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浅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时间管理指导策略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时间管理 指导策略 论文摘要: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指导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策略是:增强时间意识,制仃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教育大辞典》指明,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对课外阅读要求作过描述:“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但目前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天津教科院的调查显示:(1)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小学生喜欢课外1阅读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17.7%,有8.2%的中小学生处于基本不阅读课外书的状态;(2)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数量不超过2本书;(3)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陶本一、曹建召的全国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受学习压力、家庭作业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三地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差异并不明显。每周阅读1至2个小时的学生,河北有40%,宁夏有34%,上海有44% o《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为:三年时间读260万字,每学期是40万字,每天的阅读量应是2300字,这得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每周的阅读时间必须保证3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阅读任务。2007年《广州日报》对广州市的6所中学进行了学生阅读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74.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夭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 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指合理安排和规划阅读时间,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阅读效益。笔者的做法与经验是:增强时间意识,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一、“只要你愿挤.时间总还是有的”—增强时间意识 “我们每天上课、做作业、预习复习都来不及,哪里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现在的学生主要把时间与精力集中在与考试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和教辅材料上。学生的“正业”就是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阅读课外书,开展与课外阅读的活动,不但没有时间去做,而且被看成是“不务正业”,会冲击正常的学科学习。在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引经据典、讲故事、说道理等方式将重视课外阅读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然后,引导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想方设法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阅读。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肯不肯去挤。 二、“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计划是课外阅读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时间管理“10/90”定律告诉我们:若你在事前花10%的时间做规划,工作开始后就可节省90%的时间。教师指导初由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教师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等因素,紧密配合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统筹安排,制定一份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这份计划可以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书目、进度安排、阅读地点、阅读方式的选择以及阅读效果的预想等。阅读计划一般在每学年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如某位八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计划如下: 三、“一个行动胜过一千打纲领”—将计划付诸行动 将计划付诸行动是管理好时间的关键环节。制订了计划,如果不执行,就是一纸空话,正如列宁所说:“一个行动胜过一干打纲领。”许多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阅读,相反他们可能有美好的计划,甚至有具体的打算。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学业的压力、父母的看法、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预先的计划渐渐“缩水”了,后来就干脆没了行动。由此看来,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重点在于如何有效监督执行。我的做法是: 一是指导学生将计划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步骤。如上面这位学生的阅读计划比较宏观、笼统,操作性不强,真正实施起来有难度。我指导学生进一步制订出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二是让学生记录下时间。即每次阅读开始和结束时要求学生在课本适当地方分别写下具体时间,如12点30分、12点48分。让学生通过前后对照,清楚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指导学生适当做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事先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让他在阅读时在书本上划画符号,做做批注,写写看法。这不仅有助于积累知识、促进思考、提升能力,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自我监督教育能力的方法。四是让学生请他人(老师、同学或家长)帮忙监督提醒。 四、“读而不思则罔”——引导反思与总结 “读而不思则阁”,只阅读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流于肤浅。阅读后进行反思与总结,不仅能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更能提高能力,培养习惯,陶冶情操,提升道德素质。因此,课外阅读后注重引导学生对自身的阅读过程及自我的阅读理解进行再思考。让学生反思与总结什么?一是解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二是考察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是衡量文本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四是通过阅读观照自身,提高自我修养。怎么反思与总结?一是写反思记录。记录形式可以是日记式、表格式,也可以是卡片式、随笔式。写下自己对文本内容、作者思想、社会意义等方面的感受、体会与思考。二是与他人交流沟通,在思想碰撞中发现问题与不足,调整思路,改进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探析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真正确保学生能有效的进行自主性阅读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应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被忽略,而是更应加强。那么,在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中教师应发挥什么作用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教师、作用 一:教师要能发挥激发、保护、维持学生的自主性阅读的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阅读的过程相对于初中学生的心智来说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而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根本。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呢?首先,教师要注重阅读形式的多样性。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众多的阅读形式中,教师(或者录音)范读对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范读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体验乐趣。如配乐朗读、看图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朗读比赛等。这样,美的声音、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与美的创造完美地结合起来,强烈地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欲望,同时带给他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其次,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多维度的正确的评价体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情感差异,所以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评价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这样会严重的挫伤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要努力营造出阅读氛围,搭建展示平台。初中学生也较为活泼好动的,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和参与的欲望,总想在群体中表现自己突出自己,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到阅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能深嵌入浓郁的阅读氛围中,用环境感染他们,使其阅读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的阅读欲望。通过这些教师才能很好的激发、保护、维持学生阅读兴趣,才有可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的进行。 二:教师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事物发展规律的作用。 教学活动本质是一个认识过程,不能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更不能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所以教师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科学研究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学生认知能力较低,教师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这点必须做好以下两点:首先,对学生的阅读文本的梯度要有很准确的把握。文本的内容、结构、思想、篇幅等要控制在初中生合理的认知能力内,既不能太过于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否则学生的自主性变失去了开展的空间,也就会失去了自主性阅读的意义了。其次,教师在开展自主性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要认识这是一项长期的能力培养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于公开测评效果,不能急于改变教学方式,不能急于更改文本性质。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耐心,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和学生共同探索出符合本班级,本校特色的,因(班)校制宜一套体系。再次,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的差异性会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更加明显的凸现出来,短时间内可能还会影响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工作热情。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均衡发展的,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能容忍、接受个体间的较大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加以不同的引导方法,不要一味的追求片面或一时的成绩的高低,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纵向的比较,及时的纠正由于自主性的开展而带来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整个的自主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很好的把握住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全体,从过程到结果等方面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合理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活动。 三:教师要注意发挥自主性阅读教学中相应条件的作用。 自主性阅读教学需要相应的内在和外在条件作为前提和保障的。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的独立意志、学生的自立行为都是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在作用。初中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志、自立行为正处于不断发展形成过程,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的空间,教师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可以很好的结合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巧妙地促进身心和学业共同发展与进步。同时教师也因该认识到它们的不稳定性,做好教学工作可能出现反复的思想准备。自主意识是主体性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学生有了自主意识,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通过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努力实 现预定的学习目的,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必须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以获取自主活动的价值和自身的发展。意志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维持性因素,如果没有它,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也就无法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性阅读中独立意志的作用是很大的。意志通常是在主体碰到障碍或抵抗时才会产生和发挥作用。那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科学的发挥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注重学生内在条件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的发挥一些外在条件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主性阅读的效率。比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权利,赋予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也就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教师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实际上也就是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性阅读机会;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阅读资源,阅读资源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进行自主性阅读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它对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具有支持和促进的作用。教师应及时有效提供的阅读资源以保证自主性阅读的顺利开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构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学生能动性是否能调动起来,发挥程度如何,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作用。所以在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反而更重要了,任务也更加艰巨了。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华东师范大学崔允?t教授提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发展满意”,这是对有效语文阅读教学的诠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涉及的面是非常广泛的,在“如何提高有效性”的问题上,我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究。 一、 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常常习惯将文、道两方面并列。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点或许有很多,教学中态度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既互相区别又彼此联系,若将这三者有机地综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复述、概括、背诵等,就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背诵全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状物类文章写作可借鉴的范本。教学时从三个维度可以列出三四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而我重点选择了“给课文描绘的五幅画面命名并分别概括其特征”这一目标。从达标过程来看,虽然学生很快就能给五幅画面命名,但概括其特征在课文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字材料进行概括和推敲,这就使学生的求知意识和阅读兴趣趋向了一致。既要对画面概括得名副其实,又要将特点表述得准确巧妙,这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深入思考。这时教师再点拨两个小目标:①画出文中描写性的词语;②根据各段中的修辞句概括出画面的特征。学生就很容易完成中心目标。 二、优化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采取的是“选文”的编写方式,无非是例子而已。优化教学内容必须对教材进行切合实际的加工改造:一是要紧扣教材的“语文味”,二是要倾听学生、掌握学情。在加工改造教材的过程中,要摆脱习惯性思维,探索教师、教材、学生多种矛盾运动、发展、联系的可能性,摆脱思维单一性和程式化,避免陷入某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框架,处理教材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三、注重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 1.朗读、概述法 阅读教学离不开朗读。语言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朗读是思想和情感的发声。 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只是默不作声地看,很难体会到其思想和情感的力度与层次,自然也就难以真正掌握表现这些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如果能反复朗读,琅琅上口,那么书本上的思想和情感才能灵动起来,语言也才真正能鲜活起来。阅读教学的读,有着丰富的形式,除了诵读,还有默读、范读、跟读、齐读、跳读、分角色读、自由读、配乐读等。根据具体的目的进行适当方式的读,并在读后配以概述,学生能快而准确地理清文章的层次和内容。如《鹤群翔空》一文,教师有意识地引读,让学生跟读5~6段、11~12段、16~18段、24~26段,然后概述,“鹤群翔空之壮丽”——“鹤鹰搏击之壮烈”——“救助伤鹤之壮美”就水到渠成了。 2.读写结合法 即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或仿写、或扩写、或续写等,实现读写迁移,理解语言,内化语言。如《鹤群翔空》这篇文章,有众多的叠词和近义词组、整齐的四字词语、描写抒情的美句和写鹤的妙喻,学生完成自读积累后,再做续写练笔:“伤鹤救走之后的命运如何?如果因伤致命,鹤群将举行怎样的‘葬礼’?那场面将是何等悲壮?伤鹤的康复当然离不开伙伴们的精心呵护,其间又充满了多少温馨?”这样,读写迁移,充实了课堂阅读的效果。 3.问题引导法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引导,是阅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过程;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各类问题,是引导学生解读文章的最佳方式。新课起始,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精心设计能提挈全文的一组问题,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要点。例如,教学《背影》,直入新课,出示有联系的三个问题:①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四次出现了“背影”一词,这四个“背影”各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②文中的四个“背影”同题目中的“背影”有什么联系?③用“背影”贯穿全文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涉及课文的线索、内容和主题,蕴含了文章“特征——人物——父子情深”的结构思路,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起着引导、定向作用。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及主旨。 4.语篇教学法 课文选文都是完整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具体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等来揣测某些词义,理解某些句子深含的意义,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行文线索以及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和写作意图。要求学生要先粗读课文,理解“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形式,词句的学习、文意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都在一个完整清晰的全篇认知过程中进行,通过关键词、议论句、抒情句等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点,并以点带面,深化阅读。 思考探索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要改变阅读教学耗时多、效率低的状态,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断有新的思路和更优化的做法。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摘 要:本文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励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方法;电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注重字,词,句,重要语段的教学和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兴趣 阅读教学 激励 启发式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科任老师产生心理的认可.为此,我从下面几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能力,更要培养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些需要教师的正确诱导和鼓励。把思想品德教育融进阅读教学中,是当前教改的一大趋势。李岚清在《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这么重要的任务,仅靠思想品德课,班会课是不够的,非常需要语文发展它的优势,使学生感受更多的愉悦情感,便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意激励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的内动力。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的内涵很丰富。如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结论通常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当今社会发展看,要完成重要的事业,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中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探究式学习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对于学生来讲,要人人参与,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专利,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也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为专家所看重。作为教师,我也很努力在阅读教学和"综合性"学习中运用这种方式来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引导他们接受,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但收效不大。或许是《新课程》刚实施,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没接触过这种学习方式。在短时间内不大适应,或许是长在农村,见识面窄,知识面也不广,一些同学还是喜欢当录音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但总的说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坚持,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我想这应该就是进步了。 四、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我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注意考虑如何启发和诱导学生,起到引路指向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五、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素质,还需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实际上这种方法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各种课型中都应该注意运用的方法。我在教学中也注意这方面的努力。比如在新课导入时,利用导语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其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散文的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艺术享受中学习,更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其三,注意师生关系的和谐,注意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就是但课堂是有不和谐的因素时,教师应注意处理的方法,不要破坏了原有的学习气氛。如个别学生做小动作,讲话,可采取注目式提醒,边讲课边走近学生以引起注意,或走到学生身边等方法。这样,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和心智发展的和谐。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可供发展的平台。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关注学生的发展。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所以作为初语文老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教会学生善于读书 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 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 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三、提倡“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的教学模式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提高学生阅读中的迁移能力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注重朗读 朗读可以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还可以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当然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六、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浅析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探索 论文关键词:语文 理解性阅读教学 探索 论文摘 要: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是以理解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是理解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它是长期以来对灌输式教育和独白式教学模式的颠覆,是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从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阅读教学的最终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主体精神的发挥,传统教学中,老师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桶,其严重的后果是压抑和束缚了孩子们的天然的感觉、想象,荒芜了孩子们纯真的情感。理解性阅读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它以理解为核心,重在引导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个性的发展和生命意义的表达。 一、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他们要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摆脱小学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对教师及教科书的依赖。一方面,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 的意见,先要审视,有时甚至持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看法,表现在阅读上是对文学艺术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对文本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有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看法,而且急于发表,此时,如果教师加以适时恰当地引导,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提高。 二、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探索 1.诵读:理解的情绪感染 诵读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的情感活动,是文本语言文字由唇齿浸入思想、心灵的过程,诵读要做到以文本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以学生的激情激活文本的语言。教师在诵读教学中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诵读情境,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指导诵读方法,拓展思维感悟的空间。创设情境,激发诵读欲望,可采用如下方法: (1)多媒体渲染 多媒体可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它声画结合,可以逼真地模拟或再现文本中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如在教读《安塞腰鼓》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仿佛置身在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就会随着擂鼓者的那股冲劲和节奏激烈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就闻于耳而会于心了,学生在这种震撼中诵读文本就会以激情感染激情。 (2)音乐介入 多媒体的画面有时用多了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不妨单纯地让音乐介入。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时而柔和,时而铿锵,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帮助诠释文本,在音乐的氛围中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就会对文章的格调风采、层次脉络、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加以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如我在教学《黄河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一课时,首先播放了中央乐团合唱团田浩江演唱的《黄河颂》,那浑厚的男高音、雄壮的乐曲旋律把同学们带入了一种精神为之振奋的境地,纷纷对着歌词大声地跟唱,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学心。这首歌带领学生感受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历史,对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使学生进入了课文情境。这一课结束后,我又完整地播放了《黄河大合唱》,让同学们酣畅淋漓地感受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尤其是《保卫黄河》一曲,那铿锵激昂的节奏,如急促的鼓点,敲打在同学们的心灵之上,强烈地激发了同学们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音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挖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构建了积极健康的心理结构。 2.体验:理解的必经途径 理解性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把对文本的阅读权力还给了学生,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理解,自主建构,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给沉闷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1)现场观察 体验总是和主体的自身经历相联系的,阅读的意义也只有通过读者的体验才能得以展现。苏霍姆林斯基把大自然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的语文和思想的源头”,他带领孩子们走进“蓝天下的学校”,他说:“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智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他把大自然看成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它是丰富多彩现象和无限美的儿童智慧的源泉。他提到要获得广阔的知识,就要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人原本是,而且永远是大自然之子,所以应当把他同大自然的血肉联系都利用来让他吸收精神文明财富”。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上升,但形象思维不是完全退出了舞台,特别是初一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其思维中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形象性较强的文章,与其闷在教室里静思默想,不如领他们走进生活,走近大自然。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心理学的一种实验方法,把它放在阅读中,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当演员,扮演某个角色,进行表演,变学习者为当事者,来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超越时空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中,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初中生天性活泼好动,富有表现欲望,只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戏剧性较强的课文可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角色扮演积极参与。 3.感悟:理解的哲思所在 理解性阅读教学注重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去接近文本,在体验中品味,在感悟中把握文本意义,构建文本世界,陶冶心灵,使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从而提高其生命的质量和价值。 下面是蒲松龄《狼》一文中的一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从屠夫对付狼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屠夫。 生:老师,我并不觉得屠夫机智勇敢! 师:何以见得? 生:其一,屠夫很笨,他先“投以骨”让“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何不同时投两骨,让两狼同时得骨止,然后借机逃走,这样就会避免后面的麻烦和危险;其二,文中“乃悟前狼假寐”意思是说,才明白前一只狼是假装睡觉,一个‘才’字,说明屠夫反应迟钝,事后才明白过来,这就不能说明他聪明机智;其三,至于他能够知道“奔倚其下”,跑着躲靠在麦秸垛下,这是一般人的本能。 从这一点上根本看不出他有什么机智! 师:说得有道理,这一点我以前还真没想到,既然屠夫的形象变化了,那么狼的形象呢? 生:老师,据我所知,狼是很聪明而且很有个性的动物,它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所以狼的攻击一般很少失误。 师:那么文中的狼怎么失误了呢? 生:那只能怪人的狡诈了! 师:为什么说是狡诈呢? 生:因为我看过《聊斋志异》中的另外两篇写狼的故事。其中一则写两个孩子利用狼的母性让母狼奔跑劳累至死,另外一则最后批判了人的残忍性。 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要么“赞扬了什么”,要么“抨击了什么”,把人物简单地归为某个类型,内容概括为某种模式。如《我的叔叔于勒》概括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毫不涉及那些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故乡》中的杨二嫂被概括成“尖酸、刻薄、自私贪婪、冷酷”的人而给以无情的抨击,没有看到她也是那个黑暗社会的受害者也应加以同情。这些概念化空泛的理论说教,掩盖了作品中撼人心魄的美,使学生的阅读陷于迷雾之中。感悟式阅读就要去除蒙蔽在作品上的理论说教,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还原作品的真面目。 以上几个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联,彼此交融的,它表现的只是一个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师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就是相互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理解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开阔了自己的精神视野,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理解性阅读教学就是为“理解”而存在的教学,“理解”既是它的手段,更是它的目的。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浅析关于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 研究性 阅读 论文摘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 所谓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小组或独自研读文章,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然后收集、筛选、归纳和整理相关阅读资料,进而总结规律,形成创见,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识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一、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成功的起点。学生只要具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实际上便创造了一种最佳的学习心态,会取得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在研究性阅读的过程中,要创设多种情境,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探索的愿望。 如在讲授《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就解决了。 二、教给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磨刀不误砍柴工”道出了学习方法正确的重要性。教师要对学生“授之以渔”,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 1.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要从三个方面思考:这篇文章写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初读一篇文章,要通过快速浏览,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中心和主要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只要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首先,要培养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指导和督促学生制订计划,包括整个初中阶段、一个学期、一周乃至每一天的阅读内容和阅读量。其次,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也要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如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将关键词语、重点句子、阅读感受、不明白的问题等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采用这种阅读方法,不但能把握重点内容,加强理解,而且还能有许多新发现。 三、充分强调研读的独立性,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语文课是学生个性自由驰骋的天地,语文研究性阅读正是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有效途径。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等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教学手段的一种缺憾。强调研读的独立性,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不能简单理解为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优等生与学困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研究性阅读中,让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从而也自然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四、协作互动,思想启迪,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教学以作品为媒介,由于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存在某种程度的“意义不确定性”、“意义空白”。而阅读自身又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带有个体思想倾向,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课堂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符号后面的潜意义。 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搞好阅读教学首先应重视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这一环节中,为了使学生能主动探究问题,教师要在准备相关资料的同时把搜集资料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便于理解的各种信息。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教师应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第三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 五、做好阅读向课外拓展的指导工作 实践证明,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新大纲指定的名著阅读是学生阅读的精品。教师还应积极帮助学生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读物,使他们能在课外博采众长、陶冶情操、增长才智。结合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将研究性阅读带向课外,带入生活,让学生感觉到:一个幸福的生活片段,一段优美的历史故事,一处绚丽的自然风光,都是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好材料。这样能使他们体会到研究性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在课外,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成语故事活动、诗文朗诵比赛、自出练习题活动、课本剧、语文大观园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而读书节活动优化了校园文化环境,更是师生的一道精神大餐,激发了师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六、结束语 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契机,也为语文的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我们应该趁着这股课程改革的“东风”,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宽厚实质内容及要求,从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出发,注重学生阅读的人性及理解,钻研阅读教学的新方法,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洗尽铅华见真淳——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浅谈 [摘要]阅读是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符号,并且从中获取思想感情和社会信息的过程。我们在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以完善,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思想感情,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正本清源 学生为主 注重体验 张扬个性 个性化阅读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文本”的关注转向对“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以读者在整个文学中的重要活动为基点,带来了阅读领域的新突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上正确的轨道,在纠偏、匡误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 一、正本清源,注重体验 同样作品由不同的人可以解读出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阅读教学时应结合实际,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新课改实施以来,体验性学习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体验”成了语文课改中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体验性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构建,在亲历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学生在亲自体验中领悟知识,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生成体验的关键,是必须让学生亲自品、读课文,并通过联想和想象,激起自己的生命意识,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这意味着教者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而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依据现代阅读教学理念,实施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机遇等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和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质量。 二、三位一体,学生为主 阅读在“教师、作品、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中,应以学生阅读为重心,即阅读教学的“学生决定论”。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千差万别,他们的阅读的感悟也多姿多彩,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启发之余,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一是通过作品的阅读和诠释,复现理解和体验原作所创造的形象。二是对原作的艺术形象进行开拓补充。三是渗透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体验,创造出更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强求什么标准答案,而要倡导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审美。如《五柳先生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是谁,课文交代的很模糊。于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这篇文章是作者的自传,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自己,你认为这一说法正确吗?”这是一个引导多元解读的开放性问题。在讨论中,我请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作品,联系对作者的了解和查阅相关资料,归纳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引导学生下功夫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和语言,分析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对老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生认为两人之间可以划等号,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也有人认为该用约等号,还有人认为该用大于或小于号。学生的这些阅读体验是独特的,但由于是建立在潜心阅读的基础上,因而也是有根据的。由此可见,我在本次阅读教学中,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注重个性化感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做不到以学生为主体,在“三位一体”的模式中,不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那么就会将语文教学简单化,不仅会失去语文的生命力,更严重的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摧残了他们的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也不可一味地胡乱联想,信口开河,不加思考,甚至是离题万里,而是要尊重文本,个性化的感受要从文本中生发出来,合乎情理,基于文本本身来分析问题和理解作品,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时机,利用生成的问题,适当地加以点拨。 三、讲究方法,张扬个性 首先,是坚持学生自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先组织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雪中捕鸟”一节,运用“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有何作用。解决完这些浅层次的问题之后,教者开始进一步引导学生做更深层次的探究,并提出“文中写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枯燥无味有什么含义?”“写师生读书的场面中所引述的朗读难懂的古文说明了什么?”等深层次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究,从而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是鼓励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现代阅读学认为,怀疑、思考和批判是阅读的精神品质。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当文中有和自己的认识和经历出入很大的地方的时候,要敢于提出问题。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感受和体验出发。在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总之,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不论是哪种,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要我们拨开笼罩在阅读上面的层层迷雾,洗尽铅华,还阅读本来的面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的感受和体验,就一定会让文本升值,让学生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也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神农架林区宋洛中心学校 钟秀成 阅读教学课型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功能体现在:培养认识能力的功能、丰富知识的功能、陶冶情操的功能、写作示范的功能等方面。有此功能,阅读教学课堂必将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搞好阅读教学,不仅意义重大,进而可以认定是教师的责任重大。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要求语文阅读课堂能创造生机和活力,提倡阅读课堂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的方向发展。在此,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理念没错,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自主、人文、活跃、开放”首先要有度,即尺度,绝对不是“放羊”式的阅读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下面我简要谈谈这方面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商讨。 一是阅读课堂必定要关注学生基础积累,那么,首先要求教师有相当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运用知识驾驭教材的能力。 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到一定水平,学生必然要提出相应的问题,此时就是考验教师运用知识驾驭教材的关键时刻,在此举一例:曾有一位教师指导评析苏轼的《题惠聪 春江晚景 》时,一位学生向老师询问“为什么‘春江水暖’不是鹅先知而是鸭先知呢?”,此位老师一时懵了,无奈之余,只好用作者是写的“鸭”先知而不是“鹅”先知敷衍过去,我想这样解释是不适宜的,也没有解决学生的疑问。若老师知识积累丰富,这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各位仁者不妨从“题画诗”的角度去考虑,“题画诗”的特点是按画的内容题诗,因而惠聪在画中只画了“鸭”这种家禽,没画鹅,已不存在争议,苏轼当然就说是“鸭先知”了,到此问题已得以解决,那么有关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的拓展就靠老师自由发挥了,比如可以趁热打铁,把“赠别诗”、“干谒诗”的特点简要评析一下未尝不可。 二是要关注语言探究,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我认为普通话标准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通俗语言的运用,这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 以普通话为基础,把语言通俗化,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阅读理解效果。众所周知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通俗易懂的语言是探究的内容之一。如我在教读《中国石拱桥》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依据数据和内容理解画出赵州桥的简要图形,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五分钟后,大部分学生主动请缨,我有意让阅读基础好的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结果是“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三位学生没有一人能画出28道拱圈的准确位置,这充分说明了学生阅读的“不理解”。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帮扶,承接学生渴盼理解的欲望,我用通俗语言提问:你们吃过猪肉吗?大部分学生高呼“吃过!”,一小部分故意“刁难”说“我不吃肉!”我补充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路嘛!’谁敢说没见过‘猪排骨’(肋骨)哇?”全体高呼“见过!”,我伴随着反掌手势说“那么,反扣的整边排骨像什么?”学生齐答“像拱桥!”,我说“假设整块排骨有28根肋骨,那么每根肋骨就是一道拱圈!其中一根断裂,其他的能不能独立支撑?”,学生齐答“能!”。然后,我让另外三位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画28道拱圈的位置,其结果是全部完成了任务。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教师自己也恰当地运用通俗语言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的提高。 三是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情感体验的阅历,那就是能在一定程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此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我曾多次向学生阐释“情感共鸣”的含义: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高老头》中高老头的结局是凄凉地死去,作者是在泪流满面的状态下完成的,当作者面对朋友时也失态地默念着“高老头死了!高老头真的死了!”以至于朋友以为巴尔扎克神经出了问题。这实质是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情感共鸣。那么,一般情况下,对于我们读者而言,不仅仅要达到与作品中人物共鸣,还要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若这样就属于高水平的阅读了。实现这一目标固然很难,但长期培养也可在一定水准内达到些微目标。比如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当遇到文中的情节和事物的再现与我们的经历和生活接近相仿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和表达。当然最捷径的方式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采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读出正确的节奏、感情、韵味。再者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到理解,只要不是知识性错误,均要适当给予肯定,退一步而言,就算学生的认识有知识性错误之处,教师也只能引导纠正,不能用标准答案去评价和强迫学生接受。只要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就不会破坏,潜在的情感体验的激情就会被激发出来。 四是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取得阅读效果的力量源泉。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因此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重要。若用“放羊”式的方法,而放弃必要的激趣手段,那将会严重损伤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那么该怎样做呢?首先,要正确认识“自主、人文、活跃、开放”的理念,把握住“度”,把一定的时间空间牢牢地掌握在老师手中,以便激趣有机可乘,如留有机会进行课前导语设置激趣等等。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班班通”课件教学)要灵活多变等。第三,教师在不断锤炼自己语言的同时,要积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到声与形有机结合,努力把肢体语言运用到课堂中,达到有形体而又不庸俗的激趣效果。老师可以围绕阅读主题侃大山,讲故事,变枯燥内容为兴趣课堂,努力达到消除学生阅读疲劳的目的。第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一些鼓励性语言,少一些否定言语,杜绝讽刺挖苦语言在课堂中出现的现象,努力创造快乐阅读的课堂气氛和环境。总之,教师要想千方设百计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五是阅读教学要追求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写作。阅读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 终极目标则是培养写作经验。因而,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强调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就是不强调,教师也要明白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并有意识的去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具体做法要求教师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精心合理安排的写作训练。比如把学生的习作做为阅读教材当堂展示,采用教师随堂评价或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以求达到学生阅读后的成就与反思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比如:在阅读了《小桔灯》后,合理想象和联想十年后,当文中小姑娘读到《小桔灯》一文时,知道作者冰心还心系着自己一家的命运,就准备给冰心写一封汇报家境的信,请代替小姑娘完成此信。这的确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的科学设题了。 编辑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谈如何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阅读教学,我们要让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感受精妙的语言,学习多种写作的技巧,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 历年来,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大多数师生头疼的问题。于是,出现的现象是:教师觉得语文阅读头绪多,不好教;学生觉得语文阅读无从下手,不好学;师生忙忙碌碌辛苦三年,阅读的成绩却难有提高,真可谓“费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此类情况呢?我认为,这是因为有不少教师在阅读课上大多注重知识的传输,理解过程中也大多注重讲解,训练的过程中很多的注意力放在答案的正误上,却没有把语文最重要的学习阅读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最终未能学会自我阅读、分析、理解、答题,自然能力提高不明显,也就有了语文阅读“难学”的误解。 因此,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会学阅读,这样才可能让师生从繁重的阅读教学中脱离出来,轻松阅读理解。 当然,要想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方法。如果教师本人未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就一定要先下些功夫学习、借鉴、思考并整理出一些切合自己学生实际的阅读的具体方法,这样才会有得心应手的教学。 “授人以色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爱阅读.还要会阅读、为此,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教授.教给学生有所选择,区别阅读,使学生学以致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读,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和培养阅读能力。阅读的方法有:默读,可以加快阅读速度;预读,适用于阅读长篇文章,也就是先看开头的两段,接着仅看以下各段的第一句,然后将最后两段逐字逐句读完,这样可以避免把时间花在不必要的文字上;略读,也叫泛读,用最快的速度先浏览所选择书目的前击‘和内容介绍等,了解其大概内容即可;细读,对一所学课本中的重点单元内容、范例、篇章或精彩语段须认真阅读,反复留神研读、品味;比较读,即阅读时把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地域,但是同一体裁,又是类似内容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读,看有何异同点,有什么创新,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整体认知读,就是瞬间辨认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整体理解它的意思,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搜索信急核心地读,注意搜寻作者用来强调信息要点的标志,例如,搜寻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和过渡句,搜寻在“综上所述”、“总之”、“由此可见”等之后所作的简单概括。 以下是本人的一些体会,可供大家参考。 一、资料类的东西,尽量让学生去找 阅读文章中经常涉及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这些东西要让学生去找,教师的任务是要布置相应的要求,提供寻找资料的信息、渠道,并作必要的检查。 有些资料可能学生难以找到,那就必须由教师提供。不少教师的做法是投影相关资料,让学生过一遍。我总感觉这种效果不太好。我总认为不如印发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样不仅积累了资料,也不至于象投影一样过眼可能就忘了不少,效果会更好些。同时,教师应对资料中需要记忆的东西明确指出来,让学生永久掌握。 二、基本的知识技能,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要去做 阅读教学中一些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处理。如字词的注音、认读、记忆,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也大多能完成。教师在此时要做的是明确要求学生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告诉他们怎样去做,并注意时间的限定;之后必须有检查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方法,以便查漏补缺,完成教学目标。 对于一般文章的结构内容的划分归纳,不少学生已具备此方面的能力。此时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重点做的是:一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依据;二要引导学生去评价不同结果的合理性或其优劣。教师在参与此过程中不仅仅要明确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对其语言的精练、准确、流畅、严密性作点评和指导,以让学生逐步在此过程中学会准确、流畅的表达。 三、朗读中加强指导,做好范例,让学生有样可循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完成好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 指导学生学习朗读不仅仅是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几遍而已。教学中的重点应该是认真评价和指导学生的具体朗读。在学生展示朗读的过程中除对他们的音准、节奏、停顿、语气舒缓等进行优劣评价外,更要指导其中朗读不恰当、不合作者意图的地方,并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知道该怎样读效果才更好。 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教学中的较高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提倡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读出个性化的情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在朗读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分析理解文章,教会学生入手方法、提取信息的方法步骤、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 理解分析文章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不少学生读了文章后就不知道该怎样做了。因此,教师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文体特点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分析理解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分析理解这些内容。之后重点告诉学生分析这些内容各自应如何入手,并引导学生按此方法操作。切不可只说方法而不去操作训练,否则学生仍是不会。 信息的提取是分析理解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考重点考察的项目。教师一定要积累、整理、学习借鉴提取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步骤,然后指导学生按此操作,逐步培养成习惯。 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中有不少是以具体的问题来呈现的。如何准确、精练、全面的回答问题是阅读教学中关键的步骤。因为它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综合体现着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题型,教会学生该怎样陈述问题的答案,不同类型问题的回答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关键词语是什么,怎样说才算表达完整,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逐步指导学生训练操作,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强调一点的是,不论教学生什么方法步骤,一定要通过实践训练,让方法逐步成为操作习惯,哪怕多几次专题训练,也要达到学生能自然操作的程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学生不至于“眼高手低”。 五、问题的设计应突出重点,体现文体特点,接近中考风格 文章的阅读理解考察是以问题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常以问题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有时候,有些教师习惯设置许多问题,整个课堂带有“满堂问”的嫌疑。至于为什么提那么多问题,可能他们也不大明白。真有必要提那么多的问题吗?我看不必。我认为,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突出重点。一篇文章中虽然涉及的知识点不少,但不是要求面面俱到的。应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从而掌握重点。这样也不至于学生学完文章不知道究竟要学会什么。 其次,要体现文体特点。不同文体的文章各有特色,问题设计当然不可能脱离文体。教师要明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等各自的特点、重点,在设计问题时有鲜明的文体特色,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文体特点掌握。 还要注意试题的设计要带中考风格。教学中有很大成分是为了应付中考,不能等到接近中考了才去适应中考题型。平时的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要有中考的风格,学生习惯了这些题型,何愁中考呢? 当然,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深入细致的探讨。除了以上这些,语文阅读教学还应该提高学生兴趣。 中国论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要致力于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求知,主动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学生能否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增加趣味。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比如可不断锤炼课堂语言,力求亲切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灵活多变,比如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可采用与教材配套的课文朗读录音,对一些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可借助电教媒体;定期开展角色表演、朗读比赛、读书知识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准备,让学生在活动中看到白己的收获,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增强主动阅读意识。如教学《唐雌不辱使命》时,可根据文中人物特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学生参与踊跃。互演互评,精彩纷呈,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唐雌和骄横残暴、外强中干的秦王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 下载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和生活紧密联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阅读范本,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刘世界的感受、思考及反映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受到相应的情感熏陶和人生启迪。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朴实的语言表现出的极大的感染力,蕴含的至爱深情,充分体会字里行间充盈的父爱亲情。教学《谈生命》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如何揭示了生命从生长到大再到哀弱的过程,让学生从阅读欣赏中感受到冰心老人顽强奋斗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领悟出生命的宝贵与顽强。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关键。比如读书时一定要“动笔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具体来说,有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白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一”、“‘?”、“-一”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白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白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等。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作卡片,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厚积而后薄发”,阅读积累对于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阅读、善于积累的读书习惯、积累的方法一是背记,多背些好词好句好的语言片段,扩大词汇量;二是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指导学生积累成语、名言 、警句、歇后语、好词好句、优美片段、经典文段等。另外,教师还要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以身作则.带头读书,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扩大读书的范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报亭等变成学生的阅读材料的来源地.使他们走进社会,养成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习惯,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htt总之,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是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既要有系统、科学的方法,又要保证一定量的阅读,要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实践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升华。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问 艺术 阅读教学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正音解词—— 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 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三、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定型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有则寓言说,一只猴子摘桃子,往前走,看见地里有西瓜,于是丢掉桃子抱西瓜;再往前走,看见一只兔子,于是又丢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也没有追到。猴子一无所获,某地一道考题就是让学生就上述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多数作文的立论就是批评猴子见异思迁以至劳而无获,另有一篇则赞扬猴子永不满足,虽受挫而精神可嘉,可谓新颖、独到。但评分先生不给后者及格,因为后者偏离了标准答案。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品味咀嚼。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 (二)难题中的问题教师设计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已回答,这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提问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而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又养成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习惯。课堂提问的“度”,应该是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最好是让学生开发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准确答案。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受降镇中学 王琳玲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浅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摘 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学习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其次,要正确理解基础与主导的关系。再次,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教学环节的构想。再其次,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生成知识功能效应的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的主体意识;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拓展知识 语文蕴含着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思想感情,负载着最宽泛,最深刻的教育内容,没有任何学科像语文这样地关照着人,关照着人格。学语文就是扩充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境界和能力。它覆盖和穿透在学生的生活与思想之中,他是学生的思想,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这个人”的灵魂。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为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切实的体现这一重要作用,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个问题。 首先,学习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概括的说,就是认识的能动性、实践的创造性和与“有意义的他者”良好的合作品格。这种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以主体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自觉为前提的。对于教师来说,尊重学生,有必要重新理解“把人当做人”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的后一个“人”字有两种含义:一是实存的人的当下的状态,二是其应有的价值状态。把人当做人来尊重,对学生实存的当下状态,从“人人平等”的层面理应保持相互尊重,但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还需有从“应该是”的价值层面上的更高境界的尊重。正是这后一种尊重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尊重;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培养,就是立足这种尊重基础上的。任何卓有成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都有赖于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培养,要求师生彼此互为“有益的他者”。如果说,学生是和有益的他者的对话,才得以进入自己的文化世界中,那么,师生间的平等、真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话,在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中的作用就不能低估。 其次,要正确理解基础与主导的关系。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必要的,这是长期教学实践正反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这两“性”统一的形态应该是多样的,他应适具体文本的特征而有所不同,不能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侧重于工具性,强调“本色语文教学”和阅读的“本位思想”;有的侧重于人文性,凸显文本所表现的人文精神,要求学生认真体验健康的人文情怀。应该说,这些老师的实践都是有意义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搞清的,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必须接受语文学科属性的规定。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不只是语文,历史课、政治课同样具有人文性。这就说明,不同学科的人文性应通过各自的学科特点来体现,不能将人文性游离开学科特点加以抽象化。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果不紧密的结合语文的词语、文本、写作特征等等具有工具色彩的扎实教学,就很可能出现“空”、“偏”“远”、“杂”的现象。有的教师提出了“品词”、“品句”、“品读”讲究阅读的“感悟”、“积累”、“运用”,这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 我们能否这样认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是其基础,它具有本体意义,没有这个基础,语文教学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不能称其为语文教学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主导价值取向,它的基本指向是用文本所提供的健康的人文精神,持之以恒地健全学生的文化人格。失去主导价值取向,语文教学就不可能较好的完成自身的任务。 再次,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教学环节的构想。当下我们的教学都比较重视教学环节的优化,对一堂课的环节构想非常细致严谨,这应该给与肯定。构型教学环节有两点至得注意:一是对课本要做整体性的教学构想。课本到手,必须对课本做整体性的、富于创意的熟悉,以便把握课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体性要求;这既是为以后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的构想作必要准备,又是对一个学期里的语文阅读教学作有计划的安排。二是在诸多的环节构想中,要以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或人格结构为出发点。不同类型的精当作业,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所思予以内化。上手操作最能调动学生的内部积极性,这是知识得以内化重要途径。内化的前提是作业能有力的调动学生的既得知识,能激发学生对新领域的探究兴趣,能与学生的情感愿望相关。作为一种过程的内化,要有良好的教学境遇。这种境遇的形成,有赖于:①鼓励具有创意的各类学生作业;②师生言行一致的道德风尚;③积极进取的群体心愿;④师生互助的学习习惯。当然,这样的教学境遇不能只靠语文教学来构建,但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色,却决定了它在建设这种良好的教学境遇中有找不容置疑的重任。 再其次,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生成知识功能效应的途径。学生的智慧,是知识、经验的功能效应。语文阅读教学从某种角度看,它应有利于学生将其知识经验转化为智慧。阅读教学的各种环节的构想,毫无疑问要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与把握,这一点不能动摇。但这种理解、把握不能教条化,模式化,而要智慧化。所谓智慧化,就是又生气的活化,呈现有合理依据的多样态理解,并在对比分析中深化学生的思路在差异性的基础上探求理解的同一性。一个学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每节课动像公开课那样准备、那样展示,这不现实。但根据课本的总体要求,有计划的选择若干课时,进行既紧密联系文本实际,又能针对性的激发学生语文应用智慧的教学,却是必要和可能的。每个学技能坚持做数次正阳的教学,构成一种智慧化的教学链,中学阶段肯定能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功能效应生成,拓展出多种途径来。由语文知识转化为智慧,不同于理化知识转化的智慧,也不同于政治、历史知识所转化的智慧,尽管这些智慧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构思教学环节时,在切实把握问题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想象、情感体验、言语建构与表达所构成的综合性智慧的生成和发展。 最后,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色,它的效能主要不在当下,而在久远;他的课堂教学讲究的是实效。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们语文老师都会明白,人文教学的改革,要取得成就,在思想方法上要据斥急功近利,据斥急于速成,缓中突变,但求渐进;不求某一种教学的完美,但求脚踏实地的进步。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 那么,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方法是阅读教师的保证。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初中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而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不涉猎课外知识。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如此,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也是无足为怪的事了。 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不失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如在讲授散文时,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并指导学生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介绍传统的经典名篇之外,不向学生推荐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体会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此外,每年的寒暑假,介绍两到三部世界名著给学生,并提出适当的阅读要求等。通过这些有目的的阅读训练,学生一方面积累了不少语言素材,同时也促使学生努力模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写作特色,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初中语文体验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体验,是语文阅读的本原追求,体验阅读重在多角度、多方位引导学生体悟,我们按“读认——读品——读拓”三环节推进教学,即“体认读物内容——品味语言内涵——生成个性建构”。整个阅读过程,无论是课堂流程还是学生思维流程及课堂“对话”,都始终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纽带,阅读过程更具自主性、情感性和发展性。 关键词:阅读 文本 情感体验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生命活动,人类的情感、精神和智慧是体验的结晶。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则注重学生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和情感互动,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生命意义的建构。 一、体验内化——语文阅读的本原追求 阅读活动是读者--文本--作者之间的互动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作为阅读主体激活了文本的潜在要素,重建了文本的意义,并通过文本认识了作者,同时也在阅读过程中改变着自己。语文阅读教学,是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强调体验,即意味着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神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进行体味、领悟从而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二、多维体验——文本解读的清泉活水 1、读认:穿越文本层面,体认读物内容。读认是指借助有效的阅读形式,接近并体认文本的内容。关键是设法引导学生快捷穿越物质化的文本层面,走进读物的精神世界。主要分两个步骤:读通——读懂。“读通”是指扫除文字障碍,即读对字音、明确句子停顿、弄懂词语意思等。“读懂”主要是明白文章写了什么,即解读文章语言符号,把握作者情感。 2、读品:捕捉焦点信息,玩味语言内涵。“读品”就是阅读主体捕捉感兴趣的内容,多角度地对其语言进行玩味、揣摩,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学生阅读作品的原初感受都比较粗略、浅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作品中来,在分析中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进入更深层的理解。运作过程为:猎点——发散——聚焦。其中“猎点”就是学生自由捕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散”即从多角度进行品味;“聚焦”则是重视、尊重学生各种看法的前提下,明确学生最带有相似倾向性的理解,即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3、读拓:交融主客智慧,生成个性建构。阅读是阅读主体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习惯、阅读期待、生活经历等进入阅读情境,并作用于文本的,其在阅读中的体验、感悟、结论等必定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因而,“读拓”就是要使阅读主体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达到读者与作者智慧融合的境界,生成拓展性的发挥或超文本的独到见解,也即是个性化阅读的提升与内化。 三、立体融合——升华体验的情感沃土 1、教学流程分析。读认、读品、读拓的教学过程以学生情感为线索,运用开放的策略让学生自主探究,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情感融合并有超文本的理解来求发展。 2、课堂学习体系 (1)学生思维动态流程。好的文章是由情理交合孕育生成的艺术意蕴,实质上是客观生活在作家自我心灵中体验的晶体。因此,“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带着对生活已有的认识再次去融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去解读“生活”的过程。而文本本身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不同的阅读者在读认、读品、读拓的“阅读过程中,会以其固有的体验、性格、情趣对同一文本作多元解读,获得一个个染上个体生命意识的文本意义。体验阅读过程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过程,珍视学生体验的独特性,尊重其体验间的差异性,给学生以充分体验的时空,从而沟通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 (2)课堂对话动态流程。读认、读品、读拓过程中,学生的个别自由阅读、小组讨论、学生在全班发言以及教师适时的点拨、总结等,是学生、教师、教材、教学环境不断进行着对话和交流的多边多向的交互活动过程,也是关注学生体验的情景性的对话过程。对话通常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展开,学生不再是知识的仓库,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发生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及创造的过程中,教与学完全融合在师生交往的活动中。学生是这些交互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学生就是在这种活动过程中体验生命、建构意义,内化成语文素养的。 (3)解读过程更具情感性。体验阅读活动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与交流活动。连结两者的纽带是情感,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进行的是情感的交融与同构,使文章的“我思”带动着学生的意识和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去追逐新的生命意义。学生在分析、把握、体会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经历心灵的洗礼,使自己的精神内涵得以个性化的充盈与发展。
浅谈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试析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建设路径 摘要 “一所大学、一种大学精神”的文化价值属性是大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属点。从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的视点出发,分析了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体制文化、制度文化、学制结构及对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的认识误区等几个问题,提出了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整合,与构筑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 多校区大学 校园文化 文化整合 建设路径 多校区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由精英式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转变中的一项重要标志。多校区大学,拓展了高等院校办学空间,增强了高等院校的市场化教育竞争能力,并有利于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化,区域布局结构的合理改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明显提高。但是,多校区大学也都面临着如何整合各校园文化价值、观念意识、行为范式,构筑新型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精神体系―“一所大学、一种大学精神”的课题。只有实现了多校区大学文化价值精神的凝聚,体现立校之本,展现大学价值精神,才能真正实现多校区大学的发展。因此,以校园文化价值精神为视点,构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精神体系,就成为多校区大学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而现实性课题。 一、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组织结构的新变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导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基本空间,以师生员工为主要对象,包括精神面貌、价值观念、道德行为、人际关系、文化氛围以及建筑格式等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指学院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具有育人的功能。优良的校园文化,为高等院校树立起良好社会公益形象提供有力的文化价值精神范式,并在一定基础上构成市场化高等教育竞争能力或高等教育核心发展动力。与单校区大学相比较,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组织结构发生了新变化:第一,由单一校区大学校园,向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校区教育教学组织结构的格局转变。第二,从一元空间地理位置中的校园文化体系,向二个或多个不同空间地理位置的校园文化体系的转变。第三,由独立单一层级体系的校园文化组织,向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各校区校园文化―系、部、院校园文化―专业学科文化等多层次分散性子系统校园文化层级结构的转变。第四,由同区域同质化均等化校园文化资源的共享性权益,向非区域非同质非均等校园文化资源的差异化权益的转变。 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校区大学既改变了单校区校园文化组织结构的模式,也就必然给校园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体制文化的问题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出现,各校区校园文化体系的确立,从区域地理位置、专业学科体系、学生人员构成、教育文理类别、学制要求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情况,这就从管理体制上,提出了多校区大学管理体制文化的问题。是沿用已有的单校区集权管理体制,还是对各校区实行授权或分权式管理体制,还是二者的混合结合式管理体制。校区个数越多,校区的学科专业属性越强,管理制度的个性化要求就越高,制度条例相应也就越精细。所以,管理体制就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核心关键。多校区大学不是各校区的数字相加,而是现代大学组织体系种的新型组织系统,能否建立起适应现代大学组织体系、整合教育资源、提升管理能力、强化高校治理能力,管理体制文化就是核心。十几年来的我国高校多校区大学的实践与探索,管理体制的不成熟,直接影响着“一种大学精神”的确立。2.制度文化的缺失管理体制文化的不成熟,直接的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的缺失。在多校区大学的管理中,每一个校区都必须建立起适合各自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的管理制度、管理条例、管理文化等。对合并型校区而言,合并前各校区都有着自己的制度文化底蕴,合并后虽然各校区制度文化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其实质是不同的。扩展型校区,由于不同校区的学生构成不同,校园文化的主体、层次、内容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要照顾到各校区的个性化要求,忽视了制度文化的统一性,也就容易产生忽视“一所大学、一种大学精神”的要求,集权式或授权式管理制度,是二种有着本质差异的制度文化体系。3.文化底蕴的断层新建校区一般都远离老校区的城郊或异地,缺乏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承继。虽然新建校区在规划上比较科学、设计上也能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整体环境非常优美,但时间短,缺少蕴含学校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性物体等文化体,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提炼而成的校训、校风和校歌,以及师生员工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情感气质等文化精神范式,在新校区的体现沉淀还需要有个过程,新老校区之间的联系不便,也导致了校园文化的匮乏,以及与老校区的校园文化的差距性,必然影响校园文化的同质化共享性权益的得或失,影响共同大学精神的培植。4.办学层次的瓶颈各校区合并前办学层次不同、治学理念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管理思想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这些差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合并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各校区合并前办学主体的不同,也带来各校区大学师生间的相互认同感问题,一般低层次院校容易认同接受并积极融入高层次院校,而高层次院校(特别是学生)存在对低层次院校不认同心理,这对于整体性校园文化建设时,直接影响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的认同效益。5.“三重三轻”的误区一是重继承、轻创新。一些大学注重对传统校园文化的简单继承,在创新上不积极。二重本部、轻分校。以主校区校园文化为准绳,轻视或忽视其他校区的校园文化的存在。三重校园硬件的建设,轻文化的开发、管理的经营、制度的确立。其结果必然是校区间校园文化的差异化状况越来越严重,影响共同“大学精神”的确立,进而导致各校区文化精神上认同感的大幅差异。 三、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整合及其建设路径如果没有校园文化价值精神体系,没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没有“大学精神”的认同与确立,就不可能形成新的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精神范式,也就没有多校区大学跨越式的发展。1.“一所大学一种大学精神”的要求,整合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精神体系“一所大学、一种大学精神”的凝聚是立校之本,这既是推进多校区大学的发展出发点,也是多校区大学组织结构体系下追求共同文化价值精神的归属点。从一元组织体系向多元子系统组织结构的发展,就要在文化价值精神上由一元向多元校园组织结构中拓展,再由各分散性校园文化向一元文化价值精神体系的凝聚与再集中。集中与分散、分散到再集中,螺旋式上升,促进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的凝聚与升华,实现多校区大学跨越式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在多校区大学中,大系统与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从管理文化的角度而言,多校区大学就是要把整合各子系统之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平衡各种利益、合理分配、协调关系等,就是要在同校名下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政策制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整体与个体的平衡与协调,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与协调、学术研究与科技服务的平衡与协调,使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得到平衡与协调,从而重新整合资源效益,构筑新型组织结构有机体、获得更大的组织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组织系统、创新更具发展潜力的体系核心,凝聚新的竞争能力与发展动力。所以,整合校园文化构筑大学精神。第一,确立各校区校园文化多样性,寻找共同性,交流碰撞中整合并融合校园文化价值精神,大学精神引领大学发展之灵魂。第二,整合校园文化,从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中,整合校园文化价值体系,推进大系统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文化体系的确立。第三,多校区大学组织系统下,整合多校区大学教育教学科研核心能力,服务社会建设事业。这是大学精神物质体系的外化,并且深深地根植于大学的文化价值精神体系之中。第四,构筑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培植新文化、创立新价值、创新新精神,以大学精神引领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2.推进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建设路径第一,以大学精神为目标,制定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体系。以管理体制的确立、管理制度的规划为契合点,对多校区大学整体校园文化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整合校园文化价值,提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构筑适应现代大学管理与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特征的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第二,构筑“一体多翼”的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主体性、主动性,丰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事业,丰富多校区大学文化精神生活,提升大学文化价值精神范式。第三,以校区功能、资源整合为手段,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完善校园文化设施。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完善的校园文化设施,是塑造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的物质前提、物质载体。第四,以网络文化为载体、强化信息建设平台,构筑多校区大学的网络信息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打造数字化校园文化发展与建设管理模式,实现各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的时空共享、增强校园文化权益的普遍性,统一性,增强“大学精神”的认同感,传承责任感。第五,借助社会力量促进校园文化大发展,展示校园文化的优质性并服务于社会社区文化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不同校区的社会资源,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繁荣提高,提供更多的支持与保障。传播新文化、汇聚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推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 浅谈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高校广播站建设与校园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 【摘 要】校园广播站是传递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广播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体,在校园文化中能够传递很多信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收到的信息量也是很大的,受到广大老师的喜爱和学生的追捧,本文主要围绕高校广播站来进行阐述,把发展校园文化作为目的,深入广播站,分析广播站的作用和特点,把广播站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 【关键词】高校广播站;校园文化;发展;研究 一、广播站的特点分析 高校宣传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广播站的方式以外,还包括了一些诸如校报、网站、电视等方式,但是通过广播站的方式来的更加的直接和有效。广播站很早的时候就有了,一直延续下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载体,可以更加方面的传递信息给同学和老师,在宣传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广播站的建立从传统的角度上来看是非常好的,和高校其他媒体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是很方面收听,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不受任何地域的限制,只要在校园里就可以,随时都可以收听,吃饭、散步、看书都不受影响,是一种主动接受的过程。其次就是制作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和校报比起来要低很多,而且可以自由进行,学生可以自由的接受广播这一资源。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校园广播获取资讯更方便、更经济。此外,校园广播给听众以想象的空间。 二、校园广播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广播站对学生传播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情绪,在有限的时间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氛围,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对青春的遐想,能够做到传播校园文化这点就已经足够了,为什么说少不了校园广播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广播站的宣传内容上来看,广播站的责任还是非常大的,要传递学校教书育人的内容,也要把党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是党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广播可被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采访、写稿、编稿、审稿、播音、评价和反馈等环节。高校的校园文化包括了多方面,诸如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学习文化等等方面,通过广播站把这些内容宣传到学生的脑海里,对于建立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是非常积极向上的。 其次是从广播站的宣传形式上来看,校园广播能够和谐校园气氛,调节校园文化氛围,这也是为什么要建立广播站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广播能够宣传校园文化,传递正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点通过校园广播站是可以做到的。其他媒体和社团都有着自己的目的性,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校园广播就是通过自己的内容来吸引到更多的同学,它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愉悦师生的身心,创造校园良好氛围。 最后从效果上来看,个人感觉通过校园广播所达到的效果远比报刊和网站来的好,有更多人能够通过广播收听,受众面比较广。校园文化中其他的社团和组织进行的活动虽然比较多,很多也比较有特色,但是由于受到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具有一些局限性。但是校园广播能够发挥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的优势,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受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且校园广播节目结合学校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校园广播站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高校广播站在校园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在学生群体中,在教师群体中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毕竟是一种广播的方式,只要在校园里都可以听到,所以能够起到连接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也能够积极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接下来就来说说具体校园广播站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1)舆论导向作用 广播站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引导,一旦出现舆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进行校园广播的时候舆论导向很重要,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通过校园广播能够传递一种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能够体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一面,充分体现了校园广播的魅力所在。所以在高校广播站中一定要加强思想素养的提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激励作用 通过校园广播能够起到激励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广播内容能够激励学生和老师的激情,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通过广播的积极引导,能够形成力量鼓舞到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有声语言为高校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3)信息传播作用 广播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形式的体现,在当前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中,仅仅通过报纸和电视已经满足不了,广播相对来说是比较快的一个传播载体,能够通过音乐、语言、文化等方式传递给人们,让人们通过听觉潜移默化的去接受信息。校园文化的信息内容非常丰富,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接踵而来,我们应该发挥广播的优势,迅速的把这些信息传递出来,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掌握到学校的动态,更加努力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如果有其他单位的人员来进行参观的话,校园广播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四、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得知高校广播站和校园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毕竟广播站面对的是学生群体,面对的是一个知识群体,那么对广播内容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具备高质量,融政治、知识、文化艺术于一体才可以。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求有过硬的广播队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应该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观念,努力把广播站的作用发挥出来,建设更好的校园文化。同时,校党委及宣传部门也应该大力扶持,这样才能将高校广播办成高校精神文明的窗口,办成广大师生的“知音”,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论略 [摘 要] 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和文化色彩,是整个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族高校在发展特色校园文化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为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论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走在时代前列,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而民族高校作为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作为浓缩了的民族大观园,其教学、研究和学校文化,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其校园文化具有特殊性。文学人类学家认为,人们所习惯的行为,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深入推动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与人文本,德育为先,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可能性 民族高校校园文化既具有普通高校的共性,又因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交汇融合,形成了特殊的民族高校校园文化。而民族高校发展特色校园文化何以成为可能,是缘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缘由: (一)民族高校的民族性有利于发展特色校园文化 民族高校的民族性特征,顾名思义就是民族高校在各方面都表现出民族性。不论是学校建筑风格,还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成分,还是各民族同学所举办的民族活动等等,无不展现出民族高校的民族性特征。正是这些特色,民族高校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的人才、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对外展示民族政策和交往、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为建设特色的物质文化提供有力的素材,加深各民族彼此的了解,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 (二)民族高校的文化多元性有利于发展特色校园文化 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这样海纳百川的一个大舞台上,充分展示各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而在不同民族学生组成学校主题的民族高校里,表现出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相对合理性,因而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文化多元性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西北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中维吾尔族和藏族学生占大多数,但是维吾尔族和藏族是两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民族,维吾尔族是以信仰伊斯兰教为背景的民族,该民族在食物等方面有所禁忌,性格较为内敛;而藏族则是信仰佛教为背景的民族,性格较为豪放。维吾尔族和藏族学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互相尊重、相处融洽,充分说明了各民族的文化背景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可以看出民族高校多元的文化形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各民族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有助于提高本民族对其他民族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高校的综合性有利于发展特色校园文化 在民族高校里,不同民族的学生彼此存在各方面的差异,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行为上的冲突。美国教育人类学家迪西认为,学校是促进一种符合和支持主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与社会目标的教育。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渗入不断进行着综合,使各种不同的冲突得到协调,使各种文化朝着社会主流文化趋同,同时又不失其特性。民族高校所提倡的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消除因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集体意识,不仅对构建和谐校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更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正是基于以上缘由,民族高校发展特色校园文化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以及高校和社会所关注,并且为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提供可能。 二、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初具规模,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方面还很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当前,民族高校发展特色校园文化面临一系列挑战 第一,校园制度文化虽较为完善但缺乏人文关怀。校园制度文化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民族高校建设制度文化,目的是为所有学生和教师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但是部分民族高校在出台各项规章制度时,没有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程度不高,缺乏民族特色,人文性体现不够。这样各民族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不能被激发和调动,制度规范不能内化为各民族师生员工自觉意识,不能很好的运行和执行,不能很好的起到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 第二,校园精神文化内容多样但挖掘不充分。校园精神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又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良好的精神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实现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精神文化主要表现的内容众多,如观念态度、人文素养、校园产品、校园精神等等,但是部分民族院校虽然在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内容很多,但是每个内容所彰显的内涵并不清晰,并没有达到校园精神文化的效果,不能完全潜移默化的影响各民族师生们的观念和行为,育人功能弱化。 (二)民族高校发展特色校园文化存在一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在全球化和市场化大发展、大变革的背景下,民族高校开放程度增加,其负面的文化、社会现象等对民族高校消极影响日益加深,阻碍特色校园文化的发展。第二,民族高校教育对象大多是少数民族,部分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时并没考虑这些特殊因素,趋于与非民族院校一致,不能体现自身的特色。第三,民族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无论是在政策、经费、管理等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尤其是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都投入不足,导致高校稳定缺少了文化这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针对民族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使其民族高校能够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道路。 三、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实践取向 发展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很重要亦很迫切的问题,针对以上民族院校在发展特色校园文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在给予充分的认识的同时,更要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实际需要,通过切实的实践取向促进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 (一)物质文化方面 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及物质基础,校园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往往直接通过不同的物质层面表现出来。而高校的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高校景观建设和标志性文化建设等方面。民族高校作为区别于非民族高校的院校,物质文化方面具有非民族高校的一般规律,又有区别于它们的特殊性。民族高校发展特色物质文化,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发挥其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的作用,调动民族大学生求真向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滋养民族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灵,积淀人文精神,从而推动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和谐发展。 (二)精神文化方面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珍贵的无形资产和第一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观念态度、人文素养、校园产品、校园精神。民族高校发展学校的精神文化:首先要突出民族特性,促进民族大团结;其次着力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实现各民族文化的整合,弘扬民族精神;最后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潜移默化的影响民族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三)制度文化方面 积极倡导和强化民族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构建,都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民族高校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单位,其管理制度带有浓厚的文化和民族气息,这样民族高校制度文化应运而生。提升民族高校的制度文化的构建,要从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开展。首先,要依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和完善学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具有特色的管理体系。其次,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适时修改,不断完善。最后,要保持制度的公开性,严格执行加强监督。可以说,一所学校制定与执行什么样的制度,推行什么样的育人政策和管理策略,即存在着潜在的导向作用,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四)行为文化方面 民族高校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过程中,不仅仅要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方面着手,更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即所谓的行为文化。民族高校要千方百计的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以达到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目的,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成长,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民族深受本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有着自己民族独特的丰富文化,要多开展各民族相关的活动,曾强其参与的欲望,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促进各民族大学生更好的发展;还有利于消除因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并且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体育是他们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内容,如同一本无形的教科书,借助这种形式,开创校园特色文化氛围的新形式。西北民族大学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方面进行过许多尝试:选择一些内容积极健康和影响范围较广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相应的庆祝活动、举办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以及开展针对少数民族的知识竞赛等。 总之,发展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要将时代的特点和民族特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出即有时代精神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校园文化;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培养出更合格优秀的大学生。 作者简介:贾伟(1984-),女,汉族,河南漯河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走向及对策研究 摘要:校园文化是校园内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在校园内,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在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也无法独善其身,而是受到了社会各种文化观念的相互撞击,表现出了社会化、大众化、市场化和创新化的特征。在各种文化观念的冲击下,高校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每一所高校提出新的对策,努力营造科学、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富有新时代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 关键词 :校园文化;发展走向;高校 一、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走向。 (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 从传统意义上讲,高校校园文化是纯洁的“象牙塔”文化。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深受广大青少年和教师的喜爱。广大师生可以及其方便地登陆校内外网站,接受各种信息,发表言论,参与活动等。以网络为平台的各种交流增多,打破了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界限,加快了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化的进程。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易受社会流行时尚、热点问题等的波及和影响;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作用也不断扩大。 (二)高等教育的普及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大众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自然而然,原本属于社会精英的高校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大众化的倾向。再加上高校部分知识分子因政府、市场、利益驱动等多种原因在各种媒体上频频露面,成为社会所追捧的“教授明星”。而今流行的百家讲坛、论语解说等就是高校校园文化大众化的典型代表。 (三)市场经济、实用主义思想的冲击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市场化。 在“知识就是金钱”口号的影响下,在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社会精英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进入劳动力市场,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的激烈竞争。因此,知识的实用性,个人的能力成为大学生今后找工作的基础。市场利益的驱动为高校校园文化打上了市场化的烙印。不少学生竞赛类活动,比如市场营销大赛等进一步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市场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高校的校园文化,已经不仅仅是自发沉淀的结果,而是一个自觉建设甚至是市场包装的过程。 (四)社会对新奇的要求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化。 “创新”是现代社会的流行词语,随着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发展,创新成为高校校园文化追求的灵魂。校园内部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人成为校园文化的代言人,学校也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抵制主流教育,叛逆支持非主流文化。 随着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大众化,不少大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教育产生质疑,使我们长期坚守的主流意识面临被削弱的危险。现代传媒以无所不在的形式冲击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在校的大学生们对我们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等报以嘲讽的态度,而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崇洋媚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殖民意识,淡化了中华民族的意识和爱国精神,片面追求去道德化和非政治化的娱乐方式和消费方式。 (二)抵制校园集体活动,组织策划市场性、功利性的活动。 校园集体活动本是学校为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新时代主题或者某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国庆、校庆、纪念五・四)所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活动。然而,学生对这些学校所组织的主题活动缺乏热情,而热衷于组织策划有商业单位赞助的营销活动,面向学生的销售、盈利活动等。学生急于把所学的知识与市场相联系,与经济利益相联系,功利思想严重。 (三)抵制传统的师生关系,片面强调民主平等。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的权威、学生对教师的服从。而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和现代传媒的发达,为青少年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学生更愿意用自己的眼光去探索客观世界,而对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和家庭里家长耳提面命的说教不屑一顾,传统的“师道尊严”被弃之如敝履,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其实,这本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的象征,教师也应该变教育观念,以开放的姿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者。但是,不少学生片面强调师生的民主平等,认为教师只是为学生服务的,而完全忽视一个大学生对教师对长者应有的尊重,大有颠覆传统师生关系的倾向。 (四)抵制学校知识课堂,积极参加各种校外辅导班。 大学生逃课如今已经成为了高校校园的普遍现象,学生更多地凭借自身对课程的兴趣或者对某位老师的兴趣有选择性地去听课。如果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或者对老师本身有抵触情绪,就会选择逃课。但是对校外的各种辅导班,如英语四六级,各种上岗证的培训班却较为热衷,认为这些培训班更有针对性,可以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增加砝码。 三、解决高校校园文化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高校校园文化中主流价值认同与多元化的关系。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防止主流价值观的削弱,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发展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利用好信息网络化的优势,减少信息网络化和高教大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为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正确处理学校课堂能够和校外辅导班的关系,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和师资建设。 学校课堂与校外辅导班并不是冲突的关系,学校管理者应有意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辅导班来充实提高自己,填补学校课堂的空白。同时,要不断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校园硬实力和软实力对师生的吸引力。校园建筑既有满足教学、科研、生活需要的使用功能,又有审美方面的要求。校园建筑的总要求是使校园内每一种物化的东西都能体现学校的精神和特色,都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用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努力使学校的墙壁说话。有了融物质生产与艺术创造于一体的校园建筑,会自然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地和谐、健康、积极发展。 (三)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跨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这对于高校师生形成更开放的视野是极为有利的。然而,不少师生却因此而盲目推崇西方文化,抵制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殖民倾向在高校内蔓延。因此,高校校园文化要正确处理好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关系,努力找到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途径,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崇洋媚外,走出一条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属于中国先进大学的文化发展之路。 (四)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用主义思想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高校校园文化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正确把握实用主义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排除“去政治化”、“去道德化”的娱乐文化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学校的思想阵地,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课堂、社团、论坛、网络等,对事关政治方向,重大原则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决不能给错误的言论提供传播的场所。其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不能单一、刻板,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同解决他们的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最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用主义思想之间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关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的择业观的教育,更要看好市场办教育,更好的缓和、解决招生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浅谈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浅析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在推动新疆少数民族校园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摘 要:本文重点介绍了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在提供校园文化服务方面的职能;强调了该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广新疆少数民族校园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 校园文化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全区有47个民族(其中13个主体民族),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以《古兰经》为精神要义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构成了新疆多元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从伊斯兰教义衍生出的民族文化在与地理环境长期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迥然异于汉民族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对于新疆高校来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由于不少高校在认识上的片面化与形式化,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掘应用,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用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推动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当前应当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 1 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相关职能 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作为新疆医科类大学图书馆,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地努力,目前已建成了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巨量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对资源进行科学加工,整序和管理维护,其丰富的资源已涵盖医学、理工、信息、人文、史哲等多个方面。尤其在少数民族医药学及人文、史哲资料方面具有疆内其他高校无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图书馆通过做好流通阅览、资源传送和信息咨询工作,组织协调全校的文献信息工作,积极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参与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积极实行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实现了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事业整体发展。此外,作为图书馆的亮点工程,在全面加强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查新站因成绩突出荣获教育部资质认证,成为全疆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方面有较大优势。总体而言,该图书馆具有文化传播、信息服务及信息素质教育的多重功能。 1.1 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源动力,在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始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旗帜作用。文化既表现在对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社会内部凝聚、规范和发展前行的驱动作用上。高校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的宝库和文献信息的资源中心,是通过文献资料的流通和传播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机构。其通过对各民族文化不断深入地继承与创新、借鉴与吸收,使各民族文化得到更新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各族大学生在接受先进文化熏陶同时,也使各民族文化能够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1.2 信息服务功能 1.2.1 为学术带头人提供特别服务 为科研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一项重要功能。新疆医科大学在五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在各领域、各专业造诣深较深的民汉专家学者。他们大多为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或学术带头人,在科学研究及各民族文化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倡导先进,大学图书馆特别重视为其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1.2.2 为学生撰写论文提供专题服务 图书馆根据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需求,为其提供质量与层次较高的信息服务。向其提供相应的信息检索点,提供最新期刊信息及图书评述等,建立少数民族医药特色数据库,使他们成为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群体。 1.2.3 为科研项目提供重点服务 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根据教师需求主动向他们提供各类信息。学科馆员还可选定有关重要课题作为服务项目,对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的所有程序进行一站式跟踪服务,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 1.3 信息素养教育功能 信息素养是指能够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技术与技能。信息素养教育就是教会学生一种人生道路上不断突破自己、创造有意义、有成就人生的技能。当前,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已全面承担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一是因为该图书馆有得天独厚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物质基础。图书馆在传承传统图书馆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数字化图书馆的设置,使图书馆成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使图书馆成为各族学生在信息环境中能体验到多彩的人文环境。二是宽敞、舒适、人文化的学习环境更适宜于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中的能动性学习。三是高校图书馆具有一批业务素质高的专职人员。这些人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多年的实践经验,熟悉本校学科结构,了解本馆信息源类型,能同学科教师进行密切配合从事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2 新疆少数民族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2.1 校园文化的含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大学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国家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为主导,以大学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新疆少数民族校园文化而言,由于新疆高校均为民汉合校,少数民族在高校中占有相当比例,在自治区大力提倡“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思想的指导下,新疆高校校园文化更应体现出民汉文化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消除隔阂,增加互信,并使良好的文化氛围犹如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不断进行渗透和感染,指导、规范着每位师生,培育和激发着师生“感恩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群体意识与归属感,从而对各族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各族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各族学生自觉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发其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 2.2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育的延展 高校校园文化通常可分为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两者相辅相成。课外教育是在高校校园中由师生互动共同创造的文化现象,它往往更能给学生以启发,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更能激发学生吸收创新的灵感,如何发挥校园文化这种独特的功能,引导各族大学生把所学专业、自身民族特色文化及自己的志趣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对各类文化具有正确的选择力,这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创建一种各民族文化交融、互相学习、互相理解、共同提升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已是时代的迫切需求。从另一个角度说,作为多民族聚集的高校,新疆高校校园少数民族文化建设能从侧面反映一所高校的包容力和综合办学水平。 3 新医大图书馆在推动少数民族校园文化方面的作用 少数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习俗的积淀,而大学的校园文化则是建校以来若干年的文化传承的积淀。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信息素养的培养基地,其在推动少数民族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3.1 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 新疆医科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开放兼容的系统,各种思想理论、观念思潮都在这里汇集和碰撞。由于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医学典籍馆藏、文献及具有高度负责任的教师队伍,凭借无可辩解的史实和现实向学生旗帜鲜明地传播正确的文化和文明信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使其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学习中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不断修正思想轨迹,促进思想与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此外,图书馆还加大对少数民族文献的研究与推广力度,大力宣扬研究成果,通过邀请著名专家授课、教师讲座、民汉学生就某些研究课题互动交流,全面推动文化研究双向认同活动。图书馆还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导读工作。引导各民族学生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校园风气。并根据学生的阅读倾向,帮其确定阅读目标,最大限度地缩小文献资料与学生阅读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他们接受不同民族文化的能力,促使各族学生在健康向上先进的校园文化中铸造品格、陶冶情操,启迪思想,开发智力,锻炼能力,使学生在文化、才智和精神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2 提高素质的教育作用 一是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涵养。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充分利用学生充沛的精力和求知的欲望,通过知识库中具有各族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不断将各学科、各民族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消化转变成其自身的能力素养、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变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二是提高研究生的信息素养。为全面加强各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重点通过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和实践,深化了研究生的信息意识,掌握了通过网络获取和利用各自专业及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和基本方法,熟悉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常用检索系统和数据库使用方法;学会了分析课题、评价检索结果及如何获取原始文献;培养了研究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三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科技查新平台的搭建,图书馆针对研究生开展了科技查新工作,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相关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示例教育,使研究生了解科技查新的工作流程,学会查新的方法、步骤及论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奠定了基础。 3.3 引领现代化的服务作用 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图书馆服务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尤其在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并使之趋于现代化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图书馆通过丰富的馆藏向读者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可以帮助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二是图书馆利用自身的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优势,用先进文化去引导学生,使其网络资源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三是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图书馆通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阅览条件和读书环境,使学生深知识和人文环境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质,并进一步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财经毕业论文:河北省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就业期望值、求职渠道等方面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加大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指导毕业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实践及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是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对策 针对目前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对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展开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余份,收回问卷360多份。在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当前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就业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及财经类毕业生择业与就业问题提供依据。 一、近几年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出路 财经类专业通常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会计、财务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高考招生和高校就业较好的热门专业。以河北经贸大学会计、金融、工商管理三个学院为例,会计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总就业率是:99.27%、99.66%、99.04%;金融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总就业率是:99.41%、100%、97.84%;工商管理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总就业率是:92.51%、100%、98.61%。总就业率包括签约就业、合同就业、人才、灵活就业等就业形式之和。如果说这些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就业情况,那质量就业则更真实地反映了就业状况。质量就业是指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三方协议)、签订劳动合同、三支一扶、考取公务员、研究生、选调生、出国留学等就业形式,质量就业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最重要的就业指标。会计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质量就业率是54.18%、79.52%、98.95%;金融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质量就业率是55.88%、76.22%、66.14%;工商管理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质量就业率是51.14%、77.03%、79.39%。总体来看,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并趋于稳定,除金融学院2011年外,其他学院、其他年份人才、灵活就业的数量在不断下降,说明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在不断提升。 从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出路看,有就业、考研升学、考取公务员、出国、创业等多种途径;从就业的行业看,也具有广泛多样性,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企业单位又有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特征。虽然这些数据展现的就业形势是可喜的,但在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就业期望值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隐忧,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 二、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财经类毕业生对国家、省政府出台就业政策的了解 了解和熟知近期国家、省政府出台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更好地指导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前提。在抽样调查中发现,对现行的就业政策很了解和一般了解的占37.06%,不了解占54.7%,不清楚占8.82%,说明近6成以上的财经类毕业生对国家、省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求职与择业。新时期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应该成为每位毕业生熟知的内容,这样对于财经类毕业生来说才会有更多方面的选择,也会使得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所提高。 (二)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作用 目前学校在大一、大二期间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就其作用,我们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1.76%的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且有所行动;68.23%的学生有过规划,但感觉空泛有些不切实际;认为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作用且非常实用也仅占31.18%。可见,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时效性有待增强。 (三)财经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意识 为了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连续出台了创业政策,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而在此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考虑自主创业占15.88%,但存在创业的资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76.47%的毕业生认为不适合或暂时没有考虑过创业,创业条件还不具备。财经类毕业生创业意识较为淡薄。 (四)财经类毕业生职业综合素养 职业综合素养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养。抽样调查显示,75.29%的财经类毕业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较为重要,学校应重点加强对财经类大学生专业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这表明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是从业的必要条件。74.7%的财经类毕业生认为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是相关工作实习经历,认为学校应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以适应招聘单位岗位要求。此外,较强的学习力、较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也体现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对毕业生的新要求。 (五)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期望值 大多数财经类毕业生认为只有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报酬,才有用武之地,才能体现自身价值。所以,财经类毕业生在就业地点、单位性质、薪酬选择上的期望值一般高于其他专业。本次抽样调查显示:就业城市首选为京津沪等一线城市的占31.18%,二三线城市占48.82%,选择中小城市的只占12.35%。对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39.41%的毕业生选择2 000元~3 000元,11.76%的毕业生选择在3 000元以上。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高薪资、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是众多财经类毕业生的首选,而下基层、民企、中小企业一般都是下下策,是无路可走的选择。于是出现了财经类大学生“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状况。① (六)财经类毕业生对所学专业认同与就业单位的一致性 如果回到四年前,“你还会选择目前所就读的学校和专业吗?”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62.12%的毕业生表示还会选择目前所就读的学校和专业,专业认同度较高。关于找工作时“你怎样看待专业对口的问题?”28.23%的毕业生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58.82%的毕业生选择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是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障碍之一。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是有些专业可以相通,如贸易经济与国际贸易、金融与保险、工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等。任何专业,都对应着某个职业群,甚至若干个相关的职业群。财经类毕业生既要看到专业与职业的区别,又要看到其关联性。 三、提高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增强财经类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熟知程度 当前政府、学校、学院的就业网站虽然设有有关就业政策的信息,但不系统或者由于陈旧、更新不及时等原因导致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比较匮乏。因此,各部门要逐步完善就业政策宣传途径。一是政府部门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采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文件等形式进行宣传,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深入人心。二是高校要努力开发资源,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和更新就业信息与就业政策。建立不同层级的信息网络平台,尤其是建立院级信息平台,以便有更强的针对性。三是通过课堂讲授、举办专场的就业政策讲座等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和解读。高校、学院可针对不同的就业群体举办专场讲座,如创业政策专场、三支一扶专场、参军入伍专场等,以使财经类毕业生充分了解并运用国家的就业政策,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实现就业。 (二)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学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 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准确地认识自我,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促进自主学习,实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的合理匹配,提升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机会,实现学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一是应加强对财经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制订以及实施。通过教育使财经类大学生分配好大学生涯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其他综合能力培养的时间比例,树立明确的目标。二是在院、校两级设立就业指导咨询室,为财经类毕业生提供政策指导、职业生涯发展、简历撰写、面试技巧、增强自信心等个性化服务。三是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分专业教学。专业不同,意味着将来的职业和岗位的不同,不同的职业和岗位对求职者的知识、能力、个性、品质有不同要求,专业教育和分专业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四是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吸引力、趣味性、实用性与实效性,加强个性化指导,即一对一指导,为财经类毕业生提供全面就业指导服务。 (三)选择适当的创业项目,鼓励财经类毕业生自主创业 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如国家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减免税收,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打算创业的财经类毕业生来说,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一是要加强对财经类毕业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包括创业的激情与创业意识,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创业精神,培养一定的创业知识素养,创业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创业者的综合能力等。二是带动财经类毕业生了解创业常用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使用范围,创业目标的建立,创业资金的积累,创业项目的寻找等,一旦条件成熟,即可投身创业。三是创业项目是关键,财经类毕业生可结合专业知识创办诸如管理咨询类公司、财会类培训学校、记账公司、网络营销等项目;四是高校要创建创业园、创业见习基地等,为有创业意愿的财经类毕业生提供交流锻炼平台,科学指导财经类毕业生创业。 (四)财经类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地定位自我 财经类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就业面较为广泛,因而部分毕业生过高估计自己的才能、实力,导致就业难。因此,财经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根据岗位需求不断调整就业思路,立足职业长远发展,放低求职心态,从基层做起;在择业过程中,不要把高薪高职作为求职的唯一标准,选择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对财经类毕业生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工作地点选择上,除京津沪等发达城市以外,二三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人才需求量仍然很大;在择业判断标准上,可以更加注重就业单位在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对员工的技能培养以及休假体制等隐性的优势,而不仅仅考虑薪金的多少。 (五)增强实践及动手能力,提升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时虽然选择余地较大,但没有工作经验无疑是他们就业的最大障碍。因此,提高财经类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积累实习经验,显得尤为重要。一是针对用人单位对财经类毕业生要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利用寒暑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加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筹码。二是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又要增强实践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财经类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根本要求 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根本,对于财经类毕业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岗位特殊,如薪资、人力、财务、现金、柜员等,注定了他们不能欺骗单位,不说谎、不弄虚作假,工作中讲信誉,不为人情、权势、职位所动,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用人单位的保密制度,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就会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器重。 财经毕业论文:论提高财经院校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摘要】 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着与其他学科显著不同的特点,本文从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出发,剖析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现状及成因,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出了正确树立教学理念、实行毕业论文导师制、严格规范管理等措施。 【关键词】 财经院校统计专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通常是在统计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在第8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过程,计6学分。毕业论文从确立选题到搜集文献资料,从开题研究、分析论证到论文撰写,都需要高度专注、潜心思考,是所有教学活动中,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最强的环节,是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综合能力最集中的体现。 一、从统计学专业特色看统计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学和数学知识,系统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理论和实践综合业务素质兼备,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经济调查、信息管理与咨询、数量分析与预测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财经院校统计专业的特色是依托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与经济学、管理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注重产、学、研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环节,着重提高学生独立组织统计调研活动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某一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与其他各类理科论文及经济学论文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专业性、统计实践性、科学创新性。 二、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及成因 1、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然而近几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缺乏创新性。创新是要求学生通过统计专业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积累,很好地将统计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实质性学科相结合,创造性地加以应用。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在论文中进行了一些文献的综述,或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但也只是进行简单地罗列,而大部分论述也只是根据书本或文献资料,进行简单地重复。尽管一些同学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但所写的论文不能很好地结合文献综述内容,阐明自己的写作观点、写作目的,在论点、方法上鲜有创新。 (2)论文数据来源单一,参考资料不充分。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结合第八学期的社会实践或参加各种类型的统计实践活动去完成。但多数学生没有认真进行社会实践,只满足于年鉴、网络等一些工具资料,闭门造车。撰写的毕业论文要么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要么也只是参考他人的文章,置换新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不同的结果,根本谈不上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查阅参考资料时,多数同学都能阅读一定数量的中文文献,但外文资料几乎没有看过,随便从网络下载一些外文资料,列示在附后的参考文献中,以应付学校对外文文献阅读量的要求。 (3)专业功底不深。学生论文答辩是就学生论文写作有关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选题原因、研究价值、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创新点进行考察,同时还要考核学生与论文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辩组教师就论文中有关问题向答辩同学提问,而具体体现在答辩中的一些情况是,真正落实答辩的为数不多,一些同学只就自己的论文做简要的陈述和说明,基本上是有答无辩,更有个别同学对一些统计理论和方法掌握得不够准确和透彻,有些理论回答模棱两可,而对于有些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也是模糊不清,导致方法的误用和滥用。 (4)管理松懈。学生开题现为第七学期末,照理来说,论文已经布置,学生就应着手开始撰写,但学生不是将毕业实习与撰写论文同步进行,而是忙于找工作、考研,加上一部分学生在家就近分散实习,学校难以对毕业生实施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只能通过网络与其进行简单沟通,因此对毕业生撰写论文缺少必要的指导,加上有些指导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能力差,对指导学生论文不够得力。 2、影响和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成因分析 (1)学生本身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写作态度不够认真。目前,学生毕业后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有的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前,就已经考研;有的已落实了工作单位;有的毕业生忙于各类招聘考试,或奔走于就业单位的应聘,无心在撰写毕业论文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成绩对就业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根本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和开题报告中拟定的写作进度撰写,而是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在临近答辩前一个月,东拼西揍、甚至抄袭等,匆匆应付了事,根本谈不上提高论文质量。 (2)有些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交流时间少,见面时间短,缺乏定期交流与审阅制度,甚至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写作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3)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时间短,质量难以保证。虽然论文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布置,但学生要实习、找工作、准备各种考试,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时间也只有五至六周左右的时间,而且与多数学生毕业找工作同步,这势必导致论文的“拼揍”、“掺水”现象严重,质量下滑。 (4)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欠缺,专业训练不足是制约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完成论文的能力不足,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平时任课老师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就某一问题撰写文献综述,学生也只是东拼西凑或抄袭,敷衍了事,根本起不到训练的目的,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学生只会学习课本知识,只会让老师牵着走,一旦放开就无从下手。学生缺乏前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成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瓶颈。 三、提升统计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加强管理,凸显专业特色,全面提高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需要由教师和学生、院方和校方、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在统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为统计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时机就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因此,教学单位除了建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外,还要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和总结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毕业论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解决了认识问题,增强双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老师和学生才会重视毕业论文,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2、积极探索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新模式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统计人才需求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后劲。学校有统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专业实践基地,学生实习时可利用实习单位的统计资源,在实习单位的科研力量与学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这不仅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统计人才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就业平台。 3、实行毕业论文导师制,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 文成于思,思基于学。论文的选题、写作是一个阅读和反复思考的过程。只有大量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文献,了解本学科前沿理论,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在阅读和思考的多次反复中才能确定论文选题并加以完成,这样的毕业论文才会有新意、有价值,而这一过程对我国高校本科生来说几乎是空白。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笔者建议对本科生实施集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及毕业论文撰写为一体的导师制度。从大二学期末就指派导师,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一致性原则,组建以导师为核心的包括大三、大四学生在内的调研小组。导师的责任是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报告的撰写;为学生指定阅读课程之外相关专业的报刊书目,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师所研究课题的调查、资料搜集、信息分类、加工整理等工作,并训练学生撰写专题文献综述、小论文;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或社会调研,收集、整理原始数据和资料;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4、加强对学生专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进行毕业论文的创新改革 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从选题、收集资料、确定论点、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之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统计专业学生在大二、大三开始,就有统计专业课程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运用统计专业知识和统计思维方法写作统计学术论文的能力,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通过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从大四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统计工作的实际,撰写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对实际部门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并可将质量上乘的在统计专业期刊上。如果公开两篇或两篇以上,可免修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大大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5、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严格规范管理 几乎每个高校都有学生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安排指导教师、论文格式、撰写实习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评定等具体工作布署、具体要求、完整规范的质量管理和检查评估系统,关键是要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对于指导教师而言,要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对学生论文中的所有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进行认真核查,对文中计算结果要验算,保证论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把握好学生论文的初期、中期阶段的检查和定稿的质量关。对于管理部门而言,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应配合教学部门,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既要对学生检查,也要对指导教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毕业论文工作有序正常地进行,为各项制度与措施的贯彻执行提供保障。另外,还应重视论文答辩这一环节,这样有肋于提高学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鉴别论文自我撰写的真实程度,提高其表达能力。 财经毕业论文: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与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高校扩招在量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整个社会劳动力由以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如何拓宽就业渠道,本论文正是针对该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和理论深化,将新思想推向社会和市场,新理论付诸实践,在和谐的基础上求新创特。 关键词:非财经院校;会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 一、调研背景 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得到空前 的发展,本科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形成了“校校办财经”的新格局。但随着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整个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非财经类院校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问题逐渐凸现,而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会计专业毕业生任何进入市场,完成严峻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国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如何和重点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竞争,在就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一个值得调研和研究的。 二、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院在1982年开办会计学本科专业,十几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的模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先进。近几年我院采纳了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办学优点,同时结合了工科院校的一些特点来完善我院会计学专业的建设。现在,以我院会计专业连续三年的实际就业情况和重点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平均就业率相比较,来说明非财经院校会计毕业生所面临的严峻就业现状。 由此可见,我院会计专业的就业率跟重点财经类院校相比很远,考研率也相差较远。那么,我们非重点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就业如何拓展渠道,这就值得探讨和深思。 2、近三年我院会计专业就业去向情况 从区域上看:几年前学生就业的城市集中于省会、直辖市、沿海开放地区和城市;近二年,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吸引了较多的毕业生。但终究学生就业方向还是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经济状况好,就业机会多,有利于毕业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另外这些地区较注重学生的素质,而非学校的名声,这也是学生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单位性质看:几年前国有大型企业、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较旺;而近二年,这些单位对会计需求较少,民营企业和个人私营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变得较旺。 从不同规模看: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渐对会计专业本科人才饱和,而中小型企业逐渐成为会计人才需求的主力军。 由此可见,随着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饱和需求,金融事业单位的裁员和报考公务员难度的增大,目前会计学生逐年增加的就业方向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自主创业。 三、 调研反映的问题分析 从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看,2005年是国家本科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年,全国毕业生超过785万,净增加400万。从我院会计专业来看,基本保持“供求两旺”的状态,但截止到2006年5月,会计专业就业形势远没有2005年好。 调查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普通高校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规模适度,从2006年的毕业趋势看,供稍微大于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其人才的需求应平稳发展,不能再扩大对会计学生的招生了。 就业率来看,我院本科会计专业就业率明显低于重点财经院校的就业率。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公司都愿意要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并且重点院校的继续深造率和出国率较高。 从供求的关系看,供求双方的矛盾仍然突出,会计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就业方向广泛,但是,虽然目前的招聘会众多,但是招聘要求上却标着“有X年工作经验”的字样,让我们的毕业生望而却步。另外,很多毕业生的就业着眼点仍放在沿海一带的中心城市和大都市,不愿意去一些边远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是最缺乏这一类人才的,因此这种供求的矛盾在短时间内仍无法得到解决。 从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心理预期看,我院一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目前,我院毕业生的择业观、价值观还有一定的偏差,就业观点过于狭窄,求职过程中只局限与本专业对口的行业,“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没有深入毕业生的心里,一些毕业生和家长一心还想找“铁饭碗”;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不想在不好的单位“受苦”。 从就业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匮乏的就业信息,信息通畅是成功的保证。在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信息来源不足对我院毕业生来说无疑是更加沉重的问题。学校组织的各种招聘会是学生主要的就业渠道,但去年我校组织的招聘会上,经济管理类的需求仅有7家,需求不足15人。 从学生的生源来看,我院农村生源占毕业生的一半以上,农村毕业生毕业后不愿回到家乡,这就意味着他们想要留在大城市,而家长与用人单位没有任何联系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就业问题,这无疑加大了这部分人就业的难度。 四、 积极创新和拓宽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 多渠道的获得就业信息,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将学生进行合理的推荐。一方面,我院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在有用人单位来学校时,能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了解用人的方向和名额,并积极争取新的名额。另一方面,我院还积极的向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推荐。在推荐的过程中,我们引入了“推销员”的理念,工作人员可以把自己想象为一名推销员,面临巨大的买方市场,积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 大力加强自主创业的扶植力度,树立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在毕业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为学生就业提供能力和方法的指导。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定位;养成职业道德――敬业;掌握就业能力――专长;选择职业道路――择(创)业。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不仅仅要强调岗位的适应性,更要注重人的职业潜力的开发和创业型人格的塑造,特别要强调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掌握,激发其创业的需要与动机,从思想上实现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跨越,为其就业空间的拓展提供积极的准备。 支援辽西北建设,鼓励会计专业毕业生为西部建设发挥作用。利用西部的优惠政策为自己多积累经验。该计划由团辽宁省委发起,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组织实施,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在省内普通高校招募500名应届毕业生,到辽宁西北部省级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两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工作。 改革会计教学体系,增强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培养。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会计人才,教学应把握培养目标,突出会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职业岗位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不仅表明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教学的质量,而且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非财经类院校教学诸环节中,实训教学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注重点。将学生实训教学与就业工作相结合,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达到学校与社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赢的最佳效果,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种有效的创新手段。 完善就业制度,形成保障机制。通过采取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明确有关部门职责,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就业运行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的改革步伐,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和手段,建立一个新型毕业生就业机制,使之成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体制保障。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应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育人――用人机制,举全社会之力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尤其对于非财经院校办会计专业来说,如何做好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既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非财经类院校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政治稳定。 财经毕业论文:西北地区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分析 【摘 要】截至2015年,西北地区财经类院校共有7所,区别于其他地区、其他类型院校,有着自身特点。文章在分析西北地区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就业市场供需不均衡状况做了进一步研究,并提出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法,试图实现就业市场的均衡。 【关键词】西北地区财经类院校 毕业生就业市场 供需不均衡 一、西北财经类院校基本情况 截至 2015年,西北财经类大学共有普通本科7所,其中陕西省有5所院校,分别是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甘肃省有1所――兰州财经大学(原兰州商学院),新疆1所――新疆财经大学。 西安财经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创建的西北贸易学校。200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陕西经贸学院与西安统计学院合并组建西安财经学院。201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统计局签署协议,共建西安财经学院。西安财经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和统计学科为主干,文、法、理、工、艺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 西安外事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92年的西安外事服务培训学院。200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外事学院。2009年6月,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西安欧亚学院的前身是西安涉外人才培训学校,1998年1月1日更名为西安欧亚培训学院,同年获批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资格。2000年5月,在西安欧亚培训学院的基础上建立西安欧亚学院。2005年1月25日,晋升为民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 西安培华学院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民办公助性质的西安培华女子大学。2003年4月16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十二省区首所民办本科院校。 陕西商贸职业学院成立于1997年6月。2002年6月升格为具有国家统招资格的陕西国际商贸职业学院。2008年5月,经教育部和省人民政府同意,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成为陕西省七所具有招收本科生的民办大学之一。 兰州财经大学始建于1952年。1981年兰州商学院成立, 2015年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是黄河上游甘青宁三省(区)唯一一所财经类普通高等学校。 新疆财经大学前身是新疆财经学院,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为今名,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学、法学、理学、工学协调发展的自治区重点建设大学。 西北地区这7所财经类院校性质不一。其中,西安财经学院、兰州财经大学、新疆财经大学为二本公办院校,其余5所为民办本科院校,金融、会计、财务管理等财经类专业都是这些院校的热门专业。 二、西北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及其特征 毕业生就业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以毕业生提供的服务和劳动为商品,实现商品交换的场所和地点。广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实现就业,与用人单位之间交换关系的总和。在这种关系中,供给方是准备走向社会谋职的学生,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择业意向、工作能力等条件选择工作单位;需求方是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用人单位,他们根据岗位要求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择优录用所需人员。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不是孤立的、突变的、跳跃性的,而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西北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由于高校所处区域位置的特殊性以及财经类专业的性质,具有其不同于一般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特点。 (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学历层次跨度大 财经类专业与其他类专业相比,不必投入太多资源即可办学。虽然西北地区财经类院校仅7所,但各省各类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师范院校设有财经专业,而且职业中专、职业中学也有财经类专业,并且还有规模不等的多所财经类业余学校,其他院校也不顾市场需求,急功近利开设财经类专业,再加上这几年财经类院校自身也在扩大招生规模,所有这些使得财经类毕业生供给量大,层次不一。 (二)财经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类培训班的冲击 财经类专业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导致行业门槛较低。社会上各种类型短训班的冲击使财经类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近几年,各部门各行业纷纷举办各种类型的短训班,如会计上岗培训二三个月,甚至短至一个月就可以稳拿会计上岗证,这些短期培训大都以其部门、行业的垄断优势得以维持。因此,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岗位被挤占就在所难免了。 (三)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需求方,即用人单位,具有地域、隶属和规模上的特点 西北地区这7所财经类专业院校为二本院校及民办院校,来这些高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从地域上来讲,多数处于本地区或西北地区,较少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单位;从用人单位的隶属上来讲,地级市属单位就业的比例较高,其次是省属单位和县(市、区)属单位,较少有中央直属单位;从单位性质和规模上来讲,很少有金融部门、国企以及大中型企业,多是基层单位、中小微规模私企等,市场需求面较为狭窄。 三、西北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均衡状况分析 从西北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征分析中可以得出,市场存在供需不均衡的状况,包括总量上的不均衡和结构上的不均衡,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聘难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总量不均衡 1.就业市场供给量持续增加 从总量上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早期的精英教育阶段已逐渐步入了大众教育阶段。高校持续大规模的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进而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以西安财经学院为例,从2010年到2015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签约率基本呈下降趋势。2014届、2015届的就业率有所回升是由于近几年研究生扩招,本科毕业生升学比重增大。 数据来源:《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图1 西安财经学院2010届―2015届本科毕业生 就业人数及就业率 2.就业市场需求量不足 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全年主要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同比增长6.9%,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降至10%,这是自1991年以来最低水平。随着钢铁等重点工业产品的需求陆续接近或达到峰值,房地产多项建设指标出现历史性转折变化,出口增速回归常态,部分传统领域摊子铺得过大、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步暴露,投资增速持续下滑。 根据奥肯定律,在技术稳定的社会,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存在一个稳定关系。如果经济增长率下降,意味着劳动就业的增长率也会随之下降。我国经济增速和固定资产增速下降直接影响对就业拉动能力,进而在整个就业市场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需求必然受到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就业市场供给增大,需求量不足,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总量的不均衡,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不均衡 从总量上来看,毕业生就业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从结构上来看,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在不同的专业、区域和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别。 1.专业结构之间供需差异较大 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毕业生在技能、经验、知识等方面所体现的专业素养与需求存在差异。有些专业的设立和发展能够适应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学生就业情况就较好;有些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另外,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用人单位录用时考虑的重点。有些专业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课程较少等问题,致使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职业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强以及缺乏职业规划,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以西安财经学院2010届―2015届9个院校本科就业率为例,各专业就业率在这5年间的就业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信息类专业就业率逐年上升,统计类专业各年的起伏波动较大,会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些专业结构上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需求。 2.性别差别明显 财经类院校有其自身特点,男女比例严重不均衡,女生所占比重大。以西安财经学院为例,2015届4624名本科毕业生中,男生1160人,占比25.09%;女生3464人,占比74.91%。然而,在同等条件下,企业通常愿意录用男生,女生只有比男生优秀很多的情况下才会被录用。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对女生的要求近乎苛刻,对女生提出了职业以外的一些要求,如身高、体重、容貌等要求。因此,在财经类院校,男生的就业率通常明显高于女生。 3.区域差别明显 西北地区财经类这7所院校是普通高等院校,其生源多来自西北五省。如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西北五省区生源就有3452人,占本科总人数的74.65%。受地区、思想意识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也绝大部分集中在西北地区。下图是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经济区域就业地分布情况。 图2 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经济区域就业地分布图 四、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均衡 根据上述对西北地区财经类院校就业市场特征的分析以及市场供求不均衡的状况,要想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实现就业市场均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握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高校应紧盯市场需要,主动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让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挂钩,做到围绕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高校新增专业要有超前意识,但不要盲目设置热门专业来“凑热闹”。只有在对市场信息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到专业设置“提前半拍”,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合拍。同时,专业的不断调整也将有助于激励高校提高办学质量。 第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专业特点,改革专业课程,注重实践环节。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应用型、技能型的课程和学时;另一方面要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联系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 第三,学校、社会齐努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高校应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组织资深教师开设生涯辅导课和就业技能培训课,让大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的就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就业心理准备、求职技巧等,系统地掌握生涯发展的知识,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潜能和素质有全面的认识,为将来就业做好心理和职业准备。 财经毕业论文: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摘要]在现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是较乐观的。虽然财经类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状使得就业压力增大,如果对本学科就业竞争力有着清醒的认识,能够准确地定位毕业去向、做好就业策划,就能够做到促进毕业生更快、更好地就业。 [关键词]财经类 高校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 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我国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促进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统计,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比2010年的630万增加了50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国家最近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到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速度泛黄,将抑制2008年及以后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可避免的将影响企业的扩张,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会有大的增长。对于今后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将不容乐观。但我国经济的发展总体形势向好,势必会拉动经济的不断整张,相应的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 财经类高校毕业生是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怎样抓住历史机遇,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机会,准确定位毕业去向,做好就业策划,是值得老师及学生探讨与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价值规律”。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国家连年扩大招生使得大学生的数量骤增,造成了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过于求的现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更难。社会转型带来的劳动力供大于求,也导致社会对毕业生需求数量趋于减少。 (二)财经类高校增加过快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 很多高校包括民办大学都设财经类专业,一些非财经类院校和综合型大学纷纷上马开设了金融、国际贸易、财会审计、市场营销、经济法等热门专业,造成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短时间内猛增,质量也难以保证。在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下,也加剧了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二、提高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提高就业竞争力,也有赖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使学生人数倍增,但高校本身的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培养模式却没有跟上大众化教育的步伐,依然停留在精英化的教育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多样化,并且必须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2008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把就业同招生工作与专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就业指导专家建议,高校经济类专业尤其是财会和金融专业的学生,应该做到熟悉和掌握商务管理、国际会计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当代最新的管理学理论,拓宽自己的视野,努力成为懂经营也能够善于管理的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要努力学习和本专业有关的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税务等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在投资和融资等财务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二)财经类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很多专业来说还是比较好的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财经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2012年的十大热门专业统计显示,目前的用人单位比较青睐经济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有关的数据推测,人才市场需求高居榜首的是市场营销类职位。所以,目前来看,销售类的专门人才在今后几年的需求热度仍然很高,由于营销类专业是大多数高校都设置的专业,所以使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致使营销职位人员的薪金水平较低。但是具备较好的沟通技巧、心态的营销类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还是比较好的。2007的年收入调查数据显示,行业薪金水平较高的就有金融业,金融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强和金融业领域不断拓宽和发展空间的不断扩大,使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逐渐趋于乐观。 财经类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也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和选择,除了我们熟知的财会会计和审计等工作外,其他可从业的领域也有很多。高校应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传统的培养模式,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还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面临就业环境不是很乐观的大环境时,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能够准确地定位毕业去向,做好就业策划,从而学有所长、学有所用顺利就业,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财经毕业论文:财经类院校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高校的会计学院2009届、2010届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手册、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评阅小组与答辩小组评阅意见、毕业论文成绩单等实地调查;学校与部分二级学院论文教学工作制度及执行的跟踪调查,面向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学院管理、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问题与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实地调查 问题与改进 一、引言 毕业论文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职业责任、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毕业论文是多方位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近些年来高校毕业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如何改进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本文选择某高校会计专业2009届、2010届毕业论文为样本,学生人数为533人,剔除资料不完整的部分,有效样本为523人。调查资料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绩、毕业论文指导手册、指导教师意见、评阅小组意见、答辩小组评语等,逐一翻阅手工整理。针对学生设计了问卷,包括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的调查、对学生论文写作的调查、对老师指导的调查、对论文答辩的调查、对学院对论文工作的管理的调查。每一选项下均设置了被调查者发表已设计选项以外内容的栏目。问卷采取五级打分的方法收集整理。发放对象是某高校会计学专业刚刚完成毕业论文的2011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190份,有效问卷为185份,其中对教师指导、对论文答辩、对学院对论文工作的管理的调查部分的有效样本为167份。为了解毕业论文组织情况,对样本大学的会计学院2010届与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以及其他三个二级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的制定与执行等,逐一整理与跟踪。 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管理调查与分析 ( 一 )问卷调查结果 现行本科培养计划中,没用对学年论文、课程论文的具体安排。学生在做毕业论文之前未能接受论文教学的相关训练。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见表(1)。上述调查显示:59.46%的同学认为缺乏前期训练,部分同学还补充到“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而对于是否缺乏写作的基本知识,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意见,同意的仅占45.95%。不少同学均补充强调要加强前期的相关训练,如“希望学习前届的优秀论文”、“开展论文写作基本知识的训练”、“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增加相关课程”等。 ( 二 )毕业论文工作流程调查 本文对样本大学4个二级学院毕业论文工作流程的文本整理与后期执行的跟踪,结果如下:(1)毕业论文工作主要时间节点的计划。依据会计学院对2010届与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以及相关二级学院对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将论文主要工作分为:学院动员(学生开始工作)、导师与学生见面(导师开始工作)、提交开题报告、提交初稿、提交定稿、答辩等项。调查结果显示(受篇幅限制,调查数据略):学校规定“第六学期结束前,二级学院组织布置毕业论文动员工作;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于第八学期第十二周开始”。调查对象中仅只有一个学院的启动时间符合要求,其余均在第七学期开学初,答辩时间均符合规定,实际上缩短了论文的工作总时间。样本单位的论文总工作周数分别为31、33、30、25不等。(2)毕业论文主要工作时间的计划。根据学校规定,论文从动员到答辩的全部工作时间约为32周(不包括期间的寒暑假时间)。为分析各类工作时间安排的情况,将主要工作期间分为了5段:布置论文――师生见面;师生见面――开题报告定稿;开题报告定稿――提交初稿;提交初稿――提交定稿;提交定稿――答辩。调查结果显示(受篇幅限制,调查数据略):总的工作时间均为31周,比学校规定时间缩短了1周。对2011届总时间的分布看,第2、3、4段作为指导与写作的实际可用时间(其他的时间一般是学院实施相关分配导师、检查审核、评阅、答辩组织等论文的管理工作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为58%。本文同时调查了本校其他二级学院的工作计划发现,其比例为73%、70%,对会计学院安排的合理性有所质疑。基于对初稿写作的难度的判断,样本学院对第3段安排的时间最长,且期间包括了寒假。本校有的二级学院采取的做法是“3短4长”,而非“3长4短”,两种方案如何选择还需谨慎。第1段的时间中包括学生熟悉论文写作要求,初始选题,以及学院分配老师等,样本学院的时间安排均比所调查的其他学院长(4周、5周),如何规划更合理需要商讨。(3)毕业论文工作程序的执行。通过对会计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程序的部分执行情况的调查发现:第一,时间节点的执行情况缺乏刚性。如部分学生开题报告的定稿提交时间由规定的2010.11.12,拖延到2010.12.9;而对预期不交论文者并未按原规定的处理。第二,部分工作未履行。如应由学院组织的中期检查,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对开题报告、学术不端检测的抽样审核,以及论文成绩的最终认定等均未按要求实施。第三,部分工作程序未规范。如指导、评阅、答辩未通过的后期补答辩等程序,以及论文的归档、总结等工作缺乏不要的规范。从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论文工作程序安排是值得推敲的,如何在既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使用、最有效的使用的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必须合理安排与严格执行。 ( 三 )教师指导人数分配及执行统计 教师指导学生人数的调查结果见表(2),教师指导数量超过学校规定(一般不超过8人)。2009届与2010届的统计结果显示:人均指导人数为12.8人,最高为21人,最低为6人。辅修学生论文指导增加了导师的工作量。 三、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调查与分析 ( 一 )教师指导方式与指导次数统计分析 以学生填写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的记录为依据,对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指导方式采用以及指导次数调查。指导次数包括选题开始到论文定稿为止的期间内。指导方式分为:面谈、电话、邮件等。调查结果见表(3)、表(4)、表(5)。从调查结果看,(1)教师指导的工作量大,63.27%的教师人均指导次数在6-10次,最高为33次,平均为9次;(2)从指导次数反映的教师指导的工作量不均等,最高(33次)与最低次数(3次)差距甚大。(3)在三种指导方式中,面谈采用较广泛,电话方式相对较少。未采用面谈的为7人;未采用电邮的为31人;未采用电话的为67人。(4)上述数据来源于学生填制的手册,由于个别学生提供数据的不够准确,会影响对本问题的分析。 ( 二 )指导教师、评阅小组、答辩小组评阅意见调查分析 根据学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条例”的要求,将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内容要求分为:选题、研究工作、质量水平(论点、论据、论证、行文或结构、贡献与创新)、不足、结论意见五项记分,每项1分。将评阅小组的评阅意见内容分为:选题、论点与论据论证、结构与研究方法、贡献与创新、不足五项记分,每项1分。将答辩小组的评阅内容确定为:论文质量、论文陈述、答辩情况、结论意见四部分,另加意见书写认真情况。每项1分。调查结果见表(6)。从表(6)看,(1)指导教师评阅意见的撰写内容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评阅意见存在缺漏,较为完整的仅占18.29%。缺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完成论文的工作,以及论文的不足等方面。评阅意见分别有电子版与手写板两种形式,在电子版中存在复制的现象,手工版中存在书写欠整洁的问题。指导教师填写评阅意见的认真程度可见一斑,如何规范值得关注。(2)评阅小组的评阅意见的撰写内容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较为完整的比例低,仅占12.06 %。绝大部分存在缺项其中缺一项的占60.70%。对于27.24%缺2项级以上的评阅意见是要重点关注的,缺项主要集中在对贡献与创新、不足的评价。部分评阅意见存在缺乏针对性,只是一些适用于不同论文的套话,甚至直接复制等。论文的英文摘要的质量如何、附件情况等基本没有涉及,只有极少数评阅中评价了数据处理能力。(3)评阅小组的评阅意见的撰写内容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填写完整的仅占5.06%,大部分答辩小组的评语属于基本符合要求,不同程度的均存在缺项。48.25%为缺项为2项及其以上,接近半数,其中12.45%的评语问题较多的。评阅填写字迹潦草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有缺项的评语首先是填写的字迹潦草、不认真。综合对导师评阅、评阅小组评阅、答辩小组评阅的调查,集中反映出,教师层面对论文指导工作缺乏严谨认真的态度。在对论文指导手册的调查中还发现,对比学生与教师对论文完成总结的填写情况,教师的完成质量低于学生,这也进一步表明教师对此项工作的态度的确存在问题。 ( 三 )教师论文指导调查分析 (1)教师指导中的问题学生没有明确看法表(7)。对与第1、2、4、5、6项所涉及的教师指导中的问题,被调查的学生没有一致的看法。只是对教师之间对论文的要求存在差异有44.16%。(2)老师应及时纠正学生选题不当的问题。本选项并非反映存在的问题,只是学生对教师指导的想法。70.06%的学生持赞同意见,可以认为学生对选题是十分关注的。(3)师生交流应采用多种方式和增加次数。前面已有从学生写作层面提出了与老师沟通的建议。本部分实际上是学生对教师指导的看法。调查结果表明:65.27%认为目前邮件交流是主要形式,由于实习影响了面谈的次数。部分同学还建议:学生应主动找老师,教师尽量留多种联系方式方便联系,结合邮件方式可多进行电话交流,增加面谈次数。(4)应加强老师对论文的指导。在改进老师指导的调查中,部分同学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如:指导过程中应要求更严格,学校应统一安排时间指导,适当安排指导会,教师可以更早些与学生沟通等。 四、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分析 ( 一 )毕业论文形式调查与分析 以学生论文为主要调查对象,具体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适当性、构框架的完备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文字图表的正误性、文字图表的正误性、参考文献的充分性。根据学校的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学院的现行做法与统计分析的需要采用的分类标准见表(8)。(1)选题宽泛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上述统计是仅仅从选题的字面上的分析,但是,从中也能不同程度的反映一些问题。一是少数选题偏离专业。表中的6份不当的选题基本属于此类。如“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和管理研究”、“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合理性研究”等。二是目标宽泛的现象也有一定的数量,如“论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我国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三是部分题目的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存在歧义。如“论我国物业税转实的税率设计”等。四是比较恰当的题目的比重仅占14.56%。选题中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握“小题细作”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论文结构框架的明显缺项比例低。结果分析: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论文结构合理,有明显缺项的仅占0.78%。尽管在结构完整性方面问题较少,但是13.62%的结构体例一般化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3)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规范研究仍然是当前主要的方法,47.86%的学生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实证方法的应用已经有所开展。8.56%学生开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规范研究的同时部分同学(27.63%)注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方法还未能在毕业论文中采用,调查工作的难度与工作量也许是其中的重要原因。(4)图表使用有限,文字差错低少。调查结果见表(9)显示:70.43%的论文不存在文字表述的错误,且无严重错误的发生,文字表述的差错率较低;部分论文存在小的差错或偏误,占比为26.85%;7份错误严重的论文是值得关注的,占比2.72%。论文对图表并用的并不广泛,占41.25%,尤其缺乏对图的运用,仅占7.78%。16.73%的学生并未使用图表的形式,一方面是论文本身不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是学生对图表的使用不重视。(5)参考文献的运用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参考文献数量基本上在15篇左右,25篇以上仅占11.73 %,本科中还有极少数(2.81%)在5篇以下。参考外文文献的数量基本上在1-5篇,但是有37.5%的学生没有外文文献。即使标明有外文参考文献的论文中,对该文献的具体运用,也仍令人质疑。参考文献的时间基本为近5 年,在时效上还是基本符合要求的。 ( 二 )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分析 如表(10)所示。(1)论文写作的时间投入有限。43.78%的同学认为写作投入的时间不够,高于不同意的比例(38.38%)。57.30%的同学认为考研、实习影响了论文写作。有的同学要求“安排更充裕的论文写作时间”、“提前交初稿的时间,增加修改时间”等。(2)对选题及开题报告的完成现状的判断分歧不明显。对选题与开题报告给出的两项调查结果意见差异不明显。同意选项5的比例(87份)略高于不赞同的比例(65份),认为开题报告基本到位的比例(79份)略高于认为不到位的比例(71份)。(3)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对所设计的8、9、10、11选项持赞同意见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分别为:68.35%、48.65%、50.81%、68.35%。至于论文是否存在借鉴引用的内容较多,被调查者各持己见。(4)普遍认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够。75.68%的同学赞同和非常赞同,有的还建议“和指导老师多交流,尤其应该多些面谈”。各选项的“说不清”档级的填列人数基本在30-40份,平均为35份,占比18.92%。这部分同学实际上是没有发表意见。 ( 三 )毕业论文成绩调查与分析 调查样本为20009、2010届学生毕业论文,共523份。将论文成绩分为以下5个等级,分布情况见表(11)。基于论文的总评成绩由导师评阅成绩、评阅小组成绩、答辩小组成绩三部分组成,即:导师的评分×35%+评阅小组的评阅分×35%+答辩小组的评分占×30%。按此构成情况,对成绩构成做进一步统计分析见表(12)。成绩总体分布统计结果表明:成绩主要集中在“良”、“中”占比为80.50%; 90分以上的论文极少,仅为0.57%。成绩构成情况统计结果表明:(1)从论文的平均成绩看,导师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类成绩呈递减的状况,不论是全体样本,还是分年级与分专业样本、还是分班级的样本均反映出此特点。这种现象,是否表达指导教师评分较宽,还是评阅与答辩评分较严。(2)从最高分、最低分看,仍然表现为导师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类成绩呈递减的状况,且在全体样本、分年级、分专业、分班级的样本中基本也是如此。在最低分中还看到导师未给出不及格的成绩。(3)导师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类成绩中分差达到20分以上的有16份,其中最高为25分。(4)随机抽取52份样本,其中24分样本(约46.15%)的评阅成绩或答辩成绩高于导师成绩,其中有两份的成绩差额分别为19分、20分。也就是说,尽管平均成绩反映出的导师成绩高于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但是,从个案看仍有一定比例的论文显现出相反的状况。 五、结论与建议 ( 一 )调查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学院管理。首先,缺乏对毕业论文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必须充分认识它的相对独立性。但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必须与其它教学环节彼此配合, 相辅相成, 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而现实中将毕业论文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看待, 割裂其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混淆了毕业论文教学与毕业论文写作的关系。导致毕业论文写作前缺乏前期的写作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其次,缺乏对现行框架下实施方案的合理设计。现行毕业论文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工作程序与时间节点”)的设计存在缺陷:已有的内容安排不尽合理;程序不完整、部分内容缺失;已有的内容与要求不清晰等。同时,对现行规范的执行缺乏刚性,监督检查不到位,如教师平均指导人数的突破上线,疏漏对选题的审核、中期的检查、成绩的审核等环节,答辩的时间安排短,最终通过率100%等。最后,缺乏对组织实施的有效监督机制。尚未建立以奖惩导向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学生论文成绩考核不严格、缺乏淘汰机制、通过顺利。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考核不严格、缺乏奖惩机制,教师指导优略无碍,论文教学整体效果差。对管理层的管理职责缺乏必要的考核问责机制,组织实施的管理水平不及。这样的管理机制是影响论文质量的根本原因。问卷调查中,学生希望加强对教师的选择加强论文管理,定期检查论文进程,建立导师淘汰、奖惩机制等。(2)教师指导。一是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不足。一方面是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偏多,导致可能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以“完成任务”的思想实施论文指导工作,面对一项具有极强弹性的工作,个别教师的浮躁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完成过程。问卷调查中70.06%的学生认为老师应及时纠正学生选题不当的问题。应加强老师对论文的指导,增加面谈次数。二是因人施教指导的方法不足。论文的指导是一个具备明显“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每位同学的基础不同,选题不同,研究视角不同,选用方法不同等,使得教师需要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这样的指导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面对学生的需求,教师还面临着一个再学习的问题。但现实中,能有这样工作态度的教师的确不多。三是高质量完成指导的要求不足。学院对学生论文质量与水平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完成指导工作的质量要求。在现阶段学院对学生论文质量的考评相对弱化前提下,教师基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加之学生方面的配合不足,教师也缺乏高质量完成论文指导的压力与动力。因此,尽管教师指导论文数量超过上限,甚至成倍增加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努力,均可按期完成任务。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指导中应严格要求。(3)学生写作。大学期间学院缺乏这方面的教学,学生自身也缺乏这方面的学习。问卷调查中,59.46%的同学认为缺乏前期训练,部分同学还补充到“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而对于是否缺乏写作的基本知识,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意见,同意的比例仅占45.95%。不少同学均补充强调要加强前期的相关训练,如“希望学习前届的优秀论文”、“开展论文写作基本知识的训练”、“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增加相关课程”等。大部分学生存在重“课程学习”、轻“论文教学”的思想,对论文教学环节的学习目的认识不清。主要以“如何能顺利通过”为目标,而没有过多的思考通过论文教学希望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在面对就业实习考研几项工作的时间冲突,从完成的顺序上,论文一定是在最后。而且,投入的时间明显不足。问卷调查中,43.78%的同学认为写作投入的时间不够,高于不同意的比例(38.38%)。57.30%的同学认为考研、实习影响了论文写作。有的同学要求“安排更充裕的论文写作时间”、“提前交初稿的时间,增加修改时间”等。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反映出专业研究能力的匮乏,写作知识与技能的匮乏。普遍存在论证资料信息整理不够,研究证据欠充分,研究结论价值单薄。个别同学在论文中大量借鉴、引用他人的观点, 却不求甚解。问卷调查中,对所设计的:“缺乏对所研究目标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现状的深入研究”“整理参考文献提出研究思路的能力不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不够”、“缺乏实证等多种研究方法应用的训练”等选项持赞同意见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分别为:68.35%、48.65%、50.81%、68.35%。普遍认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够。75.68%的同学赞同和非常赞同,有的还建议“和指导老师多交流,尤其应该多些面谈”。有还要求“多进行电话交流”、“尽量多留联系方式”、“学生应主动找老师”、“学校应统一安排时间指导”、“安排指导会”“增加面谈次数”“教师可以更早的与学生沟通”。 ( 二 )相关建议 (1)毕业论文教学切实纳入教学计划。课程教学、论文教学、实验教学等均是本科教学的不同形式。论文教学的最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品质素养、情报素养、学术素养、综合素养。因此,论文教学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重要形式。长期以来,课程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形式,论文教学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形式。但是与此同时,本科教学又不可忽视论文教学,研究生教学又不可没有课程教学。即使在此状况下,课程教学中通常包括了以课程论文体现的论文教学,论文教学又往往是课程教学的后续。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科的论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通过论文的写作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实施的目标与要求不同,论文教学一般包括:课程论文教学、学年论文教学、毕业论文教学。这三类型也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毕业论文教学是论文教学的重要形式。现实中实际上是忽视了甚至取消了课程论文教学、学年论文教学,导致了毕业论文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基础。增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文献检索专题;热点问题专题;优秀毕业论文点评专题等。部分专题以外聘教师完成。在已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相关的内容。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加强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理论联系实践的专门问题课堂讲授、学生研讨;明确与落实需要完成课程论文的具体课程教学计划。增加对学生完成课程论文、文献检索、调研报告、学年论文等的要求。(2)毕业论文教学实施流程的再造。启动激励竞争机制,允许个别教师指导学生数量超过学校的标准,也允许出现个别教师落选; 提供了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融合的平台;加大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前期(选题前)的指导;增加了对假期时间的利用;延长了论文教学时间,使得学生实习前完成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成为可能。细化落实学院对论文的组织管理,包括:严格执行学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条例”;规范夯实论文动员环节;细化学院对论文的中期检查;明确答辩后再修改、定稿、再答辩等环节的管理;细化指导、评阅、答辩意见撰写要求;试行院系两级答辩办法;增加论文撰写与指导过程的记录等。建立毕业论文教学奖惩机制,既奖励优秀论文、又实施论文考核的末位淘制;既奖励学生,又奖励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建立优秀论文、典型论文后期的出版、推介、使用制度。完善论文总结归档工作。(3)建立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过程评价与最终成绩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事故认定与优秀评价等,确保论文教学质量。 财经毕业论文:对于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政策和经济复苏的缓慢,造成其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财经类作为高校的重要学科门类,其毕业生就业率高于高校各专业的平均就业率。高校财经类毕业生就业也存在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以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为例,探讨其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影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对今后就业工作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政策和经济复苏的缓慢,造成其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以甘肃省为例,2012年毕业生达11万人, 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11.7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将达12.7万人,2015年毕业生人数将达13.5万人。另外,我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自然条件艰苦,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总量较小,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强,经济增长能够带来的新增就业岗位较为有限。加之2011年以来我省全面实行事业单位进人公开招考等改革,部分配套政策还在完善落实之中,致使事业单位接受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有所减少。 财经类作为高校的重要学科门类,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也在不断地升温,又由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部队等单位都对财经类毕业生有一定的需求,这样就造成了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高校各专业的平均就业率。但是,高校财经类毕业生就业也存在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在这里,以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为例,分析其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影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对今后就业工作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由上表可知,兰州商学院 2013届毕业生金融工程的就业率为62.90%,金融学专业的就业率为59.16%,保险专业的就业率为46.88%,而兰州商学院毕业专业的平均就业率为46.98%。所以,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专业就业率明显高于全校各专业平均水平,而保险专业与全校各专业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是,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专业就业率虽然相对于其他专业较高,但由于毕业人数较多,未就业的人数规模同时也较大,这对毕业生本人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从就业的行业来看,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单位基本上是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还有部分同学通过国考、省考等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党政机关部门;从就业地区结构来看,毕业生签约的工作地点基本上稳定在甘肃本省和毕业生的所在生源地。 二、影响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2013届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毕业生就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部分毕业生尚未就业。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从毕业生自身方面分析: 1、重实惠、求时尚、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愿望比较集中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银行系统等,毕业生在择业时重实惠、重自我、重利益,一定程度上盲从妄动,只想其利,不想其弊,只考虑大城市和沿海条件比较好,待遇高,却不考虑那里人才多、成才难,没有看到小地方、不发达地区人才成长迅速,更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优势,一旦不能谋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抱定不达目的宁愿待业的决心,一次次做着不切实际的努力,这点在财经类毕业生表现的尤为突出。 2、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部分财经类毕业生受到其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比较大,认为上了大学就要想办法捧到一个“铁饭碗”,旱涝保收,衣食无忧,这样就把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看的比较重,想一锤子定音,找个稳妥的工作。正是由于这种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使得这部分毕业生没有办法开拓视野,造成与许多单位的失之交臂。 3、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求职技能欠佳 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则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同学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灵活性、创新性欠佳,动手能力差,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职场上比较紧张、胆怯,不能自信的展示自己,错失了就业的良机。 4、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水平并没有做到齐头并进 财经类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也是难以就业的成因之一。这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出缺乏实践创新能力, 在大学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知识不能很好的结合。 (二)从社会需求分析 由于近年来连续的扩招政策,这样导致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但每年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以及银行系统招录的人员较为稳定,这样就在客观上造成了由于招聘单位的用人指标有限而毕业生难以找到相关的工作。以2013年为例,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11.7万多人,附加省外高校和往届尚未就业学生,总量达到18万多人,而当年,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基本上都保持其招聘计划。虽然销售类岗位需求旺盛,但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强。 (三)从用人单位角度分析 1、对学历和毕业院校的要求过高。 目前一些单位对学历和毕业院校的要求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虽说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学历不代表着能力”,但是有的单位在实际招聘人员时,还是非常注重学历和毕业院校的,有的单位甚至限定毕业院校必须为“211”,“985”高校,部分工作岗位必须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定了普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也这就让许多有能力而学历、毕业院校达不到要求的人望而止步。 2、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和名校毕业生。当今社会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从学校角度分析 目前学校虽然有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等,但这些课程给学生讲授时较为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性,部分学生也抱着对付一下的心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校的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 三、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相关建议 2013届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部分毕业生由于实践能力、就业观念、工作经验等多方面因素还未能找到工作,所以,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第一,加强金融模拟业务实训项目,大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根据金融类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为银行、保险、证券等,可以分类设置若干仿真综合实训项目,让毕业生在校内分组扮演角色,完成各自的业务目标,从而在出校就业之前在学校进行一次仿真的业务模拟,这对于培养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都很有好处。例如,根据我国企业上市的要求和流程设置一个投资银行仿真业务模拟项目,对企业上市全过程进行演练:要求毕业生分别扮演拟发行上市公司、证券公司、证券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以及所学的相关知识,沿着企业股份制改组、上市辅导、申报发行材料、发改委核准、 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等过程来模拟。通过毕业生的模拟与展示,指导教师全面考察学生对上市相关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让毕业生查漏补缺,从而为他们实际工作做好铺垫,提高就业成功率和求职竞争力。 第二,从多方面入手,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行业部门也在不断拓宽。面对好多毕业生不太了解的工作岗位,大多数都会选择逃避与放弃,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改变这种观点,积极尝试一些新的岗位,不一定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同时引导毕业生从基础做起,走进基层一步步实践。 第三,大力引导毕业生的创业,牢固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当今毕业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引导毕业生创业是促进毕业生就业,不断完善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引导其创业的过程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对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毕业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让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是针对毕业生放弃眼高手低的有效方式,毕业生可以在实践工作中积累宝贵经验,这对他们的事业发展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财经毕业论文:提升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对策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严峻的形势,尤其是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因其就业口径较窄,导致就业困难,对口就业率低下。本文从高职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下的原因入手,分析了提升其对口就业率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对策 一、前言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最为严峻的就是就业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低也成为衡量高职教育发展好坏的一个标准之一。其中以财经类专业尤为突出,因为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很难与工科类专业毕业生一样,与岗位要求做到无缝对接,再加上其普遍起薪较低,与工科类专业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导致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低下。如何认真并准确把握当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对策以提高对口就业率,是当前高职财经类专业面临的普遍课题。 二、当前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下的原因 (一)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国家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增加过快,就业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特别是财经类毕业生的数量增加过快,这虽然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规律。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导致对高职财经类毕业生的需求趋于减少。另外,由于全国很多的高职院校都设置有财经类专业,招生人数过多,严重超过了社会对这类人才需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很多的非财经类高职院校为了增加招生人数,也开设了财经类的专业,造成此类毕业生的数量猛增,但是由于毕业生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增加了就业难度,降低了对口就业率。 (二)学校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 作为财经类高职毕业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跟工科毕业生相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用人单位在他们上岗前需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而且也缺乏实践经验。而很多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把实践经验看得很重要,只愿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不愿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去培养应届毕业生,也不愿承担工作初期因缺乏经验带来的损失。另外,很多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课程的设置没有依照行业的岗位设置和典型工作任务来进行,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使得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导致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低下。 (三)用人单位盲目攀高 目前,由于我国高校的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竞争愈发激烈,人才市场上高学历的求职者比比皆是,出现研究生与本科生争岗位,本科生与专科生争岗位的现象。一些用人单位也顺势提高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使得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而高职毕业生,特别是财经类毕业生因其学历技术含量较低,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已逐渐向普通的打工族岗位靠。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各不一样,有的用人单位重视学历,因财经类毕业生不需要特别的技术能力,所以面对本科生和高职生时,他们宁愿选择高学历的本科生。在加上如今的高跳槽率,在人才市场上,面对有工作经验的跳槽者,用人单位宁愿选择这些有市场工作经验的人才,而不愿选择应届毕业生。这也使得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处于劣势,导致对口就业率偏低。 (四)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目前的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在勉励就业时存在思想准备不足、缺乏自信、就业观念未转变等问题,这些直接导致了对口就业率的低下。思想准备方面,由于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过分的高估或低估,自我定位不准确,导致在求职中显得有些消极被动。缺乏自信方面,很多财经类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自身文凭不高,又缺乏工作经验,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不够自信,导致在就业的过程中过于紧张,判断失误,不能正常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也不能发挥自身的正常水平,从而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错失良机。就业观念未转变方面,由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想要找人的企业毕业生不想去,而他们想去的单位又不要人,从而使得就业率低下。 三、提升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对策 (一)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校应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求学生要从市场需求和自身出发,正确地定位自我,摆正心态,不要在求职时钻死胡同,不要盲目的追求高职位、高薪水,迷失自我;也不要过分的低估自己,害怕就业,拒绝就业,逃避现实。有了准确的自我定位,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正确的认识,在就业中就不会抬高门槛,这样就比较容易在求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对于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学校必须正确引导,使之能对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准确定位,放平心态,理智选择,才能提高对口就业率。 (二)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对口就业竞争力 加强自身修养,包括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素养修养和职业能力修养等。职业道德修养包括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和合作共事等,职业道德素质状况关系到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更关系到他们能否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取得预期的成就。因此,作为财经类高职学生,应该从社会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应通过职业化培训来实现,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礼仪的培养,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根据岗位需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真正做到 “零距离”上岗。职业能力修养要求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了解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学校应让毕业生具备“信息就是机遇,信息就是成功”的理念。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应有及时地、意识地通过多途径、多方式来搜集并掌握可靠的市场人才供求信息,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获得比较理想的就业岗位。作为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可以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当地的人才招聘市场、已毕业工作的往届毕业生、网络和相关的其它途径来获得就业信息。作为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培养用人单位想要的人才。 (四)加强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2004年教育部针对高职教育提出来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今后高职教育发展改革的主要方向,有利于高职教育与社会企业更好地联系。对于高职财经类专业,要积极走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大力发展“订单班”,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将理论教学放在学校,实践教学放在企业,通过企业顶岗,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订单顶岗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各岗位人员所需的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以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各任务有针对性地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能借此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还能借此与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将企业变成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长期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以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运行。 (作者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毕业论文:财经类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优化研究 [摘要]近年来,部分高校在财经类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出现了指导任务大量化、指导时间集中化、指导形式封闭化及指导内容重复化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写作缺乏主动性引导,缺乏写作通识教育,缺乏师生互动引导以及缺乏跨期指导等方面。高校应改进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做好毕业论文指导的长期规划,引入非淘汰性竞争压力,增强论文写作通识教育,转型开放式指导,强化跨期指导模式,实现多届循环教育。 [关键词]财经类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优化研究 近几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财经类本科生就业压力较往年更显巨大,造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这不仅与本科生本身对毕业论文写作应付了事,态度不端有关,更暴露出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短期化、集中化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不足。新形势下优化完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已更显必要。 一、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指导任务大量化 指导任务量大量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量大。尽管大部分院校对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都做出了不超过10人规定,但据笔者了解,由于部分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过大,造成教师实际指导学生人数超过20,甚至30人。这对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无疑形成的巨大的阻碍。二是指导内容多样。从目前指导毕业论文的内容上来看,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内容,同时还要把控毕业论文的格式以及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部分本科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研究方法不清楚,更有甚者甚至对计算机文档基本处理操作不熟练,挤占了本来就紧张的论文指导时间,也增加了毕业论文指导的任务量。 (二)指导时间集中化 指导时间集中化主要表现为毕业论文指导任务在短时期内过于集聚的现象。这一问题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时间安排过于集中。虽然部分专业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安排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但受学生考研、考证及公务员考试影响,毕业论文写作在实际执行中造成压延,真正指导时间仍集中于大四第二学期。二是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扎堆。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寻求指导时存在一个突出的现象,要么是一段时间里没人找指导老师,要么是大家一起都来找指导老师寻求论文指导。而且集中指导的时间特别集中于毕业论文开题前及毕业论文提交前,造成短时间内指导任务急剧加大。 (三)指导形式封闭化 目前,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结合实际,通过面谈、邮件、QQ、电话等多种途径进行毕业论文指导。尽管这些方式为学生得到毕业论文指导提供了及时、有效、柔性化的现实途径,但这些途径的点对点方式也将论文指导置于封闭环境中,造成论文指导形式的开放性不足。特别是利用邮件、QQ、电话等指导形式,无法让同期毕业生得到更多的论文写作借鉴信息,也不利于论文写作常识性知识的扩散。 (四)指导内容重复化 指导内容重复化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同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受指导形式封闭化的影响,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的常识性知识常需要多次教导,甚至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过的问题又发生在另一个学生身上,造成同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内容的重复化。二是跨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不同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重复指导问题更为突出。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的问题,下一届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还是时有发生,几乎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都需要多次重复指导。 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有指导模式忽视写作主动性引导 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之所以造成指导任务大量化、指导时间集中化,其原因固然有招生、就业、考研等因素影响,但现有指导模式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长期规划指导以及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也使得本科生缺乏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期规划指导的缺失使得本科生难以合理主动安排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计划,造成毕业论文写作进程随大流或严重依赖指导老师的督促。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使得本科生常常产生写好写坏一个样,早写晚写一个样的惰性思维,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坐等最后时刻的集中突击。 (二)现有指导模式忽视论文写作通识教育 目前,决大部分财经院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都突出强调论文的创新性,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多采取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毕业论文写作不存在共同知识,不需要有关论文写作的通识教育。特别是有关毕业论文的行文方式、逻辑结构、内容展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知识共性。但从目前毕业论文指导实际来看,部分院校或部分专业的通识指导每届只有一次,甚至是完全缺失。这无疑会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只能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加强通识指导,增加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与指导工作量。 (三)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引导 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目前,虽然大多数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注重与本科生间的信息沟通,但传统的教师说教指导模式却使得本科生在与指导教师沟通时产生有“等办法、靠老师、要答案”的心态,完全依赖于指导教师的明确指示。二是缺乏同辈本科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目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都把精力集中到自己论文的写作上,忽视了同学间论文写作方法及思路的讨论,从而没有机会从其他同学那里汲取论文写作经验与教训。而这不仅从形式上使得毕业论文指导封闭化,而且还会进一步造成指导任务的大量化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四)现有指导模式缺乏跨期指导 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按届依次展开。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也就主要集中于应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上。在这种指导模式下,虽然论文指导与纠正在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以单循环纠偏的方式运行,并使得论文质量得以改善。但如将这种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置于多期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来看,则或多或少有类似单曲循环播放的意味,加剧了指导任务的大量化以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三、改进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毕业论文指导长期规划 一是需要院校引入毕业论文指导的多学年跨度安排。转变大四集中展开毕业论文指导的传统工作模式,联系专业实际,尝试将毕业论文指导安排延展至大三,乃至大二阶段。结合不同时期专业教育计划安排,有针对性地采取先基础后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二是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早期指导介入。进一步拓展推动本科生的论文导师制,努力从本科生进人大学阶段便开始介入专业基础教育,积极促进从中学作文写作向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转变。 (二)引入非淘汰性竞争压力 一是可以转变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变原有毕业生与指导教师间一对一的单独讨论,逐步实现课程讲解式毕业论文研究进展汇报,同时汇报进行过程中增加毕业论文研究汇报的规范性及严肃性。最终实现以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性监控强化,来保障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及进度。二是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引入教师团队指导模式。教师团队指导形式将进一步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外部环境压力,而群体指导的方式有进一步有利于正确把握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导向,提高毕业论文指导的效率。 (三)增加毕业论文写作通识教育指导 一是可以在本科教育课程中增加论文写作通识教育课程,重点结合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特点,系统讲解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所面临的行文结构、逻辑展开等基础性知识。二是可以有针对性展开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讲座,结合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做集中讲解。三是可以安排指导教师针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的、个性化通识问题做小范围集中辅导。 (四)转型开放式指导,带动同辈学习 一是要有针对性选择开放性通讯媒介,引入QQ群、网络论坛等公众开放介质集中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研讨,开放指导空间,共享写作经验,实现本科生之间毕业论文写作知识、经验的积累及快速传播。二是要转变指导形式,从一对一的传统毕业论文指导形式转变为一对多的集中指导模式。同时,在指导过程中积极引入开放性讨论环节,利用同辈学习理论促进同期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的自我改进,并进而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主动性。 五、强化跨期指导。实现多届循环教育 跨期指导是指突破毕业论文指导的级届概念,将不同年级本科毕业生同时导入,进行毕业论文集中指导。这里所谈到的跨期指导模式其核心强调两点,一是“跨期”,“跨期”的目的在于实现论文写作知识的跨年级传播。二是“集中”,“集中”的目的在于实现低年级本科生的自我学习及高年级本科生间的同辈学习。但跨期指导并不是忽视不同年级本科生间的专业知识差异。就不同年级本科生的指导内容而言,低年级本科生的指导重点在于通识学习,而高年级本科生的指导重点则在于具体论文内容把控。就跨期指导模式的指导重心而言,低年级本科生侧重于“自我学习+研讨观摩”,高年级本科生侧重于“自我完善+演练提高”。从而构筑成学生“自学+指导+演练”的阶段循环学习与教师PDCA论文质量循环控制的双循环运行机制,实现以同辈学习缓解指导内容重复、指导时间集中等问题。 财经毕业论文: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研究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对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背景进行研究,结合自身在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实践,提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具体包括三个转变,即从局部静态指导到全程动态指导、从线下指导到线上线下结合指导、从普适性同质型指导到差异性个性化指导的转变,据此提出促进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财经类 1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背景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综合性科学研究成果的习作,鉴于学生科研经验、科研能力、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作为毕业论文主导者的指导教师如何实现“师傅领进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指导环节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论文类型和论文写作不同环节,充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效果中迫切需要关注并且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法的改革。 尽管毕业论文指导开始出现“指导提前化,指导多元化,专业交叉化,交流平台化”(李立新,田广增)发展趋势,但就目前毕业论文指导而言,总体上存在以下明显现象:从指导时间来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短期指导;从指导方向来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同化指导;从指导策略来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整体指导;从指导方法的来源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仿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方法;从指导结果来看,现行指导结果存在不透明的、无所谓现象。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和人才培养背景下,作为提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效果的有效途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法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集中课堂式指导“,采取科学、合理和灵活的原则,通过多元化、动态化、差异化的指导方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改革,全面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本文将以财经类高等本科院校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为例,对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进行探索。 2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基本思路 2.1 从局部静态指导到全程动态指导 无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如何改革,首先需要解决是指导老师以什么样的角色进行论文指导的问题。对于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来说,如果指导教师纯粹针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指导,尽管牵涉论文选题-选题确定-开题报告撰写-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定稿-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答辩成绩评定-论文存档等诸多环节,但是由于目标相对单一,看起来似乎不需要指导老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是亲自指导过本科毕业论文的老师都会发现,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需要指导老师以多重身份介入。本科毕业指导学生名单确认后,从选题到最终的论文答辩过程中,指导老师将会遇到所指导的学生外出找工作、参加考研或者准备出国、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面试等多方面的状况,导致纯粹的毕业论文指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使得毕业论文指导和毕业生的升学、就业等各个环节变得不再独立,而是密切联系,如果哪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都会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的顺利进行。如果指导老师一意孤行,仅仅关注毕业论文,对所指导的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受到的来自就业、升学或者感情方面的压力视而不见,不仅容易引发毕业生的抵触情绪进而出现不合作行为,而且不利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开展和整个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能否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老师能否认识到其在毕业论文指导中的角色定位。 本文认为,在本科论文指导过程中,论文指导老师不仅要充分发挥论文写作活动的支架作用当好引导者,而且要当好学生实习过程、找工作或者升学过程中的关注者、倾听者和支持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入毕业生的内心世界,理解毕业生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难和干扰,从而说服毕业生克服各种困难投入到毕业论文写作中来。简而言之,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改革中,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从局部静态指导向全局动态指导转变,从纯粹的论文指导老师向毕业生的引导者、关注者、倾听者和支持者转变。 2.2 从线下指导到线上线下结合指导 从财经类高等院校的安排来看,在大四第一学期,由于学生都在校,指导教师能就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等环节给毕业生进行当面指导。但是,在大四第二学期,尤其是在五一劳动节之前这段时间,毕业生都在外实习、找工作、准备硕士研究生或者公务员等的面试和复试,在这段时间里指导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没有面对面相互交流的机会。而这将近4个月的时间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来说非常宝贵。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质量,许多学校开发应用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对毕业论文选题、评阅、成绩登录、论文格式规范化等方面作用明显,但多数实时沟通交流等指导功能相对弱化,甚至没有。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尤其是包括腾讯、飞信、微信等即时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开始多元化,面对面单独指导、面对面集体指导、电话或短信指导、电子邮件指导、QQ网络平台指导、社会调查实地指导、指导小组指导等方式逐步进入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从我校具体实践的调查结果显示,论文指导主要通过面对面、电子邮件、电话或短信方式进行,分别占39.78%、41.22%和13.98%,从中可以看出,电子邮件是论文指导中主要的指导方式。由于电子邮件更多是针对个人,因此不能保证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尤其是学生不在校期间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即时有效沟通。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迫切需要一个平台,实现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QQ群具有群共享、群邮件、群BBS等基本组件(杨靖等,2012),为推动本科论文指导方式从传统的线下指导向线上线下结合指导转变提供了方便。 基于QQ群的即时性、便捷性和互动性,本人从2010年开始,建立了旨在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的QQ群,在2010-2012年两届中共有26名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通过QQ群的毕业论文指导获得了相应的帮助并且顺利毕业。本人的一般做法是:确定指导学生名单后,召开见面会,告知学生QQ群号,让学生全部实名制加入并且在群名片中标出自己的级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本人组建的本科毕业论文群中,既包括本人指导过的已经毕业的学生,也有正在指导的学生,这样应届毕业生不仅可以和指导老师就毕业论文进行交流,同时也可以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考研或者找工作等其他问题从往届毕业的学哥学姐那里获得帮助。当然,从本人的指导实践来看,尽管QQ群的确在论文指导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面指导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开题报告撰写、初稿写作、基本观点形成以及论文修改等环节必须面对面交流,这样不仅能确保论文撰写质量、把握好论文撰写进度,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指导效率,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2.3 从普适性同质型指导到差异性个性化指导 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如果指导老师已经实现了其角色转变,同时能够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指导,接下来要回答的就是指导老师如何指导的问题,这牵涉到指导方式的变化。本文认为,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应该因材施教,释放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从普适性同质型指导向差异性个性化指导方式转变是关键。具体来说,在毕业论文指导名单确认后,指导老师首先需要了解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考硕士研究生(国内和国外)还是直接就业,对于直接就业的同学了解哪些同学有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基本想法,哪些有进入企业工作的意愿等等,对这些情况指导老师都需要摸清楚。在摸清楚学生基本去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从其长远发展来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指导。比如对于有意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同学,我们在毕业选题上相对来说应该更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夯实,更注重学生学术能力培养,而对于直接就业的同学来说,偏向于鼓励同学们以家乡或者工作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这样不仅能将学生的实习经历或者求职经历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而且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注意的是,差异性个性化指导并不代表什么事情都为学生包办。针对毕业论文文档的操作,本人曾经对毕业生进行集中指导,比如目录的自动生成、图的制作等等,但是对于不同论文选题的同学针对文中数据以及参考文献获取的问题,应当告诉学生相应的获取途径,但不会将其直接提供给学生。也就是说,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哪些是可以为哪些是不可以为的。简而言之,本文认为,在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无论学生遇到什么问题,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但是我们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 3 推进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改革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考核方式 要积极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离不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参与。要实现本科指导论文老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引导者向多重角色转变,迫切需要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来说,不能单纯以面对面指导的次数作为衡量指导老师是否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指导的依据。具体来说,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指导老师是否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可以让所指导的学生来进行评价,看是不是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获得了指导老师即时性、实质性的指导或帮助。我们调查发现,对毕业论文最需要教师指导的环节,回答论文选题占10.71%、论文资料收集占15.35%、论文提纲和结构占25.66%、论文思想和观点占20.00%、如何论证(理论与方法)占18.18%、论文规范占10.10%,这表明学生要求指导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毕业论文的每一个环节。财经类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组织毕业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指导老师的指导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核,加强监督和管理。 3.2 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投入 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指导方式的改革离不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能力的提升。从高校现有指导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来看,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职称上主要以副教授和讲师为主。对于刚刚开始指导毕业论文的年轻教师来说,他们不仅缺乏指导经验,缺乏给学生进行面对面指导的场所,而且缺乏和其他指导老师沟通、交流的平台。因此,高等院校可以在毕业论文指导名单下达之前,组织学校经验丰富而且指导效果突出的资深教师对新的指导老师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在各个系部建立相应的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QQ群,供所有的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实现指导方法等方面的资源共享。除此以外,高等院校可以综合考虑学校实际情况,提高单个学生指导论文的课时工作量,从本质上提高本科论文指导老师参与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积极性。 财经毕业论文:财经院校毕业生社会支持性别与生源差异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文章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研究视角,运用SPSS 11.5 软件对相关量表进行统计,分析了不同性别和生源的财经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差异,最后表明财经院校学生性别、生源对社会支持的影响差异显著。 [关键词]财经大学生 社会支持 性别生源差异 一、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改革开发使我国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我国的教育体制也从以往的面向“精英”改为“大众”,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发轫于上世纪中期的心理学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弹性资源,对生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恢复与治疗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有利于普通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它在提高积极幸福体验,减少个体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社会支持的定义学术界还存在争议,本文认为社会支持是人在社会联系中知觉和自身领悟到的相关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本文研究财经类毕业生择业中的社会支持,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被试:从吉林工商学院会计系、财税系、金融系选取本专科学生(2011)毕业生179人,其中男生79人,占48%;女生86人,占52%进行问卷测试。 2.研究工具 根据姜乾金等人的PSS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11,8,4,3为家庭支持项目;12,7,9,6为朋友支持项目;剩余为其他支持项目,运用心理五点评分法,运用心理五点评分法,按照“完全不是”“基本不是”“不置可否”“基本是”“完全是”的顺序评1到5分,该量表的α系数为0.769。 3.测量过程 将学生分组集体测试,时长20分钟。主试由研究者和其他专业教师共同进行,发放量表,学生测试,最后收回。 4.数据处理 将采集数据输入电脑,计算出三个问卷各个维度的原始分数,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11.5 for window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心理统计方法有:相关分析,MANOVA。 三、结果分析 以支持三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性别2(男、女)×生源2(城、乡)的MANOVA,表明大学女生社会支持比男生低;生源在家庭支持方面的主效应显著;农村学生的家庭支持比城镇学生低。 四、结果讨论 本研究中,财经院校毕业生的性别,生源对社会支持的影响差异显著,数据表明:1.女生的学校支持比男生低,农村学生家庭支持和学校支持比城镇学生低(见表1)。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男生择业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女生少,社会比较重视男性就业,为其提供的资源更多,就业没有性别歧视,其自信心自然高于女生,男生在择业时更为主动积极,而女生就业观念相对淡漠,在择业时有更强的依赖性。2.城镇学生在家庭支持和学校支持方面均比农村学生高(见表2)。这与我国目前城乡差异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城乡差异不仅体现在对子女的经济和物质支持上,还体现在择业时提供给子女较多的就业信息和渠道上;另一方面,在有效使用社会支持方面,农村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城镇学生的得分。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比较闭塞,从小见识和阅历比较单一,无法接触到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和重要信息,对未来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机遇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另外,农村学生各方面条件也明显差于城市,起点较低;相比之下,城镇学生更容易享受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而具有就业优势。 财经毕业论文:关于财经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文从财经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入手,系统地分析新形势下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独具特色的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财经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同其他专业一样,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其中较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就业问题。如何认真并准确把握当前财经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对策,是财经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整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很明显。首先,全国高校财经类专业重复设置,趋同现象严重。目前,全国几乎每一所高校(包括民办大学)都设财经类专业。其次,一些非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乃至一些成人高校、业余大学和职工大学,见到社会对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财会审计、市场营销、经济法等财经人才需求火旺,纷纷上马兴办此类专业,使得财经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数量都出了矛盾,财经类毕业生的数量猛增,人数大量增加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最后,社会对人才需求则因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面临机构改革,实行公务员制,进入需经公开招考,需求量锐减。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处于调整、转产、优化兼并时期,吸纳新人的能力也逐渐减弱。以往用人大户,诸如经营流通、外贸、金融系统等部门因改革转轨或因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约定俗成的紧缩反映,毕业生需求量趋于减少,另外,财经类专业学生能报考的公务员职位范围较窄,录取率也不高。 (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常的,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转变往往滞后,目前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的理论素质与企业的要求严重脱节,很多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同本科一样,仍然只重视或者只能做到知识的传授,轻视或者很难做到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高校不能提供适销对路的毕业生,财经类毕业生欠缺实践环节的锻炼和必要的人际经验,技术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就形成了“毕业生因没有工作经验找不到工作”的局面。 (三)用人单位之间盲目攀高的现象严重。 近年来人才市场出现一些用人单位提高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目前,总体上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愈来愈激烈,已出现研究生向下挤本科生的岗位、本科生只好继续向下挤专科生的岗位的状况。高职院校毕业生中财经类专业技术含量不高,已逐渐向普通的打工族岗位靠。这些专业又呈现毕业生人数剧增的局面。有的用人单位仍以文凭学历选人;有的用人单位只重视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他们认为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能很快地创造价值,而应届毕业生招来后还要培训一定时间,不能立即放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这也造成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在与其他层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 (四)毕业生自身就业前的准备不充分。 一是择业期望值较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才需求重点下移。但很多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就业期望值过高,仍然幻想像以前一样进国家机关或财政金融系统,不愿到民营单位、西部和基层企业去工作,更不要说自主创业了。二是很多大学生依然抱有“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把初次就业看得过重,认为选择一个单位就预示着自己“嫁”给了这个单位,对“选择与被选择”准备不足,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在就业中挑三拣四,出现很多“有业不就”的现象,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三是缺乏自信,错失就业过程中的良机。很多财经类高职毕业生对自己估价过低,认为自己在学校没学到什么东西,又没什么工作经验,常常觉得“技不如人”。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在就业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一些人对自己缺乏自信,自卑心理强烈,过于拘谨,缩手缩脚,优柔寡断,阻碍了聪明才智的发挥,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自如地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 二、积极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进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在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校企合作思路,即学的对接行业(企业)、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师对接师傅、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其次要探究校企合作的途径。学院可以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契约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譬如: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时间、数量、质量确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方案、职业素质培养方法、职业技能训练手段、综合评价体系,让企业行家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生产经营部门进校园、工作任务进教材、工作流程进课堂,此外,指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派出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和技术的研发,开展社会服务。再次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有序运行的机制做保障。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比如给予企业税收上的优惠,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扶持,让企业在投入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实惠。最后,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的“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落到实处。学校内部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如《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教师下企业锻炼与兼职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等系列制度。唯其如此,才能保障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得以顺利实施。 (二)深化课程改革,体现专业特色。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把教育思想、观念、目的、宗旨等转变为教育实践的中介。课程设置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岗位职业能力、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以质量为核心,积极建设精品课程与企业联合开发实务性教材和高度仿真的视讯操作资料。学院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物流管理业务、金融保险业务、旅游导服业务、会计核算业务等真实业务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构建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相应的课程体系。如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对本地物流企业深入走访调查,对物流结算、国际货运管理、仓储配送管理等5个岗位群进行分析,归纳出物流结算、运输作业与组织等6个关键行动领域,并对其进行能力、素质要求的分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行动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使专业能力培养教育与物流岗位能力需求相匹配,构建“一个渐进式职业发展主线、多种社会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课程建设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此外,学院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课程网络主页和教师个人博客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企业实习基地完成企业认知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参与教师科学研究团队的课题研究过程,培养大学生研究思路方法,熟练掌握研究的基本工具;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完成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教育,等等。 (三)改善实训条件,提高职业技能。 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就高职教育本身来说,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它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习、实训的教学方案,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职业技能融为一体,但是最大的缺陷是没有突出实践教学。因此,在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实际动手操作训练,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技术操作,突出实用性、实践性。一方面,在实践教学方面,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确定详细的“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践教学过程规范”,从实践教育内容、过程等各个方面做出明确界定、规范和评估。另一方面,应改进实习和实训条件,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全面改造实训室,从实践环境及设备的构造,到实践项目的策划,都应符合技术应用这一方向,保证实践教学的真实性,以确保学生真正学到“手艺”。深入开展校地、校企、校际合作,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基地、研究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稳定的,能满足专业培训要求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重视就业指导,引导自主创业。 就业指导工作是关系到大学毕业生能否充分有效地就业的重要工作,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要全面、系统、持续、有序地进行加强。一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要全程化和全员化。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生入校时的入学教育,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第二阶段是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时的就业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第三阶段是毕业生找工作时的就业指导,通过选择历届就业比较成功的毕业生进行专题演讲和交流,传递择业成功的秘诀。二是注重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还要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创业中成就事业,在创业中成长成才。三是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指导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招聘信息,举办专场招聘会,积极与兄弟院校建立就业网络联盟。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尽可能地为准备出国深造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帮助。通过用人单位情况调查、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校友访谈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市场需求信息及对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到招生和培养等部门,形成良性循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形成辐射全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网络。 新形势下财经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人性化管理论文:浅议人性化管理的科学内涵 前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发展。作为正在向企业化经营过度的地勘单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人”作为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尊重人格,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合理利益,唯此才能实现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 传统管理模式下,管理仅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而进行的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将人仅仅变成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 现代管理学认为,成功企业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即以人促产,管理就是调动人的潜力。而人性是复杂的,调动人的最大潜力必须充分了解人性,一切从人出发。 一、管理的实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企业的经理们为了繁琐的日常管理工作可谓煞费苦心,不堪重负,但却忽视了对内部员工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成功的管理者会真正地重视人:人人都是管理的主体,员工既是决策的参与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员工不是在制度约束下被迫地工作,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员工价值观念西化,更加强调个性、人的本性和人的独立性,导致人的需求多样化;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使得社会文化多样性、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科技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面对面的直接管理不再可能,员工的创造力和自我控制变得空前重要。在此条件下,管理应从传统的对人的控制转向对人的培养和激励。 既然人是有情感的复杂的动物,那么对员工的管理就不应该简化为几项生硬的制度和固定的模式,他需要的是管理者用心地对待每一个员工。在日本日立公司,公议桌是圆的,无论你在哪里座都不会感到低人一等,从而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在日本松下公司,松下幸之助看到员工正辛勤工作,便会为员工倒上一杯茶,并说上一句:“谢谢你的辛苦,请喝一杯茶。”海尔集团领导不搞命令主义而以请托之心面对员工,也反映了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了解人本身 人是生产力中的特殊因素,他不同于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不稳定的因素。每一个员工尽管职务、地位、年龄、外表各不相同,但作为人来讲,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点,即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需要,有比他人认为更多的智慧。因此,要了解员工,首先要了解人本身。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匹配是获得社会人力资源最大效益的原则之一,理想的就业模式应该达到人-职匹配。因此管理者在进行岗位分工时,首先要考虑员工的不同人格特征。正是因为人具有多样性,管理者必须接受这一事实,而不能以本人的好恶作为评价员工的标准。 人既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也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只有了解员工需要的客观性,管理者才不会因为某个员工为加班工资讨价还价而恼羞成怒;只有了解员工需要的多样性,管理者才会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加薪并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最优秀的员工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我的生活经验使我深信,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现实生活中,工作做得越多的人,失误往往也越多,缺点也暴露得越充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格言谁都会讲,可一到现实中就全部忘了。 人性是复杂的。人格特征是由遗传的、气质的、社会的和心理方面的所有因素综合而成,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不同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会有巨大的差异性。因此,管理者不要轻言:我了解了我的员工。既然人性是复杂的,那么管理者对员工的态度、处理方式就不应该是简单的、机械的。 三、企业管理要多一点人性化 1、给员工合理的报酬。既然生理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人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追求物质利益,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有的经营者认为,企业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只要员工能够承受,他们会把人工成本的支出降到最低限度。他们似乎没有认识到:企业最大的成本是拥有一批没有充分发挥能力的员工,而提高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把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有些企业领导习惯于要求员工无私奉献,对工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计时间,不计报酬,殊不知,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尚,也不可能长期如此,因为他需要生存。上海易初通用机器公司提出:“企业应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员工应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科技和管理需要。”这样的提法是不是更具有说服力? 2、以自己期望员工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员工。如果你期望员工尊重你,你就应该无条件地尊重每一个员工,而不管他是什么职位、什么级别;如果你期望员工服从你,你就应该学会认真听取基层员工的意见,而不是“老子天下第一”、“一切我说了算”;如果你期望员工对你忠诚,你就应该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员工,而不是一方面大谈“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一方面却屡屡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如果你期望得到员工的赞许,你就应该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点,及时提出表扬,而不是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动辄处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希望别人伤害你,你最好也不要伤害你的员工。 3、及时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在任何一个单位,员工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牢骚、抱怨、甚至愤怒等不满的情绪,只是不满的程度不同,表达不满的方式有时激烈、有时婉转。这些不满情绪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很多的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甚至直接影响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效果。但企业的领导者往往不愿意面对矛盾,把员工的不满当作小事,并且把部分人的抱怨当作幼稚、愚蠢或无事生非,因而予以忽视。更有个别领导,认为员工提意见是有意跟领导过不去,让领导下不了台,因而表面勉强接受,实则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事实上,能够表达不满、勇于提意见的员工大部分情况下正是其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方式,他可以帮助管理者认清管理中存在的不协调因素,然后加以改进。试想,假如一个单位不管工作中存在多大的缺陷,所有的员工都表现得漠不关心,麻木不仁,那么这个单位还有前途可言吗? 4、为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通过对人的需要的分析得知,每个人不仅有生理上的基本需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权力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而且合理满足这些较高层次的需要可以更好地激发人的内源性动机,使员工保持更稳定更持久的工作动力和热情。既然人有多重的需要,那么员工的积极性就不仅取决于他挣了多少钱,还取决于他怎样挣钱,今后是否能挣更多的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大部分员工尽管内心有强烈的自我成就的需要,但由于害怕被人视为“有野心”、“不安份”,这种需要实际上经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而越是被压抑,这种愿望则越强烈。 给员工更多的发展机会,首先要求领导者有“成人之美”品质和“容人”的气度,象关心自己的前途一样关心每一个员工的发展;其次要让员工更多地参与管理,参与决策,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拓展员工的发展空间;三是要使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为每一个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帮助其逐步实现;四是要为员工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使其具备与其职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进步。 5、管理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它虽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但可以通过管理者的用心体会和不断探索,达到更佳的管理效果。日本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后滕清一原是三洋电机公司的副董事长,后来投奔松下公司,在担任厂长时,工厂失火烧掉了。后滕清一心中十分恐慌,以为不被革职也要降级。不料松下接到报告后,只对他说了四个字:“好好干吧!”松下这样做,并不是姑息部下的过错。以往,即使只是打电话的方式不当,后滕也会受到松下的严厉斥责。松下的这种做法,巧妙地抓住了人类的心理。在犯小错误时,本人多半并不在意,因此需要严加斥责,以引起他的注意;相反犯下大错误时,傻子也知道自省,因此就没有必要去给予严厉的批评了,反而不如对下属进行情感教育。 为了尊重员工的自我意识,摩托罗拉公司对员工实行“个人承诺制”,由员工自己设定工作目标,作为其对公司的“承诺”,并当作公司对其业绩检查和工作评价的准则;为了遵循执行的及时性原理,西方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一分钟”管理法则,即: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一分钟惩罚;为了将人性化服务经常化,富润集团总结形成了《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条例》,针对员工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做出了60条具体规定,使员工的呼声意见有人听,冷暖有人问,急难有人帮,好人好事有人夸。 6、人性化管理从点滴做起。今年欧洲足球锦标赛,荷兰队打入了半决赛,为了满足球迷看球的愿望,荷兰全国的警察都放了假,就连国会也对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大连三洋制冷公司制定的《员工五准则》在第一条“严守时间”中提示员工:“当您由于身体不适、交通堵塞、家庭有困难,不能按时到公司时,请拨打7317375,通知公司”。在这里没有单纯“不准迟到”、“不准早退”的硬性规定。湖北局一二五队去年春节正值施工高峰期,工程公司的大部分职工不能回家过年,公司经理丢开自己年迈的父母、妻儿只身到工地与职工团年;将手机免费提供给每一位职工使用,给亲人拜年、报平安;大年初一,队部领导班子成员给在宜昌的职工家属集体拜年、慰问。队团委组织单身青年集体过中秋,地勘处给工地职工买电热毯,对外聘工、临时工和正式工统称“员工”,这些都虽不是惊天之举,甚至微不足道,但都体现出领导者的仁爱之心、关怀之情。如果我们的每一位经营管理者心中时刻装着职工,急职工所急,想职工所想,忧职工所忧,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就会自然流露,而不需要去刻意的追求或表现。 人性化管理论文:试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人性化管理 论文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 人性化管理 考前准备 考试实施 后续过程 论文摘 要: 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管理中应实施人性化管理,即要在考前准备、考试实施、后续过程三个阶段,在各个环节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尊重考生权益和需求,积极主动地为考生提供和谐、支持的服务体系和考试环境,使考生的自身价值在考试中得到最大体现。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ollege English Test,简称CET)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尝试,它已经以其考试命题的科学权威性、组织的严密性和分数的可比性在国内得到公认,受到了英语学习者的重视,其社会影响力及关注程度也在逐年提高。部分人事部门已把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甚至愈来愈多的境外和国外高校把四、六级考试的成绩作为录取我国大陆学生的英语能力证明。 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强化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功利性,对考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考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作弊手段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部分考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而采取各种作弊手段,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受到严重挑战,甚至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带来负面影响。二是随着近年来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多、考试规模的不断扩大,“替考”、手机短信作弊、漏装错装学生答卷、听力播放出故障、监考教师不按时到位、考生对考试形成消极评价等现象仍然频繁出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降低四、六级考试的功利性,使四、六级考试回归本位,我们认为,在考试管理中应实施人性化管理,是促进四、六级考试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人性化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一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尊重人的需要、情感、权益等人性要素,使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管理理念。在考试工作中的坚持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就是要积极主动地为考生提供全面、合谐的服务体系,赋予考生人文关怀,构建公平、公正、安全、和谐的考试环境,使考生自身价值在考试中得到最大的体现。 目前,在考试中坚持人性化管理理念已基本得到论者的广泛认同①,但在实践层面上却少有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为此,我总结多年的考试管理经验,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备考过程的人性化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考试的管理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做精心、细致、周全,甚至繁琐的准备工作。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为报考人数多、考试规模大,又是全国统一的教育考试、社会关注度高,因而对考前准备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工作内容上来讲,其考前准备工作包括报名通知的下达、学生报名、信息核对、数据上报、考场编排、准考证的制发、考试其他材料(如监考须知、诚信考试承诺书等)的准备、考务人员培训、试卷的运送、考场布置等,环节众多、事务繁复。在这个阶段,各个环节都要求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如下事务。 (一)人性化的考前氛围营造 报名通知下达后,考务管理者要根据通知精神,结合高校实际,努力营造人性化的考前氛围,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状态,积极备考。 人性化考前氛围的营造,涉及学校各方面相关人员的参与。考务管理者要及时把四、六级考试的相关信息(如具体考试时间、考试场地其它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学生。导师、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学实施和管理者要利用班会、主题活动、英语课程教学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英语能力观,激发学生对考试与评价的需求,引导学生淡化四、六级考试成绩的功利性;同时加强诚信教育,严肃校规考纪,形成“诚实答卷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师生共识。学校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校报、网络、悬挂标语等进行考前动员和考纪宣传,帮助学生熟悉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调整考试心态。学校还应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如安排足够的自修教室、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考前辅导等,为学生创造人性化的考前环境。 (二)人性化的报名准备工作 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考人数众多,规模较大,为减少错漏,报名工作最好利用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统一实施网上报名。这种方式相对摆脱了时空限制,极大地方便了考生。学校可以通过开放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网络实验室为学生网上报名提供便利。如果有些学生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在规定时间内报名,要在不违反原则和相关要求的情况下,通过现场报名或者其他方式及时帮助他们补报名,避免学生错失考试机会。 报名结束后,及时整理并打印报名考生材料,通知考生核对个人信息并签字确认,尤其是考生照片和身份证号码不能张冠李戴,要避免信息错误。进行数据整理并编排好考场后要及时印发准考证,让考生及早了解考试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和相关要求,使考生能够提前熟悉考场并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考试准备。 (三)人性化的考场环境管理 考场环境的和谐与否对考生的思维准确性、创新性、活跃性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是影响考生考试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关考试成败。 考场环境包括施考的自然环境和施考的社会环境。在构建人性化的施考自然环境时,要充分尊重考生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加强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建设,确保考场周围的安静,避免杂乱干扰;可利用指示路标、提示板、彩旗、横幅、标语、考场分布示意图等帮助考生熟悉考场、形成正确的考试心理;考场内要确保室内采光条件良好,桌椅摆放整齐,地面打扫干净;要安排医务人员为考生提供医疗急救服务,为考生提供饮用水等,这些都是考试软环境的管理人性化。施考的社会环境管理,要在政治环境、科技环境、教育环境、人文环境上下足功夫②,要以加强学风、校风建设为抓手,促进考风建设,为考生营造积极向上的考场环境。 (四)培训人性化的考务人员 考务人员即考试工作人员包括相关保卫医疗后勤人员和监考教师等对于考试的如期顺利成功举行具有不容忽视的保障作用,对他们进行考前培训是十分必要的。考试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监考教室外的考务工作,即考场的外围工作,包括环境的布置、考生的疏导、考场的巡查、紧急事件的处理、试卷的领送、分发、回收清点等。监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考试教室内具体实施监考。这些工作是考试顺利与否的直接因素。因此,考前要对以上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要求其正确对待考试工作、更新的考试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和正确的爱生观,尊重考生、关心考生,对考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怀爱护。同时,严格按照大学英语四、六级监考操作规程进行扎实的业务培训,使各人员明确职责、科学分工、各司其职,形成一支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强、业务素质精的高效工作队伍,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 二、施考过程的人性化管理 在施考过程中,考务管理者和考务人员要尽可能地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服务于学生,用以人为本的观念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关怀学生,既严肃认真地维护考场纪律,又态度和蔼热情地关怀考生。在考务行为、考务语言、考务礼仪上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在浓郁的考试氛围中,即使经过精心准备,考生都会有一定的紧张情绪,在开考前可以播放一些轻音乐或者播放一些温馨提示来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使放松心态,积极应考。各种考务行为中最能体现出人性化的是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如事先准备一些备用考试用具如铅笔、橡皮擦、钢笔、耳机等,由专人负责,为那些忘带考试用具的考生提供雪中送炭式的帮助;如考生临时丢失或忘记携带准考证,可以通过考场对照单、考生座位表、考生签名册、班主任和同学证明等各种方式仔细核对确认相貌与身份,核实后安排考生进场参加考试;对一些特殊考生,如行动不便、患有疾病的,要安排人员接送其进出考场。 缓解考生的紧张焦虑心理,要求监考人员在监考过程中运用人性化的考务语言。要做到严肃而不失温和,亲切而不失庄重。考务语言应具有服务性和技巧性的特征,保证音色优美、语音清晰、语气柔和。如在提示考试剩余时间时,把“还有15分钟,要抓紧时间”这样的指令性语句改为“离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请注意掌握”这样的提示性语句;将“严禁作弊”改为“请不要盲目相信他人的答案”或者“请个别考生要充分相信自己,不要盲目相信他人”,同时用眼神向该生示意。这样,既尊重了考生的自尊心,又能起到警示作用,也充分体现了监考教师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考务礼仪要求考试工作人员不能穿配走路时发出较大声响的衣服、首饰、鞋,不能携带手机、游戏机、图书等影响考生应试和与考试工作无关的物品进入考场,不许在考点(场)内大声交谈喧哗,尽量统一着装,减少在考点内的不必要走动。监考时不要长时间站在某一考生旁,不要做与监考工作无关的事情。要做到业务精通、态度平和,“严”而不“凶”,“热情”但不“迁就”,严格按考试操作要求细心操,用人性化的方式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 三、考试后续过程的人性化管理 考试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整个考试过程的终结。考务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考试的后续过程需要管理,而且也离不开人性化的要求。如考试档案管理、成绩、成绩单领取、考务组织情况调查与反馈等。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资料包括考试的原始报名资料、考场安排、考生签到单等,在考试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并归档以务不时之需。在成绩时,要通过校园网或班主任通知学生及时查询。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每年的六月、十二月各有一次考试,成绩单在十月和次年三月才能到达学校,对于在校学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大屏幕等各种方式通知学生领取。但对于许多参加完考试就毕业离校的毕业生来说,如果以传统的形式下发,容易造成学生成绩单的遗失,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可以把这些成绩单保存在考试管理部门,并通过相关班主任或校园网通知学生,让学生在个人方便的时候前来领取,这样就可以确保成绩单发放到学生本人手中。另外,要及时将考试成绩提供给相关教学单位,使之根据考试成绩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管理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为考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如访谈、问卷、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展对考务组织情况的调查,及时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对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提出改进工作的可行性建议,为以后组织各类考试提供必要的启发和借鉴。这也是四、六级考试人性化管理的应有之义。 四、考试人性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全国统一的教育考试,因此实施考试人性化管理必须以规范、科学的管理为基础。如果没有全面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标准化的考评机制就直接实行人性化管理,最终只能变成“人情化管理”,达不到真实测评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从而悖离于四、六级考试的设立初衷。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四、六级考试人性化管理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学校对考务工作者的监督、工作人员的相互监督、考生对工作人员的监督的三级监督机制③来确保考生的基本权利和需要,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保护工作人员与考生的双方权益。 总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要实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在考前准备、考试实施和考试后续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使四、六级考试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全面促进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性化管理论文:谈人性化管理对门诊高年资护士的管理体会 [摘要] 目的 通过加强对高年资护士的管理,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水平。方法 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结果 较好地发挥了她们的优势,克服了存在的不足,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 高年资护士不是医院的负担,同样是一支可塑、可开发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门诊;高年资护士 高年资护士对医院来说是一支可塑的,可开发的人力资源。本文讨论如何通过加强对高年资护士的管理,提高其整体素质及服务水平。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护士总数11名,设护士长1名,除护士长外均为高年资护士,护龄在25~33年,平均年龄47.8岁,都为中专毕业,护师7名,主管护师3名。“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者将组织内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重要位置[1],笔者自2002年来运用此管理原则,经临床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 2 高年资护士素质分析 2.1 有利因素 高年资护士护龄在25~33年,护理经验丰富,与患者的沟通技巧良好,处理事情老练、果断,责任心较强,医疗服务中法律意识较强,80%高年资护士乐意在轮流室工作,有利于积极性的发挥。 2.2 不利因素 高年资护士身体素质较差,部分高年资护士家庭事务多,调班频率高,严惩影响科室正常排班及安全医疗,部分高年资护士自尊心较强,或倚老卖老,影响科室的团结协作。 3 方法 3.1 重视护士的需求 3.1.1 满足护士被重视的需求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长了解科室每位护士的性格和特长,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充分尊重和发挥她们与患者良好的沟通技巧,处理事情教练、果断、责任心较强,医疗服务中法律意识较强的优势。当某位护士向护士长提建议时,首先表示感谢,如确实可行,尽快落实,使她们感到被重视、依赖。这样,科内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护士们的临床经验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和肯定,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1.2 适当满足护士休假的需求 在保证上班人数、质量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休假的需求,使她们上班时安心,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护士有喜事去祝贺,丧事去慰问,难事去帮助[2]。护士长应急护士之所急,如当某位护士有急事,即使她正当班,宁愿召集其他休息的护士回来顶班,也要让其解决燃眉之急。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使她们心灵深处受到感动,并能化做努力工作的动力[3],让大家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情去工作。 3.1.3 满足报护士学习新知识的需求 笔者将在自学、外出学习、继续教育中所学的知识通过早会、业务学习等方式传授给她们,使她们逐渐接受新观念,如将整体护理应用于候诊、门诊输液病人,更注重个性、人本的服务,体现多元化服务质量[4],同时,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增加新的工作内容,不断激发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她们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不会感到被社会淘汰。 3.1.4 满足物质需求 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护士长关心科室的奖金,与科主任一起努力提高科内奖金,提高护士待遇,奖金分配时,适当拉开距离,奖勤,奖先进,使护理人员树立:尽其职,取起值,获其荣,惩其误的观念。 3.2 以身作则,发挥护士长的表率作用 3.2.1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积极参加护理新知识的培训与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业务能力,在才能上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分析解决业务问题能力、科学管理和计划能力,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抢救病人时,保持头脑冷静,条理清晰,掌握要领,有效地落实抢救措施。 3.2.2 尊重护士 采用“换位思维”来理解护士的具体处境,关心她们的生活和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和肯定她们的优点,对不足之处采用个别提醒,避免当众批评,以启发、鼓励、商量的语气进行沟通,诚恳和宽厚地对待每位护士,耐心倾听她们的心声,鼓励有意见当面提出,心平气和地解决,接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距离,以德服人,以情动人,增强科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2.3 起表率作用 护士长在科室遇到困难时,应走在前面,以此行动得到护理人员的信任,处理事情公平和公正,以大家的利益为重。护士长具有谦虚和谨慎的工作作风,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不断修正工作上的偏差和不足。工作之余,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参加院内或院外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内部的情感交流,消除工作中发生的一些摩擦和“疙瘩”,建立友谊,开阔视野,同事间互相协作,增强了团队精神,提高了护理整体素质和护理工作质量。 3.3 强化管理 制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各班职责,用制度管人,把各项工作细则流程化,整理成本放在各个工作区域,利于执行,使她们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改善工作流程,运用温馨提示和醒目的警示和醒目的警示标志,告知每一位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实施,既方便病人,也有利与护士操作。不断培养护士的主人翁精神,关心门诊发展。强调主动服务,重视医院形象,教会她们掌握留信患者的技巧、沟通技巧、处理意外问题和投诉技巧、价格观念的运用等,使她们的觉悟不断提高,引发护士发自内心地对病人负责的真实情感,把为病人服务的理念延伸和升华,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感到失意,工作起来更有热情,自觉落实防范措施,才能保证优良的服务质量。 4 结论 门诊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病人对医院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受,同时也体现医院的整体水平[5]。将人性化管理原理应用于门诊高年资护士的管理后,护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自主权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同事间关系融洽,心情舒畅,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护士热情和蔼诚恳的态度可以缩短与病人的距离,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依赖,让病人感到护士的关爱与帮助,从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对服务态度的满意率,从每季度科室发放的病人意见征求表中统计,门诊护士工作满意率达98.8%,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直接影响,最终实现护士的终身价值。因此,高年资护士不是医院的负担,同样是一支可塑、可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行政上的约束,更是一项民心工程。人心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经营人心才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服务是医院的命脉,工作人员乐于服务,病人感受满意的服务,把医院的品牌优势传播给周围人群,培养永久顾客,吸引新顾客是医院谋求长远利益的上策。 人性化管理论文: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各临床科室护士长在充分了解护士工作艰辛的基础上,重视提高护士对人性化管理的全面认识,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结果 护士工作主动性增强,科室有了较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护理差错事故、护理投诉、纠纷减少。结论 人性化管理是追求规范性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最佳结合。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护理管理;应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护理模式的转变,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及护理管理者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欠缺,工作量明显增加,工作压力也增加,易导致护理人员心理性和生理性疲劳。护理部主任根据我院现状将人性化管理理论应用于护理管理中,充分体现了护理人性化服务理念,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医院的竞争力。 1 护理管理者对其员工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1)临床护理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并以特殊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工作,具有轮流值班的特点,长期的生物钟紊乱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造成心理压力。 (2)在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病人的教育者、组织管理者及咨询者等角色,而且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和医院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高要求,多重的角色行为及角色要求常常使护理人员力不从心,身心疲惫,职业压力感增加。 (3)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护理工作负荷过重,护理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劳动强度较高,护士易产生精神紧张情绪,害怕差错事故发生。 (4)护理工作虽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社会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护的观念,社会观众对护士的信任度较低,使护士自感地位较其他职业低,且护士的收入与工作的繁忙程度不成正比,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感。 (5)病人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质量、服务态度等要求全方位提高,护士工作压力无形增大,护士应以病人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服务,否则将会遭到病人和家属的投诉,继而失去医疗市场。 规范服务语言、强化礼仪、礼貌。根据人性化护理服务护理模式框架,修订岗位服务用语,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并纳入护理考核中,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礼仪培训,规范语言语调、手势、站姿、走姿,恰当的手势,得体的语言。如:见面先问“您好”,开口加称谓,话前先用“请”字,操作失误先道歉,操作结束先谢谢。 护理措施人性化,让病人感悟护士的真情,制定了“首阅负责制”、“限时服务” ;“ 八声”即来有“迎声”走有“送声”等。“十个一”即“一张报纸,一个温馨电话” 、“做好入院介绍和指导”等。术前、术后访视制度,术中关怀制度,减轻了手术病人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在进行护患沟通时,在不同场合,要运用适当的语言,科室每半月召开工休会,广泛征求病人意见,对出院病人要询问其对“出院指导”掌握的情况,并进行电话随访,各科室根据自身科室的特点,制定爱心卡、温馨提示卡等。营造一个人性化就医环境。 欧洲著名管理学家凯文·汤姆森的著作《情绪与资本》。它是八大管理新思潮之一,受到全球企业管理学界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它由内外在情绪资本组成[1]。医院的外在情绪资本存在于病人及其家属的感受。内在情绪资本存在于医院内部员工的忠诚与感受、服务一种态度,它需要热情。服务是一种感受,医院需护理人员为病人提供超期望服务,那就要求护理管理者对其员工进行人性管理。护理管理者处须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上,先让护士感动,让护士满意,只有护士感动了,才能因感而动,用心去做,这样才能让患者从医务人员的眼神里感知到真诚的爱心,继而提升医院的竞争力。 2 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首先护理管理者要充分尝试护士们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发自内心的理解。 (2)必要提高全体护士的认识,追求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结合。人性化管理不等于宽松管理,是在严格管理下的人性化,不能丢弃管理原则。在制度管理中,应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在人性化管理中,以制度管理为基础,我院追求的创新管理,就是两种管理的和谐统一。强调的人性化管理,就是提醒管理者,不要仅仅把人看成是工作的一部机器,要重视人的心理需求,启发员工的工作创新思路,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让员工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发其更大潜能。 (3)重视人的因素,护士长应成为支持领导型和沟通型专家。因为护士长的支持是影响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护士长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即是服务者的思想,努力当好护士姐妹们的公仆,为护士们培训、提升、展示各种才艺搭建资源平台。关爱护士姐妹,关注护士们的工作压力状况,及时给予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帮助,如适当的人力配合,实行弹性排班制,多关心中老年护士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切实帮助解决每一个实际困难,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引导青年护士以诚相待、和睦相处,努力创造条件,充分满足护士的求知欲望。想尽办法预防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4)强调团队精神。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什么因素使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是一个组织的凝聚力,有了团队精神,那将是很难被战胜的。我们的护士长应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注意以身作则,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冷静果断地处理问题,关爱、理解、尊重护士姐妹,融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自身的品德直接影响下属在工作中的心理和行为,并采取多渠道,不同形式学习;最终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觉与医院、科室荣辱与共的好风尚。 (5)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护士长对下属护士的优缺点应了如指掌,继而做到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全员主动参与科室管理,人人都有责任感,并有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全员素质的提高的同时,科室护理质量当然得到相应的提高。 (6)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护士的基本生存利益的保障。 3 我院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效果评价 通过对全院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后,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增强了护士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稳定了护理队伍,全面提升了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护理差错投诉纠纷明显减少。 4 讨论 笔者认为人性化管理即追求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最佳结合,管理者以人为本的新的管理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了护士的潜能,赋予了每个员工价值感、归属感和进步感,促进了医院的发展。 人性化管理论文:论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性化管理;教书育人 【论文摘要】文章在阐明教师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从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是教师育人的要求这两个方面说明高职院校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从尊重教师、激励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的主要思路。 中国高职院校正在蓬勃兴起,这支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人才培养基地已显现出它巨大的作用。中国高职教育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以来,据2006年的统计数字,已经发展到1009所高职院校,这得益于中国社会、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以新型的、民主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也就是施之以人性化的管理,从而更好地吸引优秀教师,留住优秀教师,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一、教师人性化管理 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加快,人们更注重于如何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在团体中实现自身价值,寻找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感。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正是适应时代的发展,日益为各层管理者所理解而不断得以应用。 (一)人性化管理 就是通过对员工本身特性以及员工和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剖析,在及时、有效满足员工多元物质、精神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恒久良性互动,确保组织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管理模式。 人性化管理,将人视为管理的主体和核心,以尊重他人人格为起点,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为纽带,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树立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的思想,强调要了解人的特点,关注人的需要,开发人的潜能,将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置于管理的核心,使管理充满人情味和激励作用。 (二)教师人性化管理 就是在整个学院管理过程中,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各项管理活动都以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价值和合理利益,提供教师展示个性的机会与发展自我的平台,实现自我价值,最终达到实现学院发展的目的。 学院的管理是制度的管理,更是人的管理、情感的管理。教师人性化管理,把学院看成是一个整体,是全体教师的一个利益共同体,通过完善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激励制度,保障全体教师合理的、合法的权益,实现一个用事业留人,用条件留人,用情感留人,用待遇留人,力争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冒得出、流得动”的用人机制,营造齐心协力抓教学的氛围。 二、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确保教师经济地位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教师的精神需求也很强烈,他们求知进取、善于思考、喜欢说服、讨厌压服,同时,为人师表的社会期待和强烈的自尊心,促使教师能自觉地严以律己,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有着追求事业的强烈愿望,其事业心、责任感强烈而持久。 (一)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职教育是伴随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肩负着大规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理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 目前,高职教育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时期,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十五”期间,高职教育需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名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对这样强大的教育需求,高职院校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压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是教师育人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一个院校的灵魂,是院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院校进步和发展的前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治校的重要战略。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以掌握特定的生产技术以及与该生产技术有关的科学知识为主的专门教育,既有文化基础课程,又有专门教育所特有的专业课程,以及在技术教育中占特殊地位的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课程,还有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这种特殊的社会作用要求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职院校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要具有发展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作为高职院校则需要人性化管理的价值观去构建一个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机制和环境。 三、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的主要思路 教师人性化管理,尊重是前提,爱护是基础,信任是动力,善待是关键。高职院校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只有尊重教师、激励教师、给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使教师不断地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高职院校把教师人性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学院管理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有助于挖掘教师的潜能,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 (一)尊重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性化管理的前提 学院管理的秘诀在于尊重教师。人的管理就是人心的管理,任何人在感情上都需要得到尊重,知识分子在这方面尤其突出。严格的管理是不完整的管理,是一种脆弱的管理,是缺乏人性的管理。惟有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给教师充分成长的自由空间,才能唤醒教师的潜能,才能使教师身心舒畅的放开手脚工作,才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才能使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激励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的关键 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高职院校应该全面关心教师的需要,尽可能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给教师提供各种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形成教师持久的激励动力,注重学院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高职院校较丰富的物质待遇是留住教师的基本条件,而精神需要主要是指政治思想需要、求知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和成就需要,精神需要具有持久性的激励特点。通过完善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激励制度,保障教师合理的、合法的权益得到尊重,克服少数教师在荣辱地位上独享利益的弊端,使全体教师得到全面、有效的激励,把管理的外驱力变为内驱力。 (三)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的保证 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是高职院校给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场地、设备、教学器材等,这有利于正常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良好的硬环境是办学的优势。但软环境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领导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对管理教师的规章制度、管理教师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要更具有人性化。 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进展离不开给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来源于简单和谐、竞争进取和齐心协力的心理环境,可使教师心情舒畅、心理平衡、精力专注,有利于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相信高职院校通过推进教师人性化管理,定会摆脱经验管理的泥潭,迈上科学管理的台阶,登上文化管理的殿堂,创造高职教育的辉煌。 人性化管理论文:试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人性化管理 论文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 人性化管理 考前准备 考试实施 后续过程 论文摘 要: 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管理中应实施人性化管理,即要在考前准备、考试实施、后续过程三个阶段,在各个环节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尊重考生权益和需求,积极主动地为考生提供和谐、支持的服务体系和考试环境,使考生的自身价值在考试中得到最大体现。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ollege English Test,简称CET)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尝试,它已经以其考试命题的科学权威性、组织的严密性和分数的可比性在国内得到公认,受到了英语学习者的重视,其社会影响力及关注程度也在逐年提高。部分人事部门已把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甚至愈来愈多的境外和国外高校把四、六级考试的成绩作为录取我国大陆学生的英语能力证明。 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强化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功利性,对考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考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作弊手段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部分考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而采取各种作弊手段,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受到严重挑战,甚至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带来负面影响。二是随着近年来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多、考试规模的不断扩大,“替考”、手机短信作弊、漏装错装学生答卷、听力播放出故障、监考教师不按时到位、考生对考试形成消极评价等现象仍然频繁出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降低四、六级考试的功利性,使四、六级考试回归本位,我们认为,在考试管理中应实施人性化管理,是促进四、六级考试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人性化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一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尊重人的需要、情感、权益等人性要素,使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管理理念。在考试工作中的坚持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就是要积极主动地为考生提供全面、合谐的服务体系,赋予考生人文关怀,构建公平、公正、安全、和谐的考试环境,使考生自身价值在考试中得到最大的体现。 目前,在考试中坚持人性化管理理念已基本得到论者的广泛认同①,但在实践层面上却少有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为此,我总结多年的考试管理经验,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备考过程的人性化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考试的管理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做精心、细致、周全,甚至繁琐的准备工作。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为报考人数多、考试规模大,又是全国统一的教育考试、社会关注度高,因而对考前准备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工作内容上来讲,其考前准备工作包括报名通知的下达、学生报名、信息核对、数据上报、考场编排、准考证的制发、考试其他材料(如监考须知、诚信考试承诺书等)的准备、考务人员培训、试卷的运送、考场布置等,环节众多、事务繁复。在这个阶段,各个环节都要求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如下事务。 (一)人性化的考前氛围营造 报名通知下达后,考务管理者要根据通知精神,结合高校实际,努力营造人性化的考前氛围,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状态,积极备考。 人性化考前氛围的营造,涉及学校各方面相关人员的参与。考务管理者要及时把四、六级考试的相关信息(如具体考试时间、考试场地其它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学生。导师、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学实施和管理者要利用班会、主题活动、英语课程教学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英语能力观,激发学生对考试与评价的需求,引导学生淡化四、六级考试成绩的功利性;同时加强诚信教育,严肃校规考纪,形成“诚实答卷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师生共识。学校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校报、网络、悬挂标语等进行考前动员和考纪宣传,帮助学生熟悉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调整考试心态。学校还应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如安排足够的自修教室、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考前辅导等,为学生创造人性化的考前环境。 (二)人性化的报名准备工作 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考人数众多,规模较大,为减少错漏,报名工作最好利用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统一实施网上报名。这种方式相对摆脱了时空限制,极大地方便了考生。学校可以通过开放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网络实验室为学生网上报名提供便利。如果有些学生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在规定时间内报名,要在不违反原则和相关要求的情况下,通过现场报名或者其他方式及时帮助他们补报名,避免学生错失考试机会。 报名结束后,及时整理并打印报名考生材料,通知考生核对个人信息并签字确认,尤其是考生照片和身份证号码不能张冠李戴,要避免信息错误。进行数据整理并编排好考场后要及时印发准考证,让考生及早了解考试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和相关要求,使考生能够提前熟悉考场并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考试准备。 (三)人性化的考场环境管理 考场环境的和谐与否对考生的思维准确性、创新性、活跃性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是影响考生考试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关考试成败。 考场环境包括施考的自然环境和施考的社会环境。在构建人性化的施考自然环境时,要充分尊重考生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加强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建设,确保考场周围的安静,避免杂乱干扰;可利用指示路标、提示板、彩旗、横幅、标语、考场分布示意图等帮助考生熟悉考场、形成正确的考试心理;考场内要确保室内采光条件良好,桌椅摆放整齐,地面打扫干净;要安排医务人员为考生提供医疗急救服务,为考生提供饮用水等,这些都是考试软环境的管理人性化。施考的社会环境管理,要在政治环境、科技环境、教育环境、人文环境上下足功夫②,要以加强学风、校风建设为抓手,促进考风建设,为考生营造积极向上的考场环境。 (四)培训人性化的考务人员 考务人员即考试工作人员包括相关保卫医疗后勤人员和监考教师等对于考试的如期顺利成功举行具有不容忽视的保障作用,对他们进行考前培训是十分必要的。考试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监考教室外的考务工作,即考场的外围工作,包括环境的布置、考生的疏导、考场的巡查、紧急事件的处理、试卷的领送、分发、回收清点等。监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考试教室内具体实施监考。这些工作是考试顺利与否的直接因素。因此,考前要对以上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要求其正确对待考试工作、更新的考试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和正确的爱生观,尊重考生、关心考生,对考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怀爱护。同时,严格按照大学英语四、六级监考操作规程进行扎实的业务培训,使各人员明确职责、科学分工、各司其职,形成一支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强、业务素质精的高效工作队伍,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 二、施考过程的人性化管理 在施考过程中,考务管理者和考务人员要尽可能地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服务于学生,用以人为本的观念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关怀学生,既严肃认真地维护考场纪律,又态度和蔼热情地关怀考生。在考务行为、考务语言、考务礼仪上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在浓郁的考试氛围中,即使经过精心准备,考生都会有一定的紧张情绪,在开考前可以播放一些轻音乐或者播放一些温馨提示来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使放松心态,积极应考。各种考务行为中最能体现出人性化的是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如事先准备一些备用考试用具如铅笔、橡皮擦、钢笔、耳机等,由专人负责,为那些忘带考试用具的考生提供雪中送炭式的帮助;如考生临时丢失或忘记携带准考证,可以通过考场对照单、考生座位表、考生签名册、班主任和同学证明等各种方式仔细核对确认相貌与身份,核实后安排考生进场参加考试;对一些特殊考生,如行动不便、患有疾病的,要安排人员接送其进出考场。 缓解考生的紧张焦虑心理,要求监考人员在监考过程中运用人性化的考务语言。要做到严肃而不失温和,亲切而不失庄重。考务语言应具有服务性和技巧性的特征,保证音色优美、语音清晰、语气柔和。如在提示考试剩余时间时,把“还有15分钟,要抓紧时间”这样的指令性语句改为“离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请注意掌握”这样的提示性语句;将“严禁作弊”改为“请不要盲目相信他人的答案”或者“请个别考生要充分相信自己,不要盲目相信他人”,同时用眼神向该生示意。这样,既尊重了考生的自尊心,又能起到警示作用,也充分体现了监考教师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考务礼仪要求考试工作人员不能穿配走路时发出较大声响的衣服、首饰、鞋,不能携带手机、游戏机、图书等影响考生应试和与考试工作无关的物品进入考场,不许在考点(场)内大声交谈喧哗,尽量统一着装,减少在考点内的不必要走动。监考时不要长时间站在某一考生旁,不要做与监考工作无关的事情。要做到业务精通、态度平和,“严”而不“凶”,“热情”但不“迁就”,严格按考试操作要求细心操,用人性化的方式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 三、考试后续过程的人性化管理 考试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整个考试过程的终结。考务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考试的后续过程需要管理,而且也离不开人性化的要求。如考试档案管理、成绩、成绩单领取、考务组织情况调查与反馈等。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资料包括考试的原始报名资料、考场安排、考生签到单等,在考试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并归档以务不时之需。在成绩时,要通过校园网或班主任通知学生及时查询。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每年的六月、十二月各有一次考试,成绩单在十月和次年三月才能到达学校,对于在校学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大屏幕等各种方式通知学生领取。但对于许多参加完考试就毕业离校的毕业生来说,如果以传统的形式下发,容易造成学生成绩单的遗失,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可以把这些成绩单保存在考试管理部门,并通过相关班主任或校园网通知学生,让学生在个人方便的时候前来领取,这样就可以确保成绩单发放到学生本人手中。另外,要及时将考试成绩提供给相关教学单位,使之根据考试成绩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管理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为考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如访谈、问卷、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展对考务组织情况的调查,及时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对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提出改进工作的可行性建议,为以后组织各类考试提供必要的启发和借鉴。这也是四、六级考试人性化管理的应有之义。 四、考试人性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全国统一的教育考试,因此实施考试人性化管理必须以规范、科学的管理为基础。如果没有全面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标准化的考评机制就直接实行人性化管理,最终只能变成“人情化管理”,达不到真实测评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从而悖离于四、六级考试的设立初衷。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四、六级考试人性化管理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学校对考务工作者的监督、工作人员的相互监督、考生对工作人员的监督的三级监督机制③来确保考生的基本权利和需要,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保护工作人员与考生的双方权益。 总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要实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在考前准备、考试实施和考试后续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使四、六级考试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全面促进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性化管理论文:谈人性化管理对门诊高年资护士的管理体会 [摘要] 目的 通过加强对高年资护士的管理,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水平。方法 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结果 较好地发挥了她们的优势,克服了存在的不足,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 高年资护士不是医院的负担,同样是一支可塑、可开发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门诊;高年资护士 高年资护士对医院来说是一支可塑的,可开发的人力资源。本文讨论如何通过加强对高年资护士的管理,提高其整体素质及服务水平。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护士总数11名,设护士长1名,除护士长外均为高年资护士,护龄在25~33年,平均年龄47.8岁,都为中专毕业,护师7名,主管护师3名。“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者将组织内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重要位置[1],笔者自2002年来运用此管理原则,经临床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 2 高年资护士素质分析 2.1 有利因素 高年资护士护龄在25~33年,护理经验丰富,与患者的沟通技巧良好,处理事情老练、果断,责任心较强,医疗服务中法律意识较强,80%高年资护士乐意在轮流室工作,有利于积极性的发挥。 2.2 不利因素 高年资护士身体素质较差,部分高年资护士家庭事务多,调班频率高,严惩影响科室正常排班及安全医疗,部分高年资护士自尊心较强,或倚老卖老,影响科室的团结协作。 3 方法 3.1 重视护士的需求 3.1.1 满足护士被重视的需求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长了解科室每位护士的性格和特长,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充分尊重和发挥她们与患者良好的沟通技巧,处理事情教练、果断、责任心较强,医疗服务中法律意识较强的优势。当某位护士向护士长提建议时,首先表示感谢,如确实可行,尽快落实,使她们感到被重视、依赖。这样,科内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护士们的临床经验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和肯定,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1.2 适当满足护士休假的需求 在保证上班人数、质量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休假的需求,使她们上班时安心,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护士有喜事去祝贺,丧事去慰问,难事去帮助[2]。护士长应急护士之所急,如当某位护士有急事,即使她正当班,宁愿召集其他休息的护士回来顶班,也要让其解决燃眉之急。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使她们心灵深处受到感动,并能化做努力工作的动力[3],让大家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情去工作。 3.1.3 满足报护士学习新知识的需求 笔者将在自学、外出学习、继续教育中所学的知识通过早会、业务学习等方式传授给她们,使她们逐渐接受新观念,如将整体护理应用于候诊、门诊输液病人,更注重个性、人本的服务,体现多元化服务质量[4],同时,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增加新的工作内容,不断激发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她们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不会感到被社会淘汰。 3.1.4 满足物质需求 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护士长关心科室的奖金,与科主任一起努力提高科内奖金,提高护士待遇,奖金分配时,适当拉开距离,奖勤,奖先进,使护理人员树立:尽其职,取起值,获其荣,惩其误的观念。 3.2 以身作则,发挥护士长的表率作用 3.2.1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积极参加护理新知识的培训与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业务能力,在才能上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分析解决业务问题能力、科学管理和计划能力,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抢救病人时,保持头脑冷静,条理清晰,掌握要领,有效地落实抢救措施。 3.2.2 尊重护士 采用“换位思维”来理解护士的具体处境,关心她们的生活和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和肯定她们的优点,对不足之处采用个别提醒,避免当众批评,以启发、鼓励、商量的语气进行沟通,诚恳和宽厚地对待每位护士,耐心倾听她们的心声,鼓励有意见当面提出,心平气和地解决,接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距离,以德服人,以情动人,增强科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2.3 起表率作用 护士长在科室遇到困难时,应走在前面,以此行动得到护理人员的信任,处理事情公平和公正,以大家的利益为重。护士长具有谦虚和谨慎的工作作风,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不断修正工作上的偏差和不足。工作之余,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参加院内或院外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内部的情感交流,消除工作中发生的一些摩擦和“疙瘩”,建立友谊,开阔视野,同事间互相协作,增强了团队精神,提高了护理整体素质和护理工作质量。 3.3 强化管理 制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各班职责,用制度管人,把各项工作细则流程化,整理成本放在各个工作区域,利于执行,使她们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改善工作流程,运用温馨提示和醒目的警示和醒目的警示标志,告知每一位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实施,既方便病人,也有利与护士操作。不断培养护士的主人翁精神,关心门诊发展。强调主动服务,重视医院形象,教会她们掌握留信患者的技巧、沟通技巧、处理意外问题和投诉技巧、价格观念的运用等,使她们的觉悟不断提高,引发护士发自内心地对病人负责的真实情感,把为病人服务的理念延伸和升华,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感到失意,工作起来更有热情,自觉落实防范措施,才能保证优良的服务质量。 4 结论 门诊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病人对医院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受,同时也体现医院的整体水平[5]。将人性化管理原理应用于门诊高年资护士的管理后,护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自主权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同事间关系融洽,心情舒畅,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护士热情和蔼诚恳的态度可以缩短与病人的距离,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依赖,让病人感到护士的关爱与帮助,从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对服务态度的满意率,从每季度科室发放的病人意见征求表中统计,门诊护士工作满意率达98.8%,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直接影响,最终实现护士的终身价值。因此,高年资护士不是医院的负担,同样是一支可塑、可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行政上的约束,更是一项民心工程。人心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经营人心才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服务是医院的命脉,工作人员乐于服务,病人感受满意的服务,把医院的品牌优势传播给周围人群,培养永久顾客,吸引新顾客是医院谋求长远利益的上策。 人性化管理论文: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各临床科室护士长在充分了解护士工作艰辛的基础上,重视提高护士对人性化管理的全面认识,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结果 护士工作主动性增强,科室有了较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护理差错事故、护理投诉、纠纷减少。结论 人性化管理是追求规范性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最佳结合。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护理管理;应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护理模式的转变,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及护理管理者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欠缺,工作量明显增加,工作压力也增加,易导致护理人员心理性和生理性疲劳。护理部主任根据我院现状将人性化管理理论应用于护理管理中,充分体现了护理人性化服务理念,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医院的竞争力。 1 护理管理者对其员工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1)临床护理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并以特殊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工作,具有轮流值班的特点,长期的生物钟紊乱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造成心理压力。 (2)在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病人的教育者、组织管理者及咨询者等角色,而且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和医院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高要求,多重的角色行为及角色要求常常使护理人员力不从心,身心疲惫,职业压力感增加。 (3)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护理工作负荷过重,护理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劳动强度较高,护士易产生精神紧张情绪,害怕差错事故发生。 (4)护理工作虽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社会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护的观念,社会观众对护士的信任度较低,使护士自感地位较其他职业低,且护士的收入与工作的繁忙程度不成正比,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感。 (5)病人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质量、服务态度等要求全方位提高,护士工作压力无形增大,护士应以病人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服务,否则将会遭到病人和家属的投诉,继而失去医疗市场。 规范服务语言、强化礼仪、礼貌。根据人性化护理服务护理模式框架,修订岗位服务用语,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并纳入护理考核中,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礼仪培训,规范语言语调、手势、站姿、走姿,恰当的手势,得体的语言。如:见面先问“您好”,开口加称谓,话前先用“请”字,操作失误先道歉,操作结束先谢谢。 护理措施人性化,让病人感悟护士的真情,制定了“首阅负责制”、“限时服务” ;“ 八声”即来有“迎声”走有“送声”等。“十个一”即“一张报纸,一个温馨电话” 、“做好入院介绍和指导”等。术前、术后访视制度,术中关怀制度,减轻了手术病人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在进行护患沟通时,在不同场合,要运用适当的语言,科室每半月召开工休会,广泛征求病人意见,对出院病人要询问其对“出院指导”掌握的情况,并进行电话随访,各科室根据自身科室的特点,制定爱心卡、温馨提示卡等。营造一个人性化就医环境。 欧洲著名管理学家凯文·汤姆森的著作《情绪与资本》。它是八大管理新思潮之一,受到全球企业管理学界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它由内外在情绪资本组成[1]。医院的外在情绪资本存在于病人及其家属的感受。内在情绪资本存在于医院内部员工的忠诚与感受、服务一种态度,它需要热情。服务是一种感受,医院需护理人员为病人提供超期望服务,那就要求护理管理者对其员工进行人性管理。护理管理者处须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上,先让护士感动,让护士满意,只有护士感动了,才能因感而动,用心去做,这样才能让患者从医务人员的眼神里感知到真诚的爱心,继而提升医院的竞争力。 2 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首先护理管理者要充分尝试护士们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发自内心的理解。 (2)必要提高全体护士的认识,追求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结合。人性化管理不等于宽松管理,是在严格管理下的人性化,不能丢弃管理原则。在制度管理中,应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在人性化管理中,以制度管理为基础,我院追求的创新管理,就是两种管理的和谐统一。强调的人性化管理,就是提醒管理者,不要仅仅把人看成是工作的一部机器,要重视人的心理需求,启发员工的工作创新思路,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让员工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发其更大潜能。 (3)重视人的因素,护士长应成为支持领导型和沟通型专家。因为护士长的支持是影响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护士长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即是服务者的思想,努力当好护士姐妹们的公仆,为护士们培训、提升、展示各种才艺搭建资源平台。关爱护士姐妹,关注护士们的工作压力状况,及时给予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帮助,如适当的人力配合,实行弹性排班制,多关心中老年护士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切实帮助解决每一个实际困难,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引导青年护士以诚相待、和睦相处,努力创造条件,充分满足护士的求知欲望。想尽办法预防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4)强调团队精神。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什么因素使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是一个组织的凝聚力,有了团队精神,那将是很难被战胜的。我们的护士长应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注意以身作则,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冷静果断地处理问题,关爱、理解、尊重护士姐妹,融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自身的品德直接影响下属在工作中的心理和行为,并采取多渠道,不同形式学习;最终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觉与医院、科室荣辱与共的好风尚。 (5)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护士长对下属护士的优缺点应了如指掌,继而做到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全员主动参与科室管理,人人都有责任感,并有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全员素质的提高的同时,科室护理质量当然得到相应的提高。 (6)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护士的基本生存利益的保障。 3 我院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效果评价 通过对全院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后,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增强了护士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稳定了护理队伍,全面提升了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护理差错投诉纠纷明显减少。 4 讨论 笔者认为人性化管理即追求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最佳结合,管理者以人为本的新的管理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了护士的潜能,赋予了每个员工价值感、归属感和进步感,促进了医院的发展。 人性化管理论文:人性化管理在某集团公司的建立和实践 人性化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一种手段,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灵魂精神。在当今新形势的情况下,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战略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例外地都有深厚的自身文化的沉淀。但人性化管理理念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迄今为止对每个企业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一环。它反映在企业的价值观、士气和沟通的方式中,也反映在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中。这说明人性化管理和企业管理有着必然的联系,人是企业发展任务的承载者,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自然而然,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灵魂支柱,人性化管理应该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中心论点,企业要发展,与企业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分不开。那么人性化管理在企业文化领域里究竟是如何运作,对企业有着怎样的重要性,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管理发挥着何等的作用,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以及和人性管理的辩正关系 什么是企业文化呢?自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从日本、美国引入我国,经过20余年的消化、吸收和发展,“企业文化”开始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特别是当大家都开始意识到,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时候,建设自身企业文化便被纳入到众多企业的管理议程中。正当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不由得要反问一句: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观念,是指企业等经济实体在生产经营中,伴随着自身的经济繁荣而逐步形成和确立并深深植根于企业每一个成员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是企业的精神文化灵魂支柱。 企业文化从某一个企业来展开论述,是管理者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经营手段。管理的主体和对象都与人有关,所以人是管理的主要因素,怎样处理管理事务中人的关系,是企业管理的方向和内涵。人性化的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主要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以员工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员工的意见和要求以及选择,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主人翁的责任心,形成一种合力,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人性化管理不仅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而且已经上升到企业发展的重要层面。 这样,企业文化包括了人性化管理的内涵,而人性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也正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环节,在整个过程中对企业文化起到引导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先锋。 二、人性化管理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化管理从本质上看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与现代企业管理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不可分。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人性管理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因此,人性化管理不仅具有文化现象的本质,而且还具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我们从三个方面论述: 首先,人性化管理是以企业管理者的主体意识为主导,追求和实现一定企业目的的管理意识形态,并不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思想、观念等文化形态的大杂烩。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性化管理方式就是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文化体现。 其次,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有自己的共同目标、群体意识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所以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人性化管理手段所包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是企业群体共同认可的,与无组织的个体文化、超组织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是不同的。、 再次,人性化管理是企业追求“经济文化”的一部分。人性化管理是企业的人在经营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应该说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企业的经济目标,所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中一之一包涵着先进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离开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文化的形成的目标就不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选择就没有目标,做为管理主体的人便缺失了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所以,人性化的管理的本质和内涵都与企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不仅要重视人性化管理的团体性和组织性,而且还要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 三、人性化管理在企业文化中的三个层面 人性化管理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并体现在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这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1、外层是企业物质文化,包括企业的产品风格、技术与装备特色,这些为个人提供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工厂厂容厂貌的规划整洁和绿化,能为职员提供较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企业经营者的特点、风格和作风等; 2、中层是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规章、规范以及渗透到员工思想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这中间体现出企业为职员的工作和企业行为标准制定的规 范,人性化包涵的内容与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工作环境、薪酬、福利、休假等,不仅把职员的发展前景制度化,而且为职员工作之外的待遇纳入公司管理,作为一种文化来保持员工的忠诚度。 3、内层是企业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经营战略、价值取向,以及由此体现的企业员工的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共同情感等,这中间往往多是企业通过组建培训部,或是通过外来培训机构组织接受新的管理知识,从而不断更新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关键,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这中间都有人性化管理文化的存在和延展,也是企业文化各不相同的主要因素。 四、人性化管理的自身特点 一个好的企业文化,不一定适应另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性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具有独立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人性化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手段,其具有自身的特点: 1.人性化管理手段对于不同企业各不相同,每个企业有他独特的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有自己企业里形成的价值观,因此他所形成的人性化管理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各自有其特点。 2、人性化管理文化是为该企业内部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甲企业优秀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是能被甲企业成员认同的一套价值体系,能极大的促进甲企业的发展,但他出自甲企业,不一定能被乙企业成员认同,也不一定能适合乙企业,对乙企业未必能起到促进作用。 3、现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可以模仿,但企业文化不能模仿。企业文化有其独特性,是一套非常复杂的价值体系。因此,人性化管理的方式在很多方面可以相同,但在实质内容上是不能照抄照搬的。 五、人性化管理的建立和实践 集团是世界大型知名玩具制造企业,1977年在香港创业,1983年在广州开设分公司公司发展至今,已创建(广州)有限公司、广州镇达玩具有限公司、广州茂泽模具公司、海珠有限公司、(中国)工业有限公司及(广东)工业有限公司, 公司厂房总面积32万平方米,员工总人数超过四万人,年出口总值20多亿港元。集团公司产品主要以塑料、电子、毛绒玩具为主,兼营礼品、家电和儿童用品,产品100%销往欧美。现已成为粤、港、澳玩具业颇具代表性及影响力的旗舰。1999年,集团创造了年出口总值24亿港元的记录。集团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一向奉公守法,严格遵守《劳动法》要求,为每位雇员购买养老保险,结合公司情况,雇员享有有薪年假、婚假、丧假、产假。公司内部具备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如饭堂、宿舍、储蓄所、医务室、图书室、卡拉ok厅、文化夜校、球场等;公司设有每日专线巴士,便于集团各公司工作往来及雇员上下班;为及时报导公司动态,反映员工心声,公司开设申诉渠道,创办了企业报《之声》。每年一次的新春幸运大抽奖、秋季旅游和每月一次的员工生日晚会,深受公司职员欢迎。 物质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但是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会成为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虽说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也可以成长,但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却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没有文化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文化不解决企业赢利不赢利的问题,文化只解决企业成长持续不持续的问题。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一种应用型文化,其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其定位应体现在经营管理战略上,体现在经营思想和管理方式上,最终体现在具体运作上,要实现人性化管理,需建立和谐企业文化。下面我们结合广东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实例,来阐述人性化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以及它在运作过程中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全球最大玩具厂商——公司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企业的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产品层,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企业的服务、成本控制、营销、研发能力; 第二层面是制度层,包括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企业内外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 第三层面是核心层,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 这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一层面是表层的竞争力;第二层面是支持平台的竞争力;第三层面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即企业文化。从这一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中的对人的管理对企业增强竞争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集团从最初创业时的20几人,发展到现在40000多人的世界级大集团公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与先进的企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上,使管理更贴近人性,更尊重员工,更张扬员工的个性。 1.在平等的基础上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 与十年、二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员工素质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了解,各厂生产车间工人中,初中生、高中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大,目前大、中专生也很常见。“他们懂得法律,劳工意识很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不再象上辈人那样为衣食打工,更需要尊重和工作的快乐;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大都充满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时常会对上司的管理提出质疑”。车间主管现在对员工们作出这样的评价。以理服人以情管人员工得到更多尊重。面对这种新形势,集团各厂生产车间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我们把自己摆在了与员工平等的位置上,以理服人,以情管人”,几乎所有的车间主管都持这种态度。 这种平等表达出管理者的策略是让员工时刻感受到被尊重,这种感受是无形的,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形态。 2.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在厂生产部,人性化管理表现在与员工开展更多的沟通,为员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个部门在去年5月开始实行“员工代表沟通会”制度,各车间每月召开一次或两次沟通会,与会人员都是从各工种各工位选派出的员工代表。沟通会上,这些代表可以将他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亳无保留地提出来。代表们所提出的问题,车间认真对待,做到件件有回复有落实。去年8月份b4车间的一次沟通会上,开搪胶机的员工提出,她们在饭堂吃饭要排长时间的队,这样影响到开机。车间认为代表们提出的问题有道理,就立即与厂部协商解决。最后,厂部办理“优先用餐卡”发给开机的员工,他们到饭堂就餐时可凭卡到指定窗口打饭,无须再排队,节省了他们的就餐时间。后来这个制度推及到全厂有此情况的其它车间。 (中国)厂生产部将“人性化”理念,纳入到管理人员管理基础知识的培训课程中。“管理基础知识”首条就是:“满足员工对自由、尊严和荣誉的需要;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多表扬,少批评,不辱骂;尊重员工,对做得好的员工要在班会上进行表扬,给予员工成就感和价值感”。为确保这些制度执行下去,生产部还在员工中做对基层管理人员态度满意度的调查,让员工对自己上司的态度进行评说。这样就促使了车间基层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进行沟通,进行“温和管理”。 海珠厂生产部为扭转少数管理人员简单、粗暴的工作态度,在前两年曾开展起“民主评议”活动。评议采取无记名方式,由员工对管理员、组长、助理平时的工作态度打分。凡满意率达到95%的管理员会得到公司的奖励;满意率在20%以下管理员则被降职。这次评议活动,促使基层管理人员完全改变了工作态度和管理方法,将关心和尊重员工提升到最重要的位置。 集团还设立倾诉热线,专门为员工在生活和工作中排忧解难。同时设立经理信箱、自荐信箱,让那些有情绪的员工及时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得到发泄。集团还创办〈之声〉报,员工自由投稿,免费内部发行40000多份。这些手段都有效地疏通了员工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矛盾,使管理顺序畅通,能够做到上传下达,达到了公司进步的要求。 3.废除不适宜的处罚使管理更有人情味 集团希望逐步建立一套富有人情味的和谐的企业管理文化,让所有员工都能够在开心地工作和成长。,由集团品管部(现集团系统管理部)召集各厂董事、总经理及厂部和生产部经理,对各厂厂规处罚制度进行一次认真慎重地研讨,随后出台了《有限公司违规处理条例》,并于1月1日在各厂统一执行。这个条例删除了所有不合适宜的经济处罚规定,完全与国家劳动法和国际劳工法接轨。在40条条例中,除涉及消防安全(如严禁在厂区内吸烟、私自携带爆炸物或其它危险品进入厂区)等须罚款外,其它有关员工纪律方面的处罚规定大多数被“思想教育”所取代。到目前,《条例》已修订了3次,集团系统管理部负责人表示,“在每次修改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关处罚的项目一次比一次少。集团希望用先进的文化管理工厂,而不是靠经济处罚管理工厂”。因此,企业文化的培育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点滴渗透的,必须与有形物化相结合,才能见物见人见思想,见精神见制度见形象,从而让人一接触到该企业的人和物,就能使人体验到该企业的文化品位和特色,感受到该企业不同寻常的“企业之魂”的存在。 4.形成具有色彩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体现这些企业精神的人际关系、规章制度、厂房、产品与服务等事项和物质因素的集合,但塑造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给企业订一些响亮而空洞的口号,就可以做得到的。公司企业文化是以“诚信、卓越、合群”为价值观,并围绕这个核心确立了七大抱负和五大使命;首先诚信不单是表达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而且还传达了一个作人的道理,由此进步达到卓越,最后形成一个团结的团队,一个战无不胜的团队。 5.建立员工福利,尽量加大对员工的关怀度 企业建立有五大基金,有福利基金、雪中炭基金、医疗基金、助学、扶贫基金,为家庭有困难的员工解除后顾之忧。设立慈善基金会,自1992年在员工家乡,西部山区,祖国边陲共捐善款近亿人民币,建设中小学校70多所,在全国十数所大学设立奖助学金。这些对员工有一种亲和力的同时,给大部分员工子女就学带来了便利。员工患病可以免费治疗,设有文化夜校,员工可以继续进行学习深造等等,这些都带着人性化的关怀去对待员工。 公司内部还设有饭堂、图书室、医院、卡拉ok厅、娱乐室、篮球场、飞行球场、宿舍、银行、电话、电视等,这都为员工的业余生活给予了充分的关怀。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性化管理理念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无形的资产和财富。是员工凝聚力的焦点,起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人性化管理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分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力资源的需求量愈来愈大。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是提高事业单位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从总体来看,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并不理想,大多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还存在较深层次的问题和困难,其完善与改进的过程必然更为复杂。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我国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提升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各个部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在教育卫生等一些公共领域,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变得愈来愈重要了,事业单位的人才管理也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事业单位聚集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事业单位作为优质人力资源聚集地,其人力资源的管理的水平,不仅关系到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对促进国家和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对于广大事业单位来说是一次历史机遇,人力资源如何改革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入手,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一、加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加强事业单位管理的必然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对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人事管理模式的问题和不足日益凸显出来,甚至事业单位本身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作为事业单位,要想更好地发展与前进,更好地提升单位的竞争能力,就需要一群高标准、高质量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人员管理不断进行优化,真正解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单位工作的正常需要。 二是事业单位人员积极要求进步的必然要求。事业单位中的人员都有着自己长期的职业规划,如何和单位的发展相共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需要对单位中的人事管理进行更好地优化,使每个员工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都与单位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与单位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对单位的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着自豪感和归属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每一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事业单位改革创新的需要。目前,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在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得到了体现,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保障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的合理配置,在创新方面,要求事业单位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有创新的思维,强化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是管理基础薄弱。从其人事管理内容及制度规范来看,大多也是依据上级主管机关人事部门的要求,管理主体缺乏主动性,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对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较少调查和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管理的现代知识和智力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 二是管理思想落后。我们国家事业单位管理方式还是会受到传统的一些观念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外国先进国家。现在大部分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工资、录用、晋升等,缺少对现在单位的发展与员工的未来进行规划,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没有把员工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上表现的不灵活,使得员工无法感受到归属感以及认同感。 三是职工能力素质较低。事业单位作为知识密集型的服务性组织,具有专业性较强的显著特点,这就要求事业单位重视对其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否则必将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阻碍事业单位正常的发展。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完善的培训规划,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和体系,这就造成无法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管理人才短缺,从而对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利益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四是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很多单位还普遍存在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现象,单位领导在员工绩效考核中的权限过大,人为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另外,对员工的考核标准缺乏可操作性,缺乏量化指标,考核结果或流于形式,或取决于单位领导,无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很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是摒弃传统观念、勇于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就是要摈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加强体系的创新,这就需要在人力管理方面进行有力的变革,建立有效的管理责任制度。单位的管理问题就是现在影响单位人才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人才的外流现象特别严重,这会导致单位工作效率的严重下降。要改变单位自身的不足,把每一位的员工热情调动起来,减少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加强全体员工的团结与合作,增强团队意识,凝心聚力共同为单位的发展贡献每个人的力量。 二是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单位的优化资源管理力度是保证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的有力保证。单位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面向人力管理方面进行改进,保证资源框架的完整与优势,完善现有的不合理的框架结构,加强人力资源的调整,保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最优化,保证每个工作人员积极性的激发,使其产生利益最大化。 三是加大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力度。单位必须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大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力度。要结合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与安排,加大对事业单位职工培训的合理投资,形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完整的系统化体系。要以能力建设与提升为突破口,根据单位内部人力资源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材施教,丰富人才培训和开发的途径,保持员工培训内容的超前性,对于关键性岗位,其培训投入和开发力度尤其要加大。通过培训,职工的观念得到更新,技能得到提升,岗位适应度也能得到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全体员工的素质能力。 四是积极构建高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是人资源管理的核心手段和工具,绩效考核与评估在事业单位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结合各事业单位自身实际情况创新设计新的考评体系和指标维度,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地区实际、层次和部门性质的不同实行分类考核,设置相应的评估维度,同时细化每个维度的具体指标,尽可能量化关键指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定量评估为主要形式。绩效考核要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考核的公平性、公开性和民主性,鼓励员工的全方位积极有序参与,真正提升绩效考核的作用和绩效考核的效果,不断扩大考核结果的运用范围和深度,使绩效考核的约束、激励和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现在的事业单位是我们国家主要人才的聚集区,也是我们事业单位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主要力量,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必须正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强化创新意识,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作者:张海燕 单位:黄岛区宝山镇政府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分析:人本管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是有效促进的手段,是事业单位经营过程的必要途径,是事业单位制度的核心,对于激发职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作用,是激励职员与事业单位维护共同核心目标的基本保障。随着“以人为本”制度化建设的改革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已然发展成为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关键部分,得到国内外企业的一致认同和重视。文章从行政管理专业内容出发,探究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弊端和漏洞,分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而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和专业知识,提出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人本管理;人力资源;和谐文化 在事业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创造和谐的事业单位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要求。在时代的牵引下,在国家制度、政策的规范下,事业单位需紧跟党的、社会的发展,深入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走职员群众路线,将群众力量转化为事业单位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事业单位实现更快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在“以人为本”的主流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逐步推行“人本管理”。所谓人本管理,事业单位的核心之一是职员。事业单位发展要井然有序、充满活力,就需要团结职员,展现集体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共同构建和谐事业单位。和谐事业单位的深度与意义实际上是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一致的,要求事业单位既要追求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事业单位对职员、对社会承担的相应责任。在发展中,事业单位要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要实施科学有效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促进事业单位全面发展;要紧抓人才机制,维护职员切实利益,调动职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职员、领导、事业单位三方之间的和谐相处,鼓舞职员为事业单位做贡献。总之,在构建事业单位文化、倡导事业单位精神的过程中,职员是发展的根本与基础,一切需从基层做起,从实践做起,坚持群众路线,开展“从职员中来,职员中去”的事业单位活动,促进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一、事业单位实施人本管理的重要性 (一)引领事业单位价值导向 事业单位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体系,来源于生产经营的需要和事业单位的特点、性质。事业单位推进人本管理,有利于引领事业单位职员向一致目标看齐,在领导的带领下,怀揣共同的奋斗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当事业单位上下都坚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职员的集体意识愈发强烈,更容易激发职员将精、气、神统一起来,合成强有力的事业单位精神力量,推动事业单位发展。 (二)协调事业单位内部关系 专注的事业单位需要有和谐的氛围作为支撑,人本管理,能有效地集合职员的正能量,使职员在和谐的环境中为事业单位创造更高的效益。事业单位推行人本管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不论事业单位处于哪个阶段,都能保持较高的活力和稳定性;有利于职员、领导、事业单位三方之间的利益协调;有利于化解事业单位发展进程中不同的矛盾和纠纷。对于事业单位领导来说,加强人本管理,能规范其管理方式,激发其管理才能,提高其管理威信。对于事业单位职员来说,得到事业单位适当有效的人本管理,能缓解负面情绪,化解层级矛盾,维护个人利益。 (三)激发事业单位创新改革 随着时代的变化,事业单位职员的需求和价值体现已经不是简单的体力、脑力的付出,更有激情与创造的潜力。事业单位深入人本管理,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百家争鸣,能创新思想观念,有利于转变传统老旧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生产经营上有所突破;有利于激发职员热情,增强职员主人翁精神,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事业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改革,升级转型。 (四)提高事业单位社会威望 当代事业单位将和谐事业单位文化的构建融入其总体发展目标中去,而人本管理则是重中之重。事业单位从人本管理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组织开展有内容、有意义的事业单位人文活动,能通过教育与实践,提高全体职员的职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加强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推动事业单位与社会互动、联系,提高事业单位的知名度和威望度,有利于推进事业单位发展。 二、事业单位人本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事业单位着重于人本管理建设,旨在能全面提高职员基本素质,摒弃传统老套的方式方法,改革创新,走出符合现代职员、现代事业单位的建设风格。在实际工作中,某公司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脱离实际,未求真务实 先前该传统的人本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发发报、讲讲话,只注重宣传的表面功夫,并无多大实效作用。公司未根据职员实际情况和事业单位发展需要,制定系统性的规范的人本管理工作,将“人本”思想渗入日常工作中,未密切联系公司生产经营的管理,实现人本管理工作的常态化。 (二)空余表面,未细致有序 事业单位人本管理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然而,该公司人本管理只涵盖了整个事业单位发展,并未细致入微,把教育相关做细做透,更未根据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掌握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情况采取的管理方法大致相同,因此并无法发挥有效作用。 (三)内容生硬,未以情动人 虽推行人本管理,但实际工作过程太过生硬,强调通过强制性、指令性的要求,导致职员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使得层级之间的人本管理工作适得其反。人本管理不应是口头文章,应要求创新形式、创新内容,从职员需求出发,寻求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教育方式,渗入到日常工作中,与娱乐休闲的形式与职员接触。而公司的人本管理却未能做到以情动人。 三、事业单位实施人本管理的措施分析与建议 事业单位深入推行人本管理,提高职员基本素质,就要紧紧围绕职员,想职员所想,做职员所需。再纵观事业单位整体,以科学的现代化的方法,开展人本管理工作。 (一)加强事业单位思想建设 1.加强班子建设,夯实工作基础。事业单位人本管理工作在基层职员中开展,但需要事业单位领导以身作则。事业单位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整体状态,也影响着职员的工作态度、热情与质量。因此要先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领导的实际行动为模范,强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深化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与人本管理工作相互作用的意识,为推动事业单位人本管理打好基础。2.组织教育队伍,创造学习氛围。以前事业单位对于人本管理缺乏一定的专注度,对于相关工作的内容或多或少,不甚在乎。但提高管理质量和成效的关键依靠专业的事业单位领导者。人本管理要求事业单位需要选择有专业能力及长远见识的领导者,通过正确的方法、有效的手段确保管理工作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时刻关注职员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和反映问题,用真心帮助职员解决困难,用爱心帮助教育后进职员,用耐心化解职员矛盾,架起事业单位和职员的连心桥,增强凝聚力。3.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开展学习活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深化事业单位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理论学习,就是要加强事业单位日常对于人本管理的宣传和引导,将人本管理细化到日常工作中,并与各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相结合,增加职员的参与度,提高管理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4.联系事业单位内外,构建人本管理网络。随着社会形态的逐步稳定,人本管理不仅仅是单个事业单位的工作方向,而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需要。事业单位可以针对时展和自身需求,共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人本管理的社会化网络,以便挖掘更多的共有资源,不断提升人本管理的整体效能,实现多方位、多层次的活动模式,共同提高事业单位职员的基本素质。 (二)构建事业单位和谐文化 所谓“以人为本”,要求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和进步发展的过程中,能始终专注基层职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状态。职员是事业单位之根本,构建和谐事业单位也需从基层走起,从职员走起。现代化的科学的事业单位管理经营,从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1.管理张弛有度。科学的管理方式是事业单位得以成功的关键点,要以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实现推进事业单位的创新,最终成就事业单位的科学发展。科学的事业单位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要从职员本身出发,实现全员参与。一方面事业单位要与职员树立起一致的管理目标,保证职员的集体意识;一方面职员参与要渗入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要精心组织、循序渐进,在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制度三方面着手,实现全面的科学的管理。2.制度因时制宜。任何一个事业单位,必须有规章制度对职员的合理约束。构建和谐事业单位,有效的制度建设也是重要手段,能起到监督作用。合理的工作机制能监督职员“爱岗敬业”,保证在有序的工作环境中做好本职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机制,能有效激励职员的作业兴奋度,在一定的时间内为事业单位创造效益最大化。但和谐事业单位的制度不应该死板恪守,而应在时间、生产对象、职员状态等不稳定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广纳职员的意见和建议,因时制宜,做好相应的修改。源于职员自己提出的事业单位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监督和激励作用。3.干群关系和谐。要带动职员的积极性,作为事业单位管理者、决策者等层级的领导要时刻保持与职员的和谐共处。一方面事业单位领导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时刻保持自身良好的工作作风,不仅要着眼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还要时刻关心职员的切身利益。一方面,事业单位领导要深入职员群体,时刻为职员着想。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依靠职员,那么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切实为职员办实事、解难题,要及时了解职员所需,发现并及时解决职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另一方面,领导与职员要互相监督,职员日常表现以考核机制为标准,那么事业单位领导也要做到政务公开,让职员知道领导在做什么事,以防领导层级内滋生腐败。 (三)树立事业单位核心目标 职员是事业单位的基础,依靠职员,共同树立事业单位目标才是人本管理的核心任务。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事业单位要把自身生产经营、和谐发展的目标与实现职员的现实利益及全面发展的目标融为一体,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员群体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尊重职员。职员都是事业单位最实际的需要。事业单位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就要优先尊重每一位职员,不论工种、性质、年限、效益等。事业单位要切实保障职员的地位,才能保证职员把事业单位作为家庭,“想事业单位所想,做事业单位所需”。2.关心职员。事业单位要深入职员工作与生活,维护职员的合法利益。一方面,要从事业单位各项制度中保障或满足职员的合理需求,特别是职员福利方面,例如休假、旅游等。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关心职员的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为有需要的职员提供生活辅助,例如住宿等。另一方面,在特殊情况下,事业单位要从法律、法规、政策上维护职员的切身利益,例如缴纳社保、医保、养老等。总之,事业单位要把职员放在心上,为职员办实事、办好事。3.培养职员。随着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和需求,事业单位应对职员开展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员水平和整体团队素质。一方面要做好职员的思想教育与引导,提高职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促进职员实现自我学习与自我提升。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主动积极实施职员技能培训,或是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培训课程,例如“新老搭档”;或是承包给第三方教育机构,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此外,事业单位可以适当地将职员的技能提升与年终考核相挂钩,更好地激励职员完成职业化训练,给事业单位创造更高价值,给职员自身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 (四)营造事业单位人本氛围 要构建和谐事业单位,走基层路线,就要在职员内创造和谐氛围。1.保持极佳的精神状态。事业单位在发展历程中逐步积累了具有特色的事业单位精神。在事业单位的带动下,有了明确的目标和高调的口号,才能更好地激励职员保持高调的“争创一流”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事业单位精神是激发职员斗志的精神食粮,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鼓舞下,才能更好地激励职员团结一致、勇争第一,才能在极佳的精神状态下,与事业单位共进退。2.保持良好的价值导向。优秀的事业单位文化是其生产经营及发展中的价值导向和实践标准。为此,事业单位需要在职员中树立起和谐的发展理念,结合职员特点、事业单位特点、社会特点,有效利用周围文化资源,创造和谐事业单位文化,集合职员力量,从中总结出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特色与事业单位目标一致的,能带动广泛积极性的事业单位价值观,通过广泛宣传、组织开展活动等形式,在事业单位中传播事业单位思想,引起职员共鸣。 四、结论 职员是事业单位发展的源泉,而和谐的事业单位文化是推动事业单位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此构建和谐事业单位是时代需要、发展需要,而从基层走起,从职员开始,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事业单位。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事业单位应以职员为本,以事业单位文化“软实力”为突破口,最终实现事业单位的效益最大化。 作者:李岩 单位: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分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考核 [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水平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了基本的规范。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要求每一个事业单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和工作积极性,从而为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储备高质量的人才。 [关键词]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 0引言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每个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但是事业单位即使招聘到高质量的人才也会因为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存在问题而无法留住人才,因此,一个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中高质量人才的去留。为了留住高质量的员工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需要对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发展。 1发现当前问题,明确考核出发点 一个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就是对员工和团队的工作成果、潜能、客户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从而给予员工合理的薪酬的过程。一个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出发点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标准以及员工的薪资水平,绩效考核同时也发挥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评判员工工作成果的作用,因此,绩效考核对于人才的成长甚至对一个事业单位的壮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在进行绩效考核时首先应考虑绩效考核的出发点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的才可以在工作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才不会迷失方向,只有制定符合一个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标准才可以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在进行绩效考核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应先与单位领导进行深入的交流,对事业单位目前的发展状况、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各部门工作的任务衔接等方面进行具体的了解。在了解了事业单位的具体需求的基础上,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将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以及员工的工作成果、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事业单位发展方向匹配的潜能作为制定绩效考核标准的依据。绩效考核包括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根据组织不同的团队和个人设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标准,在团队绩效考核中人力资源不仅要关注团队通过大家的通力合作从而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也要关注在团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成员间的工作任务划分、成员间为了共同的工作目标互帮互助、资源共享,从而建设一个凝聚力高、共同面对风雨的高质量团队。在个人绩效考核中人力资源要全方位地进行评价员工的个人行为,本着实事求是、公正公平的态度,给予每个员工最公正的绩效考核。 2落实以人为本,强化激励机制 每一位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目的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事业单位招聘高素质的人才、培训员工增强员工的技能水平以更好地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通过高标准的绩效考核评价员工的工作成果、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需求留住高素质人才为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储备人力。人力资源管理者若要达到更好地分配和应用人力资源,使得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可以让员工心服口服的水平,关键在于更好的服务、从心底里关心每一位员工的成长,让员工感受到人力资源管理者真正为自己着想的心意从而使得员工对事业单位达到高度的忠诚感的目标,就要站在员工的角度,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员工服务,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经常通过与员工沟通交流,了解员工的工作现状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认真聆听员工的建议并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改善,为员工做好表率,才能真正地捉住每一位员工的心。另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者也要强化激励机制,通过对员工激励激活员工的斗志,让员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长处,对于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者不要采取批评惩罚这种消极的方式,而要采取沟通协商等积极的处理方式,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者若采取消极的方式处理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总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员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满足员工需求,最大限度地激活员工,创造更大的价值。 3加大绩效奖励,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薪酬对员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者加大绩效奖励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绩效奖励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例如: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定期开展职业技能测评大赛,要求每一位员工参与。在比赛中获胜的前十名可以奖励自己工资的百分之三十,这个诱人的薪酬奖励可以激励员工利用空闲时间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并在工作过程中认真负责,将自己在空闲时间所学充分地应用在工作中达到职业技能的炉火纯青的水平,通过定期的职业技能比赛既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也可以使事业单位保持一种向上、不断追求卓越的工作气氛,这样的事业单位才会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才会在事业单位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另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也要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例如:采取社会培训班、远程教育、网络大课堂、业务讲座等形式,通过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使员工的知识不断得以更新,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总之,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考核中要发现事业单位当前存在的管理好绩效考核问题,明确绩效考核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同时加大绩效奖励,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员工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 作者:王文郁 单位:山东省招远市婚姻登记管理处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分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为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不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飞速发展之中,且事业单位通过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进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总结我国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改革创新的措施,以期为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形势所提出的要求,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必须对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引起足够重视,转变管理观念,积极主动地对管理模式和制度加以调整和创新,进一步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正视并想办法解决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得到有效改善,通过良性管理使人才充分发挥其优势,为事业单位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一、事业单位和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我国的事业单位,指的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相应组织通过对国有资产的利用而举办的,专门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一系列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从事业单位的定义中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提供服务的部门。而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指为充分、有效、合理、科学地发挥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的过程中,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力利用、开发规划和追求利益效益优先等一系列行为的有机整体。所以说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人力资源是各个生产力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企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往往都来自于人力资源,因此,人力资源对企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包括人员的招募、甄选、培训与开发,以及绩效和薪酬管理体系的监理,要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首先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搞清楚事业单位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事业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制度改革进程相对落后。 从进入二十一世纪开始,我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改革就从未停止过,许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在探寻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经过多年探索,他们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在人才流动、职称管理和合理分配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就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整体情况来看,由于事业单位内部体系十分复杂,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因而从整体情况上来看,我国的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的进程还较为落后,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考核机制。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事业单位往往实行的是干部身份终身制和报酬平均分配制,这两种制度大大限制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效用。由于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考核机制,就使得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思上进,不求进取。虽然改革开放之后,事业单位对其绩效考核机制和薪资分配机制进行了一定改革,但其考核机制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导致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了一定限制。 3.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制。 在当前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即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出口”的问题,由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使得相关部门无法有效进行人员分流改革。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 1.促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要使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更加有效,首先要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体制的激励下,在单位内部形成良性竞争,从而有效发挥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作用,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成效。 2.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力。 思想观念往往是社会行为的指导者。在事业单位中,更新其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的工作动力是来自于人的,因此,人力资源就是事业单位的核心,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的核心作用,并对其核心地位加以肯定,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从而有效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所以说事业单位必须要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保证其行政执行能力,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应该贯穿于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始终,而且应关注每一个细节,实时将工作人员及部门的绩效信息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和领导,从而使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进行进一步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作者:张广良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人事处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分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探讨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重视,事业单位也顺应社会的发展,加强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强了绩效考核的管理。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 1.引言 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事业单位中也是一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实施绩效考核,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都能够有效上升。 2.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2.1是事业单位任用员工的考核条件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力说到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事业单位对人才的任用直接关系着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事业单位的体制在不断完善,聘任制度在事业单位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企业在聘用人员的时候,绩效考核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在聘用人员的时候,需要对员工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都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而绩效考核正拥有这样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加细致的了解应聘的员工的基本情况,让事业单位选择最合适的人才为单位服务。 2.2是激励员工的指标 在事业单位中,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以绩效考核为指标,推行有效的可实施的奖惩制度,将员工的实际薪资与其绩效直接挂钩,工作表现积极的员工给予鉴奖赏,表现不佳的员工给予惩罚,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单位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并严格按照体系执行,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更好的对员工进行全面的了解,无论是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还是工作成效,并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评价和考核,时事业单位的管理更加奖罚分明,以此来激励员工[1]。 2.3是员工劳动报酬的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按劳分配已经成为了多数企业或者单位的基本原则,在事业单位中也是一样,实施绩效考核,将按劳分配作为基本原则,使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薪酬与员工的工作成效息息相关,将绩效考核作为事业单位员工劳动报酬的标准。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在员工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的浮动工资,这一部分也就是员工的绩效工资,是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成效来确定绩效工资的多少,而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的总和才是员工的总工资,这样既保证了员工的基本工作,又可以利用绩效工资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3.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实施绩效考核的策略 3.1明确科学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 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事业单位所有战略管理的核心。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对绩效考核还没有全面认识,也没有制定完整的机制使绩效考核正常运转,往往只是将绩效考核看成是日常的事务工作,使绩效考核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真正提升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应该将人力认为的发展理念引入到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来,要考虑到员工的切身需求,包括物质上的需求和精神上的需求,将所有的员工都统一到事业单位的目标和组织中来,通过绩效考核来确定员工的福利和待遇,同时员工的升职加薪也应该列入其中,那些偏离了组织的目标的员工自身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从而促使所有的员工的工作都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 3.2建立科学严格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的有效实施与有效的考核制度息息相关,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考核制度才能让员工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而有效的考核制度应该与实际工作的指标贴近。现在很多事业单位制定的考核制度的指标都偏离了实际工作,虽然建立了很多的条条框框,但是却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为了绩效考核的有效实施,考核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在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时,应该以实际生活为参考,根据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在现有的考核制度上进行有效的调整和修改,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评估的维度。不同工作的考核评估的维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单位在制定评估标准的时候要从实际工作出发,与实际工作的特点相结合,做到评估的科学性,同事也要保证评估的民主性和公开性。 3.3强化上下级的沟通交流 绩效考核的实施需要上下级的沟通和交流来实现,在进行绩效管理的时候,制定的激烈机制应该是与员工的切身需求和利益息息相关的,所以下级员工的信息反馈在绩效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只有足够重视绩效考核的反馈和沟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管理中必须加强上下级之间的交流。管理者在制定绩效制度和目标的时候,应该与下级员工及时沟通,从员工的目标和年终评估出发,分析员工的实际需求。在实际考核之前,部门管理人员应该与员工交流,将事业单位的目标与员工的目标相结合,达成共同的绩效标准,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在考核结束之后,部门管理人员也要和员工及时沟通,针对员工的绩效的意见和建议而谈,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够参与进来,制定今后工作的改进方案[3]。 3.4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 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中,绩效评估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对员工绩效的评估科学合理才能说服员工,让员工心服口服,从而保证绩效考核的有效实施。对事业单位员工的绩效考核评估,应该要全面科学,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核。一些事业单位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由上级领导来评估的,但是上级领导和员工的接触有限,对员工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很多时候并没有从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出发,只是根据印象做出评估,这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是非常不利的。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应该包括上级的评估、同事的评估以及自己的评估,只有将这几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考核的全面和准确。 4.结语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源管理在不断完善,绩效考核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事业单位应该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同时加强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使绩效考核作用可以充分发挥。 作者:黄丽蓉 单位: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政府金山街道办事处
