效的实验方法。在电路原理教学活动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巩固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引进计算机仿真技术,保证了成本的低投入,学生的实验过程避免受到其他不必要因素的影响,保证了实验过程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另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会造成原料和器材的损坏浪费,可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实验。计算机仿真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电路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方面计算机是一种智能化的工具,在电路原理教学中,能够自动建立电路运算方程,并且进行计算,将结果通过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在电路原理教学中,引用Multisin(电路仿真软件)软件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掌握知识,提高教学的效果。 另一方面Multisin软件具备齐全的电子元件,并且可以进行长期的实验而不必担心器材和原料的损坏,资金投入较少。另外,Multisin软件的功能齐全,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仿真电路实验活动,得到详细的数据报告和图形,并且可以将Multisin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大屏幕上演示整个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参与、了解电路的原理,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4]。 再者,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Multisin软件应用于电路原理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高校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Multisin软件是一款专门针对于电路设计和仿真的工具类软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Multisin软件在国内和国外的电子行业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授课和学习的教学工具。 四、Multisin软件在电路原理教学中的独特优势 第一是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电路原理课程具有衔接性和实践性,因此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将Multisin软件和PPT相结合的方式,制作一个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并在课件中标明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的学习通过PPT幻灯片制成文字进行授课;在实验部分,依赖于Multisin软件强大的仿真能力,利用图形、视频、现场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演示,将抽象的、逻辑性较强的文字转变成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好配合。另外,在PPT幻灯片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将电路原理的仿真过程穿插到课件当中,使整个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文字图形的协调搭配为课件增添了吸引力,同时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接受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操作能力,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完成,促使电路原理教学实现改革和完善。 第二是有利于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能力。在“电路原理教学”中,运算量大,公式的运用和推导复杂,造成整个电路的工作原理十分的抽象和枯燥,难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纯理论知识的灌输,用文字对电路工作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讲授,学生往往是难以接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脱节,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只有将理论变得生动和具体,抽象变得形象化,学生对知识有充分的兴趣,主动地参与课堂,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电路原理,完成教学的任务和进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入Multisin软件,利用Multisin软件独特的电路分析的能力,例如运算放大器对数据的放大性能分析等等,学生可以自主地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来验证结论,提高学生独自分析问题的能力,将对电路原理的学习从理性的认识上升到感性的认识。 第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电路的结构。在电路原理教学中,需要绘制复杂的电路图来进行授课和设计。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电路原理是通过黑板教学完成的,用手绘图形保证不了电路绘制的准确性。另外,手绘图形的复杂导致学生难以辨认,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上课的效果低下。在教学中应用Multisin软件后,情况大大改善。因为在Multisin软件的元器件库中,具备数量齐全的各种电子元件,在进行电路原理教学中所需的电子元件都可以找到,而且元件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和实验所需的参数和大小进行更换。因此在教学中绘制电路图的效率和速度大幅度的提高,并且还可以随时地增删。与黑板教学相比,Multisin软件仿真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中的主流工具。再者,利用Multisin软件绘制完电路图之后,可以直接将电路图进行课堂的演示,在教学中对电路图进行仿真分析,帮助学生更加了解电路的结构和各个元器件的作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五、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的手段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潮流,所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应用先进的技术辅助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电路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和操作性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知识比较抽象而感到难度过大,因此在教学中运用Mul-tisin仿真技术辅助教学是非常有作用的。Multisin软件将抽象的理论文字转换成直观的、具体的图形和图像,并且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和PPT软件相结合,制作内容丰富、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了解和掌握专业的知识。将传统的教学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促进了电子类专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刘增磊1 高爱莲1 王栋2 陈娟3 单位:1.南阳理工学院 2.山东交通学院 3.国网山东禹城市供电公司
本文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研究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体系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改革措施,为地方高校工科发展提供有利借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曾在系列报告中多次强调,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将会发生深刻变化,工程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将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将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新一轮工业科技革命将与我国加快并转变经济发展交汇融合在一起,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工业科技革命需要新型工业人才,而高等工程教育在顺应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不断由注重科学研究向注重应用实践进行“范式”转型,因此“新工科”的提出为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和发展方案。“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对“新”的理解。“新”就是构建“面向当前所需和未来发展”的高等工程教育“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体系”。“新工科”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要采取“校企合作、多元协同”的路径来完善和实现。 一、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传统课程架构存在不足 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包括“科目”与“进程”两层含义。“科目”是与学科体系相对应的一个分支系统,即所谓的课程,它是静态的;“进程”是知识内容的一个传递方式,即教学方式,它是动态的。传统的工科课程架构中学科导向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依据,往往仅是在教学内容方面的调整。但在工程教育领域,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是育人目标,它不仅与一门学科相关,而且还要应对当前和未来的产业发展需求,因此传统工科教育的课程架构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二)课程结构比例失调 在很多地方高校计算机院系中,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都大相径庭,主要包括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育课程和选修课五大结构,其中以通识课、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比重较大,约为75%。当然,这三大课程模块构成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实践实训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即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的严重失调,实践实训环节薄弱,选修课趋于形式化,阻碍了工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成为统一规格的“产品”。 (三)专业课程安排滞后 很多地方高校学生在大学前三个学期仅学习通识课和基础课,专业课从第四学期才开始安排,因此出现课程设置断层现象。而且计算机专业开设的通识选修课中,人文社科、艺术类课程占有较高比例,与本专业相关的通识课较少,基础课也仅仅是针对整个学院的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缺少针对性。另外,新生入学正处于对自己所报考专业的兴奋期,但被专业课程开设滞后,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课程的热度。 (四)实践教学缺乏新意 计算机专业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尤为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和其他,其中实验类课程是指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实习类课程是指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设计类课程是指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其他课程是指军训和公益劳动等。根据学分来对比,设计类和实验类所占比例要高于实习类和其他,说明目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依然停留在以毕业设计为主的传统模式,形式单一,缺少创意。 (五)选修课流于形式 通识选修课的设置赋予学生很大的自由选择权,并没有做出硬性要求,但也因此造成选修课往往流于形式。很多选修课设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满足自己的学分需求,来完成6-8学分的选修课,课程随意性大,甚至出现与专业特色不相符的情况,这也是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 二、“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议 工程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使得计算机专业课程现状呈现出不同的问题。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实践,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 (一)重组课程架构 依据教育部对“新工科”发展建设的要求与部署,地方高校的工科教育要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将传统计算机专业进行改造升级。优化和重组专业课程体系,契合“新工科”理念的新课程,在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中,或多或少地增减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坚持“先进、有用、有效”的原则,围绕工程人员的职业要求和未来发展势态,搭建全新的工科人才培养架构。 (二)打造核心课程群 改革课程体系实质是改造课程结构。考虑到课程内部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将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融合度,减少内容重复或断裂,从而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降低知识的不连续性和碎片化。例如,目前通识教育除了在关注个人主体性和社会性发展之外,还要提倡职业技能的培养,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过程中,以全面提高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将行业、企业和产业的新技术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培养出通专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打造核心课程群就是要在课程内容之间体现出关联性和综合性,强化立体式、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建设。尤其是注重专业选修课的设置,绝不是课程比例上的调整,而是要进一步深度学习专业知识。 (三)始终贯穿专业课程 将课程开设的顺序加以调整,改变以往三大课程模块的阶段学习,适当将专业课提前学习,相应地将通识课和基础课延续靠后,这样就会抓住新生入学对专业课兴致极高的良好时机,早早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加快工科专业素养的形成。另外,将通识课、基础课和专业课融合在各个学期,避免出现断层、不连续的现象,贯穿始终。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在“新工科”教育理念下,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工程思维、自主创新及实践能力,凭借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以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导向,完善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加强重视设计性实验环节。改变以往由教师设定好的以验证理论为目的的传统专业实验,向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逐渐深化展开,如“订单式管理”,让学生自主设计及创建数据库,并考虑相关的数控操作,团队分工合作,以增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大和延长综合实训的强度和时间。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适当将实验的时间增至2-3周,并将设计的实训项目难度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深化,最为适宜的是将该实训带到企业进行开展,有效地体现工程教育理念并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最后,避免毕业设计的盲目开展。很多高校在毕业设计期间出现学生就业、考研等现象,由此带来诸如毕业设计盲目进行、作用不明显和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在毕业设计的选题阶段,主要由学生确定设计题目,其可以为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与即将工作相关的题材或是与综合实训相联系的项目等等。 (五)丰富专业课程多样性 基于地方高校区域性的特点,开发个性的本土课程。切合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并体现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课程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选修课的开展,为避免流于形式,选修课要充分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如数据结构课程适用于统计学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适合于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等专业。多个专业实现课程共享,以拓宽工科知识面为目标,以兴趣和新事物为出发点,从而扩宽学生视野并提升专业应用水平。 三、结语 为培养具有“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应用技术型工程人才,对相应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随着国家对高校工科教育领域相关要求及发展目标的提出,教育学者及专家对该教育工作的深入研究,工科专业的发展模式会逐步认可和成熟,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会得到更好的完善。
新闻传播学论文:2007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鲜话题 摘要 本文以2007年发生的重要事件为话题,并对本年度新闻传播学研究加以综述。 关键词 新闻传播 新鲜话题 2007年被称为公共事件年和信息公开年,本年的新闻和传播研究多集中在与此相关的事件上,本文以年内发生的事件为话题,对这年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加以综述。 一、和谐社会构建中消除“传媒歧视”的研究 2006年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重要内容。具体到传媒, 2007年关于“传媒歧视”问题的文章多起来。 研究者们指出,当下新闻报道中存在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身份歧视以及年龄歧视、生理缺陷歧视等问题。这是由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 经济 利益的诱导,新闻工作者视野的狭窄性,人文关怀的缺失,法治观念的淡薄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实际上,对传媒公平正义构成挑战的是不完全的市场理念。在社会转型期,传媒工作的社会效益优于传媒和传媒人利益的理念,对于整体社会系统的运行有利,但对传媒的经济效益和成本不予核算,因而造成维持新闻生产运转的经济成本难以维持,持有新闻专业理念的人个人利益成本付出较高,在现实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消除传媒歧视,除了强化个人的专业主义理念外,还需要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 现代 媒介制度。① 研究者们认为,传媒关注弱势群体,是消除传媒歧视、实现引领和维护公平正义的途径之一。有的文章强调,社会和谐的追求目标应是彼此宽容、尊重少数与弱势者,不再利用强势和多数而专断。因此,和谐的起点在话语体系中的表现应该是:实现话语权分配的公平,达成话语力量的均衡,各方话语主体都有适当的话语空间和话语权。在现实中,一些社会群体成员是缺乏话语权的,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这构成了社会 发展 中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冲突的基因。解决这个问题尽管不能完全依赖传播沟通,但传播资源的均衡配置和传播力量的对称结构无疑是有着解决问题的重大价值。②有的文章指出:“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不仅仅涉及制度问题,还涉及利益表达渠道问题,在这一方面新闻传媒大有可为。”还有的文章为此提出若干改进措施:拓展亲民性的信息运作方向,使新闻传媒的内容、活动平民化;对一些传媒组织“富人俱乐部”的行为偏向,予以纠正和进一步的防范;维护公平和正义的舆论引导;关注和监督社会的正义运作。同时,对公民个人的困难和烦恼,进行排解和帮助,但主要着力点应放在协助建立解决社会问题的机制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防范对一些“伪问题”的炒作。③ 二、关于“信息公开”的讨论 2007年4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这引发了新闻传播学界的广泛讨论。 关于《信息公开条例》,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条例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新闻媒体的采访权,舆论监督的展开可能会较为顺利。有的文章指出,该法规第三章第15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虽然位列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之后,但政府的法规首次把大众传媒写入政府信息公开的条款,至少预示着,记者针对政府政务信息所行使的新闻采访权变得有理有据。④ 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讨论集中在该法草案修改时删除第57条和第45条的一句表述上。有的文章从法治层面对其做出评价,认为“两个条款的删改,可视为 政治 理念新走向的象征,此举传达出在行政机构对信息控制权与信息公开原则的权衡中,最高立法机构最终倾向对信息公开原则的捍卫,信息公开原则在国家理念中得到更广泛的承认和最高立法层次的肯定。”还有的文章认为这是从“事先预防”到“事后追惩”的一次媒体管理理念转变。这种变化符合当前国际上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多以“事后追惩”制为主的通例。⑤ 三、公共电视 随着“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等对 农村 和偏远西部地区的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展开,公共电视成为本年广电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们认为,我国公共电视中公益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公共电视建立的初衷是治理电视台过多过滥现象,而不是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因而在发展中带来利益失衡现象;其专业定位常常在于某一特定层次,从而抹煞了公共价值;在商业化运作模式中私化了“公共”因素。⑥总之,我国电视的国营、商业属性,成为我国公共电视公益缺失短时之内难以弥补的内在原因。 关于公共电视的发展,有的文章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公道频道很多,但大多数都非真正公共性质,而是高度商业化频道。由于数字技术给了受众选择权,可以通过收费方式突破广告商对电视的控制,从而为公共电视频道提供新的发展机遇。⑦ 对公共电视具体实践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对农传播方面。有的研究者指出, 关于三网融合的 发展 方向,国家广电总局科委副主任杜百川在第三届数字新媒体高峰 论坛 上的主题发言指出:“有线电视的数字化应当是三网融合的基础,模拟电视网如果不转成数字网,就不能做三网融合,当然如果在没有进行数字化的地方去做三网融合,那就是剥夺了广电的参与权,或者说使老百姓失去了得到更廉价服务的机会。三网融合必须真正的把三种业务同时开展,那才叫三网融合,或者说不光是一家这样做。” ⑩显然,“三网”融合将经历多网共存的一段时期,但广播电视部门的政策倾斜于三网融合也是既定的。 五、px事件 2007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上,中科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存在重大环保问题的厦门市引进外资px项目迁址。该消息经《 九、电视节目“泛娱乐化” 2007年8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通报批评重庆电视台播出的《第一次心动》选拔节目严重违规,并决定立即停播该节目。9月20日,总局出台一系列具体管理措施和细则,进一步规范群众参与的选拔类节目,禁止在黄金时段播出。于是,电视节目“泛娱乐化”,成为下半年广电期刊的重要话题(管理部门的一系列措施把年内的电视节目低俗化讨论推上高潮)。 批评意见指出:“当媒体不惜一切代价、使尽各种花招去赢得目标受众关注的同时,人们开始意识到炒作就能换来注意力的想法,是本末倒置的。在这个 现代 人普遍感到理性缺失的时代,如何寻找自我、回归本我,显得异常重要。”21这种情况下,媒体娱乐成为一种新的剥削和控制形式,人们自愿、主动地进行消费,并没有得到更多的解放和审美,而是更加被资本控制;满足大众需求是传媒娱乐化狂潮的最大的一个合法化理由,但事实上很多层次的大众需要还远远没有被满足,媒体文化过于单一; “媒体不要低估受众的智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应该理智对待,不可一概而论。新闻和娱乐边界的模糊,不一定就构成对新闻的伤害。应该防止都是居高临下的、在事件之外批判娱乐的低俗;应该考虑到英美娱乐化的借鉴问题,并强调作个案研究。22 此外,针对知识类节目“百家讲坛”的娱乐化倾向,这年的讨论继续进行。有的文章系统回顾了“电视讲坛”节目的 发展 历程,在分析其生存状态时指出,此类节目的出现是由于它适应了公众精神慰藉的需要,宽松的环境与媒介技术为之提供了条件,但是,此类节目不可能造就精 英文 化与草根文化的“完美结盟”,不可能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尽管以 历史 、经典为主要内容,但它们只是节目的招牌,一个用来吸引眼球的噱头。‘电视讲坛’毕竟只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 新闻传播学论文:浅析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新闻传播学因其研究主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本文根据2012年收集到的资料选取了中国不同地域的高校对中国的新闻教育发展进行分析。 具体选取办法是:在东北地区选取了吉林大学,华北地区选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地区选取了兰州大学,华东地区选取了复旦大学,华中地区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地区选取了中山大学,西南地区选取了四川大学。以国家985建设大学为主要选取对象,旨在研究质量高、具有一定实力的传播专业来做主要分析。 一、专业发展历史 所选取的这七所高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新闻传播类高校的发展现状,从它们的发展历程上看,新闻传播学专业起步较早,许多是在中文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3年,许多院校纷纷调整建系,之后逐渐成立新闻学院。(见表1) 在这些院校中除了吉林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是在人文学部下属,其余六所院校以“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或“文学与新闻学院”作为院系名称,且属于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表明其新闻传播教育已经趋于成熟。 从所选取的院校来看,均为“985”重点高校,除了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山大学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外,其余院校都有着悠久的新闻教育的历史积淀,均属于较早开展新闻教育的学校。 二、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 1998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录》中将文学学科门类中的原“新闻学类”改为“新闻传播学类”,并将其所属专业调整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4 个专业。新世纪之初又增加了传播学和媒体创意两个专业。(见表2) 三、新闻传播学硕士教育 高校恢复招生后,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几个院系开设有新闻学硕士点。在新闻传播学硕士的培养阶段中,绝大多数的高校均有新闻学和传播学硕士点,不同院校设置了部分相同的研究方向,说明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在研究方法、基本理论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术传统,初步形成了中国语境下新闻传播学科的模式。 在发展基础好的高校里,现有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硕士点中开设的研究方向较为细致。其余高校则对各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细分,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传播学硕士点中就有新媒体研究,传播实务研究中含有公共、出版和广告;兰州大学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开设了民族传播学,较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均凭借其所处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开设了与传播技术相关的研究方向。 从表3的现有的新闻传播学硕士专业招生中,我们可以看出现行的新闻传播学硕士生教育依旧是以学术型人才为主,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来说,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向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四、 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 我国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士是从1984年开始的,至今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首先招收第一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新闻传播学正式设定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在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有15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见表4) 以2012年收集到的资料从现有博士培养点的区域分布上看,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点高校分布不平衡,具体是分布在北京5个,武汉2个,上海2个,南京2个,广州、成都、厦门、杭州各1个。并且这些院校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上海、北京和武汉,全国尚有23个省(市、自治区)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仅仅以上述所列学校为例,吉林大学和兰州大学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这也表明我国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在我国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研究方向中,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和传播理论等传统基础研究方向仍是研究主流;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和符号学等前沿性学科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其余院校则结合优质资源和地缘优势开设了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如四川大学的符号学与传播学为独有,华中科技大学在传播学博士点下设置了网络新闻传播。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当前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点下设研究方向要细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是学术性为主,但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博士教育应该培养一些专业素养深厚,专业技能娴熟的博士,即开展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应逐步建立起来。 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未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完善新闻传播教育的区域分布和改变新闻传播学培养模式都是未来开展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闻传播学论文:女性主义方法论与新闻传播学 摘要所谓“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即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研究传播现象及其本质。它强调在已有的传播领域中另辟蹊径,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现象,从而得出与主流学界完全不同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女性主义方法论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 新闻传播学 女性主义来源于妇女解放运动,并在20 世纪后半叶的 发展 中,超越自身成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进行人文社会 科学 、甚至 自然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在人类思想文化领域引发一场革命。女性主义以其明确的问题意识、尖锐的批判锋芒和坚韧的实践精神,不仅一步步改变着女性自身的命运,同时也在人类文化知识的勘误和理论空间的拓展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革新力量和鲜明的个性。 在 现代 社会,大众传媒具有建构性别意义的功能,女性主义思潮便自然而然地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门新的跨学科研究———“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即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研究传播现象及其本质。它强调在已有的传播领域中另辟蹊径,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现象,从而得出与主流学界完全不同的研究结果。 一 “女性主义”缘起 女性主义,又可译为“女子主义”、“女权主义”,是对 英文 “feminism”的意译。这个词最早成形于19 世纪末的法国(法文为feminisme),由法国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中的关键人物、创办第一家主张妇女参政的报纸《女公民》的欧克蕾首先提出,意指女性为获得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斗争。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 政治 思潮,其源头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斐尔特开办了一所无论贫民还是贵族、男性或是女性都可以入学的学校。这种办学方式的传播为其后妇女 教育 的普及开辟了先河,并且使得15 世纪之后,接受过教育的妇女人数逐渐增多,其声音也逐渐能够传达给世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妇女首先掀起了争取妇女人权、反抗社会压迫的大旗。 1789 年10 月,以梅力葛为首的一些女性向国民议会提出建议,要求男女应该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这是 历史 上妇女解放运动的起点。 女性主义运动自发轫以来经历了两次高峰。第一次是在18 至19 世纪初期,目标是争取和男性相同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受教育的权利、工作的机会和权利。女性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取得了巨大成就,越来越多国家的女性获得了参政权利,女性教育广泛展开,女性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 世纪中期。这次运动认为当时女性虽然拥有了选举权、受教育的权利和工作的权利,但是表面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必须继续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反省传统文化所定义的“女性气质”对女性的束缚,认为所谓“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不是自然本质的特征,而是后天文化教养的结果。 运动还要求各种公众领域都应该打破门禁,向女性敞开,男女应进一步缩小两性差别。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涉及到各主要发达国家。其间,女性组织大量涌现,女性研究风起云涌,性、生育机制、性别规范等问题都得到充分讨论。这一时期,女性主义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反对男性霸权的浓重政治氛围,并凭借此次高潮,走进了西方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和研究领域逐渐开始形成规模。 此后,“女性学”研究开始与众多的社会科学相结合,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女性主义超越自身成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作为一种学术视角,女性主义以性别为镜头透视和分析各个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践,并在这种透视中,通过批评和建构来承载和刷新各个领域。在当论的各种声音当中,女性主义无疑是极为响亮和突出的。 二 与新闻传播学的对接 作为一种理论视野和批评方法,女性主义思潮逐渐渗透到社会学科的诸多领域。同时,女性主义理论也变得越来越具体。跨学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成了女性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引入。1977 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杂志最早提及“性别与传播”这一话题。在该刊当年的年度索引中开始有了“少数群体”这一分类,女性与黑人、亚裔等都归入该类别。 1978 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与他人主编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论文 集,这是“性别与传播”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标志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从那时起,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逐步发展为一门显学。 在我国大陆,大多数学者认为,本土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自20 世纪80 年代出现于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电影研究领域,但未引起新闻传播学界的关注。尽管那时女性主义和传播学都已传入 1995 年 2001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媒介与性别》是国内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汇集了学者卜卫1995 年至2001 年间的研究成果。 三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 作为一种融女性主义与新闻传播学于一体的跨学科研究,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既承袭了前者所特有的批判色彩,也保留了后者的基本理论框架。由此,多数学者遵循传播者———信息———受众的传播模式,将研究的关注点大致分成了三个方面:女性媒介从业人员(即女性传者)、媒介内容以及女性媒介接受(即女性受众)。 传者研究主要针对女新闻工作者在媒介中的地位问题。这类研究主要以新闻工作者中的女性比例,以及获得决策权的女性比例,作为指标来衡量女性在媒介中的地位。 在整个世界,新闻传媒普遍性地由男性统治。同时,女人身份和记者职业理念之间存在的冲突,使许多女记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困境。如果要坚持女性特点,那么不能享受和男同事相同的特遇,努力工作也得不到认可;如果坚持记者的职业理念和行规,那么女记者又会失掉自身独特的立场和观点,变成男同事的附属物,从而必然失去女性在整个新闻界的地位。 媒介内容研究主要对媒介内容进行女性主义研究,就是要揭露媒介文本中被编码的性别涵义,即媒介文本怎样表现女性、表现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在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中,大部分是媒介中的性别模式研究或对女性刻板印象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认为,虽然当前主流媒体基本上,能够表现出女性多样化的性格、观念和生活模式,反映女性参与社会 发展 的成就和贡献,但是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依然存在被刻板印象所“贬抑”的情况,有时甚至相当严重。 女性媒介接受研究,即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受众研究,这是批判受众研究。它不同于传统的对受众习惯、趣味进行的应用研究,而是着重分析收看、收听和阅读的“普通型实践和快乐”(转引自《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媒介研究》李敏),其理论兴趣集中于受众对文本的阐释活动。因此,受众对媒介文本的多义解读及接收分析是研究中心。 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尚显零碎,是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此类议题成果多出自文化研究学者之手,他们也常常采用文化研究的框架、概念及相关理论,承认并以受众触媒行为中的选择性为研究前提。女性主义受众理论的阐释性研究“为建立关于受众活动的解释学进行了探索。 尤其是在意义的符号学阐发与关于家庭权力关系的研究交织在一一起时,这些论争对媒介理论已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问题是,由于过多关注受众的微观世界观,而忽略了社会结构的制约,研究未能审视更宽阔的社会语境。 四 结语 在新闻传播中展现两性平等的概念,是女性主义者追求两性平等运动中重要的一环。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所要做的,是要在传播之林中为女性开辟出一片语言的空间,揭示女性与传媒的深层关系,改善传媒对女性的报道,促进女性的发展,争取大众传媒乃至整个社会文化之中真正的两性平等。 新闻传播学论文: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2006年12月7日至8日,来自大陆各主要新闻院系的负责人以及香港、英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共50余人,汇聚复旦大学,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联合举办,旨在全面总结并反思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状况,并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与未来规划。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方向设置宽、窄不一,而且仍有扩展的趋势。调查者认为,这种趋势反映了学科建设的繁荣,但繁荣背后潜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科边界的模糊。例如,大部分学校将广告学专业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但也有不少院校依托于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不同院校分属于出版编辑、出版发行、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纸浆造纸工程、图书馆学等;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与边界不清也导致传播学科专业特性不清、课程体系缺少规范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含混。 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建议与对策 1.关于优化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的调整是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目前新闻与传播学下设两个二级学科,整体结构偏小,建议通过修订二、三级学科目录、增设二级学科以调整结构、夯实中坚力量。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学科边界,回应其他学科的蚕食之势,维护本学科的整体权益。胡正荣教授认为目前广播电视专业与社会的互动进一步密切,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已有几年一级学科授权单位自主设置了广播电视学博士招生方向,应当将其设置为二级学科,有利于学科内涵的建设。张金海教授、厦门大学黄星民教授等建议,将广告学提升为二级学科,既将其专业归属明确到新闻与传播学,也可为广告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李建伟教授、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等则认为编辑出版专业晋升为二级学科条件已成熟。 但也有些代表则认为,在优化结构的同时更应关注学术品质和学理基础的建设。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指出,学科结构的调整应当以学科内涵和学术成就作为重要参照指标,应当着力提升学术品质和内涵。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认为,二级学科不宜设立太多,应当考虑这些学科的学理基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教授认为,结构调整需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将其他部分从传播学中抽出设立二级学科,传播学可能会被架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教授指出,传播学科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一方面,研究生生源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既面临困惑,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机遇;另一方面,媒体工业发展趋势下,传播手段的融合性也会越来越强,因此不能只考虑为单一媒体提供人才而增设二级学科,而应当立足于发展多元传播学教育。 2.控制研究生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在校学生约10万,教师约1万人,教授约1000人。就发展速度和数量来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超常规,专业点过多过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罗以澄教授介绍,自1983年以来,新闻学类专业点保持连年高速增长,几乎每五年翻一番,可以用“几何级态”来表示这种增长状态。 就本次五个学校提交的调查的报告看,新闻传播专业一位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大约在8~24人之间,半数以上导师与研究生见面的时间难以保证。胡正荣教授介绍,“一个茶壶配若干个杯子”是对高校研究生培养中一个导师带若干弟子现象的生动描述,这种现象导致每个学生分配到的资源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而且糟糕的是,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与会人士认为,新闻传播教育规模偏大,需要控制。黄旦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建议:建立硕士点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由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学科评议组共同牵头,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评估及检查方案。 3.关于提升教育质量 “培养目标不明确”是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普遍问题,“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同样出现在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究竟应以研究型人才为主还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面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既应肯定研究方向开设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同时也应注意学术规范和人才规格。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锋教授认为:新闻传播教育不要被传统学科、市场和宣传部牵着鼻子走,而应培养分析能力强、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人才。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应存在着“一”和“多”的矛盾,即单一的培养模式和要求与多样化的生源(来自不同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和目标之间的矛盾。西北大学杨立川教授主张,硕士生培养应定位于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线人员,作为业界与学界的连接。 代表们普遍关注研究生规模扩张后的培养质量问题。涂光晋教授认为,应当加强对新建专业的适当检查和招生规模的适度控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志强教授认为,强调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政府监管、学界指导和学校自律三个方面的力量。方晓红教授等则认为,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与质量应当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过度强调自上而下的评估有可能会制约发展。罗以澄教授介绍了他在英美等国考察的情况,英美等国的专业评审基于自愿,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专业评审委员会认定,同时努力获得社会认可。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高福教授指出,目前研究生来源广泛,来自外语、文学、工科等跨学科的学生增多,而来自经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社会科学的较少,因此应当慎重对待学制问题,加强新闻传播学基础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黄星民教授指出,研究生培养的学制宜灵活,不能以牺牲质量来完成时间的缩短。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白贵教授批评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实用化的倾向,淡化了对新闻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亚洲的新闻传播教育如火如茶发展之时,英美新闻传播教育界则在思考应对正在到来的新挑战。据英国威斯敏斯特媒介研究中心colin sparks教授介绍,在英国不少新闻院系正在调整对策:适应瞬息万变的产业对多种技能的显著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认可多重择业的可能、适应国际学生而不是只注重国家特性、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培养途径等等。美国马里兰大学thomas kunkel教授认为,在美国整个媒介大环境和新闻工业正处于转型期间:传统新闻业持续走低、可替代媒介在崛起,针对这种形势,新闻院所更关注多媒体以及获得多面向的传播技能,同时亦试图延续新闻专业主义技能与标准。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从业者与学生最看重的能力依次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广博知识。他认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面对的问题有:信息科技冲击传媒的传统边界,社会加速变化需要适应能力强的人,全球化迅速发展需要更多拥有跨文化和跨境传播素养的人,新闻传播行业的短期需要与长期需要的矛盾:上手快与后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教授认为应当改进课程设计。 4.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教授介绍了申办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的基本情况和目前的进展。据介绍,专业硕士以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已设有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艺术硕士等针对不同职业的学位15类。调研发现:新闻传播业采编人员需要这种与职业教育联系紧密、以案例教学为主、以撰写研究报告方式修成学业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招生具有较大的潜力。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有利于满足新闻传播实践的需要和教育的拓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将金融、新闻传播、社会工作等硕士专业学位列入2007年的启动计划。 新闻传播学论文: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全球挑战 一、新媒体技术与新闻报道的互动 赵如涵:您最近撰写的《把关模式的转型》(Gatekeepingintransition)①是基于何种背景和观察的研究? 汉德雷克斯:把关理论是新闻学研究通用的、基础的范式与内容之一,新闻的本质与语境自此理论产生之初就在不断地被丰富,也产生了对把关理论的质疑:把关理论依然具有解释性吗?或者说它是否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而应该被抛弃?而通过研究,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把关理论依然具有解释性,如果我们对其进行拓展,将新媒体的生产、流通和接收纳入其过程,它将更具解释性。在《把关模式的转型》一书中,我着重阐释了为什么把关理论如此重要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新闻生态系统。这本书从组织、制度、社会视角探讨了21世纪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中把关理论的运用,并为未来的把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角度。 赵如涵:您的新书是对数字媒体中新闻实践与传播理论的再思考,提供给我们一幅新技术与新闻报道互动的图景。新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请问您认为这是否会给新闻从业者带来巨大的挑战乃至危机? 汉德雷克斯:数字技术出现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正在瓦解与重构新闻生态,使得原有的平衡发生了改变。新闻的特质和记者、媒体、用户、资源等都产生了剧烈变化。但是,认为这一切的改变使得传统媒体弗朗索瓦•汉德雷克斯赵如涵没有任何价值的看法是错误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全球范围内都在宣称电视会很快消失,但电视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人们在随时随地可以观看网络电视时依然需要线性的电视?电视媒体在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变,但现在它依然很“活跃”。印刷媒体与纸质书籍在此种环境下也被认为会消失,但至少在目前看来这种情况尚未出现。不可否认,我们正在系统的、模型式转折的中心位置,但我们预测未来时仍需持谨慎的态度,我们只能期待这种变革的结果是为我们带来更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人们也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信息,但这一切仍需冷静观察。 赵如涵:您认为技术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中是否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研究新闻传播学是否需要与技术的发展契合? 汉德雷克斯:社会科学所关注的问题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常与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步,社会某一时期的发展可能会持续20年至50年,同样,我们的观察和研究也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相对自然科学而言,多数社会科学更为本土化,知识积累的过程更为漫长。新闻与传播科学也是如此,例如无论人们如何“纠结”,自互联网、智能手机出现之后,美国报纸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因此,我认为对于研究范式的形成还需要持续观察。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媒介、现象等问题与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我们需要契合现实问题、本土问题,同时置于宏观社会环境中加以分析。 二、新媒体技术在全球各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赵如涵:您是2013-2014年国际传播学会(ICA)②的主席,当前国际会议的议题和已经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有关新兴媒体技术的讨论是否在扩大及深化? 汉德雷克斯:传播学学者与大多数社会科学学者一样,都在持续关注社会问题。他们必须要观察社会中的变革,进而对变革进行阐释,寻找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结果,并在可能的条件下预测未来。因此,媒介技术非常重要。例如在短短几年中,一些与“传播与技术”议题相关的研究小组已经成为国际传播学会年会中与会者最重要的部分。另一个信号是,在国际传播学会中出现的关键概念都与社会中技术的发展有重大契合。我认为,这也表明国际传播学会在研究新技术方面非常成功。 赵如涵:在中国已经出现了BAT③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合作,在欧洲有相似的情况吗?您认为此类合作会产生何种影响? 汉德雷克斯:数字化经济的另一个悖论是:尽管在线商业在发展起步时期不需要巨额投入,许多小型互联网公司和小企业也在大众创业的背景中产生,但我们依然要关注大型企业的资本集中。如果用户感觉疲惫或直接转移至其他媒介平台,大型企业将会逐步被瓦解。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但谷歌、亚马逊或者脸书网与此有巨大区别,因为他们足够庞大、富有,可以在竞争信号出现时就开始制定相关对策。如果一个新公司拥有某种新的概念,这就是商业模式的核心资源,可以通过这种新概念去吸引、拓展更多的个人用户并逐步成长,这个公司终究可以获得成功。互联网巨头正在积累我们无尽的信息,定位市场的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数字化“脚印”将被复杂算法来处理。尽管现在互联网巨头们目前效率有限,但他们越来越复杂并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更可怕的是,许多人看起来并不在乎自己的隐私。没有人知道,在未来5年、10年或50年,互联网巨头们会生产出何种产品。欧洲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政策的制定者和法院正在试图为“数据巨人”制定更多的限制,但这在全球经济的语境中困难重重。 三、新闻传播教育的新趋势 赵如涵:当下世界范围内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呈现什么样的新趋势? 汉德雷克斯:虽然我对许多不同国家的新闻传播教育有一定了解,但要对国际范围内的传媒教育趋势进行判断,依然困难重重。因为学界不仅对技术的变革格外关注,对变革的结果也充满期待。例如在新闻学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多种能力,如应对频道多样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熟悉多重表达的模式。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提醒学生,对新闻快速生产带来弊端的增多保持警惕。也就是说,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教育不仅需要增加对各种能力的训练,同时也需要增加对伦理和法律问题的新思考。另一个趋势是全球化使得产业与专业的要求达到新的平衡点,我们的学院教育需要跟上产业需求,因为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学生面对就业市场,但必须要坚持那些我们认为是对的和重要的理念。 赵如涵:中国许多高校逐步开设了“大数据新闻”“新媒体”等创新课程,以此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介环境变迁,对此,欧洲新闻传播学教育有何经验? 汉德雷克斯:新闻传播研究和教育,需要反应迅速,不断接受语境的改变。但同时,特别是在高校,我们必须对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疏漏、错误保持高度警惕。此领域会出现许多新的、被认为“重要”的事,我们需要判断这类“重要”的事本身的性质,是否存在基础理论方面的错误。如果是,我们必须放弃,这也是学术研究显现其价值的地方,我们将运用以事实为基础的方法论的研究,决定我们是否要跟随“流行”。当下,数字技术是媒介系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错误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专家和工业领袖试图就有关未来发展方向的议题说服世界,这种议题通常主要应对短期存活的流行趋势和试图自我满足的需要,偶尔能获得成功,偶尔不能。如果高校对快速的改变过于好奇,就存在成为“流行”追随者的危险,也有可能被特殊的、新的教育结构“反制”。“数据新闻”是“大数据”在新闻领域应用中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其应用者宣称在未来将成为新闻记者“游戏规则”的改变者,由此获得了许多关注。但是,是否需要为此改变我们已成体系的、成熟的新闻教学方式,还值得持续观察。我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提供一个特殊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但我们不应将其强置于必修课程,因为学生有权利选择是否需要成为数据新闻记者所需要的高级统计学、数据可视化等技能。 四、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特色及与欧洲的异同 赵如涵:您作为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客座教授与中国高校开展了多种合作,在您看来,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与欧洲新闻传播学教育有何差异? 汉德雷克斯:不同国家的新闻与传播科学以及与此领域相关的实践,具有共通性及多样化特征。其共通性体现在:传播的社会实践、新闻的角色以及新兴媒体在世界诸多国家的普遍存在,相关理论本身和学术研究超越了国家边界,被全球学者们关注、分享,特别是学术期刊、书籍与国际会议,都体现出新闻传播学科中许多问题是国际共有、共通的。但是,现实中的传播实践和许多理论也需要在特殊的社会、文化与政治语境中思考问题,将理论发展与结论的探究置于全球、本地双重语境中,这也是极为必要的。中国的新闻与传播教育与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在全球新闻与传播科学建设中显得非比寻常又不可或缺。与此同时,我们需要防止自己陷入一种偏见,即每一个地区都过度依赖自身特点因而彼此隔离。特别是在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特质的大国,发展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和新闻传播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推动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基础教学等方面,也应该广泛参考世界的标准和共识。 赵如涵: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您觉得中国新闻传播学学者与学生有何种特质? 汉德雷克斯:在全球旅行中,我遇到的学生与同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即使用英语和法语,这使得我能够与以非法语及非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一部分人进行互动,并产生一些印象,这非常重要。例如,那些使用英文进行沟通的人想必具有一定国际化导向的思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担当了跨文化传播的执行者角色。我对于中国新闻与传播学同仁们植根于中国本土语境、媒介与传播本质的研究,以及积极参与当下国际竞争的积极姿态颇有感触。我认为,他们正在国际标准与中国特殊语境之间寻求一种可被认可的健康平衡。我来自一个小国家,我的国家本身分化为两个语言文化区域,因此对我来说,学术生涯中的国际化是一个自然形成、必要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我有机会与之互动的同仁与学生依然是中国的小部分,包括我职业生涯中遇见的学生都仅是整个中国的小部分。因此不得不说,我对他人知之甚少。但是,与中国的学界同仁、学生沟通交流,使我意识到幅员辽阔的中国可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也有更多可供研究的中国本土案例。 作者:弗朗索瓦·汉德雷克斯,赵如涵 新闻传播学论文:新闻传播学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 摘要: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是新闻传播学文本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对它们的真正含义却囫囵吞枣。本文拟通过比较新闻传播学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的差异和共融,让相关人员了解其定义、发展脉络和基本研究内容,同时也浅析了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内容分析;话语分析;质化研究 一、定义与内涵的比较 内容分析法是对已有文本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涵盖书、杂志、报纸、报告、信件、音乐、图片等内容,是新闻传播学领域中考察过去而不受时空限制的研究方法。简单来说,话语分析是对话语进行探究和分析。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中,话语多被承载于文本中,因而话语分析也成为研究和分析文本的一种方法。从定义来看,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除研究对象外都有明显的差别。一个客观,一个主观;一个广泛,一个具体;一个有明确意义,一个挖掘浅层含义。在新闻传播领域,学者会以发散性的视角看待这两种研究方法,借助话语分析对意义或内涵的解读,重新审视直接、表层、易得的显性内容,质化内容分析法成了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从相斥到共生的产物。 二、历史脉络比较 纵观历史,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相斥与共生则体现得更为明显。内容分析起源于密码学、诠释学等能够研究海量历史文献、提取大型文本主题的工具性目的。早期的新闻传播学通过内容分析的实证调查来提取新闻媒介的宣传技巧和政治宣传,如学者利用内容分析法提出了“皮下注射论”“使用于满足”等经典的传播效果理论。话语分析从语言学研究逐步过渡为一门综合、独立的跨学科研究,在人文社科方面,表现出对语言中社会权利的关注,如巴赫金、福柯等人以社会学理论为出发点为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人们逐渐对话语的产生、解释以及它们蕴含的社会结构关系产生了兴趣,因此批评话语分析应运而生。话语分析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表现出对话语和社会语境关系的了解和把控,反省话语背后的权利。从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它们与传播学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验学派注重实验和实证,强调量化的研究方法,对内容分析的应用可谓达到了极致。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角度研究传播视野下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评态度。经验学派通过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解决如何有效传播的问题,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而批判学派则关心“为谁传播”,传播者和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因而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在学派之争上似乎具有天然的排斥关系。樊•迪克提出“新闻话语”后,新闻传播界的研究者们将目光转向了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结合上,并提升了质化内容分析的地位。质化内容分析是通过系统的代码归类、识别主题和形态模式对文本数据内容进行理解和诠释的研究方法,它主要考察内容和文本的语境意义,超越单纯计数,极其关注语言和背后的意义。质化内容分析法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妥协与共融,也是话语分析技巧性的应用。在国内,新闻传播学者热衷于将定量和质化内容分析相结合,用以研究新闻文本的权利和意识形态问题。 三、研究过程比较 纵观整个研究过程,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也存在着差异性和共同点。首先,它们都需要完备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者而言,充分的文献材料可以提升理论触觉,还可以建构内容分析的类目和编码方案,选取内容分析对象,提供研究背景和研究理由。话语分析还需要文献开拓宏观视野,更好地了解象征性意义背后的隐喻,熟悉文本中的未尽之言。其次,理论的选取也异常重要。对内容分析而言,以经验性证据研究理论、验证原理论衍生出的具体文本或所关注的研究假设,或将理论作为研究信息的基本逻辑依据是其最重要的作用。话语分析的理论内容更为单一,作用既有逻辑依据,如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巴尔特为代表的符号内涵结构分析;以巴尔金、葛兰西等为代表的权利和意识形态理论。再次,提出问题和假设。在内容分析者看来,无论是纯理论性问题还是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成具体的经验性的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这可以称之为经验问题——根据我们研究时所知道的情况来描述世界本来存在的面貌。话语分析更侧重于对价值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价值问题所提出的询问关系到对事物的评价,也即判断某个对象、某种情景或者行为是好是正确还是错误等。这类问题关心的是世界应该怎样,而不一定是它现实中的存在。最后,在数据的选择和使用上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内容分析的数据考察信息内容变量之间的关系,将信息内容数据与信息来源数据相结合,也就是说,内容分析的数据在选择和使用上都较为自由化和多元化。话语分析并不强调将传播的信息文本内容拆封为“零碎”的数据,反而更强调它的结构性、结构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结构的外部环境。梵•迪克提出的命题、宏观结构和超结构研究对新闻话语分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闻传播学中,尽管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由于社会予以新闻权利和力量,互联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新闻内容势必需要内容分析和话语的结合与交融。 作者:李萌萌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新闻传播学论文: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与管理 摘要:文章根据新闻传播行业的特点,依据新闻传播学类的课程结构设计了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以新闻传播学类的主题性实验为主体,设计了各分项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闻传播学类工作分工而又协作的特点和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类;主题性实验;分项实验;矩阵管理 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 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1]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相对于社会需求来说也是一种供给。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需求来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闻传播类人才队伍,使他们具有从事新闻媒体、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毕业后可在各类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媒体网站、广告、出版社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信息和图片的采编工作,甚至经营管理、文化传播、教学科研等工作。 二、实验课程分类 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管理与评价等多角度看,教师都是与课程高度相关的主体。[2]研究某专业课程体系必然离不开该专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该专业师资的专业结构。该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银行贷款对该校“电教中心”的支持,项目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出资培训了中心师资。在之后的30年中,该校师资曾是地方电视台的重要技术力量,制作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电视纪录片、新闻报道。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电教中心和物理系的共同培养下,首批电化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21世纪初,电教中心(后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该校同样实力较强的中文系共同招生并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并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发展至今,目前已经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三个。其发展过程和师资结构决定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实验课程是建立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但是部分课程又独立于理论课程。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可以把专业的实验课程分为以下分类: (一)新闻与创作类 该类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与新闻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与创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新闻报道与稿本创作的能力,锻炼学生项目策划与方案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新闻伦理和法律、法规的理解。 (二)影视制作类 该类课程以影视制作技术实训为主,增强学生对影视制作手法的了解,让学生掌握各类影视制作手法和技能,掌握影视演播室和设备的操作规范,让学生适应不断更新的影视制作技术,理解掌握稿本与影片之间的关系。 (三)网络与媒体类 该类课程有别于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它侧重在网络与新媒体的结合,培养学生将新闻内容或影视节目在网络平台的能力,让他们掌握新媒体的技术特征,新媒体的应用与规范,新媒体平台的构建与维护管理的能力。 (四)经营与管理类 该类课程是关于媒介经营与管理的课程,能够锻炼学生经营媒体与管理媒体的能力,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与人沟通的素质和能力。 三、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生实验课程的选择需要按培养方案进行,每位学生需要选择一类或者几类实验课程,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事实上也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是全能,对每一类课程都能达到优秀。这种独立的实验不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程形成整体的概念,课程之间无法做到无缝衔接。实验成果也让学生没有成就感,不完整的作品无法示人,也没有观赏性。没有观赏性就无法吸引学生再次对实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无法找出作品的不足。为了让学生做的每一个实验作品都能得到保存和观赏,就需要对实验课程进行系统的设计,首先整体设计,然后分项实验。每一个实验可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实验课程的分类不是学生专业的分类,各项实验从单体上看是独立的,它为课程服务,多个实验贯穿起新闻传播学类课程的多个类别。案例:主题实验——纪录片制作 (一)实验内容与课程类之间的关系 一个主题实验项目“纪录片制作”涉及八个分项目实验,它们包括采访、稿本写作、拍摄、后期制作、包装、网络、广告赞助与营销、过程评估。纪录片内容的选择可由参加实验的学生共同协商解决,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与组织的能力。 (二)实验过程安排 一个总的主题实验可以由教师负责,也可以指定相应的学生负责,因为总负责需要协调实验室和学生的工作,而且总的实验成果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参加实验的学生的成绩,也影响到后面的实践能否顺利开展。主题实验下的分项实验项目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时间自主报名参加,每个分项实验对学生来说是选修实验课程,但是根据培养方案又必须完成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这样的主题性实验可以滚动开设,如果学生需要选择多项,那么应该在实验的不同轮次当中选择,同一位学生不宜参加同一轮次同一个主题性实践课程两项或以上。从这个实验上可以看出,虽然是一个制作纪录片的实验,但是该实验包含了多门课程的实验,实验分项目零而不乱,有骨有肉。新闻传播学类的类似的实验还可以有杂志的编辑、电视栏目策划与制作等。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该院新闻传播学类的实验设计大类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平面媒体类的两份杂志一份报纸:《晓时代》《十分快报》《奔逸》。第二,影视类的四个电视节目:纪录片制作、微电影创作、网络电视台《每周要闻》、网络电视台《旅游》。第三,新媒体类的三个设计类:网站建设、人像摄影与处理、广告设计。第四,经营管理类两场策划:迎新晚会、毕业欢送会。 四、主题实验管理模式 一个案例可以贯穿整个专业类的多个实验课程,为满足更多的学生的选择,可以设计更多不同的主题实验。每个主题不一定需要包含所有的课程,主题实验以主题的完整性为主,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类课程或者两类课程。每一类的课程也包括多个分项实验,即主题实验包括多个分类实验,每个分类实验也包括多项课程实验,因此对实验的管理就涉及多个方面。在主题实验和课程的管理上可以采用矩阵管理模式,实验室负责管理实验的实施,教研室负责管理实验的主题内容。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教研室与实验室之间的沟通,也有利于双方发现自身在教学管理的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做到以学生为本。这些主题实验管理得当可以大规模设计成开放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开放实验室将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场所,也成为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作者:魏彬 瞿文燕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新闻传播学论文: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内容广泛的边缘性学科,其理论来源复杂,且就业面十分广泛,这为众多非一流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提供了明显的发展空间。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和就业特点出发,结合传播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探究了非一流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学科特点;就业;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行业对人类的发展和日常生活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传播学的教育体系中,一流高校的实力强,资源丰富,发展环境有利;但对于基础较落后的中下层高校来说,却显得捉襟见肘。但是,也不是没有出路,我们应该从本学科的教学和就业特点出发,研究其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和就业特点 在中国,新闻传播学是文学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是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统称,专业方向的设置各高校不尽相同,一般有如下方向: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影视编导、媒介经营管理、文创产业管理等。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和就业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科和教育特点 (1)多学科来源和多研究领域。 新闻传播学是典型的边缘性学科,来源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哲学等多个学科,而且它的研究领域十分宽泛,当今社会关于新闻和社会信息的几乎任何领域都可以被新闻传播学涉足。多理论来源和多研究领域导致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教学模式纷繁复杂,就连学科体系的归类也莫衷一是,有的国家将之归入社会学,有的国家和地区归入文学。 (2)新兴学科,缺乏积淀。 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新闻学在德国和美国形成学科,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形成学科。新的学科缺乏深厚、独立的理论和方法论积淀,从“新闻无学论”甚嚣尘上到日本大大弱化新闻学教育,转向倚重企业培训,都说明本学科教学的成就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另外,近年来由于传播学研究的根基不深,出现明显攀附、靠拢社会学的倾向。 (3)技术推动,实务领先。 新闻传播学有一个明显特点: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理论和科技的不断变革,实务的步伐很多时候超过理论的视线。因此,也形成了偏学校教育与偏业界教育的两条路径,前者以美国为代表,后者以日本为代表。传统的日本新闻传播教育往往是在新闻传播的实践中进行,即在媒体职场中开展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因此,与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不同,日本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情况并不多见。 (二)就业特点 (1)就业面广。 新闻传播学的多学科来源和多研究领域,必然导致学生的就业面十分广泛,一般本专业对口工作有媒体、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甲方企划部、营销传播公司、继续深造、从事理论或研究工作等等。这一特征是非一流高校快速发展的关键优势,多样性的存在使得它们可以避开与一流高校的正面竞争,在独特的单一领域深耕细作。 (2)就业率高。 新闻传播学的就业率高,主要是由于当今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深入改革,在根本上刺激了市场和社会对本学科人才的需要。目前,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在我国方兴未艾,人才尚未饱和,加之应用范围广,因此就业状况良好,这也为此学科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实力薄弱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路径 实力薄弱高校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可盲目照搬其他高端雄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自身特点,避开与强对手的正面交锋,突出特色,以求事半功倍。 (一)占领内容生产的制高点 媒介的发展推动着本学科的变革,新媒体研究是新闻传播学目前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国内高校纷纷开设新媒体教育和研究,对于非一流高校来说,应该避开这一浪潮,走“内容生产为王”的道路。主要原因是:新媒体之“新”是相对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同的时期,新的概念不同,一位追“新”,不仅追不上,而且有本末倒置之嫌,丢失了思想和能力层面的根本。 (二)走特色人才路线 目前高校新闻传播学人才的培养出现很明显的同质化现象,这就难以避免竞争和浪费的产生。对于实力较弱的高校来说,就难以打开有利局面。因此,非一流高校应该依托优势学科和师资,找到独特、有利、可持续的定位,坚持特色培养之路。例如,在计算机技术较强的培养单位,可以以数字技术为切入,专注于培养大数据或数字媒体领域的高水平硕士。另外,财经、体育、政法类的高校可以借助自身专业院校的优势,培养独具特色的财经类、体育类、政法类新闻传播人才。 (三)根据学生志向,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育的主题,新闻传播学教育也应该尊重学生个人志愿,充分了解学生志愿,根据学生需要,进行专门化培养。当然,考虑到基础薄弱高校的师资力量,这种专门化并不是绝对的个人化,而是相对的类型化。例如,可以分成继续深造类、美术设计类、文案策划类、影视类等等,以导师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门化的人才培养。 (四)整合资源,跨专业创造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将被更大程度地突破。因此,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以保证各个专业都具有更强的自身开放性与相互兼容性。[1]由于新闻传播学类是新兴学科,高学术水平人才缺乏,所以非一流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整合资源,依托优势学科,打破学科之间的分隔,形成独特优势。例如,参加或承办全国有影响力的赛事、展览等活动,有效提高高校自身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教育质量。 作者:李敬虎 单位: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论文:新闻传播学教学理念变革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已经开始从“小新闻”转向“大传播”。“小新闻”是指传统的以新闻采写编评、经营管理等业务为主的新闻学教学。而“大传播”不再局限于“小新闻”的框架,也突破了传播学的受众、效果等研究领域,而是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的信息传播与社会、国家、世界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新闻传播已经进入了大传播时代。 一、新闻传播进入大传播时代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与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介相互融合,新闻传播进入了媒介融合时代;随着个人掌握媒介技术的快捷,自媒体成为了时代的新宠;社会化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最具影响的新闻源。这些变革,将新闻传播推入到大传播时代。 1.新闻传播进入媒介融合时代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媒介发展就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融合媒介”趋势,这种媒介被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媒介融合是一场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和社会话语重组的媒介整合,这样一种整合带来了新闻业的融合,给新闻传播带来了五类变革:一是新闻表述方式的融合,即新闻表达运用了多种媒介和互动技能来完成;二是新闻采集的融合,记者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新闻进行信息的采集;三是新闻制作流程的融合,主要是对新闻制作模式的改变;四是媒介间融合,指不同媒体之间的合作,包括内容和新闻资源共享;五是所有权融合,指不同类型的媒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其所有权可以融合为一家传媒集团,实现资源共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媒介融合成为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些变革将新闻传播推入了大传播时代。 2.新闻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 自媒体,被称为“WeMedia”,2003年7月由美国新闻学会提出,指“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硅谷著名的IT专栏作家,《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2004年出版了专著《自媒体》,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这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个人博客、网络聊天组、邮件和其他工具制作新闻。网络时代自媒体使新闻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联网使用自媒体的“你”。自媒体时代,社会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是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大新闻媒体已经失去了它的垄断地位,现在可以实时消息的全球观众就是新一代的草根记者,新闻在他们自己的手中。通过配备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这些从读者转变而来的报道者将来自身边的消息转换为新闻,这一转变深刻揭示了我们消费新闻过程的改变。 3.新闻传播进入社会化时代 网络的基本特征是连接,而越来越持久和扩大的连接使网络社会化成为必然。特别是今天的Web2.0时代,互联网的重心正在转向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是网络社会覆盖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传播媒介。在社交媒体的传播平台上,新闻传播的主角是用户,用户需要是新闻传播的起点和目标。同时,社会化媒体中的新闻内容生产与社交是相互结合的,社会关系与新闻生产两者相互融合在一起。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新闻内容是连结人们关系的纽带。因此,不难理解,在争夺用户的竞争中,从Facebook到Linkedln,各大社交网络纷纷推出了新闻媒体产品。新闻服务成为保持用户黏性的竞争焦点。同时,社交网络也成为了最有影响的新闻源。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发表的报告显示,美国63%的用户通过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会化媒体获取新闻,成逐年上升趋势,社交网络正日益成为有影响力的新闻源,新闻传播已经进入了社会化时代。 二、新闻传播学教学理念变革 新闻传播从“小新闻”进入到“大传播”时代,随之带来的是新闻传播学科教学理念的变革。新闻传播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新闻传播学的教学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新闻传播进入“大传播”时代,新闻传播学应从新兴媒介技术的掌握、增加社会科学课程和新媒体媒介素养三方面变革教学理念。 1.新兴媒介技术课程的拓展 媒体融合指的是不同类型的媒体的合作,包括手机和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再加上无处不在的高速宽带连接和上网设备的扩散,正在改变新闻传播内容的和流通方式。传统媒体平台和产业结构,需要大幅革新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当今社会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需要多种掌握新兴媒介技术,还需要培养在新媒体、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之间融合贯通的能力,即跨媒介思维的能力。因此,无论是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还是自媒体的新闻传播,抑或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新闻,新兴的媒介技术是一道跨不过的门槛。在美国,根据对美国15家顶级新闻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各家新闻学院近十年来增加了大量的新媒体技术课程以适应新闻业变革,包括计算机编程、社交媒体新闻学、大数据新闻学、数字受众分析以及新技术(如无人机、谷歌眼镜)应用等。而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中,新媒体技术的教学往往落后于业界实践。从教学课程的设置中,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科亟需建立较为完整和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课程,并且依据各大高校自身的特色培育优势课程。传统媒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性、权威性和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而新媒体吸引年轻受众,有更高层次的互动。新媒体和旧媒体的融合是一种“化学反应”,因此,贯通各种媒介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当新闻发生时,能迅速判断,选择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并能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制作出打动受众的新闻产品,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并引发关注。新闻传播学科需要建立跨媒体课程培养这种跨媒介的整合思维。 2.增加社会科学课程 在我国的学科划分中,新闻学属于人文科学,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但归根结底,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在新闻传播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新闻传播学科应该增加社会科学的课程,以应对新闻传播学的大传播时代。从历史的源流来看,传播学的产生、发展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新闻学的采访构思等也遵循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可以说,新闻传播学发展至今,与社会科学联系紧密,譬如新闻媒体与其赖以生存的权力和控制力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还反过来曲解、改变,甚至挑战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在大传播时代变得日益复杂,数字媒介重构了权力关系和社会秩序。为了厘清媒介如何推进了社会和世界,新闻传播学科需要增加社会理论的课程与实践,以廓清这个错综复杂、令人困惑的媒介化世界。数字媒介社会中的媒介实践、网络化社会、网络化政治、媒介与资本、媒介与权力、媒介文化、媒介伦理与正义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社会理论的支撑。西方主流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开始重视新闻传播学科的社会学科课程。威斯康星大学新闻系的新闻本科课程设置中,新闻学的课程只占四分之一,而其余大部分是社会科学的内容,试图用社会理论课程教学启发学生发现与考察大众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40年代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在爱荷华大学任新闻学院院长时,也增设了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课程。60年代,美国主流的新闻教育已经确立了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和新闻专业技能融合的课程结构。而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科发轫于新闻学的创立,一开始是沿袭美国早期的新闻学专业教学模式,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社科素养,导致大量的新闻专业学生走上媒体岗位,难以胜任迅速变革的媒体格局。尽管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已经由新闻学拓展到新闻传播学,逐渐增加了社会学科的课程,但面对新闻传播学与社会日益紧密的局面,学科的课程设置还应加大社会理论与新闻传播实践结合的课程类别。 3.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早在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就给出了以上定义,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媒介素养理念,随之引发了教育界和新闻传播学科的关注,开始了对西方媒介素养理论的引进和推介,大多数新闻传播学院的媒介素养课程还停留在介绍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生成、交流和消费的方式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媒体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交流信息的平台;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还能成为自媒体的报道者传播者。新媒介素养的概念被提出来,指在社交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和移动革命的背景下,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构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网络,应掌握新的能力。无论是媒介素养还是新媒介素养,都是包括媒介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这种素养的培育主要应依靠具备媒介素养专业教育的新闻传播学的高等院校,通过新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培养传媒业者对社会化媒体的认识与运用能力,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数据处理,新媒体技术素养,网络社会中的新闻伦理等专业素养;通过社会培训,培养政府机构官员和社会组织人员对媒体角色和功能的认知,对媒体权利的保障,对信息公开的认识,与媒体及公众的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提供公开课程,影响公众,培育其媒介使用素养、信息生产能力、信息消费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闻传播学科的深刻变革,新闻传播学教学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与大传播时展相得益彰的新闻传播人才。 作者:柳溪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论文:接受美学新闻传播学论文 一、接受美学和《非常静距离》 《非常静距离》是安徽卫视的一档娱乐访谈节目,每天23点首播,每期节目主要是邀请各类领域的明星来接受主持人近距离访问,是一档具有李静个人鲜明特色的深度访谈节目,下面我们以《非常静距离》为例,来分析接受美学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一)节目选材贴近受众 首先,在嘉宾选择上,《非常静距离》中每期的嘉宾有影视的、体育的、话题的,还有歌唱界的;在年龄上,更是参差不齐,有老一代的前辈,又有最新的小童星;在节目访谈中,主持人采访的嘉宾大多是时下很出名的明星,该节目在这个时间段播放节目也会得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其次,在节目形态上,先是对嘉宾进行短片介绍,或有配以DJ形式来引出嘉宾,这种新颖的形式在中国内地的访谈节目中是独有的,可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眼球,而且DJ形式又是吸引年轻人的制胜法宝,从一亮相,节目给人的感觉便是轻松愉快的,也正与主持人李静的风格趋于一致。与此同时,主持人在访谈中的问题大多是广大受众所关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主持人担当的角色可以说是广大受众的代言人,因此毋庸置疑会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和响应。 (二)诙谐幽默的节目语言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天天为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奔跑,在闲暇时间,人们希望在电视上看一些轻松、幽默的话题,《非常静距离》正是抓住了受众这一心理。例如,在2013-03-06《王珞丹在质疑中成长》这期节目中,当王珞丹的恩师霍老师被邀请到现场后,李静向霍老师问道“:刚才王珞丹说您把她比喻成一张白纸,所以我特别想问一下,当时您是如何拥有慧眼就看上这史上最黑的——王珞丹了呢?”现场笑声一片。另外在2012-03-12《林心如格格变皇妃》中,林心如说自己喝醉酒后爱亲人,李静说到“:亲人好,别咬人就行啊!”诸如此类的话语,李静用一般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普通语言来进行提问、讲述,大大地迎合了受众的需求。 (三)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 在节目采访过程中,主持人李静会通过微博、微信好友的留言或问题,通过筛选后对嘉宾进行现场提问,这样不仅让嘉宾感到有更多的人在关注自己,也会让网友对自己的言行产生一种认同感。除了网络互动外,该节目还注重对嘉宾的现场互动。例如,让现场嘉宾下台与观众互动,观众上台表演。此外,在每期节目结束后主持人还会再次强调网友的互动和参与,并通过抽奖、送礼的方式来提高受众积极性。不管是现场的还是网络上的,《非常静距离》都是力求最大程度地与受众交流。尽量避免主持人和嘉宾的封闭交流。一切节目的关注点都在受众身上,这也是接受美学所倡导的。 二、接受美学对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启示 我们可以看出安徽卫视的《非常静距离》这档栏目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是因为该栏目以观众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来策划制作自己的节目。同时主持人李静又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进行访谈和交流,使得观众在忙碌之余可以享受休闲娱乐的轻松感觉。因此,该节目的成功可以将其归功于接受美学研究法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完美结合。最后,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重视新闻传播的受众,找准自己节目的受众定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重视新闻受众的研究,策划出受众感兴趣的节目。研究受众是一门学问,它包括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受众心理规律的探索、受众的审美教育等,只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以受众为中心,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才能使节目受到观众的喜爱,这也是接受美学所提倡的。 作者:刘泽晓 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论文:量化研究方法新闻传播学论文 一、缓慢发展中前进 1982年开始,藉由施拉姆先生访华带来的研究热潮,新闻传播学科快速发展起来,召开全国性的传播学研讨会,大众传播研究占据传播学研究的主流。1986年,量化分析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陈力丹1986年在《新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历史的探讨》中总结1979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中的40个研究话题时,有13个话题涉及到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1987年,《新闻学论集》第11辑发表祝建华的文章《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来源》,这可能是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我国新闻传播学范围内较早的、鲜明的以“科学方法论”为论证对象的文章。逐渐的,在传播学界,量化研究不再饱受质疑,而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运用起来。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频率统计一类较为基础的数学和统计学手段,更多样的分析手段被引入学科研究中。例如岳南在1987年第3期《新闻学刊》上刊登了《新闻价值及其数学描述》一文,文中使用数学模型(二元一次方程)构建新闻价值这一因变量与读者需求、信息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这之后,在新闻传播研究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应用逐渐多了起来。如《新闻学刊》1987年第4期刊登的洪颖的文章《深度报道——党报报道结构的再次调整》,运用了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在这一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的眼界开阔了,研究也迈向了新的、更高的台阶。上世纪90年代中末期,传播学量化研究趋于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其中,也不乏优秀的研究调查,如柯惠新、陈崇山、喻国明等人进行的亚运宣传效果调查研究。在研究中,不仅对数据进行了频率统计处理,更对数据间的相关系数、显著性进行了考量。通过路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式处理数据,避免了以往采取推断式的研究方式可能产生的误差,以科学的方法对受众态度成因进行测度。这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式。在这一阶段中,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更加丰富和广泛,但大都停留在理论的引用和单纯借鉴上。原创性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比较少。如张莹、申凡等对1994年至2003年10年间《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发现在这十年研究中,定量研究相较于定性研究方法而言,数量很少,依赖性较强,创造性不足。 二、高速发展时期 迈入新世纪的新闻传播学本身,迎来了自学科引入国内后最蓬勃发展的一段时期。依据王海龙,沈翠婷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量化分析》对我国2000—2009年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显示:这10年间,新闻传播学科立项数量增长幅度达到了惊人的331%。在这一形势下,量化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中的运用也变得更加的普遍和广泛。2004年,有学者以上海和昆明市民对于四种报纸的阅读情况考察为基础,考察了受众对于议程设置的敏感程度。这是一次将统计学中显著性水平测定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成功运用。谭天对2007—2009年间,刊载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这三本核心期刊上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三本期刊上,采用量化研究的论文数占实证研究总论文数的比例分别达到45.8%、43.6%和60.6%,量化方法呈现出单调递增的趋势。说明量化研究,在新闻传播中越来越受到大多数研究学者们的青睐和信任。 三、展望与未来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源于西方的社会调查和统计的思想就已经传入我国。随着这么多年社会学科和新闻传播学自身的发展,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已经得到了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 1、统计方法应用多样化 对数字处理更加精确随着量化研究方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被引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中。如李春成,张少臣等对上海五所高校学生对于政府信任度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评价作为重要变量,出现在最后的结构方程中。尤薇佳等对受众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如何选择媒介和对媒介信任度的研究中使用了偏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从正直信任、能力信任、善意信任、交互关联度和个人信任倾向五个维度出发,进行路径分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有效通过对于外部媒介接触条件的测量,揭示了媒介信任度这一隐变量是如何随着媒介渠道选择变化而变化。对于突发事件者如何选择媒介通道和优化信息效果提供了较好的建议。此文中使用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研究的焦点是多因变量对多因变量回归建模,能在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条件下进行建模,更易于辨识系统信息与噪声,对因变量也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2、量化与质化研究之争仍未平息 正如谭天在《新闻传播学应加强质化研究》中指出的,质化研究不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自身分析欠缺精确性、研究没有同一程序、很难建立公认的质量衡量标准的问题,而且质化研究可以解决量化研究局限于表层信息、无法获得具体深入问题本质的弊端。而张敏更是指出,量化研究只是一种方法,对方法的迷信是不可取的。所以,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作为研究工具,其实是不分你我、彼此补充的,只有充分协调利用这两种有效的工具,我们才能在研究传播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对于新闻传播学科中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作者:朱卉聂慧敏单位: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论文:量化研究新闻传播学论文 一、缓慢发展中前进 1982年开始,藉由施拉姆先生访华带来的研究热潮,新闻传播学科快速发展起来,召开全国性的传播学研讨会,大众传播研究占据传播学研究的主流。1986年,量化分析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陈力丹1986年在《新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历史的探讨》中总结1979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中的40个研究话题时,有13个话题涉及到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1987年,《新闻学论集》第11辑发表祝建华的文章《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来源》,这可能是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我国新闻传播学范围内较早的、鲜明的以“科学方法论”为论证对象的文章。逐渐的,在传播学界,量化研究不再饱受质疑,而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运用起来。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频率统计一类较为基础的数学和统计学手段,更多样的分析手段被引入学科研究中。例如岳南在1987年第3期《新闻学刊》上刊登了《新闻价值及其数学描述》一文,文中使用数学模型(二元一次方程)构建新闻价值这一因变量与读者需求、信息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这之后,在新闻传播研究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应用逐渐多了起来。如《新闻学刊》1987年第4期刊登的洪颖的文章《深度报道——党报报道结构的再次调整》,运用了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在这一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的眼界开阔了,研究也迈向了新的、更高的台阶。上世纪90年代中末期,传播学量化研究趋于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其中,也不乏优秀的研究调查,如柯惠新、陈崇山、喻国明等人进行的亚运宣传效果调查研究。在研究中,不仅对数据进行了频率统计处理,更对数据间的相关系数、显著性进行了考量。通过路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式处理数据,避免了以往采取推断式的研究方式可能产生的误差,以科学的方法对受众态度成因进行测度。这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式。在这一阶段中,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更加丰富和广泛,但大都停留在理论的引用和单纯借鉴上。原创性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比较少。如张莹、申凡等对1994年至2003年10年间《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发现在这十年研究中,定量研究相较于定性研究方法而言,数量很少,依赖性较强,创造性不足。 二、高速发展时期 迈入新世纪的新闻传播学本身,迎来了自学科引入国内后最蓬勃发展的一段时期。依据王海龙,沈翠婷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量化分析》对我国2000—2009年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显示:这10年间,新闻传播学科立项数量增长幅度达到了惊人的331%。在这一形势下,量化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中的运用也变得更加的普遍和广泛。2004年,有学者以上海和昆明市民对于四种报纸的阅读情况考察为基础,考察了受众对于议程设置的敏感程度。这是一次将统计学中显著性水平测定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成功运用。谭天对2007—2009年间,刊载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这三本核心期刊上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三本期刊上,采用量化研究的论文数占实证研究总论文数的比例分别达到45.8%、43.6%和60.6%,量化方法呈现出单调递增的趋势。说明量化研究,在新闻传播中越来越受到大多数研究学者们的青睐和信任。 三、展望与未来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源于西方的社会调查和统计的思想就已经传入我国。随着这么多年社会学科和新闻传播学自身的发展,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已经得到了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 1、统计方法应用多样化 对数字处理更加精确随着量化研究方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被引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中。如李春成,张少臣等对上海五所高校学生对于政府信任度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评价作为重要变量,出现在最后的结构方程中。尤薇佳等对受众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如何选择媒介和对媒介信任度的研究中使用了偏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从正直信任、能力信任、善意信任、交互关联度和个人信任倾向五个维度出发,进行路径分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有效通过对于外部媒介接触条件的测量,揭示了媒介信任度这一隐变量是如何随着媒介渠道选择变化而变化。对于突发事件者如何选择媒介通道和优化信息效果提供了较好的建议。此文中使用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研究的焦点是多因变量对多因变量回归建模,能在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条件下进行建模,更易于辨识系统信息与噪声,对因变量也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2、量化与质化研究之争仍未平息 正如谭天在《新闻传播学应加强质化研究》中指出的,质化研究不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自身分析欠缺精确性、研究没有同一程序、很难建立公认的质量衡量标准的问题,而且质化研究可以解决量化研究局限于表层信息、无法获得具体深入问题本质的弊端。而张敏更是指出,量化研究只是一种方法,对方法的迷信是不可取的。所以,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作为研究工具,其实是不分你我、彼此补充的,只有充分协调利用这两种有效的工具,我们才能在研究传播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对于新闻传播学科中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作者:朱卉聂慧敏单位: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论文:学术规范新闻传播学论文 一、勤于思考大学阶段的学习 一方面要对前人已有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吸收和继承,同时又不能就此满足。列宁在评价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时曾讲到“: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所束缚的人不能得出的结论。”世界高等教育会议(1998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真正会学习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和善于进行独立思考、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待和接受前人成果的人。要自觉培养、锻炼大胆怀疑、勇于批判的精神。不要以为书上的都是正确的,不要迷信名人权威。在科学上,是无禁区、无偶像、无顶峰而言的的。要勇于发现前人理论、知识中的不完善甚至错误之处,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并通过学术问题上的讨论、争鸣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化和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有个叫鲁希才的电大学员曾对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袁行霈关于唐诗繁荣原因研究的论文提出商榷,他著文《试论创作自由在唐诗繁荣发展中的地位》,提出袁先生强调的诗坛兴衰与经济相长相消,是经济繁荣导致了唐诗繁荣的观点,值得再讨论。他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史上大量事实尤其是唐代诗歌创作实践的分析,并根据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文学艺术生产不平衡规律,得出结论:导致唐诗繁荣的直接和主要的原因是创作自由。他的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被不少写作教材和相关学术论著选作典范学术论文。今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就对当前学界存在很大分歧看法的延安文艺的现代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文获得了学校优秀博士论文。 二、重视实践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生命与活力 全在于传媒业的实践及其发展。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学习离不开与新闻传媒业实践的密切结合。重视专业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自觉关注我国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积极参与、承担传媒业如报刊、图书、网络、广播、影视等业界的实际工作,一方面通过实际工作锻炼独立从事传媒业务的能力,同时,通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巩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二要进行专业领域里理论、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写作。我以为这是同学们学习、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科研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硕士博士阶段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科学研究实质上是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是与本学科专业领域里最权威的学者、最有代表性的观点的一种对话。优秀的学术论文应该达到“新、深、美”的要求。所谓新,是指论文的选题要新,提出的观点、理论要新,运用的资料要新,研究的方法要新;所谓深,是指论文研究的问题要专深,提出的见解要深刻,论证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分析问题深入充分;所谓美,是指论文的逻辑要谨严、有雄辩力,文字表述要准确、生动,语言要清新、朴实、流畅,写作要规范。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认真学好各门课程,重点打好专业基础,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科研,进行科研的训练,努力争取在毕业时能够公开发表一篇有一定价值的学术论文。而对硕士、博士生来说,一定要在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按学校规定写作、发表答辩所要求的论文,并竭尽全力完成好学位论文的写作。在做学问上,我们既不赞成只埋头读书,不思考、研究问题,懒于动手写作的倾向,也反对只读了几本书,仅懂得一点皮毛而没有坚实专业基础就匆忙写作、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做法。应该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和追求,坚决反对急功近利、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的现象。 三、严守学术规范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术活动虽是人的自由思想的活动,但亦有规矩需要遵守。学术规范是在长期的学术活动中总结形成的学人共同认可的规则。学术规范涉及道德、法律和技术等诸多层面。其核心部分是道德规范,根本的是要老老实实做人,坚守诚信。在做学问上,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任何浮躁、抄袭、剽窃都为学界所不齿。凡学术成果都应由自己辛勤劳动的汗水所换来,“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在我国,许多前辈学者都把“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当做治学的座右铭,从而才攀上了学术的高峰。关于学术规范,还有许多操作层面上的规定,譬如,如何进行学术创新,如何借鉴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著录等等,都有规则需要遵循。对此,教育部曾组织编写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希望大家一定认真读读,自觉践行。笔者始终认为,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一代青年,都应当经过努力拼搏进入大学学习,且最好能有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经历,这的确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一段时光。期望青年人不负国家的希望、父母的嘱托,树雄心、立大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掌握过硬的本领,以在将来回报社会,报答父母,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作出应有贡献。我们期待,在未来,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同学中能走出范长江、穆欣那样的大牌记者;邹韬奋、范用那样的杰出编辑家;方汉奇、童兵那样的著名教授;郑君里、张艺谋那样的著名导演;夏青、赵忠祥那样的名播音和名主持。 作者:张积玉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论文:国际化新闻传播学论文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三个环节要实现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就要从下面三个环节去分析。 1.国际学界最关注的是理论 国际新闻传播学界关注的是理论问题,社会科学中的理论是指将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浓缩和组织起来的由相互关联的抽象的概念所构成的体系。需要澄清的是,理论不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缺乏科学理论所要求的批判特征的“准理论”,意识形态具有固定的、强烈的、不可置疑的假设,充满了无可置疑的绝对命题与规范性类别。然而,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研究的话题有的时候与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难以有实际的研究意义。另外,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长期满足于对策研究,缺乏理论关怀。对策研究表面上看有利于企业、有利于政府,但是,缺乏理论基石的对策性研究实际上是没有根据的,没有理论基石的对策最终仍然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为此,学术要回归学术,学界要为理论做贡献,这样贡献可以是对别的理论的验证、批评、质疑与整合。当然,我国新闻传播学应把其研究的最高目标定位为提出或发展原创性理论,这样的理论不但可以利用本国的经验材料去证实或证伪,还可以利用别国的经验材料来证实或证伪。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陆的新闻与传播研究还未真正提出自己的原创性理论。而香港地区却做了一个示范,如祝建华在研究中国互联网的扩散和使用的经验数据上,提出了“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瑏瑢,并可以接受别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材料的证实或证伪。根据笔者向国外的SSCI期刊投稿经验,国外的匿名审稿人的审稿意见第一个关注就是论文是否有理论性的贡献,理论性贡献越高,就越有可能发表。为此,要实现新闻传播学的国际化,关键之一就是发展理论。 2.方法的国际化是关键 要发展理论来实现国际化,就离不开方法的国际化。在SSCI的期刊上发文章,其一是定性研究方法,然而,“中国学者目前从事的大部分‘定性研究’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它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者个人观点和感受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供建议”瑏瑣,新闻传播学很多定性研究也是如此。其二是定量研究方法,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定量研究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2年—2000年)以受众调查为主,主要方法是社会调查;第二个阶段(2001年至今)运用定量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增多,主要方法是内容分析和社会调查。瑏瑤然而这些定量研究与国际顶级研究相比,还相距甚远,比如在抽样上,严格的随机抽样,比如多层分阶段的抽样很少,样本多选学生,而面向整个人口群体的不多,在传播学社会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三大主要研究方法中,控制实验的不多且质量也不高。在数据分析上,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应用等复杂的分析方法很少看得到,即使有,其数据分析也描述得不太清楚。比较研究、长时间的数列分析更是难以看到。研究方法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研究的公开性、客观性、经验性的要求瑏瑥。研究方法的发展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性一步,如伽利略通过实验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假说,社会学的奠基性人物迪尔凯姆利用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写出经典名著《自杀论》。因此,绝不可认为研究方法是雕虫小技,无足轻重。祝建华曾经提到四个在SSCI的有效的发表策略瑏瑦,有三个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即跨国度、跨文化比较研究,多种研究方法、多种数据来源,长期的跟踪研究。当然,研究方法并不仅仅是量化研究,还应该包括定性研究、历史比较研究等在内的经验研究。经验研究虽然在实质性的领域、风格以及性质上千差万别,但都有类似的结构,并且在逻辑上恰好有八个组成部分:问题、文献、假设、测量、数据、方法、分析、结论,也称“洋八股”。“洋八股”是组织研究的一种简约有效方式,将核心观点和发现置于“八股”的结构之中,研究者才能周密、清晰地思考自己的研究和现有文献之间的关系、假设和资料之间的关系等。瑏瑧同时,也能帮助读者一目了然看清楚这些关系。因而,只有以“洋八股”的思维模式去组织研究成果,才能为国际传播学界所承认和接受。 3.流利、地道的英语是前提 在现今学界,英语已成为发表国际论文的语言。瑏瑨尽管祝建华以以色列人、日本人、德国人、荷兰人为例认为,新闻传播学者的国际化是由英语以外的其他因素造成的,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英语能力仍然是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一个瓶颈。如在国内学者发表的英文论文里,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式英语”或“翻译腔”。根据笔者的经验,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在投稿的时候就会直接被审稿人退稿,甚至连参与匿名评审的机会都没有。因此,流利、地道的英语是国际化的前提,其他相关研究也显示如此。如Salager-Meryer发现资历深浅、网络渠道多寡等因素对于论文成功发表的关键因素正在降低瑏瑩,但是研究者的语言能力仍应得到重视,对于非本族语研究者来说,语言能力和与语言以外的因素(即研究能力)裹挟在一起阻碍研究成果的发表。Flowerdew对香港地区学者的调查瑐瑠和St.Joah对西班牙学者用英语的分析瑡瑐发现,用英语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已经成为英语非母语的学者们进行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障碍。语言表达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如词汇量不足,缺乏精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手段,局限于用简单的英语,文字不够简洁、精炼等。 二、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突破 祝建华指出,个人学术训练和机构奖惩体制均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国际化有影响瑐瑢,但比较而言,机构层面奖惩体制的影响更为显著。为此,笔者将从机构层面奖惩体制和个人的学术训练两方面分析如何实现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突破。 1.机构层面奖惩体制的设置提高 新闻传播学的国际化水平,需要对机构层面奖惩体制进行设置,实行制度激励。 (1)职称评定采取SSCI或英文要求制度 教师和研究人员最关心的问题可以说是职称问题,利用职称评定进行激励会有很大的动力。如中山大学人类与社会学院规定副教授申请教授,至少要发表1篇SSCI论文。现在各大高校都将SSCI作为重要期刊。由于SSCI的论文基本都采用匿名的同行评议审查制度,因此可以以此作为职称评定一个重要标准。当然,除了SSCI的论文,还可以采用“在同行匿名评审的新闻传播学重要国际会议或者在国内外发表英文稿件的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作为代表作参与职称评定。 (2)学术期刊应实行严格的双向匿名审核 我国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作为知识生产的载体,其审稿程序还存在很大问题。根据笔者的经验,向国外的SSCI期刊投稿,第一时间就能收到收稿回执,在规定的时间内无论是退稿还是送审都有明确回复,而且送出去匿名评审后的退稿肯定会有审稿意见。为此,我国的一些新闻传播学优秀期刊应该按国外SSCI期刊采用的方法招募审稿人,无论是中文和英文一律按照类似的标准来审阅稿件,并且及时给作者提供反馈意见,体现匿名评审机制,形成有国际影响力期刊。目前,我国一些期刊已经有了一定的尝试,如高校文科科学前沿系列期刊等的审稿流程基本跟国外SSCI相仿,但是,要建立的不仅是英文的双向匿名的审核学术期刊,还应将其推广到中文的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上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 (3)采取SSCI论文或英文单独评奖制度 我国现在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很少以论文单独设立奖励,更不要说采取SSCI论文或英文单独评奖制度,这一方面可能是我国的SSCI论文发文数量少,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管理者并没有真正重视SSCI论文。事实上,在国外SSCI发表文章或发表高质量的英文论文才是真正体现科学研究的高水准。要促进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就要建立这种评奖制度,这种奖励仅仅针对颁发在SSCI发表的论文或发表高质量的英文论文,通过评奖制度来加大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者的动力。 (4)拨出专项经费鼓励研究者参加高水平的国际研讨会 新闻传播学有三大最重要的国际会议:ICA(国际传播学协会年会)、NCA(美国全国传播学协会年会)、AEJMC(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年会),这三大会议的共同特点是:收取全文而不是摘要投稿,格式要求跟在SSCI发文一样,采取同行双向匿名评审,接受率一般都低于50%。在这些会议上,不能凭借关系和金钱,完全凭借文章的国际学术水平。因此文章如果被接受,意味着其具备在较好的英文期刊如SSCI上的潜力。但是,这些会议规定,一旦接收了论文,该论文至少派出一名作者出席会议并发言。笔者曾于2011年投稿到AEJMC第94届会议并被接受,2011年8月到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出席会议,前前后后虽然花了一大笔经费,但在与国外学者沟通交流、了解国际研究规则上都大有长进;2012年虽然投稿后也接到AEJMC和NCA的邀请,却由于经费的限制未能成行。因此,要提高研究者的国际化水平,鼓励其在SSCI上发表文章,就需要设立专项经费,鼓励研究者参加高水平的新闻传播学国际研讨会。 2.个人的学术训练机构层面奖惩体制的设置 是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策略,而个人的学术训练对国际化也很重要。 (1)要多与国外学者合作交流 Flowerdew对香港地区学者的调查表明瑐瑣,他们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67%是和他人合作发表的,而这其中又有46%的是同英语为母语的学者合作发表的。相关研究表明,对英语非母语的学者来说,与英语为母语的学者合作是他们国际化的宝贵经验。瑐瑤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要与世界学术对话,需要派研究者到海外长期进修,资助研究者参加国际会议,长期、有系统地购置国际传播书刊等。 (2)要改革当前的博士生招生制度 可由目前的考核制改为考核制和申请制相结合,最终变为申请制。中国人民大学近年已经开始进行一些改革,如2013年部分专业的博士考生托福、雅思、GRE等英语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后,可申请免外语初试。这样的改革还可以走得更远,香港的博士生招生采取申请制,除了英语成绩外,科研成果尤其是在SSCI发表的文章是申请成功与否的关键。鉴于SSCI发表的文章的公信力,国内大学也可以拿出一些博士生指标来实行申请制,吸引具有国际化能力的科研人才直接就读博士生。 (3)要开设系列的研究方法必修课 在传播学SSCI期刊上,美国博士生成为重要的作者群,如《新闻与大众传播》《传播研究》《传播理论》等。这主要得益于美国的博士生教育非常注重基础性理论和方法训练,无论何种专业方向,无论博士的个人兴趣所在,“传播理论与历史”“质化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都是必修、必考的;而博士一旦专业方向确定,就具有极大的专业性,是按照理论+方法+专题研究这样的课程结构来设置。瑐瑥而中国的新闻传播博士生课程中,“质化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很少成为博士的必修课。国外SSCI的新闻传播学期刊中的文章,方法的要求都是目前国内新闻传播院校的课程未能提供的,如结构方程模型、时间序列分析、分层线性模型等。 (4)要抓好学术英语的教育 在中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尤其是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该将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列为必修课程,使学术新生力量接受规范、系统的训练,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圈。汉语的思维习惯、语法习惯与英语有很大区别,而我国研究者的英语学习又往往局限于应试教育或简单的日常交流,这样的英语知识结构是极不利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如果翻译或者表达不好,甚至连送审的机会都没有。这就导致了很多优秀的文章由于没有很好的英语翻译,失去了发表机会。 作者:曾凡斌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新闻传播学论文:英语教学新闻传播学论文 1.延展知识范畴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传播内容,在对英语教材进行讲解时,也要对相关的文化习俗、习语典故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解。大学英语教材作为主要的传播内容,能够提高受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受传者的知识储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对大学英语教材的认识,并将其知识进行延伸,使传播内容涉及范围变广,涉及题材增多,对受传者与传播者而言,这种情况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发展目标。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要让学生在英语知识的学习中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并且还要对课本的内容以及课时进行适当的增加,从而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以教材《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为例,对ExtremeSports(极限运动)进行讲解时,可以在导入环节向学生讲解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极限运动,世界上最为出名的极限运动员,如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风靡全球的法国跑酷运动Parkour,并且向学生讲解这种运动所带来的影响。这项运动可以把整个城市作为自己的训练场地、屋顶、围墙、灯都可以成为跑酷运动员攀爬的对象。在对学生进行介绍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极限运动风靡全球的原因进行相关讨论。再比如说,《大学英语》第四册中有一篇是关于Wedding(婚礼)的课文,在本篇课文中对美国人的婚礼进行了相关讨论,并且用“旧、新、借、蓝”四个字进行概括。其中,“旧”指新娘在结婚的时候头上所佩戴的白纱必须是母亲所用过的旧纱,以此表达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礼服是新买的,在表达纯洁的同时,也预示着新娘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借”指新娘手中所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性朋友家中借来的,以此表达朋友之间的友情;“蓝”指新娘肩上所披的绸缎必须是蓝色的,以此表达对爱人以及爱情的忠诚。根据上文相关范例,可以将传播内容进行范围化,不论是各种新闻传播媒介还是传统媒介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均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上文中的跑酷运动、美国婚礼,从新闻传播者的角度而言,都是传播过程的组成部分。该类传播内容在涉及新闻、媒介、传播学理论下,都展现了新闻传播的本质。除此之外,这种知识的延伸及扩充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并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扩充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成绩。 2.完善传播媒介 在我国传统英语教学之中,教师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往往会利用声音、形体及语言进行讲解,这种讲解方式过于单调,无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以教材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僵化。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功运用到课堂之上,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才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趋势,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集文本、图画、视频以及音频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立体教学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效率。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将计算机技术与传播内容进行结合,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主要传播手段,并在日益发展中将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创新改革,并在结合诸多新闻媒介的影响下,提高其影响力。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借助相应的直观媒体,对教材内容进行更加充分、生动地展示,与此同时,该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英语学习的真实环境以及英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自然风情以及民俗中所呈现出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改进传播情景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一言堂”模式往往忽略课堂氛围的构建,在整个教学传播之中,生动愉快的课堂氛围必然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更加自信,产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传播模式可以通过群体暗示以及自我暗示的方式进行,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英国,英语课堂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交际教学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会做出几个不同的答案,然而教师并不提供所谓标准答案,而是利用思维启迪的方式启发学生内在的潜质。这种民主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创新性发展。虽然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英国相关人员指出,只有营造比较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思维更加活跃。因此,加强对传播情景的改进,使其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积极融入传播学理念,将传播学本质特点、发展原则与传播情景进行结合,使传播情景在符合传播者、受教者的发展现状与适应能力中,从根本上带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能够在融合传播学理论中得到有效发展。 4.规范传播策略 所谓的文化便是“以文教化”,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体现出国家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对文化的认可便是对国家发展的认可。因此,跨文化交流的基础便是对本民族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认可,只有在此基础上对外来优秀文化进行吸收,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出发,传播学中的传播者、受教者是传播策略的主要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传播策略,才能使传播内容得到有效传播。另外,在传播学中,各种具有影响因素的条件都是提高传播策略的重要保证,将传播策略与传播条件进行有机结合,并使其在符合受教者与传播者的传播习惯中,改变传播策略,符合社会发展与传播理念。另外,传播策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方式有所不同,需跟随传播者的视角,体现出受教者的需求,尊重文化习俗,增进相互了解,避免产生文化交流的问题。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是不同的,只有具备跨文化意识,才能真正掌握语言,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作者:龚韶华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公共外语学院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初探 摘 要:社区学校是社区文化的重要基地,社区文化是社区人文景观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区”日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区文化的形态和层次如何,必然体现在社区的人文精神上,人文精神是在人生价值、人生观、目标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它包含文明高尚、崇尚善良、健康向上的精神,正是我们要发扬的人文精神,社区的人文精神是社区文化的内核。社区文化为社区成员共同创造,共同承载、共同享有,对社区成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作用。在这个基础上,社区学校应运而生,它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依托社区特有的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人才优势,培养终身教育理念,形成终身教育氛围,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和素养,社区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社区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建设对理论的呼唤,也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社区;社区学校;社区文化 一、 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 (一)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涵义 社区就是一个地域内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共同体。社区学校是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由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一所承担社区居民知识传播、素质教育和党员政治培训的学校,是一所能发挥个人特长,学习知识和创造财富的学校,是一所能让少年代学有所学,中年代学有所用,老年代学有所乐的融教育文化为一体的学校。社会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们的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文艺修养、生活习俗等。现阶段的社区文化,一方面秉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体现出现代的人文精神。因此,当今的社区文化既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和群众性,也有着强烈的开放性、多元性,并且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弥散性。 (二)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功能 1、社会沟通功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重,人际关系趋于淡化,普遍存在着同一屋檐下,一幢楼却互不相识的现象,更谈不上交往,而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社区学校则具有增强社区内的人际沟通功能。如利用社区学校开设老年舞蹈班、书法班、绘画班、少年英语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班等各种方式把社区居民吸引到一起,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知识交流,共同创造一种亲善、和谐的氛围,密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 2、 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功能:社区学校以社会为基地,以社区居民为对象,以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为目的,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地区的卫生保健资源,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地开展心理咨询,预防保健等健康教育,使社区内各种不同的人群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己、家庭及社区的健康问题,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自觉改变各种不良的生活行为和方式,从而降低社区内的发病率、残障率和死亡率,使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3、心理凝聚功能:社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社区学校是社区居民学习交流的场所,它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融合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情操、培养和激发人们的群体意识和责任感,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国家、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4、文化感染的功能: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活动具有强力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经常推出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节目,如小型演唱会、小品小戏演出、各种智力竞赛游戏以及各类健身体育活动,以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 5、价值导向的功能:经济是城市的实力所在,文化是城市的魅力之花,判断一下城市是否现代化,不能只看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必须要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的发展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内容,二者并进才能真正体现城市的现代化和多元化。 二、 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注重社区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建设对教育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教育基地,发挥多种功能培养各类人才,作为龙头带动社区文化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社区学校。社区学校要面向机关干部、离退休人员、已建立的各类亚组织团体及青少年等四大群体,使之集社区党校、再就业培训基地、老年学校、青少年第二课堂等为一体,注重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开设明理、益智、强体、冶情的各类科目,构建“终身教育”在社区的网络机制,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群众为主体,文化为媒体的三位一体的社区大文化格局。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服务队伍 学校不设专职教师,将根据设置的课程,充分利用社区智力资源,发挥与派结对共建优势,建立一支推荐与自荐相结合的社区学校兼职教师志愿者队伍,其对象可为:在职教师、教授、科研人员和专业技师。党和政府及学校企事业单位有关领导。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在校的大学生等。对从事社区文化服务的人员一定要进行严格挑选和培训,把那些思想健康、品质优秀、多才多艺的人才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充分利用社区中人才济济的有利条件,利用社区学校开设各种培训班,吸纳社会闲散人员为就业学习各种技能,鼓励他们走创业道路。此外,可依托社区地理优势,拓展商机,着力构建以经营“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等为主体的文化一条街,或经营一些花、鸟、鱼、虫等,并定期举办交流与展出。社区学校内还可设立阅览室、宣传栏等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陶冶社区文化情操,同时利用社区学校的多媒体系统、健身场地、电脑房等将教育、文化融于一体,进行改革创新。 三、 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特点。当前我们创导建设的社区文化就是要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要以人为本。我们国家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科学的生命方式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把社区变成高台教育场所,社区里的人是“自然人”,是“社会人”,社区文化建设首先要满足人对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基本需求,任何社区文化的建设都应该和人的需求相结合,才能吸引大家的参与,只有在郑重人的个性,满足人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的“宣传”,才能达到它预期的目标和作用。社会人也是社区文化的根本部分,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以加深文化底蕴,,才能使社区生活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社区文化建设同样也不例外。 (二)加强规划,保证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持续发展社区学校是传播知识、学习技能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社区学校要营造一种充满生机充满文化的氛围,并能推动各类教育的发展,实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社区学校必须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工程。目前,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认为社区学校什么课程都能开,盲目求多、求快、求大,一时间各类培训班铺天盖地,没有针对性和连续性,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难以为续,最终适得其反。二是把社区文化简单化、单一化,认为只要居委会开设一些棋牌室,小区配备些健身器材就大功告成,或者逢年过节搞一点猜谜、抽奖就行了,实际上也就是走走形式而已。因此,应该把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当作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来推进,深入调查、循序渐进逐步建立适应当地情况的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并根据社区的人文结构,制定有针对性的、长期的规划,保证社区文化建设健康持续性发展。 (三)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发展动力面对社区学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以及不断进步的社区文化,社区学校要发展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应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社区学校的发展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何在,怎样才能保持它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此,我们既需要进一步作理论上的概括,又需要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实践性建设,从国外社区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来看,生产力的高速增长、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深化,将是推动社区学校和社区文化发展的三大动力。社区学校教育在社区发展中具有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z设良好的社区文化,培养社区角色等主要功能,社区学校教育也一定能大大丰富原有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一个各种教育因素的集合体,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一体化,到那时,社会将成为生活乐园,社区学校将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社区文化也将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论西方文化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 社区文化是高校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既是高校主动适应高教体制改革、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增强思想教育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学生社区中存在着盲目崇尚西方文化,崇尚西方发达国家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等现象。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高校学生社区如果不进行合理的引导,既可能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卑心理,盲目崇拜西方,推崇西方的价值观念,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也可能强化学生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以自我为中心,走向自我封闭和孤立,干扰和谐社区的建设。因此,本文在对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考察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高校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思考。 一、高校和谐社区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认清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才能正确的引领当前的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本文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当前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社区大学生主体、社区管理人员、社区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身心特点。 当代大学生作为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其心理特征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与其他阶段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他们好奇心极强,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同时,他们又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敢于运用思想理论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敢于与国际上关系国家民族尊严的事件做抗争。在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时,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鉴别力等方面并未完全成熟,就容易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容易被社会思潮的一些内容所驾驭和利用,从而产生思想的混乱,做出冲动的社区行为。大学生群体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影响着和谐社区的构建。 (二)高校社区思政教育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作用,社区教育者,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承担、组织、发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难以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就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模式来看,辅导员及思政课的教师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前线,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渠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社区文化工作缺乏系统性。然而,就辅导员在社区的工作现状来看,当前高校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薄弱。多数社区辅导员及管理人员跟不上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对社区内存在的一些西方思潮关注较少。 (三)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一部分人崇拜西方的文化、政治制度;喜欢过西方的节日;看西方的影视剧等。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崇尚西方的民主政治甚至对一些西方的垃圾文化也是情有独钟。许多社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知不觉地认同并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日益渗透到社区大学生的心里,得到社区大学生广泛的认可和赞同。 社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不仅使之抛弃了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歪曲解误,没有学习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只是专捡西方的垃圾文化,从而成为文化上和精神上的亡国奴。社会上以大众媒体为主要传播方式对西方文明制度和现代化发展进行大肆渲染的报道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社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信息以其高速、快捷的特点已经成为社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他们了解世界、交流思想的重要窗口。网络媒体对西方的过度渲染也催化了崇拜西方的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形成和流行。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在网上散播有关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思想及利用游戏、影视等网络软件渗透其价值观念,利用大学生的弱点腐化他们的思想,造成了盲目崇拜西方的思想在社区大学生群体中的形成与流行。 二、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发展从理论到实际的最好诠释,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时代的最好体现??,本部分本文将利用受教育接受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原理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四个方面探讨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除了教育者的外在引导作用外,归跟到底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的结果。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 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这个过程的表现形式就是“外部影响-主体通过活动和交往交往外部影响-思想矛盾运动-形成内部品德环境”的循环往复运动。显然,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主体的内在运动,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不会发生,就不会有后期的内化的阶段。正如学者王礼湛所说的那样“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课题,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达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的心理过程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过程,教育的内容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因此,应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社区文化建设应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主人。 (二)社区文化工作者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的重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文化工作者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社区教育者的素质对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师资队伍建设就是,通过提高社区文化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从而达到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此外,社区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由社区内高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学生社团组织等共同参与建设。本文建议,学生社区应成立一个由党委和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领导,党员代表、社区负责人、大学生代表、社区服务人员等多方代表共同组成的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负责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这样的组织机构的工作重点便是关注国家大的政治方针,关注学校发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及时地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各样问题,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指出“适应新形式要求,思想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和文化设施,采取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所欢迎的方式方法进行。针对当前社区学生对网络使用频繁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网络建设。这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引用。二是网络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主流文化的引导。 1、网络手段在社区文化中的引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各自的优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而实际工作中,社区文化建设者完全可以利用如qq群、email邮箱、网络视频等现代媒体进行社区意见的反馈和社区文化活动的宣传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根据网络以及人们在网络领域与行为的特点,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所采用的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 “ 它所指的内容“不是某一个或某几种方法,而是一个方法体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符合大学生心理接受特点,并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方法单一的局面,因此,高校社区组织和领导部门要网上网下联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主流文化的引导。 大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差,面对西方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监督。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当前社区学生的主流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也是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应坚持的主要方向。针对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模糊的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具体使用中应注意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来引领社区主流文化。 三、结束语 总之,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上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最大可能的发挥社区这一载体的教育功能,针对当前西方霸权注意的影响,结合社区学生的特点,更新工作理念,改变工作方法,引领社区主流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摘要:基层文化是当今构建 企业 文化的基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目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阐明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分析了建设基层文化应处理的三种关系以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基层文化;意义;关系;途径 基层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企业文化大厦的基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基层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区和谐 发展 的有力保障。 一、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基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通过基层贯彻落实。搞好基层文化建设,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激励人、感召人、塑造人,是提高基层干部职工思想道德水平和 科学 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干部职工队伍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只有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培育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体现时代特色、富有创造性的基层文化,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基层管理升级,促进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实现社区和谐发展。 建设基层文化是融合社区与居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家园,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是影响和带动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基层文化的创建与开展,大力倡导“讲文明、树新风、筑和谐”、“享受文明、享受生活”的共建共享文化理念,形成社区与居民共同愿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建设基层文化是保持基层队伍和谐稳定的可靠保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制机制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价值取向趋于多元,给基层思想 政治 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以文化的力量 教育 人、凝聚人、激励人、塑造人,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保持基层队伍和谐稳定。 二、建设基层文化应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自身的 规律 ,基层文化建设也是同样如此,这是基层文化共性的一面。同时基层单位由于不同的工作性质、工作思路、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了不同的管理风格,这是基层文化个性的一面。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企业文化建设规律,把握时代脉搏,突出自身特点,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作为共性,基层文化建设必须在观念形态、制度行为、物质形态等文化方面,整体推进,全面构建。作为个性,要求基层在学习先进基层单位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愿景目标和职工队伍的实际,以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的基层团队精神为重点,构筑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体现自身特色,让职工易于认同,自觉执行,增强基层文化的生命力。 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只有继承优良传统,企业文化才能保持延续性,为职工群众所认同。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企业原有文化传统可能与新的形势需要不相适应,只有及时修正和完善,才能反映企业文化时代特点,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因此,建设基层文化,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先进的基层文化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挖掘自身文化底蕴,继承自身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和基层实际,用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价值观不断创新,积极引导基层人员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使基层文化既根基牢固,又体现时代特点,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一方面, 企业 文化是“一把手”文化,企业领导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法和态度作风对基层职工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主导着企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创建方向。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又是“习惯”文化,企业文化理念只有得到职工的高度认同,并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所形成的氛围才是企业文化。基层领导要掌握好新的管理理念,担当基层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准确把握 现代 管理理念和基层文化建设的要领,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积累、 总结 、提炼既有本单位优良传统又有时代特征的基层文化理念和团队精神。同时,要发挥基层职工的主体作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活动载体,吸引职工积极参与到基层文化创建活动中来,使所提炼出的管理理念、团队精神能更好地引起职工的共鸣,容易被职工理解和接受。 三、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教育 引导,营造基层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应在激发动力、营造气氛上做文章。首先,要教育和引导职工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中来,使基层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基层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其次,要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创建经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基层干部到一些基层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单位参观学习,直接感受基层文化对基层建设的重要作用,对照先进找差距,增强干部职工建设基层文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第三,要通过宣讲,利用 网络 、简报、黑板报,组织知识竞赛,办班培训等形式,组织基层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企业文化理论知识,宣传基层文化建设先进经验,增强干部职工建设基层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建设活动,将广大职工吸引到基层文化建设中来,切实形成基层文化人人懂、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加大投入,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 发展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高回报率。搞好基层文化建设必须舍得投入。一方面,要加大人才投入,要重视选拔选好、培养好、使用好基层干部,把基层文化建设的成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物质投入,完善统一使用基层文化识别系统,改善基层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增强基层干部职工以队为家的归属感。 提炼升华,培育特色鲜明的基层团队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只有体现企业的特点,适应企业情况,取得职工认同,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提炼基层团队精神,反映时代特点,更要立足自身实际,充分体现基层单位鲜明的个性。在提炼基层团队精神时,基层领导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吸收他们的意见,集中他们的智慧,使团队精神体现职工集体意志。 规范行为,确保基层文化执行落地。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必须把基层文化与基层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全面提高,使基层文化理念真正“内化与心、外化与行、固化与制、融化与企”,推动基层文化落地生根。基层文化能否执行落地,基层干部是关键。基层干部要做基层文化理念的践行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基层团队精神,从而增强基层文化的感召力。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职工中形成践行团队精神光荣、背离团队精神可耻的氛围。要建立完善职工行为规范,将基层文化理念固化为行为制度,对职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从而培养基层职工良好的道德风尚,增强基层工作的执行力,确保基层文化在基层工作中执行落地,发挥积极作用。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摘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好共有精神家园,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 发展 成果,共建文明和谐社区。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提出了六条措施: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 ;2.扩大阵地,健全体系,形成共建共管新格局;3.充分发挥社区中老年文化资源优势;4.大力调动中老年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5.积极开展中老年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6.搞好服务,建好社区文明和谐家园。 【关键词】社区 文化建设 思路及对策 煤矿社区是矿井衰老关闭破产后组建的新型管理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服务于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工病亡遗属、待退职工和广大职工家属,维护矿区稳定,创建安全稳定充满活力的和谐社区,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建精神家园。这是新形势下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维护矿区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问题及原因 一是离退休人员多、伤病亡遗属多,居住分散,流动性大。 铜川矿务局有离退休人员33000多人,六个社区就有离退休人员15600多人,约占全局离退休人员总数的48%;全局有伤病亡遗属11000多人,六个社区有伤病亡遗属4800多人,约占44%。由于居住和生活等因素,这些人员约有三分之一在社区居住,有三分之一依靠子女在铜川周边居住,有三分之一在外地或回原籍居住。而且时有交替流动,居住不定,增加了加强教育和开展文化活动的难度。 二是硬件投入不足,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差。 煤矿 企业 社区都是近几年先后关闭破产后组建的新社区,由于破产政策所限和经验不足,一些厂房和基础设施特别是过去职工较为集中开展活动的“矿工俱乐部”都随着破产拍卖或移交,致使社区加强文化建设的阵地缺失,必要的文化设施不齐,而且更重要的是各类文体活动精英也四分五散,各自谋生。随着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行,矿务局和社区都花大力气进行了完善和补添,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文化精神需求。 三是软件建设先天不足,后天乏力。 煤矿社区文化既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大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文化应该与企业文化形成一个协调相容的良性互动。而在实际操作运行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观念吸纳不够,表现形式和意识形态较为落后,和谐文化建设的制度和机制滞后,竞争创新激励机制不活,出现了社区文化与社会文化衔接和协调不到位,注重 经济 效益的多,提供公共服务的少;习惯性文化思维多,创新文化思维少。 四是文化活动内容方式单一,范围辐射面小。 社区中老年文体活动,主要依赖于离退休人员原有的文体爱好者,尤其是享受破产政策提前退休的人员,他们的活动方式主要是自娱自乐,活动内容是社会上流行的秧歌舞、健身操、门球和象棋比赛等,还有秦腔、豫剧爱好者组成的自乐班,社区对中老年文体娱乐活动采取组织起来,“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力所能及地组织开展一些小型文体娱乐活动。但由于受场地的局限和资金的短缺,在社区内部活动的多,对外拓展训练少;老一套重复的节目多,编写创新的节目少;社区之间的双向文体互动活动也很少开展,“小天地”固步自封,进步不大,提高不快,激情不高,活力不足。 五是离退休人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期望值高。 随着煤矿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人们在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十分渴望同样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慰藉和寄托,消除退休后产生的失落感和寂寞感;同时也使自己劳苦一生打拼的百态文化底蕴和绚丽多彩的经验之花,在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得以释放,再现当年的韵律风采。 二、思路及对策 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充分发 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体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 发展 大繁荣。结合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广泛深入地开展好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是我们必须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和创建文明和谐家园的共同愿景。 一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营造煤矿社区的和谐文化,就是要紧密联系社区创建和谐文化的实际,坚定走创建和谐社区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地创造性地实施职工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工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新风尚,在全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二要拓展阵地,健全体系,形成共建共管新格局。要站在为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服好务的基础上,在硬件建设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完善设施,利民惠民。在软件建设上,突出特色,彰显个性,积极营造社区文化特别是中老年文化氛围,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活动的标准化管理和量化考核,推动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形成党总支牵头、行政负责、工会配合和团组织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建、明确任务、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建共管新格局。 三要充分发挥社区中老年文化资源的优势。社区是离退休人员集中最多的地方,老干部、老工人多年的实践磨砺,沉淀了深厚的矿山文化底蕴,各类专长人才颇多,无论吹拉弹唱、戏曲歌舞、美术书法、著书立传、运动健身等业余爱好者门类齐全,有些专长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他们自娱自乐开展的一些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必须广为采撷。 四要大力调动中老年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我们要因势利导,注重培养社区中老年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采用社区之间文化活动,送出去参加学习培训的方式,拓宽视野,增长本领,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为他们展示才华、交流信息,活跃文化搭建“文化台”、塑造“文化人”,走出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的“特色路”。 五要积极开展中老年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按照局党委《关于重视开展中老年文体活动的决定》,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动员和组织离退休人员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来。以创建老年之家活动为载体,开展健身登山、门球、棋类比赛、秧歌舞表演、秦腔、豫剧自乐班演唱、美术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社区中老年文化生活的亮丽风景。从而增强离退休人员对社区的依赖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职工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六要搞好服务,建好社区文明和谐家园。老年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提升学习力,激活创造力,优化服务力”为抓手,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老工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多办实事、解决问题作为第一要求,实施好“扶贫济困解难事,温暖和谐进万家”工程,夯实“硬件”和“软件”两个基础,兑现 政治 、 经济 两项待遇,提高文化娱乐和素质服务两个水平,实现安全、稳定双“零”目标。让每一名老干部、老工人在社区都拥有自己的一片精神绿洲,老骥伏枥,情趣盎然,思想常新,理念永存!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社区文化建设思考与探索 【摘 要】社区文化建设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各地的 经济 发展 参差不齐,文化综合实力也有高有低,大多存在资金紧张、社会化参与程度低以及对政府过度依赖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社区文化 思考 探索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主要指的是要让社区群众真正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尊重社区群众个人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权利的思想,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比如,以天使社区为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的把握上,充分尊重居民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权,除了经常有组织的开展“四进社区”和“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消夏晚会、社区老年戏曲晚会、时装表演、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一系列大型群众性文艺、文体活动以外,还对社区内热爱文艺、具有文艺表演专长或有其它健康业余爱好的居民进行分类登记,然后按兴趣爱好引导和扶持他们成立各种协会。这几年,社区先后成立了桥牌、健身、钓鱼、舞蹈、戏迷、书画六大协会,这些协会作用由专人负责召集组织,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由于这些协会演出场合不限,费用多是自筹,在一定程度上又缓解了社区文化开展资金紧张的局面,也成为社区文化建设摆脱过度依赖政府不良局面的一个新途径。 二、坚持培育先进文化 近几年来,有的地方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在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上出现了误区和偏差,造成腐朽文化假借“以人为本”的名义在社区文化中传播、泛滥,严重侵蚀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底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宣扬官本位的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二是节目内容低级、庸俗,没有思想高度,甚至以色情等不健康的东西取悦观众,以迎合群众的口味;三是宣扬“宿命论”等封建、迷信思想。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培育先进文化,以正确的舆论鼓舞人、引导人,弘扬主旋律,唱响新时代。 为此,天使社区党组织一是利用国庆节、建党节、元旦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大型文化活动,并对活动内容、形式进行正确引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着力突出社区特色,力求新颖通俗、积极向上,以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文化形式褒扬先进,鞭挞落后。如豫剧《村官李天成》、《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等一批紧扣时代特色的节目广受居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也成为了每次活动时的保留曲目。二是社区每年都要组织举办一次庭院花卉展,鼓励居民群众利用阳台、庭院植花种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三是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举办科普讲座,搞好健康 教育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这样的举措,使社区居民远离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恶俗陋习,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坚持创新、丰富和 发展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能否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关键。随着精神文化的普及,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此,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这也是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一种体现。否则,因循守旧,只会固步自封,逐步为居民群众所厌倦,进而失去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宣传阵地。那么应如何创新呢?首先,要在文化内容上进行创新,内容要主题鲜明,紧跟时代特色;其次,在文化形式上创新,要从传统的吹、拉、弹、唱即文化的思想意识中走出去,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理解社区文化,将更多的文化类别纳入社区文化的范畴中,诸如: 网络 文化、 企业 文化、科教文化、廉政文化、“草根”文化等等;三是要重视载体的创新,除了传统的搭台汇演、自拉自唱以外,还可以借助各种载体和平台开展文化创新活动,比如,借助企业、厂矿、学校、 医院 、幼儿园等这些组织性较强、影响面较宽的单位和实体,和他们以“结对子”的形式等开展讲座、座谈等社区文化互助活动,有条件的也可以利用媒体、网络开展活动,以提高社会化的参与程度及影响力。 近几年来,天使社区始终坚持创新的发展思路,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首先,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方面,坚持把多种生活元素纳入到社区文化中,丰富和延伸社区文化的内涵。如坚持开展“五好家庭”、“优秀居民、优秀楼长”和“文明楼院”的评比以及“和谐邻里”、“文明社区”的创建等活动,以此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文明新风。尤其近几年,党风廉政文化也成为天使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在社区闭路电视、社区宣传栏、社区黑板报长廊开设了“以廉为镜”、“警钟长鸣”等专栏,逢年过节召开“贤内助”座谈会、发放《倡廉书》、制作廉政文化宣传展板、张贴廉政格言、警句,开展“党员亮明身份”等,增强群众广泛参与廉政宣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大力营造崇廉、倡廉的社区文化氛围。此外,还经常举办一些太极拳表演赛和征集社区格言以及乐趣横生的猜谜等活动,使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经常推陈出新,使社区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二是在载体创新方面,经常有意识地和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单位进行合作,举办各种活动,使医院的医护人员、学校的师生以及幼儿园的娃娃成为了舞台上主角,提高影响力和社会化参与的程度。另外,还与社会上的经营实体形成互利合作,比如在活动中,我们和市多家知名品牌的婚纱行有过多次成功的合作,社区为他们提供广告契机和场地,他们则出资为活动租赁音响、舞台设备,并发挥婚纱行的人力优势,组成专业的模特表演队在活动中穿插时装表演,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提升了群众的审美情趣。这种创新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们今后社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以借鉴的发展思路。 诚然,社区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更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但无论何种模式,必须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 科学 发展观的高度,从本社区的 经济 实力和文化综合实力出发,决不能生搬硬套、照抄照搬,盲目求大、求新、求奇,形成虚假的文化繁荣。同时,在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时,应做到社区的其它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做到短期规划和远景规划相统筹,以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的硬件建设,以社区的硬件建设反过来助推社区的文化建设,使社区的文化建设和其它方面的发展同步、和谐、统一。 社区文化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范畴,它的建设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只要我们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理清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不断思考和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都将逐步得到解决。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简述活跃社区文化建设 论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 特色文化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社区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须与之和谐 发展 。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基层社会的文化现象,它表现为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组织制度、 历史 传统与生活方式等内容。文章对如何活跃社区文化建设做了探讨。 随着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和市场 经济 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们在社区学习、工作、栖息、休闲、娱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社区,这给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社区文化增添新的内涵和功能,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 一、加强阵地建设,创造优美环境 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设施阵地的建设和各类文化资源就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保证。一是完善社区活动室。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 体育 生活。二是落实社区公益性活动场地。社区的小广场、公益性活动场地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要不断改造完善原有老小区、住宅区的空闲场地,扩展公益性活动空间。三是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为弥补社区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的缺限,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共建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联系、协商,通过协调在不影响辖区单位、学校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他们共用运动场、活动室、职工之家等文化体育设施场所,用于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各类文化人才资源是各社区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主要力量。各类文化人才资源一般由文化组织管理队伍、文化 艺术 队伍和群众文艺骨干组成,而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为了保证社区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社区要注重强化社区文化骨干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业务指导作用。逐步吸纳社区内热爱体育事业、长期从事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组织的民间团队的队长、教练组成文化骨干队伍,并选有文化工作经验或有文艺专长的有能力、有精力、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居民加入这支队伍,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让他们继续“上岗”,发挥作用,奉献余热。 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提升人居生活质量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提升一代人的精神境界,拉动一个地方的社会全面进步。为此,要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一)让广场文化成为培育社区文化的一块沃土 社区内的广场、健身点及公众广场是居民室外活动的集中场所。良好的广场文化,不仅直接为居民所接受参与,更能吸引居民自发性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愉悦程度,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利用大礼拜和节庆长假,结合不同季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让居民能唱的唱起来、能跳的跳起来、能动的动起来,小区里每当夜幕降临或旭日初升时,都能够随处可见跳舞、唱歌、练拳、舞剑、舞扇的,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 (二)让文体活动队成为社区文化的主力军 社区要针对小区老同志喜爱文体活动的特点,把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加强老年活动团体的扶持上。把老年合唱团、老年豫剧团、老年舞蹈队、书画协会组织好。让这些特色文化队成为受众面广的社会效益和亮点,营造文化氛围。 (三)让学习文化成为推动和谐社区文明进程的主阵地 把 教育 引导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紧密结合,发挥“老年大学”分校、各类协会组织、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的功能,组织“五老”(老教师、老劳模、老专家、老医生、老干部)开办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大型宣教活动。组织安全文化书画比赛、“11·9”消防安全自救演练、“法制宣传日”活动、职业病防治、优生优育、节能环保等宣教服务活动,学习《劳动法》、《合同法》、《治安处罚法》等 法律 法规,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 (四)让邻里特色文化步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 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种能及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人性交往的文化需求正逐步走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那就是以促进与家人之间、与邻里之间、与小区这个大家族之间的感情文化——邻里文化。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意识,形成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有为老人”、“好儿媳、好婆婆、好伴侣”等评选,改善了邻里关系,又增近了大家的理解和沟通,增强了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让社区里“邻帮邻、老帮老,互帮互助乐安居”的和谐氛围日趋浓厚。 三、五个结合,活跃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的 发展 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软、硬件各方面的内容。只有运用辩证的分析手法,把社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统筹兼顾社区文化的发展。 (一)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 软件是指那些没有物化形态存在的内容,如思想理论、道德规范、习惯礼俗、行为模式、 科学 技术和某些种类的 艺术 等。硬件则是指凝结着人们精神劳动成果的物化了的劳动产品和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前者可充分体现人们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后者如图书室、活动室、广场及其内部的各种相应的设施等物质性内容。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软件、硬件同时抓好,而且要相互协调、统一,发挥应有效能。 (二)整体规划与主体发展相结合 整体规划就是要在总体上对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一个通盘的安排。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要适时引进专业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开展交流与演出,支持并推动高雅文化的发展,做到雅俗共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如果把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必然能产生更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环境感化与理念灌输相结合 一是要使活跃的社区文化活动不断升温,用更加贴近居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活动来吸引居民参与,在参与中慢慢地培养他们对社区的情感;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区 教育 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让居民意识到社区家园对个人生活和自身完善拥有多大的意义,从而自觉地走出家门去积极参与;三是发挥社区组织的协调、沟通作用,既落实好各部门对社区文化发展的各项要求,及时了解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使各项政策更为贴近现实、贴近居民,快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居民需要。 (四)创造文化与享受文化相结合 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并努力营造条件实现居民应有的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权利。首先,要最大限度发挥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的作用。要始终不懈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作空间和条件,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其次,要实现好、发展好居民享受文化的权利。大力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重建设一批小而精、多而全的文化设施,形成纵横交错、点线结合、方便市民的文化服务 网络 ,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体系及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 (五)先进文化与特色文化相结合 发展先进社区文化,不仅要大力发展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大众化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区成员健康文明的生活,培养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伦理,还要加强培育发展集思想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等为一体的社区文化,吸收更多的艺术精英到社区落户。发展特色文化,更是要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文化,为不同的文化提供相应的表达场所、表达方式,促进社区文化的融洽和创新。注重对居民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社区形成一种健康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平和的文化心态,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区 【摘 要】 企业 社区的形成,是新时期下企业为了加强自我 发展 ,摆脱“企业办社会”的沉重负荷而进行改制的产物。它以企业员工居住地的管理单位作为组织机构,围绕居民的生活、安全、服务等方面开展各项工作。文章举例阐述了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关键词】文化 建设 和谐社区 以蒲白矿务局为例,自2003年以来,企业通过整合和改制,先后建立了生活服务社区、建安社区、南井头社区、南桥社区等多个社区,经过这几年来的发展,这些社区正在逐步成为企业的“安居园”、“服务场”和“加油站”。通过社区建设的实践,我们深感,一个企业,要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需要建立包括企业和企业社区在内的整套适应其发展的文化体系,也就是社区文化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推动和谐社区建设,这对构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等,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可以初步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 1.环境文化。它主要包括社区容貌、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生活环境等。通过社区环境,可以感知社区成员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等外在形象。如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设施可以充分体现社区关怀、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社区理念。当然,怡人的绿化园林、舒心的休闲布局、写意的小品园艺等都可以营造出理想的环境文化氛围。现在蒲白矿务局和好多社区积极导入环境识别系统(cis),用意也基于此。 2.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也被称为活动文化,是社区成员在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等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这些活动实际上反映出社区的社区风尚、精神面貌、人际关系范式等文化特征,它如社区之“手”,动态地勾勒出社区精神、社区理想等。如蒲白局的生活服务社区,自2004年以来,就组织开展了100多场大中型社区文化活动,涉及娱乐、健身等各个方面,如元旦舞会、重阳节文艺汇演、趣味家庭运动会、游泳比赛、新春长跑等。 3.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生活、娱乐、交往、学习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与社区精神、社区价值观、社区理想等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它们对保障社区文化持久、健康地开展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并反映出社区价值观、社区道德准则、生活准则等。如奖罚分明可以体现出社区的严谨风格,规劝有加可以体现出社区的人性感悟,条分缕析可以反映出社区的细腻规矩等。 4.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核心,是社区独具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包括社区精神、社区道德、价值观念、社区理想、行为准则等。这是社区成员价值观、道德观生成的主要途径。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都属于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这里,特别将那些指向性强烈、精神性突出的活动等也算作精神文化建设的范畴,如社区升旗仪式、评选文明户、学雷锋演讲等。由于精神文化具有明显的社区特点,所以往往要多年积累,逐步形成。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1.整合社区资源,优化阵地建设。以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快社区优势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共享,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阵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 发展 ”的原则,坚持“社区工作社会化、社区资源整合化、社区设施配套化、社区服务群众化”的方向,强化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共建共享意识,以共同的建设目标和共同的生活需求为纽带,充分挖掘、整合、开发、利用、激活社区的各类资源,实现服务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同建、服务项目联办、服务活动合搞,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共享度和利用率。如蒲白矿务局的南桥社区就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的建设,集中力量防止重点污染源,扩大绿化面积,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生态环境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 科学 化。 2.构建活动平台,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既要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用先进文化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如蒲白局的生活服务中心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家庭、特色家庭、文明楼院”活动,营造和美家庭氛围,广泛开展社区十佳“婆媳、妯娌、姑嫂”评选活动,深化“文明和谐楼院”创建,组织开展“尚德楼院”、“互助楼道”等特色楼创建活动。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里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3.创新运行机制,提升文化内涵。创新社区文化运行机制,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共建和谐人文环境,是创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要内容。社区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努力抓好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 教育 ,文化环境等基础建设,注重活动内容、形式和需求的统一,不断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搭建居民群众乐意参加的群众文化活动载体,引导和吸收更多的居民群众积极参与。 4.突出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居民。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满足居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化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增强居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努力把社区建设成美丽的花园、文明的乐园、和谐的家园。 建设和谐社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关系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一项需要动员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工程,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找准切入口,抓住结合点,以文化为载体,来提升社区文明程度,推动和谐社区创建。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战略原则 摘要: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因此,只有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理论基础;战略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这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农村社区庞大系统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国外研究来说,在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主要分散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公益性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但由于各国在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以及国际环境上的明显差别,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依据自身特点,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国情、尊重本国文化发展规律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模式。为此,明确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理论基础及战略原则对于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关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和需求,因此,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说来,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传统,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在需求。公益性文化的精粹必然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农耕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化之根在农村”,其本根就是农业文化。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传统建筑等数不胜数,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中国最深厚最古老的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砥也在农村。“乡土社区文化”乃是“中国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之根”。如何挖掘、整理、利用和创新农村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农村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和崭新面貌,促进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实现农村文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笔者认为,以农村社区为合理切入点,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具体内容,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扎实推进,是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引导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整个社会与文化起到一种引导和教育作用,并对保持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公益性文化在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主旋律文化、凸显核心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无可替代的。在我国,公益性文化建设是突显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作为党的重要喉舌的报纸刊物,还是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从事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都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代表和宣传着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农村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舆论阵地,相对于政府的号召、组织的说教灌输来说,在农村社区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的舆论引导作用更具广泛性和日常性。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无疑是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建设文明农村、打造和谐农村的动力需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公益性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道德与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规范生产秩序与社会行为,特别是在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要注重发挥公益性文化软实力在农村社区的作用,使公益性文化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支撑,使村民在思想观念、人文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劳动形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整体改善或提升,既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能有效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推动农村社区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新农村建设,必然需要其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农民人文素养的追求目标。公民虽然职业、地位、身份和收入各不相同,但都有平等地无偿或少量有偿地享有知识,获取审美、文化,享受健康娱乐的基本文化权利。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它可以从一个侧面起到调节社会分配并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上的差别容易引起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差别却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在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中心化,农村农民的文化权益则边缘化,而且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深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深度聚焦农村社区,深切关注社区农民自身,深情倾注人文关怀,实施以人为本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刻不容缓。 (五)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文化力的迫切需求。综合国力的 竞争,根本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文化力的竞争。文化力是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公益性文化无论在精神还是在物质方面,都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作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可忽视其公益性文化的强大作用力:其一,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任何经济发展都是从理论突破开始的,知识经济的产生必须以知识、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作先导。其二,文化从层面上看,包括技术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在技术层面,新的技术在理论上有了飞跃,才有可能引发生产的进步和革新;在制度层面,经济建设离不开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先进的社会制度、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能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保障;在观念层面,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才能激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从社区公益性文化人手,只有不断提升农村文化力,才能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内在驱动力。 (六)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农村政治民主进程的内化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作为农村社会的新形态,已经成为社会矛盾酝酿、扩散和集中的敏感地带。农村的稳定和良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和政权的稳定。农村社区稳定需要依靠硬性的综合治理,也需要软性的文化建设。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公益价值,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和对执政党的认可度,也必然影响着农民对政治民主的热情与参与度。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观念的引导,在实现农民文化权益、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内化人心;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可以折射出文化民生意识。因此,坚持民生理念,切实解决好农民在文化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农村政治民主进程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历史有延续性,文化有不可割裂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我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核心,历来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注重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问题,其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思想。他们对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做的科学阐述,为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同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又提出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指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它们所产生的价值也不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肯定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作用同等重要,“作家”、“诗人”、“画家”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阶层”,他们进行艺术劳动的目的是创造在思想上、艺术上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精神产品。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公益性文化建设作为独特的文化艺术生产过程,它可以充分挖掘人们内心所固有的超越物质非功利性的一面,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深层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公益性文化给民众提供的是这样一种远离功利、回归精神的环境,也是对人们审美情趣的一种培养和熏陶,这正是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所承担的责任和具有的功能。 (二)中共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建设指针,也为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1.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端,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将新民主主义文化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鲜明突出了革命年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内涵。在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出文化发展“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的方针,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和提出的先进文化理论,明确提出:“我们要继续坚持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邓小平强调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强调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条件;明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四有”新人培养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指出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抓好“四有”新人的培养和塑造。这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思想,特别是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提出“先进文化”的概念,为新世纪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理论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思想,“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任务、方针、政策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他们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全局出发,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了“四位一体”的整体建设思想,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确立了应有的战略地位与战略选择。就文化建设而言,要“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战略原则 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离开了它,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必须吸纳马列主义的相关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坚持政府主导、主体多元原则。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非功利性使其无法单纯依靠自营而发展,更不可能将其完全依靠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而必须紧紧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这就决定了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是至关重要、不可代替的;同时,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也是其有效开展的巨大动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也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应树立起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意识,通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和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引导社会资金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坚持以民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力军。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以民为本的原则就是以农民为中心,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衡量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尺度;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充分尊重村民个性、精神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倡导农村新型伦理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不断满足村民对居住环境、文化氛围的进一步要求,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坚持“双轮驱动”原则。尽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但仍可以借鉴市场经济的某些意识和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自己。经营性开发与公益性服务是文化的两大属性,但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应该贯彻“双轮驱动”的理念,既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又要重视经营性文化产业,以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公益性文化事业进步。通过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增加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的投入,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引导公益性文化消费,进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促使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互为补充、相互作用,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严重,落后的农村仍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进程面临着复杂与艰巨的任务。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必然举措,它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社区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还对于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针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视城市、忽视农村,导致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现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的倾斜力度,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促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坚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原则。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包含,这种关系也是当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文化水平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文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新农村建设而言,社区公益性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区农民的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建设,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方面,经济建设是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基础,繁荣的经济,良好的基础,能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高素质农民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动力。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那么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积极的内在驱动力。 (六)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继承与创新是文化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延续与发展。从继承的方面来看,农村文化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努力剔除腐朽没落的文化糟粕;从创新的方面来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一项新鲜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仿效,只有创新,才能显示出活力,才能吸引群众、团结群众,增强村民的凝聚力;从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面来看,既要对不同社区的优秀文化进行借鉴与吸收,又要加强对农村社区本土文化的创新,完成对多元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从而增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战略原则 摘要: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因此,只有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理论基础;战略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这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农村社区庞大系统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国外研究来说,在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主要分散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公益性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但由于各国在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以及国际环境上的明显差别,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依据自身特点,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国情、尊重本国文化发展规律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模式。为此,明确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理论基础及战略原则对于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关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和需求,因此,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说来,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传统,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在需求。公益性文化的精粹必然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农耕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化之根在农村”,其本根就是农业文化。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传统建筑等数不胜数,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中国最深厚最古老的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砥也在农村。“乡土社区文化”乃是“中国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之根”。如何挖掘、整理、利用和创新农村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农村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和崭新面貌,促进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实现农村文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笔者认为,以农村社区为合理切入点,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具体内容,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扎实推进,是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引导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整个社会与文化起到一种引导和教育作用,并对保持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公益性文化在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主旋律文化、凸显核心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无可替代的。在我国,公益性文化建设是突显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作为党的重要喉舌的报纸刊物,还是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从事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都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代表和宣传着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农村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舆论阵地,相对于政府的号召、组织的说教灌输来说,在农村社区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的舆论引导作用更具广泛性和日常性。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无疑是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建设文明农村、打造和谐农村的动力需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公益性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道德与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规范生产秩序与社会行为,特别是在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要注重发挥公益性文化软实力在农村社区的作用,使公益性文化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支撑,使村民在思想观念、人文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劳动形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整体改善或提升,既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能有效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推动农村社区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新农村建设,必然需要其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农民人文素养的追求目标。公民虽然职业、地位、身份和收入各不相同,但都有平等地无偿或少量有偿地享有知识,获取审美、文化,享受健康娱乐的基本文化权利。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它可以从一个侧面起到调节社会分配并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上的差别容易引起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差别却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在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中心化,农村农民的文化权益则边缘化,而且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深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深度聚焦农村社区,深切关注社区农民自身,深情倾注人文关怀,实施以人为本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刻不容缓。 (五)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文化力的迫切需求。综合国力的 竞争,根本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文化力的竞争。文化力是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公益性文化无论在精神还是在物质方面,都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作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可忽视其公益性文化的强大作用力:其一,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任何经济发展都是从理论突破开始的,知识经济的产生必须以知识、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作先导。其二,文化从层面上看,包括技术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在技术层面,新的技术在理论上有了飞跃,才有可能引发生产的进步和革新;在制度层面,经济建设离不开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先进的社会制度、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能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保障;在观念层面,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才能激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从社区公益性文化人手,只有不断提升农村文化力,才能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内在驱动力。 (六)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农村政治民主进程的内化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作为农村社会的新形态,已经成为社会矛盾酝酿、扩散和集中的敏感地带。农村的稳定和良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和政权的稳定。农村社区稳定需要依靠硬性的综合治理,也需要软性的文化建设。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公益价值,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和对执政党的认可度,也必然影响着农民对政治民主的热情与参与度。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观念的引导,在实现农民文化权益、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内化人心;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可以折射出文化民生意识。因此,坚持民生理念,切实解决好农民在文化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农村政治民主进程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历史有延续性,文化有不可割裂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我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核心,历来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注重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问题,其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思想。他们对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做的科学阐述,为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同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又提出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指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它们所产生的价值也不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肯定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作用同等重要,“作家”、“诗人”、“画家”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阶层”,他们进行艺术劳动的目的是创造在思想上、艺术上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精神产品。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公益性文化建设作为独特的文化艺术生产过程,它可以充分挖掘人们内心所固有的超越物质非功利性的一面,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深层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公益性文化给民众提供的是这样一种远离功利、回归精神的环境,也是对人们审美情趣的一种培养和熏陶,这正是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所承担的责任和具有的功能。 (二)中共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建设指针,也为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1.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端,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将新民主主义文化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鲜明突出了革命年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内涵。在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出文化发展“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的方针,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和提出的先进文化理论,明确提出:“我们要继续坚持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邓小平强调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强调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条件;明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四有”新人培养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指出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抓好“四有”新人的培养和塑造。这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思想,特别是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提出“先进文化”的概念,为新世纪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理论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思想,“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任务、方针、政策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他们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全局出发,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了“四位一体”的整体建设思想,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确立了应有的战略地位与战略选择。就文化建设而言,要“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战略原则 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离开了它,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必须吸纳马列主义的相关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坚持政府主导、主体多元原则。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非功利性使其无法单纯依靠自营而发展,更不可能将其完全依靠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而必须紧紧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这就决定了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是至关重要、不可代替的;同时,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也是其有效开展的巨大动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也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应树立起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意识,通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和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引导社会资金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坚持以民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力军。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以民为本的原则就是以农民为中心,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衡量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尺度;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充分尊重村民个性、精神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倡导农村新型伦理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不断满足村民对居住环境、文化氛围的进一步要求,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坚持“双轮驱动”原则。尽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但仍可以借鉴市场经济的某些意识和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自己。经营性开发与公益性服务是文化的两大属性,但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应该贯彻“双轮驱动”的理念,既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又要重视经营性文化产业,以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公益性文化事业进步。通过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增加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的投入,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引导公益性文化消费,进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促使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互为补充、相互作用,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严重,落后的农村仍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进程面临着复杂与艰巨的任务。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必然举措,它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社区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还对于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针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视城市、忽视农村,导致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现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的倾斜力度,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促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坚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原则。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包含,这种关系也是当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文化水平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文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新农村建设而言,社区公益性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区农民的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建设,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方面,经济建设是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基础,繁荣的经济,良好的基础,能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高素质农民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动力。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那么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积极的内在驱动力。 (六)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继承与创新是文化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延续与发展。从继承的方面来看,农村文化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努力剔除腐朽没落的文化糟粕;从创新的方面来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一项新鲜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仿效,只有创新,才能显示出活力,才能吸引群众、团结群众,增强村民的凝聚力;从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面来看,既要对不同社区的优秀文化进行借鉴与吸收,又要加强对农村社区本土文化的创新,完成对多元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从而增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简述活跃社区文化建设 论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 特色文化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社区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须与之和谐 发展 。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基层社会的文化现象,它表现为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组织制度、 历史 传统与生活方式等内容。文章对如何活跃社区文化建设做了探讨。 随着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和市场 经济 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们在社区学习、工作、栖息、休闲、娱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社区,这给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社区文化增添新的内涵和功能,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 一、加强阵地建设,创造优美环境 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设施阵地的建设和各类文化资源就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保证。一是完善社区活动室。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 体育 生活。二是落实社区公益性活动场地。社区的小广场、公益性活动场地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要不断改造完善原有老小区、住宅区的空闲场地,扩展公益性活动空间。三是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为弥补社区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的缺限,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共建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联系、协商,通过协调在不影响辖区单位、学校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他们共用运动场、活动室、职工之家等文化体育设施场所,用于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各类文化人才资源是各社区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主要力量。各类文化人才资源一般由文化组织管理队伍、文化 艺术 队伍和群众文艺骨干组成,而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为了保证社区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社区要注重强化社区文化骨干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业务指导作用。逐步吸纳社区内热爱体育事业、长期从事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组织的民间团队的队长、教练组成文化骨干队伍,并选有文化工作经验或有文艺专长的有能力、有精力、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居民加入这支队伍,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让他们继续“上岗”,发挥作用,奉献余热。 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提升人居生活质量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提升一代人的精神境界,拉动一个地方的社会全面进步。为此,要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一)让广场文化成为培育社区文化的一块沃土 社区内的广场、健身点及公众广场是居民室外活动的集中场所。良好的广场文化,不仅直接为居民所接受参与,更能吸引居民自发性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愉悦程度,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利用大礼拜和节庆长假,结合不同季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让居民能唱的唱起来、能跳的跳起来、能动的动起来,小区里每当夜幕降临或旭日初升时,都能够随处可见跳舞、唱歌、练拳、舞剑、舞扇的,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 (二)让文体活动队成为社区文化的主力军 社区要针对小区老同志喜爱文体活动的特点,把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加强老年活动团体的扶持上。把老年合唱团、老年豫剧团、老年舞蹈队、书画协会组织好。让这些特色文化队成为受众面广的社会效益和亮点,营造文化氛围。 (三)让学习文化成为推动和谐社区文明进程的主阵地 把 教育 引导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紧密结合,发挥“老年大学”分校、各类协会组织、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的功能,组织“五老”(老教师、老劳模、老专家、老医生、老干部)开办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大型宣教活动。组织安全文化书画比赛、“11·9”消防安全自救演练、“法制宣传日”活动、职业病防治、优生优育、节能环保等宣教服务活动,学习《劳动法》、《合同法》、《治安处罚法》等 法律 法规,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 (四)让邻里特色文化步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 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种能及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人性交往的文化需求正逐步走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那就是以促进与家人之间、与邻里之间、与小区这个大家族之间的感情文化——邻里文化。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意识,形成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有为老人”、“好儿媳、好婆婆、好伴侣”等评选,改善了邻里关系,又增近了大家的理解和沟通,增强了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让社区里“邻帮邻、老帮老,互帮互助乐安居”的和谐氛围日趋浓厚。 三、五个结合,活跃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的 发展 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软、硬件各方面的内容。只有运用辩证的分析手法,把社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统筹兼顾社区文化的发展。 (一)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 软件是指那些没有物化形态存在的内容,如思想理论、道德规范、习惯礼俗、行为模式、 科学 技术和某些种类的 艺术 等。硬件则是指凝结着人们精神劳动成果的物化了的劳动产品和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前者可充分体现人们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后者如图书室、活动室、广场及其内部的各种相应的设施等物质性内容。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软件、硬件同时抓好,而且要相互协调、统一,发挥应有效能。 (二)整体规划与主体发展相结合 整体规划就是要在总体上对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一个通盘的安排。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要适时引进专业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开展交流与演出,支持并推动高雅文化的发展,做到雅俗共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如果把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必然能产生更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环境感化与理念灌输相结合 一是要使活跃的社区文化活动不断升温,用更加贴近居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活动来吸引居民参与,在参与中慢慢地培养他们对社区的情感;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区 教育 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让居民意识到社区家园对个人生活和自身完善拥有多大的意义,从而自觉地走出家门去积极参与;三是发挥社区组织的协调、沟通作用,既落实好各部门对社区文化发展的各项要求,及时了解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使各项政策更为贴近现实、贴近居民,快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居民需要。 (四)创造文化与享受文化相结合 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并努力营造条件实现居民应有的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权利。首先,要最大限度发挥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的作用。要始终不懈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作空间和条件,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其次,要实现好、发展好居民享受文化的权利。大力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重建设一批小而精、多而全的文化设施,形成纵横交错、点线结合、方便市民的文化服务 网络 ,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体系及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 (五)先进文化与特色文化相结合 发展先进社区文化,不仅要大力发展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大众化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区成员健康文明的生活,培养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伦理,还要加强培育发展集思想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等为一体的社区文化,吸收更多的艺术精英到社区落户。发展特色文化,更是要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文化,为不同的文化提供相应的表达场所、表达方式,促进社区文化的融洽和创新。注重对居民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社区形成一种健康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平和的文化心态,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摘要:基层文化是当今构建 企业 文化的基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目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阐明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分析了建设基层文化应处理的三种关系以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基层文化;意义;关系;途径 基层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企业文化大厦的基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基层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区和谐 发展 的有力保障。 一、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基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通过基层贯彻落实。搞好基层文化建设,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激励人、感召人、塑造人,是提高基层干部职工思想道德水平和 科学 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干部职工队伍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只有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培育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体现时代特色、富有创造性的基层文化,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基层管理升级,促进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实现社区和谐发展。 建设基层文化是融合社区与居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家园,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是影响和带动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基层文化的创建与开展,大力倡导“讲文明、树新风、筑和谐”、“享受文明、享受生活”的共建共享文化理念,形成社区与居民共同愿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建设基层文化是保持基层队伍和谐稳定的可靠保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制机制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价值取向趋于多元,给基层思想 政治 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以文化的力量 教育 人、凝聚人、激励人、塑造人,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保持基层队伍和谐稳定。 二、建设基层文化应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自身的 规律 ,基层文化建设也是同样如此,这是基层文化共性的一面。同时基层单位由于不同的工作性质、工作思路、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了不同的管理风格,这是基层文化个性的一面。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企业文化建设规律,把握时代脉搏,突出自身特点,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作为共性,基层文化建设必须在观念形态、制度行为、物质形态等文化方面,整体推进,全面构建。作为个性,要求基层在学习先进基层单位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愿景目标和职工队伍的实际,以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的基层团队精神为重点,构筑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体现自身特色,让职工易于认同,自觉执行,增强基层文化的生命力。 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只有继承优良传统,企业文化才能保持延续性,为职工群众所认同。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企业原有文化传统可能与新的形势需要不相适应,只有及时修正和完善,才能反映企业文化时代特点,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因此,建设基层文化,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先进的基层文化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挖掘自身文化底蕴,继承自身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和基层实际,用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价值观不断创新,积极引导基层人员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使基层文化既根基牢固,又体现时代特点,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一方面, 企业 文化是“一把手”文化,企业领导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法和态度作风对基层职工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主导着企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创建方向。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又是“习惯”文化,企业文化理念只有得到职工的高度认同,并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所形成的氛围才是企业文化。基层领导要掌握好新的管理理念,担当基层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准确把握 现代 管理理念和基层文化建设的要领,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积累、 总结 、提炼既有本单位优良传统又有时代特征的基层文化理念和团队精神。同时,要发挥基层职工的主体作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活动载体,吸引职工积极参与到基层文化创建活动中来,使所提炼出的管理理念、团队精神能更好地引起职工的共鸣,容易被职工理解和接受。 三、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教育 引导,营造基层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应在激发动力、营造气氛上做文章。首先,要教育和引导职工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中来,使基层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基层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其次,要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创建经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基层干部到一些基层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单位参观学习,直接感受基层文化对基层建设的重要作用,对照先进找差距,增强干部职工建设基层文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第三,要通过宣讲,利用 网络 、简报、黑板报,组织知识竞赛,办班培训等形式,组织基层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企业文化理论知识,宣传基层文化建设先进经验,增强干部职工建设基层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建设活动,将广大职工吸引到基层文化建设中来,切实形成基层文化人人懂、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加大投入,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 发展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高回报率。搞好基层文化建设必须舍得投入。一方面,要加大人才投入,要重视选拔选好、培养好、使用好基层干部,把基层文化建设的成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物质投入,完善统一使用基层文化识别系统,改善基层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增强基层干部职工以队为家的归属感。 提炼升华,培育特色鲜明的基层团队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只有体现企业的特点,适应企业情况,取得职工认同,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提炼基层团队精神,反映时代特点,更要立足自身实际,充分体现基层单位鲜明的个性。在提炼基层团队精神时,基层领导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吸收他们的意见,集中他们的智慧,使团队精神体现职工集体意志。 规范行为,确保基层文化执行落地。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必须把基层文化与基层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全面提高,使基层文化理念真正“内化与心、外化与行、固化与制、融化与企”,推动基层文化落地生根。基层文化能否执行落地,基层干部是关键。基层干部要做基层文化理念的践行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基层团队精神,从而增强基层文化的感召力。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职工中形成践行团队精神光荣、背离团队精神可耻的氛围。要建立完善职工行为规范,将基层文化理念固化为行为制度,对职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从而培养基层职工良好的道德风尚,增强基层工作的执行力,确保基层文化在基层工作中执行落地,发挥积极作用。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区 【摘 要】 企业 社区的形成,是新时期下企业为了加强自我 发展 ,摆脱“企业办社会”的沉重负荷而进行改制的产物。它以企业员工居住地的管理单位作为组织机构,围绕居民的生活、安全、服务等方面开展各项工作。文章举例阐述了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关键词】文化 建设 和谐社区 以蒲白矿务局为例,自2003年以来,企业通过整合和改制,先后建立了生活服务社区、建安社区、南井头社区、南桥社区等多个社区,经过这几年来的发展,这些社区正在逐步成为企业的“安居园”、“服务场”和“加油站”。通过社区建设的实践,我们深感,一个企业,要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需要建立包括企业和企业社区在内的整套适应其发展的文化体系,也就是社区文化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推动和谐社区建设,这对构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等,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可以初步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 1.环境文化。它主要包括社区容貌、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生活环境等。通过社区环境,可以感知社区成员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等外在形象。如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设施可以充分体现社区关怀、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社区理念。当然,怡人的绿化园林、舒心的休闲布局、写意的小品园艺等都可以营造出理想的环境文化氛围。现在蒲白矿务局和好多社区积极导入环境识别系统(cis),用意也基于此。 2.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也被称为活动文化,是社区成员在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等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这些活动实际上反映出社区的社区风尚、精神面貌、人际关系范式等文化特征,它如社区之“手”,动态地勾勒出社区精神、社区理想等。如蒲白局的生活服务社区,自2004年以来,就组织开展了100多场大中型社区文化活动,涉及娱乐、健身等各个方面,如元旦舞会、重阳节文艺汇演、趣味家庭运动会、游泳比赛、新春长跑等。 3.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生活、娱乐、交往、学习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与社区精神、社区价值观、社区理想等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它们对保障社区文化持久、健康地开展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并反映出社区价值观、社区道德准则、生活准则等。如奖罚分明可以体现出社区的严谨风格,规劝有加可以体现出社区的人性感悟,条分缕析可以反映出社区的细腻规矩等。 4.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核心,是社区独具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包括社区精神、社区道德、价值观念、社区理想、行为准则等。这是社区成员价值观、道德观生成的主要途径。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都属于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这里,特别将那些指向性强烈、精神性突出的活动等也算作精神文化建设的范畴,如社区升旗仪式、评选文明户、学雷锋演讲等。由于精神文化具有明显的社区特点,所以往往要多年积累,逐步形成。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1.整合社区资源,优化阵地建设。以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快社区优势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共享,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阵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 发展 ”的原则,坚持“社区工作社会化、社区资源整合化、社区设施配套化、社区服务群众化”的方向,强化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共建共享意识,以共同的建设目标和共同的生活需求为纽带,充分挖掘、整合、开发、利用、激活社区的各类资源,实现服务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同建、服务项目联办、服务活动合搞,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共享度和利用率。如蒲白矿务局的南桥社区就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的建设,集中力量防止重点污染源,扩大绿化面积,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生态环境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 科学 化。 2.构建活动平台,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既要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用先进文化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如蒲白局的生活服务中心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家庭、特色家庭、文明楼院”活动,营造和美家庭氛围,广泛开展社区十佳“婆媳、妯娌、姑嫂”评选活动,深化“文明和谐楼院”创建,组织开展“尚德楼院”、“互助楼道”等特色楼创建活动。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里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3.创新运行机制,提升文化内涵。创新社区文化运行机制,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共建和谐人文环境,是创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要内容。社区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努力抓好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 教育 ,文化环境等基础建设,注重活动内容、形式和需求的统一,不断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搭建居民群众乐意参加的群众文化活动载体,引导和吸收更多的居民群众积极参与。 4.突出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居民。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满足居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化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增强居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努力把社区建设成美丽的花园、文明的乐园、和谐的家园。 建设和谐社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关系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一项需要动员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工程,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找准切入口,抓住结合点,以文化为载体,来提升社区文明程度,推动和谐社区创建。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初探 摘 要:社区学校是社区文化的重要基地,社区文化是社区人文景观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区”日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区文化的形态和层次如何,必然体现在社区的人文精神上,人文精神是在人生价值、人生观、目标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它包含文明高尚、崇尚善良、健康向上的精神,正是我们要发扬的人文精神,社区的人文精神是社区文化的内核。社区文化为社区成员共同创造,共同承载、共同享有,对社区成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作用。在这个基础上,社区学校应运而生,它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依托社区特有的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人才优势,培养终身教育理念,形成终身教育氛围,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和素养,社区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社区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建设对理论的呼唤,也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社区;社区学校;社区文化 一、 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 (一)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涵义 社区就是一个地域内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共同体。社区学校是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由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一所承担社区居民知识传播、素质教育和党员政治培训的学校,是一所能发挥个人特长,学习知识和创造财富的学校,是一所能让少年代学有所学,中年代学有所用,老年代学有所乐的融教育文化为一体的学校。社会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们的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文艺修养、生活习俗等。现阶段的社区文化,一方面秉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体现出现代的人文精神。因此,当今的社区文化既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和群众性,也有着强烈的开放性、多元性,并且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弥散性。 (二)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功能 1、社会沟通功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重,人际关系趋于淡化,普遍存在着同一屋檐下,一幢楼却互不相识的现象,更谈不上交往,而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社区学校则具有增强社区内的人际沟通功能。如利用社区学校开设老年舞蹈班、书法班、绘画班、少年英语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班等各种方式把社区居民吸引到一起,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知识交流,共同创造一种亲善、和谐的氛围,密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 2、 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功能:社区学校以社会为基地,以社区居民为对象,以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为目的,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地区的卫生保健资源,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地开展心理咨询,预防保健等健康教育,使社区内各种不同的人群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己、家庭及社区的健康问题,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自觉改变各种不良的生活行为和方式,从而降低社区内的发病率、残障率和死亡率,使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3、心理凝聚功能:社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社区学校是社区居民学习交流的场所,它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融合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情操、培养和激发人们的群体意识和责任感,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国家、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4、文化感染的功能: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活动具有强力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经常推出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节目,如小型演唱会、小品小戏演出、各种智力竞赛游戏以及各类健身体育活动,以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 5、价值导向的功能:经济是城市的实力所在,文化是城市的魅力之花,判断一下城市是否现代化,不能只看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必须要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的发展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内容,二者并进才能真正体现城市的现代化和多元化。 二、 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注重社区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建设对教育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教育基地,发挥多种功能培养各类人才,作为龙头带动社区文化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社区学校。社区学校要面向机关干部、离退休人员、已建立的各类亚组织团体及青少年等四大群体,使之集社区党校、再就业培训基地、老年学校、青少年第二课堂等为一体,注重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开设明理、益智、强体、冶情的各类科目,构建“终身教育”在社区的网络机制,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群众为主体,文化为媒体的三位一体的社区大文化格局。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服务队伍 学校不设专职教师,将根据设置的课程,充分利用社区智力资源,发挥与派结对共建优势,建立一支推荐与自荐相结合的社区学校兼职教师志愿者队伍,其对象可为:在职教师、教授、科研人员和专业技师。党和政府及学校企事业单位有关领导。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在校的大学生等。对从事社区文化服务的人员一定要进行严格挑选和培训,把那些思想健康、品质优秀、多才多艺的人才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充分利用社区中人才济济的有利条件,利用社区学校开设各种培训班,吸纳社会闲散人员为就业学习各种技能,鼓励他们走创业道路。此外,可依托社区地理优势,拓展商机,着力构建以经营“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等为主体的文化一条街,或经营一些花、鸟、鱼、虫等,并定期举办交流与展出。社区学校内还可设立阅览室、宣传栏等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陶冶社区文化情操,同时利用社区学校的多媒体系统、健身场地、电脑房等将教育、文化融于一体,进行改革创新。 三、 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特点。当前我们创导建设的社区文化就是要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要以人为本。我们国家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科学的生命方式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把社区变成高台教育场所,社区里的人是“自然人”,是“社会人”,社区文化建设首先要满足人对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基本需求,任何社区文化的建设都应该和人的需求相结合,才能吸引大家的参与,只有在郑重人的个性,满足人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的“宣传”,才能达到它预期的目标和作用。社会人也是社区文化的根本部分,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以加深文化底蕴,,才能使社区生活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社区文化建设同样也不例外。 (二)加强规划,保证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持续发展社区学校是传播知识、学习技能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社区学校要营造一种充满生机充满文化的氛围,并能推动各类教育的发展,实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社区学校必须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工程。目前,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认为社区学校什么课程都能开,盲目求多、求快、求大,一时间各类培训班铺天盖地,没有针对性和连续性,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难以为续,最终适得其反。二是把社区文化简单化、单一化,认为只要居委会开设一些棋牌室,小区配备些健身器材就大功告成,或者逢年过节搞一点猜谜、抽奖就行了,实际上也就是走走形式而已。因此,应该把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当作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来推进,深入调查、循序渐进逐步建立适应当地情况的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并根据社区的人文结构,制定有针对性的、长期的规划,保证社区文化建设健康持续性发展。 (三)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发展动力面对社区学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以及不断进步的社区文化,社区学校要发展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应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社区学校的发展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何在,怎样才能保持它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此,我们既需要进一步作理论上的概括,又需要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实践性建设,从国外社区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来看,生产力的高速增长、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深化,将是推动社区学校和社区文化发展的三大动力。社区学校教育在社区发展中具有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z设良好的社区文化,培养社区角色等主要功能,社区学校教育也一定能大大丰富原有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一个各种教育因素的集合体,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一体化,到那时,社会将成为生活乐园,社区学校将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社区文化也将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摘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好共有精神家园,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 发展 成果,共建文明和谐社区。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提出了六条措施: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 ;2.扩大阵地,健全体系,形成共建共管新格局;3.充分发挥社区中老年文化资源优势;4.大力调动中老年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5.积极开展中老年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6.搞好服务,建好社区文明和谐家园。 【关键词】社区 文化建设 思路及对策 煤矿社区是矿井衰老关闭破产后组建的新型管理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服务于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工病亡遗属、待退职工和广大职工家属,维护矿区稳定,创建安全稳定充满活力的和谐社区,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建精神家园。这是新形势下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维护矿区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问题及原因 一是离退休人员多、伤病亡遗属多,居住分散,流动性大。 铜川矿务局有离退休人员33000多人,六个社区就有离退休人员15600多人,约占全局离退休人员总数的48%;全局有伤病亡遗属11000多人,六个社区有伤病亡遗属4800多人,约占44%。由于居住和生活等因素,这些人员约有三分之一在社区居住,有三分之一依靠子女在铜川周边居住,有三分之一在外地或回原籍居住。而且时有交替流动,居住不定,增加了加强教育和开展文化活动的难度。 二是硬件投入不足,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差。 煤矿 企业 社区都是近几年先后关闭破产后组建的新社区,由于破产政策所限和经验不足,一些厂房和基础设施特别是过去职工较为集中开展活动的“矿工俱乐部”都随着破产拍卖或移交,致使社区加强文化建设的阵地缺失,必要的文化设施不齐,而且更重要的是各类文体活动精英也四分五散,各自谋生。随着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行,矿务局和社区都花大力气进行了完善和补添,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文化精神需求。 三是软件建设先天不足,后天乏力。 煤矿社区文化既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大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文化应该与企业文化形成一个协调相容的良性互动。而在实际操作运行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观念吸纳不够,表现形式和意识形态较为落后,和谐文化建设的制度和机制滞后,竞争创新激励机制不活,出现了社区文化与社会文化衔接和协调不到位,注重 经济 效益的多,提供公共服务的少;习惯性文化思维多,创新文化思维少。 四是文化活动内容方式单一,范围辐射面小。 社区中老年文体活动,主要依赖于离退休人员原有的文体爱好者,尤其是享受破产政策提前退休的人员,他们的活动方式主要是自娱自乐,活动内容是社会上流行的秧歌舞、健身操、门球和象棋比赛等,还有秦腔、豫剧爱好者组成的自乐班,社区对中老年文体娱乐活动采取组织起来,“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力所能及地组织开展一些小型文体娱乐活动。但由于受场地的局限和资金的短缺,在社区内部活动的多,对外拓展训练少;老一套重复的节目多,编写创新的节目少;社区之间的双向文体互动活动也很少开展,“小天地”固步自封,进步不大,提高不快,激情不高,活力不足。 五是离退休人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期望值高。 随着煤矿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人们在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十分渴望同样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慰藉和寄托,消除退休后产生的失落感和寂寞感;同时也使自己劳苦一生打拼的百态文化底蕴和绚丽多彩的经验之花,在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得以释放,再现当年的韵律风采。 二、思路及对策 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充分发 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体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 发展 大繁荣。结合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广泛深入地开展好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是我们必须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和创建文明和谐家园的共同愿景。 一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营造煤矿社区的和谐文化,就是要紧密联系社区创建和谐文化的实际,坚定走创建和谐社区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地创造性地实施职工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工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新风尚,在全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二要拓展阵地,健全体系,形成共建共管新格局。要站在为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服好务的基础上,在硬件建设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完善设施,利民惠民。在软件建设上,突出特色,彰显个性,积极营造社区文化特别是中老年文化氛围,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活动的标准化管理和量化考核,推动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形成党总支牵头、行政负责、工会配合和团组织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建、明确任务、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建共管新格局。 三要充分发挥社区中老年文化资源的优势。社区是离退休人员集中最多的地方,老干部、老工人多年的实践磨砺,沉淀了深厚的矿山文化底蕴,各类专长人才颇多,无论吹拉弹唱、戏曲歌舞、美术书法、著书立传、运动健身等业余爱好者门类齐全,有些专长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他们自娱自乐开展的一些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必须广为采撷。 四要大力调动中老年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我们要因势利导,注重培养社区中老年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采用社区之间文化活动,送出去参加学习培训的方式,拓宽视野,增长本领,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为他们展示才华、交流信息,活跃文化搭建“文化台”、塑造“文化人”,走出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的“特色路”。 五要积极开展中老年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按照局党委《关于重视开展中老年文体活动的决定》,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动员和组织离退休人员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来。以创建老年之家活动为载体,开展健身登山、门球、棋类比赛、秧歌舞表演、秦腔、豫剧自乐班演唱、美术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社区中老年文化生活的亮丽风景。从而增强离退休人员对社区的依赖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职工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六要搞好服务,建好社区文明和谐家园。老年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提升学习力,激活创造力,优化服务力”为抓手,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老工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多办实事、解决问题作为第一要求,实施好“扶贫济困解难事,温暖和谐进万家”工程,夯实“硬件”和“软件”两个基础,兑现 政治 、 经济 两项待遇,提高文化娱乐和素质服务两个水平,实现安全、稳定双“零”目标。让每一名老干部、老工人在社区都拥有自己的一片精神绿洲,老骥伏枥,情趣盎然,思想常新,理念永存!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社区文化建设思考与探索 【摘 要】社区文化建设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各地的 经济 发展 参差不齐,文化综合实力也有高有低,大多存在资金紧张、社会化参与程度低以及对政府过度依赖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社区文化 思考 探索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主要指的是要让社区群众真正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尊重社区群众个人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权利的思想,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比如,以天使社区为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的把握上,充分尊重居民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权,除了经常有组织的开展“四进社区”和“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消夏晚会、社区老年戏曲晚会、时装表演、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一系列大型群众性文艺、文体活动以外,还对社区内热爱文艺、具有文艺表演专长或有其它健康业余爱好的居民进行分类登记,然后按兴趣爱好引导和扶持他们成立各种协会。这几年,社区先后成立了桥牌、健身、钓鱼、舞蹈、戏迷、书画六大协会,这些协会作用由专人负责召集组织,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由于这些协会演出场合不限,费用多是自筹,在一定程度上又缓解了社区文化开展资金紧张的局面,也成为社区文化建设摆脱过度依赖政府不良局面的一个新途径。 二、坚持培育先进文化 近几年来,有的地方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在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上出现了误区和偏差,造成腐朽文化假借“以人为本”的名义在社区文化中传播、泛滥,严重侵蚀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底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宣扬官本位的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二是节目内容低级、庸俗,没有思想高度,甚至以色情等不健康的东西取悦观众,以迎合群众的口味;三是宣扬“宿命论”等封建、迷信思想。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培育先进文化,以正确的舆论鼓舞人、引导人,弘扬主旋律,唱响新时代。 为此,天使社区党组织一是利用国庆节、建党节、元旦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大型文化活动,并对活动内容、形式进行正确引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着力突出社区特色,力求新颖通俗、积极向上,以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文化形式褒扬先进,鞭挞落后。如豫剧《村官李天成》、《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等一批紧扣时代特色的节目广受居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也成为了每次活动时的保留曲目。二是社区每年都要组织举办一次庭院花卉展,鼓励居民群众利用阳台、庭院植花种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三是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举办科普讲座,搞好健康 教育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这样的举措,使社区居民远离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恶俗陋习,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坚持创新、丰富和 发展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能否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关键。随着精神文化的普及,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此,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这也是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一种体现。否则,因循守旧,只会固步自封,逐步为居民群众所厌倦,进而失去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宣传阵地。那么应如何创新呢?首先,要在文化内容上进行创新,内容要主题鲜明,紧跟时代特色;其次,在文化形式上创新,要从传统的吹、拉、弹、唱即文化的思想意识中走出去,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理解社区文化,将更多的文化类别纳入社区文化的范畴中,诸如: 网络 文化、 企业 文化、科教文化、廉政文化、“草根”文化等等;三是要重视载体的创新,除了传统的搭台汇演、自拉自唱以外,还可以借助各种载体和平台开展文化创新活动,比如,借助企业、厂矿、学校、 医院 、幼儿园等这些组织性较强、影响面较宽的单位和实体,和他们以“结对子”的形式等开展讲座、座谈等社区文化互助活动,有条件的也可以利用媒体、网络开展活动,以提高社会化的参与程度及影响力。 近几年来,天使社区始终坚持创新的发展思路,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首先,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方面,坚持把多种生活元素纳入到社区文化中,丰富和延伸社区文化的内涵。如坚持开展“五好家庭”、“优秀居民、优秀楼长”和“文明楼院”的评比以及“和谐邻里”、“文明社区”的创建等活动,以此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文明新风。尤其近几年,党风廉政文化也成为天使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在社区闭路电视、社区宣传栏、社区黑板报长廊开设了“以廉为镜”、“警钟长鸣”等专栏,逢年过节召开“贤内助”座谈会、发放《倡廉书》、制作廉政文化宣传展板、张贴廉政格言、警句,开展“党员亮明身份”等,增强群众广泛参与廉政宣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大力营造崇廉、倡廉的社区文化氛围。此外,还经常举办一些太极拳表演赛和征集社区格言以及乐趣横生的猜谜等活动,使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经常推陈出新,使社区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二是在载体创新方面,经常有意识地和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单位进行合作,举办各种活动,使医院的医护人员、学校的师生以及幼儿园的娃娃成为了舞台上主角,提高影响力和社会化参与的程度。另外,还与社会上的经营实体形成互利合作,比如在活动中,我们和市多家知名品牌的婚纱行有过多次成功的合作,社区为他们提供广告契机和场地,他们则出资为活动租赁音响、舞台设备,并发挥婚纱行的人力优势,组成专业的模特表演队在活动中穿插时装表演,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提升了群众的审美情趣。这种创新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们今后社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以借鉴的发展思路。 诚然,社区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更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但无论何种模式,必须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 科学 发展观的高度,从本社区的 经济 实力和文化综合实力出发,决不能生搬硬套、照抄照搬,盲目求大、求新、求奇,形成虚假的文化繁荣。同时,在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时,应做到社区的其它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做到短期规划和远景规划相统筹,以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的硬件建设,以社区的硬件建设反过来助推社区的文化建设,使社区的文化建设和其它方面的发展同步、和谐、统一。 社区文化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范畴,它的建设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只要我们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理清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不断思考和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都将逐步得到解决。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解析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与对策 论文摘要:智能交通技术是一项起源于美国的新兴技术,各个国家在引进的时候都必须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引进技术与本国文化的整合,考虑技术位差。任何新技术如果没有现有技术对之消化吸收就是失败的,所以各个国家在制定本国ITS发展内容时,必须对本国现有技术进行整合,然后再把与现有技术相近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近期发展目标。本文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状况对策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智能交通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短缺,需要加快建设,另一方面也存在交通设施利用率低、管理技术落后、交通安全形式严峻等问题。鉴于我国道路在未来20年内仍然处于建设期(根据“五纵七横”公路主骨架的布局框架,建设12条约35000公里以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而这一期间正是智能交通技术在全世界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也需要根据中国公路运输的实际需求探讨在中国公路运输网中应用智能交通技术来提高运输效率、保障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可能性。2000年,国家交通部、建设部,公安部联合全国各大科研院所和多家高校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ITS体系框架》规定我国ITS发展主要集中在不停车收费、出行者信息服务、城市交通管理、公共交通系统、智能公路系统等9个方面。 我国ITS研究可以追朔于80年代的公路收费系统研制,那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津塘疏港公路交通工程研究”于首次在高等级公路上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用于监控和管理系统;进入90年代,我国开始关注国际上ITS的发展。1995年,交通部ITS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GPS(卫星定位系统)与导驾系统研究、基于GPS的路政车辆管理系统等一系列项目研究,交通部还与各省厅开展了“网络环境下不停车收费系统”的联合攻关。1999年。由交通部、科技部、建设部等十多个相关部门组成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ITS。未来交通建设和发展的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由于世界各国把不停车收费系统作为ITS领域最先投入应用的系统开发,以此来扩大道路建设资金来源,缓解收费站交通堵塞,减少环境污染,所以我国也把联网收费、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列为国家ITS领域首先启动的项目。 从1998年初开始,交通部就组织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研究”,并在4个省市进行了示范工程。1999年1月1日,广州市“一卡通”不停车收费系统投入运行,到目前已开通不停车收费车道40余条。同时,围绕交通监控、汽车智能导航等系统,以及一大批科研成果及技术产品得到实际应用,对提高社会和公交出租车辆通行效率,改善城市整体交通状况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ITS建设投入已经达到40亿50亿元,据了解,预计到2010年,“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网将基本建成,网络将贯穿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到2015年国道主干线和公路主枢纽系统将全面建成,构筑起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公路运输主骨架。在这个完善的道路网络里,绝大部分已建和所有新建的高速公路都预埋了比较充裕的管道,部分管孔已铺设了光纤,它将是承载智能交通业务的良好基础设施。仅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我国将建设3.5万公里的高等级公路,在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建设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目前这一部分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4%~5%。1999年,我国公路建设投资达2000亿元以上,如果其中的1000亿元用于高等级公路建设,那么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方面的投资将达到40亿50亿元,这仅仅是当前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ITS应用的初级水平。如果考虑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今后ITS应用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因素,我国的ITS市场规模将以百亿元、甚至千亿元计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ITS的研发和应用将会越来越新、越来越快,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众多商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和市场,我国即将掀起ITS产业建设的热潮,智能交通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 二、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得中国交通运输已从“限制型”向“适应型”过渡,已从满足“量”的需要向满足“质”的需要过渡,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并且公路运输发展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些差距。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们的发展速度较快,发达国家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已经或者今后必将会深刻地感受到,为使交通运输业适应21世纪的要求,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根据国情发展中国的智能运输系统。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洲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4、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中国现有条件,以ITS个别项目人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诸如ITS技术及其产品的标准化-ITS中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营运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t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等。从全国范围内看,由于中国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交通运输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某些地区的发展(如东部、东南部),特别是大都市及其附近的交通运输已存在发展智能运输的潜在市场需要。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 一、中国发展ITS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ITS的概念及其意义 IT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治理系统。 ITS将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以推动社会信息化及形成新产业受到各国的重视。目前已形成世界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 2.发展中国ITS的必要性1)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猜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目前已达6000万辆,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 2)中国城市交通的特点是混合交通,目前自行车拥有量超过1.8亿辆,假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提高,城市交通结构不改善,自行车拥有量将会有增无减;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治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非凡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 交通治理设施缺乏,治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4)中国城市的大气质量恶化,已逐步由无烟煤污染转变为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况差、车辆技术性能低等,致使在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据之有七。同时,车辆状况差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以车况较好的北京市为例,平均日故障次数达500次以上,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二、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从上述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2.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3.二十一世纪交通治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治理体制的集约化;治理设施现代化;治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治理效率高效化;治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治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三、中国发展ITS的目标及基本框架 综上所述,中国ITS的发展框架应逐步实现以下三个阶段目标: (一)前期阶段(5年) 1.目标 缓解交通需求矛盾,提高交通通行能力,减少中心区交通负荷。 2.措施 1)完善道路网系统功能,实施主干道(含快速路)的交通监控; 2)加强交通需求治理(TDM),实施中心主要道路的收费治理,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 3)减少路口非机动车干扰,实施机动车—非机动车时空分离及对自行车实行IC卡治理; 4)路口渠化。实施信号灯优化配时及多相位信号控制; 5)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吸引一部分交通量,实施公交优先道路及优先信号; 6)公交线路网智能调度系统及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运用GPS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实施运行起讫点的调度,运行期间的控制、突发事件的处理,并向乘客提供实时的车辆运营情况,车辆间隔时间等服务信息; 7)建立城市机动车紧急救援系统。机动车突发故障是目前造成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及时、有效地处理故障将大幅度减轻交通堵塞的发生。依靠成熟的GPS定位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利用城市现有厂、站、救援车辆资源,再加以适当扩充,可以很快形成生产力; 8)严格执法,加强违章处理,实施电子抓拍和电视监视等科技手段; 9)开展动态交通分配理论方法研究,实施集中式交通控制系统软件的开发。 3.目的 该阶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主要解决中心区交通拥堵,有目的地改进交通控制中心监控系统,改善交通结构,减少交通需求,为ITS创造必要的技术条件和交通环境。 4.阶段任务 该阶段同时要完成以下任务: 1)ITS标准化的制定; 2)ITS相关部门完成本行业ITS发展规划及信息化建设目标; 3)加强宣传、教育,发动有关企业开展ITS开发; 4)加强国际交流,了解国际ITS的动态,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研发我国ITS技术及产品; 5)进行ITS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应用ITS技术; (二)发展阶段(10年) 1.目标 在综合信息网络平台下,形成信息治理、信息通信、信息服务子系统,实现交通信息双向交互;实施交通指挥、控制,达到减少堵塞时间、降低交通事故、出行便捷及保护环境的目的。 2.措施 初步建设以下各系统: 1)城市信息治理系统 该系统按城市GIS数据库、信息网络、车辆治理信息等分步建设,不仅为ITS系统提供直接相关的动、静态信息,同时也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各项信息服务。 2)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 该系统由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及信息三部分组成。 信息采集:实时采集交通拥挤、事故发生、道路施工、气候变化及停车泊位等信息。 信息处理、分析:采集的各项信息经交通信息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信息:将经过整理的实时信息及分析后的猜测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有线广播、电子显示屏、net网,车载器向出行者及驾驶员。 3)微波接入网系统 该系统与交通治理监控系统及交通治理信息系统联网,提供开放式联网支持,通过车载单元(微波标识卡)和路边单元(微波天线及其控制器)有效地采集交通数据,提供信息及交通控制。 4)网络下的电子收费系统 该系统是车路间信息通信系统,通过微波通信技术实行不停车收费。该系统将在全区域内实现收费路网“一卡通”。 5)多式联运治理服务系统 该系统采取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交通方式的运费、治理、服务系统联网,为客、货运输提供联运服务,提高效率和治理水平。 3.目的 该阶段的目的是信息通信网络化,建立信息通信平台,实行人、车、路之间相互传递实时、准确信息。 4.阶段任务 该阶段需要同时完成以下任务: 1)ITS相关部门在信息平台建设中,要统一规划,联合攻关; 2)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信息产业的开发和产品研制; 3)加快智能车辆的研制生产,以适应ITS发展对汽车技术提出的要求; 4)有指导性地抓好示范工程; 5)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成熟阶段(10年) 1.目标 以ITS的发展推动信息化社会的进程,创立新产业,开拓新市场。 2.措施 1)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并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现有水平; 2)在城市综合交通实现规划、治理、运营智能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国各交通方式的综合运输规划、治理运营智能化; 3)城市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公交运量占较大比重; 4)完成车间通信系统; 5)成批生产电动汽车、环保车辆及智能车辆; 6)建立社会化信息服务系统; 7)形成ITS新产业。 3.目的 1)建立一种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智能化运输综合治理系统; 2)实现科教兴国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推动人类迈进信息化社会。 四、结语 本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我国ITS发展的框架设想,计划用5个5年计划的时间实现ITS的发展目标。设想必定会存在主观臆想或脱离实际,仅作为抛砖引玉,引起大家讨论。设想虽然对其中的技术关键没有过多涉及,但技术问题也非常重要,是一只到达设想彼岸的船。因此,也望相关专业的同行一起讨论,共谋大计。 我们一直认为在技术上,我们国家绝不比其他国家落后,虽然在发展ITS的基础条件上远不如发达国家,但只要坚持“两弹一星”的创业精神,一定会实现工业化的宏伟蓝图。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论文 1.国外交通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许多发达国家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进行研究、试验和开发。下面就欧洲、美国及日本等一些国家有代表性的ATIS作一简要介绍。 1.1欧洲的代表性系统 欧洲的代表性系统有:SOCRATES、EUROSCOUT、Trafficmaster。 SOCRATES是一种有效发挥传统的蜂窝无线电话的基础设施(地面站)的作用,使交通指挥中心与行驶中车辆进行双向通信的系统,它的下行线路可通过“广播方式”向行驶在各种地面站的网络内的装有SOCRATES车载装置的车辆提供道路交通状况的详细数字信息。上行线路利用多频存取协议经过基地台向交通指挥中心发送信息。 EUROSCOUT是以红外线信标为媒体的动态路线引导系统。车辆和信标间的红外线通信是双向进行的,汽车就变为一个探头,将旅行时间、排队等候时间及OD信息等交通信息数据传输给中央引导计算机。 Trafficmaster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广范围高速公路使用的系统,采用传呼机网络提供交通信息。收集高速公路交通状况数据的传感器向前后方向发出2条红外线光束,并根据各光速在车上的反射波时间差检测车辆的速度。 1.2美国的代表性系统 美国的代表性系统有:TRAVTEK、ADVANCE、FASTTRAC。 TRAVTEK以实时路线引导和服务信息系统实用化为目的,由交通管理中心、信息与服务中心、装有导航装置的车辆组成。交通管理中心进行道路交通信息的收集、管理及提供,同时还进行系统运行所必需的信息管理和提供;信息服务中心收集观光设施、旅馆、饭店等为对象的各种服务信息;车载导航装置由车辆位置测定、路线选择及接口3种功能构成,可显示交通堵塞地段、事故及施工等信息的奥兰多地区的地图、按驾驶员需要进行的路线引导及提供服务的文字信息等。 ADVANCE通过电波的双向通信直接将车载导航装置和交通管制中心连通,导航装置由接触式屏幕、显示器及导航计算机构成。一输入最终目的地便可利用最新交通信息计算最佳路线。路线引导是采用声音合成及用显示器上的符号指示的形式。 FASTTRAC是把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TMS)和先进交通信息系统(ATIS)技术组合在一起的ITS项目,它计划进行使实验车辆与信息控制方式统一的试验,亦即根据车辆测量的等候时间等使信号控制和绿色信号实现最佳化。 1.3日本的代表性系统 日本的代表性系统有VICS和ATIS。 VICS中心通过日本道路交通通信中心汇总交通管理者和道路管理者双方的交通信息。由VICS提供的信息有:交通堵塞信息、所需时间信息、交通障碍信息、交通管制信息和停车场信息5种。 ATIS是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它的通信媒体是电话线路(无线、有线)。交通信息利用者通过车上装载的导航装置或自己家及办公室的微机,可按需要接收多媒体的地图信息和文字信息。 2.交通信息系统结构方案 信息系统的本质是通过高新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对各种决策(包括交通战略决策、交通管理决策、交通方式及交通路线选择决策等)起到支持作用的信息和知识在系统中有效流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引导合理的交通行为,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交通设施潜力的目的。 为了实现智能化控制交通的要求,收集相关的实时可靠的交通信息是交通信息系统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根据不同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目的和要求,进一步分析、传递、提供信息。信息流程见图1。 出行者所关注的信息大致包括3个方面:对“出发前”移动计划有效的信息、对“驾驶中”在道路上移动过程中有益的信息以及对“换乘”火车、客车、民航或轮船等提供乘车方便的信息。 依据出行者的信息需求以及交通管理者和物流业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需求,结合中国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交通信息系统结构见图2。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包括一个中心即交通信息中心,交通管理、电子收费、交通诱导、交通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紧急救援、营运车辆管理、车辆安全辅助驾驶八个子系统以及道路交通管理和车辆管理两个数据库。交通信息系统各子系统功能结构见图3。 交通管理子系统主要由交通指挥中心提供通过采集的路段、交叉口、高架交通以及城市出入口的基础数据组织而成的信息。营运车辆管理子系统包括公交和物流管理,公交管理涵盖出租车和公交车辆的管理,物流管理包含货运和租赁车管理。紧急救援子系统包括一般性的事故报警以及特殊情况的灾害救助。诱导系统含有路径诱导和停车诱导。部分子系统采集的信息将提供给整个系统共享,通过提供历史数据和实时可供预测的信息,用以支持出行决策的制定,系统实时地通过网络查询对公众交通信息,向各种媒体诱导信息。 系统的结构为分布与集中相结合,各子系统分布相对平等,交通信息中心拥有信息整合的共用信息平台。各子系统完成数据采集、局部运行管理、共享信息整合等项任务。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建设可分阶段进行,条件相对成熟的部门可优先发展,建成示范工程,推动其它部门发展。同时,交通信息系统的实用化进程需要各子系统所涉及的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实现系统的优化建设与运行。系统设计不但要重视系统核心的研究开发,而且要重视与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资源共享是交通信息系统的命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交通,在以人为本的交通规划、管理与设计中,综合运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等手段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是必由之路。交通信息系统在确定了基本结构之后,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系统设计后,加以实施。 3.交通信息系统的主要媒体和特点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中可传递信息的媒体主要特点见表1。 表1交通信息系统利用的主要媒体和特点 4.结论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必将在今后真正的高度信息通信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交通信息系统也必将在实现高效舒适的交通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未来的实施,必将在居民出行、事故和灾害救援以及货物流通等方面带来更大的便利,同时,在交通管理方面更加有的放矢、标本兼治,在减少交通出行、降低交通量、减少阻塞、减轻污染、提高服务水平等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论文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现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本文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状况对策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EquityActofthe21th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政年度(1998~2003),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四、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4、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中国现有条件,以ITS个别项目入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诸如ITS技术及其产品的标准化;ITS中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营运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等。从全国范围内看,由于中国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交通运输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某些地区的发展(如东部、东南部),特别是大都市及其附近的交通运输已存在发展智能运输的潜在市场需要。