社区经济发展论文:云南腾冲大塘社区花傈僳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探索 【摘 要】生活于腾冲县大塘社区的傈僳族,至今都保留着传统的风俗文化,但生活的方式和地区阻碍了人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大塘社区花傈僳族社会进经济的发展方式,以期从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着手,寻求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关键词】腾冲大塘;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经济发展 傈僳族是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现约62万人口,主要居住在云南省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高山峡谷之中[1]。傈僳族先民在公元8世纪以前的商、周时期属青藏高原北部一带的古氐羌部落族群中的一支,傈僳族人民为了生存从青藏高原迁徙到四川盆地,再经云贵高原进入澜沧江、怒江峡谷地带生息繁衍[2-4]。腾冲地区的傈僳族于清康熙四年从怒江迁移至此,由于民族人口数量的弱势与迁徙的客观因素,使得傈僳族民族本源文化与地域内的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族源相同而地域文化不同的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和傈坡等支系[5]。由于傈僳族的生活习俗,一直选择山高谷深、地势险峻的地区栖息,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因此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保留了傈僳族独特的传统文化[6,7]。 云南省腾冲县界头乡大塘社区,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坡(25°38’N,98°40’E),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北与泸水、西与缅甸交界,国土面积133.64km2,海拔约1850m,年平均气温13.8℃,年降水量1800mm[8]。大塘社区大河边傈僳族自然村是完全由傈僳族村民组成的村民小组,该地的傈僳族村民是从怒江洲泸水、碧江、兰坪,大理州云龙,保山市潞江坝及缅甸岗房等地迁徙至此,现有农户45户,人口285人,13个姓氏,16个家族。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土豆等,经济收入主要以烤烟、林木产品和畜牧养殖为主[9],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约2500元。村民交流的语言有汉语和傈僳语2种,但是现今已没有人会写傈僳族文字。由于大塘产业基础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缺乏经济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来源[10],与曲石乡的烟草、油菜、粮食基地相比,不具备大面积开发农业的条件。本文重点探讨了大塘社区傈僳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以期从花傈僳族传统文化着手,寻求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1.传统文化 1.1服饰文化 居住在大塘社区的傈傈族,由于传统服饰色彩艳丽、图案丰富多彩,自称为“Xiangxiang Pa”,当地的其他族同胞根据他们美丽的服饰而称之为花傈僳。当地傈僳族妇女服饰主要由包头、银须项圈、串珠珠、披挂、大裆裤、膝箍、吊筒、竹麻尼等组成,同时佩戴傈僳族民族服饰中最重要的装饰元素“贝饰”,主要款式有拉本里底、海贝集、俄勒帽等。傈僳族男子传统服饰称为“喜鹊衣”,由傈僳语叫“Wu Te”的青布包头头饰、项圈、白布长衫、大襟衣、腰带、大裆裤、漆箍、吊筒、竹麻鞋组成,配以海贝带花包、胸花、辫花缀、长刀、箭包、努子、弹笼和火枪等装饰物,有些富裕的年纪较大的长者,还爱挂珊瑚或玛瑙耳坠。 与怒江地区傈僳族相比,大塘社区花傈僳族服饰装饰更加丰富多样,无论是形态各异的头饰、银光闪烁的耳饰、色彩艳丽的颈饰和层次多样的胸腰饰,以及流光溢彩的佩饰,都显示出了当地花傈僳族人民的爱美情节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1.2传统节日 虽然大塘社区的傈僳族属花傈僳支系,但也同样保留有傈僳族传统的节日,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澡塘会、刀杆节、新米节等。“阔时”是傈僳语音译,为“岁首”、“新年”之意,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11],每年12月20至22日举办,相当于汉族的新年。过年期间每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庆祝节日,村中架起秋千架、跳高架,开展打秋千、跳高等体育竞赛。同时在春节期间还要举行“澡塘会”,傈僳族人们相聚在温泉边一起洗浴,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他们用圣洁的温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秽,迎来吉祥。 刀杆节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举办,已有数百年历史。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滚,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刃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杆上,组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刀杆节是僳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产物,更是僳僳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僳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新米节又叫收获节,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至十月,当稻谷、玉米成熟收获季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以举行收获节活动方式,品尝刚收获的粮食并煮酒杀牲聚众活动来庆祝一年辛劳的收获。在聚众活动中,寨中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自带酒、肉和米饭聚集在村寨中央的晒场、草坪或者附近的田地中,人们燃起篝火,边聊天边饮酒尝新。老人围着熊熊的火塘过讲述远古的祖先历史故事,男女青年三五成群欢歌笑语,弹着琵琶歌唱丰收,往往通宵狂欢,尽兴方散,这种活动往往延续十几天,因而,傈僳族习惯上称九至十月为“醉酒月”。 1.3表演文化 傈僳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唱歌跳舞,每当有传统节日时,能歌善舞的傈僳族都要进行表演[12]。花傈僳作为傈僳族重要分支,唱歌更是大塘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当地舞蹈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舞蹈,如鸟王舞、鸡吃食舞、猴抓虱舞,反映被人们所猎取捕获的鹿、熊、猴、兔,到人们所驯服的猪、鸡、羊、马的沸腾的王国,一个鸟飞鱼跃、鸡跳羊斗,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而异常热闹的天地。鸟兽舞大多是独舞形式,跳舞的人怀抱琵琶,自弹自舞,舞蹈趣味幽默诙谐。二是生产生活舞,当地居民将生活中的动作姿态,如收小米、开火山、狩猎、洗衣等赋予艺术的韵味,表演起来活泼多变,热情奔放。三是表现战斗的舞,这种舞蹈表现勇猛无畏的精神,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美。群众自娱性的《琵琶舞》是年节、婚嫁时人们最为喜爱的舞蹈,只要弹拨乐器“弦子”一响,从儿童到老人都会翩跹起舞。“跳戛”是一种集体歌舞,过去只要一跳起来就要跳几天,短的也要跳一夜。常在堂屋和院坝转着火塘、烧着水酒,边唱边跳,由长辈或有威望的人及其他人相和。结尾时,由群舞者唱高八度。《锅庄舞》是彝族、傈僳族所喜爱的舞蹈。“锅庄”,则因为最初围着火塘跳的舞而得名。 歌唱与当地花傈僳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13,14],民间谚语说:“盐不可不吃,歌不唱不得”。花傈僳族人民在探亲访友、打猎放牧、田问耕作、谈情说爱、节日聚会、婚丧嫁娶时都要唱歌,更有甚者就民事纠纷或打官司时也用唱歌来表达、调解,堪称世界歌唱一绝。花傈僳民歌按歌曲功能和歌唱内容可分为两类,其中歌曲功能类可分为九种,分别是:(1)木刮亦称木刮哺即叙事古歌;(2)摆时即山歌;(3)优叶即情歌;(4)喂然哦即结婚调;(5)尸乌刮即丧葬调;(6)密达即劳动歌;(7)赤罗嘎即牧歌;(8)萨讷其哦即儿歌 (摇儿歌、摇篮曲);(9)然哈枯即祭祀歌。歌唱内容类可分为十部即“大调十部”。 2.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探索 2.1整理和收集传统文化 建立专门的资料整理、文物收藏、档案管理的机构,整理和收集传统文化,建立社区文化博物馆,展示花傈僳族的传统文化。请专门的学者对民族文学和文字作科学分类、收集、贮存,除了对现有传统建筑和民族服饰进行文字和图片资料保存外,还要注重对传统手工制作方法的记录,保证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性,保障花傈僳族民众在文化保护方面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文化传承人[15],保障花傈僳传统文化传承。 2.2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连接点 挖掘、筛选出大塘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中可与现代化嫁接的文化因素,促使经济与文化相结合,使文化成为花傈僳族走向现代化的支撑。 塘社区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可现代化的因素,如恋爱自由、婚礼简单、火葬习俗、重视生态、保护水源及水源林、重视畜牧、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尊长敬老、耻于偷窃等。此外还有许多直接可与现代经济嫁接的文化因子,如服饰、节日、民间文学艺术、刺绣、传统饮食等[16]。只要认真挖掘、筛选,研究这些传统文化中可与现代经济接轨的文化因素,导入现代科技文化、经济文化,使传统文化融入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撑,那传统文化也就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如对傈僳族的传统节日阔时节、澡塘会、刀杆节、新米节等进行包装、提升,利用举办民族传统节日,充分展示本民族的历史、民俗和风情,吸引本民族及外地游客参与,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花傈僳族群众带来了经济实惠,又使本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经济发展了,就能唤起花傈僳族爱护、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3实施经济的文化战略 如何从过去不经意的“文化资源”中开发出经济效益,为大塘花傈僳族脱贫致富开辟新思路,这需要培养一种新的意识。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特点,但表现方式不一,开发的价值、难度不一,“文化战略”则帮助我们寻找闪光点、开发点。例如大塘社区花傈僳族作为山地民族,它的采集、生产方式和民风民俗,对于外民族、外文化的人就极具吸引力,加上当地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宝贵的旅游资源,加以组织开发就是财富。因此,大塘社区的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不能为保护而保护,而应将其注入旅游业的发展之中。一方面扩大其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体现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不同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为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积累资金,从而形成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2.4收外来优秀文化 经济发展给大塘花傈僳族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加之汉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当地其他民族文化的渗透,同时腾冲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商业文化,都使其传统文化内外交汇,导致花傈僳族传统文化衰退、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该现象必须正确应对,这就需要主动、积极地吸收整合外来优秀文化,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大塘花傈僳族有吸纳外来优秀文化的传统,在当今开放、发展的大背景下,更不能闭关自守、孤芳自赏,只有敞开胸怀,吸纳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并充实到本民族文化中去,民族传统文化才有生机和活力。 3.结语 大塘社区是一个非常具有旅游开发潜质的地方,温泉群、田园风光、抗战历史、大树杜鹃等。近几年来,进入大塘开发、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旅游开发将作为大塘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把握好花傈僳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生态旅游。花傈僳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并存的局势,有巨大的可塑性与发展空间,合理把握文化开发与经济发展共进,是今后大塘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社区经济发展论文:强化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政策保障的具体措施 坪山新区管理委员会是深圳市政府的一个直接排出机构,其新区的国民经济统计归入龙岗区。坪山新区下有坪山和坑梓两个办事处。本文主要以坑梓办事处为调研对象,对坑梓办事处的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了调研。坑梓办事处位于深圳市和坪山新区的东大门,总面积40.4平方公里,下辖6个社区居委会,其中5个为村改居社区,户籍人口约1万人。2004年农村城市化后,原来5个村改居社区依据《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成立了社区股份公司,共设立了40个分公司。这5个社区股份公司及其40个分公司承载了坑梓社区集体经济的实体。 自坪山新区城市化依来,社区集体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政策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发展。探索一条既符合时势发展要求又契合社区发展实际的路径,是社区集体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审视和探寻坑梓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必须置身特区一体化与坪山新区大开发大建设的重要背景,加快集体经济管理与运营体制机制的创新,着重在转变发展思路和探索多元经营上寻求突破。 第一、体制政策 首先要把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与社区综合党委、工作站、居委会从机构设置、人员、职能、账目、经费等方面严格划分开来;并且要理顺好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职责和关系,明确社区工作站就是办事处的派出机构,主要职责是承担社区公共服务的职能;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主要职责是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剥离社会管理职能,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道路,这是体制机制突破的基本方向。关于现阶段的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重点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社区股份公司一旦剥离了社会管理职能,即意味着社区股份公司就无需再承担公共管理费用支出的义务,但是市、新区财政能否全盘承接此笔费用,需要慎重考虑。据坪山新区发财局“以2009年实际支出数为测算基础”统计,社区一年经费支出约为1.3亿,这对于深圳市、坪山新区财政而言也无疑是多增添的经济负担。二是坪山新区的集体经济开发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化路程还有很远的路程,还有相当艰巨的土地整备等中心任务,如果社区股份公司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缺乏政治因素的制衡,那么势必影响党委政府决策在基层的落实成效。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可考虑每年推出一至二个条件成熟的社区进行试点,再着手推广,逐步释放改革压力,当前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实施财务相互独立核算制度,健全集体资产的管理机构,做到制度健全,监管到位,为改革做好准备。 第二、技术政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涵养是破解土地、资源及人口紧约束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坑梓社区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可考虑做大做强物业经济,注重促成现有物业的转型升级,从单一的收租型向可以提供专业物业管理与服务的路径转变;另一方面,抢抓坪山大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机遇,介入发展投资风险较低的实业经济,逐步实现从“物业经济”单腿走路向“物业经济与实业经济”双腿走路的模式转型。在技术要求上制定相关政策能对集体经济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如宝安区2009年就制发了《关于扶持股份公司发展的指导意见》,内容涉及土地利用、旧屋村和旧工业区改造、实业投资、物业管理和服务、交流与合作等方方面面,极大推动了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技术方面的政策制定重点要做到四个引导:一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对那些建成年代较为久远的破旧厂房实施功能再造,以提高物业的收益水平,切实利用好每一块地,投入到新型的集体经济中来。二是引导坪山新区社区集体经济通过独资、合资或合作等形式,结合公司所在片区的产业规划及功能定位,开发建设一批投资风险小、管理经营难度不大的商住酒店等实业项目。如老坑社区可以利用毗邻新区中心区的地缘优势,可考虑合资或合作开发一批高档酒店项目,吸引投资者或者由政府投资建设,不仅能吸引外来人员的人口流动,增长经济,也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做改善;再如秀新社区地处圩镇中心,可考虑合作开发中心商务项目等等,把经营方式放远,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三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以土地入股或利用征地资金参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参与新区工业园区的物业开发,及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配套性生产服务,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展开经济发展铺开一条更加广的道路。四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对旧屋村或旧工业园区进行合作旧改,改善被拆迁户的居住条件,加快城市面貌的改善和产业升级。 第三、财政政策 要加快坑梓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就必须在政策与资金方面有所突破,重点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建立政府财政补贴与社区集体经济共同负担户籍居民社保的保障机制,并减免土地税、房屋出租费等相关税费,通过让利于民,让居民享受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二是建立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保障机制,帮助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走出当前困境。一方面,对各社区现有出租厂房及工业企业,相关部门要开通绿色通道,在企业年审、土地办证等方面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在引导优化产业升级和土地整备的过渡时期,对社区集体经济的厂租收入实行财政补贴,确保社区集体受益不受损害。三是加快整备社区集体土地资源。在我们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工作人员还专题对各社区经济合同进行了核查清理。审查数据表明,辖区各社区违规签订需要取消的土地合同共145份,涉及面积约133万平方米,金额约3亿元。政府可考虑利用政策或资金杠杆,将这部分土地收归国有或集体所有,实行集约高效利用。四是将社区股份公司长期承担的城市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剥离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转型打牢基础。 第四、人才政策 社区集体经济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要把培养与引进人才作为攸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首先,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注重提高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经常性举办各类经营培训活动或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形成多层次的学习培训制度;可建立企业员工自学成才基金,资助和鼓励员工进行继续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在企业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打破集体企业长期存在的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让真正的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要健全人才引进机制。破除宗族治理的观念,注重引进高素质管理型和特殊技能型人才,并在提拔任职、福利待遇、职称评聘、家属就业、小孩入学等方面享受优厚待遇。 社区经济发展论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社区经济运行质量 摘要 立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结合提高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必要性,重点围绕强化精细管理、完善社区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对提升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生产经营 经济运行质量 社区 0引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关系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对社区自身来说,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内部运行机制,提升发展质量,为实现油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 1提升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必要性 1.1提高社区经济运行质量面临难得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有望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石油石化行业正处于事业发展的上升期、综合实力的跨越期;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正处在加快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机遇期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期。这是社区经济发展必须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的最大发展机遇。当前社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管理与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已经进入了建设“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服务优质、生活便利”新家园的新时期。因此,提高社区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1.2提高发展质量是建设大本营的必然要求 胜利油田对社区板块在稳定队伍、保障原油生产上寄予厚望,对社区工作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快了胜利大本营建设步伐。改善职工生活条件,方便职工群众生活,维护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营造文明祥和的生活氛围,切实解决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让职工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把职工群众的思想和精力凝聚到打造上游长板上来,是社区工作的应有之义。建设大本营,关键在于保证工作质量。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优质的服务,大本营就很难真正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1.3提高发展质量是社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必然要求 社区经济运行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一定要以更高标准看待自己的工作,用放大镜审视自己的不足,用显微镜看待别人的经验和长处,用望远镜对待社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发展趋势,自己与自己比找准优势,自己与他人比找出努力方向,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虚心学习借鉴油田内外同行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解决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要求不高、标准不严的问题;切实解决制度执行不到位、不彻底、不给力,工作有安排、有要求、有落实,无回音、无反馈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开拓思路,让优点更优,让短板变长,以精细管理保经济发展、以优质服务促经济发展。 2提高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几点对策 2.1要强化管理精细、机制灵活、责权明晰的经营管理运行机制 要对成本与投资实行全过程监控,实现透明化操作。要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把严控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社区生产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ERP、内控为切入点,以“建标、对标、追标、创标”为抓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细化成本核算单元,实施成本过程管理,责任主体细化到基层队、班组和个人,构建标准成本体系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要实施月度成本发生情况通报制度,成本费用不仅要控制好,而且要运行合理、合规、合法,严禁出现变通使用、违规使用情况发生。要完善预警、分析、跟踪督查制度,形成责任逐级清晰、管理逐级下沉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对预算的编制、预算审核平衡、预算执行与调整、预算监控与分析等流程实施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全面落实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执行力,确保成本费用不超。要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的争取资金、项目、政策,为社区创造更加宽广的空间。 2.2要强化招投标、合同管理于一体的市场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内部市场队伍准入制度,全面落实归口管理、分级运作、逐级负责制度,规范招投标管理。加大内控制度执行力度,规范合同管理,加强财务稽查,加强重大资金、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审计监察,从源头上控制经营风险。 2.3要强化节点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工作环节的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 要从梳理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职能定位入手,科学分级分类,建立精细化、标准化制度体系和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涵盖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监督的全方位闭环管理流程和标准化运行机制。要推进以法律合同管理、投资决策审批、全面预算和月度工作报表为主要手段的经营管理标准化流程建设和以经济活动分析、财务监控、成本项目管理与审计、纪检监察为主要手段的风险监控标准化流程建设。要根据“建标形规范,对标找差距,追标提质量,创标争一流”的要求,进一步细化、明确各系统、各行业、各岗位的管理节点,人人有节点管理责任,层层有节点管理标准,使节点管理覆盖整个社区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形成“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依责任考核”的精细管理体系,消除管理死角和管理盲点,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2.4要全面实施绩效考核,以绩效定收益,以贡献取报酬,发挥好薪酬分配激励机制的作用 薪酬激励虽然不是激励职工的唯一手段,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最易被运用的方法。要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好薪酬的激励作用,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以此充分调动全员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激发全员“我要干”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全员的主动性缓解社区人员严重短缺的压力。要严格落实管理局的政策,稳妥实施劳动家属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保障职工的收入水平逐步提升。 3结语 促进社区经济发展,要立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结合提高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必要性,围绕强化精细管理、完善社区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做文章,下功夫,以此来促进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升。 社区经济发展论文:探索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一、龙岗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 深圳龙岗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也就是强制性变迁,政府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优势、资本市场、城市化进程以及借鉴国内外经验,运用自身的权力积极推动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规模经济,缩短了制度变迁的时间,减少了制度改革的费用,同时抑制了“搭便车”的现象。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产生于民众间的制度变迁模式,也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居民自治、居民自发组成的协会等组织都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推进社区土地资源整合优化 龙岗区政府通过积极引导社区参与土地整备,有效推进社区集体用地集约化利用;引导社区按照城市区域规划,通过置换、土地物业入股等方式,整合社区内非农建设用地资源和物业资源,形成连片可开发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和经营;支持社区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土地整备,采取回购、合作、租赁、入股等方式,高效、集约利用社区土地特别是重点产业园区内的土地。通过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将旧厂房转化为优质物业,以稳定的租金收益替代异地安置,持续增加社区经济收入,同时保障产业规划项目及时落地。 (三)采取资本联合方式探索转型新模式 资本的积累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资金投入不足,资产储备不够,势必会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龙岗区采取了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联合、港资不断投入的方式处理资金投资和使用的问题,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了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合作改造旧工业园区、旧屋村的发展模式,其中包括为辖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管理人员交叉挂职锻炼等16种合作方式,并在政策上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倾斜,鼓励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参与地铁三号线等项目的融资及购买街属企业改制后退出的物业,壮大了集体资产。 (四)让“物业管理进社区”形成普遍态势 搞好社区物业管理,不仅能优化社区环境,还能给原居民带来就业机会。社区的环境、治安等交由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来负责,可理顺社区工作站、股份合作公司、居委会的关系,进而减轻股份合作公司的社会负担。龙岗区结合实际创新模式,在全区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主要采取政府扶持与股份合作公司投入相结合的办法搞好社区物业管理。目前,龙岗区“物业管理进社区”已实现“全覆盖”。 二、龙岗社区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为推动龙岗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方面 1 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在小农经济意识作用下,为增加原籍居民就业,同时防止因引进“外员”而被“分享”了经济成果,社区集体企业往往堵塞了人才进入渠道,最终造成了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短缺、经营管理乏力的被动局面。 2 现代法人治理意识不强。许多社区集体企业实行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治理架构流于形式,没能真正形成民主决策、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科学治理机制。 3 经营风险意识不强。社区集体企业的管理层缺少对法人治理民主性、组织形式合理性、投资经营多元性、内部管理科学性等状况的审视评估,加强综合管理、增强风险防范的动力不足。 4 经营观念保守陈旧。一是没有长期发展规划意识。不愿意尝试非租赁经济的发展模式,错失许多发展的大好机遇。二是持有错误的分红观念。不关心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并且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影响社区集体企业的积累和发展。三是缺乏政策意识。对现有政策研究不透,没有充分用好已有的政策资源。 (二)管理体制方面 1 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社区集体经济独立发展空间受限。社区工作站、居委会与社区集体企业不脱钩,政企、居企不分,造成大部分社区集体企业人员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使得企业的经营带有浓厚的行政干预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市场化、效益化运作。 2 企业管理机制难以适应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新要求。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缺乏民主决策、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科学治理机制。二是没有适当的绩效激励与约束机制。三是缺少对组织形式和股权分配的改革动力。 (三)政策制度方面 1 产权政策不完善。面对众多社区集体土地和物业产权不明的状况,在发展的压力下,许多社区为寻求“出路”,干起了“违建”勾当,不仅加大了政府管理和执法成本,还使得新老产权问题交错,让明晰社区土地和物业产权的探索陷入困境。 2 土地补偿机制不足。在土地功能规划定位上,通常政府部门处于主导地位,而社区集体企业则是弱势的,加上管理层缺乏熟知土地功能规划政策的专门人才,造成了社区集体企业在土地利用上的被动局面。 三、龙岗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龙岗区社区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管理体制、政策制度等瓶颈,而这同样也是其他城市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推进社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地方政府逐步将基层公共服务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让社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经济上与社区集体企业相脱离,彻底实现社区集体企业与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经济脱钩、机构分设、人员分离,确保社区集体经济走上独立发展的市场化道路。 (二)深化社区集体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1 推进社区集体企业组织形式改革。由现行的“总分公司制”改革为“母子公司制”。子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有利于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也有利于母公司规避防范经营风险。 2 探索推行大社区股份合作制。由现行的以单个社区为单元的社区集体企业转变为由多个社区联合组建的股份合作制集体企业。这种打破村界地界,实现跨区域、社区、居民小组的联合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管理等资源整合,增补优势、取长补短。 3 探索社区集体企业股权改革。在条件成熟时,对社会开放一定比例的股权,通过股权的流通来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流转,让外部的人才、资本能参与到社区集体经济的经营运作,为社区集体经济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探索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 一是针对社区土地、物业产权问题,探索出台阶段性的疏导政策,为社区明晰土地、物业产权,进而发展融资、开发利用提供出路。二是针对政府征转社区土地补偿机制不足问题,探索建立有效补偿政策,做到既落实政府总体规划,又不损害社区集体利益。三是针对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单一问题,建立社区多元投资平台,如引导社区集体资金参与政府重大项目融资、参股村镇银行、在附近城郊地区投建面向本地外转产业的产业园区,等等。四是继续深化规划设计师进社区工作。2010年以来,龙岗区开展了规划设计师进社区试点工作,在社区建立规划师工作室,借助专业规划设计人才的力量,引导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进行科学、高效的开发利用。总之,要为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政策平台,让社区集体企业懂得利用政策发展。 (作者: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 社区经济发展论文:浅论社区体育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 社区经济作为一种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可将社区内互不相联的各种经济成份变为利益共同体,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生产方式,从而带动社区乃至更广区域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社区经济 经济增长点 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倡导发展运动后,世界各国的社区发展运动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从以美国的经济发展为领头羊的新经济形态来看,社区经济的优势已展露无遗。相比之下,我国的社区意识却萌芽较晚,在传言,人们只知道有单位而不知有社区,只把社区当作单纯的居住的场所,而很少将其看作社区成员的一种利益共同体予以关心和关注;就政府和社会组织层面而言,社区只有服务功能和社会控制、管理职能,至于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则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事,社区则处于被动地位,无所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在当前形势下,社区服务业更是作为最具吸纳空间和最少投资需求的产业。特别是社区体育这种最受大众欢迎的社区服务业。可以为再就业工程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机会。为多种经济形态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活动舞台,为启动和完善住宅消费市场提供更现实的购买动力。 一、社区体育消费的差异性 体育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以及对社会生活多方面的渗透和影响不断地增大。社会发展趋势,决定了体育健身事业在我国社会综合持续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的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基础和体育健身消费观念是关键环节。 在经济基础雄厚、体育意识较强的欧美国家,体育健身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占有家庭消费的相当比重。消费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人们必须通过消费保持生命力、劳动能力和其他创造能力。消费是满足人们生存活动的各种需要,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关键,也是社区体育可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依据。 二、社区体育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认识 1.带动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社区经济作为一种市场需求和关联带动能力很强的产业,可以促进商业、饮食、文娱、信息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既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第一产业中极具有发展潜力的综合性行业。社区体育以其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兴趣爱好人群的服务为中心,以健身、娱乐消费为特点。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生活质量大为改观,人们的体质在增强,技能在发展,心理状态在改善,余暇生活趋向健康和充实,人际关系得到建设性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体育事业统计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普遍具有较高的要求。1994年~1998年,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消费增加了115%,1998年的城市社区体育消费额是1994年的2.1倍,达到1000亿元。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0%以上,城市的社区体育已成为提高城市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也就成为社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社区体育服务成为再就业工程的重要解困措施之一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步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将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部门。在第三产业中,对于再就业人员来说,最具吸纳空间和最少投资需求的就是社区服务业,而社区服务业中体育服务市场最有前途。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内容而成为服务性经济,也就是说,运动健身、娱乐观赏和经济三者经过有机整合而构成发展体育产业的权力。 3.社区体育服务对推进住宅商品化、市场化、启动住房消费市场起积极作用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启动经济的决策。据统计,在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占三分之一的份额,而消费则占一半甚至更多,其中住房消费成为政府寄予厚望的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因此,要想加快城镇经济商品化改革步伐,启动住房消费市场,必须抓好居民住宅区的配套建设,加强发展社区文化和各项事业,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教育、文化、健身运动、娱乐、服务等方面的需要。 三、社区体育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体育,体育促进社会建设,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这既是已往社会实践中可以观察到的规律,也是对社会生活建设未来建设的合理预期。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当口,强调社区体育建设,对促进社会生活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对于社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社区体育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文化中体育消费观念的自我发展和合理引导。(2)运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城市社区稳定特色的合理形成。其中包括:中青年男子和妇女运动形式的稳定特色;老年体育的稳定特色;儿童、少年体育的稳定特色;婴幼儿体育的启蒙和开发;社区之间或社区内运动竞赛的组织和管理。(3)资金投入的长短流程与习俗和体育馆等硬件建设发展的合理引导;(4)社区体育服务市场的合理引导以及建立与发展,包括业余体育服务人员的因时、因机培训和专业体育工作者及专业体育服务机构的发展。 社区经济发展论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促进平安社区建设 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平安社区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一项新任务。2008年11月,重庆市大渡口区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总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系点后。周伯华局长先后两次赴大渡口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针对原有的经济结构变化,钢铁产业基本退出,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断裂带现象与老工业基地退休人员多,城镇超龄人员多,企业下岗人员多的“三多”现象迭加,给大渡口区社会治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重庆市工商局大渡口区分局(下称分局)突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工作重点,按照“建立大综治一体化格局,合力打造基层基础示范亮点”的总要求,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造“生态文化之区、生活品质之城”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服务环境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工商行政管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平安社区建设,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一、正确处理监管执法与平安建设的辩证关系 平安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保障性地位和作用。按照周伯华局长提出的“要把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互为促进”的指示精神,分局确立了“以服务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以稳定促平安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服务发展为起点。监管执法为主杆,回归服务社会为终点的机制运行链条。 (一)及时出台了《放宽准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发展的措施》。针对下岗人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两劳人员等重点就业人群,开放了多条创业就业的绿色通道。特别是针对帮教刑释解教人员,指导帮助通过个体经营或季节性、临时性经营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同时调动社会各方安置的积极性,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和安置。 (二)形成了“四位一体”的证照办理模式。与区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等建立了联合办证办照服务机制,实现了四方“同步登记、证照同步发放”,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群体就业创业。2010年全区新增加企业679户,同比增长35.4%;新增个体工商户1662户,同比增长31.6%;吸纳下岗失业人员1100余人。 (三)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分局成立了微型企业发展领导小组,召开了街道社区负责人、重点企业、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及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微型企业发展动员会,积极举办申请微型企业人员培训班。全年新发展微型企业178户。四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为帮助大渡口区较快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平安社区建设,国家工商总局在大渡口区举办了“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重庆(大渡口)投资贸易洽谈会”,来自全国8个省、市的个私协领导及企业代表参加了大会,签署意向性投资金额150亿元。对于政府引进的项目,实行同步介入,全程跟踪服务,坚持“申请、受理、核准”三优先原则,及时解决了招商引资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使一批外地企业顺利落地。进一步夯实了地方稳定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构建“八位一体”综合治理体系及“四四安全消费维权保障网”,进一步加大化解消费纠纷的力度 针对长期以来因消费纠纷给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分局将保障安全消费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平安社区建设的抓手。在一镇、二街、十四个社区、四个自然村、二个大型超市建立了23个消费维权联络站。将“12315”消费维权站并入区政法委的“七位一体”综合治理平台,构筑起“八位一体”综合治理体系。在消费维权联络站实现了“八个一”,即一位消费维权联络员、一个固定工作场所、一块牌匾、一部电话、一本受理和处理消费者投诉登记簿、一块宣传栏、一套工作制度、一台计算机,创新了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特点进一步开辟了‘‘四四安全消费保障网络”建设。 (一)打造“四个平台”。全力将“12315”投诉热线打造成畅通民意的平台、举报投诉的平台、接受社会监督的平台、消费维权的平台。由于民意诉求渠道畅通。一些可能激发的群体事件得到了及时控制。两年多来依靠四个平台受理消费投诉咨询3622件,各类申(投)诉举报685件,解决666件,办理满意率达到97.23%,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6万元,接待和处理各类信访58件,满意率达到100%。 (二)做到“四个结合”。即将安全消费与服务企业相结合,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监管巡查相结合,与行政执法相结合。分局将安全消费的视野拓展到整个生产流通链条,在监管巡查中发现问题,主动服务企业;2010年上门给企业提出合理的生产经营建议60余条。使许多可能引发产品质量的问题及时在生产环节得到了解决。 (三)构建“四位一体”的维权体系。为了强化消费维权的密度、力度和广度,建立了集“工商监管、经营自律、群众监督、消费投诉”于一体的消费维权体系。这个维权体系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动和互动,使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随时随地被置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监控之中,形成快速反应的能动维权机制。 (四)畅通“四个渠道”。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有利于让意见和纠纷及时得到反映。分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障了举报渠道、执法渠道、“12315”消费维权热线渠道、政务邮箱渠道等四个渠道的畅通,将消费领域的各种矛盾,通过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职责的运用加以解决,化解或减轻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 三、通过创新手段提升工作水平。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社区提供基础保证 分局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社区作为职责范围内的重要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地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社区建设服务。 (一)建立食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监管机关“四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了确保其有效运转,设立了食品监督管理机构,投入10多万元购置设备,成立了食品检测室,同步出台了《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考核标准》等五项制度,全面推行流通环节食品进销货记录“一单通”单据,由此形成了食品安全的全流程监管长效机制。一年来定向抽检食品284组,快检1300余组,检测合格率达到97.7%。对食品经营“五小店”开展专项整治,取缔10家卫生环境差、拒不整改的餐饮店。 (二)实现监管手段升级上档。先后自主开发了“工商所属地化网络分类监管平台”、“信息化知识、法律知识网上培训考试系统”、“工作绩效网上考评系统”、“重点行业标注在线检查程序”等多套业务软件。实现了分局对工商所,工商所对监管人员、监管人员对管辖区域“四点一线”的网络程序化管理,通过这套网络体系,使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触角深入到了大街小 巷,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即时刻得到处理。 (三)深入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建立了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执法办案新机制,不断提高执法质量。组织开展了案件评查活动。查找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强执法监督。 (四)建立“经济导航站”,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导航服务。分局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定期向丰十会本区《市场发展态势报告》、《消费警示报告》、《经济活动动态信息》等,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投资提供参考服务,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挥了职能作用。 (五)重点查处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容易引发群体纠纷、群体上访的大案要案。分局站在关注民生,创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将这类案件列为重点查处打击对象。结合开展各项治理活动,立案查处了渝西天然气公司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大案要案70件,涉案金额9500万元。减少了社会治安隐患,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六)全方位拓展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分局以建立服务型工商为抓手,全方位拓展服务职能,为企业提供了“创业平台”、解决融资困难、实施品牌兴企、维护合法权益、营造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等五项服务。通过发放“服务联系卡”。开通“企业服务热线”形成企业意见直达机制、工商服务机制和督察考核机制,收到了“夯基固本”,优化经济环境的社会效果。为了进一步做好合同帮扶指导工作,维护农民利益,在乡镇建立了“合同指导服务站”,为农村地区开展经济活动提供全方位的合同指导服务。 四、注重工商行政管理与社会力量的协调配合,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平安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联合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做好工作。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多管齐下的办法,打造出了一张全方位覆盖、多方共同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网。 (一)强化自身素质建设,通过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激活团队创造力,建设政治、业务、作风“三过硬”干部队伍。以优良的素质和良好的形象使工商队伍成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想得起、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力军和促进平安社区建设的先锋队。 (二)积极将市场监管巡查和“12315”消费维权网融入大渡口区加强治安防控“六张网”建设。推进属地化监管责任制,并将应急机制同步融入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网络,通过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获取最佳的综合治理效果。 (三)创新“两新”组织中的综治组织建设和工作管理服务机制。全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单建率保持100%,新经济组织覆盖率62.1%,新社会组织覆盖率64.7%。引导“两新”组织开展以“与党同心、诚信守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打造平安”为目标的创先争优。积极探索运用“两新”组织的党组织综合治理“项目工作法”,依托“两新”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平台,建立综治组织,把加强安全生产、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推进单位内部安保、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参与所在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作为党建工作和综治工作的内容,实现单位健康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回报社会有机结合。试行把“两新”组织综治机构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检的内容,指导督促“两新”组织综治工作的落实。 (四)以群众利益、人民安危为工作基点,建立平安社区。分局通过开展网上服务、消费维权、市场巡查、食品安全检查等活动,使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触角深入到了社区千家万户。正是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方式,工商行政管理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社区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成效。2010年,分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社区建设的工作得到了总局、中央综治办联合调研组的充分肯定,被区委评为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 社区经济发展论文:浅谈社区经济发展的广阔发展前景 [关键词]社区经济;前景;城市发展 一、社区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住宅小区层出不穷,居民也出现多元性,许多原来的“单位人”如今变成了“社区人”。而维持整个城市正常运转的数以万计的外来流动务工人员的生活和管理问题,因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一部分离、退休人员和独生子女的生活问题,大批因经济转轨而纳入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的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管理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与实施问题等等,都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以往以区、街道为组织的管理体制对许多工作已无法进行管理,更落实不到基层和居民身上。近年来,经过尝试和探索,许多城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社区建设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因为,把社区建设好了,不仅可以使广大居民在生活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满足,而且,在健康娱乐和社会治安等万面也可以满足需求。可以说,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必然产物,搞好社区经济建设好处多多。 二、发展社区经济前景广阔 2005年国家14个部委在联合提交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文件中指出:社区服务的宗旨在于为民解愁,为国分忧,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使社区居民生活事有所便、难有所帮、居有所安、闲有所乐。一部分经济学专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重点发展五大服务产业,即旅游业、物业管理业、社区服务业、教育培训产业和文化产业。社区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便民利民是它生存的基础。而这反过来又为它营造了足够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部分社会调查中得到证实。《经济日报》2005年上半年刊登报道:有经济工作者调查证实,64%的城市居民需要社区服务中的家政服务,50%的居民认为车辆寄存有待重视,18%的居民需要出租生活用品、物品等服务,62%的居民需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风扇等家用电器的维修,42%的居民需要自行车、钟表、照相机等日用品的机械修理。还有42%的居民需要学习微机操作、书法绘画和烹调等。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越来越渴望在家门口就能直接享受到更多、更便利的服务。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于服务性商品的吸纳性已越来越强,可以说提供多少就能消化多少。社区经济的特点决定着它是一种关联带动能力较强的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发展前景是最好的。同时,社区经济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是很高,劳动强度相对较小,需要的投资也不多,可以说,它正适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足、下岗失业而导致劳动力资源过剩的现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社区经济还处在较低的层面上,如,一些较大型的连锁超市、销售公司等还没能走进社区,集约化经营水平更是远远不够,商业覆盖区域也跟不上社区建设日益扩张的步伐,这种现状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从发展的眼光看,社区必须邀请那些大型从事社会服务的企业广泛参与进来,通过大型企业资金、技术的投入,扶持社区兴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代销等,并且,发展“名、特、精”小商店,甚至可以兴建信息互联网络,开展电子商务等。当然,随着社区建设规模的扩大,金融、教育、IT、健身休闲场所、影剧院等也要走入社区。这些企业进入社区后,社区经济一定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从发达地区发展社区经济的经验看,有四种经营形式比较适合我省的社区服务业发展:一是统一经营型。对社区基础较好,社区干部擅长经营的,可由社区服务站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利润定额并按比例上缴。二是资产租赁型。把街道和社区闲置的房屋或开发的服务基地租赁给经营者开办服务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街道只收取租金。三是统分结合型。社区实行统一管理,企业自负盈亏,税费由社区管理组织代收代缴,社区适当分得一些手续费用。四是完全自负盈亏型。社区对企业扶持多,但基本上不要任何回报,社区手握服务及收费标准,任由企业自己发展。但是,不管哪种经营形式,都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围绕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文化、体育、娱乐等,突出服务业的“小、全、快、优、廉”的特征,广开经营门路,这样,就能不断拓展发展的空间。 三、社区经济应该纳入有序的轨道 社区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经营方式。发展社区经济应防止出现两种倾向: 第一,要防止出现挂靠现象。由于社区经济是个新生事物,服务业又是微利经营,所以,与办理个体工商执照相比,办理社区服务证可以省去很多前置审批环节,而且缴费也较低,这就使得很多不属于社区服务范畴的经营户想方设法济身其中,通过挂靠社区这一途径,捞取“社区服务证”带来的部分非法“实惠”。一些街道、居委会也将此作为创收的来源,只要缴费就给办理“社区服务证”,这样做的结果是无原则地扩大了“服务”范围,出现了“挂羊头、卖狗肉”现象,造成一部分国家税收流失,损害了守法经营者的利益,造成不公平竞争,进而,扰乱了市场经济和税收秩序,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社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要防止出现单纯追逐利益现象。社区服务组织主要从事公益性的社区服务工作,作为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它的服务内容特别强调福利性与微利性的统一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社区组织必须具有准市场化的属性,这就和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必然产生矛盾。如社区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事务中的行政管理重合,街道、居委会难免不发生碰撞。表现为,街道、居委会同物业管理公司争管理权或争抢地盘。有的街道办事处甚至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直接组建各类服务公司,强制承接物业公司以外的业务。有的居委会也可能利用办公用房违章立项搞创收,造成角色错位,权力越位。 总之,社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它必将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发展而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全力支持社区经济的发展,促使社区经济尽快地发展壮大起来。 社区经济发展论文:社区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提要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社区银行应需而生。在我国银行体系结构极不合理、金融服务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发展社区银行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经济增长对社区银行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发展社区银行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社区银行;经济增长;对策研究 社区银行按照国际上通常所定义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在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十亿美元之间不等。从对它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涉及的领域都是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所不愿涉及的,如中小企业、农业和普通居民个人消费信贷。而这些领域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来讲又是不容忽视的,没有社区银行,这些重要方面理应发挥的作用将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将会受到阻碍。 一、社区银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大型商业银行通常会介于风险、收益等方面因素的考虑而不将中小企业、农业和普通居民个人消费信贷列入客户范围之内,而社区银行以其独特优势使这三者对于经济结构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社区银行通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结构产生积极作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拥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深入到其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涉及食品生产加工、农副产品、纺织、建筑、计算机软件、贸易以及服务等方面,为丰富一国经济产业结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美国为例,其70%的经济结构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可见中小企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而社区银行由于在定位上立足社区,对该社区的情况掌握较好,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强其风险识别能力,对开展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贷款十分重要。从美国学者根据美国当地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统计得到:截至2002年,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33%的贷款,在非常小的企业贷款(低于10万美元)方面占比超过40%,是它们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社区银行通过推动农业发展对经济结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支农资金的匮乏一直为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单靠财政与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远远不够。而社区银行旨在服务当地社区,它将一个地区收集到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加上其根据借款人的个人品德及管理能力等“软信息”(通过与借款人及其周围知情人长期的亲身互动才能搜集到)来进行贷款决策,更愿意也更主动为农场主提供贷款。这方面的表率可由美国社区银行在其农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得以例证。据统计,截至2002年6月末,社区银行发放的农场不动产抵押贷款为230.9亿美元,占所有银行发放此类贷款总额的65%,农场营运贷款发放额为280.4亿美元,占全部银行农场营运贷款总额的61%。 (三)社区银行以普通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为途径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以需求为导向的作用。长期以来,各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重点都是放在公司业务上,往往忽视普通个人消费贷款。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由于其贷款数量少,无信用历史纪录以及缺少抵押或担保品等,通常被拒之门外。而社区银行以其信息上不对称性相对较少,以提高本地区发展为主旨等优势,愿意、也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大量信贷,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美国社区银行的统计数据表明社区银行是美国普通居民的良好合作伙伴,社区银行比大银行在零售业务中收取的费用更低。据美国有关机构2002年的统计,美国的社区银行在支票账户等存储类服务的收费方面较之大型银行要低15%左右。 二、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社区银行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措施。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群体庞大,机制灵活,效 益总体良好,但是却面临贷款难的僵局,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还是大型商业银行与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规模不对称所导致的信贷风险控制难、费用率高等诸多问题。社区银行以其定位、信息、地区及管理运作上的优势,加上与中小企业规模相当,能够摆脱大型商业银行的诸多顾虑相互满足彼此的需求,从而为中小企业长久地注入活力,保持其蓬勃发展的趋势,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二)社区银行在弱化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城市与农村、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了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要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尤其在我国仍是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下,必须要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当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近年来农村金融支持却呈现弱化的趋势。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坚持商业化改革,调整发展战略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银行”三大目标转变,大量收缩面向农村的金融业务;二是农村信用社合作制流于形式,多年来按照商业银行模式经营,对社员的贷款程序跟其他商业银行一样,贷款投向没有体现“社员优先、社员为主”的原则。社区银行根植于农村社区,专注于农村社区,利用自身的信息与交易成本上的优势,能够有效满足传统农业的资金需求,从而弱化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三)完善我国银行体系、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一个完善的银行体系要求结构合理,不但要“多样化”,而且大、中、小比例要得当。目前,我国现行银行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便是小型商业银行,其比重太低,同时大银行的比重又太高。2006年末,我国银行类机构的存款市场份额中,城市商业银行仅为7.57%,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则为69.13%。反观美国,2003年“社区银行”占16.72%,中型银行占29.75%,而25家最大银行合计仅占53.53%。发展“社区银行”,将有助于尽快改善我国小型商业银行比重小的局面,优化我国银行体系基 本结构,从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路径选择 按照上面的定义来衡量,目前国内还很难找到一家真正的社区银行。一个健全的银行体系不仅要有大银行,而且要有为数众多的社区银行。大银行有大银行的优势,社区银行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构建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且覆盖城乡的社区银行体系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将现有的地方中小银行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 1、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资产规模、经营状况差别很大,改造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模式,应坚持区别对待、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改造的重点应是中小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已不再适合选择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它们地处发达地区,经营状况良好,已具备与大银行竞争的实力,已发展成为跨区域甚至全国性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改造应遵循“先试点、后推广”的循序渐进思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应的,这些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良莠不齐。为稳健起见,可以先选择一些位于发达地区且经营状况比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社区银行改造试点,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这些中小企业发达、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充裕且干预较少、民间资本较为充沛的地区。试点成功取得相关经验后,再在欠发达地区全面推广。最后,改造之前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社区银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产权明晰。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拥有绝对控制权,其他的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私有企业所占股本的比例很少。城市商业银行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为此,要加快城市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为其向社区银行转型创造条件。 2、城市信用社。从规模大小和服务对象来看,城市信用社应该是社区银行最主要的改造对象。九十年代非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信用社开拓了广阔的潜在市场。但目前的城市信用社面临着股权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经营水平低、不良资产比例高、抗风险能力差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将城市信用社改造为社区银行,必须鼓励外资和优秀民营企业入股,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同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快解决历史包袱。 3、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当前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应当适时对其经营目标、业务范围进行相应的调整,逐步改变政策支农的主要性质。2006年中国银监会表示,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要坚持市场化、商业化趋向,10年内将分批逐步过渡为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有特色的社区银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我们认为,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要加快改造成社区银行,而落后地区的信用社仍然坚持合作制的原则。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社区银行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农村信用社自身是不够的,需要相关各方给予大力支持。 4、邮政储蓄银行。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其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储蓄网点改造成社区银行能更好地实现这一定位。因为邮政储蓄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的竞争优势在于,与当地客户熟悉,吸储的资金用于当地经济发展,与当地经济休戚相关。邮政储蓄银行改造成社区银行后,要很好地发挥这一功能,需尽快积累在农村发放贷款的经验,建立成熟的经营机制,并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 (二)将民间金融组织引导规范成社区银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非正规金融活动盛行往往体现了一国金融深度不足,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现实与潜在的融资需求。我们应当承认这些民间金融组织为地方经济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金融监管当局与其屡禁不止,还不如因势利导,通过引导使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成规范化运作的小型社区银行,同时对组建的基本条件、管理制度、业务范围、运作方式、监管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在市场准入和利率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这样既方便了金融监管,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又能够满足农民等小规模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对于培育分工协作、竞争充分的农村金融市场也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配套措施。为打造一个具有生机活力的社区银行体系,还需要完善配套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颁布类似于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的法律,鼓励社区银行的发展;二是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其作用在于提高社区银行的社会信誉、增强人们对社区银行的信心,为社区银行提供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重要制度环境;三是要进行严格而又有效的监管,强化信息披露和公众监督机制;四是参照美国经验,成立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之类的行业自律组织,进行行业管理,做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公平竞争。 四、结论 总结国外社区银行在实践过程中的可行性和对经济发展做出的实质性贡献,我们充分认识到社区银行在其定位(立足于社区)、信息(熟悉本地市场,信息不对称性相对较小)、地区(运作在本地,熟悉本地市场,条件灵活,手续简化,运营成本小)上不可取代的优势。鉴于我国尚不完善的银行和金融服务体系以及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推动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仍是重中之重等这些现状,我们总结出社区银行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由此引出了在我国实践社区银行的相关路径和措施。我们确信社区银行的建立将是我国金融体系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它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 社区经济发展论文:以就业增收机制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就业增收双方向探讨社区经济的发展,立足点和着眼点都在于如何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发展社区经济,实现社区经营的根本目的。本文通过对社区就业,招商引资增大税源的探头与剖析,为社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切实、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税源经济;社区服务;社区经济;社区经营 1、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前,北京市面对着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大、弱势群体多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社区成员提供公众经济保障和服务,扩大保障人群覆盖面,已成为推动北京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首善之区的重要举措。但目前,社区经济保障财力严重不足,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很大,想通过常规方式由财政拨款和解决日趋增加的社区经济保障费用难度很大。所以,在“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强化社区经济的概念,树立社区经营的理念,为社区经济保障开拓空间,充分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观念。因此招商引资已经成为解决社区财力来源,发展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更好的就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渠道。 2、促进社区就业增收的举措 2.1 发展税源型经济,实行税收增量比例返还制度 社区挖掘和培育新的税源,为社区经济保障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援。社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社区的地缘优势、功能优势、物流优势,大力引进和创办商业、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项目和专业市场。与大商业联合,建立连锁店;与大企业联合,充当经销商、商;与大农业联合,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绿色食品配送中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优化组合,外引内联,养源开渠。 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拨的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的创税部分按比例返还。搞活增量,同时也减轻了上级财政的压力,形成社区财力的良性循环。 2.2 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 失业人员主要以“4050”为主,而这个群体有着年龄大、学历低、技能欠缺的明显劣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优胜劣汰,国有企业减员增效。而社区就业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创造了层次各异的岗位,给失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对他们的生活水平提供了一定保障。 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基础。街道可与培训机构联手,通过争标的方式,对该群体进行有效的素质、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成绩以及对培训的满意度的调查等方式,对培训的内容、方法、效果等进行合理的评估。一方面可以增强培训机构的责任心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培训的效果,有利于失业人员素质、技能的有效提高。 2.3 强化社区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产业 强化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以服务于社区居民为主旨发展社区经济,并通过社区经济的发展来支持社区的各项建设事业,从而达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是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途径,也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 社区服务产业是指体现社区功能作用及工作内容的社区资源,是一种经营实体,即以服务社区广大居民日常生活的经营形式。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尽快将这些资源纳入社区统一管理的工作范围,整合发展社区服务产业,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机会。 3、以就业增收机制推动社区经济的展望 社区是城乡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近年来随着下岗失业人员、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社区工作的重心也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为他们寻找就业的出路上。新形势下,社区建设也不应仅仅停留在为居民简单的服务上,而是要用现代的意识发展社区经济、经营社区。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他们经济的崛起最初也是以社区为依托而逐渐做大、做强的。因此,应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和积极扶持社区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不断优化社区服务、人人就业、企业增收的共同目的。 3.1 从社区服务的角度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亟待就业。以服务为主的社区经济是吸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诸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的阵地。通过吸纳就业人群,可为社区经济注入广阔的人力资源,优质的社区环境,良好的社区服务是招商引资的必要和关键条件。吸引各种形式的资金投资社区经济,推动社区经济做强、做大,并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使社区经济发展与增加就业的良性循环,达到社区、企业共赢的目的。 3.2 从社区经济的角度 大都市社区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市域范围内,以社区居民福利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以社会机制为主的多元化机制进行资源有效配置,并进行必要的成本与效益比较,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大都市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社区经济,而社区经济依附于社区,为社区服务而生存与发展。正是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大都市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为社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税源经济已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努力推进社区服务,强化社区管理,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此同时,加大协税、护税的工作力度,确保税收任务,为开展社区其他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3 从社区经营的角度 社区经济是社区经营的基础条件。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可以为社区经营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有助于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而且它是扩大就业、安置社会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并进而发挥着社区服务和社会稳定的作用。社区经营可以为社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从而可以直接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经营与社区经济是相互促进、协调运行的,为了推进社区经营必须发展社区经济,而要发展社区经济又需要通过社区经营为其创造良好环境。 社区经济发展论文:社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关系研究 内容摘要:社区是城市最基层的社会单元。社区经济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兴起的新型经济形式,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社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关系,并针对我国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区经济 和谐社区 措施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也在发生整体性的深刻变革,社区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并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重心。人们在社区内生活、消费、发生经济活动,形成社区经济。社区经济是随着城市发展和居民多元化需求而兴起的新型经济形式,和谐社区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提出来的,发展社区经济与建设和谐社区都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 社区经济的内涵 社区经济是指在城市一定区域内的各类组织,以服务社区居民为目标,以营利性和福利性并存为基础,通过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消费需求提供产品的经济活动。社区经济是以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提供商业、餐饮、物业管理、建筑装修、文化教育、老幼管护、家政服务等多种服务,体现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社区经济的消费者是社区的居民,为社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从业人员也主要来自该社区,是以社区为经营范围,并以社区福利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的经济。 社区经济主体是社区经济的实施者及管理者,具体包括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社区居民、物业管理公司、进驻社区的单位等。社区经济的客体是社区经济所服务的对象,具体包括社区居民及进驻社区的单位。社区经济的内容是指社区经济活动,以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社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依托市场机制发展起来的,区别于其他商业服务,社区服务更有便民利民的特点,同时坚持经济与社会两个效益同步发展。 社区经济是随着社区建设而发展起来的。社区经济依附于社区,对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社区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社区管委会,对所属社区资源的财产没有最终所有权,也没有财产的授权经营权,利用经济手段来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直接有效地利用社区资源来增加社区福利。发展社区经济,一方面服务于社区居民,满足了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为社区提供了就业岗位。随着城市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区居民要求社会来承担部分家庭日常工作,并且特别希望社区来做,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旺盛,发展社区经济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技术含量都不高,大多属于劳动相对密集型的行业,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要求比较低,这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技术程度的就业者有着充分的适应性,为失业者寻找工作提供了宽松的选择范围。 和谐社区的内涵 和谐社区是指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发展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促进社区各构成要素自身的发展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统一的社区(张才学,2009)。其内涵主要包括:社区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足够的经济能力、消费能力和发展能力;社区居民拥有基本的传统伦理素养,心态平衡,邻里之间讲诚信、讲和谐,具有很强的归属感;社区居民主动关心和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拥有较高的居民自治程度,社区决策民主化、自主化、公正化,具有极强的社区凝聚力;社区拥有多元化、专业化的合法社会团体或社区组织,并且相互合作、整合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专业的社会服务;社区居民与自然平衡共生,社区形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和谐。 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体包括基层政府,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机构等部门,内容包括增强社区自治,强化社区服务,构建社区文化,加强社区治安,创建社区环境等内容,目标是将社区建设成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 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区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从社区和社会的关系来看,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只有真正做到社区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单位文明,整个社会生命机体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建设和谐社区正是通过社区这一基础平台,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其中,使之不仅成为新时期社会整合的基础,而且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的支持网络。社区是党和政府与市民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政府各个部门只有依托社区,才能把自身的管理触角伸向基层,才能使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蔡建波、昌业云,2007)。建设和谐社区,不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也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 社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关系 (一)发展社区经济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 建设和谐社区需要资金支持和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并且也要求社区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具有广阔的经济发展前景。通过深化社区服务,发展社区经济,扩充了社区经济来源,有助于完善社区功能,并且所形成的资金具有可持续性,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经济支持和物质保证。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社区居民一方面加入社区管理部门,参与社区建设,推进社区自治进程;另一方面,组建社区经济组织,在社区内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社区自主创业和再就业的发展。社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区的经济能力,一定程度上消化了社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并且解决了社区就业问题,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物质条件。 (二) 和谐社区建设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一方面,社区发展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提供了区域社会场所,以及民主建设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自治程度的提高激发了社区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将其转换为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发展社区经济是社区的公共事务,需要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提高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社区居民主动关心和积极参与发展社区经济。和谐社区拥有多元化社区组织,其中有一部分是经济组织,这些组织相互合作、整合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共同发展社区经济。 发展社区经济与建设和谐社区都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经济的发展主体中有和谐社区的建设主体,和谐社区建设主体中也有社区经济的发展主体,社区经济发展的结果通过和谐社区表现出来,而建设和谐社区又离不开社区经济的发展,发展社区经济与建设和谐社区,两者相互交融。一方面,和谐社区建设归根到底是由社区经济来决定的;另一方面,和谐社区建设又以巨大的力量反作用于社区经济,对社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成功与失败,都将会产生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我国社区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社区建设已进入到和谐社区建设阶段,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逐步建立,与居民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逐步向社区延伸。通过和谐社区的建设,发展了社区经济,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并在社区创造就业岗位。社区经济在参与社会分工与协作的过程中发挥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但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金短缺 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对社区来说,资金短缺问题比较严重。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投向社区的资金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社区自有财力较弱,无力承担一些投资发展经济的任务。社区经济主要依靠社区居民的投资,并且规模较小,提供的服务有限,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资金短缺使得社区的基础设施、经济组织发展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 (二)管理不完善 社区经济组织既有街道和居委会办的,又有个体、私人办的,还有公私合作、合股办的,街道、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工商部门都能够对其进行管理,但是管理部门间的协调能力不强,造成管理混乱。管理混乱的根本原因是部门间的利益争夺,缺少能够对社区经济活动统一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的管理部门。 (三)人才短缺 社区的工作人员以离退休人员为主,文化层次和经济素质低。社区工作繁杂,对经济管理人才缺乏吸引力,造成社区人才短缺。人才短缺使得社区经济发展缺乏开拓性,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状态,不能得到质的提升。 相关措施建议 (一)建立发展社区经济的长效机制 发展社区经济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作保障,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把发展社区经济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实施方案,还应把发展社区经济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按比例增长机制,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发展社区经济组织,并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国家还应把发展社区经济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确保社区经济发展措施得到具体实施。 (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 发展社区经济,必须开展有效的经济协调工作,使社区经济形成一个整体。街道办事处应对辖区内的社区经济活动进行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同时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在街道办事处设立派出机构,方便社区经济组织。在社区层面,建立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共同参与的社区经济管理体系,对社区经济发展进行决策、指导、规范、协调和管理。 (三)发展社区经济组织 社区经济组织是发展社区经济的主体。在社区经济中,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但由于社区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而第三产业又以民营最为活跃,因而发展社区经济必须重视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和扶持。现阶段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发展社区经济组织,从事快餐、早点、奶站、理发、小型超市、中介服务等。 (四)整合社区资源 社区管理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提倡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经济发展。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形式,发挥驻社区单位经济实力强、联系业务广泛、信息灵通的优势,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厂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盘活社区的闲置资产,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为居民购物、就医和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优惠和方便。这样,即可以创造社会效益,又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从而把社区资源优势与市场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壮大社区经济实力。 (五)实施多元化融资 政府应鼓励支持金融部门向社区投资,解决社区经济组织资金短缺问题。还可以利用辖区内的行政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营户等与街道、居委会的联系,在社区内实现街道与企业、科研院所、机关、院校,甚至个体经营户的合作,或者促成社区单位之间的联系,把社区单位发展经济的愿望转变为社区经济的投资行为。还可以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会,社区经济组织采用入股的方式,来相互融通资金,但政府要加强风险监管。 社区经济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兴起的新型经济形式,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发展社区经济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和谐社区建设促进了社区经济发展,我们应通过发展社区经济,来加快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经济发展论文:加强社区三资管理,夯实社区经济发展实力 摘要:社区三资是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与广大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最根本利益。就目前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区三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想要完善社区三资管理建设,这不仅需要深化社区对于三资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需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此外,要切实实现三资管理的公开透明。 关键词:社区;三资管理;社区经济;发展 社区三资(资产、资金、资源)是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与广大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最根本利益,在当前的社区三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资金与财务管理的问题尤其明显。强化社区的三资管理对于夯实社区经济发展建设非常重要。本文将具体谈谈如何加强社区三资管理,夯实社区经济发展实力。 一、社区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社区对三资管理不够重视 社区三资管理水平较为低下在很多地区都十分普遍,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造成原因就是三资管理一直都不受重视。许多农民意识不到三资管理的重要性与意义,无法体会社区三资既是社区的公有财产,其中也包含着自己的一部分资产。正是因为思想观念的缺乏,这使得许多社区在三资管理的组织与推动中效率都非常低下,不仅如此,许多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都非常缺乏,管理手段也十分落后。这些都是造成社区三资管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2.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监管不到位 有关涉农部门拨付到社区的资金不通过管理中心,直接将资金转入社区干部的个人账户,部分社区出现了坐支收入、私设帐外帐、随意处置资源资产的现象,个别社区甚至脱管,长年不向管理中心报帐,中心无制约措施,无法掌握社区经济收入,这些问题既找不到法律制度做保障,又不能采取强制措施,进而放松管理,使监管流于形式。 3. 三资管理台账不健全,造成资产流失 经调查统计,许多社区未建全三资台帐,特别是国家对集体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公益服务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和社会捐赠资产等,未纳入账务核算和台账登记管理。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山地、水域等自然资源,未进行完整详细的登记管理,部分村甚至无二轮土地承包底册,农户流转土地村上不知晓,机动地经过历届干部多次发包,土地底数不清,有的长期被私人无偿占用,损害了集体利益。 4. 财务公开程度低 财务的公开透明是对于社区三资管理中的一个基本要求,然而,在许多社区这一点却很难得到落实。就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范围内农村地区财务未公开的村社占到总村社的69.2%,仅有不到20%的农村社区的财务公开做的比较规范,其余的要么没有公开或者公开工作做的很不合乎规范。财务不够透明不仅极大的制约着社区三资管理,这也是社区三资财产不明流失的主要造成因素,这一点对于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会构成非常大的阻碍。 二、加强社区三资管理的措施 1. 提升社区对三资管理重视程度 想要强化社区的三资管理,并且切实做到推动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建设,这首先需要从思想观念上做出改善。要有意识的提升社区对于三资管理的重视程度,让村委会以及相关管理人员深刻意识到三资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技能,并且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推动社区三资管理的高效进行。只有切实提升对于三资管理的重视程度才能够让管理工作更好的得到落实,进而夯实社区的经济发展基础。 2. 健全与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健全与完善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鉴于当下农村社区三资管理在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上极不完善,这很大程度制约着三资管理的效率,进而影响社区的经济发展建设。健全管理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审查制度,要对于社区的三资管理工作进程、工作人员展开的工作模式以及社区三资的实时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只有这样才能够杜绝一些不合规的行为的发生,进而减少三资财产的不明流失。借助良好的管理体系来真正夯实社区经济发展与建设实力。 3. 完善三资管理台账 完善三资管理台账是提升社区三资管理效率的一个最有效辅助。当下许多农村地区在三资管理台账建设上都很滞后,许多社区甚至没有完善的三资管理台账,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会造成许多财产的不明流失。加强对于社区的三资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完善对于管理台账的建设,对于资产的使用时间、使用方式、使用情况等各项信息都要如实登记,并且应当有专业人员定期对于台账进行归纳整理。这不仅是让台账更多公开透明的方式,在整理的过程中也能够很直观的发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而给后续的资源利用提供参考建议。 4. 完善财务公开体制 在财务公开方面,要严格按照《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农业部监察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规定》的规定,做好农村财务公开工作。逐步改变村级财务公开的操作主体,形成政府公开,由乡镇财务管理中心以季度为单位汇总各村财务情况,打印财务明细表,经镇纪检、经管站审查后,由各村社区报帐员向群众张榜,村监会负责监督并收集体群众意见,依据监督职能,督促村干部及时向群众解答疑问,群众不满意或确实存在问题的,及时向上级纪检或经管部门反应,使农村财务公开切实实现“阳光理财”。 结语:加强农村社区的三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夯实社区经济发展实力将会是重要保障。就目前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三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想要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建设,这不仅需要深化农村地区对于三资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需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此外,要切实实现三资管理的公开透明,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社区三资管理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为夯实社区经济发展实力提供有力推动。(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城南新区新都街道经济服务中心) 社区经济发展论文:浅议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摘要:社区经济建设是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做好社区建设工作,就要充分发挥社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社区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区经济;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干部对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度不够 大部分城市社区干部对社区经济良好发展促进社区建设的影响作用认识不深刻,对社区经济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只有模糊的认识。这样就造成了社区干部只重视社区服务,忽视社区经济发展,故不利于社区经济发展。 (二)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不够 城市社区内缺乏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宣传,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经济发展不了解,不了解社区经济发展对居民有何影响,故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的参与率低,居民参与度不够,使得城市社区干部在动员和整合社区资源遇到很大的阻力,无法动员群众力量为社区经济发展出一份力,不利于社区经济发展。 (三)城市社区发展缺乏独立自主权 目前,大部分城市社区经济收入都要先上缴街道,再由街道进行分配管理。而且,大多是社区经济实体店都是街道管理经营,基层社区对社区管理并没有独立经营管理权力,这样就造成社区经济发展缺乏独立自主权,无权对社区经济收入进行分配,如此便不利于社区经济发展。 (四)城市社区干部人员工作量大 城市社区经济既有社区兴办,也有个人兴办,还有街道兴办。城市社区干部要管理如此多不同性质的社区经济发展,使得社区工作人员工作量大,负担重,从长远来看也是不合理的,将阻碍社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解决措施 (一)城市社区干部要重视城市社区经济发展 首先,城市社区干部要从思想上重视社区经济的发展,从科学上了解社区经济发展,从战略上合理规划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其次,城市社区干部要与时俱进,多多通过阅读相关经济书籍,走访社区经济发展良好的社区,实地考察社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和实际案例上全面的认识社区经济发展,为搞好社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城市社区干部经过考察后,要开展研讨会议,交流到实地社区考察的意见和建议,而后,商讨本社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定好社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加大社区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 “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发展好城市社区经济,就必须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经济发展的建设队伍中来,为社区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大家携手共创繁荣的社区经济。因此,城市社区干部要加大社区经济发展建设的宣传力度。首先,在社区的宣传栏内粘贴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的影响作用的海报,让社区居民了解到社区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整个社区的建设,同时,也能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方便,如有报刊零售点、小工艺坊、便利商店、维修店铺、药店、老人娱乐所等等。其次,组织有关于社区经济发展的活动,让大家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的好处。通过大力宣传社区经济发展建设,达到最大限度地动员和整合社区资源,通过充分合理地运用社区资源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建设,加快社区经济发展建设的步伐。 (三)加强城市社区经济的组织管理 目前,城市社区组织发展还不够完善,社区经济实体店都是街道管理经营,加之,社区经济收入都要先上缴街道,再由街道进行分配管理。如此的组织管理不利于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对此,政府可以成立一个非盈利性组织“社区经济发展公司”,由该公司全权负责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管理,同时,也可以安排社区居民来“社区经济发展公司”工作,解决就业问题。 (四)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做义工 社区的工作是很繁杂、包罗万象的。对此,社区可以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如周末无偿志愿参加社区卫生打扫工作,志愿为老年活动中心做义工,志愿参与社区宣传栏海报工作等等。同时,还可以成立社区委员会,由社区委员会负责社区各项工作的宣传及通知任务,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一般性活动的商讨会议。城市社区干部充分动员、合理运用社区居民这一强大的群体力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情感上,社区居民会有一种“大家庭”的温馨感,因为社区中的工作都有社区居民出的一份力,社区的建设是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携手共创美好整洁的社区。 三、小结 发展社区经济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到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战略上做好社区经济建设规划,从战术上做好社区组织的管理工作,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经济建设队伍中,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共同建设好社区经济发展。 社区经济发展论文:提高管理能力推动社区经济发展 【摘要】推动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社区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社区建设目标的重要保证,而是否可以通过提高管理能力推动社区的经济发展,给百姓们创造更优质的生活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提高社区经济管理能力做出如下论述。 【关键词】社区经济;管理能力;制度创新 城市社区经济是城市社区的一种经济形式,就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社区经济是处于发展阶段的,其对于城市化的作用并没有充分的展现出来,所以,研究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街道经济弊端 受到目前发展水平和转轨体制的影响,虽然接到经济是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制约着社区建设的发展。首先,就是产权不清的问题,街道理应是拥有最大股份的拥有者和经济最大的出资者,实际上街道是由政府部门所派出的机构,但是财产的最终所有权却并不归属于街道,同时也不具备财产的经营权和授权。所以,在街道经济这一部分并没有详细清晰的得到界定。街道经济企业的经营形式通常采取承包和租赁式,在短时间内虽然可以淡化由于产权模糊而导致的问题,但是问题还是明显存在的,并且没有在根本上得以解决。其次,体制不顺问题,社区经济发展的体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政企不分。作为政府部门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其主要的职能是社区服务和社区行政管理。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街道经济所属的企业,其目标就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街道办事处与企业捆绑在一起,其自身的职能便无法得到正常的发挥。另一方面是多头领导,两级政府是由三级进行管理的,导致每级管理都是街道所属企业的领导,导致出现政出多门、多头领导的局面。 2.税源经济操作不规范 以招商引资为主的税源经济将街道从传统的街道经济中解脱出来,实现了政企分离,街道也从最开始的行政角色转变为现在的社区管理角色,同时也避免了自身办企业所带来的风险。但就目前我国各地去的实践可以看出,街道经济好使存在一些不规范操作的问题。首先,无序竞争。作为经济个体的街道,都希望可以招到更多的大企业加入,可以从中获取到更多的税收。由于各街道每方面的条件都相差不多,彼此间的竞争集中在企业为街道创收的比例然后返还给企业的奖励上。在奖励企业上的恶性竞争导致街道把税收的大部分用作奖励返还给企业,形成了泡沫经济。主要表现在:使用各种可行的手段来拉税源,运用环境、经济和行政等手段控制不愿意在本地区纳税的企业,强迫企业资源在本区纳税;损失公利拉税源,个别地方政府以局部和本部门的利益为出发点,即便是损害了全局的利益,采用优惠政策拉税源,一方面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通过企业改制来实现,另一方面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虽然兼并企业和发展连锁企业是改组改制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却受到了双方政府的干预,政府经常是紧紧抓住税户不放手,进而对企业改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次,发展缺乏连续性。在引进企业时街道通常是以短期内可以税收最多的为目的,所以导致在引进企业过程中,没有详细的考虑投资产业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潜力的,对于税源的可持续发展很难保证。 3.重复建设问题 作为城市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经济,应与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相符合。社区的经济发展是在城市经济总框架之内的,就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出发,可以确定行业的特色和产业的发展方向。这样,才可以和城市的经济共同发展,互相弥补,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但是目前很多城市的社区经济发展都存在于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的情况。没有很好的把握社区本身的区位状况和资源的特点,只要是热门的项目你引进我也要引进,他给什么政策,我所给出的政策比他还要优越,这种盲目的竞争局面,导致各社区很难在某一品牌或某些行业中形成巨大的经济优势。 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路径 1.赋予街道社区经济职能 首先,应遵循责权利互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条与块相结合,社区经济管理形式应以块为主。城管、工商、环保等部门需要在社区办事处中设立派出机构,接受来自与主管部门和街道的双重管理和领导。街道办事处需对辖区内的社区经济、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实行综合协调和组织领导。其次,加强社区的拒绝全、协管权和自治权,政府部门应理清与社区之间的协调和监督、指导和服务的关系,赋予社区居民真正的拒绝全、协管权和自制权。应遵循社区依法自治和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则,明确社区应做的工作以及要完成的任务,留更多的时间使社区详细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另外还应改变目前的运用机制,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对于已经通过审批可以进入社区的工作,相关部门应及时拨款,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2.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社区经济发展 首先,社区和政府部门应发挥出自身特色和优势,合理定位社区产业,致力于打造科学性、前瞻性的社区经济。另外,还应做好社区经济资金、人力资源、经营场地等问题的协调,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制定出可行性强的措施,依靠政府政策促进社区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其次,制定服务和管理社区经济发展的各项相关政策,对于社区营利性组织应使用市场机制管理,对于非营利性组织要实行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管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政府应使用财税杠杆有效的掌控好“有为”与“无为”之间的关系。在社区服务业、税费减免的管理及享受优惠政策、服务范围好从业对象等方面,应采取多来源、多形式的财政资助;对于公益性和福利性的自办微型社区经济、经济项目和下岗人员从事的社区服务,要给予相关的优惠和大力的支持,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鼓励人们自主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开辟社区经济增收渠道 首先,应积极的探索出更多的社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渠道。社区应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了解民众的需求,根据消费层次的不同兴办各类的社区服务实体,开展全方面服务,提高社区自身的服务水平。另外,应根据市场的机制需求,建立公司化和网络化的社区服务,制定出更多的优惠政策,采取股份制、民办公用和合作制等方式,鼓励民间组织、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以信息、资金、技术等形式进行投资入股,实现有偿服务养福利服务的道路。其次,将再就业工程和发展社区服务两者相结合,鼓励社区服务行业吸收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鼓励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自发组织兴办,投资少、见效快、便民的服务实体。最后,树立市场经营理念,发展社区公益项目。社区经济发展,应树立正确的市场经营理念,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目标,建立社区服务体系。目前,应开展社区老人服务,开拓老年服务市场,例如发展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和老年医院等,为老年家庭提供关怀服务、医疗护理服务和保健服务等;老年文化体育市场,老年产业部门应在舒适、方便和保健的消费前提下,丰富老年活动所需的文化用品,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和文娱活动项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就是社区经济,其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也为社区建设提供了物质方面的保障,同时也是安置社会劳动力和扩大就业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联合国在倡导社区发展运动使将发展经济放在了重要位置,因此发展经济是社区建设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任务。 社区经济发展论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摘 要]本文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为工具来分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各地区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具有正相关性,即: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较多的地区,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而且,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地区生产总值;城镇经济发展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基础设施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吸引资金投资建厂、促进当地就业,还能促进消费,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往往比例过小且增长过慢,需求远远大于供给,造成资源过度使用;而对社会生产设施投入过多且增长更新快,供给远远大于需求,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 国内外对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有很多。吴友人的《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比例来讨论:基础性设施对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作用;[1]胡仁科的《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融资研究》是从基础设施的融资方面来阐述如何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的;[2]徐莹的《贵州城镇化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是以贵州的城镇为例,从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和质量方面入手,来分析基础设施对于拉动城镇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3]Kapar·Brian、Abate·Janet的《policy for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是从生产设施建设方面入手写其对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4] 上述研究的对象多涵盖整个基础设施,很少有将研究对象定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领域。在研究思路上多是从生产到投资角度入手,从增加就业、促进再生产方面揭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却忽略了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公共服务设施是由公共服务与设施两个词语构成的合成词,是这些词语含义的整合。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有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其中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而附属设施是配套设施,使得基础设施得到更好服务、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设施。[5] 本文以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中国各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较分析,建立两者的联系。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6] 一、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投资、消费、储蓄的关系 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城镇发展所需的投资、消费、储蓄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对投资、消费的影响 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也就是说加快城镇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就是促进该城镇的投资和消费。从对于一个城镇的投资和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方面来说,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增多对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首先,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投资的影响。对于商家投资建厂来说,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好的投资环境必需有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而不仅仅是政府所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桥等),因为社区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面向是社区居民,这会给投资建厂的商家在服务设施上减少很多资金及时间的成本投入。因此,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商家来投资建厂,从而直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社区居民的投资来说也是如此,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会为其解除许多后顾之忧,这样居民就会用自己手中多余的钱进行一些投资,从而间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其次,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消费的影响。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除了可以促使居民将手中多余的钱用于投资以外,也可以促进居民进行消费。一旦该地区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商家能够获得利润,商家不但会加大投入力度,还会吸引更多的其他商家进行投资,这两方面的后续影响会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储蓄的影响 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给居民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促使居民将手中的钱用于投资和消费。如果居民用于投资和消费的钱增加了,在短时间内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居民所储蓄的钱就势必会减少。对于想要在此投资建厂的商家也是如此,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会增大商家对此地区进行投资的可能性,一旦进行投资,那么商家就不会将钱存在银行,而且还很有可能从银行贷款。这两种情况都会大大减少银行的储蓄量。[7]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多对储蓄的增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 简单起见,本文只选择当地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与该地区连续两年的生产总值的增幅来分别代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指标。 (一)全国各地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分布及其增长速度的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8)提供的数据,得到2006至2008年中国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统计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通过SPSS软件,[8]得到分布图,见图1,其中灰色柱、黑色柱、白色柱分别代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该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单位:个)。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浙江、江苏两地在2006年至2008年间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在全国排在第一位置,而且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第二,上海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在2006年排在中游位置,而在2007年和2008年跃居到与浙江、江苏同一阵营。第三,从地理区域上来看,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最多的是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次是北方沿海地区、首都附近和西南中部地区。最后是西北地区和东北内陆型省份。第四,北京、天津、上海作为省级市拥有的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比一些省份多,尤其是上海。于是,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我国东南沿海城镇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远远领先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处于全国最低水平线。 (二)全国各地区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增长速度的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得到全国各地区城镇经济水平和其增长速度的分布与比较图,见图2,其中灰色、黑色和白色柱分别代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单位:百万)。同时对各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以2007年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的数据为例,见图3,其中,灰色柱代表2007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黑色柱代表2007年该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灰色柱与黑色柱的单位不同,放在一起是为了分别比较各地区之间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 从中可以看出:第一,我国从2006年到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生产总值几乎都是逐年增加的。第二,我们将2008年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的地区划为A区,介于1万亿与2万亿之间的划为B区,小于1万亿的划为C区。由此可以看出A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B区:河南、河北、上海、辽宁、四川、北京、福建和海南;C区:黑龙江、安徽、内蒙古、山西、广西、江西、天津、陕西、吉林、云南、重庆、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第三,从地理区域上看,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生产总值南方省份超过北方省份,东部省份超过西部省份。从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态势,有些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有些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仍然缓慢。同时也应注意到,在人均方面,一些地区的人均收入过高,一些地区的人均收入过低。在生产总值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其经济水平还十分低下。 (三)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镇经济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得到2007年中国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如图4所示。灰色折线代表2007年该地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数量,黑色折线代表2007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 从分布图中可以看出,灰色折线和黑色折线的上升或下降的步调大致相同,各省市所对应的基本都是两个高点或两个低点,很少有对应一个高点一个低点的情况;地区生产总值的大小与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多少在数据上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和正相关性;从区域分布上看,东西部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与中国中部地区相比较少。 (四)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速度与城镇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前面的结论,笔者提出假设: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的速度具有正相关性。我们用后一年的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减去前一年的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来代表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速度,用后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减去前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来代表城镇经济增长速度。其中,服务数差1、经济数差1分别为2007年与2006年公共服务设施总量差值和地区生产总量差值的编码,服务数差2、经济数差2分别为2008年与2007年公共服务设施总量差值和地区生产总量差值的编码。 从SPSS输出结果(限于篇幅,不在文中体现)可以看出,经济差1与服务数差1的相关系数为0.678,经济差2与服务数差2的相关系数为0.658。这两个相关系数都接近于0.7,说明地区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的速度具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性,从而证实笔者的假设: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的速度具有正相关性。 三、结论与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各地区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具有正相关性,即: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较多的地区,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反之亦然。 其次,各地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即: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较快的地区,其相应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反之亦然。 最后,我国第一类、第三类地区与第二类、第四类地区相比,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上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应加强第一类地区和第三类地区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当然,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各个部门,各级政府需要综合协调,在社区建设中建立一个综合协调机制,以推进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健康、持续的全面发展。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对股市暴跌暴露出来的中国经济问题 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的像德国 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 两周来,A股连续暴跌,10个交易日刚好跌去了10%。这一轮暴跌源于4月中下旬开始的对房地产业的严厉调控(说严厉有点轻了,说不择手段地打压也没有过到哪里去)。但是五一节过后,希腊的债务危机引起欧元危机,令中国的领导人联想到中国国内类似的问题,恐怕又传导到市场上令股指加速下跌。 两年前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完结,人们对走出危机的信心实际上还没有建立,即使有也相当脆弱。中国国内一度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受危机冲击相对较小,抗冲击能力也相对较强。但中国资本市场近两年来的表现,却无法支持这个观点。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曾经遭遇的各种经济问题。危机到来的第一个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强烈的“保八”目标的设定就是对“失速”担忧的体现。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失业问题,特别是隐性失业被暴露出来,当局者甚至担心大量失去工作的农民工酿成严重的“盲流”,从而加剧社会动荡。 随后是贸易问题。伴随着全球贸易问题的萎缩,中国的出口下滑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实在惊人。这让一度为中国经济成长增速贡献超过1/3的净出口变成了净缺口1/3,这个反差让当政者认识到中国经济如此依赖外贸的问题有多严重。要知道,中国国内一直被充斥着这样一种看法,外国人对中国出口的质疑“别有用心”——我们终于可以靠自己的劳动赚外国人的钱时,他们无法接受了。 直到危机出来时,我们才认识到“平衡”的价值,无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的盈亏转化并向平衡运动的道理。 在贸易问题上还有一个问题相当困扰,那就是人民币币值高还是低的问题。这中间有非常复杂的经济逻辑需要搞清楚,但是一个眼见的事实是,中国一度引以为荣的“成本优势”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过低的劳动力成本致使中国国内的消费能力无法水涨船高。低工资带来的收益被外汇管制制度转换成了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 第三个大问题就是资产价格问题了。这其实是一个广义的问题,但现在似乎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房地产价格”上。如果房地产价格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话,它本身只应该反映“货币和它所要标识的资产的价格关系”。也就是说,货币过多时,标识资产(当然通货膨胀问题也一定会反映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就会高;反之,货币减少,标识资产的价格自然会降低。 第四个问题,我们正在面对,那就是在中国经济中是不是也有“希腊问题”。其实这个疑问早在迪拜问题出来后就已经出来了,但对我们的当政者,恐怕希腊与欧盟更具惊吓意义。也许这个类比不十分恰当,但我坚信它是被领导人拿来运用了的,那就是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裕的像德国。 当欧盟不得不与世界其他经济体谈判一揽子万亿美元的救助机制时,我们的中央政府在想,如果中国的地方政府所属的“融资平台”也出现类似希腊的问题后,它会找谁商量解决这个问题。 上述问题不是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全部,但显然,它们决定了当前管理者在关键政策决策时仍然如此犹疑。比如,货币政策的加息选择。加息对经济增长以至于就业和出口的影响是显着的,我们的领导人仍然没有足够的信心认定中国经济进入上升期。但面对资产价格的升高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的巨大债务,如果不以提高利息率加以控制的话,后果也是可怕的。因此,我们就会见到,无论是央行还是中央政府其他部门,采取了他们可以采取的所有“行政命令和管制式的”手段,这中间也自然包括央行运用的大量“数量工具”,来实现“调控目标”。 但我以为,中国经济能看得见的问题还都是“标”,而不是“本”的问题。我有一个疑问想提出来,不知道它是否涉及到“本”的问题。那就是,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而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除了难以抹去的“作秀”的色彩,却看不出它真实要达到的目的。我们现在需要更深入的答案,为什么我们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文章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隐患点和发展前景,大胆地提出了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等拯救经济的几点建议,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辩证;自省;协作 据国际清算银行第79届年会年度报告称,“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走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面对这场危机,也有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也有人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自身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 一、辩证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辩证思维方式、概率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现代三大思维方式,辩证的方法、分析的方法、现象学方法和释义学方法是现代四大思想方法。恩格斯把辩证的方法规定为“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称之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辩证的方法是我们正确评估当前经济形势的哲学依据。 从横向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但矛盾和隐患依然存在。依据当代经济理论和国际惯例,评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项基本指标: 第一,经济增长率。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中国9%、俄罗斯6.8%、美国1.4%、欧元区1.2%、日本0.5%,可见中国是最高的。但中国的国情决定经济增长率不能低于8%,而今年上半年只有7.1%,下半年“保八”比较艰巨。 第二,失业控制率。据统计,2004年中国16-65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09亿,比美、日、英、德、法、意、加7国总和还多3个亿,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增加,这种压力更大。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国失业率不是最高,却依然是绝对数和压力最大的国家。 第三,物价上涨率。中国最近几年的物价上涨整体上属于正常的结构性上涨,但这种结构性上涨也会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特别是最近的粮食、猪肉价格上涨。2008年上半年中国物价上涨率在6-8%,年底开始下降,如果持续下降会出现投资者不投资、消费者不消费的问题。事实证明,适度温和的物价上涨对经济复苏是有利的。 第四,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大幅下降,但去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依然保持双顺差;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21316亿美元,繁荣景象的背后暗藏隐忧。 首先从纵向看,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阶段性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赖物资资源的消耗,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释放、认识和化解是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2003-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改革开放以来这种高增长已经出现了两轮,从全过程看,中国经济到了深度回调时期。再次,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等周期。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有着共有的特征和相同的周期。因此,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阶段性的。雨后出彩虹,明天会更好! 总之,从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高、结构增强的局面。但是,世界经济的前景还不明朗,外需持续萎缩;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强,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忧患意识,居“危”思“机”,辨证施治。 二、自省是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根本途径。 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省不仅是个人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方法,而且是治理金融危机的良方,这就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宏观扫描这些政策和措施已经起到初步的刺激效果;微观细察“12字方针”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是落实既定拯救方案,集中力量抓好以下“三省”: (一)一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据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有43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60%的GDP和48%的税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处境艰难,2008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已经有6.7万家倒闭,2000多万人因此失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如果失去了政府的保护,就会纷纷落入斯芬克斯的魔口。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落实?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把优惠政策变成“慰问信”。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是“调结构、促民生”的重要措施,这是初级层次的“自省”。政府应该从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审慎思考,引导中小企业向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绿色家居方向发展,这是宏观自省;中小企业内部加强管理、节约成本、产品升级、产业转型等是微观自省。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输血”是为了激活它们的“造血功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不是为它们购买“养老保险”。 (二)二省:加快城镇化建设。 中国要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绑架,就要加重投资和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建设,这是中国经济正常、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高级层次的“自省”。现在全世界(含非洲)的城镇化率是接近50%,发达国家高达90%以上,中国是45.7%,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加快城镇化建设是“保增长、扩内需”根本途径。它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民来城市,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城市化率提高了,自身的代谢功能加强了,危机缓解了,社会也就进步了。中行湖北分行与武汉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银企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内,该行将提供不少于500亿元实质性授信,支持武汉城市建设。全国都能如此,何愁危机不解! (三)三省:打造区域经济。 打造区域经济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展开和延伸,是更大范围的“自省”。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多项措施打造区域经济,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已全面开花,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其中的一个新亮点。 武汉城市圈是2007年底国家正式批准的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圈内各市在经济、科技、教育、交通、旅游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建立以武汉为龙头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1+8”合作机制,呈现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武汉城市圈已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极,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初步显现,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随着“56531”总体框架的实施,武汉城市圈必将成为一个极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三、协作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自省是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根本途径,协作则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协作就没有现代经济。协作,不仅包括国内各领域的内部协作,而且包括对外交流与合作。战后日本加强协作实现经济复苏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是地处远东的孤岛小国,人口众多,资源奇缺,发展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经过二战重创的日本,原有的再生产结构和资本积累的条件彻底崩溃,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陷入空前的危机和混乱之中。在美国的庇护和扶植下,日本逃避了战争赔款,利用了朝鲜战争军需拉动等外部条件,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履带式社会结构。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就是由个人、企业、国家组成的三个轮子,在包容和献身两条履带的传导下,朝着赶超欧美的目标,为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全速驶动。不难看出,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的精髓就是协作,“三个轮子”要协作,“赶超欧美”靠协作,“两条履带”是高境界协作,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扶植战略产业和大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性利益优势等都是协作的具体表现。事实证明,战后日本正是依靠协作改变了被动局面,迎来了日本经济的新时代。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1989年日本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实现了生产手段、产业结构、经营管理、产品质量的现代化。公务员之家 学习日本经验,首先要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中日两国国情差异很大,中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当年日本的经济崩溃性质根本不同,产生背景和特点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不能照搬日本经验。但两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都面临着复苏经济、建设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这说明日本经验有可学之点、可取之处,而中国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更需要协作。 学习日本经验,必须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经济实力较强,有一流的战略家和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更有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信心……诸多迹象表明,率先走出低谷的条件基本具备,全面复苏的时机已经成熟。 学习日本经验,可以节约资源、少走弯路,而一切进步最终表现为时间的节约。对于当年日本的经济政策要认真研究;对于日本政府的调控手段和刺激经济的有效措施要大胆尝试;对于日本人民认真守纪、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正面宣传。对于积极采取措施自救、团结协作搞得好的经济体给予支持和奖励;对于“两眼望青天,两手捂钱包”的思想和行为要进行说服教育;对于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制止,触犯法律的要依法制裁。正如《与“鬼”为邻》的作者萨苏说:“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努力,勤奋超过得他,勇敢也超过得他”,应该再加一句:只要我们加强协作,成就一定超得过他。 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战胜金融危机的精神动力。国务院总理多次强调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中国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问题分析 前言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区域性经济在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并且逐渐成为核心经济的支撑单位。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格局,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是我国四大主要的经济发展区域,由于四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人口基数、自然环境等一些因素都有所差异,因此导致四大区域经济出现了偏斜状态,并且逐渐拉大了四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距离。 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 区域经济问题与一般的社会经济问题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由于区域经济会出现空间、时间上的倾斜,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要将区域性经济单独列举出来,并且称之为区域经济问题。落后病、萧条病、膨胀病、迟滞病是我国区域经济最为主要的四个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区域性经济。 (一)落后病 落后病就是指一个区域的经济从未有发达过的区域性问题,这种问题的主要特点就是区域内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过低,当地经济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均落后全国其他区域,当地的科学、教育、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人民收入和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较低,这种问题主要会出现在我国西部地区。 (二)萧条病 萧条病是指一个区域中的经济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但近期经济却陷入困境所患的区域病。其主要的表现为当地主体经济的地位逐渐下滑或者被取代,整体的经济框架设计不合理,经济增长速度较为乏力,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主要的发病区域在我国东部区域的经济带。 (三)膨胀病 当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到瓶颈阶段时就会出现这种病症。病症的主要表现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地区经济产业的规模逐渐膨胀,生产与生活的人均成本直线上升,从而导致区域内的综合竞争力直线下降。从我国的经济整体上来看,这种病症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或一些国内经济发展大省。 (四)迟滞病 迟滞病的主要表现为区域内的经济、科学、生产、教育等上升空间受到阻碍,当地现有的产业机构不适合目前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效果不明显。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一些区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这种病症主要发生在我国的中部六省。从我国经济的整体上来看,主要的问题就是我国四大区域经济的差距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被拉大,区域经济之间缺乏互动性和交流性。 二、协调我国经济全局,优化我国区域经济问题 纵观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经济类型都会出现相应的经济发展问题,各国面对经济发展问题都提出了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有的提出经济改革、有的完善该国的经济体制,有的建设成熟的经济发展框架。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多种经济协调方案,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让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已形成了较为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状况较为复杂,区域经济的协调措施只不过是为区域经济确定了发展方向,要想改变目前的经济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建政府区域经济管理机制,增强国家政府对区域经济的控制力 1、设立区域经济相应的管理机构,在区域经济层面的基础之上为了保障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从而建立相应的管理单位,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方案,提出具有建设性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和经济布局,调整行业、企业、区域之间的经济格局,协调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纠纷,从而保证让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2、在区域内划分出标准经济的位置和问题经济的位置,我国的区域经济没有准确的标准经济和问题经济的划分,并且缺少一种目标较为长远的经济发展框架,区域经济的划分非常的笼统和简单,再加上多种要素长时间的变动,很难保证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到区域经济的范围内。对于问题区域经济划分的问题,国家政府主要确定了贫困地区的界定,不存在经济萧条区域、膨胀区域和迟滞区域,因此区域倾斜政策很难制定相应的条款和真正落实到实际当中去。 (二)统筹规划问题经济区域,协调我国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根据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我国四大区域经济进行发展联动,从而制定以下发展战略: 1、创建区域经济内官方协商沟通机制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想要得到创新和重组,仅凭单一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需要其他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综合联动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够让本地区域经济和全国整体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创建区域经济内官方协商机制,就是通过沟通的形式,让区域内的各个经济个体协同发展,从而让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在确定了单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和自身的优势后,确定经济个体的层次,结合周边的产业分工,实现区域经济互帮互助,创建经济错位发展的机会。 2、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内的合作模式根据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和经济现状的实际情况,可以创建一些极为松散的经济合作区域,在我国已经有一些较为成功的合作典范,例如: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域。泛珠三角区域以“珠三角”为区域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逐渐向周边进行辐射式的扩散,整个覆盖范围几乎覆盖了半个中国。这种松散式的合作区域的建立,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得到加强,从而实现经济上的优劣互补,全面促进各区域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人才、科技、文化和教育是如今主流的经济发展方向,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想要得到明显的进步,必须从自身的根本出发结合国家的相关经济扶持政策,确定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从而全面解决区域经济内的问题。 作者:张馨月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中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问题思索 60年前,王亚南先生就大力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并身体力行,留下了大量重要著述。①中国经济学研究是王亚南先生毕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无独有偶,60年后的今天,建立中国经济学又成为中国经济学界引人注目的论题之一。在王亚南先生百年诞辰之际,重温先生有关著述,颇感诸多启迪。本文是在阅读王亚南先生的《中国经济原论》等有关著述的基础上,思考当前中国经济学讨论有关问题的读书札记。 一、中国经济学的讨论反映了斯大林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失效 理论是实践的反映,实践是检验理论最重要的标准之一。90年代中后期以来论坛上关于中国经济学的讨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国内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经济学界逐渐认识到了既有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解释能力,从批判旧理论到寻找或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思想历程。 建立中国经济学,意味着对既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否定。在讨论中,有的论者认为并存着两种经济学研究纲领的危机,即不仅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存在危机,以新古典学派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也存在着危机,而且后者危机的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前者。这种说法值得质疑。因为,讨论的问题是建立中国经济学。它显然是对过去被中国经济学界视为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否定。众所周知,近半个世纪里,西方经济学从来就不是中国经济学的主流,因此,建立中国经济学所隐含的对中国既有经济学理论的否定,不可能是针对在80年代中期之后方在我国经济分析中引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因为它自引进至今不到20年,至今为止,它也没有在我国取得公认的主流地位;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对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的解释能力,还未得到充分验证。而且,由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学术中断,就整体水平而言,中国经济学界对西方经济学各种学派的理论还处在学习、消化、鉴别、吸收的阶段。对西方经济学不同学派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批判,实际上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建立中国经济学,所否定的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占主流地位的以斯大林主持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为蓝本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下称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在讨论中,对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是局部否定还是基本否定,有不同看法。持局部否定看法的人认为,这个理论体系毕竟对计划经济体制做了较好的描述,只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它才不适应了。因此,可以在基本保持原有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局部调整,扩大其理论内涵,延伸其分析外延。当一个研究纲领的危机来自其辅助假设时,可以通过对保护带的局部调整,扩大其基本假设的解释力,但是,如果危机来自其基本假设,那么,调整也就不可能。一种理论的基本假设规定了它最大的理论内涵和解释外延,它们不可能是无限的。与此同时,任何理论不可能没有基本假设,也不可能并存多种相互矛盾的基本假设。因此,一种理论的基本假设被改变,也就意味着它已经被另一种理论所取代。当然,这种否定,总是表现为扬弃。因此,认为可以在基本保持原有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局部调整,扩大其理论内涵,延伸其分析外延的观点,实际上是认为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目前仅仅是辅助假设从而个别结论出了问题。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完全可以认为目前的讨论不过是庸人自扰。这种看法或是低估了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理论危机的严重性,或是过高估计了该理论体系的自我调整能力,某种程度上也由于隐隐地担心对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否定会导致更大的否定。我认为: 1.正如《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斯大林在苏联20-30年代党内斗争中先后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等各个党内反对派之后,主持撰写的为自己正名的党史一样,斯大林主持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具有深刻的苏共党内斗争的历史背景。①它基本上是服从斯大林的政治需要,把斯大林主张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作为理论主线。全书以描述苏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计划经济实践为基本内容,认为它体现了“建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的、基本的规律”,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政策的基础”,无视或者忽视它,就是修正主义。②20世纪20-30年代苏共党内理论与路线争论,基本上是一个新生社会的领导者们对这个社会发展方向、道路、政策的探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存在意见分歧在所难免。但是,在不正常的政治环境下,理论争论与党内的权力斗争搅在一起,无法形成正常的理论探讨氛围,最后党内权力斗争的胜负结果成为判别理论是非的标准。今天,当历史正逐渐恢复其本来面目时,继续把斯大林模式及其理论不加分析地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惟一正宗,显然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正确与否尽可以讨论,但是,对这一理论以及斯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批判,最后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都应当视为是一种正常而且必要的学术研究。 2.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已经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有较大不同,但是基本分析框架还是一样的,其基本假设:集体主义的分析基点和行为观,国家的完全理性假定,国家的最大化假定等,仍然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大致相同,因此,从理论体系上说,它只是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一个亚种。这种理论逻辑体系的核心是论证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其最大理论半径,至多是勉强地论证了有计划商品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不改变它的基本假设,就根本无法合理地解释市场经济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运行。①因此,计划经济实践的失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就包含了对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否定。随之而来的理论更新势必表现为研究纲领的更迭。 3.能否认为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基本上正确地分析了计划经济运行,但是目前的社会生产力未达到实现计划经济的发达程度,因此它是一个超前的而不是一个非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失败必须由实践而不是理论本身负责?显然不能。对此,当然可以从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诸多理论结论与现实计划经济运行情况的矛盾进行详细论证。这里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这个以分析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己任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竟然无法预见这种体制与现存生产力之间的巨大矛盾必然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不断下降,最后不得不被市场经济体制取代,相反,却认为建立在既有生产力水平上的经济形态是从多种经济成分向两种公有制发展,最后过渡到单一的公有制,从商品经济到保留商品货币关系的初级计划经济再到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高级计划经济!显然,仅从预测能力来看,这个理论体系即使对现实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说,也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研究纲领”。一个号称是对计划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的理论体系,对该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及发展趋势尚且不能做出科学解释及正确预测,我们又何能期望它将来能大放异彩呢? 二、建立中国经济学无须构建新的理论范畴体系 建立中国经济学是否需要构建新的理论范畴体系?对此,王亚南先生有过很明确的看法:“经济学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科学。科学上研究的诸般法则,都是有一般性的,比如经济学中的价值法则,利润法则,工资法则,乃是从现代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中发现出来,无论那一个国家,只要它的商品货币关系确立起来,它就必然会有那种价值法则,利润法则,工资法则等在其中发生作用,而由这诸般法则综合起来构成的经济学,也就可以看作是这个国家的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说明书’。”[1](P127)王亚南先生指出,现代意义的经济学起源于英国,因而曾有人把它称为“英国经济学”,但是当继起的法国、德国、美国等先后都采取了与英国大致相同的生产方式,这些国家的经济学家在他们本国的经济运行中就都发现了与英国相同的经济法则,所以“他们就用不着再为那种经济形态下的价值,利润,工资,地租等等,去定立法则,结局,原本是产生在英国的经济学,就成为一切商品货币经济国家共同的经济学了。”[1](P128)因此,“经济学在当作科学的限内,不允许带上‘国别’的帽子,来破坏它的一般性。正犹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不允许带上英国,美国,法国或德国的帽子一样。”[1](P128)当今世界上,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是比较落后的。在此基础上,能否超越世界上生产力水平最发达国家的现存生产关系,形成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回答是肯定的,尽管它与其承认的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原理之间存在难以解释的矛盾。它之所以在过去被我国等接受,是由于过去在生产资料国有制及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形成了一种假象,使这种理论似乎得到了论证。然而,它最终被实践证伪了。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它体现在社会的诸种经济制度之中,是它的总称或集合体,因此,社会生产关系也是具体的。一个国家的生产关系发展水平在世界不同国家生产关系序列中的地位,可以通过各种具体社会经济制度的国际比较得出客观的综合评价。近20年来,我国的各项主要经济制度,如银行制度、财政制度、贸易制度、汇率制度、证券市场制度、企业制度、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调节制度等等,甚至产权制度及其结构的演变,都呈现出借鉴并向发达甚至是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趋近的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原本认为只发生在一般市场经济国家中的经济现象,如经济波动、通货膨胀、需求不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垄断与不正当竞争、失业、证券市场投机,以及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所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等等,也都在我国出现了。因此,如果对中国现存社会生产关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应当承认,一个国家的生产关系确实不可能超越该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并不符合历史唯物论观点。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中国经济学无须构建新的理论范畴体系。王亚南先生指出:对法国、德国、美国而言,“因为生产的方式同,生产的社会关系同,作用在那种方式,那种关系之下的运动同,于是,原来就英国经济现象研究出的经济学,一样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的写照。”[1](P128)这个说法对建设中国经济学有启发意义。今天的中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我们有理由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今天甚至昨天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起作用的经济法则,也会渐次地出现在我国。因此,从分析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动中总结出来的一般经济学理论范畴,可以而且必须应用于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引用国外尤其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近年来成为我国经济学研究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中国经济学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如此说来,中国经济学似无独立存在之必要。但是,有无自己独立的理论范畴体系与是否应当存在独立的中国经济学,是两个问题。例如,王亚南先生是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的,但同时认为建立中国经济学不需要抛弃世界性一般性的经济法则,去构建独立的理论范畴体系。王亚南先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的主要著作,如《中国经济原论》、《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研究》、《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等都是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问题的杰出成果。王亚南先生认为中国经济学就是运用世界性的经济学一般原理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他的《中国经济原论》就是这样的中国经济学,只是为了科学的慎重起见,才题为《中国经济原论》。[1](P126)可以说,王亚南先生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建立中国经济学不需要抛弃世界性一般性的经济法则,去构建独立的理论范畴体系的远见卓识,并且用自己杰出的理论研究及丰硕成果证实了这一思想。王亚南先生认为,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可以形成中国经济学,不仅仅因为它是国别研究。在现代,如果不同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近,生产方式类似,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基本相同,国别的经济研究就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学。王亚南先生曾指出,“人类社会愈在早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活动,愈会受制于自然条件,他们的社会,哪怕是处于同一历史阶段,会显示出各别的特殊性。反过来说,如其社会愈发达到现代这个历史阶段,它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将愈来愈大,愈有力克服气候、地形、人种,以及其他种种自然因素的特殊性。根据这正反两面的推论,我们就似乎可以大胆作出这样的结论,说社会劳动生产力较大的甲国资本主义社会与乙国资本主义社会间所表现的差殊性,要比社会劳动生产力较小的甲国封建社会与乙国封建社会间所表现的差殊性为小,或者说,两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间所表现的一致性或一般性,要比两封建制国家间所表现的一致性为大。”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进步的生产力,曾经使世界的一致性增大。”[2](P61-62)因此,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德国、美国等,虽然因国情的不同,其经济发展有一定特殊性,也有在理论上总结的必要,“但从整个经济学的世界性一般性上讲,它们却格外显得破碎支离,从而,把它们在对英国经济理论的对立意义上,冠以国别的,或有‘德国的’,‘奥国的’,‘美国的’形容词,那不但对其现实的一般妥当性,无何等益助,且反而表现那都不过是资本制经济在它各发展阶段,在各别国家特殊条件下的有局限性的意见而已。”[1](P136)因而,这些国家没有形成国别经济学的可能与必要。国外一些学者也持类似看法。①但是中国则不同。王亚南先生之所以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写《中国经济原论》,是因为“资本制以前诸历史时代,既是愈向着过去,其各别民族国家,在同一社会史阶段所表现的差殊性愈大,而资本制以前诸社会阶段的经济事象,虽然愈来愈简单,但因为要就这些愈来愈会在各不同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下表现着极大差殊性的同一历史阶段的诸经济事象,研究出其一般的共同的规律,是不免愈来愈觉困难的。……如把中国这种封建制的原型,及其在现代掺杂进的混合物,加以详尽的研究,那对于广义经济学的贡献和充实,是有极大的意义的。”[2](P62)也即,在王亚南先生看来,之所以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学,是因为:(1)各国的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相比,有更大的差异性,只研究一般的共同的规律,难以深入地把握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全部实质;(2)当时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以及这种经济形态的过渡性,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在其特殊性中蕴涵了某种一般性,对它加以详尽的研究,“对于广义经济学的贡献和充实,是有极大的意义的”。显然,王亚南先生的这个意见对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今天之所以仍有建立中国经济学之必要,是因为:1.中国经济仍处在前市场经济阶段。尽管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余年,把建立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也已经10年,但是,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是相当低的。①而且,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低相比,有其特殊性。 2.这个前市场经济阶段无疑是一种过渡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形态。这种过渡是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史上未曾出现过的,因此它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许多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从自然经济或简单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所不曾提供的经济现象,而且,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式至今为止在世界上也是比较独特的。 因此,对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在经济学理论发展上有其一般意义。 基于上述原因,可以认为,对这个历史阶段的中国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有可能形成中国经济学。这个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中国经济问题。但是,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方法,却不必也不可能抛弃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已有成果,在白纸上自创一套理论范畴、方法体系,而是要在科学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并大胆运用迄今为止世界范围经济学研究的全部科学成果———世界性一般性的经济学法则,来研究发生在当今中国大地上的各类经济问题的来因和去向,以及隐含其中的客观规律。 四、发展中国经济学应当提倡研究纲领的竞争在《中国经济原论》中,王亚南先生还指出了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必须有相应的研究方法创新。王亚南先生是《资本论》的译者,但是,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研究却不为《资本论》的研究体系所限。“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提供我们一个完整而科学的研究体系,但这个体系是不适用于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因为在封建社会,有关地租或租佃的生产关系,是说明全部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正如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说明全部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或基础一样。可是,到现在为止,以地租或租佃的生产关系为出发点为中心的有关封建社会经济的经济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并且,就是建立起来了,也不能机械地应用它来说明中国现代的封建生产关系,因为我们现代的封建生产关系,毕竟已在解体过程中……对于这样一种经济构成,该当怎样安排它的各种经济范畴的叙述次第呢?我觉得,透过各种带有资本主义外观的表象去把握它的本质,既是,大体按照资本主义的那个体系来分别论证它的那些经济范畴规律的非资本主义性质,由它的不是什么而确定其是什么。……采用这样的体系,就需要借助于比较的、全面的和发展的研究方法,才能把我们这种经济形态的特质及其特殊规律揭露出来。”[2](P73)服从于把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视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并揭示在该经济中各种带有资本主义外观的经济现象的非资本主义性质,解释这些性质的形成的研究目的,王亚南先生大胆地采取了与《资本论》不同的研究体系。 王亚南先生这种比较的、全面的和发展的研究方法,对今天的中国经济学研究,仍然有借鉴意义。他实事求是地根据研究的目的,大胆进行研究方法创新的理论勇气和精神则更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学习。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因此,应当倡导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可以是各种不同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之争,也可以是不同研究纲领之争。从科学史的角度看,科学革命时期,不同研究纲领之间的自由竞争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如果说,不同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之争在科学发展上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在科学常规发展时期形成知识的量变和积累,那么,研究纲领之间的竞争,则是新的更科学从而更有解释力的研究纲领取代旧的研究纲领,从而实现科学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目前经济学界关于中国经济学问题的讨论,说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正在进入科学革命时期。正因为如此,研究纲领之间的自由竞争,对目前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研究纲领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科学研究的质量及其对现实的解释预测能力。研究纲领的优劣无法先验地判定,因此,发展中国经济学,必须大力提倡运用不同研究纲领进行探索。实践检验真理的说法,本身就隐含了对不同研究纲领相互竞争的肯定。而对研究纲领的教条主义限制,只能导致经院哲学的盛行和研究的枯萎。这已经多次为历史所验证了。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文章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隐患点和发展前景,大胆地提出了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等拯救经济的几点建议,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辩证;自省;协作 据国际清算银行第79届年会年度报告称,“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走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面对这场危机,也有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也有人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自身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 一、辩证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辩证思维方式、概率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现代三大思维方式,辩证的方法、分析的方法、现象学方法和释义学方法是现代四大思想方法。恩格斯把辩证的方法规定为“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称之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辩证的方法是我们正确评估当前经济形势的哲学依据。 从横向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但矛盾和隐患依然存在。依据当代经济理论和国际惯例,评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项基本指标: 第一,经济增长率。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中国9%、俄罗斯6.8%、美国1.4%、欧元区1.2%、日本0.5%,可见中国是最高的。但中国的国情决定经济增长率不能低于8%,而今年上半年只有7.1%,下半年“保八”比较艰巨。 第二,失业控制率。据统计,2004年中国16-65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09亿,比美、日、英、德、法、意、加7国总和还多3个亿,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增加,这种压力更大。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国失业率不是最高,却依然是绝对数和压力最大的国家。 第三,物价上涨率。中国最近几年的物价上涨整体上属于正常的结构性上涨,但这种结构性上涨也会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特别是最近的粮食、猪肉价格上涨。2008年上半年中国物价上涨率在6-8%,年底开始下降,如果持续下降会出现投资者不投资、消费者不消费的问题。事实证明,适度温和的物价上涨对经济复苏是有利的。 第四,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大幅下降,但去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依然保持双顺差;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21316亿美元,繁荣景象的背后暗藏隐忧。 首先从纵向看,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阶段性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赖物资资源的消耗,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释放、认识和化解是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2003-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改革开放以来这种高增长已经出现了两轮,从全过程看,中国经济到了深度回调时期。再次,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等周期。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有着共有的特征和相同的周期。因此,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阶段性的。雨后出彩虹,明天会更好! 总之,从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高、结构增强的局面。但是,世界经济的前景还不明朗,外需持续萎缩;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强,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忧患意识,居“危”思“机”,辨证施治。 二、自省是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根本途径。 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省不仅是个人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方法,而且是治理金融危机的良方,这就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宏观扫描这些政策和措施已经起到初步的刺激效果;微观细察“12字方针”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是落实既定拯救方案,集中力量抓好以下“三省”: (一)一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据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有43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60%的GDP和48%的税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处境艰难,2008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已经有6.7万家倒闭,2000多万人因此失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如果失去了政府的保护,就会纷纷落入斯芬克斯的魔口。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落实?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把优惠政策变成“慰问信”。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是“调结构、促民生”的重要措施,这是初级层次的“自省”。政府应该从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审慎思考,引导中小企业向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绿色家居方向发展,这是宏观自省;中小企业内部加强管理、节约成本、产品升级、产业转型等是微观自省。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输血”是为了激活它们的“造血功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不是为它们购买“养老保险”。 (二)二省:加快城镇化建设。 中国要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绑架,就要加重投资和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建设,这是中国经济正常、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高级层次的“自省”。现在全世界(含非洲)的城镇化率是接近50%,发达国家高达90%以上,中国是45.7%,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加快城镇化建设是“保增长、扩内需”根本途径。它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民来城市,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城市化率提高了,自身的代谢功能加强了,危机缓解了,社会也就进步了。中行湖北分行与武汉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银企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内,该行将提供不少于500亿元实质性授信,支持武汉城市建设。全国都能如此,何愁危机不解! (三)三省:打造区域经济。 打造区域经济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展开和延伸,是更大范围的“自省”。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多项措施打造区域经济,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已全面开花,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其中的一个新亮点。 武汉城市圈是2007年底国家正式批准的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圈内各市在经济、科技、教育、交通、旅游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建立以武汉为龙头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1+8”合作机制,呈现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武汉城市圈已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极,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初步显现,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随着“56531”总体框架的实施,武汉城市圈必将成为一个极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三、协作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自省是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根本途径,协作则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协作就没有现代经济。协作,不仅包括国内各领域的内部协作,而且包括对外交流与合作。战后日本加强协作实现经济复苏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是地处远东的孤岛小国,人口众多,资源奇缺,发展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经过二战重创的日本,原有的再生产结构和资本积累的条件彻底崩溃,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陷入空前的危机和混乱之中。在美国的庇护和扶植下,日本逃避了战争赔款,利用了朝鲜战争军需拉动等外部条件,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履带式社会结构。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就是由个人、企业、国家组成的三个轮子,在包容和献身两条履带的传导下,朝着赶超欧美的目标,为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全速驶动。不难看出,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的精髓就是协作,“三个轮子”要协作,“赶超欧美”靠协作,“两条履带”是高境界协作,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扶植战略产业和大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性利益优势等都是协作的具体表现。事实证明,战后日本正是依靠协作改变了被动局面,迎来了日本经济的新时代。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1989年日本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实现了生产手段、产业结构、经营管理、产品质量的现代化。公务员之家 学习日本经验,首先要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中日两国国情差异很大,中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当年日本的经济崩溃性质根本不同,产生背景和特点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不能照搬日本经验。但两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都面临着复苏经济、建设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这说明日本经验有可学之点、可取之处,而中国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更需要协作。 学习日本经验,必须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经济实力较强,有一流的战略家和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更有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信心……诸多迹象表明,率先走出低谷的条件基本具备,全面复苏的时机已经成熟。 学习日本经验,可以节约资源、少走弯路,而一切进步最终表现为时间的节约。对于当年日本的经济政策要认真研究;对于日本政府的调控手段和刺激经济的有效措施要大胆尝试;对于日本人民认真守纪、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正面宣传。对于积极采取措施自救、团结协作搞得好的经济体给予支持和奖励;对于“两眼望青天,两手捂钱包”的思想和行为要进行说服教育;对于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制止,触犯法律的要依法制裁。正如《与“鬼”为邻》的作者萨苏说:“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努力,勤奋超过得他,勇敢也超过得他”,应该再加一句:只要我们加强协作,成就一定超得过他。 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战胜金融危机的精神动力。国务院总理多次强调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关于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 [摘要]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自2003年成立了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在2009~2010年,该项目组共了24篇与当代中国经济有关的工作手稿,分别涉及当代中国的经济、人力资本、对外贸易等问题。通过这些手稿,可以了解到国外机构对于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些新特点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势;可以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得到比较全面的见解和看法,从多角度审视这些重要理论,在面对国内现实问题时提出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当代中国 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 自2003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成立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以来,各方面专家已经陆续发表了63篇相关的工作手稿。本文所要评析的是其中的25篇(2009—2010年)。在这些研究成果中,除1篇研究中国古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之外,其余24篇均是研究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其中7篇涉及中国的人力资本问题,6篇研究中国的对外贸易问题,4篇探讨中国的金融市场问题,3篇论及企业问题,另外3篇则研究中国的土地市场、行贿和受贿问题,以及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一、中国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 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近两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有关这一话题的文献差不多占1/3,与之前的研究成果相比出现了“后来居上”的现象。这也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即人才的竞争和人力资本的形成。目前,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并面临再次的艰难转型,经济发展逐渐转变为依靠“中国创造”和扩大内需,人力资本问题就显得愈发重要,并已成为不少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近两年来发表的7篇相关论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解读。 一是从宏观上对中国人力资本总量的研究。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关于人力资本估算的统计方法,之前对于人力资本的计算多数是从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或总体教育水平等局部特征作为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央财经大学成立了专项基金,并联合中外专家开展“中国人力资本测量和人力资本指数”的研究项目,以期计算和预测出中国1985—2020年的人力资本水平。李海峥等多人合作发表的《中国的人力资本》一文,主要介绍了该项目关于1985~2007年期间中国人力资本的总量及人均人力资本量的阶段性研究报告。该报告运用并改进了国际主流的人力资本计算方法,如JF(Jorgenson—Fraume,ni)的终生收入法,认为1985~2007年中国人力资本总量增长了3倍,并以每年6.74%的增长率递增,特别是1995—2007年增长率达到7.86%。从区域发展角度分析,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移民的流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等因素,城镇地区的人力资本总量则以8.95%的速度增长,高于农村地区4.19%的增长率;从时间角度分析,1995年之前人力资本总量的增长率快于人均人力资本量,1995之后这两个指标的增长率趋于一致,作者把这一现象归因于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从性别角度分析,以性别为区分因子的人力资本差异,并没有以教育为区分因子的差异大,但男性由于退休年龄较晚(女性退休年龄为55岁,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有更多的时间在要素市场中获取收入,因而终身收入也会高于女性。报告在肯定中国人力资本总量不断增长和人均人力资本量都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也指出了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固定资本来说,人力资本相对比重呈下降趋势,人均人力资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作者指出,中国现在虽然已经是人力资本大国,但并非人力资本强国。与GDP的增长速度和固定资本的增长速度相比较,中国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仍较为缓慢,未来有必要增加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 二是关于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约翰·惠利(John Whalley)和赵西亮的《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文,把人力资本因素从全要素生产率(TFP)中剥离出来,通过比较索洛(Solow)模型和巴罗一李(Bam and Lee)模型,以及改进的舒尔茨(Schuhz)人力资本理论,从机会成本和真实工资方面分析人力资本因素对于中国GDP的贡献。与之前对中国人力资本的研究观点相比,该文认为,人力资本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1978~1999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3%,1999~2008年上升到54%。其中,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2003~2008年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59%(TFP为-6.68%),所以固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比例仍然达到48%,而负的全要素生产率则表明中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出效率有待提高,固定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分配过程中也存在不均匀现象。通过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的论证,作者一方面肯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强调“中国奇迹”的背后有着强大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也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积极作用。 三是关于工资收入问题的研究。约翰·惠利和邢春冰的《中国城市不同地区的雇员技能溢酬的分配》一文,认为近年来中国内地员工技能溢酬(即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差额)的地区差异性越来越大。作者运用了三个年度的重要研究报告资料,即1995、2002和2007年中国城市家庭收入情况,对中国收入分配中的技能溢酬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文认为,1995~2002年各个地区技能溢酬的增长速度差不多,但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2002~2007年沿海地区技能溢酬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国内其他地区,这与出口经济活动以及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进程有明显的关联性,而1995年和2002年各个地区技能溢酬的增长则是制度变迁的结果。从作者对技能溢酬地区差异性的深入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探究中国城镇职工工资不平等的变化情况。正如作者所揭示的,中国的工资和收入水平呈现出地区和行业间的不平等,这不仅仅是教育不均所导致,也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沿海地区因其具有良好的对外贸易基础和吸引了较多熟练的劳动力,所以这些地区的工资收入和技能溢酬与内陆地区相比普遍较高,而这也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前往沿海城市和地区就业,加剧了技能溢酬的地区差距。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试论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问题 摘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对于一个理智的决策者,要学会防微杜渐。纵观全球,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占领华尔街”高潮迭起,并不断升级;中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深受“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日本经济问题多如牛毛,可从首相频繁更迭中管中窥豹;韩国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战略走到尽头;俄金融领域受到欧债危机冲击。一言以蔽之:“灾难资本主义”在全球蔓延。 众所周知,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旋即席卷全球。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金融市场首当其冲,银行和股市暴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股市一度走向崩溃的边缘。作为全球金融体系巨擘,“美国一打喷嚏,全球都随之感冒”的“蝴蝶效应”凸显。距这场规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3余年后,其“并发症”不容小觑,世界经济何时复苏尚未成定论,研究并反思这场危机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当代世界经济形势及思考 1、虚拟资本主义的膨胀和新自由主义的泛滥及贫困 肇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并在2008年发展升级为世界性金融危机,“灾难资本主义”在全球蔓延,自不待言。2011年9月17日,十几名美国民众高举“我们代表着99%的民众”的标语,聚集在纽约曼哈顿区,“占领华尔街”愈演愈烈并波及美国多个大城市,逐渐成为全美群众性社会运动,其导火索便是金融危机,民众控诉华尔街金融大亨的贪婪与无耻、缺乏自律,对危机负责,并督促政府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2011年初,突尼斯“茉莉花革命”掀起北非和中东反政府示威潮,随后,这朵引发阿拉伯世界革命的“茉莉花”,漂洋过海,来到英国,骚乱在伦敦蔓延开来,随后乘着西风,远渡重洋,在美国生根发芽……这些现象看似偶然,实则联系紧密,凸显了资本主义世界也经历着底层民众对政府社会职能的拷问。华尔街运动敲响了新自由主义的丧钟,是虚拟资本主义的贫困的表征。1971年,美元和黄金挂钩的制度失效,二战后确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宣告了浮动汇率时代的来临。此后,世界货币体系开始进入到不受物质生产增长的约束时代,加上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虚拟经济迅速膨胀,世界经济主体已从物质生产部门转移到非物质生产部门,由此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王建 乔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催生“虚拟资本主义) 窃以为,虚拟资本主义以帝国主义为基础,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殊标志。此次危机将当代资本主义的弊病暴露无遗,向世人昭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只注重搞虚拟经济而忽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可持续,终有一日会出大问题。19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突显出新特征: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列宁从全局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得出惊世骇俗的结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垄断的”资本主义。然而,他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资本主义内在的调节能力。时代的局限性使然。但,如若就此否定和妖魔化列宁主义,便是和犬儒主义的行径。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天衣无缝的理论,一切企图坐锯终极真理的地位的行为都是徒劳。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违背了《资本论》中的货币流通规律以及美国国家信用长期透支过多,体现在美国国家积累的巨额内外公债和私债上,总体规模据说在50万亿美金以上,即期应兑的规模也高达7―10万亿,这是个天文数字。(《何新:反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批判》,3) 2、美欧之间激烈的“货币战”,欧元面临挑战 希腊于2001年加入欧元区,而这一代价是欧洲的整体利益,欧元区被希腊绑架,希腊被高盛绑架,此后,希腊的财政赤字率不断上升,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2009年的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基辛格有一句名言:“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欧元在其诞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被美元排挤。截止到2012年,“欧猪五国PIIGS”未清偿的国债高达几万亿欧元。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欧洲经济体制本身的弱点,其导火索却是房产泡沫,尤爱尔兰和西班牙。 3、“量化宽松”延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美国针对危机所采取的多轮“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无疑转嫁了国内危机,向全球输入了“通胀”。美国对付危机的手段便是发行国债,向美联储透支预借,此次危机即马克思所言的“资本主义金融信用的全球性危机―总体危机,而不是局部危机。”2012年,美国或将推行新一轮QE,将有更多的国家和经济体受到影响,给疲软的全球经济增加困难,长此以往,美国的信用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此行为实在得不偿失。 二、关于当代中国经济问题及其思考 1、新自由主义泛滥成灾,金融领域乱象横生,经济软着陆困难重重 新自由主义长期主导我国经济改革,同时它也是中国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根源。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是自由竞争,金融自由化。纵观30年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得大于失,但问题触目惊心,主要表现为对市场的盲目崇拜和金融领域的乱象。新自由主义群魔乱舞,表现为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以及养老金市场化,而我们却忽视了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制基础之上,中国的法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随便引进市场机制,后患无穷矣!虚拟经济时代,金融领域的安危愈来愈关乎国家生死存亡。我国金融问题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问题颇多,吴英案暴露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混乱,金融监管力度不强,对实体经济支持不够及时,更重要的是还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加上出口受大肆炒作的有毒食品和农产品以及玩具的影响,信誉崩溃,未来出口阻力必然增大。同时,这也增加了国内就业压力。高失业率往往伴随着高通胀,国内通胀较为严重,加之基尼系数已逾0.5(新华社研究员:中国基尼系数超0.5或致社会动乱,网易新闻,2010-5-21),超过国际的警戒线,“不患寡,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均。”既问主义,更问苍生。邓公的“先富论”绝不意味着让一部分人暴富,而让大多数人更加贫穷。 2、地产市场困局与“国退民进”,既得利益集团企图侵吞国有资产 1998年为扩大内需,刺激国民经济,推行住房市场化,由此拉开了中国房地产进入支柱产业的序幕,在随后十几年中高歌猛进,带动了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众多民营企业开始瓜分资本市场。盛极必衰,中国房地产市场十几年的迅猛发展,已成畸形,泡沫惊人,房价远远偏离正常轨道,“居者有其屋”显得苍白无力。随着住房的商品化,房子对于相当一部分工薪阶层而言,可望而不可即。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出现了房价明显回落局面,但据此而断定中国地产“刘易斯拐点已经来到”,是极不科学的,这是中央宏观调控和地方博弈以及危机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旦房价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度下落,势必危及中国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房屋不是一般的消费品,而是耐久的资本品,房地产投机的实质是金融投机,根源是金融问题,故,调整金融政策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根本策略。(《何新:反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批判》,42)。近期,一些别有用心者叫嚣,国企严重垄断,应加快国企股份制改革,以提高其运作效率。其居心不外乎:通过股改,实现国有资产的私有和世袭。其中,不乏外资的操纵和炒作。绝不能让国有资产沦落在一小撮人手中,改革成果理应让全民共享。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提振经济成为全球共识,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从全局长远角度出发,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用政治经济学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问题 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经济,目的不是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论经济,也不是就目前的股票市场论股市,而是要从表面上看起来离现实比较远的理论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经济。这些基础的理论研究和思考对于分析当前的具体经济形势和股票市场形势是非常有用的。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经历的最重大的事件。我们对于开放的中国经济以及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经常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寻找一些研究方法,有时候也直接借用一些结论。这样的研究很有价值,但远远不够。我觉得有必要有意识地探讨,研究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的一些经济学理论问题,特别是经济研究的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于中国经济研究的适用性问题。 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在中国?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说当这些资源不多的时候怎样配置得最有效率。但是有另外一条,我们在什么样的框架下、体制下研究这个资源配置,这个前提和框架是需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举个例子,国有企业需不需要改革?改成什么样子?国有企业股票卖多少?定价依据是什么?控制权要保留在什么水平?这些东西都不是简单的经济学可以解决的。经济学是在一定的前提之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西方经济学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比如说,在研究企业行为的时候,西方经济学假定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很多人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和原理分析中国的企业,往往会忘记了―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根本就不是、不应该是、也不能够是利润最大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而我们的国有企业的制度前提是社会主义国有制度。只有把西方经济学的适用前提搞清楚了,才能够学好用好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个前提不是现在所说的经济学能够研究的,而是要靠政治经济学来分析。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生产关系的第一条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我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及其表现形式要不要改革?怎样改革?要改成什么样子?改成谁的企业?这一定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课题。 生产关系的第二项内容是人和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这个企业由谁控制?谁说了算?这要考虑企业里面的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同时更要考虑国资系统,也就是政府和公司的关系问题。我们现在看到国资体系里面国资委和各大企业之间是有矛盾的。这就是生产关系的问题,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 生产关系的第三项内容是产品分配,这是利益归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国有企业的利润分不分?分多少?分给谁?怎么分?国有企业的高管和员工的薪酬怎么定?定多少?这些也都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东西。 用政治经济学研究改革框架,用经济学配置资源 简单地说,只有当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前提确定了或者相对确定的时候,经济学才谈得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与不同的生产关系前提相对应,经济学的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在美欧留学的时候学的经济学,其政治经济学前提与我国的现实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经济主体的行为是不一样的,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类似情况下应当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不一样的,同样的经济政策导致的经济后果是不一样的。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的生产关系也是不断演变和完善的,生产关系的完善本身就需要深入的政治学研究。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学体系,是研究中国的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与研究这一生产关系中的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的有机结合。简单地讲,要用政治经济学来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前提大框架大趋势,要用经济学来研究这样的大前提大框架大趋势下的资源有效配置。 研究股票市场也一样,大政策、大背景就不是平常所说的基本面分析或者技术面分析所能做好的。假如在一个大框架和大前提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看市盈率是多少?哪个企业好不好?有意义吗?显然意义不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市场状况下我们研究股市的重点是不一样。在前提不确定的时候要首先研究前提,这个前提首先是在政策方面,政策研究至少要上升到政治经济学的层面。当大的前提不变或者相对稳定的时候,才会去研究下一步股市怎么演变,哪个行业好,哪些上市公司有投资价值。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里,我们既要研究投资学、金融学、经济学,更要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会不一样,对于投资决策的指导意义也会不一样。 我尝试着“换一个角度研究中国经济”,就是分别从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不同角度研究当前的中国经济,特别是研究对外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和我们所在的股票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要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内在关系。经济的内在机制,以及出口、外贸顺差、产能、价格、利润、汇率等等,这都是经济变量的关系。但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绝对不是经济变量能够解释的,如果用纯粹的经济变量去理解,我们会犯错误。国家之间要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要研究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要研究国家利益。因为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是高于一切的,这在国家竞争中是毫无疑问的。美国逼着人民币升值,我们不升值,还有一大群的经济学们分别论证升值或者不升值的理由。这些东西是讲给别人听的,是为政治决策服务的。我们的政策决定了,美国人讲一大堆升值的道理,我们不会因此升值,也不应该升值。政治决定的背后是实力,如果美国让你升,你不升,美国会找一些方法逼你,压你,你有实力,就不怕,否则,只好听他们的。做经济学研究的人,研究中国的外贸,要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要基于这些关系制订适当的经济和外贸政策,但是一定要知道后面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关系。 国际贸易中反倾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这些都是做什么用的?这大部分都是借着经济学的说法最后实现经济上的利益,实质上是要实现政治经济学的结论。我听过一个专家说,美国要征收碳关税,那么我们也要求一个人力资源的全球合理配置。碳关税听起来是经济学的问题,但实质上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我们以其人之道,用人力资源的经济学课题提出资源配置的要求,但背后是美国根本无法接受的政治结论。 国有经济改革的主导力量在哪里? 研究中国经济,除了研究对外开放之外,还要研究改革。改革是什么?中国改革的主题是国有经济的改革,我们用纯粹经济学的说法解释不清楚,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我把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经济改革划分为1992年以前的准备阶段,1992年以后(10年)的国有经济改革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三个大的阶段。 我从改革主导力量的利益和行为来分析中国国有经济这十年的改革。中国改革的主导力量是什么呢?中国改革的主导力量是行政力量,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人,行政力量是设计、推动、主导和掌控整个改革过程的主导性力量。一个社会经济过程的主导力量一定要从这个过程中得到利益,否则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进行下去。如果这个前提假设是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行政力量就一定要从国有经济的改革中获得好处。但从理论上讲,我国的改革是一个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根据定义就是行政力量不断弱化,经济力量不断强化的改革过程。行政力量怎么可能设计、推动、主导和掌控使自己不断弱化的改革过程呢?这个表面的形式逻辑的矛盾,通过实际的行政权力换经济利益得到解决。行政权力换经济利益,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 行政力量推动改革的动力来自于不断强化的经济力量的补偿,其结果是导致权贵资本的形成。前期的国有经济改革主要地采取了国退民进的方式,实现国有中小企业的私有化。国有中小企业的问题往往通过个案处理、局部解决,由权力圈子内的少数几个人决策。这种改革以经济学的分析为理由,比如说,保留一家每年亏损的国有小企业,还不如卖掉算了,能卖多少钱都合算,哪怕是零价格,总比每年亏损要好。改革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还是以产权交易为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1992年开始的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票市场,它是为国有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服务的融资工具。我们有国家股、法人股,企业职工股,还有一些政策,国有企业要捆绑上市等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经济现象,而是政治现象。不能按经济学的思路来理解,只能按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理解。但是,这样的改革往往缺乏在经济利益、所有制、公平公正性、对于员工的影响、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等方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使得在一定的程度上出现了改革成果的私有化和改革成本的社会化,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失衡。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如果再不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社会就危险了。和谐社会建设不取决于一两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缓解和消化前一段时间改革造成的社会失衡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民心和历史要求的英明决断。 前面说过,行政权力推动经济改革的动力来自于经济利益的补偿。如果不允许掌握行政权力的人从改革过程中得到好处,他就不会把改革推下去。如果强行要推一个对他没有好处的措施,那么这个行政机器就要崩溃。要避免行政机器崩溃,就不能推动对他们没有好处的改革。只要你断了他的好处,改革就会停下来,要让他改就要让他得好处。因此,前段时间改革了,社会失衡了,现在不让他得好处,改革就一定停下来。所以改革一定是改改停停。改革停滞过程中,直接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了,但行政权力是不会闲着的,难免会出现行政集权,权力越来越集中。这一点大家都感觉到了。在经济利益方面,财政聚财,以政府的名义,大量的收入、财力集中到财政去。同时,央企以全民所有的名义集中越来越多的经济资源。由于提出和谐社会建设,权力部门不能得到好处,导致以前的改革停顿,行政部门热衷于集权和聚财。一千个大学毕业生追逐一个公务员的名额就是行政至上的最有力证明! 国有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必然要通过资本市场实现 这是一个符合辩证法的改革过程。作为对传统的行政集权计划经济的否定,是改革开放;而导致社会失衡的缺乏政治经济学论证和支持的国退民进,必然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而再次平衡的社会随着国有经济和行政干预的内在矛盾的运动,不可避免地需要进一步的国有经济的改革。国有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必然要通过资本市场,要通过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来实现。从资本市场的发展来看,过去的资本市场是适应国有经济初步改革的要求,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的资本市场,未来国有经济深化改革需要的资本市场,是更接近严格意义上的透明和规范的资本市场,我们今天经历的正是从前一个资本市场到后一个资本市场的过渡阶段,是资本市场规范建设和发展的阶段。以后的国有经济改革一定需要规范的、透明的、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不再接受前一阶段的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模式,在前一阶段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本的人们也会要求强化资本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资本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资本市场的前景广阔,大家做好准备。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中国经济问题“四市” 要把今年四季度工作做好,把明年基本思路理清楚,对国民经济运行中一些重大热点问题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 目前,社会上对楼市、股市、债市、汇市何去何从议论纷纷。这些问题背后实际上都涉及到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不仅“十二五”规划难以开好局起好步,甚至还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社会震荡或危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希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有所作为,从长计议,进一步加强系统调研、部门协调和顶层设计,尽快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楼市问题复杂化 这背后涉及到房地产问题、住房制度改革问题、城镇化途径问题和城乡协调发展问题。 据发改委汇报,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比7月份下降的城市增加到16个,持平的城市增加到30个。截至9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986万套,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8%。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我们把能用的行政手段几乎都用上了,到现在楼市下降或持平的城市也就46个,这还不算没有实行限购政策的众多二线、三线城市。 前几天佛山市出台了一个放宽限购的政策,不到12个小时又宣布暂停执行。安徽人大财经委提交的报告也提出,目前安徽城镇化率只有43%,对住房需求潜力较大,而且房价总体不算高,建议国家实行区域对待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目前楼市萎靡僵持,“金九银十”变成了“钢九铁十”,有的地方“十一”期间一套房子也没有卖出去。如何打破楼市僵局,恐怕需要对过多依赖行政手段的楼市调控政策进行反思,从探索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途径、继续完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中寻求出路。 住房制度改革已探索20多年,上个世纪末停止福利分房,近几年来似乎彷徨徘徊,在商品房开发售租政策翻云覆雨的同时,又出现了所谓普通商品住房、政策性商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以及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住房等诸多种类,住房政策和住房体系越来越混乱。 目前,我们对高档商品房缺少有效调控手段,对保障性住房诸如政府责任边界、土地供应、建设资金、供应方式、租售和使用管理、退出机制、上市交易收益调节等缺乏制度性规定,照此下去,形势只会越来越复杂,问题可能越来越难解决。 股市问题欠改革 这背后涉及到资本市场问题、融资体系问题、金融结构和监管体制改革问题。 据央行汇报,今年2月以后股票市场逐步走低,9月末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分别收于2359点和10292点,较上年末分别下跌16%和17.4%。前不久更有新闻报道称,1990年至今,国内A股累计融资4万多亿元,普通投资者分红总额不超过0.5万亿元,占融资总额的比率只有10%左右,不到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十分之一。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以来,综合股指20年来累计上涨不到20个点。近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速超过10%,上市企业利润年均增速接近20%,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速接近30%,但股市走势却与经济运行和上市企业赢利状况严重背离。 正因为如此,有人把中国股市比作普通股民的“赌场”、机构投资者的“剪羊毛机”、上市企业的“圈钱怪兽”和“吸金黑洞”。我们设立股市的初衷,不仅是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更是为了拓宽社会资金投资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目前,全国股民开户接近1亿,其中经常交易账户超过5000万,但股市非但没有能够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反而还剥夺了许多股民的财产。 由于股市长期低迷,商品房限购、实业投资经营艰难、银行存款负利率等诸多因素,导致大量社会资金流出银行体系进入地下投机虚拟经济领域。据央行汇报,今年1月-8月新增存款同比少增1.38万亿元,仅8月份就少增3700亿元。 与此同时,表外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券等社会融资新增2.22万亿元,接近银行新增贷款的50%。8月末,保险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同业存放余额为1.48万亿元,同比增长33%。地下钱庄、抬会等民间高利贷和私募基金泛滥,具体数额无法估量,商业银行表外理财异常活跃,国内游资和国外热钱如流沙翻滚、像幽灵游荡。 近几年来,交易所建设热潮从一线城市向地、县级城市蔓延,据说全国各地目前已设立300多家名目繁多的交易所,交易品种超过百种,不仅包括稀贵金属、农副产品、医药产品、各种产权和衍生指数,就连文物、艺术品、大蒜、红辣椒都成为一些交易所的主营业务。 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即期权益与预期收益都变相证券化、货币化、资本化,体外灰色经济、地下影子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畸形发展,正在极大地冲击着实体经济,导致国民经济过度投机化、超前虚拟化、人为空心化。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结构调整和系统改革,从整体上构建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防范金融机构表外资产风险,防范金融体系之外的系统性风险。 债市问题待统筹 这背后涉及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中央政府赤字和债务问题、投融资体制问题和财税体制改革问题。 据央行汇报,今年前三季度各类债券(除央票外)累计发行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6.2%,相当于银行新增贷款的90%。根据审计署审计,截至2010年底,在全国2779个县级政府中,除54个县没有政府性债务外,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亿元。 这次审计出来的10.7万亿元债务,有一半是在2009年-2010年发生的。审计结果公布之后,有关部门迄今并未拿出有效措施,相反前不久还发出通知,允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大举借债。 中央政府赤字和债务问题也不可小觑。2008年财政赤字只有1800亿元,2009年中央财政赤字大幅增至7500亿元,2010年为8000亿元,2011年7000亿元,三年财政赤字总规模达到22500亿元,同时还代地方发债6000亿元。 2010年国债余额实际数也增加到67548亿元,相当于“十五”期末2005年的2.1倍,其中十年以上长期国债占比达到26.8%,相当于“十五”时期的6.2倍。2011年国债余额已经超过7万亿元。另外,三家政策性银行2010年合计负债已达7.3万亿元,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改制时留下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迄今没有处理完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还存在3万多亿元隐性债务。 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过快增长,不仅给未来留下居高不下的隐性赤字和债务负担,而且也给银行带来信贷风险。最近欧洲部分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社会动荡,美国、日本政府的巨额债务也严重拖累经济复苏。 必须着手对财税体制改革进行通盘考虑并提上议事日程,调整税制、税源和税负结构,缩小政府投资的范围和责任,完善地方政府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削减中央预算赤字,清理和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健全政府负债会计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直接债务和间接债务、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的管理,防患于未然。 汇市问题看结构 这背后涉及到外贸结构调整问题、外汇储备资产运用问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国际化问题、国际经济治理结构改革问题。 据央行汇报,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于6.3549,较上年末升值4.21%。从1994年算起,我国已经进行过三次人民币汇率改革,截至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6.9%,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58.5%,但国外很多人仍然不“善罢甘休”。 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热钱流入、国内通胀预期,人民币面临越来越大升值压力。我们一直处在两难境地,一旦人民币升值过大,会对出口导向型产业造成损害,如果采取小幅度方式,必定带来更多资本炒作人民币汇率,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稳定。 与人民币汇率密切相关的还有外汇储备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出口和引进外资迅速增长,我国外汇储备加速增加。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达到2.8万亿美元。今年6月底,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3.2万亿美元。 据有关机构测算,因巨额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为了对冲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达到20多万亿元人民币,货币投放基础规模过大必然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成为推高通货膨胀和高房价的重要因素。 我国以资源、环境和工人健康为代价换来大笔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外国政府类、机构类、公司类等多种金融产品,其中很大一部分购买了美国国债。随着数量宽松政策导致美元泛滥、美元贬值、债务增加,前不久几家国际评级机构宣布降低美国信用等级,迫使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再次为美国“弱美元”“低利率”政策埋单,严重威胁到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严重损害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面对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资产问题,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实现从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 同时还要更加积极地进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逐步扩大汇率波动范围,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积极推动国际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完美结合 如何解决中国宏观经济领域内的实际问题,是许多政府部门需要直接面对的难题,同时也是研究人员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又是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公民所关心的事情。我国对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总体起步较晚,相应的宏观管理理论和实践与国外差距较大,尚有许多重要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已有的这方面教材,主要介绍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虽然理论性较强,但是缺乏联系实践,同时针对性不足。因此,现有教材还不能够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满足对宏观经济学感兴趣人士的要求。 赵德海教授、和淑萍副教授主编的《宏观经济学》一书已于2010 年 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是第三版。该书基于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时引入大量具体的宏观经济管理案例、特别是引入了我国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情况,以中国实际发生的经济事件为主要阐释对象,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出来,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该书受到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资助。它的出版无论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还是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结构清晰,内容详尽,系统性强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是宏观经济学导论,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定位、发展历程及基本研究方法。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对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学所包含的最基本的理论作全面的介绍。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分别就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部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供给和总需求、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第十二章对当代西方的主流宏观经济学流派的的发展、基本观点、分歧及新近动向作了简单的介绍。从全书的目录可以看到,作者对其中每个部分的理论和实践案例部分作了若干详细划分,结构清晰。同时,对本学科每部分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系统地阐述和辨析。这是此书区别于其他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语言通俗易懂,可接受性强 宏观经济学在进入中国的很长时间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不可攀,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懂、听得明白的学科,认为那是政府官员的事情,和普通百姓生活没有关系。因此,很多的教材、专著对于宏观经济学的介绍基本上采用的是晦涩难懂的语言,让人敬而远之。读过这部宏观经济学教材后发现作者叙述的语言简练、直白,让读者看后能够感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是可以学得懂的。尤其是其中引入的案例,其语言直白、透彻,把经济中的问题用百姓的话说了出来,让人更容易接受。语言的通俗性是这本教材的一大优点。 三、反映了学科的重要进展与主流成果,具有前沿性 作者不但介绍了已较为成熟的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而且还加入了近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了出来。如在国民收入核算部分对当前热门话题绿色GDP的介绍,失业与通货膨胀部分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分析等,这些都是目前政府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量的这些前沿性研究资料的引用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有学者在讨论我国学术界的学术规范性时曾说过,判断一本学术著作或论文的价值之高低,资料来源的多寡和可靠性不能不视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从这方面来看,本书的资料是丰富、新颖而又可靠的。 四、宏观理论实践化,兼顾理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宏观经济学真正的舞台是阐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开发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在对理论介绍的同时,书中在每一个重要章节甚至知识点之后,都附有相关的案例及分析。例如,为什么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如此之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是什么?……这些案例大都分析透彻、精辟到位,能很好地体现出真实世界中所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书中出现的案例,大部分都是发生在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了一些作者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所积累的成果。这就克服了时下不少翻译出版的国外宏观经济学著作在联系中国实际方面存在的不足。 现实中,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翻阅《宏观经济学》一书时,给我感受深刻的是以赵德海、和淑萍为首的编写团队甄选相关案例的良苦用心。其实对读者来讲这更是抛给我们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相信此书无论是对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对政府工作管理人士,都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股市暴跌暴露出来的中国经济问题 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的像德国 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 两周来,A股连续暴跌,10个交易日刚好跌去了10%。这一轮暴跌源于4月中下旬开始的对房地产业的严厉调控(说严厉有点轻了,说不择手段地打压也没有过到哪里去)。但是五一节过后,希腊的债务危机引起欧元危机,令中国的领导人联想到中国国内类似的问题,恐怕又传导到市场上令股指加速下跌。 两年前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完结,人们对走出危机的信心实际上还没有建立,即使有也相当脆弱。中国国内一度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受危机冲击相对较小,抗冲击能力也相对较强。但中国资本市场近两年来的表现,却无法支持这个观点。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曾经遭遇的各种经济问题。危机到来的第一个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强烈的“保八”目标的设定就是对“失速”担忧的体现。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失业问题,特别是隐性失业被暴露出来,当局者甚至担心大量失去工作的农民工酿成严重的“盲流”,从而加剧社会动荡。 随后是贸易问题。伴随着全球贸易问题的萎缩,中国的出口下滑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实在惊人。这让一度为中国经济成长增速贡献超过1/3的净出口变成了净缺口1/3,这个反差让当政者认识到中国经济如此依赖外贸的问题有多严重。要知道,中国国内一直被充斥着这样一种看法,外国人对中国出口的质疑“别有用心”――我们终于可以靠自己的劳动赚外国人的钱时,他们无法接受了。 直到危机出来时,我们才认识到“平衡”的价值,无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的盈亏转化并向平衡运动的道理。 在贸易问题上还有一个问题相当困扰,那就是人民币币值高还是低的问题。这中间有非常复杂的经济逻辑需要搞清楚,但是一个眼见的事实是,中国一度引以为荣的“成本优势”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过低的劳动力成本致使中国国内的消费能力无法水涨船高。低工资带来的收益被外汇管制制度转换成了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 第三个大问题就是资产价格问题了。这其实是一个广义的问题,但现在似乎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房地产价格”上。如果房地产价格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话,它本身只应该反映“货币和它所要标识的资产的价格关系”。也就是说,货币过多时,标识资产(当然通货膨胀问题也一定会反映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就会高;反之,货币减少,标识资产的价格自然会降低。 第四个问题,我们正在面对,那就是在中国经济中是不是也有“希腊问题”。其实这个疑问早在迪拜问题出来后就已经出来了,但对我们的当政者,恐怕希腊与欧盟更具惊吓意义。也许这个类比不十分恰当,但我坚信它是被领导人拿来运用了的,那就是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裕的像德国。 当欧盟不得不与世界其他经济体谈判一揽子万亿美元的救助机制时,我们的中央政府在想,如果中国的地方政府所属的“融资平台”也出现类似希腊的问题后,它会找谁商量解决这个问题。 上述问题不是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全部,但显然,它们决定了当前管理者在关键政策决策时仍然如此犹疑。比如,货币政策的加息选择。加息对经济增长以至于就业和出口的影响是显著的,我们的领导人仍然没有足够的信心认定中国经济进入上升期。但面对资产价格的升高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的巨大债务,如果不以提高利息率加以控制的话,后果也是可怕的。因此,我们就会见到,无论是央行还是中央政府其他部门,采取了他们可以采取的所有“行政命令和管制式的”手段,这中间也自然包括央行运用的大量“数量工具”,来实现“调控目标”。 但我以为,中国经济能看得见的问题还都是“标”,而不是“本”的问题。我有一个疑问想提出来,不知道它是否涉及到“本”的问题。那就是,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而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除了难以抹去的“作秀”的色彩,却看不出它真实要达到的目的。我们现在需要更深入的答案,为什么我们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
班主任优秀论文: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琐碎的工作,要求班主任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注重正面教育为主,耐心疏导为辅,理解和关心学生。 关键词:初中生;班级管理;鼓励;理解;自我约束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也是为学生服务的公仆。班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所以班主任工作事关学校管理工作。班主任管理水平的高低,学生能否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对班主任工作的规律有所探究。我觉得抓好班级工作,要做到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发挥班委的先锋作用,取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至关重要。用实例说服学生规范、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又能使学生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一、做到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 作为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思想行为进步、学习进步、学习态度进步、成绩达到满分、课堂纪律好、劳动积极、作业认真完成、学习习惯好的同学,经常表扬。班里放一个小黑板,作为荣誉展示台。将表现好的学生姓名写在小黑板醒目的地方。让所有学生看到,向这些同学学习,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让其他学科老师也看到,感受到他们带的学生是多么优秀,也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七年级时班里的女生很胆小,“庆五一、五四”文艺汇演预演时,我不断强调注意表情,由于害怕,她们笑不出来,脸都绷着。演完后她们的动作、服装、头饰都得到了好评。她们的服装,买布料、加工、还价,头上和手上的装饰都由女同学自主合作完成。这次虽然未得到好名次,但学校选出这个节目在广场表演,极大地鼓舞了班上的女生。参加舞蹈的女同学得到男生的夸奖,信心大增。经历这件事之后,班上的女生变得胆大了,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在学校冬季演讲比赛活动和唱歌比赛中都获得奖项。发奖的那天,班上的学生都沸腾了。所以,通过这个事例,我感到鼓励的力量大于批评。 二、发挥班委的积极作用,形成良好的班风 组建和培养得力的班委,既可以发挥他们的先锋作用,又会使班主任工作_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两年班干部负责,班主任工作省了不少力,但到了九年级,学生之间感情较好,班干部工作积极性相对减弱,这时提高他们在班中的威信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此来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大多学生比较注重的是调座位和入团。我在班里宣布调座位找班长,想入团找团支部书记,他们说了算。下来我私下告诉他们,他们说了不算,还要班主任掌控,在班中那样说是为了树立他们的威信。当有学生找他们要求调座位和入团时,他们报告班主任,几次要求后,班主任和班干部才讨论调座位,调座位比较麻烦,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调座位时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学习好和学习差的学生搭配,爱说话的和自制力强的学生配合,男生和女生每组要均衡。商量好后,再由班长在班里按商量的座位调。第二天进班后,班主任像突然发现座位的变化,夸班长座位调得好。这样可大大提高班长在班级中的地位,入团也是一样的方法。由于班委有责任心,纪律有序,劳动卫生自觉,各方面有条不紊,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所以,培养优秀的班委能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三、通过家长会和家长沟通,取得理解和信任 平时勤用笔和相机记录学生在校的点点滴滴。在家长会时,用幻灯片展示学生的在校生活。学生在校园学习的图片、打球场面、运动会参加比赛画面,在文艺汇演时,演讲、唱歌比赛的场景,一一展现在家长的眼前。每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就自豪地向周围家长介绍。也使家长感到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明白孩子在学校干了什么。班里学习园地有班干部亮相台、荣誉榜、才艺展示,家长们仔细端详。当然还有星级评定表,因为经常打架、评价不合格的同学,他们的家长会感到非常惭愧。 七年级时,有几个男生开始很调皮,经常和同学打架,不按时完成作业,班主任和家长沟通,经过耐心地做工作,孩子有所改变。我将他们每一件进步的小事记录下来,当这几位学生的家长听到班主任介绍孩子转变的事迹和得到的表扬时,很激动。经常请家长,使家长感到丢人的孩子,这次也让家长自豪了一回。向家长介绍老师每天繁忙的工作。讲到一个老师的故事时,家长们都感动得流泪了,理解了老师的不易。从这次家长会后,再也没有任何家长告任课老师的状,和班主任说话的态度也变得很尊敬。家长对老师多了份理解,多了份包容。作为班主任,不要老是埋怨家长袒护学生,他们把孩子交到我们的手上,我们就要负责,我们要用真心去打动他们,真诚地对待每个孩子,就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四、对后进生的教育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耐心疏导为辅 七年级时有几个男生爱打架,经过几次请家长并耐心教育,但收效甚微。我收集了大量法制方面的资料,收集有关青少年犯罪情况,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邀请打架学生的家长和班级学生一起观看资料。几周班会课都围绕这个主题,在班里交流,班里所有学生都受到了教育。通过看资料使他们认识到打架不是小事,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就是从犯小错开始的,应该“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从这以后这几个孩子打架的次数逐渐减少,我每周都提出表扬,每周找他们谈话巩固他们的行为,再给予鼓励。他们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此后班里再没有学生打架。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大多是基础差、习惯不好造成的,往往时间长了老师都没耐心就放弃了。今年带毕业班感触非常深,有几个孩子整个学期都在混日子。前一段时间,在八年级上课,发现有几个学生不学习,不交作业,各科都一样。老师大都放弃了对他们的管理。我当时受到震动,但并没放弃,盯着他们补作业,纠正了几次,他们开始交作业了。我当时在想,如果各科老师都联合起来对这些孩子管紧些,耐心些,他们是不是能更好。 时代在发展,班主任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班级管理方法多种多样,要选择适合实际情况的方法使用。班主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完成肩负的神圣使命。教育工作需要耐心和坚持,我会坚定地在不断探索、研究的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班主任优秀论文:优秀班主任的多元培养路径 优秀班主任培养得力与否,对整个学校的常规工作及管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班主任的培养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意识,因此,优秀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则是一个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基本保障。 一、构建优秀班主任成长共同体 构建优秀班主任成长共同体,就是要求班主任之间寻找志同道合的学习同伴,或是一个或是几个,形成一个可以相互指导、相互监督的共同体,也可以说成是合作体。如,《没有人能独自成功》一书中是这样界定的合作:合作是所有组合形式努力的开始。一群人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而把他们自己联合在一起。拿破仑・希尔把这种合作称之为“团结努力”。在“共同体”中,相互是亦师亦友。 一是有共同的梦想。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可谓是激情澎湃,让梦想“自由”的力量牵引着美国人不懈奋斗,最终使自由之声轰响,可见梦想的力量如此巨大,它可以给前进的人们以无穷的力量。有了共同的梦想,才能有共同的搭档,才能有互助互学的好伙伴、好导师。老班主任多年的管理经验经过积累沉淀,形成一定理论和实践经验,燃起新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梦想。 二是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优秀班主任的共同价值趋向就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三是有共同的专注。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注是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专注如一,才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上(即教书育人之伟业),才能唤醒每个人潜在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二、搭建优秀班主任培养平台 好的平台是优秀班主任健康成长的基础,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发展的机遇。 一是要走出去,带回丰硕成果。一个教师长期在一所学校教书,视野可能会越来越窄。常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理念一变天地宽!”更何况是班主任。现有学校和教育机构纷纷提出“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的理念,建立有效的班主任培训机制,努力为班主任提供更多地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 二是要请进来,为教师专业成长再加油。“高人指路”使我们的教师茅塞顿开。学校聘请知名班主任做报告讲经验,开展“班主任论坛”“班主任沙龙”等,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班干部的培养、班规的制订、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常规管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自信心、与家长沟通等方面经验。不定期聘请知名心理专家为班主任举行讲座,在向班主任介绍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同时还介绍班主任在工作中应保持的心态,使班主任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整等。 三是开展班主任集中培训。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注重理论学习,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为今后的实践创造条件。精心设计班主任学习培训计划,每月召开班主任学习工作例会,学习班主任教育理论,配发相关的学习材料。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手段,用科学的方式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营造优秀班主任教科研氛围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一是要在教育教学上求精。提高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优秀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做到两点:首先要落实常规,既要求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五认真”(备课、上课、批改、考试、辅导),又要尝试开展“四一工程”活动,即每人每学年上一堂班会展示课,完成一份成功教育的个案,写一节课的评课,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培训总结。其次是继续教育,针对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鼓励班主任参加各种进修和各类系统举办的班主任培训,帮助他们了解现代教育信息,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技术。 二是要在科研上求深。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应是“奉献+科研”型的班主任。也就是说,优秀班主任应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的态度,具有科学研究的恒心,探索教育规律的能力,较高的教育工作实效性。因此,优秀班主任有以下类型:创新型班主任,首先要从观念上创新,确立以学生为主的参与意识,并且在班级管理中,遇新问题,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反思型班主任,在具体完成某项教育工作后,应对这一工作进行反思,找出成功与不足,进而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使以后的教育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勤于积累型班主任,由于日常工作繁锁而复杂,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意留心积累各方面的材料,可以准备一本反思记录本,随时记下自己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酸甜苦辣的故事和对学校工作的建议、意见等,然后写成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育论文。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把自己的文章写进博客日志里,以便更广泛地交流。 四、开拓优秀班主任互助式学习体系 优秀班主任的培养应是多元互助的,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性的。不仅是在校内外,可扩展到更大的区域,需要来自多方的力量支持。 一是校内互助。新老班主任结对子,实施青蓝工程,安排有经验的班主任做年轻班主任的指导教师,要求“老”班主任对他们的每一项工作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如,一位有三十年班主任经验的“老”班主任所说的初一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人们常说:“好习惯成就大未来,坏习惯错失好机会。”初一年级正好是起始年级,学生年g偏小,没有定性,抓习惯养成很重要,特别是刚开学的前两个月,更是抓习惯的重要阶段。初二年级重点防止学生两极分化和学生青春期的管理,学生正处于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行为上出现逆反现象,班主任要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各种情况及时处理。初三重点工作要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上,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抓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与学生、任课教师沟通。对所有学生管理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让学生感觉到“我努力了,我对得起自己”,才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 二是校际互助。学校之间联手互助,形成互助联盟。区域内外的优秀做法、思想以及资源能互通互用。与名校对接,与名师对话,在互助互通中总结经验、获得新知、激发活力,从而产生动力。 三是远程互助培训。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市级的骨干班主任远程培训,都是利用远程网络进行学习,可以与众多的优秀班主任和德育专家进行互动,不断交流心得体会,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平时班级管理和教学中的问题,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建立优秀班主任发展性评价体系 在大力倡导发展性评价教育的今天,“发展性评价”对班主任队伍建设同样不失为好办法。恰当地在班主任队伍中引进发展性激励机制,可以激发班主任的内在动力,发挥他们更大的能动性。 一是情感发展性评价。学校对班主任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表扬,要理解、尊重、依靠、关心、信任广大班主任,既要在工作中为他们创设机遇,提供锻炼他们能力的机会,积极支持和培养,使他们努力向上,又要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从多方面多渠道发掘促进班主任做好工作的情感激励因素,让班主任教师自觉愉快地工作。 二是榜样性评价。每学期末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推荐优秀班主任进行经验介绍,并评选出优秀班主任,把他们的事迹和照片在橱窗展示。在班主任中树立典型,用优秀班主任的奉献、创新精神来激励班主任的使命感,增强献身于班主任事业的自觉性。 三是考核性评价。学校应建立发展性班主任评价机制,做到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要着眼于班主任的教育实绩,着眼于班主任个人发展的引导。在班主任日常考核的基本内容中,主要从“注重学习、师德师风、履行职责、工作效果”等几方面进行具体评价。 四是实效性评价。让每位老师乐当班主任,当好班主任。首先,精神上鼓励。每学年评选一定比例的优秀班主任予以表扬;在评先评优、学校的德育量化考核方案、职称平定方案、学科带头人评选方案、师德评选方案以及低职高聘方案的制定中,向班主任倾斜,让班主任从精神上感到欣慰。其次,物质上激励。根据班主任工作量、工作年限以及职工收入水平等因素,制定出提高班主任经济待遇的方案,并使之制度化。班主任津贴的发放,要尽可能与班主任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成正比。 班主任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培养过程也是艰难和复杂的。构建优秀班主任成长共同体,搭建优秀班主任培B平台,营造优秀班主任教科研氛围,开拓优秀班主任互助式学习体,建立优秀班主任发展性评价体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我们一定会打造一批理论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优秀班主任队伍。 (作者单位:山东宁阳实验中学) 班主任优秀论文: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每一个公民接受教育的起点。小学教育的优劣,关系到人的一生,自然也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从小学打好基础,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关键词】家长会 班干部 体育锻炼 班主任则是学生班级生活和学习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小学生美好心灵的雕塑者。班主任老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班主任工作开展得如何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生活能力、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其人格的定位和世界观的形成。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推进,班主任的工作更加具体复杂,责任更加重大,那么如何才能当好一名班主任呢?下面就从我的班主任管理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活泼、好动、更喜欢模仿别人,他们对班主任有一种特殊的依赖感和信任感。所以,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事事从自己作起,注重每一个细节,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要把博爱的精神与高尚的情操放在第一位,决不因事小而不为。在辅导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一定要树立起优秀教师的良好形象,把美德与真情倾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清楚地认识的,老师给孩子们留下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我曾经无意中听到两个一年级的小女孩评论自己的带课老师。其中一个小女孩说:李老师穿的衣服真漂亮!我喜欢!另外一个小女孩说:王老师长的超漂亮,我很喜欢上王老师的课。看来在孩子的眼睛里,老师的个人形象也很重要。所以在平时我比较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干净、整洁为标准。再者平时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我要求学生“向我看齐”。例如:在一年级教学生坐、站、写字等方面。我都是先作示范,让学生向我看齐,长期坚持,一学期下来,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坐姿,站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我此时此刻深感为人师表的重大责任。 二、定期召开家长会 为了让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发展情况,促使家长在学校的信息交流,统一家长与学校的共识,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已达到共同教育学生,抓好班级管理的最佳效果。班主任必须定期召开家长会。可采取下面的做法:(1)“好家长”现身说法。即在开办家长学校的课程中,安排教子有方,孩子品学兼优的家长现身说法,以更真实的实力带动其他家长科学的实施家教,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2)让家长也来亲身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邀请家长参与一些班级集体活动,不仅让家长看到了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而且也对学校教育方式和方法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而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学校更多地了解家长们对孩子成长教育的期望,从而促进和完善学校教育能力及教学水平。同时,家长们积极参与关注孩子的表现,并且通过课后的交流沟通,使家长们对孩子在学校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学校的工作也有了具体的认识,对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取得了具体体会,取得了家长对教师辛勤劳动和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有利于在学校与家长的教育形成合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班干部的组建、培养及管理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从而更好的管理班级。 四、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培养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学生时代锻炼得到良好的身w体质是一个人一生的健康基础。所以,我坚持小学教育中必须把身体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小学生良好身体素质应当从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跳橡皮筋,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又比如,让学生一边排队去做早操,一边喊口令。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满身喜悦,身心都得到了锻炼。当然,要培养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加强学生在校的体育指导以外,努力与家长的配合,使其转变观念,共同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小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天早上6 点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只要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一定有提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 总而言之,一位拥有美好人格的班主任必然受到学生的尊敬,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的形成;一位善于班级管理的班主任,必然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所有的学生都获得发展;一位能成为学生学习伴侣、朋友的班主任,必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使学生感到倍受关注,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进行自我疏导,自教、自律、自强。 班主任优秀论文:也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中职班主任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目标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能否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团结和睦的班集体。只有在良好的班集体中,各项活动才能积极开展,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关键词】欣赏自身修养自尊 当教师苦,当班主任更苦,当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就是苦上加苦,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苦中之无穷之乐,乐中之无穷之趣,却不是每一位班主任都能体会得到的。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我愉快做班主任的做法和感受,以求共同进步,把班主任工作做的更好,班级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经常与家长联系 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角度去看,成功的教育必须是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的教育,这已成大家的共识。出色的班主任都有一套与学生家长沟通合作的经验。家长理解支持班主任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级教育和管理活动也要有家长的密切配合,把热心送给家长,信任尊重家长,虚心听取家长意见,这是我作为一名班主任与家长交往的一条原则。当学生有错时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能理解家长的难处,不训斥家长,不把学生的错误转嫁给家长,尊重家长的情感,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以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这样,我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了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在于家长沟通时需做好以下几点:①尊重理解。不论他的社会地位高低,职务大小,不论他的文化水平高与低,不论他的经济收入多与少,不论他孩子的成绩好与坏,都必须尊重和理解他。②要谦虚热情。班主任与家长地位是平等的,交往时要彬彬有礼,讲究礼貌、客气,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③要一视同仁。班主任在与家长接触是绝不能有功利思想,更不能有私心杂念,千万不能把自己变成势利小人。绝不能利用班主任之权去要求家长为自己做这做那。 二、班主任要学会欣赏学生 人需要赏识,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它启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可以肯定的东西,并且加以赞赏,当学生得到赏识时,就会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尤其对后进生,缺点多,仅有严格要求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班主任适时的赏识,这是学生进步的潜在动力。上学期我所带的班里有个后进生,是个胆小而羞怯的女孩。她的学习方法不对,每次考试,她的成绩都排在最后;她的自卑感很重,因为成绩差,她以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她,班里组织什么活动她都采取逃避态度,对人很冷漠。期中考试后,我组织全班同学上讲台当众总结自己在半个学期来的学习、纪律等方面情况,轮到她,她人还未走到讲台,就“哗”地大哭起来,从她的哭声里我看到了希望,她并不是自甘落后的学生,她也懂得羞愧,也懂得自责!她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关怀,需要的是别人的赏识。于是我找她谈心,了解到她的手工做得相当好,适逢学校正在征集学生手工作品参加技能文化节比赛,结果在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活动中她发挥了特长,也收获了喜悦,脸上绽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光采。从此她的学习有了显著提高,胆子大了。她的转变说明了后进生身上也有闪光点,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发现,去把握,去赏识,并以此为契机,鼓舞其志气树立其信心,帮助他们跨越自卑,走向成功。所以,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经受“北风”的洗礼;另一方面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吝啬赏识,让学生经常享受“南风”的沐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得心应手,使学生学业有成,健康成长。 三、班主任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班主任不仅要给学生“知识渊博,智慧过人”的感觉,而且要善于运用谋略来管理学生。作为班主任,要想使学生听你的话,就必须让学生真心佩服你!而要让学生佩服你,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业务水平,首先,班主任的课要讲得好,这是班主任树立威信的必要条件。一旦学生从心底里佩服你、信任你,他们自然会尊敬你,听你的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必须认真研究治班的谋略、艺术。如果没有一定的管理策略,而单靠“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或者用一些简单生硬的方法来压服学生,那是行不通的。班主任任要本着“带人要带心”的出发点,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学生喜欢晓知一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学时事、体育名人的班主任。学生还喜欢能言、善辨、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乏幽默的班主任。这是当今的中学生给班主任出的考卷!班主任只有不嘌习,提高自身素质,多才多艺,才能成为学生喜爱的班主任,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班主任。其实,学生崇拜班主任,并不仅仅在于教师的职业,他们更崇拜班主任为人的正直,坦荡的胸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办事的胆识,处理的干炼,崇敬的是一颗永远真诚、热情、年青的心。 四、用换位思考法“处罚学生” 学生最常犯的错误不过是自习课讲话,值日不到位,作业不交,清洁没有做彻底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批评会导致师生“两败俱伤”,所以我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学生区别对待,屡次不交作业的,我让他作一周的课代表,被反映不配合生活委员做好卫生工作的,我让他作一周的生活委员,上自习课讲话的,又不服管的,我让他作一周的纪律委员,一周以后,让他们写一份工作体会和班级情况总结,这样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体会班干部工作的艰辛,他们就会配合班干部的管理了,目的也达到了。有的同学在总结报告中写得很真诚,很感人,我想这对他来说无疑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我打算好好保管,在他们毕业的时候作为礼物送给他们。从一位位同学的总结报告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我有些欣喜。 今后,我愿继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作更多更加有益的探索!我会继续努力,更加深入地学习现代管理方法,为我校的德育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班主任优秀论文:浅析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 【摘要】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复杂的,任务是繁重的。做好班主任工作,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在关心、关怀的基础上,倾听学生的心声,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形成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完全能够干得非常出色而游刃有余的。 【关键词】榜样教室布置 学校的管理又以班级管理为中心,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管理的执行者,可想而知,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小学班主任老师是小学生美好心灵的雕塑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推进,班主任的工作更加具体复杂,责任更加重大。那么如何才能当好一名小学班主任呢?笔者就从我的班主任管理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用爱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的本能,而爱其他人孩子的你就是神,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因此,我想,要做一个问心无愧的班主任,就要善于接近学生,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其实一个教师要做到爱学生并不困难,难的是能做到爱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包括那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学生。其实每位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点,关键是你能否发现他的优点。例如,我有一个学生在日记中给我写道:张老师,虽然我的成绩不好,但你一点都没有责怪我,我很爱这个班集体,很喜欢你,我虽然不能取得好的成绩,但我每天都会认认真真的对待我的工作,每天我都会把班级的地面打扫干净。当时看了,我心里很受感动。的确是这样,教师的关爱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你送给他们一束温暖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亲切的问候,哪怕是一个小小纪念品,他们都会倍受感动,并铭记在心。 二、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三、班主任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有许多时候是在有意无意的是在模仿中形成的,模仿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因此,班主任应重视模仿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从学生身边、从他们经常接触的人或物中,有目的地选择他们看得见、学得着的典型,树立为他们学习模仿的榜样,使他们能将学习榜样远近结合,然后向他们提出学习要求,以达到典型示范的目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也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时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起到带头作用。另外,班主任帮助他们在各方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单纯的督促、指导、检查是不够的,班主任要设法激发学生各方面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为他们成长的自身需要。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奋斗目标,以免学生在天长日久中,那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只能望“人”兴叹,在自愧不如的同时,产生低落甚至逆反抵触情绪,使学习越来越下划。如果对他们确定不同的奋斗目标,使自己与自己比在每一天也有进步,让他们也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之后,收获到成功的乐趣,真正体会到我能行,努力去实现下一目标。 四、注重教室的布置 环境作为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既包括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综合,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综合。我国古代墨子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所以说,教室布置也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h境育人,就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每次教室布置时,我都非常用心。例如:每月让学生们设计一次学习园地,来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了解外界环境和课外知识;教室内放置一块小黑板,让学生们每天都写给同学们的寄语,来培养同学之间的感情,提高他们的素养;为了时刻提醒和增强班干部们的责任心,在教室内张贴了“班委机构”;为了鼓励同学们多做好事,培养同学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我设计了一栏“光荣榜”;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时刻知道自己的成绩提高还是退步,我设计了“成绩栏”,栏内不显示实际分数,只要“十?”号表示增加多少分,用“一?”号表示减少了多少分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学们的思想改变了不少,同学们责任心强了,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班内也形成团结、向上的氛围。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级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可以有效的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使班级不断向上发展。作业是知识的实践,是衡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重视与否。然而,在学校教学中,不交、迟交或抄袭作业是制约学风健康发展的一道障碍。为了抓好作业关,我制定了相应的的措施:首先重视学习委员、课代表、组长的地位与作用。由学习委员成立“作业帮扶小组”,小组成员由各科尖子生组成,为独立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确定重点帮扶对象。课代表和组长严格把好作业关,明确交作业的实践,杜绝抄袭,并做好记录,上交科任老师。其次,强化作业个性意识,对做错作业的学生,肯定其独立思考的成果,然后指出其不足指出,纠正错误。 总之,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只要教育学生一天,就要想着对学生一生的影响,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打下坚实基础,认真为学生着想。我相信,只要关爱孩子,尊重孩子,宽容孩子,我们就能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吸取各位同行的宝贵经验,把班级管理得更好,为学校的腾飞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班主任优秀论文: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一项技巧。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是老师,还要是朋友。只要用心、用爱,就会得到学生们的爱戴、尊重与支持。回顾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字当头,树立班主任的严师形象 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这道出了育人的真谛。教师育人,必须严字当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严格要求,不能有丝毫的含糊。记得2004年我刚毕业的时候,学校就安排我担任初二(9)班的班主任。那时我听说,这个普通班的学生就像一群野牛,经常逃课,打架斗殴,甚至还出手打老师。有些老师见我是一个瘦瘦弱弱的小女生,又是刚毕业,就建议我跟领导说一下,换一个稍微好一点的班级。但最后,我还是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接下了这个任务。开学第一天,我招集学生在教室里,给他们上了一堂集体“洗脑课”。让他们学习作为学生必须遵守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制定了详细的班规制度张贴在墙上显眼的地方,抬头可见。这样,让学生们意识到班主任是一位严师,从思想上震慑他们,然后,一板一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对遵守较好者和违反者奖罚分明,从行为上征服他们。这就让学生摒弃了许多坏毛病和不良的习惯,班主任也能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二、要善于谈心,这是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法宝 一个班集体如果有了具体的班规制度,许多学生都能遵守。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不一样,有少数比较调皮、顽劣的学生短时间内不适应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经常犯错误。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跟学生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谈心虽然容易,但是,如果要洞察学生的心理,掌握其内心的思想动态,那就需要教育术。诗人但丁指出:“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合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合最好的思想。”因此,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谈心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具有感染性,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让学生诚恳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在与学生谈心的时候,我尽量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如我们可以跟他们在课间闲谈,也可以与他们漫步校园,拉近师生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们在宿舍里拉家常……在这样轻松的情境中,学生容易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师生两颗心在愉快的碰撞中,实现了情感的交流与升华。曾经有一位调皮的女生给我写了一封短信,信中这样写到:老师,如果你是我的姐姐那该多好啊,那样我就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因此,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学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学生青春路上的“闺中密友”和指路人,引起感情共鸣,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三、要有爱心,这是挽救顽童的灵丹妙药 人人都需要爱,况且中学生还只是孩子,他们初次离开父母,在学校里独立生活,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然而,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很多不良的东西学生无师自通,如打架,赌博,早恋,迷恋网吧等等,染上这些恶习的学生相当顽劣,屡教不改,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只能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曾记得我所任教的初三(7)班有一个叫李斌的男生,语文基础特差,连拼音都不会读,每次考试都是十几分,并且每天上课都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后来我发现他不但无心向学,而且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于是,我找准时机,在一次课外活动课休息之际,我特意走近他并跟他聊天。我们从现在聊到未来,谈到将来的人生道路,从现在的幸福生活谈到父母的艰苦辛酸。在谈话当中,我发现这个学生有学习的意向,可是由于基础差,不知从何学起。当时,我就不失时机地表扬他是一个有骨气,有理想的孩子。并且,我表示,只要他肯学,我可以每天抽出一个小时,从拼音开始辅导他学习。就这样,他被老师的爱感动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他学会了自己拼读字词,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摆脱了网络的心魔。因此,化解学生不良习气需要得到老师真挚的爱,而只有真挚的爱,才能挽救走向危险边缘的顽童。 四、要有恒心,这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保证 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我们教育学生也一样,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忽冷忽热,忽紧忽松,必须常抓不懈。有的班主任在心血来潮,或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才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只能取得短时间内的效果,过不了多久,学生的老毛病又复发,之前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教师要想彻底转变一个学生,让他改头换面,必须要从思想上进行谆谆教导,长期给他灌输健康的思想,这样学生才会在你的教导下潜移默化,才会规范自己的行为,才会跟你站在同一条线上。 当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是很辛苦的,我们只有在心里时时刻刻想着学生,装着学生,才能把班主任的工作做好,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作者简介: 孙菊兰(1981.7.20~),女,本科,广东湛江,职称:中学语文一级,研究方向: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工作单位: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硇洲中学。 班主任优秀论文:优秀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 摘 要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班集体的健康发展,同时班主任只有把班级管理当作自己的核心工作来抓,才能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从优秀班主任应具备的具体素质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 班主任 心境 驾驭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了解孩子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的去接触他的心灵。”学生的心灵是丰富而又复杂的,许多时候,班主任与学生的身体距离近在咫尺,而心理距离却远在天涯。那么我们如何做好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与学生心灵相通呢?结合我的工作实际,通过反思总结,一名优秀班主任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以平常心看待自己 班主任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班主任角色,就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太阳光过亮就会遮住星星的光芒,班主任如果太突出自己,就会影响学生的发展。魏书生老师说:“人要常有点渺小感,这样自己会自在,别人也会很舒服。”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或强大,就能放下架子,就可以目中有人。 记得第一年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听我的,我的一个动作,学生就知道干什么,使一个眼神,学生就会明白我的意图。后来我才认识到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有独立的人格,只会充满奴性,这是很可怕的。许多时候,班主任总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这会让自己很累,也让学生觉得难以亲近。 二、面对环境,改变心境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生活有时是无法选择的。面对环境,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的态度。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你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其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魏书生老师首先是一所农村中学的民办教师,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中学条件就可想而知了。很多像魏书生这样优秀的班主任开始的境遇并不好,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积极面对恶劣环境的人生态度。古人云“境由心生”,其实人生中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选择的,面对无法选择的客观条件,我们可以选择的是人生主观态度。下面这个故事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一位双目失明、行动不便的老太太,被送到敬老院。进了她的房间,护理员向她介绍房间里的摆设,每讲到一处她都赞不绝口,最后她还问护理员窗帘的花型、颜色,护理员详细的告诉她后,老太太又高兴地夸赞道:“真好看!”护理员看到她高兴的样子,很不解,老太太说:“在我来之前我就决定喜欢这里的一切,虽然我看不见,必须到这儿来住,这是无法选择的,但是态度却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对工作的不同态度,会使工作中的快乐程度也不一样。如果我们每天想着自己多么幸运,能和这么多学生有这么近的接触,他们那么信任我们,那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就充满了意义。 三、驾驭自己的情绪 谁不会发脾气?谁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作为班主任要切记,学生不是我们的出气筒,即使是学生惹的气,我们也要学会冷静处理。发脾气会使人失去理智,既解决不了问题,又会损害他人的情感。要想有好的工作成效,就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例如:一天晚自习时,有个家长给我来电话,我在门外走廊上接听电话时,听到班上很大的吵闹声。班上有个规定,就是自习课不许讲话。可我刚出门学生就开始闹了起来。我放下电话,火“蹭”地就上来了。很快,我就意识到自己被不良的情绪控制了,这时我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走进教室后,我没有责备学生,而是责备自己没有能力将同学们教育好,为此,我罚自己站半小时不许动,全班监督。这一举动给了全班同学极大的震撼;同学们也开始反省自己,从此再没出现类似的情况了。 试想,如果没有冷静后的机智,怎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是一种修养,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是超越自己。 班主任优秀论文:新形势下如何做一名优秀班主任 摘 要 情动人心,理服人智,这是一种教育行为实现的智慧和原则。有效实现教育行为,必须根植于教师本身对教育工作的爱,对学校的爱,对学生的爱。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学生,从中找到与其具体个体的共鸣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实现与他们的感情培养,做到有的放矢。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了以情动人,还需以理服人。 关键词 班主任 爱心 情感培养 修己以敬 班主任是学校里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老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上面是一个关于班主任的定义。一个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崇高与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我虽然从事班主任工作很多年,但在带班方面,仍处于需要不断摸索、学习、提高和完善阶段。这并非妄自菲薄。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感触颇深,有几分耕耘,才会有几许收获。其中有失败的苦涩,更有成功的甘甜。这些年,我觉得自己是充实的,快乐的,没有遗憾的。 学生工作中,我非常推崇并遵循着一句话:情动人心,理服人智。通俗说,就是情感可以拉近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理性会让人更加信服。很多时候,老师面对学生工作上的问题时,常常要考虑选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更有效。这时,“情动人心,理服人智”,就成了一种教育行为的智慧和原则。 那么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具体实现这种智慧和原则呢? 一、爱心是一切教育行为实现的基础 有效实现教育行为,必须根植于教师本身对教育工作的爱,对学校的爱,对学生的爱。我以为,这也是一个优秀班主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素养。 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说过,教师职业之所以伟大,就是当老师的不仅要爱自己的孩子,还要爱别人的孩子。另一位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学老师李镇西,也以“爱心”而闻名,他的第一本书,就名为《爱心与教育》。 对学生倾注爱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也是我们一切教育行为实现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凡是在教育工作中出名的教师,无不是热爱学生的典范。 爱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它是学生工作的起点。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教育工作者只有具有爱心,在学生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以情动人心,用理服人智,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亲近,从而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最终实现教育之目的。 二、关心了解你的每一位学生,注重与学生的感情培养 班主任必须要深入了解自己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包括他们的过去与现在,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经常接触到的人和事,以及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处事方式等等。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学生,从中找到与其具体个体的共鸣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他们的感情培养,做到有的放矢。 人是情感性动物,学生在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面前希望得到重视和肯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重视、尊重、信任和喜欢的时候,他们也会回报你同样的方式。这样,对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而且,班主任和学生感情的稳固,也影响着学生未来发展的趋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无不与他们的情绪体验结合在一起。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班主任要关心了解你的每一位学生,加强与他们的感情培养,做到有的放矢,融入学生的感情世界里面去,与他们荣辱与共、苦乐共享。当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时,他们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始终与你保持情感的共鸣。 三、修己以敬,以理服人,做学生的楷模 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了以情动人,还需以理服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先自身做到。这是一个优秀班主任做到理服人智的重要基础。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先做到学而不厌;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自己先做到治学严谨、备课充分;要求学生作业认真、工整,自己则先认真批改作业,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自身的人格魅力,才会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具有说服力。 教师“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本身就是一种引导,一种鼓励,一种美德。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孔子也强调“修己以敬”,强调教师要洁身、正身、诚身。教师良好的品质就是无声的命令,是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理服人的方式方法很多,如组织学生去听报告、演讲、讲述、讨论、辩论,与学生个别谈话、屈膝谈心指导学生阅读特选的书籍、报刊,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去感召学生。一切用事实来说话,用真理启迪学生的思想,用真理塑造学生的灵魂。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还要特别讲究语言的艺术。语言一定要有感染力,富有情感,但切忌言辞激进,不妨在教育前先说说学生身上的一些优点,消初可能的对立情绪。同时也要善于利用你的目光、表情和肢体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班主任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却是学校最繁琐的岗位。学校教育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学校领导和家长的期望和重托,一头挑着孩子们的理想和未来,而中间最有力的那个支撑者,就是班主任。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一个渴望着成功的班主任,我会不断学习,追求进步,把“情动人心,理服人智” 深入贯彻到学生工作中去,用爱心对待我的每一位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 班主任优秀论文: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摘 要:班主任是在学校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健康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班级的好坏主要是看班主任在工作中的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素质的高低。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班主任要与时俱进,才能把班级管理得更好。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优秀班主任 小学班主任是儿童知识的启蒙者、儿童智力的开拓者、儿童心灵的陶冶者。班主任也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协调者,是联系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培育影响学生健康成民的小环境上起主要作用。当好一名小学班主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做好正确班级舆论引导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褒贬,该肯定的就肯定,并给予适当的表演和奖励;该否定的就否定,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这种集体舆论不能只由我们单向灌输,而是要建立在全班占压倒多数的正确认识与言论基础上,主题班会是很好的造势途径,利用得当,可以造成正确舆论,对全班成员都有感染力,我有效地利用好每周的班会课开展一些专题性的活动,分配到各个班干部组织和主持,我从旁指导和做总结性发言。例如,学习经验交流会,意志教育,如何做时间的主人,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等,这些活动大大地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的形成。 二、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我刚开始做小学班主任的时候,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效果并不理想,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很好的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我班的干部每个学期由学生投票民主选出,这一民主举措增强了班干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集体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让他们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而且大胆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例如班干会议、主题班会、编排座位表等有关工作基本上由班干部主管,班主任只是从旁指导,每项工作完成后,都及时找他们来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班干的工作情绪,同时提出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使干部能力得到提高。 三、批评学生注重艺术性 面对不同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讲究批评学生的艺术。对于无意识过失或初次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容忍式”低调处理;对于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温和式”批评;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切不可对学生失去信心;对于脾气不好,自我意识强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商讨式”批评。所以,即使学生犯了再大的错误,他的自尊心也应受到保护。同时当我们想到他们正处在犯错误的年龄时,我们的内心也会变的“平和”与“释然”了。 四、最大限度的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最大限度的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用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之门。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 1、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 对待后进生要用慈母一般的心体贴他们,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微小进步,要倍加珍惜,使那些微弱的火花点燃起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带着希望去学习。 2、信任后进生少批评、多鼓励 信任后进生,就是相信他们一定能进步,一定能克服身上的缺点或错误。这种信任,会使他们得到认可的喜悦,消除对老师的猜疑和敌对,促成他们心理上的接受,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精神雨露的浇灌,使他们更好参与到学习中来。 五、班主任要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 1、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 每个鲜明独特的学生,都需要班主任与之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协调要建立在真诚、尊重、理解、平等的基础上,以诚相待,师生间才会心理相融充分沟通,促进教学相长,班级才会形成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班主任协调自己与学生间关系的办法多种多样,个别谈话,分类交流,文体活动,评语书信等等。要让学生在内心感受到班主任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化身,更是他们难忘的良师益友。 2、协调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如果说一个班级就像一架钢琴,那么这架钢琴只有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紧密配合,才能弹奏出优雅美妙的乐曲。所以,协调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取得任课教师的支持,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班主任要赢得任课教师的支持,自己先要支持任课教师的工作。要尊重任课教师,积极协助任课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就班级学生的日常情况,经常主动沟通,既可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又可取得共识,统一对学生的要求,形成互相支持,密切配合的教师集体。 3、协调家长的关系 (1)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对所有家长都要有礼有节。家长不管职务高低,不管工人农民,不管子女学习成绩好坏、表现优劣,都要以礼相待,充分尊重家长。对待家长,尤其是后进生家长,千万不可像批评学生一样“妙语如珠”,可不可七嘴八舌地数落,伤害家长的自尊,忽略了实际效果。 (2)班主任要重视家长会。发挥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利用家长来教育家长,家长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经验,相互座谈,共同为教育好孩子献计献策。班主任重在策划,为家长们牵线搭桥,提供教育和受教育的机会。家长会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因家长职业、素质、水平等相差各异,家长会应更多地指导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3)班主任要创造条件,积极家访。家访是与家长协调关系的重要途径。尽管电话联系方便快捷,即使是农村,电话手机也很普遍,但电话联系其作用永远替代不了老师的登门家访。在目前家访愈来愈少的情形下,班主任的家访更应做好充分准备,每次家访的目的,谈什么,怎样谈,效果会如何等都要预先周密考虑好,不可盲目或应付差事。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担负的责任很大,应本着“为了孩子的明天”这个目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培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多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好的引导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美好的明天。 班主任优秀论文: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 【摘 要】对于小学学生的教育培养,班主任是关键因素。本文通过作者担任小学班主任的自身感受和多年经验,提出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 班主任 培养 笔者从事小学教师工作已经30多年了,期间做过很长时间的小学班主任,经过这些年班主任工作的磨练,使笔者感悟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和艰辛,更坚定了本人为这太阳底下最神圣职业奋斗一生的信念。从做班主任工作的苦和乐中,笔者认为要做一名受小学生爱戴的班主任,应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自己。 一名好的小学班主任,首先应是一名好的任课老师。身教重于言传,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班主任要不断完善自我,时刻保持自己的形象,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所谓“身教”,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身高尚的道德素养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美化学生的心灵,造就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仍处于懵懂不会判断的年龄,故对教师的所作所为会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如果教师道德修养欠佳,则将使学生因失望而陷入道德迷惘,或使学生因盲目效仿而趋于道德堕落。反之,如果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则将使学生在敬佩中得到熏陶,在模仿中提高修养。所以,我们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一种无声的强大教育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伴之以生动透彻的说理,才能产生感染、陶冶学生情感的力量。 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班主任除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要不断完善自身业务,全面发展自己。因为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学生知识结构体系越来越庞大,思想更加活跃,与此相适应的是行为方式更具有不定型性,新情况层出不穷,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更显得迫切和重要。班主任若能凭借自己雄厚的专业知识,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 当然,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深厚的社会和自然科学功底,有广博的文化和艺术素养,有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总之,班主任良好的个人形象,优秀的自身素质,是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 二、要了解和尊重学生,实施正确有效的班级管理职能。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的职责,赋予了其监督、驾驭、评价他人的独特地位,也练就了其对所管班级“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的“火眼金睛”。班主任总是以审视的目光,解读着来自管理对象的信息。所以,在管理班级的职能方面,更应该用心,实施正确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 1.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教育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教师要有包容一切的同情心和博大的胸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他们渴望理解,渴望老师的信任、尊重和关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教师的一句话甚至一个鼓励的、信任的眼神可以唤起一个学生对人生的自信和希望。反之,教师的恶言恶语、一个厌恶的眼神,都可能会使学生走上歧途。 2.以表扬、鼓励为主,但要兼有惩罚措施。 在常规管理中,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借以调动同学们积极上进的热情,对一贯表现突出的,特别是进步较大的同学都要给予大力表扬,树立榜样,起带头作用。但同时也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当然不能是体罚,主要是进行思想教育。 3.允许犯错误,但思想上必须有正确的认识,有改正错误的决心。 对于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允许他们犯错误,不应过分急躁。但必需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集体造成的伤害,并愿意改正错误。当然,这些同学改正错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中间还是要以提醒、督促、帮助、鼓励为主。同时,可以发动小组长、班干部、周围同学、任课教师和家长一起共同帮助他们,形成教育合力。 三、要注重班级的班风建设 班风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就离不开教育。我利用班会、课外活动等时间通过讨论、个别谈话等不同的形式,联系身边的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教育,使学生分清是非、明白事理、逐渐成熟。 良好班风的形成有赖于班级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良机是集体活动。在一年一度的儿童节、合唱比赛、体育比赛等集体活动中,我组织班级学生全员动员,积极参与,认真排练,其他同学做好服务工作,我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积极参与。通过努力,班级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挥各自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天地,同学们团结互助形成风气,推动了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培养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学生时代锻炼得到良好的身体体质是一个人一生的健康基础。所以,我坚持小学教育中必须把身体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培养小学生良好身体素质应当从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跳橡皮筋,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又比如,让学生一边排队去做早操,一边喊口令。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满身喜悦,身心都得到了锻炼。 当然,要培养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加强学生在校的体育指导以外,努力与家长的配合,使其转变观念,共同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小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只要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一定有提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善于在工作中采取各种教育措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班集体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小学生在品德、知识、体育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班主任优秀论文:班主任工作以及优秀班集体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教育,因此,“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学校才能在“育”人上游刃有余,才能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航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不仅是责任和义务,更多的是奉献、关心、爱心,是及时的沟通、沟通、再沟通,是真情的沟通,打开学生的心结,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学习方法,掌握技巧。 我校的校训是“涵德启智,敏学精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专业知识丰富,品德端正,善于学习,技术精湛的人。这里的“德”字就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升服务学生的本领,才能把“德”字落到实处。 1.听专家讲座 记得当班主任之初,带的是电气专业,06技师班级由44名男生组成,管理难度大,又没经验,虽然很努力,但成效甚微。在困难中成长,我利用网络,查找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座,听魏书生老师讲班级管理的艺术,一靠民主,二靠科学。魏老师的观点,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班主任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帮他们找优点,看他们都是“天使”。尝试方法:让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学生开始不适应,就从最简单的事做起,提醒值日生擦黑板、检查晨会穿校服,让同学们体味为集体服务的乐趣。 2.多看班主任管理书籍 学无止境。要对自己充电,多读班主任管理的书籍,增强管理的技巧,如抓一个班级的核心是,领导好一支班级干部队伍,让他们各尽其职,承担起自己的工作,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注重常规管理,小问题,大学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凡事从养成良好习惯做起,让细节决定成败。 3.多参加培训开阔眼界 “拿来主义”是我们少走管理弯路的便捷途径。通过把专家、名师的经验稍加改进,适应技师院校学情的方法、技巧都可以拿来应用。适合的方法、技巧发扬,不适合的摈弃。在实践中出真知,开拓自己的视角,结合企业管理,促进学生技能成才。参加职教系统培训,学习到胡卫芳老师管理方法,深深的感动学生,让他们爱你五年不变心。搭建企业构架,老班变老板,班干变厂领导,学生变员工。软环境影响人,树立班风、班标、班训、班级学习榜样。朱倩倩校长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班主任有限的责任人等。通过培训开拓了我的视野,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二、营造氛围,影响学生。 “润物细无声”优美整洁的校园、系部、班级环境,良好的宣传文化氛围,能够直观的给全院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技师学院本着“精细化管理”,切实把学风建设做细、做实、做深。 1.为人师范 “为人师范”简单的四个字,却涵盖了深刻的含义。作为班主任,我们首先要做学生的榜样,处处起到示范的作用。很多时候,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第一,礼貌待人。文明是面旗帜,飘到哪里,影响到哪里。我要求:师生见面相互问候。见到其他任课老师,学生很自然的问好,“老师好!”一句简单的话语,温暖了老师的心,学生得到是好的言行。第二,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班主任首先做到。让学生提前5分钟进教室,我保证准时站在教室门口。因此,学生们逐渐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2.班级文化 一提到企业文化,大家都很快的讲出来“5S管理”。一提到班级文化,我们很快应想到的班训、班标、班歌、光荣榜、读书角,其实最重要的是班级独特的风格,催人上进的氛围,大家奋斗的共同目标,职业理想。每学期开学初,我班每名学生都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大家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勤奋学习。班级布置紧密围绕学院开展的学风建设,抓学习、抓技能、抓常规、抓思想,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一个标语、一句名言都能促其上进! 3.思想引领 思想道德教育,是班主任引领学生的主阵地。利用早自习、班会课给学生们上德育。以“德”为先,早自习学习“弟子规”,教学生懂规矩。班会课:安排邹越老师的感恩教育、职业生涯规划、5S管理;金正昆老师的文明礼仪;俞敏洪的励志演讲等。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洗礼,让爱、文明、理想在班级遍地开花。 三、互助互敬,共同成长。 班主任要用心创造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信任、互助、互敬。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信其道,唤起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1.依法制班 开学初,发动学生制定班级规定,严格执行班级规定,通过操行评分来检测学生执行班级规定的程度,用制度管理班级,依法治理,收到很好的成效。比如,迟到、不打扫卫生、上课讲话、玩手机等问题都明确规定扣分数,与学期奖学金挂钩。学生的表现好了,学习劲头足了。 2.因材施教 学生各有所长,应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帮扶教育,有的同学英语好、有的同学专业好、有的同学体育好,要看到学生的长处,不断强化他们的优势;不足之处,通过辅导,提高学习成绩。 3.风雨同舟 记得那年成人高考,学生们每天紧张复习,我虽然教电子专业,但晚上也会留下来陪他们上晚自修,进行讲解、复习语文、英语、数学,过着倒计时的日子。每个人都努力学习,考出来的成绩不负重望,41人考试、41人通过,是共同的努力,是一起走过付出汗水的收获。让我与学生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学生生病,有我的陪伴,学生面试,有我的指导,学生考试,有我的鼓励。点点滴滴汇集着浓浓的师生情,每一次都做学生的守望者。也使他们热爱集体,为班级、集体、这个团队,我们一起奋斗,共同成长。 四、技能过硬,争先创优。 学生“精湛技能”是培养高级蓝领,成为企业技术能手的必由之路。让学生干一行,爱一行。重点强调动手能力,要求刻苦训练。 1.技能过硬 积极引导学生勤学苦练技能,每年选送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技能大赛,并取得佳绩。我班学生刘××,被选送参加市比赛,荣获第一名、江苏省比赛第二名,为学院创造了全国比赛第三名。奋斗永无止境,技能决定命运。 2.为荣誉而战 人生能有几次搏?让学生们为班级荣誉而努力、奋斗!比学习,让我班成绩补考控制在10门次以内,或者是零补考。比纪律,让学生懂规则,养成好习惯!因此,班级每个人都代表这个集体,他们时刻都严守校规。比技能,他们刻苦钻研,为学校赢得荣誉;比能力,他们积极投身学校各项活动,参加校园维修队,大小会场布置数十次,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安全黑板报多次荣获学院一、二、三等奖。无论是体育文化艺术节、学院运动会,还是参加市职教系统演出,到市主题班会观摩都有他们的身影,培养他们敢为人先、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班级多次荣获先进班集体、文明班级。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有欢笑、有泪水,但更多的是阳光灿烂! 总之,学院的发展大计,是以生为本,让他们在技师这片沃土茁壮成长。以生为本的保障是建设一支专业的班主任队伍,发挥他们的人格魅力,来构建优秀班集体,来影响启迪每一名学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唤醒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终身! 班主任优秀论文:探讨如何做一名优秀的高职班主任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积累,针对当前高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对班主任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工作策略。 【关键词】高职;班主任;策略 高职院校的班主任是高职学生教育工作最基础、最直接的实施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托,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导向标,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成效,也对每个学生的在校生活甚至一生都会产生影响。而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学生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的教育工作也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作为高职院校的班主任,不仅要承担日常的教学任务,还要肩负起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要想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现状,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有效的开展。 1 高职学生的特点 1.1 思想上 现代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加上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和超前消费的享乐主义。同时能力与智慧也尚未成熟,这一切造成了目前许多学生普遍缺乏求知欲,缺乏内在动力,缺乏自觉与自律,缺乏理性的思维能力,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不愿从基础做起,喜欢坐享其成。 1.2 学习上 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对未来的学习缺少一定的规划,学习的主动性极差。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是因种种原因没有考上普通高校的考生,文化基础较差,厌学情绪较重,他们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就读的职业院校缺乏一定的认可度和信任感;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进入普通高校而情绪波动较大,对自己缺乏自信心,自我管理能力差。加上他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甚至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心理。具体表现在:在进入院校之初产生的茫然无所适从的心理;在了解之后产生的麻木不仁的心理,导致最终失去奋斗目标。 1.3 生活上 父母亲人的过分溺爱使他们怕吃苦、怕受累,在适应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判断能力和自主性方面显得尤为薄弱。 上述特点都对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 班主任的工作策略 2.1 以身作则,垂范身教 古人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居于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本身对班级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头作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严于律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为人师表,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当然,这种言传身教,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它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需要班主任结合实际情况,持之以恒的做下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另外,班主任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在专业知识过硬的情况下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威信,说话才能有力度,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这里所说的威信不是不近人情、不苟言笑,是要教师在自身实力过硬的前提条件下选择适当的方式与学生交流。 2.2 公平、公正、公开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必须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培养师生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自身的威信也赋予了其话语的权威性,很多时候,学生相当在意老师在公开环境下对自己的评价。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一视同仁,理性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2.3 选择得力助手,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班委成员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力量,好的班委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并不了解的时候,不宜组建班委会。如果非要在这个时期进行甄选的话,建议让学生自告奋勇的进行竞选,增进大家之间的了解,也是展示他们自身的一个机会。然后以临时负责人的名义协助班主任进行工作。当过一段时间,大家相互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在进行正式班干部的甄选,如果之前的临时负责人工作做得好,又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和爱戴的话,可以成为正式班干部。也可以在学生自荐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投票表决。把有一定能力同时又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选拔出来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这样工作起来也有积极性。由于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班主任一定要重视对班干部的培养。不仅要培养班干部的责任感,还要培养他们关心班集体,帮助每一个学生的良好品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例如,班主任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一些优秀学生干部,以座谈会的形式,介绍经验。当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也可以向高年级的学生请教,使班级工作量好有序的开展。 2.4 学会与学生沟通 作为高职院校的班主任,经常要处理很多与学生有关的事务,这就要求班主任学会与学生沟通,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全神贯注的听学生讲话。如果教师嘴上说在听,其实内心心不在焉,如一边听一边写备课笔记等,会让学生认为你根本就没在听,甚至产生不愿意与你交流的想法。其实如果老师能够真正的倾听学生的叙述,学生还是比较容易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的。其次,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调整语速,音量适中。语速过快,会让学生觉得你不耐烦,赶时间;语速过慢,学生会觉得你漫不经心。而音量过高,学生会误会你在生气,在宣泄不满情绪;音量过低,学生又会听不清楚你讲话的内容。因此,班主任应该根据不用的学生、不同的场合,调整自己的语调和语速。 2.5 创设亲情化的教育环境 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班级就是一个“小家”。班主任要让每位成员都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每个学生都把班级当作一个大家庭。当某个同学生病的时候,其他人能够无微不至的关心他,让他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当有同学生日时,送上一份生日的祝福。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让同学们对班集体的依赖和信任感逐渐增加,最后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班级责任感随之形成。 2.6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很多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非常模糊的,因为在以前的教育阶段,学生自然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规划,那大学以后呢?很多同学并不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呢?学生感到迷茫。这时候班主任应该给予学生帮助,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水平、知识基础,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决策能力、个人优势、社交能力和家庭情况等,再根据这些综合情况确定自己在校的短期目标和毕业后的长期目标,从而制定出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班级体,离不开一个好的班主任。只要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清楚,教育方法得当,对班级的管理思路正确,就一定能够做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优秀论文:如何做好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摘要】班主任必须在学生面前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且要在班级内设立良好的班风、班训,在日常的工作中合理地处理好每一件事,正确对待每一名学生,特别是班级内的问题学生,用爱和真情去换取每一名学生的心,还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各项安全事宜,并且要经常做自我反思。 【关键词】班主任 模范带头 真情 班主任是学校当中最小的职务,但也是学校当中最重要的角色,因为班级是学校当中最基层的单位,而在这最基层的单位中,只有班主任在其中担任着多重的角色,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心目当中最为敬佩的人。一个班主任优秀起来了,起到的连锁反应是十分巨大的,一个班主任的背后承载着无数人的一生啊!所以说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是十分重要的。 一、班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班主任我觉得最起码要起到模范的带头作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深刻的铭记在学生的心中,所以作为班主任,在学生面前一定要高风亮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要扮演多种角色,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比如说:学校规定学生每天7:30、12:50到教室上课,我觉得作为班主任应做到比学生来得更早。又如:学校规定学生不许佩带任何首饰,作为班主任也应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去做。 二、班风建设 作为一个班级,良好的班风会引导和控制学生去向好的方面发展,他对每一名同学都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指引力。每个班级的班风好了,整个学校的校风也就好了,学生所呆的环境也就好了,这样也就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发展。 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检查制度是班风建设的基础,毕竟班主任老师在学生身边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班主任不在学生身边,也没有人去管理整个班级,学生便无所适从。但如果实行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制度,那么整个班级就不一样了,班主任在或者是不在,整个班级都不会出什么乱子,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管理思想,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管理的抵触甚至对抗的情绪,减少很多的麻烦,更甚至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让学生感受到每次犯错误都会给班级抹黑的境界,让学生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都会考虑,如果我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学生犯错的少了,为班级争光的多了,整个班级也就充满了正能量。 三、合理地处理好班级的每一件事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也起到促进作用。而在班级里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多的时候都需要班主任老师去辩证的理解和分析,可谓班主任工作实在是不能小看啊!班级里有50多名学生,每天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所以在位班主任必须要正确地去处理好这些事情。首先处理问题要讲究方法,自己面对的都是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毕竟不是成年人,所以在处理他们存在的问题的时候要讲究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正确的方法会使事件向着好的方面发展,而方法不对就对孩子影响很大。其次处理问题一定要及时,学生都是带着美好愿望走进校门的,但时间久了,就会有少数学生放松了警惕和自觉性。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细心地观察每一名学生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尽量帮助他们度过迷惑期。如果发现学生有什么不良的思想和苗头、作为班主任要第一时间和他们去谈心,了解情况,并与家长沟通,以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防微杜渐,消除隐患。 四、正确面对班级中的问题学生 实践表明在我们学校当中的每一个班里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学校大部分的老师也是怀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有时也会讽刺挖苦,更甚至于体罚和变相体罚。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是十分不好的。我感觉对于问题学生就要针对每名同学去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对有的学生也可以采取真诚相待、以爱感化的方式。问题学生也是孩子,也是父母眼中的宝贝,问题学生身上也有闪光点,所以做为班主任我们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实时进行激励。让这些学生也充满希望,扬起学习和生活的船帆。 五、真诚地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必须要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之上,教育的结果有时会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教育结果的好坏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好的师生关系会伴随着好的教育结果,反之则不然。热爱学生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也要做到三不,即:不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心罚学生,做到严爱结合。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小见解,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光荣而复杂的工作,教育学生是全社会一项重要的工程,我们必须去不断的探索,去大胆的创新,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班主任优秀论文:也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摘要】中职学生由于对学习兴趣不大,学生基础普遍较差。针对现在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现在中职班级管理是中职教育的重心之一。 【关键词】班级管理 鼓励 信任 班主任虽然不好当,且班主任工作不好做,但是一但拥有"班主任"这个称号,肩上的责任是重大的。就必须扮演好班主任这一平凡而又必不可少的角色。本文结合笔者的亲身经历总结工作心得,阐述如何当好班主任这个角色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以“亲”为主,以“勤”为辅 “亲”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一个好的班主任,他不会动辄发怒,而会耐心地给予教育和引导;当学生有异常表现或行为时,他能观察入微,及时地与学生谈心并帮助解决问题;当学生遭受挫折时,他能“扶”起学生,鼓励其树立坚定的意志和信心。学生只有得到班主任的爱,才会向班主任倾吐自己的真情,特别是我们的中职生,他们最容易产生自卑感,班主任若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更多的信任和更多的爱,必然会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火花。 “勤”即工作要勤恳。班主任要带好几十个学生,就必须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主要应做到勤观察、勤动脑、勤动手、勤家访、勤谈心。勤观察指的是不论上课或下课,注意观察学生细微的变化,掌握他们思想的动向,以便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防范于未然。勤动脑指的是学生出现的问题千变万化,你得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同学关系,家庭状况或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因素,找出一个适合于这个学生的方法,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使他不至于在学习和思想上掉队。勤动手指的是学生在具体工作中,不会或做得不好的时候,老师要亲自手把手的教学生,帮助他们干好每一项工作,让他们从不会到会。勤家访指的是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可以通过电话或亲自到学生家里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这要花去老师很多时间,但却能防止学生出现意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勤谈心指的是平时多与学生交流,把学生当朋友,推心置腹地与学生谈话,谈谈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最后还要勤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以适应新形式的需要。 二、多一分信任,少一些造作 班主任对学生真诚的态度,要求在评价自己和评价学生时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尤其是在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时,班主任要放下架子,心平气和,以朋友的身份或同伴的关系,以诚相待,真心实意地爱护和关心他们;要时刻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地改正缺点,而不是吹毛求疵的泄愤整人,不是主人对仆人的训斥和责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间交流情感,沟通思想,使学生自尊自爱,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自己有错时,不必强撑“教师神圣”的精神拐杖,要敢于卸下“面纱”,敢于承认错误,敢于对学生说“对不起”,从而让学生感到班主任可亲、可敬、可信,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说出真话,表达真情。 三、班主任应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相关学科修养 优秀班主任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精通和知新。一方面是对已掌握的知识达到滥熟于心的程度;另一方面是不断获取新知。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要能在教育教学中,不仅是传授这些知识,而且要运用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心中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像一个永不疲倦的探险家,对未知充满渴望。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班主任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们做班主任的,往往会对班级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关照、呵护有加,而对于那些“问题”学生歧视、冷落甚至放弃,对于大多数中间状态的学生忽视、淡漠。我们往往对于那些成绩差,给班级的平均分拉分的学生,特别苛刻,老是看他们不顺眼,有了错误就狠狠地批评他们,尽管他们有时就自身来说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们自身的进步,而是把他们与好同学相比,感觉差距很大,于是总是对他们不满,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完全在我们的批评中消失殆尽,从而成为了所谓的差生。其实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很多优点,我们应该从心底里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哪怕一点一滴,都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他们就会树立起自信心,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相当关键。用这种办法,时间一长,班级的气氛会更加融洽,学生之间会更加宽容,学习起来更有干劲和乐趣。作为班主任,学生会更加喜爱你,从而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班主任是优良班风的培养者 班风是指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它是经过长期、细致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在全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是学生思想、道德、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方面的精神思想的综合反映。班风的好坏对班级的建设、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优秀的班风能给学生带来有利于学习、有利于生活的环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班级正气上升;不好的班风会使他们受到不健康风气的熏染而消极不思进取,使整个集体涣散。由此可见,班风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推动着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但优秀的班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经过班主任的精心培养和全体学生及相关老师的努力。优秀的班风才可能形成。要培养班风,首先要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它是一个班级的努力方向,班主任要把全班学生的心凝聚起来,靠的就是目标,经常开展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以荣誉感,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坚信“世无朽木不可雕”,只有用真心、真爱、真情倾注于学生,不断探索和改进管理方式方法,才能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班主任优秀论文:浅谈中职青年教师如何成为优秀班主任 摘 要: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作为青年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担负起班主任的职责。加快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中一项紧迫的任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作为青年教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关键词:青年教师;中职教育;班主任 一、中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学生有许多共同点,我主要将他们分为四类:一类是学生的家庭困难;一类学生父母离异;一类父母自外打工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一类是家庭富裕管教缺失的问题少年。他们学习成绩往往处在中下游,甚至有些学生未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性格方面比较消极、叛逆、厌学、自暴自弃。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中职班主任不仅要在学习上进行教育示范,在思想上更要耐心进行规范引导,使他们对于学习能够重燃兴趣,对于前途能够重拾信心。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帮助他们在职业中学这个新的起点上重新站起来,树立学习自信心,树立更新的人生目标。 对于带领这样的学生重回人生正轨,无疑是一件比担任初高中班主任更加困难的事情,所以更需要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的耐心引导、悉心呵护、爱心奉献。 二、作为青年班主任,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青年教师有些也不过是刚结束学生生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实践经验几乎为零,还有的甚至刚成家,刚刚为人夫、妻,为人父、母,家庭负担也比较重,所以对于担任班主任可能比其他人需要付出更多,家庭事业兼顾,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有的时候为了当好这个班主任,带好这个班级,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庭。但是他们有一个先天的优势,正因为是刚从学校毕业没多久,可能更能体会当学生的心情,所以对于学生的心理他们可能更能了解,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更能和他们成为朋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了对于自己学生的了解,他们更能走入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世界,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更加有效而合理的解决他们的难题。 三、作为青年班主任,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 作为中职班主任,首先要以身作则,从思想上要端正态度。不能因为带领的是一群问题学生就可以无所谓,得过且过。中职学生大多处于社会的认知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心理上容易波动,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认识生活过程中,容易固执己见,陷入偏激,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处处留心观察学生心理变化,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帮学生解决消极负面、厌学早恋等思想上的问题。 四、作为青年班主任,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威信 作为班主任,面对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当代中学生,要想管理好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青年教师必须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必须在学生面前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权威。这样,学生自然会对你肃然起敬,把你当成知心朋友,当成可敬可信的师长,愿意接受你的帮助与教诲。 作为班主任,要一碗水端平,孩子们的心灵都是很脆弱的,每个人在家都会被当做宝贝一样被父母宠着包容着,可是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太多,班主任往往会有照顾不到的情况,所以对于公平、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往往就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努力,心思细腻,直觉敏感,能够察觉每个学生的变化,及时的给予爱和帮助,让他们都有被关心、重视、被爱包围的感觉,那么慢慢的他们的心态就会有所改变,慢慢的就会对人生变得积极起来。 当然,有的时候对于一些特别不听话的学生也需要拿出班主任的威严,而不是一味的纵容、忍让。有些学生连父母都管不了,久而久之,就变得无所畏惧,有恃无恐,也给其他学生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所以针对这样的学生一定要重视起来,要制定一套学生认可的班级管理制度,按照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量化管理,该奖则奖,该罚则罚,奖罚分明。班级管理工作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课间操等各方面的情况要做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当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到位的时候,班主任要及时地提示、教育、引导,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但在教育、引导的同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促膝谈心,以平等的朋友关系对待他们,用诚恳的话语打动他们,用真挚的情感感化他们。 五、作为青年教师,要发挥班级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好班级需要做到"管放结合",仅仅依靠班主任一人是不够的,需要充分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在开学时就要选取合适的班级候选人,通过考察选出热心为同学服务、德才兼备、学生拥护的干部。再对其加强培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改掉他们身上的缺点,弥补不足,大胆启用,培养积极分子,积极分子越多,班级越稳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家”。 人是社会动物,离开了群体,我们是生存不了的,所以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会促使班级进步,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例如运动会、课间操比赛、大型文艺汇演等等,让每一个同学积极参与,为每一名同学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在针对不同学生发掘每个人个性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合作共事,这样才能将每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将一个集体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取得集体和个人的双赢。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贯穿教师教育工作的全部。老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包含着“爱”的灵魂和内容,只有高尚纯洁的师爱,才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亲其师,方可信其道,继而乐其道,进而行其导。 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老师,我不断地钻研进取,作为一名班主任,也是一样,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懈努力,不悔付出。希望用爱和真诚来唤醒学生的灵魂,用尊重和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用努力和付出带动学生一起开拓进取,走向成功。 班主任优秀论文:也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摘要】初中阶段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班主任在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的管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才能有效的培养班级学生健康向上的风貌和良好的班风,才能为社会孕育出合格人才。 【关键词】班级管理 情感 班风 初中班主任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学生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不仅工作很辛苦,很繁琐,而且责任重大,工作难度也很大,这就存在了很多的问题。由于社会和历史以及现阶段的经济文化水平等原因,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和有效的开展。总结当前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浅谈一点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看法与建议。 一、班主任一定要注重情感教育艺术 情感是人心中最柔软和脆弱的地方。如果可以借助感情来推动教学,那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感情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实施情感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情感暗示开始。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给予学生一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感觉,在这种情感环境中,学生才会愿意主动接近你,尊重你,认同你的言行和相关制度。其次,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班主任一定要深入的对学生进行了解,不仅学习上成为他们的导师,更从生活中成为他们的朋友,给予他们帮助,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自觉自愿的听从老师的引导和安排。再者,班主任要尽量参加班级的日常活动,多与学生在一起交流和沟通,对学生批评要适时适当,对好的方面一定要加以赞赏和鼓励。总而言之,情感教育是一门艺术,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和使用情感,在平时的工作管理中经常去总结与提升,通过情感教育推动教学工作进程,全面促进班级学生向良性方向发展。 二、班主任一定要积极培养班干部,形成良好班风 在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不断改革中,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培养班级干部,只有形成良好的班风,才能不断的推进教育改革,我们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观察和分析,通过自荐,竞选演讲,师生投票,观察等方法,最终发展并挑选了一些团结同学、关心集体、作风正派、开创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当班干部选定后,我便加强培养,既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又根据实际加强指导,做好他们的后盾。当然我对班干部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做老师的得力助手。经过不断的培养和努力,终于提高了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让他们分工协作,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逐渐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优良班风。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团结协作能力 初中学生有了自身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为人处世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他们在做事的时候一般比较理论化、理想化和偏激化,所以这些比较抽象的想法,班主任必须做好引导工作。与初中学生交流,教育他们,开展理论教育其效果不佳,因为比较空洞抽象,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的效果,所以在团队精神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无效的教育方式。同时,作为班主任,我们也必须清晰的看到,初中学生他们看中事实,看中亲身经历,这也就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明确的教育途径,那就是开展实践活动来增强他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比如在学校举行的一些比赛中,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对于一些体育比赛,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社团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有效途径,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发明创造类社团,社团活动就要很多学生之间的写作与合作,也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塑造人格魅力是班主任这一特殊工作的内在要求 班主任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儿,他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做人的引路人,对学生的塑造和教育意义是巨大的。班主任的价值观教育方式多种多样,通过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相关的价值观概念,使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班主任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要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自己首先必须做到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必须做到严于律己,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班主任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才能使学生信服自己, 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以班主任教师为榜样完善自己的人格。实践更证明了班主任教师的人格魅力比任何言教和规章制度的作用都大。因此,班主任教师具备人格魅力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在要求。 五、注重环境的影响,优化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环境 今天,报纸新闻上经常会看见“天价择校费”之类的新闻,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因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去硬件和软件情况都好的学校,这里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包括:学校设备、休息条件、学校环境、教师素质、安全系数等等。家长认为,去了这样的好学校,自己的孩子就比其他在普通学校的孩子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实现孩子的快乐成长好成才。而我要说的注重环境的影响,优化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环境,不仅仅是学校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我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他每天要生活在这个家庭之中,具有启蒙的作用。其次,学校环境的重要性。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去好的学校,学校好说明学习氛围好,学校风气好,教师的教育水平好。其实,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共同担负着优化学生价值观教育环境的重担,不要想把责任推给任何一方。 总之,管理是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班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等各方面习惯的养成。因此作为中职班主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寻找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工作中做到不断总结提升,帮助自己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学有所成,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
中小学德育论文:中小学优化德育教育 [摘要]德育途径是德育取得良好实效的重要保障,面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着教学途径主渠道不畅通,活动途径走过场,班主任工作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明确各项活动的育人目的,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方能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4.构建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实践舞台三维一体的德育影响网络 “目前亟待建立的是一种网络全社会的大德育意识。只有全社会建立起了较为充分的对于学校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的自觉,我们所追求的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优化才可能走向现实。学校道德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既是学校、教师的任务,也应是全社会的当然使命。”必须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健康成长中的角色、地位与作用,“超越专门德育教材的知识,开发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整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力量,强化学生校内外德育生活的实践”。构建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实践舞台的三维一体的德育影响网络,让学生无论在“小环境”中还是在“大气候”中都能听到真话,得到真诚,悟到真理,学到规范,形成学生有形、持久的良好道德表现。 中小学德育论文:中小学德育历史趋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20年,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发展的20年。本文试从分析德育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角度,以德育科学化和规范化问题为中心,追溯德育改革的轨迹,探索德育改革的主要线索和实践走向,以求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中小学德育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总体上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这是一个拨乱反正,强调又红又专的时期,主要解决的是德育正位问题 这一阶段,在刹住十年教育动乱、恢复和建立良好教育秩序、狠抓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强调了学校德育,既要重视德育的政治性,又要重视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业务工作之中,做到又红又专;重申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强了学校德育的宏观管理。这一时期最重大的教育事件是恢复高考,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化推荐升学制度,学校德育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开始从泛化的政治束缚中解脱出来。但是,这一阶段仍普遍存在着德育方式单纯灌输、德育内容成人化等问题。 (二)第二阶段:1986年到1992年。这是一个建立制度、探索规范的时期 这一时期国内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学校德育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严重冲击:一方面,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摇动了学校德育的管理、削弱了德育队伍的力量;另一方面,西方侵入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摇撼着我国传统的信念和价值观。社会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教育界的直接反映就是抓智育硬、抓德育软。宏观和微观背景条件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不到位”的问题。“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重智轻德、应试教育等问题日益严重,形成了学校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倾向,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薄弱环节。不少学校处于矛盾彷徨之中,建立制度,制定规范,保证德育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大量德育序列化实验开展起来。1988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首次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内容和管理提出了明确的系统的要求,结束了建国四十年学校德育无纲少范、简单服从社会成人运动的局面。这几个文件对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改革,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进入了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时期 这一时期,党中央根据新形势又进一步制定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学校德育的社会背景和内在要求基本清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强烈需求、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迫切愿望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使学校德育在改革开放十几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了从宏观背景到教育管理直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的系统探索,并取得了很多可贵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这些方方面面的经验正在互相磨合、交互融合,逐步形成学校德育的学科理论、管理规范和教育内容、方法的体系。 这一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德育内容不系统不科学,随意性的问题,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德育活动缺乏计划性等问题,以及“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大学讲行为规范”的德育现象,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进而通过研究提出了德育的层次性、针对性、系统性、计划性、科学性等一系列对策和实践措施。 二、中小学德育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总体看,学生思想道德面貌的主流始终是好的,也可以说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好的行业,学校是全社会系统中德育工作做得最好的部门。但是,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格局尚未真正建立,建立起较完善的现代中小学德育体系尚需时日。 (一)关于对德育的认识与管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但存在着社会、家庭与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现象。 近十年来,不少学校和地方党政部门都意识到学校德育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并且进行了社区、家庭与学校齐抓共管的大量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对市场经济、社会的不可控因素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综合治理的机制和规范。人们对社会和家庭影响因素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增强的趋势还没有充分估计,因而导致了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或配合不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得还比较牢固,但学校德育建设对教学工作的目的性和动力意义,还未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有些学校还错误地认为教学工作上去了,分数成绩上去了,学校的德育就无可指责。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并无多少异议,但如何统一全社会对于学校德育的认识,却是国家和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从学校内部的管理看,大部分学校对德育工作抓得较紧,强调德育的计划,保证德育的活动时间,明确方方面面的责任等等。这些措施对守住德育阵地、顶住逆流冲击、防止学校“污染”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学校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德育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以校长挂帅、班主任为骨干、课任老师全员参与、党团组织积极配合的德育工作系统还不健全,党支部、团队、工会、政教处、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班级德育工作的相互关系尚未形成有效的规范和常规。大多数学校的所谓德育人人有责,实际上是班主任对方方面面负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如何把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需要深入地研究。 (二)关于德育的内容与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德育的范畴看,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都成为学校德育涉及的领域;从具体内容看,传统美德教育、国情教育、“五爱”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30多项内容都进入了学校德育。丰富的德育内容为我国学校德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目前,如何整合极为广泛的内容,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内容丰富的同时是方法的多样灵活,**性、实践性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大量涌现,已经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但是,长期以来德育工作过分强调思想改造,片面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通过“循循善诱”去激发学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经常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学生道德发展的自我需要和内在机制对立起来。因而大多数校长和教师仍然长于“管”和“灌”,而短于“放”与“导”。所以,如何把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系统化、常规化,使广大教师习以为常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三)关于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总体上讲,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是我国中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特点。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经济体制发生质变的过程中,中小学生有了更多耳濡目染的机会,也有更多的接受不可控强烈刺激的可能。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他们政治上关心国家大事,但对了解和参加政治活动缺乏热情;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有强烈的独立自主需要,却对学校的马列主义世界观教育有逆反心理,苛求社会和他人为其提供更多的条件,却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生理的成熟、能力的发展先于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的成熟,却盲目自信,认识事物只会横向比较,不会纵向分析,处理事情则自律少,规范差。这些矛盾使相当数量的(20%左右)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莫名其妙的烦躁、波动、消沉、狂热等现象经常发生。“双重效应”背景下“学坏容易,学好难”导致了中小学生的一些普遍性弱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较差,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足,缺少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正义感等等,这些缺陷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 三、德育改革发展趋势 近年来,围绕构建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新体系,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认同,成为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德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1.德育组织形式社会化。前几年,我们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之所以未尽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互为环境的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协调不够,缺乏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工作经验,未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近年来的德育研究与实践告诉人们,要取得中小学德育的最佳效果,光凭学校单方面德育管理是不行的,必须实行社会全方位综合治理。各行各业,校内校外,家庭、政府都要负责,齐抓共管,一起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不少学校都在尝试这条途径。上海市政府与社会积极配合,通过成立学校德育社区教育委员会,划片治理,包校到区,明确社区教育的职责、任务、目标、分工等问题,并逐级落实的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烟台市芝罘区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构建“一主两翼”的社区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社会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德育为中心开展共建、共管、共育活动,优化了德育的外部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学校德育效果。这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社区教育格局,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并付诸于实践。然而,在总体上,我国大面积的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网络尚未形成,党政、工青妇、文化宣传等有关担负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职责的部门齐抓共管的德育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2.学校内部德育管理由党支部为核心、团队组织活动为主发展到校长负责、团队配合,以班主任为骨干,课任教师全员参与,班级活动为主。以往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主要依靠党团组织全面管理。多年的德育实践证明,此种把社会模式直接移进中小学的做法不太符合学校工作特点和中小学生发展规律,效果不太理想。近年来,校长负责制已逐步成为中小学管理的主要制度。学校德育不论是党团为主管理还是校长负责管理,都要依靠班主任和教师落实到班级。因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者和主体,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时间和空间比学校的其他任何部门和人员都长,在时空上具有同一性和互溶性,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最了解、最清楚,因而做工作最具有及时性、针对性,也最具有号召力和说服力。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和教学过程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德育的主阵地。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党、团配合的制度更为合理。天津一中以班主任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和烟台市莱阳一中的班级教导会的经验说明,校长负责、班主任为骨干、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应是中小学德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发展趋势 中小学德育目标从过去单一的高要求开始走向分阶段分层次实施的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建国后,伴随着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改造运动,学校德育高度政治化和成人化,德育目标不视年级高低、年龄大小,从幼儿、小学到中学、大学都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都要求做到政治挂帅,大公无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朴实要求,1988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实事求是地确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个通知,明确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本要求,以造就共产主义接班人为更高要求。同年,国家教委制定下发了《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了小学德育目标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中学德育目标要把学生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近十年来,不少地区和学校根据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思想,制定了学段、学年乃至学期的具体德育目标,形成了目标系列和相应的德育评估标准。 (三)实施德育内容的发展趋势 德育内容课程化,是学校实施德育内容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内容逐步实现全面、系统、具体。学校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不同的特点,它必须充分考虑教育的社会性和现实性,有效的教育内容必须与社会的、区域的乃至学校的具体背景相联系。这很容易造成学校德育宽泛、无序。各个学校通常都能够从实际出发,联系具体实际,进行大量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大都对提高学生德育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而言,其全面性、系统性、必要性从量和质上缺乏教育的规定性,必然造成德育的盲目性。克服盲目性、明晰规定性的基本途径,就是德育课程化,使德育的目标内容、计划和方法成为广大教师自觉操作的规范。世界上不少国家都以课程方式明确规定了德育的训练项目、时间和程序,这种课程与学科课程从规定上和实施上的不同特点在于,有共同的明确目标和相对统一的教育要求,但在内容和方法上有相对的选择性。目前,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课程化也正是这种趋向。 (四)德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从重视理论灌输、说理教育发展到强调养成和实践。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德育存在着重共性轻个性,重他律轻自律,重外显轻内化,重灌输轻养成,重理论轻实践,片面强调限制、防范和改造,忽视引导、熏陶、塑造的倾向,造成了目标结构的片面性和不合理,导致了德育功能的不完整。前几年,学校德育过分突出政治功能,甚至以政治功能代替德育的认知功能、情感功能和审美功能,排斥德育促进和完善人自身发展的功能,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校德育阵地大大缩小,严重影响了德育效果。德育实践告诉人们,道德素质教育只有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及其对道德的认识能力水平,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和思想道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增强德育实际效果。近年来,人们在科学育人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德育规律,对德育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成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注重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强化养成,在养成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注重了使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参加劳动,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思考、认识、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规范自己的行为。重视实践、强调养成已成为德育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向。 (五)德育途径的发展趋势 首先,几乎所有学校都把教学工作作为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注重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广大教学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直接或间接地、有形或无形地涉及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生每天有6—8小时直接与教学相联系,如果在学科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从学科教师、班主任的比例看,占教职员工3/4以上,如果教师的学科教学放弃德育,那么加强德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研究学科教学的教育性,探索学科德育功能的理论、途径和方式。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建立社会性的德育基地,是完成学校德育任务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径。1990年,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明确要求,“各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格要求,重视活动实效,真正使学生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接触实际,接触工农,认识社会,了解乡情国情,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表现,应作为操行评定的一项重要依据。”与抓好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是建立社会性的教育基地,目前,学校与企业、街道、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和名胜古迹等建立牢固的联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德育活动,已经成为加强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 中小学德育论文:中小学德育现代化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小学德育变革的关键时期。如今,学校德育已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并从社会政治运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断地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总结研究这20年来中小学德育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对于加快和深化德育改革,使德育更好地承担时代赋于自身的历史使命,将是十分有益的。 一、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成绩和实践特色 (一)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成绩 1.增强德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德育大纲是德育规范化的具体体现,但长期以来,对德育大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由于德育和社会政治运动联系过于紧密,致使人们认为德育只是随政治形势变化而变化的一种宣传工具,无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可言。故在中小学中,语、数、英等各科都有教学大纲,唯德育无大纲,无要求、无检查、无考核。改革开放以后,德育大纲对于德育实践的指导意义得到了真正的重视,几十年德育无大纲的局面开始扭转。1983年,《我国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大纲的研究》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六五”重点课题,由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三所院校共同承担这项研究任务。这项研究成果,为教育部后来制订中小学德育大纲提供了依据。在广泛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国家教委于1988年8月10日和8月20日分别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试行)、《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经过几年的试行,国家教委于1993年3月和1995年2月正式颁发《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从此中小学德育走上了依纲管理、依纲育人、依纲考评的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2.加强政治课改革,不断完善德育教材。政治课(小学称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主渠道,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与教材设置的科学性关系很大。为此,1982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5月,国家教委颁发了重新修订后的六年制的《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允许各地根据大纲要求,实行“一纲多本,委托编写,审查通过,自由选用”的原则。与此同时,中学政治课改革也有所动作,1985年确定中学政治课为思想政治课,其课程设置依年级顺序为《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科学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教材中强调注重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原则。与小学相同,也实行一纲多本。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分别规定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指出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其中初一年级的课程内容是心理品质教育。新编的课程内容,较传统的教材单凭政治知识进行选编教材范围较大,内容较充实,编排较科学合理,标志着政治课教科书编写较以前成熟。政治课改革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要使这门课程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3.创设多样化的德育方法。现代德育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而传统的德育往往凭借“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生硬的方法实施强制性的灌输,极大妨碍学生自觉自愿精神的形成,所以,创新德育方法势必成为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德育方法创新主要表现为突破以往课堂坐而论道的局限,扩大德育的空间和影响。一是利用各种媒体与现代传播工具,对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德育的覆盖面、渗透力。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活动更具有吸引力,达到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通过校风建设和校园建设,发挥“无形教育”的熏陶作用。在具体的德育方法改革上,针对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如采用“陶冶”、“示范”、“暗示”等方法,另外还注意借鉴国外学校德育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角色扮演”、“价值澄清”、“倾听”、“体验”等方法运用到德育中来。这些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故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 4.逐步形成实施德育的测评、量化考核。传统德育对学生品德的考评一般都根据经验,采用定性方式,往往带着较强的主观性。“红不红,朦朦胧胧”,这句使用了几十年的老话,即是强调个体德育的难测,也反映了当时德育考评的笼统和模糊。品德到底能不能量化?如何量化?解决好这一问题,对落实和实施德育大纲,加强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实效,克服德育评价的笼统性、模糊性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近十几年来,经过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的艰辛的探索,目前对德育评测的必要性、现实性、可行性及其方法原则方面达到某种共识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学生品德的考评方面,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设计出考评的途径与方式。德育测评的产生无疑会推动德育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进展。但由于品德具有明显的变动性、主动性和隐蔽性,所以测评如何较准确地反映个体品德的全面性、深刻性,比如说,如何反映个体外部行为和内在意识的一致性、如何反映个体知、情、意、行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如何反映个体思想意识的深度等,这些都是德育测评所要努力的方向。 (二)中小学德育实践的主要特点 1.突出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新时期的德育,比较重视基础道德建设。80年代富有成效的“五讲”“四美”的文明礼貌教育,对青少年一代“讲文明,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此后,文明礼貌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作为德育中富有成效的教育而被坚持下来。 2.引进心理辅导,拓宽德育内容。新时期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造成青少年因适应不良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个新问题的出现,促使德育改变过去“包打天下”的做法,不断引进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如养成正确的自我观,培养积极的情感,恰当地表现自我,协调人际关系,维护心理平衡等等。而建立和谐民主的谈话气氛、倾听、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辅导方法也经常被运用。 3.强化德育管理。这也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一大特色。眼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制订了德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如德育岗位责任制,各种德育会议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各种常规,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评估方案、学生的思想品德奖励条例等等。加强德育管理,有利于保证德育正确的方向,对贯彻中小学德育大纲,对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各种消极影响侵害有着重要意义。 4.重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随着社会影响的复杂多样、价值观的多元,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完成培养青少年的任务变得日益困难,强调发挥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功能,创造良好的教育大环境的呼声日高。现在不少学校采取各种形式举办“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讲座”等,另外也要求家长和社区的人们参与教育,同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利用社区优势进行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藉此加强学校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和合作。 二、新时期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这一时期,中小学德育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毕竟处于社会转型期,旧的价值体系解体,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使得德育举步维艰,效果不佳。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如下几方面。 1.德育的地位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随时都要为升学让路,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德育经费不到位等。二是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德育没有吸引力。如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它不仅传授一定的道德政治知识,更须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但许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只为考试死记一些条文而思想上却无所触动。社会上功利主义的高扬造成德性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削减了德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而德育远离学生的切身利益,没有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2.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无疑,学校德育理应作出回应。然而,由于德育和生活社会缺乏建立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 3.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德育工作明显的不足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通过校、级、班、组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这张无形的网中,不出乱子即可。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期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4.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新时期德育的形式主义主要体现为德育量化的滥用,目前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做好事加分,做错事减分,年终把每个学生的各项表现的分数相加,排等级,便是一年德育的结果。至于在这些“加减分”的背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以及平时如何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的教师就考虑得很少,甚至不考虑。学校德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的流行,使学生的道德内化严重受阻,往往为追求表扬或为增加“品德分”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容易导致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的养成,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德育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传媒的不良影响,社会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盛行,无疑会影响着学校德育对人才的精雕细刻,而学校追求升学率的态势也限制了德育作用的发挥。此外,德育忽视自身的“本职”工作也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从德育总体发展情况看,这些不足是前进中的问题,在今日的现实条件下,有些局限也是难以避免的。 面向21世纪,中小学德育任重道远,如何处理社会价值多元化与学校德育一元化的冲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德育内容滞后的矛盾,大众传媒的丰富多彩与德育方法相对呆板的反差,这将是新时期德育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 中小学德育论文:小学德育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面临及建议 一、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面临的问题 最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由于没有意识到或漠视道德价值观念,而在不断地伤害自己或他人,这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非常严重而且很急迫的问题。美国进行传统品格教育的机构,包括学校、社区、家庭和宗教组织在向青少年传授核心价值观念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 道德危机使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变得非常脆弱和不稳定。这此危机包括家庭破裂、贫困、种族不平等、隔离、愤世疾俗、新闻媒介中暴力与性的泛滥、实行主义以及贪婪等等。在美国,人们常常对个人权利比较关注,而不注意个人对家庭、社区以及国家应当承担的固有的义务和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尽管道德危机影响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对于青少年却更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对于美国儿童来讲,应该成为其保护者和道德支柱的家庭本身就处于放任堕落之中,他们从来就没有一个应有的家庭,他们的邻里是一个充满恐怖的场所,街道是一个充斥暴力之地”。 美国儿童保护基金组织在1996年12月发表的年度报告中指出,美国现有近100万儿童无人照管甚至饱受凌辱和虐待,约50万儿童没有亲生父母照顾,而是被人领养,近1/7的儿童缺乏健康保险。近年来,由于家庭生活、教育和社会中存在的种族差别、贫富差别等方面的问题引起青少年吸毒、犯罪现象已经达到创记录水平。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项报告说,1995年美国青少年因犯罪而被捕的人数猛增到14.7万多人,比1990年增加一倍以上。冷漠、不信任、愤世疾俗和不诚实正在取想主义和乐观主义而成为解释青少年品格的名词。 二、美国公众对品格教育的支持及CEP的成立 品格教育日益得到美国公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尽管多数主要的教育团体反对在课堂上传播有关宗教信条,但同时又认为,传播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公民美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有希望的。最近的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60%的公众认为他们的社区会同意在公立学校进行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教育,90%多的公众支持公立学校向学生传授诚实(97%)、民主(93%)、对不同种族背景的美国人的接受(93%)、爱国主义(91%)、关心朋友和家庭成员(91%)以及道德勇气(91%)的观念、(PhiDeltaKappan、October1993,P.145)。对于让学生培养一种较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感的重要性的看法,来自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对学校领导人态度的综合报告显示,74%的学校领导人认为非常迫切;25%的领导人认为相当重要;只有1%的领导人认为不是很重要。同时还有70%的公众和51%的教师认为对于学校来说,向学生传授伦理道德观念比传授学术知识更重要。 在此情况下,美国的品格教育协作组织(CharactorEducationPartnership简称CEP)于1992年3月成立了,1993年2月联合成为一个广泛的、无党派的、并自称是非盈利的各类组织和个人的联合体。她的主要任务是联络各地的品格教育组织,提供咨询服务,推广各地在品格教育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影响国会和政府。在这一组织的推动下,美国国会已经通过法律,在全国12个州进行品格教育的试点工作。CEP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公民美德和道德品格,以此作为创造一个更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美国社会的一种途径。CEP执行主任约翰·马丁先生说,CEP希望与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合作,努力使品格教育成为公立学校的根本使命。同时也要加大教师岗前培训和职业培训的力度。 尽管CEP的主要着眼点放在青少年身上,但该组织同时认为,影响青少年的这些问题也是对整个美国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更广泛的反映,正如“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一文中所讲的那样,这些问题“很少有哪些问题仅仅是政府有责任解决的问题,也没有一个问题仅仅是学校有义务解决的”。因此,所有的成年人都有责任践行优良品格,共同加强美国的公民和道德基础,从而使今后更多的美国人对实现美国理想充满希望。 CEP认为,品格教育是一项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品格的长期的过程。这些良好品格包括理解、互助、并按照公平、诚实、有同情心、责任感、尊重自己和他人等核心伦理价值观念行事。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里,每个公民不仅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而且作为个人和公民还要对社会承担责任;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有能力维护一个自由、民主的政府体制;良好品格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持续的教学、示范、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形成的;培养儿童的良好品格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所有的社区、学校、宗教组织和青少年服务机构应尽的责任;创造一个文明、互助的学校社区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品格教育是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学校成为更为文明、充满关心的社区。 三、关于品格教育的途径: 根据美国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4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主要场所,12%的被调查者认为品格教育要由学校和其它社区合作共同进行,其余的认为品格教育应由教会和家庭承担。一些学校的品格教育是通过公民课和社会课等课程的学习来进行的,主要强调基本的宪法原则和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其他的学校则是通过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的广泛磋商而形成自己的一套基本的品格教育方法;一些学校是把品格教育渗透到给学生安排的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各个方面,而另一些学校则是从特别安排的伦理课和价值观念课程中接受品格教育训练。一些学校开发了自身的品格教育资源,另一些学校则是利用其它学校和团体已经开发出来的资源。许多学校把提供社区服务作为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感、同情心和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品格教育的基本原则 美国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品格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一些品格教育的基本原则已日益得到学校认可,这就是美国品格教育协作组织提出的,用于学校和其它团体开展品格教育和评价其效果的11条原则: 1、品格教育使核心伦理道德观念成为优良品格的基础。 品格教育坚持一些广为人们所接受的非常重要的核心伦理道德观念,比如,关心、诚实、公平、负责、尊重自己和他人等,以此作为形成优良品格的基础。学校的义务就是理直气壮地公开提倡和坚持这些价值观念;向学校所在社区的全体人员传播这些价值观念;向学校所在社区的全体人员传播这些价值观念;模仿这些价值观念;把这些价值观念作为在校人际关系的基础,等等。 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学校要通过品格教育向学生说明,以上这些核心伦理道德观念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利益,有利于公众利益,有利于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对人们的权力和义务做出解释。学校要向学生说明,这些基本的人类价值观念超越了宗教和文化的差异,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 2、品格必须包括思考、感受和行为。 品格从广义上来讲包括认知、情感、以及道德生活的行为。优良品格是由理解、关心、按照核心伦理道德观念行动几个方面构成。品格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知道“善良的东西”,并据此价值观念行为。 3、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广泛的态度,从而对学校生活的各个阶段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念产生促进作用。 “有意识的”和“积极的”态度是指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品格,而不是简单地等待机会的到来。“广泛的”态度则是指利用学校各方面因素教师的示范作用,纪律约束,学术课程(包括有关、酒精以及性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学习评价,学校环境管理,与父母的关系,等等,作为学生品格培养的机会。 4、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人的社区。 学校本身必须体现优良品格。学校必须朝着美国追求的那种文明、关心和正义社会的方向发展。要帮助学生养成依靠成人和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习惯。这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培养学习的愿望和成为一个善良人的愿望。教室的日常活动同学校环境的其它所有部分一样(如走廊、自助食堂、操场和校车),必须渗透诸如关心和尊重他人、责任感、友善、公平等核心价值观念。 5、学生需要通过表现道德行为来养成自己的品格。 为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学生需要多种多样的机会把责任心和公平等价值观念应用到日常交往和交谈中。要紧扣现实中的各种挑战课堂上如何取得一致?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工?操场上如何减少斗殴现象?学生就会在实践中加深对公平、合作以及尊重等要求的理解。 6、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一门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这门课程要尊重所有的学生,并帮助他们成功。品格教育和在校学习不能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相反,二者必须是一种强有力的相互支持的关系。在一所充满关心的学校里,学生如能感受到被老师和其他同学喜爱和尊重,他们会更加勤奋学习,并取得成功。相应地,如果学生在校取得了成就,他们会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做人的价值。 由于学生在能力、兴趣和需求方面各有不同,所以这门帮助所有学生取得成就的课程必须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属于高精尖。尊重学生的最佳办法莫过于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7、品格教育应当努力去探究学生固有的内在动机的形成过程。 随着学生优良品格的逐步培养,他们的内心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义务感去做一些他们认为在道德判断上属于正确的事情。学校在对待纪律的态度问题上应当努力发展对核心价值观念的固有的义务,尽量少用外部的奖惩手段,因为这些手段会使学生忽视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真正原因。对于违犯规章的学生,要给他们以悔过自新的机会,促进他们对规章的理解,并在未来的行为中自觉遵守这些规章。 同样,在学术课程中,也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 8、学校全体员工必须是有学识的、有道德的公众,人人有责从事品格教育,努力奉行指导学生品格教育的相同的核心价值观念。 这里有三项工作要做: 第一、学校全体员工,包括教师、行政管理人员、顾问、教练、秘书、自助食堂工人、操场辅助人员、公共汽车司机等等,都必须参与有关学生品格教育活动的学习、讨论和实践。所有成人必须在践行核心价值观念方面以身作则,做出表帅,并利用同学生接触的机会对学生的品格产生影响。 第二、约束学生生活的价值观念和各项规则必须同样适用于对学校社区全体人员集体生活的约束。如果学校的员工在交往中不践行尊重、公平和合作等道德观念,那么,他们很难做到把这些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 第三、学校必须提供机会倾听全体员工有关道德问题的反映。学校要经常询问以下问题:学校已经为学生提供了哪些正面的品格建设的实践?还有哪些产生负面作用的道德实践学校还没有提出来(比如学生间的相互欺骗行为,成人不尊重学生、随地扔东西等)?学校目前遗漏了哪些重要的道德实践(比如学习上的相互合作、学校和社区服务、以及向来自不同种族、民族集团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们学习的机会)?学校哪些活动是与已经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发展一个相互关心的学校社区的愿望相背的?对这些问题的反映是发展学校道德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9、品格教育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双重道德领导。 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必须要有领导(包括一位校长,另一位行政官员,一位榜样教师),而且是要支持这项活动,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至少最初应有一个品格教育委员会(或几个类似的支持团体,每个团体在品格教育中都有所侧重),负责品格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具体执行。以后这个委员会的功能就由学校正常的管理机构来承担。学生也应当参与到道德领导的角色中通过学生管理、学生间冲突调解、跨年龄指导等等途径来发挥他们的作用。 10、学校必须吸收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学生品格教育活动。 必须声明:父母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因素。其次,学校应当在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采取切实措施,就学校在学生品格培养方面的目标和行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以取得支持。为了建立学校与家庭间的相互信任,在制定品格教育计划的品格领导委员会中应当体现家长的意愿。 最后,学校如果能够得到商业、宗教机构、年轻人的各种组织、当地政府及新闻媒介的支持的话,那么在推动核心伦理价值观念方面,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将会更加有效。 11、评价品格教育应当评价学校的资格、学校全休教职员工作为品格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以及学生的优良品格的表现程度。 (1)学校的资格:包括学校的文明化程度如何?这一点可通过向学生测试如下问题的满意程度来解决:该校学生彼此之间是否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学校(教室)像家庭一样温暖吗? (2)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作为品格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他们对培养学生的品格的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如何?对在这项工作中承担的责任的理解程度如何?能力如何?等等。 (3)学生的品格:学校可以通过与品格表现有关的活动来评价学生对核心伦理价值观念的理解程度、表现及责任度,比如,学生的出勤率是否提高了?斗殴现象是否降低了?破坏文化、艺术的行为是否减少了?吸毒现象是否消除了? 学校还可通过无计名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品格的三个领域:知觉、感觉和表现。这些问题主要是衡量学生的道德判断(如:考试作弊是否错误?),道德责任(如:如要你确信你不会被抓住,你是否会在考试中作弊?),以及自我汇报的道德表现(如,过去一作中你是否曾经在考试中作弊?)。这些问题可在学校对学生实施品格教育之初使用,以便对学生情况有个初步了解,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评价学生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何。 中小学德育论文:中小学德育教育意义和途径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形势越来越复杂,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加快,应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为人民服务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社会。在当前社会出现缺乏教育人才,学生的压力大,高分低能的情况影响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针对中小学生的政策和措施,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的状态,在进行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1分析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 1.1让学生面对现实,明辨是非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逐渐扩大,人们在不断频繁相互沟通,而德育教育是在维持公众利益和秩序,能够体现出社会稳定性,也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社会文明。而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依然会出现不文明的问题:对社会道德思维模糊性和矛盾性、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所以要针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广大,着帮助中小学生对社会的一些不健康、消极甚至堕落的行为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产生抵制思想,增强“免疫力”,并且去影响自己身边的人。 1.2让学生厚德载物,重视未来发展 对中小学从小实行德育教育,这样有利于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这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命运。邓小平同志之前也曾说过,教育要从幼儿和青少年抓起,要大力在中小学生中倡导勤奋努力学习、遵守法律法规。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公德意识,必将会使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2分析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 2.1严格要求和热爱尊重相结合 在现实的教育中,要求中小学生热爱尊敬老师和同学,慢慢的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对自己,结合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来知道学生不断的进步。 2.2德育内容与学生认知特征相一致 中小学生的发展必须经历童年、少年年、青年这三个过程。每一过程的学生身心发展都各有特征,教育者一定分析了解这些特点,使德育意义、内容和途径在保持系统性的同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3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前人的道德经验传授给我们,然而道德行为和习惯则需要长期的实际锻炼,因此在现实的德育中,极易出现言行脱节的问题。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不仅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每一个行为规范准则等,还要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分析中小学生社会德育教育的途径 3.1首先要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通常在教师的墙上挂上《规范》,但没有老师指导学生对照自己的行为。中小学生行为的指导性标准就是应该努力加强养成教育规范,如果教师可以根据教育规范的要求来指导学生去对照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生活,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2利用学校教学方式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就是一条主渠道来实施德育,在每一科教学中都会涉及到社会公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其实在教学里讲述效比单独的说教具有更好地效果。对于作文教学最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语文教学能够利用文本自身蕴含的思想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能够依据实验、观察等活动,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环保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德育教育。 3.3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渗透社会公德教育 在校内的各项活动中渗透社会公德教育。如,在学校开展“放养一条鱼环保活动”等,可根据活动的内容,让学生积极体验与感悟,形成良好的公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社会公德教育。学校经常开展各项社会活动,能让他们感受劳动的光荣和挣钱的艰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环保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4分析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4.1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青少年的成才大局。农村中小学要逐步转变观念,避免重智轻德,反对智育和德育相对立的观点,理清学校办学思路,稳步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借助举办讲座、课外活动,将学习制度化,强化学校内全体教职工对中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做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4.2提高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国农村中小学经常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但是多数学生并不明确其中的意义。中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创造有优美的学校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4.3改革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德育教育应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内外,依据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常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与习惯,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积极的参与学习,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德育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来看重社会公德,中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德育发展的艰巨性,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理念,教师对学生有表率的作用,让中小学生学会做人,教师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使用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做到树人先树德。 作者:赵明磊 单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蜘蛛山学校 中小学德育论文: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文章对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知识上和教学组织形式上的融合方式。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和总体情况来看,需要教师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角度出发,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功能,解决好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一、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中小学生日后个人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在中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两者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教育功能,一般德育比较侧重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目前,教育方针中已经明确指出不仅要关注中小学生成绩、品德,同时要注重关心学生心理成长状态,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条件,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可以使学生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下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在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下形成并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利于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第二,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教育。中小学德育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机制的教育活动,它强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以及人生观,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导向和辅助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活动中还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但是通过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德育是对个体施加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主体反抗和排斥的现象,但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找到学生对德育排斥的原因,从而找到改进的方法,确保中小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第三,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德育教育效果的检测比较困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教育进行检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德育是一种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学生对道德的认知、理解以及情感,都是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检测得到结果的,如果德育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反感情绪,心理健康教育也能有效调整学生的情绪波动。从总体上来讲,如果对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就能够加强德育教育的成果。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方式 (一)理论知识上的融合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行为和心理方面都能够有效融合。在中小学德育目标中有一段是关于心理素质目标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活动要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主、自强,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坚强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德育的教育内容中也包括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心理素质教育。在行为和心理上,德育强调被教育者在情感、行为、意志上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被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变化。从表面上来看这两种行为似乎有着差异性,但是其根本含义是一样的,都在强调被教育者自身心理和精神上的转变,而且教育的出发点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二)教学组织形式上的融合 班级和课堂授课一直是我国传统教育中常见的模式,但是要想发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依赖传统教学方式是不能有效发挥其效果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从教学组织上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例如,在思想品质教育活动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频,或者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不同心理状态下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立场等,让学生产生亲身经历的感受,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提高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三、结语 中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共性,学校在课程安排和活动组织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两者融合的作用和价值,有效整合两者优势教学资源,为学生带来严谨性强、实践程度高、受教育程度深的素质教育。同时,教师要树立一种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行的教学思想,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渗透两种教育功能和作用,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作者:苑影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金彦学校 中小学德育论文:中小学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探讨 摘要:处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要求,而学校的教育工作不仅是提高学生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十分重视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都要紧抓德育的教育和指导工作。本文在分析中小学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督导工作;问题及对策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督导评价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督导忽视了学科的德育功能 脱离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完整的,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魅力,这些学科在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对他们的德育渗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偏向于传授学生学科知识,而容易忽视所教学科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2、学校对教师德育素质的督导不够重视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实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是主要的示范者,教师的师德水平对学生的品德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许多中小学校中,德育督导忽视了对教师队伍素质的督导,或更多的是走形式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开展,这也就使得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3、学校德育督导内容设置存在问题 学校德育工作督导内容按照德育科任教师队伍建设、德育工作计划、心理环境建设、校园德育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督导评估,不难看出这些内容当中有许多重复的,以致于各方面的督导教育力度不一致,形不成合力。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督导的对策 1、发挥学科教学的功能 中小学各学科教师都要充分发挥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督导作用,不断改进和加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将思想政治课与生活紧密结合,内化学生的道德认知,以此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促进学生思想、个性、情感即心理品质都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在艺术类的学科中探索出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教育内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的教材内容及其教学特点,深入挖掘和研究学科的德育因素,在人文课程中摸索出丰富的思想与政治、历史与人文等教育因素。艺术类的课程中深入领悟其中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和积极的审美意识等内容。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情感的相关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还能够使其道德情感得到相应的提升。 2、加强师德建设 基于师德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影响,学校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来全面加强教师德育方面的建设。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来培训教师,从而提升他们的师德素养。学校也可以从关爱教师的角度来激励他们的师德,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性化的管理,在学校为教师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并注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悲喜忧烦等实际问题,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解决他们工作之余的烦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克服职业倦怠,从而促进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乐其业、尽其责,充分调动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学校还得靠实践来强化师德,引导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德育的规律,使其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认知和践行道德情感。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 在小升中和初升高这样的升学体制下,中小学生在心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压力,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及产生的后果,造成了他们德育方面的一些问题。由此可见,德育督导需要格外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这并不仅是形式上学校是否挂有心理健康辅导室的牌子或是否有心理健康辅导档案资料,而是要看是否真正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和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应当列出一部分经费,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逐步培养一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而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有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4、加大“大德育”教育督导的力度 学校德育督导可以通过加大“大德育”方面的督导力度,以此使学校开展更多的渠道营造“大德育”的浓厚氛围。学校的教育需要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协助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因此学校可以开展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来营造“大德育”的育人氛围:一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共同抓好德育的力量,平时教师要坚持做好家访的工作,并适当的进行上门拜访,特别是学习上困难或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其家长进行沟通,通过走访、电访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二是家长与学校要相互沟通,学校可以在每一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以此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落实计划,通过这样的家长会,使学生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让教师从中获知学生在家里的生活情况,从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与家教氛围,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三是学校与家长要从根本上杜绝网络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引导他们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同时还需要督导各级政府执法部门加强网络市场的管理,以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空间和资源。总而言之,中小学德育工作督导评价要建立在真正落实的基础上,实行有效的管理和建设,不搞虚无主义,不做形式化。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更好发展,就需要督导学校建立德育工作相关的领导机制、有序的推进机制及有效的抓好落实,真正实现共同管理、全员育人的大德育氛围。 作者:刘振华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教科局 中小学德育论文:中小学德育教育反思与建议 摘要:目前,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德育教育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形式,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步骤。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反思建议,希望对德育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反思;实效性 当代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断发挥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在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身心和饱满的学习激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而中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教师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完善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德育观,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德育教育方面的教学经验及反思,提出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以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德育与各学科衔接不紧密,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德育教育应该是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但是,当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却并非如此,许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只关注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进展缓慢,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真正作用,导致德育缺乏完整性。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号施令,不顾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构建的道德底线瞬间被冲破,从而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要想切实改变德育教育的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能够给德育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 (二)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规定 从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受挫的主要原因。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德育是可有可无的,完全靠学生自己的约束能力,即使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也不见得能够发挥作用,这样错误的想法使德育陷入僵局。同时,有些学生不重视德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认为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思想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就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中小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上缺乏有效的规定和指导方案,使德育工作完全被扭曲,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德育方式不科学,只注重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目前,很多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是在集体活动中进行的,因为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和总结,也容易让领导和家长看到德育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掌握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检查,需要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也需要教师的情感感化。现在有一些学校依旧认为德育就是严格管理学生,约束学生的行为,限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发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作用,还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中小学生需要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才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学校“活的灵魂”。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集体意识,让校园文化感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行为健康地发展。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学校可以在教室、教学楼、校园等醒目的位置张贴名人名言或者道德故事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在学校的食堂里摆放珍惜粮食和节约用水的警示牌,告诫学生要从自身做起,珍惜身边的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草坪上做出禁止践踏的提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理念,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用“孔融让梨”“铁杵磨针”等故事教育学生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音乐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节奏和音符等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让学生学会团结友爱、尊重师长。在体育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在德育教育上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情况记入学生的个人档案,用心呵护每一名学生,不放过每一名德育上的“差生”。 (三)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不利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在新时期,教师要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德育与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比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教师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到纪念馆或者博物馆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的精神。还可以号召学生到敬老院去帮忙打扫卫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还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走入社会铺平道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和探索,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做出调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 作者:李庆勇 单位:河北省辛集市华北油田十五处学校 中小学德育论文:加强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及省、市文件精神,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健全德育机制,创新德育途径,强化德育队伍,规范德育管理,凝聚德育合力,优化育人环境,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工作目标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育人网络更加健全完善;通过交流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德育管理者工作能力;鼓励各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组织精干力量编写县域德育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牢固确立德育在教书育人中的优先地位,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2.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广泛开展各类丰富多彩、适合学生特点的德育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养成文明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 3.坚持过程与实效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德育各项工作的过程管理,计划要具体,方案要细致,落实要到位,不断加大督办检查工作力度,确保德育各项工作真正收到实效。 4.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对学校德育工作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进行总结和继承,又要创新德育内容形式,优化德育活动载体,拓展德育工作途径,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动力与活力。 四、主要任务 (一)阵地建设 1.加强德育环境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学校的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及各类学校庆典纪念等活动;参与校歌、校徽、学校文化环境设计等创作;让学生设计利用校园网、班级道德讲堂、学校荣誉室(校史馆)、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宣传平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德育活动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统筹设计,创造性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要细化常规活动,主题班会设计要有针对性、系列化;抓住学生入学、入队、入团、成人、毕业等有利时机,开展好关键性的“开学第一课”、“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毕业典礼”、“我的中国梦”等专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我们的节日”、“网上祭英烈”、“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向国旗敬礼”、“爱国歌曲大家唱”、“三爱三节”等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充分凝聚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3.加强德育网络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加强和完善家长委员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丰富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形式,创新家校合作模式,完善家长义工制度;开展常态化、主题化、系列化现代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促进提升家长育人水平;建立和完善校外辅导员制度和队伍,聘请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组织雷锋文化志愿者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建设学校道德讲堂和班级道德讲堂;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主动会同社区、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驻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开发社会德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各学校要建立“千师访万家”常态机制,对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家访提出具体要求,建立家校联系的家访档案。 (二)队伍建设 1.加强德育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管理骨干的培养,从业务进修、职称评聘、先进评选、外出考察学习等方面,为德育骨干力量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要立足教师全员育人能力的提升,把教师德育培训落实到年度培训计划中,定期开展全体教师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和家教指导能力培训, 组织德育工作交流,不断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德育实施水平。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各中小学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全面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抓好班主任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定期推广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认真落实班主任津贴政策,把班主任工作经历及绩效作为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建设一支稳定的校内德育队伍。建立班主任工作评比和表彰制度,各学校每学期要评比表彰一批“优秀班主任”,形成人人争当优秀班主任的良好氛围。县教育局继续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及优秀主题班会评比工作,每年将评比表彰一批“优秀德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 3.加强学校团队组织建设。要将团队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团队组织要发挥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情感,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4.加强校外德育队伍建设。抓好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兼职法制副校长队伍和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相关制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组织他们当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员。 (三)课程建设 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严格落实各学科德育目标要求,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思想内涵,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县教育局将通过统筹、整合、创新将德育内容体系进行科学系统设计,形成富有县域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各学校也要积极开发体现学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县教育局将继续开展优秀德育校本课程教材评选活动。 2.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与推动作用,聚焦德育工作的难点、盲点和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德育课题行动研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支持德育实践创新。保证教育科研课题中有一定比例的德育研究课题,定期德育研究项目、召开经验交流推介会、评选优秀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德育内涵发展,提高德育实效。 (四)主题建设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加强“中国梦”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树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信心;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深入开展爱国教育、友善教育、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2.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各学校要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探索形成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改善时事教育,举办中小学时事课堂展示活动,用鲜活事例教育广大学生,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要认真组织开展好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弘扬民主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 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通过普法教育、警示教育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引导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聘请学校兼职法制副校长,开展讲座、现身说法等系列教育活动,努力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给师生提供平安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努力做好问题学生的帮教扶工作,建立工作档案,有效杜绝在校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4.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班级管理功能,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社会秩序意识。通过升旗仪式、班队主题活动、日常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组织开展好诚信教育、养成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等常规德育活动。定期开展“文明班级”、“三好学生”、“优秀团(队)员”、“礼仪标兵”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学生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制度措施。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指导学生处理好学习、成长、交友等方面的矛盾和困惑,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对问题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残障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生命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德育领导责任 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一名副校长专职分管学校德育工作。根据学校基本情况,德育处、团委、少先队要制订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和完善各项德育工作制度,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机制。要保障德育工作经费,完善德育活动场所设施,为德育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强化德育理论研究 各学校要针对新时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德育科研在德育工作中的引领支撑作用,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和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教育、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典型问题,积极开展德育校本课题研究,总结推广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德育理论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突出德育工作创新 创新是体现德育工作时代性,增强德育活动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各校要依据本实施意见,制订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德育重点工作目标和任务。要进一步更新德育理念,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活动载体,精心设计开展学生德育活动,不断巩固提升德育工作成果,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四)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县教育局和各学校要完善德育工作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保证学校德育工作得到有效加强和改进。各中小学要落实德育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开展德育活动、培训德育队伍、加强德育课程建设等。县局每年将开展一次“优秀德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评选表彰活动,总结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展示宣传德育创新成果和特色品牌。继续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优秀主题班会、优秀德育校本课程和优秀学生社团评比活动,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定期组织开展德育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并将结果纳入学校办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中小学德育论文: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德育管理探讨 【摘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形中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挑战。德育管理一直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中小学德育管理值得社会各界深入思考。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小学;德育管理;探讨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给人们的传统思想带来较大的冲击,也使得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较大的阻碍。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及其共享性,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浏览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搜索到学习需要的相关资料,丰富学习内容。同时,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也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久而久之,将导致学生沉迷网络,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误入歧途,对学生一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下,加强中小学德育管理刻不容缓。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发挥网络优势,形成正确有效的网络德育管理模式,将网络技术与德育管理的有机融合,实现德育管理的最佳效果。 一中小学网络德育的现状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然而,在实际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合理运用网络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 1.网络德育观念滞后 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使用网络,但是对网络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大多都是简单地使用网络,对网络的认识并不全面。因此,对于网络德育也缺乏相应的认识,尚未树立网络德育的观念。在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学生一旦接触网络就会荒废学业,就严厉禁止学生接触网络。德育教育工作者因为抱有这种态度,秉承传统的教育观念,导致自身的专业素养无法得到提高,提高其网络道德素质更是无从谈起。另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把握。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一些中小学虽然表面上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但是实质上仍然采取简单的教学方式,德育教育也只是空中楼阁。 2.网络德育资源不整 网络虽然能够快速收集和传播德育资源,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首先,分布散乱。在网络中尚未建立专门的网络德育教育资源库,关于网络德育的信息都凌乱地分散在各种网站上,需要花费时间去收集和筛选,大大增加了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量,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其次,基数小,重复率高。由于人们对网络德育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网络中的德育资源十分匮乏,仅有的少数资源一直被重复利用。即使德育教育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搜索,也不能收集到大量有实际价值的德育资源。再次,表现形式单一。在网络中相关的德育信息大多数都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种静态式的资源枯燥乏味,需要学生花费时间仔细去阅读,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久而久之,导致中小学生对网络德育教育失去兴趣。除此之外,网络中的德育资源大多呈现出原生态化。而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原生态化的资源。需要德育教育工作者积极引导,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德育资源呈现出来。 3.网络德育师资队伍支撑无力 德育教育一直处于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是将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必要前提。而德育教育工作是否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德育工作者。因此,大多数学校普遍都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网络德育工作作为传统德育教育的延伸,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专业德育知识,而且还需要切实了解网络知识,具有较强的网络实际操作能力,德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决定了网络德育的成败。然而,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工作者逐渐忽视了自身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从而在网络德育中逐渐表现得力不从心,大大降低了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甚至有些德育工作者固守传统思想,对网络了解甚少,加剧了网络德育的实施难度。可见,我国网络德育教育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建立强大的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二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管理 1.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合理渗透德育内容 德育教育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有限的德育课堂教学无法真正发挥德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应该将德育教育合理融入各科教学中。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备课时,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学科知识并促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熏陶。多媒体技术打破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将纯文字的知识以图像、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展示,既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学中不仅带领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了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网络的独特优势,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合理渗透德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建立学校专门的德育网站 德育课堂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学到的德育知识十分有限。因此,学校应该开通线上教育,让学生随时都能接受到德育教育。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德育网站,大力宣传德育知识。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在网站内设置不同专栏,展示教师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网页中浏览各种德育信息,也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历程,从而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在学校网页中设置“德育在线”栏目,每周定时更新学校德育动态、班主任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等,让学生意识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心理课堂”栏目是提供学生心理咨询的平台,学生有任何心理问题都可以在线与教师沟通,及时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德育网站成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通过这个有效的平台进行咨询与交流,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3.建立健全网络德育监管制度 为了确保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严谨的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在完善的网络监管制度下,不断规范网络德育工作,切实发挥网络德育的积极作用。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健全网络德育监管制度。只有将具体任务下放到每个岗位中,发挥管理职能,在网络信息中合理融入德育要求,促使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才能将德育教育任务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同时,不断完善信息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另外,在校园网站中设置过滤系统,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网络内容直接过滤掉,只有健康积极的内容才会被保留下来。因此,有效确保了学生接触到的网站内容都是有利无害的,不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学校作为网络的直接管理者,应该加强对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有效的安全屏障,从根源上阻断不良网络信息的传入,确保学校网站中信息的质量,尽全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尚未形成固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加上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网络中各种不良信息的误导,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管理,利用行之有效的措施给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优势,在网络中合理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积极创设出良好的网络氛围,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作者:曹瑜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小学德育论文:中小学德育工作思路创新的思考 一、当前喀什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和不足 (一)学校党组织政治领导核心地位需进一步强化。个别学校党组织软弱涣散,放松了自身建设,放松了对党员、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不能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德育首位意识需进一步增强。个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对德育工作仍然不够重视,认识还不到位,没有真正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还没有完全形成。 (三)德育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个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德育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到位,德育专职干部不落实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目前,个别县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相应的工作机构,人员力量薄弱,工作推进不力,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德育工作的开展。 (四)中小学德育评估工作有待进一步扎实推进。目前,全区各县市开展德育评估工作总体情况不错,普遍反映良好,对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但个别县市教育教育行政部门仍然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力,对申报“德育达标校”的中小学缺乏业务指导,德育评估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方面;个别学校对开展德育达标校创建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自查自评工作开展的不够深入扎实,对《德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没有做到教职工全员参与创建;个别学校对通过自治区级、地区级德育达标校验收以后的“巩固、整改、提高”工作重视不够,整改力度不大,工作停滞不前。 (五)依法治校工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一些学校领导班子依法治校的意识淡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和依法治校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一些学校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违纪违规现象,例如,个别学校的部分课程设置不符合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课程设置的要求;个别中学的职业班没能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文化课的授课时间;个别学校部分规章制度的内容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相抵触,如义务教育段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中有留级、勒令退学等规定;个别学校没能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一些学校仍然存在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现象。 二、喀什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思路的创新 当前喀什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不断健全德育工作机制,突出德育工作重点,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德育模式,挖掘德育资源,增强德育实效。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社区(村委会)的沟通联系,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衔接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新格局。 (一)进一步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喀什地区中小学校贯彻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喀党组通字〔2007〕14号)和《中共喀什地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喀地党建字〔2008〕01号),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巩固各级学校党组织的执政地位,确保学校的教育权和领导权牢牢把握在党和人民手中。发挥好校长在党组织领导下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选好配齐学校党务干部,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并发挥其作用,增强发展教育事业的合力。 (二)认真落实“三项措施”,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教育活动。全面落实党组织职责具体化,明确学校领导班子工作职责,增强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落实党员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化,采取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广大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大对教师政治表现、教学工作监督检查力度,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规范和落实“三维两反”教育课堂化,保证“三维两反”教育有教材、有课时、有师资、有检查、有考核。从讲政治的战略高度,把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反分裂反渗透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员队伍和教师队伍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把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三)强化德育队伍建设,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构,配强人员,明确职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校团队工作,加强团队组织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全员育人的监督激励机制,切实落实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渗透。[2]加大政治理论、德育理论培训和德育评估、表彰奖励等德育经费投入力度,通过对德育工作专职人员、团队干部以及班主任的政治理论和德育理论知识的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德育理论水平;通过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表彰奖励机制,深入扎实地开展三级德育达标学校创建评估工作,在教师队伍中营造浓厚的教师育人、德育为首的氛围,在各学校中形成争先创优的竞争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以巩固提高为重点,扎实推进中小学德育评估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德育评估工作,不断增强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重视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识;增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理顺学校德育工作机制;总结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和特色,查找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与问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为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与质量的整体提高。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修订)》的要求,在开展好德育达标校评估工作的同时,对已命名的德育示范和达标学校认真进行复验和中期检查,巩固已有成果,查找薄弱环节和问题,真正使各级德育达标校和示范校在全区发挥榜样、示范和辐射作用。 (五)开展“法治学校”创建活动,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校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建立依法治校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增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意识和工作水平,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执教行为。各县、市要加强对“法治进学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广泛深入地开展“法治学校”创建活动。依法修订完善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中的作用,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全面实施校务公开制度,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学校重大决策法律审查制度,学校的《章程》、规章制度及合同协议等要经过法律顾问或专业人员依法审查;完善师生申诉制度,切实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切实抓好《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落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 (六)加强和规范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育人氛围。树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坚持“三贴近”原则,挖掘特色,努力营造体现时代气息、独具地域特色的浓厚校园育人氛围。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坚持落实升降国旗制度和国旗下宣誓制度,规范升国旗仪式。坚持开展每天“唱国歌、唱团歌、唱队歌”的“三唱”活动,组织开展“读一本名著、唱一首爱国歌曲、听一次形势报告、看一部红色影视片、做一件好人好事”等活动。重视校园规划和布局,因地制宜,做好校园绿化、美化、硬化和净化工作。注重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加强文化长廊、文化园地、墙报、板报等校园人文景观建设,营造校园处处皆育人的浓厚氛围。严格按照地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教室、办公室、功能室、校园内的布置,悬挂、张贴、书写的维汉文字内容。 (七)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树立“大教育”理念,明确学校、社区(村委会)、家长分工负责学生教育管理的责任。建立学生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定期向家长通报制度,认真落实教师“家访”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做好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经常性沟通交流。建立学校与社区(村委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协调,共同做好学生的校外管理和行为监督,努力形成协作联动、齐抓共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格局。借鉴农村、社区维护稳定“四清楚四掌握”工作制度,健全落实教师分片包干、联系学生、定期家访等制度,分类建立师生基本情况和社会关系等工作台帐,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做到清楚每名师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其政治面貌、政治态度;清楚每名师生的家庭情况及社会关系,掌握其在校外的活动情况;清楚每名师生遵纪守法情况,掌握其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清楚学校周边社情动态,掌握影响学校稳定的因素和隐患,切实做到师生校内表现底数清、校外表现情况明。借鉴麦盖提县在农村中小学校试点开展的乡领导、村干部、农村“三老”人员、先进典型、回乡知识青年及区内初中班、内高班学生代表和挂职干部“六进”学校的做法,不断拓宽和丰富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使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关心下一代。不断加强和改进喀什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8号文件精神,以德育达标校、法治学校创建和评估工作为抓手,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巩固社会主义教育阵地,筑牢反分裂反渗透防线,为喀什地区稳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张如蓉 单位:喀什地区第二中学 中小学德育论文:中小学德育工作论文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袁切实增强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1.党和国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写入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工作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学校德育工作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正当其时。 2.海南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期许。中共海南省委六届四次全会和六届五次全会拉开了海南新一轮改革创新的大幕,为加快推进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不仅为包括学校德育在内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对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海南庆祝第30个教师节大会上,省委书记罗保铭、时任省长蒋定之寄语全省教师,要“以德正行、以身立教,当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守住学校这个道德高地,维护好教育这片精神净土”,勉励大家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当好海南“梦之队”的筑梦人,努力培养更多的国家栋梁、宝岛人才。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势在必行。 3.海南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中共海南省委关于推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从七个方面明确了全省教育深层次、关键性问题的改革方向,吹响了全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号角,海南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海南省教育厅制定的改革实施方案,首要任务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在未来五年,着力从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改革德育方式、探索构建学生品德发展及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德育工作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深化学校德育工作改革,构建海南中小学德育工作新体系。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已迫在眉睫。 二、保持清醒认识袁正视发展差距袁直面新形势下海南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海南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实施纲要》,紧紧围绕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应对教育综合改革新要求,积极适应中小学生身心成长新情况、新特点,努力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省中小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德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育人、校园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育人、服务管理育人、心理健康教育等,全方位育人各项工作进一步推进,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充分肯定德育工作已有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严重地制约了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这对新时期的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海南全体德育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在已有基础上有所突破。 三、把握关键袁统筹协调袁不断提升海南中小学德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德育工作是一项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整体工作,也是一个牵涉方方面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有许多需要认真思考、正确处置的关系。在新形势下,加强海南中小学德育工作,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防止四种倾向。 一是要处理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在防止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要防止忽视教师主体性的倾向。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学生既是客体,也是主体。学生愿不愿意接受教育,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和接受教育,往往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因素,德育的效果归根到底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当前,海南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大多只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学生很大程度上只能唯命是从,成为“被塑造”的客体,其结果必然是大大降低德育的效果。当然,强调学生主体性,并不是要教师片面地去迎合学生,忽视甚至否定教师的教育主体地位。教师是学校德育的具体实施者,如果没有教师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德育工作也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海南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的辩证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以“引导”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启发引导,把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引发和调动起来。同时,要以各类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辨别和思考什么是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在中小学德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求全体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持言传与身教并举,通过在学识、品格、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做出榜样,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二是要处理好教育管理与能力建设的关系,在防止忽视督促指导的同时,也要防止忽视提升工作能力的倾向。加强教育管理是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小学德育工作成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又对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基本遵循。海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花大力气加强对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检查、指导,狠抓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一方面,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想方设法,积极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宣传格局,加大对中央、教育部和海南省有关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认知认同,积极动员家庭和社会,形成共识,凝聚合力;另一方面,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积极推动党委政府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关心和领导,要主动向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请示汇报,同时要加强与共青团、妇联、公安、文化等部门的沟通协作,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打开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要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在防止忽视当下重点工作的同时,也要防止忽视构建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的倾向。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中小学德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抓好这项重点工作,就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以及其他各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德育在行动”,引导学生将“三个倡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中小学校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建设德育工作长效机制,首先是各校要制定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实施方案,并建立考评制度,每学期进行评价。其次是各校要健全完善校长负责,班主任为骨干,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并按上级部门的部署安排开展专项师资培训。第三是各校要按标准配备专职德育课程教师,带动学校德育课程建设。 第四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中小学德育工作专项经费,纳入教育经费年度预算,保持稳定增长;同时,要把德育工作纳入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指导体系中,作为学校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这些举措既有监督,又有考核与评价,还与学校实际利益挂钩,如果能落到实处,相信可以保证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也能够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永续发展。四是要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在防止忽视探索创新的同时,也要防止忽视总结历史经验的倾向。德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创新的过程。新形势下,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推进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出路所在。德育创新可以体现在工作机制上、学科理论上、活动内容上、质量管理上、队伍培训上等方面。然而在强调创新的同时,也要注意,切不可把创新与继承相互割裂或对立。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真正的创新从来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推进海南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既要及时总结已经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也要不断总结之前工作的不足,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扬弃。 海南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在已有基础上积极进行有益的探索,着力搭建“两个平台”,促进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一是要搭建德育工作研究平台。要以海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及心理教育协会等省内德育研究机构为依托,组织指导德育工作者开展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着力培养一批德育专家和教学名师。同时,要组织力量深入挖掘海南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开发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指导性强的教师用书及可读性强的课外辅导读物。二是要搭建家校社合作平台。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会、校园开放周和亲子活动日、家长志愿者等多种方式,邀请家长们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活动;要依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成立家长学校,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等方式,系统指导家庭教育;要以街道、社区为依托,充分挖掘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加快建设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推动建立和完善校内外紧密结合、资源互补、相互促进的全方位德育工作新机制。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只有全体德育工作者同心协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共同推进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作者:周晓东罗文英单位: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中小学德育论文:对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一、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 当前,要把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突出“一个主题”,开展好“十种活动”。“一个主题”:在校园的设置布置中有意识地随处突出爱国主义主题,校园中有“知恩亭“”德馨亭“”万里长城”“升旗台”“伟人雕像”和固定型的名人名言、爱国主义的诗词歌赋以及典型人物的形象事迹。构建文明、洁净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十种活动”包括:讲一个感恩的故事,说一个感恩的理由,看一部感恩的电影,唱一首感恩的歌曲,诵一首感恩的诗文,荐一篇感恩的美文,献一句感恩的话语,写一篇感恩的文章,做一件感恩的事情,寄一份感恩的书信。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多方位的活动,使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情感、认知有较大提升。 二、以课程渗透为纽带,实现课内课外联动的德育途径 要突出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工作主渠道的地位,一要尽快纠正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抓学生的成绩,不管学生德育的思想。二要实现课内课外的联动,将德育渗透到文、理、活动类的多个学科,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结合教材中的人物、情节,随时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融情于景,寓情于义,情景交融,使学生随处都能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精神。三要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各个活动之中。通过“升旗仪式”及国旗下演讲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三、依托队伍建设和经验积累,拓宽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1.开展德育骨干培训,注重德育工作交流。政教处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培养,通报学校德育工作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德育工作中的好人好事,评选优秀德育论文,提高德育队伍的工作水平。 2.完善班主任考核和班级德育工作评比制度。实行德育评比,星级班级、文明班级、诚信班级,并进行评估验收,调动班级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加强对班主任德育工作过程的考核。 3.做好传帮带工作,加强对新班主任的培养。注重和加强对新班主任的培养,让年轻班主任逐步熟悉班级德育工作,要求新班主任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做法,使新班主任尽快适应学校班级的德育工作。 4.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撰写。每期要求全体教师写一篇德育工作经验交流的论文。学校组织交流,评选优秀的德育论文进行表彰奖励,编入学校论文集,并且作为年终考评的加分内容,调动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四、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促进学生形成优秀的德育品质 首先是抓起始:在小学低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中间进行守则规范、校纪校规、法律法规、文明礼仪、诚实守信、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等综合教育,把《守则》《规范》和文明习惯作为道德养成教育必修的第一课。其次是抓平时;学校推行“八不准”(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喧哗;不乱停放自行车;不说脏话、不吸烟;不损坏公共设施;不伤害花草树木;不乱涂、乱画、乱贴)和“五做到”(保持室内外卫生;勤洗手、洗头、洗衣服;自觉锻炼身体;衣着整洁得体;和人交往文明礼貌)。第三是抓及时:做到及时表彰好人好事,及时处理违规的人和事,弘扬正气,抵御歪风邪气,真正使德育取得实效。总之,我们一定要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形成合力,真正使学校德育工作扎实有效。 作者:李发宗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东乐中心小学 中小学德育论文: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教育理念,优化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四项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坚持立德树人,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做好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引导学生明礼知耻、崇德扬善、见贤思齐,提高他们思想品质、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培育美好心灵、树立远大志向,促进健康成长,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立志修身,成人成才”打下基础,努力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全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深化;区、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基本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骨干班主任培训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普及深入,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纪教育取得实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生动;校园文化进一步繁荣;德育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德育特色更加彰显,德育工作水平整体提高。 三、工作思路 (一)优化一支队伍。提升与优化德育队伍的素质。 (二)树立两个观念。一是树立全员德育观;二是以树立课程育德观。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三)强化三项教育。一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三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四)抓住四条主线。一是抓学科渗透,以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体现教书育人原则;二是抓团队活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活动育人原则;三是抓课程实施,通过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高德育的连贯性,体现课程育人原则;四是抓德育网络,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建设,搭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平台,体现合力育人原则。 四、工作重点 (一)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理念信念教育。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班团队会等课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课程建设。通过课堂教学、劳动实践、主题活动等方式把“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读写画讲演展”活动,着力培养未成年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突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自主管理为抓手,狠抓学生干部队伍培训,进一步开展“五好”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行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崇尚文明言行、告别生活陋习、提高文明意识,形成各自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亮点,深化生本德育内涵。坚持从学校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出发,以理想、爱心、勤俭、公德等为主要内容,以“十项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调动全区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加强法治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全面开展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培训,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专任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法治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保障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经费“五落实”,积极主动争取法治副校长支持学校开展相关工作。上好“开学法治第一课”,举办法治讲堂、法治报告会,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竞赛、法治主题辩论比赛、法治书画展览等活动,推进法治文化培育工程。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平安校园、无邪教校园、无校园创建活动,做好宗教渗透防范工作,依法保障校园和谐稳定。全面总结“六五”普法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各级考核验收。 (四)推进德育课程建设,拓展德育工作途径。一是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德育课程,结合我区实际和学生特点,积极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丰富学校德育资源。二是强化各类学科的德育功能。认真落实各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学科知识教学,掌握学科“德育点”,关注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规范班团队会建设,推进班团队活动制度化、课程化,将班团队会课纳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集中进行展示评比。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将“圆梦蒲公英”农村学生看县城、研学旅行、夏令营、农事体验等主题教育活动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和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自然与文化的亲近感,增强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强大动力。 (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道德情操。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精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等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学生内涵修养,丰富学生道德情操。 (六)开展榜样行动,共育美德少年。做好省、市、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的推选表彰工作。以榜样竞学、读书励志、争章评优等活动为重点,广泛开展学习、弘扬、践行美德系列活动,寻找、树立、评选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等方面的美德少年典型,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榜样、争当楷模的良好风尚。 (七)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师生良好心态。认真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师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与资格认证考试。创新举措关爱留守学生、学困生、贫因生和行为不良学生,通过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校外活动中心等阵地,吸引他们参加各类活动,形成良好心智,促进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向前推进。 (八)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打造高效德育团队。一是建立德育工作队伍培训体系。加强德育干部队伍培训力度,重点建立学习型和科研型德育队伍。二是加强班主任校本培训,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度。将非班主任教师纳入学生成长导师范畴,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促进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三是开展青年教师师德论坛和风采展示活动。树立青年教师师德典型,培养骨干,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德育队伍向年轻化、专业化迈进。四是开展区教育系统“身边好人—最美教师”推荐选树活动,选树师德典型,召开师德事迹报告会,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师德师风督查力度,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九)整合德育资源,建立德育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化德育网络。构建团队、关工委、社区、高校德育研究人员为成员的德育工作管理网络,努力整合德育资源、教育力量,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立区域大德育理念,加强对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研究,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德育协调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青少年德育基地作用。利用校外德育基地,定期有主题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借助我区教育优势,拓宽德育教育渠道,建立与兄弟县区的德育资源对接,提高学生的道德责任感。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建好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站、板报、橱窗、文化长廊、红领巾走廊等宣传阵地,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带动社会教育志愿者,协同文化、稽查部门整治社区网吧。家校联合,整合德育力量。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教育开放月、学校开放周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小学生家长的培训,努力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十)加强德育督导考核,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按照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单项考核评价指标,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体系,组织开展德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将德育工作作为考核教师业绩和学校评奖、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表彰奖励制度。 中小学德育论文:养成教育中小学德育论文 一、通过抓突出主题的养成教育,没有削弱学校的德育,反而使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 德育需要培养生成的要素可以说都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诸基本因素分别独立地发挥作用”,“某一基本因素有突出发展,就可以在智慧活动中取得非凡的成功。”“智力因素的水平不厌其高,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则应适当(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过高或者太低均不能取得最佳效果。”(沈德立,教育科学出版社:《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第8页、10页)我校抓住“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教育主题,以突出“主题性的养成教育”来统摄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师感到工作实在,落到实处,教育的凭借恰当,措施具体易操作,教育效果好,学校风气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在良好状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秩序、礼貌、友爱、上进”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向上参与各种活动,学习成绩名列会师镇小学前列,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二、充分证实了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主题应是“秩序、礼貌、友爱、上进” 我们重点进行了以“秩序、礼貌、友爱、上进”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研究,能否体现小学养成教育的充分性和全面性,这是研究课题必须回答的问题。从理论方面,小学养成教育的凭借和依据是《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主题就是通过对《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来的。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实践研究,证明了突出“秩序、礼貌、友爱、上进”为主题的养成教育带给学校的是良好的秩序,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班风校风的进一步良性发展,学生积极上进,努力争先。良好的育人环境在主题性的养成教育中得到张扬,师生的进取心理在主题性的养成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在主题性的养成教育中得到增强。通过反复的良性的重复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印刻下“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词语符号,学生成年后,这些词语符号一定会在他个人人生的各种十字路口和关键阶段,起到良好的“提醒、警示、强化”作用,为学生个人在人生中不断成长进步发挥良好的自我督促、激励作用。我们认为,从积淀学生人格核心的要素来看,“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些主题都是儿童人格核心中需要积累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要素能够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自然地培养习得,日积月累,终成品质。这五种品质虽然相互联系,但每一个品质所反映的内容毕竟不同,不能相互覆盖和相互代替。在教育过程中不提倡对几种品质同步进行齐头培养,分步推进是必要的;如果条件不允许,在一定的时期内只能进行一种品质的养成训练,教师也必须具有训练其他品质的意念,从而使教育游刃有余,生动而具有后续性,实在中蕴藏着前瞻性,单进中体现出整体性,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构建出适合我校特点的“主题性”养成教育内容体系 我们把小学“秩序”教育分解为三大块:即学习上讲秩序、活动中讲秩序、生活上讲秩序。每一块又列出若干条目,每块、每条都是在“秩序”的统摄下,为突出“秩序”服务的。学校将这些要求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学生宣讲、展示,让学生熟悉它、理解它,在学校生活中践履它,长期规范,经年积累,学生的秩序意识逐渐形成,秩序习惯逐步养成,为良好校风的形成、保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秩序”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研究探索出《礼貌教育内容体系》《友爱教育内容体系》《上进教育内容体系》,并分步实施验证它们的操作性、实用性,通过教育实际的摸索,完成了我校主题性养成教育内容体系框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养成教育提供了凭借。 四、克服了德育中的空洞做法 德育的倒置现象即通常所说的“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来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是德育空洞做法的直接后果。德育特别是小学德育,主要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打基础,也就是我们所提出的为学生的人格形成积淀良性要素。可一段时期中,为了突出德育的所谓方向性功能,在小学德育中高唱口号,用不切实际的空洞口号来作为具体的教育要求,用远大的方向性要求来作为操作性目标,师生无法把握,只有紧跟唱口号,呈现出一派虚假的德育繁荣。“空必假,假衬空,虚假教育出歪风”,不切实际的空洞教育只能培养强化人们的两面性个性,阳奉阴违,投机取巧,作风漂浮,好高骛远,最后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损害。我们从最基本的、最实在的“秩序、礼貌、友爱、上进”着手,以它们为主题开展德育工作,强化“秩序、礼貌、友爱、上进”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导学生要做一个“守序、懂礼、协作、上进”的人。如果现在在校园中遵守学校生活秩序,长大成人后进入社会生活,就会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我们坚信,一个“守序”的人,决不可能走向社会的反面;相反,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很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人。可见,克服空洞教育是多么重要。 作者:贾宗敬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镇南咀小学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1.利益驱动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社会风气受到污染已是不争事实。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意识抬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作为各单位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也会同样会发生变化,部分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利益驱使,为了一己私利,为了单位小团体的利益而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顾,做出了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2.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现阶段,会计人员是在单位领导下进行工作的,不听从领导的安排或与领导发生冲突时仍坚持原则,很可能丢掉饭碗。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会计人员不了保证自己的工作与岗位,通常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得失。对单位领导进行公款消费、乱发奖金、私分财物,甚至领导直接授意会计人员将业务收支不通过法定会计账册统一核算、伪造会计凭证、伪造会计账薄等违法行为,不敢抵制,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这种不良职业道德的表现,正是单位负责人意志的体现,是单位负责人不良道德的直接后果。 3.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偏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状况的水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分会计人员表现出来的非职业道德行为,不是别的原因造成的,而主要源自其自身道德素质。这些会计人员在做出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时,一般都是在基本职权范围内,且又出于主观故意,主动而为。其形成的原因,固然有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影响,但主要原因是这些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偏低。 4.缺乏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组织。会计人员的自律是以会计职业良心为核心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从本质上看从来就不是会计人员个体的事情,而是职业整体的自律。因此要实现这种团体自律,建立健全相应的自律管理机构就是首要的基本任务和内容,它是实现会计人员自律的基本组织保障。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组织,这对于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管,对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均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途径 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提高会计人员及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必须努力提高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成本和遵守职业道德收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成本是指由于会计人员因违背职业道德,弄虚作假,编制严重失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等而承担行政处罚、解聘、吊销从业资格甚至负刑事责任等所付出的代价。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成本在于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遏制会计人员的不道德行为,使其取得的收益远远负于成本,使会计人员深深认识到会计作假,得不偿失。同时,为了鼓励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应在加大对不道德行为惩罚力度的同时,还应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进行补偿和奖励、提高薪水、晋升职务等与政治经济利益相关的一系列措施,更重要的是应建立一套能够增加道德积分并将其转换为长期收益的道德评价机制,使会计人员从被动的、外部强压的遵守职业道德,过渡到自觉自愿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意识。 2.建立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1)建立全国的会计职业道德监管组织体系,对全国持证上岗的1000多万会计从人员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检查。(2)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追踪记录制度,建立道德行为档案,凡是向各所有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者,都要记入会计人员道德档案,把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情况分别量化记分。(3)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评和奖惩机制,由会计职业道德监督组织对每个单位每年要抽查考评一次,对量化的记分达到一定分值时要登报,以示警告,并要付登报费用。对重大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又构不成刑事犯罪,并且考评记录屡屡不良的会计人员,主管部门吊销其从业资格证书。对每年检查中,职业道德优良者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奖励,以激励会计人员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机制,下大力气狠抓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起点,它是会计人员道德实践得以发展和延续的一重要途径,是会计职业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会计道德教育对增大会计人员的完美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外在的教育引导,培养会计人员的内在信念,是会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为此,应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后续教育。财政部应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材,在每年完成专业学时教育的同时,要完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学时,这可以由各级会计协会把会计职业道德的检查和档案记录结合起来,并提高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完善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每年对单位负责人进行一定学时专业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与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奖惩与单位负责人挂起钩来。 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提高固然离不开道德教育,同时也离不开每个会计人员自觉的道德修养。要使职业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取决于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因为道德不同于法纪,道德不是按强制的、无条件的规定执行,而是通过内心信念力量的作用,反映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没有会计人员在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仅仅靠外在力量,即用法律、规章、制度去强制会计人员应该怎么做,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5.健全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建设,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用法律手段约束、制约会计人员的不道德行为,可以减少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防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败坏。在我国的法律规范体系中,新《会计法》的核心部分就是把社会公认的并社会和会计工作有重要影响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其成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同时明确了违法会计行为的法律责任,强化其约束力,加大了打击和制裁的力度。可以说,离开了法律和道德,其作用是很有限的;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将使道德的作用更强化,发挥的作用更彻底。 6.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严密的企业内部监督,能促使会计人员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手续办事,即使有一些不良动机,其行为也无法实现。但若内部控制不严,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在客观上就为会计人员违反道德规范、违反法规法纪提供可乘之机。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到,有些会计、出纳人员的道德品质并不坏,只是自律性不强,一时思想产生偏差或被诱惑,做出了偏离会计职业道德标准或违法的行为。发生了这些行为后,有的刚开始还惶惶不安,过了一段的时间后没人过问或没被发现,也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像贪污、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多次作案都没被发现,这本身就是内部监督机制的漏洞。 7.建立健全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组织。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工作由财政部门主管,自然也包括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管理。就会计职业道德的管理而言,兼有政府管理和会计行业自律管理的双重性,这种管理体制具有明显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等优点,但从过去的工作情况看,主要进行了会计道德的建章立制和在职教育工作,自律性不强有待进一点完善。作者认为有必要在中国会计学会下设立会计职业道德研究组织,组建中国会计协会,作为会计人员自律组织,具体负责全国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事务管理工作。会计协会在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负责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专核与认定、资格撤消、职业道德教育等,组织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专项检查,加大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教育工作。 8.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具体而言,即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应该怎么做,应当以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态度和作风去接人、待物、处事,去完成本职工作。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透视 何谓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权威的解释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活动、处理会计关系时所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职业原则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既是会计行业对本行业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不同于会计职业道德,它重在强调强调“人”,主要是研究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其重点不在“会计”,也不在“会计职业”,而在“从事会计职业的人”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水准。从本质上讲,它既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技术、(即职业之道)”,又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品质(即职业之德)”。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普遍得到了强化,但有些领导干部、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开始谈化,特别是会计人员,由于身处单位财经大权的关键地位,一些人为了追求金钱、权力,违反职业道德,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非职业道德行为概括起来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1、职业态度方面:疲于应付,消极怠工。目前在我们的会计队伍中,有些会计人员由于对会计工作认识不足,选择这一职业后又不把这一职业当成自己的理想去追求,不是潜心于自己所从事的财会工作,认为会计工作整天枯燥无味,经济收入不高,心态产生不平;在工作岗位上处理会计事务时,敷衍塞责,有的甚至还离岗专门在外兼职或做生意,赚取外快,而对自己单位的本职工作却随便应付;在会计业务知识更新方面,一些会计人员不是主动积极地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疲于应付。 2、职业良心方面:动机不纯,利欲熏心。有些会计、出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伪造虚假经济业务,用假发票、假收据等手段套取现金,贪污公款;有的通过改动领导已签字的报销凭证的数字,以小报大,以少报多,将多报销的款项归个人所有;有的甚至模仿领导的笔迹,将用于个消费的购物凭证拿到单位报销,侵害集体利益。有的会计人员,特别是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利用职权看钱办事,收取贿赂。 3、职业原则方面:粉饰业绩,造假信息。一些企业管理当局,出于确保职位动机、借款动机等,授意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采用伪造、变造等手段,编制和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掩盖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从而误导广大投资者。严重损害了国家和股东权益。前些年来,上市公司连续出现的大案,如“红光实业”倒闭,“株洲有色”巨亏等,无不与粉饰财务会计报告有关。 4、职业纪律方面:挪用公款,串通作弊。有的会计人员困掌管了单位的财务大权,具有调拨资金的能力,总是抱着侥幸心理,“借鸡生蛋”,挪用公款用于买期货、购股票,赚到钱后再归还,给自己留有一定的退路,使犯罪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调查表明,许多贪污案件都是由挪用公款案引发的。有些会计人员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前程,对违法违纪行为熟视无睹,明哲保身,反而成了领导的一只手,直接按领导的意愿去处理会计事务,根本谈不上秉公办事,客观公正;有的会计人员,明知单位领导的行为是违法违纪的,却不制止,不向上级报告,反而参与犯罪,与领导一起串通作弊,满足自己对金钱的追求。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危害及原因剖析 1、假证、错账、糊涂表、恶性循环。常见的假证多为一些不合规、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主要体现在:内容、数量、金额不符;以自制非法代替外来凭证;伪造、涂改、移花接木。错账、假账主要在于账务处理的随意性,一些单位从自身的利益了出发,为了应付上级及外部监督部门,会计人员人为地调整账簿记录,故意作弊,以假乱真;设账外账,截留各项收入,虚列有关支出;在“往来”、“待摊”、“递延”等账户上做手脚,在存货计价、成本计算方面耍花招。同时,由于错账、假账导致生成数字逻辑性不强、牛头不对马嘴,缺乏勾稽关系的糊涂表。究其造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偷漏国家税收,骗取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这不仅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扩大和增加不合理开支,还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后果,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形成造假的原因,一是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和原则性不强,抵制力弱,睁一眼闭一眼,存在“宁犯天条,莫犯众僧”的心理,任其自便;二是领导意志,权力游戏,对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加以刁难、排挤,把顺我意志的放在主要岗位加以重用,造成“站得住的顶不住,顶的住的站不住”的不良局面。 2、账外私设“不金库”,会计掌管“金钥匙”。一些企业内部各部门(分厂、车间等)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盲目强调业务经营的需要,擅自扩大开支范围,私设小金库,多渠道开支业务费用。私设“小金库”的行为虽然大多都是由领导干部签批的,甚至是由领导“单线管理”的,不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但会计人员却是直接参与者,并掌握着“小金库”的钥匙,不用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去防范“小金库”的出现,甚至主动串通作弊,将“会计原则”变成“会计圆则”,败坏会计风气,助长腐败势头,导致发生犯罪现象,甚至单位倒闭,严重地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书记成本”、“厂长利润”宣上榜,虚荣实耻。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出于对政治的利益的追逐,为保住昔日殊荣,确保职位和谋求职业升迁,不惜一切代价,铤而走险,授意或指使会计人员少提、乱摊费用、造假生产成本,账上添彩,以示职工思想工作做到了家;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利润,表中生花,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会计进行造假,行政干预银行贷款给企业,以解决企业虚报利润上交税收的资金。其结果是造成企业、领导图有虚荣,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内部会计控制失灵,职工实际蒙受耻辱,切身经济利益受损,积极性受挫,企业不能真正重整旗鼓、展现辉煌的难堪格局。 4、信息披露不及时,公信度大打折扣。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是其及时性,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定它的及时性。目前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在时间上相对滞后,使得信息使用者对其有用性(特别是其预测作用)及其可信性大打折扣,使得投资者、债权人不能及时据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导致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受损;另一方面,还影响企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效率的评价,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管理者实施有效监督。 三、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得力措施 1、自律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筑起思想道德防线,是防止腐败,打击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违法活动和非职业道德行为的第一道屏障;同时通过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将一切不良的道德欲望控制或消灭在萌芽状态,也是制止“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消除影响会计职业形象的不利因素,保护会计职业生命的根本手段。 2、职业技能、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作为称职的会计人员,必须敬业、爱业、乐业、勤业、精业,热衷于本职工作,潜心于本职工作,安心于本职工作,要有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要不断钻研业务、精益求精,首先要对传统的会计基础工作有所加强,其次要加快会计业务知识更新的学习,熟练掌握《会计法》、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以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质量,同时还必须熟悉国家的财经法规、法令、政策,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不做权、财、色的奴隶,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3、会计法制建设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有力保障。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固然重要,但是要杜绝和根治会计职业活动中的非职业道德行为,仅靠道德约束还是不够的,因为职业道德建设只是给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创造一种“软约束”环境,是一种心灵上的约束,它并不具有强制性,所以,更重要的还是要靠法律来约束,通过抓会计法制建设给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形成一种“硬约束”环境,将“法治”与“德治”齐头并举,这样才能使得会计人员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得更好,才能使得会计人员自觉遵纪守法,自觉树立不做假账的职业意识,确保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综上所述,我们能深刻认识到会计人员的非职业道德行为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道德建设促会计法制建设,同时必须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严格自律,勤奋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争做一名新时代的会计人。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透视 何谓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权威的解释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活动、处理会计关系时所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职业原则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既是会计行业对本行业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不同于会计职业道德,它重在强调强调“人”,主要是研究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其重点不在“会计”,也不在“会计职业”,而在“从事会计职业的人”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水准。从本质上讲,它既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技术、(即职业之道)”,又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品质(即职业之德)”。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普遍得到了强化,但有些领导干部、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开始谈化,特别是会计人员,由于身处单位财经大权的关键地位,一些人为了追求金钱、权力,违反职业道德,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非职业道德行为概括起来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1、职业态度方面:疲于应付,消极怠工。目前在我们的会计队伍中,有些会计人员由于对会计工作认识不足,选择这一职业后又不把这一职业当成自己的理想去追求,不是潜心于自己所从事的财会工作,认为会计工作整天枯燥无味,经济收入不高,心态产生不平;在工作岗位上处理会计事务时,敷衍塞责,有的甚至还离岗专门在外兼职或做生意,赚取外快,而对自己单位的本职工作却随便应付;在会计业务知识更新方面,一些会计人员不是主动积极地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疲于应付。 2、职业良心方面:动机不纯,利欲熏心。有些会计、出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伪造虚假经济业务,用假发票、假收据等手段套取现金,贪污公款;有的通过改动领导已签字的报销凭证的数字,以小报大,以少报多,将多报销的款项归个人所有;有的甚至模仿领导的笔迹,将用于个消费的购物凭证拿到单位报销,侵害集体利益。有的会计人员,特别是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利用职权看钱办事,收取贿赂。 3、职业原则方面:粉饰业绩,造假信息。一些企业管理当局,出于确保职位动机、借款动机等,授意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采用伪造、变造等手段,编制和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掩盖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从而误导广大投资者。严重损害了国家和股东权益。前些年来,上市公司连续出现的大案,如“红光实业”倒闭,“株洲有色”巨亏等,无不与粉饰财务会计报告有关。 4、职业纪律方面:挪用公款,串通作弊。有的会计人员困掌管了单位的财务大权,具有调拨资金的能力,总是抱着侥幸心理,“借鸡生蛋”,挪用公款用于买期货、购股票,赚到钱后再归还,给自己留有一定的退路,使犯罪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调查表明,许多贪污案件都是由挪用公款案引发的。有些会计人员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前程,对违法违纪行为熟视无睹,明哲保身,反而成了领导的一只手,直接按领导的意愿去处理会计事务,根本谈不上秉公办事,客观公正;有的会计人员,明知单位领导的行为是违法违纪的,却不制止,不向上级报告,反而参与犯罪,与领导一起串通作弊,满足自己对金钱的追求。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危害及原因剖析 1、假证、错账、糊涂表、恶性循环。常见的假证多为一些不合规、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主要体现在:内容、数量、金额不符;以自制非法代替外来凭证;伪造、涂改、移花接木。错账、假账主要在于账务处理的随意性,一些单位从自身的利益了出发,为了应付上级及外部监督部门,会计人员人为地调整账簿记录,故意作弊,以假乱真;设账外账,截留各项收入,虚列有关支出;在“往来”、“待摊”、“递延”等账户上做手脚,在存货计价、成本计算方面耍花招。同时,由于错账、假账导致生成数字逻辑性不强、牛头不对马嘴,缺乏勾稽关系的糊涂表。究其造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偷漏国家税收,骗取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这不仅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扩大和增加不合理开支,还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后果,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形成造假的原因,一是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和原则性不强,抵制力弱,睁一眼闭一眼,存在“宁犯天条,莫犯众僧”的心理,任其自便;二是领导意志,权力游戏,对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加以刁难、排挤,把顺我意志的放在主要岗位加以重用,造成“站得住的顶不住,顶的住的站不住”的不良局面。 2、账外私设“不金库”,会计掌管“金钥匙”。一些企业内部各部门(分厂、车间等)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盲目强调业务经营的需要,擅自扩大开支范围,私设小金库,多渠道开支业务费用。私设“小金库”的行为虽然大多都是由领导干部签批的,甚至是由领导“单线管理”的,不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但会计人员却是直接参与者,并掌握着“小金库”的钥匙,不用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去防范“小金库”的出现,甚至主动串通作弊,将“会计原则”变成“会计圆则”,败坏会计风气,助长腐败势头,导致发生犯罪现象,甚至单位倒闭,严重地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书记成本”、“厂长利润”宣上榜,虚荣实耻。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出于对政治的利益的追逐,为保住昔日殊荣,确保职位和谋求职业升迁,不惜一切代价,铤而走险,授意或指使会计人员少提、乱摊费用、造假生产成本,账上添彩,以示职工思想工作做到了家;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利润,表中生花,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会计进行造假,行政干预银行贷款给企业,以解决企业虚报利润上交税收的资金。其结果是造成企业、领导图有虚荣,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内部会计控制失灵,职工实际蒙受耻辱,切身经济利益受损,积极性受挫,企业不能真正重整旗鼓、展现辉煌的难堪格局。 4、信息披露不及时,公信度大打折扣。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是其及时性,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定它的及时性。目前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在时间上相对滞后,使得信息使用者对其有用性(特别是其预测作用)及其可信性大打折扣,使得投资者、债权人不能及时据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导致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受损;另一方面,还影响企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效率的评价,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管理者实施有效监督。 三、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得力措施 1、自律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筑起思想道德防线,是防止腐败,打击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违法活动和非职业道德行为的第一道屏障;同时通过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将一切不良的道德欲望控制或消灭在萌芽状态,也是制止“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消除影响会计职业形象的不利因素,保护会计职业生命的根本手段。 2、职业技能、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作为称职的会计人员,必须敬业、爱业、乐业、勤业、精业,热衷于本职工作,潜心于本职工作,安心于本职工作,要有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要不断钻研业务、精益求精,首先要对传统的会计基础工作有所加强,其次要加快会计业务知识更新的学习,熟练掌握《会计法》、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以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质量,同时还必须熟悉国家的财经法规、法令、政策,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不做权、财、色的奴隶,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3、会计法制建设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有力保障。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固然重要,但是要杜绝和根治会计职业活动中的非职业道德行为,仅靠道德约束还是不够的,因为职业道德建设只是给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创造一种“软约束”环境,是一种心灵上的约束,它并不具有强制性,所以,更重要的还是要靠法律来约束,通过抓会计法制建设给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形成一种“硬约束”环境,将“法治”与“德治”齐头并举,这样才能使得会计人员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得更好,才能使得会计人员自觉遵纪守法,自觉树立不做假账的职业意识,确保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综上所述,我们能深刻认识到会计人员的非职业道德行为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道德建设促会计法制建设,同时必须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严格自律,勤奋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争做一名新时代的会计人。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论文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对策 论文提要: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品德做出规范,以指导和约束会计人员正确处理会计工作。本文分析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整个会计行业生存发展之根本。 一、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广大会计人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毋庸置疑,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1、会计造假。一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不能够遵守职业规范,不能坚持原则,直接或间接参与伪造、变造、篡改、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编造虚假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对外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和经济指标,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扰乱了社会正常经济秩序。 2、违法乱纪,牟取私利。某些会计人员抵挡不住金钱诱惑,采取收入不记账、虚报冒领、伪造、变造支出单据等违法行为,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或利用职务之便利,贪污、挪用公款,以权谋私,侵害国家和集体利益。 3、违背执业准则,弄虚作假。少数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人员,不严格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对明知有重大错误和舞弊的会计报表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欺骗广大投资者。 造成以上表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又有客观上的。主观上,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一些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对遵守职业道德没有清醒的认识或者是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客观上,一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弄虚作假、哄骗欺诈、偷税漏税、以权谋私等一些违背诚信的不良现象,使部分会计人员心理失衡,也参与到弄虚作假的行列中。二是受执业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法律规范不完善,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缺乏具体的惩治措施,而对坚持原则,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也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救济制度,使一些会计人员迫于单位领导胁迫,参与会计造假。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解决会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需要。会计造假有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虽然解决会计造假不能仅仅靠会计个人力量。但是会计造假主要发生在会计工作中,主要是会计行为,在解决会计造假中,会计人员必然是主要力量。只要会计人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严守职业道德,就能遏止会计造假和信息失真现象,因此在目前会计造假和信息失真严重的情况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具备“德、能、勤、绩、公、廉、俭”等七个方面的素质。会计人员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执业的基本知识固然很重要,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会计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管理工作好坏的关键。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才是最重要的,会计人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廉洁奉公、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作风严谨、艰苦朴素、大公无私,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树立会计行业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由于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驱动,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贪污腐化、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严重损害了会计形象,降低了社会对会计的信任,会计行业的发展遇到很大困难。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迫在眉睫,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行业才会有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对会计行业的看法才能改变,会计的形象才会改善,会计的地位才能提高,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会计行业良好发展的根本。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教育。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职业信念、规范的职业行为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计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业务技能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职业道德教育融进每一名会计人员内心,增强每名会计人员履行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 2、会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主要靠会计人员自身努力。一个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道德修养的程度,会计人员要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把职业道德原则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客观公正、精心理财,扎扎实实做好会计工作,不断用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实现职业理想。 3、净化会计行为环境。会计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在制度不完善、道德意识淡薄、诚信丧失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营造出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因此,净化会计从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有着重要意义,而会计环境的净化需要社会各方面相互协调,只有社会各行各业都提高了职业道德意识,才能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只要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环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4、健全监督机制,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内容全面、操作性强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和检查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监督和检查、督促和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对检查中发现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予表彰和奖励,对其中的典型案例应予大力宣传;而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正反典型案例的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评价会计职业道德,扶正去邪、惩恶扬善的良好氛围。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诚信问题分析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优秀会计人员都是求才若渴,这种情况促进了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爆发时增长,可以说,会计行业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同时因为从事会计行业人员众多,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加上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会计行业的失信现象越来越多,从事会计行业人员对这个职业的道德准线也越来越低。本文就如何保证会计从业人员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提高诚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论述,能够引起会计行业人员对职业道德和诚信问题的重视,通过约束自己,提高自己从业道德水平来改善目前我国会计行业的失信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诚信财务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各行各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有望在近几年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为我国加快融入世界大家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会计行业的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因为从业人员众多,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上近年来曝光的几起行业丑闻,导致社会了对会计行业的信任降低,影响了会计行业的公信力,而这直接影响到我国会计行业的诚信问题,进而影响到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交流中的诚信问题。因此,如何提升会计诚信水平,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增强会计行业的社会公信力,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推进会计行业的公信力提升有着非常强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首先,我们先说一说什么叫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侠义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那么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二、会计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现如今,随着世界通信科技迅猛发展,新闻信息早已实现了传播实时化,广泛化,通过不断曝光各行各业的一些丑闻信息,致使我国各行各业不得不面对着公信力缺失这个窘境,在这其中,会计行业职业道德滑坡现象同样受到了广大社会人士的关注和关切。所以提升会计诚信水平,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增强会计行业的社会公信力,对我国会计行业的诚信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只有找出会计职业道德滑坡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提高会计职业公信力。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外对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诚信问题都非常重视,很多会计方面的著作也都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了大篇幅的论述和探讨。甚至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1988年7月颁布了《国际会计职业道德准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对会计职业道德制订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及主观因素,目前我国会计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我国会计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念淡薄。目前,在我国各高校的会计教育教学当中,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还不够重视,这就从根本导致了会计专业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轻视,致使毕业后在会计职业生涯中在观念上没有去刻意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准线。在社会现实中,企业中有关领导也对会计职业道德不够重视,只是简单将会计从业标准挂在墙上,这也导致了从业人员没有进一步对职业道德的了解和学习,甚至有些从事会计工作者认为金钱远比职业道德重要,这些现象对会计职业道德滑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上原因也造成了当下会计从业者认为遵从领导的指示,哪怕提供假的会计信息,也没有什么不对,完全丧失了会计职业道德底线,因此也导致了会计账目造假,报假现象的频繁出现。 2.利益驱动导致职业道德沦丧。当今社会,因为道德教育的缺失,法律监管上的空白,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不断滑坡,出现了个人利益至上、金钱利益至上、享乐至上等错误观念。这就引发了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而践踏会计职业道德,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也屡见不鲜。比如一些人因为无法抵御利益的诱惑而利用职务权利,通过在业务中做手脚,比如伪造、变造、隐匿、损毁、谎报会计资料等行为来获得利益,随着私欲的不断扩大,在利益驱使下不断触碰道德底线,甚至将法律法规抛之脑后,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深渊。即使这种现象只是发生在少数人的身上,但是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会计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轻视问题,不能坚守职业道德,那么当面临足够的利益诱惑时,又如何来遵守法律法规呢。而且如果在一开始就没能制止践踏职业道德的行为,还会给其他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造成错误引导,进而导致更多的人为了利益而抛弃职业道德底线,这种影响是非常恶劣的。 3.内部和外部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有关会计行业施行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这些都是属于外部监管。这些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里,对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有着一些具体规定,但是因为这些法律法规或者制度规范里并没有对会计职业道德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在实践中很多条款不能正确运行,还有些条款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这种情况无形中为会计从业者违法乱纪提供了温床,间接造成了钻空子、打擦边球等现象屡禁不止,在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账目进行审计时,很难通过账面来及时发现问题,这也变相导致了会计行业职业道德的进一步沦丧。会计职业道德目前主要是以自觉性和社会舆论监督来执行的,而并非是强制性的,由此也导致了执行力和约束力大打折扣。从内部监管来讲,由于某些行为可以为企业和个人直接带来经济利益,导致内部监管形同虚设。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主要领导的意见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就是规定,是不容置疑的,甚至在明知道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甚至违法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也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如果不遵从领导意志,很可能直接被炒鱿鱼而无法确保自身合法权益,另外如果为了坚守职业道德底线而对错误行为进行举报,举报成本过高,程序繁琐,而且就算举报成功也往往只是罚款了事或者不了了之,这种现象不光对当事人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还对举报人来讲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这种显现也导致了会计从业者对践踏职业道德行为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选择了无视,隐忍,甚至还有人去模仿学习,这种现象导致了会计从业者难以遵守职业道德。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无论是外部监管还是内部监管都缺乏具体可行的管理规定和惩罚措施。 三、结语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扼守会计职业道德底线是非常重要的,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对于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和诚信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1.提高在高校的学习教育中与企业的内部培训中加强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崇会计从业者的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从自身做起,为广大会计从业者树立优秀模范,从而起到正确的行为引导作用。 2.对既得利益的企业或者个人予以精准打击,提高违法犯罪成本。 3.制定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填补监管空白,建立诚信体系,设立诚信黑名单,从根本上净化会计从业者的从业环境。以上就是我对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研究所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看法,如有问题,欢迎指正。 作者:石明明 单位:西京学院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诚信问题探讨 一、引言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投资兴办企业,一时间企业数量和规模连年高速攀升,与之相对应的是会计从业人员数量也在急速增加,每年数以千万计的会计人员队伍在规模不等各种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公益性组织中从事着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会计人员队伍的庞大一方面为我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组织会计核算和资金管理及使用提供了规范、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有力的促进了会计事业发展。但是会计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会计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本文将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促进会计职业更好更快发展[1]。 二、当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 (一)整体缺乏责任意识 现如今,虽然财会行业业正在如日中天的蓬勃发展,但会计人员中仍不乏一些投机取巧、缺乏敬业精神的。甚至有些会计人员根本就不遵循常规工作流程,工作怎么轻松就怎么进行,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质量。再加上他们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会计理念以及现有的会计就业招聘制度存在或多或少的漏洞,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二)自身专业知识技能不够 近年来由于财会专业的热门,越来越多的人在千军万马中选择一条“会计路”。从表面上看,激烈的竞争能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由于会计行业门槛较低,手里仅仅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大批存在。也就是说,很多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连初级会计水平都达不到。这导致会计从业人员群体整体专业素质较低,总体结构失衡,高端会计不足,而普通会计人员饱和的现象[2]。 (三)法制观念意识淡薄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会计职业来说,法制观念至关重要。但是从目前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来看,很多会计人员不懂法、不守法,甚至在工作过程中为了一己私利知法犯法,例如挪用公款、偷税漏税等,严重破坏了行业作风,对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严重阻碍。 三、当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会计职业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于会计职业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人认为会计职业就是算算数字、做做账。很多小微企业不愿意聘请专业会计从事财务核算工作,认为自己账务简单,随随便便找一个懂点会计知识的单位已有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就可以了,这样还能够避免聘请专业会计而节省一笔开支,或者很多小微企业自身并没有按要求设置会计账薄,或账目混乱,因此向税务机关申请了定期定额核定征收税款,没有设置会计岗位,没有聘请会计人员。此外,有些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也不愿意推行会计电算化,仅仅用来进行简单的记账和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填制会计报表还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3]。 四、优化会计职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人们对会计职业的认知水平 当前,我国会计行业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向广大企事业单位积极推广会计工作,加速推进我国的会计职业进程。要积极向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财务人员普及会计知识,让其知晓会计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让其接受会计职业,支持会计工作。各地财政部门要引导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小微企业正确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聘请专业化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促使他们聘请专业会计人员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并建立健全单位账簿和会计制度,配备会计人员,积极稳妥有序的开展会计工作,并购置一些价格便宜,功能齐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提高会计核算效率。 (二)培养综合性的会计人才 企事业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要选聘哪些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财务会计人员。一些中小企业,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选派接受能力强的会计骨干到专门的会计培训机构,接受专业化的会计知识培训,来提高会计人员准确运用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能力。要向中老年会计工作者普及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技巧,尤其是一些会计软件和数据处理技巧,让会计人员都能够接受会计电算化,借助专业化的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各个单位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轮岗,促使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从事不同的会计工作,尽可能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4]。 (三)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会计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为参训会计人员提供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以求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制度建设等方面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此外还要联系国内开设会计课程的高职、大专,乃至本科院校,对会计人员进行远程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此外,也应当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学习和掌握新的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制度、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财经纪律,教育引导会计人员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坚守职业道德[5]。 五、结论 本文通过当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诚信问题的现状分析,在总结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此来加快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步伐。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国的会计事业必将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朱承亮 单位:中铝昆明铜业有限公司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新时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探讨 摘要:现时期,会计人员因为职业道德建设不足,意识不够,法律意识薄弱而做出各种各样的违法行为,长此以往,社会的风气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深入的去探索分析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内容,寻找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方法,这个是新时期的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事。如何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并不是只需要往从事人员方面找原因,在会计制度,环境等等因素上都是加强建设研究必须考虑的。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策 在21世纪,对各行业的一个道德的管理和建设尤为重要。中华儿女历来就是以礼仪、以道德为首,推崇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就像是一盏明灯,有光明的存在才能驱散阴霾。会计在新时期是非常普遍的,只要是有经济活动的发生,经济义务的形成,就会有会计的出现,对经济活动进行计算、计量等等。正如空气无处不在说明了空气的重要,会计的遍及也是这个道理。因为遍及,所以重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因为它的自律性要建设和发展起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加需要时间的日积月累和各个方面的努力。了解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我们才能更好的研究如何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以此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弘扬社会的正气之风。 一、当前会计人员急需增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原因剖析 (一)会计人员和领导者法律意识的浅陋 我们都希望看到一个明朗的社会,但是现代社会却有着越来越多的会计违法行为事情出现。例如:某某企业由于进行新项目的研究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但是企业所可以支配的流动资金不足,于是企业的负责人就向银行进行贷款。出于银行贷款需要查看企业的报表,负责人便让企业的会计违规的将报表数据进行修改,以此来获得贷款的资格。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是会计人员还包括了企业的管理者,因此我们急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假使在此案例中,会计人员能坚持原则,坚持遵守会计制度的要求,那这个案例就不会发生,这类违法行为也会随之不复存在。如果对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不加以加强,这类违法行为将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违法行为发生并不仅仅只有会计人员自身的责任,其他方面的原因还有会计人员所从事的公司,很多老板一味地强调利益,怎样将自己的利益,公司的利益扩展到最大,将成本降低,损耗降低,这些要求有时候会不客观的造成会计违法行为的产生。会计人员和企业领导者的法律意识浅薄,并没有深刻的意识到违法行为会对社会经济造成怎样不良的影响。 (二)社会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 会计道德建设体制在企业内部完善的程度会影响企业的会计管理,会计制度的执行会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执行到位,体制和制度形同虚设,或者是只是在最初强调制度的执行,强调道德建设,时间一长就放之任之,这些会促使违法事件的发生。所以,减少和杜绝会计人员的违法行为的发生,完善会计制度和体制,营造良好的社风风气是当前会计人员急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因。 二、当前会计人员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的渠道 (一)从基础教育上增强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就是在工作中,在职业活动中的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就效力方面而言,它并不像是法律一样,具有强制性,但是却是墨守成规的东西。虽然不具有必须执行的强制力却任然需要你我遵守。它规范着从事会计行业的会计人员的行为操守,使其更加便于管理。修筑高楼大厦地基是根本,同样的道理,建设职业道德,最开始的会计教育也是根本。从基础上教育就是说从会计的职业教育上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一开始时就严格进行教育普及,将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教育不管是以书本的形式,还是定期考核的形式,让每个从业人员都明白,清楚并且深刻的理解会计职业道德八大点所涵盖的内容,只有清楚的知道其中的具体道德要求,才能在会计人员每次从事具体会计业务时,心中明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道德建设所不能允许的,心里有正确的方向,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二)从后期的监督中不断完善 只有教育,只有基础普及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教育之后,更应该时时检测教育后期的执行情况。科学家研究过人的记忆时间是有限的,人能更长久的记住做一件事或者一些东西,是因为在日积月累的重复中形成了一种短暂性习惯或者是长期的习惯,这样才不容易遗忘。所以对于很多事常常可能遗忘,道德建设教育也是一样,假设定期的检测,抽查,那会计的道德建设教育在会计人员心里也可以像形成一种习惯一样的固定的思考方式,在做会计的各种经济业务时,能够随时随地的铭记,这样才不会因为无知甚至是明知故犯而做出违法的行为。 (三)从社会的宏观影响上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 电视里,书报上,从过去到现在,有着很多很多的像这样的违法乱纪的不正当会计行为。为了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我们也可以从电视、网络、报纸、书籍等等传播媒介出发,将积极向上的,拥有正能量的那些会计案例展现出来,让人们了解。同时也要将那些违法的,滥用职权进行各种犯法的行为公之于众,让人们谴责这样的行为,让人们意识到这样的举止是受人们所不悦的,是不好的,因此才不会有想要越过法律界限去做出违法的会计行为的想法。 (四)从机制上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 从机制上加强不仅仅是针对会计单位的机制,还包括整个社会,整个会计行业的机制。在会计行业中,没有完善的道德建设,对于公司的管理和发展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今天,这个社会主义时代,这个经济社会,要想更好的管理公司和企业,首先要有完美健全的准则,这样才可以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企业的经济得到发展继而社会的经济也跟着发展。所以在制度上、准则上想办法,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机制后,可以增涨企业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的在意度。只有建立健全合理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才能在如今这个新时代新时期中更好的贴合会计人员的会计工作。会计除了对核算还有监督,监督机制不止包括会计自身的监督,也包括企业管理层的监督,其他监督,要符合会计法律的要求和规定,并且要严格的执行。对于一个公司而言,虽然盈利是最终的目的,但是也不能“唯利是图”,不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盲目的做出违法的行为,这样不但得不到更多,反而会因为触犯法律而为此买单,这一点是每一个公司的决策人应该深刻领悟的。加强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力度,使其往更宏伟的方向发展。从机制上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从企业的会计制度和管理制度上加强,不能虚有制度而没有实际的执行。 三、结语 在新时期,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件利益良多的事,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你可以拥有高尚,廉洁的个人操守,自警自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赢得别人的尊重,受到人们称颂。对于会计行业来说,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可以形成一个拥有良好风气,秩序井然,刚正严明的职业环境。对于社会来说,在新时期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可以形成一种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的社会风气。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减少甚至是杜绝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从各个方面同时努力,不断的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素养,让这个社会的正气之风能风起不止。 作者:朱国强 单位: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新时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论文 摘要:现时期,会计人员因为职业道德建设不足,意识不够,法律意识薄弱而做出各种各样的违法行为,长此以往,社会的风气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深入的去探索分析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内容,寻找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方法,这个是新时期的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事。如何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并不是只需要往从事人员方面找原因,在会计制度,环境等等因素上都是加强建设研究必须考虑的。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策 在21世纪,对各行业的一个道德的管理和建设尤为重要。中华儿女历来就是以礼仪、以道德为首,推崇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就像是一盏明灯,有光明的存在才能驱散阴霾。会计在新时期是非常普遍的,只要是有经济活动的发生,经济义务的形成,就会有会计的出现,对经济活动进行计算、计量等等。正如空气无处不在说明了空气的重要,会计的遍及也是这个道理。因为遍及,所以重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因为它的自律性要建设和发展起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加需要时间的日积月累和各个方面的努力。了解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我们才能更好的研究如何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以此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弘扬社会的正气之风。 一、当前会计人员急需增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原因剖析 (一)会计人员和领导者法律意识的浅陋 我们都希望看到一个明朗的社会,但是现代社会却有着越来越多的会计违法行为事情出现。例如:某某企业由于进行新项目的研究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但是企业所可以支配的流动资金不足,于是企业的负责人就向银行进行贷款。出于银行贷款需要查看企业的报表,负责人便让企业的会计违规的将报表数据进行修改,以此来获得贷款的资格。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是会计人员还包括了企业的管理者,因此我们急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假使在此案例中,会计人员能坚持原则,坚持遵守会计制度的要求,那这个案例就不会发生,这类违法行为也会随之不复存在。如果对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不加以加强,这类违法行为将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违法行为发生并不仅仅只有会计人员自身的责任,其他方面的原因还有会计人员所从事的公司,很多老板一味地强调利益,怎样将自己的利益,公司的利益扩展到最大,将成本降低,损耗降低,这些要求有时候会不客观的造成会计违法行为的产生。会计人员和企业领导者的法律意识浅薄,并没有深刻的意识到违法行为会对社会经济造成怎样不良的影响。 (二)社会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 会计道德建设体制在企业内部完善的程度会影响企业的会计管理,会计制度的执行会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执行到位,体制和制度形同虚设,或者是只是在最初强调制度的执行,强调道德建设,时间一长就放之任之,这些会促使违法事件的发生。所以,减少和杜绝会计人员的违法行为的发生,完善会计制度和体制,营造良好的社风风气是当前会计人员急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因。 二、当前会计人员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的渠道 (一)从基础教育上增强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就是在工作中,在职业活动中的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就效力方面而言,它并不像是法律一样,具有强制性,但是却是墨守成规的东西。虽然不具有必须执行的强制力却任然需要你我遵守。它规范着从事会计行业的会计人员的行为操守,使其更加便于管理。修筑高楼大厦地基是根本,同样的道理,建设职业道德,最开始的会计教育也是根本。从基础上教育就是说从会计的职业教育上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一开始时就严格进行教育普及,将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教育不管是以书本的形式,还是定期考核的形式,让每个从业人员都明白,清楚并且深刻的理解会计职业道德八大点所涵盖的内容,只有清楚的知道其中的具体道德要求,才能在会计人员每次从事具体会计业务时,心中明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道德建设所不能允许的,心里有正确的方向,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二)从后期的监督中不断完善 只有教育,只有基础普及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教育之后,更应该时时检测教育后期的执行情况。科学家研究过人的记忆时间是有限的,人能更长久的记住做一件事或者一些东西,是因为在日积月累的重复中形成了一种短暂性习惯或者是长期的习惯,这样才不容易遗忘。所以对于很多事常常可能遗忘,道德建设教育也是一样,假设定期的检测,抽查,那会计的道德建设教育在会计人员心里也可以像形成一种习惯一样的固定的思考方式,在做会计的各种经济业务时,能够随时随地的铭记,这样才不会因为无知甚至是明知故犯而做出违法的行为。 (三)从社会的宏观影响上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 电视里,书报上,从过去到现在,有着很多很多的像这样的违法乱纪的不正当会计行为。为了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我们也可以从电视、网络、报纸、书籍等等传播媒介出发,将积极向上的,拥有正能量的那些会计案例展现出来,让人们了解。同时也要将那些违法的,滥用职权进行各种犯法的行为公之于众,让人们谴责这样的行为,让人们意识到这样的举止是受人们所不悦的,是不好的,因此才不会有想要越过法律界限去做出违法的会计行为的想法。 (四)从机制上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 从机制上加强不仅仅是针对会计单位的机制,还包括整个社会,整个会计行业的机制。在会计行业中,没有完善的道德建设,对于公司的管理和发展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今天,这个社会主义时代,这个经济社会,要想更好的管理公司和企业,首先要有完美健全的准则,这样才可以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企业的经济得到发展继而社会的经济也跟着发展。所以在制度上、准则上想办法,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机制后,可以增涨企业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的在意度。只有建立健全合理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才能在如今这个新时代新时期中更好的贴合会计人员的会计工作。会计除了对核算还有监督,监督机制不止包括会计自身的监督,也包括企业管理层的监督,其他监督,要符合会计法律的要求和规定,并且要严格的执行。对于一个公司而言,虽然盈利是最终的目的,但是也不能“唯利是图”,不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盲目的做出违法的行为,这样不但得不到更多,反而会因为触犯法律而为此买单,这一点是每一个公司的决策人应该深刻领悟的。加强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力度,使其往更宏伟的方向发展。从机制上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从企业的会计制度和管理制度上加强,不能虚有制度而没有实际的执行。 三、结语 在新时期,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件利益良多的事,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你可以拥有高尚,廉洁的个人操守,自警自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赢得别人的尊重,受到人们称颂。对于会计行业来说,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可以形成一个拥有良好风气,秩序井然,刚正严明的职业环境。对于社会来说,在新时期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可以形成一种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的社会风气。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减少甚至是杜绝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从各个方面同时努力,不断的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素养,让这个社会的正气之风能风起不止。 作者:朱国强 单位: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新形势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探讨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相互配合与共同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会计行业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决策性和影响力也日益显现出来。会计行业能否良性发展,对我国整个经济秩序以及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成为了全社会的普遍共识。文章对新形势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深入地探讨了相关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一、新形势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会计行业是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一方面能够对国家政策的执行与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各种会计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因此,一个会计人员是否具备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就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我国的“银广厦”事件,以及美国的“安然”事件之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更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淡薄、职业素质良莠不齐,会计行业的内部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相当普遍。所以,全面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加快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设,已成为会计行业的当务之急。 二、新形势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改革措施 (一)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新形势下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最新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不断增强自身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感。诚信是会计行业之根本,所以会计人员在从事一切会计事项时也必须要做到诚信为本,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确保会计这一职业的存在意义。因此,在会计实践工作中,企业应该不断强化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并将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上来。第一,在日常的会计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宣传力度,制定出完善的会计人员行为准则与规范,及时对违反职业道德的会计行为予以严惩,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水平。第二,企业要努力在社会上树立起一个积极进行职业道德建设的良好印象,这有利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接轨,让企业能够紧跟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把自身建设成为更可靠、会计信息质量更高的现代化企业。 (二)加强对整个会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 职业道德规范是确保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得以顺利实施和执行的重要的法律依据,和确保会计行业能够良好、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必须要国家立法机关和会计行业协会经过协商以后才能真正确立下来。而且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事项时必须要将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根本指导原则,来进一步规划相关会计工作的要求和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花费的时间,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建设过程。同时,在企业在建设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国家经济法规和管理条例的贯彻与落实。此外,还要从会计行业的工作、职业以及能力三方面的要求出发,对会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把控,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三)加大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 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实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学校教育,一种是以培训方式进行的再教育。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学校教育,其实就是指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化职业道德教育。此时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系统地对职业道德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并且会结合一定的教学实践来让会计专业的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而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再教育,主要是指在他们从事会计工作以后,通过不定期的思想道德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觉悟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对会计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并且让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最先进的会计专业技能,最终以此来提升会计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四)健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监管体系 会计人员只有本着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处理一切的会计事项,才可能让企业的不同利益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只有不断健全企业内部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监管体系,才能真正促使会计人员树立起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意识。首先,健全企业内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加强对我国现有会计法律法规的贯彻与执行。加强会计人员对新会计法的学习与运用,并将其作为整个会计行业办事的标杆。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管制度和体系,从源头上杜绝任何可能发生的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其次,还要将企业的内部监督与社会的外部监督充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企业的内部监督,指通过会计核算、借贷记账等环节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和审查,评判其是否符合国家的经济法律法规或者企业内的财务规章制度。社会的外部监督,则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税务局等社会机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监督与审查。此外,企业除了要健全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监管体系,在设置会计岗位时也必须要做到合理、科学。也只有在此前提下,企业的会计工作和资源才能够真正实现分配合理化,会计人员监管的奖惩机制才能够真正得以健全,最终实现整个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化和科学化。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企业经济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而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早已不容忽视,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成为了会计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的重点任务。首先,要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不断增强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感,将诚信为本作为从事一切会计事项的根本指导原则。其次,要加强对整个会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并据此进一步规划相关会计工作的要求和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花费的时间,保证会计工作的公平性与保密性。再者,要加大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觉悟,提升会计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此外,还要健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监管体系,将企业的内部监督与社会的外部监督充分结合起来,合理设置会计岗位,真正实现企业会计工作和资源的分配合理化。 作者:张文宇 单位:保定申成路桥有限责任公司财审部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论新时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改革深化,会计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最终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秩序,因此在新时期为了促进会计行业积极、健康、向上发展,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十分重要。但是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尚未形成有效、完整的运行体系,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本文简要介绍了新时期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分析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策略。 关键词:会计人员; 职业道德 ;从业环境 一、新时期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随着会计生涯的不断延长与历练,对于我这个将要迈入不惑之年的会计人员来说,深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心中一定要有“戒”,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到心中有数,作为“戒”的衡量标尺,当属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尤其是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于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来说,就是法律底线,我们会计人员一定要守住这个底线。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是经营者、投资者、社会大众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反应企业经营结果、财务状况的具体表现,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是会计人员,其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水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2.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先进的管理方式是我国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保障,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离不开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做到从会计人员自身开始约束,坚持维护职业道德底线,才能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增强财务战略决策的前瞻性、准确性,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整体维护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3.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过强的专业技术和丰富会计工作经验都不是最重要的,对职业道德的注重程度和执行力度才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所在,通过职业道德严格规范会计人员的财务行为,增强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防止会计人员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损害所有者权利,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从而提高会计人才队伍的整体执业素质。4.会计领域反腐倡廉。会计行为直接影响社会整体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实际会计工作中,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现象仍然存在,主要是因为在社会强大的上级压力、外界利益诱惑下,一些会计人员就忘记了职业道德低下,不再坚持最初的原则。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能够促使会计领域反腐倡廉,完善会计人员的从业环境,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新时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利益格局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得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冲突现象严重。因为缺乏客观公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各种诱惑面前不能坚持原则,部分会计人员会根据经营者利润需求或个人私欲,利用专业优势,不顾职业操守,伪造、变更虚假会计信息,粉饰财务会计报表,只注重个人发展,不考虑企业长期发展。2.会计人员从业环境有待改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会计人员的从业环境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职业道德修养缺失。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是偷税逃税,会提出做假账的要求,会计人员社会地位低下,会计工作不独立,往往会被动的选择作假行为,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为了获取高额报酬,也会按照被审计单位要求出具虚假报告。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会计人员要想维持职业道德困难重重。3.会计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会计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相关运行机制无法有效执行,而且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为会计人员发生职业道德缺失行为提供的空间,内部考核激励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外部监督制度缺乏,外部审计监管机制不规范,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往往存在经济利益关系,没有为社会出具真实的审计报告。4.职业道德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有关《会计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对职业道德的规定较少,在新时期下,经济犯罪方法众多,会计行业职业道德相关法律制度已经远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了,会计法规制度实施不配套,加上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相关法律制度的重视程度较低,法律知识了解较少,对法律制度的执行不到位。 三、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1.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为了快速适应新时期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和经营能力,职业道德意识也在逐渐被社会重视,我国应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管理层要起到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融入企业文化中,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对于会计人员的考试,应注重对道德素质的考查,综合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面对外界的层层诱惑,一定要坚持住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客观公正的向外界出具财务会计报表,严禁会计造假、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道德行为。2.完善会计人员从业环境。会计人员从业环境是否良好直接影响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准,应该不断净化会计人员从业环境,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抵制社会不良风气。规范经营决策者违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思想、行为,提高领导道德素养,促使决策者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严禁利用职权或利益诱惑向会计人员提出不合理的作假行为。会计师事务所要出具独立的、可靠的审计报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负责,提升经营、投资决策的可行度。政府部门对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应加强关注度,严格规范会计行为,在新形势下为会计行业发展提供广阔、良好的发展空间。3.加强会计行为监管。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的监管,采用内外监管形成连续、有效的监管体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通过自我约束、评价、控制的方法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合理设置岗位职责,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采用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规范内部控制程序,形成相互监督、牵制机制,对于集团企业可以执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防止信息不对称现象。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机构,定期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奖罚分明,严格监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加强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管,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外部监管的核心机构,更要加强职业道德监管,对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审计质量。财政、税务机关应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监控,对企业偷税漏税、造假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对违反职业道德的企业及会计主要责任人进行惩处。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是约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重要、有效的方法,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使得职业道德建设有法可依,会计人员要勇于坚持会计原则,做到遵纪守法,敢于社会的不正之风作斗争。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会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有关违反职业道德的惩罚内容,修订职业道德相关责任和惩罚概念模糊、不确定的条款,从制度上弥补法律漏洞,防止不法分子从中谋取私利,损坏国家利益。 四、结语 随着我国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新时期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十分重要,端正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使会计人员深刻认识到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对企业及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促进整个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修剑波 单位:长春精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培训 一、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概述 (一)相关概念阐述 道德是人们生活中较为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道德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一个问题。在我国古代,道德不仅指处理人际关系之时应当遵循的行为原则以及规范要求,还兼指个人的行为品质以及修养境界。在现今,道德涉及的范围非常大,是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等高的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个特殊的领域,是一般道德在社会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它的形成与商品经济之进展有着随同关系,成为商品经济活动中一种全新的道德观。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在会计工作中的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了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成为权衡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的优劣的尺度。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之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会计职业活动的范畴愈来愈普遍,职业活动的内容愈来愈丰富,现在商业银行会计行业就是其中一例。商业银行会计职业关系的变化也促进了商业银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在商业银行会计职业行为以及商业银行会计职业活动的具体体现。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则以及坚持准则,提高工作技能,参与管理,加强,服务这八个基本的要点,具体体现在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保持公正;通晓业务,能力足以担任会计工作;对银行企业加以保密,绝对不以非道德手段获得别人秘密;提供客观的信息,并予以充分揭示。 二、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培训的意义 商业银行会计的服务对象涉及到多个方面,供给的管帐信息无疑属于公共产品,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之发展,此外,商业银行会计职业道德能够积极与我国的法律法规搭档,调整工作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倘若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低劣,那么严重影响到我国大众的切身利益。大部分商业银行不乏职业道德素质颇高的会计人员。然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的确确仍然发生还是一少部分违背职业道德,乃至犯的不耻作为。因此,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的意义非常重大。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究其原因,无非是会计职业道德是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行为的必要保障;会计职业道德能够激发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自我涵养的主动性。强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能够建立全新的商业银行会计行业作风,培育会计人员的杰出工作德行,培育品学兼优之会计人才,维护会计行业之威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一)积极的一面 1.热爱自己的岗位 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才能敬重会计这个职业。现在的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一方面出于对会计工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出于当下激烈的工作岗位竞争,大部分的会计人员都热爱着自己的岗位。 2.服务意识逐步提高 当下的大多数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对于服务对象的服务意识是不断加强的,他们对服务主体非常忠实,心里面自始至终都是以服务对象的经济利益为主。与之同时,他们树立起强烈的服务意识,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谨记把为所有者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是自己的责任以及义务。此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得失,以谦虚文明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这样的文明服务促使他们的服务达到了高质量的效果。 3.守法合规意识不断增强 当下大多数商业银行会计人员都可以准确对会计职业权利与会计职业义务的关系对做出一定的安排并解,加强抵抗行业不正之风的本领,积极培养良好的遵纪守法之习惯,积极遵守企业组织纪律,并且积极履行维护财经纪律的责任,勇于与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不断增强守法合规意识使得所有者的权益得到了保护,国民经济得到了良好地运转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职业道德观念较为淡薄 尽管我国根据国际惯例以及体制改革的需要制定了相关的会计职业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业务活动有法可依,然而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当下有少量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念比较淡漠,诚信意识不够,再加上他们的上司不乏一些法纪观念不正之辈,廉洁自律意志力不坚定,因此造成底层商业银行会计人员难以遵守和维护职业道德,丧失掉自己的职业责任感,致使他们无法提供准确的会计资料,随意更改核算办法,会计核算混乱,财政体系丧失平衡,胡乱造假账,严重致使商业银行出现诚信风险。 2.保护客户信息的行为存在偏差 商业银行客户的信息具有很大的保密性,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是可以掌握大量的商业、工作以及客户信息。如果这些信息非特殊情况下是万万不能泄露的,倘若这些信息严重泄露,对于社会经济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3.缺乏钻研专业技能的精神 会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技能很强的职业,当下我国多数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由于忙于处理繁琐的业务,难以抽空学习,再加之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不高,认为会计专业无非就是一些数据处理的简单问题,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致使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量跟不上时代的信息更新节奏,导致商业行会计专业工作效率的下降。如果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不具备高质量的技能水平,会计信息是一种空谈。 4.违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原则 会计人员在处理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之时,其务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正大,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鉴于岗位的局限以及上司的影响,出现了很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与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违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原则有关。倘若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难以坚持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贵伐,那么管帐信息大有可能会不真实,社会经济效益将大会损失。会计信息的本质要求为真实客观,倘若会计信息失却这个特质,势必导致广大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引起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局面之产生。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 目前我国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整体表现为社会信用体系,企业信用质地,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现时银行交易中出现诸多的信用缺失事件,这与整个整体信用环境较差息息相关,使得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受到冲击,商业银行也不例外。 2.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 当下中国从事商业银行会计职业人数逐步增多,构成的会计步队异常巨大,然而我国的会计队伍总体素质较低,懂核算、懂管理的员工不多。之所以会出现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面与职业水平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会计的要求的局面,是因为我国的会计道德教育边缘化,很多时候我国的会计,教学都呈现出我国教育的弊端——注重专业素质教育但是却忽略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工作人员难成大器,造成违法行为时常发生,漠视法纪,银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纪律等执行得不严格,轻忽会计危机防备以及银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造,导致会计政策水平以及营业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3.内控制度和考核晋升机制不科学 防止管理疏漏需要依靠一个科学的内控制度,然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的科学性令人担忧。某些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内控岗位制约的管理制度,商业银行会计岗位的设置难以互相约束和监督,而管理则是较为松懈和脱节,即使某些银行拥有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制度,然而却缺乏一个健全的运行保障机制,如此势必助长个别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违法行为的形成。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考核晋升机制也是不科学的。商业银行中的会计人员中的热爱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者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奖励,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得到的奖励是微不足道的,这样导致那些职业道德良好的商业银行中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大大挫伤,同时也滋生了某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滑坡。这种不好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考核晋升机制不科学,重业绩而轻行为。 4.经济利益驱动,个人职业道德滑坡 前面提及,尽管我国根据国际惯例以及体制改革的需要制定了相关的会计职业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业务活动有法可依,可是现在有些商业银行会计相关人员尤其是领导层,职业道德观念较为淡薄,容易受经济利益驱动,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个人职业道德滑坡,进行商业银行的会计违规和做假账行为产生。因此,会计信息失真和恶性经济犯罪频繁发生,会计职能弱化。 四、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 (一)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当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需要持续完善,政府应当支持鼓励社会公众中有着良好信用的人士以及企业,对他们的信用道德给予一定的奖励,运用大众媒体来宣传诚信的好风气。其次,当局务须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信用档案制度,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信用监督体系。 (二)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职业道德良好氛围 银行企业应当坚持“以德治企”的理念来塑造企业形象,用职业道德来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银行企业应当积极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企业精神,注重行为规范方面的管理,把企业道德与企业的理念、行为、经营方向、发展战略、服务特色等进行系统科学的整合与策划,强调企业和会计员工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勤于风险,贡献社会,把“让客户满意、政府放心”作为价值观念,营造出一个职业道德良好的氛围。 (二)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对提升银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培育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情感,建立会计职业道德信念大有裨益。在对在校学生进行基本的会计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商业银行在职会计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为了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应当适当对其进行培训,采取适应性学习,扩展性学习和系统性学习等多种于培训形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采用讲授、讨论和研讨等培训方法,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升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还能减缓其工作与进修研习的冲突。此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职业道德自我教育,养成自觉抵制不良行风影响,提升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为了促使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更加健全,发挥职业道德的作用,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可以促使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之间有章可循,形成相互监督约束的良好氛围。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更是为了加强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并且根据其结果进行相应之表彰和惩罚,建立起商业银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倘若缺乏科学合理之奖惩机制,那么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检查就会只顾着形式,却难以施展其应有的鼓励以及震慑功用。因此,为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政府部门应当对会计职业道德实施必要的行政监督;会计职业道德应当纳入被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和年度检查验证制度;会计职业道德应为商业银行会计技术资格的重要条件;商业银行企业应当完善银行业内部激励机制,对银行会计人员检查中呈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给予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同时通过公开刊物等大众媒体予以广泛的宣传,这样众多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者从这些道德楷模中得到鼓动的力量,营造抑恶扬善的企业环境。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银行企业的利益是相辅相成的。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优良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展现企业特色,得到社会公众的了解、认同与偏爱,提高银行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以及竞争力,推进企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作者:李玲玉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一、会计人员道德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淡薄 在当今中国的会计行业内,很大一部分人只会关注其在经济发展上的运作度,而一些核心的东西却在追求眼前利益过程中被忽略了。经过日复一日枯燥化流程的会计从业人员慢慢磨掉了刚入职的那份职业热情。不只是褪去了学习知识、与时俱进的热情,又或者说是一种职业理想,除了职业技能的低级外,职业道德淡薄的人更有可能在实践的会计工作中做出有违其职业道德的事。 (二)内部监管制度的不健全 内部监管制度完善度是企业执行能力的好坏的重要指标,在实际的管理中,很多企业的内部监管制度严重不全甚至缺乏,因此不能有效的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约束,而当会计人员发生了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后,也不能及时有效对违反者追究责任。建立合理的内部监管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限制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而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制度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来支撑。而现阶段的内部监管制度总是在岗位和人员配置上出现问题,随着人员分配上问题的产生,资源管理混乱的现象也慢慢浮现。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有些单位对内部监管缺乏意识致使内部人员“一人多职”情况的多发,更是使得内部控制变得薄弱且混乱。因此在不完善的内部监管系统在此宣告破灭了,而剩下的将致使内部审计的形式化空壳,基本起不到监督的作用,并将会助长相关负责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腐败之风。 (三)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 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数量和名称变得越来越繁多,随之而来从事会计的人员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庞大。在庞大的基数之下,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却难以保证。而造成这些会计师职业素养不高的主要原因还是与会计行业门槛低有关。按照《会计法》上面的规定,只要高中毕业的人都可以参加会计师的从业资格证书考试,所以说会计从业资格证入口是比较低的。而一般的公司对财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有从业资格证书、会点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就可以上岗就业了。在会计行业内,大部门的从业人员都是从事的基础的财务管理工作,而且处理的事情极其的简单和枯燥,只极少部分人员才能得到晋升,去处理核心的复杂会计业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从业人员的自我学习热情就普遍低下。 二、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度 合理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一个会计单位来说非常重要,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发展中,会计人员除了要及时的更新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其自身的职业道德认同感。会计行业中,诚信何其珍贵,作为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要做到诚信为本,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诚信的人,必然会做出弄虚作假的事情来,而他也将在此过程中失去其职业存在的意义。从实践的方向来看,企业需要把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来。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企业领导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宣传力度,并制定出相应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惩罚,一旦发现会计人员有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立即制止并给予处罚,使其不断地提高对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再者企业应该树立积极的职业道德建设社会印象。不仅把企业员工提高到职业道德建设的队伍上,更是把企业和企业、企业与社会接轨,从当前的市场经济出发,建设成为更加可靠有更高会计服务的公司。 (二)完善职业道德建设的监管体系 信用是会计行业的根本所在。会计人员必须要在诚实守信的前提下,才可以满足各种利益者的需求。而要想促使会计人员养成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内部监管体系是必要被建立且完善的。当然在建立内部监督系统前,还需把注意力放到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上来。依法办事是会计行业的标杆,在新《会计法》的指示下,不断完善会计内部监管制度,并把它们建成一个具有完善体系的企业内部监管系统,从根本上防止企业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企业的内部监督还需和社会的外部监督连接起来,内部监督通过对核算、记账等会计程序对会计人员进行监督审查,检查其是否符合国家的财经法规和公司财务管理规定。当然社会监督中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等社会机构也会对其进监查,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除了监督体系外,合理的会计岗位设置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个前提下,合理的分配工作和资源,建立健全的惩罚机制,可以大幅度的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三)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会计管理工作的核心,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可以从分层次进行。在企业内部加强对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是必要的,而定期对其进行有奖惩的活动检查会大大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当然企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举办演讲、辩论等多种活动来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必然与时代精神挂钩,在未来时代的精神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外,更多的会是职业精神的创新与变革。在职业精神的范畴内,会计人员贴合与新时代的大背景,吸收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审计理念,从而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硬件上来看,企业管理层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主导者,通过财务审计的电信化进程,全面实现企业会计工作的电子信息技术化,并逐步与国际会计审计技术进行对接,可以转化成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时代性职业精神。总之,会计人员必须要以“诚信为本”的原则,这是会计行业的职业精神。在实际的会计行业中,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还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会计人员对待职业的不认真不负责以及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情况太多太多,要从根本上改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还需要从多方面下手。企业有效的奖惩机制、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都会是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有效措施。当然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会计行业更应该从时代精神入手,全面实现会计行业的硬件办公技术的国际化的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新时代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严格实行会计行业的国际化标准,坚决制止会计业内“乱收费、乱集资、乱分配”的现象,结合多元化的职业道德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作者:李音 单位:广东省高明监狱企业财务部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一、引言 “修养”这个词是“修身”与“养性”两个词义的结合,即人们通过学习、实践磨砺、陶冶而提高本身素质的功夫和过程,又指人们通过修养功夫达到以某种程度的境界的品性与能力。会计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岗位上对自己的思想品质、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以及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境界。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会计人员根据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而进行的反省、检查、自我批评和自我剖析;二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岗位上形成的举止、风貌、仪表、情操以及应达到的境界。会计职业道德修养是道德品质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职业道德品质是会计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会计职业道德行为上的反映。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个人偶然做了一件或几件好事,并不能因此而认为他已具备了某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因为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长期积累的结果。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形成,是会计人员长期的道德修养的结果。会计职业道德品质修养,是坚持不懈地以会计职业道德原则、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自觉接受道德教育,在实践中进行刻苦的自我完善的过程。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后天形成的。会计人员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要把会计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变成自己的内心信念,变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而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需要经过自觉的锻炼,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修养才能形成。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会计职业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和体验,使会计人员形成稳定的、能区别和明辨职业行为中的善良与丑恶、光荣与耻辱、高尚与卑鄙、诚实与虚伪等方面的内心信念,并将内心信念运用于工作实践,在实践中自觉调节个人的行为,使之符合会计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无论在有人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自觉地按照会计职业道德原则、规范行事,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注意加强每位会计人员本身的自觉修养,不断增强其自我完善的能力,是陶冶情操、形成良好会计职业行为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 (一)社会实践是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首先,只有亲自参加实践,才能深刻理解和接受会计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正确认识从社会实践中来。会计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不是理论家杜撰的,它是在会计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关系的正确反映。只有置身于会计工作实践,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认识这些关系的本质,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必要性、合理性,从而才有可能接受它。其次,只有亲身参加实践,才能检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会计职业道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实践的道德,它要求人们严格遵守言行一致的原则。会计职业道德品质修养的程度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呢?这当然是会计人员自身的实践。再次,只有亲身参加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会计工作实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会计人员只有亲身参加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不断地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由一个境界升华到另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加强理论学习是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首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理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近几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某些会计人员比较注重业务提高,相对忽视了马列主义理论和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这势必影响会计人员道德水准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同时,改革开放为职业道德增加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所以,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理念,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拒腐力,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变成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德。其次,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培养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因为会计是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职业,会计理论、会计实践的发展非常快,如果不加强学习,就会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就难以胜任会计工作。比如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今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会计领域,会计理论也借鉴了西方会计学部分理论成果,我国的会计准则随着加入WTO逐步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自觉地学习一切新的知识,掌握新会计职业技能,以适应会计职业发展的要求。另外,还要学习有关的会计法律规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使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知法、守法、护法,并做守法、护法的模范。 作者:完颜张杰 单位:国网河南扶沟县供电公司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一)部分会计人员没有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不少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都似乎没有弄清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相关政策法规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总觉得自己工作忙,没时间也没有精力学习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时不能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会计工作,甚至因职业道德观念、法律法规淡薄,做出违法的事情,不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从业。 (二)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加强。会计人员职称水平不一,部分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学历水平不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会计从事人员的基本业务水平都有待加强,平时只管工作,不注意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水平,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及时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三)部分会计人员丧失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在众多会计从事人员中,有不少人都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丧失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为了自己的私欲,为了满足自己的金钱需求,故意伪造和变造会计信息,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司的资金,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部分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准则,弄虚作假。当单位利益和国家、公众利益发生冲突时,不少会计人员在领导的“暗示”和“施压”下违背职业道德准则,甘愿做老好人,为单位怎样偷税、漏税等违法违纪活动献出自己的“妙计”,不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度执行自己的监督职能,经常不作为,有的甚至直接帮助单位伪造虚假信息,不能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做账,而是做假账,隐匿会计的真实资料,帮助单位逃脱法律法规的追究。 二、提高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 (一)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要建立健全监督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法律法规制度,严格要求会计从事人员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从事各项会计工作。一旦发现违规的会计人员,要对其加以严惩。 (二)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财政部门及各单位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会计人员进行政治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教育会计人员要时刻牢记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教育会计人员要对时事加以关注,不能一心投入到繁杂的日常事务当中,应当将自己的工作和改革的大潮联系起来,时刻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三)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工作责任感。财政部门及各单位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在职会计人员上职业道德课,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经常向会计人员发放一些正反典型的材料,或者组织会计人员观看警世教育录像,教育会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按照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各项工作;要热爱和敬畏本职工作,要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树立“全心全意投身于会计工作”的思想,从自身做起,对自己的职业尊严加以维护,不管是在任何时候都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严格执行会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办事,在公众中将会计行业的社会形象维持好。 (四)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法制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财政部门及各单位要定期和不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熟知并遵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规定,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懂得如何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利用法律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此外,要教育会计人员不断学习,不断了解新颁布和实施的法律制度,补充相应的专业知识,确保在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仍然可以做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事,不越过法律的红线。 (五)加强各方的监督力度。社会监督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财经制度,对错误进行检查,对弊端加以纠正,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此外,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体系,明确各个岗位会计人员的职责,充分发挥内部会计人员相互监督的作用。应当根据会计人员的诚信度,为其建立从业道德档案,多向公众宣传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的事迹,让他们得到社会的认可,让公众重拾对会计行业的信心。而对于那些没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能做到依法办事的会计人员,要及时给予其一定惩处,如果情节比较严重,则需要吊销会计人员的从业证书,取消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并向公众公开,让公众看到严惩严重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违法的会计人员的决心。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监督力量,对会计人员多加警示,让会计人员时刻牢记不可以越过会计职业道德底线,不断督促自己要维护好会计职业形象,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六)加大法律制裁力度。对于不依法办事、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的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会计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如果情节严重的话,还要追究相关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让他们意识到如果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办事,为了自己的私利,违反职业道德,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那么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使会计人员时刻紧绷“依法办事”这根弦,时刻利用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 (七)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各单位在内部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这样可以使内部会计人员彼此牵制,以防会计人员出现贪污腐败行为。同时,会计人员通过在不同的岗位上轮换,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可以激发会计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促使会计人员更好地做好各项工作。总之,针对当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应当想方设法对会计从事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监督体制,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从业环境,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将“行业诚信”植根于每个会计人员的心中,让公众重拾对会计行业的信心,促进会计行业正常、健康发展。 作者:李珂雁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金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养成教育论文: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问题现状分析 农村寄宿制学校成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与监督逐渐弱化的弊端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学校难以完全承担起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情感态度教育。首先,学校教育至今仍没有完全摆脱为升学考试所左右的窘境。调查数据显示,大多农村寄宿制学校中考结束后,应届毕业生中只有30%左右的学生升入县级重点高中,20%左右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10%左右的学生就读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而多达30%以上的孩子则在中考结束后便走上了打工、务农之路。这些孩子虽然在时间和形式上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知识储备不够,良好的意志品质没有有效形成,加之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极易被迅猛发展的现实社会所淘汰。其次,家庭监督的弱化,大部分监护人对“寄宿学生”要求不严,监督不到位。他们不能对孩子的学习与健康成长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与引导,比如孩子的思想变化、学习状况,甚至班主任的定期约谈乃至家长会等最基本的监督职责都不能有效担当。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辨别是非等基本能力本来就差,再加之缺乏必要而及时的督导与鼓励,必然会使他们在学习上失去动力,在思想品行上放任自流。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培养 (一)立足课改,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全面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及环境意识等,即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却普遍把学生当作任人摆布的对象,片面强调学习。 (二)强化责任,科学管理,让每一个角落都发挥育人功能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形式特征决定了学校的管理是一项极具创造性、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学校除了要肩负教育职责外,其中许多原本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无形当中也转嫁到了学校的身上,甚至许多为人父母的义务也都悄无声息地落到了校长和老师的肩上。各项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责任意识,以人为本,实行科学管理。首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情感关怀作用。学生最初的健康个性及道德意识的培养必须是在一种充满爱心和情感互动的教育情景中进行的,只有教师对学生给予真诚的爱、理解、关怀和信任,学生才能以同样的方式和情感去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帮助别人。这就要求班主任除了抓好教学管理外,更要努力学会如何关心、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会用无微不至的情感关怀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对学习的信心与热情以及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乐观精神。其次,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作用。各科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深挖教材,认真研究教材当中的每一处细微的感情色彩及表达方式,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实现每节课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要用真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关怀学生的情感,教态自然、适度、得体,表情真挚、谦虚、亲切,用发自内心的、纯真的、动人的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在课堂上形成直接的师生情感交流。第三,要充分调动生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活教师的责任和目标不仅仅是按照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机械地管理好学生的衣、食、住、行,更要把父爱和母爱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细节当中,把后勤营造成学生的“家”。同时,所有生活教师必须通过积极参加各级专业技术培训及相关理论学习,提升专业素质,努力改变自身在学生健康个性培养及情感态度教育方面的无为窘境,改变那种仅凭自身生活经验来管孩子、哄孩子的做法。在学生的后勤生活管理中,要真正把学生看成有主见、有情感的完整的人,教师不该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权威者,而应是一名与学生有着平等地位的关心者、关爱者。 (三)搭建家校亲情平台,挖掘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寄宿制学校不是一个孤立的所在,更不是与家庭截然分开的组织,学校与家庭是一个联系广泛的共同体,学生、家长、教师都在其中成长。学校要积极构筑家校共同体,让家庭与学校共同承担教育主体责任,共同研究教育方法,共同关注孩子的品行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首先,要尊重家长并主动及时加强联系。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家长采取命令的态度,要和家长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同时,联系不但要积极主动,更要及时。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和不良行为,教师要和家长一起实事求是地分析,共商教育良策,从而有效地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尊重家长并不等于迁就家长,对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支持,对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要批评纠正,并可以适当的采取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来与家长沟通。其次,要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把提高家长的教育方法和水平当作教师的职责。教师要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不仅要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也要依靠家长的协助与配合,关心自己孩子的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每一个家长应履行的社会义务。同时,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不能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当注重孩子人格品行及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给孩子理智和理性的爱,适时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以及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等优秀品格。第三,积极创设家校联系机制。这是学校了解、研究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校与家长相互理解与信任、融洽家校关系的有效渠道。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及情感教育的作用。教师要保持与家长及时的联系和沟通,与家长沟通时,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并预防。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学生生活、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监护情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健康成长。学校在认真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做好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相关工作,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共管合力,比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会,并适时组织好家访,深入监护人家中进行面对面沟通等等。 (四)以环境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该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更应该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平等相处的地方。尤其对于失去正常家庭生活的寄宿学生而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和谐校园是寄宿学生个性及情感态度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校应该从改善寄宿生的生活环境入手,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舒适、稳定的生活条件,把宿舍、食堂建设成真正的“学生之家”,努力建立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积极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及学风,强化全方位科学管理。比如,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教师联手与寄宿学生“结对子”“当家长”等方式,共同承担寄宿生的在校监护,做孩子生活的知情者、学习的引路者、成长的保护者、情感的关怀者,使这些远离父母的学生在生活上多一些嘘寒问暖,在情感上多一些交流慰藉,让学生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和谐校园给他们带来的情感关怀。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袁贵仁部长在解读教育综合改革时强调,立德树人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因此,在我们教育人的心里,学生“求知”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社会适应能力和基本行为操守才是第一位的。教育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培养道德操守。我想,教育寄宿学生更应当如此。 作者:王晓东 养成教育论文:小学生倾听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一、交给学生倾听方法 1.心要静,认真听,抓重点,勤思考。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要目视此人,心无杂念,不要开小差,抓住重点语句,动脑思考说话者的意愿与你的想法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要做出明确的判断。2.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多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总比别人强,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别人回答问题时,不是随意抢话、接话,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教育孩子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同学之间相处要真诚、宽容。 二、加强能力训练,掌握倾听技巧 1.听口令做动作,培养倾听时要细心的能力。老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比一比谁听得认真,动作准确。2.听音乐猜声音,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能力。播放音乐请同学们认真听,然后将听到的声音名称写在纸上,看谁听到的最多而且准确。3.听故事演一演,培养学生理解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请一名同学讲一个小故事,看谁能够将故事复述下来,再与小组成员合作将故事表演给大家看。低年级的同学可以采取传话训练,看谁传得又快又准确。4.听写训练。在听写词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词语,每次读一个两个或三个词语,调整好听写速度,让学生边写边记忆词语,有助于学生一边集中精神倾听,一边用心强化记忆。5.接读训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朗读课文时,突然停止一位同学的朗读,让另一名学生接着读,可以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读。 三、多用激励语言评价,感受倾听的魅力 1.言语激励。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赞扬,要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比如“这么一点小小的错误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把他的优点和不足都说出来了,你听得可真仔细!”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话语只要你运用恰当及时,就能够使学生在鼓励中获得倾听成功的情感体验。2.荣誉激励。有一次在一节语文课上,我给同学们范读课文时,一不小心将“疲惫”读成了“疲乏”,等我读完课文后立刻有个同学站起来指正,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奖励他一个光荣贴,我告诉同学们这枚光荣贴不仅仅是因为他认真倾听发现了错误,还因为他能够耐心地听完朗读,这些良好的倾听习惯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同学们都很赞同也很羡慕,接下来的学习他们个个都跃跃欲试,都在为获得光荣贴而暗暗努力。3.表情激励。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激励在无声中进行。学生发言时,教师的一些细微变化他们都能感受到,比如教师的点头、微笑、眼神交流等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鼓舞,让听者更加有兴趣,让说者更加有信心。 四、家校结合,共同培养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鼓励,延续培养的过程,效果会更好。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训练。相信只要我们师生携起手来,用心捕捉和善于利用一切时机,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将会更加精彩纷呈。 作者:闫晓瑚 单位:长春市靠山镇中心小学 养成教育论文:常态下的养成教育论文 一、养成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1.管理到位,工作才能到位。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劳动中我处处起带头作用,脏活累活抢着干,一视同仁。教育要求我们从爱出发,用爱去沟通师生的心灵,用爱去缩短师生的距离,用爱去增进师生的感情,用对学生的爱去换取学生对教师的敬,形成共鸣,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有了它能战胜一切困难,做好工作。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引导,班级管理获得明显成效,学生劳动能力提升了,以卫生管理为突破口,也促进了班级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教学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方法到位,工作才能到位。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班级,如果说班主任是总指挥,那么小干部就是四梁八柱;让他们在具体实践的各项任务中分兵把口,以身示范,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十分重要,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领导组织能力。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习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短期行为,它一旦形成,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常常会与人相伴一生。教育无小事,让我们把养成教育成为一种常态教育,真正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增强学生“劳动美”的意识 1.把劳动美的种子植于孩子的心田。 劳动是一种美德。五千年来,炎黄子孙通过辛勤的劳动,缔造出智慧、文明的结晶,开辟了崭新的时代。走进新世纪的这一代孩子,仍需要继承祖先德行,从小养成爱劳动、奉献付出、热爱生活的好习惯,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发现美、感受美。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班级卫生管理这项重要的工作应当如何完成?为了帮助孩子们转变思想,针对这些问题,我对学生进行劳动光荣的教育,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习劳知感恩的道理,理解父母的辛苦。我告诉学生讲卫生,爱劳动是一种美德,不讲卫生、不爱劳动可耻;同时,把劳动教育与教学、实践结合,让学生在课文中获取知识技能,在班级卫生值日当中付诸行动,让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中体会“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内心愉悦感。此外,我还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具体的事例与亲身的体验,引导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们劳动是一件有乐趣的事,并不是苦差事。为别人付出的人是美丽的,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人人乐于自觉参加班级大扫除,积极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从中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最可爱,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把劳动美的意识变成孩子的能力。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提高认识、达成共识之后,班级卫生工作初步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学生对劳动的态度改变了,不再像往常一样喊苦喊累了。这时,孩子们不太会打扫卫生这个问题冒了出来,针对这个现象,我开始教学生打扫卫生的方法。每学期初,我在做好班级各项工作的同时,将班级卫生工作进行详尽的安排。每次劳动前,布置任务明确清晰,细到每个人具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劳动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对待,还有如何注意安全等等。渐渐地,每个学生不仅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干才能干得又好又快。如此一来,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非常高,各个摩拳擦掌,认真完成任务,班级的卫生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低年级学生模仿的对象。在教学生劳动方法的过程中,我一边指导,给学生做动作示范,一边和他们一起劳动,逐渐形成了“我做给你看、你和我一起干、你来自己试着干、我们一起大扫除”的局面。 3.把劳动美的能力强化成孩子的习惯。 知易行难,培养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督促和鼓励,常抓不懈,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每天学生值日完,卫生负责人对今天情况进行小结,每次学校大扫除结束,都要认真进行劳动总结,对学生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优良品德、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对错误的思想行为进行评议(组织自评,互评),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做是否合适?使学生分清善恶,识别美丑。我通过班队会活动,评出劳动积极分子,进行表扬鼓励,同时把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作为操行评定的重要内容;其次,在家长会上,把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向家长汇报。这样,学生不仅在校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在家也自觉地承担起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碗筷、洗手帕等。感到劳动光荣了,认识提高了,行动也就自觉了。 作者:马淑兰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安民小学 养成教育论文: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论文 一、加强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网络具有独特的魅力,也充满各种诱惑,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意识不强、网络应用能力不高、网络生活方式不健康,以及网络道德、网络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适应信息网络时展的需要。因而网络能力和网络素质也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的必然要求 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扩展和延伸,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虚拟,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之一,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导,产生各种不良的网络行为,不利于网络社会的稳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科学认识网络事物,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引自己的行为,以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明辨是非,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习惯,可以促进虚拟网络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二、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分层次的、立体的。李潮林: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机制探究 (一)创新道德教育方式 道德教育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方式,用生动的案例剖析来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用切身的实践体验来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用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精神,切切实实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是伴随着互联网而产生的,来源于现实世界的道德。网络行为又有可能对人的现实行为造成影响,成为一个人的真实行为而触犯道德底线。因此,既要看到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区别,也要看到两者的一致性和相互转换性,对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此外,还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习与互联网有关的各种法律规定,以法律准绳来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成为一个有法律自觉和道德自觉的人。 (三)心理辅导机制 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网络,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波动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安慰,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避免网络成为大学生唯一的心理依靠。一是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建立起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学校有心理辅导中心,学院有心理辅导老师,班级有心理委员,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全覆盖。同时积极发挥校、院两级心理卫生协会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是完善心理教育和辅导手段。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危机干预等方式,建立起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 (四)情感认同机制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在这个基础上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因子,如信任、愉快、热情、激情等,使大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健康网络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情感的升华。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增进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培养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同时在主题教育活动、日常思想教育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中引入情感教育,培养大学生爱校、爱家的情感、师生情感、同学情感等,充分发挥思想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来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认同度,既认同网络,喜欢网络,却又不沉迷网络。 (五)文化熏陶机制 大学是文化积淀的结晶,大学校园是文化的载体。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文化熏陶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科学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熏陶。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一是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著作等,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提高文化素养,夯实文化素质根基。二是加强科学文化的熏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不仅教给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积累科学素养。三是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走出网络,开展线下娱乐、体育锻炼和社会交际活动,参与课外学术兴趣活动,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六)实践育人机制 实践育人是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主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从虚拟网络回归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实现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统一,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一是培育社会实践意识。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校园,到社会这个大课堂进行学习,接受社会的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实践中投身社会,感悟社会,培育了社会实践意识,也收获了实践知识。二是完善社会实践模式。社会实践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31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内容呈“金字塔”型,包括五个层次的教育内容。第一层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内容,包含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主导着一个人精神追求的方向,也是大学生养成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关键。第二层次是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学会用道德标准和法律准绳来指导自己的网络生活,养成文明的网络行为。第三层次是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情感教育则要培养大学生“爱”的情感,包括爱党、爱国、爱校、爱家、爱周围的人等。第四层次是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要用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第五层次是社会实践教育。主要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三下乡”服务、社区服务、义工服务、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各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实践精神和实践意识,收获书本之外的实践知识。 三、构建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机制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理想信仰、道德法制、心理辅导、情感认同、文化熏陶、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教育。 (一)信仰引导机制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一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追求。首先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主导作用,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次是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事迹报告会、参观、座谈会等方式学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感染和鼓舞大学生,使他们进一步坚定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追求。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设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大学学习、生活目标,并对大学生活进行规划、设计,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付诸实践。有了远大的追求,大学生便不容易沉迷网络,不会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 (二)道德陶冶机制 在道德教育中,一方面在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意志的锻炼,另一方面用人文教育取代科学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并用其陶冶道德情感,使大学生实现现实道德与网络道德的统一。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活动组织方式、实践内容,紧密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专业教学和就业创业,不断扩展大学生的实践空间,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舞台,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机制的构建,既是大学生个体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是思想教育工作在教育、管理、服务、引导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作者:李潮林 单位:广州大学党委组织部 养成教育论文:学校实施养成教育论文 一、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两个前提 (一)加强教师对“养成教育”内涵的理解 进行“养成教育”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养成教育”思想领导学校的过程,首先要让教师对这一教育思想能充分理解并认同,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教师对“养成教育”意义的认识。“养成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反映了学校的价值取向,有着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教师只有对“养成教育”有了准确、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实践中贯彻这一思想,“养成教育”思想才能落到实处。二是提高教师实施“养成教育”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论从哪一渠道获取知识,只有把它们建构起来,知识才能被牢固地储存。开展教育研究活动的实质,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有效办法。正如教育家冷冉所说“: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培养骨干力量,造就一大批教育工作上的明白人和能人的主要途径。”三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有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能力并不能保证教师一定会去做该做的事情。因为有些事情教师做或不做,对他们不会有什么影响。比如教育学生诚实和感恩,教育学生会学和爱学,教育学生健体和尚艺,教育学生自主管理等等,这些靠现行办法是无法评价和考核的。在这种情况下,该做的事去不去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良心”———职业道德支配的。教育家冷冉先生说“:师德的根本问题是要有一个为下一代终生负责的思想。”教师只有具备为下一代终生负责的思想,才能自觉地去做那些不评价、不考核的事情. (二)做好细致的设计方案和管理制度 首先,将“养成教育”分解成几个基本习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将这些基本习惯再细化成学生摸得着、听得懂、做得到的小习惯,保证学校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不盲目。其次,在进行每一项工作前把“养成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做具体。比如培养学生“物放有序”的生活习惯,就要在前期制定好细致的要求,让学生明确标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强化。最后,根据标准及时反馈,让师生看到差距。 二、落实“养成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课程育人 1.在国家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 (1)提炼“养成教育”的训练点。在国家课程中,教育工作者有时可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知识上的收获,而忽略了对其习惯的培养。其实,国家课程是“养成教育”训练的最好载体。教师可以将国家课程中有关“养成教育”的内容提炼出来,整理成册,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比如,为了在文明习惯的培养中重点培养学生知礼、爱国、诚实、友善的品质,教师可以将国家教材中能够突出体现这四方面的内容整理出来,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打造“养成教育”特色课堂。笔者所在的学校以语文和数学为牵头,打造国家课程“特色”课堂。语文方面有“课内大量阅读特色课堂”,指在不增加语文课时的前提下,把授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国家教材,第二部分学自选教材。国家教材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通过预习,把课文通读几遍,教师直奔中心,提出主线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不对教材进行深挖,这样省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将课外读物引进课堂让学生阅读。在自选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带着学生坚持读完一本本有厚度、有深度的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爱上读书。数学方面有“基于预习的小学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分为“问—学—导—练—思”五步。它的特色在于“五重”:重自学、重提问、重交流、重思考、重反思。通过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预习、倾听、合作、思考的习惯。 2.在地方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将地方课程中的主题教育与“养成教育”主题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好习惯。比如,在讲解地方课程中的公共卫生教育内容时,可以开展“食品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各种食品,了解食品袋中的各种信息,体会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培养食品安全意识和饮食卫生习惯。 3.在校本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在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设艺术修养类、科学素养类、身心素质类课程;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养成教育”课程。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校本课程中进行“五环习字法”的传授,开发低中高段《写字校本教材》,在教材中细致讲解了写好字的方法,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将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渗透其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二)管理育人 学校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班级”“教室”的教育意义,营造“幸福班级”文化,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使教室成为“教师的办公室”和“学生习惯养成地和人格成长室”。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师生共同制定了《班级养成好习惯的55个细节》,教师先给学生讲要求,做示范,然后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形成习惯,最后通过争选“完美教室”的活动,激励学生巩固好习惯,为班级争光。 (三)文化育人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及校园常规活动来落实学生习惯的养成。活动不在多,关键是要触动孩子的心灵。校园文化建设应着重关注三件事:一是处处体现“养成教育”的内容,二是处处展示学生形象、想法以及学生养成教育的成果,三是处处让学生知晓“养成教育”的内涵。 (四)评价育人 1.根据年段特点制定评价标准在对学生习惯的评价上,应该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分别制定不同阶段的评价标准,力求科学、全面、可行。既让学生明确需要达到的目标,也让教师明确训练的标准。 2.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除了按照学校制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应该结合以下评价方法:一是增值性评价。让学生认清自我,建立信心。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评价,教师应注重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重拾自信。比如设立学生成长记录本,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做最好的自己。二是发展性评价。除了关注教师的评价,学校还应综合运用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多角度关注学生的习惯形成过程。 作者:李文 李德郁 单位:大连市甘井子区辛寨子中心小学 养成教育论文: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论文 一“、基于素质教育的养成教育”理论实践 学校开展了基本素质养成教育;核心竞争力教育;就业能力教育三大教育。通过养成教育的推行,学校工作在大学生工作的带动下取得了丰硕成果,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改革、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学校招生、就业等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全校上下多年以来一心一意抓养成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实践证明,在素质教育中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开展学生教育的路径是正确的。 1.素质教育要有创新精神 通过“养成教育”实践证明,创新精神是一所大学推陈出新,坚持发展的力量与源泉。正是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创新性的推出了“养成教育”理念,学校招生、教学、就业等一系列主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举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办学局面,在“养成教育”创新精神的带动下,学校组织、人事、管理等各个领域改革也破冰而行,取得了相应成果。 2.养成教育要有经营意识 养成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要有一个很长的实施、回报周期,这个时间一般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见效,因此在推行中不能急功近利,要有经营意识,立足长远,以经营的意识去看待。因此在“养成教育”推行中坚决贯彻市场准则,不以时间为验收关口,而是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按照市场需要设置专业、按照企业制度管理学校、按照品牌意识打造品牌。由于贯彻了经营理念,以时间换空间,经过多年沉淀,养成教育的效果逐渐显现,学校发展应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和勃勃的生机。 二、结语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总体是安定团结的,正因如此,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养成教育为具体手段,切实贯彻德育教育方针路线,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切实有效的一种方法。 作者:袁景 单位:牡丹江大学 养成教育论文:青少年养成教育论文 1青少年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 养成教育之于德育的重要意义虽已成共识,但在对养成教育的内涵理解和实际操作中,尚明显存在问题。第一,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受我国传统教育制度的思维惯性,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分数论成败”的人才评价标准。考试,这一原本作为衡量教育目的实现与否和实现程度的工具,却成为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结果导致教育目的的异化。与之相关的,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上,并认为好的学习习惯是达成良好学习结果的充分必要条件,于是许多学校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本该作为养成教育终极目标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养成教育的宝贵品质———“提升学生自我意识”却被忽略掉了。第二,重视外在养成,忽视内在养成。目前的养成教育实践主要体现了两种价值取向:“规范规范”的知识性养成观和“规范行为”的行为性养成观。前者是指将道德知识的传输当作养成教育的全部,表现为德育教学化,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致学生的知行脱节。后者将道德行为的外在表现当作养成教育的全部,片面追求德育行为,把行为凌驾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之上,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表面化和虚假化。在这两种养成观的指导下,教育者常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强调“他律”的作用,学生往往难以真正内化道德规范,更难以产生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是在道德信念的支撑下产生的稳定、自觉、持久的行为,道德信念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内化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激发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在“信念行为”养成观的指导下,才能具有长期稳定的自觉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成教育。第三,纠结于问题行为,忽略发展学生的优势。目前养成教育更多地将视角定格在学生表现出的所谓“问题行为”,继而以帮助与被帮助的线性方式进行教育,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首先产生的是心理上的“问题认同”,接下来便将“问题”作为回避学习、逃避责任的理由,最终导致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和自暴自弃。这种结果背离了养成教育的初衷。养成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前提是树立“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应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线性关系,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在学生的“问题行为”中发掘闪光成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调整自我认知,唤醒自我悦纳。 2青少年养成教育的路径选择 养成教育是基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青少年养成教育必须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全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的整体合力。具体说来,青少年养成教育应遵循系统化、发展化、生活化的发展路径。 第一,青少年养成教育是系统化的教育。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是组成系统的要素,要素功能的优化是系统功能优化的前提,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是系统功能优化的重要条件。首先,优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功能。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要提升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改进家庭教养方式,改善家庭成员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提高自身修养,身教与言教并重,以榜样的作用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在学校教育方面,树立正确的养成观,淡化教育功能的工具性,搭建养成教育平台,组织养成教育活动,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机制,面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在社会环境方面,要联合社会相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其次,学校教育要充当好协调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中介角色,通过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促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同时与校外相关部门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广泛利用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并积极联手营造优良的教育氛围。总之,在青少年的养成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缺一不可,三者虽然分工不同,但应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和功能上的互补。 第二,青少年养成教育是发展化的教育。青少年是发展的人,这一本质特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青少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二是青少年在某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行为”不具有终身性,青少年具有不断发展的可能。第一层含义要求养成教育的重点任务应具有阶段性,如在初等教育阶段应重点训练学生基本的卫生习惯、遵守规则习惯、读写习惯、作息习惯等,在中等教育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为人处世习惯、锻炼习惯等,在高等教育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习惯、实践习惯、创新习惯。每个阶段养成教育的任务虽有侧重,但各阶段应前后连贯,保持一致,前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是后一阶段任务完成的基础,后一阶段的任务是在前一阶段任务完成基础上的提升。第二层含义要求教育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养成教育的目的不是竭力挖掘学生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正是通过“问题行为”所带来的经验才不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问题行为”终有原因,与学生一道寻找原因,发现学生的潜能,时刻抱以期望,指引学生发展才是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情。 第三,青少年养成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养成教育不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而是真实存在于学生身边的教育。首先,养成教育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其次,养成教育应融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只有在道德实践中对道德规范进行反复的体验和检验,才能够真正形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进而产生道德信念,而只有在道德信念指引下产生的道德行为才是养成教育的根本目标。最后,养成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性。养成教育更多的是在生活里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实现的,正因如此,在青少年的养成教育中,应重视榜样的作用,通过榜样力量和教育者自身的示范,来内化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知、认同和内化,最终形成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行。 作者:王欣 王辉 单位:邢台学院教育科学教学部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养成教育论文:小学生德育养成教育论文 一、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社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延续及实践基地,它可使小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内化,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可组织学生走进影院、公园等公共场所,让小学生践行遵守公共秩序的理念,也可依托社区力量,结合假期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服务工作。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将养成教育规范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加强德育,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将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深入到各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学会倾听、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不断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及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养成教育的落实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深入督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促进学生各种良好品德的形成。另外,学校可利用校本课程将养成教育的内容规范化,开展“交往式”课堂研究,使学生学有所得、做有所依,系统地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此推动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应紧紧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精心设计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品质形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因此,学校应通过外部环境的建设来营造养成教育的外显氛围,比如要精心布置楼廊、走道、教室、厕所等场地,让一些美化心灵、启迪心智、激发灵感的知识如春风般浸入学生心田,从而促进养成教育的进行。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实现。实践是养成教育内化的基础,因此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效,将常规活动更深入化,以“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主线,如可以开展艺术节和读书节、班队会每月一主题、“爸爸妈妈当老师”、“告别陋习,从我做起”、“诵读经典美文”等系列活动,通过各种活动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发展。将养成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起来,以幽雅的环境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养成教育的内涵,这样,学校德育便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新课程在评价理念中特别提出:要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指标、主体、方法的多元性。进行科学的多元化评价,是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动力源和催化剂。在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可采用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关注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在评价时努力达到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多元的激励性评价中收获自信,获得发展。例如学校、教师精心设计“美德卡”,将学生的美德表现具体化,使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中的日常表现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通过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班主任综评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美德养成的发展过程,在每学期末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可以让其回顾和反思自己习惯的养成情况,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在与同学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可及时发现他人的优点,提出其有待改进的方面,同时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意见与建议;而家长对孩子评价的过程,是家长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言传身教重要性的逐渐推进的过程,能够有效地促进家长言行的自律性与示范性;班主任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有自主权的人,因而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多元的评价机制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锻炼的机会。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只有多种渠道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知行统一,坚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帮助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才能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作者:贺晓彤 单位:桂林市灵川县城关第三小学 养成教育论文: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论文 一、实施五年制师范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路径 要彻底解决五年制师范生在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必须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营造有利于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氛围,形成师范学校良好的德育环境生态系统。 (一)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实现“外行内化”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在于“成人”。教育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从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入手,让学生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当做内在需要,从而自愿改变、纠正自身行为规范方面的诸多不足,使学生以更高标准和要求主动、自觉地践行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实现“内化”。要实现“内化”,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个体需要的针对性。在确立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时,要分析五年制师范生的主体需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分析他们在专业知识素养和行为活动方面的向往和追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发挥学校、班主任和全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外行内化的情感基础。 2.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性。有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并将其贯穿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和各门学科教学实践,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人文素养在学生身上形成强大的人文精神,是提高师范生文明行为和道德素养的关键环节。 3.注重德育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在具体德育教育活动中,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内在需要,只有让学生将认知和践行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取得德育教育的内化效果。 4.注重德育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在德育教育实践中,要注意运用情境创设,通过音乐、美术、故事、电影、电视、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育学习,丰富学生的感觉活动,提高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判断力,让学生学会调整自身言行,学会自律,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 高师德育除了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外,还要发挥社会环境对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养成的作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1.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学生干部的骨干和模范带头作用。经常组织寓教于乐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陶冶情操,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明辨是非、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情感,使他们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升华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组织学生参加见习和实习实践活动。见习和实习作为学生直接体验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但能够使师范生认识社会,还能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感受教师职业道德,加深其对教师职业技能及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理解,实现师范生的道德内化,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完美转化。 (三)营造优美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校园无小事,处处皆育人,教师无小节,事事是楷模,这句话实质上涵盖深刻的生态思想。校园中的各种生态因子,无论是作为教育者的人还是静态的校园环境,都对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素养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在德育“内化”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应运用自己的师表风范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修养,在教育工作中确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大爱情感,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德育养成教育,使学生见贤思齐。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学校“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 2.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特定校园环境中接受审美和艺术教育,营造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并具有师范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道德品质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绿色网络教育、社会调查、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和专业学习指导与就业指导等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发挥其在校园育人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利用学校的广播、报纸、电视台、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宣传优秀的道德文化,形成积极向上、富有师范气息的舆论导向,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职业精神有极高的认知;还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场馆设施的作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育人环境,使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永远积极、健康、向上。 4.打造积极向上的两室文化。切实做到“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有教育意义”,让高雅清洁的环境使学生如入芝兰之室,促进其高尚品格的形成。以优秀的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把优秀、积极的人文文化和教师职业道德融入日常活动中。通过创建活动,每一个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观念、道德水准、人际关系等都上新的台阶,学生的行为规范更符合师范生的标准。 (四)重视家庭、学校、社会联手,实现合力育人 依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使处于高师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都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水平和道德素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家长档案,学校德育教育部门要经常与家长联系,针对不同家庭、不同家长特点,宣传和谐、健康、民主、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学校还要尽量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接触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通过见习、实习活动养成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五)加强德育体系建设,实现制度育人 实现德育教育的“外行内化、知行合一”,是师范学校德育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为了保证这个目标实现,还要辅以严格的制度管理,完善学生德育操行考核评价体系,而这些制度和评价体系必须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制度对自身行为规范养成起到的外在约束作用及发自内心地、自觉地将操行考核视作行为规范的内化要求时,学生行为才会真正规范。 二、结语 五年制高师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卓有成效,在德育教育中必须充分依据教育生态学原理,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本着以人文本的原则,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全方位地优化育人环境,使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只有这样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才能具有实效,才能达到德育工作外行内化、知行合一的目的,为学生日后职业生涯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郭勤 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宿迁分院 养成教育论文: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论文 一、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需要围绕两个方面改变,一方面是学习的态度,一方面是学习的情感。让学生从根本上主动地学习,根据课本的内容,再加上学生固有的知识,要抓好课堂的起点,把备课的内容做到深入浅出,难度适中。这样学生在课堂训练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特别吃力,也不会认为特别简单。教师要发挥创造的能力,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带着感情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好的教学环境,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当然能够带动周围学生的互动,好的学习态度也能够更好地带动周围学生的情绪。如果教师利用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具,变抽象为现实,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并且类似的问题,也能够推此及彼地去想象,这就抓住了知识的本质相通,这样的推理过程是有趣的,这样便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要,久而久之形成了内在的驱动力。 二、严字当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要求严格、训练严格。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有重要的影响。 1.认真听课 老师讲课,作为学生一定要认真地听讲。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听课,听课不是简单地用耳朵听,还需要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记笔记也有妙招,要记住重点,并写出框架,以便课下再补充笔记。记好笔记的同时,还要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表的观点,及时补充或纠正,积极踊跃,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且在踊跃发表观点和同学辩论时,还能够增长知识。平时老师可以口述算术题,直接让学生作答,或者直接念出应用题,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样便于训练他们听的能力。 2.质疑提问 教会学生解决问题,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是永远解决不完的,能够提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融会贯通和提出问题这两者紧密结合,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复习知识点的过程,对新知识的好奇,对问题的疑惑,在课堂宽松的氛围中,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这样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挑战,向老师或者同学或者是书本,向一切搞不懂的问题质疑。 3.勤于动脑 小学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空间,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充足的动脑思维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散思维。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培养多向和灵活的思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自主,教师不能禁锢学生思维,要让学生自主探索答案。这个探索的过程便凝结了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他们便提高了创新的能力,也开拓了思维。通过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也能够营造活跃的氛围,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作者:赵青爱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寨头学区九岭小学 养成教育论文:低年级盲童养成教育论文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1.培养学生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行为风貌和道德水准。根据视力障碍学生特点和认知水平,主要内容包括言语、行为举止及交往礼仪等。在世俗的社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弱势群体存在偏见,存在歧视,作为视力障碍学生在洁身自好的同时,文明礼仪也是消除健全人偏见的“见面礼”。从小处着眼,养成文明礼貌行为。“小处”往往被生活中的人们忽视,而往往又是教育学生的好时机。小到什么程度?小到当生活老师把他们领到教室后要离开教室,带学生一起说声“老师再见”;小到当孩子们离开电梯间,领学生一同说声谢谢阿姨;小到有学生不小心碰到别人,马上告诉他说声对不起;小到有孩子无意间拿他人的东西,班主任及时了解原因和教导等等。这样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涓涓细流中,他们能够正确运用礼貌用语,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文明修养,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2.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卫生 盲童学生由于看不见,对自身卫生状况缺乏认知,对什么情况下是干净卫生没有认识或认识不清。因此,教师要提前介入盲童的个人卫生,督查其勤剪指甲、勤洗澡、勤理发、洗脸洗干净等,不按要求做时,班主任不厌其烦,手把手教。同时,培养盲童爱劳动的好习惯,及时打扫教室卫生和宿舍卫生,杜绝管理死角,保持环境清洁。 3.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视力障碍学生只能靠听去理解知识,存在缺陷,不全面。最好办法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从课前、课中、课后规范要求做起。一是遵守上课时间,低年级孩子处于懵懂时期,或上课意识空白或记不清楚。告诉学生,迟到了就会打扰老师讲课和同学们听课,是不尊重老师和同学的表现。孩子们理解了,很快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二是课中的规范行为,做好课中准备工作。在上课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表扬,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当有学生精彩发言时,不仅老师及时表扬,同学也要鼓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是长期、细致、艰苦的工作。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采用科学的方法,达到养成教育的目标。 1.训练法 教育家洛克曾说:“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这些练习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样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初入学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教师需要制定一日常规养成教育方案,加强训练。做过小学低年级的老师,都有过给盲孩子找书本、找盲笔、盲板的事情,甚至到中高年级也不乏此类事情。培养孩子们的条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条理性,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不能乱放,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通过随时指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样盲童能够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内化为习惯后,目的就达到了。 2.评价法。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 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经常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对出现的好人好事要及时进行表扬,并要求全体同学向这位同学学习,使学生学有榜样,起到了带动整体的作用。惩罚是通过否定学生的某种行为,禁止他的不良行为。二者适度使用,奖励时候是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不言过其辞,因人而异,惩罚时候,多用肯定、启发、开导、幽默的语言和语气,口气多温和少训斥,多以理服人。盲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多策并举,不仅仅是上述两种方法,应多种方法并举,共同完成。当然,我们更要讲求奉献与爱心,去帮助他们,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一天天成长起来,花儿将开得更加灿烂。 作者:郑卫华 张琦 单位:山东省潍坊盲童学校 养成教育论文:语文学习养成教育论文 一、强化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及作用 养成教育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健康成长、终身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因。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十分注重养成教育,曾指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孔子也曾有“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主张。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等习惯,可以减少探究、摸索、体验的时间和精力,使其尽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个性心理,更好地学习、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这样也必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俗话说:“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了融会贯通、自学自知的学习能力,就会对各个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开发学生智力之外,强化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应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当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我在平时教学中对大量学生进行了观察、了解和分析,并了解了班主任的反映和评价。现在,我以我所任教的初一1、2班为例,简要说明学生在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存在的问题。一是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学生普遍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动脑思考的习惯。半数以上的学生听讲注意力只能持续25分钟左右;上课坚持不做小动作的学生仅有30%;提问时不认真思考、随意性发言答问的学生占1/3。二是课后作业质量较低。初中语文课后作业大致包括作文、日记、书面作业、练习册等。我曾对一次作业进行了检查比对,结果全班45人中,只有12人全对,其他或多或少都有错误。其中,有18人在题目抄写中就出现了错误,有5人没能按规定的时间完成,甚至有的学生还要教师连连催促才能勉强完成,且正确率较低。三是学习效果难以实现。不良的学习习惯必然会造成不良的学习效果。从几次单元检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掌握有欠缺,学生成绩提高的难度较大。以这学期期中考试成绩为例,90分以上的学生只占5%,60分—90分的占50%,其余45%的学生为不及格。 (二)产生的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活环境教育有缺失。初一1、2班的学生85%以上来自农村,社会群体的文化相对落后,学生周围的学习氛围,特别是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外部环境,相对县城明显不足。二是个人家庭教育有缺失。很多学生的父母不是外出务工就业就是工作繁重,使得这些学生与祖辈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在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三是既往小学教育有缺失。学生所在小学有些教师在观念上存在偏差,应试教育多于素质教育,分数高于一切,只重视成绩,不重视习惯培养。 三、强化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一)分阶段确定目标 我们应按照语文教学过程分阶段设定目标。如在“课前”阶段: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预习,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思考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段,体会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在“课内”阶段:训练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做好笔记,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在“课后”阶段:要求学生作业整洁、无差错,按时完成,书写工整。在“课外”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每周组织“名作品读课”,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心理、性格、认知结构的健康有益的读物,培养他们健康阅读、不断积累的习惯。 (二)分类别严格训练 一是训练养成持续注意的习惯。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我们在讲课时要用手势、眼神等肢体语言进行指挥,反复训练,提高他们的有意注意力。二是训练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我们应采取突击提问的办法,请学生重复刚才教师或是同学的话,也可以请学生对刚才的发言做简单的点评,或归纳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三是训练养成口语表达的习惯。我们应引导学生克服当众说话时的怯懦心理,做到声音响亮,表达清晰。平时,我们要在班级内利用班会、课外活动、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多提供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训练养成良好书写的习惯。我们应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书面作业,做到一丝不苟,书写认真,字迹清楚,整洁大方,组词、造句、答题、作文等准确、符合要求,句子通顺,叙述清楚。五是训练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我们应经常性地开展作业展评,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相互检查问题,逐步使学生养成主动检查、善于分析、自觉订正的良好习惯。 (三)采取激发兴趣的教法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以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一方面,教法要突出新颖性、趣味性。对于每一堂课中的导入、板书、讲解、作业,我们都要深入思考,认真设计,力争形式新颖别致,内容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另一方面,我们要广泛组织课外活动。例如,定期开展一些课外读写、主题社会调查、手抄报展览、经典篇目诵读等活动,可有效消除疲劳,以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兴趣,巩固教学效果。 (四)凝聚养成教育的合力 养成教育需要教师、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配合。因此,我们应制定一系列有助于家校沟通的制度,通过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教师家访、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及时向家长通报分析学生在校情况。我们还应设立“家长开放日”,欢迎更多的家长走进课堂、走进校园亲自体验,了解子女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与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通过以上措施,可使来自农村的广大学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中学到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实施先进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加强和教师之间的联系,共同配合,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作者:闫丽珍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实验初中 养成教育论文:代币制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一、要慎重选择强化物———代币 选择合适的代币是进行“代币制”教育的第一步,代币并非是简单的随手拈来的让儿童感兴趣的物体,而是需要慎重选择的。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提出了行为矫正的“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理论,其中就指出,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相对于儿童,物质是最直接的也是最能满足需要的。代币是一种具有象征价值的物质,对儿童具有吸引力。一般而言,作为强化物的代币,至少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代币的权威性。即这些代币是儿童无法简单仿造或轻易找到其他物品代替的,从而确保代币在儿童心中的权威性。代币只有具备了这种权威性,方可得到儿童的认可,也才能激起儿童追求它的欲望。如果代币过于随意,就有可能会给儿童造成“老师不发给我,我自己也能找或者做一个”的想法,这样不仅不会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会造成不良影响,如代币泛化,这就像货币严重贬值一样,一旦丧失其权威性,便不值得儿童追求。二是选择代币时还要考虑到方便携带,不仅要方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发放,更多的要考虑儿童方便用于交换,因为代币不具有其他的实用功能,其功能只能在行为矫正交换系统中使用,代币类似于货物交换初期的等价物,如果不便于携带,那么其利用价值将会减少。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应选择一些小的物品,而且最好是教师自己制作的红花、圆片、五角星、硬片等这些小制作物件,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或实际操作的情况来决定代币,但不管选用何种物品作代币,都必须保证其在儿童心中的权威性,同时符合安全、卫生、便于储存,以及与奖品相比也具有吸引力的特性。 二、发放或扣减代币的场所要认真选择 小学生的思维大多以感性思维为主,这就决定了其对物质和现象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个体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奖励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明确指出,个体有一种缘于天生的愿望那就是得到赏识并给予强化。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其实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渴望被别人认可。赏识强化就成为个体良好行为养成的有效助推力。如果在一个明确的情境中,当个体做出某种良好行为后,立刻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或是奖赏,那么以后遇到相似的情境做出相似行为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反之,当我们对这一良好的行为不加理会时,个体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被忽略的感觉,当然也就降低其行为再次发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小学生低年级个体而言,由于他们对某种行为结果的预见性还不是很强,再加之意志力和自觉性都不高,可能很难将某种良好的行为一直坚持下去,所以,一旦学生出现了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就必须给予适当的强化奖励。基于此,代币行为实施中的教师在发放和扣减代币的场合一定要慎重。其原则是,发放代币时尽量当众,而扣减代币时尽量避众。具体而言就是,当小学生有良好行为表现时,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发放代币,那么接受代币的学生就会感到无比光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良好行为表现不仅得到了肯定和表扬、不仅让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个“好学生”,而且还获得了可相对自由地用于交换的物质奖励———代币。之所以要当众发放代币,是因为每个个体都希望自己“光辉”的一面为人所知,常言说“好事不出门”,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好事出门、让好事传千里。其实这种公开的荣誉既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压力。它让小学生知道,只有做得更好,如果自己做出某种不良行为表现,就与自己的“好学生”身份不符,而且可能受到其他学生的否认或批评。而当小学生有不良行为表现时,教师要扣减其代币时,最好选择相对比较避众的场合,如教师的办公室或教室学生比较少时,也可以是在进行家访时在学生的家中。因为,无论何种原因,扣减代币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而被扣减代币的个体其实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不“光彩”,所以,教师要做的是把“恶事传千里”变为“恶事未出门”。然后,教师再真诚地和小学生沟通,说明为什么要扣回其代币,如果想要再次得到代币,只有用自己良好的行为表现来换取。这样,既保住了小学生的“面子”,同时也让其知道改正的方向。 三、要正确恰当地运用强化策略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代币制和达到预期的目的,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协议平等,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应以与小学生平等的姿态来和小学生达成一致的协议。这样,小学生更容易也乐意接受,且操作性强。在建立约定之前,教师要与学生确立明确的方案,在此方案中双方应对要形成或约束的行为进行协商,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儿童的协商与合作意识,促进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儿童的心理逐渐成熟。协议要对小学生不良的行为有较好的约束作用。其次,循序渐进,不断强化。教师在达成协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绝不要好高骛远,试图一蹴而就。在实施代币制的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学生由不好的行为习惯向良好的行为习惯过渡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奖励,让学生的行为得到强化,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直至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再次,进行奖励时,不能完全满足。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需要就是良好行为表现的吸引力。小学生的一切行为也正是围绕这个需要进行的。但是一旦这个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这个需要不再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对他们不良行为也不会有约束力。所以,教师在对小学生的行为用代币进行奖励,并以此希望行为得到强化时,就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满足。最后,奖励必须要及时。老师在给小学生发放代币物的时候,切记要及时,一旦小学生做出良好的行为时,教师要立刻给予代币奖励。早期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其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基本原理,预期良好行为出现以后,教育者如果不给予及时的强化,就可能会致使该种行为消退或泛化。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如果孩子做出某一良好的行为,教师没有立即给予奖励,会造成孩子意识上的混淆,孩子可能会认为,这一行为可能不会受到奖励或者老师分发代币并不是客观公正,导致孩子不会将该行为继续强化。因此,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应该立刻给予奖励。 四、要熟练运用代币的发放与扣减策略 (一)代币发放或扣减要及时 只有这样,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立即得到强化,也使孩子明白了为什么会得到奖赏,从而在相似情境下重复出现这种行为。 (二)要有适度的标准 如果标准太高,会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范围,孩子不管怎样努力都不会得到代币,那么孩子就会失望,并且不再会为之付出什么努力,那么代币制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标准也不能定得太低,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是不会懂得珍惜的。所以,获得代币的标准要适中,稍微高出孩子实际水平一点,这样孩子知道只要他们努力就会得到代币。在一开始实施代币制的时候,教师考虑的范围要更广一点,得到代币的机会多一点。如对同学、老师有礼貌,上课的时候能认真听讲等等,这样就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代币制应分为多种代币,每种代币都赋予不同的分值 教师发放的代币不是简单的“同一制”。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所达到预期的程度来给予不同的代币,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任务难度所给的代币应有所差别。 (四)教师应建立惩罚制度教师应让孩子知道:有奖励也有惩罚,如果做错事了,就应该扣除相应的代币。如:没交作业或者打骂他人,就应收回他相应的代币(家长和教师应提前制定某一具体行为获得或扣除相应的代币的个数),做错事就应该受到惩罚。以此来减少不好行为的再次发生,从而达到约束、矫正的目的。 五、要适时调节不同强化阶段代币的功能 教育者在实行代币的过程中,除了要及时地发放代币这一物质奖励外,还要经常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对目标行为发生的兴趣,从而能认真地执行先前的计划。因为有期望伴随,儿童会觉得完成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与挑战,不至于半途而废,从而能够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来矫正不良行为。实施代币制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激励原则让接受行为矫正的小学生目标行为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每一个阶段所要求矫正的行为必定有所不同。因此,实施者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矫正的行为有阶段性的调整代币系统。在调整过程中,要逐渐减少代币的发放,或者是将相同物品所对应的代币数量增加,以延长其取得强化物的时间,增强其行为时间,最终停止强化物,过渡到自然情境中。同时,也要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让接受矫正的小学生体会到自身发生良好变化,提高其内部动机,逐渐把儿童的良好行为的产生由最初的他律状态过渡到自律状态,从而促使其能更持久有效地实现目标行为。 总之,对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家长和教师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着眼于把小学生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爱学习和爱劳动的儿童。还要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进而逐步地引导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它的实现甚至要贯穿于整个人生的过程。代币制只是众多教育手段和措施中的一种,只要家长、教师等教育者运用得当,相信对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有裨益的。 作者:任红亮 单位:宜宾学院 养成教育论文: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论文 一、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1.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理念 学校要真正推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就必须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办学理念,它决定着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类型和内容,决定着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方向。学校要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理念,并能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真正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并积极研究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明确其蕴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知识、能力、人格、涵养等,只有树立素质本位的教育思想,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才能获得成功。 2.明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更高了。其中,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隐性方面的素质要求上,也就是对员工的人格修养和品质方面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特点,学校要明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旅游专业职业素质人才。具体内容更要详细斟酌,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诚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2)具有服务和责任意识; (3)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具备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 (5)具有应急处事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综合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容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3.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校要根据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其中,要包括隐性课程,要开创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文化模式,通过课程化教育模式和企业顶岗实习模式的综合应用,使学生能不断体验,不断进行感悟实践,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养成教育的方式途径,使各种方法能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发展。 4.建立有效的旅游专业职业素质考评体系 要通过考评体系的建立,对职业素质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完善教育内容方法,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考评体系要包括以下内容:认知测试、行为考察、实验测试,要重视考核评价的过程性,能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为主线进行考评,通过考评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结语 总之,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参与其中,高职院校要根据行业需要,积极转变教育管理模式,通过实施职业养成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方瑜 左剑 张小斌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应收账款管理中小企业论文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 (一)销售量增加。商业的竞争是产生应收账款的最主要的原因,在当今经济市场背景下,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企业不得不扩大再销售。在同等条件下如: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购买者会理智的进行对比选择,如果可以赊销,就能将销售量提高。 (二)库存减少。库存量大,势必会积压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同时保险及管理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在成本核算时,其仓储成本也会大幅增加,而且还需要承担商品贬值风险。而对于赊销,在核算成本时,以上费用即可节省,也不必承担商品贬值所带来的相应损失。综上所述,企业进行赊销策略,是减少各项开支的有效途径。 (三)开拓新市场。销售最好的法则为高质量与低价格,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新市场中的占有率,实际是通过应收账款这一形式来向客户提供两项交易:销售产品和提供货款(在相对有限的时期内)。由于在销售过程中企业无形中取得了一定的商业信誉,也就是说实际是给购买方提供了一笔无利息的贷款,这样做会吸引客户并将其留住,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应收账款管理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应收账款的存在实际就是一个产销的统一体,企业想利用赊销来实现销售量和收入的提高,达到提高销售利润这一目的,但是同时承担由于赊销带来的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死账与坏账这一现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将应收账款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管理目标。制定合理的、可行的和相应的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不仅要考虑通过信用政策而增加的销售盈利,还要考虑此政策所要产生的成本。当信用政策的增加成本超过销售盈利所增加的,方能实施和推行使用此政策。此外,企业对销售状况及市场前景的预测、对应收账款可回收性的调查,都是应收账款管理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为保护企业利益,将损失最小化,如企业销售前景良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则可采取进一步的放款收款信用政策。反之,则要加强信用政策,根据不同客户的不用信用程度,及时作出调整。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企业合理的信用政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目的的必须合理制定的方针策略。 三、目前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的赊销,对客户的信息的不进行调查。盲目的赊销是造成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的一个很大的原因。采取赊销的关键是对客户的资信程度的好坏,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的中小企业却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盲目的去给客户做赊销,就造成了一些客户弄了一些假的资信信息给到企业,企业对此调查不严谨,故造成了发出产品而导致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另外一些销售人员也是为了完成业绩,不深入了解客户,也是造成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原因之一。当然在这里面不乏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客户,但是企业发货后客户却有意以各种理由推迟付款,导致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收回。 (二)未严格执行销售程序,造成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回收。企业销售商品如果采用赊销方式,应按规定签订销售合同。但有的中小企业在与客户未签合同的前提下将商品发给客户,信用差的客户以种种理由推拖,造成了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 (三)催收不力,法律保障刚性不足,坏账损失严重。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存在着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的现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催收政策和手段方面缺乏,这就致使企业员工工作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部分企业在意识到可能收不回款项后,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但是这种方式得到的结果往往是,诉讼费花了,但却一样的没办法收回全部的款项,或者是仅仅收回一小部分。更有一些企业因为生产经营不顺利,生产的产品没有销路,或者是资金严重周转不开,导致了企业的倒闭。这就使得企业更难收回应收账款,进一步加重了损失。 四、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一)深入信用调查,重视信用评估要想合理地评价客户的信用,必须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调查人员直接与客户接触或以客户及其他单位保存的有关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基础来了解一个企业的信用状况。企业应建立客户信用档案,经常进行调查评估。信用评估可以采用5C评估法。即重点分析客户的信用品质、偿付能力、资本、抵押品、经济状况。 (二)完善销售程序并严格执行企业严格遵守销售程序和规定,对应收账款进行“一条龙”式的管理,即从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开始,到制定收款政策、收款计划、跟踪分析、售后服务及纠纷处理等,都要落实到人,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管理。 (三)建立逐级审批制度及科学的考核机制企业应授权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并实行“谁审批,谁负责”,使每一笔应收账款都有明确的责任人,直到账款收回。财务部门应定期统计各笔应收账款的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及时反馈给企业领导和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以实际收到的账款作为考核指标,与奖惩挂钩。 (四)建立应收账款坏帐准备制度坏账损失,总是随着商业信用行为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稳定性原则是企业必须因此,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对坏帐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建立弥补坏帐损失的准备制度,即企业要按照期末应收帐款的一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 五、总结 总之,应收账款的存在是现在经济社会不可回避的客观现象。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回收成为企业被拖垮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依法维护应收账款的安全、完整,加速资金回笼,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余力单位:唐山曹妃甸城市排水有限公司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一、把握管理思想 企业以应收账款管理助推区域经济增长、培育增长极时,必须做到:不仅要从销售制度、收账制度、激励制度、公关制度上干预和纠偏,依“法”对人和事施行“硬”管理,预防和阻止有碍于企业应收账款发生、收回和管理的因素存在和情况发生;而且要以人为本,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加强企业和客户及其相互关系的管理,配合以说服、倾听、对话、教育、奖赏等精神文化手段,使主客双方在良好的“软”管理环境中,“讲诚信、求大同、长携手、强合作、获双赢”,充分张扬企业“内部人”和“外部人”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性、责任性。不仅要企业销售人员加强自我管理、抓好规范,不断提高其销售决策能力、公关能力、思想修养、信用品质;而且与赊销业务和应收账款管理工作有关的管理者也要管住管好自己,并在全社会加强对社会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的塑造、征信、评价与监管,将有违商业信用、经营规则和有背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实效提高的人和事有效控制住,促使广大现实的或潜在的参与者自觉维护和促进良好的信用市场秩序。 二、强化管理意识 1.成本收益意识。快速发展和不断发达的市场经济,一方面给企业提供和创造了更多更好获取收益的途径和方式,企业收益的内容和金额也随之增加。而另一方面企业又因竞争的存在和作用,其赚取收益的困难复杂程度无形中被加剧了;尤其是在企业商品销售不畅、市场萎缩、竞争不力的情况下,或在企业试销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时,这种困难复杂程度就更加突出和直接;由此而论,企业为此付出代价也在所难免,这种代价就是应收帐款的成本。因此,企业必须要有正确而科学的成本收益意识,,适时适需适度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赊销方式和全面的成本管理方法;既不盲目冒进,大量采用赊销;又要充分考虑和计算企业持有应收帐款需要支付的成本、未来可能承担的风险。 2.竞争意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各种竞争对手相互集中在该区域,直面竞争的时间和空间增加;而竞争程度和强度的加剧,又反过来促使各竞争者进行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整个区域的竞争优势,带动整个区域的竞争力提升。因此,企业应收帐款的管理,就必须既有把它作为企业重要促销手段、是市场竞争必然产物的意识,又要有通过各种赊销方法来招徕客户、扩大销售、对抗竞争、增加应收账款的意识,更要有以应收帐款促进市场竞争、以应收账款加强对外合作的意识。 3.风险意识。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环境因素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增长极的形成的不利事件或损失的可能性也总会存在,因此,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建构就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应收帐款管理也不例外,也需树立风险意识,抓好风险管理。这主要因为在应收账款发生之前,由于企业对自身生产经营的悲观估计或急于求成,都可能使得企业先天性地预留下了欠款难收或无收的隐患。而在企业应收账款发生后,也会因自身的收账政策和外部的市场环境与客户因素等区位条件而使企业应收账款产生拖欠甚至坏账。 4.权力意识。企业应收账款的存在,不仅仅只说明了企业减少了库存、降低了积压、增加了收益,更主要的还在于它表明了企业拥有一定的债权和索偿权。因此,企业要保持好、维护好、使用好这种权力,就必须有强烈的权力意识,不因不敢对外赊销、不敢正当催款收账而将自己限于保守被动的局面。 5.客源人脉意识。作为区域经济增长范畴的企业应收账款的发生和存在,是基于对己有利的目的来加快生产和流通、加强合作与沟通、加深了解与疏通的;因此,可以说,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实际上就涉及到一个处理和协调好企业内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培育和养成更多更好理性客源与活络人脉的问题。唯其如此,企业应收账款才能收放有益、停流有效,才会对区域集聚经济和扩散效应产生积极作用。 三、灵活管理组织 企业空间扩张和区位决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增长极培植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的空间组织分布和作用尤为明显。作为应收账款管理的空间组织,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组织就可围绕企业应收账款发生、存在和变化而主要制作或具体实施相关的销售政策、信用管理、收款策略等,并视具体情况而灵活采用不同的具体形式:一是从总体上笼统看,应是为实现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而由若干人组合形成的一个系统,是对企业应收账款的有无与好坏进行把持和把握的企业内部组成单元;具体从目标上看,则应是企业的销售部门;若从灵活性和有效性考虑,还可采用任务小组的形式,专门对某一项或多项应收账款进行收取,其人员不限于销售人员。当然,在具体操作时,还可借助一些外来组织,如收账公司、信用评估公司等。 四、丰富管理内容 从区域经济增长和增长极建构角度设想,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可从其数量、质量、时间和空间四个方面来概括,每一方面又可进行细分。 1.企业应收账款数量的管理 企业应收帐款数量主要指企业一定时期(如一年)内最佳的应收帐款占用水平或每次最大的赊销数量和较低的损失量,以及能够忍让或承受客户拖欠款项的最大数量。这要求企业不论是自愿主动、还是逼迫被动采用了赊销,都必须根据一定时期销售和生产的目标任务、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大致情况来总体决定其有多大的实力和能力对那些符合条件的客户予以赊销;都必须区分所有客户和老客户中的一般客户、重要客户和新客户来决定每次赊销的数量;都必须考虑要以较低的容忍度或承受力去承担拖欠款项的额度与时度;都必须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客户的欠款数量,适时做出修改,使其经常保持在企业能承受的风险范围之内。 2.企业应收账款质量的管理 结合企业应收账款数量而考虑的质量问题,就是对哪些客户赊销后能最大程度地收回欠款?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能及时、足额地收回欠款?如何减少应收账款发生后的损失、降低其风险?这就需要企业首先在应收账款发生之前,对客户的资信程度经过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审批等程序,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较为清楚的了解和掌握,以确定对信用较高较好的客户赊销。这需要在更加深刻地考察各指标内在质量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经验,对各项指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判断。其次,在应收账款发生之后,企业应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趋势适当明了,力争做到友好地结算欠款;当账款被客户拖欠或拒付时,企业应先分析现有的信用标准及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曾经的信用调查和评估是否有瑕疵;然后重新对违约客户的资信等级进行调查、评价,并分别情况地采用协商、强收、诉讼等方式解决拖欠或拒付账款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足额收回。最后,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并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制度,以减少应收账款可能发生的损失和风险。 3.企业应收账款时间的管理 对应收账款时间的管理,主要就是围绕涉及应收账款时间的赊销期和折扣期来进行:一是认真预测、正确比较销售量变动和应收账款成本变动,科学进行赊销期和折扣期的决策;二是根据客户的信用品质、以及现金持有量与调剂程度情况,跟踪分析应收账款的运行过程;三是考察研究应收账款的分布结构,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四是定期计算应收账款实际收现率和收现保证率,确保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满足同期必要的现金支付要求。五是制定开明或开放的销售政策,实施积极主动的收账策略,采用灵活新奇的收账形式和方法,缩短应收账款存在的时间,加速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和保全。 4.企业应收账款空间的管理 企业应收账款的空间是指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距离和位置,它取决于企业对外赊销对象的类型、企业赊销的金额和方式等。比如,是对大企业(公司)、中小企业(公司)销售,还是达几千几万或上十万百元金额的销售等?是就近销售、同城销售,还是就远销售、异地销售?这些既需企业及时、科学地做好决策,又要企业对决策后情况进行细致、严格的管制和理顺。同时,按照区域经济学对地理空间区分零次空间、一次空间和二次空间的方法,企业应收账款的空间也可理解为:一是购销发生在单一地理的空间点,可看成是销售在同城,但非同一供应链条;二是购销发生在“线”空间,可看成是同一供应链条上购销所形成的空间,不一定是同城;三是购销发生在“面”空间,可看成是地理空间与业务链条空间相互交织成的应收账款分布状况。对于第一、二种空间,其管理较易,按一般通行的方法即可;而对第三种空间,则需做更多的“细活”管理。 五、创新管理模式 佩鲁把能够对周围地区生产要素产生吸引作用,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地区的企业“磁极”,称为增长极。以此类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就可成为“磁极”中的“磁极”,对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利用产生聚集作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所用的目标管理模式的内容和做法是: 1.把好目标制定的依据。即在制定应收账款管理目标时,必须正确区分和洞悉影响企业应收账款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状况和客户信誉,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确定这些可控因素的标准,使企业应收账款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2.遵循目标制定的原则。对应收帐款管理目标的制定,必须做到“四明确”;必须保证目标涉及的相关要素和因素能平衡协调、可量化考核;必须将应收账款的收款责任具体和主要地落实到销售人员,坚持谁销售、谁收款、谁受益;必须尽量以数字说话、以事实考评;从而使应收账款的管理具有手段——目的链状的层次性、整体——细微树状的结构性、远期——近期网状的时间性目标。 3.活用目标管理的理论。可借用动机激发、人性假设、委托授权等理论是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可采用适当的方法和路径将目标在各方面、各层次之间进行分解和展开,一般采用系统图、自上而下层层展开的方式,以责任制、自下而上保证的形式;并用目标展开图和目标管理卡作为目标展开具体内容的书面记录。等等。 4.严格目标结果的质量。在将制定出的目标付诸实施后,应根据目标的完成程度、目标困难复杂程度和下级的努力程度等,对目标开展和展开所产生的影响或结果、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科学正确的考核评价;评定目标“达到程度”、“复杂困难程度”、“努力程度”等,以此确保企业应收帐款及其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赊销产品或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明显增多,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 应收账款的功能就是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一下方面: 1、扩大销售,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赊销是促进销售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赊销实际上是向顾客提供了两项交易:向顾客销售产品以及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向顾客提供资金。在银根紧缩、市场疲软、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具有比较明显的促销作用,对企业销售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企业持有产成品存货,要追加管理费、仓储费和保险费等支出;相反,企业持有应收账款,则无需上述支出。因此,当企业产成品存货较多时,一般都可采用较为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把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减少产成品存货,节约相关的开支。 二、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1、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效益下降。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而销售已告成立,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入账销售收入,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业务损益产生、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则可产生企业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年度分红。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实际状况被掩盖,影响企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 2、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由于我国企业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的帐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帐准备,坏帐准备率一般为3%-5%(特殊企业除外)。如果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超过提取的坏帐准备,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收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3、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但是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主要表现为: (1)企业流转税的支出。应收账款带来销售收入,并未实际收到现金,流转税是以销售为计算依据的,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企业交纳的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以及城市建设税等,必然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2)所得税的支出。应收账款产生了利润,但并未以现金实现,而交纳所得税必须按时以现金支付。 (3)现金利润的分配,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回收成本都会加速企业现金流出。 4、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为两者之和。由此看出,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使营业周期延长,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5、增加了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的出错概率,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企业面对庞杂的应收款账户,核算差错难以及时发现,不能及时了解应收款动态情况以及应收款对方企业详情,造成责任不明确,应收账款的合同、合约、承诺、审批手续等资料的散落、遗失有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的不能按时收回,该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全而不能收回,直至到最终形成企业单位资产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应收账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产销的统一体,企业一方面想借助于它来促进销售,扩大销售收入,增强竞争能力,同时又希望尽量避免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坏帐损失等弊端。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一对立又统一的问题,便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并在这种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采用这种政策预计要担负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只有当所增加的销售盈利超过运用此政策所增加的成本时,才能实施和推行使用这种信用政策。同时,应收账款管理还包括企业未来销售前景和市场情况的预测和判断,及对应收账款安全性的调查。如企业销售前景良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则可进一步放宽其收款信用政策,扩大赊销量,获取更大利润,相反,则应相应严格其信用政策,或对不同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企业获取最大收入的情况下,又使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企业合理的信用政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目的的必须合理制定的方针策略。 四、公司应收账款问题的解决办法 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做的好,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用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较严,只对信誉很好、坏账损失率很低的用户给与赊销,则会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甚至是销售量减少;反之,如果信用标准交款,虽然会增加销售,但会相应的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用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限是企业为用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折扣期限是为用户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现金折扣是在用户提前固款是给与的优惠。提供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能增加销售量,但也会带来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额外的负担。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成本,减少坏账损失,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成本,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 根据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针对在企业应收账款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公司在应收账款回收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公司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 1、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公司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些方面做得不够细,比如说,对用户信用状况的分析,账龄分析表的编制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1)做好基础记录,了解用户(包括子公司)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变化等,企业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2)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注意检验用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3)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用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用户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4)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修正信用条件。(5)考察拒付状况,考察应收账款被拒付的百分比,即坏帐损失率,以决定企业信用政策是否应改变,如实际坏账损失率大于或低于预计坏帐损失率,企业必须看信用标准是否过于严格或太松,从而修正信用标准。(6)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企业对其收回的监督,可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据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内,应及时监督,有多少欠款已超过信用期,计算出超时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百分比,估计有多少欠款会造成坏账,如有大部分超期,企业应检查其信用政策。 2、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收账管理包括如下两部分工作:(1)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报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遇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必起诉:诉讼费用超过债务求偿额;客户抵押品折现可冲销债务;客户的债款额不大,起诉可能使企业运行受到损害;起诉后收回账款的可能性有限。(2)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若客户确实遇到暂时的困难,经努力可东山再起,企业帮助其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账款,一般做法为进行应收账款债权重整:接受欠款户按市价以低于债务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款",确定一个合理利率,同意用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债务条件,延长付款期,甚至减少本金,激励其还款;在共同经济利益驱动下,将债权转变为对用户的"长期投资",协助启动亏损企业,达到收回款项的目的。如客户已达到破产界限的情况,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部分清偿。针对故意拖欠的讨债,可供选择的方法有:讲理法;恻隐术法;疲劳战法;激将法;软硬术法。 3、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账户中子公司欠款额占总额的60.42%,加强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和监控,改善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解决好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账款回收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1)加强管理与监控职能部门,按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原则。该公司在财务部下设立财务监察小组,由财务总监领导配置专职会计人员,负责对营销往来的核算和监控,对每一笔应收账款都进行分析和核算,保证应收账款账账相符,同时规范各经营环节要求和操作程序,使经营活动系统化规范化。(2)改进内部核算办法。分别针对不同的销售业务,如公司与购货经销商直接的销售业务,办事处及销售网点的销售业务,公司供应部门和贸易公司与欠公司货款往来单位发生的兑销业务,产品退货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与程序以示区别,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3)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谁经手的业务发生坏帐,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该公司,都要追究有关责任。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作为业绩总结考评依据。(4)定期或不定期对营销网点进行巡视监察和内部审计。防范因管理不严而出现的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降低风险。(5)建立健全公司机构内部监控制度。针对应收账款在赊销业务中的每一环节,健全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对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程序。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赊销产品或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明显增多,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 应收账款的功能就是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一下方面: 1、扩大销售,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赊销是促进销售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赊销实际上是向顾客提供了两项交易:向顾客销售产品以及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向顾客提供资金。在银根紧缩、市场疲软、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具有比较明显的促销作用,对企业销售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企业持有产成品存货,要追加管理费、仓储费和保险费等支出;相反,企业持有应收账款,则无需上述支出。因此,当企业产成品存货较多时,一般都可采用较为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把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减少产成品存货,节约相关的开支。 二、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1、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效益下降。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而销售已告成立,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入账销售收入,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业务损益产生、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则可产生企业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年度分红。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实际状况被掩盖,影响企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 2、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由于我国企业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的帐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帐准备,坏帐准备率一般为3%-5%(特殊企业除外)。如果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超过提取的坏帐准备,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收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3、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但是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主要表现为: (1)企业流转税的支出。应收账款带来销售收入,并未实际收到现金,流转税是以销售为计算依据的,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企业交纳的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以及城市建设税等,必然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2)所得税的支出。应收账款产生了利润,但并未以现金实现,而交纳所得税必须按时以现金支付。 (3)现金利润的分配,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回收成本都会加速企业现金流出。 4、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为两者之和。由此看出,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使营业周期延长,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5、增加了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的出错概率,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企业面对庞杂的应收款账户,核算差错难以及时发现,不能及时了解应收款动态情况以及应收款对方企业详情,造成责任不明确,应收账款的合同、合约、承诺、审批手续等资料的散落、遗失有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的不能按时收回,该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全而不能收回,直至到最终形成企业单位资产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应收账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产销的统一体,企业一方面想借助于它来促进销售,扩大销售收入,增强竞争能力,同时又希望尽量避免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坏帐损失等弊端。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一对立又统一的问题,便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并在这种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采用这种政策预计要担负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只有当所增加的销售盈利超过运用此政策所增加的成本时,才能实施和推行使用这种信用政策。同时,应收账款管理还包括企业未来销售前景和市场情况的预测和判断,及对应收账款安全性的调查。如企业销售前景良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则可进一步放宽其收款信用政策,扩大赊销量,获取更大利润,相反,则应相应严格其信用政策,或对不同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企业获取最大收入的情况下,又使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企业合理的信用政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目的的必须合理制定的方针策略。 四、公司应收账款问题的解决办法 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做的好,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用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较严,只对信誉很好、坏账损失率很低的用户给与赊销,则会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甚至是销售量减少;反之,如果信用标准交款,虽然会增加销售,但会相应的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用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限是企业为用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折扣期限是为用户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现金折扣是在用户提前固款是给与的优惠。提供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能增加销售量,但也会带来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额外的负担。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成本,减少坏账损失,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成本,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 根据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针对在企业应收账款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公司在应收账款回收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公司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 1、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公司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些方面做得不够细,比如说,对用户信用状况的分析,账龄分析表的编制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1)做好基础记录,了解用户(包括子公司)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变化等,企业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2)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注意检验用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3)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用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用户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4)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修正信用条件。(5)考察拒付状况,考察应收账款被拒付的百分比,即坏帐损失率,以决定企业信用政策是否应改变,如实际坏账损失率大于或低于预计坏帐损失率,企业必须看信用标准是否过于严格或太松,从而修正信用标准。(6)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企业对其收回的监督,可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据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内,应及时监督,有多少欠款已超过信用期,计算出超时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百分比,估计有多少欠款会造成坏账,如有大部分超期,企业应检查其信用政策。 2、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收账管理包括如下两部分工作:(1)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报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遇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必起诉:诉讼费用超过债务求偿额;客户抵押品折现可冲销债务;客户的债款额不大,起诉可能使企业运行受到损害;起诉后收回账款的可能性有限。(2)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若客户确实遇到暂时的困难,经努力可东山再起,企业帮助其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账款,一般做法为进行应收账款债权重整:接受欠款户按市价以低于债务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款",确定一个合理利率,同意用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债务条件,延长付款期,甚至减少本金,激励其还款;在共同经济利益驱动下,将债权转变为对用户的"长期投资",协助启动亏损企业,达到收回款项的目的。如客户已达到破产界限的情况,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部分清偿。针对故意拖欠的讨债,可供选择的方法有:讲理法;恻隐术法;疲劳战法;激将法;软硬术法。 3、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账户中子公司欠款额占总额的60.42%,加强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和监控,改善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解决好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账款回收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1)加强管理与监控职能部门,按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原则。该公司在财务部下设立财务监察小组,由财务总监领导配置专职会计人员,负责对营销往来的核算和监控,对每一笔应收账款都进行分析和核算,保证应收账款账账相符,同时规范各经营环节要求和操作程序,使经营活动系统化规范化。(2)改进内部核算办法。分别针对不同的销售业务,如公司与购货经销商直接的销售业务,办事处及销售网点的销售业务,公司供应部门和贸易公司与欠公司货款往来单位发生的兑销业务,产品退货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与程序以示区别,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3)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谁经手的业务发生坏帐,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该公司,都要追究有关责任。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作为业绩总结考评依据。(4)定期或不定期对营销网点进行巡视监察和内部审计。防范因管理不严而出现的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降低风险。(5)建立健全公司机构内部监控制度。针对应收账款在赊销业务中的每一环节,健全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对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程序。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企业中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赊销产品或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明显增多,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 应收账款的功能就是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一下方面: 1、扩大销售,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赊销是促进销售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赊销实际上是向顾客提供了两项交易:向顾客销售产品以及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向顾客提供资金。在银根紧缩、市场疲软、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具有比较明显的促销作用,对企业销售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企业持有产成品存货,要追加管理费、仓储费和保险费等支出;相反,企业持有应收账款,则无需上述支出。因此,当企业产成品存货较多时,一般都可采用较为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把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减少产成品存货,节约相关的开支。 二、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1、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效益下降。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而销售已告成立,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入账销售收入,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业务损益产生、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则可产生企业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年度分红。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实际状况被掩盖,影响企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 2、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由于我国企业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的帐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帐准备,坏帐准备率一般为3%-5%(特殊企业除外)。