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论文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现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研究报道,美国每年因交通阻塞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10亿美元,日本东京每年因交通拥挤造成的时间损失相当于 1000多亿美元,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500~5000和50~500亿欧元。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1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EquityActofthe21th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政年度(1998~2003),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2中国发展智能交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预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中国城市交通的特点是混合交通,目前自行车拥有量超过1.8亿辆,如果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提高,城市交通结构不改善,自行车拥有量将会有增无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中国城市的大气质量恶化,已逐步由煤烟型污染转变为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况差、车辆技术性能低等,致使中国处在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中。同时,车辆状况差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 3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4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得中国交通运输已从“限制型”向“适应型”过渡,已从满足“量”的需要向满足“质”的需要过渡,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并且公路运输发展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些差距,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交通运输设施在技术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还很不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较大;部分地区、部分运输方式和一些运输方向上存在着运力过剩、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现象等。 纵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发展经验,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其交通运输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尽管世界各国情况不同,条件也有相当的差异,但这种特征却有着一定程度的共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们的发展速度较快,发达国家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已经或者今后必将会深刻地感受到,为使交通运输业适应21世纪的要求,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根据国情发展中国的智能运输系统。 4.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4.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4.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4.4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中国现有条件,以ITS个别项目入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诸如ITS技术及其产品的标准化;ITS中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营运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等。从全国范围内看,由于中国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交通运输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某些地区的发展(如东部、东南部),特别是大都市及其附近的交通运输已存在发展智能运输的潜在市场需要。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南昌建智能交通系统让道路引导车辆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简单来说,ITS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道路自己“开口说话”,将各个路口的信息汇集到中心控制系统,并智能地提供信息反馈,自动引导车辆。南昌ITS系统将有望明显缓解道路拥堵并改善高峰时期的交通状况。 关键词:智能交通;交通诱导;车辆控制:绿波交通 几十年来,当人们习惯了蓝色铁皮路牌,再看到会变色的路牌时,也许心情会不一样。本月中旬,南昌街头首次出现了带有电子显示屏的交通诱导牌。正式使用后,将通过红(拥堵)、黄(缓慢)、绿(畅通)三种色灯来显示周边道路的交通状况。 对开车上路的市民来说,在广播和交警手势获取交通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交通将能真正实现路车互动。而除了电子路牌,一个应用更加广泛的智能交通系统也已研制成功,不久就会在南昌出现。 背景 汽车化社会需要智能交通 工业化国家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大都经历了经济发展促进汽车发展,而汽车产业的发展又刺激经济发展的过程,从而使这些国家尽早实现了汽车化的时代。然而,汽车化社会带来的诸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日趋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道路设施十分发达的美国、日本都在尝试ITS(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拥堵问题。 该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运用了二三十年,EI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地区是日本,该国的VICS(道路交通情报通信系统,ITS领域的一套应用产品)已相当完备和成熟,美国、欧洲等地区也普遍应用,征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也已广泛使用。 让道路自己“指挥”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Iri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ITS)听上去有点陌生,专业地说来,它是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通俗而言,以往的交通指挥,交警管理一个路通只能依靠手台呼应邻近的一两个路口,远在两三公里之外的交通信息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盲区。而正在南昌市研发ITs的江西凌佳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柯志文说:“ITS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道路会‘说话’,它会把各个路口的信息采集到系统,让道路自己‘指挥’交通!” 关注 南昌版lTS引入日本技术 记者了解到,江西凌佳科技有限公司和日本日立公司是合作伙伴,凌佳公司正是依赖日立公司在日本几十年的城市交通运用技术,并准备将该技术带到南昌。该公司为南昌开发的ITS软件成品已在今年2月出炉。不久前,该公司已向南昌的交警、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提交了一份《关于南昌市智能交通的几点建议》的资料,准备着手启动南昌版ITS商用,并同时在武汉、长沙两个城市一起推进智能化交通系统。 一期工程拟覆盖南昌老城区 记者了解到,南昌版ITS并不依赖政府出资。北到阳明路、南到坛子口、东到彭家桥、西到赣江,这是江西凌佳科技有限公司准备启动的一期工程,投资2亿元人民币,计划5年内收回成本。二期则延伸到红谷滩、瑶湖、八大山人等南昌主城区,两期工程总投资为5亿元人民币。 凌佳公司透露,他们计划在8000辆公有车辆(如公交车、出租车等)上安装信息收集系统,也就是一个不到50厘米的环形天线,用来采集交通信号。同时,该工程还会在南昌大街小巷安装信号接收装置,采集的汽车信号会通过网络送到交通管制中心,中央处理装置会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编制成“拥堵信息”、“所需时问信息”等,然后在公路上设置的电子信息显示板上出现,把交通拥堵等情况及时向驾驶员传递。进城口率先使用交通诱导牌 目前,南昌交警部门正在加紧建设智能化指挥中心,并已完成1个平台、11个子系统的建设,实现对道路交通的智能化监控、诱导和指挥。系统建成后,25块大型交通诱导牌将率先在南昌市进城口启用,城区道路通行情况将一目了然。 车主“一天一元钱”可享受智能交通 除了方便交通部门管理,ITS能给普通市民带来什么?柯志文说,ITS正式开通后,公安车辆、急救车辆、消防车辆将优先试用,还有一些试用的私家车,将会安装一个7寸大小的彩色导航仪。车主到时候可以通过彩色导航仪实时掌握整个南昌城的交通情况。“比如你从高新区开车去红谷滩,如果阳明路发生拥堵,导航仪会自动提醒你从相邻的微循环系统如青山路、三经路、二经路等道路去红谷滩,通俗地说,这好比是一个南昌地方版的GPS卫星导航。车主一年只要掏300多元,平均一天一元钱就可以获取南昌市的智能交通服务。” 声音 ITS类似绿波,交通帮助不会很明显 ITS在日本运营非常成功,日本模式能否成功复制到南昌?对此,江西师大城建学院副院长闵忠荣认为并不乐观。日本很早就使用了智能交通系统,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国内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地也使用了智能交通系统,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智能交通系统和国外早在推广的绿波交通类似,也就是在某条干道上,协调各个路口的信号灯设置,使一队车在绿灯时间通过一个路口后,将一路通过接下来设置的路口绿灯,而不会遇到红灯。绿波交通只在饱和度50%左右可以运用,而南昌路口饱和度已经达到80%~90%,再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帮助可能不会很明显。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智能交通系统中基于TMS320DM642的电子稳像算法实现 摘要:在智能交通系统(ITS)中,摄像机抖动引起图像序列的不稳定,直接影响监控效果。因此,电子稳像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显著。在简单分析了基于整像素级搜索的几种电子稳像算法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后,改进了基于半像素级搜索的电子稳像算法,并且在基于TMS320DM642的嵌入式系统中实现了该算法。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电子稳像;半像素级搜索;TMS320DM642 1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交通服务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特别是针对国内交通拥挤混乱的现状。因此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计算机视觉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节约大量的时间。 区别于人的视觉,计算机视觉对图像是否稳定更敏感。微小的图像抖动都会对计算机视觉的判断造成影响。当摄像头放置在车内做监控时,道路的不平整会造成严重的摄像头抖动;当摄像头固定在道路两边做道路监控时,恶劣的天气也会造成严重的摄像头抖动。因此,对输入图像先用电子稳像技术[1]进行处理,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准确性和实时性是衡量智能交通系统的两个重要指标。因此,电子稳像算法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满足较高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几种经典的电子稳像算法的性能,然后提出了基于半像素级搜索的快速算法,并与其他算法进行了性能比较,最后在基于TMS320DM642的嵌入式系统上实现了该算法。 2 基于整像素级搜索的经典稳像算法 电子稳像算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如图1):特征块和搜索范围的确定、全局矢量搜索和图像补偿。其中,全局矢量搜索是整个电子稳像算法中最消耗时间的部分,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目前研究的稳像算法,主要针对的就是全局矢量搜索算法。全局矢量搜索算法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整像素级搜索和半像素级搜索。首先介绍一下三种经典的基于整像素级搜索的稳像算法:全搜索法、三步搜索法、二维对数搜索法。 2.1 全搜索法 全搜索法是指在确定的搜索范围内,对每个像素点都进行匹配准则函数评测,从中找出匹配效果最好的,因此能够得到全局最优矢量。该方法的准确性很高,但是计算量太大。 图1 算法框架 2.2 三步搜索法 三步搜索法是从全搜索法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快速的搜索方法。该算法的优点是简单、适应性强且比较准确。三步搜索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指定一个初始长度作为步长,选定一个特征点作为中心点,找到以该点为中心彼此相距步长的八个点,对这九个点(包括中心点)进行匹配准则函数评测,找出其中匹配效果最好的;(2)把在上一步中找到的最佳匹配点作为中心点,且步长缩短一半;(3)重复以上两步,直到步长缩短到小于一个像素为止。 2.3 二维对数搜索法 二维对数搜索法同样是从全搜索法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快速搜索方法。与三步搜索法相比,它需要搜索的步数增多了,但是它的准确率更高,特别是当搜索范围比较大的时候。二维对数搜索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指定一个初始步长,选定一个特征点作为初始中心点,找到与该点相距初始步长的四个点,对这五个点(包括中心点)进行匹配准则函数评测,找出其中匹配效果最好的;(2)如果上一步找到的最佳匹配点就是中心点,则步长缩短一半;如果上一步找到的最佳匹配点是其他四个点中的一个,那么把该最佳匹配点作为中心点,重复第1步的处理;(3)当步长变为一个像素时,找到以上一步中最佳匹配点为中心彼此相距一个像素的八个点,对这九个点(包括中心点)进行匹配准则函数评测,找出其中匹配效果最好的,那该点就是我们要找的最匹配点。 3 基于半像素级搜索的快速稳像算法 由于图像像素点之间最好的匹配块有可能不是整像素块,而是存在于各个整像素之间的插值空间上。因此,为了提高搜索的准确性,有必要进行半像素搜索。所谓的半像素级搜索是指在整像素级搜索的基础上,为了寻找更好的匹配而进一步在像素的插值空间上所进行的搜索。 3.1 半像素值的计算 如图2,灰色点为整点像素位置,而深黑色点为半像素点位置。半像素值通过双线性插值得到: 3.2 半像素级全搜索算法 如图3,设D0为是待估计的特征块在整像素级上的最佳匹配块,假设此时的匹配函数计算值记为T0,然后沿D0周围的8个像素点(D1-D8)依次作半像素搜索。这种搜索方法所使用的算法如下: 图2 半像素值计算图3 半像素级搜索模型 (1)新建一个数组data,用来存放插值形成的参考数据块。当搜索到D2或D7时,即与D0在同一列上,则在列方向做均值插值形成参考数据块data。当搜索到D4或D5时,即与D0在同一行上,则在行方向做均值插值形成参考数据块data。当搜索到D1、D3、D6或D8时,即与D0既不在同在一列上又不在同一行,则在行方向和列方向同时做均值插值形成参考数据块data。 (2)用匹配函数计算并记录每次搜索的T值,设为T1-T8。比较T0-T8,其中的最小值者所对应的参考块为最佳匹配块。 3.3 快速的半像素级搜索算法 3.2节中所采用的半像素级搜索方法是一种完全搜索方法,因此相对而言计算量较大。假设在小范围内搜索时,匹配函数计算值是单调的,这种单调性为减少搜索次数提供了可能。考虑到在搜索中对位于对角线“×”上的点(即D1、D3、D6和D8)的计算量要大于位于“+”上的点(即D2、D4、D5和D7)的计算量。根据这一点和上述假设,本文提出了以下3种快速半像素级搜索方法(针对如图3所示的模型)。 方法1:只搜索“+”方向上的4个点(D2、D4、D5和D7),比较相应的T2、T4、T5、T7和T0,并以其中最小值所对应的块为最佳匹配块。该方法节省了对4个对角线“×”方向上点的搜索。 方法2:首先,搜索“+”方向上的4个点(D2、D4、D5和D7),比较相应的T2、T4、T5、T7,得到最小值所对应的点,假设这里的最小值是T2。然后比较与T2所在点位置既不在同一行又不在同一列的2个点的大小:D4和D5。假设D4小于D5,搜索D1比较T2,T1和T0,以其中值最小者所对应的块为最佳匹配块。如果D5小于D4搜索D3,比较T2,T3和T0,以其中值最小者所对应的块为最佳匹配块。该方法节省了对3个对角线“×”方向上点的搜索。 方法3:首先,与方法2相似,搜索“+”方向上的4个点(D2、D4、D5和D7),比较相应的T2、T4、T5、T7,得到其最小值所对应的点,假设这里的最小值是T2。然后比较D2与D2相邻的2个对角线“×”方向上的点(D1和D3)以及D0所对应的值,并以其中值最小者所对应的块为最佳匹配块。该方法节省了对2个对角线“×”方向上点的搜索。 4 仿真结果 首先在PC机上,对以上算法仿真。选用一个100帧,大小为320×240的图像序列,在P4 2.80GHz,内存为512MB的机器上运行仿真,从准确度和实时性两方面来分析算法性能。 4.1 算法准确性分析 算法准确度是评价补偿了摄像机的抖动量后获得图像的稳定程度。如果稳定后的相邻两帧图像间的全局矢量完全补偿了,那么这两帧图像上搜索范围内相对应的每一个像素之间的差值应为零。但是,噪声、算法估计误差等原因会导致偏差。为了更准确的稳定图像,提出用算法的准确度来评价算法。PSNR(peak signal-to-noise ratio)是评价准确度的品质因子,定义为: 其中MSE是两帧图像间搜索范围内每个像素的偏差值。它反映了图像序列变化的快慢和变化量的大小。PSNR越高,图像稳定效果越好,当两幅图像完全相同时PSNR最大。 4.2 算法实时性分析 算法实时性主要是指算法处理图像的快慢,一般以每秒钟处理的帧数来衡量(fps)。算法速度与硬件指标密切相关。仿真结果如表1。 表1 各种算法的准确度和实时性比较 5 基于TMS320DM642的嵌入式实现 5.1 硬件框图 图4 硬件框图 5.2 TMS320DM642 TMS320DM642[4]是TI公司推出的一款针对多媒体处理领域应用的DSP,是目前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的主流产品。其主频为600MHz,内含8个处理单元,可并行处理8条指令,并通过软件流水解决了取指令和取数据的瓶颈,其处理能力最高能到达4800MIPS。因此能达到系统要求的高实时性。TMS320DM642带有3个可配置的视频口,内含FIFO。当摄像头采集的图像通过解码芯片后,存储到DM642视频口中的FIFO内,然后当FIFO中存储的数据达到一定阈值时,由TMS320DM642的EDMA负责FIFO与SDRAM之间数据的搬运,而无需占用CPU的资源。 5.3 实验结果 根据在PC机上的仿真结果,选取准确性和实时性相对都比较高的基于半像素级的快速搜索方法2,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实验效果图如图5所示。从图(d)中可以看出,经稳像算法后,图像中只剩下零散的白色小斑块,这些斑块可以利用面积条件轻松去除,从而达到最终的稳定。 6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不同的稳像算法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并在基于TMS320DM642的嵌入式系统中实现了一种准确性和实时性都比较高的基于半像素级的快速搜索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半像素级的快速搜索方法的准确性提高了,但实时性却降低了。因此稳像算法的选择需要根据算法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进行权衡。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分布式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与处理平台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交通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交通拥挤和安全事故频发,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之一。数据管理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但是如何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所以分布式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与处理平台在交通系统中显的尤为重要。 关键词:分布式;智能交通;数据管理;设计 一、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与处理现状分析 目前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增长,在建设的智能交通系统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一些现有技术包括来进行实时的监控手段,比如电子检测器、电子视频和电子紧急通话等设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高速公路的安全性,保证了交通监控管理的需要。智能交通系统主要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对交通系统进行控制和约束,从而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果使用智能交通系统就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都必须经过科学有效的处理。如何更加高效的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是智能交通系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目前的智能交通系统并没有完善和良好的数据管理机制,数据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想要更好的处理原始数据就必须有完善的数据管理与处理平台。主要作用在于收集和提供交通情报信息,针对交通中存在的异常信息和汽车行车情况进行专项的控制,对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及时联络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同时还对还道路和道路设施及监控系统进行统一的维护和管理。因此,智能交通系统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速公路的电子监控系统要严格监控各个路段的路况信息和天气变化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和数据综合整理及时上报给各个路段的监控中心,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可以通过电子视频和电话向每个车辆告知紧急情况和提出建议性的方案,保证车辆的安全。如果监控到车辆违规或超速要及时通过合理的方式告知司机,最终做到抑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的作用 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对车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合理的管理同时让车辆在安全快捷和舒适的公司道路是行驶。而给车辆提高安全良好的交通环境也是公路交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即使如此,也依然无法避免行车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而这些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车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司机的疏忽大意,更是交通系统对车辆监管不利的结果,还有可能是天气状况和环境情况引起的。而这些因素的不断发生就会导致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而作为智能交通数据管理系统在这个时候就必须发挥其优势,实时实地的监控那些异常信息和数据并且努力排除这些不安全因素带来的事故隐患。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首先,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 (二)其次,使用电子视频系统监视可以获得车辆的通行状况和车速,检测车辆是否超速,同时保证道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再次,可以对突发的交通事故做出快速及时的应急预案,提供救援行动。 (四)最后,通过在数据管理系统中建立交通数据库,为改善道路管理和经营决策提高准确的数据信息。 三、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与处理的设计 分布式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与处理平台主要分为由交通管理中心控制的中心数据管理系统和由区域交通系统控制的区域数据管理系统。中心数据管理系统主要是收集和管理交通控制中的数据和信息,为各个区域交通控制中心提供数据和信息,同时还可以个各个区域交通控制中心进行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动态的处理中心的数据和信息。主要是指各地区的高速公路管理局需要对所管辖区域内的高速公路进行统一监控管理。各片区监控中心将各站点的视频信号和相关资料信息有选择性的上传到市级交通管理中心,由市级以上的交通管理中心统一监控和管理。区域数据管理系统主要是收集和管理本地区的数据和信息,同时做好与中心数据管理系统的上报工作,及时的把区域内的数据信息情况上报到中心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的安排和管理。不管是中心数据管理系统还是区域数据管理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最大的功能就是获取最主要最可靠的交通公路信息的原始数据,这些原始数据主要是指检测设备检测到的每天过往车车辆车速和各种信息数据,同时电子视频系统还可以对违规的车辆进行抓拍和记录。而这些数据资料最终可以上传到交通部门的监控总中心,进行进一步的核准和分析。还有一些天气和气候状况比如,大雾天气和能见度范围都可以及时的通过监控系统监控到,这些信息需要及时并且监控车辆的紧急救援信号。同时还要对本地的视频信号进行监控并且把所管辖区域内的摄像机信号全部引入本地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备份数据,再根据具体情况上传中心数据库。 (二)数据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外界检测到的交通状态和天气情况,自动配置出交通指导方案。但是关于具体的控制算法在设计改系统程序的时候由专门的技术人员编写。这些算法常用的有基于稳态交通控制算法和动态的模型推导算法以及模糊的理论算法,这些算法是在平时的实践和应用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般在高速公路上设置的数据控制系统是针对某一路段的情况进行数据监控和管理,在上传图像和数据以后,中心数据管理了系统分别对图像和相关数据进行识别和分析,对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进行统一记录和监控。 (三)外场数据管理系统。为了更好的完成数据的管理和控制功能,我们还需要配置一定较好的外场设备。外场数据管理系统除了管理中心数据库的数据,还包括若干外场数据的管理,主要包括车辆检测装置和可见度检测装置。还有闭路电视监控和紧急电话监听。还有在高速公路上设置指挥车辆安全通行得控制指令和及时向交通部门发出救助的求助指令系统设施等。 (四)计算机网络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通过联网监控,为交通部门及时提供给路段信息和监控数据。各省和各区可以形成网络。在一个站点可以看到所有相关站点的道路信息,由于每个路段都要有专门的负责人来进行本道路情况资料和图片的上传,所以形成了一个大型的网络结构。把每个站点的道路信息及时在网络上,包括每个区域的天气状况和气象信息,以及本路段交通堵塞的信息,在其他站点的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查询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还可以及时通告各个部门关于天气和交通的情况,各个部门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及时通知车辆是否前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无故造成的交通拥堵,同时也可以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比如在大雾天气可见度低得情况下,通知车辆缓慢前行,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四、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分布式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和处理系统在日常的交通管理中有这重要的意义,使用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和处理系统也以成为交通管理最广泛的应用,由于交通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想实现整个沿线的联网管理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不断交通系统数据管理的质量和技术,为车辆安全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蚁群算法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以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为出发点,结合蚁群算法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其作用意义,对于今后进一步的发展给出了初步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蚁群算法;智能交通系统;最佳路径 一、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车业发展越来越快,车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尽管我国的公路和铁路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拥有自家车以及其他用途的车辆数目多,交通仍然很拥挤,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对于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智能交通系统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先进的子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监测,收集,处理。并且及时向交通管理部门以及驾驶员提高双向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对于交通道路流通量的疏散,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该系统向交通管理人员以及广大乘客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实现了交通路线最优化选择[1],给稳定发展的交通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二)出行者信息系统。出行者信息系统是用来帮助出行者选择适当的时间,交通方式的系统。主要是通过电子网络指南来收集并向出行者提供各种交通工具设施的静态和动态服务信息,并及时反映当时的交通情况以及道路通畅情况、以便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出行时间和交通工具。(三)车辆安全系统。安全是交通运输里面一个重要的环节,安全系统主要包括安全预测以及监控调控系统两个部分,主要关于车辆在障碍道路时可以自动识别,自动避开,紧急转弯,绕道而行,车速,车间距的保持等在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地方以光或者声音的形式给车辆提出警报,避免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在乡村地势崎岖的地方,更加需要安全系统的保障和落实。(四)先进公共运输系统。公共运输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该系统面向广大公众,主要包括公共车辆信息,行驶服务系统,电子车票系统等。以全方位的信息给乘客提供最为满意的服务,推动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 二、蚁群算法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蚁群算法是一种模拟进化法,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真实的蚂蚁觅食行为,采用具有记忆的人工蚂蚁,观察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以及相互帮助来找到食物源地最短的路径。蚂蚁在觅食时会释放激素.。后来的蚂蚁会沿着信息浓度高的方向前进。而后来蚂蚁又会在经过的路径上释放信息素,使该路径上的信息素得到加强。这个过程一直循环下去,则有越多蚂蚁经过的路径,它的信息素浓度就越高,在后来的蚂蚁选路中就更容易被选。目前蚁群算法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现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交通网的深入研究。蚁群算法建立在遗传算法的基础上,构思了关于奖惩机制的遗传蚁群算法,这种新型结合物在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上得到了大大的改善[2]。利用这些优点,蚁群算法已经深入的研究了我国交通网的现状,经过工作人员的细心研究,数据整理,分析,现在已经提出了交通网的表示方法和权重的确定方法。对于交通管理有着重大的突破意义。(二)应用到了车辆路径问题。随着蚁群算法在智能交通系统里面的应用,它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以及创新改进,现在已经将蚁群算法应用到了车辆路径问题,改进了关于求解车辆路径的蚁群算法,并且通过仿真实验实现了路径的优化。(三)提出了混沌蚁群算法。通过联系实际交通中的混沌现象,结合了混沌理论进一步运用蚁群算法,并且通过实验验证混沌蚁群算法的合理性,目前混沌蚁群算法已经被运用到了智能交通系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未来展望 蚁群算法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中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了,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它在技术上还可以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交通环境。(一)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优化路径。利用蚁群算法,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已经在最短路径上实现了最优选择,为了进一步缩减监测时间,可以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来优化路径的选择。大量微型传感器部署在监测区域里面,采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收集信息,进一步处理网络覆盖区域路由相关协议,最终确定选择[3]。(二)信息素区域和更新方式的改进。传统蚁群算法由于正反馈的作用,在搜索过程中出现局部最优解时,接下来的蚂蚁搜索时就会以较高的概率选择局部最优解,随着搜索循环次数的增加,就会使局部最优解路径上的信息素含量远远高于其他路径,进而造成大部分蚂蚁都会选择这一条路径,限制了算法的全局能力,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为了防止某一区域信息素累计太多,可以在此区域设定两个临界值,避免过快的形成局部最优解。(三)局部搜索方法的改进。现实交通中,人们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和方向性,例如,我们不会选择一个背离目的地的路径出发。由于我们无法预料故障会在哪一个地点发生,所以在局部搜索时应该都设立几个储备点,改变原有的确定的储蓄点的方法。 四、结束语 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推动了交通运输业和经济的发展。蚁群算法的融入进一步完善了智能交通系统自身的结构,对于最优路径的选择,信息的收集有了更便捷的方式。今后,智能交通系统在蚁群算法的推动下将会更加显示其生命力,将波及到乡村交通,以及我国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全面带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朱献文,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能计算,人工生命。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当下,交通行业也需要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技术,不断地加强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设。交通行业为了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车联网、城市智能交通系统集成、交通大稻莸鹊难芯浚然后将这些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过程当中。文章首先分析了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当中主要的交通技术,然后进一步分析了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的有效发展策略。 关键词:面向未来;智能社会;智能交通系统 科技的快速发展衍生了一系列的高科技技术,各种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智能化将成为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此,相关的部门就必须要对当下的交通行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然后充分地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构建出更加环保、便捷、安全、高效、公平的智能化交通系统。全面地将智能化交通系统运用到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智能交通系统进行更新。这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交通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而且能显著地提升交通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1 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当中的重要智能交通技术 1.1 大数据挖掘 社会的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推动交通行业的发展进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各种先进的多元化集成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交通行业的管理过程当中,从而有效地推动了交通行业的大数据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利用计算机设备和大数据技术,能够在海量的信息当中挖掘出所需的重要信息,并且通过科学的预算和分析,快速地掌握数据变化的规律。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设备了解到这些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和规律,然后能快速地对交通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估,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另外,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能够快速地解决各种交通要道拥堵的问题,而用户通过相关的仪器设备访问这些数据,能够根据实际的出行需求选择最优的路线方案,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出行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相关的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地建立跨区域的具有较高的立体性和综合性的智能交通系统,从而实现跨区域的交通管理。例如利用全新的先进科学技术检测驾驶行为、完成交通信息诱导、实时地对事故进行处理和监测等。这样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大数据技术在交通管理过程当中的实际应用,同时也提升了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1.2 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技术是一项全新的车辆自动驾驶技术,通过车辆当中配置的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信息融合、组合导航、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配合,从而完成车辆的无人驾驶。无人驾驶中的导航设备可以与全球的导航系统相连,同时能够利用红外线、视觉、激光等多种方法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和交通的情况。这样不仅能够快速地定位车辆的位置,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规避行驶过程当中的障碍物和其他车辆。另外,车辆上的高智能计算机能够完成一系列的运算,用户通过向计算机下达指令能够完成转向、速度、启动等的操作。无人驾驶车辆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车辆行驶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缓解驾驶人员长期进行车辆驾驶产生的疲劳感,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预防各种交通事故的发生。无人驾驶车辆还能够很好地在极限条件下和恶劣条件的环境当中行驶,车辆的各方面性能远远优于普通车辆。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广泛地使用于无人潜航器、无人艇、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汽车等。无人驾驶设备通过详细的定位,以及利用网络云计算、自动控制、智能规划、自动规避、自动导航、视觉环境感知等技术,能够快速地将车辆信息和周围环境信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智能设备能够在这个整体当中快速地完成各项指令和操作。无人驾驶技术不仅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面向未来的智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智能交通系统构建的必然。 1.3 车联网 在构建车联网的过程当中,必须全面地遵循数据交互标准和通信协议原则,然后在车载移动互联网、车际网、车内网的基础上,构建汽车与互联网、车与行人、车与路、车与车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无线通信的大网络。在构建车联网时,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合理地利用大数据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计算,然后再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推出一系列定制服务。可以不断地加强智能城市和助力智能交通的建设,也可以不断地完善政府企业车队、车行行业、4s行业、合力保险行业、云计算平台。在构建的过程当中,充分地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然后有目的性地向用户提供环保监测管理、车管业务、智能交通管理、资讯、增值服务、查询理赔、ubi保费计算等服务。车联网的建设包含了智能化汽车和物联网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交通系统当中全面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典型案例。相关的管理人员通过车联网,能够实时对车辆智能化控制、智能动态信息服务、智能化交通管理进行一体化的管理操作。另外,车联网还会提供一系列的产品捆绑销售,例如车联网电商、车联网保险、无人驾驶技术、声控互联等。这不仅仅是交通行业对于传统的交通网络系统的优化和创新,同时也是交通行业全面地构建智能交通系统,迈向未来智能社会的重要体现。 2 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的有效应用措施 2.1 全面地提升智能交通信息服务水平 现阶段,智能交通发展前沿的技术是车路协同技术。因此,中国在进行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时,需要全面地加强对车路协同技术的研究,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车路协同技术来进行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在智能交通和智能交通科技的发展过程当中占据优势,抢占发展的制高点,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要根据我国的交通分布情况尽快地进行智能交通车路协同布局。相关人员需要加强交通仿真技术和交通信号控制技术的科研力度,不断地对现有的技术进行优化创新,从而尽快地摆脱智能交通核心技术依靠进口的现状。在未来智能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车辆将作为重要的出行工具和移动终端,根据人们的需求汽车甚至还能衍生出比手机更加强大的功能性。因此,相关的部门必须要加强对车联网产业链的研究,不断地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车联网当中,全面地提升车联网的整体科技化水平和质量。 例如,智能公交就是通过GIS地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GPS定位技术,有效地对公交车辆进行全面的监控管理,然后按照实际的运行状况智能化地对公交车进行调度。通过利用车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出行人群的出行方式、出行路线、出行时间进行预测,然后制定最高效的优化路线,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当中的车辆调度问题。通过将导航规划技术和百度地图实时路况监测技术融合之后,能够对驾驶员的出行路线、出行习惯、出行方式等行为进行全面的监测,从而全面地完成驾驶人员的科学评估。 2.2 全面地加强对无人驾驶车辆的研发 在面向未来的智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无人驾驶技术主要运用于特殊环境城市、环境高速、公路环境当中,因此,需要根据驾驶环境综合地研究无人驾驶车辆。在高速公路环境当中驾驶,需要完善无人驾驶技术的车辆识别、路线跟踪、道路标志识别功能的开发和研究。在城市环境当中进行驾驶,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对无人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和感知的科研,最大限度地提升无人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军事环境和其他某些特定环境下进行驾驶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驾驶需求和侧重点来进行无人驾驶车辆该方面性能的研发,全面提升无人驾驶车辆恶劣环境适应性和车辆可靠性等性能。 3 结语 交通行业的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仅会对人们的出行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各种物资运输和贸易交流。因此,相关的部门必须对交通行业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研究,根据实际的交通管理需求引进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加强智能交通系统的有效建设。智能化交通系统不仅仅是交通行业的管理技术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是智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交通行业的必然。通过全面的智能化技术运用到电动汽车、无人驾驶、车联网、物联网、出行便捷服务、车路协同系统当中,进而为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交通在日趋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交通状况更为复杂,交通堵塞更为常见,交通污染更为严重。缓解社会交通问题,改善交通效率,离不开智能交通系统的高效管理,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而智能交通系统要实现海量交通数据的快速、准确获取与处理,就离不开大数据的应用和支持。因此,本文将结合两者的现状与特点,分析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并探讨相应的技术实现方式。 关键词:大数据 智能交通 交通系统 应用 引言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推进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极大的加重了人们对交通出行的依赖和高要求。而人口密度的急剧增长,机动化出行的日趋普遍,令交通拥堵以及各类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显然,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交通发展的需求,智能交通系统的运用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作为数据挖掘、加工处理、传输预测的重要手段,大数据技术为智能交通系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无疑会在交通资源配置、交通规划管理、交通安全以及运营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大数据与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1)大数据技术以及智能交通下的大数据特征 大数据技术,是指针对海量且种类繁多的数据信息,利用领先的数据处理技术,进行数据信息的大容量储存和快速处理。相较于传统的交通数据,智能交通下的大数据具有显著的特征:第一,数据信息海量,数据类型多种多样,有多种呈现模态,第二,数据来源非常广泛,数据存储的时间更长,效率更高,第三,由于交通数据自身对实效性的要求,需要借助高精尖的处理技术,实现数据的快速处理,第四,数据有较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交通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第四,凭借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智能交通大数据的可视化并不困难。 (2)智能交通系统的定义 而智能交通系统,是综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等领先科技,建立的基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的大规模、全方位、实时高效的综合交通管理系统。 (3)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交通系统的优势 与传统的智能交通技术不同,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交通系统首先在硬件设施上更为完善,其次,在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其他多种领先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对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此外,在各类智能交通技术和设备的综合利用下,不仅能够快速传递和处理海量信息,还能对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运作进行综合管理和安全分析,在管理水平和安全把控上有明显的提升。 二、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1、大数据在交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的交通信息服务是在信息传感网的基础上,采集车辆、道路、停车场等多种交通信息,而如此海量的数据信息,则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中的数据挖掘和云计算来进行采集、传递,才能及时地向各个交通部门提供有效信息和指导,同时也能让车主依据实时交通状况,调整出行实践和路线,避免交通拥堵。此外,大数据技术还能利用海量的信息数据积累,为后期的道路建设和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2、大数据在交通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交通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智能交通能够凭借大数据技术,第一时间处理不同路段的实时信息,掌握道路交通的现状以及环境情况,及时做出合理的部署与安排。比如,通过对比分析某一交通路段在不同路况下的手机信号密集度,就能了解该路段是否有拥堵或者事故发生,从而及时做出疏导。 3、大数据在车辆控制与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智能交通系统能够客观总结、反映许多有价值的车辆控制与安全管理规律,比如每年的车祸情况分析,车祸中驾驶员的不同操作习惯总结,各种不良习惯造成的严重后果等等。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分析,能够对安全出行做出警示,对驾驶员的操作习惯做出正确提醒,还能为车辆的安全驾驶系统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方式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处理其实是一个信息采集―多维度数据分析―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为交通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最终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处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实现方式。 1、信息采集模块的技术实现 在交通信息采集模块,主要有静态、动态两种信息采集方式。静态交通信息采集方式是在固定的位置设置视频监控装置或者感应线圈,然后通过道路路面下的感应线圈来产生相应的电磁感应,实现车辆的相关信息的采集。而动态交通信息采集方式,则是运用磁频、光电、测重传感器等自动收集实时的交通流量、行车速度等交通参数,从而推算时间,预测拥堵情况。 2、交通数据分析模块的技术实现 在交通数据分析模块,首先是统一采集不同渠道,不同模态的交通信息数据,转换形成对应的图像视频后再经由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其次,对于大范围波动或者间断性缺失的数据,则通过专业的数学模型、数据集成技术以及决策支持理论来实现全面细致的交通分析。此外,在路段车流量以及安全情况的分析中,还需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来完成,并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智能计算,从而科学支撑交通数据的分析和管理。 3、交通数据处理模块的技术实现 在交通数据处理模块,一方面是通过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来处理、实现决策支持,比如对交通事故的实时探测以及对信号配时的优化。另一方面,通过动态交通数据处理技术,为交通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交通异常行为分析、交通短时预测等功能,并将采集到的动态数据与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做比对,客观分析交通现状,科学制定处理方案。显然,两类数据处理技术均能有效处理看似杂乱无章的交通信息数据,一定程度上也是“智能”交通的体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借助多元技术,规模庞大的系统管理工程,一旦有效建立并科学运用,将使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日常管理水平发生质的改变,从而为广大交通出行者创建良好的交通环境,提供优质的交通服务。而将大数据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有效应用,将更好地实现系统核心部分――数据信息的挖掘与处理,有效解决系统建设中的信息及资源问题。因此,未来还需围绕这个核心,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更高效、安全、环保的交通运输管理。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本文结合“智能交通系统”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本课程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三方面的改革方法,指出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增加师生互动;教学内容应做到与时俱进;考核过程化且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兴趣。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但是,我国的智能交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创新性的研究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少,因此,我国需要大量的交通人才投身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之中,据此,我院以培养轨道交通专业人才为主的交通运输专业仍将“智能交通系统”课程列为本科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当今社会交通领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全面了解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既教授学生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的概念、体系框架、理论和先进技术等,又要时刻引领学生把握交通领域发展前沿,捕捉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热点,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交通人才。 1 课程性质和特点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涉及交通、通信、计算机、控制等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前沿动态教育课程。本课程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起源、发展历程、体系框架、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服务子系统的结构框架、工作原理和基本功能等,可以说该课程将数学模型和实践措施贯穿于整个课程理论框架中,数学模型源于实践,然而又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交通管理措施解决实际的交通问题[1]。该课程涉及多门学科,理论知识抽象,而实际案例应用及分析少,理解难度较大,所以该课程特点可概括为“概念多、内容多、实`少、理解难”,如果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握好该课程的这些特点,很难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2 教学问题浅析 目前针对“智能交通系统”课程的教学,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即:教师提前备课,制作课件,在课堂上以PPT讲解为主,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向学生传递较为丰富的智能交通系统知识,教师自我感觉上课效率很高。但是,该课程涉及多门学科且实践性较强,教师系统讲授法存在很多缺点,学生根本学不进去,听课很乏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老套。目前的授课方式以老师PPT讲解为主,虽然老师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学生常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充分调动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热情,教与学都显得呆板、被动,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的锻炼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讲课费心费力,但其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比较抽象;学生听课很乏味,感觉很枯燥,难以理解,例如学生宁愿在课堂上玩手机也不愿意听老师满堂的灌输。加之该课程涉及到了多个学科,内容上大多都是宏观介绍基本概念、框架体系、相关技术和应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且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总感觉讲解内容太抽象,无法体会到教学内容的实际意义。 (2)教学内容陈旧。目前,智能交通领域发展迅速,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来向学生讲解智能交通系统知识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有很多学生反映课堂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很熟悉的案例,但是感觉又很遥远、虚幻,听之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捕捉不到智能交通领域发展前沿热点,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交通运输专业的发展。 (3)考核方式单调。该课程目前主要对学生进行期末试卷测验,以此考查学生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主要考查内容包括:智能交通系统相关概念、体系框架、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考前对课程热菟兰怯脖常虽然学生能考出高分,但是考完之后学生什么也不记得,走上工作岗位更是感觉该课程没有给他留下印象,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压制。另外,还有一种考核方式就是学期末让学生提交一篇智能交通系统学术论文,以此来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但是通过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是复制网上资源,浑水摸鱼,敷衍了事,根本无法做到公正公平的考核,这样还导致了不良学术之风。 3 教学方法改革 3.1 教学手段开放互动 “智能交通系统”是一门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泛的课程,教师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应具备包含内容多、表现形式丰富、交互性好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制作出既符合课程教学目标又能够吸引学生乐于学习的课件尤为重要。[1]在教师备课过程中,除了满足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之外,要特别注意如何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在课件之中,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给予不同的展示方式。首先,要懂得如何挖掘课程重点和难点而又不失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次,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知识点设计不同的展示形式,如有的教学内容以文档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展示,有的则配以视频动画讲解,这样才能最终制作出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眼球的PPT课件。 除了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之外,课堂讲解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为了加强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针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体系框架等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系统讲授法,传授的知识量大、内容丰富,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快速了解智能交通系统;对于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基础理论,包括动态交通分配理论、智能协同学理论、动态交通信息预测理论等,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由现实生活中的交通拥堵问题引出动态交通分配理论、智能协同学理论等在ITS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乐趣;针对出行者信息系统、交通流诱导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等ITS子系统的讲解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些ITS子系统的功能、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等;对于ITS中的基础技术,如定位技术、通信技术、信息采集和融合技术等可采用研讨式实践教学法,通过GPS、手机导航地图等产品的讲解,启发学生针对知识点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见解。 3.2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科学、前沿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的基础,教学内容要与教学大纲相结合,与教学方法相适应,并能融入新的思想理论与知识。[2]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迅速,单独依靠教材挖掘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长此以往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因此,为了弥补教材内容滞后性,必须广泛搜集最前沿的智能交通类资料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先进的智能交通理念和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步伐,开阔视野,提升兴趣。例如可以通过网站等途径给学生介绍最新的智能交通系统研究成果及应用,如特斯拉开发的智能车辆、ETC系统、智能停车系统、交通流诱导系统等。 除了做好课堂教学之外,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该课程中增加三个方面的实践教学:(1)将课程实验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到我院交通工程系系交通工程实验室参观,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试用相关的智能交通综合控制设备,并学习相关的交通仿真软件,通过实际交通问题的仿真再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时常去关注智能交通系统及设备的企业,如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航车路协同与安全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另外,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热点,多去浏览相关的智能交通网站,如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官网等,及时获取最新的智能交通信息与新闻;(3)组织学生多参加我国智能车大赛、交通科技大赛、世界智能交通科技大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考核方式注重过程 单纯依靠期末考试试卷或提交学术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智能交通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显然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现该课程考核的过程化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课程取消期末试卷考试,将考试环节改为课程实验和专业课实践大作业。课程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而专业大作业由老师拟定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的主题,如ETC系统、交通流诱导系统、车联网系统等相关系统的设计,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由分组,组内人数不限,选举组长一名,进行不同的工作分工,大作业设计完成之后,在课堂上以系统展示或者PPT课件形式进行汇报和讨论,老师和其他小组学生对其设计的系统进行提问,每组队伍之间进行相互点评和打分,以此作为该课程大作业的成绩。实现该课程考核过程化,还要做到考核的科学合理,在成绩分配时也要做到公平公正,于是,成绩设置如下:平时成绩占20%(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课程实验占30%,大作业成绩占50%。 4 结论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涉及多门学科,而且教学内容多、实践性强,通过分析课程性质、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讨。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展示形式的教学课件,不同的教学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施教方法,而且要特别强调与学生的互动,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捕捉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动态,让学生积极参与该课程,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做到课程考核过程化,培养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自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智能交通,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校德育教育内涵探析: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内涵分析及对策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要把握德育教育的新内涵,采取新的富有成效的对策,对当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教育;内涵分析;对策 知识经济的特点表现在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其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源来取代已经耗尽的稀缺自然资源;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世界大市场是知识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需要把握德育教育的新内涵,采取新的富有成效的对策。 1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新内涵 1、科技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技、信息的创造和使用,将成为社会生产的最主要形式,但是以人为载体。人不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人不仅要掌握经济发展的科学知识,更要具备能够保证知识经济发展的科技道德。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良好的科技道德素质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2、创新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的生命,而创造性是高科技的生命。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要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科技史,就是不断发现、创新的历史。一个人仅仅知识渊博,缺乏创新精神,是不能给社会创造出新东西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主体人所具备的宝贵品质,也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命之源。 3、环境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环保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时,也会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如煤和石油的开发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汽车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制冷产品对臭氧层构成了破坏作用,核武器带来的核战争是人类文明最直接、最明显的威胁。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培养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使人类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4、经济伦理教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法律并不能包罗万象,仍需强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伦理道德有自己影响市场经济的渠道,市场经济则有自己的道德尺度。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不失去正确的目标并有正确的行为规范。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异常激烈的竞争,更需倡导经济伦理教育,以规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行为。 5、协作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协作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知识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人仍是知识的载体,但管理和开发社会也不是个人可以独立承担的工作。当创造知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关键时,知识会成为集体劳动的结晶。在知识社会,合作将是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协作精神实质上是知识经济赋予集体主义以新的内涵。 2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对策 2.1 科技道德的培养 1、要培养学生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怀疑、求实、进取、严谨、崇尚真理等精神。 2、要帮助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念,以理性的目光正确地审视和判断科学的价值,反对迷信和伪科学。 3、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构建人类在知识、技术运用活动中的行为导向,正确对待科学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便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在教学中,如讲到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当代国际竞争等内容时,应融入科技道德的教育。 2.2 创新教育的对策 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追求进取、创新的性格特征、精神状态和心理取向。创新意识不完全是主观想法,还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高校应该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如建立实践中心、学生文化活动中心,经常请专家、学者介绍前沿学科的发展现状及热点问题等。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运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思维功能,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高级思维过程。高校应开设有关创新思维方法的课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习惯性的收敛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求异性,使学生由学习兴趣向科学研究转化。 3、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表现为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应加强实践动手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思维发散、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明创造,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成果。 2.3 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 1、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抛弃以人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观点。 2、构建环境道德的新观念,在学生中进行“良知自律”的教育,使人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源的潜能,节约资源,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一定的资源力。 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界有序性的责任感,教育学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如植树造林、固土治沙等。教学中,如讲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间题,尊重客观规律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要点时,可渗透环境道德的教育。 2.4 合作精神的培养 1、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应看到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所需攻克的难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和全局性。而个体力量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局部的、不彻底的。为此,一定要有合作意识,把个人发展与献身祖国、服务人民融为一体。 2、要认识到团结协作的价值高于竞争,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人类基因草图的绘制成功就是一个例证。 3、要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要有自觉参与竞争的意识,又要在竞争中善于合作。不仅能与志同道合者合作,还要能容忍持不同意见者,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渗透团结合作精神内容的教育。 总之,我们要时刻掌握大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思想和新动向,有的放矢、灵活多样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栋梁之才。 高校德育教育内涵探析:高校德育教育内涵分析 一、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新内涵 1.科技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技、信息的创造和使用,将成为社会生产的最主要形式,但是以人为载体。人不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人不仅要掌握经济发展的科学知识,更要具备能够保证知识经济发展的科技道德。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良好的科技道德素质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高科技犯罪亦将有所增加,如电脑“黑客”盗窃电子货币,运用高科技手段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所以,知识经济时代应加强科技道德意识的教育。 2.创新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的生命,而创造性是高科技的生命。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要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科技史,就是不断发现、创新的历史。郭沫若说:“科学是讲究实际的,但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一个人仅仅知识渊博,缺乏创新精神,是不能给社会创造出新东西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主体人所具备的宝贵品质,也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命之源。创新教育应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环境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环保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时,也会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如煤和石油的开发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汽车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制冷产品对臭氧层构成了破坏作用,核武器带来的核战争是人类文明最直接、最明显的威胁。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培养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使人类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4.经济伦理教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法律并不能包罗万象,仍需强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伦理道德有自己影响市场经济的渠道,市场经济则有自己的道德尺度。正如同志所倡导的那样,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制文明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法制是硬约束,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道德是软约束,具有感召力和引导力。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不失去正确的目标并有正确的行为规范。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异常激烈的竞争,更需倡导经济伦理教育,以规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行为。 5.协作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协作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在知识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高科技,正向着多学科、微观粒子和浩瀚宇宙、地壳深部和广裹海洋进军,任何单一的知识已显得十分无力,必须是多学科相互渗透才能奏效。在知识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人仍是知识的载体,但管理和开发社会也不是个人可以独立承担的工作。当创造知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关键时,知识会成为集体劳动的结晶。在知识社会,合作将是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协作精神实质上是知识经济赋予集体主义以新的内涵。 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对策 1.科技道德的培养。(1)要培养学生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怀疑、求实、进取、严谨、崇尚真理等精神。(2)要帮助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念,以理性的目光正确地审视和判断科学的价值,反对迷信和伪科学。(3)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构建人类在知识、技术运用活动中的行为导向,正确对待科学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便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在教学中,如讲到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当代国际竞争等内容时,应融入科技道德的教育。 2.创新教育的对策。(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追求进取、创新的性格特征、精神状态和心理取向。创新意识不完全是主观想法,还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高校应该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如建立实践中心、学生文化活动中心,经常请专家、学者介绍前沿学科的发展现状及热点问题等。(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运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思维功能,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高级思维过程。高校应开设有关创新思维方法的课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习惯性的收敛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求异性,使学生由学习兴趣向科学研究转化。(3)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表现为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应加强实践动手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思维发散、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明创造,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成果。 3.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1)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抛弃以人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观点。(2)构建环境道德的新观念,在学生中进行“良知自律”的教育,使人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源的潜能,节约资源,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一定的资源力。(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界有序性的责任感,教育学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如植树造林、固土治沙等。教学中,如讲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间题,尊重客观规律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要点时,可渗透环境道德的教育。 4.经济伦理的教育。(1)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一方面应有资源优患意识,在生产活动中节约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提倡适度消费、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切莫盲目攀比。(2)要有公平、平等的意识,洛守经济活动中的“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3)要有惜时高效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按照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反对不正当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等内容,贯穿经济伦理道德的教育。 5.合作精神的培养。(1)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应看到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所需攻克的难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和全局性。而个体力量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局部的、不彻底的。为此,一定要有合作意识,把个人发展与献身祖国、服务人民融为一体。(2)要认识到团结协作的价值高于竞争,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人类基因草图的绘制成功就是一个例证。(3)要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要有自觉参与竞争的意识,又要在竞争中善于合作。不仅能与志同道合者合作,还要能容忍持不同意见者,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渗透团结合作精神内容的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内涵探析:剖析高校德育教育的内涵构建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给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引人了丰富的新内涵,包括科技道德教育、创新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协作教育等,只有将它们有机统一起来进行教育,才能增强创新性、克服滞后性,增强有效性、克服一般化,使高等学校的德育教育与时俱进。 一、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新内涵 1.科技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技、信息的创造和使用,将成为社会生产的最主要形式,但是以人为载体。人不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人不仅要掌握经济发展的科学知识,更要具备能够保证知识经济发展的科技道德。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良好的科技道德素质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高科技犯罪亦将有所增加,如电脑“黑客”盗窃电子货币,运用高科技手段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所以,知识经济时代应加强科技道德意识的教育。 2.创新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的生命,而创造性是高科技的生命。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要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科技史,就是不断发现、创新的历史。郭沫若说:“科学是讲究实际的,但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一个人仅仅知识渊博,缺乏创新精神,是不能给社会创造出新东西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主体人所具备的宝贵品质,也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命之源。创新教育应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环境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环保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时,也会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如煤和石油的开发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汽车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制冷产品对臭氧层构成了破坏作用,核武器带来的核战争是人类文明最直接、最明显的威胁。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培养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使人类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4.经济伦理教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法律并不能包罗万象,仍需强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伦理道德有自己影响市场经济的渠道,市场经济则有自己的道德尺度。正如同志所倡导的那样,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制文明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法制是硬约束,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道德是软约束,具有感召力和引导力。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不失去正确的目标并有正确的行为规范。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异常激烈的竞争,更需倡导经济伦理教育,以规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行为。 5.协作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协作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在知识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高科技,正向着多学科、微观粒子和浩瀚宇宙、地壳深部和广裹海洋进军,任何单一的知识已显得十分无力,必须是多学科相互渗透才能奏效。在知识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人仍是知识的载体,但管理和开发社会也不是个人可以独立承担的工作。当创造知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关键时,知识会成为集体劳动的结晶。在知识社会,合作将是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协作精神实质上是知识经济赋予集体主义以新的内涵。 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对策 1.科技道德的培养。(l)要培养学生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怀疑、求实、进取、严谨、崇尚真理等精神。(2)要帮助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念,以理性的目光正确地审视和判断科学的价值,反对迷信和伪科学。(3)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构建人类在知识、技术运用活动中的行为导向,正确对待科学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便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在教学中,如讲到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当代国际竞争等内容时,应融入科技道德的教育。 2.创新教育的对策。(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追求进取、创新的性格特征、精神状态和心理取向。创新意识不完全是主观想法,还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高校应该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如建立实践中心、学生文化活动中心,经常请专家、学者介绍前沿学科的发展现状及热点问题等。(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运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思维功能,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高级思维过程。高校应开设有关创新思维方法的课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习惯性的收敛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求异性,使学生由学习兴趣向科学研究转化。(3)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表现为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应加强实践动手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思维发散、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明创造,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成果。 3.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l)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抛弃以人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观点。(2)构建环境道德的新观念,在学生中进行“良知自律”的教育,使人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源的潜能,节约资源,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一定的资源力。(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界有序性的责任感,教育学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如植树造林、固土治沙等。教学中,如讲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间题,尊重客观规律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要点时,可渗透环境道德的教育。 4.经济伦理的教育。(l)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一方面应有资源优患意识,在生产活动中节约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提倡适度消费、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切莫盲目攀比。(2)要有公平、平等的意识,洛守经济活动中的“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3)要有惜时高效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按照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反对不正当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等内容,贯穿经济伦理道德的教育。 5.合作精神的培养。(l)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应看到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所需攻克的难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和全局性。而个体力量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局部的、不彻底的。为此,一定要有合作意识,把个人发展与献身祖国、服务人民融为一体。(2)要认识到团结协作的价值高于竞争,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人类基因草图的绘制成功就是一个例证。(3)要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要有自觉参与竞争的意识,又要在竞争中善于合作。不仅能与志同道合者合作,还要能容忍持不同意见者,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渗透团结合作精神内容的教育。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建筑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随着建筑产业市场环境的逐步激化,企业的竞争压力也在逐渐增强,要保障该产业内的各个企业稳定发展,维系社会安定团结。据此,本文针对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完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有所助益。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体系 1引言 尽管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其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仅2016年的工程承包合同就达到37.4万亿元,但是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仍旧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良好分配资金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稳定企业的竞争实力,是关乎整个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的整体经济状况。对于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而言,资源的配置问题从来都是重中之重,在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大前提,通过各类管理手段和措施来进行成本的控制和优化,成为建筑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管理体系在现阶段工作的重点。 2现阶段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不足 2.1成本管理和控制成效较低 传统的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成功控制和管理模式还相对单一,对现代化技术的融合力度不够。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成本管控工作的质效水平。这相对于现代化的成本分析和管控手段来看,无论是数据精准性还是经济管理工作难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当下的建筑施工项目招投标工作中,企业为了短期效益忽视了经济管理工作,导致部分经济管理体系的技术指标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成效较低,实际作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现阶段的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成本管控工作主要针对两个方面来开展。其一是成本控制的执行力不足,难以脱离过度追求控制结果的桎梏,导致成本控制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二是成本控制工作难以完全落实,主要体现工程预算和招投标工作不能完全按照计划和设计要求进行,缺乏一定的执行力。 2.2融资成效较低 建筑行业具有周期长、资金需求总量大以及劳动密集等方面的特点,因此,该类企业往往具有相当的融资需求。但是融资的难度也相当艰巨,因为企业自身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加上工程施工周期长,影响了回款时间,对于银行的风险评估工作十分不利。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的住房需求持续高涨,建筑行业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充,其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的同时,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银行在考虑建筑企业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风险问题。因此,对于建筑企业的贷款批复也相当慎重,总量上也有所控制。加上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对于建筑行业进行了相当的调控,银行在建筑产业的贷款上也更加慎重,不仅需要良好而透明的财务状况,还需要相当的资产作为抵押,这就直接导致企业融资的成效不断降低。 3完善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3.1完善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调整。企业部门之间会存在一些摩擦和管理交叉,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成本规划和设计,同时也会影响成本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因此,首要便是完成对建筑企业所有职能部门的协调,保障资金预算工作能够得到团队的共同助力,对所有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用以及监管。其次,制定技术措施。技术不仅仅是指施工人员的技术,还有成本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科学合理的分析企业施工方案,并规划相应的成本设计方案。只有做好规划和设计工作,才能确保执行方案之后得到科学、经济以及高效的成本控制结果。最后,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措施。成本计划进行深入分析之后,需要保障个人成本的业绩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要切实做到细致和全面地落实,确保考核标准得到严格规划。尤其需要针对施工材料、人工及机械等主要支出项目进行科学设计,强化审批和支出规划流程,提高市场分析能力,针对根本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3.2创新成本核算方式 成本核算模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决定了该项工作在未来能否得到有效开展。成本核算工作需要针对不同对象、市场环境以及支出项目等要素进行规划,选取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也成了影响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对于成本管理人员而言,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整合,强化核算工作的质效水平。与此同时,还需要确保期间所提供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应的成本控制人员需要深入学习,不断强化自身对于技术的应用能力,才能真正发挥技术对于信息处理的高质效水平。 3.3重点加强原材料和设备成本管理 材料、设备以及劳动力作为整个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重心,不仅是因为其占据了大部分,同时也是因为其对于建筑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原材料和设备支出进行管理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支出。具体来看,材料费用成本支出的管理工作要从整个链条的源头进行管理,严把采购关,对于原材料的厂家、定价、质量、规格以及数量等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还需要严密管理验收入库、出库使用、限额领用、余料回收、材料消耗、盘点核算等关键环节。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程施工周期相对较长,而原材料市场的价格波动也十分频繁,对于采购人员而言,尤其需要做好采购规划,减少因为价格波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防止因为过分囤积所造成的仓储成本过高,切实做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工作,提高建筑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4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建筑产业的升级改造也是当下的工作重点。因此,该行业的企业唯有在良好经济管理体系的助力下,才能提高产业的竞争实力,才能更好地稳定我国建筑产业发展,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有利的位置,才能促使建筑经济管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作者:刘昆 单位:通号建设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谈建筑经济管理体系的相关措施 摘要: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构成部分,建筑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开展,且对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基于此,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做好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对当前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管理措施,以期加大建筑经济管理力度,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相关措施;常见问题 引言 国民经济各行业内建筑行业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农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建筑行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而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2016年就业形势最好的十大行业中建筑业就榜上有名,因此建筑业发展是否良好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建筑经济管理作为建筑业持续发展的重点内容,资金建设合理化,才能满足工程项目建设工期、质量需求。除此之外,要求通过组织、经济及技术等相关措施,在计划范围内进行建筑成本的合理控制。只有系统、规范化管理建筑经济,才能实现建筑经济管理目标,才能确保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1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成本控制方式滞后,落实力度不强 单一、陈旧、不充分及无法与现代技术分析法有效结合是传统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式的缺陷,这类缺陷的长期存在无法将现代分析手段的精准度充分发挥出来,更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如工程项目招投标环节,部分单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并不重视经济管理因素,无法充分分析、了解重要管理指标的技术性,进而大大降低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以现阶段我国建筑经济管理而言,其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两点:①成本控制执行片面化,企业仅将控制结果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而对其过程却极为忽视,进而无法充分了解、掌握控制环节的大量影响因素。②成本控制落实力度不强。在工程预算、招投标环节,建筑单位往往都会进行成本控制计划的制定,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成本控制计划。 1.2融资渠道不畅 施工量大、施工周期长及资金使用多等是建筑行业的主要特征,基于以上特征,建筑行业对融资需求更为迫切,对融资渠道是否畅通要求更高。主要原因在于建筑企业资金投入量多,工程施工周期长及建筑消费需求的不断上涨,同类企业竞争愈加激励。针对此类现象,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以此宏观调控建筑行业。在政府政策调控的前提下,银行必须加大控制企业贷款力度,尽量达到建筑资金使用透明化。基于上述原因,企业融资难度大大增加。 1.3企业管理体系内部权、责、利划分不明确 大多数建筑企业都具备一定的职能部门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普遍存在部门运作效率低、管理制度虚设等问题,可归纳为不具备合理的企业管理体系内部组织模式。也就是说,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组织模式过于固化,缺乏灵活性,已经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特别是在改革实施后,仍存有“直线职能制”等现象,这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符。同时,企业系统内还存有互相交叉、多头领导等问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将严重影响信息传递的质量、速度,无法及时做到上传下达,进而导致企业内部责权划分不明确,处于混乱状态。此时,员工无法清晰认识企业经济管理方向,无法明确执行任务。 2完善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相关措施 2.1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1)组织措施。协调建筑企业所有职能部门,对各项成本计划加以全面落实,保证在施工环节将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且对所有资金进行全面、及时及正确的使用。通过成本管理奖惩责任制的制定及完善,能够明确划分各项责任,实现责任落实到个人。2)技术措施。施工方案制定过程中,必须对工程建设多项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如规模、设备、人员等。通过多方案对比、分析,才能进行最优方案的确定,只有保证方案最为先进、经济、合理,才能有效降低工程成本。3)经济措施。层层分解成本计划目标,实现个人成本控制业绩和个人经济利益挂钩,进行定量考核指标的严格制定,做到细致化、全面化。针对施工材料、人工及机械等相关费用,必须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合理制定,加大审批、费用支出等方面的管理力度,且通过对比分析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误差,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之间存在的问题,要求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2.2创新成本核算方式 成本核算方式选择是否合理对成本管理工作水平及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关键。成本核算包含核算对象、核算方法、程度及分析等多项内容。于成本管理人员而言,只有保证成本核算方式合理、有效,才能为分析及确定财务信息提供可靠依据。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的今天,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更为成本核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为了现代成本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此方式不但将反馈财务信息的时间大大减少,更大幅度提高了成本核算业务办理的效率,是保证准确预测成本、做好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手段。 2.3开源与节流有机结合 因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在银行融资方面建筑企业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实现资金问题的有效缓解与开源、节流密不可分,要求实现开源与节流有机结合,双管齐下。首先,在建筑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做好有效节约。要求使用建筑资金过程中始终坚持“事前规划、过程管制”的理念。使用资金时必须保证事前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且动态监管使用过程,充分发挥各项资金的作用,最大限度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时,严格按照适度原则运用资金,提高建筑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资金积累时段,最大限度发挥有限资金的能效。其次,进一步扩展资金来源渠道,做好开源工作。建筑企业资源量大,其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资金。要求企业在全面了解当前国情发展的同时,对我国建筑市场经济融资、投资背景进行全面了解及分析,进行多种资金来源的开发,实现投融资多样化。 2.4完善企业内部体系 完善经济管理体系,要求在结构调整、优势整合等方面加大重视力度。首先,在内部体系管理中,企业应做好自我认识工作,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自身不好的管理方法摒弃,保留良好的管理制度。同时,借鉴国内外同行业、相关行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模式等,通过优化管理模式,更好地贯彻开放经营和强化管理有机结合的原则。其次,经济责任追究制的全面实施。企业内部产生任何失误,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人员之间产生推诿等问题。一支高质量的经济管理团队,必须保证其三权分明,即明确权、责、利三方责任。通过经济管理团队的创建,才能为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依据。1)严把人才选拔关。在选拔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人才时,应多种硬性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如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操守、团队协作能力等。2)做好培训工作。针对员工自身素质提升,要求企业必须定期开展多样化培训活动,培训方向主要集中于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等。企业只有将投资用于员工自身,才能帮助员工认识到自身价值,才能将员工的创造力、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在建筑管理系统和经济系统关系分析中,建筑管理系统的存在及发展完全依赖于经济系统的需求,建筑管理系统的存在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其产生的供给将直接影响经济系统的产生。由此可见,建筑经济管理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而言,具有基础支撑作用。同时,为更好地发展建筑经济,必须先对建筑经济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充分了解,并及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优化策略科学有效,才能促进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快速发展。 作者:田浩 单位:周口市装修装饰和墙体材料改革管理办公室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1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1农村发展的资金不足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模式,多年来重心一直都集中在城市,资金投入上也基本上以城市为主,这就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相对比较分散,交通不便,教育又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薄弱,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运行状态,在发展资金上明显不足,这在我国是个普遍的现象,虽然近些年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 1.2管理体制的落后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中,以往的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二元制经济模式基础之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旧模式下形成的体制及观念已经对新形式下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这种新形式和旧体制间的矛盾,对农业发展以及多方利益间的协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矛盾加深,发展滞后。 1.3农业管理人员的意识落后 多年来旧体制下的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思维观念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定势,虽然新农村发展建设中,国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规章制度及管理规定,但在传统思维的束缚下,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一些农业管理人员没能认真重视起来,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化,很多好的方法及方案都未能有效的执行到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落后 很多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加上多年来自我成长过程中又未能充分学习,所以知识结构老化、业务水平降低、专业能力不强是农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特征。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较慢,自身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发展,人员专业水准不高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 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教学教育手段,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政策宣传以及专业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提高思想认识,认真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2.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中,中心目标就是要建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过合理的规划,科学的调整,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最终达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面貌彻底改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所以要深入研究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彻底转变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系,在具体的管理中能有效处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协调利益、保障权益、表达诉求,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得以统筹与协调,保障新农村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稳步进行。 2.3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各自走不同的路子,城乡的结合度不高,多年的发展结果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对农村发展没能起到带动作用,而农村的发展也未能对城市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和农村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谁也离不开谁,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城市的工业产品离不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农村丰富的农产品也离不开发达的城市市场,产品、原材料、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循环流动,更离不开两个市场的融合统一。 2.4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科技服务站,将建设、运营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把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组合在一起,强调市场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为农民致富提供多元空间,进而帮助农民解决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为农民生产、生活建设一个管家式服务平台。 2.5多渠道融资,加大资金投入 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财政支出也差次不齐,所以在农村的发展中,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政府要统一规划战略布局,除政府的拨款外,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各地的农村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在政策、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吸引社会各界进行农村投资、兴办企业,解决农村的发展资金及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 2.6加强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广大农村的整体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有思想、有知识、有作为、有担当的农业人才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已不再是简单的以人力耕种,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日趋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将来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机械为主体的生产模式,这些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及操作是需要有大量的专业知识人才来支撑才能完成,所以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需求。 作者:周瑞端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后金融危机高校经济管理系学生就业方向 一、普通高校经管类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困境 1.就业指导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新变化”。21世纪,我们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从次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到后金融危机时代,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才需求也在发生转变。同时受外来文化影响,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新变化,如何应对一个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2.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行业背景欠缺。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主要由辅导员构成,基本上从“校门”进“校门”,缺少专业背景,缺少对千罗万象的社会的深入了解,一方面就业指导需要心理学、社会学、成功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又是一项个性化需求很高的工作,各行各业有自己的背景、特点和发展空间。每个辅导员又带着200人以上的毕业生,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讲,都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 3.就业指导工作研究缺少科学的“本土化”指导体系。就业指导是伴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目前所说的就业指导实际涵盖了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甚至创业教育,指导理论基本上是泊来品,国内很多高校和社会机构热衷于探索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但还没有真正形成“本土化”的、科学的、令人信服的指导体系。 4.省属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其特殊性 (1)省属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观念具有“地方特色”。由于本省招生比例高,经管类大学生职业价值方面具有惊人一致性,观念陈旧、不了解专业及发展方向、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受家长影响大、“地域归属感强”、求稳”、“守家”心理严重,不愿意冒险去拼搏,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留在省内工作,这给就业指导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 (2)省属高校经管类毕业生供大于求。一方面因办学成本低,省属高校经管学生招生数量多,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原因,很多企业不需要经管人才,需求经管人才的很多大企业又提高了用人门槛,只招聘211或重点大学学生,本省经管人才需求量较少。 二、经管类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虽然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难度很大,但仍有一些大学生就业质量很高,观察其成功之处,具有四个共同点:本人有积极工作的热情和勇气;不等不靠主动找工作;有明确的求职目标;综合素质高,价值观比较一致———为他人服务。 从这些成功案例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能够让更多的同学具备上述优点,成为经管人才中的佼佼者,如果能够整体提升经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是否可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呢?围绕这一思路展开就业指导,需要解决四个问题,即“就业指导为了谁”“谁指导”“指导什么”“怎么指导”。 1.就业指导工作为了谁 就业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是就业工作的最大受益者。让大学生“动”起来,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关键。高校为了能够让大学生就业,想了许多办法,开设就业指导课,安排老师做学生思想工作,邀请单位开招聘会,与企业家交朋友等。《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增加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积极就业,没有合适的单位,就是回家“啃老”!对这样的学生,高校想再多的办法,辅导员做再多的工作也是白搭。在国外,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主动的,而在我国,大部分学生是“无规划”或是“被规划者”!因此,想办法让大学生有“主动规划”的意识,让大学生急着“动”起来,才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2.“谁”指导? 整合高校内部和外部资源,满足大学生就业指导个性化的需求。辅导员应在就业指导中扮演什么角色,家长、大学生本人、社会机构、辅导员谁是就业指导的第一责任人?目前高校辅导员“校门”进“校门”,擅长为学生服务,提供生活成长成才方面的指导,但缺少就业指导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单凭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或是二级学院辅导员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近几年,能够在学校做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并不多,大多是去社会职业生涯规划机构。我认为,高校应与社会职业生涯教育机构联合,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第一是高校内部培养和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规划能力水平;第二引进有丰富行业经验,有热心、愿意帮助学生的职场成功人士。第三是寻求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的帮助。除此以外,社会舆论、专业教师、家长也应成为就业指导的主体,并应向前推进到高中、初中、乃至小学。 3.指导“什么”? 尊重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适应国家的战略需求,着重培养职业价值观,奉献、创业、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加剧转型和社会矛盾比较集中显现的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无所适从。一方面是大学生感叹用人单位“太挑剔”,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感叹找不到优秀的人才。表面上看二者都很无奈,实际上二者之间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而大学生只是希望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工作,特别是经管类大学生或是其家长,之所以选择经管学科就是希望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安稳的生活,人均GDP从1000达到3000美元似乎跟自己没多大关系。降低期望值是别人的事,不是自己的事。事实上,一直顺利求学的80后大学生并不了解真实生活,不了解熟悉职场规则,不明确自身位置,未品位过成败甘苦,最大的难题是很多80后大学生不知道工作做事到底为了什么。应指导学生学习做人,提高生存、就业的能力,包括解决大学生的观念、调整合理的工作预期、职业预期,提高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帮助他做好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指导大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4.如何指导? 第一,就业指导活动要以实践性活动,体验式教育活动为主,提升学生的能力和职业素养。课堂,讲座,报告,大学生听到的多,感受到的少,亲身体验的更少!应让实践“说话”,告诉大学生社会是什么样的,职业和行业知识是什么样的。通过体验式培训,让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体验职业环境和职业素养要求。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集中实习、兼职、生涯人物访谈,走访企业、调查本地优势行业等,同时通过主题班会推广社会实践成果,形成良性循环。通过笔者两年的寒暑假期实践研究表明,90%参加社会实践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动力。 第二,通过社会重大事件进行引导学生学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做到“一专多能”。这次金融危机给经管大学生当头棒喝,要踏实的学习,打好通识和专业基础,提升职业伦理,充实核心竞争力,包括跨领域的知识。台湾研究发现,应对金融危机找工作最好的方式是能不能同时做两份工作。出租车司机能不能兼公司送文件、送材料的秘书?秘书能不能同时兼一个给老板开车的?用这种方式来应对危机,这需要大学生有一些提前准备。 第三,搭建平台、邀请社会就业指导机构进入校园指导,促进行业精英与大学生间的对接交流。促进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应变能力。 综上所述,面临无法改变的扩招、产业结构问题、供求矛盾、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等现实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明确自身定位,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尊重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适应国家的战略需求,整合高校内部和外部资源,通过社会实践、社会重大事件,搭建平台、邀请社会就业指导机构进入校园指导,促进行业精英与大学生间的对接交流,转变其职业价值观,调动大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这样的指导,必能不断满足大学生就业指导个性化的需求,促进普通高校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 文章主要研究了信息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中的应用。首先,从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的作用出发,对信息化管理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益进行研究;其次,在上述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现状,深入挖掘了新时期基于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构建措施,希望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公路运输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内容复杂多样,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管理难度较大。信息化管理体系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智能化装置和设备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新时期公路运输体系构建的关键。但当前我国并未对基于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进行重视,结合该内容形成相应的管理结构,在今后工作中需要结合上述状况进行调整和改善,从而达到管理效益的全面提升。 1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的作用 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公路运输资源配置效益,降低公路运输经济风险,对我国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该管理体系还能够借助智能化装置提升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服务效益,借助互联网实现实时交互,已经成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1)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实施把握公路运输企业的经济运营状况,对企业运输效益进行评估。这种基于信息数据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不仅能够对公路运输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把握,还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工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结合数据反映企业发展是否规范、环保、高效,在当前公路运输企业工作中不刻不容缓。与此同时,上述数据还能够为公路运输企业提供良好的参考信息,尤其是在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可以结合上述大数据形成科学的战略规划,对企业战略发展内容进行完善,从而保证公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于数据信息的公路运输管理经济体系不仅能够确保企业准确地对自身现状进行总结,把握发展中的各项问题,还能够为企业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过程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能够消除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过程中的运营风险,保证公路运输经济效益。常规公路运输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运输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严重时甚至造成运输事故,对运输企业人员安全及货物安全具有非常严重的威胁。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获取实时数据,如天气数据、道路数据、行车数据等,最大限度降低由天气、道路、行车等对公路运输的影响,从而保证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效益。与此同时,基于信息化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还能够借助上述数据形成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对公路运输过程中的各项注意事项进行细化,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降低上述因素可能造成的公路运输事故,保证了公路运输企业的安全、高效运营。(3)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全面提升公路运输企业服务效益,通过信息数据完善各项服务内容,形成针对化服务体系,真正达到了服务至上、服务至优的要求。传统公路运输过程中,公路运输企业之间的运输服务内容竞争非常激烈,但由于形成面向客户的实时服务体系,很容易出现服务与客户的“断层”,造成服务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在服务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及时了解客户的各项需求,在上述数据基础上提供与客户服务相协调的服务内容,从而获取客户的信任,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此外,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还能够在客户出现紧急安全问题后及时提供帮助,最短时间内找出导致该问题的诱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大大提升了客户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为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工作的智能化及信息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基于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 基于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人员要结合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需求对其进行合理设置,依照系统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原则严格控制该体系的各个环节,不断完善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各个内容,从而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任务。 2.1构建原则(1)系统性原则。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求把握好系统性内容,做好整体设计,严格依照各项工作内容进行排序和整理,从而形成完善的系统。常规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客户需求分析、基本信息管理、客户订单信息、客户服务信息等设置,在明确了上述信息且确定交易无误后方可开始运输货物过程中的各项操作,依照运输货物要求对货物进行信息分析、路线选择、装车运输等,从而形成系统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与此同时,上述运输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好实时信息化跟踪,将货物状况及时报告给客户,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2)经济性原则。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需要将经济性原则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在上述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经济性管理体系,对各项工作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保证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效益。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分析各项管理内容,利用信息数据完善各项运输经济管理内容,做好资源的配置,达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上述原则还要求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管理过程中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管理工作,借助其先进经验对自身内容进行完善,紧跟时代步伐,从而实现管理体系的全面完善,保证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质量。(3)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围绕绿色环保原则合理开展各项社会工作内容。为了与国家发展相协调,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细节进行全面把握,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合理调配各项资源,做好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要尽量选取绿色环保型技术对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如选取太阳能智能化监督装置完成车辆的实时监控,借助生态环保型汽车进行货物运输等。 2.2构建措施 2.2.1构建信息化管理网络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信息化管理网络,将各项管理环节纳入到管理网络中,形成较为全面的管理结构,这样才能够保证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运用大数据平台做好战略设计,通过大数据内容对公路运输企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确定企业运输状况,对其进行针对性调整。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经营状况对上述内容进行调整和融入,从而形成合理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规划。第二,通过信息技术落实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内容,形成扁平化管理机制,对各环节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做好信息交互,从而保证各机构能够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任务,全面提升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效益。此外,还要通过信息技术对各项资源进行调配,做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的智能化调整,如借助自动化报警调整装置、物联网智能调整设备等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紧急事故进行处理,最大限度降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风险。第三,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过程中的追踪环节、控制环节进行把握,通过物联网实时把握运输环节中车辆状况、货物状况等。与此同时,运输追踪的过程中还要做好信息交流,通过互联网、智能交流平台等对运输过程中的各个信息及时反馈和交流,从而保证公路运输企业能够全面把握运输状况,掌握运输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依照上述内容及时调整,从而保证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经济性。 2.2.2形成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的过程中要先把握好信息化服务内容,如客户需求信息采集、客户信息记录、客户信息分析、客户信息反馈、客户问题服务等,在该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完善服务体系,达到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要在服务平台上建立上述服务板块,通过专业服务人员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满足客户需求。除此之外,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要构建相应的评价板块,由客户提出对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借助反馈数据不断完善自身工作。 2.2.3完善信息化评估机制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对信息化管理评估机制进行完善,依照市场需求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相应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对信息化管理环节、管理效益等进行针对性分析,不断调整和优化,从而保证信息化管理的经济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该过程中企业可以建立人员评价体系和效益评价体系,通过人员评价和实际管理效果来分析实际公路运输经济指标,在该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全面提升公路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还要做好人员技能的提升,依照我国最新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内容对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素质培训,确保人员能够高质量完成各项信息化管理任务,这样才能够保证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顺利落实。 3结论 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人员要把握好各项构建原则,在该基础上形成相应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信息化管理网络进行完善,细化各项管理内容。要在上述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服务管理体系,面向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服务,从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保证公路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作者:吕圣杰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一、制定管理文件以保证管理制度标准化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济管理的政策制定需要以文件的方式进行记录和保存,以保证在具体操作和实施中能够有据可依,将管理过程做到具有统一性和标准化。文件在制定时需要从形成背景、管理目标、运转程序等方面进行考虑,确保文件的职能能够具体、全面。经济管理文件的制定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要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需要通过正式文书的方式进行确立,对管理制度的监管范围和效力进行明确的规定,其内涵必须要明确是围绕经济管理而制定的。文件的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进行,让其能够被切实有效的落实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之中。 二、加强基础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双项管理 经济效益取决于成本的投入与产出,这是一个不变的定理,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成本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的形式,而是构成变得更加复杂,其中涉及到多种资源的管理,该部分的管理也是经济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资源管理可以分为硬件投入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部分,硬件对于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核心生产建设等多方面的建设而言具有重要作用。没有硬件的支持,就无法完成企业多方面的基础性建设,因此,硬件投入的管理也是资源管理中较为重要也是基础性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工业向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化的一大突破,知识是不可估量其价值的资源,具有无法想象的爆发力,因此,优秀的人力资源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企业在平时的管理中需要适时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平时的管理中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将经济管理体系的效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三、制定经济目标为生产和服务提供保障 企业经济目标的科学制定以及生产是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最关键因素,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引导作用,能够为发展指明具体的前进方向。经济目标的制定需要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评估、验证和复核,并且对客户或者合作方的要求进行了解以后才能够着手制定。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根据双方需求的变动进行调整,确保目标的具有实际可行性。 四、加强微观控制以保证经济体系的运行 对于企业生产或者服务过程中的细节变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加强数据分析:这一过程对于经济管理的量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中科技竞争力逐渐成为判定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具有高端的数据收集以及分析方法对企业发展和管理而言是很有利的。加强过程检测:企业在选择了合适的合作对象,制定了合适的发展目标,采用了合适的管理方法以后,还需要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检测,通过科学的检测来确定经济目标是否具有可实现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整。经济过程调整:如果发现了无法实现期望目标的经济过程就需要及时进行整改或者取消,通过与客户进行协商以后进行目标的调整,从而保证目标能够实现。定期维护设备:除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化设备以外,其他设备都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从而保证设备能够正常发挥其作用,并且保证生产具有准确的标准。 五、以内部评价与审核来确保管理有效性 对于企业而言,除了需要外部评价以外,内部评价也同样重要。内部评价对于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外部只能看到管理的效果,不能看到管理体系的具体实行,因此,要想对经济管理体系做出真实有效的评定,就必须要进行内部评价。内部评价需要在企业的各阶层进行,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有不同的评定标准。作为最高管理者,就需要从体系改进的可能性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执行者,就需要切实考虑体系的可行性。评价必须要做到规范,员工具有合理范围内的言论自由权。除此之外,还需要选取客观公正的人员来担任评判,从而保证企业内部评价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六、结语 总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科学的体系能够让企业能够实现长期的发展,而不过分注重短期利益。企业的管理阶层必须充分认识到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进制定科学的经济管理策略,保证企业长远高效的发展。 作者:俞秀丽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建筑经济管理课程体系研究 一、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存在现状 我国教育的每个专业的学科制订有严格的要求,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的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的课程相结合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然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该专业包含着多种专业方向的内容,而开设本专业的各大院校之间的专业设置各有不同。因此,要想建筑经济管理更好地发展,必须要严格控制以下内容。 (一)多而不精的课程设置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灵活性,缺少特色。建筑经济管理属于多技能需求的专业,融合了各方的积极成果,有需要工程造价等技术类的要求,又融入了经济学、管理学和人力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较强的学科,导致学生掌握得多理解得少,庞杂而不精通。 (二)课程体系结构不明,内容松散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中,许多的课程类型设置、课程性质的划分和学时安排方面处理不当,导致课程设置缺乏逻辑性。结构不清晰,导致许多本专业课程重复交叉。另外,由于实际上教学的内容与实践部分学分设置不合理,轻实践重理论,缺少实践环节,导致课程内容松散。 二、课程体系的含义和原则 课程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 重,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部分。其中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索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就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而设定的,为学生提供最完整的知识结构。本文的课程体系就是关于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各个相互作用的课程构建的教学体系。 三、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注重以项目工程管理为核心 建筑经济管理的核心课程应该是将工程项目管理良好地融入课程体系。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技术型课程的学习,而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类中最需要进行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的部分,也是最为复杂的工作,因此核心技术掌控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有助于促进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在核心知识方面,项目工程管理的理论知识、施工的方法与核心技术以及与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必须要掌握的。以项目工程管理为核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项目采购、工程造价、工程风险以及合同等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掌握,提高学生在整个建设中的实践能力。 (二)以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为主线 有效的行业管理是建筑业管理的重点和关键,而核心知识包括了经济学、工程经济理论等,而核心能力在于建筑行业之间的管理,因此专业课程的设定必不可少的部分包括了建筑施工、运筹学、资产评估和建筑材料、建筑行业法律等。为了增加实践型教育,还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建筑行业管理的知识讲座等,增加学生的实训课程,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营造出适宜的职业情景。并且定时进行考核,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基础型课程设置加以辅助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体系研究中培养基础能力与基本素质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需要设置不可缺少的提高思想修养水平的课程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必须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基础的计算机能力等。课程体系研究将极大地促进教学管理工作,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依据,达到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目的。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需要有最基础的人文学科作为基础,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弥补课程体系中的不足,最终为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而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共同促进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建筑经济管理类复合型人才。 作者:张楠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新时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增长,实践型专业人才需求呈与日俱增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要想培养出更多实践型专业人才,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至关重要。本文将基于笔者多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重点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探究,以期在构建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实践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 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出大量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型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具备良好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来说也应如此,其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在于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专业人才,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必须将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树立为教学目标,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始终围绕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应用性。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有有针对性,在专业教学全过程中能够贯彻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等。 2.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 为了促使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更多实践型专业人才,本专业须在教学内容上更好地突出职业应用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构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首先,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不但能够使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针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知识、技能等情况进行教学,还会就学生今后相近岗位迁移培养其相应职业能力,从而更利于学生就业。其次,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构建中,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充分基于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制定出结构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该模块化课程中除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教学模块外,还应包含诸如商务谈判、公关礼仪等专业技能模块。 3.仿真化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采取仿真化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仿真化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时,摒弃过度注重理论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采取结合岗位需求的实践性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实现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加强实践。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主要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类。首先,在校内实践中,教师应在本专业校内实践课程教学中结合岗位要求模拟出真实职业环境开展教学。其次,在校外实践中,高职院校应扩大与企业的合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践创造机会。 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1.深化课程改革,重点突出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在于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就此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予以深化,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课程。首先,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必需、实用、够用”的课程设置原则,对当前理论教学课程进行改革。简言之,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围绕实践开展,本专业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就合理设置这一理论的课程内容与课时。以本专业管理学原理这一理论教学课程为例,对学生来说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且实用性偏低,因此学校应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例如,将管理学原理基础知识、重要管理理论等内容予以保留,而将管理学发展历程、流派等删除。通过这样深化课程,不但可以确保学生学到必要的管理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实践教学课时比。其次,课程改革中应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主要有公共基础、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对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应在科学合理地压缩理论课程课时情况下,将实践教学课程课时提高,并确保该课程课时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40%的要求。 2.采取丰富的实践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需求,采取丰富的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一般来说,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以及顶岗学习等内容,对此高职院校应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实际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仿真模拟、项目驱动法以及工作要素复合法等,将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等贯彻到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中去,从而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对高职院校来说,实训基地是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运用并提升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技能等。实训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类,前者主要由学校教师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岗位需求等设置实训项目,其作用在于检验学生的所学成果。校外实训基地则指的是,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所建立起来的学生实习基地,其作用是通过真实的岗位工作使学生在准就业状态下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须满足校企需求互补、三方(学校、企业、学生)利益共享以及就近这三个原则,如此一来不但有助于高职院校建立起实训效果良好的基地,同时更为其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高迎迎 单位:广州松田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构 1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如何顺应时展的潮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科学构建,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企业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都离不开健康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这是我国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2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建构中面临的问题 2.1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落后 我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经济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巨大发展,但由于企业间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现有的经济管理体系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其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可执行性不强;管理内容不全面,仍处于简单粗放型的管理模式;管理目标不清,随意性较大,以上问题的存在,都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 2.2企业经济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主要侧重于企业内部有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没有对企业经济进行全面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当前的发展阶段和经济运行环境,无法达到先进管理制度的需求,造成了管理制度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企业当前的经济管理模式,不能发挥经济管理的流动性和管理人员的流动性,企业在现有经济管理制度下发展速度极其有限。 2.3经济管理理念需要更新 我国企业领导和管理阶层的经济管理理念落后,没有对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技术知识培训产生足够的重视。随着知识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应以知识和实践为基础,对整个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我国企业在构建经济管理体系过程中,没有对知识和知识型人才进行整合,致使以知识为主的无形资产大量流失。 3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构 3.1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建构原则 ①依法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自由竞争,但其自由竞争的范围应该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界限。企业建构经济管理体系同样需要依法制定,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制定一系列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经济活动。法律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展自由竞争的基础。②实际出发。企业在建构经济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对管理体系的运行和实践进行全程的监控和测评,以保障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评价,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的运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若发现不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应对其进行改进和升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体系与企业发展情况不符的矛盾。③与时俱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同样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完善和改进。一成不变的管理体系势必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适时改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才能形成一套适合企业发展,且能推动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与时俱进的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经济管理体系应顺应企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进;另一方面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发展,制定具有超前意识,能代表先进管理理念的制度,带动企业的发展。总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管理过程。 3.2建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对策 ①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在经济、知识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优化企业内部有形资产的管理和加强与外界沟通的力度。企业应在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利用创新手段和实践方法提高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为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优势,应改变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利用精细化管理方式,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精简分类,避免管理阶层的重复设置和遗漏,提高管理资源的利用率;企业应加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财意识和经济意识,进而规范整个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②建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监督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风险资金,规范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制定有效的用人制度,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科学控制和有效监督。企业应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对企业内部的经济运行情况、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对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此建立企业部门、阶层之间的相互独立和互相关联的关系,进而促进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③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范畴。传统的企业管理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混乱性,没有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管理,造成了知识资本的巨大浪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知识资本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配置;同时,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手段也在发生改变,企业由单一的股东形式转变为多元化构成的模式。网络经济成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利用网络技术管理企业经济活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还加快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和调配,资源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4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建构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借助监督机制的作用,不断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以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先进的经济管理体系。在建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时,应依法建立,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以保障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先进性。 作者:徐瑾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交通运输局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探究 一、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容分析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以及做出正确的决策都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且,通过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将人力资源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及其评审。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文件,如,经济管理手册、经济方针、经济目标等,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确定经济工作的程序,并对企业经济过程策划、运行控制策划、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等进行相应的记录,并形成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另外,为了保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形成的有效性,需要对经济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相应的评审,是确保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评审工作主要由企业的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情况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和测试,一方面要保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适应当今企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确保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可持续运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文件的评审主要对内部运行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审核,同时要结合顾客的反馈、审核的结果以及相关方面的信息反馈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对于一些不符合的内容进行改进并提出相应的更改建议,而且,提出的建议要面向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从而保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及其评审的有效性。 2.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企业发展规模以及行业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得企业的资源有所不同,不同企业面对内部的资源管理也有所不同。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的基础设施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合作客户资源管理等内容,尤其是企业的基础设施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针对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更新管理观念,遵循着用人所长、能级匹配的原则,要将员工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行不断的优化,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的组合进行优化,通过合理的配置将人员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将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另外,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应对企业人员进行不断的培训和教育,不仅要满足企业人员自我提升的需求,同时还要不断的提升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此外,企业的基础设施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实施所需要的工作场所、建筑物、软件设施、硬件设施等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而保证为企业的经营提供可靠的工作环境。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要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必须做好资源管理内容的完善。 3.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是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的管理控制主要是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管理控制,例如,对企业生产材料采购的过程、计量装置控制、核算过程等进行经济控制。通过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判断,对其中不符合的内容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企业经济管理进行的有效性。企业管理控制对保障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有着极大的作用,不仅注重产品的结果控制,更注重产品采购信息、采购过程的验收工作,对企业产品物资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避免因质量的问题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企业管理控制也可以将其成为企业管家,对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二、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更是保障企业在发展中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竞争力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极为重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对企业各项资源的控制管理以及各个部门人员的最优配置等都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且,作为企业管理体系之一,经济管理体系考虑的更加全面,尤其是对企业经济发展的考虑,主要以企业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以及长期的经营发展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通过本文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容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了解,主要从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及其评审、资源管理、管理控制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提升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给予一定的启发。 作者:寇佳琳 单位:河北省红十字会
品牌管理论文:制药行业品牌管理 长期以来,作为需求量最大的消费品之一,药品的销售较少依靠品牌的力量而蒸蒸日上。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国政府都对药品生产、销售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由于消费者普遍缺乏医药知识,制药企业在向消费者介绍和宣传他们的产品及特性方面又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消费者用药选择主要根据处方医生的建议。而购买药品的费用主要依靠政府和保险公司来支付。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使新上市的产品在其专利期内享有垄断地位。近年来,人们对自身保健的意识和兴趣不断增强,愿意对自己的健康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非处方药市场迅速扩大,失去专利保护的药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新药的开发费用又不断增加,这些因素使得制药企业需要面对消费市场的变化采取更好的措施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巩固市场份额。药品品牌的建立和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意义 制药行业的新药开发费用巨大,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成功开发出新药的概率并没有提高,因此充分利用上市新药获取高额回报是制药公司十分迫切的愿望,而品牌管理是提高成功的有效方法,当一个品牌的价值被开发的时候,就可为卫生管理人员、处方医生和病人创造利益,而这一利益反过来也将加强药品买方和卖方的联系。 (一)强势品牌能直接与顾客建立稳定的关系平台 一个药品品牌在卫生管理部门、处方医生、专业人士和患者的心目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时,在医院药房和零售药店也具有其优势地位,成为经销商必然销售的药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和互联网都有助于品牌拥有者和消费者建立这样的关系,而且一旦这种关系得以确立,外界的干预和影响将变得很小。 (二)强势品牌能够提高具有显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强有力的品牌管理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尤其是在药品专利保护过期以后,成功的品牌管理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药品的认知,使消费者很容易区分品牌药品和仿制药品,并形成了品牌药品性能更优的信念,愿意为自己接受的品牌支付较高的价格,从而使品牌拥有者获得竞争优势,使制药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 (三)强势品牌能够跨越国家和市场疆域的限制 在制药行业中,随着非处方药市场的拓展,将一个处方药品牌的价值延伸到非处方药市场已变得越来越具吸引力,品牌管理能使该品牌在转换后继续加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他们在品种繁多的非处方药市场的购买决定。同样,在药品营销趋于全球化的今天,强势品牌所形成的声誉也保证药品更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 (四)强势品牌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愿意更多的了解有关疾病和药品的知识,直接面对消费者营销的品牌建设过程提供了方便、可靠的途径,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效果。 (五)强势品牌能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 品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的重要工具,品牌代表着产品的特点和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在处方医生、药剂师和患者的心目中形成了这一品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信念,能持续支持其购买决定,保持消费者的忠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药品品牌策略实施的对策 制药行业是非常特殊的消费品行业,其药品品牌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从确立品牌策略到品牌管理的实施,都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药品的特性和竞争市场等方面做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将品牌策略整合到产品开发的各阶段,明确品牌承诺带给消费者的最大利益。 (一)建立品牌管理组织 创建隶属于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是必然趋势。如品牌管理委员会、品牌领导团队、全球性品牌经理等。这些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负责人均位居公司高级执行层,资历较高,经验丰富,富有战略头脑,能应付更复杂的状况,竭尽全力推动品牌发展。品牌管理组织要负责品牌管理程序的制定、执行及控制,令企业全部活动都围绕品牌展开。并且品牌管理组织还要负责寻找专业的品牌管理咨询机构合作,更加精细、专业地进行品牌管理工作。 (二)选择时机启动品牌策略 药品品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获得先行者的优势。对一个刚上市的处方药而言,一旦这一新产品的疗效得到确认,其可能的市场定位已经粗略地确定时,品牌策略就应该开始实施。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开始于二期临床阶段。这样能使产品在进入三期临床时,医学界、科学界就已经开始讨论各自的看法和需求了;对于一个准备开始大规模销售或准备作为非处方药销售的产品,只要这样的转换已经进入考虑阶段,也应该开始实施品牌策略;随着消费者对了解疾病和健康知识兴趣的增加,制药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的扩大品牌在商业上的吸引力,而且要保证潜在消费者接受到能决定选择的产品信息是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因此,决定产品定位和沟通的品牌发展战略应该越早越好。 (三)确定战略目标及品牌承诺 设计品牌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品牌的长盛不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品牌名和品牌价值必须附加承诺-品牌承诺。对于药品而言,品牌承诺应该能够提高处方医生或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信任,是值得患者期待的、可以测量的结果,是药物在疗效、安全性以及方便性等方面卓越性能的表述。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忠诚度、减少沟通障碍,从而实现长期利润。品牌承诺的有效传达可以有3个标准进行衡量:更高的初次使用率、更低的转换脱离治疗率、更高的转换加入治疗率。 (四)做好客户研究——分析、定位 第一,分析市场上竞争产品的位置和消费者认知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过程明确了消费者的心目中每个产品品牌所占据的特定或独一无二的位置。产品的定位再加上产品在营销和科学上的准确评价,就可以形成关于这个新产品的独一无二的产品信息和描述语言。 第二,细分市场。对药品的两大客户——处方医生和病人进行更仔细深入的分析,对他们的动机、感受的强度、失望和被满足的需求都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地确认细分市场的界限和需求的范围,揭示未被目前已有药品所占据的未满足需求的市场空白。客户研究可以探索品牌形象、首要描述语和描述语调等语言和形象的表现。一个由病人需求推动的产品和一个纯粹由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品牌设计和执行、临床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途径都不同。营销人员也应该认识到,在以病人需求推动的和以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各个治疗领域的市场是不同的,其创新能力、市场复杂性和目前临床需求也是不同的。 (五)积极进行品牌形象设计 医药行业品牌形象设计主要包括品牌词汇和产品促销材料。将一个产品的科学基础和市场理解转变为适合的品牌语汇需要丰富的医学经验。为了在医学和医药管理界达到最广泛的认同,品牌语汇表现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满足不同的要求时,保持品牌核心信息的连续性。最有效的品牌语汇是能推动客户对产品进行深入研究的语汇,是能包涵疗效、安全性和品牌价值的语汇。品牌语汇包括:产品承诺和信息、商标、品牌标志与形象。 产品促销材料的视觉形象,从展会展台、病人教育资料、到销售的详细辅助材料和品牌广告,都应该以同一品牌语汇进行宣传,并揭示品牌核心价值观。如果品牌的视觉学习能得到市场研究和于二期临床开始的以品牌为核心的策略支持,那么在品牌上市前和上市时的努力就能为各级顾客所接受,包括最终消费者和影响病人选择的人士。这也是成功上市新产品的标准。 另外有效的公司内部沟通、培训和控制过程要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持,品牌首先必须在整个组织内部加以推广。 品牌管理论文:制药品牌管理 长期以来,作为需求量最大的消费品之一,药品的销售较少依靠品牌的力量而蒸蒸日上。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国政府都对药品生产、销售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由于消费者普遍缺乏医药知识,制药企业在向消费者介绍和宣传他们的产品及特性方面又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消费者用药选择主要根据处方医生的建议。而购买药品的费用主要依靠政府和保险公司来支付。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使新上市的产品在其专利期内享有垄断地位。近年来,人们对自身保健的意识和兴趣不断增强,愿意对自己的健康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非处方药市场迅速扩大,失去专利保护的药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新药的开发费用又不断增加,这些因素使得制药企业需要面对消费市场的变化采取更好的措施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巩固市场份额。药品品牌的建立和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意义 制药行业的新药开发费用巨大,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成功开发出新药的概率并没有提高,因此充分利用上市新药获取高额回报是制药公司十分迫切的愿望,而品牌管理是提高成功的有效方法,当一个品牌的价值被开发的时候,就可为卫生管理人员、处方医生和病人创造利益,而这一利益反过来也将加强药品买方和卖方的联系。 (一)强势品牌能直接与顾客建立稳定的关系平台 一个药品品牌在卫生管理部门、处方医生、专业人士和患者的心目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时,在医院药房和零售药店也具有其优势地位,成为经销商必然销售的药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和互联网都有助于品牌拥有者和消费者建立这样的关系,而且一旦这种关系得以确立,外界的干预和影响将变得很小。 (二)强势品牌能够提高具有显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强有力的品牌管理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尤其是在药品专利保护过期以后,成功的品牌管理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药品的认知,使消费者很容易区分品牌药品和仿制药品,并形成了品牌药品性能更优的信念,愿意为自己接受的品牌支付较高的价格,从而使品牌拥有者获得竞争优势,使制药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 (三)强势品牌能够跨越国家和市场疆域的限制 在制药行业中,随着非处方药市场的拓展,将一个处方药品牌的价值延伸到非处方药市场已变得越来越具吸引力,品牌管理能使该品牌在转换后继续加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他们在品种繁多的非处方药市场的购买决定。同样,在药品营销趋于全球化的今天,强势品牌所形成的声誉也保证药品更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 (四)强势品牌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愿意更多的了解有关疾病和药品的知识,直接面对消费者营销的品牌建设过程提供了方便、可靠的途径,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效果。 (五)强势品牌能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 品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的重要工具,品牌代表着产品的特点和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在处方医生、药剂师和患者的心目中形成了这一品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信念,能持续支持其购买决定,保持消费者的忠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药品品牌策略实施的对策 制药行业是非常特殊的消费品行业,其药品品牌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从确立品牌策略到品牌管理的实施,都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药品的特性和竞争市场等方面做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将品牌策略整合到产品开发的各阶段,明确品牌承诺带给消费者的最大利益。 (一)建立品牌管理组织 创建隶属于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是必然趋势。如品牌管理委员会、品牌领导团队、全球性品牌经理等。这些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负责人均位居公司高级执行层,资历较高,经验丰富,富有战略头脑,能应付更复杂的状况,竭尽全力推动品牌发展。品牌管理组织要负责品牌管理程序的制定、执行及控制,令企业全部活动都围绕品牌展开。并且品牌管理组织还要负责寻找专业的品牌管理咨询机构合作,更加精细、专业地进行品牌管理工作。 (二)选择时机启动品牌策略 药品品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获得先行者的优势。对一个刚上市的处方药而言,一旦这一新产品的疗效得到确认,其可能的市场定位已经粗略地确定时,品牌策略就应该开始实施。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开始于二期临床阶段。这样能使产品在进入三期临床时,医学界、科学界就已经开始讨论各自的看法和需求了;对于一个准备开始大规模销售或准备作为非处方药销售的产品,只要这样的转换已经进入考虑阶段,也应该开始实施品牌策略;随着消费者对了解疾病和健康知识兴趣的增加,制药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的扩大品牌在商业上的吸引力,而且要保证潜在消费者接受到能决定选择的产品信息是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因此,决定产品定位和沟通的品牌发展战略应该越早越好。 (三)确定战略目标及品牌承诺 设计品牌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品牌的长盛不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品牌名和品牌价值必须附加承诺-品牌承诺。对于药品而言,品牌承诺应该能够提高处方医生或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信任,是值得患者期待的、可以测量的结果,是药物在疗效、安全性以及方便性等方面卓越性能的表述。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忠诚度、减少沟通障碍,从而实现长期利润。品牌承诺的有效传达可以有3个标准进行衡量:更高的初次使用率、更低的转换脱离治疗率、更高的转换加入治疗率。 (四)做好客户研究——分析、定位 第一,分析市场上竞争产品的位置和消费者认知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过程明确了消费者的心目中每个产品品牌所占据的特定或独一无二的位置。产品的定位再加上产品在营销和科学上的准确评价,就可以形成关于这个新产品的独一无二的产品信息和描述语言。 第二,细分市场。对药品的两大客户——处方医生和病人进行更仔细深入的分析,对他们的动机、感受的强度、失望和被满足的需求都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地确认细分市场的界限和需求的范围,揭示未被目前已有药品所占据的未满足需求的市场空白。客户研究可以探索品牌形象、首要描述语和描述语调等语言和形象的表现。一个由病人需求推动的产品和一个纯粹由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品牌设计和执行、临床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途径都不同。营销人员也应该认识到,在以病人需求推动的和以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各个治疗领域的市场是不同的,其创新能力、市场复杂性和目前临床需求也是不同的。 (五)积极进行品牌形象设计 医药行业品牌形象设计主要包括品牌词汇和产品促销材料。将一个产品的科学基础和市场理解转变为适合的品牌语汇需要丰富的医学经验。为了在医学和医药管理界达到最广泛的认同,品牌语汇表现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满足不同的要求时,保持品牌核心信息的连续性。最有效的品牌语汇是能推动客户对产品进行深入研究的语汇,是能包涵疗效、安全性和品牌价值的语汇。品牌语汇包括:产品承诺和信息、商标、品牌标志与形象。 产品促销材料的视觉形象,从展会展台、病人教育资料、到销售的详细辅助材料和品牌广告,都应该以同一品牌语汇进行宣传,并揭示品牌核心价值观。如果品牌的视觉学习能得到市场研究和于二期临床开始的以品牌为核心的策略支持,那么在品牌上市前和上市时的努力就能为各级顾客所接受,包括最终消费者和影响病人选择的人士。这也是成功上市新产品的标准。 另外有效的公司内部沟通、培训和控制过程要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持,品牌首先必须在整个组织内部加以推广。 品牌管理论文:图书馆品牌管理及服务营销策略 摘要:受到数字化时代的影响作用,行业间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组织,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可选择的信息获取渠道也越来越多。而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作为一种提升自我价值的手段,对于图书馆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才能更好地打造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品牌,促进图书馆的品牌营销,并以此来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图书馆管理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图书馆;品牌管理;服务营销 简单来说,公共图书馆是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并履行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机构。而就针对于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品牌营销来说,则主要是指其通过相应的宣传手段,来让读者们能够对图书馆服务的内容与特色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之后,来对图书馆的服务品质进行有效的宣传,从而塑造起良好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形象,确保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图书馆的功能有所掌握,进而对其所提供的服务有一个基本的认可。因此,良好的品牌管理与服务影响,对于图书馆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非常显著的重要意义。 1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的意义 1.1利于打造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在传统的图书馆文化服务过程中,并没有从根本上来将图书馆所具有的独特性展现出来。而对于读者来说,图书馆更多的就是一个进行书籍借阅与资料查询的场所,这样一来,其就难以体会到所存在的差异性。而通过文化服务品牌的构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图书馆转变传统思维,并促进图书馆自我创新意识的发挥,来深入挖掘图书馆自身的特色,并展示给读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图书馆本身就有了一个独特的标志,能够强化读者的认识,并且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样一来,也就能够更好的打造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共图书馆建立起一个更加强势的地位[1]。 1.2利于提高图书馆社会影响力 在进行实际的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过程中,图书馆需要通过运用各种宣传手段,来将自身的特色与服务能力展现给公众,让公众能够对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一来,一旦形成品牌,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图书馆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这也是在品牌管理之前难以实现的。 1.3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从本质上来说,图书馆要想确保文化服务的质量,就必须要将各个部门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充分的调动起来,并协调部门间的合作,来确保部门间的通力合作,进而将服务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在实际的文化服务构件过程中,其所指的其实就是对图书馆高品质服务的一个宣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相当于图书馆对于工作所作出的一个品质上的承诺。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就能够对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质量起到有效的监督,并且能够确保公共图书馆可以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对文化服务当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优化与完善,以此来促进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2]。 2目前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2.1品牌营销的意识薄弱 简单来说,所谓的品牌意识,指的就是图书馆自身对于品牌价值与形象的重视程度,图书馆进行相关文化服务工作的一项基本理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作用,导致其对于先进的品牌意识比较欠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其对于品牌价值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就会导致其认为公共图书馆主要就是以被动服务为主,能够确保可以正常开馆就可以了,并不重视图书馆的品牌,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其难以打造出优秀的文化品牌,使得其在行业竞争过程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对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 2.2品牌营销缺乏针对性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很多公共图书馆的品牌营销过程中,所追求的往往更多的是大而全,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其对于目标读者缺乏明确的重视,难以实现自我优势的全面发挥。与此同时,其在开展相应的营销活动过程中,每次所选用的主题都不一样,导致难以对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进行集中,也难以吸引一些特定的群体,来形成忠实的读者群。因此,由于图书馆品牌营销的盲目性,导致其核心竞争力得不到提升,进而难以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实现自身优势地位的巩固[3]。 2.3缺乏多样化的营销策略 现阶段,在公共图书馆的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过程中,由于营销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其所采用的营销策略比较单一,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品牌存在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导致服务营销的系统过于松散。与此同时,其所采用的品牌宣传模式,往往是依附于产品之上的,并没有真正实现对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宣传,导致图书馆难以形成自身的品牌价值。此外。现阶段,在部分图书馆的新产品宣传过程中,所采用的通常是会的形式,来进行产品内容与特色的诠释,其并没有对营销本身进行统筹规划,导致服务营销缺乏有效性。 3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对策 3.1强化服务品牌营销意识 在进行实际的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过程中,要求图书馆中的相关人员必须要创新营销意识,做到与时俱进,促进自身竞争意识的提升,来重视文化服务品牌营销工作。只有充分了解了品牌营销的重要作用,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品质,展现出图书馆自身的鲜明特色,这样一来,才能有效的推出图书馆的文化品牌,进而形成一定的品牌价值,并促进图书馆的创新与进步。 3.2采用更科学的营销策略 在进行品牌管理与定位过程中,要求图书馆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图书馆的目标读者,并在此基础上,来充分集中人力与物力资源,将自身的特色充分的展现出来。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图书馆品牌建设与文化服务特色之间的充分结合,确保图书馆的品牌能够更具标志性。此外,从本质上来说,图书馆品牌的维护与建设工作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因此,相关的管理与营销人员,应当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长期的营销策略,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3采取多方位的宣传手段 就图书馆品牌的建设来说,有效的宣传手段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要求其在明确了自身的品牌定位之后,应当加强对新方法的运用,来实现多种方法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结合,提高图书馆文化服务品牌的知名度。 3.4积极开展互动营销模式 所谓的互动营销,指的就是情感营销当中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在各行各业中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某省图书馆就是通过读者QQ群的建立,来与读者之间进行积极的互动,并为其设置专门的互动专区,让读者能够及时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感想,并且通过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对互动专区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及时回复读者所提出的问题,对于读者的评论等进行积极的回应,这样一来,就能更有效的强化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提升读者的忠诚度。此外,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当加强对读者意见的整理与分析,并将其中部分好的反馈当做宣传的素材,来吸引读者的共鸣,以此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科学的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图书馆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并且能够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强化监督,进而打造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不过,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品牌营销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在日后的宣传过程中,要求其应当建立起良好的营销意识,并采取科学的营销方法,来促进营销质量与水平的提升,进而更好的推动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付丽丽 单位:林口县图书馆 品牌管理论文:房地产业品牌管理战略简析 一、房地产品牌定位分析 与其他产品相比房地产有着显著的区别,呈现了构建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的特点,并且具备了不动产的特征。因此在对其品牌进行定位时将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品牌的利益产出将直接关联。一个有效的房地产品牌将能够促使楼盘顺利推销从而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并获取良好的名声。反之若品牌定位无法契合市场需求将会使得项目失败,严重的话将会使得企业资金链出现断层,将给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施带来极大的阻碍[3]。房地产品牌定位应该与行业环境相符合,在定位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同时要关注市场动态及外部环境,通过综合性衡量来确立品牌方向。相关企业活动也应该围绕品牌理念进行,其中不仅仅涉及到项目价格,同时还包罗了楼盘包装、销售对象、营销途径等。上述过程中广告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品牌定位确立后对其进行个性化包装使得品牌的特点得以彰显。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存在密切联系,是国家经济的重点支撑。从当前大环境来看房地产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直接联系,房地产的稳步增长也促使社会经济稳定上升。因此在对其品牌进行定位时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发展动向,结合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来权衡。 二、房地产品牌管理策略 在进行房地产品牌管理时应当抱有危机意识,在某些情况下房地产产业将会受到外界或内部因素及事件的作用从而放大风险甚至引发品牌危机。为了避免品牌危机首先应该加强预警管理,当危机出现时先要对危机产生环境、时间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确认,获取危机源。在确认危机类型后,对危机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方案对危机进行控制。结合主动性原则以及快速行动原则对局势进行控制,阻断危机的蔓延效应,将品牌重新至于受众面前,让事态能够平稳发展。同时要遵循诚信原则,以真实面去面对消费者,将消费者权益置于首位,以此来降低消费者损失。解决品牌危机过程中保持统一性与全员性原则让相关工作效率得以提升。要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必然要对品牌进行扩张,例如在品牌连锁经营时要注重品牌输出。上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人才经营措施,将无形资产充分利用,以此来突破品牌的束缚。品牌连锁压缩了公司品牌积累的周期并降低了项目构建成本。同时借由品牌策略可促使相关管理工作水平提升,购买品牌的客户将得到企业的专项服务。企业有义务对客户实施人才培训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连锁品牌将可缓解不同区域存在的地域性差异,这对于房地产有效供给将提供促进作用。另外副品牌策略也是一种有效的品牌管理策略。往往副品牌较主品牌更具内涵,但它的应用范围较为单一。副品牌的作用在于突出产品的某种属性或特点,而这种特点又与主产品相互对应,使得产品的促销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副品牌可有效降低产品广告预算,通过主副产品的捆绑式销售策略及联合性宣传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当然品牌需要核心理念支撑,这种核心理念来源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企业文化等。核心理念将不同类型的房地产产品充分、彻底地关联起来,彰显了品牌的标志与风格。 三、结语 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其发展已经与品牌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品牌管理进行完善从而推动房地产企业及整个行业的发展,促使企业获取更为理想的效益,获取竞争力,为其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支持。 作者:申志雁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品牌管理论文:企业品牌管理下的市场营销 我国加入WTO,为国内企业带来了更多贸易机会,也对其市场营销策略产生了很大影响。越来越多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企业的产品造成巨大冲击。国内企业要想摆脱目前面临的市场困境,就必须树立品牌管理意识,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大空间。本文从两个方面简要探讨企业基于品牌管理做出的市场营销策略。 1企业品牌管理的必要性 品牌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展现企业的价值内涵,是企业产品在对外做市场推广时展示形象的有力手段,对产品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造成国内企业市场营销困境的原因就目前的市场状况而言,我国国内企业面临的市场营销状况并不乐观,造成这一不良现状的原因如下。 1.1.1企业营销观念陈旧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受计划经济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的影响,市场营销观念落后,只是单纯地强调产品的推销与售出,忽视产品的售后服务,与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脱节,致使企业在产品市场营销中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1.1.2品牌意识较弱很多传统企业只注重产品的销量,而不重视企业的品牌管理,导致顾客流失,使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部分企业虽然认识到品牌管理的必要性,但由于起步较晚,缺少成熟的品牌管理体系,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与国外企业尤其是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1.1.3营销观念具有局限性企业高层在销售管理方面缺乏系统性,营销部门独占营销决策,忽视非营销部门的营销优势,致使非营销部门对企业产品的营销并不重视,导致决策缓慢,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1.2品牌管理在市场营销方面的重要意义品牌管理是指针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品牌,综合运用企业资源,通过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来实现企业品牌管理的战略目标。品牌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步入市场经济后,市场环境存在多变性,跨国公司的进驻使竞争环境更为复杂,任何一个企业或品牌,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为延长这个周期,企业在品牌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快速调整策略。此外,一个受市场欢迎的品牌要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有保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企业应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使消费者从因为品牌知名度购买,过渡到因质量水平较高而再次购买,增加“回头客”数量,提升产品知名度和顾客的品牌忠诚度。 2基于品牌管理下的市场营销策略 品牌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价值内涵管理活动,并不是独立于企业各项环节之外的,而是贯穿于企业各项产品生产环节中的,这也是企业品牌管理的价值所在。 2.1产品定位企业在生产新产品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该产品的质量、功能、消费人群进行准确定位。一旦产品定位出现偏差,产品的品牌形象也就很难树立起来。因此,为扩大市场销售,首先应为产品找到合适的品牌切入点,使其充分满足该项产品消费人群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令消费者认为“这就是我想要的”,使产品真正融入市场。 2.2价格定位虽然消费者一直追求“物美价廉”,但不同层次的产品在价格上有很大不同。因此,企业应合理定位产品价格。对于平民化、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如X牙膏,质优价廉,适合普通消费者,其市场空间就会相对广阔。 2.3售后服务对现代企业而言,销售不是企业推广产品的唯一目的,要完美呈现企业的品牌价值,还要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企业应在产品售出后,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主动与消费者联系,了解产品使用情况,让顾客在消费后仍然感受到企业的热情服务,以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2.4品牌宣传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不同媒体,在广告中融入品牌文化内涵,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企业的优秀文化及经营价值观,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农夫山泉的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曾红遍大江南北,充分向消费者展现品牌理念,符合消费者追求天然的消费观念,大大提升了品牌影响力。由此可见,只有运用品牌管理来引领企业的市场营销,才能使产品更长久、更具吸引力,从而占领市场。 3结语 品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国内企业在品牌管理方面还比较落后,应积极从品牌定位、品牌服务、品牌宣传等方面努力,建设适合本企业的品牌管理体系,创造自身的品牌价值,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殷承园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品牌管理论文:探讨企业品牌管理的改进途径 品牌管理的核心就是运用清晰的规划凸显出该品牌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品牌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即为品牌之精髓。企业品牌最为独到并富有价值之处往往会体现在核心价值中。然而,有大量企业并不知自身的核心价值何在,而只是一味地求多和求大,因而十分缺乏核心价值观,只能停留于广告语层面上来考虑各种问题。 企业经营者要建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企业经营者一定要全力学习各种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现代商业知识,从而及时掌握当前工商业的发展趋势,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抓住机遇以推进本公司的品牌战略意识。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段,也就是有形手段、无形手段,价格战属于前者,而品牌战略则属于后者。企业经营者应当充分应用这一重要工具以实施品牌化经营,从而为本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因为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素质所具有的局限性,导致当前企业主要关注的是在有形资产层面上所开展的竞争,忽视了无形资产方面的竞争。如今,关注无形资产建设已经成为企业迎接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有利武器。有鉴于此,企业一定要切实转变观念,将以有形资产竞争为主转化为以品牌等无形资产竞争为主的渠道上来,更加关注无形资产竞争。为此,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引导各企业切实转变观念。同时,企业负责人应当带头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强化员工培训,从而提升广大员工的品牌意识。当然,新闻媒体也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感,及时宣传与报道政府在企业品牌建设上的方针政策。 准确把握本企业的品牌定位 企业对于品牌所进行的定位十分重要,定位之目的就在于创设出更为鲜明的个性,形成良好的外在形象,让品牌价值特征与宣传点和客户购买动机能够保持一致。为此,企业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明确品牌定位标准。企业品牌定位尽管应当突出其个性,但是这并不意味企业可以随心所欲,而是一定要以产品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为基础。同时,品牌定位必须清晰,不应当过于复杂,而且还要能够展示出自身竞争优势,并能让客户能够亲身感受到。二是选择合理的品牌定位形式。一旦品牌定位不准,就导致前期推广所作出的努力打上很大的折扣,甚至于偏离方向。品牌定位的形式很多,主要有产品功能特点定位、利益导向定位和价值导向定位等等。 明确界定品牌核心价值 具备核心价值的品牌,能够让消费者清楚地进行识别,是促使其认可与喜爱某品牌的重要力量。在品牌管理中,往往将品牌核心价值划分为理性价值、感性价值以及象征性价值等三个部分,每一价值主题所取得的成功均能让品牌能够脱颖而出,而优势品牌往往兼具以上三大价值主题。理性价值主要注重于功能性利益,如功效、性能与质量等,在快消品行业中较为常见;感性价值侧重于消费者在购买与使用中所产生的感觉,能够拉近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系;而象征性价值体现出品牌的个性,如同人一样是有血有肉的,如今在品牌核心识别之中的地位正在变得愈来愈重要。 综上所述,企业品牌管理存在于品牌从形成起到成熟之后的全过程。首先要形成合理的品牌管理观念,其后则要进行合理的品牌定位,明确其核心价值。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品牌管理是其健康成长的基础环节。中国企业一定要在品牌管理实践中充分总结经验与教训,从而让本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本文作者:金强单位: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品牌管理论文: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 品牌是用于识别一个或一群出售者的产品或者劳务,并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专业术语。它是一种商标,是一种招牌,还是一种口碑,一种品味,一种格调,是消费者与产品有关的全部体验。而品牌管理则是建立、维护、巩固品牌的全过程,是一个有效监管控制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全方位管理过程。通过良好的品牌管理,可以最终形成品牌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行为更忠于品牌核心价值与精神,从而实现品牌经久不衰。 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是指企业品牌管理中的各个层次、各个相关经营单位、各个岗位的员工贯彻执行品牌制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制度措施、方案计划和实现企业品牌战略目标的能力。它是连接企业的品牌战略决策与目标实现之间的桥梁,其强弱程度将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品牌战略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缺少强大的执行力,企业的品牌战略目标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企业品牌战略与品牌绩效背离的疑问 一些企业初始条件相似,并且采用了几乎雷同的品牌战略,但是最终结果却相去甚远,有的企业取得了成功,有的却失败了,原因何在?我们看到满街的便利商店,只有7-Eleven一枝独秀;满街的咖啡店,只有星巴克宾客满座。国内饮料企业数以万计,缘何唯有娃哈哈鹤立鸡群?各家便利商店、饮料企业和咖啡店经营方式大致雷同,但绩效却大不相同,道理何在?这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将目光集中在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身上。海尔的案例再次支持了我们的判断。我国家电市场在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是日本电器的天下,国产品牌很难崛起和立足。但在海尔领导人张瑞敏的带领下,“海尔”作为一个家电品牌从二十年前开始慢慢崛起,“海尔”两个字的价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它已发展成为一个几乎涵盖所有家电产品,综合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和世界第六大家电制造商。正是海尔以其特有品牌管理执行力加上卓越的品牌战略,成就了海尔世界家电业新贵的地位。 由此可见,品牌战略的正确并不能保证公司品牌的成功,成功的公司品牌一定是在战略方向和执行力两个方面都到位。何况在品牌战略上完全踏空而失败的公司并不多,更多的公司是在几乎同样的品牌战略方向下在竞争中拉开了距离,执行力在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更持久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执行战略,而且可以在过程中巩固,优化战略的方向,形成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之间的双向互动。 二、品牌管理执行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1、品牌管理者在品牌的管理过程中缺乏持续地跟进。首先,对品牌策略的执行力度不能始终如一地贯穿整个品牌战略实施过程,常常虎头蛇尾;其次,企业缺乏对品牌实施效果的有效的评价系统及控制系统,甚至是品牌有实施无控制。 2、品牌方案设计不够严谨。企业的有些品牌设计方案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就急于推出,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繁琐不利于执行,结果导致品牌策略在执行过程中变换比较频繁,连续性不够。 3、在品牌管理执行过程中缺少良好的方法。一是沟通协调不好。包括企业的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与外部组织或公众的沟通协调。二是员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对一些作业模版的点滴积累不够,经常性的从头开始;四是培训的有效性、针对性不够。 4、管理层的责、权、利不明确。管理层责、权、利是否明晰对品牌管理执行力的影响较大,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拥有的权力、利益,应与其相承担的责任密切相关。责、权、利不清会使管理者出现大量的越位行为。 5、品牌管理者的“执行力”的缺失。“执行力”是否到位既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反映了管理层领导的观念、素质和心态,因而企业“执行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管理者知识技能的层面上,更应着重于管理者的素质、心态和观念的塑造。企业要改善执行部门的执行力,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个部门的管理者身上,一个好的执行部门能够弥补策划部门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策划部门也会死在滞后的执行部门手中。 6、没有完全形成公司的执行文化。企业要有执行的文化,但很多企业充满了纸上谈兵者。他们对策略的执行不是打折扣,就是找理由说做不到,或者随便交差了事。拥有好的执行力文化的企业,员工一定会用心去做事,讲究速度、质量、细节和纪律。管理者要营造企业“执行”的文化。企业是由不同的部门和员工构成,不同的个体在思考、行动时难免会产生差异。如何尽可能使不同的“分力”最终成为推动企业前进的“合力”,只有依靠企业文化,“执行”也不例外。优秀的企业,其内部都有一种强烈的“执行文化”,它们注重承诺、责任心,关注现实,强调结果导向,这一切都是“执行文化”的具体表现。 三、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系统化提升 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的提升,必须通过全方位、系统化的工作才能实现。 1、完善企业品牌战略流程。制定企业品牌战略时应让多方参与。例如,将执行企业品牌战略的人员、将受到企业品牌战略执行影响的人员、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组织各层次的员工代表等。这些人员的参与将使制定的品牌战略更具有执行性。同时,还会使战略在未执行前就获得了很多感情支持和团队的认同,实际上就完成了“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即这是“我们”制作出的战略,而不是“你们”下达的战略。 2、树立明确目标,确定执行力方向。确定目标,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确定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建立在对企业内外部信息和各类资源进行认真分析,特别是建立在对一系列问题得以确认并提出构想的基础上。这是确立目标的基础,前期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分析调研工作。就企业运行而言,目标是系统的,有层次的。“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这里的“指标”就是目标。作为一名员工,他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标准的达成,都会对企业的总体品牌战略目标做出贡献。这就是目标的系统性。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员工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层级关系。所以目标必须分解,以求更具体、操作性强。企业目标明确了,执行力才有了前进的方向,企业目标明确了,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 3、倡导互动沟通的工作方式。一项调查表明,企业内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由沟通得到解决。无论是品牌的战略制定者还是处于第一线的产品销售人员,都要能够保证信息的上下、水平的畅通无阻,以便发现问题能够快速解决,有效避免问题的扩大化。信息互动沟通包括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沟通,实际上,就是建立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内部沟通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品牌战略制定完毕后辅助实施。与外部沟通的作用是确保员工的思想意识与外部经营环境保持同步。 4、寻求合适的人,并发挥其潜能。执行的首要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因为最终是人在执行企业的品牌策略,并反馈企业的文化。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特别提到要找“训练有素”的人,所以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 5、团结协作。团结协作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每个人由于在企业中所追求的利益上的偏差,并不一定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企业创造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树立一种美好的企业品牌愿景,让员工看到企业品牌发展的前途和方向,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一个拥有美好愿景的公司,它在一定程度上会过滤员工的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员工的团结。二是对每个人都建立明确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及合理的薪酬体系。清晰的工作职责与目标,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努力的方向,并加强团结。因为任何目标的达成多数是在团队协作下完成的。如果再与合理的薪酬奖惩体系挂起钩来,则对员工之间的团结起到一种有效的促进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要教育他们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与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6、强化企业培训。企业所处的环境在变,企业的品牌策略在变,品牌执行战略的能力要求也在变。我们不能要求员工是全能的,同时也不能希冀能随时从外部市场找到足够的达到新战略要求的人。这就要求企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系统迅速将新战略要求转化为培训发展方案,以帮助企业迅速获得新的思路、知识和技能,并淘汰旧的知识和能力,积累知识资本。这一系统的关键是要能够调动员工学习及应用的积极性而非仅仅提供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内部课堂培训、外部课堂培训、内部经验交流、外部参观学习等等。 7、营造执行文化。1讲求速度。崇尚行动,雷厉风行,允许小的失误;2团队协作。沟通直接,拒绝繁琐,各司其职,分工合作;3责任导向。提倡“领导问责”,出了问题要找出其原因,并分清主要责任,树立责任心;4绩效导向。拒绝无作为,关注结果,赏罚分明;5继承文化。对企业中优秀的传统、规章及成果要注意继承,继承基础上的革新才会事半功倍;6用人文化。文化始于招聘。人才引进要严把关,力争将不认同企业文化的人挡在门外。 品牌管理论文:企业品牌管理 品牌是用于识别一个或一群出售者的产品或者劳务,并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专业术语。它是一种商标,是一种招牌,还是一种口碑,一种品味,一种格调,是消费者与产品有关的全部体验。而品牌管理则是建立、维护、巩固品牌的全过程,是一个有效监管控制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全方位管理过程。通过良好的品牌管理,可以最终形成品牌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行为更忠于品牌核心价值与精神,从而实现品牌经久不衰。 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是指企业品牌管理中的各个层次、各个相关经营单位、各个岗位的员工贯彻执行品牌制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制度措施、方案计划和实现企业品牌战略目标的能力。它是连接企业的品牌战略决策与目标实现之间的桥梁,其强弱程度将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品牌战略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缺少强大的执行力,企业的品牌战略目标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企业品牌战略与品牌绩效背离的疑问 一些企业初始条件相似,并且采用了几乎雷同的品牌战略,但是最终结果却相去甚远,有的企业取得了成功,有的却失败了,原因何在?我们看到满街的便利商店,只有7-Eleven一枝独秀;满街的咖啡店,只有星巴克宾客满座。国内饮料企业数以万计,缘何唯有娃哈哈鹤立鸡群?各家便利商店、饮料企业和咖啡店经营方式大致雷同,但绩效却大不相同,道理何在?这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将目光集中在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身上。海尔的案例再次支持了我们的判断。我国家电市场在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是日本电器的天下,国产品牌很难崛起和立足。但在海尔领导人张瑞敏的带领下,“海尔”作为一个家电品牌从二十年前开始慢慢崛起,“海尔”两个字的价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它已发展成为一个几乎涵盖所有家电产品,综合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和世界第六大家电制造商。正是海尔以其特有品牌管理执行力加上卓越的品牌战略,成就了海尔世界家电业新贵的地位。 由此可见,品牌战略的正确并不能保证公司品牌的成功,成功的公司品牌一定是在战略方向和执行力两个方面都到位。何况在品牌战略上完全踏空而失败的公司并不多,更多的公司是在几乎同样的品牌战略方向下在竞争中拉开了距离,执行力在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更持久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执行战略,而且可以在过程中巩固,优化战略的方向,形成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之间的双向互动。 二、品牌管理执行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1、品牌管理者在品牌的管理过程中缺乏持续地跟进。首先,对品牌策略的执行力度不能始终如一地贯穿整个品牌战略实施过程,常常虎头蛇尾;其次,企业缺乏对品牌实施效果的有效的评价系统及控制系统,甚至是品牌有实施无控制。 2、品牌方案设计不够严谨。企业的有些品牌设计方案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就急于推出,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繁琐不利于执行,结果导致品牌策略在执行过程中变换比较频繁,连续性不够。 3、在品牌管理执行过程中缺少良好的方法。一是沟通协调不好。包括企业的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与外部组织或公众的沟通协调。二是员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对一些作业模版的点滴积累不够,经常性的从头开始;四是培训的有效性、针对性不够。 4、管理层的责、权、利不明确。管理层责、权、利是否明晰对品牌管理执行力的影响较大,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拥有的权力、利益,应与其相承担的责任密切相关。责、权、利不清会使管理者出现大量的越位行为。 5、品牌管理者的“执行力”的缺失。“执行力”是否到位既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反映了管理层领导的观念、素质和心态,因而企业“执行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管理者知识技能的层面上,更应着重于管理者的素质、心态和观念的塑造。企业要改善执行部门的执行力,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个部门的管理者身上,一个好的执行部门能够弥补策划部门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策划部门也会死在滞后的执行部门手中。 6、没有完全形成公司的执行文化。企业要有执行的文化,但很多企业充满了纸上谈兵者。他们对策略的执行不是打折扣,就是找理由说做不到,或者随便交差了事。拥有好的执行力文化的企业,员工一定会用心去做事,讲究速度、质量、细节和纪律。管理者要营造企业“执行”的文化。企业是由不同的部门和员工构成,不同的个体在思考、行动时难免会产生差异。如何尽可能使不同的“分力”最终成为推动企业前进的“合力”,只有依靠企业文化,“执行”也不例外。优秀的企业,其内部都有一种强烈的“执行文化”,它们注重承诺、责任心,关注现实,强调结果导向,这一切都是“执行文化”的具体表现。 三、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系统化提升 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的提升,必须通过全方位、系统化的工作才能实现。 1、完善企业品牌战略流程。制定企业品牌战略时应让多方参与。例如,将执行企业品牌战略的人员、将受到企业品牌战略执行影响的人员、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组织各层次的员工代表等。这些人员的参与将使制定的品牌战略更具有执行性。同时,还会使战略在未执行前就获得了很多感情支持和团队的认同,实际上就完成了“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即这是“我们”制作出的战略,而不是“你们”下达的战略。 2、树立明确目标,确定执行力方向。确定目标,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确定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建立在对企业内外部信息和各类资源进行认真分析,特别是建立在对一系列问题得以确认并提出构想的基础上。这是确立目标的基础,前期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分析调研工作。就企业运行而言,目标是系统的,有层次的。“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这里的“指标”就是目标。作为一名员工,他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标准的达成,都会对企业的总体品牌战略目标做出贡献。这就是目标的系统性。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员工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层级关系。所以目标必须分解,以求更具体、操作性强。企业目标明确了,执行力才有了前进的方向,企业目标明确了,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 3、倡导互动沟通的工作方式。一项调查表明,企业内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由沟通得到解决。无论是品牌的战略制定者还是处于第一线的产品销售人员,都要能够保证信息的上下、水平的畅通无阻,以便发现问题能够快速解决,有效避免问题的扩大化。信息互动沟通包括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沟通,实际上,就是建立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内部沟通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品牌战略制定完毕后辅助实施。与外部沟通的作用是确保员工的思想意识与外部经营环境保持同步。 4、寻求合适的人,并发挥其潜能。执行的首要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因为最终是人在执行企业的品牌策略,并反馈企业的文化。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特别提到要找“训练有素”的人,所以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 5、团结协作。团结协作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每个人由于在企业中所追求的利益上的偏差,并不一定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企业创造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树立一种美好的企业品牌愿景,让员工看到企业品牌发展的前途和方向,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一个拥有美好愿景的公司,它在一定程度上会过滤员工的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员工的团结。二是对每个人都建立明确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及合理的薪酬体系。清晰的工作职责与目标,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努力的方向,并加强团结。因为任何目标的达成多数是在团队协作下完成的。如果再与合理的薪酬奖惩体系挂起钩来,则对员工之间的团结起到一种有效的促进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要教育他们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与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6、强化企业培训。企业所处的环境在变,企业的品牌策略在变,品牌执行战略的能力要求也在变。我们不能要求员工是全能的,同时也不能希冀能随时从外部市场找到足够的达到新战略要求的人。这就要求企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系统迅速将新战略要求转化为培训发展方案,以帮助企业迅速获得新的思路、知识和技能,并淘汰旧的知识和能力,积累知识资本。这一系统的关键是要能够调动员工学习及应用的积极性而非仅仅提供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内部课堂培训、外部课堂培训、内部经验交流、外部参观学习等等。 7、营造执行文化。1讲求速度。崇尚行动,雷厉风行,允许小的失误;2团队协作。沟通直接,拒绝繁琐,各司其职,分工合作;3责任导向。提倡“领导问责”,出了问题要找出其原因,并分清主要责任,树立责任心;4绩效导向。拒绝无作为,关注结果,赏罚分明;5继承文化。对企业中优秀的传统、规章及成果要注意继承,继承基础上的革新才会事半功倍;6用人文化。文化始于招聘。人才引进要严把关,力争将不认同企业文化的人挡在门外。 品牌管理论文:老字号餐饮品牌管理 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信誉好、产品质量优秀、有独特工艺或者传人,在一定区域乃至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的优秀民族企业。我国的传统老字号企业通常是指1956年以前被当时相应商业管理部门认可经营并享誉地方,今天仍在延续发展的企业,涉及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它们以数十年和数百年的历史品牌,以有口皆碑的商业信誉,吸引了一批特有的消费群体。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老字号在经营实践中形成了高度的信誉,具有很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但老字号餐饮品牌已消失,或由于体制、经营等原因,面临“关停并转”的命运。目前现存餐饮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及长三角等地区。近几年来,“老字号”餐饮品牌在当今中国的现状并不乐观,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存在许多现实和理论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品牌文化塑造、管理方面和市场运作几个方面。 一、“老字号”餐饮品牌的传承和创新 1.品牌应该不断传承 品牌传递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产品,更应该是企业所传承的文化与精神。老字号品牌的知名度较高、内涵深厚、消费者诚信度高、生产技术精湛等,所有这些都为老字号品牌提供了良好发展的坚实基础。 首先,我们要坚持品牌定位。老字号餐饮品牌通常在定位上获得过一定的成功,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较高的位置,并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难以改变的映像模式。对于这种品牌定位不应该受外部因素影响轻易变更原来的定位,而应该加以保护和强化,在坚持核心定位不动摇的基础上,进行品牌拓展。其次,进行品质控制。要做到生产精细化,传承生产过程中的要领,认真对待每一步,绝不能敷衍;在以往技术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可行性延伸,尽量使产品多元化;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完善品质控制体系,真正实现全过程的全面控制。最后,丰富企业文化。老字号餐饮品牌要在现代社会要得以维持和发展,必须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其文化内涵,使历史内涵与时代内涵很好的结合。 2.品牌需要持续创新 品牌要跟时代相联系,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老字号的守业不会比创业轻松,需要有创业精神,也需要有创新策略,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原有的传统的东西于不顾,盲目贸然的创新,最终会使有着百年基业的餐饮“老字号”变了味,使“老字号”品牌失去在该类产品代名词的印象,让竞争者有机可乘,取而代之,失去长期利益。 首先,内部管理创新。内部管理是“老字号”餐饮品牌的瓶颈之处,“老字号”餐饮品牌更多的是受困于传统管理方式,受“老”影响颇深,这是一个系统的创新模式。其次,营销方式创新。“老字号”餐饮品牌的营销同样耽于传统的方式,营销手段单一化,在现代社会显得很单薄,很难与现代餐饮管理方式竞争。老字号餐饮品牌的营销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转型: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单店经营转向连锁经营,单一经营转向多元经营。最后,产品创新。产品标准创新主要体现在对产品质量及消费者对其满意程度上的改进与加强,产品品种应该随时展进行更新换代,产品包装不但要新颖,更要环保并合理利用资源,产品服务创新是让消费者享受到更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坚持传统管理内核,实行管理创新 1.管理创新,新的经营理念的介入 首先,以电子商务为先导,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老字号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生产、存储、处理、共享,以及决策的规模化过程。其次,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学习型组织。当今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转型期,人才是知识经济的核心资源,老字号需要吸引优秀的人才,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以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其竞争力。最后,通过引进新的经营方式实现管理创新。特许经营作为国际流行的经营方式,正在老字号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应用。 2.管理创新,塑造品牌管理的人性化内涵 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有机结合和体现,是沟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桥梁。塑造企业品牌需要人性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培育持续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另一方面要建立一种能够激励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管理体系,使员工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和创新欲望。 三、坚持走特色路线,注重市场运作 1.坚持市场化,打造品牌文化的忠诚力 促进顾客形成对企业品牌及其价值的感知。利用一切能够给品牌文化增值的影响,以求最好的效果,让品牌深入顾客的生活,走进顾客的心里。 2.坚持差异化,培育品牌文化的影响力 塑造中华老字号的品牌文化差异性应当结合老字号的发展历程、独特的生产工艺和加工秘方进行定位,不断增强其品牌市场位势的推动力和品牌文化的市场影响力。 3.坚持规模化,增强品牌文化的增值力 坚持规模化就是要把“企业做大,品牌做强”,从而增强品牌文化的价值增值能力,这无疑是中华老字号企业创名牌和品牌化运营战略的重要举措。老字号企业可以将品牌文化渗透到产品、服务、采购、广告等各个交流界面上,形成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品牌价值和品牌文化。 品牌管理论文:广汽集团自主品牌管理创新 一、打造广汽生产方式——以精益生产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精细生产是指通过细化管理,以最少的资源生产出市场需要的高品质、多品种的产品,以使企业达到最佳的经营业绩的一种综合管理技术。它产生的背景是市场已从企业为主导转化为以消费者为主导,当整个市场趋于饱和之后,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由外延型的发展方向转向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企业间竞争的重点必然要由对外扩张转向内部潜力的挖掘。精细化管理重在向内部管理要效益,就是要尽力使企业中的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广汽乘用车秉承着‘豪华车的享受、经济车的价格’这一理念,在融合广本的“小投资、滚动发展,精密生产”与广丰的“高投入、世界标准工厂、质量控制模式”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新企业特点,融汇世界先进技术设备、筑起世界级工厂,通过精益生产模式管,形成了广汽特有的生产方式,并创造出属于乘用车厂的精细生产管理战略--GPS。如果说GPS生产方式是一种领先于其他企业的先进生产方式,那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作为自主品牌企业在人、财、物等资源都相对比较缺乏的情况下,能做到与国内一流合资企业水平相当的生产管理水平,体现了广汽打造高品质自主品牌的决心。GPS生产方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柔性生产方式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通过零库存管理有效控制成本,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保证高端品质。 二、人才发展战略是高品质战略的保障 人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也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人才发展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是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机制的竞争。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是由企业所拥有的人才决定的,因而,一个企业集团人才工作创新机制如何,能不能吸引和凝聚集团各分公司及社会上的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能否合理配置、管理、开发和利用好人才,将关系到企业集团生存发展。广汽乘用车公司成立至今,现有员工近9000余人,平均年龄27岁,是一个工厂新、员工新、产品新的“三新”企业。公司员工结构分为来自广本、广丰的合资企业团队、社会招聘人员和,院校招聘人员,新的工厂、新的队伍,平均年龄24岁。正是广汽乘用车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使这年轻的一批人铸就了传祺的辉煌。广汽自主品牌人才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以强烈的使命感凝聚人,以多样化培养方式提升人,以合理的考核晋升体系激励人。 三、供应链管理战略是高品质战略的基础 供应链管理就是针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合作所进行的管理,是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通过将供应链上分散在各地的、处于不同价值增值环节的、具有特定优势的独立企业联合起来,以协同机制为前提,以协同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从系统的全局观出发,促进供应链企业内部和外部协调发展,在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开创“多赢”的局面。广汽传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其精心打造的全球高品质供应链体系,在充分分析主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广汽乘用车公司通过整合国际国内优势供应商和开发机构,融合主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特点,构建以广汽研究院为中心的广汽全球研发网,建立欧美系占40%、中资占40%、日韩系占20%的高品质供应链,创新性地提出了“适度竞争”的管理模式,“选择时,适度竞争,选一备二;选定后,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同等优先、淘汰落后”,打造了国内先进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集合了欧美、日韩以及中国国内众多优秀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与广汽传祺一起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广汽自主品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以高标准严选供应商,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发展关系,有力帮扶扶植供应商。 四、结语 广汽自主品牌的成功源于成功的战略定位,源于一开始就把高品质作为战略管理的核心目标,集广汽合资合作的成功经验,创立广汽传祺新发展模式,通过自主研发战略,精细化管理战略,人才发展战略,供应链管理战略等分战略与总战略的有机结合,为传祺的高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推进了自主品牌战略目标的实施,也探索出了适合广汽自主品牌发展的生长型管理创新之路。作为一个年轻的自主品牌,广汽自主品牌进入角色之快、成长之迅速,创造了自主品牌领域的一个奇迹,也为未来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很有借鉴意义的成功之路。 作者:李新宇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品牌管理论文:以大学生创业导向的品牌管理实践教学 一、创(就)业导向与课程学习目标设计 任何形式的教学,都是以学习产出为鹄的的。品牌管理是营销专业课,既要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品牌理论基础内容,又要学会品牌管理项目实操内容。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本课程采取了行动导向、创(就)业导向的学习方法,持续进行了多方面改进。作为市场营销、广告专业的专业课程,品牌管理课程在专业毕业要求中,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五项要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品牌调研、品牌营销策划等基本技能,具备组织和管理品牌营销、管理活动的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们把学生未来的就业情形预设为三类并设计其学习目标:一类是从事品牌营销工作,这类学生是未来的品牌管理者,他们通过品牌管理课程的学习,应该懂得什么样的品牌识别系统、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策略及其实施对于本企业是最适宜的,要懂得判断品牌消费者价值的方法,基本了解品牌管理(营销)活动的程序;一类是将来从事品牌管理(营销)咨询工作,那么,他们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基本技术:品牌构建、品牌定位与传播策划、品牌延伸与组合策略,同时要有整合品牌管理(传播)技术的能力;一类是从事与品牌管理基本不相关的工作,这一类学生,要懂得甄别品牌文化的优劣、在本课程中得到人文知识的培育。当代教学已经由关注单一知识学习行为转变为关注教师、学生、内容、教学道具、环境等多因素统筹的复杂教育行为,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教学重点应放在品牌策划、品牌营销及品牌评价能力的提升方面,因此,在“品牌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技术训练、能力训练应占有较大比重,为此,本课程教学进行四个方面的调整:(1)品牌知识谱系中的知识构建的操作原则、步骤、应注意的问题等文字内容的交代;课堂同步练习、课堂评价训练、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完整的品牌构建、传播、提升维护、评价活动的策划;(2)单项技术训练与全案模拟一体化结;(3)改革考核方式,实践作业占成绩的50%;(4)品牌社会责任营销意识与方法专项训练。 二、品牌管理课程教学策略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条件所限,学生缺乏统一的实习机会,实践内容主要依赖课堂及课余自主实践。为此,在品牌管理的授课过程中,采取的主要策略是模拟品牌管理全过程的实景模拟教学策略,主要路径为:成立基于特长的品牌策划小组,按照品牌管理的角色要求,根据学生特长分配小组;教师指导学生策划小组一起构建品牌管理相关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品牌识别系统构建、品牌定位与品牌传播、品牌延伸与品牌组合、品牌维护与品牌评价等四个模块,最后完成一个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静态设计到动态管理的全过程。每一模块的学习过程,一般通过五个环节完成:问题引导环节、观看、分析参考案例环节、实操能力训练环节、问题解决环节、定稿环节。学生从接受任务开始就进入角色,在接下来的11周中,按照工作流程,成立策划小组,召开品牌构建研讨会、下达工作任务,每个学生都很投入,也开始真正有了一种创业体验。在学期末,各策划小组学生已经完成品牌全案策划书,召开比稿会,评选3~5份优秀品牌创业策划书,这是对整个创业导向的模拟实景教学过程的结果的一个检验与评价。对特别优秀而可行的策划,鼓励学生注册商标(品牌),进行小型创业活动。为了保证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每一个知识模块所包孕的能力及技能,每隔三周(或一个知识模块的学习结束后)进行课堂公开评价并提供修正意见。这是借鉴“翻转教学”知识内化的特点,先让学生就教学内容自主学习(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确立问题、查找资料、构建品牌知识谱系、发展品牌标定业务等),然后老师进行评讲,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样式,这也能够对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与现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这种翻转仅仅限于某一节或某一次课内。这一环节及方式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获得状态,并使学生获得及时指导。应当注意的是,在评价过程中,作为教师不能不自视专家、权威,要有平等、尊重、信任的人文情怀、开放的心态与包容的胸襟;要有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品牌管理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品牌管理注重应用操作,实践性极强,如品牌市场调查、品牌(管理)营销策划等诸环节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操作和创新能力,这就决定了品牌管理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可以说,品牌管理课程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品牌营销活动的创造能力,而这种创造能力单靠理论讲授是难以形成的,创业导向的模拟实景教学设计,通过教学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的实施工程,让学生深度参与品牌管理过程,掌握一些常规的品牌管理方法、营销策略和管理工具选择使用技巧。先要通过分析、学习经典的现实实践案例,在增加感性积累、提高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从无到有地构建品牌知识体系、发展品牌标定业务并实施诊断评价与维护,之后再通过教师点评、同学评价、建议等方式多重交叉,使知识内化全面,能力、技能得到提升。通过品牌策划全称深度参与,大部分学生熟悉了品牌策划的工作流程和关节点,熟悉了企业品牌管理部门每个角色所承担的任务及完成方法,这种深度参与,提高了学生开展品牌管理(营销)活动的综合能力,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学生创(就)业形成仿真经验,更有助学生鼓起创业信心。与市场营销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较,品牌管理课程的实践探索和教学研究还不成熟,学生的人文底蕴薄、缺乏品牌识别设计的基本知识,再加上课时有限,尽管学生们以非常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学生的作品仍显稚嫩。不过,学生调查显示,总体上说,这种教学方式的学习产出是值得肯定的,至少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品牌营销思维,也提升了市场营销专业、广告专业学生的品牌策划能力。目前,国外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广告专业一直强调专业技能、能力的单项—综合训练,也更关注品牌与市场营销在当代消费文化背景下所缔结的新型关系,注重跨专业的融合。产生了协同营销、社会责任营销、长尾营销等新的营销理论、理念及策略。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广告专业的品牌管理教学也应该关注这些变化,将新理念、新思维贯注到教学设计中。因此,品牌管理课程教学不仅是方法的改革,也面临着内容的改革问题。 作者:王伟芳 张志慧 张远 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品牌管理论文:品牌管理创新论文 一、管理创新与品牌培育的内在统一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选择品牌就是选择品格,选择格调。品牌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系,是人的社会角色的延伸,是企业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具有公益基础行业品性的服务型供电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即服务品牌的创建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品牌和党建工作品牌的创建和管理创新的递延,工作对象都是关注人,目标都是服务人,过程都是塑造人,价值都是成就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全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全面承担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积极服务党委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要,服务发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在服务过程中传承文明和梦想,即品牌创建和管理创新的最终契合点就是服务别人,成就自己;关注他人,展现自我。 在管理创新与品牌培育创建过程中通过确定创建目标、形成品牌培育共识,推动品牌创建实践。同时在品牌创建培育中研究和探索管理创新的机制、方法和径,通过平台创新、载体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动管理创新和品牌创建。 二、管理创新与品牌打造互为动力 品牌创新不断赋予管理创新以新内容、新动力和新要求,管理创新为品牌创建与培育提供新途径、新办法和新目标,两者既互为工具,互为动力,又共同成就目标。在品牌创建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必须锻造优秀的能够创造品牌服务的品牌员工队伍。电网建设水平及其供电能力、科技水平及装备能力,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等都是品牌创建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硬件约束。在这个基础上,人就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排除服务理论、服务技术水平、服务规范要求诸方面与服务者直接关联的内容,即便是电网建设与运营管理包括规划科技进步和设备健康,特别是企业管理同样依赖于员工的责任性、使命感和个人价值愿景。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关注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提升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关注企业的员工队伍,以关心人、带动人、引导人为出发点,以教育人、培育人、造就人为落脚点,最后是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育全素质的员工队伍,为品牌服务提供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在管理创新实践中,注重企业内部管理的同时,必须注重服务对象的理想期望与现实需求。品牌服务是供用电服务关系调整与供用电形势变化过程中,也就是从“保证有电用”到“努力用好电”要求下的必然要求。因此,要从电力需求侧管理延伸到电力服务管理上来,要注意分析与研究不同客户群的不同用电需求与服务期望,提供个性化的有效服务,实现用电客户的满意度。没有最完美服务,最需要的服务就是最好的服务,就是有特色的服务,就是能够经受考验的功能需求。尽可能满足用电客户需求是品牌创建并延续发展的客观推动力和品牌价值内在推动力的二者合一,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创新意义的二者合一。 作者:王继如单位:国网嘉兴供电公司 品牌管理论文:我国企业品牌管理体制建构探析论文 【关键词】品牌;企业;品牌管理 【摘要】品牌是建立在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的,任何品牌的背后都有强大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支持。他不仅代表了一种品质,而且也往往代表了一种文化和价值,因而进行品牌管理,创建知名品牌是中国企业的不懈追求和战略任务。 一、内涵及品牌的价值 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品牌的核心价值指品牌的内核,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记住并识别品牌的利益与个性。 二、品牌的管理 所谓品牌管理是以企业战略为指引,以品牌资产为核心,围绕企业创建、维护和发展品牌这一主线,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以达到增加品牌资产,打造强势品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1.品牌的决策。品牌决策是品牌管理的基础,在品牌管理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决策其实就是选择的过程,品牌决策也同样包含了一系列的选择,刚成立的企业会考虑是否为本企业生产的产品设置品牌名称,处于发展的企业会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要的变化,对其品牌进行调整的决策,这些都属于品牌的决策,随着企业的规模变化,市场的转变,企业面临的品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2.品牌的定位。品牌定位是企业根据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给自己的品牌规定一定的市场地位,权位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特色和形象,以满足消费者的偏爱和需要,品牌定位的目标是取得与其它企业在本行业的竞争优势。 3.品牌设计与命名。品牌的设计与命名是品牌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品牌命名得当,品牌就容易辨认也传播。品牌设计用于表达品牌的内涵,品牌命名是指企业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品牌形象,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知名度等,遵循风格确定原则,价值取向原则,变化内蕴原则。 品牌命名的构思来源多样,主要包括从企业、产品角度的命名、从客观事物角度的命名,已经从文字、数字角度命名。而在品牌命名中有一些事项必须主义,包括:名称的简洁性、名称的独特性、名称要适合产品、名称能启发品牌联想、名称富有情感、名称受法律保护、名称避免过多使用首字母、具有灵活性的品牌名称、开发国际上有效的品牌名称等。 品牌设计是按照确定品牌形象所达到的效果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是塑造品牌形象的工具、方法与途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品牌设计最主要是品牌视觉识别设计,品牌标志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良好的创意、简洁的图案、合理与合法、适应性原则以及针对性原则;而品牌图案的设计则应该突出企业风格、与企业形象一致、与竞争对手区别、符合消费者心理,并符合国际化潮流。 企业在调研过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确定了品牌的市场定位已经完成品牌的命名后,必须让消费者了解知道企业的品牌,认识企业品牌的含义,并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让消费者对该品牌形成一种偏好,从而提升企业品牌的形象,赢得在本行业中的竞争优势。要想如此,主要依靠品牌的推广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品牌推广是整合一切有效的传播手段,向社会、公众个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从而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并形成了强势品牌的过程。企业在进行品牌推广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核心价值原则,长期建设原则、整合传播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要注意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慎重地选择合适的传播推广媒介,在进行品牌推广的具体操作时,一般会选择广告宣传、公共关系、销售促进等多种营销手段进行传播,在品牌推广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推广费用的控制,还要注重推广节奏的控制,品牌也有生命周期,一般为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于品牌生命周期的各阶段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对于在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具体分析。 4.品牌的延伸。当品牌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企业必然要利用现有的品牌资源推出新产品或者开拓市场,企业只有看准时机研发新的产品,并正确地运用品牌延伸策略,利用原品牌的知名度,将新产品迅速地打入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使企业不断地壮大发展,处于不败之地。 品牌过了艰难的诞生阶段后,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市场环境是变化无常的。消费者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新品牌的出现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所以品牌创建者或品牌管理者必须树立品牌维护的意识,采取各种策略来维护品牌的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使企业的这个品牌一直延伸下去,一直在这个行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品牌延伸是企业研制和开发一系列相关性产品,利用原品牌的力量推出新产品或者开拓新市场,从而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以更少的营销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使用品牌延伸策略,可利用原产品的知名度迅速提高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减少了新产品退出的费用,并且品牌延伸也能给现有的品牌带来新鲜感和活力,拓展了经营领域,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形成优势互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折。此外,品牌延伸可以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由原来单一的产品结构、单向经营领域,向多种产品结构、多经营领域发展,从而增加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5.品牌维护与危机管理。品牌维护,是指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品牌带来的影响多进行的维护品牌形象,是保持品牌市场地位的一系列活动的统称。品牌维护是品牌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品牌维护并没有受到一些品牌所有者的重视,导致很多知名品牌甚至是百年老字号也逃不掉陨落的命运。(1)品牌维护有利于巩固品牌地位,有效地防止品牌老化。企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下降及销售量]市场占有率降低等品牌失落现象,称为品牌老化。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品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要不断变化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品牌维护所采取的一系列维护品牌形象、保持品牌市场地位的活动,是克服品牌老化的惟一途径。(2)品牌维护有利于保持和增强品牌生命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是企业品牌经营者的上帝,以市场为中心,也就是以组合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消费者的“口味”是不断变化的,着就要求在统一品牌下进行产品更新,品牌内容要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3)品牌维护有利于抵抗竞争者的攻击。假冒商品品种多、数量大,从生活用品到生活资料,从一般商品到高档耐用消费品,从普通商品到高科技产品,从内销商品到外贸出口商品,假冒伪劣产品几乎无处不在。假冒伪劣严重影响名牌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败坏声誉,对企业早造成不良影响。品牌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所以采取措施要有效的保护品牌。(4)品牌维护有利于预防和化解危机。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和公众舆论监督程度的不断高涨,品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机。企业的品牌运营活动是在变化着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的。如果企业运营实践中运营策略的选折、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等不能与外部环境相适应,那么,企业的品牌运营就可能陷入品牌危机。品牌维护要求品牌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不断提升,可有效地防范由内部原因而引起的品牌危机,同时加强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理性的品牌延伸和品牌扩张,有利于降低危机发生后的波及风险。公务员之家 品牌危机指的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突变和品牌运营或营销管理的市场,而对品牌整体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使企业品牌乃至企业本身信誉大大为受损,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因此品牌所有者应该树立较强的品牌危机意识,建立完善有效的品牌危机管理机制。品牌危机的管理要求遵循主动性、快速性、统一性原则以及全员性原则。 品牌管理论文:企业服务品牌管理特色论文 摘要:当服务经济到来的时候,工业企业推出服务品牌是竞争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不能沿袭建立在有形产品墓础上的管理方法,而必须构建一种市场导向化的组织管理途径,围绕着服务产品进行组织和管理,重视服务设计、管理和控制,凸显企业服务的个性和特色,凝结服务产品的品牌价值。 关健词:服务;服务品牌;服务管理 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服务竟争的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已不再满足于提供单纯的产品,而是愈来愈重视赋予给产品更多的价值,增加更多的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企业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是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做好服务管理,善待顾客,赢得消费者的依赖,推出服务品牌,是企业谋求发展之根本。 一、服务与服务品牌 在当代经济活动中,服务已成为人们关心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使是在许多传统产业的投资中,也倍受重视。消费者支付复杂的服务的开支包括仓储、运输、保险、关税、费等,已经达到产品最终售价的70%到80%以上。许多发达国家服务业迅速崛起,服务部门的地位愈来愈高,其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过去的30年,服务部门已经为美国社会提供了4400万个就业机会,服务业的发展大大缓解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了美国各种经济的复苏。不仅美国经济如此,欧洲一些小国家如瑞典和芬兰其服务部门所创造的价值也已分别达到了各自GNP的62%和55%。在此背景下,工业企业不能简单的重复建立在有形产品基础上的管理方法,而要迎接新的竞争的形势,通过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或服务性因素来加强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加强服务管理,制定服务导向战略。正如传统工业时代的服务活动围绕着生产进行组织和管理一样,在今天的服务竞争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围绕着服务进行组织和管理。 工业企业采用服务战略并不意味着对产品、工艺质量不再关注,或认为产品价值格和形象要素不再重要,而是将经营决策的关键集中于服务。运用服务管理这一有效的手段,支撑企业巩固和拓展市场。服务是抽象的过程或活动,这些活动的本质是无形的。对于绝大多数服务提供者来讲,往往力争寻求各种方法使无形的服务有形化;服务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系列活动或过程,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服务提供者和购买者双方相互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服务的这种不可分割性决定了用传统的方法对服务进行管理和控制是较为困难的。 把服务理解为产品似乎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从新型服务的创意、生产、营销、开发到服务品牌的塑造,以服务为核心系统进行管理的企业却是少有的。这说明多数企业把服务理解为产品概念化、教条化了,缺乏对服务开发的全面领悟和把握。其实,服务的生产过程和交易过程都是服务产品的组成部分。工业企业的服务产品应该包含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核心服务。这是企业满足目标市场需要的服务。为了使消费者能够享用核心服务,通常需要一些附加服务,提供便利条件等。如果缺少便利服务(有时还需要便利产品),则核心服务不可能被消费。这是第二层含义。第三层理解是支持服务。支持服务并不为核心服务的消费或使用提供便利,而是为了增加服务的价值和竞争力。便利服务和支持服务之间存在着差别,但有时界限不清,同一种服务在一种场合用来为核心服务提供便利,而在另一种场合则可视为支持服务。即使如此,从服务产品的整体概念来讲,分清便利服务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差别仍是非常重要的。便利服务是强制的,缺少了便利服务则整个服务项目就会失败。然而,支持服务则是仅仅用作服务竞争工具,若缺少了支持服务,核心服务仍然能够被消费或享用,但是整个服务项目会减弱吸引力和竞争力。 企业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服务提供给顾客,并得到清晰的辨认,说明服务已具有了产品的属性,服务也就具有了品牌的基础;服务的不可分割性说明顾客参与了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实现了服务产品的交换,服务产品就在交换过程中转化成为商品。因此,给服务产品赋于品牌,凸现企业服务个性和特色,凝结服务产品的品牌价值,在竞争过程中理应是企业服务管理的题中之意。 二、推广服务品牌的基本环节 服务品牌推广是为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市场消费新需求,经过实践积累与理论提升而推出的更具有竞争性的服务竞争手段。企业在培育和挖掘、塑造和树立服务品牌时,必须解决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一)重视服务设计 在实施服务管理之前,必须事先做好服务设计,而不是当错误出现之后才把服务设计当作一个改正错误的措施。也就是说企业在决定向消费者提供核心服务时,应首先考虑向顾客提供那些便利服务,如何提供支持服务、系统设计服务产品。这种经过规划设计的服务产品称为“预期服务”。预期服务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是保证服务特色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掌握了充足的市场调研信息后,列出目标顾客的期望以及相关因素,明确目标顾客的期望和期望特点,进一步确定所提供服务与目标顾客期望之间的差距,使服务水准高于顾客期望水平,将提供的服务予以承诺。 (二)可感服务是服务品牌的主要内容 在服务产品被销售之前,企业很难预先对服务进行控制。预期服务与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步的,因此服务的优劣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体验和评估。由于顾客对服务体验和评估存在差异,极有可能提供给一个顾客的服务就不能完全等同于提供给另一个顾客的服务。也就是说好的服务产品并不意味着是可以被消费者接受的。把顾客对服务产品的体验和评估称之为“顾客体验服务”。最为理想的是预期服务和顾客体验服务的统一。顾客对服务产品的感知是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的,也是服务设计时难以预见、把握和控制的,而且绝大多数服务的生产过程是看不见的,而顾客往往重视生产活动的有形部分,评估那些看得见活动的细节,这一事实说明,“顾客体验服务”同样存在偶然性。当然顾客在对企业预期服务产品的体验时,企业形象以及顾客需要是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必须以消费者为导向推广服务,把服务提升为服务品牌,厘定企业形象在顾客理解服务中的地位,让顾客全面感知服务产品。 (三)个性特色服务是服务品牌树立的基本要求 服务品牌是个性特色服务和消费者利益得到满足的集合。服务产品必须考虑消费者的感受和满足感,确保顾客从服务中感受到利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科技、高档次的有形产品不断增加,服务也随着有形产品差别化、个性化的特征越来越要求出新;顾客的认识越来越倾向于服务产品文化、个性、品位的情感内容。为适应这种转变,企业应设法从服务产品设计、服务作业标准、顾客抱怨和投诉处理等服务规范体系方面进行情感设计,使产品散发出来的气氛、情感和趣味与众不同,选取为顾客特别重视的几个特点加以发挥,建立差异化,形成别具一格的服务创新形象,从而达到凸显服务品牌的目的。 三、整体推进培育品牌 企业在决定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之前,必须考虑如何确定恰当的服务项目、服务水平?怎样满足顾客的服务期望?服务渠道如何选择等等。明确的服务目标是谋划服务的基本要求,目标不明确就绝对不可能使企业提供的服务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更谈不上优质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向目标顾客许下了诺言,无论支持目标的资源和资本如何困难,都必须保顾客行,绝不可言而无信。企业所提供服务项目的次序和类型会因服务项目对顾客的重要程度而随之变化。企业必须学会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进行服务项目的决策。尽管较高的服务水平可以使顾客获得较大的满足,但是服务水平与产品销量之间并不存在无条件的线形关系,服务水平亦有一个适当范围,不能笼统地把所有服务项目都提高到较高水平,需要根据顾客的要求和服务项目已经取得的成绩加以明确。 服务品牌是企业经营能力的体现,也是企业文化的共铸汇集,只要企业的经营者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以服务管理为经营特征、以服务质量稳定为表现、以服务雇员的技能操作为“秘密武器”,符合了为消费者提供满意服务的社会需求,是完全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找准突破口,培育企业自己的服务品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要善于有选择、有序地对服务管理进行总结提炼。关键要善于发现,善于培育挖掘。服务品牌既不是优质服务的简单归纳,也不是“星级”服务的简单总结,服务品牌是个性化服务、智能化服务和市场占有各方面的总体设计和识别。在具备了品牌所应包含的内容、内涵后,应在形象上提升,内容上提炼,理论上包装,形成从内容到实际相一致的理论概括,使社会公众熟识接受。 培育挖掘企业的服务品牌,既是一项细致工程,又是一项难以确定工作绩效的软工程。如果认真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一定要思想上重视,组织上落实,形成合力。企业高层领导要把精力全心全意地投人到服务推广过程中,领导的责任就是把服务策略化为实际的行动。 四、服务品牌管理 (一)服务管理原则 企业要推出服务品牌必须进行服务管理。服务管理是一种服务市场导向化的全面组织管理途径和方法。把顾客深刻感知服务质量作为目标,强调企业设置适合服务职能发挥的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赋予服务雇员在与顾客直接接触的关键时刻有自主决策权,动员和鼓励企业所有资源支持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二)服务关键时刻 服务管理是一种市场导向化的组织管理途径,能使顾客深刻地感知服务,是企业经营决策最强大的推动力。服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向顾客提供所迫切需要的服务,提高可感服务质量,提供优质服务。概括地说,服务管理的核心思想与传统工业企业的管理方法相比,存在两个重大转变:其一,表现在从经营业绩的内部效应向外部效应转移;其二,是管理的焦点由组织结构向操作转移。若要成功地实施服务战略就离不开这两点。由于服务产品的性质和服务竞争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管理必须重视成功的管理外部效率和企业与顾客关系的关键作用,立内向外,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在可接受的内部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外部效率;重视服务雇员的“情绪劳动”,扮演值得顾客信赖的角色,使得服务更加出色。 为使服务产品发挥作用,企业应尽可能让顾客直接参与服务操作的全过程。服务雇员在与顾客的相互作用的关键时刻有权做出服务决策。对服务雇员进行授权,允许雇员处理在规定标准偏差范围内的事项,让雇员体验到与顾客接触的各式各样的情景,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应付各种情况,解决一些与标准化程序偏差的问题。服务雇员在服务关键时刻做出反应是检验雇员工作质量的标尺。抓住顾客与企业的服务发生的各种接触的时刻实施服务,方能事半功倍。事实上,顾客光顾企业的服务项目时,一般会经历整串大量的关键时刻,这就要求训练有素的服务雇员在早已有所准备的服务关键时刻,主动接触顾客,适时有效的解决顾客的问题。 (三)服务信息沟通 服务信息沟通是企业与顾客传达服务思想和交流服务情报、信息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沟通渠道协调和统一服务雇员的行为,鼓励并激发服务雇员为实现企业的服务目标创造性地工作。服务信息采用备忘录、公文、报告、合同、便条、通告等媒介做为书面沟通,使得重要服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歪曲,永久保留。服务雇员与用户面谈或打电话属于口头沟通,对重要事件的口头沟通,服务雇员应该记录,以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差错。服务雇员与客户讲话的声调、音量和身体的姿态、面部表情等传达的是非语言沟通。影响顾客对企业服务质量的第一判断往往不在于企业对外服务的承诺内容,而主要在于表面上看来是细节的非语言沟通。首先,选择最佳的信息沟通方式。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情况区别使用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其次,发送信息要准确、及时。要注意减少传递环节,缩短传递渠道,避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丢失。再次,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服务管理工作。建立定期走访用户制度,主动上门服务,征求客户意见是服务信息反馈和处理疑难问题的好办法,有助于缩短供需双方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有助于发现企业自身的缺点,改进服务工作。另外,建立有效的可操作的服务标准体系。企业要制定服务语言标准、服务态度标准、服务仪表标准、服务纪律标准、服务效率标准,并把这些标准量化,让服务雇员把服务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之中,成为企业奖励和惩罚服务雇员的重要依据。 (四)服务质量控制 首先企业服务机构的设置一定要适应服务新时代的要求。服务竞争时代的企业服务组织将是网络式的,不是层级式的。网络服务结构便于企业赋予服务雇员创造性服务的权力,使服务雇员的自由意志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所有雇员都应对消费者可感服务做出贡献,因为在服务过程中服务的提供需要依靠企业内部其他员工的支持,这些提供支持的雇员也对最终消费者可感服务负有责任。 服务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在于挑选优秀的服务雇员并进行有效训练。服务质量取决于由谁来提供,成功的企业总是不惜花费来训练服务雇员。受过严格训练的员工必能完全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服务的目标、内容和标准,形成一套内在的行为准则,把服务工作的要求固化为自觉行为,出自真诚地关怀顾客。 服务管理要在创新中动态控制。企业的服务产品可以通过可靠的服务人员、创立优越的环境和设计一种特别的程序来造成服务差异。差异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一贯地提供比竞争者更富有创新的服务,满足或超过目标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然而服务创新很少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的,企业必须经常研究和开发服务创新,从而获得超过竞争者的暂时的连续优势,并赢得创新的名声,赢取顾客的赞誉。 使企业提供的服务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更谈不上优质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向目标顾客许下了诺言,无论支持目标的资源和资本如何困难,都必须保顾客行,绝不可言而无信。企业所提供服务项目的次序和类型会因服务项目对顾客的重要程度而随之变化。企业必须学会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进行服务项目的决策。尽管较高的服务水平可以使顾客获得较大的满足,但是服务水平与产品销量之间并不存在无条件的线形关系,服务水平亦有一个适当范围,不能笼统地把所有服务项目都提高到较高水平,需要根据顾客的要求和服务项目已经取得的成绩加以明确。 服务品牌是企业经营能力的体现,也是企业文化的共铸汇集,只要企业的经营者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以服务管理为经营特征、以服务质量稳定为表现、以服务雇员的技能操作为“秘密武器”,符合了为消费者提供满意服务的社会需求,是完全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找准突破口,培育企业自己的服务品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要善于有选择、有序地对服务管理进行总结提炼。关键要善于发现,善于培育挖掘。服务品牌既不是优质服务的简单归纳,也不是“星级”服务的简单总结,服务品牌是个性化服务、智能化服务和市场占有各方面的总体设计和识别。在具备了品牌所应包含的内容、内涵后,应在形象上提升,内容上提炼,理论上包装,形成从内容到实际相一致的理论概括,使社会公众熟识接受。 培育挖掘企业的服务品牌,既是一项细致工程,又是一项难以确定工作绩效的软工程。如果认真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一定要思想上重视,组织上落实,形成合力。企业高层领导要把精力全心全意地投人到服务推广过程中,领导的责任就是把服务策略化为实际的行动。 四、服务品牌管理 (一)服务管理原则 企业要推出服务品牌必须进行服务管理。服务管理是一种服务市场导向化的全面组织管理途径和方法。把顾客深刻感知服务质量作为目标,强调企业设置适合服务职能发挥的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赋予服务雇员在与顾客直接接触的关键时刻有自主决策权,动员和鼓励企业所有资源支持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二)服务关键时刻 服务管理是一种市场导向化的组织管理途径,能使顾客深刻地感知服务,是企业经营决策最强大的推动力。服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向顾客提供所迫切需要的服务,提高可感服务质量,提供优质服务。概括地说,服务管理的核心思想与传统工业企业的管理方法相比,存在两个重大转变:其一,表现在从经营业绩的内部效应向外部效应转移;其二,是管理的焦点由组织结构向操作转移。若要成功地实施服务战略就离不开这两点。由于服务产品的性质和服务竞争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管理必须重视成功的管理外部效率和企业与顾客关系的关键作用,立内向外,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在可接受的内部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外部效率;重视服务雇员的“情绪劳动”,扮演值得顾客信赖的角色,使得服务更加出色。 为使服务产品发挥作用,企业应尽可能让顾客直接参与服务操作的全过程。服务雇员在与顾客的相互作用的关键时刻有权做出服务决策。对服务雇员进行授权,允许雇员处理在规定标准偏差范围内的事项,让雇员体验到与顾客接触的各式各样的情景,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应付各种情况,解决一些与标准化程序偏差的问题。服务雇员在服务关键时刻做出反应是检验雇员工作质量的标尺。抓住顾客与企业的服务发生的各种接触的时刻实施服务,方能事半功倍。事实上,顾客光顾企业的服务项目时,一般会经历整串大量的关键时刻,这就要求训练有素的服务雇员在早已有所准备的服务关键时刻,主动接触顾客,适时有效的解决顾客的问题。公务员之家: (三)服务信息沟通 服务信息沟通是企业与顾客传达服务思想和交流服务情报、信息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沟通渠道协调和统一服务雇员的行为,鼓励并激发服务雇员为实现企业的服务目标创造性地工作。服务信息采用备忘录、公文、报告、合同、便条、通告等媒介做为书面沟通,使得重要服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歪曲,永久保留。服务雇员与用户面谈或打电话属于口头沟通,对重要事件的口头沟通,服务雇员应该记录,以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差错。服务雇员与客户讲话的声调、音量和身体的姿态、面部表情等传达的是非语言沟通。影响顾客对企业服务质量的第一判断往往不在于企业对外服务的承诺内容,而主要在于表面上看来是细节的非语言沟通。首先,选择最佳的信息沟通方式。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情况区别使用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其次,发送信息要准确、及时。要注意减少传递环节,缩短传递渠道,避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丢失。再次,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服务管理工作。建立定期走访用户制度,主动上门服务,征求客户意见是服务信息反馈和处理疑难问题的好办法,有助于缩短供需双方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有助于发现企业自身的缺点,改进服务工作。另外,建立有效的可操作的服务标准体系。企业要制定服务语言标准、服务态度标准、服务仪表标准、服务纪律标准、服务效率标准,并把这些标准量化,让服务雇员把服务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之中,成为企业奖励和惩罚服务雇员的重要依据。 (四)服务质量控制 首先企业服务机构的设置一定要适应服务新时代的要求。服务竞争时代的企业服务组织将是网络式的,不是层级式的。网络服务结构便于企业赋予服务雇员创造性服务的权力,使服务雇员的自由意志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所有雇员都应对消费者可感服务做出贡献,因为在服务过程中服务的提供需要依靠企业内部其他员工的支持,这些提供支持的雇员也对最终消费者可感服务负有责任。 服务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在于挑选优秀的服务雇员并进行有效训练。服务质量取决于由谁来提供,成功的企业总是不惜花费来训练服务雇员。受过严格训练的员工必能完全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服务的目标、内容和标准,形成一套内在的行为准则,把服务工作的要求固化为自觉行为,出自真诚地关怀顾客。 服务管理要在创新中动态控制。企业的服务产品可以通过可靠的服务人员、创立优越的环境和设计一种特别的程序来造成服务差异。差异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一贯地提供比竞争者更富有创新的服务,满足或超过目标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然而服务创新很少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的,企业必须经常研究和开发服务创新,从而获得超过竞争者的暂时的连续优势,并赢得创新的名声,赢取顾客的赞誉。 品牌管理论文:制药行业品牌管理 一、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意义 制药行业的新药开发费用巨大,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成功开发出新药的概率并没有提高,因此充分利用上市新药获取高额回报是制药公司十分迫切的愿望,而品牌管理是提高成功的有效方法,当一个品牌的价值被开发的时候,就可为卫生管理人员、处方医生和病人创造利益,而这一利益反过来也将加强药品买方和卖方的联系。 (一)强势品牌能直接与顾客建立稳定的关系平台 一个药品品牌在卫生管理部门、处方医生、专业人士和患者的心目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时,在医院药房和零售药店也具有其优势地位,成为经销商必然销售的药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和互联网都有助于品牌拥有者和消费者建立这样的关系,而且一旦这种关系得以确立,外界的干预和影响将变得很小。 (二)强势品牌能够提高具有显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强有力的品牌管理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尤其是在药品专利保护过期以后,成功的品牌管理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药品的认知,使消费者很容易区分品牌药品和仿制药品,并形成了品牌药品性能更优的信念,愿意为自己接受的品牌支付较高的价格,从而使品牌拥有者获得竞争优势,使制药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三)强势品牌能够跨越国家和市场疆域的限制 在制药行业中,随着非处方药市场的拓展,将一个处方药品牌的价值延伸到非处方药市场已变得越来越具吸引力,品牌管理能使该品牌在转换后继续加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他们在品种繁多的非处方药市场的购买决定。同样,在药品营销趋于全球化的今天,强势品牌所形成的声誉也保证药品更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 (四)强势品牌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愿意更多的了解有关疾病和药品的知识,直接面对消费者营销的品牌建设过程提供了方便、可靠的途径,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效果。 (五)强势品牌能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 品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的重要工具,品牌代表着产品的特点和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在处方医生、药剂师和患者的心目中形成了这一品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信念,能持续支持其购买决定,保持消费者的忠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药品品牌策略实施的对策 制药行业是非常特殊的消费品行业,其药品品牌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从确立品牌策略到品牌管理的实施,都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药品的特性和竞争市场等方面做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将品牌策略整合到产品开发的各阶段,明确品牌承诺带给消费者的最大利益。 (一)建立品牌管理组织 创建隶属于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是必然趋势。如品牌管理委员会、品牌领导团队、全球性品牌经理等。这些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负责人均位居公司高级执行层,资历较高,经验丰富,富有战略头脑,能应付更复杂的状况,竭尽全力推动品牌发展。品牌管理组织要负责品牌管理程序的制定、执行及控制,令企业全部活动都围绕品牌展开。并且品牌管理组织还要负责寻找专业的品牌管理咨询机构合作,更加精细、专业地进行品牌管理工作。 (二)选择时机启动品牌策略 药品品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获得先行者的优势。对一个刚上市的处方药而言,一旦这一新产品的疗效得到确认,其可能的市场定位已经粗略地确定时,品牌策略就应该开始实施。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开始于二期临床阶段。这样能使产品在进入三期临床时,医学界、科学界就已经开始讨论各自的看法和需求了;对于一个准备开始大规模销售或准备作为非处方药销售的产品,只要这样的转换已经进入考虑阶段,也应该开始实施品牌策略;随着消费者对了解疾病和健康知识兴趣的增加,制药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的扩大品牌在商业上的吸引力,而且要保证潜在消费者接受到能决定选择的产品信息是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因此,决定产品定位和沟通的品牌发展战略应该越早越好。[论文网] (三)确定战略目标及品牌承诺 设计品牌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品牌的长盛不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品牌名和品牌价值必须附加承诺-品牌承诺。对于药品而言,品牌承诺应该能够提高处方医生或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信任,是值得患者期待的、可以测量的结果,是药物在疗效、安全性以及方便性等方面卓越性能的表述。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忠诚度、减少沟通障碍,从而实现长期利润。品牌承诺的有效传达可以有3个标准进行衡量:更高的初次使用率、更低的转换脱离治疗率、更高的转换加入治疗率。 (四)做好客户研究——分析、定位 第一,分析市场上竞争产品的位置和消费者认知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过程明确了消费者的心目中每个产品品牌所占据的特定或独一无二的位置。产品的定位再加上产品在营销和科学上的准确评价,就可以形成关于这个新产品的独一无二的产品信息和描述语言。 第二,细分市场。对药品的两大客户——处方医生和病人进行更仔细深入的分析,对他们的动机、感受的强度、失望和被满足的需求都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地确认细分市场的界限和需求的范围,揭示未被目前已有药品所占据的未满足需求的市场空白。客户研究可以探索品牌形象、首要描述语和描述语调等语言和形象的表现。一个由病人需求推动的产品和一个纯粹由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品牌设计和执行、临床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途径都不同。营销人员也应该认识到,在以病人需求推动的和以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各个治疗领域的市场是不同的,其创新能力、市场复杂性和目前临床需求也是不同的。 (五)积极进行品牌形象设计 医药行业品牌形象设计主要包括品牌词汇和产品促销材料。将一个产品的科学基础和市场理解转变为适合的品牌语汇需要丰富的医学经验。为了在医学和医药管理界达到最广泛的认同,品牌语汇表现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满足不同的要求时,保持品牌核心信息的连续性。最有效的品牌语汇是能推动客户对产品进行深入研究的语汇,是能包涵疗效、安全性和品牌价值的语汇。品牌语汇包括:产品承诺和信息、商标、品牌标志与形象。 产品促销材料的视觉形象,从展会展台、病人教育资料、到销售的详细辅助材料和品牌广告,都应该以同一品牌语汇进行宣传,并揭示品牌核心价值观。如果品牌的视觉学习能得到市场研究和于二期临床开始的以品牌为核心的策略支持,那么在品牌上市前和上市时的努力就能为各级顾客所接受,包括最终消费者和影响病人选择的人士。这也是成功上市新产品的标准。 另外有效的公司内部沟通、培训和控制过程要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持,品牌首先必须在整个组织内部加以推广。 本文关键词:制药行业药品品牌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论文:论高校教育的基础教学品牌管理 【摘要】“学校品牌”主要就是由学校名称以及学校内涵文化组织而成的,是由学校通过长期的不断发展,所形成的以教育质量为基础,而得到的社会的认可与认同。本文就主要对高校品牌的内涵以及意义进行有效分析,并提出高校基础教育教学品牌管理的有效策略,进而更好的促进高校基础教学品牌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高校教育 基础教学品牌 品牌管理 一、高校品牌的内涵及意义 (一)高校品牌理论 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已经从营销的范畴扩展到了整个的管理过程中。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逐渐趋近于完善,品牌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高校想要生存与发展,就要获得品牌的支撑。 (二)高校品牌的含义 高校品牌是指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以及丰富的大学内涵等等特点,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现出了高校教育水平和社会认可度。高校品牌体现在高校的各个细节当中,例如学校名称、校训、教学、管理、教师、标志性建筑等等。 高校品牌应该是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统一。高效品牌知名度是指社会公众对于其的认可度,高校品牌的知名度往往是随着岁月的沉淀而形成的,但是在现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可以运用品牌策划来进行市场运作,使学校在短时间内被大众所熟知。高校品牌的美誉度指的是公众对于高校品牌的赞美程度,美誉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品牌的形成,美誉度与知名度不同,知名度可以运用一定的手段来提高,但是也可能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而美誉度不同,美誉度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很难被磨灭,如果高校想要把知名度转化为美誉度,就要从学校内部开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的内部刮玻璃,来获得大众的认可和好评。 (三)高校品牌的特性 高校品牌是基于公众对于高校的认知上的,但是高校作为一个学术性组织,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高校品牌的价值体现在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著名的高校品牌就意味着其一定为社会做过重大的贡献,例如培养了出色的人才,生产出重大的科技成果,这都是衡量一所大学实力和质量的重要标准。商业品牌的实力与价值能够量化为数字,例如某公司的市值能够达到300亿美元,是其有形资产的几倍,商业品牌作为一个无形的资产,可以像一个商品一样进行买卖。 商业品牌都有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作为载体,是通过有形的商品或者服务来体现品牌的价值,高校品牌的载体与其区别很大,高校不生产有形的商品,尽管高校提供教育服务,但是这一服务与商业服务性质完全不同,这只是高校职能中的一部分,高校品牌还包括小张、教师、校园文化等多方面,从多角度来表现高校品牌,构成一个完整的品牌。 二、高校教育的基础教学品牌管理策略 (一)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 品牌的定位是决定高校未来发展目标、品牌形象、发展策略、传播形式等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并提前也是高校教育基础教学设计品牌战略以及配置资源发挥优势的重要前提。因此高校在进行基础教育品牌管理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类型、特色以及规模等条件来进行分析与管理。高校也要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等因素来进行分析,不要只单单最求综合性大学形式,而导致自身失去本来的特点。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内部条件、师资力量、专业设备等来制定科学的品牌定位。 (二)建立良好的高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对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来说是高校建立良好的品牌最重要的部分,它能够有效的使高校教师与学生以及员工更好的明确大学精神,进而深刻的理解大学文化与思想,并能全面的掌握大学理念,这样才能让高校学生与教师提升凝聚力和团结力。对于外部公众来说,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可以通过其形象个别化特点来传递大学核心文化内容,在通过良好的、规范的管理形式,将大学良好形象传递给广大的工作。对于高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来说主要包括大学理念识别系统、大学行为识别系统以及视觉识别系统。其中理念识别系统主要是通过办学理念和宗旨精神,进而来识别自己与其他大学的不同,而理念识别系统也是大学核心价值的灵魂所在。对于行为识别来说,主要是通过良好的理念指导下,高校中的教师与学生所表现的言行举止等。而视觉识别系统主要是高校自身建筑以及名称标准等来与其他学校进行识别与分析。 (三)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 高校要组建一支高水平、强专业的师资队伍,这也是塑造一个高水平的高校品牌最强有力的保障。对于现代的高校各类科研和教学活动来说,主要是由广大的教师来承担的,所以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专业能力是决定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部分,并且教师的学术水平也是决定高校科研成绩的重要条件,所以高校教师也成为了高校最重要的主体,还是学校各类教学服务的关键提供者,并且还是学校教学品牌的缔造者,所以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其责任就是为了自己所在的高校而努力与奋斗。 (四)提升高校基础教育品牌管理水平 对于高校的学科水平来说,是能够体现高校的管理水平的重要部分,也是当代社会科学水平的关键体现,其中心部分主要就是促进高校其他环节能够正常有效的运转。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拥有哪些特色的学科和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是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学科性质、办学质量以及其地位与影响。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就以运用了高校评估形式来进行高校的品牌管理,而近几年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也不断运用其学科评估的方式进行管理。所以对于学科建设来说,是涉及到高校长远发展的最基本的部分所在,也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环节,学科建设在现代的高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学科建设,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未来良好发展,并能为高校大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在现如今高校林立、学院迭起的现代社会中,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的高校,都要意识到潜在的危机,面临这些挑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自身实力,打造属于自己的高校品牌。品牌形象在市场经济中的商业运用十分频繁,这证明了品牌的建立与经营是十分重要的。 品牌管理论文:奢侈品品牌管理问题探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市场越来越受到奢侈品牌青睐。近几年来,我国更是成为了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国。现在奢侈品的经营模式主要以授权运营市场进入为主。通过在中国进行奢侈品品牌授权的经营模式扩大运营。如何在他国平衡授权奢侈品品牌和自身企业品牌建设,进行奢侈品品牌营销战略与构架和奢侈品品牌定位与形象塑造都是奢侈品品牌管理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来探究如何更好的管理奢侈品品牌。 关键词:奢侈品;品牌管理;奢侈品品牌 一、奢侈品的概述 1.奢侈品的概念 在剑桥高阶辞典里,奢侈解释做“something expensive which is pleasant to have but is not necessary.”从表面意思来看,奢侈品就是可以让你感到身心愉悦并且昂贵但是不必须的商品。 2.奢侈品的意义 虽然说奢侈品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奢侈品有其存在的特定经济价值。如果仍然以旧概念概括奢侈品就忽视了它对经济的作用。要说奢侈品的经济作用可以追溯到18世纪。经济学家认为奢侈品在资本主义市场中具有重要作用。作楣民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桑巴特,通过对奢侈和经济相关联的研究,写下了《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在书中写下是奢侈创生资本主义。想要创作出奢侈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普通商品做比较,奢侈品的销售更能经受经济变化。也就是奢侈品比起一般商品来说,更具有保值价值,更具有投资潜力。 二、奢侈品行业特征 1.奢侈品行业的规模 可能对于一般商品来说,行业规模是衡量一类商品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对奢侈品来说则不是这样,越是金贵的奢侈品它的规模其实是越小的,因为要保证它的精细,一般来说奢侈品都是高定,手工制作。2009年1月到9月,HUGO BOSS在欧洲地区的销售额大概是8.52亿欧元,德国大众的销售额确实1052亿欧元。但是从雇员和规模来看它们的比例基本相同。 2.奢侈行业的品牌识别 奢侈品品牌的价值和分量都是及其重要的,品牌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身份。它的身份可以为品牌提供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也是一个品牌的门面。 3.奢侈品的顾客 康・左加迪将奢侈品消费者分为四类: 盛世达人:在太平盛世发家的人,包括社会名流,各类明星,互联网达人等。 传统贵族:通过继承获得财富的人。就我们国家来看,其实“贵族”的数量还是很少的,毕竟中国的对外开放也才三十多年。富二代不算多,富三代基本还是未成年。 财富新贵:他们靠自己的奋斗积累财富,而不像盛世达人迅速积累财富,所以他们的年龄偏大,花钱也较为谨慎。 中产贵人:金领,高级白领一类,收入主要是薪水和职业收入。这一类人在花销上相对比较理性。 当然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奢侈品消费者已经远远不只这四类人,奢侈品消费者的数量和类型都在不断变化,奢侈品已经逐渐走进每一户人家家中。 三、奢侈品品牌管理 1.培养品牌文化 越是顶级的奢侈品品牌越是有自己的品牌定位,这个定位代表的是一致气质或者说事内涵,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奢侈品吸引消费者的原因。因为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个商品那么简单,还有它带给消费者的一种文化和情怀。品牌“定位”概念来源于“定位之父”、全球顶级营销大师杰克.特劳特的战略定位。他认为定位观念是任何一个品牌都必须对自己品牌进行的活动,特别品牌定位应该考虑到自己品牌的特点,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心里需求。 2.品牌结构模式管理 品牌结构模式是指企业内各品牌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式。对品牌结构模式进行管理是为了帮助解决品牌结构问题。现在的三种模式是:单一品牌,母子品牌。背书品牌制,多品牌组合制。企业品牌的定义和定位差异是很明显。无论采用哪一种策略,都应该注意品牌在组合时的结构。因为结构对品牌的运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清楚合理的品牌架构可以有效的提高自愿利用率,并且帮助品牌进行品牌文化的培养。从这个方面来说不论是对品牌塑造还是运营都是有极大的好处。 3.品牌运营推广 品牌价值是品牌在运营过程中核心工作,品牌运营是无形资产的运营。想要成功运营品牌要关注三个方面:科技力,形象力和营销力。一个品牌只有拥有积极的正面形象,才能赢得社会好感,立足于社会,打出自己的名片。奢侈品品牌运营管理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同时又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体现企业所有者,管理者的各方面能力。不论是一般的商品或是奢侈品,想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喜欢,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在对品牌进行宣传的过程其实就是运营的关键,只有在运营过程中重视对品牌的推广才能营造一个拥有知名度的品牌,从而塑造属于品牌自己的内涵和形象。所以在品牌运营过程中离不开对品牌的推广,不仅是传统的推广方式还有一些符合时代的推广方式,比如微信,微博等等。 4.培养品牌人才 人才对一个品牌来说是觉得不可或缺的不部分,注重品牌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奢侈品想要发展壮大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建立属于自己品牌的专业人才,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战略规划,这有这样才能保值自己品牌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品牌在运营过程中的力度。 5.制定品牌运营制度 品牌运营管理制度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是规范各品牌系列产品的运营管理工作,能够提高品牌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应该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品牌运营管理制度。包括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各岗位的职责。 四、结论 当前奢侈品消费成为潮流,奢侈品品牌想要的到发展,在管理方面一定要作出一番心思,本文通过浅论奢侈品品牌管理的模式,希望能给奢侈品品牌管理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环保小论文:高中环保地理教学论文 一、对素质教育下的地理教材进行深入地挖掘,并在其中渗透相关的环保教育 新课程改革后的地理新教材中蕴涵了大量的环保教育的内容,新课标明确提出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材中的环保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认知水平,将地理教学与环保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例如,在学习《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章节中的《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的环境资源现状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思考土地荒漠化的特征和危害以及防治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现状公报”引入到课堂中,应用公报中的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对大气资源、水资源等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让学生关心我国各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及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我国当前的自然环境下,要如何在永不停步的经济发展中避免荒漠化危害的继续扩大?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考中警醒,达到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的教育目的。 二、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环保教育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不断地完善,从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例如,在教授《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这章节中的《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产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PPT教学资料,并总结出温室效应的影响。通过观看资料,结合书本上的相关内容,学生会进入思考: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人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有害气体的乱排乱放,由此学生能意识到人的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他们就会明白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进行自我约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出现的有关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改善环境,从我做起。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来辅助教学,从而来强化环保教育 环保是一种感性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结合课本知识与环保教育的理论互动。而要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亲身实践的活动也是少不了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环保为主题的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对工厂排污管道等进行考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环境污染》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去气象站、水文站、对水污染、空气污染指数进行监测,让他们对目前的环境状况有所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将能够将自己所听到、所看到的事物结合课堂所学到的环保知识进行联想,他们会有亲手参与环保的想法和愿望。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大型的植树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了解到环境绿化的意义,同时深化了高中地理课本上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是人与环境之间连接的纽带,也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环保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科技与环保发展,高中地理作为青少年环保教育的起步,也因此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理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环保教育的同时,其他学科也要相互配合,互相渗透。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为全面的环保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环保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并借鉴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与环保知识同步学习。 作者:孙颖颖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中学 环保小论文:公益环保项目市场管理论文 一、公益环保项目现状概述 (一)公益环保事业发展状况近年来,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种复杂环境问题,人们向环保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及今年四月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点投资领域之一,这无疑给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必将极大地刺激和推动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正逐步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减少各种废物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经济效益,这也扩大了环保事业的领域以及发展需求。可见,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收益于内外动力的共同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公益环保的范畴公益环保事业与环保产业的概念和范畴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环保产业一般是指在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公益环保事业是指在环保产业中,由国有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涉及公众利益、非盈利性环保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行为的总称,例如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公益环保事业不仅与广大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现代环保产业的主要力量,也是提供社会公共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的基础设施。公益环保项目的建设单位是指负责组织项目前期工作、落实资金来源、进行项目建设管理以及后期运行维护管理的政府机关或其授权行使国有资金投资管理职权的企事业单位。公益环保项目的承包企业是指通过法定程序,承接公益性环保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及设备材料供应以及安装调试的企业法人及相关其他主体。 (三)公益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依据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公益性环保的市政项目属于依法必须招标的范围。在不少地方为了缓解政府资金压力,还采用BOT、BT等方式建设公益性市政设施,在BOT项目中公益环保项目的中标(投资)方(也有可能是建设单位或发包人)有权对项目的技术方案、招标条件等进行设置,因此相对于建设单位或发包人来说,招投标阶段的各投标企业处于相对劣势。但是,项目最终的投产运行效能需要由中标企业的施工、供货、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具体行为来实现。可见,招标投标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对项目最终能效的发挥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面临的问题 与公益环保项目本身所需的高标准、高要求的特性相比,承包企业在实际的项目招标投标竞争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标企业技术竞争优势不足首先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施工建设和运行管理中,较大程度依赖于设备的技术水平,加之施工建设单位受制于技术水平,往往缺少对设备运行条件的充分考虑。实际上,国内环保企业的总体技术自给率不高,尤其是在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及高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的不足和不平衡是当前实施环保项目的主要难题。其次是近年来在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环节,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大。由于目前我国并未对环保施工做出明确的资质标准要求,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面对激烈竞争,互相压价导致利润率进一步降低,进而导致这些企业在进行先进技术研发时缺少充足的资金来源,进入低收益、低投入的恶性循环。 (二)企业管理能力不足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不足,既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实际上,近几年我国环保产业及整个国家基础设施产业都面临着劳动力和材料价格上涨过快的事实。虽然部分成本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约定合同调价条款的方式来缓解,但是持续上涨的人力、物力及价格指数只能迫使企业进一步想办法降低成本参与竞争,这就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企业要尽量运用科学、合理的机制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发展,否则最终会削弱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可见,面对大幅度波动的人力、物力成本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管理能力受到严峻的考验。 (三)地方保护主义仍然普遍《招标投标法》对公益性环保项目大多数实行了强制公开招标投标制度,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受原有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为了保护地方企业,没有在招标过程中严格制止违规操作的行为,默许甚至鼓励地方企业采取非法手段中标。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环保项目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导致了这些企业缺少机会到市场中充分锻炼,缺少市场竞争力。随着招标投标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这些受地方保护又没有足够实力的企业一旦失去地方主义的保护而直接面对市场竞争时,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处于不利位置。综上情况,由于缺乏足够的软硬实力和受到外围政策法规环境的影响,在公益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环节、后续建设施工以及运行管理中,一系列的问题和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和显现。由此可见,投标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竞争力的同时,公益环保事业的规范成长更需要政策法规为导向,才能促进整个环保产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规范投标企业资质标准的价值和意义 (一)符合公益环保事业的本质要求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其本身必须是高品质、高效能的,承包企业的综合实力是品质提升、效能保证的基本前提。公益环保项目因其特殊的形式、影响广泛的社会作用而成为了环保事业的主要力量,而在公益性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技术实力雄厚、经济效益较好、社会作用明显的承包企业扮演主要角色。但是,在环保产业发展中目标依旧遥远,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不规范、不科学问题依然突出。除了受各地域的政策限制等,承包企业本身存在着战略观念不足、技术力量不足、管理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鉴于公益性环保项目发挥着关系国计民生的深远作用,其承包企业理应承担重要责任,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该类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二)符合国家对公益环保事业的宏观要求现行的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未对公益性环保项目承包企业做出明确规定,在公益性环保项目招标采购中,对投标企业的资质要求往往是适用市政公用工程相关资质标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品质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环保事业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环保项目的勘察设计以及施工单位的综合实力、资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较为粗放、落后的环保产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型经济社会的内在需求,产业升级、技术革新是环保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经济市场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该类企业资质标准。此外,公益环保项目不仅涉及国计民生、社会效益,更涉及公众安全,公益环保事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按照相关准入制度的政策法规开展建设和运行管理,并不意味着提高壁垒,而是引导整个公益环保事业向更好、更高、更可靠的阶段发展。 (三)符合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实际的招标投标活动和建设过程中,公益环保项目的投标企业成为了施工承包企业后,往往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而是按照类似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建设活动中,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办事困难等现象客观存在,这与我们所制定的环保目标和进度规划相差甚远。尽管我国公益性环保事业一直在不断发展,相关的制度规范也在不断完善,但相对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依然有不小差距。各项资料表明,我国的环保产业在全球经济大国中处于较低水平,公益环保事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发挥的作用亟待提高。公益环保事业在经历了最初发展阶段并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本条件之后,加强公益环保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在环保产业的系统工程中,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发展,还需要国家从产业政策引导和配套环境建设方面,给予企业方向上的鼓励、支持和指导。我们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宜居中国的目标,就必须加速弥补环保产业制度规范的缺失,而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出台统一的准入制度,规范环保承包企业的准入条件,明确管理流程和职责,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公益环保事业的需求。 (四)环保产业发展大势所趋随着招标投标制度的运用,环保企业有了较大变化。在近年来公益性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广泛运用了公开招标投标的采购模式。在竞争中,一些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壮大,技术力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逐渐向国际化的优秀环保企业靠近,优质环保企业正努力提升自身各项竞争实力。巨大的市场机遇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优秀的环保企业在施工技术、产能规模、生产工艺、产品品质、技术研发、经营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快速提升,并开始着手进行品牌建设。环保产业的基础核心是效能作用,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也基于效能作用。近年来,各环保企业在提升效能作用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为环保产业稳步升级转型,打造了较为成熟的基础。一些优秀的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投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品牌价值,效能作用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企业的环保意识国际化、管理水平科学规范、技术水平先进、产品线丰富、自主知识产权等都意味着较为成熟的产业基础。这类企业逐步成长为公益环保事业的重要力量,公益环保事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将会发挥更多作用,公益环保事业的新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四、规范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资质标准的几点建议 (一)出台公益环保承包企业准入制度建议参照现行建设工程承包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原则,制定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将公益环保项目的承包活动纳入国家强制性许可的范围中来。准入制度既可以解决公益环保项目监管职责明确的问题,又可以对承包企业做出明确的法律向导。 (二)制定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资质标准建议在执行准入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建设工程承包企业资质标准,进一步制定公益性环保项目承包企业适用的资质标准。同时,在技术能力、质量控制体系、安全、环保、能耗、质量、服务以及品牌力等方面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认证体系,形成强制化标准,承包企业必须在多个方面提升自身实力和产品品质,获得相应的资质等级,才能承接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施工。资质标准将有利于促进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全方面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和研发能力。 (三)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建议结合公益环保项目准入制度,适时推出鼓励优秀的承包企业在参加国有资金投资项目招标投标活动中能够得到优惠政策。例如,可以在招标投标评审过程中,强制规定将企业环保资质标准等级纳入商务评审,鼓励有能力、有技术、低排放、低能耗的企业投标。 (四)建立环保企业公共信息平台结合公益环保项目信息公开、广泛监督的特点,有必要建立环保项目前期工作、招标投标、建设施工、验收运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监管和服务作用,在资质认证、市场信息等方面为投资人、建设企业双方提供便利支持,有利于规范企业招标投标活动,有利于企业开展合法经营活动。(五)规范公益环保项目多种建设承包模式建议适时引导和鼓励国内环保项目采用BT、BOT等多种建设投资模式,制定对应的规范制度和具体规则,并给予承包企业必要的融资支持。多种建设模式有利于充分配置资源,将社会优质的资金、技术引进到公益环保事业中来。 五、总结 总之,面对公益环保事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规范承包企业在投标环节的准入门槛,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才能为市场优质企业、技术领先企业和管理科学的企业营造有利环境,才能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尽早向可持续型、环保型社会转型,实现宜居中国的宏伟目标。 作者:李黎单位:重庆市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环保小论文:环保主义广告设计论文 1、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的概述 绿色环保主义设计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设计形式,体现了减少对地球,环境造成的伤害,是一种环保现实行为,如垃圾问题、空气问题、交通问题、低碳环保等。也以此种设计理念来约束他人,来改变环境,拯救地球。环保主义设计者的所作所为也渐渐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在迅速变化的中国当代艺术社会背景下,艺术也在不断变换自己的方向,它所涉及的范围已渗透了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否,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也会影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艺术的创作,特别是广告艺术设计,更要常常顾及环保问题。