如果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超过提取的坏帐准备,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收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3、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但是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主要表现为: (1)企业流转税的支出。应收账款带来销售收入,并未实际收到现金,流转税是以销售为计算依据的,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企业交纳的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以及城市建设税等,必然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2)所得税的支出。应收账款产生了利润,但并未以现金实现,而交纳所得税必须按时以现金支付。 (3)现金利润的分配,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回收成本都会加速企业现金流出。 4、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为两者之和。由此看出,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使营业周期延长,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5、增加了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的出错概率,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企业面对庞杂的应收款账户,核算差错难以及时发现,不能及时了解应收款动态情况以及应收款对方企业详情,造成责任不明确,应收账款的合同、合约、承诺、审批手续等资料的散落、遗失有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的不能按时收回,该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全而不能收回,直至到最终形成企业单位资产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应收账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产销的统一体,企业一方面想借助于它来促进销售,扩大销售收入,增强竞争能力,同时又希望尽量避免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坏帐损失等弊端。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一对立又统一的问题,便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并在这种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采用这种政策预计要担负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只有当所增加的销售盈利超过运用此政策所增加的成本时,才能实施和推行使用这种信用政策。同时,应收账款管理还包括企业未来销售前景和市场情况的预测和判断,及对应收账款安全性的调查。如企业销售前景良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则可进一步放宽其收款信用政策,扩大赊销量,获取更大利润,相反,则应相应严格其信用政策,或对不同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企业获取最大收入的情况下,又使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企业合理的信用政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目的的必须合理制定的方针策略。 四、公司应收账款问题的解决办法 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做的好,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用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较严,只对信誉很好、坏账损失率很低的用户给与赊销,则会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甚至是销售量减少;反之,如果信用标准交款,虽然会增加销售,但会相应的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用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限是企业为用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折扣期限是为用户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现金折扣是在用户提前固款是给与的优惠。提供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能增加销售量,但也会带来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额外的负担。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成本,减少坏账损失,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成本,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 根据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针对在企业应收账款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公司在应收账款回收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公司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 1、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公司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些方面做得不够细,比如说,对用户信用状况的分析,账龄分析表的编制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1)做好基础记录,了解用户(包括子公司)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变化等,企业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2)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注意检验用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3)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用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用户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4)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修正信用条件。(5)考察拒付状况,考察应收账款被拒付的百分比,即坏帐损失率,以决定企业信用政策是否应改变,如实际坏账损失率大于或低于预计坏帐损失率,企业必须看信用标准是否过于严格或太松,从而修正信用标准。(6)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企业对其收回的监督,可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据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内,应及时监督,有多少欠款已超过信用期,计算出超时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百分比,估计有多少欠款会造成坏账,如有大部分超期,企业应检查其信用政策。 2、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收账管理包括如下两部分工作:(1)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报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遇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必起诉:诉讼费用超过债务求偿额;客户抵押品折现可冲销债务;客户的债款额不大,起诉可能使企业运行受到损害;起诉后收回账款的可能性有限。(2)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若客户确实遇到暂时的困难,经努力可东山再起,企业帮助其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账款,一般做法为进行应收账款债权重整:接受欠款户按市价以低于债务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款",确定一个合理利率,同意用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债务条件,延长付款期,甚至减少本金,激励其还款;在共同经济利益驱动下,将债权转变为对用户的"长期投资",协助启动亏损企业,达到收回款项的目的。如客户已达到破产界限的情况,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部分清偿。针对故意拖欠的讨债,可供选择的方法有:讲理法;恻隐术法;疲劳战法;激将法;软硬术法。 3、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账户中子公司欠款额占总额的60.42%,加强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和监控,改善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解决好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账款回收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1)加强管理与监控职能部门,按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原则。该公司在财务部下设立财务监察小组,由财务总监领导配置专职会计人员,负责对营销往来的核算和监控,对每一笔应收账款都进行分析和核算,保证应收账款账账相符,同时规范各经营环节要求和操作程序,使经营活动系统化规范化。(2)改进内部核算办法。分别针对不同的销售业务,如公司与购货经销商直接的销售业务,办事处及销售网点的销售业务,公司供应部门和贸易公司与欠公司货款往来单位发生的兑销业务,产品退货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与程序以示区别,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3)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谁经手的业务发生坏帐,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该公司,都要追究有关责任。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作为业绩总结考评依据。(4)定期或不定期对营销网点进行巡视监察和内部审计。防范因管理不严而出现的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降低风险。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赊销产品或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明显增多,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 应收账款的功能就是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一下方面: 1、扩大销售,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赊销是促进销售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赊销实际上是向顾客提供了两项交易:向顾客销售产品以及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向顾客提供资金。在银根紧缩、市场疲软、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具有比较明显的促销作用,对企业销售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企业持有产成品存货,要追加管理费、仓储费和保险费等支出;相反,企业持有应收账款,则无需上述支出。因此,当企业产成品存货较多时,一般都可采用较为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把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减少产成品存货,节约相关的开支。 二、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1、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效益下降。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而销售已告成立,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入账销售收入,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业务损益产生、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则可产生企业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年度分红。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实际状况被掩盖,影响企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 2、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由于我国企业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的帐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帐准备,坏帐准备率一般为3%-5%(特殊企业除外)。如果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超过提取的坏帐准备,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收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3、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但是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主要表现为: (1)企业流转税的支出。应收账款带来销售收入,并未实际收到现金,流转税是以销售为计算依据的,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企业交纳的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以及城市建设税等,必然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2)所得税的支出。应收账款产生了利润,但并未以现金实现,而交纳所得税必须按时以现金支付。 (3)现金利润的分配,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回收成本都会加速企业现金流出。 4、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为两者之和。由此看出,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使营业周期延长,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5、增加了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的出错概率,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企业面对庞杂的应收款账户,核算差错难以及时发现,不能及时了解应收款动态情况以及应收款对方企业详情,造成责任不明确,应收账款的合同、合约、承诺、审批手续等资料的散落、遗失有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的不能按时收回,该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全而不能收回,直至到最终形成企业单位资产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应收账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产销的统一体,企业一方面想借助于它来促进销售,扩大销售收入,增强竞争能力,同时又希望尽量避免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坏帐损失等弊端。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一对立又统一的问题,便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并在这种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采用这种政策预计要担负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只有当所增加的销售盈利超过运用此政策所增加的成本时,才能实施和推行使用这种信用政策。同时,应收账款管理还包括企业未来销售前景和市场情况的预测和判断,及对应收账款安全性的调查。如企业销售前景良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则可进一步放宽其收款信用政策,扩大赊销量,获取更大利润,相反,则应相应严格其信用政策,或对不同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企业获取最大收入的情况下,又使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企业合理的信用政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目的的必须合理制定的方针策略。 四、公司应收账款问题的解决办法 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做的好,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用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较严,只对信誉很好、坏账损失率很低的用户给与赊销,则会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甚至是销售量减少;反之,如果信用标准交款,虽然会增加销售,但会相应的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用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限是企业为用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折扣期限是为用户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现金折扣是在用户提前固款是给与的优惠。提供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能增加销售量,但也会带来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额外的负担。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成本,减少坏账损失,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成本,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 根据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针对在企业应收账款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公司在应收账款回收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公司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 1、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公司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些方面做得不够细,比如说,对用户信用状况的分析,账龄分析表的编制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1)做好基础记录,了解用户(包括子公司)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变化等,企业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2)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注意检验用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3)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用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用户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4)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修正信用条件。(5)考察拒付状况,考察应收账款被拒付的百分比,即坏帐损失率,以决定企业信用政策是否应改变,如实际坏账损失率大于或低于预计坏帐损失率,企业必须看信用标准是否过于严格或太松,从而修正信用标准。(6)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企业对其收回的监督,可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据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内,应及时监督,有多少欠款已超过信用期,计算出超时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百分比,估计有多少欠款会造成坏账,如有大部分超期,企业应检查其信用政策。 2、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收账管理包括如下两部分工作:(1)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报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遇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必起诉:诉讼费用超过债务求偿额;客户抵押品折现可冲销债务;客户的债款额不大,起诉可能使企业运行受到损害;起诉后收回账款的可能性有限。(2)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若客户确实遇到暂时的困难,经努力可东山再起,企业帮助其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账款,一般做法为进行应收账款债权重整:接受欠款户按市价以低于债务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款",确定一个合理利率,同意用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债务条件,延长付款期,甚至减少本金,激励其还款;在共同经济利益驱动下,将债权转变为对用户的"长期投资",协助启动亏损企业,达到收回款项的目的。如客户已达到破产界限的情况,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部分清偿。针对故意拖欠的讨债,可供选择的方法有:讲理法;恻隐术法;疲劳战法;激将法;软硬术法。 3、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应收账款账户中子公司欠款额占总额的60.42%,加强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和监控,改善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解决好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账款回收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1)加强管理与监控职能部门,按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原则。该公司在财务部下设立财务监察小组,由财务总监领导配置专职会计人员,负责对营销往来的核算和监控,对每一笔应收账款都进行分析和核算,保证应收账款账账相符,同时规范各经营环节要求和操作程序,使经营活动系统化规范化。(2)改进内部核算办法。分别针对不同的销售业务,如公司与购货经销商直接的销售业务,办事处及销售网点的销售业务,公司供应部门和贸易公司与欠公司货款往来单位发生的兑销业务,产品退货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与程序以示区别,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3)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谁经手的业务发生坏帐,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该公司,都要追究有关责任。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作为业绩总结考评依据。(4)定期或不定期对营销网点进行巡视监察和内部审计。防范因管理不严而出现的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降低风险。(5)建立健全公司机构内部监控制度。针对应收账款在赊销业务中的每一环节,健全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对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程序。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企业经营管理中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账务问题,这些问题将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影响。尤其是在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如果管理不恰当就会产生死账、乱账的现象,影响公司整体的资金周转及流动,从而造成企业资金流动不通畅,制约公司发展和规模上的扩张。基于此,本文针对当前公司在日常经营中如何实施应收账款管理进行了论述,以保证企业经济利益不受损失,同时减少企业乱账、死账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公司 应收账款 管理 控制 资金的充足性是保障企业在日常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前提,而在日常经营中会影响到资金管理的一项关键因素就是应收账款,这对于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销售量及经营规模等都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如果不能对其实施有效合理的管理,那么企业的经济利益获取量就会减少,这对于企业经营资金的流动性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会让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很大的财务压力。目前,这种现象在社会上多个领域及行业都有存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出现各种不良资产、乱账、坏账的想象,无法有力保障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1企业进行应收账款管理的必然性 1.1应收账款产生的必然性 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局势下,由于受到市场竞争机制的深入影响,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肯定会采取多样化的渠道提升自身的销售业绩,以便于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其中一项普遍存在的途径则是赊销。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为了强化自身的竞争力,便通过赊销的方式获取更多的资金源,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商业信用的应收账款,也就是说应收账款实际上是在商业竞争中产生的。 1.2应收账款的作用 第一,极大地促进了企业销售量及综合实力的提升。在日渐激烈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能够通过日常经营获取较高的销售业绩,便想到了赊销这一形式。企业通过赊销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对产品的需求,还可以定期为客户提供资金上的需求,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销售量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新产品的销售与市场的扩展,赊销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大。第二,应收账款对于企业库存的日常管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保证库存不会积压,减少存货风险的发生几率,还能够促进开支的科学合理。企业库存管理过程中肯定会需要足够的资金源作为后盾,而合理科学地进行应收账款管理能够避免这一开支。因此,企业如果存在严重的存货现象可以通过利用赊销形式减少存货量,增加企业的应收账款,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消耗。除此之外,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太过复杂,那么会对企业的日常经营造成影响,严重的存在各种乱账、死账、坏账等问题,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导致企业现金流动性受到严重的干扰。 2企业应创建适合自身的应收账款报警系统及控制机制 2.1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报警系统,对应收账款实施动态监控 (1)企业应结合自身日常的经营状况以及与客户之间的亲密度规划企业内部的赊销方案。针对于那些与公司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公司或个体,企业可以适当的放款赊销标准;为了能够发展更多的新客户,企业应设置常规的赊销方案,等到打下一定基础之后再进行相应的发展;对于有意拖欠企业账款的公司及个体,企业应采取强制性的催收措施,必要时实施法律手段。(2)企业应安排专人负责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日常经营过程中肯定会形成很多的应收账款,为了能够提供工作效率,保证企业利益不受损害,应安排专人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核实和统计,还要安排财务和审计人员形成应收账款催收部门。(3)对企业内部的应收账款实施动态、实时管控。对于应收账款的实际金额、时间及类别企业都应该定期进行核实和统计,并对借款方的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如果金额超出了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要立刻反馈给领导层进行决断。另外,企业还要结合自身之前的应收账款管理经验制定相应的坏账备用金,一旦出现意外可以进行及时补救。 2.2创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为了避免企业出现严重的死账、坏账现象,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创建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和规范。第一,企业应在内部设置针对于赊销的审批流程,根据企业不同级别分为不同的赊销速度,如果超出了限制的金额则要通过企业高层领导人员进行评估和决策。第二,企业应派遣专门的财务及审计人员对所形成的应收账款的形成时间及越期时间进行统计,对于已经越期的账款要采取措施进行催收,企业要安排专人定期对客户合同履行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评估客户的信用水平及偿还能力,为企业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害奠定基础保障。第三,企业应在内部创建相应的考核机制,并将应收账款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与自身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能够责任到个人,避免存在各种假公济私等不良行为。第四,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定期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清楚掌握客户拖延还款的原因,以免出现由于企业产品质量因素而到最后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现象的发生。第五,企业要定期聘请高级别会计师到企业内部对应收账款管理工作进行审核和评估,以便于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另外,企业还要为财务人员提供良好的自我展示机会,在应收账款管理中让财务人员对实际的回收情况及账款时间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为企业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时提供可靠的依据。 3企业事先对应收账款设定履约保证 对应收账款进行回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当麻烦大到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程度时企业肯定会采取法律手段予以解决,这样会使企业浪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能够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以设定相应的履约担保,这样在应收账款行为启动前树立有力的保障,对于大额应收账款来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履约保证制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让企业不受到坏账的影响,这对于提升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履约保证制度不仅可以针对于企业所有的债务企业,还可以在员工考核中加以利用,让员工在启动应收账款活动前缴纳适当的保证金,保证所签署的合同款项肯定能够收回,这样不仅约束了工作人员的行为,同时也调动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出现为了一己私欲而使企业经济利益受损的现象发生。 4针对不同情况企业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应收账款进行追收 不能对所有的应收账款一概而论,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强的方式方法进行解决,比如,企业在处理近期的应收账款时可以通过电话形式联系到对方,并耐心的向客户了解具体的情况,这样不会引起客户的反感,能够与客户保持长久性的合作关系,对影响到款项回收的原因妥善处理解决。此外,企业还应重视对来往款项的核实力度,保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资金支付公开透明。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信用政策作出适当的调整,这样不仅保证应收账款能够及时的回收,还可以让客户体会到企业所表达的诚意。为了保证对不同类型客户所采取的应收账款收回方式的有效性,需要企业内部市场营销人员与客户进行实时的沟通和交流;企业还应在内部形成专属的应收账款催收部分。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开展应收账款管理时企业不能采取单一的方式,应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才能保证企业坏账损失的发生率得到较低。 5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以实现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前在社会上各个行业中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企业要想强化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做账,从而促进应收账款日常管理效率及水平的提升。例如,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置模块化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及客户信息等进行分析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让工作人员通过系统操作便可以实现对账款的控制。此外,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财务人员所提供的数据创建相应的管理模型及图表,并在企业内部公开展示,让企业更多人认识到自己管理的应收账款实际进展情况,为应收账款的催收提供很大的便捷性。现如今,大部分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结合自身丰富的应收账款经验,并借助先进的技术设施对应收账款进行了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通过借助先进的技术,企业在内部可以设置相应的信用管理软件和企业销售模型等,让企业内部的各项信息能够在企业平台上进行数据共享,让全体员工清楚地了解到应收账款的进展状况。通过利用信用管理软件还可以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管理,对客户的实际情况清楚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坏账、死账现象的发生,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作者:马丽 单位: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西铭矿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应收账款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意义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外赊出而没有收回的应收款项,它应列入流动资产的范畴。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需要,以及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在应收账款上的数额越来越多,应收账款的管理已是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的形成 现在企业中应收账款的数额不断增加,这种现象的存在,十分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1.商业信用管理不规范。在我国,企业为了能笼络住客户,多销售出产品,而采用了赊销的办法,并在经营当中经常用汇票来进行结算。可是采用空头商票不但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使企业在多销产品的同时,增加了应收账款。 2.想快速求成。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使企业的产品在某一时期出现积压的现象,为快速的将产品销出去,放宽了回款要求。有的客户乘机进行大量交易,不按时付款,由此给企业造成应收账款。 3.采取赊销的方式。这极易产生坏账,目前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为了生存下去,企业想尽办法增加销售。除了一些常用的办法外,还采用了赊销的手段。这样做虽然吸引了更多客户,但也产生了坏账。 4.监管方面有缺失。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加之个别业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不认真,出现了财务部门和与业务部门关于产品的出入不符的情况,使企业出现了核算漏洞,资金的管理也没有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 二、应收账款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1.增加了企业的催收负担。这类账款的存在,使得企业必须花大力气去进行催收,从而引起了额外的费用负担。而且,由于这部分费用的存在,减少了企业用在经营上的资金,有的企业因此而进行生产贷款,这又增加了支付的利息。 2.利润不实。在企业的利润中,由应收账款产生的利润很有可能收不回来,这就使企业的利润很不真实。如果这部分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则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使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艰辛。 3.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计划。应收账款本身是属于流动性的资产,若能够及时的收回,则不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若不能及时收回,则这部分资金就失去了流动的作用,从而使企业原定的资金流动计划难以执行下去。 三、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策略 首先,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盈利的一项特殊策略,它的实行初衷也必须是服务于企业经营的整体目标。其次,应收账款也必须进行成本核算流程,只有应收账款的收入大于其成本时候,才能通过进一步扩大它的实施范围增加赊销量,实现应收账款的价值。要想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必须加强如下几点工作: 1.首先,实行和健全企业内部管控机制。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是现代化企业规范运营的基础,它的主要功能是维护企业财产安全和稳定,通过企业内部的各项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进行审核,从而达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目的。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措施和内容比较复杂,但基本上都要包括如下流程:首先客户提出赊销申请,企业销售和财务部门进行审验、批准,再通过双方签订协议的方式,企业按期进行开票、发货,后期还要包括催款、付款等一系列过程。除此之外,企业内部控制还应涉及内部业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和相应考核依据等。完整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目的在于保证所有业务流程的有效可靠,其中每个步骤都要设定专人负责,防止各类扯皮的现象发生。但在办理每个流程时候,也必须实施相应的监督机制,至少有两个人员同时经手才能生效,达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目的。其次,建立和实施企业内部应收账款岗位职责意义重大。它的实施初衷就在于明确业务人员职责,通过严格的管理条例,对应收账款的发生、实施和回收等每个环节实行实时监控。岗位职责至少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客户提出申请后,企业主管部门必须与其签订合法的《赊购通知单》。第二,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对客户的资质和信誉,以及赊销产品的数量、种类、原因、担保物、结款方式和日期等逐项审验;第三,完善审验工作后,报送企业主管领导进行审批;第四,通过审批后,销售或财务部门开据产品出库单,并做好销售记录登记;第五,销售或产品仓库根据《赊购通知单》办理产品出库手续;第六,出纳或者业务人员负责后期的催款工作;第七,在赊销催款期间,一旦出现坏账、赖账迹象,立即报企业主管领导进行批示。第八,企业内部制定应收账款的定期审验制度,实行动态监管。 2.建立有效的应收账款监管制度。企业内部组建应收账款监督机构,组长必须由财务总监担任,小组应包含出纳、财会、销售和合同审验工作人员共同组成。具体工作包括合同审查、生产布置、发货审验和售后催款等几大重要环节。在此制度中,财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该部门的履责情况将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整体效益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财务职能的发挥,财务内部必须建立如下几个制度和工作流程:如发货管理制度、余款清退的催办制度、资金风险防范措施等。财务部门还必须对所有的赊销客户进行在线监控、通过对他们的资质、资产流动、市场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便遇到意外状况时,能够及时作出调整策略。 3.建立科学的库存管理制度。根据经济学原理,货币的周转速度决定其价值增值的效率,因此,保证合理的库存也是企业实现利益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外多数先进的企业实行“零库存”管理方法,其目的就在减少资金占有量,减少或降低库存管理滋生的运营成本。但企业在实施各类较少库存的管理措施中,必须事先对市场和客户进行全面有效地调研和分析,坚决杜绝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而无限制增加赊销量的情况出现。 4.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价制度。合理的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利益增长具有很大的促进催化作用,然而,过度的赊销将使会企业面临更高的资金风险。为了降低这种风险的可能性,企业内部必须对赊销的客户建立信用评价制度。首先,在签订合同之前,企业必须事先对该客户的资质进行审验,对客户的社会信用和债务偿还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对客户的资本运营和动态,也要进行实时监控,预测对方盈利的可能性。再者,对担保物进行资产、信用评估等,最后决定可以给予该客户最大的赊销量和应收账款额度。在所有赊销业务中,应当严格按照该项审定流程,从而有力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和稳定。 5.多种策略相策应,努力消除逾期账款。企业要实施积极有效的清账制度,首先,财务部门要定期对应收账款实时审计,然后根据明细进行归类,并制定出追款责任人。催款业务原则上要执行“谁卖货、谁催款”的原则,销售人员的工资绩效要和催款的进度挂钩。但是对于那些的确存在经济周转困难的客户,要根据其自身实际,经过协商制定合理的还款周期,接受对方按公允市价等方法,所进行的非现金形式的还款行为。总而言之,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的有效回笼能够提高企业内部运营的效率,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企业整体效益有着重大意义。企业应当从自身入手,通过建立紧密的赊销制度,与客户建立互利的贸易合同,并加强企业财务和销售的流程控制,使他们每人都各负其责,更加积极地去做好应收账款的催款工作,最终完成企业的既定目标。 作者:程娜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物流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思考 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赊销方式来获得竞争优势。然而,企业在采用赊销方式的时候要面对很多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但是如果不采用赊销方式就会让企业的竞争力减弱。因此,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策略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振兴物流业的国家政策的实施,物流企业要获得积极发展,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应收账款管理问题。 一、物流企业应收账款其及特点 物流企业主要提供货物运输、储存、中转及保管等多种物流服务业务。物流企业的应收账款主要是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进行的先提货或先提供服务后付款的销售方式,是一项间接信用。企业通过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等方式实现信用交易。赊销为物流企业提供一个相互协调和风险共享的机会,使得供应链中资金充足的企业,可以通过信用销售合同激励资金不足的企业增加采购量,赊销能够刺激购买力,提高卖方的竞争力,为保持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提供保障。物流企业赊销通过提供服务实现,物流环节类型较多,内容复杂,比如仓储、货运等,对签约客户和零散客户的赊销区别,运输中海运、车运业务对客户应收账款期限不等;应收账款周期较长,比较集中。应收账款有一定的短期融资作用,但是上游物流企业给下游物流企业的客户带来融资机会的同时,上游物流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信用风险,应发挥应收账款的积极作用,寻找销售与应收账款之间的平衡。 二、物流业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现状 本文遵循上市公司披露数据连续完整,排除相关指标无法计算的公司、ST、*ST、PT类公司的原则,挑选了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4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所选样本包括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道路运输业、铁路运输业、仓储业物流上市公司类型。数据来自2012-2014年沪深股市信息披露中的年度报告,直接提取或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后获得。釆用excel工具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加工计算。 (一)应收账款规模根据表1可以看出,近三年基本呈上升趋势,总量庞大,形成巨大的资金链风险。2013年的应收账款增长率达到24.13%,但2014年有所降低。说明样本上市公司在2014年对应收账款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从表2分析,整体看,物流业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状况较好,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不是很高,但数据有一定的波动,各公司情况有一定的差异。横向看,物流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最大值与最小值差0.445、0.4323、0.4265比例不一。比重越偏小说明应收账款质量较好,流动资产的质量也较健康。就纵向来看,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最大值略有下降,总体变化不大;均值有所增加。具体看,航空运输业应收账款总额较大,道路运输业应收账款总额较低。由表3可知,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整体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重不断加大,说明物流企业上市公司赊销的销售规模扩大,应收账款风险有所提高,应注重有效控制应收账款规模。与所占流动资产不同,仓储业赊销比重较大,其次是道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最小是铁路运输业。 (二)应收账款风险1.应收账款增长率由表4可知,应收账款增长率直观地反应物流业上市公司销售收入欠款情况。根据以上数据说明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近年来赊销的应收账款在行业内差距较大。从总量上看,仓储业增长比重较大,其次是道路、航空、铁路。近年随着政策要求,仓储业开始逐步进行转型升级,进行技术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因此,资金链容易出现问题,仓储业需对应收账款应加以重视,防止信用风险。2.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分析出物流企业应收账款回款率的高低,即是分析评价销售信用质量的关键性指标。2012年和2013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有较大幅度变化,到了2014年其周转率有所降低,物流业各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差异较大。综上所述,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营业收入的比重相对较合理,但2014年增长幅度较大,应注意合理控制;应收账款增长率超过营业收入增长率,说明有应收账款风险,有虚增收入,逾期应收账款会影响物流上市公司资金周转,增加物流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盈利水平。应收账款总量大,有一定的增幅。说明近年物流上市公司在对于应收账款的控制力度还不够,对其质量的监管还不够严格,缺乏强有力的事前、事中、事后预测管理手段,应注重应收账款管理,使应收账款与流动资产的比例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三、物流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应收账款管理意识淡薄目前,物流企业应收账款形成了“授信方不重视,获信方履约意愿不强”的尴尬状态。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企业赊销平均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坏账率又远高于发达国家。一方面,企业没有正确看待应收账款管理,另一方面,企业间的信用关系严重扭曲。缺乏应收账款管理意识,要么放任赊销,忽视销售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要么采用现金交易或信用证结算,防止信用风险。 (二)缺乏应收账款的有效监控物流企业监控的缺乏表现在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管理,这就造成了很难对应收账款进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不利于应收账款风险的控制;将应收账款管理作为财务部或者销售部门的附属工作。而这两个部门在应收账款的监控上都有一定的局限,财务部主要是负责结算和应收账款的记录,对于客户的认知较少,跟客户也很难直接沟通;销售部门虽然部分了解客户的情况,缺乏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的了解,更有甚者,为了完成销售任务,与客户骗取信用额度。可见,这两个职能部门都不适合完成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监控职能。需设置专职的信用管理机构或者职位,以便落实各项信用管理制度。 (三)缺少信用管理制度物流企业内部信用销售管理制度缺失的后果是带来物流企业逾期应收账款的增加。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及履约能力缺乏全面评估,因而风险防范能力差。信用管理制度包括信用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岗位职责、合同管理、授权委托、信用档案、与客户有关过程的控制等,大多物流企业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相关制度缺失或者零散。有的缺乏对信用档案的动态更新,赊销战略比较随意,现金折扣、信用政策的制定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信用管理制度的缺失会影响企业信用销售质量,从而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四、改善物流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权衡其成本与收益,在内部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应收账款动态管理模式,减低赊销风险。现有研究中,较多研究者提出全程信用管理模式(谢旭,2000;李心合,2008;迟国华,2009;李皖,2011等)。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体现信用销售的全过程,在关键业务环节和部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物流企业的应收账款全程动态管理模式包括客户开发至资金回笼过程,主要是通过赊销前期对客户资信水平进行严格的调查与分析建立客户档案并对其进行评价,然后对客户制定相应的信用政策;在信用销售中期对购货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对物流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动态追踪;在信用销售后期迅速追收应收账款,并根据应收账款的追收情况对该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价。 (一)信用销售前期1.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单独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者岗位可以保证信用管理的合理化与专业化。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主要承担客户资信信息的整理与更新;信用政策的制订及信用额度的审核;应收账款的监控;逾期账款的催收职能。这样可以避免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职能局限,有利于保障应收账款管理的质量。该部门的设置要注意提高部门人员的素质,通过建立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准确的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分析数据、客户资料等。2.加强对客户资信的评估分析物流企业在客户信息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客户信息零散;客户信息不全;客户信息陈旧;客户信息管理不够科学、规范,缺少标准和专门的客户数据库。因此,物流企业在对客户进行授信决策之前需要由相应的职能人员为其及时提供足够的、最新的客户信息资料,该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收集、整理并提供客户信息。物流企业要建立和维护客户的数据库并定期收集、汇总客户的交易记录和经营信息、财务信息,使客户档案始终保持完整和更新。客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要对客户的资信水平进行调查。防范与降低物流企业销售风险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客户的资信水平进行调查评估,同时要注意对客户资源的保护。3.依据物流企业现状选择宽严适度的信用政策广义上的信用政策明确了物流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任务,是引导信用管理工作及相关活动的基本依据。狭义的信用管理政策是为了方便物流企业在一定经济状况中管理应收账款相关政策。信用政策的选择应该由三方面来决定:一是销售净收益和销售规模变化情况;二是自身的生产和经营能力;三是外部经济环境。物流企业应当根据上述三方面的情况来选择松紧适度的信用政策。 (二)信用销售中期1.制定合理的信用条件客户支付货款的时间与信用条件密不可分,应制定合理的信用条件。信用条件主要包括现金折扣和信用期限两个要素。确定适宜的信用期限应首要解决,较短虽然可以减少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等,但会带来损失客户资源、增加库存的风险;较长则会影响利润的质量。现金折扣是为了缩短收账期限,给予客户一定的优惠条件,吸引客户提前付款,从而减少逾期风险。现金折扣政策应与信用期限决策相互联系,折扣期必然短于信用期,结合物流企业的特点,信用期限不适合较长,具体的时间结合成本效益分析。2.实施应收账款的动态跟踪管理应收账款一旦形成,不能仅仅事后控制,应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应对逾期账款和应收账款可能发生的坏账风险。根据应收账款期限设立不同等级的预警信号,逐级递增,达到每一级别,及时和客户保持沟通联系。 (三)信用销售后期1.应收账款的催缴管理首先确认是否有逾期账款,对合同规定的付款期内未按时收到款项确认为逾期账款,及时对逾期应收账款进行登记,从而进一步分析、催缴、回收。其次,分析逾期账款的状态,具体包括:时间上,逾期时间短的账款追回几率较大,反之,时间长的追回可能性较小;从性质分析来看,区分客户拖欠账款的真实原因为正常拖欠或恶意拖欠,从而分别采取措施,将坏账损失率降到最低,根据收账程序跟踪管理应收账款,比如信用良好、长期合作的客户遇到临时周转困难,可以采取修改信用政策,延期、分期支付等缓解信用风险;逾期账款的追收处理并不仅是以追回欠款为首要目标,而是在控制追缴成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完成欠款回笼。2.信用级别的重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在信用销售后期时对信用级别进行重估、调整。设置客户合作的期限,对期限内资信状况好的客户可以提高信用级别。对于有逾期应收账款的客户,在催缴后,适当降低原有的信用级别,对恶意拖欠的客户可以终止合作。客户按照调整后的信用级别享受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等,鼓励客户实现长期合作,实现供应链内部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信用级别的调整中注意谨慎性原则与一致性原则,不能仅就一次销售信用随意调整客户信用级别,尤其是大客户,以免造成客户资源流失。 作者:王丹 单位: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1、占用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降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应收账款代表企业的债权,未实现现金的流入,属于应收而未收的资产,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使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减慢,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致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短缺,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2、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1)应收账款的发生意味着企业销售收入的成立。流转税是以销售收入为计算依据,按期以现金方式缴纳。(2)应收账款使企业利润增加,企业盈利后需缴纳企业所得税。(3)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即信用调查费用、信用收集费用、账簿记录费用、收账费用等)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 3、形成坏账损失,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坏账是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企业对发生的坏账依法处理后,作为企业的一项经营发生的管理费用会冲减企业利润。 虽然应收账款的存在将产生种种潜在的财务及经营风险,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一种商业信用和促销手段,仍被企业广泛采用。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销售难、收款更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取客户订单,企业提供几近苛刻的优惠条件,利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账款,销售人员催收不力,产生大量呆帐、坏帐,使本已微薄的利润更被严重侵蚀,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应收账款产生的各种风险不可低估,但应收账款在每个企业普遍存在,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如在家电行业,由于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为提高市场占有率,生产厂家除发动“价格战”争夺顾客以外,还通过降低赊销信用的标准争夺批发商和零售商,从而导致大量应收账款的产生。 2、企业内部管理不力。过分强调市场开拓,忽略了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和追求产值和账面利润,放松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对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进行资信调查的环节在某些企业没有制度化,业务过程中随意性大等,都是造成大量应收账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3、忽视对客户信用的调查和管理。目前很多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往往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缺乏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跟踪三道基本程序,对客户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客户的偿债能力等,缺乏必要的科学分析和评估,对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不予重视,更不能针对不同的往来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所有的这些都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延长,资金占用数额增加,坏账损失率增大。 4、企业风险意识不强。有的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往往只注重账面上的销售额,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的风险及财务成本的增加。企业盲目追求指标,有的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为获得政绩,只注重销售指标的完成,而忽略企业流动资金被客户长期占用;有的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为了争得某一客户或抢占某一块市场份额,常采取赊销等营销策略来达到目的,使企业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 5、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债务纠纷的意识不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从起诉、受理、调查取证、开庭审理到判决、裁定与执行有一个时间过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导致很多企业放弃了通过诉讼程序寻求债权保护的合法权利,使本来可以收回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变成呆成、坏账。 企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利润为王”、“现金为王”的目标,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所取得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减少坏账损失的发生: 一、加强销售合同的管理 1、按照新《合同法》的规定,制定、修改、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机构及职责。在经济往来中,除能即时结清者外,都要签订书面合同。在签订合同时,应尽量使用规范文本,如果使用自拟文本,内容一定要详细、具体、完备,尤其是对方提供的文本,一定要弄清每一款内容的含义。实行严格的合同审批程序,层层把关,对标的额较大、内容重要的合同,要请法律顾问审查把关,由公司领导班子研究决定。 2、要建立、完善合同台账制度,建立各部门及公司台账。注意收集、记录、整理、保存各类凭证,特别是在变更、解除合同时,一定要及时向对方索取书面凭证,做好法律防范的基础工作。由于订立合同把关不严或因证据不足无法追讨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要视情况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合同之所以成为控制经营风险的手段之一,就在于它依照合同法以文字的形式明确规定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对合同的管理就应该更加慎重。 二、划分赊销制度,审批权限,分别确定责任人的权限范围 赊销业务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查和同意,根据赊销业务量,确定不同的审批权限,在严格赊销审批基础上,加强赊销的管理以便于及时了解、掌握和控制应收账款。实行专门负责制。可以成立专门财务管理或指定专人负责对应收账款的核算和监督,并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企业负责人,便于企业领导人掌握情况,适当适时地采取对应措施。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健全的内部约束机制 笔者所在单位很长一段时间都实行销售人员工资总额与销售挂钩的做法,在业绩考核当中,只注重销售额,片面追求账面上的高利润额。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往往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手段强销商品,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对于这部分应收账款,既未要求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又未明确规定监督账款回收的部门,从而造成高销售额、低经济效益的局面。自2007年以来,逐步健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改变只将销售人员工资、报酬与销售指标挂钩的错误做法,建立内部考核责任制不但要与工资、报酬与销售指标直接挂钩,而且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将应收账款余额与相关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并对形成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催款力度加大,应收账款大幅降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建立严格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 1、企业发生的各种应收账款应当及时清算、催收,定期与对方对账核实。经确定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已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冲减坏账准备金;未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作为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2、明确划分企业销售部门和财会部门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的职责。必须彻底改变回收应收账款的工作仅仅是财会部门的职责的错误认识,明确划定销售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安全和及时回笼负有直接责任,应收账款形成的决策者和主要经办人员,就是回收债权的责任人,财会部门应按应收账款形成的时间长短,及时定期编制企业应收账款账龄分析一览表,将债务人名称、债权形成时间、应收账款余额、超过信用时间、债务人经营状况、应收账款总额占流动资产比重等内容在表上详细反映,以便于决策层和相关部门准确、及时、全面掌握企业应收账款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欠款催缴政策。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政策,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 1、信用政策是在综合考虑了利益、成本、风险之后,对应收账款管理所做出的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企业可以通过评估机构、往来银行、其他企业、主管部门、客户的会计报表等多种渠道取得可利用的分析资料,对客户的品质、支付货款的能力、财务状况等信用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分析,以此为基础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坏帐损失。 2、企业为防范各种风险,防止不法侵害事件发生,应充分认识每种结算方法的特点,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选择货款结算方式时,尽量采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支票等,慎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说明结算方式的选择:如果本企业的产品处于卖方市场,属于紧销商品,对于新客户和已知信用度不高的客户,采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转帐支票和汇兑结算;如果本企业产品属于买方市场,同时在对方不同意先付款的情况下,为了不丧失销售机会,又能保证货款回笼,首选银行承兑汇票;对于资信情况好的企业,选择托收承付或商业承兑汇票结算。 六、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加大追索债务的力度要求企业业务人员,强化法律意识,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清理欠款,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新晨 财务部门定期对逾期的货款列出详细清单,由业务部门逐笔提出处理意见,交领导分析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凡债务人没有明确的还款计划或有效承诺的逾期货款,公司应立足于诉诸法律进行追讨;对那些由于追缴不力,错过法律有效诉讼期造成损失的,要视情节和后果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提高法律意识,利用诉讼程序,是目前解决债务纠纷,减少坏账损失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之,应收账款是企业与企业在产品交易中经常发生的、不可回避的客观现象。为此,企业必须建立严密、有效、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依法维护应收账款的安全、完整,加速资金回笼,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应收账款问题改善及建议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我国企业应收账款产生大量呆账、坏账问题,提出具体的改善对策及建议,以降低企业财务及经营风险。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具有资产的某些属性,其一,在应收账款的持有时间内,会丧失部分时间价值;其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可能因为债务人的破产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形成坏账,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应收账款的规模,规模越大,负面影响越大;同时也取决于应收账款账龄的长短,账龄越长,坏帐损失产生的风险越大。大量呆帐、坏帐的产生,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占用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降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应收账款代表企业的债权,未实现现金的流入,属于应收而未收的资产,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使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减慢,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致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短缺,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2、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1)应收账款的发生意味着企业销售收入的成立。流转税是以销售收入为计算依据,按期以现金方式缴纳。(2)应收账款使企业利润增加,企业盈利后需缴纳企业所得税。(3)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即信用调查费用、信用收集费用、账簿记录费用、收账费用等)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 3、形成坏账损失,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坏账是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企业对发生的坏账依法处理后,作为企业的一项经营发生的管理费用会冲减企业利润。 虽然应收账款的存在将产生种种潜在的财务及经营风险,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一种商业信用和促销手段,仍被企业广泛采用。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销售难、收款更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取客户订单,企业提供几近苛刻的优惠条件,利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账款,销售人员催收不力,产生大量呆帐、坏帐,使本已微薄的利润更被严重侵蚀,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应收账款产生的各种风险不可低估,但应收账款在每个企业普遍存在,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如在家电行业,由于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为提高市场占有率,生产厂家除发动“价格战”争夺顾客以外,还通过降低赊销信用的标准争夺批发商和零售商,从而导致大量应收账款的产生。 2、企业内部管理不力。过分强调市场开拓,忽略了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和追求产值和账面利润,放松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对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进行资信调查的环节在某些企业没有制度化,业务过程中随意性大等,都是造成大量应收账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3、忽视对客户信用的调查和管理。目前很多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往往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缺乏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跟踪三道基本程序,对客户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客户的偿债能力等,缺乏必要的科学分析和评估,对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不予重视,更不能针对不同的往来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所有的这些都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延长,资金占用数额增加,坏账损失率增大。 4、企业风险意识不强。有的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往往只注重账面上的销售额,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的风险及财务成本的增加。企业盲目追求指标,有的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为获得政绩,只注重销售指标的完成,而忽略企业流动资金被客户长期占用;有的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为了争得某一客户或抢占某一块市场份额,常采取赊销等营销策略来达到目的,使企业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 5、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债务纠纷的意识不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从起诉、受理、调查取证、开庭审理到判决、裁定与执行有一个时间过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导致很多企业放弃了通过诉讼程序寻求债权保护的合法权利,使本来可以收回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变成呆成、坏账。 企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利润为王”、“现金为王”的目标,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所取得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减少坏账损失的发生: 一、加强销售合同的管理 1、按照新《合同法》的规定,制定、修改、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机构及职责。在经济往来中,除能即时结清者外,都要签订书面合同。在签订合同时,应尽量使用规范文本,如果使用自拟文本,内容一定要详细、具体、完备,尤其是对方提供的文本,一定要弄清每一款内容的含义。实行严格的合同审批程序,层层把关,对标的额较大、内容重要的合同,要请法律顾问审查把关,由公司领导班子研究决定。 2、要建立、完善合同台账制度,建立各部门及公司台账。注意收集、记录、整理、保存各类凭证,特别是在变更、解除合同时,一定要及时向对方索取书面凭证,做好法律防范的基础工作。由于订立合同把关不严或因证据不足无法追讨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要视情况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合同之所以成为控制经营风险的手段之一,就在于它依照合同法以文字的形式明确规定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对合同的管理就应该更加慎重。 二、划分赊销制度,审批权限,分别确定责任人的权限范围 赊销业务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查和同意,根据赊销业务量,确定不同的审批权限,在严格赊销审批基础上,加强赊销的管理以便于及时了解、掌握和控制应收账款。实行专门负责制。可以成立专门财务管理或指定专人负责对应收账款的核算和监督,并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企业负责人,便于企业领导人掌握情况,适当适时地采取对应措施。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健全的内部约束机制 笔者所在单位很长一段时间都实行销售人员工资总额与销售挂钩的做法,在业绩考核当中,只注重销售额,片面追求账面上的高利润额。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往往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手段强销商品,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对于这部分应收账款,既未要求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又未明确规定监督账款回收的部门,从而造成高销售额、低经济效益的局面。自2007年以来,逐步健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改变只将销售人员工资、报酬与销售指标挂钩的错误做法,建立内部考核责任制不但要与工资、报酬与销售指标直接挂钩,而且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将应收账款余额与相关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并对形成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催款力度加大,应收账款大幅降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建立严格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 1、企业发生的各种应收账款应当及时清算、催收,定期与对方对账核实。经确定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已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冲减坏账准备金;未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作为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2、明确划分企业销售部门和财会部门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的职责。必须彻底改变回收应收账款的工作仅仅是财会部门的职责的错误认识,明确划定销售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安全和及时回笼负有直接责任,应收账款形成的决策者和主要经办人员,就是回收债权的责任人,财会部门应按应收账款形成的时间长短,及时定期编制企业应收账款账龄分析一览表,将债务人名称、债权形成时间、应收账款余额、超过信用时间、债务人经营状况、应收账款总额占流动资产比重等内容在表上详细反映,以便于决策层和相关部门准确、及时、全面掌握企业应收账款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欠款催缴政策。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政策,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 1、信用政策是在综合考虑了利益、成本、风险之后,对应收账款管理所做出的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企业可以通过评估机构、往来银行、其他企业、主管部门、客户的会计报表等多种渠道取得可利用的分析资料,对客户的品质、支付货款的能力、财务状况等信用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分析,以此为基础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坏帐损失。 2、企业为防范各种风险,防止不法侵害事件发生,应充分认识每种结算方法的特点,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选择货款结算方式时,尽量采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支票等,慎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说明结算方式的选择:如果本企业的产品处于卖方市场,属于紧销商品,对于新客户和已知信用度不高的客户,采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转帐支票和汇兑结算;如果本企业产品属于买方市场,同时在对方不同意先付款的情况下,为了不丧失销售机会,又能保证货款回笼,首选银行承兑汇票;对于资信情况好的企业,选择托收承付或商业承兑汇票结算。 六、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加大追索债务的力度要求企业业务人员,强化法律意识,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清理欠款,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财务部门定期对逾期的货款列出详细清单,由业务部门逐笔提出处理意见,交领导分析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凡债务人没有明确的还款计划或有效承诺的逾期货款,公司应立足于诉诸法律进行追讨;对那些由于追缴不力,错过法律有效诉讼期造成损失的,要视情节和后果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提高法律意识,利用诉讼程序,是目前解决债务纠纷,减少坏账损失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之,应收账款是企业与企业在产品交易中经常发生的、不可回避的客观现象。为此,企业必须建立严密、有效、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依法维护应收账款的安全、完整,加速资金回笼,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摘要】受到市场竞争因素、煤炭库存量以及销售收款时间之间差距等的影响,煤炭企业中的应收帐款不断增加。而应收帐款的出现,将会产生大量的应收帐款成本,进而虚增了煤炭企业的实际利润,有助于加速现金流出。所以,煤炭企业必须要对应收帐款实施科学化管理,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化的信用政策,明确应收帐款水平,并采取有效收帐策略,建立科学化的监督管理体系,做到应收账款管理的高效化。本文就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在相对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竞争中,赊销已经逐渐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应用到了企业销售工作中,有利于扩大企业销售量,在吸引顾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应收帐款主要是指企业由于外赊销商品或者是提供劳务等原因,必须要对购货方或者是接受劳务企业所收取的相关款项。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前提下,应收帐款的数额也得到明显增多,逐渐成为流动资产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所以,企业必须要强化应收帐款管理,从根本上提升煤炭企业经济效益。 一、应收账款对煤炭企业财务的影响 (一)对企业成本造成影响 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扩大销售,最终形成相应的应收帐款,从而使销售以及收款行为之间出现一个结算时间,销售企业必须要垫支一部分资金或者是花费一定费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应收帐款成本。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本:第一,应收帐款机会成本,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为了完成促销,必须要采用赊销这种销售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讲也预示着这笔成本不能够及时收回,而且还应该在一定时间之内为顾客垫付相当数量资金[1]。由于这笔资金已经投放到了规定的应收帐款上,从而丧失了其他盈利机会,往往就会出现应收帐款成本,通常是根据有价证券利率来制定的;第二,应收帐款管理成本,主要是指企业需要对应收帐款实施管理,在此基础上引发的费用支出,包括客户资信调查费用、帐户保管费用、信息收集费用以及收帐费用等;第三,应收帐款坏帐损失成本,应收帐款的最大风险在于可能会出现的坏账,进而造成坏帐损失成本,所出现的坏账是难以回收的货款。 (二)对企业利润造成影响 企业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一般情况下是将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性原则的。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权责发生制主要指企业的收入费用明确应该将收入以及费用的实际情况作为计量标准,所有当期实现的收入与已经发生或者是应负担费用,不管相关款项是否收付,都必须要将其作为当期收入以及费用进行处理。从赊销方式上来看,尽管当期款项还不能够收到,然而销售收入却已经完全发生了,并且确认了入帐,这种情况下就会让企业获得帐面利润,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的获利能力[2]。与此同时,应收帐款受到多种原因还有可能不能够收回来,最终形成坏帐损失,最终造成帐面利润虚增。所以说,若是企业应收帐款数量较大,则可能会夸大企业实际利润。 二、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措施 (一)加强对销售客户人员的资信管理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实质上每个一个企业都会面对两种类型销售客户,一种是资信状况相对较好的客户,而另一种则是资信状况相对较差的客户,通常情况下,前者客户很少出现坏帐报失,催讨货款费用同样也就不会发生,然而后者则非常容易出现坏帐,随之而来的就是要进行大量催讨帐款,形成大量后续费用。所以,销售客户具体资信状况以及企业应收帐款成本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在加强应收帐款管理的时候,必须要在第一时间之内就销售客户资信进行详细调查,对客户信息资料实施统计收集,然后再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分析,最终就客户信用状况评估判断,得出客户守信程度以及偿债能力。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经营情况与客户资信状况,促进科学化信用政策的有效制定。 (二)制定科学化的信用政策 企业为达到扩大销售目的,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应收帐款成本,从而降低应收帐款对于资金周转的影响程度,制定出合理化的信用政策。具体来说,信用政策主要包括现金折扣、信用标准以及信用期限等。而信用标准一般是指企业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市场发展状况与客户资信等方面的因素在综合考虑的前提下制定出来的,企业需要向赊销客户大量提供相关的商业信用标准,一般情况下需要借助坏帐损失率来代表;信用期限则是指煤炭企业应该给予赊销客户一定的付款时间;所谓的现金折扣主要是指赊销客户需要给予提前付款的那些客户一定的优惠,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应该实现现金折扣、信用标准以及信用期限三者的有机结合,综合评价不同因素改变对于实际销售收入与相关应收帐款成本的大力影响,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效化信用政策[3]。 (三)实现收账措施的合理化 通常情况下,应收帐款有一部分是可以按时收回的,然而还是有一小部分企业应收帐款始终处在呆滞状态之下,而且在收回管理上也相对较难,所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采用有效化的收帐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坏帐损失,大力维护企业利益。此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确保客户间信誉的良好化。在企业应收帐管理工作中,第一,应在法律基础上开展,从而使企业以及客户都能够受到法律的制约以及保护;第二,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客户具体情况,对客户拖欠原因实施系统化分析;第三,结合应收帐款实施拖欠期长短情况,实施具体化分析研究,结合不同情况进行帐款催收,从而保证企业应收帐款可以及时收回,增强企业经济利益。 (四)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在应收帐款管理中,不仅要建立起科学化的信用政策,保持最佳化应收帐款水平,还必须要就应收帐款发生之后的状况实施严格监督管理,从而保证应收帐款可以在第一时间之内按时收回,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把应收帐款管理成本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坏帐损失减少到最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应收帐款在管理工作上往往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加强应收帐款管理,可以相对快速的提供大量应收帐款信息,促进企业工作效率大大提升[4]。此外,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应收帐款监督管理,可以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大量客户动态化的赊销总额、帐龄以及资信状况综合分析报告资料,保证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制定出科学化的收帐措施与政策,随时掌握客户具体资料信息,提升监督管理水平。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垫支,占用企业的资金。然而,这种占用又会扩大销售额,给企业带来盈利。因此,只有在应收帐款所带来的销售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实施应收帐款赊销。 作者:刘颖 单位:安徽恒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煤矿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摘要:为了取得市场份额,大部分企业在销售中会采取赊销的形式进行产品交易,于是应收账款应运而生。但应收账款一直是企业有待完善的问题,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应收账款的良好管理有了更好的条件,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应收账款管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关键词:网络;应收账款;管理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会计信息奠定了信息支撑,这无疑改变了现代会计的内容与环境。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资金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发展,随着社会竞争力的日益激烈,应收款管理无疑成为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而互联网对应收账款管理有着积极推进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科学安排与管理应收账款至关重要。 一、企业会计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向客户收取的相应货款与代垫款项,其管理不容忽视。应收账款的合理管理有利于保障企业资金的有效流动与收益,在此基础上才能维持较好的财务情况。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份额的拓展,过于注重赊销形式的运用;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度,部分企业故意拖延还款时间,盲目占领他人资金;缺乏健全的企业管理方式,过于注重销售,忽视内部管理,当然也涉及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没有合理的方式方法催讨应收账款;缺乏相应的激励体系与处罚体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存在违法行为,即借助应收账款拓展自身企业的业务收入进行业绩粉饰,与基于坏账准备的提取进行利润调节。为了解决这种现状,很多企业逐步创建了应收账款管理体系以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并将其视为企业会计管理的主要环节,虽然获取了相应的成绩,但发展却较为失衡。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管理应收账款时除了采取传统方式外,更为重要的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应收账款管理。因此,如何更好地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应收账款管理是当前企业的首要任务。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应收账款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创建网络客户信用制度体系 企业依据对进口公司经营状况与应收账款收取状况的了解,借助会计网络体系创建一套有效的客户信用制度体系,并依据信用等级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赊销规划,从而减少企业赊销之后产生坏账的几率,以及避免企业陷入困境。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员工的管理功能与使用权限加以规范,使企业相关人员更加规范业务销售,依据赊销审批的流畅依次赊销,不可弄虚作假,影响企业的声誉与利益。企业自身也需严格监督,对于局部投机心理的人员需要严加处理,从根源上降低企业风险。 (二)紧密联系专业信用机构 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大部分企业领导会选择拓展企业业务领域,甚至是开发海外业务,但地域的局限性,无疑增加了企业进一步认识与了解海外客户的信用度与账款问题,加之每个国家与地区都存在自身特殊性,有着不同的法律法规与操作规范,所以企业无法深入了解,导致在处理经济纠纷时没有较好的地位,面对这种情况,寻求专业信用机构帮助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专业信用机构依据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与长期累积的各个行业财务数据资料等,可以较公平地了解被调查者的实际财务情况,给予企业相应的参考意见,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在企业无法催讨已经到期的账款时,同样可以寻求专业信用机构帮助,基于信用机构有效化、科学化的方式与途径为企业讨回账款。除此之外,网络业务销售也需要专业信用机构的支持,以维护权益。 (三)提升员工技能 拖欠货款一般存在以下三种情况:首先有缘由的拖欠,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需要时刻把握时机,尽量避免出现长期拖延的现象,制度合理的催收对策,如心平气和地跟客户讲述实际情况,以及相应事实与道理,用感情打动客户的心,以获取客户的认可与支持,从而收回欠款;其次经营不佳产生的拖欠,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需要高度关注与重视,制定合理收款规划,或到现场收款,避免造成企业的损失;最后赖账的拖欠,对于赖账的客户,企业需要毫不犹豫的处理,先采取协商的方式,若客户仍然无动于衷,就需要如实采取法律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现阶段,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所以企业员工也需要进行网上交流与相互学习,寻找最有效的处理方式。 (四)创建应收账款信息动态管理机制 现阶段,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商品的一系列购销业务常常发生于企业销售部门之外的地点,所以业务员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赊销业务发生在异地,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无法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无法满足业务员与企业客户对信息的实际需求。而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应收账款管理有效弥补了这点不足。无论业务员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向相应的销售部门或者总部及时传送发生经济业务完整资料,使他们掌握最新的信息,动态展示应收账款实况,不仅有利于加强企业和业务人员的及时联系,而且有利于企业领导者更好地管控,即使出差在外,也可以基于网络化管理及时了解与掌握各个业务部门的应收账款的实际变化状况与汇总状况,且管理部门也可以及时给相关下属部门安排工作与传达有效信息。基于互联网,各业务单位可以将每天的业务与客户互动状况及时、准确地汇和到总部数据库之中,以促进数据汇总灵活化与自动化的实现,此外,还可以随时查询客户授权的实况,以获取有效性较强的应收账款的周详资料与对账单,随时掌握自己的还款状况,以便随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信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无疑增加了企业应收账款额,所以基于网络环境科学管理应收账款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企业负责人除了需要时刻注重产品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合理管控应收账款增长,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力度,从而真正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金融市场论文:我国高科技企业金融市场融资探析 论文关键词:高科技企业;融资模式;金融市场;银行贷款 论文提要:本文从股票和债券融资以及商业银行信贷融资角度阐述我国高科技企业融资现状,指出信用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资本市场不完善、交易成本过高是高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瓶颈,认为高科技企业贷款风险大、运作成本高、利差小是通过商业贷款难的原因。 一、股票和债券融资 (一)现状。我国目前企业直接融资的工具种类少,主要是股票和为数不多的企业债券及少量的风险基金。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约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25%,扣除国债直接融资部分,直接融资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仅占10%左右,而在美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方式的融资占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高达25%。 1、在股票融资方面。我国高科技企业已开始涉足,极少量的大中型高科技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直接进入深、沪上市融资;有的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达到买“壳”上市,还有的采用逆向借壳方式上市(通过被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有的则到国外“二板市场”上市,等等。但从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能够上市的企业,多是规模较大的,技术或产品比较成熟,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离我国对企业上市的政策法规要求还很遥远,上市的可能性极小,不能如愿地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由于政策法规的壁垒使高科技中小企业难以及时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2、在债券融资方面。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育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育。其直接原因是,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普遍缺乏信用,往往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及本息。另外,目前我国对债券发行的条件、程度、规模都有严格的法律和政策限制,相对这些规定来说,即使是那些效益良好、有活力的大中型企业,也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更不用说高科技中小企业了。 (二)原因分析。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直接融资工具少的原因在于:(1)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信用经济,由于我国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较差,不按时还款付息,导致债券发行困难。(2)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我国目前的《公司法》对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做出了严格规定,使得很多具有良好盈利前景的企业因为达不到条件而望而却步。(3)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至今基本尚未形成,股票市场虽然建立较早,但发展很不完善,特别是近年来,股市的低迷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4)交易成本高和规模不经济。高科技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和股票需要支付很大一笔费用,使本来就资金缺乏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二、商业银行信贷融资 (一)现状。自1984年开办科技贷款以来,贷款额逐年增加。20世纪九十年代的平均增长率为20.33%,自1991~2001年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453.56亿元。开办科技贷款,缓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阶段的资金不足,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对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虽然我国银行系统的存贷差以平均119.7%的增速逐年放大。2002年底库存差已超过39,623.5亿元,扣除8%的法定准备金,有36,453.6亿元的资金没有利用。若用这富余资金的10%用于发放科技贷款,一年就有3,645.36亿元,但事实上,自1991~2001年11月累计发放的科技贷款仅1,453.56亿元。而且银行贷款占科技经费筹资额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1年的15.19%下降到2002年的6.87%,下降了8.32个百分点。所以,银行对高科技企业贷款投入强度减弱,借贷现象明显。 另外,目前的科技贷款存在着投向重点不突出、借款项目技术含量低、借款结构,以及投资比例不合理等问题。科技贷款既然服务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制、开发。那么,这些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应该具有先导性,在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对市场波动的承载力较大。然而,我国不少科技贷款项目对市场波动的承受能力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在贷款使用上侧重于“短平快”的项目,贷款往往向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倾斜,削弱了高水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同时,我国的科技贷款约有80%的是面向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足20%,而民营企业恰恰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此外,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般来说要经过研制、开发、中间试验和投产等阶段,各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不同。发达国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从研制、开发、中试到投产的投资比例为1∶5∶20∶300,而我国科技贷款往往重视研制阶段的资金投入,忽视其他阶段的资金投入,造成投入比例与国外相反是前重后轻。这样使中间实验和科技成果推广等阶段投资薄弱,导致科研成果在物化过程中出现阶段上的脱节,影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原因分析 1、高科技企业贷款风险大。相对于传统大企业而言,高科技企业绝大多数是从中小企业起步的,规模小,自由资金不足,产品技术、市场风险高,以及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经营前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倒闭率很高,而且一些企业相对来说经营管理素质不高,随意性大,财务制度不够规范,企业信用意识较弱,逃债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关键的一点是,由于高科技中小企业自身资产有限,在贷款时很难提供抵押品,也很难找到保证人,这使商业银行对其贷款时承担了过大的风险,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三大原则的商业银行就不敢向他们贷款。 2、高科技企业贷款运作成本高、利差小。国有商业银行偏向于传统产业和大中型企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熟悉这些产业的发展情况,比较容易评估。而对高科技企业而言,尤其是中小高科技企业,由于历史短、产业新,可供评估的记录、资料有限,评估较难。此外,银行在提供贷款之前,需要收集企业的有关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现状及前景,经过研究决定后才能决策,在放贷以后,银行还要监控企业是否按合同办事。大企业的贷款一般金额较大,银行付出的运作成本与收益相比要低得多;而高科技中小企业为数众多,而且单笔贷款金额很小,银行要对中小企业的资信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明显成本太高。而我国目前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仅放开了下限,未放开上限,商业银行无 法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补偿风险和成本,这样使银行就会觉得应向大企业贷款,贷款给高科技中小企业则成本高、利润小,因而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借贷。 金融市场论文:我国开放民间金融市场的条件分析 内容摘要:按照“入世”承诺,2006年年底中国金融市场完全对外开放,民间金融市场的开放已经迫在眉睫。民间金融有其自身优势,开放我国民间金融市场利大于弊,民间金融存在的诸多弊端将随之得以消除或控制。 关键词:金融市场 民间金融 开放 民间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银行业正式向外资全面开放,我国取消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点限制和客户限制,落实加入WTO金融领域兑现国民待遇的承诺。 国民待遇是国际上关于外国人待遇的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其基本涵义是指一国以对待本国国民之同样方式对待外国国民,即外国人与本国人享有同等的待遇,它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是平等竞争的基础。目前,我国政府还在研究开放民间金融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 笔者认为,开放民间金融也是利弊共存,其利肯定远大于弊。回顾我国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商时起,民间货币信贷已经在民间存在了四千多年,唐朝的民间金融相当昌盛,国民经济也很发达。而真正的国家金融是在1935年前后才开始的,但当时仍然存在一定量的民间金融,就是钱庄、票号和当铺等机构。上世纪50年代,类似当铺、银行、钱庄这样的民间金融机构被国家储蓄所代替,并被100%国营化。民间金融从那时被定义为“非正规金融”,但是民间金融这种形式一直存在并默默地发挥着它的作用。 当前的民间金融规模和巨大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全国民间金融的规模高达1万亿元。另外,我国居民和民营企业还10多万亿元的储蓄没有转化为投资。与此同时,数百万家中小民营企业却同时存在着贷款难、融资难的尴尬。 目前非国有部门对GDP的贡献超过了70%,但是它在过去十几年里获得的银行正式贷款却不到20%,其余的80%以上都流向了国有部门。目前全国中小企业约有三分之一强的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 开放民间金融市场的利弊分析 民间金融是在银行和信用社所不能及的范围内自动起到拾遗补缺作用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消费和生产的需求,深受群众的欢迎。但无庸置疑,民间金融是把“双刃剑”,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留下了后遗症。 然而民间金融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着较高的金融风险。民间金融处于地下状态,缺乏正常金融机构规范的制度约束机制,金融监管机构难以进行监管,存款者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因此,民间金融的金融风险较高。由于民间金融在地下存在多年,并没有出现较大混乱。如果民间金融走出地下变为阳光下的作业,自然要出台国家监管条例,其自身也要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各种业务行为,以确保正常运转,从而降低风险系数。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民间金融往往会干扰政府的货币政策,不利于政府宏观调控目标顺利实现。例如人民银行试图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了再贴现率。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也相应提高,而民间金融并未提高利率。原本正规金融提供的资金减少了,而民间金融提供的资金增加了,原本正规金融提供的部分资金转由民间金融来提供,货币供给量并未按照预期数量减少甚至根本没减少。 金融市场对外国人开放和对民间开放,客观上都有利于我国金融机构正在进行的转型。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共同市场将使竞争与监管理念与手段趋于一致,单向的封锁行为已无法持续。 民间金融机构的“地下性”,决定了其处于白色和黑色之间的灰色地带。有人利用民间金融机构的不透明性从事诈骗活动;还有一些民间金融机构与地下经济关系密切,甚至被犯罪分子用于洗钱,刺激了地下经济和犯罪活动;更有一些民间金融机构与黑社会勾结,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此弊源于民间金融的“地下”身份,因其属于地下,所以缺乏监管。开放民间金融市场,应加强政府监管,指导民间金融组织制定自身管理制度,规范民资按照规矩运行。如同票据诈骗、银行内外勾结骗贷、高管携巨款潜逃等正规金融机构内的犯罪行为,应归咎于个别银行薄弱的内控机制,而不应视为正规金融本身的过错一样。 此外,民间金融的高利贷也是一直令政府担心的问题。民间金融市场开放以后,中小企业或者居民个人贷款方便了,利率高自然就会被抛弃,高利贷没有了市场就会自己降下来。概括地说,民间金融“地下阶段”存在的诸多弊端不会长期存在,随着民间金融身份的阳光化会得到逐渐控制和消除。 开放民间金融市场的条件 民间金融的优势是明显的。一是制度优势。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有时会受到行政力量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贷款基准利率也是管制利率,而民间融资中的借贷行为和利率都是市场化的。可以说,民间金融是一种纯粹的市场金融形式和市场金融交易制度。二是信息优势。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经常存在的,有的借款人为了得到贷款甚至不惜编造虚假的财务数据或实施其他造假行为,而民间融资中的当事人彼此之间比较了解,与融资相关的信息极易获得且高度透明。三是成本优势。在民间融资过程中,融资前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融资后的管理成本很低,一般不需要对融资方“公关”而支付“寻租”成本,因而融资交易成本较之正规金融明显为低。四是速度优势。民间融资无烦琐的交易手续,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能尽快达成交易,使借款人迅速、方便地筹到所需资金。民间金融的这些独特优势,也是其能够和正规金融长期共存的重要原因。 我国政府比较重视民间金融的发展,并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试点行动。2007年1月,中国银监会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破题农村金融改革。村镇银行的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和湖北6省(区)县及县以下区域开展,到2008年试点范围将扩大到15个省(区)左右。因此,作为可以吸收公众存款,又可以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人们有理由期望即将试点的村镇银行在破解小额信贷难题方面有所作为。 结论 对民间金融长期的压制已经造成了金融资源的巨大浪费。民间金融开放的越晚,金融资源的浪费越大。 事实上,金融业放松准入管制而加强管理艺术,已经为当前的国际主流。只有引入多元化的资本,才能建 立服务于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机构,否则,资金配置的扭曲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结构风险。国务院总理在2007年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着力抓好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这证明在已经对外资银行开放之际,强调对内资、民资的开放,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长远利益。 未来几年内外资银行必在我国成立本土银行,开展人民币零售业务。由于国内银行与大企业的传统银企关系难以打破,外资银行自然会把注意力首先放在中小企业客户身上。而外资银行的产品创新与金融服务能力,是国内银行所难以比拟的,进入国内市场后,必然对国内银行的中间业务扩张产生巨大冲击。此时,按照中国银监会的时间表,民间金融的开放试点可能还没有结束,民间金融还不能放开手脚大显身手。 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开放民间金融,发展民营银行的问题变得更加刻不容缓。及早开放民间金融,对内实现银行业国民待遇,才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上策。 金融市场论文:对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中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离岸金融市场是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产物,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回顾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上,指出目前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存在问题;市场构建 离岸金融市场是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它突破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国民属性,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早在1989年,我国就开始试办离岸金融业务。虽然在随后的20年中,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一直在进行,但是还未发展到一定规模。与世界上成熟的离岸金融中心相比,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还有很大差距。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加以改进,以促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快速发展。 1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回顾 1.1 离岸金融业务的初创阶段(1989—1994年) 这一阶段,主要只有招商银行一家银行经营离岸金融业务,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989—1991年招商银行的离岸总资产从3073万美元迅速上升到21012万美元,离岸存款、贷款、业务利润等指标都上升较快,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开端。1994年该行的离岸存款达到32283万美元,比1991年上升312.52%,离岸贷款达到43766万美元,比1991年上升222.56%,离岸业务利润达到1346万美元,比1991年上升395.88%。离岸业务占全行业务的比重在10%~15%。这一阶段,离岸业务各种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健全起来,业务发展良好。 1.2 离岸金融业务的迅猛增长阶段(1995—1998年) 1994年以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与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相继获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1996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市分行也获准成为办理离岸金融业务的规范试点银行。至此,共有5家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经营离岸金融业务。1997年我国的离岸总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分别为26.85亿美元、23.2亿美元、20.6亿美元、5747万美元,其中招商银行的离岸存款、贷款、利润分别为13.5亿美元、12.1亿美元、3999万美元,分别占全国离岸存款、贷款、利润总额的58.19%、58.74%和69.58%。1998年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保持惯性,离岸存款、贷款、利润分别达到23.21亿美元、21.32亿美元和5157万美元。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初具规模。 1.3 离岸金融业务的清理整顿阶段(1999—2002年6月)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影响很大,这对以香港为主要市场的我国离岸金融业务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加之此前一阶段的盲目扩张和管理不善,离岸金融业务的风险立刻暴露出来,离岸资产质量不断恶化。1999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宣布暂停新的离岸资产业务,离岸业务进入了清理整顿阶段,离岸业务的发展也步入了停滞和萎缩期。虽然离岸资产业务的清理整顿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离岸资产质量问题仍然相当严重。 1.4 离岸金融业务在我国目前的发展(2002年6月至今)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6月11日重新开放离岸金融,批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自2002年10月开始,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批准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同年5月22日,又将试点扩大到全国。2005年8月,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获中国银监会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开办离岸担保业务的中资银行,这也是我国政府有意推动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 2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2.1 整体业务经营发展不全面 首先,我国离岸金融经营的业务种类范围较局限,不够多样化。按照我国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我国离岸银行可开办的业务包括: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同业外汇拆借、国际结算。发行大额可转让凭证、外汇担保和咨询、见证业务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中资离岸银行的业务阶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存款、贷款和国际结算上,仍然以发展国际结算和低风险的贸易融资为主,主要服务对象仅限于境外中资机构和港澳台地区的境外企业等狭窄的范围内,而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地区客户较少。 其次,我国离岸银行的离岸业务这几年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可是总体规模还是不够大,与国外离岸银行的业务规模相比甚有差距。2002年离岸银行业务全面恢复以来,我国中资银行的离岸业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各中资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资产总量、存款余额和国际结算业务量都增长很多,整体业务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其中,国际结算业务的增长最快。但与世界离岸金融中心看齐的时候,我们的中资银行的离岸金融业务的整体规模还是较小。 2.2 政府主动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政府对离岸银行经营离岸业务的政策优惠不够。我国中资银行在经营离岸业务时的整个外部环境不宽松,在跨国经营和跨境交易中没有很多的政策优惠,没有优惠的税收制度。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离岸银行不可能在不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我国应该积极为离岸银行业务构造一个宽松优惠的外部经营环境。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离岸金融中心的成功建立必须要有政府的积极支持。目前我国的银行没有得到足够的政府金融政策的倾斜,利率和汇率额管制还较严格,政府对我国目前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推动作用发挥的还不是很明显。 2.3 我国没有形成对离岸金融的完整监管体系,金融监管的力度不够。 首先,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方面,我们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自1989年我国部分银行试办离岸银行业务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作为离岸业务的监管机构,先后颁布和下发一些办法、细则和通知等。2002年我国离岸银行业务恢复后,仍沿用1997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其中,部分条款已经明显滞后,有些内容不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适用对象为中资银行,而外资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造成了内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不平等待遇。 其次,我国对离岸金融业务的监管政策之间相互矛盾,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1997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允许在岸与离岸银行业务之间有10%的 资金相互抵补,而在2002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深圳发展银行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批复》中规定在岸与离岸资金不得相互抵补。1996年颁布的《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没有禁止中资银行离岸银行业务接受境内居民担保,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深圳发展银行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批复》中规定中资银行离岸银行业务都不得接受境内居民担保。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构架下,监管主体及监管职责不明确,地区间的监管标准不统一,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 3 完善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构建的建议 3.1 扩大业务经营范围,提高业务规模 在离岸中间业务方面,中资银行应该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之外扩大经营范围,大力发展诸如国际保理业务、离岸票据贴现业务等新业务,作为利润的新增长点。此外,中资银行应更加关注跨国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离岸金融创新。随着中国经济和财富的快速增长,离岸私人银行业务将成为离岸金融的一大亮点。欧美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高利润的离岸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可以通过离岸基金、环球财富保障计划、家族信托基金等业务帮助富人进行全球化的投资和资产管理,在规避了国内单一市场投资风险的同时,节省纳税支出、减少投资成本、加强财务保密性,因而一直受到欧美各国富人的青睐。据招商银行与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调查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人民币(不包括房产和企业价值)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到30万人,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元。预计2009—2013年的5年内,中国财富市场将以年均17.2%的速度增长,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数量将从2008年的41.7万户增加到78.8万户。我国富豪的离岸投资主要目的是移民和子女留学,其投资的金额也将随着移民和子女留学数量的增加而上涨。所以银行开展我国富豪的离岸私人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增加私人银行离岸业务,可以提升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规模,也可以提升银行离岸金融业务的收入。 3.2 政府要积极推动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 我国政府要积极行动起来,逐渐放松金融管制,适度开放离岸客户准入的资格范围,降低存款准本金率,给予更多的金融政策倾斜。另外,建议国家税务部门对离岸银行业务税收政策进行研究,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尽快制定离岸金融业的税收法规,把税收优惠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吸引国外银行来华设立离岸银行机构,扶持我国商业银行的离岸业务和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在保证外汇资金外来外去的基本前提下给离岸银行更多的自由度,把离岸金融市场当做我国的“国际金融自由区”,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这也会促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3.3 制定完善的离岸金融市场的金融监管法律 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离岸金融监管法律政策不统一的问题,那么我们很有必要建设一部统一的法律来规范离岸金融市场。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法律法规都很健全。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离岸金融市场运行的重要保障。所以可以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制定一部系统全面的离岸金融监管法律,将目前离岸金融市场遇到的新问题纳入其中。完善原有的法律规章,构建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尽量避免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矛盾的规定。根据金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适时补充法律法规,予以完善,以弥补法律空白。这样通过建立一个基础性的统一的法律,可以让其他相关法律有一个法律基准,并且形成一个统一的离岸金融监管的框架,以此更好地对离岸金融市场进行监管。 金融市场论文: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贸易逐步加大,在国际经济领域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的转移、国际劳务的输送、国际商品的买卖、黄金及外汇的买卖和国际资金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都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来完成。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方向上起着主导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做好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市场所在国直接对其进行监管;而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对其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监管。 三、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总体形势相对平稳 近两年,从欧元区重债国债务问题日趋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高风险资本价格逐步回调等信号可以看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环境和情绪有一定的改善,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证明形势完好发展,由于世界经济所处的位置非常复杂并且很多国际政策都存在着多边形,导致了向好发展的趋势相对比较薄弱,一个不利的政策信号就有可能引起巨大的波动。 (二)国际资本的流向逆转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南降北升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新兴经济体股市疲软与发达经济体,所以国际金融市场也随之产生变化,其中主要是由于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和经济发达国家自主增长力渐强而造成的。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流通资金将青睐于发达经济体,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流动。 (三)信贷环境结构性分化 由于在世界经济体资金货币政策分化和世界经济体高速复苏格局的大形势驱动下,全世界资金利率发生了严重的结构性分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资金结构性分化。一些新兴经济体主要采用资金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多次降息,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压低信贷利率;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也表示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是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以维持国际金融市场中长期利率的稳定。但是,新兴经济体由于受到本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没有办法实现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无奈的被迫加急。第二,发达经济体长期与短期利率的分化。虽然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表示维持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但是美联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信号逐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中长期信贷利率开始上升回调,法、德等欧元区核心国家国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已经回调至近几年的高点。 四、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 世界经济体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目前经济比较平稳,但是它的影响因素颇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都会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可能会出现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这样世界经济发展复杂环境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同样会随之调整与波动,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还是看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在全球经济中,美国经济占主导地位,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将极大程度的制约着国际金融发展。目前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条件下,美国经济对国际金融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第一,美元货币资金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第二,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会呈现下降趋势;第三,国际货币资金向美国的流动性会有所削弱。 (二)资金的流动方向 美元虽然处于国际金融货币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和美股的变化将影响资金的流动方向,目前已经有国际资金开始从美国流向亚洲和欧洲的种种迹象。但是,由于国际金融经济受到全球的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因此可以有效的控制国际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银 行是国际金融的载体和途径,只有在较好的国际银行条件下才可以实现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目前国际银行业相对来说比较发展平缓,但在将来会在法制、机制、产品和结构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第一,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随时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第二,发达经济体的银行业率先发展将带动全球银行业;第三,网络虚拟化银行业的大力发展。为此,未来的银行业将有很大的创新,但在创新的同时也必将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潜在的冲击和风险。 六、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样复杂多变,我国应该针对其影响因素,谨慎做好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工作。 金融市场论文:房地产市场以及金融市场的联系 1介绍房地产市场 自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国内的房地产消费需要量因此而获得巨大的释放,由此房地产市场也由于住房的市场化而日益繁荣,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每年以超过7%的速度增长,而与此同时,房地产的销售额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仅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业的繁荣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金融市场的活跃。由于住房制度的变革,金融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房地产市场中,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开发,到消费者的抵押贷款进行商品房消费。银行参与的程度在不断的提高,金融市场在各个环节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运行与发展。同时,房地产市场的不良发展所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实例也提醒我们要深刻的认清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程度。以避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及二者相互作用对国民经济其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金融支持过度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化;房地产金融融资渠道单一诱发潜在金融危机;房地产价格不稳定加大国内商业银行体系风险等。因而我们不得不深入的思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否存在着导致金融危机的因素?如何看待房地产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如何正确处理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协调关系?要处理这些问题,就要科学、合理的认识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因此,本文将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角度出发。通过以沈阳为例,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进行实证分析,用回归分析法来分析定量的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的认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关系和发展规律,解决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实证支持。 2研究的设计 2.1样本区域选择的依据 本文选择的模型区域为辽宁省沈阳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辽宁省是东北三省中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目前,东北地区是国家重点的经济改革发展地区。而沈阳市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城市,其城市发展在辽宁省甚至在东北省具有典型性,对沈阳市的研究对辽宁省以及东北地区其他城市的相关研究起到代表性作用。 第二、沈阳市近几年在经济发展迅猛,其经济发展在辽宁省具有经济领军地位。近年来,其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迅猛,具备了对二者市场进行研究的现实基础,同时对二者未来的协调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第三、沈阳市是老重工业基地,而近年来沈阳市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异军突起,使得二者的经济地位也日益凸显。在面临经济转轨期的时代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整个城市未来的经济格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如何认清与协调房地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对规避金融危机以及对沈阳市未来的经济格局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2.2指标选取依据 如何来选取指标来代表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发展对研究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对指标选取的依据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定义性原则。根据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功能定义来选定经济指标。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商品交换、交易以及一切流通关系的总和。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定义,可选用交易额、销售额等经济指标。金融市场,是实现货币资金借贷、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买卖,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融通资金的场所或过程。根据金融市场的定义,可选用贷款额、证券交易额等经济指标。 第二、典型性原则。参考其他众多相似研究文献中所运用的指标,对其进行归纳选取。如《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选取我国商品房的交易额来表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选取金融资产总量、货币资产数量(即包括现金和存款)、非货币资产数量(即包括股票有价证券)来表征金融市场的发展。李阳(2006)和皮舜(2004)均选取我国商品房的交易额和金融机构贷款额作为各自市场的表征指标。 第三、可行性原则。通过查询《辽宁省统计年鉴》和《沈阳市统计年鉴》,笔者发现沈阳市证券交易额记录年份仅由2003年开始,2003年之前的数据无法快速、准确的收集,因此将代表金融市场发展的证券交易额这个经济指标排除。无沈阳市商品房交易额经济指标,但有沈阳市商品房销售额经济指标可代替。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选择沈阳市商品房实际销售额作为表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经济指标,记为销售总额。选择沈阳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合计作为表征金融市场发展的经济指标,记为贷款合计。 2.3数据来源说明 在基于以沈阳市为例的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研究中,有关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主要由以下查询获得:通过查阅《辽宁省统计年鉴》和《沈阳市统计年鉴》总共获得了沈阳市2003-2009年相关经济指标数据14个,经过对数据的仔细检查与核对,确保了指标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具体数值见表2-1。 2.4模型选取依据 根据上述表2-1所收集的数据,以贷款合计为横轴,以销售总额为纵轴,借助专业统计软件SPSS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2003-2009年的数据表示出来,可以看出,表示每年商品房实际销售额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合计的点基本上呈递增趋势,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通过观察散点图的分布形态,可以明显看出其分布偏离线性模型,因此排除选用线性模型对变量指标进行拟合。其次,可以观察得到其变量的走向接近于曲线型的非线性模型。因此将选用非线性模型进行拟合。但这种描述只是直观上的判断,只是从变量散点的形态上做出的大致性描述,并不能科学的反应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因此在下面的论证中,本文借助专业统计软件SPSS软件来对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具体的计算。 3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 3.1相关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SPSS计算出销售总额和贷款合计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输出结果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得出: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1,P=0.024 5%,应该拒绝原假设,即总体中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零的假设。所 以可以认为,销售总额与贷款合计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在回过头来对二者变量的散点图进行观察(图2-1),就较容易理解这一结果,散点图上的变量基本上在呈现递增的趋势。因而这两个变量基本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表4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双卫检验概率值为0.024,小于5%,即表示出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也是较为显着的。 3.2回归分析 通过上述的相关分析,我们计算出销售总额与金融贷款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21,同时观察散点图,发现变量基本上呈现曲线型递增的趋势。因此笔者就想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是否可以用一条曲线来拟合,所以在下面的分析中仍借助SPSS统计软件,以贷款合计为自变量,以销售总额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模型摘要(ModelSummary):表示相关系数(R)=0.891,判定系数(RSquare,R2)=0.793,调整后判定系数(AdjustedRSquare)=0.752。由此可得出该模型的拟合度高达75.2%,即运用该曲线模型,自变量X(贷款合计)可以解释因变量Y(销售总额)变化的75.2%。因此通过拟和度数值证明该模型是可行的。 方差分析(ANOVA):表示回归的均方差(RegressionmeanSquare)=3.591,剩余的均方差(ResidualMeanSquare)=0.187,F=19.213,P=0.007。其中重要的数据分析为F值所对应的P值的大小。由于P=0.007 1%,近似于P=0,所以可认拒绝原假设,即变量X和Y之间曲线相关关系显着。 回归分析系数分析(Coefficients):表示常数项(Constant)=3.132E-5、回归系数(B)=1,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Std.Error)=0,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0.410,t检验的t值=2.426E7,P=0.000。其中重要的数据分析为自变量X(贷款合计)的t值所对应的P值的大小。由于P=0,所以可认为回归系数有显着意义,即X的变化可引起Y的变化,且变化显着。 3.3研究结果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沈阳市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关系具有显着影响性。从具体系数上看,销售总额与贷款合计与类指数曲线拟合度达75.2%,销售总额变动的75.2%可运用曲线的自变量的变动解释;F检验与T检验的数据同样表明无论是从整个模型方程的角度,还是从自变量的角度,都是高度显着的。从模型拟合图斜率角度来看,由于其图形斜率大于零且呈递增性,即曲线的凹凸性为凹,因此因变量会随着自变量等单位的增加而呈现出加速上升,即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因变量的上升速度要快于自变量的上升速度。通过基于沈阳市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2003-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我们看到代表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总额与代表金融市场的贷款合计随着时间的发展呈现出上升趋势,并且该趋势符合类似指数曲线的波动走向。这表明即使金融机构贷款变动幅度较小,其变动也对房地产销售造成巨大的波动。从指标的代表的市场角度出发,不仅直接表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关系且呈现强显着相关,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房地产市场对金融市场的强烈依赖性。证实了第一部分的理论研究结论。 4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揭示出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这是因为,房地产市成是资金密集型市场,交易额巨大,因而不论是房地产的直接使用者还是经营者都是难以承担的,因此都需要银行等金融主体参与的金融市场给予资金融通,才能顺利完成交易。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具有保值性、增值性等特点,使得金融市场特别青睐房地产市场,特别愿意以房地产金融资产作为资产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可见,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体”的。为了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在未来的协调发展,针对本文所得到的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积极鼓励监管金融机构贷款。由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类指数曲线关系,使得金融机构贷款变动对房地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面临房地产市场日益膨胀的背景下,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究其根源性主要因素,加大对金融机构贷款批准的审核力度,加强房地产业的信贷管理,严肃查处房地产信贷中的违规问题,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完善个人征信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预警体系、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等。通过调控金融机构相关贷款来有效的指导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发展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由于目前的房地产金融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体系,而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这样无形中将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风险转化为银行体系的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应该加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发展资金、证券等要素市场。 第三、建立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市场促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将住房抵押贷款直接转化为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证券形态,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证券形式将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积聚社会闲散资金,促进个人储蓄向房地产投资转化,并有助于提高银行长期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建立起不动产抵押贷款的次级市场。对于放贷金融机构而言,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能有效降低放贷风险和拓宽房地产资金来源,有效地把贷款风险向证券市场转移,把风险分散给广大投资者。对于投资者来说,房贷证券化为其提供新的投资工具,因房贷信用程度较高,投资者风险系数较小,可谓是一种风险小、收益高的新型投资方式 金融市场论文:金融市场与财务会计 摘要: 金融市场与财务会计密切关联。两者正在经历许多重大变革、本文综述了其中的五个方面,即全球化、市价法、“持续性披露”制度、前瞻性披露,以及风险管理与报告。同时,本文还讨论了相互关联的每一种变革及其所带来的研究机遇,并总结了它们对那些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负责拨款和其他重要事项的人士的启不。关键词:金融市场、财务会计、会计发展 一、引言 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以及这一发展对会计业、会计教育及会计研究的含义是什么P今天,我愿意就此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广义的财务会计是运转良好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股权市场的核心。但是对财务会计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本文拟探讨将会发生重大变革的五个方面。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虽然多年来会计一直存在着跨国界的影g向,如德国对日本、英国对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美国对加拿大,但是现在却有一股强劲的推动力,促使各国制定一套为各国管理者所接受的会计准则,用于管理在主多人也会感受到这些变革的力量,其中包括税收当局、证券交易所、以及公司立法者与管理者,但是对他们,我们只是一提而过。我们主要是对会计问题感兴趣,我们对这些需求的变化作何反应,也将反过来对金融市场的功效产生影响,事实上还将影响到某些地区性市场是否能充分发掘其潜力。最终,未来的会计将与今天的大多数做法不同。因此对会计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来说,其前景是光明的。这一前景实现的程度如何,则直接取决于那些需要我们提供服务的人,取决于那些决定对高等教育与研究的资助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事项的人,取决于这些人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它也取决于我们自己。 二、金融市场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1.金融市场为方便起见,我们可将金融市场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是股权市场。此处,我主要指有组织的、公开挂牌的一级和二级股票市场·而非更专业的风险资本市场。 第二是从事诸如期权和期货合同这类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公开挂牌的市场,这些市场自70年代期权定价模型成型以后就问世了。 第三类市场由其他“市场”组成,如债务和场外交易市场(OTC)。虽然财务会计中许多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研究都集中于二级股票市场,我们还是应该承认,所有这些市场的参与者都会对会计准则的形成产生影响。 2.财务会计 正如其日常工作所涉及的那样,会计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例如,它包括专门用于内部管理的报告与分析:一般用途的对外财务报告、审计、会计信息系统以及税务等.此外?几家主要的专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寻求发展机会而不断扩大其经营范围。从而也扩大了“会计”的疆界。有些变革是内部的,如上述事务所对其国内业务进行重组:以便更好地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另一些变革则涉及拓展其鉴证服务。或管理咨询、公司理财以及其他一些咨询业务。最近,这些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收购或者建立附属的法律事务所。所以,“会计师”的业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有许多不同的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他们可能是企业“内部人员”、将财务会计信息用于管理;或是“外部使用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组织、金融与产品市场的管理者,以及税务当局。今天,我着重讨论资本供应方(投资者和金融家们)对信息的需要。以及资本需求方(企业)是如何满足这些需要的。因此,我对财务会计的界定是狭义的,即为在外部金融市场使用而准备的会计信息,而且我要强调的是会计的控制过程。财务会计在企业内部的使用将被排除在外,理由是业务经理们对信息的需求因环境而异,而且随意性较大。同样,非市场使用也将被排除在外,理由是,它们源自不同的激励结构,而且不是有很大的随意性就是可能处于不同制度的控制之下。’这样做的一个后果便是我的说明和预计会不充分:因为在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时会产生共同的成本与共享的利益。 3.金融市场与财务会计的未来为什么是相关联的 这两者并非是一直相关联的。被许多人视为财务会计精要的借贷记帐法,早在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成立前就为商界所接受和使用了。‘但是:就本文的目的而言,认为早期的财务会计一直是受业主对信息的需要所驱使的,这似乎更恰当些,这些业主并未以此身份从事所有权的交易。在如英国和美国那样拥有发达的股权市场的习惯法系国家,这两者之间现在有着紧密的关联。这些关联非常重要,因为会计准则以及这一准则的制定与控制过程,就如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那样,主要是20世纪发达的二级股权市场发展的产物。股权市场的发展一直基于社会的一种期望,即产权将受到保护,合同将得到执行。作为这种关联的一种持续表现,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正推动着各种会计准则朝着一个同化的方向发展。在目前这个阶段,以英美会计准则为基础的那么一套东西像是在成为全世界的“会计货币”。由于国与国,譬如英国和美国的会计准则有着重要的差异,还需要更多的妥协。9虽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设在伦敦,美国的准则制定者和管理者却仍然对此发展进程具有高度影响力,因为他们监管着世界上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强的股权市场;而且流动性会变得越来越强。”最终的问题并非是否会出现一套为各国所接受的会计准则。而是何时出现、如何出现的问题?R卮鸬钠渌恍┪侍馐牵耗切荚蚧岵捎檬裁葱问剑伤贫ǎ伤馐停侨绾卧诟鞲龉一竦煤戏ㄐ浴び伤凳?这些都是难题,例如它们提出了主权的问题。所以,不会在一夜之间找到问题的答案。在会计研究人员中,自60年代初在芝加哥大学会计和财务学术界出现实证研究传统后,金融市场和财务会计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自那以后,这一传统一直在发展,在金融工具会计方面尤为突出。这种联系往 往通过以外部金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而得以建立。而且,在拥有发达的公开股权市场的国家里。这些做法往往会以一套统一的会计准则的形式,而不是一套适用于每一家公司的信息披露惯例的形式出现的。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应该探讨一下会计准则本身的作用。三、会计准则的作用” 在一个发达的股权市场,会计准则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严重的问题。什么是问题?泛泛而论,对企业的投资机会、管理人员的工作努力程度与薪酬、企业的业务状况等,内部人员——他们被称为企业的经理一企业家,或简称“经理”——比外部人员都要知情得多。但是,为了维持公司的业务,经理们需要掌握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而资本是由他人——外部人员控制的。通常,外部人员对公司的投资机会的了解不及经理们,他们不知道经理们工作有多努力,也不知道经理拿多少薪水。但他们肯定知道经理们也有人的弱点,他们会按自己的利益行事,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有时会是机会主义的。掌握了这些情况,外部人员仍然会提供资本,但要求得到十L偿,这个补偿要反映出他们对自己的资金前景如何不如经理们知情而承担的成本。问题就在这里:经理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从而增加他们的财富7这不可避免地反映出金融家们在信息上的劣势。有一件事是经理们可以做的,那就是同意提供信息,同意让其业绩受到监督,让其对外部人员的报告由专业审计人员独立地审核。从理论上说,同意这样一种监督和报告的方法,经理们就可以与他们的金融家们签订一对一的合同,确保为每一个人提供有特别针对性的?⒕蠹频谋ǜ妗5窃诜⒋锏囊患队攵蹲时臼谐。源蠊纠此担庋欢砸坏暮贤氖渴率瞪鲜俏耷钗蘧〉摹K裕芏砸桓鼍砝此狄患队攵蹲时臼谐∈侵匾模腔故悄苷业酵骋坏幕峒朴肷蠹票曜迹蛭馐墙饩鱿嗟毖现氐拇砦侍獾某杀窘系偷姆椒ā1绕鹪诿恳桓鲎时竟φ?每个投资者、每个贷款人)和每个资本需求者(每家公司)之间签订单独的合同来,成本低得多。我们在什么地方看到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7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公司给股东的年度报告是按适用的会计准则编制的。第二个例子是报酬合同,在这样的合同中,经理的报酬是按某些与会计相关的业绩标准发放的,如销售额不低于1亿美元,资产报酬率不低于20%。或下两年每股收益增长率高于15%。业绩标准可能不同,但它们通常是按适用的会计准则计算(并审计)的财务数据。”第三,债务合同可能事先规定一个最高的资产负债率,如果超过了,会违背借款协议。“一个基本事实可以说是这样的:在一个复杂的金融市场,会计准则如果不是关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决定如何分配资本及如何监督业绩的基础。15这就是目前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在辩论是否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时的一个难点。各国的会计准则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在不同国家中有许多相互作用的经济与社会力量,这些力量决定了这些国家今天的会计准则。正如Brown和clinch(1998,第2l页)所观察到的、“(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些国家在法律制度、企业与其资金提咧涞墓叵怠⑺疤逑怠⑼ɑ跖蛘吐省?政治与经济的)历史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区教育水平等方面深层次的差异。”1()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差异中有许多是根深蒂固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它们不会仅仅因为我们想要编制可进行国际比较的财务报表而迅速消失。论据推断的必然结果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国际会计准则受到英美会计准则的极大影响。它们源自以习惯法保护产权的国家,那里特别注重保护少数股权股东的权利不受大股东侵犯,股东的权利不受管理人员的侵犯。具有其他传统的国家不加区另31地照搬冈际会计准则。这样的做法本身不会自动来相同的市场结果,因为公司治理的其他许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通向会计共同语言的道路可能是漫长曲折的。如果我们是明智的,.那么,我们在这条道路上的行进既会受到观念、也会受到实证的引导。至少,有一些实证可能是由以资本市场为基础所作的财务会计研究来提供的。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研究在制定财务会计准则时其作用是什么呢?)本文下一部分将对此进行讨论。然而,在进入正式讨论前,应该提一下由前面的分析提出的两个问题。 第一,要使会计准则获得有效远作所必须的合法性,采甲么样的政治方法是最好的?例如,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制定的历史盛衰无常,只能设想前面还有更多的动荡不定。 第二,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披露的分界线在哪里?“换言之,为什么有些问题成为会计准则的主题而另外一些却不是呢? 四、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研究在确定财务会计准则中的作用 Brown和Howieson与其他人一样,也考虑了该问题。他们观察到(Brown和Howieson,1998,第6页):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研究有30年之久了,而又它完全有理由进一步发展。一般地说,以资本市场55基础的会计研究探讨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变量有目标公司的股价,或一段时间内股票的报酬率,或它们的系统风险。与权益法相比,投资的会计处理中用成本法计算的E(每股收益)预测的每股报酬率有多准确,便是可考察的一例。尽管Brown和Howie50n对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研究在财务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作用是乐观的(他们自己的话)、但他们同时也指出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作为该研究基础的预测能力标准、它本身带有与生俱来的局限性。这种标准背后的基本观念是。不同的会计准则就如不同的理论,可以通过评价它们预测某些有关事件的准确性来对其进行评估,例如预测股价的准确性。Beaver,Keelly和Vo5s(1968)阐明了这种标准,他们预见了实施中的几项困难?例如,选择要预测的事件。今天这些困难依然存在,而且限制了预测能力方法的有用性。另一个限制是因为管理人员与研灾人员激励的差异引起的(Schier,1994)。对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研究人员所作的反应不一定符合管理者的要求。管理者需要在作出法规是否变更的决定之前得到答案,而研究人员常常直到变更作出之后才会去研究这个问题。到研究人员真正完成研究时,他们有时会更多地强调方法而不是答案、而且对答案闪烁其词,在管理者看来,这项研究的相关性就值得怀疑了。尽管有这些以及rown和Howieson提及的其他一些局限性,但正如他们说明的那样,对以资本市场为基础所作的研灾对准则制定过程的潜在贡献,还是有充分的理由持乐观态度。例如,尽管会计的历史悠久,却不会缺少研究的问题:还有,现在的研究过程得益于更高质量的投入:有受过良好训练的研究人员,数据也更容易得到。此外,对研究的发现,也不乏发表的渠道。例如,从l992年到1996年,在世界主要会计学术镏坏摹痘峒朴刖醚г又綣ournalofEconomicandFinance》上发表的文章、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的。”除了传统的研究杂志外,出版界还向其他方向扩展,譬如通过迅速发展的电子出版物增加发表渠道。 五、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对财务会计(研究)的意义 前面,我提出了五项相互关联的重大变革:全球性、市价法、“持续披露”制度、前瞻性披露、以及风险的管理与报告。现在让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上面的每一项,以及它会带来的研究机会。 1.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或全球一体化不是最近这一两年所发生的事,但是,直到最近本地区的某些国家才被迫去感受它所带来的一些不太受欢迎的后果。尽管在货币与资本市场的动荡之后各方面都要求对国际金融市场多加管制,然而,总的来说,来自专业交易人员的压力 从长期看,总是减少而不是增加市场磨擦,因为磨擦会提高交易成本。而且事情还不会就此了结,因为交易成本会提高企业的资本成本,减少经济中的实际投资水平,并最终对整体经济福利造成消极影0向。有各种理由来说明向全球化市场发展的这种长期趋势。”有些理由反映了在股权市场上买方和卖方的利益。从供应方来看,力图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寻求在国际上分散风险,因为这样会改进风险一收益平衡状况。从需求方来看,只要有机会,企业就要寻‘求以最有利的条件得到贷款。那些市场经营者(例如,证券交易所)也为一体化施加了压力。他们的经营产生了规模经济,特别是依靠电子市场,经营更是如此。而且对有些交易所来说,公司化意味着他们自己必须面对竞争性资本市场对效率的更高要求。”在流动性较强的地方,资本市场的规模经济是显而易见的;加强流动性能降低投资风险,因此也降低了企业的资本成本。对证券交易所来说,全球化的趋势既是好消息,也是环消息。?邓腔废ⅲ且蛭车慕灰姿拷蟠蠹跎佟rown和C1inch(1998)指出,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统一会进一步减少证券交易所的“进入障碍”,在某些情况下能引发证券交易所的跨国界兼并和收购,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会导致国内交易所的萎缩直至最终消失。”说它是好消息,是因为其他中介机构将有机会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特殊要求。尽管有时也会反复、但是今后十年将不可避免地朝着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方向进一步推进。因此,也会更加强调减少会计准则在制定、解释和实施中的差另fJ。23这一推进使对不同国家会计准则中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的研究变得更加紧迫了。这样,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者们寻—求最有效的会计方法时,对国际会计准则多样性感兴趣的学者们就有了内容丰富且满满当当的日程安排了。在这方面,最丰富的研究数据一直就是“证券交易委员会20—F表”、该表由外国驻美企业填制,美国证券法要求它们按美国公认会计准则调节其本国公认会计准则的财务指标。”有些人对20—F表格本身是否向投资者提供了信息提出疑问,”要进一步研究的两个相关问题是:调节中有多少是可预计的、以及预测在什么时候做?更笼统地说,在形式的一致性(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致程度)和实质的一致性(各?笠邓捎玫幕峒剖导涞囊恢鲁潭?之间已划出界线(vader丁a5,988)。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做法,原因有很多。第一个原因就是各国的准则不一致。例如在美国,对长期财产重新估价(高于成本)是被禁止的,但是澳大利亚却提倡这种做法。准则制定者协调会计准则的目标就是为了消除这些不一致性。第二个原因是,会计准则允许存在各种选择,而不同企业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大量的文献资料介绍了英美国家的企业所作的各种会计政策选择。第三个原因是,企业的实践各不相同,因为有些企业无意中偏离准则,有些企业会故意偏离准则。有关出现偏离的频率,为什么会发生偏离,以及它们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我们知之甚少。2.市价法 股权市场是这样一个地方,对股票的“基本”价值持有不同信念的人们(我们称这些人为知情的交易者或是糟糕的交易者)和流动性交易者(那些希望买卖股权米使自己的收入与消费需求相当的人)聚在这里,根据自己的“期望报酬”买卖股票。在金融经济学的语言中,投资者的保留价格,即他们愿意进行交易的价格,是他们按自己的主观概率分布计算的股票未来报酬的现值。会计信息有助于发现证券的价格。这一说法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有关财务报告宗旨的陈述中最重要的,26也是有关会计信息与证券价格和报酬之间关系的大量文献资料中最关键的。但是,由于采用历史成本架构,财务报告的预洲性质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尤其是在美国。美国一直明文禁止高于成本的重新估价。”财务会计准则第2条要求也间接表明了上述约束,它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在发生时就立即注销。巧合的是,该项要求引起了公司购并会计中的创新,即自此以后就禁止确认并立即注销“正在发生的研究与升发费用”,据称是为了避免当时将此项费用资本化,而在以后像购入商誉那样再记入费用帐。”历史成本在其他国家约束力较弱,在那些国家,对某些资产的重新估价是允许的,甚至还受到鼓励;较高的通胀率是可接受的现实。”除了历史成本法,另一种方法?褪鞘屑鄯ā8梅椒ㄒ蔡岢隽诵矶嘌芯课侍狻T诠?5年时间里,对美国之外国家的会计惯例所作的研究发现,尽管有可能产生管理上的机会主义,长期资产的重新估价能使财务报表为股东提供更多的信息。”按照美国管理者对资产价值重估的态度,这方面的文献黾印S泄乩烦杀居胂质笔谐〖壑抵涞牟钜欤辛礁鱿喙氐难芯课侍猓鞘牵喝绾味运髯钋〉钡募屏浚绾味运髯钋〉钡谋ǜ妗@纾窃诓莆癖ū碇腥啡险庵植钜旎故窃诮抛⒅薪信禤如果确认它,是应该通过收益确认,还是绕过‘收益,直接对业主权益作调整7“如同人们对金融工具是否应该按市场价值计量的争论一样、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也将热火朝天。32;年以前的财务会计准则第l33条是有关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业务的,它反映出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按其公允价值确认所有的衍生工具的决定是个困难的决策。同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表达了它的信念:“在解决所有的概念问题和计量问题时,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该按其公允价值计入财务报表。”(财务会计准则(FA5〕第133条第334段)有些人:也包括我自己,把金融工具会计视力潜在的会计转折点。除了按市场价值计值,用其他任何方法对用于风险管理的衍生工具进行估价很可能是毫?抟庖宓摹6摇⑷绻环矫婊谑屑鄯ǘ匝苌ぞ呓泄兰郏硪环矫嬉灿闷渌椒ā⑷缋烦杀痉āざ酝ü苌ぞ呓蟹缦展芾淼幕咀什敫赫楹献鞴兰邸⒄庖蛔龇ㄊ窍嗷ッ艿摹?/gt; 3。持续性披露 由于今天的股价反映厂明天的现金流,来自投资者的、要求早一些而不是晚一些了解未来境况的历力就会越来越大。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证券分析人员正在给管理者不断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在自己偏离目标时修正其利润预测。分析人员自己已成为大量研究的课题,如:准确的预测取决于什么因素,什么因素导致预测偏于乐观;他们的激励结构;在处理公升信息时的反应不充分、过分反应以及效益;他们公开哪些预测;以及他们选择和注意哪些股票。在拥有不同文化的不同国家、所有这些是否也会各不相同,如果是的话,又是如何不同的,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知之甚少。但是再回到持续披露。我会参考澳大利亚立法的发展来说明这个问题。1994年9月,澳大利亚的公司法作了修正、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只要一发生价格敏感事件,须立即通知澳大利亚证券交易委员会。这项旨在改进澳大利亚金融市场效率的法规,只规定了极少几个例外可以不遵循“持续性披露”要求。rown,TaYlor和Walter所作的一项有关法规效力的研究(CA5AC,l996)从各种市场指标中寻找市场效率得到改进的证据,包括:有关价格敏感事件的宣布更频繁;分析人员对利润的预测变得更准确: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较少;股价反映新闻更为迅速:股票市场?拇蟆耙馔狻苯仙伲汗杉鄄ǘ冉闲U业降闹ぞ菸寤ò嗣拧⒖赡芩亲餮芯康氖奔浠固蹋净估床患岸孕碌呐吨贫茸鞒龀浞值牡髡5撬堑淖楹戏椒?六个不同的、但不是相互独立的标准)值得一提,因为在研究其他金融市场法规的经济后果,如会计准则变化的后果时,也可能完全适用。当然,公司还有另一种互补的方法可使股票市场得到信息。按照它们的信息系统,只要它们愿意,原则上大多数公司都可以向外部各方提供金融市场主要指标的最新数字,尽管不会按照年未财务报表常用的全球合并形式来报告这些指标。将来也许会有实时报告,但是为什么现在没有呢?是因为管理人员的诉讼风险吗7是因为证券法太过僵硬吗?是因为市场管理人员不顾实际情况,坚持所有投资者都有同样的机会获得信息吗7还是因为公司考虑到信息的所有权成本而没看到净效益?几乎没有必要向会计从业者和审计人员指出开发出外部财务报告系统的含义,以及它们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研究问题。 4.前瞻性披露 与刚刚讨论过的发展(持续性披露制度)相关的,而且是为了相同的原因,我期望财务报表更重视管理的前瞻性披露。期待更重视前瞻性披露的另一个原因是发达经济的基础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比制造业更大。例如高科技公司的核心“资产”在表外,因为只要费用一发生马上就注销了。33这一变化可能加速前文已提到的另两个变化,即财务报表更依赖市价法,以及更重视持续性披露。澳大利亚的购并文件中已要求以收益预测的形式进行前瞻性披露,“而且澳大利亚大多数首次公开招股书中也包含了前赡性披露。”自1997年以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已允许以收益罚市场主要比率和价格的敏感性这一形式进行信息披露RajgoPal和Venkatachalam,1998);一些澳大利亚公司的年度报告中也含有类似的披露。但是在他们可以更广泛地用未来现金流贴现后的现值证实财务报表中的数额以前,前瞻性披露可能还需要法律的大力支持,因为作这样披露的经理们面临着诉讼风险。“可以给予法律援助,对以善意所作而且有合理依据的披露,给予安全港规则,由原告承担举证的责任。在未来几年中,前瞻性披露会提供很多研究机会。举三个例子:从这样的披露中出现的管理偏见的程度和性质;资本市场变量是否反映用贴现未来现金流估价的资产和负债在可靠性上的差异;补充的前瞻性披露是否会由于在年度报告的其他地方提供了更及时的信息,而使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对投资者的相关性减弱。 5.风险管理与报告 这样说可能太过简单化:股权市场是投资者从事预期收益的交易场所,而衍生工具市场则是他们为收益的变化无常作交易的地方。也就是说,之所以存在衍生工具市场是因为在投资者对风险的评估和他们对风险的态度之间常常会不相称。它们现在是金融风景中一个永恒的亮点、尽管人们在经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和其他一些“对冲”基金的活动后开始关注系统风险。3’衍生工具市场将继续存在,因为衍生工具为管理利率和汇率的波动,管理股权和商品价格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工具,对有些企业来说,还是一种高效的工具。而且,尽管期权市场不必为期望报酬率的各种想法去交易:它们仍然会有发展前途、因为某些交易商认为它们比起基本市场来,更有成本效益(Maater和Rendleman,1982)。人们对衍生工具会计一直是有争议的。l993年,当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把职工认股权的公允价值确认为收益性支出时,热锅终于炸开了(Zeff,l997)。随后,它又被迫放弃这一提议oALoody(1996)找到的证据表明,授予职工认股权对股东来说是值得的,而且股价确实反映出认股权的公允价值。对银行使用衍生工具来管理其资产和负债暴露,还有其他研究(Barth,Beaver和Land5man,l am996;Eccher,Rame5h和Thi;garajan,1996),证据表明,公允市价比传统会计数字与银行的股价与风险关系更密切。研究人员特别感兴趣的是,把某些衍生工具划入“对冲”:然后采用与其他衍生工具不同的会计方法,对投资界来说,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否有用。 总之,衍生工具市场将进一步鼓励引入市价法会计,为风险管理披露更多的信息。目前,对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来说,衍生工具方面的研究机会看来是方兴未艾。 六、对会计高等教育系统的启示 有关今后几十年时间内财务会计的研究机会,我已作了一些评论。在结束本文之前,我应该为那些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负责拨款和其他重要事项的人士归纳几点启示。 一个经济体的力量以及它向公民提供经济利益的能力,除了许多其他事物外,取决于它的管理人员接受培训的质量,取决于他们和资本提供者对自己所作的决策以及所取得的进展等信息掌握的多少。而这些,又取决于会计界的力量,取决于教育体系如何为会计界提供服务。教育体系的毕业生终将塑造会计业的未来。就在身边的组织纷纷向国际金融市场寻求至少部分解决其资本需求时,人们不禁为本地区对会计教育服务出现的需求之巨感到惊异。如果那些公司的会计与报告业务不能跟上国际投资界的需求,资本还是能提供的,但价格就要高许多,而为公民提供的净利益就要相应地减少。因此,在“谷种”上,也就是说,在教育者身上多一点、早一点投资,就可以培养足够多的专业人士,以满足蓄势已久的需求。对会计教育体系进行巨额投资,用于对教师和研究人员这样的教育者的培训,用于对教育者来说是最重要的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切是会得到真正的回报的。作正确的教育投资,自然需要会计教育者们的远见卓识,但它同样需要资深教育管理者们在考虑全局问题时做到深谋远虑。恕我冒昧,我认为研究基础设施中有两个领域需要作早期的投资,这样的投资会有极高的效益。第一是建立与金融市场相关会计问题研究相适应的集中的财务数据库。研究这些问题的人员必须能够得到大量有关金融市场交易的高质量的数据,以及那些有证券在市场上交易的机构的财务报告和其他报告。研究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可供各地的研究人员随时使用,可能是在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第二是促进研究成果的发表。与此次会议有关的《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杂志的创刊,是一个极好的开端。地区性工作论文的电子出版物也许会是一种有用的补充。 我的最后一项建议是给我的学术同仁的。让我们适当地假设,在这个问题上,你们国家的目标,和我的国家的目标是在国际准则制定和推行方面,保护一整套特别的经济、法律或文化的利益。那么,如果我们会计学术界渴望辅助各自国家的准则制定者去实现那个目标,我们的意见必须是令人信服的。那意味着我们将需要得到其本身正在变得越来越国际化的研究界其他学者的尊敬;而这又意味着将需要在国际层面上进行研究并发表论著。如果我们能够确认使我们在我们孜孜以求研究的问题中具有国际相对优势的本地背景,我们就更可能实现我们的愿望。 七、结语 世界各地的会计人员·,不论是从业者还是学者,都将面临一个加速变革的世界。本文关注的重点是金融市场正在发生的大规模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变化带来了不确定性,但它也创造了机会。我希望我已帮助大家认清了其中的一些机会,这样我们都能够积极地正视进一步变革的前景,并想成为这种变革的一部分。 金融市场论文:加入WTO后的金融市场国际化与金融风险表现 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过去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突飞猛进,急速发展。可兑换货币间的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张,到1998年4月底,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持续上升到1.49万亿美元,比1986年上升了8倍,数额相当于所有国家外汇储备的87.4%。在1984到1998的十五年间,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累计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34,远远超过全球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3.37和国际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速度6.34。 在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外汇市场率先实现单一市场形态的运作,其显著标志是全球外汇市场价格的日益单一化,主要货币的交叉汇率与直接兑换的汇率差距明显缩小。 在资本市场,资金开始大范围地跨过边界自由流动,各类债券和股票的国际发行与交易数额快速上升,整个90年代,主要工业国家的企业在国际上发行的股票增长了近6倍。1975年,主要发达国家债券与股票的跨境交易占GDP的比重介于1%到5之间,1998年,给比重上升到91(日本)到640(意大利),其中,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各国该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几乎都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与此同时,国际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获得了蓬勃发展。债券市场信息传递渠道、风险和收益评估方式以及不同类型投资者的行为差异逐渐减小,以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对冲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以复杂的财务管理技巧,在不同货币计值的不同债券之间,根据其信用、流动性、预付款风险等的差异,进行大量?quot;结构性交易",导致各国债券价格互动性放大,价格水平日趋一致。 海外证券衍生交易的市场规模有了突破性提高。几乎在所有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都在进行大量的海外资产衍生证券交住T谛录悠律唐方灰姿瓤梢源邮氯站?25种期货合约的交易,也有部分马来西亚的衍生证券交易;美国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对象,更是包括了布雷迪债券和巴西雷亚尔、墨西哥比索、南非兰特、俄罗斯卢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国铢和印尼盾等多种货币计值的证券和衍生产品。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市场一体化潮流中,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国际化进程加速。 在银行领域,1979年起,外资银行开始在我国设立代表处、分行、合资银行、独资银行、财务公司,到今年年初,共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68家外国银行在我国25个城市设立了252家代表处,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87家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19个城市设立了182个营业性机构,其中,有32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到今年6月底,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达323亿美元,其中贷款208亿美元。 在保险领域,到去年底,我国共有外资保险公司15家,对外开放城市由上海扩大到广州、深圳等地。 在证券领域,1992年,我国允许外国居民在中国境内使用外汇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特定的股票,即B股。有关管理部门对于B股市场的总交易额实行额度限制,超过300万美元的B股交易,必须得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1993年起,我国允许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到香港股票市场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即H股。部分企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称为N股。境外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必须汇回国内,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开设外汇帐户,筹集的外汇必须存入外汇指定银行。进入20__年后,部分民营高科技企业到香港创业板和美国NASDAQ上市筹集资金,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债券市场,我国对于构成对外债务的国际债券发行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由经过授权的10个国际商业信贷窗口机构和财政部、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国外发行债券融资,其他部门可以委托10个窗口单位代为发行债券,或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特别批准后自行发债。债券发行列入国家利用外资计划,并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国外发行债券所筹集资金,必须汇回国内,经批准开设外汇帐户,存入指定银行。 三、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前景 随着加入WTO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准备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化进程将明显加快。 根据我国与有关国家达成的双边协议,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将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银行领域,我国将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等方面对外资银行进一步开放,逐步允许外资银行向中资企业和居民开办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加入WTO之初,外资银行可向外国客户提供所有外汇业务。加入WTO一年后,外国银行可向中国客户提供外汇业务,中外合资的银行将可获准经营,外国独资银行将在5年内获准经营,外资银行在二年内将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在5年内经营金融零售业务。 在保险业领域,加入WTO后,人寿保险公司中外资持股比例可高达50%,加入一年后,提高至51%。非人寿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将获准在合资保险公司中持有51%的股份,并可在二年内成立全资的分支机构。 在证券市场,中国将允许外资少量持股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基金管理业务,享受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相同待遇;当国内证券商业务范围扩大时,中外合资证券商亦可享有相同待遇;外资少量持股的中外合资证券商将可承销国内证券发行,承销并交易以外币计价的有价证券。 显然,随着金融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金融市场将逐步走向全面的国际化。 这种全面的国际化含义是:以资金来源计,国外资本以允许的形式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国内资本则可以参与国外有关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以市场筹资主体计,非居民机构可以在国内金融市场筹融资,国内机构则可以在国外金融市场筹融资;国外交易及中介机构参与我国金融市场的经营及相关活动,国内有关交易及中介机构获得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经营及相关活动的资格和权力。 四、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利益 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将降低新兴市场获得资金的成本,改善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效率,延展市场 空间,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系统能力,改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会计和公开性要求,改进交易制度,增加衍生产品的品种,完善清算及结算系统等。 海外金融资本的进入,尤其是外国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对市场交易活动的参与,迫使资本流入国的金融管理当局采用更为先进的报价系统,加强市场监督和调控,及时向公众传递信息,增加市场的效率。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过采用国际会计标准,改进信息质量和信息的可获得性,改善交易的公开性。交易数量和规模的增加,有助于完善交易制度,增加市场流动性。而外国投资者带来的新的金融交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衍生产品的出现及发展。建立一个技术先进的清算和结算系统,对于有效控制风险、保持该市场对外国证券资本的吸引力、 五、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风险表现 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仍然蕴涵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加入WTO后,我国金融风险可能有如下表现: 1.市场规模扩大加速甚至失控的风险。 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在增加金融市场深度、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将导致金融资产的迅速扩张。在缺乏足够严格的金融监管的前提下,这种扩张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根源。 此外,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金融体系不成熟,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资本流入导致其金融体系规模的快速扩张,而资本流入的突然逆转,则使其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大幅度上升。 2.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的风险 对于规模狭小、流动性比较低的新兴金融市场来说,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在一些机构投资者成为这类国家非居民投资的主体时,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表现得更为显著。 由于新兴市场缺乏完善的金融经济基础设施,在会计标准、公开性、交易机制、票据交换、以及结算和清算系统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无法承受资本大量流入的冲击,导致价格波动性的上升。新兴金融市场股票价格迅速下降以及流动性突然丧失的危险,大大地增加了全局性的市场波动。 3.本国金融市场受到海外主要金融市场动荡的波及、市场波动脱离本国经济基础的风险。 外国资本的流入和外国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大量参与,潜在地加强了资本流入国与国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导致二者相关性的明显上升。 从国内金融市场与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波动的相关性来看,近年来,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对资本流入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显著上升。国外研究表明,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韩国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93年到1994年间高达12,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泰国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88年到1991年间高达29.6,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墨西哥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90年到1994年间高达32.4。 这种溢出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在市场稳定发展时期,资本流入国金融市场波动接受主要工业国的正向传导,表现为二者波动的同步性;其二,在市场波动显著、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时,二者波动出现背离,甚至呈反向关系。 从日本和韩国股票指数的相关性看,从1989年1月到20__年4月,二者股票指数的相关系数为36.52,而在1989年1月到1992年7月间,该相关系数达89.09。从92年7月到98年5月,该相关系数下降到44.86,此后,该系数再度提高到80.65。 4.本国金融市场与周边新兴金融市场波动呈现同步性,遭受"金融危机传染"侵袭的风险。 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外资流入周期及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其金融市场表现具有很强的同步性。 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间的股票市场相关系数显著增大,韩国和印尼股市的相关系数由43上升到73,印尼和泰国股市的相关系数由15上升到78,泰国和韩国股市的相关系数由55上升到63。显然,在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投资者把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视为一个整体,同时从上述市场撤出资金,导致其同时崩盘。 此外,由于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资本流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其行为特征表现出很强的"羊群效应",其对新兴市场的进入和撤出也具有"一窝蜂"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加强了新兴市场表现之间的同步性,这种同步性在金融危机时期表现为危机传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或"龙舌兰酒"效应。 5.银行体系脆弱性上升的风险 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现代化的压力下。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可能大幅度上升。 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加深后,外资可能大量流入该国银行体系,促使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快速扩张,尤其是银行的对外负债增长更为显著。在一些国家,以银行对外负债形式流入的资金绝大多数投资于国内市场,导致银行体系外币净负债上升。特别是当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时,大规模资本流入使银行的流动性出现大幅度摆动,银行贷款膨胀和收缩时期交替出现,引起影响全局的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由于负债和流动性的快速上升领先于经济规模的增长,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有限的经济增长速度,无法为新增巨额贷款提供足够的投资机会,可供投资并提供高额回报的行业有限,银行的新增贷款往往集中于少数行业,如在泰国,大量资本流入后,银行信用发放给建筑和不动产的份额从1980年的8增长到1990年的16。大部分新增贷款用于不动产交易。 此外,由于大多数信用等级比较高的企业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直接发行股票和债券获得资金,国内银行只能向次级层次风险较高的客户贷款,因此,银行对于借款企业和借款个人的利润和信用等级要求相应下调。在外资持续流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前提下,这样的信贷投放策略通常能够得以维持,但是经济形势突然逆转及外资无以为继时,这种循环将被迫中断,一些行业出现周期性逆转,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例如,在泰国,1988到1990年的资本净流入与资产价值的上升显著相关,即使商业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土地抵押值超过贷款很多,而房地产价格下降,仍然使银行资产负债的获利能力受到很大打击。 由于银行体系保持巨额对外净负债,面临着很大的汇率风险,可能遭受本币意外贬值引起的损失。 中央银行针对外资流入实行的冲销性市场干预政策,往往导致市场利率的突然上升,从而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而在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某一个汇率水平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情况下,短期利率可能上升到一个非理性的水平,这样将削弱银行盈利能力甚至危及银行的稳定。因此,货币危机往往是银行体系危机的前奏。 在金融市场开放导致银行体系稳定性下降的过程中,银行道德风险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暴露。在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中,克鲁格曼教授认为,东南亚国家的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了泡沫经济的产生,而泡沫经济的破灭则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显然,严重的银行道德风险会使人们对经济产生过于乐观的预期,导致外资的过渡流入,资本流入国可能出现过度借贷综合症。事实上,泡沫经济和过渡借贷不仅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 总之,从全球角度看,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不可逆转的阶段。但是,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这个过程利弊兼具:利用得当,国际化不断加深的金融市场可以为其提供低成本便利的资金来源,加速其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该过程失控,则可能对其金融体系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成败关键在于国际化过程节奏的掌握和市场监管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稳定能力的提高。 金融市场论文:论金融市场信用 一、金融市场参加者的信用需要记录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金融市场上的信用不健全。由于市场信用不健全,其直接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威胁金融市场的安全,特别是银行和投资人的安全;第二,影响金融市场的执法效果。 所谓金融市场的信用,就是指金融市场参加者的信用。参加者信用是金融市场的基础之一。因为,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大都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实物买卖,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完成的交易。这就需要有良好的信用基础。否则,信用基础不好,金融机构发展的规模越大,业务量越多,投资人投入的资金越多时,金融安全的问题也就越严重。借款人的信用不好,到期不还本付息,银行就会产生呆帐,对存款人来说,银行的信用也会发生困难。所以,金融市场的信用不佳,直接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安全。 现在人们常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笔者还要补充一句话,“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运行与发展都同市场信用分不开。金融市场信用一般是通过记录建立起来的,而且这种信用记录在发达国家早已经被商业化了,并且市场信用记录还发挥着有效的市场纪律机制的作用,同时也是市场参加者的信用评级规范。 在我国,金融市场参加者的信用还没有记录,也没有个人的市场化的信用调查与评级。所以,在目前这种状态下的金融业,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业。我国的金融业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在行政管理条件下运行的。在行政管理条件下运行的金融业,如果发生不安全的事件时,情况更象一个政府行政管理的故障,而不是一个金融市场的商业事件。于是不应当产生的误解产生了,当一些小型金融机构被关闭或托管时,老百姓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而不是该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误认为金融机构的关闭是政府的行政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 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金融法律,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执法效果不理想。要想提高执法效果,就必须将金融业放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来发展,放在信用纪律的基础上来运行。市场金融才需要法律。在行政条件下运行的金融业,更需要国家政策与政府指令。现在我国的专业银行已经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在金融管理机制上,也要从行政管理手段向法律手段转变。 二、信用记录应该商业化 金融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市场参加者的信用记录基础。在金融市场上,信用记录好的人,应该容易得到金融市场的接纳与认可,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成本也应该低一些。反之,信用记录不好的人,就不容易被金融市场所接纳与认可,它们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较低,融资成本也较高。在有信用记录的市场上,有良好信用的记录的人与信用记录不好的人不应该一样。如果没有记录,就将信用好的人与信用不好的人视为同等了。于是,在市场上,信用不好的趋势就会压倒信用好的趋势。在国际金融发展史上,有“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这个原理在信用记录方面也有同样的作用。 在任何金融市场上,如果信用不好,特别是不好的信用成为趋势的话,金融机构将受到巨大的威胁。在这种威胁之下,金融机构不仅难以维持,更谈不上发展。市场上信用不好的人越来越多,金融市场就会变成“骗子满天飞”,金融道德风险变得极大时,市场就无法维持了。 发达国家是采用“信用记录商业化”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例如,目前在美国金融市场上有三家大型公司专门从事金融市场参加者的信用记录业务。信用记录公司首先从各个金融机构购买客户的信用记录原始资料,再将这些记录资料输入电脑数据库。当金融机构需要调查某一位客户的信用时,就要向信用记录公司购买该客户的信用记录资料。 信用记录公司提供有偿的信息服务,就变成了信用信息公司。它们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金融信息产业。这些公司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用卡公司等各种金融机构签订了合约,从市场上收集客户信用资料,再将这些机构客户的信用记录买下来,录入公司的专门电子数据库。数据库一直连续跟踪客户信用的变化情况。现在这些公司记录了美国几乎所有金融市场参加者的信用资料。 当银行或信用卡公司需要给新客户开户贷款,或开立信用卡帐户时,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就会从信用记录公司购买客户的信用记录资料。根据资料来分析客户的信用情况,然后才决定是否提供贷款或开立信用卡。现在,由于互联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银行与信用卡公司从记录公司租用光缆专线,24小时不间断提供在线服务,信用信息数据源源不断地从信用记录公司输送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去。目前,美国的三家信用记录公司几乎将所有参加金融市场活动的美国人的信用都给记录了。因为,从某人在银行开第一个帐户开始,从申请第一张信用卡开始,从他参加金融市场开始,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就将该客户的信用资料传给信用记录公司了。以后客户每有新的信用数据变化都会被信用记录公司记录下来。 在美国的银行或信用卡公司给客户开户的合约中,都有一些文字提醒客户:“如果客户不遵守信用的话,这些资料将被记录,并且被保存起来。这些信用不良的记录将对客户不利。”这段话的警示作用和威慑力量非常大。大多数人都十分遵守信用,因为他们担心稍不小心被记录到了“另册”或“黑名单”上,对他们的今后发展不利。于是,信用记录便产生了市场纪律的约束作用。 三、我国的信用制度需要改革 在我国,国有企业从银行借款是企业经营中经常发生的事。企业应该讲信用,借款合同到期要向银行还本付息。如果不能按期还钱,企业借款时设有抵押财产的,银行就要执行抵押。总之,借钱还钱或者银行处理抵押物,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市场,行政信用代替了市场信用,所以,市场信用记录也就一直发展不起来。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不分的原因。过高的不良资产已经形成一定程度的金融风险。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银行不再形成新的和过高的不良资产。要达到此目的,就要建立金融市场的信用记录制度。 目前,有些国有企业也可以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不能按期还本付息。但是,从借款 合同上来看,只要不属于不可抗力的事由,借贷双方都要按期履行合同。法院也要根据合同来判案。计划经济不是信用经济,而是行政经济,因为它是依靠行政指令来执行计划的。我们搞了30多年,现在证明这种办法没有市场效率。 市场经济必须是信用型的,因为,商品、劳务、信息和服务的实现都存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换差距。这个差距导向要靠信用来保障。如果没有信用记录,商品与货币交换的实现的时间与空间差距就会永远存在。现在市场上出现了“没有钱,不还债;就是有了钱,也不还债”的情况,这种状况下商品与货币交换,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就无法稳健进行了。 四、市场信用依靠市场纪律和司法纪律来学习 参与金融市场的人开始不一定了解“市场信用”到底为何物的,只有通过两个“课堂”来学习,其一是从市场纪律(信用记录)中学习。其二是从司法纪律(法院诉讼)中学习。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市场信用记录体系已经发展成为信息商业化的重要信息产业。这个行业同时也发挥着市场纪律的约束作用。 市场纪律可以约束大多数人,但是总会有少数人违反市场纪律,这时就要用司法纪律来约束。所以,司法强制力是维护信用的保障。 在金融市场上,对于少数不讲信用的人,信用记录对他们不起威慑作用,例如,某些不讲信用的客户违反银行借款协议,或违反信用卡合同的约定,贷款到期不还,或信用卡恶意透支。这时,就要诉诸于司法强制力,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就会派律师到法院对他们起诉。 在法庭上,这些案件没有复杂的证据证明过程,因为证据比较容易取得,也容易认证。所以,法院作出判决的时间是比较快的。如果有借款抵押或质押品的话,执行就更加容易。对于不自觉执行法律判决的个别人来说,法院的法警还可以采用强制手段来执行。 我们最近从新闻中看到,美国总统因为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小节问题,被独立检察官和大陪审团询问,还将询问的报告通过互联网络向全世界。这种作法实在令东方人吃惊。美国总统虽然有极大的特权,但是在法律上,却人人平等,他也不能豁免作证的义务。连总统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这就是法律的力量,这就是司法纪律的学习过程。 市场纪律与司法纪律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如果没有市场纪律,人人都将变成“魔鬼”,法不责众,再好的法律也不能发挥作用。如果没有司法纪律,就好象假定世界上人人都变成了“天使”。市场纪律对于少数不守法的人,永远也没有办法。依照“劣币驱除良币”的原理,原来守法的人,也会变得不守法了。司法纪律对少数不守法的人必须进行强制力的教育。 在世界上的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于不讲信用的客户,就向对待“艾滋病人”或其他“危险病毒”携带者那样,所有的银行都“躲”着他们,拒绝同他们往来,就象他们的病毒将来会危害到银行自己的身上。这种“病人”只能送入医院进行隔离治疗。或者说不讲信用的客户好象电脑病毒携带者一样,银行业就象电脑系统和数据库对待有“电脑病毒”的文件一样,拒绝带有“病毒”的文件或软盘进入系统,以免毁坏整个运行系统和数据库。 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纪律机制还没有启动,因为信用记录体系还没有建立。对一家银行欠帐的客户,另外一家银行照样给他开新的帐户。在一家信用卡公司恶意透支的客户,另一家信用公司照样发给他信用卡。金融机构之间在业务上的竞争,没有信用记录的保护,没有同业的信用记录联手,也没有自律方面的一致。这种竞争不是市场化的竞争,而是原始积累式的竞争。金融市场的这种恶性竞争,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危害,不安全的因素会象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为了避免金融危机,加强金融安全,我国目前的信用记录机制到了应该启动的时候了。 金融市场论文:当前金融市场业务的风险管理需求探索 摘要:《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已经正式实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最迟于2007年底前,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最迟于2008年底前达到《指引》的要求。根据《商业银行法》对银行贷款业务的规定,资产负债比例不得超过75%,目前,许多银行已有15%~20%的盈余资金运用于银行间市场的债券买卖业务,而在商业银行内部,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本文从金融市场业务的风险管理需求的视角解析约占商业银行1/3资金份额的金融市场业务所能带来的利润空间和潜在的风险隐忧,提出对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环境建设的基本设想。 关键词: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需求分析 前言 在当前的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中,银行业的发展特点、行业发展阶段具有顺经济周期扩张所产生的成长机会和风险隐忧并存的特征,不仅存在经济高涨时期超速规模扩张和过度放贷所积聚的信贷资产潜在风险,也存在市场投资组合规模扩大所带来的金融资产市场风险,特别是2004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进程的加快,银行金融资产/金融产品的“市值”特征逐渐明晰,以及代客类金融市场业务的迅速扩容都对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环境提出严峻挑战。 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金融发展与变革中,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是资本驱动和投资主导,这在本轮经济周期中体现得尤为显着,因此,信贷规模扩张和资本消耗所推动的利润空间仍然是成长型银行的首要策略选择;但另一方面,资本金充足率的限制,以及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趋势,都决定了资本驱动型和资本消耗型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难以配合现代银行业的长期发展定位,将金融市场盈利模式纳入战略发展规划将是大势所趋。 正如许多国际银行近一二十年经营模式变革所经历的整合过程,向全能型银行转型的过程中,集风险控制和定量分析于一体的风险管理平台成为占据市场先机的重要决定因素。即便是尚未采取转型策略的银行,构建前瞻性、科学性的风险管理平台将在中长期内节省大量运营费用,使监管成本和风险管理开支大大低于同业平均水平,提高风险管控体系的综合贡献度。 金融市场业务对银行盈利空间的贡献度,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功能完善、组合管理的目标定位、风险管理的平台建设三者之间的有机配合。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平台普遍处于初级建设阶段,而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几无成品,对金融市场活动的风险管控能力极为滞后,成为制约资产负债组合管理灵活度和金融市场业务稳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为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效率,推动金融市场业务的良性发展,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应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两个高层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遵照银监会的《指引》和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现状,对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实行风险承担主体和风险监控主体隔离制度。作为市场风险的承担主体,金融市场交易部门在资金管理计划和对交易活动授权、授信方案的预设范围内从事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对其交易内容和交易人员的风险监控应由独立的风险监控队伍实现,以独立的风险监控系统确保策略制定及调整、盈利活动及风险承担、绩效评估三项阶段性工作职责清晰,并能获得客观的、完整的风险监控和信息反馈服务。 其次,提高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的技术含量。金融创新带来的巨大收益空间往往与其隐含的风险相匹配,由于基础金融环境尚不健全、非规则性动态调整对中国银行体系的冲击尤为明显,特别是在日益活跃的金融市场业务中,顺经济周期的业务扩张与固有的风险管理基础设施日益背离,对金融市场交易人员的授权管理缺乏合理的风险监控点安排,某一金融市场交易损益的考核停留在事后甚至没有考核,风险承担活动处于风险之中而无从知晓承担的机会成本、风险收益和市场压力,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源自风险监控系统尚未引入技术性因素。 在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将传统的行政约束转变为动态的、前瞻性的风险监控需要从提高风险监控系统的技术含量做起,这包括一些基于专业人员和定量分析模型的监控指标设计、情景分析、压力测试和应急预案。 在银行整个管理系统中,风险管理系统的基本职能是监控和信息反馈,包括:对营销前台的中台风险监控,控制经营风险的承担范围;为战略决策后台提供信息支持,对经营过程风险的信息分析、整理和反馈。根据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现状,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的功能完善过程可分为三至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符合金融市场业务特征的授权、授信管理体系,并由独 立的风险监控队伍进行实时的风险监控。系统运行的初期目标应能从授权和授信管理内容全面覆盖金融市场活动,明确对资金及资本市场交易的总量、比例、交易权限等风险监控指标;在监控环节,风险监控部门应能对接市场交易部门的中台风险监控职能,可采取风险监控人员派驻交易室方式。 第二阶段:对中台监控业务展开初级的计量分析工作,并根据本行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规划,选择风险计量分析框架和适宜的服务商/合作方。逐步拓展初级的内部计量分析工作,并根据本行的发展战略、业务性质、复杂程度和客户需求,选择恰当的 市场风险管理模式、风险计量分析模型和控制系统,开始历史数据的清理和模型的校正、运行维护工作。可以通过选择计量分析系统的服务商和计量分析模型的主要研发合作伙伴,缩短构建时间和降低系统维护成本。 第三阶段:通过中台监控和计量分析系统建立金融市场活动的信息支持服务体系,进入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阶段。风险监控部门通过对金融市场活动的风险监控和计量分析工作,实时反馈本行自营盘和代客盘的风险承担状况,并结合本行业务状况和外部市场运行情况定期提供各类业务的风险状况分析、行业深度分析和专题分析,为前台操作提供交易策略的支持服务,为后台的宏观决策提供客观的决策支持信息和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第四阶段:凭借市场风险监控体系的运行系统,银行建立“管理金融风险”的数据网络和风险管理产品创新机制,支持本行资金运作和服务于前台高端客户。随着对本行自营盘和代客盘风险监控体系的完善,风险监控体系应利用数据网络平台和专业优势对基金管理、年金管理、信托等集合资金运营/托管的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进行风险监控,使中台监控/监测功能涵盖本行参与金融市场活动的各业务单元,为战略决策后台提供全面的风险情景分析,有利于优化风险收益结构。同时,由中台风险监控职能延伸出来“管理金融风险”的数据网络和风险分析系统,成为进入金融服务高端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建立金融风险管理产品的创新机制,为营销前台提供各种创新型风险管理工具,支持本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服务于前台高端客户,创立结合商行客户资源和投行技术资源的高端市场竞争优势。 金融市场论文:关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深化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深化已成为大势所趋,这已不是一种政府完全自主的相机抉择,而是必须履行世贸组织开放的承诺,自动地参与到金融全球化的潮流中,按WTO的统一规则和制度框架来实施,这对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同世界接轨的一个契机,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风险与挑战·如果不能意识到面临的风险,预见性地找到正确、合适的对应策略,我们必将在这把“双刃剑”前付出惨重的代价。 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深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1·外部冲击更大,金融监管更加困难 金融市场开放不断深化,势必要求我国对资本转移限额的要求放宽,对外商企业属于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和居民在国外持有的外汇资产额度的管制也得放松。若长期资本的大量流入而得不到有效合理的配置,极有可能导致国内经济出现“泡沫”,笔者认为,目前中国股市狂热与之不无关系。在金融监管与金融法规不健全的情况,大量的国际“热钱”(短期投机资本)必将在这种脆弱的时机趁虚而入,造成金融秩序混乱甚至金融恐慌。 2·银行竞争加剧,中资银行经营更加困难 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的不断深化,势必会有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军国内市场。根据WTO的协议, 2006年以后我国将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权的设立形式,包括所有制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目前,外资银行来势汹汹,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德意志银行、韩亚银行等外资银行高发牌在即,全速“发动引擎”。这些在中国内地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不久后将向中国境内居民提供包括存贷款在内的全面人民币业务。这意味着他们将与中资银行进行全方位的较量。然而,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资银行与发达的外资银行相比在许多方面都不具备竞争优势,甚至可以说处于劣势。首先,在资本充足率、管理水平、内部控制等方面无法与外资银行相提并论;其次,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品种尽管在近年有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成熟完善的西方国家相比,仍相对落后;再次,中资银行在服务意识、服务手段、服务效率等方面与发达的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将限制中资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导致其经营更加困难。 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更大挑战,宏观调控更加困难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是调节一国宏观经济(包括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协调的主要手段,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资本流动性加强,货币政策协调外部冲击能力减弱,其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当国内经济出现“泡沫”时,过去政府管惯用的手段是中央银行适时的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调高利率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但利率的提高,会吸引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造成流通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这会抵消中央银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导致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失效”。 二、应对金融市场开放深化风险的政策与建议 1·继续推进银行体制改革,提高中资银行的竞争力 展望即将到来的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的“贴身肉搏”,尽快提高自身竞争力成为共识,目前国内银行综合竞争力较弱、金融产品比较单一、营销手段比较简单、市场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品牌效应。这些差距若不能很好的得以解决,那么随着开放的深化,竞争的加剧,我们迟早会尝到它所带来的苦果。因此,我国应继续推进银行体制改革,包括: (1)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可以考虑借助市场力量,适当允许非国有资本甚至国外资本参股,有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 (2)加强国内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管理,增进国内银行业的安全发展; (3)借助企业竞争力概念框架和借鉴利益攸关者理论,激励理论等主要观点构建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促使国内银行改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其竞争力。 2·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稳健的国内金融体系 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规模小结构不完善,金融创新产品匮乏,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必须选择渐进式的开放战略。为此,我们应做好大量工作,建立一个稳健的国内金融体系,确保继续开放后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1)积极推进人民币的汇率改革,一方面,要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改变过去单一盯住某一货币的做法,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另一方面,要合理调整汇率水平,在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可考虑适当扩大汇率波动幅度; (2)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应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采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渐进式模式。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稳定以及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 (3)稳妥推进资本帐户开放,在保证资本市场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境内机构对外直接投资限制和逐步放宽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于境内的限制,同时放松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限制,但仍可以根据情况对投机资本予以适当限制,以确保金融市场在稳定的基础上,发挥其效率; (4)更加注重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有效搭配,提高两大政策驾驭和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确定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 3·加快金融法规建设,完善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它是促使金融机构依法稳健经营,保证金融体系安全健康运行的保证。完善金融监管,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立合理的金融监管目标,现阶段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应强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成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体系; (2)加快金融立法,放眼全球,任何一个WTO成员方的金融开放,毫无例外地都是从制定或修改其相关国内法律开始的。我国应加快出台外资金融机构的立法,根据“透明”的原则,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 (3)除了金融监管当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监管外,还应建立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必要时应与国际合作,建立联合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市场论文:开放金融市场条件下金融审计目标及对策 加入WTO,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全面开放后,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其深度和广度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变化无疑会对金融审计带来巨大的冲击,我们如何应对,本文试图就此谈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大家。 一、金融行业的变化及其对金融审计的影响 我国金融审计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金融行业进行审计监督,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入世后,我国的金融风险、金融体制和金融立法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联系,我国金融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审计的法律法规、审计目标和任务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入世后我国金融风险的诱发性因素增多,金融风险发生的现实可能性进一步凸现,金融审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更加艰巨。开放后,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前我国金融稳定依赖于政府信用(国家信用)和方方面面的行政强制管理措施,很多金融机构的关闭、清盘,都是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行政办法进行债权债务的清偿和转移,基本上没有波及到社会生活层面,没有引发金融动荡。但是,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加入,中国金融市场将会更多地依据市场规律进行运作,而且外资机构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操纵或影响市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会更多地受制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中国金融市场将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政府行政保护措施逐渐会失效。随着市场准入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等逐步实施,外资机构可进入公共机构经营的支付和清算系统,可以办理货币的批发及融资业务,可以进入证券和期货交易市场,金融信息必须实行全球通等,这些都是诱发金融风险的因素。据统计,目前我国境内外资银行总资产达440亿美元,其中贷款186亿美元,存款65亿美元,外汇贷款占市场份额的20%以上,在上海已占70%左右。外资银行办理出口的结算业务已占据内地市场份额的40%以上。外资银行挺进中国大陆的这种凌厉攻势已经对我国金融体系,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形成强烈的冲击。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主力军的国有商业银行能否在这场较量中站得住,打得赢,这主要看我们的内功练得怎样。 从近几年我们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审计情况看,其功底相当脆弱,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建立起来,如果不进行彻底改革,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要保持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是很难的,因为,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内部有很多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有经济专家指出,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转轨经济的国家。中国这两套问题交织在一起,目前面临着四大难题:收入分配差距中的“绝对贫困化”问题;城乡差距中的“三农”(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地区差距中的中西部地区问题;还有一个就是金融问题。金融体系运行存在的银行坏账问题、证券市场不规范和上市公司质量问题、政府内外债务问题、财政赤字向银行转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就难以处理好,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就难以提高,中外资银行的双赢格局就难以形成。因此,我认为,我国金融体系已陷入内忧外患十分脆弱的困难境地。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在各种因素的诱导下,发生的现实可能性在增大。我们从事金融审计的同志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入世后我国金融体制必定发生重大变化,由此会带来金融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和审计业务的复杂化。一是对银行所有制格局的冲击。国外金融业大部分是私营的,或独资,或股份制。我国则以国有独资金融机构为主,股份制为辅,不允许设立私营金融机构,单个企业、法人不能控股金融机构。对外开放后,对内也要开放,中资私营金融机构的出现是势在必行,这样,就会形成国有、私营、外资机构三驾马车一起转。二是对银行经营体制的冲击。国外银行是混业经营,可以全方位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即百货公司式经营,而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像一个个专卖店,这样既不能与国际金融业接轨,更不能与外资银行竞争。因此,我国金融业的混合经营势在必行。三是对银行业务的冲击。外资银行走的是金融与产业融合之路,在客户对象上将争取三大类客户:重要公司客户、包括行业性的大企业、跨国公司和有规范民营企业等;重要机构客户,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基金等,再就是个人大户,将小客户拒之门外,对小客户的服务要收费。在经营手段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表外业务,如期货和债权、产权及资产交易、基金管理、并购重组、经纪人清算、项目融资等,从被动放款向主动服务转变,银行帮助企业分析发展前途、资产现状、债务结构、如何实现资产的最佳组合,在这个前提下提出融资建议,整个过程中贷款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中资银行开展的主要是一些如汇票承兑、保函、跟单信用证等传统的表外业务,品种少,档次低,收益差,满足不了客户需求。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利用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贷款办法将爱立信南京公司拉到了旗下,这件震动金融界的“爱立信跳槽事件”充分说明了中外资银行在经营手段上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将引发中国金融市场上业务开发和创新的大竞争、大会战。三是对人事管理体制的冲击。罗织一批熟悉中国市场和适应中国文化的本地金融人才,实行“本土化”,将是外资银行的重中之重,中资金融机构的人事工资制度存在着很多缺陷,经不住外资机构的争夺,国内人才将不可避免地流失。人才流失,就意味着优质客户的转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3%~5%的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将对一家银行的业绩产生直接影响。所有这些冲击,将会使我国金融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审计的对象将会多元化,审计业务将会复杂化,与之相应,金融审计必须考虑如何改变以金融机构为单元组织审计的传统办法,将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都纳入审计范围。 3.入世后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必须重新构造,增加了金融审计监督的难度。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监管和监督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与国际接轨的难度加大。一是WTO的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国公布有关金融服务的法规及所参加国的有关国际协议,成员国的法规解释必须公开,明确对本国经营者法规的规定,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作出的规定在生效之前必须予以公布,所有的政策法规必须内外统一,公开透明。二是现行法规不能违背WTO精神,违背的要取消。如我国规定外资银行不能到非开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未经批准不能办理人民币业务等,诸如此类的“未经批准”的限制性规定很多,现在必须清理、取消。政府对金融业的管理必须依法管理,各个部门的规定是无约束力的,而我国金融法律少,部门规章多,这种现状必须改变。目前,我们的审计工作所依据的大部分是部门规章,往后走,我们对金融业依据哪些法规实施审计监督,如何与国际接轨,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二、新形势下我国金融审计目标的定位 由于上述的变化和冲击,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国家金融审计的目标。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我国国家审计的大目标,从目前情况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重点由最初的企业审计转向国家财政资金审计。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主要是对国家财政收支和与国有资产管理有关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保证国家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这就是我国审计机关的主要目标。真实、合法和效益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三位一体的。真实是基础,合法是前提,效益是归宿,现在有人把三者理解为相互独立的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效益性审计,我认为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近几年,之所以强调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是针对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经济秩序混乱、违法违纪现象突出和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而特别强调的,实际上并不否定效益性,单纯的效益性审计是不存在的。二是要调整金融审计的具体目标和审计模式,目前金融审计实际上是两大块:一块是中央银行预算收支审计,一块是国有金融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WTO后金融市场的变化,我国国有金融企业逐步走向股份制,或者私有化,或者由外资机构参股、控股。对金融企业的审计将会像国有企业一样逐步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它们的资产、负债、损益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应由市场去评判,国家审计机关应该逐步退出这些审计领域。那么,我们金融审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中央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延伸审计和专项审计,将金融企业纳入国家审计范围。因此,金融审计的目标和任务应该是两条,第一,保证中央银行等监管机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完整、合法,第二,评价这些部门使用财政资金履行国家金融政策职能的效益性,也就是监管成本问题。监管成本的形成是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中央银行两大监管目标的实现,即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公平和维护公众存款利益。监管成本效益的评价必须涉及到金融企业。按照这个金融审计的目标,我国金融审计的模式应该是以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重点,通过对中央银行等的资产负债损益形成过程、金融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包括金融企业落实国家货币政策的情况)及效果进行审计,以延伸审计和业务品种的专题审计的方式,把中资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都纳入审计范围,这种模式简单地讲,就是对金融监管当局的再监管,通过评价金融监管成本的效益性,确保金融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完成金融审计目标应采取的审计方法和手段 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怎样对外开放,这个基本的中国特色是改变不了的。因此,金融审计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中国特色。金融审计对策的制定既要依照国家惯例,又要针对本国实际,要把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结合起来。面对WTO后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冲击和变化,面对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诸多风险和问题,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改革和创新我们的金融审计方法和手段,使我们的金融审计主动适应新形势,能动地服务于改革和发展大局,不至于落后或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转变审计着眼点,提升审计目标层次。要将审计着眼点由单一的、具体事项合规、合法性审计转向审计对象总体的真实性和效益性审计,特别是要把效益性提到重要位置予以关注。过去,我们在审计过程中,习惯于就事论事,就问题查问题,就问题处理问题。一个项目审下来,有几个像样的问题摆在报告中,就可以了。审计报告缺乏对查出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反映,缺乏由单个问题推断出总体特征,缺乏对审计对象总体真实性和效益性的评价,制约了审计的宏观经济监督作用。这种状况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改变。对一个金融机构的审计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财政财务收支整体的真实性,要通过查出的具体问题和比较科学的量化指针来评价真实、基本真实或不真实。二是支付能力或者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审计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着哪些经营风险,是否有能力维持公众存款的安全性。三是资金使用效益,是否具备盈利能力,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产的盈利水平如何。此外,为了提高审计层次,要引入WTO的透明性原则,建立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报告公开披露制度,将审计结果和查处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利于树立审计权威,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2.转变审计重点,真正把握金融审计的宏观本质,把对国家基础货币和信贷资产质量的审计作为重点。从中央银行而言,基础货币的投放和回笼,实际上是国家财政资金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基础货币规模受制于国家财政收支状况。我国基础货币的运用主要通过再贷款(包括再贴现)进行,从商业银行而言,借入再贷款和吸收公众存款共同构成其主要资金来源,再通过贷款投放变成信贷资金运动,也就是通常所称的信贷资产,成为社会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因此从财政收支基础货币投放信贷投放、资产质量财政收入,这样一个循环过程直接反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水平,经济与金融相互适应水平,金融与产业相融合的程度。它既是微观的,又是宏观的,作为金融审计,必须揭示和评价这一资金运动过程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这就是金融审计工作的宏观本质。要把握这个宏观本质,当前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一是不良贷款问题,包括老的不良贷款的消化状况和新的不良贷款的生成机制。二是洗钱问题,针对WTO后中国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要特别关注洗钱活动对我国金融体系安全和国家外汇储备以及国有资产完整性的影响。反洗钱,是国家审计机关从事金融审计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我国金融意义上的洗钱主要形式有3种:利用非法渠道,如地下钱庄、借用他人或假身份证开立账户洗钱;利用跨境交易中监管空白,如与境外公司签订假进口合同,以信用证付汇进行洗钱;利用现有金融市场借贷方式洗钱,如首先通过向他人借大额钱款,然后用赃款归还债务;再如先将赃款投资于股票市场、娱乐业或房地产项目,从而使赃款披上合法外衣。三是金融工具创新问题,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肯定会掀起金融工具创新的热潮,但是金融创新实际上是政府管制失灵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监管放松的标志,因为创新部分抵消了管制。金融创新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甚至会诱发金融危机。创新又会引起新的管制,监管与反监管的矛盾过程,客观上要求加强审计监督,一方面要鼓励创新,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监管者滥用监管权力,造成监管的有效性降低,对监管者进行再监管是十分必要的。 3.增强审计的宏观针对性,改进审计项目的组织方法。一是要提高审计方案的针对性,目前我们金融审计的方案几年一贯制,编制思想僵化,审计目标和目的与国家经济、金融政策联系不紧密,太空泛。如人民银行审计年年搞,审计目的都是促进人民银行更好地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但是没有明确审计对象在审计期间执行的是什么货币政策,执行这种货币政策,对人民银行会带来什么变化,有什么要求。审计人员应该去发现哪些问题等。二是要增强审计项目的针对性,如前所述,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金融审计项目不宜长期以金融机构为单元,搞系统性审计,而应该要抓住经济金融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一些专题审计或延伸审计调查。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跨系统、跨地区的审计。如对不良资产进行专项审计,可对四大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全面审计,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相互比较,这样便于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提出建议。此外,实行专题审计,还可以填补对外资银行的审计真空。三是要强化审计手段的针对性,要适应金融业务全球化的趋势,金融审计手段也要与国际接轨,在总结我国传统金融审计手段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和方法,注重应用分析性复核等先进的审计方法,同时,还要强化已有审计手段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延伸审计调查手段,这种手段对金融审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是今后运用的一种主要手段,但是目前还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使我们在运用这个审计手段时,常常遭遇尴尬的境地。 四、注重审计创新,总揽审计全局 1.要根据金融市场变化形势,注重审计内容创新和深化。一是开展对金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审计,金融行业计算机化的程度已经很高,各种业务流程和循环都是由计算机操作完成。但目前还停留在对计算机资料的转换、分析、核对的层面上。今后,要全方位开展对计算机外部环境、内控程序、软件设计的合规合法性等方面的审计,把金融整个信息处理系统全部纳入审计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总体上把握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二是开展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省级分行行长和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并将其作为对金融企业进行专项审计的重点,逐步从资产负债损益的老框框中走出来,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一方金融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在新形势下深化金融审计的主要途径。 2.强化国家审计的法律地位,增强其在审计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国家审计的法律地位应该与检察院和法院同等,是经济监督的权威机关,其权力应高于财政部监察专员机构、国务院稽察特派员机构,以及大中型企业监事会等监督部门,对他们的监督可以实施再监督,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国家审计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作用,将这一职能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如成立内部审计师协会等机构,审计机关不仅可以利用内部审计成果,还可以动用内部审计人力、物力资源,使二者形成合力。此外,还应加强对社会审计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其规范执业,提高审计质量,使他们的审计成果为国家审计机关所采用。 金融市场论文: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功能比较分析 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与通常所说的二级市场炒作或以换手率来衡量的流动性不同。单纯的市场炒作仅仅将财富在投资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它本身并不能创造任何价值,也无助于公司的经营管理,除了给国家创造税收和给公司增加手续费收入,没有任何实际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分析,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在下述两个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一是为股东提供一种监控股份公司的方式,即“用脚投票”。作为投资者的股东有两种监控方式,或者是被动型监控的“以脚投票”,或者是主动型监控的“以手投票”,后者我们在下文论及。如果公司业绩差,股东可以卖出股票,一走了之。这种被动型的监控对公司管理层形成的约束力与股东的身份和特点有关。如果股东是散户,管理层并不在乎其买卖;如果股东是大的机构投资者,管理层就不敢掉以轻心了,因为大的卖单会使公司的股价急剧下降,既会影响管理层与股票挂钩的收入,也容易导致外部接管。二是加快信息的流通。证券市场配置资金的效率有赖于价格信息的准确性。只有当股份公司的股票价格如实反映了所有关于该公司基本面的信息,比如公司的业绩、业务增长情况、市场前景等,证券市场才是有效率的,它对资金的配置才是有效率的(Fama,1965)。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证券市场的本质是信息市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可以使得信息尽快地反应到价格中去,提高市场的效率。 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与金融中介机构在资产转换(时态中介与规模中介的综合)中的流动性保险功能类似,但前者远胜于后者。就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而言,它源于从大量分散的储蓄者手中吸收资金,然后用以发放贷款或进行投资。在这一转换过程中,金融中介机构以牺牲其资产的流动性为代价来为储蓄者提供流动性便利。这在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其负债主要是短期性的活期存款,而资产主要由长期性的贷款构成。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来自于大数法则的运用:由于储蓄者的存款行为是大量而分散的,机构可以根据大数法则对储蓄者的流动性需求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根据这一预测,机构在保留一定的流动性准备后,将其余资金用于贷款或投资。由此可以看出,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受制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对储蓄者的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是否准确,或者说大数法则是否适用。在社会安定、经济环境稳定的条件下,人们对未来收支的预期是稳定的,对金融中介机构也是有信心的,因而他们到机构的存款和取款行为也不会出现突变。但一旦出现社会动荡、经济环境急剧变动,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就会变得不确定起来,其现时的收支行为也会出现变异,从而影响到机构流动性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在极端情况下,人们会同时涌向机构提款,出现恐慌性挤兑,甚至引发“骨牌效应”,酿成金融危机,中断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转换链条。二是金融中介机构能否顺利回收其贷款或投资。一般而言,机构的贷款或投资是长期性的,期限越长,发生坏账的风险越大。如果机构经营不慎,累积了大量的坏账,也会中断其流动性转换的链条。 二、汇集资本和分割股份 所谓汇集资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筹集资金。资本积累有限的个人投资者无法从事所需资本巨大的事业,如铁路、钢铁、石油等行业,但通过在股票市场发行股票来成立公司则可完成这一任务。股票市场所能达到的筹资速度是企业依靠自身积累或通过金融中介融资所无法比拟的。汇集资本实际上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它类似于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转换功能。 证券市场不仅提供了汇集资本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分割股份的方式,并由此派生出界定产权的功能。比方说,一项投资需100万元,但发起投资者(即筹资者)手中只有10万元,那么,他可以另找9个每人出资10万元的投资者,这样,10人的资本汇集在一起正好是100万元,且各人在总的资本中占10%的比例;或者发起投资者为了保持在投资中的控制地位,也可以找更多的投资者,比如说90个每人出资1万元的投资者,这样,91人的资本汇集在一起正好是100万元,其中发起投资者占10%的股份,处于相对控股地位,而其他投资者只占1%的股份,处于被控股地位。在上述汇集资本和分割股份的过程中,筹资者与投资者之间没有也不需要任何超越经济关系的联系,但通过股份的代表物股票,他们就可以将新成立企业的不可分割的物质财产进行细分,形成明晰的产权,所以,通过证券市场能够对产权进行初始界定;同时,通过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买卖,可以将附着在物质财产上的各种权利分离出来单独进行交易,使得产权能够行使和执行。在这方面,证券市场较之金融中介融资有着明显的优势。 三、风险管理 快速流动、高度分散的证券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风险管理功能:一是风险定价。证券市场在现代金融理论中又称为公开市场,其中交易的标的主要是一些标准化的媒介物,如股票、债券等基础金融产品以及其他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标准化衍生产品,如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由于这些标的是一些标准化的媒介物,我们就可以运用各种定价方法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风险定价。正因为如此,定价理论才得以成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之一,因对期权定价理论作出巨大贡献的美国经济学家Merton和scholes还因此荣膺199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公开市场相对应的是金融中介机构发放贷款的议商市场,在这一市场上,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融资活动是通过直接议商完成的,故有议商市场一名。由于公开市场上交易标的的标准化,其风险定价功能远胜于金融中介机构在议商市场中的一事一议式的风险定价功能。二是分散风险。由于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好,变现性强,投资者可以方便地构造风险最小的最优风险组合,并可根据市场及时作出调整,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同样,以降低风险为目标的资产组合理论也在现代金融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马柯维茨、米勒和夏普因此还成为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共同获得者,米勒甚至将马柯维茨于1952年在《金融学刊》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视为现代金融学的开端。 金融中介机构有两种分散风险的方法。一是通过向众多客户发放大量贷款构造风险分散的资产组合;二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无论从构造组合的成本还是从组合本身的收益——风险比来看,前者要远逊于直接通过证券市场构造的资产组合;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由基础证券派生出来的,所以后者与证券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 四、信息生产 无论是通过市场还是通过中介进行的资金配置方式,要确保资金配置效率,必须让资金流向资本回报率最高的地方;而要确保资金流向资本回报率最高的地方,必须保证影响各备选项目的风险收益所有因素都得以充分的披露,所以充分的信息是确保资金配置效率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证券市场具有良好的信息生产功能。证券市场上存在一种信息驱动交易者(information-motivated traders),他们相信(有意或无意)自己拥有关于某种证券的尚未被他人知悉或理解的信息,因此该证券被市场错误定价,他们可以通过买入或卖出该证券来获利。由于信息驱动交易者的存在,公司的价值总能被挖掘出来,并反映到其股价中。道和戈登(Dow and Gorton,1997)认为,证券市场可以传递前瞻信息(prospeetive information)和后顾信息(retrospective information),前者是尚未实施的投资的信息,它可以帮助公司对当前的投资决策做出判断,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提高未来的公司价值;后者是证券市场的交易者对公司已经作出的决策的事后判断,它为公司经理的经营绩效提供了间接定价机制。这两种信息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证券市场提供或传递信息是以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为前提的。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法马(Fama.1965)的定义,完全有效率的市场就是市场上每个公司股票的价格都反映了所有关于该公司基本面的信息,如公司的盈亏状况、公司产品的质量与市场前景、管理层的能力等。另一个恒等的定义是,在一个完全有效率的市场上,证券的价格总是与其投资价值相等。如果有A、B两家公司,A公司上述基本面的情况比B公司好,或者说A公司的投资价值高于B公司,但A公司的股价却比B公司低,那么资金自然优先流向B公司,这样的市场就不是有效的,因为公司股价没能反映A公司比B公司好的信息。所以,在一个有效率的证券市场上,股价已经包含了所有关于公司基本面的信息,这就是现代金融理论中有名的效率市场假说。换言之,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上,投资者只要观察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就可以推断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这样一来,通过市场融资的信息成本大大低于金融中介机构融资时花费在事前调查、事中审查、事后检查等方面的信息费用。当然,效率市场只是一理论中的假说,一个理想的参照系,证券市场实际运行的效率程度就各不相同了。在一个效率不高,比如说像我国连弱式效率是否达到都存在争议的证券市场上,价格还未包含所有关于公司基本面的信息,投资者当然不能仅凭股票价格变动就进行投资决策,而必须对公司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这些活动必然花费大量的信息费用。那么,效率程度不高的证券市场与金融中介之间,究竟通过哪种方式融资的信息成本更低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 根据利兰和派尔(Leland and Pyle,1977)提出的L-P模型以及其他几位经济学家提出的类似的信息生产模型,金融中介作为一种投资者、项目或经纪人的联盟,可以降低投资的信息生产成本。拉马克里什兰和塔克(Ramakrishnan and Thakor,1984)认为,如果同一企业不是通过金融中介而直接从多个投资者中筹集资本,每个投资者都要对企业进行调查和监督,造成信息生产的重复。如果指定某个信息生产者作为信息经纪人对企业状况进行调查和监督,这些重复的信息生产成本就可节省。当单个的信息经纪人结成联盟,信息生产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结成联盟的经纪人就是某种经纪类金融中介,如证券经纪商、交易商、投资银行等。 除了信息生产的成本外,信息生产过程中还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信息的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了信息的供给不足;二是信息质量不易辨别,导致信息市场上好信息不足,坏信息充斥。利兰和派尔认为,金融中介根据收集和处理的信息买入和持有贷款或证券类型的资产,可以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因为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是“私有产品”,不能随意出售,金融中介机构在信息生产过程中不用担心信息的外溢;通过对资产的合理定价,也间接解决了信息的质量和可信性问题,因为信息的质量已经体现在资产的价格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中介具有充当信息生产者的天然优势。 从以上分析看,证券市场与金融中介在信息生产上各有优势,不能简单地定论哪一种资金配置方式更好。在理想的强式效率市场上,股价已反映了所有公开信息和内部信息,投资者没有必要再费时费力去从事有关证券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所以证券市场的信息生产成本要远低于金融中介。然而,即便是最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有关实证研究表明也只达到弱式效率(Fama,1965,1970;Alexsander,1964)。若证券市场尚未达到强式效率,则需要收集、分析和处理有关公司的信息,在这方面,金融中介机构具有天然的优势。 五、为投资者提供监控和激励手段 确保资金配置效率的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有效的监控和激励机制。信息生产主要解决事前的非对称信息,即逆向选择问题;而监控与激励主要解决事后的非对称信息,即道德风险问题。监控(monitor)是指外部核实或约束。对于道德风险中的隐藏行动问题,委托人必须对人施以适当的监控,防止人作出不利于委托人的行动,如欺诈行为。激励(incentive)是指开发内在的潜能,使人在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的同时,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防止偷懒(shirking)行为。为了防止人的道德风险,委托人常常是监控与激励并举。 证券市场为投资者监控公司提供了两种机制。第一,股东直接对公司进行干预。作为投资者的股东有两种监控公司的方式:一是主动型监控,即股东“以手投票”。股东可以参加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成员,或就其他公司有关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投票表决,对管理层构成直接约束;二是被动型监控,即股东“以脚投票”。如果股东对公司管理层经营管理行为不满意,可以卖出股票;如果出现大量股票抛售,公司股价急剧下跌,既会影响公司在市场上的再次融资,也会给管理层带来第二种监控机制的压力,这就是证券市场上的外部接管。当一上市公司管理层经营不善,业绩不佳,盈利下降时,在有效的市场上,这些信息就体现为其股价的下跌。当股价下跌至某一价位,专事外部接管的袭击者认为通过改组管理层可以提高公司业绩,提升公司价值,他们就会大量买入该公司股票以达到控股目的,然后以控股股东身份改组公司管理层。在外部接管的潜在威胁下,管理层不得不努力工作,以提高公司业绩,防止股价下跌。证券市场上的袭击者还可以产生一种“鲶鱼效应”,他们就像生物链中的鲶鱼一样,在弱肉强食的同时,也迫使“弱肉”强壮起来。 证券市场还提供了一种激励公司管理层的有效手段,这就是与公司股票价格挂钩的管理合同,或称经理人持股制度。其具体做法是,公司管理人员的薪酬收入中,只有少部分的现金,大部分收入是股票或股票认购证(warranty)、股票期权等与股票挂钩的权证。这种管理合同形式在发达国家越来越流行。比如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前总裁亚柯卡在任期间,其账面工资超过500万美元,其中现金只有100万美元,其余都是股票或与股票挂钩的权证。管理人员薪酬与公司股票挂钩的好处是,如果公司经营管理完善,业绩提高,公司股价上升,管理人员的股票收入也会增加;否则,管理层收入有限。当然,这种激励机制也是以市场的有效性为前提的。如果公司业绩不能在股价中反映出来,即使管理层收入与股票挂钩,也不能激发他们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相反,还可能引诱他们的短期投机行为,甚至直接参与本公司股价的炒作,正所谓“经营再好不如庄家炒”。 在金融中介机构与借款企业之间,除了借贷关系外,双方还在资金结算、股权控制、人员交流等多方面有联系,金融中介对借款企业进行监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戴蒙德(Diamond,1984)的受托监控模型证明,由于金融中介作为众多投资者的人对企业进行监控,避免了由各投资者分别进行监控的重复,金融中介在受托监控时的监控成本与成本之和比由各投资者分别监控时的监控成本之和要小,因而具有监控的成本优势,但金融中介的监控成本优势受制于其客户的多样化。对比金融中介与证券市场在监控方面的作用,二者各有其优势,同时也各有其限制;但在激励机制方面,证券市场可以提供与股票挂钩的管理合同,而金融中介却无能为力。 金融市场论文:浅论农村金融市场信用卡功能创新是探索 近年来,银行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已如火如茶,各商业银行纷纷出台了各式各样的营销策略。但竞争的范围和层面似乎定格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城镇,对经济落后的广大农村则是一个绝缘地带而无人问津。诚然,作为商业银行其经营目标是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农村由于经济落后而不具备银行信用卡市场的准入条件,显然,这没有科学依据,也不符合客观规律,只是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信用卡应该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问题。事实上,存在信用卡绝缘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原因有二:一是由我们现行的信用卡产品的定位所限制。现行的信用卡定位是消费型产品,而不是一种具有小额贷款性质的产品。二是信用卡在农村能否产生效益、以及能否有效控制风险的问题。在建设新农村的今天,加强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笔者就面对农村金融市场如何对信用卡功能的创新作一探索。 一、信用卡功能创新设计的基本意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而资金投入的渠道和方式则与金融是密不可分。以往都是以扶贫贷款、综合开发贷款、专项贷款等方式投入农村市场,但收效甚微。其原因就是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机制和适合的金融产品。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目前缺乏的不是金融机构资金在量上的投入,而是如何投入的问题,缺乏的是符合农村地方性特色的,符合农户和微小乡企的金融产品。这种产品必须是具有方便快捷、流动性强、安全性高、具有一定效益的特点。信用卡功能创新主要是在信用卡现有特点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进行整合,使其具有农村特色的信用卡。这种信用卡应该是集信用卡功能(循环透支功能)、小额贷款功能(利率低、期限长、转账周转、经营性或消费性、担保)和保险功能三位于一体的金融产品。这种金融产品必须适用于季节性强、流动快、周期短的农产品经济,同时是建立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可以整合农村金融存量资源,改善农村金融资源增量配置结构,是与农户和微小乡企信贷需求特点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产品,更多的具有地方性、区域性、草根性、非正式性等特 点,可以将商业银行推入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客户群体下移。 二,信用卡功能创新面临的障碍 1.制度障碍。信用卡功能创新面临的障碍是信用卡和个人贷款业务中现行的规章制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贷款期限,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信用卡的透支期限最长为60天”,这与农副产品的生产周期和对以经营农副产品为主的农户或个体户来讲,的确比较短。二是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卡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贷记卡透支按月计收复利,准贷记卡透支按月计收单利,透支利率为日利率万分之五,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此项利率调整而调整。”三是金额,按照相关规定,信用卡透支一般不超过5万元,这对农村部分工商户来说,是不足以解决资金需求问题的。四是贷款用途上,信用卡主要是消费信用,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贷款用于经营性,但各家商业银行基本不敢逾越这条红线。而小额贷款则有明确的贷款用途,且这在小额贷款的贷后管理上是有严格要求的。 2.运作障碍。首先是各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方面,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设置网点的银行机构只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其他商业银行均未设网点,这使得具备条件在农村发行信用卡的银行机构只有农行和农村信用社,而其他商业银行则因客观条件而不具备发卡条件,农行而言,也只能针对城镇这一级,对更广泛的农村依然接触有限。其次是信用卡业务管理人员的人手少。从目前农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基层网点来看,其客户经理最多2一3名,对于信用卡客户分散、金额小、笔数多等特点来说,其调查和催收难以到位,非常容易形成不 良透支风险。第三是基层网点业务素质不高。信用卡是一项高收益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对业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对于农行和农村信用社都面临信用卡业务管理人员不足和素质不高的现实问题。 三、农村信用卡功能创新的思考 1.建立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基础的金融创新体制。对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产品重心定位,使其在作用、范围、管理上进一步贴近农村实际,适应农村金融客户需要;使 其业务重点和目标在原有的基础上由分流转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上来,将信用卡功能与小额贷款功能相结合,或说将小额贷款的账户改用为信用卡。 2.建立农村金融资金的风险保障机制。主要是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和担保机制。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农村经济抗风险的能力也很弱,因此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有助于真正帮助农户以及银行增强抗风险能力,而有效的担保机制对任何一种金融产品尤其是信用卡必不可少的。农村信用卡可以乡镇政府或村一级的行政机构为担保,也可以现有的土地、森林、农作物等作为担保。福建省就开办了以农村林权做抵押贷款,破解了“三农”融资担保的难题。 3.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对农村信用卡的功能创新,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服务于农村的农村金融给予倾斜,如对银行的激励政策、贴息政策、不良资产核销政策、稳定的资金投入政策、强制性比例信贷投放农村政策、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等,以引导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的信贷投入。 4.建立农贷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农户小额信贷形成亏损的金融机构,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偿,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和处置能力以有效调动和稳定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积极性。 金融市场论文:关于农村金融市场开放需要正确处理几个问题 从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至今,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从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分离,到2003年以来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农村金融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年来的多个中央一号文件,在宏观政策层面确立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全面建设我国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新框架奠定了基础。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日渐清晰,那就是要将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现有农村金融体系改造成既能满足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和农户的有效资金需求,又能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改革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信用社治理结构必须要有竞争的市场,实现有效监管也必须要有竞争的市场,而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同样需要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去满足。因此,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多元化成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2005年人民银行主导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6年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2007年银监会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是,实践中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建立起有效竞争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则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开放的核心是建立治理结构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 农村金融交易成本高、缺乏抵押品、风险大,必须采取不同于城市金融的经营方式,因此创新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一个好的治理结构,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其经营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所以,能否建立治理结构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市场开放能否成功的关键指标。 避免将政府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混为一谈 政府的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却是多种多样的。信贷支农是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一种形式,但如果将信贷支农作为实现政府目标的主要手段强加给农村金融机构,无疑会加大农村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的约束条件,损害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和效率,也为政府直接干预金融运行提供了条件。 将非正规金融纳入到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 为满足农村金融的多元化需求,引导非正规金融发展是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重要方面。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不仅仅是替代关系,事实上,由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各有其比较优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起到互补作用。非正规金融天然的信息优势不仅反映在贷款人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甄别上,还反映在它对贷款的监督过程中。非正规金融对担保的因地制宜的安排,缓解了贫困农民和中小企业面临的担保约束。此外,非正规金融的天然优势还在于其交易成本优势:操作简便,合同内容简单而实用,对参与者的素质要求也不高。非正规金融机构本身具有小巧灵活的特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种种创新,也节省了交易成本。 尽管非正规金融具有上述优势,但我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些优势是相对的。同正规金融一样,非正规金融同样也受到信息、交易成本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决定了非正规金融活动只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才有效率,导致了非正规金融在规模和范围上的劣势。一是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与其活动的范围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非正规金融要想实现其信息优势,必须将其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其借贷活动只能针对少数对象展开。二是交易成本,金融活动范围的扩大导致信息优势减弱,势必要求非正规金融机构也要有更规范的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同时还需要有更多的高素质管理者和员工,这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三是法律上的不利地位。一些非正规金融活动被政府所限制甚至禁止,因此,经营这类金融业务需要考虑政策风险。四是一些非正规金融活动和形式对特定的文化具有嵌入性,这使得它们在某些社会环境中受到特别的欢迎。 将非正规金融正规化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资金互助组织作为一种非正规金融形式,原本其业务范围小,只限于本村会员或生产、流通合作组织,可以利用借款人信息的优势,成功地降低信用风险,但在目前的机制下,没有任何措施能降低其市场风险。成立资金互助社这样如此小的正规金融机构,在全世界也很少见。正规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必然比草根金融高,监管成本也必然高昂。事实上,国际上已有许多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合作的成功经验。例如,印度国有开发银行—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是将非正规农户互助组(SHG)与正规金融业务结合起来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NABARD通过其员工和合作伙伴(亦称互助促进机构,指基层商业银行/信用社/农户合作组织/准政府机构)对由15~20名妇女组成的农户互助组进行社会动员和建组培训工作,农户互助组内部先进行储蓄和贷款活动(俗称轮转基金,类似国内的和会),NABARD验收后直接或通过基层商业银行间接向农户互助组发放贷款。NABARD对提供社会中介和金融中介服务的合作伙伴提供能力建设和员工培训支持,并对基层商业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提供再贷款支持。在2002~2003财政年度,NABARD共向26万新成立的农户互助组提供约1.6亿美元的新增贷款。截至2003年3月NABARD已累计对国内1160万贫困家庭提供贷款,覆盖印度全国近20%的贫困家庭。 必须正确处理好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假如我们忽视农村信用社的再改革,而指望成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那是望梅止渴。 农村信用社改革应该更多地吸取企业改革的经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是“抓大放小”,而乡镇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是改制,让企业的经营者拥有相对多数的股份。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过于分散,人成本较高,股东或股东代表大会没有意愿,也很难对经营者形成有效制约。这一情形与早期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制时过分强调职工持股的情形十分类似,而这些企业都无一例外地进行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改制。一个必然的改革方向,是允许一部分股东逐步拥有相对控股的位置,将责权利统一于股东,由股东选择符合任职资格的经营者。为防止大股东掏空信用社,需要立法对信用社的主要股东或控股企业进行监管。总之,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引入民间资本重组农村信用社或许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乃至农村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 金融市场论文:农村信用社如何参与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对新形势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规划。按照该决定的规划部署,首先是市场竞争主体的更加多元化。该决定重申了农行、农发行、邮政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开放了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企业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有的已成制为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简称农信社和农合行)竞争对手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特点。另外,《决定》直接提出“综合运营财税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的规定,本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各类金融组织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农村金融市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即将来临。 摆在农信社(农合行)面前的形势非常严峻,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农信社(农合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的地位受到威胁,市场份额正在缩小。以前是“三农”主动选择农信社(农合行),现在转变为“三农”有了更多选择金融服务对象的余地。显然,农信社(农合行)曾经的主导优势不复存在。另外,随着城市周边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农信社(农合行)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了。 呼和浩特地区现有国有四大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22家之多,还不算雨后春笋般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融资组织。显然,市场还是那么大,谁的份额占有最多,谁的蛋糕分得最大。那么,农信社(农合行)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一、农信社(农合行)农村主力军地位不能动摇 “立足社区、面向三农、服务中小”是农信社(农合行)的市场定位,对于“三农”的扶持,永远是农信社(农合行)发展的主旋律。农信社(农合行)出生于这片土地,成长于这片土地。多少年来,农信社(农合行)是“农民自己的银行”这一观念已根植于“三农”的心中,对于“三农”的金融服务永远是农信社(农合行)发展的动力。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不仅不能放弃,而且还要进一步巩固,要继续强力打造小额农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巩固农村阵地。 面对时代和市场新的变化,农信社(农合行)应找准业务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由于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三农”的需求发生新的变化,农信社(农合行)的思路应紧跟时代的思路,跳出农业的圈子看“三农”。 二、对原有产品更新、再造升华,创新出适应当前市场的产品 继续做好并且大力推广小额农贷和农户联保的同时,不断创新农户贷款的品种。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一旦遇上雪灾、冰雹、洪水、养殖业疫情等灾害,农民便陷入困境,甚至威胁到生存,偿还贷款便无从谈起。 尝试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弱势农户量身定做一款专门针对农业生产的保险产品,这样既可以大大减少灾害对农户造成的打击与损失,同时也为支持弱势群体、弱势产业的农信社(农合行)提供了贷款安全回收的保障。探索、借鉴一种“信贷+保险+担保”的金融服务新产品,以分散农业信贷风险,减少农民和涉农中小企业的损失。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只有创新才有活力,才会赢得更多的客户,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只能是停滞不前。 小额农户信贷品牌已成为农信社(农合行)的代表产品。该产品凸显了“灵活快捷、周转使用、随用随贷”的品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民和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被广大农民接受和认可。“农民自己的银行”形象和小额信贷品牌意识已根植于广大农村及千家万户,这是任何其他金融机构都无法做到的。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三农”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农村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农信社(农合行)应加大小额信贷品牌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力度,树立市场营销理念,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进一步开发适销对路的,被市场接受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可根据经济环境、地域、经营状况划分三等区域:农村农民区域、城乡半农区域、城市市民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信贷政策,实行分类调控,分类管理,有针对地打造特色产品;可以根据目前城乡一体化现状,拓展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将小额信贷移入城镇社区及中小企业。对市民和中小企业分为:一般、较好、优良、优秀四个等级,按级授信,采取“一次核定、守信守约、随用随贷”的政策;增强和完善银行卡功能,将客户的评级授信,小额信贷的借还、结算、汇兑等综合需求融入银行卡功能,真正做到“凭卡借贷,一卡多能”,增加小额信贷品牌的科技含量。 三、研发新产品,满足不断发展市场要求,按照个性化服务要求,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匮乏已成为目前农信社(农合行)亟待需解决的问题。银行品牌是银行产品个性化的体现,也是此银行不同于彼银行的重要标志。在这个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竞争时代,没有本行品牌产品也就没有形象、没有竞争力,不能给客户留有深刻印象。可以说,农信社(农合行)还没有形成自己过硬的品牌产品。 四、服务创新,打造个性鲜明的地方性银行形象 创建学习型企业,大力倡导全员学习风气,强化内功的修炼,培养知识型员工,把企业理念、网点外观、员工素质、规范管理等有机结合,推进社会形象的全面提升,凸显个性鲜明的地方性银行形象。将理念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提高客户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农信社(农合行)应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强化团体意识,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寓教于乐,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农信社(农合行)企业文化的熏陶。 把员工培训作为一种长效机制,一种福利制度。培训不是只针对某一项知识和技能,也不是只针对某一特定时期,而是全方位的、与事业一起共存的全过程。临柜人员有一张笑脸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流的服务技能,能为客户手头资金找到最大的投资组合,而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最佳途径就是培训。 总之,市场不相信眼泪,农信社(农合行)只有从原来的基础上快速转型,摒弃粗放经营的管理模式,转变经营理念,加大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科技创新力度,真正实现由“形似”到“神似”的转变,从而把农信社(农合行)全力打造成农民的银行、市民的银行和中小企业的银行。
生态类论文:中国灵长类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摘要:中国灵长类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可观。目前中国灵长类生态旅游开发仍处于探索期,缺乏一个指导性的开发规范。已开发的旅游市场良莠不齐,存在设计不合理、规划不科学、管理混乱等现象,严重影响旅游地形象,危及灵长类的生存繁衍。以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发的“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为例,列举了在灵长类生态旅游项目中猴群管理、栖息地管理、游客管理、宣教工作和产品开发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可供灵长类生态旅游项目或野生动物观赏活动借鉴。 关键词:灵长类;生态旅游;川金丝猴;神农架 2006年3月,“中国扶绥国际灵长类研讨会”在广西扶绥县召开,来自国内外的5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灵长类动物的资源状况、生活习性、保护等研究领域,并就中国灵长类动物的保护和生态旅游进行座谈 [1]。2007年10月24—26日“中国灵长类绿色生态旅游与可持续自然保护暨中国灵长类专家组2007年工作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南湾猴岛生态景区举行。与会专家对中国灵长类生态旅游与可持续自然保护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八点共识。专家呼吁,科学适度地发展灵长类绿色旅游,以开发促保护,让中国的灵长类动物保护得到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是一种有别于大众旅游、传统旅游的休闲娱乐方式。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场所 [3]。目前,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展得有声有色,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自然环境中珍稀美丽的野生动植物观赏活动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介于野生动植物的稀有性,国家的保护政策及它们本身的特性,观赏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开发和发展。灵长类动物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类生物,它们因为数量稀少,外观美丽,脑容量发达而异常聪明,还有很多和人类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而格外受到世人的关注,开展起生态旅游来更具优势。通过开展灵长类绿色生态旅游,既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完成野生动物的科普宣传工作;适当地收取一定的门票费,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灵长类保护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此外还增加了就业岗位。以开发促保护,一举多得。 中国的灵长类资源十分丰富,共有21种灵长类动物,拥有种类在全世界排名第五 [4]。其中川金丝猴、白头叶猴等五种为中国特有种,均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些种类数量十分稀少,栖息范围极小,生境十分脆弱。如黔金丝猴目前数量不足一千只,仅分布于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5]。因此,对灵长类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本着“保护第一,适度开发”的原则,切忌只为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未经论证而匆匆上马灵长类生态旅游项目。 神农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地处大巴山脉核心地带,以葱郁的原始森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变的气候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而闻名。据调查,神农架有高等维管束植物3 400余种,已发现各种脊椎动物493种。其中珙桐、银杏、水杉、(川)金丝猴、金钱豹、林麝等百余种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被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 [6]。神农架保护区很早就尝试旅游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湖北省旅游局“一江两山” [7]、“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战略核心地区之一[8]。因此,在神农架开展“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川)金丝猴为神农架保护区的旗舰种,现有3个大群体,8个小种群,数量1 282只 [9]。2005年4月,神农架保护区金丝猴行为研究小组成立,为加强金丝猴的保护研究工作,选定了一个群体开展投食招引试验。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试验成功,建立了一个数量为76只的金丝猴人工补食群体(2009年6月统计结果),该群体后来成为固定的金丝猴科学研究平台。2006年5月1日,在聘请野生动物相关专家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和完成一系列基础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之后,开展了“走近金丝猴”生态旅游项目。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供游客观赏的金丝猴位于保护区内的大龙潭研究基地,离国家“4a”级景区神农顶景区的小龙潭游客服务中心约4km。隶属于湖北省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基地最主要的功能是金丝猴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其次才是为游客服务,基地严格奉行“保护科研为主,科普宣教并行”的做法。在游客接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猴群管理、栖息地管理、游客管理,重视基地的环境教育功能,探索性地研发金丝猴相关旅游产品并取得一定的成功,可供灵长类及野生动物生态旅游借鉴。 一、猴群管理 “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的观赏对象是国宝级的野生动物金丝猴,由于观赏对象的特殊性,在其活动区开展旅游活动首要条件是确保猴群的安全。离开一个科学合理的猴群管理办法,科研、旅游都无从谈起。 1.投食管理。投食招引在灵长类生态旅游开发中基本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神农架金丝猴研究基地也是对猴群采取投食招引的,但一定要掌握一个度。给猴群提供过多的食物不仅会破坏它们的营养结构,还会使猴群产生依赖性而减弱野外采食和生存能力。金丝猴研究基地每天限量给猴群供应食物,人工投喂的食物控制在每只猴子食量的30%之内,不足量由金丝猴自已在栖息地内采食。且人工投喂的食物中,各种树叶、树生地衣、华山松塔等金丝猴天然食物占很大的比重,为不破坏保护区的植被,这些天然食物全部采自(或收购)于保护区之外,为此保护区还特地建设了一处面积约100亩的金丝猴食物基地,基地不施加任何化肥、农药,全部采用农家肥。花生、桃子、苹果,胡萝卜等购自市场的食物要经过严格检验,挑选洗净后才能投喂;禁止访客携带及投喂任何食物,杜绝病从口入。建立专门的食物贮藏室,配备专门的食物运输车,保证食物新鲜无菌。此外,还投资修建了贮水池和埋设了1 500km长的引水管道解决猴群的饮水问题。 2.科学研究管理。科研、工作人员进山研究、喂食之前,在紫外线消毒房内取口罩和防护手套并穿戴好,所用器械也统一存放于消毒房内,统一着迷彩服,进去后要求轻声交流、动作不能太大,尽量避免干扰金丝猴的正常活动。不得吸烟、吐痰、丢弃废品。 科学研究和旅游同时进行,游客在欣赏到野生金丝猴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配合导游的讲解,获得科普知识,能取得一举双得的效果。 3.猴群活动管理。金丝猴是活的野生动物,白天很大一部分的时间花在移动觅食、游戏活动上,不会老实地待在一个地方,相比较而言,不如花草树木等静物易于管理。且金丝猴活动区域森林郁闭,地形复杂,周边有很多人类无法到达的地方,金丝猴一旦进入这些区域便很难跟踪、观察,使得科研和旅游活动都无法进行。因此,要对猴群进行一定的控制。这种控制非指高墙铁网,圈养会背离金丝猴保护研究的初衷,而且会阻断投食群同野外群的交流。神农架的做法是,在大龙潭金丝猴的天然栖息地划出一块8平方千米的金丝猴活动区,这片区域充分考虑到了容纳量大小的问题,充分利用了公路、高山草甸等这些猴群轻易不会穿越的地形,工作人员巡逻于这些地方,防止猴群越过设定的活动区,对进入活动区的其他猴群则不加干涉。 二、栖息地管理 金丝猴生态旅游,游客不仅能看到自然状态下的金丝猴,也能看到并认识金丝猴的生存繁衍场所即栖息地。栖息地对物种的生存十分重要,金丝猴研究基地在规划旅游建设时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并创造性地划定了观猴区、金丝猴活动区(栖息地),两者之间利用地形、河流巧妙地隔开,达到了以最小的代价保护金丝猴栖息地的目的。1.观猴台、步游道的设置。金丝猴活动区是严禁游客涉足的,因此不宜设在离主线公路等车辆人流较密的地方。应选择较偏僻并且阳光水源充足之地,并在进山的必经路口设置值班房,专人看守。神农架金丝猴研究基地依据地形,投资十多万元在观猴区铺设了1 200米的观猴步游道,并在其间设置了6个观猴台,观猴台、步游道一律安置于河的一岸,与金丝猴活动区隔河相望,最短直线距离控制在15米。大部分在40米左右,基地为游客提供望远镜方便观赏。观猴台、步游道的施工均选在猴群在山顶或较远地方活动时进行,并尽量避免破坏环境植被和产生噪音、污染。 2.给饲点的设置和管理。给饲点是给金丝猴投喂食物相对集中的区域,其设置、管理十分重要。首先,数量的设置,不能太少,否则利用率太高会给周边的植被造成过多的压力;也不能太多,因为为便于游客观赏,会对给饲点的植被做适当的清理。要根据栖息地的大小和猴群的数量而定,以神农架为例,一个76只的猴群可设置6个左右的给饲点。其次,给饲点的利用频度,每个给饲点循环使用,每次使用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休游期在给饲点以外的林下投喂。最后,给饲点的环境卫生工作。这非常重要,是猴群健康的保障。每次投喂完都要清理食物残渣和粪便,否则会造成蚊蝇细菌病毒的滋生,严重威胁金丝猴的安全。 3.植被保护及恢复。金丝猴绝大部分时间活动于树上,雄猴作威、猴群争斗、跳跃迁移和青少年猴游戏都会对树木造成一定的破坏,把手腕粗的树枝折断是常有的,长时间的破坏有时甚至会把整棵大树弄死。虽然各个给饲点循环使用,但还是对给饲点及其附近的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有碍观瞻,也不利于猴群健康。因此,移栽树木和培植草皮是必须的。植被恢复只限于土生土长的华山松、巴山冷杉、红桦、大果青杆、苔草等。植被恢复时投食应改在他处进行,植被恢复工作完成后至少4个月后才能使用。 三、游客管理 金丝猴科研观赏区位于神农顶景区内,采取单独售票模式,目的就是限制过多的游客涌入金丝猴研究基地,给金丝猴的栖息生境 带来沉重的压力。对进区参观人员,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观赏行为。 1.严格限制人类与金丝猴密切接触。所有参观者一律将车停于离基地300米远的停车场,需步行前往参观。并在入口处修建紫外线消毒房。金丝猴“只可远观不可近玩”,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把访客分为两类,一类为本单位或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究人员,他们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可适当近距离观察金丝猴,采集样本、收集数据;另一类为普通游客,需要在基地专职导游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参观过程中严禁大声喧哗,丢弃垃圾杂物,开闪光灯拍照,让游客观赏无干扰环境下金丝猴的自由活动。 2.严格限制观赏人数。基地游客量每天限制在200人以内,有时甚至限制在50人以内,每批次游客数量不得超过30人,大型团队分批参观。冬季的11月至来年1月为休游期,金丝猴妊娠末期、产仔初期的3—5月不对外开放。科研人员在发现有特殊、异常情况如金丝猴受伤、生病、受惊等时,可随时叫停或中止参观。 3.严格限制观赏时间。参观需要预约,进区前先咨询基地工作人员。基地仅在猴群觅食、自由活动和投食的时间里开放,秋冬季一般为每天上午的8:00~9:30,中午的14:00~15:30,下午的17:30~18:30,春夏季适当推迟,其他时间恕不接待,每批游客的参观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 四、宣教服务 生态旅游的内涵[10]以及其保护性、教育性的根本特点[11~12],使游客能够走向自然并在自然中学习和认识自然的价值,达到自觉保护环境的目的,提供宣教服务是其实现途径之一。生态景区是重要的生态教育重地,科普宣传教育是建立金丝猴观赏区的最主要目的之一。目前神农架保护区有两处针对金丝猴的科普宣教基地,此外还已规划好一处金丝猴展馆,正处于建设中。 1.大龙潭金丝猴研究基地是“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的开展地,游客需要购票入区参观。在这里,游客在基地专业导游和值班科研人员的引导下可以近距离观赏野生金丝猴实体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情况。配合导游和工作人员的讲解,游客可以获得金丝猴的外形、社会结构、家庭组成等直观印象。步游道沿途设有金丝猴展示牌12个,系统介绍神农架金丝猴的发现史、保护、种群现状、食性、活动行为、繁育、研究情况等。此外,步游道附近部分有代表性的树种系有标示牌,让游客认识金丝猴栖息生境的植被、优势树种和采食树种。 2.小龙潭金丝猴实时视频展示厅。由于观赏对象的特殊性,金丝猴研究基地实行严格的限制观赏人数措施,满足不了大部分游客的观赏要求。为了解决此矛盾,特意在附近神农顶景区的小龙潭游客服务中心建立了金丝猴实时视频展示厅,把用于科研的视频监控系统拍摄到的金丝猴影视资料实时传输至此供游客观赏,并在展示厅四壁张贴精美的金丝猴图片,配以生动的文字说明,详细解说神农架金丝猴的数量、分布,行为等信息,给大部分不能亲眼目睹野生金丝猴的游客以了解金丝猴的机会,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3.金丝猴展馆。建设中的金丝猴展馆位于离基地300米处的停车场附近,配备专业讲解人员,免费为访客提供讲解服务。展馆不仅包括有关金丝猴的各类图片、影视资料、文字说明,还包括金丝猴标本、金丝猴食物标本和相关研究成果等,以及其他三种金丝猴的资料等,进一步丰富游客对金丝猴的知识。 五、金丝猴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 近年来,神农架保护区相继开发了金丝猴毛绒玩具、水晶相框、相册、陶瓷水杯、挂历、文化衫等金丝猴纪念品,组织出版发行了科普读物《金丝猴部落》一书,将这些商品投放于视频展示厅和金丝猴展馆并推向市场,既增加了收入,扩大了就业,旅游者将这些商品带回家,还间接向亲友同事宣传了金丝猴、宣传了神农架。 六、结束语 中国野生动物生态旅游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观赏对象的特殊性,开发起来存在诸多难题,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神农架金丝猴科研观赏区有其特殊性,从目前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各地可能由于观赏对象、旅游环境、区位交通、政府支持力度和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开发方式。但无论什么情况,开发过程中要牢记不能影响野生动物正常的生存繁衍,不能破坏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尽力避免干扰它们的习性行为,切忌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总之,绿色、原生态;自然、少修饰;和谐、无干扰;健康、可持续是灵长类绿色生态旅游开发始终要遵循的设计理念,始终要把保护和研究灵长类动物放在首位,科学适度开发,以开发促保护,这样才会取得双赢的效果! 生态类论文:黄河中游流域外来龟\鳖类对原有种类的生态威胁 摘要在我国黄河中游流域自然水域中已发现了鳄龟、佛罗里达鳖,这是一个危险且值得高度警惕的信号。针对鳄龟、佛罗里达鳖、乌龟和中华鳖的有关生物学习性进行对比,指出当鳄鱼、佛罗里达鳖达到一定数量时,流域内原生的乌龟和中华鳖的生态位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建议相关领域学者重视对两栖爬行动物等外来物种在中国的入侵状况与控制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黄河;中游流域;龟、鳖类;原有种类;生态威胁 2009年11月2日在福州召开的生物入侵国际大会提出,我国已成为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的外来物种已有400多种,其中危害严重的达100余种,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多亿元。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最危险的入侵种中的牛蛙已成功侵入我国的17个省市,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护谷虫——土著两栖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iucn公布的100种最危险的入侵种巴西龟也已成功侵入我国多个大城市和部分保护区,是我国土著鱼类和龟类的大敌。 黄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是沿黄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国21世纪内陆经济发展的轴线。长期以来,黄河存在着洪水威胁、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缺水断流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进行,需求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新的问题将会影响沿黄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外来侵入物种也将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问题。 许多外来种的入侵都是在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帮助下完成的,同时也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之一。据黄河水产研究所调查,目前,黄河流域共有外来水生生物41种,其中从国外引入26种,从国内其他水系引入15种。2009年6日23日,银川市陶然水岸西侧爱伊河三一支沟处有人钓获一只重约6.5 kg的鳄龟;2009年10月在陕西神木黄河段捕捞到的一只体重3.5 kg的鳄龟(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肖红);2009年在西安市?汉硬兜降姆鹇蘩锎锉?活体现存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等一系列情况说明黄河中游流域已有外来龟鳖类自然生存。为此,现将鳄龟、佛罗里达鳖、乌龟和中华鳖的有关生物学习性介绍如下。 1鳄龟 鳄龟别名蛇鳄龟、鳄鱼龟、小鳄龟、肉龟、美国蛇龟、平背龟、拟鳄龟,拉丁学名chelydra serpentina(linnaeus,1758),英文名american snapping turtle,隶属于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inata)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鳄龟科(chelydridae gray,1831)鳄龟属(chelydra schweigger,1812)。棕黄至黑色,背甲粗糙,腹甲小呈十字形,尾长,头大,下腭呈钩状。每次产卵20~40枚。出壳的小龟甲长约2.5~4.0 cm,肉可食。普通鳄龟(chelydra serpentina,亦称拟鳄龟)广布于加拿大至中美洲,特征为尾的背面有一锯齿形脊,背甲平均长20~30 cm,体重4.5~16.0 kg。幼龟背甲上有3条纵行?脊,随着时间的推移?脊逐渐磨耗。隐栖于浅溪的泥滩中。 1.1地理分布 鳄龟见于北美洲和中美洲,以体大好斗而著称。鳄龟的化石曾在欧洲和北美洲的中新世沉积物中发现。近年引入中国进行人工饲养获得成功。我国主要从佛罗里达引进,目前分布的省份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海南、广东、广西、湖南、山东、四川等。 1.2生活习性 鳄龟在2~38 ℃正常生活,1 ℃以上可正常越冬,12 ℃以下进入浅冬眠状态,6 ℃时进入深度冬眠,15~17 ℃少量活动,18 ℃以上正常摄食,活动、觅食最适温度20~33 ℃,生长最佳温度28~30 ℃,34 ℃以上少动,伏在水底及泥沙中避暑。平时在水中不好斗,而在陆上却能猛冲猛咬。鳄龟能连同身体扭头转向寻找攻击目标,甚至追咬。指、趾具蹼,水栖性,息栖在深河、湖泊、泥潭,偶尔接触咸水区域。鳄龟的食性杂,偏肉食性,主食鱼、虾、蛙、蝾螈、小蛇、鸭、水鸟,间食水生植物、掉下的水果。喜夜间活动、摄食[1]。 鳄龟长相酷似鳄鱼,集龟和鳄鱼特征于一体,故称鳄龟。其头部较粗大,不能完全缩入壳内,脖短而粗壮,领背长有褐色肉刺,眼细小,嘴巴上下颌较小,吻尖,尾巴尖而长,两边具棱,棱上长有肉突刺,尾背前边2/3处有一条鳞皮状隆起棱背,并呈锯齿口状,背壳很薄,上皮以棕褐色为主,偶有棕黄色,背部具有3条模糊棱,并有放射状斑纹,后缘呈齿状,腹部白色,偶有小黑斑点,幼时黑色,四肢粗壮,肌肉发达,爪子尖而有力,善于爬行。 1.3生长速度 鳄龟在50 g以下生长缓慢,从7 g长到50 g需要80 d左右,在控温条件下,50 g左右的鳄龟长到2.5 kg,或7 g左右的稚龟平均长到1.5 kg仅需1年。在自然状态下,鳄龟个体能长到23 kg以上。 1.4体型与最大记录 鳄龟平均初生体型壳长3.3 cm、体重7.2 g(最小3.1 cm、5.8 g,最大3.7 cm、14.8 g),一般成年体型壳长31~46 cm、体重23~36 kg,在自然界中,最大个体可达38 kg以上。 1.5繁殖习性 鳄龟雌性的背甲呈方形,尾基部较细,生殖孔距背甲后缘较近,雄性的背甲呈长方形,尾基部粗而长,生殖孔距背甲后缘较远,生殖孔位于尾部第1硬棘之内或与尾部第1硬棘平齐的为雌性,而生殖孔位于尾部第1硬棘之外的为雄性。 鳄龟交配期在美国为4—11月,卵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产卵期为5—8月(高温地区可提前和延长产卵时间),一般每次产卵15~40枚,实际情况根据亲龟的大小和发育程度而变化,在生殖季节解剖可见4 kg体重的亲龟怀卵量80枚,其中硬壳卵20枚。1年多次产卵。鳄龟卵形为圆球状,白色,直径23~33 mm,单个卵重7~15 g。鳄龟卵的孵化期为9~18周,天气较冷及干燥孵化期会较长。有记载9 kg的亲龟年产卵110枚,可全部受精并孵出稚龟。 2佛罗里达鳖 佛罗里达鳖又称珍珠鳖、美国瑞鱼、金边水鱼、美国山瑞,拉丁学名apalone ferox(schneider,1783),属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inata)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鳖科(trionychidae fitzinger,1826)鳖亚科(trionychidae lydekker,1889)软鳖属(apalone rafinesque,1832),英文名:florida softshell turtle。1996年我国少量引进养殖[2]。 2.1地理分布 分布于美国佛罗里达、阿拉巴马州等地。生活于湖、河等淡水水域。 2.2繁殖方式 卵生,在佛罗里达3—7月产卵,年产卵4~5次,每次产卵30~40枚,卵呈球圆型。孵化期60~70 d。体长60 cm。 2.3食性 肉食性,幼体以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以鱼、虾、蚌等为食,人工饲养喂鱼、虾、螺、蚌及配合饲料。生长速度快、病害少、成活率高。 3中华鳖 中华鳖俗名鳖、甲鱼、元鱼、王八、团鱼、脚鱼、水鱼,拉丁学名pelodiscus sinensis(wiegmann,1835),属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inata)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鳖科(trionychidae fitzinger,1826)鳖亚科(trionychidae lydekker,1889)华鳖属(pelodiscus fitzinger,1835)。英文名:chinese softshell turtle。 3.1分布 中华鳖在野外广泛分布于除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尤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产量较高。另外,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也有分布。 3.2形态特征 体躯扁平,呈椭圆形,背腹具甲。通体被柔软的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体色基本一致,无鲜明的淡色斑点。头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长呈管状,具长的肉质吻突,约与眼径相等。眼小,位于鼻孔的后方两侧。口无齿,脖颈细长,呈圆筒状,伸缩自如,视觉敏锐。颈基两侧及背甲前缘均无明显的瘰粒或大疣。背甲暗绿色或黄褐色,周边为肥厚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腹甲灰白色或黄白色,平坦光滑,有7个胼胝体,分别在上腹板、内腹板、舌腹板与下腹板联体及剑板上。尾部较短。四肢扁平,后肢比前肢发达。前后肢各有5趾,趾间有蹼。内侧3趾有锋利的爪。四肢均可缩入甲壳内。 3.3生态习性 中华鳖属爬行冷血动物,生活于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没于大山溪中。在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水岸边活动较频繁,有时上岸但不能离水源太远。能在陆地上爬行、攀登,也能在水中自由游泳。喜晒太阳或乘凉风。夏季有晒甲(晒盖)习惯,我国北方地区10月底冬眠,翌年4月开始寻食;喜食鱼虾、昆虫等,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饵料,特别嗜食臭鱼、烂虾等腐败变质饵料,如食饵缺乏还会互相残食。性怯懦怕声响,白天潜伏于水中或淤泥中,夜间出水觅食;耐饥饿,但贪食且残忍。4~5龄成熟,4—5月水中交配,待20 d产卵,多次产卵,至8月结束。通常首次产卵仅4~6枚。体重在500 g左右的雌性可产卵24~30枚,5龄以上雌鳖1年可产卵50~100枚;雌性在繁殖季节一般可产卵3~4次。卵为球形,乳白色,卵径15~20 mm,卵重为8~9 g。其选好产卵点后,掘坑10 cm深,将卵蛋产于其中,然后用土覆盖压平伪装,不留痕迹;一次产卵10枚左右,经过40~70 d地温孵化,稚鳖破壳而出,1~3 d脐带脱落入水生活;卵及稚鳖常受蚊、鼠、蛇、虫等的侵害。产卵点一般环境安静、干燥向阳、土质松软,据研究观察,其距离水面的高度可准确判断当年的降雨量。寿命可达60龄以上[3]。 3.4繁殖生物学 在我国,中华鳖4龄可达性成熟。中华鳖交配后,精子几乎可在雌鳖输卵管内存活半年。与大部分龟类不同,中华鳖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不受孵化温度的影响。雌鳖每年产卵2~5次,每次产8~30枚卵,加温养殖的中华鳖在冬季亦可产卵。卵白色球形,直径约20 mm,最大可达24 mm。 长江流域一带中华鳖于4—6月进行交配,交配在水下或水面完成,可持续5~30 min,雄性用前肢抱住雌性的背甲,有时咬住雌性的颈部、头部或四肢。中华鳖交配约2周后营巢。营巢于5月末开始,到8月中旬结束。营巢由后肢交替进行,后脚具有发达的爪,从一侧挖向另一侧,将沙土堆在巢旁,身体随着腿的运动向左右摇摆,后肢的力量很大,有时能将沙土扔出3 m多远。巢圆形,巢口直径约7~10 cm,深和宽均有10 cm以上,卵产出后无序地堆在巢中,产卵在20 min内完成,然后中华鳖仍用后肢将巢旁的沙土扒入,直到填满为止。 孵化期取决于土壤温度,一般60 d左右(23~83 d)。卵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22~36 ℃。稚鳖背甲长约27 mm、宽约25 mm,体重3~5 g,背甲茶绿色,有一些小型黑色眼状斑。 3.5敌害 稚、幼鳖的甲壳很软,常受蛇、蛙、鼠的侵害;成鳖受各种猛禽如鸢、鹰、鹭、猫头鹰等以及黄鼠狼、猫、狐狸的袭击,特别是黄鼠狼能在水中潜行,喜食鳖肉、鳖血。 4乌龟 乌龟俗名草龟、香龟、泥龟、金龟、臭龟,拉丁学名chinemys reevesii(gray,1831),属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inata)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淡水龟科(bataguridae gray,1869)乌龟属(chinemys smith,1931)。英文名:chinese three-keeled pond turtle。 4.1形态特征 乌龟体为长椭圆形,背甲稍隆起,有3条纵棱,脊棱明显。头顶黑橄榄色,前部皮肤光滑,后部有细鳞。腹甲平坦,后端具缺刻。颈部、四肢及裸露皮肤部分为灰黑色或黑橄榄色。雄性体型较小,尾长,有臭味。雌性背甲由浅褐色到深褐色,腹甲棕黑色,尾较短,体无异味。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水质条件要求比较低,对不良水质有较大的耐受性,无互相残杀现象,患病率低。 4.2生活习性 4.2.1水陆两栖性。乌龟是用肺呼吸,体表又有角质发达的甲片,能减少水分蒸发。性成熟的乌龟将卵产在陆上,不需要经过完全水生的阶段。 4.2.2食物的广泛性。乌龟属杂食性动物,在自然界中,动物性饲料主要为蠕虫、小鱼、虾、螺蛳、蚌、蚬蛤、蚯蚓以及动物尸体及内脏等;植物性饲料主要为植物茎叶等。 4.2.3明显的阶段性。一是摄食阶段。4月下旬开始摄食,约占乌龟体重的2%~3%;6—8月摄食量旺盛,约占5%~6%;10月摄食量下降,约占1%~2%。二是休眠阶段。乌龟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11—4月,气温在15 ℃以下时,乌龟潜入池底淤泥中或静卧于覆盖有稻草的松土中冬眠;5—10月,当气温高于35 ℃,乌龟食欲开始减退,进入夏眠阶段(短时间的午休)。这一阶段乌龟忙于发情交配、繁殖、摄食、积累营养,寻求越冬场所。 4.2.4群居性。乌龟喜集群穴居,有时因群居过多,背甲磨光滑、四肢磨破皮仍不分散。 4.3繁殖习性 乌龟是一种卵生动物。在性成熟前,雌雄龟较难区别,而到性成熟时,雌雄龟从外表特征就能鉴别出来。 雌龟体重达700 g以上,即可用于交配繁殖,雌雄配比2∶1,如雌龟体重超过700 g,需配较大雄龟才能交配繁殖成功。交配的适宜温度20~30 ℃,交配时间晴天在傍晚17∶00—18∶00,雨天在14∶00—16∶00。交配过程一般只需3~5 min。 乌龟的产卵期各地有所不同,平原水域地区一般5月底开始,7、8月时为产卵高峰期,9月结束。一只雌亲龟年产卵3~4次,每次一穴产卵2~7枚。雌龟产卵前选择土质疏松的斜坡和隐蔽的草根旁或杂草处扒土成穴,穴口大小约8~10 cm、深9~12 cm。产卵时间多在夜间或黎明。 雌性成龟不论交配成功与否都要产卵。乌龟往往有集群产卵的习性,有时能有几只雌龟在同一穴中产卵几十枚。成熟的种龟夜间爬上岸,在砂堆处挖穴产卵,自然孵化,大约50~70 d即出幼龟。 4.4敌害 乌龟的主要敌害是蛇、黄鼠狼、水鼠、野猫等。乌龟虽有坚硬的外壳保护,但头尾和四肢在夏天夜间活动时易被敌害侵袭受伤直至死亡;孵化时因少数腐败变质常招来大批蚂蚁,为害卵和稚龟。 54种龟鳖类生态学比较 5.1适宜的生存环境比较 黄河小北干流(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处于黄河中游,区间流域面积为18.46万km2,全长132.5 km,宽3~18 km,河道面积为1 107.67 km2,其中滩地面积675 km2,河道穿行于汾、渭地崭谷凹地区,沿途有汾河、涑水河、渭河、北洛河等支流汇入,两岸为高出河床50~200 m的黄土台塬,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游荡不定,冲淤变化剧烈,属淤积性游荡型河道[4]。 黄河中游河面宽阔、水量较大,据洽川水文站统计,黄河在该段多年的年平均径流量为355.6亿m3,最大流量为21 450 m3/s,最小流量56.7 m3/s。多年平均水温为13.7 ℃,最冷月平均水温为0 ℃,最热月平均水温为27 ℃,自2000年以来已没有冰封现象。溶氧量6.1~8.10 mg/l,有机物耗氧量2.0~20.8 mg/l,ph值7.2~8.5,均呈弱碱性。含沙量高、浑浊度大,透明度0~5.0 cm。总硬度1.04~3.4°。氨态氮平均值为0.03~0.29 mg/l,硝酸态氮的平均值为0.30~0.85 mg/l,亚硝酸态氮的平均值为0.005~0.020 mg/l,氯化物含量总平均值48.5 mg/l,硫酸盐含量总平均值60.5 mg/l。该河段水质各项指标符合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繁殖生长[5]。 黄河中游拥有大面积的水域和湿地,其中三河(黄河、渭河、洛河)湿地682 km2、洽川段湿地267 km2。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区域内的植被具有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江心岛、沼泽等自然湿地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鱼类、两栖爬行类提供了必须的栖息、迁徒、索饵和繁殖场所,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物种的生态习性是物种生活在特定环境中适应的结果,在黄河中游河段天然形成众多以沙土为主的江心岛和大量的水草植物,为龟、鳖类提供了天然繁殖场所。该环境状况比佛罗里达鳖、鳄龟的原生地更加优越,因此更适宜繁衍生息[6]。 5.2繁殖力的对比 佛罗里达鳖、鳄龟、乌龟和中华鳖在繁殖方面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佛罗里达鳖、鳄龟的繁殖力比中华鳖、乌龟的繁殖力明显高。 5.3食性的结构状况比较 鳄龟的食性杂,偏肉食性,主食鱼、虾、蛙、蝾螈、小蛇、鸭、水鸟,间食水生植物、掉下的水果。乌龟属杂食性动物,动物性饵料主要为蠕虫、小鱼、虾、螺蛳、蚌、蚬蛤、蚯蚓以及动物尸体及内脏等;植物性饵料主要为植物茎叶等。中华鳖喜食鱼虾、昆虫等,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饵料,并特别嗜食臭鱼、烂虾等腐败变质饵料,如食饵缺乏还会互相残食。佛罗里达鳖肉食性,幼体以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以鱼、虾、蚌等为食,人工饲养喂鱼、虾、螺、蚌及配合饲料。 5.4天敌的种类结构比较 佛罗里达鳖、鳄龟、乌龟和中华鳖的主要敌害均是蛇、黄鼠狼、水鼠、野猫等,同时会受到各种猛禽如鸢、鹰、鹭、猫头鹰等的袭击;孵化时因少数腐败变质的卵常招来大批蚂蚁,为害卵和稚体。 5.5生长与性情比较 据施军等[7]对比研究,佛罗里达鳖的适应能力强于中华鳖,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等特点,生长速度明显高于中华鳖。 6结论 目前黄河中游流域内外来龟、鳖类的生存,说明其已经适应新环境,随着种群数量增长,当其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对原有种类的生态位构成威胁。因此,对鳄龟、佛罗里达鳖、乌龟和中华鳖在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方面深入的研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特别是有关冬眠、种群行为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针对鳄龟、佛罗里达鳖等外来物种的进口管理、养殖管理和放生活动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政策[8],并倡议两栖爬行动物学者以及相关领域学者重视两栖爬行动物等外来物种在中国的入侵状况、控制策略的研究[9]。 生态类论文:北京山区3种不同类型生态文明村发展特点及建议 原文作者:李梅,苗润莲 摘 要:分别在北京西部和北部山区选择不同类型的3个市级生态文明村,即旅游型农村、农业型农村和文化型农村,总结其发展特点和实践经验,并基于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为其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北京山区;不同类型;生态文明村;特点 行政村作为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它的发展与建设进程直接影响到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北京山区包括7个山区县,83个乡镇,1 669个村委会。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的差异性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的发展模式会有所不同。对山区农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并总结其发展模式和规律,可为其他农村发展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综合考虑农村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土地利用、从业人口以及功能定位等,张义丰等[1]将北京山区的农村分为资源型农村、农业型农村、工业型农村、旅游型农村、文化型农村、商贸型农村和复合型农村。笔者对山区常见的3种类型农村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通过总结其发展特点和实践经验,为其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1 北京山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概况 历史上,北京山区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具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但随着首都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和扩大,加上山区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使北京山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资源日益枯竭,严重影响了首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号召下,北京开始加强绿化和保护力度,山区林木覆盖率开始上升。目前,山区治理率累计达到82%,山区县林木覆盖率由2000年的57.23%(2005年66.14%)达到2009年的71.40%[3];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62.5%提高到2009年的78.10%;郊区污水处理率从2003年的20%提高到2009年的51%;2001年至2010年,年利用再生水从0到6.8亿m3[4]。 自2004年以来,北京郊区通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或“生态文明村”等活动,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北京市郊区70%以上的区县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累计创建环境优美乡镇123个(其中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57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3%;市级生态文明村从最初的50个发展到1 204个(其中国家级生态村2个),占北京全部自然行政村的约30%;无论是数量还是建设质量都明显的增加和提高。[论文网] 2 不同类型生态文明村发展特点及建设经验 2.1 案例选择依据 2.1.1 旅游型农村 旅游型农村是对环境无污染,生态环保型的农村建设模式,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缓解就业压力[5]。旅游型农村是依托自身或周边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以上。密云县石城镇石塘路村位于北部浅山区,是依托周边自然环境与资源(景区)发展起来的民俗旅游村。该村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和“北京最美乡村”。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特大型城市,密云水库是北京市最大和最重要的地表水水源地,密云县输入北京城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占北京城市用水的近60%,密云县全境被划为首都饮用水源保护区。在北京的另一主要地表水源官厅水库因污染严重而退出饮用水供给后,密云水库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日益得到重视。 石城镇石塘路村位于密云水库西岸,在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主要地形为低山丘陵,地势相对平缓。十几年来该村以保护密云水库水源为目标,积极探索发展之路,走出以民俗旅游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该村是北京地区发展民俗旅游较早的农村,目前民俗旅游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80%,总结其实践经验和发展模式对这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2 农业型农村 农村居民大多以农业为主,是农村建立的早期农村类型,农村水利设施发达,多分布在河谷平原以及河阶地形上,以农业景观为主,主导产业为山地林果、特色养殖及其他农业相关副业。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樱桃沟村地处西部浅山区,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农村。该村于2007年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和“北京最美乡镇”。 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文化气息浓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是北京古老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天独厚。北京山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水、土、光、温、湿等条件各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特产品,特色农业资源主要有果品类、养殖类、中药材、玫瑰花、香椿、花椒、蜂蜜等7类,其中果品类占到80%以上[6]。相对于山前区而言,山坡地的化肥、农药等化学要素投入较少;因风蚀、水蚀的存在,其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难以富集;山区气温相对较低,冬季寒冷,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相对较少,农药污染较轻,因而农产品质量优于山前区,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7]。门头沟妙峰山镇樱桃沟村充分利用当地传统品种资源和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樱桃特色产业,打造唯一性的特色农产品,是北京山区特色农业资源开发的成功典范。 2.1.3 文化型农村 这类农村景观古朴,环境良好,古建筑、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等较多,即历史文化资源较丰富,历史文化气息浓厚。门头沟斋堂镇灵水村是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起来的农村,是京西古村落的代表,地处西部深山清水河谷地,地势较平缓、人类活动较频繁。该村于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北京山区具有漫长的人类开发史和众多的文明遗迹,经岁月雕琢沉积而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古村落是山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8]。灵水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境内,是京西古村落群中最具文化底蕴的一座古村落,享有“举人村”美誉。该村是中国北方农村天人合一的典型,是诠释和反映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天然教材”,为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2.2 不同类型生态文明村发展特点对比 以上3个村都是基于自然地理条件、自身资源及环境优势成功走出特色发展之路的生态文明村,在建设生态文明村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对其发展特点进行简单的对比(表1)。 2.2.1 旅游型农村 密云县石城镇石塘路村主要依托周边旅游资源(密云水库、黑龙潭自然风景区和桃源仙谷风景名胜区等),开展民俗接待活动,作为景区旅游的中转地为游客提供食宿产品与服务,称作旅游型农村或景区带动型农村。这类农村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所具备的环 境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农村旅游应着重强化和提升这种环境吸引力,既包括村域周围的自然环境,也包括村内内部环境和食宿环境。到2009年为止,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村已超过350个,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村167个;民俗旅游户发展到2万余户,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9 089户;直接从事农村民俗旅游服务的人员达到6万余人。民俗旅游已成为北京农村发展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2.2.2 农业型农村 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樱桃沟村依托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地处妙峰山风景区这一地理优势,结合当地几百年的栽培、养殖历史,以高科技为支撑,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发展唯一性特色农产品,且这些特色农产品品牌效果明显,具有不可模仿性[9]。这类农村以特色农业为主导,农业是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此类农村发展旅游应注重强化物产吸引力和活动吸引力,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开展观光休闲和采摘体验,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如举办果品采摘节、农业文化节等主题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游客的参与,使其在观花、观果、采摘、品尝、体验中享受求知和收获的乐趣。 2.2.3 文化型农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凭借自身雄厚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而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全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使灵水村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保护,为将来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类农村今后的发展重点是保护和合理利用现存村落景观,在科学可行的情况下,恢复具有重要观赏价值或文化价值的景观和遗迹原貌,开展古村落旅游;充分挖掘村落历史文化,结合市场化运作,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旅游业,提高文化附加值,着重提升和强化其文化吸引力和活动吸引力。 3 现存问题与建议 尽管以上农村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成绩,但由于目前生态文明村标准体系不够完善、达标要求偏低,离理想的目标(状态)仍有一定的距离,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产业急需提升、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资源深入挖掘不够、开发水平较低等。针对以上3个典型村的现存问题,提出具体几点建议(表2)。 (1)旅游型农村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旅游设施环境急需提升以及整体开发潜力不足、旅游产品单一;易受周边旅游景区经营好坏的影响。石塘路村也不例外,作为北京山区较早开展民俗旅游的农村,民俗旅游虽然已经形成规模,有一定的品牌效果,但由于时间较长,住宿、餐饮等民俗旅游基础设施部分开始老化,质量和档次有待提升,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变化的游客多样化、高标准的需求,目前主要靠回头客维持。今后应加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休闲功能,发展休闲农业、观光采摘、设施农业、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与当地民俗旅游配套,提高旅游吸引力,增加特色旅游产品;二是尽快提升旅游档次,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制定旅游发展规划,规范民俗旅游户运行管理。 (2)农业型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附加值较低、品种老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及土地资源的限制等。门头沟樱桃沟村是凭借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农村,结合该村目前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重点提出如下建议。 ①随着到山区旅游和樱桃园观光采摘人数的不断增加,樱桃沟村依托地处妙峰山风景区这一地理优势,将产业开发、文化重塑与樱桃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②恢复唐代的皇家寺院仰山栖隐禅寺以及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的私人别墅,增加旅游吸引力,提高全村文化品位。 (3)历史文化名村当前面临的问题有:一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稀缺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够,导致历史文化的载体古村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10]。二是由于经费所限,仍有许多古村落没有及时编制保护规划或编制的规划内容深度不够或因管理不到位而保护措施难以落实。三是设施环境急待改善,很多传统建筑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为保存其完整性带来了困难,而有些古村落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陈旧简陋,旅游服务能力低下,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和民俗旅游的开展。四是受到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和侵害,大量农民从传统农业转向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导致古村落商业化气息浓厚,游客增多所导致的古村落环境问题日益显著,即严重破坏了历史原真性。五是不少历史文化名村还未建立资源基本信息档案,导致在保护管理中缺乏科学的安排,影响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六是由于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和产权不清,对古建筑的修缮维护带来影响,保护效果不明显。 基于灵水村目前现状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灵水村要做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并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必须在以下方面下足工夫:一是摸清家底,尽快对举人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普查,并登记造册,形成村落完整的文化遗产体系,为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依据。二是制定保护规划,落实古村落整体保护。根据全村文化遗产的地理空间分布,制定保护区划,对古村落不同空间进行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保护与开发,为古村落市场开发提供行动指南[1]。三是加大对灵水村历史遗迹的保护,恢复或保护灵泉禅寺、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观音堂、二郎庙等重要的历史遗迹原貌,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是灵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举人文化共同构成灵水古村落特色文化。并尽快改造那些与古村落风格不和谐的现代建筑体,保持古村整体风貌和原真性;加快举人文化产业的整合与发展,打造以举人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四是成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委员会,协调各方利益。五是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解决村民实际困难。尽管近几年灵水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仍不能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如供气、供水、排水等。旅游服务设施也比较落后,严重影响全村的旅游业发展,加上古村落保护的特殊要求也为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生态类论文:谈产酸相稳定发酵类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作者:赵丹 任南琪 王爱杰 陈晓蕾 论文 关键词:产酸发酵反应器 生态因子 顶极群落 生态演替 生态位 论文摘要:通过产酸发酵反应器的动态试验,考察生态因子(ph、orp)等制约的不同发酵类型顶极群落的结构、优势种群的组成和生态演替的 规律 ,阐明不同发酵类型代谢及其顶极群落的典型特征,揭示产酸发酵过程中顶极群落内平衡与反馈调节的生理代谢机制,并以ph值、orp来表征生态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图。 ghosh和poland在1971年提出了利用相分离的原理:分别控制适应于产酸发酵菌和产甲烷菌的最佳生理及生态条件,从而形成具有较高运行稳定性和处理效率的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目前,对于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产甲烷菌具有种类少、生长繁殖慢、利用底物种类有限、对环境条件敏感等特性,使得人们长久以来认为产甲烷相是两相厌氧处理系统中的关键“限速步骤”,因此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产甲烷相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上。事实上产酸相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末端发酵产物作为产甲烷细菌利用的底物,对产甲烷相乃至整个工艺的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以往的研究表明,产甲烷相微生物对底物的转化速率依次为乙醇 戊酸 丁酸 乙酸 丙酸,而乙酸的转化是系统产甲烷即去除效率的“限速步骤”。从整个系统角度出发,产酸相最佳发酵类型应为乙醇型发酵[2]。因此利用连续流产酸发酵反应器,通过对限制性因子(ph、orp)的调控,考察在人工创建生境中,微生物所遵循的群落与种群生态学演替规律,不同发酵类型的顶级群落内平衡与反馈调节的生理代谢机制,得出以ph、orp表征的生态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三维实现生态位,这对于进一步阐明产酸相不同发酵类型的生态学规律,提高两相厌氧的整体处理水平具有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意义。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装置 采用沉淀区和反应区一体化、内设气—液—固三相分离装置的连续流搅拌槽式厌氧反应器(cstr)作为产酸相反应器,有效容积为3.1l,通过对ph、orp进行调控进行平行实验;反应器外部缠绕电热丝结合温控仪保证内部温度(30±1℃)的厌氧条件,实验中控制cod负荷为8kg/m3·d,进水cod浓度为4000mg/l。具体流程见图1所示。 1.2 实验底物与分析方法 采用废糖蜜为底物,并按照cod∶n∶p=800~1000∶5∶1配以少量n、p。采用标准方法分析测定cod、ph、orp(以电极电位eh计,mv)。液相发酵产物采用sc-7气相色谱分析仪,按照任南琪[1](1994)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厌氧细菌的培养采用改进的hungate技术,鉴定方法参见 参考 文献 [3]。 2 结果与讨论 产酸发酵类型指依据酸性末端产物中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分布判断微生物的生理代谢途径。酸性末端产物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物质定义为相应的代谢类型,并将产酸发酵生态系统达到稳态时代谢的优势种群定义为顶极群落。产酸相的三种发酵类型中,丁酸型发酵和丙酸型发酵分别以丁酸或丙酸为主要液相末端发酵产物,而乙醇型发酵的主要液相末端产物为乙醇和乙酸。 生态演替是生物群落的一个动态变化特性,具有定向性、可调控性、趋于稳定性。由于环境因素(因变因子:ph、orp)、微生物内部群落及末端代谢产物组成的协调控制,产酸相微生物群落在随环境因素定向演替的同时,由于群落的内平衡和反馈调节机制,又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即形成与不同发酵类型相对应的特征顶级群落生态系统,顶级群落中微生物通过种间竞争和协同作用选择优势种群,形成复杂的生态学决定关系[4~5](图2)。 2.1 乙醇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产酸发酵反应器的乙醇型发酵是以h2为主要气相产物,乙醇、乙酸为主要液相产物的发酵类型,在orp、ph特别低的情况下,以产生乙醇的方式保证细胞内部的正常ph值,以维持机体正常产能和合成代谢,同时每产生1mol乙醇,氧化nadh的量为2mol,以此实现nad+/nadh的耦联,并产生1mol氢气见表1。乙醇型发酵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乙醇型发酵微生物优势菌群见表2。 2.2 丙酸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丙酸的产生和积累对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有重要的影响,导致系统ph降低而发生“酸化”,致使产甲烷菌失活[6]。主要原因是丙酸在产甲烷相的产乙酸过程缓慢。丙酸型发酵的典型细菌丙酸杆菌属无氢化酶,不产生氢气。丁酸型发酵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较高的orp和ph5.0。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丙酸型发酵的顶级群落中优势种群见表3。 2.3 丁酸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从微生物代谢角度讲,ph接近中性时细菌以合成代谢为主,数量的增殖增加了atp的消耗量,而丁酸型发酵的单位atp产量是3,因此被选择。在环境中orp较低、ph为6.0和5.0左右发生的是丁酸型发酵。而较高orp、ph为5.0时的丙酸型发酵是由于丙酸杆菌的兼性需氧性所致。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丁酸型发酵的顶级群落中优势种群见表4。按照odum生态学的观点分析,在调节ph、orp的生态演替过程中,环境中的顶极群落受环境中生态因子的制约而呈现一定的演替过程,最终被环境条件所选择的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群,这是群落“进化”过程中功能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阶段:(1)各种发酵类型微生物之间复杂的种群关系通过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调节作用,与生境相适应的优势种群得以生长繁殖;(2)同种发酵类型微生物顶极群落的内平衡与反馈调节能力;(3)不同发酵类型代谢末端产物对群落的制约、调控;(4)顶极群落中某些优势种群(如2)反应器的拟杆菌属)的生态位与反应器内生态条件相似,污泥驯化初期已是优势种群,其优势地位不易动摇。 2.4 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生态位 图4所示是以orp、ph值组成的产酸相不同发酵类型顶极群落中优势种群的二维实现生态位图。由图3可见,生态因子制约了优势种群的生态演替,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类型微生物为形成稳定的顶极群落,通原因。膜组件的材料、mbr的运行条件和活性污泥的性质决定了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3)通过合理的设计及优化运行条件,结合有效的反冲洗和清洗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膜污染和恢复膜通量。 生态类论文:生态人类学:中国初、中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生态人类学作为一门引进西方的社会科学,在我国还只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此学科在西方早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生态人类学主要是研究人、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关于对生态人类学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的说法颇多,但始终没有一个被广泛公认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伊谷纯一郎,他指出生态人类学是“生态方面的人类学,是人类学中分担生态学层面的领域,是研究人类生活或人类生存方式的学问”。本研究中使用生态人类学的基本要义就是:研究人类生活或人类生存方式的学问。 一、初、中等教育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必要性 在我国初、中等教育中渗透生态人类学的基本理念和内容,主要目的是教育人民从人类整体着眼,关注人类未来的生存、生活和命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提升,经济已经成为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旗帜之下暗藏着“征服”和“掠夺”,而就社会层面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攻关” 、“竞争” 、“备战”,这种现代意义对于建立关系、对待关系、处理关系的认知理念可见一斑。因此,在初、中等教育中渗透生态人类学的内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重塑人类角色理念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大体经历了畏惧、崇拜、征服、和谐相处等几个阶段。当前人类正处在由征服阶段向和谐相处阶段的过渡期。传统的工业文明,向自然展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征服力,而后工业阶段显露出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和发展模式本身存在的弊端,又给人以警醒,去思考过去的作为,从而反思自身的发展。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尽管在借鉴西方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但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发展举动不可能从其发展的问题和弊端中全身而退,相反,却深受其害。 作为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在反思人类生存和发展上当成为先行者。人本源于自然,在自然的进化中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发展到了万物之灵长,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人类是自然一部分这一既定的事实。可以说,人类是生态循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升和活动空间的扩大,人类中心主义不断扩张,并日趋成为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由此人类的自我定位与其自身应有的角色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渐行渐远。 在初、中等教育中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目的就是要纠正工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错误的自我观念和自我定位,从教育着手,使人类正确认识自身的自然角色,并且在自身角色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关注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 2.培养人类人文关怀 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个体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因而,社会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关系的总和。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几乎感受不到任何基于人类意识本真的自我感官享受,人与人之间除了竞争就是合作,亦合作亦竞争的相互依赖关系操控着整个社会,社会的种种关系中也充斥着基于现实需求的经济的味道,而缺乏的就是自然而然的人文关怀。 通过对生态人类学的内容及理念的学习,在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基础上,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理念转化到人类社会自身方面,培养人类对自然及人类自身的人文关怀,改善现有的社会关系状况,使人能更充分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二、初、中等教育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模式 1.借现有课程体系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 在现代的小学教材中有社会、自然等课程内容,均涉及到生态人类学的相关内容。在初中的课程体系中主要有地理课程,地理课程不仅担负着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的任务,而且还渗透关乎人类生存和生活现状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在高中的课程体系当中,也是在地理课中涉及一些相关的内容,但这些内容相对更加零散,而当前的文理分科的现状,在理科中缺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课程载体。 综上分析,在现有的初、中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当中,对于生态人类学关注的内容只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做了简单的了解性介绍,对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关注度不高。尤其在高中的课程体系当中,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文理分科,文理分教分学,使得理科学生失去了学习生态人类学知识的机会。 基于以上初、中等教学课程体系的现状,必须拓宽生态人类学内容教学,在小学的社会、自然课程中继续渗透该领域的知识内容,在初中的地理课程中加大该部分 知识内容的比例,并列为重点考察的内容。此外,在政治课程中也应普遍渗透生态人类学的知识内容。 在高中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深化生态人类学的知识,尤其针对文理分科之后的理科学生,应在化学、物理等相关的课程中有效渗透生态人类学的知识内容。 小学、初中、高中关于生态人类学知识内容的渗透应既有一定的延续性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角色意识和对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 2.开发独立的生态人类学教学模块 除了在现有的初、中等教育课程内容中有效渗透生态人类学知识外,应在每个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开发出独立的教学模块,进行专门有效的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 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继续丰富自然、社会课程的内容,而且改变应试教育的理念,对这部分课程加大重视的力度,有必要将这部分课程作为升级、升学考试的考查内容。 在现有的初、高中课程体系中开发出独立的课程内容,对生态人类学知识进行教育。而且就当前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预想有效的进行生态人类学教育必须将这部分知识内容加入到升学考试的内容当中。尤其对于高中的文理分科之后的理科学生,因其所占比重较大,而且是未来相关领域内直接作用于自然的职业人员,所以必须进行独立的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 现有的初中和高中课程体系当中缺乏承担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的载体,因此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独立的课程内容开发,这是对初、高中学生全面进行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总结 生态人类学是人类学中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而形成的专业领域分支,对于初、中等教育来说,专业的生态人类学教学和知识传授自然是勉为其难。但是,笔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自然不是将如此专业的学科知识作为初、中等教育的必修内容纳入其教学体系,而只是强调在其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将生态人类学具有的专业价值理念引入其中。初、中等的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来说,是除了家庭教育这样的初级群体外,最重要的个体人格塑造方式,是个体基于初级家庭教育外,最先接触到的社会单元,也是最为重要的单元。在初、中等教育中,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将现有成熟体系的生态人类学学科理念加以引进,让个体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应该具有的和谐关系。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多少动植物在遭受着难以容忍的对待。这是每一个人都应关注的问题,人类自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我角色定位,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首先是要实现人类的态度、立场、观念以及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但是这些革命要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必应先从初、中等教育入手,从学生群体开始进行生态人类学知识的教育,塑造人类正确的自我角色意识、培养并深化对万物存在的人文关怀。 生态类论文:环境科学类专业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初探 作者:蔡一霞 章家恩 蔡昆争 【摘 要】本文结合华南农业大学校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分析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实验教学改革对策,使课程实验教学过程更加具体、生动,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保证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实验教学 教育改革 环境科学类专业 生态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生态学理论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普通生态学》已逐渐成为高等院校资源、环境科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对实验课程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却不够。实验课是以课程实验教学的方式开展,且实验学时有限,再加上教学内容陈旧,结构体系不合理,影响了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不仅与大学教育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相矛盾,也与社会对具有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生态学人才的需要相矛盾。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本文结合华南农业大学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分析目前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现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角度来加强和改革课程的实验教学。 一 当前华南农业大学普通生态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不合理 由于课程数目的增加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华南农业大学校普通生态学课程的课时量有所减少,其中如05、06 级环境科学专业3 个班的普通生态学的学时数为34 学时,无实验教学学时,也无课程教学实习。07、08 级环境科学专业的普通生态学在总的34 学时中划出10 学时作为课程实验教学。对比06 级资源环境科学专业6 个班的普通生态学,虽增加了学时数(共48 学时),但每个班级的实验教学的学时数也只有10 学时。这一方面大大妨碍了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对任该课程的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在有限的实验教学学时内让学生对普通生态学的理论授课内容有更深刻的实践认识。此外,实验课的内容缺乏整体布局,只是跟着理论课教学走,不同的任课教师按自己课程的要求和所掌握的知识背景选择实验内容,造成同一门课程各环节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现象。 2.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单调,方法滞后 由于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学时数的限制,现有的课程实验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偏多。因而导致实验内容呆板单调,缺乏新意,实验教学与社会服务、科研、生产第一线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节约时间和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以往的实验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照方抓药”的模式,即实验的内容、测定方法和步骤及实验准备工作均由教师设计好,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和模仿,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用去“想”,思维处于被动不活跃状态,心理上有一种“完成任务应付差事的想法”,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去,结果使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课堂理论内容与实践脱节。最终导致学生分析能力差、依赖性强。显然这种实验教学模式难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已不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实验队伍的建设不合理 由于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造成实验队伍的建设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普通生态学的课程实验教学没有专业的实验师授课,而是由任课教师带课。这虽然有助于教师可以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实验,但不利于实验室的统一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开展首先是实验室必须是完全对学生开放。在实验室开放的情况下,由于实验人员的不足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在使用一些大型贵重仪器时需要在专人指导下使用,而实验人员明显不够,再加上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一一指导。此外,由于各任课老师只负责其所教班级的实验,同一门课程缺乏相互沟通和合作,在实验器材、药品试剂等方面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浪费。 二 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的改革方案和方法 1.改革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由于生态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所以在实验内容上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因此,根据资源环境科学类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背景,在有限的学时数下,结合课程实习,充分利用生态学教学科研基地的设施,设立三类实验,这三类实验既要反映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又要体现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新方法,同时还要体现该校普通生态学的特色,分别如下: (1)验证性实验,占整个教学内容的30%,通常即为3 学时,主要内容为一些基础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普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具有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该类实验一般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而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这类实验我们结合课程的内容安排了如下实验供学生选择:生态学研究中生态因子的观测、植物的向光性、太阳辐射能的测定、物质热量的测定、种间关系的野外观察等。 (2)综合性实验,占整个教学内容的30%,即为3 学时。在掌握和了解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后,由老师给出实验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进行选题,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主要由学生操作,分析实验中的问题,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最后提交实验报告。这类实验安排了如下内容供学生选择:水稻幼苗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响应、不同氮素营养对玉米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测定、植物或土壤中养分的测定等。 (3)研究性实验,占整个教学内容的40%。学生对普通生态学课程理论的学习后,也可以结合课程实习(前提是该门课程开设课程实习),以宿舍为单位,独立选题,独立设计实验,提交实验方案,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讨论,提出问题,进行修改,讨论通过后,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过程,提交实验报告。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这类实验安排如下内容供学生选择:水稻群体茎蘖数消长动态的观测及模拟、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森森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与分析、稻田秸秆的收集与分解过程的测定、蚯蚓对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回避试验等。通过对上述实验内容及其结构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从始至终由老师带领的被动局面,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出现了从“老师要我做实验”变为“我要做实验”的转变,这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这主要表现在第二和第三类的实验教学上。首先,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写实验方案,自行开展研究、分析、总结;其次,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担任“老师”角色,来讲授自设的实验方案,老师以“问题”的方式参与引导,促使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自己解决问题。如上述的研究性实验,由学生制订方案,开展课堂讨论,论证其方案的可行性;第三,实验环节由学生自己或小组独立完成,从实验方案的制订、实施、总结等方面要求学生主动完成,同时加以合适的评定,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3.加强实验队伍的建设,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 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由于目前开展的《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是由任课老师担任,而各任课教师的所学专业、技术水平、理论水平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课程实验开展的效果。因此,要大力加强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课程的特点,培养和引进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并对现有的实验教学人员尤其是具有开拓精神的骨干教师进行有效的业务培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实验教学在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课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水平,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更加具体、生动,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生态类论文: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试析生态批评角度解读《非洲的青山》 论文摘要: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是其整个文学创作中的一朵奇葩,它源于神秘的非洲大陆,故比起其它作品更具有异域风情。本文选取他的代表作《非洲的青山》,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指导,分析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揭示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征服,呼吁人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论文关键词:海明威 《非洲的青山》 生态文学批评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一、前言 十九、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灾难。环境的不断恶化促使人类开始全面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批评应运而生。生态批评(ecoeriticism)是美国批评家威廉.鲁克特(williamrueckert)与1978年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literatureandecology:anexperimentineeoeriticism)中首次提出的概念。生态批评是以保护生态为中心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文学批评理论,旨在确定文学,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非洲的青山》是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的代表作。在这本书的卷首,海明威曾声称:作者试图写一本绝对真实的书,看看一个地区的形状和一个月的行动方式,如果真实地描绘出来,是否能与想象的作品相媲美。这里强调的“真实”,既有别于虚构作品中的真实,又有别于自然主义机械模仿的“真实”,它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概括,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统一。在生态批评家的眼里,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海明威对非洲风景和动物的浓厚兴趣,也真实地反映了海明威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据此,本文试以生态批评为视角,从以下两方面:海明威对非洲自然风光的热爱和海明威对非洲野生动物的猎杀来探讨《非洲的青山》中所体现出的海明威的自然观。 二、海明威对非洲自然风光的热爱 在《非洲的青山》里,海明威极尽描写之能事,向读者展示出了非洲大陆独特的自然风光。葱郁的森林,无垠的草原,秀美的群山,瓦蓝的苍穹,名目繁多的野兽与鸟禽,纯朴独特的乡间风俗等在海明威的笔下都定格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栩栩如生,引人人胜。海明威多次表达了对非洲大陆的热爱之情,认为这片土地“无与伦比”。实际上,海明威对这片土地是如此热爱,以致于在还没有离开之前就已经开始怀念它了。 在书中,海明威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个山清水秀,天高云淡,颇富异域风情的地方。“那是一片苍翠宜人的地区,茂密的森林覆盖着一座小山坡,森林下方是些小丘,从山上茂密的树林里往下流淌的几条水道将整个地区劈开。 东边吹来丝丝凉风,山坡上茅草随风摇摆天空中漂浮着许多大块的自云,大山坡上的森林里高大的树木密密匝匝,枝叶相连,看起来人都可以在树梢上行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天地一体,意念之中读者也不免心旷神怡。 再欣赏另外一幅美景:“…高大的树干很光滑,底部有一圈树跟,呈圆形的突起状,像动脉一样往树干上攀缘;这些黄绿色的树干就像冬雨后的一片法国森林。但是这些树的树枝展得很开,树叶茂盛,高达十二英尺。”身处这样的境界,一同前去的第二任妻子波琳曾由衷地赞叹:这儿的树真像安德烈的画。安德烈是法国超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多以波状的、富有含意的线条勾画近乎完全抽象的生动形态图样。海明威不是画家,但他却以朴素无华、准确生动、简洁明了的语言——这种独特的线条给我们精心绘制了这幅画。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非洲大陆的独特风光让海明威很是陶醉。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把人看成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有工具价值。因此,人类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利益。换句话说,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排除在人的道德关怀的范围之外,人对自然没有直接的道德义务。据此,非洲大陆之所以为海明威所爱,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源泉和审美原型,给了他以视觉的享受。在这里,地球上其他有生命的自然万物则被迫降低身份居于被欣赏的、被取消了话语特权的客体地位。草只是草,树只是树,它们没有语言,没有思想,没有道德,甚至连生命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也都是因为能够服务于人类。 海明威的自然观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他之所以热爱非洲大陆,除了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另外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非洲是一个广阔的天然动物园,是狩猎者的“天堂”。海明威来非洲的主要目的是打猎,因此,他对某个地方喜好与否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打猎。 在其中一处,海明威写道,“…我们正进入一片我在非洲见到过的最可爱的地区。野草碧绿平整,短得像刈过后新长齐的草坪,那些树木树身高大古老,树脚边没有灌木丛,只有光溜溜的青草皮,像一个鹿苑,我们顺着万德罗博人指点的一条几乎看不出来的小径穿过树阴和一搭搭斑驳的阳光。我无法相信我们竞突然进入了这么一片美妙的地区。”这个地方之所以被海明威称作是“最可爱的”,是因为“这是片处女地,是该死的非洲几百万英里土地中的一小块尚未有人来射猎过的地区。”而另外一个地方,“山谷里有茂密的树林,两谷之间的山脊上是青草覆盖的斜坡,临驾其上的是大山上茂密的竹林。峡谷往下延伸进大裂谷,远端似乎变窄,在那里穿过裂谷的石壁。再过去,在青草覆盖的山脊和斜坡上,是一片森林密布的山丘。”如此美景却让海明威甚为反感,仅仅因为这个地方“是片糟糕透顶的供射猎的地区”。 海明威笔下的自然已经是被人的感官过滤后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只是充当生活图画中的风景,或是成为满足人的征服欲望的场地,当着各种各样的配角。而海明威则自封成了高高在上貌似强大的具有一切发言权的审美主体。正如美国作家华兹华斯所说i“看看那些打猎取乐者(pleasure—hunters)吧!他们哪里还顾得上欣赏自然美景,他们所渴欲的是如何迅速地获取更多猎物,他们恨不得更陕地飞过他们本应当来观赏的田园。” 三、海明威对非洲野生动物的猎杀 在《非洲的青山》里,海明威自称“以追猎为幸福”,详尽地描写了他们追猎的过程,以及在这期间的心路历程他因追猎失败而苦恼,而嫉妒,因追猎成功而自豪,而狂喜通过海明威摄像机般的描述,我们似乎能够看到猎人们站在高处,向本应该安居乐业的野兽们布下了天罗地网,随着一声枪响,四处便弥漫着血腥味,而从胜利者那近乎痴狂的兴奋的脸上我们却读出了残忍与狂妄自大。实际上这是一场以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为手段,以动物的死亡为终极目的,印证人类勇气和智慧的战争。 让我们随便从书中拿出一个镜头来细细品味一下:“鬣狗那种可憎地跳跃的样子十分滑稽,在平原的大白天里,肚皮完全贴着地慢慢地挪动,如果从后面朝它开枪,它就会朝前拼命奔跑,然后一头栽倒。鬣狗真能逗人乐,它跑出了射程,在一个碱性湖前停下,回头张望,如果它胸部中弹,就会仰面倒下,四脚和肚子朝天。最让人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到那三角头的鬣狗在十码处中了弹,突然从陡岸干沟旁高高的草丛里蹿出来,散发着臭气,急急忙忙地兜上三个越来越小的圈子,好像要咬住自己的尾巴似的,然后死去。”鬣狗本不属于海明威猎捕的对象,朝它们开枪,完全是为了欣赏它们中弹后的种种“丑态”,以博随行人员一笑。从上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鬣狗临死前的惨状,正是海明威一行的乐趣所在。这足以证明自诩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的人类却有着以屠杀其他物种以残忍为乐的肮脏灵魂。 在另外一处,海明威为我们详细描写了他是如何熟练地给一头“从外表上看来完全死了心脏却还在有力地跳着”的公苇羚开膛破肚的。“我用手指摸到它前腿后面的心脏,感觉到它隔着一层皮在跳动,就把刀子戳进去,但是刀子太短,把心脏推到了一边。我摸得到它,手指上觉得热呼呼的,富有弹性,感觉到刀子把它推开了,但是我把手摸了一圈,就割断大动脉,热哄哄的血喷到了我的手指上。 一旦放掉了血,我就用小刀开始开膛,依然想在垂眼皮面前卖弄一番,便干净利落地将它的内脏出清,掏出肝脏,割掉苦胆,将肝脏放在一个长着草的小土包上,将肾脏放在它的旁边。”对—个嗜好狩猎的人来讲,这是一个享受胜利果实的幸福时刻,但对于这头被捕杀的苇羚来说,这无疑是罪孽与不公的。苇羚是羚羊的一种,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在非洲森林里它只是一个渺小的存在,却被无情地取消了其存在的权利。当然苇羚的不幸只是众多不幸动物中的一个,在那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同样的悲剧。在自以为是的人类面前,非洲的野生动物们时刻面临着被捕杀的命运。 在《非洲的青山》里,海明威曾写道:“我不在乎杀死任何东西,任何动物,只要杀得干净利落,反正它们早晚都得死,而对于一直在进行的夜间捕杀和季节性捕杀,我的参与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我丝毫没有负疚感。我们吃动物的肉,收藏它们的皮和角。”海明威费尽心思捕猎动物,为的是得到它们的皮、角或头,好回到美国,向那里的友人们炫耀。这里的狩猎俨然成为人类自己勇气和尊严的求证方式。为了互相攀比胜利果实,人类可以抛开自己这种宇宙中最有才华的理陛生物所应承担的义务和应有的道德,可以无视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而是以征服自然为荣,以征服自然取乐。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狩猎队打中了一头健壮、漂亮的公水牛时,它发出了“清晰、痛苦、悠长”的吼叫,而随行的夫人波琳却因此而陶醉。“我们听见它吼叫时感觉好极了,那声音多悲啊。就像是在森林里听见的号角声。”而老爹帕西瓦尔则说:“在我听来,那是一种怪欢快的声音,天啊,我们应该为此喝一杯。这一枪打得真好。”在人类面前,再庞大的动物也显得那样弱小和无助。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对这些罪孽深重的人们对大自然所犯下的罪行深感隗疚与不安,不能不对海明威积极倡导的这种狩猎生活重新审视,尤其是在生态保护成为时代最强音的今天。 美国“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这一非人类中心说主张非人类存在物,如物种、生态系统等同样具有道德地位,人类对他们负有直接的义务。而且施韦策提出的“敬畏生命论”和泰勒的“生命中心论”将道德关注的对象扩展到整个生命界,构筑了以“尊重自然”为终极道德意念的伦理学体系。据此,我们来反思一下海明威在非洲的狩猎活动。对于海明威来说,其他物种没有思想,没有道德,没有尊严,没有生存权利,甚至它们的美与丑也全由人的审美情趣来决定。这清楚地显示出海明威有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人类是万物之主,人类有权对自然万物任意处置。 四、结语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恶化。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无休止的欲望,大肆破坏自然,以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正如著名的生态文学批评家卡森所说的那样:我们总是狂妄地大谈特谈征服自然,我们还没有成熟到懂得我们只是巨大的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而可怕的是,现代人已经具有了能够彻底改变和完全摧毁自然的能力,这种巨大的能力如果得不到理性和智慧的约束,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必定就是埋葬自己。 海明威一生著作颇丰,自然是他的创作主题之一。整体上看,海明威的自然观是复杂的也是矛盾的;不同的创作时期对待自然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三十年代的海明威已在文坛站稳脚跟,功成名就之下,私欲膨胀,大肆张扬自我,花巨资到非洲打猎游玩。自然成了他的征服对象,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在他创作中期的代表作《非洲的青山》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生态类论文:浅析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鸿篇巨制——评《生态美学丛书》 论文关键词: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人与自然 论文摘要:顺应生态美学研究良好的发展态势,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自20世纪70年代起,生态美学在西方获得迅速发展,很快成为美学界的一大热门话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的生态美学研究逐渐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随着中国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美学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研究队伍日趋壮大,理论阵地正在拓展,相关讨论不断深人。山东理工大学于2002年成立了“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这一研究机构成立四年多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工作。200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x 5本),这是迄今为止一个科研机构在生态美学研究中所集中出版的第一部丛书,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在这个领域开展学术工作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领域的基本问题,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人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部落时代、早期文明的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信息产业主导的后现代。所谓后现代在经济上以信息产业、知识集成为标志,在文化上又分解构与建构两种。建构的后现代是一种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之上的超越和建设。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是利弊同在。所谓利,是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谓弊,则是现代化的发展出现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从工业化初期‘异化”现象的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核威胁,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环境危机,再到当前"9.11”为标志的帝国主义膨胀所造成的经济与文化的剧烈冲突,总之,人类生存状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我国在经济上处于现代化的发展时期,但文化上是现代与后现代共存,已出现后现代现象。这不仅由于国际的影响,而且我国自身也有物欲泛滥、工具理性泛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性异化等等问题。生态美学的诞生可以说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而恒久的关系。 生态美学是20世纪后半期哲学领域进一步由机械论向存在论发展演进的具体体现。生态哲学及与其相关的生态美学的出现,标志着20世纪后半期人类对世界的总体认识由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向“火类与自然同构”的生命体系这一崭新观点的转变。生态美学的提出实现了由实践美学向以实践为基础的存在论美学的转移。经过20世纪的两次美学大讨论,最终确立了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中的主导地位。生态美学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美学研究资源由西方话语中心到东西方平等对话的转变。不过,因为时间较短,相关研究尚未充分展开,在许多问题上认识尚待深人,也不可避免地存有分歧。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必将推动生态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这套既包括坚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又兼具新锐学术观点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称得上恰逢其时。 在这套丛书中,韩德信教授通过百年回眸,解析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畅谈新世纪文艺学的发展走向。在百年文论的回顾之后,令人信服地指出了生态文艺学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对于百年文艺学发展脉络的高屋建领式的梳理,以及生态文艺学转向的条分缕析式的论述,称得上纵横裨阖,而又精微独到,多有真知灼见。盖光教授在《文艺生态审美论》中集中论述了生态审美的‘洽法性”,以及文艺生态审美构成论、文艺生态审美存在论;生态审美方法与思维论;生态主客体艺术结构论;文艺生态审美价值论;自然生态艺术审美论;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艺术审美论;生态艺术一审美创化论;走向“大美,之境等。站在现代人类学和生态主义立场上,盖光教授的精深论著无疑是对丰富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巨大贡献。张艳梅、吴景明、蒋学杰三位博士的“生态批评”,对西方生态批评理论进行了系统疏理,对西方生态批评的现实背景、思想资源、理论基础、主要原则、典型特征、发展脉络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明确的界定;并且对欧美生态文学,以及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加以扫描和审视,得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岳友熙博士的“生态环境美学”,主要论述了环境美学的生态存在论基础;生态环境美学的价值论基础;环境美学的生态伦理学基础;生态环境美的基本形态;生态环境美的审美特征和规律;生态环境美的建设等问题。王立等人的“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跨越古今,纵横中外,既有对中国古典文献《周易》、《庄子》的生态阐释,也有对现当代经典《边城》、《怀念黑潭中的黑鱼》、《怀念狼》的重新解读;还有对国外生态思想鲜明的《白鲸》、《瓦尔登湖》、《沙乡年鉴》、《老人与海》、《寂静的春天》等篇章的深人剖析。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作为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它可能向两个不同侧重面发展,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但无论侧重面如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如果以1950年海德格尔发表《物》一文,提出‘厌地神人四方游戏”作为开端,到1962年,蕾切尔·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则可以看成是生态批评的“里程碑”。1978年,鲁克尔特提出‘生态批评”与“生态诗学,概念,标志着生态美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深化。伴随着生态批评成为‘显学”,20世纪90年代‘环境美学”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国际美学学会会长、荷兰美学家海因兹·比兹沃德在我国参加学术会议时指出,当前艺术美学、生态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构成了美学的热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山东理工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完成的这一套((生态美学丛书》正是对国际美学在21世纪最新发展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呼应。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明确提出生态美学论题。2000年底,我国学者出版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标志着生态美学在我国开始进人更加系统和深人的研究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生态美学研究目前已历经13年之久,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以人为本,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提出,我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正在拓展现实生活空间;从国际学术界来说,生态美学于20世纪中期产生以后,在人们越来越体认到环境问题对于人的生存威胁日益加剧之时,包含生态美学在内的各种生态理论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和读者关注。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同以萨特为代表的传统存在论美学观相比在‘存在”的范围、内部关系、观照‘存在”的视角、存在的审美价值内涵等方面均有突破。是一种克服传统存在论美学各种局限和消极方面,并更具整体性和建设性的美学理论。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著名的“绿色原则”。其次是派生出著名的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这种生态批评方法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因此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再次,它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所谓生态文学即绿色文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歌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最后是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主要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 近年来,伴随着人类日渐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不能回避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生态思想、生态观念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和重视。生态思潮开始深人人心,并且波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生态和环保的角度进行美的价值取舍,已经成为当代美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和研究对象。生态美学的提出及其研究被公认为近十年来中国美学界对世界美学的最突出贡献。生态美学突破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模式,建构了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是高于生态实践的精神理念。在哲学层面上它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文学艺术层面上,它是艺术哲学,归根结底,生态美学研究的仍然是人的生存问题。但由于文学艺术是更为广阔的审美对象,是产生美感和进行美育的精神领域,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世界,美学必然要予以关注,而以生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原则,以生态的观念、思想为指导去看待和研究文学艺术,又形成文艺学意义上的生态美学,或称生态文艺美学,也有人称作生态文艺理论、生态文艺学。这套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在生态美学和生态文学的讨论中,中国学者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相关性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蕴涵在当代生态美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还是佛家的“善待众生”等生态智慧,早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成为我们构建当代生态美学理论与进行中西对话的宝贵财富。不可否认,生态美学是一个新兴的同时也充满争议的研究领域。《生态美学丛书》在立论上则主要凭借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事实证明,生态、审美与人文三者之间的统一只有在当代生态存在论“此在与世界”的在世结构中才有可能,而在传统的主客二分的在世结构中三者是不可能统一的。因此,哲学理念之由认识论到当代存在论的转变成为当代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成立的前提。当然,生态美学作为美学的新的生长点,它的发展仍然处于建构的过程之中,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特别是对其特有内涵的探索更应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重点,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理论形态更是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但生态美学的发展很可能是我国美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契机。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必将对于当代中国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发展起到重要而深远的推动作用,这是我国学者在生态美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的重要实绩。 生态类论文:论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证伪效应 论文关键词:生态整体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证伪效应 论文摘要: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环境伦理学界、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中都有很多争议。非人类中心主义又被分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生态中心主义”从内容上做了辨析和重新界定,认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所形成的环境伦理理论,不应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而应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这样可以排除人为设定的“中心”对环境保护价值理念造成的偏失,而“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因此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的作用。它的理论整合,是可供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价值观。 o前言 近300年历史的工业文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积累中已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场危机使人类开始反思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生产方式给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寻求一种真正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这种反思中,产生了西方的环境伦理思想和环境哲学思想,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和环境哲学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入“非人类中心主义”,一直以来是环境伦理学界、环境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而现实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生物中心主义”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均有偏失之处,都不能正确地指导环境保护活动,不能真正指导人类建构一种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律机制,因而也不能成为现实的、有效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从这一现实出发,我们应该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在解决环境危机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具有的伪价值性进行诊视和分析,并对“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生态中心主义”进行辨析和重新界定,从而寻找一种现实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1“人类中心主义”的诠释与反思 “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是现代生态学出现以后,被人们用来指称近、现代西方主流生态哲学文化的一种说法,是西方文化的一贯立场,它从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出发,认为人是生态系统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不承认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只承认自然物满足人的需求的工具价值,强调人类的道德主体地位,信守人类利己主义原则,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人与人的利益关系,把人对自然关系的伦理简单地看作人类伦理的延伸,注重探索自然的奥秘并进而征服自然,缺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在这种生态哲学观念主导下,人们习惯于认为自己是自然的立法者而凌驾于自然之上,把自然万物当成人类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把征服自然看作是自己最大的乐趣和成就,一切都是以人为尺度。“人类中心主义”经历了古典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两个阶段。 古典人类中心主义是同神学世界观相联系的,中世纪神学世界观把人类中心论建立在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基础上,按照这种理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可以征服、利用和统治自然界,这便形成了古典人类中心主义。古典人类中心主义者为了说明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中心地位又提出了四种立论基础:一是自然目的论,即认为人“天生”就是其他存在物存在的目的,动物、植物和其他没有生命的自然客体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人存在的工具,因而人对他们没有任何道德义务。 二是神学目的论。基督教从宗教的角度强化了自然目的论。基督教和天主教认为,人是高于其他存在物的生命形式,是大自然的主人,而非成员,其他创造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为人类服务的,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人对大自然的统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三是灵肉二元论,即认为人不仅有躯体,还拥有不朽的灵魂或心灵,是一种比动物和植物更高级的存在物,而动物和植物只有躯体没有灵魂,充其量只是一架自动机,完全可以把动物当作机器来对待。四是理性优越论。即认为人是理性存在物,理性是人的本质,理性使人高于其它存在物,因而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的关怀;动物不是理性存在物,人们对待非理性存在的任何一种行为都不会影响理智世界的视线,因而把它们仅仅当作工具来使用是恰当的。古典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当成满足人类幸福的工具,主张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甚至对任何非人类生物进行残酷的屠杀,对自然资源进行毁灭性的开发,是一种人类沙文主义。正是由于人类沙文主义的狂妄和丧心病狂地滥用自然使地球出现了环境危机,因此,在对古典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中产生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剔除了神学的影响,把自己的立论基础建立在现代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的基础上,主张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从自然满足人类需要和自然的工具价值出发,提倡限制人的欲望,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保护环境资源,认可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承认自然对人的精神价值,以便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期需要四。然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仍然是一种认为人是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现代史上,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用来证明人的优越性和人的特殊地位的证据主要是人的理性或理性的某种变种。其理论的核心:一是人具有理性,因而具有自在的目的和内在价值,其他一切缺乏理性的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人可以把其它非理性的存在物当作工具来使用,包括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二是非人类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是人的内情感的主观投射的产物。人是所有价值的源泉,没有人在场,大自然就只是一片“价值空场”。三是道德规范只是人的行为规则,非人类存在物不是伦理体系的原初成员;道德自律能力是拥有道德权利的基础。非人类存在物不具有道德自律能力,因而拥有道德权利是不恰当的;人对非人类存在物的关心只应限于那些对人类有用的自然物,而且对这些自然物的义务只是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 总之,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在对古典“人类中心主义”反思的基础上,从人类价值的唯一性路径去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无疑是环境伦理观的一次飞越,然而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不把人类以外的生命个体、种群、生态系统和地球生物圈当成道德关怀的客体,只把人类对环境的关心和保护当成人类之间伦理关系的延伸”的观点进行诊视和反观,可以看出“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存在的诸多伪价值性: (1)“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点——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导致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不现实性。“人类中心主义”将人视为自然的主宰,确立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而将自然作为人类的统治对象,人为地树立了人类这个“中心”,否定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环境保护,最终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然而,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贪欲是人的本性,通过控制人欲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是不现实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也是虚妄的。 (2)“人类中心主义”虚无理性导致科学的变质和生命的机械化。“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是人类理性主要是用来认识自然界的,当认识理性转化为技术理性并与之结合之后,理性就成为征服自然和满足人类欲望的工具。智性的科学走向了工具性的机械主义,科学的绝对支配作用使科学成为宗教,成为超越善恶的虚无理性:“除了机器和市场之外,一切都不复存在”;“科学技术的特点在于用机器复制并实现人类的特质和技能,以‘自动性’复制‘有机性’‘将主动性和意向性的反应变为条件反射’,直到使生命机械化”[21。科学开始用于克隆和人工受精,出现了科学僭权——社会提出建议,决定权在科学手中,科学成为支配和征服的代名词,产生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专家式的环保,治标不治本,使环境危机无法从根源上得以解决。 (3)“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性偏执导致事实与价值绝对二分,使人类更趋于“拜物”。“人类中心主义”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性观念本能地只相信“进步”和“未来”,而衡量进步和未来的标准又是物质性的。“进步还是倒退”的标准取代了“好与坏”的标准,“使现代人已本末倒置,不是用‘好’标准去衡量某种新事物的是否对,而是倒过来用‘新’本身来判断一切是否好”。善恶、对错、是非已在新潮与否中变得不重要,事实和价值绝对分开,个体和群体不再保留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工具标准化、消费标准化、市场标准化只能推动个体和群体不断地趋向“拜物”,从而使环境、资源的压力更大而不是减轻,更不能形成对人的欲望的有效控制。 (4)“人类中心主义”的权利主体观否定了所有生物的生存权利,最终也将导致对人类自身生存权的侵犯。“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出发,只承认人类才存在权利,认为对非人类存在物是不能谈论是否存在权利的,这就间接否认了生物的生存权利,从而导致了对所有生命和生物圈的野蛮侵犯,导致了物种的灭绝,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失衡和恶化,从而使人类自身的生存权利也受到了侵犯。 (5)“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从而使理论不能转入实际的制度层面,无法实现环境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作为一个集合概念,“人类”是所有人类成员的共同体,它不包括生命共同体和自然共同体,那么,谁来代表“人类”,是前代人还是当代人甚或是后代人?是富人还是穷人?这一概念在“人类中心主义”理论中的模糊,使当代人代表了人类,而当代人的利己主义和个体的物质欲望使“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的限制人的欲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保护环境资源,认可人类对自然的责任都难以实现,难以在制度层面上得以很好地确立。前代人和当代人为自己的利益而为的行为,并没有考虑后代人的环境权,在这一点上破坏了代际公平,资源的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也使代内公平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环境正义在这里已经不存在了。 2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诠释和重新界定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和“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的概念,“非人类中心主义”(anti.anthropocentric)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体的利益出发,通过生物进化论和生态科学来认识人类生命和非人类生命在进化过程与生物圈的有机联系和各自的地位,提出自然本身(包括动物、植物、物种甚至河流、岩石、生态系统)有内在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价值的平等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待自然物的伦理规范和行为规则。 2.1对“非人类中心主义”各流派的诠释“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包括五大流派: 一是以彼得·辛格和汤姆·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论”(又叫动物权利论),它从感知能力或从生存权利出发,要求人类尊重动物的生存,不要对动物施加使其痛苦的错误行为。 二是以保尔·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ifsm)。它以生命个体的目的为依据,主张把道德对象的范围扩展到人以外的生物。 三是以利奥波德为代表的“大地伦理学”。“大地伦理学”从环境整体性出发强调了物种、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整体的价值,第一次明确了生态共同体的界限,提出了“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i41,这就是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它强调要从生态整体性的角度看待和判断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的对错、善恶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是以a.奈斯为代表的“深层生态学”。1973年,奈斯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期生态运动论纲》,该《论纲》中提出了生态整体性的8条原则:各种生物都有内在关联;原则上生物圈平等主义;维护多样性原则;反对世界上的等级制;向污染和资源枯竭挑战;复合性而非复杂性;地方自治和非中心化等。1995年,奈斯在《深层生态学的8条修正》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并提出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使生态整体主义进一步完善。“深层生态学”肯定一切生命形式存在和发展权利的平等性,主张人的自我实现与所有生命自我实现的统一,要求人类通过自我实现来维护生物圈的繁荣。 五是以罗尔斯顿为代表的“自然价值论”。罗尔斯顿以价值分析作为突破点,创立了自然的内在价值理论,认为原野有自存价值,重视了自然生态整体性和内部客观价值的关系,提出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原则阎,认为包含人在内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完整的系统。 综合分析“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各种观点可以看出,“非人类中心主义”肯定自然物存在着内在价值,并由自然物的内在价值推论出人类对自然物的道德价值;从各流派的立论基础可以看出,“生物中心主义”是在“动物解放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动物解放论”也属于“生物中心主义”的范畴,它们强调有机体个体的价值和权利,以生物为中心,认为生物个体的生存具有优先性,但是没有把生物有机体放在生态整体中考虑,没有考虑到物种和生态系统比个体生物更重要,因此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所以被统称为“生物中心主义”。“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提倡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为不仅生物,而且非生物的自然存在物、寄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都是道德关心的对象,强调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价值和权利,因而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ecocentrism)。 2.2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辨析和重新界定 目前,伦理学界和哲学界将“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3种称为“生态中心主义”是有其偏失之处的,由于这3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所以应将其叫做“生态整体主义”。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和一”,古希腊的“万物是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都是生态整体观念的雏形。2o世纪,在对技术、工业、人类活动对环境和自然的负面影响的不断反思中,在环境问题的警钟声中,在波涛汹涌的环保运动中,在生态学13益成熟的条件下,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都从人与自然的系统性思维出发,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使生态整体观系统化而成为“生态整体主义”。之所以将其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而不应叫做“生态中心主义”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首先,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是“非中心化”,其核心特征是强调生态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联系,而不人为设定“中心”,从而避免了人为设定“中心”的优先性,防止了“重此轻彼”现象的发生;其次,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人与自然构成了整体,在这一整体中,彼此依存才能体现各自的价值,二者是共生互动的关系,无所谓谁为“中心”;第三,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应尊重自然,这种平等只能在生态整体性中体现,离开了生态整体性,设定“中心”,要么人类高于自然,要么自然高于人类,所以既不能设定“人类中心”也不能设定“生态中心”,而应从整体出发;第四,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整体主义的组成部分,超越人类个体的利益,保护生态整体性,才能谋求人类整体利益和人类的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第五,事物在整体中实现有序,体现彼此间的关系和价值秩序;如果人为地确立某一“中心”,就会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破坏整体的价值秩序;第六,只有从整体系统出发对环境加以包括,才能遏制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防止“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 3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证伪效应 2o世纪7o年代以前,“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主流话语,对环境问题的讨论和环境保护制度的设计都是在这一话语框架内进行的。2o世纪7o年代之后,由于环境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人类中心主义”被认为是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这时“非人类中心主义”应运而生。以“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各种理论是在面对现实世界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两大关系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人类哲学史和人类伦理史上的一大变革。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包括“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在思维方式上采用矛盾和谐的辩证思维方式,强调整体中对立和冲突的存在,把对立和冲突作为整体和谐的条件和事物发展过程中实现整体和谐的手段,从而使其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生命力。虽然“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有其共同性,三者都“强调理性地认识人类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有机联系,为了人类的长远生存利益,必须建立一系列人类利用和保护自然的伦理道德规范,以促进人类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但是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和矫正作用,具体表现在: (1)“生态整体主义”“以生态系统中任何事物互相联系的整体主义思想来看待和处理环境问题,在哲学世界观上,坚持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一元论”’矫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思想,使对抗伦理转向为共生伦理,为环境保护运动从“浅层”进入“深层”奠定了价值观基础。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生态整体主义”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存在物仅仅当作对人有利的资源加以保护遇到的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由于人的知识不完备,理性有限,人类一时无法确认某类自然物是否对人类有价值,是否需要保护的问题。如果把这一问题放在生态完整性中就会很自然地得到解决,因为从生态整体出发应对其加以保护是需要的,这改变了只从人的需要出发去保护环境的现实。 (2)“生态整体主义”矫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虚无理性,认为所有的自然物都有内在价值,生命物种权利平等,它的价值不依赖人类的需要而在生态整体中存在,在生态系统中每一存在物都有其功能性。从这一点出发,消除了“人类中心主义”中理性是征服自然和满足人类欲望的工具理性思想,使科学不再成为宗教,成为超越善恶的虚无理性,还科学不断探索自然的本来面目,使科学在对自然关爱的基础上成为解决环境危机的工具。同时“生态整体主义”也对“人类中心主义”者提出的“只有人才是道德主体”的命题提出了质疑,如像道德自律能力、使用文字符号这类能力,动物虽然不具有,但许多人也不具有,为什么不具有这类能力的人就是“道德顾客”? (3)“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人类环境危机是人类文化危机的产物,是旧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经济和文化机制不合理的产物,是现代性的偏执导致的事实与价值二分的结果,所以“生态整体主义”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价值观念来矫正现代人善恶、对错、是非和“拜物”观念,改变现代消费模式、生产方式和社会政治机制,形成对人的无理欲望的有效控制。 (4)“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人类社会这一生态子系统内部关系的和谐、公平、公正,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是不可缺少的,生态整体主义不仅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同时强调改善人类子系统内部关系,使人的尊严和价值得以实现,人权得到保障,人与人的关系得到改善,社会公正、生态正义得以确立,这些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保持至关重要。这正如罗尔斯顿所说的:“在已被人类征服的土地与现存原始自然的比例98%:2%)是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试图靠牺牲非人类存在物(生态系统、物种)的方法来解决人际内部的分配问题(源于不公正、特权、政府机制的无能、社会的麻木不仁)”,那不仅是“徒劳无益的”,而且很可能成为“权势集团保护既得利益的一种烟幕”,这说明“生态整体主义”也是将人类社会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放在生态整体系统中加以考虑的。这一点对“人类中心主义”有一定的证伪效应,即“人类中心主义”所倡导的生态运动反对污染和资源枯竭的目的只是追求不同人类群体特别是发达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物质上的富裕,而“生态整体主义”反对污染和资源枯竭的目的追求的是所有国家、群体、物种和整个生物圈的利益,追求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自我实现”。 (5)“生态整体主义”认识到人是有局限性的物种,也是还在演进中的物种,在这种局限中人类也有不理性的一面,这矫正了“理性人”的假设,强调限制人的自利行为,明确人类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之间的长久关系。同时认为人是富有同情心的物种,同情心使人类能够超越自身的视野、经验和利益的局限性去认识和关怀万事万物。 (6)“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人类伦理有不断外扩进化的趋势,它从自我、家庭、部落、地区、国家、种族、人类向外逐步扩展。现在应从人类共同体扩大到生物共同体和自然共同体。而“生物中心主义”将生物个体从生态整体中单列出来加以保护,强调其中心地位,在生态整体性的重要性已被人们认识的今天更是不可取的,“生态整体主义”对其有绝对的证伪作用。 尽管这里强调了“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证伪作用和其本身的价值,但并不是说“生态整体主义”就已完美无缺了。“生态整体主义”自身的理论仍然有不完善之处。例如,“生态整体主义”承认了非人类存在物的内在价值,但是非人类存在物内在价值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存在应以什么为标准,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未得到解决。同时,在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思考时,首先要分清“人类中心主义”言说的层次,即在认识论、生物意义上和价值沦意义上对其进行分析;其次,任何一种环境伦理学,都必须首先肯定人的生存和延续,一种不包含人的福利的伦理学是没有生命力的;第三,环境伦理学的不同派别代表了人类环境道德的不同境界,他们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因而通过不同派别的理论整合,建立一种开放统一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道德目标的环境伦理是必要的。“生态整体主义”就是我们所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的伦理学与哲学价值观。 生态类论文:如何兼顾人类与河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提要:在21世纪,如何兼顾人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本文介绍了南非的建块法和澳大利亚的基准测量法。两种方法的目标都是,通过使河流水流接近河流平均的天然水流过程的途径来保证所确定的河流生态目标。他们的概念和方法与大家所熟知的“最小生态流量”、“生态基流”等概念、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问题的提出 在21世纪,如何兼顾人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挑战。确保“最小生态流量”、“生态基流”、“水质”等概念都是人类探讨解决上述难题所提出的应对方法。国外最近在这方面又有什么新的概念?使用什么新的方法?保障体系是什么? 一、 人与河流的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以来,人与河流的关系可以划分为3类, 第一类,人类被动适应河流型 这种关系存在于17、18世纪以前的发达国家,以及迄今为止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典型例子见于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漫滩洪水发展农业的做法。在这种人-河关系中,最大的受益者是不仅有河流生态系统,也包括人类本身。人类从河流中得到了河流生态系统提供的种种有形的价值(如粮食、水产、一些今天已看不到的动植物等)以及一些无形的价值(如航运、优美的风景等)。 然而,在这种人-河关系中,人类也不时被极端的大洪水、大旱灾所苦。万物之灵的人类一直做着“要是河流完全听我的,那该多好呀”之类的“大头梦”。公元9世纪末统治亚述(如今伊拉克的北部地区)女王萨穆•莱姆特(sammu-ramat)的墓碑上写着:“我约束了大河,让她按照我的意愿流动……” 然而也只有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制度、水力科学及人类对水流控制工程技术的巨大进步才把亚述女王那种妄自尊大的“治河理念”付诸事实。从此人-河关系进入了种新型的关系:人类独占河流型。 第二种:人类独占河流型 在20世纪近100年了的时间内,全世界已经修建了约50000座大坝。在世界上的227条大河中,60%的河流已被大坝、引水工程及其他基础设施控制起来。尼罗河上的阿斯旺高坝修建之前后,峰枯流量之比由原来的为12:1变成2:1。恒河、印度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都不能入海。 这种人类独占河流型人-河关系的特点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幸福生活最大限度地控制、利用河流,致使现在的河流不再有水循环中的自然节律、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在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南非、澳大利亚)已经意识到,以牺牲河流生态系统换来的人类安全和幸福只能是短暂的,不尊重以河流为生的动植物的生存权必然导致人类最终灭亡。这些国家的科学家开始行动起来,来拯救河流的生物,因此产生了第三种人-河关系:“人与生态共存”。 第三种:人与生态共存型 在这种人-河关系中,人不仅有权享用河流水资源,而且也要保证给河流生态系统分配所需的能不危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水流过程。 对这种人与生态共存的关系,有两点需要进一步阐明: (1)保护的对象不仅有人类,而且还有整个河流生态系统——不仅仅是河流中的某中、或某几种具体的动植物(鱼类等); (2)保证河流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发展的方法(或曰“处方”)是恢复河流的水流过程使之接均的天然河流水流过程,即生态所需的水是应有“大”、“中”、“小”各种成分,而且各种成分的出现(timing)应尽量接近天然的水流节律,原因是河流中的动植物已经适应了千百万年来的水流节律。 有了这样的理解,就不难理解过去在保护生态方面所走过的“弯路”。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提法还只限于保护河流水质。水质好坏固然是保证河流动植物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但问题是,单有良好的水质而没有水流节律的保证,许多河流动植物还是必死无疑。随后,于20世纪70、80年,人们提出了“最小生态需水量”。可想而知,如果尼罗河单有小水、没有漫滩的大洪水,就不会有滩地上的动植物群落,还会有发达的古埃及农业吗?!许多河流动物还需要大水指引它们逆河而行到上游或滩地上产子繁衍,所以“最小需水量”也不是挽救河流生态退化的良方。 二、 如何确定生态需水量? 从操作上,如何确定河流生态系统所需的水流过程使之既能保证人类用水、又能保护河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答案是要结合具体情况、认真选择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先进的方法是以下两种[1]。 南非的建块法(bbm):为将bbm法应用于某一个具体的流域,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们被召集在一起。具体的工作方法如下: (1)水文学家研究河流的天然水流条件,即详细说明每个月小水与中高水变化的典型范围、水量的大小、水流持续的过程及每年洪水发生的次数等。 (2)计算机模型设计人员设计出各种图形,显示在不同的来水条件时,河水可能淹到河岸的什么位置,多大面积的滩区会被淹没。 (3)其他的科学家则负责收集像河流中的鱼、哺乳类动物、水生昆虫、两栖类动物、水生植物、河滨植物等有关的生物数据及自然生境和水质信息等,这些资料和信息有助于他们弄清每个物种或生物群落如何依靠不同的水流条件而生存,或如何受不同水流条件的影响。 (4)依据收集到的信息和资料绘出图形,制出表格,排成图片,做出相应的注解,然后提交给参加专题讨论会的科学家,由他们决定河流到底需要多少水。他们决定在小水期间到底需要多少水、需要多少次中、大洪水,洪水期需要延续多长时间,这些洪水需要在什么时候发生。然后将这些有关水的信息“建成块”叠加在一起就形成对河流管理的“水流处方”,为水管理者提供了一套所要达到的水流管理目标。利用这个处方所列的水流条件,就可定出河流开发所应优先保障的水量,处方所列水流也是水库运行要达到的目标。 澳大利亚的基准测量法: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人类总想挤占河流生态用水,常问的问题是“能不能把原来的分配给生态的用水再减少一些而不危及所规定的河流生态目标?” 澳大利亚安吉拉•阿廷顿和她的同事开始研究一种新的评估方法,叫做“基准测量法”,来确定水流改变到什么程度时,重要的生态变化刚好能够被检测到。这种方法要求对河流整个流域内许多不同地点的自然生境、河滨植被与水生植被、水生昆虫、鱼类、河口状况、海洋状况等进行大量的监测。科学家根据每个环境变量状况的不同,将其评定为“处于自然状态”、“接近自然状态”、“偏离自然状态”等不同的等级。在对该测点的环境变量评定了等级之后,由科学家来决定水流改变到什么的程度时,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微小或对生态造成的影响根本监测不到,以及水流改变到什么的程度,生态环境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基准测量法”应用的初步结果表明,用建块法确定的生态用水量很可能与为了阻止发生重大不良生态影响所需的水量差别很大。阿廷顿和她的同事发现在昆士兰州的伯内特(burnett) 河流域,为确保生态健康,年水量的79%~84%及天然洪水量的72% ~91%需要得到保护。这一结果说明,要阻止对生态的破坏,就需要加大对水流保护的力度。 三、 如何保障河流生态系统所需的水流过程? 在确定了河流生态需水量之后,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保障河流生态系统所需的水流过程。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保障体系也不同, 但是都需要在对以往的法律、法规、工作章程、伦理道德等各个层面进行改革,以 “保障河流所需的水流过程”。 生态类论文:浅析建设生态住宅关注人类健康 [ 论文 摘要]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室内环保设计和园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生活水平,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 经济 效益。 [论文关键词]生态住宅;居住环境;健康水平 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室内环保设计和园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生活水平,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住宅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 自然 环境和人为环境因素中的有利作用和防止其不良影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住宅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组成住宅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居住人群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住宅环境分为住宅外环境和住宅内环境。住宅外环境(居住区的环境)包括日照、自然风、水环境、绿地与景观、公共卫生设施、 体育 健身等;住宅内环境包括居室的配置、微小气候、日照、采光、空气清洁等。住宅环境可以通过人工处理,创造出人们需要的局部小环境,包括通过用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设计、建造工艺以及有关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等措施来改变室内环境。良好的室内环境(小气候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清洁、安静整洁等)对机体可起到良好调节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正常状态,提高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的传播,发挥增强体质、延长寿命的作用。反之,不良的住宅环境(寒冷、炎热、潮湿、阴暗、空气污浊并含有有毒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噪声以及过分拥挤等)则是一种恶性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降低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居民情绪恶化,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下降,患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居住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表现在生理方面(对机体的机能损伤和出现病理性变化)和心理方面(人的精神压力和压抑性)。 一、住宅环境因素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以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社会因素。住宅环境是一种优化的次生环境。 (一)物理因素。住宅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微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二)化学因素。住宅环境中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建筑和装饰材料中所散发的各种化学性污染物。如建筑施工中使用混凝土外加剂、防冻剂和为提高混凝土的凝固速度使用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和早强剂。室内建筑装修装饰材料中产生的常见的污染物如vocs,已经鉴定出的有300种之多等。 (三)生物因素。住宅环境中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室内环境中细菌、真菌、病毒和生物性应原(如真菌孢子、尘螨、植物的花粉和动物皮屑)。 (四)社会因素。住宅环境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居住区的管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 二、住宅环境与健康 人一生中有79%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住宅环境的优劣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问接和潜在的危害。为了保证住宅内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为少儿的生长发育和老年人的保健以及某些人群的工作提供良好条件,在研究住宅环境时要以人的健康为核心。 (一)住宅设计的基本卫生要求:要求居室内有适宜的小气候,冬暖夏凉,住宅应干燥,防止潮湿,必要时应有通风、采暖、防寒、隔热等设备。采光照明适当。室内空气清新。室外有足够的绿化场地,游廊或水池、花园等,尽可能多地与自然接近。 (二)地段的选择:居住区位于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居住区的位置应考虑其周边污染源排放性、开放性、辐射性以及周边环境噪声的情况;位于日照、通风良好、地势平坦,最好有3%的坡度的地区;土壤干燥,未受污染,地下水的水位距地面至少应有1.5%。 1、居室的卫生规模。居室的卫生规模是根据卫生要求确定的居室容积、净高、面积和进深等应有的规模。居室容积的大小与居住者是否生活方便、舒适,室内小气候和空气的清洁程度有关。净高较高的居室,室内的空气储存量较多,并可升高窗户的上缘,有利于采光、通风和改善室内小气候。居室进深是指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它与室内日照、采光和换气有关。进深大的居室中,离外墙远的地点空气滞留,换气困难。室内日照是指通过门窗进入室内的直射阳光照射。室内需要日照,阳光使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组织再生能力和新陈代谢,促进机体发育,使人感觉舒适,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抗佝偻病和杀菌作用。阳光和人工光源光谱中的可视部分(400—760nm)通过视觉器官刺激大脑皮层,影响其兴奋和抑制过程,从而作用于机体各系统,改变机体的生理和神经反应,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觉醒状态的周期变化。如果采光和照明不良,不仅对全身一般生理状态有不良影响,同时可使视觉功能过度紧张而全身疲劳。长期在光线不良的条件下工作,可促成近视的发生,但过度的采光会使室内温度增高,不利于节能。 2、住宅微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及卫生学要求室内由于围护结构(墙、屋顶、地板、门窗等)的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称为室内小气候。室内小气候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种因素组成。 (1)气温。室内的气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大气温度,同时也受生活环境中各种热源影响。大气温度可直接影响室内温度,在室内自然通风良好情况下,室内温度可略高于室外气温。微小气候各要素中,气温对体温调节起主导作用。 卫生学将12℃作为建筑热环境的下限。非常寒冷的室温会使人的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冬季里死于心脏病的人会比其它季节要多。另一心脏病人死亡高峰是在夏天,暑热使心脏跳动加剧,使人排汗增加,并使血压升高。极冷和极热的气候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负担过重,人体的抵抗力下降。高室温会使早媒传染病发病增多。低室温会使呼吸道疾病增多。某些地区由于冬季日照率太低,无采暖设施,可以通过改善建筑热工性能,使室内局部温度高于下限。舒适的室内温度因季节不同而异,同时考虑到人体的生理需要和能源。 (2)气湿。即空气中含水量,一般以相对湿度(水蒸气分压)表示。相对湿度)80%为高气湿,(30%为低气湿。相对湿度随气温升高而降低。室内湿度过高,不仅影响人的舒适感,还有利于室内环境中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剧室内微生物的污染,这些微生物可导致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气湿影响人体蒸发散热。一般在低湿环境下气湿对人体热平衡影响较小,随气温升高,蒸发散热占人体总散热量的比例增加。气湿的影响也随之增加。在高气湿时,气湿过高将阻碍蒸发散热;而低气温时,气湿增高可增加机体散热和衣服导热性,使机体寒冷感增加。集中空调设施中有加湿和去湿装置,可以调节室内的相对湿度。一般家用空调器(分体或窗式)只能依靠降温来去湿。 (3)气流。室内空气的流动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夏季空气流动可以促进人体散热,冬季空气流动会使人体感到寒冷。当室内空气流动性较低时,室内环境中的空气得不到有效的通风换气,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和各种微生物不能及时排到室外,造成室内空气质量恶化,损害人体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夏季提高风速比降低温度所需的能耗少得多。一定条件下风速大有利于人体散热、散湿,提高热舒适度。 新风量。一般而言,新风量越多,对健康越有利。国内外大量实验表明,产生“病态建筑物综合征(sbs)”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风量不足。目前,室内新风量不足、换气次数不够是普遍现象。新鲜空气可以提供呼吸和燃烧所需要的氧气,调节室温,除去过量的湿气,并可降低室内污染物。新风虽然不存在过量问题,但超过一定限度,必然伴随着冷、热负荷的过大,能源过多消耗。出于节约能源的考虑,建筑物的气密性大为提高,由此带来新风量不足而使空气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据统计美国120万商业建筑中有2500万工作人员患“病态建筑物综合症”。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公布的报告中,已将其与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症、肥胖症等一起列入了人类健康的10大杀手黑名单之中。增加新风量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必要措施,但不能只满足新风的量,却忽略了它的质和人们实际所获得的新风量。在房屋设计时,应确定恰当的送风量,选用性能好的送风口,设计理想的送排风布局。 (4)热辐射。微小气候的热辐射由太阳辐射及人体与周围环境物体之间通过辐射形式的热交换组成。物体温度高于人体体表温度时,则物体向人体辐射热流,使人受热,为正辐射,反之为负辐射。人体皮肤对正辐射敏感,而对负辐射的反射性调节不敏感,故寒冷季节容易因负辐射丧失热能使机体受凉。 如温度应激超过机体的代偿功能,即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称温度紧张或温度反应,包括热紧张和冷紧张。根据环境温度对人体体温调节影响、工作能力影响、主观感觉变化等特点,可将温度紧张度按冷、热环境各分为六个温度区。 要能保证大多数居民机体的温热平衡,不使体温调节机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能有良好的温热感觉、正常的工作效率和休息睡眠。住宅小气候的各个因素都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时间上(昼夜)和空间上(垂直、水平及主辅室之间)保持相对的稳定。住宅的气温、气湿、气流与热辐射等均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五)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室内燃烧或加热。指人们在烹饪及采暖过程中各种燃料的燃烧,以及烹调油的加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烃类(包括苯并(a)芘等致癌性多环芳烃)、可吸入颗粒物以及烹调油烟等。 (2)室内人的活动。人们在室内活动时,通过呼出气和汗液排出大量的代谢产物。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带菌者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活动,可将病原体随飞沫喷出,污染室内空气,如流感病毒、结核杆菌、链球菌等。吸烟更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来源,吸烟的烟草烟气中至少含有3800种成分,其中确定致癌物不少于44种。 (3)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随着科技的 发展 ,新的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不断出现,不断普及,这些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可导致电磁辐射等物理性污染和臭氧等化学性污染。 (4)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由于 现代 化工艺制成的各种建筑、维修、装饰材料和物品的大量使用,使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甲醛和氡及其子体。甲醛主要用于生产脲醛树脂和酚醛树脂作为粘合剂,并用于生产泡沫塑料和壁纸。它们广泛用于房屋的防热、御寒、隔声和装饰,这些材料中往往存在少量未完全化合的甲醛,可逐渐释放出来污染室内空气。氡主要来自砖、混凝土、石块、土壤和粉煤灰的预制构件中。以含有镭、钍等氡母元素的石材作为建筑材料时,室内氡浓度会相当高。 (5)来自室外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室外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 工业 、 交通 运输所排出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铅、可吸及颗粒物等和植物花粉、孢子、动物毛屑、昆虫鳞片等变应原物质都可通过门窗、孔隙等进入室内。二是人为带入室内的污染物,如干洗后带回家的衣服可释放出残留的干洗剂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将工作服带回家,可使工作环境中的苯进入室内等。 2、室内常见空气污染物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包括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三大类。