在中国的广告设计主题中常将绿色设计融入其中,如:汽车类的广告体现减少碳的排放,还有互动行为艺术的奥美广告公司的设计的主题“流泪的北极熊”,提倡人们对社会环境保护的创意概念,在影视艺术中如《阿凡达》也体现环保概念,凡客诚品利用废弃的凡客的包装重新设计成变形金刚,体现了良好的环保广告艺术设计概念,这些体现绿色环保概念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广告设计新的创意应用。因此,我认为环保广告艺术设计美学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当代中国美术视域下,将环保设计的商业利益与环境效益统一,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在环保广告艺术美学研究、艺术设计创作上都要有助于对人类生命整体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天、地、人”的和谐。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人们似乎已逐渐忘记人类与自然同在的关系,并不停的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环保主义设计根本上是对自然物的设计保护。最好的设计保护就是要使受到“自然物”重新作为“自身”来存在。而环保艺术设计审美正好体现物作为“自身艺术形态”存在的现象。这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艺术设计保护。如:广告设计中动物的保护,反猎杀、反皮草等设计,通过逆向设计思维的广告艺术手法引发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 2、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在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艺术设计传播中的一件好的艺术设计作品应该在作品中包含着对自然的感悟力。当代艺术中有很多关于环保题材的作品,自然和谐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尤其是2010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所呈现的形态与风格。更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环保理念的完美结合。此外,还有很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品创作材料也都纷纷使用大量的环保材料去替代从前的对自然环境有污染的材料,这也是在艺术中体现环保的一种新的尝试方式。除了材料的选择有区别,对环保艺术设计的主题也需要精心研究,如对保护动物广告设计表现中和其他广告设计有一定的区别:首先,题材选择上主要会偏重与保护动物的内容,动物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动物是大自然中一条最重要的生物链。而食物链的中断也将导致人类的毁灭,所以人类与动物如同水与舟的关系;其次在艺术表现的材质上,可选择使用特殊材质表现,可以是近似于毛皮的材料,如针等材料体现动物的痛苦万针穿心之痛;另外在色彩上也有考究,如白色的毛皮给人的直接感触是柔软,纯洁,脆弱的。但而当这种纯白色被各种颜料所覆盖,就给人以破坏感,美好与破坏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上得到了结合与碰撞。艺术设计与自然界我认为总是会有一些极其微妙的相关性,因为在广告艺术设计师角度看,它们都有生命、体现灵动和美。 此外我们强调艺术环保主义重要性也体现对我们所处环境的莫大关注,我们身边的,大气、云,动物,这些自然所显露的广阔的美,看到这样的景致,人们需带着一种猎奇的眼光,优秀的广告艺术设计大师在对自然的方面从不会缺乏敏感!漠视环境,他们会对每天清晨呼吸的每一口空气感觉都是新的,从而有对大自然产生新的体验和灵感,而不是熟视无睹,一个艺术家对自然缺乏敏感,缺乏好奇心,缺乏对自然美的领悟,那么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一定是苍白的,就无法体现优秀广告设计师的超强感悟力! 3、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艺术设计中体现的社会文化关系 在中国当代环保主义设计中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保护地球的城市生活方式,通过广告艺术设计手法贴近生活、体现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通过新颖时尚的创意手法表现出来后,愈能雅俗共赏,能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因此,我认为优秀的美术创作与艺术设计,它并不是完全的个人的表达,或者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有着某种共通性,这样的艺术才有可能持久关系,对自然的感悟力和敏感度代表着一个艺术家或一个人的基本的美学素养,而这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中体现的还是有所较大差距的。 广告设计是一门偏重于实用和表现的艺术,但是同其它各门艺术一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它也能体现出特定的社会与自然的观念。因此,自然环境影响艺术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往往掺杂了太多其他因素,这使得某些广告艺术创作者为私利或为各种世俗的问题而艺术,从忘记了对自然社会的回报。在环保的艺术创作设计中,我们应该从材料、创作思路以及制作过程都需要关注到环保设计理念的核心意义。人与自然界,自然界与人,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而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广告艺术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界的一切生灵。 作者:陈旺吴玉屏单位:燕京理工学院 环保小论文:环保监测空气污染论文 1、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在空气污染点布设工作中,整个布设工作的开展是根据所在区域实际污染情况进行的,是将城市空气污染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进行布置,其布设按照具体规划和要求进行的。通常在布局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风向和地域条件设置。在下风向和上风向两个不同的部位设置的空气污染监测点数量和类型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工作中都将工作重点置放在下风向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置上,以这两个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最佳的监测数据。根据城市人口目的进行布置,在不同人口密度条件下适当的进行调整,从而为保证采样准确性提供支持。同时在布置点设计上,需要选择合理的设置地带,尤其是宽广的地域范围,但是尽可能的避免监测点周围出现大范围的森林和草地,因为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绿化带、植被,其必然无法满足设计标准和要求。 2、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相关问题 空气环境污染监测中,监测点的布设问题十分复杂,但是总结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监测目的。在空气污染监测体系中,不管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还是乡村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都是十分重要的,它都和整个城市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一般来说,工作人员普遍将工作重点置放在城市空气污染监测方面,对于乡村空气污染监测没有给与过多的关注。城市环境质量的监测主要是为了调查城市空气质量和空气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使得空气中一些敏感性的污染物能够暴露出来,进而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目前的工作中,为了掌握污染源的变化趋势以及排放污染物消长规律,前者都是在不点方法上采用多种网格法和功能区域划分的方法,而后面则是利用扇形、圆形的布点方法进行监测点的布设。其次,污染源的状况。在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工作中,必须要提前调查区域以及邻近区域的污染源的分布、构成以及跑储量,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所在,例如对污染源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应当采用规格网格法进行分布,同时还要分析污染源产生和形成规律。再次、地理条件。地形、地貌、风场情况、压力特性等自然因素是影响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在选择的时候不同的地貌和地理条件要采用不同的布设方法。 3、采样站数量的确定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于采样站点的设计和布设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且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进行采样和布设。如果不能按照当地污染源状况、地理条件、人员密集程度确定分布点设置数量和方式,同时这种设计方法在应用中数据的差异性必然十分明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数据和策略进行分析。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可言采用环境保护为原理来进行分析,以避免因为采样站数量确定而引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影响。在目前的环境监测点设置工作中,常见的数量确定方法主要包含了人口数量、人口密集度、建筑物密度以及制备密度开展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自动监测为主、人工连续采样为辅的采样站建设逐渐被人们重视,成为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4、采样站的布设方法 按照上述种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在采样站不设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当今科学技术策略进行,一般的设计方法包含了统计法、模拟法以及常见的经验断定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有着独自的优劣势,因此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和地理条件选择不同的管理控制策略。尤其是在那些监测点设置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和地形的限制,在工作中我们很难采用统计、模拟等方法来布局,因而经验法的应用优势就显得十分的突出。 4.1功能区布点法功能区布点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应用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常规的环境监测工作中,更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应用经济性、综合性,为实现多种不同污染同步监测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应用中主要是以区域为标准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实际检测条件来进行科学布局,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上述原则来设置采样站的数量和布设规律。 4.2网格布点法网格布点法的应用在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同样较为常见。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焦点处的方格中心来完成整体的布设。一般情况下,测控点在下风向应稍多一些,同时在上风向设置少量监测点,以方便作对比。当然,网格的大小对于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从城市的具体数据出发,合理规划网格的大小。 4.3扇形布点法扇形布点法在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那些偏僻、孤立的地区,其主要是以高架点源为主的,其对于主导风向的控制和应用十分的明显。在以往所在的位置构成中,是将主导风向作为主要的轴线点,然后在下风向设置一个扇形的地区作为布点范围,在这个范围中以45°角进行空气监测点设置,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布设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制定标准进行,最大限度的保证监测效果的发挥。在该布点法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对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在。从客观上来说,由于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如此理想化的应用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对多种布局方法加以综合思考,从而提升其整体的监测能力,为空气污染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5、结束语 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客观要求之一。在实际的空气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监测站点的布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环境保护水平。 作者:陈慧琳单位:大庆市萨尔图区环境保护局 环保小论文:环保部门贯彻群众路线论文 一、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与探索 1.坚持“三个贯彻始终”,力求使群众路线实践制度化、常态化。一是把开门纳谏贯彻始终,为找准“四风”问题奠定群众基础。主要采取“请进来”征求意见、“沉下去”倾听民意、“静下心”理性思考的方法,请群众揭短处。根据单位职责和实际情况,从局内部、服务对象、相关兄弟单位三个层面,利用开展谈心谈话、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7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既面对面听取意见,又背对背接受点评,还长期设立了征求意见箱来吸纳民意,请群众说实话、讲真话,为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基础,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二是把整风精神贯彻始终,为严格落实党内生活制度增强动力。局领导班子带头贯彻整风精神,高质量地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班子与分管干部职工、与基层联系群众谈心交心,大家敞开心扉、坦诚相见,真正放下了不愿批评、不敢批评的包袱。会上,大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把解决理想信念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大胆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真正做到了“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让大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达到了促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为严格规范党内生活制度作出了表率。三是把制度建设贯彻始终,为改进作风常态化提供规范和保证。制度建设是巩固和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坚强保证。按照“立、改、废”的原则,修订完善规章制度7项,新制定规章制度4项,继续执行的制度12项,废止1项,努力形成有效防范和及时纠正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制度体系。同时为了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对梳理出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到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细化了完成时限,并把加强制度建设工作落实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及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对领导干部奖励或惩处的重要依据。 2.坚持“三个狠抓”,力求在推动美丽天津建设中出成果、见成效。一是着眼当前,立足长远,狠抓大气污染防治。瞄准“到2017年我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的目标任务,积极推动实施《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对控煤、控车、控尘、控污等66项任务462项措施进行责任分解,推动落实。深入治理大气重点污染源,对重点区域的531个重点污染源提出治理措施。开展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建立了27个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并实时监测数据。二是关注源头,标本兼治,狠抓水环境污染整治。摸清了全市直排企业、工业园区、畜禽养殖、渗坑池塘等四类水污染源的底数,并纳入清水河道行动。组织实施了重点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等规划,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测,完成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调整。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生态修复、能力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5大类31项重点工程,实现于桥水库水质达标率100%。三是动真碰硬,抓铁有痕,狠抓铁腕执法。坚持对环境违法问题“零容忍”,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重拳出击,连续开展“严打环境污染犯罪行为”专项检查,共查处污染环境犯罪案件36起,刑拘犯罪嫌疑人70人,关闭企业669家,停产整治企业144家,挂牌督办20家,形成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极大地震慑了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健康权益。 二、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好看不中用。有的热衷于搞花拳绣腿,只说不做,或者是说得多、做得少,或者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不深入实际,不了解实情,不为民办实事。有的追求轰动效应,哗众取宠,挖空心思编造“新思路”、杜撰“新经验”,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是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以新的形式主义反对旧的形式主义。有的习惯于变通应付,为应对上级的考核检查,对照考核细则将活动变成一个个文件盒、一个个红头文件、一篇篇虚假简报、一块块宣传板,形成了“纸上来、纸上去”的空转转。 2.蹲不下去、沉不到底、静不下心,浅尝辄止。有的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当负担、当累赘,不是以事情多、工作忙为由搪塞推脱,就是走马观花地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认为蹲点了,任务就完成了。有的把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当休闲、图清静,或者一日调研、三日观光,或者闭门谢客,修身养性,根本就没把心思用在关心群众、了解实情、解决问题上。有的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当点缀、当秀场,或者出出镜、露露脸,就觉得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了,或者先入为主、主观臆想,听自己想听的,看自己想看的,根本不想摸到实情、办好实事。 3.怕困难、怕吃苦、怕得罪人,敷衍塞责。有的明知基层问题多、困难大,亟需帮助解决,却害怕困难棘手难解决、问题敏感难处置,给自己添麻烦、惹是非,就躲躲闪闪,避重就轻。有的养尊处优,习惯了待在办公室、坐在汽车里、躺在空调下,不愿深入贫困及艰苦地区,不愿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有的碍于情面,对分管领域的问题不敢抓、不敢管,甚至对出了问题的干部还以保护为由包庇纵容、姑息迁就。 4.重经验、轻实践、想当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有的想问题办事情,还是凭经验主观臆断,或者对上级部署囫囵吞枣、断章取义,或者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以前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别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完全不顾本系统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有的不注重分析研究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注重学习掌握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技能,常常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作怪。一是对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树得不牢,心中没有真正装着群众。二是忽视理论武装,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碰到具体问题无所适从,遇到突发事件束手无策。三是缺乏叫真碰硬精神,不敢负责,不敢担当,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问题躲着行,回避矛盾,推脱责任。四是有的领导干部自身不硬,底气不足,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不强,不敢正视问题,不敢面对群众。 三、深化群众路线的思考与建议 1.深化理论武装,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夯实联系群众的思想基础。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得以贯彻的思想基础。只有牢固地树立了群众观点,才能真正解决立场问题,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为此,要教育广大干部时刻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需,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要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转变,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中央和市委确定的目标上来,为建设美丽天津、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2.改进工作作风,说到做到立知立改,用实际成效取信于群众。改进作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带好头,带头落实上级的指示要求和规章制度,带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带头开门纳谏立行立改,带头勇于担当解决实际问题。改进作风,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通过强化督查、加大惩戒力度,逐步培养起好的作风和习惯,让好作风成为一种社会氛围、共识和文化。改进作风,必须自觉地让群众来监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作风的第一标准,请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制定,请群众监督工作落实情况,工作做得好不好让群众给打分,让群众当裁判。 3.加强培养锻炼,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要提高教育、组织、宣传群众的能力,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引导和政策宣传,帮助群众理顺情绪,消除怨气,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意图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找准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扑下身子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多解难事。要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充分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提高与群众沟通的能力,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 4.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群众工作是常态化、长期性的工作,只有以科学的制度为根本保障,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才能避免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有效的制度要长期坚持,突出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过时的制度要抓紧修订完善,紧跟时展步伐、紧扣客观规律节奏、符合科学精神实质,使其可延续、可操作,避免成为“花架子”或“空瓶子”。缺失的制度要加快制定,突出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力求把原则方针具体化,把笼统要求明晰化,把零散问题系统化,努力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作者: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党组 环保小论文:公共政策在环保行业的作用探究 本文作者:吴烨茜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环境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阻碍因素导致了其发展的迟滞。尤其在环境污染中,产权不明晰带来的负外部性,导致排污企业无法形成对环境产业产品的有效需求。排污企业给附近居民带来损害,即产生了社会成本;但这些排污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只计算自己的生产成本,完全没有考虑到购买环境产品来减轻自己造成的污染量,从而为社会成本足额买单。简而言之,在现有制度下,排污企业不需要为自己的负外部性承担可观的责任,从而也不需要花费成本购买环境产业的产品,这便阻碍了环境产业的发展。因此,“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环境产业的发展不能完全放任市场。在这种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即市场资源配置没有达到经济效率的情形下,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支持,政府有必要帮助市场界定明晰的产权,以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 发展环境产业与财税政策 在中国现行的税制中,对环境产业的税收优惠主要有:对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行零税率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70%的税收优惠。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1994年《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利用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五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分别在1995年、1996年对综合利用粉煤灰、煤渣的建材产品免征增值税,并确认该政策长期有效。由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不断进行修订的《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也确定了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的原则。⑤ 发展环境产业与金融政策 环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支持。“绿色金融”是以向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提供优惠金融信贷,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和治理事业的发展。环境产业政策要与绿色金融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环境产业的发展要借助绿色金融,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实施贷款政策倾斜,建立清洁生产基金,采取贴现或延长还贷期限等方式,使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优先获得贷款权。同时,实施加速折旧政策,使原有污染严重的设施提前退出使用,为转入清洁生产腾出空间。五、政府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努力以及进一步建议在不断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前,我国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出发,已充分认识到发展环境产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仅仅在意识形态层面,政府有关部门在实践中也已获得不少宝贵的经验,下面就从江浙两省边界水污染案看公共政策对负外部性的矫正。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是一个纺织印染业十分发达的工业重镇,素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之称,仅镇区就有规模较大的印染企业27家。然而,发达的印染业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27家印染企业日排放废水量竟超过10万吨,年污水排放量最高时甚至达9000万吨。这些废水都被无情的排入一条叫麻溪江的河中,而麻溪江位于盛泽镇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之间。由于盛泽镇位于麻溪江的上游,因而大部分污水就从盛泽顺流而下,通过麻溪江被排入了王江泾镇。污水不仅对渔业资源、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而且使这一区域民众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由于污染横跨两省边界,涉及地方经济利益,加之管理体制不顺,以致此后几年盛泽印染污水侵害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在经由两地政府协调、诉诸法律等多种手段的努力之后,一个市场化的“盛泽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打破了僵局。吴江市政府在学习了有关环境产业的发展理论和先进经验之后,决定对印染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实施产权剥离,成立上述公司对镇区7座污水处理厂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行。在理清盛泽镇和每个企业污水处理资产与“有偿排污权”的“家底”之后,吴江市便投入了实质性操作。他们用27家企业共同拥有的价值1.8亿元的7座污水处理厂资产,分别置换各个企业的排污权,而资产剩余部分则全部入股。这样,通过试行“有偿排污权”制度,盛泽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便成了7座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股东,而27家印染企业也变成了小股东。这样,不仅实现了环保设施产权的彻底剥离,而且成功铲除了“治理管理与排污是一家”的痼疾。⑥盛泽镇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市场化管理运作机制,不仅有效解决了政府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实现了排污与治污相分离。排污企业交纳污水处理费,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处理污水,环保部门负责监管,做到三者分离,各负其职,改变了污水处理企业“白天是警察,夜间是小偷”的状况,强化了相互监督,确保了达标排放。那么,如何使得公共政策在中国环境产业发展过程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呢?对此,我们应尽快制定促进环境产业市场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1.根据我国环境法规执行不力制约着环境产业市场需求增长的现实,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约束。2.建立投融资激励机制,运用价格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刺激手段实现环境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渠道多样化。3.制定规范环境产业市场秩序的政策,通过运用可交易许可证等制度载体促进环境市场规范、有序发展。4.制定相关经济政策,适时开征环境税以及碳税以建立环境基金,适当降低产业领域内小型企业的信贷门槛。5“.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引导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环境市场,为环境产品和环境技术出口创造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引进国际上高精尖的环保技术。尽管一直在高速增长,但是中国的环境产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中国环境产业需要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节能环保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背景下,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以积极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冲击。 环保小论文:水利工程建设对环保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应,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它往往破坏大量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平衡。因此,衡量一个水利工程的成败不仅要看它的工程技术解决的如何合理,还要看它在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得要重视和有具体的、完善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科学发展 0引言 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搞好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中,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可以说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库建设)所破坏。在河流区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这些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该区域的湿度增大,导致栖息于低于该区域湿度的鸟、兽的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而且水利工程的建成也会阻碍动物的迁移,大大影响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3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的拆迁重建,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都是以牺牲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该区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可以说,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该区域的人们就要搬迁,而对这些移民进行安置,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并且利用新城的现有资源来兴办一些工厂、企业,促进移民生活,但是如果这些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在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和谐发展。 3.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超级秘书网 3.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环保小论文:环保绿色物流的市场道路走向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加深,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就是21世纪的新的物流管理趋势。本文分析了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并涉及到我国绿色物流障碍并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诸项措施,绿色物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绿色物流管理趋势诸项措施意义 绿色物流,就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政治问题。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主体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利益,它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以下是我对我国现代绿色物流发展状况的浅析。 一、实施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在近十几年表现出尖锐化和异常突出的倾向,主要原因是由于物流量的加大,物流速度的增加,物流设施及工具大型化之后,使环境受到影响。在所有的物流过程,都与环境有关系,物流环境的接触是广域性的,这就增加了环境管理的难度。发展绿色物流以减少商品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消耗。从现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来看,物流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是没有办法根除的,因此,在管理方面,必须采取若干的措施于以限制或减轻,把减轻环境负担作为管理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所以,绿色物流的实施是必要的 以新疆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物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目前来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物流业起步较晚,面临着诸多问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部分农牧团场处在沙漠、戈壁和盐碱滩边及灌溉水系的下游,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植被稀少,风沙严重。近年来,由于受地域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团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到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在发展当地物流业的过程中,更应该融合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物流管理经验,特别是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物流,走“绿色之路”。 二实施绿色物流的措施 据我了解统计,影响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有以下五点。 1、由于我国全社会绿色物流理念淡薄,人们对绿色物流的意识不明确,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2、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缓慢,技术的落后,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体制,造成物流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物流体系内在联系被人为分割,严重制约物流体系的整体统筹与规划,影响各种物流服务的协调发展 3、是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 4、由于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不同物流部门之间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非标准化行为相当普遍,尤其在包装、运输、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物流成本上升,资源浪费,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5、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专业人才也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教育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针对问题找出解决之道。 首先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运作观念环保意识要根植人心。 当前,在急功近利的社会,认为物流只要能适应生产和消费的要求,为其提供相适应的服务便尽职尽责。其实这只是物流运行的最基本要求,仅仅如此是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当代物流不仅要树立服务观念,更应自始至终贯穿绿色运作的理念。因为物流的良好服务,离不开高效节能和安全优质。没有绿色物流的建立和发展,生产和消费就难以有效衔接,全社会的绿色革命和绿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相当于空头支票。 第二,做好物流企业的绿色转型工作。 物流绿色化归根结底就是物流企业营运的绿色化。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鼓励铁路运输,构筑环保物流发展的框架。在我国物流业刚起步之初,做好物流企业的绿色规范和转型,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绿色物流企业的创建以及原有物流企业的改造,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企业要围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经营。 2、全面开展物流企业的科学技术改造,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建立和对物流流程、环节以及各设施器械的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和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的能耗和货损,增强环保能力,防止二次污染。建立废弃物、回收物循环的物流系统。由于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严重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且造成了资源浪费,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等等 3、发挥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政府要把社会经济全过程的绿色环保作为施政的基本策略,不能只强调生产和消费的绿色化,而忽视物流的绿色化。政府在物流绿色刚起步阶段,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采取措施全面引导,使物流企业绿色化能顺利进行,放宽政策大力的鼓励政府永远是社会市场的协调润滑油。 4、物流企业的绿色规范和再造,离不开经济运行各环节的配合和协调。没有绿色环保的生产消费,绿色物流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物流企业的绿色转型不能孤立进行。 第三,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我国物流发展滞后,物流运行与绿色理念相悖无甚,除了与认识有限、科技水平落后有关外,也和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有关。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才要求面广,层次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才能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绿色物流人才。 三绿色物流的发展意义 1.绿色物流可以破除绿色贸易壁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物流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外国物流企业将进入我国市场,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将有一场激烈的竞争。只有加紧发展绿色物流,积极申请绿色认证,才能破除绿色贸易壁垒。 2.绿色物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强调在物流活动全过程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措施,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危害,避免资源浪费,因此,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对于企业来说,也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应该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信誉,履行社会责任。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消费理念,消费者对企业的接受和认可不再仅仅关注其是否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关注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即企业是否节约利用资源、企业是否对废旧产品的原料进行回收,企业是否注意保护环境。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超级秘书网 3.绿色物流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降低成本。哈佛大学教授Nazli·choucri深刻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有效发展,它就不能忽视日益明显的环境信号,继续像过去那样经营,对各个企业来说,接受这一责任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因为符合并超过政府和环境组织对某一工业的要求,能使企业减少物料和操作成本,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实际上,良好的环境行为恰似企业发展的马达而不是障碍。”绿色物流的核心思想正在于实现企业物流活动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以此形成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 4.绿色物流还是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一般认为,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仓储、运输、装卸、分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因此物流成本在产品的整个系统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传统的物流基本上还是高投入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显而易见,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所追求的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物流的绿色化和节能高效少污染,由此可以带来物流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5.绿色物流可以提高企业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是由市场占有率、品牌的超值创利能力、品牌的发展潜力等因素决定的。绿色物流从产品的开发设计、整个生产流程,到其最终消费都纳入了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其构建不但可以降低旧产品及原料回收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企业声誉,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增加品牌价值和寿命,从而间接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6.在物流行业推行环保、节能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21世纪,有关环保标准、法规出台规范必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谁会先一步占领市场的“环保”制高点,可能成为企业逐鹿未来物流市场的一柄“利剑”。 环保小论文:环保在化学课程中呈现的研究论文 摘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更为方便,由此也带来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只有当人们,尤其是作为跨世纪劳动者的中学生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之时,才能形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2.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超级秘书网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4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报道1993年全年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达25万吨,农村改革后,单纯依赖使用化学农药的单元从过去60万个生产队,扩大分散到亿万农户,直接接触农药的约有2~3亿人,每年全国因农药中毒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也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环保小论文:矿山企业环保型的结构模式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循环经济 论文摘要: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矿山企业有必要运用价值链管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自己的“绿色价值链”模型。本文就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进行探讨,提出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障碍及其相应的对策建议。 矿山企业是直接从事矿产勘查开发、为国家提供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的生产单位仁。我国矿山企业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由于高强度的勘探开采,矿产资源接近枯竭、生态破坏严重,管理滞后、忽视环境保护,国际间绿色贸易壁垒在逐步扩大等原因,我国矿山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1绿色价值链的一般模型 价值链首先由迈克尔·波特在其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将其定义为“从原材料的选取到最终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价值创造的活动过程”。绿色价值链则是将环境这一新的价值层面合并进传统的价值链中,致力于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度和资源消耗度,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以原材料供应者为起点,以消费者为终点的主要原料的流通过程中,废弃物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处理,即没有实用价值的产品被分解,分解后的再利用材料将重新回到价值链中;一种是间接处理,即采用化学的(如焚烧)和生物转化的方法产生再生材料,剩余的部分被运走填埋,进一步转化为无害的或可再利用的原料C27。 2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思路 2.1模型构建的背景 我国矿山企业一方面要消耗人类有限的矿产资源,在矿产品的采掘、开采、生产等环节,开发过度、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主要是废水、废气、废渣“三废”的排放。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3},矿山企业每年排放的瓦斯等废弃物约2000万TT13,其造成的污染是CO:的7倍,是煤矿区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铁矿开采过程中疏排的矿坑(井)水,选、冶废水及尾矿池水等含有大量有害元素,严重污染和破坏了矿山环境。 据亚化咨询统计数据显示川,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原油价格和下游需求大幅度下降,矿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以华东市场为例,甲醇从最高点的4500元八下跌到1800元//t,二甲醚从6700元八下跌到了3400元//t,电石法PVC从8800元/t下跌到了5000元/t。但与此同时,金融危机造成中国矿业的衰退,也迫使矿山企业开始进行整合重组,实现行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矿山企业整合重组的契机,进行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和运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2.2模型构建的目标 与一般工业企业不同,我国矿山企业具有其特性:依托地质勘查工作,对天然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多地处荒凉偏僻地区,地理位置条件差;地下采矿不可避免地破坏地表、岩层结构、地下水循环系统等;在矿产品生产过程中,尤其是中后期环节,产生的大量废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远大于一般工业企业等等。考虑我国矿山企业的上述特点,本文所构建的绿色价值链模型,致力于达到以下目标:c1)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和矿山企业“走出国门”的要求 2009年1月1日,我国施行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确定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矿山企业走节约、清洁生产、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绿色价值链顺应着这一战略要求,有助于我国矿山企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又可以整合提高我国矿业的集中度,使我国矿山企业能更好地“走出国门”。 (2)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就是在价值链每个环节上都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协调优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3)形成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绿色生态工业网络 绿色价值链更强调的是企业间或产业间环境效益的平衡。将我国矿业价值链上的同一水平上的各类,企业集中在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内,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影响,有利于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形成循环的绿色生态工业网络。 结合我国矿山企业的特性及目前发展的现状,本着构建模型的上述目标,为赢得竞争优势,我国矿山企业必须运用价值链管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自己的“绿色价值链”模型。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是将“绿色”和“环境意识”融人整个价值链过程,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地质勘探、矿山的采掘和选矿、冶炼生产、精深加工、营销、运输、消费到废弃物的处理、矿产品的回收处理整个矿产品生命周期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目标。 2.3模型的内容 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沿用了绿色价值链一般模型的基本思路,即价值链上各个基本活动环节进行动态闭环流程,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并结合我国矿山企业的特点,进行了改进。 (1)形成矿产品流的闭环循环模式 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由绿色设计、绿色采矿、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处理等基本活动环节构成。从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开始,经过矿山的采掘和选矿、冶炼生产、精深加工的生产环节,最后通过营销环节将矿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连成一个整体的正向矿产品流。此外,客户使用产品报废后,进行回收处理,物流从回收处理商逆向回转到采矿等生产环节,形成逆向回收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价值链上,通过正逆向转换而实现绿色价值最大化。 (2)增加尾矿的处理和利用环节 我国尾矿种类繁多,资源量大,主要是采矿中的废石、选矿中的尾砂、冶炼中的烧结渣、浸出渣,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液态和气态物质,大量堆存的尾矿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模型中增加的尾矿处理和利用环节,旨在对矿业废渣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在行业内,或在某一区域范围,将矿业废渣可回收部分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充填采空区、覆土造田、植被绿化及用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等方面,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采选成本,增加企业收入。 (3)贯彻循环经济的“5R原则” 整个矿产品价值增值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5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再思考(Rethink)、再替代(Repair)。我国矿山企业从地质勘探和采掘选矿设计开始,在源头上就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而不仅仅是靠事后的补救和回收。例如,使矿区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也改善井巷工作环境;加大对矿井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提高井下排水及生活污水的复用率。 3我国矿山企业应用绿色价值链模型的可能障碍 3.1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落后 绿色价值链模型是一种以环境为导向的企业综合创新,这种现代模型的构建是以人才和高新技术作为保障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矿山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滞后等现象。行业人才告急统计表明[5],目前国有煤矿中,大专以上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在60%以上。在全国近40个年产500万t以上的大中型煤炭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2000人。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在应用该模型过程中的诸多不适应,如对如何进行高效的绿色价值链管理,缺乏系统规划、制度保障及一些必要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思路,会使得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仅仅成为一种难以实现和发挥其效应的主观愿望。 3.2产业绿色价值链分析不足 应用矿山企业的内部绿色价值链模型,需要分析材料、设备的供应、矿井通风、供电、运输、采掘、回采、排水、设备维护保养等业务单元,关注各业务单元间的关系及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加增值性作业和环保性作业。许多企业往往局限于价值链系统内部研究绿色经营的科学性,只是从矿区内部考虑各因素对循环经济的影响,未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产业生态网络的高效运作。企业内部绿色价值链只注重企业内部成员,而产业价值链更注重的是企业间的激励效益。 3.3逆向回收流的投入产出难以量化 与传统价值链相比,绿色价值链模型增加了回收商的支持,通过回收处理,实现绿色价值链的“闭环”动态流程。回收处理成本是报废产品的收集、运输、拆卸、再造、再生、填埋等的费用支出[6j。由于废弃后的回收处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大,许多矿山企业往往忽视了回收商角色的关键作用,缺乏回收处理系统或回收处理力度不够。逆向回收流的目标是改善企业社会形象、提升企业信誉和绿色竞争力,但要完成逆向回收流,会有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人,逆向回收流的投人产出很难量化。 3.4绿色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欠缺 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常常用来评价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生产效率、经济性能、技术性能等。当引人绿色概念后,如果仍沿用这些指标来评价,就忽略了对环境影响因素的考虑,难以反映绿色价值链模型下,我国矿山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绿色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必要对以往的绩效评价进行修正,加人环境影响因素、资源、能源的损耗度,以及消费者对矿产品绿色价值的认同度。 4我国矿山企业应用绿色价值链模型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模型应用中存在的可能障碍,我国矿山企业基于绿色价值链模型实施有效管理,需要从政府、市场、企业自身三个层面开展: 4.1加强我国矿山企业环保的专业立法和执法力度超级秘书网 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2002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并在辽宁和贵阳等省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2006年了《2006年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7年1月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9年1月1日施行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我国已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矿山企业之间也都认识到绿色经营理念的战略价值。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矿山企业的资源开发、尾矿处理与利用问题、生态保护等问题进行专门立法;二是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责任制,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三是加大对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我国矿山企业的法律意识;四是健全监督制度,强化新闻媒体、社会机构的作用。 4.2建立我国矿山产业市场机制的生态工业网络 以市场为导向,从区域总体出发,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广义的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各矿山企业或各产业内部,采用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产品结构调整等手段,把一个企业生产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人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资源多极利用,使区域总体资源优化配置,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4.3推进矿山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发展 我国矿山企业首先需要在物流、资金流的基础上引人知识流,推动知识和节约资源技术创新。建设我国矿山企业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次,注重产品回收再生的逆向增值,倡导价值链循环运作模式。根据各种回收处理策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优化选择其处理方式。最后,构建基于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整体绩效评估体系,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技术、经济、社会、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 环保小论文:绿色环保建筑的环境问题深度论文 摘要:所谓绿色建筑不仅要能提供舒适而有安全的室内环境,同时应具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 1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之所以强调室内环境,因为空调界的主流思想是想在内外部环境之间争取一个平衡的关系,而对内部环境,即对健康、舒适及建筑用户的生产效率,表现出不同的需求。 1.1温度问题(ThermalProblem) 首先热舒适明显的影响着工作效率。传统的空调系统能够维持室内温度,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室内达到绝对舒适,容易引发出\空调病\问题,且消耗大量能源,增加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绿色建筑要求除保证人体总体热平衡外,应注意身体个别位如头部和足部对温度的特殊要求,并善于应用自然能源。另外,现在常采用的极大玻璃面建筑在夏季可能发生温室效应,而在冬季发生来自冷玻璃面的低温辐射效应。因此,除了冬夏空调设计条件外,要分析当地气候及建筑内部负荷变化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最好每个月每小时的变化对空调负荷及舒适性的影响。 1.2日光照明、声问题(Daylighting、VoiceProblem) 不同的室内光环境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室内气氛。绿色建筑中引进无污染,光色好的日光作为光源是绿色光环境的一部分。但舒适健康的光环境同时应包括易于观看,安全美观的亮度分布,眩光控制和照度均匀控制等,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调节强光从而不影响阳光的高品质。另外,健康舒适的声环境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绿色声环境要求不损伤听力并尽量减少噪声源。这样,设计时通常将产生噪音的设备单独布置在远离使用房间部位,并控制室外噪声级。 1.3空气质量(AirQuality)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满足人们对环境要求的程度。通常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包括空气流动(AIRMOVEMENT)、空气的洁净程度等。如果空气流动不够,人会感到不舒服,流动过快则会影响温度以及洁净度。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调节适当的新风量,控制空气的洁净度、流速使得空气质量达到较优状态。同时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也是室内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之一。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污染物有成千上万种。绿色建筑认为不仅要使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公认的有害浓度指标以下,并且要使处于室内的绝大多数人对室内空气品质指标表示满意。 2建筑与室外环境的协调 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不仅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可持续的应用,除了建筑本身外还包括所需的周围自然环境,生活用水的有效(生态)利用,废水处理及还原,所在地的气候条件。 2.1绿色环境的地域主义(Bio-Rigionalizm) 绿色建筑要考虑如何与所在地的气候特征、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观念互相配合,从而成为周围社区不可分离的整体部份。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次级系统依存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绿色房地产都不能脱离生物环境的地域性而独立存在。绿色建筑的实现与每一个地域的独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现存人类建筑、社会水平及文化环境有关。 2.2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即利用自然能源或者不依靠传统空调设备系统而仍然能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的方式。 自然通风最容易满足建筑绿化的要求,它一般都不用外来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常常能节省可观量的全年空调负荷而达到节能以及绿化的目的。但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必须考虑建筑朝向,间距和布局。例如南向是冬季太阳辐射量最多而夏季日照减少的方向,并且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向,所以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和减少冬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来讲,南向是建筑物最好的选择。另外,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高层建筑对其自身的室内自然通风有利。而在不同高度的房屋组合时,高低建筑错列布置有利于低层建筑的通风,处于高层建筑风景区内的低矮建筑受到高层背风区回旋涡流的作用,室内通风良好。超级秘书网 自然通风而且是环境绿化的重要手段,是引进比室温低的室外空气而给人凉爽感觉的一种节能的简易型空调。绿色环境常用的送风方式是地板送风暖通空调方式(FloorSupplyHVACSystem)。 3提高绿色建筑建设效率的途径 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和,更要经济实惠,让投资人有适当的回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种资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节省寿命周期费用,不但提高绿化效果,更能增加投资绿化建设的吸引力。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条件。 提高能源效率途径包括:减少建筑寿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长建筑及其设备的寿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产品;另外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上考虑维修、保养等等。具体措施包括:宽余的建筑设计;采用容易运行管理的机器及系统,便于维修及更新;选用具有耐久性以及耐振性的材料;适当的施工方法等。 环保小论文:国内外环保合作手段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环境问题;国际环保合作;途径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环境保护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热点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环境问题是最具有“全球性”的问题,它的产生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而经济全球化也使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成为必要,并为其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环境合作中存在的南北关系紧张、主权干涉及污染转嫁等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阻碍国际环境合作的发展。但同时也有许多国家都积极的致力于寻求国家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一、现存问题 现存的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方面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而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环境资源,以低于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向发展中国家购买。而发达国家以低价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初级产品,却以高价向发展中国家出售制成品,结果使发展中国家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和维护,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 当今的环境问题既是“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是贸易问题。由于每个国家利益的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利益冲突,使得原本对全人类有益的环境保护,变成了各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和保护本国贸易的一种措施。例如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对出口商具有隐含的歧视性;实行内外有别的双重环保标准;专门针对出口国家或商品制定环境条例;制订超出国际公认标准要求的环保标准。但是为了全球经济的长远发展,各国都应暂时“求同存异”,通过在环保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来解决现存的问题,这样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是一种“双赢”的正确的发展途径。 二、国际合作的方式及途径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单独解决国际生态环境问题,并且即使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也需要他国的支持和援助,因此国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集体行动的基础。只有合作,才能克服国家间存在的利益差别及其导致的矛盾,把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取得共同的认识,展开协调行动。 下面将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探讨国际合作的具体方式及途径,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水平型的国际合作和垂直型的国际合作。 (一)水平型的国际合作(发达与发达国家之间) 1、涵义。水平型的国际合作指的是处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即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环境方面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的合作。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国际环保合作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因为:第一,发达国家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工业发展水平都比较接近,这样比较容易制定相对一致的环境标准;第二,“环境问题”最早也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同时对这个问题采取的“态度”也最为“积极”因其经济水平的提高导致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环保意识较强;第三,发达国家是环保国际合作的关键,也可以说是重要的基础,因为环保产业实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不管是在环保的技术水平、治理环境的资金筹集和管理运用、还是在环保材料的研究方面其都是具有绝对优势的,还有其拥有大量的环保方面的专家和人才,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无法比拟的。 2、达成共识的途径。(1)通过签订多边环境协议与国际贸易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使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持在不会危险的干扰全球气候系统的水平,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但其仅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就具体的减排问题达成协议;1995年在德国的柏林又召开了一次大会,来讨论公约的执行情况;1997年12月4日在日本的京都召开了第三次缔约方大会,经过激烈的谈判,终于在1997年12月11日通过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注:《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缔约方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2001年美国放弃执行这一议定书)。(2)通过环境无害技术研发方面和环保产业的投资进行合作。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成效、积极性以及治理效果上,绩效明显。欧盟已经决定到2010年将增加占3%GDP的经费用于研究与技术开发,这将使更多的环境技术被用于市场,并使得欧洲可以在绿色产品与绿色工艺上开发一个领先市场。“研究、技术开发和展示”第七个框架计划(2006—2010)也将为环境技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机会。欧盟在各项投资中鼓励选用先进的环境技术,并做出相应目标决策,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拓宽市场、降低成本,并要求委员会、成员国或研究团体、组织、工业、社会共同来完成。2003年8月28日美国将环境、产业界、大学和政府组织联合起来形成美国东北部创新集团(TheNortheastCHPInitiative),使清洁、可靠、能源有效的电力与能源系统贯穿美国东北部。CHP系统能够使用同时产生的电和热,而常规发电系统不能捕获在电力制备过程中产生的热。该项举措将使2010年美国东北部的清洁能源量翻一番。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环境法律法规,如果能够互相交流、互相认可同时结合市场手段以及国际合作,定会在保护世界环境上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3)制定和统一环境标准。发达国家制定了各自的环境标准,多而繁杂。日本有“生态标志(Ecomark)制度”、法国有“NF环境”、加拿大实施了“环境选择方案”(ECP)、澳大利亚推行“环境选择制度”。环境标志制度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有影响的一项制度,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各国制定的环境标准高低不一,同样也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困惑和麻烦,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加强联系和沟通,统一标准,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二)垂直型的国际合作(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1、涵义。垂直型的国际合作指的是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环境方面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的合作。在环保方面,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而发展中国家缺乏财力资源、专门知识或技术能力。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国际环保合作可以达到互相补充、互相协助、共同发展的目的。 2、合作的方式。(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合作。发达国家以优惠的、非商业性的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减缓环境恶化方面做出多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发达国家能不能有效地履行有关技术和资金转让的承诺。从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状况看,急需发达国家提供常规能源开发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节能技术、洁净煤技术、核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高效节能低污染交通运输设备及系统技术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技术。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这些技术,是发达国家应尽的义务,而不能把转让技术作为获得商业利润的机会。即使是私人部门的技术,发达国家政府也可先购买再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或者通过减税等手段促使其技术向发展中国家非商业性转让。(2)发达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环境保护和环境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发达国家不但应该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帮助,而且也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实际环境管理经验的新型环保人才,这样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研究所建立培养计划和项目来实现这一合作,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和举行环境方面的学术论坛作为辅助教学。如清华大学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研究就是一项很好的合作。(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法律的制定与完善上的合作。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比较发达,有关法律制度也较成熟。环保产业的立法主要是关于废弃物(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环境标志,环境税费和投资等方面的规定。这些都给发展中国家起到了样本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起步比较晚,更不用说在环境保护法律方面的发展,所以在许多环境立法方面发展中国家是效仿发达国家或者直接移植。我国早期的环境法制度主要就是从西方国家移植而来的。例如1982年修改后的《宪法》强化了对环境保护的规定,并适应国际海洋法公约的需要和借鉴西方国家海洋法制定了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指导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自己的环保法律,并规范起环保制度。(4)通过贸易的形式,进行项目合作,尤其是环保方面的合作。CDM的诞生。CDM,就是清洁发展机制,这是《京都议定书》引入的一种灵活的履约机制。其主要内容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利用由此产生的排放减少量来履行自己在《京都议定书》中减排温室气体的承诺。即发达国家出钱,让发展中国家为其实现自己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由于温室气体是流动的,是世界的,因此发达国家被允许在发展中国家中实现这个指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要高很多,对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而言,减排甚至意味着企业破产。同时还有一些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在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方面,达成了一些以免除发展中国家债务来换取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交易。《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国大会后,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转轨经济国家进行了“共同执行行动”(AU),即由发达国家出资和出技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削减温室气体的项目,根据公约秘书处今年最新的报告,迄今已实施了近100个项目。 三、结论 当然,这些合作是理想化的,能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还需要多方的努力。这些合作途径也是可行的,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所以,应先易后难、先区域合作再全球合作,因为区域的合作易于全球合作,区域之内的问题更为集中也更容易解决,并且成效更快。 1991年6月到1992年8月进行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NAFTA)的谈判中,进行了环境方面的磋商,于1993年9月签订了《北美环境合作协议》(其成员方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NAFTA中与环境有关的规定比GATT/WTO中的内容更加完善,据1997年的数据调查显示,该计划的事实有力的推动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政府间在诸如边境污染、有毒废物越境转移和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等环境问题上的合作,使北美贸易区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其也可以作为一个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和环境共同发展的协议的例子。超级秘书网 要增强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环境论坛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环境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有机会协调立场,寻求共同利益。无论是在更大范围内如APEC或WTO讨论环境问题,还是在制定国际环境条约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型组织会采取共同的立场,自然会增大该地区说话的分量。 全球的环境合作方面,应该建立一个独立于WTO之外的多边世界环境组织WEO(WorldEnvironmentOrganization),它一方面可以在环境领域进行国际合作、协调各国环境政策、促进环境成本内在化、全面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与WTO一起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使二者和谐发展。进而达到保护世界环境、造福全人类的目的。 当然,国际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在履行“援助资金”问题上的不积极态度;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等等,都需要各个国家给予相互的谅解和支持,所以要解决好环境问题还任重而道远,需要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 环保小论文:房地产建筑给排水环保设计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环保;设备 论文摘要:环境保护工作是每一个给排水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环保型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节约用水、节省能源、防治水质污染等方面着手,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设计。 人类为生存、发展和繁荣不懈地努力和创造,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在享受大自然无私给予恩赐的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同样肩负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作为与环保工作息息相关的给排水专业工作者,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从节水、节能和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等几个方面探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环保问题。 1节水 资料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400多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节约用水成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建筑给排水中节水的重点在于:卫生器具及其给水配件;屋顶水箱浮球阀;建筑中水等方面。 1.1采用新型卫生器具及其配件 老的卫生器具特别是大便器冲洗水箱耗水量大,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密封性和耐用性差,经常造成“跑、冒、滴、漏”等现象,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而新型的卫生设备,如JS型虹吸式高效节水型坐便器每次冲洗水量仅为5升,可节水50%;公共浴室采用单管恒温供水配合脚踏阀淋浴器、光电淋浴器、手拉延时自闭淋浴器等比一般双管淋浴器可节水20~50%;而陶瓷芯水龙头密封性能好,开关数万次无滴漏,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1.2屋顶水箱浮球阀 屋顶水箱浮球阀继阀芯两步到位的配重逆开式浮球阀之外,有出现了双筒浮球阀、液压式浮球阀和呼吸阀。最具特点的是导阀控制型浮球阀,兼有浮球阀、减压阀、止回阀、流量控制阀、泄压阀等多种功能。这些新式浮球阀克服了传统产品开关不灵的现象,减少了溢流。 1.3建筑中水 “节流”也需“开源”,建筑中水使污、废水处理后回用,既可节约用水,又使污水无害化、资源化,起到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重要作用,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最近颁布的《建筑中水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对中水水源、水质标准、中水系统、处理工艺等几个方面都做了具体要求,预计正式实施后,对中水利用将起到极大地推进作用。建筑中水系统在济南市的南郊宾馆、玉泉森信大酒店都有应用且效果不错。目前,中水处理设备已有定型产品供设计选用。 2节能 节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节能的就是环保的。建筑给排水的设计中,除对系统进行合理布置、精心计算外,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和热水供应系统是节能的重点。 2.1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 由于传统的水泵-水箱供水方式中水质易受污染,所以二次供水已越来越多的被气压罐供水和变频调速供水所取代。其中变频调速设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供水方式,它采用变频器改变电机的供电频率,根据用水量的大小实现对水泵的无级调速和循环软起动。变频设备已从最初的恒压变量供水发展到变压变量、变频气压供水等方式,根据系统的运行特点和设备的节约特性,合理的选择设备,其节能效果是十分突出的。一般的,因为在用水低谷时偏离设计工况最严重,设备的组成必须满足低谷用水量变化的特点,设备必须在系统用水低谷时效率要高。当低谷用水量不及单台水泵最大流量20%的时候,宜设置小流量泵进行小流量时的自动切换;当低谷用水量是断续的小流量时,宜设置适合于断续供水的压力供水装置。 2.2热水供应和太阳能利用 热水供应系统可采取的节能措施主要有:降低使用温度(热水在管道和设备中的热损失与配水点要求的水温成正比,降低使用温度可减少能耗);减少热水耗量,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流率;采用高效能保温材料减少热损失;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采用节能型产品;开发利用新能源等。 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安全的新能源,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热水供应系统。利用太阳能的直接加热设备有真空管式和热管式,其集热效率高,保温性能好,受环境影响小,全自动运行,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可全年使用。在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集热器的选用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抗冻性能、抗热冲击性能、承压能力等因素。(2)寒冷地区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方式。(3)集热应因地制宜综合应用串联、并联方式使水流平衡。(4)必要时采取辅助加热方式。超级秘书网 3生活用水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 由于城市供水体制的原因,二次供水是建筑给排水设计中保证水压的必然措施,但因此也增加了贮水设施、供水设备等中间环节,增大了水质污染的可能性。要防治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在设计上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3.1系统 在确定供水系统时,应作多方案比较,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如在市政管网允许的情况下,供水设备直接从市政管网吸水而不设贮水池;尽量采用变频调速设备,取消高位水池(箱)。 3.2水池(箱) 有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设贮水池(箱),水池(箱)中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本体、附件、停留时间过长。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水池、水箱由于表面粗糙,极易滋生青苔、微生物、细菌;钢板水箱则易锈蚀,使水质下降。建议采用不锈钢、搪瓷钢板或达到卫生要求的玻璃钢水箱代替传统钢板水箱,采用钢筋混凝土水池时宜加内衬。 水池(箱)检修孔、溢流管等附件极易封闭不严造成水质污染,在设计上应采取在溢流管上加防鼠网等措施。 有资料表明,水在水箱中贮存24h后余氯为零,超过24h后,水质会严重恶化,而生活消防合用水池中水的停留时间大都超过24h。为解决这个问题,除尽量单设生活水池外,应在水池中补充加氯或采取其他消毒方法。 3.3管材 绝大部分自来水水质有腐蚀倾向,致使金属管道腐蚀严重,从而导致水中余氯迅速减少,浊度、色度、铁、锰、锌、溶解性总固体、细菌学指标等明显增大,造成水质污染。一些发达国家已明确规定普通镀锌钢管不再用于生活给水管。我们也应当逐步推广使用硬聚氯乙烯给水管、铝塑管、钢塑管、聚丙烯管、聚丁烯管、交联聚乙烯管、纳米聚丙烯等卫生性能较好的新型管材,以保证生活用水在输送环节中不被污染。 4结语 环保是未来社会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每一个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者来说,环保问题绝不是将污水简单处理达标排放那么简单,它贯穿于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建筑给排水的绝大部分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都与环保的要求密切相关,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设计是我们的责任。 环保小论文:外墙保温在环保节能中的意义论文 摘要:我国建筑能耗高于发达国家数倍,其首要表现在建筑保温状况上的差距。而对广大消费者来说,这种差距最直接的后果是:暖气怎么烧都不热,夏天空调一刻都不能停,为采暖和制冷付出的电费、热水费居高不下,家庭开支增大。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建设部今年即将出台强制性规定——《建筑物外墙外保温技术规程》,界时开发商建设商品房时就可以有的放矢、有据可依了。 关键词:外墙保温;建筑节能 目前常用的两种保温技术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朱文鹏介绍了墙体保温的基本方式。他说,多年以来,建筑墙体一般采用单一材料,如空心砌块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等。近年来由于建筑节能的需要,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太大,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不能满足保温隔热的要求,因此往往采用承重材料与高效保温材料(如岩棉板或聚苯板等)组成复合墙体。按保温材料所处位置不同,又分有多种方式,其中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方式。 复合墙体很好地发挥了两种材料的长处,既不会使墙体过厚,又能承重,保温效果又好,因此发达国家新建建筑已基本上采用了此种方式。我国若想达到节能50%的要求,除一部分可采用加厚的加气混凝土单一墙体外,使用复合墙体将是大势所趋。 “还记得北京去年那场罕见的大风吗?有的建筑物的外墙竟然被风刮掉了,这就是外墙外保温技术不过关而导致的。”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张庆风说:“在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起步阶段,外墙内保温应用比较广泛,这是因为当时外墙外保温技术尚不成熟。而且内保温也有一定的好处,比如造价低、安装方便等。但是从长远观点来看,随着我国节能标准的提高,内保温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且会给建筑物带来某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它只是某一地区过渡性的做法。而外墙外保温技术是今年我们需要改进和推广的重点工作之一。” 保温板裂缝是外墙内保温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房地产投诉中,墙壁裂缝过多、过大往往是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而且处理起来极为棘手:开发商往往推托责任,说墙皮开裂是正常现象,不属于质量问题。 原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主任方展和表示:墙体裂缝往往是外墙内保温项目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主要是外墙体由于昼夜和季节变化,受室外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影响而发生胀缩,而内墙保温板基本不受这种室外的影响,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外墙收缩的幅度比内保温板的速度快,当室外气温高于室内气温时,外墙膨胀的速度也高于内保温板,这种反复变化,使内保温板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基础上,裂缝就产生了。 据科学实验证明,3米宽的混凝土墙面在20摄氏度的温差变化条件下约发生0.6毫米的形变,这样无疑会逐一拉开所有内保温板缝。因此,采用外墙内保温技术出现裂缝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当然内保温板出现裂缝并非都是正常的,方展和介绍说,一般肉眼可见的裂缝宽约为0.3-0.5毫米,如果商品房交付使用3个月后,每40平方米出现5条裂缝,且长度超过400毫米,那么房屋质量应视为不合格,开发商应注意解决此类问题。 外墙外保温技术七大优势据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李萍处长介绍,相对于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具有以下七大优势。 一是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寿命。对消费者而言,房屋拥有70年的产权,买房基本上是一次性投入,如果建筑物质量受损,大修一次,花费若干,岂不是很不合算?采用外保温技术,由于保温层置于建筑物围护结构外侧,缓冲了因温度变化导致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避免了雨、雪、冻、融、干、湿循环造成的结构破坏,减少了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紫外线对围护结构的侵蚀。事实证明,只要墙体和屋面保温隔热材料选材适当,厚度合理,外保温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墙体和屋面的温度变形,有效地消除常见的斜裂缝或八字裂缝。因此外保温有效地提高了主体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长期维修费用。 二是基本消除“热桥”的影响。“热桥”指的是在内外墙交界处、构造柱、框架梁、门窗洞等部位,形成的散热的主要渠道。对内保温而言,“热桥”是难以避免的,而外保温既可以防止“热桥”部位产生结露,又可以消除“热桥”造成的热损失。热损失减少了,每个采暖季的支出自然就降了下来。 三是使墙体潮湿情况得到改善。一般情况下,内保温须设置隔汽层,而采用外保温时,由于蒸汽渗透性高的主体结构材料处于保温层的内侧,只要保温材料选材适当,在墙体内部一般不会发生冷凝现象,故无需设置隔汽层。同时采取外保温措施后,结构层的整个墙身温度提高了,降低了它的含温量,因而进一步改善了墙体的保温性能。 四是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家中如果有老人或小孩,温差较大,常常使抵抗力弱的老人小孩患病,而外保温墙体由于蓄热能力较大的结构层在墙体内侧,当室内受到不稳定热作用时,室内空气温度上升或下降,墙体结构层能够吸引或释放热量,故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 五是便于旧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以前的建筑物一般都不能满足节能的要求,因此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已提上议事日程,与内保温相比,采用外保温方式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最大的优点是无需临时搬迁,基本不影响用户的室内生活和正常生活。 六是可以避免装修对保温层的破坏。不管是买新房还是买二手房,消费者一般都需要按照自己喜好进行装修,在装修中,内保温层容易遭到破坏,外保温则可以避免发生这种问题。超级秘书网 七是增加房屋使用面积。消费者买房最关心的就是房屋的使用面积,由于外保温技术保温材料贴在墙体的外侧,其保温、隔热效果优于内保温,故可使主体结构墙体减薄,从而增加每户的使用面积。据统计,以北京、沈阳、哈尔滨、兰州的塔式建筑为例,当主体结构为实心砖墙时,每户使用面积分别可增1.2平方米、2.4平方米、4.2平方米和1.3平方米,可见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外保温产品技术与施工质量尚需提高推广实施建筑物外墙外保温技术既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又有利于家家户户节省日常开支,是大势所趋。但是外墙外保温对产品技术和施工质量要求比较高,在这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 北京中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美君表示,国内外保温施工与国外相比难度较大。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城市人口居住密度高,居住建筑结构以多层和高层建筑为主,而国外发达国家以低层别墅和少量多层建筑为主,很少见到目前在国内大量出现的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高层住宅建筑。这样国内外墙外保温针对的对象,要比国外建筑结构的单体面积以及高度都高得多,因此施工难度也更大。 王美君指出,目前有的外保温产品技术不过关,刮大风时常常吹落保温层,外保温层裂缝处理较难,常常阻碍外保温技术的推广。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就外保温产品技术及施工标准加以细化,一丝不苟,严格审批制度,抬高准入门槛。 环保小论文:可持续性建筑多方面环保技术的研究论文 摘要:可持续性建筑广泛涉及建筑设计、暖通、建筑材料、自动化等许多专业的技术的不断改进与良好配合的结果。我们必须把可持续性建筑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待,着眼于综合效益的可持续性。本文分别从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建筑设备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具有可持续性的建筑技术。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建筑节能系统优化 1前言 我们向自然界索要资源满足城市化的需要,再将废物排放给自然,终于面临着资源枯竭,同时环境污染威胁生存的难堪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现在高能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建筑产业就是典型的立足于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产业,人们也早已开始研究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途径。1994年11月,第一届可持续建筑国际会议在美国举行,会议对可持续建筑做了全面探讨,指出可持续性建筑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设计和环境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2]各国都有做可持续性的建筑的尝试,如美国有“资源保护屋”,英国MiltonKeynes有能源公园,丹麦有可再生住房等。纵观这些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技术应具有以下4R属性: RESOURCE—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 REDUCE—降低能耗、减小能源消费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小污染物排放量; REUNITE—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与现代高科技加工新型生态节能建材; RECYCLE——资源与建材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我们寻找可持续性建筑最关键的部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可持续性要求对能源的消耗小。这意味着除了要做好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降低冷热负荷外,各种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也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其次,可持续性要求能源的可持续性,新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思路。最后,要做到对环境影响小,就必须做到可再生利用自然资源及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2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技术途径 2.1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 以民用建筑为例,冬季热负荷包括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和加热由门窗缝隙涌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因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建筑节能规划目标中,建筑围护结构承担其中47.2%的节能任务。[1] 2.1.1外墙 分析外墙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Qj=AK(tR-to,w)a(a为温差修正)及冷负荷计算公式为Qc(τ)=AK(tc(τ)+td)kαkρ(kα为外表面放热系数修正,kρ为吸收系数修正),可见节能主要要控制围护结构的表面积A、传热系数K,而外表面的物理性能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对应的以下几条降低负荷的措施: 1)优化建筑外形,以最小的建筑外表面积包容最大的建筑空间即减轻墙外表面积的影响。外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推荐值为0.4。建筑形体系数每增加一个点,建筑能耗将增加5%左右。还应考虑作合理平面布置,如将电梯、楼梯、管道井、机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侧或西侧,可以有效阻挡日射,减少室内得热量。 2)采用保温隔热,传热系数小的墙体材料。此类外墙材料有各类砌块、复合轻墙板以及外墙复合墙体保温技术等,,在文献[3]中有较详尽的介绍。 3)外装饰尽量做浅色处理,采用光滑饰面材料,降低kρ,减少表面对辐射的吸收; 4)硬质铺地表面蓄积太阳能热量,会导致建筑周围温度的上升。如果利用绿地区域替代,将降低地面附近室外空气的温度。减少室内外温差,从而降低冷负荷。参见文献[4] 5)研究如“可呼吸外墙”类同时具有良好生态性能的外墙。参见文献[4] 2.1.2窗 窗的传热系数比墙的大很多,又经常开启,是冬季耗热的关键部位。窗的冷负荷分瞬变得热和日射得热,日射得热是室内通过窗玻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其计算公式为Qc(τ)=ACsCiDjmaxCLQ(A-窗的有效面积,Cs窗玻璃的遮阳系数,Ci-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由公式可看出,针对窗户的节能技术主要有: 1)结合建筑物朝向,纬度,合理的控制窗墙比,如高纬度南向窗户面积取大一点,以更好的利用太阳辐射,降低采暖能耗。适当确定建筑物的挑檐、遮阳板的尺寸,安装可调式百叶、窗帘,调节室内日照。或采用遮阳系统,一般安装在向阳的外立面或采光屋顶上,可控可调,以到不同时间,据不同需要遮挡、反射和引光入室的目的。 2)采用多层窗或采用中空玻璃,利用空气夹层热阻较小的原理,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数。普通单层玻璃K值在6.4左右,而中空玻璃窗K值在3.0左右,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提高。选择气密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塑料窗框代替常用的金属窗框,可有效减少冷风浸入。 3)采用吸热玻璃、镀膜反射玻璃、夹层变玻璃等技术,降低玻璃的Cs,有效阻止通过玻璃的太阳辐射和室内热辐射。但这些高技术产品价格昂贵,希望在发展玻璃深加工的同时能降低成本,使之能普遍使用在住宅中。 2.1.3屋顶 1)采用高保温材料。目前我国平屋顶保温材料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加气砼和膨胀珍珠棉,保温隔热性能一般。近几年广东等地推广使用一种预制好的隔热砖,可在结构层上直接铺设。有的地方用舒乐板作屋面保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近研制的防水珍珠保温板,具有带排气孔、重量轻、憎水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好等特点。 2)屋顶设置高效隔热层。可防止大量辐射热侵入室内,减少空调等耗能。隔热层在设计时,不仅要保证有一定的隔热空间,而且还应该保证隔热层能够通风,及时将热量带走,才能有效的保证隔热效果。我国传统的坡屋面设计就能较好地满足这个要求; 3)蓄水隔热屋面。利用水生植物遮阳,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以及利用蓄水的蒸发来提高隔热效果;条件允许时在屋顶上覆土,做植被屋面。上面种密叶植物,利用植物遮阳,覆土作为隔热层提高隔热性能。 2.2暖通空调新技术 建筑能耗降低主要体现在暖通空调设备的装机容量减少和运行的经济性上,因此,暖通空调技术措施的改进和落实应用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2.2.1采暖新技术 冬季采暖是中国北方地区住宅必不可少的,主要采用集中供暖。热源供给主体是热力公司或小区锅炉房。我国目前市政集中供暖方式比例为46%,分户式取暖比例仅次于市政集中供暖,为44%。分户采暖方式的特点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同时用热也可以单独计量。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采暖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成为可能,集中供暖方式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采暖、热水一体化的独立分户采暖等方式纷纷出现。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能源条件和建筑情况,发展采用适宜的节能采暖方式,如辐射采暖,主要依靠供热部件与结构内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为各房间供热(冷),热舒适增加,减少房间上部温度升高增加的无效热损失,因此可节省采暖能耗。 2.2.2通风空调新技术 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及定风量全空气系统,但以下几种系统形式有着较好的节能效果,建议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 1)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可以减少制冷负荷,并带走室内有毒及有异味物质,其动力是室内外温度差引起的热压和风压压力差。这种被动式的通风空调技术不开风机,无需制冷,应加以充分考虑,设计在温和天气如春冬过渡季节直接对流通风,实现基本零能耗;而在热而无风的日子尽量设计利用烟囱效应、风塔效应引风入内。 2)变制冷剂流量VRV系统。以制冷剂直接作为热传送介质,其每公斤传送的热量是205KJ/kg,几乎是水的10倍和空气的20倍,同时可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瞬间进行容量调整,使VRV系统能在高效率工况下运行,具有显著节能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3)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用水环路将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在一起,构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内余热为主要特点的热泵供暖、供冷的空调系统。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4)蓄能空调。利用晚上电价较低时段制冰蓄冷白天供冷,可起到削峰调谷的作用。[11] 5)变风量空调VAV系统。送风状态保持不变,改变送风量来适应室外气象变化,从而降低了冷水机组的制冷量,也降低的风机的能耗。 6)热泵空调技术。将自然环境(太阳能、空气、水、土壤)中的低位能转化为高位能。以土壤源热泵为例,在一定深度的地层中,土壤温度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冷热媒流经这些区域进行热交换后可直接用于空调系统。未来地下土壤的冷或热能的利用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为这种能源普遍存在,既没有污染物排放,也不生成污染物,另一方面运作费用极低,只需要进行初始投资回收的评估。 7)区域供冷技术。这样可以采用效率高的大容量机组,考虑负荷参差系数而使装机容量减少,与分散式供冷相比,机房面积和管理人员都大幅减少,能源利用更为合理有效。 比较以上几种空调技术,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采用自然通风时,如果建筑周围外环境质量较差,则容易引入外界的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同时可能导致热/冷流失,降低隔热效果;考虑制冷剂的价格的环境污染问题,VRV系统的容量不能很大;应用水环热泵的建筑必须有内外分区;蓄能空调只有在昼夜电价有较大差异时才有意义;VAV系统的自控很不好实现,国内罕有成功的实例;地源热泵地场温度分布的测定还不完善,以及布管技术与管材的选择问题,还有一年中从地下获取的和排放的热量应如何保持平衡等问题而水源热泵回灌成本太高,而且要求必须有环境水源才能实现。因此,总的来说,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是利用这些空调技术达到节能降耗目的的前提。 不论是采用何种通风空调形式,都要注意自动化技术与暖通空调技术的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合理设计、有效使用以及运行控制过程中的能量节约。建筑自动化即实现建筑设备系统(如供热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运输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办公系统、通讯系统等)的监测、管理、运行和控制的自动化,根据室外气候条件和室内参数设定值,自动调整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参数,真正做到设备响应当地气候,保证建筑设备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环境的同时,达到初投资、运行费和维修服务费最小的优化目标。 再者,暖通空调设备的选型应分考虑各种节能及优化措施对设计负荷的影响,负荷计算不能再参照旧有围护结构的类型充和材料热工性能,否则会造成计算得到的冷热负荷与实际冷热负荷存在不小的差异。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系数,从而合理为暖通空调设备选型定装机容量,以节省初次投资和做到精确控制运行工况,节省运行费用。另外,照明负荷的大小、办公设备耗能指标及建筑内人员密度等都应采用反映实际情况的合理的参数值,而非仅仅依赖设计手册上的概算指标或经验数据进行估算。 另外,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研究为暖通空调系统配置合理的能源转化与能源输送系统,重点为我国北方地区热电联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供热、供冷方式,与集中供热、供冷相适应的大型制冷供热装置以及全面规划电力、煤气、冷热源及蓄能的能源系统。能源系统设计的很小变更,也会意味着大数量级的能耗降低。 2.3新能源技术 2l世纪住宅应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绿色能源,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自给自足,保护未来的生态和环境,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基础。太阳能是自然界中的最充分、最便捷的可供利用的绿色能源,应优先选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而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的采用则作为补充。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在设计时可在地面、屋顶安装一些装置直接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恒温房;也可在外围护结构的空气层中填以高效热反射材料,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而在阳光充足的寒冷地区,则可将外围护结构设计成蓄热材料;还可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或其他装置将太阳能进行收集、贮存和转换。在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避免由于人工能源的大量使用而形成的居住者与自然的人为隔离,同时也可节能能源。主动式太阳能利用可通过窗户集热板系统、空气集热板系统、透明热阻材料组合墙等来实现。参见文献[4] 2.4可再生技术 可再生技术的意义重大:变废为宝,同时解决污染问题。利用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领域,以应对未来建筑必须面临的诸如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少能源耗费等方方面面的挑战。一方面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垃圾、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自然资源如雨水可以收集起来,引入蓄水池中,适度净化后用于浇灌花园、清洗和卫生间冲水等。还可以利用蒸发效应冷却建筑外结构或建筑构成元素,与自然通风协同作用,清洁环保地达到保证室内空间热舒适的程度。 垃圾处理,减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建筑及生活垃圾可采用分类回收及无害化解体处理。如由废纸、废纸板可制成保温材料和底衬;由废塑料可制成管子和地毯;废电池回收处理可回收大量金属等。在建造时会产生垃圾,应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尺度的推敲,符合模数,选择使用高效、精良的产品及考虑材料维护更换周期,采用对环境更为有利的施工管理模式。另外,要充分利用剩余能量,注意对建材及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和废热综合利用、开发。 传统建材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将大量资源提取出来,再将大量废弃物排回到环境中去的恶性循环过程,忽视了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其中最关键的是利用混凝土和水泥固体废弃物生产生态环境建材[8]。超级秘书网 在我国,每年浇注混凝土约15—20亿m3,开山采砂石约为11—14亿m3。废弃混凝土量约为60亿万m3,其中除一小部分用于填筑海岸、充当道路和建筑物的基础垫层外,绝大多数作为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批土地(甚至耕地),而且还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废弃混凝土块中含有大量砂石骨料,如果能就地回收,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作为骨料再利用,则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节省天然资源,还能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参见文献[6][7]目前.我国每年约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粘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02和SO2等,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水泥工业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它工业废渣废料。参见文献[7] 3结论 可持续性建筑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要从土地开发、建筑布局、建材选择、建筑使用及维护以及建筑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总体来说,我们应首选优化设计,结合具体建筑尽可能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尽量适应环境的特点,依靠自然力来满足舒适性要求。尽管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被动的技术,但其在节能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审慎的态度对待新技术。从整体性,协调性的观点来看,有一些所谓的可持续性技术只是某些环节的某些属性的改善,并不一定代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反有时大量高能耗的建筑设施及其施工反而会极大地抵消其积极的一面。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建筑,我们应以建筑和暖通行业为基点,材料、自动化等行业为支持,提高建筑的综合效益,让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国家安全论文:从国家安全及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发展我国的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摘要】 本文根据科索沃战争及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几次大停电事故给我们的启示,指出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模式的现代电力系统是非常脆弱的,在战争状态下更是不堪一击。并认为燃料电池将是21世纪电力行业的主力军,从现在开始,"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的模式再也不能继续发展下去了。本文还认为台湾局势对大陆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出了新的挑战,掌握和发展燃料电池发电技术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建议由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委、国家经贸委牵头,根据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订规划,组织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电力公司、石油集团、石化集团及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参与研究开发,集中研究力量,加大经费投入,促进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实用化、产业化。 1、科索沃战争及近年来美国西部大停电、马来西亚全国性大停电、台湾发生的三次大停电事故给我们的启示 科索沃战争实际上以南联盟的失败而结束了,战前人们预料的北约必须出动地面部队才能结束战斗、有可能又是一场越南战争的情况没有出现,北约仅靠78天的空袭就迫使南联盟屈服了。在这里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美国用石墨炸弹破坏南联盟电力系统,从而破坏南联盟国民经济,造成南联盟人民生活陷入极大困境在结束战争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电力工业属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电能生产、输送、使用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现代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运行技术复杂、管理水平要求高。电网上任何一点的故障所产生的扰动都会以光的速度波及开来,严重的故障可能会引起大面积停电甚至全网崩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今年7月29日23时30分,由于台南县关庙乡附近山崩,压倒台电第326号高压输电线铁塔,使得嘉义及台南的两条输电线路跳闸所引发的台湾全岛大停电,至少造成上百亿元新台币的损失,并导致岛内民众一片惊慌。1996年7月2日、8月10日在美国西部连续发生的大停电事故和1996年8月3日马来西亚发生的全国性大停电事故,以及台湾1995年5月24日、8月5日、1999年7月29日发生的三次大停电事故,损失惨重,教训沉痛,给以大电网集中供电的现代社会敲响了警钟。科索沃战争和上述大停电事故告诉我们: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模式的现代电力系统是非常脆弱的,在战争状态下更是不堪一击!大电网大面积停电所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从现在开始,"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的模式再也不能继续发展下去了! 如何保证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如何保证电力的连续生产、稳定供应成为下世纪电力工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这里我们要指出:分散电源供电系统-燃料电池发电厂由于其巨大的优越性将成为21世纪电力行业的主力军,掌握和发展燃料电池发电技术是事关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问题;是事关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占领21世纪电力工业技术制高点的重大战略课题。 2、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发展简况 2.1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燃料电池(Fuel cell)是一种不经过燃烧直接以电化学反应方式将富氢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其工作原理与一般的电池相似,基本上由电子导电的阴极和阳极及离子导电的电解质构成。在电极与电解质的界面上电荷载体由电子变为离子,在阳极(燃料电池的负极又称燃料极)进行氧化反应,在阴极(燃料电池的正极又称空气极)进行还原反应,燃料扩散通过阳极时失去电子而产生电流。当外部不断地输送燃料和氧化剂时,燃料氧化所释放的能量也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和热能。 燃料电池被称之为继水电、火电和核电之后能持续产生电力的第四种连续发电方式,有着传统的火力发电难以比拟的诸多技术上的优点。 首先,燃料电池属于能量直接转换的装置,效率很高。各种燃料发电的平均理论效率在90%以上,应用中因电解质的电阻以及阴阳极的化学反应阻力,实际效率也均在50%以上。如果进一步将化学反应中产生的热能加以利用,燃料电池的总效率可达到80%以上。 其次,燃料电池的环境兼容性好。由于整个能量转换过程中没有燃烧,CO2的排放量比常规火电减少40-60%,SOX和NOX的排放量更低,比火电减少90%以上。同时,能量转换的主要装置无运动部件,因此噪音极小。据测试,在已建燃料电池电厂外9米处的噪音仅为60dB。 第三,设备可靠性高,对负荷的适应能力强,可以无人操作。燃料电池过载运行或欠载运行都能承受而效率基本不变,负荷变化时响应速度很快。可以直接建在终端用户附近,没有庞大的输配电网络,供电可靠性高。同时节约大量的输配电设备费用并减少损耗。 第四,燃料来源广、建设工期短、使用方便。由于是组件化设计,建厂时间很短(平均仅需2个月左右)。电厂不需大量冷水,占地面积极小(几十平方米即可),加上无污染无噪音,选址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可用来发电的燃料种类众多,甲醇、煤气、沼气、天然气、含氢废气、轻油、柴油等均可。 从以上这些突出的特点可以看出,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洁净方便的发电装置,非常适合作移动、分散电源和接近终端用户的电力供给,尤其适宜应用于重要的政府与军事等部门。随着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推广,其成本价格会迅速降低,民用市场的前景也将十分广阔。 2.2 燃料电池的主要类型 燃料电池的种类不少,按使用的电解质不同分类,主要有磷酸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MCFC)、固体氧气物燃料电池(SOFC)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等。 PAFC型燃料电池 磷酸燃料电池(PAFC)电解质采用磷酸H3PO4。磷酸化学稳定性好且容易得到,利用磷酸的燃料电池工作温度适中(200℃左右),容易实现大型化应用。 磷酸燃料电池(PAFC)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和商业化程度最高的燃料电池。 MCFC型燃料电池 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MCFC)的电解质为碳酸盐Li2CO3-K2CO3,以氢气为燃料,氧气为氧化剂,负荷电流密度150mA/cm2,单个电池电压达到0.75-0.85V。工作温度高至650℃左右,不需要低温电池必须的铂系催化剂,而且对燃料的纯度要求相对较低,可以在电池内重整燃料。高工作温度加速了化学反应速度,减少了极化损失,效率提高到55-58%,高温度的排放气体可用来进行热电联产或与汽轮机联合循环,总效率更可达70%及更高。所以设备比PAFC型相对简单,价格也有优势。 MCFC型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比PAFC型晚近10年,要解决的关键是寿命问题,即在高温下液态电解质的腐蚀与渗漏问题。 SOFC型燃料电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使用高温下成为氧离子导体的陶瓷(氧化锆系等)为电解质,因此不会出现电解质的蒸发和析出,也没有电解液引起的材料腐蚀和电极析出等问题。工作温度900-1000℃,具有效率高(50-65%)、出力密度大、结构简单、寿命长等优点,可用于替代大型火电。缺点是必须有能适应高温的材料和较高的制造技术。 PEMFC型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也称为固体聚合物(有机膜)电解质燃料电池,相对于其它几种燃料电池发展较迟。工作温度50-100℃,启动快,固体有机膜的电解质不怕震动。实际应用效率可达80%以上,具有高比能量和比功率及低温快速启动等特点。 2.3 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概况 1839年英国的W.Grove在实验室里验证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但直到1939年苏格兰的F.T.Bacon才第一次用KOH水溶液制造出了燃料电池,工作温度100℃,电池电压0.89V,电流密度13mA/cm2。以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购买Bacon的专利,率先开发燃料电池技术,并于1984年成立国际燃料电池公司(IFC)。 燃料电池技术最初的应用开始于本世纪60年代的航天技术上。采用碱性电池AFC,但由于其应用条件较苛刻,必须使用纯氢和纯氧且微量的CO2即令电解质变质,随后开发了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PAFC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燃料电池,价格已降低至1500美圆/kW,美日欧等国投入运行的PAFC型电站已超过百座,最大容量者为东京电力公司的五井电厂(11MW)。 PAFC的缺点是它需要贵重金属铂做催化剂,还需要外部的燃料处理器来重整燃料以提高含氢量,降低了电池的效率并增加了费用和占地。因此,七十年代末开始开发被称为第二代燃料电池的熔融碳酸盐电池(MCFC)。MCFC工作于高温600-700℃下,燃料的重整在内部进行从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可用于大规模发电。目前有2MW级验证电站于1996年开始在美国Santa Clara运行,其建设周期仅2月,占地400m2,距厂房9米处噪音低于60分贝,发电效率53.7%,燃料使用天然气和液化气,单位造价1700美圆/kW。 固体电解质型燃料电池SOFC被列为第三代燃料电池。具有高效率寿命长的优点,目前正进行kW级的试验工作。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近几年研究最广泛、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的燃料电池。由于电解质采用高分子膜,具有构造简单、启动快、常温工作的优势,最适宜为汽车等交通工具提供无污染的动力。加拿大Ballard公司在1994年研制出可载75人的PEMFC型电动客车,连续行驶里程超过400公里。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经济发达国家都在投巨资研究开发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美国政府及众多企业每年投资达数亿美圆,以UTC及其派生出的IFC技术最为先进,IFC和日本东芝公司于1990年成立的ONSI公司生产的PC-25型设备应用最广,产品遍布美日欧。日本的富士电机、东芝公司、三菱电机等公司在政府支持下,自六十年代开始,继美国之后大力研发燃料电池技术,运行中的电站仅PAFC型即超过100座,装机30MW以上。欧洲各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由政府和企业界合作,也在燃料电池研究与应用上取得诸多进展。 我国在60年代就开始了多种燃料电池的实验室研究,70年代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燃料电池用于空间技术,此后研究工作有很长时期的停顿。最近几年,科学界和企业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将目光投向燃料电池技术,尤其在PEMFC技术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刚刚起步,国家和企业投入资金极为有限(仅为千万元人民币级),且研究力量分散各处,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难以将取得的成果进行实际应用试验。 2.4 燃料电池发电方式与火力发电方式的技术经济比较 燃料电池发电的高效率、无污染、低噪音性能符合未来工业的发展趋势,其简单的运行方式和优越的运行稳定性是火力发电难以比拟的,多种燃料种类和方便来源使燃料电池不存在应用上的障碍。 燃料电池是分散电源,可以直接建在终端用户。没有庞大的输配电网络,不存在网络故障引起的供电中断,供电可靠性大大提高了。燃料电池故障只影响局部用户,没有现代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的危险。 从目前看,国外已运行的燃料电池电站的价格大约为1500美圆/kW,考虑燃料电池的环保效益,已具备与火电竞争的资格。燃料电池建设周期短,占地极小,就近负荷安装,节约建设费用、运行费用和维护费用的同时,节约了输配电网络建设费用并减少线损。而在传统火力发电时,由于电站基本上都远离负荷中心,往往需要投入相当于发电设备造价1-2倍的网络建设费用来配套。网络的安全与稳定运行更是时刻困扰大电网的问题之一。 3、从国家安全及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发展我国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重大意义 3.1 台湾问题给我国电网安全运行提出新的挑战 自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以来,两岸关系骤然紧张。李登辉提出"两国论"是对大陆反应的一种试探,其目的是为台湾走向独立制造舆论。从李登辉上台以来的种种表现看,其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蓄谋已久,其最终目标是分裂祖国实现。这种局面的出现毫无疑问会导致海峡两岸发生一场战争,而这一战争将引发更大范围的战争。也就是说,由于美国长期介入台湾问题,和台湾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并且美国明确表示反对中国政府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所以一旦两岸发生战争,可以肯定美国将站在李登辉一边,陈兵海峡直接和中国政府进行军事对抗。最近,竞选美国下届总统的小乔治.布什就声称将用武力保护台湾的安全。在此情况下,我国不仅仅是面对台湾李登辉的军队,更大程度上是面对美国的强权势力,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使用的石墨炸弹完全可能会投向中国大陆的电力系统。由于大陆电网覆盖区域广、人口多,战争破坏造成的大停电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将更为严重,对此我们必须有高度清醒的认识,万万不可掉以轻心。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电力工业,如何保证电能的连续生产稳定供应?如何避免电网崩溃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已现实地摆在我们国家面前。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很明显,燃料电池作为分散电源供电系统,在战争状态下的可靠性是任何其他系统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加快发展我国的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对保障国家安全,抵御外敌入侵,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2 加快发展我国的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占领21世纪电力工业技术制高点,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由于燃料电池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污染极小,用水少、占地小等突出优点,在发达国家已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十分活跃的重要研究领域。美国政府1995年就把燃料电池列为影响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的27个关键技术领域之一,美国时代周刊1995年将燃料电池电动车列为21世纪十大高新技术之首。美、加、日、欧都在投入巨资开发燃料电池,已在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美、加、欧已将燃料电池应用于第三代潜艇,美国有数万台燃料电池发电站应用于宾馆、医院及居民小区,日本已建成11MW燃料电池发电厂。 21世纪将是氢能的世纪,燃料电池作为把氢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洁净发电装置即将大规模全面进入社会,从军用到民用,从潜艇汽车动力、卫星飞船电源到城市区域供电,其开发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美国预计:到2017年30%的电能将由燃料电池提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能源作为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加强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意义重大,尤其是关系到我国加入WTO后未来整个能源行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已认识到燃料电池的重要性,但是,组织开发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燃料电池研究水平还较低,总的来说仍处于科研阶段,离实用化商业化应用还有较大距离。迄今为止,还没有燃料电池发电站的应用实例,这和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力量分散,经费投入少,没有产业界的参与。尽管国家科技部也将燃料电池技术列为"九五"攻关项目,但经费较少,年度经费仅为百万元级,与发达国家数亿美元的投入相比微不足道。承担研究任务的也只是中科院等少数科研院所,没有企业的介入,很难形成产业化的趋势。而美、加、欧、日则有数十家专门研究开发、生产制造燃料电池的公司,如加拿大的Ballard公司,其资产已达10亿美元。 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军民两用燃料电池发电技术。为了促进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实用化商业化研究开发,建议由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委、国家经贸委牵头,根据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订规划,组织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电力公司、石油集团、石化集团及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参与研究开发。集中研究力量,加大经费投入。除国家加大研究经费投入力度外,各大电力、电气、汽车、石油、石化等企业也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事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比如国家电力公司系统,1998-2000年城乡电网改造总费用达3000亿元,可否从中拿出10亿元用于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 下世纪头十年,将是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阶段,其技术实用性、生产成本都将取得重大突破。分散电源供电系统-燃料电池发电厂必将在21世纪内取代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电力系统,成为电力行业的主力军。而燃料电池的普遍推广应用,必将在能源及相关领域引发一场深刻的革命,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领域的这场革命,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都必须给予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准确把握它所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未来。针对电力工业,我们不应过分强调发展更高的电压等级、更大的单机容量以及大区电网互联等。适当控制单机容量、电压等级、电网规模的发展,而应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上来,使之早日实用化产业化,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国家安全论文:国家安全观的终结?——新安全观质疑 内容提要: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社会面临更为复杂的安全挑战,传统的以国家为本位的军事安全只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众多安全问题之一,人们的安全观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对此,国内外学者提出了新安全观等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然而,对新安全观的强调却易使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发生误解和偏差,忽视或淡化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甚至有贬低传统安全之虞。本文从国家安全的缘起、认识安全问题的不同视角及安全观形态的转变等方面入手,对安全问题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论析,确认了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地位,并依据冷战后安全问题的新发展,分析了新安全观的理论和现实困境,提醒人们警惕忽视传统国家安全的现象。 关键词:国家安全观 安全困境 新安全观 冷战结束以后,由于苏联的解体和美苏对抗的消失,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与此同时,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使国际社会面临着更复杂的安全挑战,传统以国家为本位的军事安全只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众多安全问题之一,人们的安全观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国内外学者敏锐地注意到这一变化,并提出综合安全、全面安全、新安全观等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一解释使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容易发生误解和偏差,易于忽视或忘却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甚至有贬低传统安全之嫌疑。笔者拟从国家安全的缘起、分析安全观的不同视角及国家安全观的转变形态等方面探讨现今国家安全的地位,并对新安全观提出质疑,以便更加准确地认识冷战后安全问题的新发展,同时提醒人们警惕忽视传统国家安全的现象。 一 国家安全的缘起与传统安全观 以国家安全、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古已有之,但其含义与今天的安全观相比已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认识传统安全观,还得从国家安全的缘起和含义说起。 (一)国家安全的缘起 国家安全问题早已存在。中国历史上就存在古代国家安全观。当时的国家安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统治者政权的安全和外来侵略引起的“国家安全”问题。“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属前一类安全,“战国七雄”、“春秋五霸”及“三分天下”等指的是后一种安全。古代欧洲也曾出现过两种不同的安全问题。恺撒被刺后的罗马政局变化属前一种安全,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及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布匿战争属后一种安全。现代的国家安全则起源于欧洲。17世纪,欧洲在王权摆脱了教权的控制后,又陷入了领土和国际权力的争夺,君主国之间兵戎相见,国家没有安宁可言。领土没有保障,民众常常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大国干涉他国内政是常见现象。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垄断资本的扩张,欧洲国家间因对外扩张、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及抢占新领土而发生了一系列战争。为了使民族国家能享有主权独立和安全保障,1648年欧洲在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国家主权的存在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在国际上,该和约第一次从法律上肯定了各诸侯国的主权地位,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家可以实施集体制裁,罗马教会不再享有任意干涉各民族国家内部事务的权利,王权因此脱离了神权的束缚。这也是以国家主权为核心的现代国家安全的缘起之时。 (二)传统国家安全的含义 传统国家安全的含义大致可归结为:第一,国家安全是军事安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安全即国防的观念影响很大,安全受制于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各国为保卫领土和扩大边界而扩军备战。加强军事实力是世界所有国家主要的安全手段。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本能地考虑的是自己会不会被他国所威胁,自己需通过“自助”的方式来防止这种威胁的出现。因此,按照传统观念,国家安全主要涉及的是军事问题,①国家安全是军事安全,即国家军事力量是否强大,是否面临军事威胁。第二,国家安全是保卫国家领土、边界不受到侵犯。在历史上,中外国家均为扩大边界和保护边界而战。第三,国家安全是保护自己的国民和政权组织。保卫国民不受外来侵犯是国家成立的最初动因之一,因为当国际社会处于丛林状态下,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自己的财产和成员免于外来干扰。政权是国家的四大要素之一。如果没有政权,就不可能将抵御外敌和惩罚各类犯罪的力量集中起来,臣民同样处于不安全状态。第四,国家安全是指国家主权不受到威胁。国家主权属近代概念,源于欧洲,是在欧洲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才有的,这也是传统国家安全观与古代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区别。第五,安全主要是客观安全问题。有学者认为,安全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所谓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②其实,安全主要是客观安全问题,与心理的关系不大。无论你是否恐惧,威胁就是威胁,安全就是安全。主观安全可能是假想的、臆造的,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威胁,如果没有安全威胁,恐惧是没有必要的,这种对不存在的“威胁”的恐惧感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而不是安全威胁,因为事实上这种威胁根本不存在。“中国威胁论”就属这种恐惧感,是制造出来的恐惧感,中国的崛起被安全化(securitization)了。③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直在谋求和平崛起的道路。同样,如果没有恐惧感,只要威胁存在,也是不安全的。如在二战前的绥靖政治,当时欧亚已存在巨大的法西斯威胁,尽管英国、法国及美国等国家领导人没有恐惧感,然而威胁并没有因为他们没有恐惧感就不存在。事实上,这些国家均受到了法西斯国家的打击。因此,假想威胁有两种情况,即事实上存在的威胁(不安全状态)和事实上不存在的威胁(安全状态)。假想安全也有两种情况,即事实上存在的安全状态和事实上不存在的安全状态。 (三)国家安全与传统安全观 到15世纪末,在反对罗马教会干涉的过程中,西欧逐渐形成民族国家,然而当时各种分裂因素和国外的干涉势力依然存在。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王权,近代国家主权理论应运而生。众所周知,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让·布丹首先提出了国家主权理论,他认为,国家主权是“不受法律约束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是绝对的、永久的、不可分割的和不可让与的,除了受制于自然法则之外,主权的行使不受限制。荷兰著名法学家格老秀斯则从国际法的层面发展了国家主权理论。他认为,所谓主权就是国家行为不受另外一个权力的限制。主权国家平等相待,战争被证明只是用来保卫主权的。①目前主要有两种国家观,即“国家主权无限论”和“国家主权有限论”。从当今国际关系的现实来看,“国家主权有限论”较符合实际。 总之,传统安全观将安全理解为国家安全,坚持国家安全至上主义。它以传统现实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的国际目标是谋取最高权力。国家安全也主要限于军事领域,军事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国家的军事力量越强大,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也越强。 二 分析安全问题的三重视角———国家安全观是核心 在安全问题上,三大主流国际关系学派———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存在很大差别:现实主义强调权力与安全,理想主义则注重制度、利益与合作,建构主义却看重规范、文化和认同。然而在三大学派关于安全问题的分析中,国家安全占据其理论的核心位置这一点是相同的。 (一)现实主义的安全观 现实主义是安全研究中最为广泛的分析视角,②该理论从马基雅维利关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认为国家在国际上总想谋求权力。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③由于国家安全处于自助状态,国家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安全。只要对手存在,国家就会有安全恐惧感。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经济竞争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日益加大,国际合作开始受到重视,国际制度仅为国家间权力分配的反映,对国际安全的影响有限。国家在最关键的时候注重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这是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修正。①具体来看,现实主义强调均势安全和霸权安全,实力不足时可谋取权力均势,实力强大时可建立霸权体系。 均势安全观认为,由于国际关系的现实呈现无政府性、多样性和对抗性,因此,几个主要大国通过结盟、加强军备或削弱对手等手段使各力量之间处于均衡状态,以此来制衡威胁安全的对手。权力均势是传统的维护国家安全的国际自助机制,是各国自发作用的结果。均势是各方利益暂时妥协的产物,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均势状态就会被打破,各主要力量之间会重新组合,达到新的均势。在国际社会处于互不信任的状态之下,有关各方彼此之间相互猜疑,任何一方采取措施都会刺激他方采取反措施,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出现“安全困境”。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安全的维护是一场零和博弈,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一国的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因此,均势安全状态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稳定状态,是对权力追逐中的稳定。②均势状态中的各方只是获得暂时性的安全,各方处在被他方侵略的恐惧阴影之下,国家之间互为人质。霸权安全观则强调霸权体系的重要性。霸权体系是指由综合国力远大于其他国家并有要求别国做某事的能力(硬权力)的霸权国领导和统治的国际体系。霸权体系与国际安全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霸权国实力越大,世界就越安全。历史上出现了三种霸权体系,即“古罗马治下的和平”、“英国治下的和平”及“美国治下的和平”,这几种体系是对该理论的有力支撑。按照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的标准来看,该理论始终保持旺势,没有衰微。③用历史的观点看,霸权体系表现出周期性,不平衡发展规律导致重新分配权力,世界走向新一轮的霸权冲突。④ 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新现实主义均强调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一状态导致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国家必须通过自助来维护自己的安全。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活动的主要行为体,国家安全是最重要的目标,①加强军事实力与军事结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重视物质权力对安全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对某一个特定国家的安全政策而言。②可以说,现实主义理论是地地道道的传统国家安全观。 (二)理想主义(或称自由主义)的安全观 理想主义者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声称要唤醒误入歧途者的良知,要消除国家间的误解,这样世界和平与安全就有希望。他们欢庆国家主权的衰落,寻求通过多边主义超越权力政治、狭隘的国家利益及从根本上超越民族国家本身。③理想主义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军事因素等硬权力来衡量一国是否强大,以文化为基础的软权力(想别国做某事的能力)对国家安全的作用可能更大,维护国家安全不仅在于军事力量,文化、制度等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也同样重要。理想主义的安全观主要强调通过建构国际制度和建立全球民主制度的方式来获得国家安全,即国际制度安全观和民主安全观。 跟现实主义一样,制度理论也是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④制度安全观认为,以军事问题为中心的国家安全概念越来越难以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境,其象征性作用也在下降。⑤安全不应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和单纯依靠军事实力,通过建立在相互遵守的原则、规范和规则之上的国际制度能够带来真正的国家安全和全球安全。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及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为全球性的国际制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国际制度安排可以对国家行为进行规制,并通过谈判、合作达到互信来减少彼此间的恐惧感。民主安全观则认为由人民选举而成的民主国家可通过制度约束阻止战争的爆发,当民主国家间发生冲突时不会诉诸武力,所以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当世界所有国家成为民主国家时,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就会有保障。① 制度安全观和民主安全观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安全。制度安全观所建构的是由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谋求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摆脱国家安全困境,实现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制度安全观的最终目的。虽然制度主义者强调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关系进程影响的重要性,但国际制度一般是国家间谈判的结果,其权力也是国家让与的,国家才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民主安全观则将西方民主制度设计为国际安全的必要条件,西方民主国家的安全才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 (三)建构主义的安全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规范、文化和认同。规范表明了各行为体的利益和对利益的认同,文化是由不同规范和认同构成的,认同则是用来指行为者对安全的认知和学习,国家利益不是如现实主义所言由权力界定的,而是由认同安全或身份界定的。②国家有多重的、变化的认同和利益。③建构利益的观念又是被国际体系中的共有观念或文化建构的。④建构主义也承认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只是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家安全的影响,⑤认为这种状态是一种文化,一种观念形态,即所谓“观念的分配”(distributionofidea)。安全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建构的;民族和国家并不是必然趋势,可通过建构而成。同样,安全困境也是国际社会建构的结果。既然如此,国家安全也可以通过建构形成另外的国际规则,如国际安全共同体⑥。国家则可以在相互关系中通过学习扮演、认同自己的角色身份。国家是否安全取决于各方的观念,取决于国家作为不同的身份认同,如对手身份或盟友身份。如果选择作为盟友,彼此是安全的;如果选择对手,彼此就处于不安全状态。 建构主义理论与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理论一样也没有跳出国家安全的传统框架,建构主义者提出的安全共同体指的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安全共同体,它没有侵蚀国家的合法性,也没有取代国家。①规范是由国家认同和遵守的规范,认同也是国家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国际规则的认同,国家是建构主义分析的主要对象,建构主义着重解释国家为什么会那样行动的原因。②因此,国家安全仍然是其分析国际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三 安全观的三种转变形态———传统国家安全是中轴 冷战结束以后,安全观念正处于巨大的变化之中。安全威胁、安全战略、安全概念以及人们的安全观念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影响安全的非国家因素、非军事化因素正逐渐增强,国家因素有所减弱,安全不再被简单地理解为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安全问题出现了全球化、社会化和人道化趋势,并相应出现了人权安全、全球安全和社会安全等概念,这一趋势大致可归结为安全变化的三种基本转变形态,即从主权安全到人权安全、从国家安全到全球安全及从军事安全到社会安全的转变。 (一)从主权安全到人权安全的转变 传统国家安全观强调国家安全和主权不可分割。人们对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比较单一,过于注重国家主权而忽视个人权利,国家安全等同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捍卫国家领土。18世纪中叶开始,同质性、单一性的国家观念迅速转变;形式化的国际关系概念成型,标准化的享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个人概念和较具体的关于人类的概念成型。③如果说过去主权一直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东西的话,现在它已不再是如此。国家边界与过去相比,正在不断地变得模糊。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增多,社会发展中的人道问题的严重性日益显露出来,国际社会因此变得相互依赖,国际人道合作显得更加重要,传统的主权观念难以适应这一趋势发展的要求,安全观念正从以国家为本位的安全观向以人为本位的安全观转变,国家成为维护安全的主要手段,而可能不再是维护安全的最终目的。国家可能无处不在,其触角可以伸到每一个角落和缝隙,但它的结构、进程和政策可能已经远离公民的认同感、历史感和一致感。①个人安全观强调民众不受恐怖主义、种族冲突、社会犯罪、饥饿、环境及专制统治的威胁,强调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只有有了个人安全,才会有国家安全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安全,过分强调国家安全会对个人安全造成损害。在人类经历了无数的战争的摧残和长期的专制统治之后,以人道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安全观念也逐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并有可能在各类安全观念中占据主导性地位。 (二)从国家安全到全球安全的转变 在主权安全向人权安全转变的同时,国际关系中的安全观也在经历着从国家安全向全球安全的演变。在过去,由于国家处于自助状态,国家要保护自己的主权、领土、居民和政权不受到外来力量的威胁,要保存自己既定的价值观不受到攻击,国家只有通过单边行动加强自身军事能力来保护国家安全。安全也往往指国家安全,安全被限定于国家范围之内,国家强调本民族国家的安全利益。国家安全的地理边界由国界决定。②今天,国家安全的边界可能无处不在。③随着国际局势的迅速发展,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类因素已经跨越国界,这些新的威胁超越了单个国家的能力范围,它们已不再是某个国家的内部问题,而是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其界限变得模糊,并显示出同等的重要性。④这些变化促使人们突破过去的国家安全观念,要求人们从全球安全的视角来看待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安全观也从国家为主导向以全球安全为主导的方向演变。 (三)从军事安全到社会安全的转变 安全具有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两重特性,前者将主权当作终极目标,后者则强调不同认同观念的协调。⑤传统国家安全观过分强调安全的军事层面,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强自己的军事能力或削弱对手,而社会安全观则强调安全的综合性、全面性和社会性,国家安全不应仅仅局限于安全的军事层面,单纯依赖军事手段难以保证国家处于安全状态,尤其是当安全的范围急剧扩大,军事安全只是国家所追求的几个目标之一,安全不仅涉及军事,还包括经济、环境、人权等领域时,更是如此。如果国家安全不能保证国内民众的生存条件,那么国家安全就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因此,现在各种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产业协会等与国家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对主权的转型都有重要的蕴涵。①当今安全观的含义正在发生另一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同样突破了传统国家安全的局限,即安全观念正从狭义传统的军事安全观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广义安全观,军事安全观正在被社会安全观所取代,这反映了全球化对整个国际社会影响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趋势,人、民族国家和全球社会在这一趋势中似乎已找到了一条新的安全出路,人类安全观念可能面临一次全新的变革。 从国家安全观基本的三种转变形态可以看出,人类的安全观念的确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也许正处在新安全观念到来的转折时期。过去,太过于强调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而忽视了安全的其他方面,如个人安全、全球安全及社会安全等。由于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这些安全问题从美苏军事、政治对抗的背后走上前台,并日益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的重大问题。即使如此,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安全本位仍将难以改变,只是过去对国家安全、军事安全、主权安全强调得太过了,现在只需将天平的砝码向个人安全、全球安全、社会安全一边稍稍移动罢了。人权安全需要国家安全的保护,全球安全只有在民族国家参与的条件下才能获得,社会安全更不可能在没有国家安全的情况下而存在。因此,主权国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仍担当着主要角色,传统国家安全观的主导性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四 国家安全观的终结?———新安全观质疑 冷战结束以后,人类社会的确正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安全挑战,世界安全的威胁变得更加严重。特别是由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进程的快速发展,国际安全威胁呈现多样化特征。人们日益感到,只注意安全的军事层面已经远远不够,因为全球化带来的众多全球性问题与传统的军事安全一起对人类构成不同的安全威胁,这些威胁已成为许多国家安全战略的优先课题,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严重并难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合作。在当代世界体系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目标的实现因为相互依赖而需要集体行动,如应对生态挑战、国际金融及贸易的竞争与合作以及武器控制和核不扩散等传统安全问题。①众多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新安全观试图摆脱困扰人类数千年的安全威胁。新安全观的提出是否意味着人类可以走出国家安全困境,意味着国家安全观的终结?其实,新安全观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理论和现实困境。 (一)新安全观的理论困境 概而言之,新安全观其要旨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而其理论困境也蕴涵其中。 新安全观是综合安全观。新安全观倡导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综合安全,包括经济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跨国犯罪与安全、核扩散与安全、民族主义与安全、移民与安全、社会矛盾与安全等等。②这些新型安全问题的提出实际上降低了传统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因为在新安全观中,传统安全只是众多安全问题之一。另外,综合安全观涉嫌利益即安全的误解。综合安全观太过宽泛,如果将安全的外延任意扩展,将安全等同于利益、好处,安全将变得没有实际意义。有些利益不属于安全的范畴,如投资受损等。综合安全观有将整个国际社会安全化之嫌。安全应涉及个人、群体、国家及人类社会等安全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等根本性问题,带根本性的利益才是安全。在安全的概念方面,除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之外,笔者认为,国家安全和非国家安全,军事安全和非军事安全也许是更为准确的概念表达。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虽然国家安全不能仅依靠增加军备和建立军事同盟来保证,但决不应该因新安全问题而降低甚至放弃传统安全手段。 新安全观强调要抛弃冷战思维模式,提倡安全新视野。新安全观拒绝用对抗、寻找对手及敌友思维等传统思维模式看待当今国际关系,倡导在新的背景下的新模式。如在中日关系上,有学者强调用新的视野来看待两国关系,要有“新思维”,①要进行一场“外交革命”,②要甩掉历史包袱,要搁置历史,③超越历史问题的羁縻显然是可行之举④等等。虽然历史已成为过去,但像生灵涂炭、惨无人道的集体大屠杀等反人性行为往往是难以超越的,心灵深处的创伤恐怕难以抹去。受害者曾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如何让他们超越历史?如果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超越”,实际上是对军国主义的纵容。 新安全观是“共生共亡”的安全观。有学者认为,在核时代,战争是政治的毁灭,克劳塞维茨所谓的“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观点已经过时。二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从某方面说是在核武器阴影下得以维持的。战与和的意义因此发生重大变化,战则皆灭,和则共生。零和游戏不再适用了。⑤实际上,“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观点并没有过时,零和游戏依然在发生作用。如进行有限的核战争、常规战争、地区战争及核威慑等仍能达到政治目的。从冷战时期和冷战结束以后的国际关系来看,在许多情况下,美国通过战争和军事威慑同样达到了政治目的。 新安全观是“俱损俱荣”的安全观。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相互依存的日益加深,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信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使这一联系更加紧密。各类信息的快速传播、资本的瞬间转移及经济关系的联动反应等,被许多学者称之为“蝴蝶效应”,或称之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国际现象。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国家之间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赢、多赢、共赢的局面。冷战结束以后,一些国家的政治家、学者开始将此归入安全的范畴,并称之为经济安全,将其作为新安全观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这一观点与冷战结束以后的国际关系现实有相当的背离。的确,许多时候经济上会出现“俱损俱荣”的现象,但也有一些时候并非如此。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走出经济发展的底谷,并出现连续110多个月的快速增长,可欧洲、日本却一直没有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在发展中国家,除中国之外,很少有国家能与美国“俱荣”,“蝴蝶效应”似乎失效。 新安全观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安全观。其实,在国际社会,绝对的相互信任几乎是不可能的,互利互惠是一个博弈过程,国家之间的平等更不可能做到,合作是有限度的。仅就相互信任而论,新安全观认为,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相互信任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保证,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石,没有共同利益的国家之间只会相互疑虑和猜忌。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国家间才能长期合作,和平才能持久。这一观点存在四大疑问:第一,由于各国发展的程度不同,战略目标各异,共同利益很难持久。第二,即使存在长期的共同利益,国家间的互信也不太可能长期维持。旧的猜忌消失了,新的猜忌又会重新开始。互信是一段时间的,甚至是暂时的。第三,任何安全措施都不能消除有关国家的不信任感,国家利益仍是各国制定对外政策的核心依据,是各国采取国际行为的主要动因。因此,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冲突时,各国的妥协就更加困难,如领土之争。冲突的危险依然存在。第四,互信观点的提出本身就表明当今世界处在一种互不信任的状态。 新安全观强调个人安全、群体安全和全球安全的统一。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际交往更加频繁,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各类人群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如一些非政府组织等)与全球整体的生存和发展等变得同等重要,因此,强调个人安全、群体安全和全球安全的统一是非常必要的。不过笔者对此还是有些异议:其一,国家安全不能仅作为群体安全的一个方面而被其“湮没”,应将其突出出来,甚至仍应着重加以强调,否则,易于让国人忽视国家安全而丧失警惕。其二,强调三者安全的统一容易造成个人可以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误解。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个人总是归属于某个集体,或国家或民族或某个组织等。某些特殊身份的个人尽管对国际关系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个人无论何时均不可能成为国际行为体。而国家只要不消失,将一直会是国际社会最主要的行为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角,国家安全仍将是各类安全问题的核心所在。 (二)新安全观的现实困境 新安全观表现出善良的目的和良好的愿望,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其观点缺失,其主要问题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太过理想化,与当今国际关系的现实有很大的出入,世界仍深深陷入安全困境之中。 安全困境之一———美国单极霸权与多极化趋势的冲突。美国仍旧突出强调它的军事实力、地缘政治优势等传统安全目标,谋求美国及盟国的“绝对安全”,损害别国的安全。美国在其拥有巨大军事优势的条件下,仍然强调核威慑,推进导弹防御体系及实施先发制人战略等。美国还继续增加军费,以取得和保持其在军事力量方面的“绝对优势”,实现“绝对安全”。美国继续与日本、韩国等国结盟,在亚太地区驻军并承担军事义务,扮演地区军事力量“平衡者”的角色。美国还谋求将亚太经合组织扩展到安全领域。美国已部分实现了安全目标,如联合反恐,但仍然坚持强调其军事力量和强化军事集团实现其安全目标的冷战思维方式,随意采取军事手段来解决它所声称的“恐怖活动”、“武器扩散”及“地区冲突”等安全问题。2003年3月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也再次证明国际安全困境依然存在。 安全困境之二———全球军备竞赛与军事威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军事因素在经过前一时期的沉寂之后,其影响日益加强,各主要国家开始加强军事力量,军备竞赛的范围有所扩大。军备竞赛加剧,国际间增加军费开支和加速高科技武器的研制都是不争的事实。①美国可以说是穷兵黩武。1999年,美国国防部制订的军费增长预算使其2000—2005年的国防投入均高于预先计划,并增加军费1000亿美元。2002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3830亿美元的2003年军费预算,这还不包括伊拉克战争花去的500亿美元。2003年9月7日,布什要求国会追加870亿美元的拨款用于反恐。1999年,俄罗斯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把国防预算由占GDP的2.8%提高到3.5%,欧盟、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的军费预算也都有所提高。2002年度全球军费开支增幅为6%,达到7940亿美元,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2.5%,人均125美元。与此同时,有关国家重新反思军事安全战略,继续推动战略武器的研制,更加重视其核武库的小型化、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人类并没有完全摆脱军备竞赛的现实困境。 安全困境之三———地区冲突与国际安全的两难。地区冲突是当今国际安全冲突的中心问题之一。冷战结束以后,每年全球有几十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发生。从1991年至1997年间,世界上各种规模的地区战争和冲突共计245次,年均约35次,其中新产生的共计73次,每年约10场次。②1999年发生了40次地区冲突。进入新世纪,全球三大地区冲突中心,中东、南亚、朝鲜半岛等地的地区冲突不仅没有丝毫缓和的迹象,反而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自印巴1998年核军备竞赛引起地区局势的紧张之后,两国还一直在试射新型导弹,边界冲突不断。中东局势一直紧张,巴以局势不断面临新的威胁。伊拉克、前南斯拉夫及阿富汗等国家成为地区安全困境的牺牲品。现在伊朗、朝鲜等国家又面临着同样的危险。 安全困境之四———全球性问题与国家安全利益的博弈。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人类变得相互依赖。相互依赖的发展可以在重要的政治团体中间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这会影响到国家政策。相互依赖意味着各方都要付出代价。①因此,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国家之间的博弈仍是主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增多,环境污染、人口爆炸、核扩散、跨国犯罪、恐怖活动以及等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既是为了全球的共同利益,同时也是为了主权国家自身的利益。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各国之间需要进行谈判,由于威胁程度不同,各类问题的紧迫性也不一样,各国的政策和态度也会有巨大的差异,谈判过程就变成了博弈过程,谁该承担更多的义务?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就是这一困境的结果。 (三)新安全观不能取代传统安全观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国际关系的实践来看,新安全观都不能取代传统安全观。国际安全威胁多样化是否意味着国家安全观的终结?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及人类相互依赖的增加意味着能走出安全困境?其实,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国所受到的安全威胁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发展中国家的安全利益就有不同的含义,美国的安全与中国的安全也有巨大的差别。很多发展中国家仍面临国家主权受到干涉、领土被侵犯等传统安全威胁,这些国家的主权与发展问题是国家安全的主要问题。中国就存在着国家统一问题,而美国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恐怖主义问题,欧盟关注的是难民威胁,非洲则面临着种族仇杀、爱滋病泛滥成灾等或旧或新的困境。如果让朝鲜和美国一样去打击恐怖主义是难以想象的,让非洲国家和欧盟一起去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和美国一起去倡导全球民主、人权,同样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对国家来说,自身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它只在必要时,才会去维护国际安全。国际安全表现为国家安全的外延,成了国家安全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实现手段。一般说来,在安全问题上国家都是“自私”的,它们是不会无条件地去“利他”的。如果国家认为某种国际安全对 其有害,它是一定会加以反对的。①因此,面对威胁,国家一般会本能地套用传统的行为手段和模式来维护国家安全。从冷战结束以后的国际局势来看,国际关系中单极与多极之间的零和博弈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国家仍会陷入安全困境之中。主要国际政治矛盾是大国间的战略矛盾,是美国称霸与大国反霸之间的冲突,②这进一步说明当今国际社会仍没有摆脱安全困境的束缚。 从安全的含义和起源、分析安全的不同视角及安全变化的三种转变形态可知,传统国家安全、军事安全仍处于各类安全问题的核心地位,新安全观本身存在着理论和现实困境。总而言之,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放弃军事安全考虑,美国没有放弃,日本没有放弃,欧盟没有放弃,俄罗斯也没有放弃,中国能放弃?虽然世界的未来存在和平与战争两种变化趋势,但未来大国间爆发战略冲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我们一定要坚持两手准备,未雨绸缪。笔者并非反对新安全观,而是提醒大家不要忽视传统安全观的地位和作用。笔者也认为,提出新安全观、综合安全观是非常有意义和战略眼光的,它告诉我们世界和国家面临着更多的、更加复杂的安全威胁,并提出了走出安全困境的新思路。但我们决不要因为新安全观的提出而降低传统安全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居安思危”,中国的先哲早有警示,切切不能忘记。坚持传统安全观虽然传统,但传统有时比“革新”更有价值和意义,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也许有朝一日,人类真能摆脱动物本能,不为名利所诱惑,地球人成为善人,善为人类的惟一本性,世界真正出现永久和平的局面,那当然也是笔者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不过,到那时,人类可能已不再属于人类了,而是所有人都达到了“佛”的新境界。 国家安全论文:浅谈全球化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 【关键词】现代主义 国家安全哲学范式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新安全观 【内容提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考察了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的理论基础、发展阶段和根源,批判了强力意志论、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机械唯物主义、孤立主义和利己主义,提出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主张相互合作、主客体统一、和谐以及创造性奉献价值观,以有机主义哲学观来处理国家间关系。我们要吸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的合理成分,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新范式。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之间怎样相处?怎样保卫国家的安全?这存在着不同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的较量。为了使全球化健康发展并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必须批判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借鉴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确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 一、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的批判性考察 国家安全的哲学范式就是国家安全的最一般观点、理念、方法、运行模式及其附属工具的总和。它包括国家安全观所赖以建立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对国家间利益关系进行处置的思维及实践模式及其运用这个模式达到本国目的的手段。有些手段、工具是物质的,如核武器、巡航导弹、隐形飞机、航空母舰、人造卫星等,但它们的设计、制造及运用都是附属于国家安全的哲学范式的,是国家安全观点范式的对象化,是国家安全观的显现和在场化。 在人类的近现代历史上,支配人类历史进程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是现代主义的。正是这种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导致了掠夺和相互争夺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及其随后的冷战就是明证。而这种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的理论基础在于西方近代以来的主体客体二元分裂与对立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的核心理论基础是救世主义的强力意志论。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大卫·雷·格里芬指出:“现代范式的一个灾难性的特征是,它使得强制性的力量成了一切变化的基础。”信奉强力就是一切的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是不断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和社会无法摆脱上帝的纠缠,把无所不能的上帝看成是一切力量和运动的源泉。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者有笛卡尔、波义耳、牛顿及唯意志志论的先躯者们。由于把上帝看成是真理和秩序、安全的化身,维护上帝被看成了维护真理和安全的同义词。“这样一来,消灭自己的敌人就是在消灭上帝的敌人。’于是,一些资本和集团就打着维护真理和正义以及维护上帝权威的旗号发动掠夺战争和侵略战争,进行殖民扩张。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现代主义安全观公开奉行的原则是丛林原则。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看到了世界的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科学越来越深入人心,尼采的强力意志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正是近现代帝国主义弱肉强食理论和行为的哲学范式。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急速增加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时,先行帝国主义已广泛占有了大量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后发的帝国主义要扩大国外市场,就必然要从先行帝国主义手里争夺,这就产生了社会达尔主义流行的社会基础。 这种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来源于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以及利己主义的伦理观。大卫·雷·格里芬指出,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完全是由无生命的物质构成的,它缺乏任何经验、情感、内在关系,缺乏有目的的活动和努力。”“它没有任何内在价值”,自然世界是“祛魅的”的世界,是僵死的、无生气的,无主体的、无生命的神性。这种现代主义的世界观,运用到社会领域就产生了两种灾难性的后果,一是激进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这是一种“掠夺性的伦理学”。它的原则是,“人们不必去顾及自然的生命及其内在的价值;上帝明确地规定了世界应由我们来统治(实质上是掠夺)。”这种二元论的世界观导致人人都希望在对自然界的自由掠夺中最大限度地掌握和控制世界的“自然资源”,个人与个人、公司与公司、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便加剧了。现代主义自然观运用到社会领域导致的第二个后果是“日益增长地把他人、尤其是妇女和‘未开化者’当客体对待的倾向。”把世界的某些部分仅仅看作是全然缺乏内在价值的神圣性的客体,久而久之,使得人们很容易习惯于把他人、妇女和有色人种当作客体来对待,剥夺他们的人权,甚至被用来证明有必要对“原始人”实行奴役、直至杀戮,以便使自我标榜“人性充分发展”的欧洲人(包括美国人一一笔者注)去占据和发展这个星球。除此之外,现代主义世界观使“世界的祛魅”带来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人与自然,从而是人与人的异化关系。由于人对自然的无限掠夺,贪得无厌,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对立,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使人感到“恶心”、“烦”和“畏”,存在主义揭示了这一异化状态;另一方面,技术工具理性主义排斥了价值理性,人与人彼此也严重异化,人与人之间互相视为客体。这种工具理性使人丧失了生活的价值目标和意义,导致吸毒、恐怖活动、邪教等反社会现象的出现,从而引起社会的动乱,危害国家安全。 现代主义范式对世界和平与安全产生威胁的另一重要根源是利己主义的社会存在观和人生观。现代主义从还原主义的视角看人,把人看成纯自然的生物人,把人的目的、价值、主动性、创造性加以贬低和还原,归结为一种性欲,认为“人是经济动物”,除了自己的性欲和纯经济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价值目标。这种性欲和经济动物的行为取向支配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利己主义人生观导致现代主义的政治家到处寻找自己的敌人,即使没有敌人,也要树几个敌人或制造出敌人来,并以此作为自己争霸世界、到处侵略的借口。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 摧毁的目的在于建构,批判的目的在于创新。在批判和颠覆了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以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 1.重新规范力量的本质,摒弃强力中心论,主张“事物的本性在于合作” 与现代主义把上帝作为外在强制力量相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产生了一种新的态度,它放弃使用上帝这个词,而使用“神圣实在”这个概念,认为“这个神圣实在是我们的创造主,但并不是外在的单方面意义上创造主”。他“从内部激发我们,催促我们去以最理想的方式创造自己,它通过给我们一个梦而不是一个推动力让我们行动起来”。人们模仿这个神圣实在就是去给他人提供一种精神动力即梦想,有了这种梦想,就能激发人们最深厚的创造性潜能。 在排除了上帝这个外在的强力实体后,(建设性)后现代思想“还把生活的基本关系描述为非强制性关系,指出在事物的本性中合作比竞争更为基本。”虽然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强制性关系和激烈的竞争,但认为它们“是派生的,从属的”。格里芬强调,“拥有后现代意识就是去发现和感受合作性的、互助的、非强制性的关系。”与此相适应,在社会关系行为准则中摒弃暴力,不再把暴力视作达到目的理想方式。通过拒斥强制性关系和暴力论,提供社会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互助、团结、和谐,共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家安全。 2.反对现代主义客观对立的自然观,主张主客体的统一和谐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指出,现代主义的强制性关.系理论以主客对立的二元论为基础,造成人与自然、从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对抗、奴役和战争。要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间的对立、对抗,就要摧毁和颠覆这种主客对立的二元论,走向统一和谐论,使“后现代世界观占据主导地位”。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看来,任何事物都不仅仅是任人宰割的客体,所有的人和事物都应被视为体现着神圣性,只有在这种新世界观的基础上,人类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新伦理学,以扭转现代性的掠夺性和容易导致战争的趋势。 由于现代主义的自然观,主张“自然的祛魅”,其产生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那种亲切感的丧失,同自然的交流之中带来的意义的丧失”,为了防止这种恶果的出现,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主张“自然的返魅”。而要使“自然的返魅”,就要赋予自然以自主性,与人类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掠夺和被掠夺的关系。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主张进一步扩展到社会,要求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仅要尊重自然,同自然和平共处;同时也要使社会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和平共处,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发展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伦理学。” 3.摒弃现代主义片面的人性观和孤立的存在观,主张以创造性奉献为主的价值观,强调人的多样性内在联系大卫-雷·格里芬明确指出了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的片面性,认为这种哲学范式是建立在“片面的人性观”之上。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看来,“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一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人类作为整体显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种创造性能量。”我们不仅接受他人的创造性的奉献,同时“我们需要对他人作出贡献”。这是“人类本性的基本方面”。运用这种创造性奉献价值观来看待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就能处理好决策者同个人的关系、强国与弱国的关系、大国与小国的关系。 另外,建设性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孤立地看待主体间的关系,主张生态论的存在观和整体有机主义。现代主义是一种非生态主义的存在观。这种存在观在初始阶段把上帝看成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孤独者,“卓越的存在物”。现代人继承了这一观点,导致人对自然的统治。同时,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企图“离开他人或群体的利益而实现自己的利益”,甚至打败别人。这是战争的重要根源。与此相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要创造一种认为我们彼此相互依存的意识”,用这种有机论的观点来看待主体间的关系,意识到“为他人的利益,为整体的(社会的、国家的、世界的)利益工作,就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工作”。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生态整体有机主义相互内在联系和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观点,并进一步把它扩展到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中,要求把它作为“我们新文化范式的基础”,使“一切事物的价值”都得到尊重,“一切事物的相互关系”都受到重视。他们进一步呼吁要行动起来,造就一个安全、自由、民主、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使霸权主义、帝国主义、战争销声匿迹。 三、批判吸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理念。建构国家安全哲学新范式。促进全球体的健康发展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及其理论基础,打击了霸权主义安全观,对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找出现代国家安全范式的阶级和经济根源,不免带有的抽象的人性论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全球化时代,要保持全球各行为主体的共同安全,就要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安全哲学新范式。 首先,确认全球各行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建构各行为主体平等的交互主体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主体意识觉醒,纷纷独立,从政治上确立了其民族国家的主体性地位。政治上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必须要由经济上的主体地位支撑。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主体性地位,不仅要强调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还要在经济和科技上向居支配地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同世界各个行为主体的交往。这种全球化时代的大交往实践活动,凸显了全球化行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和主体际性。 全球化主体间的基本原则是主体平等原则。这种主体平等性是主体间性的逻辑规定和“绝对命令”(康德语),具有逻辑先在性、先验性、普遍性、必然性。在全球化时代,每一国家、民族、地区行为主体要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另一主体,只有承认另一行为主体的平等地位,以礼相待,才能被对方合理性地承认为主体,相互馈行,相得益彰。 全球化主体间性的行为表征是国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国际间的一切事务都要由当事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协商解决。通过协商,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等文明主体的智慧,承认各自多样性的主体性,照顾各种主体的利益,调动各个文明主体的积极性。只有如此,才能减少摩擦,避免剧烈震荡,达到共存共荣。 全球化主体间性的内在要求之一是自律性。在互联网时代,全球各行为主体的主体间性要健康的建构,很重要的就在于各行为主体的自律性。这种自律性就是要求各行为主体自觉地按关系实体和精神实体的要求不断检视自己,不做越规和侵犯其他行为主体利益的事,自觉遵守已经达成的国际间条约,不单方面解释、违犯或毁弃条约,一旦发现有违约行为能自行纠正,补偿其他行为主体的损失。全球化主体间性的重要保证是互信性。互信性要求全球各行为主体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尊重对方主体的利益、价值,理解对方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适度性。主体间的互信性要求,各行为主体的政策、谋划、企图和行动要达到透明化、预告化、信息白箱化。 其次,确立系统整体有机的安全哲学范式,反对“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安全思维。安全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安全、人口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思想文化安全等等。从大尺度空间来说,它包括全球安全、区域安全、国家安全、地区安全等等。每一子系统的安全都与整体系统的安全密切相关。而且它们各自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谋求单方面安全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不重视全球安全和其他国家的安全,只注重自己的单方面的安全,其实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危害了他人的安全,其他主体就会感到威胁。要打破这种自闭性安全循环,必须跳出非此即彼的安全哲学思维范式,确立有机整体的安全思维范式。 再次,确立奉献性和可能性的安全哲学范式,反对孤立主义、自我中心主义、乌托邦主义的安全哲学思维,建立广泛的合作及协作伙伴关系,创建合理合情合法的安全体系力量架构。在全球化加速发展和世界各国联系愈来愈紧密的条件下,在安全哲学范式上,我们主张创造性、奉献性价值观,但要坚决反对乌托邦安全哲学思维,树立可能主义的富有预见性的安全哲学新思维。乌托邦主义的安全思维表现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我国的安全就自然而然有保证了;只要坚持全方位的友好政策,就不会有谁挑战中国的安全;只要不搞军备竞赛,不在外国驻扎一兵一卒,不刺激强权或某些国家,中国就安然无恙。事实上,乌托邦主义的安全哲学思维非常有害,必须加以摒弃。正确的安全哲学思维应当是:既要立足于当前国际安全的现实,又要看到国际安全将来可能发生的种种不良局面;既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以发展为主线,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搞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又要看到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的本质不会改变,危害世界和平与中国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有时会恶性膨胀。还要看到,恐怖主义给国际安全包括中国的安全已经带来并将继续带来新的威胁。因此,为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长久的国际和平稳定的环境,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军事高科技,加速推进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把我军锻造成保卫中国安全和国际和平的坚固盾牌。 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三个代表”为出发点,提出和论述了新安全观。而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创造的“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世界提出了重要和有益的启示。①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要实现国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树立合作安全观,在合作中求安全。 国家安全论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世贸组织不仅是当今全球最大的多边贸易协调与管理机构、国际经济活动规则的制定者,还是国际经济合作的推动者以及国际间贸易纠纷的仲裁者。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为我们提供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形成严峻的挑战。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家安全的态势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世贸组织是一个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理念和文化形态为背景的国际组织,从它的主导思想、组织运作到依据世贸组织条款所达成的各种多边贸易协定,无不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游离于GATT/WTO体系之外,再加上较为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意识形态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对世贸组织的运行机制和法律规则不甚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为实现国家利益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为维护国家安全设置了更多的障碍,从而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某些现实或潜在的威胁和挑战。 (一)经济安全 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确保国家经济主权不被分割,从而实现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时代条件下,经济安全已经取代军事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心。如果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本国经济事务和保证经济不受外界影响与冲击的能力受到削弱,进而引起经济主权受损和弱化时,该国的经济安全就受到了威胁。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但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的份额较少,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我国的经济安全在入世后容易受到威胁。 第一,产业安全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产业安全是在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经济安全所处的状况。加入世贸组织虽然会给很多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和企业将会受到巨大冲击。首先,在世贸体系中,我国仍然属于国际分工体系外围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与发达成员国形成垂直分工,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其它成员国的不良影响;其次,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游离于GATT/WTO之外,没有机会参与GATT/WTO机制法律法规的制定,因此,世贸组织的法律法规没有反映出我国国家利益的要求;再次,我国目前的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乏、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与在世贸体系中发展成熟起来的国外公司企业竞争,其艰难程度可以想象。同时,一些敏感行业,如通讯、航天、互联网络和金融等领域的对外开放,还有可能会对我国的军事和政治安全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 第二,国内市场面临着巨大挑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公司企业对我国市场的渗透会进一步加强。这些公司涌入我国国内市场,对我国的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有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会给我国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刺激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另一方面,由于拥有长期积累的竞争优势,它们的产品已经在我国国内市场上占据着有利的地位。另外,长期以来,外国投资企业在华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对我国国内某些行业的企业发展已经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第三,金融安全受到潜在威胁。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国家经济体系的动脉,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便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尽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金融领域的开放享有5年的过渡调整期,但由于我国金融行业整体固有的脆弱性,以及国际金融领域斗争的复杂性等因素,使得维护和确保金融安全成为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四,经济运行机制会受到影响。世贸组织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经济组织,它的首要目标是为成员国提供一种国际经济交往的游戏规则。在这种游戏规则的制定与完善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众多成员国之间经济权益的重新分配与整合。因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意味着参与了本国经济权益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整合和资源的再分配过程。这对于仍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经济来讲,如何应对世界经济的强势冲击,能否建立一个既公正又富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事关我国的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能否成功等国家安全的大局。 (二)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表现为一种建立在明确的世界观之上,对国家的发展道路及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自我规定和自我辩护的信念与理想体系。由于意识形态对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保障国家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灵魂。冷战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呼吁在国际交往中淡化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然顽固地坚持冷战思维,对社会主义国家继续加大意识形态的冲击力度,企图实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西方国家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国际社会扩大影响存有戒心,因此,对我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申请求全责备,设置了重重障碍,以迫使我国在政治上作出较大的让步,其真实目的是把我国纳入由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西方国家寄希望于通过世贸组织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与演变。西方国家借助于世贸组织体系,在利用其巨大的经济、科技优势与我们展开竞争的同时,在政治上也积极向我国渗透西方的民主价值观,以达到最终演变我国的战略目标。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必然会有很多棘手的社会矛盾与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可能进一步激化,使其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侵蚀的温床,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更容易接受西方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这将极大地威胁到我国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的整合。 (三)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指保护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免遭渗透和侵犯。虽然文化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是文化本身所承载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却是唯一的。历史的实践证明,文化的渗透往往是与经济力量的扩展相伴而行的。伴随着我国的入世,众多西方的文化形态将以产业化的形式纷纷涌入。发达国家向我国输出资本和技术的同时,也会输出发达国家所谓的精英文化。这种文化模式的影响在其占有明显优势的经济攻势的掩护下,往往会产生更加明显的效果。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变得更紧密相连,为西方国家传播其文化模式创造了便利条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新闻、广电部门将陆续开放电视、出版、电讯等行业,外资也将进入我国的网络领域。西方国家将会利用我国社会转型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机,不断加大文化渗透的力度,而且,西方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力度、范围和方式还会随着我国国际活动空间的扩大和国际经济贸易联系的增多而更加复杂化和尖锐化。 (四)信息安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国家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入世后国外公司企业竞相投资的热门产业,这无疑将会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信息安全问题。 第一,我国规范信息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信息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滞后,由此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可能在某些事关国家重大安全利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出现一定程度的信息失控。 第二,我国国家信息安全的指数不高。近期公布的《国家信息安全报告》显示,我国的信息安全指数仅处于“相对安全和轻度不安全之间”。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国家的边界变得异常脆弱,某些方面甚至形同虚设,这对于我国的整体国家安全的维护埋伏着巨大的隐患。 第三,我国在信息技术的软硬件方面均受制于人,这无疑会增加我们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难度。网络系统的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外国生产商手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使我国网络安全存在很大的漏洞。 (五)科技与人才安全 一个国家的科技安全态势体现着国家能否用科技手段有效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安全,其国家的整体利益能否免于受制于国外科技优势的威胁,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以提高本国的综合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科技安全将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其一,我国的整体技术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这些差距必然使我国技术领域显现出更多的易受攻击性。其二,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难以发挥对技术成果的保护作用。世贸组织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将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在技术供应方面的垄断地位。而这种技术独占权将会自然地转化为市场垄断权,从而在技术转移方面对我国产生更大的限制,我国企业获取高新技术的成本会更高。尽快健全我国的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世贸组织体系中使我国的技术成果得以有效的保护已是当务之急。 当前,知识传播和流动的世界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为了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正在成为世界各国首要争夺目标。一国拥有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当前国际竞争中国家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人才天然具有流动性,所以人才安全也就具有相对性与不稳定性。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势必要面临着一场长期的人才竞争大战。这场大战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固有优势从我国掠夺人才,从而导致我国的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而且流失的势头还有增无减;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为登陆我国的外国公司企业就地吸纳我国内人才,成为外国公司企业的雇员。从长期看,外国公司企业对我国的人才资源会更加趋之若鹜,使我国的人才安全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家安全对策的宏观分析 通过全面融入全球化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全面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推进与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这才是真正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做出的历史抉择。 首先,加强和深化世界贸易组织体系对我国国家安全影响的研究,建立起一套国家安全风险的应对机制。世贸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有着较长的历史,且拥有140多个成员国,其运行规则与法律法规相当复杂,因此,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对我国入世后的国家安全及其风险进行研究,对世贸组织的运作体系及其行为规则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与探讨。同时,认真评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整体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就国家安全风险的防范提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议,建立一套快速、灵活的应对机制。 其次,尽快完善我国的市场运行机制,确保我国的经济安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直接受到冲击的是我国的经济安全,经济安全又是维系国家安全的根本之所在。从加入世贸组织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问题就是视其市场运行机制是否完善与健全。世界贸易组织是建立在高效和规范的市场机制基础之上的合作机制,世贸组织框架下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市场机制效率之间的竞争。因此,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合对世贸组织体系的科学认识,尽快建立健全符合世贸组织法律法规要求的市场运行机制,努力促进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从根本上抵御和化解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 最后,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变化了的世界呼唤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国家间的竞争已转为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安全,而应是包括政治和社会稳定、经济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文化意识形态安全、科技人才安全以及能源环境等在内的综合安全。因此,只有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能力。正如同志指出,“我们国家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在加强防范国外各种势力有可能危害我们国家安全的同时,要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尽快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产业竞争能力,从而加快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步伐。这样,我国的国家安全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国家安全论文:网络时代国家安全与信息安全论文 一、美国国家安全的发展及网络时代信息安全之源起 国家安全是国家调控机制中一个重要因素,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安全”也是一个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依据一个国家所处时代的不同而发展演变。时至今日,“国家安全”早已由狭义上的强调国家不受外敌入侵的军事安全扩展为一个广义的内容丰富的大体系。其内涵是一个由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各种国内外因素共同构成的动态系统。国家安全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尽可能对不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各种国内外因素进行调控,实现国家的安定和预定的国家目标。代表国家的政治实体(政权和政治制度)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在满足现代国家特定的内外需求的同时,符合一定的国际行为规范。对外政策是政治实体试图适应或控制外部环境对内部影响的一系列行动方针或原则,对外政策能否奏效,取决于不同国家在国内治理和对外关系方面发挥效用的能力。从调控和治理之角度来说,国家对外政策是从属于国家安全战略的。在美国实现现代化及走向强国和超级强国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国家安全的名义下,大力发展高科技,而且首先用于军事。军事科技又带动了高科技,进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是美国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保障其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战后不断提高科研经费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持续把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发展军事工业。从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科研投入的比例一直雄居世界第一。70年代后继续大幅度增加。国防在美国的研发费用中占很大比重。战后美国几项关键性发明,如电子计算机、卫星通信、微电子处理器等,均直接产自于军事研究。即使是在冷战时期,“遏制战略”之父乔治•凯南也认为冷战竞争主要是在各自内部,即“看谁在解决自己的特殊问题时干得最成功”,而不是靠军事手段。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斯则更加明确地指出,西方国家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其发展自己生产力的能力”。美国政府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制定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并在不同阶段根据内外情况变化进行调整,很大程度亦是因循了上述系统治国理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在冷战中占据主动,围绕“国家安全”进行国内外战略设计与调控,大力支持发展信息技术,资助并主导了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1957年苏联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艾森豪威尔总统先后签署了两个公共法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得以创建。这些部门的建立和相关科研预算经费的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军事安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1962年,美国国防部设想建立一种能够保证美国国内外防卫力量在遭到苏联第一次核打击后仍具有生存和反击能力的指挥系统。随之,计算机专家提出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1971年,高级研究计划署资助了一个项目———高级研究计划局网络,把接受其补助金的大学的电脑在全国联网,实现了计算机“网络”这一设想。为了对该网络雏形进行统一技术管理,美国国防部于1974年主导建立了TCP(传输控制协议)和IP(因特网协议)(后合称为TCP/IP协议)。同年,美国国防部将TCP/IP协议公开,向全世界无条件地免费提供解决电脑网络之间通信的核心技术。五角大楼如此慷慨地向全球提供互联网技术和相关管理协议,其背后自有其深远的、颇具战略意义的谋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该互联网络是一套有明确假想敌的军事指挥系统,其指挥乃至控制功能需要与内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方能体现(亦即“知己知彼”)。另外,其他国家一旦应用此套技术并采纳其管理规范,就会在虚拟空间产生对“美国制造”网络的需求和依赖,这反过来又推动美国政府进一步放开互联网技术,从军用推广至民用,促进经济利益不断扩大。从历史根源的角度来看,自电子计算机互联技术诞生之日起,其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就相伴而生。但美国国家信息安全作为一种系统思想和战略,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政策实践上以国内为重点,国内、国外并举,围绕内部稳定和发展与维系全球事务主导地位之战略目标,在国内安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内外环境特点,制定和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二、网络时代美国信息安全战略之发展 信息安全在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中开始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是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克林顿政府以综合发展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理念为基础,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有机融合起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相关领域的研发;另一方面一步步构建信息安全领域的国家战略。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国外失去了最大的政治军事战略竞争对手,国内则面临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同时还要应付来自于欧洲和日本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此时上台的克林顿政府为应对这些新的挑战,提出国家安全战略三要点:以军事能力维护美国安全;重振美国经济;在国外推行“民主”。其中,“经济安全”是核心。克林顿政府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对军事力量进行了结构性调整,继续加大研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尖端武器的力度,提高军事人员的素质。与此同时,开始着手信息安全领域的相关部署。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兴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信息高速公路构想”,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同时加快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金融和股票市场的繁荣,使美国经济出现了有史以来不间断增长时间最长的时期。到了90年代后期,构建网络空间安全即为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思想被正式采纳,成为美国政府政策,信息安全的概念随之产生,然后纳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体系。由此,网络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框架下的信息安全政策就产生了。1998年5月,克林顿颁布第63号总统令———《克林顿政府对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政策》,首次提出了“信息安全”的概念和意义。该文件开宗明义“: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这两种力量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但是也越来越依赖某些关键设施和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在2000年12月克林顿签署的《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中,“信息安全”被囊括了进来。这标志着新的历史背景下,信息安全正式成为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关系上,克林顿政府坚持一切以实现国家安全战略要点为根本的政策。而在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实现经济安全战略目标方面,克林顿对外政策的第一大特点,是把计算机网络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因特网上的商业活动占得先机。1997年,通过因特网上进行的76亿美元商品交易中,美国就占了9/10;美国企业占了全世界网址的70%,占网上总收入的93%。正是基于对全球互联网贸易巨大潜力的认识,1997年7月,克林顿政府公布了网络贸易战略报告《全球网络贸易框架》,强烈要求宣布互联网络为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技术并制订行为准则。美国政府的目标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自身优势,把它研制的互联网技术标准和制定的内部行为准则推广到全世界,把美国的标准作为全球的标准固定下来,从而在全球虚拟空间贸易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在对外关系方面,发展全球网络贸易并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已成为美国政府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外交事务方面,克林顿政府的政策之显著特点是推行新霸权主义,大打“人权牌”,以图将美国的人权观和价值观推向全世界,这是克林顿政府安全战略对外部分的核心之一。其中,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美国精英治理价值观推广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在世界上推行美国的国际规则,克林顿很注意使用“软”的一手。他上台伊始即把在国外推动民主和人权作为其外交政策的第三支柱。他提出的冷战后美国对外关系新战略的内容之一便是“帮助”社会主义国家“扩大民主和市场经济”,极力通过外交手段继续在国际社会中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克林顿政府为美国留下的最大一笔外交“遗产”,当属以“新干涉主义”“克林顿主义”等著名的一套“软”“硬”并重的“理论”。克林顿抛出的这套“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便是美国选择的修改现行国际规则的突破口。而全球推广互联网技术,能相对低成本、高效率地帮助美国政府突破他国境外信息准入屏障,将自己的观念即时传播至当地民众,对舆论造成影响。小布什2001年上台后不久就爆发了“9•11”恐怖袭击。在反恐战争的背景下,为保障美国国家信息安全,防止出现极端事件,美国政府进一步提高了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战略思想从防御为主转为攻防结合。2003年2月,美国公布了《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建立美国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响应系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此系统可谓是一个国家—民间,公共—私人合作机制。奥巴马2009年上台后,从军事安全角度,进一步强调网络空间战略的进攻能力和威慑性。同时,奥巴马政府将互联网信息安全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突破国家主权的便捷途径,对外推进国家利益以及推广自身认可的价值观。同年5月,奥巴马总统批准公布了国家网络安全评估报告:《网络空间政策评估———保障可信和强健的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指出“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都是以信息系统为基础,……,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竞争的利益,制定出一个全面设想和计划,以解决美国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6月,美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络战司令部。2010年,白宫发表了《2010国家安全战略》,保证将信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重点。与克林顿时期相比,奥巴马时期网络安全战略的特点是,网络外溢效应凸显,虚拟空间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国界线,同时也影响到了作为最初主导构建网络内外空间的美国政府所要处理的内外问题。 三、信息安全在美国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美国“国家安全”的核心目标是主动避免自身关键利益受到伤害,在内外环境中,争取最大程度的主导权。作为国家安全总体战略的一个部分,美国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也即为此目标服务。在当代,信息技术与国家安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后,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安全在美国的世界秩序构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乔治•里卡斯对美国的世界秩序作了贴切的描述:“首先是尽可能扩大和巩固生存空间,建立并巩固一种更为广泛的秩序,这种秩序在美国力量强大时是它自我表演的舞台;在遇到失败或力量相对衰落时是支持和复兴的力量;即使美国最终衰败时,也会“成为被人们铭记和仿效的楷模”。在网络时代,美国政治精英们相信“信息就是权力”。美国政府推行的信息安全战略是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服务的有力工具。美国对外安全战略总的要求是,防止敌对和不友好势力对美国利益的损害,美国的中心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它为主导的世界秩序,信息安全无疑成为成本低、效果显,影响既广泛又深远的政策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国内外政策相互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和国会动辄以“国家安全”对美国的内外政策加以诠释。“世界秩序”则日益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掩盖下“霸权有理”的代名词,它涵盖了美国由企图主宰世界到试图主导世界的策略上的转变过程。而信息安全则成为美国国家安全中日益重要的内容。 国际规则是规制世界秩序的大法。美国对其信息主导地位的维护对全球信息安全规则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使其易于接受,美国对其信息安全战略(政策)重新进行了诠释,突出并强调该战略中的“国际性”,极力诠释其战略目标及实现手段和规则制定之“道德性”,意图在于通过“道德性”来掩盖美国争取国际网络空间规则制定主导权以及相关利益的真实目的,通过“国际性”来印证其“道德性”。美国在实现手段和规则方面精心设计,力图使其显得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全球化和人类安全问题的时代潮流。2011年美国政府出台的第一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首次明确将互联网自由纳入维护网络安全政策体系之内,“将此项努力与二战后建立经济和军事安全的全球框架相提并论”。从这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文件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21世纪快速发展与全球普及,已经对国际秩序造成了深远影响,美国作为国际社会霸主,意识到自己必须通过强调自身国家安全战略的“国际性”与“道德性”来重新构建其世界影响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对于提高美国的综合国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力是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参考标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美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越来越重视“软”力量的作用。其外交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综合使用或交替使用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手段。约瑟夫•奈认为,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的冲突将让位于更危险的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属于不同文化范围的各个民族的文明之间的冲突正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支配权;他还认为,在当今时代“,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基欧汉和奈在论述信息与权力的关系时指出:“信息和美国大众文化的传播增进了美国观念和价值观在全球的认知和开放”;“在21世纪,广义的信息能力可能会成为最关键的权力资源”,“信息革命的最终影响是,改变政治进程,在软、硬权力的关系中,软权力比过去更为重要。”网络外交的出现,使软实力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开始向利用综合力量进行调控。克林顿上台后更加重视“软”力量,把美国式的民主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作为普遍原理在全世界推广。他在20世纪末向国会提交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强调,美国必须致力于外交“,为防止冲突、促进民主、开放市场”等方面花的每一美元都肯定会在安全上得到回报。奥巴马总统则更加主动地出击,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称为“美国第一次针对网络空间制定全盘计划”。不难看出,美国政府是要将信息技术优势充分为己所用,营造有利于自身稳定与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危机管理、推广民主和市场开放来塑造信息化时代的全球价值观,增强自身国际影响力,进而巩固和提高国家实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外交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自上世纪末,美国产业结构就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长期以来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钢铁、石油、化工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以半导体、微电子、计算机、软件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早在20世纪90年代,微软、英特尔公司就已取代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当年的地位,成为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至今,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伴随着这种变化,一批新的权势人物也涌现出来,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批新的权势人物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将逐渐在美国的政治权力架构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有能力通过参与或资助竞选、游说国会、制造和影响舆论等方式影响美国内政外交的酝酿和制定。鉴于信息技术产业如今在美国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美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尤其是经贸政策和知识产权问题)时势必要考虑这一产业集团代表的利益与要求。 四、信息安全:美国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的“双刃剑”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的提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其“双刃剑”的角色也不可否认。对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其国家安全和外交活动的影响更是双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安全遇到的威胁日益严重。计算机病毒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传播,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攻击和破坏,对外交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黑客攻击是另一种破坏程序,可给外交人员及国家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国家和地区的安全。近些年来,不单是美国,世界其他主要国家也将信息安全列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如,俄罗斯在2000年9月把国家信息化建设作为其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政府2010年10月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将网络战列为英国今后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已经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运转,控制着世界信息流动和国际经济命脉如何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各国尚无万全之策,美国也不例外。对西方价值观,特别是人权观的影响愈发明显。批判理论家罗伯特•考克斯指出,社会结构是主体间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建构而成的。人类安全和人权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美国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去“规范”全世界,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且占有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把“捍卫西方价值观”推到外交和国家安全的前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西方一个重要政治理论“第三条道路”宣称的对外政策的两大实质,一是向全世界推广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价值观,二是推行“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主权有限”“主权过时论”等观念。美国在“互联网打上了美国价值观的烙印”。但美国自身也是精英治理与个人自由之间矛盾着的混合体,一边是现实,一边是信仰及理想。“美国价值观”在对外政策(人权问题、个人自由、道德观)方面定调太高,看上去很美,但真正落实起来,困难很多。如屡屡发生的美国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国内,特别是对别国机构和重要人物的窃听丑闻,最有名的是斯诺登揭秘案例,就大大削弱了美国的“道德”影响力。正在逐渐削弱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霸权地位。1999年,约瑟夫•奈在《信息革命与国际安全》一书中,把信息技术革命视为21世纪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的一种重要“软力量”。美国凭借其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方面的优势谋求全球信息化主导权,以获取“信息霸权”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21世纪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强化其“全球霸权”地位。迄今为止,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领域仍占有很大优势,确立并保持着“信息霸权”。他们深信自身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具有优越性和普世价值,同时对政治体制和价值观不同的国家心存偏见,在不完全了解这些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具体历史和现实国情的情况下,干涉别国内政,制造民族间、国家间和不同宗教间的矛盾,招致了越来越多的不满、嫉恨,为自己催生、培育了越来越多的对立面。一些宗教团体、政治党派、极端组织等也通过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传播不利于、甚至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各种主张。从国家层面来看,全球网络信息空间主要的行为体仍是各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信息安全规范仍然缺位的情况下,各国均设法扩大本国网络空间安全边界来保障国家安全,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合作与博弈并存。美国对此情况显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仍无法摆脱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判断,白宫在2011年5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构建一个繁荣、安全和开放的网络世界》,被解读为既是“合作的邀请”又是“对抗的宣言”。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互联网治理的话语权,从标榜互联网“开放、共享、无国界”到借“网络自由”等抨击其他国家的网络安全治理。这些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其他国家或机构层级的抵制乃至对立。总的来看,美国在信息领域正经历从“霸权”到“王权”的转变过程。对国际关系概念和公共外交带来挑战。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国家主权“”领空”和“领土”等概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利用高科技手段制造和传播旨在削弱、颠覆他国政权的信息、刺探情报或进行洗钱等活动,给国家安全增添了新的防范问题。1965年“公共外交”概念被首次提出并得到运用,该外交策略试图通过现代信息通讯等手段影响其他国家的公众,以帮助外交政策的形成与推行。美国是“公共外交”的有力践行者,白宫大力开展思想文化传播,实施外交战略,在网络信息空间构建“公共外交”的实践场域。但通过互联网频频披露的美国政府之种种劣行,无疑也会损害美国的形象,侵蚀美国透过外交展现的“软”实力和“巧”力量。此外,信息安全“双刃剑”还体现在这些方面:(1)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美国的国家安全正遭受着越来越大的非传统威胁,对传统国家政治治理模式造成了挑战。(2)政府权威受到进一步挑战,个人、企业、非政府组织、恐怖分子、社会运动等都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的重要变量,削弱了美国及许多国家政府对本国事务的控制能力;国家外交政策的合法性在网络上受到更多质疑的同时,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更加困难,对外交议程的控制力也会相应减少,如美国国防部因无法合理解释关塔那摩监狱的虐囚事件而在网上广受诟病。(3)面临更多的国内外问题。美国虽在建立其国际安全体系方面“成就”显著,但用于“国家安全”上的开支增加迅猛,这固然刺激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背负着过多的支出;它既可提高国家的安全系数,同时也增加了易受攻击的“软肋”。 五、结语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政治精英们为了维护国家内部的稳定和发展,巩固和保持其国际超级强国地位,围绕着“国家安全”进行内外战略设计与调控,大力发展信息技术,资助并主导了全球化时代的互联网之产生与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美国政府已经构建了颇为完整的信息安全战略,在其国家安全框架下,从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等多个方面统筹指导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总的说来,美国发展信息技术,将科技创新为己所用,迅速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条有效措施,是使国家信息安全与国家发展和国际地位之巩固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美国虽在建立自己的信息安全体系和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它自身在调控信息安全,主导对外政策的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内外因素之制约。从美国自身战略设计的角度来看,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国家信息安全作为支撑美国国家发展的一个庞大体系,涉及面非常之广泛。在对外政策方面,由于国际环境的复杂与多元,加上与国内因素相互交织,任何一个部分出现误判,都有可能使整个系统出现漏洞,使得其他部分和其他环节的工作化为乌有。若一味强势追求自身“信息安全”,既有力不从心之虞,也会增加国际合作的难度,恐生过犹不及之忧。 作者:朱丹丹 单位: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国家安全论文:网络安全视角下国家安全战略思考 一、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带来国家安全隐患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计算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其开放性和自由性也带来了众多安全隐患,不仅影响了网络稳定运行和用户的正常使用,严重时会威胁到国家安全。因IT系统简单、漏洞较多,网络攻击普遍发生。特别是出于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针对政府部门以及国防、金融、能源等重要部门或行业,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持续性的网络攻击越来越频繁。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黑客宰割的“羔羊”。只要黑客的攻击不停止,网络信息安全的斗争也将一直持续。当网络信息资源成为国家和公众的生命线时,一旦信息网络遭到入侵和破坏,其后果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由此引起的经济、社会动荡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二)信息产业发展滞后带来国家安全威胁。 由于我国在信息产业领域起步较晚,国内一些重要信息系统、关键基础设施中的网络核心设备和关键软硬件长期依赖国外。全球网络根域名服务器为美国掌控;中国90%以上的高端芯片和智能操作系统依赖于美国。这些依赖于国外的核心信息技术产品或服务,一但遭到恶意破坏,我国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情报就有可能被盗取、破坏,这无疑增大了经济安全的隐患,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网络信息化新兴产业的继续拓展,大数据泄露事件时有发生,这将使中国网络信息安全面临更多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三)网络犯罪与网络恐怖主义严重影响国家安全。 网络在迅速改变着这个世界,给社会和人们提供的便利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也越来越猖獗,如利用网络散布破坏性病毒或设置“后门”程序;黑客攻击,偷窥、复制、更改或删除计算机信息;网络诈骗等网络违法犯罪呈现蔓延态势。网络无国界,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跨国犯罪活动日益严重,给打击和防范带来极大挑战。近年来,互联网成为恐怖分子同网络安全保卫组织、反恐机构相互斗争的主要战场。北京天安门、昆明和乌鲁木齐火车站等地严重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网络恐怖主义,是恐怖主义发展的新趋势,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其隐蔽、便利、廉价、远程,攻击范围广,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威胁。 二、加强信息网络安全防护,维护网络主权与国家安全 (一)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进程。 尽管网络空间法治化面临严峻挑战,但始终改变不了依法治网的新常态。因此,必须要强化网络世界的法治思维,加强网络信息化领域的立法工作,执法工作,引导全社会遵纪守法,全方位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进程,促进依法管网、依法上网、依法用网,维护国家安全,建设网络强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对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要求,“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二)构建以大数据为重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出台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数据窃取”和“大数据污染”频频出现,大数据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数据的安全;二是要从技术上把控大数据的安全。大数据是互联网安全的核心。建设以大数据为重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网络安全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必须要上升为国家意志,加快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出台。 (三)创新驱动核心技术的研发,捍卫国家“网络空间主权”。 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最根本的就是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具体讲,只有牢牢把握网络、计算、存储这三个重要环节以及操作系统与芯片这两个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才能防止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数据或秘密被窃取、被泄露;才能从源头上捍卫我国的网络空间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因此,必须加快改革创新和技术研发,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惠及民生。制定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特别要注重研究、制定发展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各类行业产品,如网络扫描监控技术、数据指纹技术、数据信息的恢复、网络安全技术等等,以自主知识产权掌握网络主动权。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汇聚人才资源。 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努力打造一支政治思想好、技术业务精、忠诚可靠、甘于奉献、作风过硬的强大队伍,为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专家人才、尖子人才、领军人才。 (五)坚决严厉打击网络犯罪与网络恐怖主义,净化网络环境。 防范和打击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网络恐怖主义活动上,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集中警力,打集群战,重点突击,确保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时间内侦破网络违法犯罪或恐怖主义案件,捍卫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建立国际协作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携手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及网络恐怖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共筑牢固的安全防线,力争从根源上铲除恐怖主义。三是加强网络监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从源头上进行管控。 (六)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国际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安全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疑难杂症。世界各国或地区需要更加密切联系,共同维护网络安全,捍卫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我国应在切实保障国家秘密和安全前提下,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积极参与情报交流、技术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共同打击网络犯罪,维护信息网络安全,进而维护国家利益。 作者:曹建萍 单位:中共巫山县委党校 国家安全论文:全球化国家安全管理 澳大利亚的小莫汉.马利指出:影响21世纪国家安全的7个趋势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技术扩散,全球化的民主浪潮,多极化的国际政治,国际体系性质变化,安全概念的变化,冲突焦点的变化。对亚太地区的威胁有两个方面:第一,传统冲突:大国的霸权斗争,成功国家民族国家的膨胀,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经济竞争,大规模毁伤武器的扩散。第二类,未来冲突的新根源:衰败国家的民族主义,文化和宗教信仰冲突,致命的轻武器扩散,石油,渔业和水资源的争议,难民潮和人口流动,生态灾难,恐怖主义.给21世纪的国家构成多重灾难。 全球化对于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不可: 第一,新经济发展过快,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新经济技术标准和关键零部件。目前全世界的芯片绝大部分是美国生产的,这是电脑的核心部件,如果我们在普及网络以后许多年仍不能独立生产,恐怕就不仅仅是让外国人多赚钱的问题了。我国工业的现代化,主要依靠设备进口,工业的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30%,甚至更高。 第二,经济高速增长导致进口依赖度增加。 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科学技术差距在拉大。与日本相比,单位GDP耗能的差距1981年为6倍,现在扩大到约15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一般都在50%-70%;而我国,"六五"期间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还占到32%,"七五"期间反而降到24%。90年代以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化工机电快速发展,对能源和矿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目前中国铁矿石自给率为80%左右,氧化铝为70%左右,铜精矿为40%左右,铬铁矿为40%左右,钾盐仅为6%。2010年14亿人口需要消耗50亿吨标准煤(包括29亿吨原油),8亿吨钢和17亿吨铁矿石。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需要进口2亿吨。到2020年的需求量将是目前2倍,矿产品短缺量为2。5---3亿吨,能够保证需要的仅6种。铁、铜、锰、铬等金属矿产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1世纪中叶除煤外,绝大部分矿产品均需国外资源补充。国内年木材缺口6000万立方米,进口粮食进口5千万吨。大量进口需要大量出口,年增长率不能低于12%,中国占世界出口比重将从3%上升到18%,迫使许多国家让出市场。 能源矿产结构性矛盾突出,石油、天然气资源家底不清,后备资源严重不足,1993年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其中每年石油进口量迅增1000万吨左右,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石油进口依存度,1995年6.6%,2000年25%。2010年30%,2020年50%以上。 2001年我国进口石油7000多万吨,花费200亿美圆。到2005年将缺口1亿吨左右。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1.5亿吨。要生产3.5亿吨钢,需要进口8亿吨原油和3亿吨铁矿石。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国内经济运行会受制于国际市场,超过一亿吨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安全。国际石油跨国公司垄断国际石油市场,商业利益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利益一致,我国石油安全迫在眉睫。 中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是47%,5年以后可能达到65---70%,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又影响国际市场,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支持,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全球化不可能消解国家主权的原因。 第三,国家安全因过多引进外资受到影响。 以高关税特别是提高关税实际保护率的办法,保护国内产业,其结果就是外商直接投资大量进入。比如到2006年我国按照WTO规定,将轿车的关税从100%降低到20%,但是轿车零件的进口关税为10%,这就是以提高实际保护率的办法,促使外国资本进入,以合资企业产品代替进口整车。因此,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就成为最好的"全球化"方式。 至1999年12月底,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76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4201亿美元,占全国20%;工业产值17696亿元,占工业产值的27.7%;涉外税收1648亿元,占全国15%。未来5年以国内市场为代价,每年可以吸收600亿美圆,但外商直接投资不是越多越好。 首先,很难通过合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外国设备过多会冲垮国内机器制造业。 其次,国内关键产业如飞机制造,数控机床,电脑芯片等,会被跨国公司整合和控制难以独立发展。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主导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跨国合并,收购和合资形式向全球投资,往往是内部分工的结果,海外合资企业仍然受总公司指挥。中国最大的外资企业是德国的巴斯夫,在中国有9家化工企业,从尼龙,地毯,醇,涂料,维生素,乙烯,染料,乳胶,到分散体,形成系列产品分工体系。国内企业受到行政系统(条条块块)的分割,缺乏内在的技术和生产联系,即使掌握大部分股份,也很难敌得过跨国公司的技术,商业和金融控制。 第三,"国内市场"也不是轻易可以让得出来的。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占领市场意味着最终得到外汇而不是人民币;我们让出国内市场,就要承诺外商人民币利润的自由兑换。目前外商投资的国内人民币利润每年大约2000亿人民币,只有10%左右兑换成外汇汇出,其余留在国内再投资了。数年之后,利润总额将积累到20000亿人民币,相当于2000亿美圆,等于国家外汇储备。如果在突发事件下集中要求兑换,就难免诱发外汇金融货币危机。 外贸依存度的调整 目前美国经济的调整,将影响中国的出口。加入WTO将使中国社会受到全面的国际冲击。国内社会结构与制度,将与国际发生剧烈的摩擦。22年形成的单一经济思维,又不能够把个人,企业和既得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与国家的地缘政治利益统一起来,不能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安全战略统一起来,甚至严重忽视后者。按照目前经济路线发展下去,中国将丧失与美国抗衡的能力。 如果中国在5年以后受到西方全面封锁,经济损失有多大? (一)200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83000亿人民币,按照1:8。3汇率,为10000亿美圆,外贸4743亿美圆,增加31。5%;出口2492亿美圆,增加27。8%;进口2251亿美圆,增加35。8%。顺差241亿美圆。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052亿美圆,增加32。9%;进口1001亿美圆,增加49。3%。加工贸易出口1377亿美圆,增加24。1%,进口926亿美圆,增加25。8%。机电产品出口1053亿美圆,增加36。9%,高新技术出口370亿美圆,增加50%;进口初级产品467亿美圆,增加74%,原油,大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30%。 外贸依存度是以外贸总额除以GNP,为47%。如果扣除加工贸易的重复计算,外贸依存度为35%,全部扣除加工贸易,外贸依存度为23。5%。 外贸依存度是国内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的比价。从发展趋势看,由于贸易品生产率提高快于非贸易品,价格下降得快,所以外贸依存度有下降趋势。1980-1996年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26%下降到17%,新加坡从440下降到356%。韩国从74下降到69%。汇率的升值会提高外贸依存度。 (二)假设中国沿着经济主义自由路线继续发展,不进行重大利益格局调整,国内外资源状况仍旧可以支持5年左右经济增长。假设国内生产总值年增8%,2004年为111553亿人民币,按照1:8。2汇率,为13604亿美圆。外贸总额9196亿美圆,外贸依存度达到67。5%。如果人民币贬值到1:10,外贸依存度达到82。4%的历史最高水平。 出口年增加15%,为4358亿美圆,进口年增加20%,为4668亿美圆,外贸逆差达到310亿美圆。加工贸易年增加15%,出口2408亿美圆,工缴费500亿美圆。扣除加工贸易的外贸依存度是34%。 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年600亿美圆水平,使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家外汇储备保持2000亿美圆。 (三)建议在2001-2004年突击进口战略物资,年增加进口200亿美圆。在2004年底,我国进口总额将增加600亿美圆,为5268亿美圆,外贸逆差扩大到1000亿美圆。国家外汇储备下降到850亿美圆。 (四)假设2005年出现西方全面封锁。加工贸易全部停止。 2000年加工贸易出口1377亿美圆,占出口总额2492亿美圆的55。2%,加工贸易进口1001亿美圆,占进口总额2251亿美圆的44。5%。加工贸易总额2478亿美圆,占进出口总额4743亿美圆的52。2%。 2004年,加工贸易按照年15%增长率,可以达到2400亿美圆的出口。如果全部中断,损失是: (1)外贸总额降低4500亿美圆,出口降低2800亿美圆,外贸依存度降低50%; (2)4000万人失业; (3)国家外汇收入降低500亿美圆; (4)加工贸易全部使用进口原材料再出口,对国内产业没有带动效应,全部中断以后国内只损失20%左右的工缴费,2004年为500亿美圆左右,把乘数效应估计在内,大约1000亿美圆。 (5)2004年的GNP是13604亿美圆,2005年如果继续增长8%,应该是14693亿美圆,现在减少到13693亿美圆,只增长0。6,增长率降低7。4个百分点。如果估计更高一些,大致可以说,由于加工贸易全部中断,我国经济成为零增长。 (五)从美日欧出口大部分中断。 2004年我国出口4358亿美圆,其中一般出口2000亿美圆左右,其中向美日欧出口占60%,1200亿美圆。 美国是我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量20%以上,按照美国统计达到30%。我在美国出口份额中仅维持在2%左右。我对美国的资金和技术也有依赖,从美国进口最多的是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1998年为94.18亿美元,占自美国进口总量的55%),有些难以替代。 日本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1998年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7.9%,日本的资金技术对我也极为重要。 欧盟是我第三大贸易伙伴。1998年占我对外贸易总额的15.1%。 香港是内地第四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1998年占我对外贸易总额的14.1%。 1998年我国外贸的64.3%、约2071亿美元,是与美日欧的贸易(含内地与香港的贸易),我们获得的贸易顺差629亿美元,如果没有这一块,外贸将有逆差193亿美元。 假设2005年对美国日本出口全部中断,对欧洲出口部分中断,影响是: (1)出口减少1000亿美圆。2005年出口在和平环境下可以达到5012亿美圆,减去加工贸易2770亿美圆,一般贸易1000亿美圆,只剩下1242亿美圆,考虑到向其他地区增加出口,可以估计为1500亿美圆,降低75%,大约倒退到1997年的水平,倒退8年。 (2)一般贸易出口的减少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比加工贸易大得多,因为大部分原材料来自国内,有连锁性收缩效应。假设有4倍的收缩效应,即4000亿美圆,相当于32000亿人民币。用4000亿美圆除以2004年的GNP13604亿美圆,经济增长率降低29。4%。 (3)加上加工贸易中断的影响7。6个百分点,共37个百分点。这就是加工贸易中断和出口下降对于国内经济的影响:第一年GNP下降37%,第二年下降更大,假设40%。第三年才有可能有所恢复。 (4)出口产品国内收购额占全国商品零售总额的40%左右,如果降低75%,将使国内总需求降低30%,加上乘数效应,将使国内通货紧缩和企业破产更加严重,失业再增加4000万,共增加8000万。 (六)关键进口供应基本中断 2000年我国进口大类产品是:矿产品245亿美圆,化学品181亿美圆,塑料橡胶164亿美圆,纺织原料和制品166亿美圆,贱金属206亿美圆,机器电器852亿美圆,光学医疗设备82亿美圆。 由于大量引进外国设备,我国工业最先进的部分,设备,原材料和零配件对于进口的依赖程度相当高,在1994年,工业对进口的依存就达到30%,现在可能超过50%。特别是尖端科技如芯片,数控机床,航空航天等方面,在关键部分依靠进口,影响更大。 (七)能源供应受到影响。 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科学技术差距在拉大。与日本相比,单位GDP耗能的差距1981年为6倍,现在扩大到约15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一般都在50%-70%;而我国,"六五"期间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还占到32%,"七五"期间反而降到24%。90年代以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化工机电快速发展,对能源和矿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 目前中国铁矿石自给率为80%左右,氧化铝为70%左右,铜精矿为40%左右,铬铁矿为40%左右,钾盐仅为6%。2010年14亿人口需要消耗50亿吨标准煤(包括29亿吨原油),8亿吨钢和17亿吨铁矿石,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需要进口2亿吨。到2020年的需求量将是目前2倍,矿产品短缺量为2。5---3亿吨,能够保证需要的仅6种。铁、铜、锰、铬等金属矿产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1世纪中叶除煤外,绝大部分矿产品均需国外资源补充。年木材缺口6000万立方米,进口粮食进口5千万吨。大量进口需要大量出口,年增长率不能低于12%,中国占世界出口比重将从3%上升到18%,迫使许多国家让出市场。 能源矿产结构性矛盾突出,石油、天然气资源家底不清,后备资源严重不足,1993年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其中每年石油进口量迅增1000万吨左右,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石油进口依存度,1995年6.6%,2000年25%。2010年30%,2020年50%以上。 2001年我国进口石油7000多万吨,花费200亿美圆。到2005年将缺口1亿吨左右。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1.5亿吨。要生产3.5亿吨钢,需要进口8亿吨原油和3亿吨铁矿石。 国际贸易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关系是这样的: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国内经济运行会受制于国际市场,超过1亿吨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安全。国际石油跨国公司垄断国际石油市场,商业利益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利益一致,我国石油安全迫在眉睫。 (八)外商撤资可能引发外汇危机 假定2005年爆发突发事件,外商直接投资全部停止进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项目顺差,和经常项目进口方面的逆差,将同时减少600亿美圆,对于国际收支平衡没有影响。 我国已经引进3000亿美圆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真实资本,包括设备,专利,商标和管理,90年代年平均引进400亿美圆。加入WTO的刺激,可以使未来5年,每年可达600亿美圆,5年积累3000亿美圆。到2006年,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额达到8000亿美圆。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与直接开放资本市场相比,被称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大经验。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没有自由兑换,国际投机资本无法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获得巨额人民币,因此无法通过抛售的办法冲击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中国没有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就没有风险吗?如果引进太多,风险照样存在,只不过时间比较长。 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资本,可以在几分钟内引起大崩盘。而外商直接投资所引起的金融外汇危机,要经过10年左右。主要环节是人民币利润的集中汇出,可能引起境内居民和企业挤兑外汇存款,进一步引起黑市上以人民币兑换外汇,并挤兑人民币。 所谓对外商开放国内市场,是允许其内销产品,所得人民币经过国际外汇管理居批准,可以汇回国外。大约5年以后,外商直接投资有8000亿美圆,按照年内销利润有10%,即相当于800亿美圆的人民币,大约7500亿人民币。汇出的外汇超过了引进的外资。更为严重的是,每年数千亿人民币的人民币利润,有大约90%并没有汇出,而是作为再投资重新投入。至于有多少是卖了土地厂房,多少是进入股票市场投机,无从估计。但5年之后这笔钱的总数达到20000亿人民币,相当于2000多亿美圆,与国家外汇储备大致相等----这就是危机的临界点但如果积累起来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内人民币利润,集中兑换,即有可能触发外汇挤兑。 沿海地区的损失 外贸依存度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还包括 1.投资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利,工业对于进口的依存度。 2.科技依存度(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产业控制,关键部件在谁手里,新技术开发能力)。 3.资源依存度。 4.金融依存度(美圆化程度,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外债)。 1989---1991年西方对我国经济制裁,停止对华军品贸易和国际贷款。1989年,我国的外贸增长率下降15.7%;1990年又下降3.3%,其中进口下降16.8%。我国经济连续3年低速增长,1989年4.4%,1990年4.1%,1991年7.7%。 西方制裁对于沿海地区的影响尤其大。东南沿海地区指华东华南,福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南部,香港、澳门。 不含港澳,1999年有2亿多人口,耕地面积1000万公顷,占全国7%;国内生产总值近3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37%;新增固定资产投资9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32%。钢产量2800万吨,占全国23%;汽车36万辆,占全国20%;塑料324万吨,占全国40%;化纤385万吨,占全国60%;纱184万吨,占全国32%;冰箱530万台,占全国40%;洗衣机635万台,占全国50%;彩电2770万台,占全国60%。 上述计算没有包括直接受到的军事打击。 结论是:如果没有补偿措施,5年以后中国将由于经济原因和文化原因难以与美国抗衡。因此,目前5年的经济文化调整,比未来的军事战争更加重要。如果在经济文化方面失败,等于自我瓦解,军事战争难以取胜,甚至不战而降。如果中国未来不想错误美国的附庸国,就必须坚决尽快进行战略调整。 国家安全论文:高职国家安全教育挑战及对策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其含义是保证一个国家的安全不仅是不受外国侵略,而且在国内也要稳定,要反对颠覆。并且随着国家安全的提出,我国有了一个战略性的转折,由时代的“战争与革命”发展成为了“和平与发展”。这样强调了经济战略,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地位更高。200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讲话中提出: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新形势,懂得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确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安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阶段国际国内的形势发展,沿着上述国家安全发展的思想道路,明确提出了要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的要求。这说明我国领导人对国家安全所包括的内容在逐步的扩大。更加确保了我国在不受外国侵略的同时,防止内部矛盾,发展经济的目标。 1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调查的背景 首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然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的安全和统一仍然面临严重的威胁。西方超级大国亡我之心不死,东面的强邻日本也不愿反思侵略历史。特别是,西方超级大国在前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日渐衰微的情况下,把中国看成其21世纪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开始以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周边安全也存在不少隐患。南沙群岛被东南亚小国强占,台湾问题尚未解决,中日东海问题和钓鱼岛争端也日益升级。同时,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空前提高,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也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当前,国家间的竞争日趋广泛、激烈,当达到白热化的时候,战争就在所难免。因此,歌舞升平之下隐藏着暗流涌动。对于如此严峻的国际环境,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缺乏清醒的认识。其次,20世纪90年代初,走私、贩毒、非法枪支买卖、环境污染、跨国犯罪、经济情报战、疾病的跨国传播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虽已出现,但还构不成战略威胁。但现在这些问题已相当严重。而且“东突”活动猖獗,生物入侵滋生,洋垃圾不断涌入,新的国家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加入世贸组织,在受益的同时,也使国家安全防范更加困难,一些传统措施将不允许采用,安全风险扩大到经济、文化、信息、科技人才等诸多领域。对于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高职院校学生也大多缺乏危机意识。最后,随着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注重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增强国家安全观念已经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院校应当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结合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明确教育要求,努力实践探索,积极推进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为国家保持经济军事优势的同时,也扮演着危及国家安全的角色,如破坏势力通过技术窃密危及国家安全。发达国家还采取人才争夺战略,导致发展中国家大量人才流向发达国家,其中我国人才外流现象很严重,科技安全形势严峻。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快捷传播与自由交流带来了方便,使传统意义的文化继承在全球化模式下失去原有空间,国家和文化边界正在消除,而文化生存是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一旦文化遭遇威胁,必然给国家带来危机。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2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健康,但也有种种迹象表明,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还很薄弱。 2.1高职院校学生对国家安全认识模糊 高职院校学生对国家安全还停留在军事、领土、情报这样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对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认识不足,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失序的客观状态。当前,国家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内容,也包括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新内容,200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讲话中提出: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新形势,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确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安全。而后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的形式发展,沿着我国传统国家安全发展的思想道路,明确提出了要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的要求。全方位理解国家安全有助于端正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讲国家安全,高职院校学生会自然联想到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军队、警察身上,这种把国家安全等同于情报间谍活动的片面认识,使高职院校学生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自己无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和平环境使高职院校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认为“对外开放无密可保”,“和平期间无间谍”等等。由于思想麻痹,造成国家的一些机密被泄露,更有甚者,个别经不起金钱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国家情报,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为惨痛深刻! 2.2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水平落后,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较为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国家安全意识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要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认识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和保证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现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无法应对全球化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3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 1)意识形态淡化的副作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时期,由于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因素,导致我国在外交中陷入孤立境地。为克服此种弊端,改革开放后,在国际交往中日益淡化意识形态因素。这虽有合理性、必然性,但难免导致国家安全意识的降低。2)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在教室、宿舍、食堂中打转转,社会交往很少,缺少社会经验,这就很难接触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自然对其危害缺乏亲身体验,对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体会不够深。3)学校进行的国家安全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密,缺少针对性,教育方式僵化,内容空洞,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教育效果欠佳。4)由于当今社会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思想政治课内容凝固僵化、空洞抽象,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反感,产生逆反心理,越教育越不信。国家安全教育属于思想政治课,自然也受到株连,不仅不受重视,反而心存抵触,自然就难见教育效果了。 4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对策 4.1抓好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强化责任意识 要教育全体人民同一切出卖祖国利益、损害祖国尊严、危害国家安全、分裂祖国的言行进行坚决的斗争。要从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认识国家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将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渗透到日常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之中。 4.2提高高校教师对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思想认识 没有国家安全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国家安全教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不完整的教育。高校教师要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好国家安全教育工作。 4.3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邓小平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国家安全涉及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保障。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大学生不能没有自己的祖国。高职院校学生要把国家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不做任何有损国家利益、民族荣誉的事。 4.4熟悉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 对遇到的法律界线不清的问题,要肯学、勤问、慎行,弄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目前,特别应熟悉宪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出国留学人员守则等法律、法规,做到心中有数。 4.5保持警惕,善于识别各种伪装 有的谍报人员和负有特殊使命的记者,常以你能接受的面孔出现,用交朋友、做学术研究、出国经济担保、旅游观光、新闻采访等五花八门的手段,套取国家机密、科技政治情报和内部情况,对此要保持警惕,识破伪装,避免上当受骗,防止陷入违法犯罪。在对外交往中,既要热情友好,又要内外有别、不卑不亢;既要珍惜个人友谊,又要牢记国家利益;既要争取各种帮助、资助,又要不失国格、人格。要淡泊名利,不受其诱惑。对发现的别有用心者,要依法及时举报,进行坚决斗争,决不让其恣意妄为。 4.6克服妄自菲薄心理,挺直腰板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安全与利益,也有别人没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资源和秘密,还有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等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又是不可小视的大国,虽然在总体上有所落后,又决不是样样落后。要看到我们也有许多世界第一和“中国特色”,有一系列国家秘密和单位秘密。作为中国人,决不可妄自菲薄、悲观失望,在对外交往中要挺直腰板,不卑不亢。 作者:周小翔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国家安全论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新媒体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也给国家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和威胁。当前,国家安全教育的主体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这一新形势下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就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新特点,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基于新媒体环境,文章对高校国家安全的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国家安全;大学生 新媒体在为信息的共享和快速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新的威胁和挑战。大学生是新媒体运用最为广泛的群体,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新媒体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探索适应新媒体时代需求,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国家安全教育策略,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视域下国家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新媒体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在于虚拟性和开放性,参与者可打破时空以虚拟化的身份参与社交活动。网络手机的普及和社交APP的广泛使用,使人们拥有了信息和传播的权利。西方国家凭借在网络技术方面的绝对优势,通过网络实施政治煽动和文化渗透,扰乱经济秩序,削弱文化认同,窃取尖端技术和军事情报,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西方的文化思潮通过新媒体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网络的虚拟化和弱规范性,使一些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挑战规则,游戏人生,导致法制观念的淡薄和责任意识的缺失。网络世界的无界性使部分大学生缺乏保密意识。 (三)新媒体未充分运用到教育中 高校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没有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新特点,无法达到全面提高国家安全意识的要求。一是部分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部分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还局限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采用课堂灌输、大会宣讲等方式进行,缺乏吸引力,教育效果不佳。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对策 (一)转变国家安全教育理念 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其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高校要及时研究当下国家安全的新变化和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出现的新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转换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权威式的强制性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应主动从国家安全教育的施教者转变为引领者和参与者,借助新媒体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增强大学生接受国家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立体化”国家安全教育模式 新媒体为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途径和手段,高校应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国家安全教育专题网站,搭建国家安全网络教育平台,让国家安全教育向课堂外延伸。高校要大力支持教师开发具备声、色、光、画等多种表现手段的微课,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途径将知识传送给学生,增强其对国家安全教育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三)提高大学生在虚拟世界的内控力 大学生是新媒体应用最为广泛的群体,高校应顺势而为,开设网络安全教育类的课程,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和道德意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其对信息的思辨、评估能力,构筑抵制不良信息冲击的思想“防火墙”。此外,梳堵结合。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植骨干学生转发、评论有利于国家安全的正面信息。也可通过建立大学生网络信息的监控机制,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 (四)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安全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 新媒体时代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协同创新。一方面,要积极联合校内外力量,搭建学校负责、政府督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大系统教育平台,通力配合,共同推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改革。另一方面,要优化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各部门密切合作,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形渗透相结合,线上教育和线下网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式的国家安全教育平台。 三、结语 作为国家公民,人人都应该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青年力量,代表着祖国未来的方向,因此,更应该利用当下充足的教学资源,了解国家安全信息,掌握相关政策,全面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努力避免新媒体弊端的影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上义不容辞,要继续探索。 作者:王艳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安全论文: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论文 一、海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缺乏警惕性 经调查统计,目前海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在与外国人交往过程中,警觉性不强。对一些从事间谍活动的人员不能加以区分甄别,极有可能在工作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成为这些人利用的对象。有的同学为了练习外语的听说能力;有的虚荣心作祟,将结交外国朋友的多少作为炫耀的资本,工作生活中主动去与外国人搭讪、交朋友,缺乏辨别能力。特别是有些毕业生由于国家安全意识的薄弱,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缺乏警惕,往往在不经意间泄露国家机密,甚至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二、国家安全教育的缺失,海南省高职院校责无旁贷 (一)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模式老套,滞后于形势任务的变化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高职院校认为,大专生今后主要在一些低端行业就业,接触不到国家核心利益,过多地关注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意义不大,因此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上。1.国家安全教育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对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设置偏少。有的即使开设了国家安全教育课,也主要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依然突出。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作出明确的要求,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而只是零星的散落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并且所占的分量也非常少。2.国家安全教育内容陈旧、浅显。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国家安全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相当一部分还是以前陈旧的知识,对于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国家安全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涉及较少。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跟上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不能紧贴时代脉搏,自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3.国家安全教育理念落后。在传统的国家安全教育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侧重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即教育学生认清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政策,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施教过程中,有的片面地把国家安全理解为传统安全即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误导了学生。虽然有部分学校教师在授课时较为全面地涉及到国家安全的7个方面,但由于课时限制、自身知识储备等问题也仅仅是浅尝即止、缺乏深度。而作为新时期的国家安全教育应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围绕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为学生进行讲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 (二)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配套设施缺乏,学生了解国家安全知识的途径有限 高职院校在国家安全教育方面投入不多,导致配套设施缺乏。我们课题组走访三亚几所高职院校,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一块有关国家安全教育的板报、橱窗、横幅或标语,学校网站上也没有开辟有关栏目。学校图书馆有关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书籍也是凤毛麟角。而且据了解,很少有学校外请国家安全部门或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进行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的知识讲座,更谈不上建立国家安全教育基地之类的场所。因此,学生除了从有些课堂上能够了解到一点有关国家安全的知识外,其他的途径几乎被堵塞了。 (三)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知识匮乏,国家安全意识淡薄 我们课题组对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国家安全知识方面的问卷调查。经统计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国家安全认识不全面,国家安全知识匮乏;对哪些行为会危害国家安全知之甚少;对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国家安全意识十分薄弱。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国家安全教育受教学内容限制,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二是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身知识掌握不全、缺乏深度,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三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对国家安全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再加上国家安全教育一般都不是考试课程,学生没有考试的压力,也就不愿学、不想学。这也是导致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改进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模式,海南省高职院校义不容辞 高职院校作为教学的载体,理应把国家安全教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顶层设计,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努力改进国家安全教育的不足之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切实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一)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出发点,努力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课堂是教师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了解掌握国家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舞台,在大力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是紧密相连、互为促进的。学生爱国了,有了民族气节,自然不会干危害国家安全的事,因此,我们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基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教育学生不做伤害民族、危害国家的事。要让学生把爱国与维护国家安全等同起来,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爱国的重要举措、作为人生的行为准则、作为平时工作生活学习的自觉。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找准自己人生的目标,正确对待金钱美色,自觉抵制各种诱惑。要加强《国家安全法》的教育和学习,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使学生始终能够做到自觉遵守《国家安全法》,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二)坚持把人生实践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落脚点,努力提高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海南地区的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时间一般为两年半。院校学习后,最终大家都会走向社会,走向实践。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自觉做到在任何时刻、任何场合牢记国家安全利益,能够鉴别间谍的真伪,抵制间谍的诱惑,不叛国、不出卖国家利益、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哪些人是间谍,一旦发现间谍要积极主动向公安机关或国家安全部门报告。通过院校系统的国家安全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走好人生的道路。 (三)坚持把资源整合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切入点,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将以往涉及到国家安全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资源整合,作为一门系统课程提炼出来,或作为形势政策教育的一部分,并加大教育的课时量,同时将考查课改为考试课,用考试成绩来检验学生关于国家安全知识掌握的程度。加大对高职院校教师国家安全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紧跟国家安全形势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授课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国家安全知识的兴趣度。同时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通过板报、橱窗、横幅、标语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国家安全教育氛围;在学校网站开辟国家安全知识专栏,为图书馆增添相关书籍,外请国家安全部门或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进行知识讲座,协调军队或国家安全部门,组织学生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参观见学。总之,只有坚持多管齐下,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作者:史金红 单位: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国家安全论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论文 一、国家主导 在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政府的主导和舆论的导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对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视,首先体现在无论是在政策的制定,还是具体工作的推进,或者是氛围的营造方面,政府都起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传承历史文化、凝练民族精神、弘扬主流思想等方面,政府又成为把握方向、为国家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的舵手。在这些国家里,从宏观的学校培养目标到微观的教学内容,从人才培养模式到具体的教学方法,甚至于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师的选拔与任用,都强烈地渗透着国家意志和政府权力。 二、实践为重 国家安全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内容的宣讲和空洞的说教上,那么成效可能微乎其微。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有一个普遍认知,即“学校的课堂教育只是国家安全教育的一个环节”,虽然这一环节很重要,但是课堂教学必须与个体的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国情、了解世情,感受课本上难以言喻的真实世界。在坚守学校系统的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达到从“了解”的程度到“培育”和“形成”良好的国家安全意识。而这一切,绝不是学校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学生提供参加实践活动的可能性。 三、危机意识 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是资源小国,在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强化公民“危机意识”,将“生存”作为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政府不仅要求每一个公民须熟悉本国的历史和国情,还要了解本国与邻国的关系及在亚洲、世界的地位。新加坡的学校教育更是告诫国人:“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上,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他在充斥着妒意的邻国夹缝中生存,犹如一叶扁舟行驶在惊涛骇浪的大洋上,处境极为危险,稍有不慎,便会船沉人亡。”这种形象的比喻把个人的命运放置于国家存亡的大环境之下,使两者休戚相关。 四、发达国家国家安全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巩固强化政府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中的决定性作用 国家安全教育是一项必须由政府倡导和推行的全民教育活动。近年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治理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管理大学的重点落在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管评价等方面。而由政府倡导和推行的国家安全教育正是政府在高校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政府是国家安全教育的唯一的领导者、规划者,也是最重要推动者和实施者,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保证国家安全教育良好效果的坚强后盾。无论是国家安全教育目标的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还是抵御境外意识形态的渗透、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政府在其中都应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首先要把握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方向,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还要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凝聚人心、振奋斗志、促进团结,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辩证看待利用东西方文化成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交融比以往更显频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某些境外背景可疑的外教在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骗取任教学校师生的好感和信任,再进行非法传教;一些敌对组织假借学术机构的名义,向国内高校赠送书籍刊物,企图攻击党的政策、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在部分合作办学的学院中,党团组织被架空,思想政治工作完全被西化的管理覆盖。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在实施国家安全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在增强学生国民意识、珍惜现有幸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要注重拓宽大学生的视野,理性地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学习西方文化中独立自主的精神、丰富的艺术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帮助大学生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充分利用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应主动顺应时展的潮流,做到既弘扬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能够借鉴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3.理论结合实践、显性教育融合隐性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侧重于采取正面的、显性的教育方式,主要通过在学校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进行,强调理论的灌输与知识的传授。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可以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相关知识,是在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最直接、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途径。但是这一方法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模式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使得国家安全教育在高校很难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要采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显性教育相比较而言,隐性教育更容易被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接受。事实上,在高校利用隐性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方式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应对全球化浪潮、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更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以致用的长远考虑。高校要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刻板的说教转变为知识的熏陶、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引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可“显性课堂教学”。有效的国家安全教育一定建立在对国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真切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实践活动是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不能忽视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4.针对“95后”特性,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民族若是缺乏忧患意识是危险的,一个国家若是不能居安思危是没有前途的。“95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从他们在网上的意见来看,部分学生对我国所处的国内国际形势了解较少,或根本不关心,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因此,帮助大学生正确认清中国的国情和在世界的地位,应成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多数大学生觉得个人在应对国家危机时所需承担的责任较小,他们往往对个人发展的担忧多于对国家、民族的忧患。这些都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忧患意识还不足,亟需通过合理的途径让他们清醒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各种深层危机和严峻挑战,真正形成一种民族的集体危机感。 作者:陈伟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安全论文:国家安全新形势下的国防教育 一、国家安全新形势为推动国防教育提供了新动力。 国防教育作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保障措施等,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奠定基础。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围绕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搞好全民国防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爱国拥军热情转化为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协调发展的实际行动,不断深化国防教育成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趋势不断增强,对搞好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是巩固国防,促进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必须围绕时代主题和形势任务,树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国防观。要着眼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国家安全新形势教育,普及和深化国防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观念,树立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观念,树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观念,树立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观念,切实打牢建设和巩固国防的思想根基。 把国防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与国防教育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共同推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国防教育,调动各层面、各类群体的积极性,依法开展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教育,把国防教育成果转化为企事业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素质、履行国防职能的实际成果,转化为双拥共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行动,增强国防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齐抓共管,按照《国防教育法》规定,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国防教育办公室组织协调,军地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认真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国防、关心国防、献身国防的积极性。统筹国防教育与城市文化传播,把国防教育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宣传活动,在弘扬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强化公民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国防意识。 二、国家安全新形势下深化国防教育的新举措。 虽然我国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带领全国人民攻艰克难,稳中求进,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伟大征程,全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信心更加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充满期待,强国强军、巩固国防已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为强化国防观念,加强国防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要丰富载体、更新手段、创新举措,加强思想引导,开展舆论宣传,注重实践培养,突出工作重点,使国防教育与时展合力合拍、同频共振,为建设强大国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要借助新兴媒体开展国防教育。要适应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深刻改变,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改变的新形势,用好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国防教育,开办国防教育网站或网页,建立新型国防教育宣传平台,把国防教育题材融入游戏、动漫、微视、微电影等,积极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扩大国防教育传播范围。同时,要准确把握信息网络全球化、普及化、开放化的特点,树立保卫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意识,重视网络空间对国家发展和安全构成的严重威胁,自觉维护网络信息安全〔1〕。 (二)要发挥红色阵地作用促进国防教育。要充分发挥我市的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发挥好西满革命烈士陵园、和平广场、江桥抗战纪念馆等国防教育基地作用,搞好国防知识普及,开展生动形象的国防教育。组织机关干部、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参观“江桥抗战”公园和“江桥抗战”纪念馆,观看抗战纪录片,重温抗日将领马占山将军指挥黑龙江省防军在泰来县江桥打响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有组织具规模的抗日第一枪的悲壮历史和光辉战例,深刻缅怀抗战壮士,见证历史、激励斗志。 (三)要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引领国防教育。要利用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八一、十一、8月15日“齐齐哈尔和平节”等节日深化国防教育。进一步明确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深切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四)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国防教育。要通过“鹤城读书月”、“道德讲堂”、“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建立以人武、专武干部为骨干,以民兵为主体的“为民服务队”,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传播志愿服务理念的同时,增强人们的国防观念,强化国防意识,使国防教育由“虚”变“实”。通过修建国防路、栽植国防林、建立国防教育基金等形式,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搞好国防教育。选树部队、人武干部、退伍军人中的先进典型,开展国防教育宣讲、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氛围。采取每周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每天播放国防知识,每天发送国防教育短信等形式,搞好社区国防教育宣传,使国防教育向基层延伸〔2〕。 (五)要突出工作重点推动国防教育。抓好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要把国防理论、国防法规、国防战略等列入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计划,重点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党的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论述,强化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理念,提升从战略层面认识和思考国防建设的能力〔3〕。抓好青少年学生的国防教育。要把国防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之中,把国防教育同学校德育、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利用与部队共建的平台,开展军校国防教育共建共管共育活动,向学校派出军训教员或国防教育辅导员,结合“军营开放日”,组织学生参观部队荣誉室、队史馆、训练场,观摩官兵训练,感受军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举办“强军梦、鹤城梦、我的梦”系列主题活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学起来”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励爱国热情。抓好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着眼牢记使命,强化职能意识,围绕高举旗帜、听党指挥这个根本,突出抓好职能任务、形势战备、战斗精神等教育,进一步增强他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使命意识。认清国家安全新形势,汇集各方力量,深化国防教育是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统筹兼顾、与时俱进,在深入开展国防教育中,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唤起人民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为巩固国防、强国强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志涛单位:哈尔滨铁路局人民武装部齐齐哈尔民兵教导队 国家安全论文:比较分析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在我国的完善 [摘要]通过综合考察西方国家的安全审查制度的历史和具体实施情况,基于国家安全因素对外资进行审查主要包含三种实施模式:独立型外资国家安全查、嵌入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和联合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在外商投资准入逐渐宽松化的背景下,对外国投资进入我国加强国家安全审查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主要通过对三种具体实施模式的比较结合我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草案)的突出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在我国的实施可行性从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家安全;外商投资;审查模式;具体实施 针对外国投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而设立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是各国从本国的根本安全利益出发,为平衡资本流入对本国造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而采取的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或禁止措施从而有效管理外国投资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反映了一国对待外资的政策和价值取向,更是投资东道国行使国家主权的行为,在目的上具有维护国家安全这一正当性,在审查结果上具有强制性。 基于国家安全原因对外资进行监管从很久以前就开始进行。目前西方社会关于外商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有两种立场:一种立场认为对于外商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尤其是针对主权投资的审查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主要针对依据政治目的或者受政治目的影响的投资以及对国内经济将会造成重大挫伤的投资;另一种认为外商投资是一个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商业问题,能够使西方国家在经济上获益,它的政治目的被过度夸大了从而限制了全球化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国家应当充分发挥的是管理职能而不是参与职能。国家安全审查应当有明确的界限。 通过综合考察西方国家的安全审查制度的历史和具体实施情况,基于国家安全因素对外资进行审查主要包含的是三种实施模式:独立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嵌入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和联合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其中以美国为主的独立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模式主要是指针对国家安全方面建构了单独的制度体系。体系中明确规定了独立的审查主体、独立的审查程序、独立的审查决定、独立的审查依据等。以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嵌入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模式是指将国家安全审查嵌入一个总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中,国家安全仅仅是监管审查部门在进行监管审查时考虑的一个因素。以德国和法国为主的联合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模式是指国家安全审查与其他监管联合在一个制度体系中,目前比较常见的就是将国家安全与公共秩序联合的外资安全审查。 本文主要通过对三种具体实施模式的比较结合我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草案)的突出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在我国的实施可行性从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提出建议。 1独立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模式 11美国国家安全审查独立的机构――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成员由9个部门的领导构成:分别是财政部、国务院、商务部、国防部、司法部、国土安全部、能源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与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其中,任命财政部部长为委员会的主席,委员会的活动中还有5个部门是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分别是经济委(经济指导委员会)、国安委(国家安全委员会)、国经委(国家经济委员会)、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和国土委。国家情报局的主任和劳工部的部长是委员会的当然成员,但不享有投票权。 12美国国家安全审查独立的程序 美国《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规定的安全审查程序分为申报、通报、初步程序、调查程序和决定程序。一是申请由任何一方自愿地向委员会提出或者向委员会的任何成员部门提出审查要求。该条体现出当事人的申报适用的是自愿申报的原则。此外,法律还规定:如果发现交易损害了国家安全然而之前却并没有申报,总统有权指派司法部授权给该地区的法院分离交易。二是初步程序就外国投资者提供的资料进行基础性审查,为期30天。三是调查程序对国家安全将会产生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有损害的威胁而不能够缓解的外国投资进行。适用于以下投资:其一,初步程序进行过程中和之前的外国投资对国家安全造成了损害却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的外国投资;其二,该投资交易是外国政府控制的交易;其三,在美国基础实施中的外国投资,如果外国投资委员会认定能够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损害,该损害不能够被初步程序中提供的措施缓解的;其四,牵头机构提出、外国投资委员会同意应该实施调查。四是针对并购交易的处理方案外国投资委员会应当在调查结束后提出建议并向总统汇报。调查报告交到总统手上后,总统需要在15天内做出决定。如果并购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或有构成威胁的潜在风险已经被证据所证明,总统有权停止并购活动。 另外,外国投资委员会在审查实践中还将根据投资公司的股权构成、国家补贴程度和透明度判断并购交易是否受到外国政府的控制。其中股权构成的方面,法律规定,如果美国公司的股权被外国政府控制的公司占有超过10%、拥有了公司的否决权、董事会成员中的一员或者有重要职位的任命权利等就可以被认定为“受到外国政府控制”。国外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有一个象征性的标志,那就是国家补贴,政府控制的风险就通过国家补贴的程度来体现。因此,是否受到外国政府控制,国家补贴的程度是判断的重要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审查实践中,针对中国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缺乏透明度产生的担忧,外国投资委员会要求中国国有企业自担向其证明不受政府控制的举证责任。 2嵌入型国家安全审查模式 嵌入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模式现今被比较多的国家实行,表现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所采用的将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嵌入一个更大的审查监管体系之中,没有单独的国家安全审查体系;二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多实行的外资批准制,将国家安全审查嵌入外资批准体系当中来综合平衡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笔者认为第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更加具有借鉴的意义,因此仅分析澳大利益和加拿大两个国家为代表的嵌入型国家安全审查模式。 加拿大没有独立的国家安全审查体系,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仅仅是净利益审查制度框架体系下额外的补充。因为根据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无论是绿地投资还是外资并购,不管外投资的额度有多少,都是在外资安全审查的范围之内。以主权投资规则为例,加拿大现有关于主权投资的规则不多,且都需要与净利益审查规则相结合。比如新《投资加拿大法》在判断国有企业的投资是否会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害时用实质性的事实标准即净利益标准而不仅仅是通过法律形式来判断。再比如《国有企业指南》明确列举出的对国有企业投资审查的净利益标准。其中加拿大对于国有企业有责任向主管部门证明其投资不会给加拿大国家安全带来损害的规定和美国一样隐含着国有企业有主动证明其投资不会损害东道国利益的责任。加拿大的净利益审查制度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在许多方面已经涵盖了国家安全审查的内容,因此有学者认为再进行安全审查就变得没有必要。 综合看来,嵌入型国家安全审查实施模式中重要的并不是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本身,而是该制度所依托的体系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出国家安全审查的职能。 3联合型国家安全审查模式――相同模式下的异与同31异――对于资本自由原则的遵循不同 根据德国现有的条文,结合欧共体条约第46条和第58条。一方面对于公共安全和秩序的理解应当不违反资本自由的基本原则,对外国投资进行审查或限制仅仅是设立企业自由以及资本流动自由的例外规定即对于外资并购的公共安全审查不能违反欧共体和德国关于资本自由的规定。另一方面,就像有学者所指出的,“对社会的根本利益造成实质性和充分的严重威胁”表达了限制措施只有在例外情形下才可以采取的态度,并且这里的公共安全和秩序并不属于行政法上定义的广义的公共安全和秩序中的特殊情形。而法国则不一样,一直以来相对持谨慎态度的外资准入政策,保守的外资审查制度屡次被欧盟委员会要求修改外资并购审查制度。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法国在外资并购领域规定的审查制度模糊并且不可预见,很容易被滥用,导致侵蚀欧共体条约资本自由的原则。如果说将德国的国家安全审查界定为资本自由的例外,那么法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可以界定为模糊的资本自由限制。 32同――欧共体条约的遵循和国防利益的保障 目前,欧盟委员会对外国投资的审查与其成员国国内对外国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的关系实际上是并列的,某些方面还是重复的。只有特定条件下,欧盟委员会才会依据《欧共体并购条例》审查该外国投资。 在2009年生效的《里斯本条约》中要求将欧盟地区的投资政策的管理职责逐步由欧盟成员国转移到欧盟委员会,目的在于尽快实现市场一体化的目标从而加快欧盟这个超国家组织一体化的进程。事实上,对并购交易的审查权在外国投资者向东道国申报之后,即使有些外资并购未达到欧盟委员会规定的审查标准。审查权限在“经过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成员国审查”或者“有一个及以上的成员国要求欧盟委员会对该项并购交易进行调查”两种情况下,方案仍然可能会被移送到欧盟委员会。欧盟委员会审查权的扩大将同时增加成员国的遵循内容和外资国家审查制度的相似性。 4我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新型实施模式 41拟出台《外国投资法》 现阶段,我国的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完善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并未建立。在2015年年初公布的《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草案)第四章对国家安全审查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包括国家安全审查的审查机关、审查程序、决定类型、安审措施、法律责任等。在2011年《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规定》和《反垄断法》中对国家安全审查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在草案中被纳入了外资基础性法律,法律位阶上提高了法律层级,具体实施上细化了实体标准和程序标准从而增强了可操作性,可以说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42我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新型实施模式 《征求意见稿》对外国投资同时实行准入许可和国家安全审查,外国投资准入制度要求对禁止或限制外国投资的领域依据特别管理措施目录实施管理,其中对限制外国投资领域的外国投资实行准入许可。长期以来,我国采取全面管理的模式审查外商投资项目。从维护经济安全、保障公共利益等多方面全面核准一直是我国政府管理部门的审查方式。在实施方面,准入前国民待遇是我国履行国际条约的承诺,与负面清单相结合是我国具体的实施模式,意味着我国过去针对外商投资的全面审查模式将会被废除,同时对禁止和限制外国投资的领域通过特别管理措施目录实施准入管理。 43我国国家安全审查的新型审查程序 《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了自愿申报,第三方申请和强制申报三种提起审查的方式。《征求意见稿》第52条规定,“向国务院外国投资主管部门提出安全审查申请之前,外国投资者可就有关程序性问题提出预约商谈的请求,提前沟通有关情况。”第34条就“准入许可和安审的衔接”做出了详细安排,第35条规定,安审期间不计入准入许可审查的30天之期限。《征求意见稿》生效后将会形成包括准入许可审查、反垄断审查与国家安全审查三审查并进的外资管理体系。 5《征求意见稿》的不足和借鉴 从各国的规定对比来看,国家安全审查标准都具有模糊性的特征。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相比,《征求意见稿》所列的因素涵盖范围更广也更为具体,不足之处就是没有从总体上对国家安全的概念进行界定。而是通过兜底条款将自由裁量权全部赋予联席会议,确定性稍显不足,透明度略显欠缺。具体来说《征求意见稿》虽然规定了一般性审查和特别审查的期限和简单程序,却未明确决策方式。联席会议审查意见的最终形成,是采取“一致同意”原则还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并未明确,联系会议成员是否具有一票否决权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决策程序具有模糊性和争议性。再者《征求意见稿》只规定了国家安全审查机构的职权,没有明确监督制约机制,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缺乏制约,可能对投资者信心和我国投资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笔者建议在对审查标准进行列举之前,可以根据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对国家安全的概念首先进行原则性界定。可以借鉴美国的实施方式明确规定采用“一致性”原则的决策机制。美国赋予了总统一票否决权,我国可以赋予总理一票否决权,使整个决策流程更加明确透明。可以设立预申报制度,鼓励交易各方在提交正式申报以前咨询审查机构并在适当情况下提交申报草稿或其他适当文件,以帮助交易各方了解交易内容并确定交易方应当提交的其他信息。 国家安全论文: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困境 摘要:进入21世纪,多维化的国家安全威胁使中国各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问题日渐凸显,仅将大学生国防教育等同于国家安全教育的做法已无法满足国家安全教育现实需要。本文根据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实证调研,统计并分析国家安全问题多维化时代下我国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所处的困境,为新形势下完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问题意识提供数据分析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困境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安全”和“国家安全”两个概念是解读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所谓“安全”是指某一安全指涉对象处于没有危险或者虽有危险但有充分的应对手段的状态,具体包括安全的指涉对象,威胁的来源、应对威胁的手段、应对威胁的行为主体等几个因素,简单地说就是谁的安全、威胁是什么、应对威胁的手段、谁来应对威胁。 “国家安全”是一国最根本的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或者有充分的应对手段来应对危险的客观状态。国家安全的指涉对象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国家核心利益。 国家安全威胁的来源包括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传统安全威胁指的是外部武装入侵或者武装入侵威胁,应对手段主要为军事、政治手段,行为主体是国家。而非传统安全威胁则包括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等各个领域,如果说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外部敌对军事力量,那么,非传统安全威胁则既可能来自于外部,也可能来自于内部,甚至内部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外部威胁的勾结。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主要手段则为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行为主体也相应的多元化,每个公民、每个企业、每个公民组织都应担负着应对各类非传统安全威胁,以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民族、宗教、国际金融风险、互联网黑客等长期以来被列为“低政治”范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威胁着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国家利益。应对此类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手段亦有所改变,由原有的单一军事手段渐渐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软、硬实力的增强,每个公民,特别是作为信息技术时代主角的大学生都已成为国家安全的行为主体。 面对多维化发展态势的国家安全问题,丰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势在必行。有效的国家安全教育一方面能够培养大学生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的使命感,使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时刻具备对不同国家安全威胁的警惕性和责任意识,以自己的言行维护国家安全;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具备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保持警惕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能力,绝不能成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助力者。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通过对部分高校学生及教师的问卷、座谈及访问,了解到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形式及课时等教育现状,同时窥见,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如大学生对我国国家安全常识有大体了解,但个别同学还存在着盲区和误区,暴露出安全常识知识掌握还比较碎片化,不够持久与系统;在国家安全问题多维化时代条件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供给虽然存在但还不足,未能提供足够的理论工具帮助理解国家安全问题,使大学生虽对国家安全热情关注但却无法从高校课程中系统掌握相关知识。以下分别从大学生国家安全常识的了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开展、国家安全意识的养成三方面内部存在的矛盾入手,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展开分析: (一)大学生国家安全常识――基本了解与理论碎片的矛盾 国家安全常识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其详细内容缺乏深刻的了解与感悟,一部分大学生未能站在时代背景从当今国际环境角度审视国家综合安全,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由于政治与军事与大学生生活存在一定距离造成大学生潜意识中认为国家安全与自己关联不大,国家安全意识不足,缺乏历史使命感与自我责任感。 调查问卷中96.5%的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包括传统安全及非传统安全;3.5%的学生将领土主权安全问题看成是我国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唯一因素,忽略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金融秩序问题等各个维度的综合安全问题。5.7%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我国的国家安全威胁是以敌对武装力量入侵为主的传统安全威胁,安全威胁的主要行为体是军队或国家,主要解决手段是军队;而并未认识到民族分裂势力、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洗钱等构成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时也未考虑到应对每个公民、企业、组织经济实力是就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主要行为体,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的健康稳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等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增强是解决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有效手段。 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理论的核心四要素,即国家安全的指涉物、国家安全的威胁来源、应对国家安全威胁的手段、应对国家安全威胁的行为主体有基本了解,但并未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供给不足与两轨平行的矛盾 国家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必须认清境内外形势,基于地区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与运用各种教育渠道,并融合互动,形成新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合力。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实际进行过程中诸多渠道各自为阵,在内容实践形式等方面没有实现有效的融合与衔接,缺乏整体目标统筹与详细规划,各活动与各环节错位缺乏有效协调。 大学生国家安全常识之所以不够系统化、理论化与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供给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 调查显示,59%的学生指出自己所在学校并未开展过专门的国家安全知识教育;94%的学生认为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形式仅为开设军事理论课,并未开设专门的国家安全教育讲座;76%学生反映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未能提供足够的理工具来帮助理解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并未将热点的国家安全问题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立国树人、巩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但国家安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轨平行”现象严重。据调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多维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脱节严重,并未完全融入高校教学实践之中,因此缺少为大学生提供持续的、系统的、多维的国家安全教育,使许多学生仅通过网络、电视媒体等途径掌握国家安全教育的碎片化常识。 这一困境的有效解决途径之一就是尽快按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及特点梳理整合相关内容,结合我国国家安全威胁的新形势、新特点,从情感、理论、历史与现实等各个角度探索将国家安全教育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多维、系统化的国家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更全面、准确地看待我国的国家安全问题,并为应对我国所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热情关注与无所适从的矛盾 多元化文化背景、多元化的价值观、高速发展又日益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安全问题本身的敏感性、复杂性,使大学生在国家安全问题上表现出热情关注却又无所适从的内在矛盾,并由此产生诸多困惑。 调查显示98%的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大部分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比较关心,认为自己与国家安全有一定关系,但因目前了解相关知识的途径单一、掌握知识碎片化,所以接受效果不好,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特别是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不能提供理解国家安全问题的基本理论工具,使大学生出现无所适从的心理。因此,高校应努力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到各门课中,使国家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国家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在认清国内外形势基础之上,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与运用各种教育渠道,融合互动,形成新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合力。 国家安全论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 摘要:“丝绸之路”是起始于汉代中国,贯穿中亚,并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业贸易路线。2013年9月,国家主席出访中亚哈萨克斯坦等国期间,提出了与中亚等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议。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相关国家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但其主要意义至少指向中国的西部开发、经济增长、国家开放、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等多重战略目标。多元战略目标及其战略意义的汇集,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容低估的影响,而且对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格局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地缘政治;国家安全 2013年9月间,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四国,并出席了G20峰会和上合组织元首峰会。出访期间,在全面与系统地阐述中国新一届政府的中亚政策时,强调中亚各国应由其人民自主选择国家发展道路,倡议中国和中亚国家应在基于“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原则的基础之上,运用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包括了中亚和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它的东边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亚太经济圈,西边则是正在走向经济一体化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因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不仅对中国和中亚的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经贸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汉代中国,不仅贯穿古代中亚各国,并由此连接古代亚洲、非洲和欧洲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一词,其最早来源于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虽然经这条路线运输的货物品种众多,但以丝制品的影响最大,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而从狭义上讲则是指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古时西域诸国,穿过中亚和西亚,抵达北非与欧洲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之后,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辟的这条道路,来往络绎不绝,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各国和地区的政治交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随后,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和北非,东边则到达了韩国、日本,从而将东亚、中亚与中东和地中海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亚洲、欧洲、非洲各国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如果说“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地区与社会间互动交往的表征,而且是一种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象征,那么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及其建设,就更应包涵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是“传统的再发明”。[1]这正如主席在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两千多年前的张骞出使中亚,不仅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方,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因而为促进古代不同民族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还明确指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方向,即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沟通等方式,实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从而逐步形成相关国家和区域间经贸的大交流与文化的大合作。由此可见,在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之时,也是借鉴了古丝绸之路的原有涵义,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必须对该经济带的区域特征做一区分。有学者认为,根据该区域特征可以划分为功能有所差异的三大区段:一是中亚经济带,包括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二是环中亚经济带,其涵盖了中亚、俄罗斯、南亚和西亚等国家;三是亚欧经济带,涵盖环中亚地区、欧洲和北非等国家。并对以上三个经济带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发展水平进行了一番较为细致的研究和定位。[2]这应该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特征一种比较细致的划分。 顾名思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以提升中国与处于此经济带中相关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是一个经济设想,它冠以‘经济带’之名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意味着它以经济利益为基本追求。不过,它的具体所指还不明确。”对于中国而言,“它是指为中国西部省份提供一条运输通道?或是一个商品销售市场?亦或是一个投资市场?这些问题还未解决。”[3]而对于相关国家来说,如何将自身的发展与区域间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等方面与中国的经济带发展的整体战略尽量一体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由于与经济带有着相关利益的国家和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与中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程度的深浅,因此如何协调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处理好相关国家的切身利益等问题还有待于解决,也急需官方、学界与社会组织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些都是目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地缘政治 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相关国家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但其重要意义并不仅仅限于从经济层面来理解。从当下来看,经济意义甚至并不是最主要的。总体来说,经济带建设的主要意义至少指向中国的西部开发、经济增长、国家开放、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等多重战略目标。多元战略目标及其战略意义的汇集,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从历史上看,中亚历来就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就曾指出中亚是全球战略竞争的决胜点,谁控制了中,谁就控制了世界。尽管在目前全球化的时代,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所驱动的地缘经济的巨大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亚传统的地缘政治价值,[4]但由于目前国际局势的复杂性,以及中亚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中国当下及未来的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就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中亚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杰出的地理学家亚历山大・洪堡于1843年提出的,但一直以来学界对其所包含的区域有不同看法。根据前苏联官方的定义,即仅指其下属的五个加盟共和国,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由于前苏联时期的这一界定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承认,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中亚范畴也以此为准,所分析的地缘政治势力与影响基本以此为大致范围。 从历史的长时段维度来看,中亚地区历来就是多个民族、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和多个政治势力与团体激烈角逐与控制,并互为影响的重要场所。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国际战略格局和区域性战略力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重返中亚,以及历史上本身的复杂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中亚地区的形势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形成了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的“三股势力”。这几股破坏势力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严重危及到中亚各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而且也对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产生了严峻的影响。 从宗教极端势力的破坏性看,虽然中亚各国目前的政治局势还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与恐怖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到中亚各国的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不仅如此,在中亚各国下层民众盛行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与各国政府坚持世俗化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显,“由此形成的极端宗教势力是当今中亚各国现今政权的最大敌人。”[5]国际恐怖势力的危害则更多地表现为与宗教极端势力的交织。从前苏联解体后获得独立的中亚各国,伊斯兰教的信仰和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表现出“回归”与冲突两种不同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普通社会民众对民族传统的认同和社会政治精英的政治理念,以及世俗观念与传统宗教乃至极端主义之间的对抗。因而,以宗教名义为幌子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与组织的破坏活动不仅会严重危害中亚各国的政治安全,也必将严重影响国际局势的发展与走向。[6]而多民族混居的现象则势必影响到中亚各国的政治与社会稳定,也给民族分裂势力带来了可趁之机。从历史上硭担中亚各国间就经常发生民族与人口迁移事件,而且时常从一个被迁居国家又迁移到另一个被迁居国家。这种现象固然有助于迁居民族和人口得以谋生,同时保存其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但也严重威胁了被迁居国家的生存环境,并由此带来民族、宗教与生存等方面的深刻矛盾。因此,这种跨国与跨民族混居的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与宗教和生存与发展等种种问题是中亚各国必须面对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通、维系产生挑战,也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带来相对严峻的考验。”[7]与此同时,这三股破坏势力也给中国西部的开发与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 为了消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的不安全与危险的因素,中国应首先在大力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前提下,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国内尤其是以新疆为核心的西部区域与中亚国家的经贸联系,以实现彼此经贸的共同发展。其次,在文化与宗教方面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中国西部的许多少数民族不仅在族源、民风、文化、宗教与生活习惯等方面与中亚国家有着相当的共通性和共融性,而且从历史的角度看也与这些国家出现过多次的文化、宗教、民族的大融合现象。[8]这正是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充分加以开发利用。第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亚在中国西北边疆的国防安全与周边外交的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然应从中亚地区率先启动。由此可见,中亚地区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目前,“中亚地区已成为中国的核心利益区之一,是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屏障和经贸、能源战略合作伙伴。”[9]到2013年,中国不仅与所有中亚国家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建立了密切的政治与安全协作关系,从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了相当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中国当下经济发展,尤其是地缘政治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在经济意义上不仅有助于西北摆脱被支援与被扶贫的地位,促进西北经济的大发展,而且也有益于中国与中亚和西亚形成政治上的“命运共同体”和经济上的“利益共同体”,这无疑有助于中国西北的边疆安全。另一方面,在文化意义上也有助于中国与中亚和西亚等国家加强彼此的了解、沟通与互信,进而清除“三股势力”在中亚和西亚的生存环境。同时,在政治意义上还能增进中国与中亚和其他地区国家的“政策沟通”和深度合作,共同反对“三股势力”,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措施维护彼此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10]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国家安全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打造一条连接亚欧国家的陆路经贸大通道,以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来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交流与全面合作,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其主要涉及了中国、俄罗斯、中亚五国,以及欧盟等国家,这其中,中亚五国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合作国家。不过,由于前苏联解体后独立出来的五个中亚国家自身的情况,以及其所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再加上中亚自古就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极易引起一些力图谋求世界霸权和自身利益的国家与国际势力对该地区的觊觎。因此,给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边境安全、能源安全、反恐安全等都带来了严峻的困难与挑战。 从上世纪末至今的十多年时间里,美国、日本与俄罗斯等国都陆续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的方案和计划,力图主导中亚等地区的事务。如美国于1999年通过的“丝绸之路战略法案”、2005年提出的“大中亚”计划、2011年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都是通过支持中亚、南高加索地区与南亚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独立,以及地区发展与民主改造,以此来致力于推动中亚等国家建立所谓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制,并企图在这些国家设立美国的军事基地,进而建立由美国主导的中亚和南亚新秩序,进而削弱与遏制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日本于1997年和2004年两次提出所谓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也将中亚和高加索地区摆在日本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位置。日本政府认为,日本应该帮助中亚各国加强彼此间的经济合作,以便这些国家能有效地进入国际市场,实现一体化,以此达到在此过程中强化日本在中亚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影响力的目的,进而形成对中国的战略遏制。俄罗斯也希望重返中亚,于2011年10月提出了建立欧亚联盟的构想。其设想是由前苏联的各共和国建立一个类似欧盟的超国家联合体,即所谓的“欧亚联盟”,作为在欧洲和亚太地区间桥梁,成为世界多级格局中重要的一级,从而达到与美国、欧盟和中国三大中心平起平坐的目标。①显然,美、日、俄等上述战略意图和计划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非传统安全等方面都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由中国政府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与美、日、俄等国意欲实行的方案,可以看出其主要区别在于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是中国与经济带相关国家经贸共同发展,文化交流、国家互信,并不追求中国在此地区的主导力量,而美、日、俄等国则寻求在此地区的主导影响,并进而遏制中国。因此,美国等国家对中亚等区域事务的介入不仅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产生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也严重威胁到中国的边境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平衡各方面的力量和利益,以确保“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顺利实行和国家利益不被侵害。 能源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则与国家的能源安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正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和最稳定的国际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市场。据统计,2012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8%,而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全面提升,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毫无疑问将进一步加深。但目前中国石油进口的约三分之二以上来自于政治局势动荡的中东与非洲地区。不仅如此,中国石油进口线路主要是依靠海运,即通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线路,这形成了所谓的“马六甲困境”,而一旦国际或者此地区的局势恶化,势必将严重影响到国家的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而中亚地区作为世界三大能源中心之一的主要供应地,不仅可以为中国的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与中亚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提供一个良好的国家战略利益互补格局,而且可以通过中亚国家以陆路渠道的方式来获取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以便减少我们国家对海路运输能源渠道的依赖程度,借此实现中国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战略目标。②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 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与国家的反恐安全战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所覆盖的中亚和西亚等地区长期以来盛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这严重威胁到该地区的和平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与上述“三股势力”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东突”势力则是目前我国反恐维稳的主要目标。从保障国防安全的角度来看,由于西部地区与十几个国家接壤,存在着边界争端等不稳定因素,因此该地区就成为我国国防力量布局的重心,而通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与中亚及周边等国家可以加强政治上的互信、经贸上的往来和文化上的交流,并联手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分子“三股势力”,以及危害西部社会稳定的“东突”势力,消除非传统安全威胁,以保障我们的国防安全和边疆稳定。③因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加强中国与美、俄等世界上主要大国以及欧盟等国际组织和中亚各国之间的政治合作,特别是在维护区域稳定和反恐等问题上的密切合作,从而有效保护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大国之间的根本利益,而且“为各国营造良好的周边政治、国防、民族环境,也对稳定国际政治局势和地区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1] 总之,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不仅可以消除危及国家安全的隐患,从而保障中国经济区域平衡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而且也有助于中国与经济带相关国家,以及美、俄、欧盟等世界主要大国和国际组织形成新型外交关系,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不容低估。 国家安全论文:保障国家安全要强化底线思维 【摘要】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全力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全力化解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的内生风险,使国家安全工作不仅成为防御性的钢铁长城,更要成为实现现代化、推动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建设力量。 【关键词】国家安全 中国梦 人民安全 2017年2月17日,在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努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安全保障”。古今中外的经验都证明,国家安全是国家和人民的底线、生命线,没有国家安全,一切关于美好生活的理想都是镜花水月。 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多次强调,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风险,有力应对挑战。 关于国家安全的底线思维就是稳定压倒一切。1989年初,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时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不是针对特殊政治气候的权益之计,而是深刻把握了现代化复杂历史进程的一个基本规律。因而,稳定压倒一切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曾经以“历史终结论”闻名的美国政治学家福山在近著中提出,现代政治秩序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国家、法治和负责制。国家即力量,合法地产生、利用权力来执行法律,保护国民免于遭受来自国内外的暴力,提供公共产品,如基础设施、卫生、教育和其他国民所需要的服务。福山的“国家能力论”从政治学角度对稳定―秩序的首要性的论述是相当深刻的,受到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需要说明的是,稳定压倒一切绝不意味着消除一切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而且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美国社会学家科塞提出,弹性和灵活性比较大的社会结构容易出现冲突,但不会根本性地破坏乃至颠覆社会,因为这种冲突可以促进社会互动,改进社会控制,对社会的整合和稳定发挥积极作用。相反,僵硬的社会结构不允许或压抑冲突,一旦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全面爆发,将严重破坏社会结构,甚至颠覆国家基本制度。所以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避开走不通的老路、邪路,以永不懈怠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坚持和完善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面临“三大陷阱”的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由“小安全”上升为“大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而“大安全”的大背景就是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变化,出现了各种新的矛盾、风险与挑战。 一是“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将全世界的经济体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三个层次。“中等收入陷阱”的意思是,大多数中等收入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这段阶梯的中段之后,经济发展会出现长期停滞徘徊局面。统计显示,1960年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到2008年只有13个成功升级为高收入经济体,成功率只有13%。究其原因,主要是中等收入经济体难以摆脱其发展前期赖以成功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既不能改善收入分配,提升社会事业,优化劳动力供给,支撑产业升级;又不能改革原有体制,强化产权保护和创新激励,优化制度供给,增强经济全球竞争力。中国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隐患就是劳动力供给和制度供给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前沿,主要劳动力向上流动的通道开始淤塞,制度性的“倒丁字”型社会结构难以向橄榄型社会结构转变。 二是“塔西陀陷阱”。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认为,当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社会都会给出负面评价。2014年3月,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引用了这一观点。他指出:“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斗争”对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初步实现治标,但尚未实现治本,内生性的社会安全、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隐患仍将存在。 三是“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的互动多数以战争告终。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明确强调,要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内生的逆全球化浪潮,某种程度就包含着大国之间的战略误判,中国的外部安全、军事安全压力进入短中期上涨的通道。而国内一些人长期宣扬“中国正面临第三次被瓜分的危机”“会有一场针对中国的大屠杀”“中美必有一战”等危言耸听的观点,会逐渐引导一股民间性的战略误判,进而形成对中央决策的舆论压力。 中国的国家安全应以人民安全为中心,也就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安全因为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而有根本保障,真正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问题来自内部,可能导致中国社会动荡混乱的因素蕴藏在中国社会中。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尚书》中的警句,也是中华文明最伟大的思想精华之一。可以说,人民是国家之本,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之本,这个基本思想中华先贤三千年前就很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而中国的国家安全则相应地要求以人民安全为中心,也就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集中体现。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十一个安全类型中并不包括人民安全,可见人民安全并非一个具体安全领域,而是体现在各个具体安全领域之中,各领域安全本质上都是该领域的人民安全。比如,作为国家安全重中之重的政治安全也是立足于人民安全,人民没有安全,政治就没有安全,人民安全,政治就基本安全。一些由大规模内乱进而导致政治安全崩溃的国家,根上是人民安全出了问题,不能保卫自己人民的政府离被人民抛弃只有一步之遥。 人民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大幅提高,但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并没有相应提高,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感甚至有所下降,其原因就在于改革发展的爬坡过坎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各种不安全因素集中爆发。鉴于此,我们必须真正落实“以人民安全为宗旨”,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优化,有力引导社会预期,帮助群众树立安全信心,进而争取时间加快改善人民安全状况。否则,中国梦就会“脱心脱脑”,就会面临总体性的国家安全危机。 指出,“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这充分显示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人民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 民安是国安的基础,国安是国强的支撑。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全力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全力化解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的内生风险,使国家安全工作不仅成为防御性的钢铁长城,更要成为实现现代化、推动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建设力量。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论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摘 要: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 关键词:设计;优化;影响;方案;业主;项目;投资;费用 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象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标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一、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 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 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扰。 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 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 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二、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1.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 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 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2.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 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 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 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3.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 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 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4.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 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 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三、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1.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 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 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 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 ,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 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 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 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3.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 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 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 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 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概算见分 晓的现象,由画了算扰变为算着画扰,并通过室主任、总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 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3月31日颁布的《江苏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5.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 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谈工程建设前期方案优化与设计阶段投资控制 【摘要】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工程的投资决策及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5%-75%,而在工程实施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只有5%-25%。显然,设计阶段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它决定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建筑方案、结构方案。设计方案优化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因此,把建设项目投资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设计阶段;投资控制;方案优化 1 注重前期方案优化工作 工程设计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关键性环节,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阶段。方案优化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的多少,而且在建成交付使用后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建设单位和代建单位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时,要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项目前期方案优化过程中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为75%左右,所以,要真正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就应注重前期方案优化工作。因此,在设计阶段,应让经济人员积极地参与进来,不仅从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在方案比较时,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满足工程结构以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依据经济指标选择设计方案。而设计方案一经确定,又可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尽量合理地降低工程造价。 2 实现工程方案优化的措施 方案优化不仅是提高工程作业效率的基础,也是不断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策略,其对于建筑工程的影响作用在不断加速。考虑到实现工程造价的科学性,满足节约资金投资的要求,工程单位应当在项目的前期阶段就采取必要的工程方案优化措施,为后面的施工作业指明正确的方向。 2.1 合理规划,有序进行。建筑理论中对于设计工作的定义为:“设计是建筑工程项目的总指导,设计的内容涵盖了工程大大小小的范围,设计方案决定了现实的施工策略。”因为设计阶段所包括的内容形式多样,在设计阶段加强方案的质量控制对于造价控制管理意义重大。加强造价控制管理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建设之前的设计阶段中去,对于工程方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处理,保证方案更加科学可靠。这样在达到建筑使用标准的前提下,还能降低工程资源的消耗,维持良好的工程精度,从多个方面对工程造价严格控制。优化设计时需将力学概念和优化技术完整结合起来,参照业主明确的要求与使用性能,利用合理的分析和计算手段获得最佳的工程设计方案。 2.2 造价控制,资金为本。从具体施工过程看,导致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不达标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比如设计变更、费用索赔等。这就要求投资方对每一分部分项工程资金结算进行严格控制,使最终工程决算金额控制在初步设计概算内,确保投资成本最低化。有效控制成本造价必须坚持“资金为本”的理念,积极创建全面的财务监督体系,这就需要工程单位财务、人力等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另外投资方的项目管理人员应经常保持与设计人员的沟通,及时回答设计方提出的有关问题,与设计人员一起对项目的使用功能、关键设备、主要建筑物平面布置、材料选择等进行较为详尽的比选,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来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节约投资,使每一个单项工程都不超过其设计概算。 2.3 施工组织,合理设计。优化组织设计、控制工程造价等内容都属于工程造价管理的范畴,这是现代建筑行业经济与施工技术的有效整合过程。需要采取的工程措施包括:(1)收集各方面的工程资料,对需要设计的内容熟练掌握,根据现有的资料进行施工组织设计。(2)按照设计图纸要求,以施工技术资料为依据开展施工组织,同时关注相关方的要求,确保选择方案的科学性。(3)关系。建筑工程关系通常都是指工期、质量、安全、工艺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工程企业需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现有的技术水平、施工工艺、机械设备等,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全面优化调整,真正做到少投入、高效益。 3 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方法 3. 创造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实现工程造价控制目的。业主要有较高的控制造价的意识,设计单位要有高水平的设计师和精通造价业务的造价师,三者只有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控制造价。 3.2 完善、健全设计招标体系与评标方法。完善设计招标体系,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并对项目经济适用性给予一定的评分比重。设计招投标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施工招投标,应在招投标细节管理方面予以区别对待与完善,对设计招标机构提出相应资格要求,以便在评标过程中对相关指标进行专业性的审核,减轻评委的工作量,提高评审质量。建立健全的设计评标方法,以保证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在评标过程中应有专门的人员(与设计单位没有直接接触)对设计文件进行核实,体现公平原则。 3.3 精心拟定设计合同。设计合同条款的拟定是否全面、合理,直接影响到设计成果的好坏,进而影响到工程施工进度,最终影响项目的工程造价。因此,设计合同的拟定十分重要。 3.4 要根据决策阶段的工程估算确定合理的工程设计造价控制目标,并通过设计过程的不断深入对工程估算不断修正,保证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 3.5 要利用先进的方案优化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优选,比如价值工程等,充分利用这些方法控制工程造价。 4 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就是按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即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行分解到各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各专业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以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限额设计贯穿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勘察、初步设计、详细勘察、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各个阶段,而在每一个阶段中贯穿于各个专业的每一道工序。明确限额目标,实行工序管理,各个专业限额设计的实现是限额设计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将限额设计的要求写入工程项目设计合同,提出按照概算进行限额设计的内容,对超概的设计则扣除一定比例设计费。在合同的约束下,设计单位基本上能够自觉做至限额设计,限额设计也因而达到了一定的成效。 4.1 重视初步设计的方案选择。在初步设计限额设计中,各专业设计人员应强化控制建设投资意识,在拟定设计原则、技术方案和选择设备材料过程中,应先掌握工程的参考造价和工程量,严格按照限额设计所分解的投资额和控制工程量进行设计,并以单位工程为考核单元,事先做好专业内部平衡调整,提出节约投资的措施,力求将造价和工程量控制在限额范围内。 4.2 严格控制施工图预算。施工图设计是指导工程建设的主要文件,是设计单位的最终产品,施工图阶段限额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初步设计工程量控制方面,控制工程量一经审定,即作为施工图设计工程量的最高限额,不得突破。 4.3 加强设计变更管理。除非不得不进行设计变更,否则任何人员无权擅自更改设计。如若预料到将要发生变更,则设计变更发生越早越好。若在设计阶段变更,只需修改图纸,其他费用尚未发生,损失有限;若在采购阶段变更,则不仅要修改图纸,还需重新采购设备和材料;若在施工期间发生变更,除发生上述费用外,已建工程还可能将被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因此要尽可能将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建立健全相应的设计管理制度,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需进行由多方人员参加的技术经济论证,使建设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论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摘 要: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关键词:投资控制;优化设计;工程建设 1 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1.1 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扰。 1.2 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1.3 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 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2 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2.1 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2.2 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2.3 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2.4 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3 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3.1 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3.2 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3.3 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概算见分晓的现象,由画了算扰变为算着画扰,并通过室主任、总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3.4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3月31日颁布的《江苏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3.5 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试论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摘要:施工阶段通过招、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也应得到广泛重视。 关键词:优化设计 工程建设 投资 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其中一个环节。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如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却没有得到广泛重视。 一、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部费用的1%左右,但正是这1%左右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0%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15%。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四层)框架结构厂房,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正所谓: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啊。 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30%以上,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 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 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4.设计方案要考虑环境评价和节能减排 在当今全球陷入经济危机、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的情况下,建设工程的优化设计更应考虑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优化设计可以在工程的源头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约建设资金,还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一项造福人类的总要工作。 二、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1.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2.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3.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4.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三、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想法 1.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首先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有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其中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其次,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3.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概算见分晓的现象,由画了算转变为算着画,并通过室主任、总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 5.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若能真正做到优化设计,那么在工程建设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优化设计在工程建设投资控制中的优越性和效果。这里面包含着经济效益、环保节能效益。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有意义的工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摘要: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优化设计。本文分析了优化设计在工程建设投资控制中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并提出了搞好优化设计实现对工程建设投资有效控制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工程建设管理; 优化设计; 投资控制 1前言 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象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标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2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2.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万千扰。 2.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2.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 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3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3.1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3.2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3.3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非常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并不是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还比较薄弱。 4搞好优化设计实现对工程建设投资的有效控制的几点建议 4.1主管部门可以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可以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可以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4.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可以在搞好政府监督的同时,一方面可以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提供条件。 4.3完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还有待完善、评标方法也还有待健全,因此可以进一步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可以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可以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可以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和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概算见分晓的现象,由画了算转变为算着画,并通过室主任、造价工程师与总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4.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全国各地方省、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上半年颁布的《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4.5注意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有效控制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综上所述,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投资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而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的关键就在于优化设计。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一系列重要措施,实现优化设计对工程建设投资的有效控制,一定能够进一步提升对工程建设投资的有效控制。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论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摘 要: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课题,既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又要正确处理施工技术与经济投入的对立统一,则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而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关键词: 工程建设; 优化设计; 投资控制 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像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标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一、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一)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从实际测算结果来看,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 (二)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三)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 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二、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一)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二)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三)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四)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三、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一)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二)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三)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四)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3月31日颁布的《江苏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浅谈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论文摘要: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本文从设计优化方面提高工程建设投资的角度出发,对建筑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双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广大建筑类投资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设计工程建设投资 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象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标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一、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 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扰。 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 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二、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1.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2.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3.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4.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 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三、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1.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 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3.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 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概算见分晓的现象,由画了算扰变为算着画扰,并通过室主任、总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 5.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论工程建设投资控制与优化设计 【摘要】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优化设计与工程造价和工程全寿命的费用关系,对优化设计与工程投资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优化,设计,工程建设,投资 前言 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象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标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 ,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一、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扰。 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二、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1.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2.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 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3.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4.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 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 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三、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1.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 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 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 ,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3.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概算见分晓的现象,由画了算扰变为算着画扰,并通过室主任、总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 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3月31日颁布的《江苏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5.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 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浅析水利工程建设中渠道与溢洪沟设计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中的水利工程的要求也日渐随着提高。因此对水利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应该随之提高,正确地采用各种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和技术室一项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不到位引起的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频发更为我们敲响了净重。本文就是通过对当前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技术措施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及时有效的种种改进策略对水利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和改进提出建议。 [关键词] 水利设施、工程建设、渠道设计 一、前言 随着水利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水利建筑工程为了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在开展建筑的过程当中为了实现工程的总体目标,确保工程质量并且缩短工期就一定要对整个水利建筑工程全项目的质量监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设计。一项水利建筑工程的整体是由决策设计和现场施工几个阶段形成的,各个阶段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在整个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涉及范围面广而且劳动投入量较大。所以做好水利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至关重要。 二、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渠道设计 1.1概述 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年楚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是三峡工程的配套工程,灌区范围总控制面积53万亩,涉及灌溉面积达43万亩,总共包括了11个渠道水系,涉及了干渠的10.3KM和四个支渠以及渠系上的所有建筑物。 1.2 水文、气象、工程地质条件 渠道内的范围有日喀则和江公水文气象站,据数据统计,日喀则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21mm,而且年纪的降水变化量较大,极差高达450mm,主要是因为年内的分布和地区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汛期的降水量达到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多年平均温度是6.3度,极差温度18.3度,平均湿度为百分之四十二。 年楚河的流域范围水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融水、地下水和降水三部分构成,从日喀则的多年径流资料来分析,径流年度的变化不大,但是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和枯水期流量查遍显著,旱期的主要补给是依靠地下水作为补给。灌区的地震基本强度为7级,引水枢纽基础为砂石,两岸的河提结构多为两米深度的长期淤积的砂砾型结构,比较松散,只能在挖出之后才能建基。建设的渠道类型主要是平原型、穿山型、山麓型和山岭型;通过岩石的性质主要分为基岩、粘土、沙土、砂砾和沙壤土;基础岩石以页岩为主,备坡整体比较稳定,基本不需要采取防渗措施,但是需要进行护坡,各层之间允许有较小的坡降,需要有护坡的相关措施。渠道的周边多有泥石流发生,应采取可靠的排档措施及时处理,保证边坡的稳定和解决淤积问题,渠道同时要做好防沙措施,以免风沙的侵蚀。 1.3 对外交通条件 水利的枢纽处于年楚河的上游干流上,路况较好,具有一定的可利用性,改公路周边均有可供现场施工使用的乡道,交通条件便利。 1.4布置特点 水利工程的施工主要分为二标段的二期施工,施工要一次性满足二期施工的要求,施工的主要工厂也应当临近施工现场,施工的道路和原有的施工场外大陆的布置和疏通应当符合干道和其他支线作业点的施工要求,要求节约用地且紧凑合理和规模适中。 1.5砂石料需用量 二标段的主题工程混凝土的主要用量约为5300立方米,计入施工损耗520立方米,砂石精料6500立方米。 1.6砂石采料场及料场开采 根据相关规定,整个工程的砂石材料均采用天然材料,招标人提供其中的三项,各项指标要符合设计的要求,材料储量要求满足工程的需要。根据工程的安排,整个工程安排在枯水期,材料采取陆地开采的方式进行开采,使用PC200的型号进行挖掘和装载。 1.7砂石骨料加工系统工艺流程 砂石骨料由汽车自行运输和料坑卸料,大于40mm的石料送入破碎车间,经破碎后送入筛选车间形成封闭回路循环,小于40mm的进行自动筛选,根据筛选的结果和各类石料的用途进入各个相应的材料堆存。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溢洪沟设计 2.1概况 整个水利工程的引水主要工程量主要包括溢流坝铅丝的护堤和砂垫层和干流渠的符合土巩膜以及渠系建筑物的浆块。沿线建立了公用的水库和泄洪渠,溢洪沟的涉及标准是20年一遇,保证洪水五十年不进入城区,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保证50年内加大流量而漫破堤坝。 2.2工程作用及主要建设内容 工程的具体建设工程要组织经验丰富的检测施工对合和工程师,认真进行测量和施工建设,组织和学习建筑设计图纸,在现场进行测量和复核的基础上,根据已经设计好的施工设计图经由工程师报批施工,整个溢洪沟要的开挖要注意各个工作段之间的施工配合,开挖和支护要做好衔接紧凑,保证开挖过程中的岩石稳定,同时做好施工中的临时性排水,做好完善的排水工作,要在沟内的两侧开挖集水井或排水沟,使得地面形成排水网络以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混凝土的拌制要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拌制,少量采用强制式搅拌,大量采用拌合站进行搅拌。在温度过高时,要保证避免混凝土的水化过高,采取一些必要的降温措施。 2.3质量自检体系 内部质量的自检程序要参照监理程序进行检测,这有利于和监理的工程师进行配合协调,更加有效地控制质量,质量自检是整个施工现场质检员按照进度和频率进行制度化抽样和中心试验人员的随机抽样,最后再通过中心试验室的检测统计,试验工程师将检测结果进行报告,质检工程师作出的判断是一个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认证过程。 在水里工程项目施工前,项目部需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认真地熟悉图纸和技术规范以及作业环境,编制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做好各种技术准备工作;在组织上将目标、职责、任务、权利进行分解,落实到人。工程实行全过程计算机化管理。采取全封闭式项目法施工。施工单位需要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各项工作均严格按照体系运行,责任明确。操作规范形成了系统的自检体系,同时在组织管理上做到:施工时除加强质检员的责任和权力外,更重要的是树立全员质量意识,施工单位需要将坚持质量奖惩,质检工程师对各工点各项目的质量有一票否决权,被否决的项目不能计量支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最主要任务是运用科学的管理职能和方法,促进建筑全行业的质量提高是这项工作的最主要核心之一。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将科学技术管理和建筑项目管理工作有机地融合到一体,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既是对水利建筑工程本身的管理,更是对现场管理人员管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于现场工作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才能提高建筑全行业的整体工作水平使整个水利建筑工程项目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分析研究 摘要:文章从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及如何搞好优化设计等几方面对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关键词:建设投资控制 设计方案设计质量竞争机制 运行机制 0引言 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像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标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 ,尚未得到广泛重视。1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1.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 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扰。1.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 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1.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2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2.1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 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 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2.2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 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2.3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 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2.4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3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3.1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 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 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 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3.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 ,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 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 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 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3.3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 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3月31日颁布的《江苏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结论 通过设计优化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论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摘 要: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 关键词:设计;优化;影响;方案;业主;项目;投资;费用 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象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施工阶段通过招标投标和施工监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预算投资得到了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通过造价咨询服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和决算的审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该阶段的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控制。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一、优化设计对建设投资的影响 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 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 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某两幢功能、结构、面积、基础形式均相近的综合楼,其中一幢因考虑立面效果设置了多处装饰柱及装饰线条,致使该部分费用相差1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扰。 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 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 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二、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成因 1.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 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 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2.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 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 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 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3.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 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 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但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4.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 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 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三、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1.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 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 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 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 ,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 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 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 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3.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 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 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 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 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概算见分 晓的现象,由画了算扰变为算着画扰,并通过室主任、总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 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3月31日颁布的《江苏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5.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 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激励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摘要:教学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通过开展一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促进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地方政府和学校对教学的投入,形成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动的“质量工程”体系。以山东英才学院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激励机制方面的设计和实践为例,主要从薪酬激励、晋升激励、培训激励、尊重激励、负激励五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激励体系。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工程;激励机制 教学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教学质量工程通过开展一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教师投入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丰富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地方政府和学校对教学的投入,形成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动的“质量工程”体系。 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教师匮乏,教学工作量大,要想调动教师参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激励体系,实现对教师队伍的有效激励,学院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方面采取的激励措施主要包含五个方面。 一、薪酬激励 薪酬理论认为,薪酬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对员工过去工作成就的认可,二是对员工未来工作行为和绩效的牵引。民办高校要打破薪酬制度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实施岗位聘任制,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根据不同的岗位确定不同的薪酬,岗变薪变。要制订规范化的考核制度,实施分类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教师校内薪酬的重要依据,从根本上激发教师参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 山东英才学院教师薪酬由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津贴补贴等五部分构成。学院在设计激励政策时,从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和奖金三方面着手,对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作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根据学院《教师岗位聘任管理规定》,对在各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作出贡献的教师,依据贡献大小,确定相应岗位。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可实现不同程度的低职高聘,从而获得较高的岗位工资。教师绩效工资是对教师完成聘期内研究类工作目标任务(包括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任务,聘期内目标任务分解为年度目标任务,聘期第一、二、三年目标任务依次为聘期目标任务的30%、30%、40%)给予的工资体现,根据完成情况考核计发。学院还制定了《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对校级及以上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参与者,学院每年都会进行表彰奖励,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建设的积极性。 二、晋升激励 民办高校要根据教师教学实际水平,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富有人文关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采用低职高聘、教师岗位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薪酬制度改革等措施,鼓励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有效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1.职称晋升激励 完善教师聘用机制,实行教师职务聘用制,使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与聘用分离,淡化“身份”评审,强化岗位聘用。根据学院师资队伍状况合理设定教师岗位聘用条件,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合理设定相应职务的教师岗位,为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发展空间,鼓励中青年教师低职高聘,勇挑重担,努力形成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学院将教师岗位划分十一个级别(特聘教授一级、特聘教授二级、教授一级、教授二级、副教授一级、副教授二级、讲师一级、讲师二级、讲师三级、助教一级、助教二级),分别制订不同岗位的聘任条件、岗位职责和聘期目标任务。通过竞聘,共聘任副高职称教师93人,其中有35名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低职高聘到副教授岗位,起到了极大地鼓励作用。 学院将岗位任职条件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挂钩,如教授一级的任职要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博士学位,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满2年,年度考核良好以上,有较突出的学术业绩和较高教学水平,在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中起到核心及带头作用。 (2)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专业建设中能起领军作用,并满足下列学术荣誉或业绩条件之一的可破格聘用教授一级:省级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证书,或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前四名)或二等奖(前三名)等。 2.职务晋升激励 推行岗位竞争机制,打破固定用人制度,激活在岗人员工作倦怠,拓宽教职工职业发展通道。按照“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聘约管理”的原则,实行干部聘任制,破除干部职务终身制。推行中层干部领导确认与公开竞聘相结合的方式上岗,实行任期制;普通管理岗位也按规定程序实行公开竞聘、双向选择。建立符合民办高校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干部职务能上能下,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选拔聘任优秀年轻干部,对基本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经院长办公会研究可破格提拔。2011年,学院中层领导岗位实行全院公开竞聘,确认的54名副职中有3人为参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此外,学院还开辟了多方面的晋升渠道。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关系的探讨 每个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项目投资。就工程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投资控制来看,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审批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行,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象以前那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有效控制投资 ,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1 优化设计能对对建设投资直接产生影响 1.1 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 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如某无线电厂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4层),设计单位按常规设计为独立基础,由于多层厂房荷载较大,致使独立基础的单体尺寸较大,埋深较深(-3.2m),事后经其他设计人员分析如采用 柱下条基,可节约大量的砼,并可降低埋深减少土方开挖,相比可节约投资20多万元,真可谓是笔下一条线,投资花万千。 1.2 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 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1.3 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2 形成优化设计运作困难的原因 2.1 政府主管部门对优化设计监控不力。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 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 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2.2 业主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 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 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 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2.3 优化设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 失去压力。 2.4 优化设计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 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 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3 搞好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3.1 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 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3.2 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 ,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 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 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 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3.3 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建设评标方法,以保证设 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的现象,并通过室主任、总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3.4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 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3月31日颁布的《江苏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便是该省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行为的法规。 3.5 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 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工程建设与设计论文:试论工程建设中设计与施工的相互关系 【摘 要】在建筑工程之中,工程设计是建筑产品的虚拟创建者,工程施工则是建筑产品的实现者,二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分析建筑产品从概念提出到建设完成的整个过程,阐述工程建设之中设计工作与施工工作的相互影响,并进一步指出设计工作应当与施工过程紧密结合,同时施工工作必须严格实现设计理念,二者必须相互协调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完满完成。另外,就如何在整个建筑活动中实现设计与施工的良好互动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工程施工;工程设计;影响 1.工程建设的基本过程 建筑行业是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支柱产业,建筑活动是人类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一个建筑产品从最初概念的提出到产品的完工验收合格进而投入使用一般要经过以下的四个步骤:建筑的策划阶段、建筑的设计阶段、建筑的建设施工阶段、建筑的投入使用即使用评估阶段。 1.1建筑的策划阶段 通常意义来讲,一个建筑产品的概念提出首先是由项目委托方向建筑设计人员提出项目任务书,或者由设计人员为委托方提供策划性设计,此为通常认为的建筑策划阶段。建筑的策划是在考虑政府相关政策和要求以及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全面考察拟建建筑产品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通过对产品所需求的环境、文化、技术、人文、美学、经济、安全、时间等八个价值指标进行分析,考量整个建筑产品的价值目标,从而得到其最大价值目标,此即为该建筑产品的主要目标。 1.2建筑的设计阶段 在建筑策划完成后,建筑设计人员根据建筑策划的要求,在尽可能的符合建筑策划目标、检验策划的合理性、规避建筑策划的问题、完善策划不足的前提下,进行对建筑产品的设计。 建筑的设计是设计人员通过想象将策划中的抽象概念设计成一套可执行的方案。在此过程中,设计人员将建筑产品的整体构成、结构以及各个组件通过理想方式设计出来,使得包括诸如梁、板、柱、墙、窗等等建筑元素达到创造性的结合,通过将虚拟建筑绘制在建筑图纸上,实现建筑策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1.3建筑的建设施工阶段 当建筑产品的设计完成之后,施工人员在熟悉建筑图纸,明晰设计人员意图,弄清相关技术资料对建筑产品工程质量的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的组织施工工序,按照建筑图纸进行建筑产品的实体建造,完成建筑产品的实现。 1.4建筑的使用及使用后评价阶段 当建筑完工并通过验收之后,建筑产品将交付项目委托方进行使用,并由用户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 2.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的相互关系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进行建筑产品的抽象设计,建筑施工者按设计方案将建筑产品实现,二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 2.1建筑设计指导建筑施工的完成 建筑设计师通过绘制建筑图纸,对建筑产品进行虚拟建设。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方案必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产品的初步设计;②产品的方案设计;③扩初设计;④建筑施工图设计。 建筑设计师首先要进行建筑产品概念、建筑功能、建筑布局以及建筑形态的设计,此阶段称之为初步设计。当初步设计完成之后,建筑产品的大体形态已经构建完成,接下来,建筑师拿出建筑方案和包括水电气暖等方面的扩初设计方案,然后设计建筑施工图,交付施工人员按照施工图进行建设。 2.2建筑设计可以预见建筑施工中的问题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通过不断地与政府部门、项目委托方、施工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建筑产品的内外部环境,因此在其设计中能够预见性的指出建设施工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规避,以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建筑施工可以检验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中往往有一些难于实现甚至无法实现的构思和提案,由于设计师在虚拟空间构造建筑结构,因而很多时候无法全面考虑建筑施工中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建筑施工时,施工人员能够发现在设计过程中的误差和疏漏,从而提高设计的合理性。 2.4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共同引领建筑的创新 建筑产品是人类重要的艺术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发展,代表着文化的流行发展趋势,因此,时代性是建筑产品的重要特点。不论建筑的设计还是施工,都是通过各种手段将创造性的产品完成,其中同时都体现了创新性。 3.当前工程建设中设计与施工的不足 在当前的工程建设中,建筑设计和施工工作尚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建筑行业现状,将其大体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脱节。当前,许多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中闭门造车,根本不考虑施工中如何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甚至对施工规范都不够了解,从而导致在图纸上设计的建筑结构在施工工作之中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甚至无法完成;一些建筑设计者的施工知识不足,导致其设计缺乏实现性,图纸表达的建筑意图往往不够明确,让施工人员模棱两可。 (2)建筑设计者的责任感不强,在设计中往往照搬其他设计结构,对自身设计的图纸所表达内容含糊不清,使得施工人员在施工中无法明确设计者意图,一些设计甚至存在严重的设计问题导致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3)在建筑策划阶段中缺少施工人员的参与。在当前建筑策划阶段,人们往往只认为建筑策划只是由委托方项目委托方向建筑师提出的项目任务书,或者是由建筑师为委托方提供的策划性设计。事实上,建筑的策划不应该只由建筑的设计者和项目委托方参与,更应该有建筑施工人员的的参与。建筑的策划工作是制定建筑产品的价值目标,在此过程中必须有了解施工工艺、施工规范的人员参与,才能很好的完成建筑产品的最初设定和价值目标的确立。 (4)一些建筑施工人员的工作不够细致,业务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熟悉施工图纸,职业技能不够强,对于施工设计中的细节、工程设计中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不够明确,从而影响了工程质量。 (5)一些建筑施工管理人员无法在其管理中做到面面俱到,不能合理按照施工设计组织施工工序、安排施工技术措施、把握好施工进度,不能协调好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关系,从而影响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及时完工。 4.对提高工程建设中设计与管理水平的建议 通过分析当前建筑行业现状,笔者就当前工程建设中建筑设计和施工之间存在的问题给出一系列的建议,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建设中设计与管理水平,对工程建设人员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设计人员需要提高施工知识水平,一个优秀的设计人员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的施工人员。有些设计人员由于缺乏施工经验,因此设计出来的东西在施工中根本无法实现,设计师不因只注重设计室中的工作,更应该经常参与现场施工工作,不能认为学好几本规范、拿到证件就可以进行设计。一个设计师设计任何一个建筑的首要前提,都是能够保证它在施工中的顺利实现,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必须将建筑产品的可实现性放在首位。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必须熟知施工技术,了解施工流程的具体完成程度,对于建筑产品的施工手段了然于胸,才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2)设计人员在其设计工作中要有责任感,设计制图时工作态度必须严谨,设计不能只是简单的重复或者照搬其他设计结构。工程建设中的好多参数无法完全表现在施工图上,而是需要通过计算得出,因此设计者在设计中必须缜密思索,同时进行严格的工程计算。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要清晰明确,画的图要避免设计缺陷的存在,不能让施工人员感觉模棱两可,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3)设计人员必须和施工人员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设计人员不能在设计工作中关在办公室中闭门造车,而同时施工人员也不要总是经验主义,在施工过程中按图施工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些施工人员往往用经验代替其对设计的理解,这是十分错误的;同时设计中的漏、缺、错、碰是常发生的,设计需要在施工中发现和弥补其不足。 总之,设计能够指导施工的进行,同时设计需要由施工来实现。因此设计、施工双方必须要相互理解,设计、施工都是创造性的工作,二者完美配合,才能使得工程建设顺利完满的完成。
浅谈图书馆的推广与发展:浅析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 理论实践 论文摘要:文章从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的概念、特征、功能、结构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研究状况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指出了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信息共享空间(InfomrationCommons,IC)是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新型服务模式。自1992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现以来,已在北美尤其是美国大学图书馆迅速普及。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及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尤其是进入211工程的大学.基本具备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的条件。因此,介绍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 1.1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 1999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IC前负责人DonladBeagle在(IC构想》一文中通过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方式的对比,分析了IC的概念、构成元素以及服务方式等。DonladBeagle界定了IC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一种是独特的在线环境。在该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可以获得多种数字服务.通过安装在网络工作站上的搜索引擎可以同时检索馆藏以及其它数字资源。此类信息共享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复杂的搜索、帮助和获取搜索结果功能的综合网站:另一种是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能够在整合的数字环境下管理工作空间并提供服务。这种空间可以是图书馆的一个部门、一个楼层或者一个独立的物理设施.它构成了一种新的信息环境。并在第一种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图书馆员和新的服务。 美国教育委员会(theAmericanCouncilOilEducation)将IC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图书馆的调整,即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增加具备基本生产软件、资源存取和其它一些功能的计算机实验室:另一种是图书馆机构的一种变化,即增加一个计算机实验室,装有大量的多媒体创作软件,能够访问所有资源,广泛地将空间、资源和人员整合到综合图书馆服务的一个平台上,从而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服务。 Bailey~UTierney将信息共享空间模式细分为三类:①巨型信息共享空间(macro—commons)即信息世界,尤其是通过网络获得的数字信息;②微型信息共享空间(microconmons)即计算机/数字技术、外设软件和网络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③整合信息共享空间(integratedcommons)即提供用于研究、教育和学习的特定场所,尤其强调数字信息。多数图书馆采用第三种类型的信息共享空间.即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图书馆资源结合,由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和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咨询服务。 MacWhinnie把信息共享空间描述为“共同学习的场所,多媒体工作站,高科技教室以及小组研究空间”RussellBailey在《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用户需求的提高、数字资源和学术出版的进化》一文中认为,IC作为一个场所,既是用户知识享受的空间。也是满足其不同需要的最恰当的地方。 AndrewRichardAlbanese对IC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IC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是一个可以升级的一站式购物体验。”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Kranich认为“IC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存取和利用,它以价值、法律、组织、通讯设施和资源等内容为特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它是民主活动的基础”。 尽管围外学者对IC作了各种各样的表述.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承认IC是指图书馆设立的一个拥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专业馆员及计算机专家的物理空问。这个空间为师生或学生之间的研究、教育及学习提供全面的服务。 1.2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 国外学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并没有形成共识.其中RobertA.Seal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RobertA.Seal把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归纳为:(1)无所不在(ubiquity)(每台机器都有一个相同的界面和检索电子资源的软件);(2)适应性(utility)(旨在适应各种读者用户的需求);(3)伸缩性(flexibility)(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技术的发展);(4)群体性(community)(提供共同合作的发展空间)。其中,群体性是信息共享空间在大学图书馆很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因为该空间提供的高性能计算机、彩色打印机、扫描仪、高清晰显示器以及运行在电脑上的各种软件是学生们自己的电脑无法比拟的。另外.在这个空间。他们可以直接从图书馆员和技术专家那里获得比较专业的帮助。从RobetrA.Seal对IC特征的描述不难看出。IC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技术设备的先进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用户的合作性和对用户信息技能的支撑性四个方面。 l、3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 DonaldBeagle和MartinHalbert以及PhilipTramdack认为Ic需要提供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①为用户获取各种形式信息资源的用户提供向导和技术支持;②提供合适的硬件和软件处理所获取的信息,并为这些软硬件提供支持;③提供适当的物理空间支持用户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④明确指定这个机构的职责、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以及创作、支持和维护这些组织和服务的工作人员;⑤提供一个鼓励、指导以及支持不断改进的文化环境和机制。归纳起来,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凭借先进的设备、独立方便的物理空间、高水平的馆员及技术专家为用户的学术交流、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 1.4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 NancyAllmang认为IC由物理空间(PhysicalCommons)和虚拟空间(VirtualCommons)构成。其中,物理空间是IC的实体,包括个人工作站和小组工作站、会议室、无线网络、写作实验室和休闲室。另外,还应配有图像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物理空间主要由技术和各类设备支撑。虚拟空间着重于“开放”,即开放存取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结合起来.即构成了IC的完整结构。 WilliamBaer等人根据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馆等八所大学图书馆的IC实践,认为最好的IC应该拥有以下八个组成部分: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协作学习室、电子教室、多媒体丁作站、商议站(ConsultationStations)、写作实验室(WirtingLab)、延长的时间(ExtendedHours)、休闲区(Lounge)和附属IC(SatelliteInformationCommons)。 DavidBollier将IC分为物理层、逻辑层和内容层三个层次,物理层包括电磁光谱、电缆、电线等;逻辑层包括一些软件和技术协议;内容层包括信息、语言表述和文化等。另外,他还分析了不同层次上存在的应用壁垒,如对上网计算机的管理、为各种软件设置许可协议和序列号以及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IP地址限制等。对图片等多媒体加入DRM控制等均妨碍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共享.图书馆建立IC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合法的框架内消除上述壁垒。 J.Koelker和M.Bobich在《德克萨斯教会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一文中介绍了美国德克萨斯州教会大学(TCU)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思想。该IC由四部分组成:(1)一个安静的含有计算功能的个人空间(配有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络);(2)一个含有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3)一个安静但无计算功能的个人空间(即“无声”学习区);(4)一个嘈杂的但不含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 由于IC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因此.学者们关于IC的结构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图书馆的IC结构也是各不相同。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是IC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空间是灵魂,没有一定的物理空间,就没有IC。 2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践 国外最早开展IC服务的是1992年8月.美国衣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走廊(InformationArcade,IA)”。IA投人经费共ll9,2万美元,其中包括私人赞助的79.2万美元以及大学拨款40万美元。1994年进一步扩建.将名称改为IfnormationCommons。IA由图书馆、学校信息技术办公室(orr)和学院三方合作,其目的是以图书馆为中心,连结传统印刷型资源和新型电子资源,支持校园内跨学科教学和研究。IA的工作人员来自图书馆、OIT和学院教师,并聘用兼职研究生和本科生助理。图书馆负责提供信息资源;图书馆员负责资源使用方面的参考咨询;OIT专家负责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支持.并为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学院教师负责制作课件和多媒体数据库、评价教学方法、推选信息资源和软件,并利用这些资源从事教学和研究。IA中还配备了电子教室和小组讨论室等设施,由多方工作人员共同支持读者的学习和研究.甚至进行一对一的指导。_l]目前,衣阿华大学Hardin图书馆的IC,拥有当前最先进的教育技术设施.既有高端的多媒体开发工作站、网络电子教室、学习室和会议室.也有提供数据库查询、网络信息资源查询、电子邮件收发和简单文字处理的普通计算机。 ARL现有成员馆123个,其中大学图书馆占90%。2004年7月,ARI在其成员馆中对IC实施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返回问卷的74个馆中,已开展ICt]~务的占30%。在建设资金方面,45%的馆得到上级部门专项拨款,41%的馆得到了私人捐赠。19%的馆设专项运行资金.预算为38.5~155万美元,平均ll0万美元。在服务设施配置方面,57%的馆开设新的务区。在资源方面。除了内容丰富的电子资源外,仍然配置大量的印刷型资源.64%的lC配置印刷型工具书。在人员配备与培训方面。绝大部分IC采用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人员结构。在返回问卷的20个IC中.90%配备全职人员,75%配备兼职人员,40%配备即呼(oncal1)人员,90%雇佣学生助理,85%配备图书馆员,55%配备1T:工程师。 加拿大Clagary大学图书馆于1999年创建了IC.并将其定位为连接用户和信息的桥梁。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改进,Clagary大学图书馆的IC受到了校内外用户的热烈欢迎。Calgary大学图书馆的IC的信息服务模型是3层结构,核心是专家工作人员,次外围是技巧、信息、技术支持和设施,最外围是信息资源、空间、设备和通讯技术。IC由专家工作人员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以期达到四个方面的成果,即技巧、信息、支持和设施。 Calgayr大学图书馆lC的核心服务理念是:IC是大学各个社团成员探索学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IC提供定向服务.即针对用户的提问帮助用户解决问题;IC是教学辅助设施,为学生进人未来社会做准备;IC坚持根据用户的需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IC是一种综合设施,为用户识别、定位、检索和操作信息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Clagary大学图书馆IC的核心服务方式是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即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允许用户获取硬件、软件、多媒体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用户只需要通过一个平台或窗口,就可以享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服务,获得各类形式的信息资源,直接得到各种问题的解答,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为了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跑遍整个校园,也不用费劲地为不同的专业问题寻找适合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或专家。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方式是IC的灵魂.是IC得以创建和使用的关键所在。它不但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方便快捷的学习研究环境,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1994年创建了它的第一个IC,在得到广泛的好评后,又建设了第二个IC,如今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利维图书馆的IC规模很大,提供几百台计算机并设有多个媒体实验室和写作中心等个人或小组学习空间。 1998年,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在BelmontAbbey大学图书馆馆长leDonaldBew的领导下组建了IC任务组.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随后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实施了该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J.Henning是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McPherson图书馆参考服务部的负责人.他在2004年l0月2日~2005年3月31日访问进修期间,对23个美国大学图书馆和2个加拿大大学图书馆的IC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将考察结果放在了他的个人网站上。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物理层面上,实施IC的图书馆都具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大多数都有独立的研究室。在人力资源层面上,大多数除了配备参考资询馆员,还配备了IT专家。IT专家有的来自学校的IT部门.有的是IT研究生.有的是图书馆的IT技术人员。 3 IC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3.1数字信息资源是IC基本的物质基础 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是提供数字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通过此项服务,可以使用户在相对集中的空间获得所需的全部文献,同时,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研究与交流,达到增长知识、交流信息、启迪智慧的目的。因此,信息共享空间的物质基础之一是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没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信息共享空间将无从谈起。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尤其是21I:E程大学图书馆均在大力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各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大都超过了文献购置总经费的30%.有的图书馆甚至达到了50%.这就为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3.2馆员素质是决定IC成败的关键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IC的大多数用户并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用户的信息技能。这就要求信息共享空间的图书馆员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各类专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对用户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除了提高现有馆员的计算机技能外,还应在人员招聘时重点招聘计算机技能较强的人才。同时,还可以招聘计算机技能较强的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担任技术指导工作。至于国外图书馆实行的由学校IT部门人员负责技术指导问题,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3-3科学的管理是IC的灵魂 IC建设不仅需要配置互联网、计算机设施和各种信息资源.需要技能熟练的各类工作人员的共同支持,而且还要配套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和装潢舒适的馆舍空间。做得好.效果会远远超出传统图书馆咨询,做得不好,效果可能仅相当于咨询台周围的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因此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有必要对读者需求做充分分析,根据现有的服务流程以及馆舍布局、设备和人员情况进行规划,以达到用较低的成本投人,获得较好的服务效果。 3-4营销是IC成功的必要条件 对于我国图书馆来说.IC是一个新生事物,用户对它并不了解。因此,推广IC的难点恐怕就是用户需求不足问题。IC不同于电子阅览室,它主要是在利用集成的、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的同时,允许用户之间(同学与同学或同学与老师)交流、讨论学习或研究上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用户去图书馆大部分是独立借出学习或研究所需要的文献,或利用图书馆的空间阅览学习或研究所需的文献。按照IC的功能,这类用户不能成为IC的用户。只有那些有共同学习或研究需求的师生才应该是IC的用户,否则,IC与电子阅览室有何区别?既然如此,IC的用户群就极为有限了。因此,图书馆应该通过网站、海报等多种形式宣传IC,使用户广为知晓,从而使IC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浅谈图书馆的推广与发展:图书馆绿色发展的理论要义与实践路径 摘 要: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低碳环保型社会,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更应该积极响应低碳、绿色环保理念,本文也将根据目前图书馆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调查,提出了有效的实行图书馆绿色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绿色发展;理论要义;实践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要考虑绿色经济的发展,就图书馆而言,不管是在建设上还是在使用上都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发展绿色图书馆的理念势在必行。 1 现阶段我国图书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知识技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使图书馆等建筑数量大面积增加,无论是从藏书的数量上还是从馆舍数量上都在不断增加,不管是之前建立的还是现在建立的图书馆,在建造初期和使用上都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有资料显示,上海大学的图书馆夏季每天的空调费就在一万元以上,而深圳图书馆每天的电费就在两万元以上,这些费用会给图书馆甚至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对资源也造成了巨大浪费。 2 图书馆绿色发展的意义 现阶段,全球都在面临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等问题,使可持续发展目标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图书馆等主要能源消耗者,在为用户提供资源、设备以及基础设施服务时对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对环境也产生的严重的破坏,因此,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使图书馆在各行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建造一个低碳环保、节约资源的新型图书馆,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到图书馆的管理当中去,使图书馆不管是在运行机制上还是在建设上都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3 实例分析 目前,国外有很多家绿色图书馆都已经建成,为我国图书馆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以美国的克林顿总统图书馆为例,整个博物馆耗资1.65亿美元,整体结构由玻璃和钢制成,这座博物馆以建筑环保著称,图书馆的地板都是用再生橡胶制成,大部分的材料来源于废旧轮胎,而天花板则是用再生铝制成的,回收的汽水罐是天花板的主要材料,图书馆大楼所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建设的绿色房顶更是这座环保图书馆的新亮点,并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是屋顶花园有7厘米至22厘米的土层可以用来吸收并储藏雨水,用来灌溉草莓、草坪、玫瑰等各式各样的绿色植物[1]。 4 图书馆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1.提高管理员环保意识 图书管理员应该做到低碳办公,管理员在进行图书检查记录等工作时最好采用用电脑办公,如实在需要纸张办公时,尽量保证纸张的使用率达到最大,避免产生资源浪费,对未处于工作状态的电子设备,应及时关掉,减少电能的消耗,其次,管理员应加大宣传力度,将低碳消费、低碳服务的理念传达给用户,让用户自觉进行低碳环保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 灯光照明、计算机、空调等电子设备的使用,是图书馆耗能的重点,因此,图书馆在建设初期就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设计上可以充分使用太阳能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第一,灯光照明,很多图书馆都采用范围照明,对这一区域进行整体照明,这种照明缺少考虑人流量的问题,当人特别少的时候,这种照明方法会产生很大的浪费,因此,可以采用模块式照明方法,只对部分位置进行照明,另外,可以采取插卡照明的方式,当需要照明时插入电卡,离开时只需要拔卡就可关闭灯光,还有,在灯具的选用上,尽可能选择具有节能效果的灯具,实现节能减排。 第二,计算机节能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计算机的使用量在不断增加,对电能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措施减少能耗的使用,在不使用计算机时要及时关闭或处于待机状态,不使用的外接设备也要及时关掉,需要使用计算机时,尽量减少屏幕的亮度,既可以保护视力又可以节约能源[2]。 第三,空调节能,对图书馆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依据实际负荷情况选择合适的冷热源,在购买设备时充分考虑空调系统的负荷特点和设备性能,进行空调机组容量、管道直径、水泵配置和末端设备配置,避免空调机组和水泵选型过大或水泵选配电机功率过大而低效率运行,浪费能源,其次,空调水泵的耗电量占空调总耗电量的15%到30%,因此,采用交流变频技术控制水泵运行可以有效节能,最后,新风系统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能耗使用量,在满足卫生条件的情况下,减少新风量等都可以有效节能[3]。 5 网络阅读代替传统阅读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渐渐地由纸质阅读转向电子阅读,对此图书馆也应该顺着时展的需要,将图书馆的书籍录入到W络共享数据库当中,用户需要阅读时通过这个共享数据库就可实现阅读,大大减少了纸张的使用。 6 结束语 目前,我国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正在快速发展,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更要注重为社会服务,在发展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树立低碳环保理念,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使用,完成从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社会效益的过渡,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浅谈图书馆的推广与发展: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 关键词:图书馆;延伸服务;实践探索 摘要:延伸图书馆服务,即以新时期为背景,明确具体地展现和传播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精神,馆内的工作人员要将传统的工作形式、服务模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借助图书馆的丰富资源、硬件设备和技术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多元化、特色化的服务环境,延伸、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增强社会影响力。 图书馆延伸服务,就是立足于以往的服务方式,结合图书馆内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高新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将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无限可能地扩大,使图书馆传播知识及提高人们科学素养、文化道德水平的作用向更深层次迈进,丰富广大市民使用图书馆的形式,加强图书馆的服务影响力。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可以让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得到增强,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缩小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素养差距,提高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教育机构的影响。 1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理念 1.1普适性和开放性的理念 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组织,其工作主旨就是服务,而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也要着重于服务,因为服务的对象就是被服务者,因此,图书馆延伸服务就要具备普遍适合性的特点,这就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普适性理念。同时,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所以,图书馆延伸服务又要具备多元化的特点,只有具备了这两个特性,才能使大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得到满足。开放性理念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又一重要理念,所谓开放性,就是向市民开放资源、开放服务。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图书馆的存在,而人民又是社会的主体,图书馆的发展要符合人民的需要,因此,图书馆要以开放的姿态服务读者。 1.2人文性和创新性的理念 “读者至上”是图书馆的根本服务理念,广大的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主体,及时主动地了解他们的需要,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广大读者能够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这就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人文性理念。以人文性服务理念为依据,借助一切合法的手段增强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意识,达到使图书馆馆内文献资源、服务供需平衡的目的,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读者至上”,使图书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得到展现和弘扬。另外,图书馆延伸服务还有创新性理念,创新一切能够创新的工作模式,全方位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1]。 2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内容 2.1服务对象的延伸 图书馆的服务主体绝大部分是走进图书馆内部的借阅读者,服务范围也仅限于馆内,所以,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对象应得到拓展,使更多人受益于图书馆。想要拓展服务的领域和对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住宅区的延伸。各地的居民住宅区是人口较密集的地方,把图书馆的书籍以流动、传阅的方式带给广大的居民用户,能够使社区居民受到文化书籍的熏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同时也能使书籍自身的价值得以展示。②农村乡间的延伸。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在我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可小觑,将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深入到农村,为农民提供农业参考咨询服务,能够推动农业的发展。③弱势人群的延伸。图书馆的延伸服务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积极面对生活。 2.2服务形式的延伸 图书馆服务形式的延伸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要内容,服务形式的延伸具有多元性,可以延伸时间、空间以及服务领域。延伸时间,也就是借助一些特别手段使图书馆的有效利用时间得到延长,使人们有更充足的时间使用图书馆。延伸空间,从根本上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增大图书馆的藏书量以及电子资源,例如扩大电子资源文档量、建立健全图书馆基础设备体系;第二就是增大服务覆盖面积,例如建立农村文化园、企业书库、街边图书馆等,使图书馆的服务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延伸服务领域,也就是拓展图书馆的多元化信息服务,例如建立掌上图书馆、举办图书知识竞赛、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等,使广大市民能够从不同方面学习到文化知识[2]。以上几种服务形式的延伸能够使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宽度和深度向更高水平发展。 2.3服务手段的延伸 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网络的急速前行,同时网络也为图书馆服务手段的延伸提供了创新的机会,网络的出现使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在虚拟世界得以扩展。一是实现了网上图书馆,广大市民不用出门就能借阅、归还书籍,方便快捷了人们的生活;二是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举办多种信息服务,如:参考咨询服务、网上答疑解难等。科技的发展为图书馆服务的拓展创造了契机。 3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模式 3.1流动服务模式 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模式有流动服务模式、总分馆服务模式、网络服务模式。流动服务模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图书馆只要投入少量的资源就能进行流动书库、流动图书馆等服务模式。流动车内只要有图书馆借阅书籍所需的基础设施就能当场进行借书、还书活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流动图书馆占地面积小、活动方便,街边、闹市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对于那些住在郊区借阅书籍不便的人来说,流动图书馆无疑是最好的书库。当然,除了在城市开展流动书库这样的流动服务模式外,流动性的服务模式也可以在监狱、军队、乡村等地开展。 3.2总分馆服务模式 图书馆可以开展总分馆模式,在本地的乡、镇、村建立图书馆分馆,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从而拓宽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这样的服务模式,不但拓展了图书馆服务领域,还把图书馆的技术和文献资源带给了广大读者。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以把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带到矿场、监狱、建筑工地等特殊的地方。图书馆与各组织、机构相互协作,可以让不同工作岗位的人都能享受到阅读书籍带来的乐趣。 3.3网络服务模式 当前,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工具,图书馆借助网络进行在线服务已经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点。共享性、开放性的资源服务为图书馆延伸服务模式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共享性资源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可以通过互联网把文化、资源传送到全国各地,构建起网络文化信息场地[3]。因此,图书馆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大力发展网络图书馆文化,逐步建立数字化图书馆,面向广大的网络用户开展一场网上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活动,实现互联网与文化教育的结合。 4图书馆延伸服务存在的问题 4.1思想观念上不重视 图书馆延伸服务在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挑战,而人们在思想上对其不重视就是问题之一。一些馆内的工作人员甚至是图书馆的领导并不关注图书馆自身服务的延伸,延伸服务的主要工作者大都是从别的部门借调来的,这些人对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了解知之甚少,自身对延伸服务也没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就导致了图书馆延伸服务探索和发展的滞后。另外,一些图书馆的基础服务水准不高,在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探索和发展中,“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体现得不多,而最关键的还是图书馆自身对延伸服务的不重视造成了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缓慢发展[4]。 4.2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图书馆延伸服务发展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受图书馆的整体影响,图书馆延伸服务也存在管理体系老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绝大多数图书馆都缺少专业的管理队伍来对延伸服务展开技术化、科学化的管理。同时,资源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小型图书馆、各分馆,这些图书馆书籍数量有限、信息资源老旧、图书形式单一,更缺少工作人员来管理这些图书,以致出现图书残缺或丢失的现象。总之,只有大力改进图书馆的管理制度,才能推动延伸服务的发展。 4.3人才资源匮乏 人才资源匮乏是图书馆延伸服务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第三个问题。多数的图书馆都存在人才资源匮乏的难题,这也极大地阻碍了延伸服务向更深层次发展。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内图书馆的一些馆员专业文化素养低,对馆内的一些业务了解不深,服务观念不正确,对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开展更是不重视,不能及时主动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和帮助。然而,专业的图书馆员是开展延伸服务的主力军,一些疑难问题就特别需要有强大专业背景的馆员来解决和处理,缺少专业的图书馆人才资源,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就很难得到发展。 5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策略 5.1重视服务建设,打造服务品牌 图书馆的延伸服务需要脚踏实地地进行,它不是图书馆为了美观的装饰品。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活动,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受到优秀书籍的熏陶,同时也能够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图书馆全体馆员都要积极着力于建设图书馆延伸服务项目,把原有的服务和延伸服务将结合,合理分配工作,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深度,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宽度。创造一个全新的延伸服务品牌是极其关键的,而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借助图书馆这个知识平台举办有科技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报告会、演讲、知识培训班等活动,建立多样性的阅读场所,如:老人阅读室、儿童阅览室、残疾人阅览室、建筑知识阅览室等多个阅览室。延伸服务还要多与广大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诚心听取读者的意见或建议,充分利用创新性的文化活动引导更多的读者加入到建设图书馆延伸服务当中,共同推动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探索和发展[5]。 5.2实行分馆管理,加强创新力度 创建图书馆分馆是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的具体表现。图书馆的总馆基本上就是当地的市区图书馆,而分馆基本是在离市区图书馆很远的城区建立,或是在住宅区、商业区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建立,如果整体条件成熟,还可以对各地的 分馆进行系统的管理,构建一个覆盖全区、便利于民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的组织,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淘汰意识。创新是每一个企业、单位、机构发展的巨大动力,图书馆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思想观念,把开放、共享作为延伸服务的重要原则。 5.3建立人才制度,培养专业能力 要解决延伸服务专业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图书馆就要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源培养延伸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图书馆内的馆员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上岗工作前一定要获得上岗资格证,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定时培训,另外,图书馆还可以从社会上招聘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着手:第一,拟定专业人才培育方案,重点培养馆内的工作精英。把自身的基础知识编制成书,并不时地把图书馆的发展思想和理念传播出去,从而增强馆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6]。第二,建立专业人才团队,图书馆可以邀请一些权威人士对馆员进行特别指导,也可以定期举行座谈会,丰富、普及馆员的文化知识,使他们成为推动延伸服务快速发展的主力军。 6结语 在新时代环境下,延伸服务是图书馆发展创新的路径之一,这种服务的拓展和延伸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图书馆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创新、完善自身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图书馆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做到最好。 浅谈图书馆的推广与发展: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探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已逐渐进入微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更加多元化,能够获取到的知识也更加丰富。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要想提升其内涵和服务能力,必须借助微媒体做好阅读推广工作。本文主要从微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意义入手,具体提出了在微媒体时代下促进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 微媒体 推广 实践 近些年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微媒体逐渐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并很大程度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它几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将其引入以促进发展。微媒体官方的定义是一种网络传播结构,构成因素为多个独立的点。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将微媒体定义为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共享信息的一种网络传播方式,而图书馆微服务就是利用这些微媒体提供给读者多元、个性的信息,使读者能够随时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促进读者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微媒体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意义 (一)促进全民阅读社会的建立 当前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国家领导人也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当前微媒体时代的来临,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传播,具有较好的时效性和亲和力,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重要工具。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拥有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源,但是一般只供本校学生使用,如果能打破这个常规,将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做好阅读推广微服务,提高高校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的利用度,响应国家建设全民阅读社会的号召,为全民阅读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微媒体时代的来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图书馆推广阅读的重要契机,高校必须抓住这一关键点。 (二)促进高校图书馆内涵的提升 高校图书馆做好阅读推广微服务,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内涵,高校图书馆打破常规,将图书馆资源与社会共享,在微媒体时代的帮助下加快阅读推广微服务的开展,能够使社会人民形成统一的意识,促进人们对社会的认可,提升人们爱阅读的意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开展,使得高校图书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从中获取相关反馈信息,然后针对需要进行图书的采购,完善图书馆资源。还可以吸引到各类社会力量帮助进行图书馆建设,促进图书馆藏书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拓展阅读推广微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利用更为高校的服务模式,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实现社会与高校的双赢。微媒体对图书馆业务员的技术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业务多是人工操作管理。新型服务系统的主要通过自动化操作,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所以在引进大数据后,会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数据的分析、管理、应用能力。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在相关方面只是进行简单的信息资源整合和管理,以此可以说微媒体时代为图书馆内涵的提升发挥了作用。 二.微媒体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具体措施 (一)为阅读推广提供咨询和参考微服务 图书馆管理人员要综合分析读者的研究方向、专业特点、阅读偏好等,这样才能确保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借助微媒体对读者进行特色微服务。以读者对于阅读的需求为基础,完成评估工作,然后针对读者需求创立一套咨询参考微服务体系,建立属于读者个人的主页,开发出具有读者特色的信息资源系统,让每位读者都有一个专门的链接和界面,建立的服务平台不仅要保证可以操作,还要能够收集意见,共享资源。如果读者在阅读和使用资源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邮箱等微媒体工具进行网上交流和问题的解决,促进咨询参考微服务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献资源,开展各类阅读推广微服务活动,提升全民阅读理念,提升图书馆微服务能力,扩宽服务功能,通过图书馆自身的影响力带动阅读的热潮,使所有读者都能感受到阅读的无限魅力。 (二)拓展阅读推广微服务的领域 高校可以定期举办针对不同人群的阅读活动,每次的阅读活动要确定一个主题,比如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可以举办以其为主体的微书评比赛,或者其他征文活动,还可以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评选书香家庭活动。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定期开展微阅读活动,利用微媒体各类工具向读者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了解读者更新的微服务需求,针对读者的需求进行及时的改进,不断提升阅读推广微服务的服务质量。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微媒体中的各类工具吸引更多的读者,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下到乡村、社区进行网络阅览服务,将高校图书馆的各类电子资源的使用权送给读者。甚至可以利用阅读推广微服务建立一个流动的网络图书馆,使周围的学校、社区都能享受到高校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利用微媒体的帮助将微服务渗透到企业、社区、家园、单位等地方,实现微服务的全面开展,拓宽微服务的领域,将阅读推广到各个层面,实现全民阅读的发展目标。 (三)利用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开展阅读推广微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该注重对读者的微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定期开展微阅读培训,使每位读者都学会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资料的搜索和使用,学会深度挖掘知识,发送和共享信息,指导读者利用每天的空闲和碎片时间完成微阅读。对于不能随时进到图书馆阅读的读者,学校可以针对其推出手机版的资源阅读服务,图书馆技术人员通过对期刊中比较有价值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呈现到网络上供读者用手机观看。手机版阅读软件能够检索读者想看的任何内容,能够收藏喜欢的文章,能够查看最近阅读的内容,比较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读者的接受度较高,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自己想看的内容,在微阅读过程中,阅读水平和文化审美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四)面向老年读者开展信息推送微服务 信息推送微服务讲究信息提供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微媒体时代的到来方便了大部分人的生活,但是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已经属于社会边缘人群,无法掌握微媒体各类工具的使用方法,但是他们也希望能获取社会各个层面的最新信息和动态。为了实现老年人的阅读需求,高校图书馆也提出了面向老年人群的信息推送微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将老年读者集合起来建立专属于他们的微博和微信群,并手把手指导他们使用微媒体工具,使老年人能够获取到各类阅读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包括心理知识、笑话故事、养身保健、民歌民谣、健康运动、时事政治等,使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一个图书传递站,收集社会上捐赠的各类图书,将其送到边远山区等交通不发达、信息获取不畅通的地区,建立网络图书馆,使老年人能够随时分享自己看过的好书,为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深入开展,高校图书馆可以联合社区开展以老年人信息推送服务为主题的各项活动。 (五)面向成年人开展阅读推广微服务 随着微媒体时代在人们生活中的深入,图书馆微服务也开展得越来越成熟和全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开展阅读推广微服务。对于成年读者,爱好一般比较广泛,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读者不同的兴趣建立不同的交流群,比如国内外名著阅读群、校园小说阅读群等,让所有有相同兴趣的读者聚集在一起,相互分享,相互交流,每个交流群的群主应该由图书馆人员担任,负责促进群内读者间的互动,听取读者的意见以在后续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改进。也可以利用微信建立一个讨论组,定期在组内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内容,定期开展各类微服务活动,也可以组织群内的读者进行一些微阅读相关活动,增加读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全民阅读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借助微媒体各类工具,聚集所有成年读者,为其提供全天候、全面化的阅读推广微服务,使得图书馆各类图书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使成年读者能感受到个性化、细致的阅读推广微服务。另外,高校图书馆通过开通图书馆电子资源,读者可以登陆到电子图书馆中,阅读任何想阅读的内容。 (六)面向青少年读者提供阅读推广微服务 青少年读者使阅读的主体,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该类读者建立专门的微博、微信交流群,为他们提供各类阅读微服务,使其能够免费享受到高校图书馆各类图书资源。在交流群中的青少年读者可以随时掌握图书馆的最新动态和电子资源的更新状态,也可以在网上图书馆搜索到自己想看的各类图书资源,青少年时期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形成时期,高校图书馆为青少年开展阅读微服务,可以通过相关阅读内容的推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1]。高校图书馆可以将面向青少年的阅读推广微服务作为特色服务推广到周围的各个大中小学,使周围所有青少年都能享受到阅读推广微服务,也能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使一个双赢的结局。 (七)大力推进网络资源共享微服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文献资源的共享,使文献信息具有更好的流通性。众所周知的是,高校图书馆中拥有众多的图书资源,特别是与地方经济建设相关的电子文献众多,如果将其向读者开放,则具有更强的意义。高校图书馆可以以自身的建设状况为依据,对资源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整合,与兄弟图书馆一起联合起来,进而建设文献电子数目数据库,形成一个地方性的区域网络集群管理体系,以此来推动文献电子资源的共享微服务。我们可以通过微博以及微信等平台创造出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一站式、开放式的微服务格局,进而开展相应的社区微服务活动。因为高校图书馆中有十分丰富的教育文献资源,包含各种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级考试题库、多媒体学习资源、社区教育课程、网络课程以及精品课程,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面向社会的阅读推广微服务,特别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这会成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为其提供阅读的机会。其次,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将各种资源发展为网上共享资源,对网络的传播规律进行有效利用,在图书馆网络中大力传播先进的文化与正面积极的思想,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读者喜欢的内容,然后再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对微博以及微信等平台进行充分利用,使图书馆管理人员与读者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共同推动当代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的网络传播。 结束语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图书馆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微媒体时代冲击下,图书馆要积极进行创新改革,扮演好社会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数字时代改变了以往的阅读方式,因其具有便捷性、移动性、实用性,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时,首先要加强推广媒介、数字设备的建设,进行数字阅读的宣传,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级的人,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推广、引导,提高全民阅读质量。 浅谈图书馆的推广与发展: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探析 [摘 要]阅读是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改善思维方式、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图书馆的藏书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丰富的研究资料、使人们欣赏他人的知识成果,还能从书中学到做人的原则和生活的态度。近年来,全民的图书阅读的比例一直在不断地下降,这就使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责任凸现出来。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推广 阅读是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改善思维方式、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图书馆的藏书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丰富的研究资料、使人们欣赏他人的知识成果,还能从书中学到做人的原则和生活的态度,也是提升国家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软实力的重要战略阵地。近年来,全民的图书阅读的比例一直在不断地下降,这就使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责任凸现出来。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显现出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一、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和实践情况 很早之前,重视阅读的作用,对阅读进行推广就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问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设定了国际图书年,对阅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呼吁人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积极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后来又在世界图书大会上正式提出要进行阅读推广;并且在1995年召开的大会上,将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设定为“世界读书日”;为了进一步促进图书阅读在全世界的发展和普及,又在二十一世纪初,在全世界范围内选出了“世界图书之都”。 我国在2006年,国家宣传部门就联合其他的部门一起发出阅读推广的号召,这得到了我国大中小城市的热烈响应,各个城市每年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丰富多彩,仅2013年厦门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就吸引了大约300万人的参加;国家领导者也对阅读推广表示出强烈的希望;中国图书馆学会也加快了自身发展的进程,在2005年就成立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后又丰富了自身的章程,规定要促进全民的阅读,此委员会在2009年正式更名为“阅读推广委员会”,使阅读推广成为了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关键任务之一。 在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实践方面,近年来,图书馆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其中不仅有通过图书展览供人们参观、进行专门的讲座、对一些与图书有关的内容进行培训和教育的形式,还通过收集人们的阅读心得和体会、采用知识竞赛、征文评比等方式,让更多地读者参与到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之中,参与的群体越来越广泛,不仅有年少的孩童,还有年迈的老人,不仅有教师群体,还有清洁工作者;一些图书馆还通过好书评比活动,使推广的图书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通过捐赠图书的活动,使更多的人群能够接触到图书;各个高校也通过扩充图书馆的书籍资源,使人们有书可读,推动阅读推广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欠缺实践性。图书馆在响应国际上和国家的阅读推广的号召的时候,对阅读推广的内涵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是对号召所包含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简单的借鉴和挪用,并没有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实际操作中,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没有针对具体的人群采取不同的阅读推广的策略,对于已经进行的阅读推广活动,也没有对经验教训进行很好地总结,对下一次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地改进,更多的是在阅读推广活动的参与人数、次数上下功夫,而并不考虑阅读推广活动实际取得的效果。理论界虽然有王余光、王龙等学者对阅读文化进行研究,但研究内容和深度明显不够,仍需要加强实践性的研究。 (二)阅读推广的理念不够科学合理。一些图书馆在进行阅读推广的活动中时,没有对各个年龄层次、各个研究范围的人群进行调查研究,其在挑选图书的内容和种类以及阅读推广的方式方法的时候采取的是“以图书管理员为中心”的理念,一切以图书管理员的主观判断来判定推广的书目。 三、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依据和政策指导尚存在不足。虽然我国各省市对图书馆阅读推广越来越看重,但是并没有给予较为明确的法律上的根据和政策上的具体的指导,这就导致许多阅读推广活动无法合法有效地进行下去。相比于重工业、以及其他轻工业来说,政府在阅读推广上所进行的投入还比较少。同时,由于各地的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加上政府还没有对各地的阅读推广进行协调,导致图书馆阅读推广无法在各省市形成合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地整合。 (二)图书馆自身存在的问题。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力度还是比较弱,其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一些宣传海报或者网站进行,阅读推广活动的频率也比较低,因此,无法达到很好地推广效果。在进行阅读推广,给读者进行介绍的时候,图书管理员的态度也不够积极,这就降低了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解决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的途径 (一)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在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进行研究的时候,要注意对阅读推广的开展依据、对其中所体现出的教育学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图书馆应当担负的阅读推广责任进行深入的研究,必要时,可以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一些权威的学者的观点,从而使读者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图书阅读之中,并且能够为图书管理员指明阅读推广的方向,增添阅读推广的信心。 (二)对阅读群体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阅读推广不能只走个形式,不应只考虑人力、物力和财力花费的多少,还应当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阅读群体的调查和研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投入较少的成本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阅读推广活动能够更加适应面对的人群的具体需要。 (三)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进行指导。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缺乏行动上相应的指导,图书馆在具体实行中缺乏统一的方向和措施,许多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都无法达到先期预想的效果的现象。 (四)扩大图书馆资金来源。国家应当对图书馆投入更多的资金以支持图书馆进行图书推广活动,图书馆自身也应当寻求更多的资金进行活动的开展,例如可以通过展览等形式获得出版厂商和图书卖方的合作,这样还可以达到扩大自身宣传效应的功能。 (五)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培训和奖惩机制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水平,促使他们能够尽职尽责地为面对的群体进行服务,积极地进行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 在世界各国,阅读推广日益提上各国的日程,美国还通过法律对阅读的权利进行保障,欧洲国家、亚洲国家也不断发起具有本国特色的阅读推广活动。我国应当努力去完善理论和实践,促进全民阅读的时代的到来。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检测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我国建筑业迅猛发展,由中央政府拉动国内建筑业改革,其中包括了房产、商用办公楼、工厂建筑、高架桥等等。迅猛发展的同时,质量把控也逐步得到重视。而影响质量的关键就是建筑材料,对其加强检测,保证质量是很重要的。本文先分析了当前存在的质量问题,然后提出了质量把控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把控方法 建筑业已经并入我国三大产业,随着建筑业的突飞猛进,质量把控方面也值得担忧。建筑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点:①开发商竞标获得开发产权;②雇佣工程队施工;③建筑材料来源;④相关部门质量监督。在这当中,建筑材料来源可谓重中之重,它影响到了建筑的使用寿命还有人生安全,所以在建筑材料方面,相关监督部门必须得严格把控。 1建筑材料质量问题 1.1建筑业现存问题 从国家大力改革建筑业开始,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投入地产开发,市场竞争导致了竞标高价者得,中标的开发商为了将利润最大化,便寻思着从施工队和建筑材料方面下手。施工队人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在房屋建筑中进行作业时,既要求工作人员有较强的职业道德,也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现实中,很多从业人员由于实际经验、从业能力、工作态度等差别,造成过程出现较大偏差,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安全。 1.2建筑材料检测现状 改革开放后,建筑材料长久以来的检测方式基本都是使用传统的手工填表,人工统计的方式。这对于检测人员需要极大的要求,往往几次检测下来,总会出现各种遗漏、重复、误差等情况出现。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已逐渐代替人工手动来负责记录,其优点在于可以大量储存信息,不会出现遗失、出错。在计算误差时,也可以准确无误的得出正确数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人工运算出错的概率。还有就是开发商在对材料进行采购时的无计划,材料分类不仔细,容易造成混堆现象,在工地管理上也存在不到位之处。比如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往往因为天气原因,出现受潮和锈蚀时,那么这些建筑材料就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性质,这对质量检测增加了难度,对重复抽样加大了误差。在质量检测过程中,因为前面材料堆放分类的不够仔细,往往很容易导致后面的漏检、遗漏等情况发生,使不符合规格的材料被当作合格材料使用,这样将造成极大的安全质量隐患。 2建筑材料质量把控解决措施 2.1建筑材料进场前的检测 建筑材料品种繁多,不说各种不同材料,就连同类材料在形状大小、规格参数上也有很多区分,所以在进场使用之前,一定要先进行检测,做好同种材料的分类,依次分辨检测不同类型的材料,以达到第一轮的把关效果。对于建筑材料的检测,其检测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对材料质量安全得规定。无论是进场前的检验,还是进场后的重复检测,都要做到多多益善。比如天气对建筑材料的影响元素也不能忽视,因为建筑材料一般会大批量的入场堆放,检测上所花的时间也不是一蹴而就,所以根据现场环境温度与湿度,还有堆放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前后多次检测的稳定和差异性。建筑材料中,混凝土所用的水泥,需分批检测其稳定性、凝结时间和细度、还有凝结后的强度,以保证没有漏网之鱼。接着便是对于所用金属材料,需根据材料的规格型号,对材料本身的各种机械性能进行测试,如抗拉伸性、延展性、抗冲击性等性能进行检测。建筑材料入场前主要针对两个方面进行检测:①材料的外观、尺寸、性状、数量等;②材料质量的书面证明文件仔细检查,建筑材料在检验的方式上也很多,分为一般送检、见证抽样送检、不合格复检和监督抽检等程序。当材料进场出现复验不合格时,允许重新提取双倍材料进行复检,必须在相关单位监督下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如若仍旧不合格,那么该材料必须得就地封存,不得投入使用,在相关部门监督下,由专业人员处理掉不合格材料,以免不合格材料混入施工中,危及建筑以及生命和财产安全。 2.2建筑材料进场后的质量把控 在材料进场后,还得依旧对照规定进行检测验收,质量监督员在日常监督检查和工地巡查时,应将建筑材料进场复验情况作为重点对待,入场的建筑材料必须与提交的资料清单进行仔细核对,这当中包括了种类、型号等数据规格。每次检查过程中,对于不同种类和不同型号材料,是不是按照正确方式进行分别放置,检查无误后,方可避免拿错用错。这样做不仅可以很好的管理材料,并且对于今后分析质量事故的原因也有很大帮助。如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做好登记在案,并报告相关监督部门。 3结束语 建在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中,一定要严格审查,层层把控,环环相扣,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控制建筑材料质量,降低建筑材料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同时也需要建筑过程中各单位的共同配合,共同严把质量大关,这样才能够杜绝建筑质量风险。 作者:赵宇晗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建筑材料论文:谈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 摘要: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在工程施工之前就要对各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建筑材料检验的结果关系到建筑材料是否能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也就间接的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生影响,因此,建筑材料的检测结果在建筑施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建筑材料的检验结果可能出现偏差偏差,本文就是针对目前建筑材料检验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为了更好的保证建筑材料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作出努力出努力。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验结果;影响因素 1建筑材料检验的现状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建筑行业有了现代施工史上的一次重要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发展。从此以后,改革开放的20年来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一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建筑行业一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尤其是步入21世纪以来来,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已经处于了世界领先行列。但是在建筑行业欣欣向荣建筑行业欣欣向荣、逐渐发展的基调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音符,比如多次出现的楼脆脆、楼歪歪事件,不仅给我国的建筑行业造成负面影响筑行业造成负面影响,更是危害到了人民的财产及生命安全全。不能否认,这些建筑工程中存在的不合格建筑,跟建筑材料的质量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料的质量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由此可见,建筑材料的质量对建筑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建筑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对于建筑材料的检验,也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兴起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兴起,建筑材料检验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中检验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检验技术逐渐走向成熟术逐渐走向成熟,检验的方式也逐渐丰富,并且成立了一大批相关检验机构相关检验机构,主要包括企业性质的检验机构、监督检验机构以及科研院校的检验机构以及科研院校的检验机构。企业性质的检验机构是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独立存在的方检验机构独立存在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对建筑材料进行检验验,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安全,目前这一检验机构在业内占有较大份额较大份额。监督检验机构是由各地政府成立或者批准成立的检验机构检验机构,这种检验机构成立时间不长,检验水平有限,工作效率地下效率地下,但由于是政府部门,具有天然的优势地位,目前处于行业垄断地位于行业垄断地位。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各个科研院校也纷纷建立起检验机构院校也纷纷建立起检验机构,通过这一方式增加院校财政收入入,科研院校的检验设备往往比较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在市场竞争力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场竞争力方面处于优势地位。 2影响建筑材料检验结果的关键因素 2.1环境因素影响检验结果 环境中温度的高低环境中温度的高低,湿度的变化都会对建筑材料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结果造成影响。由于建筑材料大多数化学产品,因此,温度与湿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都会对建筑材料的质量产生十分大的影响。当环境中的温度较高时环境中的温度较高时,建筑材料的强度也会随之升高;温度降低时低时,建筑材料的强度也会下降。环境中的湿度对于建筑材料的影响更加显而易见料的影响更加显而易见,以建筑材料中最常见的水泥为例,环境的湿度较大时境的湿度较大时,水泥很容易受潮发生反应,从而水化硬化。 2.2检验手段不正确影响检验结果 不同的建筑材料检验手段不同不同的建筑材料检验手段不同,对待特定的建筑材料,也要有特定的检验方法要有特定的检验方法。及时是相同的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使用作用不同使用作用不同,检验方法也要随之变化。例如对于水泥的检验主要是检验水泥的安定性与强度等验主要是检验水泥的安定性与强度等,但是在建筑装修装饰类工程中类工程中,还应该对水泥的凝结时间进行检验。 2.3设备落后影响检验结果 由于检验设备的成本相对较高由于检验设备的成本相对较高,许多检验机构不能及时的更新设备的更新设备,已经落后过时的设备没有淘汰,在检验过程中仍然使用然使用,这类设备一般使用时间比较长且使用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保养到有效的保养,容易出现检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另外这种陈旧的检验设备自动化程度比较低陈旧的检验设备自动化程度比较低,需要依靠人为辅助来完成检验过程成检验过程,与全自动的设备相比,更容易在检验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出现差错。同时,建筑材料的日益增加也需要检验设备的不断更新断更新,用过时的设备来检验新出现的建筑材料,无法满足建筑材料质检的要求筑材料质检的要求。 2.4工作人员的素质影响检验结果 检验机构中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与思想素质都会对建筑材料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材料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有的检验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对于检验设备的操作流程不熟悉于检验设备的操作流程不熟悉,在利用操作仪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验时容易出现偏差进行检验时容易出现偏差。有的检验人员自身的思想品德低下下,缺乏社会责任感与工作责任心,对待检验工作敷衍了事,甚至虚报检验结果甚至虚报检验结果,这样的工作下产生的检验结果不会对建筑施工起到一点的作用筑施工起到一点的作用。 2.5其他因素影响检验结果 在建筑材料的检验过程中在建筑材料的检验过程中,还有一些特定因素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结果产生影响。比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检验方式大多是采用抽查检验的方式抽查检验的方式,抽查具有随机性,这样抽样调查产生的检验结果不能代表整批材料的质量结果不能代表整批材料的质量。而现实中也经常出现施工方将合格的材料送去检验将合格的材料送去检验,但是施工过程中却以次充好的事件件。另外就是对于误差数据的处理,在检验过程中允许小范围的误差存在围的误差存在,但是超出范围的误差必须要重新进行检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完善建筑材料检验的措施 3.1科学的检验手段 科学的检验手段能够更好地保证建筑材料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确性。科学的检验手段体验在许多方面,例如在取样阶段,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建筑材料种类繁多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建筑材料种类繁多,数量大,要想把所有材料都检验一遍显然是很不现实的有材料都检验一遍显然是很不现实的,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选用抽样调查的检验方式选用抽样调查的检验方式。抽样过程中,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准确性,要严格按照抽样选取的步骤来进行,抽取的样品要具有典型的大众代表性具有典型的大众代表性,这样的检验结果才能代表大多数建筑材料的质量筑材料的质量。 3.2及时更新检验设备 检验设备对检验结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检验设备对检验结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有的设备都一样备都一样,长时间的使用或者没有很好的保养,都会产生老化化、灵敏度和精确度下降的情况,因此,对于检验设备要注意维修与养护维修与养护,对于落后的检验设备要淘汰旧的,引进先进的检验设备验设备,检验设备的种类要齐全,以便对不同的建筑材料进行检验检验。 3.3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能够更好地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性。检验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大量增加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培训工作人员对于检验仪器的操作熟练度对于检验仪器的操作熟练度,只有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无误。还应该加强对检验人员思想素质的教育强对检验人员思想素质的教育,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细心的工作保细心的工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宗顺纪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检验方法的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建筑行业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筑材料的质量关乎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因此,对于建筑材料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可少的环节。建筑材料检验是评价建筑材料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建筑材料种类的不断增加断增加,建筑工程的各项法规的不断完善,对于建筑材料检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人通过研究现在建筑材料常用的几种检验方法法,分析了目前建筑材料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对建筑材料检验方法的改善提出了建议,为建筑材料检验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检验方法;优化建议 1常用的建筑材料检验方法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做好对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十分重要十分重要。把握好建筑材料的质量,就要求必须做好建筑材料的检验工作料的检验工作,通过科学的检验方法,判断建筑材料的合格与否否,能否运用到建筑工程的施工中,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质量。 1.1建筑材料常用的检验方法 ((1)抽样检验抽样检验。由于建筑施工中用到的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多,且数量都比较大,要想对这些建筑材料全部进行质量检验显然是不现实的显然是不现实的,抽样检验的方式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检验方法验方法。对于建筑材料的抽样检验,要根据建筑材料的生产批次进行批次进行,抽样的产品必须是同一批次,其生产时间、尺寸、等级都要相同级都要相同,这样才能保证抽样产品所具有的代表性。((2)外观检验外观检验。外观检验,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建筑材料外观的观察外观的观察,对建筑材料的尺寸、品种、标志等方面进行检验,这种外观检验主要是查看建筑材料的外在是否存在破坏的现象以及外观是否存在质量缺陷的问题象以及外观是否存在质量缺陷的问题。((3)有损检验有损检验。建筑材料大都是化学成分构成的,只通过外观检验的方式外观检验的方式,无法对简直材料的内部质量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的认识,这就需要通过有损检验来进行。有损检验是指的通过建筑材料的整体或者包装过建筑材料的整体或者包装,利用相应的检验仪器,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料的质量,主要是建筑材料内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检测,以此来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此来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4)无损检验无损检验。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检验设备也不断地更新更新,检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的检验设备,已经可以做到对某些建筑材料的无损检验做到对某些建筑材料的无损检验。无损检验具体指的是在不破坏建筑材料的前提下破坏建筑材料的前提下,利用超声波等先进技术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的质量进行检验。 1.2建筑材料的检验项目 一般对建筑材料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般对建筑材料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检验结果方面的检验结果,关系到建筑材料是否能够应用到建筑工程的施工中的施工中。((1)对水泥进行检验对水泥进行检验,主要是检验水泥凝结所需要的时间,凝结后的强度与韧性等凝结后的强度与韧性等。((2)对钢材进行检验对钢材进行检验,主要是检验钢材的抗压性、重量偏差以及钢材的韧性等以及钢材的韧性等。((3)对混凝土进行检验对混凝土进行检验,主要是检验混凝土的表面密度、防水性水性、防冻性、强度等。((4)对防水材料进行检验对防水材料进行检验,主要是检验防水材料的防水性能、干燥时间干燥时间、材料的延伸性能等。((5)对细集料与粗集料的检验对细集料与粗集料的检验,主要是检验其密度、颗粒含泥量和压碎值指标等泥量和压碎值指标等。 2建筑材料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建筑材料的检验不够重视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施工企业都存在对建筑材料的检验不重视的问题重视的问题,即使设立了专门的检验部门,在检验过程中大多数只是对建筑材料的数量数只是对建筑材料的数量、重量等进行检验,忽视了对于建筑材料质量的检验材料质量的检验。也有些企业为了尽快开始施工,对建筑材料送交检验时料送交检验时,选择合格的材料,但是在施工中使用的材料,经常是偷工减料的建筑材料经常是偷工减料的建筑材料。这些问题都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安全造成很大影响。 2.2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较差 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很大影响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很大影响。现今建筑行业虽然发展迅速建筑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从事检验工作的人员还是较少,专业素养较差专业素养较差。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较差体现在多个方面:对于检验仪器的操作不熟练对于检验仪器的操作不熟练,检验过程中操作程序不标准,对待检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重视待检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重视,甚至虚报检验结果等。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验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必须引起重视起重视。 2.3检验手段单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水平也在提高,建筑材料的品种不断增加种不断增加,用于建筑材料生产的原材料也越来越多,对于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与检验设备也在不断地优化与更新筑材料的检验方法与检验设备也在不断地优化与更新。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大多数的检验机构还在使用传统的人工检验方法统的人工检验方法,检验设备也大多是落后过时的仪器。这种传统的人工检验方法种传统的人工检验方法,由于检验过程过于繁琐,需要消耗大量的工作人员进行检验量的工作人员进行检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陈旧的检验设备无法完成对某些新兴建筑材料的检验验设备无法完成对某些新兴建筑材料的检验,给检验工作带来了困难来了困难。 3对建筑材料检验方法的优化建议 3.1对检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 建筑材料的质量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建筑材料的质量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必须要重视对建筑材料质量的检验视对建筑材料质量的检验,对检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督。从建筑材料检验的取样,到最后的得出检验结果,都要请上级部门或者监察单位进行全程监督上级部门或者监察单位进行全程监督,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进入到施工中的建筑材料进入到施工中。在检验过程中,每个检验环节责任都要确定到个人任都要确定到个人,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追踪。 3.2加强对检验人员专业素养的培养 要加强对于检验人员专业素养的培养要加强对于检验人员专业素养的培养,在检验人员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进入工作岗位之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拿到上岗资格证的才能入职能入职。对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检验人员,要经常开展专业技能知识培训技能知识培训,培养他们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检验方式方法,增加其对于检验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加其对于检验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增强检验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与工作责任心会责任感与工作责任心,保证检验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对待工作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工作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 3.3规范检验手段规范检验手段,定期对检验设备进行保养维修 在检验过程中在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中规定的步骤与方法进行检验法进行检验,检验的环境也应该受到严格监控,对于检验中出现的误差数值现的误差数值,超出规定范围的必须要引起重视,追究到底。对于检验设备要定期进行维修与保养对于检验设备要定期进行维修与保养,还要及时引进先进的检验仪器检验仪器,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冯丽英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 建筑材料论文:磷石膏在建筑材料的应用 摘要:在进行湿法生产磷酸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磷石膏,其不仅会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而且长时间的堆放还会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从而危及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新型技术的发展,可以把磷石膏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转化为我们日常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从而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现对磷石膏在建筑材料中的具体应用给予介绍。 关键词:磷石膏;建筑材料;应用 磷酸在农业、工业、医学和食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进行磷酸制取的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磷石膏,化学分子式为CaSO4•2H2O,其中还含有游离磷酸、氟化物、磷酸盐、P2O5等杂质,从而在堆存过程中难免会诱发环境污染。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开始尝试对磷石膏进行改造,使其转化为建筑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磷石膏带来的污染,而且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1磷石膏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1.1用作建筑胶结料 实际上,在进行建筑胶结料生产过程中,磷石膏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煅烧后可以按照预处理条件的差异划分为α和β两种类型的半水石膏,其能够代替天然石膏制造墙板、瓷面装饰材料、石膏灰泥、加压石膏纤维板、建筑腻子及装饰吸声板等建筑材料。上述所提及到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是指先对其进行水洗,然后借助一定的手段出去其中的可溶性氟、酸、有机物和金属离子等,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不仅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且还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可以用未处理的粉煤灰、石灰、磷石膏及其他材料根据一定的比例制作成一定浓度的料浆,注入预先设计好的模具中成型,然后经过蒸养、脱模、烘干、自然养护等操作就可以转化为成品。该方法所得到的新型胶结材属于水硬性胶结物,其是以硅酸钙凝胶为粘结剂,以三硫型钙矾石为基本结构骨架,主要用于建筑吊顶或内隔墙板等非承重结构内隔墙板。 1.2用作水泥缓蚀剂 如果把未经预处理的磷石膏直接进行水泥的生产,将会导致水泥的凝结时间存在过短或过长的现象,而且还会对水泥的早期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石膏下料仓出现结块堵塞现象,很难在现代化的水泥生产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把石灰、磷石膏混合陈化,然后在107~170℃条件下对其进行20~40min的焙烧,最后把焙烧后的物料进行高压成型机挤压处理,就可以得到与天然石膏相似的球状或块状形态,其不仅满足了现代水泥工艺的生产要求,而且能够实现连续稳定的生产,有效的提高了水泥的质量。用磷石膏生产的水泥缓蚀剂具有强度高、水分低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取代天然石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降低能源和水泥成本,而且还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该方法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焙烧,而且焙烧设备需要进行较大的投资,从而无形之中增加了加工成本,尤其是在进行磷石膏粉焙烧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发二次污染,在具体生产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预防和解决。 1.3用作墙体材料 1.3.1磷石膏烧结砖该建筑材料一般是用磷石膏作为主要的生产原材料,并将所需要的外加剂按照一定的比例掺入其中,通过混合、成型、烧结就可以得到磷石膏烧结砖。其与普通黏土砖的制作工艺一样。但是,与黏土烧结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每块磷石膏烧结砖的成本可以下降30~45%。目前,山东红日集团就是以磷石膏、煤渣、页岩为主要原料来进行磷石膏烧结砖的生产,其一般需要将焙烧温度控制在800℃左右,预热温度控制在200~500℃,随后进行4~5h的自然冷却之后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磷石膏烧结砖。1.3.2磷石膏免烧砖作为房屋建筑用砖,磷石膏所具有的抗压强度满足了《粉煤灰砖》(JC23922001)中所制定的强度指标。而磷石膏免烧砖是现实生活中比较流行的一种工艺,其主要是把磷石膏、外加剂及活性剂(粉煤灰或高炉矿渣)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通过蒸养、自然养护制作而成。上述方法虽然可以对未预处理的磷石膏进行直接的使用,但是存在后续工艺复杂、磷石膏使用量小、能源耗费量大等缺点。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选择把未处理的磷石膏作为主要原材料,同时辅以一定量的沙子和添加剂,然后混合均匀后进行配料、混合、粉粹、成型、自然养护等环节就可以得到抗压能力在5~30MPa的磷石膏免烧砖,如果将无机和有机的粘结剂添加之中,也可以使其成型压力达到40MPa。由于该方法是一种免蒸养、免煅烧的生产工艺,因此在磷石膏免烧砖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结束语 如今,虽然对磷石膏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开始从“以储为主”逐渐转化为“储用并举”,有效的提高了磷石膏的有效利用率。目前,我国加大了磷石膏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如用作建筑胶结料、用作水泥缓蚀剂、用作墙体材料,但是由于部分磷石膏的生产工艺复杂、经济附加值不高、产品质量不达标,从而无法在建筑行业大面积的推广,因此需要对磷石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其成为建筑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材料。 作者:李燕 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检测的关键问题分析 摘要:实际开展建筑工程的施工时,一定要对各种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而做好这项工作,则意味着必须要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开展严格的监管工作,包括入场检查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检查等各个方面。作者深入的分析了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并制订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建筑材料;材料检测;质量控制 现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建筑行业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也有了飞速的发展进步。但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建筑行业内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一味追求利益、检测工作不严格、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等,这使得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分析之前工作的基础上,作者分析了我国建筑材料检测行业的现状,其问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各种质量不达标的建筑原材料流入施工现场;②行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不到保证;③检测建筑原材料的方法不够多样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受到很大的威胁。 1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 1.1检测试验项目 水泥检测:在进行水泥的检测工作时,一定要按照我国的《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文件和文件上的各个细节对其强度、安全性、细度以及凝结时间进行检测,一般情况下,需要对颗粒级配、含泥量、密度以及泥块含量等都进行严格的检测,若使用大于或者等于C35的混凝土作为压指数,则需要保证使用的疏松骨料有良好的坚固性,并且需要对活性骨料开展活性试验,采用细骨料的混凝土作为例行检验的项目,包括内容分级、淤泥以及粘土块。包括海砂或砂的氯离子污染。不仅如此,还应该根据各种原材料性能的差异,使用最适宜的检测方式。 1.2增加检测项目 我国的混凝土检测工作通常要按照以下标准来执行:①《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2002)并且要对混凝土及相关物品进行试验,包括泌水、配合比分析、凝结时长等多个方面,现今还增加了A1增实因数检测方法。②《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还要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检验,新近增加项目有静压弹性模量、立方体抗压、养护、轴心抗压、静压弹性模量试、劈裂抗拉、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圆柱体试件的制作、劈裂抗拉强度验等。 1.3为更好的避免 各种质量通病问题的发生,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强制性检测。在实际开展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杜绝劣质原材料流入施工现场,并且要结合设计方案上的有关规定以及质量检测机构的相关标准,对各种需检测材料分别进行检测。进行质量检测工作时,还需要结合各个地区气候、地质等的差异确定检测方式。强制性检测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主体结构、混凝土砌块以及铝合金门窗等重点部位。 2建筑材料检测环节 2.1样品管理 一定要对各种样本进行妥善的保存,选取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检测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科学、高效的开展样品的接收、传输、存储以及处理工作,并科学高效的控制各个工作步骤,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保证样品的代表性以及安全性,促进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取样试样 要想保证样本有较强的代表性,则需要在用一个材料的各个位置选择指定数量的样品,且材料的规格一般是在60t之内。除了要保证抽样数量的科学性,还必须采样的位置以及数量都符合要求。样本对于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有着很多的影响,样本数量过少时,测量误差会大大提高,结果还可能完全相反,因此一定要科学严格的进行抽样工作。 2.3数据处理 只有在对各种检测数据进行科学、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保证各项工作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这样可以很好的保证测试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以及可信性,更好的提高服务的质量。进行数据处理和检测工作时,一定要保证数据计算、分析测试数据的科学性、安全性以及保密性等各种性能。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实际检测工作中,即使是同一个标本,也可能会获得不同的检测结果。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并且要科学的安排试验过程中各种物料的取舍。不仅如此,在计算混凝土和砂浆的抗压强度平均值时,一定要使用最为科学的数据取舍方法,并且要保证计算结果符合《数值修约规则》(GB/T8107-87)并且其尾数要按照“四舍六入五单双法”进位,应该按照有关规定保证位数的有效性。 2.4结果质量控制 要使用科学的方式对仪器的性能进行检测,这样也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要想确保实验室有良好的检测能力,还要结合规定的条件,必须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样本。 2.5试验误差 必须严格按照行业有关标准来进行试验检测工作,可是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以及技术水平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还会受到材料匀质性、设备材料性能以及工作环境等的影响,这便会使试验结果之间出现偏差。试验偏差通常有下述几类:一组试件有误差,如果这一误差并没有超过规定的水平,则不需要进行处理,否则就需要重新再次进行试验。比如,进行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验时,如果偏差超过了规定值的15%,这一组实验也需要重新进行。②在获取到一个样品之后,可以把其分成两个或者是三个试样,并且使用同样的工作方式完成试验,最后分析比较两个两个结果之间的差异,防止产生再现性误差。在试验过程中,通常需要把水泥、刚才等匀质性较好的材料两等分,分别将这两份样品递交给当地质检机构和本单位,对两次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在误差较大时,要第一时间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进行改正。每年都需要开展1~2次试验,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试验的质量。 3结语 综合本文论述,在建筑工程的施工时,一定要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要想保证建筑材料的高质量,就一定要严格开展建筑材料的前期检测工作。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各种新型检测技术层出不穷,我国有关部门以及行业也制订了标准、规范、法律、准则等来约束这项工作的进行,我国建筑行业市场越来越规范,这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作者:史国权 单位:张掖市建筑管理总站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类课程教学与管理 摘要:分析了建筑材料类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了高职学院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课程定位模糊,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经过我系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响应专业要求;改革考核办法,丰富教学形式;紧跟行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引导优秀学生,提升整体效果等应对措施,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院;建筑材料;教学与管理 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占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6%,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是以技能教育为本位,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体现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2]。建筑材料是高职院校土建大类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3],其教学目标是系统阐述建筑材料的标准、选用、检验、验收、储存等知识,介绍建筑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专业开设了建筑材料课程,而各个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各异,这就需要实行建筑材料类课程探索分类教学。建筑材料是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不断涌现,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都开设了建筑材料类课程,包括建筑材料,建筑与装饰材料,安装工程材料,道路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建筑材料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课程定位模糊高职的建筑材料课程缺乏清晰的定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是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做减法,模仿本科的教学方法,直接去掉理论比较深奥的章节。而另一方面,近年来许多中职院校升格为高职,相当多的老师仍然是中职的惯性思维,照搬中职的教学模式,理解为高职就是在中职的基础上做加法,就是把中职讲的内容再深入,再细化一点就可以了。显然,这些课程定位都是不正确的。同时,必须认识到,高职教学也不等同于企业培训,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个求生的手艺,而是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岗位技能,并具备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开设建筑材料课的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类:①材料类,如材料工程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检测等,这些专业是以建筑材料生产,检测为就业方向,需要深入系统地学习;②技术类,如建筑工程技术,质安,工程监理等,这些专业学生在工程中需要使用材料,控制施工质量,需要强化国家标准的学习。③管理类,如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材料供应与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需要学会管理材料,侧重掌握材料的性能及储存。④艺术类,如建筑设计,装饰工程,园林设计等,这些专业应重点掌握建筑材料的艺术性,装饰性;⑤选修类,如工程英语,法律事务,工程会计等专业,这些专业只需知晓相应的建筑材料品种。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特点,一刀切的现象比较突出。(2)教学资源匮乏历年来学生的教学反馈都是建筑材料需要记忆知识点太多,太散,内容枯燥,考试成绩不理想。经过调研发现,教学资源的匮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作为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高职基本沿用本科的教材,缺少真正适合高职教学的《建筑材料》教材。而绝大多数本科教材过多偏重理论,追求宽泛的知识面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与工程实践脱离,几乎都没有实践教学内容和对应的课程习题,缺乏高职教学的针对性。许多教材编写时间比较早,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严重脱节,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要求。而建筑材料的实践教学资源也是因校而异。许多高职院校经费有限,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置不足,无法开设符合课程要求的课内实验,学生无法动手操作实验。这就脱离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宗旨,当然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师资结构不合理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是近15年由中职升格为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迫使高职院校大量引进专业教师。而大部分引进的青年教师是本科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拥有高学历,但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高职院校聘请行业的能工巧匠,大多缺乏理论知识,也没有经过教师资格培训,在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一线的“双师型”骨干教师数量非常有限。高职院校师资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对策 (1)优化教学内容,响应专业要求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必须控制难易程度,合理分配学时,建议按表1进行调整。其中,材料类和技术类学生,建议额外配套1周的混凝土配合比实训或建筑材料参观认知实习,以加强学生的理实一体化效果。理论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主,但必须紧扣现行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章节内容应进行大胆增减。比如,对于工程造价专业的土建造价方向必须兼顾土建材料和装饰材料;对于安装造价方向,必须兼顾建筑材料和安装材料;对于质安专业,应加强案例教学,比如讲授混凝土的耐久性,可以引入北京西直门立交桥耐久性破坏的工程案例,使学生对混凝土碱-骨料破坏的条件,危害和特征有直观的认知。对于涉外工程相关专业可以增加建筑材料专业词汇,并适当引入国外标准进行比对。如混凝土强度试件,我国标准是做立方体试件,国外标准是做圆柱体试件等。同时,教学内容必须兼顾职业考试的要求,为学生将来参加建筑行业“九大员”证书考试,甚至一级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做好准备。而对于艺术类,选修类专业,应大幅精简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总之,教学必须响应各专业要求,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服务。表1不同专业建筑材料课程学时分配Table1Coursehoursofbuildingmaterialsindifferentmajors专业类别总学时理论学时课内实验学时配套实习/实训材料类5236161周技术类4230121周管理类4030100周艺术类242040周选修类202000周为保证建筑材料课内实验的开展,建议高职院校应投入经费建设相应实验室,如集料实验室,水泥实验室,混凝土及砂浆实验室,钢筋实验室和防水材料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检测参数先以强度为主,逐步扩展到其它参数。根据理论课程的重点,并考虑学生课内实验的时限性,建议开设的课内实验如表2所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合选择。为了保证课内实验效果,建议参考国家标准,组织相应老师编写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册,并要求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后,提交相应的实验报告册,计入实验成绩.(2)改革考核办法,丰富教学形式高职院校要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实行弹性教学管理,在教学形式,考核办法等方面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建筑材料类课程必须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废除以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二元制评分办法,改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多元制评分办法。建议按课程报告占10%,课内实验占20%,平时成绩占10%,参观实践占10%和期末考试占50%的五元评价方法。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在这里着重谈一谈课程报告和参观实践。开课之初,老师可以列出与建筑材料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PPT。开课4~5周后,各小组轮流向全班同学作报告。这种课程报告由学生自行选定具体题目,自行分工和制定计划合作完成。其间,师生可以充分进行讨论,解决课程报告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形式的项目教学,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了解了建筑材料的最新动态,也为三年级的毕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的资源,组织材料类和技术类专业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参观学习应紧密围绕建筑材料相关课程内容来开展,比如参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了解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工艺流程;参观泵送混凝土施工现场,了解高层建筑施工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参观预制构件厂,了解主要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种类和用途;参观检测公司,了解建筑材料检测的程序及主要参数。参观完成后,可以组织一次课堂讨论进行总结。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回答学生的问题,分享电子教学资料,以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电子教学资料包括电子教案,课件,视频资料,课程习题,国家标准等。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组织老师建设建筑材料精品共享资源课,将课程资源电子化,网络化。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比如鼓励学生自行学习规范并动手录制实验视频。老师可以将优秀视频纳入资源库,并给学生计入平时成绩。(3)紧跟行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遵循“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原则,加强学校与企业交流对接,密切关注新材料,新规范,新工艺,不断了解建材行业最新动态,不断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从而使教师更新知识储备,提升职业能力。“送出去”是指通过选送建筑材料的任课教师参加行业培训,行业交流,顶岗实习等举措,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而“请进来”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外聘专家,校企合作等举措将建材行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请入课堂,来帮助指导年轻教师[4]。(4)引导优秀学生,提升整体效果对于少数优秀学生,老师应该重点培养,引导课堂外的学习,主要形式包括:①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显现,许多老师承担了大量的科研纵向课题,以及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这些课题可以吸纳一些优秀学生参与。在课题进行中,老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将成果形成论文或者专利,为将来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②参与工程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期间,院系应该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和对口企业,选送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如检测公司等,参与工程项目,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职业能力。③参加材料类各种竞赛。高职院校应利用校园文化节等,定期举办院系层次的建筑材料知识竞赛,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地方和全国竞赛,比如“苏博特”杯全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赛等,加强与兄弟院校,企业的交流,以赛促学。少数优秀学生通过课堂外学习,将取得一系列成绩和成果,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会提升其余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结语 随着建材行业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剖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享了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旨在与同行交流,共同推动建筑材料课程前行,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 作者:彭佳 兰婷婷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 建筑材料论文:绿色建筑材料对墙体保温工程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工程建设过程当中,建筑材料是墙体保温工程的基础性建筑材料,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集约型社会的当下,传统的建筑材料由于生产效率低下、对于资源的消耗量巨大以及材料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以上此类情况说明,传统建筑材料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鉴于这种情况,加大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开发力度,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建筑行业中的墙体保温工程的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情况展开研究,并根据不同绿色材料的类型,介绍其在墙体保温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今后墙体保温工程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墙体保温;绿色建筑材料;应用 前言 绿色建筑材料是针对于传统的建筑材料而言,主要是指该建筑材料在生产以及使用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的耗损较少,且在施工过程中,也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此外,绿色材料的一大特点是其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是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的,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以及经济效益[1]。本文就墙体保温工程中绿色建筑材料的实际应用价值展开探讨,为绿色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发展提供思路。 1墙体保温工程中常用的绿色建筑材料 1.1生态水泥 水泥是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材料,传统水泥是由石灰石烧制而成,在水泥的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使用大量的石灰石,烧制过程还会使用大量煤炭,还会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由此可见,传统水泥对于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大。生态水泥主要是通过焚烧生活垃圾产生的灰渣以及将下水道的污泥进行脱水之后留下的干粉进行配比混合形成的水泥。根据所焚烧的原料不同,可以将生态水泥分为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以及垃圾焚烧与水泥煅烧的合成水泥[2]。生态水泥的来源,全部是由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次加工形成的新型建筑材料,所以生态水泥不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此外,在生态水泥生产的过程中,其生产过程更加低碳、环保,不会向周围环境排放有害物质,产生二次污染,最后,生态水泥是将日常生产、生活的废弃物进行再次利用,在不会对环境造成威胁的同时,还将废弃物有效利用,其生产过程本身十分环保。在进行材料研究的过程中,生态水泥还表现出极佳的阻燃性及调温性,因此,它也是一种优质的保温材料。 1.2绿色混凝土 在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绿色混凝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绿色高性能混凝土。该种混凝土是以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在此基础上添加了一定量的低水胶、高效外加剂以及常规细掺料。以上原材料通过一定的比例调配,混凝土的常规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且在建筑过程中,表现出优秀的耐久性以及实用性[3]。此外,该种混凝土能够满足建筑本身对于稳定性的要求,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②再生骨料混凝土也是较为常用的绿色混凝土类型,该类混凝土是由废弃砖块、砂浆以及混凝土加入一定的水泥砂浆进行混合、拌制形成的混凝土,该种混凝土充分利用老旧建筑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原材料,这样一来,老旧的建筑废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既提供了新的建筑材料,也为老旧建筑材料提供新用途。但是由于老旧建材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本身的一些天然材料性能还存在较大差别,在建筑工程中,可能会使建筑本身的一些特性受到影响,所以在建筑过程中,还应针对这一问题相应进行完善。③环保型混凝土。这种混凝土的骨料较粗,所以本身具有极好的透气性以及透水性,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该种混凝土十分适宜植物的生长,研究人员也根据这一特点,在混凝土形成的过程中,加入了部分添加剂,使得混凝土内部环境更加适宜植物的生长、繁殖,这也使外墙保温获得了新的发展方向。 1.3保温材料 当前建筑工程中,较为常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有:膨胀型聚苯板、挤塑型聚苯板、岩棉板以及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4]。以上保温材料中,挤塑型聚苯板的保温性能相对较好,强度较高,且具有防潮性能,但是该种材料的价格较高,相比之下,膨胀型聚苯板的价格比较适中,保温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其强度略差于挤塑型聚苯板。岩棉板以及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两者都具有较好地阻燃性能,但是保温性都不是很理想,所以在建筑工程中,还应根据建筑环境的特点以及建筑物自身的功能需要,选择功能性最好的、经济效益最佳的保温材料进行施工建设。 2绿色建筑材料在墙体保温工程中的应用 2.1玻化微珠材料的使用 玻化微珠是墙体保温施工过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添加剂(见图1)。该种添加剂具有优越的保温性能,在建筑中通常将其掺入到水泥中,以此提升墙面的保温性能。此种保温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各种材料之间的配比,保证各原材料的性能都能满足建设需要。例如,水泥的强度等级应控制在33MPa,当水泥的使用量超过480kg/m3时,砂的使用量则应保证在250kg/m3以上,与此同时,还应保证绿色建筑材料添加剂的等级应保证在一级以上,而玻化微珠与水的配合比需要在1/1.6~1/1.4[5]。 2.2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的应用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是一种高性能的保温材料(见图2)。其使用方法是将其进行预拌之后,完整地涂抹于建筑外墙之上,表面还可作为玻纤网抗裂砂浆抹面的以及装饰面外层的涂层。根据此种材料的建筑特点,其经常用于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的地区以及全年温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该种材料对于墙体建筑结构的要求相对广泛,所以可用于多种环境的混凝土墙面以及砌体结构的外墙保温施工过程中。在这种保温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施工人员还应根据环境特点以及功能需要,使用涂料对建筑外墙进行结构保障性施工。此外,还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在保温材料的外部铺设适宜的砖面,以此提升建筑的美观性。不仅如此,诸如此类的多种建设方式综合使用的方法,对于墙面的保温性能也有大幅提升。此种绿色建筑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控其铺设密度,以及粘合剂、抹面胶浆、聚苯板之间的粘合强度,整体强度应该控制在0.10MPa以上,而玻纤网的耐碱强度则应保证在50%以上,保温墙面的耐碱断裂强度则应在750N/50mm水平以上[6]。 3水泥机械物理发泡技术在墙体保温中的应用 这种保温技术在对于建筑物墙体保温建设计算过程中,无机保温砂浆或者发泡水泥板材的厚度超出允许范围的1~1.5cm以上时的一种较为有效的墙体保温技术。该种墙体保温技术与反射隔热涂料联合使用,能够使得墙体本身的保温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在墙体保温建筑工程中,气凝胶无机保温材料主要用于墙体的内夹层(见图3),此种建筑方式,在保证建筑自身的保温性能的同时,更加发挥出绿色材料的环保性能。因为气凝胶保温材料本身的导热系数较低,且建筑材料通常为纯粹的无机物,所以即使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此种保温材料也不会轻易分解。虽然这种绿色建筑材料具有如此优越的性能,但是其制备成本较高,所以很难在建筑工程中大范围地推广使用。此外,这种材料本身还有一大弊端就是其建筑强度较低,以至于很多情况下,其强度难以满足建设需要,因此,还需要研究人员强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力求提升其使用价值。 4结束语 绿色建筑材料凭借其较高的环保性能以及经济价值,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于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建筑材料的环保性的要求还会进一步提升。建筑行业还应不断加强对于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完善,根据我国各地的建筑需要,在保证其环保效能的同时,相应改善其防潮性、抗震性、防火性等。此外,在对其功能性进行完善的同时,还应兼顾建筑材料的美观性以及实用性,使得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对于集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 作者:易俊 朱凯文 单位:中技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的重要性 摘要: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关键,建筑材料的质量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文章先分析了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重要性析了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又针对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希望能够为大家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指导。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建筑工程;重要性 1引言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建筑材料是随处都能见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建筑材料也被不断的研发出来来,这些建筑材料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也变得更加人性化化。将这些建筑材料投入到建筑工程当中,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程的质量,进而保证了人们的建筑安全,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好的居住环境。因此,加强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要的。 2建筑材料检测技术的相关概述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对建筑材料的选择筑材料的选择,为了选择高质量的建筑材料,需要加强对建筑材料的监测材料的监测。在目前的建筑材料中,材料本身应该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质量巨大的压力和质量,材料本身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密度。所以,在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中在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中,综合考虑建筑材料的承受压力、的深度和密度质量等深度和密度质量等,已经成为检测工作的重点。建筑工地上,常见的建筑材料有沙子常见的建筑材料有沙子、水泥和混凝土等,对这些材料进行检测测,需要先对材料的性质进行判断,对钢筋建筑材料的拉力进行分析行分析,并对钢筋焊接的拉力进行检测,在水泥材料检测中,需要对水泥的强度需要对水泥的强度、细度、安定性以及初、终凝时间进行有效的检测的检测,这样才能够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强度进行有效的检测测,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职工质量。 3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检测的重要性分析 3.1提高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年限 在建筑工程中在建筑工程中,加强对建筑材料的检测,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程的总体质量,进而延长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年限。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检测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强度和质量进行检测,能够对材料的采购工作提供给选择的采购工作提供给选择,选择那些质量好、使用年限长的材料料,有效地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在材料检测之后,可以科学的选择建筑材料以科学的选择建筑材料,这样就能够对同一价格的材料的质量和同一质量材料的价格进行对比量和同一质量材料的价格进行对比,从中选出更加实惠的建筑材料筑材料,这样不仅降低了建筑施工成本,也能够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程中,尽可能使用质量好的建筑材料,极大地延长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年限的使用年限。 3.2促进了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 建筑工程中建筑工程中,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能够发现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并对新的建筑材料制造技术进行推广,这样就促进了整个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了整个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建筑材料检测的过程中中,通过材料检测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这样就能为材料生产企业提供有效的指导企业提供有效的指导,使得建筑材料的比例有了更加科学的调整和变化调整和变化,也能为施工人员提供更多的选择。施工人员针对现场的施工情况对现场的施工情况,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这样就使得建筑材料更适合整个施工过程料更适合整个施工过程,也就提高了整个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量,建筑质量的提高,能够保证居民的居住安全,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4建筑材料检测中的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力度是非常重要的常重要的。不过,现阶段建筑材料越来越复杂,很多建筑工程中中,加强了对一些成品和半成品以及原材料的建筑材料的使用用,这些建筑材料的性质不同,那么对这些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就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作就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应该对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有效提高建筑材料的检测质量。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单位先进行投标,中标之后后,建筑单位会将整个工程分成几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并将这些部分分别包给不同的承包商些部分分别包给不同的承包商。因此,建筑公司就不能对建筑材料进行直接的管理筑材料进行直接的管理,使得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中存在漏洞洞。有些建筑工程中,甚至不能及时开展建材检测工作,这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与此同时,在建筑材料检测的过程中,很多检测人员的学习水平较低习水平较低,检测经验也不够,这就使得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已经成为一项面子工程已经成为一项面子工程,对检测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外外,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质量,还会受到检测人员的责任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在检测过程中不断注意,只有将这个不利因素剔除个不利因素剔除,才能保证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5提高建筑材料检测工作质量的举措 5.1完善检测人员的岗位职责 在材料检测的过程中在材料检测的过程中,建筑单位应该制定完善的岗位制度度,让检测人员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这个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结合日常的建筑材料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跪着制度定相应的跪着制度,确保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建筑项目开始和建筑项目完工阶段建筑项目开始和建筑项目完工阶段,都应该加强管理,进而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保建筑材料的质量。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施工人员在填写委托单时员在填写委托单时,应该将相关的责任写清楚,进而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材料的质量,能够满足相应的建筑设计需要。在建筑材料检测的过程中测的过程中,还应该对检测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规范,并让检测人员定期进行轮岗测人员定期进行轮岗,这样就能够将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的益处发挥到极致益处发挥到极致,也避免了材料检测过程中出现舞弊现象,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证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5.2有效保护材料检测设备 在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中在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中,需要用到材料检测设备,只有设备运行正常设备运行正常,才能够保证材料检测的质量。所以,应该加强对材料检测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对材料检测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使材料检测设备能够时刻处在稳定运行的状态中刻处在稳定运行的状态中,这样就能够保证材料检测工作的顺利完成顺利完成。同时,在材料检测设备投入使用之前,也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测进行严格的检测,保证设备合格之后再投入使用。 6结语 总之总之,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出,在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应该不断增强材料检测的力度度,进而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促进建筑工程稳定发展发展。 作者:赵华 黄丽华 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 建筑材料论文:新型建筑材料特点与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不断的进步,推动了新型建材的出现,对我国现代建筑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新型建材是基于传统建材发展而来的,新型建材具有更高的强度、更轻的质量以及更好的保温与节能性,目前市面上主要存在有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以及新型装饰材料等,对此本文就新型建筑材料具备的特点作出简要的分析,之后深入对上述提到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建筑材料相关的研究人士有所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特点;发展现状;绿色建筑 1前言 所有建筑工程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础便是建筑材料,而且建筑材料自身的质量对建筑物的质量以及使用年限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在对建筑作出评级时,主要便是对其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做出查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愈发的重视环保性与健康,更加追求更品质的生活。这也也就是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逐渐替代传统建筑材料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建筑工工程当中不断增加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也会使建筑物逐渐朝着绿色节能方向进步。 2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 一方面,现代性。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物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建筑既要满足人们日常居住与社会生产等方面的功能,并且还要使建筑物具有防火、抗震、防水、高强度以及装饰等功能。但是传统建筑材料因为自身物理特性与化学特特性的因素的限制导致其不能有效的满足人们对于现代建筑提出的高要求。因此新型建筑具备一定的现代性,也就是说新型建材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现代建筑提出的功能性方面的需求[1]。另一方面,绿色性。目前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愈发的严重,世界各国均已进行节能减排,同时将节能减排作为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当中。我国也大力的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节约型社会便是在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尽量不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尽量采用绿色环保能源作为社会建设资源。建筑工程当中会对社会资源与能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与使用,要想实现对节能、环保以及绿色的建筑物进行大力的发展,便要对新型建材加以大力的发展,积极对具备绿色环保方面的新型建材进行积极开发与使用,进而使现代建筑当中所采用的新型建材数量逐渐的增加,推动现代建筑工程不断朝着绿色化方向进行发展。此外,先进性。最近几年我国社会与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对建筑工程事业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建材科技水平以及产品档次上依旧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导致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存在质量水平偏低的现象。当前时期,国家对构建节能型社会愈发的重视,减少建筑工程当中传统建材的使用,加大对新型建材方面的研发与应用,从而建材使用时带来的水污染、化学污染、噪音污染以及放射性污染等环境污染得到控制,这就要对建筑材料的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进行入手提高,推动建筑材料拥有足够的先进性,从而使其符合现代建筑提出的要求[2]。 3新型建筑材料的种类及发展 3.1新型墙体材料 我国对于墙体材料方面的发展相对较快,近年来墙体材料品种逐渐的实现了多样性,目前新型墙体材料主要有黏土空心砖、建筑砌砖、轻质板材、加气混凝土与非黏土砖等,但是在使用数量方面依旧较少,在整个建筑工程当中的占比相对较少。推动新型材料实现因地制宜的有效发展,使墙体材料结构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得到改善,这样才实现节能、提高建筑技术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得到目的。通过几十年的自主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是我国墙体材料工业制造实现了多样化发展,大体构建出了以板块作为主墙体的发展体系,诸如纤维水泥夹芯板、混凝土空心砌砖以及纸面石膏板等,但是能够代表墙体材料水平方面的轻板与复合板方面依旧不足整体的1%,这和工业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3]。 3.2新型保温材料 对建筑外墙进行保温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当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建筑整体性能非常有效的手段,所以我国非常重视新型保温材料研制。在我国科研人员积极的对其作出研究与开发,现在已经成功研制出多种新型保温材料,有聚苯乙烯泡沫板、聚氨酯泡沫板、岩棉矿渣棉、硅酸盐符合浆料、玻璃棉以及破磨玻璃等[4]。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导致上述新型保温材料的使用情况也存在差异,而且在施工技术与施工队伍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致使我国新型保温材料的实际应用存在不足。提高保温材料质量与施工技术以及构建大量专业施工队伍,从而使我国保温次材料与技术实现高环保性、效率性与性能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3.3新型防水材料 防水材料对于建筑行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社会迅速的进步,人们对于防水材料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桥梁、交通运输、隧道、农田水利等诸多的领域与行业,对于高性能防水材料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在建筑工程中常常会出现渗漏水的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我国建筑防水材料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种类、工艺与规格等方面均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和世界先进水平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产品结构存在不合理,新型防水材料在使用量与生产量上相对偏低;其二,产品质量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其三,设计、施工和应用方面存在技术性较差的问题,使用后依旧存在严重的渗漏现象。 3.4新型装饰材料 对于装饰材料而言,我国在新型装饰材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具有相对较高的发展起点,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进行大力的引进与发展,目前装饰装饰材料在花色品种方面已经研发出4000余种,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并且构建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体系,具有较为齐全的门类与比价。可也存在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生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而且产品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档次也有所偏低,尚未形成良好配套产品,在市场竞争上也稍显不足;此外市场开发能力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而且生产企业在对自身产品没有较好的更新换代能力,无法满足我国市场对于多样化产品方面的需求;产品结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多数产品为低档及中档产品,高档装饰材料占比偏低,导致高档建筑装饰材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5]。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推动了新型建筑材料逐渐的发展壮大,新型建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相比于传统建材而言,新型建材具有轻质、保温、节能、环保、高强度等优点。推动我国新型建材的发展不但满足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需求,而且也符合现代建筑方面的要求。因此今后的建筑材料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便是朝着智能化与人性化等方向进行发展,并且今后现代建筑也将主要运用新型建材。对新型建材加以充分力发展与利用,能够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隔音、防火、采光好与防水等性能,对提供人们生活水平有着非常打的好处。 作者:杨爱娣 单位: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 建筑材料论文: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的应用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就一直趋于上升,而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建筑的发展,但经济的发展引来的就是温室效应以及雾霾等环境污染的现象,因此,人们现如今在城市建筑上更多关注的是建筑材料的安全性、绿色性。房地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市场容量,绿色建筑材料需求也极大提升。消费者对于无污染、节能环保住房理念的形成,逐渐改变了传统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材料的选择与成本的控制。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当中的应用不仅会加强工程建筑物的质量,更能使建筑物绿色健康、安全可靠,本文就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探讨。 关键词:土木施工;绿色发展;建筑材料;应用研究 传统的工程建筑材料在使用时,不仅成本较高,而且还缺乏一定的安全性能,最主要的就是有些建筑材料含有重金属等致癌物,这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周围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这种材料如果大量使用,就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这会加重雾霾与温室效应等环境污染。而绿色建筑材料较其相比就明显占优有优势,首先从材料构造上来说的就是环保健康,绿色无污染,这种建筑材料是结合一定的科技技术所生产出来的低碳环保型材料,而且在生产过程当中也不会排除大量的工业废水,其材料本身还能实现多次循环利用,因此,在土木工程的施工当中,利用绿色建筑材料,不仅能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其所需投资成本也较低,最主要的是其不会对环境造成无染,这也符合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理念。 1土木工程施工当中应用绿色建筑材料的必要性 1.1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需求的提升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收入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因此,人们就对自身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绿色、环保、低碳等名词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在选择购房或者是购置生活必须品时,在注重产品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在建筑材料的绿色安全性。土木工程的施工建筑物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待出售的商品,而商品销售设计出售就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而进行设计的,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物的材料的绿色性,所以,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土木工程建筑建筑材料的选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上升,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当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频繁,最后可能达到普及。 1.2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利用是我国长久以来所要求与倡导的理论思想。对于土木工程的建筑施工来说,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论,就要在建筑材料上采取措施,建筑材料的选取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绿色健康性,土木工程施工建筑当中采用绿色建筑材料,不仅是环保意识的体现,还能很好的保证建筑物的无毒害性,这对消费者的健康也有一定的保障。周围环境也不会遭到重金属等污染体所污染,因此,绿色建筑材料就是土木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方式。 1.3符合国家的经济转型的整体要求 建筑行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效益,因此,国家对于建筑行业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建筑行业的土木工程来说,就要事先绿色经济的发挥要求,土木工程施工工程作为建筑行业里的龙头产业,近几年来的发展也有较大的提升,在建筑材料的选取这一区域,土木工程就更多的应用了绿色环保性的材料,绿色建筑材料能有效的减少资源的浪费,有效的提升建筑材料的高效梯级利用,而且还具有可循环利用性。土木工程对绿色建筑材料的大力推广使用就实现了国家的经济转型的整体要求。 2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 就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材料生产与研究来说,较有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些漏洞,其整体应用体系还不是特别完善,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而就针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特点来看,一般我们将绿色建筑材料分为安全型、环保型、节能性以及可循环利用性。安全型本质含义就是绿色材料所具有的安全性能,在建筑物投入使用时,不会出现安全危害,其主要安全性能也要稳定,环保性就是指建筑材料的绿色健康,不会给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们的身心造成危害,节能型就是指绿色建筑材料的节能环保,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根据绿色建筑材料的性能可以将其分为功能性、装饰性以及结构性等对于功能性的绿色建筑材料来说,其从外观看可能较其他建筑材料的独特,其建筑物在建筑完工之后,就能体现出某些方面的功能,这也是绿色建筑材料当中一种受欢迎的建筑材料之一。结构性的材料就包括轻型钢材、防水木材、环保水泥等绿色建筑材料。装饰型材料包括涂料、保温材料、纳米除臭除菌材料等。以下将围绕结构性的绿色建筑材料进行论述。 3绿色建筑材料使用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3.1选材方面 绿色建筑材料由于其种类级多,而其功能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土木工程的建筑施工方来说,就要选取符合自身建筑特色的建筑物来进行选材。选用沉传统的建筑材料,不仅投入成本较高,而且这些材料在生产过程当中还会产生大量的灰尘污染物,直接对空气造成了影响,而结构材料当中的竹制结构材料的使用就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但是其存在的缺点就是其制作材料在获取上就显得有些费力,所以,杂技实际土木工程的施工当中,还是应该结合实际的施工需求,来选择适合建筑物的材料。 3.2施工方面 在土木工程选用绿色建筑物材料进行施工时,就要结合自身施工条件与施工实际操作要求,在这工程当中,施工方的本质就是绿色环保性建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给施工操作造成了局限性,因为企业在施工时,要结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成本预算,成本回收以及其他等等,由此来看,绿色建筑材料在实际施工当中就很难去做到全部落实,但绿色建筑材料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环保性以及安全可靠性,因此,施工方在施工过程当中还是应该结合多方因素考虑,尽可能的将绿色环保材料完美的融合到建筑物当中去。 3.3验收方面 聚工验收是每个工程所要进行的必要步骤,绿色建筑材料虽然具有良好的环保安全性性能,但是就实际来看,一些工程施工方因为谋取自身利益,就会对绿色建筑材料偷工减料。大大降低了建筑材料原有的性能,同时,不同工程建筑物在选用绿色建筑材料的实际参考标准不一样,相关管理人员要在工程完工后,做好相关的工程验收工作,以确保建筑物的实际性能能得以发挥。 4土木工程中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1)绿色建筑材料-轻型钢材。这种建筑材料的特色就是稳定性强,被广泛的用于各大工程建筑,这些材料的应用能够充分的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而且其有一定的可循环性,也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环保标准,因此,被频繁的应用于土木工程建设当中。(2)绿色建筑材料—外部建设。绿色建筑材料大多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对建筑物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在炎热的夏天,会降低室内的温度,减少人们对空调的依赖性,减少温室效应。(3)绿色建筑材料—内部装修。绿色建筑材料也用于室内建设,传统的建筑材料会给在室内散发出不利气体,影响人们的健康。绿色建筑材料不仅不会释放有毒气体,还能起到一定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还具备净化、保温等功能。5结束语绿色建筑材料在未来全球的发展道路当中都是极为可观的,就拿我国而言,人们越来越倾向绿色环保的生活,这种绿色主要表现在居住环境、居住房屋以及城市周围的建筑物上。综合全球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来看,其主要有两个发展朝向,一个是智能化技术,一个是纳米技术,这两个方面也是先进科技的代表,但就我国目前而言,在这两个技术当中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国的土木工程绿色建筑材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张湘彬 单位:武昌工学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化学特性与耐久性分析 摘要:对于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要充分进行掌握,才能够更进一步地将土木建筑材料运用到合适的位置,对土木建筑材料的运用,实际上就是对其化学上的变化进行运用,因此,要熟悉常见的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才可以更加适当地进行运用。 关键词:建筑材料;化学特性;耐久性伴 随着当前中国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土木工程的质量也涉及到整个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土木工程所选用的各种土木建筑材料,实际上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建筑质量。选用合适的土木建筑材料,实际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建筑物本身的化学性质,还有这些土木建筑材料是不是能够更加耐久,这些实际上都是整个建筑物的质量保障。如果土木建筑物的材料在结构上面并不是非常优秀,或者是建筑材料本身出现的化学特性无法适应所建设地区的具体情况,那么在建筑的过程当中都可能降低其耐久性。所以,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和耐久性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好这些材料的具体特征,要选用合适的建筑材料,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1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探究 土木建筑材料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一类物质,比如混凝土或者砂浆等,都是属于土木建筑材料的范畴。而且每一种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性质范围也非常大,不过针对土木建筑过程当中的一些具体状况,实际上选用土木建筑材料的过程中,重点还是关注这些建筑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因为部分土木建筑材料在特定的环境当中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等,这些变化不同于物理形态上的变化,而是一种化学方面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非常广泛,而且影响也非常深刻,所以应该要加以关注。如果一些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变化是能够强化工程的稳定性的,那么就可以加以采用,但是如果一些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变化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对于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要充分进行掌握,才能够更进一步地将土木建筑材料运用到合适的位置,对土木建筑材料的运用实际上就是利用其化学上的变化进行运用,因此,要熟悉常见的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下面本文将对混凝土和砂浆这两种常见的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进行分析。 1.1混凝土的化学特性 混凝土,实际上划分为非常多的品种,不同品种的混凝土实际上化学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别。比如轻骨料的混凝土,其骨料的孔隙比例也相对比较高,在抗拉的强度上面相对比较地,特别是表面上的密度是比较小的,对于水分的吸收比例也比较大,弹性模量比较低。从物理性质上看,其热膨胀的系数比较小,收缩和徐徐变动比较大,保持室内的温度上也有这比较好的性能。从化学的特性上看,轻骨料的混凝土重点是为了实现建筑物的保温和结构上的保持作用。多孔的混凝土,实际上也是轻骨料的混凝土的一种,其主要是有一些微小的气泡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混凝土当中。多孔混凝土一般而言都是采用一些硅类的材料和钙类的材料加工形成的,所以其在化学特性上也表现出上述两种元素的一些基本性质。由多气孔的混凝土形成的建筑材料,一般都是处理在屋子的面板,或者是堆砌的模块里面,在内外的墙板方面也是有一定的应用。这些成品,实际上都是在工业类的建筑,或者是民用类的建筑当中,在保温工程方面有着比较好的作用。另外一类的混凝土主要是抗冻的混凝土材料,这一类的混凝土材料重点是采用引气剂来提升混凝土自身的抗冻特征。有了引气剂,混凝土当中就会相对均匀地分布这些气孔,从而比较稳定和密闭。防渗漏的混凝土,其在防渗漏方面的一些基本化学原理,是因为加入了一些外加剂摻和在一起,这样控制了混凝土内在的一些构成材料,在质量上也相对比较稳定,更加合理地对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较,这样一些混凝土里面的毛细管就会被堵塞住,内部的结构也会比较严密,界面也不会产生一些裂缝之类的,在防渗漏的性能方面也就比较理想。高强度混凝土重点是能够在重载方面承受更多的重量,其跨度更大,在一些极端和恶劣的使用环境里面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1.2砂浆的化学特性 砂浆在土木建筑的建造过程当中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砌筑或者抹面的过程当中,也都会运用到砂浆。砂浆的保水性能是比较好的,其一般而言都是运用了胶凝材料和细骨料、水等之间进行结合,这样的结合会根据一些具体的比例进行调整,以此帮助砂浆的化学性质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土木建筑工程需求,在一定的时间下,这样的砂浆就会硬化形成一定的材料。所以砂浆的种类也会根据应用的途径进行划分,一般划分成为装饰、砌筑、抹面三种主要类型,而一些应用在特殊的建筑过程里面的砂浆,称之为特种砂浆。砂浆的强度一般都是一立方体试件作为检测。砂浆由于其化学性质上体现出来的特点,所以在对砂浆进行变形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均匀,这样砂浆里面所包含的水分才不会容易出现六十的状况,砂浆和基底之间要粘结相对比较好,这样才不容易出现其他条件下的形变。防水砂浆也是当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特种砂浆,其主要是在砂浆当中融入了一定比例的防水剂,这样有助于水泥砂浆的涂抹的过程当中处理好防水的问题。而普通的砂浆重点是其化学反应并不是非常活跃,所以能够对整个结构主体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提升砂浆涂抹在外层的稳定性。 2建筑材料化学特性及其耐久性的归结分析 对于建筑材料而言,其化学特性和物理特性是相互结合在一起。建筑材料在应用在建筑的过程中,一般其内在的形态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材料的内部缝隙或者体积等会膨胀或者收缩,不过其化学上的稳定性一般还是比较好的。在相对比较寒冷的条件下,比如冻结或者融化等气候变化情况都会对建筑材料产生比较明显的破坏作用。而在平均温度比较高的地带,建筑物所采用的各种土木建筑材料则是需要能够耐得住高温的影响。所以,无论是民用的建筑材料,还是公共的建筑物,这些建筑材料实际上都应该具备防火性能。而抵抗化学侵蚀,重点是抵御化学的酸类、碱类以及盐类等物质的侵蚀。土木建筑材料的耐久性,一般在建筑界都是认为在具体的环境里面可以抵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可以长时间保持这样的一种形态。当前的建筑材料在形成建筑物之后,就会受到各种物理上或者化学上的负面影响,但是在这些影响的条件下,这些材料还应该保持其原来就具备的性能。如果具体的环境相对比较恶劣,或者建筑的条件比较差,在这些因素的长期影响之下,就容易让这些土木建筑材料丧失原来的性能。所以,维持土木建筑材料坚固耐用的特征,就需要关注到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稳定性,特别是在耐久使用方面,要关注到建筑材料使用功能方面的发展。从本质上总结,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对于耐久性的影响,重点还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土木建筑材料本身的内在构成或者其组成的成分就容易形成一定的变化,其密度和实度等方面都会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在相对固定的界面上,土木建筑材料也会因为各种化学生成物产生一些膨胀,这种热膨胀系数上面的差异,就会产生建筑材料的耐用程度不足。在长期荷载各种重量,或者金属疲劳、电解等化学反应等影响下,都会影响到土木建筑材料的耐用性。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上看,土木建筑材料,实际上也应该看到建筑材料在外部因素下产生的各种化学影响,比如在一些干湿循环或者溶解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化学变化。如果是应用木材等,则是容易在温度或者湿度等条件下产生一些腐蚀的情况。因此,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和其耐久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3结束语 在应用土木建筑材料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和耐久性等进行分析,并且充分了解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以及物质特性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提升土木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这样能够从经济效益上提升对建筑材料的应用,也可以让建筑材料所运用的资源得到充分的保障,避免这些资源造成了浪费。 作者:纪占斌 单位:西京学院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检测问题与方法 摘要: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能够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分析如今的建筑材料检测,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工程施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解决。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建筑材料检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问题;解决 在国民经济产业当中,建筑业属于非常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程度和国民经济存在非常大的关联。而建筑材料检测则属于建筑行业的一个主要部分,其能够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进行保障。然而,很多施工企业并不注重这项工作,因此产生了很多的施工质量问题。所以必须要提高施工质量意识,更好的开展建筑材料检测的工作。 1建筑材料检测的重要性 如今,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促使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而建筑的整体水平更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基础部分便是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则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主体施工所采用的材料,另外一种则是装饰和装修所需要的材料。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一般取决于所使用的材料的好坏。实际上,却有很多建筑企业或者个人,为了短期利益或者个人利益,不惜采用质量不过关的材料,降低了施工的质量,给建筑的安全带来一些隐患。所以,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就显得非常重要。 2建筑材料检测存在的问题 建筑材料的检测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而且还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和行业规范。到了如今,我国对建筑材料的检测显得越来越重要,也根据一定的标准制定出了关于材料取样方式、频率以及抽样等一系列的规范,形成了一套整体性强的检测系统。但是在具体进行检测的时候,却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材料的使用、工程的施工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问题。 2.1第三方检测市场存在问题 自建筑材料检测市场存在以来,就产生了不少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这些机构一般会对材料的质量进行分析,而且专业性也非常强。但是很多机构在形成了专业的检测部门以后,可能会带一些政府权利色彩,使得检测机构非独立。根据第三方检测的特性来进行分析,第三方检测需要拥有一定的资格,而且处于独立的状态,才可以更好的完成检测任务。但目前大部分检测机构都归属于政府管理,政府部门对其人员配置、仪器设备进行一定的管理,机构并没有完全独立。不仅如此,在检测的时候,对检测质量也难以保证,检测结果更是受到一定的限制。最后,因为检测必须和市场进行匹配,才能保障检测的质量,但是很多检测机构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2.2检测指标和标准不统一 如今,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的部门,主要包括了检测企业、质检站以及相关院校的检测部门,而且一般分布在企业、院校以及质检部之间。部门和机构的存在状态非常零散,缺乏公平和统一的竞争机制,每一种类型的检测机构各自行使自身的职责,难以形成信息和资料的共享机制。也因此,这使得建筑材料检测标准不统一,对建筑材料供应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仅如此,因为建筑材料的种类太多,所以检测的指标也完全不一样。举个例子,C35标号的混凝土如果没有实施压碎指标检测,那么就容易掩盖混凝土强度很弱的缺点。在使用材料的时候,会对建筑质量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2.3检测数据虚假 检测行业还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检测的试件很假,过程不真实,数据和结果更是不准确。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必须建立在真实、科学、合理、公平的基础上。只有使得检测机构保持第三方独立性,才可以使得检测数据更加真实。但实际上,很多检测机构因为受到不同方面的压力和限制,没有按照规范来进行操作,甚至存在数据造假、修改数据的问题。 3影响材料检测的因素 3.1试件取样因素 如今,我国所实施的材料检测标准,对送检材料的取样方法、送检频率等进行了合理的规定。然而因为受到相关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也或者对取样标准缺乏正确的理解,所以使得送检样品的代表性不够。也因此,必须对送检样品取样的质量进行把控,从而保障检测结果的合理性。 3.2工作人员的素质因素 工作人员的素质也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样品进行检测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达到工作要求。但很多的材料检测人员认为这项工作非常枯燥,只是在简单的重复这项工作。因此在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没有重视这项工作。而且相关部门也没有对人员进行培训,使得我国建筑材料检测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检测结果。 3.3检测仪器设备的因素 检测材料时所采用的仪器和设备,是影响材料结果的主要因素。设备越先进,检测出来的结果也越准确。然而目前很多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都存在老化、陈旧落后的现象,这影响了检测的准确性。随着对施工材料检测标准的完善,对检测设备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4建筑材料检测的控制方法 对于建筑材料的检测,必须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而且还要根据材料使用的顺序来进行检测,具体措施如下。 4.1材料进场时的检测 在施工材料进场的时候,便要开始进行检测。施工过程中,材料进行使用以前,必须实施科学合理的审批。要进行检测的材料有这样几种:电材料、水、节能材料、土建材料等,另外还包括了建筑企业和监理企业要求送检的一些材料。这些材料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关系到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检测的方面包括了材料的尺寸、外观以及数量和性状等等。不仅如此,也要对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等进行查看。在这个阶段,可以按照材料检验方式的不同,分为一般送检、见证取样送检、监督抽检、不合格材料复检等。一旦建筑材料进行复检,发现不过关,那么就需要对双倍复检的材料进行重新取样。而且检测要在监理机构的监督下完成,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于质量不过关的材料,则需要就地封存。 4.2材料的现场验收和检验 材料进场以后,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完成现场验收和检验的工作。对于建筑工程所采用的材料,需要进行严格审批。现场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巡查,把材料进行复验的状况作为监督的重点,从而使得建筑材料符合要求,其规格、性状以及品种、型号均和编号一样。此外,检测完毕后,也要对材料检测结果进行复检,观看材料复检的情况是否达到了要求,避免产生先进场后检测的状况。如果是不同种类的建筑材料,则要根据不同的检测方式来进行操作。检测时也需要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从而提高检测的质量。 4.3加强对样品的管理 在对建筑材料的样品进行检测的时候,必须要加强管理,从而使得样品的采样符合一定的标准。完成取样工作后,要对样品进行封存和保管,派专业人员送检。这样才能防止样品受到污染或者损坏,影响检测结果。此外,也要安排固定的送检人员进行送检,使得一些试件和样品在送检的时候不会被混淆,也不会产生标记错误的现象。 4.4要将检测方法和检测系统进行结合 如今,一些先进的软件在材料检测中得到了使用,但使用并不完善。因为软件的功能不多,使得检测结果和效率也不高。为此,必须对检测系统进行一定的完善,将如今的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进行结合,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不仅如此,为了能够促使建筑材料检测质量得到提高,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合理的监管。而且也要对检测材料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将建筑工程的名称、编号、监理单位等全部进行登记,最终使得这些信息在编制报告、收样管理当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5总结与体会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材料检测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其中仍然存在一切问题,必须对检测的标准和制度进行一定的修订,提高材料检测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为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提供一定的保障。 作者:曹义 单位:淄博建源建筑材料检测有限公司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检测及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构造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整个建筑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也带动了建筑材料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当前由于建筑材料质量不过关而引发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比比皆是,而建筑材料的质量与整体建筑工程质量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这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建筑材料检测的关注,但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无法得到较好保障,因此本文将通过重点分析建筑材料检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几点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材料;关键因素;检测结果;应对措施 为了能够对建筑材料进行全方位的质量检测,保障具备高质量的建筑材料流向市场,通常情况下会使用仪器、外观以及无损检测等方法,使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对建筑材料的各项理化性能以及其外观、规格、大小、类型等进行严格检测。而考虑到建筑材料数量众多且种类丰富,通常情况下检测人员会通过使用抽样检测的方式将选取的材料样本送往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深入检测,并通过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方式用以对建筑材料的真实质量进行合理评估。但在此过程中建筑材料检测结果往往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失去真实性,因此本文将立足于此,对影响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如何提升建筑材料检测水平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1建筑材料检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 1.1未选用合适的检测方法 在当前检测建筑材料的过程当中,影响检测结果精确性的一大关键因素便是检测方法,由于未能选用合适的检测方法也使得最终的检测结果常常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譬如说在检测水泥稠度的过程当中,比较常见的检测方法有标准和代用两种检测方法,而根据国家对于检测水泥稠度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使用标准检测法和代用检测法后,得到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则应当倾向于使用标准检测法检测出的结果,但由此检验出的水泥稠度既无法与国家规定标准相符合,同时也存在于实际情况相背离的问题。缺乏科学的检测方法作为基础保障,也很难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有效[1]。 1.2检测仪器存在故障问题 在检测建筑材料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对建筑材料的内在成分等进行深入检测,往往会选择使用仪器检测法,因此检测仪器对于最终的检测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如果检测仪器本身存在故障,或是在使用之前未能进行数值的调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检测仪器对于检测数值的精确测读。与此同时,某些检测机构为了能够有效控制监测成本,未能定期对检测仪器进行维修、管理和及时的更新换代,并且在对不同建筑材料的检测当中经常使用同一种检测设备,种种原因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缺乏真实性。 1.3检测人员职业能力不足 检测人员的职业能力对于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也有着一定影响,当前有部分从事建筑检测的工作人员本身未能掌握扎实的检测知识与检测技能,同时在实际的建筑检测过程当中也未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流程和要求进行操作,加之部分检测人员缺乏良好的责任心和自我管理意识,使得检测结果经常会出现记录有误等情况,影响其真实性。 1.4检测环境存在一定影响 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包括温度与湿度在内的检测环境同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譬如说在检测建筑材料的过程中,如果温度、湿度等发生剧烈变化,则极有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较大误差,进而无法有效保障最终的检测结果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建筑材料的实际质量。另外,目前许多检测试件普遍较缺乏代表性,截取的检测部位不符合相关检测标准,这同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最终的检测结果[2]。 2提升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精确性的具体措施 2.1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当前我国建筑材料市场正在火热发展当中,建筑材料的种类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加,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而考虑到检测方法对于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需要在日后检测建筑材料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情况,挑选与之相适应的检测方法,以有效保障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譬如说在对水泥稠度进行检测时,可以通过将检测环境与检测条件理想化,从而测得近乎完美的检测结果,再将其与使用代用检测法得到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从而有效完成水泥稠度的判断。 2.2需认真选用检测仪器 在检测仪器方面,检测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检测材料选择相适应的检测仪器,并且在使用仪器之前对其进行全面的调试检查,保障仪器无故障且具有较好的精准性,如果发现仪器数值读取存在问题则需要对其进行反复校准。另外,检测人员也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流程使用检测仪器,在平时也需要注重对检测仪器进行定期维修管理和升级换代,使其能够为检测建筑材料发挥应有作用[3]。 2.3提升检测人员专业性 在检测人员方面,需要对检测人员的专业性进行不断提升。一方面,需要敦促检测人员能够积极主动掌握当前最先进的检测理念、检测知识以及相关检测技术等,使其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检测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重视对检测人员责任心与责任意识的培养,注重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精神,确保其能够在检测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理念,在认真履行标准规定要求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顺利完成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 2.4应规范控制检测环境 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对检测环境的规范和控制直接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检测人员需要对检测湿度、温度等进行严格控制,譬如说检测混凝土、水泥等建筑材料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19℃到23℃之间,避免温差过大导致混凝土出现干性收缩、开裂等情况,影响到最终的检测结果。而在对其他建筑材料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保障其处于干净、整洁、干燥的检测环境中;同时检测人员选择的试件应当具有代表性,从规定检测部位当中进行试件截取和制作,从而有效避免因检测取样偏差而影响到最终的检测结果[4]。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行业随着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还将实现进一步发展,建筑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也为建筑材料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建筑材料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检测建筑材料、认真判别建筑材料的实际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鉴于当前在检测建筑材料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检测方法、检测仪器、检测人员、检测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笔者提出需要在日后检测建筑材料的过程当中,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检测方法与检测仪器,在对检测环境进行统一规范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人员的专业性,使得检测结果能够更加精准,进而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建筑材料的实际质量。 作者:孙卫群 单位:九江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建筑材料论文:谈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实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而在这一发展中建筑业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这一作用发挥的背后建筑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对于建筑业的基础建筑材料来说,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废气排放等问题,这就对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为此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了深入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我国环保领域的相关发展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评价体系;环境负荷;建筑材料 1前言 对于建筑业基础建筑材料来说,其本身在采集、生产、使用、废弃、再利用等环节都会造成一定量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而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完善且科学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建筑业应用材料所带来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就将得到有效降低,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与使用也将获得较为有力的支持,这对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2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的研究,我们首先就需要明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之一,建筑行业本身在我国经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这一贡献背后占据全国40%的木材消耗量、25%的钢材消耗量、70%的玻璃消耗量、70%的水泥消耗量却在提醒着我们,建筑业建筑材料本身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相背离。对于我国当下大多数建筑材料来说,其本身的采集、生产、使用、废弃、再利用等环节都会造成一定量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粉尘、CO、CO2、SO2、铅、铬、砷以及各类氧化物的排放都属于建筑材料造成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而这些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人体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都将带来较为负面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材料在使用阶段的采暧、光照、生活、装修等环节也都会造成资源消耗、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而为了将这一建筑材料的影响降到最低,正是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由来[1]。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我们国家近几年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国家的各个行业都在发展过程当中获得了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促进我们国家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在城市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的背景之下,建筑行业的发展逐渐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我们国家现阶段建筑行的发展来说,其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出于对社会发展的进一步考虑,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十分必要。 3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建立 在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开展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的相关研究,而在这一研究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建立环节中,我们首先需要明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这样才能够保证这一环节研究的较好展开。 3.1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 为了能够明晰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我们必须明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而结合相关资料笔者将这一评价因素概括为施工过程能耗、使用寿命、生产加工过程能耗、材料再生难易程度、废物产生量、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毒物质产生量、拆毁建材可再生性等几个方面。在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后,我们就可以参考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完成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建立[2]。上文中笔者介绍了大量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而想要将这些评价因素逐项进行定量评价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为此笔者选择了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面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之所以选择这三方面因素主要是由于三者所占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的权重较大所致,而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面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我们就得到了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值得注意的是,由不同建材组合加工成的二次建材、细微的建筑材料分类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3]。 3.2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 上文中笔者提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的确定需要得到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面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支持,而这里的资源消耗指的是建筑材料生产使用环节消耗的原料资源、化石燃料资源、资源的浪费,而环境污染则是指建筑材料采集过程的环境污染、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使用过程的环境污染、废弃过程的环境污染等,而能源消耗则是指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化石燃料、电力资源、以及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等[4]。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确定中,我们首先需要结合生命周期评价首先对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考虑,而结合这一考虑我们就可以在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中,将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化石燃料与电力能源消耗之和作为其本身能源消耗的重要指标;而在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环境污染这一指标的确定中,由于我国当下绝大多数的能量源于燃烧矿物燃料与固体燃料,所以我们就可以将建筑材料生产环节消耗天然气、燃油、煤、电等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之和作为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环境污染指标;而对于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能源能耗指标来说,为了能够较好实现这一指标的确定,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建筑材料资源能耗的计算方法,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认知笔者将这一建筑材料资源能耗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总结为生产建筑材料所需原材料资源能耗的总和,结合这一认知我们就可以将这一总和视作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能源能耗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能源能耗指标中,由于建筑材料原料在矿上等地的采集、剥离、精选环节资源浪费无法实现较好统计,故此本文所进行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确定并没有考虑这一因素影响[5]。 4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而为了更好完成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体系展开的相关研究,我们还需要详细论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中,我们需要结合全生命周期观点,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这里的可再生性指的是建筑材料损坏后经过加工处理仍能循环利用的性能,建筑领域中常见的钢筋、铝合金、木材等都属于典型具有可再生性特点的建筑材料。在建筑的可再生性影响下,在进行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的确定中,我们就需要在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的确定中通过可回收系数做出指标的改变,这样才能够保证完善、科学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顺利建立。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中,我们需要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对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符合进行定量评价,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建筑材料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将在这一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下暴露无遗。在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中,这一体系除了包括上文中提到的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外,还必须将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加入这一体系之中。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笔者以某单位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指标为例,总结出了这一指标的计算公式,“建筑材料单位能源消耗=建筑材料单位能源消耗量×(1-可回收系数)”、“建筑材料单位环境污染=建筑材料单位资源消耗量×(1-可回收系数)+可回收系数×再利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都属于这一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指标的计算实例,而结合这些实例我们就能够完成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 5结论 在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的相关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建立、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内容,而结合这一内容我们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设计的创建带来一定动力。 作者:付慧 黄波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施工过程与建筑材料管理策略 摘要: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其价格是否合理以及其储存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等,都对施工水平以及施工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故此,做好建筑材料管理工作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了。下文围绕建筑材料管理的具体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管理策略 1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如何做好建筑材料的管理工作,以便整个建筑工程的有序施工,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施工管理工作涉及多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复杂繁琐的特点。在这之中,建筑材料的管理是其中的一项关键内容。本文主要围绕建筑材料管理具体策略进行探究。 2建筑工程的材料类型 建筑工程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材料,第一,结构材料、第二,装饰材料、第三,专用材料。其中,结构材料有划分为以下几种:(1)木材、(2)石材、(3)水泥、(4)金属、(5)玻璃、(6)混凝土等等;装饰材料课划分为以下几种:(1)各种涂料、(2)镀层、(3)贴面、(4)瓷砖、(5)油漆等等;专用材料指以下几种:(1)防水、(2)防腐、(3)防火、(4)防潮、(5)保温等。根据其性能,又可分为以下几种:(1)有机材料、(2)复合材料、(3)无机材料。在建筑物中,不同的材料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可以将建筑材料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用于承重结构用途的材料,如以下几种【1】:(1)砖、(2)砂浆、(3)木材等。第二种则是特殊用途材料,如(1)耐火砖、(2)泡沫玻璃、(3)吸音板等。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是其中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适用性、坚固性。在工程整体费用中,建筑材料费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就需要对建筑材料的构造以及特性进行考虑,如此,才能够使选用的材料是经济合理的。在建筑材料中,往往存在着同一类型的产品会有几个等级的现象,每一个等级的材料都需要保证其质量,这就是所谓的材料标准。材料标准对材料的规格、尺寸以及强度等各项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材料在出厂以及验收前,都会进行抽样检验,以确定所生产的材料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 3建筑材料管理的具体策略 3.1对施工中的主要材料进行严格的管理 在建筑施工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建筑材料,(1)水泥、(2)石材、(3)砂等,这种类型的材料使用时间较长,数量庞大,很容易导致工种出现混串的现象。故此,在对材料进行管理时,通常都是采用限额领料制,一般会根据以下流程进行:首先,以建筑施工班组为基础,在该基础上实施工程限额领料,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各自的权责换分清楚,更便于材料的管理。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些施工班组在工作过程中,有可能会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没有重视与下道工序间的衔接,这就导致用料效果大受影响。其次,实施分层限额领料以及分段限额领料,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以分项工程限额领料为基础,来进行系统性的综合,采用该方法有着操作便捷的优点,非常利于结算。 3.2对施工中专用材料的管理 专用材料指的是用于某工程的材料,或是用于某建筑施工部门的材料,如专门用于防水工程中的一些材料。专用材料有以下几种特点【2】,(1)较高的价格、(2)较强的专业性、(3)不会出现混串的现象。故此,通常会以专门承包的方式为主,项目经理人将专用材料一次性分包给相关的施工单位,双方签订承包协议。在对材料的使用数量进行确定时,要根据建筑施工的预算金额为基础,对建筑施工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施工单位应该根据相关的规定,对专用材料进行保管与进场。 3.3对施工中的周转材料进行严格的管理 周转材料包括以下几种:(1)模板、(2)脚手架,这种类型的材料通常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显著的价值性、(2)使用的数量较为庞大、(3)使用的时间较长。故此,在对周转材料进行管理时,应该在正常的施工基础上,适当的降低对周转材料的占有率,要加强材料的周转速度,要避免出现损坏的现象。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模板的使用较为常见,为了更好的利用模板的价值,那么就需要施工单位及时的组织好施工队伍及时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在拆模板之后,要对模板进行保护,避免出现损坏的现象,并及时将模板交还给租赁公司。要贯彻租赁制度,将费用承担到施工项目之中,如果实物出现损耗,那么就将责任落实到施工班组之中。建立专门的租赁站,对建筑施工中的周转材料进行全面的管理,要规范租赁标准,对于一些严重消耗或者对租赁材料不予以保护的施工班组,要给与相应的惩罚。这样一来,就能够使施工班组在作业之后及时的回收这些周转材料,使周转材料得到更好的使用与保护。 3.4对施工中的构配件进行严格的管理 建筑构配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3】:(1)混凝土构建、(2)金属构建、(3)木制构建等,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规格以及型号的多样性、(2)显著的配套性、(3)价值较高等。在对构配件进行管理时,首先,要对生产计划有所了解,对分层用量配套表要有着深入的了解,要将实际需要告知给供应部门。其次,进行施工现场之前,准备工作要加强重视,以防出现二次搬运。最后,要保管好现场的构配件,要根据分层配套表,对现场构配件进行仔细的核对。此外,对于现场构配件,一定要根据相应的标准来进行合理的堆放,以降低构配件的损坏率。 4结语 综上,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质量的高低会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会影响建筑施工的成本投入。对建筑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够提高施工单位的综合效益。故此,就需要施工单位加强自身对建筑材料的管理,以便进一步节约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作者:李欣 单位:临沂职业学院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新时期做好石油化工项目建设管理的几点建议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的发展导致我国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在新时期加强我国石油化工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有效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总额当中,石油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同时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石油化工项目的建设管理,能够促进我国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 石油化工 项目建设 管理模式 建议 一、前言 新时期,为了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的需求,我国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了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管理。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业不断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做贡献的基础。在进行石油化工建设的项目过程中,加强管理能够提高工程质量,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减少经济损失,是我国石油化工项目工程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 二、我国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现状 同其他的建设项目不同,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有自身的特点,该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存在更高的危险系数,同时一旦发生事故,所带来的经济和人身损失是难以弥补的。近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当中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因此加强对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公司在进行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都采取粗放的手段,这种管理方法不够细致,导致施工过程中风险系数增大,进行施工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也只是表面的现象,没有将工作落实到实处,致使安全管理措施也无法真正发挥职能。同时,进行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公司领导安全和管理观念的薄弱,导致安全管理措施没有真正实施。再加上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他们没有安全意识,导致工作过程中安全隐患大量存在等。[1] 三、影响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安全因素 (一)人为原因的影响 加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该工程管理层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管理人员不重视安全问题,就导致他们下发的命令不能够被及时有效的执行,采取的措施无法落实到实处。还会导致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缺少安全意识,从而在工作中失误操作较多。[2] (二)工程自身特点的影响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和方面的影响。例如,吊装作业、高处作业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难度大又复杂,给安全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碍。[3] (三)自然因素的影响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大型机械进行日常的工作,然而这些机械在运转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大风和雨雪天气下会导致工程无法进行,同时大型机械会受到潮湿的影响而发生故障等。 (四)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现场,除了以上难以管理的种种因素外,还有一种影响因素往往是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那就是人为因素。例如,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不足,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搭建脚手架不够规范、不系安全带进行高空操作、不正规的电源接引和继续应用已经损坏的施工用具等现象。这些不正规的操作方法导致石油化工工程建设过程中到处充满着安全隐患。 四、石油化工项目建设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安全管理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 科学和完善的制度是保证工程安全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想加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中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制定和建立起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施工单位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的建立,企业领导层各个级别的管理者都要能够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责任。安全责任制的核心应为该项目工程的经理,之后是对施工监理、管理者及承包商进行责任分配,促进各方团结一致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以最大的努力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种种安全隐患降到最低。[4] (二)注重安全课程培训 提高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一定要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才能够提高整体的安全意识,才能促进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互相监督,不断提高整个工程的安全度。加强安全意识培训,首先,要从工程施工的方面入手,提高施工方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操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通过培训,使他们的操作技能更加专业和熟练,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问题。其次,安全意识和素质的培训。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技术的提高,还要注重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只有在意识上和心理上提高了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才能够在工作中更加的遵守操作规则,提高警惕,也更有利于领导下属单位安全措施的执行。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将其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以及专业的操作水平相结合,能够促进施工过程中安全性的提高。 (三)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单独靠安全防范措施或者制度是难以实现工程的安全管理的。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工作中共同努力,及时发现环境变化给安全带来的威胁,并及时进行处理。要建立专业的项目安全管理小组,对工程进行监督,工作中及时检查各项工作的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安全检查和防范。安全管理制度和手段也应该在该小组完成实地勘察过后来进行制定。例如,识别临时用电的危险因素的时候,该小组通过对施工现场线路和环境的考察,制定出与事实相符的管理方案,采用神门杨的电器元件和架设设计都要根据考察结果来制定,严格要求承包商的管理标准,同时,在日常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及时结合实际,将管理措施当中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整改。 (四)完善管理秩序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开发商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加快工程进度等现象,将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严格要求开发商按照工程安全管理程序进行工作,不得省略其中的步骤。开发商将开发方案递交到上级机关的时候,上级机关要提高重视程度,严格审查开发方案,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能够严格的检查记录和相应的措施等步骤,将监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在传统的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过程中,安全记录这一步骤常常被忽视和省略,施工过程中只是进行口头上的记录,这就为接下来的安全事故问题的责任查处增加了难度。因此,在加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完善安全管理秩序,促进安全管理各项工作按照顺序进行,是非常重要的。 五、结论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要促进工作能够以动态和灵活的形式进行,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完善,提高工程承包商和建设单位及各项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工作中实现共同监督和管理安全问题,将安全制度和措施进行完善和充分执行,才能够逐渐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 (作者单位为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关于加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我国石油产业是基础、支柱型的产业,而石油化工是其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对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而言,其投入比重较大、项目规模宏大、施工周期较长,同时,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具有极强的专业特征,需要很多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辅助,严密的工艺要求也必不可少。因此,对于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要注重对行业风险的有效防控,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这是实现石油化工产业有效发展的前提。本文主要分析了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的特征,具体指出了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前言:随着现代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石油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而石油化工对于促进整个石油产业的进步至关重要,是重要的推动方式。因此,石油化工建筑工程项目本身决定了对其进行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借助施工管理,能够极大促进石油化工工程的发展,实现石油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特征 在工程整体规划中,项目管理至关重要。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整个施工过程的有序组织、协调和控制。工程项目管理极具复杂性和系统性,专业性极强,涉及诸多组织和部门。在各个工程环节中,存在部门之间协调不一致、沟通障碍的问题,对管理存在严重的随意性和自主性。鉴于工程项目的实施主要借助合同管理,因此,各项管理项目都要以方案和计划的形式体现,按照设计,严格执行,责任到人,实现风险的有效缓解。部门和机构之间要形成密切的联系,为施工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迅速,相应的石油化工项目的规模和数量都在扩大,在项目管理上,对于方式的模式的选择显得极其重要。对于项目管理的重视,能够降低投入和支出,提升工程效率,使得工程管理彰显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如何提高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2.1 针对工程项目的特点,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组织结构,形成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对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而言,施工周期较长,因此,需要针对项目,建立具体的、全面的项目组织结构的体系。任何活动的基础多是组织,因此,在项目团队形成之前,要保证管理团队的专业性和经验性。对于这个团队,最基本的就是要深入了解石油化工的行业知识,保证专业性,同时,掌握相关的石油化工技术标准和要求。一个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其在活动中核心项目的成效,只有专业性高,才能为管理活动提供优质的智力援助。在重视组织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对规则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结合项目特征,形成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对项目的权利和责任进行合理划分,保证各个职能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1】。 2.2重视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为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针对较大规模的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对于前期的准备工作,是保证整个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主要涉及人员的调配、具体设计、技术工艺、规划以及诸多合作等内容。在前期工作中,要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和掌握,制定合理的时间表,保证环节和流程之间的关联。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技术标准和要求较高,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必须将前期工作进行细化。 2.3 对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控制贯穿于整个施工全过程,彰显管理的计策性和动态化变化 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实施进行中,要做好对整个过程的控制,保证严谨性。针对项目周期性、专业化程度高等特点,要求在具体建设中,要端正管理态度,保证专业性,具有专业精神。在开始施工之后,要重视对内部和外部管理的控制,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施工计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针对施工用料,要保证符合石油化工工业的要求和标准,做好质量把控,降低风险系数。对于施工现场,要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一旦出现设计标准和方案变更的情况,要对更改计划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流程正确,也就是要使整个流程彰显石油产业的专业标准。在具体管理中,要将动态和静态进行全面融合,保证对工程进行全面校验和审查。 2.4重视合同履行审查制度的建立,全面做好招投标工作的管理 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中,涉及诸多学科的知识和内容,参与的单位也较多。工程的确定主要以合同和协议为施行的基础。项目在执行的进行中,要严格按照合同的具体要求进行执行,将合同作为施工行为的约束力,因此,要全面建立合同履行审查制度,尤其是在招投标管理上,要保证选择的单位具有针对性,只有资质符合施工标准,才能开展施工活动。同时,加大对建设方的审查和管理,注重监管。 2.5 提高安全观念,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和管理 对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对安全方面的要求较高,同时,石油化工项目具有较强的特性,安全隐患较多,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在具体管理中,要重视制度的价值,彰显专业化特征,全面体现科学化。在具体施工进行中,要成立全面、有效、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机制,一旦发生任何意外事故,要保证能够快速地采取应对、处理措施。在安全管理中,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同时,保证全体相关人员都具有安全思想和安全观念,强化安全管理,这是保证保障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关键。 2.6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形成科学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对于任何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对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中,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诸多人才,发挥人力资源对施工管理的重要指导作用。针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形成具有现代意识的管理制度。重视人才的选择,做好人员考核,奖罚分明,全面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实现与企业自身情况的融合,形成全面、完善的管理模式。对于表现好的单位,要给予积极的支持,而对于操作失误,造成损失单位,要进行惩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中的动力作用。 2.7重视对石油化工项目的投资控制 对于工程项目,主要的负责人为项目的经理人,要全面发挥其作用,实现对权力的行使和责任的承担。对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要保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投资的全面监控,保证动态趋势。借助招投标的方式,实现对物料、相关企业的选择。对于项目投资,要注重信息的实时监控,做好全面分析,将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旦投资管理出现不足或问题,需要快速做出反映,实现对问题的准确处理。另外,要以项目的总体目标为基础,确定目标管理的方向。可以针对项目特征,进行项目的逐一分解,保证各项工作都责任到人,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对责任进行全面划分。要重视项目前期的工作,发挥其对投资产生的影响,尤其做设计和审核工作。 结束语:综上,与其它建设施工项目相比,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更具特殊性,为了实现项目的顺利施工,要保证施工项目方案的科学性。当其,石油化工项目发展具有良好的趋势,必须不断加强对工程项目进行的有序管理,这是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必然,将项目管理运作的更加专业化,形成全新的管理思想,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也是我国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浅析石油化工设计变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摘要】石油化工设计变更是该行业工程建设中的常见问题,设计变更对工程有着直接影响,包括影响工程进度、施工方案、成本预算等。若变更不合理还会造成严重的工程建设损失。本文对石油化工设计变更的影响展开分析,旨在通过对石油化工设计变更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论述,为今后石油化工设计变更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计变更;工程施工;安全性;生产运行 石油化工建设与生产过程中常因工程变动及相关需要而进行设计变更,这种设计变更主要包括两类:一种是针对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变更,如改、扩建变更等,另一种是对运行投产现状进行变更。设计变更对工程建设有多方面影响,包括对工程进度、成本、安全等都有直接关联作用。本文将针对石化设计变更展开分析。 一、石化设计变更的重要性 (一)工程建设变更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可能产生工程变更。为此,需要进行变更设计,以此完成对工程的有效开展。工程变更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包括对合同、方案等的修缮与完成。工程建设的复杂程度造成了项目施工的诸多不可预见性,为此可能在建设过程中发生变更。 (二)生产运行变更 生产运行变更多发生在项目建设生产阶段,此过程中由于工艺与技术水平问题可能出现局部变更。机械设备等的变更或是设备与技术之间无法匹配等都需进行变更设计。总之生产运行变更会令生产阶段的相关工序技术与设备发生变化。 二、设计变更产生的主要原因 设计变更产生的主要原因有设计自身原因:设计漏项、错误和改进;非设计原因:业主或监理要求、业主采购订货、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或设计条件发生变化等。 (一)设计自身原因 设计漏项,如:某装置采样器新增循环水地管、气封冷却器循环水管修改。设计错误,如:某装置钢框架2.5m-33.4m斜梯位置调整;催化剂加料间屋面抬高。设计改进,如:某装置管道与楼梯间斜撑相碰;修改消防水阀门井。 (二)非设计原因 业主要求,如:某装置新增轻柴油回炼设施;设置增产汽油、航煤措施;板式换热器入口增加过滤器;加热炉风道增加人孔;分馏炉增设在线切出流程;新增隔离液充灌站等。业主负责的采购订货,如:某装置压缩机干气密封电加热器增加控制柜,修改电源和控制方式;某单元配电设备布置调整;到货压缩机水站与图纸开口不符;两相流空预器控制流程中部分仪表未带需增补等。专利商等提出新要求或设计条件变化,如:引进技术专利,外方在现场检查报告中要求设计完善内容等。 三、设计变更产生的影响分析 工程变更属于工程施工风险,变更管理从本质上看属于工程施工风险管理。风险问题在HSE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风险形成会造成事故,进而引起人员伤亡与经济环境的破坏。为此,在工程施工阶段提升风险控制意识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一种共识,石油化工厂建设及生产等方面的变更管理控制更加重要。 现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某项目进行人工挖孔桩施工,相关生产单位进行设计变更,预计K5孔要进一步挖深7m,过程中发生坍塌,造成孔下3人被埋,并在淤泥中窒息死亡。根据设计要求,该工程下部需采用逆作法施工,通过人工挖地下桩实现成孔,并采用混凝土护臂定型方式支护浇筑。基于明确的人工挖孔要求,在开挖深度达1m时效果最好,随后每多挖0.9~1m左右就需进行钢筋混凝土浇筑。为确保施工安全采用钢护筒进行保护。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对设计方案自行调整。将方案中应用混凝土护臂浇筑定型部分换做竹篾护臂,造成施工中坍塌事故出现。从发生事故的结果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将施工内容进行变更,是造成事故发生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原因。从管理的角度看,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变更,未得到设计单位及业主与监理部门的批准。施工单位单方面的设计变更,并未对变更部分进行危害评估,未形成有效的控制风险措施。与此同时,施工单位相关现场管理人员针对施工中存在问题也没有及时遏制;施工技术交底时,没有将现场情况进行明确,相关安全员及现场管理人员对作业人员工作当中不安全因素未能纠正与监理。属于制止违章不力,是此次事故的另一重要原因。当然,建设单位未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提出建立、实施HSE管理体系要求,自身对该工程项目的变更没有及时进行监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 需确保生产运行变更的安全性。1974年英国一家己内酰胺工厂发生因一台反应器设备腐蚀,改流程用一条500mm管道临时跨接。检维修人员未进行管系计算也没找到原设计所需的管材,焊接后直接投入生产,在多次出现环已烷泄漏后最终发生了重大爆炸。这次事件造成了28人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四、石化设计变更管理 在石化设计变更中,无论是工程项目设计变更还是生产运行设计变更,都要做好变更方案制定,在工艺方案中保证石化装置正常运行。提高石化项目设计质量,实现设计与投资经济效率提升,需加强设计变更管理。要依据设计变更相关管理程序,对设计变更提出相应要求;同时应阐明设计变更原因,例如工艺流程改变及产品质量方面的影响等。需要对设备选型与更改等方面进行阐述。项目变更要有归口负责管理部门,严格按设计变更管理程序和审批制度控制设计变更,严格按照一般设计变更或重大设计变更、设计原因变更或非设计原因变更进行分级审查确认,确保符合工程设计规范和工程设计统一规定、各阶段设计审查批复内容。 对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漏项、错误等情况,需对原设计进行变更,以实现工程设计质量管理。通过设计单位质量体系的执行、设计自查和复查、业主组织审查、设计过程质量巡检和设计成品质量检查等手段,尽量减少设计原因变更。 业主与监理单位等都需要对施工质量负责,此过程中一旦发生变化或因施工条件等问题造成非设计原因的变更,也需根据实际进行技术变更。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管理规定的审批程序执行,严格控制设计变更数量,防止投资浪费。 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一定数额且影响工期的变更应按照审批程序归口管理。重大设计变更造成工程费用大幅增减的、超出设计审批内容、涉及总图布置、建设规模、工程范围、工艺路线、关键设备及主要材料变化的设计变更,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及管理规定的审批程序,经由相关部门的联合会签审核后最终形成专门文件上报审批。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化工设计变更对工程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从工程进度、施工现状看,还是从工程安全、生产运行看,都有着直接关联性影响。在今后石化工程设计变更中,要加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和控制,各部门人员要统一研究和分析,在设计变更前要做好相关变更知识了解,以保证变更对工程发展影响的有效控制,促进石化产业长远发展。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控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业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多,那么对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问题也就越来越重视。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就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部分。整个工程额度就是从筹划建设到建成,以及竣工验收这整个建设过程中花费的资产和投资的总额。本文通过分析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管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石油化工工程造价的必要性和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则,最后提出石油化工工程造价的控制的举措。 【关键字】:工程造价管控、策略分析、工程造价、索赔 1、引言 石油化工工程造价的管理,是结合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为保证石油化工工程的收入利益和其他各方面的经济效益进行的对工程造价全方面的,全过程的和符合政策以及客观规律的业务行为和组织的一些活动。造价管理在石油化工工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要对工程造价的相关管理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从而施工造价可以有效地得到控制,与此同时可以编制完善相应的造价文件。紧跟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工程造价控制中慢慢出现了相应的新问题,新状况,目前最重要的就是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对工程造价造价管理一步一步向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道路迈进。 2、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管控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目前石油化领域采用的模式和分析方法可以总结出两个方面:一是,工程造价分析方法比较单一。造价分析方法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按照时期、区域进行相互比较的分析方法,不能很好地形成由不同部分和其他不同方法组成、能全面准确反映造价信息的一个有机整体。二是,工程造价分析管理工作还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即使,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经营开始注重造价管理,但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石油化工还是成立了工程造价管理中心。从此可以看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周期性和规模性很大一部分决定了工程造价的形成具有多次性,因此对工程造价问题的分析也应该分层次分阶段的展开实施。 2.1、工程建设前期 (1)虽然石油化工工程造价问题在整个工程中都有涉及,但是在决策过程中每个项目技术的决策对整个项目的工程造价的影响占绝大一部分,其中特别是对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以及建设地点的选择,设备的选用等等,这些都是直接影响石油化工工程的造价。而且项目业主的兴趣都不尽相同,有的项目业主对有关可行性的研究缺乏科学的认识和论证,并且还出现把可行性研究变为可批性研究的这种现象,还有的直接向上级虚报投资额度,改编工程的有关功能。然而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立项的基础,所以人为的增加投资概算或者是减少概算都会给项目以后的顺利进行留下后患。 (2)石油化工工程的设计质量在整个工程建设费用中当中占很大的分量,它既决定了工程的技术水平,还影响了工程的造价问题。所以把握好这个环节相当的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在工程造价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是在设计市场方面缺乏竞争,大部分设计人员只对技术负责而缺乏经济方面的观念,而是一味的过高的追求安全系数使用高新产品,甚至还故意的不选择经济技术方案;二是有的项目业主过高的追求高标准,就会在设计阶段违背批准的立项文件以及扩初设计方案来满足自身的利益;三是按照造价比例计取的标准设计收费标准,来使得设计单位对任意提高设计标准的现象随波逐流,最终就会出现设计概算超标的现象;四是勘察设计力度不够,存在缺项、漏项以及前后设计不连贯等等众多问题,以至于出现了工程造价难以控制的局面。 (3)合同签订不规范。首先,一些石油化工企业的合同法律观念淡薄,风险意识差,在合同签订的同时普遍缺少对对方资料的详细调查,没有审查对方的法人营业执照或者法人身份证以及法人授权委托书。其次,一些合同的文本不规范,条款过于简单和模糊,一些合同简单的以“协议书”,“意向书”等简单的命名,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它们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所以,表达的法律效力也是有所差别的。最后,合同的效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合同的生效不同于合同的成立。一般情况下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等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才能够成立。有些合同约定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但是合同上仅有盖章和签字。殊不知签字盖章的意思是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权委托人签字加单位公章。还有一些合同没有明确合同的履行期限,这就给合同安全埋下了隐患。 2.2、建设工程施工阶段 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要求相当严格,虽然在施工方面主要的设备、材料、机械、人员都在施工阶段全身心投入,但是通过施工措施节约投资的可能性才仅仅10%左右,在这一阶段的控制重点是避免增加工程预算外的开支。这其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监督机构不够完善,人员素质不高,还有就是监理制度难以运行,而且现在在我国普遍存在只有技术监理而没有造价监理;二是少数承包商在材料、设备的选择上选择那些廉价的货物,偷工减料以假乱真钻设计和施工合同的空子,使得工程在施工阶段暴露大量的问题;三是一些承包商通过各种关系获得大量的更改、签证资料,任意扩大工程量,弄些假的冒充,其中一些隐蔽工程或者前期拆迁、临时建立的项目更是没有任何头绪可以查证,从而加大了控制造假的难度;四是有些重点工程大多是业主、设计施工、建设管理、质量监理为一家,像这种现象的频繁出现一旦监督不严格不一视同仁,就会必然导致腐败行为的出现。 2.3、建设工程后期 在建筑施工的后续阶段,主要就是指工程竣工验收、结(决)算审查阶段,它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卡。工程结算书上的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结(决)算审查人员是以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或标底为参考依据,综合考虑设计的更改和现场签证的一切情况,是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 工程施工中可能发生的索赔内容 第一,不利的自然条件与障碍引起的索赔,不利的自然条件是指施工中遇到的实际自然条件比招标文件所描述的更为困难和恶劣,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或人为障碍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导致施工单位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可提出索赔要求。第二,工期延长和延误索赔。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建设单位要求延长工期,二是施工单位要求偿付由于非承包方原因导致工程延误而造成的损失。一般这两方面的索赔报告要分别编写,因为工期和费用的索赔并不一定同时成立。第三,因施工中断和工效降低提出的施工索赔。如果由于建设单位的原因引起施工中断和工效降低,特别是根据建设单位不合理的指令压缩合同规定的工作进度,使工程比合同规定日期提前竣工,从而导致工程费用的增加,施工单位可提出由此造成人工费用、设备费用、材料费用增加等所带来的整个施工成本增加的索赔。 3、管理石油化工的工程造价必要性 3.1、防止资产流失 由于我国的许多的承包单位善于法律的空子,所以对于石油化工建设的造价管理机构不重视,甚至有时候不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管理。导致有些承包商捞取大量的资金,是项目资金大量的流失。所以合理控制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是非常重要的。 3.2、建设单位盲目压价造成质量隐患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数目远少于施工企业单位对工程任务的需求。如果资金投入过低势必会出现石油化工工程质量低劣的问题,投入资金过多,经济效益不高。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必要的管理和控制,那么会出现很多单位攀比现象,和竞相压价的现象,以及偷工减料的现象,这些都对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影响,使石油化工工程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隐患。 3.3、建筑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使用的材料种类较多,价格也相对较高。所以对于材料单价有必要实行监督。对这种产品应该采取宏观调控和微观相结合的模式,从根本上杜绝建设投资的浪费和流失,杜绝价格交易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4、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则 4.1、必须做好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设计阶段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影响着整个工程的造价,只有在工程前期做好相应的措施,科学合理的投资以及在设计阶段合理控制造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整个工程的造价,从而使得工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控制整个工程的造价做了良好的铺垫。 