这三大类污染物往往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机体。例如烹调时,既可产生化学性污染物,又可使室温升高或产生电磁波(使用微波炉或电炉时)引起物理性污染。烹调时的食物和水以及烹调时使用空调等过程中还可造成室内生物性污染。室内常见化学性污染物的危害: (1)燃烧产物。包括三部分:一是来自燃烧物自身所含有的杂质成分。例如硫、氟、砷、镉、灰分等。我国某些地区燃烧含氟、砷高的煤,污染室内空气和食物,引起居民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流行;二是来自燃烧在加工过程中或在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反应剂、化肥、农药等;三是燃烧物经过250℃以上的高温后,发生了复杂的热解和合成反应,产生了很多种有害物质。燃烧后能够充分氧化的产物称为燃烧完全产物如sos、no2、co2、三氧化二砷、氟化钠、氯化氢以及无机灰分等。 (2)烹调油烟(cookingfume)。指食用油加热时产生的油烟,通常炒菜的油温在250℃以上。由于饮食习惯不同.西方人一般罕用煎、炒、炸的烹调方式,故烹调油烟的室内污染不突出。我国习惯采用高温烹调,烹调油烟在我国室内污染中十分普遍,已成为我国室内污染的一个特色。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烹调油烟是发生肺鳞癌和肺腺癌共同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81和3.45,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51.56%和60.99%。 (3)烟草燃烧产物。烟草的燃烧产物统称为烟草烟气。烟草烟气引起室内空气污染在我国既十分普遍又十分严重。烟气中至少有3800种成分,主要成分有氮氧化物、co2、c0、氧化氢、挥发性亚硝铵、烃类、氨、挥发性硫化物、氰类、酚类等;另外,还有烟焦油和烟碱(尼古丁)、镉、放射性222rn、210pb和210po等。烟气不仅对吸烟者有害,而且对室内其它非吸烟者有害。烟气引起的危害主要是致癌作用、对心血管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和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4)甲醛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由于甲醛污染来源很多,污染浓度也较高,是室内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甲醛大量存在于多种装饰材料中。甲醛在0.15mg/ms时可引起眼红、眼痒、流泪、咽喉干燥发痒、喷嚏、咳嗽、气喘、声音嘶哑、胸部发闷、皮肤干燥发痒、皮炎等。甲醛还可引起变态反应,主要是过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大量时可引起过敏性紫癜。长期接触1.34mg/m3甲醛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嗜睡、肝功能异常、中毒性肝炎等;肺功能方面也可出现呼气性功能障碍。遗传毒性研究发现甲醛能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性损伤。vocs是一类重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目前已鉴定出300多种,他们各自的浓度往往不高,但若干种共同存在于室内时,其联合作用不容忽视。由于他单独的浓度低但种类多,故总称为vocs,一般不予以逐个分别表示,以tvocs表示其总量。vocs中除上述醛类外,常见的还有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萘等,主要来源于各种溶剂、粘合剂等化工产品。 3、室内常见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室内空气中,特别是在通风不良、人员拥挤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致病微生物。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结核杆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4、常见物理性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 (1)住宅噪声。噪声是指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噪声干扰人们的休息、睡眠、学习和工作。达到一定强度时引起 听力 损害或机体出现有害的生理、心理变化。噪声现已成为“水、气、声、渣”四大环境污染因素之一,是当今城市居民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控制住宅噪声的根本措施在于居住区要与 工业 区、商业区、 交通 干线、机场、火车站有足够的隔离带。采用吸声、隔声、隔振等技术措施以及安装消声器等以控制声源的辐射。为了有效的隔声,住宅在建筑上要在选用的材料、隔墙及门窗厚度和构造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求住宅内隔墙的隔音量为40~60db(a),隔音量为25~35db(a)的墙只能在同一户内作隔墙用;门最好厚4~5cm门框与门板间的碰头缝不应超过lmm,门与地板的缝不应超过3-5arm;楼板的隔音量不应小于40~50db(a)。 (2)住宅电磁辐射。室内的生活用品电磁辐射主要来自家用微波炉、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移动电话等。随着家用电器不断进入我国城乡各类家庭,这类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住宅设计的 发展 方向 住宅的观念经历了节能环保、生态绿化和舒适健康等发展阶段,目前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是健康住宅和绿色生态住宅。 (一)健康住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健康的概念不再是单一的机体上的无疾病,而是指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是一种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以至生活状态的完美整体。这也就要求住宅不仅是避风挡雨的休息场所,而是能保证居住者健康和促进居住者健康的场所。健康住宅是指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健康要素,以人类居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品质住宅和社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健康住宅标准应该包括:①建筑和装饰材料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浓度很低;②对高气密性、高隔热性的住宅,必须采用具有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进行定时换气;③居室全年气温保持在17℃~27℃之间;湿度保持40%~70%之间;④co2低于0.1%;粉尘浓度低于0.15mg/m;⑤噪声要小于50分贝;⑥一天的日照确保在3小时以上;⑦设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⑧住宅具有足够的抗 自然 灾害的能力;⑨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⑩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者和残疾人。 (二)绿色生态住宅。是指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住宅和居住小区。绿色生态住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注环境保护和材料资源的回收和复用。绿色生态住宅贯彻的是“节能、节水、节地、治污八字方针,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社会 经济 和谐发展的宏观的、长期的国策”。 总之,住宅环境与健康关系密切,良好住宅环境有利于身体健康。住宅环境可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可影响众多家庭成员的健康,对健康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住宅问题是社会性问题。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论广告设计与艺术运用 论文关键词:艺术 传统美学 现代 广告设计 论文摘要:通过对艺术的创新达到广告设计的要求,架起广告设计与艺术的桥梁。 艺术设计首先是大众的艺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与广告语言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指题材、主题等等,但是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而下的定义,那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在媒介中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题材和主题。同样理由,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所下的定义也应该是与内容相联系的,即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介是艺术家借以使其题材和主题转化为内容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设计的广告语是指表达理念和产品核心特征的、长期使用的宣传短句。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但包括媒体产品和销售网络的竞争,而且包括媒体品牌形象力的竞争。而媒体形象广告语便是塑造媒体形象的“点睛之笔”。媒体形象广告语的立足点在于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一道可以沟通的桥梁,使受众对媒体产生认知、理解、记忆,并且引发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所以沟通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的独特的物质媒介。 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众的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头论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评论、批评乃至近苛刻式的挑剔。这种成熟化的大众评判机制的建立是公共艺术设计运作体系成熟化的标志,是促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广告设计语言,也就是平面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人。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广告与艺术的存在发展都不断地受到来自于大众领域和商品社会的渗透、干扰和强劲冲击。不仅如此,今天的艺术家还受到来自于源远流长、精深博大的艺术传统的沉重压力。广告艺术已不可能在真空中、圣殿中孤芳自赏,广告创造也很难真正地完全地离弃传统而创新,更不用说为创新而创新的故作姿态了。广告设计与艺术都无疑隐含着重重的矛盾、问题甚或危机。它是反传统甚至是反艺术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是哗众取宠的、媚俗的、偏激而走过头的、为创新而创新的。但无论如何,广告设计的艺术是我们时代的投影和文化的隐喻与象征,它永远能够表现着这个世界,不仅因为艺术栖身于它,也不仅因为艺术承担着世界的需求,更因为艺术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与人互为本体的。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广告设计作品中跨国文化传播的考虑 论文关键词:广告设计 跨国文化传播 图形设计 论文摘要: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当不同文化接触时,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知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广告作品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其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广泛围内,赢得了宣传对象的共鸣,并为他们所接受。因为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消极接受刺激、作出预期反应的客体。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广告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加工。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针对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我们涉及到一个传播学的概念—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ZO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其含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而言,跨文化传播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奖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如今,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 跨文化传播是要有语境的(在这里我理解为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当不同文化接触时,相似文化语境下的绝大多数传播往往通过不言而喻即可实现,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明确详尽的表达。如果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造成传播过程的偏差,误解。从而产生传播隔阂,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阻碍。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一,我们在设计作品时要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并且能够“借势生威”,让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让西方人看的懂,又结合东方人的智慧。例如,(图一) 图1是陈放先生的招贴“胜利”,以“V”字胜利的手势造型,但胜利的背后却是无数的失败与辛酸,连他的手指都不见了,只剩下“V”字残缺的烙印。整个海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尤其是残缺的地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中国古老文化之残缺的意境美体现在设计中,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副海报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障碍。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思维定势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这种信条,作为设计者必须了解,例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而在日本却认为是低贱的颜色。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导致设计作品的失败。 第二,设计者必须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种族优越感、思维定式、偏见和相异的文化背景方面。例如,在国际广告大奖赛中很难看到中国设计的作品,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面对东方文化的含蓄,西方设计者,总是以拒绝的态度来对待东方设计师。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主流,作为一名设计者,我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但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 但是要想扫清这些障碍,使跨文化传播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传播双方就应该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更应该摒弃各自的民族偏见,尊重别人,以诚相待,共同来完成跨文化传播活动。这需要我们国家的传播组织、机构的不懈努力。 第三,设计者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在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行为(在这里,非语言行为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与语言行为一样是构成出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交流的时候有时会产生误会。例如,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莱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而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语言,以简洁的方式准确传达出语义性,扫除了文字障碍,图形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大众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21世纪以来,人类更是步人了一个视觉读图时代,语言的中心地位必将被打破。 我们知道,广告作品设计是设计者运用图形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图形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它既能代表观念事物,也能代表现实事物。既能充分满足艺术的种种审美要求,又能解决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及大众传播的需要。例如(图二) 在这则招贴中一根用绳索束缚的香蕉准确、生动的再现了《庄园主》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名家庭教师爱上了年幼的女学生,并与之发生关系,但是世俗的道德折磨着这位家庭教师,最终他以“自宫”的行为来惩罚自己……在西方文化中,香蕉是代表男性的生殖器官。在这副招贴中的图形设计形、情、意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符号,演变为语言信息释放出来,进而使受众心领意会,真正做到了让“图形说话”。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领域,“语义”可以“图形化”,概念也可以转化为形象。所以,我们在做广告作品时,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这个世界就是互相观察、学习和借鉴而汇集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当我们的广告设计作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防止急功近利行为,增强理论思维,提高学科理论的研究层次,增强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强势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把“中国制造”的广告作品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浅析现代广告设计的新理论 论文关键词 广告学 广告设计 广告艺术设计 理论 实践观 论文摘 要 广告传播具有整合功能、管理与控制功能、教育与指导功能及审美娱乐功能。广告艺术设计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广告是用视觉语言规律和设计规律来阐述情感、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广告设计需要灵感,同时也需要创造。 现代广告的设计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广告设计已成为人们生活与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明显地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广告创意内涵 简而言之,即广告主题意念的意象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广告创意”有必要对意念、 意象、 表象、 意境做一下解释。“ 意念” 指念头和想法,在艺术创作中,意念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在广告创意和设计中,意念即广告主题,它是指广告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要说明的观念。它是无形的、观念性的东西,必须借助某一定有形的东西才能表达出来。任何艺术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客观事物本身, 是艺术表现的对象; 二是以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象,它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而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构思活动,就是创意。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形象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传递客观事物信息的符号。 二、广告传播的作用与功能 所谓广告,就是通过某种特殊的传播媒介,把有关商品、服务、观念等信息尽可能广泛地传递给人们,从而影响舆论、促进营销的一种宣传活动。广告 是商品社会的产物,它的发生与发展同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生与发展密不可分。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 它也具有一定的审美娱乐功能。优秀的广告本身就是一 种艺术,起着某种精神名片的作用。根据广告传播的功能与现实生活的实践事实,我们可以总结出广告传播的社会作用。表层方面,它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提供信息、 指导消费,加速流通、促进生产,促进竞争、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多积外汇装饰商店、美化市容。而更深一层来分析,它还具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陶冶人的精神与情操的社会教化作用。这些作用,正是广告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与欢迎的主要原因。 三、目前我国广告传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广告传播尚处于起步和初步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 ,就极有可能使我们的广告传播事业走入困境。 一是名人广告泛滥成灾。效仿名人、仰慕名人是一般人都具有的普遍心理。巧借名人效应做广告只要适度,确实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广告虚假。一些广告过分强调产品的某一方面的功能,结果给人一种明显的虚假印象。尤其是一些化妆品和医疗保健用 品广告,生怕效果说得不充分,神奇性说得不完满,于是不惜置产品实际于不顾,竭力夸大。 三是广告的社会经济效益降低。随着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商品意识与广告意识在人们心中日益强化,广告数量自然也急剧增加。而我们的传播媒体与广告数量急剧增加的现实形势相比,显然还不够多。在此情况下,很自然地出现了广告的过分密集现象,使广大消费者被动地处于长期广告大战的包围之中,感觉变得迟钝甚至麻木,形成了广告躲避现象。 四、广告创意的过程及其思考方法 1.广告创意过程 (1)准备期。指专为某一广告活动而搜集的有关资料。 (2)孵化期。把所搜集的资料加以咀嚼消化,使意识自由发展,并使其结。 (3)启示期。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印象是产生启示的源泉,所以本阶段是在意识发展与结合中。 (4)验证期。把所产生的创意予以检讨修正使之更臻完美。 (5)形成期。以文字或图形将创意具体化。 2.广告创意思考方法 广告创意思考方法包括以下三种:第一,垂直思考法。即按照一定的思考路线进行的, 向上或向下的垂直式思考,是头脑的自我扩大方法。其一向被评价为最理想的思考法。第二,水平思考法。又称横向思考法,在思考问题时向着多方位方向发展。此方法有益于产生新的创意却无法取代垂直思考法,只能弥补后者不足。第三,集脑会商法。即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将所有与会人员对特殊问题的主意,聚积起来以解决问题。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创意思考方法。 五、广告定位策略对广告创意策略最具划时代的意义 (1)定位的心理基础和特征。定位是一种攻心战略, 定位观念使得广告创意的出发点从商品转向了消费者, 要求更细致的消费心理研究。 (2)定位的竞争特征。定位要“ 相对于竞争对手”,表明定位广告是一种竞争性广告 , 因为定位是一种心理位置上的竞争,定位承认并利用竞争品牌的位置和优势。 广告设计是用视觉语言规律和设计规律来阐述情感、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广告设计需要灵感,同时也需要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形式指导广告教学,采用多学科、多元化、开放式、互动式和全方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应用新的思维方法,加强多学科的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论广告设计与艺术运用 论文关键词:艺术 传统美学 现代 广告设计 论文摘要:通过对艺术的创新达到广告设计的要求,架起广告设计与艺术的桥梁。 艺术设计首先是大众的艺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与广告语言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指题材、主题等等,但是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而下的定义,那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在媒介中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题材和主题。同样理由,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所下的定义也应该是与内容相联系的,即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介是艺术家借以使其题材和主题转化为内容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设计的广告语是指表达理念和产品核心特征的、长期使用的宣传短句。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但包括媒体产品和销售网络的竞争,而且包括媒体品牌形象力的竞争。而媒体形象广告语便是塑造媒体形象的“点睛之笔”。媒体形象广告语的立足点在于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一道可以沟通的桥梁,使受众对媒体产生认知、理解、记忆,并且引发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所以沟通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的独特的物质媒介。 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众的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头论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评论、批评乃至近苛刻式的挑剔。这种成熟化的大众评判机制的建立是公共艺术设计运作体系成熟化的标志,是促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广告设计语言,也就是平面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人。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广告与艺术的存在发展都不断地受到来自于大众领域和商品社会的渗透、干扰和强劲冲击。不仅如此,今天的艺术家还受到来自于源远流长、精深博大的艺术传统的沉重压力。广告艺术已不可能在真空中、圣殿中孤芳自赏,广告创造也很难真正地完全地离弃传统而创新,更不用说为创新而创新的故作姿态了。广告设计与艺术都无疑隐含着重重的矛盾、问题甚或危机。它是反传统甚至是反艺术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是哗众取宠的、媚俗的、偏激而走过头的、为创新而创新的。但无论如何,广告设计的艺术是我们时代的投影和文化的隐喻与象征,它永远能够表现着这个世界,不仅因为艺术栖身于它,也不仅因为艺术承担着世界的需求,更因为艺术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与人互为本体的。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广告设计作品中跨国文化传播的考虑 论文关键词:广告设计 跨国文化传播 图形设计 论文摘要: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当不同文化接触时,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知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广告作品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其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广泛围内,赢得了宣传对象的共鸣,并为他们所接受。因为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消极接受刺激、作出预期反应的客体。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广告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加工。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针对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我们涉及到一个传播学的概念—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ZO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其含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而言,跨文化传播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奖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如今,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 跨文化传播是要有语境的(在这里我理解为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当不同文化接触时,相似文化语境下的绝大多数传播往往通过不言而喻即可实现,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明确详尽的表达。如果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造成传播过程的偏差,误解。从而产生传播隔阂,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阻碍。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一,我们在设计作品时要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并且能够“借势生威”,让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让西方人看的懂,又结合东方人的智慧。例如,(图一) 图1是陈放先生的招贴“胜利”,以“V”字胜利的手势造型,但胜利的背后却是无数的失败与辛酸,连他的手指都不见了,只剩下“V”字残缺的烙印。整个海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尤其是残缺的地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中国古老文化之残缺的意境美体现在设计中,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副海报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障碍。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思维定势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这种信条,作为设计者必须了解,例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而在日本却认为是低贱的颜色。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导致设计作品的失败。 第二,设计者必须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种族优越感、思维定式、偏见和相异的文化背景方面。例如,在国际广告大奖赛中很难看到中国设计的作品,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面对东方文化的含蓄,西方设计者,总是以拒绝的态度来对待东方设计师。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主流,作为一名设计者,我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但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 但是要想扫清这些障碍,使跨文化传播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传播双方就应该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更应该摒弃各自的民族偏见,尊重别人,以诚相待,共同来完成跨文化传播活动。这需要我们国家的传播组织、机构的不懈努力。 第三,设计者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在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行为(在这里,非语言行为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与语言行为一样是构成出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交流的时候有时会产生误会。例如,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莱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而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语言,以简洁的方式准确传达出语义性,扫除了文字障碍,图形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大众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21世纪以来,人类更是步人了一个视觉读图时代,语言的中心地位必将被打破。 我们知道,广告作品设计是设计者运用图形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图形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它既能代表观念事物,也能代表现实事物。既能充分满足艺术的种种审美要求,又能解决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及大众传播的需要。例如(图二) 在这则招贴中一根用绳索束缚的香蕉准确、生动的再现了《庄园主》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名家庭教师爱上了年幼的女学生,并与之发生关系,但是世俗的道德折磨着这位家庭教师,最终他以“自宫”的行为来惩罚自己……在西方文化中,香蕉是代表男性的生殖器官。在这副招贴中的图形设计形、情、意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符号,演变为语言信息释放出来,进而使受众心领意会,真正做到了让“图形说话”。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领域,“语义”可以“图形化”,概念也可以转化为形象。所以,我们在做广告作品时,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这个世界就是互相观察、学习和借鉴而汇集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当我们的广告设计作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防止急功近利行为,增强理论思维,提高学科理论的研究层次,增强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强势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把“中国制造”的广告作品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 [摘要]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应把它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广告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通过增强文化底蕴、理解广告本身的市场化、培养广告设计中的艺术思维来提升创新教育。广告设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应该是靠感觉的锤炼,而这主要还得靠高强度的、长时间的实践来支持。 [关键词]和谐;文化;市场;艺术性 起步晚于发达国家的中国广告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崛起之后,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广告业现存的问题很多,如缺乏高素质人才、广告监督管理不够完善、缺乏对广告作用的正确认识以及缺乏公众的共识等等。这是一个中国广告业能否走向和谐、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时代。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复杂的年代,研究广告业,我们的分析尺度有必要跳出时间的框架,诊断困顿中国广告业发展的阻力,探寻突破迷局的方向。而在探讨当今中国广告业缺乏什么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不再是紧紧盯着眼前的问题,就事论事,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这就涉及到了中国广告设计的教育问题。 设计教育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深层次意义上的影响。教育作为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搭上了快速奔驰的列车,社会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愈来愈功利的心态和冷漠、理性教育的模式,开始离人性精神越走越远,这值得我们设计教育人员深思,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广告业健康和谐发展。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而应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其中广告设计教育的更好发展是中国广告业持续生存与和谐发展的要求,是适应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时代,广告设计教育更具有核心的创意价值。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广告设计教育该如何做、怎么做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当前广告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许多广告设计作品的共同缺点是缺乏意义和创意。我认为,创意源于生活,源于人的需求,源于人的思想。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广告设计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先进的广告设计文化及民族文化、社会背景为参照,重构广告设计师现代化、国际化的价值观,不断改组和重建广告设计教育体系。 一、增强文化底蕴以创新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和人类文明的摇篮,泱泱中华,悠悠千古。与西方现代设计文化的发展相比,中国古代的设计在陶瓷、青铜器、漆器、玉器、织绣、家具、建筑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灿烂辉煌的设计文化,不仅对东亚诸国,而且对西方近代设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们当代设计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有极其宝贵的借鉴和利用价值。 而在当代中国广告设计界,缺少文化深度的广告设计作品却十分普遍。比如我们注意到1997年香港同归、1999年澳门同归以及1999年国庆50周年的宣传招贴中有很多的设计元素是一样的:大面积红色的应用、孩子张开双臂的形象设计等等。作品缺乏对事件特征的把握和挖掘,导致作品大量雷同,最终缺乏生命力。 中国的设计应该提倡原创,要打破抄袭、临摹的枷锁,破旧立新才有前途。而原创则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民族的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出适合本土的广告设计作品。 设计的内涵是文化,中国广告设计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模仿改进过程之后,更多地注重原创设计,力求使中国元素蕴涵于现代设计之中。而所谓的中国元素,就是指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升华方式的总和。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观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就像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更可以借助广告本身所特有的广泛影响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中国文化是很重要的,中国现代的广告设计教育应该以中国文化为本,同时注重现代化。我们不仅要锻炼自己的手,还要找到自己的设计方法,这就要讲心和手合二为一,用心思考。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强烈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也很热爱自己的文化,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承传中国文化。 两年一度的“苏州印象”广告展,是一场全国性的盛会。苏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独树一帜。2004年“苏州印象”广告展沿着“互动、专业”的方向发展,拙政、退思、网师、留园等苏州印象也显示出自己的风采。其中更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摄影、海报处处体现中国古老而又优美的古代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就是把中国精神艺术和民间文化的美好寓意与奥运精神结合到一起的典范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并以独特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 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了源于佛教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本意来延展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的寓意,其中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无论从对称还是从形式说,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古老东方已经流传的迹象和独特的文化。 因此,研究设计文化教育的内涵,扭转新时期高等院校学生理解社会的心态,进行课内和校园深层次的文化熏陶,是我们深化广告设计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以广告的市场化推动广告设计教育的深化 广告是指“由可识别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观点)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在广告业中,创意应该说是如影随形的,广告人一直在找寻创意与产业化完美结合的生存空间。但是,创意的本身不能决定广告的命运。从广告的作用上看,广告和公共宣传、人员推销、销售促进是促进产品销售的四种手段。从广告发展史上看,广告业还需要资本兴趣、公关技术等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它是一种整合商业资源和产业上下游资源的一个重要过程和途径。只有真正理解了广告在现代促销巾的位置和作用,创意才有可能最终走向市场,化为新的资本。 另外,也要注意到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发展与品牌的关联。现代意义的品牌是指某产品的名称、辞句、符号、设计或其合并使用,是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一种体验。其不仅包括物质的体验,还包括精神的体验。其目的是以此区别于其他商品,不与其他商品发生混淆。产品是冰冷的,品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感的。产品会过时,会落伍,会被竞争者模仿,品牌是独一无二的。品牌是广告信息与消费者心智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时代,产品的物理属性已经相差无几,惟有品牌给人以心理暗示,满足消费者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从消费者来说,利用品牌帮助选购物品,不必每次都检验商品的质量。品牌对消费者来说,是信誉的象征。而广告设计要突出品牌,受众通过广告设计的视觉传达中的品牌认识产品,品牌形象最终也要通过广告设计才能发挥作用。正如大卫·奥格威所说:“每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广告服务于品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熟悉感;二是提醒作用。 体现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幅好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一件漂亮的设计作品,而是应该向公众传达出商品的特性,并且激起公众的购买欲望,并参与到产品(服务)购买中,同时也要注意到广告设计要服务于品牌。广告大师奥格威说:“广告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销售,检验作品好坏的根本不是为了美化,而是为了能够更高的销售,检验作品的成功与否需要市场来证明。”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观察学生,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与品牌理念一致,漂亮的设计不是独立的,而是充分体现设计是否符合周围的环境,是否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观测和强化学生对于设计作品的评判标准,好的作品是需要市场来检验的,只有踏踏实实地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才能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如果背离了市场的需求,设计的作品只能是华而不实,而无任何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为了迎合市场表面的需求,不分地域和特色地开设专业和研究方向。对于设计教育的地域性而言,地域特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现实,如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而促进了设计观念的变更和进步,具有浓厚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地区,设计理念则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哲理化的文化内容。因此,不同地域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及优长,科学定位,建立顺应学科发展、时展潮流的学科布局以及多学科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解决好广告设计教育与市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学结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教师素质几方面重视起来。 广告设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靠感觉的锤炼,而这主要还得靠高强度的、长时间的实践来支持。第一,体验客户(业主)、生产者(工艺的执行者)以及接受者三种角色。广告设计是理论研究和市场推广相结合的产物,从各自不同角度的限定和需求,三者问应有相当的差异甚至对立,而处理这些对立和矛盾,显然是在广告设计教育当中所必需解决的问题。第二,体验广告设计中受引导产生虚拟化部分及上述三种角色使用设计成果时的当时行为和后续行为。而这一切只能在不断的市场实践中才能获得和提高。 三、广告设计中艺术思维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设计教育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扎实基本功的设计人才,为我国设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到了现代,人们普遍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提升。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设计手段、新的设计观念和新的媒体设计的层出不穷,我们每天都接受着挑战。 基本技能、设计观念与实践活动是广告设计的艺术性的三个层面。设计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对设计工具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手段不断更新,以及观念和活动的变化,基本技能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另外,设计观念的形成有助于推动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它受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同时,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活动,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提高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从弱小到壮大,从幼稚到成熟,初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逐渐从美术、工艺美术的模式过渡到具有现代广告设计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的发展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广告设计教育像雨后春笋迅速成长,据统计,国内在几百所院校开设有广告设计专业,这无疑给广告设计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在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国度里,像广告设计这种独具人文和艺术色彩的学科亦打上了功利的烙印,广告设计教育亦背离了最初的精神,对这种功利性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抑制作用,反而纵容、迁就,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广告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展开创意、表现创意的过程,而创意和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是要依靠调查研究信息资料的浓缩;二是靠艺术表现的技巧,没有高超的技巧就不可能准确地表达广告设计者的创意;三是靠长期的大量的经验积累,从中掌握一些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和联想能力;四是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没有深层含义和文化基础的标志设计不会走得很远;五是要正确认识广告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广告设计和品牌设计传播的关系。 总之,我们应将提升文化底蕴、重视广告本身的市场化对广告设计的影响、培养艺术思维并且将它们应用在广告设计之中作为我们创新深化广告设计教育的出发点。从国内外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看,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是信息化,艺术效果是人情化。前者要求有强烈的刺激的信息性,后者要求给人悦目和美的享受。广告设计表现在方寸之间,是设计理念和视觉审美的结晶。提高广告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平,是我们每个设计教育者的责任,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 论文关键词:乡村;广告传播;乡村文化;和谐 论文摘要:以和谐发展的角度指出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了重视乡村群体,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的观点。井从农村传统文化、广告信息传播、深入乡村基层、设计理论教育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探讨一条符合国情的广告道路。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照而言的,所谓乡村,是指由乡(及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本文探讨的乡村群体包括在农村地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和在乡镇从事劳动和居住的其他劳动者。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 纵观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总体发展不平衡,重城市而轻乡村,针对乡村受众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多并缺乏乡村文化气息。大多数企业、传媒、广告公司以及学者在以城市为主位的前提下,将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大众概念和城布的生活模式连接在一起,在有意和无意间将中国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二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乡村群体遗忘在某个角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媒体“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对子乡村的关注依然很少。根据国家广播总局有关数据显示,面向农民、农衬和农业的广播全国只有10套(分别是山西、江西、山东、河南、陕西以及广西南宁、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兴、广东茂名和揭阳电台),占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总数的0.42%。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体相比,开办率仅有4%。因此城乡信息流动结构严重不对称。 其次,长期以来,设计界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弱势消费群设计在趋于城市化、大同化。尽管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但仍有不少于八亿的乡村人口。加强对中国乡村广钾究的重今科考麟势群体的媒献怀有利子解决艺术设计全面发展的粗颈问题,对于我们的广告创意、广告的有效传播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再次,很多设计人员将乡村文化传统和地城特色简单化,中国乡村广告传统的东西保存的不乡好;却在设计中不断重复所谓有传统特点的符号和手法。许多设计产品因偏离乡村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价格脱离乡村消费水平而让这些边缘消费群体望而却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广告设计与传播本能的忽视乡村群体,造成发展的不和谐呢? 第一、经济力量的弱势和乡村文化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广告设计与传播偏向城市而忽视乡村。经济环境是决定广告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乡村经济模式和结构虽然有了很大变化,经济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其收人还远远赶不上大中城市,少数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还没完全摆脱贫困。乡村更多地保留了农业文化的传统。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第二、在使用媒体资源的分配上,我国大多数的传媒机构大都集中在城市。从传播学角度看,广告实质是信息的传达,而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而如此高比例的媒体集中于城市,远离乡村,必然导致乡村广告传播的高成本和难以形成有效传播。 第三、绝大多数设计者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同乡村生活方式相差甚远,很难对乡村受众进行准确定位。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概念。乡村群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并不被设计者所熟悉。正如设计大师索扎斯主张,首先得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 第四、在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追求自身效益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视弱势群体受众的信息需求。 第五、广告设计片面地强调了产品或服务广告,而忽视了品牌形象广告、即使是产品或服务广告也没有充分的和乡村环境相联系。其实品牌形象广告作为一种传播稀称为了能使姗的信息获得人们的认可,总会进行一些令社会关注、并进行正面倡导的观念传播。如太阳能产品突出其节能的宣传,同时应引导修缮自然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城市人口,故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告设计与传播应重视乡村群体及其文化传统,反映乡村气息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广告设计与发展的道路。 无论传媒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数量上,还是广告在作品的设计上都应给予“边缘群体”更多的关注,充分重视他们的信息需要,将农村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于其中,才能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并被他们所接受。如“实在人,喝实在酒”(龙江家园集团);“比一比,算一算,还是联通最划算”(中国联通);“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复合肥);“时风时风,路路畅通”(时风集团)。这些广告语都突出了产品独特的优点,满足了农村消费者某方面的需求。 深人乡村基层,关注乡村群体,摸索出广告设计和谐展的模式和路径。设计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喳计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优秀的设计者应该及时掌握并预测设计的变化趋势,弓!导变化的观念指导设计、,使设计成为时代变化的表征和进步的催化剂。如兰陵酒业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利用不同媒体的差异性在墙体电视、赠品等不同媒体进行系列广告宣传,加深了品牌的印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南蓝星啤酒抓住农村夏季麦收的有利时机,组织车辆和人员分散行动,把啤酒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广告的针对性宣传。 关注乡村文化,利用广告传播的文化特质,使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广告设计与传播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适时保存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他们多方面需求。如蚊香在农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三笑集团就利用赵本山在农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朴形象,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满足了农村消费心理和生活多方的需求。 设计要融人普通乡村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尽量通俗化、简洁化。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是不同的,相应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异。面对乡村群体时,设计不能脱离乡村生活,要考虑到农民的教育知识水平和理解欣赏的能力。广告应尽可能的亲切易懂,缩短与农民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乡镇做的广告语“中国移动通信卡,一边耕地一边打。”即宣传了广告目标,又符合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习性,还引领了农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一使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设计理论教育界应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防止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乃至环境垃圾。呼吁教育主管部自详细规划,将传播学、艺术学、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进行大融合,为设计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同时也应改变现状,扩大设计对社会的关注和服务范围,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实现中国广告和谐健康快速而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当今社会广告设计与传播要重视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整个社会中不同目标受众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深人研究并形成探讨性的课题,立足于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符合本国大多数人民需要的广告道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 论文关键词:乡村;广告传播;乡村文化;和谐 论文摘要:以和谐发展的角度指出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了重视乡村群体,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的观点。井从农村传统文化、广告信息传播、深入乡村基层、设计理论教育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探讨一条符合国情的广告道路。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照而言的,所谓乡村,是指由乡(及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本文探讨的乡村群体包括在农村地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和在乡镇从事劳动和居住的其他劳动者。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 纵观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总体发展不平衡,重城市而轻乡村,针对乡村受众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多并缺乏乡村文化气息。大多数企业、传媒、广告公司以及学者在以城市为主位的前提下,将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大众概念和城布的生活模式连接在一起,在有意和无意间将中国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二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乡村群体遗忘在某个角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媒体“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对子乡村的关注依然很少。根据国家广播总局有关数据显示,面向农民、农衬和农业的广播全国只有10套(分别是山西、江西、山东、河南、陕西以及广西南宁、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兴、广东茂名和揭阳电台),占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总数的0.42%。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体相比,开办率仅有4%。因此城乡信息流动结构严重不对称。 其次,长期以来,设计界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弱势消费群设计在趋于城市化、大同化。尽管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但仍有不少于八亿的乡村人口。加强对中国乡村广钾究的重今科考麟势群体的媒献怀有利子解决艺术设计全面发展的粗颈问题,对于我们的广告创意、广告的有效传播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再次,很多设计人员将乡村文化传统和地城特色简单化,中国乡村广告传统的东西保存的不乡好;却在设计中不断重复所谓有传统特点的符号和手法。许多设计产品因偏离乡村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价格脱离乡村消费水平而让这些边缘消费群体望而却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广告设计与传播本能的忽视乡村群体,造成发展的不和谐呢? 第一、经济力量的弱势和乡村文化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广告设计与传播偏向城市而忽视乡村。经济环境是决定广告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乡村经济模式和结构虽然有了很大变化,经济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其收人还远远赶不上大中城市,少数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还没完全摆脱贫困。乡村更多地保留了农业文化的传统。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第二、在使用媒体资源的分配上,我国大多数的传媒机构大都集中在城市。从传播学角度看,广告实质是信息的传达,而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而如此高比例的媒体集中于城市,远离乡村,必然导致乡村广告传播的高成本和难以形成有效传播。 第三、绝大多数设计者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同乡村生活方式相差甚远,很难对乡村受众进行准确定位。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概念。乡村群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并不被设计者所熟悉。正如设计大师索扎斯主张,首先得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 第四、在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追求自身效益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视弱势群体受众的信息需求。 第五、广告设计片面地强调了产品或服务广告,而忽视了品牌形象广告、即使是产品或服务广告也没有充分的和乡村环境相联系。其实品牌形象广告作为一种传播稀称为了能使姗的信息获得人们的认可,总会进行一些令社会关注、并进行正面倡导的观念传播。如太阳能产品突出其节能的宣传,同时应引导修缮自然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城市人口,故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告设计与传播应重视乡村群体及其文化传统,反映乡村气息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广告设计与发展的道路。 无论传媒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数量上,还是广告在作品的设计上都应给予“边缘群体”更多的关注,充分重视他们的信息需要,将农村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于其中,才能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并被他们所接受。如“实在人,喝实在酒”(龙江家园集团);“比一比,算一算,还是联通最划算”(中国联通);“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复合肥);“时风时风,路路畅通”(时风集团)。这些广告语都突出了产品独特的优点,满足了农村消费者某方面的需求。 深人乡村基层,关注乡村群体,摸索出广告设计和谐展的模式和路径。设计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喳计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优秀的设计者应该及时掌握并预测设计的变化趋势,弓!导变化的观念指导设计、,使设计成为时代变化的表征和进步的催化剂。如兰陵酒业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利用不同媒体的差异性在墙体电视、赠品等不同媒体进行系列广告宣传,加深了品牌的印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南蓝星啤酒抓住农村夏季麦收的有利时机,组织车辆和人员分散行动,把啤酒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广告的针对性宣传。 关注乡村文化,利用广告传播的文化特质,使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广告设计与传播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适时保存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他们多方面需求。如蚊香在农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三笑集团就利用赵本山在农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朴形象,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满足了农村消费心理和生活多方的需求。 设计要融人普通乡村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尽量通俗化、简洁化。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是不同的,相应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异。面对乡村群体时,设计不能脱离乡村生活,要考虑到农民的教育知识水平和理解欣赏的能力。广告应尽可能的亲切易懂,缩短与农民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乡镇做的广告语“中国移动通信卡,一边耕地一边打。”即宣传了广告目标,又符合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习性,还引领了农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一使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设计理论教育界应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防止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乃至环境垃圾。呼吁教育主管部自详细规划,将传播学、艺术学、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进行大融合,为设计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同时也应改变现状,扩大设计对社会的关注和服务范围,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实现中国广告和谐健康快速而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当今社会广告设计与传播要重视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整个社会中不同目标受众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深人研究并形成探讨性的课题,立足于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符合本国大多数人民需要的广告道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广告设计的定位策略 摘要: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社会,企业如何能在强手如林的广告营销中取胜,首要条件是广告设计应建立在一个科学策划的平台上,其中广告定位就是这一科学策划的关键环节。源于产品而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广告定位,是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广告设计 定位策略 一、广告设计的核心——广告定位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全面展开,市场机制步入精神生产领域,企业营销中广告设计文化迅速崛起,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猛上升。现代生活中广告设计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竞争激烈的营销市场,各种广告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产品经济的强大竞争力。在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社会,企业如何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广告中取胜呢?首要条件是广告设计应建立在一个科学策划的平台上,而广告定位就是这一科学策划的关键环节。源于商品定位而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广告定位,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广告设计的旗帜和方向。 广告定位是针对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营销界。广告定位是指在众多的产品竞争中,探寻具有竞争力和差别性的产品特点,结合适宜的广告传播手段,使产品在目标消费群中拥有高度的认同性。作为赢得目标消费群的重要手段,广告定位战略把营销从广告推销时代上升为以产品形象为中心的品牌推销时代。美国著名广告学者大卫·奥格威认为广告定位就是用广告为商品在消费者心中找到一个位置,并指出:“唯有正确的定位,才是有效销售的最重要步骤。”(1)在奥格威总结的28种创造销售力的广告方法中,列于第一位的就是“广告定位”。“广告定位”是广告设计的原点和核心,对广告设计的成败起决定作用。定位始于产品,终于消费者,即广告定位是根据市场细分确定目标消费群的消费习惯,让产品广告在消费者心中占据合适而准确的位置并最终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因此“广告定位”不是创造什么哗众取宠的事物,而是重新结合并开发已存在的商家与客户的密切关系,正如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所言:“公司需要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内制定产品定位策略,它需要向顾客说明本公司与现有的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的区别。定位是勾画公司形象和所提供价值的行为,以此使该细分市场的消费者理解和正确认识本公司有别于其他竞争者的象征。”因此明确适当的“广告定位”在现代营销市场中至关重要。 二、广告定位的战略基础 广告定位的第一个要求是推广品牌效应,凸显与众不同。有了恰当的广告定位,企业就可能在经济大潮中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使广告设计艺术健康、有序、全面的发展。因此广告定位的战略基础便是根据所选择的和竞争者相差异的产品特色进行宣传,企业的首要目的是发掘并抢先占有优势战略以获得竞争先机,广告的首要目的便是将这种竞争优势通过广告定位、创意和艺术表现等手段传播给消费者,让人们在表达称心如意的生活方式时能愉快地联想到一个指链:例如“百事可乐=性感=好玩=受欢迎。” 广告定位的第二个要求是确立品牌战略。当今的市场经济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效应已成为企业进入商品市场的“敲门砖”。林恩·阿普认为品牌是“我们经济中的原子核”, 他以为一个品牌不只是它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在更深刻的意义上, 品牌还包含着与消费者的“契约”、对消费者的“承诺”和给予消费者的“信任”,因此, “一种品牌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极高的知名度; 二是崇高的声誉; 三是市场领先; 四是持续利润增长。”成功的定位能够使企业建立品牌声誉, 培育品牌竞争力,赢得品牌市场。因而企业必须在提高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只有大家认可的名牌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在我国,彩电行业的长虹、康佳、tcl;制冷行业的海尔、科龙等企业凭借优质的品牌效应获得了巨大成功。所以品牌效应是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核心力量 。 广告定位的第三个要求是企业产品种类的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选择。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集团,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是世界汽车行业中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之一。集团针对世界各地消费群的不同需求开发了8大汽车品牌:大众汽车(德国)、奥迪(德国)、兰博基尼(意大利)、宾利(英国)、布加迪(法国)、西亚特(西班牙)、斯柯达(捷克)、大众汽车商用车(德国)。品种丰富且针对性强的生产营销理念使大众汽车集团2004年在全球销售汽车达514万辆,大众汽车集团以其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继续领跑世界汽车市场。 三、广告定位的策略运用 1、文化定位策略。二十一世纪以来,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在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中有所作为,必须以先进的文化营销理念来导航。人在文化社会之中生活,进一步讲消费者也是在企业建立的文化中消费,只有当消费者对消费文化产生共鸣,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因此,广告设计以这种人本主义文化理念进行广告定位营销,必将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 2、功能定位策略。功能是产品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可直接满足消费者丰富的物质及精神文化需求“设计艺术审美的本质,就在于对设计物的功能所表现的合目的性的关照。” (3)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找出自己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相异之处,然后在广告定位中强化自己产品的独特功能,使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有明显区别,从而给消费者留下鲜明清晰印象,以增加目标消费群的产品的选择性。典型的功能定位虽然在广告定位设计中只有简洁的几句话,却可以四两拨千斤,促进企业营销工作的顺利展开。 3、强势定位策略。企业利用自己的产品领先优势作为广告设计的核心,在广告宣传中强调产品的优良品质,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广告定位应强调产品的具体品质,让消费者了解该产品优势所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飞亚达手表凭借精密的技术和高贵的品质,把品牌定位与身份联系起来,倡导“一旦拥有,别无选择”的强势定位策略,让人感觉戴上飞亚达手表后,能拥有更多的非凡的气质和唯我独尊的尊贵风范。 4、价格定位策略。如果商品的技术、功能、造型等与市场上同类商品相近,没有什么独特的卖点吸引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宣传可运用价格定位策略。“货比三家不上当”价廉物美的产品对消费者仍然极具诱惑力。如伴随世界油价的上扬,人们需要汽车更节能节源,许多汽车企业都开辟研发省油、实用、美观、价廉的小汽车,广告突出价廉物美性能好的定位原则,巧妙地运用价格定位策略迅速占领汽车消费市场。 5、市场定位策略。这是市场细分策略在广告大战中的具体运用,将商品定位在最有利的市场领先位置。在一定时期内,一项目标会控制着一个公司的战略计划,公司的资源应优先满足这项目标的市场定位策略,以取得商战先机。ibm公司的微机开发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防止公司的主机生意受到侧面的攻击,因此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微机开发,使ibm公司的家用电脑始终走在市场前列而备受追捧。 6、形象定位策略。 作为消费社会的独特文化景观和媒介的宠儿,广告设计不仅得到了迅猛发展,独树一帜的广告形象也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话题。现代广告高度重视一切极富创意的人类精神产品和文学艺术所提供的创意资源。在“形象”备受关注的读图时代,广告必须以别具一格的广告形象吸引消费者已经疲惫麻木的感知力,因此艺术创新以最快的速度被运用于广告的创意之中,个性鲜明的形象定位通过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广告效果。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字]视觉表现 网络广告 [论文摘要]从 1994 年至今,网络广告已经走过整整十年的发展历程,成为第四大广告形式,但由于质量较低而备受网民的谴责。本文从广告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视觉表现的角度,对网络广告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1、网络广告的定义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而网络广告则是最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种新的广告媒介形式。是继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之后新兴的一种广告媒介,有第五媒介之称。通常认为,网络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而和传播介绍自己所推销商品或者所提供服务的商业广告。换句话说,网络广告就是在互联网上的以数字代码为载体的各种经营性广告。” 2、基于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目前,我们认为有六个要素关系着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成败,决定视觉表现的效果。这六个要素是:背景、图像、广告语、字体、色彩、形式。我们也将这六个要素定义为网络广告视觉表现优化组合要素。这些要素是根据广告视觉传播的知觉原理、注意原理,以及异质心理等原则,并参照广告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文字、形象、色彩、空间来设定的。 2.1整体背景,反衬差异。网络广告主要是传递文字与图片,它传播及时,能以最快的速度给消费者明确地传递广告信息,并能反复连续地进行反映。但是,网络广告所在的网页内容较多,容易分散网民的注意力,再加上目前网络广告自身内容较多,这都使网民注意力不能集中于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网络广告自身应该运用整体背景,变害为利,以网页的杂乱反衬出广告的整体感,凸现广告。这里所说的整体背景,是指广告以整幅连续的画面,或统一的底色作为贯穿始终的唯一背景。而不是将几个图像拼接在一起,或更换背景及色彩。网络广告在出现形式上具有报纸广告的空间特点,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多数网络广告又具有电视广告的时间特点, 因此,它的背景既是可换的,又应该是统一的、整体的。但是,目前网络广告所面对的情形刚好相反。 网页是网民知觉的主体,是突出在前面的,被网民清楚地知觉到,而网络广告则是模糊的、朦胧的,是次要的知觉对象。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目前的网络广告已经“隐身”在了网页中:网页上信息过于庞杂,使网民眼花缭乱,而广告如果也是以一块文字、一个小图案的形式出现,势必会被隐藏在大量信息中,得不到突出。网民的知觉不能选择性地注意广告,当然就达不到视觉传播的效果。而如果将广告置于一个整体的背景中,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网络广告占有的空间是一般信息的十几到几十倍,如此大的空间,如果联成一片,拥有统一的背景,其视觉表现效果当然也会比一般信息的效果强十几到几十倍。 2.2加入图像,3b 原则。 信息要能为人们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或要使接受者感兴趣。受众在注意某一对象时,一般平均五秒,能保持二十秒的很少。一个网络广告,能引起人的注目,这是传达成功的第一步,而若要引人注意,最重要的是第一感觉,开始的 1/10 秒钟的瞬间最关键。“3b”是 baby、beauty、beast 的缩写,“3b 原则”是指运用婴儿(baby)、美女(beauty)、动物(beast)这三个引人注目的形象进行广告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b”作为目光捕捉物有利于吸引“眼球”,也有利于主题和创意的表达,能起到良好的点题和烘托的作用。网络广告中运用“3b”形象,不仅能增强画面的吸引力,而且会在网民心目中建立个性形象,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特别是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动作与表情是构成人类行为的形式基础,也是行为的表达方式,它同语言符号一样,也是一个表意符号系统。在广告视觉设计中,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能提高画面的被注意值,能更有效地传递广告信息。 2.3神聚标语,画龙点睛。主题广告语是一则广告的“神”,它以凝练的形式完整、形象地概括广告内容、广告主旨,并形成易于传播和记忆的语言。对于网络广告来说,广告语也同样重要,它是吸引视觉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广告的主题广告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简洁有力。由于网络广告的平面空间有限,因此主题广告语应该简洁清晰,用最少的字说出最引人的话语。而且应该有震撼力、感染力或激发力,这样才能捕捉到网民的目光,并吸引他们点击广告。(2)、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语言要生活化,这是一般广告语都应该遵守的原则,特别是在网上,只有用网民的语言才能赢得网民的点击。(3)、形式刺激主题广告语应使用较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等,来刺激网民的视觉。字体上,应该运用美术字体或变体,以突出商品、品牌或广告的个性。 2.4巧用字体,展现性格。在网络广告中,文字不宜被用作主要的目光捕捉物。这是因为网络广告所在的背景,即网页本身是以大量文字组成的,如果以文字作为网络广告的主体,势必会造成广告与网页混为一谈,网民不能迅速、清晰的发现广告,当然会减弱广告对网民的冲击。所以,我们认为网络广告中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说明和辅助画面,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追求文字的美,恰恰相反,在网络广告的制作中,我们应该巧用字体,以字体的形象个性、风格特点去阐释企业、产品的性格风貌,强化网络广告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不同字体能传达不同的情感,传达不同的内容和经营理念,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文字形象的外形特征和笔画特征有关。字体设计是以字体间组合形式的相互关系来体现主题的。作为网络广告视觉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字体构成的功能和其艺术性是融为一体的。网络广告图形中的字体设计,不仅要向人们传达广告的信息,还要使受众在从字体排列的形式中得到美的感受。 2.5色彩反差,凸现广告。色彩在广告语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广告色彩设计,不仅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正确地传达商品和劳务信息,激发购买欲望,而且还能塑造商品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在网络广告的色彩使用上,我们主张运用“色彩反差”的方法,来凸现广告自身。我们所说的“色彩反差”是根据色彩配置基本规律中的对比规律提出的。对比是色彩关系中的普遍现象,是指人的视知觉得到两种以上的色彩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就会产生色相、明度、彩度、冷暖、面积等性质差异对应关系。因此就会有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彩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2.6尝试新的广告形式。广告的注目率、阅读率是最重要的广告效果指标。而广告注目率、阅读率的高低,常与广告表现,广告创意呈正比。一般而言,广告表现突出,广告创意吸引人,都会达成较高的广告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三方面增加网络广告视觉创意。(1)、广告形状与尺寸的创新。目前,网页上出现的多是长方形、尺寸固定的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固然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利于管理和收费,但是也造成司空见惯、审美疲劳的害处。广告商和广告主可以尝试着改变这种现状,使网络广告更加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如将广告形状做成菱形、五角星形、心形、三角形等等。在不危害网民利益的前提下,改变广告的形状与尺寸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表现形式的创新。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出人意料的广告形式来增加广告的点击率。虽然这种广告表现形式有欺骗之嫌,但广告主却达到了广告效果,网民都注意到了这样一则广告。虽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广告形式,但是可以借鉴它的创意思想,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跳出原来网络广告创意的老框框,寻求新鲜的广告表现形式。(3)、技术效果的创新。据计,旗帜广告和弹出广告中分别有近67%和34%的广告运用了闪动效果,达到了较强的视觉表现效果。无论是文字的闪动,还是图像的闪动,这种异常的处理效果肯定比无闪动的广告更吸引目光。除了文字效果的改进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动画、音效等设计元素,使网络广告更为生动有趣。 3、结论 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和网民结构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的跨时空、跨地域、图文并茂、双向传播信息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逐步增强,也将使网络广告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巨大商业潜力的现代广告形式。
商品经济论文:略论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明清两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是东部地区,而沿海的江、浙、闽、台,又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社会经济区域的结构来看,江、浙、闽、台的社会经济区域组合,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大的变动,发展出多个社会经济区域板块。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传统联系,在宏观上,组成一个大的社会经济区域──东南区。这也是现在华东经济区的主体。 东南社会经济区域的开发,可以远溯到人类文明的黎明期。考古发现证明,这一地区是中国古文明的一个源头。这里也曾独立发展着古越族的文化。秦汉以降,随着北方中原汉人一批批南移垦殖,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进本区域,实质性的大规模开发从而开始。唐宋之际,这一地区内的主要江河流域,形成大小不一的农业区,生产力相继赶上中原老农业区的先进水平。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加速发展,城市经济也日趋繁荣。两宋到元代,本区域内大致形成若干不同特色的板块,其中最主要的有江南、浙东西、闽东南等。而以长江三角洲和钱塘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江南,是全国主要的农产区,也是全国经济最为富庶,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明清时代,在江南继续保持龙头地位的基础上,闽东南社会经济区域扩展到台湾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海上贸易的联系,本区域形成了活跃的东南沿海贸易圈。因此,把江、浙、闽、台视为一个社会经济区域进行多视角的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 在选择明清东南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之前,有必要对明清东南区域的经济变迁,作为一个粗略的估计。 明清时代,东南区域的经济,除受战乱和特大自然灾害影响的年代外,一般都保持增长的势头。这一时期的经济变迁,呈现了如下的特点: 一、在传统的老农业区,即己开发区,主要指沿海、沿江、沿河的平原和河谷地带,土地的农业开发几已饱和,粮食的增长主要依赖深耕细作或新作物(如蕃薯)的引进,但由于人口的繁衍速度超过粮食增长的速度,这些地区相继经历了从粮食输出地到粮食进口地的转变。与此同时,传统农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因地制宜,发展商品性的经济作物,成为一种趋势。商品性农业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家庭以副补农的需要,也刺激了专业市镇的兴起,后者又为一部分农村人口提供了新的出路。 二、农业区向半开发的山区地带或海岛伸展。大批流动的"棚民",进入皖南、闽浙边,闽赣边、闽粤赣边山区,开发了玉米、番薯等粮食生产和兰、靛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生产。以闽南移民为主力,开发了台湾岛南部的平原埔地,并渐次向北部拓展。到清中叶,台湾新农业区已成为东南的粮仓。传统的北方人口南迁现象基本中止,出现本区人口向中西部与海外迁徙的两大流向。山区和海岛的进一步开发,虽然带有粗放性,甚至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在当时,它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维系区域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保障粮食供应和经济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传统的手工工业继承前代而有所发展。在行业布局上,从沿海向山区延伸,开辟了新的基地或新的行业,资源、劳力、资金的配置出现了新的调度,区域性的专业分工更趋合理。在内部结构上,以生产外销产品的"外向型"手工业比重增大,发展较快;家庭副业型的个体生产单位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民营手工业发展蓬勃,手工工场已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出现。 四、市场网络仍以地方性的初级市场为主渠道,墟市、庙会是基层社会经济交换活动的中心;各地之间的货物流通仍通过传统的水陆商路进行,自然环境造成的交通阻隔没有明显的改善,内陆贸易的闭锁性仍十分突出。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的传统优势,曾因禁海而受挫,又因开放而焕发新机。冲破海禁限制而成长起来的海上私人贸易,在明代后期发展到相当规模,月港与太平洋航路的接通,为中国商品进入世界市场,间接地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作出了积极贡献。郑成功曾一度遏止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的海权扩张,执东西洋贸易之牛耳。这一发展趋势虽为明清之际的鼎革所打断,清代前期海外贸易中心南移广州,但本区域仍是出口外销大宗商品湖丝、棉布、茶叶的主要供应地,上海、厦门诸口是南北沿海航运主要的中转港。由海路联系的国内外市场,是市场网络中最活跃的一端。 五、海洋经济利益加大,沿海居民进行海上走私、下海通番,屡禁不止。明代中后期,从海商、海寇发展起来的海洋势力,到郑成功时代,造成了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的雏形,揭开了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帷幕。作为海洋社会经济产物的海外经济性移民,在海外建立移民社区,并与东来的西欧资本主义掠夺型海洋经济的先锋队相遇、冲突。早期中国的海洋势力,从明清社会经济的全局看,还只是传统经济体制外的循环,但在本区域内已是一股重要的经济推拉力,对区外的内陆经济(特别是联系沿海与内地的水陆商路所经地区)也产生一定的刺激。 六、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奢侈性的高消费从官僚缙绅下移到一般地主、商人和富裕市民,从生活消费、科举官场消费延伸到宗族消费、文化娱乐消费、民间信仰消费等,导引风俗由俭入奢的变化。这一变化又反过来刺激了民间工艺、建筑、旅馆、青楼、文艺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但沿海与山区,城市与乡村,消费水准进一步拉大,形成不同特色的人文景观。 总之,东南区域在传统农业社会的格局下,农业、手工业都与市场发生愈来愈紧密的联系,商品化倾向带动的经济变迁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强烈。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国近代以前经济变迁走向的一个最佳观察点。因此,中外学术界投以广泛的关怀,成为长期盛而不衰的研究热点,是很自然的事了。 二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对明清东南区域变迁关怀的重点是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长达三十余年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学术讨论,大量的举证来自东南地区,特别是江南,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分析,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研究成果清晰地重建了明清东南地区城乡商品经济发达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图像,而且清楚地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出现的新事物,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是这场大讨论取得的最大的历史贡献。 从新生事物生长历程观察明清经济变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视角。随着讨论的深入,对于什么样的经济现象属于新事物或新因素?这些新事物或新因素在社会经济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一系列的研究课题摆到了学术界的面前,引发了新的思考。大致可以说,借助于这场大讨论,中国学术界逐渐摆脱了简单性把商品化生产等同于资本主义的错误,重新审议了经营地主、雇佣劳动的性质,同时又把学术关怀从单纯的生产关系层面扩大到生产力层面,以至于与经济变迁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变迁;从线性描述进到立体观察,从宏观的通论进入区域研究、个案研究、计量研究和比较研究,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学术积累。这是这次大讨论带来的正面效果。与此同时,从旧事物的衰落变化过程来观察明清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也被带动起来。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的老问题,也赋予新的内容,进行新的考量。 用资本主义萌芽概括明清东南区域经济变迁的特点,在国内外均有众多的赞同者和反对者。国内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意见认为:资本主义萌芽论并不是和封建经济──传统经济论相对立的理论,它承认鸦片战争前的明清社会仍是封建社会,处在出现互解征兆,发展与停滞并存,"死的抓住活的"的晚期阶段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尽管只是稀疏的存在,有的夭折,有的中断,有的则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有继承的关系,这反映了明清社会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1]。明清时代存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明清东南区域经济变迁属于"传统内变迁",这是大家可以接受的。问题是,明清社会没有通过自身的内部变革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并不必然导向资本主义已为许多国家的历史所证明,马克思本人也没有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当作一般发展道路[2],那么,用资本主义萌芽概括明清东南区域经济变迁的特点,是否妥切?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有的依据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等著作,从理论上否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可能[3],有的借助西方学术界提出的某些理论框架,寻找或探求取代资本主义萌芽论的新模式[4]。 尽管从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到史实的诠释都还存在许多争议,还没有形成得到学术界普遍公认的解释模式,但八十年代以来,围绕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而展开的多视角的研究,正扎扎实实地推进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化。在这一大背景下,明清东南经济变迁的研究也走上一个新阶段。以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和福建等沿海地区为重点的区域经济研究,主导着新一波的研究方向。 厦门大学的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是在傅衣凌教授"必须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的现象一起研究"[5]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展开的。八十年代以来,循着学术潮流的发展,研究课题也作了重要的调整,以专史研究和区域史研究为重点,社会史与经济史相结合的特色更为凸显了。通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一批新人的投入,不仅壮大了学术队伍,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1982)、《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1989)、《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1989)、《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1992);傅衣凌、杨国桢主编《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1987),傅衣凌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七册(1988),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明史新编》(1993);杨国桢著《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1988),杨国桢、陈支平著《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1993);陈支平著《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1988)、《近500年来福建家族社会与文化》(1990);郑振满著《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1992);和外单位合作撰著的有《清代全史》第五卷(1991)、《中国十大商帮》(1993)等。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刘敏(秀生)的《清代商品经济与商业资本》(1985)、李伯重的《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力六论》(1985)、陈支平的《清初赋役财政制度演变论丛》(1987)、陈春声的《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十八世纪广东米价分析》(1989)、郑振满的《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1989)、李长弓的《明代驿传役研究》(1991)、张和平的《文化的夯实:对晚明反传统现象的再认识》(1991)、郭润涛的《清代地方行政幕府研究》(1991)、曾玲的《明清福建手工业经济研究》(1991)、周翔鹤的《清代台湾农村经济的计量研究》(1991)、罗一星的《珠江三角洲传统工商城市的发展形态──明清佛山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1992)、刘正刚的《清代四川的闽粤移民研究》(1993)、刘淼的《明清沿海荡地开发研究》(1993)、王日根的《明清会馆史研究》(1994)。我们还以群体的力量,进行福建社会经济史和福建、台湾社会文化比较研究的计划,前者是国家"六五"、"七五"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后者是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的合作项目。 这不仅仅是研究课题的伸展,而且在学术关怀上,更加注意社会生活、民俗文化的层面,把以民俗、乡例证史的传统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准;更加注意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把研究东南区域社会经济史的传统提升到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视角之中;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更加注意科际整合,努力吸收其他人文科学的有用理论和方法,透过田野调查对契约、族谱等民间文献和遗俗、遗制等口头资料的搜集,丰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内容。 以上这些研究,虽然角度、层面有所不同,却都是紧紧围绕明清东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这一主题的。所做的工作,一方面是对学术传统的继承、总结与反思,另一方面是寻找发展学术传统的新的方向,新的视野。 在长江流域经济变迁的历程中,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以及生产力水平、资源状况、历史文化传承等诸方面的差异,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变迁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部分之间,在经济变迁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试图揭示明清时期长江上中下游商品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和共同特征背后的差异和特色,以期对今天长江流域新一轮的经济开发热潮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市场网络型商品经济及其特点 长江下游经济区特别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盛况学术界研究成果颇丰,这里不作重复。透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发现,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商品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这种商品经济产生于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的内部,是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促成下游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明中叶以来农业生产力的回升、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二是由于人口的增殖,人浮于地,使大多数的小农家庭面临着生存压力,同时也在农村中出现了过剩的劳动力。三是由于江南地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国家的重赋区,到了明清时期,在农业资源和技术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重税浮粮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大负担,为了交纳"比限日严"的国家赋税,小农们不得不用有限的土地从事多种经营,或者把家内自给之外的剩余纺织品推向市场,最终在市场经济利润的刺激下,人们开始以经济作物排挤粮食作物,出现了"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的现象(注:皇清奏议卷61,奏请海疆禾棉兼种疏。),同时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们也"通宵不寝",尽可能织出更多的剩余纺织品。 2.这种商品经济以下游经济区强大的农村基层社会需求为基础。长江下游经济区内部"自生"的商品经济在它孕育、产生的过程中,耕织结合的传统经济结构经历了多层次的分化瓦解,这不仅表现在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趋向的扩大,而且表现在商业性农业内部出现了地域分工、集约经营;手工业商品生产内部出现了行业分工、专业分工,几乎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有小商品生产者在进行着种类有别的小商品生产,小商品生产原料的获得,生产工具的添置和生产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和市场发生关系,城乡之间、手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手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内部的交换进一步扩大。广泛存在于长江下游经济区内的这种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和交换,在农村基层社会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下游经济区的市场网络型商品经济正是建筑在这种强大而广泛的有效需求之上。在这里,小商品生产者生产和消费需求的满足、商品交换中心的兴起和发展,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大都市的集中化发展,而是以小城镇和以农村为依托的集市的兴起为主要特征。明清时期,下游江南地区这样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的种类也各异,有的是当地的手工业中心,如嘉兴的濮院镇、王江泾镇;吴江的盛泽镇、黄家溪市;湖州的双林镇、南浔镇等,都以某种手工业品的生产而闻名。有的是原料集散地或商业中心,如湖州的乌青镇、菱湖镇,太仓鹤王市,海盐的沈荡镇等,"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贸店、大贾往往云集"(注: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市镇数量之巨,以及市镇种类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基层社会需求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3.在这种商品经济中,各种层次的市场相互交织,形成了密集的商品市场网。明清时期,在市镇和农村集市广泛发展的基础上,长江下游经济区原有的城市也在扩大规模和增强经济功能,这些大、中城市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内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样,从中心都会到农村基层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农村市场、小城镇市场、中小城市市场和大都市市场等一系列多级层次的市场连结成的市场网络,这些市场在不同层次上发挥着交换流通功能,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使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连成一体,整体走上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 总之,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商品经济是区域内部"自生"的,它以农村基层社会广泛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为基础,并且形成了市场网络,因而这种商品经济比较稳固,能够持久,不会因较小的外力作用而大起大落。 二、长江上游经济区的"特产型"商品经济及其特点 明清时期,在长江上游经济区这个封闭的地理单元里,同样也存在着因区内自然经济内部结构的变动而产生的商品经济,特别是清中叶后,四川等地的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在农村中较为普遍,家庭手工业也出现了"机声轧轧常彻夜不休"的火热场面;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据四川有关方志的记载,四川省明代共有集市场数1000多个,到了清乾隆年间已有3000个(注:高王凌: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专题1994年第6期。)。但总的来说, 上游经济区小农经济商品化的规模和程度远不如下游经济区。在有限的商品经济总量中,源于上游经济区区域内部需求的商品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小。上游经济区商品经济的主要方面体现为因外部市场需求刺激而发展起来的"特产型"商品经济。它的特点是: 1.从进入市场的主要商品来看,大多数为本省特有的产品或优势产品。长江上游经济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粮食作物是本区的一大优势之一,糖、麻、桐、茶、药材等经济作物更是本区特有的优势。明清时期,随着长江下游及其他地区城镇的繁荣,非农业人口的增多以及全国商品市场的形成,上游地区的粮食成为全国市场的急需品,各类特有的经济作物及其加工品也成为外部市场的抢手货。上游川省人民便顺应这种需求,将粮食和山货转化为商品。重庆是四川粮食的集散地,凡外省到四川买米之商贩,皆"接踵而至",然后,"外贩、又运下江,络绎不绝"。据记载,乾隆十八年四川运往江苏、浙江的粮食达40万石,乾隆二十三年运往山东的粮食亦达40万石(注:李龙潜:明清经济史。)。一些县志也有大量的本地物产运往外地的记载。如綦江县所产之山丝、枳桔、桐油、竹纸、药材、靛蓝,岁销本省及楚、黔等地,"易外属之钱,不可以数计也"(注:同治綦江县志卷2。); 南川县"邑产除稻、椒、麦、黍及寻常日用,足供一邑取携外",药材、茶、笋、漆、蜡、煤、铁、硝、磺、桐等"较他处为良者,不一而足,邑人力农之余藉资贸易,负贩络绎于途,岁获其利"(注:光绪南川县志卷2。)。 2.商品生产结构受外部市场需求的调节。在外部市场需求吸引下,上游经济区总是选择具有区域优势的物品投入市场。明清以来日益强大的外部市场需求促使上游地区扩大原有优势物产的种植和生产规模,或者因地制宜,拓展新的生产优势,从而改变商品生产结构。乾隆以来直到清末,四川省在稻米等粮食作物优势之外,经济作物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种植(生产)优势。一些地域产生了棉、桑、蔗、菸、茶、果等专业种植区,如,潼川、顺庆等府形成了养蚕区域,"蜀中墙下种桑,宅内养蚕以为常业"(注:皇朝经世文编卷40。);成都平原的一些府县多种烟草,新津"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注:道光新津县志卷29。)。以本地特产为原料的手工业形成一定规模,如隆昌、荣昌一带"比户皆绩"所产夏布"富商大贾购贩京华,远逮各省"(注:光绪荣昌县志卷16。)。道光以后四川省开始大量种植鸦片,鸦片的种植和贸易成为近代四川商业性农业的主要方面,尽管这是一种罪恶的畸形状况,但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种现象也正体现了外部市场对上游地区商品生产结构的调节作用。 3.商品的流通对商人和商路依赖性大。长江上游经济区地形的复杂,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使该区的商品流通受到很大限制。该区的商品外运以水路为主,长途贩运往往以一些河流为依托,与一些城市相连,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贩运路线。如成都府16州县的盐、白蜡等物品靠岷江运出;重庆、合州等城市则靠嘉陵江、渠江、涪江的河道输出茶、桐油等,这些物产依靠木船由支流集中在长江干流而下,运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全国各地市场。四川盆地也有几条通往外地的陆上运输线,分别是北大路、西藏路、云南路、两湖路,但是这些山路运输条件非常艰苦,只能靠挑夫和驮畜组成的商队,翻越盆地边缘的山道(注: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封建政府为谋取暴利,往往加重长江水运路线的商税,迫使许多商品的运输由便利的水运转向艰难的陆运,这种流通渠道的畸形现象从反面说明了上游地区"特产型"商品经济对商路的依赖。 同时,由于这种商品经济主要面向外地市场,商品的流通主要经过长途贩运,商品生产者不能直接完成交换的全过程,而是经过一些商人或商帮的采办。在长期的商品流通过程中,一些重要商品的采办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相对固定的商帮或商人。如:四川的生漆,清以前采办者主要为西帮,到清代广东帮及川帮均有采办;川东秀山的桐油,清初由陕帮商人购运,以后湖北、江西两帮商人来得较多;四川的黑木耳,乾隆时由汉口帮采办(注: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版。)。这种采办方式说明上游地区"特产型"商品经济对商人也有一定的依赖性。 三、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口岸型"商品经济及其特点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沿江口岸城市商业贸易的繁盛。以"九州名镇"汉口为中心,包括沙市、汉阳、武昌、宜昌在内的一批沿江口岸城市,利用交通便捷的地利,形成了一个对外连接全国市场,对内沟通广大内陆腹地的商品流通体系,从而使这些口岸城市成为全国的转运中心,转运贸易经济盛极一时,这种口岸型经济的特点是: 1.这种商品经济的形成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依托,以全国各地商品经济持续发展为条件。长江中游的口岸都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塞,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转输"(注:刘献廷:广阳杂记卷4。);沙市"蜀舟吴船欲上下者,必来此贸易,以故万舫栉比、百货灯聚"(注:孔自来江陵志余卷4。);宜昌则"扼荆襄之门户, 川楚之咽喉"(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这种地理位置的优势,一旦遇上社会经济进步、商品经济发展的机遇就极容易转化为商业贸易优势。明清时期正是我国商品经济的高涨期,这为长江中游口岸型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明洪武年间,汉口一带还是一处芦苇丛生的荒洲,到明末及清代,这里已是"五方杂处"、"商贾辐辏",一跃而成为明清四大镇之一。这一过程正是地理优势转化为商业贸易优势的真实写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支撑口岸型经济的是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长江中游地区口岸型商品经济不仅依托于中游地区的社会需求,更是以全国的消费需求为基础的。 2.这种商品经济的活力主要凝聚在商品流通领域,以集散、转运各地商货为基本的商业活动形式。以湖北的汉口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口岸城市在明清时期全国商品经济大潮中扮演了全国的"商品仓库"、"商人俱乐部"的角色。汉口镇"九州四海之物,殊形异状,来自远方者旁溢露积"(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宜昌"商旅云集,百货充韧"(注: 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 期。),沙市"列肆百货充韧,津头则万舫鳞集"(注:光绪荆州府志卷4。)。 当时广东的铁制品、糖、苏木、蜡,福建的蔗糖、烟草,河南的棉花,江西的瓷器、蚕丝、纸张,云贵的木材,湖南的竹木,四川的粮食、药材等都云集于以汉口为首的这些沿江口岸城市。商品的去向大致有两个,一是由来自各地的客商经过交换后,各取所需,将异地商品运回各地市场;二是与中游腹地的商品相交换后,由中游地区的中、小商人再运回中游腹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覆盖中游腹地,连接四面八方的庞大的市场交换系统,流通领域迅速扩大,商货运销千里之外,转运贸易空前活跃,形成了中游地区有特色的"口岸型"商品经济。 3.在这种商品经济中,商人和商业资本发挥了主导作用。明清时,长江中游沿岸的口岸城市不仅是全国商品的集散地,也是各地商人、商业资本集中的区域,特别是汉口镇,被人叹为"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其各省商贾无不有本店或支店设于其间"(注:民国夏口县志·商务志。)。当时全国各地的商人和商帮都前来汉口等口岸城市进行商贸活动,著名的有川帮、潮帮、广东帮等,这些商人控制了商品,掌握了商品流通和销售的主动权,全国各地的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凭借这些商人和商业资本的中转才能完成各种需求的交换和满足过程,因而商人和商业资本在口岸型商品经济中起了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商人和商业资本对中游内地商品经济的带动和控制上。长江中游经济区得"中"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口岸经济使得中游经济区的广大内地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上也得之机先。依托以口岸城市为中心的商品转运网,中游地区以棉纺织业为特色的地方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多地方大面积种植棉花,棉区农村"乡民家勤纺织,贸布贩棉"(注:光绪汉阳县志·地理志。),"机杼之声相闻"(注:光绪蕲水县志·风俗。),"民皆持此为主"(注:光绪孝感县志·土物。)。中游地区的棉花和棉布深受外省的欢迎,如汉川布"近而襄楚南,远而秦晋滇黔,咸来争布",葛仙布、阳罗布、黄州大布等也在全国拥有很大的市场(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在中游地区适应形势抓住机遇发展地方商品经济的同时,外地商业资本也开始向中游腹地渗透,推动和控制该区的小商品生产,如山西商人控制了蒲圻羊楼洞茶叶的生产和流通,山西和陕西的客商将汉阳县的布买到汉口加工染造,以应"远贾之贸易"(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等, 所有这些都说明商业资本的无孔不入和强大的控制力。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区分别呈现为特产型、口岸型、市场网络型的商品经济形态,分别以其封闭性和滞后性、过渡性和流动性、开放性和领先性标示出区域经济变迁的差异。这种区域经济变迁的差异又带来了农村经济结构(包括农业结构、家庭手工业结构、人口与土地的搭配结构)变迁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中、上游经济区是传统经济模式在新开发地域、新的开发水准上的重建和扩展,商品经济已经产生并逐步扩大影响;下游经济区则是农业、手工业的商品化趋向日益扩大,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遭受的冲击日益严重,新的商品经济体系正在构建。 商品经济论文:略论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明清两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是东部地区,而沿海的江、浙、闽、台,又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社会经济区域的结构来看,江、浙、闽、台的社会经济区域组合,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大的变动,发展出多个社会经济区域板块。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传统联系,在宏观上,组成一个大的社会经济区域──东南区。这也是现在华东经济区的主体。 东南社会经济区域的开发,可以远溯到人类文明的黎明期。考古发现证明,这一地区是中国古文明的一个源头。这里也曾独立发展着古越族的文化。秦汉以降,随着北方中原汉人一批批南移垦殖,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进本区域,实质性的大规模开发从而开始。唐宋之际,这一地区内的主要江河流域,形成大小不一的农业区,生产力相继赶上中原老农业区的先进水平。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加速发展,城市经济也日趋繁荣。两宋到元代,本区域内大致形成若干不同特色的板块,其中最主要的有江南、浙东西、闽东南等。而以长江三角洲和钱塘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江南,是全国主要的农产区,也是全国经济最为富庶,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明清时代,在江南继续保持龙头地位的基础上,闽东南社会经济区域扩展到台湾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海上贸易的联系,本区域形成了活跃的东南沿海贸易圈。因此,把江、浙、闽、台视为一个社会经济区域进行多视角的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 在选择明清东南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之前,有必要对明清东南区域的经济变迁,作为一个粗略的估计。 明清时代,东南区域的经济,除受战乱和特大自然灾害影响的年代外,一般都保持增长的势头。这一时期的经济变迁,呈现了如下的特点: 一、在传统的老农业区,即己开发区,主要指沿海、沿江、沿河的平原和河谷地带,土地的农业开发几已饱和,粮食的增长主要依赖深耕细作或新作物(如蕃薯)的引进,但由于人口的繁衍速度超过粮食增长的速度,这些地区相继经历了从粮食输出地到粮食进口地的转变。与此同时,传统农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因地制宜,发展商品性的经济作物,成为一种趋势。商品性农业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家庭以副补农的需要,也刺激了专业市镇的兴起,后者又为一部分农村人口提供了新的出路。 二、农业区向半开发的山区地带或海岛伸展。大批流动的"棚民",进入皖南、闽浙边,闽赣边、闽粤赣边山区,开发了玉米、番薯等粮食生产和兰、靛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生产。以闽南移民为主力,开发了台湾岛南部的平原埔地,并渐次向北部拓展。到清中叶,台湾新农业区已成为东南的粮仓。传统的北方人口南迁现象基本中止,出现本区人口向中西部与海外迁徙的两大流向。山区和海岛的进一步开发,虽然带有粗放性,甚至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在当时,它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维系区域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保障粮食供应和经济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传统的手工工业继承前代而有所发展。在行业布局上,从沿海向山区延伸,开辟了新的基地或新的行业,资源、劳力、资金的配置出现了新的调度,区域性的专业分工更趋合理。在内部结构上,以生产外销产品的"外向型"手工业比重增大,发展较快;家庭副业型的个体生产单位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民营手工业发展蓬勃,手工工场已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出现。 四、市场网络仍以地方性的初级市场为主渠道,墟市、庙会是基层社会经济交换活动的中心;各地之间的货物流通仍通过传统的水陆商路进行,自然环境造成的交通阻隔没有明显的改善,内陆贸易的闭锁性仍十分突出。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的传统优势,曾因禁海而受挫,又因开放而焕发新机。冲破海禁限制而成长起来的海上私人贸易,在明代后期发展到相当规模,月港与太平洋航路的接通,为中国商品进入世界市场,间接地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作出了积极贡献。郑成功曾一度遏止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的海权扩张,执东西洋贸易之牛耳。这一发展趋势虽为明清之际的鼎革所打断,清代前期海外贸易中心南移广州,但本区域仍是出口外销大宗商品湖丝、棉布、茶叶的主要供应地,上海、厦门诸口是南北沿海航运主要的中转港。由海路联系的国内外市场,是市场网络中最活跃的一端。 五、海洋经济利益加大,沿海居民进行海上走私、下海通番,屡禁不止。明代中后期,从海商、海寇发展起来的海洋势力,到郑成功时代,造成了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的雏形,揭开了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帷幕。作为海洋社会经济产物的海外经济性移民,在海外建立移民社区,并与东来的西欧资本主义掠夺型海洋经济的先锋队相遇、冲突。早期中国的海洋势力,从明清社会经济的全局看,还只是传统经济体制外的循环,但在本区域内已是一股重要的经济推拉力,对区外的内陆经济(特别是联系沿海与内地的水陆商路所经地区)也产生一定的刺激。 六、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奢侈性的高消费从官僚缙绅下移到一般地主、商人和富裕市民,从生活消费、科举官场消费延伸到宗族消费、文化娱乐消费、民间信仰消费等,导引风俗由俭入奢的变化。这一变化又反过来刺激了民间工艺、建筑、旅馆、青楼、文艺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但沿海与山区,城市与乡村,消费水准进一步拉大,形成不同特色的人文景观。 总之,东南区域在传统农业社会的格局下,农业、手工业都与市场发生愈来愈紧密的联系,商品化倾向带动的经济变迁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强烈。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国近代以前经济变迁走向的一个最佳观察点。因此,中外学术界投以广泛的关怀,成为长期盛而不衰的研究热点,是很自然的事了。 二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对明清东南区域变迁关怀的重点是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长达三十余年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学术讨论,大量的举证来自东南地区,特别是江南,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分析,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研究成果清晰地重建了明清东南地区城乡商品经济发达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图像,而且清楚地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出现的新事物,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是这场大讨论取得的最大的历史贡献。 从新生事物生长历程观察明清经济变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视角。随着讨论的深入,对于什么样的经济现象属于新事物或新因素?这些新事物或新因素在社会经济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一系列的研究课题摆到了学术界的面前,引发了新的思考。大致可以说,借助于这场大讨论,中国学术界逐渐摆脱了简单性把商品化生产等同于资本主义的错误,重新审议了经营地主、雇佣劳动的性质,同时又把学术关怀从单纯的生产关系层面扩大到生产力层面,以至于与经济变迁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变迁;从线性描述进到立体观察,从宏观的通论进入区域研究、个案研究、计量研究和比较研究,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学术积累。这是这次大讨论带来的正面效果。与此同时,从旧事物的衰落变化过程来观察明清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也被带动起来。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的老问题,也赋予新的内容,进行新的考量。 用资本主义萌芽概括明清东南区域经济变迁的特点,在国内外均有众多的赞同者和反对者。国内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意见认为:资本主义萌芽论并不是和封建经济──传统经济论相对立的理论,它承认鸦片战争前的明清社会仍是封建社会,处在出现互解征兆,发展与停滞并存,"死的抓住活的"的晚期阶段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尽管只是稀疏的存在,有的夭折,有的中断,有的则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有继承的关系,这反映了明清社会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1]。明清时代存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明清东南区域经济变迁属于"传统内变迁",这是大家可以接受的。问题是,明清社会没有通过自身的内部变革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并不必然导向资本主义已为许多国家的历史所证明,马克思本人也没有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当作一般发展道路[2],那么,用资本主义萌芽概括明清东南区域经济变迁的特点,是否妥切?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有的依据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等著作,从理论上否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可能[3],有的借助西方学术界提出的某些理论框架,寻找或探求取代资本主义萌芽论的新模式[4]。 尽管从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到史实的诠释都还存在许多争议,还没有形成得到学术界普遍公认的解释模式,但八十年代以来,围绕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而展开的多视角的研究,正扎扎实实地推进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化。在这一大背景下,明清东南经济变迁的研究也走上一个新阶段。以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和福建等沿海地区为重点的区域经济研究,主导着新一波的研究方向。 厦门大学的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是在傅衣凌教授"必须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的现象一起研究"[5]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展开的。八十年代以来,循着学术潮流的发展,研究课题也作了重要的调整,以专史研究和区域史研究为重点,社会史与经济史相结合的特色更为凸显了。通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一批新人的投入,不仅壮大了学术队伍,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1982)、《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1989)、《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1989)、《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1992);傅衣凌、杨国桢主编《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1987),傅衣凌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七册(1988),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明史新编》(1993);杨国桢著《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1988),杨国桢、陈支平著《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1993);陈支平著《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1988)、《近500年来福建家族社会与文化》(1990);郑振满著《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1992);和外单位合作撰著的有《清代全史》第五卷(1991)、《中国十大商帮》(1993)等。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刘敏(秀生)的《清代商品经济与商业资本》(1985)、李伯重的《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力六论》(1985)、陈支平的《清初赋役财政制度演变论丛》(1987)、陈春声的《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十八世纪广东米价分析》(1989)、郑振满的《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1989)、李长弓的《明代驿传役研究》(1991)、张和平的《文化的夯实:对晚明反传统现象的再认识》(1991)、郭润涛的《清代地方行政幕府研究》(1991)、曾玲的《明清福建手工业经济研究》(1991)、周翔鹤的《清代台湾农村经济的计量研究》(1991)、罗一星的《珠江三角洲传统工商城市的发展形态──明清佛山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1992)、刘正刚的《清代四川的闽粤移民研究》(1993)、刘淼的《明清沿海荡地开发研究》(1993)、王日根的《明清会馆史研究》(1994)。我们还以群体的力量,进行福建社会经济史和福建、台湾社会文化比较研究的计划,前者是国家"六五"、"七五"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后者是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的合作项目。 这不仅仅是研究课题的伸展,而且在学术关怀上,更加注意社会生活、民俗文化的层面,把以民俗、乡例证史的传统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准;更加注意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把研究东南区域社会经济史的传统提升到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视角之中;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更加注意科际整合,努力吸收其他人文科学的有用理论和方法,透过田野调查对契约、族谱等民间文献和遗俗、遗制等口头资料的搜集,丰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内容。 以上这些研究,虽然角度、层面有所不同,却都是紧紧围绕明清东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这一主题的。所做的工作,一方面是对学术传统的继承、总结与反思,另一方面是寻找发展学术传统的新的方向,新的视野。 在长江流域经济变迁的历程中,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以及生产力水平、资源状况、历史文化传承等诸方面的差异,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变迁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部分之间,在经济变迁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试图揭示明清时期长江上中下游商品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和共同特征背后的差异和特色,以期对今天长江流域新一轮的经济开发热潮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市场网络型商品经济及其特点 长江下游经济区特别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盛况学术界研究成果颇丰,这里不作重复。透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发现,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商品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这种商品经济产生于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的内部,是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促成下游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明中叶以来农业生产力的回升、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二是由于人口的增殖,人浮于地,使大多数的小农家庭面临着生存压力,同时也在农村中出现了过剩的劳动力。三是由于江南地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国家的重赋区,到了明清时期,在农业资源和技术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重税浮粮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大负担,为了交纳"比限日严"的国家赋税,小农们不得不用有限的土地从事多种经营,或者把家内自给之外的剩余纺织品推向市场,最终在市场经济利润的刺激下,人们开始以经济作物排挤粮食作物,出现了"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的现象(注:皇清奏议卷61,奏请海疆禾棉兼种疏。),同时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们也"通宵不寝",尽可能织出更多的剩余纺织品。 2.这种商品经济以下游经济区强大的农村基层社会需求为基础。长江下游经济区内部"自生"的商品经济在它孕育、产生的过程中,耕织结合的传统经济结构经历了多层次的分化瓦解,这不仅表现在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趋向的扩大,而且表现在商业性农业内部出现了地域分工、集约经营;手工业商品生产内部出现了行业分工、专业分工,几乎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有小商品生产者在进行着种类有别的小商品生产,小商品生产原料的获得,生产工具的添置和生产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和市场发生关系,城乡之间、手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手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内部的交换进一步扩大。广泛存在于长江下游经济区内的这种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和交换,在农村基层社会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下游经济区的市场网络型商品经济正是建筑在这种强大而广泛的有效需求之上。在这里,小商品生产者生产和消费需求的满足、商品交换中心的兴起和发展,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大都市的集中化发展,而是以小城镇和以农村为依托的集市的兴起为主要特征。明清时期,下游江南地区这样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的种类也各异,有的是当地的手工业中心,如嘉兴的濮院镇、王江泾镇;吴江的盛泽镇、黄家溪市;湖州的双林镇、南浔镇等,都以某种手工业品的生产而闻名。有的是原料集散地或商业中心,如湖州的乌青镇、菱湖镇,太仓鹤王市,海盐的沈荡镇等,"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贸店、大贾往往云集"(注: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市镇数量之巨,以及市镇种类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基层社会需求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3.在这种商品经济中,各种层次的市场相互交织,形成了密集的商品市场网。明清时期,在市镇和农村集市广泛发展的基础上,长江下游经济区原有的城市也在扩大规模和增强经济功能,这些大、中城市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内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样,从中心都会到农村基层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农村市场、小城镇市场、中小城市市场和大都市市场等一系列多级层次的市场连结成的市场网络,这些市场在不同层次上发挥着交换流通功能,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使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连成一体,整体走上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 总之,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商品经济是区域内部"自生"的,它以农村基层社会广泛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为基础,并且形成了市场网络,因而这种商品经济比较稳固,能够持久,不会因较小的外力作用而大起大落。 二、长江上游经济区的"特产型"商品经济及其特点 明清时期,在长江上游经济区这个封闭的地理单元里,同样也存在着因区内自然经济内部结构的变动而产生的商品经济,特别是清中叶后,四川等地的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在农村中较为普遍,家庭手工业也出现了"机声轧轧常彻夜不休"的火热场面;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据四川有关方志的记载,四川省明代共有集市场数1000多个,到了清乾隆年间已有3000个(注:高王凌: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专题1994年第6期。)。但总的来说, 上游经济区小农经济商品化的规模和程度远不如下游经济区。在有限的商品经济总量中,源于上游经济区区域内部需求的商品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小。上游经济区商品经济的主要方面体现为因外部市场需求刺激而发展起来的"特产型"商品经济。它的特点是: 1.从进入市场的主要商品来看,大多数为本省特有的产品或优势产品。长江上游经济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粮食作物是本区的一大优势之一,糖、麻、桐、茶、药材等经济作物更是本区特有的优势。明清时期,随着长江下游及其他地区城镇的繁荣,非农业人口的增多以及全国商品市场的形成,上游地区的粮食成为全国市场的急需品,各类特有的经济作物及其加工品也成为外部市场的抢手货。上游川省人民便顺应这种需求,将粮食和山货转化为商品。重庆是四川粮食的集散地,凡外省到四川买米之商贩,皆"接踵而至",然后,"外贩、又运下江,络绎不绝"。据记载,乾隆十八年四川运往江苏、浙江的粮食达40万石,乾隆二十三年运往山东的粮食亦达40万石(注:李龙潜:明清经济史。)。一些县志也有大量的本地物产运往外地的记载。如綦江县所产之山丝、枳桔、桐油、竹纸、药材、靛蓝,岁销本省及楚、黔等地,"易外属之钱,不可以数计也"(注:同治綦江县志卷2。); 南川县"邑产除稻、椒、麦、黍及寻常日用,足供一邑取携外",药材、茶、笋、漆、蜡、煤、铁、硝、磺、桐等"较他处为良者,不一而足,邑人力农之余藉资贸易,负贩络绎于途,岁获其利"(注:光绪南川县志卷2。)。 2.商品生产结构受外部市场需求的调节。在外部市场需求吸引下,上游经济区总是选择具有区域优势的物品投入市场。明清以来日益强大的外部市场需求促使上游地区扩大原有优势物产的种植和生产规模,或者因地制宜,拓展新的生产优势,从而改变商品生产结构。乾隆以来直到清末,四川省在稻米等粮食作物优势之外,经济作物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种植(生产)优势。一些地域产生了棉、桑、蔗、菸、茶、果等专业种植区,如,潼川、顺庆等府形成了养蚕区域,"蜀中墙下种桑,宅内养蚕以为常业"(注:皇朝经世文编卷40。);成都平原的一些府县多种烟草,新津"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注:道光新津县志卷29。)。以本地特产为原料的手工业形成一定规模,如隆昌、荣昌一带"比户皆绩"所产夏布"富商大贾购贩京华,远逮各省"(注:光绪荣昌县志卷16。)。道光以后四川省开始大量种植鸦片,鸦片的种植和贸易成为近代四川商业性农业的主要方面,尽管这是一种罪恶的畸形状况,但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种现象也正体现了外部市场对上游地区商品生产结构的调节作用。 3.商品的流通对商人和商路依赖性大。长江上游经济区地形的复杂,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使该区的商品流通受到很大限制。该区的商品外运以水路为主,长途贩运往往以一些河流为依托,与一些城市相连,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贩运路线。如成都府16州县的盐、白蜡等物品靠岷江运出;重庆、合州等城市则靠嘉陵江、渠江、涪江的河道输出茶、桐油等,这些物产依靠木船由支流集中在长江干流而下,运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全国各地市场。四川盆地也有几条通往外地的陆上运输线,分别是北大路、西藏路、云南路、两湖路,但是这些山路运输条件非常艰苦,只能靠挑夫和驮畜组成的商队,翻越盆地边缘的山道(注: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封建政府为谋取暴利,往往加重长江水运路线的商税,迫使许多商品的运输由便利的水运转向艰难的陆运,这种流通渠道的畸形现象从反面说明了上游地区"特产型"商品经济对商路的依赖。 同时,由于这种商品经济主要面向外地市场,商品的流通主要经过长途贩运,商品生产者不能直接完成交换的全过程,而是经过一些商人或商帮的采办。在长期的商品流通过程中,一些重要商品的采办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相对固定的商帮或商人。如:四川的生漆,清以前采办者主要为西帮,到清代广东帮及川帮均有采办;川东秀山的桐油,清初由陕帮商人购运,以后湖北、江西两帮商人来得较多;四川的黑木耳,乾隆时由汉口帮采办(注: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版。)。这种采办方式说明上游地区"特产型"商品经济对商人也有一定的依赖性。 三、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口岸型"商品经济及其特点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沿江口岸城市商业贸易的繁盛。以"九州名镇"汉口为中心,包括沙市、汉阳、武昌、宜昌在内的一批沿江口岸城市,利用交通便捷的地利,形成了一个对外连接全国市场,对内沟通广大内陆腹地的商品流通体系,从而使这些口岸城市成为全国的转运中心,转运贸易经济盛极一时,这种口岸型经济的特点是: 1.这种商品经济的形成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依托,以全国各地商品经济持续发展为条件。长江中游的口岸都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塞,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转输"(注:刘献廷:广阳杂记卷4。);沙市"蜀舟吴船欲上下者,必来此贸易,以故万舫栉比、百货灯聚"(注:孔自来江陵志余卷4。);宜昌则"扼荆襄之门户, 川楚之咽喉"(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这种地理位置的优势,一旦遇上社会经济进步、商品经济发展的机遇就极容易转化为商业贸易优势。明清时期正是我国商品经济的高涨期,这为长江中游口岸型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明洪武年间,汉口一带还是一处芦苇丛生的荒洲,到明末及清代,这里已是"五方杂处"、"商贾辐辏",一跃而成为明清四大镇之一。这一过程正是地理优势转化为商业贸易优势的真实写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支撑口岸型经济的是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长江中游地区口岸型商品经济不仅依托于中游地区的社会需求,更是以全国的消费需求为基础的。 2.这种商品经济的活力主要凝聚在商品流通领域,以集散、转运各地商货为基本的商业活动形式。以湖北的汉口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口岸城市在明清时期全国商品经济大潮中扮演了全国的"商品仓库"、"商人俱乐部"的角色。汉口镇"九州四海之物,殊形异状,来自远方者旁溢露积"(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宜昌"商旅云集,百货充韧"(注: 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 期。),沙市"列肆百货充韧,津头则万舫鳞集"(注:光绪荆州府志卷4。)。 当时广东的铁制品、糖、苏木、蜡,福建的蔗糖、烟草,河南的棉花,江西的瓷器、蚕丝、纸张,云贵的木材,湖南的竹木,四川的粮食、药材等都云集于以汉口为首的这些沿江口岸城市。商品的去向大致有两个,一是由来自各地的客商经过交换后,各取所需,将异地商品运回各地市场;二是与中游腹地的商品相交换后,由中游地区的中、小商人再运回中游腹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覆盖中游腹地,连接四面八方的庞大的市场交换系统,流通领域迅速扩大,商货运销千里之外,转运贸易空前活跃,形成了中游地区有特色的"口岸型"商品经济。 3.在这种商品经济中,商人和商业资本发挥了主导作用。明清时,长江中游沿岸的口岸城市不仅是全国商品的集散地,也是各地商人、商业资本集中的区域,特别是汉口镇,被人叹为"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其各省商贾无不有本店或支店设于其间"(注:民国夏口县志·商务志。)。当时全国各地的商人和商帮都前来汉口等口岸城市进行商贸活动,著名的有川帮、潮帮、广东帮等,这些商人控制了商品,掌握了商品流通和销售的主动权,全国各地的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凭借这些商人和商业资本的中转才能完成各种需求的交换和满足过程,因而商人和商业资本在口岸型商品经济中起了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商人和商业资本对中游内地商品经济的带动和控制上。长江中游经济区得"中"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口岸经济使得中游经济区的广大内地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上也得之机先。依托以口岸城市为中心的商品转运网,中游地区以棉纺织业为特色的地方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多地方大面积种植棉花,棉区农村"乡民家勤纺织,贸布贩棉"(注:光绪汉阳县志·地理志。),"机杼之声相闻"(注:光绪蕲水县志·风俗。),"民皆持此为主"(注:光绪孝感县志·土物。)。中游地区的棉花和棉布深受外省的欢迎,如汉川布"近而襄楚南,远而秦晋滇黔,咸来争布",葛仙布、阳罗布、黄州大布等也在全国拥有很大的市场(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在中游地区适应形势抓住机遇发展地方商品经济的同时,外地商业资本也开始向中游腹地渗透,推动和控制该区的小商品生产,如山西商人控制了蒲圻羊楼洞茶叶的生产和流通,山西和陕西的客商将汉阳县的布买到汉口加工染造,以应"远贾之贸易"(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等, 所有这些都说明商业资本的无孔不入和强大的控制力。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区分别呈现为特产型、口岸型、市场网络型的商品经济形态,分别以其封闭性和滞后性、过渡性和流动性、开放性和领先性标示出区域经济变迁的差异。这种区域经济变迁的差异又带来了农村经济结构(包括农业结构、家庭手工业结构、人口与土地的搭配结构)变迁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中、上游经济区是传统经济模式在新开发地域、新的开发水准上的重建和扩展,商品经济已经产生并逐步扩大影响;下游经济区则是农业、手工业的商品化趋向日益扩大,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遭受的冲击日益严重,新的商品经济体系正在构建。 商品经济论文:在商品经济下的发展及社会效应 众所周知,美国是全球演讲业最发达的国家,每年仅“直接演讲业”的产值就高达二十几亿美元,可见其演讲商品化的发展程度。我国的演讲活动虽然并未形成一种产业,也尚未出现职业演讲家,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演讲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态势。具体如下: 一、商品经济意识的介入客观地说,在商品经济意识的作用下,今天的人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就不可避免地促使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演讲者,重新以商品经济的眼光观察社会、透视人生、辨析复杂的人际关系,阐发深刻的思想哲理,以把握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例如: “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竞争已进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优胜劣汰中,每个有识之士都会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然而人才何在?在于发现、寻找,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自我推销。” 这是陈驹在题为《时代需要推销你自己》的演讲中说的一段话。演讲者以充满商品意识和竞争观念的“推销”一词立论,深入阐述了在人才竞争中勇于“自我推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我们翻阅报刊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诸如《市场——一所新大学》《幸福未涨价》一类的演讲题目。由此可见,商品经济意识的介入,使演讲这一现实活动,体现出了多么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商品经济活动的介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无论是商品广告、市场营销,还是商贸洽谈、交易论辩,都离不开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演讲作为一种有效的媒介手段,在商品经济活动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无庸置疑,正是一些商品经济活动的广泛参预,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片独具魅力的风景所在。例如: “恩格斯说过这么一段话:‘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乐、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所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公司经营从根本上是服务于顾客,但绝不能以‘庸人’暗中所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来迎合与满足之,用这种方式赚来的钱也必然是肮脏与不洁的,因为它损害了人类至高无上的尊严!” 这是胡平在公司开业典礼上以《商道与尊严》为题发表的一段演讲。演讲者引述恩格斯的言论,旗帜鲜明地鞭挞了在商业经营活动中损害人类尊严的“一切龌龊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给人以强烈的警示。这类商品经济活动的广泛参预对演讲业的发展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商品经济语汇的介入演讲是一种语言艺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大量传播商品经济信息的语汇已介入到各种商务演讲中来了。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经济交流不断扩大与深入,许多体现现代商品经济色彩的外来语汇也被大量地吸收过来,并派生出各式各样的新语汇,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交际语言的实用性与表现力。这种符合语言发展客观规律的文化现象,也就成了演讲业发展的一个强力推动剂。例如:“在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着生产建设资金投入短缺问题的同时,消费品的生产量和进口量的强势增长却偏偏要处处挤投资,争原料,抢能源,占市场,形成难以抑制的、居高不下的膨胀刚性,而这又恰恰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初始阶段的大忌。难怪一些海外朋友曾不客气地指出:国内的进口狂热和超前消费简直就是‘破产行为’!” 这是史策在题为《快从集团消费中警醒》演讲中的一段话。演讲者在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矛盾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集团消费”的严重危害。语势强烈的表达中融入了不少经济语汇,鲜明地体现了具有时代信息的语言特色。 四、新形势下演讲的社会效应那么,新形势下演讲的这种新的发展态势将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社会效应呢? (一)交际效应。演讲是一种社会性的交际活动。它采取商业性实践活动方式的意义,不仅反映在扩展的交际领域上,而且表现在获取的交际效应上。不管是开业庆典、公益赞助,还是商务宴请、经贸馈赠,演讲者的致辞都将产生特定的社会交际效应。这种效应,既可以调节人际关系,又能够增强社会效益。 (二)广告效应。演讲是一种公开性的现实活动。它势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发挥作用。强烈的广告效应,就是这种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在竞选、应聘、营销、义卖等社会活动中,人们就是充分利用了演讲的广告效应,为自己或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的。这不仅可以向社会展示个人的才智,而且能够为群体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不要采集我的 (三)信息效应。演讲是一种交流性的信息活动。它的社会作用的增强,适应了现代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演讲的商业性实践活动中,信息的传播和反馈,就成了演讲者语言表达的动因和现场交流的实效。正因为这种信息效应体现了演讲的巨大优势,所以,这种优势又反过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四)价值效应。演讲是一种功利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演讲者运用演讲的方式,向听众传播思想、学识、经验、技术等等,其目的就是促使听众提高认识,努力行动,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就是演讲的价值效应。目前,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听取著名经济学家的学术演讲和成功企业家的事迹演讲报告,就反映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实践表明,在现代社会中,演讲已经开始采取商品式价值实现手段,因为这不仅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也是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商品经济论文:对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性的再认识 摘 要:作者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这一论断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在逻辑上也是不矛盾的。 文章从四个方面分别说明生产者之间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存在不是公有制本质特征的表现,社会分工不可能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并存的事实不能说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相容的,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的理论依据并不是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相容的,以论证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公有制 私有制 商品经济 相容性 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论证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如何解释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之间的相容性在当时被认为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所在。因为在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中,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被认为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资本主义经济被认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则被认为是非商品经济性质的。也就是说,公有制被认为是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的。在重新认识商品经济的过程中,解决所谓传统理论与现实之间这一矛盾(笔者认为这一矛盾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基本思路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思路是将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解释为社会分工和生产者之间存在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而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既可以表现在不同的私有者之间又可以表现在不同公有者之间,还可以表现同一公有范围内部。另一种思路是认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就是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从表面看,这两种思路似乎都可以解决生产资料公有制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是否相容这一难题,得出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的结论,从而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说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当初,这种新的商品经济理论也确实对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两种所谓新思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之间的相容性问题,因为这里有两个深层次的关键性问题被掩盖了:一是生产者之间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存在与公有制的本质特征是否相一致;二是社会分工是否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另外,上述关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性的新理论或新观点最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是所谓事实证明或实践检验,即以当代社会主义的现实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现实说明其正确性。而这又涉及到两个有待解决的更为重要的深层次问题:一是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并存的事实是否能够证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相容的;二是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是否只有在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相容的这一大前提之下才能加以解释或说明。 笔者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本质上与商品经济是不相容的,而这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在逻辑上并不矛盾。本文拟对上述的四个深层次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分别得出否定性结论,以最终说明自己的观点。 一 生产者之间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存在,使得他们之间只有通过等价交换才能实现互通有无的需要,从而使社会经济具有商品性,这种说法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这种所谓新观点既不是什么对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的突破,也不能说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是相容的。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者之间互通有无的需要之所以必须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得以实现,就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经济利益上的不一致性。所谓商品交换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我国现阶段公有制实体之间以及公有制实体内部劳动者集体或个人之间所存在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是由于他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或使用上所存在的差别所决定的,人们对此也没有异议。但是,这种由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或使用上的差别所导致的人们在经济利益上的差别的存在,并不是公有制本质属性或基本特征的表现,而是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必然包含私有制因素的表现。‚ 在公有制条件下,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不存在由于生产资料占有或使用上的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或使用而获得特殊的或直接的经济利益;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存在着由于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也就是说,有人可以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获得特殊的或直接的经济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之间是否存在着由于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不一致,是区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现阶段两种公有制形式之间和集体所有制内部各经济实体之间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将这种不同所有者之间所存在的商品交换关系看成是公有制在本质上与商品经济相容的一个重要依据,则是一种误解。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征,即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或人们之间不存在由于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只可能体现在一个有效的公有范围之内,而不可能体现在其之外。超出一个具体的公有范围,人们之间就是一种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也就必然存在着由于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而这种不同所有者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关系,与各个所有者自身的所有制性质毫无关系。也就是说,不管各个所有者本身的所有制性质如何,不同所有者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所表现出的只能是私有制的特征——人们之间存在着由于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而不可能是公有制的特征。 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内部或国有企业之间所存在的商品交换关系的性质又如何解释呢?国有企业对其所使用或占用的生产资料并没有所有权,改革开放之后,各个国有企业之间出现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是由于其所使用或占用的生产资料上的差别所导致的。笔者认为,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的这种由于其所使用或占用的生产资料上的差别所导致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也是其自身包含着私有制因素的一种表现。 私有制的因素,即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关系,虽然不可能存在于抽象的或理论上的公有制内部,但完全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具体的或现实的公有制实体内部。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经济实体的所有制性质,并非要么是百分之百的公有制,要么就是百分之百的私有制。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在一个具体的公有制形式或实体的范围之内,劳动者个人或集体之间事实上存在着由于生产资料的使用或占用的不同而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是否意味着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即:是否意味着这种公有制本身包含着私有制因素。笔者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因为,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否则所谓占有就毫无意义。单纯的生产资料使用权(如奴隶使用奴隶主的生产资料),不能给其使用者带来任何特殊的或直接的经济利益。反之,如果个人或集体所使用或占用的生产资料,事实上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特殊或直接的经济利益,那么,无论他们在形式上、名义上或法律上是否占有这些生产资料,他们对于这些生产资料所拥有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使用权或占用权,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实际占有了这些生产资料,也就是说,这种公有制事实上包含着私有制的因素。 人们经常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还不成熟,所谓生产资料公有制还不成熟本来就应理解为其本身还带有私有制的痕迹或包含着私有制的因素。所以,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内部或国有企业之间仍存在的商品交换关系就是由于现实的公有制形式或公有制实体本身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于它们所具有的公有制的基本属性或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同样道理,在实行承包、租赁等经营方式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内部的劳动者集体(如实行内部独立核算的车间、班组之间)或个人之间(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所存在商品交换关系,其根本原因也在于这些劳动者集体或个人对其所使用或占用的公有生产资料事实上仍具有特殊的或直接的经济利益,即现实的公有制实体本身包含着私有制的因素。 总之,无论是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看,还是从现实的公有制形式或公有制实体自身的不成熟性看,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均在于由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客观存在的私有制因素,而不是公有制本身的基本属性或本质特征。生产者之间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虽然既可以表现在私有者之间又可以表现在公有者之间及私有者和公有者之间,还可以表现在不完全的公有者内部,但其在实质上所反映的都是私有制的特征而不是公有制的特征。在原始社会的末期,最初的商品交换关系发生在原始部落或氏族公社之间(即不同的公有者之间),后来又逐渐渗透到部落或公社内部(即同一公有者内部),但马克思并没有因此而将商品经济的产生或存在与生产资料公有制联系在一起,而是将商品交换关系的出现与私有制的产生或萌芽联系在一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将商品经济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并不存在什么失误或过时的问题。而我们仅以现实的公有制实体之间及其内部依然存在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这一事实为依据,就认定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相容的,则只看到的问题的表面现象。 二 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谈到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时往往强调社会分工仅仅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条件或必要条件,在此前提下,商品经济是否存在则取决于是否存在着私有制(过去的说法)或生产者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现在的说法),似乎有可能出现一种虽然存在着社会分工但不存在商品交换关系的状况。如果确实存在着这种可能性,也就可以认为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或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没有必然联系。但是,这种状况至今为止尚未出现过。在原始社会末期,当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时,在畜牧部落与农业部落之间产生了最早的商品交换活动。这种简单的或偶然的商品交换活动的产生是因为两个部落之间存在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尽管最初两个部落内部由于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在经济利益关系上是完全一致的,但正如前面的分析所说,在两个部落之间所体现的却是私有制的特征,即人们在经济利益关系上是不一致的。后来,这种人们在经济利益关系上的不一致逐渐由原始公社或部落外部渗透到其内部,商品交换关系也就逐渐在原始公社或部落内部产生。从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它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或人们在经济利益关系上的不一致的产生和发展进程是同步的。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分工就是指社会上不同的人专门从事某一种劳动,而这种从事不同性质的社会劳动的人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经济利益上的不一致,因此,在他的理论中,社会分工的出现与私有制的产生是密切相关的,而社会分工的消亡也是与私有制的消亡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必要条件、私有制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充分条件之说,将两者完全分离开并非马克思的本意,而是我们对其商品经济理论的一种误解。 有人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分工称之为旧的社会分工,认为社会分工本身并不会消亡,旧的社会分工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之后将出现新的社会分工。这里的问题是:所谓新的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或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关关系。显然,我们不能定义旧的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密切相关而新的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完全无关,因为,既然所谓新的社会分工被认为产生于私有制和旧的社会分工消亡之后,就不能说这种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而只能说它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不相容而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容。如果将旧的社会分工定义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分工各方在经济利益上是不一致的;将新的社会分工定义为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分工各方在经济利益上是一致的,在逻辑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在此前提下,所谓新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却不能解释为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因为,既然分工各方在经济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之间就没有必要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互通有无的需要。 所以,只要承认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密切相关,就不可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证公有制在本质上与商品经济是相容的。 有人认为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唯一条件是社会分工,而这种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所以商品经济的存在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毫无关系。因此,只要存在着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当然既可以与私有制相容又可以与公有制相容。在此前提下,如果认定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社会分工,就可以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如果认定社会分工将永远存在,则可以得出商品经济万岁论的结论。然而,这种完全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相干的社会分工为什么能够成为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或原因呢?假定在这种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下,生产者之间并不存在由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或使用上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或者说,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那么,他们之间互相取得对方产品为什么还要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来实现呢?如果人类社会已进入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各取所需”的按需分配的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难道还有存在的余地吗?相反,只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不管我们如何定义社会分工,他们之间要取得对方的产品就必须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实现。所以,即使我们可以定义社会分工的存在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这种定义是否科学或合理这一问题与本文没有直接关系故不在此涉及),也不可能由此而认定商品经济的存在与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无关,进而说明商品经济与公有制是相容的。 如果认定社会分工与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关系有关,而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情况又会怎样呢?有人认为商品经济之所以永远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者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不一致将永远存在。社会分工和生产者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不一致是否有可能永远存在,这一问题没有必要在此进行讨论。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否有可能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这个问题不是仅靠自我定义就可以解决的。如果两个生产者之间存在着经济利益上的差别,从而导致他们之间必须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来取得对方的产品,那么,这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就不可能与他们实际所使用或占用的生产资料无关。因为,如果他们对其实际所使用或占用的生产资料没有特殊的经济利益关系,即可以在他们之间无偿调拨生产资料,那么,他们之间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取得对方产品的必要性也就不存在了。改革开放之后,正是由于否定了国有企业之间生产资料的无偿调拨,承认了各个企业对其实际所使用或占用的生产资料具有特殊的经济利益,才使得国有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得以确立。所以,生产者之间对其产品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他们之间对其生产资料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所决定的,即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所决定的。既然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所决定的,而社会分工又与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相关,那么社会分工也就必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相关。 生产者之间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否会永远存在,这个问题当然是可以讨论的。但是,有人认为,通过论证生产者之间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将永远存在而得出商品经济万岁论的结论,是对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的突破,这种看法却是不准确的。前面已经说到,马克思正是将商品经济与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的不一致性联系在一起,才提出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他所说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密切相关的,而生产者之间在经济利益关系上的不一致则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本质属性的必然表现。只是他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并不是永恒的,它最终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生产资料公有制所替代,因而生产者之间由于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将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除,与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的不一致密切相关的社会分工也将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所以,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可见,从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不一致的角度论证商品经济存在原因并不能认为是对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的突破,真正可以称得上对马克思理论有所突破的是认定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不一致将永远存在,进而得出商品经济万岁论的结论。而这种突破如其说是对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的突破,不如说是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或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理论的突破。对于每一个彻底的商品经济万岁论者来说,都必然面对这样一个必须解释的问题:商品经济与按需分配是否相容,即,在各取所需已经实现的条件下等价交换是否还有存在的余地,或者说,在等价交换关系依然存在的条件下各取所需是否还有可能实现。 总之,尽管我们可以定义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但仍然不可能由此证明商品经济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进而得出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的结论。 三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似乎无懈可击的说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是相容的。不错,我国现阶段确实存在着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并存状况,但是,两种经济现象的并存并等于它们之间在本质上是相容的。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并存了几千年,难道我们可以说实践证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与自然经济是相容的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这种检验是有针对性的,即作为检验标准的实践和作为检验对象的理论在逻辑上必须保持一致。例如,不少人在论证马、恩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时,都引用了恩格斯的这样一段话: “一旦社会占有了全部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消亡。”并声称实践证明他的预见不符合现实。恩格斯的这段话确实是在其《反杜林论》的“社会主义”篇中说的,但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社会主义一词是共产主义的同义词。因此,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指的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共产主义的第一或低级阶段;而我们正在建设或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则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显然, “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将消亡”这一论断是否正确,与“社会主义”一词具体含义密切相关:如果按照马、恩的习惯社会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那么,我们起码现在还不能说实践证明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实践。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现过“社会占有了全部生产资料”,哪怕是强行实现的,我们凭什么说实践证明恩格斯的设想不符合实际呢?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否能够证明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相容性,关键在于我国现阶段与商品经济并存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否完全成熟的公有制,或者说,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并存的现状到底是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自身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所决定的,还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不成熟性即其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所决定的。当我们作出“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商品经济是相容的”的这一判断时,所谓公有制应当是指完全成熟的公有制,而所谓相容也应当是指二者在本质上是不矛盾或不排斥的。因此,要以实践来检验或证明这一判断正确与否,实践中的公有制就必须是完全成熟的即不包含私有制因素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谈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或第一阶段时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他所说的在经济方面的“旧社会的痕迹”,包括私有制的痕迹、社会分工(或旧的社会分工)的痕迹和商品经济的痕迹等。我们不能因为新社会的萌芽产生于旧社会就认定这些新社会的萌芽在本质上与旧社会是相容的,如,我们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就认定它与封建生产关系在本质上是相容的。同样道理,我们也不能因为旧社会的痕迹存在于新社会就认定这些旧社会的痕迹在本质上与新社会是相容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建设或经历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或第一阶段(即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或低级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而它所带着的“旧社会的痕迹”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不是直接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而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产生出来的。所以,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所带着的“旧社会的痕迹”,不仅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而且有封建社会及自然经济的痕迹。这就是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之间最根本的区别。然而,这一根本区别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了。例如,有人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的论断提出异议,认为社会主义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其基本逻辑是: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目前不仅存在着商品经济而且还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既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之后还要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就不可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也是无懈可击。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商品经济不发达正是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必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不等于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阶段也必然要发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是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个理论问题完全可以讨论的,但是,我们现在就断言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恐怕还为时过早。只有当我国进入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之后或当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确实仍有必要发展商品经济,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说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 同样道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并存的事实也不能证明公有制在本质上与商品经济是相容的。本文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在我国现阶段,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看,商品交换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所有者之间所体现的私有制特征,即不同所有者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关系;从现实公有制形式或实体自身的不成熟性看,商品交换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现实的公有制形式或实体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即在一具体的公有范围内劳动者集体或个人对其所使用的或占用的公有生产资料事实上仍具有特殊的或直接的经济利益。 因此,我国现阶段不完全和不成熟的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并存的事实不仅不能证明公有制在本质上与商品经济是相容的,而且为公有制在本质上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的理论观点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事实依据,从而进一步说明马、恩关于商品经济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之间关系的论断是正确的。除非真正实现了“社会占有了全部生产资料”之后商品经济依然存在,我们才能说实践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关于商品经济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之间关系的论断是错误的或已经过时。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实践检验或事实证明作用只能是单向的而不能是双向的,即:当我们以实践中某一客观存在的现象对相应理论观点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时,不能同时又将被检验的对象作为说明或解释实践中这一客观现象存在原因的理论依据。例如,一方面以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并存的事实来说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是可以相容这一理论观点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又以公有制与商品经济是可以相容的这一理论观点来说明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之所以能够并存的原因。这在逻辑上叫做循环论证。 四 有人认为,只有彻底否定或转变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的传统观念,才能说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从而推动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坚持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的理论观点,并非就无法说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要正确说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关键在于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而不能从抽象的社会主义概念出发。中共十五大强调:“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从“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我国现阶段并不是完全成熟的公有制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并存,而是不成熟的公有制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并存。这就是说,我们需要说明的并不是马克思所预见的、建立在商品经济已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将继续存在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和还需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而是我们正在实践中的、建立在尚未经历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否定马、恩关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论断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当然这作为一个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可能还是有意义的),因为我国现阶段的实践并没有提出这一要求。相反,在我国现阶段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并将其运用于说明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进而说明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才是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 改革开放前,“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将消亡”等观点确实曾被当作消灭商品经济、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但是,当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误认为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建立在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从而将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当作我国现阶段的具体特点,进而将马、恩有关理论或观点当作教条照搬。正如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所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显然,只有在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误认为是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这一大前提之下,“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将消亡”等理论观点才有可能成为消灭商品经济、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 改革开放之初,尽管建立在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基础之上的所谓新的商品经济理论曾经对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这一理论自身的缺陷及其对于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阻碍作用就暴露得越来越充分。我们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如果公有制在本质上与商品经济是相容的,我们就没有必要打破公有制形式的“一统天下”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没有必要放弃“一大二公”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必要打破国有企业的“大锅”将其改造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如果我国现阶段并存的是完全成熟的公有制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或者说,我国现阶段的商品经济是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商品经济,我们也没有必要重新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早已完成的历史任务,没有必要屈尊去与什么国际惯例接轨,没有必要主动要求加入wto去受落后者制订的规则的制约,……。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真正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并不是以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为基础的所谓新的商品经济理论,而是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与我国现阶段实际的结合。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由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现实公有制自身的不成熟性,以及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分工(或旧的社会分工)依然存在,而不是“社会占有了全部生产资料”和旧的社会分工已经消亡;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我国没有经历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这就是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对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事实上,我们真正应当彻底抛弃的传统观念就是那种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误认为是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改革开放前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是将马、恩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当作我国现阶段的具体特点,因而对马、恩的相关理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改革开放后这种思维方式则表现为将我国现阶段的具体特点当作马、恩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因而轻率地以我国现阶段的具体特点为依据否定马、恩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和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论断,如前面所提到的那些所谓“实践证明”。正因为这种脱离我国现阶段实际的传统观念及其影响依然存在,中共十五大强调:“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对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性问题的认识,关键也正在于对我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 总而言之,从理论推导看,马克思关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的论断是符合逻辑的;从实践检验看,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的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现实是不矛盾的;从现实意义看,坚持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的论断对于正确说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是有重要意义的,从而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相反,如果继续坚持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而且也越来越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相脱离,并将阻碍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商品经济论文: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论文 一、拜金求利观念的突兀奔腾 当商品经济把社会上的一切都卷入交换漩涡中时,金钱对社会的支配,从而拜金主义的观念也就达到顶点。因此,商品货币经济必然带来拜金求利观念的泛起。这是一个历史必然趋势。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势头。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晋商、江右商、闽商、粤商、吴越商、关陇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们拥有巨资,“藏镪有至百万者”[2],“非数十万不能称富”。而“商人对于这样的社会是革命的因素,……现在商人在这个社会上出现了,这个世界的改变,就是从他那里出发”[1](177)。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拜金求利观念突兀奔腾。明代中后期,礼拜金钱之风颇为强盛。利益所在,上至皇帝下至臣民都趋之若鹜。他们“怀利以相接,遂成风流,不可复制”[3],从正德年间始,官员们竞相“营产谋利”已不足为怪,就连神宗皇帝也“以金钱珠玉为命脉”,把内府之藏,“拥为己有”[4]。皇帝尚且如此唯利是取,唯财是图,不能律己,何以严人!因此,当时“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并且“相以为常事”[5]。难怪顾炎武曾大发感慨道:“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5]。上层社会为此,下层可想而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为你所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6]。《二刻拍案惊奇》所描写如上情形在《辽阳海神传》中得到印证:“商在外率数岁一归,其妻拏宗党全视所获多少为贤不肖,而爱憎焉”。温情脉脉的家庭情爱,为利欲冰水所严重侵蚀。正是在这股强烈的礼拜金钱之风下,各阶层对商人观念发生变异。人们羡慕在现实物质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的商人生活,感叹他们“嗟峨大船夹双撸,大妇能歌小妇能舞,旗亭美酒日日沾,不识离别苦。长江两岸娼楼多,千门万户恣经过,人生何如贾客乐,除却风波奈若何”[7],传统思维趋向的变迁,使明中后期的社会涌现出崇商弃农、崇商弃儒、崇商弃官的趋势。在商品利润的刺激下,许多农夫、农妇开始从古老的荒原上走出来,走进了商品经济的洪流中,遂形成了“弃本争毫末利”的社会风气。在浙江西安(即今浙江省衢州市)“舍贱民贫,恒产所入,不足以供赋税,而贾人皆重利致富,于是人多驶鸳奔走,竟习为商,商日益众”[8]。徽州休宁县“百姓强半经商”[9]。可见人们的谋生手段已经大大改变。不仅农夫弃农从商,而且连“耻于言利”的士人,亦经不佳金钱财利的诱惑,也放弃了皓首穷经的正统途径,转而从商,据范濂记载苏松一带从事“田产交易”的,“初犹无赖小人为之,今年则士类效尤,然不顾名义矣”[9]。这种情况很快形成风气,甚至山西的俊秀之士也“弃仕从商”[9],怪不得黄宗羲喟叹道,晚明士大夫“大概多市井之气”[10]。士人从商,提高了商人的素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时期文人的文章字画也沾染了商品经济的味道。据说,“以财岂文,俗谓润笔之资”。这虽非起源于明代,但到了明代中后期,文士们开始抛弃以往那种忸怩作态,他们开始理直气壮地向岂文者大量索要资财。有人求文于桑思玄,“托以亲昵无润笔”,桑竟然说:“吾平生未尝白作文字,可暂将白银、锭置吾案间,鼓吾兴致,待文作完,并银送可也”。号称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寅还“有一巨本,录记所作文字,簿面题利市二字”。与唐寅齐名的祝允明也如此。“写怀祖尝为人求文字于祝枝山,枝山曰:‘是现精神否?’俗以银钱为精神也。马曰:‘然’。祝则欣然捉笔。”[11]由此可见,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被金钱和实际利益所代替,金钱已经在当时社会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命运。因此此时的拜金之风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盛行。有人曾对此加以讽刺说:“古时孔方比阿兄,今日阿兄胜阿父”[11]。万历时黄省曾也慨叹道:“金钱之神,莫甚于今之时矣”[12]。毋庸置疑,也正是这股拜金之风的盛行,才有力推动哲学上求利意识到涌现。李贽是晚明士大夫中“异端之尤”。他首先反对董仲舒“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儒者也是“谋利”的,也是讲究“利”的,只不过他们的利表现为道德上的追求。李贽继而认为,“圣人不能无势力之心”,追求财与势是“秉赋之自然”,也是圣人所不免的。与李贽差不多时代的三一教主林兆恩,也认为“天机”就在“嗜欲”中,对“嗜欲”这种人的本能也作了肯定。稍后的顾天竣不讳言“功名富贵”,承认自己是一个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进而断言,从来圣贤豪杰都是“功名富贵”人[13]。所以我们可以说,晚明反传统的义利观产生,与这一时期社会上求金拜利思潮弥漫,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也从另一侧面上反映了这一现象广泛存在和巨大的影响。所以说,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拜金求利思潮的崛起。金钱的魅力,无处不在,无人不媚,趋利拜金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社会心理和世风。 二、家庭伦理道德的动摇和传统家庭组织的裂变 中国传统的家庭内部比较普遍家庭形式是社会学家称之为“扩大家庭”的形态,其特征是:一对老年夫妇与他们已婚孙子们及媳、孙辈同居公财,构成家族内部的财产、劳动和生活单元或细胞,与此相应,就有强调父家长权威,和子女对父母孝敬及家庭成员之间悌睦相处的伦理规定,而其中心则是所谓“孝道”这一旨在维护父系大家族和家族组织的意识形态成为保其稳定不变的重要社会约束。这种状态在商品货币经济不太发达、贫富差距不太悬殊的情况下,尚能相对稳固存在。但当商品货币经济获得较高发展时,商品与货币就成了瓦解传统共同体观念及其组织的强有力的腐蚀剂。这一现象在明中后期表现得非常突出。我国传统封建伦常秩序最重视孝行。“人之行莫大于孝”,而晚明时竟有儿孙焚祖坟,焚祖尸,“鬻其他,利其藏中之物”。而人们对此竟“视为故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14],为了一个“利”字,对“长辈”尚且如此残害,兄弟之间相残更不言而喻。鄢陵人戴廷栻在其《先稿存遗》卷3里说:该县“盖至天启以后,而邑之风气大变矣,即明允(苏明元)之论一覆,按之骨肉之恩薄;其由所谓为逐兄之遗孤而不恤,与孝弟之行缺;其由所谓多取先人赀用欺其诸孤子,与礼让之节废;其由所谓为其诸孤所讼,与嫡庶之别混;其由所谓以妾加其妻,与闺门之训哀;其由所谓笃于声色欢哗而小严,与廉耻之路塞;其由所谓黩财无厌,惟富为贤”。这里,不仅论述天启以后该县兄弟家室中的变化,还分析产生骨肉之恩薄的原因。这种互相凌夺、骨肉相残的现象,我们还可在族谱对族人的劝导获悉。安徽祁门《方氏族谱•凡例》中列有“有兄弟”和“一代父职”,二则:“兄弟犹手足也,母得份情失谊以贻父母之忧。然阋墙之变有二:非听信手枕也,即溺情于财产。夫争财之心生,只致败亡之祸;枕边之言入,顿起离间之端,家门之大不幸也。嗣后余族兄弟当念同气连枝之重恩。古人推梨让枣之义,勿启争端为外人笑”;“凡代父职掌务者,无论冢子、庶子,择其贤能者,使之每日钱谷出入都要至公至慎。登载账簿切不可存私利己,伪陈增除以欺父兄,更不宜大秤小头并用,以伤阴骘。若有犯者,一经败露,举家责罚。纵不败露,天地鬼神讵能瞒昧乎”。这二则《凡例》说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兄弟阋于墙是普遍现象,古人的推梨让枣之义已难得见到。兄弟之间“争财之心生”,各自“存私利己”,已使二代以上共居共财的扩大家庭已难于维持,家庭结构处于不断裂变之中。诚然,晚明不乏资本雄厚的富商巨贾,所谓下贾二三十万,中贾四五十万,上贾有“藏强百万者”,他们并非没有能力维持一个扩大家庭,但是,在“贪婪罔极,骨肉相残”的世风下,难免会有“溺情于财产”的大家庭成员,产生“争财之心”,以至招来“败亡之祸”。俞樾《右台仙馆笔记》中有汗翁散财一则,讲的便是大家庭败亡的事情。许翁是歙县汗氏尚义门四房的家长,“家故巨富,启质物之肆四十余所,江浙间多有之,至翁犹然”,“其子家弟中,则有三四辈,以豪伤自喜,浆酒霍肉,奉养逾王候。家僮百数十人,马数十匹,……炫耀于乡间。一日忽郡吏文书来,太守以其豪横欲逮问之,乃凶惧,上下行贿求免,所费无算,始寝不问”。这些子弟于是出游江浙,“凡其家没肆之处,无远不至。至则日以片纸至肆中,取银钱无厌足。主者或勒之,辄怒曰:‘此故吾家物,何预公事’,使所善娼家,自至肆中,恣所取”。许翁自度不能约束其子弟,决定把所有典铺关闭,发给上下伙计二千余人遣散费。结果,许翁之钱罄矣。十数世之积,数百万之赀,一朝而尽,亦可骇也。”有鉴于此,巨商在兄弟长成或家庭人口增多时,使亟亟乎析财分居。关于兄弟析财的记载很多,如大盐商汪应亭,“父令析著,先诸兄弟后其身”[15]。又如婺源汪方锡,“业渐鹾,时父老弟幼,经营十年,积巨赀,与弟分之,不有私财”[16]。因析财不均而兄弟构讼者也时有之。如万历时,盐业巨贾养春兄弟析家分财时,为争夺黄山地二千四百亩而构讼。天启时,魏忠贤利用黄山旧案兴起大狱,勒索巨款助工,吴养春兄弟父子三人俱死狱中。析财不均尚且构诉,可知兄弟同居“不可存私利己、伪陈增除以欺父兄”更难做到了。析财分居不仅可减缓家庭内部的矛盾,而且也利于商业经营。兄弟析财分居时,各自独立经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各人的积极性。也有兄弟分家后又合资经营的。如婺源人董桂照,“后析居,与兄合赀,业本姑苏”[17]。兄弟成了合作的股东,利权分明,各司其责。这样兄弟关系就成了商业伙伴关系,从而避免了大家庭中劳逸不均和利益不均所造成的矛盾。可见,家庭规模的缩小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侈靡之风的盛行 明王朝和历代王朝一样是一个等级统治的社会,它以礼制的形态保障封建统治,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的信念,还以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作为物质性的内容,规范社会各阶层的待遇。所有的成员无一例外都处在尊卑有别的社会序列中,按照不同的规模,过着相应的生活。诚如晚明的著名学者朱舜水回忆说:“仆之冠服,终身不改。大明国有其制,不独农工商不敢混冒,虽官为郡卒,非征途出身亦不敢服”[18]。《阅世编》的作者描绘这种景象为“贵贱之别,望而知之”。因此,在这种礼制的严格约束下,社会秩序是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世态民风也就相应地俭约、淳厚、守成。但是,这样的民风不会持之长久,在国初经济恢复,或者励精图治时期,尚能维持。一旦社会生产复苏,商品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改善,人们享受欲望膨胀,就要不可抑制礼制的约束,改变刻板的生活程式。晚明的社会情形也正是如此。明中后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一反明初“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伤”的“简质”风尚,靡然向奢,“以俭为鄙”[19],当然,在社会风尚演变中“导奢导淫”,扮演先导人物是缙绅士大夫。他们的住所必有绣户雕栋,花石园林;宴饮一席之间,水陆珍馐数十品;服饰一掷千金,视若寻常;日用甚至不惜以金钱做溺器。缙绅士大夫的放纵声色,影响深广。首先是“婢妾效之”,继之“浸假而及于亲戚,以逮邻里”[7]。流风所及,一般市民也莫不奢侈为荣,“群相蹈之”。在冠巾,万历以前官戴忠静冠,士戴方巾,犹以朴谨。怠至万历时期,“殊行诡制,日异月新”。仅以冠巾款式便有十多种,时人对此叹道:“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极矣”。妇女的服饰更绚丽多彩,“首髻之大小高低,衣袜之宽狭修短,花细之样式,渲染之颜色,鬓发之饰,履纂之工,无不易变”[20]。在服装的衣料上,宗锦、唐锦、汉锦、晋锦先后流行一时,不久“皆称厌物”,改兴千钟粟倭锦、芙蓉锦。这种衣冠服饰上的追求华丽之风,使得贫乏单调的常服布袍自然被“鄙为寒酸”,即使“家无担石储”者,也“耻穿之”[21]。有些自认“最贫,最尚俭朴”的儒生也在“习俗移入”的冲击下,“强服色衣”,卷入“靡然向奢”的大潮。在住房、肩舆和日用品方面,明中后期奢伤之风也日益强盛。在交通工具上,“国初进士皆步行,后稍骑驴。至弘(治)、正(德)间,有二、三人共雇一马者,其后遂皆乘马”[9]。何良俊亦言:“祖宗朝乡官虽至任回家,只是步行,宗庙时士夫始骑马,至弘治,正德间皆乘轿矣”[22]。怠至晚明,“至优伶之贱,竞有乘轩赴演者”[21]。在饮食器具上,“设席用攒盒,始于隆庆滥于万历,初止士官用之,近年即仆夫、龟子皆用攒盒饮酒游山。郡城内外始有装攒盒店”[9]。消费生活的高度发展,造成了城市风貌的大改观。当时的苏州,号称“奢靡为天下最”[21],而杭州在民谣中被称为“花簇簇”[22],即使像浙江桐乡县青镇这样一个乡间小镇,也为奢靡之风所卷席:“余生长青镇,独恨其俗尚奢,日用会社婚葬,皆以俭省为耻。贫人负担之徒自不必言,妻多好饰,夜必饮酒”。南方如此,北方也莫不如是:山西太原居民“靡然向奢”,山东滕县“其人竟相尚以靡侈”。与城市高度消费生活水平相适应,旅游业也在一些城市蓬勃发展起来,如在苏州“山水园亭多于他郡,游具则载酒嘉肴,画舫箫鼓”[23]。在南京,“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舫,绮窗丝障,十里珠帘……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碗蜓,光耀天地。杨槌击鼓,踏顿波心”。都市中秦楼烟花亦颇为繁盛。谢肇制《五杂俎》云:“今时娼妓满布天下,其大都会之地动以千百计。其他偏州僻邑,往有之”。在江南城镇,茶楼、茶社日益增多,商贾游食之徒,“遇不平事,则往茶肆争论曲直,以凭旁人听断,理屈者则令出茶钱,以为罚,谓之听讲茶”[24]。侈靡之风的发展,有力地突破传统礼制对于衣食住行的森严井然的规范,诚如《松窗梦话》所云:“人皆志于尊崇伤富,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如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士庶不准用黄色,民妇限用紫、绿、桃红和各种浅淡颜色,对红色和金绣闪光灯锦罗丝缎带服用禁止更严,违用者本人、家长和工匠都要治罪,但到明后期,小康人家“非绣衣大红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毕”。服饰中的龙纹,向为人君至尊的象征,洪武八年,德庆候廖永忠僭用龙凤花纹,被处以死刑,但至晚明,寻常百姓已开始用“困龙立龙之饰,泥金剪金之衣”了。住房上,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一命未沾,辄大的营建,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曾不以越分为愧”。这种不为封建禁令所囿、无所顾忌的逾礼,僭礼现象,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奢华风气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态势。这股洪流,无疑是对封建禁欲主义和封建礼法的反叛。晚明社会消费突破旧的等级禁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消费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但也给中国封建社会带来严重不良的后果。它极大地刺激了地主腐朽、奢侈性消费的恶性膨胀,亦破坏了社会经济的正常积累。当时南京市民虽然“生计日蹙,生殖日枯”,但却“俗尚日奢”,这种情况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都十分不利。“朝华夕零,变泰立见”。明人徐三重说:“盖侈则耗财,财耗则人穷,人穷则奸纵怀乱,世道遂以多故”。这种看法虽然有其片面性,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综观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世风的各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变化,有的代表着时代进步的趋势,有的则是社会黑暗腐败的现象。明中后期的社会是一个蕴涵着守旧与更新的矛盾统一体,世风的各种变化是社会即将动荡变迁的迹象,在矛盾统一体内正在蕴孕着近代文明的曙光。 作者:张哲溶单位:中南大学 商品经济论文:律学发展的商品经济论文 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宋代的商品经济处于全面发展的状态,表现为商业政策的改变、手工业的繁荣、城市商业的发达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首先,在商业政策上,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与过去历代王朝都迥异的重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发端于农业社会,从春秋战国封建制度萌芽起,农业都是作为国家统治发展社会繁荣稳定以及军事经济发达的基础,因此对农业格外的重视。在思想层面,汉代以后,董仲舒改革的新儒家思想更是为了体现帝王的统治目的,而将重农抑商思想融入进去,因此此后的历代帝王都鼓励发展农业,控制甚至打击商业活动。而这一点到了宋生了改变,宋初太祖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在宋太祖之后,宋太宗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宋神宗在位时“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这样的重视经济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朝,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其次,宋代的手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程度。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坑矿、茶盐、造船、造纸、制糖、纺织、制瓷等有较为明显的进步。从特点上看,宋代的手工业产地逐步扩大,出现了区域性的手工业企业和家族式的规模企业。手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着生产区域和交易范围的扩大而增加。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当时的手工业技术水平提高非常明显,在制糖业、采矿业、陶瓷制造业等方面都有所提升,比如制糖业出现了“糖冰”(冰糖)的生产技术,宋瓷的技艺手法融入了多种艺术元素。另外,宋代经济发展还体现在宋代城市贸易的繁荣。在宋代之前,不仅国家不重视发展商品经济,而且在城市格局上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宋代以前的城市中,严格限制工商业活动的范围,将城市划分为坊和市“,坊”是指居民居住区“,市”是指商业活动区。同时还规定,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必须在“市”区进行,不得在“坊”区进行商品买卖活动“,市”的经营时间也被限制在白天有限的时间内。这种规定大大限制了城市商品买卖活动的时间和范围。而在宋代,这一界限被消除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突破了市坊的界限,街道两旁和居民区都有商业活动“,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显示出商业的高度繁华程度超过了长安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同时,商业城市和市场数量在这一时期也急剧增多,除了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两个最为著名的繁华都城外,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城市也十分发达,人口规模也逐年增加,汴京和临安的人口大致有170万和120万左右。除了大都市商品交换异常活跃外,众多商业性集镇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全国各角落,这些集镇多集中于海上贸易繁荣的沿海镇市或水陆交通枢纽的内陆商镇,甚至在农村也打破了往日的寂静,于频繁的货品交换中逐渐形成了“草市”或“墟市”,使得整个国家的商品贸易活动都十分活跃,深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 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律学发展的影响 1.商品经济对律学思想的影响。 不同的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立法思想,不同的经济水平之下的法律思想和法律研究思想也有很大差异。作为经济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达,也使得宋代的律学研究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封建法律思想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以后而确定,经过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的发展,到宋代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就需要一种新的世界观来适应这一变化,理学作为律学的思想基础就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发展。理学名称的起源来自于宋代儒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它是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而成的一种理论形态,其核心内容是强调“理”的先天的存在,把抽象的“理”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学习的目的就是“即物穷理”。理学思想肯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认为“:夫天之生物也,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君子得其大矣,安可使小者亦大呼?天理如此,岂可逆哉?”关于法律他们认为礼与法都是“理”的体现,是为了管理和统治人民而设置的工具“,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法者,天下之理”,“律所以明法禁非,亦有助于教化”。因此,认为治国就需要礼法合一,同时要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制定不同的领域的法律规范。在理学思想之下,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法律要依据这些规律进行,因此对待农与商他们都保持了同等的客观的态度,在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的情况吸取也加大了对商品经济的调整。立法上统治者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法轻民法的传统做法,开始探索民事立法和经济领域的立法,专门研究施行了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为了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宋代立法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民事法律,统一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同时,立法的科学性也将政府的政策导向更好地促进了商贸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 2.商品经济对应用律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律学十分注重法的应用,在法的解释和刑事技术方面的研究最多,形成的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客观上使得社会财富得以积累,民间财富的积累让民众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律学研究活动。从国家层面来说,也加大了对律学研究人才的培养,设置了律学博士专门进行律学研究,涌现出了《刑统赋》、《律文音义》、《律令释义》等一些著名的律学研究著作。其中《刑统赋》就是律学博士傅霖编制的,他在研究时认为《宋刑统》不便阅读和记忆,于是将《宋刑统》的全部律文的要旨,用韵文体裁撰为律学读本,并自行作注,解说韵文含义。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理学的繁荣,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更为客观,不再仅仅看到统治秩序的维护,而更加注重对社会个体正义的维护,突出人的个体价值,在司法实践上更加注重刑事科学技术的应用,出现了诸如《折狱龟鉴》、《棠阴比式》、《洗冤记录》等法律应用领域的著作。其中《洗冤集录》使得法医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法医学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结语 法律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也是政治统治的上层建筑,它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宋代的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它对律学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思想方面,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人们对人的个体价值的重视以及对经济和民事领域的关注度,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律文解释、刑事科学方面的著作以及经济、民事方面的立法;在物质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和社会都有更强的经济实力进行律学研究,从而提供了其发展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宋代的律学发展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国古代律学研究的最高峰,其决定力量就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作者:谭正李超单位:河北大学 商品经济论文: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变迁 一、沈庄的背景 因此这里并没有发达的宗族组织或祠堂,也没有像样的能号召全村参加的公共活动。虽然各个姓氏之间有直系或旁系的亲属关系,但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在此地并不凸显。各姓氏之间及同姓之间并没有复杂的利益关系及冲突,评判“在理不在理”的标准也不会因为是“大姓”和“小姓”而有所改变。这里的“在理不在理”主要是指是否遵循孝顺、善良、克己、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念。这里饮食以小麦为主,玉米、高粱为辅,加上自家耕种的蔬菜、花生、芝麻基本上能满足家庭消费。不但消费能满足自给,而且生产要素也基本上是自给,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加上该地区高密度的人口,农民精耕细作,把耕作集约性发挥到极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十分苛刻而有独特的的农业体系。总之,知足、安分、克己这一套价值观念和传统的匮乏经济相配合(费孝通,2012),共同维持着这里的社会生活静止的状态。 二、经济作物的生产、交易和分配 (一)西瓜和辣椒的广泛种植 90年代初,沈庄引进西瓜种植。由于西瓜和辣椒的种植面积占沈庄种植面积的比例较大(占全村总面积的90%左右),故本文只选取种植西瓜的流程来说明村民生产要素的自给性。每年刚过完年,村民就开始为西瓜种植忙碌起来。整个流程是瓜棚正月十五过后,村民开始为养育西瓜苗作准备。男劳力把水、泥和在一起,垒一个半人高的三面围墙,上面蒙上厚的塑料布,叫瓜苗棚。瓜苗棚的大小根据种植西瓜的亩数而定。在棚里的地下挖三道火坑,中间那个与棚外的洞相连,用瓦或者木柴盖上火坑,然后用土覆盖上。这样做是为瓜苗加热。瓜苗棚整好之后,村民开始筛土,把肥料拌进土里,用塑料碗一个个的装满土,洒上水,盖上塑料布和草苫子开始在棚外烧火加热,加热一天一夜之后开始下瓜芽。瓜芽是在整理瓜棚期间用温水加热培育出来的。建造瓜苗棚一般至少需要2—3个劳动力。播种瓜芽则女性为多,一般3—5个男女劳力皆可,需要村民间的互相帮忙。在瓜苗生长期间,村民就开始翻地、施肥,弄成较宽的田埂,田埂上打上眼,覆盖上塑料薄膜,用小竹竿握成一个弓棚,上面再覆盖上厚点的塑料布,整个过程复杂而细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瓜苗移植到地里之后,村民开始整理瓜枝,一个月左右,开始每天给西瓜授粉,如果天气好的话,没有碰到连阴雨天气,大概持续半月到20天左右,所以这个时候村民是非常害怕下雨。等到每颗瓜秧都结出一个西瓜一直到西瓜成熟。这段时间一直是村民的农忙季节,从农历1月份到5、6月。从开始培育瓜苗到西瓜成熟一直到西瓜全部卖掉,整个过程都需要村民耐心而细致的劳作,这期间村民间的合作非常密切。劳力的自给性在村里内部就可以完成。由于村民的普遍贫困,生产技术和机械化并没有在沈庄推行。随着西瓜嫁接技术的引进和科学选种,西瓜产量大幅上升,逐渐成为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西瓜之后是辣椒,大概一两个月后,村民开始忙种辣椒、反季节番茄等纯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的交易 在经济作物丰收的季节,出现了部分专门自收或者代收的群体。由于交通条件的便利,这些人与外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农产品的价格受天气或者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市场。西瓜交易一般持续一个月左右,辣椒持续的时间更长,从农历7月份到10月份,但主要集中在7、8月份。西瓜成熟大概在农历5月份左右,这时候已经是夏季,天气炎热,西瓜的市场需求量大,大量外来商贩涌入李口镇。这样,每个家庭开始以家庭为单位进入忙碌阶段。由于每个西瓜的重量在15—20斤左右,西瓜的每亩产量在1万斤左右,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时村民间又出现随机性的合作关系。这些外来商贩由于不熟悉当地的环境,必然会与当地村民合作,在利益的驱使下,必然增加商贩合作对象之间的竞争性和矛盾。代收者的人品、威望、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与其说村民把西瓜卖给商贩,还不如说卖给代收者这一“中间商”群体,这时候的交易村民所考虑的并不是完全的利益最大化,而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散的亲疏关系,离自己越近,交易成功的次数越多。西瓜从收获到卖掉,看似是经济行为,实际上是村内整个内部关系网络在其作用,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到收满车时(一般在10吨左右)“,中间商”会找和自己关系较近的人装车,而不分什么姓。装车付费之后,这些外来商贩把西瓜拉到湖北、湖南等地,有些是在省内出售。比如在省内,从村民收购的价格是每公斤一元左右,到消费者手中却是每公斤三元左右。如果遇到连阴雨,需求量相对减少,无论批发商或者商贩在赚取利益不变的情况下,都向村民压价。辣椒的交易和西瓜还有点不太一样,虽然也有外来商贩,像湖北、江西、广东等地,但以当地人自负盈亏的收购为主。这些小商贩大都是当地的村民,每次收购几千斤,到二三十公里外卖掉。辣椒的收获不像西瓜,需要不断的成熟,不断地摘取,每隔两三天摘一次,时间会持续数月之久。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活计,有些劳力不够或者做中间商的家庭会雇佣本村及外村的村民,给予一定的雇佣费。在消费上,村民会把大部分钱存起来:一是攒钱备不时之需;一是供子女上学。村民只拿出一小部分供日常的开销。在经济活动中,村民间的互动对象较随机,关系不太密切,村民回报别人帮助的方式也不像传统的在家里请人吃饭,回报方式多样化。在整个交易的过程中,老人和孩子只是做辅助性的工作,参与的主体是20—50岁之间的青壮年人。这样,在村民间或者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老年群体被“边缘化”,实际上在村里,老人只是长辈的“象征”而失去了传统的权威。 三、社会文化的变迁 经济作物的种植改变了沈庄原有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沈庄原有劳动力的分布格局。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逐渐缩小到以家庭为中心,而不太注重村庄内部村民间的亲密关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加强了村民对市场的依附性,增加了风险性,村民在面对这么多不确定因素时,仍然要求助于他人,以获得保护。然而,沈庄内部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由于各姓氏内部之间并没有形成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团体,各姓氏之间也没有较突出的利益矛盾,因此,这就为村民间的交往以及村民形成一套自制体系创造了条件。人与人之间不是以血缘关系而区分亲疏,而是以“人情世故”建立起彼此的交际范围。这种范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扩大,扩大的范围并不主要的是以传统的“人情世故”的观念为主导,而是兼有商品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指导。比如说在传统的村落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感情投资”为主的互帮互助,而商品经济的到来使得沈庄出现了短期的雇佣人员,雇佣人员并没有因为拿到“雇主”的劳动报酬而心理会愧疚,相反的是,雇佣费用越高越好。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中国的农村经济是匮乏经济,在匮乏经济中,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位育方式上是修己以顺天,控制自然来应付自己的欲望。当商品经济袭来时,知足、安分、克己的传统价值观念被搁置。这种搁置造成了沈庄村民思想的混乱,原因是各种不安份的思想在这里交织,在传统的“人情世故”的自律性已不能满足当前村民的需要时,一种新的可替代的统一价值观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明沈庄在富裕了之后,反而在思想上出现多神灵的信仰(专门的基督教堂,白奶奶庙等)。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沈庄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并没有造成沈庄的村民生活秩序的混乱,这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的物质享受,“多神”信仰暂时把这种状况维持在一种平衡状态。这是当地人的一种生存智慧。 本文作者:李河星工作单位:西南民族研究院 商品经济论文:商品经济与刑法观念的创新 本文作者:高铭暄王勇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 长期以来被视为社会主义“异端”的商品经济,正以壮阔的气派,在中国大地上勃然兴起,它如同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坪然冲击着各种传统的观念。使那些旧的思想观念日益显示出落后和衰弱,放眼全国,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所有领域几乎都因为商品经济的兴起而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这其中,就包括着刑法制度和刑法观念上所发生的一些变化。为了使刑法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根据,我们在此想就商品经济条件下刑法观念应作如何转变的间题谈‘些粗浅的看法,并就此请教于刑法学界的同仁。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刑法观念上最迫切需要加以转变的是有关经济犯罪的一些观念。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进入更高一级的历史阶段创造物质条件。过去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深、理解不够,所以忽视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一定时期内的重要地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乎去搞产品经济,但是,由于我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技术落后,所以我们所搞的产品经济实际带有浓厚的自然经济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产生了一种与这种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刑法观念,尤其是在有关经济犯罪的一些间题上更是反映了这一经济形态的特点,例如把长途贩运看成是投机倒把犯罪等等。现在,我们提出要搞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无论是在性质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是与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有很大区别的一种经济形态,因此,随着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被摒弃和商品经济的确立,在刑法观念上,尤其是在经济犯罪的观念上也要确立一种能够反映当前商品经济特点的思想观念。我们认为,这种新的思想观念主要应当表现在以下 (一)确立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之重要补充的私营经济也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客体的观念。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确立并保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营经济,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生产方式上既有现代化的大生产,也有落后的小生产。既有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也有大量的手工劳动。即使就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来说,它也不是单纯朝着大规模统一集中的单一方向发展,而是出现了集中化与分散化的多种趋势。一般来讲,社会化、集中化程度较高的大生产适宜于采取公有制的r形式,而分散化的小生产则比较适合于个体或私人经营。因此,一定程度的私有制的存在,在我国是具有其客观依据的。它对于促进生产、搞活经济、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就业门路、维护社会安定等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情况下,保护私有制的私营经济,尤其是保障这些私营经济组织的私有财产权,就应当成为刑法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应当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只保护公有制的思想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深深自讨L下了根,所以要想一下子转过弯来,把私有制也放到一个重要地位加以刑法的保护,就不那么容易。在实践中也常常发生私有制的个体经济得不到刑法保障的事例。例如,私人企业中的任职人员利用职权侵吞雇主或其他合伙人的财产,由于主体不符合贪污罪的要件,因此有时就往往作为债务纠纷予以处理,又如,私人企业任职人员接受他人物质利益,利用职权为他人非法谋利,造成本企业财产严重损失,也常常得不到刑法上的处理;还有,破坏私人企业生产的行为,由于刑法无明确规定,因此有时也就不了了之。以上情况的发生,固然有法律不完备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上的间题,即认为社会主义的刑法只应当保护公有制,而对于私有制,管不管都无所谓。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它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应当改变观念,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也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加以必要的刑法保护。 (二)为适应商品流通、搞活市场的需要,应当改变过去那种不分情况,把所有经济交易中的居间中介行为都视为投机倒把的观念。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二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经济得以发展的中间环节。因此,商品流通渠道是否畅通,往往是决定商品经济能否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要开拓流通渠道,促进市场交流,必要的商品中介活动是极为有益的。例如,目前我国社会上涌现了一大批在市场上穿针引线.帮助买卖双方实现各自目的,然后领取一定佣金的居间经纪人。这对于搞活流通、扩散商品信息、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无疑是具有很大意义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却常发生把这种人作为投机倒把犯论处的情况。这样的处理结果显然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相符合的。当然,由于我们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加上法律又不完备,所以在经纪人的居间活动中也就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道德的或违法的情况。但只要经纪人不进行买空卖空的投机诈骗活动,不采用行贿的手段拉拢企业采购人员,不逃避国家的税收或进行其他犯罪活动。我们一般应当给予积极的引导,而不宜动用刑罚予以处罚。因此,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摒弃那种把商品交换中的居间中介活动和投机倒把活动划等号的思想观念。 (三)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市场的涵义在扩大,商品的外延也在扩大,因此刑法观念必须与这种现象相适应。过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只有消费品才是商品。实践中只有那些不是凭票证配给的消费品才受市场规则的支配;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不能进入市场,至于技术、图纸、房地产等更是绝对地被排斥在商品的范畴之外。因此,盗窃技术图纸、发明专利不构成犯罪,就成为当时条件下的一种观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概念在逐渐地扩大。现在,不仅消费品而且生产资料都被承认是商品,不仅承.认作为商品的物品市场,而且承认资金、技术、房地产,甚至信息等也可以形成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过去的那种旧的刑法观念就要自觉转变。否则,就有可能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阻碍的作用。例如,湖南衡阳市王某在大学读书时曾为某乡镇化工厂生产“氨基甲酸按”提供技术服务。获得成功。领取了酬金780元,却被定为受贿罪(后来二.审改判无罪)。又如,浙江晋云县江某通过调查和博览信息,把几十家厂家生产的二百多台需要调剂的设备编成一本目录。然后在需要和供应的厂家之间牵头拉线,并收取一定的酬金,结果被当成投机倒把起诉(一审法院宣告无罪)。很明显,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旧的思想观念在作怪。若是从商品经济的角度看,技术和信息本身就是商品,提供技术和信息就是一种劳动支出,理应取得报酬。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思想观念要来一个大的转变。(四)摒弃“为富不仁万的观念,保障劳动者正当的合法利益。具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的产品经济在分配原则上是主张平均主义的。正是因为这一点,“大锅饭”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三十余年。而在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分配原则必然由“大锅饭”转向劳动者有收人差别的“按劳分配”。这种收入上的差别正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实现,符合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方由于多劳多得,先富起来。”¹但是,在我们某些司法人员的观念中,平均主义的思想并未完全克服,“为富不仁竺的观念还常常使他们干出把无罪作为有罪的傻事。例如,四川德阳市某厂总工程师姜某根据合同承包某项工程,他按照合同规定履行了义务,并对承包所得的盈余作出了分配。在4340。元的盈利额中。自已分得9100元,结果差一点被定上贪污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就是因为姜某既拿工资,又额外得钱,在某些人眼里肴来,这有点“胃富”了,是不公平的。这种思想不符合商品经济条件下“多劳者先富”这种客观规律的,因此应当从我们司法人员的观念中彻底清理出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和工作的积极性,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实现。总之,在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经济犯罪的概念也要随之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间题。我们以上列举的儿利视念的变化肯定是不全面的。从产品经济到商品经济,在经济领域中来讲,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因此,与此相适应,我们也应当对发生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现象和活动,从发展商品经济的角度来确定其属于犯罪还是无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立特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犯罪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的观念,不仅是商品经济自身的要求,而且也是发展商品经济必备的条件。列宁曾经指出,自由、平等和民主实际上ttR映着商品生产关系的概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公有制的建立而使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有了可靠的保障,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当把民主的观念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法律上,民主不仅应当同宪法紧密相关,而且也应当同包括刑法在内的其他部门法紧密相关,因此,破除旧有的一些思想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民主的刑法观念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从理论上来讲,我国刑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并对社会主义民主起着一种保障和促进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实际上,在我们许多同志的观念中,刑法的概念似乎应当是血淋淋的,似乎应当成为“专政”和”打击”的代名词。在我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只看到刑法在对敌专政和打击犯罪分子方面的作用,而忽视了刑法在反映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方面的作用。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一旦某类犯罪上升,有的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要求通过立法来狠打一次。而在执行法律时往往只顾打击的一面,忽视民主保障的一面,尤其是保障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一面。于是,这也就导致了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情况的不时发生。这样一来,虽然犯罪状况有所改观,但在这种改观的同时,却在社会主义民主上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这样的改观其社会效益又当如何呢?我们认为,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应当是相互统一的,而不应当以牺性一个方面去换取另一个方面。所以,应当转变那种只把刑法看成是“专政工具”和“打击手段”的观念,切实地把刑法在保障社会主义民主中的作用提高到一个应有的地位。确立社会主义民主的刑法观,当然也应当利用刑法来同种种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行为作斗争,并以此来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因此,刑法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约束作用不仅不应被削弱,相反应当加强。从我国现行刑事立法来看,它贯穿了国家工作人员犯罪要从严惩治的精神。这是符合社会主义民主要求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刑法对于某些发生在国家机关内部的有害行为还没有提到犯罪的高度,例如,最近有人提出立法建议,要求把情节严重的滥用职权的行为规定犯罪。就证明了这一点。再就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以官当刑”、“以罚代刑”的观念也还没有消除干净。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一些领导干部犯了罪,往往只给予党纪政纪上的处分便草草了事,而没有使其受到应有的刑事上的追究。这些情况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都是不相称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b、在刑法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观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是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我们实行刑法人道主义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障碍。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对罪犯的人格尊严保护还不够,、个别监管人员有打骂、虐待服刑犯人的情况,有的地方在枪决犯人时搞游街示众、暴尸等等。这都是违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应当严加禁止。在贯彻执行刑法的过程中。与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相违背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有些司法人员在解释刑法、适用刑法时,总是朝着不利被告人的方面进行解释。例如,对于扑克牌的计算,我们通常都是以副为单位的。但是,有些法院为了显示行为人行为社会危害性的严重并达到定罪的目的。在计算裸体扑克牌的数量时,竟以张为单位进行计算。这样,即使行为人只贩卖了一副裸体扑克,法院照样可以以他贩卖了54张裸体画为名而予以定罪。这种朝不利于被告人方面进行解释的情况,不仅在司法界存在,就是在刑法理论界也同样存在。例如,有些同志为了论证盗窃罪和诈骗罪在量刑上进行协调的必要,建议立法上对诈骗也规定可以判处死刑。那么,我们在此反问“下,为了协调量刑,为什么就不建议立法上取消对盗窃罪的死刑呢?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它说明从不利于被告人方面解释刑法已成为某些人一种传统的习惯。厂解释刑法,应当根据立法精神,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只是从不利于被告人的方面来进行,否则就有可能使公民的人身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对于贯彻社会主义民主是十分不利的。刑事司法活动的两个中心环节是定罪和量刑,因此,定罪量刑活动应当以什么为基础也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间题。过去,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做法是不很稳定的。有时候,我们在定罪量刑时片面强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忽视了罪犯的人身危险性,使刑罚纯粹成为一种还报的手段;而在另外一些场合下,我们在定罪量刑时又注重罪犯的人身危险性,忽视了其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程度,使刑罚变成一种仅仅为达到社会威慑效果而使用的工具。这两种绝对化了的倾向都是不正确的,都是同商品经济的要求相违背的。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存在着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则。即等价交换规则。这一规则充斥在商品社会的每一经济领域之中。人的思想总是要受到共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因此等价交换规则也就必然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使刑罚的严厉程度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挂起钩来,做到罪刑的等价性,正反映了经济领域中等价交换这一客观规则。这种罪刑关系的等价性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犯罪加以处罚的行为必须是达到一定社会危害程度的行为,假如行为没有达到这一危害程度或根本就不具备社会危害性,就不应对之施以刑罚;二是在对犯罪裁量刑罚时,应着眼于它的社会危害程度,一般来说,罪行越严重,所处的刑罚就应当越重,反之,则应当轻b但是,在我们的司法实践中有时却做不到这一点,例如,个别司法人员为了显示“政策攻心”的威力,把犯了较重罪行本应处以较重刑罚的罪犯处以轻刑或干脆免予刑事处分,或者为了达到t’惩一戒百”的效果而把本应处以轻刑的罪犯处以了重刑,这都是不符合罪刑的等价性这‘规则的,是同我们整个社会的反映了商品经济特性的等价观念不相一致的。其结果,必定会增加群众和被告人对刑罚的不公正的感觉。因为在商品社会里,公正的概念一般是建立在等价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按照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来适用刑罚,坚持罪刑相适应原则,即罪刑的等价性原则,在当前来讲还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在坚持罪刑的等价性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刑罚的有效性。坚持刑罚的有效性,也是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因为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效益问题也是一个一切工作都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刑法的问题上树立效益的观念,主要就是指刑罚的运用会带来一定的客观效果,即主要是能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对罪犯定罪量刑的时候,也不应忽视罪犯的人身危险性,因为罪犯的人身危险性越大,就说明他再犯的可能性越大,对他的预防也就越困难,所以在量刑时可适当考虑从严,‘反之,则可适当考虑从宽。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地显示刑罚存在的价值。应当看到,罪刑的等价性和刑罚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有可能只偏重一个方面而态视了另一方面。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坚持罪刑的等价性的基础上考虑刑罚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定罪量刑的基础是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但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考虑罪犯的人身危险性。只有这样,才能把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使商品经济的观念在定罪量刑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反映。有一种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己经根深蒂固,即刑法是国内法,因此不应当规定有关国际犯罪的任何条款。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扩大,’这种观念也应当被打破。 _马克思曾经说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因此,对外开放,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际犯罪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新间题。事实对此已经作出了证明。但是,我们现行的刑法和刑法观念却仍然停留在过去的那种闭关自守的经济条件之下。没有把国际犯罪问题作为一个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出现的新问题而在刑法观念上体现出来。例如,我国早在1980年就加入了《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简称《海牙公约》)和《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简称《蒙特利尔公约》)。这些条约都规定,各缔约国应将非法劫持航空器、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等行为定为国内法上的罪行,予以惩罚;有关缔约国应采取必要措施,对这种罪行行使管辖权,而不论罪犯是否其本国人、罪行是否发生于其国内。我国一旦加入这类公约,便承担了对犯有公约规定的罪行的罪犯实施管辖的义务。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的刑法并没有把这一点反映出来。首先,在我国刑法中只规定有反革命劫机罪,而没有明文规定一般的劫机罪多倘若罪犯劫机不是以反革命为目的,我们在法律上就很难找到对其定罪判刑的根据。其次,我国刑法所确立的刑事管辖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的,这样一来,对于那些不在我国发生的、罪犯不属我国国籍的、且也没有危害我国国家和公民安全的劫机行为,我们对其予以管辖就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可见,我国目前的刑法已经不能适应国际间日益扩大的刑事合作和交流以及国际刑事斗争的需要,应当加以改进。有鉴于此,我们提议应当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间题:第一,确立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原则。.即对于某些我国承认的普遍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破坏国际社会良好秩序和损害人类利益的罪行,不论罪行发生于何地,也不论犯罪人具有哪一国籍或者没有国籍,我国均有权对该罪行适用我国刑法予以惩罚。这一管辖原则在我国刑法学界曾长期被予以否定,理由就是,这是有利于帝国主义的一项原则。但在国际犯罪日趋严重的今天,我们应当重新来评价这项原则的价值。那种对国际犯罪视而不见、不加干涉的态度,实际是封闭和保守社会的一种普遍观念。它同我国目前开放的社会之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应当把普遍管辖原则提高到一个新的位置来加以认识。王987年6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作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其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行使刑事管辖权的决定》,其中等于也承认了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原则。所以,我们认为,今后在修改我国刑法条文时也应当体现这一原则。第二,应当在我国刑法中规定引渡和司法协助等条款。引渡和司法协助均是与管辖密切相关的间题。许多国家都在定自己的刑法中规定有引渡和司法协助的条款。例如,巴西在其刑法典第7条中就规定依一定条件承认外国的刑事判决,其条件之一就是“依据同发生判决书的同法机关的国家间的引渡协定”。为了保障我国刑法规定的管辖原则的实现,我们也应当考虑在刑法中对诸如此类间题作出确切的规定。第三,在我国刑法中设立相应的国际犯罪。如果我国缔结或加入的国际条约的国际犯罪在我国刑法中得不到体现,那么我们也就无法对这类犯罪行使管辖权。例如,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一般的劫机罪。那么对于那些不以反革命为目的劫机犯,我们也就很难找到予以惩罚的法律根据。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求之于类推适用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条文来对它判刑,比较牵强。可见,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应弓I起我们的重视。总之,商品经济在发展,我们的刑法观念也应当随之而发展。如果商品经济发展了,而我们的刑法观念却仍在原地踏步,那么就无法使刑法和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并达到保障它的目的。 商品经济论文:小议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征 摘要: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商品经济史研究中一个首要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应以对其本身的研究为基础,而不能将中国的封建地主制与西欧的封建领主制作简单对比。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并形成了多层次和多元化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商品经济一方面受政治干预极其强烈,另方面则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关键词:商品经济、中外比较、中国特点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乃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消长的过程。(注:李埏:《中国封建经济史论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15页。)因此,要全面而又科学地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必须大力开展对商品经济史的研究。随着近20年来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商品经济问题是重新正确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应强调重视商品经济的研究。 大力开展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史的研究,首要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因为这关系到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和以什么样的思想为指导去研究商品经济问题,并进而科学认识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最近,宁可先生强调:"从中国社会形态的研究,寻求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不能不注重中国经济形态的特点,这里包括了商品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而寻求中国经济形态的特点,商品经济的特点和作用也许能给我们以线索和启示。"(注:宁可:《中国社会形态中应当注重的一个方面-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再认识笔谈"),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其意盖在于此。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揭示。但这并不能说明该问题已无探讨的必要,而恰恰说明这只是一个重新认识的开端。下面,试就此问题略抒管见。 我们先从对已有的特点的分析谈起。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商品经济问题和探讨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论著中,都曾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其中,姜守鹏先生的《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点》(注:见《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是有关此问题的专文。限于篇幅,以下围绕此文做出分析。 在该文中,姜先生将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点概括有三。第一,"土地私有,土地较早成为商品,可以自由买卖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重要特征。"单从时间上看,中国在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之时,就确立起了"民得买卖"的地权原则,土地买卖逐渐盛行起来;而在西欧,到公元11世纪之后,"在大多数国家内,起初不能让渡和不能分割的''''贵族''''土地,渐渐变为可以让渡和可以分割的;实际上,它已被分割到漫无止境。"(注:[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44页。)土地买卖才发展起来。显然,中国历史上土地成为商品,可以自由买卖确实比西欧要早得多。进一步来看,在中西方土地可以买卖之前,土地都是不能任意买卖的。在中国,西周就确立起了"田里不鬻"的地权原则;而在西欧,由于土地处于高度稳定状态,不能买卖,马克思曾称之为"不动产"。 然而,分析土地的买卖不能离开它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形态。结合社会形态来分析,在西欧,土地不能买卖的时期是领主制阶段。伴随着土地的买卖,领主制解体,整个社会进入了地主制阶段;在中国,土地不能买卖的时期恰好也是西周至春秋战国的领主制阶段。伴随着领主制的解体和地主制的到来,土地买卖发展了起来。换言之,土地买卖是地主制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经济现象;从地主制产生之日起,就会有土地买卖,并无此先彼后之分。认为土地较早成为商品,可以自由买卖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一大特点的观点,主要是将中国的地主制与西欧的领主制作了对比之故,故而这种对比显然是不妥的(详后)。如果用中国的地主制与西欧的地主制作对比,那么,根本就无此一说。因为,土地买卖与地主制是同步的,并无此先彼后之分。 第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生产者主要是农民。"其根据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包括自耕农和佃农)具有较大的人身自由和经营自主权,具备成为小生产者的必要条件;而西欧庄园制下的农奴则情况完全相反,并且,农业是领主庄园制经济,属自然经济范畴,其商品生产主要是居住在城市里的手工业者。我们知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是简单商品经济,交换的发达和商品生产的不发展是其基本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这里,正是商业使产品发展为商品,而不是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以自己的运动形成商业。"(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6、371页。)也就是说,当时虽然有城市手工业者生产的商品,但大多数商品则是来自于各生产部门的产品。由于封建社会生产的主体是占社会劳动力绝大部分的农民,尽管中西方农民在人身自由和经营自主权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应是社会商品的主要生产者。 市场上商品的种类充分说明,农民均是中西方封建社会里主要的商品生产者。在中国,除盐、铁等大宗商品是来自于手工业部门之外,很多商品都来自农业部门,出自农民之手。粮食、纺织品、茶叶等农产品都成了大宗商品。西欧的情况与此相差无几,大多数商品是庄园中人身并不自由的农奴生产的产品。据12世纪留传下来的商税税则记载,市场上的主要商品有牛、马、腌肉和熏肉、腌鱼或熏鱼、麦及其他谷物、蔬菜、葡萄酒、蜜、油、干果、盐、金属、毛皮、武器、颜料、羊毛、线、磨石等。在中世纪最为著名的香宾集市上,主要商品除手工业品和来自东方的丝绸及珍奇品外,还有粮食、饮料、皮革、各种木材、木炭、羊毛原料和生丝、丝棉、大麻、亚麻、棉花、牲畜以及其他东西,这些东西大多应是农业部门生产的产品。(注:参见[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300~1300年)》中译本下册,第23章"中世纪的商人旅行、市场和市集、香宾市集、贸易管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96~199页。)那种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生产者主要是农民,而西欧则是手工业者的观点,不仅与以上事实不符,而且有悖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农民始终是社会生产的主体这一基本规律。 第三,"货币较早地介入交换,商业比较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另一重要特征。"得出这一结论,其推论前提是: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就流通贝币,春秋战国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宋代出现纸币,白银逐渐成为货币,货币经济一直较为发达;而在西欧,交换经济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没有出现发达的货币经济。其实,西欧的货币经济虽然在日耳曼蛮族的入侵下一度有所衰落,但到11世纪时,随着捷克、西伯利亚以及俄国的银矿的相继发现和大量开采,货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很快出现了高度发达的信用业和金融业,形成了十分发达的市场网络。试想,没有高度发达的货币经济,西欧怎么能够率先发展到资本主义?而且,即使在西欧中世纪的初期,蛮族的入侵也没有立即使商品经济衰落,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衰退的过程,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有商业活动。那种认为西欧中世纪交换经济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的观点,大大低估了西欧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更何况中国在商周时期,不也是处于"抱布贸丝"的交换水平之中吗? 再者,从货币介入交换这一角度来看,货币是从交换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所以,只要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就必然会出现货币。尽管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因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币材会有所不同,但这并不能改变货币的本质。中国从商周之时起开始用贝币。在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初,甚至在此以前,日耳曼蛮族已用亚麻布条作为货币,后来还一度铸行硬币。(注:[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300~1300年)》中译本第8章上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84页。)因此,把货币较早地介入交换看作中国封建社会有别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并不妥当。 以上的分析表明,在如何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特点的问题上,从据以分析特点的基本思路到具体概括出的诸多特点,都还值得进一步商榷。其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往往将中西方封建社会作简单的类比,并由此推衍出结论。这是研究中的一大缺陷,应加以避免。 众所周知,特点是通过比较而得出来的。讲到比较,自然就有一个比较对象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都是将西欧的领主制社会与中国的地主制社会作对比,从而得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基本认识。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缺乏可比性的。 关于封建社会的形态,历来有"典型"和"变态"之争。一种观点认为领主制是封建社会的"典型"形态,地主制是封建社会的"变态"形态;一种观点则与之相反,认为领主制是封建社会的"变态"形态,而地主制才是"典型"形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领主制和地主制是封建社会相继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呢?大家知道,任何一个社会,在它的生产力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以前,它是不会自行消亡的;相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生产关系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者根据这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把奴隶社会分为早期不发达奴隶制阶段和发达奴隶制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分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难道封建社会会例外吗?而从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地租形态的演进以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对立消长来看,从领主制到地主制,都显示出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领主制和地主制是封建社会相继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注:林文勋:《试论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刊《东陆学林》第1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随着封建社会发展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明:世界各国、各地区封建社会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领主制和地主制两个阶段。以我们本文所讨论的中国和西欧来说,中国西周为领主制社会,进入战国,伴随着领主制的解体,中国进入了地主制。在西欧,马克思说:"虽然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在这个时代来到的地方,农奴制早已废除,中世纪的顶点--主权城市也早已衰落。"(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4页。)例如,"在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在14世纪末期已经不存在了。"(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4页。)西欧领主制(农奴制)解体后,并没有立即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发展到其它的历史阶段,而是进入了地主制。恩格斯在论述西欧封建社会走向末路时说:"在大多数农村中,虽然还存在着古老朴素的自然经济,但已有许多整片的地区,比如在荷兰、比利时和莱茵河下游,农民都不用徭役和实物献纳,而以货币向领主交付;领主及其臣民完成了把他们自己分别变成地主和佃农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个步骤,……。"(注: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50页。) 既然领主制和地主制是封建社会相继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那么,将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社会与西欧的领主制社会作对比就显然是不正确的。如果要进行比较的话,只能用双方的领主制阶段与领主制阶段进行比较,地主制阶段与地主制阶段进行比较。否则,对比研究只能得出一些不正确的认识。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在研究其特点时,无疑需要认真研究它的经济结构、经济要素。但是,仅此还远远不够。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它都不是单独地发生作用,而是与其它经济关系乃至政治、军事、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密切相连,共同作用。因此,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点时,还需要克服就经济关系而言经济关系的局限,置于整个社会发展之中去加以认识。这也是本文特别偏重从发展的过程去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特点的重要原因。 本着上述基本思路,通过与其它国家和地区同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相比较,我们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在下列四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态势商品经济何时出现于中国社会,还需要探讨,但在商周时期,它的发展程度还是较为有限的。进入春秋战国,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在此基础上,市场不断拓展,交换空前扩大;金属货币广为流行;商人和商业资本迅速发展。商品经济迎来了它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发展高峰。经秦进入西汉,商品经济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当时,富商大贾不仅名著竹帛,而且左右地方政局,反映出商品经济力量无所不在,确乎达于极盛。 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动摇了封建统治。到西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全面推行控制和干预商业的政策,商品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发展势头嘎然而止。汉武帝的政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基础还较为脆弱。盐铁为大宗商品,这本身就表明了这一点。同时,汉武帝的政策体系完整,从生产到流通全面控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此外,汉武帝任用得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历东汉至魏晋南北朝,连续不断的战乱又使商品经济失去良好的发展环境。商品经济急剧衰退,竟出现了实物货币取代金属货币流通的反常情况。直到唐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发展,城市坊市制崩溃,草市镇兴起;货币流通不断进步,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人和商人资本再度崛起。商品经济步入了第二个发展的高峰。在这一时期,茶叶迅猛发展为与盐铁相伯仲的大宗商品,草市镇遍及全国,海外贸易取代了传统的陆上贸易,等等。种种迹象表明,与第一个高峰相比,此时商品经济的基础更为广阔,发展水平更高。 到了元代,由于蒙元入侵所造成的影响,唐宋发达的商品经济遭受一定的影响,曾一度发展迟滞。进入明代,商品经济不仅很快恢复了唐宋时期的水平,而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第三个发展高峰。这时,交换进一步扩大,市场在更高的程度上整合,商人和商业资本的力量迈上又一新台阶,形成了商帮。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点。 第二,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受政治力量的影响较大我们知道,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大一统的形成,消除了原来的封建割据,统一了全国的币制、度量衡及文字,有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面。《史记•货殖列传》说:"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讲的就是大一统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的形成,又使得统治者可以利用中央集权的强大政治力量,干预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其产生不利的作用。 在整个封建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对商品经济的干预极为突出。主要是通过重农抑商和禁榷制度对商品经济实施干预。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自战国商鞅、韩非等人提出重农抑商的思想主张后,部分诸侯国及继起的秦汉王朝就推出一系列困辱商人的政策措施。如禁止商人穿丝织衣服,禁止商人骑马,禁止商人仕宦以及谪发商人戍边等。而后,由这些政策措施又衍化出一种抑商、轻商的观念意识。重农抑商形成一个从政策到思想再到观念的有机整体,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项根深蒂固的基本国策。到了唐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从根本上还没有完全动摇。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仍然不时推出。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重农抑商的实施,抑制了商人阶级的发展。如宋代成都"席帽行范氏,自先世贫而未仕,则卖白龙丸,一日得官,止不复卖;城北郭氏卖豉亦然,皆不肯为市井商贾或举货营利之事。"(注:陆游:《老学庵笔记》卷9。)类似例子不在少数。这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禁榷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干预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政策,很多人往往将它归入重农抑商政策之中,这是不对的。禁榷制度的目的是,国家通过官营商业,与商人争利;它是官府充当大商人的结果,与重农抑商有着根本的不同。这项政策起源于春秋齐国管仲的"官山海"。到了西汉中叶,汉武帝任用桑弘羊等人,相继推出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政策措施,将禁榷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遵行。历代统治者对市场上的大宗商品,大多实行专卖,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如果说重农抑商政策是通过压制商人而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话,那么,禁榷制度则是通过官府控制大宗商品的产运销,将商品经济的发展纳入自己所允许的范围和轨道。 不过,虽然这两项政策的出发点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但就所起到的作用而言,却是异曲同工,都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两项政策双管齐下,使商品经济的发展始终置于封建政府的控制之下。 第三,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性中国是一个疆域十分辽阔的国家,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其显著特征。这其中,由于各地区和各民族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先有后,起点有高有低,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性。 这种多层次性表现在许多方面,主要有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别;内地与边疆的差别;城市与农村的差别;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别;等等。以内地商品经济的发展来说,同处于中原内地的南北两方,长期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就相当悬殊。至于城市和农村,在唐宋时期,一些大城市已发生了市场革命,处于较发达的状态,但许多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十分幼弱,尚处于自然经济之中。而内地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别就更大。 唐代货币史上有所谓"钱帛兼行"之说。其实,除铜钱和绢帛这两种货币外,在四川和岭南的部分地区,还流通着实物货币;实际情况比"钱帛兼行"还要复杂。单以铜钱和绢帛来说,铜钱是形态较高的金属铸币,代表的是商品经济处于较高的发展层次;而绢帛只是一种形态较低的实物货币,代表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处于较低的层次。可是,就是这两种形态不同的货币,竟然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中长期共存,流通上百年。这集中地反映出中国社会商品经济是高低层次的共同发展。这种多方面的高低共存,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应作为正确估价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思路。长期以来,在对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估价上,不论是从整个历史时期来看,还是就某个朝代而言,分歧都是不小的。一部分人根据某些材料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结论,而一部分人则举出了商品经济不太发展的诸多证据。其实,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很多人只注意了一个方面,难免以偏概全。鉴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在估价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第四,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商品经济在社会变革和转折的关头都起到了革命性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地起着解体作用。"(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1页。)这是对世界各国历史深入分析后得出的一个普遍结论。换言之,在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只要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会对原有的社会结构产生一定的分化瓦解作用。但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更为明显和深刻。 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高峰相呼应,春秋战国、唐宋、明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三个重大转折和变革时期。这三个时期,虽然社会变革的内容不同,但从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看,则有很大的共同点。即,商品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变革是由商品经济引发的。 春秋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由领主制进入地主制的变革转折时期。在地主制到来之前,到处都是井田制这种农村公社。在井田制下,土地分成公田和私田两部分,由农奴耕种,但土地所有权均属最高统治者所有,实行层层分封,"田里不鬻"。广大农民生活在井田制公社内,互耕互助,共同构成一个经济单位。村落与村落之间,"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即几乎不与市场发生交换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的拉动下,农民逐渐走出井田,"以粟易械器"。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市场交换关系也就在这一过程中从井田制公社之外逐渐渗入到公社内部。起初,公社成员用于与外部交换的商品主要是一些农产品和土特产品;而后,在交换的席卷下,土地逐渐卷入交换。于是,"田里不鬻"的制度被打破,商品经济最终摧毁了井田制公社,领主制解体,地主制确立和发展了起来。 对于地主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过去认为地主制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对立的关系。近十多年来,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重要突破,人们开始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但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商品经济是地主制经济的重要补充形式。从上述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来看,我们认为,商品经济应是地主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及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就没有地主制。也就是说,商品经济不是地主制经济的重要补充形式,而是它的内在经济成份。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又一大转折阶段。国内学者更多地将其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而国外则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个时代是中古时代的结束和近世的开端。无论如何,这一时期显著的社会变化特征是,原来较为稳固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力量开始流动起来,重新组合,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面貌。深究其根源,那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财富力量的崛起。中唐时,曾第一次出现了"至富敌至贵"(注:李冗:《独异志》。)的说法。在政治力量对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封建时代,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它表明经济力量已从此崛起,与政治力量相抗衡,在左右着社会的发展。财富力量的崛起,势必要求按经济力量重新规范社会关系。于是,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发生改变,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门阀士族等级制崩溃而代之以新的庶族地主等级制度;土地制度从原来的立田制、抑兼并转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人们的价值取向由过去的求贵转而求富。与此同时,封建国家的法律、政策也出现重大调整。这样,以唐宋为中界点,整个社会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进一步瓦解着封建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则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积累了充足的资本,准备了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在此基础上,在江南部分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预示着中国社会将出现又一次更为重大的转折和变革。 商品经济论文:小议商品经济下广告传播 摘要:在我们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商品都是通过广告的方式接触顾客,广告是沟通商品与消费者的重要媒介,同时广告已经涉及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在引导消费、繁荣市场、塑造流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的重要行业之一。实际生活过程中广告的传播在视觉、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自身的利弊,对于广大广告工作者来说,牢记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贴近商品、宣传商品、促销商品,让群众了解商品、购买商品,这样在商品经济中产生的广告,就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商品经济;广告传播;视频传播 人类社会生产的商品除了基本的消费使用目的以外盈利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充满竞争意识的商品经济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商品经济已经演变为集产品、宣传、竞争为一体的综合型经济,更新换代快、同类产品数量多。商品生产者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使其能占有一席之地想尽一切办法,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媒介绘声绘色的宣传自己的产品这种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一种可称之为的“广告艺术”是商品经营者激发消费、促进市场营销、谋取利润的重要手段。由此而言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市场促销的一种有力手段,是随着传播媒介的发达、市场经济与销售学理论的发展和广告制作技术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商品都是通过广告的方式接触到顾客广告是沟通商品与消费者的重要媒介。无论是一住多年的住房还是几秒钟下肚的饮料难以计数的商品.随之而来的是难以计数的广告。大街上街道两旁广告板成行成排车身广告穿梭在马路中央到了晚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广告充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走进超市、商场面对的是雪片似的各类打折促销的传单在家中信箱里总是塞满各类直销传单甚至于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走也会有人把广告扔进车筐里任何一份报纸或者杂志都离不开大大小小的各类广告打开电视无论什么节目都会有一定时间段的插播广告在网络上各类网络广告更是时时地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广告不仅应用于商品宣传也应用于电影、音乐会、展览会、运动会、演讲会、旅游业等等为内容的宣传……广告已涉及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在引导消费、繁荣市场、塑造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的重要行业之一。 我们的广告设计应体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体现社会卞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抵制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对广告的污染将产品的宣传与丰富文化生活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机结合起来也要与美化环境的工作结合起来。广告设计者除了要有一定的造型和装饰技能还必须具备广泛的文化修养,丰富的社会知识,懂得商品心理学,对生活时尚和时代节奏有敏锐地感觉,才能更准确地设计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广告宣传。 从视觉的角度来讲,在我们这个时代广告已经成为城市环境中最有影响力的视觉流行文化,你穿什么衣服、喝什么酒、开什么样的车、住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品牌的电视等等很多方面,大都是通过观看、收听广告后才能做出决定,于是广告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着我们的外观与心灵。不良广告所传递出的消极堕落的价值观、人生观、低级趣味却毒化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与儿童的心灵,给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如何能在满足商业目的的同时让广告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格调、人生的智慧感已成为有责任感的广告设计者的新思考与努力方向。 从环境的角度看富有个性化的景观形象使城市形象具有特色在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中,合理的、有特色的户外广告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现阶段一些企业基于狭隘的商业利益考虑.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的冲突正在加剧部分户外广告设置存在着与空间景观不协调,视觉效果凌乱与建筑物功能类别、性质不符占用人行空间灯光照明影响行人安全制作的材料、工艺较差;广告的位置、方向、密度的选择等问题,均缺乏科学性与环境意识广告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准与素质的普遍偏低使得户外广告灯箱、路牌的设计缺乏合理性与美感不同程度的损坏着型代城市的形象。从规划角度来看众多户外广告灯箱、路牌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彼此互相千扰、冲突缺乏从城镇景观的整体高度出发的科学规划事实上只要集中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等诸多行业专家协同作业.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的协调问题科学合理的设置户外广告,恰当的把户外广告和不同城市环境结合起来构成不同区域的城市广告环境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系统化的城市广告文化。 从视频传播的角度看现阶段的无处不在的视频媒体,百花齐放从各种角度展示着商品、引导着消费。经过调查.电视媒体传播仍旧是最具实力信誉最好的大众传播媒体在宣传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方面有着不可摇撼的地位。但是在这种多方位、大力度的宣传下部分广告信息传达越来越受到观众、听众的厌恶与抵制看见、听到插播广告信息就调整频道是几乎每个观众、听众的本能反应了于是广告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其负面意义就其根源就是广告信息的低效所造成的。广告如何能从单向的’‘强制观看‘’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做到让观众、听众喜闻乐见.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增长.是摆在广告这一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广告的行业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操作运行过程中的不规定性但是只要我们广大辛勤劳作的广告工作者牢记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贴近商品、宣传商品、促销商品让群众了解商品、购买商品,这样在商品经济中产生的广告就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理学经济理念对商品经济发展障碍 理学经济伦理是适应并维护封建生产方式和扼制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建立在宗法家族主义农耕文明基础之上,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封建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从总体特征来看,它与商品经济伦理分属于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它在中国古代的基本作用是适应并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使之长期处于稚嫩状态。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明代中叶前后是不同的。在明代中期以前,中国还没有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并不落后,生产力仍在发展,这期间理学起着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理论价值,理学经济伦理还能适应并促进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因而具有进步性。明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萌芽,面对新的社会变化,程朱的后辈理学家们不是努力建设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更新社会、国家的管理方式,以疏导、培育日益苏醒和增长的新经济因素的幼芽,而是仍然坚持天理的封建说教,企图以扼制“人欲”为代价,用强化道德秩序的办法来达到稳定政治经济秩序的目的,理学经济伦理对新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阻碍作用日益显露出来。也就在这时,中国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开始充分暴露,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趋于落后,中国封建制度仍在农业文明的发展方向上,继续缓慢行进,走向烂熟。毋庸置疑,中国社会经济由先进滑向落后,经济伦理没有突破是一个重要因素。到了近代,它的保守性和危害性更加明显。历史事实证明,理学经济伦理不可能促进中国的近代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的存在,与封建王朝一样被抛到时代的后面去了。 中国的商品经济千回百转、步履维艰地发展了三千多年,直到中国封建社会灭亡都还非常嫩弱;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比西方迟到三个世纪,直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庞大舰队杀气腾腾地闯进平静的中国南海,也未能从小农经济的大海中脱颖而出。究其原因,这期间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理学经济伦理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层次的根源(难辞其咎)。 一、理学经济伦理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阻碍 理学经济伦理,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正统的意识形态,其主要的文化功能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及其经济制度,扼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传统社会趋于瓦解、新的生产方式初步兴起的时候,有力地阻滞新生产方式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学经济伦理与专制等级制度相结合的封建政府管理体制,不可能领导和组织人民走向社会化大生产。在文官政治的运作体系中,礼仪是根本。皇帝与臣子通过礼仪确定君臣的“名分”(从宋代开始,“名分”思想对人们的支配作用,明显超过了“天命”思想),政府各部门、中央与地方,也主要依赖礼仪的程序进行协调、沟通和节制。而拖沓疲软、推诿扯皮、虚应故事等官场病,因表面上的合乎礼仪而得以合理的存在。从宋到明、清,王朝礼越来越烦琐,礼典越编越厚重,可官僚体制的低效率,以及种种积弊反而愈益加重,这样的国家政府及其管理体制不可能领导和组织国民走向社会化大生产。 第二,抑制私利使得商品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原动力。求利是人的本性,是驱使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根本的动力,赢利思想是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凯恩斯认为,至少在100年内,我们还必须把贪婪、高利贷等等奉为我们的信条,并借此把我们从经济必然性的黑洞里引导到阳光丽日中来。但理学家将人性中求利的本能欲望和经商赢利的行为一概视之为“私欲”,使之成为应“去”、应“灭”的对象。而且宋代以后,统治者提扬、护持的“天理人欲之辨”使得义利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以致在此思想的重压下,元明清三代都没有人斗胆敢于提出如英国重商主义者约翰·海乐斯在《关于英格兰王国公共财富的讨论》一书中所提出的“人是追逐最大利润的”这种思想。虽然人人求利,但就是不敢承认。 第三,伦理价值导向制约了平民文化的发展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滋生。理学经济伦理以实现封建等级人伦关系的和谐为终极价值取向,因而统治者和儒家文人有意识地通过强化礼教思想,来约束、影响世态人心的变动。他们加紧制定和推广民间的行为规范,有关的著作大量涌现,涉及家礼家法、家训家诫、乡规民约以及理学各个方面。强调躬行践履的宋儒,把传统思想中宣传“三纲五常”的言论抽取出来,加工改编成修身要诀、治家要诀,向社会传播,向大众灌输。如果说先秦的礼主要用于规范和协调贵族之间的行为,南北朝时期又被突出地用作维护门阀的特权和地位,到宋代礼的重心已向民间教化倾斜。形成于宋代的民间礼教,在明、清二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保守性、落后性、腐朽性更趋突出,严重地禁锢和扭曲了人的心灵,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使得宋明时期已经相当活跃的平民文化始终不能形成为中国近代市民社会的基础。“庶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始终被局限在“皇帝与宗室—品官—庶人”的礼制等级结构中,处在一个与品官(官户)有着不同户名(民户)、以示地位低下的位置上。这种深深根植于国家礼制和法律土壤之上的“官本位”,不仅使平民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也使近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等思想不可能滋生。没有“平等”意识,真正的自由竞争也就不可能形成,而在缺乏竞争机制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不可能蓬勃发展的。 第四,倡导宗法家族制度,使得商业资本根本不可能转化为工业资本。宗法主义是理学经济伦理的灵魂。理学家企图通过倡导恢复宗法家族制度以振兴纪纲。张载、程颐、朱熹都热心于宗法,对家族制度进行过系统研究,并就如何重建家族组织殚精竭虑,精心规划,尤其是朱熹,为家族组织的发展规划了一个相当完整而又十分细致的方案,除了后来形成的家谱外,大凡祠堂、族田、祭祀、家法、族长等体现明清家族制度形态结构的主要内容,他都提到了。这一肇始于宋代、极盛于明清、延续至近现代,以“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宗族系统(族权)”为基本特征的宗法家族文化,显然是与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相背离的,在这样的社会组织和人文背景下,不用说商业资本根本不可能转变成为工业资本,就是商业资本本身也得不到进一步的充分发展。这只消看一下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情形便可知晓。正像有的学者指出的,“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宗族制度的强化,使徽州社会成为一个二律背反的混合体”。而这种“二律背反”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一种全国性的现象。 第五,崇俭黜奢消费观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反对食而求美,衣而求丽,限制了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使生产停滞不前;使市场变得狭小,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这种伦理思想的笼罩之下,其理想的经济形态只能是循环往复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始终只能作为其补充和附庸艰难地波动发展。形象地说,崇俭黜奢消费伦理是经济的稳压器,而不是加速器,它维护了小农经济,却阻碍了商品经济。 二、理学经济伦理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 理学因清统治者忌讳其中的言“华夷之辨”、重“民族大义”思想等原因,到乾隆时开始遭到贬抑,从此,程朱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开始衰落,但其思想(包括经济伦理)的影响却并未中绝。而且由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取得完全胜利,曾经为封建社会服务的程朱经济伦理等道德意识形态,得以拖着长长的辫子穿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从19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领土上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清政府国家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这三种资本主义形态。资本主义已不是处在萌芽状态,而是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成分而存在。理学经济伦理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主要起着消极、保守作用。第一,理学经济伦理维护传统社会尊卑贵贱的社会经济关系,压抑了人的个性解放和“资产阶级”的崛起,阻碍了私有制及其雇佣劳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理学经济伦理下,中国个体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制度都蒙着一层脉脉含情的伦理外衣,于是经济实体以实现其成员生活上的自给自足和道德上的和谐融洽而不是以赢利为主要目标;经济实体内部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的道德关系而不是各自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的契约关系;在经济管理中片面强调道德教化而不注重契约和法理制度。显然,这种经济伦理观念同近代企业制度下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及契约雇佣关系都是尖锐对立的。第二,理学经济伦理从维护自然经济出发,排斥和阻滞商品经济、机器大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例如,它引导人们走仕途经商之路和采取作官食禄、衣租食税的剥削方式而排斥别的发财方式和致富途径;它劝勉人们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而反对人们弃本逐末以工商赢利;它强调安乡重土而压抑社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它重视既得财富的等差或平均分配而忽视乃至压抑生产效率的提高。 商品经济论文:对商品经济异化的思考 内容摘要: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也有一个逐渐消亡的过程。现代社会商品经济已经发生异化:部分商品已经异化为公有产品;商品交换关系中的“等价交换”法则已经扭曲;追求价值的生产开始异化为追求使用价值的生产;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在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商品经济之所以发生这些异化,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直接原因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其必然结果。 关键词:商品 商品经济 公有产品 等价交换 商品经济异化的主要表现 (一)商品本身异化为公有产品 在商品经济中,人们通过劳动交换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即人们所需要的一般不是自己或本经济体生产的,人们所生产的不是直接满足自己或本经济体需要的。商品生产者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主体之所以要提供产品和服务,即商品是为了获取货币然后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商品交换遵循“等价有偿”原则。商品经济是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逐渐形成的。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商品经济也不断发展,商品的范围不断扩大。但物极必反,先前的商品也可能发生异化,转化为非商品。 今天我们确实在某些方面能免费或者以较低的价格获取他人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知道,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都存在着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在私立学校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额的学费以弥补教育成本乃至必要的利润,因此私立学校提供的教育是商品。但在公立学校就学无需支付任何学费,甚至不少公立学校还提供免费营养午餐。显然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营养午餐不是商品。笔者把国家、各级政府免费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称之为纯公有产品。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一类产品,比如我国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其购买者或承租人需要支付一定数额的货币,但他们支付的价格或租金明显地低于市场价格和租金。同样,笔者把国家、各级政府以低于市场价格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称之为准公有产品。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公有产品是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公共物品。在西方经济学中,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通常是从消费是否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来区分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消费者可以共同消费或享用的物品。一旦把这种公共物品提供给消费者,便难以防止其他人消费或享用”。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所谓竞争性是指某人消费某个物品,则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物品了,而所谓的排他性是指消费者不支付价格,可被拒绝消费该物品。通常将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的物品称之为公共物品,比如电视广播,人们打开电视广播不影响他人的收听。如果某公共物品同时还不具备排他性,则被称之为纯公共物品。公有产品是与商品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商品是平等经济利益主体提供的,商品交换遵循“等价有偿”的原则,而公有产品是国家、各级政府免费或者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提供的,一般不遵循“等价有偿”原则。 (二)商品交换的“等价交换”法则发生扭曲 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本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在交换过程,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谁都不想吃亏,因此只能“等价交换”。在简单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利润,资本和生产要素能够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大量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因此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了平均利润。此时,商品的价格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规定垄断价格。从简单的商品经济发展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尽管“等价交换”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交换双方在交换过程中都不想吃亏这种主观愿望并没有改变,买卖双方仍然可以通过市场自主确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然而,今天不少商品的价格不再单纯由市场形成,买卖双方有时不能自主决定买卖商品的价格,政府有形之手从方方面面影响到商品的价格。比如,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劳动力事实上都成为商品,雇主和雇佣工人通过市场确定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或者说雇佣工人的工资。在这种情况下,雇主或者说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商品过程时是不愿吃亏的,很想且有时确实可以以低于最低工资的价格购买到劳动力商品。然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我国都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最低工资标准,低于最低工资水平的工资是非法的,资方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三)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直接“异化”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一方面,商品生产者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有权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也有权决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何种方式提供服务。因此,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明显地具有私人属性,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是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的需要,且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各种交换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明显地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有权决定生产什么、提供何种服务,但没有权力强迫别人一定购买他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且即使把商品卖出去,也无法保证一定不赔本。这表明私人劳动可能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可能无法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 然而现代社会,私人劳动在某些方面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为防止某些产品价格暴跌,保证生产者的利益,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于特定种类的产品,比如我国对农民生产的水稻、小麦实行国家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对于这些产品而言,由于存在着国家收购制度,不存在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的问题。同样由于是最低保护价收购,私人劳动即使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但至少能以一定的比例转化为社会劳动。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生产者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有权决定如何进行生产。为了生产,他必须以市场价格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仅仅是市场提供的经济信号对他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现代社会,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某些劳动一开始就并不是商品生产者纯粹的私人劳动,在某些方面就直接表现为社会的劳动。比如在我国,为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使用良种,国家对于农民购买良种给予补贴。因此,国家对农民的生产过程产生了影响,农民购买良种从事农业生产的活动不再是纯粹的私人劳动,一开始就具有某种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意愿。这表明在一定的程度上农民用良种进行生产的私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四)追求价值的生产“异化”为追求使用价值的生产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生产者直接的目的是追求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是追求价值的生产。然而现代社会,某些生产并不是单纯的商品生产,其生产的直接目的很难说就是追求价值的生产。从微观角度看,各级政府事实上是某些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比如国防、敞开式道路,廉租房,这些是免费或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社会提供的,不存在等价交换或者说在交换过程中各级政府必然“赔本”。显然,就各级政府提供公有产品和准公有产品而言,追逐的决不是价值而是使用价值。从宏观角度看,经济管理职能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资产阶级政府为了自己统治的长治久安,必须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这一角度看,作为一个国家整体不得不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或者说社会财富。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点尤其明显。我们知道,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该矛盾,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必须生产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实际上也就是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 商品经济异化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异化的根本原因 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之间劳动的交换。商品本质上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本身不是凝固不变的,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商品经济本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也必然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客观上使国家和社会有能力免费或者以低于市场价格提供产品和服务。我国9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在免除种粮农民农业税的基础上向农民提供各种农业补贴,以及向农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基础养老金等都依赖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很难设想,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落后的年代,国家和社会会有能力实施这些惠民政策。 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加剧个别经济利益主体内部生产的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性,这在客观上要求国家协调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这种干预必然使某些私人劳动直接具有社会劳动的属性,同时使商品经济交换的“等价交换”法则扭曲。 (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异化的直接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具有周期性,当经济不景气,在市场供求法则的作用下,资本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压低工人的工资,甚至使工人的工资低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然而,工人的工资低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就无法满足本人和家庭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需求,劳动力只能在萎缩的情况下生产,劳动者的体力与脑力就得不到恢复与提高。而人始终是生产力的主体,显然这种分配关系或者说生产关系是阻碍生产力的发的展。正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国家制定了最低工资制度。 教育是现代社会一笔很大的开支,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正的外部性,基础教育期限长,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回报。如果不实行免费的基础教育,一些贫穷的工薪阶层就可能不愿把孩子送进学校去接受基础教育。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旧的产业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产业不断出现,这要求劳动者必须转换劳动方式,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劳动者很难适应这种转换。因此,在现代社会,要由国家来承担义务教育的费用,使基础教育成为公有产品。从本质上,国家提供免费教育是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主动调整生产关系的一种举措。 (三)社会进步是商品经济异化的必然结果 商品经济是通过价值规律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的,在单纯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从而影响到部分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基本人权,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要体现。然而单纯的商品经济对此是无能为力的。 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基本人权,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市场经济中,雇佣工人失业是难免的,经济不景气,问题会更严重。如果社会上有大量的工人失业,必然给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因此建立失业保险制度这个安全阀是十分必要的。雇佣工人在工作、生活中都存在不确定的风险,可能遭受意外,丧失劳动能力,也可能身患疫病需要巨额的医疗开支。无论哪一样,普通的雇佣工人及其家庭是无法承受的,因此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住房应该是生活的必需品,尽管不少国家实行了最低工资制度,一些低收入群体也很难在大城市有能力购买到一套宜居住房。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不少国家实施了住房保障政策。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表明政府有形之手已经深入到商品经济的各个领域,加快了商品经济异化。 商品经济论文:试论商品经济发展与唐代均田制的瓦解 【摘要】本文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唐代均田制瓦解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土地兼并的步伐,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对均田制的瓦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商品经济 均田制的瓦解 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颁布,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杨炎两税法实施后彻底被破坏,存在了近三百年。为什么均田制会在唐代中叶以后走向全面崩溃,很多人作过探索。均田制是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几百年的土地制度,导致其瓦解和终结的原因很复杂。大部分学者从土地兼并、人口增加、户籍紊乱等方面进行分析[1];郭庠林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变化需要新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并未制定这种制度[2];杨际平、霍峻江认为均田制的内在矛盾是均田制瓦解的原因[3]。徐德麟、唐任伍等先生曾提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均田制瓦解的影响[4],惜未作展开阐述。本文力图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稍作申论,阐述商品经济发展是如何对均田制的瓦解产生影响的。 随着唐代前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陆交通状况的改善,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进入流通领域,大量的日常用品商品化,商业日趋繁盛。《唐国史补》卷下载:“凡货贿之物奢于用者,不可胜记,丝布为衣,麻布为裹,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大量的商品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各行各业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南北间的物资交流愈加普遍。经济发展有赖于便利的交通,进而会促进交通的发展。武则天时,“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洪舸巨舰,千舳万舰,交贸往来,昧旦永日”[5],水路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可见一斑。对唐代商业的盛况,杜佑有很生动的描述,“东至宋汴,西至歧州,夹路列店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诸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6]交通之便捷,店肆之众多是盛唐商业繁盛的一个侧影。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相对凝固的中古田制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相对封闭的状态有所松动。唐代前期实行的是承继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葛金芳先生认为,“均田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对人口的严密控制,二是地权流转速率的相对迟缓;”[7]商品经济的发展亦摇撼着均田制的两大基本支柱,土地所有权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频频转移,均田小农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多地离开土地。商品经济发展充当了均田制走向末日的催化剂,以下分而言之。 一、商品经济发展加快了地权流转速率 (一)商品经济发展使土地经营利润率提高,刺激了官僚、地主、商人的土地兼并欲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粮食商品率有所提高。在洪州(今江西南昌)有“胡氏子……农桑营赡,力渐丰足……其家令其子主船载麦,溯流州市”[8]。北京房山云居寺写经题记中反映开元天宝间范阳(治今北京)有“米行、大米行、粳米行”[9]。杜甫的诗中有“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10]的句子。这说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粮食的集市贸易已有所发展,“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的经营线条已经被打破。粮食商品率的提高推动了碾等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永徽六年,壅州长史长孙祥奏言: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顷,今为富商大贾等大造碾,堰遏费水,渠流梗止,只溉田一万许顷。”[11]唐资粮食加工业的除富商大贾外,还有贵族、官僚、权宦等,他们大建磨房的原因在于市场对粮食加工和商品粮的需求增加。磨房的发展也是粮食商品率提高的表征之一。 粮食生产的发展为经济作物的种植经营奠定了基础,茶叶生产异军突起,成为唐农业商品性生产中的后起之秀。玄宗时,张守圭“仙君山有茶园,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功杂处园中”[12],可见,当时已开始以一定规模种植经济作物。这种规模经营的动力源于茶叶生产的可观利润,“蜀、楚、闽、粤,依山之民,畦种(茶)而厚其利,有十倍于农桑之所获矣”[13],很显然,种茶叶比种粮食更有利可图。不仅如此,茶叶贩卖亦开始走上经营日程,“天宝中,有刘真清者,与其徒二十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14],茶商已成为商人队伍的成分之一。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获利不菲,同样增加了土地经营的诱惑力。 另外,交通便利的地方,土地因改作它用而身价倍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土地兼并欲。唐玄宗《禁赁店干利诏》称:“南北卫百官等,如闻昭应县两市及近场处广造店铺,出赁与人,干利商贾,莫甚于此,自今以后,其所赁店铺,每间月估不得过五百余文,其清资官准法不可置者,容其出卖,如有违犯,具名录奏。”[15]唐政府对官吏经商是持否定态度的,而一些清资官竟然也造店出租,可以推断,他们是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类似的现象应不在少数。虽然不可排除不付地价建房的可能,但大多数情况下,土地应该是有偿转让的。唐贞观中,“有裴明礼者,……于金光门外,市不毛地,舍诸牧羊者”[16],不毛之地尚需“市”,何况一般的土地呢?这种城郊或交通要道等处占区位优势的土地往往会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值,比用于农作的土地更有吸引力。 综上所述,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粮食商品率提高,经济作物种植发展迅速,交通便利的地方的土地不断增值,土地成为有较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土地兼并欲,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兼并起了推动作用。 (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崛起的商人地主成为土地兼并的生力军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通常有两种形式,“富者有资可以买田,贵者有力可以占田”[17],在唐代均田制被破坏之前,前者占主导地位[18]。尽管如此,入唐以后,商人已成为土地兼并的一支重要力量。高宗时富商邹凤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19],既经营工商业,又广占良田。玄宗时的诏书中有“贫人失业,豪富兼并”,“工商富豪兼并之家”[20]等词句,反映了当时工商之家以资买田已相当普遍。代宗宝应元年(762)四月诏书曰:“百姓田地比者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21],这些殷富之家应包括商人。由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长期延续,中国商人多半信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圭臬,在经商获利之后往往转而买田置地,从而具有了地主兼商人的双重身份。“良田兼百顷,兄弟犹工商”[22],就是当时这类人的写照。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的土地卷入流通领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封闭状态逐渐被流动状态所取代,许多产品和生产要素进入流通领域,不断增值的土地作为财富的主要代表,也在所难免。这一点从政府关于土地买卖的规定中可以略知一二。北魏的均田令早有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23];北齐时“露田虽不听卖,卖者亦无重责”[24]。可见,在唐以前被称为露田的口分田原则上不许买卖,只能有限度地买卖永业田。到唐朝,土地买卖的禁令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被土地买卖的洪流所冲决,从而不断松弛。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初定的租庸调法规定:“凡庶人徙乡及家贫无以供葬者得卖世业田,自狭乡而徙宽乡者,得卖口分田,已卖者不得复授。”[25]口分田已经允许进入流通领域。法令开一条小缝,现实中就会开一个大口子。由于越来越多的均田小农的土地被买卖,永徽(650―655)中不得不再下禁令,“禁止买卖世业口分田”,但效果如何呢?“其后豪富兼并,贫人失业,于是诏买者还地而罚之”[26]。同样的一幕在开元二十三年(735)重演,这一年玄宗下诏曰:“天下百姓口分、永业田频有处分,如闻尚未禁断,贫人失业,豪富兼并,宜更申明处分,切令禁止,若有违犯,科违敕罪。”[27]一方面国家在三令五申,另一方面,永业、口分田却“频有处分,未能禁断”,禁者自禁,卖者自卖。经济发展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使政治权力采取相应措施来适应经济发展。唐代土地买卖的禁令一再被突破,政府一再重申禁止地权流通的法令,正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威力。到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又补充了几条规定,“卖充住宅、邸店、碾者,虽非乐迁,亦听私卖”;“若从远役外任,无人守业者,听贴赁及质”;“其官人永业及赐田欲卖及贴赁者,皆不在限”[28]。在这些日渐松弛的律令的背后,大量的世业田、口分田、赐田在进行买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土地被用来建造住宅、邸店、碾等,流通中的土地数量和类别不断增多,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的土地卷入到了流通领域。 土地经营利润率提高是权流通的内在动力,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不断突破政府的禁令而进入流通领域,而商人地主加盟助则长了土地兼并的气焰,各类兼并势力一起疯狂吞并土地,玄宗时已是“田亩转移,非旧时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29]。因而杜佑说“开元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并兼之弊,有愈于汉成哀之间”[30]。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流通量的增多,国家手中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的基础被动摇。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均田小农的流动性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最深刻原因,唐代经济的发展使魏晋以来社会的凝固状态逐渐松动,流动机会日益增多。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日趋活跃,均田小农内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贫富分化,涌现了出了少数据“高户之位”[31]的地主,但大部分小农则不堪重荷,剔屋卖田,背井离乡,武则天时“天下户口,逃亡过半”[32]。安史之乱以后逃亡更甚,到肃宗乾元三年(760)编户总数仅193万户,只占天宝十三载962万的20%[33]。其中绝大部分应是以“不课户”、“逃移户”形式而存在的脱籍农户,商业的繁盛则为这些脱籍的破产小农提供了新的谋生渠道。 (一)部分脱籍农户以佣作自资,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破产小农大量进入工商业等非农领域谋生。他们或受雇于豪富之家、邸店、茶楼、酒肆、车行等处,或服务于来往舟船,求得一线生路。在经济发达的地方曾出现过集中的劳动力市场。“有茅山陈生者……偶至延陵(今江苏镇江),到佣作坊,求人负担药物。”[34]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在城市聚集的后备劳动力之多,另一方面也说明城市对佣工的需求增多。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中除了王公百官、军队、文化人等居民以外,许多富贾亦聚居城市,《开元天宝遗事》中有“长安富民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的记载。城市人口的增多必然会增加对家庭服务的需求。“唐萧颖士,开元十九年擢进士第,……常使一佣仆杜亮”[35],区区一进士尚使仆,何况家累千金的富豪之家呢?前引杜佑对唐代商业的描述,重要的交通沿线,邸店、酒肆很多,这些场所无疑能够容纳大量的服务人员。另外唐代有专门租赁车或驴的场所,这里也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扶风马震,居长安平康坊。正昼,闻扣门,往看,见一赁驴小儿……”[36]当时,人们赁驴,往往由一小儿随往,返回时顺便牵驴,取回雇值。随着水路的畅通,富商阶层,特别是南方的大贾皆以船为交通工具。《唐国史补》卷下载:代宗、德宗年间,江淮名贾俞大娘仅操驾之工就有百余人之多。同时商船也需要搬运工为之服务,唐天宝中就有以搬运为业的“佣力负运者”[37]。这些行业都为流民提供了一定的生存机会。 (二)有些流入城市的小农从事个体手工业、服务业,或为公私手工业所吸纳 唐代史籍中此类事例所在多有。“则天时,僧仪光之乳母曾以鬻女红自给”[381;有个叫王承福的人,“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丧其土田,手镘(做泥水匠)衣食,佣以偿之。”[39]在失去土地之后,王承福进城,靠给人粉刷墙壁为生;大历中,有专门为坊市居民清厕所的“除溷者”[40];天宝初,在洛阳“有郭大娘以当垆为业”[41]。这些人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换取微薄的收入,为自己讨一条活路。“定州大户何明远有织机五百张”[42],这种大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一定需要相当多的人手。在官营手工业中也使用愿意从业的流民,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第五琦任盐铁使,“创立盐法……其旧业户并浮人愿为业免其杂徭,隶盐铁使。”[43]除了出卖劳动力以外,部分流民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或独立经营,为城居民创造生活上的便利,或受雇于随商品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手工业中,在城市找到了生存门路。 (三)在城镇做小商小贩也是许多离开家园、流入城市农民的选择 唐代弃农经商之风颇盛。高祖在武德二年(618)下诏称:“趣末者众,浮冗尚多”[44];永隆二年(681)高宗曰:“如闻游手堕业,此类极多。”[45]中宗神龙初,宋务光认为,当时“稼穑之人少,商旅之人众”[46];睿宗时,“正朔所及,封疆无外,虽户口且增,租赋不益。莫不轻去乡邑,共为浮堕”[47]。民户抛却田园,以商贾为业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不在少数,安史之乱以后,经商小农队伍自然更为庞大。大历中,苏州常熟县元阳观的单尊师“常往嘉兴,入船中,……遍目船中客,皆商贩之徒”[48]。可见,农民改作小商小贩在唐代已非常普遍,这种投资少、回报快的经营方式是小农在异地求生的重要门径之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邸店、楼肆,还有富贾之家处对服务性行业的需要增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那些流落城市的小农或出卖劳动力,或独立经营手工业、服务业,或当小商小贩流落江湖。可见,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途径,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衣食之资。部分流民从事游惰之业,不复归田野,从一定程度上讲,它增加了人口的流动性,使部分劳动者挣脱了中古田制框架束缚。随着人户的流移,政府不得不对逃户的流动性予以承认。这表现在对逃户的政策上,强制的行政控制因素日趋减弱,劳动者的自由度增大。杨际平先生对此作过研究,“开元以前,勒令逃户回原籍;开元九年宇文融括户起,比较灵活:原则上应回原籍,但也允许就地附籍;安史之乱以后,就地附籍”。[49]均田小农大量脱籍外出谋生,政府不得不对起其附籍权予以承认。 综上所述,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土地兼并欲,将更多的土地卷入流通领域,使商人地主成为兼并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提供了更多的谋生手段,许多破产小农不必回归田野照样可以生活下去。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流转速率,另一方面加强了均田小农的流动性,动摇了均田制赖以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均田制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商品经济论文:战国时期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初探 【摘要】 战国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繁荣达到了历史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广阔,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和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富商大贾。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本文结合相关经济学理论,对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作出初步探讨。 【关键词】 战国时期 商品经济 农业 手工业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商品经济是战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目的推行的重商政策对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使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活跃起来,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成长,形成了那个时代令人关注的明显景观。 一、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突出发展的表现 1、手工业的繁荣 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的私营手工业有制陶业、制漆业、编织业、木器制造业、酿酒业、制酱业、屠宰业、矿冶业等等。其经营形式既有独立的个体家庭手工业生产,也有匠师与多个学徒所从事的作坊手工业生产,还有大规模的工场手工业生产。当时个体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故出现了“百工”阶层。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生产比较少见,往往在开矿、冶铸、煮盐诸方面才有所发现。战国时期的这种私营手工业构成,奠定了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基本格局。 2、商业城市的出现 战国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其中,最为著名的当首推“陶”,被誉为“天下之中”。齐国都城临淄也因商业发达而闻名天下。史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其商业发达和繁荣景象跃然纸上。 3、商品市场的完善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之一就是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春秋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市”的数量明显增加。这时各诸侯国的都城都设有市。如《左传》中记载的周“王城之市”,楚国的“蒲胥之市”。甚至出现了“齐桓公宫中七市”的现象。都城以外的其他城邑和城乡之间也都普遍设有市场。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市”的建立已经成为普遍,商品种类更为丰富,所有“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以及东西南北的土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更广,“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纡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商品经济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二、经济学视角下战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分析 1、社会分工及所有制的变更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因为社会分工,才提出了进行交换的要求,也才有了进行交换的可能。我们知道,商品的基本前提是发生于不同所有权之间的分工。具体来说,商品的直观前提是社会分工,一些人可以生产出超过自己需要的某种产品,而另一些人需要从别人手中得到这些产品,于是发生交换,产品转化为商品。也就是说,分工所导致的生产与需求的对立统一,是商品形成的必须前提,生产和需求二者不可或缺。当然,仅仅有分工并不足以形成商品,它的基础是不同所有权的对立。马克思多次讲过,“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这种所有权的对立可以是私有权之间的对立,也可以是私有权与集团所有权的对立,或集团所有权之间的对立,正是由于这种对立,产品交换才成为可能。 春秋以前,是一种奴隶制的“工商食官”的格局。工商业严格控制在官府手中,生产的产品完全是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需要,很少用于交换,即使民间有一些交换,也只不过是“抱布贸丝”的原始的物物交换,根本谈不上商品经济。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生产者便必然要相互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生产而又需要的产品。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者和专门从事商品经营的商人阶层。所谓“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这些手工业者在城里开设作坊,从事独立的手工业生产。 第二是所有权。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由此才发生了交换行为。战国时期出现的这些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者和专门从事商品经营的商人阶层,他们的生产过程就成为以直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过程。他们生产的产品,或是由自家销售,或是交给专门从事贩运的商人去销售。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扩大,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货物贩运和销售的商人队伍。他们有的“居肆列货,以待民来”,在城里开设店铺,销售商品,故被称为“坐贾”;有的“负任担荷,服牛招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这些被称为“行商”。独立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出现,打破了奴隶制时代“工商食官”的格局,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的繁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标志就是铁器的普遍使用。春秋末期就出现了用于农业生产的铁农具。随着冶铁技术的提高,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有利于水利的兴修,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哀公9年,吴王夫差开凿了运河邗沟,目的是为了北上争霸,运送军队与军粮,但后来却使运河两岸收获了灌溉之利。除此之外,魏国开通了鸿沟、建造引漳水溉邺的工程,齐赵魏在黄河两岸修建堤防,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都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水运交通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牛耕的采用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垦了大片荒地,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从而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尽管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农民仍然必须拿出一部分产品投入市场,参加交换。因为他们必须从外界获得盐、铁等自己不能生产的生活和生产用品,也必须从市场得到货币以支付国家的税收。因此,尽管农民生产的基本目的是维持自己的生存,并不是主动、积极的商品生产者,但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拿出一部分产品用于交换,而仍然保留一部分产品投入市场。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可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增加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均向右移动,商品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作用下达到了新的平衡,但是交易次数相较过去更加频繁,从侧面反映出商品交换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三、战国商品经济突出发展的直接原因分析 1、重商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战国时期诸侯国实行的重商政策为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重商政策,是指统治者出于政治和经济目的,采取的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为求得生存与发展,诸侯国推行重商政策,以发展经济,巩固统治。 随着战国时期的“通商宽农”政策的实施及各国之间互通有无的社会需要,商业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细分,加之生产活动所具有的很强的区域性,客观上也要求商品交换存在,“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使“四民”之间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延续。在重商主义的政策下,农民不从事手工业,可“以粟易械器”;而手工业者不耕田,也能“以其械器易粟”,农民和手工业者各自可以自己的劳动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且,战国时期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贸易和农业、工业生产一样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正如司马迁所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2、小农经济的盛行推动着商品经济的繁荣 在战国时期的各种农业经济形态中,小农的自给程度最低,市场依赖性最强,因此在小农经济占据社会经济主导地位时,就会给商品经济提供最有效、最强烈的需求,从而推动市场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 小农的盛衰决定了市场的盛衰,市场的盛衰决定了国家农业税收形态,因此在小农兴盛的战国时期,我们不仅看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也看到国家赋税的极大货币化。在整个战国时期,自耕农始终是农业领域主导性的生产者,而佃农除了需租种地主土地外,其经营模式与自耕农并无二致,因此,小农经济在这个时期仍然是社会主导性的经济类型(见表1),它的盛行必然推动着商品经济的繁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依托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战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进行初步的探讨。文章首先从经济学中的社会分工和所有权的角度分析了战国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主要对战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作出探讨。其一,重商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小农经济的盛行推动者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整个战国时期,自耕农始终是农业领域主导性的生产者,而佃农除了需租种地主土地外,其经营模式与自耕农并无差别,因此,小农经济在这个时期仍然是社会主导性的经济类型,它的盛行必然推动着商品经济的繁荣。 商品经济论文:近代中国商品经济思想与意识浅析 摘 要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洋货开始侵入中国市场,特别是“五口通商”以后输入中国的商品不断增加。到19世纪末,外国资本开始在中国设立商行,这种趋势不断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使之逐渐解体。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渐感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合时势,出现了商品经济的思想和意识。 关键词 商品经济 思想 意识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天朝大国和地上的世界接触,从此中国被强行推入世界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之中。近代化的过程,一般是指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巨大的社会变迁过程。本文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在西方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对商品经济的认识和反应。 一 近代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思想,是指在西方商品经济的强力冲击下,在中国社会形成的一种重视商业、发展商业和保护商业的经济思想。它的形成遵循了一个由高到低,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抑商思想。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洋货开始侵入中国市场,特别是“五口通商”以后输入中国的商品不断增加。净增值从1864年的4621万海关两增加到1874年的6436万海关两。到19世纪末,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商行已达到千家。这种趋势不断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使之逐渐解体。在商品经济的冲击面前,人们渐感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合时势,出现了反抑商的思想。如清代著名学者包世臣提出“本末皆富,则家给人足”,①农工商“三者缺一,则莫人生”②的思想。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表明欢迎遵纪守法的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魏源主张把工商业放在优先地位。在实际改革中他们也注意维护商人的利益,起用民间私商。他们的反抑商思想,虽未摆脱“本”、“末”的限制,但与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 2、重商思想。这是19世纪50到60年代早期维新派知识分子王韬、郑观应等提出来的。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关口越开越大,依恃不平等条约,西方的商品潮水般的涌入,激烈地冲击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和人们的封建观念。这些早期维新派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使过西方,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有一种切身的体会,思想较一般封建士大夫开明。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重商”思想,批判和否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民以农为本,国以商为本”,马建忠在1890年提出“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则以先致富”,主张大力发展商业。他们的思想集中反映出以商本取代农本的观念。 3、工商并重的思想。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同样撞击着清政府的统治。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19世纪70到90年代,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旗帜下,先后办起了二十多家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采用了西方的雇佣劳动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这种情形的出现,反映了洋务运动兴起后,“工商立国,工为体,商为用”③等思想为更多官僚士伸所接受。民族资本主义也是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张之洞的“以铁路为龙头,以军功为基地,以民用为重心”的“工为本,商为未”的思想。张骞的发展新式工业,带动农商实业救国的思想等代表了当时的工商并重的思想趋势。 4、成立商会,保护商业发展的思想。《马关条约》签定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在中国开矿山、办工厂、修铁路,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在救亡图存的影响下,“重商”“商战”由原来的一种口号变为一种思潮,一种抵御外侮的手段。许多官员绅士开始热心于经商办工厂,一时秀才工厂、生员工司林立,出现了一个投资办厂的热潮。在这种趋势下,人们的思想从重视商业、参与商业上升到成立商会,保护商业的方向发展。到1911年,全国的商会已有50多家,800余处成立分会。商会是商人立足于社会的依托,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商会的出现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商品经济思想又提高了一步,更体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已在中国成长起来。 二 近代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意识,是指在西方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商品经济思想的影响下,社会民众的生活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商品时代的心态观念反映。这种反映呈现出一个由淡到浓,由南到北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喜洋货的消费观念。西方的洋货初入中国市场时曾受到自然经济的抵御而不能畅销,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抵抗势头就减弱了,人们对洋货不再陌生,也不再敌视,而是表现出来了一种对洋货的向往和追求。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用它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的最顽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到19世纪未,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用西方的机制品,到清未时一些官僚士伸在生活上的洋化逐渐成为一种风气,与洋有关的一些日常用品走进千家万户,它以其物美价廉、方便耐用为一般民众所接受。 2、羡慕商人的价值观念。在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之下,商人一直是“富而不贵”,位于“四民之末”,没有社会地位。但到近代中国,在商品经济的强烈冲击和重商思潮的侵染下,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19世纪60年代,东南沿海一带崛起了一批近代商人,他们以特有的地位投资近代企业,而不是投资土地,很快成为既富且贵的上层人士。最突出的如状元出身的张謇投资创办企业达50多家。甲午战争以后,他了却宦途生活,“志意于实业、教育二事”。在这种风气的引领下,商人已不可能再居于“四民之末”了。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价值变化的明显反映。 3、趋于务实的择业观念。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挤进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科举取士之路。随着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和衰败,科举制也越来越腐朽,以致“乡里之弟读书十年,而不能作一书札”,“通人学士,或有问一里之长果几许?不能答者”。④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将这些无有实用,无补于国家危亡的词章之学都束之高阁。到19世纪末,东南沿海一带,一些知识分子不再拚命挤身于科举仕途,越来越多的人由重科举变为重外语、重科技,“士多志在通英算,锐志科学,讲求实用”。⑤1905年科举制寿终正寝,不少知识分子或在近代企业中选职,或挤进一些新式学堂学习技术。人们选择职业主要考虑其实用价值以及利益所在。 4、公开趋利的生活观念。公开讲趋利、言利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涉及实际生活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哲学和道德问题。义利是中国划分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到近代中国社会,在商品经济的作用下,人们一反传统公开言利、趋利。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投资办厂的人有增无减。生员公司、秀才工厂在甲午战争以后不断出现,除了“救亡图存”、“实业救国”的爱国思想之外,言利、趋利成为当时人们行动的基本出发点。“各行各业的人,无不蝇蝇趋利”。⑥ 近代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思想和意识,也不是一个有十分明显区别的两个方面。因为,在方向上两者同时并进,在层次上相互交织,在进程上新旧交替甚至中西混杂。有的人有思想无行动,有的人有行动无思想。不少为工商权利呼号的,自己又不去逐利,保持清高。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商品经济思想意识的提高与集中方面。意识是思想形成的前提和反应。在近代中国,思想是迅疾的,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发展商品经济,又深入到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往往是来不及消化,囫囵吞枣。而作为意识又平静地、迟缓地消然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之中。“社会结构的裂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进程中逐步实现的,不论社会变革的最终爆发形式和裂变如何,事实上它的爆发力量和变动趋向,早在社会生活的一般进程中缓慢的聚积和体现着。只有通过对日常生活及其关系的演化变迁,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时展的脉搏”。⑦总之,近代中国社会商品经济思想和意识,均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反应,其意义和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作者:任职于甘肃张掖市委党校, 本科、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 商品经济论文: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国化及其当代思考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认识的深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点又是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然而,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种种问题又要求我们进一步思考其中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一个全面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如何看待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要不要发展商品经济以及如何发展商品经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加深,我国在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国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商品经济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并没有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做详细的描述,而是立足于科学的立场和方法,揭示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来社会生产资料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而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前提的,消灭了私有制这一根源,商品经济也随之消亡,即在未来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而实行产品经济。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当做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把计划经济当做的共产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 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这一认识是有理论依据的。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P.286)私有制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消灭了私有制就是消灭了商品经济的根源。其他著作中也不断深化这一思想,马克思在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2](P.30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2](P.633)总之,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每个人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任何人都不能凭借占有生产资料而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间的矛盾也彻底消除。这时,个人劳动无论其特殊的有用性质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直接成为社会劳动,无需经过商品、货币的迂回转化,这样商品经济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必然退出历史舞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只要未来社会实现了全社会的公有制,商品经济必然消失。应当明确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未来社会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整个阶段,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自然也是不存在商品经济的。可是,马恩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是有理论前提的,即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在这一基础上商品经济自动地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还不具备马恩所设想的消灭商品货币的条件。如何对待商品经济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究竟能不能搞商品经济,如果不能,中国要走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能,又该走怎样的商品经济道路。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对苏联经验的借鉴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马恩由于历史的局限并没有亲身体验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具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举措。而苏联在十月革命之后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她的建设模式和经验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事实上,苏联模式和经验对中国影响深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列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人,他对商品经济关系的认识与马恩是一致的,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1906年他在《土地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指出“只要还存在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一切土地、工行、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才有可能消灭剥削。”[3](P.124)在《19世纪俄国的土地问题》中说得更明确:“至于社会主义,那么大家都知道,就是消灭商品经济。”[4](P.111)在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列宁曾设想利用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时军事共产主义的形成,虽然具有特殊性,但总的来说是一种自觉的选择,是按消灭商品货币的原则构造现实的社会关系。”[5]结果很快证明,这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于是产生了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列宁开始恢复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并公开承认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第一,地方流转在目前具有头等意义,第二,有可能通过私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6](P.514)列宁将商品经济看作是向共产主义的迂回过渡,是“强攻”(指消灭商品经济)的“退却”和转入“围攻”,是用资本主义的办法来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向资本主义的后退,因此在利用商品经济的同时必须要警惕它。“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情况,如小型商业企业的发展、国营企业的出租等,都意味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看不到这一点,那就是完全丧失了清醒的头脑。不言而喻,资本主义关系的加强,其本身就是危险性的增强。”[6](P.607)尽管列宁对商品经济的论述还存在某些局限,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商品经济的危险,但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有一个利用商品、货币的过渡阶段,为以后我国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 列宁逝世后,随着农业集体化的逐步实现和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比重的增加,30年代以后,反对商品经济的观点日益抬头。斯大林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种不同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一角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又指出要分清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在一定时期能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而不会引向资本主义。应当说斯大林对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的探索有一些成果,但其商品经济思想仍有很大的片面性,是极不彻底的,商品经济只能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生存。 (二)商品经济理论探索阶段 继承和发展了斯大林的商品经济观点。首先,突破了斯大林两种公有制论的观点,提出商品经济的存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两种所有制存在是商品生产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是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7](P.977)这对于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否要发展商品经济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其次,承认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1962年进一步提出,等价交换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阶段必须严格遵守的马列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最值得一提的是,正确区分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他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根本区别作出了科学的说明。”[8]人们最容易困惑的问题是商品生产是否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或是商品经济是否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说清这一问题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关键和核心。指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9](P.439)他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存在本质差别,提出我国发展商品生产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则是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并进一步提出判断商品生产的性质的标准:“商品生产,要看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9](P.439)言外之意就是,商品生产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这同邓小平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的是这一正确的思想并没有贯彻下来,而后他又主张限制、取消“小自由”,并且批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始终坚持“计划第一,价格第二。”他既希望解决计划的主观性和客观实际相脱离的错误,又要坚持那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之一的计划经济,对待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必然具有一定的反复性。 总之,在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珍贵的思想观点,虽然由于某些局限,许多正确的思想没有在实践中一以贯之,虽然的探索并没有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体制,但超越了斯大林,为邓小平理论创新积累了经验,也为当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训。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阶段 邓小平借鉴并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重新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理论正确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第一,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明确我国最大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前提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对于这一问题,邓小平提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10](P.213)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远没有达到马恩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的最大实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利用资本和市场。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要符合这一标准的都应该而且必须用来发展社会主义,这就为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前提。 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在《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中,邓小平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市场和计划都是方法嘛。只要对生产力发展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说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0](P.203)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更加明确了这一观点,“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0](P.373)这就解决了长期以来把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等同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误区。从根本上说明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够而且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第三,计划和市场相结合,“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10](P.373)在明确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问题之后,另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市场和计划的关系。邓小平看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有优点, 因而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他说:“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0](P.148)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题上, 从讲以计划经济为主, 到不要再讲以计划经济为主, 这是一次重大变化和突破,打破了苏联模式下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传统框架,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第四,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舆论纷纷质疑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甚至不少国外媒体宣称中国搞的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这也是邓小平想得最多和讲得最多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指出发展市场经济不会导致两极分化,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并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总之,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10](P.138)这里,邓小平牢牢地把握住了保证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会走向资本主义的两个根本条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在任何时候只要抓住了这两个根本条件,社会主义就不会导向资本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把社会主义的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中国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毕竟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理论和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是也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只有逐步积累在每一个具体历史阶段上获得的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不断推进,不断深化,才能逐渐接近于科学真理。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展,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如何正确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邓小平理论打破了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这个传统观念,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实践证明,在中国搞市场经济是正确的。然而有些人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上认识模糊,甚至叫嚣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认为商品经济将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包括共产主义的始终,甚至要求实现全面私有化。这种荒谬的论点对当下和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我们必须理顺二者间的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把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制度当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提出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之路 ,这些都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主义的大方向。然而在现实的发展中,剥削、两极分化这些本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的特征,是社会主义要消灭和消除的东西,却现实地存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当中。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市场经济毕竟是从资本主义引进来的,在引进市场经济体制时,有没有同时把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性因素也引进来?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哪些因素是非社会主义性质的,是与社会主义制度冲突的?……再则,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市场经济的规则究竟应该在什么范围内推广?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是否存在着过度市场化的问题?”[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真正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消除而不是扩大非社会主义的因素,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深入地理论思考。 第三,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引进外资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举措,如今通过外资形成的制造业、加工型企业遍布中国,这些工厂、企业的引进确实活跃了国民经济,给我国的增添了不少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危机。然而加工制造业毕竟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技术含量低,所依托的主要是廉价的劳动力。在这些企业中,劳动者所从事的是大量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普遍存在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工资低,劳动者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生产力系统中,人是最核心的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在这一产业结构中又该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贯彻到农村即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这一政策执行初期确实解决了农村人与地、产与收的矛盾,但一家一户的家庭式耕作毕竟没有走出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也阻碍了工业化的成就及时应用于农业生产。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空心化、农民收入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农村生产力如何解放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大问题。 第四,如何协调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中央多次强调要把市场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并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的配置应当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而当市场调节无能为力或调节得不完善时,就需要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一方面,市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有趋利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在完善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缺乏力度,市场也无法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这就必然要求宏观调控介入。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也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不能过度。目前的国企问题,很大程度上的争论就在于政府职能超越了一定的度,把本来应该由市场决定的事情纳入了调控的范围内。现实生活中,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效果最优化,同时又能把宏观调控的优势发挥在适当的范围和程度内,真正实现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完美结合,这是现实提出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当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种种思考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之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尤其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市场经济伴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正视市场的作用和优势。另外,市场的天然逐利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贫富差距甚至是两极分化,对市场经济不能放任,无论何时都要加以引导,明确发展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都是围绕着如何协调、引导和发展市场经济使之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一致这一根本立场而展开的,对此要明确两个基本要点:一是明确发展为了什么,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手段上升到目的的高度;二是明确怎样发展,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还是很不发达的,没有完成经典作家所说的社会主义基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以奠定物质基础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有重要作用,要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同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坚持。现阶段下,不论是公有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其发展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要实现的二者的有机统一就要把握这个度――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不断的增进社会主义因素,尤其是改善人民的生活。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方法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是停滞不前的,任何有生命的理论都是发展的理论,马克主义从诞生其就要求各国共产党人结合本国实际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随着时展永葆青春活力,并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它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时候都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始终要把时展的特征、历史发展的阶段、中国发展的国情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之中,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论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 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美术课程是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与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学前教育改革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职业院校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现状、课程设置、评价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学前教育质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学前教育美术课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美术教育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没有自由发挥的想象力就无法培养形象思维。但我国目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大多仍在使用以前的教材进行教学,在内容上并没有及时调整和更新,绘画教程机械简单,多以临摹为主,理论内容单一,缺少想象力的发挥,难以进行个性化的绘画创作。总体来看,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不符合新形势下美育教育的需要。 2.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在职业院校中,大多数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学时,会对基础知识和技巧进行理论性讲解,偏向于纯美术绘画技能的学习,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跟着画,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较少与具体的幼教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忽略了学生技能的运用。实际上,美术基础理论的传授并不是美术课程的最终目标,而是应该向学生强调美术课程中的知识在学前专业上的技能运用。3.缺少足够的实践时间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都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美术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缺乏实践活动,学生只能掌握书本上的美术理论知识,学到的是模仿教师传授的绘画技术、描摹对象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而最重要的形象思维得不到发展训练,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知道应该真正从幼儿的好动天性方面去教学。实践活动是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大篇幅地讲解书本知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也很少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考虑到将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特点 1.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评价体系都必须围绕着其课程改革的目标展开。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大都是以绘画基础、儿童画、手工等内容作为培养手段,但不论课程如何设置,都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就是让学生掌握幼儿教师的美术基本功和激发幼儿思维的基本方法,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陶冶生活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给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本,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潜能开发、智力培育,三是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的教育,四是课程更加注重生活化、社会化,五是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等等。 三、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1.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合理安排二者的学时,适当进行调整。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理论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很多相关专业知识,所以,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学时可以分主题模块,一个理论知识对应一次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大美术课程与其他相关技能的培养。学校可与幼儿园联系以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开展美术课程实践,比如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区角布置等,让学生走进幼儿课堂,在实践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2.增加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及思维训练方法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美都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主要载体,以地方特色为背景,将古人传承下来的各种资源加入到教学中,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删减,使得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可以对当地的风景、伟人事迹、民俗等进行艺术加工。 3.采用趣味化教学模式 喜欢绘画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关注常人不屑于关注的事物,而且常常涉猎面很广,旅游、探险、考古、摄影、民俗、各门类艺术等等,从工作到生活各个方面。这些连带的丰富的兴趣爱好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美术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一个人广泛的兴趣。美术课程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如果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反而会使美术课程变得呆板无趣。所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自然条件等,向学生展示不同境界的美,也可以组织学生出游写生、进行手工比赛、根据所处学期的节日进行主题绘画创设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好玩的方式,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创设情境,定好主题模拟体验,进行主题教学。只有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热爱,使得美术课程的教学环境更加愉悦、放松,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式多元化 “美国老师从来不担心学生画出蓝月亮,怕的是他们画的月亮与天上的月亮一模一样。”这是詹华如《美国教育为什么有后劲》中说的。很显然,他们的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授,相反,是被当做突破规范思维的训练手段,其结果是让他们挣脱了思维的枷锁。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目前许多美术教师会在课前搜集一些富有吸引力的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完成作业,严重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果教师让学生自主绘画,或是提供给学生一个主题,学生就可以遵循自己的内心进行创作。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为教师组,一组为儿童组,让儿童组的学生尽可能提出各种问题,教师组的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校可多设置一些美术选修课,或是成立与美术相关的社团,通过举行艺术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学模式中可以加入一些生活的元素,如折纸、制作收纳盒等,这些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小技能。 5.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美术的特殊性,在进行美术评价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作品评价没有硬性统一规定,因人而异,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针对学生在外实习的实践,考评体系应该更加全面,考评内容应包括美术教案,课程设计,幼儿园区域设置,幼儿园环境创设,园方、家长、幼儿评价等。只有通过这些直观、丰富的书面材料,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承担起一名幼儿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更能体现出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学水平。 四、小结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深化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各院校首先要认识到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更新美术理论知识系统,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者:肖寒 单位:广西轻工技师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为人们所重点关注。作为幼儿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手工教学对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美术手工教学启蒙离不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因此,必须研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手工教学方面的知识,使得幼儿教育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并培养出更多优秀师资。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全面发展;美术手工教学 素质教育越来越被如今的社会所重视,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决定了幼儿素质能力的高低。而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幼儿,为将来的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首先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可以说,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手工教学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1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目的 美术手工教育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即是审美能力[1]。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慢慢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有助于理解力、想象力的发挥。而在学生与美术手工教育接触的过程中,幼儿会提升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还有鉴美能力,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接触美的事物还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对学生的成长百益无害。美术手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和老师一起进行手工操作,学生处于幼儿的年纪,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模仿,学生会模仿教师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重复模仿着教师的动作,其动手能力也会有一定的增强。 2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就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育的现状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和不足:一是学前教育中选择最多的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对于美术手工方面的教学不是特别重视。这就导致美术手工教学的师资水平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二是在教学中错误安排课程,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强行的给学生欣赏一些作品或者灌输一些美术知识。这种做法过于看重基础,忽略了美术本身的趣味。这样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产生消极态度;最后是因为材料的缺乏,或者师资力量的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美术手工课程得不到重视。有的甚至没有设立美术手工这一学科。而在开设了美术手工教学的课堂上,其教师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按部就班的模仿,教的内容就是传统手工课内容,类似于折纸之类简单的手工制作。不论是课程的设立,还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都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合理的规划。这种陈旧老套的教学方法极大的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力,根本不能达到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育的目的。 3进行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美术手工教学作为学前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必须有自主的原则。在进行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2]。但是因为学生是幼儿,发育尚不成熟,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加以引导。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调整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另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一下学生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对学生这种好奇心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非常自然的接受新鲜的美好事物的启发和熏陶。另外,好的创作环境和一个热心的鼓励,将会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职责,教授正确科学的美术手工基础知识给学生,然后呵护好学生的创作热情,这对学生日后美术手工方面的发展无疑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3.1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 美术基础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对一些基础的美术知识进行了解,然后就是对知名作品进行欣赏或者对作者的一些信息就行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偏向于这方面,让学生对于美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的知识面广泛,但是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化,一味的学习书面知识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在书本上,从而体会不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所在。除了上述的美术基础以外,美术教学部分还包括了手工创作这一方面,其主要表现为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面。为了避免单一的学习书面知识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学生多多实践,让学生自己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出来。这样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巩固学生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3.2开创新颖的教学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面一点说到学习书本知识是一个鼓噪无味的过程,长久下去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美术的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出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开拓新的教学思路,想办法把枯燥无味的书本内容调剂成有趣味,好玩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举个例子,在进行手工绘画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们画小动物,那么就可以在画画的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讲述一些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画蛇可以讲《农夫与蛇》的故事、画老虎可以讲《狐假虎威》的故事、画狼可以讲《狼来了》的故事。学生都是幼儿的年纪,心智不成熟,而讲述寓言故事是能够打动幼儿的方式,这样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懂得了真善美丑,也达到了传授美术教学的目的。这样使得美术教学有了一定的内涵,而不是仅仅是表面上的技能教学。 3.3合理借鉴民间传统艺术,“寓教于乐” 美术教学中的手工创作方面,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3]。这一点上,可以把手工创作教学的内容融入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作品中。学生都在幼儿的年龄,恰是爱玩的年纪,既然是玩。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玩自己创作的东西。比如民间传统的皮影戏,老师可以先通过皮影戏这一经典的艺术作品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指导他们学习并且制作传统工艺品,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创作出的作品,表演不同的皮影戏。学生在享受到表演乐趣的同时,也有了创作上的收获。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工艺品来讲解对应地区的风土人情,或者一些特色文化,传说故事等。采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创作的能力和兴趣,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了解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一举多得。 3.4开办集体性展览 美术手工是一个技术性的特长,那么必将会有一个缓慢的学习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主动的不断学习进步。用画展的形式来展示学生们的成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赞扬,退步时要及鼓励安慰。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甚至得到了别人的赞赏,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热情,期待下一次更好的展示。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引导和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不断的了解、认识自己。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认可、并且赞扬。学生有了动力,才会不断的主动去追求新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画展开办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在团队中和别的同学互相交流学习经验,这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4关于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作用 学前教育是一个启蒙的阶段,这年龄段的学生都在幼儿的年纪,还保留着人的天性。而学前美术手工教育能够让这年龄段的幼儿体验到学习美术的快乐和美妙。学前美术手工教育除了让学生接触到周围环境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以外,还让他们有着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受任何束缚的去亲近生活和大自然,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美。并且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艺术的奥妙,激发出对美的创作热情兴趣。 5总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作为任何教育阶段的启蒙期,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美术手工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锻炼了幼儿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为以后的人才输送,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们应着重研究学前美术手工教育,可以说这几乎关联着社会的幼儿教育问题,对我们以后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有着不小的帮助。 作者:吴韧婕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优化高师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模式思考 摘要:作为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有着其独特的定义。它与专业美术教学不同,其教学内容更加浅显广泛、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也由对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评价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多方面评价。本文试图从以上三方面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学前教育;优化;美术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家长们对幼师的要求已不仅仅是看好孩子的衣食住行。他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看护好孩子的同时还要传授多方面的知识。这就对作为幼儿教师的培训摇篮——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人才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美术教学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幼儿园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它是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武器。但由于该课程起步较晚,正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片面、形式单一等,因此,对于高师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思考和研究。 一、完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与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不同,不是对专业技能、技法的反复训练,而是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它是针对未来的幼儿教师设置的,要求学习者既要学习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把所学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当中。如何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生活品质,同时又能掌握必备技艺,形成职业素养,成为我们优化教学内容所要考虑的问题。美术课程作为人文性质的课程对技能技巧的要求偏高,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要尽量广一些,浅一些,要能为他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能。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开设一些简单的绘画基础,这里包括幼儿所接触的一些简单的绘画形式,我们尽可能广泛地进行学习,如简笔画、儿童版画、儿童国画、儿童手工艺术等。同时也应增设一些中外美术作品欣赏、民间艺术、简易动画、设计与工艺方面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完成艺术作品、欣赏经典中掌握必备技艺,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形式 美术教学的优势在于它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不少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忽略了这一优势。他们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照本宣科,很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和社会,既缺乏对美的感知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社会实践,不利于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教学,应根据其教学内容的不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教学时,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书画展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摩美术专业的学生作画,并与他们进行学习方面的交流。在进行儿童手工民间艺术的教学中,可聘请民间艺人进课堂,也可组织学生到民间艺术基地去亲身体验其中的神奇与奥妙。又如,在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学校与幼儿园的合作之便,组织学生到各幼儿园实地参观考查,使学生在对幼儿园环境有了直观的了解后,再进行针对性教学,既能减少教学的难度,又能增强学习效果,使教学活动顺利进展。教学资源的开发要建立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这就对我们的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根据课程目标,优化评价机制 学前专业的美术教学培养的是幼儿教师,是能够欣赏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的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新型教育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机制,从过分重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转为多元化的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评价机制。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其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尽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尊重个性的培养。评价时要多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针对性地提出学生的不足。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优秀教育人才。 四、结语 美术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和内容不能满足本专业的实际需求。如何针对专业需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学前专业的美术教师,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强教学研究力度,增强教学能力,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到现代教育一线当中,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作者:钟丽娟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改善学前美术教育的措施,为目前学前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更为学前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学前美术教育受到重视,幼儿天真质朴,可以无拘束地将他们的情感生活画出来,所以,学前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儿童的情绪也可以在美术作品中得以体现,这加深了对学前美术教育的研究。 一、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体系,美术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也日益受重视。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呈现多形式、多态势。美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点内容之一,而美术课程更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除了学时有所增加,课程内容也更趋向于多元化、多样化。 二、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1.对幼儿创造性思想的禁锢目前,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对美术教育的安排还存在以模仿为主的教学管理问题。表现为教师先画一幅美术作品,然后让幼儿照着模仿,以模仿的相似度进行考核评价。为了得到好的评价,幼儿往往摒弃自身的想象空间,配合教师安排,长此以往,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都被禁锢了。2.忽视幼儿美术观念的形成很多人认为美术只是单纯地涂涂画画,其实美术观念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种片面思想导致个别学前教育机构忽视对幼儿美术观念的建立。当然,幼儿师资培训不足也会影响到幼儿美术观念的形成。3.学前教育中美术专业教师师资不足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的教授一般由幼师担任,不会设置美术相关专业的人来讲授,幼师教育虽然包含美术专业相关知识,但与真正的专业技能有差距。这样的师资队伍使幼儿美术教育效果不显著。幼儿美术教育区别于成人美术教育,目前美术教育还存在以大众的眼光来判断,无法对幼儿进行启蒙式思想教育与引导。 三、如何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1.转变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育观念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应有正确定位,转变美术教育观念,用可持续的、科学的眼光看待学前美术教育。政府应在学前教育中多加引导,学前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学习绘画之类的技术,而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为目标,用科学的手段引导教育,建立系统性教育教学体系。2.改进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学前教育应该分析教育对象的特点,幼儿普遍存在好动、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管教、语言沟通较难等特点,在安排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时,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采用多角度的教学方法,避免单一、死板;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利用影音资料帮助阐释教学内容;利用多种组合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及时肯定幼儿完成的成果,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3.加强教师的能力及素质幼儿园应组织现有幼儿教师定期进行美术素养培训,稳固教师的专业知识,加强行业交流,建立长效合作的互评机制,完善学前教育的美术师资培养计划,设定多种培养方案,全面培养教师美术素质,为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发展培育合适的领路人。4.完善课程内容,增加有趣且符合幼儿需求的课程美术不单只有绘画,还包括各类动手制作的内容,如折纸、剪纸等。用多种材料制作美术作品,如蛋壳、花生壳、沙子、毛线、彩色玻璃、碎布条等。使用新材料进行创作,更能激发幼儿对美术的热爱及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发挥自己的想像力。5.改进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环节教师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评价,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判定,而是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让幼儿之间进行多种交流及沟通,以幼儿的标准去评价,多给幼儿鼓励及信任。这种做法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观。6.注重幼儿艺术情感的创作方式一些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艺术很感兴趣,将其作为理解儿童心灵和情感的一扇窗户,特别是那些情感上可能受到伤害或经历了某种精神创作的儿童。这类儿童创作的素描、油画和雕塑主题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描绘自己和他人的方法,甚至他们用艺术材料进行创作的方式等,能为教师提供有关他们情感生活的线索,这些方面也是艺术治疗师关注的方面。 作者:邹琳媛 单位: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局直幼儿园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高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教学的实践 摘要:目前,我国对学前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尤其是对学前教育中美术教育的探究正处于最关键的时期。美术教育对学前幼儿有非常大的影响,其能够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对目前学前美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育;实践与思考 一、美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材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教育占非常大的比重。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材内容不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幼儿园安排给幼儿的美术课时间也比较少;幼儿园没有足够的幼儿教师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幼儿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 2.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否顺利地将教学活动进行下去,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大都出自美术专业,没有系统学习过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幼儿园后,所学的美术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无法顺利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3.美术教学的方法太过单调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教学结果。但目前许多幼儿教师喜欢用让幼儿模仿自己画画的方法,这种方法枯燥无趣,很难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美术知识正多元化发展,教师却仍然依据陈旧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导致幼儿的思维被束缚。 4.“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在开展和落实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工作时,美术课程的设置也很重要。美术教师应以培育学生的幼儿美术教学能力为基础,对美术课程进行精心而科学的设计。但不少院校和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课程和绘画训练实践方面存在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美术教学的实践训练远比接受理论教育重要得多。 二、针对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 1.美术教育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不仅是为了教给幼儿简单的美术知识,让幼儿理解各种绘画技巧和方法,还要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2.对学前美术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 学校在给学前教育的学生安排美术课程时,应考虑到所学课程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幼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其教学方案要适合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绘画技巧不能要求太高,要先教给幼儿美术知识,再让幼儿用绘画等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美术的乐趣。教师要对美术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规划,让幼儿学习系统化的美术知识,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3.不断创新,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幼儿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做到以人为本,不仅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要挖掘幼儿的个性特点,注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幼儿都能成为独特的个体。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提高幼儿兴趣,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息息相关,因此,幼儿园的美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吸收其他方面的知识,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幼儿天性好奇,会提出许多奇怪的问题,并希望得到教师的解答,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若教师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就无法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评价一节课的时候,应更看中幼儿的表现能力,要想提高美术课的质量,就要为幼儿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因此,美术教学时,应将幼儿看作课堂的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提高兴趣,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总之,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教学,是以培养优秀幼儿教师为目标,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教育的实际要求,成为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课程组成部分。 作者:郭晶晶 段伟红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措施 摘要: 随着我国幼儿园的迅速普及,我国也逐渐对学前教师提出了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尤其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此,在对美术教育的改革的过程中,要能够使学前教师熟练掌握扎实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同时,也要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研究各种开发幼儿思维的玩具和教学材料,从而使有效的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进行改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 前言: 尽管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各阶段的教育教学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到在对学前美术教学的改革中,却仍然存在很大问题,美术教学缺乏师资,教师缺对美术教学的创新观念,因而,使得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而在此过程中,也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无法合理的培养幼儿的各方面的能力,使得幼儿对美术课程也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导致幼儿不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就不会配合教师教学,因而,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改革,使良好的改革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心中。 一、关于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现状 在现代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许多美术教学的教师都自身专业不符,由于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的技能,教师在教学就无法有效的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教师也无法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这样学前美术课程的教学发展始终停滞不前。美术课程是一个可以培养人审美情操的课程,如果能够能够从小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就会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美育,也会使幼儿对美术课程产生兴趣,从而在日后积极主动学习美术课程,但现在美术课程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就要能够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从而在教学过程良好的培养幼儿的美术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影响美术课程发展的因素[1]。 二、关于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学课程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建立的幼儿园越来越多,这也就使得幼儿园的在某些专业课上缺乏严重的师资,从而导致幼儿不能全面的发展。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幼儿园也没有明确的教育教学方案,在对安排课时的问题上也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甚至某些幼儿园取消对美术课程的安排,将主科的课程代替美术课程。与此同时,在另一些幼儿园,由于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师,经常会出现一科教师担任多科的课程中,这也使得教师的压力增加,这样教师就不能全部的身心放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方面,从而导致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良好的改善和提升。 2、美术课程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 在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评价体系,教师就不能够根据幼儿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学,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这样也会导致美术教师无法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如果美术课程美术系统的评价体系,美术教学课程也就无法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从而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对美术课程的改革[2]。 3、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要想能够及时的有效对美术课程改革,教师就要能够明确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理解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但多数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对此毫不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将书本的知识讲授幼儿,而没有对教学内容拓展延伸,从而使得无法培养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教学秩序混乱,毫无规范性,幼儿也无法理解教师所教学的内容[3]。 