4.2、强化工程造价的主动控制和动态管理 在石油化工建设的过程中,控制工程的造价不仅要反应出设计和施工的造价,还要反应出工程造价的主动控制,从而,通过主动和动态的造价控制来实现对投资决策,设计以及施工形成一定的影响。 4.3、技术与经济充分结合 在石油化工建设过程中,结合技术和经济在进一步进行对造价的控制会显得更加有效。具体的就是从组织、经济、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着手,制定出相应的合理措施。从组织方面来看,应该构建相应的项目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明确分工,从而来落实造价的控制。从技术方面来看,主要就是对设计所采用的选择措施,我们可以采取总体设计多方案选择,然后在对每个设计的环节,例如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等从相关技术领域方面来进行严格的监管,做到节约的最大化;从经济方面来看,应该对工程造价的预算和实际的投资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同时还要对费用的支出做出严格监督,购买性价比高的材料和设备,当然,还可以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来针对造价的控制。 5、石油化工工程造价的控制举措 5.1、优化方案、做好市场调研 首先设计人员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且要对施工工艺的技术熟悉,对自己的设计要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才能结合自身的能力,这样才有用多种方法进行经济分析比较用哪个方法比较划算,也为工程造价的减少做好了铺垫。做任何方案之前我们都知道只要把方案优化好,才有可能使用更简单的施工工艺流程,合理的选用配套的设备,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即使做好了优化方案,也要虚心认真的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国内外的需求状况以及是否有类似的建设项目,吸取它们精华,也要时刻关注国家对于该项目是非有扶持政策,以及此项目的发展趋势怎么样等等。 5.2、加强设计、招标投标阶段的控制 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还是很重要的,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要对设计单位给出的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外部监督,争取把图纸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与此同时也要规范设计方法、制定相对的限额标准,也应该有相应的奖罚;其中对于设计图纸被审查通过后,可以确认为优秀的设计作品,就应该适当地给设计人员一些奖励,从而可以唤起设计人员的激情,也是对设计人员为工作的认可。同时在招标过程中,应当加强招标投标的工作的监督,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人人平等;提高招标投标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编制质量,严格打压低价抢标或者压标的行为。还要加强技术以及技术措施方面的改进。 技术措施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对现在的施工方案进行持续优化。所以,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最好的施工方案才能够最大额度的降低石油化工工程的造价。在对方案进行优化的同时应对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首先,确定具体的施工方法、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并且合理的安排施工流程以及组织流水施工。其次我们还要科学的把握造价控制以及和其它方面的联系,必须对过程具体质量以及工期和其他方面的安排有一个最优化的计划与控制,才能够避免由于现场布置与进度不理想而导致的造价上升,因为在这整个过程当中造价控制是施工工程的核心。 此外还应该加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信息管理在高效管理方面占据很大地位,因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较好的解决各种企业业务之间问题,辅助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采集各种数据信息,来传递业务中的信息来实现业务流程;并且对数据中隐藏的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解决具体的造价问题。 5.3、施工、竣工阶段的控制 首先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来控制工程造价,没规律的对工程造价的目标值和实际值进行比较,并要分析出原因所在找出误差,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控制,保证在第一时间控制好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原材料的价格在整个建设成本中占主导作用,因此,控制好原材料的价格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最好方法,严格把关,丝毫不能疏忽,把原材料在保障质量上同时价格也能控制到最低。若整个工程竣工后,要将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整理、归集,计算出整个工程项目的事迹总费用,并且在结算时重新进行汇总,按要求编制竣工结算,做个总结。 6、结束语 总而言之,石油化工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造价管控是整个工程项目非常重要点一部分,它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并且综合性很强的一项工作。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这整个过程都需要造价管控这一环节。在整个石油化工建筑工程中实行全方位的管控,使投资额度降低到最少,让造价管控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造价的作用,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只有共同协作,才能够实现施工企业的最大化利益。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管理与控制 摘要:在当前的投资领域之中,项目管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基于此,本文论述了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管理以及控制措施。 关键词: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进程的加快,石油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石油化工是促进石油产业有效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内涵决定了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项目上,必须要实施完整的项目管理。通过项目管理促进石油化工工程的进步和增长,实现石油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概述与意义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工程管理是根据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对建设项目施工整个阶段所需要的造价,而采取高效的控制与协调、计划与组织的一系列造价管理活动,造价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项目的最大效益。对于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建设项目前期的决策、设计、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这些环节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相应的造价管理,必须在化工建设项目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造价管理,才能够实现工程最大效益。对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进行造价管理与控制,是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作为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施工前对各环节进行造价管理能够减少工程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能够保证施工质量达到相关要求。 二、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工程的管理现状 1、管理能力有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传统化的项目管理观念已不再符合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且还对项目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首先,在石油化工行业,就项目投资及工期方面而言,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不仅没有创新,还停滞不前,既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也没有结合现代化技术。然后,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制度与要求出现了不相符的情况,两者之间的矛盾就使得项目的投入资金并没有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从而大大阻碍了工程项目的进度。最后,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的不明确,这样一来,不仅会导致工作缺乏目的性、针对性,还会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效果。 2、项目管理存在风险 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石油化工行业,针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主要是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基础上,通过规范化的运算,对影响项目工程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管理中存在着较多风险问题和不足,最普遍的问题便是辨别能力较差。企业并没有加强对风险识别的重视,虽然具备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但是却缺乏专门化、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模式以及管理部门。在施工技术方面,不仅缺乏重视,还缺少管理队伍。 三、提高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 1、加强企业设备管理 石油化工企业中化工设备对于生产是至关重要的,是石油化工企业开展日常工作的基本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石油化工设备的日常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设备管理效果,能够有效的避免因为设备自身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产事故,最大程度的保证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石油化工生产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安全管理,而设备管理又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质量,有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管理水平和质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环节都在向着正规化方向发展,石油化工企业也不例外,设备管理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运行可靠性、维修费用以及减少经济损失这几个方面。 (1)、提升预知维修设备水平 所谓的设备预知维修水平,指的是对设备出现故障前某些物理表征的准确判断,对于设备的管理不能等设备出现故障后再去处理,要能够对故障作出一定的预先判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的频率,实现设备管理工作的实际价值,这就要求设备管理人员要注意多观察和记录设备出现故障时的物理表征,定期做好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强化自身责任意识,提高对设备维护和保养的质量。 (2)、设备管理制度要注重实效 石油化工企业从生产性质上来说,属于危险系数比较高的企业。因此制定严格的生产制度对保证石油化工企业正常生产是至关重要的,设备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只是走形式,一定要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切忌照搬照抄,设备管理制度是经过长时间的实际生产才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设备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企业管理人员要下基层了解实际生产状况,随着设备的更新,管理制度也要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设备管理制度的培训和考察,将员工对企业设备管理制度的了解程度与其奖金挂钩,提高员工对企业设备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并且设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那些不按照制度生产的员工,要严肃处理。 2、加强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 企业要搞好安全,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必须达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使员工能够把安全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企业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作用的同时,要想方设法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现场的作业人员、设备状况给予静态的控制和动态的预防,切断和制止有可能发生事故的根源,明确和约束作业者的责任和行为,实现作业人员之间的自保、互保和联保,极大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安全管理其实就是对人的作业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定出企业职工作业行为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等。建立切实可行的新型管理模式,不断学习安全理论知识,加强岗位安全技能培训,改正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就是要把有效的工作方法贯穿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同时安全管理不仅仅是安全环保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个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将安全管理辐射到企业生产的各个方位,从上到下,纵横结合,形成厂、车间到班组的三级安全网络,从而确保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规章制度的真正落实。 3、项目管理中合同管理的应用 合同管理是通过建设工程中的不同参与方所应该履行的义务以及所具有的的权利来进行责任分配的一种管理方式。通过合同管理,可以更好地明确建设工程中每一个具体项目的负责方,将保证施工的成本、进度以及质量具体到每一个工程参与方。目前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参与方可能涉及到的合同包括设计合同、承包合同、分包合同等等,这些合同在签订于解除的过程中都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应,加强合同管理是提高整体工程质量,实现工程参与方利益共赢的必要手段。 4、项目管理中信息管理的应用 信息管理是在新时代高科技发展背景之下兴起的一种管理方式,通过信息手段,实现建设工程的高效系统化管理。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信息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类信息管理、经济类信息管理、技术类信息管理、政策类信息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多种信息的综合管理,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建设工程中成本、进度、质量等目标的有效控制,让石油化工建设工程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5、从风险角度出发 加强对石油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风险管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管理人员应以质量安全为切入点,通过加强监管,全面促进员工项目风险意识的提高。尤其是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了,工作效率、产品质量才能有效提高。提高项目管理的风险意识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规范业主行为。通过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加强对业主行为的规范,从而使业务管理规定化、具体化。然后,加强员工的风险教育。通过加大项目风险的教育力度,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将项目风险渗透到石油化工企业的日常生活中。最后,完善风险管理制度。通过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作质量、效果,还能促进石油化工企业的良性发展。 6、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是任何一项工作的核心力量。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对人才的需求很大。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才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要积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在人才选拔、考核、奖罚机制上,引进先进的理念,与自身企业特点相结合,建立完备的管理模式。对于项目执行好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奖励,对于有失误造成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你处罚。将人力资源管理当成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7、建立工程项目的组织体系,完善工程项目的规章制度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一般要持续很长时间,这么长期的工程项目必须要建立项目的组织体系。组织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在项目团队的选择与建设方面,要建立专业性的管理团队。这个团队必须要掌握石油化工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石油化工技术标准。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是影响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可以为管理活动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在抓好组织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石油化工项目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划分项目管理的权利与责任,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内部控制。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性工作,为工程顺利进行提高良好的前提条件。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规模大。这就要求在实施之前,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是实现工程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技术标准、人员分配、项目规划、总体部署、质量认定、部门合作等多方面内容。在前期工作中,要明确各个环节的关系,在时间上制定推进表,使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较高,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必须要把前期工作做好细致明确。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项目管理的水平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进度。随着科技技术的逐步完善,许多高科技手段在项目管理中的逐渐应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将会达到一个全新的台阶,在现代项目管理的调控与影响下,石油化工建设工程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浅谈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摘要: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方面也相应的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发生大量的工程投资失控情况。所以,应采取对工程造价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严格控制现场变更,推行采购和施工的招标工作等一系列的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为确保项同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控制,掌握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招标、竣工决算等的造价控制,是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石油化工 , 生产装置,建设工程 , 造价控制 1造价管理的控制原则 1.1全过程造价控制是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石油化工生产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施工前控制造价的关键在于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当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 1.2工程造价控制是动态的、主动的。石油化工生产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不但应反映设计、发包以及施工,被动地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更应能动地影响投资决策,影响设计、发包和施工,主动地控制工程造价。 1.3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建设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要有效控制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建设工程造价,应从组织、技术、经济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从组织上采取的措施,包括明确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造价控制者极其任务,明确管理职能分工;从 技术上采取措施,包括总体设计多方案选择,严格审查和监督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从经济上采取措施,包括动态地比较造价的目标值和实际值,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投资的 奖励措施等。 2石油工程造价分析体系建立 石油工程造价分析体系是由不同部分和各种方法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造价管理过程上分为实际结算与投资计划对比分析、工程造价定额结算分析以及结算收入与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具体从专业上又可分为石油专业工程造价分析和石油地面工程造价分析。每一部分虽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具体的分析重点和分析指标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但采用的统计方法基本类似,整个完整的体系可以分成三个等级,一级分析是综合分析,是从总体上对石油工程造价进行分析。二级分析为分类分析,主要包括石油专业工程分析和石油地面工程分析。三级分析是在二级分析的基础上,具体结合石油专业工程和石油地面工程,有针对性地运用总量分析、指标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展开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2.1石油工程造价综合分析。石油工程造价综合分析是从总体上对石油工程造价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石油工程造价总量分析,主要内容有:实际结算与计划投资对比分析、石油工程造价趋势分析、实际结算与实际成本对比分析、施工队伍能力和劳动效率分析等。二是综合指标分析,主要内容有:新建百万吨产能投资分析、新增亿吨探明储量投资分析、老油田投资效益指标分析等。 2.2石油工程造价分类分析。包含两个部分:石油专业工程定额结算分析和石油地面工程预结算分析。石油专业工程定额结算分析是对石油专业工程实际结算情况、重要指标、造价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做出正确评价,反映石油专业工程造价的内在规律。主要内容有石油专业定额结算总量分析、石油专业定额结算因素分析、石油专业工程定额分析。石油地面工程预结算分析是指对石油地面工程造价的概算、预算及结算进行对比,并对造价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科学、准确、全面反映工程造价的内在规律。主要内容有:石油地面定额结算总量分析、石油地面定额结算指标分析、石油地面重点单项工程造价分析。 2.3石油工程造价具体分析。石油工程定额结算分析和石油地面工程预结算分析中具体采用方法,比如工作量分析、因素分析和指标分析方法等。 3 加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思考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从组织措施、技术措施以及经济措施等方面来阐述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改进措施。 3.1 组织措施方面的改进 首先,应该引入项目经理负责制,以项目经理作为造价控制体系的要素与核心。通过这种制度,使工程的项目经理能够全面负责与管理一项具体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只有选择一个具有技术水平与管理经验的项目经理,才能更加有利于工程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 其次,应确立具体的项目成本核算机制。从而在企业内部确立成本核算意识。必须承认的是,当前依旧有不少施工企业存在大锅饭现象,为能从根本上重视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制度,其后果是,一方面没能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为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形成掣肘,无法实现施工造价控制。 此外,应构建科学合理的造价目标责任制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是进行造价计划的编制,并在计划中能够体现目标。这一阶段是分成细目造价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确定了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才能对工作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估与判断。第二阶段是分解目标成本,即根据企业的现状与具体项目成本的组成,对目标成本进行细化。第三阶段则是造价控制与监督,主要是结合施工管理情况,动态调整计划,进行造价过程控制。 3.2 技术措施方面的改进 对现有的施工方案进行持续优化是技术措施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实现了施工方案的最优,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在方案优化时应对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即:确定具体的施工方法、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流程以及组织流水施工。 其次还应科学把握造价控制与其它方面之间的关系,造价控制是施工的核心,只有对过程具体质量以及工期和其他方面的安排有一个良好的计划与控制,才能尽可能避免由于现场布置与进度不理想而导致的造价上升。 此外应该加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高效管理和工程造价控制,只有规范的管理才能使施工企业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管理系统能够较好的解决各种企业相关业务问题,在支持领导决策的同时,辅助企业各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采集各种数据信息,通过传递业务中的信息来实现业务流程;对数据中潜在的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提供领导管理决策时的数据支持,利用这些信息解决具体的造价问题。3.3 经济措施方面的改进 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中,经济措施的运用不能局限在财务部门,经济措施是施工成本管理目标的关键措施,是企业所有员工都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首先,企业应结合具体的施工计划来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这是保证资金科学运作的基础。在资金计划的编制中,应充分结合施工小项的缓急程度而制定,编制之后也应结合过程的实际进展动态进行调整。 其次,应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力,对材料和工具进行大规模采购,通过规模来降低成本。 此外,应着重构建合理的监督体系与激励机制。石油化工建设工程施工方对于企业中不同层级的角色均需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将企业的造价控制需求与员工的个人利益联系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与奖惩措施使员工的努力方向与企业既有目标协调一致,从而保证企业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 4 结束语 总之,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业主方在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上始终应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在实践中,造价管理人员必须与设计、监理、施工等各有关方密切配合,共同把关,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时时要有控制投资的经济头脑,充分利用和认真分析建设周期中的重要信息,把握住市场经济的脉搏,减少或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 摘要: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各种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但是石油化工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时刻面临着火灾、爆炸、泄漏和中毒等安全事故,石油化工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时刻都伴随着高强度和高风险。为了改善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状况,主要从两方面出发,首先是在日常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其次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保证工程质量,从源头上降低危险发生的概率。本文所讨论的就是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问题 石油能源是目前人类使用最多的能源,也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其生产中存在大量的危险作业,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石油化工工程的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 一、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现状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与其他项目建设有所不同,施工作业具有自身特殊性,大量危险作业特别容易引发重大事故,并且事故造成的危害性和损失相对来说是较大的,有可能会造成人员的群伤群死,所以在施工安全的管理上必须谨小慎微、时刻提高警惕,否则一旦事故发生,严重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从石油化工企业的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因素识别与控制工作相对粗放,缺乏细致的管理,对于施工风险评估也只是形式上的事情而已,因此导致对安全管理采取的措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工作中主要表现在小事故和未遂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由于项目承包商们的安全意识薄弱,措施落实不到位,在安全监管上存在诸多的问题;施工人员安全素质低、安全意识不强,最终导致施工建设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由此来看,企业必须加强和重视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 二、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在我国的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现状来看,我国石油化工企业普遍存在着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这些都为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石油化工企业在面对安全事故时,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尤其是在施工中,安全防范措施投入不足,问题比较多。 1、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管理不到位 一般来说,生产建设企业出现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主要都是人为原因,人是生产建设中最主要的因素。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中,导致工程项目建设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危险作业,比如高空作业、吊装作业、用火用电作业等,再加之作业的环境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施工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另外,很多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往往会出现不安全作业,比如有的施工人员在进行高空作业的时候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甚至徒手进行高空作业。还有的施工人员肆意破坏施工设备,或者使用有危险的施工设备不做安全防护,这样的行为都会给施工带来不安全的影响。有些施工管理人员不能按照规范、标准对施工各工序、各阶段进行检查监督,使构筑物、建筑物的隐蔽工程、管线及设备焊接安装等存在施工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整改消缺,存在安全隐患。 2、职责分工不明确,监管不到位 在很多情况下,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着员工职责和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在进行工程建设时,有很多工程施工人员不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各工序各专业相互衔接脱节、交底、会签不清,在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扯皮,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工作效率低下,导致工程施工建设的进度和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员在监管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出现 “空门”“空挡”。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石油化工企业工程项目建设存在安全隐患。 三、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生产关系着石油工程的生产安全甚至人们生活的环境安全。因此,加强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和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在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纷纷思考提高安全生产的措施,并积极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建设的研究探索。 1、健全安全管理机构 首先,石油化工企业必须要健全安全管理机构,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危险性同其他行业相比要更高,因此,在安全管理方面也应该更加严格,管理部门也必须更加完善,包括决策机构、职能部门以及管理部门,决策机构负责对企业的生产安全、环保、卫生等多个环节进行审查和评估,并指导其他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职能部门,负责完成决策机构所下达的安全管理事务,并制定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以落实和监督;管理部门则主要负责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体落实,主要由企业车间的安全员组成,做好生产工作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 2、构建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 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模式是确保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并加以完善和改进,使安全管理模式能够充分适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节奏。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应该由过去的事故管理逐渐转变为隐患管理,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安全隐患,并制定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进行隐患的消除,避免相关问题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企业损失,确保正常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3、提高安全意识,降低工程风险 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建设,因其有着大量高危作业而更需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其后果不堪设想。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时,首先要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强化施工人员在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方面的培训,确保施工人员按照相关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施工作业。其次,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前,对施工工程现场要进行严格检查,排除不安全因素,在施工防护措施和防护工具上要加大投入,尽量保证安全生产建设。 4、加强工程安全监管,明确岗位职责 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石油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其特殊的危险性,更要做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管工作。在工程项目建设之中,工程监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标准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督管理。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中,有时细微的施工作业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工程监管人员不但要加强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还要在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上加强监督管理,确保细节上也要符合施工要求和工程标准。 5、加强企业安全培训工作 首先,企业应该针对企业员工开展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安全意识,杜绝个人因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我国部分石油化工企业职工生产技术方面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违规操作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企业在安全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制定详细的安全培训计划,帮助企业员工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做好员工的生产技能指导工作,使员工掌握正确的生产技术,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同时,企业还应该帮助员工掌握对一般生产事故的处理方式,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降低生产事故的影响。此外,石油化工企业需要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工作。石油化工企业属危险系数较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同专业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对专业性人才的引进工作,以提高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开展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时,需要有针对性,帮助管理人员了解和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如何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针对常见安全事故如何进行预防和处理,并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及时补充安全管理知识,了解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语 总之,为了加强建设项目施工的安全专业管理,首先要制定完善的设计方案,施工单位要严格的按照设计方案来施工,强化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并进行严格的安全培训和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只有保证了建设项目的合理和施工质量,才能够从源头上控制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加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我国的能源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以及高成本投入的特点,对于其工程项目管理也有很高的要求。文章主要对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进行了思考,分析了其相关的管理现状,并对如何加强项目管理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可作为同行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目标控制 前言: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目前,我国对于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尤为重视,同时也为石油化工工业的建设倾注了很大的技术与资金支持,而对于石化企业来说,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项目管理尤为重要。石油化工项目建设需要执行严密的工艺标准。加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就是要从根本上防控行业风险,建立适合项目存在和发展的管理机制。做好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是实现石油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管理者应结合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特点以及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以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概述 工程项目管理是实现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而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控制与协调。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是相对复杂的管理活动,所涉及的部门较多且涉及的内容专业性强。对每一个环节的执行中,都会出现各部门之间的脱节现象,以及管理自主性强的矛盾。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委托协议及合同管理,所以对于工程管理的各项内容都应由业主制定必要的方案,并严格依据方案来执行。明确职责,也要承担风险。各部门与各机构之间应建立密切的联系,以保障项目工程按时完成。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进步,我国在石油化工方面建立了很多大型的项目,这些项目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项目管理上,应该采取哪些方式,采用哪些管理模式,是对新项目的重要考量。加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可以节省投资,提高工程效率,实现工程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当前我国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目前石油化工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更加倾向于合同管理以及项目管理的一体化模式,项目管理的协调能力与难度越来越大。应加强协调与规范相关单位的行为,有效改善监督管理机制,鼓励约束机制的发展,更好的规范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行为。 (一)管理水平与实际脱节 当前的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已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更加难以有效推动工程项目的发展。在多数的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中,对于投资与进度等方面的管理,目前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未能与时俱进,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所以无法有效的对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进行科学管理。管理制度与管理要求之间相互冲突,致使项目的投资未能被合理使用,从而对项目的进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与自身职责与工作程序不够明确,致使工程建设的进展受到影响。 (二)管理层次不够明确 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出现层次分离的情况。即施工作业层、决策层与项目管理层,这三个层面对于企业来说均十分重要,因此应协调好各方关系。在石油化工企业工程建设中,对于投资一般都是有集体来做决定的,对于最终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决策层手中,并以决策层的意志为主,然而一旦发生投资失误的情况,各层级之间便会相互推卸责任,就会难以对责任方进行确定。 (三)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存在风险 对于石油化工工程项目而言,其存在的风险除了项目建设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还有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应该引起重视。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属于项目风险的一部分,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当前,在我国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对于风险的辨识意识能力较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一般均采用科学的技术与手段经过合理的运算分析,进而得出工程项目的投资质量与工程进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对于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风险识别能力较差,也未将风险识别作为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虽然已有许多应对风险的管理措施,然而却缺乏系统的管理模式,以及未成立项目风险管理部门,对于施工技术也不够重视,同时也缺少专业的管理团队。 三、提高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 (一)建立工程项目的组织体系,完善工程项目的规章制度。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一般要持续很长时间,这么长期的工程项目必须要建立项目的组织体系。组织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在项目团队的选择与建设方面,要建立专业性的管理团队。这个团队必须要掌握石油化工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石油化工技术标准。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是影响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可以为管理活动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在抓好组织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石油化工项目队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划分项目管理的权利与责任,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内部控制。 (二)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性工作,为工程顺利进行提高良好的前提条件。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规模大。这就要求在实施之前,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是实现工程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技术标准、人员分配、项目规划、总体部署、质量认定、部门合作等多方面内容。在前期工作中,要明确各个环节的关系,在时间上制定推进表,使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较高,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必须要把前期工作做好细致明确。 (三)保证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全程控制,体现管理的计划性和动态性。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对全过程的严格控制。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长期性和专业性,要求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保持始终如一的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工程实施以后,就要严格把握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根据制定的计划,对具体问题加以控制。例如,在材料使用上,就要选择符合石油化工工业要求的材料,严把质量关、风险关。对现场管理要实施全方面的监控,对设计更改和审批程序,要执行有利于石油化工产业的标准进行。管理要实行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实现工程质量的全面检查与审核。 (四)制定科学的合同履行审查制度,做好招投标活动的管理。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涉及的专业较多,所以与之合作的单位也较多。任何一项工程都是以合同和协议为执行前提的。项目执行一定要符合合同的具体要求,在执行时以合同为约束。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合同履行审查制度。特别是招投标管理上,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合作单位,合作的单位要有资质进行施工建设活动。对承包工程建设的一方,要加大审查和管理,随时做好监督和管理。 (五)加强安全意识,规避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安全性要求是非常高端的。石油化工项目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容易引起事故。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把建立把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对工程项目的整体实施过程,都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一旦事故发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应急措施。在安全管理上,建立专人负责,全员联动的机制。加强安全管理,是保障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关键。 (六)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是任何一项工作的核心力量。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对人才的需求很大。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才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要积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在人才选拔、考核、奖罚机制上,引进先进的理念,与自身企业特点相结合,建立完备的管理模式。对于项目执行好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奖励,对于有失误造成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你处罚。将人力资源管理当成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四、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的目标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项目的目标控制,而目标控制主要包括建设工程项目的费用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 (一)资金控制 对于工程项目来说,项目经理是项目投资控制的最重要的责任人,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行使其职责与权利。各个管理层必须严格依据基本建设程序对项目的投资采取全过程动态控制。利用招投标,对施工以及设备材料的建筑商、供货商进行合理选择。实时统计分析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保证投资在可控范围之内。当项目投资管理中出现问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问题的控制。此外,还应该按照项目的总体要求,对目标管理进行确定。项目经理应对项目进行分解,把目标切实落实于各个负责人,促使其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并进行责任的划分。项目的前期工作对投资的影响关系重大,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必须加强可研、基础设计的审查工作。 (二)进度控制 在项目管理中所发现的进度偏差,应采取调整关键线路、非关键工作时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主要表现在对项目的控制与计划的设立层面上。其主要的目标是在满足约束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进行资源的合理安排,进而确保项目能够顺利的完成。工程项目建设的初期须编制出完整、并可行的工程建设总体计划安排,并详细编制工程建设的总体运行时间表。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承包合同中,需要设立项目的运营表与总进度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根据项目进度表的要求对项目进行进度控制。对于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可分为横道图进度计划与工程网络计划两种方法。横道图进度计划采用了最广泛的传统进度计划,主要是用于小型项目或者大型项目的子项目中。由于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为此在进行进度计划的执行中,对于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应定期进行跟踪、整理、分析及统计,同时依据分析的结果及时对工作项目进行增减,并对逻辑关系等措施进行调整,以实现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目标。 (三)质量控制 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中关键环节,建立并完善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地潜在的质量事故进行预防与处理,确保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稳健运行,从而有效实现项目的质量目标。施工质量计划是施工企业对业主表明质量的管理目标与实现的方法,也是对业主质量责任的承诺。施工企业的质量控制主要分为对施工中生产要素、施工准备工作以及施工过程中作业等的质量控制。施工生产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培训及选拔施工人员,对施工建材、建筑构配件以及设备质量等进行严格控制,可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工作的奠定基础。 五、新型管理技术的应用 (一)SHE管理 SHE管理是指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的一体化管理,主要是由工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环境与污染控制、场所与生产过程安全、技术安全以及防火安全等方面组成。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中,职业健康与工业卫生是指应最大程度地防止及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员工的安全及健康,避免由于项目管理不当而造成对员工健康与安全的危害。SHE管理中较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环境与污染控制,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有效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环境与污染控制主要是通过对环境管理的目标与方针政策的建立,分析、比较并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对可能出现的环境影响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纠偏与控制。SHE管理是新时代下企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健康安全以及生存环境的保护提供可靠保障。 (二)信息管理 进入新世代以来,互联网等应用信息技术开速发展,科学合理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可有效提高工程项目的生产效率,进而实现现代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信息管理是指在项目管理中,进行有效地组织及控制项目管理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与处理,进而实现工程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在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中,所产生的信息主要有管理类信息、组织类信息、技术类信息、经济类信息以及法规类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组织和控制,可有利于从宏观上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进行有效地控制。 结语:综上所述,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相比于其他的工程管理项目有很多不同,其不仅具有工程建设项目的普遍特征,又具有石油化工的自身特征。为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顺利进行,就应该建立与自身项目相适应的计划与方案。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项目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进一步提高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也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在石油化工的建设项目中,实行新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法,已成为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标志。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的控制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石油化工行业也不得不面对,所以,石油化工建设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自身持续稳定发展,一定要确保石油化工工程的施工质量,加强对石油化工工程的质量管理。 关键词:石油化工;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控制 一、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特点 (1)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常常存在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现象,而且施工过程可变因素众多:高空、立体交叉作业多、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温高压介质多、施工程序复杂等,这些复杂的工况,成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显著特点。这种复杂的工况贯穿于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常常因放松警惕性而产生重大的事故,并带来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2)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用于工程,工程技术发展迅速。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不断用于工程建设,如超大型设备的吊装、特殊材料的焊接、联锁系统、控制系统的调试等等。近几年石油化工行业引进以及自主研发了许多尖端加工工艺和生产技术,这些新技术和新的应用,对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适用于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标准、规范也更新得非常快,一些重要的设计和施工验收标准在近两年都已经更新。因此,只有专业化的工程施工队伍和管理队伍,才能跟上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步伐,才能承担起石化工程的施工及管理任务。 (3)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大,投资管理水平要求高。随着世界经济竞争的加剧,石化装置规模化、大型化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乙烯装置正从80万-90万吨/年向100万吨/年以上推进,新建炼油厂均为1000万吨/年以上的规模。建设大型的生产装置,投资规模大,各阶段节约投资的空间很大,对投资管理水平要求高。 (4)工程涉及专业多,施工队伍多,质量要求高,现场管理难度大。石油化工工程一般都包含土建、钢结构、动静设备制造安装、管道安装、电气仪表、地下管网、防腐保温等专业,参加建设的施工单位多,同时石油化工行业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的特点又决定了工程建设质量必须按高标准的要求完成。在施工高峰期间,各施工队伍同时立体交叉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难度非常大。 (5)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集成创新应用广。随着创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中也逐渐应用了集成创新手段来进行项目管理。EPC模式、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集成创新能够把集团化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科学发展观和优秀人才相结合,彻底改变了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传统局面。 二、当前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现状 (一)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 石油化工建设企业在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石油化工工程的施工质量。因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就降低了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无法达到工程质量管理要求。与此同时,工程建设企业过于追求工程进度,而忽视对工程质量的管理,导致工程质量管理非常混乱。 (二)工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力度不够 石油化工建设企业在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过程中,建设企业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力度不够,没有规范的市场主体行为,工程质量管理、监督和控制制度以及相关措施无法有效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只是一些表面形式,导致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起到对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和管理作用,并且,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也不能正常运作,就会严重影响石油化工工程的施工质量。 (三)工程监理的作用无法发挥 在石油化工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控制受建设单位的制约无法发挥其职能,并且有些监理人员在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不能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导致工程质量不能得以有效控制。在工作中监理与建设企业质量管理职责不明确,导致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工作效率较低。对于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更是马马虎虎,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的关键环节的监理不够严格,从而影响石油化工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 (四)实体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 建设企业在石油化工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实体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够认真,对工程的监督不够严格。导致在实体质量方面经常出现结构、管道焊接坡口不打磨,焊条不烘烤、错边量超标等隐形质量问题。这样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人员管理不力,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职责,导致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三、新形势下加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质量理念 因为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意义非同寻常,所以要积极树立质量第一的正确理念,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普及质量管理的相关观点和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一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积极的为业主提供工程建设上的好的意见和建议以及相关方案。二是在施工过程中要把为业主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作为工作的目标之一,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业主的要求以及要想招标、施工设计资料。三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善于转变观念,灵活运用,勇于接受挑战。四是要在工程质量上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思维,建设质量最优的项目。特别是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上,要积极考虑到这个行业的实际特点,在发挥自身能动性的基础上,激发相关施工的创造性,确保建设质量最优的工程项目。 (二)提高先进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关键是要能够充分的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这里讲的技术因素包括了装备、检测检验技术、信息、人员素质等等多个方面。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充分的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最终才能创造出质量最优的效果。所以说,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工程质量。与此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保证工程质量,要将考核机制引入,以科学的质量标准、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以及先进的施工技术贯穿与整个施工过程,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施工质量。 (三)完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提高石油化工企业施工质量,从制度层面上来说,要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通过严格考核、奖优罚劣,才能够确保工程质量,才能够把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利益,与工程质量紧密的联系起来。质量检验和工序管理是奖罚制度的两个方面。工序管理主要是对工艺规律进行规范,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点,充分的消化工艺文件,做好工艺分析,对环境、人、机器等因素进行管理。质量检验主要包括了对设备、材料和半成品的检验。在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运行时,要树立相应的质量管理目标,使人人身上有目标、人人身上有责任,每个人都要对企业负责、对质量负责,对所有的员工负责。 (四)加强质量监督机制建设 首先企业要把提高各级一把手的质量意识放在首位,发挥技术负责人和总工程师的重要作用,建立以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经理为第一责任、各级质量监督部门和技术、质量管理部门共同实施的监管体系,培养一批管理和监督、内审等专家队伍。其次是项目监督管理部门应熟悉相关设计文件,并针对施工难度、业主工作要求及工程特点,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完善项目管理机构的监控体系,明确工职责,制订出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和则管理规划,配备工程所需的检测设备,订出监控的措施、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为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再次是坚持隐蔽验收和“三检制”制度,任何分项、分部工程进行质量评定时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使施工现场处处、事事、人人、时时都严格按照规程、规范和质量管理制度办事,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贯穿于工程开工到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保证项目质量目标顺利实现。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施工企业起来,做好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人才是根本,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够使各项措施、各种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才能够有效的保证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质量。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养,在全面考察其工作作风、思想觉悟的同时,还要对基本素质、思维能力、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社会经验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要进一步的加强培训工作,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对所有员工来说,培训工作至关重要,要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人员队伍素质,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培训系统,形成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给予奖励,提高其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能够有效的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结语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具有工程项目涉及专业多,施工现场管理难度大、工程投资规模大、工程管理水平要求高、工程技术发展迅速以及工程质量要求严格等特点。提高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管理与控制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提高管理意识,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使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增强竞争力。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关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企业适应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安全文化建设是生产的保障,石油化工企业要依据其安全文化固有的特征,来建构企业安全文化的模式。 关键词 石油化工企业 安全文化 结构模式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是员工在从事生产作业及相关活动中,为实现安全生产与环保,识别、避免、预防、控制、消除其危险及事故的企业安全观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文化。 一、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内容体系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包括安全制度文化建设管理、安全行为文化建设管理、安全精神文化建设管理、和安全物质文化建设管理,其中安全精神文化建设管理是核心,安全物质文化建设管理是表象。 (一)安全制度文化以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形成安全制度文化,它不但是安全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而且体现了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安全行为文化以规范员工安全行为,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为主要工作,形成安全行为文化。规范人的行为,提高其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是控制事故的有效途径。 (三)安全精神文化以正确的安全观、恪守安全信念和价值标准为主体形成安全精神文化,包括安全最高目标、安全哲学思想和安全文化伦理道德。 (四)安全物质文化以各类安全设施配备到位,安全管理方法先进有效为主要目标,形成安全物质文化。它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安全文化的外部形象,是安全文化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易被大家感知和评价。 二、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的特征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着明显的特点,概括起来,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人本性。安全文化是保护员工从事生产作业及相关活动的安全与健康,保护员工的生命权、劳动权、生存权,维护员工应当享有的安全生产的合法权益。 (二)时代性。安全文化的发展要受到时问、地点、当时政治背景、企业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科技进步等影响,也受到世界科技进步、国内外市场经济竞争的影响。 (三)实践性。安全生产活动的经验和理论经过传播、继承、优化和提炼,又反作用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实践活动,指导实践,升华和发展为新的企业安全文化内容。 (四)多样性。安全文化既有安全生产领域的,也有安全生活领域和安全生存环境的。这就形成了人们安全文化知识和素质上的差异,成为安全文化多样性的根源之一。 (五)系统性。安全文化内涵丰富,涉及领域广泛,不仅是文化学与安全科学的交叉与综合,还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综合。 (六)创塑性。文化是可以继传、吸收的。任何单位、群体,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继承自身好的文化外,可以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塑造和创新符合时代进步的先进文化,显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 三、关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负责机构和负责人员做好作业日程安排,形成安全文化体系建设规划,即按照有计划、有步骤、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建设程序,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整体推进、系统运作,基本建立起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符合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安全文化体系。 (二)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让每个员工深刻理解“全面安全管理”的内涵和重要性。只有安全生产,个人的健康和生命才有保障,家庭才能幸福、美满,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才不会受损。只有安全生产,才能提高士气,提高工作效率。树立百分之百安全生产的责任感,使百分之百的员工成为抓安全的主人。 (三)班组及员工在安全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既要运用全员教育、持证上岗、班组安全活动、操作规程演练、作业前风险识别分析活动、安全管理人员现场监护、指挥、有效的安全文化实施手段,又要推行现代的安全文化实施手段。 (四)建立明确的安全基准和安全测评制度。每个员工都可以把自己的行为、工作与之对照,从而知道自己做的好还是不好,而且这种标准要以一种制度形式切实付诸实施。 (五)建立一套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大家能够按照此方法及时解决问题,而不是相互推诱或手足无措。管理层要强化全面安全管理、责任制、监督制、常规的经济手段、定期检查制、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积极实施意识及管理素质教育,无隐患管理法,系统科学管理,目标管理法,人、机、环境设计,应急预案对策,事故保险对策,系统安全评价,三因(人、物、环境)安全检查等。 (六)建立安全小组。安全小组可以由不同角色的人员组成,生产作业现场的各个系统和环节,负责发现安全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提出实施方法。安全小组建在基层班组更直接、有效。在生产现场设置事故警示牌、安全标语、安全标志(指令标志、禁止标志、警告标志)等,强调技术及工艺的安全化等。 四、结语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安全文化建设是生产的保障,石油化工企业要依据其安全文化固有的特征,来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模式。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论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 摘要:石油化工项目不同于其他工程,具有自身特点,属于高危行业。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石油化工工程的安全生产,为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作出努力。目前在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还存在着很多漏洞,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还有明显不足,因此,加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施工安全管理迫在眉睫。但是石油化工建设不单单是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还有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着想。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安全管理 引言 石油化工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位置至关重要,对于我国各行各业的能源供给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强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其高危行业的属性,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给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几乎不可逆转修复。因此,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与环保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1、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管理不到位 一般来说,生产建设企业出现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主要都是人为原因,人是生产建设中最主要的因素。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中,导致工程项目建设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危险作业,比如高空作业、吊装作业、用火用电作业等,再加之作业的环境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施工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另外,很多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往往会出现不安全作业,比如有的施工人员在进行高空作业的时候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甚至徒手进行高空作业。还有的施工人员肆意破坏施工设备,或者使用有危险的施工设备不做安全防护,这样的行为都会给施工带来不安全的影响。有些施工管理人员不能按照规范、标准对施工各工序、各阶段进行检查监督,使构筑物、建筑物的隐蔽工程、管线及设备焊接安装等存在施工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整改消缺,存在安全隐患。 2、职责分工不明确,监管不到位 在很多情况下,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着员工职责和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在进行工程建设时,有很多工程施工人员不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各工序各专业相互衔接脱节、交底、会签不清,在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扯皮,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工作效率低下,导致工程施工建设的进度和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员在监管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出现“空门”“空挡”。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石油化工企业工程项目建设存在安全隐患。 二、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措施 1、抓好设备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 (1)抓好安全管理的意识教育。意识的一切工作的前提,作为石油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来说,首先要让所有工作人员都有安全的意识。要以血的事实警醒员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生了太多因为安全管理不当引发的人员财产损失,因此,要在安全管理教育中总结案例,做成图片、文字和板报的形式,在安全教育课中进行讲授,用真实的事例告诫员工。要以责任状约束员工。无论是石油生产、运输和售卖,对于每一个工作岗位来说,都应该牢牢树立“一岗双责”制度,即既要完成岗位职责,也要牢固树立安全管理意识。通过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班组个人和班组签,班组和车间签,车间与部门签,部门与公司签,公司再与总部签,明确目标和责任,层层到位、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2)抓好安全管理的知识培训。加强知识培训,指的是执行安全管理教育的相关规定,做好安全教育培训。一是要做好强制性教育。根据国家安监局颁布的安全管理培训规定,安全生产单位的员工安全培训应在32学时,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到位。同时,对于一些特殊岗位如信号操作工、焊接等特殊设备操作的工种,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进行考核。二是要做好创造性教育。除了硬性规定的安全教育外,为加强设备安全管理,企业应该在安全管理的教育中根据生产设计,设定一些新颖的教育方式,如,每个季度设定一个设备安全管理日,开一些设备安全管理、保养的知识探讨或者技术比武、演讲比赛等等,将安全管理知识深入人心。 (3)抓好安全管理的执行考核。做好设备安全管理,还在于抓好安全管理的监督考核。一是要进行日常工作考核,每个设备操作班组和个人都有一套操作规范,并做好相应的操作记录。设备安全管理部门,要定期与不定期的对安全操作记录进行查验考核,对于不执行规定动作的个人要进行停岗教育等处罚,切实做到安全第一。二是要对开展的安全教育进行考核,特别是对于上岗的新人,一定要上足安全教育课。三是要抓好事故处理的后续考核。对于出过设备安全事故的班组或个人,要针对其后续的处理、经验吸收等方面进行考核,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故。 2、做好设备的防火管理 纵观石油行业的设备安全事故,火灾是比较容易发生的,有一半以上的事故都是火灾,这也是因为石油的易燃易爆性决定的。所以,做好火灾的预防,是设备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1)设备安全事故导致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引发火灾的设备通常是电气设备,这在石油行业当中运用较广。在火灾引发中,有短路电流和外接电压等几种常见原因。一是电流过大导致火灾,在一些电气设备的电路中,一些电气的电阻过大,电流保护器失效,导致线路被切断后产生电火花,引发火灾。二是接线端子引发,在发生接地故障后,电阻大,导致电气保护起效慢,接线端集聚高温产生电弧或电火花,产生火灾。三是维修是产生高电压。在进行设备维护是,由于外壳有电压,在与外接工具接触之后容易产生火花引发火灾。 (2)预防设备火灾的措施。设备火灾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有设备自身和操作不当的原因,因此,为做好预防工作,也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把好设备选用关。对于电气设备,一定要绝缘,要符合设备规范。要尽量不选择油化设备。这是因为,如果是有油设备,在发生故障时如短路,则会伴随高温、火花的产生,那么油料就会因为高温升华并分解,产生甲烷、乙烯等可燃易爆性气体。要有防飞弧装置,防止电弧现象。二是要把好导线关。一定要根据设备的功率,选择功率大的导线,确保在发生故障时不容易发生熔断等事故,防止机械损伤。三是要把好保护关。电气设备一般功率较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单用电路,如果不能,则应该设有单相电路的保护装置,保证在发生事故保护设备能够及时发挥作用。 3、加强企业安全培训工作 首先,企业应该针对企业员工开展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安全意识,杜绝个人因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我国部分石油化工企业职工生产技术方面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违规操作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企业在安全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制定详细的安全培训计划,帮助企业员工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做好员工的生产技能指导工作,使员工掌握正确的生产技术,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同时,企业还应该帮助员工掌握对一般生产事故的处理方式,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降低生产事故的影响。 结束语 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证,但是石油化工的生产是非常具有危险性的,所以完善安全管理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工程的管理人员要将工作落实到位,并且要严格的对工程进行监督。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工程造价管理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中的应用 摘 要:市场经济随着社会的变革在不断发展,并且,市场经济也向着全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石油化工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则是由于工程投资失误。所以,针对石油化工建设工作,必须进行造价管理方面的改革,以此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从而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管理,对现场变更进行严格管理,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工程的采购以及施工,从而对投资的成本以及风险予以控制,提高企业的可得利益。 关键词:工程造价;建设项目;阴功;管理 一、造价管理 1 投标中的工程造价管理 过去对于建筑市场,主要依赖计划经济进行指导,而现在的建筑市场的主导则是依赖于市场经济,基于激烈的竞争,工程竞标已经成为了当代建筑施工企业进行项目竞争的主要方式,所以,中标几率的提高,必须依赖于高质量、高规范化的标书。 首先,应当对工程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信息的搜集,为中标打下基础,这是因为信息获取是工程投标的前提。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施工企业应当选取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建立起一支技能高潮的高素质造价工程师队伍,从而提高自身对于造价管理的能力。 另外,投标时,对于所有的投标文件需要进行编标,另外还有一个答疑过程,最后才进行定标。答疑主要在投标前进行,投标方需要对招标文件以及相关的图纸资料进行了解,从中找出自己一伙的地方进行询问。而编标则是通过专门成列的小组人员,分工进行标书的编制,其中要求编标人员必须高度负责一丝不苟。并且有需要将工程量准确的计算出来,从而确定工程报价准确可靠。另外,在报价过程中需要依照经验进行估算或者报价相对较为模糊时,可以向一些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进行意见的征询,或者搜集相关资料,不能擅自主观臆断,导致报价过高或者过低。另外,还需要依照实际情况进行标价,并且还要做到知己知彼,了解其他的竞标对手的情况,以企业实际利益作为出发点,确定报价。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报价的过程中,可以相对的将标价降低一些,从而可以增加自身的中标几率。 2 施工中工程造价管理 首先,施工中对于成本的预算核心应当是造价管理,而其管理原则则是对成本的降低,这就就需要技术、机械人员相互之间相互配合,并结合材料的应用,不能够单独的将任一环节分离出来,一旦配合不紧密就会导致材料以及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的索赔问题也是成本控制的核心问题,施工企业必须加强索赔观念的形成,并清楚的认识和了解索赔程序和其意义。 二、控制分析方法 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需要依照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而针对成本的管理业应当以工程实际特点做为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对项目成本进行监控并在事前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有效管理项目价格的活动。工程项目成本是影响企业利润的又一因素,因而对成本的控制能够令施工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已经逐步的成为了当前施工控制的重要内容,其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够获得的利润大小。而成本的有效控制方法则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对工程进行成本控制的最佳时期应当是施工前,即目标成本管理。对目标成本进行管理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对目标成本进行确定,其次预测成本并编制计划。企业对于生产经营中的各项活动都应当进行监孔,如若发现成本控制的相关问题应当及时的予以补救,从而对整体范围内的预算进行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也就是成本执行过程中的管理。其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耗费、人工耗费的控制,以及对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安全的控制,和其他费用的控制等内容。首先,要加强业内管理。在工程项目开工的时候,应认真做好对图纸的审计工作,要仔细看透图纸,以方便施工,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确保工程的安全展开又能降低资源的消耗。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也是控制成本的一个有效办法,选择适合的施工器具,使其既能满足施工的要求又具有经济性。其次,对生产资料的耗费企业也可以进行控制,在项目生产的过程中,机械设备和材料成本的使用大概占了成本的65%,因此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采购制度和收发料制度,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应当适当减少材料的储存量,以加快资金的流转。采购材料也应货比三家,选择质量好单价少的商家,遵守专家的采购原则,即应派出由相关经验的专业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同时也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建立严格收发制度,收料时要认真地检验、保证质量,发料时严格按照计划发出。同时,对于材料的余料应当进行充分利用,坚持回收、废物的再次利用,这也可以减少一定原料的成本。对于机械的充分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既要合理调度也要充分利用,提高机械的使用率。对于机械设备也要进行定期的查看保养,以确保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事故,降低机械采办的成本。 对成本核算工作予以加强,通过在竣工后对工程的所有成本进行结算,从而全面掌握工程的施工成本,这一环节必须在竣工后及时开展,成本核算工作能够对成本控制进一步加强。 最后应当对造价管理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和归类管理。工程造价相关资料主要是针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做的现骨干记录以及施工中使用到的材料以及材料的单价和施工消耗物资的价格,最后还包括竣工的结算内容。作为造价生产的重要依据,工程造价资料的搜集以及整理必须按照类别进行管理,后期的造价管理以及分析会以此作为基础依据。 结语 总之,在工程施工中,工程造价问题会贯穿始终,因而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其涉及内容相对较多,综合性较强。因而企业负责人必须对成本控制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企业中相关部门也要予以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工程成本控制提供一个有力的条件,才能最大程度的为企业创造利益。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关于加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对于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一直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对石油化工工业进行建设。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对于石化企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管理者应当根据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特点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石油化工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关键词: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 引言 为适应全球一体化的竞争,全国各地投资兴建了大量的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高、投资成本高、风险大、施工周期长等特点造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异常繁杂,故需要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只有引入并采用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才能对工程项目进行总体的控制和协调,才能保证工程项目高质量、高时效的完成。而如何更好地运用工程项目管理,是当代石化企业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我国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1、新增地面建设环境比较差 随着当前油田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新增产能的地面建设环境逐渐变差,使得投资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在一些老区内建筑物十分的密集,与油田生产设施交织在一起,新井的建设面临着征地难的局面。另外,很多的外围新区建设地点一般是位于沙滩、耕地或是林地的复杂环境,随着征地补偿的逐渐增多,地面建设投资控制的难度逐渐增大,经过努力才降低的地面建设投资被补偿的费用所吃消,影响了工程的进度。 2、思想重视程度弱 建设项目实施过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工序环节繁多,专业复杂。参建各方尚未形成一个点点必查、环环创优的思维理念,尤其是部分管理者认为一些细小环节不会影响整体施工质量,从而疏于监管,最终导致实体质量缺陷的产生;建设各方对施工质量重视程度不如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工作,工作发生冲突时经常是质量让路,导致一系列质量问题的发生。如勘察设计不细,图纸缺项、变更频繁,各专业不配套,技术交底、图纸会审不具体,不具备条件就开工,盲目抢进度,质保体系不完善,施工起步低标准,现场监管和制度执行不力,操作工人教育管理不严等。 3、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是指企业以工程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组织内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一切因素统统控制起来,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包括人力资源分配、设备质量、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一个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必须是科学合理的,按部就班的按照整个体系进行操作和实施。但是在石油化工实际工程建设中会经查发现各个分系统的不健全,从而无法保障检测质量。如制度的不健全、管理人员执行不力、不同工种之间的协作出现问题、技术工人专业知识差、盲目追求施工进度、各个分系统的指导性文件缺失或不清晰等,这又是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一大因素。 4、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 当代计算机的普及,加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全球信息化的蔓延,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必然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信息化。而在我国,对于工程项目的分类、查询及检索技术等,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都还很不完善。我们必须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工程项目的管理当中来,加强建设工程项目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流通,即采用新型的信息化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二、加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分析 1、制定详细的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 进行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规划工作的难度比较大,要做到协调配合,实现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并且以近期规划为重点,体现规划的可操作性。随着石油化工的开发和地面工程的投产,需要根据现场的勘探开发的变换情况对地面规划进行及时的调整,按照年度实施规划的内容。制定工程建设的标准,使得今后的工程建设项目能够实现标准的统一,控制工程的投资,确保安全生产,提高石油化工工程的建设水平和经济效益。结合新的工艺,对油气集输系统进行相关的调整。对于老区地面建设选址选线难的问题,要积极开展同类设施空间整合的探索,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资源。 2、做好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质量的好坏与企业发展的好坏密切相关。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目标的顺利,因此,必须加强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唯有这样,才能完成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 为了做好项目的质量控制,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业主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前期的质量管理策划,并建立系统化的质量管理机构,把工程的质量管理责任细化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确保责任个人追究制,并对相关负责人定期进行质量管理检查和考核,对于工程质量过关的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应于工程质量出现纰漏的个人给予严厉的惩罚,并责其改正。其次,在选择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公司时,必须注重其技术设计素质、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措施,确保其设计、施工的资质,以防为了追求低成本而选择那些技术不过硬的承建公司。最后,必须严格遵循和执行制定好的工程项目计划,加大对工程项目质量的检查。 3、对于石油化工项目的投资进行控制 对于工程项目来说,项目经理是项目投资控制的最重要的责任人,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行使其责权利。各管理层应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对项目投资进行全过程、动态控制。通过招投标,选择施工、设备材料的建筑商、供货商。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进行实时统计、分析,确保投资在可控范围内。项目投资管理出现问题时,需要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问题进行控制。除此之外,还需根据项目的总体要求,将目标管理进行确定。项目经理可将项目进行分解,将目标落实到各个负责人的头上,使他们更好的开展工作,且能够对责任进行划分。项目的前期工作对投资的影响关系重大,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必须加强可研、基础设计的审查工作。 4、加强信息管理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等应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生产效率已然成为现代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信息管理,就是指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和控制项目管理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以达到为工程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主要有组织类信息、管理类信息、经济类信息、技术类信息和法规类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组织与控制,有利于从宏观上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有效地控制。 5、做好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管理内容,是项目的不同参与方经济往来的介质。在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的不同参与方可能会涉及到设计合同、施工承包合同、咨询合同和分包合同等等,但对这些合同的管理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即通过对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等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明确合同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是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成熟,加强合同管理既是对项目不同参与方的管理需要,也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结束语 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质量安全、工程投资以及项目进度都能够对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产生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项目管理必须贯穿于整个工程中。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试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石油化工相关生产设备因为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特点,所以加强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对材料的要求,还是对人员素质、技术能力的要求,都是十分的严格的,本文针对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加强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对于实际应用来说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 1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顺,质量监管工作不够 目前中国石化集团对各工程质量监督分站由质量监督总站(代表总部)负责监督各分站的业务,而分站的其他管理则由所在企业负责,这种模式被称为“双重领导”。过去,此模式在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体制下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已无法满足中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个别分站不愿意或不主动去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处于一线的个别质量监督分站的作用弱化。 1.2建设工程监管力度不够,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 由于建设工程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力量薄弱,直接影响公平、公正、公开、有序竞争的市场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工程监督工作不能够规范运作,发挥不出监督作用。 1.3监理受到建设单位的制约多 由于受到某些建设单位的制约,监理其职责不能完全到位,监理作用发挥不出来,监理行为自然不规范,工作程序不严格,旁站到位不扎实;与建设单位的管理职责划分不清,导致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时互相推委扯皮,工作效率不高;对工程前期工作不能很好的参与,对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关键部位、关键工序不能进行严格的全程监理。 1.4设计标准不达标,勘察设计缺漏项较多,施工图纸设计不完善 工程开工建设后,设计修改较大,变更较多,既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同时给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增大了工作量。 1.5实体质量方面经常出现一些低老坏问题,如焊缝咬边、混凝土厚度不够、飞溅清理不净、成品管线护不好,等等。 综上所述,以上已成为近些年石化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中主要问题,项目执法的监督职责与其他参建责任主体的质量管理职责分拆不清,导致某些质量行为违法违规不能及时被查处,建设过程违反程序规定不能及时被制止,检查验收不按规范标准执行不能被及时纠正等现象。 2加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措施 按照国家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中国石化工程建设管理改革的需要,对石化工程质量监督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理顺组织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延伸监督范围,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和创新工作理念,完善公共财政保全机制,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 2.1建立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体系 要确保石油化工工程质量,就要使质量监督部门相对独立。具体的来说,应将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变性质,与生产管理单位区别开来,科学地将其界定为行政执法机构,成为为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综合性执法组织,赋予独立的执法主体地位,并且在机构、职能、经费,编制等方面达到相对的独立,以方便日后监督工作的开展。剥离国有企业的“工程质量监督”职能,实行工程监管统分结合、条块结合基础上的属地管理;同时,积极推进组织机构改革和调整,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设在各单位的分支机构接受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的垂直领导。 2.2质量行为和实体质量监管并重,强化双重职能 双重职能是对现代质量监管部门的新要求。除此之外,国家对工程质量监督还有其他具体的要求,主要为:以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为依据,对各参建主体的质量行为进行监督。质量监督总站通过对静态质量行为(如各参建主体和人员的资质情况及各种质量管理和检查制度的建立等)和动态质量行为(如各参建主体各种质量管理和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等)的有效监管来构建良好的工程建设质量环境,从而保证石化工程建设项目的实体质量。具体到石油化工的建设,质量监督部门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坚持对工程项目实体质量与参建责任主体质量行为并重的监督管理原则;第二,要采用日常监督管理与综合质量大检查、专项质量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模式;第三,要强化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质量监管。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中石化质量监督部门监管和检查的职能,并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2.3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监督等单位都要加强质量管理基础工作,促进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每个单位都要动起来,每项政策都要落实到位。 2.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施工企业起来,做好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人才是根本,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够使各项措施、各种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才能够有效的保证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质量。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养,在全面考察其工作作风、思想觉悟的同时,还要对基本素质、思维能力、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社会经验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要进一步的加强培训工作,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对所有员工来说,培训工作至关重要,要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人员队伍素质,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培训系统,形成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给予奖励,提高其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能够有效的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2.5完善石油化工工程监督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要是制度得到顺利执行,必要的法律法规必须完善。具体到中国化工工程建设上,应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全面修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使其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政府职能和行政许可制度的改革,明确执法主体及各方面的责任,和工程建设标准的体系和地位,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的规章制度,加强标准体系的建设,为工程建设管理提供技术经济支持和保障;除此之外,还有要积极研究制定《工程质量法》、《化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 2.6开创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新模式 要依法行政,除了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外,客观上还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指导,在指导中执法,尽量运用事前告知、事中抽查、事后审查和惩治违法的工作方式,通过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用市场的力量解决市场的监管问题;改变原有的对不同企业、不同工程均实施单一的、无区别质量监督模式,应集中资源解决影响最突出的问题,抓住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实行差别化管理;为确保石化工程建设质量,石化质监总站的质量监督检查范围在现阶段应逐步做到向炼化的大检修、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体系、设备制造过程三个方向延伸;同时,大力发展预警机制,建立预见性的质量监督模式,做到服务与执法有机结合。 结束语 总之,做好石油化工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必要从行业的实际出发,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点有针对性的完善相关措施,同时,积极发挥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在施工过程中不断的完善相关手段,应用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提高石油化工工程质量,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的利益,实现长远的发展。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高职石油化工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石油化工类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对石油化工类专业的专业建设体系、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构建、青年教师培养以及校企合作等五方面进行了探讨及总结。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石油化工 专业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石油化工行业是,更是需要大批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1] 。位于西北能源基地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和财政部2006年首批的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示范高职有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产业,提升社会服务辐射能力,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优势,利用好在师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2]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作为学院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持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建设,该专业已经从最初的学院“特色专业”发展建设成学院的“强势龙头专业”,专业建设积淀了深厚的建设经验,积累了精良的教学资源,形成了突出的办学影响。 1 立足校企合作,科学的构建专业建设的模式。 高职院校应以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群,体现行业特点,适时开发行业和社会需求度强的新专业[3]。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做到与时俱进。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围绕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发挥优势、注重效益、保证重点”的原则,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形成办学特色,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4]。按照石油化工产业链结构,石油化工产业分别由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石油化工、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材料成型五大模块组成。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是产业链的核心。专业建设以行业核心岗位群为专业建设立足点,凝练出专业建设的五大核心建设体系的主要内容,即: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和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了“58433”石化类专业建设模式,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道路。 2拓展综合性专业实训平台建设,构建能力递增型实训基地。 由于石油化工产业集约化、流程化的发展,学生在石油化工企业现场很难得到深入一线的考察与学习机会,因此,校内石油化工实训基地建设是石油化工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5]。利用装置现场操作和仿真软件操作两种技能培训手段,构建了真实和虚拟结合的立体化学习情境,搭建起基础化学实训平台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平台综合性专业实训平台的能力培养递增型三大实训平台。基础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和化工单元设备操作训练培养通用专业操作技能,小型化工装置侧重体现真实化工过程,化工生产装置仿真软件反应真实工业生产操作控制过程,与生产操作最接近。在综合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共享性实训项目的建设,兼顾各专业的个性实训项目建设,既要体现专业特色又要考虑专业拓展。根据各专业的核心工艺,通过小型生产化工装置和典型化工装置仿真软件,进行专业综合技能培训。石油化工实训基地是以石化、炼油专业为核心,兼容高聚物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煤化工、精细化工等诸多个专业的综合性实训平台体系,为石油化工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切实保障,同时强化实训基地管理,提高能效,为化工类专业群的快速协调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图1能力递增型实训基地建设 3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构建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建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遵循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原则[6]。从对应国家职业标准入手,通过深入企业专业调研,分析生产过程职业岗位群组成,从职业岗位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将其提炼转化成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构建为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石油、化工产品成千上万,究其生产过程均可概括为:原料准备原料预处理化学反应后处理产品。不同生产装置仅处理原料和加工工艺过程不同,设备都是通用的。基于工作过程,从职业岗位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出发,构建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适用于化工类各专业。 4系统设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实践历练培养专业骨干。 高等职业教育在对教师的要求方面,既有教师的普遍性要求,又有特殊性的要求。在教师的培养上,不但要重视特殊性要求,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更要重视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满足教师普遍性的要求[7]。一流的教学团队永远是人才质量的切实保障。培养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一线的主力军,才能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健康发展。从高技能人才培养实际出发,经过对 “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及素养的全面分析,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发展要求,探索提出了“九位一体”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九方面具体的锻炼与实践,系统全面地提高了整个教学团队的综合实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图4青年教师培养培养模式 5实施服务前移战略,从10个方向切实有效落实校企合作。 重视和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客观要求[8],职业院校必须坚定不移的校企合作。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从浅、中、深三个层面,沿着10个方向逐步地落实,即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企业订单培养,企业员工岗前(岗中)职业培训,学生毕业顶岗实习,企业兼职教师聘任,教师下厂锻炼,教师参与或承担企业技术研发,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带动专业内涵建设、服务社会的同时,有效地推动了产学研协调化发展,促进了办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在赢得了服务企业的好评的同时,提高了学院办学声誉,扩大办学行业影响力,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作为一所闻名国内的石油化工高职院校,我们在石油和化工类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一系列的成绩,但是,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的骨干特色专业,探讨如何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提高教育质量,是每个职教人的责任,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药物分析论文:论药物分析实践教学的革新 一、实验部分 1更新实验内容 在实验教材的编写中,我们精简了实验技能训练,增加综合性、设计性训练,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同时为了顺应本科生对专业英语的需求,增加双语实验。药物分析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如药物理化性质的验证、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和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其目的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个技能同时训练。如,学生开始接触药物分析实验时,训练他们完成单项的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内容,之后,可以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同时完成,收效甚好。 药物分析的综合实验将药物作为一个研究的整体,在完成单项基本技能兼顾药学的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例如《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的学习,是在学生们亲手完成了阿司匹林原料药的合成和片剂的制备之后,利用4个学时完成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的原理、方法与技术要点的学习、讨论,并随后由学生们亲自完成自制阿司匹林片的定量分析,完成检验工作报告;《黄连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的鉴别》项目,是在学生们完成了黄连药材的鉴定和其盐酸小檗碱成分的提取训练后,完成运用薄层色谱法鉴别中药目标成分的方法学习,同时学会其鉴定技术的应用。设计实验是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设计老师所给的实验题目,让同学们根据有关理论进行实验设计,例如《对乙酰氨基酚片的质量分析》实验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要求每组同学写一个实验方案,实验课上进行讨论,最后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原则上一组3—5人,实验小组成员经合理分工后主动带着问题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和理论设计实验方案。 他们经过讨论形成小组成员认可的方案后,每个实验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在班上汇报,由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实验老师全程参加,经过充分交流后,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在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之后,各实验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向实验室提交实验用品清单。在具体实施实验方案时,实验老师只提供清单中所需的实验用试剂和仪器,具体实验用试剂有学生自己配制,仪器的校正和调试也有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最终由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原始记录和药检报告,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药品检验工作的具体方法和基本程序,熟练掌握实用的、先进的药检工作技术,为今后就业和继续深造奠定坚实基础,并培养学生们胜任药品检验一线岗位实际工作的自信心。双语实验的实施,使学生做实验的同时了解了质量标准的英文标示方式,巩固和加深了专业术语的学习。 2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改变单纯通过讲解和示教的讲解方法,引入多媒体教学,将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因条件限制无法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项目,制作成视频资料,学生可随时观看实验视频教学资料,复习基本操作技能并对完整的药品检验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实验,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把握仪器的操作要领、每一操作步骤的作用以及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实验中学生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记录原始实验数据;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之上,认真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课上不再讲解具体的操作步骤,但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并全程巡视,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具备分析问题及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提交实验报告,报告包括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每次实验报告教师都认真批阅打分,并将其中问题集中点评,让学生明白在实验及报告完成的过程中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不对,为什么不对,尽可能使收获最大化。 3实验考试的改革 药物分析实验单独考核。实验考核成绩由平时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实验考勤和期末实验考核3部分组成。其中平时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占30%,期末实验考核成绩占70%。平时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占30%,使得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实验结果分析更为重视,在平时的实验中和书写实验报告时有意识的加强基本功的练习,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测得几个实验数据,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有很大的提高。期末实验考核以药品检验工作项目为内容,以考核工作能力为主,以接受任务到完成项目的工作为考核标准,由学生随机抽签接受任务,任务仅写明具体检查项目,如检查维生素C注射液的含量,其余不做提示,现场提供全套药典,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质量标准的确定、需用主要试剂配制方法的确定,并提交,之后进行现场仪器和试剂的选择,实际检测,记录数据,计算结果,并给出结论,当场提交检验工作报告。 二、结果与讨论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通过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2009—2012年度本科论文答辩中,有8篇药物分析相关论文获得优秀,并发表。 三、结论 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处于良性循环中,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今科技发展迅速,各种分析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药品的质量标准及检测手段也不断地与时俱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科进展,自身也要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和探索。随时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积累经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药学人才。 药物分析论文:神经内科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和分析 抗菌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因不合理的应用而导致细菌耐药性。了解和掌握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对抗菌药物的供应管理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1]。为了解我院神经内科抗菌药物用药现况,特对我院2012年1~12月神经内科965例出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从我院感染监测数据库中,收集整理2012年1~12月神经内科出院的965例患者在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的数据。 2.方法 根据WHO推荐“限定日剂量”(DDD值)作为药物使用指标。DDD值:指药品应用于成人主要适应证的每例平均剂量。计算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AUD)和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DDDS反映该药在临床的地位,DDDs值越大,表明该药的使用频度越高。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每100天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越低,说明用药的合理性就越高。 结 果 1.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2012年1~12月神经内科出院患者共计965例,每月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不超过30%;上半年标本送检率均大于30%,而下半年患者标本的送检率均大于60%。见表1。每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低于40 DDD,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见封四图1。 2.DDDs前10位的抗菌药物 2012年1~12月中我院神经内科使用抗菌药物共40种,其中 DDDS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其中β内酰胺类有6种,喹诺酮类有2种,氨基糖苷类有1种,碳青霉烯类有1种。见表2。 作者简介:何小群(1976-),女(壮族),广西田东县人,主管药师,药学学士。 3.抗菌药物使用费用 2012年神经内科二病区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共计54.35万元,占药品总费用的10.76%。其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24.86万元,占抗菌药物费用45.74%;其他依次为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11.90万元,占21.89%;青霉素类抗菌药物8.84万元,占16.26%;喹诺酮类药物2.86万元,占5.27%;其它抗菌药物5.89万元,占1084%。详细来看,神经内科抗菌药物费用支出主要在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费用次之,喹诺酮类药物费用较少。详见封四图2。 4.抗菌药物每月人均费用 2012年神经内科患者抗菌药物每月人均费用以1月份最低为555.50元,以12月份最高为1161.04元,见表3。神经内科患者抗菌药物每月人均费用变化不大,基本平稳,只是11月份和12月份呈快速上升之势。见封四图3。 讨 论 抗菌药物作为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医院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但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严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和宣传力度不断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有了好转的趋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量做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作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原学标本送检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情况。我院神经内科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标本送检率均 30.00%,达到卫生部的要求。标本送检率几乎呈逐月上升趋势,是否行标本送检与医师重视程度和患者经济状况及其它患者不配合治疗因素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1~12月各月抗菌药物使用率达到卫生部对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2012年1~12月我院神经内科抗菌药物DDDs排序中第1位的是头孢曲松钠,该药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作用强、耐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不良反应较青霉素类药物少,且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强等特点。头孢曲松钠对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具有良好效果,且该药半衰期长,用药频次少,肾功能异常者不须调整剂量等特点,在神经内科应用广泛。头孢呋辛酯片排名第二,该药为第二代头孢类口服药物,按照能口服就不静滴原则选药,降低患者输液次数,且院外继续治疗,降低用药风险,增加患者用药安全性。喹诺酮类药物使用频度亦不少,该药亦对多系统的感染有良好效果,其对头孢类过敏患者,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率也逐步增长。研究表明,一定范围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和使用量的变化可以导致病原菌整体耐药水平以及耐药病原菌感染率的相应变化[3]。 碳青霉烯类药物是神经内科重症感染患者常使用的药物。神经内科脑卒中合并重症肺炎,在药敏结果支持下,可选用三线抗菌药物,如美罗培南等,该药广谱,抗菌作用强,价格相对贵些。图2所示,抗菌药物人均费用年底较前偏高。抗菌药物费用受疾病类型、感染程度及患者体质、药品类型等影响。重症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级别 高,费用亦相对高些,且规格相关的药品,进口药品比国产的贵。抗感染治疗过程,尽量首选国家基本药物,同时,抗生素人均费用偏向,说明医师可能偏爱应用广谱、价格昂贵的“高端”抗菌药物[4]。针对这些现象,应进一步细化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我院神经内科抗菌药物利用基本合理。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以脑梗死和脑出血为主,且多为发病急、病情严重、基础疾病多,常合并意识障碍,因此容易发生各种类型的感染[5],因此,应高度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避免产生细菌耐药。 药物分析论文:对药物经济学费用控制分析 一、药物经济学 (一)定义: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ostminimization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实施步骤: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1)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的观点;(3)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4)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5)结果的货币价值;(6)资源的区分;(7)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8)决策分析;(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结果表示。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用于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基本医保医疗用药核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形成的。用药核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帮助 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五)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药物分析论文:米菲司酮配伍前列腺药物终止早孕的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药物为上海华联制药厂生产的全合成米非司和米索前列腺药物序贯合并使用,终止早孕的流产效果。自2010 年8月30日—2011年8月30日在城关区第三医院妇科进行药物流产的样本500例。 1.1 对象选择 确定为宫内妊娠(从末次月经第一天到四十九天以内)资源要求使用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高危人工流产对象,对手术流产有恐惧心理者。排除使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腺禁忌症者或距离医疗单位较远不能及时就医者。 1.2 方法 1.2.1 操作者 具有妇产科或妇幼医师资格的医疗工作者,严格掌握其药物抗孕的知识和刮宫手术技术。 1.2.2 治疗方法 用要钱详细咨询、询问病史、体检、妇科检查有关的化验金叉,B超检查确诊胎丕在宫腔内,符合药物流产者,填写登记表,确定服药日期随诊单和注意事项。 药物流产者必须在空腹或进食2小时服药,首次米非司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其余药片医生说明用法同随诊单带回家按时自服,服药后开始记录服药后反应。服药者于第三天或第四天在医生规定的日期到医院加服前列醇药物后留观6小时,严密观察血压、脉搏、腹痛、出血、有无胎丕排出等情况。 药流者观察期间未见胎丕排出者,于用药第八天到我门诊就诊,并带排出物备查,留院观察虽胚丕排出,出血多于月经量,于用药第十五天到原用药医院就诊。 2 分析评价 完全流产:用药后胎丕自行完整排出、或未见完整排出,经作B超检查未见妊丕图象,阴道出血自行停止,尿HCG阴性,子宫恢复正常大小。 不完全流产:用药后妊丕排出不完全或随诊过程中因出血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施清宫术者。 流产失败:用药8天后未见妊丕排出,继续妊娠或胚胎停止发育需手术终止妊娠者。 流产效果与孕天关系 由于胎丕排出时间,流产后出血量无可比性故未作统计学处理。 从表中可看出,流产效果与孕天的关系,经卫生统计学处理P 0.05,没有明显差异。 3 分析结论 药物流产同样的剂量,不同的服用方法,不同的孕天,可取得同样的效果,其副反应以呕吐,腹痛为主,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其次手麻,腹泻等均无特需处理。药物抗早孕可选用米非同酮配伍米索前列腺,其价格低廉,易保存,不需冷藏设备,运输方便,特别是不经阴道操作给药,深受医务人员及广大妇女欢迎。 药物分析论文:香港青年药物滥用与社会政策分析 【内容提要】药物滥用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早在上一世纪五十年代末,香港便将药物滥用视为“一项最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并在1959年和1974年发表问题白皮书决心根除药物滥用问题。[1] 尽管成绩不小,但药物滥用问题、尤其是青年药物滥用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近年来,中国内地青年药物滥用问题呈增长趋势。本文将在回顾香港青年药物滥用现象及其政策的基础上,探讨其原因及应有的社会政策取向,以期对我们制止青年药物滥用及其政策制定起到借鉴作用。 【摘 要 题】青少年社会调查 【关 键 词】香港青年/药物滥用/社会政策分析 【正 文】 一、香港青年药物滥用现状 广义上说,药物指的是所有能够改变人类身体功能的物质。[2] 但是,从社会问题的角度出发,药物又特指那些直接影响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并造成习惯性依赖的物质。或者更确切地说,药物指的是那些能够影响人的心理功能、情绪、感觉和意识,具有被错误使用可能,并对使用者和社会造成危害的化学物质。而所谓的药物滥用,则是指使用不被社会认可的,或过量、不合适地使用社会认可的药物,并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伤害的情形。[3] 以国际公认的标准来看,具有被滥用可能性的药物范围比我们以往关于概念的界定更为广泛。它既包括非法的大麻、海洛英和可卡因等,也包括通常被社会认可的香烟、酒精饮料和部分处方药品。尽管它们的社会认可程度不一,但对人的伤害程度却有一致性,许多研究甚至认为香烟和酒精饮料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某些。[4] 在香港,被认为具有滥用可能性的药物包括麻醉镇痛剂、迷幻剂、抑制剂、兴奋剂、镇静剂和包括烟酒等六大类。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非法药物分别为海洛英、氯胺酮(俗称K仔)、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俗称摇头丸)和大麻,它们在滥用药物者中的比例分别为74%、17%、9%和8%。[5] 对于21岁以下的青年,经常被滥用的药品主要为氯胺酮、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大麻、甲基安非他明(俗称冰)和海洛英,其2003年的人数分别为1099、599、499、136和114。[6] 而学生的情况又有不同,根据2000年的调查,除了海洛英,主要滥用的精神药物为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大麻、氯胺酮、止咳药、有机溶剂和甲基安非他明,其比例分别为45.6%、41.7%、36.5%、26.1%、23.2%和16.0%。[7] 那么,香港药物滥用者的数量究竟有多少,其变化趋势如何?根据香港药物滥用资料中央档案室的汇总统计,1997~2004年药物滥用者分别为17635、16992、16314、18335、18512、17966、15708和14714人。按年龄组别计算,其中20岁及其以下青少年药物滥用者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997年17.9%、1998年16.7%、1999年15.2%、2000年21.9%、2001年21.1%、2002年16.8%、2003年14.0%和14.4%。[8] 尽管中央档案室汇总统计的青年滥用药物者人数及比例有所下降,但与90年代末相比绝对数字还是较大。并且,由于滥用药物人数往往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因此我们难以对未来青年滥用药物的趋势作出过于乐观的估计。例如,2004年因触犯罪行被捕的青少年人数上升,同年因严重罪被捕的青少年505人,而上一年仅474人;因轻微罪行被捕的青少年979人,上一年为739人。[9] 近年来青年学生滥用药物问题不容乐观。根据刘德辉等人的研究,尽管学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数较少,但在另外一些药物上却呈增长趋势。例如,尽管吸烟的学生人数从1992年、1996年的26.8%、23.7%下降到2002年的22.2%,但同期饮用酒精饮料者的比例则由73.9%上升到79.7%。尽管与1996年相比,2000年使用大麻、止咳药和有机溶剂者的比例明显下降,但服用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摇头丸)、甲基安非他明(冰)和海洛英的比例则上升;而其中使用摇头丸和冰的青少年比例更是分别从5.2%和10.3%上升到45.6%和16.0%。在1996年的调查中俗称K仔的氯胺酮还没有引起研究者注意,但2000年滥用者的比例则达到36.5%。[10] 当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香港药物滥用的问题并不是最为突出的。根据联合国药品控制和犯罪预防处(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rug Control and Crime Prevention)的研究,世界各大洲几乎都受到药物滥用问题的困扰。在亚洲,药物滥用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为中亚和外高加索、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和西亚的一些国家。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相比,在鸦片、可卡因、安非他明和摇头丸等药品上,香港滥用者的百分比或者在中等水平以下,或者没有排上名单。[11] 2001~2002年期间,全球非法药物滥用人数为2亿,占总人口比例为3.4%;[12] 而在香港,2002和2003年滥用药物的人数分别为17966和15708人,[13] 而这两年的人口分别为678.7万和680.3万,[14] 药物滥用者的比例仅占总人口的0.26%和0.23%,远远低于全球的比例。然而,药物滥用不但对本人及其家庭具有重大消极影响,而且还常常与犯罪等现象纠缠在一起,演变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香港的药物滥用问题不可轻视。事实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我们借鉴。 二、香港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的社会政策 药物滥用问题的严重性,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以及国际性、地区性和地方性的非政府组织,都将铲除这一社会毒瘤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政府组织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在香港,政府在保安局设立了由禁毒专员领导的禁毒处这一具有统筹性质的专职机构,与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协同处理药物滥用问题。其职责涉及的领域包括立法和执法、预防教育和宣传、戒毒和康复治疗、研究和对外协作。同时,政府还设立了禁毒常务委员会和问题联络委员会。前者属于非法定的政策咨询组织,由1名主席、17名社会工作、 社区服务和其他方面具有专门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非官方专业人士以及禁毒专员和卫生署代表2名官方代表组成,下设由禁毒常务委员会常委任主席的禁毒教育及宣传、戒毒治疗及康复和研究等三个小组。后者则是政府与各志愿组织之间起沟通作用、鼓励社会参与的机构,包括戒毒治疗和康复界的代表、药物教育专家、青年团体和机构代表,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代表。[15] 有关药物滥用问题的对策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其划分方式也各有侧重。在西方一些国家,有的将其区分为防范(prevention)、治疗(treatment)和法制(leagal repression and decriminalization)等方面,[16] 有的区分为防范控制(control strategies)和立法执法(law enforcement)等,[17] 甚至有更为具体的划分;[18] 但总的来说包括事先的防范教育和事后的惩治矫正两个方面。香港政府关于药物滥用的社会政策也基本相同,下面着重从宣传教育、立法与执法、治疗和康复服务以及研究等四个方面作简要的介绍。[19] 首先,关于宣传教育。由于青少年阶段是初涉药物的关键时期,因此借助宣传教育和预防工作帮助他们了解的危害、促使他们远离显得十分重要。香港政府在教育机构、新闻界和其他组织的协助之下,着重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学校教育宣传方面,教育署出版了《学校行政手册》和《中学学生辅导工作》,规范学校处理药物滥用问题的机制并为教师和社工提供指导。教育署还多次组织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学校的药物教育水平。此外,教育署还将有关教育内容融入到小学常识、中学社会教育、经济及公共事务、宗教、科学化学和通识教育课程之中,使得药物知识教育制度化。禁毒处也与教育署合作,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和派发药物教育教材的途径,促进青少年的药物教育工作。 在社会教育方面,政府每年一度组织全港性禁毒宣传运动,派发各种宣传资料,制作播放各种电视宣传教育片和公益广告,开通禁毒咨询热线,广泛宣传有害的思想,告诫人们远离。在这方面,政府近年来一个比较大的举措便是建立了永久性的“药物资讯天地”展览馆,作为进行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的基地。该展览馆由香港赛马会赞助,2002年完工,2004年6月正式启用。展览馆占地900平方米,除了一般的展览以外,还设有互动影院和图书馆等内容。2002年“药物资讯天地”第一期为3300余人举办70多项教育活动,招募会员1900人。2004年6月启用以来,“药物资讯天地”的参观者已达到18689人次。 除了自身组织的大量活动外,政府还通过参与、协助和资助等手段,调动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极大地扩展了宣传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及其数量。像社区药物教育辅导会、明爱乐协会、启励扶青会、香港戒毒会和香港善导会等组织机构,都在这些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二,关于立法和执法。香港在与违禁药物的斗争中,逐步确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执法体系。通常,香港由禁毒处提出建议,交立法会讨论通过完成相应的立法程序。至于执法,则由警务处和海关负责。此外,卫生署在管制药物的医用管理、药剂的进出口以及可供用作制造或违禁药物的化学制品原料进出口方面也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香港在违禁药物管制方面的基本法律是《危险药物条例》。它对危险药物的认定、贩运、制造、占有、经营、供应和惩罚等作了具体规定。政府根据药物滥用情况的变化以及非法贩卖的趋势,定期对该条例加以修订。除了《危险药品条例》,相关的条例还包括《药剂业绩毒药条例》、《进出口(一般)规例》、《化学制品管制条例》、《2002年公众娱乐场所条例(修订附表1)规例》、《2002年公众娱乐场所(豁免)令》、《跳舞派对主办单位经营守则》、《2002年贩毒及有组织罪行(修订)条例》、《贩毒(追讨得益)条例》和《有组织及严重罪行条例》等。 根据上述法律,执法部门近年来持续对滥用和贩卖精神药物的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打击。2004年,警方便缴获海洛英35.74公斤、“摇头丸”类药品283568颗、大麻草154.89公斤、甲基安非他明15.67公斤、可卡因55.53公斤以及其他一些违禁药物。2004年因触犯罪行而被捕的人数为8295人,其中因制毒、贩卖或占有大量等严重罪行者2807人,因占有危险药品供个人吸食等轻微罪行者5488人,分别比2003年的8652、2827和5285人有所下降。1995年以来,尽管犯罪人数在2000年略有反复,但总体上呈持续下降水平。 此外,香港还加强了打击方面的国际和地区性合作。在香港出任上述特别组织主席一职期间,史无前例地召开了5次全体会议;加强了与内地和澳门之间以及与海外禁毒机构的合作。 第三,关于治疗和康复服务。除了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治疗和康复服务也是消除药物滥用问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特区政府采取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矫正与康复相结合以及政府主导与非政府组织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服务方式,对于解决药物滥用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值得借鉴的是香港的戒毒服务通常都与治疗者重返社会、回归正常生活相联系。为此,他们往往动员家庭等力量参与治疗,并为一些治疗对象提供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与经历方面的服务。特别是所谓的中途宿舍(halfway house),更是为成功接受戒毒服务者与正常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对于从根本上实现治疗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推行的治疗和康复服务根据其对象、目标以及实施者的不同,主要有强迫戒毒计划、自愿住院治疗和康复计划以及美沙酮治疗计划等三种形式。其中由惩教署负责的强迫戒毒计划适用于法院裁定的轻微违法者并适合这种治疗的药物依赖者。惩教署分别设有接受不同性别犯人的两个戒毒所。一旦犯人经法院判定接受强制戒毒治疗,根据戒毒进展的不同,时间通常在2~12个月。犯人康复后必须接受强制监管,如果再犯将被重新送回戒毒所治疗。2004年进入戒毒所的人共1324人,比上一年度减少3%。自愿住院治疗和康复计划与美沙酮治疗计划的对象都是上述接受强制戒毒计划以外的药物依赖者,分别由非政府机构和卫生署提供,其差别在于接受戒毒服务者是住院集中治疗还是分散“门诊”式服务。香港接受政府资助提供住院戒毒服务的非政府组织数量较大,其中包括部分专门提供青少年治疗和康复服务的机构,如明爱黄耀南中心、基督教得生团契、基督教互爱中心、基督教正生会等。对于这些非政府机构的戒毒和康复服务,政府通过《药物依赖者治疗康复中心(发牌)条例》进 行资格审查管理,并借助政府拨款进行引导和鼓励。由卫生署推行的美沙酮治疗计划又分为代用治疗和戒毒治疗两种。前者以替代海洛英抑制毒瘾为目的,而后者通过逐步减少美沙酮剂量达到完全消除毒瘾为止。截至2004年全港共有美沙酮诊所20间,年内求诊者2485324人次,比2003年减少了3.5%。当然,美沙酮治疗也是一个有争议的模式,其使用受到严格管制,所有求诊者必须在配药人员面前服用。 第四,研究工作。药物滥用不仅是心理学、社会学和犯罪研究关注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受到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香港政府关于药物滥用问题研究的指导和资助工作主要由禁毒常务委员会下属的研究小组委员会负责。它由禁毒常务委员会委员担任主席,成员包括医疗卫生界、社会工作界、教育界、法律界、戒毒治疗和康复服务界、地区组织以及政府部门的代表。从1993年到2000年,该小组共资助有关药物滥用整体趋势、药物滥用者特点、戒毒和康复治疗以及预防教育等方面共31项研究。2002年拨款资助的项目有5项,其中包括三项新立课题和两项原来已经进行中的项目。2004年资助的研究项目有四项。 三、青少年药物滥用及社会政策分析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药物滥用问题的形成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相应的社会政策要想取得成效,必须针对社会问题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伦纳德(Peter Leonard)曾经分析了社会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pre-conditions)、原因(causes)、结果(effects)和后果(consequences)等四个环节,并提出了三级干预的策略。就药物滥用而言,初级干预(primary intervention)的重点是改变社会的总体环境,从而消除导致药物滥用因素的积聚;所谓的二级干预(secondary intervention),则是将重点放在药物滥用的原因及其结果之间,试图通过相应的对策阻止结果的产生;至于三级干预(tertiary intervention)则是一种事后的范围,也就是尽量减小或消除药物滥用对个人和社会的消极影响。[20] 根据上述思想,要想针对青年药物滥用制定有效的政策,就必须深入分析社会问题形成的各个环节及其形成机制。为此,下面我们首先回顾学术界关于药物滥用的一般理论研究,然后具体分析当前国际背景下香港青年药物滥用的具体原因,最后探讨相关的社会政策。 1. 关于药物滥用的一般理论 关于药物滥用的原因,西方理论界主要有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的解释。[21] 药物滥用的生物学分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早期犯罪学家隆布罗索等的研究,其特点是强调越轨行为与行为主体生理特征(如头颅形状、体形和染色体组成等)方面的关系。[22] 具体到药物滥用及其行为主体生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西方一些学者通过对酗酒者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更可能同时成为酗酒者,两者的比例分别为65%和25%;即使被非酗酒家庭收养,那些父母酗酒的孩子成为酗酒者的比例仍要比一般的人高6倍。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具有一致性的病症,[23] 也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造成这一现象可能与个体对酒精的新陈代谢能力有关。[24] 然而,光从生理的角度出发并不足以解释全部的酗酒行为,更是难以解释其他更多的药物滥用现象。研究表明,60%~70%的酗酒者并不具备上述遗传方面的生理特征,而某些具有上述遗传特征的人也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成为毫无节制的酗酒者。[25] 心理学研究注重药物滥用行为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及人格特征的差异。行为主义者否认药物滥用的生理学结论,倾向于从后天学习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一些研究认为,人们滥用药物是因为他们发现服用药物可以给他们带来正向的激励作用;另一些学者则指出,用药成瘾有助于某些人摆脱消极的感受。尽管这些研究对于药物效应的认识不同,但是它们都将药物滥用行为的形成与某种经历的体验及其对其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将药物滥用视为这两种关系相互促进的结果。与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因素不同,人格理论则倾向于从个体的内部特征出发解释药物滥用行为。但是,究竟那些人格特征决定了个体对药物的上瘾,目前的研究并没有一致的结论。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药物滥用者具有被动、缺乏进取和自尊较低等人格缺陷,倾向于借助药物来逃避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尽管人格无疑在药品成瘾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上述理论也受到其他一些学者的指责,认为他们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对于研究对象偏见的翻版,并得到实证研究的证实。[26] 当今对于药物滥用问题较为全面分析源自于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传统社会学关于越轨行为的研究为认识药物滥用提供了一种指导,像失范-压力理论(anomie-strain)、差异交往理论(differential association)以及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和亚文化(subculture)理论等,[27] 都对我们认识药品成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有关的介绍来看,上述这些关于药物滥用问题的理论似乎缺乏实证研究基础。[28] 此外,澳大利亚学者摩尔(David Moore)评论指出,目前关于青年人药物滥用的研究对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还重视不足,并且缺乏这方面的综合性研究。[29] 对于青年药物滥用现象的分析,笔者以为,青年社会学关于青年文化和亚文化的分析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青年必须通过社会化掌握社会规范才能获得成人资格。当代社会的发展对青年人的社会化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造成了社会化时间延长的趋势。在这一转折过程中,青年的地位被边缘化,处于成年人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制度的控制之下。青年文化为处于这种状态下的青年人提供了一种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依据,为青年人缓解各种压力提供了可能。然而,由于社会不同阶层利益的冲突性,某些社会阶层的青年并不能借助主流文化实现其需要。青年亚文化往往为这些青年实现其目标和需要提供了选择,只不过这种亚文化的价值目标或其实现手段往往存在着背离主流文化的可能性。[30] 事实上,这种亚文化对主导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背离并不一定存在于下层青年,它也可能存在于大学生这样的天之骄子;只要其实现社会主导文化的价值目标的行为受到挫折,便存在着亚文化在价值目标或手段上替代的可能性。[31] 2. 香港青年药物滥用的社会分析 上述理论对于我们认识青年的药物滥用现象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到香港的情形,笔者以为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背景问题: 首先,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大量资本从原来一些发达地区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从而影响到资本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产生了大量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32] 这种新的形势下的失业具有新的、被称之为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的特点,那些社会弱势群体往往面临着失业、贫困以及其他社会问题的综合性困扰,表现为被全面排斥于正常社 会生活领域之外。[33] 就香港的情形而言,经济的全球化,包括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以及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对其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挑战,大批工厂北迁导致失业人口上升。失业对那些弱势群体的青少年发展无疑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青少年遇到的这种社会排斥及其相伴随的前途失望,无疑增加了失范现象的可能性。 其次,亚洲金融风暴对于香港经济以及青年的特殊影响。1997年,香港遭遇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这一事件对于原本面临转型的香港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负资产人士数量大幅度上升,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尤其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青年失业率猛增到4.7%,远远高于总人口的2.9%。[34] 与此同时,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组织的社会发展指数测定也表明,青年已经成为社会中少数社会发展指数倒退的弱势群体之一。[35] 因此,90年代末香港青年药物滥用人数的增长绝非偶然,它是香港社会发展面临挫折的真实写照,是青年人在这种情景下对前途迷茫的一种反映,是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追求其价值的表现。 第三,它是当前药物滥用国际化在香港的反映。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药物滥用从制造、流通到消费等环节来说都有国际化的趋势,世界上很难有哪个地方能够完全幸免于难,更何况香港这样高度国际化的大都市。随着香港与内地联系的加强,药物滥用问题出现跨境的新特点,这也给禁毒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36] 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强烈竞争,总是会使得部分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遭遇某种程度的挫折,因此,作为一种亚文化形式,药物滥用现象必然长期存在并常常反复出现。 3. 应对药物滥用的政策分析 应该说,香港政府在对付青年乃至整个社会的药物滥用是卓有成效的,它的制度健全、执法有力、教育与打击并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通力合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内地学习借鉴。但是,诚如上面分析指出的,药物滥用问题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影响因素,因此光靠事后的防范以及简单的宣传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尤其需要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善,需要为青年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机会。应该说,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喜人的迹象。在中央的鼎力支持和香港各界的齐心努力之下,去年以来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明显的起色。同时,政府的社会救助正改变以往简单的济贫性思路,试图为综合社会援助对象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自立自强的跳板(springboard)。[37] 教育统筹局的“毅进计划”等措施,也为中五毕业生及21岁以上青年的进修和就业提供了大量培训和鼓励措施。[38] 笔者以为,这代表了一种正确的方向。由于药物滥用问题的特点,尽管我们不能说香港青年的药物滥用不会出现任何反复,但今年来总体上其人数和比例在下降。这也是一种正确的政策思路的反映。 考虑到青年药物滥用问题的亚文化原因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原因,笔者以为,药物滥用问题的对策应该注重对青年各种形式的投资,通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资产的积累等措施,促进青年的自立自强。[39] 我们要改变传统矫正性的单一工作思路,更为强调社会政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青年的各种投资性政策,确保青年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前途,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因各种挫折而产生对社会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偏离。包括以药物滥用这种不被认可的手段追求虚幻的、社会价值的替代性目标及其体验的可能性。 药物分析论文: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 摘要: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中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笔者结合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对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加以总结,从药物分析的理论教学内容、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以培养出符合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 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学探讨。 《药物分析》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及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 1 ] ,是一门研究药品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内容的学科。其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大多难以把握药物分析的特点和规律,无法提高学习水平,有的甚至难以入门。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这些障碍,全面提高药物分析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药物分析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理论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 2 ] 。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此目的指导下笔者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接受能力,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为主线,在介绍各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测定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简单的、学生较为熟悉的药物供学生讨论。 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全面提高药品质量的主题,抓住药品质量控制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三方面的基本规律,紧扣各类药物结构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关系,突出剖析具有特性的方法,尤其重视同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药物分析中的异同点比较。此外笔者还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在课堂和实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具体地讲授过程中,药物分析教材中各类药物基本上是以化学结构进行分类的,所以笔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结构- 性质- 检验(即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这条主线,并结合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剖析药物结构入手,分析其相应的理化性质,介绍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门课程。 2 实训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药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3 ] 。高职高专教育中,实训课所占比例较大,这就要求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笔者对药物分析实验内容进行改革。 首先,笔者设计一些基本技能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通过对盐酸普鲁卡因、葡萄糖及其注射液等一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原料或制剂的性状观测、真伪鉴别及纯度检查实验,使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性状观测设备及性状描述术语,了解并掌握药品真伪鉴别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熟悉药物纯度检查的常规项目及限量的计算,并能熟练规范地进行检查操作。 其二,笔者还增加了综合性实验,主要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实验内容主要综合药物分析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分析。 如通过对牛黄解毒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制剂的质量全检验实验,学生能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检验工作的程序、项目和过程,为其独立进行药品质量的检验、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积累技能。 另外,笔者根据药物分析方法学的要求以及药物分析在实际工作总的发展趋势,安排的七次学生实验涵盖了旋光法、薄层色谱法、容量分析法、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常用药物质量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笔者的最大教学资源来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工作中将会用到的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 教学方式。 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操作性、应用性强的学科,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严格的技术动作、细微的结构等,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反复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笔者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目前假药劣药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并受到法律追究的实例,近年来接二连三出现的严重药品事故:广西半宙制药集团第三制药厂生产的“梅花K黄柏胶囊”非法搀入过期的四环素,致湖南株洲中毒58人;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未按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记录不完整,从而导致欣弗(克林霉素膦酸酯葡萄糖注射液)集中出现患者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80多例,死亡9例;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因使用了强毒的工业溶剂二甘醇原料,导致多名患者肾衰竭等。假药劣药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 失,也给患者与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最终生产厂家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考核方式。 为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笔者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期末总评成绩包括2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 ,根据学生实验课表现及实验报告、讨论分析的情况作出综合评定。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理论课试卷设计上,着重主观题的分量,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和学生知识面。这样,试卷不再是成绩的最终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保持,既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避免了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现象的发生。 总之,药物分析课的教学探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教育思想及观念的转变,又涉及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既涉及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又涉及平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笔者希望通过与同仁们的不断探讨,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药物分析论文:药物联合心理治疗青年学生社交焦虑症的观察分析 为探讨心理治疗对青年学生社交焦虑症的治疗作用,笔者对26例青年学生社交焦虑症患者采用了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的26例社交焦虑症患者作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青年学生52例,均符合CCMD2R诊断标准,且排除其他的器质性病变和严重的躯体疾患,年龄18~25岁,病程3个月~2年。随机分为集体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组(试验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及诊断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抗焦虑、抑郁药物——米氮平治疗,2周后逐渐加至有效治疗剂量;试验组用药物种类及给药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同时给予集体心理疗法,每周1次。集体心理疗法的主要步骤[1]: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冥想放松训练;正确面对自我,主要以病人为主体,要求进行相互交流,加深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讨论和参与自己面对的问题,如生活方式,集体活动等;投入活动,释放自我:用游戏或集体活动,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以此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自信心,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我,重新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与地位,并自觉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方式。两组患者分别于就诊时、治疗第2、4、6、8周末利用汉密顿焦虑表(HAMA)评分[2]评定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HAMA减分率计算。痊愈:HAMA减分率≥75%;显着进步:HAMA减分率50%~74%;进步:HAMA减分率30%~49%;无效:HAMA减分率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6周后疗效结果对比见表1。表1 治疗6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 2.2 HAMA评分比较见表2 治疗第2、4、6、8周末两组HAMA评分检测值均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 3 讨论 社交焦虑症是个人对可被他人观察到的公众场合,预先感到的一种持久的、非理性的恐惧,害怕自己会做出令人难堪的举止。其意识到了这种恐惧其实是多余的,没有理由的,但还是逃避恐惧所控制,要逃避那些可能有公众监视的场合。其发生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3]。心理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社交焦虑症的常见心理问题,并促进成功应对方式,掌握自我调节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对于药物治疗该症,就是抗抑郁、抗焦虑治疗,氯氮平、氯丙咪嗪、米氮平等药物对该症均有一定的疗效。药物治疗结合集体心理疗法,对社交焦虑症的治疗效果显着,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显着高于单纯药物治疗。HAMA评分治疗后第2、4、6、8周末试验组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药物分析论文:对303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一般规律。方法 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上报的303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3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2类68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有131例(占43.2%);其次是中药注射剂52例(占17.2%);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有251例(占82.8%);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44例(占44.3)。结论 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合理用药 广义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ADR的监测是加强药品使用管理,确保人们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我院ADR发生的情况,现对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共30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希望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上报的ADR报告303例,其中医师上报255例(84.2%),护士上报30例(9.9%)、药师上报18例(5.9%)。按照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患者ADR史、ADR因果关系评价及处置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在303例ADR报告中,男147例,女156例,分别占ADR总人数的48.5%和51.5%,男女患者发生ADR比例相近;在各年龄段患者分布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大,占37.3%。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在303例ADR报告中,共有3种给药途径,依次为静脉给药251例(82.8%)、口服给药42例(13.9%)、肌肉注射10例(3.3%)。 2.3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的药品分类方法,将引发ADR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303份报告共涉及12类68种药品,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占43.2%;其次是中药制剂,占17.2%。 2.4 引发ADR的抗微生物药分类 由表2可知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发生ADR的抗微生物药共有25种131例,其中以盐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所占比例最大。 2.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在303例ADR报告中,由药物所致的器官或系统损害,临床主要表现在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4.3%。 2.6 患者ADR史统计情况 303例发生ADR的患者中5例(1.7%)有家族ADR史,110例(36.3%)家族ADR史不详,188例(62.0%)无家族ADR史。30例(9.9%)既往有ADR史,98例(32.3%)既往ADR史不详,175例(57.8%)无既/!/往ADR史者。 3 讨论 在60岁以上老年人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这是由于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半衰期延长,加之可能患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ADR的发生率,故用药需谨慎。从给药途径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作用迅速而强烈,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成为可能诱发ADR的因素。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可以口服、肌肉注射给 药达到治疗目的的,原则上不静脉注射给药,从而降低ADR的发生率。引起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占43.2%;中药制剂次之,占17.2%。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高发生率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关,且多使用注射剂,更增加了发生ADR的概率。中药注射剂ADR的高发生率与其所含成分复杂,无统一质量标准有关。临床使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改变中药比西药安全的观念,慎用中药注射剂。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中β-内酰胺类所占比例最大,占54.2%;喹诺酮类次之,占22.9%。这与这两类药物的广泛使用有着必然联系。临床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需要强调的是喹诺酮类药物不应用于预防感染用药,谨慎联合应用抗菌药,降低抗菌药应用级别,保护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在收集的ADR报告中,临床易于观察的ADR上报量较多,如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4.3%)、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而一些潜在的、隐蔽的以及慢性的ADR上报率较低,对此应加大监测力度,在用药过程中仔细观察。临床医师用药前应详细咨询患者的ADR既往史及家族史,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减少ADR的发生。通过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共30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希望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药物分析论文: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引 言:现代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医疗机构对临床检验中药物干扰问题加深了认识。由于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人体多方面变化使得检验结果受到影响。由于采集标本受药物影响而发生变化造成了检验过程中出现假阳性、假异常值、检验值偏高或偏低等情况。从而使得检验结果缺乏足够的准确性。而现代医学检验与诊断中由于缺乏对药物干扰问题的研究与应用,使得检验结果直接影响了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诊断与治疗,造成误诊、漏诊等情况的发生,严重者将危及患者生命。针对这样的情况,加快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影响的研究与分析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1 药物对临床检验的干扰分类 药物对临床检验的影响主要分为对检验方法的干扰和对检验标本(人体代谢)的影响两类。由于药物的使用使得人体代谢受到影响,从而改变了标本的原有条件,使得在检验过程中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药物代谢不完全,造成标本中残留药物也会对检验试剂产生影响,影响检验结果。了解药物对临床检验的干扰分类对科学分析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2.1 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当病患服用镇痛消炎药物后其血、尿中所含的淀粉酶会大幅提升;当病患服用量稍大的维生素C其尿中所含“葡萄糖、胆红素、隐血、亚硝酸盐”则会呈现假阳性;当病患服用维生素A、D、蛋白同化激素其胆固醇检验值则会偏高,当病患服用甲状腺素卡那霉素其胆固醇检验值则会偏低。 2.2 特定组织的亲合影响:当病患服用一些药物后,药物对病患体内特定的组织具有特殊亲合力而导致其组织受到损害。当病患服用抗凝药肝素药物后因其能够有效促使病患体内组织脂蛋白酶的释放而导致血液甘油三酯验值偏低;当病患服用青霉素与红霉素弱酸性药物后因其会竞争尿酸分泌部位而导致血液尿酸浓度验值偏高。 (1)抗菌药物:一些抗菌药物等抗生素能增加血液中尿酸浓度;比如服碘胺药后,尿胆原检查出现混浊,影响结果的判断。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尿蛋白时,头孢类、丁胺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可使尿蛋白呈假阳性。一些药物如氯霉索,可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使白细胞减少,退热的药物如瑞芝清,能使白细胞数严重降低。 (2) 镇痛消炎药物:镇痛消炎药物可导致淀粉检验产生变化,比如吗啡、可待因、杜冷丁、平痛新和消炎痛等药物,能使总胆管开口处的奥狄括约肌痉挛,而导致血、尿中的淀粉酶会明显升高,在用药后3-4h影响最大,24h后消失。 (3) 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可导致血脂、血糖代谢障碍,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数量减少。水、钠潴留和低血钾症及血钙、血磷偏低,且血糖明显增高,临床上常误诊为糖尿病。 (4)利尿剂药物:利尿剂可导致低血 、低血容量、低氯,长期使用后可出现氮质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抗癌药对造血系统有抑制和毒害作用;抗癫痫药和抗结核药损害肝功能;抗糖尿病药使用后会出现低血糖,肝损害后出现黄疽、谷草、谷丙转氨酶等增高。 (5)抗糖尿病药物:胰岛素使用后会出现低血糖症,这已为大家所熟知。其他抗糖尿病药可损害肝功能,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升高,出现黄疸,血细胞减少等。 (6)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请记住我站域名/]钠因抑制叶酸的吸收,常见巨细胞性贫血。因轻度抑制骨髓,故使血细胞(尤其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偶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卡马西平可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长期应用损害肝功能,导致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 2.3 干扰检验程序与方法:药物对检验程序与方法的干扰可分为两大类。 (1)药物产生的药理学效应:比如半胱氨酸可干扰硝基盐试验,导致血中酮体的假阳性。酚酞可干扰酚磺酞排泄试验,使尿液变成品红,同时使酚磺酞排泄变快。吡嗉酰胺可与硝基氰化物作用使尿变为红棕色而影响尿酮测定。青霉素类可使红细胞非特异性结合IgG和白蛋白。 (2)药物或其代谢物对检测方法直接产生干扰:服苯琥珀后尿呈桔红色;服氨苯蝶呤后使尿呈蓝绿色,如维生素可使尿液变成黄色。口服酚酞药物后,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吸收,且主要由尿排出,如果尿液呈碱性时,尿液变红色。呋喃妥因可使尿液呈棕色。呋喃唑酮可使尿液呈橙棕色。利福平口服后在肝脏分解成乙酚基代谢物,呈橙红色,可使尿液以及粪便、痰液、泪液、汗液呈橙红色。 3 防范药物干扰临床检验结果的措施 3.1发现与临床症状不相符合的可疑结果,根据病人的用药情况,共同分析有无药物影响的可能性,尽力将干扰降到最低程度,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最多方面的,往往导致实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严重不符。为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干扰,检验工作者应该熟悉可做检验项目详细的操作程序,对有药物干扰的实验方法,应该用特异性好的方法或作实验方法的改进。 3.2组织开展应急检验工作。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紧急从技术上找出内在原因,或者确定用药质量,是药检机构经常面临的检验任务。一方面加强应急检验的组织管理,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有效地处置好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应加强应急演练,为应急药品检验开通紧急绿色通道,全力以赴做好应急药品技术监督的保障工作。 3.3抓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检测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检验检测工作质量;要开展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能力实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检验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加大设备投入,尽快提高检验能力和水平,适应药品检验工作的需要。 3.4药品检验工作与信息查询相结合,充分利用全国各地公布的假劣药品信息资源,对药品质量不稳定、质量公告频次较多的企业和品种进行跟踪检验;药品检验工作与快检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快检技术的初筛作用,对发现质量可疑随即检验;药品检验工作与临床用药相结合,确定重点单位、重点品种,做到检验工作有的放矢。 4 结束语 总之,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极易发生诊断与治疗的延误、危及了患者生命安全。为排除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有效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相关人员要忠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通过药学专业知识保障检验结果,真正反映病患病理的变化,从而真正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效保障。 药物分析论文: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分析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目前全球有高血压患者6亿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0%,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患病率为20%。根据中国医师学会提供的数据,我国1991年普查高血压患病率为11.26%,与1980年相比,10年间发病率增加了25%。2002年的普查显示,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已经增加到了18.8%,患者人数超过了1.6亿,与1991年相比,患者人数增加了31%。 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和高增长率,使得抗高血压药物市场增长势头非常明显。全世界抗高血压药物市场规模已超过311亿美元。到2008年,市场容量预计将超过520亿美元,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7%左右。而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增长更为明显,2001年,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总量为39亿元人民币,2002年为42亿元人民币,增长了8.3%;2008年,市场容量达到了53亿元,较2002年增长了26.3%,市场增长之所以突然加速,是因为有大量外资品牌涌入中国市场。 外资品牌的"半壁江山" 钙拮抗剂通过减少钙内流而扩张血管,达到降压目的,是传统抗高血压药物的重头产品。传统的二氢吡啶类药物舒张血管平滑肌作用显著,长期使用有效,但不良反应较多。新的第二代、第三代钙拮抗剂有高度的血管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并改善侧肢循环,维持时间长。目前国内此类产品市场基本是外资产品的天下。其中辉瑞公司的络活喜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约占有钙拮抗剂市场的30%。此外,阿斯利康公司的波依定和拜耳公司的拜新同也拥有此类产品相当的市场份额。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可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特别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异常、心肌梗塞、糖尿病和肾病的患者。此类药物由于对高血压的靶器官保护作用比较好,销售上升势头明显,2008年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上此类药物较2002年增长了13.8%。其中,诺华公司出产的洛汀新占据了此类药物最大的市场份额,超过了30%。施贵宝公司出产的梦诺,由于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比较好,也占据了10%左右的市场。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1拮抗剂)具有ACEI作用,该药不良反应少,不引起咳嗽,降压作用逐渐产生,无首剂低血压反应,对肾脏也有保护作用。近年来用量增长很快,在中国市场上,此类药物2008年较2002年增长了43%。有专家分析,此类药物今后有可能成为主要的抗高血压药物。自1994年DuPount/Merck公司研发的第一个此类产品洛沙坦钾在瑞典上市以来,沙坦类药物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相继有缬沙坦、坎地沙坦、依贝沙坦、依普沙坦、他索沙坦、替米沙坦等多个单方和复方制剂批准上市。在国内,默沙东公司和诺华公司的科素亚和代文先后于1998年7月和8月正式上市,并于同年进入上海市公费医疗药品报销目录。从2008年的销售来看,科素亚占有一半的市场份额,代文占有超过20%的份额。但价格比较昂贵是这类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 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首选药物之一,对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引起的快速心率失常有效。近年来该类药品的销售额增长率较快,并非完全代表在其抗高血压药物中的情况,临床上也较多地应用于心律失常、心绞痛等。阿斯利康出产的倍他乐克是此类药物的代表,该药1992年通过FDA批准,1999年的销售额已达5.31亿美元,2008年销售收入达12.8亿美元,是世界心血管药物市场上销路最好的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在我国医院用药中具有较强实力,常作为心肌梗塞二级预防治疗用药,能改善心功能和溶栓再灌注,提高心血管病人存活率,本产品是无锡阿斯特拉制药公司的支柱药品之一。从国内心血管临床用药看,倍他乐克主要用于抗高血压、心绞痛、室上性心律失常,在抗高血压市场中占3%~4%的份额,该药在广州抗高血压药品市场排名首位。据有关人士透露,今年年底,该产品的一个新剂型将在中国上市。 国内产品的“一半天下” 30多年来,利尿剂一直是抗高血压的主要药物之一,其价格便宜,可以单用或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合用,该品类市场基本由国内产品把持。天津力生制药出产的吲达帕胺(寿比山)应用较广泛,兼有利尿和钙拮抗作用。由于其价廉,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有降压及利尿作用。临床主张用于老年高血压及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此类药物的缺点是如长期大剂量用药可使血钾轻度降低,严重肾衰及活动性肝脏疾病患者及孕妇禁用。利尿剂约拥有抗高血压药物10%的市场份额。 国内沙坦类原料药生产能力较强,以浙江华海药业的产量最大,目前该公司已能生产依贝沙坦、缬沙坦等3种产品,并有稳定的外销渠道,拥有年产20吨沙坦类原料药的生产能力。 其实,真正让国内企业在抗高血压药物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的,并不是一线的抗高血压药物,而是针对高血压并发症的一些预防和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银杏叶等天然药物。 众所周知,高血压对人体最大的危害是由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因此针对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也非常多,很多国内品牌跻身其中,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据统计,高血压的并发症预防和治疗药物,占据整个抗高血压药物整体市场的47%。 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产品品牌和生产企业众多,但缺乏领导品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舒血宁注射液、金纳多片等,它们由从银杏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制成的,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并发症等。 高血压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目前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合资或外资产品价格大都较贵,中国的患者应该根据个人经济的能力,考虑选用不同种类、不同品牌的药物。但是,从总体来说,为了减轻医药费用和患者的负担,国内制药企业只有全面介入一线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发与生产,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中国高血压患者和国家对于高血压治疗的负担。 药物分析论文:影响药物流产后清宫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药物流产后清宫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有效地预防药物流产后的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48例药物流产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年龄、经期、子宫位置、婚姻状况、孕产次、剖宫产史、孕囊大小与清宫术的关系。 结果 清宫率7.6%,导致药流后需清宫的相关因素:年龄≥35岁、既往有剖宫产史、孕产次数超过3次、孕囊直径≥2cm、子宫后倾及后倾后屈位者、经期≥5天者、未婚。 结论 药物流产清宫术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者,尽量减少药物流产,同时严密观察,发现异常出血及时清宫。 【关键词】 药物流产;清宫;相关因素 米非司酮(Ru486)配伍米索前列酮(PGE)的药物流产是避孕失败后安全有效的 非手术补救措施,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取得显著的进展,已被广泛用于终止早孕,具有相对痛苦小、经济、方便的优点,终止早孕成功率达90%以上[1],但存在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多、持续时间长等并发症,须进行清宫术,而 且清宫术作为并发症的最终治疗也没有特定的标准。为此,本文对本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2448例药物流产的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及追踪,探讨影响药物流产后的清宫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有效地预防药物流产后的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非病理性原因自愿要求终止妊娠者共2448例,均经妇科检查、尿妊娠试验、B超诊断为宫内早孕,停经≤49天,无药流禁忌证。查血常规、尿常规及白带常规正常并愿意接受随访者。药物流产方案:Ru486 50mg po qd×3d, PGE 0.6mg po第4天晨,均服药2h后进食。药物流产后的清宫指征[2]:(1)阴道出血量≥200ml(2次月经量)应立即清宫;(2)8h后仍未见绒毛膜排出者,应立即清宫;(3)绒毛排出后,阴道出血量 200 ml,7天内复诊,B超检查,如发现有组织残留,应立即清宫;(4)2周内血β-HCG没有下降到正常亦应行清宫术。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48例药物流产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清宫术发生率;观察年龄、经期、子宫位置、婚姻状况、孕产次、剖宫产史、孕囊大小与清宫术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448例药流妇女中完全流产2228例,220例流产不全及失败,其中186例清宫,清宫率7.6%。导致药流后需清宫的相关因素:年龄≥35岁、既往有剖宫产史、孕产次数超过3次、孕囊直径≥2cm、子宫后倾及后倾后屈位、经期≥5天、未婚。具体见表1。 表1 药物流产清宫与相关因素关系 (A组完全流产不需清宫,B组药流后需清宫注:两组比较 χ2=58.8、17.1、14.3、18.9、13.9、6.5、10.36,P<0.05 3 讨论 药物流产时Ru486是一种受体水平的抗孕激素药物,可竞争性地与孕酮受体结合,主要作用于蜕膜,使血管充血、水肿,从而使滋养细胞变性,导致体内HCG急剧下降,黄体溶解,蜕膜变性[3];PGE可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和宫颈纤维组织软化、胶原降解,对药物流产妊娠物的排出、产前促宫颈成熟、流 产及产后加强宫缩、减少出血有重要的临床价值[4],终止早孕的完全流产率已达到90%以上,但仍有7.9%~15.6%的不全流产率和失败率[5,6]。本文为9.0%(220/2448),与文献报道一致,其中186例因妊娠物残留致药物流产后出血进行清宫,清宫率7.6%,具体原因:(1)剖宫产后子宫形成疤痕及粘连,致使宫腔形态和子宫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子宫的节律收缩,致使胚胎组织不能及时顺利排出;(2)孕产次数越多,子宫内膜的损伤越重,细菌侵入宫内膜引起炎症可能性越大,导致宫内膜复旧差,再次妊娠后蜕膜发育不良致胎盘粘连,药物流产时蜕膜不易彻底排出;(3)孕囊经线越大,妊娠物受体越多,米非司酮的受体拮抗作用相对减弱,在孕囊排出后常有不等量的蜕膜残留;(4)子宫解剖上的异常(后倾后屈位)使宫腔的最低点低于宫颈内口水平,易造成宫颈盲端形成,给胚囊排出造成障碍;(5)经期≥5天者易引起子宫内膜炎,致使蜕膜排出缓慢及子宫内膜修复障碍;(6)未婚妊娠妇女不论采取哪种方式终止妊娠均存在较多的心理负担,加上不能充分休息,亦引起子宫内膜修复不良;(7)孕妇年龄偏大,适应证掌握不严,在一定程度上清宫率也较高。 综上所述,药物流产作为计划外妊娠的补救措施虽日趋完善,但仍不可避免有一部分早孕妇女(7.6%)宫腔操作,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加强育龄妇女的避孕意识,药流除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外,具有清宫危险因素者,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尽量减少药物流产,以防止医疗纠纷;同时严密观察,发现异常出血,及时清宫,以避免由于长时间阴道流血所导致的生殖器宫感染。
一、微信简介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有关数据显示,在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5.49亿,截至2018年2月,微信全球用户月活数首次突破10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微信的使用相当普遍。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产物,之所以这么普遍,主要原因有:第一,互动方式多样化。它首创了语音消息的传送,可以快速发送图片和文字,同时具有视频、语音通话功能,让相隔两地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时支持群聊功能;第二,资费几乎为零。任何用户都可以免费下载使用微信软件,在发送语音、文字、图片和视频时,只需要支付给运营商少量的流量费,所有功能不需要额外付费,降低人们的沟通交流的成本;第三,功能强大。如朋友圈打造以熟人关系为主的虚拟社区,公众平台使得大众传播的信息更加私人化与个性化,微信的“扫一扫”二维码支付功能广泛应用,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第四,使用方便。该软件的使用非常人性化、平民化,门槛较低。可以说,微信不仅仅是一种人际传播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也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属性。微信上的社交关系更多的是熟人关系,更具认同感和亲密感。相比大众传播,微信上的传播算得上“小众”传播了,但正因为如此,微信上信息的传播才更加有效。作为一种即时通信工具,微信让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通信交流得到很大的便利,为身处异地的亲子沟通提供了方便,这一点在家庭结构缺失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上尤为重要,成为实现家庭在线团聚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 题 作为社会构成基础要件的家庭,是子女启迪智慧、开阔知识视野的地方,在人生旅途中显得至为重要。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石,尤其是作为未成年人的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很多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等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重重。 (一)亲子长期分离,互不了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时展加剧,孩子与父母辈生活的环境差别很大,不论是从待人接物的方式还是生活理念,两代人都有所差别,这就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再加上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孩子长期不在一起生活,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了解较少,父母在外工作的情形同样也不为孩子所知,如果平时沟通较少,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调查显示,父母与孩子联系时,问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吃喝和学习情况,至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涉及较少,长此以往,造成沟通时孩子和父母无话可说。 (二)父母责任感不强,教育观念有偏颇 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家长的经济意识普遍较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在外务工,往往会因物质需求而忽视对孩子的精神教育,认为孩子有吃有喝有学上就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意识薄弱。据农业部2010年的数据表明:仅有6.7%不出外务工劳动力怕耽误子女上学,可见担心影响儿女成长而不出外打工的家庭极少。于是,儿童往往由老年人隔代教育或者托付给亲友,更有甚至独自把孩子留在家里,成了“有家的孤儿”。家长的教育观念各有千秋。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与之而来的思想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这种冲击不可避免地波及留守儿童群体。一些家长认为,主宰世界的就是金钱,它可以为孩子带来好学校,自然也可以为孩子换来好成绩,换来孩子好的结果。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书读得好坏不碍事,长大了能打工挣钱就行。更糟糕的是,部分农村地区打工致富而衣锦还乡的榜样,时刻刺激着辨别力不强的留守儿童。“读书无用,打工有钱”思想,在很多场合或环境下被社会验证。 (三)父母缺乏孩子教育的知识,不懂孩子心理 据有关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大多从事工作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这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学习、成长过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受教育的质量。然而,父母是一个“未经培训就上岗”的职业,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虽然他们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无奈自己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儿童接触到的新事物、获得的新信息、面对的新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地对这些新状况做出判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事情,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教育。 (四)沟通不及时 人生成长受教育的起点就是家庭,就是要有父母陪护在身边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能让儿童得到好的成长,反之则不然。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相互沟通。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长期在外务工,不能与孩子面对面交流,再加上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原因,父母就很少和孩子沟通交流。由于亲子分离,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能及时了解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时,无处请教和倾诉,父母教育的缺乏、关心关爱的失位都是留守儿童必须独自承受的现状。留守儿童冷漠孤僻、自闭、不喜与人交往等各种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在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亲情的及时关爱。 三、微信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 的功能与应用 身为父母,有责任、有义务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处于主动的地位。利用微信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家庭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间保持良好沟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利用微信公众号,父母增长育儿知识 微信公众号是微信一个独具特色的功能,为微信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它是一种自媒体平台,只要通过审核,任何成年人都可以建立公众账号。微信用户只要关注某个公众账号,便可以接收到该账号所推送的信息。微信的公共账号开启了一种新的网络大众传播模式,公共账号可以推送信息,人们可以通过关注公共账号接受信息,这种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方式,实际上给予了用户极大的选择权力,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私人定制”。在微信公众号中有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订阅号”,比如:中华家庭教育网、留守儿童服务站、护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之家等,里面会有很多关于孩子的教育知识,家长们可以通过阅读,增长育儿知识。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公众号在推送信息时,不仅有文字,还有语音,这就方便了文化水平不高的用户。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日趋现代化,很多中小学开设自己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如某小学重点推出“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窗”和“德育微课”,不定期地将《论语》、《孟子》等优秀的国学经典进行推送,让学生进行线上诵读,使道德情感的陶冶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除此之外,学校公众号还会把学校活动以文字和图片甚至视频的形式推送,不仅让远离家乡的父母对孩子的学校生活有所了解,还增长了家长的育儿知识。 (二)利用朋友圈信息,孩子了解父母的生活 微信为用户的信息提供一个相对私人化的场域,这里不仅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即时通讯功能而言,而且包括微信群和朋友圈的功能。微信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将现实中的社交关系通过网络进行可虚拟的重现。由于微信强关系链接的存在,微信的消息和好友互动过程受到的干扰较少。可以说,微信朋友圈是一种熟人网络。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生活中的照片唾手可得。在外务工的父母,可以及时地把自己的心情、感悟和身边发生的事情到朋友圈,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还可以把孩子的照片保存在手机中,把自己对孩子的思念和关心配上相应的图片。当孩子看到这些图片和文字,对父母在外工作的生活会有所了解,体会父母的不易,从而拉近和父母之间的距离。 (三)通过单聊和互动,及时沟通 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相互沟通。微信为留守儿童和父母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果父母的工作繁忙,抽不出时间打电话,就可以发消息简单交流,当有空闲的时候,父母可以在微信上用语音或视频和孩子面对面地交流,从而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通过微信消息,家长可以发送一些图片、视频来和孩子进行沟通教育。当然,家长还可以通过微信发送一些学习资料来支持孩子的学习。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可以及时地打开微信,与父母沟通,以便得到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由于微信只需要消耗少量的网络流量,因此家长可以没有资费上的后顾之忧,只要时间允许,就可以和孩子畅谈。很多中小学为了方便家校联系,班级上都建立了微信群。除了从微信群得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外出务工父母还可以利用微信与学校老师进行联系沟通,从而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了解,进而想办法弥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让父母更加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难题,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父母的教育是一个复杂且艰巨的任务,微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家庭教育平台,正如微信负责人张小龙所言:“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你而言,它到底是什么。”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未成年人,应充分利用微信这一平台积极学习教育知识,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1现代社会的学习方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学习的方法也逐渐地多元化,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能接受的方法去选择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会让自己的学业事半功倍,以下就是几种常见学习方法。 1.1书本 书本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从我们一出生学习到现在,就一直有书本陪伴着,这也是我们最开始使用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对学习有最直接的接触,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出现了电子书籍,这就产生了传统纸质版书籍阅读与电子版书籍的阅读的互相比较,其实这两种是方法各有利弊,人们的选择学习的方法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所处的环境去选择。 1.2上辅导班 辅导班是另一种学习方法,它是在学习书本知识之后进行的课后辅导,一般通过老师的讲解,自己的多次练习去学习,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再次巩固。这种现象也最常见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学生们从刚开始上学就开始被安排上各种辅导班,有学舞蹈,有学画画,到了大学毕业后,通过各种专业的考研辅导、国家公务员考试等辅导班,来强化各种能力。尤其在现在的社会中竞争激烈,辅导班的学习也逐渐成为潮流。 1.3网课 网课是一个更新潮的东西,它是在互联网的发展下形成的,通过网络的连接,将老师上课的视频录下来,通过视频的方式演示,还可以随时返回,重复观看。这种学习方法对现在的人来说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方法,尤其是在大学时期,许多学生要自学去考试考证,但又不能耽误自己平时 专业课,所以网课对他们来说就是很好的一种选择,既能随时观看,又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去安排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时间长短,是很方便的,但这种学习方法需要自己有很好的自控能力,能够抵挡住外界的诱惑,专心学习。学习的方法当然不仅仅只有这几种,它们多种多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不同的科目也有它自己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人需要自学的方法去学习英语,有的需要老师指导才能看懂,这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科目的特点去自行选择。每种学习方法都有自己的利弊,也都有适合自己的科目。 2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特点 2.1简洁性 商务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它的专业性强,常常会遇到许多专业性的名词。我们也会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商务英语翻译官在进行一场翻译时,会提前做好大量的工作,以便自己能够及时准确地翻译好所讲的内容,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够用最简洁的话语翻译出最佳的意思,即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简洁性。商务英语一般用于商业合作,谈判中,他们最注重的就是效率问题,时间花费问题,他们都希望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时就需要商务英语翻译官体现出商务英语的简洁性,能够将很抽象的概念用最简单的话语翻译出来,让合作的双方明白彼此的意思。 2.2内容具体化 我们都知道商务英语有大量的词汇是涉及专业性的名词,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规则。商务翻译课程在上的时候就要注意将每一个内容具体化,细致化,将涉及的专业知识尽可能的详细。因为在真实的翻译过程中会使用到很多的从未见过的词汇。所以想要学习好商务英语的翻译课程就要在课堂上留意那些专业性的词,记住词的用法,多积累,多了解这样才会更加有利于自己对商务英语的理解。我们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将内容具体化,合作双方的话会有很多的关键点,在翻译的时候要将这些话具体化,让对方一下就明白合作伙伴想要说什么,尤其是一些词汇它有多种意思,它能够让对方完全理解错意思。许多常用的英语词汇在商务英语中既有普通含义,又被赋予新的含义,有的进而发展成为专业词汇、外贸术语。例如:单词average。(1)It'sobviousthattheproductsarebelowtheaveragequality.很明显,这批产品的品质是中下水平。(2)Ifaparticularcargoispartiallydamaged,thedamageiscalledparticularaverage.译为:如果某批货是部分受损,我们称之为“单独海损”。第一句中的average为“平均”之意。而在第二个句子中particularaverage的意思是“单独海损”,指在保险业中由于海,上事故所导致的部分损失。因此average-词的意思是损失或损坏。可见商务英语在翻译时的重要性,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就要把内容具体化,避免出现错误。 2.3准确性 商务英语的翻译课程要有准确性。商务英语的翻译是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它能够直接地影响到双方的合作意向。在这个过程中,商务英语翻译体现出它的准确性,准确地传达对方的意思,准确地翻译每一个词汇。我们的汉字有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情况,英语也是如此,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误会。例如我们在常见的商务会谈中,有的人喜欢讲中国的古谚语,这就一般会让合作伙伴变得难懂。例如Thedayhaseyes,thenighthasears.一般人士很难了解其确切含义,如果进行直译,会让人迷惑不解。应该翻译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所以翻译时要做到就是尽可能的准确,形象,让对方明白想要表达的意思。可以说,准确性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重中之重。 2.4层次清晰 商务英语的翻译就是要给人清晰,无论是从句子的表达上,还是口语的表达上,都要达到第一时间就给人家明白什么意思。在商务英语谈判中常常会出现,一方的代表讲出一大段的话,那么作为翻译你就要将这一段话进行翻译,首先你需要的就是将这位代表人所说的话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层次清晰地翻译给对方,让对方能够快速地明白你所讲的内容,达到快速传递,且准确无语又条理清晰地翻译,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译者。这些是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特点,其实它也是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能够用最少得词翻译出最准确地话,不让人误会,不拖延,这就是好的商务英语翻译员。其次也要适当地了解有关商务中的礼仪,这也是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的一部分,因为在一些商务谈判的会议中,翻译员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形象,更是一个公司,一个国家的形象,所以商务礼仪也是十分重要的。 3网络平台下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建设 “互联网+”的应用让人们的整个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包括人们的出行方式,支付方式,都在逐步地走向便捷,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学习方式,从以前的书籍到现在的电子版,从以前的当面授课到现在的视频直播,都在发生着悄悄地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下面就介绍现在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3.1网页设计 网页设计是从互联网发展以来,最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就会有许多各式各样的网页出现,点击便可浏览学习。有的点开则是一个提供学习商务英语的学习机构,你可以选择试学,也可以选择长期学习,这就要因人而异了。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是你可以反复观看所需要的视频,你点开的网页也会有历史记录,不会丢了你所需要的网页或是你上次浏览过的网页,总得来说是十分方便快捷的。但是它也有它的缺点那就是它需要你有良好的网络环境,没有好的网络环境,你根本打不开这个页面,甚至在播放视频时出现暂停的状态。这是网页设计的利与弊。 3.2与微博相结合 微博是一个有很大网络力量的平台,身边有不少人会玩微博。因为微博能够及时地为你更新出最受欢迎的热点和最新的时政热点或是火热的话题。正因为这样,微博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的信息量大,流传的速度也够快。那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便可以根据微博的这一特点,将自己的有关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放到这个平台上边,然后扩散信息,让更多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有兴趣的同学来了解。同样这个方法也可以增强同学们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兴趣和培养出更多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我们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视频也可以与当时的时政热点联系到一起,更加吸引阅读者的眼球,从而引起他们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注意。 3.3与微信小程序,公众号功能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地不断发展,新的聊天软件微信也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了很大的地位。微信的功能齐全,几乎综合所有聊天软件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地创新,有了很多新的创意点。其中微信小程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小程序有社会各方面的,它们可以是一个简化的程序,也可以是一个简化的软件。我们常常看到它会有英语单词记忆的小程序,有推荐书籍的小程序,也有分享心得的小程序。在这里没有你想不到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做成一个微信小程序,让人们使用,而且每次使用后也都会有相应的记录,不会丢失。除此之外微信还有微信公众号这一功能,微信公众号同样也是有各方面的相关知识,你只要去点就会有新的发现。那么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一功能,将我们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做成微信公众号的形式,每天一次更新,给阅读者们不一样的体验,这是一种十分潮流的学习方法,与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的功能相结合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商务英语,也会为商务英语翻译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 3.4做简短的微视频 微视频也是随着网络发展而产生的。我们都知道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是相当的快,人们一天几乎没有很好的时间去享受自己的空闲时间,也没有时间去利用自己的娱乐时间。长的视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看,而且看过之后心里也总是在想着剧情,容易扰乱自己的思想,不能专心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段视频应运而生,它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简单地几分钟就可以浏览完。那我们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就可以制作成简短的视频,如果内容长,我们就可以做成相关系列的东西,便于人们利用闲碎的时间去学习,只需简短的几分钟,便可以轻松搞定。再有闲暇时间还可以拿出来重新,温习一下,让知识得到巩固的效果。这就是利用做简单的微视频的好处。现在的网络建设已经非常发达了,我们常常看到各种新的软件或是程序不断地更新出现。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完全可以紧跟潮流,紧跟创新的步伐,建设好网络平台下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以上是我们常见到的几种方法,实际的方法远比这些多,还可以开发建设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app。这些都是网络平台下的新兴的学习方法。 4网络平台下商务英语翻译课的发展 4.1慕课的创新使用 慕课就是新兴的学习方法,它就是“互联网+教育”的形式,也是一种在线学习的方法。现在有许多的教育机构都是慕课教育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将许多处在不同地方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学习,通过视频的方式。他们可以在线交流,在线回答问题,解决了许多的实际问题。例如有事情不能及时赶到学校或是有个地方听一位资深学者的课,如果没有慕课,那么我们只能选择放弃,而慕课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在线观看,这就解决了许多在现实中办不到的事情。 4.2反转课堂的创新使用 反转课堂是指将学习的决定权转由教师转向学生自己,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本来就有许多是得靠学生自己主动记忆学习的,使用反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教师也从专研课本内容转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向。其中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也要靠学生自己主动研究总结,这样知识点会更加容易地被学生记住,学生也可以很快地掌握知识,并得到满足感,这样也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兴趣。这就是反转课堂的创新使用的好处。 4.3博雅平台的使用 博雅平台也是一个好的在线教学平台,它通过互联网的使用,将课程与在线相结合。博雅平台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学习平台,它包含的学科比较多,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种学科的学习。它支持在线授课,在线交流学习,还可以进行相应的学业评估。这种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好处,也有了很多的可选择的学习方法。博雅平台的使用使学习更方便,更多元化。 5结束语 现在的社会中,学习方法是逐渐地增多,从以前单一地学习方法逐渐地变得更加的多元化,但都离不开互联网,可见互联网让人们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有它自己的独特的学习特点,也有相对应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在现在的网络平台下,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应当尝试很多的新的学习方法,寻找新的学习载体,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更多人服务,从而培养更多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为这一领域培育更多的英才。
社会现象论文:社会现象类新材料作文写作指津 社会现象类新材料作文题,一般提供三种性质的材料。 1.正面材料 如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二的“同学关系调查”,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山东卷的莫言在被“咬”之后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并认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广西卷的捡手机者没有用贪心来对待爱心。这类材料感情倾向明显,彰显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对于此类材料,考生一般可以写议论文。以全国新课标卷二为例,考生可以从以下思路构思立意。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就事论事,略写)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确实如此,同学之间只有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关系才能变得融洽,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就事论事,略写) 第三步:分析、阐释观点。考生可选取的拓展素材有: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的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②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清华朱令案;③网友给同寝室的大学同学发短信“感谢当年的不杀之恩”。(同类拓展,详写)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要成才,先成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高尚的人,其之于社会的作用,恐怕要大于那些学富五车却不惜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人。让我们用尊重、理解和包容,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略写) 2.反面材料 【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社会原子化”一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所谓社会原子化是指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危机。社会原子化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疏离化,二是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三是规范失灵,社会道德水准下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此材料作为反面材料,考生可采用先破后立的结构模式来行文立意。 第一步:开篇引述材料。人际关系疏离化,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规范失灵,社会道德水准下降……这一切,让我们的社会陷入了“原子化时代”!(就事论事,略写) 第二步:找准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剖析其谬误,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是的,为什么社会文明在进步,我们的心灵却越来越远?放眼身边,有多少熟悉的陌生人,有多少宅男宅女不知不觉地沦为“低头族”……所以,我们一定要打破心灵的“围墙”,让心融合。(先破后立,略写) 第三步:联系社会现实中的类似现象(一般以反例为主),阐释所立的观点。考生可选取的拓展素材有:①当下孩子们的日常用语中,已经渐渐少了兄弟姐妹的称呼,更弄不明白伯伯、叔叔、舅舅以及姑妈、姨妈、舅妈的差别,传统的称谓在一代人语境中的渐行渐远,反映的是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的巨大改变;②因子女上学或工作而成为空巢家庭的人员出现了中年化的趋势,空巢家庭引发孤独、焦虑、忧郁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③湖北大学生宅男王小林饿死家中,折射出个人及社会的悲剧……(同类拓展,详写) 第四步:结合试题材料再次强调所立观点,总结全文。“寂寞像一条蛇”,正悄然啃啮着都市人的心灵。让我们打破心灵的“围墙”,远离“社会原子化”!(略写) 3.开放性材料 如2013年高考广东卷的“富翁捐助”,北京卷的“文学家与科学家对手机的认识”。此类试题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考生只需抓住一个观点自圆其说即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广东卷为例,考生可以按以下步骤行文。 第一步:开篇引述试题材料。有一富翁热心于慈善事业,决定向三个贫困家庭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捐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就事论事,略写) 第二步:选择材料的一个角度分析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赞成,可反对,可辩证。在对捐助的态度上,“我”很赞赏第三家的做法。因为,别人的捐助毕竟是有限的,暂时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施舍。一个人要想彻底走出困境,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以第三家为切入点提出观点,略写) 第三步:联系社会现实中的类似现象,阐释自己的观点。考生可以选取的拓展素材有:①郑州高龄老人孙玉兰靠卖气球为儿子治病,被网友称为“气球奶奶”;②“87版《红楼梦》”中晴雯的扮演者安雯为爱复出,独立还债,拒绝施舍;③中国式慈善往往大张旗鼓地捐赠,从不考虑受捐助者的感受;④诈捐门的反复出现,让受捐助者对捐助者也失去了信任。(同类拓展,详写) 第四步:结合试题材料再次强调所立观点,总结全文。第三家的做法让人看到了他们走出困境的勇气与希望,因为独立是对自己最好的捐助。(略写) 以上行文思路,我们可以基本概括为“就事论事,同类拓展”。就事论事是指考生的写作对象必须是试题材料所展示的社会现象。一事一议的最大缺陷是文章内容单薄,为了弥补这种缺陷,考生必须运用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寻找一些和试题材料同类的素材以充实文章内容,支撑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同类拓展。 【失误警示】 考生写作社会现象类新材料作文,容易出现以下失误,需要引起警惕。 盲目地提某些大道理。社会现象类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就事论事,不能让文章的中心游离于事件之外,但是一些考生所谈的话题和材料事件毫无关系,以至于文章跑题。 内容空洞,缺乏深度。有些考生围绕材料大谈特谈,甚至对材料反复叙述,缺乏对文章中心必要的拓展,导致文章内容单薄,缺乏深度。 结构严重失衡。开篇引述试题材料,这仅仅是个引子,因而需要略写。选择材料的一个角度分析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向外拓展,阐释自己的观点,才是文章的重点,此部分需要详写。一些考生却恰恰相反,花大量篇幅叙述试题材料,而向外拓展的部分极少,造成文章结构严重失衡。(责任编校/曾向宇) 社会现象论文:浅谈中稻地区的社会现象及田间管理 加快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和应用 [摘 要] 近几年勐拉乡中稻地区生产的特点明显,以杂交水稻品种推广为重点,部分高产、优质品种在勐拉开始安家落户,以薄膜育秧、旱育稀植、双行条栽等为主的新型栽培技术应用面积逐年扩大、稻米生产的质量安全受到重视。最近,据勐拉乡杂交中稻生产中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各村委会、各有关部门根据中稻大田栽培管理“前期早管促发展、中期稳长攻大穗、后期勤管防早衰”的目标,加强分类指导,采取相应对策,加强田间管理,确保杂交一季中稻稳产、丰产。 [关键词] 勐拉乡中稻田的类型及分布情况 中稻生产产区存在的问题 整改措施和技术方案 勐拉乡地处金平西南部,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5公里,东邻金水河镇,南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接壤,西接者米拉祜族乡,北靠铜厂乡。国境线长39.2公里,全乡总面积336.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919亩,其中水田面积10653。全乡辖7个村委会,72个村民小组5233户,全乡总农业人口24327人。一季中稻田主要分布在广东、老乌寨、翁当、荞菜坪四个村民委,2727户,12796人,面积7065亩,平均每亩投入化肥320.6公斤,最低单产121公斤,最高单产309.8公斤,世居着苗族、瑶族、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六种民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一地区实行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使中稻地区的常规品种栽培管理向杂交优质良种转变,由粗糙的栽培管理转入科学的栽培管理,逐步形成规模化、科学化。在我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种植香蕉等水果为主的经常产业的同时,确保我乡粮食生产得到平衡的发展,2006年发展香蕉30000多亩,我乡的水稻种植面积是6500亩,杂交种子销售12吨多,可见,中稻地区依然是我乡的粮食生产的主产区。是中稻地区经济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 一、勐拉乡中稻田的类型及分布情况 1、中稻田的类型 我乡的中稻田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的沟谷缓坡地区。年平均气温18℃以下,时常有霜,部份田块无灌溉条件,多为冬闲一发田,根据土壤分布地区,土壤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黄泥田(包括大黄泥田、小黄泥田、死黄泥田等) 土厚70-100厘米,表土呈黄色或黄褐色,质地为壤土或壤粘土耕层厚20厘米左右,PH5.5-6.0,粒状或小块状结构,底土为暗棕黄色壤土。 1.2山砂土田(包括白砂土田、红砂土田、寡砂土田) 耕层浅薄,仅10厘米左右,底层常夹有碎石块,黄白色、黄红棕色皆有。有机质含量极低,PH5.5-6.0,粒状结构,底层多黄棕色砂壤土夹有碎石。 1.3冷浸田(包括冷箐田、山浸田、锈水田、漩田) 一般地下水多出现在表土下50厘米左右,有的距地表15厘米左右,即可出现地下浸水。表地有的为浅灰色或灰棕色砂壤土,有机质3-5%。底地为深灰色或灰黑色生壤土,有的底层有草煤层,PH为6.5-7.5。 2、分布情况 勐拉乡一季中稻田主要分布在广东村委会上箐脚、火石冲、大竹棚、李子湾等7个自然村,居住着727户,3439人,面积344亩,其中雷响田30亩;老乌寨主要分布在保保寨、老乌新上寨、拉祜一、二队等,6个自然村,居住着621户,2830人,面积2339亩,其中雷响田27亩;翁当村委会,主要分布在翁当、翁当瑶等7个自然村,居住着621户,2941人,面积1246亩;荞菜坪村委会,主要分布在小其哈尼、小其上寨等8个自然村,761户,3586人,面积3136亩。都分布在各村委会的山区及半山区,平均每亩中稻田投入化肥320.6公斤,最低单产121公斤,最高单产309.6公斤。 二、中稻生产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稻生产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条件差,教育界结构不合理,农村科技人才欠缺 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对教育不够重视,我乡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还比较薄弱,有一部分小学校舍破旧,年久失修,光线不足,桌椅短缺,不少中小学教师失调,质量也未达到国家要求,许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率高;监督不严,致使学校只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追求经济效益,乱收费等,学生流失较多,在领导农村工作的干部中,学过专业的人数比较少,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没有各方面需要的专业知识技术员及管理者,对农村各方面的发展,已成为一着障碍。 2、农村中稻产区非法宗教活动慢延、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妨碍农业生产 当前我乡中稻地区的非法宗教活动有慢延的趋势,主要是“信王主”,首先是苗族,现在瑶族地区也开始活动,他们崇拜和信仰的是耶稣,逢周日都集中在一起大吃大喝,同玩,有病不去看医生,桩稼不按时种,不打药,只要相信上帝,一切都会好。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宗教活动,损害了宗教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上巨大浪费,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生活,打乱了农业的生产秩序。 中稻产区的封建迷信活动主要表现在驱鬼治病、算命、看相等。求神拜佛、我们虽然进行各种改革和宣传教育,但由于人们的思想面貌、道德风尚、社会习俗的不同和数千年遗留的封建迷信思想的残余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是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例在哈尼族居住地区,犁田、撒秧、栽种都要先拜土地神,看日子,日子不好,不管秧龄是否合适,都不劳动,许多杂交良种没法按时下种移栽。 3、种植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劳动者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对农村、农业、农民提出并实施扶持政策,造成种植户的依赖思想严重,养成无吃、无穿政府会解决的懒思想,加之半山以上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造成小学毕业生偶见、初中生少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毕业生难见,形成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差,创新意识低,对新品种、新技术难接受,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差, 4、秧苗老化 目前生产中中稻的秧龄较长,一般为35天以上,45天以内,如果播期早、播量大、势必导致秧苗老化,影响发颗,影响穗数。 5、管水不科学 深水深插,大水漫灌、串灌,后期断水过早等现象普遍存在。 6、施肥不合理 有机肥因田块距离村寨远,少施甚至不施用,化肥中偏施氮肥,重施前期肥、蘖肥,穗粒肥不施或少施。 7、病虫害防治上盲目施药 生产中由于种植户对病虫害识别能力差,加之农药经营者以盈利为目的的售药,普遍存在着盲目打“保险药”的现象和选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增加盲目买药费用。 8、由于中稻地区的稻田田埂一般都在0.5米以上,无法机耕,人挖牛犁,一些轻型节本栽培技术使用不上。 三、中稻生产产区的整改措施和技术方案 1.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育乱收费和学校不合理的管理制度,进行有力的监督,善待差生,让学校多一个学生,让农村少一个文盲,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防止新文盲产生,改善学校环境,提高师资质量,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办好多层、多形式的农村教育,培养适合农村现代化需要的专业人才。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山区、半山区的农村,由于通信、交通闭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文化差、识别力弱、思想单纯等特点,宣传非法宗教、封建迷信等活动,麻醉和毒害中稻地区人们的思想,诈取钱财,应加强山区人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广泛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宣传只有勤劳才能致富之道,批判非法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动,积极改善交通、通信、电力、电视和体育等必要设施,关心村民们的文化精神生活,抵制社会上的一些愚味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不良社会风气,建设成为爱科学、学文化、勤劳动的农村新景象。 3.主要水田土壤的改良利用 3.1黄泥田:一般产量水平较低,土壤结构性差、易旱、易涝,应采用客土渗砂的办法,改善土壤质地,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 3.2山砂土田:属于低产水稻中面积最大的一类,土壤质地过砂或粗粉粒过多,水耕后土壤颗粒迅速沉降造成淀浆板结,影响水稻移植和扎根,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低,且土壤保蓄性能差,容易漏水漏肥,应采用客土掺黏,种植绿肥,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保蓄能力。 3.3冷浸田:由于温度低,土烂泥深,有效养分含量低,毒害物质多,水稻前期生长慢,不长,后期徒长恋青,造成空瘪减少,改良措施应注意早耕、深耕、抗田、开沟排水,客土垫土,施用磷肥和选用耐早熟的水稻品种。 4.适时移栽,定量控苗 为提高总产,各村根据各村的自然条件,抢早栽植,留养再生稻。实行宽窄行条栽,大行30厘米,小行20厘米,株距14-17厘米,插单本或双本,确保每穴4-6个分蘖。 5.测土配方,精确施肥 要尽可能地增加有机肥的施入量,比例应达到施肥总量的30-50%,磷肥作基肥,氮肥中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一般为5:3:2,钾肥、基肥和穗肥的比例为1:1,大田施肥与灌水要相配合。 6.要湿润灌溉,促蘖养根 当苗茎蘖苗达到预期的成穗数时,开始多次轻搁田,以控制高峰苗。生育后期采用干湿交替,以根系对水、对气温的需求。后期切忌断水过早,应掌握在收获前5-7天断水。 7.综合防治要把好两关 一是把好带药下田关,二是把好总体防治关。重点防治叶瘟和穗颈瘟、稻曲病、螟虫、叶蝉、稻飞虱、稻蝇蚊等。在水稻生长前中期必须做好预防措施。 8.防灾避灾,丰产丰收 中稻生长期间,各种气象性灾害发生频繁,各地应早作预报。 社会现象论文: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中的美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社会美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社会美又包括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中的美。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中的美育,要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走向社会。去接触、了解、感受社会现象美。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游览、参观,进行社会调查,听英雄事迹报告会等。这些活动中同样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 社会美的教育 社会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社会美首先体现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中。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发挥,人类主体实践的巨大力量,如人的智慧,品德,意志,性格,创造力等得以充分展现,在此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人类实践力量的崇高与伟大,由这种对自身才能与力量的积极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情感,人类的劳动活动本身获得了审美的价值。社会美还存在和表现于静态的人类劳动的产品上,在感性成果中,凝结了人的本质力量物化了人的审美心理的因素,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着自身,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它可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包括人生观,理想,修养等,它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风度等形象表现出来;外在美主要是形式的美,它显现着内在美,但又具有相当独立性。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更偏重于内容,社会美总是与那写反映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进步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直接连结在一起。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更直接依赖于社会历史条件,因为社会美的内容直接就是人们在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物质关系制约着人们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人们的审美关系必须受制于物质条件、政治条件和其他精神条件,并随这些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美必然具有它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民族、阶级的特色。例如:封建时代自然经济的田园风光,有别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市化的乡镇。寺庙、教堂的清静与肃穆,信徒虔诚的心灵和对生活的淡泊,不同于歌舞厅的喧哗和兴奋、青年自然流露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追求。社会美与善密切相关,但不等同于善,它不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它把善变为个体高度自觉自由的行动,从而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 社会美表现在许许多多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宫室楼阁,亭台水榭;长江、黄河奔腾不息,使我的心灵像大自然一样宽广、美妙、自由、丰富多彩;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飞檐拱斗,雕梁画栋;李杜诗篇,莎瓮剧作;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画像;海顿交响曲,莫扎特歌剧。古代罗马斯巴达克斯奴隶起义,李自成的农民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俄国十月革命,让少年们知道先进阶级的斗争力量,英雄人物的无穷智慧和崇高品质。对他们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理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2 道德观念的教育 道德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社会活动和交往的规则。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有一种发展性规律的,重视其道德意识的培养,不断矫正道德行为,养成他们的道德习惯,促进儿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同步发展。 道德观念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他们进行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把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把道德养成贯穿在他们生活的始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青少年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内化、操练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手段。当儿童道德情感比较脆弱必要的制度,规范的练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的一日常规、学习常规,卫生习惯的训练和培养时刻不能懈怠。“教书育人”不是一句口号,教师要赋予“教书育人”实质性内容。始终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看作学生道德意识和行为发展的基础,注意教师的自我形象,加强自己动作语言的示范性,坚持道德实践性原则,让孩子在实践操练中完成道德行为的内化过程。引导学生从小懂得尊重人、爱护人,对人的困难、疾苦和遭遇的不幸富有恻隐和同情之心,能善意对人、乐于助人;特别要组织他们以实际的行动去尊老爱幼,关心和帮助军烈属、残疾人等。培养文明行为,要严格要求和反复训练使青少年学生具有基本的文明行为,要严格要求和反复训练使青少年学生具有基本的文明行为,如讲礼貌、爱整洁、敬师长等。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生活习惯,用刻苦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进取精神等诸多方面所包含的美来教育学生。 3 劳动成果的教育 劳动成果的教育,如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生活环境的美,高低错落的楼房,琳琅满目的商品,款式别致的家具,典雅、幽静的园林,还有飞机、汽车、轮船、载人航天飞机等。我国神七成功升天、航母入海,利用这些让学生体会人类创造智慧,才能中所包含的美,从而向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 环顾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整洁的街道是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安全有序的交通秩序是交警的劳动成果;大家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提升是老师教育的劳动成果;洁净的教室、美丽的校园是值日生认真清扫的劳动结果;还有商场里的售货员,理发厅的理发师,公交司机等,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光彩,用自己的汗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温馨。利用身边的一切教育学生学会去尊重他们,尊重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尊重他们日复一日的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这其实就是对劳动者的真正尊重。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程度,也反映出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品格的优劣。 总之,美育的实施要渗透到一切教育形式和活动中,全面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这对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知识结构、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让我们关注自身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与孩子一同成长。使其情操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和身心和谐的人。 社会现象论文:浅析用纪实摄影手法示当今补习班之社会现象 用摄影的手段说明某些社会现象,司空见惯,广为人知;如何运用更强大感染力来打动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使其改变某些想法、认识,从而还以儿童童趣,减轻学习负担和压力,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做将来各行各业可用之才。作者借此谈一点运用纪实摄影作品创作之感,以与广大读者共同探索。 一、纪实摄影的简述 纪实摄影、观念摄影和创意摄影是不同的;观念摄影、创意摄影是在已有的图像基础上,通过一定受限制的变形、想象予以加工,来努力表现出作者真实的情感。而纪实摄影不然,如美国纪实摄影家兰格所说,纪实摄影就是用现在的影像为将来作实证。它更加直接,更加真实,不需要有意无意的装饰、掩盖,有时候甚至是残酷地直击事实的本质,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纪实摄影中的“纪实”一词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初的法国摄影家欧仁,那时候他就教导人们不单要看照片,更要体会到它背后所反映的那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二、纪实摄影形式与内容 说到纪实摄影,有人会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扛着三脚架,挎着大相机包,顶着太阳帽,穿着雨鞋。诚然,纪实纪实,就是要走动奔西,采世界之所采,看世界之所看。有时候你不一定是最好、最专业的摄影师,但是你的眼睛永远是最真的。这就是纪实摄影的唯一条件。 说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很简洁,但一点也不简单。这就好比道家的太极图,俗称双鱼图。一黑一白,交错盘旋。有时候,我们一眼只看到“白”,觉得照片所反映出来的为什么那么美好,是不是世界如此完整?但忘了与此同时,“黑”的那一面,可能表现的确是饥饿,贫穷,杀戮和无家可归;只看到“白”,孩子们是如此的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却忽略了“黑”,这些家长强加于孩子的兴趣班,是不是孩子真的想做?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应该做什么,想做什么,他们是否在这个如金的童年时光中真的快乐?家长们是不是都给孩子定了这么一道不存在的“起跑线”,然后大张旗鼓,自作主张地说,“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说的只有一句,起跑线在哪?!你们给予孩子的爱在哪?!所以,有时候事物真的都有两面性的,就好像双鱼图。他们是一个整体。纪实摄影拍出来的东西,可能只是某一个环境内的某一件事情,这个形式化的东西就摆在这。但更深层次的,是它反映出来的内容,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教育!举这个例子,就是希望大家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到什么叫“纪实”。纪实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就是,擦掉镜子上的雾,看到的都是真实。 三、作品介绍 记录从最初就是摄影的本质。而纪实摄影就是回归摄影的本质,最真实,最直接,一针见血地反映所看的,表达所想的,有时甚至赤裸裸地揪出问题,以此与观者产生共鸣。作品创作通过选取当下热门话题,选取孩子课余参加各种花样繁多的补习班的瞬间,来展示他们“缤纷”的童年。 画面(1)所展示的是一个正在上围棋培训班的环境。画面右侧的孩子全神贯注地在听老师授课,显然,他是自愿来学习这门技艺的,自己也比较感兴趣。而左边的小女孩,也就是画面主体,很显然,她没有在听老师讲课,虽然双手交叠,坐得毕恭毕正,可是头却扭向了一边,眼睛看着门外,心思不知道是在门外的小鸟还是别的什么。她想要出“门”,她到这边来学习,不是自己的意愿。据作者观察,数天以来,她的家长总是按时来门外接送,看得死死的。所以,不用多说,这一处缤纷,但她眼里的门可能还真不那么好出。这样好么?孩子真的能学得开心,学以致用么? 画面(2)所呈现的则是另一种状态。孩子在一个类似琴行的教师,旁边不知道是否有家长在等待,但弹古筝的小手一刻也不敢离开琴弦。老师在旁边严厉地盯着,不时地帮女孩纠正手型,放回它原来的位置。小女孩显得特别紧张,拘束,虽然紧缩的眉头被额前的刘海遮住,但她的眼神和状态已经表明了一切,她不愿意!但不得不学,否则获得的只能是家长的责备,老师更紧的督促。 画面(3)捕捉的是一幅爷爷接孙子放学的场景。这天是奥数竞赛。见到孩子考完试,爷爷喜笑颜开,抱上孙子上车。看到我们的镜头,毫不吝啬地展露他的笑容,他想孙子一定不会让所有人失望吧。可是孩子呢,却略显默然,好像不是很开心。是考试累了,还是培训课程太满了,亦或压根他就不喜欢奥数,只想把该学的学好,不是那么愿意来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并不开心。 画面(4)硬笔书法培训考试结束了,孩子们陆续放学。我们的这位小主人公也有他的家长来接了。经过玻璃窗时,他透过两页模范作业的间隙,望向了窗子这边。是在留恋考场里还未散去的,跟他同龄的孩子,还是对我这个陌生人的好奇,还是在回想刚刚的试卷写得如何。眼睛里的那点失落和木讷,说的是他自己,还是这场考试,或者,还是我们的教育? 综上所述,希望能够通过作者的创作感想,让广大有小孩子的家长意识到,他们对孩子的,不是要求,而是要爱。爱孩子,就可以从他们的心理去考虑;爱孩子,就会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用自己的武断去压迫孩子;爱孩子,就可以摆正方向,纠正观点,让他们去做,去玩,去做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事情。让孩子在自由中快乐,在快乐中自由。 社会现象论文:论“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 摘要: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不属于自然现象、不属于个人现象、也不属于心理现象;社会是语言存在的必需条件,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语言的制约和推动;语言虽然具备了属于社会现象的特点;但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因此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关键词:语言;特殊;社会现象;社会性 斯大林曾说:“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语言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它和普通的社会现象有所不同,属于特殊的社会现象。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 一、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1897年,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尔(M.Breal)在他的著作中就指出,语言都是有社会性的。语言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1]。语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消失而产生、发展和消失。语言是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为了满足人类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且从产生之日起,就始终活跃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之中。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促使语言日益丰富和完善[2]。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是没有语言的,语言依存于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语言才随之形成,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会促使语言的不断发展,比如在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推广,计算机网络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随之就产生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如“神马”(什么)、“BBS”(论坛)等等,这些网络语言随着网络的普及将会在人类的交际中起很大的作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也有许多语言伴随着他们民族的灭亡而消失了,如古巴比伦语、鲜卑语等。 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1.语言不是自然现象、个人现象、心理现象。语音是语言的第一属性,世界上的语言可以没有文字但不可以没有声音。语音是声音的一种,因此,语言确实具有自然的属性。但是就是由于语言具有这些自然属性,就被有人认为是一种自然现象,曾经一段时间还十分流行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的观点。在19世纪中叶,有一些语言学家曾把语言与生物相比,认为语言是一种自然现象。例如德国的施莱赫尔就认为,语言与生物一样也要经历生、长、老、死的生物生命史的过程,语言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存在、发展与社会没有关系。这种看法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是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消失都是与一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灭亡息息相关的。所以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语言也不是一种个人现象。表面上,语言表现为某一个人说出的话或者是某一个人写出的文章,好像是一种个人现象,但他说话或者写文章所使用的还是全社会共同创造的语言,个人不能创造语言,个人只是具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所以语言也不是个人现象。虽然美国的语言学家萨丕尔主张:“语言是在人的心灵或‘精神’结构中充分形成的功能系统[3]。”但是心理活动并不能导致语言活动,所以语言也很难说是一种心理活动。 2.语言具备社会现象的特点。社会现象具有以下特点:以自然界为基础,是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既依附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不受自然界发展规律所支配的[4]。语言依附于社会,而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社会也需要语言,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生活都需要语言;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汉语之所以和英语不同并不是自然条件或任何自然界规律所决定的,也不是由地理条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决定,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完全具备了社会现象的三个特点。语言离不开社会,语言必须依存于社会。人类社会也不能没有语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语言,自然界是不存在语言的。社会历史条件会制约着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斯大林曾经说:“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也将是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的。”语言又制约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类社会不能没有语言,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在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都是有语言的,没有语言的社会是不存在的[4]。语言对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有了语言,才使类人猿最后变成了人,社会才得到进步。一旦失去了语言,社会便会停止生产,便会崩溃,便会无法继续生存[5]。语言主要由语音和语义构成。语音和语义的结合的任意性以及世界语言的多样性,也可以说明语言是社会现象。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是天生的,世界上的语言就应该是一样的,没有区别,而实际上世界上不但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还有众多的方言。语音和语义结合在一起就构成语言成分,由于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哪种语音与哪种语义结合并没有必然的理由,而是决定于“约定成俗”的社会习惯。语言中的什么样的语音代表什么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语音,都是与社会活动相联系的。(1)不同的语言中,相同的意义用不同的声音表示。如:猫?摇汉语?摇mao;英语?摇cat;俄语?摇KOT;日语?摇ねこ?摇。(2)相同或相近的声音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汉语?摇lajiao?摇指辣椒;日语?摇ラジオ?摇指无线电。(3)同一语言中相同的声音可表达不同的意义。如:书—梳—输;期中—期终;邮船—游船—油船。英语:band可表达带、绳、队、铜管乐队等意义。(4)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示相同的意义。如:汉语同义词,冰棒—雪糕—冰棍儿。 三、语言不同于普通的社会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现象的两个基本方面。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现象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等。社会意识主要是指社会现象的精神方面,包括道德、法律、政治等等。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虽然是一种是社会想象,但语言并不随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而改变。许多属于社会意识的社会现象比如政治、制度、法律等都是为特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具有阶级性的,而语言作为人类共同交际的工具,没有明显的阶级色彩,它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具有全民性特点,它不分阶级、阶层,服务于社会的全体成员,并且语言的生命比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来得长久。语言受外界的影响不会太大,具有一定的自律性,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一个独立的体系。比如,社会制度的交替对语言的损伤并不大,只要一个民族保持完整,语言就具有它得以存在的环境,那么这种语言就会存在并一直延续,我们汉语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来,汉语的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综上所述,语言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语言不是自然现象、个人现象也不是心理现象,具备社会现象的特点,它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现象,但语言又与普通的社会现象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论文:“社会现象”类素材运用 【素材示例1】 我们为何青睐“艺考” 3月15日,北京电影学院在网上公布了2012年本科招生各专业方向考试合格考生榜单。作为最受关注的艺考学校,这所学校的专业考试每年都会成为艺术考试的焦点。今年更是出现了1.8万人报考的“盛况”。这无疑使人感受到了艺考的灼热程度。据了解,近年来,高等艺术专业考试持续升温,艺术专业招考比例超过了百里挑一。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考艺?这当中,有确实具有艺术天赋从小热爱并决心从事艺术行业的,也有文化成绩平平以至于临时抱佛脚把艺术考试作为大学敲门砖的,而且后者占有很大比例。在准备参加艺考的学生中,不少人由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在高考前临时“改行”学艺,把艺考当作进入大学的“捷径”。在一些高考声乐、器乐、表演、绘画辅导班中,以前没有任何表演、音乐、美术基础,只是为了参加艺考而突击学习的人很多。 随着艺考队伍的不断壮大,艺考之路已越走越窄。由于竞争激烈,艺术专业录取率大幅下降。像北京电影学院,今年报考者有1.8万人,只录取450人,远低于一般文、理科专业的录取率。全国参加艺术考试的学生,每年呈30%以上的比例增长,而录取率仅百分之一左右,这就注定了大部分学生当“陪考”的命运。艺考从“高考捷径”变成了另一座“独木桥”。 【素材分析】 就在人们感叹高考大军一天天萎缩的同时,这高考大军的一个分支——“艺考”部队却在日益发展壮大。这支壮大的队伍可分为两类:一是愿意投身艺术的,一是以此为高考敲门砖的。其实即便真正“热爱艺术”,也要分清是愿意为艺术而献身,还是被艺术界的一些“明星”获得的名和利所引诱。倘是后者,这艺考终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敲门砖”而已。参加艺考者逐年增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艺考工具化、功利化。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断送在了工具化、功利化上。工具化、功利化的艺考不是对艺术的向往而是对艺术的亵渎。 【速用片断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艺考热持续高温,艺考的虚火越烧越旺,这引起了教育界和艺术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担忧。因为众多考生“赴汤蹈火”,其动力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看中了艺术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的好处,想借此先跨进大学的门槛,为将来挣得一个饭碗。 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艺术教育的普及本是件好事,但家长的急功近利和培训班的推波助澜却使艺术教育应试化倾向愈来愈明显。其实,艺考本是为了发现具有艺术天赋或能力的人加以培养,不是为了造就大批的“艺考者”。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在公共场合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轻易选择艺考,这是一场以生命作为成本的残酷游戏。”当投入与得到不成比例或悬殊太大时,家长和考生需要理性地思考一下:这样的高投入到底值不值得? 【速用片断2】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如今,很多少男少女都向往着一夜成名的传奇,期待那些发生在普通草根、邻家男孩女孩身上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奇迹有一天也能在自己身上演绎,这样的明星梦让他们“奋不顾身”。不少业内人士每年总要给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泼冷水”,除了提醒他们艺考并非成名的捷径,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明星们其实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辛酸苦痛,在成名之前他们的付出和投入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如果只是为了名利而来,艺术之路就一定行之不远。那些没有艺术才能,而本身又抱有功利目的的考生不要报考艺术院校,因为艺术本身是很纯粹的东西。没有一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纵然进得了艺术院校的大门,也难以叩开艺术殿堂的大门。 【速用片断3】论据充足 “艺考热”谁最得益?那些培训机构和带教老师。大凡有过艺考经历的人都知道:艺考之路是用金钱铺就的,无论对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为了提高专业课的成绩,许多家长除了让孩子在学校正常学习外,还不惜血本让他们利用一切节假日参加培训机构的培训或接受“名师”辅导。因此,每到节假日,在汽车站、火车站或飞机场,只要稍加注意,都能看到他们外出学习的身影。正因为如此,也催火了艺考辅导培训行业。艺考专业课辅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但都普遍费用不菲,一般每小时数百元至上千元,更不要说还有那些昂贵的乐器和绘画材料。只要走上艺考这条路,花费绝不是几万的事,所以说“艺术之路金钱铺就”毫不夸张。难怪有人说:艺考除了少数成功的考生外,最大的赢家是一些培训机构和带教老师。 【素材示例2】 当翻拍经典成为习惯 近年来,翻拍经典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像《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茶馆》等一批传统名著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拍,一些红色经典如《永不消逝的电波》《洪湖赤卫队》《江姐》《山间铃响马帮来》也纷纷“推陈出新”。一时间,经典翻拍剧几乎占据了荧屏的大半江山。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开拍的电视剧中超过50%是各类翻拍剧。似乎,中国的电视剧近两年“没什么新鲜玩意儿”,只讲昨天的故事。 表面上看,经典剧有群众基础,有品牌效应,投资不会少,收视不会差。所以影视公司跑马圈地,纷纷傍上各类经典剧。可每一部翻拍剧无一例外都会引起大量争议。观众不满,觉得导演乱改经典。经典翻拍完,观众开始拍砖了。导演委屈,觉得观众鸡蛋里挑骨头。制片方说,时代在进步,观众的口味不该停滞在20年前,应该与时俱进。观众却强调,不是我们陈腐怀旧,是你们做出来的东西太差了,让我们不得不怀念当初的经典。 影视剧只是文化产业中的一类商品,片商要做的就是尽力规避风险,寻求最高利润。从这个角度来说,片商们一窝蜂傍上经典剧也无可厚非。但是影视剧又不只是商品,它还是一种文化产品,在商品之外还应具有文化的灵魂。少了这灵魂,文化便没有人“闻”了。 【素材分析】 经典可以翻拍,因为一部文艺作品完全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那些经典的影视作品也完全可以进行艺术再创作,推陈出新。翻拍经典必须创新,但这种创新应当有一条底线——即对原著的尊重。为了提升影视剧的收视率而刻意添加低级庸俗的枝节,甚至对名著进行曲解乃至篡改实在是对名著的一种不尊重,甚至是一种戏弄。这样的翻拍,只能让观众误解了原著,客观上造成了对经典名著的歪曲,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本着尊重原著的态度,而不是惟收视率是务,应当成为翻拍名著的影视编导们恪守的准则。 【速用片断1】材料新鲜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电影资深研究专家黄会林认为,名著改编始终是需要的,正如莎士比亚的戏剧被不断重排一样,它是一个时代艺术传承和创造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重拍或改编必须遵守一些准则,尤其不要去歪曲和篡改。“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有规则和道理的,如《西游记》本身虽然也是对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某种创造性演绎,但它的细节早就经过读者和时间的千锤百炼,它是符合逻辑也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标准的。” 黄会林说,在改编名著或翻拍经典的同时,尤其要对搞笑、消解、歪曲、混搭等所谓现代元素保持高度的警惕,对名著一定要强调“尊重”,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创作者只有心怀敬畏,才可能铸造经典。翻拍经典,切勿把经典“拍翻”。 【速用片断2】材料丰富 当年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拍得很好,剧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已被定格成一种经典,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如今翻拍剧脱离原著,故事情节夸张、雷人,让人很难接受。经典作品的高度包括剧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线索、想象力和叙事方式,经典名著已深入一代人的心中,它们是永远不可企及、不可超越的,经典不可复制。很多翻拍的名著好像仅仅是在娱乐观众,吸引眼球。譬如一些翻拍的名著中,感情戏以及女性服饰、造型,看了直让人摇头惊呼“少儿不宜”。剧中人物对白也越来越现代,翻拍剧还让林黛玉“裸死”,让曹操、周瑜玩起“三角恋”,让孙悟空爱上唐僧……原著已经被改编得面目全非,观众是云里雾里——“经典”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速用片断3】见解新颖 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经典。而我们这个时代,缺失的就是真正的经典,我们呼唤真正原创经典的出现。文艺工作者不应该满足于甚至沉湎于所谓的翻拍、重拍,而应该不断地去创作、去创新,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创作出真正的经典。尽管经典不断被翻拍,但是,经典已经不是以往的经典了,经典离我们其实很遥远。我们的剧作人员应该有勇气去创作经典,不断将经典奉献给观众,而不是在寻找中重复炒作。时代需要经典,观众需要经典。 经典应该是一种能够唤起受众记忆、引起受众讨论、激发受众想象、承载受众争鸣、让人感受到振奋和励志、最终得到力量和精神愉悦的作品。现实生活中题材很多,文艺创作完全可以从现实出发,不断创新,推出新的经典。 社会现象论文:“黄牛党”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实质 摘要:“黄牛党”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负面作用。对付“黄牛党”,必须先了解其背后隐藏着的经济学实质。“黄牛党”是供给短缺、供给配给、价格歧视、需求旺盛、需求刚性及供求结构性失衡的产物,这些因素构成了“黄牛党”社会现象的经济学成因。这些成因一定程度上可归结为市场的失灵和政府职能部门功能的失位。 关键词:黄牛党;供给配给;价格歧视;需求刚性 “黄牛党”是1920年代上海人惯用的概念,指一堆抢购物资和票券的人如“黄牛群之骚然”。《现代汉语辞典》中关于“黄牛党”的定义为:持力气或采用不正当手法抢购物资以及车票、门票,然后高价出售从中获利的人①。国外也有“黄牛党”,但其称呼有所不同,如在一些欧洲国家称“白牛党”,在美国则称“票务经济人”(Scalpers)。 “黄牛党”现象在中国十分猖獗。2012年1月iPhone 4S手机在中国内地上市,第一天便遭到“黄牛党”抢购囤积,致使苹果公司暂停在实体店销售iPhone 4S手机②。欧洲的“白牛党”主要倒卖体育比赛的门票。“黄牛党”在美国有近百年历史,从1881年《纽约时报》报道的票贩子到现在的票务经济人:早期倒卖低价火车票,现在倒卖演出门票和体育比赛门票(东莱,2012)。欧美国家的“黄牛党”不以提供倒卖火车票等交通工具业务为主,这和运输能力提高及国家政策控制密切相关。但“黄牛党”仍是文体产业发达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通常理解,“黄牛党”就是票贩子,这些人以各类途径获得一些票证,然后高价卖给需要的人从中牟利[1]。也有不同的看法,王智勇和王曼认为,“黄牛党”是一种倒卖票证和稀缺资源而获利的中介行为和投机行为[2]。总之,“黄牛党”群体利用各种途径占有一些资源,然后高价转卖给急需的人获利。“黄牛党”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黄牛党”是专门搞倒卖、转卖某些资源的人,并以此为生。隐性“黄牛党”指偶尔利用机会买卖一些资源和机会的人,这些人有正常的工作,只是在某些时候才利用此机会赚取外快。 如何看待“黄牛党”现象,此现象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经济学实质,本文尝试对此展开相关探讨。 一、“黄牛党”现象 “黄牛党”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只要存在利益驱动,就有其活跃的身影。在我国很多行业中都存在“黄牛党”。医疗行业中,医疗行业专家号一号难求,催生了“医疗专家号黄牛党”,反应了产品供给短缺现象。资本品投资行业,该行业供给不足,引起众多投资者争夺有限资本品。礼品消费行业,如回收购物卡、高档礼品和烟酒,同样属于专职“黄牛党”的一种形式。参观和演出行业,大城市尤甚。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大剧院附近倒票的“黄牛党”,这些专职“黄牛党”暗示供给配给的存在。金融行业中的“黄牛党”比较隐蔽,鲜为外界所知,但业内却成为公开的秘密。这也和信贷配给有关。商场消费行业中,商场的促销行为、买赠活动揭示供给价格歧视现象。火车票问题,火车票一票难求是普遍现象,这是刚性需求问题,也是供给不足问题。住房问题中,无论是专职的炒房团,还是兼职的炒房号,都反应了房子的需求刚性现象。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黄牛党”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正视这一现象,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思考藏在“黄牛党”现象之后的经济学实质。 二、“黄牛党”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实质 理解与把握“黄牛党”现象之后的经济学实质主要应关注以下方面。 1. “黄牛党”反映了经济供求关系中的某种供给短缺现象。杨音认为,短缺是一定价格指数下的部分物品短缺或者货币购买力剩余,某些特定情况下表现为供给不能够满足需求或者需求超过供给[3]。迟福林、方栓喜指出,我国进入公共品短缺时代,相对于快速增长的需求,公共品供给短缺[4]。李劲、唐晓林分析了我国医疗短缺、住房短缺和投资渠道短缺的现象[5],认为投资渠道短缺实际上是资本品供给短缺。除此以外,医疗短缺主要有三个方面:我国医疗资源短缺、医疗保障短缺和农村医疗显著短缺。短缺在医疗行业比较常见,例如炒高专家号、倒卖专家号等事件,这种短缺反应了我国医疗公共服务某些方面的供给不足,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表现尤其明显和普遍。北京、上海各大医院的“黄牛党”屡禁不止,正说明我国医疗高端服务的供给短缺[6]。 由于供给不足,需求者才不惜高价求购,也催生了“黄牛党”的存在,“黄牛党”为满足需求者的需求提供便利,从中获取高额利益。资源无法满足需求者的需求,“黄牛党”便成为需求者争夺资源供给的一种途径。如果供给充足,需求者可以方便获取需求的资源,“黄牛党”生存空间将大大压缩,即需求者通过“黄牛党”的资源争夺战将大大减少。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黄牛党”成为供给短缺条件下需求者争夺资源的推波助澜者。供给短缺成为“黄牛党”存在的第一个实质原因。 供给的不足导致供求问题的出现(如图1所示)。由于Qs的供给量小于均衡数量Qe,在此供给量下,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Pd要远远高于供给者要求的价格Ps,同时也高于均衡价格Pe。在不增加供给的情况下,Pd与Ps之间的差额足以让很多趋利者采取行动。供给者在Ps价格下采取供给配给、价格歧视来分配有限供给,需求者的旺盛需求和刚性需求在价格Pd上显示出来。黄牛党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利用Ps和Pd之间的差额做文章,获取价差收益。事实上,只要Pd高于Pe,就存在超高利益,“黄牛党”就有生存的利益空间。 2. “黄牛党”反映出行业的供给配给现象。早在1995年,就有学者发现数量配给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7]。供给配给是在计划经济下的一种政策行为。在市场经济中,供给配给同样存在,主要分布于某些垄断行业和特殊行业。某些产品供给不足、数量有限,面对特定群体销售,便是供给配给。不同群体获得的供给配额不同。据《北京日报》报道,2012年4月,中国建设银行向全国38家分行下发本年房地产行业信贷调整文件,明文规定“分支机构不得对小企业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此配给是为了调整行业发展而做的良性规划。同时,某些房地产商为了利益和拿到信贷额度,不惜借助“黄牛党”。此类“黄牛党”是隐蔽的、兼职的。 专职“黄牛党”一般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大剧院附近很多专职“黄牛党”。他们靠倒卖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大剧院入场券和门票为生。供给配给下,很多演出只针对特定群体赠票、售票,有机会获得票的人(群体)可能不使该资源、不去看演出;而大多数没有机会获得票的人(群体)希望拥有资源、去看演出。这样,“黄牛党”给拥有票务资源的人(群体)制造了创收机会,同时给没有票务资源的人(群体)提供票源。因此,“黄牛党”在帮助某些遭受供给配给的群体获得供给机会的同时,为自己谋取利益。 3. “黄牛党”体现了供给者的价格歧视(即差别价格)策略。在改革中的计划经济中,常面对双重价格:较低的补贴价格和较高的市场价格(王直,1995)。同一种商品,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导致不同层次消费者因身份问题遭受机会损失。面对此情况,处于劣势的消费者出于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目的,谋求新的途径以改变不利现状。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每日都有精彩演出,演出水平不亚于国家大剧院。但是北大的演出票价要比国家大剧院低很多,这是为了惠及北大师生。北大为了保证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规定北大师生凭证件可以购买低价票(10元、20元),非北大师生者则要购买高价票(40元到150元VIP价不等)。这是明显的价格歧视,对不同群体规定不同价格。价格歧视催生了某种“黄牛党”。普通观众(非北大师生)为了降低购票费用而求助“黄牛党”购买演出票,这是理性选择。专职“黄牛党”每天聚集于此,靠倒票、赚差价为生。除此以外,北大学生为了差价也兼职做“黄牛党”倒票。价格歧视令许多“黄牛党”参与倒票,见面交易、钱货两清、潜在损失减少,现实收益增加。对“黄牛党”而言,这无疑是最方便、最快捷的赚钱途径。 在商场打折、赠券的差别价格促销战略中比较常见“黄牛党”(王智勇、王曼,2008)。商场搞促销活动,规定消费满300元返150元代金券,代金券仅在此商场消费,只能购买价格高于150元的商品。商场的活动规则让消费者购物支付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消费者为了节省时间和金钱,便由“黄牛党”出面为自己交易。差别价格下,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和“黄牛党”的利益最大化选择不谋而合,达成一致交易。经济现象中差别价格比比皆是,都导致“黄牛党”有滋生的空间。 4. “黄牛党”的存在反映了我国某些行业需求旺盛。有需求就有供给,这是经济学的至理名言。现实生活中,某些群体不惜高价求购某些资源,说明这些群体需求的旺盛和迫切。这些旺盛的需求,是“黄牛党”生存的空间。如果没有这些需求者以及他们的旺盛需求,“黄牛党”就失去了生存空间。因此,需求旺盛是“黄牛党”存在的一个实质原因。马斯洛需求层次③学说中对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中都涉及物品需求,属物质性需求,需求旺盛在情理之中。 致使需求旺盛的因素不乏需求刚性、社会资本偏好及三大心理满足。某些刚性需求也有社会因素影响,社会价值和社会认同致使公众必须拥有某些资源。某些资源是社会资本,符合拥有者显示社会地位的意图,并受到公众的偏爱。公众的偏爱出于三大心理原因:炫耀心理、猎奇心理和满足心理。 5. “黄牛党”的猖獗揭示某些需求是刚性的,需求刚性值得重视。刚性需求体现在重大节假日。人们节假日必须回家与亲人团聚,这催生对火车票的刚性需求。年轻人结婚,这促进对房子的刚性需求。社会需求刚性下滋生大批的“黄牛党”。在中国,“黄牛党”以倒卖火车票而闻名。火车票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多数中国人都面临过一票难求的困境,多少都和倒火车票的“黄牛党”接触过。尤其是春节,人们为了回家过年,不惜金钱、时间和精力,正如《人在囧途》中所演绎的故事,即使坐拖拉机、运货车也要回家过年。这个刚性需求给“黄牛党”极大的利益空间,致使他们不惜犯法制售假火车票。虽然为了防范“黄牛党”,铁道部规定火车票实行实名制,但“黄牛党”仍有生存空间。“黄牛党”利用网络代购火车票,网络代购公司应运而生,还有专职“黄牛党”替人补票。需求难以满足便难以遏制“黄牛党”。 刚性需求也体现在人生婚姻大事上。结婚买房是中国自古的传统,新婚、新房相应成趣,在青年群体中买房具有刚性。需求刚性致使“黄牛党”挺身而上,成为炒房大军的主力。炒房号的“黄牛党”摸准人们的购房心理、掌握了投机技巧。抢先占有房屋购买权,然后再倒卖给真正需要的人。 6. 需求旺盛的原因在于某些资源是社会资本[8],体现社会地位。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所有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9]。罗纳德·伯特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它获得使用资本机会的联系或者关系[10]。A.波茨认为,社会资本是广泛社会结构中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11]。由此而知,人民大会堂的演出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票、某些演出的首映票属于稀缺资源,量少且对特定群体发放,普通群体没有机会得到。这个观看资格(机会)便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特定群体有资格获得票却不使用这个机会;普通群体没有资格获得票却想拥有这个机会。“黄牛党”发挥“调剂余缺”的作用。满足双方所需,从中赚取差价。普通群体观看演出是为了观看这个资格。针对特定群体的演出属于社会资本,普通人观看同时就拥有了这个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拥有有益于提高、巩固拥有者的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阶层层次,是综合了职业声望、社交网络范围及其他居住、出行、餐饮娱乐方式等方面差异的概念;它总体上以高低来表示[12]。社会地位的高低由其拥有的社会资本体现。拥有了稀缺的社会资本无形中显示、证实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在某时拥有某些稀缺的社会资本,可以巩固、抬高普通人的地位,让他人羡慕。普通群体对此类社会资本性质的稀缺资源趋之如骛,给“黄牛党”可乘之机。需求很高,加上供给配给,导致普通群体获得机会减少。“黄牛党”便“穿针引线”,调剂余缺。 7. 需求旺盛的原因是三大心理致使公众偏爱某些资源。公众对于某些资源的过度偏爱和渴望占有出于以下三个心理:炫耀心理,占有这些资源可以向朋友炫耀;猎奇心理,难得到才要得到;满足心理,得到后的成就感、满足感。公众偏爱某种资源,是由于某种资源可以给拥有者带来效用,也就是这种资源提供的满足程度[13]。公众对不同资源的偏好程度是不同的,偏好的非饱和性决定了公众对任一种资源均持多多益善观念(高鸿业,2000)。公众作为消费者的这些心理促使需求的形成。 春节期间火车票非常难买,如果能够不费力的买到,就可以向朋友炫耀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向他人展示了自己的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显示了社会地位。某种演出的入场券很稀缺,猎奇心理促使渴望拥有入场券。费尽周折得到稀缺资源后,心理上的成就感、满足感及优越感可以抵补所有的付出。公众对某些资源逐渐狂热,需求极度膨胀,在有限供给下,给“黄牛党”的活动提供可能性。 由于某些资源的社会资本性质和公众偏爱某些资源的三大心理导致公众对这些资源的过度需求,而供给配给和短缺致使某些资源严重供不应求。供给不足、需求旺盛导致的供求失衡是“黄牛党”存在的经济学基础。 8. “黄牛党”盛行的原因归结为供求结构性失衡。孙祊祥认为,供求结构性失衡是供求总量一定下,最终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中间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匹配。他总结出供求结构性失衡的表现形式:消费品的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不符合,消费品的供给质量与需求质量不匹配,资本品的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不相符,资本品的供给质量与需求质量不适应[14]。 资本品供给质量和数量都不能够满足公众需求。中国目前的投资环境不健全,资本品种类过少、价格过高,难以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公众可选择的资本品有股票、国债、保险、基金。这些产品的特点是数量小、回报低。股票市场80%的投资者在亏钱;国债、量少、且定向发放,少量供普通群体认购;保险投资收益比存款利息还低,基金大多亏钱。其他的投资渠道有限,且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到2010年,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只有41个行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而民间资本在该行业所占比率最高的仅为13.6%[15]。据方桂荣的研究,中国民间资本已超过12万亿元,高于财政部公布的11万亿的国有资产总规模[16]。大量民间资本在资本品市场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资本品供给不足,导致民间资本追逐消费品,这从日益高涨的炒房团可以看出端倪。土地的稀缺性及公众对房子的刚性需求使得房子升值很快,这为“黄牛党”炒房号提供了谋利根据。“黄牛党”的推波助澜,房价上涨很快。房子由消费品变成了资本品。除了房子,其他的消费品也在投机商“黄牛党”的炒作下,价格急剧升高,极大偏离价值。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猪你涨”到后来的“向钱葱”等等炒作生活必需消费品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投机商“黄牛党”的手段。 消费品供给质量不符合需求,致使“黄牛党”猖獗。医疗服务中,因为高端医疗服务跟不上,北京、上海的大医院人满为患、“黄牛党”活跃。需要得到专家诊病服务的患者远远大于这种服务的供给,而专家有限(北京大医院的知名专家不过几十人),难以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供不应求的局面为“黄牛党”倒号提供了条件。在交通领域,低层服务供给不够,不能够满足公众需求,导致火车票(这里指普通火车票)“黄牛党”屡禁不止。公众偏爱坐火车出行,一是安全方便。火车事故概率小,是所有交通工具中事故率较低的一种。且火车站点多,普通的县都有火车站。坐长途汽车要在市里倒车,不方便。二是火车票价格相对其他交通工具低。同样的距离坐火车要比坐汽车节省一半的资金。从西安到洛阳:汽车100元左右;火车50元左右。理性人一定选择坐火车出行。三是火车旅途长短皆宜,且不受环境限制。火车长途、短途都可以,车厢空间大,乘客可以走动放松;不受天气等环境的制约。而汽车长途比较辛苦,飞机和汽车都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这样,火车成为公众出行的首选。而火车票的需求也就异常旺盛,在节假日则呈刚性状态。 孙国梁分析得出我国基础产业(能源、原材料和交通)供给不足[17]。铁路是交通产业的重要支撑,这个行业也存在不足问题。普通列车的供给不能够满足大众需求。这可以从节假日火车站人山人海的旅客、猖獗忙碌的“黄牛党”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力推进高铁建设,对普通列车并未极力推进。2010年,新开工项目共12 789.0亿元,其中,高铁项目8 974.0亿元,占总投资的70%还多;2010年,新建铁路完成投资5 612.89亿元,其中,高速铁路项目(含收尾和筹建项目)完成投资4 415.9亿元,占路网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的63%;2011年,基本建设全年共投产新线2 16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 421公里,占全年总投产新线的66%。④大力发展高铁,目的是增加GDP、拉动经济;除此以外,是加快运输速度、节省时间、体现高效率。但高铁的利用率较低。从西安到洛阳的高铁客车上,即节假日,闲置座位也很多。高票价让工薪阶层惜坐高铁,农民及进城务工人员等低收入阶层更是望而却步。铁道部每年都要解决春运难问题,年年都未解决。关键是基层交通服务供给小。供给扩大,一定能够缓解出行难问题、“黄牛党”也失去倒票的空间。 这表明,产品供给过程中,人们急需的产品和服务供应不适应需求,如交通、医疗等基本服务供给缺失、不足,导致“黄牛党”有活动的空间。 “黄牛党”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实质主要包括以上八个方面。某些社会和心理因素通过需求影响“黄牛党”的存在,也是经济学问题。这实际上也是“黄牛党”存在的经济学原因。“黄牛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供求问题。供给和需求双方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匹配,供给和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才给“黄牛党”可乘之机。从供给方面来看,供给短缺、供给配给、差别价格影响供给数量和质量;从需求方面来看,需求旺盛、需求刚性影响需求数量和质量。供求双方在市场交换后出现供求结构性失衡,从而最终导致供求失衡。“黄牛党”及其经济学实质可以用图2来体现。 三、结语 “黄牛党”,生活中常见的群体,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正以自身的手段影响着经济生活,涉足利益分配。深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学方面,是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产物。凯恩斯摈弃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提出市场失灵论。市场失灵是市场价格无法自动调节产品的供求均衡,资源的配置无法自动达到有效状态。公共选择学派根据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政府失灵论。政府失灵是政府对产品的不当干预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混乱,并致使政府形象和政府信誉受损。市场失灵导致市场价格无法调剂某些产品和资源的供求均衡,政府失灵引起某些短缺和过剩、政府政策低效率。正是由于某些领域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黄牛党”才有存在的机会。社会资本的占有,社会地位的提高,成就感和满足感背后的心理因素导致公众对某些资源过度需求;在供给有限条件下,供不应求的局面便由“黄牛党”调剂,“黄牛党”存在的土壤由此滋生。在某些领域,市场价格无法调价供求,政府的调控政策作用有限,“黄牛党”存在便有机可乘。“黄牛党”理性人的特性,决定其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不考虑其他团体和国家利益。“黄牛党”的存在给经济运行带来了不便和损失,使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因此,提出反对“黄牛党”、打击“黄牛党”。只有综合考虑“黄牛党”存在的真实原因,才可以从根本上应对它,减少“黄牛党”的负面影响、降低“黄牛党”的消极作用。 社会现象论文:“社会现象”类素材运用点拨二则 【素材示例1】 “差生蓝印章”,脏了谁的脸? 近日,媒体披露:深圳市龙华新区民治街道上芬小学个别教师在表现不好的学生脸上盖上印章以示批评。据涉事老师称,该校开展了一项“争优创先”的学生评比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个老师给学生盖有红、蓝两种印章,考虑到印章盖在本子上无法消去,就想盖在身上以示奖惩,特别是督促表现不佳的差生努力表现,争取少得蓝章,多得红章。 “孩子表现不好,就在他脸上盖上蓝墨水的印章,这跟古代给犯人脸上刺字有什么区别?”事发之后,有家长向媒体投诉,他们对这一严重伤害孩子心理的做法极为不满。有记者对此事进行了调查。上芬小学一名副校长向记者表示,校方此前并不知晓这一情况,经过初步调查,这一情况仅在个别班存在。对此他谨代表校方向孩子们和家长致歉:“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对年轻老师的培训,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这名副校长称校方会认真反思此事,让这种“争优创先”活动评比更有意义,更利于学生的成长。 【素材分析】 前段时间,曾有学校给表现不好的学生佩戴“绿领巾”,今天又来了“蓝印章”。这些不当行为所折射的畸形教育思维,值得关注与反思。应该说,上芬小学搞“争优创先”评比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以此为名,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甚至以红蓝两种颜色的印章加以区别,却有“贴标签”式教育和软暴力之嫌。“蓝印章”风波的背后,蕴含着老师如何对待“差生”和学校该不该进行“贴标签”式教育的问题。事实上,“差生”这个概念本身就存在争议。出于难抑的童年天性,出现一些“违纪”的行为,这叫不叫“差生”?由于个性天赋的差异,一些孩子学习成绩落后一些,这算不算“差生”?“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的认知,符合先哲“有教无类”的教育古训,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让孩子们“争优创先”,应当注重正面教育、榜样激励,不能像对待成年人那样搞分类排队,甚至奖优罚劣。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应当委婉提醒、晓之以理,切忌一味指责训斥,或者“记录在案”,甚至在脸上贴“标签”。这会伤害这些孩子的自尊,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速用片断1】触类旁通,切中要害 作家毕淑敏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小时候音乐老师对她的当众批评让她一辈子不想再唱歌。虽然顺利长大并且成才了的毕淑敏已能明白老师当时的用意和苦衷,但“烙红的伤痕直到数十年后依然冒着焦煳的青烟”。上芬小学那个老师的“罚”字章就是这样的一把“烙铁”,它盖在学生的脸上,却痛在学生的心上,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们的一生。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在教学中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每一位老师都不应该当众对学生进行羞辱式的评价和惩罚,更不能靠通过众人眼光的压力来逼迫学生就范。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时刻警惕自己手里的教鞭,有时也是一把灼热的烙铁,一不小心就会给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伤疤。人心不像电脑磁盘,随时可以把记忆删除。一个人年幼时心灵上留下的烙印,真的可能一辈子也抹不掉。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避免对学生的伤害,否则,不管当时有多么大的善意,都不能原谅。(文/刘昌海) 【速用片断2】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小孩子调皮,是天性。硬要从成人的角度将学生分类,特别是按其表现和成绩将学生分为差生和优等生,这实在是不科学的做法,可总有学校这么做,甚至以“绿领巾”、“三色作业本”、“红校服”等“标识”将其强行分类。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所有的惩罚均要建立在不失孩子自尊的基础之上。在教师的心中,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优点,而不是以自己的标准将学生划分成优秀生和差生,当“差生”的表现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对其做“标记”。殊不知,这恰恰是对学生的最大伤害,是对教育的最大讽刺。“脸上盖章”的做法很快被纠正,教师也向家长道歉了。教师一时的“软暴力”行为似乎可以原谅,但只要教师的心中仍然存在“差等生”和“优秀生”这样的概念,就会有种种的“暴力惩罚”冲动,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创新出种种的“消灭差生”的方式。于是,我们就有了一次次的“讨伐”,可也许永远都不会有真正消停的那一天。(文/郭文斌) 【速用片断3】旁征博引,追根溯源 将明显的侮辱性标志佩戴或印在脸上、身上,其负面意义毋庸赘言。这在人类历史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刑罚。在中国古代叫做“黥”或“烙”,在犯人的脸上、身上刺字或烙印标志,这作为一种人格侮辱的手段,在现代法律文明中都早已受到批判,被弃置不用,却用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上,这是教育的一种倒退,是教育者走向反文明的可怕景观。另一方面是体现“人”与“非人”的区别。奴隶社会在奴隶的脸上、身上烙印,就是给奴隶打上非人的标志,同时说明其主人对奴隶的财产所有权,奴隶如果逃亡,任何“自由人”都有权力而且有义务将其羁押并“物”归原主。从西方的中世纪一直到纳粹,都曾经无数次强迫犹太人佩戴黄色的“大卫星”,这是纳粹犯下的反人类罪行的证据。如果教育者竟然在自己的学生脸上这样做,这不是教育的倒退,而是教育的异化,是教育的非人化——教育走向了其反面。如果要接受这样的教育,就真不如不接受教育——这个道理可以套用莫那鲁道的话说:如果你的教育是要我们蒙羞受辱,那我宁愿坚守自己野蛮的人格。(文/麦小迈) 【素材示例2】 大桥,不能让我们一味“怀旧” 杭州钱塘江大桥受追捧,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7月份,建成仅14年的杭州钱江三桥引桥垮塌,就曾引发人们对钱塘江大桥的集体抒怀。这座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桥坚强”的“古稀”老桥,70多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岿然不动,而且一直都在超载——茅以升老先生修建时是按照20公里的时速设计的,设计荷载铁路面轴重50吨、公路面15吨。但目前在这座桥上,动车可以跑到时速120公里,40吨、甚至60吨重的汽车也在桥上跑。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目前国内很多桥梁工程堪称世界先进水平,但塌桥事件却此起彼伏——2003年3月,广东信宜市的石岗嘴大桥的主体工程刚完工,还未来得及装修就突然坍塌;2007年8月,湖南省凤凰县的沱江大桥突然坍塌,41人死亡;去年7月,福建武夷山公馆斜拉大桥塌落;而就在前不久,哈尔滨市三环路群力高架桥被压塌。 【素材分析】 不光是桥梁,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向“老物品”致敬似乎已经成为如今这个时代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前不久上海一位网友将一条橘红色、印有牡丹花图案的老式床单照片在微博上,很快引来了不少人的疯狂转发,并给其取名为“国民床单”、“床单上的中国”、“那些年,我们一起用过的床单”。而“结实”、“质量好”、“还是老东西耐用”则成为贯穿整个“国民床单”热议过程中的关键词。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古稀老桥”被数度热捧、“国民床单”不经意间走红,其中固然有怀旧的意味,但与其质量过硬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已很难买到或见到一件可以使用多年的产品。钱塘江大桥超期使用25年,“国民床单”30年而不坏,这与今天那些短命物品比较,自然让人感慨万千。 【速用片断1】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当人们对一些长命的旧物品满含怀旧之情时,我们想说的是,现在的“中国制造”缺的不是技术和工艺,而是责任和良心。当年,钱塘江大桥的总工程师罗英就曾对茅以升说:“钱塘江大桥修不好,出了问题,第一个要跳钱塘江的人是你,第二个是我。”而茅以升也真的“把修桥当成百年基业在做”。如此,质量焉能不好?同样,对于“国民床单”而言,尽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还不发达,但那个时候的产品就以经久耐用著称。反观当今社会,浮躁代替了责任,功利代替了良心,做事“大干快上”,产品“偷工减料”,常常带给民众深重的灾难。比如有很多公共工程就是因为赶工期导致质量不过关,最终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一言以蔽之,钱塘江大桥并非不可以复制,只要尽职尽责,只要全神贯注,只要没有层层转包,没有缩短工期,“桥坚强”就会遍地开花。事实上,相继走红的“古稀老桥”、“国民床单”既树立了考究质量的典范,也是对当前“粗制滥造”的鞭策。(文/廖水南) 【速用片断2】设喻新奇,对比鲜明 对于桥梁来讲,时间就是一把杀猪刀,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老化、脆弱直至坍塌。但是,近些年频频倒塌的大桥,均是建成不久,尚未超过使用寿命就轰然倒下,这让人觉得,不是杀猪刀太锋利,而是这些“猪”太弱不禁风,沦为一座座“桥脆脆”。相比之下,杭州钱塘江大桥的异常坚固,令“桥脆脆”们无地自容,真是人比人气死人,桥比桥气死桥啊!这些年来,大桥倒塌事件,已数不胜数,民众亦习以为常,只要不发生死亡事件,看大桥倒塌就如同看戏一般。说实话,看到这么多大桥倒在船撞桥墩、超载车、泥石流、大风、大雨之下,民众对如今的大桥质量已失去信心。而几乎每次发生大桥坍塌事故,杭州钱塘江大桥就会被人提起,当作一个好榜样来与之对比。还好有“桥坚强”的屹立存在,让民众不会完全绝望,对现代大桥保留一点信心。当然,钱塘江大桥并不孤单,还有一批现代版的“桥坚强”与之为伴,至今已44岁的南京长江大桥、55岁的武汉长江大桥、76岁的宁波灵桥、103岁的兰州中山桥等等。而这些“桥坚强”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沧桑不倒,均有其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设计科学、施工严谨、材料优质、管理严格、定期保养等因素。(文/江德斌) 【速用片断3】观点积极,匡补时世 与其把钱塘江大桥当作无法超越的神话,不如当作可以借鉴乃至跨越的范本。钱塘江大桥“置身战火纷飞的年代,当时钱塘江大桥的建造难度几乎是空前的”。今天,我们的技术更先进,财力更充裕,设备更齐全,监管力量更强大,没有理由不超越钱塘江大桥。有学者称:“当时国力、设备都不行,但仍能造出如此精品,茅老的认真精神恐怕是当前社会十分需要的。”今天,我们缺什么?缺的是认真。我们怀念茅以升,怀念的是责任,是良心;追捧“桥坚强”,呼吁的是质量,是品质。此外,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茅先生还承载着沉甸甸的民族尊严和家国情怀——钱塘江大桥开创了中国人自主建造现代桥梁的历史,这使茅先生以及施工方多了一份使命感、责任感和敬畏感。今天,我们既需要认真的态度,也需要敬畏感,因为建桥不是搭积木,要遗泽当下,传诸后世,故此不能儿戏!(文/秦淮川) 社会现象论文:怎样观察社会现象? 大凡做事与思想,总要先能观察正确。中国的青年对于社会现象,多只有一个笼统的片断的观察,所以讨论到社会问题,或实际去做社会活动,常不能免于错误。 要怎样观察社会现象呢?我对于这的问题的意见是:(一)应把社会里一切现存的制度看作“活动”的。“宇宙间无不变的物体”,“存在不过是变化(或进化)底不断的过程”。这两句话,是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了解的。物理如此,一切社会制度,如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宗教等,也无不如此。就政治制度而言:由酋长部落进而为封建诸候;由封建诸侯进而为帝政统一;由帝政统一进而为民主政治;由民主政治进而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如俄罗斯)。这就可以证明社会上断无千古不变的政治制度。其余经济,文化,宗教等亦是一样。 然而我们要注意:我们其所以把某种制度的进化分他许多段落,是为了观察时易于明显。实在每个制度的发展,并不如刀截下萝卜的整齐如法。换句话说,每个新制度还在未产生以前,即已胚胎于旧制度之内,生长和发达,直到旧制度包含他不住了的时候,如怀胎的妇人已足月,才会破裂起来。结果而旧制度颠覆,新制度产生。此新制度过了一定的时期,又 胚胎新制度,直到他长成功的时候,又与他破裂。结果,如此循环不已。 观察一个现象,要求真正明了他的内容,必须知道:第一,他何由发生,第二,他是如何能存在?第三,他的结果如何? 譬如我们观察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的经济制度,我们如果欲知道资本主义是甚么东西,必须要知道:第一,他的发生是由于商业资本;第二,他的存在是靠拼命的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第三,他的结果是产生社会主义。 能知道这才能知道改造现社会,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不但是环境逼迫我们不得已而如此做法的,而且是历史的使命,必须如此去做的。(二)应从经济方面着眼,我们从上面已经知道一切社会制度都没有永久的性质。现在我们要问:这些制度步步进化的根本动力是甚么东西?或者这样问:社会上种种制度的进化是跟着甚么东西而变的?譬如就政治制度说:为甚么封建政治一定就要进化到“自由”的民主主义?这种制度是人的脑筋想出来的呢?还是客观的事实逼迫他如此变的呢? 十九世纪下半期,有个社会学大家马克思回答这个问题道:“人类社会及其各种制度的进化,是那个社会里物质条件发达了的结果,并不是那个社会的人类关于社会及其各种制度的思想生了变化的结果”。 然而所谓社会的物质条件又是甚么东西?他便继续着说:“社会的物质条件即是经济条件;经济的条件是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均见马克思资本论序。) 为明了马氏的答案起见,我们且一回答上面“为甚么封建政治一定就要进化到“自由”的 民主主义?”的问题,且藉以作解释这答案材料。 封建社会里的特点是:(一)经济组织范围狭小;(二)劳动力为大地主(即诸侯)所垄断,不能自由发展(农奴制度);(三)抽税极重;(四)不断的战争(因群雄割据);(五)极端的专制政治。 上述五节,直到城市自由民崛起(所谓第三阶级),社会生产力逐渐发达:生产工具逐渐改良;经济组织亦渐由家庭工业进而为工场手工业交易发达的时候,遂自然成了新的经济组织发展底障碍物。这种障碍物不打破,社会不能往前进化。于是城市自由民为了“自由”(贸易自由劳动自由,思想自由,以及其他关于个人行动的种种自由)与“平等”遂起来演了一番革命。一八七九年之法国大革命,即这种革命之最激烈且显著者。 第三阶级写了发达社会经济组织,以自由平等的口号为旗帜,竟把封建社会推翻了。现在他们建设政治,法律与一切制度,可依照他们所需要的而建设,亦即依照适合于他们经济组织的而建设。于是所谓民主主义政体,遂相应而生。 这种政体之下的特点是:(一)国家元首由人民公举:(二)立法,司法,行政三者独立;(以上二项都是提防专制的办法)(三)人民派代表组织议会(甚么人民派代表,迳直就是第三阶级派代表);(四)法律保证私有财产是神圣的;(五)自由竞争。 由上面各点观察我们知道民主主义的政体完全是根据第三阶级的自由主义组织的;而第三阶级的自由主义,又是那时经济条件所自然产出来的东西。甚么“元首者,人民之公仆也”,不过是第三阶级底公仆;甚么“议会”,不过是第三阶级的总帐房;甚么“私有财产不 可侵犯”,完全是第三阶级为促护自己私有财产的护符:甚么“劳动自由”,只是为了发达他的产业,不愿对工人负给工钱以外的任何义务。 由以上的证明看来,我知道“经济条件是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这句话确切不错。那末,我们从此便可得一教训观察社会上一切现象和制度的变化,必先从经济方面着眼;因为诸现象和制度变化,根本上是受了经济力量的逼迫。就是现在我们中国,为甚么这样混乱?为甚么国民党要起来推翻北洋军阀,要求民主主义的政体?我们回答这些问题,亦必须注意现在中国社会上的经济状况。不然,便会弄得自己头昏眼花,不知所云,莫说还要求正确的答案了。 上述两层,我认为是我们观察社会现象重要的方法?并且是比较正确的方法。肯研究的青年,你们以为然么? 社会现象论文:“社会现象”类素材运用点津 【素材示例一】 我们为何青睐“艺考” 3月15日,北京电影学院在网上公布了2012年本科招生各专业方向考试合格考生榜单。作为最受关注的艺考学校,这所学校的专业考试每年都会成为艺术考试的焦点。今年更是出现了1.8万人报考的“盛况”。这无疑使人感受到了艺考的灼热程度。据了解,近年来,高等艺术专业考试持续升温,艺术专业招考比例超过了百里挑一。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艺考?这些人当中,确实具有从小热爱并决心从事艺术行业的,也有文化成绩平平以至于临时抱佛脚把艺术考试作为大学敲门砖的,而且后者占有很大比例。在准备参加“艺考”的学生中,不少人由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在高考前临时“改行”学艺,把艺考当作进入大学的“捷径”。在一些高考声乐、器乐、表演、绘画辅导班中,以前没有任何表演、音乐、美术基础,只是为了参加“艺考”而突击学习的人很多。 随着参加艺术考试考生队伍的不断壮大,“艺考”之路已越走越窄。由于竞争激烈,艺术专业录取率大幅下降。像北京电影学院,今年报考者有1.8万人,只录取450人,远低于一般文、理科专业的录取率。全国参加艺术考试的学生,每年以30%以上的比例增长,而录取率仅百分之一左右,这就注定了大部分学生当“陪考”的命运。艺考从“高考捷径”变成了另一座“独木桥”。 【素材分析】 就在人们感叹高考大军一天天萎缩的同时,这高考大军的一个分支—“艺考”部队却在日益发展壮大。这支壮大的队伍可分为两类:一是愿意投身艺术的,一是以此为高考敲门砖的。其实即便真正“热爱艺术”,也要分清是愿意为艺术而献身,还是被艺术界的一些“明星”获得的名利所引诱。倘若是后者,这艺考终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敲门砖”而已。参加“艺考”的学生逐年增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艺考”工具化、功利化。工具化、功利化的考试不是对艺术的向往,而是对艺术的亵渎。 【速用片断1】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艺术考试热持续高温,“艺考”的虚火越烧越旺,这引起了教育界和艺术界有识之士的担忧。因为众多考生“赴汤蹈火”,其动力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看中了艺术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的好处,想借此先跨进大学的门槛,为将来挣得一个饭碗。 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艺术教育的普及本是件好事,但家长的急功近利和培训班的推波助澜却使艺术教育应试化倾向愈来愈明显。其实,艺术考试本是为了发现具有艺术天赋或能力的人加以培养,不是为了造就大批的“艺考者”。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在公众场合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轻易选择艺考,这是一场以生命作为成本的残酷游戏。”当投入与得到不成比例或悬殊太大时,家长和考生需要理性地思考一下:这样的高投入到底值不值得? 【速用片断2】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如今,很多少男少女都向往着一夜成名的传奇,期待那些发生在普通草根、邻家男孩女孩身上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奇迹有一天也能在自己身上演绎,这样的明星梦使得他们“奋不顾身”。不少业内人士每年总要给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泼冷水”,除了提醒他们“艺考”并非成名的捷径,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明星们其实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辛酸苦痛,在成名之前他们的付出和投入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如果只是为了名利而来,艺术之路就一定行之不远。那些没有艺术才能,而本身又抱有功利目的的考生不要报考艺术院校,因为艺术本身是很纯粹的东西。没有一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纵然进得了艺术院校的大门,也难以叩开艺术殿堂的大门。 【素材示例二】 “学雷锋热”引爆潮流 “学习雷锋,好榜样……”随着轻扬的歌声,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开始了。3月5日,北京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也加入了学雷锋的行列,开展了“忆雷锋事迹,扬北京精神,做文明市民”的主题活动,志愿者在街道工委等部门的带领下,用实际行动向雷锋精神致敬。 学院路街道宣传部、团工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此次活动。主办科室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北京精神”纳入其中,赋予了学雷锋活动新的含义。活动中,雷锋格言被制作成红色的宣传展板,格外醒目。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公共文明引导员和大学生们组成的学雷锋志愿者队伍,为过往行人发放“北京精神”宣传册和纪念品,同时开展了量血压、理发、计生咨询、养老助残、修理自行车、交通协管等义务活动。不少志愿者表示:“我们不只是今天才学习雷锋,平常也送服务上门。”社区合唱队的20多名队员带领全体人员合唱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走向复兴》等歌曲。雄壮而令人振奋的歌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聚集到现场。大家都被现场热烈气氛和大伙儿助人为乐的热情所感染着。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都引爆了学雷锋的热潮。像河南“编外雷锋团”、长沙“雷锋超市”等都坚持50年学雷锋不走样,这些感人的事迹被报道出来,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素材分析】 人是具有从众心理的一种社会的动物,当冷漠成为一股潮流,“见义不为”就会像传染病一样伤及每一个原本健康的肌体;当热情成为一种时尚,“助人为乐”就会成为荡漾在我们生活中的主旋律。请看每年的三月,当那些有组织的学雷锋活动像一支曲子的引子奏响之后,总会有更多自发、自愿的公民加入到这支交响乐队中来。这说明了雷锋精神不过时,也说明需要有人来引导我们社会的潮流。以雷锋为榜样塑造人的品质和形象,引导年轻人做好人做好事在今天特别重要,特别有意义。惟愿学雷锋常态化,而不仅仅只是一时的风景。 【速用片断1】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当前学雷锋的主体—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年代距离雷锋时代已较为久远,若一味强调雷锋形象的“高大全”而忽视他作为普通青年的青春气息,则不利于学雷锋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深入开展。所以应该通过文学、影视作品等手段发掘其形象中的时代特征,帮助人们认识一位走下神坛的“青年朋友”。而雷锋确实也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时尚、有很强亲和力的可爱的青年。他的一些生活情趣和爱好,与时下青少年一代的气质有着本质的相似性。 还原雷锋的真实面貌就是要告诉大家,雷锋首先是我们身边的一员,是一个普通青年、一个时尚青年、一个文艺青年,他可以是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是我,然后才是一个优秀青年。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优秀而忽视了他生活中普通的一面,从而拉近这位“道德偶像”与青少年以及更多人的距离,发挥“其人可亲,其言可信”的榜样力量。 【速用片断2】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2011年小悦悦事件把道德滑坡的“传言”演绎得淋漓尽致,今年恰逢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雷锋精神”被再次高调提出,成为影响国人的道德力量与精神楷模,雷锋无私奉献的利他主义精神是与我们时代呼吁的主旋律相契合的。为此,北京市下发了《关于弘扬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规定以后每个周六为“学雷锋志愿活动日”。 典型教育法一直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榜样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而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常态化的活动究竟是否能有效地贯彻实施或者说如何能避免其流于形式化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学习雷锋到底是在培养道德自觉还是要制度约束,如果学习雷锋这种道德领域的问题被行政制度绑架,是否会产生人们皆“被雷锋”的嫌疑呢? 【素材示例三】 当翻拍经典成为习惯 近年来,翻拍经典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像《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茶馆》等一批传统名著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拍,一些红色经典如《永不消逝的电波》《洪湖赤卫队》《江姐》《山间铃响马帮来》也纷纷“推陈出新”。一时间,经典翻拍剧几乎占据了荧屏的大半江山。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开拍的电视剧中超过50%是各类翻拍剧。似乎,中国的电视剧近两年“没什么新鲜玩意儿”,只是在讲昨天的故事。 表面上看,经典剧有群众基础,有品牌效应,投资不会少,收视不会差。所以影视公司跑马圈地,纷纷傍上各类经典剧。可每一部翻拍剧无一例外都会引起大量争议。观众不满,觉得导演乱改经典。经典翻拍完,观众开始拍砖了。导演委屈,觉得观众是鸡蛋里挑骨头。制片方说,时代在进步,观众的口味不该停滞在20年前,应该与时俱进。观众却强调,不是我们陈腐怀旧,是你们做出来的东西太差了,让我们不得不怀念当初的经典。 影视剧只是文化产业中的一类商品,片商要做的就是尽力规避风险,寻求最高利润。从这个角度来说,片商们一窝蜂傍上经典剧也无可厚非。但是影视剧又不只是商品,它还是一种文化产品,在商品之外还应具有文化的灵魂。少了这灵魂,文化便没有人“闻”了。 【素材分析】 经典可以翻拍,因为一部文艺作品完全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那些经典的影视作品也完全可以进行艺术再创作,推陈出新。翻拍经典必须创新,但这种创新应当有一条底线—即对原著的尊重。为了提升影视剧的收视率而刻意添加低级庸俗的枝节,甚至对名著进行曲解乃至篡改实在是对名著的一种不尊重,甚至是一种戏弄。这样的翻拍,只能让观众误解了原著,客观上造成了对经典名著的歪曲,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本着尊重原著的态度,应当成为翻拍名著的影视编导们恪守的准则。 【速用片断1】 材料新鲜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电影资深研究专家黄会林认为,名著改编始终是需要的,正如莎士比亚戏剧不断被重排一样,它是一个时代艺术传承和创造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重拍或改编必须遵守一些准则,尤其不要去歪曲和篡改。“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有规则和道理的,如《西游记》本身虽然也是对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某种创造性演绎,但它的细节早就经过读者和时间的千锤百炼,它是符合逻辑也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标准的。” 黄会林说,在改编名著或翻拍经典的同时,尤其要对搞笑、消解、歪曲、混搭等所谓现代元素保持高度的警惕,对名著一定要强调“尊重”,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创作者只有心怀敬畏,才可能塑造经典。翻拍经典,切勿把经典“拍翻”。 【速用片断2】 材料丰富 当年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拍得很好,剧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已被定格成一种经典,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如今的翻拍剧脱离原著,故事情节夸张、雷人,让人很难接受。经典作品的高度包括剧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线索、想象力和叙事方式,已深入一代人的心中,它们是永远不可企及、不可超越的,经典不可复制。很多翻拍的名著好像仅仅是在娱乐观众,吸引眼球。譬如一些翻拍的名著中,感情戏以及女性服饰、造型,看了直让人摇头惊呼“少儿不宜”。剧中人物的对白也越来越现代,原著已经被改编得面目全非,观众是云里雾里—“经典”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速用片断3】 见解新颖 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经典。而我们这个时代,缺失的就是真正的经典,我们呼唤真正原创经典的出现。文艺工作者不应该满足于甚至沉湎于所谓的翻拍、重拍,而应该不断地去创作、去创新,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创作出真正的经典。尽管经典不断被翻拍,但是,经典已经不是以往的经典了,经典离我们其实很遥远。我们的剧作人员应该有勇气去创作经典,不断将经典奉献给观众,而不是在寻找中重复炒作。时代需要经典,观众需要经典。 经典应该是一种能够唤起受众记忆、引起受众讨论、激发受众想象、承载受众争鸣、让人感受到振奋和励志、最终得到力量和精神愉悦的作品。现实生活中题材很多,文艺创作完全可以从现实出发,不断创新,推出新的经典。 【素材示例四】 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所运用的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的一种特殊语言符号,它来源于现实社会,又影响着现实社会。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正在迅速发展。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和流行文化的关注,“给力”、“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伤不起”、“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神马都是浮云”、“非常艰难的决定”、“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网络热词一波一波不断涌现出来,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了现实语境中。 网络流行语何以层出不穷?相关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和语言内容形式的新异性是其流行的直接原因。网络宽松的语言环境、技术条件、年轻化的网民构成为流行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语的形态。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现实舆论压抑的情况下,转而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客观上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流行语的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会有老的网络流行语逐渐衰亡,又会有新的网络流行语不断出现,这是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那些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网络语,可能会进入词典。 【素材分析】 既然我们已经创造出这样一个相对自由、宽松、人人有发言权而又不容易被盯梢的网络,那我们就得接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长出的良莠不齐的植物和妍媸并存的花朵。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而这个虚拟的世界实际上乃是对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的折射,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更集中、更直观的表达。网络流行语亦如是。它是现实生活的浓缩,是现实话语的再创作,是人们喜怒哀乐的曲折表达。每一句网络流行语都可以找到它的背景,就像每一个成语都可以找到它的典故,但网络流行语却是层出不穷、此消彼长扑面而来又悄然而去的。 【速用片断1】 语言生动,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生活需要调剂品,而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恰恰给生活增添了许多的酸甜苦辣。 “寂寞党”无疑是生活的烦恼者。一碗面,他们尝出了寂寞;一包烟,他们抽出了寂寞;一首诗,他们更念出了寂寞……这一切无疑都是寂寞惹的祸。但这祸从口出,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用宣传,不用包装,轻轻一点,寂寞的朋友便蜂拥而至。他们给自己平淡生活找到了寂寞这个苦闷的源头。幡动是因风动还是心动,人们似乎已经看不清了。一句“哥X的不是X,是寂寞”就囊括了一切。是寂寞融入了生活,还是生活中融入了寂寞? 【速用片断2】 见解新颖 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而且来势凶猛,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有人认为这些乱七八糟的网络流行语是糟踏了中华五千年的语言文化,但我却不那么认为,网络流行有它自身的魅力,这也恰恰体现了中文的魅力。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一段时间内红遍网络。语言很朴实却让人不禁莞尔,可能是自己也曾听到过这样的呼唤吧。在国庆60周年,有网友曾打出“台湾,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中国人的心声。调侃但不失亲切,让人感觉台湾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出去玩耍忘了时间;更体现了大陆与台湾那种难舍难分的关系。这就是网络语言的魅力—简短却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是中文的魅力。 社会现象论文:信,或不信,都是社会现象 经过改革三十年的资本积累,中国人产生了富贵阶层,追求财富、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当代人尤甚,楼市、股票和职场变换,世事无常,命理仍有很强生命力。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当今,是个资本的时代。谁不渴望拥有财富?谁不渴望改变命运,趋利避害? 中国人信命、爱算命成为社会热点现象之一,不论生意、婚姻、风水还是姓名,皆要询问命理人士,命运连着当代中国人的心。 除了看风水、算命以外,中国的年轻人还喜欢星座、血型、九宫格、玄空飞星等算命方法,古今中西,各显神通。但是,大都有玩的心态,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属于不信或将信将疑。可见,信则有,不信则无是中国人的常态。 河南某煤矿商人,近期生意出现危机,忙跑政府,搞资本运作,自不必提。最重要的,他认准要去开封某处作道场法事,找“先生”算过命、看过风水,才算最后安心。生意的危机度过后,亲友询问他是否信命?他回答:“什么都信!什么也不信!事情来的时候,总想找和尚、道长作法事,事后还是继续做生意。” 可见,古人说得有理,敬则生神,怕则生鬼。这是当代富人阶层的一种表象和征兆,很普遍,北方不稀奇,南方也常见。 浙江某民营集团,计划投资近2亿元增制新生产线,破土动工之前,尽管经历了西化企业管理教育,购买的也是德国先进的设备,还是要请本土“算命先生”来摆罗盘、定方位,一通敲敲打打的法事。30年的商海拼搏,居然抵挡不了风水师的几句吟哦。末了,该集团老板才算气定神闲。 个人命运离不开时代大趋势 2011年,民国话题年,聊什么都绕不开民国腔调。 面对时代潮流的“起承转合”,民国实业家们太渺小,他们能够做的只有阅读时代的大趋势。 民国时期,梁启超先生也曾用过“成、住、异、灭”的逻辑看待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惊枝未稳,他把时代的纠结看作“思潮”的转扬,太悲观。孙中山则不同,更加积极,在《三民主义》中,明确地指出影响时代的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看谁解决了时代的社会问题,谁就影响了时代的进程,所以,孙中山思想更积极,照得更远。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再次蓄积r富人阶层,资本过于集中,贫富差距巨大,这是中国商人担忧的社会隐患,也是未来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理性者多悲观,感性者多激情,消费主义的时代,感性大于理性。 经过改革三十年的资本积累,中国人产生了富贵阶层,追求财寓、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当代人尤甚,也是,富人信命,穷人跟着学,这现象背后还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浪潮。 信命也好,算命也罢,都是社学表象,背后有更加深层的价值诉求和社会心理需求,需要用社会的的眼光去均衡考量。今天,命理仍有生命力 据行业人士统计,2007年前后,北京地区白领购房前看风水的比例是45%,然而短短3年后,2010年的数据显示已经上升到了60%。此外,官员、商人、白领和中老年女性基本构成了算命、看风水的主体。 由于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搞经济,招商引资是地方官员的一门功课。地方官员既要做一方行政者,又要做到自己的官运的持续性。所以,他们需要提前预测各种趋势,看运程成为一种现象,或者是一种心理调节。按照行规,风水师是不能把客人的信息透露给别人的。一般初次见面,只问姓名、生辰和联系方法,不问具体的职务。 第二受众主体是商人。相对官员而言,更加普遍,他们主要关心的问题是中国经济的未来是否会持续高速发展、企业用人之道、资本再投资以及第二代传承问题等。 更加广泛的算命受众主体是中年女性。一般说来,没有生子女的,关心婚变问题,有了子女的,关心子女问题。 官员、商人、白领基本属于社会精英,也许他们不只代表个体的价值,也代表了一个阶层或一个圈子的价值诉求,这个阶层的整体诉求反映了中国当代人的观念。当今,在宗教信仰相对缺失的时期,风水师、命理人士充当了心理医生或泛宗教人士的职能。 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讲述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宗教出口对于商人或者精英阶层的重要性。在机械复制的资本行为和行规范式里,人们需要寻找宗教上的原罪和形式上的释然。 当然,不能忽视中国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的信众群体,但是对于更多的中国富人阶层来说,还是缺少严格的宗教常识的。可见,文化的缺位,造成了风水师、命理人士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命力。 《周易》讲究,“明天之道,察民之故”。《周易》是中国古代“五经”之首。“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存乎辞”,孔夫子都这般赞叹周易,更何况粗浅的现代人。只要从业者和受众的发心正,还是应该看到光明一面的。 尽管,风水或命理行业不被主流价值体系所承认,信命、算命被看成是迷信做法,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现象背后预示了命理的巨大潜力。 当前,世事变幻,经商、做官、都市白领的生存状态充满了无常和不确定,房价、股市、职场常给人们带来太多不安。所以,命理仍有生命力。 社会现象论文:潮汕地区社会现象探析 潮汕人,以前也叫潮州人,韩愈任潮州刺史那时,整个潮汕地区都是归潮州管的。潮汕人跟闽南人同一祖先。都是秦始皇时候中原汉族迁来的,先迁到福建,后来就有一些迁到了潮汕。所以潮汕话跟闽南话,台湾话很像。“潮”是水的意思,“汕”是沙子堆成的脊部。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潮汕地区背山向海。汕头是脊部的头,汕尾是脊部的尾,地域上的潮汕指的就是潮汕平原上的汕头,汕尾,潮州,揭阳四个市。其中又包括潮阳(属汕头),普宁(属揭阳)这样的几个县级市。潮阳以前是中国第一大县,现在分化成潮阳区和潮南区,属于汕头管辖。 一提到潮汕人都知道其以做生意闻名天下,且先于温州人享有“东方犹太人”之称;一提到潮汕人都会想到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原全国首富黄光裕、广东首富朱孟依;另外,泰国,新加坡首富,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华人首富也是潮汕人;中国富豪榜前三名有几个是潮汕人,而广东富豪榜当中,前十名有几个是潮汕人等等让潮汕人津津乐道的自豪。但笔者的另外一组数据却恐怕让您自豪不起来,潮汕地区2008年户籍人口1739万人,潮汕GDP总和为 2498亿元,人均GDP14362元,而同期广东省人均GDP达37588元,全国人均GDP为22214元,潮汕地区人均GDP仅相当于广东省人均GDP的38% 和全国人均GDP的64%,一个字概括“穷”。 早在1858年,恩格斯曾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提到:汕头是中国惟一有商业意义的口岸。这句话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积淀,潮汕开埠直至上世纪30年代,是潮汕商人大发展时期,30年代达到高峰。1933年,汕头港货物交易全国第3,仅次上海、天津;并拥有当时国内并不多的电话和自来水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国务院才会将汕头设立为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可就在这样的商业沃土上,在20世纪末期迎来辉煌的同时,黑色经济疯狂生长,走私猖獗、骗税疯狂、造假难禁、“六合彩”泛滥成灾……接连不断的经济犯罪活动,将潮汕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长期置于混乱之中,其直接后果是信用丧失、形象受损、经济遭创、百姓受苦。 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状况,也一直以是一个潮汕人为骄傲,但在看到别人突飞猛进,快速发展的同时,却看到家乡停滞不前,就那么几个品牌,那么几间建筑,那么几件事情,常常都是有惊无喜。笔者却感到潮汕地区正在被抛弃,而抛弃潮汕地区正是潮汕人自己。原因如下: 一、“省尾国脚”的文化缺陷 潮汕地区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隅,广东省的最东端,与福建省毗邻。潮人自嘲潮汕地区为“省尾国脚”,三面背山,一面向水,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绵延起伏,东南瀚海连天,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潮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脉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为一种移民文化,且由于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种田如绣花”的潮汕农艺体现出精耕细作的潮汕农业经济,“刻木石似微雕”的潮汕手艺体现出精雕细刻的手工业经济,塑造了潮汕人「精明细心的个性,例如潮州菜的精工制作,工夫茶之精巧别致,潮剧、潮乐的柔婉精致,艺术的精益求精,潮汕木雕、建筑剪粘的精雕细琢等等奇特斑斓的地方文化。 移民文化使潮汕族群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但其“省尾国脚”地狭人稠的边陲意识具有强烈的保守性、封闭性和内向性。潮汕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对外来文化保持强大的同化力和排斥力,从而妨碍了增强自身文化的吸纳和兼容能力,妨碍了自身的创新发展。潮汕在现代文化发展中,一直把文化发展的中心放在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没有抓住改革开放之机创造出来新的潮汕文化,或者是没有为传统的潮汕里面注入新的精神,也有人说没有对潮汕文化进行重购。思维方式的因陈守旧,经济模式的保守落后,表现出重人文文化却轻视科技文化,重农、重商却轻视工业,重视家庭文化却轻视社会文化;重视传统民俗文化,却耽于迷信以及夜郎自大、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投机钻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等等的文化缺陷。 文化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也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文化是社会发展最深层、最强健的动力;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作用。“省尾国脚”的这种文化缺陷,在相对稳固的农业经济时代,消极作用还不是很明显,而进入工业经济的时代,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消融,那问题就出现了。这一点,已有太多的事例可供佐证:三十年改革开放之路的坎坷和曲折就可充分说明。这种缺陷导致了潮汕文化创新力度和成就的低阶性和有限性,也导致了潮汕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底蕴深厚、与时俱进的文化力量的支持和推动。因此,潮汕地区这种“省尾国脚”的文化缺陷是阻碍潮汕政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根源。 二、政府主导作用的缺失 作为中国惟一有商业意义的口岸,汕头港曾经是多么辉煌。国家基于其百年商都、区域龙头和侨乡优势,设立汕头为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应该说当时的汕头是四大经济特区中实力最为雄厚的,汕头在广东是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城市,可见,潮汕地区其商业价值地位很早以前就已闻名于世。汕头建立经济特区之后的十多年间,是潮汕在新中国后直接面对的最重要、意义最重大的“战略机遇期”,但是潮汕人民没有真正把握住这个巨大的历史机遇。长达二十多年的大好时光几近被浪费: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产业畸形发展;实业基础薄弱,基础建设投入不够;商业交易规则和信用一度缺失,市场经济秩序相对混乱;社会治安逐步恶化,社会风气严重污染;政府形象严重受损,地区经济一蹶不振等,都说明地方政府和有关公共管理机构以及民间社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有些方面,甚至还存在放任和失职的情况。 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政府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日本是个典型的例子。日本作为一个狭小岛国,战败后经济一溃千里,资源极端贫乏,人口基数庞大,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相比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可谓是有过之无不及。日本经济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和成就,与日本政府密切关注并积极顺应世界发展形势和技术革新浪潮,大力引导并鼓励民间经济发展并建立良好的政企协作关系密不可分;江浙地区的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强有力的服务和引导作用,政府甚至有时亲自为企业出面协调,政府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功不可没。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应在如何把握历史发展机遇、优化产业结构、规范和整顿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极其重大的主导作用。 潮汕地区政府这么重大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吗?没有。潮汕地区侨乡优势发挥了吗?没有。扳着指头数一数,有多少潮汕籍贯华侨回来投资?就算是李嘉诚也是建建学校和医院而已,其他的除非约定固定回报,否则免谈。因为,地方政府相当一部分官员的吃拿卡要现象相当严重,多数考虑的是你来了我有什么好处,没有好处的话对当地再好也不关我事。因此多少侨商被挡在外面,多少学成要归来的人材被挡在外地,多少原来基础很好的产业夭折掉了?政府的道德和行为,对社会道德和行为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政府官员的短视包庇、贪污腐败等行为在很大的程度上助长了走私、逃税、骗税、造假、赌博等违法行为,“有钱什么都可以搞定”的潜规则更是在潮汕地区各行各业和普罗大众刻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整个社会充斥着的是“有钱才能办事、有钱什么都可以搞定”的价值观,而由此产生的社会风气的毒素还继续在蔓延,一代、二代、三代,还是更多? 三、潮商商业文化的弊端 笔者在这里更多的是针对国内潮商商业文化而言,潮商即为潮汕的商人或企业家。“企业家”一词,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发明。他认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其作用是创新或实现新的组合。换句话说,一个社会要是缺少了企业家和他们的创新活动,就会渐渐地枯萎,丧失生机,最后被世界诸民族竞相进步的运动所淘汰。潮商是由“潮汕”这个大躯体孕育出来的商人群体,由于观念和行为来源于先人应对现实环境所获得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在”习得性”传递中,便沉淀为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形成潮汕人朴素的,缺乏系统引导的价值观。潮商商业文化也是基于在潮汕文化的支配下,在传统经商过程中所凝聚起来朴素的,缺乏系统商业理论以及现代市场竞争意识引导,而使其倾向于凭直觉制定并选择模糊性发展战略的经营观念和经营道德。笔者认为,要作为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或者说一个企业的当家,必须至少具备智慧的头脑、丰富的知识、豁达的心胸,但潮商大部分“小聪明、少智慧”。 据调查显示,在潮商当中文盲、小学和初中学历的人占了74%,而受过专科以上高等教育的仅占到总数的8%,中等专科或中等师范18%,大学专科或以上8%,这说明潮汕商人群体中总体学历水平普遍偏低。这与潮汕地区轻文崇商"的价值观有关,从而导致潮商群体整体学历水平相对较低,在这个低学历水平的商人群体里,其经营理念主要来自于本身的一种小农意识,这也是在整个商业文化环境引导下产生的一种自觉的商业逻辑。尽管人类已进入一个需要知识、需要智慧、需要思想的财智时代,但潮商这种特点并未发生多大改观,潮汕老板们只喜欢听听演讲,喜欢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但对发表在媒体上的文章,尤其是相关的理论书刊文章,他们则很少认真地分析和研究,甚至有些瞧不起读书,他们最看中就是实际操作,最看中的是眼前的短期利益。但在浙江就不同,今天浙商中的精英们90%以上出生于“草根”,但他们与潮汕商人不同的是,他们从未放弃从书本上获取经营智慧和思想的努力。这种追求必将使他们在财智时代如鱼在水、如鸟在林。而世界上最强的犹太商人更是一个知识丰富的民族,他们的文盲率是最低的。犹太商人认为一个商人要拥有各方面的丰富知识,这是商人最基本的素质,是在生意场上能赚钱的根本保证。正因为他们的丰富知识,所以视野就十分广阔,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判断。 大部分潮商 “小聪明、少智慧” 的小农意识决定了其商业文化的保守主义。在潮商的决策层里,有65%是以家族亲信为主,很少有外人(如职业经理人)参与。正因为这种保守主义的商业价值观取向,导致潮商对外人有一种先天的不信任感,并在长期的“习得性”传递中积累下来这样一个文化效应,那就是以自我为核心,自己的思想和策略才是对的,这种“本我”的状态导致了家族式运作的管理模式不容颠覆,更不容外人置疑。潮商在宗亲观念和地缘意识过度膨胀的情况下,就会表现出对非本宗族或非本地域的人或事的排斥,表现出一种狭隘的种群观念。当企业成长到一定大的规模时,企业主发现企业要再进一步发展壮大需要冒更多的风险,而靠自己目前的能力和经验未必能在企业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成功。于是,企业主就选择了保持企业当前的规模,因为这个规模是自己所能把握的风险最小的规模。这是由于家族化经营具有严重的“排他性”,使得外部的人才很难进入企业内部。而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现代商业竞争分工合作越来越细致的环境中,企业的严重家族化因为缺乏对各种人才的吸引和吸纳能力,往往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并最终在竞争中被淘汰。 四、潮人急功近利的短视 潮汕地区民风向来淳朴,人民守信无欺、教化崇德、尊老爱幼、刻苦耐劳。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部分潮汕人身上的陋习和恶习也逐渐暴露无遗:制假售假、偷税骗税、超生多生、沉迷博彩、逃债赖债、贩毒吸毒、欺行霸市、坑蒙拐骗、鸡鸣狗盗……无不呈现出一幅赤裸裸的道德滑坡和风气恶化的现实图景。像假货、骗税、超生、逃债、博彩等,在不少人看来,就潮汕的代名词。在“省尾国脚”的文化缺陷、政府主导作用的缺失、潮商商业文化的弊端等不良因素的浸淫下,一些优秀的文化品质甚至在岁月的磨蚀中丧失,导致大部分潮汕人价值取向方面的短视,急功近利,讲求实惠,一事当前先顾自身利益,公共意识淡漠,缺乏公益观念与献身精神等现象。在潮汕一些地方和一些人当中,虽然没有严重到笑贫不笑娼的地步,但所有有勇气的人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是存在有不少人笑诚不笑欺。不少人以制假售假、坑蒙拐骗、损公肥私为能事,更有部分人惟利是图,利欲熏心,违法犯罪,无所不用其极。而周围的人不仅没有以为恶、以为耻、以为戒,反而认为是值得羡慕的“本事”。这是多么可怕的群体心理!而这种可怕的群体心理又助长了道德滑坡和风气恶化,追求真善美和正义、良知这种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在潮汕地区感觉越来越淡了。 受商业文化心理的支配,潮汕人更讲究实惠。“目前点火目前亮”,“百赊不如五十现”等潮汕俗语,正是这种追求实惠的商业文化心理的折射。与轻政治相联,潮汕人轻理论、轻学术,上不上学、读不读书没关系,谁赚有钱谁就最有本领,赚着钱最光荣,什么理论、学术,不如一条生意、一宗买卖。理论指导、学术研究,在许多潮汕人脑海中几乎是空白的。潮汕未有什么有名的学派,学术氛围不浓,与潮汕人讲实惠的商业文化心理不无关系。潮汕的家长大多要求他们的子女报考一些经世致用的专业,在很多潮汕家长看来,要去研究学问不如去打工挣钱。在价值取向的实用性、学习专业上的短视性以及继续深造上的短缺性,导致大量的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潮汕人为“稻菽谋”而营营役役、急急惶惶,鲜有潜心问学者。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短视,对潮汕文化的创新发展造成致命的影响,也是潮汕发展后继乏力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潮汕地区罕有造就文化大家和封疆大吏,更遑论人才规模和优势。文化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潮汕文化因此缺乏勃勃生机和创新能力,使实用主义得以不断蔓延和深化,并大行其市。 文化建设中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短期性行为、投机取巧,泡沫文化、攀比心理、排外思想、快餐文化时而有之,乃至盛极一时,这些都对潮汕的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不良影响。开始于1999年的“六合彩”,说是一场瘟疫可能是较轻的,说成是“癌症细胞”也一点不为过。当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对着所谓的图纸“头头是道”时,你会很害怕这个被称为“东方犹太人”族群或许明天就要实实在在消失在你的眼前,再也回不来。目前在潮汕特别是在农村,大大小小、男男女女、贫穷或富有、农民或企业家,整天都围在赌档上,有钱的赌大的去,没钱就赌一块两块的。星期二、四、六更忙。多了一个六合彩。晚上也经常研究六合彩玄机到一两点。白天田也没人种。地里都长了许多荒草。六合彩已经把很多家庭搞破碎了,有些人更是负债累累。然而还是要赌,没钱就欠,欠不了就赖,赖不了就偷,偷不了就抢。每个祭神的日子都会很隆重,烹牛宰羊,香烟缭绕,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在”祭品“上尽显穷奢,攀比心态最是浓重,他们深信谁的祭品多神就会更庇佑谁,而在教育捐助、修路造桥等公益事业方面却少有问津和关心。对非潮汕人,特别是外省来的,无论男女老少都称其为“外省仔”等等丑陋现象。 笔者通过对潮汕地区社会现象的探析,是爱之越深、痛之越切,期望潮汕地区有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一天。试图寻找潮汕地区被抛离的根本原因,说明构筑潮汕新的文化精神是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必须闯过的瓶颈。文化是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而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人。续写潮汕新历史,关键在于对症下药,重塑新潮人。重塑的含义,是人格结构的优化。既要承继传统文化精神中的精巧、勤敏和竞争意识,更要培养、植入开放和合的人文心态和深邃长远的战略眼光,激活、涵养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和海纳百川的雍雍气度,潮人群体的合理走向,应该是更强悍、更自由、更开放、更热忱、更宏远,更有包容性,潮汕文化的定位应是面向大海、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社会现象论文:“社会现象”之我见――释读《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摘要】《社会学方法的规则》是涂尔干的重要著作之一,集中表现了涂尔干对于社会学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社会现象”的解说,他认为社会现象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可以强加于人身上的客观事物,这是否符合人类学上对于社会现象的看法呢?用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我们该如何去理解“社会现象”?本文在人类学的学科背景下,尝试提出一些看法。 【 关键词】社会现象;社会学;人类学 引言 E' mile迪尔凯姆.埃米尔(1858-1917) ,又译“涂尔干”、“杜尔干”,法国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教育学家和文化学家,法国社会学年刊学派创始人。他认为,对一切社会问题的解释,全应在社会事实中找原因,而不应在生物学与心理学中找原因。社会学的对象便是研究各种社会事实。社会学的方法也是自然科学的方法,最主要是一种比较的方法。但只有属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事实,才能相互比较。他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一书,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对法国影响很大。 根据涂尔干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现象,他强调两点。第一是现象的客观性,强调它应该是事实上存在的现象,以排除那些事实上不存在,而人们主观上却认为它们存在的现象;第二是现象的社会性。,他认为只有那些具有“社会性质”的现象,才是社会现象,才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本文从“社会现象”的静态与动态两方面出发,试图表达自己的观感。 本书结构很简单,但内容很丰富。作者首先在《绪论》中表达写作本书的目的,即:“从这本书中,大家或许可以明白我研究社会学从何下手,以及从事社会学研究的方向”;其次通过定义“社会现象”,提出观察“社会现象”的规则以及区分规则现象和不规则现象的规则,并举实例说明观点来引出后文的“社会类型”;最后,则是分别阐述解释和检验社会现象的规则;结论中作者强调了自己的观点:社会学应该独立于哲学,只有当把社会现象当作社会的事物时,社会学研究方法才具有客观性。 一、“社会现象”的静态观 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定义如下:所有“活动状态”,无论固定与否,只要是由外界的强制力作用于个人而使个人感受的;或者说,一种强制力,普遍存在于团体中,不仅有独立于个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作用于个人,使个人感受的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作者眼中,社会现象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用一种强制力作用于个人的现象”,强制力是其主要的与人们主观认为的现象分离的客观存在性。比如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贞洁牌坊”现象,因为明清理学思想的盛行,社会要求妇女一定要保持贞洁,即使丈夫去世也不得改嫁,受人侮辱时一定要以死明志,这样的妇女给整个家族带来莫大的荣誉。然而妇女本人在此中所受的折磨无人考虑。这纯粹就是社会文化对个人行为的一种强制力作用,而且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这能很好地诠释涂尔干关于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即静态的社会现象的强制力。从人类学角度来说,这种社会现象相当于文化场景,即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其接触过程中所共同享有的文化体系。个人在这种文化体系中,往往逃不脱那一套约定俗成的契约与交往规矩,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涂尔干强调“社会的”一词,认为这“表示一种综合的,与已形成的个体现象相脱离的现象”即“构成社会信息的是集体性的信仰、倾向与守则。”我以为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能更好地表达这一观点。某一种现象在其最初形成过程中,经常作为社会的异类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普遍接受的这一现象就容易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而此时,不符合这一规则的现象又被称为“异类”。慢慢地,当这一种规则已经成了人们不自觉的一种行动时,特别是在小孩身上表现时,就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更多的时候是人们难以逃脱的一种文化影响,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同一社会类型中的,也即人类学所说的文化模式。当一种文化成为模式时,就成了人类行为的背景了。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普遍意识,无子被看作一个男人一生中的遗憾,没有生男孩的女人也往往因此被丈夫冷落。 所以,我们也许可以说,当一种社会类型下的人们形成了某一方面的“集体无意识”,也即具有了某种社会场景时,人们的行为因此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此时,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的社会行为就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的背景是客观的,静态的,在某一时期保持稳定。 二、“社会现象”的动态观 书中谈及“社会现象”的特性时候说,集体习惯的存在在于连续行为中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及这种形式一经采用后通过人们的交谈、教育及文字的传播等发生的作用。也就是表明社会现象尽管在短期看起来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但是当这种形式一经采用后,就会通过一些手段得到传播并且发生作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人类学上所谓的“文化传播”。这是社会现象发生作用的途径与手段,没有这个过程,也就没有社会现象的发生了。作者在书中所提及的“社会潮流”的产生即是如此。 另一方面,社会现象,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社会风气”,后者的定义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广大社会成员精神风貌的总体表现。并且,一种社会风气形成后,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和能动性,它普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表现在社会成员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以强大的舆论和社会习惯势力的形式,左右人们的言论和行动。而其“左右”就是一种控制力,社会的控制力。社会控制指社会以及团体、社区对个人施加的任何影响,其方法和途径可以是正式的或制度的,如政权、法律、宗教、教育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或制度户的,如礼节、声望、闲谈、谣言、新闻、时尚、舆论等。故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社会控制应该是动态的控制过程。举例来说,当年清兵入关以后,要求所有民众剪发、蓄发,并声明“留发不留人,留人不留发”。尽管最初遭到反抗,随着政府强制执行和时间的推移,人们反而习惯了,以至于在民国时期,剪发倒成了大逆不道的事情。因此,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形成过程都是动态的,随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更多时候,在形成以后,要经过一定的外力才能加以改变从而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涂尔干在书中还重点分析了区分规则与不规则现象的一些方法和原则。如“事物为数最少的现象不能用来作为事物的标准”;“判断一个事物是否不规则,首先必须明确规则现象的前提条件,以及表明规则现象的迹象”;“在同一种类中,规则与不规则的现象,根据种类本身的变化情况而定”。作者还对规则现象下了定义:即所谓规则,必须根据各种不同种类的存在条件去确定。它或者是对这些存在条件的机械反映,或者是身体适应这些条件的手段。所以,由这个层面来讲,社会现象在规则时候是相对来说稳定的,不规则的时候变化的幅度要更大。而且所谓社会现象还必须按照其前提条件去确定。 动态是绝对的,就如同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社会本身处于变化发展中,社会的条件也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变化频率加快,所以,在条件变化较快的前提下,社会现象的形成相对以往要更快,其变化也更快。 总结 从本书中,我们体会到了涂尔干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强调要尽量避免主观性,要在研究中注意事物的客观性,并且提出了适合社会学研究的比较方法和共变法。“社会现象”的概念始终贯穿全书。其实,相对于社会学的这些方法和规则,人类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强调田野调查,始终要求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看问题,这应该是客观性的最好体现。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即任何学科的研究都存在假设,人类学假设了“民族”“文化”的概念,社会学也是如此。全篇中,涂尔干都在建构一个有关“社会现象”的理论,他在叙述社会学研究方法时,一直有一个前提存在,即当用比较方法和共变法研究一个“社会现象”时,这个现象是暂定不变的,因为只有不变,才能研究其横向性,从而有利于纵向的研究,那么,这便是本文所谓的“静态”,作者在极力避免“动态”的问题。 涂尔干在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社会学主要解释的是能够对我们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显示的实在。推广之于人类学也一样,只是人类学者的目标走的更远,他们希望不仅是解释“实在”(本民族、本社会的或者异民族、异社会的),更重要的是探讨其存在的根源和其发展的趋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有利于当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此说来,人类学理应吸取社会学的实践经验,了解“社会现象”,然后通过“社会现象”探究“社会本质”。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探讨人类的行为活动。 社会现象论文:通胀将是全社会现象 当中国的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还在热议经济是否已触底回暖的当下,由美元贬值引发的通胀预期正成为越来越多经济界人士的关切点。谈及通胀会不会再次袭来,张明的观点很明确:上半年信贷飙升与物价指数负增长现象并存并不矛盾。首先,扩张性货币政策一般都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充分发挥效力。经验显示,这段“时滞”通常为2至3个季度;其次,本轮货币扩张的背景是次贷危机导致的外需下降,由于需求不振,大量信贷资金并未立即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了资产市场。这就造成实体经济持续低迷、物价指数保持在地位以及资产价格飙升并存的格局;再次,CPI的上升主要取决于国内需求的复苏,而PPI的上升主要取决于国际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的回暖,这二者的恢复都尚需时日。 张明个人的判断是,通货膨胀始终是一个货币现象,在当前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下,通货膨胀注定会到来。从具体时点上来看,CPI有望在2009年第四季度恢复同比正增长,在2010年下半年达到同比增长4-5%的水平;PPI同样有望在2009年年底之前恢复同比正增长,但在2010年的表现主要取决于美元汇率的走向以及全球需求能否及时回暖。 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包括:其一,从2009年第3季度起,从2008年11月开始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力将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其二,从2008年第2季度启动的资产价格上涨将会通过财富效应拉动物价上涨,股价与房价的疯长也可能强化居民的通胀预期;其三,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可能拉动全球能源与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进而导致中国PPI的上涨,最终传递至CPI。 很多人担心,如果再次发生通胀,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张明表示:我们在2010-2011年面临的通货膨胀,其严重程度很可能超过2007-2008年。主要原因在于,导致2007-2008年通货膨胀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全球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全球央行的定量宽松政策向经济体中注入了大约5万亿美元的流动性。一旦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反弹,货币乘数将迅速上升,可能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程度将远远超过两三年前。一方面,中国国内的信贷飙升本身将造成更严重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只要中国政府依然维持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汇率的稳定,国际流动性也将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涌入中国国内。在国内外流动性的夹击下,中国将相继面临资产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 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概念是虚妄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所有价格同步上涨的通货膨胀。因此通胀必然是一个全社会的现象。 通胀爆发往往是经济过热的结果,我们的风险在于过度重视经济下滑,针对经济下滑风险的潜在用力过猛,结果导致与经济复苏接踵而来的便是下一轮资产价格泡沫与通胀。当然,通胀爆发之后,经济可能再度下滑。 在通胀期,就个人投资方面张明也给了投资者一些建议。他说,如果在通货膨胀发生之前,一个国家没有发生显著的资产价格泡沫。我们的建议是,居民可以考虑通过购买房地产’股票与黄金等资产来避险。然而令人郁闷的是,在下一轮中国的通货膨胀爆发之前,将会率先出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那么在这一背景下,居民的选择就非常有限的。首先,居民很难通过购买房地产与股票来避险,因为这一时期房价与股价本身就存在泡沫。未来房价与股价的下跌幅度甚至可能超过通货膨胀导致的居民储蓄的贬值程度。事实上,推高本轮房价与股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目前的通货膨胀预期,其次。在次贷危机爆发的一年半时间内,黄金价格已经飞涨。很多分析师认为,当前黄金价格的泡沫已经不亚于之前的美国房地产价格泡沫。历史经验证明,黄金对抗通货膨胀的风险可能被无限夸大了。 在上述分析的前提下,张明对居民的投资建议是:第一,如果需求不是特别强烈,在未来一两年内可以适当推迟对房产的购买,尤其是避免举借过多的银行抵押贷款,因为目前抵押贷款利率处于低位,未来上升的可能性很大;第二,在股票市场投资方面,缺乏经验的投资者依然可以利用基金定投这一工具,在选择基金方面应兼顾股票型与债券型。在直接股票投资方面,应重点关注今年3季度之后股市可能重新反转的风险;第三,在资产价格泡沫的背景下,银行存款依然是值得考虑的投资。我们认为,本轮资产价格涨跌的幅度将会显著超过未来通货膨胀的程度,因此,保留银行存款以等待新的投资机会,依然是最重要的投资选择之一、现金为王,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依然是最重要的投资法则。 社会现象论文:720例流产患者社会现象分析及流行病学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720例流产患者的病因学及流行病学,以及社会现象分析。方法:搜集2009年上半年我院门诊流产患者病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20例流产患者外来人员与本地人员比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组与学历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人流组与药流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大学学历组与非大学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户籍所在地、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均属影响未婚早孕者选择流产方式的因素,选择药物流产的最常见理由是惧怕人工流产术。对未婚女青年应加强性健康知识的宣教,减少或避免婚前性行为,对已妊娠者应了解其心理社会因素,正确引导其选择适合自身的流产方式,以尽可能减少非意愿妊娠所造成的伤害。 720例流产患者以年轻人且25岁以下无学历打工者居多,她们生活条件差,对自身卫生及保健知识了解甚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化的流产队伍,对社会安定,妇女自身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加强对这些外来人员的性知识培训及产前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及迫切,对提高妇女健康及社会安定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流产患者;现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426-01 未婚先孕已是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有文献报道,大约 90%的女性有婚前性行为[1]。为了探讨影响未婚早孕者选择流产方式的心理社会因素,旨在更好地指导其对流产方式的正确选择,现对我院妇科门诊720例未婚早孕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威海市经区医院妇产科2009年上半年门诊流产患者病历,25岁以下者535例,25岁以上者185例,人流组 422例 , 药流组298例,打工组 564例,事业单位组156例,大学学历者103人,非大学学历者527人。 1.2 方法:采用X2检验720例流产患者打工者与事业单位人员比的统计学关系;25岁以下与25岁以上比较统计学关系;人流组与药流组比较的统计学关系;大学学历组与非大学组比较的统计学关系。并作T检验分析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组与学历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3 学历组与工作人员组比较大学学历组,外来人员与本地人员无显著差异,而非大学学历组中外来人员与本地人员有一定的差异,P 4 讨论 近年来,随着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成熟期的提前,以及青少年性观念的进一步开放,“少女怀孕” 事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周围。据了解,我国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三亿多人,每年有约二千万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另外,据中国人口网统计,我国每年做人工流产的少女已经达到150万人次。正确引导青少年对性的了解,打破青少年性知识盲区,这也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重视和努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性观念正在逐渐变化 ,未婚青年的性行为有增加的趋势,未婚先孕、未婚人工流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以致一些青年女性正受到人工流产并发症和性传播疾病的威胁。资料表明[2],目前全世界每年有1500万2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妊娠,其中多是非意愿性的妊娠,每年有200万~400万的青少年进行不安全流产。婚前性行为与道德、法律、传统习俗相违背,故未婚先孕者在家庭、社会中都难以得到充分支持,其心理社会因素较复杂, 受家庭、社会、传统习俗、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客观因素影响,极易因恐惧、自卑、后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故难以正确选择适合自身的流产方式。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文化程度组大学学历组与非大学学历组相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可见文化程度,经济条件都是影响未婚早孕者选择流产方式的重要因素,因为文化程度较低者常因生殖健康知识缺乏而难以正确认识不同流产方式的利弊,盲目地认为药物流产经济方便,尤其是合并经济状况较差者更是如此。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选择药物流产的最常见理由是惧怕手术疼痛和损伤,这与未婚早孕者文化程度较低、所接受的性健康和节育避孕等方面知识太少有关,片面地认为药物流产痛苦小、省时省事。担心术后无人照顾而选择药物流产者占14.1%,这与外来人口通常远离父母等亲人有关。本文两组外来人口占有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以外来人口为主,可见户籍所在地也是影响未婚早孕者选择流产方式的重要因素。另有少数未婚早孕者选择药物流产的理由是没时间接受人工流产术,因为其婚前性行为与传统风俗相违背,羞于在单位领导面前诉说其真实情况,故难以得到准假。 3.2 人工流产作为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包括人工流产术(负压吸引术及钳刮术)和药物流产,两者各有利弊,对流产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流产的效果和安全。医师在向未婚早孕者提供流产方式咨询时,不仅要考虑到医学指征,还要考虑其心理社会因素,向其阐明不同流产方式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引导其选择适合自身特点且相对较安全可靠的流产方式。同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多渠道地对未婚女青年(尤其是针对外来人员、文化程度较低者及经济状况较差者)开展性道德、性健康知识的宣教, 提高她们的生殖健康意识、生殖健康知识水平和对性行为的自控能力,尤其应重视家庭因素对未婚女性的生殖健康观念及行为的影响,减少或避免婚前性行为,开展避孕知识教育,提高对性传播疾病、意外妊娠风险的认识,以促进安全措施的使用,预防意外妊娠和性病,对已妊娠者应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引导其选择适合自身的流产方式,以尽可能减少非意愿妊娠所造成的伤害,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开展无痛人工流产术和性健康知识咨询门诊,文献报道对未婚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有助于减少婚前性行为[3]。研究提示,加强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减少婚前性行为和意外妊娠的发生率,降低人工流产率对保护妇女生殖健康有重要意义。
设计理论论文:高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研究 一、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现状 (一)在思想上,不重视艺术设计理论在艺术理论课上,很多学生不是打瞌睡,就是玩手机,这反映出现在的艺术理论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学生不重视理论的学习,觉得实践比理论更重要。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学生更偏爱能够迅速带来设计成果的设计实践课,而理论课相对枯燥乏味,加上理论概念一般比较抽象,逻辑性又比较强,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和压力,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 2.来自市场的需求,特别是企业的需要。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只看重应聘者的设计能力,看能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不管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扎不扎实。社会上重实践,也促使学生轻视理论,而在设计实践上花大功夫,让自己在走出校园之后,能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现在高校的影响。高校越来越重视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学校也在无意识中偏向设计实践,从而忽视了对理论课程的监督,从老师到学生都对理论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进而使艺术设计理论偏向边缘化,造成现如今人们不重视的结果。 (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设置不太科学因为高校在艺术这个专业上,大多注意设计实践课,所以,在安排设计理论课时不太合理,课时少而内容多,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理论课程开设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理论课的开设没有按照学科规律由浅入深,而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缺乏系统性和前后联系。有些理论课的开设缺乏针对性,对现实的实践环节没有指导意义。甚至有些学校为了完成课程安排所谓的“硬性要求”,将理论课“见缝插针”地随意安插于实践课中,或者放在集中时间“一气呵成”,造成理论课严重失效,也容易对学生造成误解,使之觉得理论课可有可无,无关紧要。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合理在很多大学的课堂上,以前是老师对着书本讲、对着黑板讲,现在是对着PPT讲,差别就在以前站着讲课,现在可以坐着。但是,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以满堂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地灌输。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老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上课没有兴趣。再者就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还是采取老套的方法,单纯靠讲,不进行相应的改变,无法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热情,来提高他们的兴趣。 二、改善艺术设计理论课的措施 (一)在思想上,应该转变观念。首先要重视艺术设计理论,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我们才会有动力去学习艺术设计理论,时时刻刻记住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是艺术设计的基础,是设计作品的原创力,只有充分了解设计原理的本质与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才能通过作品展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人文关怀,体现作品的生命力。 (二)在对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对艺术设计理论的性质进行详细的理解与把握,对理论的教学目的也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在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时,还要借鉴国外高等院校对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设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设置更趋于合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在教师队伍方面,在促使艺术系教师提高设计实践能力的同时,更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因为一个教师只有具备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不光对艺术实践擅长,更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这样的老师才会让学生觉得是真正的大学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才能长期地为社会所用。 (四)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1.在大的方面,要使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教授理论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加入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简单的实践操作的设计活动,运用当堂课的理论知识来设计作品,并可以在课堂上讨论,通过讨论可以了解别人的学习方法和设计理念。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以申请去博物馆参观,增加学生的课外阅历,在参观完之后,让学生写写在博物馆里学到了什么,或者针对某一作品写自己的感受或者看法。还有,设计人才是需要走进社会经受考验的,可以进行校企合作,老师带学生去企业参观,或者寒暑假去企业参加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得到更好的发挥; 2.在小的方面,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兴趣。例如,在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开头来调动课堂的氛围,不管是古代或者现代,从建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建筑反映的社会背景、人文文化等等,这样肯定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总结 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在课堂中多用图片、动画的形式,改变以前纯用文字讲述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明确地学习知识,利用文字与图片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授教学内容。还可以放一些关于教学内容的短片,有解释,有剧情,还有图画,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目的,学生也不会觉得太单调,在享受中学完课程。还有利用表格的形式,便于学生记忆,从形式上提高理论课程的学习效率。 要使作品具有创造力、生命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需要了解艺术设计理论的重要性,认识到认真学习理论课程知识的重要性,从理论课程中学习、发现艺术设计教育的客观运行规律、总结艺术设计现象背后的本质,通过改善现在艺术设计的现状,从思想上重视艺术设计理论,对理论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方法,使设计理论越来越受学生的喜爱,使艺术设计焕发生命的光彩。 作者:葛祥国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设计理论论文:工业建筑设计理论思索 本文作者:童伟 单位: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传统工业建筑设计的弊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收入水平持续上升,工业企业的规划发展也更加多元化。但是,目前我国工业建筑设计方案,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要求,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质量是建筑的命根,质量上的缺陷是建筑设计的最大缺陷。设计阶段是工业建筑项目的初始环节,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对工程建设的质量有决定性影响。传统的工业建筑设计,仅限于常规的生产需求,多数只是为了向企业提供生产空间,并没有考虑设计方案存在的质量问题。如在设计厂房建筑时,对占地面积、空间改造、建筑性能等问题没有充分考虑,造成建筑设计方案与实际生产要求不相符,设计方案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我国正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这也要求建筑行业朝着“环保节能”方向发展,以促进整个工业产业链的优化改造。在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建筑物设计改造中出现了多种“污染问题”,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的要求,建筑防污处理不够理想。以电力建筑物为例,变电站建筑施工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建筑方案设计不合理,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或者出现在森林区域肆意开发等问题。从工业建筑项目投资的角度考虑,无论是中小型还是大型工业建筑,都需要投入巨额的成本资金。建筑设计关系到成本耗资的数额,如果设计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不强,对项目规划需消耗的费用缺乏全盘考虑,那么就可能导致资金的浪费。如工程设计师对工业建筑材料的分配不合理,导致材料采购成本增多;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则会造成了工程的返工返修现象,增加了项目建造成本。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主要内容 鉴于传统工业建筑设计的缺陷和不足,新时期工业建筑设计应以“绿色环保”为宗旨,从环保、节能、除污、低耗等方面详细分析,设计出更加科学的建筑方案,建造出更加优越的工业建筑物。“保护环境,避免污染”,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对绿色工业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工业建筑设计标准,设计人员必须要结合前期勘测得到的数据信息,制定“环保型”建筑方案。工程设计师可以从材料、结构、外观等方面全面提升工业建筑的绿色效果,严格防范有害建筑的形成。能耗问题是限制工业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大的能量消耗,对工业生产活动造成了较大的阻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节能系统,工业厂房建筑尽量采用外墙保温系统、内墙保温系统等结构,避免热能过度耗损带来的不便。二是节能材料,广泛采购新型节能材料,提高工业建筑的综合性能。除了对工业建筑的结构进行改良设计,还需配备高性能的除污系统,以此来改善工业建筑的使用性能。“除污”是绿色建筑设计思想的新内容,要求为工业建筑提供多功能的操控系统。通常应在建筑物内部安装自动化除污系统,利用除尘器、除烟器等装置维持建筑物内空气的正常流通,防止各种污染现象的发生。热能耗损过大是影响工业建筑内部环境的一大因素,由于传统建筑设计条件有限,对热能消耗问题未能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新时期绿色建筑设计应坚持“低耗”原则,对建筑内、外部的热能消耗加以控制。比较常见的低耗设计是采用“保温系统”,在冬、夏两个季节协调热能供应,营造良好的工业生产环境。 工业建筑设计融入绿色理念的表现 目前,国内建筑行业总体实现了绿色改革,绿色建筑成为了建筑市场发展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工业建筑设计体现了“环保、节能、绿色”的新理念。在绿色理念指导下,设计单位对工业建筑物的建造工艺进行了优化改进,以保证后期施工符合绿色建筑物的要求。常见的改造方式是简化工艺,在保证建筑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对原始工艺精简调整,以适应节能降耗的建筑设计要求。建筑行业新型材料的出现,大量绿色材料的普及和运用,为实现建筑节能创造了条件。首先,改造混凝土材料。混凝土是工业建筑的基本要素,设计人员对混合料进行了绿化改造。如智能混凝土,具有性能强、材质优、成本低等优点。其次,更新工业建筑装饰材料。如内外墙体材料、地面材料、顶棚材料等,均采用了新型的绿色环保材料。除污系统是基于自动化控制平台的新系统,设计人员常根据工业企业的生产情况,结合存在的污染问题,配备专业的除污控制系统。针对空气污染,可在厂房适当位置安装排烟系统,及时把有害气体输送到厂房外部,或者完成相应的空气净化处理。此外,工业污水也是绿色建筑设计需考虑的问题,多数企业已经在工业厂房内配置了给排水系统,避免了污水聚积产生的污染。从现有的工业建筑来看,建筑物的主要结构可分为“单层、多层”两种形式。每一种形式的建筑物都得到了全面优化,整体结构形式在不断改造升级。就多层建筑而言,设计人员注重结构空间的利用,适当降低每个层面之间的高度,减少建筑能耗,降低结构承载。同时,在工业建筑结构交接处设置加固构件,增强了建筑物抗震、抗病害的能力。 建筑绿色设计方案的管理 设计单位选定工业建筑方案之后,还应对设计方案实施优化管理,以确保建筑物结构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绿色建筑设计管理的内容包括:勘测管理。按照工业建筑设计的要求,对工业生产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勘测,收集多项数据以辅助设计。数据管理。利用计算机建立自动化数据管理模式,将企业提供的建筑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自动化处理,以获得可靠的工程数据,为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指导。综合审核。监理单位应安排专业人员,对工业建筑方案进行全面审核。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最优化。 结语 工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工业生产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弥补了现代工业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不足,体现绿色技术,彰显绿色思想,使工业建筑更美观、更实用,营造了良好的工业生产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理论论文:现代设计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各种思想的碰撞、冲击和融合,现代设计理论逐渐被引入到中国园林设计中,在其具体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引入创新型理念,促进传统设计理念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仍需要在细节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通过对现代设计理论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园林设计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关键词:现代设计理论;园林设计;设计应用 众所周知,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传统园林的设计极具艺术性,古典的东方美感吸引了诸多游客,是中国建筑史、设计史上的一大里程碑。随着现念进一步传入中国,关于园林设计的理念创新不断发展,诸多西方理论逐渐融入古典的园林设计中,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园林设计理念,是新时期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挑战。如何做到适当地吸纳现代设计理论,如何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保持固有传统特色,进一步完善园林设计体系,是将现代设计理论融入园林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对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以及其在园林设计中应用的研究势在必行。 1现代设计理论概述 现代设计理论是指二十世纪初步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现代主义的设计理论。它是一种以创新型思维理念为基础的,将现代主义融入设计理念跟设计手法中,强调现代化消费观和新型的审美观,与传统园林设计相差较大的一种设计理念。新时期下的现代设计理论包含4个内容:其主要的设计原则是功能性,强调设计的功能主义,将客户需求作为总体目标,这是现代设计理论的主导思想;讲究以人为本,为客户服务的原则,设计过程中注重设计内涵胜于设计形式;设计往往以基础的几何图形为主,讲求简单实用,区别了传统设计中的繁复;整体设计过程,讲求艺术与技术的相互结合,通过两者的碰撞形成了新的设计思想,在二者的充分磨合统一下达到一种工艺美感。现代设计理论包含三大构成因素,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应用。 2现代设计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构成在设计中分为点、线、面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对于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各不相同,我们一一分析:点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点,对于平面构成、甚至是整体设计而言,都占有较小的面积,但是由于,点自身的特点,它的形状具有较强的多变性,其本身也具有较强的目光凝聚性,所以在整体设计过程中,点的应用较为重要。我们要尝试在整体的园林设计中,将一个点设为总体视线的焦点,充分吸引游客目光,并且在重要的点的位置,突出设计理念的主题,这就要求点的部分,一定要放设计重点或者是整个设计的创新点。例如,常见的现代园林中在湖心点缀凉亭;长廊尽头设置拱门等。一个较为讨巧的点的设计和组合,是构成一个园林新颖设计的关键,它可以整体掌握一个现代化园林的设计节奏和韵律。线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点的移动轨迹称之为线,线也可以说是无数个点的集合。当线运用于设计过程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长度。直线和曲线,这两种最为常用的园林设计线条,往往应用于不同风格的园林式设计中。例如,直线往往更适用于道路绿化带、规则式园林、局部自由式园林等诸如此类对于直线规范化要求较高的设计;曲线则存在于园林设计的方方面面,我们往往用曲线来达到一种改变视角,打破固有的庄重,营造一种活泼、自由的设计感,对于曲线的有效利用往往能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面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面,则是一种综合点和线,封闭性、差异性较大的平面。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的几何性平面,都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设计过程中既可以讲求面的对称美,也可以讲求面的凌乱美,念与面相互碰撞结合往往能产生视线冲击性较大的新颖设计,各种风格的设计可以运用于不同风格的园林中。 2.2立体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立体构成则可以分成粒体、线体、面体三个方面,相比较平面构成而言,有较强的相似性,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粒体对于园林设计的应用。粒体包含平面点的全部特点,在设计中的使用较为随意,操控性较大,可以进行多方面修改添加。粒体的应用,可以给人一种较为轻松、舒适的感觉,营造一种奇妙的氛围感。或者是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线体对于园林设计的应用。线体的应用,我们可以比较线相对于平面的应用,它同样包含平面线的所有特点。线体的相互组合或与其他几何物体的组合,可以构成一种风格迥异的视线效果,设计时所讲究的各方位的相对放射和对称,能够达到一种独特的美感。面体对于园林设计的应用。面体则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独特的立体构成方式,由于它形态的多样性,其对于空间的操纵性较强,在空间里的独特构成可以展现多种形态的设计风格,营造各式各样的意境。面体也可以算是一种空间因素,对对空间的占有率较大,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其厚度和具体形态,使得各式各样的面体可以在规定空间里达到有效的统一、组合。 2.3色彩应用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传统美学中的重要研究方面,不同的色彩搭配,往往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效应。要学会用色相区别色彩,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来展现对于不同位置设计的轻重点,为不同位置的景观营造一种不同的风格特点。一般而言,轻重感的设计规律:白(轻) 高明度 中明度 低明度 (重)黑;低纯度(轻) 中纯度 (重)高纯度,高明度的浅色系显得轻快,低明度的深色系则显得稳重。可以考察不同程度的冷暖色系,对于不同景致的设计,要注重其设计理念,从设计理念出发,适用不同的色彩搭配,讲究园林设计的整体色感,注意设计总体的协调性。 3总结 现代园林设计的创新理论,虽是对于园林设计发展的一大挑战,但也可以是一大堆动力。合理运用新型的设计理念,正确看待各种观念对于传统的冲击,拒绝一昧排斥的同时也要拒绝一昧接受。有机把握园林设计中三大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设计理论的潜力,选择性融合,选择性创新,在保留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优点的基础上,有效促进新时期园林设计的发展。 作者:尤婷婷 单位:广东省湛江市城建设计院 设计理论论文:园林设计中现代设计理论的应用 摘要:现代设计作为一种现代的文化活动,在各个行业被广泛地应用与推广,例如,建筑、广告、工业和艺术等应用都依赖于现代设计,而且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在园林设计中也占有重要影响。我国的传统园林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艺术手法,完美的构造和大胆的创新,现代设计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和带来了新的设计手法和理念,本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现代设计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现代设计理论;园林设计 1园林设计的概念 园林设计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运用所拥有的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方法,通过对地形的改造,例如,筑山、理水等,在地形中种植花草树木,从而建设和布置出具有美感的生活游乐环境。园林设计所要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综合性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森林公园和一些比较著名的旅游景点,进行植物绿地设计的内容。园林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需求,而且要反映当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现实生活的实景。 2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经济、现代化科技水平的逐渐提高,城市建筑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外许多园林公司看到了中国园林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积极开拓中国市场,他们将西方一些先进的园林设计理念传入到中国来,给我国的园林设计带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中国园林的发展。 2.1多元化的园林设计艺术发展 园林设计以后的发展风格将变幻莫测,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国之间紧密联系,并相互借鉴自己国家园林设计的理念,就构成了园林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根据社会的需求,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会越来越大,所以,就要求园林设计的特征必须越来越明显。 2.2设计方案的创新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利用高科技的建筑行业建设园林的硬质景观,让设计具备质感、光影等效果。以节约投资费用,降低成本为基本,规划出满足功能性和美观性共存的设计方案,尽量将能耗降到最低。 2.3形式与功能共存 与装饰观赏性和传统园林服务对象的不同,现代园林面向更为广阔的人群。通过对许多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很多设计师的设计方案都是将形式和功能相结合,既满足了其功能性,又创新了设计形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4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西方的现代主义方向与我国人民意识的方向始终是大相径庭的,西方的严谨、规则、开放的思想与中国的随遇而安、中庸、含蓄的思想有太多的不同,但随着中国人们思想的解放,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开拓思想。园林设计中,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将西方的元素不断融入进去,将当代中国园林传统与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想结合起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要注意的是,要保存传统园林的设计内容和精神,在一般大体上沿袭传统布局,在一些处理方式中注意表现一些现代感,或者将传统的制造元素以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重新组合的手段会给人带来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2.5园林设计的内涵 园林设计不仅是一种简单而且是设计要素的贯彻,而且是不同设计元素之间不断排列组合的过程,具有功能性,个性化等特征,根据服务人群类型来设计,设计要符合舒适性和便捷性。个性化设计要做好对多元设计思想的吸取和借鉴。 2.6生态与设计 目前,人类对环境和资源无节制的开发、滥用,全球的生态环境正遭到严重的破坏。园林设计要遵循自然法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在满足各项绿地指标的前提下优化园林设计。 3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思路 3.1多样的功能空间 现代主义园林大多数都是一些公共开放的绿地,所以,设计要考虑想给大家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空间,根据所属绿地不同的功能,设计出能为人类服务的空间。 3.2合理的功能分区 细心安排场地的功能划分,使人们感受到舒适。园林设计不仅要求安排布局合理,而且要明确划分功能,才能被大家所接受。 3.3以人为基础 一切设计思想要以人为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人的感受,好的园林设计就是要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4现代设计理论在园林中的运用 4.1色彩的搭配 一般来说,浅色调的事物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重色调事物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所以,在园林设计中注意把握色彩不能过于沉重,也不能过于轻快,保证整体的协调性。 4.2冷暖色系 现代设计中,色彩可以分为冷色和暖色两大色系,暖色系可以表现为热情愉快,比如,我们国家举行阅兵时的花柱就是暖色系,黄色和红色搭配带给人欢乐喜庆的感觉。冷色就会显得严肃宁静,例如,一些教堂就是以白色和蓝色为主。因此,在设计时要根绝不同的场合搭配适宜的颜色。 4.3立体感 立体属于空间造型的一种,用来传达视觉效果的设计方法。本身具有立体感和感性的特点,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用实体占据空间造型,从而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 4.4平面线条 平面线条的线体不仅包括平面线全部的特征,还包括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线条可以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现,遵循左右、上下及放射形对称的效果,设计园林时要注意把握左右以及上下的对称中心。 5结语 园林设计中各个元素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园林设计中更好地组合排列,从而设计出全方位新颖现代的园林作品。在继承传统设计理念的同时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才能促进我国园林设计的不断发展。 作者:杨小娟 单位:西安市阎良区北屯街道办事处 设计理论论文:室内设计理论基础课教学考试改革探索 一、室内设计专业技术理论课程的设置目的 目前,国内的诸多高校都设置有室内设计专业,是艺术类的主要专业之一,而室内设计行业近年来,发展的也可谓是如火如荼,业态前景良好。然而对于诸多初入室内设计行业的毕业生而言,往往很难将学校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结合。面对这种现状,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我们是否要反思,我们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我们室内设计专业设置的理论课程的目的是否已实现?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笔试考试形式是否还依然适用?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高校中室内设计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手法和考试改革成为势在必行之事。民办院校中的艺术类室内设计专业的设置,本身就与公办院校有所区别。民办院校往往注重的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室内设计的理论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设计实践,为设计工作奠定基础。然而室内设计技术理论课程教学面临的现状,却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无法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那么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目的则已偏离。本文将从如何更好的实现室内设计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为设计服务而设置的目的的角度出发,以建筑装饰材料和工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两门理论课程为例进行教学及考试改革的探讨。 二、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体会 (一)建筑装饰材料课程 任何一个室内设计工程的实现都离不开装饰材料,装饰材料以其自身的纹理、色彩、质感和形态等直接影响着室内空间的装饰风格及艺术效果。因此,建筑装饰材料是任何一个室内设计的从业者都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然而很多高校设置的建筑装饰材料课程往往是学生最为头疼的。课程理论性太强、过多的材料生产工艺及物理性能、材料种类的繁多、无法亲身体会材料质感、孤立于设计实践课程之外等情况的存在,使学生觉得难学、难懂,从而产生学习抵触。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无法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设计中的原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该类问题存在的诟病,树立了“学会应用”才是装饰材料课程设置的真正目的的原则,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革新。 1.针对理论性强及传统对于材料生产工艺与物理属性的讲解问题。 艺术类学生对于此类理论过强的知识,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笔者认为,为室内设计服务,并不需要了解太多材料的原料、生产工艺、物理及化学性能,因此笔者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将这些理论知识做了简化处理,仅讲解必要的材料性能,更多的是关注材料所营造和表现的空间效果,即材料在空间中的具体应用。 2.针对材料种类繁多的问题。 学生往往觉的材料多而杂,很难形成系统知识。因此笔者摒弃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而是将材料归纳、整理和重新分类。如按照装饰材料的适用部位进行分类,适用地面的装饰材料有瓷砖、木地板、石材、塑胶地板、地毯等;适用墙面装饰材料有涂料、壁纸等;适用于顶面装饰材料;适用于门窗工程材料;以此类推。这种讲授顺序能够帮助学生较好的形成知识树,更好的理解和吸收。 3.针对无法亲身体会材料质感的问题。 除了给学生展示大量的材料图片、空间设计的实景照片之外,还到工地搜寻了主要材料的样块,将样块带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安排材料市场的实训环节,将学生带到建材家居市场进行场地授课,将课堂讲解的知识与实物联系起来,不仅使学生对材料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增加了学生对于材料在空间中具体应用的把握。 4.针对建筑装饰材料与设计实践存在孤立的问题。 笔者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个空间,让学生辅助3dmax制图软件,进行材料应用的练习。在考虑可实施及协调美观的前提下,进行材料赋予,并分析材料的主要特性及制作该空间中造型的具体施工工艺做法,使学生对于装饰材料的应用形成更为具象的认识。同时,结合各种空间设计类课程,如商业展示空间设计等进行系统的应用学习。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革新,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使学生有更大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课程教学反响良好。 (二)工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课程 工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课程对于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要求均较高,是室内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的必修课程。很多学生在提到工程预算课程时,往往会觉得学习难度很大,而且因为在高校学习期间,工程预算与具体的室内设计实践项目的联系性较小,因此这门课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很多学生往往是课堂上听的就一知半解,课后又没有进行理解掌握,最终在毕业踏入工作之后,对室内设计工程预算完全无从下手。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笔者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授课时主要有这么几点教学改革。 1.使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在课程开始之初,笔者便举了“采买布料—量体—裁衣”的例子,使学生明白建筑装饰材料、施工工艺与工程预算的内在联系和工程预算的重要性。同时,举一些因工程预算出现纰漏时,所产生的一些问题的案例,使学生对该课程树立重要性的意识。 2.想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是很难学好一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在课程授课时,笔者尝试与学生就业后的预算工作性质相结合,除了定额预算之外,将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清单计价预算形式作为重点讲述内容,以目前装饰装修市场先行预算形式为依托,针对实际案例进行工程预算书的编制的讲述。同时加大实训课程,让学生针对具体的设计案例,进行工程预算书的编制,增加学生的动手学习能力和参与性,使学生对学习工程预算不再畏惧和抵触。 3.增加工程预算课程与其他关联课程的融合学习部分。 笔者在讲解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法则时,将装饰材料和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相关知识引进课程的学习中,这样学生对于分部分项工程的理解更为具体,提升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三、技术理论课程的考试改革探索 理论课程的考试模式,大多是传统的笔试形式。尤其像装饰材料和工程预算这类课程,往往是一张卷子定分数,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有的学生分数高,只能代表其有较强的记忆力,并不代表真正学会了应用。甚至在之后的设计实践时,根本不懂与材料和预算的关联,也就没办法实现真正的理解应用。因此笔者在两门课程的考试形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调整。摒弃了过去的笔试模式,更多的是对于材料、预算的实际应用方面的考量。下面笔者将阐述一下对于这两门课程考试形式改革的具体举措。 1.建筑装饰材料课程。 装饰材料课程的考试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求学生收集建筑装饰材料在室内空间应用的案例,分析空间中所用材料的品类、特点、美学质感、适宜的空间部位及营造的装饰风格,并要求至少针对10类建筑装饰材料进行分析。分析汇报时根据分析结果制作PPT汇报文件,在课堂上进行为时5分钟的分析报告。这样的形式能够使学生在收集空间案例资料、分析材料并汇报的过程中,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记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材料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法则。其次,针对既定空间进行设计或是在并联的设计类课程中所做的设计方案,对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自己的设计方案,既能使学生更好的将理论技术联系实际设计实践,增加各课程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同时也能使学生体系化的感知装饰材料与设计的关联,更好的使装饰材料服务于设计。 2.工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课程。 工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是室内设计的组成部分,而过去的考试可以说是完全独立的,这种考核形式,极不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因此在工程预算考试形式上笔者做了以下调整:第一,要求学生在列项准确、工程量计算方法及数据金额准确、工程预算书格式无误的前提下,结合室内设计课程所做的室内空间设计方案,运用目前装饰装修市场的计价形式及分项工程的综合单价,制作出装饰施工半包形式的工程量清单预算书。第二,结合学生自己所做的室内设计方案中所需的主材,做出主材工程量统计,并搜寻材料单价,制定主材统计估算表。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真正的完成一整套室内设计方案,并形成完整的设计文本。同时,因为考试运用的预算形式是与市场现状完全接轨的,因此,学生在就业时,有了学校阶段的学习积累,就能更为快速的融入和适应自己的设计工作,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如何让室内设计的理论性课程的教学和考试,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后面临的工作形态,是我们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在任何一门理论课的学习和应用上,均不能孤立对待的观点,积极的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形成更为体系化的认知。 作者:耿暖暖 单位: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设计理论论文: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革新研讨 一、高职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体系构成 艺术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学科,根据学科的知识结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主要划分为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这四大模块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四大环节,由此可以把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分为公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综合理论知识。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设计思维、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理论课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都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按照“了解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知识”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进阶开设相关课程。如,高职一年级的设计概论是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认知入门的普修课程之一,该课程理论知识主要以了解为主。在高职二年级阶段,一般根据专业技术方向开设与各专业相匹配的理论课程,如工业设计专业开设工业设计史、环艺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装饰史、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服装史、动漫设计专业开设动漫概论等,这些课程与专业技术紧密相连,必须强调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当然,学生还要学习一些专业技术理论方面的知识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广告法、商标法等)、学术研讨、设计管理、文案策划写作等。在高职三年级专业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主要是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面对的问题。 二、高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理论课程设置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 首先,应当遵循“实践为主理论够用”原则。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都是遵循“实践为主,理论够用”原则,强调培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本专业的概况,掌握各专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建筑史课程中的“现代主义”,教师在教学中不必让学生过多了解现代主义的思想内涵、现代主义艺术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关系等,而是结合图像或案例使学生掌握现代主义形式上的总特征。其次,应当遵循专业普修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结合原则。设计概论课程是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认知入门的课程之一,学生可以从大专业平台宏观地了解设计学学科的性质和特征,掌握该学科专业基本所需的相关知识。在高职二年级阶段,根据专业技术方向开设与各专业相匹配的必修理论课程,这些课程与专业技术紧密相连,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技术学习的实践和探索,而且是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质的重要课程。再次,理论课程设置必须优化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紧跟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强调专业基础,突出专业特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与相关参考资料,既遵循学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又要避免理论科目的重复、交叉。教师要根据职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要求变化而灵活取舍理论知识,做到科学、合理搭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2.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理论课程教学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首先,必须打破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灵活运用讨论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进行“任务驱动”教学。理论教学因其理论性往往变成纯粹的史实传授,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兴趣。教师可以灵活调整相关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采用专题学习报告或小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指导下学习,以PPT课件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演讲、交流和讨论等,加强教学互动。再次,为了突出能力本位,理论教学应重视作品鉴赏。从能力本位角度来看,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试想如果学生不能区分一件作品的优劣,又如何进行设计创造?设计作品不仅是设计史的存在形态,更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与艺术创造能力的有效材料。因此,加强作品赏析是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手段。 3.理论课程成绩考核模式改革 根据新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及培养人才素质的要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论课程考核应遵循“重视过程、强调实践”的原则,建立开放性的考核模式。教师应以多样形式、多种手段考核学生的成绩,不再以期末考试的一次性评价为唯一标准,而应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题提问、讨论、平时作业、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竞赛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凡能展现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活动,都可以纳入考核内容。为建立开放性的考核模式,教师应在考核内容、形式、时间上进行合理规划。以动画概论课程为例,学生在课堂上的答问、发言可以作为成绩评定的根据;平时个人作业可以针对动画影片写影评,而在小组作业中,教师可以设置某一专题让学生分组制作PPT,完成后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也是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使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有机结合。开放性的考核模式打破了以期末闭卷考试为唯一依据的考核模式,注重理论教学过程的考核,优化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总之,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抓好理论课程教学,才能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 作者:秦安建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如何把现代设计理论融合到园林设计中 多元化园艺设计如果是一幢别致大楼的话,现代设计就是钢筋骨架,牢牢支撑着大楼屹立不倒。另一方面,现代设计多元化有很强的自由度,一个物质在设计者眼中就有形态万千的变换,这一点也为园林设计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疆域,现代设计与园林设计就像是两个集合,园艺设计就是被包含的小集合,如果现代设计种类单一,园艺设计亦不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这个前提一点也不为过。现代设计理论不能封闭,要处于永恒的流动之中,这样方可带动园林设计收益,这使得园林设计与现代设计理论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会终止。 现代设计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研究 研究平面构成理论对园林设计的作用平面构成是园林造型的根本,从构成基础的角度看,平面构成甚至还可以延伸到园林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和界面设计中。“美”是由点线面创造出来的,三者有无穷的变换,常说的美学法则,包括比例尺度,对比平衡等都是长期总结出的形态美的特征和规律。在园艺设计中有亭子、石刻、休憩椅等看作是点,它们具有一定的位置;长亭、走廊、河岸线则是线的部分,园林设计中线是个矢向量,有长度和方向;再者面就如广场、墙面、地表。然而点线面三者内部亦可互相转化,例如湖面相对于整个园林是个点,但湖面本身可以称为面。这些源自于人们的想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艺术化,才诞生繁多的设计形式,点线面的设计需要遵循现代设计理论规律,不然凌乱无续搅成一团乱麻,毫无美感可言。 研究色彩理论对园林设计的作用色彩细微到生活中的各个元素,它具有节奏感、距离感、轻重感、质感等,在色彩缤纷的世界里,不同肤色的人即便审美有差异,但对于色彩的理念却是相同的,在色彩的感知有共同点,这就铸成了色彩理论的基础。比如说色彩有冷色调和暖色调之分,它们在无形之中调控着人们的情绪。暖色轻快活泼可是比较容易使人烦躁,红色能把园林渲染的喜庆热闹,黄色能体现出旧时皇室的高贵典雅;冷色趋于平静又多少略微显得沉郁,在气候炎热的地区被用于园林示人以清凉。因此在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方面需要技巧,熟练掌握色彩理论并不是把思维囚禁在条条框框之中,需要不断地实践创新推陈出新。 现代设计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前景的探讨 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城市的人口大量聚集,生态危机加剧,园林设计循着时代前行的脚步改革创新,现代园林的热议词汇是生态型,节约型和低维护管理等等,尤其是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如今,园林设计就更加离不开现代设计理论的指导,日后现代设计理论的主要目标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靠拢。生态园林要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尊重自然,可是近来园艺设计中刮起了一阵浮夸风,各种斥巨资打造的园艺,过度崇洋风让中国园艺设计失去了本真的个性。90年代各种喷泉石雕席卷全国,仿造的洋房不伦不类,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让人咋舌,园林设计开始把本土特色淡化。 总而言之,园林设计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给人身心的调和,需要现代设计理论科学指导,我们应该肩负起时代予以的重任,不断实践创新摸索前行,深入探讨理论研究,创建一个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园林设计科学理念。 作者:成效王娜娜单位:杭州尼塔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理论论文:建筑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过程 抗震设计思想大体经历了静力理论分析阶段、反应谱理论阶段以及动力理论阶段,三个阶段的发展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点,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静力理论阶段中应用的是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它假定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是刚性的,建筑物上任一点的加速度都等于地震加速度。这种理论没有考虑到结构的动力特性,设计方法比较粗略。 到了1943年,美国的Biot教授提出了弹性反应谱的概念,反应谱是指按地震波作用在单质点体系上时,求得的位移、速度或加速度等反应的最大值与单质点体系自振周期间的关系。反应谱理论考虑了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等动力特性以及共振效应,考虑到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至今它仍然是各国规范设计地震作用取值的基础。动力法把地震作为一个时间过程,将建筑物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选择能反映地震和场地环境以及结构特点要求的地震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人,计算出每一时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鉴于其优点,我国抗震规范[lj规定在计算结构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时可采用此方法。 新的抗震理论是基于对现有地震资料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1989年美国发生的I碑omaPrieta地震和台湾的集集地震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灾难。这促使理论界和工程界对现行理论进行了反思。上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闭率先提出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最早应用于桥梁设计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后,美国加州工程师协会等机构以报告的形式提出了PBSI)的设计思想和相关的建议。我国学者对基于功能的设计理论也进行了深人研究。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的学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5,们,为PBSD的推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PBSD的特点 目前,世界各国主要采用两水准或是三水准设防的设计思想,不同的是各国在对结构弹塑性的考虑上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对弹性反应谱的折减有所不同。 3甚于结构性能的抗越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确定地震设防水准、结构性能水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方法等方面。 3.1地震设防水准 地震设防水准是指工程设计中如何根据客观的设防环境和已定的设防目标,并考虑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来确定采用多大的设防参数。我国现行规范采用“三水准”的地震设防水准。它的问题在于虽然考虑了基于性能理论中的多级设防水准,但是由于第一和第二水准的重现期和超越概率相差很大,那么在处于二者中间的重现期和超越概率的房屋设计就变得不经济或者是不安全。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的放眼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建议采用新的地震设防水准[2〕。 3.2结构性能水准 结构性能水准是指结构在特定的某一级地震设防水准下预期损伤的最大程度。2004年,我国研究机构和学者在积累总结以往世界各国的大震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相关外国文献,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性态通则(试用)广〕。《通则》对结构性能水准提出了新的建议,这表明我国在考虑结构性能水准上从原来的定性考虑逐渐向定量考虑过渡,其发展的方向将逐渐与国际接轨。但是,该《通则》所建议采用的结构性能水准仍然没有对结构或者构件的具体力学指标以及具体设备的运行情况给出明确的说明,只给出了一般性的建议。按照美国联邦紧急救援署提供的资料建议,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可以采用四个性能水准:水准1基本完好:无永久侧移;结构基本保持原有强度和刚度;结构构件以及非结构构件基本不损坏。所有重要设备仍正常工作。水准2,轻微破坏:无永久侧移;结构基本保持原有强度和刚度;结构构件与非结构构件有轻微破坏。电梯能够重新启动,防火措施得力。水准3,生命安全:所有楼层都有残留强度和刚度;承受重力荷载的构件仍起作用;不发生墙体平面外失效或女儿墙倒塌;有永久侧移。隔墙破坏,建筑修复费用可能很高。水准4,不倒塌:几乎没有残留刚度和强度;但承受荷载的柱子和墙体仍起作用;有大的永久侧移。每个性能水准都对应了具体的控制指标,如:结构的侧移、刚度、强度,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的损伤情况,设备的运行情况[4J。 3.3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结构性能目标是针对某一级地震设防水准而期望建筑物能够达到的性能水准或等级。性能目标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人员居住情况、场地效应、结构功能与重要性、投资与效益、震后损失与恢复重建、潜在的历史或文化价值、社会效益,社会公众的反应以及业主的承受能力。它是抗震设防水准与结构性能水准的综合反应。加州工程师协会的VisionZo00报告建议将结构性能目标划分为3个等级(基本目标、重要目标、最高目标)[2〕。 3.4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自提出以来,在国内外都受到广泛重视和研究。但是怎样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合理并且简单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设计中,目前尚无统一方法和标准。目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有承载力设计方法、基于位移的抗展设计方法、能量设计法。 当前,基于承载力的设计方法被世界各国规范所采用。以我国为例,它的设计思想是:第一阶段:对于一般结构在中、小地震作用下采用弹性计算方法,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采用底部剪力法或者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展力,并与其他荷载通过分项系数法进行组合,计算截面的承载力和构件的配筋,对于较高的建筑物还要控制其侧向变形。第二阶段:对于有特殊要求的结构采用弹塑性计算方法。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静力弹塑性分析法或者是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验算其基本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地展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层间变形是否满足规范要求,防止机构由于薄弱部位产生的弹塑性变形,导致结构构件破坏甚至引起房屋倒塌。 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是基于性能设计理论推荐的配套设计方法。它以位移为设计起点,以层间位移或者其他变形作为抗震设计的控制因素,进行结构的截面设计和配筋,这与传统的基于承载力的设计方法在设计顺序和控制因素的选取上有很大的区别,这也说明了该方法的出发点更接近于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实际运行状态。能量法最初是由Housner于上世纪50年代末提出。它的基本假设是:结构的总体破坏是由于地展输人的总能量造成的,结构及内部设施的破坏程度是由地展输人的能量和结构消耗的能量共同决定的。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直接估计结构的破损状态,但是由于在参数的选取、能量的计算方法等方面没有一个确定的、合理的标准,所以这种方法还有待深人的研究。 4结束语 PBSD的出现是世界抗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真正达到了多级设防目标并考虑了具体量化的设防水准,其设计方法更加贴近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真实表现,可以满足社会、业主等不同需求,为理论界和工程界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和设计理念。当前,各国研究机构和学者对PBSD的研究都没有完全脱离现有规范而单纯做PBSD的研究,这是因为: (1)现有理论本身考虑了基于性能的设计。 (2)现有理论建立在大量的地震观测记录的基础上,贴近于工程实际。 (3)PBSD在计算模型的选取、地震力的输人、计算方法等方面有待完善,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同时这也使研究人员不得不把理论研究的一些模型和参数的选取建立在现有理论上。 因此可以说,当前的理论研究正处于新老理论的融合、过渡时期。不过可以预见,PBSD作为当今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的前沿,代表了世界未来抗震设计的主要方向,必会对人类的安居乐业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设计理论论文:机制设计理论管理 【内容提要】机制设计理论是最近二十年微观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在实际经济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空间。机制设计理论实际上就是委托理论或信息经济学理论。本文论述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应用,并对国有企业的激励问题作一简单探讨。 【关键词】激励机制设计信息经济学 一.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要点 1.信息与激励。信息经济学是近年来最重要和充满活力的经济研究领域,它研究决策者拥有不同信息的状况。信息的非对称性在很多领域存在,所谓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例如:银行不可能了解借贷者未来收入的全部信息,拍卖人并不知道潜在客户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个人和企业纳税能力时必须制定税收政策等,这类现象称为外生信息不对称。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经营者资产营运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属是否在认真扎实地履行职责等,这类现象称为内生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非对称分布的信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尤其当信息优势经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来,因此,信息经济学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处理非对称信息下不同激励和控制问题的契约和制度。在外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通过设计一个激励合同或契约,以获得真实、有用的信息,诱导他人“讲真话”;在内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通过设计一个激励机制,以诱使另一方当事人采取正确的行为,形成“不偷懒”。这使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保险市场、信用市场、拍卖、公司内部组织、工资结构、税收系统、社会保障、竞争条件、政治制度等等问题。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与激励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任何一种制度安排或政策,只有满足个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才是可行的。威廉·维克里(WillianVickrey)的研究关注不同类型的拍卖者的特性以及他们如何被最优设计以创造经济效率。他的努力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并且这一领域已经扩展到实用范畴,如:财政部发售公债等。20世纪40年代后期,维克里设计了一个模型表明能通过设计所得税获取效率与公平的平衡。25年后,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Mirrlees)找到了能更彻底地解决最优所得税问题的办法。米尔利斯很快认识到他的方法能被应用到很多其它的类似问题。这已经成为现代关于复杂信息和激励问题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米尔利斯的方法在不能观测到其他人行为的情况下尤为有价值,即所谓的道德风险。要回避由于非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关键是要设计一些最优的契约或机制。 2.所得税。很久以来,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一直在研究所得税原理,不同的公平原理决定了税收结构。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维克里分析中强调累进税率安排将会影响个人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他重新定义这个问题时注意到了以下两个方面:激励问题——每个个人在选择工作努力程度时会考虑税收安排,非对称信息——实际上个人的生产力对政府来说是未知的,他定义了解决的总原则,但并未成功地掌握其精确因素。直到25年后,这个问题才被米尔利斯重新考虑,他通过建立一个范例(样本),来分析具有广效性的以非对称信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经济纠纷,解决了这一问题。米尔利斯定义了一个严格的条件(单一交叉点),大大简化了问题,使问题有可能解决。他的分析中含有揭示原则——一个普遍原则的萌芽思想。根据这一原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问题能从相对有限的分配机制集合中找到解决方法,这种分配机制能导致个人在不与自身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暴露出真实的私人信息。通过这一机制,制定最佳条约以及对激励问题的其它解决办法变得容易多了。 3.道德风险。在经济活动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时,往往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如保险业存在显著的问题是被保物品的损坏不仅仅依赖于天气、偷盗这些外部因素,而且依赖于投保人对被保物品的管理,这一点使保险公司付出了昂贵代价。健康和残疾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中也出现类似问题。保险项目会加大风险承担并影响到个人管理被保物品的办法。在分析这些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时面临的主要困难与维克里强调,米尔利斯解决的所得税问题很类似。20世纪70年代中期,通过简化问题定义,米尔利斯为日益有力的分析铺平了道路。他注意到人的行为间接暗示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可能性的选择。因此,最佳补偿协议的条件提供了人选择可能性信息及保险保护必须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以提供商合适的激励因素。在设计激励方案时,委托人必须考虑激励人的成本与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人对处罚的敏感度越高,人对结果选择的信息量越大,成本越低。合约中规定,人承担不受欢迎结果的部分成本或者获取令人满意结果中的部分利润。投保人像保管未保险物品一样保管被保险物品,执行者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样管理公司。 4.拍卖。拍卖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提示信息,一是减少成本。非对称性也是拍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拍卖时,潜在的购买者对出售的财产或权力了解不多。1961年、1962年维克里在两篇论文中分析了不同类型拍卖的特点。维克里根据治理交易的制度规则,把拍卖分成四种类型: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第一价格拍卖和第二价格拍卖(即次高价拍卖)。他着重研究了现在被称为维克里拍卖的次高价拍卖。在这种拍卖中,物品根据封闭价被拍卖。出价最高者以次高价购买拍卖品。这是一种能引出个人真实意愿的机制实例。如果出价比自己所愿支付的更高价格,一个人需冒其他人也同样行为的风险,则不得不亏本购买拍卖品。相反,如果一个人出比自己愿意支付的低的价格,他冒着也许其他人能比他自己所愿意支付的更低价格购得拍卖品。因此,在此类型拍卖中,真实报价对个人最为有利。这种拍卖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率。维克里的分析不仅仅对拍卖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并且为设计能提供社会激励的资源分配机制带来了深入的洞察力。詹姆斯·米尔利斯和威廉·维克里共同荣获了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奖励他们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下面分别介绍他们的主要理论贡献。 二.经济中的非对称信息以及相关问题 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主和雇员的信息是非对称的。雇主无法了解雇员能力的信息,只能根据雇员的社会平均能力制订工资标准,导致雇员的“逆向选择”,直接造成高能力的雇员离职,公司多为低素质雇员,给公司造成一定损失,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甚至会造成“低素质员工驱逐高素质员工”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公司必须选择某些易于辨别的信息。目前,教育水平作为显示能力的主要信息之一,即不同能力的个人接受教育的成本不同,高素质人才通过选择接受教育把自己与低素质人才区分开,但教育成本与能力具有非相关性,低素质的人才可以模仿高素质人才选择相同的教育水平,从而使教育水平信息失真,导致“逆向选择”。信息甄别成为解决“逆向选择”的关键。这方面的研究和理论在模型上虽有重大进展,但它的实证性有待继续测定。非对称信息在产品市场中的表现与劳动力市场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是卖方更清楚成本、质量、价格等内在属性,但不清楚买方愿意支付的价格、需求、市场的定位等;而买主正好与之相反。存在的隐患也主要是“逆向选择”,问题的关键是信息传递。改善这种状况的途径,彭斯认为,如果较高质量的卖主能够寻找到某种途径向买主传递自身产品质量的信息,而为此付出的成本要比低质量产品的卖主低,使劣质产品卖主的模仿成本太大而不具有模仿的动机。总之,无论信息质量的优劣,只要高质量产品卖主的信息边际成本小于低质量产品卖主的信息边际成本,就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目前产品的广告宣传、商品的退赔、维修等保证,都是信息传递的简单运用。 80年代西方学者把信息非对称理论运用到金融市场,极大地丰富了金融中介理论和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信息的非对称状态,就鼓励了信贷资金向低信用企业流动,抑制信贷资金向高信用企业的流动,即信用质量越差的企业,越可能取得信贷资金。这种不合理的资金分配机制对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极不利的影响。在完成交易之后,又引来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即放款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或损失,具体表现形式为:违背借款协议,改变资金用途,私自用于投机性交易或高风险项目;隐瞒投资收益,逃避偿付义务;对资金的使用效益漠不关心,不负责任,致使借入资金发生损失。为什么金融市场中信息非对称的表现与普通商品、劳动力市场有重大差别呢?因为金融市场具有不同于其他市场的重要特征。一般市场的交易是钱物交易,钱物两清后,交易双方基本上没有后续权利和义务;而金融市场的交易大都是放款人放出资金后并不能马上从借款人手中得到任何等价物质,他所得到的只是在未来某个日期偿还本息的承诺。由于信息的非对称,不同的借款人,甚至同一借款人在不同条件下作出承诺的可靠性,都不可能一样,致使出现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西方著名学者罗斯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研究,他直切问题的核心,即企业的金融结构与市场价值的关系,这就是响誉世界的MM定理。他主张只根据企业负债比来测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他的分析方法虽没有全新的结论,但他的方法是崭新的,给人一种全新的境界。为了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笔者主张在罗斯分析的基础上,应完善以下机制:加强对证券持有人的约束;健全防止管理人员向外输出错误信息的内在机制;严惩证券持有人贿赂管理人员,输出错误信息,使自己谋利的非法行为;加快防止故意制造“道德风险”的立法工作。上述机制的完善和规范,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信息非对称理论在证券市场运用中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表现则更为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证券市场上没有办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为要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基本条件是改善信息的非对称状态,要改善信息的非对称状态,必须花费一定的信息成本进行调查、分析和监督,然而证券市场的高度分散性,“搭便车”行为普遍存在,抑制了信息投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机构大户操纵市场,银行违规资金入市,证券机构违规透支,新闻媒介推波助澜,误导误信股民跟风等,都是信息传递机制不畅,功能存在障碍的具体表现。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在证券市场的信息传递模型中,除非有严格的约束条件,否则不存在唯一均衡。只有提高企业自己的信息成本,才能实现有效的分离均衡,才能使信用差的企业放弃模仿信誉好的企业的动机,但均衡的唯一性仍是一个有待继续解决的问题。结合我国的证券市场,其核心是保证信息传递畅通、充分、准确,从而逐步趋于完全对称。具体措施是: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以利健全信息传递机制,改善市场结构,减少信息扭曲,提高信息质量,发挥信息显示器的正常功能。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需求者实际上无权选择,一旦信息质量存在问题,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将无法挽回。因此规范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传递机制,降低信息成本,规范会计职业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提高其风险度;另一方面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其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信息成本的存在使非对称信息的产生成溪必然。 另外一个热点问题是:中国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在新的政策下,国企拍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使国有企业的拍卖更为有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拍卖前必须先清楚两点:一是被拍卖企业的经营现状;二是评估该企业的资产。拍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弄清投标者对被拍卖企业的真实评价。这就需要投标者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调查该企业的资产状况,同时,拍卖者也要尽力弄清投标者对企业的真实评价。在欧洲,许多拍卖者得到的价格都低于投标者对企业的真实评价,因为,常常有这样的集团,由于他们比别人更了解该企业,掌握了有关该企业的更充分的信息,从而压低了该企业的价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进行二级密封价格拍卖法,即通过投标者之间的竞争,由出价最高者以次高价格购买,从而激励投标者说真话。不过,拍卖者有时也会与投标者合谋,从而使拍卖失效,尤其是在拍卖公益企业时。故而,应采取一种更为公开的拍卖方式,让更多的投标者竞争。比如,英国就把一些公共事业企业卖给法国(如水利系统)和美国(如电信系统)。中国不一定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但一定要使信息更为公开,拍卖更为公正,这样,才能使拍卖成功。在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由政府代表的全体人民,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的企业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因此在企业兼并时会常伴随有“一定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一问题很有意义,其核心是产权问题。两个归属不同政府部门的企业兼并时,兼并合同会偏向哪一方或保持中立是很难给出清楚明确的解释的,因为两个政府部门有不同的利益目标。这与委托—理论略不同。委托—理论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委托人、一个人的情形,委托人应该为人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比如高工资,与工作绩效挂钩的奖金等使人更有效地工作。一般来说,为了控制风险,一个人不允许同时有两个委托人。在这种情况下,“兼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受到“兼并”的威胁,人即经理会更努力地经营企业,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增殖。通常情况下,经理并不希望“兼并”发生,除非其经营状况相当糟。事实上,通过对兼并制度的分析及对兼并实例的考察,我们认为,“兼并”的作用与效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如前所言,分属两个政府部门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则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存在两个委托人,其中一个委托人会控制兼并合同的签订,从而弱化另一个委托人的权力。 三.国有企业的激励问题分析 国有资产是通过层层的关系才到达企业的,而中国国企的委托关系具有无限循环的特性。在委托—链条上的当事人既是委托人又是人。从理论上讲,国有资产属于全民,工人阶级是全民的优秀代表,是初始委托人,委托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人,而政府又作为委托人委托经理来管理国有企业;经理是国企的人同时他又作为委托人,委托车间主任管理生产经营;车间主任是人同时又是委托人,委托工人进行生产。工人这时成为最低层次的人与最高层次委托人扣成一个环。因此,解决这种委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规避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即使委托人和人的利益趋于一致。也就是委托人要在全社会设计一套对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机制的方案,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须维护委托人的长远利益。变“损人利己”为“双赢”是这套机制的核心所在。当对人付出的努力不能进行完全的检验,从而人有可能试图只付出少于他能够付出的努力时;当一个只根据行动而不兼顾结果支付报偿的契约建立时,潜在的道德风险立即产生。对委托人来说,人行动是不可预测的,委托人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可观测到的信息(资产增值率、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同行业企业家正常利润等)来奖惩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我们用A表示人所有可能选择的行动的集合,a∈A表示人的一个行动,可以是任何维度的决策变量如a=(a1、a2……),a1、a2表示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工作时间或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和开发研究等。θ是外生变量称“自然状态”,a、θ决定一个可观测的结果π(a、θ),如产出。委托人的问题是设计一个激励合同S(π),根据观测的产出π对人进行奖惩。设人努力的负效用为C(a),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函数为V=π(aθ)-S(π),人的期望效用函数为U=S(π)-C(a)。前面已经提到委托人和人的利益是冲突的,因此除非委托人能对人提供足够的激励,否则,人不会如委托人希望的那样努力工作。委托人的问题就是选择a和S(π)最大化,即上述自己期望效用函数。但这样做的时候面临着来自人的两个约束。第一个约束是参与约束即人接受合同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U(由其他市场机会决定),可以表示为S(π)-C(a)≥U。第二个约束是激励相容约束,在任何激励合同S(π)下,人总是选择使自己期望效用最大化的a,因此任何委托人期望的a都只能通过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实现。如果a是委托人希望的行动,a′∈A是人可以选择的任何行动,那么只有当人从选择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大于从选择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人才会选择a,激励相容约束的数学表述如下:s〔π(aθ)-C(a)〕≥S〔π(a′θ)-C(a′)〕a′∈A,这就是解决道德风险的基本简化模型。当然要得出最优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数学变换,还要考虑a、θ的分布密度,这里从略。 下面讨论逆向选择模型。根据显示原理,我们只需要考虑能使人出于自身利益真实显示他所属类型的契约,并根据声称自己具有的属性来决定按契约支付报偿。a为人的内在属性(不是道德风险模型中委托人希望选择的行动),a′是人声称的属性,W为委托人为人设计的契约,U为人的效用,则防范逆向选择的模型为:U〔W(a),a〕≥〔W(a′)a〕aa′∈A上述激励相容约束机制模型从表面看,在企业利润的蛋糕上政府似乎分得了较少的份额,其实在这种机制的运作下的委托关系会创造循环的创新支力,会使企业利润的蛋糕越做越大,国家、政府会得到长期的不断增长的利润“蛋糕”。在以上的模型下需要对企业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人的收入一定与企业的业绩挂钩与职工分配基金脱钩,体现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尤其是智力要素价值要得到实现,得到蛋糕的份额与其努力程度成正比。同时,企业的激励相容约束机制也需要一个规范化的市场环境。环境对人的约束是刚性的、使他别无选择。市场的评价约束着人,公司的经营状况基本取决于经理的能力,公司一旦破产,经理的人力资本价值在市场上就一贬到零,甚至可能从此断送经理生涯。这种来自人力资本市场的约束是最硬的行为约束。而资本市场对人的约束是来自股东(委托人)的间接控制,使人不得不考虑委托人的利益和要求。企业激励相容约束机制的运作需要法律的保障,企业经理的任用要通过法律程序,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督查要法制化。还要建立企业内部职工举报奖励制度,这样才能使国企委托——关系处于良性的循环之中,使这个环紧紧地围住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结语 客观上讲,非对称信息的研究目的在于如何设计一种有效的经济机制,选择满足委托人、人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的约束激励合同以期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函数,促使资源的帕累托最优。这方面研究理论和现实还有差距,但就约束、激励的某一方面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二者的相容仅表现为模型。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激励理论和实践呈现出日新月异,而约束的理论和实践则相对滞后,使激励机制发生扭曲,甚至有人认为监控就是惩罚。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式,实现激励约束相容,二者不可偏颇。这方面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今天,我们正在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许多问题有待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如保险业、拍卖业、旧货市场、棘轮效应、国企改革、税收、财政、制度变迁以至产权等等。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知识经济的发展,最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设计理论论文: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内容提要】机制设计理论是最近二十年微观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在实际经济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空间。机制设计理论实际上就是委托理论或信息经济学理论。本文论述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应用,并对国有企业的激励问题作一简单探讨。 【关键词】激励机制设计信息经济学 一.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要点 1.信息与激励。信息经济学是近年来最重要和充满活力的经济研究领域,它研究决策者拥有不同信息的状况。信息的非对称性在很多领域存在,所谓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例如:银行不可能了解借贷者未来收入的全部信息,拍卖人并不知道潜在客户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个人和企业纳税能力时必须制定税收政策等,这类现象称为外生信息不对称。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经营者资产营运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属是否在认真扎实地履行职责等,这类现象称为内生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非对称分布的信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尤其当信息优势经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来,因此,信息经济学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处理非对称信息下不同激励和控制问题的契约和制度。在外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通过设计一个激励合同或契约,以获得真实、有用的信息,诱导他人“讲真话”;在内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通过设计一个激励机制,以诱使另一方当事人采取正确的行为,形成“不偷懒”。这使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保险市场、信用市场、拍卖、公司内部组织、工资结构、税收系统、社会保障、竞争条件、政治制度等等问题。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与激励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任何一种制度安排或政策,只有满足个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才是可行的。威廉·维克里(WillianVickrey)的研究关注不同类型的拍卖者的特性以及他们如何被最优设计以创造经济效率。他的努力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并且这一领域已经扩展到实用范畴,如:财政部发售公债等。20世纪40年代后期,维克里设计了一个模型表明能通过设计所得税获取效率与公平的平衡。25年后,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Mirrlees)找到了能更彻底地解决最优所得税问题的办法。米尔利斯很快认识到他的方法能被应用到很多其它的类似问题。这已经成为现代关于复杂信息和激励问题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米尔利斯的方法在不能观测到其他人行为的情况下尤为有价值,即所谓的道德风险。要回避由于非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关键是要设计一些最优的契约或机制。 2.所得税。很久以来,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一直在研究所得税原理,不同的公平原理决定了税收结构。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维克里分析中强调累进税率安排将会影响个人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他重新定义这个问题时注意到了以下两个方面:激励问题——每个个人在选择工作努力程度时会考虑税收安排,非对称信息——实际上个人的生产力对政府来说是未知的,他定义了解决的总原则,但并未成功地掌握其精确因素。直到25年后,这个问题才被米尔利斯重新考虑,他通过建立一个范例(样本),来分析具有广效性的以非对称信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经济纠纷,解决了这一问题。米尔利斯定义了一个严格的条件(单一交叉点),大大简化了问题,使问题有可能解决。他的分析中含有揭示原则——一个普遍原则的萌芽思想。根据这一原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问题能从相对有限的分配机制集合中找到解决方法,这种分配机制能导致个人在不与自身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暴露出真实的私人信息。通过这一机制,制定最佳条约以及对激励问题的其它解决办法变得容易多了。 3.道德风险。在经济活动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时,往往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如保险业存在显著的问题是被保物品的损坏不仅仅依赖于天气、偷盗这些外部因素,而且依赖于投保人对被保物品的管理,这一点使保险公司付出了昂贵代价。健康和残疾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中也出现类似问题。保险项目会加大风险承担并影响到个人管理被保物品的办法。在分析这些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时面临的主要困难与维克里强调,米尔利斯解决的所得税问题很类似。20世纪70年代中期,通过简化问题定义,米尔利斯为日益有力的分析铺平了道路。他注意到人的行为间接暗示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可能性的选择。因此,最佳补偿协议的条件提供了人选择可能性信息及保险保护必须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以提供商合适的激励因素。在设计激励方案时,委托人必须考虑激励人的成本与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人对处罚的敏感度越高,人对结果选择的信息量越大,成本越低。合约中规定,人承担不受欢迎结果的部分成本或者获取令人满意结果中的部分利润。投保人像保管未保险物品一样保管被保险物品,执行者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样管理公司。 4.拍卖。拍卖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提示信息,一是减少成本。非对称性也是拍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拍卖时,潜在的购买者对出售的财产或权力了解不多。1961年、1962年维克里在两篇论文中分析了不同类型拍卖的特点。维克里根据治理交易的制度规则,把拍卖分成四种类型: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第一价格拍卖和第二价格拍卖(即次高价拍卖)。他着重研究了现在被称为维克里拍卖的次高价拍卖。在这种拍卖中,物品根据封闭价被拍卖。出价最高者以次高价购买拍卖品。这是一种能引出个人真实意愿的机制实例。如果出价比自己所愿支付的更高价格,一个人需冒其他人也同样行为的风险,则不得不亏本购买拍卖品。相反,如果一个人出比自己愿意支付的低的价格,他冒着也许其他人能比他自己所愿意支付的更低价格购得拍卖品。因此,在此类型拍卖中,真实报价对个人最为有利。这种拍卖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率。维克里的分析不仅仅对拍卖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并且为设计能提供社会激励的资源分配机制带来了深入的洞察力。詹姆斯·米尔利斯和威廉·维克里共同荣获了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奖励他们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下面分别介绍他们的主要理论贡献。 二.经济中的非对称信息以及相关问题 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主和雇员的信息是非对称的。雇主无法了解雇员能力的信息,只能根据雇员的社会平均能力制订工资标准,导致雇员的“逆向选择”,直接造成高能力的雇员离职,公司多为低素质雇员,给公司造成一定损失,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甚至会造成“低素质员工驱逐高素质员工”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公司必须选择某些易于辨别的信息。目前,教育水平作为显示能力的主要信息之一,即不同能力的个人接受教育的成本不同,高素质人才通过选择接受教育把自己与低素质人才区分开,但教育成本与能力具有非相关性,低素质的人才可以模仿高素质人才选择相同的教育水平,从而使教育水平信息失真,导致“逆向选择”。信息甄别成为解决“逆向选择”的关键。这方面的研究和理论在模型上虽有重大进展,但它的实证性有待继续测定。非对称信息在产品市场中的表现与劳动力市场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是卖方更清楚成本、质量、价格等内在属性,但不清楚买方愿意支付的价格、需求、市场的定位等;而买主正好与之相反。存在的隐患也主要是“逆向选择”,问题的关键是信息传递。改善这种状况的途径,彭斯认为,如果较高质量的卖主能够寻找到某种途径向买主传递自身产品质量的信息,而为此付出的成本要比低质量产品的卖主低,使劣质产品卖主的模仿成本太大而不具有模仿的动机。总之,无论信息质量的优劣,只要高质量产品卖主的信息边际成本小于低质量产品卖主的信息边际成本,就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目前产品的广告宣传、商品的退赔、维修等保证,都是信息传递的简单运用。 80年代西方学者把信息非对称理论运用到金融市场,极大地丰富了金融中介理论和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信息的非对称状态,就鼓励了信贷资金向低信用企业流动,抑制信贷资金向高信用企业的流动,即信用质量越差的企业,越可能取得信贷资金。这种不合理的资金分配机制对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极不利的影响。在完成交易之后,又引来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即放款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或损失,具体表现形式为:违背借款协议,改变资金用途,私自用于投机性交易或高风险项目;隐瞒投资收益,逃避偿付义务;对资金的使用效益漠不关心,不负责任,致使借入资金发生损失。为什么金融市场中信息非对称的表现与普通商品、劳动力市场有重大差别呢?因为金融市场具有不同于其他市场的重要特征。一般市场的交易是钱物交易,钱物两清后,交易双方基本上没有后续权利和义务;而金融市场的交易大都是放款人放出资金后并不能马上从借款人手中得到任何等价物质,他所得到的只是在未来某个日期偿还本息的承诺。由于信息的非对称,不同的借款人,甚至同一借款人在不同条件下作出承诺的可靠性,都不可能一样,致使出现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西方著名学者罗斯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研究,他直切问题的核心,即企业的金融结构与市场价值的关系,这就是响誉世界的MM定理。他主张只根据企业负债比来测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他的分析方法虽没有全新的结论,但他的方法是崭新的,给人一种全新的境界。为了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笔者主张在罗斯分析的基础上,应完善以下机制:加强对证券持有人的约束;健全防止管理人员向外输出错误信息的内在机制;严惩证券持有人贿赂管理人员,输出错误信息,使自己谋利的非法行为;加快防止故意制造“道德风险”的立法工作。上述机制的完善和规范,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信息非对称理论在证券市场运用中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表现则更为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证券市场上没有办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为要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基本条件是改善信息的非对称状态,要改善信息的非对称状态,必须花费一定的信息成本进行调查、分析和监督,然而证券市场的高度分散性,“搭便车”行为普遍存在,抑制了信息投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机构大户操纵市场,银行违规资金入市,证券机构违规透支,新闻媒介推波助澜,误导误信股民跟风等,都是信息传递机制不畅,功能存在障碍的具体表现。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在证券市场的信息传递模型中,除非有严格的约束条件,否则不存在唯一均衡。只有提高企业自己的信息成本,才能实现有效的分离均衡,才能使信用差的企业放弃模仿信誉好的企业的动机,但均衡的唯一性仍是一个有待继续解决的问题。结合我国的证券市场,其核心是保证信息传递畅通、充分、准确,从而逐步趋于完全对称。具体措施是: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以利健全信息传递机制,改善市场结构,减少信息扭曲,提高信息质量,发挥信息显示器的正常功能。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需求者实际上无权选择,一旦信息质量存在问题,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将无法挽回。因此规范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传递机制,降低信息成本,规范会计职业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提高其风险度;另一方面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其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信息成本的存在使非对称信息的产生成溪必然。 另外一个热点问题是:中国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在新的政策下,国企拍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使国有企业的拍卖更为有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拍卖前必须先清楚两点:一是被拍卖企业的经营现状;二是评估该企业的资产。拍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弄清投标者对被拍卖企业的真实评价。这就需要投标者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调查该企业的资产状况,同时,拍卖者也要尽力弄清投标者对企业的真实评价。在欧洲,许多拍卖者得到的价格都低于投标者对企业的真实评价,因为,常常有这样的集团,由于他们比别人更了解该企业,掌握了有关该企业的更充分的信息,从而压低了该企业的价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进行二级密封价格拍卖法,即通过投标者之间的竞争,由出价最高者以次高价格购买,从而激励投标者说真话。不过,拍卖者有时也会与投标者合谋,从而使拍卖失效,尤其是在拍卖公益企业时。故而,应采取一种更为公开的拍卖方式,让更多的投标者竞争。比如,英国就把一些公共事业企业卖给法国(如水利系统)和美国(如电信系统)。中国不一定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但一定要使信息更为公开,拍卖更为公正,这样,才能使拍卖成功。在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由政府代表的全体人民,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的企业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因此在企业兼并时会常伴随有“一定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一问题很有意义,其核心是产权问题。两个归属不同政府部门的企业兼并时,兼并合同会偏向哪一方或保持中立是很难给出清楚明确的解释的,因为两个政府部门有不同的利益目标。这与委托—理论略不同。委托—理论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委托人、一个人的情形,委托人应该为人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比如高工资,与工作绩效挂钩的奖金等使人更有效地工作。一般来说,为了控制风险,一个人不允许同时有两个委托人。在这种情况下,“兼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受到“兼并”的威胁,人即经理会更努力地经营企业,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增殖。通常情况下,经理并不希望“兼并”发生,除非其经营状况相当糟。事实上,通过对兼并制度的分析及对兼并实例的考察,我们认为,“兼并”的作用与效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如前所言,分属两个政府部门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则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存在两个委托人,其中一个委托人会控制兼并合同的签订,从而弱化另一个委托人的权力。 三.国有企业的激励问题分析 国有资产是通过层层的关系才到达企业的,而中国国企的委托关系具有无限循环的特性。在委托—链条上的当事人既是委托人又是人。从理论上讲,国有资产属于全民,工人阶级是全民的优秀代表,是初始委托人,委托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人,而政府又作为委托人委托经理来管理国有企业;经理是国企的人同时他又作为委托人,委托车间主任管理生产经营;车间主任是人同时又是委托人,委托工人进行生产。工人这时成为最低层次的人与最高层次委托人扣成一个环。因此,解决这种委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规避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即使委托人和人的利益趋于一致。也就是委托人要在全社会设计一套对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机制的方案,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须维护委托人的长远利益。变“损人利己”为“双赢”是这套机制的核心所在。当对人付出的努力不能进行完全的检验,从而人有可能试图只付出少于他能够付出的努力时;当一个只根据行动而不兼顾结果支付报偿的契约建立时,潜在的道德风险立即产生。对委托人来说,人行动是不可预测的,委托人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可观测到的信息(资产增值率、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同行业企业家正常利润等)来奖惩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我们用A表示人所有可能选择的行动的集合,a∈A表示人的一个行动,可以是任何维度的决策变量如a=(a1、a2……),a1、a2表示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工作时间或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和开发研究等。θ是外生变量称“自然状态”,a、θ决定一个可观测的结果π(a、θ),如产出。委托人的问题是设计一个激励合同S(π),根据观测的产出π对人进行奖惩。设人努力的负效用为C(a),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函数为V=π(aθ)-S(π),人的期望效用函数为U=S(π)-C(a)。前面已经提到委托人和人的利益是冲突的,因此除非委托人能对人提供足够的激励,否则,人不会如委托人希望的那样努力工作。委托人的问题就是选择a和S(π)最大化,即上述自己期望效用函数。但这样做的时候面临着来自人的两个约束。第一个约束是参与约束即人接受合同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U(由其他市场机会决定),可以表示为S(π)-C(a)≥U。第二个约束是激励相容约束,在任何激励合同S(π)下,人总是选择使自己期望效用最大化的a,因此任何委托人期望的a都只能通过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实现。如果a是委托人希望的行动,a′∈A是人可以选择的任何行动,那么只有当人从选择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大于从选择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人才会选择a,激励相容约束的数学表述如下:s〔π(aθ)-C(a)〕≥S〔π(a′θ)-C(a′)〕a′∈A,这就是解决道德风险的基本简化模型。当然要得出最优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数学变换,还要考虑a、θ的分布密度,这里从略。 下面讨论逆向选择模型。根据显示原理,我们只需要考虑能使人出于自身利益真实显示他所属类型的契约,并根据声称自己具有的属性来决定按契约支付报偿。a为人的内在属性(不是道德风险模型中委托人希望选择的行动),a′是人声称的属性,W为委托人为人设计的契约,U为人的效用,则防范逆向选择的模型为:U〔W(a),a〕≥〔W(a′)a〕aa′∈A上述激励相容约束机制模型从表面看,在企业利润的蛋糕上政府似乎分得了较少的份额,其实在这种机制的运作下的委托关系会创造循环的创新支力,会使企业利润的蛋糕越做越大,国家、政府会得到长期的不断增长的利润“蛋糕”。在以上的模型下需要对企业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人的收入一定与企业的业绩挂钩与职工分配基金脱钩,体现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尤其是智力要素价值要得到实现,得到蛋糕的份额与其努力程度成正比。同时,企业的激励相容约束机制也需要一个规范化的市场环境。环境对人的约束是刚性的、使他别无选择。市场的评价约束着人,公司的经营状况基本取决于经理的能力,公司一旦破产,经理的人力资本价值在市场上就一贬到零,甚至可能从此断送经理生涯。这种来自人力资本市场的约束是最硬的行为约束。而资本市场对人的约束是来自股东(委托人)的间接控制,使人不得不考虑委托人的利益和要求。企业激励相容约束机制的运作需要法律的保障,企业经理的任用要通过法律程序,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督查要法制化。还要建立企业内部职工举报奖励制度,这样才能使国企委托——关系处于良性的循环之中,使这个环紧紧地围住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结语 客观上讲,非对称信息的研究目的在于如何设计一种有效的经济机制,选择满足委托人、人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的约束激励合同以期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函数,促使资源的帕累托最优。这方面研究理论和现实还有差距,但就约束、激励的某一方面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二者的相容仅表现为模型。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激励理论和实践呈现出日新月异,而约束的理论和实践则相对滞后,使激励机制发生扭曲,甚至有人认为监控就是惩罚。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式,实现激励约束相容,二者不可偏颇。这方面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今天,我们正在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许多问题有待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如保险业、拍卖业、旧货市场、棘轮效应、国企改革、税收、财政、制度变迁以至产权等等。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知识经济的发展,最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设计理论论文: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内容提要】机制设计理论是最近二十年微观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在实际经济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空间。机制设计理论实际上就是委托理论或信息经济学理论。本文论述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应用,并对国有企业的激励问题作一简单探讨。 【关键词】激励机制设计信息经济学 一.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要点 1.信息与激励。信息经济学是近年来最重要和充满活力的经济研究领域,它研究决策者拥有不同信息的状况。信息的非对称性在很多领域存在,所谓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例如:银行不可能了解借贷者未来收入的全部信息,拍卖人并不知道潜在客户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个人和企业纳税能力时必须制定税收政策等,这类现象称为外生信息不对称。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经营者资产营运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属是否在认真扎实地履行职责等,这类现象称为内生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非对称分布的信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尤其当信息优势经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来,因此,信息经济学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处理非对称信息下不同激励和控制问题的契约和制度。在外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通过设计一个激励合同或契约,以获得真实、有用的信息,诱导他人“讲真话”;在内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通过设计一个激励机制,以诱使另一方当事人采取正确的行为,形成“不偷懒”。这使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保险市场、信用市场、拍卖、公司内部组织、工资结构、税收系统、社会保障、竞争条件、政治制度等等问题。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与激励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任何一种制度安排或政策,只有满足个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才是可行的。威廉·维克里(WillianVickrey)的研究关注不同类型的拍卖者的特性以及他们如何被最优设计以创造经济效率。他的努力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并且这一领域已经扩展到实用范畴,如:财政部发售公债等。20世纪40年代后期,维克里设计了一个模型表明能通过设计所得税获取效率与公平的平衡。25年后,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Mirrlees)找到了能更彻底地解决最优所得税问题的办法。米尔利斯很快认识到他的方法能被应用到很多其它的类似问题。这已经成为现代关于复杂信息和激励问题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米尔利斯的方法在不能观测到其他人行为的情况下尤为有价值,即所谓的道德风险。要回避由于非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关键是要设计一些最优的契约或机制。 2.所得税。很久以来,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一直在研究所得税原理,不同的公平原理决定了税收结构。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维克里分析中强调累进税率安排将会影响个人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他重新定义这个问题时注意到了以下两个方面:激励问题——每个个人在选择工作努力程度时会考虑税收安排,非对称信息——实际上个人的生产力对政府来说是未知的,他定义了解决的总原则,但并未成功地掌握其精确因素。直到25年后,这个问题才被米尔利斯重新考虑,他通过建立一个范例(样本),来分析具有广效性的以非对称信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经济纠纷,解决了这一问题。米尔利斯定义了一个严格的条件(单一交叉点),大大简化了问题,使问题有可能解决。他的分析中含有揭示原则——一个普遍原则的萌芽思想。根据这一原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问题能从相对有限的分配机制集合中找到解决方法,这种分配机制能导致个人在不与自身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暴露出真实的私人信息。通过这一机制,制定最佳条约以及对激励问题的其它解决办法变得容易多了。 3.道德风险。在经济活动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时,往往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如保险业存在显著的问题是被保物品的损坏不仅仅依赖于天气、偷盗这些外部因素,而且依赖于投保人对被保物品的管理,这一点使保险公司付出了昂贵代价。健康和残疾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中也出现类似问题。保险项目会加大风险承担并影响到个人管理被保物品的办法。在分析这些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时面临的主要困难与维克里强调,米尔利斯解决的所得税问题很类似。20世纪70年代中期,通过简化问题定义,米尔利斯为日益有力的分析铺平了道路。他注意到人的行为间接暗示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可能性的选择。因此,最佳补偿协议的条件提供了人选择可能性信息及保险保护必须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以提供商合适的激励因素。在设计激励方案时,委托人必须考虑激励人的成本与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人对处罚的敏感度越高,人对结果选择的信息量越大,成本越低。合约中规定,人承担不受欢迎结果的部分成本或者获取令人满意结果中的部分利润。投保人像保管未保险物品一样保管被保险物品,执行者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样管理公司。 4.拍卖。拍卖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提示信息,一是减少成本。非对称性也是拍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拍卖时,潜在的购买者对出售的财产或权力了解不多。1961年、1962年维克里在两篇论文中分析了不同类型拍卖的特点。维克里根据治理交易的制度规则,把拍卖分成四种类型: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第一价格拍卖和第二价格拍卖(即次高价拍卖)。他着重研究了现在被称为维克里拍卖的次高价拍卖。在这种拍卖中,物品根据封闭价被拍卖。出价最高者以次高价购买拍卖品。这是一种能引出个人真实意愿的机制实例。如果出价比自己所愿支付的更高价格,一个人需冒其他人也同样行为的风险,则不得不亏本购买拍卖品。相反,如果一个人出比自己愿意支付的低的价格,他冒着也许其他人能比他自己所愿意支付的更低价格购得拍卖品。因此,在此类型拍卖中,真实报价对个人最为有利。这种拍卖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率。维克里的分析不仅仅对拍卖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并且为设计能提供社会激励的资源分配机制带来了深入的洞察力。詹姆斯·米尔利斯和威廉·维克里共同荣获了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奖励他们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下面分别介绍他们的主要理论贡献。 二.经济中的非对称信息以及相关问题 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主和雇员的信息是非对称的。雇主无法了解雇员能力的信息,只能根据雇员的社会平均能力制订工资标准,导致雇员的“逆向选择”,直接造成高能力的雇员离职,公司多为低素质雇员,给公司造成一定损失,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甚至会造成“低素质员工驱逐高素质员工”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公司必须选择某些易于辨别的信息。目前,教育水平作为显示能力的主要信息之一,即不同能力的个人接受教育的成本不同,高素质人才通过选择接受教育把自己与低素质人才区分开,但教育成本与能力具有非相关性,低素质的人才可以模仿高素质人才选择相同的教育水平,从而使教育水平信息失真,导致“逆向选择”。信息甄别成为解决“逆向选择”的关键。这方面的研究和理论在模型上虽有重大进展,但它的实证性有待继续测定。非对称信息在产品市场中的表现与劳动力市场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是卖方更清楚成本、质量、价格等内在属性,但不清楚买方愿意支付的价格、需求、市场的定位等;而买主正好与之相反。存在的隐患也主要是“逆向选择”,问题的关键是信息传递。改善这种状况的途径,彭斯认为,如果较高质量的卖主能够寻找到某种途径向买主传递自身产品质量的信息,而为此付出的成本要比低质量产品的卖主低,使劣质产品卖主的模仿成本太大而不具有模仿的动机。总之,无论信息质量的优劣,只要高质量产品卖主的信息边际成本小于低质量产品卖主的信息边际成本,就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目前产品的广告宣传、商品的退赔、维修等保证,都是信息传递的简单运用。 80年代西方学者把信息非对称理论运用到金融市场,极大地丰富了金融中介理论和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信息的非对称状态,就鼓励了信贷资金向低信用企业流动,抑制信贷资金向高信用企业的流动,即信用质量越差的企业,越可能取得信贷资金。这种不合理的资金分配机制对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极不利的影响。在完成交易之后,又引来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即放款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或损失,具体表现形式为:违背借款协议,改变资金用途,私自用于投机性交易或高风险项目;隐瞒投资收益,逃避偿付义务;对资金的使用效益漠不关心,不负责任,致使借入资金发生损失。为什么金融市场中信息非对称的表现与普通商品、劳动力市场有重大差别呢?因为金融市场具有不同于其他市场的重要特征。一般市场的交易是钱物交易,钱物两清后,交易双方基本上没有后续权利和义务;而金融市场的交易大都是放款人放出资金后并不能马上从借款人手中得到任何等价物质,他所得到的只是在未来某个日期偿还本息的承诺。由于信息的非对称,不同的借款人,甚至同一借款人在不同条件下作出承诺的可靠性,都不可能一样,致使出现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西方著名学者罗斯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研究,他直切问题的核心,即企业的金融结构与市场价值的关系,这就是响誉世界的MM定理。他主张只根据企业负债比来测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他的分析方法虽没有全新的结论,但他的方法是崭新的,给人一种全新的境界。为了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笔者主张在罗斯分析的基础上,应完善以下机制:加强对证券持有人的约束;健全防止管理人员向外输出错误信息的内在机制;严惩证券持有人贿赂管理人员,输出错误信息,使自己谋利的非法行为;加快防止故意制造“道德风险”的立法工作。上述机制的完善和规范,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信息非对称理论在证券市场运用中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表现则更为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证券市场上没有办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为要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基本条件是改善信息的非对称状态,要改善信息的非对称状态,必须花费一定的信息成本进行调查、分析和监督,然而证券市场的高度分散性,“搭便车”行为普遍存在,抑制了信息投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机构大户操纵市场,银行违规资金入市,证券机构违规透支,新闻媒介推波助澜,误导误信股民跟风等,都是信息传递机制不畅,功能存在障碍的具体表现。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在证券市场的信息传递模型中,除非有严格的约束条件,否则不存在唯一均衡。只有提高企业自己的信息成本,才能实现有效的分离均衡,才能使信用差的企业放弃模仿信誉好的企业的动机,但均衡的唯一性仍是一个有待继续解决的问题。结合我国的证券市场,其核心是保证信息传递畅通、充分、准确,从而逐步趋于完全对称。具体措施是: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以利健全信息传递机制,改善市场结构,减少信息扭曲,提高信息质量,发挥信息显示器的正常功能。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需求者实际上无权选择,一旦信息质量存在问题,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将无法挽回。因此规范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传递机制,降低信息成本,规范会计职业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提高其风险度;另一方面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其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信息成本的存在使非对称信息的产生成溪必然。 另外一个热点问题是:中国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在新的政策下,国企拍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使国有企业的拍卖更为有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拍卖前必须先清楚两点:一是被拍卖企业的经营现状;二是评估该企业的资产。拍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弄清投标者对被拍卖企业的真实评价。这就需要投标者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调查该企业的资产状况,同时,拍卖者也要尽力弄清投标者对企业的真实评价。在欧洲,许多拍卖者得到的价格都低于投标者对企业的真实评价,因为,常常有这样的集团,由于他们比别人更了解该企业,掌握了有关该企业的更充分的信息,从而压低了该企业的价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进行二级密封价格拍卖法,即通过投标者之间的竞争,由出价最高者以次高价格购买,从而激励投标者说真话。不过,拍卖者有时也会与投标者合谋,从而使拍卖失效,尤其是在拍卖公益企业时。故而,应采取一种更为公开的拍卖方式,让更多的投标者竞争。比如,英国就把一些公共事业企业卖给法国(如水利系统)和美国(如电信系统)。中国不一定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但一定要使信息更为公开,拍卖更为公正,这样,才能使拍卖成功。在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由政府代表的全体人民,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的企业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因此在企业兼并时会常伴随有“一定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一问题很有意义,其核心是产权问题。两个归属不同政府部门的企业兼并时,兼并合同会偏向哪一方或保持中立是很难给出清楚明确的解释的,因为两个政府部门有不同的利益目标。这与委托—理论略不同。委托—理论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委托人、一个人的情形,委托人应该为人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比如高工资,与工作绩效挂钩的奖金等使人更有效地工作。一般来说,为了控制风险,一个人不允许同时有两个委托人。在这种情况下,“兼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受到“兼并”的威胁,人即经理会更努力地经营企业,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增殖。通常情况下,经理并不希望“兼并”发生,除非其经营状况相当糟。事实上,通过对兼并制度的分析及对兼并实例的考察,我们认为,“兼并”的作用与效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如前所言,分属两个政府部门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则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存在两个委托人,其中一个委托人会控制兼并合同的签订,从而弱化另一个委托人的权力。 三.国有企业的激励问题分析 国有资产是通过层层的关系才到达企业的,而中国国企的委托关系具有无限循环的特性。在委托—链条上的当事人既是委托人又是人。从理论上讲,国有资产属于全民,工人阶级是全民的优秀代表,是初始委托人,委托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人,而政府又作为委托人委托经理来管理国有企业;经理是国企的人同时他又作为委托人,委托车间主任管理生产经营;车间主任是人同时又是委托人,委托工人进行生产。工人这时成为最低层次的人与最高层次委托人扣成一个环。因此,解决这种委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规避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即使委托人和人的利益趋于一致。也就是委托人要在全社会设计一套对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机制的方案,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须维护委托人的长远利益。变“损人利己”为“双赢”是这套机制的核心所在。当对人付出的努力不能进行完全的检验,从而人有可能试图只付出少于他能够付出的努力时;当一个只根据行动而不兼顾结果支付报偿的契约建立时,潜在的道德风险立即产生。对委托人来说,人行动是不可预测的,委托人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可观测到的信息(资产增值率、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同行业企业家正常利润等)来奖惩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我们用A表示人所有可能选择的行动的集合,a∈A表示人的一个行动,可以是任何维度的决策变量如a=(a1、a2……),a1、a2表示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工作时间或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和开发研究等。θ是外生变量称“自然状态”,a、θ决定一个可观测的结果π(a、θ),如产出。委托人的问题是设计一个激励合同S(π),根据观测的产出π对人进行奖惩。设人努力的负效用为C(a),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函数为V=π(aθ)-S(π),人的期望效用函数为U=S(π)-C(a)。前面已经提到委托人和人的利益是冲突的,因此除非委托人能对人提供足够的激励,否则,人不会如委托人希望的那样努力工作。委托人的问题就是选择a和S(π)最大化,即上述自己期望效用函数。但这样做的时候面临着来自人的两个约束。第一个约束是参与约束即人接受合同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U(由其他市场机会决定),可以表示为S(π)-C(a)≥U。第二个约束是激励相容约束,在任何激励合同S(π)下,人总是选择使自己期望效用最大化的a,因此任何委托人期望的a都只能通过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实现。如果a是委托人希望的行动,a′∈A是人可以选择的任何行动,那么只有当人从选择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大于从选择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人才会选择a,激励相容约束的数学表述如下:s〔π(aθ)-C(a)〕≥S〔π(a′θ)-C(a′)〕a′∈A,这就是解决道德风险的基本简化模型。当然要得出最优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数学变换,还要考虑a、θ的分布密度,这里从略。 下面讨论逆向选择模型。根据显示原理,我们只需要考虑能使人出于自身利益真实显示他所属类型的契约,并根据声称自己具有的属性来决定按契约支付报偿。a为人的内在属性(不是道德风险模型中委托人希望选择的行动),a′是人声称的属性,W为委托人为人设计的契约,U为人的效用,则防范逆向选择的模型为:U〔W(a),a〕≥〔W(a′)a〕aa′∈A上述激励相容约束机制模型从表面看,在企业利润的蛋糕上政府似乎分得了较少的份额,其实在这种机制的运作下的委托关系会创造循环的创新支力,会使企业利润的蛋糕越做越大,国家、政府会得到长期的不断增长的利润“蛋糕”。在以上的模型下需要对企业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人的收入一定与企业的业绩挂钩与职工分配基金脱钩,体现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尤其是智力要素价值要得到实现,得到蛋糕的份额与其努力程度成正比。同时,企业的激励相容约束机制也需要一个规范化的市场环境。环境对人的约束是刚性的、使他别无选择。市场的评价约束着人,公司的经营状况基本取决于经理的能力,公司一旦破产,经理的人力资本价值在市场上就一贬到零,甚至可能从此断送经理生涯。这种来自人力资本市场的约束是最硬的行为约束。而资本市场对人的约束是来自股东(委托人)的间接控制,使人不得不考虑委托人的利益和要求。企业激励相容约束机制的运作需要法律的保障,企业经理的任用要通过法律程序,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督查要法制化。还要建立企业内部职工举报奖励制度,这样才能使国企委托——关系处于良性的循环之中,使这个环紧紧地围住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结语 客观上讲,非对称信息的研究目的在于如何设计一种有效的经济机制,选择满足委托人、人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的约束激励合同以期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函数,促使资源的帕累托最优。这方面研究理论和现实还有差距,但就约束、激励的某一方面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二者的相容仅表现为模型。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激励理论和实践呈现出日新月异,而约束的理论和实践则相对滞后,使激励机制发生扭曲,甚至有人认为监控就是惩罚。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式,实现激励约束相容,二者不可偏颇。这方面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今天,我们正在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许多问题有待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如保险业、拍卖业、旧货市场、棘轮效应、国企改革、税收、财政、制度变迁以至产权等等。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知识经济的发展,最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设计理论论文:机制设计理论和经济 【内容提要】机制设计理论是最近二十年微观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在实际经济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空间。机制设计理论实际上就是委托理论或信息经济学理论。本文论述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应用,并对国有企业的激励问题作一简单探讨。 【关键词】激励机制设计信息经济学 一.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要点 1.信息与激励。信息经济学是近年来最重要和充满活力的经济研究领域,它研究决策者拥有不同信息的状况。信息的非对称性在很多领域存在,所谓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例如:银行不可能了解借贷者未来收入的全部信息,拍卖人并不知道潜在客户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个人和企业纳税能力时必须制定税收政策等,这类现象称为外生信息不对称。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经营者资产营运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属是否在认真扎实地履行职责等,这类现象称为内生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非对称分布的信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尤其当信息优势经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来,因此,信息经济学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处理非对称信息下不同激励和控制问题的契约和制度。在外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通过设计一个激励合同或契约,以获得真实、有用的信息,诱导他人“讲真话”;在内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通过设计一个激励机制,以诱使另一方当事人采取正确的行为,形成“不偷懒”。这使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保险市场、信用市场、拍卖、公司内部组织、工资结构、税收系统、社会保障、竞争条件、政治制度等等问题。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与激励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任何一种制度安排或政策,只有满足个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才是可行的。威廉·维克里(WillianVickrey)的研究关注不同类型的拍卖者的特性以及他们如何被最优设计以创造经济效率。他的努力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并且这一领域已经扩展到实用范畴,如:财政部发售公债等。20世纪40年代后期,维克里设计了一个模型表明能通过设计所得税获取效率与公平的平衡。25年后,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Mirrlees)找到了能更彻底地解决最优所得税问题的办法。米尔利斯很快认识到他的方法能被应用到很多其它的类似问题。这已经成为现代关于复杂信息和激励问题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米尔利斯的方法在不能观测到其他人行为的情况下尤为有价值,即所谓的道德风险。要回避由于非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关键是要设计一些最优的契约或机制。 2.所得税。很久以来,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一直在研究所得税原理,不同的公平原理决定了税收结构。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维克里分析中强调累进税率安排将会影响个人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他重新定义这个问题时注意到了以下两个方面:激励问题——每个个人在选择工作努力程度时会考虑税收安排,非对称信息——实际上个人的生产力对政府来说是未知的,他定义了解决的总原则,但并未成功地掌握其精确因素。直到25年后,这个问题才被米尔利斯重新考虑,他通过建立一个范例(样本),来分析具有广效性的以非对称信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经济纠纷,解决了这一问题。米尔利斯定义了一个严格的条件(单一交叉点),大大简化了问题,使问题有可能解决。他的分析中含有揭示原则——一个普遍原则的萌芽思想。根据这一原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问题能从相对有限的分配机制集合中找到解决方法,这种分配机制能导致个人在不与自身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暴露出真实的私人信息。通过这一机制,制定最佳条约以及对激励问题的其它解决办法变得容易多了。 3.道德风险。在经济活动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时,往往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如保险业存在显著的问题是被保物品的损坏不仅仅依赖于天气、偷盗这些外部因素,而且依赖于投保人对被保物品的管理,这一点使保险公司付出了昂贵代价。健康和残疾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中也出现类似问题。保险项目会加大风险承担并影响到个人管理被保物品的办法。在分析这些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时面临的主要困难与维克里强调,米尔利斯解决的所得税问题很类似。20世纪70年代中期,通过简化问题定义,米尔利斯为日益有力的分析铺平了道路。他注意到人的行为间接暗示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可能性的选择。因此,最佳补偿协议的条件提供了人选择可能性信息及保险保护必须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以提供商合适的激励因素。在设计激励方案时,委托人必须考虑激励人的成本与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人对处罚的敏感度越高,人对结果选择的信息量越大,成本越低。合约中规定,人承担不受欢迎结果的部分成本或者获取令人满意结果中的部分利润。投保人像保管未保险物品一样保管被保险物品,执行者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样管理公司。 4.拍卖。拍卖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提示信息,一是减少成本。非对称性也是拍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拍卖时,潜在的购买者对出售的财产或权力了解不多。1961年、1962年维克里在两篇论文中分析了不同类型拍卖的特点。维克里根据治理交易的制度规则,把拍卖分成四种类型: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第一价格拍卖和第二价格拍卖(即次高价拍卖)。他着重研究了现在被称为维克里拍卖的次高价拍卖。在这种拍卖中,物品根据封闭价被拍卖。出价最高者以次高价购买拍卖品。这是一种能引出个人真实意愿的机制实例。如果出价比自己所愿支付的更高价格,一个人需冒其他人也同样行为的风险,则不得不亏本购买拍卖品。相反,如果一个人出比自己愿意支付的低的价格,他冒着也许其他人能比他自己所愿意支付的更低价格购得拍卖品。因此,在此类型拍卖中,真实报价对个人最为有利。这种拍卖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率。维克里的分析不仅仅对拍卖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并且为设计能提供社会激励的资源分配机制带来了深入的洞察力。詹姆斯·米尔利斯和威廉·维克里共同荣获了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奖励他们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下面分别介绍他们的主要理论贡献。二.经济中的非对称信息以及相关问题 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主和雇员的信息是非对称的。雇主无法了解雇员能力的信息,只能根据雇员的社会平均能力制订工资标准,导致雇员的“逆向选择”,直接造成高能力的雇员离职,公司多为低素质雇员,给公司造成一定损失,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甚至会造成“低素质员工驱逐高素质员工”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公司必须选择某些易于辨别的信息。目前,教育水平作为显示能力的主要信息之一,即不同能力的个人接受教育的成本不同,高素质人才通过选择接受教育把自己与低素质人才区分开,但教育成本与能力具有非相关性,低素质的人才可以模仿高素质人才选择相同的教育水平,从而使教育水平信息失真,导致“逆向选择”。信息甄别成为解决“逆向选择”的关键。这方面的研究和理论在模型上虽有重大进展,但它的实证性有待继续测定。非对称信息在产品市场中的表现与劳动力市场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是卖方更清楚成本、质量、价格等内在属性,但不清楚买方愿意支付的价格、需求、市场的定位等;而买主正好与之相反。存在的隐患也主要是“逆向选择”,问题的关键是信息传递。改善这种状况的途径,彭斯认为,如果较高质量的卖主能够寻找到某种途径向买主传递自身产品质量的信息,而为此付出的成本要比低质量产品的卖主低,使劣质产品卖主的模仿成本太大而不具有模仿的动机。总之,无论信息质量的优劣,只要高质量产品卖主的信息边际成本小于低质量产品卖主的信息边际成本,就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目前产品的广告宣传、商品的退赔、维修等保证,都是信息传递的简单运用。 80年代西方学者把信息非对称理论运用到金融市场,极大地丰富了金融中介理论和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信息的非对称状态,就鼓励了信贷资金向低信用企业流动,抑制信贷资金向高信用企业的流动,即信用质量越差的企业,越可能取得信贷资金。这种不合理的资金分配机制对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极不利的影响。在完成交易之后,又引来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即放款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或损失,具体表现形式为:违背借款协议,改变资金用途,私自用于投机性交易或高风险项目;隐瞒投资收益,逃避偿付义务;对资金的使用效益漠不关心,不负责任,致使借入资金发生损失。为什么金融市场中信息非对称的表现与普通商品、劳动力市场有重大差别呢?因为金融市场具有不同于其他市场的重要特征。一般市场的交易是钱物交易,钱物两清后,交易双方基本上没有后续权利和义务;而金融市场的交易大都是放款人放出资金后并不能马上从借款人手中得到任何等价物质,他所得到的只是在未来某个日期偿还本息的承诺。由于信息的非对称,不同的借款人,甚至同一借款人在不同条件下作出承诺的可靠性,都不可能一样,致使出现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西方著名学者罗斯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研究,他直切问题的核心,即企业的金融结构与市场价值的关系,这就是响誉世界的MM定理。他主张只根据企业负债比来测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他的分析方法虽没有全新的结论,但他的方法是崭新的,给人一种全新的境界。为了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笔者主张在罗斯分析的基础上,应完善以下机制:加强对证券持有人的约束;健全防止管理人员向外输出错误信息的内在机制;严惩证券持有人贿赂管理人员,输出错误信息,使自己谋利的非法行为;加快防止故意制造“道德风险”的立法工作。上述机制的完善和规范,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信息非对称理论在证券市场运用中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表现则更为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证券市场上没有办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为要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基本条件是改善信息的非对称状态,要改善信息的非对称状态,必须花费一定的信息成本进行调查、分析和监督,然而证券市场的高度分散性,“搭便车”行为普遍存在,抑制了信息投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机构大户操纵市场,银行违规资金入市,证券机构违规透支,新闻媒介推波助澜,误导误信股民跟风等,都是信息传递机制不畅,功能存在障碍的具体表现。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在证券市场的信息传递模型中,除非有严格的约束条件,否则不存在唯一均衡。只有提高企业自己的信息成本,才能实现有效的分离均衡,才能使信用差的企业放弃模仿信誉好的企业的动机,但均衡的唯一性仍是一个有待继续解决的问题。结合我国的证券市场,其核心是保证信息传递畅通、充分、准确,从而逐步趋于完全对称。具体措施是: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以利健全信息传递机制,改善市场结构,减少信息扭曲,提高信息质量,发挥信息显示器的正常功能。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需求者实际上无权选择,一旦信息质量存在问题,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将无法挽回。因此规范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传递机制,降低信息成本,规范会计职业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提高其风险度;另一方面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其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信息成本的存在使非对称信息的产生成溪必然。 另外一个热点问题是:中国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在新的政策下,国企拍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使国有企业的拍卖更为有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拍卖前必须先清楚两点:一是被拍卖企业的经营现状;二是评估该企业的资产。拍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弄清投标者对被拍卖企业的真实评价。这就需要投标者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调查该企业的资产状况,同时,拍卖者也要尽力弄清投标者对企业的真实评价。在欧洲,许多拍卖者得到的价格都低于投标者对企业的真实评价,因为,常常有这样的集团,由于他们比别人更了解该企业,掌握了有关该企业的更充分的信息,从而压低了该企业的价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进行二级密封价格拍卖法,即通过投标者之间的竞争,由出价最高者以次高价格购买,从而激励投标者说真话。不过,拍卖者有时也会与投标者合谋,从而使拍卖失效,尤其是在拍卖公益企业时。故而,应采取一种更为公开的拍卖方式,让更多的投标者竞争。比如,英国就把一些公共事业企业卖给法国(如水利系统)和美国(如电信系统)。中国不一定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但一定要使信息更为公开,拍卖更为公正,这样,才能使拍卖成功。在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由政府代表的全体人民,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的企业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因此在企业兼并时会常伴随有“一定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一问题很有意义,其核心是产权问题。两个归属不同政府部门的企业兼并时,兼并合同会偏向哪一方或保持中立是很难给出清楚明确的解释的,因为两个政府部门有不同的利益目标。这与委托—理论略不同。委托—理论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委托人、一个人的情形,委托人应该为人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比如高工资,与工作绩效挂钩的奖金等使人更有效地工作。一般来说,为了控制风险,一个人不允许同时有两个委托人。在这种情况下,“兼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受到“兼并”的威胁,人即经理会更努力地经营企业,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增殖。通常情况下,经理并不希望“兼并”发生,除非其经营状况相当糟。事实上,通过对兼并制度的分析及对兼并实例的考察,我们认为,“兼并”的作用与效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如前所言,分属两个政府部门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则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存在两个委托人,其中一个委托人会控制兼并合同的签订,从而弱化另一个委托人的权力。三.国有企业的激励问题分析 国有资产是通过层层的关系才到达企业的,而中国国企的委托关系具有无限循环的特性。在委托—链条上的当事人既是委托人又是人。从理论上讲,国有资产属于全民,工人阶级是全民的优秀代表,是初始委托人,委托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人,而政府又作为委托人委托经理来管理国有企业;经理是国企的人同时他又作为委托人,委托车间主任管理生产经营;车间主任是人同时又是委托人,委托工人进行生产。工人这时成为最低层次的人与最高层次委托人扣成一个环。因此,解决这种委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规避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即使委托人和人的利益趋于一致。也就是委托人要在全社会设计一套对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机制的方案,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须维护委托人的长远利益。变“损人利己”为“双赢”是这套机制的核心所在。当对人付出的努力不能进行完全的检验,从而人有可能试图只付出少于他能够付出的努力时;当一个只根据行动而不兼顾结果支付报偿的契约建立时,潜在的道德风险立即产生。对委托人来说,人行动是不可预测的,委托人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可观测到的信息(资产增值率、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同行业企业家正常利润等)来奖惩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我们用A表示人所有可能选择的行动的集合,a∈A表示人的一个行动,可以是任何维度的决策变量如a=(a1、a2……),a1、a2表示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工作时间或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和开发研究等。θ是外生变量称“自然状态”,a、θ决定一个可观测的结果π(a、θ),如产出。委托人的问题是设计一个激励合同S(π),根据观测的产出π对人进行奖惩。设人努力的负效用为C(a),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函数为V=π(aθ)-S(π),人的期望效用函数为U=S(π)-C(a)。前面已经提到委托人和人的利益是冲突的,因此除非委托人能对人提供足够的激励,否则,人不会如委托人希望的那样努力工作。委托人的问题就是选择a和S(π)最大化,即上述自己期望效用函数。但这样做的时候面临着来自人的两个约束。第一个约束是参与约束即人接受合同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U(由其他市场机会决定),可以表示为S(π)-C(a)≥U。第二个约束是激励相容约束,在任何激励合同S(π)下,人总是选择使自己期望效用最大化的a,因此任何委托人期望的a都只能通过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实现。如果a是委托人希望的行动,a′∈A是人可以选择的任何行动,那么只有当人从选择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大于从选择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人才会选择a,激励相容约束的数学表述如下:s〔π(aθ)-C(a)〕≥S〔π(a′θ)-C(a′)〕a′∈A,这就是解决道德风险的基本简化模型。当然要得出最优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数学变换,还要考虑a、θ的分布密度,这里从略。 下面讨论逆向选择模型。根据显示原理,我们只需要考虑能使人出于自身利益真实显示他所属类型的契约,并根据声称自己具有的属性来决定按契约支付报偿。a为人的内在属性(不是道德风险模型中委托人希望选择的行动),a′是人声称的属性,W为委托人为人设计的契约,U为人的效用,则防范逆向选择的模型为:U〔W(a),a〕≥〔W(a′)a〕aa′∈A上述激励相容约束机制模型从表面看,在企业利润的蛋糕上政府似乎分得了较少的份额,其实在这种机制的运作下的委托关系会创造循环的创新支力,会使企业利润的蛋糕越做越大,国家、政府会得到长期的不断增长的利润“蛋糕”。在以上的模型下需要对企业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人的收入一定与企业的业绩挂钩与职工分配基金脱钩,体现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尤其是智力要素价值要得到实现,得到蛋糕的份额与其努力程度成正比。同时,企业的激励相容约束机制也需要一个规范化的市场环境。环境对人的约束是刚性的、使他别无选择。市场的评价约束着人,公司的经营状况基本取决于经理的能力,公司一旦破产,经理的人力资本价值在市场上就一贬到零,甚至可能从此断送经理生涯。这种来自人力资本市场的约束是最硬的行为约束。而资本市场对人的约束是来自股东(委托人)的间接控制,使人不得不考虑委托人的利益和要求。企业激励相容约束机制的运作需要法律的保障,企业经理的任用要通过法律程序,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督查要法制化。还要建立企业内部职工举报奖励制度,这样才能使国企委托——关系处于良性的循环之中,使这个环紧紧地围住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结语 客观上讲,非对称信息的研究目的在于如何设计一种有效的经济机制,选择满足委托人、人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的约束激励合同以期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函数,促使资源的帕累托最优。这方面研究理论和现实还有差距,但就约束、激励的某一方面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二者的相容仅表现为模型。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激励理论和实践呈现出日新月异,而约束的理论和实践则相对滞后,使激励机制发生扭曲,甚至有人认为监控就是惩罚。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式,实现激励约束相容,二者不可偏颇。这方面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今天,我们正在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许多问题有待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如保险业、拍卖业、旧货市场、棘轮效应、国企改革、税收、财政、制度变迁以至产权等等。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知识经济的发展,最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动漫设计论文:太极八卦图动漫形象设计论文 “每个国家的艺术动画家都试图挖掘动画形象深层的艺术性和文化性,让其创作的动画形象包含更多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和艺术趣味。”。熊猫是我国国宝,却被美国设计为动画片《功夫熊猫》的主角,虽然吸收了大量中国元素,但主要是传播美国的趣味和意识形态。我们为什么不设计具有中华文化符号的熊猫形象呢?《八卦侠》的主角就是融合太极八卦图进行设计的熊猫形象。熊猫和太极八卦图都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悠久的“国宝”。熊猫性情温和、体形圆胖,非常吻合太极八卦图的文化内涵,即圆满、和谐等,熊猫八卦侠的设计也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圆满的思想,而且两者在造型、色彩、文化故事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结合点,以下展开论述。 1.太极八卦图对《八卦侠》的造型启示 熊猫睡觉时蜷缩的形状与太极八卦图非常相似。太极图的S形曲线和两个阴阳圆圈是极具标志性的造型符号,对于设计八卦侠的标志性符号有重要参考价值。八卦侠的设计重点运用S形曲线作为头部的花纹,加强形象的民族标识性,同时S形曲线给人一种动态感,进一步渲染八卦侠的动感与活泼。太极图的两个阴阳圆孔可以演变为八卦侠的两个眼睛,八卦侠的两眼珠也是圆形,两眼也是白中有黑,黑中有白。而且太极图的两个阴阳孔具有对称美,八卦侠的双眼设计也形成对称美。太极图总体形状呈圆形,有大圆之美。八卦图中的八卦在空间上的八个排列方位,也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圆形。其圆形也为八卦侠的头部和身体形状设计提供了灵感。圆形是动漫形象中最常用的形状,美国经典卡通米奇就是由一系列圆圈组成。为了呼应太极图的大圆之美,熊猫的头部和身体都设计得更圆,同时突出了熊猫圆胖可爱的特点。八卦侠熊猫的肚子上也设计了太极图,进一步加强形象的标识性,把太极符号进一步转化为动漫造型符号,加强民族文化特色。 2.太极八卦图对《八卦侠》的颜色启示 太极八卦图的黑色与白色的搭配也是经典的颜色组合。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简约精炼,寓意丰富。太极八卦图与中国画的“知白守黑”特征有着密切联系。“知白守黑”是中国书画艺术形式的典型特征,它来源于太极图,篆刻艺术、书法艺术和中国画艺术在画面布局方面均以之作为独到的心法”。“知白守黑”是古人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也是中华文化在颜色上的体现。《八卦侠》的颜色设计也运用了“知白守黑”。熊猫的颜色也是黑色和白色,可以与太极八卦图的颜色自然融合。动漫形象设计忌讳多种颜色带来的花哨感,简约就是美。基于太极八卦图与中国画“知白守黑”的密切联系,《八卦侠》也融合了中国画风格进行总体设计,包括书法、篆刻、水墨竹林等,进一步突出动漫形象的本民族特色。 3.太极八卦图对《八卦侠》的文化内涵启示 动漫形象设计不但需要研究形式美,更需要超越形式,融入文化内涵。《八卦侠》的形象设计也是超越图像形式,综合融入太极八卦文化,为动画片的故事创作打下基础。因为太极八卦图与《周易》的密切联系,《周易》也可以融入八卦侠的故事设计,八卦侠是位弘扬和守护《易经》的侠客,并从中悟出神秘绝招。太极八卦图也是中国功夫文化的符号象征,太极八卦文化衍生出了太极拳、八卦拳、八卦掌、八卦剑等中国功夫。太极拳中反复出现抱球动作,就是模拟太极图的圆形,很多招式都是沿着太极图中“阴阳鱼”的弧线运行。八卦掌的基础套路也是模拟太极图的圆形。武当山的习武道场等多有太极八卦图,在民间太极八卦图也常与功夫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与《现代传播》杂志社于2013年共同了我国电影国际影响力数据,数据显示功夫片仍是最受海外观众欢迎的中国影视类型。李小龙系列电影、《功夫熊猫》等都因中国功夫大获成功,掀起了全球“功夫文化热”。《八卦侠》的定位是塑造自强不息、行侠仗义的侠客形象,融合太极八卦图背后的功夫文化,八卦侠同时精通太极拳、八卦拳、八卦掌、八卦剑等中国功夫,可为动画片带来冲击力和故事看点。 八卦分别象征着天、地、水、火、雷、山、风、泽,是大自然的八种重要物象。这些为《八卦侠》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的故事空间,可以设计出八位八卦侠,分别拥有八种大自然的超能量。正因为八卦侠融合了太极八卦图,使得形象具有更多文化象征意义,为故事的演绎找到了文化根基。“一阴一阳之谓道”,八卦侠是位奉行天地之道的侠客,演绎出替天行道的故事。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与太极八卦图相关的传说,都可以成为《八卦侠》故事设计的源泉。有娱乐感的动漫作品对青少年更有吸引力,动漫作品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需要选择轻松幽默的方式。“八卦”一词在现代生活演变为“娱乐八卦”的说法,具有娱乐特色,八卦侠的性格与故事可以演绎出幽默搞笑的一面,为故事设计衍生出喜剧元素。 动漫形象八卦侠的设计代表一种回归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太极八卦图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不只是在图像形式上,更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和故事价值。美国著名学者弗莱姆认为:“在当代世界注重软实力的发展趋势中,一个现象正在兴起,即符号的战争”。这种“符号的战争”主要在包括动漫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中进行。动漫设计的文化影响力本身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动漫设计的“中国梦”,迫切需要挖掘和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作者:陈坤单位:广州航海学院数码艺术系讲师 动漫设计论文:动漫角色造型设计论文 一、动漫角色造型设计的速写基础化认知 (一)删繁就简删繁就简是动漫造型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丰富内涵。当然删繁就简必须是在对动漫角色的准确定位上,三两笔勾画出动漫形象的精神所在。 (二)归纳整合归纳整合是去除自然物象中的繁杂细节,取其精要,把能充分表现动漫物象的个性特点、精神内涵的一些因素归纳强化,形成崭新的动漫形象,依然有整体的和谐。 (三)对比组合在多个动漫形象组合设计中,有意识地将不同的角色在造像、体量等方面形成差异,目的是强化组合时的趣味性和戏剧效果。在设计过程中,不要急于一下子把动漫角色一个一个设计好,要全面突出一个设计,并将他们大致形态、体量,用草图的形式画在一张纸上进行排列,比较主角与配角之间的层次关系、映衬关系、呼应关系,角色间的形体、性格特征是不是突出鲜明,多方面审视调整,从整体上多方面把握动漫角色造型的风格。(五)写实的感染力写实的动漫角色造型以自然现象为基本参照对象,其形态运动规律都力求接近自然状态,无形中弱化了动漫角色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更容易营造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这也是动漫创作者力求达到的一种境界。 二、动漫角色造型设计中的速写表现化认知 在长期的速写训练中,动漫创作者对创作的感受和认知不断地加深,时不时在脑海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既而表现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当画笔下流淌的线条将形象清晰呈现于眼前,表现渴求得以满足,心中愉悦难以言说。达芬奇曾说:“画家的心应当象什么?画家的心应当象一面镜子,将自己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实摄进摆在面前所有物体的形象。应该晓得,假设你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再现自然一切形态的多才多艺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当你横过田野,请发挥你对各种事物的观察力吧!先看这一件,再看另一件,去粗存精,搜集各种材料。不要像某些画家,倦于想象力的运用,搁下工作,以散步为消遣,他们仍是精神疲惫,懒得观察周围事物,遇到亲友招呼也只当没听见看见。”是的,懒于观察生活,倦于想象力的运用,何谈细腻情感的体验、激情创作的表现。细心观察,留心记录能让动漫创作者打开别样天地。 动漫角色造型设计受动漫作品表现风格的影响,又有着与一般速写不同的创作要求。例如日本已故漫画家臼井仪人笔下的蜡笔小新,角色形象生动简洁概括;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渔童》《山水情》《抬驴》等动画片角色都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造型。动漫创作者们是通过对动漫作品表现风格的研究和对速写技巧的掌握,培养对生活对象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对象特点的能力,使自己较快地进入创作状态。而这一切只有有意识地通过科学系统地绘画训练,才能做到收放自如。长期而又扎实的速写创作会为动漫创作者积聚创作的力量和欲望,这种创作经历总会有与动漫创作相契合的交融点,进而成为造型设计的创作突破口。 三、动漫角色造型设计中的速写自然化认知 动漫创作者在生活中应去审视自然界中曾被漠视的风景,如石头纹理、丛生的杂草、污迹等。视角一变,天地也变。动漫创作者能从中找到抒写心情的又一片天地。以速写的绘画理念审视在生活中发现的这些独特的形象,以绘画的技巧将其所凸显的线条形象夸张变形,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个荒诞的怪物形象,同时将自我或喜或悲的情绪寄寓形象之中。乍看难以理解的怪物形象,却总能触动内心某处情感软肋。随着类似形象设计的丰富,动漫创作者又打开了另一片天地,速写这种简单的绘画方式为动漫创作者在动漫角色造型设计方面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尽乐趣。这些承载了情感的荒诞形象记录下动漫创作者的发现与喜悲,同时也成为动漫创作者动漫脚本创作的最初灵感和素材泉眼。动漫创作者在此过程中对自然生活的细心观察,加上动漫角色造型的理论指导,当这一切在偶然中相遇,却打开了动漫创作者另一双心眼,有了表现的欲望,更有了表达的渠道,一个个的“小怪物”就诞生了。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动漫创作者可以找到永不枯竭的创作活水。动漫角色造型设计无论是运用何种规律或方式,都是在围绕着自然的、鲜活的生命体的塑造进行的,而种种理念上的指导更须在自然生活的大天地中融会,获得新鲜的自然气息。 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最终殊途同归,无论是速写创作,还是动漫角色造型设计,都成为动漫创作者绘画情感的宣泄和表白。观察中有发现,发现中有思考,思考后有升华,升华之余有了表达的渴求,一切认知水到渠成。 作者:张国庆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动漫设计论文:浅谈动漫角色设计理念 一、三维动画角色设计理念分析 动画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类别。虽然我们都希望看到画面更加精美,动作更加流畅,艺术风格更加突出的作品,但是,是不是能够得以实现,与它的技术发展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动画角色造型首先反映的是角色的性格,然后才是风格,并且,把动画整体的风格统一起来,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动画角色的造型一定要与其相应的类别的制作技术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还要使它的艺术特征得到保持,实现艺术与技术的一致。关于动漫三维方向的角色设计,一是线条的简洁概括,主要在整体外部轮廓、结构的处理、内部的衣纹来体现,还有线条、阴影以及上色等方面,结构相对简单,线条也比较简洁,给人非常明确简洁的效果。二是明确结构轮廓,例如与三角形、梯形以及圆形等形体的组合。三是唯美的色彩以及突出的风格,三维动画的角色与背景主要在光影以及色彩方面,对于装饰化效果进行强化处理,使画面更加唯美,更加突出画面的风格与气氛,再就是可以渲染成二维动画风格,不但可以制作成传统的大片效果,还能够做成反传统的非主流风格,无论是线条、造型,还是色彩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出作者的个人特点。其次,三维动画既然可以模拟真实三维空间,那么三维动画的角色造型是不是越逼真越好呢?显然不是,三维动画怎么逼真也不可能超过写实电影,真的做成写实电影,那三维动画的设计似乎就丧失了意义!三维动画由于自身的技术特点,即不能和二维动画比细腻,又不能和写实电影比真实,在动画角色造型上就形成了两种发展趋势。第一种:怪异的动画角色造型。在很多三维的动画片里,动画的角色造型都是比较怪异的,例如眼睛、嘴巴、身体的结构等一些细节都做了相应的夸张处理,使之更加有趣,这样就会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另外一种,就是超写实的魔幻的角色造型。在题材是魔幻主题的三维动画中,角色一般都比较精美,造型也是非常的奇特。这样的造型会给人一种超越真实的感觉,给人带来很大的震撼。在有真人参加的魔幻影片中,这些角色的造型以及背景的画面会吸引到很多的观众,并且取得非常成功的效果,例如:阿凡达。 二、中国元素对世界动漫设计理念的影响 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在世界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与西方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我国传统的文化也受到国外很多动漫设计师的关注。由于与西方国家的不断交流,使很多国外的动漫设计师被我们国家的文化所影响。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深厚的内涵。在我国动画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例如:水墨动画。这在我国的动画中是一个非常大的创举,它把传统的水墨画加入动画的制作中,造成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意境,给整个动画增加了很多优雅。在一九六零年,首部水墨动画片诞生了,就是《小蝌蚪找妈妈》,取材于齐白石的伟大作品,它把国画中的笔墨与电影的艺术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还有一九八八年制作的《山水情》,也是在国内外荣获了各项大奖的作品,此作品主要描述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在风格统一的情况下还把不同风格的短镜头穿插了进去,把山与水的意境出现的非常的神入。通过非常感人的故事,以及高超的动画技巧,把写意山水的水墨技巧与古筝技艺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在视觉方面,还是听觉方面都给了观众带来很浓的诗意意境,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总结,我国的动画不但有很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现在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产业。从几千年以前的皮影戏到现在的热播动画剧集,我国的动漫文化正在飞速发展。虽然我国的动漫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动漫产业的发展还会受到很多的阻碍,但每个国家的动漫产业都经历过这样的发展过程。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动漫游戏产业,经过专家的相关分析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非常流行的部分就是动漫游戏,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运用,动漫游戏产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丰富的休闲娱乐体验,也慢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同时,又被人们称之为朝阳产业。那么,怎样才能在现代的动漫角色设计中进行不断地创新,并加入更多新颖的设计理念,是我们未来在动漫产业的发展中不断追寻的一个重要课题。相信通过动漫行业的所有设计者的共同努力,加上动漫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理念的不断创新,动漫角色设计的发展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赵辉单位:中州大学 动漫设计论文:动漫衍生产品开发设计探索 (一)动漫衍生产品的定义 衍生产品是从某种产品发展出来的派生物,动漫衍生产品是从动漫实体产品衍生出来的系列授权产品。动漫衍生产品是指利用动漫实体产品中的原创角色形象,通过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大师的精心设计,而开发制作出的一系列可供出售的服务或产品。自1929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大大受益于“米老鼠”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之后,越来越多的动漫企业开始重视和效仿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使得动漫衍生品的类别与样式渐渐增多,并趋于市场化、成熟化。 (二)动漫衍生产品的分类 经过80多年的发展,动漫衍生产品的种类繁多且逐年递增,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1)内容类衍生产品,如图书、音像(DVD、CD)、杂志;(2)形象衍生类产品,如饮料、食品、服饰(帽子、箱包等)、服装、文具、玩具、饰品(手机套、钥匙扣、发饰等)、日常生活用品、居室用品(壁画、儿童家具、墙纸、被罩、拖鞋、抱枕、灯饰等)、收藏品(卡片、形象)、电子网络(手机彩信、网络游戏)等;(3)综合类衍生产品,如主题公园、动漫会展、娱乐场所等。 我国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路径选择 在我国,动漫产业是新兴的文化产业,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通过对我国国内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调查发现:日本产品约占60%,美国产品约占29%,我国原创产品仅占约11%。我国国内市场的大部分收益流于日本和美国,我国只是动漫衍生产品的消费大国,而非盈利大国。当前,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动漫衍生产品开发模式有两种:(1)以日本为代表的模式:低投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动漫创作、衍生产品开发与商业市场一体化,将开发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以发售速度快、发行基数大来收益,日本动漫衍生产品和动漫作品本身的收益比为7∶3。(2)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高投入、高质量,以原创动漫文化为中心导向,靠之后的销售运作逐渐收益,收益比为9∶1。我国应借鉴日、美等世界动漫强国的发展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原创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的现实之路。具体应把握以下两点: (一)以“母体”创作为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的根本 动漫作品是动漫衍生产品的“母体”,国产动漫片的内容创作必须富有新的创意才能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现今我国广大的青少年观众可以利用多种媒介接触各国不同风格的动画片,国外动画片在一定程度上刺击了他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需求。我国动漫企业应不断推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和风情、贴近和吸引本土观众的国产动画片,提升国产动画片的市场竞争力,务实解决动漫衍生产品“母体”创作的问题。 (二)把商业运作作为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的关键 动漫衍生产品的商业运作模式是收益的关键。家喻户晓的大型系列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综合收益创造了我国动画史的记录。分析该片的成功因素主要在于三点:(1)创意佳。它是二维动画,成本较低,动画角色形象可爱,故事简洁搞笑,引人入胜。(2)人气旺。它是一部500多集的大型动画片,依靠三年连续播放的积累,赚足了人气,从而为该片衍生产品的开发创造了“人和”条件。(3)营销妙。它在播出后适时地加大了广告宣传力度,使得喜羊羊“无处不在”,创造了“天时、地利”条件,以巧妙得当的营销措施,并适时地制造、推出喜羊羊礼物玩具、服装等各种衍生产品,赚足了利润。 地方特色文化动漫宣传片衍生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对策 (一)地方特色文化动漫宣传片衍生产品的开发现状 近年来,国内一些动漫企业纷纷创作出以地方特色文化为题材的动画片,例如由安徽中卡通动漫公司推出的《九华小和尚》、《楚汉风云》,深圳崇德影视传媒公司出品的《孔子》,央视动画有限公司与武汉江通动画联合创作的《福星八戒》,河南华豫兄弟动画影视公司制作的《少年司马光》等,这些动画片在电视台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及名气之后,开始走出荧屏,各种衍生产品纷纷推出,且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我国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约是29%,有人预测,到2013年其市场规模将超过210亿元。但我国地方特色文化动漫宣传片衍生产品的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现今动漫衍生产品市场中,我国原创的动漫衍生产品较少,大多是来自国外的优秀动漫衍生产品。我国地方特色文化动漫宣传片的衍生产品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原创动力不足,缺少原创品牌;产品缺乏吸引力,品牌效应不强;市场定位不准确;产业链条不完整;开发资金短缺;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盗版现象比较严重。 (二)地方特色文化动漫宣传片衍生产品的开发对策 我国地方特色文化动漫宣传片衍生产品的开发应多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大胆改进和创新,充分挖掘动漫衍生产品的价值,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全面提升地方城市的绿色GDP。 1.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制约动漫衍生产品发展的瓶颈因素就是资金的短缺,为此应建立市场化投融资体制,为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筹集资金。(1)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并减免一些税收,巧助原创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2)动漫企业以作品的著作权为担保,通过银行评估其著作权价值,从银行获取资金;(3)地方政府优先扶持本地的动漫公司上市,在股票市场中融资。 2.增强衍生产品的开发意识 首先应明确地方特色文化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和不足之处,增强衍生产品的开发意识。(1)重视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的整体策划(包括开发资金、技术需求、人才需求、市场需求、衍生产品种类等),设计出更适于衍生产品开发的动漫形象。(2)重视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开发、市场营销所需的专业人才培养,搞好设计开发团队、市场营销团队的建设。(3)打造优秀的原创动漫明星形象,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3.增加衍生产品的吸引力 目前市场上动漫衍生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要想脱颖而出、招人喜爱,就要增加动漫衍生产品的吸引力。(1)塑造优秀的动漫形象,通过在动漫作品中的形象塑造以及在动漫衍生产品开发中的形象塑造,创作出让众人喜爱的动漫形象。(2)丰富衍生产品的种类,满足不同群体对象的消费需求。(3)不断创新,严抓产品的质量,延长动漫衍生产品的生命周期。 4.把握销售市场的行情 为了促进产品的销售及营利,应对市场进行充分分析,准确把握市场行情。(1)扩大受众消费群的范围,丰富衍生产品开发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市场占有率。(2)充分分析受众消费群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消费特点与兴趣爱好,进行产品的市场细分,创作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衍生产品。(3)搞好衍生产品的市场推广和信息反馈工作,掌握市场动态,针对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及时作出调整。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要切实加强对动漫衍生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1)地方政府与职能部门应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实施知识产权申请、登记、注册的资助政策,协助动漫企业或个人进行版权登记、商标注册、设计专利申请等。(2)运用宣传或培训等手段,提高动漫创作者的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3)建立较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处罚、打击动漫衍生产品的盗版、侵权等行为,为动漫公司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结语 随着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开发地方特色文化动漫宣传片的衍生产品,就是集文化价值、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于一体,通过塑造优秀的动漫明星形象,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动漫衍生产品的品牌,以逐步增加我国国内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开发单位(开发者)的经济收益,全面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魏三强单位: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系 动漫设计论文:历史思路对动漫创意设计的影响 历史与现实是一切创意的依据和土壤,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提高自身的历史修养,则会增强对设计的敏感度并提升作品的高度。一个人的历史见解本身就是其思想的组成部分,同时一个人的史学修养又会对其其他方面的思想产生相应的影响。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高校动画设计专业学生,提升历史修养不是偏离专业业务,而是从另一个重要的角度整体提升专业修养和创作技能。 动画创意设计的特点与历史思维的意义 动画艺术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本体特性中包含了多元性和假定性,这两种特性使得动画创意设计与文学创作、影视艺术创作表现出广泛的共通和亲近。因此,此时的动画艺术创意便同文学创作和影视创意一样,与历史思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此外,动画的假定性也与历史思维密切相关。动画通过形象假定、动作假定、环境假定、情节假定等完成视觉创作过程,但是这些假定都有历史的原型基础,加上动画综合的表现形式,可以将真实历史或者非真实的历史假设通过影视的形式展现出来,以表达吸引人、感动人的情景和主题。 假定性还可以用历史思维弥补历史本身的不足。因为历史是笼统的概念,但是动画创意可以通过假定性完成对特定历史时间内一个细微的、不引人注目的事件的表述,烘托该段历史时期或者某历史事件的意义与影响,及其对于人们情感的熏陶。 动画作品作为艺术作品的一个目类,其作品特性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叙事性。既然是叙事性,其毫无疑问会和历史紧密联系,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同时,凸显历史文化底蕴的动画作品能获得全人类的认同。 动画作品的独创性也是历史辩证的,独创可以有很多途径,在历史思维这一个方面就有无穷的可能,既可以叙述历史的背面,也可以到未来去寻求创作的契机。 历史思维在动画教学中的运用 在动画设计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思维,让学生在这个整体思维下尽量展现各种动画的个性,表述各种动画表现的专属性,阐明动画故事(情节)所要表现的主题,这些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都具备相当的难度: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动画创作其实是源自现实的艺术创造,并非凭借感性思维任意表现的偶然艺术。众所周知,超现实主义的绘画美术作品出现在现实主义之后,也就是说超现实主义和感性的偶然创造是建立在现实理性之上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回顾历史的良好习惯,为后续的动画设计学习形成惯性积累,这样学生才能完成优秀的动画作品。如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积累了大量生活素材和细节才能创造出细腻生动、在平凡中感动人的艺术效果。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中寻找创作题材。在历史中寻找创作题材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创造,并且加上学生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优秀的动画作品可以脱胎于历史题材又远远超前于其所表现的历史时期,并具有时尚性和前瞻性。如《战鸽快飞》取材于“二战”时的诺曼底登陆,但是角色选定和场景规划乃至情节设计用的都是一种独特的视野和幽默的表现手法。 最后,动画设计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历史辩证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能够随机应变,又善于专注和搭配。历史思维不限于过去,更着眼于未来,未来的现实有无数种可能,那么表现未来的动画艺术就有更多的可能。学生在学习阶段形成这种思维的萌芽,对于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结语 历史思维是一种概括性的整体思维,在动画设计创意教学中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概括力和审美视角,可以在尊重文化脉络的方式下进行尽可能多的变形和夸张。这些夸张都是在历史思维的指导下理性进行的,既尊崇了艺术反映历史文化的客观特质,又与动画艺术中倡导的新的影视美学题材和表现形式相匹配,在动画设计教学和实践中具有广泛的使用契机和积极的教学效果。 作者:庄月萍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动漫设计论文:动漫款型设计的艺术表达手法鉴赏 作者:李娅单位:普洱财经学校 对形象的夸张 一个完美的动画角色形象需要动画设计人员以现实生活为根本,将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加以修饰,将现实生活人物中的原型与性格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将之进行还原。以“大力水手”为例,在该动画角色当中,为了将“大力水手”中大力士的形象凸显出来,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人员通过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大力水手的双臂塑造成了长而结实的胳膊,将他的嘴巴设计成为一个瘪瘪的,而且经常叼着烟斗的形象,这样就使得“大力水手”的形象栩栩如生,就如同是一个街道生活的大叔、或者是隔壁码头的搬运工,给人的印象显得相当深刻。 对角色表情的夸张 通过对动画角色造型进行夸张的另外一个手法就是对角色的表情进行夸张设计,这样可以完全将动画角色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然后对之辅助性的增强其生命能力,将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同时,通过使用表情夸张的方式还可以使得动画角色的表情更加的诙谐与幽默,在不经意之间能够引起人们哄堂大笑,使得动画的艺术角色更加深入人们的脑海,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拟人手法 在动画影视中,另外一个经常用到的艺术手法就是拟人的艺术设计方式,通过拟人可以将动画角色的形象特征更加直观、明显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最终可以充分的展现动画角色的形象与特征。 动画角色风格的分析与对比 对于动画角色的造型风格等,国际上主要是根据各个国家的地域特色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主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风格流派,主要包括:以美国好莱坞动画制作为代表的国际流派,它们是经典动画,是主流中的主流;另外一个就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式动画风格,它们的风格与韩国、香港与台湾相接近,具有典型的东方形态特点,在亚洲地区具有极高的人气;而以欧洲为代表的动画风格则包括多种自由、多变、洒脱的特点,具有典型的独立式以及自由特点,以欧洲风格为主。同时,中国的动画在其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以水墨为主的风格被国际动画学派认为是“中国动画学派”。 其中的美国风格大多是采用最为传统和简单的方式,将最为简单的单线框以及平面色彩绘制的方式,利用艳丽的色彩、明晰的线条来进行色彩分明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讲究动画的体块感,力图通过整体效果的营造以及丰富的肢体、表情语言来达到通过复杂的结构实现单纯的动画效果的目的。同时,美国动画角色形象还具有动作十分夸张,充满弹性、色彩浓烈等特点,充分的体现了动画角色稚气、夸张而可爱的一面,常常以及其夸张的特点获得令人瞠目结舌的效果。 而“日本风格”的动画片已经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模式,其中包含了极其鲜明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格与特色,其中富含唯美的映像特带你充满了东方人明显的人文精神特点。同时,在整个动画角色的造型过程中,通过轻松的格调、细腻的风格以及甜美的造型而使得动画角色充满了轻松而细腻的特点。同时,在格调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动画角色的服装、发型以及配件首饰等方面进行设计。而中国动画则是在充分吸收中国民间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同时辅以戏曲等表现特点,将中国的绘画、音乐、戏剧以及美学特点等精华结合起来,充满了浓郁的中国特色。 动画造型设计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充分与时代文化特点相结合 艺术的最终来源是生活,而一个好的艺术角色就必须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并且为生活提供服务。而动画角色本身就是一个艺术角色,这就要求“动画角色”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与时代的特点相结合,通过与生活中的时代文化特点相融合,可以设计成为一个被人们欣然接受的动画角色。同时,动画角色设计师应该以现实中的中的人文特点以及性格特征为基础,通过对这些任务的特点分析,创作出一个能够反映出时代特点以及时代文化发展需要的动画角色。而要达到这些,需要设计师在动画角色造型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充分的感悟,在生活当中做一个有心的人,这样才能设计出一个符合时代特点的动画角色。 2动画角色造型应该充满趣味性 动漫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充满了趣味性,这时动画的本质,也是动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一个动画作品的成功与否首先是与动漫角色的趣味性直接相关的。动画角色的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充分的抓住角色造型过程中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充分的表现出动画角色的形象特点,体现出动画角色充满趣味的生命力以及幽默性。但是,在进行动画角色设计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体现出角色中的生动趣味性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角色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下面这样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充分理解动漫角色,在此基础上提醒艾诺出其趣味性;其二,从不同观众的角度来对角色造型的趣味性进行设计;其三,注重对动画角色细节部分的设计,从细节体现出动画角色的趣味性;其四,从动画角色的体现手段来表示出其趣味性。 3动画角色造型的可行性 动画角色造型的可行性就是要之角色的塑造过程中要考虑整个动画片的风格以及设计形式。动画造型设计的可行性可以表现造型的实用性以及合理性。虽然动画角色的设计可以是千奇百怪、天马行空的,但是其整体的前提就是要在整个动画的风格之内进行,否则动画角色的设计就“跑题”了,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例如,在进行三维动画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充分突出其可爱的特点,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出一个非常夸张的角色,能够将它的头和身体画得很大,而腿则画得短、胖一些,这在二维动画中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在三维动画设计中由于多种夸张的动作不能实现,这样的角色造型反而会给设计工作带来麻烦,因此在三维设计中应该尽量避免。 动漫设计论文:动漫短片中的人物造型设计剖析 作者:曲朋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角色的服饰也体现了一定的欧美现代地方特色,如小男孩的海魂衫、油漆工的背带工作服、麦当劳送外卖服务生的标有“M”字样的头盔服饰等。动画造型把抽象的形象通过艺术手段转换成可被人感知的视觉直观形象,再人为地赋予其个性和情感。动画造型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都离不开变形、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把动画角色设计为生动的视觉形象。动画需要幽默、想象力、表现力、灵魂、思想等诸多元素。在动画中,角色则是幽默与想象力的表现者,亦是灵魂和思想的载体与传达者,动画角色的设定是最直观的表现方式。 短片《不许动》中角色设计的形象表现 1.角色造型的形态特点表现 《不许动》短片中出现了5个人物和2只动物。因为短片的大环境被设计在欧美小镇的一条普通的街道上,所以在做造型设计的时候,人物的设计也是欧美形象。主角小男孩是一个在街上拿着玩具彩弹枪自娱自乐的角色,年龄被设定为七八岁,其具有这个年龄段小男孩的体态特征。另外,剧本中有小男孩用彩弹枪打小鸟和愣神看小鸟飞走的镜头,表现出小男孩应该是一个有些淘气又有些天真的孩子。在搜集了大量的外国小男孩的图片后,设计者把小男孩夸张设计成身体胖、脑袋大、棕色卷发、眼睛眯缝着的淘气的小男孩形象。 2.角色个性的行为特点体现 笔者认为,角色造型不仅是外在的、静止的,动作和表情的行为表达也是角色造型塑造的一部分。《不许动》中角色的个性特点在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中也都有所传达。在制作角色动作过程中,笔者和团队成员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素材并反复表演模仿,尽可能地把角色的动作表情表现到位。如,小男孩是淘气活泼的形象,他的行动方式多为跑跳、躲藏,表情则是坏笑和玩耍时的一本正经,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七八岁小男孩会表现出的行为。 短片《不许动》中角色造型实现的技术操作 1.Flash软件在角色造型设定中的运用 在《不许动》角色造型二维造型设计的初始阶段,角色设计者使用的是Flash软件。先反复修改设计纸面草图,然后将基本确定的草图扫描到电脑中,使用Flash软件进行修改调整和上色。在造型的调整方面,使用Flash软件勾出的线稿具有极其灵活的可调整性,可以复制多个线稿进行对比调整。此外,在对角色造型的调整中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调整过程中还可以随意拖拽线条弧度和移动结点。在修改方面,这款软件可人为任意调整线条弧度,这一特点使其使用起来比其他常用绘图软件更加得心应手。 2.角色造型中二维手绘材质和三维渲染的结合 在短片《不许动》中,角色设计者使用二维手绘材质三维渲染,模拟马克笔绘画的手绘风格,具有一定的装饰色彩。在角色造型的材质绘制方面,角色设计者使用的是Deep3D和Photoshop两个软件。初步上色是在Deep3D软件中进行的,该软件用模型导入、定位上色的方式使得上色更加方便直观,不同角度的灯光效果也使得对颜色的使用更加准确;在Photoshop软件中则是根据角色模型展开的UV进行色块的填充和修补。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一项严谨而又乐趣无限的艺术活动,能在创造角色造型的时候赋予其生命力和性格魅力,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对诸元素的表现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二维手绘还是三维电脑技术都只是表现动画角色造型的工具,而要真正赋予动画角色生命力、创造出能使观众回味的造型形象,则需要动画人不断观察生活、不断积累素材、不断练习实践,再添加一些想象和创造。 动漫设计论文:动漫人物创作设计的透析 作者:朱叶蓉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卢舍那大佛的艺术特征 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是创作于唐代高宗年间的石雕作品,整座大佛全像通高17.14m,其中头部高4m,两耳高1.9m,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尊佛像,彰显了“盛唐气韵”的风范。而卢舍那两旁的雕塑还有菩萨和弟子,身后有与之相关的佛教故事壁画。雕塑与雕塑相互依存,使石窟变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卢舍那大佛的艺术造型反映了唐文化的审美情趣,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与艺术价值,其造型所蕴含的艺术规律对现代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有着独特的借鉴意义。 1.卢舍那大佛独特的造型对动画角色设计的启示 动画角色造型的独特性主要是指角色造型鲜明,从外观上一眼就能看出它与其他动画角色的本质区别,具有其他角色没有的许多特征。只有这样,角色才能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并能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奉先寺石窟在构思立意和题材选择上具有独特的意韵,其本质源于创制者的人生理念和生活态度;卢舍那的开凿正是武则天这位聪慧、美丽的皇太后欲利用宗教造像艺术为自己作皇帝而掀起的神学宣传活动的重要产物,是将统治阶级的领袖宗教化的先例,这就使得卢舍那大佛的外形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博大的内涵、深沉的气度。 唐朝女性以丰满、款额、圆脸、健康为美的标准,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在雕刻上追求雕像的丰满、均衡和严谨,使它在遵循一定的佛像造型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当时的特色文化创造出具有时代审美特征的表现:卢舍那大佛的造型是当时的艺匠们为了追求社会时尚,按照“菩萨如宫娃”的要求进行女性化的提炼和概括的结果,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唐代贵妇人的迷人风貌,使佛教艺术紧贴当时的审美要求。卢舍那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顶饰螺髻,身披通肩袈裟,发似波浪,眉若新月,细角大眼,鼻直唇薄,面容丰满秀丽。嘴角的一丝微笑中,流露出一种柔美娴雅、亲切慈爱之情。大佛上身衣纹流畅而有规律,雕塑者相当重视其有韵律的起伏变化。佛像整体造型优美,生动自然,飘飘欲仙,似要脱壁而出,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卢舍那旁边的弟子一个是严谨持重的迦叶,一个是温顺虔诚的阿难,这两个菩萨头戴宝冠,身佩璎珞,艳服盛装。北壁的护法天王身着铠甲,手托宝塔,足踏夜叉,威风凛凛;力士赤膊坦胸,皱眉怒目,气势逼人。 在结构上,整个洞窟布局协调,瑰丽磅礴,这是唐代艺匠们用提炼和概括的手法把神圣的佛像和世俗的审美理念融为一体的杰构。这种表现手法和创作精神正是现代动画角色造型设计需要的,它与现代动画角色造型求新立异、形象简洁、富有内涵的创作主旨不谋而合。 2.卢舍那的亲和力对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启示 “亲和力”是指使受众感到亲切和放松的一种气质和魅力。而动画角色设计中的亲和力主要是指角色的亲切感,角色在性格上有一定的个性和吸引力,并能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如动画角色小熊维尼、kitty猫等。动画角色中的亲和力可以极大地拉近观众与动画角色的距离,提高作品的收视率,带动衍生产品的推广营销。国内动画角色的发展,除了《喜羊羊和灰太狼》、《小鲤鱼历险记》中的角色造型亲和力比较好之外,其他的动画片过分强调角色的视觉张力,忽视了角色的内涵设计,使动画角色在影片中的表现柔弱无力。 佛经中,卢舍那为光明遍照,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卢舍那的造型彰显了佛像的安详、温存、亲切。温文尔雅的体态散发着温柔的亲和力,略作俯视态的眼睛流露出宁静而又慈祥的目光,嘴角上扬起的一丝微笑,表现出一种优雅而又亲切的慈爱之情,使卢舍那整个神情少了一份严肃,而多了几分亲切。卢舍那大佛那庄重、温和、睿智的外部造型,表达出一种宁静的心境,这就是佛家追求伟大情感和开阔胸襟的表现。而旁边的菩萨和弟子有的严谨持重,有的温顺虔诚,显示出佛家端严矜持的性格。把卢舍那温顺娴雅的神态运用到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上,设计出让人一见倾心的角色形象,在有力地把握角色的性格特征的同时,在造型上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将动画角色赋予人物的性格,从而增强观众与角色的情感互动,就能增加角色的亲和力,使角色更让人喜欢。 卢舍那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启示 动画的内涵是文化元素的综合体,它包括动画的精神和所表达的追求。随着动画的发展,中国动画在学习别国先进经验的同时,只学会了“皮”,没能把握住根本,所以设计出来的角色往往是“穿着长袍的洋鬼子”,没有文化的特色和内涵。 艺术能够承载特定社会的文化内涵及其相应的价值观念,卢舍那大佛积淀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以佛教文化和雕刻艺术为基础,用石刻的形式对一个社会的宗教信仰进行了诠释。卢舍那大佛作为一门石刻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其本身所饱含着的佛教意义更是博大深远。在佛教中,卢舍那也是报身佛,报身是指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 卢舍那大佛是在盛唐时期雕造的,那时的唐朝对外开放,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群芳争艳。随着印度佛教雕塑的传入,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在本国民族化和世俗化的不断启示下,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艺术道路。中国雕塑艺术一般都用自然山水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把自然山水的灵性和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唐代的艺匠们利用龙门整座山体岩石雕刻了卢舍那大佛,体现了它是大自然和人文艺术的结合,是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观念的反映。 在进行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时,将卢舍那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赋予角色,并把设计好的角色融入动画片的场景中,让场景来衬托角色的性格、营造角色的情感氛围。 结语 从整体上来看,卢舍那是封建统治者推广宗教的宣传品,也是人们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它的美的理想和审美特征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而不是单纯的艺术品。卢舍那完美的造型、平易近人的神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现代动画角色设计有着独特的借鉴意义。一方面它对迷茫中的国产动画起到了建立独特的视觉审美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使现代动画角色设计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特征,有利于提升现代动画自身的创造性价值。当然,在运用卢舍那的艺术特征时,应该把创新作为动画设计的驱动力,而不是被其固有的形态所束缚,这样才能使卢舍那求新立异的本质最大限度地被激活,从而拓展和丰富现代动画角色设计的内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之路。 动漫设计论文:立体构成在动漫设计的运用论述 作者:李丹单位:安阳工学院 立体构成的含义 (一)立体构成的概念“立体构成”中的“立体”,顾名思义是指具有长、宽、高的三维空间,有着三个不同方向的轴,给人们的感觉是一个真实的实体,包括三维的虚拟空间(专指计算机三维造型)。它不仅能从各个角度观察其不同的形态,而且会对光的照射产生丰富的光影效果,甚至还可进入其中,感受内部的真实空间(专指场景、建筑方面)。“立体构成”就是研究关于三维空间设计规律和设计方案的理论课程,也是关于空间立体造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如何在三维空间里将立体的造型元素组合出遵循形式美学原则的立体形态,并揭示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2]。 (二)立体构成的应用范围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进步,作为设计基础的立体构成,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立体物中,小到动植物,大到天体宇宙,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如建筑、家具、服装、各种机器、汽车和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器皿以及美化环境的饰物等,无一不是立体设计的产物,尤其是在时空影视作品和动漫作品中的场景、道具等具体形态,因加入了时间因素,所以更能充分地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受,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因此,立体构成的应用范围不仅设计静止的形态,而且还涉及运动的形态,包括虚拟的三维空间。 (三)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分类 1.立体构成的点元素立体构成的点元素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并具有形状、大小、色彩、肌理,是实实在在的实体,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点是立体构成所有形态的基础,是形态中的最小单位,其有规律的排列会产生线感,堆积会产生立体感。 2.立体构成的线元素立体构成的线元素是指相对细长的立体形态,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的实体。线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如最常见的面和体。另外,线元素不仅有粗性长短的变化,而且还有软硬之分,并有着不同含义。如直线形态有静、刚直有力之感,曲线形态有动、柔弱委婉之感[3]。 3.立体构成的面元素在立体构成中,这种面元素是指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的实体。虽然具有一定厚度,但其厚度与长度和宽度相比就小得多,即我们常形容的“薄”,否则就会失去本性,而成为“体”了。因此,相对于三维立体而言,其二维特征更为明显。从大的方面来分,立体构成中面的形态可分为现实形态中有机的面形态和抽象概念形态的面形态两大种类。而现实形态中有机的面可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两种;抽象概念形态的面可分为直线形面、曲线形面、规则形面和不规则形面几种立体形态。这些不同形态和不同性质的立体面相互作用,能给人们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成为设计者设计的重要元素。 4.立体构成的体元素立体构成中的体块应是体、量的结合,它们相互共存、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体”是指物质所占有的三度空间,而“量”是所赋予的物理和心理上的特征。我们在设计时,应特别注意体块的质感,因为不同材料所表现的坚实感不同,从而带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如石块,具有坚硬、厚重、内部充实之感,同时也必须注意体块所体现的量感。一般认为,量感表现为两方面,即物理量感和心理量感。物理量感是指形态的大小、多少、轻重等特性,是可以测量和把握的。物理量感是实实在在的物体的重量感,它与组成形态的材料有密切关系,如真实的石块,给人一种实在的重量感,而厚苯板则有一种轻的感觉。心理量感是指人的心理对物理量感产生的感觉,它取决于心理判断的结果,是可以感受而无法测量的。心理量感源于物理量感,而又与之不同,它受物体的存在环境和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并且和色彩、空间、肌理、和经验等诸多要素关系密切,从而与真实情况有些不同。立体构成中的量感主要是指心理量感,如重量感、充实感、薄弱感、扩张感、结实感、内实感和内空感等。它是充满生命力的形体内在的运动变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物理量感的基础上表现为知觉、活力,并把所有的情感注入作品中,从而体现出生命活力,让观者体会到其中内在的前进力、向上力和勇往直前的美好情态,如内在的反抗力和生命力等[4]。 动漫中立体构成原理的具体运用 在动漫设计作品中,立体构成的应用早已出现。动漫爱好者在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知识、原则和规律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营造更广泛、更深刻的审美境界,以使观众获得强烈的视觉与心理感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规律,按照美的形式法则把基本立体形态加以重新组合,形成合乎设计目的和意图的新的立体形态,并能灵活地应用于动漫创作之中。 (一)动漫中点立体形态构成的应用动漫中点的形态包含静止画面中“点”的特性,而且还包含时间上的内容,即运动中“点”的特性,我们可以理解为点的形式和内容在运动画面中的应用。比如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匈奴首领单于出场:数量众多的匈奴士兵骑着战马黑压压的驶来,镜头慢慢拉近,画面出现单于可恶、狰狞的特写镜头。从点的形态集聚到单个点形态的画面转换,给观众造成一种危险步步逼近的心理印象。 (二)动漫中线立体形态构成的应用线立体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立体空间中,给人感觉是线的各种形态。在动漫中的构成是指这些线立体形态在时间的推移中按照一定的构成法则和形式表达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给观众造成一定的心理感受,因此研究立体线的形态以及在运动中的构成形式,表达创作者和导演的意图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课题。动漫导演灵活利用立体线的因素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例如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一些立体线的应用的场景:①父女在出征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木兰与年迈的父亲发生争吵后,木兰独自跑到院子的池塘边哭泣,灰暗的天空下起了雨。落在池塘中溅起的点的形态与雨线的形态形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又烘托出木兰伤心、灰暗的心情。②在训练时,木兰为了想要成为合格的军人,她通过两个负重爬上桅杆拿下箭。高耸的桅杆与矮小的木兰形成长线形态与短线形态的对比,同时反映出木兰勇敢智慧的女英雄形象,为以后的剧情做了很好的铺垫。③当木兰看到被匈奴单于军队烧毁的惨败破败的军营场面时,烧焦的黝黑搭建帐篷用木框架和战死的士兵与战马散布整个战场形成对比。木框架这种线立体形态从本身讲并没有什么情感,但经过导演的组织排列,线立体形态与块立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场面给观众心理造成了一种真实感和压抑感,同时加重突然面临危险的戏剧效果。 (三)动漫中面立体形态的应用面立体形态是指具有长、宽的二维空间,且具有一定厚度,但不能太厚,太厚就会有体块的感觉。如果把时间因素介入,就会打破静止的感觉,而变成运动面立体形态了。导演和设计者应用这些形式美法则,在动漫设计中加以灵活掌握,表达其设计理念,并影响观众。如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数个场景:①木兰见媒婆前家人为其化妆时的场景:在古典的面材屏风后更衣,圆形木桶内沐浴,圆形镜前梳理、手持扇子见媒婆等,面与面、面与体形态形成的对比,造成观众对木兰相亲面试紧张期待的心理。②面试失败后,木兰来到家中院落,静静的荷塘飘着几片荷叶。木兰来到祠堂跪拜祖先,石碑上投射出木兰的身影。各种面立体形态的运用形成木兰失意与落寞的气氛。③花家得知木兰偷走父亲的盔甲替父从军,木兰年迈的父亲出门追木兰摔倒在雨中的场景。天空下着雨形成的线立体形态,地面上积水形成的一片片自然的偶然性面体,线与面形成反差,且占用大部分面积,整个背景则带有水墨朦胧感的中国古代建筑,将人物心中悲伤、绝望的心理烘托到了高潮。因此,各种面立体形态在立体空间中的布置是设计者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也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所在。 (四)动漫中块立体形态构成的应用块立体形态在动漫中的应用,也可看做是动漫块立体形态。其含义有两层,即静止的动漫块立体形态和运动的动漫块立体形态。前者是指单个造型而言,后者则通过时间的推移带给人的视觉运动变化,在运动中把握视觉平衡。我们知道,块立体形态与面立体形态的本质区别是其厚度,厚度达到一定程度,超出了面的感觉就变成了体块了。体块在视觉上更加具有说服力,而且在群聚时,气势更加宏大,所造成的气氛更令人惊叹。我们先看静止的动漫造型,从不同的立体形态中可体现出作者不同的情感和心境。如男性英雄性格特征则通过人物造型来体现,通常他们都具有明亮的双眼、坚挺的鼻子、有力的下巴、浓浓的眉毛、棱角分明并且夸张的脸部骨骼结构,并有着巨大肩膀和背阔肌,身形呈“V”字倒三角形。而动画中的女性英雄形象则不然,如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木兰从军前是以女儿身出场的,当时的造型装扮是比例匀称的体型,眼眉细长,五官娇小秀气,这是西方观众对东方美女的一种审美观点。这些造型体现出木兰性格以爽朗、洒脱、叛逆为主,不同于其他女子的柔弱美,极富个性。从军后,木兰女扮男装,当时的造型装扮是:简练的高发髻露出额头,配上英姿飒爽,铠甲军装,不仅符合她男扮女装的情节和年代背景,也体现出她的力量和能力,智慧及勇气。反面主角单于的造型设计:头小,体格庞大,大手大脚,四肢长,有着冷而冰的目光,明显的坏笑,具有神秘感,整体给人一种压迫、威胁的感觉。这些造型体现出北方匈奴所具备的那种野蛮、强横、残忍、阴暗的性格特点。在动漫影片中,这种体块给观众的视觉影响力同样重要。如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一个片段:数以万计骑马的匈奴士兵组成庞大的军队向雪山逼近,随着镜头的推拉运动,画面中骑马的匈奴士兵出现的点与体的相互转化,给观众造成紧张压抑的气氛,都为花木兰和她的军队如何迎战而捏一把汗,这也正是导演要表现的意图。再比如美国动画电影《埃及王子》中的一个片段:当摩西失手杀死监工懊恼痛苦地跑离皇宫来到沙漠中,与沙漠庞大广际的背景相比,他的身影显得如此渺小。导演采用以大衬小的方式突出主人公摩西正处在人生失意无助的阶段。 结束语 总之,立体构成原理在动漫设计中的运用还很广泛,以上关于立体构成应用的几个方面仅仅是笔者的粗浅认识。立体构成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探索立体构成原理,不断地去追寻它的潜质,从而提高人们对它渗透到动漫设计灵魂的认识。 动漫设计论文:动漫形象设计创作心得 一、传统形象设计创作的一般元素 我国民族传统艺术设计历史渊源流长,传统的设计元素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从创意到图形、从图形到形象无不体现着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动漫形象的设计创作离不开自身、民族、环境、时代、经济政治结构所带来的影响,传统的艺术设计理念、设计特点、造型的完美性,都是现代动漫形象设计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 (一)传统形象设计创作的理念 设计观念简而言之就是设计想象,是设计者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确立的主导思想,这种设计想象赋予了作品内涵和设计风格,是设计的精华所在。传统的设计理念突出了情和意,人情味浓厚,创意的表露带有深厚的民族情调,不但具有具体的象征符号,而且蕴含传统的文化精神。传统的设计理念是在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过程中,想象力不断丰富,创意出了许多带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图形和造型。例如,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到唐代的宝相花纹,以及明代的缠枝纹等,基本造型简朴而生动,色彩浓厚而富有装饰性,充分体现了“以形写意”、“形神兼备”的设计想象,是形到联想再到造型的创意表现,这种以实物为创意的设计理念,对传承我国的民族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设计就是“灵感”和“领悟”,二者有效地结合就会激发超越时空的想象。灵感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是循序渐进、反复推敲的过程,它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传统形象设计创作的灵感和领悟,必将使民间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民族艺术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带给我们现代人众多非凡的艺术精品。自古就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说,以龙为图形的造型举不胜举,以龙为题材的创意在传统设计观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火柴盒到家具,从小桥到园林的走廊,从大殿到庙宇,无数对龙的灵感发成千姿百态、深受大众喜爱的龙的图形和形象。通过龙这种传统艺术的缩影,我们不难看出灵感和领悟是传统艺术设计创作的核心。 (二)传统形象设计创作的特点 我国传统的形象创作深深扎根于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氛围中,与现代动漫形象设计有着诸多不同点,传统的形象设计从创意到作品,都带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超越了形象和形式本身,构成了典型的符号和符文,对美化生活和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传统形象创作体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效结合 首先,形式是图形表现出的外形特征和构成物象的规则,形象创作离不开图形的设计。传统图形在造型上十分注重形的完整性、装饰性及象征性,讲求形与形的呼应。一般对称均匀是强调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张荟惠现代动漫形象设计创作感悟文化艺术研究105而且图形的形态多样,种类丰富,风格各异。图形和形象的内容则注重反映民族生活风貌、民族特色、民族的兴趣意向。其次,图形反映出的形象在形式的表达上既夸张又象征,而在内容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储存了宝贵的知识、哲理情感和工艺技巧,是我国民族民风的一个缩影。例如,中国奥运火炬祥云,它高雅华丽、内涵厚重,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谐地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它所蕴含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理念充分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圣火内涵的一次独特诠释。祥云、漆红、纸卷轴等中国元素的融入,使得古老的东方文明和现代的奥林匹克精神再一次完美结合,迸发出耀眼的火花。鱼常被用来表现年年有余,米则被用来表现五谷丰登。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创作,使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传统的形象创作是唯美的最好典范 传统设计的出发点是唯美,把人的情感赋予了物的表现形式,借物抒情,以情来表达美的意义。传统的形象创作往往在体现审美意识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受。我国众多的吉祥象征图形的创作都是憧憬美好,这种唯美常常不是以严格的理论形式来体现的,而是以直观的形态和审美来体现的。例如,我国的剪纸造型艺术是用最通俗的语言来体现吉祥的中国文化,它是建立在视觉和知觉基础上的造型,选取的都是极具典型性的图案。剪纸的造型既沿袭了古代器皿的吉祥图案,又以谐音、借喻、变形等手法物化了吉祥的概念,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千变万化的唯美创作,使其成为了大众享受美的一种装饰语言。中国人崇尚红色,红色代表吉祥,每逢过节时高悬的红色灯笼就象征着人们喜庆和欢快的心情。红色也为人们的生活点缀了美的颜色,这些传统的形象创作深深的烙上了民族传统元素的烙印。用美作为对传统形象创作的评判,是传统形象作品被传承的重要依据。审美是由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制度、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一系列的因素决定的。这种唯美的传统形象创作为现代的动漫形象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传统形象设计创作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图形和形象艺术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好的,因为传统的图形艺术萌发于人类早期对艺术的认知,它的成长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它有着从封建社会母体里带出的痕迹。一些传统的图形存在着迷信、落后糟粕的成分,同时设计元素受到历史,民族民风和思想的局限性,必然存在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地方。作品表现手法单一枯燥,文化意味过于浓厚,忽视了作品深层次的含义和商业的作用。因此,将传统的图形艺术运用到现代的动漫形象设计中,就要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的民族艺术得以传承和弘扬。 二、现代动漫形象设计创作具备的特点 现代的动漫形象设计有着明确的文化目的和商业目的,设计理念不仅仅生活气息浓厚,实用性和商业性表现更为突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巨变,赋予动漫形象设计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借助西方的设计元素和先进的现代设计手段,使得动漫形象设计得以飞速发展。 (一)现代形象设计创作理念的新颖性 现代设计理念在美和情的基础上,更注重人性化、实用性,强调设计在生活中的用途和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从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出发,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两块基石,在传统灵感和感悟的基础上,深刻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以创新为目的,创意出具有时代精神文化和又有商业化的形象,是现在设计理念的核心。创作理念是思维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间接和概括的反应。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它贯穿于艺术设计的全过程。艺术思维具有自动性、目的性、预见性、发散性、独创性、突变性、灵活性等特征,它是艺术创作的全部意义所在。例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众人敲击的缶,其创意既凝聚了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又赋予了它时代的特征。思维是人所特有的高级活动,在现代多元化的生活空间,经验的积累和灵感的迸发,给予了思维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对文化艺术的理解越透彻,知识的掌握越渊博,拓宽想象的空间就越大。现代的设计正是坚持立足中华,面向世界的设计理念,既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又要反映现代人对时尚的追求。超越了时空局限,突破了独特势力的习惯范畴,把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思维方式和独特风格运用于现代动漫形象设计中。 (二)现代动漫形象设计创作元素的多元化 现代动漫形象设计是一门以文化为准点,以生活为基础,以现代为导向,以实用为目的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结合各学科知识,探究其内涵,是我们每个设计者应做到的。动漫形象设计就是用视觉元素来传播创意和创作,用文字、图形和卡通的造型把视觉信息传达给大众,让人们通过视觉元素了解和欣赏动漫元素。因此动漫设计的元素趋于多元化。动漫形象设计中的基本元素是作品的构件,设计构件的形象化、符号化、象征化,是动漫形象的特征。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论,运用三大构成的元素,对形象进行完美刻画,是动漫形象设计的特点。现代动漫形象设计是以美术和绘画为基础,以深厚的民族艺术文化为背景,在追求知识结构完整性的同时,注重形象美的综合表现。在设计中往往借助传统创作中,借喻、比拟、象征等元素,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采用省略的元素。例如,隐形造型、线省造型等,采用和夸张造型和拟人造型相结合。应该更强调色彩的装饰性,通过概括、并置融合、叠加、消减等手法大大增强形象的美感。 (三)现代动漫形象设计手法的先进性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是现代动漫形象设计不可缺少的手段,先进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原理是形象设计中采用的科学方法。工艺性、材料性与合理的技术性又体现了动漫形象设计元素的新颖性。电脑辅助设计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象设计的重要手段。各种设计软件的应用,可以造成特有的技术效果,使形象得到多质感的表现。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形象的特技效果更突出,使形象设计的作品更精细,层次感、丰富性、异样化更突出。在动漫形象的设计中,加入动画设计元素,使物体处于运动中,观察设计物体在运动中各部分的关系,图形通过数字化的高速传递,变化多端的设计手法,把新的设计造型语言和思维理念融入现代的设计中。计算机辅助设计也给设计者提供了另一个巨大的设计空间。 三、传统形象和现代设计相结合是动漫形象创作的必经之路 现代的艺术创作和科技发展对动漫设计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但是怎样发展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这个基础,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的动漫设计。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合理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和方法,才能创作出富有美感,面向生活,面向商业,既有装饰性又有实用性的动漫形象。传统的艺术设计元素和现代的动漫形象设计创作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不可分割。传统文化给现代动漫形象设计创作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文化内涵。没有传统艺术作为基础和参照物,就没有现代动漫形象的创新和发展。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火炬采用的是“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云纹图案,凝结了传统艺术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反之,现代形象设计理念的更新,现代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又给民族元素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对传统艺术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完美的动漫形象设计,一方面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民间文化中寻找核心元素,另一方面要以现代的方式进行演绎,这就要求我们提炼和创新传统图形,探究和挖掘隐含在传统文化背后的意,用现代的构图理论和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完善动漫形象的设计。实现传统艺术和现代形象设计相结合,要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带有“回归过去”的倾向。有些设计者往往倾向于传统的形态和手法,文化意味浓厚,作品复古性很强,忽视了满足当今人们精神文化的传播和商业选产的重要性。另一种是偏爱用西方的设计理论抽取一种或几种典型的中国元素,以及其现代感的方式重新表现,进行简单的模仿和复制的倾向。例如,在蜡染布上画上一个传统的图形,就称之为传统和现代结合了,走了极端模仿的道路。因此,要实现传统和现代形象设计相结合,就要在广阔思维的基础上,将传统元素进行变化,重组和创新,使其既有传统图形的气势和神韵,又有现代设计的意味。要将传统的设计手法渗透到现代动漫形象设计中,使其反映出地域、环境、风貌、民族气质和精神理念,反映出时尚的美感和追求。 动漫设计论文:传统文化艺术对动漫设计的影响 动漫设计,是指漫画与动画等基础上,对其进行二维或三维的视频构图的艺术创造模式。动漫设计是伴随当前世界数字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我国动漫设计发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动漫设计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一定成就。如代表作品《黑猫警长》、《葫芦娃》等以极具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故事手法生动、活泼的讲述一系列诙谐有趣的斗智斗勇儿童故事,并成功赢得了当时的电视观众喜爱。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历史财富之一,以其典型、鲜明的智慧艺术与独具我国民族风土人情的文化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中占据一席之位。在当代动漫设计发展中,研究与探讨传统文化艺术对动漫设计的发展影响不仅是当前我国动漫设计的发展趋势,同时科学运用传统文化艺术对于不断促进我国动漫设计世界化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1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动漫设计中运用的意义 1.1传统文化艺术为当代动漫情节构思提供丰富的题材。在我国当代动漫设计发展中,情节构思是其整体设计的关键,而巧妙的情节与构思则关键来源于实践生活中。传统文化艺术作为社会发展中历史文化财富的积累,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可提供为当代动漫设计情节的题材来源。在当代动漫设计发展中,优秀的动漫作品不仅取决于高科技的数字技术传播,更取决于动人的情节构思题材。目前,我国动漫设计题材主要有儿童型的益智、成长题材,以及培育儿童身心健康的思想教育题材等。在吸取与引用传统文化艺术题材方面,我国动漫设计者往往采取满足社会需求顺应时展的基础上,对符合其情节构思的传统文化进行挑选与剔除。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是我国历史文明发展的瑰宝,同时其充满哲理的历史智慧故事更是当代动漫设计的题材直接来源。1.2传统文化艺术为当代动漫角色塑造提供造型参考作用。角色塑造作为动漫设计的主旨之一,成功的角色塑造不仅充满个性魅力,还极具灵魂思想。在当代动漫设计中,巧妙的情景构思反映的不仅是角色的个性与智慧,同时赋予不同的思想灵魂还是触动观众的关键手段。因此,我国当代动漫设计中,构思好故事情节的同时还应考虑好角色塑造的所代表的人物个性与魅力。根据不同的题材,选择相应的时代背景以及角色人物是我国当代动漫设计发展中主要原则,传统文化作为集聚历史人物的文化宝库,在动漫设计中参考传统历史人物故事,不仅能丰富当代动漫设计的文化底蕴,同时历史文化故事中不同传奇人物故事还能为当代动漫设计角色塑造提供造型参考与灵感来源。 2当代动漫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具体运用 2.1传统文化在当代动漫设计情节构思中的运用。在我国动漫设计发展历程中,学习与效仿西方动漫设计模式是我国最早的动漫创造模式。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迪士尼公司上映的《唐老鸭和米老鼠》儿童喜剧动画片,以其滑稽、幽默的故事手法迅速吸引了儿童观众视线,并且其通过不断在全世界推广与引进下风靡全球。与此同时,西方动画片在我国的高收视率与观众交口称赞的好口碑,也开始促使着人们积极学习与借鉴西方动画制作技术上,首次开始尝试创造属于自己的动画故事片。20世纪80年代中期,取材于原著小说故事的《黑猫警长》的动漫作品在全国上映,其中讲述的黑猫警长为保卫森林与其他动物斗智斗勇的故事,深受儿童观众喜爱。以及随后上映的《葫芦娃》等动画片也在学习西方动画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借鉴我国传统文化故事而构思的葫芦娃斩妖保家的动画故事也广泛获得了当时儿童观众的喜爱。目前,我国在动漫设计中技术已趋成熟,在学习西方高科技制作的基础上,对于动漫作品情节与构思往往采用自身传统文化艺术而构思不同动漫故事与情节。2.2传统文化在当代动漫造型设计中的运用。动漫造型主要指人物角色造型等方面,如美国迪士尼的《唐老鸭和米老鼠》就是在借用动物鸭子与老鼠的基础上,采用拟人化手段对其进行人格造型与塑造。在我国当代动漫设计中,也往往采用拟人化等手段对动物进行人格造型塑造,如当前我国流行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就以讲述绵羊与狼的故事进行人格塑造与造型。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当前动漫设计取材宝库,引用与借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动漫造型设计一直是我国动漫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如,经典动漫作品《大闹天空》中孙悟空的具体造型形象就是在参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京剧艺术对其进行脸谱造型与服装搭配设计。目前,我国动漫设计发展中,造型设计作为动漫人物的形象点缀手段,往往采用传统文化审美思维方式基础上,对其人物分派角色进行不同造型设计下,从而体现其不同阵面人物。如,动漫片《秦时明月之笑闯江湖》对敌对人物秦始皇的刻画在造型上就刻意采用鹰眉等有传统文化意义的造型塑造其强大霸权个性。2.3传统文化在当代动漫设计艺术风格的再现与运用。在我国当代动漫设计中,不同艺术风格与追求体现不同审美偏好。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的积累,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我国历史审美特征。当代动漫设计发展中,因时代变迁与全球一体化发展下,我国艺术风格与审美趋势也不断世界化发展。开放不羁及突破创新作为当前审美风格与艺术追求目标,在我国当代动漫设计风格中正占据主要地位。然而,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含蓄、温和以及瑰丽等艺术风格在我国当代动漫设计中虽远不足西方动漫设计艺术风格,但仍占据一席之位。如经典动画片《哪咤脑海》中就以推广与再现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而设计的现代动漫。目前,不断加强当代动漫设计中再现与运用传统文化艺术是当前我国动漫发展方向之一。 3传统文化艺术对当代动漫设计发展的影响 3.1促进当代动漫设计艺术风格向传统文化故事、历史题材转变。我国动漫设计发展之初,是在学习与借鉴西方动漫设计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主要面向儿童、青少年等观众。在风格设计上也在模仿美国经典动画片《唐老鸭与米老鼠》以及日本动漫风格发展而来。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主要文化艺术,将其运用到动漫设计发展中是我国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传统文化艺术中注重宣扬与推广真、善、美等历史题材故事对我国当代动漫设计发展有直接影响作用。在画风上,也将最初效仿西方动漫滑稽、幽默等故事形式,开始向关爱、勇敢以及诚信等风格方面转变。3.2促进我国民间艺术文化与动漫设计的创造性融合。我国作为传统文明古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瑰宝,民间艺术文化是其中一部分,在艺术发展中同样占据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现存的民间古老艺术有剪纸、皮影戏、木刻以及山水画等方面。1960年,我国动漫设计开始涉足于再现民间艺术文化等领域,尤其融合剪纸与皮影戏表演等情况下构成了我国动漫发展中的“中国派别”。如在作品《猪八戒吃西瓜》中就采用展现传统剪纸艺术手法以及借鉴皮影戏等方法上对动漫设计实施了突破。在目前的互联网年代,中国的动漫设计要使用前卫的信息技术,并与民间艺术文化互相借鉴并融合,构成浓郁中国民间艺术风情、紧跟时代潮流的动漫作品,推动中国动漫设计领域的进步。3.3促进民间美德与动漫设计的创造性融合。动漫设计是面向儿童以及成年人等具有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在当前我国动漫设计发展中,利用传统文化艺术,对动漫作品进行德育教育与宣传是其文化发展功能之一。民间美德是指民间事迹中的美德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以及神笔马良等都旨在表达民间普通百姓善良、朴实、勤劳等品德。我国当代动漫设计中,借用民间文化故事题材的同时对于传统性融合与发扬民间美德也有积极影响作用。首先,动漫设计人员应从艺术的视角,利用艺术的手法对当代社会中的人事进行映射。例如对生命、伦理、爱情、忠实、人性、道德等的宣扬应成为动漫设计中永传不衰与恒久不变的主题。其次,民间文化美德中的“善”与动漫设计的融合:善是大众的根本性诉求。 4结束语 在社会时代变迁发展中,不断传承且发扬其优秀人类文化艺术是当前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在我国当代动漫艺术设计发展中,科学运用与发扬传统文化艺术是体现我国当代动漫设计艺术特色的主要手段。 作者:张妍 单位:大连科技学院 动漫设计论文:动漫项目课程设计及实践分析 一、校企合作课程概述 所谓校企合作课程指的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方面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就某一项目或某几个项目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学校为其提供人才支持和相应的基本条件的帮助,企业主要提供相应的资金支出和技术支持,二者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来进一步实现项目的完成,获取相应的利益。对于动漫项目来说,作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点发展的项目类型,进行校企合作的项目是非常之多。针对某一动漫设计的项目,企业会提供一些实习就业的机会,学校会安排该专业的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实践,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帮助,及时解决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在这一合作中企业也将原本自身所承担的投入风险自然而然地转化给学校一部分,二者之间成为合作者的关系,利益和风险共担,共同推进项目的进行。 二、现阶段我国动漫项目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阶段我国动漫项目的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所述。(一)动漫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动漫专业作为一门专业性相对较强的课程类型,其对于学生的专业技术要求比较严格。与传统的专业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动漫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对学生技能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更加侧重于对学生技术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是根据笔者对现阶段我国动漫专业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校企合作的动漫项目中往往将课程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操作方面,严重缺乏对学生艺术性和技能性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去进行操作,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和意义,这也导致其艺术修养能力和美术能力被淡化,对其今后的成长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二)动漫专业实战训练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都是学校向企业输送学生,学生在整个实训的过程中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来完成自己的实训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是其在整个实训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按照企业的要求被动地进行工作,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因此整体的实训效果很一般。 三、解决现阶段我国动漫项目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及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阶段我国动漫项目的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及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一)不断强化教学模式。现阶段,在我国动漫专业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教师传授的单一教学方法,由于教师的能力和精力相对有限,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加上现阶段学生的个性意识相对较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进行辅导和帮助,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采用高年级的同学辅导低年级同学的教学模式,让高年级的同学传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技巧给学弟学妹,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期间,由学长学姐带领低年级的学生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二)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为了能够更好的合作,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应该不断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对于其在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在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践机会的同时不断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基于动漫项目的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及实践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希望能对行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胡欣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动漫设计论文:动漫设计情感表达与色彩设计研究 摘要:色彩是感情与中心思想的主要的直接的表达工具。在动漫设计这种以视觉冲击来表达情感多元化与中心色彩的造型设计中,坚持我国传统色彩的设计与现代色彩设计的国际化接轨,是我国动漫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笔者结合色彩设计与角色造型,色彩设计与场景搭配,我国传统色彩的继承与创新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情感表达;色彩设计;传统色彩;继承与发展 在普遍意义上,色彩是生机的代表。各种各样的色彩表达又代表着情感表达,色彩情感的变化是随着色彩的明亮度以及透明度而产生的变化的。色彩的情感表达并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动漫设计中。 一、色彩与角色造型的设计 动漫角色性格的塑造与情感的表达,与其色彩的搭配紧密相关。动漫设计师根据动漫的情节发展设计出动漫形象的性格原元素,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色彩的明亮度的变化以及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来表达动漫人物的性格细节,以及性格的多元化以及在不同的情节中情感的多元化或者是协调与冲突。在这种策略下的关键是动漫设计的情感表达与色彩设计之间的多元组合的关系。这种色彩设计是否能够和情感细节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能够准确的被观众理解,引起观众的共鸣,是主要的核心元素。[1]例如在动漫形象《奥运福娃》中五个可爱的,又各具代表意义的福娃,其设计师就巧妙的利用中国传统的色彩红、黄、蓝、黑、绿,来表达不同福娃之间的代表性的情感。红色代表热情,黄色代表上进,蓝色代表稳重,黑色代表深邃,绿色代表生机。这种色彩的设计与福娃想表达的我国人民的情感紧密相连。对于我国的动漫设计,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一门年轻的,正在起步发展阶段的艺术,如果在我国动漫设计中体现出中国动漫艺术作品的中国特色,将动漫设计的情感表达与色彩的设计,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及传统的代表性色彩相互联系,并且发展成为被世界公认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动漫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色彩设计与场景搭配 除此之外,色彩的设计不仅仅能够表达情感的细节,而且是提高动漫设计观赏性的主要手段。在动漫的简洁明快的山水景色设计中,其色彩的变化和搭配也是情感表达的主要手段。简而言之,色彩的设计不仅仅与角色的造型相互搭配,与山水景色的情感表达也有不可断裂的潜在联系。色彩的情感表达与场景的相互搭配,主要是通过不同场景的色彩的鲜亮与暗淡、冷色与暖色、以及色彩的纯度与混合来体现的。鲜亮、明媚的场景色彩与场景所代表的热闹和欢快已经深入人心,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例如在米老鼠活动场景的造型中,无论是之前的二维设计还是现在的三维设计一脉相承的都是典型的迪士尼的风格。在场景与色彩设计的结合中提倡暖色调的运用,在场景与米老鼠的形象造型对比中提倡两者之间的鲜明的对比度,通过这种色彩的设计与场景的搭配有效的表达单纯、活泼、善良的米老鼠的思想情感。在日本宫崎骏的色彩设计与场景搭配中,又是另外的风格。其典型的代表就是色彩的柔和与鲜亮明媚。在场景与人物造型的色彩设计中提倡相互结合的关系,反对色彩的突兀的深度与明亮度的变化,正是这种色彩设计与场景之间的搭配表达了设计师纯真的孩童般的内心情感。例如《龙猫》的干净简洁,《魔法公主》的柔和细腻,《萤火虫》的凄凉与暗淡,都是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表达不同的情景下的情感主基调。[2] 三、我国传统色彩设计的继承与创新 我国动漫设计中的情感表达与色彩的设计如何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且又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色彩是我国动漫设计与色彩之间的主要发展方向。 1、“拿来主义”与继承发展 在我国的动漫设计艺术作品中,很多传统的优秀的动漫人物典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的代表。例如《花木兰》、《海尔兄弟》以及《葫芦娃》等,在这种传统的动漫人物形象中,传统的中国式的色彩搭配给予观众典型的视觉冲击以及情感上的流露。这种“中国动漫学派”的色彩视觉语言,在现代化的动漫设计中需要继续继承和发展,并且与世界先进的色彩的搭配相互结合。这种结合就需要在传统动漫形象的改进中形成“拿来主义”与继承发展的创作流程,主要包括前期的造型构思、风格确定、主色彩基调、制作工艺、细节设计、以及后期的市场推广、情感宣传这些环节都必须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色彩相互结合。只有真正领悟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内涵与外延,并且借鉴先进的国际化制作工艺与设计技术,不断拓展视野,更新理念,才能促使色彩设计与情感表达在动漫造型整个系统中的完善与发展。[3] 2、多元开放的创新 “传统需要创新”“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对于色彩的搭配也具有不同形式的解读与内涵的表达。如何将历史悠久的动漫造型中的色彩设计与现代化背景下的色彩搭配相互结合,在动漫造型中既有效表达传统的动漫形象的中心主题,又不会给观众老套,俗套的视觉感觉,是我国动漫传统设计造型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例如《三个和尚》的场景设计就存在传统与现代的区别。传统的场景造型仍是以寺庙为主要场景,以暗淡的色彩设计表达作者对于角色中心思想的反对;但是《三个合唱》的现代版将以寺庙为主场景的设计转化为以城市的高速发展为主场景的设计,并且搭配鲜明的色彩对比。设计师正是利用这种色彩之间的突兀对比,颠覆观众对于《三个和尚》的典型的视觉印象与情感印象,从而表达出三个和尚的现代化的情感,即世界的高速发展已经给予普通的劳动人民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情感压力以及生活压力。[4] 四、小结 历史悠久的传统色彩的设计与开放现代的色彩设计相互结合,有利于我国动漫设计师的思想表达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交融。因此,在动漫造型的色彩设计时我们应该坚持继承和发展传统色彩设计,坚持多元化的创新,对于传统色彩设计进行现代化的突破。 作者:阙海文 单位:广州东华职业学院 动漫设计论文:动漫周边玩具产品设计研究 摘要:动漫周边产品主要是运用动漫中的相关元素进行产品开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进步,许多外来文化也逐渐影响着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如果想要更好的在市场当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就需要创作出更具民族特色的动漫周边玩具,从而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动漫周边产品;动漫产业;民族特色 一、动漫周边民族化玩具产品设计的基本概括 1、动漫玩具产业的发展状况 1)国外的动漫行业。在国外动漫市场当中,欧美及日本可以说是动漫玩具产品创作额强国,在他们的市场当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和系列的商业运作模式,如迪士尼动画片播出之后,便从市场当中可以看到许多与动画相关的动动漫衍生玩具,从而更进一步的形成良好的市场营销和推广。2)国内动漫产业。对于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来看,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在06年的时候,我国国家新闻观点总局就开始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级电视台在每天的黄金时段必须对国产动画片进行播出,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本土动漫产业的发展。但是,尽管国家对动漫产业给予政策扶持,但是动漫行业的发展仍没有与其市场中的玩具进行结合,从而使得市场玩具产业的发展与动漫产业的发展完全脱轨。例如“脚踩风火轮,手拿火尖枪的哪吒”和“七十二变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等等,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动漫产业及相应的角色一直在国内电视荧屏上出现,但是却在市场玩具生产和制作商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则是由于我国动漫玩具产业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的不足,从而很难对新的、较为流行的动漫人物进行开发和创作。 2、民族化动漫玩具开发的重要性 对于民族化的动漫玩具创作来说,他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动漫企业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演,人们逐渐对西方以及日本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瑞对机器猫、蓝猫等动画角色的热爱已经远远超过国内影片中的孙悟空等角色,从而使得国内动漫玩具的开发一直模仿者外界的动漫玩具,这种盲目的模仿,使得我国动漫玩具逐渐丧失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在市场发展中就更没有竞争力了。其实,能够对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动漫产品进行开发和设计,能够很好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发展和回归,同时也是设计文化以及民族认同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设计文化民族性的重新阐释,这样的动漫玩具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才能具有市场潜力。 二、中国动漫周边玩具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1、人们对动漫玩具中民族化意识的缺失 对于民族玩具的发展和设计来说,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地理环境会沉淀出不同的文化特征,而不同的文化底蕴则会展现出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以及审美理想等等,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心理,以及对自我的实现和追求等等。例如:动漫中米老鼠的角色特点,其外形表现上则非常的圆滑,而且卡通角色造型生动、幽默、勇敢与对欢乐的执着追求象征着美式乐观主义、流行文化。而对于美国来说,则是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但是在这个国家的英雄主要体现在平民英雄之上,例如在美国动漫当中变形金刚的人物特点;而对于日本来说,其主要崇尚的是武士道精神,在动漫中奥特曼的表现,他与外太空怪兽智勇双全的战斗以及拯救城市于危难的大无畏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武士的传统形象。 2、对儿童玩具产品中传统文化展现的重视度不够 在许多国内受众者来说,儿童玩具只需要孩子喜欢,且玩具外表形象可爱即可,而外国的玩具则正符合孩子的需求,因此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玩具,只要孩子喜欢就可以,而这种意识也在很多设计者心中存在。而对于儿童来说,正是对其文化特点进行灌输和吸收外界文化最为强烈的时期,动漫玩具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会在潜意识当中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和意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些玩具的设计和开发引起重视,从细节做起,大力开发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儿童动漫玩具,从小开始影响儿童的潜意识,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垫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前景。 三、动漫周边传统玩具产品开发的基本策略 1、国家加强对相关政策的扶持 对于我国动漫玩具产业的发展而言,仍处于较为薄弱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候需要国家对相关政策进行扶持,从而更好的提高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和和开发。而在动漫产业的发扎来说,政策的扶持一直是许多国家针对这一领域进行开《关于2008年国产原创电视动画片及国产动画创作人才扶持项目申请事项的通知》,对2005年到2008年对推荐播出的电视动画片作品和相关创作人才进行物质扶持,扶持总额近900万元。也正是由于这强大政策的扶持,才出现过国内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得到热播。从而带动了与喜洋洋动漫产品相关的玩具开发和设计,从而产生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国家更应该加大力度对相关政策进行扶持,从而更进一步的推动中国传统动漫玩具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2、加大动漫公司与儿童玩具开发商的合作 从我国玩具企业以及动漫企业的沟通来看,目前他们之间的交流还有所缺失,而动漫企业对于动画片主人公的设计也不能够仅仅只是在电视荧屏上进行凸显,更应该与实体产业进行合作,虽然动漫企业在荧屏上能够将动画片的主人公进行很好的表现,但是由于对实体制作经验的缺乏,从而会导致在对现实中玩具的制作上出现许多不同的问题,而此时创作动画形象中就应该有玩具设计师加入共同打造适合开发延伸的动漫形象。而对奥运“福娃”的设计开发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许多人都被这五个饱含民族文化的小精灵而折服,但是在制作当中却出现许多麻烦,如“五福娃”头都比较大,而且头饰表现非常复杂,因此在实体制作中具有加大难度,即使开发出来,想让她们站立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动漫公司和玩具生产厂家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富有中国特色的动漫玩具,则是非常有必要的举措。 3、增强人民对民族文化的意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要对本土文化动漫产品开发具有自信心,要努力在中国动漫玩具的形式上进行开发和设计,使之符合当展的潮流,除此之外,还应当在动漫玩具的题材选用上与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并与动漫影片表现的角色相符合,将实质的内容赋予现实的产品当中但,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作者:刘姮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动漫设计论文:文化传播视域下动漫造型设计探析 摘要:我们认为,通过对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经典动漫角色造型的特点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进行观照、分析,是解读动漫媒介文化内蕴,及其流变、重组、演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当前中国动漫艺术本体的发展、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有着借鉴之处。 关键词:文化传播;动漫造型;文化价值观;地域民族内涵 一、引言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萨皮尔(EdwardSapir)曾指出:“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种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明晰或含糊地涉及传播。”[1]P10动漫的文化传播属性主要是通过各种视觉符号来实现的,造型设计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如果说题材是动漫的躯体,那么造型即是整部动漫的灵魂。将角色、场景构想设计为可见的视觉形象,就是造型设计的要旨,动漫由此被赋予形体、血肉和氛围情感,也才具有了打动人心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2](P4-8)从艺术特征而言,造型设计是构成欧美、日本和中国这些具代表性国家动漫作品与美学风格样式差异化的核心元素;而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审视,更是其作品所传播的强烈而鲜明的民族价值观与丰厚的地域文化内涵的重要符码。动漫不仅作为一种承载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艺术门类,同时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媒介手段。以下即从造型设计的角度对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动漫的文化价值观和地域民族内涵及传播特点作一大致梳理。 二、动漫造型设计的文化价值观和地域民族内涵传达 (一)美国动漫造型 1、超能力英雄 超能力英雄是美国动漫极具代表性的角色类型。超人、蝙蝠侠、蜘蛛侠、金刚狼等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些正义凛然的超级英雄都被设计为有着轮廓鲜明的五官、肌肉壮硕的体魄和临危不乱的坚强意志,拥有各种异乎寻常的超能力和酷炫装备。他们的对手或是被设计成形象猥琐、丧心病狂的罪犯和恐怖分子,或是在疯狂实验中毁掉容颜,犹如怪物般的科学狂人等等,这些造型的内涵与外延也鲜明对应着现实世界里,美国霸权政治认知体系中的关键词。近年来,随着高科技手段和重金打造的《蝙蝠侠》、《蜘蛛侠》、《X战警》等系列真人大片在全球热映与票房大卖,这些漫画英雄从纸媒跃然而出,立体地呈现于观众眼前,更使得这些经典漫画英雄们的人气和影响力历久而弥坚。 2、拟人化的动物 美国动漫的另一重要角色类型是拟人化的动物。这些角色的造型或是以高度洗练、精妙符号化而设计,或是极具创意地将某类生物群体的典型形态特征和某种带有普遍性的人类情感内涵完美融合。如美国著名的动漫明星加菲猫,这只有着时常睡眼惺忪、满是不屑的一双大眼,习惯将诸如“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猪肉卷是永恒的”调侃挂在嘴边的橙色肥猫,可说是世界上最愤世嫉俗的猫了,当那些“经典语录”由它那被设计为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夸张大嘴演绎出来时,更增添了爆笑因子。美式动漫一贯的搞笑,娱乐效果最大化的造型特点,折射出美式消费主义文化特征的核心质素。而加菲猫慵懒和玩世不恭的言行设计也可辨识出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流行文化影响甚大的犬儒主义生活态度的影子。美国学者格伯纳提出的“培养(涵化)理论”曾指出电视媒介文化主宰包办了观念、信息和意识的来源。虽然该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针对当时勃兴的电视媒介研究所提出,但即使在当今以数字交互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美国作为现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在此基础上的人才储备和技术研发力量,运用各种顶尖高科技手段批量生产和复制文化产品,再通过承载其文化和价值观的动漫在内的多种媒介对外输出和倾销,在全球攻城略地,形成霸主地位的现实仍然验证了“培养理论”的阐释力。而这种咄咄逼人的“文化帝国主义”式传播策略的巨大成功,在将美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渗透于地球上的穷乡僻壤的同时,也使得相对弱势的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传承发展的可持续性堪忧。 (二)日本动漫造型 日本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动漫大国,日本动漫角色造型带有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突出反映在对口唇、鼻子、眼睛、面孔等表情达意的五官部位“漫符”式的表现;吐息、汗、泪以及效果线,透视、光影立体效果等情绪化、状态化表意符号的象征;还有日语中生动的拟声词及拟态语,即“音喻”文字在漫画中的植入等,这些具有鲜明日本民族文化的元素,或者说模式化的表现样式都已成为日本动漫中不可或缺的标志性符号,更对世界范围的动漫“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广泛接受并复制,呈现出放射状的传播效应。[3]P44在“热血”、“美少女”、“萌”等类型化动漫作品中,这些有着普遍化的大眼睛、尖下巴、拥有完美九头身式魔鬼身材和另类发式和妆容的唯美角色,身着前卫服饰,充斥着街头篮球、网络、摇滚等诸多时尚流行元素,欢笑嬉戏、悲伤抑郁,打造出色彩斑斓的“视觉系”风格的标识。显然,日本动漫造型风格和类型题材比较契合全球化时代,因而一纸风行,再借助强大而成功的品牌和周边产品营销和对受众潜移默化的涵养所形成的亲和感,使得现今日本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流行时尚与亚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感知认可接受欣赏日本动漫跨文化传播策略可说是成果斐然。其次,日本动漫造型也深刻体现出其地域性民族文化的特点。与美国一样,日本也以拟人化的动物角色闻名于世,但两者所折射的文化内蕴间差异可说泾渭分明。如同样是“猫”,与美国“加菲猫”粗线条的身形和无厘头搞怪不同,日本“HelloKitty”猫是依循少女系的乖巧可人路线创作设计的,这个安静顺从、内敛含蓄的猫咪被有意设计为嘴巴缺失,这似乎是对现代日本人所崇尚的少说多做、低调做人原则相隐喻,头上的蝴蝶结造型,除去“可爱”的表层意蕴,也以结状符号象征了日本人对于“团队精神”的推崇。日本漫画市场的成熟也催生了动画生产创作的繁荣,两者相辅相成。久经市场检验的成熟漫画不仅保证了据此改编的影院动画的市场人气和忠实拥趸,也为动画在艺术层面的前卫探索和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押井守根据漫画作品改编的科幻巨制《攻壳机动队》即是范例,该片场景设计借助三维图形技术,创造出摩天大楼和贫民窟交错杂陈的后工业时代的冷峻风貌,街道巷陌、运河廊桥、乃至行道灯、招牌、广告等各种意象符号载体的任何一个细小的局部,都以精细的写实风格表现,与二维制作的角色形成强烈的间离效果,极大丰富了影片视觉的张力,也架构起影片灰暗、悲凉的末世基调。这种在众多气势恢弘的影院动画巨制中发展成熟的对于场景细腻生动的造型风格不仅深刻折射出浸淫于日本民族血脉的精神指向和思维方式,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其建基于发达的制造工业基础上的严谨细致,勤勉坚韧的国民性格以及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更成为独树一帜的日本动画造型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日本动漫不仅涵盖年龄、阶层等跨度巨大的目标受众,而且在商业与艺术、流行与另类风格间亦游刃有余,加之来自于日本官方将动漫作为提升国家形象战略和“文化软实力”重要内容的鼎力支持,从而使得日本动漫文化传播呈现出自上而下、立体多维的不同形态。 (三)欧洲动漫造型风格 欧洲是包括造型艺术在内的视觉艺术具有优良传统和丰厚遗产的地区,由于文化渊源的相同与类似,欧洲各国动漫彼此间的艺术与美学差异相较欧洲外其他国家而言要小许多,有着较为突出的共性特点和迥异于美国、日本乃至中国等其它国家动漫的鲜明特色。作为主要倚靠感性的视觉形象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的媒介,动漫优于其他如语言、文字等理性主义媒介形态,传达高效而快速的核心特点就在于其视觉形象符号的浅显易懂,欧洲动漫在此方面堪称标杆。从比利时漫画大师埃尔热笔下的《丁丁历险记》到德国漫画大家埃•奥•卜劳恩创作的《父与子》等经典之作即可窥见一斑。欧洲动漫的最大特点是轻松、随意的绘画感。角色和场景形象多以极为精简的线条而极具个性,突破常规的变形和夸张的手法塑造。而绘画风格往往又与主题指涉的人文主义关怀相得益彰,法国动画片《青蛙的预言》就是这样的例子,该片角色和场景设计具有典型的欧洲动画灵动轻松的表现样式和天马行空的创意思维。片中的各式人物和动物造型简约、圆浑,色彩明快而艳丽,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插画式风格。与充满童趣化的造型样式相对应的是影片主旨内蕴的深刻。本片剧情架构改编自圣经中著名的“诺亚方舟”故事,将中的渡船比拟为社会,船上的动物间的冲突、矛盾则隐喻着不同社会阶层间各式人等的相互关系和利益纠葛,该片以寓言的形式探讨了人类社会和各阶层矛盾的缘由,以及化解这些矛盾的途径与方式。而在动画影片《丹麦诗人》中,人和狗,奶牛等各式角色的造型样式更体现出鲜明符号化的风格。“人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4]P4欧洲动画对于视觉形象的符号化创意在世界动画中无出其右。本片中的视觉符号就堪称典范:如角色眼睛均以豆状小黑点表示,其余身体部位或以线状,或以简约的几何化的形状设计,场景中出现的房屋、草场、轮船等物象的形态也皆是如此。正如Napier所言,“动漫是一种媒介,而不单单是电视或电影,更不单单是一种艺术风格”。[5]P36作为文化一体化的欧洲动漫而言,其造型设计不仅呈现出强烈而又独特的艺术性,在朴素与轻松的形式主义风格的背后,映射出与欧洲视觉艺术一脉相承文化观念探索层面的激进。 (四)中国动漫造型风格 对于传统艺术和民间美术形态的挪用与借鉴,可说是我国优秀动画造型创意的一大特色。享誉世界的动画“中国学派”的众多优秀作品以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似与不似”的意象性造型和程式化的语言,彰显出中国传统审美的诗性意识与意境观,更婉约雅致地传播出“天人合一”、绵长清丽的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精妙。动画影片《骄傲的将军》在视听元素上对于京剧这一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标识意义的艺术门类及其表现手法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运用,因而该片被视作中国学派动画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6]该片不仅在对白,配乐创作上对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国粹京剧颇多参照,而且片中将军和师爷两个重要角色的脸部造型更直接借鉴京剧脸谱的典型描饰风格设计。该片中的将军刚愎自用,所以面部被设计为“花三块瓦”:满脸勾画敷设构图匀称的纹样,色泽鲜明的黑、红、蓝色象征其蛮勇,配以鼻梁部一撮白色;而奸佞、谄媚、“墙头草”般的师爷则被设计为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的“小花脸”。这些脸谱惯用的程式化设计皆是以传统文化中色彩的民族心理寓意来比拟角色的正邪特征:如红脸的关羽忠贞勇猛,黑脸的包公刚正不阿,白脸的曹操奸险狡诈等。片中人物动作设计同样栩栩如生。如影片开端部分,得胜归来的将军和着锣鼓的打击节拍,典型的“拉山膀”似的亮相动作,还有酒宴“理髯”,炫耀武功的“子午相”等动作,无不充满内敛、隽永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观念中的程式化特点。又如在动画片《九色鹿》中,对于各角色的类型定位与性格特征的塑造,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九色鹿”的体态设计运用中国传统线描中圆润流畅、遒劲有力的“铁线描”线条勾勒而出,健美匀称,轻盈优雅,充分表现了释迦牟尼佛的前生“鹿王”雍容华贵的不凡气度。而对于捕蛇人的设计,则具有漫画风格里典型“扁平化”角色的符号化特征:被刻意描绘为一个尖嘴猴腮、形象猥琐的小人。弯折的体态与丰富的肢体动作也充分汲取了敦煌早期壁画中人物动态夸张强烈、凸显性格情感的风格特点,将其奴颜卑膝、见利忘义的本性传达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通过对各国优秀动漫作品造型风格的简单梳理,我们可以领悟到其中精准折射和传播出的在文化的各个层级,这些国家和地区各自所具有的典型特质。在传播媒介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动漫可资运用的技术手段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实,数字动画电影和电视,经由网络载体传播的网游和移动终端的手机动画等新兴载体为动漫文化艺术观念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与可能。但立足地域民族文化内核,深入理解和阐发独特鲜明的艺术传统,仍然应是动漫创作的核心要旨,这也是深化扩大文化传播与交流效能的重要前提。 作者:寇强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教授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谈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及运用 一、公共行政演进历程述评 (一)公共行政时期 行政从政治中分离,便异常“渴望”彰显出自身独特的工具价值,即变革传统的组织结构和采用科学管理手段去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配合上述变革的环境,以理性和高效著称的官僚制应运而生,它以等级分工的形式、非人格化的组织制度、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构成了一种法理型的组织模式,极大地适应了工业社会大生产和公共行政追求效率的要求,为行政的良性、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政治―行政二分法和韦伯官僚体制便成了传统公共行政的两大“基石”,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公共行政以追求效率为价值目标,以公共组织的设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为发展导向,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战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公共行政便遭到了不同学派的批判,被直指是漠视民主价值和人性的。为此,传统公共行政也结合时局做出了相应的价值转向和理论修正,但改革并未使其理论根基发生质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后,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理论致力于扭转传统公共行政的价值偏向,强调新公共行政的使命是对影响和削弱社会公平、出色管理、经济的和有效率的各种因素以及组织结构进行变革[1]306。但碍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理论影响力有限等原因,新公共行政理论并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公共行政的基础。而随后政策科学崛起,政策科学研究虽在谋求和公共行政结合以及促进政策机构管理性向政策执行公共性转变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政策科学毕竟只是作为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分支而出现,因此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无法对传统公共行政形成根本的挑战。 (二)公共管理时期 伴随着行政环境的变革,社会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换,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官僚制的治理弊端日渐显现。诸如指挥―服从的管理方式对人性的压制,科层管理对民主价值的冲击,不合理的分工导致的各自为政,内部封闭的管理造成的体制僵化,都成为了公共行政发展的巨大障碍。同时,政治―行政二分法也受到了诸多置疑。人们逐渐发现,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对二者泾渭分明地划分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针对传统公共行政的种种弊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行政改革浪潮,使公共行政演进到了公共管理的新时期。公共管理修正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发展思路和策略选择,积极地借鉴企业和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与手段,大力引入市场竞争激励机制,全面地降低管理成本,注重结果和管理者的责任,从而最大化地提升了政府的组织绩效。作为公共行政发展的新模式,公共管理积极回应行政环境发展的需求,致力于解答公共管理中“谁来管理”以及“如何管理”等重大问题,为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建立了更加全面的知识框架,并在实践中有效地增进了公共利益[2]53。然而,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模式也并非尽善尽美,其内在缺陷也客观存在。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难以处理好“公共性”和“管理性”之间的关系,即公共管理一味强调师法企业,过分崇拜市场教义,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公私部门的现实差异,往往导致公共行政发展中价值导向的偏差和服务对象的失当[3],这种错把公共行政实现的手段作为目的的做法,也使得公共管理在实践中客观上面临着种种困境。通过批判,人们反思到公共行政必须要以民主宪政为基础,应当将其发展目标最终锁定在社会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的增进上,而市场的手段和科学的管理只能为上述目标的实现服务。 (三)公共服务时期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公共管理理论的扬弃。它紧紧围绕公共行政发展的核心属性,以民主公民权理论、社群理论、后现论和组织人本理论为其思想渊源,以公民优先、社会公益为其价值理念,强调通过构建政府与公民新型的分权、合作关系,最大化地实现公共利益。公共服务理论要求公共组织的设计和运行要以为公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目标,提出公共行政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公共服务型的政府。这种政府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以合作协调为服务基础,以满足公共需求为服务导向,其本质是“社会本位、民本位”[4]。而政府的工作重点既不应是“掌舵”,也不应是“划桨”,而是“建立一套明显具有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5]。具体而言,便是政府应当通过权力分放和让渡,不断地进行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充分保障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民主参与权,推进合作共治局面的形成,从而持续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品质。公共服务的理论使得公共行政的价值从“效率至上”回归到了“民主至上”,有效地摆正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航向。 二、公共行政发展规律之阐释 纵观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一条基本规律表明,正是行政生态的变化决定了公共行政的演进特征和重心的变换,即不同的公共行政发展阶段是依据环境变革的特点予以划定的。 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三个时期所表现的运行规律,都与当时行政环境变革的要求密不可分。在传统公共行政时期,政治―行政二分的提出,使行政凸显出其独立的价值,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一般科学管理技巧的借鉴,有效地增强行政管理的效率,这正与当时工业化大生产的客观环境相匹配。工业化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而官僚制的提出一改传统人治行政的种种弊端,构建出了一种法理型的组织体制,实现了理性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这与当时工业文明追求技术进步和生产有序的客观要求得以有效对接,因而二者共同构成了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石”。公共管理运动的发起同样取决于环境的变革。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官僚制的管理弊端日益显现,而传统的二分法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可治理性。在上述背景下,公共管理和政府再造的运动势在必行。这种运动直击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之缺陷,以市场化和自由化为取向,采用私营部门和工商管理领域先进的理念与策略,推动了公共管理效率的提升。这场充满着管理主义色彩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发展困境。但随着民间力量的崛起和政治民主化、权利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公共管理理论也遭遇了强大的挑战。如何在公共管理的框架下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利益,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和公民需求的充分满足,便成了公共管理自身发展难以攻克的问题。在此环境下,公共服务理论应运而生,它在吸收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合理内核和承继公共管理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公共利益,更加适合于公共行政实践发展的理论框架,科学地纠正了公共行政的发展偏向。 与此同时,行政环境变化也使得公共行政的价值重心和研究途径发生着转变。在传统的公共行政时期,基于工业社会对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行政管理过程和行政组织的设计都以提高效率为目标“,效率至上”成为这一时期公共行政发展的价值重心和导向依据。而到了公共管理时期,一场以管理自由化和市场化导向的治道变革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它旨在促使人们重新认识管理的价值,并通过广泛借鉴工商界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最大化地提升公共管理的绩效。虽然在此过程中,这种变革强调了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结果导向和回应性等要求,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传统公共行政时期对效率过分追求的偏向,但没有根本扭转公共行政的效率取向,而更多的是完善和修饰了官僚制的工具理性,因此,最终也沦为一种关注管理过程的粉饰行为。直至此时,公共行政的“钟摆”仍然严重地偏向“管理主义”,这自然无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公共服务理论旨在纠正公共行政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偏差,平衡管理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价值追求,它明确规定公共行政的发展重心应在于保证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使得权力与权利的正常逻辑得以理性回归。与此相一致,公共行政研究路径也突破了管理主义限制,变得更加多元,人们综合采用政治、管理和法律等方式对公共行政的运作与发展加以研究。采用多元的研究途径遂成为环境发展的客观要求①。 三、公共行政发展趋势之考察 (一)政治领域 公共行政发展特征反映到政治领域,最核心的表现便是公民社会和政治国家间力量的博弈。二者的此消彼长成就了公共行政演进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特征。具体而言,在传统的公共行政时期,国家行政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国家公共权力由政府行使,政府权力主导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国的公权力都非常发达,并广泛采用了科层的管理体制,致力于推进行政管理的有序和效率。而在公共管理时期,随着政府所面对的社会事务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其低效率治理成为常态,对此政府逐步认识到调整自身权力关系和管理方式的必要性,即唯有以职能转变为核心,重塑其与市场、社会的权力分配格局,形成权力共享、分工合作的发展状态,方能有效地应对层出不穷的公共问题和最大化地回应公共需求。此时,虽然政府也将公民定位为“顾客”给予提供服务,并以经济、效率和效能等作为公共行政的价值导向,但由于公共管理对管理主义的过度“迷信”和对市场化的过分追求,最终导致其仍无法深刻地认识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于公共行政发展的特殊价值,从而依旧陷入了将公共行政实现工具当作管理目标的错误认知中。公共服务理论作为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修正,科学地调试了公共行政公共性和管理性之间的关系,依托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权力逻辑和博弈之特点,提出公共行政区别于一般管理活动的核心属性在于公共性,明确了政府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公民权利的授予和让渡。因此,政府等公共部门的根本职责在于服务,即为公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力量发展所形成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在上述宪制理论的指导下,政府必须彻底抛弃权力垄断和资源统摄的管理方式,科学地调整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将职能重心理性地收缩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并在政策制度上积极培育、支持、引导社会组织与公民力量的发展,促进民众各项民主权利的落实,最终形成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管理、公民参与的善治格局。在权力和权利的博弈中,公共行政不断由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官本行政向民本行政、权力行政向责任行政深刻转变,最大限度地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满足公众的利益诉求。 (二)管理领域 公共行政发展规律反映到管理领域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从物本行政到人本行政[6]。从传统公共行政时期到公共管理时期再到公共服务时期,是一个行政相对人的价值和需求关注程度持续强化的过程。早期的公共行政过分关注组织、机构、权责关系等物化内容对管理效率提升的作用,而很大程度上漠视了人的积极作用和主导能力,尤其在官僚制层级节制、命令服从的运行模式的制约下,人的需求和创造性更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在随后的公共管理运动中,各国普遍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和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人对于组织发展和绩效提升的巨大价值,因而重视人才的招募、引进、培养和保护工作,并通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以及新陈代谢、激励约束等机制的创新,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资源的保值、增值。同时,公共管理还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更加重视人的需求,政府将社会公众定位为提供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的“顾客”,而将自身的管理目标确定在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回应之上。在公共服务时期,随着公共部门角色更加清晰,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公民利益的服务者,公共行政更将运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对公民利益和需求满足之上,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第二,组织的封闭管理到开放化、弹性化管理。早期公共行政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型的系统来管理,缺乏对组织与外在环境的关系研究,导致了公共行政发展无法适应行政环境变革的要求,产生了大量的管理弊端。为了消除上述管理缺陷,随后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时期,公共组织便高度重视组织与外界环境交互关系的研究,努力实现弹性化管理。即一方面认真研究环境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做到灵活、权变;另一方面,充分把握环境革新所带来的机遇,能动地加以改造,最终实现组织内外的协调联动。第三,管理从无效走向高效。传统公共行政打破了人治行政和经验行政的枷锁,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显著提高了管理效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公共行政的发展困境和现实缺陷日益显现,对此必须有新的发展模式来修正和改造之,以管理自由化和市场化导向为特征的公共管理运动应运而生。它直接瞄准低效行政问题,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成功经验和竞争机制,以顾客为导向,通过重视管理结果和放松规制,最大限度革除了传统公共行政的管理弊端。而公共服务理论在进一步拨正公共管理发展方向的同时,承继了公共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在政府设计上凸显“小而能”的治理理念。在外部,政府组织合理划清职能边界,科学调整与市场、社会的互动关系,采用市场控制和激励竞争的方法,节约行政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同时,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增强自主治理能力,提高其公共服务的有效性。而在内部,政府组织则合理确定行政编制,调整组织结构,控制组织规模,健全制度机制,构建权责体系,减少管理内耗,改变传统的过程控制导向为结果控制导向,实行绩效管理,从而持续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效率。 (三)法律领域 公共行政的发展从法律层面上而言,主要存在以下趋势:第一,公共行政的法律理念经历了从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乃至服务论的演进历程,这与行政环境的变迁和公共行政价值重心的转变相伴而行。在工业社会时代背景下,从政治遮蔽下分立出来的行政,其最独特的价值追求便是管理和执行的高效。因此,如何切实保障行政权力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就成了公共行政在法律层面上的主题,“保权”“管理”也成了公共行政的法律价值核心。而随着社会事务日益复杂,世界各国普遍进入了“行政国”的时代。行政权力的无限膨胀和无所不在,致使它在管理和应对公共事务的同时,也时常侵犯着社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成为公共行政演进中的一把“双刃剑”。为了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保证公民权利免受非法侵害,各国在立法和执法中,普遍调整了法律理念,更多地强调用法律来规范和控制行政权力的行使与行政行为的实施,即从“保权论”转向了“控权论”。但是,过分的控权又往往会使行政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缩手缩脚,并且丧失积极管理和主动行政的热情。为此,各国政府又对公共行政的法律理念进行了重塑,即公共行政一方面应当在立法上保证行政权力的权威性和执行性,确保其有效地处理公共事务,保护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国家应采用法律的手段去规范、监督行政权力合法而正当地行使,避免行政权力异化和无责任状态的发生,从而在管理和控权的协调中实现价值平衡。公共服务理论提出后,使得公共组织最重要的职能落在了公共服务之上。因此,如何用法律的手段确保公共组织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并且保障公民的参与和监督权利,便自然成为了公共行政存在的合法性基础,而“服务论”作为“平衡论”的升级又成了公共行政更高层次的法律价值。第二,公共行政主体多元化和管理手段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由于行政环境单一和社会力量薄弱,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成为核心的甚至是唯一的行政主体,它依托垄断行政权力分配着社会集体的资源。此时的公共行政主要指国家行政,而所谓的法律规范也主要针对行政权力。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所面对的行政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元,社会的不可治理性明显增强。为了化解自身的治理危机,政府必须分放和让渡相应的行政权力,使公共服务回归社会和市场,通过权力共享、责任共担的方式,在合作治理基础上有效地增进公共利益。在上述背景下,治道发生了从单极统治向多元治理的重大变革,行政主体种类由此扩大到了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第三部门等。 社会力量日益走上了治理的前台,填补着政府管理的缺位,并在与政府的合作中有效地回应了公共需求。此外,公共行政在具体管理手段的选择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公共行政时期,在官僚体制的制约下,政府在行政事务的处理中往往强调命令服从、令行禁止,这反映在法律层面便集中表现为单方、强制、刚性的行政行为广泛被运用,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行政征收等。而到了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时期,社会力量日益崛起,公共行政价值目标转换,客观上要求政府在行政行为的选择上必须充分考虑民众的权利参与和诉求表达,并尽可能在协调与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公共利益。因此,各国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政府都一改传统的单向管制方式,而更多地引入了柔性的管理行为,如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调解等,这些行为更加注重政府和公众的合意与协作,既有助于政府更新治理理念,也有助于公众对政府管理思路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共赢。第三,公共行政在法律上经历了从神秘化向公开化的转变过程。在公共行政早期,由于以官僚体制为主导,行政组织作为一个封闭的管理系统存在,其回应力和透明度偏低;对于社会公众而言,法律也没有规定行政组织公开的义务。因此,社会公众往往缺失实质上的监督权和知情权,行政管理活动就是一个“黑箱”。而随着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权利制约权力的逻辑得以正确回归,公共部门自觉接受公民的监督已成为严格的法律义务。公民的监督、建议、批评、表达等权利无论在实体上还是程序上都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和确认。各国的法律普遍规定,政府等公共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必须将管理的事务、内容、权限、过程、程序、信息等向社会公开并自觉地接受民众的监督和评判,从而确保公共管理在法治轨道上透明、责任化地运行。 作者:黄建 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党校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公共行政管理效率提升途径 1影响公共行政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 1.1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管理体制是建国之初在借鉴原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它的缺陷和弊端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诸如部门林立、层次繁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现象严重,副闲职多,突击提干,官少兵多的现象等都很严重。不改变这些缺陷,行政效率就不能提高。 1.2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问题 行政人员素质的高低,是行政效率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我国现阶段的行政人员的个体素质还很不理想,政治素养、思想道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离国家公务员的法定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第二,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现在行政组织的群体素质也还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化行政工作的需要。 1.3行政管理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 第一,法律意识问题。社会主义的行政工作代表和实现着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因而必须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的法制原则活动,做到一切行政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缺乏法制观念,是当前我国行政工作中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第二,现代化的效率观念问题。冗余的机构和人员只能是整个系统效率中的故障因素,在行政管理中必须彻底破除小生产的效率观念,强化现代化的效率观念。 1.4行政管理技术和手段方面的问题 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技术和手段,已经成为保障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必备条件和物质基础。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单凭个人的经验和智慧,已经不能保证现代化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率,所以对各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提供的专业技术和有效方法的充分应用,就成为高效率的现代行政工作的依托。第二,我国运用现代化技术装备来改进行政管理工作刚刚起步,还没有力量全面拥有高质量的技术装备,来推行行政效率的迅速提高。 2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2.1组织结构设置不尽合理 我国行政机构存在的机构臃肿、部门林立、层次繁多的现象,都主要是属于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如果在机构的设置上能够做到管理统一,分工合理,层次分明,幅度适当,指挥机关、执行机关、参谋咨询机关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组织内部职责明确、相互协调、沟通密切,这样组织起来的行政机构就能高效率的运转。 2.2人事管理不甚科学 工作人员的素质如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否协调起来,对行政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任何行政机构都是由人所组成的,任何管理活动也必须由人去完成。长期以来,在我国行政机构中出现的人浮于事、办事相互扯皮等现象,虽然也和机构设置、管理体制有关,但是没有一整套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却是直接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2.3行政法规不甚健全 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有健全的法规来保证。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有着系统的行政法规,机构的设置、职权、人员编制、工作程序都有明文规定。我国在这方面还有相当的差距因而积弊较多。 2.4行政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比较差 一般来说,他们大多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工作的安排随机性大,不是有了某种专门的知识才干某种工作,而是首先干这方面的工作,然后再去积累知识,这就往往造成经验化的工作方法。 2.5理论指导十分薄弱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以为只要基于崇高的理想和热情就能解决问题,因而一直没有将行政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在实际工作中,靠的是领导者个人的经验而很少讲科学性和集体的智慧。如果说在小商品生产条件下理论指导作用还不太重视的话,那么今天,没有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出高效。 3提高公共行政管理效率的基本途径 既然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就需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具体来说,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途径有: 3.1实现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化,这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组织保证 首先,要改革行政体制,简政放权,划清职责范围,加强制度建设,层层建立或健全责任制和考核制。其次,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设置机构,多余的取消,重叠的合并,减少中间层次,裁剪冗员,少设副职和虚职。再次,机构设置的结构比例要适当,健全决策、执行、信息咨询、监督四大类机构,改变目前机构设置上执行系统过于庞大、信息反馈不畅、监督无力的状况。同时,还适应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减少专业管理部门,加强综合管理部门。当前,机构设置合理化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解决冗余人员的出路问题。因为解决不好这一问题,仍然会出现“精简一阵风,减后又猛增”的局面。为此,在解决方法上有以下几种:第一、兴办经济和服务实体;第二、充实企业力量;第三、到事业单位做技术或管理工作;第四、充实到基层或挂职锻炼;第五、允许辞职自谋职业;第六、按公务员条例要求,实行统一考试,不合格者调出行政机关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机构改革后的成果。 3.2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先决条件和关键所在 首先,要加强行政人员的知识教育和专业培训,实现行政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技术化和职业化。人的能力来源于知识,知识越多,预见越准,能力就越强。其次,要把具有不同能力的行政人员安排到与之适应的行政岗位上,使他们各得其所,并加强训练的针对性。一般来说,高级行政人员应具有分析判断、决策和领导能力;中级行政人员应具有协调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或部门之间关系的能力;初级行政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再次,要采取正确的领导方式,提高行政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3实现行政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这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物质技术保证 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繁杂,信息量极大,因此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与方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行政任务。首先,对于常规性、连续性的工作,可以编制相应的程序,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来完成;对于非程序性工作,依靠行政人员和专家的智慧与创见来完成。其次,在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中,不仅注意采用计算机、无线电传真设备、复印机、录像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而且还要把新的科学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广泛运用到行政管理工作中,提高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程度。 综上所述,不断提高公共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管理学研究中的中心问题,因此,大举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率是我国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多元化公共行政管理创新论文 一、引言 公共行政管理作为国家行政机构处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活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宏观性。目前,基于国家的整体发展路径,公共行政管理呈现出总体协调、部分矛盾的主要形态。换句话说,在中央行政机构的整体监管下,公共行政管理事业呈现出逐步平稳向上的趋势,经济增长、政治稳定,社会各行各业之间处于友好合作的互动关系,然而,由于公共行政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国家行政机构与公民、企业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和分歧,这就使得后阶段的公共行政管理仍然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头戏,需要得到社会层面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二、公共行政管理的特点 (一)全面性 公共行政管理的全面性,体现在它对国家资源调配和事务处理,都有一定的主动权和掌控权。从提供产品的角度来看,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相对,主要是指社会公有事物的共享与传播,既包括了物质层面的具体资源,也包括了精神层面的人力及思维资源。一方面,政府部门作为主要的行政单位,对公共行政管理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市场物资的调配与控制,还是企业内部资源的统筹管理,行政机构都作出了合理化的产品提供和拓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机构,仅通过与学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动,加强了对应用型人才的整体培养,还协调学校与企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促使,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得以开拓市场,真正作用于社会。由此看来,提供产品作为政府机构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对社会资源的调配和管理起到了直接作用。 (二)公平性 当今社会,政府机构首推公平性和公正性原则,这就意味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实施,进一步落实了公平性。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政府机构所推行的公平性,落实到社会层面的各个阶段中,对不同行业的不同人员都起到了重要影响。公平性原则往往受到两方势力的共同牵制,其一是政府机构为主的公共行政单位,其二是司法机构为主的相关法律条文。在公共行政单位方面,对于公平性原则,往往呈现在资源调配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调配,往往考虑到公平公正原则,不会因为权势或能力,而产生一定的分歧和局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平性的有效运行;而在政府依法行政方面,出于公平性的考虑,对于不同的社会阶级采取相同的法律制度,这就使得制度的实行和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公平性,而这自然也就成为了依法治国条件下,政府实施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特点。 (三)强制性 公共行政管理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的依法监管上,从政府机构政策的落实和实施角度来看,强制性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特点,对公共行政管理的进一步强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从依法行政的对象来看,法律法规针对于每一位公民公平使用,不会因为公民的权和钱而受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使得公共行政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是公共行政管理强制性得以呈现的必要保障;从依法行政的制度来看,国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完善进一步落实了强制性的基本原则,从现阶段的工作行政管理建设上来看,无论是公共行政管理的资源配置还是人员调控,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了法律性的保障,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管理模式,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强制性原则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力度和作用。 (四)宏观性 政府机构在处理公共行政管理事务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宏观性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政府这一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机构,对于市场资源的控制、调配和监督,通常会选择政策扶持和制度管理。区别于市场方面的微观调控,政府从宏观的角度着手,不仅大范围地参考和审读了过去的历史文献资料,对以往的实战经验作出了相应的分析和研讨,还针对现阶段公共行政管理事务处理的实际发展情况,寻求其中所存在的相应问题,立足宏观性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理解。从目前的公共行政管理角度来看,政府部门的管理模式主要是精神领导和组织领导,这种以文化思想效益为主的建设,政府部门主要是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而对市场的调节与处理,则予以了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三、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情况 (一)政企信息交互明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行,社会各层面间的相互合作力度逐步加强,使得当今社会对于政企结合的现象,也逐渐趋于增多。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机构的发展情况,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后期发展,而企业的实际发展现状,同样会作用于政府后阶段的整体变化。政企信息交互明显,使得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实受到了一定的波动。一方面,企业的资源配置和资金支持,对政府的宏观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帮助;另一方面,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发展现状,会直接影响到市场秩序的稳定性,最终作用于政府部门的发展和规划。 (二)公共行政管理涉及面广 公共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部门处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活动,因此,往往会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多个方面。在这样的基础下,公共行政管理并不只是单一的理论知识的运行,而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汇总和革新。由于公共行政管理的涉及面较为广泛,这使得公共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难度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也成为了社会市场秩序能否稳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对社会的平稳发展与否有着密切联系。 (三)物质和精神一同发展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不再是单一的物质世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远远高于对物质生活质量的追求,而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样顺应这项基本原则。根据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情况,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事物的处理和完善,更主要的是加强了精神内涵的培养和凝练。在这一社会基础上,物质和精神一同发展。其中,人文主义精神作为重要的精神内涵,已经得到了公共行政管理行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四、现阶段公共行政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机制不透明 就目前的公共行政管理现状来看,对于内部管理机制的建设,仍然存在不透明、不规范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住了公共行政管理的落实,也妨碍了政府管理在后期建设中的真正应用。对于公共行政管理的落实和开展,通常会受到一定的局限性。管理机制的不透明,往往会带动相关负面现象的产生和出现,例如贪污腐败现象的加剧,则是其的重要呈现和证明。 (二)公共行政管理的人员职能尚不明确 人员调配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不适应时展需要的负面现象,而正是此类现象的推广,导致了公共行政管理未能完全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公共行政管理的力度欠缺。从人员职能角度看,原则上,不同员工应当持有不同的管理职能,然而,由于受到制度的局限性的限制,往往存在一部分人员的篡位现象。人员职能的尚不明确,使得公共行政管理内部的分工尚未细化,容易造成管理机构的秩序混乱和结构冲突,这是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的。 (三)公共行政管理模式 陈旧对于公共行政管理的落实,我国相关机构主要是采取了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陈旧的管理模式未能真正适应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导致了,当今社会的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和限制。从政策公开化角度来看,对于政府政策的公开,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往往会采取纸质文案的方式,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到网络技术的应用,通常会造成政策公开的局限性。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容易导致政策公开的广度和力度无法得到有力保障;而从监督管理角度看,政府的监督没有充分考虑到电视媒体的重要性,因此,对于贪污腐败等公共行政管理的负面现象,未能作出及时的批评和指正,这将会影响到政府机构的后期建设和未来行政管理建设的稳定性和长久性。由此看来,陈旧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对于社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五、公共行政管理的创新化对策 (一)强化社会对政府机关的整体监管 众所周知,社会是一个高度统一和合作的整体,无论是日常工作的开展,是社会整体的进步,都呈现出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强化社会对政府机关的整体监管,是后期公共行政管理创新化的重要对策之一。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首先应该仔细分析社会与政府机关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两者的互动关系,正确拟定合理的解决方式。一方面,通过政府部门的核心监管力度,来加强其对社会市场秩序的稳定和协调;另一方面,也通过社会监督这一重要权利的实现,来强化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机构后期发展的监督和管理。通过社会层面的整体势力和政府部门的核心势力相互结合,最终作用于公共行政管理的创新性发展。 (二)充分应用电视媒体的监督作用 电视媒体作为新晋的监督机构,凭借其明显的透明性和广泛性,而对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实,起到重要的监督和管理的直接作用。在后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充分完善电视媒体行业的发展机制,遏制住电视媒体的不透明现象,以强化电视媒体的实际监督力度。换句话说,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电视媒体对公共行政管理重要的监督作用,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政策的开展,从而奠定电视媒体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而电视媒体也应该完善自身内部机制,通过对不规范社会现象,尤其是对违规的公共行政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层面的整体监管力度。 (三)加强网络技术的合理应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通讯技术已经普遍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需要,这也就是说,通过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作用于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为政府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提供了契机。在后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应该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促成线下和线上两种行政管理模式的有效合并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加强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当今社会强化行政管理的重要举措,对于企业的私人管理以及人员调配等社会现实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借鉴。由此可见,强化网络应用技术,是造福于社会整体发展的必备良药。 (四)强化人文主义精神的建设 我国是个广泛推行人文主义的国家,这也就是说,通过强化人文主义精神的建设,不仅能对社会市场秩序的协调,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还能通过其在公共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从而奠定政府强有力的公信力。如何根据新时展现状,强化人文主义精神的建设,不仅是政府部门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各界人士应当普遍关注的关键内容。为了更好地落实好人文主义教育,应该从现阶段的学风建设着手,将就学的学生作为人文建设的主要对象,为后期的人文社会形成和完善,奠定必要的基础和完善。除此之外,还应该在中小企业内部加以知识点的灌输,最终作用于社会层面整体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建设和提升。 