4、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古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前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而这样就会使得原本生动形象的美术教学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发现学习美术的兴趣,既然而然就会对美术课程失去兴趣,而与此同时,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调动幼儿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美术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压制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使得教师无法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 三、针对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策略 1、建立完整的美术教学大纲 在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改革前,要能建立完整的美术教学大纲,这样才能使教师能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并教学过程中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样就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只有幼儿对美术课程产生兴趣,幼儿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对幼儿进行指导和引领,而教师既要能够及时的改变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也要能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美术课程的改革起到真正的教学作用。例如:美食教师可以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教学,《美术基础》为一部分;《儿童画》为一部分;《手工与应用》为一部分;将这三大板块合理的划分,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也可以让幼儿参与实践活动中,从而使幼儿能够发展学习美术的兴趣[3]。 2、适当的调整课程 在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课时安排时,要能够科学合理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能够介绍美术课程,如果没有合理的安排课时,就会使得幼儿的学习压力增加,因而,要能对美术课程适当的删减,如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课程,可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教授,而将时间放在主要内容上,这样就好促进幼儿的美术学习效率。如每周两节或三节美术课程,但不要连续安排美术课时,在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后,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幼儿也能够在课后主动对对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预习。 3、改善幼儿园的教学环境 在对美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同布置学习的环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这样就可以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布置的良好学习环境,也可以使幼儿在学习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对美术课程的情感,从而能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加深自身对美术教学的理解和含义,从而能够更好的学习美术知识,而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带动每一个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要能够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也就可以做好美术课程的改革工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教学,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播相关教学的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在采用生动的语言对其进行讲解,使幼儿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教学内容,这样幼儿就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做好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就要对其加大力度宣传,使教师能够改变传统教学观,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教师能够行动中落实美术课程改革,从而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对美术课程的改革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使教师能够全心全意的教育每个幼儿,美术教师也要适当对美术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幼儿对美术教学的兴趣,从而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对美术教学内容探索研究,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在减轻教学压力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美术课程的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学前教育的美术改革。 作者:吉轶 单位:盐城高等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置美术课程 1.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进行设置 技工院校所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为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因此,在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引导,需要教师明确地规定好所有练习的内容,并按步骤演示给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把成品范画展示给学生,然后通过理论授课的方式讲授相关知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绘画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绘画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在学生对理论、技能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让其挑选简单的图例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遇到问题后教师再通过修改和示范的形式解决。例如教师教授学生彩色铅笔技法时,可以先展示给学生一副彩色铅笔作品成品,接着讲授彩色铅笔的特性、配色原理、涂色技巧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再通过图片及播放视频的方式分步骤讲解这幅作品的完成过程,以及在绘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临摹这幅作品,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纠正错误。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到了展示范例、理论讲解、播放视频、学生练习、教师演示等多个步骤,教学的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学生更易接受。 2.结合学生的美术基础进行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时没有美术方面的考核,对美术相关专业的技能没有要求。因此,绝大多数学生是没有美术基础的,美术课程开设时需要教师从初级的美术教学开始。教学内容要包含素描、色彩、各种美术工具的运用、各种画画种类的介绍等等,在美术教学设计中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多。 3.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设置 对于主攻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讲,通常情况下,美术课程的学习一般从几何石膏、素描静物等课程开始,逐步展开美术专业的学习。但是学生在学习初期很枯燥、单调,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也较难理解,因此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很难有愉快的体验。如果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开设的初期也按照上述方案进行教学,学生很难体会到学习美术的成就感,在多次的挫折下很多学生往往就选择了放弃。因此,在美术课程开设的初期可以选择《秘密花园》涂色练习这样简单易学的课程作为开始,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色彩搭配、调色等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较高,也很容易产生成就感,教学效果良好。 二、结合托幼机构的实际工作设置教学内容 检验美术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毕业学生能否满足托幼机构的教学要求、能否适应幼儿园工作的需求。在托幼机构实际工作中,有如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美术及美术课程的作用。 1.幼儿园美术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托幼机构工作后,首先要能够完成托幼机构的美术教学任务。通过开设美术课程,让幼儿学习色彩、素描、国画等内容,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还要通过油画棒、泥塑、等多种工具的使用,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感知能力。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的综合艺术素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要熟练掌握多种绘画工具及技法,这样在毕业后才能胜任专业对应的各项工作。 2.幼儿园环境创设 环境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教育资源,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更像是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班级环境创设上又有主题环境的墙面创设与游戏区域环境创设。通过环境的创设,可以把班级的墙面设计作为课程教学的延续。如在墙面上绘制各种卡通人物,让幼儿自己将这些卡通人物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从而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同时,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也可以废物利用,让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环境布置,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及动手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开设课程,让学生多做一些这样的练习,进而让学生熟练掌握环境创设的技巧,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去。 3.幼儿园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也是幼儿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它的特点是有核心、有主体、有连续性和发展性。在主题活动中需要教师运用到较多的美术技能去制造道具,绘制各种动植物,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具体操作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学会方法,能够独立开展活动才是根本。 三、结合美术课程特点设置教学环节 1.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还没有形成具有权威性的教材范例,不同的学校在美术教学中选用的教材版本也不相同,教师们在美术教学中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挑选一本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教材的内容不宜过深,过深的教材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实际的工作中所教授的对象年龄较小,浅显易懂的内容更为合适。再次,幼教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涉及蜡笔、油画棒、彩色铅笔等多种画具的美术技能。因此,教材所涉及的面要广泛一些。 2.结合实际准备作业范例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美术教材往往以理论讲解为主,教材中穿插范画。教材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一是范例太少,无法满足学生临摹练习的需求;二是范例往往只有成品,没有作画的步骤,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教材之外再准备一套适用的图册,图册的内容可以包含范例及作画步骤、使用的具体工具及方法等内容,内容越详细越好。这样可以有效、直观地帮助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3.理论与技能相结合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际的技能操作,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动手能力差,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作用。相反,教师如果只强调实际操作,不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水平提高较慢。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采用理论加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最为合适。 4.课程设置以课题形式进行 采用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后,美术课程设置可以尝试以课题的形式进行。大多数的技工院校一周开设2节美术课,一个课题可以安排四周,即8节课。第一周引入新课为主,以介绍绘画工具、基础知识讲解为主;第二周可以讲解示范简单的范例并让学生加以练习;第三周可以在前两周的基础上深入讲解知识点,加大授课的难度;第四周再进行复杂范例的示范及练习。一般情况下一个学期有20个教学周,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4~5个课题。在第一学年可以开始色彩基础、素描基础、油画棒技法、水彩笔技法、彩色铅笔画技法、简笔画、线描画、国画等简单课题。第二学年可以开设较为复杂的课题,如水粉技法、水彩技法等,也可以从第一学年所授课程中挑选需要深入的课程进行课程延伸。第三学年可以开设卡通画、插画、黑板报、海报、美术字等难度大且与未来工作结合较为密切的课题。第四学年,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美术绘画的多种技法并能熟练运用的情况下,可以开设幼儿园环境布置、主题活动设计等课题。 作者:胡兆娟 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方法 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丰富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学素养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美术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中,还依然存在单纯技能训练较多,忽视了从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角度出发的教学误区。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不是一般美术训练的照搬,而是依据教育原则和儿童心理对美术资源进行咀嚼、消化的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和美术教学能力,能够为学前儿童设计实施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那么美术教学课程构建的方法与手段都要围绕此目的进行。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设计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做到“一专多能”,这里的“一专”就是“要专”,即要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艺术领域有专长;“多能”是指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中尽可能具有多方的能力与办法。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独立的观察习惯 基础造型训练是美术学习的必经之路。但是高职学前教育的美术课每周只有两课时,无法进行一个长期的作业训练,且学生都没有美术基础,容易对单一的美术训练感到枯燥。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了解学习素描的目的、意义与作用,然后就将重点放在培养观察能力、构图能力、造型能力。调整课程结构,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短、频、快,每周安排新内容,提供不同类型的观察对象,训练学生观察事物,迅速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光影素描、结构素描、创意素描、速写写生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进行作业,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具备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色彩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色彩静物写生,打破常规从装饰色彩学起,并且把重点放在了色彩肌理,让学生尝试用水粉颜料、水彩颜料、油画棒、油墨、粉笔等各种色彩原料进行搭配,并与油、盐、水、牛奶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混合,看看会出现什么效果,画在不同的材质(素描纸、吹塑纸、玻璃、塑料等)上又会出现什么效果,利用不同的技法如滴、淌、流、刮、擦、揉、印、拓等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就是在这种不同尝试、不断创新中培养出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并且能够将这种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可以更好的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游戏性教学 儿童的天性喜欢游戏,玩中学、学中玩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游戏,能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我的美术课上,我经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很多的游戏环节,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耳濡目染,掌握一些组织游戏教学的方法。在三年级的教玩具制作的课程设计上,我放弃了传统的老师示范学生照搬模式,因为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手工基础,制作技巧对她们不是难事,关键就在于如何能有创意的自己设计运用制作教玩具。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从搜集材料到设计制作都由组员们合作完成,然后根据本组的教玩具设计游戏式教学并进行演示,有其他组来找出有点及不足,并进行评分,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是主动学,有了竞争,学生的积极性高,主动到图书馆、网上找资料,制作的作品和游戏很有新意。 四、体验式教学 幼儿教师不仅是孩子们的良师,还要是家长的益友,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些角色?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在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中,我请学生分别扮演老师,家长和孩子,让她们从角色角度对儿童作品进行描述、评价,由此产生矛盾、争论,在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不同的身份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感受,体会家长的心情,可以更科学地引导孩子、更理性地指导家长,对于幼教工作会有更深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控制现场能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特别是对于出去实习过的同学,能将她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同学老师展开讨论,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可以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更好的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及方法。 五、鼓励教学法 我运用鼓励教学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语言,我们都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的资质不同,能力有高低,我会去找他的优点,创意不行的肯定技巧,技巧不精的肯定创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也知道要努力的方向。只有做到言之于物,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得到鼓励。第二个方面是手段,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希望得到展示的机会,这也是让学生得到鼓励与肯定。我经常为学生举办作品展览,也许水平并不专业,作品稍显稚嫩,但只要努力去做了,我都会尽力为她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都还是非常珍视这种机会,会花更多的精力去完善自己的作品。我还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以视频、图片的形式系统地保持下来,留作资料,给以后的学生参考,这些方式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进而更加努力的学习。通过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了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在掌握美术技能的同时还提高了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增加了对幼教工作的认知与信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我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也要进行更新换代,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什么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爱上学习、自主学习。 作者:丁晓景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论文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研究 1.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使用不当会对美术教学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对美术的认知。对此,笔者建议,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改革。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个体差异性,对学生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将对学生的整体教学与个体教学进行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解决个体学生的个别难题。其次,教师应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识美术、了解美术、学习美术以及积极地探索美术知识等,避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单向教学方式。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对美术重难点知识进行定位,这样对于拉近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如,可以将一些影像资料、图片等作为学生绘画的精品模板,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作为参照物尝试去画,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精品模板的观点表述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不合理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率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应加强教学大纲的优化,合理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并在原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美术课程教学规律,丰富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内容探索,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相比之下,实践教学内容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果更佳,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而美术本身对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作者建议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应多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另外,要适当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应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充分引入网络资源库中的教学案例,不断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为提升美术教学效率提供支持,拓宽学生对美术的认知面。 3.对教学体系的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体系的改革,首先,应确定改革的方向,结合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实际教学情况等合理改革教学目标,打破以往大纲式的教学目标设置,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对教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等,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等为目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美术、探索美术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果。再次,应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打破以往问卷考试的评价形式,要从学生的实践实习中进行评价。如,针对学生在幼儿园进行的试讲,对学生开展实践性评价,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进。另外,要通过丰富教学评价的方式,从多种角度、多个方向对学生展开评价。如,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总结等方式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工作高质量完成。 二、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幼儿教师的培养,更为关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主要是对幼儿教师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应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笔者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研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当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等几个方面的改革策略,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学前教育人才。 作者:崔贺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高职电脑美术学前教育论文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学前美术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解、辅导,学生临摹绘制为主,一幅四开大小、难度适中的简笔彩色画大约需要6个学时才能完成,有的学生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才能完成作业。这种教学形式费工又费时,会使学生的思想停滞,感觉迟钝,并且极大地浪费原本就很少的课时。现在一般中高档的幼儿园大都已实现电脑设备教学,环境美化也都是用电脑设计、绘制好后喷绘输出,或者采用幼儿园专用环保装饰墙贴,即便一个小小的指示牌都是用电脑雕刻的,既高档、防水,又方便清洁。手工绘制或制作的墙饰时间长了会变色、粘灰、脱落。以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观点和“形准”的评画标准,在快节奏的当下是有待商榷的。教学当随时代,现代幼儿园美术教学多采用电、光、声、影等多媒体综合形式或者在游戏活动中认色知形,很少用粉笔或者颜料手工绘制教学。笔者认为,学前的美术教学若主要以手工绘画和制作为主,是不太可能在极少的课时条件下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也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除了要拿出三分之一的课时用来开设电脑美术教学外,还要把音乐、舞蹈与电脑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设计一些美术游戏活动课程。 二、伊顿12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及电脑绘制 笔者以学前大专班上的第一堂色彩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步骤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电脑美术教学改革的方法。该教学内容如果按以往的教学模式,先讲解然后手工绘制、填色需要4个课时,而借助电脑教学只需要2个课时就可以完成,可谓事半功倍。学生既学习了色彩知识,又掌握了电脑绘图技能。学习色彩要从认识色相环开始,了解色彩形成的过程,即色彩是怎样从三原色开始,经过不同的组合出现间色、复色,又是怎样排列后形成色相环的,以及色相环对学习色彩具有哪些作用。认清这些问题,学生将会对色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伊顿12色色相环原理 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Itten)是一位瑞士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色彩大师,他设计的12色相环非常鲜明、直观地展示了色彩规律,把本来十分复杂的色彩理论简化得十分通俗,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它的构成原理是由红、黄、蓝三原色开始,两个原色相加出现三个间色,再由一个间色加一个原色出现三个复色,最后形成12色色相环。 2.电脑绘制步骤 第一,打开corelDRAWX4软件(简称CDR),在左边工具箱中选择基本形,在出现的基本形面板中选择梯形,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动画一个正梯形,通过垂直镜像得倒梯形。第二,用挑选工具双击倒梯形,使之成为旋转状,按下键盘上的快捷键ctrl,垂直向下移动旋转轴心。第三,从菜单栏“排列”下的“变换”中选择旋转,在出现的旋转面板的角度框中输入30,点击“应用到再制”11次,得到图6的组合圆形。注意,倒梯形的旋转间距是靠移动旋转轴心的上下调节的,要想将12个倒梯形刚好组成一个圆,需要反复尝试。第四,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先填上红黄蓝三原色,先用挑选工具击活最上面的倒梯形,在调色板中点击黄色即可,图7为填充后的效果。第五,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在黄与红的中间填上间色橙色,在红与蓝中间填上间色紫色,在黄与蓝中间填上间色绿色,是填充后的效果。第六,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在黄与橙的中间填上复色黄橙色,在红与橙中间填上复色红橙色,在红与紫中间填上复色红紫色,在蓝与紫中间填上复色蓝紫色,在蓝与绿中间填上复色蓝绿色,在黄与绿中间填上复色黄绿色。第七,CDR软件的调色技巧:在填复色黄橙色时,先填上黄色,按住键盘上的Ctrl键用挑选工具点击调色板中的橙色,即可在黄色中加入橙色,加入的多少与点击的次数有关,以此法依次为其他5种复色点击调色。第八,6个复色填好后,整体观察每个级别的过渡是否自然。如发现有的色过深或者过浅就要进行调整,调整好后用挑选工具框选所有图形,用鼠标右键点击调色板上的“去掉轮廓”按钮完成最后的制作。 作者:郑雨田 单位:荆州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美术手工教学学前教育论文 1.学前教育进行美术手工教学的方法 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微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提升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好奇心,乐于接受美的事物的熏陶和启发。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在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于这种好奇心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学到科学的系统的美术知识。教师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创作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积极呵护学生的创作热情,为学生将来的美术创作打好基础。 2.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 美术手工教学想要保证高效的教学质量,达到锻炼儿童能力的目的,就要依靠正确的教学举措。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有效的教学措施,做好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工作。 第一,构造情景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只是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任务,还要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来对课本上的知识以儿童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授。这样不仅只是传授了课本的知识,更吸引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在画动物的教学过程中,给他们讲一些动物的寓言故事,《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等。寓言故事是一种很能打动学生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生动的了解善恶美丑,懂得真善美的真谛。使得美术教学不仅停留在技法表面,而是有了比较内涵的东西。 第二,结合地域文化,借鉴当地民间艺术,把传统民间艺术手法应用到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实践中。例如,甘肃的布老虎、山西的皮影、粤西的木偶戏等,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普通的手工材料,学习传统工艺的制作、表演过程,选取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故事背景加以创作,还可以让学生突破传统段子,自己制作简单的人物和场景,比如可以在皮影戏学习的时候,鼓励学生创作一出表现当今儿童在课堂上的可爱表现的皮影戏,让学生在即兴表演之余,收获创造的乐趣。带领学生进行木偶的制作过程中,除了对木偶的制作过程的讲解,也可以讲解一下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流传的神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世界变迁的历史。 第三,练习布置画展,增强学生的整体能力。举办画展既能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热情,锻炼学生进行美术手工的动手能力,也能很好地考验学生在进行团体活动中的应变能力。在布置画展的过程里,学生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极有可能就是学生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考验。所以,现在就要对学生的应变能力进行实践锻炼,使得学生通过画展,不仅锻炼了美术手工制作能力,还在团体活动中学到许多与同学合作的经验,与他人交流沟通的经验。美术手工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但锻炼了儿童的美术手工动手能力,还使得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得以加强。美术手工教学的实践研究,关乎全社会的幼儿教育,对于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有很大帮助,从而为我国当代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余海艳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心幼儿园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美术课堂学前教育论文 一、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美术教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学前儿童对美的探求。首先,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讲解、板书、多媒体等的方式来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美术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了孩子们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美术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与美术这一要求非常个性化的艺术背道相驰,难以培养出具有活力、创造力的学生。其次,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点评学生们的作业效果来判断其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而点评作业依据的又是专业的美术技能知识,“像与不像”便成为了评价学生作品的重要标准,只有那些画得像真实事物、画得像教师所画的作品才是优秀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美术教学完全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阻碍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再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美术材料内容仅仅局限于美术知识的范围,只看重学生能否掌握专业技能,而对其他知识的涉及则较少,其内容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使得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疏离感。传统的美术教材过于重视美术知识的严密性,使得儿童发挥空间较小,无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实施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意义 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儿童了解美、感知美、创造美。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可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逐渐培养他们对自然、社会中的美好事物的审美能力以及对艺术的热爱,使得他们在追寻美的活动中能够潜移默化地获得美的感染,陶冶情操,从而逐步提升了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 1.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美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美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儿童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和挖掘出儿童的个性潜能,发现、保护、发展并强化他们的艺术个性。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写生、记忆、欣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要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也能够锻炼儿童的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之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意志、求知欲、自信、独立、自我意识等。传统学科教学主要注重儿童智力因素的培养,而美术课堂教学,主要依据的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来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可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培养其求知欲和对艺术的兴趣;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幅作品来培养其坚定的意志、耐心。建构有效的美术教学模式也有利于逐渐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来让儿童树立起良好的自信。 3.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儿童展现自我的能力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儿童一些美术技能,来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发掘美,并将其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建构有效的美术教学模式,教师可将自己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内容与儿童的认知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通过各种鼓励方式,让学生们在美术学习和创作作品过程中,学会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展现自我。 三、建构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策略 美术教育主要有两个层次的教学任务,一是形式层面,即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掌握各种美术技能和知识;二是内容层面,即通过学生们的自我创作来让他们准确地表现出自我情感以及对美的认知。建构有效的美术教学模式恰恰就是依据美术新课程的标准巧妙地连接了两者,唤醒了儿童的审美意识,来让儿童主动建构自我的创造能力。 1.建构以训练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的有效模式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与实现儿童创造力和创作能力的提升。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们自我唤起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地发挥美术教育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们从不自觉创作转变为自觉创作、热爱创造的过程。首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们所要表达的情感来进行大小画交替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让学生画较大物体时用小张纸来画,而画较小物体时用大张纸来画,以帮助儿童提高其构图能力。比如,在静物的描绘课程中,教师可以将纸裁剪为不同形状和不同尺寸的大小,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构图方法来画同一事物,即先将画纸尺寸逐渐缩减,之后再将画纸尺寸逐渐放大,注意画面主题要一致,以培养儿童对画面的驾驭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其次,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采取让学生画想象画与现实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以现实画为基础向他们讲授绘画的基本技能,然后积极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地创造作品,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儿童打牢基础技能,又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儿童体验美、认识美,还要结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表现能力等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灵活调控教材,并运用各学科知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儿童进行想象训练,给学生搭建一个丰富的想象平台。再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绘画故事的教学模式,可选取一些诗歌、故事的情节或学生自己编写故事,然后让他们描绘连续的图画,以提升儿童思维的连贯有序,丰富儿童的表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但采用绘画故事的教学模式相对来说要比描绘单幅绘画有难度的多,然而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诗歌、故事等内容兴趣较大,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而提升儿童的创造能力。 2.建构以激发儿童兴趣为主的有效模式 兴趣是开启美术教育的大门,因此,美术课堂教学应实施以激发兴趣为主的教学模式,利用学前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安排和设置一些感兴趣的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创设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之中,以游戏为题材进行绘画,以加强儿童的集体感和情感交流能力。比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画自己”的绘画课程,绘画完成之后,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优化教学模式,以提高儿童的绘画水平和欣赏水平。比如在课堂上可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故事片、美术片,其屏幕上美好的形象、绚丽的色彩可潜移默化地促进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感的形成,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再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实际条件将教学课堂搬出教室。比如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参观美术展览,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感悟,引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冲动和激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自然带给我们的美,让他们对不同季节的树木、人物等进行描绘,使他们能熟悉美术的造型和色彩旋律。 3.建构以培养儿童造型感和色彩感为主的有效模式 美术教育对儿童造型和色彩的训练主要以形象感觉为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了直观图模式对儿童的造型感和色彩感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可以准备一组静物,先让学生对这组静物进行观察,然后迅速打乱静物的摆放位置,之后让他们对这些静物进行重新摆放,这样便可以培养儿童对事物的造型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填色训练的模式,用以测试和训练儿童在色彩表现上的个性、情感,以强化儿童对色彩的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色彩表现力水平以及对色彩的敏感度。比如,教师让学生对一幅冬日的图画进行填色,有的学生会用偏冷的色彩,而有的学生则会选用较暖的色彩,之后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评,以便让学生自己能够感知不同色彩下的冬日主题,并有针对性的讲解一些色彩知识。 四、结语 美术教师对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不仅能够提升儿童的审美水平和美术素养,也为美术新课标的实施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探索。美术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去验证这一模式。为此,美术教师要积极结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以新课标为基础,来建构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前儿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开拓儿童的美术思维,陶冶儿童的艺术情操。 作者:曹静 单位:河南省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思路 摘要:伴着“二胎”政策的热潮,学前教育专业在各大高校纷纷上马或升级,尤其是强调特色、重视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以及牢牢瞄准人才市场需求灵活决策的各大民办院校。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就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凸显的问题而言,笔者拟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希冀对教学实践与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应用型;技能人才;学前教育;美术;改革创新 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很多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民办院校也纷纷开设此专业。然而,由于各院校的历史背景、战略导向、学科优势和资源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在形成各自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单就美术类课程而言,诸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而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因循公立院校做法、教授内容与幼儿园需求脱节、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问题,亟待解决。 1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及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有别于专业性理论研究人员,其更加侧重于按照特定领域的理论成果和技术规范从事非学术研究方面的工作,主要的职能在于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或构想应用于实践。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发轫之处,比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须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而非学术研究;相较于职业教育,其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幼儿园,其工作又有一定的启蒙性和研究性,因而这又不同于职业教育。 2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异军突起 从国家层面而言,近年来,国家对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关注、重视和引导无疑会牵动诸多社会因素。很多大中专院校都接收到了这个信号,纷纷升级已有专业或新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同时,为了应对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加剧等问题,国家逐渐放开“二胎”。这自然也刺激了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异军突起。此外,作为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第一代,“80后”的生长环境、受教育经历也使得“80后”对于学龄前的教育尤为重视,这也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最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强、注重操作、强调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特征与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间有着天然的机缘,这是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遍地开花的另一诱因。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3.1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但很多院校在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和修订其专业培养方案时却出现了很多差异。一部分院校因本身便设置有人文或教育类相关专业,于是在美术课程的设置上要么平均用力,要么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突出某一方向的课程。还有一些院校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中,学科带头人或受教师自身专业优势的影响,课程设置被“绑架”,导致整个专业美术课程设置不合理。对此,相关院校应以国家教育部门提供的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自身特色和模式做适当调整,并请领域内的专家和一线幼儿园美术教师提出意见,最大限度地使本专业课程的设置科学化、合理化。 3.2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而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陈陈相因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许多民办院校尤为重视的办学方向,实践也能证明,这些院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特色的同时,确实也为中国青年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也着实培养了一批公立院校忽略或不愿介入的专业人才。然而,学前教育专业有其特殊性,部分院校一方面强调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却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授实践和摸索中依旧借鉴公立院校偏重理论和研究的模式,陈陈相因。既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那就更应该因地制宜,在教学中结合自身生源与教学环境大胆创新,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特色和差异性,切不可盲目照搬外部经验。 3.3教授内容与幼儿园需求脱节 学前阶段的幼儿因其智力、心理、活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获取的信息也较为单一。如此一来,极具传播时效性的网络、电视等信息渠道便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认知。于是,儿童世界中,时下最流行的要素也就进入幼儿的脑海,其中有关美术、音乐方面的信息最为丰富。可是,多数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相对较短、缺乏建立长期合作的高品质幼儿园、资金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在美术课程的教授上一定程度地脱离了幼儿园和幼儿本身的实践与认知。笔者以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在美术课程的教授中一定要多做调查、加强教研,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保证同步于幼儿园的需求。 3.4课时不足、缺乏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会涉及基本造型技能、色彩知识、儿童绘画、纸工制作、泥工制作、布艺、综合材料画等方面的内容。很显然,这些内容很大程度上都与实践相关。众所周知,由于受教育对象的大脑与肌肉在熟悉和适应一定的技能时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偏重技能与实践方面的学习其所需时间一般也相对稍长。无独有偶,多数院校基于师资短缺或降低教学成本等因素考虑,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压缩课时的情况。原本科学合理的学时计划出现缩水,学生的实践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课时和实践环节是保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效果的生命线,相关院校应分清主次,划定红线,切实保证美术类课程的基本课时与实践。 4结语 美术类课程对于学龄前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中除了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理念外,也一定要遵循美术课程的教育规律,不断自查和反思自身在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解决,如此才能真正办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王航科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新法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于高职学前教育来讲,美术教学是极其重要和关键的,同时也是培养高职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和想象力最有效的方法,对提升高职学生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专业美术教学体系和方法依然存在大量的问题,这不利于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要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方法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整理,这样才能够强化高职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新法 在整个高职学前教育中,美术专业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开展这项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更多具有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美术教育人才。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教育改革逐渐深化,对高职学前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问题,不能够满足社会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求。所以,教师要找出全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美术教育人才。 1美术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美术是高职学前教育的重点科目,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与其他美术教学存在一定的不同,是按照教育原则和儿童心理来进行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美术技巧和美术教学能力,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为学前儿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课程。我国的美术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出了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也作出了改进和提升,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一专”指的是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领域上具有特长;“多能”指的是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中能够运用更多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潜力。 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新法的分析 2.1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 在高职学前专业美术学习中,基础造型训练是基础。但是高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每周大约只有两节,要想实现长期训练就显得极为困难,况且学生的美术基础相对较弱,一味地进行训练会使其很快丧失学习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素描的意义和作用,之后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构图能力以及造型塑造能力方面;将课程的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每周的课时都安排具有特色的内容,提供不同形式的观察对象,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使其能够快速掌握事物不同的特征,并且利用光影素描、结构素描、速写写生等形式来完成作业任务,为日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2.2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思维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是现阶段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在色彩的教学过程中,将原有的色彩静物写生形式加以改进,打破传统的束缚,让学生从装饰色彩开始学起,将重点放在色彩肌理方面,让学生尝试利用水粉颜料、水彩颜料、油墨等来做好色彩的合理搭配,将其与生活中常见的例如油、盐等材料进行融合,观察其效果;在颜料搭配完成之后可以在不同的材质上进行作画,看看产生的效果如何。利用不同的技法也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学生就是要不断地尝试和创新才能够提高思维创造能力,而且将思维创造能力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充分的应用,就能够正确地引导和指导幼儿。 2.3游戏的形式教学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是最好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要增强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开展游戏的能力,利用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在实际的美术课程上,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置游戏环节,这样就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其通过耳濡目染就能够掌握更多的游戏教学方法。在玩具制作课程中,不能照搬原有的形式,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手工基础能力,所以重点就是教学生怎样根据自己的创意来制作玩具。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从材料的整理、查找到设计制作全部由小组合作完成,之后将成果进行展示,由教师和其他组别成员来找出不足和优点,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评价。这种游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 2.4体验的形式教学 幼儿教师不仅是孩子们的导师,也是家长的益友,怎样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角色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体验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邀请学生来扮演教师、幼儿和家长的角色,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作品作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矛盾和争辩,但是学生就会发现视角不同,看问题的层面也就发生了变化,使得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身份,体验到不同的感受,从而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和理性地面对幼儿的家长,对幼儿教学工作有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与此同时,这也能够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现场掌控能力的提升,准确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尤其是一些有实习经验的学生,他们对这种感觉会更加深刻,可以让他们谈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之后再展开讨论,就能够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由此可见,这种体验形式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 2.5鼓励形式的教学 运用鼓励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首先是语言,众所周知,优秀的学生不是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找出来,将其扩大就是学生的优点和优势。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资质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就要善于找出学生的优点,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长处,给他们指出明确的方向。其次是手段,无论是什么水平的学生,都渴望得到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得到肯定和赞赏。因此,教师就要为学生尽量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如举办作品展。虽然说有的学生的作品还不够专业,但是只要学生有努力就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作为学生来讲,他们对于机会也是非常珍惜的,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活动中取长补短;也可以将优秀的作品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以后作参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富有成就感,对美术的学习更有积极性。 3结语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利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喜爱程度和兴趣,也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美术技能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增强他们日后参加学前教育工作的信心。 作者:郑华丽 单位: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 摘要: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以培养儿童的美术能力。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情况看,美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较为有限,学生在课程内的学习难以达到未来工作岗位对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基于此,该文对当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的学习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拓展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学习途径 儿童美术教育是将审美和教育相结合,并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活动提高儿童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幼儿美术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 一、《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是指个人了解与学习美术知识之后,所形成的与之相关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以及参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包括与之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个人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它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是因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为一种涂鸦式的抽象画形式,具有模糊性与不具体性等特点,这些与抽象绘画艺术的构成形式非常相似。对儿童的这种抽象绘画进行赏析,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因为这时画得像不像已经不能作为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了。抽象绘画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形式,它所描绘的对象大多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观者需要从点、线、面的构成与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赏析绘画作品。所以,幼儿园教师需要立足大的美术观、把握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此外,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等日常工作中,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力。2.基本的造型能力在美术范畴中,造型能力是指能够准确、概括、完整地把握物体造型的能力,通俗的理解就是对创作对象形状的观察、理解以及对物体外在和内在的形体结构的把握。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可见造型能力对于美术学习的重要性。造型能力可以说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如果连基本的造型能力都不具备,抛开绘画课程不说,就连欣赏课程或者手工课程都难以展开。如,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很多时候需要对作品中的造型进行赏析。又如,在开展折纸活动时,对于折纸图解的空间性解读和对折叠处在整个纸张中的大概比例的把握也对教师的美术造型能力提出了要求。此外,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一般需要教师参与其中,有些环节甚至需要教师绘制完成,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3.灵活运用色彩的能力儿童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更容易被鲜艳的色彩吸引。在美术教学中,缤纷的色彩对于儿童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对色彩的好奇心,积极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能够较好地感知色彩在各种对比、调和中产生的变化,并能根据需要正确地掌握和配置色彩关系,灵活运用色彩和搭配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阶段人们并不能完整地解释人的情感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折射出人的心理状态。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心理系教授格罗姆在研究儿童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的实验中,发现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喜欢用色彩表示不同的心境状态。所以,幼儿园教师在正确把握色彩的情感知识后,能够通过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情绪和心境。4.扎实的手工制作能力手工制作是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包括纸艺、布艺、泥塑等内容。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到要“解放孩子的双手”。手工活动对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概念以及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手工活动都是以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为基础,简化制作工具后发展而来的,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制作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制作。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虽然各高职院校在具体的美术课程学习模块与学时上有所差别,但总体的学习内容都是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在美术素养方面的要求为基础,由美术鉴赏、图案、绘画、手工几个方面整合而成。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美术课程设置情况如下:本课程的名称确定为“美术应用与实践”,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基础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美术欣赏和手工制作等。第二学年完成“应用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有简笔画、泥工、装饰画以及各种绘画形式的学习。第三学年完成“职业能力模块”共计32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美术教学法、教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美术活动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美术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这以前,美术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不受重视,即便开设了美术课程,也是倾向于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十分片面的,而且课时量较少。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况看,除了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其他学生的美术素养较为缺乏。而美术高考生也只是经过了几年美术造型基础的学习,这样的美术教育是有偏差的。总体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存在不足。基于这个情况,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包含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大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此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数量较多,按照教学计划,每周只有两个学时的美术课程学习时间。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课程呈现出学生美术基础差、课程学习内容多、课时量少等问题。美术课程学时是在整个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后安排的,要想通过增加美术课程的课时量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拓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拓展的措施 1.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 一般来说,兴趣小组是将课程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且对本课程有着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组织起来,在课余时间开展课程学习活动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学生人数有限,但是带来的积极效应是能够放大的。因为小组成员参加学习活动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小组成员通过兴趣小组能够获得成长,进而受到其他学生的关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能被带动起来。同时,教师可以将这种正面的影响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完教学内容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请兴趣小组的成员担任组长协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兴趣小组时,小组学习内容可以结合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并超前于班级的学习进度,这样兴趣小组成员在辅导其他学生时就能更加准确、有效。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不仅能够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于提升小组成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展美术兴趣小组学习活动前,应该配备负责教师。小组的负责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前做好计划,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特点,主要安排绘画、手工、欣赏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小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点,为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学习时间和地点上要有具体的规定,兴趣小组管理应规范化,保证学生准时参加活动,这样小组的学习活动才能持续开展。 2.举办画展 利用校园资源举办画展,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所,如走廊、空教室、教学楼大厅等,这样有利于画展的持续举办。画展看似只为个别学生提供了展示美术才能的机会,实际上它对于渲染校园艺术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都是有帮助的。举办画展前,应在校内广泛征集学生的美术作品。可以拟定一个主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不限制作品的表现形式,绘画、摄影、手工均可,为学生的创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特长与个性。虽然最后展出的作品数量有限,但在征集过程中,为画展做准备的学生人数肯定是多于这个数量的,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学生群体对于美术的关注与兴趣。同时,为了不打击落选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学校网站展示所有投稿学生的作品。 3.互联网课程学习 21世纪,人们的生活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影响人们的交往、工作和学习等方面。互联网有着资源丰富多样、时空跨越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优势,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时安排的有限性和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决定了教师只能讲授基础知识,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课后,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并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程继续学习。教师提供的互联网教学视频应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巩固课堂练习或延伸课堂练习。同时,教师可以借用微信平台向学生分享美术相关的有趣的信息,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完成的美术作业发到朋友圈,通过朋友圈与教师、同学、朋友甚至家人交流学习情况。互联网不仅能够为美术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改进师生交流的方式。 4.充分利用美术馆等社会公共资源丰富学生的美术欣赏活动 美术馆具备独特的教育资源,即艺术收藏品。美术馆开展的教育活动多样,除了陈列艺术品的形式,还有名家讲座、艺术家公开制作、开放工作室、公演会等,这是很多高校都无法具备的。美术馆有着相对先进的设备,部分美术馆还配有讲解员,并且场地较大,相较于美术课堂,可以展开大规模的美术活动。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利用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将美术馆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大多数学生的观展经验较少,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展活动。参观画展看似简单,不过是进入美术馆后走到每件艺术品跟前看一看,但学生如果以这种无目的的方式参观展览,最后有可能一无所获。所以,教师应该分三步对学生的观展活动进行引导:第一步,在学生参观以前,教师应该为美术馆的艺术展做一个导览,向学生介绍展览的基本情况和参展画家的简介。第二步,为学生分析、讲解艺术展的典型作品。第三步,针对此次艺术展览作品进行再创作。观展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展后的感受,再请学生根据此次艺术展中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使学生能够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5.手工体验馆 美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鉴于课程课时量较少,而且学校资源有限,如陶艺类的课程内容是无法在课堂上展开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到陶艺店或其他手工体验馆学习、体验。虽然这种学习形式需要消费,但新鲜的内容仍然能吸引学生。任何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从材料的选择到制作方法、步骤的确定,从动手制作到不断修改和调整,都是一个提升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个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融是其他学科都无法取代的。此外,绘画与手工看似相去甚远,其实内容是相通的,主要通过色彩、造型进行创作。所以,制作手工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美术综合素质的过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将绘画、欣赏和手工等内容压缩成一门课程,而且在学时安排上仅为每周两个课时,要想进一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拓展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途径就显得非常迫切。笔者认为,通过上述学习途径,可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基金项目:2016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校园文化项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研究。 作者:赵一婷
浅议西方自由主义:西方自由主义影响下的新闻自由 摘要:17世纪以来,投身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对个人自由和新闻自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论证,自由主义延伸到新闻传播中自然便提出了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以及出版自由等问题。17世纪以来的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基本上都将上述自由归因于天赋人权。英国思想家弥尔顿强调人是理性动物,保护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因为只有允许人们公开辩论才能够发现真理,20世纪以来依靠公开辩论发现真理这一观念最终导致了思想和意见的自由市场理论的产生,它们成为支撑新闻自由理论的基石。在西方,新闻自由被人们视为一项绝对的精神权利,理论的倡导最终也导致了实践中的立法保障。回顾新闻自由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20世纪以来自由主义复兴的西方当代社会语境中,新闻自由所面对的进退维谷的现实。 关键词:个人自由;新闻自由;理性;真理;意见自由市场 一、自由的价值证成 自由作为一种价值范畴,其得以成立的理由以及丰富的价值内涵曾经被无数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所论证。自由的价值证成首先出自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所极力倡导的自然权利理论或天赋人权理论。霍布斯认为自由是人类所拥有的一项自然权利,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一的自由。因此,这种自由就是用他自己的判断和理性采取认为最适合的手段去做任何事情的自由。”他进一步说道:“自由这一词语,按照其确切的意义来说,就是外界障碍不存在的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会使人们失去一部分做自己所要做事情的力量。”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拥有各种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享有各行其是的种种自由,但是所谓的自然状态不过是一个“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这种状态起因于人性的弱点,因为人类总是彼此竞争、彼此猜疑,并为了荣誉彼此而战,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无法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安全,人们必须出让自己的权利,以求得主权者对自己的保护,国家正是自然人与主权者订立契约的结果。霍布斯认为,人们在订立契约时,每一个人出让的是自己全部的权力,因而主权者获得的就是绝对的权力。霍布斯的契约理论显然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但是在他的这一理论中显然也包含着许多积极进步的意义,因为霍布斯首先强调人人是生而自由和平等的,人们不过是为了安全和存续的需要才与主权者订约,才出让自己的权利,这里其实已经蕴涵了“天赋人权”思想;其次,霍布斯的理论认为国家是自然人与主权者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并不是根据任何神意创造的,这就彻底推翻了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君权神授说”。 洛克更为鲜明地主张生命、自由、财产是“天赋人权”。洛克也是从自然状态推导出所谓的国家状态的,但是洛克笔下的自然状态与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迥然不同,在洛克看来,所谓自然状态“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然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无须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在这种状态下起支配作用的是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理性指导着人类的全部生活,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但是人类生活在这种自然状态中也有诸多不便之处,主要是没有众所周知的法律和公正的仲裁者来裁决发生于人们之间的纠纷,这样人类就被迫进入社会状态,人们将部分权力出让给某一个权威,因此,国家或政府正是人们出让权力,与权威者订立契约的结果。但不同于霍布斯的是,洛克认为人们与主权者订约时,出让的只是部分权利,而生命、财产和自由是不可放弃和转让的,同时洛克一再强调,政治权力的目的就是保障公民的福祉和财产,洛克还认为一旦政府违背了这种目的,契约便失去了合法性,人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解除与政府达成的契约。 卢梭是另一位强烈主张社会平等、人类平等以及人类自由的思想家。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他开宗明义地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一方面表明卢梭认为自由乃天赋人权,另一方面也表明卢梭对于社会强加于人类身上的不自由深感痛心。正如霍布斯和洛克等人一样,卢梭也为人们描绘过一幅人类先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状态,不同的是在卢梭的笔下,这种原始状态充满了诗意与和谐,他称之为“人世的真正青春”,“在这种状态中人们过着简单的生活,很少往来的生活,他们的需要很有限,并且使用着为满足这些需要而发明的一些工具,因此他们能够享有较多的闲暇,用来为自己安排他们的祖先所不知的各式各样的享受。”“实际上,再没有比原始状态中的人那么温和的了,在那个时候,人被自然安排得距离野兽的愚钝和文明人的不幸的智慧都一样远,他为本能也同样为理性所限,只知道防备所面临的祸害的威胁,他为自然的怜悯心所制约,不会主动地加害于人,即使受到别人的伤害也不会那样去做。”在这种状态中,没有压迫,没有欺诈,没有武力征服以及奴役。然而人类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改变了这一切,卢梭写道:“使人类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在卢梭看来,金和银,铁和谷物的出现的确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跃进,它们无疑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卢梭在此提及它们是要告诉人们,这些东西意味着多余的财富。卢梭竭力论证的是,这些私有观念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使人类走向堕落,因此他说:“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说到: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假如有人拔掉木桩或者填平沟壕,并向他的同类大声疾呼:不要听信这个骗子的话!这个人该会使人类免去多少罪行,战争和杀害,免去多少苦难和恐怖呀!”正是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导致了政治上的不平等,并最终导致了专制制度。人类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只能通过契约去缔结一个能确保人人平等的国家。不同于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是,卢梭在论及天赋人权的时候更多地是关注人的平等,而非人的自由,这一特点在他论及公意理论时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在卢梭的公意理论之下,个人自由的生存空间确实被排挤得尤其狭小,因此有人指责卢梭的理论成为法国大革命以及此后激进社会革命的“始作俑者”,并非没有根据。 从自然权利或“天赋人权”的角度去论证自由之于人类的可贵和重要有着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但是自由之于人类的重要应该还有许多其他实用和功利的原因,这正是英国哲学家密尔论述自由的一个重要视角。密尔首先强调人性是多样化的,他说:“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铸造出来,又开动它毫厘不爽地去做替他规定好了的工作,它毋宁像一棵树,需要生长,并且从各方面发展起来,需要按照那使他成为活东西的内在力量的趋向生长和发展起来。”人性与个性又是相关联的, 密尔极力主张个性的绝对自由,强调个性自由乃是因为独特的个性是首创性的源泉,“首创性这个东西,是无首创性的心灵所不能感到其用处的。”人类正是依靠首创性才能去发现真理,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密尔强烈反对任何对个性的压制,他说:“凡是压毁人的个性的都是专制的,不论管他叫做什么名字,也不论它自称是执行上帝的意志或者自称是执行人们的命令。”密尔尤其关注传统习俗对人类个性的奴役和摧残,他说:“凡是不以本人自己的性格却以他人的传统或习俗为行为准则的地方,那里就缺少着人类幸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缺少的这个因素同时也是个人进步和社会进步中一个颇为主要的因素。”密尔认为传统和习俗对个性的压制和摧残有甚于政治专制。他认为:“社会的暴虐,比许多种类的政治压迫还可怕,因为它虽然不常以极端性的刑罚为后盾,却使人们有更少的逃避办法,这是由于它奴役到灵魂本身” 二、两种自由观的对比 自由更为深刻的价值意义还在于它与宪政法治以及民主的关联。在自由主义理论中,自由有两种主要的类别,一种是古代人的自由,另一种是现代人的自由。第一个明确区分这两种自由的是法国杰出的政治思想家贡斯当(1767-1830)。他在一篇演讲中开宗明义地说道:“我希望提醒大家注意两种自由的某些不同,这是一件全新的尝试,人们至今尚未注意到这些不同。第一种类型的自由是古代人十分珍视的自由,第二种则是近代民族视为弥足珍贵的自由。”贡斯当所说的古代人的自由是指古代斯巴达共和国或高卢人所享受的那种能够参与政治生活,享有政治权利的自由。这种自由包括:“人民直接行使相当多的政治权利。他们集中在一起对法律投票,并对那些遭到控告的行政官作出判决。”“在广场协商战争与和平问题,与外国政府缔结联明,投票表决法律并作出判决,审查执政官的财务、法案及管理,宣召执政官出席人民的集会,对他们进行批评、谴责或豁免。”等等。 贡斯当强调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差别,其目的是要证明古代人虽然具有参与政治和公共生活的自由权利,但是却极大地忽视甚至压制了另一种更为重要的自由,即个人自由。贡斯当认为古代人虽然有参与政治和公共生活的广泛自由和权利,但是却不具有丝毫的个人自由权利,“在古代人那里,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所有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作为公民,他可以决定战争与和平,作为个人,他的所有行动都受到限制,监视与压制。作为集体组织的成员,他可以对执政官或上司进行审问、解职、谴责、剥夺财产、流放或处死;作为集体组织的臣民,他也可能被自己所属的整体的专断意志掠夺身份,剥夺特权,放逐乃至处死。”在贡斯当看来,古代人的自由并不是一个是否完善的问题,而根本就是一个压制个人自由,甚至最终会导致吞没个人的问题。因此贡斯当极力主张保障个人自由,即他所说的现代人的自由。他认为对现代人而言“自由只是受法律的制约,而不因某个人或若干个人的专断意志受到某种方式的逮捕、拘禁、处死或虐待的权利,它是每个人表达意见、选择并从事某一职业,支配甚至滥用财产的权利,是不必经过许可,不必说明动机或事由而迁徙的权利。它是每个人与他人结社的权利。”贡斯当竭力证明现代人的自由优于古代人的自由,他说:“个人自由是真正的现代自由,政治自由是个人自由的保障,因而也是不可或缺的。但要求我们时代的人民像古代人那样为了政治自由而牺牲所有的个人自由,则必然会剥夺他们的个人自由。” 贡斯当轻视政治自由而力挺个人自由是基于历史事实的教训,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基于法国大革命的教训,因为法国大革命强烈主张的正是每一个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那种古代人的自由,为了这样一种政治权利,无数公民被迫或自愿放弃了个人自由和权利,于是最后便发生了“革命吃掉了自己的儿女”的悲剧。为此贡斯当尖锐地批评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和所谓的公意理论。在贡斯当看来,个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统治的,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个人意志可以上升为公意,个人服从公意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所有这些说法不过是狡辩。他说:“《社会契约论》那种狡猾的形而上学,在今天只能用来为种各样的暴政――――个人的、几个人的或所有人的暴政一提供武器和借口,使之以合法的形式或通过大众暴力实施压迫。” 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的当下语境正是伯林(1909―1997)所界定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概念。伯林首先为自由下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定义。他说:“自由这个词的积极意义,来自于个人希望能够做自己的主人。我希望我的生命及决定是依靠我自己的,而不是依靠任何外在的力量。我希望成为自己的工具,而不是受别人的意志行为所支配。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主体,而不是一个对象,我希望我是由自己的理性及有意识的目的所推动的,而不是被外来的原因所影响。……尤其特别的是,我希望自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意志、能动的存在,对于我所作的选择负起责任。并且能够通过提出我的想法及目的对这些选择作出说明。当我相信这是真的时候,我会感觉到我是自由的,当我了解到这不是真的时候,我便觉得自己是被奴役的。”依据这一定义,伯林区分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所谓积极自由就是“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是控制或干涉的来源,从而能决定某人去做某事,或成为某种人”,这实际上是把自由看作“去做……的自由”(free to),这种意义上的自由正相当于贡斯当所说的古代人的自由。所谓消极自由要回答的是“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群人――可以或应当保有什么样的领域去做他能做的事,或成为他能成为的人,而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即是“免于……的自由”(free from),这种自由也正是贡斯当所说的现代人的自由。伯林总体上倾向于反对积极自由,他认为积极自由要求个人自我主宰,要求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一要求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求政治自由,而政治上的过度要求有可能使积极自由陷落到它的反面,即强制和不自由的状态中去。与此相反,伯林较多地支持消极自由,在这种意义的自由之下,政府划定了一个其不得干预的私人领域,在这一领域,个人享有充分的自由,这正是贡斯当和密尔等人所称的个人自由领域。 事实上无论是贡斯当所说的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还是伯林所界定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着绝对的冲突和矛盾,它们触及到的不过是自由的两个极其重要的领域:一个是自由的政治权利领域,另一个是自由的个人权利领域。对于自由而言,二者同等重要。自由的政治领域强调的是国家权力的来源以及目的,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公民所依法享有的参政、议政以及决定公共事务的权力这样一些政治问题,其直接指向是宪政法治国家,通过立宪和法治,以限制政府权利,并确保公民权利;自由的个人领域强调的则是作为私人的个人所依法享有的种种免于政府权力、传统习俗以及社会舆论等干涉的权利,确保 个人的这种权利,也便是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个人在思想、宗教、言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自由,自由正是在上述层面上与宪政法治以及现代民主发生着深刻的关联。 三、新闻自由:从理论奠基到法律保障 英国哲学家霍布豪斯在《自由主义》中说:“存在着一个所谓人身自由领域,这个领域很难说清楚,但它是人类最深沉的感觉和激情的最猛烈的斗争场所。其基础是思想自由――一个人自己头脑里形成的想法不受他人审讯――必须由人自己来统治的内部堡垒。”思想自由被人们认为是所有人类自由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自由,在自由主义的谱系中,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表达自由、出版自由基本上都是一些等同或接近的概念,它们均指人们有权利通过出版物或者借助于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观点和意愿,只是到了近现代,当大众媒介日益普及之后,人们习惯上将上述自由统称为新闻自由。 在西方政治思想有的著述中,言论出版自由从来都被视作一种绝对权利。弥尔顿、斯宾诺莎、洛克、密尔等人几乎毫无例外地强调人类言论和思想表达的自由属于“天赋人权”。弥尔顿坚持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它们属于“天赋人权”。在论述公民权利与君王权力的关系时,弥尔顿辩论道:“全世界的国王,一般说来都是由人民授权,都是根据一定的条件托付给他权力的。”这一状况“牢固地奠定了人民对于国王的优越地位。”他声称:“真理和悟性绝不能像商品一样加以垄断,或凭提单、发票、掂斤播两地进行交易。我们绝不能把祖国的一切知识当成买卖的商品,或者当成羊毛和黑呢子一样,标价签署发售。”斯宾诺莎在其1670年匿名出版的《神学政治论》一书中说:“人的心是不可能完全由别一个人处治安排的,因为没有人会愿意或被迫把他的天赋的自由思想判断之权转让与人的。因为这个道理,想法子控制人的心的政府可以说是暴虐的政府,而且规定什么是真的需要接受,什么是不真的不要接受,或者规定什么信仰以激发人民崇拜上帝,这可算是误用治权与篡夺人民之权。所有这些问题都属于一个人的天赋之权。此天赋之权,即使由于自愿,也是不能割弃的。”因此他认为“一个君主的权力无论是多么没有限制,无论大家心中是多么信赖君主之权是法律宗教的代表,此权却永远无法使人不依自己的智力以下判断,或不为某种情绪所影响。” 将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权利归于“天赋人权”,这一思想并非仅仅出自弥尔顿、斯宾诺莎、密尔等人,它们还出自更多的西方政治思想家的著述。对此,约翰・基思在《媒体与民主》一书中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在18世纪前后,涉及这一论题的书籍和文章还包括廷德尔的《反对束缚新闻》(1804),约翰・阿斯吉尔(John Asgill)的《论新闻》(1712),托马斯・海德的《论新闻,特别关于诽谤》(1758),托马斯・潘思的《人权》(1971―1972)以及玛丽・沃通克拉夫特的《妇女权力辩护》(1792)等。至于人类为何需要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人们诉诸的理由却不尽相同。基思认为,在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英国,除了天赋人权这样的自然权利理由外,还包括其他三种理由,即神学理性的理由、通过自由讨论发现真理的理由以及功利主义的理由。 弥尔顿倡导言论和出版自由的一个重要理由正在于他坚信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人类凭借这种理性可以去辨别正误,并发现真理,因此他坚决反对当时盛行于英国的书刊检查制度。他说:“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在弥尔顿看来,书籍不是死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活力以及创作者的智慧和精华,禁书这种行为如果牵涉到整个出版界的话,就会形成一场大屠杀,在这种屠杀中杀死的还不止是凡尘的生命,而是伤及了精英或第五元素――理性本身的生气。弥尔顿一方面承认法律在一定范围内的功效,另一方面却反对将法律滥施于道德、思想和言论等领域中,他说:“如果对成年人每一种行为的善恶问题都加以规定,限制和强迫,那么美德就将徒具空名,善行也就无须赞扬了。”弥尔顿尤其强调自我选择中理性的重要,当人们抱怨亚当逆命而行时,他评论道:“这真是蠢活!上帝赋给他理智就是叫他有选择的自由,因为理智就是选择。不然的话他就会变成一个做作的亚当,木偶戏中的亚当。”(这里的理智在其他的译文中也翻译成为理性,二者同义)当然弥尔顿也雄辩地说明,官方禁书并不总是行得通的,因为书报检查官的水平未必高于作者,检查官的数量也绝不可能满足实际禁书之所需,同时审阅的枯燥和无聊也绝非查检官所能忍受,更重要的是,好的思想总是会不胫而走。斯宾诺莎同样求助于理性来维护自己的观点,他说:“政治的目的绝不是把人从有理性的动物变成畜牲或傀儡,而是使人有保障地发展他们的心身,没有拘束地运用他们的理智。”斯宾诺莎有意将人们基于理智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权力与行动的权力区别开来,虽然他未必赞成基于个人独立思考和判断而带来的一切可能的行动,但是他却坚持维护个人独立的思考之权,在这里他诉诸的仍然是人类理性。他说:“没有人能违反当局而行动而不危及国家,虽然他的想法与判断可以与当局有分歧,他甚至可以有反对当局的言论,只要他是出于理性的坚信。”在《论自由》中,密尔激烈地抨击了当权者对所谓异端者的压制,他说:“由于禁止一切不归结于正统结论的讨论,败坏最甚的还不是异端者的心灵。最大损害乃在那些并非异端者的人,由于害怕异端之称,它们的整个精神发展被限制了,他们的理性弄得痉挛了。”这里密尔倡导言论思想自由所诉诸的仍然是理性。 只有通过公开的辩论才能发现真理乃是西方政治思想家们倡导言论自由的另一个重要理据,这一观点同样体现在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弥尔顿认为真理不是依靠权力所赐,而只能在各种思想观点的公开辩论中获得真理,因为凡人皆有理性,凡人都能够明辨是非。他颇为自信地说:“虽然各种学说流派可以随便在大地上传播,然而真理却已经亲自上阵;我们如果怀疑她的力量而实行许可证制度和查禁制,那就是伤害了她。让她和虚伪交手吧,谁又看见过真理在放胆地交手时吃过败仗呢?”洛克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在《论宗教宽容》一书中,他说道:“只要让真理独立自主地运动,它一定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真理是极少得到,而且恐怕它是永远也不会得到权势者们的大力帮助的,因为它与他们没有缘分,很难为他们所了解,更不用说受到他们的欢迎了。真理不是靠法律教诲的,也不需要强力将它带入人们的心里。而谬误倒的确是借助于外力的支持和救助传播开来的。” 密尔倡导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主要是诉诸于功利主义。在密尔看来,保护言论和思想自由特殊好处之一就是通过讨论可以发现真理,因此他说:“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对后代和对现在的一代都是一样, 对不同意于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甚至更甚。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那就是从真理与错误的冲突中产生出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对于为何只有通过公开的辩论才有可能发现真理这一问题,密尔区分了几种不同情况予以了细密的论证。其一,密尔认为即使―个意见是正确的,也应该允许有相反的意见对之进行驳辩。他说:“对于一个意见,因其在各种机会的竞争中未被驳倒,故假定其为真理,这是一回事;为了不许对它驳辩而假定其真确性,这是另一回事,二者之间是有绝大区别的。我们之所以可以为着行动之故而假定一个意见的真确性,正是以有反对它和批驳它的完全自由为条件;而且也别无其他条件能使一个像具有人类精神能力的东西享有令他成为正确的理性保证。”密尔同时还认为,允许对正确的意见予以经常性的驳辩,也是为了避免使活的真理变成死的教条。其二,密尔认为凭借权威而武断地判断一个意见为谬误或有害是不可以接受的。他说:“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所力图窒闭的意见是一个谬误的意见;假如我们确信,要窒闭它也仍然是一个罪恶。”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意味着压制者总是正确的,这显然不可能,所以密尔继续说:“要判定一个意见为有害,与要判定它为谬误,同样需要一个不可能错误的裁判者,除非那被宣判的意见有充分的机会为自己辩护。”其三,密尔不相信真理总是能够战胜谬误,但是只要允许公开的讨论,真理却总有机会战胜谬误。密尔列举了历史上真理遭受打压乃至湮没的种种事实,继而笔锋一转,犀利地论辩道:“真理所享有的真正优越之处乃在这里,一个意见只要是真确的,尽管可以一次再次或甚至多次被压熄下去,但在悠悠岁月的进程中一般总会不断有人把它重新发现出来,直到某一次的重现恰值情况有利,幸得逃过迫害,直到它头角崭露,能够抵住随后再试图压制它的一切努力。”其四,密尔认为对于那些既包含真理,也包含谬误的意见同样也应该允许自由讨论,因为“在生活中一些重大实践问题上,真理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对事物的协调和结合问题,而人们却很少具有足够恢宏公正的心胸能调整到近于正确,因此便只有通过交战双方在敌对旗帜下展开斗争的粗暴过程才能做到。” 弥尔顿、密尔之后,依靠公开的辩论去发现真理这一观点成为支撑新闻自由的一个核心观念,20世纪后这一核心观念即为思想的自由市场这样的表述所取代。思想的自由市场观点在1919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尔姆斯就“德布斯诉美国政府一案”所做的判决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霍尔姆斯认为,美国制度本身就是一场实验,最终的善只有通过思想的自由交流来实现,对真理的最好检验是在市场的竞争中让思想的力量本身被人们接受,真理是人们能安然实现其愿望的唯一基础。邱小平认为“霍尔姆斯这一论述构成美国法学界解释和适用第一修正案两大理论之一的思想市场理论的基础,为美国人民享有表达自己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 密尔诉诸于功利去维护思想言论自由还有其他更为丰富的内容。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便是,在密尔看来,思想和言论自由还关乎个人乃至民族个性和精神的自然成长和发展。在《论自由》中,他大声疾呼道:“在精神奴役的一般气氛之中,从来没有而且也永不会一种智力活跃的人民。若见哪一国人民一时曾接近于那种性格,那是因为对于异端思想的恐惧会经暂告停止。只要哪里存在着凡原则概念不得争论的暗契,只要哪里认为凡有关能够占据人心的最大问题的讨论已告截止,我们就不能希望看到那曾使某些历史时期特别突出的一般精神活跃的高度水平。”斯密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中》亦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统治者压制异端,禁绝讨论,其结果是培养公民可恨的阿谀与背信。密尔写下《论自由》一书近百年之后,当美国哈钦斯委员会提交那份著名的报告时,它所引申的一个重要观点显然也来自18世纪前后欧洲的这种思想资源。这份报告宣称,表达自由是一种精神权利,其所以能够获得法定地位是因为公民的良知是国家保持活力的源泉;同时,“公共讨论是维系自由社会的一项必要条件,而表达自由则是开展充分的公共讨论的一项必要条件。公共讨论能激发和拓展心智的力度和广度,它是培养心智强健之公众的基础。” 事实上近、现代以来欧美国家中,新闻自由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洗礼,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公民绝对权利,包括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卢梭、孟德斯鸠、密尔在内的众多思想家们为这一绝对权利的最终奠定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持。新闻自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项公民绝对权利,其根本原因在于新闻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基础,“哪里的人们不能自由地彼此传递他们的思想,哪里就没有自由可言;哪里存在着表达自由,自由社会就在哪里发端。”哈钦斯委员会在报告中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信念。 当人们说新闻自由只是一项绝对权利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是一项绝对的精神权利,这种权利当然也要附加一定的条件和义务,那就是公民必须对自己的良知负责。在传媒实践中,新闻自由同样要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但它所受的限制范围毕竟比较少,否则新闻自由只能沦为空谈。而在法律上,自1789年8月26日法国《人权宣言》颁布以来,几乎所有文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又都对新闻自由予以了最大程度的保护,这些重要法律文件包括:《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权利法案》)(1791年12月15日),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千年宣言》(2000年9月);其他重要文件还包括:《欧洲人权公约》(1950年)、德国《基本法》(1949年5月23日公布,5月24日生效)等,这些法律都无一例外地对新闻自由给予了严格而有力的保护。 四、结语:相对的新闻自由 尽管从表面上看,个人自由是一个包括着太多关于人类理想的美丽字眼,但如果用理智与全局的眼光分析便会发现,自由主义在西方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9世纪末的战争冲击下,自由主义已经严重地衰退。20世纪让人类饱受灾难的世界大战的启示以及战后的重建,才给了自由主义以在矛盾与冲突中复兴的机会。复兴后的自由主义及其新闻自由,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中又面临重重挑战。社群主义、保守主义、共和主义、威权主义和自由多元主义等理论的交锋日渐激烈,其结果并没有导致分歧的消弥,相反,引发一系列新的冲突。 在借鉴西方新闻传播方面的思想成果的过程中,我们还不能忽视其历史背景。弥尔顿、斯宾诺莎、密尔等人所主张的表达自由,或者说新闻自由,实际上是“发端于英国的宪政制度,其核心内容是限制与约束国家权力,确立与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弥尔顿“在1639年前后,站在独立派的立场,向君主政体和封建国教挑战”,“大约在一年时 间内,写出了5本关于宗教自由的小册子,给保皇派和官方教会以沉重的打击。”这种明显的针对性充分说明,17世纪西方政治哲学家们的言论和观点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他们的主张并不完全具有“普世价值”。正基于此,弥尔顿、斯宾诺莎、密尔等人以后的思想家,如廷德尔、约翰・阿斯吉尔,以及托马斯・海德等人的著作中就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迷茫与困境。 个人表达自由引导下的新闻自由体现了无可争议的人类理性,没有必要进行如此复杂的讨论,但由于不同的民族、社会、文化、历史等导致认识和理念的多元化,继而引发纷争,这种纷争也许将会持续下去,新闻自由的内涵与边界将会不断的变化。新闻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历史的流变预示了自由与现实的相关度,新闻自由也将永远是一个变化着的、相对的概念,而并非恒定不变的概念。 浅议西方自由主义: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演变探析 摘要:在西方民主思想发展史上,自由主义民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民主环境的变化,古典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在内容上和研究方法上均表现出了诸多变化,形成了对民主实践重新解释的修正理论,以及在自由主义民主框架内的批判理论。对经典民主主义文本的解读,从理论角度探析这些变化,一方面能明晰我们对西方民主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其合理之处的借鉴有利于加快我国自身的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民主;西方民主;自由主义民主 在西方民主的发展历程中,民主的含义体现出了更多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民主是一个神圣但又含混的字眼:我们所有人都热爱她,但却难以把握;每个人都拥有她,但实际上却没有一个人完全拥有她”。民主的复杂性,揭示了我们对其进行研究探析的必要性。本文选取西方民主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为切入点,在纵向上按照时间顺序,在横向上按照各理论所持观点的异同为分析理路展开探析。 一、古典自由主义民主理论 古典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主流民主理论,包含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和代议制民主思想等内容。自由主义民主思想的基础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民主是民主在自由主义哲学基础上的附属物,所以一开始就充斥着极端的个人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坚持个人权利、法治、有限政府、分权等思想,这在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洛克在近代个人主义之父霍布斯个人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提出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了个人自然权利理论。他强调立法权的首要位置,但是“立法权只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行使的以种种委托的权力,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有权利享有最高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他高度重视个人财产权,指出“未经本人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人的财产”。同时“当立法机关变更的时候,以及立法机关和君主这两者的任何一方在行动上违背他们的委托时,政府需要解体”。孟德斯鸠的自由学说很大程度上是洛克思想的延伸,他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贡献集中于对自由和权力的讨论上,将分权与自由联系起来,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分离的三权分立学说。他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说也奇怪,就是道德本身也是需要界限的!”“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进入19世纪,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民众要求普选权、扩大政治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加之直接民主制的现实局限性,约翰・密尔在边沁功利主义学说、托克维尔民主学说、潘恩代议制学说等基础上,提出了代议制民主理论。他一方面主张扩大人民参政,同时又把人民民主控制在资产阶级允许的范围内。密尔指出:“既然在面积和人口超过一个小市镇的社会里除公共事务的某些极次要的部分外所有的人亲自参加公共事务是不可能的,从而就可得出结论说,一个完善政府的理想类型一定是代议制政府了。”这既可以克服简单民主的局限性,又能发扬民主制的一般原则。但代议制民主容易产生两种危险:代议团体以及控制该团体的民意在智力上偏低的危险;由同一阶级的人构成的多数实行阶级立法的危险。“为去除这两大危险,就是通过或多或少有限制的选举权来限制代表制的民主性质”。使受过教育的人有选举权,领取救济金的人、破产的人、长期不交税的人应该取消选举资格。同时主张采取“复票制”,允许才智高的人享有两票以上的投票权,只有这样建立的民主制才是真正的民主制。管理国家在他看来是一项专门的技术,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胜任,而富人要比穷人更聪明。由此我们即能看出自由主义民主制的局限性。 二、修正阶段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古典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现实的民主实践,一些民主理论家如约瑟夫・熊彼特、乔万尼・萨托利、罗伯特・达尔等人在自由主义民主框架内进行了理论修正。 (一)竞争性精英民主理论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进入了所谓的大众时代。面对这种政治变化,纯粹精英主义者如尼采、勒庞等强烈、直接地反对民主,蔑视大众,带有浓重的贵族色彩。熊彼特在批判了古典民主理论的核心即“共同福利”、“人民意志”的不可能性基础上,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把政治家和选民比作交易的双方,把民主看做自由竞争的政治市场机制,提出了强调程序方法的竞争性精英民主理论。他认为“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决定的权力”。“民主政治并不意味着也不能意味着人民真正在统治――就‘人民’和‘统治’两个词的任何明显意义而言――民主政治的意思只能是:人民有接受或拒绝将要来统治他们的人的机会”。“民主政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政治不可避免地是一种职业”。同时,民主方法在可能运行的社会中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是人的素质;第二是政治决定的有效范围不应扩展太远;第三是需要一个训练有素的官僚制构;第四是民主自治。后来的学者萨托利认为熊彼特的观点仅仅限制在民主过程的输入方面,因此,关注到选民对统治者的决策的反应和制约,他用弗里德利克的“预期反应”原则提出了“反馈式民主”理论予以补充。提出“民主是录用领导班子的竞争方法的副产品”。 (二)多元民主理论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更多地关注民主政治运行的实践,在研究方法上也逐渐从规范性研究向经验性研究转变。罗伯特,达尔分析了代表性的“麦迪逊式民主理论”和“平民主义民主理论”,在熊彼特理论的研究终点上树立了自己的研究起点,提出了多元民主理论。达尔认为麦迪逊式民主理论追求的目标是非暴政的共和,是一种在多数人的权力和少数人的权力之间谋求妥协的努力。要保持一种非暴政的共和,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避免所有的权力,无论是立法的、行政的还是司法的,聚集到同一些人手中,无论是一个人、少数几个人还是许多人,以及无论是通过世袭、自封还是选举。二是必须对宗派加以控制,以致他们不能采取不利的行动损害其他公民的权利,或者损害社区的持久、凝聚的利益。因此,麦迪逊一方面希望赋予所有公民以平等的权利,另一方面又主张通过宪法上的分权制衡限制多数人。但达尔认为这并未取得满意的答案,一是它没有证明领袖之间的相互控制足以阻止暴政,并必然要求宪法规定权力分割的体制,就像美国宪法那样;二是它夸大了宪法规定作为一种外部制约的重要意义;三是低估了任何多元社会中固有的社会制衡的重要性。对于平民主义民主,达尔认为与之相容的决策规则是多数规则,但是第一,公民也许对政策输出是冷漠的;第二,当备选方案为数量相等的公民所偏好时,多数原则没有提供解决办法,即使存在一个多 数,但当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时,多数原则可能会导致阿罗的“不可能定理”。此外,还有偏好强度等问题。达尔根据观察,确认美国是混合体政治,民主政治应是多元主体通过竞争达成妥协、共识的政治,“多重少数人的统治”是其对民主实践作出的确切描述。但多元民主也存在诸多困境,如导致政治不平等、扭曲公民意志和公共议事日程、导致最终控制权让渡、经济上的不平等会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等,达尔于20世纪80年代向新多元主义转变。 三、批判阶段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 在自由主义民主实践中,人们对公共政治生活的冷漠、政治不平等的加剧等弊端日益凸显,原有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受到了诸多批判,构成了这一阶段的理论发展特色。 (一)激进民主理论 激进民主理论是左翼确立的一种社会主义政治规划,他们提出民主的领域应突破政治领域的局限而向经济领域和社会等领域全面扩展,民主不仅包括宏观层面的,还包括公民社会团体等微观层面的。民主是一项未被达成的、不确定的任务,使用民主是一部背叛和伪善的历史,激进民主意味着本质、要素形式的民主,根本民主、确切地说就是民主本身。激进民主的任务“不是放弃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相反,是在激进的和多元的民主方向上深化和扩大民主”。道格拉斯・拉米斯的激进民主理论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不应该将民主看做一个已经建立的制度性的权力体系,而应看做一项还有待实现的承诺,这一承诺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还没有实现”。他指出自由主义的民主在很多领域内都是反民主的,比如在经济领域,经济发展是反民主的,政治讨论被排除在经济话语之外,这表现在对于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劳动的种类、条件和数量上,人民不可能有权力做出选择;经济的发展加深了社会不平等;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和加强支配人民生活的主要方面的不民主的统治形式,并且经济发展产生了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导致了人民把注意力从政治目标和斗争上转移开并且代之以“经济的”目标等。同时,机器和管理的秩序、技术等导致了工人的异化,造成了对人的价值的忽略。因此,激进民主倡导以一种普遍价值、政治美德、积极的信任相互结合成一种有秩序的状态,使民主突破狭窄的政治领域,扩展至经济和社会领域,在微观的政治上逐渐实现民主和解放的目标。 (二)参与式民主理论 在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中,自由和民主二者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自由主义主导的民主被制度化为维护自由的工具,当价值的天平倾向于自由时,只有通过增强民主的力量,才能矫正失衡的趋势,并且除非采取一种基于参与和共享的制度安排,否则民主就有可能会偏离政治舞台而沿着自由主义的价值观运行。因此,针对民众参与意识淡薄、公共参与不足、公共善的缺失等,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向参与式民主理论转向,希望通过复兴古典民主中公民参与的积极要素,增强公民的参与自信,实现公民参与精神的回归。在参与式民主理论中,巴伯的强势民主理论极富原创性和极具挑战性。巴伯认为“在面对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各种危机时,我们遭受苦难不是由于民主过多的缘故,而是由于民主过少的缘故”。现代社会中,民主只能在强势民主的状态下才能生存,只有在有能力胜任的和负责任的公民而不是伟大的领导者的状态中才能得以保全。巴伯把自由主义民主称为弱势民主,是作为动物管理的政治。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在哲学层面和政治层面都存在缺陷,巴伯的强势民主中包含着两大核心要素――公民身份和参与。对于公民,巴伯认为公民是管理者、自治者、共治者与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他们不需要在所有时间都参加所有的公共事务,但是他们至少应该在某些时间里参加某些公共事务。对于公民身份,存在有许多认定的依据,如领土范围、血缘、司法权、共同信仰、经济契约等,弱势民主下的公民身份是众多平等的社会角色之一,强势民主的公民身份是将陌生人转变为邻里的动态关系,公民角色是众多社会角色中最重要的。参与就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民主的能力可以在民主过程中得到训练。强势民主是参与型民主的一种独特的现代模式,它依赖于一种自治的公民共同体的理念,使公民联合起来的不是同质的利益而是公民教育,使其公民的共同目的和互助行动成为可能的不是他们的利他主义和其他美好的性格,而是公民的态度和参与制度。 四、结论 自由主义民主是自由主义加民主的产物,个人自由的价值是第一位的,民主的价值是第二位的、有选择性的和有条件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把民主范围局限于政治领域内,建立在个人权利至上的基础上,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通过竞争性政党的选举、分权制衡等机制对政府权力予以限制。尽管民主的理论、实践在变,但这些本质元素却没有改变。 同时,通过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第一,西方民主理论的调整是在资本主义体制内的调整,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任何民主,和一般的任何政治上层建筑一样(这种上层建筑在阶级消灭之前,在无阶级的社会建立之前,是必然要存在的),归根到底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并且归根到底是由该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因此,“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民主是一种残缺不全、缺乏的和虚伪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供少数人享受的民主”。对于我国来说,我们坚持的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上,广大人民能通过国家政权实现真正的民主,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超越,是一种真实的、新型的民主,简单照抄照搬西方的民主,只会给我们带来混乱和动荡。第二,民主理论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民主的实现范围是逐步扩大的。西方民主在宏观层面上注重民主与法治、民主与经济、民主与公民权利、民主与监督等密切关系,微观层面上注重民主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等民主发展的规律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我国的民主实践是一个综合过程,民主的实现仅仅通过单一领域的某一点突破很难能取得良好效果,宏观上的民主能对微观民主起到较好的指导和表率作用,微观层次上的民主在实现方式上更有创新性和灵活性,其良好效果可以推广到宏观层面上来。既注重在宏观层面上积极推进党内民主,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又密切关注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民主等基层民主的发展,这本身也是对西方民主的一种超越。 浅议西方自由主义:简析西方自由主义的基本含义与主要内部分歧 摘要:自由主义产生于西方,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到今天自由主义早已成为西方的主流价值文化。但是对于自由主义本身而言,内涵却变得越来越泛化,明确定义自由主义已然变得十分困难,而自由主义本身的诸多内在矛盾也变得愈加明显。 关键词:自由主义;内涵;分歧 一、自由主义的内涵、特征 自由主义为何物,可能现在政治学领域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自由主义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变化与发展以后,已经变得十分模糊,真正认定一个人是否为自由主义者也变得十分困难。或许可以参考列奥·施特劳斯的看法:“自由主义者把批评政府包括位高权重者,视为每个人的神圣权利,而所言不论个体是多么的卑微、势单力薄或不善言辞。”①而萨托利与阿克顿都认为,自由也即是法律的②。我们或可以理解为自由需要一套外在秩序的维护和保障。然而从现在看来,自由主义显然已经与民主、平等、法律、正义、多元主义等等概念联系到一起去了,分离也变得十分棘手。 我们不妨参考一些概念。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列出了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基本特征:对政治的质疑是现代自由主义的根本精神;自由主义的第一个重大行动是反对其他世俗宗教对政治的歪曲;自由主义的思想一直与许多注重实践的政党有关联等等③。“既然如此自由主义的不同版本(共同)预设就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国家应当受反应合理的良善生活观念的多元性的价值的指导,保证其公民的自由与平等,并坚持对公民追求他们的良善生活观必需的利益的一种公正的分配。这些被自由主义者们当作公民拥有权利的利益。而且假定当公民在他们的权利所保护的私人领域中自主地行动时,他们能够而且应当自己决定他们自己要度过的良善生活的观念。这样基本的自由主义价值也许可以被确定为多元主义、自由权利、平等和分配正义。它们能使个人自主地生活这一点使他们成了基本的价值。自由主义的目标就是创造和维护这些价值的政治制度,并通过它们实现自主。不同版本的自由主义之所以产生分歧就是因为其拥护者在基本价值的解释,它们对自主的各自重要性以及应当如何追求自主上的分歧。”④在这就不再详细列举。而从这些论述当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自由主义是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的,有的只是对于一些共同特征的把握。所以本文在此也就不给出自由主义的确切定义,只从自由主义的基本特征入手,给出自由主义的一个基本面貌。 就自由主义的基本特征而言,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人”的权利的极大关注无疑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生而自由平等,这是造物主赋予人们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正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建立了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是人民给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破坏了这个目标,人民就有权利去改变或废除它,并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政府。”托马斯·杰斐逊在美国《独立宣言》的这段话成为了旷世经典,并被众多著作引用。个人权利在自由主义中的地位超过了其他一切,所有自由主义的其他理论显然是以此为根据的。对于此众多自由主义大家的观点是一致的。在《正义论》中罗尔斯列举了下列基本自由:“政治自由(投票权和被选举担任公职的权利)、以及言论与集会自由、良知自由与思想自由、人身自由以及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法律条文所规定的不被随意拘捕的自由。”⑤自自由主义诞生以来人被抬高到了空前高度,一切其他的无论是制度设计也好还是政府目的也罢,都得围绕这个中心目的着手了。众多国家的成文宪法中一开头就得把这些最基本的理论写进去了,连朝鲜的宪法显然也不例外⑥,我们可以理解的是这已经成为政府合法性来源的最重要的一环了。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发表了《世界人权宣言》,在世界范围内保护公民的最基本权利,其阐述为“人权的确切作用是针对普遍的恶而保护人类”。在人权方面,美国在推行一套普世价值,中国政府也只能予以承认,因为没有借口予以反驳。在“人”的权利保护方面自由主义达到了其他思想难以启及的高度,也构成了自由主义最为核心的内容。 第二、“宽容”成为另外一个显著特征。人虽然是自由的,但是在自由这一点上,个人显然不是无限自由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们显然也都看到了这种不可调和的东西。自由主义中的“人”的权利显然要有一个边界,这就需要人们具有宽容的理念,不然社会、政府、国家必然会陷入到启蒙思想家们所说的“自然状态”中去,从而导致一切的毁灭。康德的道德禁令理论做了以上的最好阐述,人们摆脱了无法控制的欲望、激情或偏见影响其选择的内在因果性的影响,而他们的选择是由理性加以控制的,理性则被理解成为可与普遍化的原则相一致。康德相信,所有人在他们自主的能力上都是同等的,道德的责任和人类的尊严都依赖于这种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被要求的十分明确,不然一个人显然就不具备一个成为自由人的条件,穆勒分析了精神病人为什么不能自由的原因。然而这个世界上有众多的普通民众显然是缺乏理性的,这就需要一个宽容或者妥协。就像伏尔泰所说的:“什么是宽容?宽容是人性的附属物,我们满是缺点与错误,让我们为我们的愚蠢而相互原谅吧。”现实世界的任何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和排他的,而人的各个方面显然是可以无限制扩大的,如果不加以限制,人类也就意味着相互毁灭。对于宽容这一点,胡适先生所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显然是异曲同工的了。 第三、限制公权力的滥用奠定了西方政治制度设计基础。自由主义对于人的权利的关注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即谁对个人权利构成了最大的威胁?无疑大部分人都把矛头指向了政府,即公共权力。公共权力的滥用危害,在历史上可以找到无数的事例。中国显然更是公共权力滥用的重灾区了。以“公共利益”为借口、外衣的公共权力如果对个人或者群体形成迫害的话,将是十分残酷的而且毫无人性可言的。从历史上看,这一点显然也是不需要太多解释的。所以为了限制政府权力的滥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家们设计了几乎一套完美的政治制度,从对言论、结社、示威、出版等等自由予以绝对保护,到对最基本道义规则的确定,如果政府违背了这些最基本的规则则被认为是不义的,这就引导出人们合理反对政府的权利。如果政府违背了人民的意愿的话,自由主义赋予了人们推翻政府的权利,然而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对制度设计这一块,自由主义思想家一般都主张实现法治、建立宪政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限定政府权力;实现地方自治从而对中央政府形成一定的制约;通过“三权”分立来分割政府的权力,并形成相互制约;在后来的政治实践中,通过多党制保证了政府可以“和平倒台”,从而在社会危机的情况下不至于发生大规模革命,保证了政府可以轮流执政;这些基本的制度设计构成了民主制度的基本框架,反过来民主制度又促进了这些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我们可以从富兰克林的一段话中找到这种制度设计强大的生命力所在:“全体人民的,尤其是自由人民的判断,看来是不会错的,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当人们处在合适的地位,就会公正无私,也不会被阴谋家的伎俩所蒙骗。这种环境相爱的人民在任何重大的问题上都不会出现偏差,因为如果他们决定为自身谋福利时———这是极为自然的,他们的决定就是公正的,因为能增进他们的利益,也就意味着带来普遍的利益,意味着增进公共的福祉。”⑦从这段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为什么会在诸多重大历史决断中做出很明智的决断,从而把自己推向富强。 第四、在经济方面主张自由的市场经济政策。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守夜人政府理论被广泛采纳,经济学上自由市场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但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爆发,尤其以美国的1929年的金融危机开始,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开始蔓延,这就导致人们对于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怀疑,而凯恩斯关于国家对于经济加强干预的理论显然符合这种要求,在实际当中以罗斯福改革为代表确实也挽救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但是随着7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出现危机,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的出版,并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急剧动荡,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被重拾,西方政府减少对经济领域的干预,自由主义在经济方面的主张得以复苏并得到不断发展。从芝加哥学派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虽然不反对政府对于经济的适当干预,但是也坚决主张要维护自由市场经济秩序。这一理论在中国显然也被采纳了。到底是政府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成了争论的焦点所在,因为本篇文章并不是要去探讨经济学方面的问题,所以就不在具体论述这一问题。总之,自由主义显然是信奉自由市场经济政策的。 另外,在自由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夹杂着大量的其他思想理论,如果想要分立显然变得不现实了,至于存在的其他诸多特征在此也就不一一论述了。 二、自由主义的内部歧义 自由主义的缺陷正像其优点一样明显,如果视而不见就会形成自由主义的教条主义倾向,如果过分夸大就会危及这种理论本身———约翰·格雷。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因为在作为通变的或矛盾的理论当中,必然仍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甚至理论本身或理论前提就有可能出现了问题。自由主义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如果这个理论确实是完美无缺的话,也就没有必要这么多思想家们一代一代的去完善了。我们甚至可以说自由主义在产生的那一刻就埋下了诸多理论难题,如果深究起来的话,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们都没有办法给出答案。因为自由主义本身就有很多的内在矛盾,而这些矛盾即使在今天看来,显然也是不可调和和难以解决的。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由主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我看来,这个争论构成了自由主义最大的理论悖论。而这一争论可以理解成:人们应该积极的争取自由还是在遵守相关原则规定上消极的保护自由的权利,或者是应该最大化的去争取自由还是消极的“等待”自由?洛克一开始显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并不想十分深入的去探讨,只是呼吁人们保持理性,并要有所节制;以后很多思想家们所说的宽容或者说妥协几乎都是差不多一个意思。然而如何确定一个行为是自由的还是反自由的?边沁给出了功利主义原则、康德给出了道德论、罗尔斯给出了正义论等等,他们都在试图调和这种显而易见的矛盾。“然而,如果自由主义原则所要求的各种自由可以是相互对立的,如果这种冲突只有求助于理性的人们意见各异的对于善的判断才能解决,如果没有这类判断,自由主义则就空洞无物。”⑧在这里,如果自由主义要借助于人们的理性或者道德标准的话,而这些却是不固定的,自由主义显然就缺乏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基础。“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自由主义的争论或者可以简约为是激进主义的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的自由主义的争论了,显然在这里无人可以给出大家都满意的答案。如果真要解答的话,也只能是一种必要的妥协罢了。积极自由还是消极自由的争论构成了自由主义最致命的威胁,诸多思想大家都希望予以调和,但或许这种理论本身最终就是无法调和的。 第二、自由主义的主张到底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洪堡谈到“人类最为丰富的多样性发展,有着绝对而根本的重要性。”⑨受此影响穆勒写到:“异教徒的自我肯定是人类价值的要素之一,就像基督教的自我否定一样。”“穆勒一生的许多时间都花在试图调和关于普遍文明的启蒙方案和他对于这种方案会危机自由与多样性的后浪漫派怀疑。他怀疑的是如果自由主义宽容是基于对这样一种共识的追求,那么它自身也许就是反自由的。如果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仅仅是作为发现最佳生活方式的途径而具有启发性价值,那它就受到知识进步的威胁。一个自由社会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通向理性共识途中的一个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人类的进步,自由主义观念必定会过时。这是法国实证主义者们乐于接受的一个结果,他们主张自由在道德中并不比在化学中更有必要。”⑩“自由主义显然包含了两种哲学,在一种哲学中,宽容被证明是通向真理的手段。以这种观点看宽容是理性共识的一种工具,由于一种相信不同的生活方式最终将消失的信念,它们为人们所容忍。在另一种哲学里,宽容被视为和平的条件,不同的生活方式被作为善的生活的多样性的标志而受到欢迎。前一种观点支持一种价值观点最终趋同的理想。后一种观点则支持一种‘权宜之计’的理想。自由主义的未来存在于从面相理性共识的理想变化到面相‘权宜之计’之中。”瑏瑡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还有很多,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争论,无疑是这样的:自由主义本身主张一种最为根本的价值理念,即人是自由的,这就要求有一种同样的生活方式与理念,但是这种要求本身就违背了人是自由的这一理念,因而自由主义又不得不主张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价值理念的多样化,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逻辑悖论。这或许最终也是难以解决的了,自由主义的“一元化”还是“多元化”争论也必将会持续下去。 第三、面对诸多现实性问题无法解决。随着人类生活的日渐复杂化以及多元化倾向,自由主义对诸多问题显然是束手无策的,而这种困境指向了这个理论本身。例如政府的权力边际问题,随着人类现代社会的发展,行政权力显示出一种扩大话的倾向,一方面公民的权利保护需要这样一种趋势,但是也是害怕这种趋势,因为这本身就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威胁。罗伯特·诺齐克提出边界限制,但是对于这类问题本身的解决也是没有办法的。另外就是一直困扰自由主义学者的是公民大部分对于个人或者少数人的暴政这样一个问题,在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事例,美国的反共运动、中国的等等,个人在这一状况下将会变得无所是从,至今为止,包括自有主义在内没有一种政治学理论可以妥善的解决这一问题。还有的就是诸如堕胎、、经济控制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就构成了内在矛盾。自由主义在这些问题上显然也是无能为力的。 总之,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学理论本身具有很多优点和缺点,我们在发现这些优点的时候也不能忽视这些缺点,但是与此同时对于缺点的过分扩大或者过于纠结于这些缺点显然会导致自由主义本身的覆灭。从历史或者现实来看,可以肯定的是,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政治到教育,从科学到生活,从历史到文学等等,几乎一切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或许就像马克思描写共产主义幽灵那样,自由主义学者也可以这样描述自由主义本身,而这一范围却可以扩展到全世界的范围了。从伏尔泰到海明威再到鲁迅等等伟大的作家著作当中我们也隐约可以看到两个字“自由”。人类对于自由的追求将永无止境,对于自由主义的争论也将永远没有终点,关键还是看人类如何去运用这套理论本身了。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浅议西方自由主义: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思潮述评 摘 要: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思潮经历了盛极而衰和重返复兴两个阶段,基本理念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优先原则,其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社会正义――平等的强调,这意味着西方政治哲学主题从“自由”到“平等”的重大转换。社会正义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主题,各民族各国在发展进程中必须特别关注,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思潮 从资产阶级革命诞生起的几个世纪里,自由主义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政治思潮。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自由主义的具体观点虽然也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但从其实质来看,它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根本理念,一直坚持个人主义,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秩序。 一、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历史发展 现代自由主义在20世纪前期和中期一直走着一条蓬勃兴盛的发展道路,但是,西方任何一种政治思潮总是伴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从60年代开始,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在席卷西方的经济危机和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反战运动、“新左派”运动面前束手无策,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政策的负面作用暴露无疑。各种思想流派开始攻击自由主义者的所思所为,责难非议自由主义的信条、原则、政策,对自由主义的批评指责愈演愈烈,使自由主义名声扫地。 20世纪60年代重新开始产生影响的政治多元主义是批评自由主义思想的众多流派之一。政治多元主义认为,在为了建立一种必要的制度以为个人的各种权利提供可靠的保障时,自由主义要求有一套共同的价值理念作为背景,这种对共同也即一元的追求无疑会对个人造成损害,而个人才是社会和国家生活的源泉和目的。政治多元主义针对自由主义政策的失败所发出的责难,使自由主义受到极大的冲击。 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社群主义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又一冲击。社群主义者在他们的政治纲领中宣告:“我们认为没有一种社群主义的世界观,个人的权利就不能长久地得到保存。社群主义既承认个人的尊严,又承认人类存在的社会性。”[1]6社群主义向自由主义的发难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要害,以致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一度从自由主义的社会正义转变为社群主义的社群,削弱了自由主义的广泛影响。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风行于西方各国的保守主义更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劲敌。保守主义将6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归罪于自由主义的政策,认为自由主义政策所取得的成就远远小于它所付出的代价。之后,保守主义思想风行西方各国,官方政策也受到深刻影响,自由主义阵营出现了急剧分化,一些原来的自由主义者,如塞缪尔・亨廷顿、欧文・克里斯托尔、丹尼尔・贝尔、塞穆尔・李普塞特等,纷纷转向保守主义立场,一些自由主义者慨叹:“官方的英国自由主义者都准备响应市场理论的复兴,就像凯恩斯已被忘记,而格林、霍布豪斯和霍布森从没有存在过一样。”[2] 从80年代中期开始,自由主义的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在于,保守主义的政策主张同样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其主张同样引起了人们的怀疑。与此同时,自由主义的思想家们在对以往挫折的反思中,在对理论与现实更深刻的研究中振奋起来。 罗尔斯在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被公认为二战之后西方政治哲学的经典之作,标志着现代自由主义经历巨大冲击后的一次崛起。自由主义思想家伯林的理论在80年代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自由主义全面复兴的开端。此后,一些自由主义者相继出版了一些著作,推动了自由主义的复兴。1993年,罗尔斯出版了新著《政治自由主义》,同年,罗尔斯又发表了长篇论文《万民法》,1995年以后,罗尔斯又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在回应批评中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见解,经过不断的修整和补充,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变得更为完善和系统。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又到《万民法》,罗尔斯的思想始终在论战中前进。在这场思想斗争中,罗尔斯始终是回应挑战的先锋。S.艾维尼里和A.德夏里特指出,这场论战使交战双方“都反思其各自的理论,并有助于双方砥砺各自的论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古特曼关于根据社群主义者的批评重新思考自由主义的愿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从总体上说,政治思想已经从这场争论中获益匪浅”[3]。总之,当代自由主义是在论争中复兴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对各种非难的反击,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逐渐走出了困境。 二、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不管是20世纪以前的传统自由主义,还是20世纪以来的当代自由主义,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个人自由,始终是这一思潮的基本理念。正如当代中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徐大同先生所言:“在自由主义者看来,自由主义的根本价值在于真正实现个人的自由选择,特别是在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这种选择。”[1] 18 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这是自由主义全部理论的奠基石,自由主义的所有价值观和主张,如自由、平等、私有制、人权,民主制度等都是从这一前提生发开来的。自由主义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但在个人主义这一立场上毫无差别。在个人与政府的关系上,自由主义认为个人是目的,政府是手段和工具。自由主义把个人看成是真实的存在,把社会共同体成员的幸福和个性的发展视为社会政治生活的最高目标;但是,自由主义强调,幸福的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幸福体验,也具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可能,因此,没有理由和必要在幸福生活的判断和追求方面强求统一和步调一致。所以,给每个人以自由,让他去充分地体验和追求自己的幸福,实现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就成为其政治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自由主义政治设计的核心在于划分“群己权界”。在它看来,国家和政府与个人和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权力界限,这种权力界限将社会生活分成两个组成部分,即“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自由优先原则是自由主义的重要信念。自由主义以自由为政治理想和第一价值,在它看来,自由不仅是个人幸福的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而个人和社会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使个人的本能和社会自主权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自由是至高无上的,“自由只能为了自由的缘故而被限制”[4]292。当代自由主义的个人自由是具有全新意义的积极自由。在自由主义者看来,积极自由改变了个人的心理趋向,能够激励人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主动地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当代自由主义的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是强调社会正义,即平等。正如罗尔斯所说:“假如正义荡然无存,人类在这个世界生存,又有什么价值?”[4]8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平等、自由、民主作了详尽、周密的论证,其讨论的核心概念是平等,他试图从理论上解决自由民主主义制度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罗尔斯主张,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正义总意味着平等。他提出了关于正义的一般观念: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的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可见,罗尔斯所一再强调的公平、平等,实际上不仅指法律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而且指的是事实上的平等、结果的平等。罗尔斯将平等分为两个层面:在政治层面,平等表现为平等的自由权利和民主政治;在经济层面,平等涉及到分配的正义。在他看来,政治层面的平等比较容易解决而且基本上已经解决了,所以,平等的核心问题就是经济领域中的分配正义。罗尔斯认为,克服不平等的正义原则是“差别原则”。按照罗尔斯的观点,所有的财富和收入都应该平等地分配,但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这样社会经济制度就应该按照“差别原则”来安排,即任何不平等的安排都必须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这样,这些原则实际上就达到了补偿原则的效果,即给予天生处于劣势者以某种补偿。可见,罗尔斯的正义论有一种平等主义的倾向。这种对正义的理解,正是当代自由主义与传统自由主义的重大区别之一。罗尔斯把他所理解的自由、平等视作代议制民主政治得以实现和长久维持的必要条件,从而把平等、自由与民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也因此把新自由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思潮的启示 从罗尔斯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自由主义思潮的重大转变。这一时期自由主义已经将研究的目光放在了那些可以满足大众理性需求的共同政治问题上。罗尔斯的理论主要考虑的是一种理想的正义,他考虑的是一个一切社会至少在形式上都要碰到的问题――即其成员出发点的平等问题。起点平等和结果平等的问题可以说是当代政治学的焦点问题之一。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在他的理论尝试中,透露出一种试图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尽量达到一种事实上平等的努力。这意味着西方政治哲学主题从“自由”到“平等”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换。正如学者钟海燕所指出的:“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是自由,而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的罗尔斯理论的核心则是正义。……因而,《正义论》从自由到正义的转变实际上是从自由向平等的转变”[5]。罗尔斯的《正义论》打破了政治哲学一个多世纪的沉寂,现在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是平等了。因此,我们可以说,罗尔斯的正义论把当代自由主义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通过比较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给国家干预主义和福利主义提供了比较有力的证明,使自由主义重新焕发了活力。 自由与平等是作为启蒙运动的口号共同提出来的,在反对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社会鸣锣开道的斗争中曾发挥过振奋人心的鼓动与号召作用。但在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人类实践中,自由与平等恰好构成了重大的冲突。自由主义从一开始就是把争取平等作为争取自由的手段来使用的,因此,虽然自由主义开始就强调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这是因为,在当时,只有实现上述的平等,才能使市民阶层获得政治权力,可见,为平等而战成了自由主义最初伸张自由的手段。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当自由主义需要平等并为平等而战的时候,它为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自由主义那里,一旦自由与平等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自由永远高于平等,平等是被抛在一边的,平等只是自由的帮工、仆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冲突达到空前的程度。自由要求政府管得越少越好,平等要求政府管得越多越好,使得自由世界政治机制遭到巨大的压力,它的公民处于紧张状态之中,而自由主义思想家为了解决这一冲突曾作过不懈的努力,以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正是由于自由与平等的深层次矛盾造成了当代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两种政治思潮的根本分野。当代自由主义认为平等不仅指自由的平等、法律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而且还意味着结果的平等、社会地位的平等、经济条件的平等。因此,政府应扩展其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兴办公共福利事业,为每个公民提供与自由、民主相关的必要收入和财产保障。而保守主义则主张个人的自由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因个人的自由权利而造成的人们在政治和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是合乎正义的。 当代自由主义的这种理念表明,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歧未必像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么大。就传统思想来讲,洛克、哈耶克把个人自由作为一种终极的理想,卢梭、马克思又何尝不是充分的重视个人自由?在这两种传统下,从理论资源上讲,二者都孕育于欧洲的启蒙思想传统,只是自由主义坚持个人自由优先性原则,认为个人自由是最重要的价值,认为在不侵害他人权利的前提下,个体对自身的自主支配权力永远是第一位的。而相应地,可以确保这一自我所有原则的是财产私有制度与市场竞争体制。而社会主义对此持批评的态度,它认为自由主义的个人自由优先性原则虽能论证人的天赋权利,但因为自我本身具有产生不平等的趋势,它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导致分配的不公正,导致对他人劳动的占有和对他人自我所有权利的损害。所以,社会主义为了避免自由主义对自我的强化,选择了另一种追求自由的方式,即坚持平等优先性原则,认为只有实现了群体的经济与政治平等,才可能最终实现真正为所有人所共享的个人自由。落实到具体的政治经济运作上,社会主义则强调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如今,自由主义发展到今天,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家表现出了对平等的高度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同时,它也表明,人类的各种不同政治文明之间是有着相通之处的,因为任何一种深刻的政治思想都不仅仅是书斋里玄思的产物,它必然不能回避政治现实所提出的问题,它更需要研究探讨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途径。如此,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要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便需要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 当代自由主义对古典由主义所进行的修正,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危机的一种积极应对。它也表明,社会正义是当代人类社会中的主题,它既在根本上指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在总体上规定对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与可能的结果。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须给予特别的关注。正义问题本身,是普遍存在的。它不具有阶级性,不是私有制的专利,也不会因为公有制的存在,正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过去,我们以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正义问题,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公有制内部的公平正义问题的探讨。其后果便是新中国成立后后曾出现的公民基本自由、平等权利遭到侵犯、人民生活处于窘迫境地等不公正现象。可见,理论的先进性并不能代替理论在现实中运用的合理性。理论是纯粹的,而现实是复杂的。对于理论的考察不能代替对以这种理论为旗帜的人们行为实践的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扩大,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如果综合考虑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目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达到6倍以上。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5,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当前城市居民最低收入1/5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2.75%,仅仅是最高收入1/5人口拥有收入的4.6%[6]。因此,关注弱势群体、解决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使经济繁荣和改革开放的成果能够为全体人民所共享,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对此,总书记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摘要:教师是学生心灵的抚慰者;是学生知识的提升者;是学生成长的组织者。中学英语教师是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革命者;是学生了解世界、拓展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弘扬民族文化、交流先进科技的行动者。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能力;心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指出:“—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教师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而中学英语教师因为任教学科的特点,在为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祖国,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大业中更负有别人无可替代的责任。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就需要一代合格的英语教师。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如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素养的根本。在—定意义上讲,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法》规定: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这就指出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师德中最核心的内容,主要是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前者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其核心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献身教育,甘为人梯。这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具备的素质,更是中学英语教师素质中的灵魂。因为他们不但负有塑造新世纪建设祖国新人的重任,还承载着培养走向世界、开拓未来的通才型、综合型“巨人”的重任。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拥护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有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搞好英语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一心一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有同事间团结协作,相互尊重,顾全大局的合作精神;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有“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精神,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给他们的历史任务。中学英语教师要有诚实的品行。“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学英语教师恪守的信条。诚实的中学英语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学生。 中学英语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中学英语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英语教师的言行、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让他们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的责任感。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有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格力量。总之,中学英语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指导性的重大影响。 二、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首先,要有精深的英语专业知识。中学英语教师要有流利准确的语音、语调,中学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注意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诵读技巧, 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英语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的交际过程。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教师大量的词汇信息输出对学生来说就是大量的词汇信息输入,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归纳、记忆等心理活动接收处理、储存、运用词汇信息,当然,学生的反馈作为词汇信息输出对教师和其他同学而言又成为词汇信息输入。教学的每一步都应如此,大量词汇信息的输入转换输出。通过如此反复、多元、多渠道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词汇,逐步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师要通晓语法,精通外语的系统结构、掌握外语的语言规则,是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标志之一。教师应具有相当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中学英语教师应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图示语音纯正、词汇丰富、语法正确、语言得体,应具有较强的语篇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要通晓英美文学史,了解英语发展现状,能预测英语学科的未来趋势和社会作用;同时也要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政治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努力学习,具备广博的知识。要明白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都可能有助于中学英语教学,中学英语教师的个人爱好应该成为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如今,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新信息、新见解,才能适合时代要求,成为合格教师。 其次,要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 目前,科学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更显突出。一个中学英语教师除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与英语教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及民族文化知识,要具有宽厚的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观,要自觉学习和运用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了解各类英语教学流派的特点,熟悉英语教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未来学等,能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学活动。 三、较强的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英语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知识转化为教学效果的关键,它包括: 1.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而任何教材都得靠教师的再创造才能变为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应静下心来教书,应潜下心来育人。中学英语教师要熟知新大纲,钻研新教材、吃透教学建议;中学英语教师要正确处理四种关系,即听说读写的关系,教师用书与备课的关系,教学法与五个教学步骤的关系,英语与母语的关系;中学英语教师要熟练运用五个教学步骤,即复习、介绍、讲解、练习和巩固。中学英语教师了解课文在本单元、本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抓住课文基本思路,理清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中学英语教师应挖掘隐性知识;中学英语教师应正确处理知识、能力与思想教育的关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善于处理教材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 2.了解、指导学生的能力。将来教师会越来越少而精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指导、激励学生去学、去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知识量、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指导学生如何去学、去做。教师负指导的责任,学生负学习的责任。教师教的法子应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学什么,教什么;怎样学,怎样做;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快,教得快。而且,作为一个中学英语教师,除能上好一门英语必修课外,也要能开一门选修课,如:电脑英文打字、听力、英美文学欣赏等,还要能指导一项课外活动,如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上演英语戏剧,指导英语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等。 3.语言表达能力。英语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教育性,也要讲究艺术性,未来教育对教师传递信息的表达能力要求很高。口语表达要准确、简洁、通俗、生动、风趣,富有逻辑性和感染力。文字表达要概括、严谨、自然、流畅、隽秀,善于将文字与必要的绘画、图示、表格融为一体,增加表达效果。声像表达是再现知识、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英语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幻灯机、录音机、语言实验室、程序教育机、电子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4.教育科研能力。中学英语教师要敢于率先摆脱“教书匠”,成为教学专家。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科研是教学活动和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指导和促进教学。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成果的推广、教学艺术的探讨都离不开科研。教研能力低下,教学理论的肤浅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化。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其业务能力较强。这说明科研能力也是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部分。因为许多信息载体,如:电脑网络、多媒体的应用都和英语密切相关,这是英语教师搞科研更为有利的一面。中学英语教师要善于借助信息载体,吸收新的科学信息,根据教育规律及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从新大纲、新教材、新教育对象着手,进行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古今中外教学经验,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 英语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英语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一名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应有很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这表现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观察敏锐、兴趣广泛、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意志顽强、人格健全有主见,心胸豁达有理智,自信果断有个性,谦逊勤奋,自制力强。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的健康发展的保障,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的人生境界,较强的能力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的生存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成熟的标志。这四种素质虽各有其独特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不能太强调某一素质而忽视其它素质。我们要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比较薄弱的方面,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试论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际成为时代的特征。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需要具有世界意识、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并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本文从文化与语言、文化与教师、文化与教学三个方面对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进行了积极探讨和研究.提出中学英语教师应树立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齐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 跨文化意识 文化素养 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由此可见,英语课程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但有些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把它当成了工具学科,自己担任翻译或传声的角色,觉得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就行,忽略人文教育。英语教师只有自身树立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英语人才。 一、文化与语言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始终映射着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英语承载着英语国家的文化,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知识。我们通过语言来教文化,却没有把语言当作文化来教.因此.我们必须对英语文化有所涉猎,才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现在人们日益重视在英语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能够受益于语言文化教育。 二、文化与教师 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目的语适宜性=目的语文化知识。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具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目前,英语教师文化素养不高与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和考量标准有关。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如《英语听力》、《交际英语》和《教师口语》等,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语法和口语能力,对英语国家的社会价值观、社交规约和文化意蕴等各方面内容涉及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即会说英语,懂语法就能教英语了,所以。很多英语教师缺乏必要的英语文化意识。 三、文化与教学 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手段都是英语,有两层含义: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如果我们的学生走出课堂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却没有对英语文化的认知,没有建立自己的文化观和和价值观,那么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是失败的。英语与文化在教学上应该相辅相成。 1.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跨文化意识。 现在的英语教材内容紧跟时代.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涉及旅游、音乐、宗教、经济等方面.旨在通过训练学生的英语技能来了解英语文化。学生若能将对文化的理解融人到语言的运用中,会使英语更具活力和感情。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是无法很好地驾驭教材的,在讲解单词、理解课文时就会遇到文化障碍。史耕山、周燕提出优秀英语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面.将知识技能训练和人文主义教育融会贯通。 依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输入水平的略高标准也应包含文化内容,从而为习得者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而现实中教师备课时如果涉及文化,往往是看看教参随便一讲,没有深入理解其文化精髓。如教授“necklace”,教师如果能简介小说背景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物性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这就对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用英语展开讨论,如:whatdoyouthinkaboutthe relationshipbetween necklaceand theme?canyou telluswhatallherdid isworthy?ifyouwereher,whatwouldyoudoafterthelossofnecklace? 2.整合教材、活跃课堂气氛需要跨文化意识。 学生使用的是统一教材.教师面对的学生个性不同。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课堂将会沉闷呆板。harme认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自己补充或调整教材.但须是真实的材料。内容应该是西方国家交际活动的现实反映,如报刊杂志、景点介绍、产品说明书等。这些材料源于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可以使语言材料生动、有趣、实用。使用这些材料可以轻松实现学生的英语习得.学生在讨论材料时可以在交际过程中理解话语的意思,无意识地学会使用语言。而材料的积累和选择需要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中学生喜欢充满变化的课堂,如果一节课教师只是讲授教材,学生易生倦怠情绪,要充分考虑到情感过滤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些精练、活泼的美国俚语很感兴趣,如学生表达时说不出或是不流利,笔者会鼓励:“0k,i’11giveyouagreenlight.”上午最后一节课快下课时,学生会走神.笔者会笑着说:“comeon.i’mstarvingtodeath.”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幽默、笑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跨文化底蕴,才能游刃有余。 此时教师对篮球文化的了解在师生沟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进一步互动的契机。显然比较追问语法和单词,对文化内容的追问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直接反馈,从而主动继续对话,实现知识强化。如果仅是追问语法和单词,学生可能不会作出太多和积极的话语回应。智慧是文化的火花,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在此时必为课堂添彩。 3.课外活动中渗透跨文化意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中国的学习环境下,仅凭课堂有限的时间教学和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如进行报刊阅读、欣赏英文电影和歌曲、英语演讲和表演等,既通过监察巩固课堂知识,又可以拓展知识面。但开展什么活动,怎样进行和监控,都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harme认为.“运用”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通过角色扮演、运用语言、渗透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运用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以看电影为例,教师本身要对电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选取一部适合学生观赏的电影,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并符合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在笔者播放美国励志片“thepursuitofhap—piness”时,先简介生活原型chrisgardner的经历和他的名言:i’m thetypeofpesron:ifyouaskmeaquestion,andidon’tknowthe answer,1willtellyouthatidon’tknow.butibetyou whatiknowhowtoifndtheanswerand1willifndit.影片中男主角由于生活所迫,搬进了汽车旅馆,最后每天住教堂。学生问笔者,什么是汽车旅馆?为什么教堂还能收容贫民?教师的介绍帮助了学生理解电影,从而了解西方的生活文化,同时观影也是对学生的励志德育。 英语语言本身会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需要英语教师不停地学习树立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笔者希望广大英语教师能具备较高的文化意识,把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融入、充实课堂,胜任英语教学工作,并能终身学习,从而使自己更优秀。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面临挑战的中学英语教师 【摘 要】当今的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英语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家长对教育投资的加大,每一个英语教师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 【关键词】英语教师;挑战 当前,全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已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新修订的《规范》,更加注重从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职业精神,尊重道德属性,既看到教师职业神圣性的一面,也考虑到其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平凡性;承认教师的职业境界是有层次性的,既有适度超前的高度上的要求,又明确了不许超越的行为底线。 随着英语新教课标颁布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已在我省(河北省)展开,且已形成主流。从反馈的信息看,新教材并未完全充分发挥其优势。本人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师范教育的缺失,师范教育与当前的中学教育的脱节。对于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一般也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在具体语言教学中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缺乏教学研究能力,甚至,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每一个英语教师不仅都面临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教学问题,而且还要面临来自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问题,有些教师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厌教。所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才得以保证新教材、新教法的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我国的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对老师也是一个保护。 1.加强教师师德修养 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思想素质,以往赞颂教师奉献精神的价值取向, 悄然地发生了新的变化。新修订的《规范》,更加注重从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应有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还是优良品质和行为的示范者。把热爱你的岗位和关心学生要放在首位,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良好的形象、高尚的品德、文明的举止和行为习惯影响学生,讲课要有激情,要有幽默感。要容忍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不失时机的用你热情洋溢的语言来鼓励你的学生,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退一万步说,你不一定要爱你的学生,但要让你的学生能感觉得着你的关注,尊重学生人格,敢于向你的学生认错,维护学生权益,以平等的心态走进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2.更新教学观念,具备创新意识 优秀的教师除了用心去教,还要善于思考。教师不仅要追求升学率,还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你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爱上你的英语课。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发挥。整个一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体验了成功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关爱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良好的情绪,自然、和蔼、充满自信心的教态,对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起着重大作用。教师看到了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知识的发展。 再者,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新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主动的去想、甚至创造性的去运用和解决问题。当前,改革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为此创新、创新、再创新,才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如何创新?除了很强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需要不断改变。创新教育不仅是课堂内教育,还有课外的教育。它还是学校、教师、家庭的全面教育。这样教师才能成为真正有创造精神的学者,从而培养出有实践能力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3.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未来社会充满竞争和压力,没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是不能适应的。首先英语教师的身体素质要全面发展,其次要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和家长,面对着无情的竞争和淘汰,你还会旗帜鲜明的宣布,你从事着天底下最辉煌的事业吗?虽然很多教师也尝试一些教育理论,你可能发现许多方法并不是很有效。甚至遇到了你难以想象的危机。所以,遇事要沉着冷静,三思而后行。敢碰硬,不硬碰。凡事讲究方式、方法。欧洲有个博学经典:难能理宜停,难处之人宜厚,难处之事宜缓,难成之功宜智。同时也要提高理论素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育等等,以理论指导教育工作。 英语教师应做到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搞好自己的工作。只有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展的需要。 4.因材施教,贵在得法 任何教学模式的构成都包含3个方面:教学理论结构,教学活动构成,以及教学方法系统。课堂则为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阵地。 《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其中之一就是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英语教学应上不封顶,下不划线。挖掘学生共性的同时,兼顾特殊性。 了解英语教学法、教学流派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任何新的教学流派,都是在吸收以前各种方法的优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任何一个自成体系的教学方法都能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学校的英语教学实际和你想要达到教学效果,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下塑造出充满爱的情感的教师,才能滋养出胸怀大志、知书达理、情感丰富、富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是《规范》的灵魂所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5.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英语新词在成批地产生,传统的语法规则也不断被突破,语言朝着简捷、方便的方向发展。我们不能满足于原来的业务根底,应不断吸收新知识,英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充实自己,密切注意语言发展的新趋势,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为系统化、现代化,这样才能使教学与社会接轨,教师如果没有“十桶水”的功底,要给学生“一碗水”是不可能的。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英语教师要以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学生们喜欢具有广博渊深的知识又善于教学的老师,英语教师除了本学科有较详细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研究外,还要具有其它学科的广泛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广征博引、触类旁通,把课上得深入浅出、绘声绘色,让学生听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有正确扎实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英语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有较强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和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面对挑战,英语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6.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体系 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现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侧重研究和实践形成性评价。新大纲和课标都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广大教师对大规模终结性考试早已熟知,而形成性评价则刚刚受到重视,而且正在日益完善。对课堂教学评价,老师们正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就是课堂教学要从注重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应当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在原来基础上有哪些提高。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老师把诸如分数制,改为等级制,惩罚制改为奖励制。把鼓励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学生分享;教学评价能力还表现在另一方面---试题评价。这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好的教师不仅要会帮助学生应试,而且要掌握试题的评价,从而更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应试。使学生感到新鲜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进步之处,满足荣誉感。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地发展。 7.要有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 积极参加教研组开展的各种提高教师素质的教研活动。如:组织集体学习、观看有关教学录象,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组织听课、评课、说课活动,这些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开展“创优课”活动和“教改实验”,通过“创优课”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改变,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展示教师的团队精神。 英语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搞好,就必须具备科研的能力、具备创造的能力。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教改实验、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给合,并且不断创新,推动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英语教师具备科研能力,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促进中国的兴旺发达,具有重大的作用,也使许多教师成为“科研型”和“专家型”的教师,不再是教书匠。 8.开发课程资源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在现在的中学英语教育中,我们要能够俯视身边的利用资源,注意身边的一点一滴收集课堂的可利用资源。能够自己动手做画简笔画和幻灯片,教师就成了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受益者。除了用传统的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外,英语教师还应注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应用,认真汲取新信息并加以选择,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脑的普及给我们的中学教学提出了问题。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视听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如何通过互联网学习英语和学生沟通等。熟练的运用好这些现代化设备,使它们为我们教学服务,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浓厚兴趣。最大化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论析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语言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语言;构建 论文摘要: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交往。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习者能够自如地运用英语和他人交流。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本身既是交流的媒介又是知识技能。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主要的外语获得方式。中学英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资源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对外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英语教师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语言,以促进师生互动,实现语言交际功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拟就中学英语教师如何构建教学语言谈几点粗浅认识。 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交往。离开了教学交往,个体就失去了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有效形式。罗杰斯认为: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和关系,既是教学本身,也是教学的条件。然而,这种交往必然体现为以语言为媒介的师生沟通与合作。 教师的角色之一就是资源提供者。在当前中国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仍是其主要语言获得方式。那么,英语教师仍是其英语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作为英语教师,一个教学者,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语言,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语言的定义 教学语言(teacher talk)是指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语用语。教学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语教学语g(english teacher talk)又不同于其他学科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其它学科的教学语言通常只是教师用作讲解知识、传达信息、传授技能的工具。但英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技能的工具,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本身。因此英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资源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对外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很多英语老师把教学语言仅仅理解为“课堂用语”。非也,二者是有区别的。课堂用语是组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特定用语。它往往比较固定,学生也比较熟悉,不难理解。如,"follow me.’"` class is over.”等。而英语教学语言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所使用的英语。它大体包括:1)课堂用语(classroom english) ; 2)讲授用语(instruction english) ; 3)师生交流用语(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 4)教师反馈用语(teacherfeed-back english)。 二、如何建构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 中学英语教学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在示范“how to say?”的问题。学生最初的英语(语音、语调,甚至语法)都是从教师那里模仿来的,就跟母语习的道理一样。他们听到老师这样的表达,就认为这样的表达是对的,就会模仿。学生长期接受错误的语言刺激,做出错误的反应,由于教师自身都有问题,当然没有纠正其错误。而这种不纠正或错误纠正,就是强化,强化错误的表达。因此,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特殊语言,应当精心设计。在构建教学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切忌冗长。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备课,对于课堂上可能要用的语言精心挑选,多次操练。中学英语教师在挑选课堂语言时,要考虑学生实际,尽量少用语法复杂的从句(除非特别要突出该功能),尽量用简单一些的句型(但并非就是简单句)。除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能力以外,还要考虑信息传达的准确性。要用尽可能少的词传达尽可能准确的信息,表达要清晰,就要少用不完整句,多用完整句。当然,这是一个难点,需要英语教师平时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训练,提高专业素养。 (二)考虑到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语言教学亦是如此。学生心理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因此,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阶段性,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符合这一规律。在选择语速快慢、用词、表达句型结构等时,都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既不能原地踏步,又不能拔苗助长,尽量使用学生学过的知识,适当添加新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语言的句型要富于变化,力求自然。如果教师每天都使用同样的语言句型,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厌倦乏味,难以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学习兴趣就会丧失。恰当的做法是根据阶段性原则,一类句型使用一段时间,当学生逐渐熟悉掌握以后,就应适当变换句型、语调等。而且英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输入真实自然的语言信息,培养学生的语感。创造一些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和学生互动,比如说问候、评价、建议等。 (四)教学语言要有利于学生成长,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速发展而又尚未定型的时期,因此教师的一切行为(包括语言)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对学生询问、与学生交谈时,在强化学生行为时,尽量使用鼓励、肯定性的语言,不要用有伤学生自尊的词和语气。 (五)注重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理趣、情趣,能够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刚上课时,学生比较容易集中精力,这种最佳状态一般能维持15-25分钟,时间一长,注意便会分散。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在教学中以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艺术将学生的注意力如终保持在听课上面。趣味性可以从内容、语气、语调变化等方面来实现。 总之,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英语教师要精心构建、认真锤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教师只有明确英语教学语言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断加强进修,提高自身和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真正实现师生互动,达到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对学生英语阅读技能培养 摘要:英语阅读能力既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也是英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本文阐述了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提出了英语阅读技能中常见的问题,并给出了策略。最终指出了英语阅读技能培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英语阅读能力;阅读理解;英语阅读技 阅读作为一种方法,可以用来帮助理解和运用词汇、语法。所以,词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广泛阅读;再者,英语教学中的阅读也是一种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各种文本中获取信息,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开阔视野,同时,阅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在理解文字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过程,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这种能力也是一种普适性的能力。“学会阅读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快速、自动化的阅读能力通常是保证学业或工作成功的前提条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快速、自动化是评价阅读能力的标准,学习和工作是学习阅读的目的。阅读教学首先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具有流利的阅读能力;其次,是从阅读中学习,获取信息,理解文本的结构,对文本内容和作者进行评价,进而进一步学习语言。 1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 理解阅读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预测学生的困难,有效地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阅读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知识的实践和实现。”“最低限度地涉及了语言、记忆、思维、智力和知觉。”理查德•迈耶(2005)总结了阅读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阅读涉及四个过程:辨认组成单词的语音单位,将书页符号解码成可发音的单词,在长时记忆中获得每个单词的意义,将各个单词整合成连贯一致的句子。WilliamGrabe和FredrickaL.Stroller(2002)总结认为,流利阅读的过程包括:快速识别词汇意义、有效整合语言、激活背景信息,遇到困难时自觉使用策略、调整方法,以达到阅读目的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是一个语言的过程,不懂英语就没有办法读英语写成的文字,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断总结、推理的过程。阅读中首先要识别词汇获得意义。一般来说,看到字母就会想起能够组合的单词,一旦看到单词会不自觉地想到其发音,然后得出意义。阅读要达到的自动化程度是:一看到单词,就能想到了意义,而达到该程度,只有依靠大量的阅读训练。句法分析,是指阅读者在单词识别时,能够把词汇储存起来,以便获得最基本的语法信息。语义假设的形成。把识别得出的单词,连同语法线索再与前面读过的内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更大的有意义的单位,这就是语义假设的形成过程。能够前后连贯的信息就组合成更大的意义,而没有办法组合成整体意义的信息就会从工作记忆中消失。在新信息不断地整合进文章大意的过程中,背景知识和图式知识,会帮助理解语篇结构,确定单词和句子的确切意义。 2英语阅读技能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2.1词汇问题 词汇的量与熟练程度会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尤其是阅读。对于外语学习所需基本词汇量的大小并没有准确的研究结果。确定的是,外语课堂上没有那么的时间来专门进行词汇学习和训练,也不可能给出那么多的时间用于词汇学习。即使张思中的教学法,也只能集中强化,而且还包括词汇、语法和语音。课堂教学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词,但是可以着重教学生掌握2000-3000个最常用的核心词汇,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同时帮助学生学会收集储存某些话题和学习领域中的词汇。 2.2记录速度,提高流利性 把同等长度、不同话题的阅读材料给学生练习,记录时间和阅读的准确率。在开始训练时,可以在课堂上讨论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之间的关系,介绍要记录时间的文章和抽查方法。 2.3策略问题 好的读者往往自动使用阅读策略。“预测内容”、“总结阅读内容”等阅读策略是需要学习的,值得教师在课堂上花时间讲解并大量练习。教师应该在阅读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甚至详细地解释如何使用,并提供使用的机会让学生练习并体会到这些策略对他们阅读效果的影响,获得成就感,从而逐渐将课堂上的有意使用渐渐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3英语阅读技能培养的实践路径 中学英语阅读技能培养的有效路径,在笔者看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3.1教师要新生并发挥学生作为阅读者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仍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永远无法、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文本最终由学生自己读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主要应当充当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3.2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师对阅读文本的讲解是不是讲得越全面、越细致对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就越有好处呢?事实未必如此。教师对文本的讲解如果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往往不利于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我更主张中学英语教师在处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3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的最重要的方法,还是广泛阅读。我们的古人早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如果中学生仅仅抱着教科书去读,即使将教科书中文本读得滚瓜烂熟,恐怕对其英语阅读理解技能的提高作用也是收效甚微的。所以必须采用广泛阅读的方法来培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为了有效地推进我国中学生的广泛阅读,中学英语教师必须重视下列工作:(1)教师要筛选出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英语阅读语料,且在筛选英语阅读语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阅读语料题材的丰富性和体裁的多样性,确保阅读语料在英语话语表达上的地道性。(2)教师要指导学生写英语课外阅读笔记,主要记下阅读文本的梗概,同时摘录一些非常地道、精练的英语话语表达,并选取其中一些特别好的英文阅读笔记和摘录加以放大,在教室内张贴,以便与更多学生分享。(3)教师每个学期要组织学生开展英语课外阅读交流会。在交流会上,不仅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谈谈自己的课外阅读体会,而且可以让其中的一些学生朗读其读书笔记、阅读摘要,甚至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讲述他们在英语课外阅读中所获知的名人轶事,并以适当的方式对其加以鼓励。 作者:朱俊霞 单位: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差异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城乡中学英语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找出影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产生学科教学知识差异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缩小城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差距,提升我国教师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差异因素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教育成为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城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的步伐,城乡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水平的差异就是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表现。舒尔曼(Lee•S•Shulman)于1986年首次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认为PCK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将教师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交融,去理解、组织、呈现教学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希望英语教师不再单纯做以往的教书匠,而成为一位全能的引领者。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城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水平差异,提出恰当建议,以期能推进教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整体上提升我国英语教师的核心素养。 二、形成城乡中学英语教师PCK差异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现状 本研究将吉林省内80名中学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城、乡英语教师各40名。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城、乡英语教师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学历、专业;另一部分主要调查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包括五方面,即英语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知识、情境知识、教学策略和课程知识。目的是更清楚地了解城市和乡镇中学英语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进而分析城乡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1.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基本情况对比 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师年龄方面,乡镇中的老教师多于城市;在教师学历方面,城市和乡镇都拥有较多的本科学历教师,城市中研究生学历的英语教师多于乡镇,专科学历的教师在乡镇中占比较大;在教师专业分类方面,师范类英语专业的中学英语教师数量最多,城市高于乡镇;非师范类英语专业教师和师范类非英语专业教师在乡镇中所占比例较大。 2.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各方面的对比 第一,在英语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城市教师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乡镇英语教师,乡镇英语教师普遍欠缺语言学知识,城乡差距较大。第二,总体来看,在学生知识方面,经验性知识的得分略高于认知性知识得分,城市教师的知识水平略高于乡镇教师。第三,在情境知识方面,城市和乡镇教师有关课堂情境教学的得分都偏低,有关校内外教育情境知识城市教师略高于乡镇,而西方文化知识城乡差距较大,城市教师远高于乡镇教师。第四,在教学策略知识方面,城乡英语教师差距较大,城市教师对教学法的应用优于乡镇教师。最后,在课程知识方面,城市和乡镇中学英语教师对教科书的把握都较全面,但城市教师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掌握水平高于乡镇教师。 (二)影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产生PCK差异的因素 1.自我因素 由以上调查可知,城市教师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在教学中也善于反思归因进行知识整合。同时,年轻人交流的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同行之间的交流也会开阔自己的眼界,扩展知识面,提升自身认知水平。此外,有些教师多在会课下阅读多方面的书籍,重视科研,这些都能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而乡镇教师多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这些教师接受新理念的积极性不高,对新思想、新知识的重视不够,且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未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重视教学情境构建,自然也就忽略了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时,同行之间的交流不多,集体讨论的机会较少,致使知识面狭窄、反思意识不强,也不利于自我能力的提高。 2.学生因素 学生因素主要指学生课堂上对教学的反馈,这也是影响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中的学生大多从小就居住在城市,感受城市的千变万化,接收日新月异的信息,生活接触面广,知识掌握程度也较高,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且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他们在课堂上有时会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这在无形中督促教师要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知识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掌握学生认知规律,以满足时代和学生发展要求。这种无形的学习督促能够加深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职业道德的认识,形成“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而大多数乡镇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务工,没有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思考能力较差,对知识的学习也单纯依靠教师传授,导致教学沿用传统的授受型师生关系,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对教学的反馈不足,无法使教师发现自身不足,自身的综合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专业化发展受限。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学校环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能接收到最新的信息,便于教师吸收各方面的知识;而乡镇所处位置较偏僻,信息传输有一定滞后性,制约着教师对新知识的吸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与校外文化情境脱轨,且学校设施建设相对城市较落后,这就使得教师无法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城市教师形成PCK差距也就在所难免。此外,学校的教学评估形式也会影响教师自身发展。科学的评价可促使教师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充实自身学科知识。城市中,学校会定期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让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意见,教学信息反馈及时,有助于教师进行自身调整以适应教学,从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而乡镇学校较少进行教师满意度调查,教师不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外在的促使自身能力不断提升的动力。 三、促进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均衡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培训,开展同行交流 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对乡镇中学英语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让远离城市消息闭塞地区的教师持续接收新思想,学习最新的教育改革知识。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进行理论讲座,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宣传最新的教学理念,促进经验学习,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同时,从教育整体出发,加大对城乡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扩展培训范围。积极探索对新入职英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不同层次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杜绝形式主义。对于初入职英语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传授教学经验,重点培训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方面的能力;对于非英语专业教师则主要应夯实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辅之以有效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使教师个体与群体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革新教育理念,开展学校校本培育 学校领导应首先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定期与教师谈话,组织教师互评、自评,时刻关注教师,了解每位教师的状态,对自身或他人发现及指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改正,补齐短板。定期举办校级同课异构公开课,让教师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发现不足,积累经验,补充自身欠缺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三)完善教学条件,便于教师主动反思、学习 城乡教师都要具备反思教学的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经验提升自我。乡镇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语言听、说能力,利用英语教学比赛提升自身水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在具体教学中;自由时间多阅读专业书刊,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加强对学生认知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风格,明确教学策略,书写教师专业日记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城市教师应全面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学习有关教学的新知识、新理念,促进知识更新,并多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增加自身教学经验。 四、结语 本次调查表明,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方面确实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时俱进。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管理力度,帮助农村中学教师提高自身学科教学知识水平,促进整个农村英语教学发展,以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作者:刘慧 刘津伊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 摘要: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合作的教学文化。教师“学习共同体”重视教师之间的合作,强调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教师之间是一种开放、信赖和支持性的同事关系。在平等合作的互动中,学校的教学文化得到改变,教师得到专业的成长与发展,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西安某大学附中基于年级外语教研组成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听评课、主题教研、实践反思等活动,唤醒了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激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让他们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愉悦与幸福。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中学英语教师 引言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教师的成长关键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性智慧的提高。然而,我国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培训课程,以传授系统知识和专题知识为基本导向,常常忽视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与教学实际很难真正接轨。在中学外语教学中,教师们工作负担较重,既没有时间主动听课也不愿意被人听课并品头论足,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限制,教学质量提高缓慢。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这个专业发展不仅是个体的、独立的,更是社会的、团体的。美国学校组织与重建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建立了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最成功的学校。这些学校致力于协作行动,为学生的学习承担集体责任。在共同体内,教师们怀有共同的愿景,互相关怀,感受到同事交往的意义与集体的力量,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心无芥蒂,平等对话。在平等合作的互动中,教师得到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的教学文化得到改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也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师学习方式。 一、文献综述 1.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特点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教师同行共同组成的一个探讨、研究教学的团体。共同体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提高教师团体的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多样化的合作互动,在促进教师自主性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同时,还可以生成学生学习的动态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的一个学习研究的共同体,由有共同愿景的教师同行组成。共同体建立在对话、合作、共享、互动的基础上,教师们在融洽的团体氛围中进行沟通与交流,对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通过累积的集体智慧,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学习共同体聚焦的是学习而非教学,以团队的方式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相互支持和共享的领导关系;(2)集体创造与实践,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校共同学习与协同;(3)分享价值观和共同愿景;(4)提供支持性条件,为教师提供所需的设备、场所及鼓励;(5)分享知识与经验,以信任为前提,平等、民主、接受建议与指导。 2.学习共同体的构成模式 教师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具体的学校环境和教学文化,团队文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好的教师团队积极向上,合作共进,团队成员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努力勤奋、思想开放、方法互补,为团队的良好发展贡献力量。同一或不同教研组、学科组的教师的思维、知识和教学方式不断碰撞、结合和分享,最终促进成员间的协作与交流,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重视基于学校自身的教师发展,还寻求来自大学的专业帮助,因此,教师学习共同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校本教研模式,指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以校为本,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改进学校实践。另一种是大学—中小学联合模式,是在大学和中小学之间建立起的伙伴关系,以大学专家作为资源,与中小学教师建立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提高中小学教与学的质量和水平。 3.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资源共享、平等对话、思维碰撞、情感流动的生存空间,是稳定的“专业关系”和相互信任的“心理关系”,同伴间敞开心扉、真诚合作,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创造、融合、共生。首先,学校应该改变教师观念,树立合作意识。因为文化的再生和改变取决于人的改变,教师改变了,学校的文化才能变。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封闭孤立的观念,养成合作的品质,并开启合作的学习模式。其次,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教学发展和科研发展为基础,基于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与支持,不同教学经验和资历的教师互通有无,没有戒备或防范心理,互相接受和容纳不同的观点,在沟通与共享中形成集体的合力,促进教师群体的发展。第三,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合作方式。学校中的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是集教学、科研与日常管理于一体的教师基层组织,是教师发展的具体载体。以外语教研组为基本结构组建“合作发展型教研组”或“学习共同体”,定期进行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课型、材料和要求,探讨不同的授课方式,针对教材不同的处理方式及布置不同的任务要求,研究高效的、生态的教学模式。第四,营造开放的校园氛围。积极开放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之一。在孤立的、个人主义的校园氛围中,教师的封闭和自我摸索会严重影响其专业发展能力,而开放、合作的氛围有助于教师心情愉悦地进行教学及教学交流,促进教学与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安市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西安某大学附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调查研究,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习共同体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研究问题 (1)以教研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能否帮助改变教师文化,变“孤立”教学为“合作”教学,教师愿意使课堂“公开”?(2)学习共同体能否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压力,降低职业倦怠感,提高实践—反思能力,提升专业素质? 2.研究被试 本研究首先由参加某外语大学教师培训的中学教师68人填写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问卷,他们渴望教师发展,并希望在良好的团队合作中提高自己。然后,对西安某大学附属初中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的个案调查。该校共有英语教师19人,其中女18人,男1人。教龄20年以上的有3人(15.8%),11—19年的有2人(10.5%),6—10年的有4人(21.1%),1—5年的有10人(52.6%)。学历均为本科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占47.4%。 3.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法了解初中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1)问卷调查。本研究在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初分两次发放《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卷调查》,共89份,回收7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8份。问卷调查了在西安某大学参加英语教师培训的中学英语教师,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需求,尤其是在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与途径方面的需求方面。如:新课改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应对新课程的挑战中您认为教师最关键的品质,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知识,您在教学中亟待提高的能力,您认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您认为能够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校本培训采用的方式等共20题。(2)观察法、访谈法。从2014年3月到6月,进校观察访谈共进行课堂观察12节(初一、初二、初三各2人,每人各2节,共12节)、观察教师学习共同体教研活动4次(初一、初二、初三各1次,初中组活动1次),访谈9人次,包括各组组长和普通任课教师。 三、研究结果 1.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状况 《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希望更新知识、提高素质(87.7%),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86.3%),他们有职业发展的要求,急需提高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85.5%)、分析处理教学能力、整合课程教材的能力(85.1%)、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81.1%),但任务繁重、没有充足时间(87.9%)、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团队气氛(85.2%)和专业指导(83.8%)、缺乏新信息的交流渠道(80.4%)等因素大大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由于受升学率(90.4%)和教学任务重(86.3%)的影响,很多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情况。他们愿意参加学校的培训,但觉得培训课程理论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他们希望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86.3%),立足于校本研修,有大学专家和优秀教师到校指导(85.2%),并通过研讨交流、案例分析(84.4%)和教学观摩(82.1%)等方式提高自己,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因此,立足于校本的团队研修势在必行。基于初中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笔者选择了西安市在教师合作方面做得较好的某大学附中进行实地调查,以下是研究结果。 2.教师学习共同体使课堂教学公开化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西安某大学附中首先致力于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改变教师观念,树立合作意识。校长鼓励大家课堂公开常态化,常态课堂公开化,大家本着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心理互相走进课堂,分享经验,寻找不足。在笔者观察的课堂里,基本上每节都有教师听课,有时主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务主任也在场。教师们彼此听课,互相观察,进行课堂诊断。听课的教师都会详细记录,有时学校会安排录像以进行“教学片段剖析”,有的教师还会主动让同事帮忙用手机录像。课后主讲教师会主动征求大家的意见,同事们也会主动跟她/他交流,教研组活动时也会就此展开讨论。在一次听完课后,进校不到一年的小徐老师还主动问笔者的意见,问她的课堂练习处理是否到位。在采访中,教师们都说互相听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他们还时常接受兄弟学校的观摩学习,基本不会感到过于焦虑。其次,学校营造开放的校园氛围,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合作方式。该校是一个以外语教学为特色的学校,他们依托其外语教研组和年级组开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活动,以年级英语组为一个小的共同体,共三个,其中初一有7名英语教师,初二6名,初三6名。以整个初中英语教师为一个大的共同体,共19人,校长有时参加共同体的活动。该校除了学校人教版的英语课本外,还学习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原版引进《典范英语》。共同体定期活动,即每周分别一次集体活动,定时定点,地点是各自的教研室。整个初中英语共同体的活动时间是每周二下午4∶20—5∶00,地点在会议室。活动由各年级英语组长和初中部英语主任主持。大家集体说课、评课、讨论教学设计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班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设计思路。彼此平等对话,互通有无,积极反思。在共同体内,教师们共同商量每一单元的上法,然后大家集体听课,还邀请其他年级共同体的教师共同听评课,主管教学的校长也会时常参加。大家对同行们的听评课持开放、欢迎态度,年轻教师们甚至主动邀请其他教师进他们的课堂,帮助他们进行教学诊断,解决教学问题。 3.学习共同体帮助教师减轻教师教学压力,促进专业发展 笔者对每年级各3名英语老师进行了访谈。问题包括:(1)你是否喜欢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2)通过参加学习共同体活动,你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是否愿意继续参加?(3)学习共同体活动还有哪些不足?通过对教师们的访谈得知,他们绝大部分(94.73%)喜欢参加学习共同体活动,在这样一个合作、友好、团结的集体中,对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在新形势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89.47%)。如,初一张老师(教龄21年)认为:在这个团体中,新教师(基本上是外语专业的研究生)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传给老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则把多年来对教材和对学生的认识及对课堂管理的经验传给新教师。教师们普遍认为,通过共同体活动,他们的备课思路更加开阔,课堂设计更加灵活(100%);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样一种合作方式能够减轻教师教学压力,降低了职业倦怠感(84.21%),提高了教学效能感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多的教师可以上优秀的公开课,课件制作水平也让人刮目相看。在这样的团体中,新教师加快了对教学的理解和对教师生活的适应,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外语中考成绩在全区遥遥领先。这些都离不开校长的支持。初中外语组组长李老师(教龄23年)认为:感谢校长给我们提供出外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开阔眼界,紧跟最新的教育理念。校长非常支持我们的教研组共同体活动。当然,他们也看到一些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共同体活动时最好能经常有特级教师或者大学的教学法专家的指导,有专家进行一些教学理论的教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的普及,教师们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希望能申请项目做科研。初三的小王老师(教龄4年)说:虽然教学能力对我们是最重要的,但我们不满足于此,我们不想只做一个教书匠,我们希望自己的能力更全面一些,教学和项目一起抓,还要。因此,总体上说,学习共同体帮助教师减轻了压力,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还应组织专家教师和大学教育专家带领教师做课题、发论文,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成为真正的实践型研究者(practitioner-researc-her)。 结束语 教师学习共同体以促进教师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研究和反思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教师需要将传统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关系。实践证明,教师学习共同体强化了教师的身份及职业认同,唤醒了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激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让他们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愉悦与幸福。教师们不仅在理论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能把新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当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运行,需要得到校长的支持、时间的保证,还有专家的支援。应该有更多的优秀指导教师(可以是大学专家、国培专家,也可以是外校教师和本校教师),学校也应尽可能地给予教师资源、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也应改变只看考试成绩的做法,而从多方面给予教师合理的评价。 作者:敏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论文 一、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分析 有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基于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和学生生命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根据教学活动过程和任务,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构成。教学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最终转化为教学实施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各种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则体现为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和对自我教学效果的评价。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的基础之上。新课程还强调各种课程资源及教学的整合,即“根据事先选择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整合教学目标和内容,整合教学技术和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案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方法整合起来,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交际情境。最能体现教学整合的是根据中学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任务型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总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或为学生创造特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根据上述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分析和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问卷由20个问题组成,主要内容涵盖教师个人背景信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追求,而教学方法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在课程实施层面,所以本次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主要整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围绕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展开。教学实施能力的调查主要围绕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创设语言情境、运用任务型教学的能力展开。鉴于商洛市农村中学的教学实际,本次问卷没有涉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因为当地大部分中学的教室没有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教学。对教学评价能力的调查涉及评价方式和教学效果满意度等方面。问卷的设计采用等级量表的形式,分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不符合”,分别记1、2、3、4、5分。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商洛市六县一区随机抽出10所中学,其中商州区4所,六县各1所;每所中学投放10份问卷,共计100份问卷,回收96份问卷,有效问卷为89份。调查时间为2013年11月25日至2013年12月15日。本次调查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三、研究结果 (一)背景信息 从学历来看,所调查的教师中有79.8%的教师为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有31.5%的教师是非英语专业毕业,29.2%的教师非师范专业毕业。从整个专业背景来看,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二)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从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教师百分比之和来判断,可以看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状况:在教学设计层面,大部分教师能重视听说活动(75.3%)、学习策略(83.1%)、西方文化知识(71.9%),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86.5%)等多方面内容的教学。这说明大部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能满足英语新课程的需要。在课程实施层面,49.5%的教师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48.3%的教师能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46.1%的教师能“采用任务型教学”,48.4%的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这说明约有半数的教师教学实施能力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但实施能力远远低于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学评价层面“,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62.9%)仍是主要的教学评价方式,48.4%的教师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29.2%)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得以彰显。就教学效果满意度而言,仅有20.2%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感到满意”,25.8%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这说明英语新课程在农村中学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三)影响教学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致命因素是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那么学历、专业背景、教龄等因素分别与教师各项教学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学历”跟“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采用任务型教学”和“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等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显著相关。“学历”越高的教师越能“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并“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积极“采用任务型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浓厚。“教龄”跟“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经常创设语言情境”及“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显著相关。“教龄”相对较短的教师越能“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并在课程实施中“经常创设语言情境”和“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英语专业背景”跟“重视西方文化知识”“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用英语组织教学”“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显著相关。具有“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更重视“西方文化知识”和“话题和功能知识”,更趋向于“用英语组织教学”并“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师范专业背景”则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英语学习策略知识”“用英语组织教学”“采用任务型教学”“经常创设语言情境”“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显著相关。具有“师范专业背景”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关注“英语学习策略知识”和“学生情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更倾向于经常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和“采用任务型教学”,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和“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四、讨论与启示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英语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多数教师都能将英语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考虑在内,能意识到英语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能兼顾学生的听说能力、西方文化知识及情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约有半数的教师能经常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或设计一些真实的交际任务,能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能采用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些足以说明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二)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多数教师乃至学校仍主要“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这直接影响了教师采用其它教学评价方式,甚至也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的发挥,使教师的很多想法只停留在教学观念层面,这也是为什么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远远低于教学设计能力的原因。追根究底,这主要是迫于学生高考升学的需要。高考这一“指挥棒”直接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系统语法讲授;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只有通过多读、多练、多背。结果,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够浓厚,教师自身也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不久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南京时曾透露,教育部将在高考政策中做出调整:外语不再实行统一高考,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政策。这一伟大举措势必会对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产生巨大影响,也希望即将出台的新考评政策和方案能够真正体现多维评价目标,促进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不同专业背景与教师教学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学历、教龄、英语专业背景和师范专业背景跟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师范专业背景跟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英语专业背景,再次是学历和教龄。师范专业背景跟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中的多项教学能力显著正相关,因此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等基本理论的学习是提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英语专业背景、学历跟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中的部分具体教学能力显著相关。具有英语专业背景、学历越高的教师,某些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相对要高一些。因此,在职教师还应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能力。 五、结语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影响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英语新课程的需要,但受学生高考升学的需要和影响,以考试成绩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并没有改变,这也影响了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发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相关性分析,师范专业背景、英语专业背景、学历、教龄跟教师的教学能力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尤其是教师的师范专业背景和英语专业背景与教师的多项教学能力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必须改革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在职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推动农村中学英语课程改革。 作者:李亚红 单位: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 一、中学英语教师须有“站立英语”的教学观念 从英语学科“教与学”的角度看,教师任何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授“渔”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所有学科的教学的最终目标要归结到相同的一个点,有素质,具体说,即有知识、有能力,经过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之后,最后必然是殊途同归!因此,如何“授”好,优化“授”的过程,提升“授”的过程的科学有效性,最终能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获有“渔”的能力,享有品“鱼”的快乐,这也许就是我们教师需要无止尽地辛勤耕耘,不断探索的领域。由此可见,我们中学英语老师处在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奠定基础,打造共同发展平台的重要而又关键的阶段,所有的教都要围绕着如何能帮助学生在英语的学科学习上能更好地、更快地“站立”起来,而且能“站”的住,“立”的稳,确保能真正有利于学生们后续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提升。为此,在我们应试背景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心中要有“定力”,一定要注意防止“功利至上”导致的“急功近利”的片面教学!一定要防止“重知识、轻能力”的简单教学!一定要防止“重结果、轻过程”的变态教学!笔者认为,缺乏“站立”意识的英语教学不仅容易导致我们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而且还会使得我们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早在初中阶段,具体说在初二年级就过早陷入“站立无能”,滑入“两级分化”,乃至后续还有较多学生在高分进入高中或是考入大学后的仍然会无奈陷入“站而不立”,并“困惑挣扎”的状态!他们严重缺乏可持续提升的基础! 笔者曾遇到一个孩子,就是因为没有掌握音标和正确拼读记忆单词方法,导致英语在初二期末考试只有40几分,单词测试常交白纸,课上无聊只好睡觉。尽管他也想学,智商正常,但却无能为力!于是,笔者利用暑期,从音标的单音开始教授,逐步融入音标拼读规则和记忆单词的技巧,循序渐进,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初三开学前将上学期的全部新单词背完,并在开学后老师进行的新单词预习情况检测中获得全班最高分108分,因为他写有音标,故老师额外加了分。开学之后,其母亲说,同在一班的朋友孩子回家说,她儿子上英语课现在不睡觉了!初步培养了词汇记忆的能力,为后续学习铺垫了必要的基础,之后,经过初三一年的持续努力,该同学最终英语取得了中考145分的好成绩,并为当地最好的高中录取。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如果不能使学生学会自立,就是浪费时间,糟蹋生命。 二、中学英语教师须有“大局和大方向思维”的教学观念 哈佛的校训所说,“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先进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英语教师也要有教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和行动。我们英语尽管不可能像其他学科有太多的创新,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也不能忽视,我们同样负有培养学生思考力和思维方式的责任,同时也是可以做得很好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意识到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其次,从思维的角度看,“大局和大方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很重要,它往往也是成功的重要思维方式。但实际中,很多英语教师教学时往往会忽视先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结果导致学生缺乏这种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就好比,当要你捕鱼,你却爬到树上,要你摘苹果,你却下到河里。这种大方向性的错误,从一开始就注定你永远不会有成功的可能,这是最可怕,最可悲的!因为,就算你再有决心和力量,一切都是徒劳!相反,如果我们从一开始整体定位思考,选对了大方向,其后走在正确方向的路上,哪怕我们途中有所偏差,那都是可以修正的。从实践看,我们学生很多思考错误的根本就在于从一开始就没有整体宏观性,大局和大方向意识缺乏,他们在大局未定之前就过早关注了细节,就像建筑设计师不会在平面图完成之前,先去考虑浴室该用哪种类型的瓷砖,哪个品牌的洗碗机进厨房等后续细节一样。 就像漫画家在创作时有一个原则:先要“忘记细节”,细节在初期的确不能为你带来什么。因此,在做事前的思考的确需要有这样的思维意识和方法。由于细节对于在许多伟大成功中的确很重要,很关键,因此,人们会常强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或“细节决定差异”。当然,在大局已定的前提下,这本身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再认真想想,就会发现,过早地纠结于细节,过分地、一味地强调和陷入于细节,就会使你迷失在不重要的事物中,最终收效不大或失败,尽管你也一直在努力,这些努力是无意义的。因此,教师教学时,也要在大局意识的指导下,先重视从大局出发,抓住整体,抓住关键,抓住基础,抓住核心,抓方向。要重视在整体意识下指导学生思考,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先从大局到小节,从整体到细节! 三、中学英语教师须有“高效记忆”的教学观念 由于英语在我国是外语,学习者缺乏真实丰富语境的刺激,以及缺乏先天语感的支持,使得我们的学习者有很多很多要记忆,熟记,以便掌握应用,不能仅停留在理解上和暂时记住上,而必须是记得精确,不易乱,记得牢,不易忘。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有关注“高效记忆”的教学观念,注意探索和总结有效的方法。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了。”或是“这个用法我已经讲过不知道多少遍了,学生还错!真是笨死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教师应该一分为二地看。现实中,确实有些学生自身缺乏认真勤奋的态度,缺乏有效的方法,学习效率本身比较低,导致一些教师虽然不断强调,精心讲授重难点或易混点,仍然未能较好掌握。但是如果一个问题,一个班级的大部分或多数学生都没有理解记住,恐怕老师讲解的有效性就需要反思了,要么是重复的不够,要么是讲解有问题,如果是教师强调多遍了,而多数学生仍然记不住,那就更值得我们注意了。显然教师不能企图让学生记住所有自己讲过的,毕竟老师一节课讲的话太多了,对于有些重点和难点更不是一劳永逸的,的确需要再重复强调。但是,如果反反复复强调后仍然理解不好,记忆不好,那就要思考我们的指导是否是有效?否则,为什么不能到位呢?将责任一味推给学生是不公平的。提高教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能力需要教师的不断积累,善于指导学生精准记忆难点和易混点同样需要教师做有心人,注意了解学情,同时善于创新记忆小窍门。有些知识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却是很容易记混的,这亟需我们关注学生的精准记忆。 例如,短语outofquestion和outofthequestion,学生对于它们意义易混。这是一个一讲就懂,一考就混的问题。如果我们留心研究,发现第一个短语的question(问题)前没有the,第二个短语的question(问题)前有the,可以编出以下规律:没有the的问题(question),就是没问题,没问题就是“毫无疑问”,第一个短语意为“毫无疑问”。有the的问题(question),就是有问题,有问题就是“不可能”,第二个短语意为“不可能”。又如:动词hang(挂,悬挂;绞死)的过去分词有两种形式,一个词尾加ed,一个是不规则变化,二者意义不同,学生易混。如果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加ed词尾的比不规则变化的词形要大,故可理解为更“沉重”,词形短的不规则动词则可理解为更轻。由于人们通常理解“死沉沉”的意思,即“死人往往会很重”,故可引导学生记住短hanged为与“死”有关的“绞死”之意,而hung则为正常的“挂,悬挂”之意。这样指导学生理解后,实践表明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精准长时记忆。 作者:吕兴旺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第一中学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发展途径探究 1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日趋缩短,要适应当今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英语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对新知识进行选择、整合、转换、积累和沉淀,不断加深本领域的知识内涵,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操作技能.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注重专业发展.英语教学文献研究表明,英语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阐释“.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专业作为一个永久目标来对待(Pennington,1990)”.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变化,而语言教师的的发展同样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存在着四个特点“,(1)这种变化既可以表现在行为上的不同,也可以指意识上的变化;(2)变化不会一蹴而就;(3)有些变化可以直接获得,可以量化,而有些却不能;(4)有些变化是封闭性的,而有些则是开放式的(Freeman,1989)”.张正东、李少伶(2003)认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英语教学信念、英语教学相关的知识、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健康的个性心理、自我发展需要的自觉性.国外学者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日志、利用案例、语言学习经历、录像带、行动研究、同伴观摩、合作教学、教辅教导、教学档案夹(KathleenM.Bai-ley,2004).在国内,李静纯(2000)、张正东(2003)、杨党玲(2003)、贾爱武(2003)、王颖(2003)、潘颖(2004)、葛敏(2006)、朱林民(2007)等也都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基于这些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分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教师的个人日记研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反思性教学、积极从事教学科研、进行校内外交流、加强同伴合作等. 2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途径 学校层面的发展途径可称之为校本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任职学校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管理策略,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2.1组织开展校本培训 实践表明,校本培训已是教师发展的一条十分便捷的途径,因为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本,教师自主参与的全员培训,也是中小学英语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校内师资培训形式.教师是在学校中获得发展的人,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关,参加校本培训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构建主动学习型的教师文化,着力形成一种英语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每一个教师都要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当前和未来工作的期望,根据自己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侧重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主动参与,注重体验学习、情境学习,挖掘自己的直接经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校本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新教师入职后,先参加一系列的入职培训,学校请来专家做以理论为主的专题讲座,然后与老教师结对子,拜师学艺,进班听课,边学边教,争取新教师早日站稳讲台.这种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仅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周期,也促使老教师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能受益.另外,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组织的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案例的研讨及对本组内教师的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的观摩研讨活动以其可操作性强、能促进教师思想的交流而受到欢迎.除此之外,从教师的主体性出发、以研究教学问题为主线、在教学研究中发展的同事间的合作研修,以个人反思为主,建立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采取融合式培训等方式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校本培训途径促进教师深入学习、探究教育理论,总结提炼实践经验,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提高教育教学应变能力,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2.2认真进行集体备课 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今天,英语教师需要相互协作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集体备课符合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大势所趋.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实现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包括思维和经验的共享,从而达到高效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加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形成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展现个人能力,促进教研活动开展;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可以充分开发校内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包括准备、分析、创造、提高和总结五个阶段.一般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可操作的基本程序是:集体分工→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以笔者任职的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的情况为例,在开学初的第一次集体备课中,教研组长组织一次总体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制定好全组本学期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好各年级每次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使每位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接到任务后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摸清学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前设计出有独创性的教案和课件,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集思广益、攻克难点.在各年级备课组集体研讨环节中,英语教师分别以说课的形式陈述自己的备课方案,再集体探讨,取长补短,充实和完善教案内容.中心发言人可根据讨论的结果修改多媒体课件和其它备课材料,做到资源共享.最后对重点章节跟踪听课,及时总结、交流、评估,以此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合作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改要求实施三级课程,其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主体,即以英语教师小组为单位,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确立教师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促进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将自己定位于既是教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规划与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能力、整合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创生能力等.英语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为:实践—评估—开发,在教学实践中,对面临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评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确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所以,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英语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开发的过程.笔者任职的学校比较重视选修课的开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开设一门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英语老师在每学期初将自己要开设的选修课上报学校,供学生选修.同时要将选修课教案、讲义、习题等配套材料提前与备课组长沟通,研讨部分内容,最终形成校本课程.几个学期后,根据学生与学校对选修课的评价,确定校本精品选修课程,开发校本选修教材.其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包括校本教材的编写,还包括教师的个性化教案、试卷乃至课后习题设计等.笔者单位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出一套试卷,设计课后习题两份,其中原创题要达到70%.每位英语老师在命题的过程中都会深入钻研,争取命制出高质量的题目,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致使命题教师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逼迫自己提升专业知识.一段时间后,再将这些试卷、题目汇编起来,就是很有价值的校本教材.教学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水平、教研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2.4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式的科学质询,通过数据收集,调查研究,寻求对特定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与每天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如果一个老师产生了想要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强烈动机,就会自发地去通过教学日志、录像、同伴观摩、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批判性反思他的教学理念、行为习惯和专业发展,展开交流与合作,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其内容、方式、样本、周期、条件都能由英语教师自己决定,既有教学实验的效果又比教学实验简单易行,是较好的教学科研发展途径.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每一位英语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长期规划和学期规划.在短期规划中,每位教师要集中解决至少一个教学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都会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等方式做预备调查,发现问题的原因,对自己想要采取的行动制定详细方案,然后开始行动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教学日志的形式记录下自己行动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也可以邀请同事观摩行动的过程.最后在学期末形成书面研究报告,来对照开学初的短期发展规划,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使每一个英语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熟练地解决教育教学上的各种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 3结语 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显得日趋重要.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及所任职学校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管理策略,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途径的研究,希望可以唤起人们对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的重视,以期促进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马炳军 李继龙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分析 一、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 世界范围的英语教师培训模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断推陈出新。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理念陈旧,以培训者为中心,以培训者的主观认识设置培训内容,实施过程粗糙,与受训者的需求脱节,也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培训方式简单、机械、落后。培训缺乏后续跟进指导和评核机制。培训往往是一次性的行为。由于中学教学长期受到唯应试教育的影响,能够参加培训的只是教师中的一小部分人,培训结束后他们回到原工作单位,往往又被落后和陈旧僵化的教育教学思想所同化,致使培训不能够产生持久连续性和辐射性,因而培训耗时、费力、低效。传统的英语教师培训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讲授,时间有长有短。讲授的内容多以英语学科专业的知识为主,专业教师讲、学员听。专业教师处于控制与主导地位,学员只是作为“被培训者”,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学员的这一地位决定了他们只是知识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而学员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提高了多少,在以后的实践中如何应用却无人问津。这种内容固定、方法单一、不做任何评价和检查的培训方法在现在的教师培训中仍然存在。所幸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教育部和财政部联手加大了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关于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空前发展。在一贯的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其他一些方式,甚至出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跨国英语教师培训和走出国门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TESOL和BC等国际教师培训机构以及面向中学英语教师的其他国际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每年为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师提供了多种培训,有英语听说培训、读写培训、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培训,甚至还有针对中学教师的学历教育项目等。这些措施都助推了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理念的培训模式的生成和发展。 二、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 新理念下的英语教师培训模式有很多种,但无一不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培训模式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态势。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主要是技术理性模式,即关注知识内容、强调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模式;反思模式,即关注基于教师经验和主动思考的培训模式;认知学徒模式,即关注年轻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带领的,旨在提高教师的主动思维能力的培训模式。这些模式都对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培训模式的变革体现在培训系统的各方面。在培训理念、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课程设置到培训形式、培训考核与评价、后期跟进指导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理念由以培训者为中心到以受训者为中心再到培训者与受训者双中心,规模由大而全的一统化到主题深入化,由中国人培训中国英语教师到聘外国培训师再到中外专家同台进行中国英语教师的培训。培训者由业余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培训机构由原来的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教育学院发展到多家机构、多种层次;培训内容由关注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到英语教学理论培养,再到教师发展和自我强化;培训课程设置由学科单一化向跨学科化,由课程混编到模块化;培训形式由集中面训到基于网络的教师远程培训、校本培训与脱岗培训相结合,建立了广泛的、多重的受训教师学习共同体,许多中学教师培训项目搭建了中外教师的培训师团队,与受训中学教师组建起跨文化学习社区。培训者不再搞“一言堂”,而是更加注重基于受训教师经验的互动引领与答疑,开设了多种围绕某个具体研修课题的工作坊,等等。正是这些方方面面的细节变革,才有效拓展了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空间,也使得培训的时间更加灵动起来。以下是2005年以来备受关注的一些主要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启示。 (一)“问题—合作反思”教师培训模式 此模式是以教师行动研究为理论框架,以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为直接诱因,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成人学习特点而设计和实施的。其基本的操作步骤见下图:组建问题包主要是指收集教师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难点和热点等。分类整理收集资料是指:首先要从中筛选出有价值和能反映当前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并且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其次,根据内容进行分类。第三是指导教师与学员一起收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最后分组讨论。合作反思、探究、叙述评鉴、形成课题是指各组内学员充分发挥纵向思维作用,互动讨论,并总结研究结果。最后要求学员以合作反思中的问题为研究课题,这是对合作反思的升华。行动验证和实践再创是指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诊断、评价、发现问题,改革与新课程理念不吻合的行为,锐意创新,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依据《英语课程标准(2001实验稿)》编写的多版本中学英语教材,多倡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由此衍生了关于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类似方法,即在中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鼓励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式的探究活动。例如,2012年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秦皇岛市教育局和保定市教育局联合实施的两市高中英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开始即让受训教师写出自己教学的经验和困惑(组建问题包),并设置了“传播经验、解决困惑”的研修主题任务,之后对经验和困惑加以分类整理,同时辅以个别访谈,确立了研修的具体任务(分类整理、收集资料),建立了跨市、跨性别的研修团队。通过教学主题研讨、团队自主交流和课堂质疑互评等活动(合作反思、合作探究),提升了骨干教师的问题叙述与教学评鉴能力。在专家启发、自主反思和合作研讨中,教师聚焦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生成了各自的研究课题,并写出了预设的问题解决方案。这些教师在培训结束后把研修所得运用到自己的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升了本人、本校乃至本地市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水平(行动验证、实践再创)。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又形成了新的问题包,从而可以开展新一轮的任务驱动式的教师培训或研修。这种主题明确、任务驱动式的培训,适合高级研修型的培训,以50~60人编班,但是需要后期跟踪。跟踪考核实践再创的成果和效果,需要做大量后期质性数据收集和整理与分析。 (二)“学、研、实践”一体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体化”模式并不是按平面顺序进行的六个独立阶段,而是立体交叉、循环的过程,引导教师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在思考的基础上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其理论素养与能力。与此同时,在每个过程的实施中突出成人学习者的自导性,在注重遵循理论流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员和具体情况构建各种各样的实践流程框架。“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六个主要学习方式为:专家理论引导式、案例教学式、交流合作式、基地跟班研修式、校本自修式、课题研究式。此模式的优点是设计科学;缺点是实施烦琐,考评难以全面、合理,远程学习阶段作业失真现象严重,质量不够高。 (三)以教材为依托的培训模式 此模式以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立足点,以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为前提,以培训教材为依托,培训内容的开发以问题—专题—课程为线索,培训对象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培训形式采用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管理和评价主要针对培训过程性资料和培训效果的验收,从而形成导、研、议、评、学的培训模式。导是指导分析问题,通过中考的引领,充分发挥中考的良好导向作用,有利于让教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主动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研是指开发专题,通过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的方式推进。议是指形成课程,通过校本研修深入落实,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专题讨论,大家充分发表观点,依次发挥同伴互助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评指关注评价,通过大赛验收。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完成的。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才能得以实现。各种教学大赛激发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热情,引发教师群体对各种课例的关注和反思。学是指关注学法。目前多数中学英语教师的教研活动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 (四)体验式学习理论下的培训模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构建出了体验式培训模式—体验式学习圈,并正式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从体验开始的,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这种培训组织方式能很好地帮助受试者把自己的亲身感受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形成抽象思维,并联系日常工作生活,指导实践。这种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师培训中用得还不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尝试应用。 (五)课堂情境培训模式 “课堂情景式”教师培训模式是以行动研究理论为依据,以创设新课程课堂教学情景为突破口,以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平台,以最终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培训模式。它通过课堂教学观摩、教师说课、合作反思、讨论、同行与专家评课、实践再创等形式来展示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呈现规律与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技术和艺术。它主要通过调动、改变教师已有经验,实现对在职教师从观念转变到教学行为习惯改革的一系列培训。目前多数中学英语教师的校本课例研修就是采用的这种“一课三上”的模式,很有针对性,立竿见影。 (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 这是一种基于网络、指向未来的教师综合培训模式,它是在实际问题的驱动下,让教师体验教育真谛;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思考教与学的关系;在Intel-net的平台上,共享人类教育未来的培训模式。这种新模式由两个模块组成。其中“培训目标定位”是为了给教师自荐与教研员推荐提供依据。在“学术沙龙式”的活动中,参培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成为培训的主体;而“课题研究”则是将参培对象的实践提高到一定的理论上来认识。“整体综合评价”是一种多元评价,由培训教师、学员自身和学员相互间来进行的评价,让参评者学会从多种角度、多元价值观来进行评价。它既是对培训活动的总结,又是下一轮培训活动改善的方向。目前这种培训模式因受到网络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制约,采用的地区和人群有限,但应是未来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 三、结语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教师培训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的教授到多元化、多途径的提高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以往的教师培训遵循职业训练的模式来设计教学,忽略了教师个体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在职教师培训与职前教师培养缺乏整合,并且培训与教研脱节,造成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困难,加之培训形式单一,满足不了主动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培训者的素质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时应重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对教师专业的假设出发,应认真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了解英语学科的特点和中学英语教师的处境,发现和创建适合个性化教师发展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培训和教研结合,大力倡导专业人员与基层学校结伴研究,共同发展;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建立依托学校、专家引路的学习型组织,使培训重心下移;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增强培训的时效性。 作者:张敬彩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一、聊城市城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意识存在着分层现象。高级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意识强于初级中学英语教师,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师由于学历层次偏低,多数教师往往缺乏专业基础。甚至有部分教师存在着“半路出家”的现象,有的教师在中专或大学阶段学习的不是英语专业,后期由于岗位需要才从事英语教学,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意识较低。但是在另一方面,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意识还是相对比较高的。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学校对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部分重点高中甚至引进了研究生从事英语教学。由于高中英语教师学历层次的上升,多数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始终从事英语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教学技能方面其专业素质都比较高。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对待继续教育培训的态度上多数中学英语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其中有接近80%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反映了广大教师能够认识到随着教育飞速发展,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教育的需要,自身素养已严重不足,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补充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在具体培训方面有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当前的继续教育存在问题,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方式陈旧难以引发兴趣,时间集中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考核流于形式缺乏激励机制。通过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聊城城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滞缓,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在教师年龄分布上存在断层,性别比例失衡;总体教研水平偏低,职称和学历两级分化严重;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意识存在分层现象,差异较大;同时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方式陈旧缺乏现实效用,培训出发点出现偏差,功利性过强。 二、措施与对策 1.思想引导,树立教师终身发展观 教师信念受到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所以加强教师信念教育至关重要。在社会层面上应该完善中学英语继续教育机制,并使其制度化、体系化,在社会上创造一种氛围,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崇尚继续教育的良好风气。同时广大中学英语教师也应树立“学无止境”的终身教育发展观,引导教师认识到任何专业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不断调整和提高。 2.革故鼎新,重构继续教育体系 当前对于继续教育形式和模式开发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落实上却存在着问题。一方面要将研发成果真正的付诸于实践。另一方面更要做到腾笼换鸟,重构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双提高,知识更新与实际水平相协调,切实发展教师的思维与教育能力。同时,应发展多元化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相结合,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是受训教师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真正的扩充英语学科知识,提高解决教学疑难的能力,发展教研的能力。 3.开拓创新,构成继续教育长效机制 要实现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实现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由于中学英语教师进入高校培训,必须脱产或者半脱产,这样不可避免的会影响的正常英语教学。因此学校在安排校外继续教育培训的同时,应该建立本校进修模式,开展集体合作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本校继续教育活动。其次,应该改变传统的集中培训的方式,建立弹性制度,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建立弹性机制,在时间上放宽对学习期限的要求。最后建立英语继续教育评估机制,实现对受训教师的跟踪培训评估机制,实现对受训教师的跟踪指导,并将评估机制与教师日常考评相挂钩,增强英语继续育的重要性。 作者:张娟 单位:山东聊城大学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1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加强口语教学培训,注重培养教师听、说能力应以提高英语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主要目的,指导教师能够设计出抽查方式、提问技巧、课堂问候、评语、检查作业等各种具体项目。同时,应训练教师增强自己的辨音能力以及拼读能力,加强训练教师的听、说技能。 2具体实施继续教育的方法 2.1有机结合考试和自学 基于理论层次分析,教育理论学习、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语言学理论学习等都可通过教师自学的方式完成。关于教育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列出一些参考书目,然后让教师们自己制定一些学习计划,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自己自学,然后再组织统一考试,如果考试不合格则需要进行集体培训,直到合格为止。灵活性和针对性是考试和自学有机结合继续教育模式的两大优势,教师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累积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弊端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这种考试、自学结合的方式可大大提高考试的实效性,而且也可以给教师更多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补充。不管是工作之余还是生活中的空闲时间里,把“理论”看做老师,通过学习、钻研培养找到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相对于其他继续教育方法而言,这种方式没有强加规定,时间掌控比较自由,而实用且严格的考试机制又给教师们带来了压力,让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从而对继续教育不再产生抵制情绪,培养教师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2有机结合自学和脱产 不同教师之间肯定具有一定差异,大部分教师只要通过自学、监督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部分教师很难通过自学塑造一种素质,因此学校应综合考虑教师之间的差异,统筹安排,实施短期或长期的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脱产培训。比如,英语教师的口语素质很难通过自我完成,因为我国并没有良好的口语学习环境,而且口语训练条件和机会不多,这就需要进行集中培训以及脱产学习,学校或教育部门可以统一组织,与专业高校签订协议,分批、分组进行强化培训。自学是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手段,而脱产培训也是提升教师自学素质的重要措施,在继续教育中应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2.3应有机结合校本培训和校际交流 校际交流主要是指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校与校之间的研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发展。校本培训主要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方法,学校应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检查方案,有效督促教师反思。同伴互助也就是集体研究、探讨,将教研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强化校内教研活动。专家引领主要是指专门聘请一些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到学校授课、听课、评课,指导教师教学。这种方式体现了继续教育的节约性和实用性,然而就当前状况来看,校本培训和校际交流的继续培训受到了资源的限制,基本上只停留于形式,并没能发挥太大的作用和效应,因此,需要对有效资源的开发问题有所重视。要想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一言堂”的教学状况不再出现,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必须要让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得以体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在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所了解的前提下,教师才可能获得教学反馈。因此,预留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是十分必要的。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认真地设计自己的教学用语,简单明了、逻辑清晰是最佳标准。简洁的教学语言在减少教学用语的同时提高语言质量,空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提出疑问,让知识的理解同化更加彻底,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增加。只有教师对教学内容认真研究,且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后才能做到教学逻辑清晰,清晰地逻辑能够让教学语言的实效性大大加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之上与同学、老师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共鸣,全面提升英语课程的教学效率。 2.4小组活动探讨 有的区域受到课题组织形式的限制,只能在活动形成的过称中进行变通,而小组活动这个环节的可变通性最大。教师在对活动内容和主题进行设计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和能力,向他们明确活动要求。小组的分配可以既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也可以按照活动内容来分类,不管哪种活动,都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到任务,教师还要对其表现进行关注,结合活动要求做出合理评价,这样一来,学生们自主活动的质量才能够得以提高,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语言学习的机会和效率都会有很好的发展,达成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英语教学成效,学校应重视对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根据英语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实用性的继续教育计划,采用多种继续教育方法,全面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者:何欣 单位:长春教育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浅议中学英语教师的三种基本能力 摘 要: 虽然教师的能力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本文从教师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新课程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结合、各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三方面展开分析,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中学英语 教师能力 认识世界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催化下,目前的中学英语教育体系已经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语言教育提出的要求。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调整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满足学生和社会对英语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好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者和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中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1.不断提升英语知识水平和技能 张凤娟和刘永兵[1]指出:“外语教师信念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的共同影响,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考试和学校文化等,教师个人因素包括教师个人发展观和学历等,其中对教师信念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观。”因此,从这个角度观察,提高英语知识水平和技能是中学英语教师能力基本的或关键的组成元素。 英语不仅仅是教师授课的目的,更是提高学生学习思辨能力的一种载体。作为中学英语教师,英语知识是教师教授给学生的主要内容,课上要吸引学生,课余要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探究世界的好奇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英语教师必须拥有征服学生的本领――广博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拥有在学生面前“耍宝”的知识储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要求的提升,以前所谓教师要有“一桶水”,如今已经远远不够,教师应该转变为自身才学不断充实更新的“自来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英语教师必须掌握英语的时代变化脉络,了解专业前沿知识,熟悉最新的改革动态,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英语知识。英语是一门“活”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英语也在不断发展、演变。有些单词作为符号获得了新的发音,如:secret/si:krit/里的/i/,现在演变成了/?藜/读作/si:kr?藜t/;有些单词词义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lady,古英语中指“揉面团的人”,而现代英语中指“小姐、女士”;有些语法受到其他语言或社会发展的影响,出现新的用法,如:joinin+活动名称。牛津8B Unit 6 Reading中第八行出现了join this charity walk;还有一些非正式的用法由于广泛使用得到了承认,例如:Long time no see,以前属于洋泾浜英语,而现在老外见面有时也会这样说。因此,英语教师有时会发现有些语法规则刚刚解释完毕,练习或者阅读文章中马上就出现与规则相违背的情况,其中有一些就是新出现的语言现象,也有部分是编辑或印刷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探究,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英语知识水平以明辨真伪。 教师流利动听的口语、广博的专业知识,固然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但教师自身的学习态度更重要。英语教师在把这门学科带到学生面前的时候,要让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兴趣,首先自己必须具备令学生赞叹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例如:当学生在写文章时,他们左思右想都不能表达好的句子,一经教师指点就茅塞顿开,这时他们就会由衷地佩服教师。教师在工作之余要为自己多创造提高英语水平的机会,多听多讲、多读多写,练就流利动听的口语、灵敏的听力,归纳总结出阅读技巧和写作方法,不断思考改进语言技能,才不会被学生和社会淘汰,才能以身作则,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最终目标。 2.糅合新课程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能力 教师只有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才能把握好教学目标,组织好教学任务,更新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五个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直观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变成师生合谋的交流“乐园”,而非教师手拿课本与教鞭的“一言堂”。学生在“乐园”里,根据教师设置的任务和语言环境,主动探索语言的基本知识,教师则在一边解疑、答惑,起辅助、指导的作用。 教师要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技能实施新课程,努力实施以下五点转变: (1)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由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鼓励学生质疑、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代教学模式; (2)在教学设计上,将学生的定向思维转变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课上多采用诸如头脑风暴、一词多译或语法联想之类的活动;激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课后布置像海报之类的任务作为课堂拓展; (3)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以便学生多角度地审视和了解自己,让缺乏自信的学生也有机会利用不同的教学任务充分展示自身的“闪光点”,并让这些因素成为对学生评价的一部分,从而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王雪梅[2]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与中学英语教师教育的契合”中,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指出:“中学英语教师教育应该坚持目标明确性、内容科学性、方式多元性、成效可持续性的原则。” 3.运用各科知识,触类旁通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教师只拥有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增广贤文》提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时至清朝,梁启超在《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中将这句话具体化为:“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课堂上教师的旁征博引,讲台下学生触类旁通、大胆创新,教学内容才会精彩纷呈,学生也会因此而更认为趣味盎然、记忆深刻,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赏鉴能力,拓宽文化视野。 根据安启和[3]的研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中学英语教学,实验研究表明:“1.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口语水平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其优势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具有显著差异;2.在学习的综合效果、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对学习的注意方面,较优于传统教学,但不具有显著差异……”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的展开对教师,尤其是老教师,不仅提出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要求,还提出跟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要求。 总而言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产生新鲜感,从而保持对英语的兴趣,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拓宽本学科的覆盖范围,培养学生以语言学习为载体的认识世界的能力。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其素质应该是由以下几方面有机组合而成,它们是: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理想的科学文化因素,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一、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1.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良好的师表形象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会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于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和形成,为学生日后的创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环境资源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在讲授初中英语教材中“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的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通过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叙述,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崭新的教育观念。(1)教育观。英语教师应把教育重点由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知其然”为“知其所以然”,善于启发诱导、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2)人才观。未来的英语教育,一是面向全体,培养具有初步交流能力的普通公民;二是培养具有真正交流能力的英语专家、各类技术人员和各级管理人才。因此,英语教育必须树立面向全体的教学观,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3)发展观。①英语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新知识、新技术会促使英语教师运用新的思想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进而会推动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②随着电脑、视听、远距离现代教育手段的广泛运用,将会极大地扩大教育方法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由信息单向传递到综合传递、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 二、理想的科学文化素质 英语教师必须精通英语语言知识,熟悉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即文化知识。了解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语言学及其分支系列,如英语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掌握英语教学法,课程标准,熟知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全面领会并掌握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教学过程,熟悉英语测试与评价的基本理论等。在教学中灵活自如使用多媒体,掌握基本的美育知识,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时代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三、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进行交流,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除能娴熟驾驭外语语言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中学英语教师应能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驾驭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个内容结构、编写原则及体系;准确、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及关键点;能纵横联系,适当扩展,充实教材内容,吸收新知识,反映新成果。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中学英语教师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佳的人格特征两方面的心理素质。第一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第二要有较佳的人格特征;第三要具备A型人格特征,即成人态――客观和理智。 “为人师表”是每一位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而现在日渐丰繁的社会除了要求教师本身要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以自身行为来“育人”外,还要求教师能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快速接受一些崭新而实用的英语教育观念与方法,从而更加得心应手的教书育人。然而对于一个好的英语教师来说,在良好的品德休养的基础上,更应自主的深化和拓展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及理论知识,并结合现代高科技,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英语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便使用最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内容。中学英语教育更应顺应潮流,走素质教育之路。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为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必须不断的充实、完善、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以便能在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下更好地作好本职工作,为我国更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化大轨道尽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保险学论文:保险学原理 案例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教育方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案例的选取、案例的分析和案例的总结三个方面的阐述,说明了案例教学模式在《保险学原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保险学原理 案例教学 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教育方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同时也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主要运用于一些实践型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如计算机、机械、会计等专业的专业课程。保险行业的经营虽然有其特殊型,但在经营实践过程中同样具有较强的操作型,而《保险学原理》作为保险专业的基础专业课,同时具备了理论型和实践型两个方面的特点。因此,在《保险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推广应用案例教学法刻不容缓。 1 案例选取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典型案例的选择往往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一半。因此,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在《保险学原理》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应做到针对型、具有真实型、富有启发型。为此,在选择案例时,我们必须做到: 1.1 准确选择案例 要准确的选择案例,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较好的把握整个教材,准确理解教材中每个概念、原理的真正内涵,而且还应清楚的掌握这些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案例的特点将其进行合理的分类。如可将案例分为实操型、描述型和分析型。同时,案例的选择还应注意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紧密相连的典型案例,寓教学理论于案例之中。如,在讲解保险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时,就应该选择在时间上具有较强模糊型的案例供学生探讨,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成立”与“生效”两个概念区别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1.2 充分注意案例的实效型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我们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时,应注意选择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作为教学的素材。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亲切感,更好的理解案例讲述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我国保险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之中,而且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亲睐,所以保险法也处于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之中,因此,我们在选择案例时,还应充分考虑保险法的调整,以保证案例教学真正与社会发展相符。 1.3 自编案例与引用案例相结合 保险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稳定社会经济,显然,保险学的教学也应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在保险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引用国内外的一些经典案例,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满足教学的需要,也可以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课程内容实际情况编写案例,以保证所选取的案例具有更强的针对型、时效型。 2 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好案例后,接下来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学生来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由于我们所选择的案例通常都是保险经营实践中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所以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型和实战型,当然也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尤其是将理论知识融入案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又能指导我们的保险经营实践,如保险理赔工作的进行。 让学生掌握分析案例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每个案例反映的保险事故不同,处理结果不同,但基本方法是一致的。以笔者的教学过程为例,案例的分析大致分为一下几个步骤:首先将案例的内容告知学生,并给3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其次是组织学生讨论并要求学生主动发言或提名式发言,让学生就这个案例的看法充分发表他们的想法;最后组织学生听取笔者的一些看法,而这一步也是传授案例分析方法的过程。在讲解案例分析方法时,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让学生去挖掘这个案例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个问题去寻找我们所需要的原理或理论,当一个案例中蕴含着多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这一点就显得尤为关键。例如,我们给出这样一个案例: 2008年6月,王某为自己所经营的零售店铺以及店内货物向当地保险公司投保财产保险。店铺保险金额为15万元,店内货物的保险金额为3万元。并在签单时一次缴清了保险费。2008年7月28日下午,店铺因电线老化失火。王某在无法扑灭大火的情况下将店内的主要货物(其价值据当事人估计约2万元)搬出放置街边。由于王某的货物基本上属于生活零用物品,街上旁观的人又比较多。在王某毫不提防的情况下,发生了群众哄抢货物的事件。最后王某放置在街边的货物基本上被抢劫一空,仅剩3000元余货。而王某店铺己经被完全烧毁。事故发生后,王某向当地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公司认为对店铺损失15万元应当赔偿,王某未搬出店铺的那部分货物的损失1万元也应当赔偿。而对于因群众哄抢的17000元货物损失,保险公司拒绝赔偿。因为,抢劫属于该保险单中责任免除项目,对这部分损失,保险公司无须赔偿。双方争执不果而诉讼。结果法院判决保险公司败诉,当地保险公司向王某赔偿全部损失。 运用前面提到的案例分析方法,首先本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个原因导致财产损失,而多个原因导致财产损失很显然适用近因原则。由于产生损失的原因有多个,是近因原则中较为复杂的一种,这时我们就需要认真去体会和理解关于近因的含义。在保险理论中,近因是指导致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原因。结合本案例来看,虽然导致财产损失的原因有三个,但其中火灾是导致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原因,而且其他原因也是火灾的必然结果,因此火灾是本案的近因。显然,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处理结果同时也就产生了,即保险公司应当赔偿王某的全部共计177000元损失。其申,赔偿店铺损失15万,赔偿货物损失27000元。 当然,我们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第一、绝不能用案例教学法来排斥和否定其他教学方法。因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每个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方法往往是交叉适用的,也就是说,这些教学方法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第二、案例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掌控整个教学进程,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型,对案例进行讨论;带领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第三、充足的时间是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由于案例教学涉及到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熟悉、思考和讨论,最后还要对案例进行总结,所占用的时间较长,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一定要选择好时间,以保证案例分析在一个教学单元内得以完成,避免草草收场的情况发生,使得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 案例总结是案例教学法的根本 案例分析的过程是学生对案例分析方法的认知过程,是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重复、积累,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的飞跃。但同时,要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领会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案例总结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案例总结其实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是对学生思考、讨论案例过程的总结。通过这个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很多的问题,例如: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从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从以上的问题可以看出,总结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帮助学生自身得到进一步提升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总结,不但使得案例教学效果得到较好的保证,使整个教学过程画上圆满的句号,而且也完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保险学论文:保险学原理 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因此,对高职高专的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是当前高职高专教学的必然趋势。针对《保险学原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来讨论该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更好的实现该门课程的效果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改革 高职《保险学原理》 课程是金融保险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比较强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保险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该课程枯燥、难学。究其原因,首先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满课堂,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其次,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难以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课本理论知识教学多,与保险经营实践结合少,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其他专业课之前没能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企业则抱怨学生职业意识差、动手能力弱、业务上手慢。所以改革《保险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当前《保险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体系和教学安排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式和专科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学过程理应更加注重于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但目前在专科学生的培养中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重点放在了概念、原理、方法的讲解上,忽视了对概念、原理、方法的灵活应用与实践训练的环节。在课程安排上,理论教学的学时所占的比重过大,而实践教学所分配的学时较少,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 2.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目前该课程主要采用老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所选教材和讲述内容重理论教学,而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在教学过程中,对围绕知识点进行课前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重视不够;在讲授过程重,没有很好地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3.教学手段较陈旧。目前该课程还采用板书教学的模式,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很低,缺乏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在课程中要涉及保险案例的处理,在不能让学生去保险公司实地锻炼的情况下,还需要借助计算机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作支撑。 4.考核方式不完善。目前该课程的考核以理论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熟悉、理解和掌握程度,一般以试卷的形式加以体现,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80 %,而实际应用能力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多以作业形式加以提交,成绩占总成绩的20%-30%。 二、《保险学原理》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 1.课程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中主体的自主程度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的条件。虽然每个学生之间存在某方面的差别,但这种差别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弥补的。因此,针对高职学生认知特点,我们应该放弃讲授和练习脱节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教师在课堂中要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学习内容涉及的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因此,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模拟场景,协作学习。目前,国内外较常见的应用能力课程教学方法有很多: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结合当前我们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它是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讲情景教学和角色互换教学与之相互渗透,是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三、《保险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一直是我们教学方法的主流,对推动我们教学的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方法的缺点也很明显,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如动手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而这些问题的集中出现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来逐步改变这种局面。当然,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了解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一个学生的精力为例,从我们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能聚精会神听课的时间大约在20-25分钟左右,而我们一堂课的时间通常在45分钟左右,很显然,对于他们来说还有20分钟左右时间的学习效率是很低的,这时我们就应该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以营造一种更宽松的氛围来重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仅能保证我们每堂课的完整性,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为教材,学生在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分析。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一次生动的案例课需要授课教师精心的准备,如案例的选取不仅要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还要充分贴近生活,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案例的分析过程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并进行分组讨论;案例的总结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发学生对案例新的思考。 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也是教学活动过程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某个教学环节设计一个特定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并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以《保险学原理》为例,当讲到保险营销时,我们就可以以某一保险产品作为行销标的,将学生分为保险公司职员(或保险人)和顾客两大群体,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相互进行产品行销,来掌握保险营销中需要注意的每一个环节,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很轻松的学习,而且还能较快的掌握相关的营销知识,较之纯粹“板书式”的教学方式效果要好得多。 3.角色互换法 角色互换是指就某一个章节内容,学生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学生为了较出色的完成任务 ,除了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外,还会查阅许多课外知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在充当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斟酌使用,因为它本身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也较高。 四、《保险学原理》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1.采用“过程评价” 在前文中分析该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时提到,目前该课程的考核仍以理论考核为主,整个考核有两个部分组成,即笔试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作业、考勤等)占20%-30%。这种考核方式虽然也是当前我们绝大多数课程的考核方式,但无庸置疑,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可以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来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即在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包括学习态度、目的、情感、意志、方法、效率和学习的自主创新等,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不断提高。 2.建立老师与学生相结合的评价小组 为了让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客观,我们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即首先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考核评价指标,在考核评价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评价能力和自信心理,还可以引导学生自我总结、不断提高。 五、结语 总之,要实施上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授课教师能系统地把握本门课程的知识,摆脱教材的束缚,灵活组织实施教学。同时还要求老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勇于探索,达到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应用性人才的目的。 保险学论文:论我国保险学的教学创新 摘要: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市场迫切需要大量的保险人才。而作为高素质保险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的保险专业的教学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学习保险学的动力不强,课堂上保险学教学效果不佳,对保险专业的投入不足等,造成保险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本文意在探讨人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保险教学效果的建议,以期为保险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保险学;教学 一、引言 加入wto 后.我国保险业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外国保险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保险人才的竞争.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竞争。这种保险人才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与引进,必须立足于国内的培养.保险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的产业 而且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业现有的运行机制或规则必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由此可见,保险学教学面临着新的保险环境和时代要求 只有不断进行保险学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为我国保险业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保险人才。近年来,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顺应保险业发展的要求,纷纷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为保险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保险业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保险专业都是相对年轻的一个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保险学的教学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加上保险是一个新专业,由于一些传统观念对保险业的偏见,学生对保险专业有消极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目前我国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保险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在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一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保险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因此,搞好保险学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保险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保险在认识上的误差导致的学习动力不强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较少,而一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存在很多偏见,认为很多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从业人员就是那些整天挨家挨户、低三下四求人买保险的人。这种认识对保险专业的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一些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根本就没有填志愿保险专业,而是被学校调剂过来的。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本人及家长都不愿报考保险专业,认为上一个重点大学将来毕业出来卖保险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他们心里对学校的调剂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为了上一个重点大学也不得不服从学校的调剂。但是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谈不上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教师身上,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学生,但是对整个保险专业的学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教师缺乏保险行业的实践经验从而其教学效果不佳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环节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今各大高校保险学的教学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和记”。对于已接受过十几年传统教学的本科生来说,已经厌倦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有效参与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而近来所提倡的教学创新也仅是在教学工具上有所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老师的教案也由ppt 所代替。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触及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填鸭式教学、应试性教学手段等仍根深蒂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不足,懂得理论知识的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去从事保险实践工作,而富有实践经验的保险工作者也进不了保险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鉴于保险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也有不少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然而,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用的都是从书本上或是从网上下载的现成案例,并没有包含自身的感受,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难以做到生动形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学校对保险专业的投入过少使得教学所获支持不足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与学校对专业的投入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尤其是高校近些年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及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中,而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其力量薄弱,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无论从教学的硬件还是从软件,无论从资金还是从 资料设施的投入,都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某高校近年虽然引进了几位教师,但是新设立的保险系基本上没有新投入的专项资金,对保险教学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几年之内都没有添过什么新的教学辅导材料及影像光盘。教师也没有机会没有渠道去保险公司从事人身保险的实践工作,个别教师自己联系去了也得不到经费及时间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保险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三、保险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搞好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以及着力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出发,努力创造保险学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培养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本科学生的保险意识的教育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背景的介绍,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保险业最新动态等,也可以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细分,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主攻方向,例如可设置从业资格考试、保险理论研究、保险法学、精算和保险营销等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加深对保险专业的认识。此外,在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中,还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些是需要日积月累而达到的修养,因此,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尽早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品质。 (二)注重加大对保险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保险学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否则就有可能一蹶不振,所以加大投入力度是事关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积极引进保险专业教师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送教师去保险实际部门参加实践工作以及请相关人士来为教师和学生讲授保险实践经验等。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师资 要加强保险学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一类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不仅为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也能服务大众,充分体现了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再次,要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互动作用优化保险教育师资。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即建立充分利用和有效培养的互动交流机制。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近几年在我国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弃教经商,而与此同时,业界却有不少热心保险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有意投身保险教育事业。国家和高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弃商从教,从而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保险教育的师资。 保险学论文:保险学原理 案例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教育方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案例的选取、案例的分析和案例的总结三个方面的阐述,说明了案例教学模式在《保险学原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保险学原理 案例教学 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教育方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同时也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主要运用于一些实践型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如计算机、机械、会计等专业的专业课程。保险行业的经营虽然有其特殊型,但在经营实践过程中同样具有较强的操作型,而《保险学原理》作为保险专业的基础专业课,同时具备了理论型和实践型两个方面的特点。因此,在《保险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推广应用案例教学法刻不容缓。 1 案例选取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典型案例的选择往往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一半。因此,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在《保险学原理》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应做到针对型、具有真实型、富有启发型。为此,在选择案例时,我们必须做到: 1.1 准确选择案例 要准确的选择案例,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较好的把握整个教材,准确理解教材中每个概念、原理的真正内涵,而且还应清楚的掌握这些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案例的特点将其进行合理的分类。如可将案例分为实操型、描述型和分析型。同时,案例的选择还应注意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紧密相连的典型案例,寓教学理论于案例之中。如,在讲解保险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时,就应该选择在时间上具有较强模糊型的案例供学生探讨,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成立”与“生效”两个概念区别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1.2 充分注意案例的实效型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我们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时,应注意选择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作为教学的素材。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亲切感,更好的理解案例讲述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我国保险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之中,而且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亲睐,所以保险法也处于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之中,因此,我们在选择案例时,还应充分考虑保险法的调整,以保证案例教学真正与社会发展相符。 1.3 自编案例与引用案例相结合 保险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稳定社会经济,显然,保险学的教学也应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在保险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引用国内外的一些经典案例,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满足教学的需要,也可以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课程内容实际情况编写案例,以保证所选取的案例具有更强的针对型、时效型。 2 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好案例后,接下来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学生来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由于我们所选择的案例通常都是保险经营实践中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所以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型和实战型,当然也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尤其是将理论知识融入案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又能指导我们的保险经营实践,如保险理赔工作的进行。 让学生掌握分析案例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每个案例反映的保险事故不同,处理结果不同,但基本方法是一致的。以笔者的教学过程为例,案例的分析大致分为一下几个步骤:首先将案例的内容告知学生,并给3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其次是组织学生讨论并要求学生主动发言或提名式发言,让学生就这个案例的看法充分发表他们的想法;最后组织学生听取笔者的一些看法,而这一步也是传授案例分析方法的过程。在讲解案例分析方法时,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让学生去挖掘这个案例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个问题去寻找我们所需要的原理或理论,当一个案例中蕴含着多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这一点就显得尤为关键。例如,我们给出这样一个案例: 2008年6月,王某为自己所经营的零售店铺以及店内货物向当地保险公司投保财产保险。店铺保险金额为15万元,店内货物的保险金额为3万元。并在签单时一次缴清了保险费。2008年7月28日下午,店铺因电线老化失火。王某在无法扑灭大火的情况下将店内的主要货物(其价值据当事人估计约2万元)搬出放置街边。由于王某的货物基本上属于生活零用物品,街上旁观的人又比较多。在王某毫不提防的情况下,发生了群众哄抢货物的事件。最后王某放置在街边的货物基本上被抢劫一空,仅剩3000元余货。而王某店铺己经被完全烧毁。事故发生后,王某向当地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公司认为对店铺损失15万元应当赔偿,王某未搬出店铺的那部分货物的损失1万元也应当赔偿。而对于因群众哄抢的17000元货物损失,保险公司拒绝赔偿。因为,抢劫属于该保险单中责任免除项目,对这部分损失,保险公司无须赔偿。双方争执不果而诉讼。结果法院判决保险公司败诉,当地保险公司向王某赔偿全部损失。 运用前面提到的案例分析方法,首先本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个原因导致财产损失,而多个原因导致财产损失很显然适用近因原则。由于产生损失的原因有多个,是近因原则中较为复杂的一种,这时我们就需要认真去体会和理解关于近因的含义。在保险理论中,近因是指导致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原因。结合本案例来看,虽然导致财产损失的原因有三个,但其中火灾是导致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原因,而且其他原因也是火灾的必然结果,因此火灾是本案的近因。显然,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处理结果同时也就产生了,即保险公司应当赔偿王某的全部共计177000元损失。其申,赔偿店铺损失15万,赔偿货物损失27000元。 当然,我们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第一、绝不能用案例教学法来排斥和否定其他教学方法。因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每个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方法往往是交叉适用的,也就是说,这些教学方法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第二、案例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掌控整个教学进程,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型,对案例进行讨论;带领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第三、充足的时间是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由于案例教学涉及到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熟悉、思考和讨论,最后还要对案例进行总结,所占用的时间较长,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一定要选择好时间,以保证案例分析在一个教学单元内得以完成,避免草草收场的情况发生,使得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 案例总结是案例教学法的根本 案例分析的过程是学生对案例分析方法的认知过程,是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重复、积累,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的飞跃。但同时,要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领会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案例总结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案例总结其实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是对学生思考、讨论案例过程的总结。通过这个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很多的问题,例如: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从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从以上的问题可以看出,总结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帮助学生自身得到进一步提升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总结,不但使得案例教学效果得到较好的保证,使整个教学过程画上圆满的句号,而且也完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保险学论文: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和运用保险手段处理企业风险的能力,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的重点。必须转变思路和角度,加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改革研究,科学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强化能力培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保险学的教学水平,才能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保险学论文: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它又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以及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案例 教学 保险学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是一种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其具体操作流程是“以例激趣一以例说理一以例导行”。对传统《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是必然的选择。 一、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弥补《保险学》教材一些内容滞后于保险业发展的不足。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保险学课程是一门研究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的学科,实务性极强,无论是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还是意外伤害保险,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讲授保险学课程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互动。保险的种类繁多,内容、特点各异,但在授课过程中,各险种讲述的框架大同小异,如果教师授课一味地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方式,则很难活跃课堂气氛,也不利于师生互动。而案例教学法则是把案例带到课堂中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保险学的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复杂且难以理解,案例能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原理,把理论与实务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保险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如“当事人”一样,身临其境,提出方案,处理问题。教师在引入案例时,可从多个层面给学生以引导,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实施寰例教学法应做的准备工作 实施案例教学,教师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标。要清楚地知道通过本案例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案例的选择与编写,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一是精选教学案例。要本着典型性、理论性、及时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来选择案例。二是要注重正面引导。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因此要用正面的案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将正、反面案例相结合。 (三)正确设计教学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注意将问题引向深化。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首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全班交流、辩论,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二是注重点评总结。教师应及时归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把各组讨论的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然后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三、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方法。 开展案例教学仍须坚持“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思维方式,它不能替代其他教学方法,如社会实践、模拟实习等实际操作等。 1 要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不掌握理论就无法开展案例教学。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教学。 2 要与多媒体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强等优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加大信息输出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要合理使用教具。比如在讲到保险合同时,给学生传阅保险公司印制的投保单等单证,可以使学生很快明白保险合同的格式、作用等相关知识。 4 要开辟第二课堂。案例教学要尽可能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把课堂搬到社会上去,让学生亲身体验保险实务,增进学习效果。 (二)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总评者”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特点做周密的设计,尤其是在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更要充当好“总评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探询案例中各种复杂的情形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基于案例教学的特点,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案例,很难有“正确”的答案,因此,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避免给出肯定的观点或答案,而要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总评,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出一个肯定的观点或解决方法,使学生不加分析地被动接受,放弃其在讨论中得到的启示。因此,教师在案例讨论之后,应当做一个慎重的“总评者”,而不是讨论结果的“仲裁者”。 保险学论文:法国保险学院的研究生教育 在法国,保险学院只进行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也就是说,这些保险学院自己并不培养基础人才,而是直接从别的学校、别的专业的毕业生中择优招生。 以爱克斯马赛保险学院为例,从硕士生源的学历水平看,只招收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或相关专业硕士毕业生。后者毕业后在我国被称为“双硕士”,在工作时一般给予博士待遇,但在法国保险行业没有这种“优惠”,这时,第一个相关专业的硕士在作用上就等同于“保险预科”了。 从生源的原学校看,有毕业于普通大学的,也有毕业于所谓精英学校(私立学校)的。从生源的毕业学科看,有商法、私法、经营管理、商业运输等,法国保险学院并不特别青睐原保险专业毕业生。从生源的职业背景看,有在校学生、律师、保险公司职工等,具有一定保险职业背景的生源还是作为招生的主要指标之一。 初看之下,如此“杂乱”而水平不一的生源,很让人怀疑法国保险学院能否搞好硕士期间的培养和教学。但实际上这种“杂乱”发挥着其独到而重大的作用。首先是将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学习方法带进了同一个课堂。其次是学生的来源多渠道化,正好满足了保险行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最后,这种“杂乱”有利于学生对保险相关各职业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法国保险学院的研究生培养 “白多读一年”的“大学文凭”。在爱克斯马赛保险学院,硕士阶段教育除了职业硕士、研究硕士,还有一个“大学文凭”。一部分水平稍差但有潜力的学生必须先读一年的“大学文凭”,考试通过后,才能申请继续攻读保险硕士。这就等于说,这些学生必须多读一年,才能与别的学生拿到同样的保险硕士文凭。表面上看来,这些学生要“白多读一年”,但是这多读的一年对于保证学生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顶级”保险人才的培养机构。法国的硕士阶段教育分为两种:研究硕士和职业硕士,研究硕士实际上是“博士预科”,只有研究硕士毕业才有可能读博士,因此博士属于纯研究人才,他们不需要任何工作经验。而职业硕士从硕士阶段起所接受的教育就与研究硕士完全不同。那些打算从事保险职业工作的人,读到职业硕士就算到头了,之后就必须到工作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对于博士后,其本意是“实习”,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实践经验,在法国如果获得博士学位去做博士后,反而会让人觉得奇怪和不解。所以说保险博士已经是“顶级”的保险研究人才了。 泾渭分明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研究硕士的课程,其课程名称一般都很复杂,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高深理论研究,比如爱克斯马赛保险学院的研究硕士课程,其名称最短、最好理解的一门课叫“缔约自由权及保险合同”,有些课的名称让人看了都不知所云。相反,职业硕士和“大学文凭”则很像国内的课程设置,或按保险门类分类:人身险、寿险、财险、责任险、车险等;或按保险知识分类:保险合同、保险经济学、保险企业等。在师资配备上也是如此,研究硕士课程,其代课教授一律是博士水平的专职教授。而职业硕士和“大学文凭”课程,除了基础知识课——保险合同、保险经济学外,其余的代课教授多为外聘,他们个个保险经验丰富,在保险界地位显赫。 法国保险学院研究生就业准备管理 颇具特色的带薪实习。在法国,保险职业硕士只有经过实习才能够取得毕业文凭,而保险研究硕士和保险博士则不要求实习,至于“大学文凭”,虽不要求实习,但保险学院持鼓励的态度。 为了鼓励实习,爱克斯马赛保险学院对职业硕士和“大学文凭”学生实行“交替课程制”:职业硕士上课两周,期间“大学文凭”学生没课去实习;其后两周,职业硕士实习,“大学文凭”学生开课,如此反复交替进行。 “吝啬”的保险人才提供量。保险学院的毕业生为什么这么“抢手”?原因之一也在于其“吝啬”的保险人才提供量,比如爱克斯马赛保险学院,2005至2006年度的学生总数40多人,其中博士要至少三年才“出师”一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研究硕士和“大学文凭”都属于过渡性文凭,前者相当于“博士预科”,后者相当于“职业硕士预科”,也无法“供应市场”;职业硕士,2006年是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届,但其中外国学生大多数毕业后要回国工作,真正能“供应市场”的大概就在20人左右。 保险学论文:浅析《保险学原理》案例教学模式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教育方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案例的选取、案例的分析和案例的总结三个方面的阐述,说明了案例教学模式在《保险学原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保险学原理 案例教学 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教育方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同时也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主要运用于一些实践型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如计算机、机械、会计等专业的专业课程。保险行业的经营虽然有其特殊型,但在经营实践过程中同样具有较强的操作型,而《保险学原理》作为保险专业的基础专业课,同时具备了理论型和实践型两个方面的特点。因此,在《保险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推广应用案例教学法刻不容缓。 1 案例选取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典型案例的选择往往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一半。因此,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在《保险学原理》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应做到针对型、具有真实型、富有启发型。为此,在选择案例时,我们必须做到: 1.1 准确选择案例 要准确的选择案例,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较好的把握整个教材,准确理解教材中每个概念、原理的真正内涵,而且还应清楚的掌握这些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案例的特点将其进行合理的分类。如可将案例分为实操型、描述型和分析型。同时,案例的选择还应注意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紧密相连的典型案例,寓教学理论于案例之中。如,在讲解保险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时,就应该选择在时间上具有较强模糊型的案例供学生探讨,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成立”与“生效”两个概念区别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1.2 充分注意案例的实效型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我们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时,应注意选择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作为教学的素材。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亲切感,更好的理解案例讲述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我国保险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之中,而且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亲睐,所以保险法也处于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之中,因此,我们在选择案例时,还应充分考虑保险法的调整,以保证案例教学真正与社会发展相符。 1.3 自编案例与引用案例相结合 保险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稳定社会经济,显然,保险学的教学也应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在保险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引用国内外的一些经典案例,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满足教学的需要,也可以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课程内容实际情况编写案例,以保证所选取的案例具有更强的针对型、时效型。 2 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好案例后,接下来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学生来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由于我们所选择的案例通常都是保险经营实践中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所以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型和实战型,当然也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尤其是将理论知识融入案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又能指导我们的保险经营实践,如保险理赔工作的进行。 让学生掌握分析案例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每个案例反映的保险事故不同,处理结果不同,但基本方法是一致的。以笔者的教学过程为例,案例的分析大致分为一下几个步骤:首先将案例的内容告知学生,并给3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其次是组织学生讨论并要求学生主动发言或提名式发言,让学生就这个案例的看法充分发表他们的想法;最后组织学生听取笔者的一些看法,而这一步也是传授案例分析方法的过程。在讲解案例分析方法时,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让学生去挖掘这个案例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个问题去寻找我们所需要的原理或理论,当一个案例中蕴含着多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这一点就显得尤为关键。例如,我们给出这样一个案例: 2008年6月,王某为自己所经营的零售店铺以及店内货物向当地保险公司投保财产保险。店铺保险金额为15万元,店内货物的保险金额为3万元。并在签单时一次缴清了保险费。2008年7月28日下午,店铺因电线老化失火。王某在无法扑灭大火的情况下将店内的主要货物(其价值据当事人估计约2万元)搬出放置街边。由于王某的货物基本上属于生活零用物品,街上旁观的人又比较多。在王某毫不提防的情况下,发生了群众哄抢货物的事件。最后王某放置在街边的货物基本上被抢劫一空,仅剩3000元余货。而王某店铺己经被完全烧毁。事故发生后,王某向当地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公司认为对店铺损失15万元应当赔偿,王某未搬出店铺的那部分货物的损失1万元也应当赔偿。而对于因群众哄抢的1700 0元货物损失,保险公司拒绝赔偿。因为,抢劫属于该保险单中责任免除项目,对这部分损失,保险公司无须赔偿。双方争执不果而诉讼。结果法院判决保险公司败诉,当地保险公司向王某赔偿全部损失。 运用前面提到的案例分析方法,首先本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个原因导致财产损失,而多个原因导致财产损失很显然适用近因原则。由于产生损失的原因有多个,是近因原则中较为复杂的一种,这时我们就需要认真去体会和理解关于近因的含义。在保险理论中,近因是指导致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原因。结合本案例来看,虽然导致财产损失的原因有三个,但其中火灾是导致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原因,而且其他原因也是火灾的必然结果,因此火灾是本案的近因。显然,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处理结果同时也就产生了,即保险公司应当赔偿王某的全部共计177000元损失。其申,赔偿店铺损失15万,赔偿货物损失27000元。 当然,我们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第一、绝不能用案例教学法来排斥和否定其他教学方法。因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每个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方法往往是交叉适用的,也就是说,这些教学方法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第二、案例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掌控整个教学进程,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型,对案例进行讨论;带领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第三、充足的时间是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由于案例教学涉及到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熟悉、思考和讨论,最后还要对案例进行总结,所占用的时间较长,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一定要选择好时间,以保证案例分析在一个教学单元内得以完成,避免草草收场的情况发生,使得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 案例总结是案例教学法的根本 案例分析的过程是学生对案例分析方法的认知过程,是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重复、积累,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的飞跃。但同时,要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领会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案例总结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案例总结其实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是对学生思考、讨论案例过程的总结。通过这个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很多的问题,例如: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从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从以上的问题可以看出,总结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帮助学生自身得到进一步提升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总结,不但使得案例教学效果得到较好的保证,使整个教学过程画上圆满的句号,而且也完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保险学论文:研究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和运用保险手段处理企业风险的能力,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的重点。必须转变思路和角度,加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改革研究,科学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强化能力培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保险学的教学水平,才能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 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 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保险学论文:探析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它又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以及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案例 教学 保险学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是一种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其具体操作流程是“以例激趣一以例说理一以例导行”。对传统《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是必然的选择。 一、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弥补《保险学》教材一些内容滞后于保险业发展的不足。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保险学课程是一门研究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的学科,实务性极强,无论是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还是意外伤害保险,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讲授保险学课程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互动。保险的种类繁多,内容、特点各异,但在授课过程中,各险种讲述的框架大同小异,如果教师授课一味地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方式,则很难活跃课堂气氛,也不利于师生互动。而案例教学法则是把案例带到课堂中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保险学的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复杂且难以理解,案例能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原理,把理论与实务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保险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如“当事人”一样,身临其境,提出方案,处理问题。教师在引入案例时,可从多个层面给学生以引导,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实施寰例教学法应做的准备工作 实施案例教学,教师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标。要清楚地知道通过本案例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案例的选择与编写,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一是精选教学案例。要本着典型性、理论性、及时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来选择案例。二是要注重正面引导。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因此要用正面的案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将正、反面案例相结合。 (三)正确设计教学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注意将问题引向深化。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首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全班交流、辩论,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二是注重点评总结。教师应及时归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把各组讨论的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然后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三、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方法。 开展案例教学仍须坚持“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思维方式,它不能替代其他教学方法,如社会实践、模拟实习等实际操作等。 1 要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不掌握理论就无法开展案例教学。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教学。 2 要与多媒体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强等优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加大信息输出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要合理使用教具。比如在讲到保险合同时,给学生传阅保险公司印制的投保单等单证,可以使学生很快明白保险合同的格式、作用等相关知识。 4 要开辟第二课堂。案例教学要尽可能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把课堂搬到社会上去,让学生亲身体验保险实务,增进学习效果。 (二)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总评者”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特点做周密的设计,尤其是在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更要充当好“总评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探询案例中各种复杂的情形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基于案例教学的特点,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案例,很难有“正确”的答案,因此,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避免给出肯定的观点或答案,而要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总评,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出一个肯定的观点或解决方法,使学生不加分析地被动接受,放弃其在讨论中得到的启示。因此,教师在案例讨论之后,应当做一个慎重的“总评者”,而不是讨论结果的“仲裁者”。 保险学论文:浅析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通过对案例教学方法的剖析,从做好对案例的选择、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案例教学的方式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在保险学这门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案例教学;保险学;应用 一、有关案例教学法的剖析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真实的、典型的实例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其最早的雏形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但直到191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商学院和法学院才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使用,后又被广泛运用于管理学界。目前案例教学法已成为一种风靡全球、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在国内该教学法也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广泛地应用于很多课程授课中,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公关文秘、法律等,并被列入了很多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之中。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完善,是人从不完善走向文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得好,教学效果就好;发挥得不好,教学效果就差。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首先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适当的教学法,例如用案例引路,用事实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收益会比较高。比如在保险学的授课过程中讲到人身保险的有关内容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涉及其自身利益的案例(人身意外伤害险案例、健康保险案例等),从而使学生于实例中切实感受到保险学教学不仅是课程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这样一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便不言自明了。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接受了教师的知识传承之后,能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尤其是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保险学是金融及保险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基本的保险理论、保险合同基本原则以及保险公司基本经营管理方法,是一门集方针与业务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的应用课程。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仅凭教师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而且,单纯的讲授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单调而紧张的状态,容易产生枯燥感,更谈不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引下充分调动大脑去思考,一方面要阐述和讨论自己的分析判断,同时又要倾听他人的意见。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意见和进行思维创造的机会,改变了单纯进行保险条款讲解的枯燥感和抽象感,将保险原理还原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及时反馈信息,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案例教学是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使学与教都处于教师、学生及案例所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体系之中。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深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提出的多角度的观点可以发现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督促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考虑问题更全面、更细致。 二、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念日益发生着变化,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更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及技术应用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主要以培养社会建设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致力于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尤其重大。就保险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而言,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是案例教学。保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讲,如果教师只是介绍抽象出来的理论和既定的保险条款,而不是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会给人枯燥空泛的感觉,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看,案例教学是学生了解现实问题的重要媒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如果能与讨论、角色模拟等形式相结合,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要想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事情: (一)案例选择要适当。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的选编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点。一般来说,选择案例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分析价值等要求。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应当是学生已经学过或即将学习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比如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保险合同是该课程研究的重点,涉及大量重要的基础概念,并且保险合同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先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已经填写好的保险合同(有规范的,也有不规范的),然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如果自己是一个有风险防范意识的人,在同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时,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提出他们的见解后,再引入话题:这个考虑过程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因为保险双方当事人所处的利益位置不同,签订合同时所关心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份保险合同包括的内容很多,有保险合同的主体、客体以及保险条款等等。那么这些内容又包含了许多小的方面,这也正是保险合同这章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该次课的学习兴趣就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高了。 (二)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案例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而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保险学不是完全的实验课,它必须要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然后进行实务性的学习。如在讲述“保险的基本原则”一章时,有这样一个案例:张某将其汽车投保了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后该车坠崖落水。事故发生后,张某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经过现场查勘,按推定全损理赔。张某看到采购货物的现金还在车内,就将残车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王某,双方约定:由王某负责打捞残车,车内现金归张某,残车归王某。残车被打捞起来后张某和王某按约行事。保险公司知悉后,认为张某未经保险公司允许擅自处理此残车是违法的,遂成纠纷。对于这个案例而言,一定是在相关概念都讲授完备的基础上,再组织案例分析。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概念,比如推定全损、损失补偿原则的基本要求、物上代位的含义等都不理解的话,就很难对该案例作出一个合理的全面的判断。 成功的案例教学是在讲解基本理论时,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把生动的案例与理论知识融为一体,巩固学生学习的基本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案例教学实施方式。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有很多具体的形式,比如课堂讨论法和讲解分析法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讲授“企业和家庭财产保险”一章时,由于该章主要是关于财产保险的险种介绍,实务性较强,所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保单分析等形式授课, 即在学完各类条款内容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参考老师给出的案例资料,开展课堂讨论,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讲授“保险的基本原则”一章时,由于该章内容是保险基础理论的核心部分,涉及大量重要的基础概念,要学生一下子通过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作出准确回答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就采用讲解分析的方法。讲到一种保险原则时,先把该原则的含义、基本内容、需注意的关键点讲解清楚,然后引入相应的案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除讲清案例的背景、经过、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外,教师也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讨论。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也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克服怕羞、怕说错的心理,师生共同打造既严肃又活泼的学习氛围。 三、关于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思索 案例教学法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要使案例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加以注意: (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定位。在不同的案例教学实施方式中,老师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在使用讲解分析法时,老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在课堂讨论法中,老师要把表演的舞台尽可能的放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既要善于引导学生,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也就是说一方面要避免出现“冷场”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话题范围不要过于宽泛,使课堂讨论始终围绕案例进行,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深化。 (二)若使案例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具要准备案例,又要运用理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理解,有时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就保险学这门课程而言,就是要求任课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保险业务实例。保险纠纷的处理很多情况下是涉及到法律的应用的,如果老师对保险实务的发展变化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更新都不能准确掌握的话,那么在组织案例教学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误区。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是保险学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应借鉴先进的经验,加大保险学案例教学的比重,提倡互动式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掌握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保险学论文:关于保险学课程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摘要: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保险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双重特征,引入案例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合适的案例,做好课前准备,全面把握好案例教学的课堂环节。 关键词:保险学;案例教学;保险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保险学是以保险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法律两个方面揭示其本质及其运行和管理的内在规律性, 阐述保险产品特征及其经营管理实务知识的一门学科。保险学课程教学除了具有明显的理论性,还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在教学中要力求实现保险理论与保险实践、保险国际惯例与中国实际、保险创新与保险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高度结合。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保险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要创新教学方法,在保险学课堂中引入案例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及独立分析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环境。 二、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案例教学(case teaching)起源于20 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其产生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源于认知心理学, 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 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学习结果不是学生接受了知识,而是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得到了改组。为此,倡导教学需要重视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等因素。其中,情境是基础,协作是关键,会话是纽结,意义建构是目的。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案例本身就是情境。在案例的情境中,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而冲突与矛盾的解决要经过讨论、会话。在会话过程中,同时发生着协商与反思,往往需要通过人际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藉此,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及对相关专题的调查、研究,学生个体知识和经验在与实际问题相互结合、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得到了改组,知识进行了重新的建构。 (二)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 个体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表征。产生式系统中涉及了某些内部目的、内部认识过程和内部知识,要求有目标驱动、集中注意、激活记忆和思维,调动原有的有关知识结构。产生式系统由多个产生式组成, 处理复杂的问题需要产生式系统完成。这些产生式系统经过练习后储存在人脑中,保存为解决问题的技能。陈述性知识最初以命题网络的形式组成,在多种练习下,再转化为以产生式的方式表征,最后形成产生式系统。案例教学能够突出形成学生的程序性知识和产生式系统。为了解决案例内隐或外显的问题, 学生必然独自地搜索、查找、阅读、理解和分析资料,获取信息,提炼观点。整个过程无形中助长了自学习惯的形成和自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交往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是帮助学生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转化为产生式系统的有效方法。 (三)迁移理论 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认为, 当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提出和检验一系列的假设,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这种通过假设形成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会影响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迁移到以后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去。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发放案例材料后, 一般都附有相关的问题。学生则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处理案例中所面临的问题,寻求解答。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材料,查找、搜集与案例有关的信息,提炼自己的观点,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这一过程同时也就是运用所学原理、概念、方法等理论知识,形成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办法的假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的实际问题有效结合起来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经验与理解。 三、保险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大量的教学案例一般都来自于保险的实际业务,真实性、趣味性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从而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会解决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 以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实际运作能力不够的缺陷。另一方面,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归纳,再从实践回归到理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会更加深刻与全面。 (二)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保险学案例分析中,教师通常不给出标准答案,即便是告诉学生案例中的实际做法, 也不意味着这种做法就是唯一的正确答案,事实上也不存在什么绝对正确的答案。只要每个方案能够自圆其说,论据充分,可以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方案。保险案例涉及的知识面广, 综合性强,学生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大,不拘泥于某一思维倾向,可以拓宽学生思路,积极思维,想方设法地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这种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议论思考的自主学习办法,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要求的。 (三)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沟通 案例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分组讨论,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辩论。藉此,案例问题的解决能够被学生切实认知,学生自身存在的知识、技能等问题也能够在协作过程中利用思维冲突及反思、在意义建构过程中不断得到解决,所以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综合他人智慧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式活动,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熟悉保险业务的实际操作,还要熟悉相应的政策法规, 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保险市场的风云变幻,以便给学生提供最及时和最生动的实践案例。因此,通过案例教学,特别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 可以使教师把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或得到的启示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积累了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水平。 四、保险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或设计合适的案例 教师应明确《保险学》教学目标,结合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要点选择或自行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从相关资料、网络,或深入保险实务部门收集的,也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内容上看,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遵循理论性、多样性、典型性、及时性等原则。理论性是指应选择那些蕴涵保险理论的案例进行研讨,通过提问、讨论、归纳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多样性要求案例尽量涉及保险领域的各个方面,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案例学习熟悉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实务; 典型性是指案例的选择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切实揭示保险概念、理论和原理。这样才能使学生以一种历史的、国际的和现实的分析视角,灵活掌握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及时性是指选择的案例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能够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和保险改革发展实际,吸收保险研究的新成果,反映保险市场的新动向,让学生不仅掌握保险专业的基本原理, 而且还能紧跟保险业发展的脚步,站在时代的前沿,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 (二)通过精炼的讲述带领学生阅读分析案例 学生阅读分析案例是保险学课堂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将精心准备好的案例及相关的问题下发给学生,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师可以把网络中一些与教学案例有关的网页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制作在多媒体课件中, 在授课时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对案例材料进行阅读,了解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为下一步的讨论做好铺垫。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往往要讲述案例的内容,但讲述一定要精炼。因为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如果为讨论其它事实而挤占了主要问题的讨论,就可能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如果牵扯到的知识点太多会扰乱学生的视线,造成思维上的混乱和疲惫,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所以教师在组织保险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是在讲述案例的时候,就要凭借自己的保险学知识,将纷繁复杂的案件事实精心“梳理”与“剪裁”,然后再描述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通过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 案例讨论的主体是学生本人,通常我们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个人案例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最后全班交流、辩论,找出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尽管不是主体,但要发挥主导作用,即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 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切实做到有效参与。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设计提问时要做到以下方面:提问要少而精,有的放矢。在设计提问时,所提的问题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教学目的服务,不能杂乱无章。问题过多易使课堂讨论流于散乱,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和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案例提问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差异性。学生认知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案例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逐渐深入, 利用不同的问题诱导学生对知识各个层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达到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善于总结,准确点评案例 总结、点评阶段是保险学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讨论的效果,必须要求学生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归纳出一般性的理论观点,教师必须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肯定那些好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与适当表扬,形成激励效应;并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对基本知识和观点做进一步的深化、拓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尚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最后,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写出书面案例分析报告,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回顾、审视案例的讨论经过和解决方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效果。 模保险学论文:拟实践人才培养下的保险学论文 一、当前中国高等院校《保险学》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授课工具多借助板书或多媒体讲授《保险学》的老师,年纪大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基础知识扎实,融会贯通,深入浅出,但是对于现代教学工具使用方面不是很擅长,很多老教师还是采取板书的方式讲课,因为整节课没有视觉的变化,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中青年教师多采用多媒体工具,教课时加入视频、声音、图片、色彩的变化等元素,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但是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度有限。 (二)讲课方法多采用案例教学法现在大多老师都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课,恰当的案例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方面确实有很好的效果,尤其在《保险学》基础理论篇,对于保险合同、保险的基本原则的理解和应用方面非常有帮助,但还是以老师为主导。如果整个学期都用这种方法也缺乏灵活性,对于实务知识,更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参与其中。 (三)实践教学方法运用困难《保险学》是专业基础课程,所以保险专业和金融专业一般会在大二、大三陆续开课,学生在这个时间主要是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离开学校去实习不现实,并且学校在学生管理,保障学生人身安全方面也存在困难。保险公司也不愿意接受短期的实习生。虽然学校安排学生在大四出去实习,但学生不一定是在保险公司实习,所学的知识并没有被应用,对在大二大三学习的保险基础知识并没有起到加固加深的作用。 (四)对学生采用传统指标进行考核对于学生的考核方面,很多学校仍停留在考试、出勤及作业等传统评价手段上面,为了取得高分,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书本上面,但这些指标却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学生在成绩之外的一些优点不能得到认可,而这些优点却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模拟实践教学方法在《保险学》课程的具体设计模拟 实践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创新,在某些方面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不足,使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接触到保险工作的具体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加入模拟实践的成绩,可以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教学目标设计在《保险学》课程中进行模拟实践教学,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个问题,作为保险专业、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保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基本知识这些基础理论以外,还要对从客户开始投保,保险公司初审、复核、制单到客户拿到保单整个流程有所了解,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亲自操作,对保险实务有更直观的了解,能初步将这些知识运用于保险实务的实践中。 (二)模拟实践时间安排模拟实践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做指导,建议教师进入《保险学》实务部分的讲授时采用模拟实践教学,讲授完财产保险理论课,可进行财产保险的模拟实践,讲授完人身保险理论课程,可进行人身财产保险的模拟实践。虽然模拟软件系统里面还有责任保险、再保险的模拟实践,但不建议在讲授《保险学》课程期间全部开展,原因之一是受教学时间的制约,分给模拟实践的课时是有限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保险学专业的学生还要开专门的《责任保险》、《再保险》课程,模拟实践可以在学习这些专业课的时候开展。而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这两大类保险模拟实践可以满足对他们的教学要求。 (三)硬件、软件准备我校有专门的金融实验室,实验室配备有足够的电脑,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可以亲自操作,讲台上有投影仪和电脑,保险操作软件不像证券投资软件那样广泛,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证券市场操作,保险却不可以,所以学生对保险操作软件一般很陌生,需要老师在讲台上通过投影仪对软件操作进行演示,告诉学生们要做什么,系统里的各种选项代表的含义,比如点击“保存”还可以修改答案,点击“提交”就不能再修改答案了。我校使用的是上海某家公司研发的人身保险、财产保险教学软件,老师可以在软件中选择任务并把任务分给选择的班级,学生上课用账号进入自己的界面可以看到已分配的任务,然后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每一页面的任务,最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把学生的操作详情反映出来。如果学校开有专门的模拟实践课程,除了可在系统中选择已有的业务,教师还可以根据想要考核的内容,搜集资料,自己编辑业务放在系统里面,让学生根据既定要求完成任务,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考核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具体操作过程以财产保险为例,教师课下登录系统,选择家庭财产保险(也可选择企业财产保险),选择即将上课的班级,并把任务分配给这个班级,学生上课登录界面就可以看到分配的任务,并可以看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客户、银行、保险公司等相关资料,学生可根据这些资料,模拟顾客、保险公司投保、承保流程,并缮制相关单证。比如学生首先要扮演客户填写投保单,然后扮演业务人员接受投保单并填写相关资料,扮演财务人员打印转账回执单等,整个业务办理下来需要二十个左右的页面,需要不同角色来完成,学生完成之后,提交才可查看正确答案,提示哪些地方做错了,最后形成一份实验报告,教师由报告可知学生分数和学生的详细操作记录。 三、模拟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学以致用,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些业务都是保险公司真实的业务,流程也是保险公司真实的流程,让学生在教室学完相关理论知识之后,立即就能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对于书中抽象的概念,在操作中可见到它的应用,比如,客户在填写投保单时,表格中有投保人姓名、被保险人姓名和受益人姓名,学生需要从给定的资料中判断并填写,学生只有理解了投保人、被保险人和收益人三个概念,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查阅投保单中的“风险询问资料”,让学生知道“告知”义务是如何在实际中体现的。通过模拟实践,使得学生对《保险学》理论知识理解的更为透彻。 (二)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模拟实践中,我们发现,平时在班里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在实验课上缩手缩脚,不敢轻易操作,整个任务完成下来需要的时间较长。而平时在班里表现不突出的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动手能力特别强,各种操作都大胆尝试,很快就熟悉了软件系统并开始操作,任务完成需要的时间短,正确率高,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主动去帮助处在摸索阶段的学生,甚至还帮助老师解决操作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模拟实践,使成绩好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成绩一般的学生优点得到展现。在期末考核中,把实验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对学生的考核更全面,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保险学》的积极性。 (三)使学生走出了学保险的误区保险学老师虽然在新生专业介绍会上都会详细介绍保险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但学生对于保险工作还不是很清楚,还存在学习保险将来就是销售保险的误区,对保险课也存有抵触心理,通过模拟实践,学生们亲自操作了保险业务的整个流程,也了解了保险各岗位的基本职责,走出了学习保险将来就是推销保险的认识误区。 作者:张宝玲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保险学论文:保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及作用 一、对《保险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一)以学生主讲补充教师主讲 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式学习改变课堂教学由教师一人主宰,甚至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给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讲。结合专题性讲座,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每个专题讲授一小节(20分钟),主要是对该专题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介绍和解读,特别要介绍当前学术界或社会各界对这一论题的主要态度和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这种由学生主讲的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学会自主性和合作式学习。各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收集资料、整理观点、梳理和综述问题、撰写教学方案,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选优秀代表担纲主讲等环节。同学们为了讲好自己的专题,往往在上课前都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变压力为动力,充分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既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也收获了成长与进步。 (二)以专题授课替代对教材的简单复述 为避免对使用教材的简单重复,在课堂内容的规划和设计上,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教学,每一次专题之后,围绕特定主题共同探讨。在遵循保险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主要设计了以下专题:风险与保险、社会保险、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车辆保险等。这些选题在保险学课程体系的框架内,突出其实用性价值,以关注实用性吸引学生,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发现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这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保险学的兴趣和动力。 (三)案例教学方法创新 保险学属于应用类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案例教学的比重,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用。在保险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现场参与的成功方式就是增强案例分析的方式和问题探讨的力度。案例的选择和问题的提出,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提供。课上,可以先由老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教师针对理论知识结合精典案例把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讨论。课下由学生准备与所学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在下一次课上进行展示,仍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保险学案例,每个案例10分钟左右。形式不限,可以是传统的PPT形式的,也可以是根据案情现场表演,还可以将案例拍成视频。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同学们更倾向于现场表演和拍成微电影的形式,他们课下自编自演自导,团结合作,分工明确,为了给大家呈现出精彩的案例,每组同学都认真地准备着,对与案例相关的重点或疑难问题进行反复的探究,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性空前提高。通过这种学生自己动手做保险学案例的方式将课程的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使知识点更加突出,既能温故知新,又容易引起共鸣,活跃课堂气氛。 (四)突出“问题导学法”的运用 将保险教学内容化成一个个问题,使问题经常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用以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下面举例说明:如讲“风险概述”这一内容时,应以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为主线,设置成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风险2、风险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风险的特征是什么?(将以上三个问题贯穿在古语:“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以及若干与风险相关的图片,如南方冰冻雪灾,胶济铁路出轨,汶川地震,三鹿奶粉等事件中启发同学们思考)。同学们通过图片结合所要思考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入扣,最后获得与风险相关的知识——风险就是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客观存在而又意料不到的事情,其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工作失误等。 二、保险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保险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教学中对教师引导作用的理解和贯彻存在着抽象、孤立、简单化的认识,虽然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教师引导作用的存在是以学生的“学”而存在,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在保险教学中不能单纯运用一种讲授法,只要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学习最佳效果的各种教学法都能采用。保险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能够将教为引导和学为主体这两者真正统一起来,这是正确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次实践活动。 (二)不断调整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潜在效用。运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有一个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能以强制、压抑的气氛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或注入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创设一个充分民主、平等的气氛和环境,促使师生间心理协调一致,相互之间的言谈举止达到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接近,然后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特别是教师在回答问题时,说话态度要亲切自然,其语言要充分体现启发性、诱导性和可接受性,避免学生产生回避、抵触的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三)教师在保险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连环导学的设问、疑问、留问、提问应做到“八要”:一要激发情感,叩击心灵,讲究思想性;二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化,讲究逻辑性;三要一石二鸟,触类旁通,讲究有用性;四要因势利导,点拨启迪,讲究启发性;五要扣其两端,活跃思维,讲究灵活性;六要形式多样,因人而异,讲究针对性;七要新旧联系,层层递进,讲究连贯性;八要巧设悬念,引人入胜,讲究趣味性。 作者:苗静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保险学论文:国有股保险学剖析论文 1999年10月26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同时宣布,保险资金可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根据实施方案,保险公司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已上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和在一级市场上配售新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同时,中国证监会新发行的基金,将按照不超过基金规模的30%供保险公司申请配售,并根据保险公司的投资需求发行新基金。日前,中国保监会进一步放开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连结类保险在证券投资基金上的投资比例,最高比例可达100%。从而极大地活跃了基金市场。但笔者认为,保险资金入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基金市场的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国有股减持的积极推动。 一、问题的提出——来自国有股的历史难题 在我国企业股份化的初期,由于强调公有制在股份公司中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加上绝大部分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来,因此,就形成了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大头的局面。同时,在企业股份化初期,有许多人认为国有股流通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因此不允许国有股流通。到后来,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有股规模也逐渐扩大,截至1998年末,在沪深两市挂牌的上市公司已达到851家,而国有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约占整个上市公司股份总量的2/3。现在再将如此庞大的国有股推入市场流通,将不可避免导致股市的大失血,给股市带来沉重的打击。而国有股占大头,又不能流通,不仅严重制约了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表现在: 1.从股东监管角度来看,国家及其人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使这种监督难免带有行政色彩,导致企业被过多的干预,难以给予经营者充分的自主权。同时,这种股权结构使经营者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企业被收购兼并的压力,“用脚投票”的机制不能发挥作用,造成企业经营效率低下。 2.在上市公司中,由于国有股占大头,政府通过股权控制企业,广大中小股东无法通过行使表决权维护自身的利益,“用手投票”的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出现“一只手压倒一片手”的现状,股东大会流于形式,公司内部难以建立起合理的运作机制和制约机制。 3.由于行政机关并不直接分享投资决策带来的财富效应,国有股享有的权利无从落实,不可避免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4.对证券市场来讲,由于占大头的国有股不能流通,流通股只占很小的比例,这不仅使得股市的发展不完善、不健全,处于先天不足的状态,而且也导致了股市中严重的过度投机现象。 因此,为了保证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国有股占大头、不能流通的问题。对此,管理层已推出了有关国有股减持的政策。在国有股减持的计划中,第一步先将国家股权及国有法人股所占比重从67.8%降到51%;第二步计划将国家持股比例由51%下降到30%。对于国有股减持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有股回购。国有股回购是指公司将发行在外的国有股以一定的价格购买回来,或作为库藏股或进行注销的一种股本缩减方式。(2)国有股配售。国有股配售是指国有股的股权代表部门将其部分国有股以特定价格向特定投资人转让,转让对象应是原有的个人股东及部分机构投资者,老股东有优先受让股份的权利。(3)可转换债券。这是指投资者可以在既定期限内按规定的比例与价格将债券转换成股票的一种债券方式,其兼有债券和期权的双重特征。(4)协议转让。协议转让是指国有股的股权代表部门与受让方统购签订国有股转让协议,减少国有股比重,达到受让方控股或参股上市公司的目的。受让方一般为公司法人、机构法人和职工持股会等。 笔者认为,不管哪种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要降低国有股的比重,并使这一部分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转让,这都会引起股市资金的大量减少。因此,这四种减持方案都不可避免遇到两大障碍: 第一,由于国有股数量庞大,其上市流通将导致股市的大失血,给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两大部分,目前国有股约2240亿股,占股市总股本的67.8%,国有股的数量是目前流通股总量的2.7倍,数量如此庞大的国有股大量变现,给市场带来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进一步来看,如果国有股按每股3元左右的净资产计算,在5年内将国有股下降到50%左右的水平,那么5年中大约每年需要变现1000亿元现金资产,而目前股市流通市值仅叨皿多亿元,其巨大冲击可想而知。 第二,国有股与流通股同股不同价,价差过大。国有股一般是1元一股折股而来,而流通股的发行价一般都在几元甚至十几元一股,流通股的二级市场价格又远远高于发行价。如果国有股变现,从价格角度来讲,就是大量低价格股票与少量高价格股票实现价格并轨,并轨的结果必然导致市场中现有股票价格的大幅下滑,给中小投资者带来损失。 上述两大障碍严重制约了国有股减持的推行,造成了国有股必须流通与国有股难以流通的矛盾,有人将其称为中国股市的哥德巴赫猜想。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用股市增量资金来补充国有股推出而引起的股市存量资金的减少部分,巨额保险资金的入市或许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二、问题的解决——保险资金入市,哥德巴赫猜想的终结 (一)保险资金入市的背景。 1.保险业走出困境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对保除资金投资方向进行了限制,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这就导致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非常狭窄,投资效率十分低下,据统计,到1998年底,保险资产总额达到1796亿元,其中约有40%-60%的资金沉淀在银行。但是1996年5月到1999年7月人民银行7次降息和1999年11月1日起开征20%的利息税,使银行存款利率达到历史最低点。与此同时,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收益也大幅下降,保险公司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仅寿险就因此损失280亿元左右。保硷公司的经营成本越来越大,资金保值能力越来越低,保险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困境。寻求保险资金新的投资渠道成为保险业摆脱当前困境的一个紧迫课题,按照国际惯例,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成为首选的投资方式。 2.证券市场的需要。与保险公司的投资渴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供血不足”正成为制约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处在快速发展中,但至今仍十分脆弱。目前,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已达900多家,截至1999年6月底,上市公司总股本为2755.42亿股,其中流通股951.05亿股,流通市值9265.65亿元,比股票市场创建立初增长了7倍。但是自1997年5月以来,我国股市一直在下降的轨道中运行,其间虽不乏火爆行情,但都如昙花一现,股市承受能力非常有限,而“供血不足”则是很重要的原因。按照现有的流通盘,股指的正常上涨至少需要10%左右的增量资金,即至少900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其次,股市正常扩容,一年就需1000亿元的资金。另外,考虑到国有股配售,每年需要1000亿元资金。综合起来,要保持股市的平稳运行,至少需要3000亿元的资金,这对于当前股市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压力。而解决市场资金不足的理想途径,就是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拓宽机构资金入市的渠道,保险资金入市已成为大趋势。 (二)保险资金入市——一项双赢的选择。 保险资金的入市不仅可以使保险业走出困境,扩大投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减缓因国有股减持对股市带来的冲击,有力地推动国有股减持计划的实施。对于保险资金入市对保险业的影响在这儿就不多说了,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保险资金入市与国有股减持的关系:一方面,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减缓国有股减持带给股市的冲击,起到缓冲器的作用。前面分析过,国有股坚持每年需要变现1000亿元,这对目前股市9000亿元的容量来讲,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保险资金入市将极大地减缓这一冲击力。目前,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的总资产约3117亿元,按最保守的10%的入市比例来计算,进入股市的保险资金将达到311.7亿元。就目前的趋势来看,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还会提高。日前,保监会已放开中国平安保硷公司、新华人寿保除公司和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投资连结类保险在证券投资基金上的投资比例,最高比例可达100%。因此我们可以估计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将逐步提高。按国际经验,国外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一般可以达50%,那么我国进入股市的保险资金将达到1558亿元。而且保险资金的入市也不是惟一一次就结束的,随着保险公司资产规模的扩大,进入证券投资基金领域的保险资金也会不断增加。据业内人士预测,在未来5年保险资金将保持在13%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就是说保险资金每年向股市供血400亿元左右。这就会大大减轻股市因国有股减持而受到的冲击,从而有助于国有股减持方案的顺利实施。 另一方面,国有股的减持,国有资产的变现,又可以大大充实我国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解决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的问题。而社保基金基于保值增值的需要,又会重新流回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从而将因国有股减持从股市套现的资金重新流回股市,缓解股市受到的冲击,这又有助于国有股减持的顺利实施,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因此,保险资金入市不仅带来了保险业的春天,而且为国有股减持的顺利实施带来曙光。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保险资金入市还受到诸多限制,这主要包括:保监会对保除公司入市资金比例的限制;保险资金投资于同一基金的比例限制;封闭式基金规模和经营管理的限制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目前我国基金规模太小。为此,我们应适时推出专门面向保险公司的私募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以满足保险资金入市的需要,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国有股减持服务。