作者:张丽萍 单位:公安部管理干部学院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激励机制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进行,国家逐渐加大了对于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尤其是一些相关法律的出台,给予了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更好的发展前景,并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就,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工作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尤其以员工懒惰、不负责任的现象最为严重,基于此,我们借助现代激励理论指出了一条提高公共行政管理质量的可行方法,并结合激励机制的作用对其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原则进行了详细介绍,以希冀给予广大公共行政管理单位一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激励机制;公共行政管理;基本理论;运用 引言 根据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给激励的定义,我们可将激励归为一种人类活动的内心状态,即人类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皆构成了对人的激励。也就是说,激励是一种动力,可以诱导人们按照其预期的目标进行各种社会行为,而同样,借助激励机制,用人单位便可以不断的开发优秀的人才资源。基于此,我们通过研究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帮助公共行政管理单位获得更多优质量的人才资源,对于提高其行政管理水平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激励机制的概念介绍 1.激励机制的定义 简单来说,激励机制所研究的主要指影响人的工作行为的动力因素,即研究人的各种工作行为受到何种因素驱使,同时也涉及到一些促使激励措施发挥作用的基本制度。 2.激励机制的种类 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以及工作激励等,而合理借助四种激励机制的关系和特点是提高员工工作热情最为有效的方法。 二、激励机制的作用 1.增大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 借助合理的激励机制,绝大多数组织都可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奖罚机制,同时也可营造出一个竞争、合作的工作氛围,而这不仅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组织的吸引力,帮助组织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同时也可充分调动组织内部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其牢牢的抱在一起,共同完成组织的任务要求。 2.提高员工积极性和责任心 经过有效的激励,组织可以逐渐转变员工的工作态度,使其以一种积极、主动、自愿的态度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同时激励机制也可以逐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帮助其树立一种与组织荣辱与共的思想挂念,进而达到提供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效果。 3.增强员工创造力和革新精神 借助激励机制,组织可以建立起完善的奖罚机制,而在这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中,员工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潜能,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加有传造性、更加新颖的创意,进而使组织始终保持一种新气象。 4.提供有益的工作环境 前面提到,员工处于一种拥有积极机制的工作环境内,会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会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进而便会促使整个组织的所有员工都能满怀热情的投入到自身工作之中。 三、现代激励理论介绍 1.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将人的需要分为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层次、安全需要层次、社交需要层次、尊重需要层次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层次,而要想完成这些需要,人就必须激发自身的原始驱动力。换言之,五种层次便是人类最基本的激励因素,而通过研究这五种层次,我们便可以深层次的进行实施管理、激发冬季以及引导行为等方面的探索。 2.双因素理论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来看,我们人类所受到的影响工作因素主要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也就是说在工作中管理者除了要为员工营造愉悦的工作环境外,还应促使员工对工作自身产生兴趣,只有这样,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才能得到全方面的提高。 3.期望理论 就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而言,我们人类所获取的激发力量等于效价乘以期望值,也就是说必须同时提高效价和期望值,才能真正使员工获取更多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 四、激励机制在公共行政管理中运用的原则 1.公平公正原则 在任何时候,公平公正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运用激励机制时,如果不能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就很可能出现奖罚不公的现象,这样不仅不能起到激励机制其应用的效果,还可能大幅降低部分员工的工作热情,使组织的工作效率不进反退。 2.适度原则适度原则 指的是当员工作出某些成绩时,应根据成绩的大小适度进行奖励。针对此原则,公共行政管理单位应及时制定一套标准合理的奖罚机制,以防止因奖励不适度所导致的影响人心现象的发生。 3.因人而异原则 针对不同特点的员工,应尽量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应根据职工的优势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例如针对某些员工可采取精神激励,针对某些员工可采取物质激励等,其中应重点注意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 4.正反激励结合原则 仅采用正面激励对于某些并不上进的员工是不适用的,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公共行政管理单位应对一些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给予适度的奖罚,并通过树立反面例子的方式起到约束员工行为的效果。 五、结语 综上,激励机制对于组织的发展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而只有充分考虑到运用激励机制的几点原则,公共行政管理单位才能真正提高自身员工的工作热情,才能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王一帆 单位:西北大学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公共行政管理中信息发展思考 内容提要:社会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大趋势,它正推动着公共行政现代化的进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诸如行政人员、行政决策、行政组织、行政方法、行政公文、政府管理模式等公共行政要素和过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公共行政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是最基本和最为普遍的技术手段,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方面都必然会普遍应用着信息技术,公共行政的领域也不例外。当前,我们正处在公共行政信息技术化的起点,预测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中带来变革的合理形态,对于我们在公共行政领域中自觉接纳和应用信息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信息技术对行政人员的影响行政人员由于身处现代信息社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体能的延伸与增强。借助于信息技术,如电信、机器办文办事、远程会议,打破了时空限制,行政人员可以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可以完成以前体能无法完成的工作。 开阔视野,提高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开发可使行政人员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他们逻辑地、辩证地和系统地思考问题。互联网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极大便利,使得行政人员“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为可能。时间和精力的节约。信息技术节约了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跨越时空,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 观念的更新。行政人员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更新传统观念,树立效率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民主观念、法治观念等现代化观念。 激励行政人员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既对行政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节约了行政人员的精力与时间。前者成为行政人员不断学习与培训的直接动力,后者则提供了可能与机会。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方式的更新(如网络学校)更为行政人员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掌握与运用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技术和工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信息技术对行政决策的影响行政决策是行政决策者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对若干备选方案进行选择,以确定行动方案的过程。信息技术发展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是围绕着提高行政决策的有效性和行政决策的效率展开的。 对行政决策目标的影响。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环境,为此对公共行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而言,一切应以公共产品的消费者的满意为决策的根本目标,决策过程的行政参与民主公开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随着各地政务公开活动的开展,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也相应提高。削弱以至取消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严格分界。在马克斯韦伯所设计的科层制中,组织内部层层授权,下级对上级严格负责,“只有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而作出熟悉情况的决定。”[i]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在工作现场就可以作出必要的决策,无须事事先向上司汇报,再执行上司的决策,真正做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如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所描述的:“由于新科技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中央政府的集中决策愈来愈缺乏效率,谁是总统再也无关紧要,因为实际的政治力量,即把事情处理好的能力,已从国会和总统的手中转移到州、市、镇和邻里手里。”[ii] 改善行政决策者的有限理性。管理决策的基石是由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学说,而信息的不完备是影响人们进行理性判断和决策的直接原因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逐步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管理者,这样就改善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网络化电子政府的实现,使得公共行政决策者可以在广泛了解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决策,避免了靠经验决策和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决策的盲目性现象,从而提高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支持与强化行政决策过程。行政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类。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完成程序化工作的效率与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在计算机尚处于实验室阶段时,美国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只能用制表机来处理普查数据,以至于在人口普查结束4年后,数据尚未处理完毕。第一台专门设计用于商业目的的计算机UNIVAC[iii],就因总共服役7万多个小时并成功处理了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人口普查数据而被载入电脑史册。这是计算机处理程序化决策的成功范例。而对于非程序化决策,信息技术也可以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1952年下半年,美国朝野都忙于为次年大选作准备。候选人分别是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62岁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和演说家阿德莱史蒂文森,由于前者早已解甲归田,新闻界舆论对后者获胜的把握几乎一边倒。出于好奇,新闻界请出UNIVAC来做个预测。数据分析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电脑认为获胜者是艾森豪威尔将军,而且票数与史蒂文森相差悬殊。人们对此不以为然,因为UNIVAC依据的不过是5%的选票,根本不足为据。然而,大选结果却是艾森豪威尔将军大获全胜,且选票超过对手 五、六倍。[iv]UNIVAC又一次证明了信息技术在非程序化决策中的强大作用。 三、信息技术对行政方法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行政方法密不可分。所有行政方法都要有相应的信息支持,而有些行政方法就是专门为保证信息流通而创立的。信息技术发展引起行政方法的创新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改善现有行政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讯手段。例如目前行之有效的网络规划技术,就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予以支持,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网络规划技术源于十九世纪末美国学者甘特发明的甘特图,后发展为横条图形计算法,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安排工序和时间的图表。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成为网络规划技术。著名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就因为使用了网络规划技术而使原定14年的计划提前5年实现。网络规划技术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其工作程序的模型化建立就得益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运用。 创立全新的行政方法和行政措施。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决策支持系统(DSS)、电子会议系统(EMS)、远距离控制、分布式工作的统一协调、动态网络计划成为可能。目前,我国政府上网工程就采用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方法,如人民银行网上支付、海关总署报关单和外汇联网的外汇核销系统、工商局红盾信息网提供企业数据库、国税总局增值税发票稽核系统和电子报税等。这些管理方法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 四、信息技术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传统的行政组织形式是科层组织结构。它的创立与发展不仅与素质较低的人员和平稳的管理环境相对应,而且也是受信息技术不发达制约的无奈选择。科层组织结构的最大优点是效率很高,其弊端在于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而且压抑组织成员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科层组织的革新不可避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间管理层的缩减以至取消。中间管理层是信息通讯技术落后的产物,它的存在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易造成信息的严重失真。这种失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间层次为了争功诿过而导演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这也是信息传递不畅的结果。现代信息技术将通过加强操作执行层与高层决策的直接沟通,逐步缩减以致最终取消中间管理层。管理幅度增宽。信息技术使管理者和其下属可以随时了解对方的状态和意图,而且仅占用很少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一个管理者能够指导更多的下属人员,增宽管理幅度。这一趋势对于行政机构改革有一定的启发。 行政组织绩效的改进。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一个行政组织要完成与过去同样的工作量所需行政人员大为减少,从而行政组织更加精干高效。行政组织中信息技术的采用有利于提高行政组织产出绩效和促进行政组织成员的自身发展。信息技术可保证行政组织成员间的全方位沟通和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 五、信息技术对行政公文的影响 行政公文,是指机关、部门、团体在处理公务活动过程中,按特定体式形成与使用的、具有法定效用的文件。[v]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办公或其他业务环境,如行政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电子商务等,便产生了电子文件,这是一种特殊性质和特殊形式的行政公文。它具有许多与传统行政公文不同的特点:(1)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2)系统依赖性:电子文件的使用依赖于一定的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3)载体的无信息性:从远古的甲骨、缣帛、竹简到纸张,载体的意义远大于“承载物”这一项,它和载于其上的外部特征,如字迹、书写材料、签字、印章等共同构成文件原始身份的“证明人”,但对于电子文件,载体本身及其上的外部信息消失得无影无踪;(4)信息的灵活处理性:制作电子文件时,我们可以任意地增、删、改。单纯从电子文件本身来看,修改的痕迹荡然无存。 电子文件的上述特点对行政公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件记录的原始性、凭证性受到冲击。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证据必须是原始文件,其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如审理经济纠纷所依据的主要是合同原件。传统的文件,内容一旦依附于某一载体之后,一份“原件”就产生了。即使被更改,也会在原件上留下痕迹。电子文件由于其复制的简便和文字编辑软件功能中引以自豪的整齐而美观的标准字体和字号,谁又能确认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呢?传统文件利用封泥、骑缝、按指纹、画押、签字、盖章等方式来确认身份,而在电子文件那里,这些方式则无能为力。出于维护某种既定的社会秩序或维护某种经济利益的目的,人们对电子文件提出了身份认证的要求。现在诸如数字签名、存取控制、信息追踪加密和防火墙技术为这一要求的实现提供了部分可能。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国国防部数次被黑客侵入,印尼总统电子邮箱被炸,某些网上主页被篡改等等都说明了电子文件的脆弱性。 重要原始文件的流失。由于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许多电子文件都将会随着电子脉冲流进历史的黑洞之中。或者是电脑遭遇病毒或者是受到黑客袭击,甚至在你不经意的一敲一点中,某一重要文件就荡然无存了。许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在适当时候自动删除或更新某些数据的功能。形成文件的业务人员往往考虑用这份文件处理现实事务,对于其中哪些东西今后有用,需要保存而考虑不周,甚至全然忘记。对传统文件的管理,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收、发、签、办、归档等工作流程的规章制度,因此传统文件的管理步步为营,井然有序。而电子文件的管理中还远未形成类似的严谨而有效的措施。这就要求文件及档案管理人员在信息系统设计的初期积极参与,提出有关功能要求,在系统运行的适当环节,加入签发、签收、鉴定、制作原数据信封、归档保存等管理步骤,最后将电子文件保存在系统硬盘、软盘或光盘上留存备查。 数字文献的长期可读性“朝不保夕”。电子文件的载体有硬磁盘、软磁盘、光盘等。杂散磁场、氧化作用,材料的老化变质、污染、划伤和皱褶,会很容易地抹掉这些载体上记录的信息。另外,因为不断有新的、不兼容的媒体形式和存贮格式出现,数字式文献常常会在存贮它的媒体还没有破损之前就不再被使用了,现在还有多少人使用5英寸的软盘呢?涉及电子文献长期可读性的另一个因素是计算机病毒。大多数电脑系统都很容易受到旨在破坏它们的病毒的侵害。1998年流行的能破坏硬盘上的数据的“CIH”的病毒给人们造成的恐慌绝不亚于一场战争。 电子文件的法律意义。从法律角度来看,一般较重大的行政行为都应采取书面表现形式,而未采取书面形式的,在许多情况下应被视为无效行为。从实践上看书面形式各种各样,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但结合电子文件的实际,可将网上的行政通告视为一种新的书面形式的行政行为。 六、公共行政管理模式的变革:政府信息化与电子化政府的实现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大潮正以不可抵挡之势扑面而来。它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政府的管理模式带来一场革命。政府信息化,就是工业时代的政府(即传统政府)向信息时代的政府(即现代政府)演变的过程。[vi]而电子政府是一个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有效地实现行政、服务及内部管理等功能,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有机服务系统的集合。总体来说,电子政府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政府机构各部门实行电脑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帮助提高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效率。电子政府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推动精减组织和简化办公等工作。 利用政府内建立的网络、信息和应用,为公众社会提供优质的多元化服务。政府的信息网络覆盖政府的各级部门。电子政府利用统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语音、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为公众提供简便的多元化服务。 以政府的信息化发展推动和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只有向公众展示高新技术的应用,让社会享受信息网络的便利,才能切实地推动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政府上网工程具有跨世纪的历史重任,是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和国家综合实力及国家竞争力的最有力的保证。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信息技术必然导致传统的国家主权弱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国际活动的透明度。遥感器和卫星技术把大多数国家具有战略意义和部分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置于全时辰、全天候的监控之下;视频和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卫星通信技术使图文信息即时传递成为现实。在国际社会的注视、舆论的监控和可能的外部干涉的影响下,国家在国内外事务,特别是在核军备竞赛、军备采购、能源政策、污染标准等具有全球影响的事务上作出决定的自主性日益受到削弱。 由于因特网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各种不良现象的污染,如: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上走私、网上贩毒、网上黑客,等等。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如何规范网络行为?积极寻求对策是公共行政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公共行政管理现状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传统模式;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发展中国家的公共管理;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结论;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创始者或领导者赋予社会以可能,然后是组织者或行政者使之永恒、早期的行政体制本质上是人格化的,或者说是建立在韦伯所说的“裙带关系”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以效忠国王或大臣等某个特定的人为基础,而不是非人格化的、前现代官僚体制是“个人的、传统的、扩散的、同类的和特殊的”,而按照韦伯的论证,现代官僚体制应当是“非人格化的、理性的、具体的、成就取向的和普遍的”、传统的行政模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通过对比早期的行政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韦伯体系的主要优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早期的行政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韦伯体系的主要优点和不同点、传统模式是僵化的、官僚的,只是侧重于结构和过程、尽管新公共管理的名称众多,但对于公共部门管理发生的实际变化而言,人们还是有一种共识、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由各种不同于传统行政模式的理论所支持、尽管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适合于发达国家,但这是否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却不得而知、人们就新公共管理展开的争论最有意思的一个方面在于,尽管最激烈的批评家也承认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否足够大到可以构成一个范式变化却有待商榷除了强调结果并通过各种机制来实现结果外,关键的不同是其背后的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基础公共部门改革是否构成了一种国际现象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人胡德也提出反对全球化范式的思想新公共管理的批评家认为这场运动将会消失,有的甚至认为它从没有发生过。林恩认为公共管理将逐渐消退政府管理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里经历了三种模式在现实中,市场和官僚体制相互需要,相互补充等,具体材料详见: 公共部门的变革回应了几个相互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包括:职能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低效率;经济理论的变化;私营部门相关变化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力量的兴起;技术变化使得分权同时又能更好地控制全局成为可能。 行政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鲜明的发展阶段:前传统阶段、公共行政传统模式阶段和公共管理改革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从上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并非轻而易举,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过渡至今尚未完成。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新模式背后的理论基础非常强大。这场变革运动以“新公共管理”着称,尽管这个名称引起了争论,然而它不但在蓬勃发展着,而且是对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采取的管理模式的最佳表述。传统的行政模式相对于它所处的时代是一项伟大的改革,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一、前传统模式 很显然,在19世纪末官僚体制理论尚未健全之前,已经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它与政府这一概念以及文明的兴起一样历史悠久。正如格拉登(Gladden)指出的那样,行政的某种模式自从政府出现之后就一直存在着。 首先是创始者或领导者赋予社会以可能,然后是组织者或行政者使之永恒。行政或事务管理是所有社会活动中的中间因素,虽然不是光彩夺目,但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却是至关重要的。 公认的行政体制在古埃及就已经存在了,其管辖范围从每年的尼罗河泛滥引起的灌溉事务到金字塔的建造。中国在汉朝就采用了儒家规范,认为政府应当是民选的,不是根据出身,而是根据品德和能力,政府的主要目标是谋取人民的福利。在欧洲,各种帝国——希腊、罗马、神圣罗马、西班牙等首先是行政帝国,它们由中央通过各种规则和程序进行管理。韦伯认为,中世纪“现代”国家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官僚治理结构的发展”。 尽管这些国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可以称为前现代。也就是说,早期的行政体制本质上是人格化的,或者说是建立在韦伯所说的“裙带关系”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以效忠国王或大臣等某个特定的人为基础,而不是非人格化的;以效忠组织或国家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为基础。尽管存在着这么一种观点,即认为行政管理本身不为人赞许的特点仅仅来自于传统模式,但早期的做法常常导致谋求个人利益的贪污行为或滥用职权。在早期行政体制下,我们现在看来觉得很奇怪的做法曾是当时执政政府职能的普遍行为。那些一心走仕途的人往往依靠朋友或亲戚获取工作或买官,这就是说先以钱来收买海关官员或税收官员,然后再向客户伸手要钱,从而既回收了最初的买官投资成本,又可以大赚一笔。美国19世纪的“政党分肥制度”意味着在执政党发生了变化的同时,政府中的所有行政职位也发生了变化。 前现代官僚体制是“个人的、传统的、扩散的、同类的和特殊的”,而按照韦伯的论证,现代官僚体制应当是“非人格化的、理性的、具体的、成就取向的和普遍的”。个人化政府往往是低效率的:裙带关系意味着无能的而不是能干的人被安排到领导岗位上;政党分肥制常常导致腐败,此外还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率。传统行政模式的巨大成功使得早期做法看起来很奇怪。专业化、非政治化行政在我们看来是如此顺理成章,以至难以想像到会有别的制度存在。西方的行政制度即使简单到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想法,也是直到1854年英国的诺思科特—屈维廉报告出台后才开始建立,尽管这种制度在中国早已通行很久了。 二、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在19世纪末期,另外一种模式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这就是所谓的传统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理论基础来源于几个国家的学者,即,美国的伍德罗·威尔逊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人们把他们和官僚制模式相联系;弗雷德里克·泰勒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也来源于对美国私营部门的运用,为公共行政提供了方法。与其他理论家不同,泰勒没有着力关注公共部门,可是他的理论却在该领域具有广泛影响。这三位理论家是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主要影响者。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还要加上诺思科特和屈维廉,他们对美国之外的国家的行政尤其是威尔逊的行政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世纪中期,诺思科特和屈维廉最先提出了通过考试和品德来任命官员的主张,并提出了无偏见和行政中立的观点。 传统的行政模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官僚制。政府应当根据等级、官僚原则进行组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官僚制度有一个经典的、清晰的分析。虽然这种官僚制思想在商业组织和其他组织中采用过,但它在公共部门得到了更好和更长久的执行。 2.最好的工作方式和程序都在详尽全面的手册中加以规定,以供行政人员遵循。严格地遵守这些原则将会为组织运行提供最好的方式。 3.官僚服务。一旦政府涉足政策领域,它将成为通过官僚体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4.在政治、行政二者的关系中,行政管理者一般认为政治与行政事务是可以分开的。行政就是贯彻执行指令,而任何事关政策或战略事务的决定都应当由政治领导者做出,这可以确保民主责任制。 5.公共利益被假定为公务员个人的惟一动机,为公众服务是无私的付出。 6.职业化官僚制。公共行政被看做是一种特殊活动,因而要求公务员保持中立、默默无闻、终身雇用以及平等地服务于任何一个政治领导人。 7.行政任务的书面含义是执行他人的指令而不承担由此而致的个人责任。 通过对比早期的行政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韦伯体系的主要优点和不同点。韦伯制度和它以前的各种模式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以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制度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管理制度。一个组织及其规则要比组织中的任何个人都重要。官僚制度就其运作以及如何对客户做出反应方面必须是非人格化的。正如韦伯所论证的那样:“将现代公职管理归并为各种规定深深地触及了它的本质。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认为,以法令形式来命令执行某些事务的权威已被合法地授予了公共机关。这并没有授予某机构具体情况下通过指令实施某种事务的权力。它只能是抽象地管制某种事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通过个人特权和赋予特许权管制所有事务。后者的情况完全是由世袭制支配的,至少就这些事务不是不可被侵犯的传统而言是这种情况。” 这一点非常重要。早期的行政管理以人际关系为基础,个人要忠诚于亲戚、保护人、领导人或政党,而不是对体制负责。有时,早期行政管理在政治上是比较敏感的,因为行政机关的人员是任命的,他们更是政客的臂膀或主流阶级。但是,它也常常是专制的,专制的行政可能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对那些不能够或者不愿意投入个人政治游戏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一个以韦伯原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制度可以完全消除专制——至少在理想情况下是如此。档案的存在、前例原则的参照和法律依据意味着在相同的环境中总是会做出相同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效率更高,而且公民和官僚等级制中的人员都知道自己所处的立场。 其他的差别均与此相联系。在各种规定和非人格化的基础上,会很自然地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等级制度及其规定在个人离开组织后保持不变。虽然韦伯强调的是整个制度,但他也注意到了官僚制组织中的个人任期和条件。 传统行政模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为全世界各国政府所广泛采用。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它都显示出了优势。与以前腐败盛行的制度相比,它更具效率,而且职业化公务员的思想对个人以及业余服务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该模式现在也暴露出了问题,这些问题表明该模式即使不能说已经过时了,也可以说即将过时。 传统官僚制度是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发展起来的,它的制度和技术适用于更早的时期。如果政府工作人员被看做机器人,只需对简单的刺激做出反应,难以承担起做出决策的责任,而且在操作手册中都有了事无巨细的规定,那么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可能是合适的。然而在私营部门,正式的等级制度不再被认为是运行良好的了。 公共行政的理论支柱已经难以描述政府现实了。政治控制理论已经问题重重。行政意味着遵从他人的指令,因此要求有一个秩序井然的收发方法。指令的发出者与实施者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分。但是这并不现实,并且随着公共服务规模和领域的扩大而愈加不可能。传统模式的另一理论支柱——官僚制理论也不再被认为是组织的特别有效形式。正式的官僚体制可能有它的优势,但人们也认为它往往培养墨守成规者而不是创新者;鼓励行政人员规避风险而不是勇于冒险,鼓励他们浪费稀缺资源而不是有效利用。韦伯曾把官僚制看成是“理想类型”,但现在这种理想类型却培养了惰性、丧失进取心、导致平庸和低效率,这些被认为是公共部门的特有病。它也由此遭受批评。实际上,“官僚”这个词在今天更多地被看成是低效率的同义词。 传统模式的所有事实都已经受到了挑战,官僚制的确有威力,但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它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试图探求惟一的最佳方式是不切实际的,这会导致组织运作的僵化。私营部门中率先采用的灵活管理体制正在被政府部门所采用。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并不是政府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惟一形式。而且行使官僚权力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政府实际上可以通过补贴、法规或合同间接地在这一领域起作用。政治和行政在现实中很长时间里都一直相互交错。公众要求在原先政府独立于民众而运作的领域中建立更好的责任机制。虽然公务员可能会受到公共利益的奖励,但现在看来政治游戏者有他们自身的利益这一点也是无可争辩的。他们也可能是为了自身的进步或所在部门的发展而工作,而不再是原来想像的那样时刻都是出于纯洁和无私的动机。现在公务员的不同寻常的雇用现象已经弱化多了,特别是考虑到私营部门在这方面的变化,私营部门雇用制已是非常少见了。最后,公共部门的任务现在被认为具有了更多的管理性质,这要求行政人员对于他们的工作绩效负起责任来,而不仅仅是行政命令和执行指令。 关键之处在于,传统模式在大约一百年里没有多少变化,而现在却发生了全面变化。诸多观点构成了一种范式——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而现在由于传统模式本身的问题,范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和转移。 传统模式是僵化的、官僚的,只是侧重于结构和过程。然而它确实比以前存在的模式要好得多。以功绩制为基础的任命制、正式的官僚制以及政治和行政能够并且应该分开的想法都足以构成一个行政体制的充分原则,尤其是对一个处于稳定阶段运行的制度。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主导着公共服务理论和实践。尽管传统模式做出了多年的贡献,但它现在面临的主要批评是,其理论和实践都不足以适应公共部门管理的发展。传统模式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但现在它的时代过去了。 传统的行政模式衰落的主要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不再运作良好了。当理论和经济研究都表明政府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具有内在低效率时,政治家们开始询问一些笨拙的问题就毫不奇怪了。为什么公务员是终身雇用的而别人却不是?为什么他们不是以合同形式雇用?如果有人受雇从事一份工作,确保该雇员做好这份工作有何过错?公务员制度至少在西方国家已经大失民心,政府进行相关改革时阻力极小。而这些改革以前曾一度被认为会破坏公务员制度。一旦变化开始发生,传统模式的各个方面也就随之分崩离析了。 三、新公共管理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公共部门出现了一种针对传统行政模式的缺陷的新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缓解传统模式的某些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公共部门运转方面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这种新的管理方法有很多名称:“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或“企业型政府”。到9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新公共管理”的概念。 尽管新公共管理的名称众多,但对于公共部门管理发生的实际变化而言,人们还是有一种共识。第一,无论这种模式叫什么,它都代表着一种与传统公共行政不同的重大变化,它更为关注结果的实现和管理者的个人责任。第二,它明确表示要摆脱古典官僚制,从而使组织、人事、任期和条件更加灵活。第三,它明确规定了组织和人事目标,这就可以根据绩效指标测量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样,还可以对计划方案进行更为系统的评估,也可以比以前更为严格地确定政府计划是否实现了其预定目标。第四,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更有可能带有政治色彩地致力于政府工作,而不是无党派或中立的。第五,政府更有可能受到市场的检验,将公共服务的购买者与提供者区分开,即将“掌舵者与划桨者区分开”。政府介入并不一定总是指政府通过官僚手段行事。第六,出现了通过民营化和市场检验、签订合同等方式减少政府职能的趋势。在某种情况下,这是根本性的。一旦发生了从过程向结果转化的重要变革,所有与此相连的连续性步骤就都是必要的。 霍姆斯(Holmes)和尚德(Shand)对这次改革的特点作了一个特别有用的概括。他们把新公共管理视作范式,这种好的管理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这是一种更加富有战略性或结构导向型的决策方法(强调效率、结果和服务质量)。(2)分权式管理环境取代了高度集中的等级组织结构。这使资源分配和服务派送更加接近供应本身,由此可以得到更多相关的信息和来自客户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反馈。(3)可以更为灵活地探索代替直接供应公共产品的方法,从而提供成本节约的政策结果。(4)关注权威与责任的对应,以此作为提高绩效的关键环节,这包括强调明确的绩效合同的机制。(5)在公共部门之间和内部创造一个竞争性的环境。(6)加强中央战略决策能力,使其能够迅速、灵活和低成本地驾驭政府对外部变化和多元利益做出反应。(7)通过要求提供有关结果和全面成本的报告来提高责任度和透明度。(8)宽泛的服务预算和管理制度支持和鼓励着这些变化的发生。 新公共管理并没有认为实现某结果有一条最好的途径。管理者在被赋予责任之前并没有被告知如何获得结果。决定工作方式是管理者的一个职责,如果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管理者对此应当承担责任。 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由各种不同于传统行政模式的理论所支持。这包括:政府工作人员被假定为具有经济利益动机;私营部门的灵活管理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经验;政治与行政不可分离。在从行政到管理的理论变化中,一个关键的区别是:行政是执行指令,而管理是获取结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新公共管理从经济学和私营部门获取了主要的理论支持。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是奥斯特罗姆。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就指出,组织有两种对立的形式:官僚制和市场。在奥斯特罗姆眼里,官僚组织相对于市场选择是低效率和低成效的。官僚行政模式缺乏竞争、消费者主权和低成本选择下的激励。他指出,许多当代政治经济学家以经济理论导出的一种范式为基础,“向传统行政理论的许多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 新公共管理证实了奥斯特罗姆的观点,尽管这种观点经过一段时间才被采用。在奥斯特罗姆的着作中,我们能看到新公共管理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从经济学视角看,它是市场导向的。这运用的是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第二,它否定以官僚制作为组织原则。 正如亚当·斯密所洞见的那样,如果允许个人追求最佳结果,那么市场就是更为有效的资源分配形式。 另一个理论变化是私营部门管理理论的变化,即打破了公共部门制度中曾被认为是基本要素但实际不是的东西。公务员在和客户打交道时必须公平和公正,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或者终身雇用。衡量公共部门绩效可能确实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努力去这样做。公共部门的政治本质确实有别于私营部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行动都是政治性的,或者所有的政策都由政治家做出。以前被认为是公务员必须做的现在已经成为特例,人们很难理解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会因为合同雇用制或业余工作制而遭受破坏。然而所有这些都有悖于曾被视为公共雇用的必要条件。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间除却最高层的管理外,许多工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很难认可公共部门的不同于一般的雇用方式。 也许,私营部门为我们提供了重视结果的经验。传统行政模式正是由于强调结构和过程而非结果才深受批评。另外,正如前面讨论过的,官僚组织并不自然就有效率。私营部门已经在实践其他的组织结构——利润中心、分权、雇员灵活性——所有这些也正在为公共部门所采用。 四、发展中国家的公共管理 尽管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适合于发达国家,但这是否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却不得而知。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始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方式就必然适用于不同的环境。新公共管理可能与发达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那么与新公共管理兴起并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相比,不发达国家在采用时就会受到限制。 发展中国家的确也采用过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因此也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所有熟悉的官僚制度。官员通过考试获得了终身雇用。即使在最贫穷的国家,官僚制度也要维护那些地位显赫、薪水相对较高的精英集团的利益。 有人认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传统的官僚制在许多国家都已失败。霍姆斯和尚德都主张,“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管理改革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我们相信,基本原则对每一个国家都是适用的。”另一方面,米诺格认为,“市场检测和内部市场等复杂的改革不可能在发达国家之外行之有效。”然而,与把新公共管理排除在发展中国家之外相反,更为合理的方法是以务实的方式具体确定新公共管理在发展中国家运用的一系列前提条件。斯蒂格利兹主张一种新的发展日程。它包括国家作用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政府和私营部门进行合作,促进政府建立市场。在一些领域,政府应当更多地进行市场调节。这就要求政府改善自身的工作绩效,通过尽可能地利用和促进竞争来广泛使用类似于市场的机制。 任何国家在采用这些观点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的时候,都应当有足够的基础条件以采用包括市场检验和履行合同在内的新公共管理。 五、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 毋庸置疑,人们会对这场改革有对立的评价。当然,这场变化还没有得到完善的运作,会出现一些错误,向新模式转变的过程也存在各种问题。这些不足似乎会导致政治上要求回到原来非党派、中立的行政制度,但这实际上极不可能。更为可能的是,要进一步完善改革中尚不完善的地方,然后逐步演进到另一种模式。传统模式以及它所坚持的主张已经结束了。 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普遍赞同。有意思的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批评家也越来越多。他们的批评涉及了公共部门改革的方方面面。有人认为没有什么范式变化,也没有发生国际范围的变化。批评家们认为,公共管理的改革是对民主的攻击,是意识运动,是一种流行时尚,在已经尝试过的公务员变化中导致了士气低落。这些观点有些是有道理的,而另外一些则完全不着边际。确实,反对者和批评家难于就争论的焦点达成一致。有无范式变化问题是公共管理改革中最具争论性的问题之一。 (一)范式变化 人们就新公共管理展开的争论最有意思的一个方面在于,尽管最激烈的批评家也承认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否足够大到可以构成一个范式变化却有待商榷。尽管有人仍然不太相信,但再次考察一下范式是什么,考察一下公共行政中的竞争性范式是否有效是有用的。我认为,无论是采用“范式”的通常意义,还是与库恩着作相关的用法,“范式”这个术语无论指代传统行政模式还是公共管理改革都是合适的(这些公共改革联系在一起就被称为新公共管理)。 除了强调结果并通过各种机制来实现结果外,关键的不同是其背后的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基础。在这一点上,公共行政的基础是公共利益激励理论、官僚制理论和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人们认为,有足够的差异可以说明存在不同的范式:官僚和市场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组织运作方式;公务员的公共利益激励不同于市场理性行为假设;政治与行政分离被普遍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侧重于过程的传统模式与侧重于结果的新模式完全不同。 (二)一场国际运动 公共部门改革是否构成了一种国际现象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人们已经注意到,类似的改革运动已经在好几个国家发生了。汤普森认为新公共管理是一场世界性的变革,因为它几乎影响到了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对世界上最大的123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重要的政府改革正在全世界进行。在很大程度上,类似的改革也发生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凯特尔也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如火如荼。这场运动从两个方面看是国际性的。首先,它已经扩展到了蒙古、瑞典、新西兰和美国等一系列国家。其次,改革范围很广,政府已经利用管理改革来重塑国家的作用及其与国民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胡德也提出反对全球化范式的思想。这有三个原因。首先,公共行政传统方法的部分撤退并不一定表明,新公共管理的单一模式会在全世界适用,也不意味着旧的模式就会彻底消失。其次,全球化范式的思想忽略了截然不同且路径依赖的国情,正是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中发生了当代公共管理的变化。第三,公共管理在过去一二十年里是否足够稳定以至可以被视为一套单一的思想和做法。 按照胡德等批评家的逻辑,不同国家的改革内容、时间安排和战略的差别就意味着不存在全球化的运动。在批评家们看来,只要说改革具有相似性,似乎就意味着改革应该一模一样并同时发生。其实,改革范围和速度存在着不同。英格拉哈姆认为有三种改革模式:新英格兰模式摧毁了旧结构而代之以竞争性、市场导向组织,这代表出现的线段的一个端点。美国代表了线段的另一端,新兴政府建立在旧的官僚体制基础上,并没有发生会导致游戏规则改变的系统改革。线段的中点是阶段改革战略,这以澳大利亚和英国为代表。这种模式奉行变化的战略,它首先攻击旧体制的复杂和僵化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其他改革。不同的国家所受的制度约束不同,改革的不同之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目前,在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中,存在理论趋同化以及公共部门改革者所使用的工具和战略的趋同化的情况。我们没有必要由于存在一场世界范围的公共部门改革运动,就说改革是不可抵制的、统一的、全球的。更为正确的观点是公共部门改革涉及了相似的政策工具,正如博斯托姆(Bostom)认为的那样:虽然全世界对改革的说法五花八门,但最近关于政府重组、重塑和更新的大部分努力都有近似的目标,即提高公共部门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公共部门对顾客的反应程度,减少公共开支,增强管理责任。这些努力所选择的工具也非常相似:商业化、公司化和企业化;责任下放;从投入控制转向产出和结果控制;更严格的绩效规定和更广泛的合同履行。 凯特尔也认为,“这场运动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为很多国家在短时间内以相似的基本战略实施着改革。”他进而列举这些战略,包括:生产率——以更少的税收生产更多的公共服务;市场化——利用市场化进行激励;分权:政策——分离购买者与供给者;对结果承担责任的制度。 因此,各国改革之间存在着比批评家认可的更多的形似性。发生变化的是模式背后的理论基础而不是改革的细节。 (三)新公共管理运动会持续吗? 新公共管理的批评家认为这场运动将会消失,有的甚至认为它从没有发生过。林恩认为公共管理将逐渐消退。他认为,尽管新公共管理被其推崇者尊为范式,但只是昙花一现,很可能衰退。因为:(1)在政治过渡中,曾赋予其灵感的威斯敏斯特改革的初始模式将最终被破坏,党派人士和学者之流将看到新公共管理被推出历史舞台。(2)随着各国各部门间比较实践的积累,改革的基本不同之处将使其表面化的相似之处相形见绌。(3)术语“新”将会由于后面出现了更为新兴的事物,而被看做一个很麻烦的形容词。(4)政治争论将呼唤新的主题来吸引和支持下一轮行政改革思想。 上述论点值得商榷。关于第一点,政治变化当然能够先于任何改革。但林恩所指的威斯敏斯特制度中发生的变化是指政府的变化。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表现为从左派过渡到右派,在一些地方是又回到左派。在英国则是从右派到左派。新公共管理或者变化依旧,或者像1996年的澳大利亚国民政府那样加速了变化。关于林恩所指的第二点,各国改革情况是不同的,但改革背后的理论是一样的。正如前面已经论述的那样,不同的国家不是处于不同的路径上,而是远近不同的路径。林恩所说的第三点和第四点有待进一步的考查。 林恩认为,“新”这个词变得越来越不合适确有几分道理。考虑到这个词首次引用以来已经有十多年了,那么什么时候这个“新”不再新了呢?在20世纪的美国有这么一件事情,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新公共行政”。针对旧官僚制发展起来的这种制度,更多地强调价值、平等和公共行政的定性方面。几年之后,当效率问题日益突出的时候,该制度也就萎缩了。同样,将来,“新公共管理”中的“新”也将不得不退缩,但不管怎样,关键的变化是从公共行政过渡到了公共管理。新晨 林恩的第四点易于驳斥。将来当然会出现新的主题或模式以供讨论,如电子政府。本文把世界看做是范式的连续,某种范式最终肯定会消失。 对新管理模式的批评实际上大多来自学术界而不是实业界。这似乎是因为学术界出于职业和专业的特点,对某个事件吹毛求疵而不是欢呼成功。 六、结论 政府管理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里经历了三种模式。首先是人格化或前现代行政模式,当该模式日益暴露其缺陷以及出于提高效率的目的,它就被第二种模式即传统的官僚行政模式所取代。同样,当传统行政模式问题重重时,它就为第三种模式即新公共管理取代,从政府转向替代性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主导地位就如同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官僚制度居主导地位一样。在任何一种政府制度中,官僚和市场都是共存的,只是在某个阶段一种形式占主导地位,而在另一阶段,另一种形式占主导地位。新公共管理时代是官僚制日益削弱而市场在公共行政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 在现实中,市场和官僚体制相互需要,相互补充。新公共管理不可能完全代替官僚制,正如1989年以前的东欧,官僚制不可能代替市场一样。但新公共管理运动表明的是,早期传统官僚制的许多功能都可以而且现在经常由市场来执行。在一个官僚制作为组织原则日益削弱的环境下,市场解决方案就会被推出。当然不是所有的市场药方都能成功,但这不是问题的核心。政府将从新公共管理这一工具箱中探寻到解决方案。如果这些方案行之无效,政府就会从同一来源中寻找其他方案。政府管理背后的理论基础已经发生了变革,我们完全可以用“范式”这一术语来描述它。在公共行政学术界,有许多对新公共管理持否定态度的批评家。但是他们的批评对迅速开展的政府改革影响很小。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之后,会出现另一种新的模式,但肯定不会回到传统的行政模式。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公共行政管理公共价值 税务部门作为公共部门之一,公共性是其行政管理活动的主导价值取向,它既能在宏观上指导和规定整个税务行政管理活动发展进程,又可以在微观上直接影响税务人员的管理行为。探究税务行政管理活动的价值内涵,进而推断出其价值产生的根源,对于公共管理的结构设计、功能定位、管理方式选择都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公共性价值的内涵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公共性”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解,但从公共管理角度来看,“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政府活动的公正与正义。其次,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支持公民社会,体现公开与参与。第三,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意味着公共利益是政府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倾向。 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内涵可以归结为公共精神。 现代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应包括四个方面:民主的精神,即人民的意愿是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法的精神,它意味着政府的一切活动应受到预先确定并加以宣布的规则制约;公正的精神,即承认社会公民应具有平等的权利并不受公共权力所侵害;公共服务的精神,即政府的公共服务应尽可能公平分配,政府的施政过程应平等、公正和透明。这四种公共精神在公共行政活动中的实现方式应是:逐步实现政府与公民平等化;行政权力既受到保护又受到制约;行政活动既有效率又有责任;公共行政是由民众驱动的、积极的、合作主义的、参与的过程等等。公共性价值的内在要求在2004年国家统计局新颁布的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划分规定里,明确了税务部门“公共管理”部门的行业性质。税务部门作为所谓“纯粹的”公共部门,具有与其他公共部门相同的价值取向。它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其基本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第二,用来从事税收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第三,政府组织所掌握和运用的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因此,税务部门应该是一种“公益组织”而不应该是一种“自利组织”。 它应该也只能把追求和维护公共利益作为本组织、本部门的行为目标。当然我们需要澄清的问题是,公共性不是税务行政管理的主导价值取向,而不是唯一。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除了正义性和公平性以外的主导价值,税务行政管理活动也有安全、自由度的价值要求,也有成本——效益的核算问题。按照公共性的要求,作为税务部门的公务员,其道德价值坐标应包括三个主要向量:其一,税务公务员必须建立对公共利益的信仰;其二,必须对其执掌的公共权力,如征税权、检查权、稽查权、核税权等,以及自己的定位有着充分的自觉;其三,必须确定无私奉献的价值目标。 前三个维度反映了社会对税务部门行政管理绩效量的要求;秩序、公平和民主的价值取向是一种解决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冲突的互动行为模式,反映了社会对税务行政管理质的要求,后者在税务行政管理效率评估的过程中,可通过纳税人的满意程度这一价值判断来体现。 公共性价值根源在经济学领域,由于公共欲望和私人欲望的存在,便有了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划分。人类为了满足私人欲望,在经济上需要有一些物品供自己消费,以维持自身的存续和繁衍。 此外,由于人类还存在着一些不同层次的公共欲望,因而还需要有一些物品来满足,这些物品便被称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因其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而不像私人物品那样具有独占性、消费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因而它不能或不适宜由市场来提供,而通常由政府来提供,由此产生了公共部门,公共部门产生的特殊背景使其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对公众利益的追求和公共服务的重视。 可见,公共部门的公共性价值导向根源于“公”、“私”二元结构所产生的矛盾。税务行政管理就是税收征管资源的配置问题。具体来讲,税收征管资源是在贯彻各项税收政策、提高纳税人遵从水平而开展的税收管理活动中能够起主体作用的各种资源的总称,特指对税收行政管理活动中所能够投入和控制的各项资源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税收征管资源是整个社会资源的一部分,来自于公众的委托,其根源是公共需要即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是公众为了取得公共产品而必须付出的代价。税务部门负责组织收入,其征税权是公众的赋予,与公众形成委托关系。另外,如果借用科斯关于企业性质的理论(企业是对于市场的替代)来看待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及其权威也是对市场的某种替代。 因此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是:政府通过垄断赋税进行公共管理的成本,通常要低于社会成员在完全市场化之下从事公共事务的交易成本,即在社会资源分配给公共部门之后,社会总效益较分配前应该是增加的。当然,不管从公共财政的角度还是从交易成本的角度,一方面说明税务部门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价值导向的基础。 优化税务行政管理近年来,在加入WTO、体制改革、经济转型三大合力的推动下,中国正在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深刻的大变革,在职能转变上,突出表现为管制行政的传统正在被摒弃,服务行政正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被注入到政府职能设计和政府行政中来,政府发挥作用的重点正在逐步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作为政府的重要执法管理部门,税务机关也要进行相应的职能定位和转换。按照前述公共性价值导向的要求,税务行政管理的变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税收立法的民主性现代税收概念也被学者称为“民主税收”。 在此前提下,税收只能是满足人民自身福利需要,并经人民同意而征收的由人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费用。在实践中,税收的民主性则主要体现在税收的立法上,而且民众参与是民主概念的题中之义,税收立法民主必然要求民众参与。2005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召开了听证会,迈出了税收立法民主化的重要一步。 但是,税收立法民主机制的完善需要公众参与。提高税收立法的民主化水平,让民众参与到税收立法程序中来,必然增强税法的公众认同度和遵从度,降低税收的成本和执法难度,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公众消极对抗税法的执行,减少征收阻力和偷漏抗税的发生。 (二)完善税收法定原则公共性价值要求政府的一切活动应受到规则制约,税务部门可通过完善法定原则实现这一目标。税收法定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课税要素明确原则。依据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课税要素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征税程序要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为了做到“课税要素明确”,我们的立法要避免用模糊的词语。2.税收程序法定原则。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所依照的程序要素均须经法律加以规定。虽然税收程序法定原则要求征纳双方均须依法定程序行事,然而从约束公权力的立场出发,更为关键的是强调征收机关要依法行政,因而征收机关的课征不但须满足程序的合法性,而且不得越权或滥用裁量权对税收事项任意处理。 (三)优化服务、提高纳税人满意度税务行政管理活动的公共性价值取向决定了税务部门是服务行政机构,我们必须把服务理念融入税收工作之中,将建立公共服务型税务机关应作为新时期税收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选择,从部门性向公共性转变,从行政执法部门向公共服务部门转变,从传统的以官本位、权力本位为特征的管制型税务机关,向以社会本位、纳税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服务型税务机关转变,实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进一步相应调整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在公共性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把纳税服务改革和税务机关职能转变引向深入。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公共行政特质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摘要:高校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根源于美国的公共行政研究,公共行政研究领域的综合性造就了行政管理专业体系的复杂性。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着若干教学难点,主要体现为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都存在着西方理论与中国本土实践之间的矛盾。因此,要努力探索能够兼顾基本理论而又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做好“中西结合”、明确“中西差异”,有效突破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难点。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公共行政;教学 一、公共行政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 (一)公共行政的起源与特质 公共行政是社会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它从政治学当中分离出来、形成自身特有的学术研究体系,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公共行政研究起源于美国,而后经由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而拓展到世界各地,为现代政府的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对公共行政研究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和政治环境的必然要求。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在实现了社会生产力高速向前推进的同时、也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层出不穷。当时,美国的政治舞台上“政党分赃制”(Spoilssys-tem)一度大行其道,由选举造成的周期性政治震荡导致了一轮又一轮的政治官员更替;这种人员频繁更迭进一步使得政府管理工作非常不稳定,公共政策也难以长期坚持和落实。行政管理变革的要求迫在眉睫,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案》,宣告了美国行政文官制度的建立和“政党分赃制”的终结。为了回应社会现代化对政府管理的新要求,同时也作为对行政文官制度的深度理论阐释,1887年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WoodrowWilson)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名为《行政学研究》的论文,明确地提出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出来的必要性。1900年,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FrankJohnsonGoodnow)发表了《政治与行政》一文,指出了美国环境下实现政治与行政二者协调的特有方式即法外调节。与此同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和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在各自的大型企业管理实践当中也总结了可以用于行政管理的、普适性的管理原则,认为管理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习得的。由此可见,公共行政研究自其诞生之初,就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而这一特点在后来的公共行政研究发展当中则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1926年伦纳德•怀特(LeonardD.White)所写作的《行政学导论》作为世界上第一本论述公共行政学的大学教材,对各大学的公共行政专业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同期卢瑟•古利克(LutherGulick)根据自己在美国公共行政研究所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一体化行政原则”,由此公共行政研究的“价值中立”取向和“政治无涉”立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至此,传统的公共行政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奠定了深厚的学科基础。随着各派学者对公共行政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这门学科的内容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其研究视角和价值判断立场也不时有变化的倾向,整体呈现出“螺旋式前进”的状态。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公共行政如今已经成为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由此,高校当中建立的行政管理专业也与之相适应,体现出了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 (二)我国公共行政学的重建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 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建立,源于我国社会科学界对公共行政这一研究领域的重新重视。1982年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学者夏书章的文章《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使得原本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过程中被撤销的公共行政学科目得以恢复,重新回到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领域。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人事部共同举办的行政管理研讨会在吉林市召开,反映出政府对公共行政研究开始了正式的重视。而1988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成立,更是被誉为中国公共行政研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1]。自学科重建之始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公共行政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学科重建,即建立学位点和教育体系。有相当一部分质量较高的公共行政研究都在这一时期产生,但从整体上来讲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例如:研究队伍规模有限,对于研究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范围仍然比较狭窄,专业化的程度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内容大多以概念讨论和辨析的层面为主,对我国的本土实践问题的关注也较少,以及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和应用尚显不够。对于根植于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处在吸收借鉴的阶段,并且主要是通过吸取西方对公共行政研究早期与中期的成果来实现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化和国际化大环境的广泛影响,我国的公共行政研究也在逐步拓宽领域、越来越多地结合本土实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38—39。我国各大高校设立的行政管理专业也呈现出了与公共行政研究存在某些相似之处的发展趋势。自学科重建至今为止,我国各大高校相继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对公共行政这一领域的教学研究的延展,与国外高校的相近专业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发展较快,无论是在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方面都一直有所提升,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已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兼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截至2010年9月,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院校已有308所[3]。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学术研究推动着公共行政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进一步的基础和素材。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当中遇到的难点,也正是公共行政这一研究领域的内容与特质所决定的。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难点所在 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过程带有浓厚的“移植”色彩,主要表现为研究范畴与学科结构的“移植”,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效仿,以及西方公共行政学的流派、思潮、热点问题等等在我国国内引起的关注与共鸣。在我国,公共行政研究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统一:国际知识的引进和消化属于国际化,立足本土需求的外来知识的加工和新知识的生产属于本土化,本土知识的输出又属于国际化的范畴。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对西方理论和治理模式的了解具有高度同质化色彩,而对其内部的丰富性和异质性缺乏足够的把握”[4]。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西方理论与中国国情之间的适配性,避免在西方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面前被动受限,落入“简单西化”的窠臼,则成为值得我们给予高度关注的研究议题。这一议题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环节当中,则凸显出更为重要的一面。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分为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两类,这两类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仍存在某些共性可循,教学环节遇到的难点也具有共同之处。 (一)课程体系设置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体现了公共行政研究的理论实践双重性。一般来说,本科阶段设置的课程主要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全校选修课、社会实践和学位论文这几大模块。其中,除了全校选修课内容与行政管理专业理论没有直接关系之外,其他几大模块的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共行政研究有直接联系。例如,学科基础课涉及政治学、经济学、行政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课则有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治制度、西方行政学说史、行政领导学、市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关系学等;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参与一定的政府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等相关职位的实习活动;学位论文更是考量学生对本科四年学习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在研究生阶段,课程的几大模块划分基本不变,但受到学习年限的影响,使得每个模块所包括的课程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减少,但在课程内容和深度上较之本科阶段却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思维创新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我们对公共行政学这门学科的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同样呈现出综合性、交叉性、理论实践并重性的多学科复合特色。首先,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始于我国公共行政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复兴,故而起初基本上借鉴的就是国外高校的相关专业设置模式,其课程包容性强、涵盖了公共行政研究涉及到的绝大多数学科,而这一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其次,公共行政研究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并非纯粹“务虚”的研究学习。因此,不仅仅是社会实践这一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很必要,而是所有课程都需要学生经过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参与、理解和感悟才能够真正融会贯通。再次,课程体系中涉及到的大部分课程所在学科都产生于西方国家并在西方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积累起了相当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虽然在我国的研究时间也已不短,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路径仍然是以参考西方的研究成果为主,中国化的研究理论尚未真正充分建立起来。由上所述,如何对课程体系加以改进,在课程体系中更多凸显中国特色,是值得深思的。 (二)课程教材选择 想要一门课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适当的教材使用是分不开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国内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积累,参考了大量学术资料之后进行的原创编写,此类教材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新编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学系列教材”“21世纪公共管理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等等;二是国内学者挑选比较经典的、评价较高的、使用口碑较好的国外著作,通过合法渠道得到授权,再翻译成中文版本并在国内出版(中译本一般都会适度地去除不适宜中国国情的内容),此类教材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经典译丛”系列著作等等;三是原版的外文教材,或者是前面所述中译本的原文教材,或者是其他在国内尚未有中译本但质量较好的学者著作。原版外文教材大多由一线教师推荐给学生用作前两类教材的补充,或者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将其当作课外参考书目使用。不同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安排差异性很大,所使用的教材也包括了以上三大类,具体到著作的作者和出版社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以上三类教材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使用当中也各有利弊:第一类国内学者自行编写的原创教材,从目录章节编排到行文用词都更为贴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思维,因此学生使用起来难度最低,适合本科生教学使用;缺陷是往往以纯粹的文字内容为主,显得内容枯燥。第二类国内学者出版的国外教材中译本,根据中国国情适度删除了书中不适合教学的内容,较好地保留了原书中基本的理论体系和趣味叙述,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具体案例都能够体现出显著的西方特色。由于语言叙述差异和文化习惯有别,学生初始阅读可能会存在某些理解难点,需要教师指点和多次反复学习才能适度克服,适合研究生教学以及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使用;缺陷是教材内容完全来自西方,与我国本土现实差异较大,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原书语言所限,文字难免不够简练。第三类原版的外文教材,则是直接采取“拿来主义”进行知识灌输,从语言到内容都是“全盘西化”的,因此适合外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研究生教学的推荐参考书目;缺陷是书中可能存在不适合于我国本土教学的内容,容易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总体来说,如何管理、使用好教材,使其更有利地服务于教学也是难点之一。 (三)教学过程控制 根据对现实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大多以理论传授为主,虽然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实践要求,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因此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成为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由前所述可知,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的基础知识有不少来自西方理论。然而,如何在指导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的同时,阐明来自西方的理论知识在中国特色背景下的适用局限性;如何在掌握和辨别西方理论的基础之上自发提炼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行政学理论,解释中国国情下的本土实践,这些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的问题。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以基础知识为主,由于考虑到现实需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学科基础理论,努力拓宽知识面,尽量按照“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教学。因此,教学的课程科目虽然较多,但内容一般不会过深。这就突显出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课,对学生要求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理解方面和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整体把握方面;专业课对于学生的要求较之学科基础课要略高一些,考察学生在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之后对于更加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而且教学内容也更为集中倾向于公共行政的研究视角。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其在解释中国本土实践的局限性方面形成清晰认识,仍是需要克服的难点。在研究生教学过程当中,则更应注意以上问题。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科目较少但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在学生已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之后,鼓励学生进行自发思考、提问与探索。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中”实践与“西”理论的有机结合,避免学生的思维被西方价值观所占据,杜绝“言必称西方”的情况在课堂出现,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这些都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难点的若干建议 分析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难点,有利于我们对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对教学实践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得出更加清醒的认识;而明确了问题所在之后,接下来就要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做到有的放矢,方能避免资源浪费,也能帮助我们聚焦问题的核心,从而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处理。 (一)课程设置方面 1.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内容 要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优化整合,在保留现有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学位论文等模块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实践在整个课程设置体系当中所占的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课余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或者志愿服务等活动,并且要求上交实习证明,撰写实践报告和论文;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当中,应当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的形式切身感受公共行政学在中国本土实践当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从而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真正理解,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探索将学生课外实践情况以一定的比例计算进该门课程的总成绩当中;鼓励学生将课外实践中的所思所想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问题提出来,并且根据自己所获得的一手资料撰写学位论文;加强对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重要性的宣传。 2.调整课程科目,增加选修课程 要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科目进行一定的调整,在保证专业必修课数量、不过分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数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性;教师在开设专业选修课的时候,应以研究中国本土公共行政学相关问题为核心,增加对于国内公共行政学相关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对本土实践问题产生兴趣,鼓励学生阅读国内学者关于中国本土公共行政学相关研究的著作并认真思考。 (二)教材选择方面 1.鼓励使用国内学者原创编写的教材 对于国内已经有相当多研究积累成果的学科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教师优先选用国内学者原创编写的教材,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使用;应当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和本专业教学大纲来自行编写课堂教学讲义,作为学生温习与参考之用,但要注意教师不应强行向学生指定必须购买自己编写并出版的教材。 2.适度使用国内学者翻译的国外教材 对于国内已经有一定研究成果的学科和课程,在优先选择国内学者原创编写教材的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适度使用一些国内学者所翻译的、较为优质的、已去除不适合内容的原版教材中译本,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参考书目,供感兴趣的或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阅读;在研究生教学当中,可以适度增加原版教材中译本在参考书目当中的使用比例;教师应当谨慎处理原版教材中译本的使用,向学生阐明该种参考书目的特质和局限性,必要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3.严格管理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 对于某些学科由于国内研究和发展水平所限,需要使用西方原版教材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最新知识的,应当进行专门备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5]目的是坚决捍卫高校这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防止高校课堂教学被“精神污染”所侵蚀。因此,对于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必须严格进行管理;教师在需要使用西方原版教材的时候,要指导学生认真分辨教材内容,自觉批判和抵制其中不适宜的部分。 (三)教学过程方面 1.把握好教学流程 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采用具体案例分析时要强调“中”和“西”之间的差异。同时,还要注意掌控课堂讨论的方向,不向学生传递歪曲错误的言论和思想观念,发现学生有理解偏差时要及时纠正。教师本人要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学术态度,课堂教学也绝对不能“言必称西方”;若发现学生当中出现不良话题,也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和劝导。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讲:“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要强化理论武装和正面引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5] 2.以教学促进科研 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科研过程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整体地提升经验研究的质量,通过继续拓展研究领域、扎根真实世界,开展中国公共行政的经验研究,并基于对中国经验的研究基础进行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建构;要继续重视规范研究,探讨和反思我国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价值规范性问题并做出合理的阐释;提高公共政策研究的科学化程度,积极吸收学科前沿的学术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我们对于公共行政学的新的认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理论和实践需求[2]42—44。 四、结束语 整体纵观我国的行政管理本土实践经验,其复杂程度绝非仅仅是通过西方的公共行政学理论视角就可以完全涵盖和充分解释的。我国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应当在国家转型的经验基础之上,形成属于自己的概念、建立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并非只是跟随美国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解释而为。因此,我国的公共行政学应该努力超越传统公共行政学研究当中的“管理学定位”[2]42。与此相应,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也应积极跟随本土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步伐,立足中国国情,处理好“中西结合”中的难点,区分开“中西之间”的差异,在熟悉研习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能够充分阐释中国国情的特色理论体系,并且将其应用拓展到高校的教学实践当中,使学生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端正学习态度、服务社会,从而真正实现中国本土公共行政学的教研一体化。 作者:田舒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诠释加强国内公共行政管理效率 摘要我国公共行政效率不高是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虽然经过数年的改革和调整,这些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仍不能令人满意。本文指出了当前影响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了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提高的措施。 我们所谈的行政管理效率,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提高工效的需要为基点,考虑社会因素及其影响,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而获得最佳管理效果。我国公共行政效率不高是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虽然经过数年的改革和调整,这些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仍不能令人满意。 1影响公共行政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 1.1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管理体制是建国之初在借鉴原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它的缺陷和弊端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诸如部门林立、层次繁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现象严重,副闲职多,突击提干,官少兵多的现象等都很严重。不改变这些缺陷,行政效率就不能提高。 1.2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问题 行政人员素质的高低,是行政效率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我国现阶段的行政人员的个体素质还很不理想,政治素养、思想道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离国家公务员的法定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第二,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现在行政组织的群体素质也还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化行政工作的需要。 1.3行政管理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 第一,法律意识问题。社会主义的行政工作代表和实现着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因而必须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的法制原则活动,做到一切行政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缺乏法制观念,是当前我国行政工作中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第二,现代化的效率观念问题。冗余的机构和人员只能是整个系统效率中的故障因素,在行政管理中必须彻底破除小生产的效率观念,强化现代化的效率观念。 1.4行政管理技术和手段方面的问题 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技术和手段,已经成为保障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必备条件和物质基础。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单凭个人的经验和智慧,已经不能保证现代化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率,所以对各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提供的专业技术和有效方法的充分应用,就成为高效率的现代行政工作的依托。第二,我国运用现代化技术装备来改进行政管理工作刚刚起步,还没有力量全面拥有高质量的技术装备,来推行行政效率的迅速提高。 2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2.1组织结构设置不尽合理 我国行政机构存在的机构臃肿、部门林立、层次繁多的现象,都主要是属于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如果在机构的设置上能够做到管理统一,分工合理,层次分明,幅度适当,指挥机关、执行机关、参谋咨询机关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组织内部职责明确、相互协调、沟通密切,这样组织起来的行政机构就能高效率的运转。 2.2人事管理不甚科学 工作人员的素质如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否协调起来,对行政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任何行政机构都是由人所组成的,任何管理活动也必须由人去完成。长期以来,在我国行政机构中出现的人浮于事、办事相互扯皮等现象,虽然也和机构设置、管理体制有关,但是没有一整套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却是直接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2.3行政法规不甚健全 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有健全的法规来保证。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有着系统的行政法规,机构的设置、职权、人员编制、工作程序都有明文规定。我国在这方面还有相当的差距因而积弊较多。 2.4行政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比较差 一般来说,他们大多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工作的安排随机性大,不是有了某种专门的知识才干某种工作,而是首先干这方面的工作,然后再去积累知识,这就往往造成经验化的工作方法。 2.5理论指导十分薄弱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以为只要基于崇高的理想和热情就能解决问题,因而一直没有将行政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在实际工作中,靠的是领导者个人的经验而很少讲科学性和集体的智慧。如果说在小商品生产条件下理论指导作用还不太重视的话,那么今天,没有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出高效。 3提高公共行政管理效率的基本途径 既然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就需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具体来说,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途径有: 3.1实现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化,这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组织保证 首先,要改革行政体制,简政放权,划清职责范围,加强制度建设,层层建立或健全责任制和考核制。其次,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设置机构,多余的取消,重叠的合并,减少中间层次,裁剪冗员,少设副职和虚职。再次,机构设置的结构比例要适当,健全决策、执行、信息咨询、监督四大类机构,改变目前机构设置上执行系统过于庞大、信息反馈不畅、监督无力的状况。同时,还适应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减少专业管理部门,加强综合管理部门。 当前,机构设置合理化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解决冗余人员的出路问题。因为解决不好这一问题,仍然会出现“精简一阵风,减后又猛增”的局面。为此,在解决方法上有以下几种:第一、兴办经济和服务实体;第二、充实企业力量;第三、到事业单位做技术或管理工作;第四、充实到基层或挂职锻炼;第五、允许辞职自谋职业;第六、按公务员条例要求,实行统一考试,不合格者调出行政机关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机构改革后的成果。 3.2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先决条件和关键所在 首先,要加强行政人员的知识教育和专业培训,实现行政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技术化和职业化。人的能力来源于知识,知识越多,预见越准,能力就越强。其次,要把具有不同能力的行政人员安排到与之适应的行政岗位上,使他们各得其所,并加强训练的针对性。一般来说,高级行政人员应具有分析判断、决策和领导能力;中级行政人员应具有协调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或部门之间关系的能力;初级行政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再次,要采取正确的领导方式,提高行政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3实现行政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这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物质技术保证 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繁杂,信息量极大,因此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与方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行政任务。首先,对于常规性、连续性的工作,可以编制相应的程序,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来完成;对于非程序性工作,依靠行政人员和专家的智慧与创见来完成。其次,在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中,不仅注意采用计算机、无线电传真设备、复印机、录像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而且还要把新的科学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广泛运用到行政管理工作中,提高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程度。 综上所述,不断提高公共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管理学研究中的中心问题,因此,大举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率是我国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现代公共行政管理价值取向论文 公共性价值内涵产生于对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 税务部门作为公共部门之一,公共性是其行政管理活动的主导价值取向,它既能在宏观上指导和规定整个税务行政管理活动发展进程,又可以在微观上直接影响税务人员的管理行为。探究税务行政管理活动的价值内涵,进而推断出其价值产生的根源,对于公共管理的结构设计、功能定位、管理方式选择都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公共性价值的内涵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公共性”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解,但从公共管理角度来看,“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政府活动的公正与正义。其次,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支持公民社会,体现公开与参与。第三,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意味着公共利益是政府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倾向。 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内涵可以归结为公共精神。 现代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应包括四个方面:民主的精神,即人民的意愿是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法的精神,它意味着政府的一切活动应受到预先确定并加以宣布的规则制约;公正的精神,即承认社会公民应具有平等的权利并不受公共权力所侵害;公共服务的精神,即政府的公共服务应尽可能公平分配,政府的施政过程应平等、公正和透明。这四种公共精神在公共行政活动中的实现方式应是:逐步实现政府与公民平等化;行政权力既受到保护又受到制约;行政活动既有效率又有责任;公共行政是由民众驱动的、积极的、合作主义的、参与的过程等等。公共性价值的内在要求在2004年国家统计局新颁布的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划分规定里,明确了税务部门“公共管理”部门的行业性质。税务部门作为所谓“纯粹的”公共部门,具有与其他公共部门相同的价值取向。它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其基本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第二,用来从事税收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第三,政府组织所掌握和运用的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因此,税务部门应该是一种“公益组织”而不应该是一种“自利组织”。它应该也只能把追求和维护公共利益作为本组织、本部门的行为目标。当然我们需要澄清的问题是,公共性不是税务行政管理的主导价值取向,而不是唯一。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除了正义性和公平性以外的主导价值,税务行政管理活动也有安全、自由度的价值要求,也有成本——效益的核算问题。按照公共性的要求,作为税务部门的公务员,其道德价值坐标应包括三个主要向量:其一,税务公务员必须建立对公共利益的信仰;其二,必须对其执掌的公共权力,如征税权、检查权、稽查权、核税权等,以及自己的定位有着充分的自觉;其三,必须确定无私奉献的价值目标。 前三个维度反映了社会对税务部门行政管理绩效量的要求;秩序、公平和民主的价值取向是一种解决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冲突的互动行为模式,反映了社会对税务行政管理质的要求,后者在税务行政管理效率评估的过程中,可通过纳税人的满意程度这一价值判断来体现。 公共性价值根源在经济学领域,由于公共欲望和私人欲望的存在,便有了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划分。人类为了满足私人欲望,在经济上需要有一些物品供自己消费,以维持自身的存续和繁衍。 此外,由于人类还存在着一些不同层次的公共欲望,因而还需要有一些物品来满足,这些物品便被称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因其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而不像私人物品那样具有独占性、消费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因而它不能或不适宜由市场来提供,而通常由政府来提供,由此产生了公共部门,公共部门产生的特殊背景使其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对公众利益的追求和公共服务的重视。 可见,公共部门的公共性价值导向根源于“公”、“私”二元结构所产生的矛盾。税务行政管理就是税收征管资源的配置问题。具体来讲,税收征管资源是在贯彻各项税收政策、提高纳税人遵从水平而开展的税收管理活动中能够起主体作用的各种资源的总称,特指对税收行政管理活动中所能够投入和控制的各项资源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税收征管资源是整个社会资源的一部分,来自于公众的委托,其根源是公共需要即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是公众为了取得公共产品而必须付出的代价。税务部门负责组织收入,其征税权是公众的赋予,与公众形成委托关系。另外,如果借用科斯关于企业性质的理论(企业是对于市场的替代)来看待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及其权威也是对市场的某种替代。 因此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是:政府通过垄断赋税进行公共管理的成本,通常要低于社会成员在完全市场化之下从事公共事务的交易成本,即在社会资源分配给公共部门之后,社会总效益较分配前应该是增加的。当然,不管从公共财政的角度还是从交易成本的角度,一方面说明税务部门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价值导向的基础。 优化税务行政管理近年来,在加入WTO、体制改革、经济转型三大合力的推动下,中国正在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深刻的大变革,在职能转变上,突出表现为管制行政的传统正在被摒弃,服务行政正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被注入到政府职能设计和政府行政中来,政府发挥作用的重点正在逐步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作为政府的重要执法管理部门,税务机关也要进行相应的职能定位和转换。按照前述公共性价值导向的要求,税务行政管理的变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税收立法的民主性现代税收概念也被学者称为“民主税收”。在此前提下,税收只能是满足人民自身福利需要,并经人民同意而征收的由人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费用。在实践中,税收的民主性则主要体现在税收的立法上,而且民众参与是民主概念的题中之义,税收立法民主必然要求民众参与。2005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召开了听证会,迈出了税收立法民主化的重要一步。 但是,税收立法民主机制的完善需要公众参与。提高税收立法的民主化水平,让民众参与到税收立法程序中来,必然增强税法的公众认同度和遵从度,降低税收的成本和执法难度,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公众消极对抗税法的执行,减少征收阻力和偷漏抗税的发生。公务员之家 (二)完善税收法定原则公共性价值要求政府的一切活动应受到规则制约,税务部门可通过完善法定原则实现这一目标。税收法定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课税要素明确原则。依据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课税要素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征税程序要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为了做到“课税要素明确”,我们的立法要避免用模糊的词语。2.税收程序法定原则。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所依照的程序要素均须经法律加以规定。虽然税收程序法定原则要求征纳双方均须依法定程序行事,然而从约束公权力的立场出发,更为关键的是强调征收机关要依法行政,因而征收机关的课征不但须满足程序的合法性,而且不得越权或滥用裁量权对税收事项任意处理。 (三)优化服务、提高纳税人满意度税务行政管理活动的公共性价值取向决定了税务部门是服务行政机构,我们必须把服务理念融入税收工作之中,将建立公共服务型税务机关应作为新时期税收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选择,从部门性向公共性转变,从行政执法部门向公共服务部门转变,从传统的以官本位、权力本位为特征的管制型税务机关,向以社会本位、纳税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服务型税务机关转变,实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进一步相应调整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在公共性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把纳税服务改革和税务机关职能转变引向深入。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剖析公共行政管理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公共行政后现代性后现代公共行政 【论文摘要】“后现代性”作为一种脱胎于“现代性”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其精神实质如去中心化、多元主义、不确定性、微小叙事、消解权力的中心主义等诸多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正在逐渐渗透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促使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朝向三个方向转变: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主要解决的是公共产品需求的个性化响应问题。 后现代公共行政思潮是在当代国际社会“后现代性”话语出现跨领域使用的背景下形成的。对于“后现代”这头大象,不同的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IT业将之称为数字化,哲学界将之称为本质直观,心理学家把它概括为行为体验,伦理界称它为自我认同,人类学家则说它是社会资本,物理学将它概括为负熵,化学说它是复杂和混沌,生物学则说它是基因重组……其实,“后现代”只有一个,那就是伴随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而来的,语言(或者说符号)本身的权力(power)的被重视,以及在现代性语境下的结构主义、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等传统观念被打破其垄断地位。具体应用到公共行政领域,则是强调“以流程转变为核心”的公共行政改革取向。这种影响主要促使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朝向三个方向转变: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本文主要拟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后现论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影响和渗透。首先,我将简单阐述一下什么是现代性、后现代话语的产生以及后现代性,其次,我将就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加以初步探讨。 1现代性,后现代话语的产生以及后现代性 “现代性”是一个令人困惑和难以精确界定的概念,而且在当前,对这个概念更是充满着批判与解构的尝试。在关于现代性概念的界定中,有三位学者的观点比较著名:首先是吉登斯,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现代性看作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包括从世界观(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态度)、经济制度(工业生产与市场经济)到政治制度(民族国家和民主)的一套架构。他着眼于“从制度层面上来理解现代性”,因此他的现代性概念主要指称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并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第二个是哈贝马斯,他从哲学的角度把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是一套源于理性的价值系统与社会模式设计,它旨在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来建构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其中个人“自由”构成现代性的时代特征,“主体性”原则构成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的原则。在他看来,现代性的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它的自我理解和自我确证的问题。第三是福柯,他同样足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不过他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对他来说,现代性从根本上意味着一种批判的精神。 说到现代性,我们就无法绕开欧洲的启蒙运动,因为我们通常把现代性的产生归功于启蒙运动,正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孕育出了现代性的基本观念。这些精神主要包括理性主义的精神、科学的观念以及自由主义思想。这其中,康德作为启蒙哲学的杰出代表,其所谓“先验”的理性主义精神正是对现代性精神的最好诠释。而理性的批判与建构、理性神学、自由的权利以及民主国家的理念等,自然也就成为现代性的应有之义。 随着对现代性概念的不断解读与对现代性理念的不断实践,我们逐渐发现随现代性而来的虚无主义成为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现代性的自我确证性在面临“存在”与“虚无”的追问时显然无计可施。同时,随着罗素(BertrandRussel1)、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穆尔(G.E.Moore)、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卡尔纳普(RudolphCarnap)等人的分析哲学以及随之而来的哲学语言学转向的开始,再加上解构主义领袖德里达的推波助澜,后现代这个概念自然而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正如“现代性”一样,“后现代性”也是一个令人困惑、众说纷纭、有着多重歧义的概念。作为一种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在西方开始流行起来的社会思潮,经过分析哲学、符号学、语言学、叙事学、解构主义等等诸多流派和专家的诠释,以及消费社会的兴起与全球化的进程,后现代的思想和内容可以说已经覆盖了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同时也丰富、庞杂到了混乱不堪的地步。 关于后现代思潮的起因以及“后现代”的性质,有专家将之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种解释:一是社会动因说,这种解释将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归结为它的社会政治背景,认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应该被确立。二是后工业化或信息社会说,它将信息社会及其知识状态作为观察问题的一个基本视角。三是消费社会说,它认为后现代社会表现为一种消费文化盛行并支配着社会成员生活的“消费社会”的生活方式。四是文化反叛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Bel1),它从价值体系、宗教和文化的角度来反思现代主义。五是叙事危机说,其代表人物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以“叙事危机”作为切人点来展开对后现代的阐述,以“语言游戏”的范式来解决后现代思想的核心问题,将追求差异性、多元化作为后现代的游戏规则。上述五个解释中,前三个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后面两个则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后现代话语的产生。 “后现代性”作为一种脱胎于“现代性”的思想与行为方式,无论其理论面临多少对抗与反对,作为其精神实质的“主体去中心化”、多元主义、不确定性、微小叙事、消解权力的中心主义等诸多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并且正在触及、渗透到各个不同领域,尤其随着信息技术及其手段的普及、经济的全球化,这种影响正在深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我们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公共行政管理。 2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几个基本观点 正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样,后现论在公共行政领域的跨学科繁殖产生了后现代公共行政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核心仍然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对意义的解构以及对主体中心主义的消解。在现代性的视角中,公共行政被建构为一种科学、一种技术、一种企业、一种阐释,其寻求的是科学性、客观性、效率和确定的意义,而从后现代性的角度来看,公共行政应该是通过对相像、解构、非地域化和他在性的强调来掀起一场变革官僚制的革命。现代公共行政相当于规模生产,它只能对共同的公共利益进行批量化满足,如果非让它去满足公民的个性化要求,就相当于定制,成本太高,不可能实现。 后现代公共行政开始转向流程再造。在批量化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大路货需求(比如安全、义务教育等)的同时,开始考虑响应复杂多变条件下的个性化公共需求,所以要进行流程再造,提高响应速度和响应能力。但作为流程再造成果之一的新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理论模式的施行,还是要以正规体制为条件的。这种体制,好像大炮,可以打大象(满足普遍性需求),但不能打蚊子(满足个性化需求)。如果非要在现有体制框架下,解决公共产品需求的个性化响应问题,成本仍然偏高。于是,为了解决对公共产品的个性化需求的响应问题,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奠定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基石的,正是戴维·约翰·法默尔(DavidJohnFarmer)所著的《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TheLanguageofPublicAdministration---Bureaucrary,Modemity,andPostmodernity)这本书。而真正使该理论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则出现在查尔斯·J·福克斯(CharlesJ.Fox)和休·T·米勒(HughT.Miller)合著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PostmodernPublicAd-ministration…TowardDiscourse)-书中。 福克斯与米勒在《后现代公共行政》中指出,就符号的层面而言,所谓的“现实”不过是社会的、历史的符号建构的产物,在后现代状况下,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脱节导致了“超现实”的出现,后现代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高雅文化或大文化的日趋没落和亚文化的日益强劲,后现代意识的碎片化和关注于超现实的媒体形象的新部落主义使得任何形式的管理都变得困难,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框架:一方面,它能承受后现代的状况;另一方面,它能提出与民主理想相一致的主张。这就是所谓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话语理论。 在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角度来看,官僚制在历史中是以决定论的、有意识地控制的术语定义的,同时,这些被软化为控制和理性的术语又逐渐让位于满意、统计意义、趋势等术语,决定论的或韦伯式的官僚制是一个控制的封闭系统模型。这显然与当代开放、多元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极不协调。 因此,对官僚制的突破与解构势在必行。公共能量场是话语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现代物理学的能量场理论和现象学的方法相互修正的结果。场是作用于情境的力的复合。场的结构并不遵循固定的公式,而是取决于生活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而能量这一概念则意味着:场中有足够的目标和意图。这些目标和意图使得人们被吸引、被激动、被改变。公共事务就是这样一种能量场,在那里,有着各种能量或力的作用,它们各自有自己的意向性或目的,从而形成一个公共的能量场。 公共能量场是表演社会话语的场所,公共政策在这里制定和修订。这一制定和修订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话语进行对抗性交流的过程,是具有不同意向性的政策话语在某一特定的实践环境中为获取(或实现)其意义而相互斗争的过程,换句话说,公共能量场就是“回到事务本身”的那个“具体”场合,也就是所谓的“现场办公”。在这里,没有一个意义先天地是真的或者说是本体论地确定的,意义就是为了被抓住而确立的。换成我们熟悉的语言,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此,有两点尤其重要:首先,为了避免陷入后现代话语的无政府主义状态,我们必需对话语意义的真实性或者说真实话语的条件做出严格的限定。其次,为了避免陷入官僚制民主模式的独白性言说,我们期望在话语中看到的是意义之战,是争辩、论证、反驳,而不是和谐的异口同声。参与对话的双方应该是一种结构性的关系,他们之间既是平等的,同时又是对抗的、相互斗争的。因而从理论上来说,它所设想的是一个所有人都参与的民主前景。但是从实践的方面而言,它强调了自主参与的重要性,只有那些积极投身于公共事务的人才能通过其有意义的、切合情境的话语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作用,才能切实地利用他们真实参与的责任来加强民主。公务员之家 显然,从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新公共管理还是政府治理理论,都还没有彻底回到政治本身。因为他们语义中的政治,还只是一种本质、一种抽象:而每个公民的利益是具体的,后现代公共行政,就是要从本质的抽象再回到现象的具体,使公共行政可以响应每个公民个性化的公共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不仅仅要讲政治摆大道理,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替老百姓办实事。 后现论对公共行政管理的这种影响和渗透、或者说公共行政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是极具颠覆性和震撼力的,就其目前的实践来看,其影响也是根本性的。比如荷兰的莱顿市和平司(Vredemakers)和法国的复合调解制度,就是基于这种理论在具体公共行政领域的一次具体实践和实施。其概念有点类似于我国的居委会老太太们的劝架调解制度。由于这种人民调解制度可以对胡同里各个公民最细小的公共需求进行最个性化的响应,成本又不高。因此一个居委会就是一个公共能量场,而居委会老太太就是维护安定团结、能量施放最到位的人。因而,我们或者可以认为,居委会老太太们的劝架调解正是一种最体现后现代风格的先锋派体验和实践。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新世纪公共行政管理主义重建反思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导言;公共行政管理主义之内涵;公共行政管理主义的历史背景;管理主义的反思与批判;公共行政重建之理论与实践之思考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已成为各国政府再造的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南、公共行政研究的焦点在于结果而非运作的过程、公共行政应妥善运用各种市场竞争机制、配合市场导向和市场机制的运作、政府应该扮演"导航者"的角色、政府应推动法规松绑的工作、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应授予权能、公共行政的文化、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工业化国家朝福利国家的方向发展、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对人性认识的偏颇管理主义的理论基础、管理主义所导致的公共行政价值的偏颇、市场基本教义和对市场机能的不当、向私部门学习之自我解构与公私管理之混淆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内容摘要〕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特定背景下发展起来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政府治理理论以及运动。它为政府管理与改革以及公共行政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野。管理主义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与批判的缺陷:基本价值的偏颇;对市场机制的迷信;公私管理的混淆;不当的顾客隐喻等。21世纪公共行政的重建需要关注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关注政府与社会、市场、公民的互动,不可陷入偏狭的陷阱。 〔关键词〕公共行政管理主义反思性批判 一、导言 自19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已成为各国政府再造的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南。正如学者罗森布鲁姆所言,由政府再造所促发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其理论及实务均已展现其独特之处,成为与传统管理途径、政治途径以及法律途径并驾齐驱的新研究途径。(Rosenbloom,1998,P.20)同时亦对公共行政学之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依学者哈贝马斯的分类,科学认知包括三种旨趣,即经验-分析性科学(empiricalanalyticalscience)、历史-论释性科学(historical-hermeneutical)以及批判取向的科学(criticallyorientedscience)。本文的旨趣在于分析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理论主张以及实践的内涵,探讨其出现的环境系络(context),进而进行批判性反思。 二、公共行政管理主义之内涵 从1980年代以后,在西方大部分发达国家,均出现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这一运动被冠以不同的称号,如管理主义(managerialism)、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market-basedPublicadministration)、企业型政府(entrepreneurialgovernment),甚至具有政治理念色彩的名称,如新右派(NewRight)(Gray,1993)、新治理(NewGovernance),尽管名称各异,但基本上却描述着相同的现象,即传统官僚体制已经被新型态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所取代,并认为公共部门正浮现出新的典范(NewParadigm)(OwenE.Hughes,1998,P.1-4)。那么,这种公部门的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包含什么样的内涵呢?依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作的界定,西方国家所展现的政府改革的共同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技术的采用; (2)服务以及顾客导向的强化; (3)公共行政体系内的市场机制以及竞争功能的引入(OECD,1990,1993,1995)。学者拉森和斯图亚特(Ronson Stewart,1994,P14-15)认为,它包括:(1)视人民为顾客,并强调顾客的价值;(2)创造市场或准市场的竞争机制;(3)扩大个人以及私部门自理的范围;(4)购买者的角色须从供给者的角色中分离出来;(5)契约或半契约配置的增加;(6)由市场来测定绩效目标;(7)弹性工资。 学者胡德(Hood,1991)特别归纳出其七项要点,认为新公共管理的特质为: (1)在公部门之中放手给专业管理,这表示让管理者自己管理; (2)目标必须明确,绩效必须能够加以测量; (3)特别强调产出控制,重视实际的成果甚于重视程序;(4)走向分解的转变。分解(disaggregation)的意思是透过小型政策领域的机关设立,而将大规模的部会分割开来; (5)转变为更大的竞争性; (6)重视私部门型态的管理行为; (7)资源运用上的克制与节约。 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来看,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主张: 第一,公共行政研究的焦点在于结果而非运作的过程; 第二,为了实际结果,公共行政应妥善运用各种市场竞争机制,以提供更佳的产品或服务,同时在市场机制下,政府各机关一方面应如同企业般从供给者与需求的互动过程中取得经费,另一方面也要与其它组织进行竞争; 第三,配合市场导向和市场机制的运作,公共行政也应强调顾客导向(CustomerDriven)的观念; 第四,政府应该扮演"导航者"的角色,政府的主要职责应定位于确保各项公共服务与公共财货均可被顺利提供,但却不必要自己动手处理; 第五,政府应推动法规松绑的工作,今日的公共管理应改变过去唯法则是向的观念,更重视市场竞争、顾客需求以及成果的达成; 第六,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应授予权能(empowered)以充分发挥创意并投入工作; 第七,公共行政的文化应尽可能朝弹性的、创新的、问题解决、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方向发展。 三、公共行政管理主义的历史背景 在分析管理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时,学者波利特(Pollitt,1990)曾指出,管理主义的核心思想,根本是一种政治人物所信仰的意识形态,因配合社会与经济情境的改变,最后成为社会所接受的观点,并因此在实践中予以推动。的确,导致管理主义兴起,是多种因素所构成的,具体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至为重要: 1、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福利更加观念的推动下,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张,政府的职能范围扩大,政府的角色多样化,尤其是为保障公民之福利,政大量透过立法管制干预人民的生活,包括经济性的管制和保护性的管制,其结果是一方面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为支付大量公共开支所采取的重税政策也导致经济竞争力的下降和民众的不满。在此情况下,政府遭受到越来越多的抨击,如胡斯所言,对政府的抨击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政府的规模太大,而且消耗了过多的稀有资源;二是政府的范围,政府自身陷入了过多的活动,而且许多活动的提供皆有替化方法可以运用;三是政府行事的方法,认为透过官僚体制提供服务必然导致平庸和无效率。 2、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工业化国家朝福利国家的方向发展,造成政府每年必须负担庞大的转移性财政支出,拖垮了政府的预算和经济,而经 济衰退、失业率的上升则形成了政治、经济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的自由化趋势所造成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剧,对各国政府均造成巨大的改革压力,如何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节省政府的施政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自然成为各国执政者面临的核心课题。在此情况下,思经政府改革以缓解财政经济压力,追求国家竞争力必成为一重要策略。 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问题、都市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消费者保护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健康问题、种族歧视问题、交通问题、犯罪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ungovernability)的增加。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传统的政府功能实有力不从心之感,加之官僚体系本身的保守、消极、被动,以及官僚制度的墨守陈规、不负责任、衙门作风、繁文缛节、官样文章、腐败,正如凯顿(G.E.Caiden,1991,P.1)所言:不管东西方国家,均可发现许多相似的行政问题,如行政傲慢(administrativearrogance)、无效能(ineffectiveness)、无效率(inefficiency)、行政帝国主义(administrativeimperialism),均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使政府的存在充满了合法性危机。在此情况下,政府改革的呼声日盛,特别是让公共服务回归社会、市场的呼声而起,缩小政府职能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 4、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管理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运动,正如波利特所言,管理主义乃是新右派在思考国家时,一种可接受的门面。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具有保守主义政治倾向的政党在西方执政,新右派的政治主张抨击60年代盛行的社会福利国家和政治有许多重要缺点,例如多元主义盛行使公共支出大幅增加;官僚体系偏好扩大自己所能享有的资源以致发生"预算最大化";公共服务系垄断型态的运作模式;政府过度扩张的结果威胁个人自由,同时不利于企业及企业精神之伸张;政府寻求均等的社会正义措施缺乏正当性;公共支出大幅增加会因举债而排斥私部门之成长。在他们看来,政府之失灵比市场更为严重。对于新右派的信仰者而言,更佳管理提供了一种标签,其中私部门领域可引进公部门之中,政治控制可获得强化、预算削减、专业自主性降低、公务员的工会弱化,以及半竞争性的架构将奋起赶走官僚体制天生的无效率。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下,亲市场、反国家的信念大行其道,公共行政求助于市场或者类似市场的解决之道,几乎成为一种不可置疑的选择。 四、管理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自从其产生起,理论界和实务界见仁见智。学者胡德认为,管理主义是一种没有实质内涵?quot;夸大伎俩",它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任何东西。根据他的观点,管理主义对公共服务造成伤害,同时它在降低成本的中心主旨方面,也没有太大的效果,它认为管理主义"顶多瓶子是新的,但里面的观念却是旧的",并认为这是一时之狂热(CargoCult)(Hood,1991,)。而在其它人看来,管理主义代表着一种新的典范,代表着未来公共行政与国家治理的方面。在我看来,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和其它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学说一样,均代表着人类寻求良好政府治理(GoodGovernance)的一种努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以及社会公民对有效率的政府服务的合理期待;管理主义的许多主张和创意不能不说是极具启发性的。但是,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典范的转移,还不如说是另一个解谜之道。对管理主义的过度迷信,也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从反思批判的观点来看,公共行政之管理主义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在我看来,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性认识的偏颇管理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Theory),委托-人理论(PrincipalAgentTheory)以及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CostTheory)、新古典经济学理论(TheNeoclassicalTheory)。管理主义承继了新古典经济学对人性的假设,认为(1)理性行动者是由自利所激励;(2)理性行动者是机会主义的、欺诈的、自我服务的、怠惰的和善于利用他人的;(3)由于这种假设,理性行动者不能被信任。然而,管理主义援引新古典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可能产生几个盲点,首先,它忽视了文化因素对人性的规制。人的自利性在以下情形下可能会比较突出:无任何社会互动之原子化的个人;团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严重抵触时;短期互动;涉及自身重大利益且是可以量化的情况下。除此而外,同胞爱、互惠性、互信、容忍、体谅、利他等文化因素同样会对人的行为产生规制的;另外,许多理论同样说明,人性是复杂的,人的需要也是多样化的;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接受了人性走私理论假定时,就会产?quot;习焉不察"的现象,即我们失去了对自私和麻木不仁的道德敏感度,逐渐接受"利己不损人"的生活态度,而忽略了促进良好美德的重要,也会引发公共利益和公共伦理的危机。因为理论不仅可以是事实的反映,也可能引导人们走到理论假设的方面上去。在这样的人性假设下,公务伦理也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依据,而事实上,良好的公务伦理是十分重要的。 2、管理主义所导致的公共行政价值的偏颇和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过程的正当性的丧失管理主义看来,政府施政的基本价值在于"三E":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与效能(effeteness),也就是强调企业价值的优先性和工具理性(instrumentrationality)。然而事实上,公共行政具有追求或要求多元的,有时甚至于冲突的多元价值的特质。公共行政在本质上是以民主宪政为基石,强调追求人民主权、公民权利、人性尊严、社会公正、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多元价值的。过分强调对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追求,使公共行政无力反省公共行政以及公共服务的根本价值、目的,将其矮化为执行与管理之工具,不但无力负起公共行政对民主政治价值捍卫责任,也无法实现提升公民道德生活的信息与使命。行政学家邓哈特(RobertsDenhardt,1993)认为,以效率为导向的工具理性只会引导人们关注达成既定目标的手段,而忽略对目的本身的关切;也就是在工具理性下的种种行动,将使行政工作越来越远离社会价值 的体现,而只是斤斤计较减少行政成本,而沦为公务产生过程中的工具,以致完全丧失作为行政体系行动本身的"道德系络"(MoralContent)。学者佩龙和葛尔力(BelloneandGoerl,1992,131-132)曾指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共行政或管理主义与民主政治价值之间存在着冲突,即自主性朊裰髟鹑?AutonomyVsAccountability)、个人远见与公民参与(PersonalVisionVsCitizenParticipation)、秘密性与公开性(SecrecyVsOpenness)、风险承担与公共财的监护(Risk-TakingVsStewardshipofPublicGood)之间的冲突,的确是有道理的。笔者也同意泰瑞(Terry,1998)的观点,经由公共选择理论,人理论等确立的管理主义对于"民主价值"是无益而经不起深究的。现代政府的正当性或合法性必须奠基于足以承担责任,并能实践民主社会的价值前提。 3、市场基本教义和对市场机能的不当崇拜管理主义以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为基础,以自利与理性为假定,以演绎推理与计量模型证明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制度。至于政府,由于人民对其所有权系分散且不可让渡,故缺乏加以监督的诱因,加上没有市场机制予以制衡,因而自利的官员得以罔顾公益,专注于追求个人利益,是故政府效率低下。因此主张公共财货与服务应交更有效率的市场来提供,减少政府的职能,使政府更加小而美。然而这种市场基本教义(MarketFundamentalism)本身就是天真的、和不符合逻辑的。首先,对市场的过分崇拜忽略了市场的缺陷。经济学家事实上并不讳谈市场经济的限制,福利经济学承认市场机能的失调(MarketFailure),政府以财政政策与公共政策介入市场,设定官僚体系执行这些政策,以挽救消费者权益,改正因市场机能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晚近的组织经济学(OrganizationalEconomics)从交易成本切入,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限制,间接展现市场与政府权力之间的特殊关系,从契约法规权威的建立,财产权的确立,到各种管制政策,都显示市场权威建立的背后,存在政府介入的需要。其二,市场基本教义也忽略了公部门竞争与完全竞争市场诱因结构的差异。对于公私部门竞争而言,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如公部门产品的不可分割性(indivisibility),政府的产出(政策或服务)是公共财、无法分割、内容上是互斥的;庞大的规模经济而产生的独断性;政府政策具有强制性;服务具有独占性;进入市场的高门槛(BarrierstoEntry);价格系统之不存在等。正是由此,公部门引进竞争机制,是存在很大的限制的。也就是说公部门引进市场机能的限制,就是市场机能本身的限制,吾人无法将市场无法运作而交到公部门手中的工作再丢回市场管理。其三,从实践来看,公共部门市场化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民营化(Privatization);二是签约外包(Contractingout),其效用如何,仍是一个未可肯定的问题。"在竞争市场上,私人公司通常比政府体制有效率,但仅凭此推断没有竞争也没有市场考验的私人组织会带来效率,将是不实际的想法"(Dohahue,1989,P.222)。事实上,公共部门市场化在提供希望的同时,也提供了许多错误,如公益的丧失、规避巧用、寻租、特权与贪污等。管理主义对市场的迷信,显而是不恰当的。金融大亨索罗斯在其"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一书中认为:"市场基本教义错误解释市场运作方式,让市场扮演一个过度重要的角色,无意中对开放社会构成危险","对政治的不满促进了市场基本教义,而市场基本教义的抬头又回过来使政治失灵。全球资本主义最大的缺陷之一是容许市场机制和利润动机渗透了原来补助不应该出现的活动范围之内",吾人值得深思。同如布隆克所言:"自由市场这看不见的手,尽管他有不可怀疑的力量,但是它仍不足以确保许多牵涉到人类幸福以及能让人类持进步乐观态度的社会目标的实现"(布隆克,2000年中译本,P.5)。 4、向私部门学习之自我解构与公私管理之混淆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的一个主要假设在于:公共部门之管理与私部门的管理不存在差异,存在着一种跨越公私情景的一般管理(GenericManagement)。无论是在政府机关还是私营机关从事管理者,都需要类似的管理知识、技能、概念与工具,以帮助同样功能(如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沟通、控制)的发挥,从而长期有效地生产和提供财货与服务,在这样的理论下?quot;企业型政府"几乎成为政府再造的精神支柱,目的在于全面引进私部门的价值、文化、结构、流程、技术进行政府改造,进行自我解构(deconstruction)。吾人应该承认,公私部门之管理的确存在相似性的,管理知识、技能、工具亦可相互学习与借鉴。然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本质之差异。行政学大师瓦尔多早在1948年便批判此种公私通则性忽略了公共行政之根本,即源于民主政治理念之"公共"本质(Waldo,1948:P.159-191),艾利森(Allison,1980)在其经典著作便揭示了公私两域之管理,在所有不重要层面上相同,而在所有重要的层面上不同。奥托、赫迪(Ott,Hyde,1991)也指出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不同之价值。罗森布鲁姆(Rosenbloom,1998)亦从国家主权、公共利益、法律规则等方面分析了二者之不同。在我看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宪政与市场、公益与私益、法治与契约自由、社会公义与效率利润等多方面。简单而言,公共行政在本质上是以民主宪政为基础,通过政府整合社会资源,落实民主治理的基本理念,展现公共利益之过程。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混同,恰恰丧失了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中的正当角色,丧失其应有的真正意义。 5、不恰当的"顾客"隐喻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将顾客对企业的重要性比拟为人民-政府间的关系,因此强调顾客满意(CustomerSatisfied)作为政府施政的目标,并认为顾客导向的理念会促使服务者直接对顾客负责;由顾客作选择提供服务者,排除了政治因素的不当干预;依对象的不同,对民众提供更多的选择;以顾客为导向的产出较能符合大众的需求,而且亦能达成公平(OsbornandGaebler,1992:181-186)。但是,顾客导向的公共服务本身乃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不当隐喻:首先,公民在民主治理中的角色是比较复杂的,公民是公共服务的接受者,从这个角度要求政府提供服务;公民亦是公共服务的合伙人或参与者,其行为亦对公共服务的绩效发生影响;公民亦是公共服务的监督者,有责任监督政府的运作;同样公民亦是纳税义务的承担者。将政府服务的对象比作顾客,可能无法全面理解公民的角色,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健全、角色错乱。正如佛里克森(G.Federickson,1997)所言,民众是政府的"所有者"(owner),而非顾客,"所有者"概念具有主动性,它可以决定政府的议程为何,更符合人民的地位;其二,虽然顾客至上的初衷是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这是好的,但亦有许多困难必须加以解决:如难以满足多元目标,因为在开放社会下人民要求政府服务的范围相当广泛,甚至于多元目标经常出现冲突,政府在有限资源下,不可能满足每一位顾客;与顾客需求连接的困难,政府的每一规则从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很难与每一位顾客的需求对接;其三,政府不仅仅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管制者,在许多情况下,政府必须抑制公民的某些需求,才足以保证公共利益的存在,而且事实上,无非公民的一切期求都是合法的,政府满足的仅是公民合法之期待。其四,政府服务的独占性或垄断性,由于缺乏竞争的压力,人民需求弹性又大,无论将其视为顾客或主人,均难以发挥顾客导向所企图的优点。的确,政府与人民间的互动关系,切忌不可单方操纵或过度消极,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建立民主之对话机制,并使各自既分享权利又履行义务。 五、公共行政重建之理论与实践之思考 应该承认公共行政之管理主义,对于公共行政之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种视角。无论如何,对于公共行政而言,多元视角的透视是有益的。然而,管理主义是否象有些学者所讲的,公共行政典范(paradigm)的转移,还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行政学者全中燮(Jong,J1994)认为,行政学典范的效果不能以其出版的经验著作来衡量,而必须以?quot;概念架构"(ConceptualFramework)和应用于有效解决问题的是否健全以判断。新典范取代旧典范,必须表现新典范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谜(PuzzleSolutions)的能力。显然,现在谈论管理主义是一种典范仍为时过早,这种先于事实(BeforetheFact)的典范支持者或许过于自信。另外,将其视为一种典范,很容易将以"市场机制"、"小而能"、"顾客导向"、"效率至上"的企业型政府视为一种绝对的信仰,构成一个不当的"市场中心主义",而扭曲了公共行政的特质。吾人应承认,每一个时代皆有每一个时代的政府治理,政府治理应随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之变迁而发展。同理,公共行政之理论和学说亦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个社会大转变的时代,公共行政之理论是需要不断重建和发展的。通过对公共行政管理主义的批判性反思,笔者认为,公共行政之理论重建在未来二十一世纪,需要关注和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公共行政应更多视为一种民主国家治理的过程,而不仅仅视为一种管理过程; 2、公共行政应承认政府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正当性,避免过度强调市场,可造成"空洞化的国家"; 3、公共行政应关注其公共性,避免公共精神的丧失; 4、公共行政应从政府与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与公民的互动角度思考问题,避免两极化之思考; 5、公共行政应跨越"左"和"右"的意识形态,发展较为中性的整体观点; 6、公共行政固然要向企业学习,但大可不必,亦没有必要走向"自我解构",甚至于反国家的道路。更重要者,在学习企业的同时,应考虑情景之特殊性; 7、公共行政不应淡化对公务伦理的要求,因为这是实现良好治理之必需; 8、公共行政既要重视公共系络,亦要重视管理的知能与策略; 9、公共行政之研究,要采科际整合的途径,避免单一视角带来的盲点。二千余年前,中国先哲大圣老子曾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quot;。并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有功,不自矜故长"。对公共行政之理论与实务而言,可谓是至理名言。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公共行政管理主义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特定背景下发展起来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政府治理理论以及运动。它为政府管理与改革以及公共行政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野。管理主义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与批判的缺陷:基本价值的偏颇;对市场机制的迷信;公私管理的混淆;不当的顾客隐喻等。21世纪公共行政的重建需要关注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关注政府与社会、市场、公民的互动,不可陷入偏狭的陷阱。 〔关键词〕公共行政管理主义反思性批判 一、导言 自19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已成为各国政府再造的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南。正如学者罗森布鲁姆所言,由政府再造所促发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其理论及实务均已展现其独特之处,成为与传统管理途径、政治途径以及法律途径并驾齐驱的新研究途径。(Rosenbloom,1998,P.20)同时亦对公共行政学之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依学者哈贝马斯的分类,科学认知包括三种旨趣,即经验-分析性科学(empiricalanalyticalscience)、历史-论释性科学(historical-hermeneutical)以及批判取向的科学(criticallyorientedscience)。本文的旨趣在于分析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理论主张以及实践的内涵,探讨其出现的环境系络(context),进而进行批判性反思。 二、公共行政管理主义之内涵 从1980年代以后,在西方大部分发达国家,均出现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这一运动被冠以不同的称号,如管理主义(managerialism)、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market-basedPublicadministration)、企业型政府(entrepreneurialgovernment),甚至具有政治理念色彩的名称,如新右派(NewRight)(Gray,1993)、新治理(NewGovernance),尽管名称各异,但基本上却描述着相同的现象,即传统官僚体制已经被新型态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所取代,并认为公共部门正浮现出新的典范(NewParadigm)(OwenE.Hughes,1998,P.1-4)。那么,这种公部门的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包含什么样的内涵呢?依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作的界定,西方国家所展现的政府改革的共同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技术的采用; (2)服务以及顾客导向的强化; (3)公共行政体系内的市场机制以及竞争功能的引入(OECD,1990,1993,1995)。学者拉森和斯图亚特(Ronson Stewart,1994,P14-15)认为,它包括:(1)视人民为顾客,并强调顾客的价值;(2)创造市场或准市场的竞争机制;(3)扩大个人以及私部门自理的范围;(4)购买者的角色须从供给者的角色中分离出来;(5)契约或半契约配置的增加;(6)由市场来测定绩效目标;(7)弹性工资。 学者胡德(Hood,1991)特别归纳出其七项要点,认为新公共管理的特质为: (1)在公部门之中放手给专业管理,这表示让管理者自己管理; (2)目标必须明确,绩效必须能够加以测量; (3)特别强调产出控制,重视实际的成果甚于重视程序;(4)走向分解的转变。分解(disaggregation)的意思是透过小型政策领域的机关设立,而将大规模的部会分割开来; (5)转变为更大的竞争性; (6)重视私部门型态的管理行为; (7)资源运用上的克制与节约。 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来看,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主张:第一,公共行政研究的焦点在于结果而非运作的过程;第二,为了实际结果,公共行政应妥善运用各种市场竞争机制,以提供更佳的产品或服务,同时在市场机制下,政府各机关一方面应如同企业般从供给者与需求的互动过程中取得经费,另一方面也要与其它组织进行竞争;第三,配合市场导向和市场机制的运作,公共行政也应强调顾客导向(CustomerDriven)的观念;第四,政府应该扮演"导航者"的角色,政府的主要职责应定位于确保各项公共服务与公共财货均可被顺利提供,但却不必要自己动手处理;第五,政府应推动法规松绑的工作,今日的公共管理应改变过去唯法则是向的观念,更重视市场竞争、顾客需求以及成果的达成;第六,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应授予权能(empowered)以充分发挥创意并投入工作;第七,公共行政的文化应尽可能朝弹性的、创新的、问题解决、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方向发展。 三、公共行政管理主义的历史背景 在分析管理主义的鹪从敕⒄故保д卟ɡ?Pollitt,1990)曾指出,管理主义的核心思想,根本是一种政治人物所信仰的意识形态,因配合社会与经济情境的改变,最后成为社会所接受的观点,并因此在实践中予以推动。的确,导致管理主义兴起,是多种因素所构成的,具体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至为重要:1、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福利更加观念的推动下,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张,政府的职能范围扩大,政府的角色多样化,尤其是为保障公民之福利,政大量透过立法管制干预人民的生活,包括经济性的管制和保护性的管制,其结果是一方面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为支付大量公共开支所采取的重税政策也导致经济竞争力的下降和民众的不满。在此情况下,政府遭受到越来越多的抨击,如胡斯所言,对政府的抨击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政府的规模太大,而且消耗了过多的稀有资源;二是政府的范围,政府自身陷入了过多的活动,而且许多活动的提供皆有替化方法可以运用;三是政府行事的方法,认为透过官僚体制提供服务必然导致平庸和无效率。 2、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工业化国家朝福利国家的方向发展,造成政府每年必须负担庞大的转移性财政支出,拖垮了政府的预算和经济,而经济衰退、失业率的上升则形成了政治、经济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的自由化趋势所造成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剧,对各国政府均造成巨大的改革压力,如何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节省政府的施政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自然成为各国执政者面临的核心课题。在此情况下,思经政府改革以缓解财政经济压力,追求国家竞争力必成为一重要策略。 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问题、都市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消费者保护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健康问题、种族歧视问题、交通问题、犯罪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ungovernability)的增加。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传统的政府功能实有力不从心之感,加之官僚体系本身的保守、消极、被动,以及官僚制度的墨守陈规、不负责任、衙门作风、繁文缛节、官样文章、腐败,正如凯顿(G.E.Caiden,1991,P.1)所言:不管东西方国家,均可发现许多相似的行政问题,如行政傲慢(administrativearrogance)、无效能(ineffectiveness)、无效率(inefficiency)、行政帝国主义(administrativeimperialism),均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使政府的存在充满了合法性危机。在此情况下,政府改革的呼声日盛,特别是让公共服务回归社会、市场的呼声而起,缩小政府职能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 4、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管理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运动,正如波利特所言,管理主义乃是新右派在思考国家时,一种可接受的门面。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具有保守主义政治倾向的政党在西方执政,新右派的政治主张抨击60年代盛行的社会福利国家和政治有许多重要缺点,例如多元主义盛行使公共支出大幅增加;官僚体系偏好扩大自己所能享有的资源以致发生"预算最大化";公共服务系垄断型态的运作模式;政府过度扩张的结果威胁个人自由,同时不利于企业及企业精神之伸张;政府寻求均等的社会正义措施缺乏正当性;公共支出大幅增加会因举债而排斥私部门之成长。在他们看来,政府之失灵比市场更为严重。对于新右派的信仰者而言,更佳管理提供了一种标签,其中私部门领域可引进公部门之中,政治控制可获得强化、预算削减、专业自主性降低、公务员的工会弱化,以及半竞争性的架构将奋起赶走官僚体制天生的无效率。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下,亲市场、反国家的信念大行其道,公共行政求助于市场或者类似市场的解决之道,几乎成为一种不可置疑的选择。 四、管理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自从其产生起,理论界和实务界见仁见智。学者胡德认为,管理主义是一种没有实质内涵?quot;夸大伎俩",它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任何东西。根据他的观点,管理主义对公共服务造成伤害,同时它在降低成本的中心主旨方面,也没有太大的效果,它认为管理主义"顶多瓶子是新的,但里面的观念却是旧的",并认为这是一时之狂热(CargoCult)(Hood,1991,)。而在其它人看来,管理主义代表着一种新的典范,代表着未来公共行政与国家治理的方面。在我看来,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和其它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学说一样,均代表着人类寻求良好政府治理(GoodGovernance)的一种努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以及社会公民对有效率的政府服务的合理期待;管理主义的许多主张和创意不能不说是极具启发性的。但是,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典范的转移,还不如说是另一个解谜之道。对管理主义的过度迷信,也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从反思批判的观点来看,公共行政之管理主义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在我看来,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性认识的偏颇管理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Theory),委托-人理论(PrincipalAgentTheory)以及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CostTheory)、新古典经济学理论(TheNeoclassicalTheory)。管理主义承继了新古典经济学对人性的假设,认为(1)理性行动者是由自利所激励;(2)理性行动者是机会主义的、欺诈的、自我服务的、怠惰的和善于利用他人的;(3)由于这种假设,理性行动者不能被信任。然而,管理主义援引新古典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可能产生几个盲点,首先,它忽视了文化因素对人性的规制。人的自利性在以下情形下可能会比较突出:无任何社会互动之原子化的个人;团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严重抵触时;短期互动;涉及自身重大利益且是可以量化的情况下。除此而外,同胞爱、互惠性、互信、容忍、体谅、利他等文化因素同样会对人的行为产生规制的;另外,许多理论同样说明,人性是复杂的,人的需要也是多样化的;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接受了人性走私理论假定时,就会产?quot;习焉不察"的现象,即我们失去了对自私和麻木不仁的道德敏感度,逐渐接受"利己不损人"的生活态度,而忽略了促进良好美德的重要,也会引发公共利益和公共伦理的危机。因为理论不仅可以是事实的反映,也可能引导人们走到理论假设的方面上去。在这样的人性假设下,公务伦理也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依据,而事实上,良好的公务伦理是十分重要的。 2、管理主义所导致的公共行政价值的偏颇和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过程的正当性的丧失管理主义看来,政府施政的基本价值在于"三E":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与效能(effeteness),也就是强调企业价值的优先性和工具理性(instrumentrationality)。然而事实上,公共行政具有追求或要求多元的,有时甚至于冲突的多元价值的特质。公共行政在本质上是以民主宪政为基石,强调追求人民主权、公民权利、人性尊严、社会公正、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多元价值的。过分强调对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追求,使公共行政无力反省公共行政以及公共服务的根本价值、目的,将其矮化为执行与管理之工具,不但无力负起公共行政对民主政治价值捍卫责任,也无法实现提升公民道德生活的信息与使命。行政学家邓哈特(RobertsDenhardt,1993)认为,以效率为导向的工具理性只会引导人们关注达成既定目标的手段,而忽略对目的本身的关切;也就是在工具理性下的种种行动,将使行政工作越来越远离社会价值的体现,而只是斤斤计较减少行政成本,而沦为公务产生过程中的工具,以致完全丧失作为行政体系行动本身的"道德系络"(MoralContent)。学者佩龙和葛尔力(BelloneandGoerl,1992,131-132)曾指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共行政或管理主义与民主政治价值之间存在着冲突,即自主性朊裰髟鹑?AutonomyVsAccountability)、个人远见与公民参与(PersonalVisionVsCitizenParticipation)、秘密性与公开性(SecrecyVsOpenness)、风险承担与公共财的监护(Risk-TakingVsStewardshipofPublicGood)之间的冲突,的确是有道理的。笔者也同意泰瑞(Terry,1998)的观点,经由公共选择理论,人理论等确立的管理主义对于"民主价值"是无益而经不起深究的。现代政府的正当性或合法性必须奠基于足以承担责任,并能实践民主社会的价值前提。 3、市场基本教义和对市场机能的不当崇拜管理主义以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为基础,以自利与理性为假定,以演绎推理与计量模型证明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制度。至于政府,由于人民对其所有权系分散且不可让渡,故缺乏加以监督的诱因,加上没有市场机制予以制衡,因而自利的官员得以罔顾公益,专注于追求个人利益,是故政府效率低下。因此主张公共财货与服务应交更有效率的市场来提供,减少政府的职能,使政府更加小而美。然而这种市场基本教义(MarketFundamentalism)本身就是天真的、和不符合逻辑的。首先,对市场的过分崇拜忽略了市场的缺陷。经济学家事实上并不讳谈市场经济的限制,福利经济学承认市场机能的失调(MarketFailure),政府以财政政策与公共政策介入市场,设定官僚体系执行这些政策,以挽救消费者权益,改正因市场机能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晚近的组织经济学(OrganizationalEconomics)从交易成本切入,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限制,间接展现市场与政府权力之间的特殊关系,从契约法规权威的建立,财产权的确立,到各种管制政策,都显示市场权威建立的背后,存在政府介入的需要。其二,市场基本教义也忽略了公部门竞争与完全竞争市场诱因结?沟牟钜臁6杂诠讲棵啪赫裕嬖谧疟局噬系牟煌绻棵挪返牟豢煞指钚?indivisibility),政府的产出(政策或服务)是公共财、无法分割、内容上是互斥的;庞大的规模经济而产生的独断性;政府政策具有强制性;服务具有独占性;进入市场的高门槛(BarrierstoEntry);价格系统之不存在等。正是由此,公部门引进竞争机制,是存在很大的限制的。也就是说公部门引进市场机能的限制,就是市场机能本身的限制,吾人无法将市场无法运作而交到公部门手中的工作再丢回市场管理。其三,从实践来看,公共部门市场化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民营化(Privatization);二是签约外包(Contractingout),其效用如何,仍是一个未可肯定的问题。"在竞争市场上,私人公司通常比政府体制有效率,但仅凭此推断没有竞争也没有市场考验的私人组织会带来效率,将是不实际的想法"(Dohahue,1989,P.222)。事实上,公共部门市场化在提供希望的同时,也提供了许多错误,如公益的丧失、规避巧用、寻租、特权与贪污等。管理主义对市场的迷信,显而是不恰当的。金融大亨索罗斯在其"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一书中认为:"市场基本教义错误解释市场运作方式,让市场扮演一个过度重要的角色,无意中对开放社会构成危险","对政治的不满促进了市场基本教义,而市场基本教义的抬头又回过来使政治失灵。全球资本主义最大的缺陷之一是容许市场机制和利润动机渗透了原来补助不应该出现的活动范围之内",吾人值得深思。同如布隆克所言:"自由市场这看不见的手,尽管他有不可怀疑的力量,但是它仍不足以确保许多牵涉到人类幸福以及能让人类持进步乐观态度的社会目标的实现"(布隆克,2000年中译本,P.5)。 4、向私部门学习之自我解构与公私管理之混淆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的一个主要假设在于:公共部门之管理与私部门的管理不存在差异,存在着一种跨越公私情景的一般管理(GenericManagement)。无论是在政府机关还是私营机关从事管理者,都需要类似的管理知识、技能、概念与工具,以帮助同样功能(如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沟通、控制)的发挥,从而长期有效地生产和提供财货与服务,在这样的理论下?quot;企业型政府"几乎成为政府再造的精神支柱,目的在于全面引进私部门的价值、文化、结构、流程、技术进行政府改造,进行自我解构(deconstruction)。吾人应该承认,公私部门之管理的确存在相似性的,管理知识、技能、工具亦可相互学习与借鉴。然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本质之差异。行政学大师瓦尔多早在1948年便批判此种公私通则性忽略了公共行政之根本,即源于民主政治理念之"公共"本质(Waldo,1948:P.159-191),艾利森(Allison,1980)在其经典著作便揭示了公私两域之管理,在所有不重要层面上相同,而在所有重要的层面上不同。奥托、赫迪(Ott,Hyde,1991)也指出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不同之价值。罗森布鲁姆(Rosenbloom,1998)亦从国家主权、公共利益、法律规则等方面分析了二者之不同。在我看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宪政与市场、公益与私益、法治与契约自由、社会公义与效率利润等多方面。简单而言,公共行政在本质上是以民主宪政为基础,通过政府整合社会资源,落实民主治理的基本理念,展现公共利益之过程。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混同,恰恰丧失了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中的正当角色,丧失其应有的真正意义。 5、不恰当的"顾客"隐喻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将顾客对企业的重要性比拟为人民-政府间的关系,因此强调顾客满意(CustomerSatisfied)作为政府施政的目标,并认为顾客导向的理念会促使服务者直接对顾客负责;由顾客作选择提供服务者,排除了政治因素的不当干预;依对象的不同,对民众提供更多的选择;以顾客为导向的产出较能符合大众的需求,而且亦能达成公平(OsbornandGaebler,1992:181-186)。但是,顾客导向的公共服务本身乃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不当隐喻:首先,公民在民主治理中的角色是比较复杂的,公民是公共服务的接受者,从这个角度要求政府提供服务;公民亦是公共服务的合伙人或参与者,其行为亦对公共服务的绩效发生影响;公民亦是公共服务的监督者,有责任监督政府的运作;同样公民亦是纳税义务的承担者。将政府服务的对象比作顾客,可能无法全面理解公民的角色,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健全、角色错乱。正如佛里克森(G.Federickson,1997)所言,民众是政府的"所有者"(owner),而非顾客,"所有者"概念具有主动性,它可以决定政府的议程为何,更符合人民的地位;其二,虽然顾客至上的初衷是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这是好的,但亦有许多困难必须加以解决:如难以满足多元目标,因为在开放社会下人民要求政府服务的范围相当广泛,甚至于多元目标经常出现冲突,政府在有限资源下,不可能满足每一位顾客;与顾客需求连接的困难,政府的每一规则从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很难与每一位顾客的需求对接;其三,政府不仅仅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管制者,在许多情况下,政府必须抑制公民的某些需求,才足以保证公共利益的存在,而且事实上,无非公民的一切期求都是合法的,政府满足的仅是公民合法之期待。其四,政府服务的独占性或垄断性,由于缺乏竞争的压力,人民需求弹性又大,无论将其视为顾客或主人,均难以发挥顾客导向所企图的优点。的确,政府与人民间的互动关系,切忌不可单方操纵或过度消极,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建立民主之对话机制,并使各自既分享权利又履行义务。 五、公共行政重建之理论与实践之思考 应该承认公共行政之管理主义,对于公共行政之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种视角。无论如何,对于公共行政而言,多元视角的透视是有益的。然而,管理主义是否象有些学者所讲的,公共行政典范(paradigm)的转移,还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行政学者全中燮(Jong,J1994)认为,行政学典范的效果不能以其出版的经验著作来衡量,而必须以?quot;概念架构"(ConceptualFramework)和应用于有效解决问题的是否健全以判断。新典范取代旧典范,必须表现新典范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谜(PuzzleSolutions)的能力。显然,现在谈论管理主义是一种典范仍为时过早,这种先于事实(BeforetheFact)的典范支持者或许过于自信。另外,将其视为一种典范,很容易将以"市场机制"、"小而能"、"顾客导向"、"效率至上"的企业型政府视为一种绝对的信仰,构成一个不当的"市场中心主义",而扭曲了公共行政的特质。吾人应承认,每一个时代皆有每一个时代的政府治理,政府治理应随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之变迁而发展。同理,公共行政之理论和学说亦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个社会大转变的时代,公共行政之理论是需要不断重?ê头⒄沟摹Mü怨残姓芾碇饕宓呐行苑此迹收呷衔残姓砺壑亟ㄔ谖蠢炊皇兰停枰刈⒑退伎家韵录父龇矫娴奈侍猓?/P 1、公共行政应更多视为一种民主国家治理的过程,而不仅仅视为一种管理过程; 2、公共行政应承认政府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正当性,避免过度强调市场,可造成"空洞化的国家"; 3、公共行政应关注其公共性,避免公共精神的丧失; 4、公共行政应从政府与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与公民的互动角度思考问题,避免两极化之思考; 5、公共行政应跨越"左"和"右"的意识形态,发展较为中性的整体观点; 6、公共行政固然要向企业学习,但大可不必,亦没有必要走向"自我解构",甚至于反国家的道路。更重要者,在学习企业的同时,应考虑情景之特殊性; 7、公共行政不应淡化对公务伦理的要求,因为这是实现良好治理之必需; 8、公共行政既要重视公共系络,亦要重视管理的知能与策略;9、公共行政之研究,要采科际整合的途径,避免单一视角带来的盲点。二千余年前,中国先哲大圣老子曾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quot;。并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有功,不自矜故长"。对公共行政之理论与实务而言,可谓是至理名言。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网络化公共行政管理范式探索 [摘 要] 自韦伯创立官僚制以来,它就作为一种组织结构深入人心,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愈发发现官僚制已逐渐落伍。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范式得到人们的大力推崇与认可,事实上,任何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都会逐渐的表现出其滞后性,本文通过论述一种新的网络化公共行政组织结构,对其演变成一种公共行政范式可能性进行探索 [关键词] 官僚制新公共管理 网络化治理 一、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的落伍 1.官僚制的问题 自政治行政二分法创立以来,行政学就就因官僚制的存在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它是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行合法统治的组织形态。官僚制对于现在的组织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组织架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官僚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效率低下的代名词,它压抑了人员的积极性,使得组织毫无生机和活力。 2.新公共管理的问题 (1)二者都植根于社会的组织结构之中。韦伯认为等级森严的层级结构有助于对效率的追求和目标的掌控,而实现效率的最好的组织就形式是依靠信息的垄断和对职业全能的垄断的官僚制。新公共管理所确定的行政方式也是植根于组织与结构之中,而当经济组织日益社会化时,传统的等级森严的官僚制满足不了组织的需要,新公共管理的载体也是建立在官僚制的组织结构基础上,并未发生重大的变化。(2)新公共管理造成了道德约束力的减弱。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由于本身的缺陷如缺乏竞争机制以及信息的不完备性会导致“寻租”行为的存在,传统的行政模式建立了一套制度和准则对组织成员进行约束以防贪污腐败的产生。新公共管理通过引入的签约合同等私营管理部门的模式,减弱了传统行政模式的道德约束力,也产生了新的贪污腐败的问题。由此可见,新公共管理摒弃了传统行政管理中灌输伦理标准的做法和原则,虽然强化了内在要求,但也弱化了人员的道德约束,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研究范式应运而生,网络化公共行政作为一种适应现代网络社会发展的治理方式,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与认可。 二、网络化公共行政兴起的原因 1.公共政策的受网络化特征影响 社会的治理不是按照专业来划分,而是以任务为中心的。网络化结构所具有的灵活性及稳定性,使得原有的主体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更新要素,或局部调整,改进结构。在主体结构建构中,如果结构处于主体可控范围时,这种建构可以是精心设计的、有计划组织的;反之,当结构处于主体不可控范围时,建构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网络化的结构更有利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研究。 2.“碎片化”治理导致网络化治理的出现 “碎片化治理”是消极的,不科学的。传统的政府模式根本就不能满足这一复杂而快速变革的时代要求,命令与控制程序、刻板的工作限制以及内向的组织文化和经营模式维系起来的官僚制度,尤其不适宜处理那些常常要超越组织界限的复杂问题,网络化治理主要应对高度复杂的社会,如果想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需要不同的人群和组织结构的出现,网络化治理由此应运而生。 三、网络化公共行政的概念 沃斯博格-盖利尼认为,网络化公共行政不仅以信息系统与管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运作性连结和水平为特征,而且组织间关系更具有弹性和适应性,强调一种治理的关系。 1.公共服务的参与者 在科层制的组织结构中,公共服务的参与者仅是政府,政府负责公共物品的提供,社会与公民没有参与的自主权,不仅造成政府巨大的财政负担,公共服务的提供难以让社会满意。 新公共管理认为公共服务的提供由原先的政府跨界成为私营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政府可以通过资源外包的方式转移公共服务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 网络治理语境下的公共服务打破了单一的治理理论,向多中心治理理论迈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完全可以由政府与各种非营利性组织合作完成。这是由社会的网络结构造成的。 2.公共行动的目标 新公共管理带来的治理模式公共行动的目标是结果要满足顾客的要需求,它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定义为服务提供者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因此,确认顾客的需要是制定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其核心所在。对顾客服务质量的衡量主要是评估其结果,新公共管理将各种政府服务的结果指标化,要求各政部门对这些结果负责。 3.手段:契约主义与市场力量 新的治理方式有两大原则:第一,只要有可能,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不要仅限于一个:第二,只要有可能,在这些多个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之间要引入竞争机制。契约与合同制这一方式正好满足了两大原则,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对竞争力量的引入。 四、网络化公共行政范式的优点 网络化结构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它的核心功能可视需要连接或中断,而组织中每一个成员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网络结构打破了组织的边界,符合民主诉求。这种开放的无边界无中心的组织结构框架,打破了组织内部边界的限制。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反应了公民对于社会生活参与的迫切需求,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而网络结构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上的结构,信息可以在同一层次上共享,而不必自下而上到达决策层,再由上而下地传递到组织的其他成员。 2.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官僚制的结构形式有利于令行禁止,专业的分工能够充分实现效率的目标,而网络结构将会带来更高的效率。网络化的结构形式能够充分了解外部环境的基本信息,互相沟通与联系的方式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同时,网络结构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反应,组织成员做弹性的工作,经常地变换工作岗位,持续地学习新技能。 由此可见,作为对传统市场、政府二分法的超越,网络化公共行政展现出很大的与优点。当然, 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 其走向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人们的不断探索与研究。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电子政务与提高公共行政管理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电子政务就是要实现政府这四大职能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而是主要依靠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经济调节。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缺陷的校正和调控,必须建立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上,同时还必须具有现代化的调控手段。凭借电子政务业务系统,政府可以建立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居民之间便利的网络沟通及快捷的反馈机制,将极大地提高政府对市场信号变化的反应能力,从而随时对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实施引导和组织,来提高政府的经济调控效率和水平。电子政务的建立和发展,为政府经济调节的决策科学化提供了有力工具。电子政务通过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层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 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对各类市场交易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一系列活动。市场监督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各类市场交易中市场主体的资格认证、交易行为和秩序的规范与约束、交易权益的保护等的监督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竞争的效率。市场监管的重点是市场交易活动中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维权。在市场监管过程中,推行电子政务实现以信息管理为核心的监管方式是必然趋势。监管部门面对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应改革监管方式,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与之对应的多元信息系统的常规运作机制,以实现全方位的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就我国国情而言,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就是政府为推动社会进步,建立公正、安全、文明、健康的社会发展环境,针对各类社会公共事业所进行的管理活动。电子政务作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可以帮助政府构建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电子政务的实施可以提高法规、政策的透明度,使居民参政议政机会大大增加。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规章、政府制定的规划方案、重大工程的酝酿决策、审判机关的判决等公众关心的信息,都能通过政府信息网络,在第一时间传送到居民手里,为居民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渠道。电子政务的实施使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沟通更加方便。各种文件(如户籍、身份证、护照、驾照、婚姻证等)的办理、重要的通知(如入学通知、迁址申报与通知)、社会安全与福利、个人应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款和费用、按政府要求应该填报的各种信息和表格以及缴纳各种罚款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 电子政务对政府效能的提高集中体现在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上。电子政务建设给企业和居民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政府的服务效率和质量都将明显提高。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通过门户网站信息使公众迅速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章程、各项政策法规,增加办事的透明度。政府服务部门和科研教育部门的各种资料、档案、数据库的上网使政府的服务更加完善,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另外,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还包括各公共部门如学校、医院、图书馆、公园等面向居民的服务。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与企业网站的连接,把电子政务的业务应用平台与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有机整合起来,建立支持流程的信息平台和面向流程的运作方式,不仅可实现政府对企业的快捷服务,而且可以帮助企业改善发展的软环境,利用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直接帮助企业寻找在全球范围内的有利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公共行政管理的伦理基础探究 摘要:重视效率而忽视伦理是当前公共行政管理学界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特点对行政管理学自身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公共行政管理主要是面向公众的,应该坚持公正、对公众负责、正义等。所以,要改进公共行政管理,就应该对其中的伦理基础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析了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伦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公共行政管理应该坚持的伦理原则。 关键词:公共行政管理 伦理基础 研究 当今时代,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上难免会出现很多不正常、不和谐的因素,这就需要有与之对应的价值尺度进行引导。公共行政管理在其中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并不是最终目的,实行行政管理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传达人民的呼声。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只重视效率而忽视伦理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管理的发展。要加强公共行政管理,应该重视对其伦理基础的研究。 一、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伦理 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并不只具有技术性,所有的管理过程中都蕴含着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所以公共行政管理不仅是一种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应该体现一定的伦理结构。所谓公共伦理指的是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其核心是公共理性,公共伦理对公民的精神建设与道德取向具有决定作用。 公共行政管理既属于结构的范畴,也属于道德的范畴。有学者甚至认为制度本身应该属于一种道德观念。也有学者认为,国家之所以存在是为了推动美好生活,所以其行为肯定要关注道德层面。由此可见,公共行政管理总是与“公共”二字联系在一起。在“公共”范围中,公共的利益是核心,所以公共行政管理应该时刻关注公共利益。 二、公共行政管理应坚持的伦理原则 关于公共行政管理应该坚持的伦理原则不同的学者进行了不同的表述,有的学者认为公共行政管理应该坚持效率至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平。也有学者提出了优秀行政官员应该具备的素质是能够处理好某些相互矛盾的道德原则,这些行政官员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素质:坚持原则,果断采取行动;果断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处理。我国也有学者提出了公共行政管理所坚持的伦理原则,主要包括社会利益至上、公平公正以及勇于负责。无论如何,公共行政管理是不能够离开社会伦理基础而存在的。而行政工作人员自身的道德水平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公共行政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公共行政管理应该坚持的伦理原则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维护公共利益 在我国,政府是代表人民的利益的代表,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以政府应该坚持为民服务,把维护公共利益放在首要地位。从事公共管理的行政人员首先应该坚持社会公共利益至上,不能滥用权力,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公共利益之上。行政工作人员在进行行政决策之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决策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如果坚持维护了公共利益,那么这一行政决策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会发挥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行政人员的行政权力也应该受到道德的制约。行政权力在行使之时必须坚持公共利益至上。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具有的非公共行为往往是导致行政腐败的一大原因。行政腐败后果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等都是严重违背行政伦理原则的。所以,行政权力在行使之时也应该坚持维护公共利益。 (二)促进社会信任 国家行政人员以及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与社会公民有密切联系的公共事务是其客体。所以,有必要在国家行政人员和公民间建立起一种政治信任,这样公共行政管理才能够顺利进行。换言之,政治信任是行政权力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政治信任建立起来了,行政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没有了隔阂,那么行政管理法规等就能树立起权威性,从而有助于公共行政管理的进行。除此之外,促进信任也有助于减少了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误会和猜疑,增进交流。 (三)促进社会的公平竞争 坚持一定的社会伦理原则,公共行政管理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行政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公平竞争,也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社会的公平竞争对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有助于促进社会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创新,增强行政人员的士气;有助于促进行政机构及时对顾客需求做出反映。社会的公平竞争对于反对腐败、反对官僚主义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要促进社会的公平竞争,行政管理机构就应该引进竞争机制,在录用新人员、进行奖励和惩罚等方面,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杜绝不正之风的产生与盛行。 三、伦理学视角下的公共行政管理 从伦理学的视角观察,公共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公 正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是公共行政人员在对待公众时应该坚持做到一视同仁,大公无私,而不是厚此薄彼。以社会保险为例来说明,情况相同的人在减免税款、领取救济金以及享受照顾时应该按照法律规定享有同等待遇。 (二)合 法 官员在进行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其采取的决策与行动应该具有合法性。首先,其不能不遵守法律的规定而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其次,他们的行为必须与大众价值取向相符合。 (三)正 义 公共行政管理在执法办事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正义。首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公民;其次,政府应该对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特殊的需要进行充分考虑。 (四)对社会公众负责 从伦理视角下观察,对公众负责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一大特点。其表现为:政府部门应该把自身的活动向公众作出解释,而且要按照标准对活动的理由进行详细说明,让公众认识到这一决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共伦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强行政管理不可避免要关注公共利益,要受到公共伦理的制约。所以,公共行政管理应该受到公共伦理的约束,坚持一定的公共伦理原则,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坚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坚持促进社会信任、坚持促进社会的公平竞争。只有在坚持公共伦理的基础上,行政权力才能被合理利用,公共行政管理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动画发展策略篇1 1中国动画发展现状 中国动画的发展和世界是同步的,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问世,比轰动全球的美国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晚4年时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是1935年万氏兄弟推出的《骆驼献舞》,在美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问世8年后上映。上海美术制片厂是中国动画创作的摇篮,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80年代处于辉煌期,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动画的“梦工厂”。[1]每个阶段都有影响深远的动画片出现。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动画并没有跟得上时代的潮流,中国动画市场长期被日本动画和美国动画所占领,造成了国家的经济损失的同时,更影响了青少年的思维趋向。为何中国动画发展会如此?值得所有人深思。 2中国动画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动画产业未形成品牌,缺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认知 当前,在中国动画市场上,《喜羊羊和灰太郎》《熊出没》深受儿童的喜爱,但经通过市场调研,很多中国家长并不倡导自己的孩子观看,儿童在观看的过程中,大脑潜意识中学习动画片中的片段。以看《喜羊羊和灰太郎》为例,很多孩子学会用玩具打头,嘴里说着动画片中的台词“我会回来的”,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新海诚的作品《你的名字》在前期的剧本创作和人物设定时,已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了创作中且并不局限于本国的传统文化。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正是中国当代青年所欠缺的,也正是当前国内动画存在的症结,很多中国元素被世界人民所共享,拍出精美的动画,比如日本的经典动画《中华美食》直接选用中国各地的美食为题材,还有《功夫》《星宿与四圣兽》等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选择题材;美国的经典动画《功夫熊猫》《花木兰》等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选择题材;还有法国的经典动画《高卢夺宝》等等。 2.2动画创作融合传统文化元素表面化,原创力不足 1981年中国大陆上映的动画片《三个和尚》,曾风靡全球。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民间故事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动画片《三个和尚》在原本故事上有一些新编,在角色设计上采用中国工笔、中国人物形象,画面简洁但能说明问题,形式上寓教于乐、个性鲜明。当代的动画编剧忽略了动画角色设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和扎根于受众心理的重要性,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墓碑的由来”家喻户晓,以这样的题材拍摄成动画片,既告诉孩子祖先的伟大又可以有保证成片的收视率,仅凭借自身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喜好写剧本定角色,不仅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更无法真正做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表达。 2.3动画创作人才不了解受众市场、不明确内容定位 目前中国动画大人不屑、小孩不爱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动画创作人才不了解受众市场,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查。日本动画在受众人群年龄上做了分类,每个年龄段有与之相对应的动画,既保证了受众市场,又明确了动画的内容定位。 2.4动画创作融合传统文化未与时俱进化,没有鲜明的自我风格 中国动画角色设计一直受中国工笔画笔法的影响,比如《黑猫警长》《成语故事》等,所以中国的动画角色设计里有水墨画的影子,在过去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中国动画角色设计直接运用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缺乏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习惯脱节,导致当代动画角色设计单一,没有鲜明的自我风格。 3中国动画发展存在问题的整改策略 3.1动画创作上映审查化 早在2013年为了确保国产动画片传播正确价值观念、提供健康精神食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通知加强国产动画片内容审查工作:坚持正确导向、避免暴力恐怖、把握健康格调、避免崇洋西化、加强审查把关、组织全面排查等一系列内容。[2] 3.2动画创作地域化、民族化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课题——文化自信,但中国的动画却越来越商业化,优秀的剧本少之又少,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国的动画应从民族文化中探索发展之路。我国传统文化主要优势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3]中国传统文化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比如《阿凡提的故事》提倡中国动画的本土化、地域化,剧中阿凡提的角色设计将地域本土文化巧妙融入角色设计中,塑造出本土动画形象。 3.3动画创作前期剧本连载漫画化 中国动画制作流程不同于日本,日本的动漫产业链从漫画连载开始,漫画连载阶段可以测试一部作品是否受欢迎,比如《海贼王》《火影忍者》《名侦探柯南》等都是特别受欢迎的漫画,随后才改编成动画,不受欢迎的漫画将会早早收场。笔者认为中国动画可以借鉴日本动画的这种方式动画制作前期剧本连载漫画化,一方面为拍摄动画提供了剧本来源,一方面同时确保了剧本的质量保证了受众。动画剧本的好坏、质量问题交给受众去评定,从而改变中国动画剧本无创意、拍摄的动画化不受大众喜爱的问题。 3.4中国动画创作,西方科技化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中华文化神圣而威严,很多中国传统文化被世界所推崇。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动画角色设计创作灵感,就能创作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性动画角色,例如前文提到《阿凡提的故事》,维吾尔族的代表。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动画不断涌现,美国的动画剧本和角色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题材,结合自己的高新技术,获得很高的票房,比如《花木兰》《功夫熊猫》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的创作题材,但在角色设计上花木兰一个中国历史上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延续美国动画“说唱”的人物角色语言风格,未能把人物角色的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在动画角色设计上只有外形,缺少灵魂精髓的注入。中国动画角色设计可以采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角色创作,体现中国形象,由西方科技来帮助完成,从而增添动画角色设计的生动性。 4结语 动画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心中崇高信念的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的稳定,人们对精神食粮的追求催促着当代动画爱好者更加努力地摸索前进,找出当前动画发展的不足,寻求整改方案,从而推动中国动画的发展。这是动画爱好者应做的贡献,更是当代人的责任。 作者:杨楠楠 刘东明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动画发展策略篇2 动画产业是典型的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非常重要的组织部分,创意也就成了决定动画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之一。因此,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以及教育发展对策的制定,都必须遵循动画产业这一创意产业的独特属性,采用产品的非标准化策略,即差别化策略来丰富动画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在动画人才的培养上,更是要重视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或模仿西方国家、日韩国家的优秀作品,要保持中国动画作品的原创性、创新性,这一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动画作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赢得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一、中国动画产业的市场现状与问题 (一)质量不高,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对于中国当前的动画产业而言。最缺乏的是创意和营销策划能力。在动画制作过程中,一个好的创意可能会价值连城。但是动画制作的创新并不是可以直接学来或是模仿他人的,这需要自己亲手实践才能获得。创意,是目前中国动画业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中国动画市场上有太多的作品或多或少的带着别人作品的模样,所以中国动画产业的产出虽然相对较高,但是动画作品的质量却相对较差,与日、韩、美等国家的动画制作水平还存在的很大的差距,加上中国动画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为动画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一味抵制外国动画作品,以及政策性保护反而不利于中国动画产业的长远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迫切需要对中国的动画产业结构和管理体制进行完善。 (二)审核过严,很多作品缺乏深度 动画产业发展的诱人前景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中的种种弊端,中国对动画作品的审核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如没有指定和推卸动画分级审核机制,对动画片的审核通常是“一刀切”,导致很多中国人对动画产业的认知严重不足,很多人还认为动画片就是给少年儿童拍的,这就导致了我国动画作品审核过严,很多作品缺乏深度。针对成年人的动画市场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所以造成了中国动画作品的“幼稚”形象。可以说,中国动画产业分级制度的缺失,限制了很多动画投资人的投资热情,也让很多动画创作人员畏手畏脚,更是把很多的成人观众排斥在了中国动画产业之外,他们只能在网上看一些国外的优秀动画片,这其实也是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一大失误。 (三)竞争激烈,创意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观众很容易就能通过网络渠道收看国外动画片,电视也不再是国人观看动画片的唯一渠道。我们在欣赏国外动画片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国产动画片的不足,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看国外动画片,反而对国产动画的观赏越来越少,这无疑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同时,随着中国动画行业内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动画制作企业盲目求“快”、求“量”,所以经常是模仿他人的作品,导致中国动画作品的创意性严重不足,严重脱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需求,这对中国动画产业的长远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迫切需要尽快完善动画运营模式,制定更加科学的产业发展对策。 二、中国动画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 自上世界60年代开始,我国的动画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停滞不前,尤其是在文革期间,甚至出现了倒退现象。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中国的动画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一)行业前景 由于我国动画市场的需求在急剧扩大,所以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已经建立了生产基地,国家对动画产业的发展也制定了很多政策性的扶持条件,国外动画片的放映在国内还存在一定的限制,这就为国产动画片的崛起创造了相对有利的条件和足够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国动画教育专业的陆续开始,为中国的动画市场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新鲜元素,增强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商业前景 艺术和商业是动画产业的两个主要特征,动画产业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体系和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动画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动画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趋势在不断加强,动画产业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动画产业与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休闲产业、教育产业的融合,都为动画产业创造出了更广阔的商业前景。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休闲时代的到来,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其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市场效应毋庸置疑。因此,随着政府对动画产业支持力度的加强,高素质动画人才的越来越多,社会大众动画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动画产业链将会更加完整,商业发展空间也将会越来越大。 (三)教育前景 从整体上看,世界各国的动画教育发展主要都会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技术融入性推动动画教育的普及,二是受国际和国内动画产业的特点影响,只能制定适合本国的动画产业发展战略。这对于中国的动画教育而言,同样也不例外。近年来,计算机动画制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对程度上降低了对动画制作人员绘画技能的要求,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动画制作活动中来,入门门槛变得更低,教育培训费用也有所下降,这就为更多的人接受动画专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同时,中国动画产业市场需求的越来越大,现今动画制作业有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动画专业人才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动画教育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动画教育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动画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极大地刺激了教育界,我国动画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在扩张,但是动画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动画企业大声疾呼“人才缺乏”,难以找到能满足其发展所需的动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很多动画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经济收入偏低,这就需要我们需求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的动画教育发展策略。 (一)人才培养应要与市场需求充分结合 “动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商品”,动画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我们站在市场的角度进行人才培养的规划,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充分适应,培养出更多“适销对路”的动画人才。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或者有的教育结构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容易脱离市场需求,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相对缺失,知识应用能力相对弱化,无法阻止当前动画市场需求不断变换的实际,形成了对动画教育资源的很大浪费。对此,高校等教育部门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加快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加动画制作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强动画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性,这样才能确保动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改善教育环境,加强国际交流 针对我国动画产业发展和动画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高校等教育部门应当有意识的“走出去”和“引进来”,通过自身教育环境的改善,以及优秀教育人才和教育理念的引进,提高中国动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对此,教育部门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能够为在校学生动画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一方面要加大硬件投资的力度,加快学生动画制作实践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尽力搭建能代表动画产业技术前沿的教学平,配备能完整支撑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无纸动画﹑定格动画、数字音频、影视后期制作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先进设备。 (三)严格动画教育专业的审批程序,加强教育实力的评估力度 我国的动画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与美国、日本等动画大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动画教育得以快速发展,但是人才培养质量却不容乐观,如很多高校对动画专业的开设是非常盲目的,可能自身还不具备较高水平的教育实力。因此,无论是学校增设动画专业,还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审批部门,对中国动画专业的设置都要进行科学论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只有那些符合条件的院校或教育机构才能准予开设,对不具备能力设置本专业的院校应待时机成熟后再作考虑。同时,对于目前已经开设动画专业的教育机构,也应当加强对其教育实力的评估力度,包括对学科构架的评估、合格教师的评估、教材的评估、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毕业生就业后的追踪评价等,对于存在较大问题的应停止其教育资格或责令他们限期改正,这样才能有效改善我国当前动画教育的各种乱象。结语总之,基于我国动画产业的市场发展现状,必须首先从动画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上寻求突破,只有打破体制障碍,提高动画人才的培养质量,给动画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中国的动画产业才能获得强有力的发展动力,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动画作品,提高中国动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冯宾 王兴起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 动画发展策略篇3 一、动画产业概述 动画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相当广泛。“创意”作为动画产业的核心主旨,将动画、动漫作为其主要表现方式,传播方式多样性。而如今,与动画产业衍生而来的产业产品多达数十种,如服装、网友、玩具等,其发展与经营方式与动画产业相结合而衍生生出的产品备受关注。与此同时,动画产业相关主题乐园、游乐场等一经开放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与欢迎,动画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部分经济的发展。中国动画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60年代,当年的水墨动画一经推出便引起巨大的反响,后面又推出了布塑动画,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虽然中国的动画产业起步较早,但由于当时国内对于这一新兴产的重视度不够,而使得动画产业无法一直保持优势并不断创新,最终使得其发展停止不前,在发展与技术上都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2012年动画产业的规模高达320亿元,其衍生市场220亿元。动画产业带来的而经济发展持续并稳定的增长,属于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朝阳产业。这些年来,中央与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针对动画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与专项政策,鼓励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产业快速发展,经历了由大到小、由少到多、由代工到原创等一系列的转变,产业结构不断的进行升级完善,越来越多优秀的动画、动漫作品得以展现,其发展前景不言而喻。一些优秀的动画生产企业拔地而起,不但对这个行业的市场研究透彻,也推动着企业文化与动画产业文化的发展。因此,一批制作精良的动漫产品品牌也逐渐展现出来,引导着中国动画产业不断的发展。即便如此,中国动画行业的发展增长迅速,但相对于日本与美国而言,中国动画产业的规模与影响力仍显得不足。 二、中国动画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动画行业的核心宗旨便是创意,因此在对于与技术人才的要求上,不仅仅是要求专业,创造也同样重要。对于原创动画作品而言,制作、加工、经营每一步都是非常重要的,动画制作的每一步相对于一般的影视作品而言,更有难度。因而导致动画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供需不平衡。人员配置失衡:重设计,轻创意;重角色,轻故事;重形象,轻技术;重制作,轻营销;重形象,轻品牌;重产品,轻服务;重数量,轻品质等。在对于动画产业经营方面的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既能充满艺术的专业制作人员又能实现专业制作与推广的动画产业人才,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专业的人员与运营团队对于动画行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自主品牌缺乏;目前国内动画产业生产商大多数都是让日本、美国的动画产业进行代工,缺乏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大部分的生产商追求的是批量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以便获得更高的利益。代工产的动画产品远远多于自主品牌产品的生产。而一些企业盲目追求市场拓展,所开发研究的产品与市场的连接度不够,导致自主品牌的质量不达标。一方面,国内的动画作品大部分是由国外的动画企业加工而来,原创动画的生产能力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国内动画产业的市场极为广阔,而因为自身的不足,而导致其消费市场被日美动画所占领,一些国外动画企业为了占领中国市场,迎合中国人的喜好,推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关的动画作品,例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产业链条缺失;从创意产业的角度去看,动画产业的产业链应该是清晰的,是制作、出版和推广、销售、运营等。动画产业受内部因素影响,使得动画产业的投资与收入不成正比,其主要经济来源于动画产业衍生出的周边产品,例如玩具、游戏、服装、主题公园等。动漫作为动画产业的基础,投资成本高,利润回报低;推广周期长,市场周期短;铺货范围广,版权收益低;产品类型多,消费体验少。因此中国的动画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许多的动画企业还在对外实行外包、外加、代做。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益低。国外的动画产业的资金大多是来自基金或者大企业的支持;国内动画企业的资金一般都是由自己投资,前期缺少有关市场的积极配合,制作出的动画产品没有专业的运营团队对其进行宣传,靠政府的帮助扶持补贴根本无法支撑一个产业的长久发展。许多动画企业也因亏损而无法继续运营,国产动画的发展也因此受阻。 三、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发展完整产业链 在动画产业完整的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对于动画产业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日本与美国的动画发展早已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而中国却因为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而无法形成一套有效的可以循环的产业链。传统营销模式下,动画制作公司担当的是原材料供应商的角色,处于整个价值链当中的最低位置,想要获取在整体利润的提升通过营销推广开发竟可能多的新的价值链是必然的。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完善的动画产业链,由动画企业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动画作品,让媒体对动画作品进行宣传、播放,提高动画作品的知名度,相关企业对动画产品的衍生品进行生产销售,每个环节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构建起一个有效的经济产业链。 (二)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加大对中国动画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国内外知名的动画艺术家与企业家,致力于打造属于中国的动画品牌与骨干动画企业。设立相关的奖项来支持原创动画作品的制作,加强动画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推动动画作品形象衍生产品的发展。积极推动传统动画产品的传播方式,选择更具影响力的媒体进行传播。积极推动动画产业的发展,鼓励动画企业在国外进行投资、设立相关的分部,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与技术优势,让中国动画作品最初国界,向国际化迈向一大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出台相关的政策,保护原创动画企业的利益不受任何人侵犯。 (三)畅通播出平台 动画作品是动漫的延伸,它让动漫的载体从书籍拓展到了媒体。在对于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更加应该使得动画作品的播放畅通,因为,电视台与影院对于动画产业的发展都应该是积极的、支持的。 (四)加强原创力度 国外动画的流入对国内的一些动画企业影响极大,跟风热潮,追求批量产品的短期变现能力,动画企业缺乏系统的品牌经营。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有着许多的可以创作的题材。“原创”是抓住国内动画市场的一个制胜法宝,结合观众的心理需求,制作出富有内涵且极具创意的故事情节,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动画品牌。 (五)加强人才的培养 高校应当建立起相关的专业,来培育一批的动画专业人才,所学习的科目不应该局限于设计,对于产业链的管理与经营都应当有所涉及,全能的动画专业人才的缺失是国内动画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注重于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六)加大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 注重于对动画作品形象的宣传,深入人心的动画作品形象更容易得到人们的青睐。其衍生产品才能够得到更受欢迎,为动画企业经济带来收入。因此,在对于动画作品形象进行设计时,要使其富有特点,才能发掘出更多的衍生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创造收益。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仍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支持国内原创动画作品。构建起一套适合国内动画产业发展的完整产业链,加强人才的培养,建立起属于国人自己的动画品牌,形成中国自己的动画文化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肖珉,张世浩.国产动画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失衡[J].今传媒,2006(3):27-28. [2]张露.论中国动画中的文化失语[J].电影评介,2007(3):7-9. [3]陈岳虹.我国动画产业如何走出“有产无业”的困境[J].经济师,2006(8):67-69. [4]马欣.对中国动画片民族化的反思[J].美术,2003.[5]李玉龙.中国影视动画发展现状分析[J].社科纵横,2005(3):144-145+148. 作者:崔怡 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试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基于对广西大学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 归因 职业生涯 【论文摘要】面对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在对广西大学的毕业本科生进行“就业影响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高校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保证学校为大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抓出实效;同时,将就业指导溶入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从1989年开始,教育部在大学生毕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中第一次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也开始从无到有陆续建立起来;经过20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整体上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逐渐完善,工作卓有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实际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成型,一方面,当前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据国家人保部测算,2009年有2400万人需就业,其中新增城镇劳动力1300万;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加上历年累积未就业的大学生,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超过城镇新增劳动力总量半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是任务艰巨。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律,有的放矢地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 一、问卷调查情况 2007年1O月至2008年6月,广西大学“广西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归因研究”课题组对广西大学的毕业本科生进行“就业影响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 学生来自广西大学机械学院、数信学院、计电学院、文传学院、林学院、商学院、土木学院等7个学院,涉及文、理、工三大学科20个专业,均为2008级应届毕业生,实际发放问卷91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15份。在这些有效样本中,男生女生分别为532人和383人,百分比为58.0%和41.9%。调查问卷利用归因理论,从大学生的视角设计问题,以了解大学生所需要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以及大学生对择业成功的归因能力。 (一)就业指导因素分析 关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力度,或者说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就业指导方面原因,受调查的大学生选择排序依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70.7%)、求职及面试技巧培-OII(62.O%)、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61.0%)、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56.0%)、职业生涯设计指导(39.7%)、就业的现场指导(30.1%)、就业的心理指导(28.6%)、其他(3.5%)。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比较需要的几类就业指导和服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求职及面试技巧培训、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频次均超过半数,因为这些都是具体的、能够马上见效的,学生急需,也乐于接受。但对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业的心理指导等能对学生就业产生长期性影响的指导,大学生选择的不多,频次没有超过四成;这说明大学生择业过程有急功近利的成分,缺乏长远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也未注意到应完善自己的就业心理,提升自己长期的、稳定的就业竞争力。 (二)学校实力因素分析 从劳动就业视角看,大学生在校学习就是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过程,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准备过程。基于这个视角,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局限于劳动就业基本知识、技能的指导,而是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学校教育服务功能。因此,学校的整体状况——实力也包括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本质内涵。我们也据此设计了问卷问题:学校实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受调查的大学生的选择依次为学校的知名度(71.5%)、专业的社会适应性(59.6%)、学 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49.9%)、学校的教学质量(29.8%)、学校的学风建设(19.9%)、其他(12.2%)、学校的地理位置(10.9%)、学校的科研水平(10.6%)。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择业中学校因素的归因存在混乱,一方面,认为学校的知名度最有影响力,是学校和学生实力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对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的关键因素——学校的教学质量、学风建设、科研水平等不重视,反而在意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学校的地理位置等非关键因素。这种混乱意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少大学生单纯依赖于学校的名声,忽视学校的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他们更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较少意识到学校的整体实力与自己息息相关,特别需要每名大学生在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等方面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就业干扰因素分析 就业影响之就业干扰因素反映了大学生认为影响他们择业成功的不利因素,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暗含一个因果关系在问 题里面,就是假设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于是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就业信息量少。从表3看出,样本数据没有反映出这个逻辑。只有18.7%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却有60.9%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量少、45.9%的学生认为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37.8%的学生认为难以发挥自身优势、34.5%的学生认为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28.9%的学生认为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数据相差最高42.2个百分点,最低11.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就业信息、了解社会就业环境、学会发挥自身优势、择业决策方法技巧、了解招聘流程和要求均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内容;或者是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到位了,但学生本人没有充分利用,达不到理想效果。不管哪种原因,都说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要讲究实效。 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大学是年轻人处于从学校最终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人生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角色急剧变换,社会责任骤然加大。引导大学生顺利成才、最终择业成功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目标所在。因此,高校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实现自我目标,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保证学校为大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抓出实效,同时,应将就业指导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即是个人在从事职业之前或职业发展过程,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影响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编制职业发展计划,确定行动时间及制定行动方案。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结合社会需要,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角度,找准人生坐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专业,科学制订行动计划,合理安排行动步骤,挖掘自身潜能,优化个人素质,实现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对于一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培养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重新树立目标,规划前进的方向,并在专门人员指导下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对于二年级大学生,可指导他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工作技能锻炼,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认识自我,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三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依据个人发展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帮助他们做好求职或升学的方案,了解搜集职业信息的渠道,提高求职技能,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职业目标。对于四年级大学生,应督促其锁定职业生涯规划,对前三年的准备进行认真总结,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恰当,自我定位是否准确。其中,应重点协助学生调整心态,强化求职技巧,开展就业咨询和服务,加强职业导航教育,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 (二)队伍建设和理论探索 根据国外高校成熟经验,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实施高水平就业指导的关键。职业指导老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应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因此,学校应引进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才,配以较齐全的制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保障这些专业人才得到相关的培训进修与实践锻炼以胜任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工作。设立专项课题基金,鼓励职业指导老师积极开展相应专题研究,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探索和提升,为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提供理论支撑。 (三)就业导向的教育改革 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设置专业。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方,“如何生产产品、生产的产品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成功与失败。特别是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的不断加大,高校更应主动围绕就业市场需求、在进行招生时就需要提前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制定招生计划。与此同时,应进行课程设置调整,紧跟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尽可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市场需要。 应以就业能力开发为导向,调整学科结构和教学。教育质量评估与就业准人制度相结合,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建立模块式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加强课程和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注意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相互沟通。建立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行定单、定点、定向培养的模式,开拓毕业生校外职业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如何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 学风建设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急骤增加。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等问题更加突出.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反映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也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的学风建设问题。 就业指导与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两项重要工作.毕业生就业必然要求高校为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良好的学风也必定促进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学生更好地就业。将两者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将促进高校学风建设,也必将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反映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改革和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教育已进人大众化阶段。体制改革以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取代了传统的计划分配。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高。就业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自我期望值过高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显得十分重要。 2.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反映了当前高校当中普遍存在的就业指导方面的不足。 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就业观念上有较大的偏差。普遍眼高手低;在就业竞争中,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综合能力和总体素质还不能达到一些企业的要求:这就说明了我们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力度不够。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指导效果不理想;就业指导教育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普遍显得缺乏生气与活力.造成了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在遇到就业矛盾和问题时束手无策。 3.就业指导方面的不足折射出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不足。 大学生的就业和学风建设就像两面镜子。相互折射着。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毕业生在就业中表现的情况反映了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如:有的大学生平时学习缺乏远大理想。精力投入不足,对自己人生、工作缺乏目标;有的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纪律松散。不讲诚信,在就业时形成了有专业有能力。无信用的现象;有的大学生严重缺乏自我管理;目前大学生中基本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刚踏上工作岗位就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的现象,很久都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这些都普遍反映了我们在学生的日常学风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学风建设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以就业指导为切入点.进一步推进高校学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就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目标的一致性。 高校的就业指导就是指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需要等综合能力素质及有关就业的一系列问题的咨询、指导过程,是帮助、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一课。学风建设是指高校根据学风的特点、规律和目标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校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治学精神、学习纪律、学习考核等诸方面所施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管理,是融德育与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就业指导和学风建设客观上就更要求在校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各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综合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为今后就业及发展奠定基础。 2.就业指导是学风建设的有机载体。学风建设是就业指导效果的有力保证。 毕业生就业竞争。说到底是学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的竞争。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高校学风建设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优良的学风能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它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年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在加强各项软硬件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优化校园学习环境的同时。还应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其紧密结合.努力使就业指导成为学风建设的有机载体.使学风建设成为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就业的坚实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市场竞争力。 三、切实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引导学生为就业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职业目标。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对其日后的奋斗和努力是非常重要的,而良好的学习风气能有助于其在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职业规划的推动下建立学习主动性、求知欲和刻苦学习的意志力。因此。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让其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很好的规划。为就业指导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风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让学生将就业与当前的努力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在基础知识的巩同、专业知识的深入和综合知识的提高上有所突破,引导学生适应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就业竞争。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如何找工作,而更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创造、创新能力。就业指导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政策答疑、面试应聘指导.而是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就业素质.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对未来人生的综合设计。在优良学风的浸润与熏陶下,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实现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3.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良好的学风包括学生的自立、自理、自强不息的能力。大学生毕业后经过一定时期的培养与发展,必将职业分流,走上各级岗位成为国家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自我管理意识和日常文明行为的培养不仅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在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中逐步形成的。我们在抓好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利用这些平台实施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自我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建立大学生自立自强、文明上进的良好学风,使当代的大学生拥有高度的自制力和事业心.爱岗敬业。勤奋奉献。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顺利就业。并事业有成。 4.运用校园舞台,增强责任意识。 当代的大学生多数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独生子女的优势和弱点十分明显.因此,应在学风建设中运用校园舞台和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爱校荣校的思想教育,加强团队协作精神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各项素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展现自我价值。 四、总结 总之。学风建设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反映出的学风问题.我们应以就业指导作为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促进学风建设.从而使我们的高校在2l世纪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浅谈主题班会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主题班会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学生班会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和发展指导的重要中介和桥梁,是开展班级工作、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着对班会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作用发掘不足等问题。开展好学生班会,对于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在校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职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学生班会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和发展指导的重要中介和桥梁,是开展班级工作、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开好班会,对于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在校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主题班会是促进就业指导全程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的毕业生仅仅靠临近毕业时掌握一些就业政策、择业技巧就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已经不太可能,也就是说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仅放在毕业班来进行。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而言,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高校要形成从人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形式,学生班会是为数不多的从学生人学到毕业一直开展的学生活动之一,是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重要保障。利用班会的形式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学会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就业能力、择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班会的内容上要有所区别,比如大一阶段,主要是进行职业意识培养,要帮助学生明确大学生活在学涯和职涯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唤醒职业规划意识。大二则主要是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着重引导、帮助学生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大三阶段主要是职业能力强化,进行分类指导。大四进行就业行动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各项就业准备,了解步骤方法,把握形势政策,收集就业信息,落实就业单位。 其次,开好主题班会有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参与。构建全员指导、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学生班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对受指导者来讲,班会是参与面最广、参与次数最多的集体性活动。通过参加就业指导为主题的班会,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系统的、连续的就业信息、择业技巧、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有效指导;对于指导者而言,学生班会是一个良好的工作开展平台。一方面,班会可以邀请不同的指导者参与,比如学校的各级领导和各部门教职工,全员指导毕业生如何择业和求职;另一方面,班会可以有多种主题,择业观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介绍、就业信息传达、就业流程说明等等,从而全方位地使学生接近就业、了解就业。 第三,主题班会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班会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学生在班会上可以彼此平等、畅所欲言,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同时还可以亲自参与到班会组织、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不断调整就业工作模式,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校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发言、表演、模拟训练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和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第四,主题班会是就业新政策、新理念得以及时贯彻的重要渠道。相对于学生上网、读报、班级主页、QQ群、宣传橱窗以及课堂通知等方式,班会具有普及面广、连续性强、形式规范、系统及时等特点,是就业新政策、新理念得以及时贯彻的重要渠道。由于学生班会自身的“会议性”和“权力”效应,学生对班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对班会上传达的信息、政策的重要性认识要高于其他形式,贯彻的力度也要强一些。同时由于班会往往是“例会”,周期短、连续性强,可以及时地将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 总之,学生班会作为开展班级工作的重要媒介,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发挥好这一作用,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第一,应正确制定班会主题,做到针对性强、目标明确。首先,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以确定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适时地帮助学生辨清是非,提高认识。就就业指导工作而言,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确定相应的主题,如早期侧重于基础就业知识的培养,后期针对就业技巧、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养等等。其次,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确定班会主题,就业形势在不断发展变化,就业工作也在随之调整,因此班会的主题也不能一成不变,而要做到与时俱进。同时,班会主题的确定还要注重系列性和模拟性。班会主题的系列性,指围绕一个总的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相互关联的分主题系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系列性的班会主题对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适用,可以给学生多样的、系统的、持久的、综合的就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模拟性主题是指根据一定时期的教育要求,以模仿某种具体的工作、学习、生活情景为主题。对于就业指导工作而言,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举办模拟招聘会、模拟面试等,一方面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就业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自我教育、自我参与意识。 第二,班会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提升主题班会的吸引力。班会不仅仅是“教育课”,主题班会可以集教育和“娱乐”等功能于一身,即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主题班会可以采取模拟扮演式、咨询答疑式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内在体验,让学生换位扮演,亲身体验,从而受到感染和启迪。还可以采取专题辩论式、娱乐表演式,通过辩论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处理问题;而娱乐表演式可以增强班会的趣味性,提升班会的吸引力,从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保证教育效果。另外,主题班会的召开应该被视作是班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此,主题班会不能过于仓促,同时也不能太情绪化,天马行空,这样做只会淡化班会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甚至起到负面作用。这就要求主题班会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流程、周密的事先设计和组织框架,比如目标、重点、难点等等。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给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大学生充分、全面、安心、满意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以大学生的就业实际、自身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之一。因此,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实现毕业生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触目惊心的数字,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高校办学、治学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学校的原因。 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总量压力增加。高校毕业生从2006年的4l3万人增至2009年61l万人,到2010年的630万人。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2.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就业影响更加明显。2010年高校630万毕业生,加上历年未就业人员,超过700万的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可以说,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找工作,是社会对“80后”这代人的又一次考验。 (二)大学生的主观原因 1.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大学生的择业观和成才观滞后于就业体制改革,择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大多选择在东部沿海等中心城市就业.对急需人才的基层、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山区却少人问津;向往机关、事业单位,很少人考虑民营企业,更少人考虑自主创业。2008年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2.就业能力差。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学习成绩优良,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等十分欠缺,择业时很难让用人单位满意。 3.就业心理脆弱。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持有不同的就业心态,很多毕业生存在自我认识过高、理想脱离实际、心理封闭、害怕困难等问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差;自卑感强,缺乏自信,与人交流、沟通存在障碍,等等。 4.精神追求欠缺。现在的毕业生是“80后”,且独生子女较多,从小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上较脆弱,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很不完善,精神信仰匮乏,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缩退却。 5.缺乏职业道德,诚信意识薄弱。一些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具有强烈的功利性目的,对个人的发展考虑过多,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和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缺乏诚信意识,违约离职、频繁跳槽现象普遍,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接收计划。 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给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大学生充分、全面、安心、满意地就业。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效途径。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根据新形势发展进行转移,就业指导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地位,把就业教育融于平时的思想教育中,作为大学生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来进行。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就业实际、切身利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最好时机,而且是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以涉及学生利益的就业指导作为新的工作重点,是思想教育突出人性化的具体体现,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要紧紧把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动态、新特点、新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细、做实,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以下在问题。 (一)对就业指导内涵认识不足。 就业指导部门承担着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压力,就业指导工作强调服务功能,重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主要将力量集中于搜集就业信息、为学生咨询就业政策、组织学生参加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却忽视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择业观、就业观、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造成大学生求职障碍的思想问题和职业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 (二)就业指导工作定位不准。 就业指导往往定位于“就业”指导,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才进行就业教育,未毕业的学生“事不关己”,出现就业教育工作“前松后紧”的局面,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三)就业指导人员相对不足、渠道单一。 就业指导工作只靠职能部门、部分学生工作人员及个别教师参与,不能引起各层面的人对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由于人手不足,难免出现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信息多,就业观念教育少;讲普遍性问题多,解决思想疑惑少;介绍方针政策多,敬业精神培育少;学生盲目就业的多,深思熟虑的少等现象。 毫无疑问,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问题,与当前高校忽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思想教育息息相关。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就业形势政策教育。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教育,积极宣传国家和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充分做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要继续利用讲座、论坛、网络、新闻宣传媒体等多种方式,坚持正面教育,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动员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去,在校园中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工作。新出台的征兵政策的征兵对象主体倾斜于大学生,鼓励更多的毕业生为国防建设作贡献。广东省为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自2009年起,每年招募16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服务,制定了《广东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实施意见》;为鼓励毕业生走创业之路,2009年至2011年,重点扶持400个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为2000名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创业辅导,组织6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理念教育。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只抓就业环节,而必须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新生军政教育、形势教育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渗透到社会实践和实习中,引导学生从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起步,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在今后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学生能对照自己,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在新的就业环境和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合在就业指导中全程为学生服务,要将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就业作为思想教育新的着力点。改变思想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端,发挥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教育工作贴近学生实际,针对学生所关注的就业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in、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观,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教育和激励学生自强不息,树立追求先进科学知识、做合格人才的成才观,鼓励他们要凭借自身的优良素质参与公平竞争.从容选择自己的用武之地,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教育毕业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正确评价自己,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不要把收入高低作为评价职业好坏的唯一标准。职业是无贵贱的,正所谓“行行出状元”,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学历深浅,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就能从就业“寒冬”中突围而出 (三)创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就业和择业是大学生重要的人生转折.是他们迈向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方式方法,而且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心理辅导、养成教育、危机干预等手段,让思想政治工作进宿舍、进社团、进网络,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为毕业生提供真诚关怀、科学指导、周到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迈好人生关键一步,增强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就业指导队伍在专业结构上应体现跨专业的特色。指导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逐步构建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人员要定期培训,重点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知识,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和择业咨询的能力和水平,对学生教育要通过交流、谈话、沟通等方式,结合必要的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手段,帮助毕业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以便于选择最合适自己、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的职业岗位。尤其要针对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灾区毕业生和残疾或有心理缺陷就业难的毕业生,要进行就业帮扶,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正确面对现实,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对待就业过程中的问题。以肇庆学院为例,几年来,该院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就业率2007、2008、2009年分别为99.23%、99.8%、98.26%,这与该校注重抓就业教育、抓就业措施的落实及就业服务形式多样化是分不开的。在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上,该院作为就业工作重点来抓,对毕业生弱势群体注重加强人文关怀、信息指导、心理辅导和思想开导,为帮助他们尽快就业。通过包车或交通补助等形式安排贫困毕业生免费参加校外各类招聘会或应聘活动,2008年共补贴经济困难毕业生(含难就业群体)外出就业择业交通费26960元,惠及毕业生1254人次(其中88人为困难生,直接报销车费15205元);对灾区生源毕业生共补助5400元,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为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应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毕业生就业.以健全就业指导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完善内容,改进方式与手段,拓展有效载体,优化环境,注重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迎难而上,真正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学生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和实际能力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为积极应对目前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对毕业生进行科学性、实效性指导,使得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严峻的就业压力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重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社会原因。 随着近年各大高职院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毕业生人数高达61l万人,加上历年约150万未就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达到新高,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使得社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这样的供需矛盾,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2.个人原因。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从众攀比心理严重。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并不知道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是什么,只是盲目地游走在招聘会现场。找工作挑三拣四,非大公司不去,非大城市不去,把工资待遇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2)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3)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弱。(4)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在就业后,频繁跳槽,成为社会上所谓的“跳蚤族”。 3.学校原因。 (1)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盲目招生。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使得学生不能顺利就业。(2)就业指导体系相对滞后.虽然许多院校都已经为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也仅是忙于一些通知的传达和校园招聘的联系。并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合理安排学生就业。(3)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如何发挥作用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辅导员的要求都很高。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多是由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担当,他们来自各个专业,对就业指导这一专业领域并没有深入了解。如果辅导员没有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缺乏相关技能,就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自己也应该虚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多走访企事业单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一位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老师。 2.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提高核心竞争力。辅导员应该做到:一方面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有过硬的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 (2)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贯穿于日常教育中。教育学生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定位自己。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及集体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 (3)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明确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 3.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指导。 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并在学生中广泛动员,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4.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全力配合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三就进入了毕业实习阶段。在这个时候,学生不仅忙于找工作,还要做好毕业设计。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平衡,辅导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就拿我院今年毕业生来说,在毕业生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不积极找工作,甚至放弃好的工作机会.认为应在学校多学点知识;另一种是学生认为工作重要,学校的事情无所谓,不和老师沟通探讨就业问题,态度不积极,在专业理论上落后了很多。因此,辅导员要做到:做好实习学生的计划、安排、总结,及时将学院的信息通知学生,经常与学生的专业老师联系,了解在外实习生还应该做什么,使学生能够及时完成在校的学业。 5.大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 这里所指的大学生离校是指第六学期的大学毕业实习阶段.在第五学期末.许多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在继续努力当中。因此,辅导员就必须分别对待这部分学生,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一方面,对已就业的学生,辅导员应走访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学生或学院的建议。这样辅导员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有利于辅导学生就业。同时,辅导员能及时与毕业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公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避免学生频繁跳槽。另一方面.对未就业的学生及时给予就业指导,长期进行电话、网络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并将校园招聘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于特殊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将学生信息向领导汇报,寻求上一级的帮助,避免学生因长期无工作而产生心理问题。 6.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相继颁布,各种招聘会、“三支一扶计划”、“从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中征集义务兵政策”等应对措施纷至沓来。然而,很多大学生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职业的选择依然保守和单调。 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辅导员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信赖的人,辅导员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因此,辅导员可以根据各个学生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应该选择自己的路。比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而且积极要求上进的同学,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继续深造,在学历上得到一个提高: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军.这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他们.还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通过辅导员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提高学院就业率,为学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来自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就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高度关注就业工作,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规律和科学方法,给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科学、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其达到就业目标,实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优秀管理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管理工作 摘要:经历了五千年的沧桑变幻,中华民族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重的文化底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将对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思想指导。本文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含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管理思想,认真探讨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新时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生管理思想 1.以人为本。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显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潮,西周时期三龙拥护一人的图形就展现了人的重要性,后来儒家思想也对这一理念非常推崇,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执政思想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行业同样适用,即以学生为本,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实现教育的初衷。2.因材施教。孔子的弟子众多,但孔子坚持挖掘每个学生的特质,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差异给予不同方向的引导,使学生们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现代教育学习和借鉴的。3.修身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文化对每个七尺男儿提出的要求,做好自身的管理是闯荡事业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儒家文化特别强调正己的思想,所谓正人先正己,教师的模范作用能够给学生健康三观地形成带来显著影响,因此修身正己的观念应该铭刻在每个教育者的心中。4.赏罚分明。早在先秦时期,法家就特别重视奖赏和处罚制度,这一观点随着我国朝代的兴替一直传承下来,成为有效的统治工具。赏罚分明在教育行业有非常恰当的应用,尤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者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赏罚机制规范学生言行,引导学生走向正轨。 二、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教育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人口基数较大的中国,教育观念对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的精华,将其融入高职学生管理之中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指引我国教育行业形成端正的价值观念。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之中,不仅能够指导教学观念的树立,也能够发挥从上至下的作用,教育出道德品质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渗透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在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守住初心,更快地适应大量的信息冲击,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学生管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提升教学品质,完善学生的基础生活设施,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还要发掘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2.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因材施教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注重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引导学生走多元化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们选择,让学生在自身爱好的指引下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选择上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多样的选择中误入歧途。3.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修身正己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言行,确保发挥正向的示范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增强知识积累,提升个人魅力;另一方面对待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要严于律己,为人行事让学生信服。4.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赏罚分明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设立健全的学生管理规范,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奖励形成正向刺激,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避免再次出现。此外,奖惩机制要把握好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区分实施强制性的奖惩或缓和性的奖惩,以此优化实施效果。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作用开展逐渐展现,在教育行业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修身正己、赏罚分明的学生管理思想,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应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管理事业中发扬光大。 作者:余云龙 侯娜 刘洋华 宁廷国 姜德龙 单位: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优秀管理论文:初探班级管理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的评定 摘要:在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如何界定和评价“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职业学校的学生无论从地域、学习能力、智力水平和家庭背景等方面与普通中学以及高中的学生都无法相提并论,所以评定中等职业学校里的学生是合格还是优秀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本文结合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的定义、作用以及班主任老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就如何运用评定“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这一方法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班级管理;职业;合格学生;优秀学生 一、“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的定义 从广义上来讲,合格学生是指能够完成学生应该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且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优秀学生则是在合格学生中的拔尖生,德智体等方面都能为大家做表率作用的学生。对于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不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点可能不同,但无外乎是对学习成绩、平时表现、非专业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我们学校的的评价体系中更加注重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方面的评价,在合格学生和优秀学生的评定中,非专业能力和素质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 二、制定标准 第一,“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评定方法。“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的评定是对学生平时表现情况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实行扣分和加分制,基础分制为100分,在这基础上进行扣分和加分后的得分为该同学的最后考评成绩,每周(一)公布一次,一个月(四周)的累计分值即该月评定成绩。85-95分之间视为合格学生,85分以下视为不合格学生,95分以上视为优秀学生。第二,“合格学生与优秀学生”评定细则。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违规违纪行为出现的频次制定扣分和加分的具体评定细则,以便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参考。 三、贯彻和执行标准 标准制定出来了,每位同学也都对标准及评定细则进行了学习,接下来就要进行贯标和执行标准了。在我的班级管理中是如何进行贯彻执行的呢?由班长,副班长,团支部书记和生活委员轮流值周进行考核计分汇总,每人负责第一,一周,将各班委(考勤员、纪律委员、体育委员等)和课代表及小组长的扣分记录进行汇总,核算出每位同学本周的最后得分情况,并在每周一在班级的微信群和QQ群里公布上一周的考核结果,如果值班班长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则要扣值班班长的分数。第二,由生活委员和班长共同负责值日卫生方面的考核计分,出现问题班长和生活委员及小组长连带扣分。第三,由体育委员负责上课站队,间操站队,工服工鞋穿着方面的考核计分,出现问题班长和体委连带扣分。第四,晨检由考勤员负责考勤、病假和事假以及出入教室等情况的考核计分,出现问题班长和考勤员连带扣分。由纪律委员负责检查工服工鞋的穿着情况,出现问题班长和体委连带扣分连带扣分。第五,上课时有各科的课代表负责回答问题,出入课堂,提交作业,睡觉和玩手机等情况的考核计分,出现问题班长、学习委员和课代表连带扣分。 四、分数统计及公布 每周五所有班委、课代表和组长将自己的考核记录表汇总到值班班长处,由值班班长进行最终统计,周一在班级的QQ群和微信群公布上一周的统计结果,汇总表如表1。 五、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在刚开始执行考核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整体分数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出现,这样班主任老师就要及时的引导,加大考核力度,召集所有执行班委开会研讨商定执行力度和调整分值,使合格学生和优秀学生的数量控制在目标比例之内。出现评定分值整体偏高的原因主要是各班级干部和课代表没有严格执行扣分原则,该扣分的地方没有扣分,这时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对相应负责人严格要求,发挥连带扣分功能,使其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的同学会钻空子,例如某同学没有正当理由不到学校上课,正常应该进行请假,但他可能认为我旷课1天也就扣5分,请假也要扣4分,还不如我多回答几个问题就能够补回扣掉的分数。所以班主任老师这时就要对事件扣分进行修订,如果不请假要加倍扣分等细则进行弥补漏洞。 作者:边辉 孙焕新 单位: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管理论文:优秀生管理教育强化措施 一、优秀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 优秀生发生问题的表现形式虽然是不同的,但是优秀生的心理挫折决不是以某个原因单方面造成的,而是几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的不良影响,通过学生个性心理中的不利因素而引发的不良效应。 1.家庭教育的失误 家庭教育的失误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教育理念的缺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绝大多数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成绩“尖而又尖”,而且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家孩子是聪明的,如果孩子不优秀的话,在亲朋好友面前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作为优秀生,来自家庭的期望值越高,其心理压力越大,只有拼命地学才行,就在这样一种紧张、压抑的环境下被动地学习。 2.学校教育的失误 学校教育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学习竞争激烈、学生负担过重,以及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方面。虽然实行素质教育已有一些时间,但学生依旧面临升重点班,升重点中学,升大学的问题,而且由于学校评价体系也注重升学率,各校可谓竞争激烈,但最后受累的当然是学生,更累的是优秀生,不仅要参加一轮又一轮的选拔和测试,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老师、学校领导,特别是班主任对优生的思想管理教育不严,思想上偏信偏爱,往往为了维护三好生、优秀生的威信,对他们的表扬、批评缺乏辩证。如班里有几个学生一次中午隔栏买物,其中有个学生是三好生,当时我对其他几个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当面进行了严厉批评,而对他只说了声“今后要注意”。我对三好生、优秀生往往是督促学习、交待工作多,思想上提要求少,总以为他们的觉悟高,表现好,能自己管理自己,对他们的思想变化重视不够,不能及时教育引导。班里有个班干部C同学,因为对他过分信任,放松了对他的要求,他与其他班的一名男生有了矛盾,结果他叫上班里几个男生与那名男生打架,违反了学校纪律。 3.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影响 电脑游戏机已渗入到我们的生活,电视节目也日趋丰富,而这些也越来越多地对我们的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经常一些优秀学生听到差生们在谈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会怦然心动,很难静下心来看一本好书,完成一道习题,游戏机、电视机等对这些优秀学生的诱惑也很大。考试选拔人才制度有其公平性、科学性,但过分强调分数到“考考考,老师法宝;分分分,学生命根”的地步,只用分数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优秀生由于背负的“期望值”较高,因而受到的心理挫折往往更多一些,在过分焦虑的情况下可能会无法潜心学习,进而对学习产生反感、厌烦情绪。 4.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烦恼和困惑 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烦恼。他们的内心世界比较丰富,他们的内心需求都很强烈,而当这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更会产生许多烦恼与困惑。大部分优秀生有着很强的虚荣心,过分追求完美。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自尊心过度的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这些优秀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稍有一点儿事情做得不够好,便惴惴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这些优秀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特征使得他们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因而很在意他人的评价,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对自己的举止反复考虑会不会有什么偏差,使自己很不轻松。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放松对他们的管理教育,他们也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三好生、优秀生的管理教育,必须加强。 二、帮助优秀生战胜心理挫折的措施 1.协调孩子家长的关系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位学生需要师爱,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关心,尤其是优秀生,父母的爱能让他们动心动情。家长对孩子一定要公平评价,要引导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科考试成绩只是孩子学习状况的一个表现,绝非唯一的衡量标准。家长也要加强和学校教师联系,孩子有什么特点,遇到什么事情,要及时向老师反映,以求得老师的配合。家长要支持老师的工作,老师布置学生做的事情,家长要监督孩子完成,对于学校组织孩子参加的活动,家长也应该热情支持。因为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孩子开阔视野,增强孩子独立活动的能力。 2.要把握好“严”与“爱”的尺度 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培养优秀学生和树立典型时,要注意全面了解考察,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把一些道听途说来的消息作为处理问题的依据,更不能凭一时一事的印象一锤定音。“严是爱,松是害”。对优秀学生的管理教育,要爱护其学习、上进的积极性,要从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出发,对他们严格要求,做到严得合理,爱得真诚,做到放心不能放松,表扬不忘批评。既要防止超越客观实际和优秀生思想接受不了的要求的“严”,使其感到无所适从,挫伤其积极性;又要反对放松管理,搞迁就姑息的所谓“爱”,助长他们一些不良思想的滋长。 3.加大与社会的互动,提高教育合力 首先,社会要坚持正确导向。必须理直气壮地弘扬正气,弘扬高雅,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其次,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强少儿传媒、未成年人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青少年文化产品和青少年教育活动阵地建设,发挥文化科技体育设施的教育功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条件。再次,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如参观访问本地历史文化纪念地,组织当地老干部、老党员、劳模、英雄给学生作优秀事迹报告等。 4.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要使优秀生摆脱这种状况,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健康的生活观的教育,也是正确的社会观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借助各种力量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向孩子介绍报刊上心理健康栏目;请社会典型人物来校作报告,运用榜样的激励作用陶冶学生心灵;宣传心理咨询服务电话,鼓励学生接受社会心理服务;请心理咨询组织的人员来校为学生开展咨询活动等。综上所述,只有科学育人,才能提高优秀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最终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自觉获取知识的智能,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有敏锐、深刻的认识能力;对环境有机敏、灵活的应变、应激能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对人理解、尊重、宽容;具有健康的竞争心理,具有承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不嫉妒他人的成功;具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感;以及优良的意志品质、坚强的自信心和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 优秀管理论文:企业优秀人才思考管理论文 摘要:人才是当今企业竞争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如何留住人才是许多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要留住优秀人才应在建立新理念的基础上,靠事业留人、靠企业文化留人、靠职业生涯管理留人、靠优厚待遇留人,从而给优秀人才创造适合其发展的优良环境和平台。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人才;竞争;激励;环境 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企业间的人才之战硝烟滚滚,如何留住人才对各企业来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课题。导致企业人才流失的因素很多,有外部环境的诱惑,也有内部环境的影响。针对这些因素,企业管理者应该如何建立一个留住人才、留住人心的环境呢?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人应树立新理念 1.人力资本比财力资本更重要。财力资本靠人力资本推动才能增值,人力资本可以转化为财力资本。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企业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所以人才成了企业间争夺最激烈的资本。在美国,企业董事会中不带有财力资本的独立董事,已占到40%以上。当今世界强调能力、智力、智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最佳动力源泉。 2.用好人比选好人更重要。左有伯乐,右有造父,前者会选马,后者会用人。有些企业总是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不注重开发本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注重在自己身边发掘优秀人才。这种做法会严重挫伤自身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浪费了许多时间和财力。只有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使企业的每一个职工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对于特别有能力的人,更应该给他广大的空间和舞台,这样才会使优秀的人才不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而流失。 3.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等重要。当今人性中不能忽视“利益人”的特点,市场经济交换的实质是利益交换。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时代,对于人的认识是: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往往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从事工作;人总是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力图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满意的报酬;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根据这种关于人的观念,企业必须对员工实施严格的外部监督,同时运用物质刺激手段来强化其积极性。 当然我们不排除其他方式例如精神激励为主的优越性。现代社会学也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圈的:第一层圈是“生存”,第二层圈是“交际”,第三层圈是“发展”。相应地剖析留人的三种途径———高薪、感情、事业,我们发现,如果忽略了“生存”,也就是薪水问题,任何“事业”都是空中楼阁。但忽视了感情和事业,留人也很困难,因为人毕竟是有事业追求的。 二、留人应重视“四靠” 1.靠事业留人。人才流动的方向一般都是哪里最能发挥人的潜能,人才就往哪里流动得越多。企业有前途、事业喜人,人都愿意留下。真正意义的人才注重的是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要留住人才,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就得靠事业留人。事业对人才有非常大的凝聚力,有才华的人会把事业作为自己的第一追求,所以应该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成大事,这也是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或许高薪能够一时留住人才,但是事业却能长期留住人才。如何创造良好的“事业”环境,这正是国企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2.靠企业文化留人。文化力就是竞争力,文化力是凝聚力、环境力、素质力的结合,文化力可形成一个拴住人心的环境。企业必须拥有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必须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同时又有实现想象的机会存在。人才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除了工薪等利益之外,更重视追求的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自身在企业内部有机会得到再造与升值。如果企业没有文化或一味地追求利润,而忽视掉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就是给人才加薪,那也只能是留住人才一时,却留不住人才一世。 3.靠职业生涯管理留人。要使每个人都有适合的岗位,有全面的培训,有系统的学习,有整体的关心,给他目标、给他提升、给他机会、给他成才之路。为有才能的人制定他的职业生涯,这是留住人才的最好方法。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职业的成就感有时可能会比他的生命更为重要。所以,给人职业生涯对于他来说,就是给他成功的阶梯,大多数人才在这个时候都会安心留下。宝洁公司、微软公司人才流失率低于5%,原因就在于此。 4.靠运用优厚待遇留人。具体地讲,一是“金色的握手”。即运用股票运作留人,因为员工持股,可解决资产占有与雇佣关系的改善;经营持股,可解决资产占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二是“金色的手铐”。即利用股票期权,让经理人认股、入股权计划,这就给管理者戴上了柔软的“金手铐”。三是“金色的降落伞”。现在企业管理者当中有所谓“58(岁)现象”,也就是身在权位上的时候担心退下来后生活没有保障,于是拼命地为自己捞取钱财,导致贪污腐败。对此可以通过股权认购、退下后获得一大笔养老金,解决养老问题。 三、留人要为之提供“平台” 1.公平竞争的平台。企业内部的环境对于每一个创业者来说都应该是公平的。我们的人才市场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企业内部也仅是开展了公开竞争和选拔,而人员评价、工作评价还比较落后。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我们的差距之一就是缺少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所以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在某些企业内部,人们的不满往往是认知上的不平衡,而不是能力上的差异,所以最终将导致人才的流失;而留下的人也不会因此就获得平衡,如同一个天平,缺失了一方,另一方仍会有不平衡感受产生。 2.参与社会分工合作的平台。不少企业在留人上有一个误区,就是要求员工成为企业的附属品,不能朝秦暮楚。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不把人当作一种资源来看待。但人是活化的资源,不是物。个人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应该允许他参与社会的分工与合作。只要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应该允许人们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才华,毕竟人不是某一个企业所独有的财产。 3.企业领导能力是提供这些平台的关键。要想留住优秀人才,企业领导的能力非常重要。留人靠环境,更要靠好的领导,领导如果能把人力学运用好,留住好的人才自然不在话下。首先,领导要有人格魅力,形成同心,整合群力,这样企业的凝聚力就能形成,从而使员工心理上真正形成团队。其次,领导要激活每一个员工的开发潜力、个人潜力,这样创新力就会显现。第三,领导要做到修己以安人,只有安人才能留人。要了解每一位员工,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对策解决其具体困难和问题。对有棱角、有个性、有特色的人,就要用人所长;对有勇、有谋、有特长的人,要相敬相亲,以贤相待;对有强烈私心的人,则要审慎对待,用其才但更要防其奸,必要时也不要吝惜,免得一条臭鱼搅得一锅腥,请其走人。 当今的企业应该在留人的理念、方法、制度上与时俱进,不断地变革、调整。只有留住企业的“明星”,留住骨干员工,企业才能更好地前行。 优秀管理论文:企业优秀人才思考管理论文 摘要:人才是当今企业竞争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如何留住人才是许多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要留住优秀人才应在建立新理念的基础上,靠事业留人、靠企业文化留人、靠职业生涯管理留人、靠优厚待遇留人,从而给优秀人才创造适合其发展的优良环境和平台。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人才;竞争;激励;环境 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企业间的人才之战硝烟滚滚,如何留住人才对各企业来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课题。导致企业人才流失的因素很多,有外部环境的诱惑,也有内部环境的影响。针对这些因素,企业管理者应该如何建立一个留住人才、留住人心的环境呢?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人应树立新理念 1.人力资本比财力资本更重要。财力资本靠人力资本推动才能增值,人力资本可以转化为财力资本。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企业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所以人才成了企业间争夺最激烈的资本。在美国,企业董事会中不带有财力资本的独立董事,已占到40%以上。当今世界强调能力、智力、智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最佳动力源泉。 2.用好人比选好人更重要。左有伯乐,右有造父,前者会选马,后者会用人。有些企业总是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不注重开发本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注重在自己身边发掘优秀人才。这种做法会严重挫伤自身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浪费了许多时间和财力。只有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使企业的每一个职工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对于特别有能力的人,更应该给他广大的空间和舞台,这样才会使优秀的人才不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而流失。 3.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等重要。当今人性中不能忽视“利益人”的特点,市场经济交换的实质是利益交换。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时代,对于人的认识是: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往往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从事工作;人总是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力图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满意的报酬;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根据这种关于人的观念,企业必须对员工实施严格的外部监督,同时运用物质刺激手段来强化其积极性。 当然我们不排除其他方式例如精神激励为主的优越性。现代社会学也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圈的:第一层圈是“生存”,第二层圈是“交际”,第三层圈是“发展”。相应地剖析留人的三种途径———高薪、感情、事业,我们发现,如果忽略了“生存”,也就是薪水问题,任何“事业”都是空中楼阁。但忽视了感情和事业,留人也很困难,因为人毕竟是有事业追求的。 二、留人应重视“四靠” 1.靠事业留人。人才流动的方向一般都是哪里最能发挥人的潜能,人才就往哪里流动得越多。企业有前途、事业喜人,人都愿意留下。真正意义的人才注重的是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要留住人才,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就得靠事业留人。事业对人才有非常大的凝聚力,有才华的人会把事业作为自己的第一追求,所以应该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成大事,这也是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或许高薪能够一时留住人才,但是事业却能长期留住人才。如何创造良好的“事业”环境,这正是国企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2.靠企业文化留人。文化力就是竞争力,文化力是凝聚力、环境力、素质力的结合,文化力可形成一个拴住人心的环境。企业必须拥有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必须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同时又有实现想象的机会存在。人才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除了工薪等利益之外,更重视追求的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自身在企业内部有机会得到再造与升值。如果企业没有文化或一味地追求利润,而忽视掉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就是给人才加薪,那也只能是留住人才一时,却留不住人才一世。 3.靠职业生涯管理留人。要使每个人都有适合的岗位,有全面的培训,有系统的学习,有整体的关心,给他目标、给他提升、给他机会、给他成才之路。为有才能的人制定他的职业生涯,这是留住人才的最好方法。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职业的成就感有时可能会比他的生命更为重要。所以,给人职业生涯对于他来说,就是给他成功的阶梯,大多数人才在这个时候都会安心留下。宝洁公司、微软公司人才流失率低于5%,原因就在于此。 4.靠运用优厚待遇留人。具体地讲,一是“金色的握手”。即运用股票运作留人,因为员工持股,可解决资产占有与雇佣关系的改善;经营持股,可解决资产占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二是“金色的手铐”。即利用股票期权,让经理人认股、入股权计划,这就给管理者戴上了柔软的“金手铐”。三是“金色的降落伞”。现在企业管理者当中有所谓“58(岁)现象”,也就是身在权位上的时候担心退下来后生活没有保障,于是拼命地为自己捞取钱财,导致贪污腐败。对此可以通过股权认购、退下后获得一大笔养老金,解决养老问题。 三、留人要为之提供“平台” 1.公平竞争的平台。企业内部的环境对于每一个创业者来说都应该是公平的。我们的人才市场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企业内部也仅是开展了公开竞争和选拔,而人员评价、工作评价还比较落后。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我们的差距之一就是缺少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所以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在某些企业内部,人们的不满往往是认知上的不平衡,而不是能力上的差异,所以最终将导致人才的流失;而留下的人也不会因此就获得平衡,如同一个天平,缺失了一方,另一方仍会有不平衡感受产生。 2.参与社会分工合作的平台。不少企业在留人上有一个误区,就是要求员工成为企业的附属品,不能朝秦暮楚。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不把人当作一种资源来看待。但人是活化的资源,不是物。个人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应该允许他参与社会的分工与合作。只要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应该允许人们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才华,毕竟人不是某一个企业所独有的财产。 3.企业领导能力是提供这些平台的关键。要想留住优秀人才,企业领导的能力非常重要。留人靠环境,更要靠好的领导,领导如果能把人力学运用好,留住好的人才自然不在话下。首先,领导要有人格魅力,形成同心,整合群力,这样企业的凝聚力就能形成,从而使员工心理上真正形成团队。其次,领导要激活每一个员工的开发潜力、个人潜力,这样创新力就会显现。第三,领导要做到修己以安人,只有安人才能留人。要了解每一位员工,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对策解决其具体困难和问题。对有棱角、有个性、有特色的人,就要用人所长;对有勇、有谋、有特长的人,要相敬相亲,以贤相待;对有强烈私心的人,则要审慎对待,用其才但更要防其奸,必要时也不要吝惜,免得一条臭鱼搅得一锅腥,请其走人。 当今的企业应该在留人的理念、方法、制度上与时俱进,不断地变革、调整。只有留住企业的“明星”,留住骨干员工,企业才能更好地前行。 优秀管理论文:优秀学术著作管理论文 【摘要题】书业经纬 【正文】 学术著作是众多类别图书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即相比较而言,学术著作的社会效益要显著地大于其经济效益,学术著作的印数(确切一点应该是发行量)一般都很难达到图书盈亏平衡点的量,因此只能是“亏本”经营。而且,从选题策划到图书营销,整个出版流程,学术著作的操作难度也比较高。 产生上述困境的原因一般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优秀学术著作的选题比较难发掘,从而减少了出版机会;即使能发掘到好的选题,从作者撰写、修改书稿到图书出版,周期也相当长,从而降低了出书频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出版社(主要指有工作量指标考核的出版社)的编辑为了能顺利通过年度工作量指标的考核,势必会降低策划此类选题、编辑此类书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由于存在读者群相对较小的原因,一般来说,学术著作的首印数量较少,重印的机会也较低,为了能顺利完成年度的经济考核指标,编辑也很难有动力投入较多的精力于此。要积极主动地编辑、出版学术著作,出版经费还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坎。这就引出了学术著作出版经费方面保障的困境。 (3)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体现在其内容新颖、观点独特、论述层次清晰等方面,而且还要保证其有优秀的编校质量、体现其独特内涵的装帧设计,这些对学术著作的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而也就决定了从事此类工作的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包括学术涵养和业务素质)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4)学术著作的营销渠道比较特殊,也较单一;而且,一部学术著作出版后,要想获得较理想甚至是最基本的经济效益,在出版之前或之后,对该图书做适当的宣传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一般比较难做。这就引出了学术著作营销方面保障的困境。 针对以上学术著作四个方面的独特困境,笔者作如下对策探讨: 一、选题方面的对策 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首先应该从选题的内容上来评价。要从出版的源头进行把关,从而为出版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优秀的学术著作能够打造出版社的品牌,提高出版社的学术文化品位。在适度把握图书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出版社要积极鼓励编辑策划、编辑学术图书,并在工作量指标和经济指标方面对给予适当的照顾。综合起来,编辑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发掘优秀学术著作的选题: 1.从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中挖掘选题 (1)主动联络高校、科研院所中某些领域的资深学者或院士,因为他们的学术涵养深,其学术观点代表了该领域的主流思想,而且他们也精于写作,能够争取到他们的书稿,图书的社会效益肯定很好,而且说不定还能为出版社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2)积极寻找高校、科研院所中某些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青年学者的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提出新的甚至有突破性的学术观点,而成为该领域学术研究或学术争论的焦点。把这样的学术研究成果撰写成书稿,其社会效益不言自明。如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决策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与应用》、《领导策略与团队管理》等,其内容和编写方式在该研究领域都是新颖的,其中《领导策略与团队管理》还获得了第四次全国人事科研成果三等奖。 2.认真遴选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博士论文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生是一个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相关的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或新颖性,要积极地对这些博士论文进行适当的遴选,依不同的目标层次作区别对待:若只是一般重要度的学术论著,可把它们当作是有用知识传递的媒介,出版社有选择地挑选出版;若通过编辑审读(市场的眼光)和专家审阅(学术的眼光)后,确定为论点创新性强、学术价值高的学术论著,出版社则要对其做精心的编辑和装帧设计,图书出版后应该能够获得比较好的社会效益,甚至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3.关注各学科国家级或省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课题 能获得国家级或省级科研基金资助的项目,其研究内容在该研究领域内必定是具有创新性的。编辑应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即根据本出版社的出版方向,选择性地筛选有出版价值的基金项目),密切与这些项目主持人的联系,经常向他们了解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进展情况,向他们提供该研究领域的图书出版情况,督促他们及时地把阶段性研究成果写成文字稿,并在其中指导他们规范书稿的撰写方式,这样,该项目的结题之时也就是书稿的成稿之日,从而为图书的出版节省了时间,也保证了质量。 特别要关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专著系列,这些专著的研究内容在相关领域是填补空白的,达到国内甚至国际的领先水平。如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铸造旧砂再生利用及污染防治》、《泛欧几何——图文编码与模式识别》均获得了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专著奖。 4.关注社会热点论题和有重要研究参考价值的选题 例如经济、管理、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专著,由于其内容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或者其传达的观点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论题或焦点话题,此类专著不仅对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工作具有参考价值,而且由于其读者面广、社会反响大,出版后还能引起更广泛读者的阅读欲望。例如,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本书系”之《渴望生存——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推向市场后读者反应热烈,近期还将出版该书系的《参与式社会评估——在倾听中求得决策》、《寻求内源发展——中国西部的民族与文化》、《“自由”的都市边缘人——中国东南沿海散工研究》等几种图书。 二、出版经费方面的对策 出版学术著作,其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对出版社来说历来是一对矛盾体。因此,要想在学术著作出版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发展,除了要积极挖掘学术著作选题、严格把握其内容质量以外,对出版经费方面的安排也是相当重要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要保障优秀学术著作的顺利出版,其经费支持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1.出版社出版基金的资助 一些优秀的出版社或大部分大学出版社,设立出版基金是它们支持优秀学术著作出版的惯常做法。其中,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基金中部分经费是由其所在学校支持的,因此所资助的图书大多也是该学校的学术著作。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做法:出版社上缴给学校利润,学校以支持本校优秀学术著作出版的方式返回部分利润给出版社,以满足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这里要严格把握学术著作的内容质量问题。方法是:成立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对于不同领域的学术著作,聘请相关的学者来评价,进行无记名投票,决定能否给予出版。如果能成功运作出版基金,一方面,出版社能有效地扩大自己的学术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出版社所在学校也能通过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来提升其学术地位,从而获得双赢的效果。 [page_break]2.课题经费中出版费用的资助 一些比较重要或重大的课题,申请时就会包含有科研成果出版的经费支持,出版社要积极主动地与相关课题的主持人沟通协商,争取获得课题主持人的信任和合作,并充分利用好这些经费。这里也应该指出,课题经费中所包含的出版经费,一般来说都不会太多,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讲,应该较多地关注于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等方面的课题成果,因为相对于理工类学术著作,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学术著作的读者群会大一些、关注的人会多一些,因此出版社较容易达到图书盈亏平衡点的量。 3.作者所在单位的资助 近年来,国家对一些重点院校学科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高校要体现学科建设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而不单单是开了多少次国际学术会议),这对出版社特别是这些重点院校的出版社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为出版这些优秀的学术著作肯定能获得一定额度的经费支持,且能大大提升出版社的学术品位。 此外,高校中各院系为了提升自身的学术地位,或申请硕士点、博士点,每年都会留出部分资金用于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例如,中山大学出版社前一两年出版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的“国际经济与金融”系列,前后共计有近20种,取得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而且这系列学术图书还在扩充之中。 4.社会团体或基金会的资助 现今,一些社会团体,特别是一些社会学术团体或基金会,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或者是在学术界的地位,都会通过资助出版社出版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来宣传自己。出版社应开拓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促成一些学术著作的顺利出版,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保障优秀学术著作的出版,出版社首先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编辑。没有高素质的编辑,就不能做高质量的学术出版。一个高素质的编辑,需要有一流的专业素养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专业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编辑在某一专业领域要有较高的学术涵养,这样的编辑可以与这一领域的一流学者进行平等的探讨和交流,编辑能够看出一流学者的优缺点,可以改正他的瑕疵,使他的著作更加完美。二是指编辑要精通编辑出版业务(即业务素质)。一方面,编辑的文字功夫要好,通过编辑的修改和润色,使整部学术著作的语言表达清晰、文字叙述流畅;另一方面,编辑还要能灵活拿捏图书的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图书用纸,甚至于图书的定价幅度等,做到能把最适宜的视觉感受赋予每一部独特的学术著作,争取让读者一拿到图书就爱不释手,且也能比较容易地付诸购买行动。 出版社要着力扶植和保护学术图书的编辑,虽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出版社不能只注重市场策划编辑,一般商业图书与学术著作的编辑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出版社的学术品位还是要靠高质量、规模化的学术著作来打造。 2.学术著作的装帧设计 学术著作的装帧设计与一般的商业图书应有很大的差别,且在确定选题之初就要着手进行设计。从开本和版式设计、封面和内文用纸、封面设计,到图书的印制,整个操作过程都要围绕学术著做各自独有的风格,做到图书装帧设计所传递的信息与图书的内容协调一致,这样包装后的学术著作才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四、营销方面的对策 优秀的学术著作,其评价不能单单只是局限在图书本身上,而且还应该有一个扩大其读者面的问题,有一个扩大其社会影响的问题,甚至还有一个引起被广泛讨论、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优秀的学术著作出版之前,争取让读者有一种期待的心理;出版之后,又能及时而有效地把它们传递给受众,给尽可能多的读者提供阅读的机会。这就涉及学术著作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方法问题,即:学术著作的营销,一要看是否有良好的销售渠道或销售方式,二要看是否有有效的宣传手段。 一般来讲,学术著作的销售渠道或销售方式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类: (1)专业学术书店。顾名思义,专业学术书店的图书都比较专业,读者的知识层次也比较高,这要求书店的经营者要有比较高的学术涵养。从出版社的角度讲,就是要培养这样一支营销队伍:他们除了有一般的营销知识和沟通能力外,最主要的是有一定程度的学术水平,至少是拥有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足够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与专业学术书店的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进而把本版学术著作推荐给他们,与他们一起分析潜在的读者群,从而让他们有充分的销售信心。 (2)高校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的资料室。高校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的资料室是学术著作最大(总量)、最稳定的接受体。出版社要密切与图书馆配书(图书团购)单位的关系,把本版学术著作的出版信息及时地反馈给他们,并提供优质的服务。 (3)采取扁平化的分销模式,减少中间环节,这是学术图书销售方式的趋势。①直销模式。由于学术著作的读者定位比较明确,目标群体相对比较集中,出版社要加强专业渠道的建设,加强学校和学术团体直销、终端专业读者直销等工作,或提供优质而快捷的邮购服务,积少成多。②网络营销模式,即应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来实现学术图书出版、发行、销售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和反馈。通过建立客户资料档案,把最新的本版学术图书出版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受众,并建立网上购书系统。 除了要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和方式,学术著作还需要被有效地宣传,其独特而有效的宣传方式有: (1)书评是图书宣传的一种常用手段。因此,在学术著作出版之前或之后,编辑最好能邀请该领域的专家或图书评论员撰写该图书的书评,并刊发于专业的报刊上,这样才有可能被那些独特的受众所接受,进而实现购买欲望。 (2)分析学术著作受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可以发现:他们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很强,经常上网查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对一些感兴趣的论题,会参与其中展开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利用这一特点,及时把新出版的学术著作上传到相关的学术类网站或学术论坛上,或把学术著作中一些独特、新颖或大家感兴趣的观点、论点刊发在网站或论坛上,供大家讨论,这对学术著作的宣传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提高受众的购买欲望。 优秀管理论文:物理理论优秀管理论文 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学生,并努力探索培养物理优秀学生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1991年以来,我校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政治思想健康、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的后备力量,特别是王泰然、任宇翔、杨亮、谢小林、陈汇钢等五位同学分别在第22届、第25届、第26届、第27届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IPhO)中获得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校学生在全国物理竞赛决赛中获一、二等奖各8人次,获上海赛区一等奖94人次,10人参加国家集训队.在令人瞩目的成绩后面,一般都有科学规律的东西. 有人可能认为培养优秀学生主要靠课外小组和个别辅导,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重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这一侧面来总结取得这些成果的经验. 我们十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经验可以总结成三句话:追根寻源真一点,实验研究多一点,能力要求高一点,简称“三点”教学法,因此我们称自己的教材为“三点”法教材. 我们的“三点”法教学完全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编写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把课堂教学变成物理竞赛辅导,我们确确实实通过课堂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在高考和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追根寻源真一点 一个学生学习物理,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物理定律.因此,怎样搞好物理定律教学,必然是每个物理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进行某一物理定律教学时,我们有意识补充了大量的与这一定律的建立过程有关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溯源”教学.任何一个重要物理定律的建立,都有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探索定律的工作只所以能成功,这个定律最后只所以能够确立起来,其中一定有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推理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是属于物理学科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的宝贵财富. 在讲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从第谷对行星进行几十年的观测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起,然后是开普勒在拥有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计算总结出描写天体运动的经验规律(开普勒三定律),最后才是牛顿用定量的动力学原理对这些规律予以解释,终于发现了对天上、地上的物体具有普遍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学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我们还着重向学生介绍了“归纳法”、“理想化”和“间接验证”三种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学习库仑定律的过程中,我们纠正了学生由于大多数教科书叙述笼统而形成的错误观念,使他们明白:1.库仑当年只用扭秤做了两个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实验,而未做两个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实验,因为在后一实验中的平衡有可能是不稳定的.库仑是用电摆来完成后一实验的;2.无论是扭秤还是电摆,精确度都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法确定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更不是和距离的1.98次方或2.02次方成反比.当年的库仑(实际上还有更早的卡文迪许),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普林普顿等人都是用另一种实验方法将指数的精度逐渐提高,直至今天的2±3×10-16,终于使库仑定律成为当今物理学中最精确的定律之一.结合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我们还向学生介绍了“类比”和“演绎验证”的方法. 在学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都以为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是不困难的,只要用电流表、电压表再加电源和可变电阻器等组成电路即可.可是我告诉他们,在欧姆那个年代,非但没有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连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定义和单位都没有,欧姆所面临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他到底是怎样得到这个电学中最重要的定律的呢?学生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欧姆定律诞生过程的同时,我们还结合欧姆的实践,介绍了用图线探究新规律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结合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了“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结合气体定律介绍了“分析法”,结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介绍了“综合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有的同学深有体会地说:物理定律是宝贵的,但研究物理定律的科学方法更宝贵.谁掌握了这些方法,谁就能不断地去探索大自然层出不穷的奥秘. 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定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提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自学.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苏格拉底明确强调过:“好的、正确的教学不是传递,而是对学生的自学辅导”.我一贯强调学生要学会自学、讨论、研究.我教的优秀学生,学得的物理知识,最多只有一半是在课堂上听我讲的,其它一概由他们自学.到一定阶段,我开始指定几个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轮流给其他学生上课.每次课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由主讲同学讲,后半部分由全体同学提问、讨论.像王泰然和任宇翔在高二阶段就给其他同学作过二十几次讲座,杨亮、谢小林、陈汇钢等同学也不例外. 我们这种自学讨论式教学还延续到学生毕业以后.获金牌或学有所成的学生进了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后,有机会还回来给小同学谈自己的体会.例如1994年暑假任宇翔从美国回国探亲一个月,来学校给95、96届学生讲了10次课.他向小学友介绍物理学中一些新进展、中美物理教学中的差异以及他们当年学习过程中曾激烈争论过的问题,使听课的学生大受裨益.1996年暑假,谢小林和陈汇钢两位金牌获得者又为97、98届同学讲了十多天课.他们既讲物理知识,又讲国家集训队队员奋发学习的感人事迹,使小同学们大开眼界. 这样的训练方法也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肯定.199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物理特级教师会议上,原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现全国中学物理竞赛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沈克琦教授在他的题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报告中说:“我听到两名得金牌的上海学生讲他们的老师如何培养他们的情况,我认为这个经验倒很值得推广.他们说他们的老师不是采取灌输的办法,而是启发引导,要求他们给同学讲课,这对他们搞清概念原理和科学地进行表达都非常有帮助.我想这可能是提高优秀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那么自学为什么会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这么大的作用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学与听课可能有以下两点不同: (1)人类的思维活动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一个学生在自学某一个新的物理内容时,少不了理解、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等工作,这里面充满了分析、综合、比较等过程.因此相对听课而言,自学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得到更大的锻炼. (2)人们的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有预定的目标,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有意注意.一个学生在自学的时候,他的目的一定是十分明确的,而且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否则难以坚持),因此学生在自学时,可保证在绝大多时间内都处于有意注意的状态,这一点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有的学生在自学中往往会十分投入,进入一种旁若无人的境地,而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在听课时就比较少.一个学生坚持自学一段时间之后,便能渐渐地从有意注意转化到有意后注意,即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长期保持在这项工作上.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它既有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用意志努力来维持,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需条件.学生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他们的物理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进步. 二、实验研究多一点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确立主要依赖于实验.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无疑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安排了相对数量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不难发现,这些实验存在着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中几乎所有实验是为配合所学内容而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学生不易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 第二,课本中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都讲得十分清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样的实验只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也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目前课本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学懂了书上的定律,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验.这种安排违反了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智力发展前面的原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在实验内容的改革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增加实验数量. 不论是在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在学生实验或小实验方面,平均增加了60%的实验.