城市社会学论文:国内城市社会学的论述 大量中国社会学家把“社区研究”应用到中国本土社会的研究中去,取得了丰富的关于中国社会不同社区类型的研究成果。在城市社会调查方面,大量的社会调查活动得以展开,开启了社会调查之风气。20世纪初,大量外籍教师和教牧人员带领中国学生开展城市社会调查。如1917年,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为配合教学创立了“沪东公社”,为杨浦树一带的工人提供社区服务并成为沪江大学师生的社会学试验区。1914年北京青年会发起“关于北京302个人力车夫生活情形”的调查。1918至1919年间,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主任步济时和传教士甘博在北京进行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1924年,教会学校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的中外教师带领学生对济南社会状况进行全方位调查,内容涉及城市管理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外籍教师和教牧人员所组织的城市社会调查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很大触动,引起了较大反响,社会调查风气盛行一时。据当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统计,从1927年至1935年间,全国共有各类大小社会调查报告约9027件。 同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学家也关注城市社会问题,并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如沪江大学对广东凤凰村和沈家行的调查,李景汉对北京人力车夫生活费的调查。调查成果有影响力的如李景汉的《北平郊外至乡村调查》、陶孟和的《北京生活费之分析》、杨西孟的《北平生活费指数》和《上海工人生活程度的一个研究》、林颂和的《塘沽工人调查》、施裕寿等人的《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等。上述调查大多是针对某一个城市进行的,但也有学者对多个城市进行调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严景耀指导学生采用人类学实地调查方法对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城市进行犯罪调查并写成《中国监狱问题》等专着。总的看来,这一时期的社会调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目的上侧重于社会改良的现实性目标,而忽视了以社会结构为考量的学术型目标;在方法上过于注重经验型的社会事实,而忽视了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理论建构;在内容上往往集中于某一群体或某一方面的调查,而忽视了城市综合性社会问题的研究。 在“观点”和“方法”的提出及学科建设方面,一些社会学家在城市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建构方面进行了尝试,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当属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和邱致中的《都市社会学原理》。这是两部系统性较强的城市社会学着作①,对中国城市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吴景超先后获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学士、芝加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25年至1928年期间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社会学,随派克等学者从事都市社会学原理的研究,必定深得“芝加哥学派”的真传。其192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唐人街:共生与同化》,从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历史讲起,研究了唐人街的社会结构、文化冲突及家庭生活等,同时对唐人街的生活组织、帮会、通婚、同化、边际人等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分析。吴景超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研究都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博士论文正是他作为“中国现代都市社会学研究开创者”的奠基之作。1928至1931年,吴景超任南京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其间出版《都市社会学》。 该书是中国最早的都市社会学研究着作。全书共计四章84页,篇幅虽小,但内容充实。首先,深刻地探讨了两个关系,一是都市与附庸的关系,都市离不开它的附庸,都市及其附庸构成了都市区域,都市区域是研究都市经济的基本单位。都市繁荣的标志是看它的附庸的富饶程度及工业化水平。都市与附庸的关系不是看两者的远近,而是看两者之间的交通,交通是沟通都市与附庸的“唯一妙法”。吴景超还对居民在都市中的“自觉观念”进行了论述,他指出,“都市居民应该有一种自觉的都市观念,时时刻刻去研究如何发展他们的都市,如何保有他们的附庸,如何发展他们的商业势力到别的都市的附庸中去”。二是都市间是互助与竞争的关系,从互助关系看,都市之间应常通有无、货物流通,这样才能达成“共赢”。从竞争关系看,都市间存在贸易竞争,这种竞争是国际性的也是局部性的。 其次,富有洞见地分析都市人口增长、人口质量及城市化问题。吴景超认为,都市人口增长的方法有三种:人口的自然增长、移民(人口流入城市)、扩充市区(把附近市镇和乡村划归都市)。可以说,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研究渗透着深刻的城市化理念,他认为,中国有大约75%的 农业人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率极其低下,最经济的办法就是发展工业,“发展中国实业,创造中国的都市,使附庸中可怜的农民,以及一切游手好闲的人,到都市中去寻生活,乃是救济中国人口过剩问题的一个好办法”[8]。中国人口集中到都市,是大势所趋。第三,提出了都市问题的研究方法。要找出都市病态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出恰当的对策。寻找都市病态原因的方法是实地调查研究,有“靠得住的事实”作根据,然后才可以谈都市改良,谈都市控制。都市中各区域的环境不同,人们的行为也不尽相同,产生的社会问题也不同,因此,研究都市问题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暗射地图”,把社会问题的分布情况标注在地图上,然后再根据地图开展实地调查。①研究都市问题的另一个工具是都市区域发展史研究。 此外,芝加哥学派在都市研究中综合统计法、个案法、自传法,以此弥补各种方法存在的缺点。最后,强调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都市控制中的作用。他认为,都市社会约束人类的力量还比不上乡村社会,这是社会学要关注的问题,因为社会学的中心问题便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交往紧密,每个人的行为都受乡村“舆论”的监督,宗族、家族、家庭等因素都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而都市社会是一个陌生社会,人们互不相识,“舆论”的约束力较小,个人行为的自由度较大,没有完备的约束手段。除了“舆论的制裁”之外,人们的行为还需“良心的制裁”。都市社会较之乡村社会,以道德律令为根源的“良心的制裁”要明显薄弱许多。因而既要重视道德、宗教、舆论、良心等非正式制度在都市控制中的作用,也要重视法律等正式制度在都市控制中的作用。 应该说,吴景超在《都市社会学》中提出的观点、思想和方法是对现代文明都市发展的深刻思考,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更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价值,在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中,其意义更加凸显。与吴景超作为知名社会学家的身份不同的是,邱致中虽然获得过社会学博士学位,但更多是以市政规划专家的身份示人。1933年从暨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也在上海江南学院讲授“都市社会学”课程,因资料匮乏,故自制讲义,先作《实用都市社会学》,后着《都市社会学原理》。1934年,两本着作相继出版。《实用都市社会学》共15讲,详细论述了都市的形成、意义、公共建筑、工业区域、商业区域、住宅区域、市政交通、卫生、金融机构、文化、人口、政治组织、行政、政党、职业团体、流荡与寄生阶层等。该书仅仅是对都市构成要件的分类概述,在应用社会学视角方面却有所欠缺。《都市社会学原理》恰好对此进行了弥补。 《都市社会学原理》共10章,首先对城市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学科定位、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都市社会学是阐明都市社会的组织,并科学地论究它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灭,而理论地探寻其构成及进化的内在的必然关系的科学。都市社会学研究对象,不仅仅是都市的物理形态,更主要的是基于物理形态条件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广义的都市社会学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都市社会历史学、都市社会构造学、都市社会政策学。而狭义的都市社会学仅指都市社会构造学,范围包括都市社会经济构造、社会构造、政治构造、文化构造。都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的方法和伦理的方法,哲学的方法主要是不带成见地观察事物、收集资料、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伦理的方法则是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准确而非谬误的解释并作出推论。 其次论述了都市社会的起源、分类、进化、环境、构造、人口、政策、发展趋势等内容。其中论述最为深刻的当属都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关系。邱致中先生认为,都市社会存在于社会整体之中,都市社会是从农村社会发展而来的,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和农村社会相互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市社会与农村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物物交换的时代,都市社会附属于农村社会,都市内部还带着农村的性质;在以货币为媒介的社会中,两者的关系从交换形式上,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从交换的性质上看,又是相互对立的。从人口变化来看,都市人口因都市经济的发展而增多,农业的落后使农村人口减少,集中于都市。都市社会吸收农村人口,不仅从数量上吸收,还从质量上吸收,一切农村里的优秀分子都被城市的文化所吸引,离开落后的农村,集中到进步的都市去。再从政治文化看,资本主义一切政治与文化,都支配着整个农村社会。现代农村与都市之间交互影响,或者说是一个矛盾的循环,农村社会的经济没落与文化落后造成都市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这是矛盾的一面;农村社会的经济没落与文化落后造成都市社会的经济恐慌和文化畸形,这是矛盾的另一面。 而对于都市社会问题,主要有人口问题、劳动问题、妇女问题、儿童问题、娼妓问题、犯罪问题、卫生问题等。这些社会问题是由社会内部矛盾所产生的,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因而解决都市社会问题就要找出并改革蕴藏在社会内部的制度性矛盾。最后,作者还从四个方面讨论了都市社会学史等,即美国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产生背景、研究旨趣及主要的研究内容;都市社会学的雏形及其发展;都市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都市社会学发展现状。 总的来讲,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呈现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新观点和较为科学的新方法,邱致中的《都市社会学原理》则在学科发展史、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发展趋势等方面有所建树。邱致中的《都市社会学原理》晚于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以下简称“吴文”)5年出版,期间并未出现中国学者撰写的城市社会学着作。因而邱致中编写《都市社会学原理》的时候,参考资料极为匮乏,必然会对吴文做过深入的研读和思考。于是,在《都市社会学原理》的最后一章里,邱致中结合孙本文对吴文的评价,进一步阐述了其贡献和不足。在贡献方面,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注重社会学的观点,二是注意研究方法。在不足方面,吴氏仅仅介绍了都市研究的大体内容(都市的经济、人口、区域和控制),以及中国的都市研究,并没有在学科意义上探讨都市社会学之所以成为学的根据。 在西方社会学快速发展并在中国开花结果的背景中,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与邱致中的《都市社会学原理》成为应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都市问题的典范,在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吴景超先生在“观点”和“方法”上的贡献,还是邱致中先生在城市社会学学科建设方面的贡献,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进程,堪称中国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奠基之作。也正是综合了吴氏“观点”和“方法”上的贡献以及邱氏学科建设上的贡献,才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城市社会学发展描绘了一副相对完整的图景。也正是包含了“观点”、“方法” 和“学科意识”的中国城市社会学,成为了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一个分支、一个缩影,它跟其它分支社会学一道构筑起西方理论与中国本土相结合的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城市社会学论文:浅谈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转向 摘要:新城市社会学是都市研究的替代范式,其展现的社会空间转向是新城市社会学有别于“旧”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维度。城市空间能动地、全面地反映着资本、权力、财富、社会地位、利益等社会关系。透过“社会空间转向”这一特定过程把握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研究史,城市空间不是片断式的社会图景再现,政府、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和角逐,使城市空间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过程推动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关键词:新城市社会学;社会空间;转向 在城市研究中,空间一直是建筑学、地理学、规划学等传统空间学科研究的对象,空间进入城市社会学视野,始于20世纪70年代亨利·列斐伏尔对于空间的发现以及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研究。新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空间不同于传统社会学根据群体、社会距离划分出的社会结构形成的具有抽象意义的社会结构空间,而是将社会与城市空间紧密结合。从地理维度去阐释社会特征和社会结构,表达了对于传统城市社会学研究范式的某种修正和拓展。我们必须认真地审视这个转向过程及其意义,才能真正认识社会空间如何成为研究城市社会的—种新的理论和视角。 一、空间的发现:社会空间转向的早期奠基 城市社会学在萌芽时期,就不乏学者以空间的角度关注城市社会。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述了城镇和乡村的分离和对立,内在地表达了对空间的某种程度的强调,尽管还比较隐晦,但视野转向可见一斑。ⅲ迪尔凯姆在《宗教社会及其基本形态》中指出,—个特定社会里的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方式体现着空间,那么各个地区不同的情感价值使空间具有了不同的品质,空间可以根据源于社会的标准进行划分,空间安排会折射出主导陛的社会组织模式。从而为城市社会与空间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恩格斯为了揭示城市内在的贫富现象,对19世纪曼彻斯特的居隹隋况进行研究,把英国社会划分为穷人和富人两大阶层,并将其投影到城市空间,描绘出曼彻斯特的住宅分离景观模式。芝加哥学派的伯吉斯(e burgess)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模型的解释框架,描绘出城市内部人群的地带分异。其后霍伊特(homerhoyl)又提出了扇形模式,指出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土地使用会沿交通线放射状延伸发展,成为扇形地区。贫民环绕在工商业地区,中产阶级和富人则沿道路、河道向外发展。这种将社会阶层和人群分布进行—种地理学想象的阐释模式,暗含了对于城市社会问题分析的空间语境。 这些早期的论述认为空间是城市社会存在和运行的既定处所,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客观的、既定的背景,肯定空间与社会之间的对应关系。空间作为研究城市社会的一种视角被发现,这使得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路径”具有了认识论上的合法性,城市社会的空间性特征成为学科中的理论建设,城市空间性的确立为新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空间转向奠定了基础前提。 二、传统空间理论的局限:社会空间研究的兴起 传统的城市空间理论认为空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社会、心理、文化和经济进程的场所,社会行动的特征与分布不过是对空间形态的一种适应和利用,缺乏对于空间背后的社会动力因素的探析,即使是专门进行城市研究的芝加哥学派,也仅从生态决定论和环境均衡适应的角度来考察,吉登斯批评其“采取一种形式主义的空间观念,并偏重某种客观主义的立场。”在沃斯(l.wirth)、雷斯菲尔德(r.redfield)基于城市和乡村的区分的论述之后,城市社会学在思想上陷入了贫困,发展不出富有创见的作品。新城市社会学转入空间社会属性的研究正是在传统空间研究停滞和衰微的背景下兴起的。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导致的城市间资本产业投资的重新配置、城市劳动力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大量人口失业,加之城市郊区化使内城普遍衰落,欧洲普遍爆发了城市危机。把空间当作社会简单反映的传统理论,无法从更深层次去解读都市空间背后的社会因素,因此不能解释新形势下的问题。为了解决当下的城市危机和城市问题,新城市社会学的学者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将城市纳入社会、政治、经济更加广阔的背景之中,探索城市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财富的积累与权力的集中、社会阶级关系与国家管理职能等社会过程,将城市空间过程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空间研究实现了完全的社会学转型。 三、社会空间的诸种阐释:从列斐伏尔到新城市社会学 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是公认的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他致力于返回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以重新阐释城市空间的再生产机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化解读为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转向提供了理解阐释。列斐伏尔指出,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我们现在获得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思想:资本主义通过占有空间以及将空间整合进资本主义的逻辑而得以维持存续。空间长久以来仅仅作为一种消极被动的地理环境或一种空洞的几何学背景。现在它已经成为工具。”空间被注入资本主义的逻辑,其形态和组织方式是社会关系、经济结构和不同团体间的政治对抗博弈的结果,并且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其后,深受列斐伏尔思想影响的卡斯特、哈维、索亚等新城市社会学学者,以空间视角对资本主义城市和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路径进入到社会空间转向这一新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演进脉络之中。 卡斯特(manuel castells]认为,城市空间是人类根据一定的生产方式创造出来的,内在于经济活动的四个层面:生产、交换、消费和管理,并且体现在工业区位、住房、交通设施和都市治理这四个不同的维度。生产活动生产出土业和办公室,劳动力的消费生产出住房和公共娱乐设施,交换活动生产出交通和商业设施,市政管理和城市规划则统筹各项城市活动,深入城市空间的形成和变动。他还把意识形态系统加了进来,指出,意识形态用符号网络来组织空间,意识形态内容塑造了空间形式。 哈维(david harvey)指出,城市空间的生产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紧密相联的。资本主义生产可以分为三级循环:资本向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利润性生产投入是初级环节。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在资本运动的初级环节会出现商品和资本的过度积累,因此出现对次级环节投资,即资本向物质结构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资本进入第三级环节是指资本对科教、卫生福利事业等的投入。资本的投资生产了由道路、码头、港口、工厂、住房、学校、公园、停车场、办公楼、商店、污水处理系统等物质设施组成的城市空间。 索亚(soja)从空间结构和社会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角度人手,揭示城市社会的发展,提出社会空间 辩证法(social-spatial dialetic):“有组织的空间结构本身并不具有自身独立建构和转化规律的结构,它也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阶级结构的一种简单表示。相反,它代表了对整个生产关系组成成分的辩证限定。”城市空间是社会过程和生产关系的产物,另一方面,空间又是一种物质力量,它影响、引导、限制活动的可能性以及人类在城市中的存在方式。 马克·戈特德纳(m gottdiener)则提出一个更具操作性的研究视角——社会空间视角(socio—spatialperspective),试图将阶级、教育、权力、性别、种族等更多的因素纳入城市空间的分析中。指出,城市空间生产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复杂社会过程密切相关,尤其是政府干预和房地产发展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房地产发展涉及资本积累和阶级冲突,可以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居民的定居空间。 新城市社会学认为空间不单是承托社会的场域,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动因推动下形成的。空间和社会相互塑造,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因此不局限于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特征的客观描述,而是挖掘城市空间形态和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动因,这种将空间过程和社会过程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使空间蜕变为一种“社会空间”,呈现出社会学的学科属性,这标志着社会学意义上的空间研究已经脱离边缘、零散的状态,开始形成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畴。 四、空间的社会涵义:社会空间理论的基础框架 新城市社会学试图建构起一种关于空间的一般社会学理论,因此,社会性是空间的核心属性。通过分析新城市社会学学者有关城市空间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社会空间理论的基础框架。 第一,城市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新城市社会学所说的空间不是数学概念中的三维空间,也不同于地理学意义上承载物质的实体空间,而是社会的产物。城市空间是由建筑、道路、医院、住宅、学校、公园、办公楼、商店等物质设施组成的,具有一定地域界限的实体空间,但城市疆域的形成,物质设施的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人们实践活动和社会过程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社会涵义。“空间在其本身也许是原始赐予的,但空间的组织和意义却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经验的产物”。空间是带有意图和目的被生产出来的具有层次性和政治性。行动者在不同场域中进行的实践,以及行动者的“生存心态”,行动者在权力斗争和较量中所产生的结果生产出城市空间,城市空间能动地、全面地反映着资本、权力、财富、社会地位、利益等社会关系。同时,城市空间不是片断式的社会图景再现,政府、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和角逐,使城市空间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过程推动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第二,社会具有空间性。新城市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具有明显的地域意义,列斐伏尔曾说,空间内含于财产关系(特别是土地的拥有)之中,社会生产创造出的生产关系、财产关系通过土地所有、空间占有、场所秩序而存在并得以维系,在生产城市空间的同时将自己铭刻于空间,因而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城市社会是有地域载体的,它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主观构建,而是行动者基于其所处的地理空间进行的一项集体建构。社会结构体现于不同人群的地域分异格局,社会生产方式表现为生产、消费建设所组成的空间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是相互对应的,社会空间就是社会存在的物化。 第三,空间和社会是辩证限定的。城市空间是人创造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和行动策略尽可能地改变和调整环境,并逐渐将属人的特性施加于空间,同时,空间又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影响着主体性行为的流动向度,使人适应于周围的环境。此外,我们生活于其中的集体或社会生产出更大的社会空间,不同社会群体在其所处的地域进行集体实践,将各种社会关系投射于空间。空间反映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同时又制约着资本、权力、财富、社会地位及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因此,这里存在着一个连续的双向过程,即个人、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过程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所在的空间以各种方式控制着,空间和社会不是相互分离和独立的实体,而是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 第四,空间是一种社会的隐喻。空间是社会实践和差异性建构起来的符号象征体系,具有表征社会意义的特性,即能够表达和理解物质空间活动的所有日常性或专业陆标志、符号和知识。“空间特性可以表达‘建构环境’的相对固定的性质,用物理的结构,用土地使用的地图标志,来表达经济财富、文化认同、阶级差异和都市居民的个体与集体属性、关系、思想和实践的全部范围。”社会空间和城市结构是相互对应的,社会空间研究表面上是在处理城市空间,实际上是在处理整个社会建构的程序,处理日常生活世界创造的过程。社会过程与空间位置、结构紧密相连,各种空间隐喻,如中心、核心、区域、边缘、地域、边界、门槛等,无不透露出政府、公共领域与个人的抗衡和边界,权力、资本、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抗与妥协,以及主体认同建构自我与异己边界的机制。社会空间理论形成了独立的逻辑运作机制,其背后有—套特殊的象征系统相对于社会现实。 五、新城市社会学视野下的空间研究 城市是社会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空间。但由于社会学研究惯常的历史决定论淹没了空间思维,地理学的霸权消解了空间的社会性,长期以来空间与社会在城市社会研究中一直处于并行不悖的发展状态。城市空间在以前仅仅被视为“自然”存在,为地理学所主宰;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则缺乏空间维度,只关注城市事件和问题的前因后果。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转向,通过空间的线索将城市社会现象串联起来,空间结构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得以清楚呈现。社会空间进入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视野,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社会空间是一种新的实践路径、分析策略与理论视野,对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在理论建构上,社会空间转向从城市社会现象、城市社会发展动力等不同研究方面,累积和吸收理论,将空间概念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旨在解释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摆脱了空间的结构主义阴影和传统的先验主义影响,赋予空间研究社会学的意义,社会空间成为理解城市社会特征和过程的出发点,一个全新的城市社会知识系统从空间的角度发展出来。 在研究方法上,社会空间转向使人类聚集的邻里、社区成为城市社会分析的重要工具,这种空间维度为我们理解社会阶层、社会阶级、性别、族群等群体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分析角度,即可以从边缘和中心、门槛和隐喻、位置和身份、流动和隔离等核心概念来理解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不同空间中的“存在”和生存方式。人们可以借助其所寄寓的空间来考量行为主体的社会行为和行动意义,透过空间模式来分析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关系;并通过考察身体和社会在空间中的状态来赋予空间以意义,营造一种 社会学意义上的空间。这种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推演出一个理解社会本质的认识系统。 在实践应用中,社会空间转向使城市问题有了新的分析工具,社会空间转向不是主观的臆想,而是城市问题推动的结果。在实践中发展的社会空间研究,融合了城市空间与社会结构,同时挖掘社会发展的动因,将空间和时间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起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社会一历史—空间”的三方辩证关系,使新形势下的城市问题有了正确合理的分析工具。同时完善和丰富了城市问题的研究视角,进而可以深入以前研究忽略的领域,以新的方法获得城市经验研究的进展。 六、结 语 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转向是全球化时代城市重要性凸显的结果,城市成为人类聚集、生产活动和社会运行依存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表现为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或社会建构的过程,新城市社会学学者将空间结构、社会组织和人类地理结合起来,并推进到理论的高度,社会空间由此出现。要指出的是,新城市社会学对于空间社会性的研究虽然突破了传统理论的某些局限,成为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分析范式,但也因此导致了其在研究中对于时间性的忽略,许多学者批评新城市社会学对于空间的重视已成为一种“空间拜物教”。其实时间的思索始终暗含在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研究中,时间、空间和社会是交织在一起的,要认识空间必然要理解时间,新城市社会学的学者索亚就曾经指出,将历史、地理和社会结合起来,以辩证的视角来解释城市社会。只是新城市社会学过度强调“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身研究中一直隐藏的时间思维,没有将社会空间分析中的历史脉络系统明确地阐述出来,新城市社会学社会空间研究的历史的维度应当成为今后我们研究、反思的重要方面。最后,新城市社会学通过空间对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进行的分析、比较和抽象,以及社会空间的具体意义也存在着差异和分歧,如何为社会空间研究提供更精确和统一的思路,也是下一步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城市社会学论文:城市社会学的女性主义论文 一、城市与女性紧密相连、相互增进 (一)女性认识在城市化进程中萌芽 不同于乡村生活,城市生活更加具有选择的自由性,是人类生活的最佳社会形式之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催生了一个又一个大规模城市,这一过程中改变了人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形态,并且也巨大地解放了人类自身。人们开始倡导自由思考,随着生活视野的不断拓展,人们的基本素质和精神境界也都水涨船高。伴随着这一过程,城市妇女也得到了史无前例的解放。女性的角色在城市的环境中也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如今的城市社会环境已经不再以体力决定社会角色了。城市中的女性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更多的机会与权利,更加积极地对待工作、参与时政,也对传统的社会观念进行挑战。由此可以看出,女性解放运动与女性主义是伴随着城市产生的。 (二)城市所引发的女性问题 城市化必定是把双刃剑,女性在城市中有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女权意识不断觉醒,但是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发现了一些女性问题,使女性生活的部分方面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甚至使部分女性陷入困境。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女性并不是必定的受益者。在低端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自乡村的女性移民身体健壮、易于管理、工资水平低等特点使其相对于城市固有女性居民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也伴随着一定的代价:健康问题、推迟婚姻等。 (三)性别歧视与城市化过程中女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性别歧视意味着不同的性别所拥有的待遇是有差异的。为了消除性别歧视,使女性获得与男性相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我们应在城市化发展中加入性别视角。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使她们往往对城市的一些问题更加敏感,更容易体会到城市社会的规划和管理中不合理、不人性化的地方。但是由于适当途径的缺乏,城市管理者接收不到她们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市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管理不善,而非财政资源、技术缺乏等原因。城市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加入性别视角,就会弱化不平等这样的道德问题,而且能更加全面地吸收接纳全体市民,特别是女性市民对城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二、城市女性的生活空间 (一)传统(古代)城市中女性空间的特点 在女性社会很低的传统社会,我们在大街小巷很少看到女性的身影,因为世俗的束缚,不允许她们出现在公共场合,她们日常的活动范围基本只能在家中,甚至在家中的一些区域也是她们不能涉足的。在中国传统的居住设计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中国传统住宅中男女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和区域,前堂后室,以“中门”为界,而“前堂”往往是女性不能涉足之地。这种格局看似保护妇女,事实上限制了女性的生活空间和人身自由,使女性完全脱离了社会生活。 (二)现代城市中女性空间的特点 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职业女性史无前例的增加,女性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且可以随意出现在公共场合。传统的社会格局被打破,城市公共空间不再是男性的专有空间,女性也加入其中。然而,由于男女平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性别歧视仍然没有根除,不难发现城市社会空间存在着性别不同所带来的各方面差异。由于性别不平等,男性、女性占据着不同的城市生活空间,社会地位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社会空间的占有取决于男女的社会角色,男女的社会地位也从城市空间中反映出来。在城市社会中社会管理者往往都是男性,很少有女性的身影,而辅助性、服务性的工作往往由女性承担。 作者:何宝琳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社会学论文: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的价值 一、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对我国地域政策的启示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渐趋深入是同当时西方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的。城市空间开发的唯物质主义、内城衰落与生活共同体的瓦解、权力机构对空间规划的任意宰制、中心空间对弱势群体的排斥等等议题都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议题。对这些问题的批判及其解决理念极大地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地域政策发展方向,规避了城市的异化发展,激发了城市的内在活力。当下,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化进程,地域发展间的对立与冲突已趋于缓和。但在我国自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发轫的城镇化进程正迈向深水期,由城乡“二元结构”所引发的地域发展问题正处于集中爆发期。为此,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理论出发,审视当代中国地域政策的发展方向应当成为一条可供尝试的文本路径。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也面对与西方情况不同的困境与挑战。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城镇化肩负着几亿农村人口城市融入与身份转换的重任,地域间的发展差异决定城镇化道路的多元选择,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城镇的突围,城乡之间的依附发展与城市群内部如何在协调联动中走向均衡发展,这些都需要立足本土国情,结合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借鉴西方地域政策的发展经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空间生产的地域政策:人本主义的社会性规划从城市自身看,城市化的突出表现在于外部空间的扩张与内部空间的改造。城市发展趋同的症结也正在于此,列斐伏尔认为,城市空间不仅仅是现代化的物质景观,更是社会关系的容器。当前,城市的空间生产缺乏人本主义的社会性规划,空间生产往往是经济发展指向下的单兵突进,生活在原有空间中的人们被迁移出原有社会网络,不断走向陌生地;重新进入被城镇化空间的人们也需要重建社会关系网络,期望形成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对此,我们需要重新讨论地域开发的目标问题。地域开发应当有物质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规划布局,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生活共同体为核心的地域居民及其组织建设为中心。地域开发不能仅仅限于物的条件的整备,地域政策发展到较高的阶段应当考虑到地域居民和其组织的自主的行动创意、自发性的活动所产生的成果,这实际上是强调地域开发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同时,地域开发应当关注空间整体生态系统的建立,以地域文化为土壤,在地域经济自立的基础上迈向政治、经济与社会相辅相成的一体化发展。在此,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是社会性空间再生产的公共性建构与整体性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我国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当前,从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看空间的生产,城市空间正不断“侵入”乡村世界,以都市现代性“接替”乡村传统。在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理论中,通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空间中的复制、集体消费对空间生产的促进以及资本在空间生产中的循环,资本主义的发展得以延续。城市的发展正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漩涡,不断汲取乡村的物质与人力资源,城市的过密化成为发展隐忧,诸多城市的地域政策是通过就业空间、居住空间、交通空间的不断再生产暂时解决问题的。与城市空间生产相对的另一个方面是,乡村空心化与过疏化正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地域政策正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抵抗城市空间作为一种生产与生活方式过于关注资本再生产的倾向,另一方面,根植乡村文化自性,发挥本土性资源的优势,走向新乡土主义。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前提下,空间生产的地域政策渐趋演进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二)空间分配的地域政策:农业人口的自由流动与身份转换在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者的眼中,空间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特殊商品和社会产物,空间分配的地域政策应当保证开放透明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进入优势空间的权力。我国城乡二元发展的地域政策已经造成空间差距症候。甚至“不仅仅是收入差距问题,已经广泛地表现在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不能只看城市,也不能只看农村,要把城乡关系的统筹和协调作为一个极具复杂性的大政策加以研究”[7]。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认为,在优势空间与劣势空间既存的前提下,个人依据自身的空间偏好,能够自由进入空间的权益将会从内部为中心空间进行“去权力化”。中国户籍制度的渐趋放开,标志着中国地域政策正走向开放的空间分配。当下,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公民自由流动权力的获取造成了城市的过密化与乡村的过疏化,但是,“既然各地域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那么,如果欲缩小地域之间的差别的话,就不能抑制人口流动。而且,如将过密、过疏的消解作为政策的中心目标,如抑制人口移动,地域差别必扩大无疑。由此,地域差别纠正的政策目标和过疏过密问题的解决之间,可以发现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8],以社会个体的动态流动化解社会结构的静态差距成为地域均衡政策的选择。我国的地域政策是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当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中不再面临“收容遣送”的社会风险,关于空间分配的地域政策进一步要解决的将是优势空间的社会排斥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说农业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渐进过程中,城市社会的保障与福利制度如何有序地向流动人口开放,包括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与子女,让城市空间成为“爱的容器”,这成为地域政策在社会流动性的前提下急需探讨公共服务供给如何从属地服务到居住地服务的转向,这些服务指向的是农业人口的空间融入。地域政策的重点在于“推进农民人口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共荣共生”的包容性城市空间。 (三)空间交换的地域政策:从城乡对立走向协调联动如何处理以城市为载体的地域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当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空间分配不均时,将会造成地域对立的局面,其初级表现形式是言语攻击和以地域为单位的相互排斥和对抗,其高级形式则是分离主义。从动态视角下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认为地域分裂的形成过程在于长期不平等的空间交换,背后演绎的是空间权力之间的博弈。在中国城乡空间交换的地域政策中影响至为深远的制度当属城乡工农剪刀差,它让“现代化的大城市(它们像闪电般迅速成长起来)来代替从前自然增长起来的城市。凡是它所渗入的地方,它就破坏了手工业者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它使商业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9]。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需要警惕这种倾向,在乡村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的过程中,赋予生活在此间的人们以自由平等的空间交换权力。从城乡关系到城市内部关系来看,城市群落内部的空间交换也需要地域政策予以调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也是为了消解长期以来空间交换的工业化发展的坚硬后果。“缩小地域间格差是地域政策的重要目标。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地域政策即以地域之间均衡发展为主旨,重视四大工业基地之外的工业设施的整备,试图通过在空间上分散工业企业的做法来改变地域之间发展的差距问题。进入70年代,上述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0]。京津冀的产业转移与协同发展的一体化地域政策也正是基于此点的考虑。京津冀都市圈的重新整合将是一个漫长的空间权力博弈过程。一方面,通过周边城市相关资源的增量发展来稀释原有城市空间交换之下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需要看到,周边城市在新一轮空间交换过程中不应仅仅被定位为缓解高房价、交通拥堵等北京大城市病的疏散空间,而应在均衡发展的地域政策推进中,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城市群发展的新格局。 (四)空间消费的地域政策:共享城镇化空间与反贫困工程无论是空间的生产、分配还是交换,最终指向的是空间的消费。在这一点上,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关注的是集体消费,集体消费主要指的是公共住房、社会公共设施、医疗服务、教育机构以及闲暇生活的满足,劳动者能否实现这些方面的消费,正是资本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但是,由于私人资本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实现,而非公共利益的“善”,他们或者是将集体消费的投资降到最低限度,或者是以市场化运作形成对弱势群体的屏蔽。这样,集体消费就成为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都曾经面临集体消费供给的危机,具体表现为公共住房匮乏、医疗服务不足、学校资源落后、交通环境拥堵、文化设施短缺和社区发展迟缓等等。在这场危机中,一些城市的地域政策是人为地切割集体消费的空间,贴上富有和贫穷的标签,富有的地区享受优越的空间消费,弱势群体则被隔离在边缘与破旧的集体消费空间里,集体消费的空间最终只能成为“堆放梦想碎片的垃圾场”[11]。反贫困的地域政策由此与集体消费有了学术意义上的契合。西方发达国家反贫困的地域政策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末,拆除贫民窟,重建新公共住房,大规模、有计划地分散人口和就业到周边地域的新城政策;20世纪60年代末,反贫困的地域政策主要是实施针对地方的特殊措施和更新项目;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城市中心再开发及社区建设逐步成为反贫困地域政策的中心课题,采取物质性环境改造与经济社会环境改善相结合的形式”。[12]作为后发展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反贫困的地域政策正全方位推进。从棚户区改造到保障性住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实施、从政府购买服务到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项目运作,我国反贫困地域政策正力求使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弱势群体的救助与保护,让弱势群体共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二、结语 20世纪70年代至今,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派在理论创新方面屡有突破,以卓有建树的城市空间研究不断弥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的裂隙,以独辟蹊径的理论框架检视了资本主义城市发展进程,成为当下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流。这一引领城市社会学发展潮流的学派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的理论“血统”和研究的可对话性,都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为理论底蕴,以空间研究为核心,透视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生产过程及其生产关系。他们指出,空间开发不是城市表象的繁华,而是在于社会之根的生成。如果城市空间样态的建构有悖于正义,那么就要提出相应的地域政策来修正,使城市空间成为人们可达、可以栖居而非无根的社会。据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地域政策的实践原则引申为“以人为本的空间生产,开放透明的空间分配,自由平等的空间交换,公平共享的空间消费”。以人为本的空间生产抵抗的是资本在空间中的肆意复制,开放透明的空间分配针对的是不公正的空间分配制度,自由平等的空间交换警惕的是互相敌对的空间对立,公平共享的空间消费抵抗的是现代空间对弱势群体消费的屏蔽。以此为实践原则,我国的地域政策立足本土国情,以城镇化为空间发展的原动力,着重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问题,为其落户城镇打开渠道,在城市空间更新运动中大力开展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以东北老工业振兴、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社会工程解决地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紧紧抓住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契机,使城镇化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城乡之间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对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作者:张霁雪田毅鹏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城市社会学论文:国内城市社会学论述 大量中国社会学家把“社区研究”应用到中国本土社会的研究中去,取得了丰富的关于中国社会不同社区类型的研究成果。在城市社会调查方面,大量的社会调查活动得以展开,开启了社会调查之风气。20世纪初,大量外籍教师和教牧人员带领中国学生开展城市社会调查。如1917年,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为配合教学创立了“沪东公社”,为杨浦树一带的工人提供社区服务并成为沪江大学师生的社会学试验区。1914年北京青年会发起“关于北京302个人力车夫生活情形”的调查。1918至1919年间,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主任步济时和传教士甘博在北京进行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1924年,教会学校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的中外教师带领学生对济南社会状况进行全方位调查,内容涉及城市管理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外籍教师和教牧人员所组织的城市社会调查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很大触动,引起了较大反响,社会调查风气盛行一时。据当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统计,从1927年至1935年间,全国共有各类大小社会调查报告约9027件。 同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学家也关注城市社会问题,并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如沪江大学对广东凤凰村和沈家行的调查,李景汉对北京人力车夫生活费的调查。调查成果有影响力的如李景汉的《北平郊外至乡村调查》、陶孟和的《北京生活费之分析》、杨西孟的《北平生活费指数》和《上海工人生活程度的一个研究》、林颂和的《塘沽工人调查》、施裕寿等人的《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等。上述调查大多是针对某一个城市进行的,但也有学者对多个城市进行调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严景耀指导学生采用人类学实地调查方法对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城市进行犯罪调查并写成《中国监狱问题》等专著。总的看来,这一时期的社会调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目的上侧重于社会改良的现实性目标,而忽视了以社会结构为考量的学术型目标;在方法上过于注重经验型的社会事实,而忽视了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理论建构;在内容上往往集中于某一群体或某一方面的调查,而忽视了城市综合性社会问题的研究。 在“观点”和“方法”的提出及学科建设方面,一些社会学家在城市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建构方面进行了尝试,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当属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和邱致中的《都市社会学原理》。这是两部系统性较强的城市社会学著作①,对中国城市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吴景超先后获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学士、芝加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25年至1928年期间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社会学,随派克等学者从事都市社会学原理的研究,必定深得“芝加哥学派”的真传。其192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唐人街:共生与同化》,从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历史讲起,研究了唐人街的社会结构、文化冲突及家庭生活等,同时对唐人街的生活组织、帮会、通婚、同化、边际人等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分析。吴景超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研究都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博士论文正是他作为“中国现代都市社会学研究开创者”的奠基之作。1928至1931年,吴景超任南京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其间出版《都市社会学》。 该书是中国最早的都市社会学研究著作。全书共计四章84页,篇幅虽小,但内容充实。首先,深刻地探讨了两个关系,一是都市与附庸的关系,都市离不开它的附庸,都市及其附庸构成了都市区域,都市区域是研究都市经济的基本单位。都市繁荣的标志是看它的附庸的富饶程度及工业化水平。都市与附庸的关系不是看两者的远近,而是看两者之间的交通,交通是沟通都市与附庸的“唯一妙法”。吴景超还对居民在都市中的“自觉观念”进行了论述,他指出,“都市居民应该有一种自觉的都市观念,时时刻刻去研究如何发展他们的都市,如何保有他们的附庸,如何发展他们的商业势力到别的都市的附庸中去”。二是都市间是互助与竞争的关系,从互助关系看,都市之间应常通有无、货物流通,这样才能达成“共赢”。从竞争关系看,都市间存在贸易竞争,这种竞争是国际性的也是局部性的。 其次,富有洞见地分析都市人口增长、人口质量及城市化问题。吴景超认为,都市人口增长的方法有三种:人口的自然增长、移民(人口流入城市)、扩充市区(把附近市镇和乡村划归都市)。可以说,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研究渗透着深刻的城市化理念,他认为,中国有大约75%的农业人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率极其低下,最经济的办法就是发展工业,“发展中国实业,创造中国的都市,使附庸中可怜的农民,以及一切游手好闲的人,到都市中去寻生活,乃是救济中国人口过剩问题的一个好办法”[8]。中国人口集中到都市,是大势所趋。第三,提出了都市问题的研究方法。要找出都市病态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出恰当的对策。寻找都市病态原因的方法是实地调查研究,有“靠得住的事实”作根据,然后才可以谈都市改良,谈都市控制。都市中各区域的环境不同,人们的行为也不尽相同,产生的社会问题也不同,因此,研究都市问题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暗射地图”,把社会问题的分布情况标注在地图上,然后再根据地图开展实地调查。①研究都市问题的另一个工具是都市区域发展史研究。 此外,芝加哥学派在都市研究中综合统计法、个案法、自传法,以此弥补各种方法存在的缺点。最后,强调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都市控制中的作用。他认为,都市社会约束人类的力量还比不上乡村社会,这是社会学要关注的问题,因为社会学的中心问题便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交往紧密,每个人的行为都受乡村“舆论”的监督,宗族、家族、家庭等因素都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而都市社会是一个陌生社会,人们互不相识,“舆论”的约束力较小,个人行为的自由度较大,没有完备的约束手段。除了“舆论的制裁”之外,人们的行为还需“良心的制裁”。都市社会较之乡村社会,以道德律令为根源的“良心的制裁”要明显薄弱许多。因而既要重视道德、宗教、舆论、良心等非正式制度在都市控制中的作用,也要重视法律等正式制度在都市控制中的作用。 应该说,吴景超在《都市社会学》中提出的观点、思想和方法是对现代文明都市发展的深刻思考,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更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价值,在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中,其意义更加凸显。与吴景超作为知名社会学家的身份不同的是,邱致中虽然获得过社会学博士学位,但更多是以市政规划专家的身份示人。1933年从暨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也在上海江南学院讲授“都市社会学”课程,因资料匮乏,故自制讲义,先作《实用都市社会学》,后著《都市社会学原理》。1934年,两本著作相继出版。《实用都市社会学》共15讲,详细论述了都市的形成、意义、公共建筑、工业区域、商业区域、住宅区域、市政交通、卫生、金融机构、文化、人口、政治组织、行政、政党、职业团体、流荡与寄生阶层等。该书仅仅是对都市构成要件的分类概述,在应用社会学视角方面却有所欠缺。《都市社会学原理》恰好对此进行了弥补。 《都市社会学原理》共10章,首先对城市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学科定位、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都市社会学是阐明都市社会的组织,并科学地论究它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灭,而理论地探寻其构成及进化的内在的必然关系的科学。都市社会学研究对象,不仅仅是都市的物理形态,更主要的是基于物理形态条件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广义的都市社会学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都市社会历史学、都市社会构造学、都市社会政策学。而狭义的都市社会学仅指都市社会构造学,范围包括都市社会经济构造、社会构造、政治构造、文化构造。都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的方法和伦理的方法,哲学的方法主要是不带成见地观察事物、收集资料、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伦理的方法则是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准确而非谬误的解释并作出推论。 其次论述了都市社会的起源、分类、进化、环境、构造、人口、政策、发展趋势等内容。其中论述最为深刻的当属都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关系。邱致中先生认为,都市社会存在于社会整体之中,都市社会是从农村社会发展而来的,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和农村社会相互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市社会与农村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物物交换的时代,都市社会附属于农村社会,都市内部还带着农村的性质;在以货币为媒介的社会中,两者的关系从交换形式上,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从交换的性质上看,又是相互对立的。从人口变化来看,都市人口因都市经济的发展而增多,农业的落后使农村人口减少,集中于都市。都市社会吸收农村人口,不仅从数量上吸收,还从质量上吸收,一切农村里的优秀分子都被城市的文化所吸引,离开落后的农村,集中到进步的都市去。再从政治文化看,资本主义一切政治与文化,都支配着整个农村社会。现代农村与都市之间交互影响,或者说是一个矛盾的循环,农村社会的经济没落与文化落后造成都市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这是矛盾的一面;农村社会的经济没落与文化落后造成都市社会的经济恐慌和文化畸形,这是矛盾的另一面。 而对于都市社会问题,主要有人口问题、劳动问题、妇女问题、儿童问题、娼妓问题、犯罪问题、卫生问题等。这些社会问题是由社会内部矛盾所产生的,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因而解决都市社会问题就要找出并改革蕴藏在社会内部的制度性矛盾。最后,作者还从四个方面讨论了都市社会学史等,即美国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产生背景、研究旨趣及主要的研究内容;都市社会学的雏形及其发展;都市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都市社会学发展现状。 总的来讲,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呈现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新观点和较为科学的新方法,邱致中的《都市社会学原理》则在学科发展史、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发展趋势等方面有所建树。邱致中的《都市社会学原理》晚于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以下简称“吴文”)5年出版,期间并未出现中国学者撰写的城市社会学著作。因而邱致中编写《都市社会学原理》的时候,参考资料极为匮乏,必然会对吴文做过深入的研读和思考。于是,在《都市社会学原理》的最后一章里,邱致中结合孙本文对吴文的评价,进一步阐述了其贡献和不足。在贡献方面,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注重社会学的观点,二是注意研究方法。在不足方面,吴氏仅仅介绍了都市研究的大体内容(都市的经济、人口、区域和控制),以及中国的都市研究,并没有在学科意义上探讨都市社会学之所以成为学的根据。 在西方社会学快速发展并在中国开花结果的背景中,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与邱致中的《都市社会学原理》成为应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都市问题的典范,在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吴景超先生在“观点”和“方法”上的贡献,还是邱致中先生在城市社会学学科建设方面的贡献,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进程,堪称中国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奠基之作。也正是综合了吴氏“观点”和“方法”上的贡献以及邱氏学科建设上的贡献,才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城市社会学发展描绘了一副相对完整的图景。也正是包含了“观点”、“方法”和“学科意识”的中国城市社会学,成为了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一个分支、一个缩影,它跟其它分支社会学一道构筑起西方理论与中国本土相结合的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作者:保跃平江华峰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城市社会学论文: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透析 摘要:新城市社会学是都市研究的替代范式,其展现的社会空间转向是新城市社会学有别于“旧”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维度。城市空间能动地、全面地反映着资本、权力、财富、社会地位、利益等社会关系。透过“社会空间转向”这一特定过程把握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研究史,城市空间不是片断式的社会图景再现,政府、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和角逐,使城市空间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过程推动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关键词:新城市社会学;社会空间;转向 在城市研究中,空间一直是建筑学、地理学、规划学等传统空间学科研究的对象,空间进入城市社会学视野,始于20世纪70年代亨利·列斐伏尔对于空间的发现以及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研究。新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空间不同于传统社会学根据群体、社会距离划分出的社会结构形成的具有抽象意义的社会结构空间,而是将社会与城市空间紧密结合。从地理维度去阐释社会特征和社会结构,表达了对于传统城市社会学研究范式的某种修正和拓展。我们必须认真地审视这个转向过程及其意义,才能真正认识社会空间如何成为研究城市社会的—种新的理论和视角。 一、空间的发现:社会空间转向的早期奠基 城市社会学在萌芽时期,就不乏学者以空间的角度关注城市社会。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述了城镇和乡村的分离和对立,内在地表达了对空间的某种程度的强调,尽管还比较隐晦,但视野转向可见一斑。Ⅲ迪尔凯姆在《宗教社会及其基本形态》中指出,—个特定社会里的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方式体现着空间,那么各个地区不同的情感价值使空间具有了不同的品质,空间可以根据源于社会的标准进行划分,空间安排会折射出主导陛的社会组织模式。从而为城市社会与空间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恩格斯为了揭示城市内在的贫富现象,对19世纪曼彻斯特的居隹隋况进行研究,把英国社会划分为穷人和富人两大阶层,并将其投影到城市空间,描绘出曼彻斯特的住宅分离景观模式。芝加哥学派的伯吉斯(EBurgess)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模型的解释框架,描绘出城市内部人群的地带分异。其后霍伊特(HomerHoyl)又提出了扇形模式,指出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土地使用会沿交通线放射状延伸发展,成为扇形地区。贫民环绕在工商业地区,中产阶级和富人则沿道路、河道向外发展。这种将社会阶层和人群分布进行—种地理学想象的阐释模式,暗含了对于城市社会问题分析的空间语境。 这些早期的论述认为空间是城市社会存在和运行的既定处所,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客观的、既定的背景,肯定空间与社会之间的对应关系。空间作为研究城(整理)市社会的一种视角被发现,这使得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路径”具有了认识论上的合法性,城市社会的空间性特征成为学科中的理论建设,城市空间性的确立为新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空间转向奠定了基础前提。 二、传统空间理论的局限:社会空间研究的兴起 传统的城市空间理论认为空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社会、心理、文化和经济进程的场所,社会行动的特征与分布不过是对空间形态的一种适应和利用,缺乏对于空间背后的社会动力因素的探析,即使是专门进行城市研究的芝加哥学派,也仅从生态决定论和环境均衡适应的角度来考察,吉登斯批评其“采取一种形式主义的空间观念,并偏重某种客观主义的立场。”在沃斯(L.Wirth)、雷斯菲尔德(R.Redfield)基于城市和乡村的区分的论述之后,城市社会学在思想上陷入了贫困,发展不出富有创见的作品。新城市社会学转入空间社会属性的研究正是在传统空间研究停滞和衰微的背景下兴起的。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导致的城市间资本产业投资的重新配置、城市劳动力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大量人口失业,加之城市郊区化使内城普遍衰落,欧洲普遍爆发了城市危机。把空间当作社会简单反映的传统理论,无法从更深层次去解读都市空间背后的社会因素,因此不能解释新形势下的问题。为了解决当下的城市危机和城市问题,新城市社会学的学者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将城市纳入社会、政治、经济更加广阔的背景之中,探索城市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财富的积累与权力的集中、社会阶级关系与国家管理职能等社会过程,将城市空间过程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空间研究实现了完全的社会学转型。 三、社会空间的诸种阐释:从列斐伏尔到新城市社会学 列斐伏尔(HenryLefebvre)是公认的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他致力于返回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以重新阐释城市空间的再生产机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化解读为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转向提供了理解阐释。列斐伏尔指出,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我们现在获得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思想:资本主义通过占有空间以及将空间整合进资本主义的逻辑而得以维持存续。空间长久以来仅仅作为一种消极被动的地理环境或一种空洞的几何学背景。现在它已经成为工具。”空间被注入资本主义的逻辑,其形态和组织方式是社会关系、经济结构和不同团体间的政治对抗博弈的结果,并且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其后,深受列斐伏尔思想影响的卡斯特、哈维、索亚等新城市社会学学者,以空间视角对资本主义城市和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路径进入到社会空间转向这一新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演进脉络之中。 卡斯特(ManuelCastells]认为,城市空间是人类根据一定的生产方式创造出来的,内在于经济活动的四个层面:生产、交换、消费和管理,并且体现在工业区位、住房、交通设施和都市治理这四个不同的维度。生产活动生产出土业和办公室,劳动力的消费生产出住房和公共娱乐设施,交换活动生产出交通和商业设施,市政管理和城市规划则统筹各项城市活动,深入城市空间的形成和变动。他还把意识形态系统加了进来,指出,意识形态用符号网络来组织空间,意识形态内容塑造了空间形式。 哈维(DavidHarvey)指出,城市空间的生产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紧密相联的。资本主义生产可以分为三级循环:资本向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利润性生产投入是初级环节。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在资本运动的初级环节会出现商品和资本的过度积累,因此出现对次级环节投资,即资本向物质结构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资本进入第三级环节是指资本对科教、卫生福利事业等的投入。资本的投资生产了由道路、码头、港口、工厂、住房、学校、公园、停车场、办公楼、商店、污水处理系统等物质设施组成的城市空间。 索亚(Soja)从空间结构和社会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角度人手,揭示城市社会的发展,提出社会空间辩证法(social-spatialdialetic):“有组织的空间结构本身并不具有自身独立建构和转化规律的结构,它也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阶级结构的一种简单表示。相反,它代表了对整个生产关系组成成分的辩证限定。”城市空间是社会过程和生产关系的产物,另一方面,空间又是一种物质力量,它影响、引导、限制活动的可能性以及人类在城市中的存在方式。 马克·戈特德纳(MGottdiener)则提出一个更具操作性的研究视角——社会空间视角(socio—spatialperspective),试图将阶级、教育、权力、性别、种族等更多的因素纳入城市空间的分析中。指出,城市空间生产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复杂社会过程密切相关,尤其是政府干预和房地产发展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房地产发展涉及资本积累和阶级冲突,可以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居民的定居空间。 新城市社会学认为空间不单是承托社会的场域,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动因推动下形成的。空间和社会相互塑造,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因此不局限于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特征的客观描述,而是挖掘城市空间形态和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动因,这种将空间过程和社会过程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使空间蜕变为一种“社会空间”,呈现出社会学的学科属性,这标志着社会学意义上的空间研究已经脱离边缘、零散的状态,开始形成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畴。 四、空间的社会涵义:社会空间理论的基础框架 新城市社会学试图建构起一种关于空间的一般社会学理论,因此,社会性是空间的核心属性。通过分析新城市社会学学者有关城市空间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社会空间理论的基础框架。 第一,城市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新城市社会学所说的空间不是数学概念中的三维空间,也不同于地理学意义上承载物质的实体空间,而是社(整理)会的产物。城市空间是由建筑、道路、医院、住宅、学校、公园、办公楼、商店等物质设施组成的,具有一定地域界限的实体空间,但城市疆域的形成,物质设施的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人们实践活动和社会过程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社会涵义。“空间在其本身也许是原始赐予的,但空间的组织和意义却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经验的产物”。空间是带有意图和目的被生产出来的具有层次性和政治性。行动者在不同场域中进行的实践,以及行动者的“生存心态”,行动者在权力斗争和较量中所产生的结果生产出城市空间,城市空间能动地、全面地反映着资本、权力、财富、社会地位、利益等社会关系。同时,城市空间不是片断式的社会图景再现,政府、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和角逐,使城市空间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过程推动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第二,社会具有空间性。新城市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具有明显的地域意义,列斐伏尔曾说,空间内含于财产关系(特别是土地的拥有)之中,社会生产创造出的生产关系、财产关系通过土地所有、空间占有、场所秩序而存在并得以维系,在生产城市空间的同时将自己铭刻于空间,因而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城市社会是有地域载体的,它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主观构建,而是行动者基于其所处的地理空间进行的一项集体建构。社会结构体现于不同人群的地域分异格局,社会生产方式表现为生产、消费建设所组成的空间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是相互对应的,社会空间就是社会存在的物化。 第三,空间和社会是辩证限定的。城市空间是人创造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和行动策略尽可能地改变和调整环境,并逐渐将属人的特性施加于空间,同时,空间又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影响着主体性行为的流动向度,使人适应于周围的环境。此外,我们生活于其中的集体或社会生产出更大的社会空间,不同社会群体在其所处的地域进行集体实践,将各种社会关系投射于空间。空间反映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同时又制约着资本、权力、财富、社会地位及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因此,这里存在着一个连续的双向过程,即个人、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过程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所在的空间以各种方式控制着,空间和社会不是相互分离和独立的实体,而是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 第四,空间是一种社会的隐喻。空间是社会实践和差异性建构起来的符号象征体系,具有表征社会意义的特性,即能够表达和理解物质空间活动的所有日常性或专业陆标志、符号和知识。“空间特性可以表达‘建构环境’的相对固定的性质,用物理的结构,用土地使用的地图标志,来表达经济财富、文化认同、阶级差异和都市居民的个体与集体属性、关系、思想和实践的全部范围。”社会空间和城市结构是相互对应的,社会空间研究表面上是在处理城市空间,实际上是在处理整个社会建构的程序,处理日常生活世界创造的过程。社会过程与空间位置、结构紧密相连,各种空间隐喻,如中心、核心、区域、边缘、地域、边界、门槛等,无不透露出政府、公共领域与个人的抗衡和边界,权力、资本、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抗与妥协,以及主体认同建构自我与异己边界的机制。社会空间理论形成了独立的逻辑运作机制,其背后有—套特殊的象征系统相对于社会现实。 五、新城市社会学视野下的空间研究 城市是社会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空间。但由于社会学研究惯常的历史决定论淹没了空间思维,地理学的霸权消解了空间的社会性,长期以来空间与社会在城市社会研究中一直处于并行不悖的发展状态。城市空间在以前仅仅被视为“自然”存在,为地理学所主宰;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则缺乏空间维度,只关注城市事件和问题的前因后果。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转向,通过空间的线索将城市社会现象串联起来,空间结构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得以清楚呈现。社会空间进入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视野,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社会空间是一种新的实践路径、分析策略与理论视野,对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在理论建构上,社会空间转向从城市社会现象、城市社会发展动力等不同研究方面,累积和吸收理论,将空间概念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旨在解释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摆脱了空间的结构主义阴影和传统的先验主义影响,赋予空间研究社会学的意义,社会空间成为理解城市社会特征和过程的出发点,一个全新的城市社会知识系统从空间的角度发展出来。HTtP//: 在研究方法上,社会空间转向使人类聚集的邻里、社区成为城市社会分析的重要工具,这种空间维度为我们理解社会阶层、社会阶级、性别、族群等群体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分析角度,即可以从边缘和中心、门槛和隐喻、位置和身份、流动和隔离等核心概念来理解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不同空间中的“存在”和生存方式。人们可以借助其所寄寓的空间来考量行为主体的社会行为和行动意义,透过空间模式来分析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关系;并通过考察身体和社会在空间中的状态来赋予空间以意义,营造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空间。这种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推演出一个理解社会本质的认识系统。 在实践应用中,社会空间转向使城市问题有了新的分析工具,社会空间转向不是主观的臆想,而是城市问题推动的结果。在实践中发展的社会空间研究,融合了城市空间与社会结构,同时挖掘社会发展的动因,将空间和时间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起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社会一历史—空间”的三方辩证关系,使新形势下的城市问题有了正确合理的分析工具。同时完善和丰富了城市问题的研究视角,进而可以深入以前研究忽略的领域,以新的方法获得城市经验研究的进展。 六、结语 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转向是全球化时代城市重要性凸显的结果,城市成为人类聚集、生产活动和社会运行依存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表现为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或社会建构的(整理)过程,新城市社会学学者将空间结构、社会组织和人类地理结合起来,并推进到理论的高度,社会空间由此出现。要指出的是,新城市社会学对于空间社会性的研究虽然突破了传统理论的某些局限,成为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分析范式,但也因此导致了其在研究中对于时间性的忽略,许多学者批评新城市社会学对于空间的重视已成为一种“空间拜物教”。其实时间的思索始终暗含在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研究中,时间、空间和社会是交织在一起的,要认识空间必然要理解时间,新城市社会学的学者索亚就曾经指出,将历史、地理和社会结合起来,以辩证的视角来解释城市社会。只是新城市社会学过度强调“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身研究中一直隐藏的时间思维,没有将社会空间分析中的历史脉络系统明确地阐述出来,新城市社会学社会空间研究的历史的维度应当成为今后我们研究、反思的重要方面。最后,新城市社会学通过空间对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进行的分析、比较和抽象,以及社会空间的具体意义也存在着差异和分歧,如何为社会空间研究提供更精确和统一的思路,也是下一步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城市社会学论文:城市社会学对电视研究论文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电视研究空间 [摘要]:城市与电视,都是重要的社会空间。通过这种空间属性的交互,城市社会学可以拓展电视研究的空间视野。对于城市现象与城市过程理解不同的四个流派(古典城市理论、人文主义城市理论、城市政治经济学理论、全球化城市理论),在研究态度、生态观念、生活方式、人文思考、时空观念、知识生产以及从社会功能等维度,对于电视研究的空间有所拓展。 引言 城市与电视,对于国家、社会与民众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空间(space)所在。“实体性”与“想象性”是二者特征的主要差异。不过,如果检视作为空间的城市与电视,就会发现二者在实体与想象之别以外,还是具备“现实的关联”,即:电视是城市的镜象,城市的实体为电视的想象拓展了空间。 城市社会学(urbansociology),作为社会学最早的分支学科,以城市为研究对象;而电视研究(televisionstudies),作为媒介研究的主要分支,以电视为研究对象。那么,因为城市与电视“内在的关联”,城市社会学与电视研究也发生了“理论的关联”。 在假设上述两组关联是一种机会,而非威胁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这篇文章想粗略讨论一个问题:城市社会学对电视研究的空间拓展有何意义?这一母题包含几个子题:城市社会学的诸流派建基于什么社会立场?有哪些观点?这些立场与观点,对于电视研究,又有什么启发? 从19世纪末,西方社会学先哲(滕尼斯、西美尔、涂尔干等)以现代性视角关注城市现象与城市过程算起,城市社会学已有了一百多年的演进史。本文借用一个社会学界的梳理框架[1],再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流派:古典城市理论(芝加哥学派)、人文主义城市理论(芒福德和雅各布)、城市政治经济学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全球化城市理论。这四种流派既有延续的线索,也有相左的思路,笔者将采用价值中立的切入视角,在一个广泛的语境中进行具体阐释,力求达成电视研究空间的多维拓展,并超越电视研究(特别是在现有的中国语境下)已知与未知的边界。 城市生态观下的电视与生活方式 芝加哥学派是古典城市理论的代表,其领军人物罗伯特•E•帕克作为一名曾经的新闻记者,自1920年代开始就带领他的学生到周围的日常世界中去发掘“重大的社会学新闻”[2],而芝加哥整个城市也成为他们的研究对象。这种走出书斋、现场工作的治学态度,对于中国电视研究选题、视角单一的现状就是一种思维的重启:不要只关注国外先进电视经验以及国内知名电视机构、文本,哪怕身边一个普通的城市电视台,也会有值得观察、研究的问题。仅以笔者于2008年在浙江某地市级电视台的半年挂职工作为例,这种“准”社会学田野调查的经验累积,让笔者过往仅限于海外前沿趋势、国内一线频道(特别是卫视)动态的视野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并起码在如下两个问题中,思路得到了拓展:即城市电视台与所在城市的冲突与融合,以及所谓广电集团化整合与频道制竞争性运营在实务操作层面的冲突与融合。其中具体的思考,或许会成为另一篇专文的内容,在此不展开。接续,还是回到芝加哥学派。 帕克在研究中创造了“人类生态学”(humanecology)的概念,城市作为人类空间生态的一部分,可以被看作一个有机体,城市过程如同一切生物为生存而适应或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包括了人口的集中与扩散,功能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3]。路易斯•沃思不再仅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实体,而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awayoflife),并由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与社群异质性三个变量制约[4],比如城市比乡村人口多,由此更为个性化、多样化;城市人口密度大,则必须发展出与陌生人共处的容忍;而城市里各色人等的共处,也必然会突破阶级、种族的区隔。 电视研究的对象是电视,从帕克的生态论来看,其作为特别的社会组织机构,在城市生态中拥有自己的位置与功能。由此,关注电视的演进发展,可能就需要突破传统思路“从电视看电视”的局限,借用“社会史”的范式,“从电视看社会”,看各种社会组织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看电视与整个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城市,作为实体性空间,可以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电视,作为想象性空间,也可以被视为生活方式的一种镜象。于是,对于电视研究而言,除了机构、文本之外,在观众研究领域,可能也需要考虑规模、密度与异质性的指标对于收视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异质性指标。比如,以一部名为《双面胶》的电视剧为例,这部剧集的故事主线很简单:一位东北丈夫与他的上海妻子在上海的生活历程。在笔者看来,正是由于中国社会因改革开放,人口流动频繁,社群异质性提高,才产生了剧中这位东北丈夫在上海工作的可能性,否则,就还只是东北人普遍在东北生活、工作,上海人普遍在上海生活、工作;与此同时,反映社群异质性的电视产品吸引的也是外来人口较多的那些城市的观众,他是们能够切身理解东北丈夫(外来)与上海妻子(本地)在上海可能发生的那些矛盾与冲突。那么,进一步讲,《双面胶》这部电视剧,首先是新时期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特殊产物;而其本身与之发生“收视关系”的特殊观众一道,作为重要的“当事人”,也参与到了这一“新陈代谢”的社会进程当中——其中的自反性(self-reflexive)特征,或许才是作为研究问题最有魅力的地方。 寻找诗意的空间:城市与电视 在以人文主义视角来研究城市的社会学者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莱维斯•芒福德与简•雅各布斯。无独有偶的是,他们都非“学院派”专业人士。芒福斯没有大学文凭,“来自社会,这所最好的大学”;雅各布斯只是一个社区活动家。但是,他们对于城市的思考,却突破了正统的桎梏,赋予城市诗意的气息。 在芒福德的《城市是什么?》一文中,他认为城市是社会活动的剧场,艺术、政治、教育,商业等一切事物,都只是使“社会戏剧”(socialdrama)更加富有意义,都是作为精心设计的场景,加强和突出演员的姿势[5]。他自己作为卓越的公共知识分子,也以亲身的历程,在他钟意的“大舞台”纽约演出了精彩的剧目,比如,在1950年代,他反对在纽约格林威治华盛顿广场横穿高架。雅各布斯,则如同一位对城市、社区充满温情的母亲,她用“街头芭蕾”(dailyballet)来描述市民参与生动而丰富的城市生活以及社区活动,反对追求技术效率的刚性城市规划,并坚持认为传统的城市虽然看起来缺乏秩序,但在其背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维持着街道的安全和城市的自由[6]。她的这种“都市乡愁”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社会戏剧”还是“街头芭蕾”,上述两位学者都把深深的感情赋予到他们生活的城市中,并在精神层面找寻一个诗意的家园。如果城市是人文的,那么作为其镜象的电视也必须有人文情操与关怀。在电视研究领域,节目品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由于电视媒体以及相关研究其自身的价值观囿于眼球、收视率与广告创收之中,对于思辨与审美、对于文化意义的追求已经麻木。那么,如何去思考电视媒体的此类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人文主义城市研究中习得:电视空间,与城市空间一样,更应该成为人性成长、人际互动的空间,并让这种空间为社会成员带来更好的生活。这也令笔者联想到2008年初,“体制内外”两位资深业者对电视空间人文属性的追问与召唤:黎瑞刚认为,“我们很多电视机构大量地满足于模仿海外成熟节目样式,挖空心思相互抄袭克隆,完全丧失了文化的原创力。把世俗文化的消极因素通过娱乐的包装和电视平台的放大,以满足观众文化需求的名义来瓦解社会理性,这是电视从业人员职业理想的丧失、人文精神的放弃”;而在刘春看来,“现在的电视界都忘了自己是个媒体,只考虑收视率。作为一个媒体人应该有基本的公共追求,应该有道德底线;西方媒体都是这样的,我们看到的普利策奖都是这样的。但是在电视界你感受不到这个,整个电视界从南到北讨论的全是收视率。我觉得最大的悲哀就是,电视没有坚持”[7]。 以上反思,是来自实务业者的共鸣与映照。而就电视研究者自身而言,也是否也能够像芒福德与雅各布斯从心底珍视城市发展、参加城市进程一样,去珍视电视、参与电视呢?毕竟,仅以笔者所见,就有不少研究者对于电视并不以为然,甚至从来不看电视;还有不少研究者不看日常播出的电视,只看以英美为主的西方节目——责任意识与主体性双重失范,研究岂能有所推进? 空间的政治经济学:生产与流动 城市政治经济学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一支,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三位:亨利•列斐伏尔、戴维•哈维与曼•卡斯特。 法国学者列斐伏尔的工作代表了马克思传统在城市分析中的复兴[8]。这位复兴者,以其1974年的第一本著作《空间的生产》拉开这一流派的大幕,并且该书书名“空间的生产”(theproductionofspace)就意味着一种范式(paradigm)的转换,因为较长期以来,人们关心的只是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而通过列斐伏尔的理论,空间,不单单是社会的载体,不单单是生产的空间;空间,作为“社会的产物”(socialproduct)也是被生产出来的[9]。戴维•哈维是牛津大学的一位地理学家,他在城市过程与时空之间建立了一种辩证的联系。一方面,时间和空间塑造城市过程;另一方面,城市过程也形塑城市空间和时间[10]。这种辩证关联的价值在于:城市演进是一种具有张力而非刚性的过程。哪怕在空间设计上、在当前时期“看上去很美”的城市、社区,也是有内在缺陷的。那么,只有在空间内注入城市的教化与道德,在时间上考虑长时段、可持续的社会效应,才是一种好的城市发展。卡斯特是一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者。在1980年代末,他提出了“信息城市”(informationalcity)的概念。信息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社会概念,若固定,则无法被传播;而城市是一种相对实体性的社会存在,一般而言是固定在某处空间之中,与信息的特质正好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讲,卡斯特的概念意味一种突破条框的理论创新,在他看来,信息城市不是一种固化的形式,而是一个能够流动的过程,一个以“流的空间”(spaceofflow)的结构性支配为特征的过程[11]。 上述学者的观点,对于传统城市理论是一种突破,因此对于电视研究的拓展也别有洞天:既然城市空间是可以被生产的,电视空间是否也可以被生产?以往电视文本研究的对象,常常只是具体的栏目与节目个案,也即电视空间内部的生产。那么,是否可以拓展到电视空间本体的生产?电视本体的空间生产,有哪些制约因素?哪些机构,在什么机制下,对其产生影响?抑或不同的机构,在不同的机构之下,又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列斐伏尔给我们以思考的新起点。在此仅举一例,简要说明:在当前的中国电视屏幕上,在不同频道的不同时段中,往往会播出同一档电视剧,上文提到过的《双面胶》即为典型。那么,如果仅从电视空间内部的生产而言,其文本对象是完全一致的。不过,列斐伏尔提醒我们:剧集虽然相同,但其呈现的空间是迥异,涵盖省级卫视、省级地面频道、城市电视台等播出平台。此类空间本身生产的不同,在遇到空间内部生产的相同时,所呈现出的异同现象,理应进入电视研究的观照视阈。 哈维对于时间与空间张力的省思,让我们看到,电视作为一种社会空间形态,仅只追求现在时态中的形态美也是不够的。以当前较为关注的节目模式(format)研究为例,在引进西方优质电视节目模式时,其模式的成熟并不直接导出“中国版”的成功,还需要注入“中国元素”;而“中国元素”的挖掘,也并非穿件旗袍、唱句昆曲,而要超越眼前所见,沉潜入传统资源,并把握未来走向,在这一点上,《功夫熊猫》倒是给中国影视业上了一课。 卡斯特给电视研究最大的启发在于:勾连对立性概念,制造突破性的理论。电视,现在被认为一种典型的传统媒体,互联网则是新媒体的代表,似乎二者处在不同的“阵营”。但在传统与新之间,是否有汇流点?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作为一种若隐若现的事实,其趋势如何?是网络电视台,视频网站,还是其他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业者与学者都不能也不必固步自封,更不需妄自菲薄。 全球化时代城市:多元与创意的“主题公园” 伴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思想界各种新“终结论”席卷而来,这其中就包括全球化的终结、经济资本主义体系的灭亡等。但是,即便如此,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还是毋庸置疑的。全球化城市理论,将全球化与城市化作为核心概念,关注城市在全球经济、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 洛杉矶学派代表人物爱德华•W•索亚以大洛杉矶都市圈为研究领域,进行社会学的透视。他发现当代的城市化是一个完全的全球化的社会过程,城市化与全球社会变革是相伴而生的,全球化的城市化或后福特主义城市化产生了像洛杉矶这样的全球城市[12]。除了观念的抽象之外,他细腻地描绘了洛杉矶及周遭的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空军基地与印第安人保留地以及这些区域中的白人与少数族裔,这些人有的是白领雇员、有的是蓝领工人[13]。这些眼花缭乱的都市元素,让城市好似一座“主题公园”,但在其背后,索耶也看到一种分离而非“协奏”的多元景观。在全球化时代,对于不同国度的不同城市而言,什么是决定其发展、盛衰的关键?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在2002年出版的《创造性阶级的兴起》一书里提出:创造性阶级(creativeclass),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他看来,美国的社会阶层构造发生了主要变化。除了劳动者阶级,服务业阶级以外,一个新的阶级在悄然兴起,那就是创造性阶级。属于创造性阶级的人们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但其中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经常会有创新的想法,发明新技术,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性阶级的出现对城市和社区的未来有深远影响[14]。 如上所述,全球化的城市是多元的,其发展需要创意的支撑;而创意本身,也需要以多元的城市空间为承载。这是因为,一个拥有不同阶层、族群、职业以及文化认同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空间,这种开放性意味着对于突破传统的观念与事物的接纳。由此,全球化城市理论对于电视研究的启发,或许更多地就体现在对于多元与创意的认知上。 既然城市空间的发展,呈现出多元的面貌,那么,对于电视研究者而言,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电视空间中反映这种多元性?如何通过电视,满足多元城市人的信息、娱乐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上文提到城市的多元,是一种分离而非“协奏”的多元,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城市中生活的人,可能种类很多,但是每一类却是“自顾自活”,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电视媒体,是否能够在一个特别的高度去打破这种壁垒,而让“城市的协奏曲”在荧屏中上演?如果这一观点尚有其合理性,那么,我们是否也需要反思当前常常被人称道的分众化、小众化传播模式?而如果这一反思也有其合理性的话,于是顺着这条理路,也就很容易看到:当前的分众化、小众化,其实都是高端分众化与品质小众化。面对传统“工、农、兵”概念人群的电视空间生产与空间内生产,为什么在分众化、小众化的所谓时代趋势语境下不常被提起?或者哪怕被提起了,却难以践行?甚至被践行了,也常常与初衷渐行渐远? 如果从另一个视角去思考,试问面对创造性阶级的兴起,电视媒体应该持有怎样的姿态?当下的电视研究,经常谈到电视的社会责任与媒体功能。其实,贴近创造性阶级的生活与工作,满足他们的媒介需求,就是对于电视责任与功能在某一特定层面上的最佳描述。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电视媒体,其作为一个充满创意的空间,也能够依靠媒体话语的力量再创造城市的空间。 诚然,以上两个视角,或许是有内部紧张性的。但是,对于电视研究而言,它们都是一种有益的拓展。 结语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任何研究活动,都需要“到现实中去,发掘具有理论意义的可作实证考察的问题”[15]。但是,当前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后起之秀”,在“找问题”、“选方法”上做得差强人意;而当前中国的电视研究,又作为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新鲜力量”,在这方面,则做得更不尽如人意。因此,有了笔者欲图从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中获取理论支点、问题意识与研究路径,从而拓展电视研究的想法。 不过,如果不至于妄自尊大,那么,妄自菲薄也同样是要不得的。笔者在通观并梳理之后,也发现,如果有优良的理论“活水”浇灌,电视,特别是中国电视,会是一块“找问题”的良田沃土。这是因为,电视的传播过程、结构与变迁是如此丰富且充满不确定性;而在我国的特殊语境中,电视媒体又因其浓郁的“中国特色”而更加具有魅力且让人想一探究竟。其中海量的鲜活素材与史料、复杂的框架结构与功能以及微妙的产制流程与环节,是能够带来较有建设性的理论建构与知识生产。 具体而言,城市社会学与电视研究的理论嫁接,基于空间的概念。虽然,面对的是不同的空间,但是,空间性的思维以及对于空间性思维的把握,在两者之间可以形成理论的共鸣。如果要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城市社会学拓展了电视研究的空间视野——希望这一被城市拓展了的电视空间观念,能够落实到电视学者的研究中去,当然,目前这些都还只表现为一种可能性,尚待从“应然”走向“实然”。因此,我们仍然在“发现电视之旅”的路上,斯途中,也包括笔者自己。 城市社会学论文: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 [摘要]男性与女性共同构成了城市社会主体。为了使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更加开阔,使研究更加务实,更加贴近现实,我们在城市社会学中加入了性别视角。女性的解放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与此同时,增加女性赋权也将会对城市的合理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于城市空间中女性生活空间的研究,将会发现在不同的时期女性的生活空间、生存处境不尽相同。为了使城市社会消除性别歧视,创立更加和谐互惠的城市生活环境,更需要加强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加入女性主义视角。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 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视角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女性主义已经成为最为活跃的社会思想之一,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加入女性主义视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社会学中的女性主义视角 伴随着20世纪60到7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已经由社会运动逐步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范畴,并且当代思想理论也受到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的极大影响,“或快或慢地发散到了多个学术领域和教学领域,在各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中,都将包含与女性主义研究有关的观点、思想及材料”。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性别关系问题对于社会学分析来说是如此根本, 以至于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并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此,社会学的观察角度、思考方向及问题认识将会受到女性主义的更深入的认识。 二、城市与女性紧密相连、相互增进 (一)女性认识在城市化进程中萌芽 不同于乡村生活,城市生活更加具有选择的自由性,是人类生活的最佳社会形式之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催生了一个又一个大规模城市,这一过程中改变了人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形态,并且也巨大地解放了人类自身。人们开始倡导自由思考,随着生活视野的不断拓展,人们的基本素质和精神境界也都水涨船高。伴随着这一过程,城市妇女也得到了史无前例的解放。女性的角色在城市的环境中也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如今的城市社会环境已经不再以体力决定社会角色了。城市中的女性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更多的机会与权利,更加积极地对待工作、参与时政,也对传统的社会观念进行挑战。由此可以看出,女性解放运动与女性主义是伴随着城市产生的。 (二)城市所引发的女性问题 城市化必定是把双刃剑,女性在城市中有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女权意识不断觉醒,但是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发现了一些女性问题,使女性生活的部分方面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甚至使部分女性陷入困境。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女性并不是必定的受益者。在低端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自乡村的女性移民身体健壮、易于管理、工资水平低等特点使其相对于城市固有女性居民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也伴随着一定的代价:健康问题、推迟婚姻等。 (三)性别歧视与城市化过程中女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性别歧视意味着不同的性别所拥有的待遇是有差异的。为了消除性别歧视,使女性获得与男性相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我们应在城市化发展中加入性别视角。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使她们往往对城市的一些问题更加敏感,更容易体会到城市社会的规划和管理中不合理、不人性化的地方。但是由于适当途径的缺乏,城市管理者接收不到她们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市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管理不善,而非财政资源、技术缺乏等原因。城市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加入性别视角,就会弱化不平等这样的道德问题,而且能更加全面地吸收接纳全体市民,特别是女性市民对城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三、城市女性的生活空间 (一)传统(古代)城市中女性空间的特点 在女性社会很低的传统社会,我们在大街小巷很少看到女性的身影,因为世俗的束缚,不允许她们出现在公共场合,她们日常的活动范围基本只能在家中,甚至在家中的一些区域也是她们不能涉足的。在中国传统的居住设计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中国传统住宅中男女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和区域,前堂后室,以“中门”为界,而“前堂”往往是女性不能涉足之地。这种格局看似保护妇女,事实上限制了女性的生活空间和人身自由,使女性完全脱离了社会生活。 (二)现代城市中女性空间的特点 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职业女性史无前例的增加,女性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且可以随意出现在公共场合。传统的社会格局被打破,城市公共空间不再是男性的专有空间,女性也加入其中。然而,由于男女平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性别歧视仍然没有根除,不难发现城市社会空间存在着性别不同所带来的各方面差异。由于性别不平等,男性、女性占据着不同的城市生活空间,社会地位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社会空间的占有取决于男女的社会角色,男女的社会地位也从城市空间中反映出来。在城市社会中社会管理者往往都是男性,很少有女性的身影,而辅助性、服务性的工作往往由女性承担。 城市社会学论文: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相邻学科关系 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现状进行研究,探索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避免重复其他早发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所犯过的种种错误。解决我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使我国城市走上理性化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学界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但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进行研究。归纳起来,学术界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一)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 这种观点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它强调城市是一个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一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综合体。城市社会学着重研究城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城市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问题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紧张、污染严重等。这些社会问题的起因,有的是物质性的,即是因为物质条件缺乏造成的;有的是社会性的,即是由社会和人的行为引发的。城市社会学要研究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城市问题的表现以及解决办法。 (三)研究对象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区域逐渐演化为城市区域的过程。整个世界都处于城市化的过程之中。城市社会学要研究城市化的时空进程、城市化的形式、内容以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并在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城市化的比较中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 (四)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活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沃思认为,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城市社会学要研究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城市生活方式的起源与变迁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与辐射。 (五)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关系 城市社会关系是在城市生活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在城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各种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城市社会关系还包括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以及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以上观点都是截取城市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过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很难形成对城市的整体认识。笔者认为,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城市社会学,应该发挥社会学系统研究的优势,它应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城市社会学不过是把这个“社会”缩小到城市这一特定范围而已,它用系统、综合的方法对城市社会整体进行研究,形成对城市社会的完整认识。 二、城市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城市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在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其理论与社会学同时期的主导理论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社会学的创始人师从欧洲社会学理论家,且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必然受到社会学基本理论的深刻影响。两者是基础学科与分支学科的关系。 2.城市社会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实证研究特性。其核心问题,是将现代社会抽象理论在城市这个固定的场所进行调查,以得到验证。城市社会学家们认为:城市区域适合用做一个调查点,在这个调查点上,社会学家可以考察构成日常经验的社会制度,以及它们彼此相互依存的重要细节。各种综合性理论可以系统阐述,并可在有限的空间地域里,通过观测互动关系网络而得到实证的验证。城市社会学创始人帕克一贯认为城市是一个“社会实验室”。社会学的理论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检验和验证。 3.由于城市社会学要在城市区域的调查中验证社会学的理论,因此,它的理论发展必然与社会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城市社会学实证研究的问题,经常是社会学主导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两者的理论关注点是基本一致的。 城市社会学来源于社会理论在城市区域的实验和验证。两者无论在理论渊源、理论关注点或发展过程,都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二)城市社会学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20世纪70年代,米歇尔·福科对“空间时代”崛起的前瞻性观察以及亨利·列斐伏尔对于空间科学的研究,形成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广泛的空间转向,其后,新城市社会学将空间应用于城市社会研究,开启了城市社会学理论的空间时代。 空间是城市活动的重要载体,新城市社会学家们发现了空间,将原来属于不同领域的现象,以空间的线索串联起来,使空间结构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得以清楚呈现。空间进入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视野,空间是一种新的实践方式、政治策略与理论视野,对于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在学科发展上,一方面,空间转向促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基础的新城市社会学的兴起,其替代芝加哥学派成为城市社会学研究新的主导力量,使新形势下的城市问题有了正确合理的分析工具。另一方面,空间转向推动了城市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空间被引入城市社会学,受其影响,空间学科(如,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则进行了社会转向,将空间关系看成社会关系等。 (三)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应用性研究,城市规划人员使用建筑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等工具合理地发展现有城市、扩展小城镇和建设新城市。城市规划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合理的选择和环境控制努力影响未来,建设人类城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城市规划的目的是控制和驾驭环境。 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交叉和渗透,它们在各自的实践中不断地应用对方的理论。城市社会学着重从社会联系上来运用规划理论。早年,霍华德以其“花园城市理论”名噪一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来芒福德从城市的形式和功能方面又提出了新的理论,他认为在形式上任何两个城市都是不同的,而城市的主要功能则都是为人类提供交往的舞台,城市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象征。 城市社会学在规划方面还研究密度对人类的影响,研究自然空间位置与人们社会行为的关系。提出了“空间接近”是友谊、交往观点形成的重要变量,但这个变量又受到人口同质或异质、文化差异、收入等的影响。 城市社会学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它的一些理论已开始深入到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界。如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公共空间、邻里关系理论等,其中一部分理论已付诸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四)城市社会学与城市经济学 20世纪40年代,城市经济问题的研究已进入系统化的阶段,内容涉及城市房地产市场、级差地租、土地价格、土地合理利用、工业布局、空间距离、运输成本,等等。城市经济学的正式形成大约是在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经济学成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新的经济学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城市经济学对城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五个方面: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研究,都市圈发展与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及协调分析,区位选择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发展分析,城市政府职能与城市治理模式研究等。经过20多个年头,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五)城市社会学与城市生态学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的环境价值观念发生重要变化,先进城市的标准由“技术、工业和现代建筑”演变为“文化、绿野和传统建筑”,人们向往“回到自然界”。这种生态保护思想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展了对“未来城市”的研究,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形式,其中关于“生态城市”研究占有重要地位。人类在城市建设活动中,谋求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生态和历史文化生态的综合动态发展。人类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标志着人类正迈入“生态时代”。 城市生态化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的协调发展。这里“生态化”已不再单纯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整体的概念。城市生态化发展模式包括自然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等内容。在三者的关系中,自然生态化是基础,经济生态化是条件,社会生态化是目的。 生态城市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向,是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建设健康、高效、文明、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讲师团) 城市社会学论文:从城市社会学角度浅谈旧城改造模式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类新城、城市新区建设逐渐兴起,相对新城区,旧城区基础设施老化、公共配套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就目前阶段来说,旧城区的改造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合理改造,都是社会必须要解决的客观问题。这种问题具体表现在,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性与传统社会观念起着激烈的冲突。根据国外的旧城改造经验来看,要逐渐将规划手段从单一走向综合,在改造过程中不能随意抛弃历史文化以及旧的风俗习惯,文脉的延续与继承,这些都是原有城市的风貌特征。如果加以随意改造的,将会引起一定的冲突。对于改造旧城区,需要更多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尽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全力为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而努力。 关健词:城市社会学;旧城改造;和谐对策 前言 旧城改造的主要工作是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以便实现现代化城市目标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旧城改造的方式总体来说有很多种,但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要结合实际,从各个角度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规划,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主,遵循一定的规律,秉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尽量避免大拆大建,为旧城改造探索出一条科学的改造之路,实现现代化都市的发展,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1 旧城改造的实质及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及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中国城市发展由单纯的外拓型走向内外并举型:由以往单纯的经济增长走向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综合、和谐的可持续性发展。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则是由以往计划经济时期的均质社会走向了多元分化的市场经济社会,而城市旧城地区则是此种社会双重转型中的难点及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地区,促使我们必须审视以往旧城改造的方式与对策,重新寻找其解决之道,其改造的重点及实质,应是社会问题的和谐解决,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性与传统社会观念的,中突与对立的有效平衡。 1.1自身发展不平衡 旧城是由各个不同系统而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的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又主要表现在发展过度和发展滞后这两个方面。发展过度是因为在改造中片面的追求经济,而忽视了社会和环境代价,导致建设的强度和人口的总量超过规定的承载力,从而造成整个项目功能失调。发展滞后是因为各城区内部的变迁进程不一样,导致不和谐现象的产生。 1.2城区老化或衰退现象严重 当一个城市自身发展不平衡,就会产生严重老化衰退现象,具体表现在三方面:(1)物质方面,即旧城区内的建筑和设施因为时间的长久而老化、衰退。(2)功能性衰退,城市规模的不断壮大,人口分布密集,和谐的城市环境被打破,进而导致整个城市的机能下降。(3)结构性衰退,城市的空间急速在扩张,城市的内部也在不断的变化,而城市结构往往不能适应这种快节奏的方式而进一步衰退。 1.3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旧城区的自身发展不平衡和老化衰退等现象,阻碍了城区经济的发展。在大部分旧城中,因为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城市的贫困程度也相对较高。因为在旧城中,年富力强的居民在经济得到改善后都迁离至别处,留下来的多数是一些能力较弱,经济困难的居民,这就更加会阻碍城市发展。 1.4文化传统遭到一定的破坏 政府在对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很少重视城市的特色资源,往往只片面的追求旧城改造地块的经济账,而忽视了社会账和环境账,不顾旧城市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一旦将其破坏,使城市失去其传统风貌,也失去了历史沉淀的厚度和价值。这对于一些在就城中居住己久,已经对城市有很深的感情的人来说,是非常失落的,缺乏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还会影响传统的邻里关系和社区文化。。 2 旧城改造的弊端及危害 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长期受以空间规划为主的物质性规划思想影响,把城市的发展看作一种可掌控的线性进化忽视了城市历史与现状。芒福德(Lewis Mumford,1961)曾提出过批判:“把城市的生活内容从属于城市的外表形式,是典型的巴洛克思想方法。但是,它造成的经济上的耗费几乎与社会损失一样高昂。大街必须笔直,不能转弯,也不能为了保护一所珍贵的古建筑或一棵稀有的古树而使大街的宽度稍稍减少几英尺。”而在旧城改造中,我们的政府领导、开发商、规划人员往往对传统城市旧区内的“功能与空间混乱无序”持否定态度,过分强调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追求“理性”的城市空间形态,试图通过规划的行政手段,重新构建一个“唯美”的旧城城市形象。 反思现有旧城改造的方式,其主要弊端表现在:(1)过于理想的单一终极规划目标,对现状的混乱无序多采取彻底否定态度,对城市社会的复杂问题视而不见,缺乏规划多目标的比对与平衡,从而造成阶级分化、治安犯罪等诸多方面的社会矛盾。(2)规划理念及手段的简单化、标准化。以统一建设物质空间形态来确定城市的发展态势,却因忽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而造成旧城社会经济活力的衰退与空洞化。(3)“破旧出新”的规划模式过分追求功能的完美,生硬地将旧城有机社会网络割裂为单纯的功能社区,忽视了社会脉络的发展与内在联系规律。(4)兼顾所谓公平的政策取向,规划方法较多地体现了政府部门的意志,较少反映地区现状及来自社会与个人的实际需求。政府和市场力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居民自身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调动,特别是旧城改造项目的封闭决策,导致原住居民意志和愿望得不到应有的尊重。(5)旧城改造建设与管理中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对旧城更新和房屋拆迁中所涉及的法律、道德问题认识浅薄,往往将多元化社会问题当作纯粹的经济问题对待,忽略了对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的研究,特别是针对旧城的特色,没有一部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管理专项法规,如历史街区改造中,简单套用日照间距法规,从而造成历史风貌特色的丧失。(6)社会资源的浪费与改造建设方式的粗放化。旧城居民对发展的愿望较为强烈,但在一定时期内,各级政府对旧城改造的一元主导机制,对旧城中固有文化特色资源的毁坏,造成整体社会资源体系的破坏,同时对文脉的所谓有机更新与改造的肆意扭曲,造成整体文化资源内涵的缺失与变异。 当前中国开展的大规模旧城改造,实际上是一种主张用高积累、高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抒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它反映的是一种大工业时代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但是旧城地区往往因为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复杂社会经济结构,为各种收入阶层的人提供了合理而有效的生活空间和就业空间;而简单化的改造,不仅破坏了该地区的动态平衡结构,带来了房价和地价的大幅上涨,导致大部分原有低收入居民无法回迁,一些居民从而也失去了收入来源;昔日充满生活情趣的街区也变得冷清,难以形成以往富有生机活力的社会结构。长期以来,旧城改造中简单的单向思维方式加上“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体制,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城市改造。特别是现阶段的改造中,因涉及太多的利益群体,许多利益难以协调,改造者无意也无心去开展公众参与,听取各方意见后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从而造成拆迁中的矛盾激化,不但使许多原住民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也不能使未来新使用者满意,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会纠纷和负面影响。 3 旧城改造的基本对策 3.1坚持将改造建设的规划手段从单一走向综合 旧城改造的模式多种多样,在改造过程中要将以往单一的模式向综合模式迈进。通过对旧城格局的仔细研究,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去保留旧城原有的特色风貌,保证旧城的物质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能够协调发展。 3.2全力保留历史文化和文脉的延续性 旧城经过历史的积淀,保留了很多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对其改造过程中既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加入新鲜的现代元素和风格,但同时也要保留一定的文化底蕴,尽量保持城市的原风味。同时也要对破坏的地段进行维修改造,还原其本质。另外还要注意环境的改善,城市建设的管理,为城市以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3.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改造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将破坏度降低到最小。不能在改造前期就生硬地采取大规模的改造,要先取多方案比较,既具有规划的合理性,又有可操作性,对不同年代的建筑采用不同的改造方式。采取渐进式的模式能更好地保护建筑,同时也可以充分保护街巷的空间不受破坏,维护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以减少社会动荡。 3.4重点关注旧城中的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社会 在改造中,要先对社会各阶层矛盾进行认真研究和仔细探讨,借鉴国外旧城改造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旧城改造模式,可以保证居民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各项设施配套完整,经济能够迅速得到发展,丰富居民的生活。 3.5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政策 旧城的改造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说规划建设、资金筹集,经济平衡以及交通设施的改善,历史文化特色保护等方面,都与其他城市建设的发展有区别。而我国对于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和完善。所以国家要根据旧城的一些特定情况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而且对于在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大量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也要相应的拟定一些有效政策,并且要根据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拟定的措施做及时的修改和完善。与此同时,还需要借鉴国外的旧城改造模式和经验,改变以往以政府为主导,忽视居民心愿的状态,政府要提出相应的指导方法,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决策机制。政府也可以通过相关政策以及各种补贴的灵活运用,维护社会稳定,为居民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还可以加大投资力度,提供就业培训和技术援助上的帮助,将旧城原有的社会功能保留起来,进一步促进旧城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4 结束语 旧城区是城市中存在的一个固定的区域,它与许多其他的领域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络体系。经过漫长的历史改革,旧城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相当具有内涵价值的传统文化,这些丰富的资源可以为旧城以后的发展带来活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所以在改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些资源,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对这些资源进行破坏,而是要将他们与现代元素进行有效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推动城市进入一个更新的领域和发展空间。 浅谈城市社会学理论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启示 摘要:城市社会学理论研究对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社会文化、城市化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在吸取国外优秀理念之后,结合我国实际,很好的指导着我国的城市建设。社会学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城市,使人们更好的了解城市社会现象,并指导于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社会学的指导下,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城市化;城市规划 引言: 城市人是城市的主体,由于受城市自然、经济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城市人形成了有别于乡村人的社会特征,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塑造城市性格与城市文明的重要内容。城市规划师综合性、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学历来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在研究城市规划时,从人文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来关心都市人群的生存生活方式。 一、城市社会生活 芝加哥学派将城市的人口特征总结为:人口多、密度高、异质性 ,由此推演出城市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城市生活方式的最大不同就是人际关系的变化——亲密程度降低、交往的非人本性和目的取向而专业化、正式的社会控制、社会距离与竞争、居住隔离等方面都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变化。 1.1天生的异质性 城市人的异质性是人类城市集居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城市经济与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农村中,家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社会关系支配一切,人们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情感主义和传统主义。而在城市中,生活的主要特点是“分崩离析,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 ,甚至相互对立”。 城市总是以惊人的速度在不停地改变,城市人为了能够生存在这瞬间变化的都市空间里,不惜疲于奔命地追赶城市的步伐。在城市的快速变化中,城市人为了保护自己,唯有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麻木地对待周遭的一切。于是,城市人的疏离之感、冷漠之情便由此而生。 1.2高密度聚居 人口密集无疑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 城市化不断发展 ,一些城市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城市人口的相对集中以及较高的人口密度 ,虽然有利于城市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但是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如住宅紧张、活动空间狭小、交通拥挤等。沃思认为 ,城市居民的高密度聚居无疑会给城市居民带来各种影响。高密度聚居带来的另一种心理影响是对差异的容忍。城市居民间空间距离缩小 ,精神距离却扩大 ,这极易导致如犯罪、自杀、精神失常等异端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发生。[1] 二、城市社会文化 人类的智慧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而城市则在物质上带给人们一种享受和满足 ,同时也带给人们一份文化上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 2.1城市文化的阅读 自人类历史上城市出现以来 ,城市就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聚集方式和生活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城市是人类最新创造的并依赖其发展生存的文化空间。 理解城市文化,不仅城市的建筑雕塑、园林景观是代表城市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而且城市本身所涵盖的时间和空间也是现代社会的象征系统。结构主义者雅各布森指出:“人类社会中最社会化、最丰富和最迫切的符号系统显然以视觉和听觉为基础”,毫无疑问 ,城市包含了最丰富的现代性视觉和听觉的符号系统。[2] 2.2城市文化——以广州为例 在城市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 ,人们不仅需要认识到城市的经济、政治意义上的功能 ,更加需要认识到城市的文化意义。就像“食在广州”的说法,足见广州的饮食文化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在广州,早上见面打招呼说的就是“饮咗茶未(喝了茶没有)”,以此作为早安的问候语,可见广州人对饮早茶的偏爱。因此,一直以来,羊城大街小巷的各种茶楼都是广州人款待亲朋好友、合家欢聚的好去处,是一般老百姓泛谈生活、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广州的早茶就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 文化是深深打在城市上的烙印,久久不会褪色。广州的饮食文化,好象是百年老窖里的古酒,愈久愈香,愈香愈醇,因此,城市文化正日益成为城市竞争中最强有力的品牌。 三、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以广州为规划对象 世界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理论已经有了久远的历程,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再到如今的生态城市、城市经营等理念…… 3.1传统的广州古城 广州始建于周秦。南越、南汉、南明曾立为都 ,负山带海”的生态环境孕育着广州的文明。近年来在中山四路挖掘的南越王宫殿苑囿遗址 ,足以证明秦汉时广州就是一个古代“山水城市”。唐诗人高适用“海对羊城阔 ,山连象郡高”来赞誉广州壮丽 ,广州 城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三山、二湖、六脉、八氵豪、十闸 ,街道与建筑随地形而建 ,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城市风貌。[3] 然而 , 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加 ,广州已不可能是原始“山水城市”了 ,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重构新的“山水城市”就成了当前我们的历史责任。 3.2广州规划理念 在规划理念上,广州应该在体现“人文关怀”和“城市个性构建”的基础上,坚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3规划内容 1)搞好园林绿化 有绿才有生态平衡,才有鸟语花香的好风光。广州的白云山、芳村、万亩果园等地就是很好氧源。建议在大广州范围内从生态和社会效益出发营造上千个不同等级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主题公园、专业公园、村镇公园、小游园 ……统筹安排、集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和文化康乐于一体。在滨水地带不宜多建高层建筑,两岸应以自然景色为主,使人能与水接触,形成城市公共蓝带绿廊空间。 2)美化人居生态环境 按国外先进规划理念 ,旧广州是综合中心城市 ,应控制人口扩增 ,四周可规划发展和新建众多的大小卫星城 ,每一卫星城应定位定性 ,并各具特色 ,其外围布列下属乡镇 ,相互间用田野、森林、苗圃分开 ,之间用高速便捷的道路网络相联 ,大广州将是一个系列的、有序的、有机的、多层次的群星灿耀的文明生态城。[4] 在房地产开发时,提倡山水庭苑、花园居住区、生态住宅区等新宅小区、团组庭苑的布局,叠山理水,呈现天然情趣。 3)注重城市文化建设 广州是一个外来人口多,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城市。城市广场和公共设施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标志,可从门牌、路灯、路标、邮箱、垃圾箱到桥梁、公园、道路以及政府、公司、商店、广场的符号、名称、标志均作为规划中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来设计。 古村落和城中村作为广州传统历史文化古迹,不宜全数消灭。老城以保护为主,在改造中实施现代化,减少人口负担,转化成商业区和旅游区。历史建筑群、古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要重点保护,合理利用。 3.4规划目标 建设生态城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关系到将来广州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把环境保护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增加绿地面积,遵照“以人为本,崇尚自然”的原则,把环境建设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战略来抓,并把“生态广州”和“文化广州”作为自己城市建设的目标,提升全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五、结束语 城市社会学研究从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我们应当放宽对社会学的视野、要在为城市服务的同时,努力发展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吸收国外先进的规划理念,结合本国实际,解放思想,创建中国的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论文:城市社会学视角下城市居住空间重构初探 摘 要:本文从新城市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城市变迁与居住空间变化的整体特征,并分析了社会转型中正在进行的居住空间的再生产与重构。文章认为,现在中国大城市居住格局可以分为5个层级,并对应相应的居住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社会分层状况。 关键词:空间;空间生产;居住空间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经历了一次“空间”导向的理论转型。西方学术界在20世纪初期对“时间”的热情,纷纷被对“空间”的关注所取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后工业时代,城市也逐渐走入后现代都市的发展阶段。空间文化理论正是对这一“后现代”转向的回应。西方传统理论认为空间是物质概念,将空间视为物质的容器,静止的平台,关注的是“空间内的生产”,而空间文化理论开始关注空间自身,将其视为社会关系与社会实践的动态建构过程,强调空间本身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社会生活的建构力量之一。在众多空间文化理论中,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具有开创性意义。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一个不断超越地理空间限制而实现空间“自我生产”的过程。资本主义通过占有生成新的空间和空间整合来不断延续资本主义的框架体制。他提出以“空间生产”作为城市研究的新起点。在列斐伏尔的影响下,新城市社会学将城市空间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循环与积累等社会过程结合起来,成功的解释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为认识现代城市社会变迁与城市社会问题,提供了独特而有力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体现为城市空间的扩张和资本的积累与增值。城郊的村落与农田不断被纳入城市的新版图,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而传统老城区则被不断的改造与拆迁。在我国城市空间的变迁与生产中,居住空间的变化无疑是显著的,最近10年房地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居住状况。大城市的居住环境发生了一些普遍性的转变。本文以沈阳为例,试从新城市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沈阳城市和居住空间变迁的分析,来理解和揭示社会转型中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的逐渐生成与重构。 二、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城市变迁的几个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现代城市体系。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传统老工业基地,城市演变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由工业化为主向多种产业齐头并进 我国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在继续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逐渐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整体上已经完成初步工业化,正在向中高程度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过渡。沈阳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在进入90年代后陷入了较明显的发展低潮,大量工厂、企业倒闭破产。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出台,沈阳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显著好转。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趋势明显,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2. 城市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日益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唯一主导力量是政府,城市的各项政策安排与规划均由政府控制承担。改革开放唤起了社会与市场的巨大能量与活力,国家资本不再是城市投资的唯一主导力量。从80年代起,沈阳市先后吸纳了各种新兴力量以发展改造新老城区。随着浑南新区、铁西新区和沈北新区等各种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金融开发区等新区的陆续诞生,一个多元的投资格局正在形成。 3. 由生产功能向消费功能转变 在工业化初期,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消费。城市就本质来说更是一个生产单元。但随着工业化初步完成,我国经济由产品短缺迈向了物质极大丰富。刺激消费日益成为当前重要的经济建设理念之一。发展各类生产生活服务业成为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近年来沈阳工业生产区域陆续向城市边缘迁移,主城区逐渐被第三产业占据,在全市几个中心区域,大型商业综合体、步行街替代了原来的工厂与住宅。 4. 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至2012年末,沈阳市常住人口达到822.8万人,流动人口显著增加。同时,全市投入大量城建资金,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正由十年前的二环向现在的四环推进,一个连接城乡、辐射周边、便捷快速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正在形成。沈阳已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市化率达到90%。在此基础上,以沈阳为中心、覆盖周边七个城市的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有极大进步,带动了大沈阳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也发生了转变,新型市民阶层逐步壮大,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也在提升,各种社会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始介入城市的发展。 三、居住空间的演变与重构 在这种情况下,沈阳市的居住空间开始发生重大变迁。原有居住格局被打破,一个新的结构正在重构中。主要特点为: 1. 居住范围随城区面积扩大而扩张 作为辽宁省省会和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市城区面积在最近十年间有了长足扩展。10年前大部分市民都居住在一环周边,二环已是城市边缘地带,只有少量低密度商品房小区。10年后,二环内外楼盘遍布,人口稠密,且多为高层建筑。沈阳市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各建立了新区,开发商正随着城市规划者的雄心将商品房小区盖向三环、四环。 2. 城市中心区居住空间被大幅压缩,人口向城郊迁移 城市日益呈现多中心分化,无论是传统中心区还是近年来形成的新中心区域,都逐渐由生产和居住空间被置换成商业空间。以铁西区为例,为了提高土地交换价值,当年在铁西区的西边建立新的工业开发区,实现老城区企业用地和工人村的整体搬迁。而原有地块被用于大规模的商业和房地产业开发,中心区域已被各种大型商业物业和中高档住宅区占领。生产和居住不断让位于消费。 3. 城市居住空间分化与隔离趋势加强 随着房地产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产品细分,目前沈阳市居住空间主要分化为这样几个层次: (1)上层社会居住的豪华社区。主要是别墅区、城市豪宅、花园洋房等高端社区。如二环内清昭陵附近的龙玺壹号楼盘、金廊景观路沿线的少量高端大户型豪宅,浑河景观带最前沿的河景住宅,以及清东陵与棋盘山风景区之间主干道旁的别墅洋房区。这类住宅数量不多,单套房价在300万至500之间,为城市顶层群体拥有。 (2)中产阶层居住的高尚社区。主要是品牌开发商的中高档社区或少部分实力较强的单位开发的单位型社区。其特点是地段优越,占据主要交通干道沿线,临近城市中心,周边市政建设良好,配套设施齐全,园区建设优美,物业管理规范,人文环境较好。如皇姑区环昭陵区域的多个社区和浑河南岸沿河居住带。 (3)普通收入者居住的经济型社区。主要是各开发商建设的大量经济适用型社区,以及年头较远不能经常维修的老住宅区。其共同特点是,房屋建筑质量、园区环境与管理水平、配套设施服务一般,位置离主城区中心点或交通干道较远。这里的居民主要是城市新老居民中的中低收入者。 (4)低收入者居住的远郊社区。在城市远郊区,近年来也开发了一些以小户型、单身公寓为主的低端楼盘,与城郊拆迁农民的回迁房混在一起。比如沈北新区北部、浑南新区南部、铁西区西部的住宅,这里距主城区通常车程一个小时以上,周边配套设施不足,大部分居民均视此地为城市生活的起点或中转站,并为有朝一日搬进二环附近而努力奋斗。 (5)城中村。目前沈阳市主城区还有个别城中村残留,居住条件恶劣,环境糟糕,成为城市的伤疤。留在这里的少部分是无力搬迁的最贫困群体,大部分是低收入外来打工者。这里因低廉的生活成本而成为城市最底层的容身之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市场化资本是如何一步步改变了城市的原有面貌,生产并重构了新的居住空间。在城市的高速发展所取得的各项成绩中,城市居民原有居住空间整体被不断压缩,剥夺,向城市外围和远郊迁移的事实却是不应忽视的。此外,资本主导形成了居住空间不断的分化、隔离,居住分化强化了不同阶层居民在社会资源拥有上的差异,而居住的隔离带来了社会交往的隔离,社会各阶层之间疏离趋势日增。因此,政府应从城市整体规划管理与住房政策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遏制因市场化改革造成的不平等的扩大趋势,真正提高城市化质量与人民生活水平,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会融合。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所) 城市社会学论文:城市社会空间的扩展:北京奥运会的城市社会学分析 摘 要:在当下的研究中,围绕经济、文化、体育诸角度的奥运会研究都未将城市本身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认为,在后奥运时期,城市本身特别是城市社会空间应该逐步成为研究和实践关注的主要论题,北京应该取代奥运成为研究的主体,从城市本身出发,以全球化、国家治理和市民社会空间的优化多个层面的出发来思考奥运会对于北京城市形塑的历史效应,从深层次实现人文奥运的理念价值,扩大城市公共物品的阶层交流与共享,促动社会结构的优化,实现社会建设和谐的重要目标,从此种意义上讲,公共空间与社会空间必将成为后奥运时期的北京城市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城市空间;北京奥运会;和谐 对于城市的研究,素来有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三驾马车的说法,相较于前面二者,城市社会学更加注重于对城市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从而发现物理空间的社会意义。从这样一种角度来审视北京奥运会对于整个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就可以发现当前关于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但是如何发挥奥运会对于城市社会空间的优化,特别是在奥运会结束后如何合理利用奥运场馆建设对于北京城市深层发展的研究还相当的初步。换言之,北京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将恢复其城市社会生活的常态,奥运会对于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应该回归到城市本身的社会空间之上,我们只有将关注点回置到城市社会空间本身的逻辑之上,从城市自身的整体逻辑来思考奥运对于北京的发展,强调人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与建筑互动的社会空间的价值,发现城市如何更好的为居住其中的市民服务,唯有如此,北京奥运所倡导的人文奥运理念才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留下应有的影响。 1 奥运对北京城市空间的改造 北京是一座先有规划尔后营建的城市,北京的传统建筑格局真正体现了建筑是对文化最为生动的反映这样一种认知,在长久的封建社会和城池建设历史上,历朝都城大都一般因为沿用前朝旧址,城市格局难以刷新,元世祖忽必烈在北京建立元大都时,得以在金的上京附近重新规划,完全以《周礼》为范本,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建立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都城格局,明、清两朝又仿照《周礼》,增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今日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城市空间格局。[1]北京旧城城市中轴线很有特点,可以说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举世无双,中轴线是北京城市的脊梁,是展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线,也是北京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华所在。梁思成先生是这样赞美中轴线的:“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形体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条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2] 建国后,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北京的城市传统空间遭到了巨大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城市虽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城市空间本身的不合理扩张也是饱受批评,而北京的城市发展又是发生在中国社会转型最为迅速的背景之下,所有发达国家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集中的压缩式出现在北京的城市空间生产之中,2008年奥运会是影响北京城市空间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北京的城市空间生产藉此更多的被纳入到“国际大都会”或者萨森所说的“全球城市”(Saskia Sassen,2005)当中去。因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当年进行奥运会场馆设计时设计评审委员会提出,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应注重的内容包括:功能布局应充分满足奥运会的要求,并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要体现生态、环保的概念;交通系统及交通组织规划应有利于赛时和赛后的使用,重视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空间形态应体现北京城市特色,强调中轴线的特殊意义;应具有较强的分期建设与市场化融资运作的可操作性。客观而言,最终实施的称之为“人类文明成就的轴线” 2008年奥运会建筑设计相当完备而精细的呼应了北京城固有的建筑精神,被认为是:以环境为导向,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人文理念和恢弘气势,寻求了城市建筑的秩序和平衡。这一设计方案还被认为是“激活北京城市建设”的创新之举,是北京继承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古都风貌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的典范。[3]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奥运场馆建成之后,建筑本身已然退到历史的帷幕之后,如何在实践中使建筑能更好的为社会生活服务将成为最为主要的问题,因为空间的产生、发展和形变都是人类作用的产物,尤其是对于城市这样一个高度人工化的非自然空间,“空间乃是社会的一个切面,跨越社会的所有领域,是社会存在与运作的展现和结果,以及凭借和中介,我们无可想象一个没有空间而能存在的社会,空间一开始已然是社会空间”。[4]我们着力去发现奥运建筑之后城市的社会空间显得非常重要。费孝通先生就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文化自觉的要义在于它是为人的,而不应该舍人救所谓的文化,文化是要来保存人的,而不是让人来保存它。”[5]对于城市来讲,文化上的关照最终同样要在城市空间的主体――人的价值的实现上得以达致。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在北京城市空间分布于相当大的范围,由于场馆的建设是一个固定化的过程,对于整个城市的社会文化结构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筑的社会意义将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来。从任何意义上讲,奥运会在北京城市建筑布局和城市空间上的影响在整个北京城市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北京的城市空间在经过建国后和改革开放以后的种种变形之后,在奥运会的设计中再一次被注入了新的因素,奥运会实际上对北京城市空间进行了某种全新的解释。这种解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被赋予了多重的意义,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公共空间,但我们以往的解读仅仅是停留在文字的或者想象的公共空间,其实,在短暂的奥运会结束之后,真正赋予其公共空间品质的恰恰是我们极大忽视了的市民对于这一空间的利用。 2 社会空间:奥运空间形变的社会学视角 北京奥运会取得的巨大成功是有目共睹的,甚至连挑剔的西方媒体也赞誉颇多,成功的背后不但有我们对奥运会巨大的资金投入,全民支持和我们社会管理体制发挥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延续或者扩大奥运会的后续效应就需要我们将这样一个投入巨大的经济项目有机的融入到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根据北京市的城市社会区定量数据分析,北京土地利用高强度区主要在城市中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宣武和崇文4区,人口和家庭户密集,居住小区价格最高,房地产业发达,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高度集中,商业服务业网络繁华,同时老龄人多被抚养人比例高,就业率相对低。在二环到四环之间,由于近期居住小区的修建和旧城居民的搬迁,出现人口聚集的趋势,尤其在北三环和北四环之间及东四环和东三环之间,人口比较稠密;在北四环、西四环、东四环及南三环的外围区域人口则相对稀疏。从土地利用强度因了得分空间分布看,以东城为中心,向西北、北和东北方向发散,呈同心圆分布模式。同时这种同心圆结构又具有不对称的特征。[6]整个奥运会的场馆分布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散特征,而且部分场馆建设在了大学等这样一些利用率比较高的区域之内,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场馆的分布依然相当的紧密,这样一种专门化的空间分配,有其优越之处,但同时在社会公众的利用上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奥运会的场馆设计功能分区与公众利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相对于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我国城市中公共领域的发育状况还非常的初步,2008年奥运会本来是加大以体育运动类公共设施来发展公共领域的一个良好契机,如果我们不能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利用,忽略城市空间中深刻蕴含的社会意义,不能不说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人文奥运精神深层阐释的一个缺憾。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使奥运会成为优化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而不是成为城市发展的包袱,应该是整个奥运规划中最为核心和关键所在,说到底,城市空间最后必然是社会关系的外在体现。 社会生活的空间轮廓对社会中的生产性质、治理、认同和群体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反过来,这些方面对社会生活的空间轮廓也有很大的影响。[7]正因为如此,城市地理学从社会学功能学派那里吸收规范,将社会经济阶层、阶层竞争群体和城市土地空间分配达成一致,赛克和威廉姆于1949年在《洛杉矶的社会区》首次提出城市社会区的概念,将人口普查区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家庭状况(城市化)和分隔(少数民族状况)三个基本框架下划分出社会区的类型。而社会学的研究则经由列斐伏尔,直接而深入的以社会空间为主题展开对城市的空间布局的研究,1974年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详细论述了“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展开过程,“我所概括的理论……并不是想要提出一种(或某种)空间话语,而是要把各种不同的空间及其生成样式全都统一到一种理论之中,从而揭示出实际的空间生产过程”。以往人类考察的只是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而现在应该转向考察空间自身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这种空间的生产在当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济生产如果将重心置于空间生产的话,那么,空间,包括与它相关的一切,都会成为剩余价值的中介和手段。空间是带有意图和目的被生产出来的,是一个产品,空间生产就如任何商品生产一样,是被策略性和政治性地生产出来的。因而,空间不是自然性的,而是人造的,是政治性的,是各种历史的、自然的元素浇铸而成的,它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空间)就是(社会)产品。[8]列斐伏尔对当代城市研究的影响是深远的,当代所谓的“新都市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即是由列斐伏尔、卡斯泰尔和后继者哈维、索雅的推动下强劲复苏,并波及到整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之中。高特第纳和亨切森在1995年出版的《新城市社会学》一书提出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视角”(Social Spatial),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将“社会空间视角”具体表述为:(1)空间与社会因素(阶级、教育、权力、性别、种族等)的关系;(2)空间与行为因素的关系,强调空间与行为的互动;(3)空间与文化、心理因素的关系,特定的社会文化是空间意义的基础与渊源所在。[9] 3 空间、人文与城市互动的建构 我们的城市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空间改造运动,被创造的空间(created space)替代实在的空间(effective space)是工业化城市的发展轨迹。[10]在这样一种视角下来看奥运会对于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就需要进一步的来分析人文奥运所具有的深层价值,人文奥运绝对不是简单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简单对接,其终极价值在于对人的重视,始终将人放置在中心的位置。在这样的视角下来审视奥运会场馆在城市空间中的定位,重新回顾雅各布斯的观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在雅各布斯看来,现有的、为人们所坚信不移的城市规划理论根本就是伪科学,“经年之学和数不胜数微妙复杂的教条原来建于一派胡言之上”。霍华德的“花园城市”不过是一笔购销了大都市复杂的、互相关联的、多方位的文化生活,处理城市功能的方法仅仅是分离或分类,认为好的规划就是一系列静态的行为。而声名卓著的柯布西埃则是“最知道怎样把反城市的规划融进罪恶堡垒的建筑师”,他的梦幻之城不过是一个“垂直的花园城市”,而对于城市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在这样一些著名而宏大的规划中除了谎言,什么也没有说。[11] 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奥运会使北京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动到达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而处于发展上升期和民族主义逐渐复苏背景下的社会也相当主动的融入到这样一种动员当中来,奥运会的举办因而被赋予了诸多体育之外或者说奥运之外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过程中,始终交织着两种强烈的深层意识,一方面,中国在近现代以来的种种波折,现代化成为社会意识的一个深层动力,渗透到体育运动之中,奥运会成为一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一种集体表演,中国的奥运会举办有着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举国体制和表现,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利益,以国家目标为最高目标,“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国内练兵、一致对外”,从为国家整体竞技体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等等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对于奥运会的宣传和解读;另一方面,作为一项全球性的体育盛事,奥运会又深深的受到了经济利益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在消费主义大潮的席卷之下,连奥运会本身也被商业化了,这与奥运会本身的精神相违背,却好像又是一个无法逆转的悖论。 奥运场馆的建设本身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的特性,对于普通的房地产开发如果说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还能得到一定的认可的话,那么对于举国体制下奥运会公共产品的利用则有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围绕着奥运会之后的集体欢腾之后则有可能产生一种对于公共物品区隔的集体不满。因为一方面奥运会设施的后期利用面临着金融上的压力,从一开始奥运的经济帐和文化帐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前面所分析的巨大财政压力之下,奥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如果体现出过多的经济考虑,将不但会被批评为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违背,为普通的民众所诟病,而且在社会空间上造成城市各阶层住区隔离和城市公共物品区隔化。文学对于社会的变迁总有着最为敏感的反映,从此种角度来看,奥运会的纪录片《筑梦2008》选择以原奥林匹克公园搬迁户一家展开的叙述可以说相当恰切的把握了奥运会与基层民间社会之间的微妙而深刻的关系。 在对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分析中,有学者认为:“在这个空间架构下,公共二字意蕴,被阅读为公家的(权威性)、大家的(商业化)、非私有的(排他性)的性格,它推动了类同中世纪以实质生活社会网络为取向的城镇纹理和公共空间中的市民性的内涵;事实上,公共的字源本身就含有聚集的意思,是一种氏族、社区聚集的意思;所谓公共空间,应该就是类似我们传统社会中的庙隍活动本质和社会性的象征意义。……公共空间在我们的社会里,被挤压退缩在社区的边缘苟活着,是底层的、甚至是违章的”。[12]这样一种对空间生产的逻辑进入到对于奥运会场馆的利用之后,对奥运会的解读就必然出现某种片面化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在奥运场馆的定位上存在着被各种利益所遮盖的盲区和误区,从根本上来讲,奥运会是应对于整个世界日益一体化和碎片化下对于人类共通的一种精神和文化凝聚的一种努力,由顾拜旦亲自起草的《奥林匹克宪章》中又深入地强调:“奥林匹克主义是将(人)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在新的世纪北京承办的奥运会同时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文明的意义,中国对于这样一种普世性的文明应该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因此,如何真正的在深层次上以奥运会为契机对北京城市空间、人文与城市互动的建构发展一种良性的关系,成为一个深层次的挑战。 4 奥运:北京城市空间优化的历史契机 由于奥运经济前期的场馆建设是一种非生产性投资,近五届以来奥运会的投资的直线上升为举办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体育场馆闲置、奥运村楼宇销售困难、基础设施使用率不高、投资难以得到回报等使奥运会举办城市背上了的沉重负担,[13]因而,对于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利用从一开始主要集中在了对于经济效应的考虑上,甚至到了现在,也鲜有论及作为城市公共物品在整个城市空间布局对于城市社会经济更为深层的影响,特别是固定化的建筑如何为整个城市不同阶层的人来共享的问题更是被极大的屏蔽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反观关于奥运会如何来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倡导和号召公众对奥运会深度参与总显得有点底气不足。实际上,如果说19世纪的社会科学为时间说纠缠的话,那么在20世纪空间将取代时间成为了社会科学分析的有力工具,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我们对空间的分析还应该有着更为强烈的人文关怀,尤其是要特别的注重对于社会空间优化的重视,将文化精神与功能分区二者统筹到社会空间的建设之中,因为,对于北京奥运会来说,没有什么比让最多的民众来在长周期中共享奥运会优化后的更健康更和谐的城市空间,更能体现“人文奥运”这一理念。 历史的实践证明,奥运会是“发展激素”,既能增进经济中的良性因素,又能放大经济中的负面因素,如何从更为全面的视角出发,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加强对后奥运北京城市空间的优化,对于中国社会转型中某些结构性因素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大卫•哈维说过,西方后工业都市中长期的居住区隔强化了社区意识,从而取代了阶级意识。在西方左派的眼中,阶级意识的销蚀,置换为中性的社区意识,意味着历史变革的动力被空间规划所阻隔。[14]由于历史的原因,北京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单中心城市格局,由于只有一个中心、旺地紧缺,房价难以控制,而且在内城和文化区的住区隔离现象日渐严重。目前,北京在单中心格局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奥运会正是一个推动城市深层结构调整的绝佳机会,以更为完整与长远的视角来探求奥运会对于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则可借奥运会之力,既有效的优化城市本身物理空间,极大的增强北京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竞争力和核心地位,对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城市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又能有效促进城市社会空间的和谐,扩大城市公共物品在阶层交流,从深层次上促动社会结构的优化,实现社会建设的和谐。 城市社会学论文: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为顺应城市规划教育新趋势,本文针对目前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改革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教学改革 一、 发挥城市社会学课程作用,顺应城市规划教育新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人材的培养,现在已不能只局限于工程建筑方面的训练,它必须加强对现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许多社会、经济和环境区域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把城市规划工作者培养成‘具有一门专才的通才’,这应该是城市规划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目前作为工科培养体系的城市规划专业,培养过程中人文学科一直是薄弱的、被忽视的环节,导致城市规划教育体系下的毕业生在这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素养,最终影响他们参与决策的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原则性,这将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带来严重而深远的影响。 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应首先在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特色,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加强城市规划决策中的人文考虑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上强调该门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实用性。通过该课程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做到:重视规划方案前期的社会文化调查研究及方案的社会文化效益评估;认真研究和实践公众参与的规划路线;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等社会背景,将城市规划决策与政府有关决策相结合;学会应用社会科学工具分析国内外城市规划项目的正反经验等。 二、完善教学内容,实施“两个联系” 在城市社会学教学内容方面,可以通过联系社会现实和结合城市规划相关问题来提高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对城市社会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而发挥该课程培养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 1、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突出课程实用性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因而在教学内容的学习中也不能脱离现实社会,同时将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与教学理论知识相结合,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城市社会是纷繁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必须将社会现象中具有本质联系的内容以及具有权威性的学术研究新成果作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了解现实状况,而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解释和分析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比如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城市化相关理论知识来对社会实际进行解释。 其次,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融入教学内容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社会科学方面的素质,学会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对目前我国户籍制度是否对城市化具有阻碍作用问题的认识,可以结合2009年初上海户籍制度改革这一实例,让学生运用社会调查方法,经过自身的具体实践调查来了解目前户籍制度对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运用社会学理论知识认识分析户籍制度存在的弊端及改革的措施。 2、将城市社会问题与城市规划相联系,实行专题化教学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在动态中展示着自己的魅力,它的魅力不只在于外在的物质特征,更在于和时间、人群、文化和自然这四种巨大力量的不断斡旋。对应“四种力量”可以将城市社会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城市和城市化”、“城市社会结构”、“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系统”四大专题。在每个专题的框架下不断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以“城市社会结构”为例,可以分为城市社会结构的基本载体、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等内容,重点掌握城市社会中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及其社会功能、社会角色、社会阶层的划分和社会流动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并结合我国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来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如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的变化所带来的居住分异等问题,如何在城市规划决策中解决。让学生明白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它规划的不只是城市中的空间格局,更重要的是城市中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并回答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用城市规划手段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将城市社会问题与城市规划相联系,不仅是适应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是适应社会发展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要。如现实社会中许多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于实际生活需要,既有物质上的困难,也有认识不足的问题。从城市社会学中居民生活方式角度可以进一步发现生活方式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关系非常密切,可以把生活方式理解为“人们享用物质的劳务的方式”和由个人“支配闲暇时间的方式”,那么为实现这一消费和支配时间的方式,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就要做出相应的安排。人们既要有物质生活,又要有精神生活,这一切都要有活动基地或场所以及通畅的联系手段。在城市规划决策时,对信息中心、艺术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及其组成单位,还有宾馆、饭店、运动场、游泳池、公园、绿地以及城市交通工具等,是否有足够的认识,是搞好城市规划的先决条件之一。 三、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城市社会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推引教学和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1、推引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推引教学是就教师通过结构性地介绍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学生阅读教材并钻研相关实践、理论课题,从而作出大胆思考,引导学生彼此启发讨论、共享彼此成果的教学方法。它符合城市社会学课程理论内容多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推”学生在阅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阅读城市社会学方面的理论研究论文和相关书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如将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日常生活所见所闻中搜集素材,学会分析包括自己在内的社会环境。如自己所生活的社区是如何建设的?社区中的人群有何共同点?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和观察笔记。 利用课堂讨论“引”学生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每一章教学内容开始前布置相关的讨论题,讨论题的布置尽可能地有吸引力和争议性。例如:在讲授“社会阶层与流动”专题前向学生布置讨论题:“我国是否存在中产阶级?社会上的‘小资’人群属于中产阶级吗?”这样的讨论题引起学生的普遍兴趣甚至怀疑。讨论题的给出,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动力、方向和范围,促使学生努力寻找吻合自己观点的研究,同时留意与自己观点相反的研究,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这种探索中得到培养,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实际、思考社会现象。 2、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指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设置一个具体案例,展示并分析案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沟通和管理能力的教学方式。 通过案例教学可使学生接触到第一手原始资料,贴近生活,接近社会。通过对案例的讲述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源泉所在,并举一反三。在案例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控制案例讨论过程,不仅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待定问题,使学生从案例研究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更要引导学生探索待定案情的复杂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各种可能性,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浅析我国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园林设计既可以遵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也可以借鉴西方借鉴建筑的构图手法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中国景观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业绩辉煌,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古典景观园林设计是独树一帜的体系,它对世界园林艺术发展有着巨大贡献,园林设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要做到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本文通过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探讨了中国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环保;社区化 1 中国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 1.1 传统园林 传统园林是中国原产的,完全按照中国人对自然的一贯态度,即保护而不破坏的原则,在相对自然的地理位置上,以情感的和主观想象或者叫做写意的艺术方式,以风景名胜、官员官邸、有文物保护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寺庙、历史遗迹等为服务对象的景观理论与实践。它在形式上有别于西方的landscape(指从事景观美化或园艺工作), 而更接近于scenery(更强调自然景观)。它的建造指导思想是“虽由人造,宛自天开”。中国传统园林一般区分为北方的皇家园林和南方的官僚文人和富商大贾们的私家园林两类。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以及乡土材料的精雕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 1.2 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指后来由西方传入的,有别于中国原有的传统造园形式,主要采用与现代建筑相匹配的对称和几何形状等方式,以注重理性和科学分析为特征,以现代城市广场、道路、公园和居民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为服务对象,讲究人工改造的造园理论和实践。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其中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不受各种设计风格的影响发挥作用。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自然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居住区园林的名贵树木的栽植,不仅为了绿化环境,还要具有欣赏画意。 2 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2.1可持续性和生态发展 中国古代先哲老子曾精辟地道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我们认为结合自然的设计就是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包括在当地寻找灵感和在当地寻找自然的设计元素;也是尊重场地的特点,包括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及其自然过程与格局。结合自然的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过程,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在物质建设之外,结合自然的设计也倡导一个全新的生态审美观,主张自然的野趣之美、真实的生态之美以及生态过程之美,并使之成为我们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必要元素。节约用水用地、对地下水的补充、新的清洁能源的运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新的主流。因而,景观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丽形式,而是将更好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作为至高的追求之一,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2.2 景观设计逐渐走向社区化 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把项目作为城市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考虑,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无论是中国苏州的水乡小镇,北京城曲折幽深的胡同,还是上海热闹的里弄,又或者是安逸的意大利中世纪小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巴黎、伦敦,古今中外好的城市都是由充满活力的街道、广场和城市公共绿地等各种公共空间交织而成的和谐有机体,而不是在割裂中各自为政。因而,未来的景观设计将不再仅仅把范围局限在围墙以内,而是把整个片区发展纳入整体考虑,创造具有共享性的、充满活力的、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系统。它将体现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与景观理念。未来景观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师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开发商和社会各相关领域的通力合作和工作方式的转变。设计师不仅提供图纸,更需要协调各方,参与各种相关咨询、政策制定、施工流程管理、完工后的意见处理和维护建议等服务。 2.3 景观设计正日趋复杂化 随着现代城市功能的不断多元化,人们的审美倾向和生活需求变得更加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景观设计一方面是在深度上追求产品的精品化、个性化,另一方面是面对复杂的大型综合项目时与更多不同专业的企业合作,拓宽设计的广度。对于设计质量的重视将直接促使设计师在美学上进行大胆创新,大地艺术、工业遗址再生与保护、抽象艺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等各种相关尝试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师将运用各种不同元素和风格,使用工业化带来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为大众所喜爱的新的设计语言。 2.4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 景观规划设计过程要倡导多元宽容精神,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未来的景观设计不仅仅把范围局限在围墙以内,而是把整个片区发展纳入整体考虑,创造具有共享性的、充满活力、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系统,它将体现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与景观理念。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而言则要弘扬出自我特色。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当中积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 3 结语 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了发展现状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人们对历经破坏和久已消失的自然美景和乡村情调,一方面是刻骨铭心地怀念,另一方面又从行动上不顾一切地恢复,这种崇高的愿望加现代化的手段打造出来的景观成就,自然能够代表世界的最高水平。如果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转变代表了世界的发展趋势,那么,像西方一样追求自然、朴实、美丽和谐的景观效果,必然也是中国景观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浅析我国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园林设计既可以遵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也可以借鉴西方借鉴建筑的构图手法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中国景观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业绩辉煌,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古典景观园林设计是独树一帜的体系,它对世界园林艺术发展有着巨大贡献,园林设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要做到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本文通过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探讨了中国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环保;社区化 1 中国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 1.1 传统园林 传统园林是中国原产的,完全按照中国人对自然的一贯态度,即保护而不破坏的原则,在相对自然的地理位置上,以情感的和主观想象或者叫做写意的艺术方式,以风景名胜、官员官邸、有文物保护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寺庙、历史遗迹等为服务对象的景观理论与实践。它在形式上有别于西方的landscape(指从事景观美化或园艺工作), 而更接近于scenery(更强调自然景观)。它的建造指导思想是“虽由人造,宛自天开”。中国传统园林一般区分为北方的皇家园林和南方的官僚文人和富商大贾们的私家园林两类。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以及乡土材料的精雕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 1.2 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指后来由西方传入的,有别于中国原有的传统造园形式,主要采用与现代建筑相匹配的对称和几何形状等方式,以注重理性和科学分析为特征,以现代城市广场、道路、公园和居民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为服务对象,讲究人工改造的造园理论和实践。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其中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不受各种设计风格的影响发挥作用。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自然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居住区园林的名贵树木的栽植,不仅为了绿化环境,还要具有欣赏画意。 2 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2.1可持续性和生态发展 中国古代先哲老子曾精辟地道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我们认为结合自然的设计就是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包括在当地寻找灵感和在当地寻找自然的设计元素;也是尊重场地的特点,包括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及其自然过程与格局。结合自然的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过程,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在物质建设之外,结合自然的设计也倡导一个全新的生态审美观,主张自然的野趣之美、真实的生态之美以及生态过程之美,并使之成为我们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必要元素。节约用水用地、对地下水的补充、新的清洁能源的运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新的主流。因而,景观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丽形式,而是将更好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作为至高的追求之一,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2.2 景观设计逐渐走向社区化 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把项目作为城市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考虑,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无论是中国苏州的水乡小镇,北京城曲折幽深的胡同,还是上海热闹的里弄,又或者是安逸的意大利中世纪小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巴黎、伦敦,古今中外好的城市都是由充满活力的街道、广场和城市公共绿地等各种公共空间交织而成的和谐有机体,而不是在割裂中各自为政。因而,未来的景观设计将不再仅仅把范围局限在围墙以内,而是把整个片区发展纳入整体考虑,创造具有共享性的、充满活力的、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系统。它将体现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与景观理念。未来景观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师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开发商和社会各相关领域的通力合作和工作方式的转变。设计师不仅提供图纸,更需要协调各方,参与各种相关咨询、政策制定、施工流程管理、完工后的意见处理和维护建议等服务。 2.3 景观设计正日趋复杂化 随着现代城市功能的不断多元化,人们的审美倾向和生活需求变得更加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景观设计一方面是在深度上追求产品的精品化、个性化,另一方面是面对复杂的大型综合项目时与更多不同专业的企业合作,拓宽设计的广度。对于设计质量的重视将直接促使设计师在美学上进行大胆创新,大地艺术、工业遗址再生与保护、抽象艺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等各种相关尝试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师将运用各种不同元素和风格,使用工业化带来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为大众所喜爱的新的设计语言。 2.4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 景观规划设计过程要倡导多元宽容精神,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未来的景观设计不仅仅把范围局限在围墙以内,而是把整个片区发展纳入整体考虑,创造具有共享性的、充满活力、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系统,它将体现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与景观理念。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而言则要弘扬出自我特色。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当中积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 3 结语 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了发展现状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人们对历经破坏和久已消失的自然美景和乡村情调,一方面是刻骨铭心地怀念,另一方面又从行动上不顾一切地恢复,这种崇高的愿望加现代化的手段打造出来的景观成就,自然能够代表世界的最高水平。如果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转变代表了世界的发展趋势,那么,像西方一样追求自然、朴实、美丽和谐的景观效果,必然也是中国景观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基于建设工程中园林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城市景观是城市地表自然和人造景色的综合。本文简要概括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原理与现状,分析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缺陷及误区,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对策,为景观设计工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设工程缺陷对策 一、概念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景观这一概念的引入和使用已远远超出它原来定义的范畴,他与规划、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学科中形成不同的意义。城市景观则涵盖城市地表自然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至今的名词,在中国古籍中也称“园,囿,苑”等。英美各国称之为“ Garden , Park , Landscape Garden " ,即指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地开辟地貌,结合植物的布置,构成一个供人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和应遵循的理念 城市的概念是循时展的,当今的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更应强调人类聚居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环境的综合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综合多样的城市景观可分为人 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 园林构成要素中面积最大的是绿色植物,其既可以与山水自然景观融合,又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和景观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软化呆板和平滞的建筑 线条、人工形体、质感和气氛。 三、景观设计的现状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大为流行,几乎涵盖了户外造型艺术的全部,大到城市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景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小到雕塑小品、植物配置、水池花坛、铺地栏杆,似乎景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的一个标志。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是未来城市 建设中改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必然应用手段。 四、景观设计的误区 1 、行业缺乏规范 ( l )名称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人美国的称法叫“景观设计” OandscaPe architecture ) ,后来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等等,究竟那种合理,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那就需要建设部有关部门进行审定了。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不仅是职称评定的定位,更是行业中人以一种独立的角色进行景观设计,实现与建筑师、规划师“三 位一体”的密切合作的前提,是行业规范的前提。 (2) 教育 景观设计专业性强,综合性差。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于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向于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于小品、造型)。就目前来看,就综合以上三种专业,规范明确的教育教学大纲, 与国际接轨,制定规范,实行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规范管理。 ( 3 )市场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要求,多了灵活性和可塑性,不良后果的责任极小,从而导致各方干预增多。施工的工程资质审核把关不严,个体施工队常以免费或其它灵活的经营形式进人市场。许多大中型项目方案招标不规范,评委的素质令人怀疑。如此形势,景观质量如何保证。 2 .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间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和财力的大量投入。其结果“巨大的经济投人是否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效益? " “这个场所是否真正具备了”档次“的环境条件?”也就成问题了。 3 .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和人性关注不够 景观设计要重视人的需要和人性关注,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要负很大责任的,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终目标。这种忽略功能而乐道于形式美的手法往往把功能等同于休息凳椅、集散地、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活动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是当然是满足的,其决策者和建设者在赞美声中更是陶醉。这个美丽的误区最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4 .模仿照搬之风盛行 景观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性地专业,它最终以空间景观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于其中的艺术品。同其它艺术一样,如果没有创新,只是单纯模仿抄袭必然导致生命之水的枯竭。创新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个景观环境因其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及设计师的风格而不同。对于景观设计师而言,在设计之前要深刻理解景观环境的意旨,综合协调各种因素才可进行创作、创新。在创新的意识理念指导下才能赋予作品鲜活的形式,创作出有灵魂、有思想、有情趣、有个性、雅俗共赏的作品来。 5 .设计与施工脱节 一个优秀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以树举例,要想达到理想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都需景观设计师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没有景观设计师就更难达到效果了,只有置于现场,才能更灵活的把握素材与环境的关系。 五、关于景观设计的几点构想 1 .调查求细 调查要注重运用创意、设计的理念、设计的内涵,其前提是通过详细的调查将项目的城市背景、市场背景搞清楚。例如:周边环境将来的发展前景能否与项目融合在一起,房地产将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城市总体规划方向是怎样的。 2 .方案求值 经过系统设计的方案,必须是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案,很多时候有人误以为好的设计一定要靠很贵的材料、很贵的方案、很贵的处理方法才会有一个好的效果出来,这不是绝对的。好的设计创意对整个方案都会有影响,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案也是很重要的。 3 .设计求远 设计一定要考虑长远,在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必须是好项目才行,这对于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定要考虑植物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是什么样子,要把植物的生长情况与将来的效果融合在一起,作为长远的方案。例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就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设计方案,它经过很多年的变化达到了永恒的效果。 4 .材料求宜 在铺装材料的运用上要因地制宜,做园林设计,做景观设计,在概念方面要有创新,在植物上面运用的方法要得当,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植物可以利用。 5 .风格求准 每一个项目都希望自己有独立的个性,这需要项目要有自己一套设计语言,这套设计语言跟什么风格和什么主题有关,要根据项目特点而定,通过系统的设计过程,把一些特别的元素通过一些创意的运用和一套设计语言用在项目上。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景观规划与园林设计探讨 摘要: 园林绿化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 合理的设计和建设关系到城市景观优美、空气环境和居民生活的质量。因此,彼此的融合和渗透,相互的借鉴和交流,将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向,也是两者在改善城市景观、创造更为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关键词: 园林设计城市景观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 1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基本特点 1. 1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 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市民,其最终的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休娱身心的美好体验(感受) ,规划的最终结果以实施为手段,以体验为目的。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 廊道- 基质”的规划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绿地效应。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紧密联系,把城市当成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根据现状自然环境条件,规划出不同的景观分区,各区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形成本区个性化的自然、文化风貌。 1. 2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特点 园林绿地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主要素材。尤其是一个城市的机场、车站、主要街道,这些地段的园林建设状况,往往是给新到这个城市人们的第一印象,因此,说园林是城市的大门毫不为过。若以上地段园林绿地装点丰富,绿荫覆盖,花草成片,且不同的道路以不同的绿化形式,由不同的树木花草构成各异的道路景观,处处郁郁葱葱,花香袭人,给人以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感受,不仅感到这个城市自然、美丽,而且觉得整个城市生机盎然,富有内涵。要想使城市景观做到如此花园式效果,规划中必须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2. 1宽厚的绿化网络 街道绿化带是城市园林的骨架,其宽度要占街道总宽度的32%以上,并与临街单位的庭院绿化相结合,形成宽厚的绿化网络。这一网络向郊外延伸,与防护林体系相互连通,促进市区与郊外气流的交换,以利于消除城市的“热岛效应”和稀释扩散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提高道路绿化带的生态效应。 1. 2. 2丰富的园林景观 植物造景是现代园林景观的主要成分,利用植物的色调对比与层次排列,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及季相变化,创造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立体空间艺术。利用文学、绘画的艺术规律,通过植物种植设计,把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并上升为诗情画意,创造主题,创造意境,创造融合自然美、建筑美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形成特色各异的园林景观。创造园林景观,不要抄袭传统园林以建筑为主的套路,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绿化中只能作配角。要因地制宜,因形随势,要保护利用古老树木和自然景观,以适应生活情趣的多样化。 1. 2. 3良好的生态园林环境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现实经济价值,而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靠建设园林城市来实现的。园林城市有一个庞大的植物群落,具有吞噬CO2、分泌杀菌素、吸附飘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及改善小气候的巨大能力,使城市形成无污染、无飘尘、无噪声、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园林生态环境。园林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园林城市最重要的标志。 1. 2. 4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决定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形成的风土人情。在建设园林式城市过程中,以城市的历史为红线,用园林艺术手法表现它的地理特征、传统特点以及现代风采,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城市风貌。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依山之城和滨海之城,文明古城和新型城市,其园林风貌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1. 2. 5 繁育和保存种质资源 城市园林应为植物种质资源库的理论,为建设园林城市提供了一条科学依据。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收集、繁育、培育和利用乡土物种和野生植物,同时引进有价值的外来植物种类,最大限度地扩大园林植物资源,丰富建设园林城市的物质基础。 2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2. 1园林设计的概念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具体地讲,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水、理石) 、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并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过程。 2. 2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 2. 2. 1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应了解群众的爱好和需要,为他们创造洁净、美丽的环境,引导群众去欣赏那些美丽动人的景观和进行高尚、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把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视为己任。 2. 2. 2贯彻适用、经济和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一般情况下,园林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园林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适用”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永恒性。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园林中的孤置假山、雕塑作品等起到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这就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 2. 2. 3用生态学的观点进行园林建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将生态环境科学引入城市科学,从宏观上改变人类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最大和谐。于是,景观生态、环境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国家公园的出现和生态系统工程的提出,即是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园林绿化正是被看作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说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达到融游赏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的目的。 2. 3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居住环境日益城市化。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便是改造自然,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的做法。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人群更贴近自然而生活。如何才能将与自然分离的城市通过人为的手段有机地融汇到大自然中,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大课题,而这一课题的实施,有赖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再创造。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之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这种自然回归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这样,园林已不仅仅是提高人们休憩、娱乐、观赏的场所,而必须同时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和实现。园林,在为人类的活动环境创造美景的同时,还必须给予城市居民以舒适、便利和健康。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使园林规划设计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3将园林设计运用到景观规划中,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3. 1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和理念 现在所提出的生态园林城市,属于“大园林”的概念,出发点是建立在保护、建设和完善城市大环境的共识之上,其归宿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环境。生态园林城市强调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相互依存和共生。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是:经济繁荣,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衣食住行方便;城市建筑及构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合理分布,相得益彰;人与动植物相亲相近,和谐共存。特征是到处绿荫掩映,风清水净,楼台与山水相依,人类与花鸟为伴,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机活力。 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在于创造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2以人为本是21世纪城市规划的主旋律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类的基本需求与行为特征,尊重人格,善解人性。园林设计的“以人为本”,就是要随着现代环境运动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景观环境内容,其要点是要从人类的生理感受出发,根据自然界的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创造令人舒适的物理环境。特别要研究在绿色环境中的大众行为心理,如何随着人口增长、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变化。在园林的营造活动中,要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活动的规律,利用“心理- 文化”的引导,综合运用各种园林艺术手法,创造令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人居环境。 城市景观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内涵两重性,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基础,文化内涵则是城市的灵魂。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是城市环境中具有生态平衡功能的支撑系统,也是反映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现在,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已从偏重个别封闭、内向的园林转为开敞外向的城市绿色空间,并力求形成网络系统。城市园林绿化的理念,已从“城市中有花园”发展到“城市在花园中”、“城市在森林中”。“文化、绿野、传统建筑”,已成为国际社会评价城市先进水平的标准,工业城市的规划观念正在被淘汰。人们正日益注重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文明、历史与文化。园林绿化,不仅有助于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情趣。 3. 3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景观生态学要求 “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时,可借鉴以下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3. 3. 1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和管理。 3. 3. 2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差异会促成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还包括垂直空间环境差异而形成的景观镶嵌的复杂程度。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还可通过多种风格的水景园、专类园的营造来实现。 3. 3. 3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的周边环境,选用适宜的动态景观,将会呈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景观。 3. 3. 4遗留地保护原则 保护自然遗留地内有价值的景观植物,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或具有特点的植物,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和保护。 3. 3. 5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水生植物景观不仅要具有观赏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其丰富的种类和用途可作为科学普及、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3. 4建设园林城市的措施与对策 3. 4. 1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 生态保护首先是整治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应加强绿地建设,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蒸腾等生理、生化过程改善小气候,达到冬暖夏凉;增加空气湿度,制造氧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防御风沙,减低噪声,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从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都市公园是绿地建设最多、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是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措施。 3. 4. 2控制用地性质,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地的发展提出总体目标和要求,并对城市的各类绿地进行规划布局,从而控制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坚持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是加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 3. 4. 3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提高绿地中的绿量 在城市不同性质的用地中进行植物配置,应根据用地性质、建筑物的功能和营造景观的要求以及各地的气候变化特点,合理选择绿地的整体设计风格及树种,力求做到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使丰富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的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达到既绿化美化又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3. 4. 4园林绿化应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 目前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位地区经济开发上,大规模的推土、移山造地,将原来的风水林毁坏,搞住宅、厂房,或大广场、大草坪等。从生态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在城市或城郊,能保持一些本乡的疏林植被是很必要的,它们是当地物种的代表,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4从大环境上来看城市园林规划 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和环境污染,使城市生态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为使破坏了的城市生态平衡得到恢复和健全,以建立宁静、舒适优美的环境,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好办法是用生态学的观点和途径进行园林规划和建设。从城市环境质量要求进行规划,这是现代园林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现代园林绿化的主要特征。总结世界上著名花园城市的建设经验,良好的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的形成,城市绿地面积要占到总土地面积的50 %以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才能不像过去一样陷于被动局面? 我们应当要做到主动性、系统性、连续性及网络一体化,在城市规划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园林绿化部门应当有自己的规划方案,有目的、步骤地进行建设改造,不能“东敲一锤,西打一棒”,要有全局观,主动地去改变绿化环境,不为其他客观原因而耽搁。 网络一体化是指以广场、绿地、临街游园为点,以各类公园、单位绿地、居民区绿地为面,林荫道、园林路、功能分区隔离带及水系、交通干道绿化带为线,形成点、线、面穿插的市区绿化网络,和以山林、果园、农田及交织成网的林带一起构成的城郊绿化网络。把市区的“线”与郊区的“带”直接相连,组成纵横交织的诸多绿色长廊,沟通市区与郊区,使山野田园风光直接进入市区,两个绿化网络形成统一整体,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健全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将发挥重要作用。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湿地园林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园林是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文提出了湿地园林的新理念,探索了湿地园林内涵,结合时代要求,总结了湿地园林的创新意义,并以广州市为例,进一步说明湿地园林在建设城市大园林、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湿地 湿地园林 南沙湿地公园 1湿地与湿地园林 1.1 湿地及其功能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分布广泛、种类多且类型间的差异显著。目前一般采用《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即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位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1.2 湿地园林的产生及其内涵 人类起源于水,在其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留下了离不开水的痕迹,近水、亲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与自然对话最常用的“语言”。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水就成为园林游乐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故有人将水喻为园林的灵魂。“一池三山”、“山水相依”、“背山面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以及“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随地作低平”等,都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规律。 湿地园林(Wetl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湿地园林发展出的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园林还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城市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以景观(视觉美感)设计为主,再现自然山水,可以说,它们只是湿地造园的一部分。 对城市的湿地区域根据其自然属性进行的园林绿化,即城市湿地绿化。湿地是城市土地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以往其作用没被认识,所以,湿地的园林绿化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伴随着城市大园林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城市湿地绿化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缔造优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大有可为。 2湿地园林的创新意义 2.1 湿地园林新增绿地,提高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 湿地园林可新增绿地。例如,一些视觉质量较差和培植条件较差的低洼地、茅草地、洪泛区、滩涂等湿地,以往不被重视,或其部分被填平改造成陆地后再进行园林建设;湿地园林则要求对这些地方根据其自然生态系统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园林建设,这样既可节省建设资金,又可形成特色景观。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世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因为全球生物物种和生态类型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保护生物多样性已上升到保护人类自己、保护地球的战略高度。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也就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湿地园林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重建和恢复的一个新途径 湿地生态因子具有强烈的异质性。例如年内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位变幅大,而且年际间也不相同,所以湿地又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全球湿地约有8.6×106km2(约占地球表面积的6%),其中约56%的湿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区域。以往人们并没有认识湿地的重要功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约80%的湿地资源已丧失或退化,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有关研究和实践,以保护自然湿地并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我国虽然起步晚一些,但发展步伐很快。 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是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10~11]。对破坏严重的湿地,通过园林绿化工程和植物群落重建,可加快湿地植被的恢复。在多种重建和恢复方法中,湿地园林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必将受到重视。 治理环境污染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湿地绿化就是一项极为必要又不可缺少的措施。 湿地素有“自然之肾”之称,湿地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式净化各种污染,人们利用湿地这一功能设计出多种人工湿地[11]。人工湿地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和较强的生态功能,在城市景观水域的设计、控制景观水域富营养化以及净化各种城市污水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湿地园林丰富了大园林的内容 过去,湿地大多没有按照其属性进行园林绿化,即使是水景也不具备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所以其园林绿化对象主要是针对陆地的,而湿地园林直接将湿地与园林建设联系起来,使大园林明确地涉及到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中的两大生态系统(陆地和湿地),也拓展了园林理论的研究范围。 城市滨水区的复兴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这些城市滨水区域的整治和建设,首先需要按照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建筑和园林进行规划。从中外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来看,这些地方不仅需要草皮、大树、彩砖,更需要根据滨水区湿地生态和历史文化等特点进行园林绿化:种植水生湿生植物,营造湿地生态和人文景观,充分发挥滨水湿地区特有的生态和景观功能,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4 湿地园林塑造城市园林绿化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从北到南地跨温带、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从西向东地势逐渐降低,降雨、湿度等自然条件明显不同,加上城市园林发展的基础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城市园林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但是由于造园手法和园林植物品种相对单调等原因,城市园林绿化的外貌却有趋同势态。 3南沙人工湿地 游览区地处出海口珠江西岸。围垦公司经过20多年的围垦和经营中,保持了农耕水养的产业结构,土地原始状态良好,生态环境得到妥善保护。放养鱼虾蟹,种植莲藕、香蕉、甘蔗,碧水蓝天,满目青翠。在19东围约200公顷的游览核心区,种植有成片的10多个品种的红树林、芦苇,吸引各种鸟类在这方乐土繁衍生息, 形成珠江三角州难得一见的鸟类天堂。每年冬季,成千上万的丝光掠鸟从北方飞来越冬,有24 种上万只鸟类在此栖息觅食,其中包括非常珍稀的黑面琵鹭、白琵鹭、黑翅长脚鹬等野鸭成群、苍鹭伫立。以吸引多品种和多数量的飞鸟在公园内觅食、栖息、繁衍,以种植红树林维护生态,以种植芦苇形成一个上千亩的芦苇荡,以大面积种植观赏性荷花,形成壮观的荷景,以开挖约25公里的迂回曲折小河,形成曲水迷宫。在这里游览,可享受 “曲水芦苇荡,鸟息红树林, 万顷荷色美,人鸟乐游悠。”的境意。 结束语 湿地园林是一个全新的园林类型,不论是建园理论,还是应用技术,都还不够成熟,有待于广大的园林工作者重视和完善。相信结合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现代生态学理论、时代要求以及历史文化特点,湿地园林定会成为21世纪风景园林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外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其中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保护和利用水生湿生植物及其生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认为,建设湿地园林是城市生态重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此外,通过湿地园林建设,能缓冲城市硬质景观的压力,满足人们亲近、回归自然的需求。试想人们在紧张生活之余,留恋于水天之间,徜徉在阳光余晖之下,无疑是心旷神怡的一大乐事。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园林设计中道路景观设计色彩应用 摘要:本文所研究的道路综合景观色彩环境涉及园林道路、路侧绿化及周围建筑立面的色彩。这种道路综合景观色彩环境是市民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园林要求的不断提高,不要求有良好的视觉享受,许多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己经逐步提上日程,而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大多对园林道路进行粗线条设计,对色彩的考虑较少,为此,有必要对道路的综合景观色彩进行详细的讨论。 关键字:景观色彩;园林设计;视觉;舒适安全 1、色彩学―城市道路景观色彩的理论依据 从牛顿创立光谱理论奠定了色彩学的研究基础至今的300多年里,色彩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长足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色彩学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的运用更是进一步朝着深度、广度迈进。城市道路的综合景观环境色彩的研究,便是色彩学与建筑学、城市设计学等学科相互交融而产生的研究领域,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从视觉美学的角度对城市色彩进行研究,做出设计,达到创造一个美观、协调的城市色彩景观的目的。因此,色彩学是其中重要的、基础性的、视觉美学理论依据,色彩学的理论体系庞大,本章所分析的是与城市道路综合景观环境色彩相关的部分。 色彩给人的感觉千差万别,长期以来对色彩的科学研究使我们可以通过色彩的三个基本要素来科学、准确地描述色彩,即色相、明度、纯度。根据色彩的三个基本要素,色彩可分成两类:没有彩度的色称为无形色,如黑、白、灰。有彩度的色称为彩色,如红、橙、黄、绿、蓝、紫等。色彩的三个基本要素可以准确地描述出一个颜色的表象,因此也是颜色科学中科学地定义色彩的重要础。 2、道路景观色彩效应 2.1色彩的心理效应 雪地、冰山的白色会使人感到冷,太阳、火的红、橙色使人感到温暖,海水的蓝色使人感到清爽,色彩缤纷的草地、花卉使人心情偷快等等,都是人们对自然色彩的一种心理感觉和反应,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反应在道路环境中运用各种各样的色彩,使人们在人工的色彩环境中,联想、记忆,犹如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色彩的心理反应在道路或建筑设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了解人对色彩的一些共有的心理感知特性,有助于更好地运用色彩语言的特性塑造道路景观环境。 2.2色彩的心理联想 色彩的心理联想是从具体联想到抽象联想的一个过程,即色彩在引起人的视知觉的同时也会引发人对色彩相关的具体事物的联想,进而产生心理抽象层面上的想象。对色彩抽象联想的产生,一方面是色彩本身在刺激人的视神经并在大脑中形成印象的生理过程当中所具有的特性造成的,如红色,注目性高,刺激作用大,会增高血压加速血液循环,因此给人以热闹、激动、鼓舞的感觉;另一方面则是由不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习惯等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色彩联想,会有不同的象征、偏好习惯。 3、道路景观色彩设计原则 3.1创造“以人为本”的良好人居环境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问题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2000年世界人口已有1/2居住在城市,而到2010年预计达到60%。21世纪将成为一个“城市世纪”,“人们将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城市住区”。城市化一方面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诸如污染、交通堵塞、社会分化等的城市问题。因此,以人为核心的良好人类聚居环境的建设便成为当今最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涉及城市这一层次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应是城市道路综合景观色彩规划设计的重要的基础原则。 在城市成为世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今天,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和社会负担同样摆在人们的面前,建立一个良好的人类居住环境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也是城市道路综合景观色彩研究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目标之所在。正如1996年《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所说:“在我们迈向21世纪的时候,我们憧憬着可持续的人类住区,企盼着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倡议正视这个真正不可多得的、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挑战。让我们共同来建设这个世界,使每个人都有个安全的家,能过上有尊严、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 3.2城市的整体设计原则及要求 若想把握好城市环境色彩的整体关系,无论是规划者还是设计者都开对各种色彩的构成要素的巧妙驾御与合理平衡。这涉及了常言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总体”的关系。 首先,城市主体色。指能够决定城市整体环境色彩氛围与特征,并且对视觉感知影响最大的城市色彩基调。由于建筑物是城市的主体构成因素,并且对城市的作用和视觉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因此,在任何城市色彩建设中,建筑色彩向来都是当仁不让地成为城市色彩的主导者。其次,城市辅助色。即与主体色相呼应,并且能够衬托城市主色的城市色彩应用系列。我们在这里研究的微观上的道路景观,包括公共设施中的路灯、公共厕所、街椅、交通护栏等,就是以城市辅助色的面貌出现。最后,城市点缀色。即与城市主体色呈对立状态,并且是面积较小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一般情况下,城市的车辆、标牌、车站、广告、旗帜和橱窗、花卉,包括行人的衣着等流动或暂时性的色彩,以及一些建筑特定构造、附属设施,如窗帘、遮阳篷等都可以考虑点缀色的应用。 4、我国园林道路综合景观环境色彩的解决策略 4.1对城市园林道路绿地规划的几点建议 道路绿地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窗口”,人们日常出行及商务活动等,都会直接感受到道路绿地景观。经过精心规划及设计的道路绿地,可形成乔木、灌木及草坪的复层立体种植模式以及四季不同的季相特色。这样丰富的结构及色彩所形成的优美景观可改变整个城市的形象,对于改善城市道路景观,美化城市容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路绿化的色彩设计,除了要遵循上面提到过的几点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地域性原则、民族性原则之外,还应该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同步进行,这是保障城市道路绿地得以实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留出足够的用地进行道路绿地建设,使道路绿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景观。其次,所有的道路绿化均应满足行人安全的要求。在行人较多的道路上的绿化布置应保证行人的安全及满足行走舒适性的要求。再有,道路绿地设计应满足多样化的原则,是道路绿地的配植模式及树种选择上均应注意其多样性,道路绿地的配植应突破单一行道树或乔木+草坪的模式,大力推广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复式种植模式,这样既可以提高道路绿地的生态效益,又可以提高道路绿地景观的丰富度。在树种的选择上,也应多种多样,除了选择一些抗性强,适应性好的乡土树种外,还可适当引进一些适宜的外来树种,这样不仅可丰富道路景观,开可减少病虫害对树木的损害,减少后期的维护费用。 4.2关注城市道路环境形象,防止“色彩污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户外广告已成为媒体领域的主导势力。我们感觉到在发展过程中,道路的形象和国家的面貌存在着不理想的现象。园林道路两边大大小小的广告已经影响到道路景观甚至整个城市的视觉污染,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阵地规划与管理的缺位,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症结―即色彩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看到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不能改进的,为此我们提出了我国广告、标志色彩应用混乱的现象,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一起保护我们城市的生存环境,维护道路景观的形象,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政府有关单位在适当的时候建立城市色彩应用的法律法规。 5、结语 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梳理和分析,明确“园林设计中城市道路色彩景观”概念研究范围的目的;以国际先进研究水平和实践结果为借鉴,总结了道路景观规划的设计及需要加强改进的方面;通过对北京部分园林的实地调研,实践了本文所提出的道路综合景观色彩设计的操作方法,科学地采用和分析了色彩数据,也根据相应的理论指导体系提出改进方案,为本文提供一定的实践支持。总而言之,道路综合景观色彩规划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新兴研究领域,它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色彩”这个古老的话题,而这一举动对在人类的城市发展中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景观规划与园林设计探讨 摘要: 园林绿化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 合理的设计和建设关系到城市景观优美、空气环境和居民生活的质量。因此,彼此的融合和渗透,相互的借鉴和交流,将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向,也是两者在改善城市景观、创造更为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关键词: 园林设计城市景观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 1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基本特点 1. 1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 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市民,其最终的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休娱身心的美好体验(感受) ,规划的最终结果以实施为手段,以体验为目的。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 廊道- 基质”的规划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绿地效应。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紧密联系,把城市当成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根据现状自然环境条件,规划出不同的景观分区,各区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形成本区个性化的自然、文化风貌。 1. 2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特点 园林绿地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主要素材。尤其是一个城市的机场、车站、主要街道,这些地段的园林建设状况,往往是给新到这个城市人们的第一印象,因此,说园林是城市的大门毫不为过。若以上地段园林绿地装点丰富,绿荫覆盖,花草成片,且不同的道路以不同的绿化形式,由不同的树木花草构成各异的道路景观,处处郁郁葱葱,花香袭人,给人以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感受,不仅感到这个城市自然、美丽,而且觉得整个城市生机盎然,富有内涵。要想使城市景观做到如此花园式效果,规划中必须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2.1 丰富的园林景观 植物造景是现代园林景观的主要成分,利用植物的色调对比与层次排列,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及季相变化,创造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立体空间艺术。利用文学、绘画的艺术规律,通过植物种植设计,把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并上升为诗情画意,创造主题,创造意境,创造融合自然美、建筑美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形成特色各异的园林景观。创造园林景观,不要抄袭传统园林以建筑为主的套路,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绿化中只能作配角。要因地制宜,因形随势,要保护利用古老树木和自然景观,以适应生活情趣的多样化。 1. 2. 2良好的生态园林环境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现实经济价值,而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靠建设园林城市来实现的。园林城市有一个庞大的植物群落,具有吞噬CO2、分泌杀菌素、吸附飘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及改善小气候的巨大能力,使城市形成无污染、无飘尘、无噪声、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园林生态环境。园林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园林城市最重要的标志。 1. 2. 3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决定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形成的风土人情。在建设园林式城市过程中,以城市的历史为红线,用园林艺术手法表现它的地理特征、传统特点以及现代风采,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城市风貌。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依山之城和滨海之城,文明古城和新型城市,其园林风貌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2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2. 1园林设计的概念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具体地讲,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水、理石) 、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并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过程。 2. 2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 2. 2. 1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应了解群众的爱好和需要,为他们创造洁净、美丽的环境,引导群众去欣赏那些美丽动人的景观和进行高尚、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把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视为己任。 2. 2. 2贯彻适用、经济和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一般情况下,园林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园林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适用”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永恒性。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园林中的孤置假山、雕塑作品等起到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这就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 2. 2. 3用生态学的观点进行园林建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将生态环境科学引入城市科学,从宏观上改变人类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最大和谐。于是,景观生态、环境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国家公园的出现和生态系统工程的提出,即是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园林绿化正是被看作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说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达到融游赏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的目的。 2. 3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居住环境日益城市化。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便是改造自然,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的做法。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人群更贴近自然而生活。如何才能将与自然分离的城市通过人为的手段有机地融汇到大自然中,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大课题,而这一课题的实施,有赖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再创造。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之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这种自然回归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这样,园林已不仅仅是提高人们休憩、娱乐、观赏的场所,而必须同时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和实现。园林,在为人类的活动环境创造美景的同时,还必须给予城市居民以舒适、便利和健康。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使园林规划设计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3将园林设计运用到景观规划中,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3. 1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和理念 现在所提出的生态园林城市,属于“大园林”的概念,出发点是建立在保护、建设和完善城市大环境的共识之上,其归宿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环境。生态园林城市强调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相互依存和共生。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是:经济繁荣,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衣食住行方便;城市建筑及构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合理分布,相得益彰;人与动植物相亲相近,和谐共存。特征是到处绿荫掩映,风清水净,楼台与山水相依,人类与花鸟为伴,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机活力。 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在于创造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2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景观生态学要求 “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时,可借鉴以下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3. 3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和管理。 3. 3. 1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差异会促成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还包括垂直空间环境差异而形成的景观镶嵌的复杂程度。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还可通过多种风格的水景园、专类园的营造来实现。 3. 3.2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的周边环境,选用适宜的动态景观,将会呈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景观。 3. 3. 3遗留地保护原则 保护自然遗留地内有价值的景观植物,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或具有特点的植物,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和保护。 3. 3. 4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水生植物景观不仅要具有观赏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其丰富的种类和用途可作为科学普及、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3. 4建设园林城市的措施与对策 3. 4. 1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 生态保护首先是整治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应加强绿地建设,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蒸腾等生理、生化过程改善小气候,达到冬暖夏凉;增加空气湿度,制造氧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防御风沙,减低噪声,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从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都市公园是绿地建设最多、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是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措施。 3. 4. 2控制用地性质,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地的发展提出总体目标和要求,并对城市的各类绿地进行规划布局,从而控制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坚持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是加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 3. 4. 3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提高绿地中的绿量 在城市不同性质的用地中进行植物配置,应根据用地性质、建筑物的功能和营造景观的要求以及各地的气候变化特点,合理选择绿地的整体设计风格及树种,力求做到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使丰富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的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达到既绿化美化又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4从大环境上来看城市园林规划 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和环境污染,使城市生态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为使破坏了的城市生态平衡得到恢复和健全,以建立宁静、舒适优美的环境,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好办法是用生态学的观点和途径进行园林规划和建设。从城市环境质量要求进行规划,这是现代园林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现代园林绿化的主要特征。总结世界上著名花园城市的建设经验,良好的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的形成,城市绿地面积要占到总土地面积的50 %以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才能不像过去一样陷于被动局面? 我们应当要做到主动性、系统性、连续性及网络一体化,在城市规划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园林绿化部门应当有自己的规划方案,有目的、步骤地进行建设改造,不能“东敲一锤,西打一棒”,要有全局观,主动地去改变绿化环境,不为其他客观原因而耽搁。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提 要:通过北陵公园湖中岛景观规划设计的实例,说明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并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景观 设计手法 一.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 中国有悠久的园林景观营造传统,从构思精巧的苏州园林到大气恢宏的皇家园林,无不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艺术成就。然而,如同所有建筑设计一样,景观的设计与建造必须时时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变迁。 中国古老的景观艺术似乎并没有跟上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脚步,于是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出现了欧洲古典园林景观、欧洲新古典主义景观、英国乡村风情景观等等风格各异的西式园林景观。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美国景观设计师的作品轮番上演。 二.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 1.借景与屏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与有限之中。借景的类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 2.对景与抑景。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入胜。抑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 3.分景与隔景。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 4.夹景与框景。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为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的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中的门窗、柱间等,选择特定角度,取得最佳景观。 5.透景与漏景。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为漏。这里景前无遮挡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漏,有时透漏可并用。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增加趣味,引人入胜。 三.实例分析 以北陵公园的湖中岛景观设计为例,进一步分析如何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运用到现代景观中,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 1.历史背景:北陵又称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 2.文化背景:旗袍是满族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服装,它的穿着范围不只限于妇女。旗袍,因为它是"旗人"(满族人又称旗人)所穿的一种袍子,所以后来被称之为旗袍。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祭祖,一般安排在白天。主祭人先将供桌及祖位架摆放好,然后将祖先请出,再把一头祭祀用的纯黑猪,抬到屋内南炕沿下。一切准备完毕后,主祭人诵读祭文,此时,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都要按辈分依次跪听。读完祭文后,叩首起身,然后众人把猪抬到供桌前杀祭。 3.基地现状分析: 基地内原是游乐场,所以主要建筑以游乐设施为主,还有一些辅助用房和厕所,由于游乐场已经暂停开放,建筑也残破不全。 基地内的道路系统主要围绕游乐场而建,整体采用大的环路,之路延伸到岸边,在设计中尽量保持环路系统不变。 游乐场里原设有一个大的游泳池,由于停用不营业,现必须填平重建,动土量很大,可在设计中巧用水池,减少动土量。 岛的植被覆盖率很大,沿岸种植了大量耐水生植物,乔木和灌木结合,还有一些保留的古树等,设计时当考虑周全。 基地总体情况复杂,动土量大,植被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应多加考虑,设计时因地制宜,灵活利用优势条件。 4.概念的生成 根据基地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考虑基地现状条件,经过我们仔细的思考确立了以“画轴”和“如意窗”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的符号为立意的设计构思。 轴:装裱材料。亦称“轴头”。中国画装裱坠底装饰之用。古代画轴常用檀香木,檀香能辟湿气,且开闸有香气,又能辟蠹。有用玉作轴头的,以古檀为轴身,因植身重,可取两片刳中空,再合柄为轴,这样轻不损画。 窗:中国建筑装饰文化史上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在古人眼里,门窗有如天人之际的一道帷幕。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花窗花板,集富贵之相,儒雅之风于一身,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雕工精美,给人以很高的视觉享受。 1.尊重场地精神―――设计尊重场地精神,延伸历史文化脉络,对场地构成元素,场地内涵做新的诠释。 2.发掘场地文化―――对于历史文化不是抹杀它而是为其赋予新的意义和诠释,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 3.注入经济活力―――通过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使地块重新焕发生命力。 4.提供休闲娱乐功能―――巧妙地在沿岸建广场,展馆和码头等,使游人亲近和进入时能够寻找到适合休息和使人们舒缓平和的空间。 5.体验独特景观―――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 四.总结 以我看来具有“中国特色”并不是把景观设置在一个条框之中,应该首先从人的角度出发,景观服务于人类。现代中国的景观设计风格并非高深莫测,其最基本的依据就是符合广大现代中国大众对景观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要从最基本的生活活动找起。将中国古典的园林设计手法灵活的运用于现代景观之中,自然会形成现代中国自己的景观特色。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园林设计之于城市街道景观 摘要: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本文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园林,绿化,景观。继而分析了街道景观功能,我国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原则,最后从几个方面分析街道景观设计,并着重分析城市街道绿化,从而论述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性,并对要求设计者及城市有关领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 街道景观 园林 绿化 原则 1.概念探讨 作为地理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孙筱翔教授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可译为园林设计是正确的。园林设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 街道景观功能 2.1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2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典型的如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典型的今天的沈阳城。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例如:邯郸新改建学步桥街区,该区以邯郸学步的故事建成。 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2.3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街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街道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2.4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其著《城市的形象》一书中探讨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问题,他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公众印象,它是多个印象的叠加。”他通过大量资料得出结论:城市形象主要与五种城市要素有关,它们是“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 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例如法国巴黎老城内的乡榭丽舍大道,两侧传统风格独特的建筑物,容纳世界著名的名贵时装店,与街道轴线上的凯旋门一起构成法国巴黎老城所特有的城市景观。 3.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功能设施不健全 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对路面的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3.2 环境质量差 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3.3 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3.4 街道设施水平低下 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 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3.5 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3.6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交通环境的设计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人行空间缺少,缺乏街头广场,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经分析存在问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历史原因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改革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b.观念问题 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这个原则在解放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修复战争的创伤,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着更新。 c.管理不严密 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造成了城市街道都来管又都不管,往往出现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是同一段城市街道不断的开挖。 d.立法不健全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城市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4. 针对存在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4.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也成人文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4.2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 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由此看来,我们在街道景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4.3 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性服务。 4.4 可持续性原则 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强调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一层是关注影响发展的因素。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 5. 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5.1 街道形式的考虑 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比产生空间感受。这样为流动的车辆提供刺激的服务。在停车厂附近的墙上整一些壁画,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中关村的北区在种植序列处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再步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如加拿大的特科果街。 5.2 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 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有趣,活泼,轻松。例如大胆的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5.3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 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等做行道树。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城市街道绿化更应注意行道树的选择,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地被色块过于重复的现象。应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树的配置手法相对统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选取十几种行道树作为基调树种,确保城市道路绿化能体现和谐一致的总体风貌,而中下层尽量丰富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 另外,在选取行道树时,不要为了美观而忘了行道树的遮阴功能,例如广州的滨江路就一味的追求美观忽视了行道树的功能。 6. 街道景观透视 街道景观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作为设计者,在对街道景观进行多方面考虑,但是这些更需领导的大力支持,因为一个城市起主导地位不是设计者。要建设美好的街道景观,还需包括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现代居住区景观建设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融合 摘 要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在国际园林设计发展中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更是世界的奇观。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理念是古代人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具有独到的意境、高雅工艺设计,以其典雅、含蓄的美学感带给大家独特的美感,成为世界园林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本文结合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对现今的居住区景观绿化建设提出园林设计理念,为现代居住区设计提出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 古典园林设计;景观绿化;现代化园区建设 一、概况 我国近年房地产的经营理念不断的变化,地产的营销主题出现了很多变化如围绕环保、景观设计、智能等主题的地产不断出现,园区的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中永恒的主题。与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相比,现在的景观建设更强调的是共享性、自然环境设计、人造景观设计等,人们主要倾向安全安静、环境优美等要素丰富院落空间。因此我们要崇尚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来结合现代化园区景观建设的设计特点,强调环境景观与古典园林特点的艺术性。21世纪后,居住区环境与景观审美需求越来越高出现多元化的发展,提倡古典的景观设计风格,被人们欣赏的同时还要物尽其用,创造古典、舒适、宜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风格,更是今后设计理念的一个新趋势。 随着我们现代人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在关注建筑的户型和外形舒适外,更多的是关注周边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对居住区的建设越来越高。我们在设计中要融入中国园林传统风格与古典建筑特色将一些中式特色的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设计出全新的设计意境的古典江南风景。 二、居住区景观绿地建设与古典园林设计及发展趋势 1、居住区景观绿地建设理念 居住区的绿化是现代居住区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国家提倡低碳环保和绿地建设。这样的建设可以改善我们居住环境的小气候,调节空气的湿度与气温、减少灰尘和噪音、降低居住区的风速、美化我们居住的空间。 居民区绿地特殊性:(1)居住区的绿地设计与公园的古典园林设计不同,居民区绿地更贴近居民的生活,被居民利用率最高的绿地,在设计上更要贴近人们的生活,在居民区景观的设计要在人们的锻炼身体上、孩子的游玩上、一起谈天下棋上设计出符合符合古典园林风格的设计,看见涓涓的流水与荷塘的景色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居住的人们彻底放松自己的身心。(2)居民区的绿化建设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居住区的建设上要设计出有花、有草、有树、有亭台楼阁、有假山池塘河流的古典风格设计,使人们喜爱自己生活居住的区域。 2、古典园林设计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1)古典园林设计概况 首先,我们要以自然山水为设计基本的原则,中国的园林设计特点是在建筑和自然景观设计中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在设计上不要去刻意的模仿古代人设计风格,我们要在设计上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巧妙的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相互结合,在园区建设中要做到因地制宜的设计,有效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在建造过程中使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做到“虚实相间,以虚为主”的建筑群体,设计的重点是建筑物与院落之间是否紧密结合。其次,山石的设计是古典园林最有情趣的创造,山石不仅可以点缀景观空间,而且还可以起到遮挡事先与围合空间的作用。最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建设水是最基础要素之一,在设计总要以池塘作为设计的中心,沿着水池对四周的建筑进行设计形成向心、内聚的格局,这样的布局建设可以使有限的空间具有宽敞的感觉。我们还可以将水面分割成相互连接的小块,采用化整为零的设计方法在池塘上设计出形式各异的自然水景。 (2)古典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的建筑设计作品,具有诗意的建筑设计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陶冶我们的情操。而近年随着我们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居住区的园林设计迅速升温,一股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悄悄的走进了我们的设计趋势中,设计中采用大量中国古典庭院中花坛的设计,园林设计师不在追求欧式的人居文化,更加注重设计几千年中国古代传统居住文化建设。 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与元素进行延伸和发展,在现代化居住区中城市园林绿化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可以有效的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一个国家的居住环境的建设与设计水平是提现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居民对自己居住的环境和园区建设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居住区园林设计的质量是最重要的设计任务。 从园林设计手法出发探讨出全新的设计思路是我们现代化设计的发展趋势,作为一个被广泛应用的设计专业,现代景观设计中出现的素材与传统园林设计素材进行有象征性意义的结合。在居住区园林设计植物的景观设计已经不在占主导地位,而它只是可供设计者选择的景观材料,在景观设计总我们将土地、砖、岩石、水、钢、木头、混凝土、瓦、玻璃等自然与人工素材在现代化的景观设计得到充分的利用。居民区的建设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未来设计发展的主流。创造出新的具有古典意义的设计、追求优美的自然主义设计、追求清晰的结构古典设计等,给人一种新视觉的简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各种设计手法与设计元素在此被发挥的淋漓尽致。然而,作为人类感知的自然媒介,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美学性、社会性、自然性,这样的景观设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社会的公平。 三、居住区景观绿化环境与园林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内容及手法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才能进行合理的合计,景观设计规划要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创意突出、符合一定的生态要求等,在规划设计中要有植物譬如春天要有花草、夏天要有树荫、秋天要有果实、冬天要有绿色的景色,设计者要创造出清晰、自然、舒适的园区绿化环境。 1.1 游园型的设计原则 游园的设计原则是对于老人和儿童服务的,要依据居住者的年龄不同设计出布局紧凑互、不干扰的活动区域。儿童活动的地方要采用草坪铺地尽量采用海绵塑胶面砖铺地,园区的道路可兼做跑道可供园区的人们进行跑步锻炼,通往亭台的路面采用卵石或毛石铺砌。在园区园林建筑与设施方面设施要独具特色、小巧玲珑、位置摆放适当,要池塘和亭台位置设立共人们休息的坐椅、旁边设立花坛、园灯以及园区的宣传栏。 1.2 住宅型庭院设计原则 住宅区比较密集的园区因建筑物多而密造成的阴暗处比较多,所以要选择耐的荫树种。对于居住环境是否安静也是园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植篱可以降低园区的噪音其宽度1米、高度在2米的隔音效果好。园区建设的空间尺度和树种的高低与园区住宅的层次相称,居室的窗外尽量种植一些乔木类的植物,避开地下管线进行栽种。 1.3居住区绿地中所需的树种选择 在我国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资料表明要选择生长健壮方便管理的树种、选择冠大叶茂的落叶阔叶乔木。利用树木的特点在夏季可以为园区的人们大面积遮荫,在冬季不遮阳光、改变空气湿度、吸附灰尘、降低噪声,还要选择耐荫的植物。 四、结语 世界的园林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具有它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本土地文化。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不断发展离不开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设计,现代化的园区的古代园林设计遵从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特点结合西方的园林设计的表现形式,是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必然趋势。对古今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以和美学思想进行探讨吸取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精髓与现代之韵相结合,创造出更高层次、舒适宜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风格,再创中国园林设计的新辉煌。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对园林设计中色彩景观应用的思考 摘 要:园林景观中的色彩设计具有重大的意义,下文主要思考了如何处理好园林中影响人的感官和心理的色彩处理问题。 关键词:园林景观 色彩景观 园林设计 思考 园林景观中的色彩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利用色彩对比和调和的设计原则,把园林景观中的山石、建筑、天空、水体、植物、铺装等色彩的物质载体进行设计,以期得到理想中的色彩 配置方案。在园林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人们忽视或尚未足够重视对人的感官和心理有很大影响的色彩处理问题,以致使设计的效果受到影响。 1 色彩景观研究的意义 色彩是最易识别的视觉元素之一,色彩在园林中最能引起视觉美感,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并产生情感反应,良好的色彩构图突出了园林景观的特色。可以稳定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调节温度和改变空间尺寸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意外事故,使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如何通过园林景观色彩的系统研究,利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应用于整个大园林的环境中,消除园林色彩趋同和色彩污染现象,营造良性的人居环境,探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园林景观要素中色彩的运用 园林景观要素即园林景观中色彩的物质载体,包括水体、植物、建筑、小品、铺装等。园林要素的色彩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和人工的。人工要素的色彩随着现代造园技艺的提高也不断丰富起来,如建筑、园林小品、景观铺装中的色彩,这些色彩的设计在体现功能的同时,也加强了景观个性的表现。 2.1植物 园林中的色彩主要来自植物,以绿色为基调,配以色彩艳丽的花、叶、果、干皮等构成了缤纷的园林色彩景观[2]。展现的是一幅幅色彩绚丽多变的四季图,给常年依旧的山石、建筑赋予了生机。园林植物808种色彩及其多样化配置,是创造不同园林意境空间组合的源泉。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应熟悉植物的色彩搭配,达到充分利用植物丰富多变的色彩美来表现园林艺术的目的。 2.2建筑 建筑离不开色彩,色彩是建筑元素中最易创造气氛和传递情感的要素。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有着不同的地方色彩和传统色彩,在建筑色彩的选择上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如古希腊建筑的色彩表现大理石的纯净;中国古代建筑用色强烈,图案丰富,使用色彩的部位多、面积大,彼此之间搭配和谐统一,具有绚丽、活泼、生活气氛浓厚的艺术风格显示出很高的造诣。 2.3小品 园林小品在园林中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它具有艺术性、时代感,并将功能性和美观性相结合,起着点缀园林环境、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的作用。每一种小品都有独特的颜色,而色彩的应用并非易事,这需要设计者了解小品自身的功能、小品所处的环境、景观的主题思想、游人的心理等。色彩与小品的恰当相融能增添小品自身的观赏性,并可以为环境增添视觉亮点。 2.4铺装 在景观铺装设计中,色彩是最重要的设计要素。合理利用色彩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效应,如色彩的感觉,色彩的表情、联想与象征等,我们可以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景观铺装,营造优美的园林空间,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而且不同的色彩搭配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黄白搭配欢快、明亮,红黑搭配稳重,深沉,蓝绿搭配雅致、宁静等。 2.5水体 水本身是无色透明的,但因水体面积大小和深浅不同,受光源色和环境色彩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色彩。一般来说,湖水的颜色偏绿,海水的颜色偏蓝,而河水的颜色较浅、较灰。透过水可以反映天光云影和周围景物的色彩,水中的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使园景加生动活泼。 3 影响园林色彩景观设计的因素 3.1光的影响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色彩从根本上说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光一般指能引起视觉反应的电磁波,即所谓“可见光”。在这个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可以引起人眼不同的颜色感觉,因此,不同的光源便有不同的颜色;而受光体则根据对光吸收和反射能力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颜色。 3.2材质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各种新的科技也悄悄融入了园林景观设计行业,新的材料、技术和新的应用方式开拓了园林新的可能性,使得园林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新的建造材料不断推陈出新,如各种混凝土、不锈钢、铝合金、镀锌金属、玻璃、有玻璃、塑料和橡胶、人造纤维、张拉膜、防腐木等等。大大丰富了园林的质感和色彩;另一方面,新的材料的涌现要求新的建造形式与之相适应,因而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如声音、光、电子、镭射等的应用,而这些也使传统的材料有了新的表达形式。 3.3地域文化 现代园林色彩景观设计是跨空间和具有地域性的。由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地域政治背景的不同,人们对色彩的要求是有限制的,对色彩的使用也存在着偏好和禁忌。如在欧洲,英国认为黑色象征着悲哀和悔恨;亚洲的印度对黑、白和浅淡的色彩视为消和不受欢迎的颜色。叙利亚喜欢蓝色,而黄色则象征死亡;美洲的巴西认为紫色表示悲伤;非洲的贝宁则认为红色与黑色都是消极的色彩: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们都不用黄色。所以,正确认识色彩在园林中的应用,熟悉和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间对色彩的不同爱好和特殊忌,在园林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 4 结语 园林是绚丽的色彩世界,是供人们游赏的空间境域。色彩既是园林中最能引起视觉美感的形式美的因素,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能激发丰富的情感,是园林生机和魅力所在。因此,在园林色彩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利用整体和谐、以人为本、体现地特色的设计原则,把园林景观要素中的水体、植物、建筑、小品、铺装等进行合理配置,同时还应考虑影响色彩景观的诸多因素,才能满足现代园林建设的需要。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生命力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袭来,致使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欧陆风”盛行,而最终传统价值观与审美才是国人的回归。由于当前多元文化思潮的兴起,为迎合国人寻根的心理,于是根植于古典园林,提取其中的元素并结合现代景观,营造宜人的古典园林意境的中式居住区景观应运而生。中式居住区景观只是古典园林生命力的显性传承,另一方面是则是隐性的传承,更加广泛深入的渗透在当下的居住区景观,中式园林设计手法隐形的存在于景观构架中。传统的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们的审美与价值观,古典园林建构手段与审美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力量,默默的影响着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使我们本能的偏好含蓄的空间形式表达与内向的庭院空间场所精神等。 关键词:古典园林;居住区景观;生命力;显性传承;隐性传承 1 中式居住区景观――古典园林生命力的显性传承 1.1 提取古典园林元素符号与片段并重组创新运用 抽象的屏门,营造空间层次感的漏窗、冰裂纹式的风窗、分隔空间的柳条式户,孔洞、格栅、缝隙等一系列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与独具特色的攒三聚五的置石、现代材质的廊以及代表传统文人特色的植物――竹的运用,这些都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基本元素,被直接或叠加重组运用在中式园林中,不仅丰富了现代景观设计的语汇,更能使国人找到传统的归属感。 1.2 新材质的融入 竹林中隐约看见白墙与钢管形成的屋顶,简约朴实而不失趣味的景观小品是由防腐木材结合现代轻钢材质、铝制而成的。钢化玻璃与钢材的栏杆,不禁想起何陋轩的建构视觉,远观轻盈飘渺的水墨画般的神韵,颇有人文意境。传统元素的保留并以现代手法表达,在传承了古典园林精髓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的视觉感观。材质表皮是现代的,但核心精神是古典的。 1.3 空间序列的营造 古典园林最擅长的是组织空间秩序,智慧的古人在营造空间时,考虑到人的心理体验以及感官需求,运用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又彰显各自特点。 小中见大、虚实呼应,步移景异等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景观中发挥了延展空间感的作用。在竹境格调居住区中,突出表达院落景观,庭院空间由廊道、木栈道、平台、穿起不断变化的,收放自如的禅意空间,营造趣味的社区共享空间,置身于此,感觉空间一气呵成。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居,都由大大小小的院落空间组成,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养成的,这才是中国居住文化的根。 2 古典园林生命力的隐性传承――以深圳黄埔雅苑居住区景观为例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使我们不能绝对的看待全球化以及“欧陆风”,集体无意识的力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对建构审美的取舍。当前,大部分居住区景观结合了西方欧式的轴线秩序感与中国古典园林自然含蓄。黄埔雅苑的景观设计较为成功,虽位于市中心,但置身于此,犹如世外桃源。独立的庭院风格,无论鸟瞰还是在庭院中休憩都十分宜人。 社区虽为欧式风格,叠水溪流、休憩三亭等观赏与体验景点;“家”与“园”、“建筑”与“景观”融合,窗前或阳台,是观赏园林景观的最佳视线,景观是居民们听泉、观林和休闲娱乐、邻里交流的开放空间。社区内住宅一层均大部分为架空,整个园林视野通透、内外交融,体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以及较好的景观连续性。虽然小品是欧式的元素,但还是会发现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影响着整个社区,如相地,造山等。小区与主干道相邻,于是在社区边缘营造微微起伏的山坡,是对古典园林造山手法的继承。坡上为欧式凉亭,小桥流水,蜿蜒曲折的休闲步道,空间高低起伏,曲折的溪流。虽然元素是欧式的,但是布局建构运用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亭台水岸,形成对景,局部微地形借鉴了古典园林的模山范水。这样的“欧陆风”并不是所谓的“中国性缺失”,在古典园林的隐性建构控制下,增添几分秩序,整齐划一的欧式风格,同样营造了自然宜居的社区环境,并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场所精神与审美价值观,静静的绽放着古典园林的生命力。 3 结语 个人认为传统包含几千年积淀的本土风俗,文化价值观,审美观,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东方的古典园林传统元素实际上从未离去,它以精神灵魂的方式一直依存在于“现代性”都市躯壳中。西方学界对于中国城市的批判热点之一,就是所谓的“中国性缺失”但如果深度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对于所谓中国性的理解其实基本上是一种对于传统的图像的怀旧臆想和主观眷恋,是对传统表象符号的识别,而不是对核心精神的辨识与保留,确切的说是一种认知停滞,以及对传统本质认知的偏差,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也在进化以便适应现代人的发展需求,而并非是我们头脑中一成不变的元素意向。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园林设计之于城市街道景观 摘要: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本文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园林,绿化,景观。继而分析了街道景观功能,我国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原则,最后从几个方面分析街道景观设计,并着重分析城市街道绿化,从而论述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性,并对要求设计者及城市有关领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 街道景观 园林 绿化 原则 1.概念探讨 作为地理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包括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构成的实体景观和实体周围的各类开敞空间构成的景观。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孙筱翔教授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可译为园林设计是正确的。园林设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 街道景观功能 2.1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2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典型的如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典型的今天的沈阳城。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例如:邯郸新改建学步桥街区,该区以邯郸学步的故事建成。 2.3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街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街道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3.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功能设施不健全 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对路面的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3.2 环境质量差 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3.3 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3.4 街道设施水平低下 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 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3.5 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3.6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交通环境的设计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人行空间缺少,缺乏街头广场,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经分析存在问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历史原因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改革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b.观念问题 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这个原则在解放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修复战争的创伤,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着更新。 c.管理不严密 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造成了城市街道都来管又都不管,往往出现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是同一段城市街道不断的开挖。 d.立法不健全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城市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4. 如何创造好的城市景观 4.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也成人文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营造多元化的人性空间,就是营造多样化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如今,亲近自然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突出城市景观的自然气息,是营造人性化空间的基本需求。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一般而言,在城市中西区,人工要素的比重较大,随着城市向外伸张,自然要素的影响不断增强,城市景观应逐渐融入自然之中。 4.2 合理景观定位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景观。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景观阶段性发展目标。 确保一个城市的景观特色,是景观定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城市的景观特色只能来自于城市本身,自然条件是城市景观特色形成的基础。一个城市景观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抛弃激进的变化观。一个在景观上失去过去、失去自我的城市,是难以在当代社会立足的。 4.3 适宜的空间尺度 规模适中、生态环境良好、适宜的空间尺度、较少的人口流动、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亲近乡村、自然的特点是城市的优势所在。城市建设必须根据各自自身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保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尺度。“美在比例的和谐”,是久经考验的美学和艺术基本原则。 在城市建设中,建筑、道路、广场和园林绿地之间适当的比例和适宜的空间尺度,是营造优美的城市整体景观的先决条件。 4.4 和谐的整体景观 城市要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者的融合,首先要在工作模式上实现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和城市规划师的融合。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城市设计等工作开展之初,就实现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式的通力合作,避免“既成事实”的前期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的困难和返工的浪费。 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城市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从城市的自然条件、地理景观、人文特征出发,确保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方向;必须实现城市建筑、基础设施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与园林绿化的融合,创造贴近自然、舒适宜人的城市景观空间。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探析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园林设计与施工 王永碧 宁波茂盛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时代的来临,使得污染问题显现出来,所以城市道路绿化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此可以说城市道路绿化不仅可以给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对改善城市污染还有着积极作用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需要。 一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 ⑴公路绿化工程是公路环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体现着公路的形象。如今国家加大了投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之相关的公路绿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想拥有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的质量就要有建立绿色交通的观念。因此,道路绿化不仅要减少因道路施工给沿线自然地形、地貌造成的各种破坏,还要保护和改善当地环境,而且还要使其成为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使司乘人员感到安全,舒适,仿佛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从而提高公路的使用效果,更好地发挥公路的各项功能。 某工程连接线道路绿化工程在设计时遵循了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做到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绿化种植采用群体与单体结合,平面与竖向结合,乔木与灌木结合,乔灌木与地被结合的多种形式,结构丰富,勾勒出立体的绿化效果;功能上做到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绿化树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相互位置统筹安排,并保证树木有需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植物种植适地适树,并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对不适宜绿化的土质,要求在施工时改善士壤进行绿化;保留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给予保护。 (见图1)。 接线道路绿化工程中对不同地块的针对性设计,不仅满足了安全行车的需要,同时保证了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见图2)。 道路绿化施工后实景 道路绿化由于行驶车辆多、污染大、路线长及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的影响,要求绿化植物的选择应该是抗逆性强、耐干旱、抗污水、病虫害少、便于管理,不会产生其他环境污染与影响交通和成为附近农作物传播病虫害的中间媒介。 二道路绿化及景观园林施工 ⑴施工准备①熟悉、审查施工图纸和有关的设计资料,熟悉、审查设计图纸的内容;②做好四通一清,认真设置消火栓,四通一清是指水通、电通、道路通畅、通信通畅和场地清理,③场地清理,园林工程的平整场地与建筑施工的平整场地有一定的区别,在园林工程中的平整场地不只是简单的清掉垃圾,主要包括场地的清理,去除杂草、灌木、建筑垃圾等影响植物生长的杂物,为土山地形施工和种植施工创造条件。 ⑵道路绿化大树、草坪等景观施工我国的道路绿化景观由于土地辽阔、地形多变,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不同气候类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着不同的树种,容易呈现出异样而多彩的景观。种植材料和播种材料一般选择根系发达、生长茁壮、无病虫害,规格及形态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道路绿化中大树移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在连接线道路绿化中,针对大规格的乔木,我们将植树时间确定在3月下旬~4月上中旬。挖掘裸根苗木时,首先保证苗木根系少受损伤。对于常绿树种,移栽时必须带土球。土球直径为树径的8~10倍左右,土球完好、平整,用蒲包或麻绳捆绑紧。用吊车吊苗时,钢丝绳与土球接触面放3.3cm厚的木块,以防止土球因局部受力过大而松散。运苗时,由于苗木过于高大,必须使苗木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放置。为防止下部枝干折伤,在运输车上做好支架。栽植时,据苗木深浅要求,将苗木放入坑内。栽植深度略高干原地坪,防止积水烂根。带土球苗木剪断草绳,取出蒲包或麻袋片,边埋土边夯实。裸根树木栽植时,要求根系舒展,不得窝根,当填土至坑的1/2时,将苗木轻轻提几下,再填土、夯实。树木栽好后,做好三角支架或铅丝吊桩,支柱与树干相接部分要垫上蒲包片,以防磨伤树皮。草坪是道路绿化的底色,直接影响整条道路的景观效果。我们经过反复比较,选择矮生百慕大套播黑麦草。套播草坪色泽好,草坪生长整洁,且基本可以达到四季常绿,比其他草种绿期长。只要养护规范,做到及时发现虫害、侵染病害,并及时防治,可以保持较好的草坪效果。 三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绿化,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在进行道路设计与建设时,也必须重视绿化设计,根据各地的气候、环境等因素,选用合适的绿化形式品种,尽可能地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城市道路绿化应该要合理组织加强城市绿化景观的建设,实现城市景观中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道路绿化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道路绿化景观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景观生态。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试论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地位及其理念创新 摘要:随着城市中人们对美学的追求,园林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城市景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园林景观在突出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展现城市景观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让城市发展必须找到一个更适合的角度和方向,景观设计得到了更高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景观 园林设计 理念创新发展 前言:城市化进程的进步不断加快,经济迅速的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城市中各项经济的快速前进,园林建设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国文化充分吸收利用,园林设计更是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发展景象,此时,城市园林的发展在速度和数量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园林设计的目的是美化城市,为城市的人们营造一个优美的环境和生活的舒适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可以供城市的人们休息、玩耍、娱乐,这是钢筋缓凝土的城市所急需的生活,所追求的乐趣,所需要的温度。 1.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 城市的美景塑造是由人力的鬼斧神工和大自然的天然雕琢两方面构成的,因为科技的发展,人力对自然的控制力更加强势,部分甚至剥夺了天然的美景,但是不可否认,人力也为城市的规划和建造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建筑物的出现,街道的规划,广场的设计都是人为设计的,自然景观包括两种,一种是大自然本身的美,一种是人工设计的模仿自然的美,就是著名的大师恩格斯所说的第二自然,我们称谓的园林。我们对园林的概念就是郁郁葱葱的绿,满眼的美景,满眼的舒适,绿色是园林构成因素中面积最大的。绿色植物可以与山和水融为一体,也可与人工建筑亲密的和谐统一,人工自然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通过人力来控制景观之间的距离。根据城市园林对城市景观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大致将园林分为以下四类: (1)城市风景游览建筑。如亭、廊、榭、舫、楼、阁、厅、堂、轩、斋、殿、馆等等。(2)庭园建筑。如:空廊、隔墙、景架等等。(3) 建筑小品。如: 雕塑、喷泉、水池、花坛、标志等等。(4) 交通建筑。如道路、台阶、桥梁、汀步、码头、船埠等等均属此类。 园林建筑都是由四个要素组成的,即赖以生存的土地,美化的水体、葱郁的植物,完美的建筑。园林设计是随着人们的精神和物质文明不断地进步而改变的,它是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和人力两方面的原因发挥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休息游览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促进城市的美化和人与自然地健康长寿,达到和谐共同进步。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 1.1 园林设计有助于突出城市特色 每个城市的发展历史不尽相同,有魅力古都,有现代都市,其所处的人文环境也是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方向,园林设计的特色也不尽相同。园林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用地不断增加,园林设计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园林设计也承载着相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可以说,园林设计是历史的记载着,是发展的记录着。园林城市蕴涵着丰富的城市文化,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1.2 园林设计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 美好的园林城市景观对城市的形象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对于所处的城市都特别的喜爱,好的园林设计可以提升城市中人们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园林对外地来此地的人来说就是这个城市的缩影,园林的印象此时就显得至关重要。 1.3园林有助于展示城市景观 人们的印象往往停留在看到的实物上,不会停留在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故事中,不会沉醉在经济的发展中,一个城市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也是城市的园林景观美景,这是这座城市的最鲜明的代表。 2.我国城市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城市景观的建造是人们利用自然地条件去美化我们生活的环境,既要符合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更要满足植物生长的规律,并且追求艺术上的个性化和风格的独特,真正的城市景观不可能只满足其中的一项。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增多,我国城市的景观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与城市景观设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待改进,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误区。 2.1 城市环境质量差 我国城市发展中都存在着质量很差的共同缺陷,这在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了,尤其是绿化系统的不完善,违章建筑随处可见,张贴小广告的现象屡禁不止,城市的公共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和整体的维护性。 2.2 我国的城市景观缺乏个性化 个性是现在追求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很多古城都已经丢失了原本的特色,与其他城市大同小异,忽略了城市历史的北京和城市古老的文化,追求现代化、利益化的现象尤为严重,模仿的现象称为一种风尚,这使得城市以及城市景观失去了个性。 2.3 设计中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我国城市景观中很容易忽略市民活动的区域设计,总是追求外表的华美和设计的优美,忽略了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民,人们在城市中找不到休憩、娱乐的小场合,这让城市失去了温暖,变得冰冷。 2.4 城市景观管理不完善、立法不健全 我国在城市景观管理上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包括在城市景观建设和维护方面的条例也存在着缺陷,必须健全相关的法规,共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美化。 3.创新园林设计理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生活环境正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恶化,大自然在提醒我们,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园林设计更要遵从这一理念,坚持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园林的设计中体现人文关怀,建立人们的以城市为家的思想,尤其是服务性设施的建设,更要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 3.2 城市建设符合历史,尊重现代 城市是历史的承载着,我们的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和发展,城市的历史可以引起城市生活的人们的共鸣,当热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发展和前进。 3.3 绿色是城市园林永远的主色调 绿化的概念已经逐渐被重视,良好的绿色景观也可以让人愉悦身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现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给予绿化足够的重视了,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城市绿化工程将得到快速的进展。 3.4 注重园林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园林设计既要满足生活的舒适也要追求艺术的高度,既要个性十足,也要风格独特。因此对于园林设计的立意、选址、布局、尺度等都要做详细的规划和检验,突出园林设计的特色和艺术感染力,促进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结束语: 总之,园林设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进步和改进,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习性和审美标准,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园林设计也将不断融合现代的技术更加完美的呈现城市的进步和发展。
幼儿早期教育论文:浅谈缺陷幼儿的早期教育 幼儿园里,那一群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一张张甜美稚嫩的笑脸,一声声的雅语和欢笑,使我们感受到无尽的童趣欢乐。然而在这欢声笑语中,总有极个别这样的儿童,他们或显得忧郁、孤独或自卑、焦虑、行为畏缩。究其原因,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类是有生理缺陷的儿童,一类是由家庭等环境因素造成心理障碍的儿童。前一类有生理缺陷的儿童,我们将其称之为“缺陷儿童”。这类儿童一般又有以下几种情况:有语言障碍的儿童,如发音含糊不清、口吃等。有行动障碍的儿童,如行走障碍、动作迟缓等。有形象缺陷的儿童,如严重斜视、耳畸形、豁唇等等。笔者发现,由于这类儿童在集体中占的比例极少,对这类儿童的教育没有引起教师和社会足够的重视。由于没有得到积极的引导和教育,造成这些儿童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并存,严重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生存和发展是儿童的基本权利,缺陷儿童需要更多更细的关怀和教育,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使每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而教育目标真正地落实到每一位幼儿,是一个较具体的过程。对这些特殊的儿童,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对策,促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步骤和方法入手: 一、从情感引导入手,为缺陷儿童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这些有缺陷的儿童,由于自卑、恐惧、行为消极退缩,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不容易接受,对教师没有依恋感,对周围的伙伴不信赖、抵触、不积极进行交往,对集体环境不适应,经常产生焦虑、茫然、无所适从或过分安静等不良情绪,影响其身心正常发展。因此,要为这些儿童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和对周围人的信任和依恋感,为进一步实施教育方案奠定好基础。 1.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儿童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对缺陷儿童的发展更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无条件地积极地接纳他们,而不依赖于他们是否符合好孩子的标准,也不依赖于他们是否遵守了教师制定的规则,而仅仅因为他是一个需要关怀和教育的孩子而完全地接受他们、尊重他们。教师是儿童的权威,教师的微笑、亲切、抚摸或是怒目、斥责,对儿童来说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影响。对缺陷儿童,教师要用一颗母亲的心去关心他们的一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要带着一片爱心,用洋溢着深情的语言去感化和关心他们,他们才会意识到你是爱他们的,从而去依恋你。教育要用蕴含着浓厚爱意的行动去启迪和教育这些儿童,他们才会意识到你是可以信赖的,从而向你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冷淡甚至有意的贬低,会严重挫伤儿童的自尊,造成儿童疏远教师,失去了教育赖以进行的感情基础。因此,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第一步。 2.为缺陷儿童创设平等、协作、友爱的交往环境。 不仅教师要与这些儿童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他们在幼儿中的交往环境的优劣,同样对其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平等的、友爱的、协作的交往环境,使缺陷儿童由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发现自己的价值,抛开自卑,由被动而主动地与其他儿童交往,促其身心健康地发展。反之,嘲笑、歧视、冷漠的环境,则会加重缺陷儿童的心理障碍而更加自卑、孤僻、不接受自我,对其身心正常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平等协作环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坚决杜绝幼儿中取笑、议论、甚至歧视这些儿童的现象,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引导幼儿正确对待缺陷儿童的“特殊”之处,正确认识他们,使幼儿知道他们说的、做的或许不很好,但他们很努力,很能干,很值得大家学习。要求幼儿及时的发现他们的进步和发展,给他们以鼓励。 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发动全班小朋友,人人去接近关心他们,把班集体办成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使这些儿童置身于团结、和睦的环境中,情绪得到感染而愉悦,又增加了对同伴的信任和喜爱而积极与之交往,真正的融进欢乐的集体之中,对其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缺陷儿童正确的认识评价自我,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支柱,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标志,它影响着儿童的外在行为。自尊自信和积极的情绪相连,也促进积极进取行为模式的形成。这些有缺陷的儿童自卑、自怨、自责,没有自我价值感,表现出消极、畏缩的行为模式,无益于自我发展。所以,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是对特殊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是开启他们积极进取大门的钥匙,是使他们产生积极、进取的行为模式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引导儿童正确地认识自我,培养他们正视现实、克服困难、乐观进取的精神。要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教师必须对儿童充满信任,用殷切的期望鼓励幼儿上进。教师对儿童的信任和信心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有时,教师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目光,就会给儿童巨大的力量。其次,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赞扬和鼓励他们,表扬和鼓励历来是教育的手段,但对特殊儿童来说又尤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外界对个体的评价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但表扬要针对行为的成果,不能滥用。再次,为儿童提供更多表现自我、锻炼的机会,循序渐进地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是提高其自信的法宝。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各种环境和条件。如鼓励、诱导他们上课积极发言、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游戏中担任引起注意和欣赏的角色,或帮助教师做事情,指派他们到邻近班送书、问事等。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教师要明确目标、抓住机会,让他们在各种机会中得以锻炼,培养其价值感、成功感,从而培养其自信心。 如班级里有一位叫乐乐的小朋友,严重口吃,入班时连妈妈教的:“老师好”都不敢说,入班后对环境产生强烈的不适应,经常独坐在那里,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还特别显示出胆怯,恐惧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对孩子付出了极大的热情,每天入园的时候,我都是亲热地拉起他的手,夸他的衣服漂亮、脸长的漂亮,活动中经常向他投去关切的目光,有机会总是蹲在他面前问这问那,并以耐心、认真的表情听他问答,然后表扬一句“说的真好”,渐渐地孩子开始亲近我,主动和我说话,然后,我开始给他机会让他在集体面前讲话,鼓励他不要怕、慢慢说。最初,在幼儿中出现了一些学乐乐说话的现象,引起我的高度重视,我坚决抑制了这种现象,并通过积极的引导,孩子们的主动、积极地与乐乐进行交往,使乐乐的情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愿意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有时还非常积极。孩子心理放松之后,我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多说话。如每天让乐乐报告午餐、点心内容等,现在,乐乐不仅敢说话,而且敢在集体面前讲故事,他讲故事时,全班幼儿都耐心、认真的听,乐乐口吃的情况也得到了大大的缓解。没有出现越说不好,越不敢说、越不敢说、越不会说的现象,促进了乐乐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掌握缺陷儿童的发展状况,正确评价其行为和心理,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由于这些儿童特殊的心理或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行为,这时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洞察孩子心理的能力,正确地估计该行为的心理因素,只有对教育对象了如指掌,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恰当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缺陷儿童的了解是一个过程,教师平时要多对这些儿童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因为儿童行为具有较强的心理外显性,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为了更好地了解特殊儿童、教师要以一颗童心,与幼儿进行“心理换位”,站到儿童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体验这些儿童的特殊行为,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求、所惧。此外,教师还要纵向和横向地了解缺陷儿童的发展状况、生活环境状况,为实施教育有对象提供依据。总之,只有了解缺陷儿童,在教育方式和手段上下功夫,实施针对性强的教育方案,才能使对缺陷儿童的教育富有成效。 四、争取家园一致,加强教育方案的实施,促进缺陷儿童健康发展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并与幼儿园构成了两个不同的教育空间,要使对缺陷儿童的教育富有成效,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一致性、连续性和互补性。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目标要一致,对这些缺陷儿童的发展状况,教师和家长要认真交谈,相互了解情况,及时相互反馈他们的各种表现、进步及成长。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和正规的教育促使缺陷儿童发展。家长则更应利用家庭这个更为宽松、自由的独特环境正确引导、促其发展。“众人抬柴火焰高”,只有来自各方的对缺陷儿童的教育协调一致地形成一种教育的合力,才能使缺陷儿童的早期教育得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对缺陷儿童的早期教育,只要能够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采取针对性强的教育措施,对缺陷儿童的早期教育一定会取得成效,为他们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早期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学在早期教育中的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早期教育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早期教育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单纯依靠现有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要求,我们必须从幼儿心理入手,只有充分了解了幼儿的心理需求,才能在早期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使我们的早期教育目的性更强,也更能满足幼儿的各方面的诉求。从目前的早期教育来看,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措施,并且这些教学措施已经或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对幼儿心理学进行研究,以幼儿心理为契机做好早期教育工作。 【关键词】幼儿心理 早期教育 实践 一、早期教育应用幼儿心理学的必要性 在早期教育中,之所以应用幼儿心理学,主要是基于早期教育目标和幼儿的成长特点来考虑的。通过长期的幼儿教育发现,要想在早期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就要从教学方法上入手。而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对早期教育的对象――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从目前早期教育来看,应用幼儿心理学是非常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教育应用幼儿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掌握幼儿的特点 早期教育的难点在于必须找到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由于幼儿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在诸多习惯尚未形成,心理特征不十分明显的前提下,应用幼儿心理学可以准确的把握幼儿的特点。从现实的早期教育中我们可以发现,掌握幼儿的特点对早期教育的作用非常大,能够促进早期教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由此可见,幼儿心理学的应用十分必要。 2.早期教育应用幼儿心理学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很有必要 早期教育应用幼儿心理学以后,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制定目的性更强的教学措施,大力推动早期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早期教育取得更积极的效果。所以,从教学实际的角度来说,早期教育应用幼儿心理学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很有必要。从目前的早期教育的实际出发,应用幼儿心理学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促进作用很大,使早期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实现,促进了早期教育的整体发展。所以,在早期教育中应用幼儿心理学十分必要。 3.早期教育应用幼儿心理学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随着我国早期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手段更加细致,对幼儿的了解更加深入,整体教学发展很快。在这种形势下,幼儿心理学在早期教育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总体来看,早期教育应用幼儿心理学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早期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后续教育的基础,如果早期教育质量不高,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在这种局面下,幼儿心理学的应用显得有必要。 二、幼儿心理学对早期教育的积极影响 从幼儿心理学在早期教育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心理学对早期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使早期教育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都有新的突破,具体来说,幼儿心理学对早期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心理学对早期教育的教学目的产生了积极影响 2.幼儿心理学对早期教育的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3.幼儿心理学对早期教育的教学方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幼儿心理学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应用 在教学中,相信不少小班的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太小,不能及时或者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想上厕所,肚子不舒服……等,从而使问题得不到解决。遇到这些情况,一名合格的幼教老师就需要主动去揣摩孩子的心思。 1.望――观察,观察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或者习惯性的动作。有些幼儿遇到某种问题时,会有习惯动作、表情、语言出现。如:有的小朋友,每次要大便时,小脸都会变得通红,看到这样的情况,即使他没有及时告诉我们,我也知道他要上厕所了。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当我们摸清了幼儿们的这些生活规律,工作起来会事半功倍。由此可见,幼儿心理学的应用,使我们很好的掌握了观察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直接提高了早期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2.闻――聆听,幼儿教育工作,不是幼儿教师一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在教育中,家长作为幼教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更要充分调动起来,及时地交流信息,听取家长的意见或建议,了解幼儿个体在家中的表现和情况,为在学校的教育工作制定最优方案。应用了幼儿心理学后,早期教育的手段得到了增加,教学效果更加突出,老师也明确了自身职责,家长也在整个早期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问――交流,让孩子们知道你爱他们,语言是最直接的方法。在课堂中,我们不仅要勤于动脑、动手,还要勤于动口,多和孩子们交流,让他们对你产生亲近感,从而愿意向你倾诉他们的想法,让你开展起工作来更得心应手。应用了幼儿心理学后,老师懂得了如何与幼儿沟通,使老师和幼儿之间的沟通次数和沟通质量得到明显加强,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4.切――抚摸,充满爱意的抚摸让孩子感觉更温暖,平时的教育中,不要吝啬对他们给予肢体的关爱。早上到学校,教师一个亲切的拥抱,可以让幼儿忘记对父母的依赖,晚上回家,教师一个温柔的亲吻,可以让幼儿对校园产生更多的留恋,爱的抚摸,可以让你第一时间安抚孩子的不适或痛楚,也可以让你第一时间分享他们的乐趣和喜悦。由此可见,幼儿心理学对早期教育的促进作用很大,使早期教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提升了早期教育的整体成绩。 四、早期教育应用了幼儿心理学取得积极效果 由于幼儿心理学具有诸多的优势,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得到了重要的应用,对早期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早期教育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进一步明确和创新,并对早期教育的整体教学成果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综合来看,早期教育应用了幼儿心理学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其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心理学使早期教育的整体教学成绩获得较大提升 在早期教育中应用了幼儿心理学之后,整个早期教育的过程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变得更强,幼儿心理学改变了我们对早期教育认识,使我们对早期教育的必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幼儿心理学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早期教育必须以了解幼儿心理、分析幼儿行为为出发点和着力点。 2.幼儿心理学促进了早期教育的快速全面发展 幼儿心理学在早期教育中得到应用以后,使早期教育的整个发展步入快速提升的时期。这主要得益于幼儿心理学为早期教育阐明了幼儿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使早期教育能够找到发展侧重点,使早期教育的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从目前早期教育的发展来看,幼儿心理学促进了早期教育的快速全面的发展。 3.幼儿心理学使早期教育树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幼儿心理学在早期教育中得到应用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早期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选择。正是由于幼儿心理学的应用,使早期教育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并明确了教学目标。所以,从目前早期教育来看,幼儿心理学的应用对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 4.幼儿心理学促进了早期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早期教育中应用了幼儿心理学之后,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创新,将幼儿作为教学主体,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使早期教育的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幼儿心理学使教师更注重幼儿的实际感受,形成了“望、闻、问、切”的四步教学法,有效创新了教学方法。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幼儿心理学在早期教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幼儿心理学的应用,推动了早期教育的持续发展,使早期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提升了早期教育的整体成绩,使早期教育能够在学生的成长时期,提供关键的支撑。由此可见,幼儿心理学的应用是早期教育发展的必然。 幼儿早期教育论文:浅谈幼儿早期教育自律能力的培养 幼儿自律能力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志,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计划而进行自我约束的行为,它是一种自主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幼儿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幼儿几乎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在家中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幼儿的要求是有求必应,丝毫不敢懈怠。久而久之,许多幼儿随心所欲,自律意识薄弱,自控水平和自律能力低下。那么,如何在早期教育中有效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呢? 一、在榜样教育中增强自律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对于自己心中的偶像都非常的崇拜和向往,也非常喜欢模仿偶像的一言一行。那么老师和家长要善于抓住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从小培养幼儿的自律意识。在生活中,可以向幼儿讲述伟人、科学家、劳动模范、先进教师等的先进事迹,让幼儿知道他们遵守纪律、艰苦朴素、勤奋学习、奋发图强、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优秀品质,让幼儿在故事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如当幼儿的物质欲望膨胀,缠着家长想买这买那的时候,我就抓住时机向幼儿讲述雷锋勤俭节约的故事:雷锋始终保持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时时关心着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处表现出勤俭节约的美德。部队每年发给两套单军装,两套衬衣裤,两双解放鞋。雷锋从一九六一年以后,各样只领一套,其余的都交还公家。他说:“一套就够穿,破了还可以补补。”雷锋有一件夹衣,是从湖南家乡带来的。虽然又旧又破了,但他也不肯买新的,洗了又洗,补了又补,还穿在身上。他用的毛巾、茶缸、牙具,按说早该换新的了,但他还是用着……当幼儿被雷锋勤俭的故事有所感动的时候,我就让幼儿讨论:我们应该向雷锋学习什么?有的孩子,自己已经有玩具可以玩了,还要其他各种各样的玩具,没想到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这种做法可取吗?孩子们通过榜样教育,通过讨论,知道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就要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二、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自律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的自律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我们要培养和提高幼儿自律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需要长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实践,从点滴生活做起,从生活细微处入手。比如,夏天的时候,孩子都很喜欢吃冰冻的冷饮,而且常常是一喝起来就无法控制。有一次,我拿出一大盒哈密瓜口味的冰激凌给儿子,我在拿出冰激凌之前,先讲道理,比如太凉了,小胃会冻着会生气了……然后跟他说好,给你吃,前提是你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并且不能吃太多。最后,你自己结束、自己盖好盖,交给我。如果你能这样吃,那么以后你不提出要求,我都会经常给你。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以后冰激凌想都别想。为了吃到他梦寐以求的好东西,儿子答应了,并且吃了一半就把盖子盖好。后来,有时儿子没提出要吃,我也在适当的时候主动拿给她。有了信任,他每次都能有所控制,按规定去吃,最后自己把盖子盖好,并把余下的冰激凌放回冰箱。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十分注重培养幼儿自律能力。比如喝开水,要让孩子耐心等待水开了才能喝,开水还有些烫,我让孩子耐心等待水慢慢变凉才可以;上超市买东西,买单的时候要排队耐心等待。在家里的时候,有好吃的要让爷爷奶奶先吃,要懂得孝顺。在幼儿园玩玩具时要排队,耐心等别人先玩,等轮到自己玩了才能玩。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有的放矢,无时不刻的引导和约束孩子,他们就会慢慢养成自律的习惯。 三、在游戏活动中增强自律能力 幼儿的天性是好玩。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是自主活动的,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同时教师要建立一定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活动中遵循游戏规则,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快乐的同时,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例如:传统游戏《老鹰抓小鸡》中,“母鸡”必须紧紧地勇敢地保护小鸡,绝对不可以单独“逃窜”。而小鸡必须紧紧拉着“母鸡”,如果没有拉紧,那么就会被“老鹰”“吃掉了”!如果被“老鹰”“吃掉了”,那么幼儿就不能参加游戏了。老师可以在游戏中结束后让幼儿谈体会,谈感受,甚至可以让“老鹰”“吃掉了”的“小鸡”重新回到队伍中,进行再次游戏。通过游戏,通过讨论、通过总结,让幼儿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不遵守规则就会受到“惩罚”。又如民间游戏《稻草人》,稻草人在田间地头为农民伯伯看守庄稼,吓唬野猪、麻雀、老鼠等糟蹋庄稼的动物。通过让幼儿轮流当稻草人,让幼儿学习控制自己,在游戏中“稻草人”既不能发出声音,也不能动,对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稻草人”以游戏的方式给予适当的惩戒。又如在体育游戏《熊和石头人》中,教师请一位幼儿扮熊,其它幼儿跟在“熊”的身后由起点向终点出发,当“熊”突然回头时,要求幼儿立即停止不动,保持原来的姿势,装作“石头人”,如果“熊”发现谁动了,就请谁站到场外,停止游戏,谁第一个成功到达终点即为胜利者,由胜利者扮熊再次进行游戏。诸如此类的游戏,不仅让孩子们获得了快乐,也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 活泼、好问、好动是幼儿园孩子固有的天性,他们的心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和支配,很容易因外界事物的吸引而转移注意力,使幼儿对自身的行为不能很好的调节和控制。教师需在长期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控自律能力,使他们逐渐变得自觉、自律、自省,从而更加的自立、自主、自信。 浅谈幼儿早期教育的开发 摘要:社会竟争十分激烈,每一位爸爸妈妈都十分重视孩子智力和潜能的开发,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开发,把孩子的早期教育做好。在实践中,0-7岁是幼儿早期教育开发的宝贵时期。把左脑、右脑开发并用,全部充分整合,才能使幼儿智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孩子提供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遵循规律 创设环境 右脑开发 当今社会竟争十分激烈,每一位爸爸妈妈都十分重视孩子智力和潜能的开发,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开发,把孩子的早期教育做好。 我们知道,幼儿心理发展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客观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生物的普遍现象――遗传。基因控制着儿童生长发育的程序。如:儿童到一定的时候会走路,能学说话等。再就是生理因素。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的物质前提,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当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成熟时,适时的刺激就会引发出相应的心理活动,并促使它发展。反之,如果机体尚未成熟,即使对它施加刺激,也不一定能生效。美国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供了经典性的论据。格赛尔选择双生子A和B作为尝试,在A出生后第4周接受爬楼梯训练,每天练习10分钟,连续6周。B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训练,却很快达到了A的爬楼梯水平。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发展依赖于成熟的水平。在未达到生理成熟之前,训练的效果是有限的,而达到生理成熟之后,训练儿童掌握某种技能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生理成熟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准备状态。 在实践中,0-7岁是幼儿早期教育开发的宝贵时期。把左脑、右脑开发并用,全部充分整合,才能使幼儿智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孩子提供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开发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 第一,幼儿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虽然有时会出现一些反复甚至倒退的现象,如:当幼儿记住某些词语时会不再开口,但这是暂时的沉寂,并不影响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总体过程是不可逆性。它遵循从头到脚,由近及远,先发展肩、头、上臂,然后相继发展肘腕,手和手指的动作。因此要抓住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机;给予适当 的教育。 第二、要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即按教育活动的要求去设计物质环境。如:水分,空气,阳光,养料等,在人类社会性活动中,环境也有制约作用,人类婴儿具有说话的素质,但婴儿只有在社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交往才能学到并掌握语言。如果缺乏语言的社会刺激,会说话的可能性便无法实现。我们可以开发利用环境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 第三、要适应人的大脑左右半球的和谐发展,重视右脑的开发。幼儿园时期是大脑开发的黄金时期,一但错过这能为上的损失将是永远无法补偿的。父母一定要抓住,给予幼儿科学系统的教学。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已经注意到,年龄越小的幼儿,如果数学能力水平越高,将来的智力水平就越高。如:4岁左右的幼儿每天可以进行动作游戏几分钟以充分开发右脑。 第四、巧妙地使用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适合儿童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的活动,开展适应儿童现有经验和能力的活动。 只有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 ,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从教学任务,内容及幼儿实际出发,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由于幼儿的第一信号系统占有优势,因此生动形象,自然活泼是幼儿教育活动的追求,可利用实物直观,模具直观,电化教具直观,语言直观,动作直观。直观手段也要针对不同内容进 二、行有选择的运用 让幼儿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积极进行思维和创造性智力活动。 总之,幼儿早期教育已引起全球人们的重视,全脑人才是未来社会的宠儿。不要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发,而使孩子本已具有的丰富才能埋设。 幼儿早期教育论文:探讨早期教育在婴幼儿保健门诊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幼儿保健门诊中早期健康教育的服务模式及效果评价,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婴幼儿保健门诊的服务模式。方法:对在我院自2010年l2月至2012年1月接受体检的96例婴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婴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每组有婴幼儿48名。对照组婴幼儿行常规保健指导;实验组由儿保医师对其家长进行早期教育及疾病预防指导,且以上由家长对孩子实施以上措施。两组婴幼儿均进行生长发育指标及心理运动发育评估,并在婴幼儿出生9个月、12个月后进行智力测试。结果:实验组婴幼儿出生后9个月、12个月后进行的智力发育指数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对照组婴幼儿指标高;婴幼儿生长发育指标(体重、身长)明显高于对照组婴幼儿,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关键词:幼儿保健门诊;早期健康教育;服务模式 婴幼儿时期是婴儿身体、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婴幼儿潜能发展大,可塑性也比较强,这个时期是促进婴儿体格发育、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目前,早期教育在婴幼儿在保健门诊中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儿童保健体制,且大多数的儿童保健工作只是在婴幼儿进行体格检查时,这些已经不能满足婴幼儿保健的需要。为了探讨幼儿保健门诊中早期健康教育的服务模式及效果评价,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婴幼儿保健门诊的服务模式。对在我院自2010年l2月至2012年1月接受体检的96例婴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我院自2010年l2月至2012年1月接受体检的96例婴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婴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每组有婴幼儿48名。这些婴儿中男孩51例,女孩37例,婴儿的年龄在30天-1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8个月。两组婴儿生物学因素如围产期情况、孕龄、出生体重、体格发育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且两组婴儿在性别、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居住环境均相仿。 1.2 方法 对照组婴幼儿行常规保健指导;实验组由儿保医师对其家长进行早期教育及疾病预防指导,由家长对孩子实施以上措施。 早期教育内容具体如下:医护人员根据婴儿营养状况指导产妇婴幼儿喂养(包括奶源的选择、断奶的时间),帮助产妇纠正一些传统的喂养错误观念等。将早期教育渗入到儿童保健门诊中,根据婴幼儿神经精神评估结果和神经心理发展规律,有计划地指导家长对其婴儿实施早期教育训练,并在婴儿9个月、12个月后进行智力测试和心理测试。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对在我院接受体检的96例婴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婴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婴幼儿行常规保健指导;实验组由儿保医师对其家长进行早期教育及疾病预防指导,由家长对孩子实施以上措施。两组婴幼儿均定期进行体格发育、营养状况及神经精神发育评估,并于生后9个月、12个月对婴幼儿进行智力测试。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两组婴幼儿发育指标比较(例) 表2 两组婴儿MDI与PDI结果比较(x±s) 注:MDI表示智力发育指数;PDI表示心理运动发育指数。 由以上表格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实验组婴幼儿出生后9个月、12个月后进行的智力发育指数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对照组婴幼儿指标高;婴幼儿生长发育指标(体重、身长)明显高于对照组婴幼儿,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父母通过传播、教育、干预手段帮助婴幼儿更正不健康的行为,从而建立健康行为,它以促进人体健康发育、发展智力等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而早期健康教育是让婴幼儿进行提早教育,对婴幼儿进行营养指导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早期教育有助于婴幼儿家长对儿童进行全面的指导,从而促进婴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早期教育对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抚触以及各种被动运动训练,能够促进婴幼儿血液循环,使得婴儿呼吸畅通,有效的增加食欲和机体免疫力,从而有效的促进婴幼儿体格发育。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男女婴幼儿的身体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婴儿,且对婴幼儿进行早期综合训练再加上适当营养指导能够对婴幼儿身体指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心理发育的影响:在婴幼儿时期,由于父母与婴儿言语交往有限,但是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父母可有效地通过各种运动、动作的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家庭环境中父母和婴幼儿亲密程度,母婴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婴儿心理发展极为有利。此外,家长要运用一些知识与技能,丰富婴幼儿视听,再加上一些简单的眼手、四肢的协调训练,通过一些游戏、题目等增强婴幼儿的智能发育。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健康教育能够使婴幼儿家长正确育儿,能够让他们改变传统不重视婴幼儿心理、智力发育的状况,早期教育有效的提高了婴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了婴幼儿保健的服务质量。 幼儿早期教育论文:浅析城乡幼儿早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摘 要: 学前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前奏,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学前教育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幼儿以后的身心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到社会家庭的和谐与民族的未来,也是衡量我国早期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要把解决农村早期教育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村早期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从长远考虑,从现实规划,优先建设。 关键词: 早期教育;城乡;不平衡性 一、城乡幼儿早期教育发展不平衡性的现状解读 1 城市幼儿入学率高,农村则“小学化” 城市由于人口的集中和经济实力的富裕,在县级以上的城市,不同的区域、街道、小区,甚至是大型的工厂、公司,人居比较集中的地方,一般都设有幼儿园,家长接送幼儿上下学也十分方便,能平衡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便利的入学条件,一方面能解决城市幼儿家长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家长送学童入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入学率。另外,随着城市幼儿教育办学的多元化,政府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联合各种力量开办幼儿园,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幼儿园除了由政府举办的公立幼儿园,还有集体单位、个人筹资举办的幼儿园,幼儿教育投资的热情高涨,各种办园力量之间的竞争,客观上促进了城市幼儿教育的发展。据调查显示,在城市,3~6岁的幼儿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城市中心的入学率甚至达到了100%。 而农村的幼儿早期教育覆盖率的相对比率远远低于城市。随着城市进程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的留守儿童已成为庞大的一支队伍。虽然幼儿的教育十分重要,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生存不易的现实。农村由于受限于经济条件,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地方的幼儿园基本上附属于小学,或者不同程度上受制于小学,幼儿园教育直接“小学化”了。农村的幼儿园没有根据幼儿的年龄分为小、中、大班,也没有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年龄配备不同的教育课程和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农村幼儿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等同于小学预备班,使幼儿天真活泼的个性和渴望了解世界的愿望过早被抑制或不同程度上地破灭,不能不说是阻碍了幼儿未来的发展。另一种情况则是,随农民工父母入城的幼儿,要解决入学的问题,相对城市的幼儿来说,十分困难。因为户籍制度的存在,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扎根立足,高房价、低收入,他们始终只是徘徊在城市的失去故土的边缘人,而这直接影响了这部分幼儿的教育问题。 2 城市幼儿教学设施先进,农村幼儿教学设备落后 城市幼儿园一般都具备游乐场、多功能多媒体教室、幼儿图书馆、实验室、艺术楼、学生活动中心、甚至是舞蹈室、绘画室、游泳池等先进的教育设施。幼儿们一天的生活,都有科学的规划与安排,能够广泛地开展游戏、手工、娱乐、体育、幼儿与老师互动等活动,能真正实现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能根据不同的儿童行为,进行不同的教育,学校注重发掘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与专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原来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 农村的幼儿园,由于办学条件的落后,许多教材都直接从小学一年级课程改编而来,教学内容也只是拼音、汉字、算数等,很少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启蒙活动。每天固定有几节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学生学了多少知识,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农村的幼儿园更多的是看重固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成为“灌输式”的教学课堂。教学的枯燥,实属受限于教学设施的落后,基础设施的缺乏,幼儿的个性培养、素质教育自然成了空谈。 3 城市幼儿师资力量优越,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 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幼儿教育的关键。幼儿处于无自我辨别能力阶段,全靠教师的引导,幼儿生命活力的激发、自主能动性的增强也来源于教师。城市幼儿老师,基本从正规幼师专业毕业。近年来,不少大城市还呈现了幼师学历走高的趋势,绝大多数来自全日制本科院校,甚至是研究生。城市办园的高要求促使了完善的幼教师资格评审考核制度以及充满竞争性的人才上岗制度的建立,促使幼师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完善自己。城市的幼师不仅具备良好的知识业务水平,其性格亲和、有爱心,了解幼儿的心理也成为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城市幼儿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切实提高幼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水平,比如鼓励幼师去各个幼儿园观摩学习,甚至组织幼师继续进修和学习。由于城市幼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他们能根据幼儿自然进程中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一方面通过让幼儿在学习、游戏、互动中了解世界;另一方面,优秀的幼师不只是让幼儿坐、听、看,而是让幼儿亲身实践和尝试,他们能够注重个性教育,根据他们的性格、气质、爱好、学习能力的快慢,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对每一个幼儿的心理需求变化进行细微而有耐心的观察,渐渐掌握他们每一个人不同的优势与特点,提升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非智力方面的因素。 而纵观农村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不难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跟不上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由于经济文化水平落后,教育的投入相对要少。重点也放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上,因此学前教育考虑关注也较少,一个村,甚至是一个乡能有一所独立的、成规模的幼儿园实属不易,对教师队伍有更高的要求更是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水平低,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在物价高涨的今天,他们的工资也许还达不到大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每个月靠几百块钱生活,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尚不足以维持日常开销,生活清苦,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和再学习的积极性。 再者,农村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新一代毕业学子考虑自身长远发展,很少愿意选择去农村支教,因此,在大城市的幼师招聘季,经常出现一个教师岗位几百号甚至上千号人报考的情况,而在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山区,同样的职位则无人问津。长期以来,农村幼师的地位得不到重视,农村本是民办教师的集聚地,幼儿教师则从未纳入国家编制体系,大多是小学教师兼任,或聘请社会人员当任,教育质量堪忧,同时也遗留下许多教师退养安置的问题。因此,农村幼师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泥沙俱下。 农村幼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跟幼儿身处同一个环境,他们难以吸收外界新的信息,加之教师本来学历水平有限,根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幼儿教育专业训练和实践环节,也无法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扩充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量,只凭经验教学,无法启发一个更自由、更平衡、更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学校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能力有限,无法给幼师提供再学习和培训上岗的机会,少有开放式的探讨教学,以至于无法知晓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导致教育目标与教育效果分离。 二、解决城乡幼儿早期教育发展不平衡性的对策 1 实现农村办园形式多样化,提高幼儿入学率 国家和各级主管行政部门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发展农村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尤其各级县、乡政府要端正学前教育的观念,看到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前瞻性与基础性,明确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响应国家和上级领导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植力度,把国家下发的各项关于学前教育的资金落实到位,改善办园条件,让更多的幼儿能享受到平等的学前教育机会。但光靠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支撑,并不是完美的现实之举。因此,在合理利用政府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渠道要靠多元化来弥补和支撑,坚持公办民助的原则,动员和依靠各种社会力量,吸纳更多的非政府资金,多形式地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动员民间资本流入教育领域是较好的选择,使幼教事业的行动指南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农村幼儿受益,也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入学保障。民办教育作为学前教育机构的一种,它同样承当起培养我国学前儿童的重任,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 针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应让老师和家长更新观念,不要让孩子过早进入所谓的正规学习,应该坚持开放式的教学理念,让孩子在游戏和玩耍中学习,了解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而不是让许多的课程占有孩子的全部时间,抑制了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在编订教材方面,要符合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决不能只简单从小学教材中抽调内容,需要科学规划,专门研制。 2 积极改善农村学前教育办学条件 物质基础决定了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重视农村幼儿园的建设,起码保证一个乡镇至少要有一所幼儿园,即使在偏远的乡村也要设置幼儿园班级,提高农村幼儿园的普及水平。其次,要规划好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如满足农民工子弟入园的要求。农村的幼儿园建设,应该严格执行标准,淘汰劣质幼儿园,努力配备好保教设施、玩具和幼儿课外书等,多组织学前教育研究活动,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最后,办学机构不能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挤压教学开支,缩减管理成本,在教学设备配备等方面大打折扣,从而使保教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3 加强管理,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虽然农村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要赶超城市水平,还尚需时日,但下决心改变的力度刻不容缓。社会要让农村学前教育的老师更新观念,把自己从一个简单的管理孩子人员,定位成一个全方位、多功能型的老师,既是孩子学习上的老师,也是心灵上的引路人,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好朋友。教师应根据幼儿成长规律,科学引导孩子。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幼教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再次学习,或向其他幼儿园借鉴经验,与老师一起共同探讨幼儿的发展规划,尽量帮助幼教老师改善教育环境和他们的生存环境。 此外,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把农村幼教老师纳入国家正式编制,落实好幼教老师的待遇,为他们争取相比现行制度下更多的权益,比如薪酬、福利以及退休养老问题,消除他们的心理和生活上的不安定感,稳定教师队伍。只有解决了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才能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奔赴广大农村,为幼教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最后,要加强对专业幼教老师的专业素质培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我国城市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学前教育公平难以实现,农村幼儿园不仅在数量上占不到优势,质量现状更令人担忧,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极不相符。长期以来,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关注较少,看待问题的视角也比较单一和模糊,因此虽然经济大发展了,教育质量却没有跟上来。研究我国城市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助于国家、社会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引起讨论和思考,唤起人们对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关注。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制定政策或相关法规,扶植农村学前教育,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幼儿早期教育论文: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之我见 【摘 要】早期教育是婴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幼儿园丰富的资源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对婴幼儿早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有明确目的、精心准备、相互交流,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树立正确科学的观念,积极聘请婴幼儿教育专家开展早教讲座,丰富婴幼儿家长知识,完善婴幼儿活动场地的设施。 【关 键 词】婴幼儿;早期教育 一、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婴幼儿出生伊始,身体、智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极为快速,如果能以正确科学的方法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就可以充分挖掘婴幼儿的智力、体力和性格上的发展潜能,为婴幼儿今后的人生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遗传和环境是影响婴幼儿智力方面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婴幼儿们的性格一般在4岁之前就定型了,人类的遗传基因是现代科学技术无法改变的,现在可以改变和调控的只有环境要素。因此,对婴幼儿来说,改变早期教育环境是挖掘婴幼儿智力体力及形成良好性格的有效途径。如果婴幼儿早期教育缺失,即使有优越的天赋,也不会获得很好的发展。 年轻人在为人父母之前大都没有接受过如何教养孩子的培训,一旦成为父母,只注重对婴幼儿的智力和体质的开发,而轻视婴幼儿个性方面、情感方面和良好习惯方面的培养。对婴幼儿过分的溺爱、过分的保护及过分的限制,使得许多婴幼儿自理能力差,人际间相互交流水平差,亲情比较薄。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早期教育变成婴幼儿必需的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尽管在美国、日本等地兴起已经有几十年了,但我国是近十多年来才开始逐渐重视婴幼儿教育的,对于婴幼儿的教育定义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婴幼儿教育就是在幼儿园和早期教育老师的帮助下,使父母和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通过亲切的语言、温和的动作,增加双方交流的互动,使婴幼儿的智力、体能得到长足的、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智。 二、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的方式 婴幼儿早期教育应该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的精神执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包括各个场所、各类教具、各种设备,以及广大幼教老师及婴幼儿等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展准备充分、目标明确、相互交流、各种婴幼儿教育讲座相辅相成的早期教育。 1. 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组织准备的充分与否有必然联系。第一,早期教育的活动场所应该布置得明亮、宽敞、温馨、舒适、进出方便。第二,幼儿教师要说话声音柔和,面带微笑,衣着大方,色彩和谐,要有亲和力。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都要有一定目的、一定计划,系统地进行相关安排。在婴幼儿所特有的年龄段,应该进行不同层次、有所针对的训练,每次训练都要精心设计并得到充分实施。在活动中,婴幼儿教师,一边指导孩子,一边向家长介绍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现场演示来对家长进行实际指导,家长再根据教师的要求与孩子一起游戏。婴幼儿教师要及时肯定、鼓励已掌握各样操作要点的家长,并且同时对一些操作方法有误的婴幼儿家长进行及时必要的纠正。要随时强调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指导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婴幼儿父母直接体验,根据自身的体验进行有目的的直接调整,并把所遇到的问题直接反馈给婴幼儿教师。婴幼儿父母与教师可以在师生互动、老师家长互动、亲子互动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再根据所发现、反馈出来的问题做出全面深入的回应和演示。婴幼儿家长还可以根据演示活动,在家里寻找合适的材料对婴幼儿进行教育,巩固和加深婴幼儿对教师演示活动的理解和掌握。 2. 婴幼儿早期教育应该明确婴幼儿智力、体能及性格发展的目标,走以幼儿园为主体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婴幼儿早期应选择经验丰富、具有耐心和爱心、有一定早期教育理论基础,并热爱此项工作的教师来承担,把专业化的早期教育作为目标来发展,精心策划,并要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教育方案。充分利用家长与孩子之间独有的血亲关系,调动孩子家长们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家长们详尽了解和主动支持早期教育工作,参与到各种早期教育活动中来,使婴幼儿心智体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3. 婴幼儿父母的教育观念既决定着他们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的方法、教育目标和教育态度,还会影响良好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并且最终会影响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教育观不可能会自发产生,它是婴幼儿家长们在学习和相互交流等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家长通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同的问题和困惑,而早期教育教师就可以为婴幼儿的父母们答疑解惑,提供一个婴幼儿家长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婴幼儿家长通过相互之间的教育,他们互相学习,并且取长补短,不但提高了家长科学育儿的实践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科学育儿的水平,使婴幼儿家长获得了正确的教育观。假设某个孩子跌倒了,这时父母不是去扶他,而是任由他自己爬起来,旁边的爷爷奶奶就可能忍不住了要去扶孩子起来,还要不停的问“摔的疼不疼?摔到哪儿?哪儿疼?”对此假设有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一是婴幼儿跌倒了应马上扶起来;二是怨天尤人,把婴幼儿跌倒的原因归咎于他人;三是让婴幼儿勇敢面对所处的环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长的鼓励与赞赏自己解决问题。如果从有利于婴幼儿身心发展和形成良好性格的观点出发来分析,我们就会得出唯一正确的结论:第一种方法最易使孩子们产生胆小害怕的不良习惯;第二种方法则会容易让孩子在自己犯了错误后把责任推卸掉,产生一切错误都不在我的恶习;第三种是这个假设中唯一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孩子的胆量、勇气得到锻炼,培养了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高尚的个人品质。正是通过这样的互相学习,婴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得到了提高。 4. 在组织婴幼儿家长参加早期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定期邀请心理、教育、营养等方面的专家来开展讲座。这样,可以为年轻、没有经验的婴幼儿父母带来各种成熟的育儿知识、经验,并就某些婴幼儿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和家长直接对话,并对婴幼儿家长们提出的各种婴幼儿成长方面所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让婴幼儿家长获得很多有益的信息和方法,使婴幼儿家长的育儿知识学习有很大提高。 三、婴幼儿早教活动中应当解决的一些问题 幼儿园开展婴幼儿早教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可以依托幼儿园所拥有的物质资源。二是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展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工作,如何正确科学的定位婴幼儿的早教活动?如何有效组织并且积极管理婴幼儿早教活动?笔者认为,有如下需要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为婴幼儿早教活动提供完善的场所设施。这里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要在现有场所资源条件基础上投入适当经费,对一些环境和某些设施进行相应改造,以满足婴幼儿和家长们一同参与早教活动的需要。 2. 各幼儿园开展早教活动要认真、细致分析婴幼儿家长的不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家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要开展不同形式的早教活动,积极宣传婴幼儿早教的意义,以便使更多的婴幼儿能够加入到早教活动中来。举办各级专家的咨询座谈,开展各种早期教育的亲子活动,同时要提高家长的参与率。 3. 为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提供各种形式的活动。此前,应了解家长的迫切愿望,研究各个不同年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婴幼儿们的发展特点,制定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发展目标,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孩子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从事早期教育的教师应注意抓住早期教育的最佳契机,做到有的放矢,使计划教育、随机教育有机结合。努力使孩子家长了解婴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如婴幼儿的注意力时间比较短、容易分散的生理、心里特点,更好地理解孩子们为什么“没长性”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早期教育老师应该主动的积极地去收集、积累并整理和完善比较科学完整的针对各个年龄段婴幼儿的一些活动方案,选择符合孩子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早期教育方案,寓教于乐,根据家长工作的特点,精选教材内容,使家长们能够更加客观地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且正确全面地去评价自己的孩子。 4. 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活动应贯穿在婴幼儿成长过程的始终。早期教育活动既要在幼儿园内开展,又要延伸至幼儿园外,教师既要参加,家长也要参与,唯一的目的就是为婴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广阔的背景空间。除了幼儿园内的学习活动,开展户外的扑蝶、拔草也都是婴幼儿早期教育有益、可行的积极方式。 幼儿早期教育论文:婴幼儿早期教育之我见 【摘要】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如果早期的分离焦虑比较严重,就会降低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二十世纪90年代脑科学研究成果也表明,0―3岁婴幼儿阶段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早期教育的发展、科学育儿的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的:“每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每个儿童都应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力,成长为一名益于社会的人”。 【关键词】引导 早期教育 教育内容 从0岁直到3岁之前的教育,被称为婴幼儿早期教育,在发达国家已经有50年以上的历史国内外数十年跟踪研究表明,0~3岁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50%是在生命的头4年中发展起来的,几乎每个幼儿都突破了语言和学习的关口,初生婴儿的脑发育比15岁孩子快1000倍。0~3岁的教育,是人一生的心理、智力、习惯定型和发展的关键且是不可重来的阶段,非常的重要。 一、教师应学会从家长、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挖掘教育目的 3岁前婴幼儿的学习特点是“儿童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与方式,而不受成人教学大纲的影响。我在组织亲子活动时,多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使家长感受到孩子在玩中学到了本领,让他们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如孩子特别喜欢“铃儿响叮当”的音乐,手拿小铃,随音乐上下左右地转动,每次活动结束后,家长和孩子提出跳“铃儿响叮当”,我就放音乐,和孩子及家长跳上一两遍。到最后,这首曲子成为我们活动的结束曲,家长和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结束每次的活动。 二、教师应引导家长学会调整自己的角色 0~3岁的孩子几乎每天都与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在亲子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必将对孩子以后的教育甚至终身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在组织亲子活动之前,将这个活动的名称、目标及家长和孩子应注意的事项告诉家长,使家长在活动中能够根据活动的要求和孩子的自身能力水平、孩子当时的身体和情绪状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在组织活动中,如果孩子对某一活动不感兴趣,因为孩子的生长环境、发展速度、性格特点、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所以教师引导家长在这时不要强迫孩子,要顺其自然,家长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要及时鼓励、表扬。在孩子操作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孩子,赏识孩子,信任孩子。 三、教师要学会随着观念的更新自我调整与拓宽角色 教师在亲子活动中不仅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组织的引导者,还应是家长、孩子的伙伴。对于家长来说,教师应尽量从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解家长的困惑,从而提供有效帮助,对于幼儿来说,教师组织新颖、有趣、适宜的活动,能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给家长提供正确示范,教师不再将自己与家长、孩子分离,而是共同成为亲子活动的有机整体。如:在组织孩子玩钓鱼时,请孩子给小鱼涂上漂亮的颜色,家长帮助剪下来,孩子插上曲别针,再用钓鱼竿钓;制作响桶时,先请孩子用小手捏豆放进洞里,放好后,家长在用胶布粘好,和老师一起做响桶操。一个活动由家长、孩子、教师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孩子得到了发展,家长可以举一反三,教师更新了观念。 四、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 0~3岁幼儿创设适合活动的环境 依据3岁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要给婴儿提供一个宽畅、明亮、通风、柔软的环境。在环境创设中注意坚持 6个原则:安全第一原则;绿色环保原则;温馨美丽原则,适宜活动原则;符合目标原则;功能配套原则 依照婴幼儿玩具配备目录,按照幼儿发展的目标,配备攀爬滑行、弹跳、摇摆平衡、球类等综合练习类的玩具、以及搬运搭建、拖拉推走、投扔滚趴、穿编套叠、敲打转拨、舀夹、感官感觉等五大类百余种蒙特梭利玩具。 五、应系统研究0~3岁婴儿的教育内容 目前对婴儿心理与教育的理论研究举不胜举,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是我们进一步探索的。例如:婴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刺激,刺激物的何种颜色、大小、图像适合于什么年龄的婴儿,用什么方法训练不同月龄的婴儿的动作发展,婴儿需要什么样的感情环境,怎样去诱发他们的智慧火花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依据教育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加强教育课程与教育方式的研究。在活动安排上注意:大肌肉与小肌肉结合;语言发展与肢体运动结合;大肌肉运动与音乐艺术结合;如将语言时间与大肌肉运动发展时间相结合,将儿歌配上动作。幼儿边说儿歌边做动作,如:小乌龟,本领大,爬过小山找妈妈。妈妈、妈妈我来啦,快把宝宝夸一夸。幼儿在学说儿歌的同时,当小乌龟练习手膝着地爬。如:幼儿在练习走平衡木的时候边说儿歌边走:小黑熊,胆子大。过小桥,不害怕。这样既鼓励幼儿要勇敢不依赖大人,又增加了孩子活动的兴趣。在人生早期,感觉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的动作、人体运动能力的发展,而人生早期动作、运动能力的发展则对人以后的智能、学习能力及社会生活能力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活动方式上,要注重一个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将视觉与听觉、触觉与视觉、味觉与嗅觉、动觉与平衡觉有机结合,实现共同协调发展,达到相互促进。因此婴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指导家庭的早期教育,没有家庭配合的早期教育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诚然,对婴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还会涌现出许多新的课题。但如何将已有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形成适合于我国婴儿教育的最佳教育方案,从而很好的推进婴儿教育与幼儿教育的衔接,却是我们广大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幼儿早期教育论文:浅谈幼儿早期教育 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热衷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发儿童的智力,但倘若方法不当,难免会事与愿违,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教授在他的书中说,那些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神童”而不惜过早地对幼儿进行学校式灌输教育的家长,只能把孩子推向畸形发展的通道,影响孩子们健康个性的发展。当前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带有强制性色彩,这样不仅无助于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反而还会给孩子们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和心里负担。 目前儿童早期教育的不妥之处不是对儿童进行教育本身,而是一种教育的盲目性,即不顾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追随社会潮流,人学我亦学。这样的结果,不但可能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而且还可能诱发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对学习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为遏制超前教育,教育部2012年10月15日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下面,我来谈谈学前儿童早期教育要注意的几点: 1、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 没有哪个孩子不爱玩。著名德育教育家汪广仁教授说:“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应该让孩子在玩中寻乐、玩中认知。”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身心才能获得充分、健康的发展。著名文学家冰心女士也呼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 那么,今天的父母做到了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了吗?应该说有的父母有,但绝大部分没有。由于“望子成才”心切,在他们的观念里,反对孩子游戏,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每天放学,就听到家长问孩子:“你今天学了什么呀?”有一次,有个家长问我:“老师,我看见有些幼儿园已经开始教写字了,为什么你们没教我的孩子写字呢?”于是,就有家长说在我们幼儿园里孩子学不到东西。在他们的眼里,学写字、学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我国知名教授胡江南指出的事例“由于逼子成才终酿成悲剧痛失爱子”告诉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选择。身为父母,别为了塑造一个“天才儿童”而犯了“拔苗助长”的错误,忘记了“以人为本”。其实,游戏对幼儿来说,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2、不要过度地约束孩子。 从婴儿呱呱落地开始,他就具有求知的能力,并且像一块吸水的海绵,能吸收无限的知识。好奇就是驱使孩子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正因为有了好奇心,孩子什么都想去探索、都想去尝试,难免会有一些危险。而父母,就是担心这“万一”,才会有了诸多的约束、干涉等。比如:不允许孩子玩泥沙,因为太脏了;不允许孩子去碰剪刀、锤子等一切锐利的东西,原因是太危险了;当孩子对某种小虫感兴趣时,兴致勃勃地看,却引来家长这样的一句话:“这有什么好看的,回去看看书还好一点,快走吧。”其实,这一切都是大人们为了避免麻烦,方便管制。可是,这样的约束使孩子智力的发展禁锢了,探索世界的主动性削弱了,孩子的个性也束缚了。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自信心具有极大的人格魅力,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要想让孩子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就必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发明家爱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强,喜欢追根寻源。他向老师提出“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因此闯下大祸。刚进校3个月的他,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十分悲愤,下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成长。为儿子建立自信心,她给他讲文学、物理和化学,培养他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也因此进一步被激发起来。“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明的发明家。 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赏识。做父亲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爱迪生的母亲不赏识自己的儿子,就没有后来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目前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殂代庖。 4、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这样,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常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倾听子女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这样会抹杀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其成长和进步。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家长要切记:早期教育不是越早越好的,它有一个最低的输入量,而且这种教育经验与一个儿童或一个主体的主动参与有关,并不是灌输性的经验。在幼儿时期,父母要多与幼儿进行双向的情感交流,创设一个较好的环境,让您的孩子健康、开心地成长。 (作者邮编:330800;详细地址:江西省高安市赤土板路57号高安市城北幼儿园;电话:0795-5212257、18720532156;信箱:) 幼儿早期教育论文:国外幼儿早期教育如何进行 美国幼儿教育是从生命第一天开始,法国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而这些教育早在孩子襁褓之中,家长就会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 近几年,随着各种国外早教理念的引入,一群五六个月大的婴儿开始“走”进“校园”――大大小小的早教机构,按时和爸爸妈妈去“上课”。这些早教机构的学费不菲,有的所谓“名班”一年仅学费就要上万元,堪比大学的学费。那么,国外幼儿早期教育又是如何进行的?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什么方面呢? 美国 教育部推广培训“父母辅导者” 美国幼儿教育是从生命第一天开始。创办“从出生到3岁”培训班,以1981年密苏里州教育部创办的“父母作为老师”(PAT)的项目最为著名,目前该组织已将它们的项目推广至全美47个州,培训了8000名“父母辅导者”。这些工作人员主要是每月对每一个家庭进行一小时的家访。 美国的另一项以家庭为基础的父母教育计划,称作HIPPY计划: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指导计划。该计划得到了当时美国总统的支持。HIPPY计划直接把培训带入家庭,计划中的母亲们每周受到一次访问,每隔一周参加一次与其他父母们的集会。 美国人十分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等。 在美国,老师认为交给孩子学习能力比教会他做几道算术题更重要。他们不会将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知识技能硬灌输给孩子,而是崇尚让他们多动手、多体验,在各种益智、团队游戏中学会体验和探索的本领,更主动更交互地认识周围的事物。 英国 社区儿童中心免费提供多样服务 EYFS是英格兰政府以“给父母最好的选择、给幼儿最好的开始”为宗旨,提出的一个教育方案,此方案在2008年9月被正式纳入英格兰的法制中。EYFS的目标是:给所有0~5岁的幼儿提供一个连续的发展与学习体系,使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将来成为身心健康、拥有安全感、成功和快乐的人。 英国政府很重视5岁以下孩子的学前早期教育,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很多的服务,出生到5岁,宝宝可以加入各个社区儿童中心的活动,妈妈也可以参加各种育儿的论坛和培训,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如果3岁前需要送孩子上幼儿园,就要自己付费,一个月大约1000多英镑。 由社区、幼儿园、教会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心,只要是你有时间、有精力,几乎每天都可以把行程安排得满满的。这样的组织大多是免费的,有的收费在1-2英镑,这笔钱算是捐给慈善机构的,他们同时免费提供茶、咖啡给妈妈们,还会在休息的时候分给孩子们饼干和饮料。 在社区活动中心,每天会有不同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参与。集体时间由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做游戏,剩余时间为自由活动。每天上午免费开放给每位小朋友,下午为课后辅导。分为室内活动区、室外活动区,那里的玩具应有尽有。 法国 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 法国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而这些教育早在孩子襁褓之中,家长就会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法国的早教课更像是艺术细胞的培养和激发课程。他们首先是尊重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加拿大 不提前教写字和计数 在加拿大,宝宝稍大一点时可以送其到“play school”,不是去上课学习,而是参加那里的美术、劳作、音乐以及唱游等活动,而且与众不同的是,这样的早教学校不会设置写字和计数等课程。加拿大的早教专家普遍认为,幼儿期是动作能力均衡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培养动手能力更为重要,若让孩子过早认字、写字和计数,会耗费幼儿的体力和脑力,延缓他们的动作发展。 日本 学会不给别人添麻烦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在日常生活中从家长到早教学校都会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你会发现在日本,孩子上课甚至全家人外出旅行的时候,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里面装着他自己的物品,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都要自己去做,家长和老师只是在一旁略加指导。 幼儿早期教育论文:早期教育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效果的评价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婴幼儿时期是神经心理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发展潜能大,可塑性强。婴幼儿的智力发育不仅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后天是否提供良好的适宜刺激有关,早期及时提供良好的适宜刺激对婴幼儿的神经心理发育起到非常有效而重要的作用。早期教育为婴幼儿提供系统丰富的养育环境和信息刺激,对婴幼儿智能发展的影响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务院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国家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儿童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儿童的健康及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每个儿童有权拥有最佳人生开端”[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在我院出生的生后42天且健康的200名儿童保健婴幼儿,其中早教组100名,男49人,女51人;对照组100名,男50人,女50人。两组均为正常健康的婴幼儿,排除合并早产、窒息、先天性、遗传性等疾病。 1.2 方法 1.2.1 两组婴幼儿从出生后42天内进行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检查,检查后立即做评分记录,然后向早教组家长说明测查结果,使家长了解早期教育的意义,以便更好地完成训练计划,达到最佳效果。 1.2.2 早教组接受早期教育,参照鲍秀兰教授0~3岁教育大纲[2]要求制定早期教育方案, 帮助掌握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训练的方法。 1.2.2.1 主要内容:每日2次抚触、按摩、婴儿主被动操(0~6个月做被动操,6~12个月做婴儿主被动操),根据婴儿神经生理发育规律,以游戏的形式,在运动、感知觉、语言等方面给以提前训练及刺激。 1.2.2.2 定期检查:每月来院检查至1.5岁(检查项目包括体格发育、神经系统、智力发育、营养状况和常见疾病防治)。 1.2.3 资料统计分析,将两组婴幼儿在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测量的身长、体重、头围及MDI、PDI结果进行资料汇总,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3 讨论 3.1 从NBNA测查中探讨早期教育的意义。本研究对婴幼儿(出生后42天)进行NBNA检查,包括视觉追踪、听定向能力、牵拉反射、握持反射、自动踏步反射等,在测查过程中, 可以看出新生儿具有惊人的能力,如:在行为能力中,新生儿具有活跃的视觉能力和视觉记忆力;在听觉上表现出有声音的定向力,说明新生儿已经建立听的条件反射了;在主动肌张力中,牵拉反射反应出新生儿所具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一般评估中新生儿有安慰反射,也就是说对正在哭的新生儿抱起、用语言安慰或触摸腹部、手、脚、新生儿会立即停止哭泣,这说明新生儿具有语言、情感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新生儿的吸吮动作也是他们得天独厚的最敏感的触觉动作;触觉是新生儿安慰自己、认识世界和外界交往的主要方式。通过NBNA检查,让家长了解自己宝宝惊人的表现和巨大潜能,从而加深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改变家长过去认为婴幼儿是看不见、听不到的“无能儿”的传统看法,为完成训练计划做好思想准备。NBNA的应用使我们认识到新生儿具有惊人能力和巨大的潜能。婴幼儿潜能的教育是构建婴幼儿神经网络、开发大脑潜能的教育;是把儿童成长规律与未来社会可预见的需求融为一体的教育;是适宜于不同儿童的个性化教育;是全面和谐的教育; 是能把握成长关键期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说 ,是使儿童拥有幸福完整人生的奠基工程。因此开发婴幼儿潜能教育的最佳时期应当是新生命诞生时就开始,充分挖掘0~3岁儿童的大脑潜能,早期教育势在必行。 3.2 早期教育重点在于神经心理发育。早教组与对照组儿童体格发育主要指标,即身高、体重、头围均在正常范围,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其主要原因是两组婴幼儿均同时接受了定期的健康检查、指导,而早教组加入参照鲍秀兰教授0~3岁教育大纲所制定的内容 , 设计不同年龄段的教育训练方案,说明早期教育重点在于神经心理发育潜能开发。 3.3 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是有效的、可行的。我院对 42天100名婴幼儿按不同年龄段有计划地进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组的婴幼儿运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语言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证明早期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是有效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个性化教育,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生活背景,特别是其家长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及知识结构,在规范指导的基础上,对特殊的个体施以特殊指导,使早期教育工作更加人性化[6]。容易掌握,这使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的可行的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 ,及早推广早期教育的儿童保健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有利于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值得我们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推广。 幼儿早期教育论文:早期教育在婴幼儿保健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教育在3-6岁幼儿保健中的应用。方法 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到我院健康体检的3-6岁幼儿196例,分为早期教育组96例和常规体检组100例。早期教育组进行婴幼儿健康教育指导,常规体检组行常规保健指导。两组幼儿生后12、24、36个月进行体格、神经精神发育评估。结果 两组幼儿身长、头围发育优良等级评价比较,早期教育组在12、24、36个月时身长、头围发育优良等级均优于常规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早期教育;婴幼儿;保健门诊 3-6岁是幼儿身心快速发展时期,此期的幼儿可塑性强,是幼儿体格、智力和良好行为塑造的关键时期[1]。本研究对早期教育在3-6岁幼儿保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到我院健康体检的3-6岁幼儿196例,分为早期教育组和常规体检组。早期教育组96例,男52例,女44例;常规体检组100例,男51例,女49例。两组幼儿发育指标及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统计 记录两组幼儿生后12、24、36个月时体重、身长、头围数据资料。采用WHO制订的0-6岁儿童发育指标及国内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指标进行评价、比较。 1.2.2 神经精神发育指标评估 两组幼儿神经精神发育指标由接受专业培训的医师进行评估,并做相关记录。 1.3 早期教育保健指导[2] ①指导幼儿喂养措施,如选择合适的奶源、适时添加辅食,以及辅食制作要求;合理选择断奶时间,及时纠正错误喂养方法。②及时指导防治常见的营养相关疾病,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补充必须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根据幼儿发育阶段有计划地指导、督促家长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训练,可抚触幼儿,观察并训练幼儿的精细动作、大运动、感知觉、语言及社会交往能力等。③向家长交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供3-6岁幼儿智力开发方案,实现早期教育最佳效果。 1.4 智能测试[3] 采用标准化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CDCC)对两组幼儿均于生后12、24、36个月时进行智能测试。主要指标包括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两组幼儿身长、头围发育优良等级评价比较 两组幼儿身长、头围发育优良等级评价比较,早期教育组在12、24、36个月时身长、头围发育优良等级均优于常规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家长普遍对儿童保健的需求逐步增高,对婴幼儿的体格发育、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和指导已经不能满足组要,更要求有健康、完善的身心发展评估体系。本研究将早期教育应用于婴幼儿健康发育的指导过程中,以满足婴幼儿保健服务模式及需求,提高人口素质[4]。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儿童生长发育早期,即为儿童提供系统化及丰富信息来源的环境,可以促进婴幼儿体格及精神、心理的均衡发展;另外,人脑的发育在胚胎期及婴幼儿期最为关键,婴幼儿期脑重量增加最快,此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迅速,可塑能力强,此期给予婴幼儿丰富的良性刺激,可促进其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发育[5]。本研究中,早期教育组12、24、36个月时MDI、PDI评分均优于常规体检组同时期的MDI及PDI评分(P 另外,早期教育对体格发育亦具有显著的效果,本研究中,早期教育组在12、24、36个月时身长、头围发育优良等级均优于常规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早期教育不仅可促进婴幼儿体格及智能发育,还可以减少常见营养性及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早期教育在幼儿保健中是有效、值得推广的。 幼儿早期教育论文:婴幼儿早期教育对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分析 【摘要】 目的 通过婴幼儿早期教育对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进行分析,能够对婴幼儿健康更加地了解。方法 将我院儿童保健科进行保健的300名婴幼儿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150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组当中,在进行儿童常规保健的同时进行婴幼儿早期教育知识宣教,并参加一年早教课程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儿童保健,在1年后,对于两组婴幼儿的智力发育指数与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分别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婴幼儿的智力发育指数与心理运动发育指数的值明显比对照组婴幼儿的测量结果要高(P 【关键词】 婴幼儿保健;婴幼儿早期教育;心理行为发育;影响;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使人口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下一代的培育就不能放松,甚至应该从婴幼儿抓起。婴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对于婴幼儿的成长的关注是我们每一位儿童保健工作者的责任,对于婴幼儿的成长和发育,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条件,能够使婴幼儿得到良好的照顾和早期潜能开发,对于婴幼儿来说,在发育关键时期受到的影响会对人生的发展奠定下基础,婴幼儿时期也是成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1]。但是婴幼儿时期因为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也会被一些不利的因素影响,使得自身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将婴幼儿接收的不利影响清除,得到及时的干预与纠正。婴幼儿早期教育对于婴幼儿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帮助作用,本文将婴幼儿早期教育对于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儿童保健科的进行保健的婴幼儿300例,将这些婴幼儿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0例,两组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双亲的文化程度、成长环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即P 0.05。 1.2 研究方法 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婴幼儿都进行常规的儿童保健,实验组在进行常规保健的基础上进行婴幼儿早期教育知识的宣教,同时参加一年早教课程训练。在1年后对两组婴幼儿分别进行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的测量,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并且得出结论。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TATA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轶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或率表示,两组间比较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以P 2 结果 2.1 两组婴幼儿智力发育指数比较 见表1。 3 讨论 婴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对于婴幼儿的心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家长必须重视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当中,婴幼儿时期的智力发育速度是最快的,在婴幼儿时期如果能够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育,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婴幼儿时期的教导也能够为婴幼儿的良好习惯和性格奠定基础。通常来说,早期教育开始的时间从一出生,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婴幼儿进行教育的着重点不一样。周岁之后的婴幼儿要进行动作连贯性训练和感官功能的感知动作思维的训练和个性上的培养[3]、语言上的培养、玩伴方面的培养等,父母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这对于孩子智力、身体素质、精神、人格的多方面发展都有好处,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如此,对于父母与养育者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进行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整个人生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大脑的发育与外界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在我院儿童保健科进行的早期教育是参考婴幼儿的身体状况,针对性的制订了一些潜能开发的课件,进行多种形式的刺激,对于婴幼儿的潜能进行最大程度上的挖掘。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受到的不仅仅是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婴幼儿的智力发展。有数据表明,周岁以内的婴幼儿进行早期发育指导,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婴幼儿的智能发育,并且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与此同时,对于婴幼儿进行一些亲子互动型的益智游戏,对于婴幼儿的发育情况家长能够进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有很多研究表明,早期教育对于心理行为发育的意义非同一般,使得幼儿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我国的未来发展需要人才,这就需要教育的力量,而我国的新希望就是这些婴幼儿,对于人才的培养要从婴幼儿抓起,那么对于婴幼儿保健婴幼儿早期教育对于心理行为发育的积极影响就不容忽视,对于我国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和人格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于婴幼儿保健婴幼儿早期教育对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于我国婴幼儿的自身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苏宁云商财务报表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杜邦分析法对苏宁云商进行详细分析,利用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等指标对其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做出评价和建议。 【关键词】苏宁云商 杜邦分析法 净资产收益率 一、引言 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苏宁电器集团。十年前,苏宁电器曾是我国家电零售行业的龙头,牢牢占据着市场的主体地位,市场份额高达50%。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苏宁开始逐步涉足互联网,逐渐又传统的家电零售企业向互联网企业转变,建立苏宁易购电商平台。但它转型的代价是沉痛的:目前其市场份额不足15%,公司净利润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公司的股价更是较转型前下跌了40%。因此,它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必须积极应对当前的挑战。 二、苏宁云商财务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指衡量实体单位利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它所反映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能力、财务决策和筹资方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苏宁云商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12到2014年之间出现了较大的下降,从2012年的9.68%下降到2014年的-3.88%。 净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总资产收益率 2012年 9.68%=1/(1-61.78%)×3.7% 2013年 1.29%=1/(1-65.01%)×0.45% 2014年 -3.88%=1/(1-68.03%)×(-1.24%) 通过分解可以明显地看出,苏宁云商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是资本结构(权益乘数)变动和资产利用效果(总资产收益率)变动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该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大幅下降,显示出很差的资产利用效果。总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和平均资产总额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公司从2012年到2014年由于增加投资带来的平均资产总额上升以及净利润的下降,共同导致了一个下降的总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2012年 3.7%=2.72%×1.36 2013年 0.45%=0.35×1.28 2014年 -1.24%=-1.31×0.95 通过分解可以看出2014年的总资产周转率下降,说明资产的投入和产出没有得到比较好的控制,表明公司利用其总资产产生销售收入的效率在降低,企业综合经营管理水平也在降低。总资产周转率降低的同时销售净利率的减少阻碍了总资产收益率的增加,我们接着对销售净利率进行分解: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 2012年 2.72%=2,676,119,000/98,357,161,000=2.72% 2013年 0.35%=371,770,000/105,292,229,000=0.35% 2014年 -1.31%=-1,041,252,000/79,674,550,000=-1.31% 该公司净利润在2012到2014年年大幅度下降,其中,2012年到2013年下降的原因是成本增多,全部成本从2012年 9,485,961.1万元增加到2013年10,467,535.2万元。同时,销售收入也在减少,但减少幅度很小;而在2013年到2014年9月,虽然全部成本下降幅度较大,但是销售收入下降的幅度去更大,从而导致了其净利润大幅度下降。 从2012年到2013年,该公司总成本的增加具体表现为营业成本上升10.38%,销售费用上升7.68%,管理费用上升19.38%,财务费用下降19.88%。 从2013年到2014年,该公司总成本增加的具体表现为营业成本下降24.19%,销售费用下降18.71%,管理费用下降14.35%,财务费用下降117.68%。 接下来分析权益乘数对该公司经营成果的影响:权益乘数代表公司的总资产是业主权益的几倍。权益乘数越大,代表总资产中负债的成分越多,公司将承担较大的风险。债权人有优先于业主对公司总资产的要求权,在公司运营状况不好的年度,如果公司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偿还其债务,就会增加破产清算的风险。同时,由于债权资本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低于股权资本要求的投资回报率,在经营状况良好的年度,股东的潜在报酬就会较高,对公司的股票价值产生正面激励的效果。苏宁云商的权益乘数从2012年的2.616上升到2013年的2.867 再到2014年的3.13,说明他们的资本结构在2012至2014年发生了变动,表明负债程度提高,导致提高的财务杠杆率和上升的财务风险。该公司的权益乘数近几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波动幅度较大,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筹资策略,增加风险以谋求比较高的利润。 三、结论 综上所述,2012-2013年导致苏宁云商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因素是增加的成本没有带来相应的销售收入的增加以及利润的增加,即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问题。2013-2014年,其减少则是由于销售收入的大幅度减少,即在销售方面存在着问题。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13-2014年营业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有较大下降,分别下降了24.19%,18.71%和14.55%。而其财务费用的减少幅度却特别大,为117.68%。然而,由于该公司在2012年到2014年之间,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可能由于新增加的资产的产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导致销售收入较低,这种情况在接下来的财务报告年度中可能会有所改善。并且,其增加的固定资产是用来增加仓库以及改善收货渠道,这种投资不能直接增加销售收入,而且带来的收益也无法简单地用货币衡量,同时这种支出不会太过频繁地重复发生。更好的销售渠道可能增加客户满意度,从而转化为不断增加的销售收入。另一方面,权益乘数的上升在接下来的财务报告期间里会继续带来财务费用的减少。由这几点共同作用,苏宁云商的净资产收益率会有较大改善。杜邦分析法以资产净利率为主线,通过层层分解,逐步深入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来帮助决策者和投资者做出合理的财务决策。如果将杜邦分析法和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比如结合专项分析,可以对有关问题做出更为细致的分析结论,从而做出更为具体的合理的决策方案。也可以将其与趋势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合理预测未来的状况,以便投资者和决策者及早做出应对的策略。杜邦分析法只考虑可以用货币衡量的部分,忽略一些非财务性指标,比如客户满意度,公司的声誉,员工积极参与的程度等等,因而,在利用杜邦分析法分析时,也要结合一些非财务性指标来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做一个更加客观合理的解读。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及应对策略 摘要: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及报表附注的信息,注重对企业整体情况的把握,更准确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关键词:财务报表;经营业绩;策略 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资料和其他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预测其可能的变动趋势,从财务的角度为管理层所关注的问题提供决策支持。 一、财务报表本身存在局限性 1.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从而造成即使是两个同样的企业,也会得出不同的财务分析结果。 2.会计估计的存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会计估计,因此会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是十分精确。 3.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通货膨胀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可靠性,同样影响着损益表的可靠性。 4.财务报表的编制重结果,且缺乏一定的可靠性和时效性。财务报表通常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而不能具体反映其经济内容的实现过程。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观局限性 1.分析者有意操纵财务指标的行为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出于各种目的,需要向外界展示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人为操纵的结果,使信息使用者得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相去甚远,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也使得财务报表分析失去意义。 2.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对财务报表质量的影响。会计报表的结果来源于基层生产部门和其他部门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和计算。存在着虚报、瞒报数据等情况,再加上不同的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理解财务分析计算指标的结果就有所不同。 三、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 1.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比率指标的计算一般都是建立在以历史成本、历史数据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之上的,这使得比率指标提供的信息与决策之间的相关性大打折扣,弱化了其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 2.趋势分析法的局限性。趋势分析法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财务报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通货膨胀或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换算方法的改变,使得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3.比较分析法的局限性。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确定指标间差异与趋势的方法。但由于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存在差异,各企业业务关系在区域上又不尽相同,其必然导致不同企业指标水平的差异,从而使之缺乏可比性。 四、常用财务报表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有局限性的,首先,流动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具有清偿能力的;其次,流动资产中还有一些项目是不能变现的;再者,财务比率指标自身结构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有效性的局限。 2.速动比率。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当速动资产中含有大量的不良应收账款时,必然无法准确判断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许多企业正是抓住了此弱点进行报表粉饰误导信息使用者。 3.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本年净利润/年末普通股份总数,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在计算这个比率时,分子、分母的计算口径不完全一致。同时,不同的公司股票每一股份在经济上不等量,它们所含有的净资产和市价不同。 4.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期末净资产/期末普通股数,表示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每一股份所代表的股东权益。在进行投资分析时,只能有限地使用这个指标,因其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既不反映净资产的变现价值,也不反映净资产的产出能力。 5.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取得的净收益与企业在该时期用于经营的净资产的比值,反映了投资报酬率的高低。但企业在一定时期用于经营的净资产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分母用期初和期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期净利润相比较似乎较为合理。另一方面,“期末净资产”项目由于已经剔除向股东派发的现金股利数额,导致采取不同股利政策的公司,其“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口径将产生差异。 6.现金流量比率。现金流量比率是将营业现金净流量和债务进行比较来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指标。