其中有一部分新实验,学校没有现成的仪器,安排学生自己制作,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 (2)重视实验误差讨论. 物理实验离不开测量,测量是实验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结果准确的实验就是成功的实验,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实验.因此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实验误差的基本知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求学生们尽量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在选择实验器材时要考虑它的精确程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要采用尽量科学的方法. (3)加强重要实验方法教学. 在实验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方法,比如减小实验系统误差的方法、减小实验偶然误差的方法、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迂回测量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不是在个别实验中,而是在许多实验中都有应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些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在必要时,我们甚至根据实验方法来安排实验内容,集中安排几个某种方法体现比较典型的实验,这样便于学生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某一种实验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研究. 在高中阶段,每周至少有4节物理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中碰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可设计一些供学生讨论的实验题目,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探索、解决. 我在讲功率一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目:要求测定一个人骑自行车的功率.在自行车由静止启动的过程中,人做的功除了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之外,还要克服空气阻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学生根据自己骑自行车的经验,认为空气阻力是很明显的,不能忽略,而地面和车轮之间的滚动摩擦一般比较小,可以忽略.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测量人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顶风骑车时,骑得越快风的阻力越大,因此可以设风的阻力和车的速度成正比.车的速度怎样测?风的阻力和车速成正比的比例因数是多少?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被大家一个又一个地解决,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实验方案.接着全班同学兴高采烈地到操场上去做实验,最后再回到教室里,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得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验题目是由老师提出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因此他们都觉得很有意思,收获很大. (2)对课本中一些重要实验进行深入研究. 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现成的实验,有时可以对这些实验进行一些讨论和改进. 在做直流电路的实验时,我们让学生对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这个实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简单的伏安法电路,不论是采用电流表内接还是电流表外接,都有系统误差.结合这个问题,我给学生介绍了补偿的思想,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了电流补偿和电压补偿两种线路.补偿法解决了由于实验电路不完善带来的系统误差,但这个矛盾解决了,电流表和电压表不够准确的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怎么办?经过进一步研究改进,大家认为可以用准确度高得多的电阻箱来取代电压表和电流表,再辅以灵敏度很高的电流表,便可以明显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这就是常用的惠斯通电桥.接下来学生分别用简单伏安法、补偿伏安法和惠斯通电桥测量了同一个标准电阻,比较测量结果,可以证实先前的想法.在历史上,从伏安法到惠斯通电桥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的,而在我们这堂实验课中,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碰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样的实验课对增强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1)和(2)实际上都是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目标,诱导他们提高实验水平,我们有时称之为“目的诱导法”. (3)给特优学生安排一些特殊实验. 我校有一批进口物理仪器,性能比较好,涉及的实验内容面也比较广.这批仪器的说明书是英文或日文的,我指定一名学生准备某一个实验,要求他先翻译好说明书,准备好器材,然后带领其他同学做实验.这个主讲的学生还要准备好一些讨论题,在实验后供同学们讨论.学生对这样的实验非常感兴趣.此类实验虽然有时和高考、竞赛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种带有研究性的实验对优秀学生很有好处. 三、能力要求高一点 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解习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习题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本质来说,物理习题是人们编制的一些假想物理场景.毫无疑问,物理学家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而他们是在研究那些真实的、尚未发现的物理规律.同样,发明家也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他们是在力图应用已有的物理规律去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做那么多人为假想的物理习题?目的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推理等能力.所以物理习题教学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 我们常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习题教学: (1)按照解题方法组织习题教学 一般的习题都是按力、热、电、光的顺序来讲授的,但我们比较倾向于按照解题方法来讲解物理习题.例如理想化法、整体法和隔离法、等效替代法、小量分析法、叠加法、对称法、图象法等,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到学习的某一阶段,集中将一批用解决方法相同的习题安排给学生练习,使他们由不会用到会用这种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每隔一定阶段让这种方法再出现一次,以加深这种解题方法在大脑中的印象,达到牢固掌握,应用自如的目的. (2)采用“台阶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难度较高的解题方法.学生有一道难题不会做怎么办?老师不是直接告诉他怎么做,而是另外出几道与这道难题内容相似,难度较小一点的题让他去做,或者是出一道内容完全不同,但所用方法有某些类似之处的题让他去做,直至他领悟出这道难题应该怎样解为止.我们称这种方法是搭一个台阶让学生自己往上爬,用这种“台阶法”进行习题教学能使学生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解那道难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以上只是我们分别从物理定律、物理实验以及物理习题教学三方面介绍了我们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最近笔者根据国家教委1996年最新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编写了《名师讲高中物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套书比较适合重点中学或普通中学的提高班使用,欢迎对“三点”教学法感兴趣的老师和作者联系。 优秀管理论文:父母对孩子准优秀管理论文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优秀管理论文:管理的风格世界优秀企业文化基因与卓越绩效模式核心价值观 时至今日,玛雅文化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固然不会到来,然而未来依旧深陷于叵测,焦虑情绪发酵并扩散于空气。当下,外贸之路荆棘丛生,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下滑,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剧。在接下来的5-20年间,哪里会有新市场出现?商业政策将发生哪些变化?即下一轮商业趋势是什么?如何快速行动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实际上,在变动发生的前一刻,有人就已经从蛛丝马迹中预见到了,并做好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和战略规划,由此带来的巨大的竞争优势让他随即成为“圈儿内”的“先驱”。IBM、福特等世界级的“百年老店”无一不是靠长远的眼光和先一步的企业核心基因保持基业长青。 企业文化是管理的根部 曾有西方学者将管理比作漂浮在大海中的冰山,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有形管理仅是露出水面1/3的部分,而企业文化等无形管理则是另外还隐在水中的2/3。企业文化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只是占有重要的份额,还是管理的根部。但作为灵魂,这还不够,因为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各个层次发挥作用,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 历史上,百年企业最多的不是欧美,而是日本。日本创业100年以上的企业有50000家,创业200年以上的企业也超过了3000家。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公司金刚组,创立于公元578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日本企业在二战后飞速发展引起全球关注,本以理性管理自豪的美国也不得不正视日本迅速崛起之迷。而日本的成功却恰恰是理性管理所忽视的管理软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融入企业中的文化。企业文化毫无疑问是日本企业的灵魂,也许正因为此,日本人不会怀疑它的作用、不用正视它的存在,一个忙于成长的正常人是不会停下来思考 灵魂是怎么一回事并勇敢地率先提出企业文化一说。 有人调查过日本最著名的100多家企业,发现这些企业都很重视内部精神的培育。日立公司有“和、诚、开拓”的日立精神;卡西欧公司有“创造与奉献”的卡西欧精神;丰田公司有“好产品、好主意、彻底节俭”的丰田精神。在美国,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也认真地分析了美国43家优秀公司,发现优秀企业间的管理风格不同,而决定管理风格的正是优秀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1982年10月,美国总统里根签署的一份生产力文件认为,美国的生产力在下降,其结果是美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昂贵,缺乏竞争力。美国企业界和政府领导人认识到,面对更广阔、更苛刻、更激烈的全球一体化市场竞争,他们认为,美国企业不了解TOM,不知道如何人手提升产品质量,质量在美国企业中的重要性已迫在眉睫。1983年9月,白宫生产力会议召开,美国总统、副总统、总统顾问、财政部长、商务部部长都在会议上发言。会议呼吁在全国公立和私营部门开展质量意识运动(qua1ityawareness campaign)。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对于TQM活动呈现出与日俱增的兴趣。许多政府和企业界人士建议,设立一个类似日本戴明质量奖那样的美国国家质量奖,帮助美国企业开展TQM活动,提高美国的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这个奖在美国被称为“波多里奇质量奖”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最大政府质量奖之_。 波德里奇质量奖引导企业通过连续质的量改进和设定业绩的卓越标准而获得顾客满意。“质量”在波德里奇质量奖中有了更广泛的含义,由于国家质量奖是针对“管理质量”和“经营质量”而被称为“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内涵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质量的时代。企业在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如何通过创建企业核心文化对公司进步以及洞见未来趋势、抢先制定精准战略的方法,提供了在夹缝中获得发展以及将潜在挑战转化为机遇的新思路。要像未来学家一样思考,你就必须学会从你的特定环境中跳脱出来并问问自己“我是谁”和“我将去向何方”。或许因为是两个哲学问题,所以很多人似乎都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通过世界各地质量奖的研究,我们从中可以轻松地得到答案。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世界最著名企业的共同基因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11项核心价值观(2004版标准) 1.前瞻性领导 创建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明确组织的使命以及存在的价值。 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方针目标、体系和方法,引导组织的各活动,并关注组织的长远发展。 调动、激励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做到全员参与,发展和学习,改进和创新。 应对组织的治理机构的行动和绩效负责。 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个人魅力起到典范作用,形成领导的权威和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带领全体员工克服困难,实现组织的目标。 2.顾客驱动的卓越 质量和组织的绩效是由组织的顾客来评价的,组织依存于顾客。 为顾客创造价值,让顾客满意,建立稳定的关系,培育忠诚的顾客。既要了解今天顾客的需求,同时预测未来的顾客需求和市场潜力。 减少缺陷和差错以及消除造成不满意的原因,是顾客驱动的卓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只是重视满足顾客基本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特性,而且还重视将自身与竞争者相区别的那些特征和特性。 3.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 学习可以使产品和服务得到改进,员工责任感和能力得到增强,组织整体绩效得到提高。 组织的目的不仅是赢利,还要培育人。培育是组织对员工成长的投资,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是高回报的投资。 学习不再作为额外的工作,而是日常工作的常规组成部分:学习实施在个人、部门及整个组织的诸层次上。 学习内容不仅限于技能和岗位培训,应包括员工的创意、研究与开发、顾客的意见、最佳方法的分享和标杆分析。 开展学习交流,在组织内作出知识共享;在岗培训是一种有效的培训方式,能够更好地将培训与组织的需要和重点相结合。 通过学习不仅带来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还提升了员工的响应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效率。从而给组织带来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绩效优势,也带来了更高的员工满意度和追求卓越的动机。 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 在内部要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对员工的承诺、保障;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优秀员工的认可;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在组织内做到知识共享,帮助员工实现目标;营造一个鼓励员工迎接困难,敢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外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顾客、供应商、社会团体、院校、协会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原则是:实现互利和优势互补,增强双方实利和获利的能力。 成功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应建立长远目标,从制度和渠道上保证作到互相沟通、共同认识取得成功的关键要求,定期沟通的手段,评价进展的方法,适应情况变化的措施等。 5.灵活性和快速反应 要在全球化的竞争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具有敏捷性,即灵活性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为了实现快速反应,要缩短产品更新周期和产品服务的生产周期,精简机构和简化工作程序,实现业务流程再造。 为了满足全球市场顾客多样化需求,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按规定办事”,“按标准生产”,要有更多的灵活性。 培养掌握多种能力的员工更为重要,以便能胜任多种岗位和任务变化的需要。 时间绩效的所有方面都变得愈来愈重要,周期时间已成为一个关键的过程指标。时间方面的改进通常会同时推动在组织、质量、成本和生产率方面的改进。 6.关注未来 在今天的竞争的环境下,关注未来就要求理解影响你的组织和市场的那些长期的和短期的因素。 组织未来持续增长和市场领先地位能给顾客、员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股东、公众、社区以长期信心,这是与之建立战略伙伴的基础。 要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应当预先考虑到诸多因素:顾客期望、新的商机和合作机会、员工的发展和需要、全球市场的增长、技术发展、日益发展的电子商务环境、新的顾客细分和市场细分、不断变化的管理要求、社区和社会的期望、竞争对手的战略性举动等。 依据战略目标制定长短期计划,并配置所需的资源,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了追求组织持续稳定地发展,要重视与员工和供应商的同步发展。 7.促进创新的管理 创新不局限于研究开发部门的技术和产品创新,管理的创新也很重要,包括新管理思想、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业务流程等。 管理的创新应着重改进组织的产品,服务和过程并为组织的利益相关方带来新的绩效,创造新的价值。 在做法上,管理应使创新成为组织的学习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创新融入组织的日常工作中去,并被组织的绩效改进系统所支持。 创新建筑在组织及其员工所积累的知识之上,对于促进创新的管理而言,有效利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8.基于事实的管理 组织的运作依赖于对其绩效的评价和分析的反馈信息进行管理。 依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并对提供有关的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数据、信息进行评价,找出差距,进行改进。 绩效测量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应包括顾客、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绩效;运营、市场和竞争性绩效的对比;以及供应商、员工、成本和财务方面的绩效。 分析可用于多种目的,如计划活动、整体绩效评估、运营改进、变革管理、与竞争者或标杆的绩效比较。 在绩效改进和变革管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绩效测量指标的选择和应用。所选指标应能最好地描述使顾客、运营、财务和伦理方面的绩效得以改进的那些因素。体现顾客和组织绩效要求的一套综合测量指标,构成了将所有过程与组织目标相协调的一个明确的基础。 在对所追踪过程的数据的分析中,测量指标本身也会被评价和改变,以更好的支持目标。 9.社会责任 组织的领导应重视公众责任,伦理行为并强调履行公民义务的必要性。 在恪守职业道德、保护公民健康、安全、环境方面和有效利用资源,领导者应当成为组织的榜样。 从公民责任的角度而言,应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环境、资源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不能满足于达到国家标准,应注重持续的改进。 组织应在与所有的利益相关方的交往中强调伦理行为。组织的治理机构应对高层领导的伦理操行提出要求并加以监控。 履行公民义务指的是,在组织资源许可的条件下,积极从事公益性事业,在社会活动中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例如:社区教育和医疗的改善、环境优化、资源保护和社区服务,产业习惯和商业风气的改善、非专有信息的分享等。 10.注重结果和创造价值 组织的经营结果是评价绩效的重点。组织的绩效测量应注重关键的结果。 经营结果不限于销售额和利润,还应包括顾客满意、产品和服务结果、财务和市场结果、资源结果、过程有效性结果(比如生产、经营、服务过程等)、组织的治理和社会责任结果。 经营结果应当被用于为关键的利益相关方(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公众及社会)创造价值和平衡其相互间的价值。 一套均衡组合的先行和滞后绩效指标的应用,为沟通长、短期的重点事项和监控实际绩效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手段,也为结果的改进提供了明确的基础。 11.系统的观点 将组织看成一个整体,各项要求是协调一致的,通过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要将组织各部门和各项工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并实现组织绩效的改进。 系统的观点要求利用测量指标和组织的知识来建立组织的战略。 系统的观点要求高层领导关注组织的战略方向和顾客,依据经营结果来监测、应对和管理组织的绩效。 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其战略要与组织的关键过程联系起来并校准其资源配置,最终实现整体绩效的改进和顾客的满意。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管理组织及其关键过程,实现卓越绩效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观点。其七个类目和核心价值观构成了这一系统的模块和整合机制。 要对总体绩效加以成功的管理,还必须针对组织进行综合(synthesis)、校准(alignment)和整合(integration)。校准是有标准、有方向的,这里的标准就是战略目标;校准保证了方向一致,但不一定有节奏,组织要达到一定的节奏就要整合,整合是最高状态。 “卓越绩效”即现代企业管理之道 现代企业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必须同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1_必须考虑成果和绩效,这是企业存在的目的; 2.必须考虑在企业内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组织; 3.必须考虑外在的社会,也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明确指出:通过卓越的过程创取卓越的绩效,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式(approach),它能够: 1.为顾客提供不断改进的价值,从而取得市场上的成功; 2.提高组织的整体有效性和能力; 3.促进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 尽管时代在变,现代企业管理的各位大师对管理的认识和看法却惊人地相似。卓越绩效准则反映了现代企业管理之道。它是成功企业的路线图,是通过卓越的过程创取卓越结果的综合组织绩效管理方式。 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有机的结构来倡导和实践11项核心价值观,指导企业管理者从日常纷繁复杂的细节性管理工作中跳出,以全面的、系统的视野来关注对企业取得成功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源所在,集中所有精力,直奔首要之务! 优秀管理论文:学生会干部培养过程中引入优秀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势 摘 要: 高职院校的良好管理离不开健全的学生自主管理,而高效学生会管理模式的开发,更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必备需求。不断改进完善学生管理体制,积极引入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学生干部了解掌握先进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技术,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干部自身素养的提高,树立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学生会干部培养 企业管理 引入优势 良好的管理企业管理制度不仅能维系企业的正常生产运作,而且有助于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日常管理也是如此。职业院校多数实施学生自主管理体系配合院校管理,即成立职业院校学生会,由下设的相关部门进行学生各方面的专项管理,并形成适应学校文化的管理模式。为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学生会管理效率,积极借鉴引入优秀企业管理制度,不同程度上解决学生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学生自治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但部分优秀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以灵活应用到职业院校管理制度中,以便快速树立学生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明确管理要求与管理动力,提高管理意识与技术,提升学生会管理效率,强化学生会管理效果。 一、树立学生干部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干部的企业管理思维 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非常有必要树立学生干部的管理理念。一些学生加入学生会的动机可能只是享受高人一等的管理者地位,并不明确作为管理者应有的理念与要求。这样的思维很有可能在日常管理中与学生群众产生分歧或者矛盾,并进一步激化。所以,在学生干部进入学生会的第一天起,就要有专门的辅导员对学生干部进行管理理念的培训,让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明确自身要求与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服务意识,规范自身管理理念。在多数优秀企业中,管理者的目标非常明确,即竭尽所能为企业服务。因此,职业学生会成员必须明确自身的目标,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除此之外,积极培养学生干部的企业管理思维与管理方式,也有利于学生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我校轨道交通系学纪部就适宜地引入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中的看板管理,将每个班级每日的早晚自习情况记入看板,根据各班实际情况针对存在问题的班级进行重点管理与监察,并将反馈结果如实记录并上报系部相关责任人处理,使得问题班级的情况短期内得到及时解决,班级纪律情况的改善收效显著。 二、赢得学生基础的信任,树立尊重理念 学生会能够正常实施日常管理的基本核心要求学生干部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有一定的说服力与公信力,以便管理制度的顺利执行。很多日资企业和德资企业非常重视管理者在员工心目中的公信力,赢得员工的信任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将这一理念合理地引入学生会日常管理活动,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树立学生干部的公信力,赢得学生群众的信任并进一步增强信任感,与此同时,坚定树立尊重理念,保持管理者与学生群众融洽的关系,使管理者与学生群众真正融为一体,不仅可以从学生群众中汲取更有利于完善管理的相关建议,而且可以在相互尊重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平等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设立院校生涯培养制度,精熟管理体制 在日资企业工作超过一年的员工基本上不会选择跳槽,并且会服务于该企业直至职业生涯结束,这不仅受益于日企的人力资源体质,更受益于日企优秀的人才培养制度。在日企工作的职员,一年之内要经历多次企业培训,一旦发现员工有能力短板,公司会给予更好的培养,甚至几年之内就能够熟练掌握整个企业每一个环节的运作,自然而然地与企业融为一体,成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会的培养机制应该引入这一点,构建院校生涯培养制度。高职院校学生会管理体系中人员精简,每个岗位基本上不会出现敷赘人员。但每每新老成员换届交替时就要求新成员快速胜任自己手头上的工作,以维系学生会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学生往往只经历短期的培训就直接上岗,以至于个别学生无法胜任本职工作后请辞,造成人才流失。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建立高效全面的培训体制,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学生会的中体运作流程,并安排学生以三五天为一个基本周期在各个部门中循环实习,这样就可以在较短的一至两周内让新晋成员全面了解各个部门的具体流程,进而进行初期的合理调配,以避免人才流失。在新成员初步适应工作后,以“精熟管理体制”为要求,进一步安排完整而系统的培训课程,强化成员管理知识与管理经验,以“院校生涯制”为培养目标,将培训贯穿学生会成员的整个在校生涯中,这不仅有利于管理者快速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更可以推动学生会的整体发展,使学生会成员间融为一体,形成牢不可破的团结型团队。 四、培养省思型、发展型、学习型并立的管理团队 学生会干部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被管理学生群体之间也可能产生重大矛盾。在处理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干部往往依照规定原则做事,或者依照以往类似经验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存在两种弊端:第一,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问题在规章制度中都有明文规定或限制要求,第二,同一种处理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两个人,依照类似经验处理不同的学生很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后果。要使学生会在管理经验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上得到长足提高,必须借鉴企业中的团队培养思路,培养省思型、发展型、学习型并立的学生管理团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高效地部门总结机制,分时段、有步骤地针对本部门工作进行实时性的分析与研讨,在不同的问题中找出共性,重视客观问题的独立性,因事分析,因时分析,兼顾前面,专项到位。同时,要丰富自身的管理经验,通过借阅资料、涉外培训、座谈等形式积极学习优秀管理经验,不断拓展学生干部的视野,不断更新管理思路,全面整合资源,拿出一系列有针对性、有时效性、全面高效、深思熟虑的解决办法,推动学生会日常管理的高效实施。 综上所述,引入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并有效落实与职业院校学生会管理体制中,既能提高学生会的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模式,又能推动高职院校日常管理的良性发展,实现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优秀管理论文:构建优秀团队素质模型,打造一流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 [摘要]:行政办公室作为每个单位的核心协调管理部门之一,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较为显著。通过行政办公室工作性质分析,阐述了将团队管理理念引入行政办公室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构建优秀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素质模型,提出了对打造一流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办公室 团队管理 素质模型 一、将团队管理理念引入行政办公室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行政办公室工作性质分析 1.沟通协调性:行政办公室日常工作经常涉及到对内、对外的联系工作,包括与上、下级或外单位的信息沟通交流;与单位领导和各部门的信息汇报与传达;与一些个人的联系、指导或咨询等等。因此,沟通协调性强就成为行政办公室的工作特点之一。 2.战略全局性:行政办公室作为与其他单位联系的接口部门,在公务接待和外事管理等一些工作中常常代表着整个单位的形象和面貌。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往往都需要站在单位的角度去考虑,在处理问题时更要进一步统筹规划,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符合单位利益。 3.规范性:行政办公室的工作内容虽然繁杂多变,但要做到化繁为简,变杂乱为有序就需要工作的规范性。在公务接待、公文处理等工作中,虽然每一项任务都具有特殊性,但如果能够按照统一流程规范控制,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行政办公室的工作常常伴有规范性特点。 4.创新性:行政办公室作为与外界接触最为广泛的部门之一,接受并吸收新事物和新方法的途径比较多;更为重要的是,行政办公室作为单位的一个重要管理部门,管理方法及制度上的创新是维持单位工作持续高效健康运转的必要条件。 5.高效性:行政办公室作为单位的重要枢纽部门,是各种信息上传下达的流转中心,是保证单位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控制环节。尤其在公文收发、批阅、传递过程中,是否高效将影响着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效性也就成为行政办公室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必要的特征。 (二)将团队管理理念引入行政办公室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团队管理方式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促进当今组织发展壮大的科学之道。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合作、崇尚共赢的社会,纵观管理学的发展史,现代管理方法越来越趋向柔性管理,鼓励组织成员在公平合作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及整个组织的利益。团队管理讲究“团结合作、责任分担、绩效共享、实现共赢”,这种理念正是现代组织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必要。因此无论是在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团队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正在慢慢影响着整个社会和组织的发展。 2.依工作性质分析,行政办公室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管理。如上所述,行政办公室的工作性质包括:沟通协调性、战略全局性、规范性、创新性、高效性。团队管理下的组织优势包括: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信任,更容易形成协作的氛围;团队同一目标下,更容易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成员不仅遵守团队规则,更有心理契约的互相牵制;团队中的集体决策与互动学习更容易启发成员灵感,形成创新思维;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能力互补,更容易实现1+1〉2的组织高效运转模式等。而这些优势正是促进行政办公室发展的必须条件。 二、构建优秀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素质模型 (一)选取样本 按照绩优组与绩平组数量质量匹配平衡的原则,选取了3个优秀的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与3个普通的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 (二)行为事件访谈 针对两个组6个不同团队,按照每个团队随机选取两名成员的原则,分别独立地进行行为事件访谈。认真详细记录每名受访者讲述事件中出现的团队管理特征。访谈前,告知每名受访者在访谈过程中要讲述在其所处团队中发生的一些记忆深刻的事件,包括成功或失败的团队行为事件。 (三)数据统计分析 汇总团队素质特征编码的平均等级分数,对绩优组和绩平组的这一指标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合理明确的分工、充分合理的授权、团队规范建设、团队文化建设、有效的领导、有效的沟通、团队战略管理能力、团队学习创新能力8项素质特征上的平均等级分数存在显著差异(见表)。 *表示在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表示在0.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 (四)模型初建 通过与普通团队的差异对比,优秀的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具有以下8项素质特征:合理明确的分工、充分合理的授权、团队规范建设、团队文化建设、有效的领导、有效的沟通、团队战略管理能力、团队学习创新能力。将这8项素质特征进行总结归类,建立优秀的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素质模型(如图): 三、打造一流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的建议 (一)在团队组织建设方面,要构建行政办公室内部的合理分工与授权模式 行政办公室工作繁杂琐碎,工作内容容易交叉重复,工作责任上也容易推卸扯皮,因此,首先一定要建立合理明确的内部分工。另外,行政办公室工作面宽,工作责任重大,为了调动每位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每位成员能够共同为团队整体负责,就要形成充分合理的授权。 (二)在团队能力建设方面,要努力培养行政办公室成员的战略管理与学习创新能力优秀的团队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经常能够根据整个组织的战略目标来调整与建立团队的目标,使得团队成员能够为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而奋斗。因此,要努力培养团队成员的战略管理与全局意识。另外,优秀的团队不是静止不前的,对于知识的渴求与更新是持续的。团队成员通过持续的学习与分享学习成果使得在团队面临新问题的时候总能以新方法解决。通过创新,团队的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更新与提高,因此,要努力培养团队成员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三)在打造团队外聚力方面,要持续推进行政办公室文化建设和规范建设 优秀的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围和道德准则。创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能够使得团队成员心情愉悦,更能让成员们在愉悦的环境下培养对彼此的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感情。因此,要持续推进行政办公室的文化建设。另外,还要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办公室工作准则,尤其在成员们多元的价值观尚未得到较好的融合之前,工作准则和集体威信就显得更加必要。 (四)在打造团队内聚力方面,要构建行政办公室多元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沟通模式 团队领导者的工作作风与处事风格不仅能够影响一个团队的工作效率,还能影响到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精神风貌。优秀的行政办公室管理团队领导者往往都能够通过科学分工、充分授权、宽容的处事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一些独特的个人魅力来来影响着整个办公室的发展。另外,一个优秀的团队,其成员之间必定是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优秀的办公室管理团队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使得成员彼此之间充满默契,同时也在充分的沟通中避免了许多矛盾的产生。因此,要建立良性循环的沟通交流模式。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关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摘要:调查显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论文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自卑、焦虑和人际交往错位。采取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心理辅导等措施,可极大地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高护生)是高校学生队伍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个群体,它的特殊性是女生占了99%以上,是真正的女性天下。这些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到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也是心理上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尤其是女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她们的心理特点,发现她们的心理问题,消除她们的心理障碍,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修订的derogafis,l.r1973年编制的 hopkin’s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1]。该量表在我国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2004级、2005级、2006级护理专业专科学生组成样本,学生年龄最小16岁,最大23岁,均为女生。共发出问卷2 393份,回收有效问卷2 305份,回收率96.32%。其中,五年制学生?1 367人,三年制学生938人。 2?研究方法 主试选取学院护理系(2006年5月)专科在校生,分班集体问卷测试。被测学生在统一指导下相对独立完成问卷。时间限定为35~45分钟。收集原始数据整理后,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心理问题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scl-90因子均分≥2的人数及百分率,除躯体化、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症状均较严重。特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各项分别高达46.11%、34.83%、31.24%和33.23%。这表明,高护学生有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很高的。 2?主要心理问题 从表2差异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采样对象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2],其中偏执、敌对和焦虑更为突出。这说明高护学生相对一般青年有较多心理健康问题。 三、高护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 1?自卑 高护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一般,高考决定了她们只能进入高职高专类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她们自然会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近30年来,我国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应试教育社会氛围。从家长、教师到学生,都是以考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为成功的标志。没有进入这一行列的学生,多数会产生一种失败的心理,别人问起在哪个学校读书,往往羞于启齿。二是对高职认识上的误区。高等职业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教育类型。目前,社会、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教育还存在较多的认识误区,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把护理职业看成是低人一等的职业。在加上当前舆论宣传不到位,部分学校办学水平相对较差等原因,造成部分高护生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 2?焦虑 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部分学生是在家长的压力下来上高职的,自己内心并不愿意;还有些学生是所报志愿未实现,被迫同意调剂到现在学校的;也有些是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而盲目报考的,一到学校才知道与自己原来理解的完全不一样;等等。二是就业压力。在全国范围的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在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面对严峻的人才市场竞争形势,自然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3?人际交往错位 处于青春后期的高护生,自尊心和好奇心都很强。她们中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自己的家庭里一般都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到高职后,这种优越感消失殆尽,便产生了许多人际交往问题。首先,是社会交往萎缩。到了学校,失去了家庭小环境的庇护,再加上自己是高职生,感觉地位低,怕别人瞧不起,就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更重要的是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难艺在现实社会获得满足的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到虚拟的网络社会里。久而久之,沉溺于网络世界的她们更加忽视真实可靠的现实人际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较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其次,是异性交往错位。青春后期年龄段的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到了较强渴望与异性交往的欲望期。她们渴望有能够亲近、信任她们的异性朋友。但由于感情的冲动性和迷惑性,部分学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少学生还以没有男朋友而感到羞愧,极易诱发品德心理问题,极个别的学生可能由感情问题产生自杀念头。再次,是师生交流障碍。高护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等水平,常被被老师忽视、指责或排斥,因而或多或少地形成了师生间的不信任、敌对和疏远的心理。这种心理很自然地带到了高职学校。还有就是高职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少数老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学生,也是产生师生交流障碍的重要原因。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是了解、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解。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定期发放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教师一对一直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等等。在较深入地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举办心理教育讲座、设立专项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门诊、班级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员等等。?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第一,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清新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第三,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形成团结、求实、文明、创新的校风和勤思、博学、活用的学风;加强班风建设,严明班级纪律,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第四,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利用校内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工具,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讨论有关热点问题[3]。通过一系列文化环境建设,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3?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 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的心理。学校应为毕业生就业配备心理辅导员,为毕业生进行职业心理定位。心理辅导员可以为毕业生设计兴趣、人格、职业能力倾向等测试表,通过对毕业生状况逐条分析和心理辅导,学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对自己的职业也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定位。通过这类测试,为学生提供职业心理定位的服务,学生可以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在学习中拾遗补缺,找工作时能沉稳应对。就业心理辅导员还可以向毕业生介绍求职心态调整和择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开设就业形势指导课,请知名人士做专题讲座等。同时,给毕业生配备就业心理辅导员,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好了,可以大大缓解学生的焦虑心理。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医专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安徽医专158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 结果 男女学生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女生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 结论 医疗卫生学校可在护理专业对男生进行扩招,满足临床和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护理专业;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量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教育的改革,护理专业教育也从过去的中等专业教育提升到了大学专科、本科层次,护理队伍加盟了许多男性工作者。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理专业男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不容忽视。为此,作者对就读于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大专班的男女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12月某在校护理专业大三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8份,收回158份。其中男生53名,女生105名;年龄19~25a,平均20.68±1.21a。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1](SCL90)评定心理健康水平,并与全国青年常模[2]进行比较。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3]评定人格特征,由4个分量表组成:P量表,为神经质和精神质;E量表,性格内、外向;N量表,情绪稳定性;L量表,掩饰性。若P量表 作者单位:230022(安徽・合肥)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周晓琴,蔡春岚);安徽医专(陈命家) 分值>61.5,为精神质和神经质;E量表分值>61.5,为性格外向,<40为性格内向;N量表分值>61.5,为情绪不稳定;L量表分值>60,为掩饰性较大。采用自拟一般资料调查表对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进行调查。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男女学生SCL90评定与常模比较,见表1,表2,表3。表1 男生SCL90评定与常模比较表2 女生SCL90评定与常模比较表3 男女学生SCL90评定比较由表1、表2、表3可知,男女生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男女生间比较,女生恐怖因子明显高于男生,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余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男女学生EPQ评分比较,见表4,表5。表4 男女学生EPQ评分比较 表4、表5显示,EPQ评分P量表分>61.5男生占18.87%,女生占15.24%,精神质的比例男生略高于女生,但总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量表分 40的男生为5.66%,女生为4.76%,性格内向者男生略高于女生,E量表分 61.5的男生22.64%,女生为26.67%,性格外向者女生略高于男生,但总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N量表分 61.5的为24.53%,女生为19.05%,情绪不稳定者男生略高于女生,但总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量表分 60的男生比例为1.87%,女生比例为0.95%,但两组总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当今医疗卫生行业对护士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尤其男护士的需求量更大。而现在的医疗卫生学校培养的或在读的护理专业的男生比例很小,大、中型城市男护士都非常紧缺,护士职业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缺口。男性接受护理教育比例偏低。为什么男女学生比例悬殊很大,可能原因与多年的传统习惯,医院和患者早已适应了女护士的工作和服务;同时人们也认为女性的心态和性格适合护士职业有关。 本调查显示,男女学生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男女生间比较,女生恐怖因子明显高于男生,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余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一点足可以说明男性可以弥补女性不足之处,医院缺少的是真正专业的男护士,尤其在精神科、社区老人康复护理等方面更不能缺少男护士的工作。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家长、教师和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关注。据有关统计,大学生中“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退休学人数占退休学总人数的3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1]。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退学的人数在休、退总人数中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大学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休、退学人数占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2]。研究表明,医学生的主要问题以情绪障碍为主,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3,4]。尽管政府和专业人员不断呼吁给学生减负开展素质教育,但医学生由于学科对知识要求严谨加之医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使得这一群体的心理障碍发生率有增长的趋势。尤其是护理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卫生护理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不仅需要培养精湛的护理技能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由于护理专业学习枯燥的理论专业知识加之与其他院校交流较少而大部分都是女生,相对缺少人文气氛。有些研究指出血清中的BDNF含量降低导致抑郁[5]。有研究证实,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其社会心理因素有关[6]。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学业压力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家庭结构变化和贫富差距扩大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7,8]。本文的目的是调查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以及这些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随机整群抽取某大学护理专业学生481人,其中大一年级170人,大二年级162人,大三年级149人,年龄16~24岁,家庭类型:核心家庭309人(64.2%),大家庭38人(8%),单亲家庭35人(7.2%),父母离异60人(12.5%),重组28人(5.8%),其他11人(2.3%)。 1.2方法 采用SCL-90量表[9],以班级为单位对入选对象进行心理测评,SCL-90为自评调查量表,此量表由DerogatisIR编制(1975)包含9个因子,90个项目,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通常评定近1周的情况。评定方法:分为5级评分(0~4级),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在心理测评师的统一指导下由受试者自己评价。 2结果 2.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 依据常模确定的因子分和严重等级标准,统计各类症状发生率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各种心理症状发生率有较大差异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等问题相对较多(26.30%),总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当高(21.65%),其中抑郁为18.48%,焦虑为16.34%,强迫为9.27%,人际关系为7.72%。健康人数为78.35%。 2.2家庭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差分析显示:在不同家庭类型之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总分存在组间差异(P 0.01),其他维度的组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进一步分析(LSD)发现: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重组家庭子女多数维度得分高于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其他家庭(P 0.05)。见表2。 2.3家庭经济情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不同经济状况家庭之间,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等因子均具有显著性(P 0.01),进一步分析(LSD)发现贫困和一般家庭子女的总分和多因子分均高于较好或富裕家庭(P 0.05)。 3讨论 3.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 国内有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很多,本文中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SCL-90调查量表,对在校的481名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者占78.35%,21.6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为12.48%,中度为5.82%,重度为3.35%。而其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结果提示近78.3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需要专业咨询或治疗的占8.17%,有10.48%轻度的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改善。其结果与中南大学近几年对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经常感到抑郁、焦虑的大学生分别占20.7%、11.6%有相似之处[10]。与广东省某医学院校马泽威研究抑郁检出率27.8%[11]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跟发达城市比较相对检出率稍低。 3.2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调查了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单亲、离异、重组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较多Wang[12]等认为这类人群可能和研究中被试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有关,这些个体在追求高标准时更多是源于父母或者家庭的要求,而不是个人追求;贫困家庭子女较富裕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多。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抑郁在大学生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且社会上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够,一提到抑郁症就使人联想到精神病,因此,有些学生尽管出现了问题也不敢大胆地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怕招致舆论和偏见,导致病情逐渐加重[13]。药物治疗只考虑其生物因素,目前抗抑郁药的有效率只在60%~80%,因此应引起家庭与学校的重视,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精神上也要给予支持与理解,多组织大学生参加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和社交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遇到一些事情就能正确对待。 作者:刘俊明1 浦桂萍2 单位:1云南省曲靖市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2云南省曲靖市第三人民医院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护理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摘 要: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服务于新生,有助于他们身心发展和学习生活,因此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本文研究对象为江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大一本科新生,共133名,采用SCL-90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 提出护理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之因应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 高校护理专业 新生 心理健康 策略 江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新生于2015年9月份入学。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服务新生,有助于他们身心发展和学习生活,有必要尽快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具体原因和特点,从而提出相应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措施。 一、护理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结果 此次调查历时一周,采用团体调查办法,共发放问卷133张,回收有效问卷133张,回收率为100%。调查问卷采用SCL-90(心理卫生状况自评量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工具,计90题,测验内容包括10个常用项目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反映睡眠饮食,等等,分别以F1、F2、F3、F4、F5、F6、F7、F8、F9、F10表示,结果按量表要求分为正常、轻度、中度、较严重四档。具体结果见下表: SCL-90评定结果 结果表明:我院新生大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少部分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个别同学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按存在问题从多到少依次排列为强迫、焦虑、敌对、人际敏感、抑郁等。轻度心理问题以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其他居多,分别占32.3%、19.5%、13.5%、12%;其次是恐怖和焦虑分别占9.7%和9%。中度严重程度的心理障碍以强迫、焦虑、敌对居多,均为2.3%。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为抑郁、敌对、其他反映睡眠饮食,均为0.7%。 二、护理专业新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一)一般性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身体、心理、家庭、社会诸因素。 1.身体健康因素:个人身体健康与否,对个体心理产生基础性影响:紧密关系到精力是否充沛、承受压力的能力、自信心、注意力、耐心及性格的内向与外向,等等。 2.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因素则是影响的内因。个体心理因素如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比较任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还有因其他原因造成的性格暴躁、压抑、逆反、自卑等不良心理。青年期是一生中苦闷、烦恼较多、体验十分深刻的时期,青年期大学生内心既敏感又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 3.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行为和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 4.社会因素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很大影响力,导致身心健康状况改变,反应在其心态、情绪、言行举止上,除了对自身产生影响外,反过来可以影响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活跃、敏感的人群,且正处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期,社会因素包括学校环境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直接而深刻。 (二)江西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新生特殊性因素分析 性别结构:护理专业本科生133人,其中女生110人,占82.7%,男生23人,占17.3%。女生占大多数,接近男生的5倍,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均。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敏感、心胸狭隘、顾忌和羞怯心理,行动上更加犹豫、谨慎。女生多,女性易发性问题必然增多,我院学生曾经因琐事发生小摩擦,从而导致损害同学感情、影响学习的情况比较多,还出现过几例较为严重的精神焦虑、精神分裂的患者,最终甚至导致休学或退学。 专业取向心理:总体而言,选择医学的学生都是明显比较善良、有爱心的。70%的新生开始填报的是临床专业,希望当医生,被调配到护理专业,而志向从事护理专业的学生很少。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可能使其长期处在勉强为之的委屈情绪中。同时发现,中度以上心理障碍的学生60%是希望转专业的。 家庭情况:城市学生少,农村学生多,20%的学生家庭较贫困。农村学生的问题则多集中于人际交往不够积极,自卑情绪和环境适应能力不足。同时有部分独生子女个人中心主义较重。 地域和民族:新生主要来自江西本省,占80%,另外4%来自新疆自治区,16%来自全国其他各省。新生中有15名少数民族,包括维吾尔族、蒙古族、布依族、苗族、回族,等等。外省学生和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地域环境上与本地存在差异,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本地习俗与环境。 三、护理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之应对策略与措施 (一)策略 1.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在学生大学期间,健康的心理对其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同学朋友关系,高效完成学业,拥有充实愉快的大学生活极其重要。 2.师生、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相结合,各方面相互沟通与协调。其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和理解教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理意图和目标非常重要。 3.措施的有效性来源于情况了解程度和把握,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持续深入的了解和跟踪。除本次心理调查外,今后还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多方面详细了解情况;特别是有必要对部分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进行重点、个性了解。 4.重视第一阶段的塑造。新生处在大学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对塑造其新的习惯、态度,适应大学生活非常重要,相关措施必须高度重视,保证充分到位。 (二)措施 1.了解、交流、活动、合作类措施:了解交流类措施主要是直接了解,沟通理解,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活动、合作类措施以事件为中心,具有参与性和合作性,有助于学生性格走向开朗,同时伴随了解和交流,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参与和合作才能建立实在的情感。 (1)师生交流:教师经常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其生活与学习情况及所思所想。形式一,与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交流,间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形式二,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谈了解,观察和体会学生境况;形式三,开班会。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高职护理专业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初探及对策 【摘 要】高职护理职业的特殊性及人们的传统观念等各方面的影响使男生从一入学就不得不面对更多的压力。本文对高职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高职护理 男生 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护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尤其是对男护士的需求,顺应这种趋势各大医科院校在护理学专业都相应增加了对男生的招收。然而护理在传统观念上似乎就是女性的专业,男性护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得到许多人的理解,因而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心理上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男生从一入学就不得不面对更多的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本文对高职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1 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 1.1高就业率和低报考率对男生学习护理专业具有心理影响 在各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峰,医学部的老师通常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一边是各大医院抢着要男护士,一边的现实情况是学校护理专业的毕业男生寥寥无几,早已被抢光。 随着医院越来越青睐男护士,这些年来,每当高考前期,会有各种各样的宣传希望男生填报护理专业,但效果一般。例如,从2005年至今,武科大城市学院护理专业每年招收的男生不超过15人。到大一新生转专业的时间,尽管医学部是该校就业情况较好的学院,申请转入护理专业的学生有50余人,但男生为零。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学习护理专业的男生会遭遇很大的心理压力,对专业的认同感会逐渐下降。 1.2对护理专业男生适应不良的认识明显不到位 虽然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设置了心理咨询室来开展各项心理干预工作,但对护理专业男生适应不良的认识明显不到位。这些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在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适应不良心理问题。护理专业学生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女性,护理专业的男生作为“弱势”人群,成天生活在女生之中,加之传统观念护理工作是女性干的,他们对这些环境的适应及心理所承受的压力比普通男生绝对要大、要复杂得多,如来自同学、社会等传统观念的歧视,甚至嘲笑。 1.3男性护理学生理想信念、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据一些研究的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显示,所有男生学习动力均是出于个人、家庭和就业压力。和其他专业男生及本专业女生相比,除了硬性规定参加的活动外,男护生参加集体活动大多不积极。他们认为活动本身吸引力不强,内容枯燥、形式主义严重,没有结合男护生的实际需要。但在综合测评、评优评干、入党、奖助学金评定等涉及个人实际利益时,又很在意并积极参与。这就造成了男护生个人实用主义色彩严重,理想信念、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2 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对策 2.1对护理专业男生更多的关注 利用学校社团和社会媒体,对护理专业男生更多的关注。例如,《常州晚报》就曾经向市民读者全面展示了护理专业男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并用生动的图文传递了护理专业男生“男子汉也能成为一名优秀护士”的心路历程、不懈追求和坚定决心。 2.2在专业教学安排更多的细节关注 在专业学习中,利用一些实例,例如目前美国的男护士已经占到了护士人群的20%~30%,坚定了他们对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信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男性从事护理事业也是很有前途的,有挑战性的,给学生介绍一些获得卓越成绩的男性护理,如2003年获得第39届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的中国藏族男性护理――巴桑邓珠的光荣事迹。通过这些方式树立学生对于男性从事护理事业的信心。 2.3让学生了解男性护理的长处 男性在担任繁重体力劳动时具有生理和体力上的上风。碰到突发事件时控制能力强,决策能力强,男性的稳重果敢能给人以充分的信任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男性护理更轻易获得患者的信赖,在护患沟通中往往能收到比较好的沟通效果。护理是一项集脑力、体力于一身的高压力性职业,需长期倒班,工作量大,又要确保不出差错事故,尤其在急诊,外科手术室,精神科等科室,更是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果敢有力,当机立断等特制,男性护理的加进无疑会使临床护理资源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使护理工作更加优质高效。 男性护理非常受男患者的欢迎。据调查,男患者比女患者更愿意接受男性护理的护理,男性护理在给泌尿外科的男性患者进行导尿、备皮等操纵时会避免出现不同程度的尴尬情形,所以在涉及隐私的操纵中,男病人可以欣然接受男性护理的护理。这对于心理护理的深度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此外,有利于护理团队发展。 护理队伍成员的单一性别现象,使公众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而这种思维定势很轻易使人们将护理看成是技术含量不高的职业,也使得人们将护理职员看成是弱势群体,女性护理工作者也可能由于长期得不到来自异性的职业认同而使工作积极性大大受挫。男性的加进必然会改变以女性为主的护理工作方式和习惯,有利于建立平衡健康高效的护理团队。 随着高等护理教育招收护理专业男生的数量逐年增加,情绪稳定、外向等人格特征的塑造对培养合格的身心健康的男性护理人才将具有积极意义。
建筑论文范文: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论文 1古建筑消防安全特点 1.1年代久远,建筑构建易燃 与现代建筑不同,古代建筑的建筑方法多采用砖木构架、隼牟结构,建筑构建多出于耐用考虑而采用富含油脂的木材,且由于年代久远,木料都已风干,极易燃烧。为了装饰装潢美观,古建筑多采用彩绘、木料也多用油漆涂刷,一旦发生火灾,燃烧蔓延速度极快。以辽阳为例,辽阳古建筑多为庙宇,除存在上述问题外,寺庙内有大量用于佛事的经幡、伞盖,部分佛像还裹有丝织品,都属于易燃物质。 1.2布局紧凑,易发连营火灾 古建筑在布局上往往是组群布置,其组成是以单间构成单座建筑,以多个单座建筑构成庭院,再以若干庭院组成形式多样的组群。在庭院布局中,大多采用“四合院”和“廊院”二种形式。以辽阳广佑寺为例,寺庙有门房、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弥勒殿等众多建筑群组成。建筑飞檐斗拱、殿宇相连,且没有消防通道、防火间距,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又无法进行大规模改造,一旦发生火灾后既不利于安全疏散,又极容易造成“火烧连营之势”。 1.3地偏路远,火灾扑救困难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古建筑特别是古代庙宇多建设在偏僻的山区,这虽然有利于僧众修行,但却给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此外,古建筑内多缺乏消防水源,且消防设施配备不全,一旦发生火灾难于自救。一般古代建筑出于售票的需要,往往都是只设立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且采取门禁装置,一次一人,入口不能出,出口不能进,加之游客僧众众多,一旦发生火灾除造成造成古建筑损失外还极易导致踩踏事故,造成群死群伤事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2古建筑常见火灾原因 2.1用火动电,疏于安全管理 古代庙宇建筑由于礼佛的需要,每天都设有大量油灯、明烛、贡香,佛像周围有彩灯、电蜡烛等物,游客上香等现象也经常发生。且由于寺庙的特殊性,僧众对于消防安全疏于管理,对于动火、动电缺乏相关安全知识,这都是引发古建筑火灾的主要原因。 2.2遗留火种,人为导致火灾 古代建筑游客众多,经常有吸烟现象发生,由于游客众多难于管理,经常会将火种随意遗留在建筑内,防不胜防。再有就是一些寺院除作为景点之用外,还供僧众修行,如辽阳广佑寺、观音寺、灯塔祥云寺、安澜寺等都在寺内设有僧舍,生活用火、用电量较大,这也是引发火灾的一个主要因素。 2.3自然因素,导致建筑起火 自然因素引发的火灾也是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威胁,如朽木遇氧燃烧、雷击火灾、泥石流引火、地震致火灾等。 3古建筑消防安全对策 3.1易燃构建阻燃处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研发出许多阻燃效果较好的阻燃涂料。基于这点,可以采用颜色透明的阻燃涂料对古建筑的柱、梁、枋、檩、椽和楼板等木质易燃构建进行涂抹,这样既不改变古建筑构建的颜色、质地和尺寸,又可以一定程度上进行阻燃,降低火灾危险性。 3.2配齐配强灭火装备 尽早准确预警,是古建筑火灾防护至关重要的环节。可按照古建筑的风格、色调,在不影响原有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古建筑艺术风格的前提下,订做安装特殊形状(如椽头型、万字型、祥云型等)的火灾自动报警、可视监控系统和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在灭火器材上,除配备灭火器外,可配备细水雾水枪等便携式灭火效能高的器材,及时有效地将火灾扑灭在初起阶段。 3.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在各古建筑出入口处制定醒目的防火宣传、安全警示、友情提醒等标志,广泛宣传古建筑火灾的危害、防范措施和注意事项等,介绍如何逃生、自救、灭火与救人等相关安全常识。同时,组织僧众或管理人员建立防火巡查队,对建筑内动火动电情况进行巡查、监护,并对游客吸烟动火等情况进行有效管理。 4结语 总之,古建筑防火对策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古建筑物是全人类共同历史文化的财产,作为消防工作者,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研究掌握古建筑防火的现实情况,专研出一套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古建筑防火方法,切实遏制古建筑火灾的发生,为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作者:叶炜 单位:辽阳市公安消防支队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模型制作建筑学论文 一、如何通过模型让建筑学专业新生理解建筑设计 根据我们近几年的观察与调研,如今的建筑学专业新生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90%以上的学生没有美术功底,这样他们对于图形的构成与立体空间变现能力要显得薄弱一些。(2)大部分的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差,比如每一次的模型制作时都有同学不小心,比如把材料切歪或者切到手指。(3)相关知识欠缺,对于建筑的构成、建筑的结构材料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4)缺乏创新性的思维,一直以来很多学生只是会单一的模仿,很少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针对这些环节,我们设置了四个新的课题,通过四个课题的训练使初入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克服一些学习建筑学的困难,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下面我们逐个分析各个课题。课题一是“造型与主题模型”,本课题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用热线切割机来切割泡沫乙烯材料,切割出方块、三角、圆等形状的成品。然后固定粘贴在A3大小的底板上,布置的方式由学生自行考虑决定,构成以美观悦目为原则。最后给自己的作品定义一个主题。本课题的目的就是:(1)使学生熟悉模型制作工具和机械的使用,特别是对热线切割器的使用。通过热线切割器对泡沫苯乙烯材料进行的切割练习,是针对今后的模型制作中方案阶段的研究模型以及主体建筑的周围模型制作的一项基本训练。(2)利用切割出的成品进行立体构成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形态构成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构图与审美能力。课题二是“结构与受力模型”,本课题是第一个课题的延续,而采用的材料有所改变,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同时了解第一个课题模型的结构与受力。第二个课题改变了模型制作材料,不再用泡沫乙烯材料了,同时要考虑构造物的支撑等机构问题,所以增加了制作难度。这个模型的制作使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第一个模型的结构,开始研究材料与材料的连接和支撑等受力问题,同时也让他们去寻找更多的材料,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第三个课题“肌理与色彩模型”,这也是第二个课题的延续。我们让学生专注于材质与色彩的研究,同时也让学生专注于空间的研究,因为这个课题更为具体,可能是一座小型建筑,可能是一个小空间的室内。这个模型是更为精细的模型制作阶段,课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寻找更多的模型制作材料,研究材料的肌理与色彩。最后一个课题是我们一直沿用的“建筑成果模型制作”课题,该课题是以建筑大师的作品为题材,偏重于现代建筑,让学生做一个完整的成果展示模型,包括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制作。该课题的特点是:我们尽量让学生选择规模不是很大的建筑,比如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赖特的“流水别墅”、密斯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等;并且我们安排学生分组完成最终成果模型,他们中有的同学可以查资料,有的同学可以准备材料,然后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体会了团体合作的工作方式,这对他们将来的设计竞赛和走向工作岗位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我们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有了较小的建筑设计环节,学生开始应用各种表现方法,而模型表现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因为它非常直观。这使学生从建筑的结构、材料、空间以及建构都有所了解,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也从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的模型制作环节,的确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建筑抽象思维的方法并且开始了建筑设计入门。 二、建筑模型教学改革的要点及教改成果 本次建筑模型改革的要点就是实现开创性的教学,我们并没有完全让学生去单纯模仿。改革主要是针对建筑学一年级新生的,我们调研了很多优秀院系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整合,最终成为建筑模型教学中自己的特色。我们同时在二年级的设计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建筑设计学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这些学生一年级时单纯的注重制图、表现训练,注重在二维图纸上反复推敲三维空间,没有经过一个完整设计制作过程。显然,通过模型制作过程的安排,学生设计能力会提高显著。学生也普遍反映建筑模型对他们的空间构成、形体造型及功能组织都有着融会贯通的作用,从而对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都有深刻的理解。本次研究要点如下:要点一,三维空间的认知;要点二“,结构关系的表达”;要点三“,色彩与材质的表现”。模型制作课程中强调三个要点,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的认知”、“结构关系的表达”以及“色彩与材质的表现”能力,我们并没有教学生如何做设计,而是通过模型制作过程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去思维去辨别建筑的结构以及材料的质感和色彩的搭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解到设计并非是片面去模仿与抄袭。二年级的设计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制作“工作模型”,通过制作“工作模型”的推敲过程,空间环境的认知,使学生对建筑构件的结构关系认识得更为清晰,同时也可以研究建筑材料的色彩与质感。这次教改的成果很显著,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更能注重模型制作,模型制作质量越来越好。(2)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解放,从他们二年级的作品中我们发现设计方案大多比较灵活,打破了以往的保守思维。(3)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课程中表现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构图能力。 三、探讨建筑模型制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次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发现了如何通过模型制作来培养专业新生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同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明确了将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同一届学生的二年级的设计课成绩与学生的一年级的模型成绩比较发现,拥有过硬的模型制作素质的学生,在设计课的表达能力与表现能力、综合能力上都比较强,设计思维能力更要比其他同学高出一筹。模型制作基础课程的将来如何发展?该课程的存在是否有必要?课题小组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进行了多次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是:该课程的课时虽然只有32学时,但是的确也占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应节约课时让没有模型制作经验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成熟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进行模型制作的教学,同时在设计课程中穿插模型制作,让学生一边做设计一边做模型。在一年级“学科导论”课程教学中设立一个“造型与表达”的环节,让学生接触各种模型制作材料与制作方法,同时又能发挥自己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具特色。同时我们也可以每年举行一届模型制作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模型制作,并且将模型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随时进行模型的制作。 四、结语 总之,教学不断创新与完善,必然形成新的课程教学特色,也会出现更多优秀作品与更好的教学成果。这些设想也许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内容,但必将激励着我们将建筑学专业一年级教学改革继续向前推进。 作者:苏东宾 李焰 单位: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论文范文:城市空间高层建筑设计论文 1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之间的概念和关系 (1)高层建筑的概念。所谓高层建筑就是指建筑物的楼层数超过一定值或者是楼层的高度超过一定标准的建筑。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使得城市涌入越来越多的人口,但城市的空间有限,因此就是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受到城市开发单位的重视,也慢慢地成为一个城市兴旺发达的标志以及人们眼中的城市美景。高层建筑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土地利用率以及为城市缩短了各部门的距离,使得城市内部之间的联系加强,此外,高层建筑还使得城市建设的效率大大提高,建设资金得到更有效的使用。高层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也需依托高层建筑的支持。 (2)城市空间的概念。所谓城市空间在狭义上就是指城市的生活空间以及城市的占地面积,但广义上的城市空间则指的是人们在城市当中生活所能够感觉到的种种感受。在高层建筑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标志的时代,在高层建筑已经对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极大影响的现如今,城市空间问题就成为城市发展的大问题。城市空间内不同高度的建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特有的外观,也体现着城市的审美和特征,是渗入到城市当中每一个人内心的感觉,是城市给每个人的感受的总和。 (3)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他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内部元素,但城市空间的设计和规划又不能完全以高层建筑为主,还需要考虑到城市中生活的人的心理因素。如何使得高层建筑的建设让城市空间以及城市的内部规划显得更加的合理,以及人文、城市的关系得到均衡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探索的地方。 2高层建筑设计和城市空间的规划分析 (1)城市的空间规划要点。我们都知道,由于高层建筑在整个城市中所占据的比例非常的巨大,大量的高层建筑无疑会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带来极大的压迫感和压力。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的空间规划设计时就需要尽可能的为这些压力和压迫感进行缓冲,可以通过加宽道路,增加城市绿化之类的方法达到这一目的。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是高层建筑的高度问题而已。 (2)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要避免高层建筑密集,在我们进行高层建筑的建造之前就需要了解和认识到高层建筑的优劣。高层建筑虽然可以为城市节省大量的土地资源,发展更多的项目,但是高层建筑林立还会使得整个城市的气息变得沉重,高层建筑的兴起也不利于城市的节能环保的进行,同时高层建筑使用的玻璃还会给城市带来极大的光学污染。所以,我们在具体的城市规划中就需要对高层建筑的数量以及高层建筑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密度做充分的考量,切记不要使各个高层建筑之间过度的密集,要有一个舒展的空间。 3有关现代城市空间的高层建筑设计控制原则 (1)高层建筑外部尺度的控制。高层建筑之所以会给人们带来压迫感的原因有很多,但大体上主要就是两点。一个是楼层太高,使得人们对安全的威胁加大,另外一个就是高层建筑的尺度控制不合理。而后者则是这个问题的关键。通过调查和分析世界上各大城市的高层建筑的城市空间规划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楼层高的城市人们的压力就一定会大,反而是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控制对人们的影响更大。当高层建筑之间的格局分配井井有条时,人们对于高层建筑所带来的压迫感会小的多,但如果高层建筑之间的外部体积以及空间位置杂乱不整,则会加大人们的不安全感和压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空间规划时需要加大对高层建筑外部尺度以及空间位置的设计,避免草草了事使得高层建筑的设计不合理的现象产生,要注意对高层建筑周围景物的修饰和和谐感的搭配,高层建筑的尺度要有一个控制。 (2)高层建筑数量的控制。高层建筑数量的多少既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高的标志,但同时又是一个城市发展健康程度的衡量标准。并不是一个城市内具有的高层建筑越多一个城市的发展就会越好,过多的高层建筑会使得城市的运作出现困难和阻碍,所以我们在城市空间规划时需要把我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机要维护城市的形象,但又要以一个最优的高层建筑数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保证,使得城市形象得以保证。 (3)高层建筑体量的控制。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一大标志自然成为开发商以及政府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如何使得自己城市的高层建筑更加具有自己城市的特色,以及使得人们对该城市的高层建筑印象深刻就成为城市空间设计者需要关注的要点。在我们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时,我们需要避免的就是不要为了外观的吸引而使得建筑本身的质量和功能受到影响,高层建筑不能仅仅作为好看的城市标志,还必须是能够满足日常生产经营要求的。切勿为了噱头而浪费城市资源。 4结束语 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得出,在高层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快速,城市空间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时候,如何调整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就转变为如何使得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加精致优良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城市规划的初期就入手,将城市的优良规划和高层建筑有机结合起来,给我们的城市生活增添更多的空间,使得我们的城市更加的具有生机和格局。 作者:王程 单位: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现代建筑设计人本思想论文 一、现代建筑设计应融入人本思想 在我国早古代便有了人本思想的基本雏形,孔孟思想的“仁者爱人,民为贵”便是中国人本思想的起源,而西方又把人本主义提高到了更高的地位,这说明人本思想在古今中外都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且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之一。我国的以人为本思想,对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在我国长期存在,并且已经传播到整个亚洲。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建筑空间的利用、建筑物周边配套设施设计及规划等都体现了人文关怀,具有地方特别的建筑设计理念,更满足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也更加深刻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外将城市发展历史与城市建筑相结合,对城市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也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我国建筑设计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的运用,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远远不够,应增加建筑设计中的人文思想比重,不断加大人本思想的使用范围,从而更好的满足人的需求。其实建筑设计注入人心很简单,就是需要建筑设计师接入自己的内心即可。曾经有一片高端别墅区依水而建,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片别墅群竟已烂尾多年。究其原因是这么大面积的别墅项目,居然没有设计车库,仅仅一条,就难以让此别墅进入购买者的眼球。可见,该别墅设计师别没有从人们的需求角度着眼,才会造成资源如此浪费的现象出现。不难看出,只有拥有同理心的设计师才能真正将人本思想有效融入现代建筑中。 二、现代建筑设计如何融入人本思想 1、小区公共空间需要更舒适 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公众的内心和情感需求。一方面,要满足国家绿化率的要求,提供给公众更为怡人的呼吸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提供给公众更便捷的现代游乐区域,如果有条件,区域可以划分为儿童区和老年区,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儿童的娱乐生活也能够带给老年人更有意义的老年生活,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和颜料。所以,设计师需要秉承人性化的设计初衷,在确保建筑用地使用率的前提下,为居民打造更宜居的小区生态环境。 2、室内建筑设计需要按需所设 当前,很多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人比较重视卧室的舒适度,不喜欢老式的在卧室中放入太多的摆设以及放入电视等设计理念;也有些人比较重视客厅的功能性,期待客厅既可以满足招待客人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就餐以及看书的需要;有些人认为浴室最重要,所以要求浴室一定要在光线和设计上别具一格,能够满足多种需求......,这样不同的需求种类可以看出我国居民不断丰富的思维需求。所以,这就需要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进行有效的调研,既能设计出大众化的房屋,又能满足小众的要求,既实用又现代,又充满艺术气息又能富有多种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建筑设计是为人而设计,而不是为房屋而设计。 3、设计更为便利的公共设施 拥有非常丰富而又便利的公共设施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是最符合以人为本原则的。当前,在很多小区中,居民居住空间已经完备,但是一些小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的发展需要。没有公共厕所,没有便利的交通,也没有可供大家休息放松的公园,更没有规范标准的公立医院。这些基础设施的缺位,体现出来的是建筑群体的急功近利,而非以人为本。所以,在建筑设计规划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入住标准,将人性化加入其中,必须确保人们群众生活相关的设施齐全、到位、规范而且合理,以满足人们出行、就医、玩耍、以及娱乐消遣。从而实现建筑设计的人性化需求,也能够为现代化发展注入人文色彩,点亮现代化的生命色彩。 4、扩大人们的交际空间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棚户区大量改造,人们生活日渐转好,楼上生活逐渐增多。现代化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但是却忽视了人们的交流性和互助性。在很多大城市,楼林高耸,人与人之间逐渐变得冷漠,加之信息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宅在家里,与乡亲邻里之间更加缺少沟通和交流。这样的情况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团结。近年来,抑郁症越来越多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主要原因就是压力大而又没有宣泄的途径。所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提供给公众一个可供交流的场所,让公众在现代化的密闭环境中寻找到一个宣泄的途径,人类交流是基础的需求,切不要为了发展而忽视了交流的重要性,为了利益而忽视了公众的情感需求。所以设计师一定要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居住需求之余为居民规划更合理的交流空间,打破密闭环境给人类情感带来的破坏。 三、结语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本思想,是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挖掘人的内心需求将是未来设计师需要做的重大课题,将人性与设计相融合会成为建筑行业最有标志性的里程碑。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他人和自己的需求,不断将设计理念与常识与人类的基本需求相连接,不断在设计过程中把人放在主体地位进行思考和规划,才能设计出让居民更满意的建筑结构,也才能够提高居民居住的满意度和熟识度,以提高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 作者:邱伟杰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现代建筑设计传统文化论文 1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 1.1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内在统一 建筑是反映文化和艺术的长期存在的实体,建筑设计依附于文化环境和地域环境中,反映出不同的审美观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建筑能够展示和促进文化发展,所以文化与建筑是内在统一的。 1.2当代建筑设计作品缺乏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文化渊源流长,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国际化与多元化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各大城市高楼林立,发展迅速,钢筋混凝土与玻璃幕墙成为了现代建筑的流行设计语言。中国建筑业也迎来了空前繁荣,大城市中各种类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拔地而起,但整体来讲,中国现代的建筑设计作品,大部分缺乏中国文化的民族文化内涵。设计师需要从建筑设计中能将传统文化融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并找到合适的方法形成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延续,又能够体现时代特色。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分析 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结合,需要分两个层次来把握: 1)物质与形式层面。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从建筑的整体布局、颜色、空间、材质、形态等方面分析地域文化特点;2)精神内涵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风格讲究秩序、讲究对称、讲究稳重和谐、讲究端庄大气,同时也具有浪漫优雅的气质,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师设计理念继承和演绎的关键所在。 3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1)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应该侧重于对其内在精神的演绎。 在传承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保守僵化的误区,避免机械的照搬中国古建筑的具体形式,由于时代不同,材料技术不同,建筑的功能体量和以前的建筑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设计当中,应该侧重于对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演绎,创造性地结合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做到继承中创新。 2)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表达形式。 建筑是具体存在的实体,它通过空间、形态、色彩、质感等建筑基本元素的组合来实现建筑艺术的视觉感受和精神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这些元素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并以此来反映它的文化倾向,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反映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a.建筑形态。建筑形态是指建筑的整体布局、空间大小、尺度等,中国传统文化对事物的形态具有自己的审美习惯,讲究对称,秩序,讲究不同的形态创造不同的意境,现代建筑师通过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空间、形式、结构、比例、均衡、节奏等造型符号元素的理解和分析,选择适合建筑类型的组合方式,达到所要表达的建筑文化意义。b.建筑色彩。建筑色彩是构成建筑视觉认知符号系统的必要元素。色彩本身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元素,中国的建筑色彩丰富,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象征意义,比如红色象征热烈、喜庆、吉祥、浪漫,黄色象征富贵和皇权。现代建筑利用色彩和传统文化的呼应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c.建筑材料和质感。材料和质感的运用是建筑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与形式的融合是建筑设计的理想目标,建筑材质符号就是指建筑的表面特征。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质感,给观赏者不同的审美和文化感受,比如谈起灰砖,谈起白墙灰瓦,人们会自然的联想到中国传统建筑。利用人们熟知的材质肌理来向观赏者传达建筑印象,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联想,增强现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4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演绎 4.1项目解读 1)文化背景解读。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我国培养各民族青年及高级人才、研究各民族文化的最高学府,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于单体建筑风格而言,设计应考虑具有民族风情并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由于我国民族众多,不宜采用某一民族特定的民族建筑风格,而选择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建筑中的成熟元素加以演绎,综合起来形成人们亲切熟悉而又有新意的“民族化”建筑形象,体现“民族特色”“中国气派”及“浓郁的大学文化氛围”。 2)时代背景解读。 设计不但要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要体现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自信,体现作为现代文明传播的载体所应具备的建筑形象,烙上时代的烙印。以现代演绎的手法同时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和传统文化已成为设计的主流趋势。 3)建筑区位解读。图书馆位于校园的南北中轴线上,南侧紧邻团结广场,是中轴线上仪式性序列空间的高潮部分,建筑形态应具有强烈的“中央”气质,计算机中心及博物馆分列东西两侧,三栋建筑围合八角形的团结广场,从整体性考虑,本设计应统一考虑三栋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建筑造型,以形成统一的校园核心区整体风格。 4.2设计要点 1)现代的语言演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设计用现代的语言表达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通过对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抽象,提炼出一系列现代的建筑语言,追求在气质上的传统文化的神似,而非简单复制的形似,从而塑造出简约端庄大气的文化教育建筑形象,具体措施如下:a.以有着方正对称中心感强的秩序组织简洁庄重大方而雕塑感较强的建筑形体,表达出中国文化中四方平顺、贤良方正的形象气质;b.建筑顶部采用平屋面与坡屋面相结合的方式,屋面与建筑立面使用同种材料,并采用直接交接的方式,既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具有较强的雕塑感;c.建筑主入口采用象征坡顶形式的玻璃雨棚,形成中轴线上的视觉焦点,并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d.以中国古文字和中式花棂窗抽象出现代建筑语言,形成整个建筑幕墙的表皮,尺度宏大规整,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同时又兼具现代建筑的气质;e.建筑主要材料为米色石材、灰色陶板及玻璃幕墙,突出“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同时,体现大学建筑亲切、典雅、自然的风格特点。 2)中轴对称的均衡布局。 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博物馆三栋建筑共同围合了八角形的民族团结广场,其中图书馆位于校园南北中轴线上,计算机中心及博物馆分列东西两侧,均衡布局,形成整个校园的核心区域,设计统一考虑三栋建筑风格和建筑造型,以形成统一、完整、气派、均衡的区域空间。 3)树立绿色节能建筑的典范,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提高,绿色、生态、环保、节能、低碳排放等议题在建筑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界的一大主题,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不谋而合,本工程考虑以下绿色节能措施:a.生态绿化屋面。本工程首层有较大面积的屋顶绿化,生态绿化屋面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蓄水性能、滤水性能、吸尘降噪性能、防辐射和调节温度湿度功能,达到建筑的绿色生态化,降低建筑能耗同时提供宜人的室外学习交流活动空间。b.积极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没有环境污染,永不枯竭的新能源,利用太阳能可提供照明、热水、光伏发电等需求,本工程拟在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光纤导入照明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有效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c.自然采光及光导利用。本工程积极利用自然采光及光导利用,合理控制立面的窗墙比、尽量增大自然采光面;节约人工照明成本;利用光纤导入照明系统将太阳光经聚光元件高效采集、传输至建筑内,具有节约电能、无污染的特点,可提供绿色、环保、清洁、安全的照明环境。适用于地下空间引进阳光。d.自然通风与气流组织。自然通风既可为室内提供良好的空气品质,且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本工程充分利用外部地形空间条件合理布置建筑主动构造良好的自然通风体系,同时利用方正的建筑形态、中庭、窗户的通风布置等积极的组织和诱导自然通风。e.绿色建材。提倡使用原料提取、产品制造、使用及再循环、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为最小和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材料。 5结语 当今世界的建筑设计已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建筑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结合,体现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我们要责无旁贷地传承和发展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起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纽带,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更好的应用于现在与未来,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 作者:陈海鹏 隋志全 单位:北京燕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现代建筑电气设计论文 1现代建筑电气设计日常所见的问题 1.1用气以及用电的安全隐患 在我国,每年都会有许多因用电而发生的事故,对社会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虽然我国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常见的事故发生,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大多数是一些设计问题,解决相关问题还要从本质上入手,对设计进行完善,减少相应的漏洞,避免事故的发生。 1.2电气在设计上无法满足用户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许多的电气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是不符合标准的,并没有解决就开始进行施工,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在进行施工时,最主要的是看工程师的影响,如果工程师的能力不强或存在缺陷,是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建设者为了追求更高更多的经济利益,在材料上进行减材减料,在材料选择上,选择一些标准低而且投资量相对少的设计,当设计投资生产过后,电气系统没办法达到客户的需求,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故障,使用户苦不堪言。 1.3在消防系统上不够完善 在没有发生事故之前,消防系统是没有太多的用途,但是一旦发生事故时,则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住户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上的问题。可是我国的消防系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在验收标准上,也没有严格要求,房地产商也不是很愿意做太大的投资,电气工程师也不专心踏实去做。不完善的消防系统存在着大量的弊端,所以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应该需要进行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放。 2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安全性 建筑电气安全性和可靠性相当重要,只有保障这两者才能使系统正常运行,才能做到安全用电。在现实生活中,相关部门对其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效果并不明显,用电事故常有发生。这就要求各个部门更加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防范,避免发生电气事故。 2.1对绝缘材料进行进场检查 在电气中一些电气设备绝缘性不好,因此,导致了很多安全事故,所以要求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检测绝缘材料是否达标,并根据要求使用绝缘体材料。另外还要保证电线的质量,在现场需进行仔细确认,保证电线的完整性,一旦发现有缺损的电线应立即停止使用。 2.2对过载、短路的设计进行保护 在实际中一旦发现电气线路出现短路或过载,应立即切断电源,因为此时,电流倍数会呈现出快速增长模式。因此,要对其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确保过载的安全性和合理性。除此之外,还要观察熔断电流的合理性,注意其额定电流和熔断器额定电压。 2.3需对漏电进行保护设计 漏电现象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引起重视,因为人一旦触碰到就会受到电流带来的伤害,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根据目前现状和国家规定的要求来看,一般将参数都选择在30mA.s来进行设计。根据以往设计经验显示,此参数较为合理,且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漏点问题不能小觑,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进行设计保护时应注意两点:(1)相关人员需仔细阅读检测部门文件报告;(2)严格遵照规定,达到国家标准《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的需求,对CCEE人员进行认证。 2.4对接地设计进行保护 对接地保进行护是在建筑安全电气设计中最重要的实施,是针对人身安全来设计的,防止受到电击,与此同时,能防止接地引起的火灾。在电气系统中,回路中有相当大的接地故障电流,导致开关自动转动,所以应该及时切断电源,从而起到保护措施,如果电源不能快速的切断,也能对电位进行很好的保护,从而起到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 3完善的现代建筑电气设计 3.1电气安全隐患 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安全重视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建筑电气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有很好的安全性,才能以防事故的发生。在传统建筑过程中,常有设计失误从而导致电气漏洞的现象。在现代建筑电气中,需要从设计入手,从本质上避免事故的发生。在电路中,需要对建筑设计合理的保护,防止用户受到误伤。所有的电线都需要选取有质量保证的绝缘材料,确保在使用过程中建筑物不会产生漏电的情况。 3.2建筑电气设计需要基于用户提出的要求 用户的需求,简单的来说就是设计的用途,建筑电气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还需创造更多的经济体系。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电迹象,电气设计系统是失败的。因为优秀的电气工程师会考虑到综合因素,会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做初步的评估,为负载量留出富余的空间,并设计合理的电气系统。 3.3在建设中加强建筑消防系统 好的建筑电气设计应该尽最大的能力来对消防系统进行完善,来提高在建筑设计上的安全性,对用户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进行保障。现代建筑消防系统体现在火警扑灭一体化,要求在建筑物中建有报警控制系统、火灾探测系统、自动喷水扑灭系统。系统的供电线路需要进行从新设置,其目的是在发生火灾时,可以进行电线输电,保障建筑重要环节,消防系统也是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铺设。 3.4设计环境友好的电气系统 我国属于资源大国,在消耗能源方面,到处可以看见浪费资源的迹象,如果我国想变成资源节约型国家,必须按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发展的方向走下去,在不降低建筑质量情况下,尽量做到节约能源。在电气设计上,将电量安置在供电边上,尽量减少对线路消耗的功率;需要选择面积较大的导线,因为能减轻电路中的损耗。一般来说,想要实现节能设计的环保,就需要有相对应地系统投资。 4结束语 电气工程师在进行电气系统设计时,需要满足国家标准、经济节约、设计合理等很多复杂条件,确实很不容易。在研究过程中,列举了我国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能帮助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出既舒适又安全的电气系统,在建筑功能上,还能起到全面发挥理论支持。 作者:赵炯 单位: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论文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中面临的问题 1.1决策阶段的问题 决策阶段是建筑工程建设中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建筑项目工程造价主要是由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银行等众多的部门共同参与并确定的,由于每个单位对工程造价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也就会导致工程造价无法控制。同时,与建筑定价相关的部门比较多,所以在决策时就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意见,并且难以统一。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较多,每个管理机构都以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除此之外,部分建筑项目并没有根据国家有关投资建设方针以及区域综合规划编制建议书报价,这样就会导致招标文件漏项使得概算不够。 1.2设计阶段的问题 设计阶段在投资计划确定之后,是经济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也是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很多设计单位并没有深入分析工程项目的经济与设计部分,在设计中存在着严重的轻经济重技术的现象,设计人员将重点放在设计工程的质量上,并不关注工程造价的高低,从而容易导致无法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来达到控制总造价的效果。 1.3施工阶段的问题 施工阶段存在较为随意的设计变更。正常情况下,工程项目在建设施工的阶段中,只要能够精心准备,并且按照招投标以及概算进行施工既能够将工程造价的实际发生额度有效的控制在批准限额以内。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在没有做好万全准备的条件下就急于开工,对建设的标准、投资额度的要求甚至是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等进行严格的把关就开工,并且在施工阶段中对施工设计随意变更,甚至在采购材料时存在掺杂假货、私自提升价格的现象,这些都会导致工程造价越来越高,对建筑工程的顺利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1.4竣工阶段的问题 在整个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工程竣工结算是最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够对整个工程的实际造价进行忠实的反映,还能够体现出发包方以及承包方工程造价的水平。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建筑工程竣工之后的造价很高,为了各自的利益承包商与发包商会不断延长工程结算的时间,从而就会导致建筑工程会延期交付。 2加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对策 2.1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的过程就是建筑工程的决策阶段,这一过程是整个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在整个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投资计划的调控手段进行合理运用,将投资计划管理的政策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进行提高,这样才是对投资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要在投资阶段控制并管理好工程造价,首先应该对市场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投资的风险进行减少和降低,对建筑项目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可靠的设计任务书。其次,应该对同类项目进行调查并研究比较,在进行分析、比较以及技术论证、经济评价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建筑项目建设方案,并将工程造价定位在合理的水平上。 2.2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投资阶段之后,设计就成了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设计指的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技术以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安排,也就是对规划工程建设的过程。在这一阶段,通过最少的投入来达到最高的效益是极其重要的。在设计阶段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使业主、设计师以及造价师等的联系加强,建立并健全科学、合理的概算审核制度;其次,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将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设计单位要努力提升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巧妙构思,对设计质量进行提高,努力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来达到将工程造价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内的目的;最后,努力推行限额设计,在保证建筑工程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总概算设计以及初步设计,通过这种方法来避免只重视技术方案,而忽视经济合理性的问题。 2.3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在施工阶段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签证方面的管理、设计变更管理以及合同管理方面。首先,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控制与管理有助于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预算外的费用支出进行有效控制,其中加强对建筑材料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是最主要的内容,在采购建筑材料时应该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审核,采购的建筑材料要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的标准,防止因为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而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其次,在对签证方面的管理主要是要对签证的客观性、准确性以及及时性进行保证,必须要样遵循签证的流程,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控制;再次,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施工设计进行变更,因为施工设计的变更很有可能会使工程造价失控,并且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最后,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中控制并管理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就是施工合同,要对合同造价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进行保证。在工程承包中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合同中的工程款的拨付方式、材料的购置、结算方式等相关的条款内容,对合同中不合理以及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明确,并通过协商解决的方式来避免合同纠纷的出现。 2.4竣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中,竣工阶段是最后、也是最主要的环节。在工程竣工阶段,要对工程竣工的材料、工程数量进行严格的核实,在结算时将未完成的工作进行扣除;其次,要对施工合同审查的客观性进行保证,对工程结算的范围进行核查准确,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承包方式、施工以及完工的日期进行确定;再次,要严格审查工程材料价款,避免弄虚作假情况的出现;最后,工程造价人员应该在计算机中录入所有的造价资料,为以后的建筑工程造价提供参考依据以及借鉴作用。 3结束语 将市场作为中心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和管理是建筑工程造价的核心内容,也是最主要的内容。要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就要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等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程造价的水平,并且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车玉文 单位:云南曲靖晋源实业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施工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一、施工企业进行投标时的相互关系主体 企业投标分为投标决策前期和决策后期。在整个投标决策中,信息收集和管理始终贯穿整个投标决策过程,施工企业是否要进行项目投标和如何投标是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否进行项目投标是企业投标决策前期应当要解决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之前,要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比如,企业同客户关系程度、投标过程中企业行为的规范、招标客户的资金流转情况等。在决策后期对如何投标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时,需要企业进行考虑的是投标企业报价或者技术方案是否能够满足招标企业需要、客户对于造价的控制管理、项目工期的长短、同本企业一同进行竞争的其他企业所使用的投标手段以及其与客户的关系、投标企业和客户所要保有的利润点等。在投标决策最后阶段,企业要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科学的细致分析,通过建成的最大利润模型来计算出企业的最优报价和中标概率,并以此为基础对所做出的投标计划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投标工程是企业项目建设最初准备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其决策必须从整体项目的角度加以分析,否则,就无法做出合理科学全面的投标决策。在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项目施工企业要同众多的项目相关主体发生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做好同这些主体的关系处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在进行项目的立项规划进程中,国家或政府将对于项目最为原始的意图以招标和计划指令方式传达给业主,授权业主代表其对该项目负责,对相关项目具有决定权。业主获得指令后,通过招标或者其他方式将项目教给设计方,设计方再通过对项目意图进行可行性转化,从而进入项目施工的中的招标阶段。通过招标,业主进行符合施工建设需要企业的选择,最终中标的企业对业主(即客户)负责。项目施工企业同业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二、施工企业投标客户关系处理 投标企业同客户之间的关系需要一个慢慢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干扰而导致双方之间关系的破裂。客户因为潜在项目的需要而对项目建设企业进行关注,同时,因为项目立项上的需要,施工企业开始同客户进行接触。在这一过程中,双方逐渐意识到对方具有满足自身目标所需要的能力,从而使施工企业加深对客户的了解。在招标阶段的前期策划过程中,客户根据项目施工的技术以及其他因素的需要对施工企业进行遴选来参加项目招标,客户通过对于竞争招标企业的技术要求、服务的质量以及信誉要求,对选择中标企业。中标企业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项目的施工,客户在这一时期对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的监督对企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工程项目之中客户同中标企业能否进行再次合作。正确的对客户同企业这一关系的巩固发展进程加以明确,有助于企业选择对不同阶段的营销目标的确定和市场开发思路的选择。在企业同客户的初期接触阶段,企业应当通过对自己项目技术能力的展示来吸引客户的注意,从而对企业的技术能力等进行深入了解。在招标阶段,施工企业应当注重自身对与优良投标决策等的展示,从而同客户发生直接合作关系。在项目施工阶段,施工企业应当对施工进行严格管理,将项目施工做好,保证其质量,从而使客户对企业的管理能力的认识提高,促进客户同施工企业关系的深化,为后续工程中二者的继续合作打下基础。 三、投标决策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应用客户信息管理,将客户看做企业运作的核心,来进行与客户关系之间的开发,要对利用企业现有客户资源对新的客户关系进行开发,从而达到企业的市场开发目的。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对客户进行分析时,要对客户进行不同来源的信息搜集,包括客户市场和服务的历史信息、所持工程信息、资源掌握信息等,并将搜集的信心加以分析整合,并存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内,以方便后期对其进行分段或开发处理。良好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应当能够进行新旧客户的价值对比、最重要客户的关注点、新领域客户价值的大小以及企业如果进入这一新领域的障碍等问题,并且要很据当前施工企业的业务与市场需求对原有的客户信息做出估计与评价。施工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分析过程,包括对客户对项目达成目标、客户关系、投标策略等的分析与研究,根据客户的特点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从而促施工企业同客户的良好合作。 四、应用客户管理的理念对投标决策进行支持 施工企业在前期的投标决策时面临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对运用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投标决策进行支持管理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因此,对于此类决策最为主要的类型是非结构化的。在应用客户信息管理在对单项工程进行投标决策的支持时,我们应当在对客户关系发展的阶段中再加入项目立项和竣工阶段的客户关系处理,由于企业同客户关系发展阶段不同,运用客户关系管理对投标决策进行支持的重点也有差异。工程立项阶段,客户信息管理应当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比如:该持有该项目的客户关系是否能够稳定等。这一阶段的成功,能使得施工企业的潜在客户成为现实客户。因此,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投标决策的支持在这一阶段的表现便是对客户信息的搜集和积累、对客户所持项目的信息的搜集整理、施工企业同客户关系的建立、国家政策、施工企业的运营环境等方面。对这些搜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深度剖析,为准确投标决策的制定奠定基础。在项目工程招标阶段,对于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是对投标决策进行商业化的合理分析和决策。在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各种数据挖掘软件能够实现决策支持的智能化,保证在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下产生的投标决策商业化,更能符合工程运行实施的规律要求。除此之外,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还应当能够对投标决策进一步量化分析处理,对投标决策中的科学性予以支持。除了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一些固定分析模式之外,决策支持系统中的筹学和数学分析方法,也可以为投标决策提供准确性的支持。在最后,运用新型的技术如以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软件来进行信息的挖掘和分析管理等,都确保了以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持的投标决策的智能化。在项目建设阶段,施工企业同客户必须实时地进行高效率的沟通,针对施工企业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工程进度、工程安全等要求,同客户之间进行密切沟通,并对客户同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为施工企业未来投标决策的制定提供经验和教训。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做好与项目建设相关主体之间关系的处理工作,并将这些信息全部纳入到企业的投标决策的支持系统当中去。在项目进行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项目竣工阶段,施工企业应当将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思维,运用到工程建设中的客户满意程度研究上,并将其中客户提出建议的地方加以重视,在日后工程中加以修改。并将修改的经验和教训应用到企业未来决策的管理阶段,使得企业能够把握客户满意度,从而为下次工程合作提供指导。 五、结语 通过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施工企业可以同客户实现互动交流沟通,从而减少了其中的环节,降低了其中的成本,从而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随着建筑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更多的企业将会认同和使用这种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及投标决策支持系统来提高企业利润,促进其自身发展。 作者:沈韬 单位:云南建工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安装工程成本管理论文 1工程成本控制 1.1定额管理 定额是在正常的生产情况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人力、材料和施工机械等合理消耗量。消耗量分为必要劳动消耗和损耗劳动消耗,理论上定额消耗即必要劳动消耗。定额管理能够正确地安排人力与物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依据,也是进行社会劳动竟赛的基础。定额管理是规定在正常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生产者生产社会产品合理的数量,以此限制和激励生产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维护企业的效益。从另一方面看,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在降低施工的成本,因为当单位时间生产的社会产品越多,其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就越低,劳动力成本越低,也就降低了施工成本。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对于任何一项工程建设,都需要投入很大的物力与财力,在这些资产中有些是固定资产有些是流动资产,其中固定资产包括各种施工机械、设备、工具仪器办公用品及办公房屋等。因为这些资产比较分散,且数目庞大,不容易管理与保存,很容易造成缺失或仪器仪表的损坏。 因此,面对数量庞大的资产数目,必须进行必要的资金管理,以降低建筑安装工程成本。煤炭工业建筑安装工程的固定资产在煤炭工业基本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主要的劳动资料和辅助工具,也是施工单位能够继续下去的必备条件。固定资金在施工过程中具有反复性、连续性,可以长期地保持自身的价值,直至失去实物形态的使用价值为止。固定资金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分散使用、频繁挪动的特点。因此,做好固定资金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企业的固定资产,财务部门统一动态管理,各部门要认真负责,做到帐、卡、物一致,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 (2)责任负责制。由使用单位负责管理固定资产,落实到人头。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修理、封存停用的设备,确保帐、卡、实物一致。 (3)流动资金管理。按照材料采购计划,由供应部门集中统一地从合理的供应渠道采购材料及物资,认真核实清单数量,落实保管员个人保管,积极利用和处理积压物资,经常清仓利库。 1.2预算管理 施工图预算是预算管理的主要依据,因此,施工前必须做好各分项工程的详细预算,然后汇总并计算和考核。施工条件的变化时常影响着施工成本,通常通过设计方案的变更、工程量的增减、施工图的局部工程的缺失、材料以及供货地点和运输方式的改变,使工程的量或材料的价格发生变化,影响着工程的成本支出。因此,应认真的计算和考核预算并根据工程的变化修改预算,使预算与施工生产的真实情况相符,以正确的控制成本。 1.2.1节约材料费。 建筑安装工程所用的材料把部分应用在工程实体,而材料费在成本中占有绝对高的部分,在满足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成为降低工程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降低成本的基本措施如下: (1)定额管理材料。定量供应常用材料;限额领用其他材料。 (2)采用新工艺新方法,节约材料使用量。 (3)加强材料采购计划性、运输工作和仓库保管工作,避免由于运输疏忽造成的材料损耗。 1.2.2合理的配备机械设备,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 随着施工机械设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施工中的繁杂笨重劳动和手工操作逐渐被机械所代替,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合理的配备设备,使每台机械的效能充分发挥,成为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为了保证每台机械能正常工作,充分发挥其效能,通常采用以下措施: (1)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维修工作,确使机械设备能正常运行。 (2)为避免停工窝工现象,机械设备应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工作,不准过早过晚进场。 (3)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监督,对施工机械的各种状况作及时考核记录。 1.2.3施工管理费的控制。 施工管理费是施工单位为了使施工正常的进行而产生的组织和管理的费用,是工程成本的一部分。按定额取费,按预算支出是施工管理费的控制的一般方式,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与预算的一致,确保施工成本在控制的范围之内。通过编制成本计划,按照完成承担工程任务的量计取施工管理费,同时按照施工的预算限额支取,以达到对施工管理费的控制。其次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在施工生产中的人数,减少多于的劳动生产力,同时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也应该严格控制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人数,这也是管理费控制的重点。还要严格遵守费用划分及开支标准,杜绝费用乱报,非正常开支等现象,从而降低施工管理费。 2结语 随着我国不断的从国外吸收管理经验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管理范围不断扩大,深度不断明确,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和施工企业的成本有着紧密的联系,同过定期分祈施工情况,总结影响成本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降低成本措施,施工成本就一定能得以控制。 作者:闫慧殊 单位:山西潞安矿业古城煤矿建设管理处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1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1.1法律意识淡薄 在建筑施工现场,很多企业的设计方案和工艺措施的执行都未按遵从法律规定,安全教育执行不到位,多数为形式主义。而施工现场的脚手架也未依照国家指标搭设,且周围杂物较多,所用材料不规范,这些都未按照法律规定执行,是重大事故的诱因。 1.2施工现场监管不到位 建筑施工的一个特点就是劳动密集性,但是多数从事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这就导致施工管理较难。而且,在施工现场上,施工工具随意堆放、施工材料规整差、施工步骤不合理等现象多发,从事人员之间没有协作精神,现场没有严格的纪律管制。 1.3建筑施工单位不重视 建筑施工单位的领导安全意识薄弱,对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高于人员的安全,这就导致安全生产的责任制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甚至于一些单位未签订安全保证责任书。部分单位为了节省开支,不设置安全员或者监督人员较少,且专业能力不达标,导致施工过程中无人监管或者监管不到位。 1.4安全监管投入不到位 建筑企业为了降低项目成本,缩减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费用和保障设施,安全管理所需的资金配备较少,导致事故频发,影响恶劣。甚至于有些施工企业完全忽略安全管理,不仅不进行安全教育,施工过程还存在违法行为。有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利益,在采购环节大打折扣,降低建筑质量,而监理单位也未履行自身职责,造成安全隐患。 2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对策 2.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完善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安全施工和企业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安全施工直接关系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管理人员要做好安全意识教育工作,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避免出现安全隐患。首先,责任到个人,制定奖罚制度。其次,通过对设备故障率、事故起数以及人的精力等方面的评判找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完善责任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还能够提高施工的安全性,每个员工都明确自身在安全施工中的责任,一旦事故发生则追究责任。 2.2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建筑材料的控制与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施工安全。在采购材料时要做好调查工作,对比市场上的材料,开阔进货渠道,采购部门还要简化采购环节,避免中间环节出现材料偷工减料等情况,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进行检验,确保材料合格。材料发放要进行跟踪,避免施工现场中有材料随便堆放现象。 2.3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专门的安全监管部门,对监管人员专业能力进行考核,确保其能力合格;制定监管制度,责任到人,每天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细节进行检查,避免微小隐患,发现隐患后要立即根据有关标准和施工现场情况进行整改。 2.4加强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结合建筑工程的施工图纸,对工程施工的工序进行合理优化,落实施工方案,有效的管理施工组织。对已经完成的工序进行测量和排查,确保每个工序都符合标准和施工要求。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熟练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确保各个施工工序的规范性。 2.5做好施工前的管理工作 在施工之前要对施工建设工作做好准备,通过图纸和技术人员对施工的难点、重点以及易出现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讨论和分析。负责施工现场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对施工中的各管理项目熟悉,确保在管理和施工中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问题。在工程开建前,将组织工作做好,对多使用的机械、采用的技术和所用的工程材料要全面了解,做好质量工作。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做好科学计划、落实方案、符合规范。 2.6建立信息化的安全动态管理模式 息化安全动态管理模式依靠的是计算机技术,建立动态管理平台,实际上是采用信息技术,将施工安全进行分解从而分配给不同层级的相关人员,也就是精细化和责任化一体的计算机系统。这个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工程的进度查看最新的安全规范,对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进行计划并指导到实际的工程施工中,从而减少因沟通或者技术等因素而产生的安全隐患;动态查看工程进度,安全管理的计划和引用情况清晰化,可以将整个施工阶段的安全重点准确的传达给施工和监管人员,从而避免了粗放式管理中出现的隐患。 3结语 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一味重视企业利益,要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将施工安全置于首位。在施工前要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将事故的隐患以及危险性进行宣讲,提高员工心中的危险意识,促进其在生产过程中自发的避免安全隐患。完善权责制度、加强施工监理。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因为节约成本而缩减安全管理费用,应始终将施工安全作为工程施工中的重点来抓。同时还要打击质量安全和建筑市场违法违规的行为,实现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从业人员标准化和施工设施设备标准化,促进建筑安全施工形势好转。 作者:陈显斌 单位:91003部队 建筑论文范文:生态居民建筑设计论文 一、生态建筑概述 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建筑开始出现。智能、绿色环保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能源严重枯竭,为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建筑开始出现。生态建筑即为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其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的自然环境。生态建筑要求水源、空气、土壤等充分保持生态性,减少其受到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危害情况的发生。二是建筑的材料选择问题。生态建筑的建筑材料一般选用能够重复利用的材料,并充分利用旧建筑拆卸材料和工农业废弃物料进行建筑建造工作。再者建筑室内装修选用对环境无污染的油漆、胶合板、胶粘剂以及涂料等。三是建筑的资源利用,充分利用材料、能源、水资源和其他能源,使能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利用,减低建筑能耗。四是要保护建筑的周边环境,保持原有绿地或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建筑周边合理种植树木,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改善建筑周边的景观环境,取得遮阳、防风的效果。五是选择合理的运行管理费用和建筑造价,运用先进技术,节约建筑造价,降低运行管理成本,确保其能够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建筑就是要求充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营造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二、生态居民建筑的设计原则 (一)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筑建造过程会对自然与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因此,在建筑的设计阶段就应该将生态理念引入,充分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并在对其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加以利用,这不仅能够降低建筑能耗,而且对生态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建筑设计中自然采光的利用,能够减少照明设备的使用量;建筑自然通风的合理设计,能够改善室内外空气循环,提高居住舒适度;水池、喷水系统的有效利用,能够降低室内温度,减少制冷设备的能耗。 (二)降低建筑能耗。 节能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在满足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能够使土地、能源、水、材料等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其利用率,且能够最低限度地降低建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再者,生态建筑设计还要求简化无用的建筑功能结构,并提高对建筑周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如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尽量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减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 (三)为建筑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 对建筑进行生态设计,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提高居住舒适度,使建筑使用者与自然环境能够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建筑行业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建筑行业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建筑创新建设提供了条件,也极大的推动了生态建筑的发展进程。建筑新材料和技术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创新了材料的和技术,建筑创新才有可能。随着国家对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环保的倡导,新材料和新技术将会更为广泛的运用到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 三、生态居民建筑的设计方法研究 (一)整体设计方法。 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将其视为整个城市建筑系统中的一部分,与整个城市建筑系统相联系。从城市的整体规划方向出发,对建筑地区的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基本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分析其设计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设计的原则:一是在城市原有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城市景观。首先改变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布局模式、空间结构以及区域划分,其次是对城市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二是在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求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节能环保设计方法 1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 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也是生态建筑中能源系统的一部分。太阳能应用在建筑中,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能源,而且对环境无污染,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现阶段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太阳能集热板集热、太阳能光伏发电两种。目前,太阳能集热板的应用已比较广泛,将太阳能集热板用于建筑节能设计中,能够使建筑和环境做到协调统一,降低能耗,节约国家资源。如可利用太阳能进行建筑一体化设计,将白天太阳能转化的电能通过太阳能特定蓄电池储存起来,夜晚利用控制器将储存的太阳能电能用于提供生活热水或是供暖,这种方式具有安全、无污染规模大小可灵活调节且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 2建筑系统中物质与能源的循环利用。 生态建筑设计中要注意对风能和自然采光等的合理利用,例如利用室内外的热压和风压形成自然通风,通过装设通风设备,控制空气流向,实现室内自然通风,从而降低建筑本身的能耗,节约建筑材料;利用自然采光,减少建筑照明设备的使用,降低建筑电能的使用量,降低能耗。再者,建立水资源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资源系统既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用水需要和建筑的功能,又能将水资源综合利用、水景观、生态修复以及污染控制等集为一体,其能够将建筑用水、污水处理再利用以及雨水收集与利用、生态子系统等进行有机结合。水景规划设计以节约水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主要目标,遵循水资源循环、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再利用,并经雨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用于补充水景的景观水。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建筑内外部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以实现生态建筑设计目标。 3生态建筑绿化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中进行绿化设计能够有效改善居住环境,丰富建筑周围的绿化空间结构。建筑绿化是将绿色植物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并将其引入建筑当中。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用地面积也在不断地减小,环境问题加剧。屋面绿化逐渐成为有效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设计人员在进行绿化设计时,可设计空中花园,通过利用绿色植被本身吸收和反射热能的作用,减少城市热量,从而降低建筑能耗。再者,绿色植被的生长,对于环境净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空气质量,对室内、室外环境的改善都有积极的作用,这一设计举措,将人与建筑以及自然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很好的实现了生态建筑的相关要求。 四、结语 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要对环境因素和各种建筑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生态发展需要,还要满足建筑使用者的各种功能需求。由于我国的生态建筑设计起步较晚,设计水平较其他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还应不断引进先进的设计经验,开创出适合我国生态建筑发展的道路,以更好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作者:梁颖斌 单位:广东鸿宇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小区绿色建筑设计论文 1绿色建筑的含义和内涵 结合以上含义可以看出,绿色建筑主要包括两个中心环节:首先,要尽可能地降低对建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力度,避免能源的浪费,对能够再利用的资源进行回收和处理,循环利用,实现节能的目的;其次,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时,要转变思想观念,摒弃传统的不合理的工作方式,运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引进先进技术,优化建筑材料的结构,更新建筑技术,对新型的太阳能等可再生无污染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环保的目的。 2目前我国小区绿色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随着国家和相关行业对绿色建筑这一理念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绿色建筑领域取得了一定发展和进步,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针对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而且相关行业和建筑单位没有充分理解绿色建筑的理论精神,相关部门对我国绿色建筑建材市场的管理也不够严格和完善,这些因素使得我国的绿色建筑领域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对建筑物的质量安全和居住条件都造成了不利影响。通过对具体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小区住宅中主要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对住宅小区的设计中没有重视建筑材料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一些住宅小区在设计时,尽管采用了新型材料,达到了节能的目的,但却忽视了这些材料可能会对空气质量造成的影响,从而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比如一些含有苯、甲醛的建筑材料,虽然具备了较好的保温性能,但也会产生有害气体,此外,设计时对住宅内噪声、辐射等不利因素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和控制,这些问题都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2.2建筑的节能效果较差 建筑的节能效果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仔细考虑建筑的节能设计问题。一些设计人员只是盲目地追求建筑布局和外观给人带来的美感,却忽视了建筑的内部结构对建筑节能效果的影响,例如建筑物的方向、长度、宽度、大小等方面设计不合理,使得建筑物的节能性能较弱,此外,对建筑物屋面和墙体的保温效果、玻璃和门窗的遮阳效果等细节问题的思考和把握程度不够,并且没有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到设计环节中,这样也会降低建筑的节能效果。 (2)忽视了对建筑生产能耗的控制。绿色建筑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中的能耗和生产和加工建筑材料的能耗。这是影响建筑节能指标的重要因素,一些设计人员只注重建筑使用中的节能效果,忽视了这两个因素,在对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进行规划时没有将方案进行科学合理地优化,这就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节能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2.3没有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一些设计人员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没有有效地设计规划出针对建筑垃圾、污水、有害气体和液体的处理方案,将这些垃圾和有害物质随意丢弃和排放,对建筑物周边的环境造成了破坏,不利于居住环境的优化和改善。 3小区绿色建筑设计的有效措施 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就是以人为本,对于绿色建筑设计同样如此,要在保障居民生活环境的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实现居住环境的节能环保,从而构建良好的住宅小区。要想实现这一点,可以按照以下几条方法予以实施。 3.1提高对节约能源的重视力度 合理利用能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方面,因此,要尽可能地将资源的消耗和浪费降到最低。想要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小区建筑施工之前的设计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从建筑的选型和规模,建筑的围护结构设计到建筑材料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这一点。通过对建筑所在地各种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分析,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地热能这些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能源,尽量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未来建设时的能源消耗,从而实现节能与环保,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结合具体环境来进行设计 目前,盲目地依据和套用其他国家绿色建筑的设计经验来开展设计工作是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中一个较大的误区。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发现,这样不但会使得建筑成本大大增加,也不符合绿色建筑的最初目的。从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周期来看,绿色建筑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是相当巨大的,而不是依靠无限制的扩大生产成本,牺牲企业利润来获得节能环保的居住环境。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设计者要结合建筑周边的具体环境来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能真正地建造出绿色建筑。 3.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结合前文内容来看,绿色建筑是由生态建筑发展而来的,因而回归自然是其最终目的。因此绿色建筑要本着“绿色环保”的理念,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在设计时,不仅要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合理,还要保持自然美观,尽量还原自然的原来面貌,让小区整体环境回归自然,务必做到景观绿化,使小区外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做到与自然环境互为补充,而不是破坏,从而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环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区绿色建筑的设计对于我国发展十分重要,尽管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只要能不断加深对该项目的研究,采取以上措施,一定能使我国在该领域中的发展更加迅速。 作者:邢灵灵 单位:临汾市建筑勘察设计院 建筑论文范文: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论文 1可再生能源的特征及其对建筑设计的作用 1.1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特征 1.1.1循环再生性 对于石油以及煤气等常规能源来说,其都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在当前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能源需求和消耗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其早晚会有枯竭的那一天。但是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说,其具有相当强的可再生性,例如太阳能。根据科学家的分析和计算,地表表面每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折算成标准煤的话,可达130万亿吨,这个数字是当前全球每年标准煤消耗的一万倍。另外,根据合理的测算,太阳至少还有50亿年的寿命,对于人类发展来说,太阳能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1.1.2清洁环保性 当前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常规能源燃烧所造成的各种毒害气体的排放,对大气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烟雾事件以及当前日益严重的雾霾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而我国作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节能减排的任务较为艰巨。相比之下,各种清洁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以及地热能的有效应用,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当前的常规能源缺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 1.1.3技术局限性 可再生资源的优点众多,但是在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还无法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即使是对太阳能的应用,其能源转换效率也较低,应用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技术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的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及应用。 1.2可再生能源对建筑设计的作用 在当前的全球能源紧张的大环境下,我国对于外部能源的有着较高的依赖程度,而建筑能源的增长也在很大程度加剧了能源供不应求的局势。由此,从建筑设计入手,在建筑中进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使用,无疑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建筑高能耗的现状,并且有利于常规能源的消耗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建筑用能结构,同时为建筑建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值得思考的是,作为新型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一定的技术性和经济性风险,这也是当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急需解决的问题。 2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主要类型 2.1风能 2.1.1风力发电 人类最早对于风能利用可以追溯到公元5000年前的航海活动,后来又发展为风力农场以及风力涡轮机等。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对于风能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小型或者微型发电机上,并且该类技术支持当前在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其在城市中较为少见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满足城市的大规模用电性需求,因此较多的应用在没有电网连接的偏远农村地区。当前日本等国已经成功研发出来用于城市写字楼和家庭使用的小型微风风力发电机,并在进行大力推广,主要应用于夜间的建筑亮化照明中。 2.1.2自然通风和被动式降温 采用自然风进行被动式降温主要有两种途径,首先通过将室外冷空气引进室内,从而增加人体皮肤水分蒸发而产生凉爽感,主要适合应用在气候炎热潮湿的地区。其次是在夜晚将室外凉风引入室内,从而使室内材料充分散热,以便于第二天室内温度攀升速度较慢,产生与室外的温度差。 2.2太阳能 建筑设计中对于太阳能最早的应用应该是上世纪初期,在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始对建筑设计的采光和新鲜空气的注入加以重视,依赖来预防当时流行的结核病。当前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太阳能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以及太阳能光电技术几种。 2.3地热 在冬季,通过热泵能够对地下浅表层的低温热能进行抽取,从而供于建筑采暖以及热水的制备,在夏季通过热泵能够向土地或者水体进行热量的排放。在以上过程中,电能只是用来进行热量的抽取,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能耗,当前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欧美等国家中有着较为成熟的发展。 3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实施策略 3.1风能应用的建筑设计策略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如果希望能够采用风压来获得较好的自然通风效果,那么首先就应在建筑设计的初级阶段进行相关气象统计数据的收集,并对建筑设计场地的局部风环境情况进行收集,主要应包括风向分布、平均风速以及周边建筑和植物情况对通风造成的影响等。其次在设计阶段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风洞模拟试验,并获取简化的风压分布图,从而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开口部位或者是建筑体行进行优化。另外如果要采用热压通风,则应对“中性面”的位置进行计算,主要可以采用开口高度调整以及位置调整等方法使建筑获得更好的通风效果。 3.2太阳能应用的建筑设计策略 首先,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所在区域范围内的太阳辐射量进行现场勘察,并仔细观察周边建筑物的遮挡情况,这也是进行太阳能建筑设计的基础工作。其次,对于太阳能采光面以及集热器的设计应尽量朝南,主要应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设计。比如对于学校及商业区来说,其主要需要采取的时间段为白天,夜晚则不需要采暖。在建筑体行的排列上,应以紧凑为主,并按建筑功能对其进行分区处理。最后,在对建筑物的主要功能、建筑造型以及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太阳能直接获取系统、间接获取系统或者是混合式系统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在混合系统中国,开间大、进深小的阳光间性能最好,相反开间小进深小的次之。 3.3地热应用的建筑设计策略 首先应进行的使地源热泵的选址和规划处理,其应采用在建筑物周边土地打桩或者是挖深沟的方式或者是直接抽取地表水并将其输送到板式换热器中等方式进行热交换,不论对于和何种形式来说,都应在对周边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勘察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地源热泵机组在一般情况下应设计在室内放置,不需要冷却处理塔,方便进行建筑整体造型的设计。对与地源热泵的末端装置来说,其主要可以采用风机盘管、辐射吊顶等形式,但是在进行以上方式选择时应注意对夏季吊顶表面结露问题的处理。 4结语 总而言之,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应首先对建筑选址进行综合评估,并在设计阶段对构造节点以及材料和技术手段进行合适的选择,最终使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利用。 作者:徐鑫鸣 单位: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装饰材料环境设计论文 一、需要政策引导,明确相关法律法规 设计界良好的行内氛围,不仅需要业内人士的努力和维持,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管理。政府部门需要大力推广和支持,甚至落实到相关的使用规范和规定。而设计人员也应该积极响应这种需求,探索研宄传统建筑装饰材料更好的使用方法和用途,要多作出符合环保要求和理念的设计作品。 1.1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高速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己经成为人类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草案;1998年我国发表的《和平与发展》的白皮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诠释,并将其作为基本国策推行至今。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1.2根据国情制定可行政策 我国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了相关政策,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目标,是以“健康、环保、安全”为原则和方针,尽可能选择最佳的建筑材料,最大程度降低能源损耗,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线,打造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环境。 二、继承传统历史文化,发挥传统建筑材料审美性 现代文化水平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的材料技术层出不穷,而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并没有被完全取而代之,恰恰相反,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下传统建筑装饰材料获得了更好的应用空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设计人员在设计中比较热衷的装饰材料。对与传统的历史文化我们当然要继续的传承下去,但一定不应该照搬照抄。意大利著名设计专家罗斯特.节德曾经说过:‘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融合起来,在没有直接使用传统元素的情况下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气息。’从此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刻意模仿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我们虽应该尊重传统,更要设法注入我们创新理念,营造激发新的生命力。 三、利用科学技术支撑,深化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生态发展 人类一直享用着自然环境给予我们的物质财富,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好人口数量的增长,自然资源也日趋紧张,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国内设计领域开始重视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二次使用问题,许多设计师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将使用过的材料增添新的生机和使用价值。 3.1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保育 3.1.1石材虽然是一种十分丰富的自然材料,但是却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之一。人们曾经肆无忌怠的进行开采,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直到近代环保观念的兴起,才重视对山体采石的保护工作。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环保观念,重视山体资源的保护工作,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维护山体自然植被,不仅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还能够提高植被覆盖率,为我们的后代造福。 3.1.2木材、钢材、塑料、水泥是最重要的四种建筑材料,只有木材是可再生的资源,但过度的砍伐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木材消费和环保的工作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合理釆用树木种类和科学的植树造林,可以实现环保与消费的和谐发展,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2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绿色生产加工 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在开采的过程中,要涉及到运输、清理、打磨、切割等工序,在这些开采的环节我们可以设法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如在石材爆破过程中尽量采用最佳爆破方案,降低炸药对山体的负面影响;根据石材特性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案和技术,提高石材的荒料率;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注意对材料的进一步保养和维护工作,以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 3.3废旧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建筑领域一直都比较重视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在我国的景观园林的建设中,经常会看到使用一些废建筑材料铺出园中小径,组织成各种精美的图案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各种建筑废料也在大大的增加,这些建筑的废料只要通过处理,很多都可以焕然一新,发挥新的价值。二次利用的建筑废料,不仅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还能节省很大的成本,现在己经达到很多国家的推崇。 四、创造性探索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设计内容 我们在探索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时,不应该在过于传统设计的方法和技巧,而是真正要从设计的理念上寻求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突破,以全新的思想来指导设计工作。 4.1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在探索建筑材料方面,了解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特点尤其突出。首先,建筑装饰材料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不同材料的色彩、外形、质地和搭配等方面,通过设计对不同类型、造型的材料的重新组织排列和构图呈现给人们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这就是艺术的熏陶。其次,技术是转化物质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将物质提升到一定的标准,技术的进步与材料的发展密不可分,材料的技术性涉及到方方面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的创作是需要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的创造效率。 4.2实践是创新之本 任何的工作都需要实践,而实践又是创新的源泉,在设计的领域设计师都会面对创新的问题。那么让我们反思一下,在设计中运用的材料,是否做过材料的建造实验和实际研究工作。众所周知,设计师经常与设计图打交道,但是却很少到施工现场掌握施工全过程。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亲临现场去感受它,如我们熟悉的建筑师康德斯、安藤忠雄等,都曾游览世界各地优秀建筑。可见,优秀的设计师应该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做基础,再加上丰富的理念和创意,而更应该是一名不断思考的学习者。 五、总结 传筑装饰材料在现代设计行业中依然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在现代新工艺和新理念的推动下,将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合理的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不仅要改变以往对传统观念的束缚,还要提倡对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多样化的发展。 作者:王宇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建筑论文范文:我国激励机制下绿色建筑经济论文 一、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了解肤浅,其有效需求的数量有限。 当前,众多的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更谈不上需求,这是影响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障碍。有的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对建筑物进行装修绿化,是大量投入资金的建筑,大多的消费者更多的关注是房屋的价格,而对于建筑的成本节约性和舒适性却很少关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的购买就显得牵强。因此,国家要重视绿色建筑的思想宣传,使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绿色建筑的益处,从而提高在建筑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为绿色建筑的需求创设积极的氛围。 2、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产业不健全,影响绿色产业的发展。 建造绿色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产业就能够实现的,需要各方面产业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就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来看,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首先,专业的人才匮乏,技术开发缓慢就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就相对较少不能适应该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在资金研发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缺口,影响绿色建筑的普及。其次,绿色产品的研发比较落后,难以适应该产业的推广。绿色建筑对于材料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高端的技术材料做支撑,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对于该产品的制造还相对较少,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造成绿色成本的提高,不利于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政府对于推广绿色建筑所采取的的经济激励策略 1、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政策。 为了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政府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来鼓励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具体就是减少绿色建筑纳税人的税费,以此来提高绿色建筑纳税人的收益,这是我国政府对绿色建筑行业的直接扶持。 2、通过财政补贴,提高对于绿色建筑的帮扶。 财政补贴是是指政府通过财政直接补贴和财政贴息的方式直接对绿色投资者进行帮扶,增加绿色投资者收益,对于绿色建筑更是一种鼓励。 3、在信贷资金上实行优惠。 资金是建筑行业的命脉,没有充足的保障资金,绿色建筑行业将无从起步,为了实现对绿色建筑的真正优惠,政府规定了该行业在信贷过程可以实行优惠政策,包括贷款的数量、担保、利率等方面都相比其他建筑行业有所优惠,目的是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早在2007年我国就出台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对于节能减排的绿色经济在提高资金融资方面要优先考虑。 三、针对我国绿色建筑经济激励的措施提出的建议 相对于发达国家过而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其发展也是比较落后的,我国政府虽然加大了对于绿色建筑的帮扶投入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激励机制,但是,其形式是比较单一的,某些经济激励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困难,不能够将一些好的激励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致使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比较滞后,为此,我们应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实现绿色建筑行业的真正春天。 1、通过强制性税收政策,积极引导非绿色建筑产业的改革。 政府可以通过对非绿色建筑产品的投资者实行高标准的收费,来引导其向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例如,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加大了对于污染企业的的惩罚力度,并严格了各项标准,这促使投资者向绿色产业发展。 2、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经济激励的各项规则,并积极落实到位。 不同的政策引导作用会引起不同产业发展,我国在绿色建筑行业采取了多种经济激励机制对于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但是,其激励机制并没有形成一种长效的规则,在具体落实方面还存在需要完善的方面,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更大的力度,去落实好这项有利的政策,使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促进绿色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加大对绿色建筑的监管力度。 为了加大对绿色建筑行业的扶持力度,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法规来促使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如《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等,这完全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但是,只有这些标准和细则是完全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逐渐加大对细则或者标准的监督力度,使绿色建筑的发展和管理并行前进,不可偏废,这样才能够真正使绿色建筑行业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4、不断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越来越完善,但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法律的制定很难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需要我们逐步去填补绿色建筑等领域方面的法律漏洞,尽快制定和出台绿色建筑的有关法律法规,为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四、结语 总之,我国的绿色建筑相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和摸索阶段,各种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的调整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作为政府机关要树立起责任意识,逐步提高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扶持力度,并积极落实到位,逐步完善绿色建筑的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绿色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露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法律逻辑论文:深究法律逻辑学教育方式 法律逻辑学没有探讨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告诉我们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思维规律、规则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论证的规则与方法)。后一种逻辑理性地看待前一种逻辑的现有观点,思考其未来走向。 在法律教育和学习中,法律逻辑不但是基础,是工具,而且更是目的。这正如台湾著名的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所言:“学习法律,简单言之,就在培养论证及推理的能力”。 当前,法学教育困惑于怎样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逻辑学教学困惑于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律思维训练。对此,本文结合讲授法律逻辑学的体会,总结一些法律逻辑学的教学方法,就教于同仁。 一、强调逻辑自律意识,引导学生重视逻辑思维 人从2岁左右就开始逻辑思维,在成长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但是逻辑自律意识淡薄却是大家的通病。有一些人,我们不能说他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但在写论文、教材、专著中,在讲话、演讲、辩论中,在处理一些重要问题时,却犯了一些不该犯的简单错误。例如:《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的两篇文章。 《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社会危害性理论之辩正》第167页:“根据通说,犯罪的本质在于它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简单地说,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显然,它是一个全称判断,即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于是,反对者很快反驳”这里,作者明显在偷换论题,从“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推不出“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只能推出“有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犯罪”(全称肯定判断不能简单换位,只能限制换位)。 《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第109页:“客观真实论者一方面声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另一方面又将刑事诉讼定义为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一,这样一来,在诉讼中,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命题可以替换为‘认识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所谓真理无非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一种认识,因此,上述命题可以进一步替换为‘认识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作者在这里混淆了概念,将辨证思维中的“同一”理解为普通思维中的“同一”,依此作推理,结论肯定不正确。“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一”指的是辨证思维中的“同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同一,而不是普通思维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同一。 当然,讲到这里,老师还要告诉学生:出现逻辑错误只是作者和编辑缺乏逻辑自律意识的结果,核心期刊还是核心期刊,法学专家还是专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全部(作者的文章还是有创新之处,这个例子还可以用来讲解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关系等),需要注意的是,核心期刊的编辑、专家尚且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更应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逻辑自律意识,把自发的逻辑思维转变为自觉的逻辑思维。这是学习法律逻辑学的第一个目的。 二、用法律逻辑学理论思考,引导学生提高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由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组成,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相互依存,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法学专业课讲授法律思维内容,法律逻辑学讲授法律思维形式,各有侧重,但在培养和提高法科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训练时,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彼此相依,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也离不开形式。法律逻辑学教学中融入法律思维内容,法学专业课讲授时注意法律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举两个例子: 在法律逻辑课堂上,我让学生把“合法行为”、“违法行为”、“行为”、“犯罪行为”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欧拉图表示出来,大部分学生把行为划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在违法行为中划分出犯罪行为。他们认为,一种行为,要么合法,要么违法,为什么?他们说“不违法的就是合法”,“法不禁止即自由”嘛!且不说这样给合法下定义不合逻辑规则,也先不提合法的定义到底应该是什么,就举个例子,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另一个人上来打他一下,不重,也不轻,违法吗?不违法。合法吗?没法回答,说是说不是似乎都有问题,但你肯定不能说这种行为合法。还有更多的例子,不违法的并不能说合法。“合法行为”、“违法行为”、“行为”、“犯罪行为”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欧拉图应该这样表示:先将行为划分为法律调整的行为和法律不调整的行为,然后,再将法律调整的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中有一部分是犯罪行为。想一想,“法不禁止即自由”是多好的一个借口啊,法不禁止的就是自由的,但逻辑理性告诉我们,不是所有时候都这样。 在和学生一起聆听的一次学术报告中,一位教授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修改为“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执法公平”。目的是希望“依法治国”落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上,而不是“依法治民”。但是如果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那么,凡是官和权都要依法而治。行政是权,我们呼吁依法行政,司法也是权,为什么不说依法司法呢?是现在我国的司法已经依法了,还是司法需要凌驾于法律之上,还是司法依不依法并不重要,至少不如行政依法重要,只要公正就可以了?而什么是公正?司法官说了算吗?这是从逻辑三段论推理想到的质疑。当时,正好讲到三段论推理,学生感触非常深刻。 以上说明尽管法律逻辑学没有探讨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告诉我们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思维规律、规则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论证的规则与方法)。后一种逻辑理性地看待前一种逻辑的现有观点,思考其未来走向。 三、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分析案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望 “案件分析是指对案件事实进行分解、条理剖析,并提出应如何适用实体和程序法律意见的活动。”案件分析是法学专业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件分析在于揭示案件中的法律理由,包括事实根据、法律依据和二者在法律上的逻辑结合。事实和法律都是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进一步组成推理,以此来论证法律理由。所以,案件分析也可以从概念、命题和推理入手。 例如,某地方法院判决的婚姻关系上的违约金案。原告和被告结婚时订立书面的婚姻合同,上面约定了违约金条款:任何一方有第三者构成违约,应当支付违约金25万元给对方。现在被告违约,原告起诉请求违约金。法院审理本案,遇到的难题是:本案是婚姻案件,应当适用婚姻法,但婚姻法上没有违约金制度。违约金是合同法上的制度,而合同法第二条第二款明文规定:婚姻关系不适用合同法。 怎样解决这一难题?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讲,合同和婚姻,一是财产法上的行为,一是身份法上的行为。但两者均属于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其属概念。法律行为与合同、婚姻两个概念之间是属种关系。因此,法官可以适用关于法律行为生效的规则,具体说就是:其一,意思表示真实;其二,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其三,内容不违反公序良俗。审理本案的法官认为,本案婚姻关系上的违约金条款,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现行法对此并无强制性规定,并不违反"公序良俗",因此认定该违约金条款有效,并据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向原告支付25万元违约金。 四、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 提问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务求达到学生被穷追猛问,难以招架的地步。其目的是促使学生思考,通常不会问问题的人,也就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因此,要在不断的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主要的是会注意问题、发现问题、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有人说,律师的作用就是重新组合案件事实,寻找法律理由,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而怎样在复杂的案件事实中找到突破点?借鉴MBA逻辑考试的方式,针对一个案件,请学生总结各方当事人的可能观点及证据,思考怎样支持、加强、反驳、削弱某一方的论证,怎样解释、评价某一方的观点和论证。同学之间可以假设案情,展开辩论。 在个案分析中,不断提问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们积极思索,互相反馈信息,并与教师沟通,在提问、反问、自问自答、互问互答中,探求解决问题、难题的路径与方法。 五、适当课堂辩论,引用典故事例,设计课堂游戏,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逻辑学是在“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我国古代,逻辑学也称为“辩学”。“诉讼”的目的就是找到法律理由,说服别人,维护自身利益。故辩论对于学好法律逻辑学而言,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辩论的题目可以是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热门话题。辩论要求语言流畅,有的放矢,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分正反两方进行。如“法学教育应侧重于理论(实践)”等。这是一大部分大三学生所困惑的问题,大一、大二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大三开始思考未来发展时,发现所学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有差别,而又不知道怎样解决。辩论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辩论的一个作用。此外,辩论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了,逻辑问题也出来了。如:概念的内涵外延不明确,机械类比、循环论证、诉诸无知等等。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法律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工具性学科,学好它对于我们的法律学习、司法实践大有裨益;同时,它又是一门交叉学科,高度抽象的逻辑学学科溶入具体的法学学科,概念多、规则多、符号多、公式多,法科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鉴于课程的抽象性和应用性,有必要设计一些课堂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为强化学生对等值命题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堂上用10—15分钟做“换一句话说”的小游戏:第一排学生写一个命题,后几排学生换一句话说,然后在传回来,前排学生评价是否等值;讲到法律规范逻辑时,为了引起学生对“应当”、“允许”等规范词的重视,请学生们课后研读法律条文,寻找三个相关法律条文,编造“两个事实与一个谎言”,上课时,请其他同学判断那一个是谎言;讲法律概念时,请学生用三个词语编一段故事;讲推理时,做“谁是作案者”、“故事接龙”的推理游戏等。 六、既讲普通逻辑学的知识,又讲辩证逻辑学的知识,寻找法律的生命 对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研究,因而逻辑学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又多层次的学科体系,如今人们通常把逻辑学分为普通逻辑、辩证逻辑。普通逻辑形成最早,它侧重于静态地研究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及逻辑规律,研究单向的思维;辩证逻辑研究动态的思维,研究多向的思维;恩格斯说“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就象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辩证逻辑思维时针对某一方面的论述同样要遵守普通逻辑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在通常情况下,对于简单案件,人们使用普通逻辑思维就可以了,但对于复杂案件,必须使用辩证逻辑思维才可以维护法律的正义。毕竟,人类已经进入辩证逻辑思维时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道德、经济、政治是统一的,经济效益有国家、集体、个人之分,有近期、中期、长远之分;道德上善与恶的标准、政治上利与弊的权衡也因出发点的不同而有差异;谈到法律,当它确定时,我们以合法性为标准进行法律思维,当它不确定时,我们怎么进行法律思维呢?而什么是合法?为什么法律如此规定呢?答案是,以当时的政治、经济、道德为标准所制定。所以,当我们讲用法律来思维时,我们仍然要考虑到政治、经济、道德的因素,当法律确定时,是立法者考虑;当法律不确定时,是司法者考虑。这样,法律就是活的法律,而不是死的法律;合法性仅仅是法律思维的重心,而不是法律思维的唯一前提。 因此,既要讲普通逻辑的知识,又要讲一些辨证逻辑的知识。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必须告诉学生,形式推理重要,但仅有形式推理是不够的,在形式推理解决不了的地方,需要使用辨证推理。这样,学生分析案例发现逻辑知识并不能简单地应用时,就不容易产生“法律的正义是个变数”等消极看法。 法律离不开逻辑,法律的长足发展要求每一个法律人思考逻辑、应用逻辑,寻找法律的逻辑。法律逻辑学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学科,它的成熟需要逻辑学者和法学学者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法律发展的要求。 法律逻辑论文:法律逻辑学概述论文 1法律逻辑学教学改革方案 通过笔者研究,在解决法律逻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上可以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1.1分清法律逻辑学和普通逻辑学的关系 作为区分法律逻辑学和普通逻辑学的关系的方法,首先搞清楚普通逻辑学和法律逻辑学的整体和个体的关系,然后再加以区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1.1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显然普通逻辑学属于逻辑学中较抽象的问题,而法律逻辑学则属于抽象中的具体个例。 1.1.2理论和应用的关系普通逻辑学属于理论逻辑范畴,更多的是进行形式和方法的理论研究;法律逻辑学则更倾向于逻辑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而应用的正是普通逻辑学中的理论结合法学理论。 1.1.3广泛和个体的关系在普通逻辑学中并不涉及固定的应用领域里的个性化问题;法律逻辑学则必须应用到法律领域内的各种具体化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所以在讲授法律逻辑学的过程中既要讲授普通逻辑学的思维方法,又要讲授法学中对普通逻辑学的应用。在概念的讲述上既要讲述法律术语的主观规定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也要讲法律的稳定与灵活的统一,而判断的真假特征与判断的断定上更要明确法律条文的意义,同样的推理要注重法律辩证推理和形式推理的统一。 1.2解决法律逻辑学和法理学的关系 在这方面对于法理学、法律方法论和法哲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要经过辩证判断之后吸收,再避免出现照搬其成果的情况。法律逻辑学必须坚持在法律逻辑研究基础之上的法律思维方法和法律思维形式。在进行法律辩证推理的讲解时不能完全不顾形式而只考虑内容,这都是一些普通综合性高校在法律逻辑学课堂上容易出现的错误。总之,这二者的关系不能是脱离开来的两个孤立部分,而应该是互相结合融为一体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采用这种逻辑统一的方式实现法律逻辑学术语的规范化是法律逻辑学教学改革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3重视“法律”在法律逻辑学中的特色 目前大部分法律逻辑学课程中所讲述的都是普通逻辑学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问题,采用的方法大多是“案例分析+普通逻辑学原理”,这在整个法律逻辑学中是属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目前的方法必须采用,但是仅采用目前的办法还远远不够。法律逻辑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应用逻辑学和特殊逻辑问题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这些情况中不仅有法律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逻辑问题,还有法律逻辑规范中自身存在的逻辑问题。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采用法律实践的研究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明确法律逻辑学中法律的重要性。 1.4重视法律推理的地位 既然是法律逻辑学就应该凸显法律推理的重要性,以法律推理为主要依据。根据逻辑学界的通用说法就是逻辑学就是推理学。尤其是法律逻辑学,更应该在重视法律的基础之上重视逻辑推理。事实上,法律推理是法律工作者在执法过程中广泛使用的法律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法律事实明确、而法律动机不明的情况下,通过法律推理对案件进行分析和侦查的过程,对案件的认定存在必然关系。在具体讲授过程中,特别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1.4.1法律推理的定义和特点只有弄清法律推理的定义和特点才能明确使用的适用范围。 1.4.2法律推理的种类通过对种类的详细描述,才能让学生了解在具体情况中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的推理。 1.4.3法律推理的要求对事实的可信性进行分析之后采用正当的形式和合法的手段进行法律推理是法律推理必须遵照的要求,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1.4.4法律推理的作用法律推理的使用可以弥补法律的漏洞,在案件侦查过程中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从而实现司法公正。 1.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目前国内的学术氛围就是重理论而轻实际,这在学术探讨中无可厚非,但是大部分学校培养的人才是要到社会中去实践自己的理论,而不是去研究机构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的。这就造成大部分刚刚步入社会的学生空有一身理论而无法进行实践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正是出于法律逻辑学的特点———经验性学科而得出的结论。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更胜于理论。 2法律逻辑学的应用(密室逃脱策划方案) 2.1活动主题 本次活动的主题就是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2活动目的 “普通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方法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为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它注重培养学生准确判断、精确推理的能力,因我院是培养执法工作者的摇篮,执法工作者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素质,而且逻辑学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因此未来的执法工作者学习逻辑,更应该结合实际思考和体会。根据我院学生所学专业需要,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实践应用的能力是有必要的,特在2012级本科大队开设“普通逻辑学”的实践活动,在学习理论知识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最大程度地锻炼参加者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3活动过程 2.3.1准备工作人员准备:活动参与人员从2012级本科大队7个开设普通逻辑学科目的班级中选出20名学员分两次参加此项活动。活动地点准备:新疆警察学院北校区1号教学楼二楼全部行政班级教室(202~208)。(注:活动当天需学生处领导配合安排各区队教室)活动器具准备:根据设计关卡,列出项目活动器具清单,上交至基础部综合教研室教师处审核,统一配备。(注:因活动设计需要向警体训练部借用手铐) 2.3.2正式活动部分参加人员先聚集在一号教学楼阶梯101教室统一进行对本次活动的全面介绍和规则的学习,再随机分组,由每组负责学生分别带到202-209教室统一开始第一关:心有灵“析”、心心相印。活动中,所有参与学生必须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践,紧密配合,能够在规定时间内,人人参与其中通过团队合作寻找线索,推理、联想、破解谜题获取最终密码,才能全部成功逃脱。随后由第一名逃脱的小组再进入终极关卡:越狱终极大Boss。最后评出逃脱最快、使用提示最少的小组为冠军进行奖励。此次活动,教师只是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密室关卡,不仅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而且还专门单设一间供邀请嘉宾闯关,让我部全体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活动,真实切身体会其中的奥秘。 2.4活动总结 通过这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地锻炼参加者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无论是推出了成功经验还是发现了存在的不足,都会对学院的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类实践教学活动可长期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3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法律逻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大胆革新必须坚持全面系统的讲解逻辑学原理,并结合法律学原理进行综合应用,保证学生在掌握原理的情况下能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本文中提到的密室逃脱策划方案就是在教学中的大胆革新,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于法律逻辑学的理论理解,并能够真正运用法律推理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问题的阐述过程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作者:王君单位:新疆警察学院 法律逻辑论文:逻辑缺乏对古代法律文化 摘要:首先,分析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非逻辑特征;其次,探讨了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非逻辑特征对我国立法、司法以及法制现代化的影响,呼吁在法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应重视逻辑的作用。 关键词:逻辑;法律文化;中西方法律文化 一、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非逻辑特征 西方人习惯将法律称为“政治技术”、“治理城邦的原则”,认为法律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是有关公共幸福的合理安排,是理性的命令。这些都强调了法律的科学性,强调了理性和智慧是法律的本质。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显得较为优良,法律恰恰是没有感情的”。他认为,法律是最优秀的统治者。他还有一个有趣的比喻:法官理案就像医师查医书给病人开处方一样。这给西方的法学开了一个好头。此后,历代法学家都强调法律的科学性,并以提高法律的科学性为己任,反对以情感因素扰乱法律的严格性。中国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强调法律的情感因素,强调立法和司法都应当合乎“人情”。我们常常将“情、理、法”三字放在一起,并列使用,似乎是强调它们同等重要。诚然,这三者对于人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法律和社会公共领域的角度看,它们的排序应当是“理、法、情”,西方在处理三者关系时正是合乎这一次序。但是,中国人实际上是将“情”排在首位的。这在法律领域就表现为“情大于理,情大于法”。在立法方面,中国人特别强调合人情,顺人心。如,《文子.上义》上说: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晁错也说:古圣王治天下,“其为法令也,合于人情而后行之。”?类似的论述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可谓累见不鲜。那么,何谓“人心”,“人情”呢?显然指的是大众的道德心理倾向和心理需求。 为什么中国立法传统中强调“情”的因素呢?这还要从中国法律传统的儒家化说起。中华帝国的法律不是法家的法律,而是儒家的法律。传统的中国法律在西汉以后逐渐为儒家伦理所控制,儒家伦理的精神和原则逐渐成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到隋唐终使中国法律完全伦理化。而儒家的法律认为立法应当根据“情”而制定法律。对于儒家来说,由于法律包容了“情”,才使法律具有活力。按照儒家的观点,考虑刑事案件中的“情”,就使得法律与礼制紧密而恰当的结合起来,而礼制在中国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法律考虑“情”的程度,也就是法律真正合法合符合正义的程度。“情”影响中国法文化之深可从中国古代现实的立法中看出一斑。中国古代立法时经常通过改变刑罚的方式来考虑“情”。如,历代的刑法典,包括《宋刑统》都确立了对某些特定犯罪的处罚标准,但是这些处罚又可以根据“情”有所改变。强调立法要合乎情,这种影响根深蒂固,以至清末法学家沈家本在制定大清刑律时,为了照顾当时的礼教派,不得不在新刑律中加入一些符合当时的大众道德心理倾向和心理需求的规定。如,在与“正当防卫”有关的规定中,加上了“卑幼对尊亲属不得适用正当防卫”。由此可见,“情”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之深,这种影响在今天仍然没有消失。现代的观点普遍认为,虽然立法不能不照顾到大众的心理倾向和一般的社会习俗,但是如果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心理需要,则必将有损于法律的科学性。在司法领域,中国古人更特别强调情感艺术,强调在千差万别的具体案件中实现人情和大众道德。《盐铁论.刑德》篇说:“法者,缘人情而设,非设罪以陷人也。”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这里说的是司法的时候要充分的考察人情。荀子主张司法应“法而议,职而通,无隐谋,无遗善,而百事无过”,也就是要求司法时不应当受僵化的法律条文所约束。《傅子.问政》也说司法要考虑人情,“刑罚不用情而下从者未之有也”。美国学者兰德彰通过考察《宋统赋》及其注疏的一些章节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在定罪时会援用“情”。如《刑统赋疏》中有这样的论述:“古之制律,因字立法,缘情定罪,是以轻重得中”。“盖情有万殊,事有万变,法岂能尽情、人之事哉?执法之吏,知之虽不为难,而得之尤为难也。议刑之际,若能用故之法,续时之宜,量事之大小,推情之轻重,尽心而宜之,然后法无废而失矣,事无失则刑不滥矣”。这是《刑统赋疏》结尾的一段话,它概述了法官必须具有的思想态度和必须坚持的价值观念。下面的注疏对之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圣人制礼以分尊卑,制服以别亲疏,因服之亲疏以定刑之轻重,此立法之大意也。其有服轻而恩义深重,有胜于服者,苟犯于此,则罪不称情也。凡此类者,又舍服而论恩义焉。——由是观之,以服制亲疏定罪之轻重者,法之常;以恩义厚薄为罪之轻重者,法之变也”。 从上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的司法过程中,“情”是判决案件的关键。所以,每一个法官应当努力,彻底了解每一桩案件中所涉及的“情”,并知道什么时候援引合适的原则,以达到正义的目的。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非常重视“情”的作用,这是中国法律传统的特色。其实,强调“情”的作用也并没有什么错。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古代“情大于法”,往往为了照顾“情”而牺牲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这是不恰当的。这又涉及到下一个问题:情和“逻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情”在汉语里是一个多义词,它至少有四层含义:一是指情感,它是与逻辑相对的概念;二是道德意义上的情理;三是指情面,即乡土社会中的人情和人际关系;四是与法律相对应的事实,接近于“情节”一词。从以上与“情”有关的含义可以看出,情是与逻辑相对立的。逻辑常常被认为是理性的代名词,逻辑即理性,理性即逻辑。而理性与情感是对立的,情感是主体的一个主观感受,而逻辑是一种客观的分析方法,因此,从这一含义上说,逻辑与情感也是对立的。情感具有很大的变动性,难以客观评价,难以捉摸,因此强调在立法和司法中,重视“情”的作用,必将置法律于一种难以捉摸的境地。由于中国法律传统过分强调情感,因此可以说中国法律传统是排斥逻辑、排斥理性的,亦即,中国法律文化是非逻辑的。这种非逻辑特征表现在法律的每一方面。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方的法文化中,逻辑占有重要的地位,逻辑是分析法律的重要工具,它对西方法律思想的完善和法典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西方的法文化也具有分析性的特点。由于分析的技术的缺乏,中国的法律哲学最终没有从道德哲学中分离开来,因此,法律文化没有独立的精神。 二、逻辑的缺乏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影响 第一,从立法方面看,逻辑的不发达不利于制定出严谨的法律。 律是中国封建法的基本形式,纵观历朝修律,直到唐朝,律都并无严格的体例和明确的内容、范畴,逻辑性不强。从史料考证来看,秦律内容庞杂,体例无序,律的稳定性难以保证。汉律分为“正律”和“非正律”,“正律”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的增强,但是律制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只有被尊为中国古代法律典范的唐律,其体例才比较规范,内容详略得当,有了一定的逻辑性,但是与西方发达的立法科学相比还是相形见绌的。中国古代法律渊源十分庞杂,有:律、疏、令、科、比、例、敕、诰、格、式、典等等,法律的渊源和名称多种多样,这也说明了法律不统一,立法水平不高。我国古代立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诸法合体,刑民不分,这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水平不高的一种体现。只有逻辑上具有较高的分类水平,各部门法才能够进行严格的划分。有人说过,直到19世纪,中国的法学仍然停留在列举法的功能、用途以强调法的不可缺少的低水平上,立法仍然停留在将审判经验纪录,按照六部的职权范围分类编纂的水平上,仍然没有一套科学的法律概念体系,没有从具体的罪名之中抽象出一套通用的法律概念。如何才能从具体的法律实践中抽象出一般的概念呢?我认为,只有依靠逻辑的力量。如果不能抽象出一般的法律概念体系,那就不能形成严格的法律体系。 在西方法律史上,法学家们就特别注意对法的概念、范畴的研究,意图建立一个内在一致的法律概念体系。这种倾向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如古罗马时代就创造出了包括债、契约、所有权、侵权责任、委托、、过错、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监护权、亲权、抵押权等在内的一整套科学的法律概念体系。罗马法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科学的概念体系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如此一套科学的法律概念体系,则肯定不会产生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罗马法。 第二,从司法方面看,逻辑的不发达会导致司法领域的随意性大,法律常常被弃置一边,更可能导致“人治”的结果。 如前所述,在中国古典社会中,司法官判决案件往往是有法不用,而是先诉诸儒家学说中得相关论述或者社会的人情,这导致法律的随意性增大,此种例子不胜枚举。学者贺卫方认为,这种非逻辑化的倾向在司法领域中常常表现为外行知识的统治。这样外行知识的统治还派生出一个后果,就是在具体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决定案件胜负的不是理由的充分与否,而是力量和实力的大小。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还是习惯于到京城告状,因为他们在地方很难获得正义的保证。这就促使我们反思:逻辑在司法领域到底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认为,逻辑在司法领域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逻辑是实现法律正义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逻辑研究的是如何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亦即,逻辑探讨的是形式的保真性。如果你提供给我们正确的结论,那么按照逻辑推理的规则,就能够推导出真结论。在司法领域表现为,如果法律的规定十分明确,案件事实也很清楚,那么就可以推导出判定结论。这种判定结论是客观的,不因为法官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我们所长期追求的“相同的案件相同的结果”。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在司法实践中都共同遵守这一原则。如果法律规定不明确或案件事实不清楚,这是当然不能进行如此简单的推理,但是逻辑在这时照样起作用,逻辑可以帮助你明确法律规定和确认法律事实。当然,逻辑不能满足实体正义的需要,但是它是形式正义的工具保证。由逻辑在司法领域中的这种作用,我们认识到中国法律传统中没有逻辑真正是一种缺憾。 第三,逻辑对于法律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可以从西方法律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往往将法律看成是一种艺术,是如何恰当的抒发情感的艺术。有时甚至不承认法律的科学性特征,而片面强调法律的艺术性。法律长期被当成了实现社会和谐的艺术。作为中华法系法律的指导思想是“息争化讼,强调和谐”,法律为盛世不能废,但是也不为盛世所崇尚。法律成为社会和谐的调和剂,因此不能没有,也不能太明白。司法的过程更是一种艺术,是依靠这些并不明白的法律来定分止争,从而解决社会纷争。在这种法律太不完善的情况下,依靠逻辑确实无法解决问题。因此不得不诉诸人情等法律以外的因素。这大概也是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一种不得已之举吧!西方的法传统,自从分析法学产生以来,一直追求法律的科学性。因此才有边沁、奥斯汀等人的“应然的法”和“实然的法”的分离主张,才有凯尔逊的“纯粹法”理论。当然,西方的法律也并不是不讲“人情”,如西方有一句法律格言“法律不强人所难”,这正说明了立法要考虑可行性和实践正义。真正的法律应当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一种统一。学者范忠信认为,法律首先是科学或主要是科学,其次才是艺术。或者,法本质上是科学,但在具体适用中需要一些艺术,艺术仅仅是对科学性的一种补充。 那么,如何使法律成为一门科学呢?回答只有一种:要重视逻辑的作用,除此别无他途。逻辑可以实现法律体系的一致性,可以消除法律体系中的矛盾;逻辑可以实现法律规范的确定性和明确性;逻辑可以使司法过程更有理性和可预期性,消除法律的随意性而导致的不公正的结果。既然逻辑对法律有如此多的作用,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重视逻辑在法律领域中的作用呢?既然我们传统的法律思维方式中缺少逻辑这一环,那么在未来我们将补上这一课,应是法制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学习西方先进法律经验 中国的法制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自此以下,一脉相承,至唐朝形成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华法系,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从清朝末年以来,传统的中华法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西方国家的法律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国家的近现代法律近取诸于日本,远的曾效法欧陆,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受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法律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又受到英美法律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近代以来一直在学习国外先进的法律思想和经验,最终终于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学习这些先进的法律思想,引进先进的法律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也走了不少的弯路。特别是有些学者感觉到,西方一些先进的法律思想在引入中国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一些阻力,甚至是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预想不到的变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比较法学家奥托.科恩.弗龙德对此作了回答:“法律制度可能在不同的程度上深深地扎根于一个国家的生活之中,因而或多或少地易从一个法律制度移植于另一个制度中。然而,在这个范围的另一端是,如果法律扎根太深,移植实际上成为不可能”。这段话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化是一个整体,法律文化仅仅是某一国家或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不能将它从整体中割裂开来、孤立开来。因此,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时候,应当充分了解国外法律思想发展的源与流,了解国外法律实施的具体人文环境。 我国传统的法文化中缺少逻辑这一板块,我们应当重视逻辑在法律思想的发展、立法和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依法治国”的理想落到实处,摆脱立法的不严谨局面和司法的主观随意性状态。 法律逻辑论文:形式逻辑和法律历史渊源 一、希腊的政治体制捍卫民主的同时牺牲了法律 希腊的政治体制捍卫了民主。在民主的雅典,人数众多的公民大会象征着雅典的民主,也保障着雅典的民主。原则上年满20周岁的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但证据显示,公民大会开会时,柏尼克斯的大会堂经常座无虚席。公民大会每年召开40余次,每次会议都讨论一些关系城邦的诸如国防与法律等的重要事宜。每个公民都可以针对当时讨论的议题到讲坛上发言,这使得雅典公民的参政热情大为高涨。而今尽管不所有的人都把希腊政治体制看作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但雅典的民主制度依然令人向往。但任何一个体制在彰显特色的同时,也会缺失另一些东西。希腊的民主恰恰是以牺牲法律为代价的。在民主的雅典,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经过陪审法院的审判。但只要男子年满20周岁一个条件就可以去做陪审员甚或法官,他们中很多公民不认字,更别说受过什么法律方面的培训。而他们听完原告与被告双方的控诉与申诉后投票决定判决结果时却是威严的法官。由于判决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进行的,故诉讼者需要感染性极强的语言,甚至是哀求和哭诉或是壮烈和令人同情的泪水。除此之外,赢得诉讼的一方更要有激情的辩论和雄辩的演说。因此,希腊的法律没能与政治保持恰当的距离,最终被淹没在造就它的政治体制中。以至一位现代研究者很不客气地写道:“虽然希腊人有司法制度,却很难说他们有法律制度(就这个词的罗马和现代意义而言)。他们没有制定出法典。他们没有报导推理缜密的判决。他们没有写出富有学理的论著。他们产生了建筑师、哲学家、雕刻家和画家,但却没有职业的法官或法学家。他们在司法上的一个贡献——民主陪审法庭,采取了最易流于任性的形式,而与任何法律科学根本地不相容。他们将巨资耗费于寺庙(如奥林匹克的寺庙),而不是像罗马人那样,用在法院建筑上面。” 二、智者学派——古希腊的法学家直接导致了形式逻辑的产生 智者学派一词源出古希腊文sophists,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开始衰弱。有学者认为译为智者不足以分清是非或不足以还原他们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所以主张译为“诡辩学派”。这个学派留下的文献甚是匮乏,但仅有的资料显示:他们的理论和行为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给后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而且直接导致了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出现。 (一)智者学派的产生背景 从历史背景看,智者学派的产生决非偶然,而是有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这个学派的全盛时期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后半期。在此之前,希腊哲学有两个中心。一个是爱奥尼亚,另一个是爱菲苏,它们都是希腊殖民地。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逐渐移入希腊大陆本部,并以雅典为中心。当时各城邦的许多著名学者都到过雅典或定居雅典。这时雅典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在不断发展、进步,实际上成了整个希腊世界的中枢。随着社会制度的演变,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实践的需要,各个领域都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提出了不少新鲜的问题。自然科学方面如此,社会科学方面如此,人类的认识能力方面也是如此。这许多新问题已不能用传统的学说加以解释,传统的理论也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一矛盾似乎是越来越尖锐了。智者学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敢于发表己见,试图加以解决的许多学派之一。其次,当时雅典在政治上已发展到民主政治的全盛时代。公民们为了行使他们的民主权利,必须学习一些新的本领,包括论辩术、修辞术、雄辩术、讲演术等,以便恰当地抒发己见、驳斥论敌或在法庭中赢得诉讼。智者学派就是应这种新教育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本来就是擅长论辩、讲演和修辞的。他们公开招收学徒,收取学费,并教以“本领”。 (二)智者学派的理论和行为 公元前5世纪左右,智者学派的活动常见于希腊各个城邦。他们以收取学费的方式来教授雄辩术和政治、法律思想等知识。从普罗泰格拉提出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之后,古希腊关注的重点从神和天转向了人,重新审视了道德、法律和人类社会,以至于他们倡导的人本主义到今天还是令人敬仰。智者学派的活动是当时陪审法院制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智者学派帮诉讼者撰写的辩护词,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了解古希腊法律思想的遗迹。但是,出色的辩护词毕竟不是“推理缜密的判决”或“富有学理的论著”,智者们也绝非现代意义上的律师。事实上,他们是一种民主审判制度的产物。他们在法庭上发言,跟在公民大会、议事会里的演说、论辩并无不同。滔滔雄辩,目的都是要打动乃至征服对面众多的听众。对面的听众,也就是陪审员,与现代法庭上的陪审员有很大不同。因为他们不是以法律为准绳,而是以自己所谓的正义感,多数情况下是有失偏颇的一己之言来决断。还有,因为陪审员人数可以多大六千人,一方支持者众多,则多数陪审员会以人民的名义都倒向一端。法庭审判就是这样进行的。古希腊逻辑史上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名鼎鼎的智者学派首领普罗塔哥拉招收了一个名叫欧许勒斯的徒弟,准备教他学会诉讼。二人相约:在授课前先缴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则待欧许勒斯第一次出庭胜诉后才缴。如第一诉讼失败,则免交。不久,欧许勒斯学业告成,但他迟迟不去从事诉讼事业。普罗塔哥拉无奈,向法庭起诉,他的打算是:“如果欧许勒斯胜诉,便应按合约规定交学费;如他败诉,则应按法庭判决交学费。因此,无论如何他必须交学费。”欧许勒斯也有他的打算:“如果我胜诉,则按法庭判决不用交学费;如败诉,则按合约规定亦不用交学费。因此无论如何,我都不用交学费。”这即是著名的“半费之讼”。“半费之讼”是典型的二难推理,它表明了智者学派是如何在法庭辩论的过程中提升了逻辑技巧。在论辩中,固然高超的逻辑技巧,如归缪法、二难推理等是克敌制胜的得力手段,而对某些论辩形势的正确运用与滥用二者的对立也必然引起人们对导致种种规范、约束辩论本身的普遍认识,其结果也必然导致在论辩中自我规约的论辩术,即导向规范推论本身的形式逻辑。智者学派的各种学说,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把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对于教育和论辩技巧的需要,同根据哲学原则对各种理论进行的广泛批判结合在一起,而形成论辩术及有关方法。虽然其末流成为纵横驰说、强词夺理的诡辩,把论辩引向邪路,但是,智者学派为使“柔弱的议论变为坚强”,而讲究语言修辞的技巧,注重论辩中内在的、形式的、必然的逻辑联系,注重于把论辩术运用于辩论以及争辩的诡辩,这对形式逻辑的产生却有直接的推动。可见,对于论辩术的探讨当是启动古希腊形式逻辑产生的另一重要杠杆。在这一意义上,古希腊的智者学派虽然未能创立形式逻辑,但实际上却已经提出了创立形式逻辑的任务。 三、小结 希腊的政治体制确实很好地保卫了民主,但是牺牲了法律。希腊法的悲剧——古希腊没有制定出法典,没有报导推理缜密的判决,没有写出富有法理的论著——发生了,在没有准确的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要赢得诉讼,只有靠高超的论辩技巧。高超的论辩技巧,必然导致形式逻辑的产生。也正是因为希腊法的悲剧,才使得智者学派钻研辩论技巧,导致了形式逻辑的产生。法律和逻辑在古希腊就这样历史的联系在一起了。 法律逻辑论文:逻辑学在法律运用 一、逻辑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在逻辑学教学现代化的召唤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逻辑学教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以现代逻辑内容为主、并保留传统逻辑精华的逻辑教材相继出版。这些优秀教材,内容颇为丰富,体系各有特色。这些教材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逻辑学教学现代化和与国外逻辑学教学接轨的进程。然而,这些教材,主要是作为哲学学科基础课的教材,教学对象主要是面对哲学专业的学生。而且,在内容上,比较注重逻辑理论的阐述,内容比较抽象。 日前,高等院校文科非哲学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或公共选修课——“逻辑学”(国内称为“普通逻辑”,国外称为“大学逻辑”)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方法论基础,为学生日常生活的正确思维和社会交际提供逻辑方法。我们的教学计划学时只有36学时左右,因此,如果在公共课或选修课中使用哲学专业课的教材,教师只能有选择性地讲解其中的部分内容,势必影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该课程由于抽象程度高,其中包括符号化的形式推演,往往使学生感到难学、费解,教师感到难教。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讲,在逻辑学教学中使用人工符号来表示命题和推理形式,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讨论命题形式和推论形式时,如果不从自然语言逐渐向形式语言过渡,上来就给出形式语言,就讨论形式语言的语法和语义,或上来就构造规范、严谨的自然推理系统甚至是公理系统(这种方法虽然也是构造现代逻辑系统的一般方法),实践证明,这是非哲学专业大学一年级本科生难于接受的,甚至会造成这样的印象:逻辑学研究的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无多大关系的符号和符号的推演,逻辑学在现实中是无用的。总之,使用理论性非常强的逻辑学教材,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必须编写出符合非哲学专业特点的、以应用为主的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逻辑学教材。2007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逻辑学基础教程》,就是一部采取案例教学法编写的教材,这是我们在逻辑学教材改革方面所做的尝试和探索。这种尝试和探索,已经在“逻辑学”教学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我国高校非哲学专业“逻辑学”的教学观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推进了“逻辑学”的教学改革。 二、在逻辑学教材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的理由 我们在逻辑学教材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的理由如下: 1教学对象。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非哲学专业学生的公共课和通选课,或数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 2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必要的逻辑学基础知识,为学生识别、分析、重构和评价日常语言中的论证提供理论和方法。 3教学内容。和任何科学一样,逻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国内外逻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给予引进、吸收最新成果,只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尽量囊括在教学内容中。 4教学方法。逻辑学理论与人们的日常思维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教师注重收集生活中的示例(笔者称为逻辑学课程案例)讲授逻辑学课程。这种方法,被国外非形式逻辑学者称为“基于实例的方法”(example-basedmetllod)。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的案例,教师通过分类、筛选、加工,形成逻辑学教学的案例库,以供教学时参考。 5教学定位。该课程的教学定位做到理论联系示例,符号化的形式推演与生活或社会实际案例相结合,极大地克服了以往学生认为难学、费解,教师难教的状况。 6教材的编写原则。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对象及课程定位,在教材的编写原则上,我们确立了“三个为主”的原则,即“以现代逻辑、案例教学和逻辑应用为主”,把逻辑学的教学和应用紧密挂钩,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三、《逻辑学基础教程》的结构和特点 在结构上,我们这部教材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在这部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案例”和“案例分析”具有突出的地位:“基本知识”和“知识拓展”是通过“案例”和“案例分析”而展开的;而“逻辑趣话”则是留给学生分析的“案例”:“习题”和“参考答案”则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案例”和“案例分析”。因此,我们的这部教材,在教学方法设计方面,是围绕案例教学法展开的。 与其他逻辑学教材相比,我们的这部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现代逻辑为主。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提倡“以现代逻辑为主”。众所周知,传统逻辑的知识无疑是有用的,但是,传统逻辑的知识在日常思维中也是远远不够用的,而现代逻辑是逻辑学发展的必然阶段,现代逻辑对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的研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方面讲,传统逻辑根本无法相比。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给学生讲授传统逻辑的知识,而是要以现代逻辑的精神来整合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内容,反映逻辑学对概念、命题和推理条分缕析的逻辑分析精神,这是我们在逻辑学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至于怎么贯彻这个方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特别在引入多少现代逻辑知识,怎么引入,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采取的方针是,使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有机融合,并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自然延伸到现代逻辑,并且尽可能使到两者的有机衔接起来。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还吸收了“非形式逻辑”和“语用论辩学派”关于论证和论辩的最新成果。从宏观方面来识别、分析、重构和评价论证与论辩。 2以案例教学为主。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我们强调了“以案例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由于其生动活泼的讲授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学生好学、老师好教,因此,受到了普遍欢迎。 逻辑学、特别是现代逻辑给人们的一般印象是,抽象程度高、枯燥难懂,远离人们的日常思维实际。以数学方法和形式化方法研究人类日常活动,例如,谈话、演讲和论辩后面的思维规律、特别是推理的规律,固然有其抽象性的一面。然而,逻辑规律既然来源于人们的日常思维实际,它就必须能够回到日常思维中去指导人们的思维实际,否则,逻辑规律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我们的教材,采用大量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实际中鲜活的案例,希望把似乎抽象程度高、枯燥难懂的逻辑原理和方法讲得新鲜活泼,生动有趣。 3以逻辑应用为主。在逻辑理论和逻辑理论的应用方面,我们强调了“以逻辑应用为主”。“以案例教学为主”是教学方法,这个方法要达到的目的,则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通过反复应用逻辑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可以使逻辑知识转化为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最终内化化为较高的逻辑思维素质。而逻辑思维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以案例教学为主”,改变教学方法,实行逻辑学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在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逻辑学的生命力在于逻辑学的应用,在于能够提供分析和评价人们日常论证的原理和方法。在人们的思维实践中,论证是用日常语言表达的。因此。我们在教材中增加了“语境和预设”、“合作原则和准则”等涉及日常语言的语用推理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吸收了非形式逻辑和语用论辩学派的研究成果,把对自然语言表达的论证纳入我们的教学体系,从而大大丰富了逻辑学关于论证的内容,从语用层面丰富了关于论证的知识,在大学逻辑课的教学中实现了逻辑理论和逻辑应用的有机结合。 四、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成果 《逻辑学基础教程》采用了大量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实际中鲜活的案例,把似乎抽象程度高、枯燥难懂的逻辑原理和方法讲得生动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用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可以时学生深刻体会到逻辑学在社会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这些妙趣横生的案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热烈活泼。课后,学生能主动应用逻辑原理去分析和解决日常思维中的种种逻辑问题,真正做到了切实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我们这部教材,只是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我们希望,将来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这种方法编写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逻辑学教材。我们下一步将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推进逻辑学的案例教学: 1建立案例库。案例教学法要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符合逻辑学科要求的“案例库”。教师要不辞辛苦,从报纸杂志、电视电台,互联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收集大量的案例,而不是关在书斋中闭门造车,然后到课堂上讲那些生造的例子。逻辑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生活,怎么面对?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在人们实际生活中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在读书、看报、听广播和看电视时,搜集人们使用的概念、命题、推理、论证中的例证作为原始案例,回来后经过反复加工整理,精心设计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加到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中来。由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与中国逻辑学会组织发起的“找逻辑与语言病句”活动,其实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个好主意,而有的学校的老师,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的曹予生教授,则主张把这种一次性的活动常规化。这些活动,已经提出了案例教学法的思想,只不过还仅仅停留在寻找反面案例的范围内。 我们认为,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对培养国民(尤其是大学生)的逻辑意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素养,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运用逻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逻辑学的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在搜集案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案例要为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服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应用不同的案例。 3要围绕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实施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择,往往带有专业特色。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方法,而方法是要为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服务的,因此,使用案例教学法,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的培养方案出发,使逻辑学尽可能地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等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增强“案例教学法”的计划性,目的性。 4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和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它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任何方法,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一定的弊端。例如,案例教学法在知识体系讲解上可能不是特别系统。所以,怎么运用案例教学法,运用到什么程度,教师要认真仔细地研究。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其他的教学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如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方面,讲授法等方法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教学方法具有连贯性,条理清楚,讲解连续。所以,在逻辑学的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也要取长补短。我们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它们互相结合,各取所长,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任务。 法律逻辑论文:我国传统法律思想组成以及内在逻辑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奠定基础,经过秦及汉初的发展,终于在汉武帝时期经过"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得以确立,形成了以懦学为主,儒法合流的"德主刑辅"为核心的新儒学法律思想.这种法律思想具有很明显的伦理特色,情理法是其内在逻辑.情理法的冲突与整合贯穿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的始终. 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奠基-法家思想的成熟法家的法律思想,尤其是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的高峰.法家思想的成熟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法家认为"法者,天下之仪也"、"法者,国之权衡者也"①、"法之所加,各以其分"势、"国皆有禁奸邪、刑盗贼之法"③,即法是民众的行动规则、是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法令、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是关于赏罚的规定.法家认为法应该具有强制性和制裁力、客观性和公平性、等级性的规范.法律的功效应该是"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命者,吏民规矩绳墨也."④法家"法治"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公布法律,"法者编着之图籍,设置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以此打破"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心的法律秘密状态:二是厉行法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心也就是说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照法律论刑定罪:三是轻罪重刑,"fi示刑,重其轻者,轻者一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 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形构-儒家思想的注入在百家争鸣时期,孺、法处于并立地位.着一来格格不入的注重德行教化的儒学.与严刑苛法的法家在西汉时期却出现了儒、法合流,礼入于法的趋势,并对后世两千年的法律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孺、法实现合流并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法律思想形式,即董仲舒的"新孺学"思想.这种"新儒学"是以濡家学说为主,儒、法结合的产物,并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殷商西周以来的天命神权思想等各种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因素.其核心理论就是建立在天命神权、大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等学说基础上的"天人感应"思想.儒、法合流对后世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而就是实现了法律的儒家化.以礼入法使得礼教的伦理纲常具有了法律上的效力和强制力,同时,法律也反过来维护着礼教的存在和权威.二者相互结合,共同维护和强化着传统宗法礼制的社会制度.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内在逻辑. 三、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内在逻辑-情理法儒、法合流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法律的儒家化,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很强的伦理色彩.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法律是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这种三位一体理念是古代中国占支配地位的法观念.情,即亲情、人情;理,即天理.法,即国法.情在中国古代法律中代表一种可变的人的因素,可作亲情、人情.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融合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注入,使中国的法律思想具有伦理法的特点.儒家思想以亲亲、尊尊作为其维护宗法秩序的工具,强调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等级关系,因此中国的法律思想不可避免的具有亲情伦理性.理即天理,而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所理解的"天理"就是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法即国法,是人所制定的严格的行为规范,它不同于情和理,是具体的、稳定的.在古代封建社会,国法即"王法","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心、"法政独制于君而不从臣出"气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这样突出的伦理色彩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的内在逻辑-情、理、法,而区别于西方的法、理、情.我们常说情理法兼顾和合情合理合法,这样的法才是我们认为的好的法律,三者缺其一,都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法.情理法的三位一体,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有着亘古未变的排列顺序-情、理、法,这种排位顺序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内在逻辑.在长达少L千年的法律发展史上,情与理始终凌驾于法律之上,情与理位于第一位阶,法位于第二位阶.当法与情理发生冲突时,要舍法而取情理,是谓"法不外乎人情"或"人情大于法". 形成这种内在的逻辑是由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德主刑辅思想的理论核心相一致的,这一核心理论要求法律在建立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合情合理合法",三者排列顺序亘古不变. 总之,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形成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内在的逻辑性,情、理、法的发生发展过程始终贯穿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情、理、法相互冲突又相互整合,直至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今天,情、理、法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对我们产生既积极又消极的影响. 法律逻辑论文:功利主义视角下法律价值的认知逻辑 摘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以功利主义为视角重新检讨法律价值(公平与秩序)这一法理学基本命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x。公平要素基于正当性证明命题、共同体的正义命题、功利主义原理而展开,秩序要素依赖法律实证主义基本命题来表达。公平与秩序通过自然法层面的“分”与“合”揭示了法律价值的内在意蕴。秩序要素所涵摄的法律实用性问题在功利主义的指引下演化为法律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利益法学的引入则实现了法律价值与功利主义的对接,从而拓展了法律价值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法律价值;功利主义;公平;秩序 自上世纪末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法治日渐凝聚为全社会基本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在规则之治层面的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此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法治体系”这一全新命题,不仅愈发丰富了法治的内容,更开示出一种鲜明的立场,即当下中国法治建设将重点聚焦在全面推进和深入践行法治,使得表征良善之治的法治理念及法治原则,全方位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运作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法治作为一种广泛时空场景下人类实践经验与认知逻辑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方式,其正当性已不证自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良善的法律,探讨何谓良善的法律必然牵涉到法律价值问题。因此,在大力提倡法治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回顾和检讨古往今来的知识人对法律价值这一法理学基本问题的追问与玄思就显得尤为必要。法律价值作为价值判断在法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现有研究中通常基于道义论的先验主义视角和唯理主义认识论来进行论述。这导致法律价值常常止于诸多教条式的形而上学命题,不免显得空洞或相互矛盾。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与道义论相对立的哲学流派,为法律价值问题的探讨提供了迥异于道义论的视角和方法:一方面,从经验主义出发,功利主义使法律价值理论更具现实关怀,更契合日常生活的逻辑;另一方面,功利主义为法律价值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提供了一种判断标准。 法律价值具有何种耦合因素(名目、子项),历来存在诸多争论。1这主要是源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社会的法律文化不同,导致人们对于法律价值的认知有别。但考虑到法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种全球共享的意识形态,法律价值作为与法治密不可分的话题,势必呈现出一般或普遍意义上的共性。作为研究法律价值的经典文本,《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一书便将秩序、公平和个人自由三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察,这三个要素集合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法律价值的一般认识。人们希望法律能够确保社会秩序,同时希望法律能够促进公平;而公权力在维护良好秩序、增进民众福祉以及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不合理不合法地限制个人行为和言论自由的可能。因此,人们期待法律能够将政府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内,进而使得任何逾越法律界线的行为都归于无效。一般而言,公平、自由、秩序三要素是西方学界对法律价值基本观念的主流看法,它们构成了法律价值研究的最小公分母,同时也可视作是人们认知法律价值的逻辑展开。由于学术界对自由要素的探讨较为繁多且深入,因此本文着重考察公平与秩序这两个要素。 一、法律价值的内涵开示:公平 (一)公平是法律价值的伦理基础 公平一词是一个不断嬗变的概念,其基本语义包括正义、公正等,在有些哲学家的著述中,就直接用正义、公正来表征公平,或者直接将公平等同于正义抑或公正。探讨公平何以能成为法律价值的伦理基础,需要明确公平因素关系到法律的正当性问题,关系到公民是否服从共同体的问题,因而是一个先验命题。正如自然法理论这一理论体系所展示出的,它将伦理道德视作法律的根基所在,并凭借道德来检视法律的正当性;法律实证主义虽然不断强调道德与法律的分离这一命题,但“开放社会”和“自由批评”的理念明确伦理之于法律具有先在性或基础性。因此,哈特认为,法律的出现与成长是以一定的道德背景及道德动机为基点的,可以说,如果脱离了特定的道德支配,法律也就无从产生。1英国学者鲍桑葵更是直接指出了法律价值与正义的因果关系,认为法律附有某种公认的并值得人们去维护的价值,对这些价值的违背被视作有损公共利益的罪恶行为。法律涉及对正义的维护,区分出正当行为与错误行为,并要求人们以此去理解及评价它。法律的一个主要理想即在于承认正义。2因此,将公平作为探求法律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察,并以此作为法律正当性依据,有其现实意义。 (二)伦理基础之一:共同体的正义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五卷中专门讨论公正的问题,亦即探讨正义的问题。他指出公正是指使一个人“倾向于做正确的事情,使他做事公正,并愿意做公正的事的品质”,因此该种公正属于个人伦理范畴。 亚氏还考察了公正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公正是守法和平等,相对地,不公正即是不守法和不平等。3展开来讲就是,首先,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括,而守法的公正是德性的一个侧面表现,守法就是公正;4其次,合法的行为之所以公正,是因为经过立法者的规定,而且这些规定都是公正的;再次,法律能够促进共同体以及个体的进步与幸福,而这些“产生和保持政治共同体的幸福或其构成成分的行为”5就是公正;最后,法律“要求我们实行所有德性,禁止我们实行任何恶。为使人们养成对公共事务的关切而建立的法规也就是使人们养成总体的德性的规则”。6这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线索。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与美勒托进行的辩论也从一个侧面明确法律能够使青年人“学好”;而“好”的含义,恰恰就是信奉国家的诸神,遵循神谕,并促进城邦共同体的幸福。1因此,公正的理念以促进他人利益为首要法则,做到公正即意味着行整体的善,即时刻以城邦的共同体的利益为首要目标。 在亚里士多德所给定的知识架构中,公正属于个人伦理的范畴,存在总体公正与具体公正两分;总体公正以共同体这一整体为基础,其构成成分(个体)与共同体之间依靠德性维系;2具体公正是公正在各构成成分上的体现,具有多种形式,但与总体公正之间是总体与个别的关系,意味着个体与共同体是单纯的天然服从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亚氏明确总体的德性基本上就是法律要求的行为,亦即从逻辑上契合了他在《政治学》中所开示出的法治定义,即“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模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的良好的法律”,3概括起来也就是包含“良法之治”和“普遍服从”两重意义。“普遍服从”讲的是法律至上权威性的问题,在近现代的表达就是法律主治。由于法律体现德性的要求,因此,立法者必须是具备德性的人物,惟有如此才能制定良好的法律。而且守法的公正就是德性,所以“普遍服从”的依据不单是法律的强制力,还因为法律背后的德性教化,意指法律的目的在于促进共同体的幸福。另外,亚氏还谈到分配的公正、矫正的公正、回报的公正等三种具体的公正形式。在私人交易的矫正正义中,法官或法律不考虑行为人是否是公正的人,只是考虑行为所招致的伤害和不公正,而法官致力于平复行为给双方之间产生的不平等。4由于矫正的公正既要符合不多不少、各得其所,又要讲究得失有道,实质上是蕴含着意思自治的理念,实质上是现代民法“填平”原则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这类公正与行为主体的品质是否公正(身份法)无关,而是与该实行行为是否公正(契约法)有关,实际上已经蕴含着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身份法与契约法的分离倾向。 (三)伦理基础之二:功利主义原理 公平原理随着历史的推进,其实质内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观点认为,在西方伦理学视阈中,公正这一概念逐渐从对个体道德的评价向对社会制度的评价转移。欧洲法律传统(如罗马法和衡平法)普遍认为,正义构成了一切合法统治的基础。正义在此种意义上是国家法律,特别是制定法的检验标准。5但这些法律传统都更多关注正义的形式,至于正义的实质内涵,则随着社会的演变而不同。也有观点指出,在古希腊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知识体系中,正义主要是被用作评价人的行为。但到了近现代,正义的概念基本成为一种用以评价社会制度的道德标准,并被当成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6因此,人们对公正的认识发生了最明显的变化:随着价值立足于对共同体的整体判断演变为立足于对个体情况的判断,亦即价值的主观化趋势,化解自利主义者之间存在的利害冲突、使人人都能从制度中受益成为道德伦理的主要调整目的。7因此,法律价值中的公平因素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强调共同体整体公正的德性伦理演变为重视规则或制度伦理。也就是说,法律价值的公正因素正在逐步转变成以功利主义为基础。 作为功利主义的代表性学者,边沁用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手法阐述了功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基础。功利主义原理(或曰“最大幸福或最大福乐原理”)承认主宰人类两大因素(快乐和痛苦)的地位,将其视为凭借理性与法律来构建幸福世界的制度基石,并宣称用经验主义的立场来排斥逻辑推论和雄辩术在伦理科学当中的作用。1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理的叙事同样充满着经验主义的思维模式。边沁与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截然不同,带有一定的契约论色彩。不同于国家主义者,他反对抽象的共同体利益,认为在共同体“确有意义时”,是指“共同体是个虚构体,由那些被认为可以说构成其成员的个人组成”,2而共同体的利益就是“组成共同体若干成员的利益总和”,因此明确快乐主义不再是主观性的道德学说,而把视野拓展到与参与各主体相关的全体利益,从而提升了个体在共同体中的地位,祛除了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德性服从关系,并为共同体奠定民主制基础。而符合功利原理的政府措施背后都应当具有符合功利原理的法规和命令,亦即提出了政府行为合法性与功利主义相契合的问题。3边沁的功利主义原理业已展现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二元的理论雏形,使法律价值的公正因素转变为个体对共同体的正当性判断问题。边沁宣称,功利主义语境下的判断标准适用于私人的每项行动和政府的每项措施,而这一标准的适用前提是政府与政府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平等。正如格老秀斯所认为的那样,国家之于国家的自然法即是国际法的源头,边沁的功利主义原理则是进一步发展并体现了“私权神圣”的理念,将自然法的观念与国际法的发展相契合。尽管边沁并没有明确提出功利原理是政府措施的指导思想,因此很难说边沁笔下的功利法规和功利命令是英国法的全部,也没有足够的依据说政府的所有措施都必须符合功利原理的要求,但就应然状态而言,功利原理的出台,以及功利法规和功利命令的提出,使法律价值当中的公正因素近乎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变。边沁的功利原理标志着法律价值的公正因素进一步明确了个体的独立地位,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与幸福,标志着利益划分原则在道德和法律领域的崛起。 二、由“分”到“合”的自然法嬗变 由于公正首先是一种价值判断,随后才是注入法律的价值,因此单纯看待边沁的功利原理,似乎还不能够完全理解法律价值体系与仁慈和爱的联系。很显然,将法律价值与仁慈和爱等“超法律”价值联系在一起,不完全是因为道德的强势,也有法律自身的要求,即道德法律化的趋势。但道德法律化与以公正为基础的法律实践所不同的是,公正只是一种价值理念,而法律化的道德业已成为一种法律规范。这样运作导致的后果,事实上有利有弊。好处是法律能够起到敦化风俗的作用,依据古典自由主义的释读,这实际上起到了维系共同体德性的作用。坏处是道德作为一个社会历史性概念,正所谓“法律不强人所难”,以及“法律对不仁无可奈何”,道德一旦与法律发生规范联系,即意味着上述法谚失效,道德以法律为界限被化约为可以施加强制和不能施加强制两种,也就失去了某些性质。因此,将道德融入法律程序当中所能起到的效用,尚且比不上法律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的效用大,而这恰恰是经验主义的技艺所营造的法律效果。4 但法律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只是一种法律运作的技术,这种融实践与本体价值于一身的技艺,背后实际上彰显着西方社会从公共(血缘、地域)到个人的消解过程。这从法律与爱的关系中也可见一斑。从普遍层面来说,西方社会法律与爱的联系,与“政教合一”的追求密不可分。这又往往导致西方法律价值在公正面前变得不可逾越,演变为超越何以可能的问题。古典政治哲学认为法律作为共和国德性的体现,是法律与公民宗教融合的表现;而在基督教后的西方社会,即使法律不对人的内心施加强制,但宗教的教化作用使道德法则变成了爱的双重告诫,即爱上帝,爱世人;为此卢梭疾呼破除教会统治的共同体需要公民宗教复归,从而使得个体以政治共同体或宗教共同体为依归。正因此,西方法律如《德国刑法典》第323条c项对特定情况下一般主体“见死不救”设立入罪标准,对“可否根据一个非义务性不作为提起诉讼”作出了肯定的说明,成为了能否因为爱而赋予其法律强制力的说明。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强调共同体对于个人的优越性,正是因为社会原子化的命题不可避免地在西方社会的历史嬗变中上演。1 这种社会原子化的命题,有学者曾用带有浓郁中国色彩的“分”来形容,但是又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的因素。现代社会法律(“人在法”)的伦理基础,是人域秩序,是一个“互助协合和利益冲突的同构体”,2而现在普遍适用的实在法是“以恶制恶”的身份法和契约法的总和。在社会的演变趋势是从共同体演变为集合体的背景下,主体的区分意味着秩序的产生;于是符合这种情况的正义第一层级是分构的正义,第二层级是分配正义,即各得其所,第三层级是交易正义,即信守契约,这些都是“分的正义”。因此“人在法”的本意是把人类社会区分清楚,于是契约法把“分”作为定纷止争的手段,“分”就是“合意、妥协、和谐、同构”,而身份法把“分”作为层级差序的基础,即男女、夫妇、父子、长幼、君臣、上下。3身份法背后带有高度的政治化,以“某种理想化的善或强势价值观意识形态化,并以善来修饰所有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此即中国传统的“礼”的理念。4即便是以“善”为核心理念的伦理法,也因“在”的特化进化而不断收缩着范域,即使是血缘这样的“亲其所亲”的对象也都被突破,最终身份为契约所笼罩,人们“或只亲非对象的自己,或只善自己”。5简言之,就是只以个人利益为目的,人类的德性或者道德观念都被弱化和消解;而从社会来说,整体的社会秩序被瓦解,并立足于个体进行新的秩序重构。这种新的秩序重构,正是西方“再造社会”运动的滥觞,有学者称其为“合”,也就是在人们放弃原质性的善的时候,“将善的领域由血缘扩大到地域,及至人域”。6 这种从个体重新演变为集体的“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公正重新证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类比哈特的说法,具体的契约权威是第一性规则,同时对双方课以权利义务。普遍的公正伦理是验证契约权威是否正当的第二性规则,这是“善”的具体化和体系化,也是中西方关于公正以及正当性证明的契合。同时,构建人际秩序的正义成为首要目的,取之有道、用之有理的摄取正义成为主导,与之同行的还有生态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正义、同构和守恒的正义、互养互助和循环的正义,以求达到天人和谐的目的。7尽管这种观点更多的是一种儒家法文化在正义观念上的宣示,但从比较法的角度来说,它已经超越了西方单纯的再造社会模型。这些模型更多的是对当前西方社会结构构成因素的再组合,比如有学者列举出的“伙伴关系”、“契约关系”、“权力关系”、“冲突关系”等,然后法律在不同社会关系中起到不同作用。8这些描述多半未能突破当前西方社会的多元构成,也与中国传统主张“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无论怎样,社会的演变与法律的价值、公正的关键连结点就是“符合人类本性的法律规则本身成为自己有效性的衡量标准……人类本性所要求的,与为整个社会谋求普遍利益的实用性观点越来越一致了”9,而这正是边沁功利主义因成员“谋求最大幸福”而共同体得以“谋求最大幸福”理念的根本归宿。 三、法律价值的内涵开示:秩序 (一)秩序与法律实证主义 在社会治理的背景中,寻求一种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治理规则至关重要。所谓的治理规则,或称之为秩序,强调的是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规则秩序的实效性,旨在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平,因而需要为规则秩序的效力提供理论支持,法律实证主义正是将法律作为社会治理规则之全部或基础的思想流派。法律实证主义最基本的立场,就是将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结构抑或社会事实。1因此,法律实证主义以社会事实和社会结构(也就是广义上的秩序)作为前提,探讨法律价值与秩序因素的内在关联,首先要回顾法律实证主义的基本情况。 (二)法律实证主义的基本命题 法律实证主义将法律认定为制度事实,由此推导出谱系命题、因袭命题和分离命题这三个命题。其中最为基本的是谱系命题,它认为法律效力最终是某种社会事实的功能,这种社会事实使法律成为一种“制度事实”,因而能够统一法律权威的事实与规范。2法律作为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而且可以为人所认识,因此这种认识是一种经验式认识。因袭命题凸显了法律的因袭特质,认为社会事实凭靠某种社会惯例而取得权威性,也恰恰是这些社会事实将效力赋与法律,因此判断法律的正当性不能根据先验形式,而是依据社会习惯,因此法律源自社本身。分离命题主张在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相分离,这与自然主义的重叠命题相对应。分离命题经常被认为与谱系命题有着必然联系,因之判断法律作为社会事实的事例并不涉及道德评价,因此法律并不一定需要符合道德要求,亦即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出于偶然。 (三)“主权者命令”:秩序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嬗变 强调社会秩序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关系,事实上是认为规则即法律,因为法律是由主权机构制定的,这种“主权者命令”说被看作是法律实证主义的经典延伸。柏拉图笔下的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也好,“权利”也罢,都是掌有国家权力的人为其所认为与目标相符的行为方式所起的名称。因此法律也不外是为了促进掌权者的利益才制定出来的。3这种思路与理性主义的盛行产生了相互作用,如16世纪法国思想家博丹就提出绝对的主权主义原则,认为规则之所以成为法律,是因为它本身是职权意愿的产物,因此法典化的法律是主权者或主权机关所颁布的通告或法令,而习惯法只有在得到主权者或主权机关的认可之后才能获得法律效力。4 在经验主义盛行的英国,霍布斯也重申了主权者命令的说法,认为主权者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平,而这正是利维坦得以建立的根本动力。因为在社会结构被彻底摧垮的极端情况下,任何社会秩序最终所凭靠的稳定根基就清楚地呈现出来,即对死于暴力的恐惧,它构成了人类生活中最为强大的力量。5但是,从经验主义立场来完备主权者命令说的,则是后来的边沁和奥斯丁。边沁一方面承认习惯法的效力,另一方面主张立法机关要尽量使法律法典化,减少法官僭越立法权的机会,从而获取一种系统的法律体系。奥斯丁则发展了这样的思想。奥斯丁在“主权者命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法律命令说”,认为法律的存在和法律的优缺点不是一回事,法律的存在与否和法律是否符合某个假定标准也不是一回事。任何一部法律,无论我们是不是喜欢它,抑或它是不是符合我们用来认可和确定法律的标准,但只要它确实地存在着便就是法律,这是一个事实,6因此提出法律的存在与效力取决于社会事实而非法律价值。 法律逻辑论文:法律文本及其翻译中的逻辑连接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语言方面的发展和应用,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法律文本属于一种特殊体裁,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条理清晰以及结构严谨,只有充分了解其中的逻辑连接,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其作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衔接中的连接词,法律文本及其翻译中的逻辑连接差异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为促进我国法律文本翻译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法律文本 翻译 逻辑连接 前言 如今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这与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如今无论在经济发展中,或是在教育方面,Z言的学习和应用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法律文本是一中特殊的工具性语言,并且其具有多种特点,如准确性、复杂性以及严肃性等,此种情况下也使得法律英语的翻译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应针对该方面的中西翻译逻辑连接作出深入分析,只有充分明确此方面内容,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翻译工作。我国在此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支持,且小有成就,但依然存在不小的上升空间。 一、衔接中的连接词 衔接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在60年代初,Halliday提出该概念,并对其进行划分,一种是语法衔接,而另外一种是词汇衔接;2. 70年代中,Halliday与Hasan继续该方面的研究,并将原本的划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划分,于是出现了指称、替代以及省略等;3. 80年代中,Hasan再次将衔接进行重新的划分,主要有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两种。 连接词的类型和样式能够直接反映出语篇中连接关系的多样性,在使用连接词时,若使用频率过高,则表示相关人员对此类词语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因此在对此方面进行研究时,不仅要完成对类型的研究,同时也要对其所展现的样式方面进行研究。如表示添加关系的连接词样式在英文中有多个,and、or、also等,在中文方面,其可以翻译为和、或者以及还有;表示转折意思的时候,英文中会使用but、however等,在中文中则表示但是、然而等意思。不难发现,其实转折性连接具有多个,但在法律文本翻译中却很少能够发挥作用。 二、法律文本及其翻译中的逻辑连接差异 1.语言差异。世界上的国家数量众多,且各个国家均有自己的语言,不同国家的语言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在对传统英汉语法进行对比分析时可以发现:中文重意合,在文章中并不会大量使用连接词,而英文重形合,大多数文章中均会应用到大量的连接词,以达到构架全文的作用。相关研究人员表明,这也是导致语言差异过大的原因之一。鉴于各种语言自身即拥有不同之处,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也就无法很好的做到统一,如在进行英译汉时,很多翻译人员为了能够使翻译文本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只能够将原文中的显性衔接方式生搬硬套到译文方面,并将衔接方式隐含在译文中,如此一来不仅不会改变原本的意思,也不会导致缺少衔接词的情况出现。 2.约定俗成的体裁特点。在进行法律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无论是哪种语篇、体裁均会有其固有的特点,这也是翻译人员开展工作的依据,具体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连接词分布情况。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文本的结构,并且不同的语步所适用的语言环境不同,所产生的作用也有所差异,很多语步中也会将假设关系连接词应用其中,而导致此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多为小节之间的相互独立,此种情况下,各个小节之间所需要讲述的内容不会出现混合。正是此种结构特点使得整个翻译文本中在进行表达条件关系、假设连接词的使用中才会更加自然。另外,体裁在整个翻译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应用此种模式时,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视觉疲劳,多元化的表达形式才能够使读者在阅读时增加兴趣,译文应比原文更加具有丰富性,尤其在连接词的使用样式、频率方面。 3.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也是影响该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翻译文本中虽然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双语起草”方面也会有共同处,所谓“双语起草”,其主要指的是翻译人员将其加入到文本的起草和修订过程中,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完成实时沟通工作,甚至可以成为整个翻译工作中的决策人之一。此种方式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能够促进翻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合作,并且使其在翻译后能够保持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整个翻译工作的质量,因此今后翻译人员应针对该方面作出更多了解,以便于能够更好的开展此方面工作。 三、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法律文本及其翻译中的逻辑连接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关系到我国法律文本的翻译质量,也与世界语言的发展、交流方面息息相关。如今人们对各个方面的要求均越来越高,现实生活中需要依靠法律力量来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然而我国法律文本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导致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所出入。文本逻辑在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语言差异或是社会文化背景等,若要充分将此方面问题了解透彻,还需要相关机构和人员继续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法律逻辑论文:军校法律教学中法律逻辑专题设计初探 摘要:聚焦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转型,强化学员在实战化训练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员在涉法涉诉实务中的认知能力与实操能力,军校法律教学中对学员逻辑思维培养与锻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将逻辑分析能力与法务实践能力相结合无疑是提高学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具有实际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逻辑思维;法律逻辑 逻辑学教育在西方高校中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学界在70年代末 “逻辑现代化”口号的倡导下逐渐把逻辑学教育重新纳入高校课程中。在目前军队院校向任职教育转型的过程中,特别是更多的关注实战化训练要求,在总结日常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法律教学中增加逻辑学专题有其必要性。 首先,近30年来,随着逻辑学科学术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对逻辑学教育的认知正处于不断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但飞速膨胀的社会财富给人们带来普遍的浮躁情绪,使得身处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改革的社会大众在面对诸如阶级固化、道德滑坡、贫富分化等等关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的公共争论面前,让逻辑非理性情绪的社会风气占据了思想上风。使得不讲逻辑在某些时候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而这种“集体无意识”很明显的给学员的思维方式带去了不利影响。 其次,部分军校没有将逻辑学作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纳入教学体系,这和逻辑学当前在军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有关。但把逻辑学作为通识教育,来辅助或弥补军校专业化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不足却非常必要。因为,逻辑学的教学目标从认知转化的角度讲,是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对多领域专业技能和知识做出思维衔接,人格健全,行为得体的人,并使之通过主动地思维训练发展自身心智,拓宽认知视野,从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再次,就目前军校法律教学效果反馈来讲,学员在课堂案例分析、命题讨论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大部分失误和漏洞都与逻辑混乱直接相关,常常表现为:对案例的通篇感知能力差,重点信息捕捉不全,语言表达含混不清,内心法律价值体系相互矛盾,对法律现象客观事实的认知采取双重标准等等。加上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词条搜索的便捷和随意获取的零散观点催生了大众的惰性,使得大众的逻辑能力普遍下降。而学员对从网络获取的信息又缺乏筛选与甄别,入学前也较少甚至尚未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对碎片化知R与信息的分析和整合能力偏弱,使得逻辑思辨能力更是直线下降,直接影响着法律教学的效果和解决涉法问题的实践能力转化。 面对军校学员在法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逻辑问题,作者认为,在部分没有把逻辑学作为基础通识课的部队院校,在法律教学中安排相应的法律逻辑专题,用逻辑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法学领域的问题,能够提高军校法律教学的应用价值。因为法律逻辑本身就是交叉学科,能够通过两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完成学科价值优化和教学的实效性。把法律逻辑学专题引入法学教育的课堂,能够让逻辑学知识成为工具与基础,法学知识作为目标与载体,有助于学员在分析涉法问题和处理涉法事件时做到灵活自如、井然有序。 在军校法律教学中设计法律逻辑专题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从军校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这个大背景来看,任职教育学员培训时间相对较短,比起生长干部学员四年的学习时间,为任职教育培训单独开设课时较长的逻辑学课程时间比较局促,学员短时间接受起来也比较吃力,容易导致学习热情不高,影响教学效果。在部队教育培训贴近实战化的要求下,从学员需要的更多的是可以直接完成能力转化或者易于能力转化的知识。所以淡化学科边界,将逻辑学内容分散进其他课程,实现与其他主干课程相辅相成的手段性作用是目前比较现实的教学设计。 第二,从以往教学反馈得到的经验和学员需求的角度来看,逻辑学的内涵与外延非常广,而学员在任职教育培训期间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更多涉及到的是数理逻辑和语言逻辑,而在法律教学中需要的更多的,首先是形式逻辑对法律的描述与解释,能够帮助学员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法律法规本身和法律现象表征。其次是实质逻辑的辩证推理功能,能够帮助学员在发生实际涉法问题时综合分析现实状况,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选择来解决和处理核心问题,达成自身诉求,让法律彰显出真正的实用价值,从而使学员获得课本教学外能力素质的发展。 第三,从军校法律教学效用的角度来看,开设法律课程本身,就并不单纯是对学员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法律运行规则、法律框架体系的讲解与传授,更多的是让学员具备在实战化训练和社会生活中,面对道德、法律、情理相交织的涉法涉诉问题的时候,有着更加沉着冷静的态度,更加细致缜密的思考,更加全面周到的解决途径。而法律逻辑能够在更深层次培养起学员的逻辑思辨力,使学员在与人沟通,是非判断,价值取舍的过程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毕竟,一个缺乏逻辑的人很难做出真正理性的判断与选择。 把法律逻辑专题设计在军校法律教学中,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提高学员对法律逻辑思维作用的认识与认同,承认逻辑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而法律逻辑是具备实际效用的工具性思维。其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法律逻辑融入案情介绍、案例分析、案件讨论等各个环节,力求让学员培养起把逻辑思辨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去。第三,以锻炼学员法律思维为主旨,同时帮助学员提升表达能力,加强批判性思维,避免人云亦云。另外,利用对法律逻辑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寻求思维的自我突破。最后,鼓励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逻辑学的相关知识,获得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新的思维体验和感受。 法律与法治是由理性构筑的逻辑体系,在军校法律教学中设计法律逻辑专题的意义在于培养学员的法律思维能力,进而期望学员能够将法律知识和逻辑思辨力更好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法律逻辑论文:浅析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及性质 摘 要:法律逻辑是一门学科, 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 是一门主要研究法律思维形式及其逻辑方法的科学, 法律逻辑可归属于应用逻辑之列。法律逻辑的研究包括两个层次逻辑在法律中的应用与系统化的法律逻辑。 关键词:法律逻辑;应用逻辑 一、关于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 对于这个问题, 我国的逻辑界与法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法律逻辑就是普通逻辑在法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其理论基础就是普通逻辑即形式逻辑所阐述的原理。法律逻辑是形式逻辑或普通逻辑原理在法的理论、法的规范和法的实践中的应用。因此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就是法律中的逻辑问题。法律逻辑是普通逻辑或形式逻辑在法律规范或法律活动中的应用。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法律逻辑作为一门学科, 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我们原则上同意第二种观点,作为一门学科, 法律逻辑是应该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的, 而作为一门逻辑学的分支学科, 它的研究又应是与一般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相对应、相关联的。法律思维就是在法律的理论与实践中所运用的思维, 法律思维的形式, 则是指法律概念、法律命题与法律推理。 普通逻辑或形式逻辑把概念作为其重要的研究对象, 法律逻辑也要研究概念, 法律逻辑中研究的是法律概念, 即立法、司法与守法思维中的概念。一般地说, 法律概念与普通概念既有一致性也有特殊性, 以大量的法律概念为素材, 以普通逻辑的一般概念理论为工具研究法律概念与一般概念的同一性及差异性, 揭示法律概念的特殊逻辑性质与作用, 从而为法律概念的制定、规范、解释提供一般的逻辑原则, 这是法律逻辑中关于法律概念研究的主要内容。法律命题也是法律逻辑的重要研究对象, 以一般逻辑中的命题理论为墓础研究法律命题的特殊的逻辑性质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特殊作用,给予法律命题以科学的分类, 这应该是法律命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般而言, 法律工作是由立法、司法两大环节组成。一个立法过程就是对构成法律的每一个概念、命题进行严密分析的过程。关于法律概念与命题的研究,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用于立法中的思维。至于司法主要指的是法律的实施, 而法律的实施主要是围绕诉讼活动的司法侦查与司法审判工作, 它主要表现为对法律命题的逻辑推导以及寻找因果的各种逻辑方法。因此,与司法思维相对应的法律逻辑还要研究法律推理及各种法律实践中的逻辑方法。法律推理则是从已有的法律命题或法律知识推出新的法律命题的过程。一般地说, 法律推理与一般逻辑的推理是有区别的。一般推理理论以演绎推理为主, 特别强调从前提到结论的必然性推理, 比较轻视“ 可能性的” 、或然的推理而法律逻辑既重视必然性推理, 也重视“可能性的”、或然的推理。比如, 法律推理中的回溯推理是很有用的、法律逻辑很重视的推理, 但这一推理的形成在一般逻辑理论中是予以排斥的。 二、关于法律逻辑的性质 法律逻辑是属于逻辑学还是法律科学,是应用逻辑还是法律中的逻辑的应用?一方面,作为一门介于法律与逻辑之间的边缘学科, 法律逻辑既有法律的内容亦有逻辑学内容, 它是一门法律与逻辑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另一方面,由于法律逻辑研究的是法律中的逻辑问题―法律思维形式与法律思维的逻辑方法, 因此, 它的重点是逻辑而非法律, 所以, 它实质是一门应用逻辑新学科―将逻辑原理应用于法律领域而形成的学科。那么,作为法律逻辑的应用工具与基础的“纯逻辑”是普通逻辑还是现代数理逻辑或者辩证逻辑呢?普通逻辑、数理逻辑与辩证逻辑均可以运用于法律领域。因此, 在目前关于法律逻辑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允许将辩证逻辑普通逻辑、数理逻辑等运用于法律的各种尝试。当然, 由于逻辑学的发展趋势是现代逻辑即数理逻辑, 由于科学的发展趋势是定量化与形式化。因此, 我们关于法律逻辑研究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用现代逻辑为工具来研究法律中的逻辑问题, 形成关于法律逻辑的逻辑演算系统。法律逻辑作为一门应用逻辑,它的研究应该是有层次的, 这个层次是由“应用逻辑”与“逻辑的应用”的区别而决定的“逻辑的应用”强调的是“应用”,而“应用逻辑”的主体是“逻辑”,因此,只要是将逻辑原理不管是系统的还是零散的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应用于某一学科,便可谓之“ 逻辑的应用”但应用逻辑则不同,除了要求将逻辑应用于某一领域或学科,还要求这种应用是系统的、具有逻辑科学性质。所以,“逻辑的应用”是“应用逻辑”的初级阶段,“应用逻辑”则是“逻辑的应用”的最终目标。从这一区分出发,法律逻辑的研究也包括两个层次逻辑在法律中的应用与系统化的法律逻辑。前者是低层次的只要是将逻辑知识应用于法律,均可谓之逻辑在法律中的应用,后者则是高层次的在低层次应用的基础上,以现代逻辑为工具,形成系统的严格的“关于法律的逻辑”。 法律逻辑论文: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农地产权结构的法律逻辑 摘 要:农地产权的结构是当前创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在目前我国的土地公有制系统中农地产权结构主要集中了与土地所有权相关的问题,因此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能够通过相关联系在我国农业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法规上表现出一定的物权关系。所以想要促使农业土地承包关心稳定发展,需要打破2元化土地结构的相关问题,而进行农业用地的转换知识,使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果,并且能够起到相应的物权转移效果。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在施行时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关键词:农业经营体系;农地产权结构;法律逻辑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建设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相关问题。在新兴农业经营体系下完善农地产权机构,主要目的就是优化农村土地的资源配置,促使农业产权的合法化与规范化,创建健全的法律监督系统,深化农村土地产权的改革,进一步的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 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农地产权结构中出现的问题 1.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所有权不够明确 农村土地除了国家所有权外,其他都归农村集体组织所有,并由这一组织进行相应的经营及管理。在实际的发展运营过程中,通常是由农村村委会进行统一的规划及管理,按照人口进行土地的分配,但是这一组织通常会忽略农民自身的经济来源,从而导致土地产权及所有权不够明确[1]。 1.2 农村田地的分化趋于细碎化 随着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土地产权制度制约了现代化新型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使得农业用田逐渐呈现分散化。因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较为单一,所以农村无法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综合化的管理,从而导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靠天吃饭”的问题。 1.3 农村土地逐渐呈现荒废化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行了城镇化的建设,深化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改革,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的呈现工业化与城镇化。但是根据相关资料表明,现如今,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挥仍然没有变化,人口呈现老龄化,缺乏劳动力,土地呈现荒废化。随着国家劳动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得到提高,因而导致了农村生产投入力度降低。 2 新型农村经营体系下农地产权结构的法律权益 新型的农业经营体制下农地产权管理制度的原则受到了农业用地产权制度的制约,同时也是农地使用权及所有权的问题。主要问题就是农业用地财产与财产管理体系问题,这也是农业用地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涉及到了土地产权的的规定与管理,以及关于农村用地相关经济法规所属权的问题。采用合理的图例产权管理制度能够科学的分配农村土地资源,这样既能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的分配原则,也能促使农村土地所有权趋于合理化。严格的规范农村土地的使用权与收益权,能够有效的调整农地产权管理制度。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只有完善农地的承包管理权以及住宅基地的使用权,才能进一步的促进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 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可以确保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可以进一步的健全农村经营及管理制度,明确农村用地的产权关系,达到保护农民的目的。提升对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不仅能确保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还能深化农业产业化改革。 3 新型农村经营体制下农地产权结构的法律逻辑 3.1 明确农地产权制度 农村用地产权指的就是农村土地的占有权、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处理权,属于农民财产的主要权利。在贯彻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同时,应确保农民具有土地处理权以及使用权,从而达到减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问题的目的,加快农村土地流动要素的重组,明确农村用地主体。 3.2 健全农村用地的法律法规 尽管我国制定了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制约问。在征用农地时需要确保土地市场能够正常运行,健全新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面对相关问题应及时予以解决,不能阻止农民进行土地交易,不能减弱农民合法权益。 4 结 论 当前我国的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在土地产权制度方面存在着相关的问题,因此需要了解产权结构,明确土地所有权的主体,确保土地等农业经济发展要素能够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市场中资源分配的合理化,健全相关法律规定,促使农村相关土地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还需要创建完善的监督管理系统,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并进一步的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 法律逻辑论文:中国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变迁的多重制度逻辑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公立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属于典型的特别权力关系,它被排除在“法治国”的基本精神之外而成为法治的“真空地带”。此后,该制度场域受到国家逻辑、法院逻辑、社会逻辑、大学逻辑以及学生个体逻辑等多重制度逻辑互动的深刻影响而不断演进。当前,我国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整体上还属于修正的特别权力关系,公立高校学生权利的法律救济还存在诸多现实障碍。需要通过国家监督(包括立法规制、政府监督与司法审查等)、社会干预与大学自治之间关系的动态平衡,形成多重制度逻辑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推动公立高校法治秩序之建构,并最终促使公立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从“隶属”走向“平权”,从“高校权力本位”走向“学生权利本位”,从“制度文本”走向“权利实践”。 关键词:公立高校;学生;法律关系;制度性场域;多重制度逻辑 一、变革中的制度性场域:中国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 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变迁,是观察公立高校法治秩序建构的重要窗口,它深刻地影响着公立高校学生权利的法律保护状况。“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学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观念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各种管理行为被视为一种内部管理行为,学生对此不得提起行政诉讼。这种观点,就其实质是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翻版。”我国高等学校与学生传统的行政法律关系虽无特别权力关系之名,却有特别权力关系之实。无论在立法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一直受到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深刻影响。 特别权力关系是一种相对于“一般权力关系”而言的行政法律关系。它是指,“人基于特别原因,即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自主同意,服从于国家或公共团体的特别支配权这样一种关系。”该理论最初由德国法学家拉班德(Paul Laband)提出,此后,奥托・迈耶(OttoMayer)对其加以发展完善。二战后,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在德国的演进日益受到宪政理论与现代法治观念的冲击。1972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宣布取消监狱管理方面的“特别权力关系”规则,提出了“重要性理论”。而特别权力关系在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近年来也逐渐受到法治理念的规约并不断修正。无论是德国的基础关系与经营关系理论、重要性理论以及日本的在学契约关系理论,还是我国台湾地区的382号和684号司法院大法官解释,其共同的特征都是在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中引入学生权利的制约因素,允许司法审查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纠纷。台湾地区吴庚大法官指出,“特别权力关系,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之理论,行政法素来发达之法国,即不存在此种概念。” 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特别权力关系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其特殊的价值,不应该将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作为法学垃圾完全抛弃。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与地区对特别权力关系的修正类似,我国自1998年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以来,公立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即“高等教育领域的特别权力关系在立法与司法两个方面获得了突破。”通过对我国公立高校学生管理领域立法、司法以及大学校规变迁的考察和域外理论的检视,学界总体上认为修正的特别权力关系符合当前我国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基本表征。从“隶属”走向“平权”,从“高等学校权力为本”走向“学生权利为本”是其演进的总体趋势。然而,学界关于何种因素与机制影响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变迁缺乏深度的研究,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法学、行政法学界迫切需要回应的重要问题。 对此问题的回应,传统的研究观点往往认为,公立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受到国家主义的主导,体现出“国家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这种研究观点反映了我国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变迁的重要特征,认识到国家对大学的“放权”以及公立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国家授予”特征。然而,这种研究忽视了我国高等教育场域中行动者互动关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中国高等教育场域变革的现实图景缺乏“中层机制”的深层次透视与考量,对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变迁过程中制度、环境与行动者的复杂互动关系缺乏关注。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框架认为:“第一,制度变迁涉及多重制度逻辑,必须从这些制度逻辑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它们的作用和影响。第二,制度逻辑诱发了具体的可观察的微观行为。第三,需要关注制度变迁的内生性过程,才能对制度变迁提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不同群体和个人带着各自的利益参与制度变迁的过程,反映了各自领域的制度逻辑而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状况和时间性也制约了随后演变的轨迹和途径。”中国公立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本质上属于处于变革之中的制度性场域。场域作为不同行动者之间博弈互动的空间,受到多重逻辑、规则与惯习的深刻支配。公立高校、政府、法院、立法机构、民间社会以及学生个体等行动者之间基于各自不同的制度逻辑展开复杂的交锋与互动,进而形塑了中国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变迁格局。 二、中国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变迁中的多重制度逻辑 中国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变迁受到多重制度逻辑的影响,在国家教育立法与高等教育领域的司法判决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下,公立高校的学生管理开始逐步纳入法治的轨道。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公立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开始摆脱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大学背景下典型的“特别权力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确立。然而,对我国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变迁这一制度场域的观察并不能简单地依据某些政策文件的表述变化,而应该依据学生权利的法律救济状况进行判断。中国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变迁是国家逻辑、法院逻辑、大学逻辑、民间社会逻辑、学生个体逻辑等多重制度逻辑复杂互动的结果。通过对不同制度逻辑运行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某种制度逻辑的转换与变革往往受制于其他制度逻辑的影响。制度、行动者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演绎了中国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变迁的现实图景。 ㈠从行政主导走向法律监督:国家的逻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立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逐步从行政主导向法律监督转变,这深刻地影响着公立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权利的法律救济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公立高校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业处分权和完全自由裁量的纪律处分权。部门规章对学校在学业处分权方面的裁量权有了较为明确的限制,但学生对于学籍管理处分措施仍然没有权利救济手段。”国家对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调整总体上还表现为行政主导的特征,这无疑与该时期公立高校与政府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密切相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行政法体系的重建,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与学生权利的法律保护等问题开始凸显。“随着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一般法律关系的出现,尤其是1989年具有‘民告官’意义的《行政诉讼法》制定以来,在高校、行政机关内部等特定领域的权力关系以其排除法律保留、拒绝司法救济等特征开始显现其‘特别性’,即高校的特别权力关系开始重新作为一个问题而出现。”国家逻辑从行政主导向法律监督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与法院逻辑、民间社会逻辑等制度逻辑长期互动的产物。 法律逻辑论文:法律内外在面向的逻辑结构 [摘 要] 哈特认为基于法律外在面向的理解不能完全解释法律的有效性,内在面向是作为社会规则的法律的核心特征。笔者据此提出并分析了法律内外在面向的逻辑模式,以期说明法律在指导人的行为时,必须依赖受实践者对于法律的内在认知。 [关键词] 法律;内在面向;外在面向;逻辑结构 “内在观点”和“外在观点”无疑是哈特《法律的概念》一书中核心的概念之一。哈特之所以提出了该对概念,旨在说明三点:“‘被强制的’(being obliged)与‘负义务的’(have an obligation)如何区别;一项有效的法律规则与对于官员行为的预测有何区别;一个社会团体遵守一项规则意味着什么,这与声称该团体之成员习惯性地做某些事有何不同和相似处”。 一、哈特集中论述使用“内在观点”和“外在观点”的三处整理 (一)社会规则和习惯之区分 哈特认为社会规则和习惯之间虽然有如此相似之点,但是两者之间仍有三个显著的差异。“(习惯)这种行为一般的群体性趋向性,或甚至是行为的同一性,并不足以构成一个规则的存在。”“对偏离(规则)的行为批判是被视为正当的,或是被证立的;当有偏离之虞的行为出现,从而发生要求遵从标准的情形,亦是如此。”而关键的第三点区别即为规则的内在面向(the internal aspect of rules)。 (二)对预测理论的驳斥 哈特在《法律的概念》第五章中区分了“被强制的(being obliged)”和“有义务的(have an obligation)”的区别以说明抢匪的命令和法律的要求的不同。哈特认为最二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背后的社会压力:“人们对规则背后之社会压力的重要性或严重性的坚持,是这些规则是否产生义务的主要因素。”此处从而引出了法律现实主义的观点――法律的预测理论。预测理论是通过违规行为所招致之惩罚或敌视之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来定义“义务”,哈特认为预测理论的拥护者忽略了法律规则的内在面向。 (三)对法律效力的来源――承认规则的论述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内部陈述乃是,直接使用公认的承认规则而做出的陈述,并且有别于之处‘该规则被大家所接受’这个事实的外部陈述,那么围绕法律‘效力’这个概念的许多困惑便可迎刃而解。” 二、内外在面向的逻辑理解 笔者认为,在哈特主要论述内外在面向或者运用其所表述的内外在面向作为主要工具论述其他相关事物的三处,均可用一种逻辑的思路来理解哈特的观点。 笔者认为,哈特的内在面向即为逻辑上的必然性,而外在面向则为逻辑上的非必然性。此种观点可以用公式表达(公式I),即: 内在面向①A+B+C+D+……+G=Ω 外在面向②A+B+C+D+……=Ω “A、B、C、D”等我们可以视为法律规则所规定的行为模式要素,“=”可以视为法律规则将特定行为涵摄至自身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并非客观,而是由产生此涵摄判断的特定人的主观思维判断。而“Ω”则是法律后果。 持内在观点的人会认为,一定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则必然会产生某种特定的后果,因为其对法律规则本身是承认并且知晓法律规则所涵摄的所有行为模式要素;而持外在观点的人则会认为,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习惯,一定的行为很可能会导致某种后果,但是这种推断充其量是一种极高的盖然性。 例如,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我们对故意和杀人的判断足够清楚,那么很显然,持内在观点的人能够明确根据此条判断“故意杀人”应当受到惩罚;而持外在观点的人则只能大概地认定以故意方式剥夺了他人生命的人会受到处罚。或许此处这两者的区别还不甚明显,但以下的分析将彻底区别二者。当警察因为公务需要而执行枪决时,内在观点持有者会认为这不是一种犯罪,也不应当受到刑法二百三十二条中规定的处罚,而外在观点持有人则依然会简单地认为执行枪决的警察符合“故意杀人”的模式,因而该警察应当像往常和其他故意杀人的行为人一样,受到某种处罚。 归根结底,内在观点是对规则系统的承认和接受,而外在观点则是对现象的归纳推理。在上述例子中,持内在观点的人懂得公务行为是违法阻却事由,所以警察执行枪决虽然满足了刑法二百三十二条的所有要件,但其行为却不具有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而持外在观点对于这种法律规则的适用只是模糊的现象归纳:前99个或者999个或者更多的人因为“故意杀人”的行为而受到了处罚,那么在此次的“故意杀人”事件中,这个警察也应当受到同样的处罚。所以,持内在观点的人能够穷尽知晓导致法律结果的行为模式因素;而持外在观点的人只能从盖然性的角度归纳出某结果常见的行为模式因素,但如果在某次特定的结果中出现了一些不常见的行为模式因素,那么这种归纳推理就会存在问题。 根据以上论述,内外在面向也可以表示为一下公式(公式II), 内在面向①A+B+C+D=Ω 外在面向②A+B+C+D≈Ω 其中,“≈”是一种盖然性的推论,因为持外在观点的人不能确信自己是否已经穷尽了“Ω”出现的所有因素。 三、逻辑模式的检验 笔者为哈特的内外在面向总结的逻辑模式能否适用,还需要通过《法律的概念》中的内外在面向相关论述的检验。如上文第一部分所述,哈特关于内外在面向的论述或者集中适用该观点的论述主要有三处。下面笔者将对逻辑模式进行一一对应地检验。 (一)规则和习惯区分 “当某个习惯在社会群体中是普遍的,这个普遍性(generality)只是一个关于群体大多数人可观察之行为的事实。为了使这样的习惯存在,群体的任何成员并不需要以任何的方式想到普遍的行为,或者即使知道所涉及的行为是普遍的;他们仍旧不太需要努力去教导它,或意图去维持它。只要每一个人自身以及他人事实上也在做的方式,来行为举止就足够了。如果社会规则要存在的话,至少某些人必须将该行为,视为整个群体所必须遵从的普遍标准。社会规则除了外在面向之外,上有‘内在’面向,而外在面向是与社会习惯所共享,并且外在面向表现于观察者所能够记录之规律统一的行为”。社会群体大多数人可观察之行为的事实作为习惯具有一种普遍性,那么这在逻辑公式II中就表达为“≈”――高度的盖然性;而社会规则的存在则体现为有人将规则视为一种必须遵守的普遍标准,这在逻辑公式中体现为“=”――普遍的确信。 (二)驳斥预测理论 “一种看法(预测理论)将义务陈述视为对违规行为之敌对反应发生可能性的预测或评估;而另一种看法,也就是我们的看法,认为虽然义务陈述预设了违规行为一般而言会遭到敌对反应这个背景,但是其电影的用法并不是去预测这一点,而是去说某个人的情况落在此种规则的规定底下。”“(规则的)观察者满足于记录可观察之行为的规律性,以及进一步地,伴随违规行为而来之敌对反应、谴责或惩罚的规律性。在一段时间后,外在的观察者就可能在观察到之规律性的基础上,将违规行为与敌对反应关联起来,而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成功地作出预测,并且评估违规行为遭遇敌对反应或惩罚的机会。”“然而,如果观察者真的严守这个极端的外在观点,并且对接受规则之群体成员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规律行为,没有提出任何的说明,他就没有办法从规则的角度,也不能从建立在规则上的‘义务’及‘责任’的角度来描述他们的生活。”这说明,外在面向将特定行为和敌对、谴责或惩罚的联系是不具有必然性的,持外在观点的人只能知道ABCD等生活常见的情况会导致某种结果Ω,但其无法逆向推导,即说某种结果的出现是因为有ABCD的因素,因为很有可能还没有出现过的E也会导致Ω的出现。而通过内在面向的规则我们可以确定产生Ω的全部行为模式因素。(公式I) (三)法律效力 “内部陈述(internal statement)表明的是一种内部的观点(an internal point or view),并且乃是由那些接收承认规则,而不多加说明便加以使用与确认法体系内有效规则的人所使用。外部陈述(external statement)是一个法体系的外部观察者自然而然会使用的语言,这位观察者自己并不接受该规则,而仅仅说出他人接受该规则的事实。”“只有在内在观点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解释义务人对于义务的服从,他既不是将义务等同于被强迫,也不是将义务视为对于不利后果出现的预测,更非某种神秘的心理压迫感,义务只不过是规则提供的行为标准之一。”“‘有效力的’这个词最长被用在内部陈述中,把未被说出但被大家所接收的承认规则运用于法体系中的特定规则上。”笔者所总结的逻辑模式在外部观察者自己是否“接受”该规则上并没有判断。 在此,笔者认为此中文版本(许家馨,李冠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的翻译在此处翻译有欠妥当。哈特原文中此处对于external statement的描述是“The second form of expression we shall call an external statement because it is the natural language of an external observer of the system who, without himself accepting its rule of recognition,states the fact that others accept it.”译者将此处的“accepting its rule”直译为“接受该规则”我觉得容易引起误解。因为根据笔者对哈特外在观点的理解,外在观察者并没有能力认识到“规则”的存在,更无从谈及接受该规则。所以我认为此处的“accepting its rule”翻译为认知或识别该规则更为妥当。 如果外部观察者能够很好的将惩罚或敌视结果Ω与某些特定的行为ABCD等用≈联系起来,那么如果该观察者想要在这个环境中较好地生存,其明智的做法当然是尽量避开一些可能导致不利结果Ω的ABCD等行为。上述的“遵守规则”只是行为人认为自身行为在这个环境中比较妥当,行为人并没有认识到“有效力的规则”,所以该逻辑公式完全符合哈特的论述。 四、结语 笔者提出了哈特内外在面向的一种逻辑模式,并通过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一书中的相关论述验证了该逻辑模式。“单纯关注行为”与“借助规则理解行为的分野,就是哈特得以区别“外在观点”或“内在观点”这对范畴的前提条件。”所以,只有公式I和公式II的①逻辑模式才能称为一个社会的规则,一个有效力的,明确的社会规则,也就是是哈特的“内在面向”概念功能所在。 法律逻辑论文:论法律逻辑在法律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 【摘 要】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法获得了越来越多法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可,而在做案例教学的同时,由于法律的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借助逻辑的严密性,故法律逻辑学的应用也不容忽视。本文从其具体应用、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浅析法律逻辑在法律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法律逻辑;法律案例教学;应用 当法学教育被列入规范教育的行列时,与其他专业一样法律专业也进入了批量化生产的行列。作为一项实用性学科,法律逻辑的方法、技艺、逻辑思维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一走出校门就可能直接面临法律的操作问题,如果在学校我们没有学会察觉一些低级的逻辑错误的能力,就很难在短时间里适应社会的需要,陷入“怀才不遇”、空有一肚子理论的尴尬境地。 一、 法律逻辑在法律案例教学法中的具体应用 (一)法律逻辑简析 分析其应用,应先了解法律逻辑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来讲,法律逻辑学既是逻辑学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又是法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一个例子来说,审判是有原告和被告两个立场,原告和被告都各有主张,而且是相互矛盾的。其实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事情是某一方绝对正确或某一方绝对错误。但是法官却必须假装可以使这种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然而数学上的证明不是“对” 就是“错”,一定要从这两个答案中找出一个。但法学和数学这看似永远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却可以通过逻辑联系起来。所以说,法律逻辑是一门主要研究法律思维形式及其逻辑方法的科学,它加强了学生的法律思维逻辑性及司法实践中的公平性,在法学教育及应用中是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 (二) 法律逻辑的具体应用(从法律判断、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三个方面简析) 1、法律判断在法律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 法律案例教学法,指在法学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旁听案例、实习案例等方式,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其案例中案件事实形成包括两个互相交错的方面:一是对事实进行实体法律意义的判断;二是对事实之真假进行认定。 2、 法律推理在法律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 如上所述,法律推理被有些法学家是为法律逻辑或法律方法论的核心,说明了法律推理的重要性和学生应掌握其运用的必要性。不论是必然推理的简单命题推理、复合命题推理还是或然推理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溯因推理,其都可以看为一组命题序列,可以从一个或一组命题推导出另一个命题。 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以命题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对同学们逻辑思维的培养十分有效。 理性是司法必备的品性,然而理性又是我国司法中稀缺的资源。法律推理实质上是在一定原则提导下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使我国司法更加理性的品质,价值判断与利益权衡使得法律推理不再是一种机械性操作,而是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正是由于实践理性的作用,才有可能防止司法专横。在案例教学中给学生教与这些逻辑技能为以后应用型甚至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奠基。 3、法律论证在法律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 在法律逻辑中法律论证应用时应让学生要弄清法律论证是什么,首先必须弄清“推理”、“推论”和“论证”的关系。除此之外,法律论证是法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论证有三个主体(论证参与者),即控方、辩方和审方。以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为例,在刑事诉讼中,三个论证主体分别是公诉人(控方)、被告人(辩方)和法官(审方);在民事诉讼中,三个论证主体分别是原告(控方)、被告(辩方)和法官(审方);在行政诉讼中,三个论证主体是原告(控方)、被告(辩方,即国家机关)和法官(审方),这些知识的穿插对当前案例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重要帮助。 二、在法律案例教学中应用法律逻辑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增强学生逻辑思维方式及法律方法应用,为未来奠基。 将法律逻辑应用于平常的教学中,在课堂上教与学生正确严谨的逻辑思维,不论以后学生从事任何行业都会有帮助。美国学者鲁格罗.亚狄瑟曾经说过:“所有的法律人都必须了解基本的演绎推理概念,特别是直言三段论和假言三段论法。他们也必须了解归纳概括与归纳类比这两个面向。与此同时,他们还得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这是法律专业人士所必须掌握的逻辑基础知识。” 不论学生最后是成为检察官、律师、警察,甚至是作为当事人,法律逻辑的理解与掌握都会让自己更胜一筹,有助于人们准确地表达观点以及识别谬误、驳斥诡辩,也有助于所学其他部门法的运用,培养训练法科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 (二)更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法律逻辑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技能。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案例教学法中应用法律逻辑,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 法律逻辑在法律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一)告诉学生法律逻辑的重要性。 如果你不知道法律逻辑,你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要立法,应该怎样立法,立法的背后包含哪些东西,同样的,在适用法律、解释法律时,也会毫无头绪,如古代的糊涂官一样。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掌握法律逻辑的同时不忽视法律逻辑本身的重要性,认识到掌握逻辑与修辞能力对法律职业的重要性,促使其掌握必要的方法和技能。 (二)帮同学们辨别易混点。 例如法律逻辑中的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推理是一个链接在一起的推论序列,在这个推论链中,一个推论的结论充当下一个推论的前提;论证是一个推理序列,包含了一系列推理,且一个推理的结论也许充当了下一个推理的前提。一个论证可以包含有很多推理,而一个推理又可以包括许多推论;推论存在于推理之中,推理存在于论证中。当然,并不是所有推理都存在于论证之中,推理还有解释中的推理和论证中的推理之分,等等。 法律逻辑论文:法律变革的逻辑 摘 要:法学是对某一民族某一时代法律现象的认知,民族性和时代性必然反映在某一个具体法学门派之中。当前关于教义法学与社科法学的争论只有放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来理解才具有意义。文章通过对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在立法与司法中功能的揭示和对霍姆斯两个命题的解读,得出五个命题:法律的生命是经验,法律的成长靠逻辑;法律的生命是现在的经验,不是过去的经验;法律的生命是本国的经验,不是他国的经验;法律的生命应该遵循探效逻辑,法律的成长应该遵循演绎逻辑;社会稳定时期,教义法学占主导地位,社会变革时期,社科法学称雄。 关键词:教义法学;社科法学;社会经验;演绎逻辑;探效逻辑 法律制度是规范社会关系的工具。法律的生命来自社会经验,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变革必将导致法律的产生和变革。法学是对某一民族某一时代法律现象的认知,民族性和时代性必然反映在某一个具体法学门派之中。自然法学着眼于“法律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于现实中的法律持审视态度。古典自然法学派是“新教革命引起的改造欧洲的各种力量在法律方面的副产品”[1],成为欧洲文艺复兴颠覆罗马天主教会神学统治的工具。教义法学(在英美通常称为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或者规范法学派)基于某种特定的法律制度作为出发点,分析法律概念、探究法律命题之间的逻辑关联和在现行实在法之下解决所有案件,维护实在法的权威性。教义法学是法律人走向自治的产物。历史法学派强调法律不过是特定地域人群的行为方式、共同信念和共同意识的形式表达,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随着民族的壮大而壮大,随着民族个性的丧失而消亡[2]。历史法学派是德意志民族逐步走向统一之时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法律规则来实现统一的观念表达。社会法学派或者实用工具主义法学强调,法律只是社会控制的工具,法律的价值不在于其形式,而在于应用[3]。实用工具主义法学是美国在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对于法律功能的总结。实效主义法学着眼于将法的实然效力与应然效力统一起来,试图通过法律经济学和法律博弈论等实证科学工具来实现社会欲求,最终追求法律目标的有效实现。实效主义法学源于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继受古代法和移植外国法时面临严重的“实效性危机”和现实中潜规则横行,试图通过实证科学方法来创设未来之法,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维护实在法的统一和尊严[4]。 一 在中国,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都是舶来品,教义法学为熟悉德国法传统的法学者所坚持,而社科法学为喜好美国法传统的法学者所倡导。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都可以称为实证法学,教义法学遵循分析实证主义,而社科法学坚持社会学实证主义。虽然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都坚持实证,但所指向的实证对象不同,教义法学的实证对象是实在法,社科法学的实证对象是社会现实。由于教义法学的实证对象是实在法,法律是规范,所以教义法学或实证分析法学也被称为规范法学,从词意上似乎矛盾。然而,如果我们理解规范法学中的“规范”是相对于社会实证中的“实证”而言,一切就顺理成章了。人们之所以接受一种观念或者学问多多少少与其所处境遇有关,当前关于教义法学与社科法学的争论只有放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来理解才具有意义,因为法学毕竟是一种实践科学,离开主体和语境来讨论无异于纸上谈兵。 教义法学要解决的问题是现行实在法的权威性。要理解教义法学首先要理解“教义”的内涵。尽管在柏拉图甚至更早的学者就对“教义”有论述,但一般人常常将“教义”与神学相关联。在优士丁尼那里,教义是信仰学说的有约束力的组成部分,更准确的说,是宗教大会的决定[5]。教义的字面意思是宗教的涵义。每一个教派都有经典,例如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佛教的经典是《大藏经》,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儒教经典经历了从先秦六经到南宋十三经的转变。经典难免简单和有歧义,所以需要解释,于是就有对于经典的解释问题,但这种解释必须基于经典,只能“我注六经”。按照康德的说法,教义学是“对自身能力未先予批判的纯粹理性的独断过程”,教义学者从某些未加检验就被当作真实的、先予的前提出发[6]。教义法学就是将实在法作为像《圣经》一样的经典出发。周升乾博士认为,教义法学作为一种思考模式,它以尊重现行实在法的权威为基础,以法学方法论为工具,以解决法律实务问题为己任,最终维系并不断重构一个统一的法律秩序[5]。教义法学以信仰现行实在法为基础,但它对于现行实在法不仅仅是描述,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分析、语义解释和命题推导,试图建构一个具有一致性和完备性的法律规范体系。教义法学不仅仅要关注法律规范系统内部的事情,而且需要关注按照现行实在法怎么解决案件,因为法律毕竟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且需要应用于解决现实中的纠纷,这样一来就有一个事实与规范之间的关系问题。怎么通过现行实在法律体系来解决具体案件的问题就是法学方法论。法学方法论必须解决所有案件都能够按照现行实在法之内作出判决。即使有些疑难案件看起来不能通过现行实在法解决,但是教义法学者必须想办法通过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涵摄、等置等等复杂的程序作出判决,以维护现行实在法的权威和统一。 原来我们只说“社会学法学”,即对于各种影响实在法之制定的社会因素进行描述和研究,可以说是社会学实证主义在法学上的体现。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在美国,然后在全球,兴起了法律经济学运动。实证法律经济学通过假定理性人提供了一个行为理论预测人们如何对法律的变化作出反应,同时规范法律经济学提供了一个评估法律的规范性标准和实效法律经济学致力于如何通过实证研究实现社会规范[7]。法律经济学在法学中的地位大大扩展了社会科学研究法学的范围。除了经济学和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和历史学都不同程度可以用于分析法律现象,这样一来,原初的社会学法学就扩展为“社科法学”。社会科学是全面地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知识,关注于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其基本研究方法是实证方法。实证方法包括描述、解释和预测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科学除了理解世界之外就是用于改造自然,社会科学除了描述、解释和预测社会,更重要在于改良社会。改良社会的前提是我们有一个良善生活的标准,正如罗素所言:“科学能够告诉人实现某种目标的最佳方式,却不能告诉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8]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怎么通过实证科学的成果来实现良善生活。所以,社科法学不仅仅只有实证,还有规范和通过实证规律实现规范的目标。 二 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的关系是法理学争论的主线之一。一切法律都源于行为方式,社会科学正是研究社会现实的,所以社科法学理应是法学的基本方法。然而,现实中的法律人基本上是教义法学思维方式。波斯纳激烈抨击教义法学,但是他客观描述了美国法律界的现状:“美国的法律专业人员将法律看作是一个逻辑概念的自主体,而不是一种社会政策的工具。”[9]“在法律职业中,有许多最强有力的思想家都是形式主义者,而不论他们是否使用了这个标签;并且就在我写作本书时,形式主义风格也正在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在下级联邦法院重新崛起。形式主义既是法律人的也是普通人的,既是实在法法律家也是自然法法律家的正式法理学,尽管并不是这两大阵营中每个人都接受它。”[10]社会法学派奠基人庞德认为,教义法学或者说机械适用法律正是法律人的合理本能:如果司法行政可以在要么全然机械适用、要么全然自由裁量之间进行选择,在成熟的法律制度下,法律工作者一定偏爱前者,这是他们的合理本能[1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然与应然的不一致呢?关键在于立法者和司法适用与实施者之分,法学家和法律人之分。如果说社科法学应该是立法者的法理学,那么教义法学应该是司法者的法理学。如果说社科法学常常是法学家的法学,那么教义法学应该是法律人的法学。绝大多数法律人不是立法者,也不是法学家,所以法律人基本上是教义法学思维方式并不奇怪。 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的关系必须放在立法与司法过程中才能理解。任何立法者都会考虑法律的社会意义,因为法律是社会生活方式的抽象,系统研究社会生活本身,提炼出合理社会规则正是社科法学关注的问题。尽管在立法之时,对于到底应该采纳哪一条法律规则,立法者之间可能大动干戈,然而,在立法之后,法律人就会信仰法律,一切以现行实在法为宗旨,似乎法律就是社会现实本身。实在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法治的基础,也是法律人安身立命之所。在法治国家,法律人,也就是司法者,事实在也应该在实在法这个笼子里跳舞。教义法学是法治和法律人自治的法理学。法治即规则之治的预设是社会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关系的同质性,它意味着某一时代社会经验的不变性。所以,法律人的教义法学或者说教条主义是正统的法理学。任何时代的绝大多数法律人都会也应该遵循教义法学的思维方式,将现行实在法作为信仰,所做的工作是怎么完善现有法律体系和在现行实在法律体系之下对于案件做出合法的判决。如果法律人一直对于法律的正当性持有异议,那么法治就不可能实现,法律人的地位就岌岌可危。 庞德的著名观点“法律必须稳定,却不能静止不变”恰当地表达了法律的出生和成长逻辑。我们可以将法律变革的逻辑与科学革命的逻辑做一个对比。正像没有范式是前科学时期,没有对现行实在法的信仰就不是法治社会。每一个法治社会的法律体系类似于科学中的范式,法律变革类似于科学革命。绝大多数法律人就相当于常规时期的科学家,立法者相当于科学革命时期的革命科学家,法律人群体类似于科学共同体[12]。常态科学时期的科学家仅仅在范式之内解难题,法律人通过法学方法论解决疑难案件。正像没有在范式中解决难题科学家只能怀疑自己的智力,而不是题目本身无解或者出错了题,法律人没有在现有法律体系中给予案件合理判决只能怀疑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不到位。法律人的世界中只有法律,没有社会,或者说法律人将法律当成社会。可以说,法律人是“两耳不闻社会事,一心只看实在法”。法律变革起源于合法不合理的判决,但是单个合法不合理的判决不能构成对现有法律体系的挑战,只有当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部分法律人才将视角从法律移到社会,此时才想到法律来源于社会,社会变了,法律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立法者和法学家就会对社会重新产生兴趣,社科法学兴起,法律人争论各种可能的新的立法,在竞争之中确立新的法律体系,于是绝大多数法律人又在新法律体系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做着法学方法论的事情,给予所有案件一个合法合理的判决。 法律来自于社会,但法律独立于社会之后有一个自主发展的过程,这可以说是法治的基础。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有的变化大有的变化小,当社会变化不太大之时,现行实在法可以与社会现实大体适应,通过现行实在法判案可以给出合理合法的判决。当社会变化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如果我们仍然信仰法律,将法律的手段功能变成了目的功能,那么法律人或者法治就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法律人是且应该是形式主义者,遵循教义法学思维方式。“形式主义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反对法律变化的偏见。”[10]52当社会发生变化的时候,社会经验也随之发生改变,权利与价值观念可能随之发生改变。法律,作为一种服务于建立秩序、增加社会福利的工具,也应该发生改变。当社会发生变化时,如果要求严格遵循现行实在法来判决案例,那么就是要求新的社会经验适合旧的社会经验体系,就像要求年轻人要按照老年人的规则办事一样。我们常常说法律人是且应该是保守主义者是有道理的,因为社会总是在变,而法律不能经常变,这是法治的代价。但是我们同时应该认识到法治的代价是以法治的收益为基础的。如果法治只有代价而没有收益或者法治的代价大于收益,那么法治就没有存在的正当性。法律和法治都不是人类的目的,而只是特定时期特定领域中“两害相权取其轻”时的手段。如果社会急剧变化,而法律一直变化,那么法律或者法治的成本就会大于收益,我们就没有理由让死的法律或者法治来窒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 三 理解了教义法学与社科法学在法律中发挥的功能就可以对霍姆斯的两个命题作出评价。 霍姆斯在《普通法》中有一句名言:“法律的生命是经验,不是逻辑”。霍姆斯生活在美国进步运动时期,美国社会正发生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剧烈变革时期。美国的法律继受英国法,形式主义思维在美国法律界盛行。在这种情况下,霍姆斯特别强调美国法律的主体性和时代性。霍姆斯所说的“经验”是一种社会经验:“一个时代为人们感受到的需求、主流道德和政治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觉――无论是公开宣布的还是下意识的,甚至是法官与其同胞们共有的偏见,在决定赖以治理人们的规则方面的作用都比三段论推理大得多。”[13]霍姆斯所说的逻辑是指法律制度“能够像数学那样从某些行为的一般公理中推导出来。”[14]因为美国当时的法律主要来自于继受英国法,所以可以说美国法律来自于英国过去的社会经验。严格遵循英国法律的先例来判决美国当时的案子,无异于要求美国当时的经验要与英国过去的经验相匹配,自然会导致判决遵循了先例,但不合情理。由此我们可以将霍姆斯的“经验”解释为“美国当时的社会经验”。逻辑可以分为基于前提的逻辑和面向目标的逻辑。霍姆斯所说的逻辑是基于前提进行推理的演绎逻辑,用在判例法国家就是严格遵循先例。面向目标的探效逻辑则以实现目标来选择手段、选择法律规则。霍姆斯在《法律的道路》还提出了另一个命题:“对法学的理性研究来说,当前称雄的人或许还是法条主义者,但未来称雄的法律从业者将会是能够驾御统计学和经济学的人。”“我们不应去进行文过饰非、投机取巧的研究,相反,应将精力用来探究应予追求之目的与如此追求之理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我看来,每一个法律从业者都应该努力驾御经济学。”[15]我们将此命题称为“霍姆斯经济学统计学命题”,相应前面的命题可以称为“霍姆斯逻辑经验命题”。霍姆斯是法律经济学的鼻祖。霍姆斯在Vegelahn v.Gunter一案的反对意见中强调,“判决的真正基础在于政策与社会利益的考量,假定判决仅仅通过无人争议的逻辑或者一般命题得到是徒劳的。”[16]为什么“未来”的法律从业者必须掌握经济学和统计学呢?这是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而近代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由此,我们可以将霍姆斯的两个命题解读为下列五个命题: 第一,法律的生命是经验,法律的成长靠逻辑; 第二,法律的生命是现在的经验,不是过去的经验; 第三,法律的生命是本国的经验,不是他国的经验; 第四,法律的生命应该遵循探效逻辑,法律的成长应该遵循演绎逻辑; 第五,社会稳定时期,教义法学占主导地位;社会变革时期,社科法学称雄[17]。 至此,我们只是初略将法律变革的逻辑类比于科学革命的逻辑,由此可以看出教义法学与社科法学的社会基础。如果我们稍微细致一点考虑问题。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不同部门法、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中看出法律稳定和法律变革的频率不同、教义法学与社科法学的地位不同。由于宪法、民法和刑法所揭示的社会关系相对比较稳定,所以其中的教义法学思维肯定比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等要强得多。由于不同国家对于社会变革的态度不同,所以,尽管都是判例法国家,英国法律人的教义法学思维比美国法律人要强[18]。19世纪法律人的教义法学思维肯定比21世纪的法律人要强得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这导致中国的法律人面临着两难的处境。一方面,法律人必须走向自治,所以教义法学必须成为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如果法律人看看我们仓促从西方发达国家移植而来的现行实在法,他们确实没有信心信仰这样的法律。中国法律人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人一样只看着法律判案,中国法律人实际上同时扮演了司法者和立法者的双重角色,他们必须两只眼并用,一只眼看法律,另一只眼看社会,是双轨制。近几年对于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争执正是这种现实处境的表现。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下,教义法学与社科法学打得你死我活是正常的事情,因为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都是我们中国法律人所需要的。然而我们发现,中国的教义法学者与社科法学者还没有真正交锋,这是因为教义法学者还没有真正研究中国的现行实在法,而只是介绍西方的教义法学和法学方法论,中国的社科法学也未能真正研究中国法律的社会基础,仍然停留在消化吸收阶段。可以大体上说,中国法律人还没有真正进入实证阶段。中国法学家所言的是英国的法律的概念,不是中国的法律的概念;所言的是美国法律的经济分析,不是中国法律的经济分析。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的真正较量将在实证的法律分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