更需要注意的是,现金流量比率计算时,分子用的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但是公司的任何一种现金来源无论是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还是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都可以用于偿还企业的债务。 五、应对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策略 1.对财务报表的完善。(1)在财务报表的编制上,应要求上市公司加大披露面和披露深度,使得财务报表数据的有用性加强,从而一定程度上克服财务报表自身的缺陷。(2)财务报表分析应使用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财务报表,提高财务报表数据的可信度,使财务报表分析有一个可靠的基础。(3)优化会计环境,完善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政策,充分发挥经济系统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体系,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采取措施来防范财务报表粉饰行为。 2.对财务比率分析的完善。(1)将各种比率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2)丰富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及手段: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②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③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④企业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相结合。(3)加强对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以及对综合数据的收集能力和掌握运用能力。(4)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及报表附注的信息,注重对企业整体情况的把握,更准确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及局限性的探讨 【摘要】在企业的财务管制中,一项特别主要的内容就是财务报表分析,可以对企业的管理者供应有效参考。 【关键词】财务报表 作用 局限性 一、引言 在企业的财务解析中,特别重要的内容就是财务报表,可以对企业的资本构造、财务情况实行很好反映。所以,对财务报表的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体系的分析,并针对其局限性提出详细的改进办法具有主要的意义。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通常包括了企业财务报表的全部内容,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有关报表附注等。经过对这些财务报表实行分析,推断企业的全体财务情况,方便科学决策。资产负债表一般反映的是某些特定会计时间上企业的全体财务情况,也被称为财务情况表。经过资产等于负债加全部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表能够反映企业在某些时间上所拥有的资产、必须承担的义务、企业投资者所具备的净资产需求权益等。 企业的利润表经过在表中列示企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费用、本钱等有关科目来最后展现企业的利润,反响企业在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营业收入、税金、营业费用、营业外支出和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对企业利润表的解析既能够实施横向对比解析,探讨利润指标的增多转变状况,也能够实行纵向解析对比,像解析企业收入本钱费用是怎样组成的,每部分的比重一般是多少等。 经过有关指标解析探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分别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发生的影响,经过将企业现金流量仔细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更为准确地反映企业没个节点的现金流入流出情况。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的解析也要完成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相联合。结合资产负债表和企业利润表等探讨解析企业现在现金存量的偿债功能、企业资产的现金制造功能,企业净利润中现金比重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创造功能等。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一)对企业本身管理所具备的作用 1.企业管理层能够经过解析企业财务报表实时掌握企业的出产经营情况,肯定企业的负债准与偿债能力,知道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金额与结构比例等有关财务信息;经过解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我们能够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等构造、能力有一个清楚的认知;经过解析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企业对现金的创造能力。所以,经过全面解析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经营者能够更好地知道企业的内部管理,而且对不好的地方实行有效改正,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准,完成企业科学化管理,提高企业全体实力。 2.可以对企业的内部监督起到增强作用,而且能够更好的对企业的内控制度实行完善。经过现金与费用科目的解析,能够认识企业在资金活动与预算节点的控制与监督;经过解析对比财务报表中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企业的收入支出状况,有效掌握企业在平常的购买与销售等节点的管理监督;分析财务报表中的存货,知道企业的存货管理情况,强化材料购买和库存监管等内部掌制环节。这些都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发现运营风险,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准,完成科学发展。 (二)对政府实施监管所具备的作用 1.为政府的监管供应有效参考根据,这样可以更好的对市场经济的进展实行维护。在市场经济的管理中,政府起着对秩序保护的作用,在监管方面,财务报表起着特别主要的参考作用。经过解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政府可以实时、有效的认识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在与同业之间实行对比的时候,可以做出有效的推断,进而促进全部国民经济的发展。 2.为政府实行证券市场的监管供应有效参考。在上市公司中,特别主要的主体就是证监会,所以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有着特别高的需求。 四、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内容,其重要经过对报表实行解析来实行。可是企业的财务报表自身也是存在相当的局限性的,所以让在对其实行解析的时候也会发生必定的局限性。对于企业财务报表解析的局限性,重要表现在下面2点。其一,在表现形式与数据方面,财务报表局部必定的局限性。像企业财务报表只可以对货币计量的信息实行供应,对于其他某些具有比较大影响的会计信息不能进行真实陈述。其二,因为会计估计的存在,让财务报表出现必定的局限性。企业在实行会计计算中,会牵涉到一些不肯定的数据,就会使用到会计估计,像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率、净残值率等,这些数据都包括有很多人为的原因,对于某些数据的估计,它们常常会由于人的不一样而出现也不一样,进而会对财务报表形成必定影响。 (二)财务报表分析外在的局限性 有时候每个部门会为了做到本部门利益,实现公司制定的每项生产目标,进行虚报、瞒报数据,再加上会计人员的会计水准,让会计报表的质量大打折扣;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对财务报表解析的影响。因为会计程序办法的运用具备了很大的遴选性,而企业财务报表之间的对比性较差;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解析的影响。其一,通货膨胀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牢靠性。因为通货膨胀,对货币性资产来说,当物价上涨,其实际采购力降低;实物资产的状情况则相反。其二,通货膨胀一样影响着损益表的牢靠性。财务报表一般反映企业在必定时期的经营结果,而不可以详细反映其经济内容的完成流程。 (三)财务报表分析主体的局限性 当代企业制度的基础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因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发生了很多的委托关联,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组成最主要的委托关系;会计人员的全体素质不高,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是独立性不强。一方面会计人员的全体素质不高,适当估计与推断能力比较差,法制观念淡薄,影响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从而造成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无用;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很多是受限于公司领导,他们的饭碗与命运都把握在公司领导手里,他们的业务事务一样样受阻于公司的领导。 (四)财务报表分析中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通常状况下,使用杜邦分析法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解析,是把净资产收益率解开详细化,进而深入探讨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但是这一分析办法都是基于事后解析,很难完成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并且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的管理目的,和上市公司的股东利益之间存在必定的冲突。同时,在杜邦分析法下,根本上牵涉的只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并不能把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纳入其中,所以很难全面完整地为企业科学决策供应支持。 五、结语 国内的财务报表分析还存在必定的局限性,但是跟着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连续发展和进步,国内企业的经济也会跟着火热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实行一些措施方面的弥补,以企业的实践状况为规范来实行,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财务报表真实性,进而完善企业的财务情况,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浅析如何提高财务报表分析教学质量 【摘要】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财务报表分析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关系到能否实现专业的教学目标。本文拟从教师的角度浅析如何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浅析 提高 财务分析教学质量 一、认真备好课 认真备课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高等学校教师备课不比中小学,不仅应该将学校的教学用书备熟,吃透,还应该参考相关的教学资料进行备课。备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备起点。财务报表分析是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的一门后续课程,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备课。如在讲资产负债表分析时有的班级学生不会编制资产负债表,则要加以补充讲解如何编制资产负债表。如果不会编制,则分析就无从下手,学生更不知道怎么通过分析来判断企业的经济效益,教学效果会更差。所以在讲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时可以复习一下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及编制方法,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2.备难点。难点是指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点。既然是难点就是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不易掌握。因此在备课时应当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教学方法,如何结合教材进行讲解,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充分估计学生掌握的现有知识离书本知识的距离,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在讲利润表的垂直分析法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统计学原理》课程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复习了《统计学原理》而且也能对垂直分析法更好地教学。 3.备重点。重点不是只有中小学才有,在高等学校同样有重点。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要求。如《基础会计学》对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教学要求会有所不同,教学时数也会不同。教师在备课是应该重点突出,在讲课时应该保证时间将重点讲清楚,让学生弄懂,掌握知识。 4.备疑点。疑点是学生较易混淆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可以将异混淆的知识点总结在一起,便于学生复习掌握。如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这两个公是关系是:权益乘数=1+产权比率,他们的分母都是所有者权益。在备课是应该加以比较分析,让学生能比较其异同之处。 二、认真上好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认真上好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也是决定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堂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好的开端,则能很好地进行教学。如在讲企业偿债能力时可以举例实际工作及生活中的借贷,债务的偿还问题,这些是学生中能够遇到的问题,也可以举上市公司的实际发生的偿债能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提高教学质量。讲应收账款时可以将上市公司四川长虹2001年-2003年应收账款分别为28.8亿元、42.2亿元及49.8亿元。长虹的美国进口商APEX公司拖欠长虹公司的应收账款高达4.675亿美元,而可能收回的资金约为1.5亿美元,2004年度爆出巨额亏损。这是真实的案例,能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2.讲课时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讲课时必须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精神状态,具有较高的激情,不能一副软绵绵的样子,老师讲课无激情,学生就想睡觉,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与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人格”。 (1)在课堂上师生应该是平等的主体。因为教学工作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老师在课堂上不能高高在上,不屑一顾,当然不是说在课堂上称兄道地。课堂既严肃但不失活跃气氛,如果课堂上不时具有幽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有违纪的情况发生时可以采取正面引导,同时让学生不失自尊。 (2)对待学生应公正无私,不偏爱。学生之间都是平等的主体,在对待学生时应该平等对待,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好或家庭条件好优先照顾。同样的错误发生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应该按规定得到同样的处理结果,否则给学生留下老师对学生不公的印象。在上课时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3)重视师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师生之间除了课堂上教学的知识传授以外,还应该在课外加强师生交流,形成非正式的人际关系。非人际关系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在食堂和学生一起共进午餐,与学生一起打球等,都是有助于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也有助了解学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 3.课堂教学应注意――活。课堂教学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主要是教学方法灵活,将教材要用活,把学生教活。 (1)教学方法灵活。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思考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营运能力分析时,可以先把原理和公式讲了以后让学生做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 总资产周转天数=360÷总资产周转率 例1.A上市公司2011年,2012年相关资料如下,计算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天数(单位:万元) 项目 2011年 2012年 营业收入净额 2 275 376 3 367 936 期初资产总额 4 233 697 4 765 398 期末资产总额 4 765 398 5 235 294 分析:根据公式有资料可以计算出总资产平均余额,再根据公式计算总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天数。 2011年总资产平均余额=(4 233 697+4 765 398)÷2=4 499 547.5 2011年总资产周转率=2 275 376÷4 499 547.5≈0.506(次) 2011年周转天数=360÷0.506≈711.46(天) 2012年总资产平均余额=(4 765 398+5 235 294)÷2=5 000 346 2012年总资产周转率=3 367 936÷5 000 346≈0.674(次) 2012年周转天数=360÷0.674≈534.12(天) 根据计算得知:A公司平均总资产增加了11.13%,营业收入净额增加了48.02%,这样使得2012年总资产周转率比2011年增加了0.168次,总资产周转天数比上年177.34天,使得总资产周转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公司的管理能力有所增强。 讲解知识时可以采取先学生练习,教师再进行分析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学习透彻,学扎实。 (2)将教材用活。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学会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灵活地进行增减,满足教学的需要。因为没有一本教材是十全十美的,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适当地进行取舍。所以在使用教材时应充分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不合理的地方应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3)把学生教活。把学生教活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解决问题要依靠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尽量多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2.XYZ公司的流动负债为150 000元,期初留存收益为250 000元,净利润256 000元,流动比率为2.5,速动比率为1.5,所有者权益比率为0.6,计算下列空白处数字。 三、认真做好课外教学工作 课外教学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完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课外作业的布置及批改;二是课外辅导工作。 1.课外作业的布置及批改。课外作业不是中小学的专利,高等学校还是应该布置和批改课外作业。因为课外作业是检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从作业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为课外辅导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方向。教师通过对课外作业的批改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辅导工作。作业的选取应当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太简单,当然也不能太难,这样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除了教材上的习题之外,适当地加以补充是必要的。如在讲营运能力时,可以将上市公司的资料让学生分析,多几家公司加以比较,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同行业企业的营运能力的强弱。教师在批改作业后要加以及时评讲分析。 2.课外辅导教学工作。课外辅导教学可以才采取集中辅导或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如果多数学生未掌握,则可以采取集中时间、地点进行辅导,集中讲解存在的问题。这时教师要总结教学是由于自己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的原因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弄懂,对今后的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对个别学生没有弄懂可以采取分别辅导,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此外,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辅导员的职责,作为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师,也应适时地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一种双边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不是教师单方面能够完成,必须要学生的配合才能完成。当然什么样的学生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即“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局限性探讨 摘要:财务报表是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也是管理者、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等利益相关人员进行决策的依据。但是财务报表的分析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相关人员的的决策,文章对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局限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作用;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一)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资产负债表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编制,报表左边罗列企业的资产,右边罗列的项目是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产状况,分析企业资产的规模和分布状况,了解企业的资产结构是否合理。反映企业该时期内的负债规模及构成,分析企业的偿债压力。还可以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状况,了解投资者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整体了解企业的资产规模和构成及债务情况和所有者权益的分配,以此来评价企业的整体实力。 (二)对利润表的分析 利润表主要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经营成果,通过对利润表的分析可以反映和解释经营成果的来源和构成,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通过对获利能力的分析,则可以推出企业的偿债能力,这也是债权人参考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利润表的分析可以反映销售状况,评价销售部门的业绩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生产计划提供参考的标准。利润表的编制过程中涵盖了收入、成本、费用、税款等项目因素,通过这些因素还可以分析毛利率、成本利润率、净利率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这也正是投资者所关心的内容。 (三)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现金流量表主要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反映企业销售的变现能力,以及企业能否有足够的现金偿还相关债务和应付日常的开支,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将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盈利的质量,因为在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中可能存在一定规模的应收账款,通过现金流量则可以了解到销售的变现状况。现金流量表反映资产变现能力的同时,也为合理使用资金提供参考。 (四)财务报表的综合分析 财务报表各个表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进行报表分析时必须将这几张表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将资产状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分析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准确、完整的数据,为相关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一)对内,查漏补缺,完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财务报表每张表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变现能力,只有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为未来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是从日常经营活动中获取的,无论是月度报表还是季度和年度财务报表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经营状况,通过对报表和相关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资金支出是否超出预算,成本控制是否符合相关指标,资产负债率是否超出一定范围,应收账款和坏账的规模等。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日常运营当中存在的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反映出来。报表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及时查找原因,根据企业实际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潜在的问题及时遏制,可以使企业在问题发现和出现的早期采取应对措施,避免问题扩大化,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只有定时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才能及时做到查漏补缺,避免潜在风险,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对外,为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 债权人和投资者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对他们而言,企业财务报表是其获得企业财务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要定期向社会公布经过审计部门审计的财务报告供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参考。债权人向企业提供贷款的目的是在及时收回本金的前提下获取一定的收益,投资者向企业投资是为了在企业经营效益良好的状况下获取分红或者股利。但是,至于是否向某企业进行投资或者提供贷款以及投资和贷款的规模是多大,都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只有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盈利能力和质量较高,偿债能力较好,信誉资质优良,投资者和债权人才愿意向企业贷款和投资。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外部的信息适用者要通过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才能了解。 (三)对国家而言,有利于经济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管理部门通过对国内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以及相关数据的统计、整合,了解一定时期内国内企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企业发展状况的分析,发现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国家的各项法规、经济政策、经济制度在实际中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执行的效果如何。根据相关数据的反馈,经济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出台或调整相关经济政策和制度,推动企业和宏观经济的发展,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保障宏观经济健康、稳定运行。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并不是一手的原始数据,而是对相关数据的搜集、整合、分析而得出的结果,列述在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栏中。既然是经过加工而获取的数据,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常见的局限性就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问题。首先,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问题。虽然,财务报表是财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和相关财经法规编制的,但是在实际的编制过程中由于计量方法和报告内容规定的不够具体,财务人员在编制的过程中受自身素质和经验的影响,得出的数据也就不一致,这样在比较时就会出现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再加上,我国目前的会计制度和法规还不尽完善,一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以及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经常出现虚假数据,导致报表信息失真,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很难保证。例如:某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提高股价,虚构营业收入、购销合同、虚列资产、伪造出口报关单,构造巨额利润9.8亿元,不明真相的广大股东受报表信息的影响,以每股市价40元购入该企业大量股票,媒体披露该企业财务报表造假后,企业股票暴跌,给广大股民带来严重损失。实际中的一些案例都反应出财务报表在真实性方面的局限性。二是,财务报表的完整性。财务报表有固定的格式,凡是能用货币来衡量的项目都可以在报表中列述。但是,对于企业而言,很多财务信息是不能通过货币来反映的,例如: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的生产流程、设备的生产效率、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研发等都无法用货币来衡量,自然也就无法在报表中列述,但是这对企业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直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此外,财务报表对一些复杂的经营理财活动会进行概括和简化,但是简化后会影响财务报表的清晰性,使财务信息不完整。例如:资产负债表上月显示有500万的应收账款,期末有显示有300万的应收账款,我们从中并不能直接推断出收回200万货款,因为坏账准备在期初与期末进行,必须通过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报表在完整性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首先是分析过程的局限性,实际中采用定量财务报表的比较多,使用定性分析的较少,但是这两种分析方法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来说各有利弊。应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侧重方向选择合适的分析法。其次是分析理论、指标的局限性。实际中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通常是一个人,受利益的驱使,财务报表有失公允,此外,采用比率分析法缺乏可比性,对财务状况的预测缺乏可靠性。 (三)报表分析人员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的分析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和行业经验,大多数报表分析者单纯依靠计算和对个别指标的分析就断然下结论,导致结果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由于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经验和分析方法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导致财务报表分析结果不能很好的为决策服务。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的探讨 【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财务的支持,而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的分析及管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就一起跟随本文对关于财务报表分析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述与探讨。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 比较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 随着企业的发展,单纯的只利用财务报表是没有办法可以完全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因此必须采取更全面、更细化的财务报表分析来测算出企业资产值情况及发展情况,从而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定义 所谓的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指企业财务人员通过收集财务信息、整理财务报告中的相关数据信息以及结合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其它相关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现状、经营状况以及企业经济资金流的运转情况进行比较与评估,从而为企业领导者所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提供一个财政控制管理依据。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一)企业偿还能力的分析 财力报表分析中所最先要分析的就是企业的偿还能力。所谓的偿还能力分析主要是指企业对现有资金的周转能力以及企业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有机联系为主体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出企业是否拥有偿还能力和资产增值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来讲,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时为了弥补发展资金的不足而不得不采取举债筹集资金的方法。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评定出企业是否拥有偿还能力,以便企业作出准确的筹资措施。 从另一方面来讲,企业的筹集资金偿还能力又分为短期与长期两种形式。所谓的短期偿还能力主要指的是企业用现有流动资金来偿还流动负债的一种措施。而就某种意义上来说,短期偿还能力对企业而言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如果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无法保证短期偿还能力的话,就意味着该企业无论规模再大,资产再多,都可能会因一时的资金调动问题而出现经济危机。因此,在财务报表分析短期偿还能力时,企业资金的流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其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主的负债率、现金比率、资产流动比率以及速动率等。而所谓的长期偿还能力,则是指企业对负债的承担能力以及对偿还债务的保障能力。因此可以说,对企业进行长期偿还能力分析更有利于对企业潜在的资金风险进行预测,并且同时可以对企业的资产结构进行优化重组以及评定出企业是否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持,以此来实现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价值最大化需求。 (二)营运能力分析 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对营运能力的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由于企业流动资金与长期资金在经营发展中具有着不同的价值周期性特点。因此,营运能力的分析不仅可以体现出企业资产结构的运作能力,并且对企业资金流动量及价值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外,企业的资金经营能力一般是由其内部的营运能力所决定的,因此通过对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就可以准确在分析出企业目前资金总价值以及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从而推测出企业目前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资金风险以及盈利能力。最后,从理论的角度来讲,营运能力多少直接反映出的是企业营业总收入与总资金类别比较出的结果,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企业财力报表分析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企业在对财务报表进行趋势比较分析时,还会在比较的同时加入例外原则分析法,以便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进行比较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比较分析时,要将事情所发生的偶然事件排除在外,以便所分析出的财务信息数据保证绝对的准确性。一般而言,比较分析法分为横向比较法与纵向比较法两种。 (二)比率分析法 所谓的比率分析法是通过企业不同的但相关联的项目之间的关系计算出一定的比值的一种方法,以此来说明各项目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同时,通过比率分析法还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某一项目的经营收益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比率分析法进行分析时,首先要根据所需分析的内容及要求,计算出相关的比率值,再通过比率值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销售净利润=净利润÷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总成本,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根据这一组计算公式得出下列一组分析数据,如表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净利润呈逐年上涨的趋势,但所增长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另外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该企业成本费用支出较前两年有所上升,也就是说,该企业每支出一元钱所获得的利润有所增长。并且总体来看,该企业的总资产收益与净资产收益有所增长,这足以说明该企业资产运作能力较强,且盈利能力较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对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采取最为适合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财务报表分析,以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的资产活动量,降低企业经营中资产风险的概率。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及其对策浅谈 【摘要】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一个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科学决策的依据。但是,由于财务报表、财务人员、分析方法、分析指标等方面的原因而使财务报表分析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需要尽快得到解决,并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财务数据,从而做出科学决策。 【关键词】财务报表 局限性 对策 无论何种性质的单位,财务部门都是不可或缺的职能部门,其中的一项常规工作就是分析财务报表。然而,分析财务报表需要专业人士来完成,这个过程对单位发展、经营决策等都有着较为重大的影响。有一些局限性的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分析方法、原始数据、财务人员等都会成为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因素,因此,要充分完善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也就是报表形成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局限性。第一,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情况不具有完整性,因为固定的财务报表格式只反映货币计量的信息,而非货币计量的财务活动是无法通过报表体现的,但是一般的企业单位都使用这种形式的报表,而诸如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和企业市场拓展情况等的信息是不会体现在财务报表上的,财务报表分析者在这样的报表上是无法完整分析整个财务状况的。第二,核算方法的随意性增加了财务报表的局限性,我国目前的财务报表核算方式由企业自行决定,这一过程就使企业只会使用对自己有利的核算方法,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那么,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就有待查证了。第三,估算过程降低了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在核算时遇到不确定的数字,需要专业人员估算,这些数据上的误差将影响整个报表的准确性。 (二)财务人员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的分析工作必须由专业的财务人员完成,人力本身的局限性必然会导致财务报表的分析工作具有局限性。第一,专业分析者即便能力相当,也会因为教育背景、性格因素等使分析的结果出现差异,何况能力方面有差异的分析人员在工作中更是可能出现差别,导致不同的财务人员所分析出的财务报表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影响最终决策。第二,部分分析人员经验尚浅,得出的结果存在误差,这方面的局限性是不能避免的,因为财务报表的分析工作不能仅仅依赖某些财务指标计算,同时也需要经验丰富的财务分析人员在财务报表分析时参照以往经验估算不确定数据,也就造成了缺乏经验的分析者在工作时具有经验方面的局限性。第三,财务人员因为个人利益驱使而违反法律和制度,刻意扭曲企业的财务状况,使财务报表分析表现出局限性。 (三)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国内常用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有四种: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多用于比较两家单位的财务状况或一家单位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因素,使得结果不准确,不具备参考价值。比率分析法在分析报表过程中比较常见,主要用于比较报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情况的分析结果,但是,财务比率是由两类项目相对比而得出的,其分析过程和结果不具有全面衡量企业财务情况的作用。趋势分析法通过分析横向、纵向的财务报表数据以预测单位在财务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是这种分析方法仅适用于单位平稳发展的时期,对于转型期的单位则不适用,因为该方法不能反映出生产经营的转型情况。因素分析法的前提要素比较多,在复杂的财务状况面前,因素分析法的局限性非常明显。 (四)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第一,由于我国的法律没有规定财务分析指标的明确标准,也就出现了分析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规定财务分析指标,从而使报表的分析结果出现局限性。第二,现有的分析指标因素中不含有资产负责率、投资报酬、变现指标和风险指标等的分析,也就使财务报表分析缺少内容而影响分析结果。第三,财务分析指标具有滞后性,已经不能限定现在的一些财务分析情况,所能够提供的参考价值有限。第四,现有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并不具有非财务类的指标,所以无法反映出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从而降低了指标的可参考性。 二、解决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对策 (一)完善财务报表 首先,专业的财务人员要根据现在的单位财务情况,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为决策者提供最准确的财务信息;其次,加强对报表分析过程的监督,对分析结果要严格审查,从而降低因人力问题而产生的分析结果的局限性;第三,加入非货币计量信息的反映,完整地分析单位的财务情况。 (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第一,加强专业培训,定期训练财务人员的分析能力,在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方面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分析者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第二,增强分析报表的经验,需要单位多为专业分析者提供工作机会,并查找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第三,要加强财务报表分析者的道德素质,财务人员的道德标准一定要高,才能防止被不法之徒利用而伪造数据;第四,确立惩罚制度,对于违反职业操守刻意篡改财务报表分析结果的人员要给予严厉惩处。 (三)完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上文提到的四种分析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需要财务部门突破现有的工作困境,不仅要严格遵守分析原则,还要运用多种方法来分析财务报表,保证分析结果是综合了多种分析方法得来的,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四)完善财务报表分析指标 完善的指标是财务报表分析者工作的依据,可以进一步解决局限性的问题。一方面要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另一方面要增设非财务指标,从而全面掌握单位的财务情况。此外,还要增设人力资源指标、企业的潜在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指标等,进而改善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局限性情况。 三、结束语 财务工作是单位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财务报表分析更是可以总结过去的财务状况,并预测发展趋势,从而做出科学的发展决策。由于各种原因使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着一些局限因素,主要表现在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财务人员的局限性、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和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四个方面。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审计中常见财务报表分析应用探讨 【摘要】财务报表是审计中长期使用的工具,对于财务报表进行合理地分析是审计中的基础内容,但因为实际分析的好坏将会直接决定审计的质量好坏以及是否高效。为了能够保障审计的质量以及高效性,需要对于常见的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与关键点进行梳理。本文就目前常用的静态结构分析法进行介绍,同时对于其中报表中的勾稽关系以及整体趋势分析中的关键点为例,讲解审计中常见的分析方式与思考方式。 【关键词】财务报表 审计 分析 在会计原则中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同时在会计实务中也有着些许容易被违规人员有机可乘的漏洞,为了防止出现舞弊行为的发生,所以审计是不可缺少的。现在就审计中常见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报表中勾稽关系 为了能够使得报表分析保质保量,第一步就需要对于与其有关的勾稽关系有着深刻地理解,因为一旦报表数据出错或者出现不合理时,将会第一时间导致勾稽关系出现问题。报表的勾稽关系分为表内和表间两种勾稽关系。 (一)报表内部的勾稽关系 在两种勾稽关系中,表内的勾稽关系则较为简单,并且极为精确,可以明确地使用等式进行表达,比如: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资产负债表的勾稽关系。对于资产负债表,其中最重的勾稽关系之一就是资产=负债+权益。因为企业资产都是由自身资产或者外借资金两部分组成,如果数据出错,第一时间就会在此勾稽关系体现出。 (2)利润表的勾稽关系。利润表体现了企业的运营情况。对于整个利润表而言,其最重要的勾稽关系就是利润=收入-成本。 (3)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现金流量表直接反映了近期内企业中对于现金收支的状况。对于整个现金流量表而言,其最重要的勾稽关系就是余下的现金=流入的现金-流出的现金。 (二)报表间的勾稽关系 整个企业的财务报表大多数为以下三张:即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以上为常见的三张表格,这三张常见的财务报表之间也存在着各种联系: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存在直接关联,而现金流量表则是作为损益表以及资产负债表之间相互衔接的功能,其为间接关系。虽然现金流量表本身只是反映现金的流转状况,但是其也同时将损益情况得以反馈,所以现今流量表的主要功能在于对于损益表进行解释并且证明。 (1)投资收益。为了判断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是否合理,可以使用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或者长期投资进行复核匡算,重点关注内容为:利润表中存在各种投资收益,但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却并没有与之对应的投资项目内容;投资收益过大并且超过投资项目的本金等。 (2)折旧费用。为了判断利润表中的折旧费用是否合理,可以使用资产负债表中的累计折旧金额以及固定资产进行复核匡算。同时,还需要对于开工率以及生产设备的增减情况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分析出主营的业务状况是否有着与之对应的产能支撑。 (3)收入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地判断收入质量状况,则需要现金流量表中“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销售商品”、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等各个项目明细之间存在的勾稽关系,从现金流的角度进行分析将会更好地反映出收入质量状况。 (4)其它。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是本期企业需要支付给员工的薪酬总金额,而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中对于应付职工薪酬的名目则表示了本年计提额以及本年发生额,这两者之间则相互有着勾稽关系。不过对此需要特别注意,在资产负债表中对于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其中本年发生额不仅为支付相关人员的现金以外,还包括相关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二、财务报表趋势情况分析 进行财务分析时,审计人员不能仅仅盯着眼前的数据,还要着眼于趋势。利用整体趋势的分析结果,对于公司会计报表合理区分重点所在。对于财务报表趋势分析存在着以下两种:收入、资产。 (一)资产内容的趋势 资产能够增长主要是由负债与权益这两部分组成,所以需要对于这两点进行着重分析,另外对于不同资产的名目比例变化进行重点分析与判断。举以下例子进行分析: 常见资产名目比例变化有应收账款,如果一旦其大幅度增长,同时增长的幅度远远超过同期的收入,并且预付款也大幅度提高,如果预付款提高并不合理,那么就可能出现人为通过预付款进行资金流出,利用这部分流出的资金进行利润虚增,而这行为是严重违规的。 (二)收入情况的趋势 收入能够提高主要是来源于自身产能的提升以及合并的范围扩大,所以需要对于这两点进行着重的分析,并且还需要对于市场占有率以及毛利率进行重点关注。对于收入趋势而言,最正常的情况为具备稳定的毛利率且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升。此外利润表中一些指标有着明显的趋势联系,例如,期间费用率。所谓的期间费用率为管理费用以及销售费用这两项在主营的业务收入中所占有的比例,在同行业中却有着良好的可比性。一旦这个指标在同行中处于较低水平或者不断降低,则代表着财务数据存在着被操纵的情况。 除了可能出现财务操纵状况以外,还可能出现业绩操纵的问题,这就表现为现金净流量不断出现负数状态或者净利润出现问题。经营性现金流量如果在最后一个年度出现了不合理地提升,就表示可能为了美化现金流量,推迟付款或者加速收款进行操作。 三、结语 报表分析可变性较大,这不单单是需要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才能有所收获,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发现报表中错误与异常的所在,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以及效率。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浅析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发展。国内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竞争与发展中,突出了重要地位。通过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财务报告。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本文通过挖掘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得出解决方案,完整财务报表分析的能力。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综合概述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决策者的管理决策和企业股东的监督评价。而财务报表分析的特定目的因为使用者的不同而不同,如财务报表分析为投资者进行的初始投资决策、追加投资决策和转让投资决策进行被投资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方面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就是对会计报表的解读。会计报表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描述。它反应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营运能力等。在取得企业多期的会计报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披露,以及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强度进行了解。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就对企业的会计报表完成整理与分析的一种途径,最基本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1、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就是通过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得来的指标值变化的对比,分析出差异,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的一种方法。比较分析法也可分为绝对数比较和百分比变动比较。绝对数比较是将财务报表分析取得的财务信息和比较基准直接比较,进而分析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数据的变动,得出其隐含的经济含义。百分比变动比较就是通过绝对数的比较,了解到会计报表项目金额的变动和变动趋势。 2、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利用会计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计算比率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一种方法。比率分析法可分为构成比率分析和相关比率分析,构成比率方法就是计算会计报表的各项指标占总体的百分比,以此观察企业的财务状况结构是否合理。相关比率分析就是依据企业的日常活动客观存在的关系,将两个性质不同但有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以便在客观联系中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3、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就是将通过顺序变换的会计报表的各项数据的数量,来分析各个因素对企业的会计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4、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依据企业连续数个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以某个会计期间为基期,计算每一个会计期间对基期的同一项目的比较形成一定可靠的趋势反应近期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方法。 (四)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在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报表分析及其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应留意局限性的影响,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1、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对会计报表可比性的影响 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对企业固定资产采用的折旧方法的不同会导致会计核算所产生的数据,即折旧费,会有差别。还有在确认企业长期投资所处理的方法不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一样。企业的每个会计期间的处理方法的改变,也会造成会计报表的项目数据变动。同样,不同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也会导致企业间的会计数据不一样。 2、通货膨胀的影响 我国企业的会计计量的属性默认值是历史成本,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的各项数值一般为历史成本。在通货膨胀期间,物价变动剧烈,导致企业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的不准确,不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企业决策者不能真实了解企业的财务结构,影响其管理决策。 3、会计报表数据可靠性的影响 在国内,有些企业决策者为了显示本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优秀的经营成果,会在企业对外财务报表的数据上做下变动,会对财务报表分析所产生的指标出现一些变动。 二、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解决方案 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财务人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企业应加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使他们能够全面深入解读会计报表的各项信息,做出正确判断。企业还应加强财务人员对各种财务软件的认知和熟练,在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同时得出正确结果,最后,企业应加强财务人员的道德教育,为企业提供可靠地数据结果。 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应对其会计报表的附表和附注,仔细观看有关内容,正确理解会计报表的会计信息。同时,也应注意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的意见,还应对会计报表中的各项项目金额的历史成本进行确认,以便完整财务报表分析的能力与正确性。使企业决策者能清晰的认识到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更好地管理企业,是企业稳步发展。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及局限性探讨 摘 要:企业财务报表是企业日常会计活动的产物。企业财务报表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能够反映企业在某一时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尽管科学合理的财务报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基于财务报表的财务分析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本文围绕财务报表分析,介绍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就相关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财务报表;作用;局限性 在企业的财务分析中,财务报表是一项非常核心的内容,能够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财务状况进行良好反映。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财务分析人员依据企业的财务资源和相关报告,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很好的分析和评价,能够对企业未来的经营进行预测,从而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一)对企业自身管理所具有的作用 (1)能够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起到强化作用,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对企业经营效益反映的一个有效标准,能够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内部的有效管理提供有效参考,从而从经营上面提升企业的效益。如通过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我们可以对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等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通过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等结构、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我们可以很好的了解企业对现金的创造能力。因此,通过全面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经营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内部管理,从而对不足之处进行有效改正,从而对企业的经营效益提升起到很好的作用。 (2)能够对企业的内部监督起到加强作用,从而可以更好的对企业的内控制度进行完善。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对企业的内部监督管理进行很好的掌控。通过现金和费用科目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在资金活动和预算环节的控制和监督;通过对非流动资产科目的分析,能够深入到资产管理以及工程项目的控制环节和监督情况;通过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收入和成本科目的结合分析,可以掌握企业销售业务和采购业务的执行与控制。因此,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对企业经营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了解,从而更好对内部监督进行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二)对政府实施监管所具有的作用 (1)为政府的监管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从而更好的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维护。在市场经济的管理中,政府起着对秩序维护的作用,在监管方面,财务报表起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如在对企业进行年检登记的时候,工商部门需要企业提供相关财务报表,从而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政府能够实时、有效的了解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情况,在和同业之间进行比较的时候,能够做出有效的判断,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为政府进行证券市场的监管提供有效参考。在上市公司中,证监会是一个非常核心的主体,因此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企业进行公布、披露的财务报表是证监会进行规范上市公司的有效参考,可以对市场的规范进行有效管理。证监会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就一目了然,同时通过进行前后年度数据和同业之间的比较,证监会能够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很好的分析预测,从而进行有效监管,推动整个经济市场的稳定。 二、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项非常核心的内容,其主要通过对报表进行分析来进行。然而企业的财务报表本身也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从而使得在对其进行分析的时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在表现形式和数据方面,财务报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企业财务报表只能对货币计量的信息进行提供,对于其他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会计信息无法进行真实表达。又如,在企业会计中,信息的处理主要采用的历史成本法,这样就忽视了通货膨胀的因素,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信任度。其二,由于会计估计的存在,使得财务报表呈现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中,会涉及到某些不确定的数据,就会运用到会计估计,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率、净残值率等,这些数据都含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对于一些数据的估计,它们经常会因为人的不同而呈现不同,进而会对财务报表进行一定影响。 (二)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所具有的局限性 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有很多,我们在此重点分析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通过对它们所存在的局限性来进行分析。 (1)比较分析法所存在的局限性。在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中,比较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和一些既定的目标来进行数据的比较,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来进行结论判定。在比较分析方法当中,可比性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选取一些有着可比性的指标来进行分析,如此才能使得分析有更好的标准。在财务报表当中,其间的很多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企业在不同时期数据之间的可比性也是相对比较差的,因此就使得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呈现出来。在运用比较分析法时,可将不同企业同一时期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也可将一个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但不管是横向分析还是纵向分析,没有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削弱了财务报表分析的效率和效果。对于比较分析法,它们同时也无法对差异所具有的原因进行真正的分析,因此还需要运用其他的分析方法来给以辅助,这就造成这种方法的使用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 (2)比率分析法所存在的局限性。在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中,比率分析法主要是一种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比率计算来反映的方法。第一,作为一种非常基本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比率分析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对两个因素之间进行比率分析的时候,它们无法真实反映变动关系,也无法和财务报表进行很好的联系。第二,比率所遵循的行业标准也是很难确定的,因此使得行业之间的比例差异比较大,缺乏参考标准,使得分析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第三,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这种方法大多采用的是过去数据,无法对现实的情形进行很好的反映,相对比较滞后。 (3)因素分析法所存在的局限性。在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中,因素分析法主要是对影响因素和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来进行分析。因素分析法可分为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其中,连环替代法作为因素分析方法的主要形式,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但在应用中必须注意因素分解之间的相关性、因素替代之间的顺序性和顺序替代之间的连环性等。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时候,因素分析法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因此也就使得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结语 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时候,局限性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需要我们进行一些措施方面的弥补,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标准来进行,从而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财务报表真实性,进而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基于中小投资者视角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研究 【摘 要】 中小投资者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但大部分中小投资者在股市中并不能获得预期的盈利,甚至是亏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小投资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投资技巧。文章从中小投资者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中小投资者的特点,对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能力指标进行选取,并采用简单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权重,从而建立基于中小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最后选取了6家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文章所建立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将为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 中小投资者; 上市公司; 层次分析法; 财务分析 中小投资者是相对于大股东或控股股东而言,一般来讲,投资者按其在公司中所占股权比例大小和对股价的实际控制能力的大小,划分为机构投资者或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中小股东)。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属于“弱势群体”,掌握不到足够的财务信息,大部分中小投资者很难获得投资收益,而且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数额不同,投资目的不同,因此,二者所使用的财务分析体系也应该有所区别,应基于中小投资者的视角建立简单明了的财务分析体系,从而帮助更多的中小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并获得收益。从中小投资者的角度建立财务报表分析体系首先应充分考虑中小投资者的特点,使财务分析体系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及适用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取得部分相关数据,问卷设计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来调查中小投资者所具有的特点,第二部分用来调查中小投资者投资时财务分析手段使用情况,以及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财务分析手段。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时段约两个月,调查的对象为中小投资者,实际发放调查问卷2 500份,收回调查问卷2 390份,有效调查问卷2 000份。其中本文分析中所涉及到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营运能力分析指标、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以及成长能力分析指标为多选,这就导致了其所占比例和不等于1。但是对于每个选项来说,其被选择的概率是平等的,所以单独计算每个选项所使用的频数是具有可行性的。 一、中小投资者的特点 (一)中小投资者户数所占的比例较高 近年来,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户数所占的比例一直很高。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年鉴(2014)公布自然人投资者2013年占比82.24%,比2012年占比80.78%增长1.8%;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统计数据,2014年中小投资者户数所占比重达99%以上。在中国股市未来的一段时期,中小投资者仍然是证券市场上的主体,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体,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小投资者交易频繁,持股期限较短 总体上中小投资者交易较为频繁。具体表现在资金周转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个人交易频度远高于机构,小投资者高于大投资者。2009―2012年个人投资者年资金周转率分别为8.99、7.21、6.35和6.9,机构投资者年资金周转率分别为3.83、1.61、1.41和1.42。中小投资者偏好持有和交易投机性较强的高市盈率股、低价股和ST股。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期限仅为39.1天,远低于机构投资者的190.3天。考虑到这个特点,在设计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时应偏重于短期财务指标的使用。 (三)中小投资者处于信息的弱势地位 中小投资者信息的弱势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中小投资者一般只能从网站上或电视报纸上获得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并不能了解上市公司的一些内部交易;其二,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投资,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中小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的投资知识,并不能识别这些被粉饰的数据;其三,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专业人士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能够获得更多的关于被投资公司的信息,而中小投资者考虑到使用专业人士进行财务分析的成本,一般情况下是凭借自身的能力进行投资。这一特点要求在建立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时,所使用的数据应该充分考虑中小投资者是否能够获得,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中小投资者获得这些数据的成本,只有在中小投资者能够获得这些数据且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所建立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才有实际意义。 (四)中小投资者缺乏专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手段 中小投资者一般是非专业投资者,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经验。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中小投资者使用财务报表的频率,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数据可知,30.5%的中小投资者几乎不使用财务分析手段对所要投资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研究,一半以上的中小投资者偶尔使用财务分析手段,仅有15%的中小投资者在投资前,会使用财务分析手段对目标公司进行分析。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依据大多数是网络上的一些信息或者是跟风,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收益不乐观,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得知,将近七成的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处于保本和亏损状态。具体来说,对于经常使用财务报表手段的人来说,其获得投资收益的情况是比较可观的,有63.33%的中小投资者可以获得投资收益,相反的,对于几乎不使用财务报表分析手段的投资者来说,有72.13%的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处于保本和亏损状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中小投资者角度出发建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建立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时,必须要考虑中小投资者专业知识匮乏的情况,要用简单便于理解的财务指标指导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改变投资收益不乐观的现状。 二、财务分析指标的选取 (一)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利用经济资源偿还债务本息的一种能力,可以揭示投资公司的风险大小。具体分为短期偿债能力以及长期偿债能力分析。调查问卷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在2 000份调查问卷中,流动比率指标使用人数900人,占45%;速动比率指标使用人数530人,占26.5%;现金比率指标使用人数370人,占18.5%;资产负债率指标使用人数680人,占34%;有形资产负债率指标使用人数270人,占13.5%;产权比率指标使用人数250人,占12.5%;任何指标都没有使用的人数140人,占7%。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调查问卷中中小投资者使用人数所占比重的大小,从中小投资者角度偏重于短期指标的使用,选取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 (二)营运能力指标 营运能力主要是通过对公司的资产效率进行分析,反映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越高,其变现能力也就越强。调查问卷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在2 000份调查问卷中,总资产周转率指标使用人数520人,占26%;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使用人数660人,占33%;存货周转率指标使用人数940人,占47%;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使用人数580人,占29%;任何指标都没有使用的人数300人,占15%。 从中小投资者角度,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计算的方便,选取使用人数所占比例较大的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公司的营运能力。 (三)盈利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是指一个企业运用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在一定时间内获取利润的能力。调查问卷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在2 000份调查问卷中,销售净利润率指标使用人数930人,占46.5%;资产净利润率指标使用人数540人,占27%;净资产利润率指标使用人数630人,占31.5%;每股盈余指标使用人数320人,占16%;销售毛利率指标使用人数500人,占25%;市盈率指标使用人数280人,占14%;基本获利率指标使用人数340人,占17%。根据调查结果,选取销售净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销售毛利率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 (四)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长时间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变革过程。调查问卷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在2 000份调查问卷中,总资产增长率指标使用人数1 000人,占50%;营业收入增长率指标使用人数720人,占36%;净利润增长率指标使用人数360人,占18%;股东权益增长率指标使用人数600人,占30%;任何指标都没有使用的人数320人,占16%。根据调查结果,从中小投资者的角度选取总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以及股东权益增长率反映公司的成长能力。 三、财务分析体系的设计 财务指标确定之后,为了方便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借鉴沃尔评分法的思路,建立综合评分体系,以直观分数来评价不同的投资对象。首先计算其各指标的权重,研究采用简单的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的层次结构图有3层,包括目标层、指标层以及子指标层。目标层是指确定各财务指标在所建立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中的权重;指标层包括评价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财务指标,具体包括盈利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以及发展能力指标;子指标层是根据调查报告所确定使用的财务比率。最终得出财务报表分析的综合体系,如表7所示。 其中,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以及营运能力指标所使用的标准值是根据企业通常所设置的数值确定的,而发展能力所使用的标准值是根据2013《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分析得出。另外,需要注意资产负债率是反向指标,为了使数据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在计算实际得分时使用资产负债率的倒数。 目标投资上市公司综合得分=实际值÷标准值×权重 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果综合得分等于或接近于100分,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是良好的;如果综合得分远远低于100分,则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较差;如果综合得分远远高于100分,则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很理想。 四、中小投资者视角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运用研究 研究引用的数据从新浪财经网获取,以制造行业为例,抽取6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这6家公司分别为:三星电气、龙源技术、林洋电子、永高股份、岳阳林纸、上海绿新,时间截点为2012年的年报。选取上市公司时考虑到选取反差比较明显的公司以便于比较,从而有利于验证所建立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实用性。使用表7综合评价体系对所选取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分析,6家上市公司2012年财务比率综合评分值分别如下:上海绿新107.77分;龙源技术120.27分;林洋电子96.82分;三星电气78.22分;永高股份140.44分;岳阳林纸37.72分。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龙源技术、永高股份以及凯乐科技的综合得分远远高于100分,说明这3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很理想,另外,林洋电子的财务比率综合得分接近于100分,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是良好的。而岳阳林纸的财务比率远远低于100分,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现阶段比较差。将上述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在实际投资市场上,通过商务部Themis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评级,得出表8。 通过将本文设计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运用的结果和商务部Themis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评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建立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对这6家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与在实际投资市场上所表现的是一致的,说明该财务报表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帮助中小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探究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因素 摘 要 磁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是企业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的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使磁材企业的领导者对磁材企业的状况有一个及时地了解,从而可以有效指导磁材企业领导者为磁材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以及日常经营管理决策。本文就以磁材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为研究对象,从磁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概述、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分析质量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影响因素 建议 一、磁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财务分析是指采用财务分析专用方法,以会计核算以及报表资料等其他相关资料作为依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与运营能力等情况的分析与评价,从而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者以及经营者等人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分析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财务分析所依据的资料一般是客观的。第二,财务分析有一系列专用的、系统的分析方法。第三,财务分析是分析者的主观判断。[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磁材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磁材企业都比较重视内部财务报表的分析。财务报表分析在磁材企业财务管理上具有关键作用,它既是一项财务活动的总结,同时又是磁材企业进行财务预测的基础。因此,磁材企业通过对自己内部的财务报表分析,从而可以有效地评价磁材企业财务能力,提高磁材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使磁材企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二、磁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影响因素 (一)磁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客观方面因素 (1)磁材企业财务报表之间存在复杂的勾稽关系。磁材企业的经营情况主要是由两种途径反映的,一种是权责发生制;而另一种是收付实现制。这两种途径的反映主要是由磁材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复杂关系。第一,从利润表与流量表的角度来说,它们对资产负债表具有解释的作用。首先,利润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解释基础,通过磁材企业经营活动的盈亏情况对磁材企业资产的保、增值情况进行有效解释。其次,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解释基础,通过磁材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对磁材企业资产负债的增、减情况进行有效解释。第二,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说,负债表中各个项目计算方法一旦改变,那么利润表中各个项目也就要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当我们选择不同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计提方法时,那么磁材企业的利润表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果。[2] (2)磁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资料的局限性。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目前,磁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资料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计量方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情况下,磁材企业是以历史成本作为依据进行计量的,但是这种计量方法不能反映磁材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第二,在信息披露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情况下,磁材企业是以货币形式进行计量,这就导致磁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素,如磁材企业的人力资源、创新能力以及知识产权等无法用货币进行计量。因此,无形资产无法得到有效披露。第三,在信息披露上有很大的滞后性。目前,磁材企业的财务报表是按照月、季、年的时间期限进行定期披露的,因而磁材企业报表的数据就不能及时反映磁材企业的运营情况。 (3)磁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由于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因此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受其影响,也具有局限性。其中以比率分析法与因素分析法所受影响最大,而这两种分析方法也是磁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第一,从比率分析方法来说,比率分析方法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所以在运用这种分析方法的过程中就无法正确反映出企业资源产生的动态变化。第二,从因素分析法来说,磁材企业最常用的因素分析法是连环替代法,这种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因素替代顺序产生了变化,那么就会导致报表分析的计算结果产生变化。 (二)磁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观方面因素 (1)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第一,分析人员对财务分析知识与财经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如果财务分析人员的财务分析知识与财经理论知识较为浅薄,那么就很难理解财务分析中的各项指标,从而就不能对财务指标进行客观评价。第二,分析人员经验程度。如果财务分析人员的财务分析经验不足,那么就不能对财务指标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准确解读。[3]第三,分析人员耐心程度。如果财务分析人员比较毛躁,那么在分析众多财务指标时候就不能对各个指标进行正确分析,进而不能得出全面结论,甚至会得出相悖结论。 (2)财务分析人员风险意识。任何企业在进行经营的时候,都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当分析人员采用不同的风险观点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财务分析人员是财务风险的爱好者,在他们的观念里,只有在高风险的情况下,磁材企业才会获得比较高的收益。但是,有的财务分析人员不喜欢承受比较高的财务风险,在他们的观念里,磁材企业的发展还是以稳妥更为重要,这样才可能不会亏损。因此,当不同的财务风险承受者,在面对相同的财务指标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三、增强磁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措施 (一)正确理解磁材企业财务报表 磁材企业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三种类型的报表。因此,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磁材企业财务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理解这三类报表,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磁材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理解,同时,财务分析人员也要对其他与报表相关的因素进行充分理解。例如,不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因素,从而做到对磁材企业的全面反映。 (二)健全财务分析的方法与指标 从财务分析的方法来说,由于我们当前所用的财务分析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要不断根据磁材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财务分析方法的完善,从而对磁材企业的发展能有一个正确分析。从财务指标来说,磁材企业可以建立不同行业之间财务指标的评价体系,从而使磁材企业的财务比率能有可比性。另外,磁材企业还可以引入新的财务指标,从而丰富磁材企业财务指标的体系。[4] (三)增强财务分析人员素养 第一,作为磁材企业财务分析人员,要努力学习财务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财务知识,熟练掌握各种财务分析的工具,丰富自己的财务经验,同时,在根据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耐心,认真进行财务分析。第二,作为磁材企业财务分析人员,要根据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有差别的财务报表分析。 (四)提高磁材企业的配合性 磁材企业作为财务报表的提供者,在提供数据资料的时候,一定要给磁材企业财务部门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同时,磁材企业也可以提供预测的几年后的财务报表,从而使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对磁材企业的发展进行及时的规划。 磁材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能力是磁材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良好的财务报表分析能力可以促进磁材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磁材企业的财务分析能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提高磁材企业财务分析能力是每一个磁材企业都应该重视的,这样才能提高磁材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为东阳市通诚磁材有限公司)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基于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研究 摘要:在医院的整个运营过程中,涉及了诸多的各种利益关系,这就需要对医院的财务数据进行处理,财务报表分析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财务报表分析,能够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相关的财务与分析数据和信息,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但是,在财务报表的分析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影响着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因此,本文分析了医院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并提出加强财务报表分析准确性的措施。 关键词:医院 财务报表分析 局限性 措施 随着新型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在医院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作用越来越重要,财务报表作为医院会计工作的主要载体,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对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医院管理者可以对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等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对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并挖掘出这些财务数据中的经济内行,进而辅助进行决策和战略调整。然而,现在流行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准则使得会计系统只能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选择性的总结反映,对某一项具体的会计科目数据的确认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会计准则漏洞较大,企业管理者对会计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自由度。这些问题都使得现在的财务报表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财务报表分析人才的缺乏等因素,也是导致现行医院财务报表财务分析局限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整个医院的经营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针对问题及时采取科学手段加以解决,提高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准确性,本文分析了医院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并提出加强财务报表分析准确性的措施。 一、医院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本身所表现出的局限性 从财务报表的本身来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数据信息的来源上。当前,医院财务报表的信息主要是在当前会计准则和款及制度规范下由会计核算系统生成的,并且受到一系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约束。首先,现在的财务报表的编撰和表现形式主要是反映货币计量的信息,并没有反映出企 业经营过程中的其他信息;其次,从信息的发生时间上来说,现在医院的财务报表分析只能反映出企业已经发生的历史财务信息,但不能对未来财务信息进行预测,不利于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即使通过其他方法对未来信息进行预测,这种预测也是局限在财务报表的历史信息基础上,是一种以历史作为基础的假设;再次,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同一经济业务选择不用的处理方法,并且允许一定范围内的会计信息估计,这就给人为操纵和修改会计数据提供可能,从而降低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出来的数据信息准确性。 (二)财务指标分析的局限性 1、财务指标分析的主观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体系能够帮助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更好的了解一个医院的生产经营情况,但是因为财务报表的编制是由医院的财务人员根据现行的会计规范和法律法规进行的,这就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编制人员主观的差错和失误,甚至还可能存在恶意的隐瞒,造成财务报表分析结果偏差。 2、财务指标分析的客观局限性 在医院的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现行的财务报表指标主要是用来评价企业的短期收益能力和偿债能力,其中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在债务到期前资产能够变现用来偿还债务的能力,主要指标分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二、提高财务报表分析准确性的措施 (一)完善财务报表信息 为了完善医院财务报表的数据信息,医院财务工作人员应该重视财务数据的收集工作,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保证数据完整性,确保不遗漏任何数据,实现数据信息的全面覆盖。同时,还应该增强财务报表的附属信息利用,帮助财务人员更好的分析财务报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务报表分析数据信息的全面可靠,提高分析质量。 (二)采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为了提高医院财务报表分析的科学性,应该采取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医院进行内部会计信息定量分析的同时,应该加强定性的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进行数据信息的定量分析,充分的发挥财务人员的经验和先进会计核算手段的两方面作用,确保财务报表分析的准确性;二是动态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医院的运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我们看到的财务报表信息却是静态的,因此,在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应该在静态分析基础上加强动态分析,对企业未来会计信息进行科学预测;三是个别分析和综合分析相结合,财务报表的指标具有相对性,相同的指标在不同的情况下反映的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采取个别分析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用多个相关联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才能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三)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离不开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为了加快医院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加强对现有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在编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其次,应该从医院外部不断吸收经验丰富的专业型技术医疗人才,充实现有的人才管理队伍。同时,医院应该不断的完善现有的财务人员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通过科学的评价办法,对相关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既做到奖惩分明,也要充分调动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随着新型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经营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分先,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能够有效的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对加强医院运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医院财务报表的局限性,采取科学手段提高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准确性,切实保障医院改革的顺利进行。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浅谈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摘要:企业的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告文件,是企业的管理者、股东、债权人了解与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发展水平的主要信息来源。但并不是所有的报表使用者都能完全理解会计报表所揭示的真正经济内涵,这就要求报表编制者(财务人员)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其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方便的参考。 关键词:财务报表 分析 方法 企业的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告文件,是企业的管理者、股东、债权人了解与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发展水平的主要信息来源。但并不是所有的报表使用者都能完全理解会计报表所揭示的真正经济内涵,这就要求报表编制者(财务人员)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其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方便的参考。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对两个或几个有关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揭示差异和矛盾。比较分析法按比较对象分为趋势分析、比率分析法和预算差异分析;按比较内容分为比较会计要素总量、比较结构百分比和比较财务比率。 绝对数比较。它是利用绝对数进行对比,从而寻找差异的一种方法。 相对数比较。它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计算的,用以反映客观现象之间数量联系程度的综合指标,其数值表现为相对数。由于研究目的和对比基础不同,相对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结构相对数:将同一总体内的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对比求得比重,用以说明事物的性质、结构或质量;比例相对数:将同一总体内不同部分的数值对比,表明总体内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比较相对数:将同一时期两个性质相同的指标数值对比,说明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强度相对数:将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用以说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是某一时期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对比,用以说明计划完成程度。动态相对数:将同一现象在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对比,用以说明发展方向和变化的速度。 二、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因素分析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定基替代法等。下面将重点对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进行说明。 (一)连环替代法 它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替代基准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连环替代法是当有若干因素对综合指标发生影响作用时,假定其他各个因素都无变化,顺序确定每一个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三)差额分析法 差额分析法也称绝对分析法,是连环替代法的特殊形式,是利用各个因素的比较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它通过分析财务报表中有关科目的绝对数值的大小,据此判断发行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平衡分析法 平衡分析法是对经济活动中具有某种平衡关系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该种方法是以某些指标之间所固有的平衡关系为前提,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计算分析查明这些指标间的关系是否表现为平衡关系,或者按照指标间平衡关系测定各项因素对分析对象的影响程度。 在实务中,平衡分析法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上例通过对商品的购进、销售、存储之间衡关系的分析,可以了解商品流转各环节之间是否协调,商品经营情况是否合理;再如,企业的资产与权益之间具有一定的平衡关系,即企业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的有关项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平衡关系。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资产负债表来对企业的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明确了解企业对资金的利用是否合理,资金的来源结构是否恰当。所以,正确运用平衡分析法,对于做好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综合分析法 (一)杜邦分析法 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各项财务指标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的,这便要求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大系统,对系统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杜邦分析法就是利用各个主要财务比率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方法。 (二)沃尔评分法 沃尔评分法的先驱者之一是亚历山大・沃尔。他在20世纪初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评价企业的信用能力水平。他选择了七种财务比率,分别给定了其在总评价中的比重,总和为100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求出总评分。沃尔评分法是一种综合评价企业信用能力的方法。 五、财务报表分析的要点 财务分析的对象是财务报表,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从这三种表中应着重分析以下四项主要内容:公司的获利能力。公司利润的高低、利润额的增长速度是其有无活力、管理效能优劣的标志。作为投资者,购买股票时,当然首先是考虑选择利润丰厚的公司进行投资。所以,分析财务报表,先要着重分析公司当期投入资本的收益性;公司的偿还能力。目的在于确保投资的安全。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分析其短期偿债能力,看其有无能力偿还到期债务,这一点须从分析、检查公司资金流动状况来下判断;二是分析其长期偿债能力的强弱。这一点是通过分析财务报表中不同权益项目之间的关系、权益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以及权益与资产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检测的;公司扩展经营的能力。即进行成长性分析,这是投资者选购股票进行长期投资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公司的经营效率。主要是分析财务报表中各项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以检测股票发行公司各项资金的利用效果和经营效率。 可见,财务报表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基本依据,采用专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从财务报表中寻找有用的信息,有效地寻求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变化的原因,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综合与评价的过程。值得关注的是,财务报表分析只能在规定意义上使用报表数据,不能认为报表揭示了企业的全部实际情况,即财务报表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分析 摘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可以真实而可靠地反映出整个事业单位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及其收入支出等会计信息。一份真实、完整的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有助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对整个单位做出科学全面的把控与管理。新会计制度的施行,使得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也作了充分改进。就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本文作了分析。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 财务报表 一、关于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 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正在逐步由原来的非盈利组织发展向营利与非盈利相结合的综合型组织。随着这个发展,事业单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突出。因为单位所有的预测与决策、计划与控制以及最终的考核与评价都会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形式来体现,因此,单位财务必须认真研究我国的会计制度,因为会计制度所起的作用正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的活动,也必须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 2013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称为财会[2012]22号)即新会计制度全面施行。随着这个施行,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也作了充分改进,这是是新会计制度下的一项重大改变。在新的一轮的改革热潮当中,新会计制度的施行,也加强了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分类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社会竞争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水平。当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在分类改革的同时,必然会涉及到更多事业单位的合并、分立以及解散。这样一来,就更要格外重视事业单位报表的信息质量。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要作合并财务报表。概括而言,合并财务报表主要有四种理论,这四种理论分别是:实体理论、母公司理论、当论以及所有权理论,所谓报表就是能反映母公司及其全部子公司的现金流量、经营成果以及整体财务情况的报表。 具体到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指保持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及其报表体系原样的同时,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向企业会计报转换,以便于纳入财务报表合并的范围。 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 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向企业会计报转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属于货币资金还是债权 “财政应返还额度”主要针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事业单位来说,指应收财政返还的资金,是涉及到事业单位记账基础的一个科目。货币资金和债权都属于单位能够控制和掌握的资源,也能为单位带来一定经济利益,因此这些资源也属于企业的资产。据相关规定,事业单位要在每年年末时列一个科目作为借方发生额:财政应返还额度。这个科目是根据本单位本年度财政应直接支付的指标和当年实际直接支付数的差额来制定的。第二年恢复财政直接支付额度时,要再作相反的分录。这个科目因为没有涉及到现金流,因此可以被看作是事业单位的债权。比如,某事业单位从财政国库收到2000万元的直接支付额度,可该单位当年实际只有1200万元的直接支付数额。那么财政国库直接支付的这个2000万元的额度与当年实际直接支付的数额1200万元之间的差额800万元就被确认为“财政应返还额度”。在作财务报表时,该单位因为当年并没有流入2000万元,就只能以权责发生制的记账基础对“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进行理解。 根据相关管理办法,财政拨款被分为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通常经财政部门批准转作他用的同结转资金。如果出现退还财政部门的资金,应追溯调整相关的业务事项。事业单位的结余资金这样一来,在年末就无法得到准确判断。 (二)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是否属于货币资金 先来看看货币资金的概念。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事业单位停留于货币形态的一部分资金就是货币资金。比如单位的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汇票存款和外埠存款、在途资金等其他货币资金都属于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是指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由银行支付至收款单位的额度,当然该额度是经过核定并将支付的额度进行授权后通知给银行的,而且必须得在预算单位下发指令后方可执行。据此,为了适应中央部门预算管理的改革,也为了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便被事业单位视同货币资金。可是,事业单位进行审计询证时,审计单位询证的对象是银行还是国库呢? 此外,为了如实反映单位应当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及损失等金额和结构情况,为了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单位的盈利能力及构成和质量进行分析评价,要制定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利润表。 三、做好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的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做好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呢?不妨按照如下策略开展: (一)设定初次转换基准日 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确立自己的标准,如要以收到款项作为确认收入或者费用的标准。还有,应明确设定事业单位报表转换的基准日,而且,以后年度也不得随意变更。此外,设定基准日后,要消除一些每年变动的情况,如“固定基金”科目向“实收资本”转换所产生的每年变动。 (二)对财政补助收入要以实际到账的金额给予确认 在月度使用“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过程中,“财政应返还额度”问题总难免出现。但可以进行侧面解决。比如,财政部门通常并不要求单位每月上缴用款额度。这样一来,另一个报表的使用就不会受到影响。还有,到年末时,关于用款额度,不管有没有余额,这方面都应该确认财政补助。另外,应在报表合并前应调整因用款额度还未用完但产生的财政应返还额度,以此来冲销财政应返还额度。这笔款项要在第二年实收到际款项再进行确认。这样事业单位会计既不会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而且省略了财政应返还额度。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环境下农村幼儿教育论文 1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 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提高保教质量,要根据“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她们的专业水平。还有要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加他们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解决其医疗、保险等后顾性问题,从而保证农村幼儿教师不但有投身农村幼儿教育的激情,而且有长期工作下去的动力,即所谓的“引得进”、“留得住”。 2注重幼儿时期的品德、品行的教育 农村里,父母因为忙于外出打工,常常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因而,为小朋友们创设一个清洁,优秀、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的重要。教师要注意每个幼儿的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的教育,把德育深入每一个幼儿的内心。例如:让农村的小朋友回归大自然,去感受家乡的美丽,教会孩子们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对表现比较好的我们可以颁发“大红花”以作奖励。这样不仅培养了小朋友了小顺心,而且还培养了小朋友积极主动的性格。 3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地制宜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倾向逐渐加剧,许多家长一味模仿城里人,不惜本钱给孩子买各种洋玩具或很贵的玩具,使孩子在室内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多,而孩子在野外的时间相对减少,虽然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大自然贴得那么近,却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他们不认识稻谷,分不清麦苗和小草,不知红薯长在哪儿……照这样发展下去,这些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对土地、对自然的感情将会越来越淡薄。良好的环境能给幼儿提供思考、观察以及动手能力表现的条件。嫩而过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智慧,让幼儿的身心得到慢慢的健康发展。 3.1变废为新 充分的发动孩子和家长收集废弃的物品,经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加工、改制之后,成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我们有着取之不竭的资源。例如:利用烂泥巴进行美工活动,孩子们可以尽情地摆弄,挖洞、团圆、堆高、捏塑,获取造型经验和乐趣。可以使用废弃的糖纸折叠、裁剪成各式各样的蝴蝶、小人,将用后的汽水易拉罐剪成不同形的花儿,用装鞋子的硬纸盒裁剪成不同的图案等。 3.2制作标本 孩子在幼儿时期总是换踹着一种好奇、新颖的心态,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态,让孩子们制作各式各样的果实标本,然后进行粘贴。例如:收集玉米籽、大豆、葵花籽等,可以制作成美丽的花朵;收集树叶、小草、小花等可以制作成一幅动人的山水画。这些制作似乎是很幼稚或者是是很粗糙,但是那包含着有幼儿们的童心、想象力等,因而孩子们会非常珍爱自己的作品。我们还可以摆在校园的走廊,让别的小朋友也欣赏,这样不仅提升了小朋友的自信,而且还培养了小朋友的意志力。 3.3设置自然的植物园 在设置的植物园区里,我们让小朋友从自己家里带上种子,如:玉米、高粱、向日葵、麦子、大豆等,然后让小朋友自己种下,每天浇水、施肥,看着种子慢慢的发芽、长大、成熟,从而提高小朋友们热爱劳动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亲身的体会父母的辛勤。也可以为小朋友们设置小动物的饲养区,我们可以养殖一些小兔子、小鸡、小鸭、小狗等,让孩子们经常与小动物进行接触,并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爱心与责任心。 4从小培养环保意识 教师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待周边的事物,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教育。幼儿园环保教育应该是能够广泛反映我们生活环境以及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环境知识。这里的环境,应该是我们的周边,我们的家园。在周围的环境中,幼儿有许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事物和现象,如观察垃圾堆及被污染的河水、听听刺耳的噪音、欣赏美妙地音乐等等。只要我们老师时时做个具有环保意识的有心人,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随手可得的教育内容自编成教材,以专题环保教育为主,将丰富的环保教育知识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种教学活动中,让幼儿从感性的活动的基础上获得并形成有关的知识。让幼儿从小就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5就地取材,制作特色性的玩具 玩具是幼孩时期不可缺少的物质。但是在农村并不能像大城市里有大量的、高档的玩具,为了弥补不足,我们只能教孩子们自己制作玩具,就地取材。然而在在制作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例如:将高粱杆用针线将其穿在一起,然后进行数数,并学习数的分解、合成等,还可以使用高粱杆或者是麦秸等进行拼图;用积木搭建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等;用水果或者是蔬菜雕刻不同的不同的工艺品;用破碎的布料为洋娃娃制作花哨的衣服、裙子等;用葫芦做成不倒翁、花瓶等;用筷子做成秤杆,用瓶盖制作成秤盘,再用线将其穿起即可。在这样的制作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和丰富的想象力,制作出自己喜欢的玩具,更加能让他们的童年值得回忆。 6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幼儿在活动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体验,在这个生动、亲切、有趣的氛围中,心态完全处于正常、平等、积极的求知地位,而教师充当的则是孩子游戏的伙伴。由于设备有限,可以让幼儿多做一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它形式多样,有的是徒手进行的,有的只需十分简单的材料,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深受幼儿喜欢。例如:促进幼儿小肌肉发展的游戏有:抓石子、翻绳、转陀螺、弹珠子等;发展幼儿智力的有:黑白板、爬梯子、五湖四海等;锻炼幼儿大肌肉动作的有:踢毽子、捉迷藏、跳皮筋等;还有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和平衡性的,如老鹰捉小鸡、瞎子摸瘸子、踩高跷、独木桥等。这些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简单易学,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受能力差异的限制,三五成群就可以进行。它们能促进幼儿的身体的协调发展,合作能力的发展和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7结语 综上所述,走进大自然,走进劳动,走进他人,重视对美的感受和创造。这既能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特色,也能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优势。农村有着比城市更加优越的自然条件,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去教育孩子们,就如同将小小的鱼苗放进博大的海洋之中,所接触的事物更加的真实、更加的丰富。 自然教育论文:家庭教育中的顺应自然法 一、福禄贝尔的教育顺应自然原则 福禄贝尔的教育顺应自然原则一方面是指教育要顺应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即教育要按照儿童身体发育的基本规律来进行,不能逾越其年龄特点和身体素质进行过度或不及的培养。他指出,过分地按照人类的意志对植物进行修葺,最后不一定能达到使植物得到更好发展的目的,反而很可能破坏了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所以,教育儿童更不应该像粗鲁地对待植物一样任意“修葺”,应该耐心、小心地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一点一滴地逐步教导。另一方面,福禄贝尔的教育顺应自然原则是指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发展,不能任意妄为地按成人的意志进行塑造。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发展的本能,教育就是要引导儿童充分、全面地发展和完善其本能。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他认为活动是儿童内部需要的外在表现,即活动是其本能发展的途径。 二、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怎样应用福禄贝尔的教育顺应自然原则 (一)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应该掌握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 1.摒弃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陈旧的教育观念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一直在强调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想法早已根植在人们的心中,觉得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找一个体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本身能力、情感、观念等的培养。直至今日,这样的想法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加入了更多错误的元素,认为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人上人,要达到“光宗耀祖”的标准才算是成功的教育,并且拥有这样观念的人不在少数。把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狭隘化、功利化,导致儿童教育的最原始阶段———家庭教育就出现教育偏差现象。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根据儿童的自身特点,顺应其个性发展,培养其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行为规范等。 2.把游戏融入学习和生活 游戏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幼儿时期,儿童有渴望认识世界的心理需求,而游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最直接的方式。幼儿家庭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爱玩、爱游戏的心理,将游戏融入生活和教育,让儿童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能强健儿童身体,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还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让儿童的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家庭教育应该顺应儿童身体发展规律 儿童的身体发育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家长只有在充分遵循这些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出健康聪明的孩子。我国自古就用“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来教导人们遵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不能随意违背。我们只能充分地认识它,从而利用它。对于幼儿教育,我们也同样应该遵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然也只能得到寓言里宋国农夫的结果。现如今,社会发展快,竞争激烈,家长都怀有望子成龙的强烈期盼,于是,不惜代价地投入巨大财力物力来培养孩子,但却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这种现象的一部分原因正是没有顺应儿童的身体发展规律。比如,幼儿4岁之前的手指小肌肉群并未得到充分发展,画画只能涂鸦,不能很好地掌握线条。如果这时候家长主观地认为孩子只要参加专业绘画训练就一定能比别的孩子画得更好,而不考虑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强迫孩子参加训练,那么,孩子不仅学起来吃力,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还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并且还会严重打击孩子的信心和对画画的热情,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 (三)家庭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 1.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被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不连贯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人类的进化史一样是从简单到复杂,渐进发展,不可逾越。这就要求幼儿家庭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这种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并且有特色地施教。所以,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孩子,敏锐地抓住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及时选择相应内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顺应儿童的心理需求 儿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们和成人一样有着某些特定的心理需求,比如,爱和被爱的需求、被关注的需求、自我表达的需求、成就感的需求以及活动和满足好奇心的需求等。幼儿家庭教育应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并且要求家长能迅速地给予相应的回应。只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健康、快乐、积极的儿童。 3.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教育 幼儿的注意以不随意注意为主,注意持续时间有限。只有调动幼儿的兴趣,幼儿的注意力才能集中,才能持续。所以,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很多家长总会抱怨孩子不听话,注意力不集中,教育实施难以开展。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儿童对所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所以,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努力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儿童的兴趣得以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十分不错的教育。 作者:刘晓 谷忠玉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教育观念与现实教育 作者:徐晓枫 母淑杰 单位:北钢集团公司培训处 一重集团公司设计研究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科学的进步,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大批有知识的劳动者,已成为激烈竞争的焦点。我国的“四化”建设离不开教育事业,更好地吸收外国的教育理论的长处丰富和充实我国的教育理论,对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是十分有益的,对如何培养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所需要的人才就更为有益。 1汲取精华充实我国的教育理论 在中国古代以杰出教育家孔子为代表而创立的古典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视自然教育。古典教育理论主张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与人的自身发展相结合,强调教育的广泛性和注重人的个性倾向的差异,比如“有教无奖”、“因才施教”等。但后来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严重束缚,使孔子的教育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充实,造成了教育的失落。16世纪到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给封建专治以致命的打击。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将被神学包围的教育理论解脱出来,创立了独立的教育理论。他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其中包括两面的含义:即教育要适应自然界万物生长法则和秩序、以及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另外还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即“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的明智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原则,打破了封建经院式的教学模式,为现代教育及现代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法国教育家卢梭对自然教育理论进行了完善和总结,提出了教育三个来源的观点,即自然、环境、教育。他认为将事物(环境)教育与人的教育顺从自然教育时教育才会真正有效。在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强调教育环境问题,要建立一个“纯净”的、无干扰的环境,使教育更加符合人的身心发展。他认为“儿童的堕落、道德的沦丧是由于社会的腐败所致,城市是充满社会弊端的缝凝之地,是导致儿童堕落的染缸”,提倡让受教育的儿童保持其良好的个性,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更好地指导他们去观察认识世界。教学方法上不要死记硬背,要尊重学生自由发展和个性要求,使学生自己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这些理论无疑是对封建教育理论的巨大冲击。能否承认和允许人的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与封建教育理论的重要区别。 在卢梭以及在他以前夸美纽斯所处的17世纪至18世纪,当时的社会状况不能不影响到他以前的理论。而他们的理论中很多东西也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和社会的腐败,因而他们的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积极进步的特色,对以后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和贡献,这已为世人所公认。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他们的理论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和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的进步。这种更新和改变不是简单的重复。 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孔子的教育体系维持了千百年。教育理论不可能对社会起决定作用,但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人们是有充分共识的。长期的封建统治,教育理论的停滞不前,教育的不发达带来的愚昧、落后导致国弱民穷。教育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大小,取决于教育理论的发达程度。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欧洲文艺复兴同教育意识形态的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习外国教育史,加深了对教育的认识,同时也会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新的更深刻的认识。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社会制度、经济状态、传统习惯的影响,超社会、超历史的教育是不可能的。教育是对人的完善,是对社会缺陷的补充。原始教育只能教会人们求生存的方法,封建教育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发展小农经济的意识形态需要,资本主义教育无非是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及理论,主要取之于传统的封建教育理论,传统色彩较浓。所以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应在极取传统优秀理论的基础上,应用马列主义、思想将外国的教育理论与思想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育报我国的教育事业走上飞速发展的轨道。 2洋为中用培养应用型人才 无论是夸美纽斯还是卢梭,他们的有关自然教育理论对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贡献以及其后产生的巨大影响为世人所公认。他们的理论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培养适应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提倡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强调人的教育要适应人的自身发展,废除僵化的教学方法,提倡动手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理论就我国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有指导意义的。我国几十年来沿续着苏联教育理论的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受孔孟传统理论影响很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视共性培养,缺乏个性培养”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等问题。面对现实我们应当看到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所谓自然教育理论,一方面是人的自身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矛盾。而教育,尤其是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是促进双方面共同发展的桥梁。在我国原来的计划经济影响下,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只有一种,就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 不管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一律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这样一方面使大批的学生考不上大学而又无能力就业,另一方在使学生的身心、个性自由发展受到了束缚。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仅仅局限在纯粹的理论教学上,其培养结果是书呆子式的学生。在市场经济机制发展的今天,夸美纽斯、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以及后来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理论,都是在社会经济、文化大变革的社会背景中提出的。其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对当前中国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改革尤为重要。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否受社会的欢迎,也是教育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应大力培养有觉悟、有知识、有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劳动者,使教育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17世纪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要求教育从经院走向社会,使教育尊从社会自然发展和需求。今天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和党的教育路线指引下,我国的教育也正在走向新的里程。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改及发展纲要》指出,要逐步扩大职业教育,开拓就业渠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队伍的结构和素质。#p#分页标题#e# 教育体系内部在结构、运行机制上也要改革,传统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已是历史。要通过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机遇加快教育内部的变革。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等,要与社会意识形悉保持充分一致。任何落后教育体系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去为社会进步服务。教育在培养人才和培养良好意识形态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应在结合建国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汲取西方17世纪至18世纪自然教育理论的精华,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使教育为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大批人才,并使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充实、完美,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西方教育中的自然教育理论,由于受到历史、区域、观念的限制,在我国影响不大。这个理论的缺陷使其发展受到了制约C按照同志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教导,我们应吸取自然教育理论的优点,丰富、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为“四化”建设服务,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使中华民族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 3结语 党的科教兴国方针把教育改革推到新的高度。适应社会发展、企业改革的需要是教育活力所在。汲取自然教育理论的精华,将教育深人社会发展之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观察智力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培养 一、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能力 对于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来说,幼儿的感知能力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培养的,而我们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主要是让幼儿进行观察,而教师为幼儿传递一些技能,幼儿仅仅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去进行感受,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自我观察能力的培养。根据多元化的智力理论来看,幼儿必须要充分的在探究性活动中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对于智力的本质来说,主要是解决问题以及创造产品的过程,这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不能通过讲授式教学来完成,一定要利用实践性较强的探究式课程来进行教学。所以一定要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对于幼儿来说其自然观察能力仅仅能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发展,根据幼儿的特点年龄特点来说,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对于很多事物都很好奇,喜欢自行去进行研究。并且会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来获取对事物的体验。并且幼儿自身的这种观察也为日后的成长储备了丰富的资料,所以,简单地说,观察能力是幼儿阶段探究世界以及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做好探究活动对幼儿自然观察智力的培养。 二、将幼儿自然观察智力成为教育内容 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教学中,主要的指导思想为一两种核心智力而教,教学者主要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课程的设计,对于传统的教学中,仅仅是将重点放在了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以及语言能力上,这样导致了学生的发展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轨道。因此,针对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这种方式,要设置多种智力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学中要将自然观察智力与其他多种智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与其他智力相互结合,从而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自然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让自然观察智力成为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在进行语言智力的培养上,要让幼儿进行事物良好的观察,并且能让幼儿自行阐述出来,充分的表达出感受,以此来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智力。同时幼儿在观察中,教师要做好与其的交流,帮助幼儿更深入的观察事物,并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力。这样幼儿能在自我的观察中,并经过教师的引导,从而来更深层次进行事物的观察,从而来产生自身独特的感悟。 三、观察智力的培养与多元化智力有效结合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多种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观察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关键意义,因此必须将其与多种智力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幼儿能够灵活的运用。幼儿自然观察力和多种智力的相结合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身体动觉智力。指的就是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培养和应用这种能力,不仅符合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还能够有效的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并且使幼儿对于教学活动有更加深刻的体验,使其正确的认识到信息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智力对于提高幼儿未来的探究思维和能力有着关键意义。 第二,视觉智力。就是在开展各类探究活动时,尽量多为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实物、图像或是视频,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从而有效的培养幼儿辨别、记忆、对待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符合幼儿形象思维发展的特点,还帮助幼儿开展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探究活动,并且有助于其运用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方式,展现自身的探究成果。 第三,逻辑智力。指的就是辨别、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要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幼儿认识、理解、区别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使其能够根据固定的标准,对其探究的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分,并且要不断的鼓励幼儿分析和总结事物具有的共性及其具有特殊之处的原因。这些活动对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以及探究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关键的作用。 第四,语言和人际交往智力。在开展探究活动过程中,师生。生生间的协调合作和交流,往往对活动的探究方向、内容、方法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够有效的培养幼儿合作、协调、交流的能力,并且幼儿与幼儿之间也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的作用,还能够有效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培养生生间的情感和默契度。因此,培养幼儿语言和人际交往智力,能够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取得最理想的活动成果。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现代化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自然观察力的培养着重针对的是新时期的人才,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幼儿时期的学生拥有较为独特的个性,某种能力的培养可能会对其产生一生的影响,因此,幼儿阶段自然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要从学校、教师、家人这三方面入手。 作者:柏丽彦 单位:疏附县中心幼儿园 自然教育论文:加强教育自然灾害论文 一、当前中学自然灾害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注重学生对自然灾害类型的认识而忽视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同一般知识教育不同的灾害教育,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灾害的认知来实现学生对灾害的预防,而不是追求认知目标的达成,这是灾害教育首要面临的问题。 2、灾害教育缺少学科与学科之间必要的整合。高中教学中有关灾害教育的主要有地理、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体育健康等学科。在课程资源在开发设计中较少关注隐性课程和社区之间的联系,没有将社区的教育教学资源(灾害遗址)应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设计及教学中。 3、教师教法陈旧单一,较少使用图文并茂的挂图、地球仪、剖面图、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直观教学,在灾害教育教学中仍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缺少实践操作,不适应和不适合灾害教育的特点,也难以达到灾害教育的要求。 二、加强自然灾害教育的对策 1、整合各学科资源,渗透性地设计选修课。不同学科都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自然灾害教育。各学科展示的内容有可能不一样,但它们的目标总体是一致的,通过把自然灾害教育渗透到不同学科的适当章节中。例如数学学科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示灾害或与其相关内容的数据,可以让学生从数据上了解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程度、感受到防灾工程和措施的重要性等;生物科可向学生展示生物多样性、生物链、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等内容,让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语文科可以展示与自然灾害相关的文章,学生将会对灾害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历史科可以向学生讲述灾害相关的历史事实,让学生了解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破坏程度和制约作用;地理科可以展示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和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等内容。建立在必修课基础上的选修课《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系统地了解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对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作了系统的呈现,主要内容有: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分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通过学习《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可让学生较为深入的学习灾害的表现方式、发生原理、危害程度、防避方法及其预防和监测措施等知识。从而为日后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灾害教育资源库,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灾害知识,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密切联系的开放性灾害教育教学。(1)结合当地的实际,积极建设学校地理灾害教育相关课程资源库,逐渐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提升质量。(2)加强“数字地球”战略的实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3)加强防灾教育。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加强“地震救护常识”、“洪涝救护常识”、“台风防护常识”等教育,学会认识预警信号,如“台风、暴雨、高温、冰雪等预警信号”。(4)加强学生实际操作、应用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灾害相关知识的收集、加强灾害调查能力、帮助他们研究制作灾害演示仪器、定期开展应急演习。(5)考虑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对防灾的学习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灾害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地理灾害教育相关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灾害教育教学的经历和体验,建立预案,定期开展自然灾害演练。不断完善灾害教育资料库,其中包括数字地球,数字地球为我们提供了灾区大量的定位、定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基础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对灾害发生时获得的遥感和地面监测资料以及各种基础背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对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害发展的态势以及灾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书籍资源、网上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多媒体系统等,制作以灾害教育为专题的网站,通过网站让学生直观地及时地了解世界及我国发生的重大灾害事件的信息。学生通过灾害发生过程的触目惊心的画面的感受,将会提高他们了解灾害成因和防灾避灾方法的兴趣,树立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观念。 3、开展有关“自然灾害教育”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专题研究,非常适合进行自然灾害教育。利用地方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探索通过理论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以自然灾害的相关问题为研究课题,以小组合作或个人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文献,观看视频、亲身实践,深刻了解其灾害现象、成因、危害等,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防患灾害的意识。例如:分析福建沿海台风灾害的危害这一课题,我们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宁德地市夏季是台风频繁发生的地方,随着就是台风所带来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我们开设这些“自然灾害”研究性课题,目的是(1)通过认识影响我市的主要气象灾害,学会正视自然灾害,正确面对气象灾害的发生,通过了解抗灾救灾的事件,培养在灾害发生时采取积极主动抗灾救灾的意识以及不畏灾害的精神。(2)能够让学生了解旱灾、洪涝、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产生的成因以及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他们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科学精神。 4、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展灾害教育在当今的高考中“自然灾害”作为选做题,主要考察学生防灾减灾的类型、危害、成因、解决措施等方面知识,这些都以乡土地理教学资源为载体,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观察实践认识家乡的灾害遗址或收集历史上有关灾害的记录,了解和明确当地常见的自然灾害,引导他们分析灾害成因、特征及其规律,以及灾害对家乡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和环境,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地理学科的研究是以区域作为对象,因此灾害研究和灾害教育也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上,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区域环境及其问题更加熟悉和了解,激发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将这种情感升华为学习上的动力,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时空分布广、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面对自然灾害日趋频繁的今天,我们的灾害教育可以帮助大家获取更多地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灾害教育逐步提高了大家对自然灾害的认识、防御,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安逸。正如“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 作者:周英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第九中学 自然教育论文:小议自然灾害背景下的家庭教育 自然灾害对家庭教育造成的冲击 自然灾害破坏家庭物质基础房子是人们赖以居住的场所,能给人以心理依靠,满足人们对安全感的需要。财产是一个家庭维持生计的物质基础,包括室内的和室外的,如存款、家具、家用电器、生活用具、农作物、树木、牲畜等。③其中,房子和大部分财产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是很难转移的,因此在遭受自然灾害时比较容易遭受损失。 自然灾害破坏家庭组成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分子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家庭分子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组织,家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家庭模式和类型”。④简而言之就是家庭构成成员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家庭教育在其中体现为由长者对幼者所施加的各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然而,当自然灾害发生后,一个家庭的组成结构会受到破坏,从而对家庭教育造成冲击。 自然灾害冲击着家庭成员的心理世界灾害不仅对家庭成员造成生理伤害,还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心理创伤。首先,会留下心理阴影,尤其是深受其害的人,会有难以抚平的伤痕。第二,让人没有安全感,即使没深受其害,也会人心惶惶。第三,加重人对自然的不可抗力的无能为力感,也可以说有挫败感,觉得人定胜天是不可能的。综合上述几个方面可知,自然灾害对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创伤是难以抚平,在灾后的很长时间里,他们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或障碍,因此给实施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自然灾害背景下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家长缺乏有关灾害教育的培训,防灾意识薄弱。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或灾难发生后,有关部门没有或很少对家长进行防灾、避灾、自救等教育培训。由于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缺位,导致很多家长无法辨别灾难发生的征兆、不能掌握灾难逃生技巧、无法积极地进行灾后自我心理复愈和对孩子进行心理康复辅导等。当灾难发生时,多数家长们不仅无法及时组织家庭成员合理逃生;灾后,很多家长自身处在恐惧中不能自行摆脱,不仅意识不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是必要的,也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二,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灾难教育。“灾难教育是指为应对自然和人为灾害所造成的损害和影响,通过有效的方式所进行的促进个体灾难应对能力的教育”。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口号“学会生存”,表明生存能力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其中和孩子的自救能力有限不无关系,因此父母对孩子开展灾难教育非常重要。然而在当下,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却忽视了对他们进行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家长没能意识到让孩子掌握自我保护和自救技能远比孩子能考多少分重要。 第三,灾后忙于重建家园,忽视对孩自内心世界的关注。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都会给一个家庭带来一定的损失,如住房或财产的毁坏。为了弥补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家长们往往把精力投入到家园的重建上,从而无心管教孩子,忽视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注。 第四,灾后孩子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没能得到有效帮助。经历过灾害,孩子们所受到的心理、生理创伤是难以估量的。死亡感觉、死亡焦虑、心理麻木、无对象发怒等是人们经历自然灾害后比较常见的心理创伤症状,心理咨询理论者们习惯将它们统称为自然灾害综合征。由于家长自身也可能存在类似的创伤,抑或者家长缺乏对这些创伤的认识和有效应对技能,从而导致孩子们灾后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提升自然灾害背景下家庭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提高自然灾害背景下的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教育孩子应对灾难,学会自救。把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纳入到家庭教育中来,并且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小培养孩子防灾意识,加强对灾害知识了解以及预防技能的训练。防灾自救教育要从早教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孩子的逃生自救能力,而且要引导孩子有效地将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融合。应当教育孩子在灾难发生时首先要能保障自身安全;其次,能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来提醒大家逃避危险;再次,学会以求救、报警等方式来帮助受害者。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能够保护自己,也同时很好地承担了社会责任,发挥了人性的真善美。 第二,教育孩子直面灾害,学会生存。当孩子经历或目睹了大灾害后,往往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应激性创伤反应,如极度害怕、恐惧、无助,并出现焦虑、愤怒等。这些心理创伤会延续数月,甚至数年。灾难会以闪回的方式不断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或梦境里,使他们对相似环境产生恐惧,不愿与人交往,表现得过于警觉等。解决灾后创伤的最好办法就是及早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理解孩子内心感受,给他们以共情、关怀等。 第三,回归学校,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重大自然灾害后,受灾地区都面临着艰巨的重建任务。学校是重要的社会公共设施,它的重建关系着当地众多儿童的发展。学校能为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问题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弥补家长在这些方面知识的不足。如果学校能够有效利用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则能为灾后儿童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从而有效帮助孩子抚平心灵创伤。如果家长能够和学校教师保持良好联系,接受教师的指导,联手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校环境会十分有益于孩子灾后心理的康复。家长也可以和学校共同商议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家庭和学校一致的社会环境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作者:陈江南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美和爱国主义教育 苏霍姆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自然美是自然形态的典型化与人格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峻峭的山峰、广阔的田野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真正体察到祖国山河之美,引起审美情趣,获得美的陶冶,产生热爱美、热爱祖国的心理情感。自然美总是和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认识水平相联系。它于德育主要有陶志和冶情两方面的作用。烈士热爱祖国的山水,把她比作天姿玉质的母亲,当她被敌人肢解时,便痛心疾首,为之呼号,为之搏斗。祖国壮丽、丰饶的河山,是世代相承永不枯竭的爱国主义教材。对大好河山的眷恋。她引发人民的民族自豪、自尊感,同此产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一代伟人的诗句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你要教育学生同自然美引起无限的联想,从而激发爱国情感,你自己首先必须了解一些起码的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演讲能力,否则讲解起来就不会生动感人。 学生们大都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对圆明园有个初步的了解和印象。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贵迹之一。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悲剧,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圆明园实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圆明园美吗?历史上曾经很美。但如今却是芳草萋萋,断石残壁遍是,一片凄凉景象。但我仍认为它是美的,是一种悲壮的美、残缺的美。著名诗人李瑛在诗作《圆明园的黄昏》里写道:“世界上有一片废墟,丢在冰冷的祭台上,圆明园,这就是你。”看见圆明园,就会激起民族的耻辱感。在一次《观电影〈火烧圆明园〉有感》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发言踊跃。他们的历史知识,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表示无比的愤慨,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表示痛恨。同时总结历史教训,深感自己肩上担子的重大,表示要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荷塘是随处可见的自然景观,我就利用荷花对学生进行高尚人格的审美教育。 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晚年在庐山莲花峰前写下了一篇留传久远的妙文----《爱莲说》。作者讴歌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你看它那中直外通的磊磊胸怀,不枝不蔓的情感意趣,香远益清的献身精神,亭亭玉立的傲岸气质,不正是人世间人杰英华的写照吗?当今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股拜金主义的浊流正在冲击着天真幼稚的年青人的心灵。我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讲《我最喜爱的花》,我也作了即兴演讲。我讲的题目是《荷花赞》。 我认为在人世间,最贵重的并不是金钱,而是人的高尚的品格。我们要学习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情操,做一个高尚的人。我的演讲获得学生一片热烈的掌声。 清代诗人袁枚在一首咏西湖的诗中写到:“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西湖一向以风光秀美著称于天下,西湖的景色固然很美,但岳飞、于谦两位民族英雄长眠于此,自然的美便有了深深的人格情态。我曾两度游西湖。第一次是1996年期间,但那时的岳王庙的大门是紧闭的,让我甚感遗憾。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有机会再度游西湖。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景点还是“岳王庙”。进了大门,只见“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跃入眼帘。看到岳飞坟前照壁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和双双跪倒在坟前的秦桧夫妇,让人心里激起许多联想。千秋功罪,自有公正的评说!岳飞奋力抗金的民族英雄精神功垂千古。一想起他写的那首词《满江红》,止不住浑身热血沸腾! 我所带的班的学生一届又届地毕业了,但我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没有停止过。每一个班进十八中,召开的主题班会中,都有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祖国在我心中》、《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故乡作客的日子里》等等。启发学生利用与父母家人回故乡、到祖国各地游玩等机会,书写有关歌颂祖国自然美的文章,抒发爱祖国爱故乡的优美情怀。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教学中环境教育 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是我国环境工作和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学科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 一、地位、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就决定小学自然课是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自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第一项就是“指导学生熟悉四周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自然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落实《课程计划》的规定和体现《自然教学大纲》的需要,决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据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课要完成的任务中也包括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教育。在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增加环保意识,在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上烙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印记,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影响他们一生,以致他们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后,不做对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事。 二、内容、要求、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时《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应正确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的环境内容,找好结合渗透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渗透的尺度,我们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统编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按其渗透和结合的程度,分为典型环境教育课和渗透环境教育课(简称典型课和渗透课)。1~6年级典型课共14节,渗透课共38节,针对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级:指导学生熟悉四周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习惯。 中年级:指导学生熟悉四周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行为习惯。 高年级:指导学生熟悉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基本方法: 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熟悉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观察、考察、实验、讨论等方法。 三、课堂教学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首先必须依据《自然教学大纲》和《武汉市小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指导意见》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到全面、明确、具体、适当,然后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教学都必须指向目标这个核心,使每项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1.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一课就是一个具体的环保内容。 低年级以环境保护启蒙教学为目标,结合实际,诱导他们对环境的感性熟悉。例如《漂亮的大自然》,可以用图片、录像、幻灯等直观教具,展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鱼虫鸟兽、神秘太空、珍稀动植物等,也可带学生游览校园,让他们用眼睛看大自然,用语言描述大自然,使之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语言的加工,将感知到的一个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大自然漂亮的具体表象。以此实现本课环境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中、高年级则是小学环境教育的要害年级,此时的学生对环境已有了一定的感性熟悉。对自然事物的个体、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也有了初步的熟悉。此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同学们将感性熟悉上升为理性熟悉,以培养学生的熟悉能力为主,使学生熟悉自然规律,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做过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与保护》、《空气的污染与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课,要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或借助录像资料,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2.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的环境和环境问题方面的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一类课教师授课时,环境教育的知识不必展开,只是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自然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点到即可。例如《声音》一课,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知道了悦耳的声音对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则损坏人体健康后,告诉同学们:“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时,还要注重教材前后有关知识的衔接。例如《溶解》可为《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以及《雨和雪》作铺垫,空气中如二氧化硫的含量过高,溶解于雨雪,就可能形成酸雨,对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破坏作用。 总之自然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无论是典型课,还是渗透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接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切忌不分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用同一模式进行,在渗透的深度上,也要把握好。环境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不能上成某一学科的知识拓宽课和环境专业课。喧宾夺主、牵强附会,为渗透而渗透,只会影响教学效果,造成学生厌烦心理。 四、课外活动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它媒体,利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与环保部门挂钩,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社会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 当然,开展课外活动,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应当根据本地、本校的自然环境、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及教师本身的专长,选择一两个项目,长期坚持下去,力争搞出特色,并且起到以点带面的典型作用。如有的学校开展的红领巾监测站,对大气、噪声进行监测的活动;还有些学校组织生物活动爱好小组,开辟红领巾种植园,将种植珍稀植物作为长期活动项目等。 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课题,没有成熟的教法可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所以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碰到一定的困难,加之从事教学的教师分散于各学校,因此建议通过相对集中的教研活动,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备课中体现环境教育内容,授课中有目的地渗透,力争通过我们的努力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自然教育论文: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 摘要:让·雅克·卢梭是l8世纪法国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者以及现展心理学的先驱,他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这一观点有力地针砭了当时教育界存在的问题。卢梭的教育思想有极其丰富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卢梭;自然人;自然主义教育观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运动者,教育家,是西方教育史上与柏拉图和杜威齐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卢梭的教育思想有极其丰富的现代价值。 一、以“性善论”为基础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 卢梭属于性善论者,“认为人人秉赋善良的天性,若能顺从天性的发展,人类就可以进入黄金时代;无奈罪恶的社会扼杀了人的天性,邪恶便笼罩人间。他的理论是个人和社会都该‘归于自然’,杜绝传统势力的侵蚀,从而复现人人自由平等的无压迫无暴政的尧日舜天。”[1]卢梭在《爱弥儿》中讲到,人的天赋中秉有自由、理性和良心,三者能使人选择、认识和热爱正确的事物。他说“无机物没有自动的能力,仅能接受运动和传递运动,而不能产生运动……唯独人类是完全自动的,原因是人类受自由意志的支配,不完全受制于外力。”[1]他认为人类既然能自动,就有条件择善弃恶了。卢梭接着指出,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对于事物更有比较、分析、判断、辨别的能力,这就是理性。徒尚自由可能流为盲目冲动,好勇斗狠;理性指引人们知道事物的道理和好坏的区分,从而驱使人们行善而免恶。卢梭还指出,“人类有了智慧也可能因心地不正而误用智慧;处处为自己考虑,以致损人肥己和损公利私;幸而人类还秉有良心,良心是一种叫人爱护正义、扶危济困的纯粹的自然感情。”[1]卢梭强调良心的价值高于理性,理性只叫人知道善恶,并不能叫人热爱善而痛恨恶,良心却能使人无条件地乐善和好善。意志(即自由)、理性和良心互相补足,便使天性善美了。 卢梭的人人性善的“天性论”给他的进步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渊源。 二、儿童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培养“自然人” 依照卢梭的说法,“凡是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2]。”“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详地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2]。“不按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2]。他认为人的堕落是腐败社会造成的,人是自然的学徒,自然的学徒是不需要老师的,平庸的老师只能限制他们的智力,把他们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能力的范围之内。 卢梭提出的“自然人”首先是相对于公民而言的。在卢梭看来,专制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然本性受到了扭曲,但好的社会制度可以改变这种扭曲,“好的社会制度是这样的制度:它知道如何才能够最好地使人改变他的天性……以便使各个人不再把自己看做一个独立的人,而只看做共同体的一部分。”[2]其次,所谓的“自然人”是指不依从于任何社会地位、社会职业的人,否则当社会急剧变动时,人就无所适从。卢梭认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之上。”[2]所以教师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拿什么东西去教育孩子,使他成为固守某种特定地位和职业的人,而是要指导孩子怎样做人。卢梭在自己所著的《爱弥儿》中提到:当爱弥儿(卢梭假设的一个教育对象)能识字读书时,让他看的第一本书应是《鲁滨逊飘流记》,卢梭认为鲁滨逊就是“自然人”的典型,他说,“鲁滨逊在荒岛上,失去了伙伴的帮助,没有技术工具,仍能找到食物,保全生命,而且过得相当舒适”,“我使爱弥儿一心向往着鲁滨逊在荒岛的生活……让他想着自己就是鲁滨逊”[2],“我想要培养的自然人,并非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把他赶到森林中去,而是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2]。可见,卢梭设想的“自然人”不是指完全脱离社会生活、纯生物的人,而是指不受传统束缚而按照其本性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是体脑发达、身心健康的人。 三、自然主义的教育方法——“适应儿童的天性” (一)教育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发展 卢梭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号召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他说,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殊气质,这种气质决定着他的能力和性格,这种气质或者应当加以改变和限制,或者应当加以发展和改进。 卢梭指责当时的教育,把小孩当成大人看待。他说:“世间的父母和教师不是从儿童造就儿童,乃是完全按成人的要求把儿童造就成学士、博士,野蛮的教育使儿童欢乐的岁月在眼泪、惩戒威吓、奴役中度过。”[2]他认为“自然使儿童变为成人之前,先使他做儿童,若乱此秩序,一定变为没有味道,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势必很快至于腐烂”[2]。他主张对儿童就要用儿童的样子对待他。 卢梭还十分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他还主张自己的事情都要自己努力去做,自己去判断、预想和思考。为了使儿童获得个性自由的发展,卢梭主张切不可对他们加以束缚,甚至提出“消极教育”的主张,宣称:“最早的教育只应是消极的,不在教学生以道德和道理,而在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开始不做什么,终了时你却能得到教育上的奇迹。[2]” (二)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 卢梭强调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卢梭把儿童的教育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婴儿期——出生到2岁;第二期:儿童期——2岁到12岁;第三期:少年期——从12岁到15岁;第四期:青年期——15岁到成年。卢梭认为这几个时期是密切相连的,各个时期的教育过程应当集中注意该时期的儿童的自然发展。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对儿童的教育重心是不同的。 在婴儿时期,主要是进行体能培育。卢梭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和增强儿童的体力,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儿童接受自然教育的基础。按照卢梭的意见,儿童期处于“理智睡眠”的时期,这时的儿童还不能思考,因此,除了继续加强儿童的健康及其身体发展外,应把感觉教育提到首要地位,这是智育的先决条件。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在选择学习对象的时候,应当以儿童的兴趣为标准。所以爱弥儿的大部分课程就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那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卢梭认为这个时期的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时期”,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卢梭称此时为“第二次诞生”。让青年人观察人类苦难、贫困和悲伤的情景,使他看到一些善良的范例;通过阅读伟人传记和研究历史培养他们的正确判断;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 (三)在活动中学习 卢梭反对当时经院主义教育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强迫儿童死记硬背的做法,强调儿童应在活动中学习。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感官,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作为儿童理性活动的基础。他宣扬“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如果不冒多大危险,最好还是让青年去经历,至于在经历中儿童所受到的惩罚,“也应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2]。“我要不厌其烦地强调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让他们从经验中学到那些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2]卢梭认为儿童的道德观念也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他反对当时流行的空洞的道德说教。他说“你要极小心的是,不能使你的学生接触到社会关系的一切概念,因为这不是他的智力所能理解的。”[2] 四、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历史影响与评价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18世纪的欧洲是富于革命性的。他无情地揭露封建教育的腐朽丑恶,多属切中时弊;它对于当时教育改革的建议也基本是合理的;他那锐利笔锋更使他的著作显示出巨大的煽动力,因此,卢梭对于近代教育有着深远影响。卢梭反对封建教育的斗争是当时反封建政治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是在历史上有贡献的。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也存在着观点偏激、立言失当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首先,他以性善论为基础,认定儿童出生就秉赋善良天性,教育的职能就是使受教育的新生一代能够顺任天性发展;他看轻社会在个性形成上的作用,甚至叫人远离现实社会而提倡消极教育,这是违反科学的。实际上,儿童的良心、理性和意志都是从社会中习得的,是来自后天而非得之先天的。卢梭把天性至善推演为天性至尊,以致形成自然主义教育思潮,便有不当之处。卢梭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论述中也有很多漏洞,其中也不乏违反现代教育科学的观点。 毫无疑问,卢梭在人类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正如列宁所说:“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3]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人类教育史上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它的现代价值是极其丰富的。首先,卢梭关于儿童年龄阶段的分期,以及竭力强调的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时期应进行不同的教育等等观点,表明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孕育了现展心理学的观念。因此,卢梭被后人公认为现展心理学的先驱。其次,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充满着热爱儿童的感情。他号召尊重儿童的个性,研究儿童的兴趣,要求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让儿童多接近自然,在自然界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使教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主张培养“自然人”;主张儿童亲身活动;提倡家庭教师实施自然教育;反对压制、灌输,主张给儿童以自由。这一切都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甚至对当今的教育和教学仍有一定的启发。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是我国环境工作和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学科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 一、地位、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就决定小学自然课是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自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第一项就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自然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落实《课程计划》的规定和体现《自然教学大纲》的需要,决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据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课要完成的任务中也包括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教育。在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增加环保意识,在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上烙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印记,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影响他们一生,以致他们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后,不做对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事。 二、内容、要求、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时《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应正确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的环境内容,找好结合渗透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渗透的尺度,我们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统编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按其渗透和结合的程度,分为典型环境教育课和渗透环境教育课(简称典型课和渗透课)。1~6年级典型课共14节,渗透课共38节,针对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习惯。 中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行为习惯。 高年级: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基本方法: 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观察、考察、实验、讨论等方法。 三、课堂教学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首先必须依据《自然教学大纲》和《武汉市小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指导意见》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到全面、明确、具体、适当,然后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教学都必须指向目标这个核心,使每项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1.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一课就是一个具体的环保内容。 低年级以环境保护启蒙教学为目标,结合实际,诱导他们对环境的感性认识。例如《美丽的大自然》,可以用图片、录像、幻灯等直观教具,展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鱼虫鸟兽、神秘太空、珍稀动植物等,也可带学生游览校园,让他们用眼睛看大自然,用语言描述大自然,使之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语言的加工,将感知到的一个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大自然美丽的具体表象。以此实现本课环境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中、高年级则是小学环境教育的关键年级,此时的学生对环境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自然事物的个体、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此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同学们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为主,使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做过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与保护》、《空气的污染与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课,要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或借助录像资料,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2.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的环境和环境问题方面的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一类课教师授课时,环境教育的知识不必展开,只是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自然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点到即可。例如《声音》一课,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知道了悦耳的声音对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则损坏人体健康后,告诉同学们:“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时,还要注意教材前后有关知识的衔接。例如《溶解》可为《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以及《雨和雪》作铺垫,空气中如二氧化硫的含量过高,溶解于雨雪,就可能形成酸雨,对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破坏作用。 总之自然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无论是典型课,还是渗透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接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切忌不分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用同一模式进行,在渗透的深度上,也要把握好。环境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不能上成某一学科的知识拓宽课和环境专业课。喧宾夺主、牵强附会,为渗透而渗透,只会影响教学效果,造成学生厌烦心理。 四、课外活动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它媒体,利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与环保部门挂钩,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社会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当然,开展课外活动,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应当根据本地、本校的自然环境、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及教师本身的专长,选择一两个项目,长期坚持下去,力争搞出特色,并且起到以点带面的典型作用。如有的学校开展的红领巾监测站,对大气、噪声进行监测的活动;还有些学校组织生物活动兴趣小组,开辟红领巾种植园,将种植珍稀植物作为长期活动项目等。 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课题,没有成熟的教法可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所以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遇到一定的困难,加之从事教学的教师分散于各学校,因此建议通过相对集中的教研活动,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备课中体现环境教育内容,授课中有目的地渗透,力争通过我们的努力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 自然教育论文:追求自然的教育境界 今年夏天我在北京开会期间,参观了中关村四小,在参观过程中,该校校长很自豪地对我说:“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在参观完我校后,都说我校的师生很自然。”在反复琢磨校长说的“自然”一词后,我觉得它实际上包含了一种很高的教育境界。 自然是一种真实的状态。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在于“求真”。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告诉我们生活与教育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将师生上课、锻炼、游戏以及生活的状态自然地呈现,是一种道德层面的高姿态,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和教育。而那种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平时一个样,上级检查一个样的做法,只能给大家以作假、作秀、不自信的感觉。而对于教育来说,实际上这是一种失败。因为它对师生的心灵是一种侵蚀,会不自觉地让师生虚伪起来。因此,以自然的状态面对来访、参观,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自然,折射出的是一种自信和大气。我也在学校提倡“开门办学,推门听课”,欢迎各界人士,包括教育界同行、家长、社会人士,到校园里参观、进教室听课。但我有许多不自信的地方,如个别教师讲课一般化,管理上存在不少盲点和不足,包括学校的卫生、学生的文明与礼仪等,因此总有这样那样的担心。中关村四小能以自然的状态示人,就好像很讲究卫生的家庭一样,根本不怕有不速之客来访。而不少学校就如卫生搞得不怎么样的家庭一样,一旦有来访便需要搞一次大扫除。 自然,应该是教育追求的一种高境界。 我们追求自然,是希望把平时的工作做到最好,达到有上级检查,或客人来访时的那种状态。如果平时严格要求的都做到了,那么,我们也就能自然、从容地应对来访和检查了。 学校如果自然起来,师生的人生境界会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一切都会真实起来,师生的品德、性格、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都会随着真实自然的教育而美好起来。学生最终是要融入社会的,一旦在学校里养成了自然真实的习惯,进入社会时便会经得起考验 自然教育论文:培养学生意识深化自然科学创新教育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及取得的成绩谈一点体会。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教学学生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1.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2.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3.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4.没有机会问。课堂上大多数的教与学行为均有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这个圆由问号组成,问号越多,则圆周越长,圆面积越大,意味着人的知识越多。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 (一)、营造民主“土壤”,强化问题意识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1.消除心理障碍 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差生不敢问,因为一旦问了就表示没学会、没听懂,轻则遭到同学讥笑,重则会遭到教师的训斥;优等生则认为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这样就造成了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向学生做了解释:质疑问难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你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又可以锻炼你们的求异思维和超前思维。差一点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如果真有问题,没学会,不要有顾虑,人的思维是有差距的,有问题很正常;都没有问题才不正常呢? 2.构筑民主平台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让他自圆其说;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出闪光点。在问题性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我采取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纸,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归类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展示。 3.实施成功教学 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问题意识形成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认知冲突造成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实现新的平衡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问题意识形成。 1.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例如:我在组织“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验教学时,让学生往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内吹气。问学生:a.吹入的主要是什么气体?b.观察到什么现象?c.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实验现象?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其中一个学生观察到吹入CO2时间久了沉淀溶解了的现象,提出“为什么沉淀会溶解?”这一问题。(2)通过揭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已有了一些非科学的观念,这些观念可能妨碍学习新知识。例如:他们认为往浓硫酸中加水与往水中加浓硫酸是一样的;在煤上洒水比不洒水放出的热量多等。因此可以从这里入手学习浓硫酸的稀释、反应热等。又如鲸为什么不是鱼?蝙蝠不是鸟?通过这些概念和说法的并列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引导他们去解决产生的问题。(3)联系STS(科学、技术、社会)设置问题情境,学生会觉得具体、亲切和现代感,同时反作用于STS,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科技、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例如在讲机械运动时,可渗透同步通讯卫星、宇宙飞船进入空间站的对待等;在讲电阻后,可介绍利用超导制成的磁悬浮列车等。(4)通过谚语、民俗、典故等设置问题情境。一些当地的谚语、民俗、典故学生耳熟能详,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五九六九、沿河插柳”把这些生动、鲜活的来自群众的精粹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一定要这样吗?”,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走进“最近发展区”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以学生现有的认知为基础的,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获取的,也即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果子”。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它们的关系是: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如果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置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的认知目标、学习内容,那么必将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认知结构,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渗透吸水?”这类问题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换个角度问:“为什么卖菜的人经常给蔬菜洒水?”这样提问,学生感到特别新鲜,就会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完成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重教轻学,重智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涌现。例如,“四导式”创新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四导”,即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它的程序结构如下: 教师 学生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施自学、启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很好的作用。 (三)、活化思维方法,促进问题意识发展 1.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经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并迅速作出判断的思维。直觉思维浓缩了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敏锐洞察客观事物的本质,直接的理解和判断,是认识的顿悟和灵感的迸发,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的指路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直觉思维的示范,如大胆假设、猜想,让学生感到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并模仿这种方法,其次要尽可能多运用启发式教学,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有效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为了研究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可设计如下图的4个实验来演示,并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图1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2.培养发散思维 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不懂的东西也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尤其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的能力。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如在讲到“配制溶液”时,我就提出“将100克5%的NaOH变成10%的NaOH溶液,有哪些可行的实验方案?”对这样一道灵活性强且为开放性的试题,引起了学生多方面的思考。(1)加固体Na(2)加固体Na2O(3)蒸发水等。由此提出以下不同的问题:a.需加多少克固体Na?b.需加多少克固体Na2O?c.需蒸发多少克水?使学生的思路沿着不同的方面展开,最终得出不同的解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发展。 3.鼓励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以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实施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如怎样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这一题目。由于硫酸浓度不确定、鉴别方法不规定、实验用品不限制等,这为学生的自由讨论创造了条件。学生想出了利用小木条、铁丝或铝丝、锌片、蓝色石蕊试纸、PH试纸、石灰石、无水CuSO4溶液、天平、密度计、玻璃棒与纸片等十多种方法。 (四)、留下思考的空间,养成问题意识习惯 经过一阶段教师的“问题意识”的诱导后,就应逐步转向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往往追求讲得“细”,讲得“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以说教师将几乎所有问题都讲到了,学生哪有问题可研究呢?其实,教师讲述再细再透也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思维。有许多道理、方法、要领是要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研究的。如在复习《密度》内容时,对于密度的测量只讲测密度的基本原理,至于用什么方法、用到哪些器材以及实验步骤让学生自己课外去研究。结果学生概括出了将近十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实践的结果 1.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的提问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高情况如下表: 班级人数提问人数占全班百分比提高百分比 2001.92002.6 初二(3)班432.33%18.6%16.3% 初二(4)班454.44%24.44%20% 五、实践后的思考 1.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在初始阶段,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提问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会问”的过程。 2.在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基本技能的训练既是自然科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认真仔细地备好每一堂课。 总之,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自然教育论文:卢梭自然主义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指出了卢梭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介绍了卢梭教育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以及卢梭提出的分阶段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并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教育重点,探讨了卢梭伦理教育思想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家庭教育;道德教育 1引言 卢梭,18世纪启蒙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被誉为“浪漫主义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其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欧经历了文艺复兴后,整个社会开始把“人”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并且赋予了“人”全新的意义,更多的哲学家主张人生的目的应该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而卢梭的《爱弥儿》站在反封建主义的立场上,提出尊重儿童天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在教育史上掀起了解放儿童的教育革命,此书也被誉为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专著。 2卢梭教育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 卢梭生活的18世纪,正是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旧的封建主义制度严重制约社会进步的矛盾尖锐化时期。当时的手工业、商业开始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却牢牢的控制了政治经济的大权,利用财政税收来残酷的剥削资金阶级、农民、工人等社会第三阶级。同时,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思想来愚昧人们的思想意识,教会宣扬赎罪论来残酷压迫教民。自中世纪以来教会一直掌握着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教会教育以宣扬教义,维护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为目的,采用惩戒约束的方式来根除儿童“恶”的天性。课程主要以教义条律为核心,强行的进行传统偏见的灌输和死记硬背教条,普遍使用戒尺和棍棒对儿童进行体罚,压制儿童的天性,对他们进行严酷的训练,使儿童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迫害。文艺复兴的反禁欲、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得到了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化推动,启蒙思想家们接过反封建、反教会的旗帜,从理论上论证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教会统治对人民的身心的残害。卢梭就是那个时代挺身而出大声呼吁社会关注教育这项“首益于人类事业的一件事情”的人,他通过《爱弥儿》一书构建了一套与封建教育完全针锋相对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来自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他相信人生来就带着上帝赐予我们的自由、理性、良心,教育必须根据我们的天性,在自然条件下,用良心来警惕理性免受欲望和私利的诱惑蒙蔽,让理性来约束自由促成善性。人是生来自由的、道德的,但是私有制的出现,社会不平等的形成开始摧毁人本性的善,产生了贪婪、虚伪等不道德现象,人开始陷入社会的枷锁中。卢梭是信奉性善论的,在他看来,作为教育培养出来的自然的人是自爱的,只有自爱的人才能将善传递给他人,变成他爱形成道德。在道德社会里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善良的,在理想的国家里培养自然人对他们道德共同体的整体认同感,让自然的人最终成为道德公民,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卢梭探讨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和构建理想社会的完美教育与当时黑暗社会强烈的反差,让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和困境,正是这样的具有深刻启蒙意义的探讨让康德给予卢梭“另一个牛顿”的高度评价。 3分阶段培养 “自然人”的自然教育伦理思想卢梭相信“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维护和保持人的自然天性,培养遵循天性的“自然人”。人接受的教育无非来自于3个方面“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无法改变的来自自然的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获得的经验是可以部分控制的来至事物的教育,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教我们如何利用自身发展的来至人的教育。教育应该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以自然为教育内容,在自然中教育,培养自然的人,教育挣脱封建神学文化的桎梏,人性就得到了发展。卢梭坚信在人类的原始时代,充满了纯洁、善良、快乐等所有美德,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生来就具有自爱心和怜悯心,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针对儿童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婴儿期(0~2岁)的儿童应该是家庭教育,重点进行体育教育以养成健康的身体,这才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智慧的宝藏、幸福的源泉。儿童期(2~12岁)是“理智睡眠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并不具有道德判断力,应该重点进行感觉教育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强健儿童的体魄,尤其反对在这个阶段强行灌输道德观念,这样只会让毫无判断力的儿童出现偏见、谬误。少年期(12~15岁)是体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但是又是一个十分短暂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儿童已经具有感觉能力和一定的经验,应该重点进行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而不是进行道德的宣扬,培养对科学的兴趣。青年期(15~20岁)是理性觉醒情感发展的时期,青年人已经有了社会意识,能够感觉道德和思考社会关系,这个时候才是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年善良的情感、正确的信仰、博爱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但是并不能靠说教和灌输,应该让青年自己去社会中体验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虽然他们已有一定的判断力,但是也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卢梭分阶段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反对揠苗助长的封建教育,重视教育的阶段性和顺序性,提倡因材施教在不同的阶段采用直观的儿童能理解的教材,循序渐进的进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让儿童由简及繁从已知到探索未知,在学习过程中不盲从师长的权威,自主地进行科学的探索,让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4卢梭家庭教育伦理思想 卢梭认为“结婚不是单单为了两口子彼此的相思,也是为了共同履行社会生活的义务,认真地管理家务,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以爱为基础结成婚姻,构建家庭并对子女进行教育是家庭的责任和内涵。家庭是一个社会稳定健全的基础,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儿童最早的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爱弥儿》一书中的教育实践也正是卢梭担任了父母角色的家庭教育实践。但是现实中的卢梭却是把自己的几个孩子送到了育婴堂,因为他认为在一个乱糟糟的家庭里“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在那个上流社会都把孩子交给保姆养育的年代,他呼吁母亲应该亲自哺育孩子“母不母,则子不子”,母亲应该从小给予孩子最多最无私的爱,父亲则应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榜样模范的作用,只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成长为道德高尚的公民。不管是在卢梭的著作中,还是在卢梭的实际生活中,他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庭教育伦理观。(1)充满父母之爱的家庭环境在儿童的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就像一张白纸的儿童来说,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充满关爱与生活乐趣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儿童避免不良风气的荼毒,改掉身上的坏习惯。爱是构建家庭的重要基础,也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条件。父母之间亲密而热烈的感情,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心是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保证,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变得自信乐观。有了良好的环境熏陶,更需要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一定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孩子最容易的就是模仿父母的行为,“最好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都是孩子学习的教材,父母应该道德高尚充满爱心,引导孩子习得良好的品行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2)“自爱”推及“他爱”的家庭教育目的论。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自爱之心”,并且由此推及“他爱之心”,自爱就是生存,爱护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健康成长。自爱关注生命的个体,是最为原始的情感,是一切的情感美德衍生的基础“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卢梭认为从孩子出生开始,家庭教育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保护孩子的生命,他也介绍了很多保育的方法,但是自爱不是教育的目的,他爱之心才是教育的本质,只有把对自己的爱给予给他人才能收获更多的爱。父母给孩子的爱,不应该是溺爱和放纵,在教会儿童爱自己的时候,更应该教会他们怎么与人相处,怎样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感恩爱自己的人才能奉献出自己的爱给他人养成美德。(3)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充分的尊重儿童,把他们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发展的个体,建立一个平等的家庭教育关系。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社会的不平等与阶级差别让人们不能遵循本性享受自由,儿童处在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有着跟成人不一样的思想、情感,他们并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平等的对待儿童。家庭教育应本着尊重儿童个体发展的原则,父母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和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根据儿童的接受水平选择教学内容,不急于求成不好高骛远,逐步培养孩子的领悟能力和判断力。应多给孩子自由,多给他们动手的机会,直接参与观察事物,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可以采用“自然后果法”,而不是不顾后果的进行强行的灌输。 5卢梭教育伦理思想的现实启发意义 虽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刻画出了完美的家庭教师的形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只是一位对教育效能充满乐观精神的教育理论家。他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家庭教育为主要方式,构建了爱弥儿式的新教育模式,对封建教育提出了挑战并颠覆了传统的宗教神学教育。他提出的“自爱”和“他爱”奠定了资本主义的道德基础,强烈的呼吁培养具有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精神的新公民,猛烈的冲击着那个时代,具有革命性的启蒙意义和进步意义。但是卢梭主张的完全脱离社会的天性教育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空想教育观,人始终是社会的产物,是不能够离开社会而存在的,教育发展人性必须放在社会性历史性的环境中进行。卢梭的分阶段教育学说把儿童放在了教育的中心位置,他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特征差异为基础来确定教育的方法内容和原则,是教育学领域里第一次关注人的内在本性。这样就打破了封建教育的机械性和外在强制性,让儿童成为了教育的中心,由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学习的主人。他继承和发扬了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被人们公认为“是儿童教育的改造者”“为儿童争取人权的旗手”。当然卢梭的教学的阶段划分在目前看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并且在儿童生长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有相应的体育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把某一方面的教育集中在一个阶段进行是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的,我们应该科学地细分每个阶段各个方面的教育,让德育体育智育能够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的进行。卢梭的家庭教育伦理思想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爱”在儿童的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不可或缺,也给家庭教育提出了尊重儿童天性的原则,指出了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素养完全,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这些思想都可以给我们现在的家长和教师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中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反复地思考吸收并积极地加以应用。 作者:彭正海 王锋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自然教育论文: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分析 摘要: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将“归于自然”作为其核心内涵;理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推崇“正视儿童,将自由赋予儿童”的方法原则;在自然教育的实施方式上分年龄阶段进行因材施教。针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短板,并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本文提出并探讨了一些针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各级政府要增强职业教育的育德使命感,塑造合格的劳动者;整个社会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然中充分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职业院校应秉持“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工作。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职业教育;启示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著名的思想家,同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西方社会发展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他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包含“归于自然”、“培育自然人”等多重特色。本文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出发,探讨和提出这一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将“归于自然”作为其核心内涵 贯穿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主线就是尊崇儿童的自然天性,因此,“归于自然”也就成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他认为,“归于自然”[1]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要注重人的天生能力和人性中的自然倾向。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只有向自然的教育靠拢,才能实现良好有效的教育。城市的文明往往带来诱惑和罪恶,只有在理想的自然状态下,善良的人性才会有效生成。究其实质来说,就是要求儿童在关乎自身发展和教育中获得主动权,避免成人的强迫和灌输,在自然状态下茁壮成长,教师的作用就是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防范产生对儿童不利的影响。当然,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主要针对富人,因为在富人周围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是最不适合儿童成长发育的。相反,由于经济因素和地理位置条件,穷人所处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最接近自然。 (二)理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表达了通过自然教育 将儿童培养成为理想主义范式的自然人。他所定义的自然人是与封建专制下的“公民”概念相对立的。卢梭认为,与封建专制下丧失自我价值的“公民”相比,首先,自然人拥有着独立自主的主动权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其天性得到极大的开发。[2]其次,在自然的社会状态下,自然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无需为了世俗的名利和情欲而费尽心机,摆脱了追名逐利的庸俗生活。然后,自然人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有着自由的本性,也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因为其善于学习任何知识技能。最后,自然人摒弃了懒惰的秉性,并不靠他人来维持生活,反而自食其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劳动价值,而且智商极高。值得一提的是,卢梭所倡导的自然人并不是生活在大自然当中完全脱离了社会的人;相反,自然人有着高尚的社会道德,能理性克服内心的贪欲和邪恶,不为偏见和权威所动,不但为社会做贡献而且保持着内心的单纯与善良,不会被外界诱惑。总之,卢梭理想中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身心和谐发展、具备高尚道德且社会适应力极强的自然人,即摆脱封建专制束缚的社会新人。 (三)推崇“正视儿童,遵循自然,将自由赋予儿童”的方法原则 卢梭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对人压制的同时,更对当时封建制度下教育给儿童灌输知识、旧伦理,遏制儿童本能天性的做法给予了极大的批判。他认为,首先,在教育中要正视儿童,不要让儿童成为“小大人”[3],正确看待属于他们最自然的天性,这样才不会做出一系列急于强迫儿童形成成年人言行举止的荒唐行径。其次,家长和教师要遵循自然法则,维护儿童天性,在自然中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不是以束缚儿童天性、惩罚不良行为、剥夺儿童欢乐时光为代价。倡导将自由赋予儿童,让儿童远离压制,脱离灌输,率性发展,因为卢梭认为大自然总会用它最本真、最有效的方法去照顾儿童,而成人干预的后果则是前功尽弃。但这意思并不是说成人不需要关注儿童,相反,成人恰恰要做的就是细致观察自由活动中充分发展的儿童,注意儿童的一举一动,洞察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自然倾向,而后防范源于外界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四)自然教育的实施方式:分年龄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卢梭认为人生存在着不同的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期。[4]所以,他在其自然教育实施的设想里根据年龄特点将儿童分成了四个教育阶段,号召人们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们。首先,在婴儿期的教育里,应该锻炼和养育婴儿的身体,但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号召妇女把婴儿送往乡村,这样可以使儿童生活在一个更加自然的环境里,让身体可以适应自然的艰苦环境。其次,在儿童期的教育里,卢梭提倡锻炼儿童的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为今后的发展智慧打下基础。尽管他也同意在这一时期让儿童掌握一些道德观念,但反对让儿童读书,更反对向其灌输理性教育。然后,在青年期的教育里,卢梭认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独立自主地学习自然科学等有用知识。同时,通过让儿童参加劳动教育,使其得到思想陶冶。最后,在青春期的教育里,学生应该接受爱情教育、性教育、宗教教育等道德教育,以此形成对自身的自爱自利。同时,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善良的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其最终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遵照良知引导、顺从理性、克服情欲、独立自主不受诱惑的社会自然人。 二、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短板 (一)育人模式失衡:重技能、轻德育 职业教育作为支撑社会和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类型,其育人模式必须满足社会未来的发展要求。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为短暂,再加上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使得职业教育的功利性与实践性突出,人文性相对滞后。很多职业学校为了实现“就业率”的完美达标,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很多调查显示,大型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看重的是求职者的职业态度、团队意识以及奉献精神等,而这些也是经常被学生和学校所忽视的。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报告》指出,“94.3%的高职生对基本技术技能训练课程最感兴趣,只有8.5%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职业态度与素养是现在工作岗位最需要的能力。”[5]这说明,在学生中也存在着“重技术、轻德育”的现象。 (二)环境缺失:学生缺少实践环境的浸润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和社会两大环境的支持,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如此。从职业技能上讲,学校环境为其提供知识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场域,而社会环境则为其创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氛围,促进其技能进一步内化。在学校环境方面,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当前由于职教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本科以上学历的新教师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他们的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操作却相对薄弱,因此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社会环境方面,虽然校企合作已很普遍,但始终不能摆脱“两张皮”的尴尬,往往使校企“合作”沦为基于情感的偶然性支持,甚至退化为短视的功利性资助[6]。再者,学生实践的环境也常常单一局限于企业,缺少在社区以及政府部门实践的机会,实践的环境缺乏多元化。 (三)理念定位不清:学校的管理范式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理念决定着学校的育人成效,理念定位不清则会导致管理范式的错位。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理念的现代化必不可少。当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为教育所要秉持的理念,但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理念往往成为“喊口号”而难以作为真正指导学校管理范式的理念。很多职业学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仅仅停留在文件中而没有真正落实,处理问题方法低效,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许在很多职业院校看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就是对学生谋生的关怀。但不得不说,没有人文关怀的职业教育将是机械的教育。如果学校只看重对学生的谋生关怀而忽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发展的关怀,那么,当学生面对以后压力大的环境时,就会走不出困惑和迷茫。 三、补齐短板,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学做人”:各级政府要增强职业教育的育德使命感,塑造合格的劳动者 德育是塑造合格劳动者所不可或缺的关键方式,正如卢梭认为学生“不但是学做木工活的学徒,‘学做人’的学徒期比所有学徒期都漫长,而且艰苦”[7]。当今信息化社会尤其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吃苦耐劳、德才兼备的劳动者。为此,职业教育的德育使命不应削弱,更应加强,不仅需要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而且要根据他们今后从事的相关职业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育。然而,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使命并未有效发挥,有些职业学校将德育窄化为“上上课、看看书”,将德育形式化、简单化。育德不达标,也就造成了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现状。因此,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吸取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来整体布局,通过提供更多道德实践的时机让学生“有机会育德”,通过社会各界参与、家长协同的方式使学生“有效育德”,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安排,让学生“有时间育德”。 (二)“遵循自然”:社会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 卢梭推崇“遵循自然”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很快就能唤起他的好奇心,从而让他自己去找答案,教育需要做的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力量的鼎力相助。[8]整个社会都有义务为职业院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企业方面应该提供更多实习见习的机会,让职业院校的学生长时间零距离接触生产第一线,不需要教师过多干预,只需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身对职业的认知,而后主动探究,进而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所预估。媒体方面,特别是网络媒体应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实事求是,积极传扬优秀劳动者的先进事迹等正能量。社区等社会组织方面,应该协同家长为学生营造更多更好的劳动与实践的氛围,让学生结合劳动实践去掌握与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以此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认为在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无聊与烦恼的事情,从自然中汲取知识经验,从而让学生在自然中充分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为今后很快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三)“学生本位”: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工作 在当前职业教育“不差钱”的背景下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从软实力着手,更新教育者的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工作,这是职业教育补齐短板、吸引更多生源的关键所在。参考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并联系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职业院校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贯彻“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正确看待职业院校的学生,了解学生内心,避免灌输和压迫;其次,建立人性化与多元化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程体系;再次,遵循学生渴望民主的自然天性,用多种途径培育其独立自主的主人翁精神;然后,尊重学生个体对自身发展的意愿,引导学生选择适应自身发展的合适专业;最后,关注职校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防范不良影响。综上所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批判了封建的教育格局,解放了儿童。尽管其中有些内容在当代看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整体上说其关注儿童身心发展、因材施教、将自由赋予儿童等特色依然对当前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借鉴价值。 作者:蒋维西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要: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育起重要的作用。除了家庭外,幼儿最早进入的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对其心理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幼儿心里发展的特点,有规律地进行正面教育。本文在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成长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注意的几方内容,以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所助益。 关键词: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身体疾病的约占65%,而有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超过了身体疾病的患者。这一结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认知,开始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开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伤心,什么可以用来安慰人。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学校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学校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二)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三)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的建议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家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以民主和开发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幼稚、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神经质等问题。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知和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教育儿童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绝大数的少年罪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长们要注重对于家庭气氛的培养。 (二)采用积极教育方法 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四)一些细节上,家长还是要注意 包括:对孩子们要有适度的期望值。福禄倍尔曾说过:“假如儿童有两条腿而要求他马上站起来走路,那么你一定是会是他变得软弱的弯脚人。”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这的确是一个真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护自尊心并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的发脾气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一)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三)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能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品质,使学生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文明习惯。有一句话叫:文明的环境使人不得不文明,文明的环境使人没有必要不文明。在美丽干净以及舒适的环境中,孩子们能够以最轻松的心情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校风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果周围的孩子们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们本身会起到一个良性的暗示作用,甚至能“净化”一些入“歧途”的儿童们的身心。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在孩子们的身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正如上文举到的很多实例,看出其实很多家长做了“无用功”,甚至还会对孩子们的身心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不可只停留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这个层面,还要足够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学校作为孩子们的第二任亲密接触的老师,也是任重而道远。正如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在教材的选择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校园环境和校风上都下功夫。这样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希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帮助作用,为孩子未来的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童心理学论文: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学的三点启示 摘要: 本文介绍了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教学思想,从主动学习观、通过动作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三个方面阐述了皮亚杰思想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强调了皮亚杰思想对传统教学方法不足之处的弥补。 关键词: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理论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指导 让・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虽然他没有系统地论述他的教育观点,但是他的理论中凸显出来的教育思想却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现代教育学中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其根源之一便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他的一些观点,如发现学习论、准备性原则、个别差异论、认知冲突协调论、同伴交往法等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学有着较好的实践指导价值。 一、主动学习观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①“智力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的、自发的过程,这就是说,家庭或学校教育可以利用和加速这种发展过程,但是这种过程并不是产生于教育,相反,它们乃是任何形式的教学产生效果的先在的和必要的条件。”②由此,皮亚杰认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自发学习机会外,还可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 皮亚杰的上述理论对教育界的影响较大。美国密执安州的海伊斯科普(Highscope)教育研究所从1962年开始进行了一种把皮亚杰理论变为教育实践的认知发展课程实验,研究者们很重视儿童自我发动的主动学习,认为年幼儿童是通过自我发动的活动而学习概念、培养兴趣和发展才能的。通过10年的追踪比较研究,实验者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在三四岁时参加了海伊斯科普学前课程研究项目的儿童,在后来的小学和中学学习中,在毕业后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上,以及在社会性行为方面,其表现都明显好于那些当年未参加过海伊斯科普学前课程的儿童。”③1979年在美国出版的《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一书记载了30年来认知发展课程的研究成果,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 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注意品质较差,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兼有叛逆的特点,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容易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学习风格的可塑性强。受皮亚杰主动学习观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科学地设计课程,多设置一些课堂主动探索和体验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提高是有帮助的。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也是一种主动学习观。 二、通过动作学习 皮亚杰认为,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一切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也就是说,儿童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他还认为,只是观察别人的活动,包括观察教师的活动在内,儿童并不能形成新的认识结构。他指出,认识起源于动作,思维只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可逆性、不变性和整体结构的活动。他十分强调动作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认为知识不是来自物体本身,而是来自动作,他把知识分为物理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二者均起源于动作。物理经验是个体作用于物体,得到所观察物体的知识;数理逻辑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从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总之,二者都是个体在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中收集的信息。因此,皮亚杰认为在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注重体验式教学和直观教学的作用,在教学中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物体、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看教师的演示。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反面例证,促使学生重新进行组合和思考。 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按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实施教学,二是因材施教。皮亚杰的阶段理论认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只有在前面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儿童还不具备应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如果把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知识教给了儿童,儿童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知识,只能造成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师不要强迫儿童学习他们没有认识的材料,否则将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同时教师要注重儿童的个别差异。尽管皮亚杰强调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但他不否认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他的阶段理论指出,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个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因此,他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而且要面对认知发展上的先后差异,不能只考虑全班学生所处的共同发展阶段和集体需要,而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出不同的进度要求,使教学个别化。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于身心高速发育的阶段,年龄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举例来说,11岁的儿童和13岁的儿童虽然只相差2岁,但是身心特征却可能相去甚远。而这样的两个儿童却极有可能在同一个班。按皮亚杰的理论,教师不能不重视这一差异,在组织集体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年龄小的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班内分组辅导、个别帮扶、成立互助组等方法来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另外,传统教学法采用的是“大锅饭”式的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特点,对学生的充分发展是不利的。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兴趣爱好等个体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和辅导。 儿童心理学论文:关于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摘要】艺术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这一独特性对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必须考虑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从改革教学内容、建设校本教材,结合专业特点、丰富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改革。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然而,在一些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系),比如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笔者拟以所执教的长沙师范学校音乐舞蹈系为例探讨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二、现状分析 笔者在音乐舞蹈系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已6年有余。回顾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影响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方法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下设音乐教育和舞蹈表演两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技能技巧课,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比较具体、形象,正是这一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特殊性。〔1〕 技能技巧类课程的教师多采用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其形式主要是分组教学或个别教学,较有利于师生沟通,也有利于因材施教。而学生也主要是在反复练习中理解、领会并巩固技能技巧类课程的知识及技术要领的。而《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相对于技能技巧类课程来说,内容抽象得多,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学方法往往以讲授为主。另外,基础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为大班教学,有时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班上大课,人数多达数百人。一个教师要同时面对数百个学生,很难谈得上有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开展因材施教。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与技能技巧类课程,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显著不同,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2.学习动机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倾向。笔者曾对音乐舞蹈系65名学生作过调查,学生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是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学生只有6人,仅占9%;而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只是为了考试过关的学生却有54人,占到了83%;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不愁将来找不到工作,至于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好坏,对今后前途的影响不大。可见,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更多的是受外在动机支配,缺乏持久的动力。〔2〕 3.学习态度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选择艺术专业的原因是他们在文化课学习上的先天不足,而正是这种先天不足,使得他们往往把自己学业成绩的不佳归因于自己学习能力不高,觉得自己难以应付文化课课程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了在文化课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具体表现为情感上的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行为上的逃避学习,产生诸如抄袭作业、无故旷课、上课心不在焉等情况。〔3〕 许多音乐舞蹈系学生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时产生了心理矛盾: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专业特殊,无需具有太高的基础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别人,产生了学不好基础理论课的自卑心理。这种矛盾心态体现在学习上,直接导致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课堂气氛沉闷,参与度低。 三、改革建议 1.改革教学内容,建设校本教材 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通常相对薄弱,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以后,学习内容又以具体形象为主,因而不太习惯抽象化的思维方式。然而,目前《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大都体系陈旧、内容僵化,并且理论性过强,缺乏实际案例,再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又比较强,因此无形中更加大了学生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的难度,并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低下。笔者调查还发现,目前大多数《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几乎不介绍普通心理学知识,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缺陷,如果教师仅仅用这样的教材来授课,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4〕 因此,要想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效果,我们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既能满足幼儿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又符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校本教材。笔者认为,该教材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二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内容可重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应尽可能反映当今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三是根据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着重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有关心理测量的内容。 2.结合专业特点,丰富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摒弃讲授法,而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又告诉我们课堂上不宜作过多的讲解,因此探索新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1)自我分析法。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心理学学习的初期阶段需要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自我剖析。在学习普通心理学及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心理学理论知识剖析自我,回顾自我成长历程及分析期间的各类发展规律,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心理素养和培养学科感情的重要途径。 (2)角色扮演法。可根据各年龄段幼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幼儿的行为表现,揣摩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帮助学生理解幼儿心理现象。 (3)案例分析法。由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就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心理现象的能力。 (4)合作学习法。在合适的教学环节上,以主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采用一些直观、具体、形象的方法辅助教学,如利用教学录像、视频、挂图等,变单一的言语传授为图像、语音、符号、动画等多媒体方法综合传递,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效果。 3.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如前所述,很多艺术专业学生对自己在基础理论课学习方面碰到的困难归因不当,这是他们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时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这种归因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该课程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要想改善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一课程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要改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忌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应更多地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或回应。可有意识地发挥艺术专业学生想象力丰富、极具创造性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改变学生的错误归因。比如,当讲到“能力”这个概念时,我们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把重点放在能力的个体差异分析上,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艺术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上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差异并不证明他们比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进一步坚定只要肯付出、相信自己、不怕失败,就一定能获得丰厚回报的信念。 我们知道,信心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更是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5〕对于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只有在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儿童心理学论文:浅谈基于儿童心理学的科教创新 伴随着信息技术科学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积极、稳步地开展新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创新活动,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引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会创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参与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并不纯粹是为了获奖,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的兴趣、态度和合作竞争能力。宗旨是:向中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以及学习的机会;学科竞赛属于课外活动,坚持学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 创新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不可动摇的动力,但是不能强求一味的新鲜,要根据小学儿童发展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来制定创新的目标和过程。 小学儿童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是儿童在各方面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学习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在这个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特点采取有效教育、教学措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存在辩证关系。小学儿童的身心如何发展,向哪里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 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点与面普及的形式。两者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我注重以学生为本,提倡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和增强创新能力的理念。应该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拓展和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活动,都看作是课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的参与积极性。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社会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创新活动是增长孩子见识,对孩子未来有巨大影响的活动,所以一定要非常的注意。 举个例子来讲,儿童心理学中讲到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所以新生入学之初,首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讲,一堂课45分钟都要求他们保持高度的集中,这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当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单调乏味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强制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应当通过新颖、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巧妙地结合,延长学生的注意保持时间,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到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这样的注意是可以利用的。无意注意也就是不随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没有既定意图的、不需特别努力的一种注意状态。对于小学生说来,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的直观性,由于对课业本身的兴趣(例如画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7页) 图、朗读),由于在课堂上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所引起的情绪激动,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所有这些,都是无意注意。在小学教学上,应该怎样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呢?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善于了解儿童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就能有助于掌握和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学习过程本身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对具体事物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抽象的事物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一般还没有分化性兴趣,以后才逐步产生分化性兴趣;等等。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小学儿童的无意注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具体性和直观性,因此,适当运用直观教具,教师特别注意言语的直观性等等,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运用直观性时,也必须竭力避免把儿童的注意引到不必要的方面去。为此,在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时,必须积极组织儿童的注意,使无意注意沿着必要的方向前进。 另一方面,就像是从众心理一样,还有着消极的作用。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科技研究领域,也时常出现,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尤为明显,给创新带来重重阻碍。其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权威人士或者其他相关科研人员的服从和顺应,也就像是儿童对老师的盲从。从众心理对科技创新有着消极影响,从众心理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服从和顺应。这主要是由从众的心理基础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个体都期望被他人喜欢和接受或者期望自己正确。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个体并没有自己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时个体有自己的意见,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它是一种直接的、感情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混为一谈。 从众心理和科技创新的本质背道而驰。科技创新的本质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并应用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以促进企业获得成功、人们生活得到改善、国民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社会取得进步。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同样一个问题,思维不同,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有意识的克服从众心理有益于实现思维创新,最终达到科技创新。因此,要想使自己有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应具有创新精神,不轻信传统,不迷信权威,不唯书是崇,不囿于思维定势,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思维创新。这也就从根本上抵御了从众心理。 综上所述,真正的科教创新是基于教师队伍对儿童心理了解的基础上,实施的针对素质教育衍生出来的一种方法,只有真正的了解分析不同时期的儿童的特点,情绪,想法,才能真正地搞好创新教育,实现科教创新和素质教育。 儿童心理学论文:音乐课堂中运用儿童心理学 人们进行音乐活动,无论是表演、欣赏,还是创作,都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在音乐活动中,首先涉及到的是听觉和动觉,接着便是发展丰富的想象并对音乐做出情感反应。人们由感知音乐声响,到对此做出主观的反应,都是心理活动。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能力。 激趣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童趣的故事串联课堂 例如:教唱二年级歌曲《小花猫和小老鼠》时,教师给学生讲故事:从前,有一只小花猫和一只小老鼠,一个瞪着小眼珠,龇着两只小牙,长着八字胡;一个张着大眼睛,说话喵喵叫。有一天它们相遇了,猜猜看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听了歌曲你就会知道了。这样,很自然地就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但故事不宜过长,应恰到好处,不能因故事冲击了教学,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 有趣的活动引导学习 例如:在教学《共产儿童团歌》一课时,教师生动地描述儿童团员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模样,然后带领同学们模仿儿童团员们走路时的模样,通过生动的模仿活动激起学生们学唱歌曲的兴趣,然后因势利导,乘学生的兴趣进入教学。 风趣的语言启发歌唱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幼稚的心灵却很有爱心,他们对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是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更是关怀备至。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选用富有趣味性的发声练习曲,启发学生歌唱。 生成教学:增强理解能力 顺应本性,实施开放性教学 例如:在教二分、四分、八分音符时,笔者努力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把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分别比作爷爷的脚步、爸爸的脚步和孩子的脚步,使学生得到感性的认识。接着,笔者再让学生仔细聆听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脚步声,由学生听辨这是谁的脚步,然后再把听到的声音说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口头表达的过渡。又如:在创编环节,笔者经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的比赛。在《小伞花》这首歌曲学唱后,让学生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旁白、制作道具、设计人物造型等。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虽然学生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每位学生通过在作品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的经验,从而最大程度地感受、理解、想象,接受艺术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迎合好奇心,开展探究式教学 例如:在三年级刚开始接触轮唱这种演唱形式时,笔者通过让学生多次聆听和观察曲谱,找出轮唱和齐唱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然后分组探寻轮唱该如何去唱,最后通过汇报演出的形式展示每组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探究式教学,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能动教学:提升学习自信心 先学后教,把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 这种方法的一般模式为:提前一节课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查阅书刊、网上查询等渠道去搜集相关音乐知识,积累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接着,学生根据教材围绕音乐教学内容展开自学;然后在课堂上,教师答疑解惑,组织有效探究活动和讨论;最后让学生在音乐演唱、演奏和表演等方面展示自己的才华。以上环节简练一下就是: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探索讨论、展示评价。其中,探索讨论是中心环节,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学习苏少版音乐五上第三单元《梨园英秀》时,首先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上网查询有关戏曲的相关知识和音像资料的任务,然后在课堂上组织了戏曲知识的大讨论,接着根据学生的要求,学习了戏曲的相关动作,并引导学生把动作编排入歌曲《梨园英秀》中,最后分组进行了展演。通过以上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并对未知领域产生好奇心,促使他们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主动参与,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种方法是通过创设情境(初步参与)、引导自学(独立参与)、组织交往(合作参与)、精讲解疑(深入参与)、总结演练(拓展参与)等过程来实现的。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作为主导者的角色,也应该以体验者的身份进入角色,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学习与活动,从而激发课堂活泼、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同时对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意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在欣赏《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表演中去,扮演鸟妈妈,学生们扮演鸟宝宝,通过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音乐的内涵和音乐带给大家的快乐。 音乐教学是一门视、听、动多方面结合的情感艺术。只有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是深刻的、有效的。所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地制宜地采用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达成高效课堂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 儿童心理学论文:基于儿童心理学的立体书籍设计研究 摘要:书籍,承载知识的文化产物,其外在的立体形态及内部的立体结构同文字与图画信息一起,成为了与读者交流最为直接的载体。本文研究的幼儿是3-6岁的幼儿立体书籍是结合了书本和玩具两种属性的书籍形式,在形态结构上展现出极为丰富的多元性和变化性,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超越二维的立体化空间,让他们感受到视觉,触觉等感官刺激,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认知发展。通过分析幼儿感知觉认知特点与书籍形态设计的关系用于指导幼儿立体书籍设计。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本能认知;立体书籍 一切与眼睛有关的视觉活动都可以理解为阅读。福勒认为阅读是一种发现行为。对于幼儿来说,早期阅读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增加知识,使幼儿对图书和文字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和接受各种信息,为大脑的发育,今后的能力发展打下基础。[1] 幼儿的阅读行为是对作品在空间范畴内的浏览。阅读具有“游戏”的性质。即用一些代码去取代文本原有的代码,阅读过程不仅是简单的视觉“解码”,而是视体验的“再编码”。所以,当我们的书籍设计指向3~6岁幼儿这一特定的对象时,就有必要根据我们研究所依据的认知发展的理念,探讨书籍如何以它的形态完成对于幼儿认知需要的满足,实现早期的教育。 一、人的需求层次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其中包含物质的和精神的不同层面,需要作为人的本性需要是人对世界作用的尺度和中心,也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表现。[2] 唐纳德A・诺曼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中,指出人类认知物品的三个层次,分别为:本能水平――物品的外观表现;行为水平――物品的内在行为(功能等);反思水平――物品对人的思维、情感的影响意义。[3]三种水平的关系是依据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是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最终反思层又反作用于前两者。这一规律揭示了人们对物品认知的规律以及什么样的物品能够激发人们的喜爱。 结合认知的需要,幼儿书籍设计也应在形态上满足幼儿本能、行为以及反思三个层次的需求。 二、幼儿本能层认知与书籍立体设计 本能认知是指瞬时的情感效果,喜欢或是厌恶。在人的本能水平上,视觉、触觉、听觉等感觉处于支配地位。外形、形态、物理手感、材料质地和重量等感觉是重要的。 (一)视觉认知特点在设计中的体现 1.幼儿的视觉观察 英国语言哲学家古德曼指出:“眼睛并不是作为一架自动仪器单独工作的,而是作为复杂多变的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工作的。眼睛看什么、怎么看、都得受到趣味的控制。它选择、舍弃、组织、辨别、联系、归纳、分析、构筑。与其说是反映,倒不如说是接纳和创造。”[4] 幼儿的视觉是经由吸引而始,通过感觉一知觉一思维是对各类视觉符号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静止的“看”,书静而视点不止。通过幼儿视点的不断变化,不同色彩的刺激,距离的时近时远,和翻阅时的空间流动,多侧面,多形式感的知觉就在阅读中产生。 2.视觉认知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由皮亚杰理论可以看出,早期幼儿的智力发展主要靠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也就是说外界的刺激,主要是能够调动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能够满足幼儿生理需要;随着幼儿的手的灵活性的发展,满足孩子的探索,手与眼的配合,有助于幼儿从反射运动期向智慧运动期过渡,促进幼儿大脑及智力的发展。[5] 根据上述的发展特质,书籍设计应有如下特点: 这一时期的幼儿书籍设计可以采用多种绘画风格,如写实的、具象的培养幼儿的认知力和审美能力。目前幼儿书籍中的图画部分,大都是世界上知名插图画家作品,他们运用各种材质,营造故事情节,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染到美学熏陶。 如下图的Emily的作品:Emily是获格林威大奖的作者,书中可爱的人物形象,和谐淡雅的色调,有趣生动的画面,处处体现出作者迎合小朋友们的阅读需求的良苦用心。 图1 Monkey and Me 绘本 (二)听觉认知特点在设计中的体现 1.幼儿的听觉觉认知发展 人脑中主管视觉和听觉的皮质,也属于发育最早的区域之一,在出生后的第3个月便可望达到峰值水平。幼儿的听觉认知不仅要求具有检测声音的能力,而且也要求具有感知不同声音之间差异的能力。研究发现,他们能听到并辨别出声音的差异,并对其作出反应。通常会从多种语言中觉察出基本的声音来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精确。 2.听觉认知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最初在书籍中可加入简单的儿歌,随着幼儿其他各项能力的发育,幼儿慢慢会以声音唱和或模仿你的动作。这时应该添加多种音乐节奏或多种声音元素来帮助幼儿认知的发展。 (三)嗅觉认知特点在设计中的体现 1.幼儿的嗅觉认知发展 研究表明:新生儿已能对各种气味作出相应的各不相同的反应,如“喜爱”好闻的气味,“讨厌”或“躲避”不好闻的气味。新生儿已能够由嗅觉建立起食物性条件反射,并具有初步的嗅觉空间定位能力。 2.嗅觉认知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已经有嗅觉材料来实现人们对“书香”的渴望。这种方式就是用香料做成胶囊,掺入要用的油墨中,根据需要应用到书籍中去。这样印刷出来的书籍就会带有不同的香味,数据表明,丝网印刷用的油墨材料香味能保持十年以上,胶印用的油墨材料香味能维持一年左右。目前可供选择的香味有各种水果、花草植物、饮料食品等等。 幼儿书中也有很多加入嗅觉的元素。 图2 带香味的触摸认知书 (四)味觉认知特点在设计中的体现 1.幼儿的味觉认知发展 幼儿都经历过口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里,幼儿把一切食物和非食物都放进嘴里,品尝它的味道,感受它们的软硬,冷暖。丰富着自己的认知世界。吃纸,吃书也是家常便饭。 2.味觉认知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幼儿的认知系统的建立,要靠颜色,形状和味道的对应来一步步逐渐完成。因此幼儿书的设计完全可以尝试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把味道加入纸张,来完整阅读过程中真正的味觉体验。 (五)触觉认知特点在设计中的体现 幼儿触认知是建立在手部发育的基础上的。下图中,通过两条平行线来演示收的发展,每条线里面还有很多小线,最粗的线表示一年的间隔,细一点的线表示6个月的间隔。 图3 手部动作的发育 手的技巧发展与心理是同步的,通过手的帮助,儿童的智力可以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应在书籍设计中给幼儿一个能力的环境。 1.幼儿的触觉认知发展 从生理上分析,幼儿的皮肤对外界的刺激相当敏感。从书开始与幼儿接触,感觉器官就展开积极的工作,这一特点自然要求设计师在考虑书籍外观的同时更要考虑到幼儿在接触书籍时的特殊感觉。 2.触觉认知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早期教育理论认为,让婴幼儿尽早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有助于刺激婴幼儿增强对世界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刺激人脑加快发育。例如“材质书”多以书籍的主题来设计材质,如果主题是动物,内页就会用毛皮为材质让婴幼儿触摸;如果主题是生活,里头就会有各种材质的布料;其他还有篮球的材质、轮胎的材质、布或硬皮等材质。 如下图英国Usborne出品颜色很鲜艳的一本触摸数数认知书。本书设计成触摸书,有凹凸不平塑料(河马的衣服)、各种动物的绒毛、闪闪发光的亮纸等多种不同材质镶嵌在书里,让幼儿学习数数和认识动物的同时,一起来摸摸,孩子可触摸到各种各样柔软粗糙的不同材料,并学习认识动植物和各种颇色,从而达到开发早期智力的目的。 图4 触摸书 综合以上分析,对于设计师而言,应尽可能使所设计的书籍在本能层次上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刺激载入美学性、趣味性符合儿童独特的需求,使所设计的书籍给幼儿带来满足的心理感受。 作者简介:张莹,1982年7月,女,河南省郑州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包装印刷系装潢教研室教师。 儿童心理学论文:给小学生说理要讲究儿童心理学 可能老师们会说学过心理学,但学的那些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这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这些内容曾在你思维的河流淌过,那么它就会留下涤荡过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就可能是你教育生活中时常出现的教育火花。而现在,我们再来那么一小点心理学的提醒,也许能给你在教育中的说理能力一次心灵的加油。 说理,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一种教育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说理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共同运行一种思维逻辑,以强化或改造原有的经验,并建构一种正确的思想,从而获得情感认同,改变原有的认识的思想教育活动。 小学生也需要我们教师向他们讲道理。毕竟小学生还小,理不讲心不明,理不明行不笃。懂了理,就能逐渐远离非理性,增强自我调控能力。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就明确指出:“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 不过,在说理的方式上,我们需要不断地改进,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接受性心理,更多采用儿童的方式,将抽象枯燥的做人道理,化作形象的力量,以触动儿童的心灵,影响儿童的言行。为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不同学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恰当把握说理的时机,巧妙选择说理的方式――从心理学的层面上重新审视、优化我们的说理方式。 一、最匹配的说理才是最好的――注意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倾向 在对小学生进行讲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与一般规律。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上升的阶段。也就是说,儿童更多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人。在把握生活世界与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感性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同时,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又是连续发展的,在不同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要选择与儿童心理最匹配的说理方式,形成更强大的合力(顺应力量),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1.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宜采用“故事性”的说理方式,以激活他们的“模仿性心理”与“故事化心理”。卢梭说,儿童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期。儿童,尤其是处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儿童,属于童年中前期。他们处于故事性思维的阶段,保持着接近原始状态的听故事的需求这一人类的本能。他们运行的是故事性思维――凭借故事来进行直觉型的自我观照。因此,采用故事型的说理方式是最有效的。如果教师能根据所讲之“理”,去选择匹配的童话或寓言故事,或“创编”一个有针对性的故事来巧妙点拨、劝说孩子,就可以起到“自然教育”的良好功用。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容易挑食,但直接地说理,难以奏效。如果运用《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这个绘本故事来感性地说理,孩子们的“模仿性心理机制”就被故事激活了,学着故事中的查理和萝拉,把番茄美幻成月亮果汁,他们就很开心地把原本拒绝的蔬菜给吃下去了。 另外,跟童年中期的儿童说理时,还可以采用“托借偶像说理法”。儿童也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像《东方儿童》节目中的月亮姐姐等。如果托言“月亮姐姐说如何如何”,童年中期的儿童就容易接受教师的说理。当然,有必要时也可以采用逆向说理法。故意顺着孩子的意愿去做某事并加以夸张,放大其中的不合适之处,使其最终明白其中的害处,自动地改变原先错误的做法。例如,有些一年级的小男生,不喜欢多穿衣服。如果是在秋天,你可以试着和他讲,把外套脱掉更方便,再进一步说脱掉衬衣会更轻松,最后你索性对他说打赤膊才痛快呢。如此步步推进,错误之处就被放大,学生就会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穿衣要保暖,不能怕麻烦。 2.高年级的小学生宜采用“我信息”的说理方式,以激发他们的“自强心理”和“自省心理”。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童年中后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他们开始具有思辨能力,认识自身的过程也已开始,内心体验迅速丰富,自我意识不断强化,把自己的言行当作一种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行新的认识,对于自己依附于他人的被动关系进行反省和评价。这是一个人争取独立的本性决定的。他们力图从依赖心理和批评的境况中挣脱出来获得主动。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高度重视“我的作用”,所以在认识上有许多偏激、片面等简单的思想错误。采用“我信息”的说理方式比较合适。所谓“我信息”是指教师所释放的信息允许学生作为第一当事人来自主地看待问题,由他本人作出判断与选择。这些信息关切到学生的心理感受,便于使用同理心来优化我们的说理方式。 (1)采用无声化的说理方式――借助匹配的成长小说。这个阶段的儿童有自强心理、自省(自观)心理,同时,他们更相信书籍,尤其是儿童小说中所蕴藏的道理。因此我们在和高年级学生说理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小说(成长小说)的作用。儿童成长小说写的是一段成长的过程。在童年中后期,成长的历程其实是无序与复杂的,成长小说将这样一个过程极为真实地和盘托出。它使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获得更真实的人生体验――读出“我”的影子,“我”的信息。这样的书籍贴近高年级学生的生活,解答了他们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高年级学生的人生向导。如果我们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选择匹配的成长小说推介给学生,进行一种无声的说理,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说理方式看似简单,却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观照、自我确认、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的机会,让他们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感,可以引发有足够自动力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2)采用非连续的说理方式――设置相似的问题情境。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还可以采用“情境说理法”。与高年级的学生一起看儿童情景剧或观察现实生活,让他们实话实说,实境点评,辨别好坏。如果所选的情境和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相类似,也就是说带他们进入了一种相似的情境,也就具有了“我信息”的情境。由此,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加以自我观照,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例如,带几个随便扔垃圾的学生到菜市场参观,引导他们评说乱扔垃圾的现象,并倾听环卫工人的工作介绍,他们个个面带羞愧之色,回来之后,就会努力改正乱扔垃圾的坏习惯。 二、最需要的说理才是最好的――注意不同的时机和相应技巧 说理的效果如何,与教师对学生讲道理的时机和技巧的把握有很大的关系。对孩子说理时,特别是发生特殊事件的时候,我们应当实时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充分预测学生的心理诉求――最需要的是教师什么样的帮助。 1.事发之前的说理需要做到“实事求是”。事发之前,我们的说理要适度,要实事求是。儿童只有发自内心地相信教师所讲之理,才能照理而行。而且,事发之前的说理还需要有针对性。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就是要饱含儿童的“我信息”。让学生充分感觉到教师所讲之事很近,和自己关系非常密切。这就需要教师在说理之前认真研究每个儿童的心理个性,建立相关的心理档案,研究相应的说理时机与技巧。 2.事发之时的说理需要观测“学生心脉”。要了解学生此时的情绪状况。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一般的学生都容易冲动与偏激。对教师所讲之理不容易听得进去,不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因此,事发之时,教师要保持克制。冷静与沉默的注视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说理,即使需要发声说理,也要冷静,简洁,干脆利落。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反应,不断调适学生的心态与情绪,相应地调整说理的方案。 3.事发之后的说理需要学习“倾听”。要给学生申辩的机会。跟学生说理时,高年级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教师应给予他们申辩的机会。我们应该先倾听后说理。真诚的倾听是一种以精神性支持为基础的说理,是对学生的心理感受与生活处境的关切,容易与儿童缩短心理距离,获得非强制性的协调和谐,为后续的说理提供最合适的心理环境。“倾听”不仅是对言说者的尊重,更是营造一种对话的和谐氛围。 三、最适度的说理才是最好的――注意过度演绎产生的逆反效应 “数生十过,不如奖生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1.说理忌讳“故意放大”――要求不可苛刻,防止产生信度衰减。跟小学生讲道理应合情合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理解所能达成的可能性。不能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就夸大事实,无限度地渲染问题的严重性。教师的要求过分苛刻,学生就会觉得教师冷漠无情,和教师产生越来越远的心理距离,造成信度衰减。所谓信度衰减,是由于以往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导致怀疑、抵制等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一旦引发了信度衰减,说理所需要的基本心理条件就被破坏了,教师就会越讲越被动。 2.说理忌讳“重复唠叨”――频率不可过高,防止产生超限现象。我们不少教师在和小学生说理时,喜欢苦口婆心,可是孩子却很厌烦。其实小学生很讨厌教师的唠叨,同一个理,用同一种方式,讲了千遍万遍,如此可能引发学生的超限逆反。所谓超限逆反是指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或机械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作用于个体,引起个体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在说理时,一定要提醒自己语言要简洁,千万不可嗦;一定要适可而止,不可反反复复,抓住学生的问题不放,更不可什么事情都要把学生的某个问题扯上。 3.说理忌讳“消极沟通”――否定不可过多,防止产生自主逆反。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很强,如果教师一味地批评,那么在说理过程中所传递的就是消极的“他信息”(释放的信息来自教师这个他者),而不是积极的“我信息”;所进行的沟通是“他―他沟通”,而不是“我―你沟通”。处在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小学生,强烈要求成人予以尊重,给他们以独立、自由支配的权利。如果教师在说理时对待学生很武断、很粗暴,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本来愿意接受的道理,拒绝本来愿意承担的责任,从而引发一种自主逆反的心理现象。这个时候,学生会萌生严重的焦虑感,故意与外界对抗,以确立自我。缺少了良好的沟通关系,说理就会很难奏效。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吴丽华) 儿童心理学论文:谈儿童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做好钢琴培训工作,必须运用儿童心理学的原理。提高琴童对钢琴艺术的认识,培养他们学习钢琴的兴趣。让琴童对钢琴从好奇――枯燥――爱钢琴――钻钢琴――成为小钢琴迷,学出成效,不断巩固钢琴培训成果。 钢琴教学 儿童心理学 兴趣 钢琴是一门非常优美、雅致的键盘艺术,堪称“音乐之王”。钢琴培训工作,是琴童们渴望掌握这门艺术的梦想和企盼。做好这项工作与儿童心理学密切相关。因为人的任何活动都伴有心理现象,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规范往往都是由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表现出来的。因此,在钢琴培训工作中就要特备注意研究和运用儿童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一、提高“认识活动”,激发琴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兴趣”是对事物感觉喜爱或关切的情绪,它与认识、情感、意志等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对钢琴的兴趣,是孩子们学习钢琴知识、掌握弹钢琴技能的驱动力,它对琴童学琴起着支持、推动和促进作用。培养琴童学习钢琴的兴趣,首先要提高“认识活动”,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 针对当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指导他们学习、掌握钢琴技艺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善于疏通,不能简单粗暴压服,要善于引导,手把手的耐心指导,反复多变地纠正他们在弹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缺点和错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培养琴童高昂的学习兴趣。学琴初期要抓住琴童感到好玩、好奇的心理,善于用形象的动作和通俗的语言,像对朋友一样与他们交流,不断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琴童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出现由“苦学”变“乐学”,有“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局面。这就是说提高了琴童的“认识活动”,就会增加他们学习钢琴的热情,学习钢琴的兴趣越浓,学习的劲头就越足,学习的效果就越大。 二、满足“需要”,调动琴童学习钢琴的积极性 马克思指出:“驱使人们产生积极活动的精神动力,离不开人们一定的、物资的、精神的需要和追求”。人的活动总是为某种需要所驱使。琴童学习钢琴的整个过程和各个不同阶段,都有心理上和物质上的优势需要。如初学儿童心想有个和善可亲、琴技优秀的教师,有个良好的学琴环境等。那么教师就应积极创造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教师本人则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精心备课,严谨授课。进入正常教学则要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程度高的吃好,程度低的吃饱。对绝大数琴童要按教学计划要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自始至终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让他们一丝不苟地完成旧课,聚精会神地领受新课。对少数和个别学得快、进步大、要求多学的琴童,除加强手指肌能得训练和听觉的训练外,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节奏感、精确地“拍点”训练和各种表情符号的把握,明确旋律线条走向、乐句、乐段、曲式、结构的划分,不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告诉我们,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为此需要而奋斗的行动就会逐渐减退,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来激发新的动机将人的行为引向新的方向。比如,学琴进入考级阶段,琴童对弹琴的要领和操作方法基本掌握之后,他们就有了更高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想达到一级、二级、九级、十级。 在考级过程中,教师要按照考级的程序和要求,实实在在的帮助琴童排忧解难,增强他们考级的信心。对考上级的孩子要列榜表扬奖励,鼓励他们再上一层楼。对未考上级的孩子,要指出他们失力的原因,同时要配合他们的家长,人情的给他们讲道理,语重心长的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加倍努力,积极进取,学出好成绩。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消极变为积极。由此得知,琴童学习钢琴的心理过程总是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动机越强烈,琴童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就越高。 三、分析“定势”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定势”是完整的心理状态,人们的认识、评价和活动都是由定势决定的。近年来“钢琴热”遍及全国大地,小孩学琴成了一股社会“热流”。家长们更是望子成龙,买钢琴、请家教、送孩子上钢琴培训班。期望自己的孩子早日能弹奏出动听的乐曲,早日考上钢琴十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则要配合家长把琴童的定势引向正确的方向。即要顺势而行,又要抓住不放,通过教师反复示范,让琴童知道怎样是对、怎样是错,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还要让孩子们知道弹琴不是单纯的手指演奏,需要眼、耳、脑、心共同配合。要求他们识谱、读谱、背乐谱,按着乐谱弹奏,背谱弹琴。把乐谱中标记的一切速度记号、拍好、调号、表情记号等看仔细、记在心里。 当然,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而且要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成为琴童的楷模,形成肯定的定势。这样一来,由于琴童对教师的敬重而更加喜欢学钢琴,老师教的能用心听,记在心里,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明显上升。 四、借助“强化”手段,激发琴童奋发向上的热情 “强化”是一种行为控制的手段。对琴童学琴的积极表现予以肯定和奖赏,使之受到鼓舞,继续保持和巩固,叫“正强化”。反之,对琴童的某种行为予以否定和批评,使之减弱和消退,叫“负强化”。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主要运用“正强化”手段,为前面所讲的表扬鼓励等方式,激发琴童学琴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为促进教学,正确引导琴童克服困难,学好钢琴,“负强化”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对其缺点和错误,要给与严肃的批评,甚至给予必要的处理,要“软硬兼施”,达到有效抵制一切错误行为的目的。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的时间长了,琴童的精力容易分散坐不住,这就要有适当的强制措施,根据不同年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来规定练琴时间,一般情况下,初学儿童练上30分钟,半年后练到40分左右为宜。有了时间的制约,还要对练琴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目标,严师出高徒,强调每弹一遍每一个音的正确性,不要简单规定弹几遍、弹多长时间,要有“质”的要求。 只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发扬优点中克服缺点,从失效和错误中吸取教训,从挫折中找出正确的方向,琴童们就会不断激发出奋发向上的热情,努力钻研,不断前进,学出好成绩。 五、掌握“反馈”调节过程,巩固钢琴培训成果 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反馈调节过程。我们知道,许多琴童是在社会影响和父母操办下来学钢琴的。对音乐和钢琴艺术的认识,从好奇变为枯燥,从认识片面到认识全面,从不理解到理解,从错误到正确,从怕学到愿学,总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有长有短,有快有慢,往往有反复,甚至出现多次反复。因此,在钢琴培训过程中,必须掌握“反馈”调节过程,积极争取,耐心等待,不犯“急性病”,要允许孩子反复。在练琴过程中,要按“反馈”规律,有针对性地耐心讲解钢琴有关知识,人情准确地示范一些钢琴弹奏要领和技巧,帮助琴童一个一个的排除忧虑,解除困难。 除常规弹练外,还要组织他们听音乐会、演奏会,给琴童们欣赏优美演奏和演唱的机会,是他们在不断的熏陶中感受音乐的美,在美好的享受中,提高琴童对音乐的感受力。 通过以上各种新的活动信息不断反馈到琴童的大脑,并指令其自觉行动――爱钢琴、弹钢琴,成为一个小钢琴迷。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分期与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探究对不同时期的儿童心理进行特殊护理,对儿童患者的心理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8月间我院儿科收诊的400例儿童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0例,对照组200例,针对观察组儿童的不同心理时期采取特殊护理方式,对照组儿童则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结果:观察组儿童在不同心理时期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人数比对照组多,P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心理学;护理 儿童心理学是有关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一门学科。儿童心理学护理不同于成人心理护理,此时,工作人员不仅要从生理上诊治患者的疾病,而且还要和儿童患者经常进行沟通交流,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尽量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如果对其采取的护理方法不正确,反而会增加儿童患者的恐惧感,不愿接受医护人员的治疗【1】。对我院儿科门诊在2012年2月至8月间收诊的400例儿童患者进行调查,对观察组儿童患者的不同心理时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对照组儿童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至8月间我院儿科收诊的400例儿童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0例(男106例,女94例),年龄为0.1至11岁,平均5.2±4.5岁,对照组200例(男102例,女98例),年龄为0.1至10岁,平均4.8±4.2岁。经统计,两组其他资料具有可比性(P 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 观察组:针对不同心理时期的儿童患者进行特殊心理护理。 婴儿期儿童(3岁以下):通过满足患者的情感需要来达到其愿意配合治疗。在护理时,对患者采取皮肤接触,怀抱患儿,轻轻抚摸患者的皮肤,同时陪患儿一起玩玩具,逐渐建立患儿对自己的信任感。 学前儿童(4到7岁):对该时期的患者应该有耐心,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多做做小游戏,通过游戏里的小故事来帮助患者逐步接受治疗,让他们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避免采取强硬、命令的语气对患者进行治疗【2】。 学龄儿童(8到12岁):护理人员应该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状况,经常与患儿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并随时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要做勇敢听话的好孩子。 1.3评价标准 患儿愿意主动配合护理人员工作,或者有条件的答应护理人员接受治疗视为配合。若出现强烈反对现象或者消极哭闹拒绝接受护理人员的治疗视为不配合。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l5.0的软件,采用百分比技术方法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2校验方法对比两组数据差异,P 0.05时没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观察组的儿童经过特殊护理后,处于婴儿期的儿童有13例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处于学前期的儿童有47例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处于学龄期的儿童有73例愿意配合医护人员治疗。而对照组的婴儿期、学前儿童、以及学龄儿童愿意配合医护人员在治疗的数量分别是4例、33例、62例。两组分别在不同时期进行对比,P都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儿童成长不同时期心理分期: 1.婴儿时期:这段时期的儿童生长发育很快,所谓的心理安全感也微乎其微,只想与自己最亲近人在一起【3】。同时,这个时期的儿童也可以进行简单的思考、想象等脑部活动,在我们眼里,这段时期的儿童的思想是极其幼稚的,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婴儿期儿童的心理状态,与他们多多进行交流,时常抱抱、抚摸他们,让他们消除对我们的心理陌生感,逐渐建立儿童与医护人员的信任关系。另外,与该段时期的儿童患者一起玩玩具,和他们分享一下其他勇敢小朋友的治疗经历,也有助于婴儿期儿童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 2.学前儿童:这段时期的儿童似乎一直处于活动状态,他们的好奇心在这段期间表现的更加明显,他们感觉任何事物都是新奇的、好玩的,“爱玩”、“爱闹”、“不休息”似乎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特点。针对这一时期,护理人员应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多和他们沟通交流。尽量避免采取强硬的口气对患儿进行治疗,通过和患者多做一些小游戏,以及游戏里的小故事来帮助患儿逐步接受治疗,通过示教让这段时期的儿童患者了解自己将要接受的治疗方法,消除他们由心底而产生的恐惧,有助于他们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3.学龄儿童:这段时期的儿童患者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自我情绪调控,但是遇到从未见过的事情时也会出现心理上的紧张激动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经常与患者进行交谈,通过浅显易懂的话语了解该段时期的儿童患者所需要的帮助,不建议医护人员对该段时期的儿童患者继续采取恐吓等护理方法,可以不断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要学会勇敢,做一个不怕困难的好孩子。 总之,通过对观察组儿童的不同心理时期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护理后,处于婴儿期的儿童有13例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处于学前期的儿童有47例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处于学龄期的儿童有73例愿意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差距明显,P都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说,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儿童患者进行特殊护理,能提高儿童对医护人员的工作配合率,值得临床推广。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儿童成长过程中,舞蹈教育不仅在儿童素质强化和技能提高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儿童身心发展领域有利于培养注意力与观察力、增强记忆力、开发思维、培养创造力、陶冶情操、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文化修养等,成为儿童教育不可缺少的门类。 一 儿童舞蹈教学的现状 当前儿童舞蹈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多教师或儿童家长往往将目光局限于儿童应试能力的培养上,一味追求赛事或活动获奖,忽视了对儿童求知欲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存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灌输和“模式化”的表演,不但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舞蹈带来的乐趣和轻松,还可能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偏离开发儿童智力和培养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舞蹈教学初衷。 二 儿童心理特征的应用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1.能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 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缺乏热爱,哪怕是最基本的心理接受,他是不可能真正学习或掌握它的。儿童的心智远没有成熟,认知力和思维力非常有限,很难对某一事物做出科学的、理性的判断,因此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培养儿童的兴趣十分关键。儿童比较容易接受感染力强、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取启发诱导、激励鼓舞的方法,培养和加深他们对舞蹈的喜爱。例如,针对儿童喜欢形象思维,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童话故事的形式或情景类似的游戏,将舞蹈要表现的内容、场景讲给他们,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解决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 2.能集中儿童学习舞蹈的注意力 教学实践表明,注意是事物认识过程的开端。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对某一事物的注意力不会持续太久。尤其在儿童舞蹈教学中,儿童的注意力受内外因的影响很大,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转移,注意力持续平均不到15分钟。要使幼儿整个活动都保持注意力集中很难,但通过一些措施方法是可以做到或改善的。例如,儿童的注意力在前半节课相对集中,教师应抓住这段时间,把新的舞蹈动作和较难做到位的动作安排在这段时间,后半节课用来巩固练习或形体训练等。另外,儿童舞蹈教学还应该根据本班儿童的心理特点,多配合采用视频、音乐等多媒体综合教学手段,避免单一枯燥的课堂灌输,有利于集中儿童学习舞蹈的注意力。 3.能培养儿童学习舞蹈的创造力 儿童舞蹈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舞蹈的理解力,充分理解掌握其内涵,还可以通过形象的动作,充分调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从调动儿童的感官入手,充分释放他们的内心世界。例如,可以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激励他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制作一些形象的、略带夸张的舞蹈道具,或者让他们配合敲打舞蹈节奏等,使他们通过视觉、听觉配合形体动作来感受舞蹈形象,这样舞蹈教学就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 儿童心理特征对舞蹈教学的基本要求 儿童爱玩、爱模仿、表现欲强、好奇等心理特征明显,在从事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根据这些特征进行针对性教育,才能达到培育培养的质效。以下几个原则需要重点把握: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事物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幼儿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提高他们基本能力素质问题置于课程设计中。就儿童舞蹈教学而言就是要特别重视儿童这个教学主体,尊重和满足他们舞蹈教学的不同需要。比如在舞蹈编排过程中,可以针对儿童天真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征,鼓励他们自己创造编排动作。如要编排一个骑马的动作,就可以先让他们自己想象骑马的样子,把自己心目中的动作表演出来,教师再根据动作的观赏性、上下连贯性等方面进行统一,并进一步引导大家认同。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又能准确找到儿童心目中的舞蹈动作,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整体与个体并重的原则 除儿童柔韧性、协调性等身体先天条件对舞蹈教学效果影响明显外,儿童的思维认知水平、注意力集中程度、想象力、创造力等心理先天条件对舞蹈教学效果也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先天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如何提升班级的整体教学质量,如何发挥个体优势,成为一道舞蹈教师必须要权衡的课题。目前,因为出成绩、出彩头的需要造成轻整体、重个体的现象十分普遍,往往把部分工作精力放在少数儿童身上,只重视个别“明星”的培养,而忽视了整体协调发展,打压了很多儿童对舞蹈的心理需求,导致舞蹈教学偏离提高儿童综合素质这个出发点,这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反思。 3.循序渐进的原则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有其本身的顺序性、渐进性,儿童舞蹈教学活动也不例外,这也是符合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指出的结论,即一切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都可以归纳为“了解活动”、“运用实物”、“外部语言参与”、“内部语言参与”、“过程简约化”五个阶段。因此,舞蹈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规律并尝试让儿童也掌握这一规律,不可操之过急、盲目蛮干。比如,在实际舞蹈编排中,应先进行单个动作的编排并加以变化,然后引导儿童一乐句、一乐段地编排。在他们掌握单个动作的基础上,再逐个对舞蹈中的乐句、乐段进行编排,接着根据情节添加所要表达的感情,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舞蹈。需要注意的是,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突出重点内容,尽量避免重复,要从不同层面反映儿童舞蹈的特点,使儿童得到更多、更全面的锻炼。 儿童心理学论文:来自德国儿童心理学家的专业建议:入睡仪式给宝宝好睡眠 为什么入睡仪式很重要? 入睡仪式是指宝宝晚上入睡前做的一些活动,这通常是在父母所希望的入睡时间,要对宝宝做的一些准备工作。这对宝宝和父母来说同样的重要。 入睡仪式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自主睡眠 入睡仪式就是一种“仪式”,或者说是一种“程序”。比如,父母每晚在同一个时间里喂宝宝吃的、给宝宝洗澡、讲故事、唱催眠曲、给宝宝一个晚安吻等,久而久之,宝宝就知道应该准备睡觉了。这个过程需要基本相同地进行,不要提前,也不要有什么惊喜,如果一旦出现变化,宝宝就不知道什么情况是该睡觉的时间了。 能给宝宝带来安全感 儿童心理学家Stephan Valentin博士认为,睡觉是一种孤独的状态,入睡仪式能帮助宝宝做好和父母分开的准备。当事情每天都有顺序地,以同一种方式发生的时候,宝宝每天的期待就能得到满足,父母细心的照料也让宝宝感到舒适,所有的这一切,会让宝宝有安全感。 可以从0岁开始 如果父母愿意的话,可以从宝宝O岁(或者一个星期后)开始实施睡眠仪式。这可以帮助宝宝开始认识到:白天结束了,晚上开始了。最晚到宝宝6个月或者8个月大时,就需要每天晚上都重复进行。许多宝宝到1岁半时,就可以自己命令了'他们可以清楚地告诉父母,怎样他们才能入睡:读哪个故事(一直听同一个故事,并且不能跳过某页!),用哪个瓶子和睡前奶。 需要父母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培养 宝宝的整套入睡仪式需要父母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如果一直惦记着外出聚会或者看电视剧,你的不安情绪和焦虑就会传染给宝宝。入睡仪式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和宝宝之间的亲密联系。 不同照顾者在宝宝睡前所做的一切最好不要轻易地改变 在一个家庭里,照料宝宝的除了爸爸和妈妈,可能有其他的照顾人,那么在宝宝睡觉前所做的仪式必须是一样的吗?其实,宝宝能够分辨出爸爸和妈妈,以及其他抚养者行为的不同。但是,专家建议,所有的人在宝宝睡觉前所做的一切最好不要轻易地改变,否则宝宝会觉得缺少了什么,久久不能入睡。 入睡仪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调整和替换 如果你的宝宝这几周必须要伴着吹风机的响声才能入睡,可能会令你抓狂。对此,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没有什么万能药方,入睡仪式是一个阶段,会产生并随着宝宝成长而逐渐消失,甚至是可以用其他方式来替换的。令人欣慰的是,当某一种方式让你感到有足够大的压力时,几乎都可以做到,结束一个让人抓狂、麻烦的入睡习惯,并尝试一个新的入睡仪式。 睡前一起捉怪兽 宝宝:Nelle,4岁 入睡仪式:Nelle要把房间中的怪兽都赶走,所以爸爸妈妈每天晚上要狩猎恶魔。爸爸用大手电筒照亮儿童房的每一个角落:谁在衣柜下面?是不是藏在装袜子的抽屉里?在床单下面吗?谁在窗帘后面沙沙作响?四处寻找一番,最终以“把怪兽吓跑了”这样的结局来收尾,宝宝就会安心地开始睡觉了。 形成原因:自从Nelle—年前自己睡儿童房开始,吱吱作响的旧地板让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就开始每晚帮他抓怪兽。没想到,这竟然成了他的入睡仪式了,每天都要上演一番。 执行难度:一开始会觉得抓怪兽游戏很累人,但希望就在眼前。几个星期下来,Nelle觉得他的入睡仪式越来越有意思,已经不像最开始时那么害怕藏在床底下的小矮人了,他希望能够找到这个怪兽,并把它吓跑。等怪兽吓跑的那一天,我想就可以结束他的这个入睡仪式了。 不玩爸爸的智能手机就不睡觉 宝宝:Live Alexander,2岁 入睡仪式:Live睡觉时,首先要爸爸挨着他躺在床上,然后把i Phone放在爸爸肚子上,之后看动画片系列剧,看一集之后开始睡觉。这几件事必须要一起做,缺一不可。 形成原因:一年半以前,Live开始在自己的床上睡觉,但他不喜欢自己待着。因此,爸爸就躺在旁边陪他。然后,两个人开始一起看了第一集动画片。这种感觉好极了,所以他开始把这一套作为入睡仪式,想改都改不了。 执行难度:中等。还好他只需要看一集,大概20分钟就可以了。现在家中所有的成员,都能够背出这部动画片所有的剧情了。 和白天说晚安 宝宝:Gabriel,1岁 入睡仪式:Gabriel入睡很简单,最重要的是:要和所有的东西说再见。尽管他大部分时间说法语(他的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英国人),但告别时却要用英语:“晚安,白天。晚安,儿童房。晚安,泰迪熊。晚安,小猫咪。”在关灯睡觉前,他会和所有喜欢的东西挥手告别。 形成原因:很简单,一年前妈妈从一本母婴杂志上学到了这个方法,并一直应用至今。 执行难度:没有。没有比Gabriel的入睡仪式再简单的了。挥手告别后他会安静地躺在床上,自己决定何时闭上眼睛。一般可以马上入睡,有时他会再玩一会儿毛绒玩具。 握着大人的手入睡 宝宝:Theresa,2岁 入睡仪式:每天晚上,她要从众多玩具中挑出5到7只毛绒玩具放到枕头边上,用一条大毛毯,一边盖住她自己,一边盖住这些毛绒玩具,最重要的是她需要一只手。Theresa需要握着妈妈或者爸爸的一只手,并需要另一只手的指尖抚摩着手背,直到她睡着。 形成原因:半岁时Theresa第一次感冒,那天她很难受,妈妈用了这种方式来安抚她,她感觉很放松,并安稳地睡觉。自此之后,她入睡前都要抓着一只手才行。 执行难度:对于Theresa来讲,握住谁的手都行,所以保姆陪她入睡也没有问题。我们也一直试图在寻找一个可替代人手的东西,比如用樱桃核填充的毛绒驴玩具。 Tips 入睡前给爸爸的忠告 很多爸爸会选择在晚上时间和宝宝嬉戏,宝宝也会很兴奋。可是宝宝的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妈妈哄宝宝睡觉就难了所以,爸爸们一定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宝宝在睡觉前平静下来。只有这样,宝宝不仅玩好了,而且刚好也累了,从而有利于宝宝上床后迅速入睡。 儿童心理学论文:浅谈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发展现状 作者简介:刘璐,女,(1991.6-),民族:汉,籍贯:辽宁省辽阳市,所在学校: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 摘要: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集中从学科定位、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飞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人”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与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语境之下,特殊儿童作为极为特别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特殊儿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那么特殊儿童心理学这个涵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相较于国外的累累硕果,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儿童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又是如何的,都是我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它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归纳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的规律,最终以完成对特殊儿童的必须教育为旨归。很显然,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对象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认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等进行研究,从而认清对象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对象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特殊儿童。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对特殊儿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复。由此来看,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内部的其他分支也有极强的交叉性。比如:普通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补充,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可见,仅仅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把特殊儿童心理学当做独立的学科都是不可能的。 (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说教育学可能范围太广,或许我们可以在特殊教育学中找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位置。从特殊教育学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不再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成为了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目的在于为鉴别特殊儿童提供标准,为实施特殊教育提供依据与方法。 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丰富而复杂的交叉学科,它即有理论作用又有实践意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界定为我们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二、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那么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在欧洲发达国家,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从70年代就开始起步,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论著。与国外相比,我国显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对特殊儿童心理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研究内容与对象也在逐渐丰富。 从研究文献数量来看,自80年代至今,每年发表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论文都在不断的增多。从开始的每年几篇到如今的几十几百,虽偶有回落,但总体上数量呈上升趋势。 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狭义的特殊儿童,一般是指那些生理缺陷明显的儿童,也就是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弱智儿童、超常儿童等等。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但仍然集中在对学习障碍儿童、弱智儿童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三十年更是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研究、智力量表的制作、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与界定的研究以及对特殊儿童如何回归社会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虽然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是乐观的,但不得不说我们仍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比如: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没有严谨科学的方法与完善的理论支撑。并且大多数学者都只针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专作较多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则少见。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特殊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主要针对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心理学专业开设。在这两个专业之中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 在特殊教育的框架之中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以研究心理特点为主。 第二, 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重点,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第三, 进一步细化学科,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专题开设课程。包括专门的认知发展研究课程、特殊儿童诊断界定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都以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为依托,在大框架之中细化分流产生的。 与课程相适应的是专门教材的编写。比如在《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中都突出讲到了特殊儿童心理的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至2000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了一套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盲童心理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三本。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在课程设置中逐渐被重视起来。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目前的课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 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一门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学必须应当囊括进的学科并不是在所有高校中都开设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少部分的高等学府在其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则忽略了这门课程。并且,在这少数的几所院校之中,这门课程的开设学时也不够。 第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不足。由于这门学科是刚刚兴起的年轻学科,因此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甚至没有,这使得高校中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没有功底扎实或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使得多数时候这门课程成为了纸上谈兵。 第三,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仍然匮乏且不系统。除我们上述提到的少数教材外,其他系统的论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著少之又少。同时,与研究现状存在同样的问题,教材多集中于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全面而成体系的教材则没有。 现存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处在施展不开的窘境。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特殊儿童心理学被重视起来,有更科学的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特教等方面的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总而言之,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际。这一处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框架下的新兴学科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努力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应当在这一片充满爱的热土上发展起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对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的启发 摘 要:幼儿园中的学习和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本文从相关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出发,讨论了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旨在通过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儿童的需求,了解什么样的户外活动空间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从而在幼儿园中为孩子们创造出更适合他们活动的空间,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做出一份努力。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户外空间 童年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儿童永远是世界上最纯真的存在。作为景观设计师,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可以尽量设计出适合儿童活动的场所,尤其是能让他们自由自在玩耍的户外空间。而幼儿园作为承载了儿童重要成长阶段的场所,其户外空间的设计更应得到我们的加倍重视。此外,若能够结合对相关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相信会对实际设计有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1 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我国心理学家根据实际情况,将儿童的幼儿期定为3~6岁这1阶段,一般在幼儿园中学习[1]。可见,幼儿园教育可以说是儿童期的一个开端,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幼儿园的户外空间是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著名儿童心理学家 J·皮亚杰说:“儿童游戏乃是一种最令人惊叹不已的社会教育。” [2] 苏霍姆林斯基称:“在游戏之中,儿童的眼前展现了一个世界,展现了个性的创造能力” [3] 。优秀的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可以为儿童提供合适的游戏场地,促进儿童的游戏活动和健康成长。 当然,已经有许多的设计师和学者为此做出过努力,其中最为著名的著作之一便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2位教授所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4],在儿童保育户外空间这一章,作者不仅作了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和讨论,也对设计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许多方面都做了较为详实的叙述,为我们在设计幼儿园的户外空间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料。但是笔者认为,如果能够结合相关的幼儿心理研究理论,将能够使设计更加的科学和人性化。这也是笔者在本文中试图讨论的课题。 2 设计结合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揭示儿童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样的幼儿园户外空间是儿童喜欢并需要的,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设计才能良好的辅助儿童的健康成长。 2.1 划分不同游戏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帕腾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相互关系,对游戏进行了以下分类。 此外,在幼儿时期,儿童已经开始形成性别角色观念,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别化行为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儿童在户外活动空间中进行游戏时,性别化行为也很明显。 综上所述,不同的社会性水平和不同性别的儿童需要的游戏类型都会有所不同,进而需要的活动空间也就不同。 首先,为了避免同一种游戏内容使一些孩子感到厌烦或使另一些孩子感到挫败,空间的划分是十分必要的。其次,为了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孩子互相交流友好相处,场地也无需过分细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彼此之间利用植物或者座椅等进行区分或者以道路进行连接,这种“障碍”会提示孩子哪些范围是适合自己玩耍的地方,同时也能通过“障碍”观察到其它区域内儿童的活动,从而判断自己要不要“越界”。最后,休息和独处的空间也需得到安排。 2.2 设计中应体现对特殊儿童的关怀 身体有残缺的儿童。他们通常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自由玩耍,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或者被其他的孩子排斥。因此,对于这些孩子,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帮助他们得到良好的身心锻炼,走出阴影。 身体残疾的儿童需要加强锻炼和活动。无障碍设计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为残疾儿童的行动提供很多方便。此外,虽然每个残障儿童的情况都不一样,为他们所做的设计也应该有所侧重,比如,对于肢体残障儿童,地面的坡度、道路宽度、游戏器械等都要严格按照要求设置;对于智力残障儿童,设计的重点是组织顺畅的空间秩序,加上丰富的色彩、声音、质感等都可以刺激他们的神经。[7] 但是在幼儿园有限的空间中我们常常做不到如此细致,因此,要找出最为基本的问题,那就是要解决交通障碍,技巧障碍和信息障碍,使他们能够自由通行,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参加一些游戏。 2.3 丰富多彩的设计要素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在幼儿期会迅速发展。而这种发展依赖于幼儿的各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都充分地敞开,接受各种适宜的刺激。在此阶段,教育者一方面要创设一种刺激丰富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和引导儿童的兴趣[8] 。 2.3.1 植物造景。不同的植物,其颜色、气味、外形、花朵、果实等都有所不同,随着季节的转换又会产生很多变化。 在选择植物种类时,首先要选择生命力强和便于管理的物种。其次,要考虑功能要求,比如,夏季遮阴、降尘除噪。然后,要适当选择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儿童对于形状奇特、色彩鲜艳和有独特质感的植物会显示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选择对儿童无危害的植物,坚决不能使用有刺、有毒和有刺激的物种。在进行植物配植时,要注意常绿植物和色叶植物的搭配,为孩子营造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也符合儿童活泼的天性;建议常绿和落叶、乔木和灌木的多层次搭配,在丰富空间的同时也能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在幼儿园区的重要节点处要进行特别处理,可以利用大体量或者具有独特树形的植物进行强调。 2.3.2 其它自然元素。儿童天生是与大自然亲近的,水、沙、石等自然元素都能给儿童带来游戏的灵感。建议根据幼儿园学生的数量在户外空间中设置面积和大小合适的沙坑,可以在沙坑周围摆放长椅作为边界。同时在沙坑旁边应该有可以遮阳的植物或者伞,既可以丰富景观又具有实用价值。此外,还可以在空地和绿化范围内增加石块的摆放,有时你会发现,仅仅是几块石头就可以令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在园区内设置浅水池,儿童生来是亲水的,若与喷泉、雕塑和一些小品结合则更具趣味。 各种各样的自然元素都能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应该被广泛地应用到幼儿园的户外空间中。 2.3.3 游乐器械。游戏器械能给孩子们提供大量的锻炼体力和脑力的机会。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当环境不断地对儿童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提出挑战时,它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与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会不断推动着儿童的心理发展。[9] 因此,我们常会发现,像秋千、滑梯等单一的游戏器械很容易令孩子乏味,而能提供更多挑战性和选择性的组合型游戏器械,则可以令儿童保持长久的兴趣。同时,儿童游戏器械的安全性要受到足够重视,材料的选择、尺寸或是安装过程等环节都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 2.4 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 心理学研究表明,丰富的刺激能够促进儿童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当然,儿童也不是被动地顺应环境,而是主动地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他们会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改变不适合自己或自己不喜欢的环境,建构和创造适合自己的新环境[10] 。 设计师应该把自己当成孩子,不仅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想问题,更需要与他们平等、真诚地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一方面,在设计之初,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周围,与将来有可能进入该幼儿园学习的小朋友接触,去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幼儿园是什么样的。而儿童的思考毕竟是不成熟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把孩子的理想变成现实。另一方面,可以实地考察其它已经建成的幼儿园,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充分了解孩子们对该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的满意和不满意之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自己的设计所利用。 3 结语 通过对相关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能够为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提供更多具有人性化和科学依据的指导。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孩子们在幼儿园中获得更多的欢乐,更强健的体魄,更健康的心灵。 儿童心理学论文:浅谈儿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小学的数学教学需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只有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努力从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赏识教育,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巧妙提问,鼓励学生学习的信心等方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儿童心理学;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有人说“数学是人类知识活动留下来的最具威力的知识工具,是一些现象的根源”. 印度数学家拉奥曾经这样说道:“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可见,数学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夯实小学生数学素养基础的关键时期. 俗话说:“育人先育心. ”因此,小学的数学教学应该结合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注意、认知、思维以及意志等心理结构的学科.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1. 儿童注意的特点 处于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注意不稳定,不持久,精力无法集中,容易受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注意的范围小,且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经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2. 儿童感知觉特点 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对事物特点缺乏准确的感知能力,而且不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比较笼统、模糊,做作业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看错题的现象. 3. 儿童思维发展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也逐渐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并且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因为处于过渡期,所以小学生的思维还无法完全脱离与感性经验的联系. 4. 儿童个性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情感往往比较外露,喜怒常形于色,情感内容也日渐丰富. 但是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弱,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自我评价受思维的限制往往会体现的比较片面,不能够正确全面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二、儿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处于童年时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充分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课程教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巧妙的教案设计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一种带有很大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只有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学习.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数学课程中的重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生的感知觉是极其敏感的,一切新奇的事物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积极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对时间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建构,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分数的概念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就叫分数. 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分蛋糕”的情境. 蛋糕是一个整体,爸爸、妈妈一人吃了一份蛋糕,自己吃了两份,总共是四份. 那么爸爸和妈妈各吃了蛋糕的四分之一,自己吃了蛋糕的四分之二,即二分之一. 从情境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赏识教育,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不完善,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父母和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小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和激励,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心理学表明: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经常性的鼓励是一个人不断取得进步的强大动力. 对小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适时进行表扬,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受到教师的反复表扬,学生的行为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努力做一名好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 巧妙提问,鼓励学生学习的信心 数学家康托尔说:“在数学的领域里,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同样在数学的课堂上也需要提问的艺术.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年龄的限制,对数学课程中充斥的抽象化概念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丧失信心.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设置巧妙的提问,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学生一般比较被动,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以激发学生自信为目的. 对学生的提问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可以从稍微简单的问题入手,给学生以满足感,继而逐渐深入问题. 学生在接受提问的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全班学生的关注,正确的回答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随着提问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不断拓展. 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 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参考性的建议. 教师只有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顺利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育起重要的作用。除了家庭外,幼儿最早进入的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对其心理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幼儿心里发展的特点,有规律地进行正面教育。本文在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成长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注意的几方内容,以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所助益。 【关键词】儿童心理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认知,开始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开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伤心,什么可以用来安慰人。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学校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学校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林通化县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二)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三)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以上的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的建议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家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以民主和开发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幼稚、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神经质等问题。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知和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教育儿童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绝大数的少年罪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长们要注重对于家庭气氛的培养。 (二)采用积极教育方法。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一)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正如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在教材的选择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校园环境和校风上都下功夫。这样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希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帮助作用,为孩子未来的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茶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 摘要: 随着当前我国名山名水旅游、乡村生态旅游、红色区域旅游、现代农业旅游等特色旅游旳蓬勃发展,如何开发整合皖江茶文化资源,加快其旅游的步伐,促进茶业与旅游经济共同发展,是承接东西产业转移的重要问题。经调查研究,文章特提出:挖掘徽茶文化与佛禅文化资源,打造茶旅新品牌;整合二山一湖茶文化旅游路线,拓宽旅游渠道;筑建皖江茶文化旅游长廊工程等三大发展战略,以期推动皖江茶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皖江地区;茶文化旅游;挖掘整合 皖江是指安徽省沿长江两岸的约八百里区域,该地位于我国长江经济带中游,现已被国务院确定为承接东西部产业转移示范区。自“神农尝百草,遇茶而解之”的记载以来,我国已有五千多年茶文化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隋唐时期,皖江一带的寿州、舒州就是我国名茶主茶产区。当时的名茶就有黄芽、嫩蕊、蒸青团等[1]。尤其是诗人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不但写下了千古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且还留下“携茶腊月游金碧”的诗篇。八百里皖江自古至今,茶史悠久,名茶荟萃,茶文化内涵丰厚,潜藏着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期待着开发利用。 1皖江茶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剖析 1.1当前旅游现状分析因受当前国内外旅游大环境影响,近年来皖江旅游业发展很快,已经初步形成了五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名山名水风光游,主要是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太平湖、巢湖等地湖光山色生态游。第二板块为古民居及民俗游,主要是由皖南古民居、牯牛降古村落、绩溪胡氏宗祠以及当地各式各样的独特徽派古建筑及民俗游。第三板块为佛教、道教文化游,主要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齐山、迎江寺、赭山、太白楼等地的佛教寺庙及道教道观等佛、道文化游。第四板块为红色旅游,主要由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沿江枞阳县中线渡江指挥部,皖西大别山红色根据地,皖中抗日和解放战场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游。第五板块为农耕文化与茶文化旅游,主要由乡村文化游、田园风光游、现代农业游、茶文化旅游等。目前,这五大旅游板块,已经支撑着整个皖江地区的旅游业。2011年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一个新兴经济区,旅游业总收入为1129亿元,占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的60%,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业是皖江地区经济支柱产业[2]。 1.2茶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安徽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曾强调:“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等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近些年来,随着规划的贯彻落实,安徽省乡村文化旅游得到了深度发展,形成了以立足人文、兼具自然、传统为先、不忘现代、特色为本、稳步推进、教育为重、服务“三农”可持续发展态势以及上下联动,多措并举,互利共赢的良好势头[3]。然而,安徽省茶文化旅游,尤其是皖江地区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各地大多受短期利益驱动,只注重打造自家旅游景点,忽略了区域整体开发和形象塑造[4],故而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悠久茶文化传承、发展、弘扬力度不大,尤其是一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未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应。第二,茶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挖掘与开发,其亮点没有很好展现。第三,皖江茶文化旅游长廊建设滞后,主要景点尚未开发、开放,形成旅游效应。第四,茶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以及软硬件配套设施跟不上。事实表明,这些问题已严重困扰着皖江茶文化旅游发展,必须尽快解决。 2皖江茶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研究 2.1茶文化资源特色及皖江茶文化我国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茶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茶文化资源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并显示出强盛势头。茶文化旅游是建立在悠久文化历史的基础上,结合优美的生态环境及特色民风、民俗的旅游活动,涵盖了观光、体验、购物等多种旅游功能,是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从而使旅游业从观山看水的自然状态走向了精神世界中深化自我、陶冶自我的理想状态[5]。至此,当前以茶文化内容为背景的旅游项目开发不断涌现,我国许多茶叶产区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当地的茶资源优势建设起各种旅游项目。如云南省的千年原始古茶园旅游,浙江省西湖龙井茶区旅游,福建省武夷山生态茶园旅游等都悄然兴起,尤其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游受到国内外游客好评。作为源远流长、名茶荟萃、资源丰富的皖江茶文化其特色表现为:其一,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史料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古皖江地区就盛产茶叶,素有“江南茶乡”之称。唐代皖江各州、县都产茶,不但陆羽《茶经》中有许多记述,而且大诗人杜牧还留下了“携茶腊月游金碧”的美好诗句。到了宋、明、清朝代,宣州“瑞草魁”、池州“嫩蕊”、舒州“兰花”等茶都作为贡茶进献朝廷。尤其是池州东至县尧渡街,还是世界三大高山茶之一“祁门红茶”的发源地,这一切为皖江的悠久茶文化奠定了基础。其二,佛禅一味旳独特茶文化。皖南的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九华山的佛禅文化和独特的佛禅茶艺是由我国鉴真和尚传入日本的,从而使今天日本的“茶道、茶艺”享誉全球,为此九华山佛禅茶艺是世界“茶道”发源地,佛禅文化也是世界茶文化源泉。其三,精湛茶技、茶艺。九华佛茶的制作工艺,在唐代就传到日本,是日本制茶技术的鼻祖。此外,黄山毛峰茶、祁门红茶、太平猴魁茶等制作技艺,均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四,独特人文生态茶文化。皖南古茶园,池州九华山佛禅茶园,石台牯牛降原始茶园,安庆的天柱山生态茶园,宣城的宣郎广现代万亩茶园等旅游景点,具有生态游、乡村游、休闲度假游、森林绿色游综合特点,是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最佳场所。综上所述,晥江茶文化这四大特点不但在我国独树一格,而且在全球也极为少见,是一个巨大旅游宝藏,期待挖掘开发。 2.2皖江茶文化整合与开发对旅游影响研究当前随着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与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的优美和安全。茶文化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茶文化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始终蕴含着一种真、善、美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追求与向往的一种享受,她给旅游者带来了愉悦和幸福[6]。茶文化旅游,是为旅游者提供一种体现茶文化特征的产品和服务,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崇高的精神与物质享受。整合茶文化资源,开发茶文化旅游,不但可以延长茶产业链,拓展茶叶经济,而且还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促进旅游业发展[7]。进入新世纪后,茶的价值得到了全新开发,不吸烟、少饮酒、多喝茶,正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一种健康之道,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种新世纪的健康生活主流方式。从生态、健康、科学方面对茶叶资源的深层开发是茶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的需要,它满足了体验时代旅游者的需求。此外,这种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购物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方式,能产生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并给茶业和旅游业的同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由此表明,皖江茶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犮,会对其总体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皖江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其开发符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新潮流,与此同时,皖江旅游业的经济发展也必将提升皖江城市带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商品价值、服务价值和品牌价值,同时对促进茶区新农村建设,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茶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3皖江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及建设工程 3.1发展战略与思路 3.1.1发展战略与技术路线针对皖江地区当前茶文化旅游现状以及国内外的经验,现特提出以下发展战略技术路线:皖江茶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宗教与茶文化探究茶道与茶俗文化整合传播茶马古道探寻茶歌、茶舞、茶戏文化挖掘茶区生态观光体验名优茶技艺传承弘扬皖江茶文化旅游长廊建设皖江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茶文化经济与社会效益形成。 3.1.2旅游资源发展思路及产品推介皖江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茶文化产品众多,为了优中选精,分析研究认为应按以下发展思路重点推介:茶禅文化、茶区生态风光、茶技茶艺、名优茶及特色产品等16种旅游产品(如图1)。 3.2发展皖江茶文化旅游及建设工程研究 3.2.1挖掘茶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徽茶文化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相传“神农尝百草,遇茶而解之”的故事,就发生在古江淮一带。自秦汉以来,徽茶文化一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髄,不断发展弘扬。此外,佛禅文化又是徽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为此挖掘开发皖江茶文化资源一定要将佛教文化与茶文化这两大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及亮点展示,积极打造茶旅文化品牌。如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佛茶、九华毛峰是我国著名历史名茶,在打造宣传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应打“九华牌”,将这两个品牌与产品同时推介,以便广大观光旅游者在朝圣九华山时,一并观光九华山原始古代茶园,体验传统制茶技艺,品尝九华佛茶和九华毛峰的独特品质风味,由此带动当地旅游业和茶业共同发展。此外,通过对皖江茶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及品牌打造,让游客深刻体验到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与佛禅茶文化以及“礼让、友谊、亲和”的情感,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茶文化旅游价值[8]。 3.2.2整合重组二山一湖与皖西南茶文化旅游路线二山一湖旅游是安徽省旅游业拳头产品,在国内外有极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皖江茶文化旅游又是一项新兴旅游产业,所以在发展这二个旅游产品时,应进行整合重组,打破区域、辖区、行业界限,实现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出成果,统一产生效益,共同发展战略。此外,还应重视二山一湖旅游路线整合:将皖江茶文化旅游纳入二山一湖游主渠道,并且增设皖南茶马古道探寻游和皖西茶文化生态游这二条旅游新路线。将皖南茶马古道探寻游与九华山、牯牛降、仙寓山以及二山一湖等各地景点贯通连成一片,并增添沿途一些乡村游、民俗游、茶区生态游等新内容,这样不仅提升了皖江茶文化旅游质量,而且还推动安徽全省旅游业发展。关于皖西茶文化旅游,以天柱山为起点至大别山终点,沿途不但能观光几十个景点,品味20多个名优茶,而且还可参观一些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整合皖西茶文化旅游,既展示了当地茶区美好风光和千年古茶道,又增添了皖西红色文化旅游,其作用是提升了旅游文化内涵,提高了旅游档次,带动了茶旅发展。 3.2.3筑建皖江茶文化旅游长廊工程八百里皖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的一段中下游主流江道,其沿途风景如画,文化底蕴深厚,名优茶荟萃,景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亟待开发的旅游经济宝库。2014年6月1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工作。会议指出,发挥黄金水道独特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 该项工程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涉及近6亿人的发展新动力,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缩小东中西差距;又能优化经济结构,形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打造,为八百里皖江茶文化旅游长廊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关于旅游长廊路线建设,应以八百里皖江为景点,以徽文化与茶文化为互补,建设一条茶文化旅游新干线。具体建设内容如下:第一,建设茶文化生态基地及养生休闲观光园。将长江两岸的皖南茶区、九华山茶区、天柱山茶区、宣郎广茶区等重点主产区建设成生态观光基地,以其优美的湖光山色茶园风光吸引旅游者。把分布在皖南、皖西的牯牛降茶园、仙寓山茶园、天柱山茶园,打造成千米高山养生休闲观光园。因为这些茶园,不但因山高空气新鲜是优佳的天然氧吧,而且生长在这些高山的茶树,树势高大,叶花优美,令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由此通过生态观光园的打造,把国内外消费者吸引到此地,休闲、养生、观光、旅游消费。第二,构建茶马古道与中西茶文化交流中心。疏通皖江南岸的茶马古道、贵池秋浦河,长江古代水运茶道、青阳古徽茶道,修复古代的关口、驿站、码头、渡口、石路古道,吸引中外茶文化爱好者来此考古、探险、考察、怀旧、游玩。此外,将沿江的秋浦茶艺馆、池州茶博院、九华佛茶艺馆、徽茶博物馆建成中外茶文化交流中心。通过馆藏的大量古今中外茶具与非物质文化技艺、产品展示、观摩以及精粹茶道和茶艺表演,加强中外茶文化交流,促进茶文化旅游发展。第三,重塑八百里皖江茶文化旅游风光。首先搞好皖江名优茶产地游项目,建设好九华佛茶、天柱剑毫茶、汀溪兰香茶、金山时雨茶、敬亭绿雪茶、黄山毛峰茶、祁门红茶等名优茶精品旅游基地,使广大旅游者有一个良好的采茶、制茶、品茶、购茶体验场所,让其充分体会“东方树叶”的无穷魅力。其次,拓展禅茶一味文化旅游项目,近年来位于皖江境内的天柱山、迎江寺、齐山、九华山、赭山、太白楼等寺庙,每年都有几百万游客、香客涌入,尤其是韩国、日本、东南亚香客众多,为此通过禅茶一味文化旅游项目拓展,挖掘茶文化与佛文化资源,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皖江茶文化旅游。与此同时,筑建好八百里皖江风光与茶文化旅游长廊工程,将沿江的太湖、潜山、东至、贵池、石台、青阳、铜陵、泾县、旌德、绩溪、宣城、郎溪、广德等区县各地名胜古迹、山水风光与其茶文化共筑建成一条旅游长廊,并且完善软硬件与网络配套设施,使其形成一个活跃的旅游经济带,促进茶文化旅游发展。综上所述,皖江茶文化旅游长廊建设,不但可加快安徽旅游业与茶业发展,而且还可拉动沿江几十个区、县的运输业、物流业、饮食业、农产品加工业、建筑业、通讯业等行业共同发展,必定会产生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作者:汪辉进 陈慧芳 单位: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池州市社科联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同样,旅游业的壮大也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山西省是一个历史较为悠久的省份,拥有多个民族,这样也就使其拥有多个民俗文化资源。现代社会属于市场经济,竞争较为激烈,山西省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发展自己,成为现阶段应重要研究课题,以便进一步推动山西民俗文化发展。 一、山西民俗文化概况 (一)经济文化。山西刺绣具有代表性,其题材较为新颖,绣工也十分精巧,其中所蕴含的山西特色更为浓郁,从中能够感受到山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如二龙戏珠等被人们描绘的淋漓尽致[1]。不仅如此,在山西人民的生活中还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玩具,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透过玩具不仅能看到人民的乡土情感,还能看到人们对浪漫主义特色的渲染。我国是饮食文化较为发达,来自于山西的饮食更是让不少人驻足,山西人民喜爱面食,不仅有小麦粉,还有荞面、豆面等多种面粉,尤其是这些面粉制作而成的刀削面与拉面更是深受各地人们爱戴。此外,山西省特有的大院文化也是吸引众多游人的关键。如著名的乔家大院一直是在吸引着众多游人的目光。 (二)历史文化。因山西险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是首都北京重要的外围省份,很多历史人物都在此留下赫赫战功,如卫青、张辽等人,他们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中国文化与山西文化[2]。同时,历史上的山西不仅有汉族文化还有一定的游牧民族文化,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山西民俗文化,尤其是辽西文化十分突出,至今在山西省送留有很多寺庙,直到今天,从这些建筑中依然能够看到辽金人民的生活景象与他们独特的民族品质[3]。晋商文化一度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山西历史的骄傲,特别是在经济十分受重视的今天,很多人都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效益而努力,因此山西政府部门应根据现代人的心理,做一些与晋商有关的文化宣传,让很多人到此来学习与研究晋商的经商思想,领悟更多的生财之路,这样也有利于发展山西经济。 (三)娱乐文化。山西有很多娱乐设施可供人们游玩,其中锣鼓文化被称为中国第一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山西有数十种鼓,无论哪种锣鼓当地人们都能将其很好的运用,并形成了独有的锣鼓文化。社火也是山西娱乐文化中的一种,每次的社火活动都异常热闹,这在生活节奏较快的今天更是难以一见,经常使人流连忘返,它也是山西省重点的娱乐文化[4]。山西民歌更是备受世人喜爱,很多民歌只要用心倾听都会给人带来催人泪下的感受,如《走西口》等民歌,体现了山西生活的艰辛的同时,也寄托了山西人民美好的愿望,唱尽了山西人民的酸甜苦辣。此外,在山西省还有很多神话传说一直在影响着人民生活,如神农尝百草、伏羲教会人民渔猎、轩辕制造农具等都对山西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这些民俗特点都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因此,政府部门应注重这些内容的应用,使其成为发展山西经济的重要力量。 二、分析山西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山西民俗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如果能将其合理发展与利用,就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很多外国游客也来到中国学习、旅游,极大的带动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很多外国友人都希望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古老中国文化特点;对于国内游客来说,他们主要是想了解山西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自己有哪些区别,这时山西省应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将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5]。同时,开发与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还能有利于山西转变旅游方式,使游览山西的游客不再局限于游览观光,而是注重将娱乐购物、宗教膜拜,这样一来也提升了人们的观赏旅游价值。尤其是山西美食更能吸引游客,大力宣传当地的土特产和各种工艺品,以此来吸引更多人多次到山西旅游。此外,发展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能为山西省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山西地区地形复杂,贫困地区很多,政府部门可以适当的将旅游面积扩大到偏远地区,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游客还能从中体现到原生态、质朴的山西生活。 三、创新开发与利用山西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主要方式 晋商文化一直是山西省吸引游人的关键,因此,应将其作为发展旅游的重点,这样就能将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这样一来,人们在欣赏当地文化景观的同时也能从中了解晋商壮大的原因,从而真正的将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将推动山西旅游业发展,人们也会更加了解山西过去的繁荣。 (一)构建可持续发展观念,重视环境开发与保护。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一直提倡的重要观念,只有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当地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壮大,为山西省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为做好这一工作,山西省相关工作人员应请专业人士为其进行评估,合理规划与发展旅游业,限制游客数量,保证不会出现游客数量异常致使当地文化环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同时增长。此外,政府部门还应通过媒体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与民俗文化保护意识[6]。 (二)注重应用文化底蕴,形成特色旅游品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区开注重旅游业的发展,但在开发与利用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时应避免将其沦为模式化与类型化,应注重融入文化底蕴,给游人带来营造不同格调,形成特色旅游品牌。如山西独有的民间节庆、生活方式等[7]。注重民俗特征的体现,尽量为游客创设一种鲜活的、真实的文化生活。如山西寒食节就能成为典型代表。同时,山西省古建筑较多,因此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创古建筑旅游,让人们体会别样风情的古建筑游。其次,还可以尽情展现晋商文化特色,以乔家大院与平遥古城为代表,充分向世人展现晋商的发展历程,通过平遥古城也能让更多人看到当年山西省的繁荣景象。由于山西已经举办过类似的活动,所以应进一步发展该旅游特色。山西省为发展旅游事业所做出的各种业绩不容否定,但近年来在开发与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雷同化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需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民俗特点,抓住游人爱民俗的特点多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 (三)重视区域特色宣传,扩大山西民族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宣传,因此,山西省政府应通过媒体向世人介绍山西特色,吸引观众来此旅游。如同贵州省一样通过一句“走遍神州大地,醉美多彩贵州”,再加上带有贵州特色的旅游景点,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都希望能到贵州一睹美景。山西也在央视投放了广告,一句“晋善晋美”引发了国人的联想,不可否认,这个广告给山西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为了进一步发展山西旅游业,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山西省文化与民俗[8]。如著名诗人王之涣曾作诗《等鹳雀楼》,应抓住这一点大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吸引更多人到鹳雀楼中观赏景色。 (四)规划旅游发展,重视当地居民的加入。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多省份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政府部门应鼓励当地居民投入到旅游事业中,多为游客提供具有山西民俗特色的文化与活动。在突出产业特征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控制好游客数量,做好治安维护,使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并时刻了解旅游市场状况,在合适的时机增加民俗资源,壮大旅游产业,同时注重点、线、面的逐步发展,切忌急功近利。此外,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还应构建相对应的设施,充分体现民俗特点,尤其是山西人民淳朴的生活品质,为游人营造原汁原味的山西生活。 四、结论 民俗文化是发展特色旅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一定具有它独特的地方,才能吸引更多人专门为它而来,这样才能带动经济效益增长。在可持续发展受到重视的今天,山西在开发与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注重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实现长期发展。因此,山西应注重发展民俗文化,以便将山西发展为旅游大省。 作者:成文浩 单位:宁夏大学人事处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思索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 摘要:在我国的旅游开发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作者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只有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些地方甚至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因此,许多地方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掀起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但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有些地方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甚至有的只顾开发、不管保护,使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看到旅游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开发中对资源造成破坏、对环境构成威胁等负面影响,积极寻求保护性开发措施,坚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促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只有走有效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同样,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民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污染有增无减;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二、加强法制、法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护人文和风景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增强法制意识。虽然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公路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开发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要严格贯彻执行。比如,任何旅游景点的开发,必须要先修路,路的设计应考虑旅游资源的保护;路渣极其他建设垃圾的处理,必须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环境标准。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在空气、水源、噪声等多项技术标准中,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旅游法规和规划,科学开发,依法管理,严禁“三无”(即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指乱分地、乱寻址、乱建造)建设。另外,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出台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法规。完善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建立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良好伙伴关系。 三、做好科学规划,进行合理有序开发 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一致。尽管很多旅游地的开发是打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旗号,但在运营中实际上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环。所以,开发时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价,在环境评价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切切实实搞好环评。不能为了上项目,把环境评价作为幌子、走过场,要制定科学的规划。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环保与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有的景点,砍掉大树种草坪、炸毁山景盖宾馆,不仅严重破坏了旅游的长远资源,而且从现实角度看,也影响了景观的和谐,搞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降低了景点的品位。同时,在景点开发中,一定要坚持整体规划在先,开发经费不足,可以分阶段开发。切忌胸中无全局,开发无布局,从孤立的小景点看,还有点味道,但从整体布局看,可能是一个败笔。不但花了冤枉钱,而且会形成整个开发规划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另外,在自然景观为主的地方,要尽可能地少建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切不可为后辈留下太多的遗憾。还有,景点开发的建筑材料也要尽可能使用环保产品,注意各种资源的节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各级政府在大力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旅游业时,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负有主要责任,因此要把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落实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践中,成为检验当地旅游业成绩得失的主要指标。 四、加强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一个生态系统处在自然状态下,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一旦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人的影响便削弱了这种能力,所以要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旅游开发与保护离不开政府主导,所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开发的管理,特别是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景区,更要加强监督。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并要付诸实际行动中,体现在每个具体项目和运行环节上。管理者自身要坚持带头遵守,同时,要不断建立健全游客在旅游中应遵守的规范,使其有章可循。促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文化保护。 五、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进行考察时,都是把有没有保护措施,有没有公众参与保护的意识放在首位。应加强开展全社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与教育,加强科普工作,加强对游客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旅游,其内涵博大精深,上包括天文,下包括地理;前浓缩历史,后展现未来。既是我们丰富的教科书,又是培养我们情操和体魄的广阔天地。由于旅游者文化层次不同,欣赏品位各异。要使每一旅游者,在每一次旅游中都有健康的收获,当然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作为旅游的管理者必须先提高自身素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去引领各界人士认识旅游的内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启发大家,自觉地把旅游和保护密切相连,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氛围。 六、推出生态旅游产品,提倡绿色环保游 在旅游开发中,要贯彻生态意识,积极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环保旅游和各种新型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如餐饮结合本地特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在对土特产品的开发上,首先也要树立环境保护观念,不能把应保护的资源作为特产而出售。对违反者,要坚决打击和取缔,更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也要有计划性,不能竭泽而渔。 总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项关系子孙万代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促进这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论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驱动型。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独特性,如金湾区、香洲区的唐家湾镇、东区海岛等可划为这一类。 2、经济驱动型。主要为购物流通,如斗门城区、前山城区、湾仔镇等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 3、都市综合型。既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景点。如香洲主城区。 这些城镇的建设应分门别类,都要摸清本地的资源。如横琴的蚝、湾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门的荔枝、重壳蟹等独具特色的资源,要找出其历史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编写成动人的故事篇章,推陈出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我们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系统。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第二是介入系统。如交通运输、机场、码头、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统。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市区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条排水沟,仅仅做成一项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生态上的遗憾。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经验,如将已变成臭水沟的护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休闲观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观——环城公园。第二是环境意识。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识。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第四是可识别性。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为什么许多游客愿到云南的丽江去游览参观?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到了丽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复建了。为什么?因为丽江利用民居的结构完全展示了古城独特的风貌,形成了异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给人以另类城市的感觉。所以丽江古城对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非常强。而其他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景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那珠海就是独一无二的。珠海难以与国内其他城市比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在文化建设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包括民居都要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格,亚热带风情,形成新式粤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国岭南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精致的韵味,又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突出现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鲜明、气势恢弘的风采。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珠海独有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对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区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证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购买的旅游品应没有赝品。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完全是货真价实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成功举办各种旅游节。江西推出“四时连八节”很值得学习。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高潮的旅游气氛。各个区镇的旅游活动都要注意质量,相互之间都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要大力开拓会展业。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资源、有潜力去发展会展业。我们要从办好珠海国际航展、国际赛车做起,从办好“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台戏可以做,那就是继续办好“珠海国际电影文化节”。还有常年都有二十多个剧组在珠海拍戏,珠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基地。丽江把纳西古乐捣鼓得如此的热,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项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又喷发生机活力的美丽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没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杂技、广场文化、民间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戏。深圳华侨城的这台戏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巴黎的红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许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近十年来,清淡可口的粤菜已为珠海广大的移民们所接受。而移民们又带来了各自的家乡菜和洋菜式,可谓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精彩纷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区民俗食风,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骛的美食天堂还需要全市各界共同进一步努力。近年来,组织的几界珠海美食风情节,评选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佳、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珠海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开发与体制创新 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是创意经济。谁的创意好,谁就能发展。珠海旅游业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徘徊不前,发展较缓慢,就是因为把目标、过程、主体混淆在一起。对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确定了许多目标,但实施过程不清楚,发展主体不落实。如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几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没有人去研究产品的开发过程,由谁来开发产品也没有搞清楚,结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许多机遇。传统思维与经济转型的不协调,就出现了这些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讲,同样的旅游资源,由谁来开发,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开发,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一块玉石原料,由高手来雕刻,就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来雕刻,就会糟蹋了这一块玉。斗门温泉的几次开发实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御温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为客商的灵活机制所致。所以,机制不一样,效果完全不同。同样的服务设施,同样的员工队伍,谁来经营,用什么机制来经营,效果也完全不一样。“梅溪牌坊”只投入几百万元资金进行开发,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国有单位去搞的话,起码要一千几百万元。如某景点为国有单位,门票价格是由物价局定的,几十元一张门票,不管旅游旺季与淡季,不分早上与晚上,也不论市民与外地游客,谁都不能改变。这是什么机制?能适应市场吗?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让的办法,经营者早就会根据市场形势实行浮动价格,自我调节了。 同样的景点,谁来建设,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强调,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但为什么总是不可避免呢?因为造成重复建设的,往往都是财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投资的,投资以后,能否收回投资,投资是否对路,没有人来负责;没有经过科学认真的可行性论证,也没有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变化了的情势及时进行调整。 要转换旅游资源开发的旧机制,必须实行开发权的拍卖、产权和经营权的转让、承包租赁制和名店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大胆推开,公开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经营,我们的一些饭店宾馆,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团经营管理,接待水平马上就会提高,而且世界范围内的连锁经营,也带来了客源的增加。珠海这几年国有资本从流通领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饭店宾馆也不例外。 从一个时期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旅游管理体制比工业体制还保守。因此,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闭操作。那种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闭改革,不仅会因为低水平和资金不足而对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浪费甚至破坏,同时在时间上也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次,要防止没有约束条件的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权的拍卖,一方面要公开论价,另一方面要对其提出的开发方案进行专家论证,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公开竞争择优确定开发单位。同时,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识。要扩大对外招商,范围越大,引进的开发者水平越高,带来的资金越雄厚,开发项目的档次和质量也会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倾向,把旅游项目搞成部门的小金库,搞点创收。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当前,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更加重了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驱动型。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独特性,如金湾区、香洲区的唐家湾镇、东区海岛等可划为这一类。 2、经济驱动型。主要为购物流通,如斗门城区、前山城区、湾仔镇等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 3、都市综合型。既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景点。如香洲主城区。 这些城镇的建设应分门别类,都要摸清本地的资源。如横琴的蚝、湾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门的荔枝、重壳蟹等独具特色的资源,要找出其历史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编写成动人的故事篇章,推陈出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我们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系统。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第二是介入系统。如交通运输、机场、码头、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统。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市区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条排水沟,仅仅做成一项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生态上的遗憾。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经验,如将已变成臭水沟的护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休闲观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观——环城公园。第二是环境意识。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识。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第四是可识别性。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为什么许多游客愿到云南的丽江去游览参观?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到了丽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复建了。为什么?因为丽江利用民居的结构完全展示了古城独特的风貌,形成了异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给人以另类城市的感觉。所以丽江古城对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非常强。而其他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景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那珠海就是独一无二的。珠海难以与国内其他城市比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在文化建设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包括民居都要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格,亚热带风情,形成新式粤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国岭南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精致的韵味,又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突出现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鲜明、气势恢弘的风采。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珠海独有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对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区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证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购买的旅游品应没有赝品。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完全是货真价实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成功举办各种旅游节。江西推出“四时连八节”很值得学习。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高潮的旅游气氛。各个区镇的旅游活动都要注意质量,相互之间都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要大力开拓会展业。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资源、有潜力去发展会展业。我们要从办好珠海国际航展、国际赛车做起,从办好“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台戏可以做,那就是继续办好“珠海国际电影文化节”。还有常年都有二十多个剧组在珠海拍戏,珠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基地。丽江把纳西古乐捣鼓得如此的热,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项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又喷发生机活力的美丽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没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杂技、广场文化、民间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戏。深圳华侨城的这台戏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巴黎的红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许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近十年来,清淡可口的粤菜已为珠海广大的移民们所接受。而移民们又带来了各自的家乡菜和洋菜式,可谓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精彩纷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区民俗食风,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骛的美食天堂还需要全市各界共同进一步努力。近年来,组织的几界珠海美食风情节,评选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佳、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珠海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开发与体制创新 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是创意经济。谁的创意好,谁就能发展。珠海旅游业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徘徊不前,发展较缓慢,就是因为把目标、过程、主体混淆在一起。对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确定了许多目标,但实施过程不清楚,发展主体不落实。如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几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没有人去研究产品的开发过程,由谁来开发产品也没有搞清楚,结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许多机遇。传统思维与经济转型的不协调,就出现了这些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讲,同样的旅游资源,由谁来开发,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开发,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一块玉石原料,由高手来雕刻,就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来雕刻,就会糟蹋了这一块玉。斗门温泉的几次开发实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御温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为客商的灵活机制所致。所以,机制不一样,效果完全不同。同样的服务设施,同样的员工队伍,谁来经营,用什么机制来经营,效果也完全不一样。“梅溪牌坊”只投入几百万元资金进行开发,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国有单位去搞的话,起码要一千几百万元。如某景点为国有单位,门票价格是由物价局定的,几十元一张门票,不管旅游旺季与淡季,不分早上与晚上,也不论市民与外地游客,谁都不能改变。这是什么机制?能适应市场吗?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让的办法,经营者早就会根据市场形势实行浮动价格,自我调节了。 同样的景点,谁来建设,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强调,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但为什么总是不可避免呢?因为造成重复建设的,往往都是财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投资的,投资以后,能否收回投资,投资是否对路,没有人来负责;没有经过科学认真的可行性论证,也没有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变化了的情势及时进行调整。 要转换旅游资源开发的旧机制,必须实行开发权的拍卖、产权和经营权的转让、承包租赁制和名店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大胆推开,公开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经营,我们的一些饭店宾馆,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团经营管理,接待水平马上就会提高,而且世界范围内的连锁经营,也带来了客源的增加。珠海这几年国有资本从流通领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饭店宾馆也不例外。 从一个时期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旅游管理体制比工业体制还保守。因此,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闭操作。那种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闭改革,不仅会因为低水平和资金不足而对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浪费甚至破坏,同时在时间上也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次,要防止没有约束条件的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权的拍卖,一方面要公开论价,另一方面要对其提出的开发方案进行专家论证,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公开竞争择优确定开发单位。同时,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识。要扩大对外招商,范围越大,引进的开发者水平越高,带来的资金越雄厚,开发项目的档次和质量也会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倾向,把旅游项目搞成部门的小金库,搞点创收。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楼观台道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根源,即道文化和儒文化,道文化较之儒文化要早些。道文化是上古文化与中古文化的衔接点和转折点,它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将研究自然与研究人类社会自身的紧密结合上。儒学文化重在研究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问题上,其积极入世的研究态度及其实用性使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之一。道文化的及其深奥及内容涵盖的博大精神使知者甚少,学知者潦潦。作为道文化发祥地楼观台更使之成为一个文化名词,知之者神往,不知者却不,其声名与影响尚不如其变异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和五台山,着实令人扼腕。故本文拟就道文化的弘扬及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方面谈些粗浅看法,愿与广大同仁商榷。 关键词 道文化 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 经济社会 一、道文化与楼观台 1.道文化通俗说 古往今来,无数学者都在对道德、五千言进行解读,试图把握我国正中古文化的源头,执牛耳以成其犬,但言词简约,博大精神的道文化的精髓又有谁能说得清楚,说得透彻呢?笔者认为,道文化的精妙恰恰在于它强调了一“简”字,由真索道,道归于其气。对于包罗万象的道文化,我们可将其简化为三大内容。其一,是探究世界的本源《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象,”即世间万事万物源于“道”,那么,道是什么呢?又有言曰:“道之为道,惟恍惟惚,”即“道”就是“恍惚”;那么,“恍惚”又是什么呢?又认为,禾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说,世界的本源是“无”,道是无形、无声、无象、无臭的气,气聚则为天地万物之物象,气散则为“无”,为“道”。为“无”则说明老子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性,为“道”则固无法说清世界的发端而终归于唯心主义。当然这主要是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所致,但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确属难能可贵。 其二是《道德经》的精华,辩证法思想。“高下相倾,长短相形,声音相和,形影相随……”,事物间的对立与转化关系跃然纸上,虽不能看到对立事物转化所需的条件,但能看到这种转化已难能可贵了。这种思想对后世多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讲究君子的自修与自省,以涂图缓进的哲学观与修身养性的道德观念源于此吧。 其三是积极入世的“无为”思想。针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现象,身为史官,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老子甚为震动,他毅然驾青牛西游,寻求潜心研究学问,解决社会问题的最佳场所,西行至风光施丽之楼观台而驻足,深思熟虑,呕心沥血而留下人类思想史上光华四溢,历久弥坚之道德五千言。对于纷争混乱的社会现象,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伟大治国理念,提出统治者要克制自己的贪欲,尽可能少地剥削和骚拢老百姓,使老百姓能顺其自然生活下去的治国理念;又提出统治者要积极努力为老百姓创造“鸡犬之声相闻,民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存环境与条件,实质是宽民薄赋的治国思想,也更是长治久安的治国策。“无为而无不为”这种积极地入世哲学对我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历久而愈见其卓。 2.道文化归属地之争 上个世纪,我国启动了举世属目的“三峡工程”,发掘出一座古墓,其中有老子《道德经》作为随葬品。据此,湖北省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墓为老子墓,并认为道文化并非发源于楼观台,而是在老子的故乡湖北省。一时间,学术界争论地沸沸扬扬,但由于缺乏有力证据,此事终不了了之。近年来,河南省曹操墓造假事件,更搅得学术界动荡不安,究其原因,无非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古代名人的墓葬及随葬品等东西的发现和发掘,如果进行合理利用则足以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道文化的旅游资源问题思索 1.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若干年前,震惊全国的“羊年岁首大惨案”使楼观台一下子“名扬全国”,自此,闻仙沟索桥事故使楼观台旅游业元气大伤。现在,乘楼观道文化被纳入曲江文化圈之东风,我们更应抓住机遇,将楼观道文化的旅游业休闲作为一个产业做大做强,使传统道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密切结合。 反思楼观台道文化及以前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存在着几点不足。其一是硬件设施不足;主要是落后的交通很难将附近几个景点连接在一起,景区内文仙沟等处交通更是狭窄而险峻,难以满足旅客要求;其二是景区自身地理地形的局限,景区内几处散景点没有连接在一起;腹地吞吐量狭小,且水资源较少,略显灵气不足,若能聚水而成溪,成潭,岂不更好;虽钟灵毓秀,却无华山之险,黄山之气,峨眉之巍,故更应大力营建特色之处,尤其是大打道文化游之张牌。其三是旅游设施缺乏兼顾性;如周至县有60多万人口,周至县唯一可无险而一日游得盛境唯有楼观台,但较贵的门票将许多家庭双休游挡在门外,若能在固定日期对本县人凭身份证实行半价,定会增加实际旅游收入,这样灵活价格有许多地方优点;将纯旅游景点转化为旅游、休闲、娱乐、知识相结合的四位一体模式,则更赋吸引力。 2.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第一、关于门票。作为景区收入的门票,可尝试实行多元化收取制,既增加了人气,实际上又可增加收入,如双休日对持有本县身份证者半价,12岁以下少年半价;对持有学生证的各地学生半价;对于大学历史专业、古汉语文学专业大学生实行半价;尝试道文化展示区内楼观台与财神庙故里一票制;寒暑假期间对所有持学生证的学生实行半价,这样,既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又可使本县群众渴望多在楼观休闲愿望得以实现,既增加了旅游收入,有宣传弘扬了道文化,一举两得。 第二,硬件设施添置。随道文化展示区的推进,在景区的道路若能多辟一条,且坡势稍缓最好,并能使总景区内各景点连为一片,用电瓶车免费接送旅客,以减少游客在道路上的耗时量,满足游客全面了解景区的需求。添置中高档旅游休闲接待店面,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且经营态度必须坚持诚信为本,无欺。五丈塬本是一土塬而已,因诸葛亮衣冠冢而闻名,其中所建八卦阵图成为许多游客的至爱,看谁能在最短时间走出该阵颇具吸引力;我们何不将全真教的北斗七星剑阵变为一固定迷阵,以供游客娱乐赏玩,这肯定很有吸引力。 第三,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全国各景区都有极富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出售,如日照,北戴河的海螺工艺品,珍珠项链,珊瑚树;八达岭的长城小石礁;武当山的太极剑等不胜枚举。我们如能抓住道文化这一主题开发纪念品,定受游客青昧,如我们可以以轻金属或塑料制成太极图形象,即可健身,又可当玩具;还可利用楼观台竹子,有计划地采伐做成笛或箫,身上可选道德经之经典句段添上;还可制作大小各异的各种材质的老子像或老子头像不倒翁,并书道德经之经典名句,如此等等,即宣扬了道文化,又成为自然宣传以扩大旅游业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更能彰显钟灵毓秀的楼观台文化游的浓厚氛围。 第四,杂果林建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秦岭北麓有利的地理地形和气候,发展桃、苹果、柿子、栗子,杏等水果林,还可发展板栗,毛栗,核桃等硬果林,由游客自行采摘,享受亲手采摘之乐趣,当然还可发展品种丰富的无公害菜园,与集贤所建的“一分田”工程相呼应,充分吸引城市市民来楼观休闲。这样就可以充分集旅游、休闲、娱乐、体验、学习道文化于一体,使我县依托楼观台的威名,财神故里的福祉,带动周边地区文化、生态综合旅游事业的大踏步发展,届时,“金周至”将重新崛起,扬威华夏,同时可为我县经济社会的腾飞注入强力助推剂。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衡阳旅游资源中音乐元素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音乐元素与旅游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其本土特色的民间音乐在其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开发与利用衡阳的特色音乐元素从而促进衡阳旅游业的发展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衡阳;旅游;音乐元素 衡阳,位于湖南省的东南部,因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而闻名于世。改革开放的二十年,衡阳依据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就近些年的旅游项目来看,衡阳主要注重于风光旅游、古迹参观、名人探寻等,文化层面广,却独独缺少了音乐这一重要领域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业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音乐在“娱”的这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开发和利用衡阳旅游资源中的音乐元素就尤为重要了。 一、衡阳音乐元素普查 衡阳有着丰富的音乐储备。早在公元1274年,文天祥路经衡阳,就曾写有《衡州上元记》,详细记载了他所见到的衡阳人民在正月十五“为百戏之舞”的盛况。 (一)戏曲 在戏曲方面,衡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湘剧、祁剧、花鼓戏。 衡阳湘剧,民间称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戏班子”,亦称为“衡阳汉调”,是湖南省特色浓郁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流行地区广,涉及到整个湘南东部,包括衡阳市、郴州市和衡阳、衡山、衡东、耒阳、常宁、安仁、炎陵、茶陵、攸县、永兴、桂东、宜章、汝城、桂阳、郴县等县市,甚至曾流行到江西永新和广东乐昌等地。衡阳湘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从剧目的长短来划分,则有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113个,散折戏465个。连台本戏,演唱时用大鼓大锣伴奏,因而又称“大鼓戏”。主要剧目有《目连传》、《封神传》、《岳飞传》、《西游记》、《混元、盒》等。整本戏或称正本戏,著名的有五大本高腔和昆腔混合演唱的剧目,即:“青、红、绿、白、黄”。青,即《青梅会》,表现刘备、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红,即《红梅阁》,演李慧娘的故事;绿,即《绿袍相》,演刘湛与徐月娘的故事;白,即《白兔记》,演刘智远的故事;黄,即《黄金印》,演苏秦六国封相的故事;散折戏或称单折戏,为戏班常演的精彩折子戏。主要剧目有《醉打山门》、《昭君和番》、《佳期拷红》、《打鼓骂曹》、《思凡》、《描容上京》、《雁门提潘》《八戒闹庄》、《杨滚教枪》、《攀良起解》等。 祁剧是古老剧种,旧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清末又名“楚南戏”,因形成、发展于湖南祁阳而得名。明朝初年,弋阳等戏曲声腔流入这肥沃的土地。弋阳腔与祁阳的民歌小调、祭祀歌舞相融合,形成了高腔系统。明万历年间,祁阳一带的戏曲,又吸收了昆腔音乐和昆腔剧目。清康熙后,祁剧先后融汇微调、汉调和秦腔,形成了弹腔。随着不断的融合与吸收,祁剧的声腔、剧目、表演艺术日益丰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弹腔为主体的多声腔的湖南地方大戏剧种。祁剧传统剧目据统计有大小戏893本,其中百分之八十为弹腔剧目。高、昆整本戏《目连传》、《精忠传》、《观音戏》、《夫子戏》四大部,称为祁剧“正高”、“正昆”代表剧目,其他属于明清传奇的高腔、昆腔戏,则被称为“耍高”、“耍昆”。“耍高”剧目有《琵琶记》、《金印记》、《投笔记》、《一品忠》等;“耍昆”剧目有《鹿台饮宴》、《卸甲封王》、《别母乱箭》、《藏舟刺梁》、《劝农赏花》等。弹腔戏大多搬演《三国》、《水浒》、《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以及部分神话传说和公案戏。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昭君出塞》、《牛皋毁旨》、《闹严府》、《泗水拿刚》;创作的现代戏有《黄公略》和已摄制成影片的《送粮》等。 衡阳花鼓戏起源于清顺治年间,由原衡山的“采茶调”和衡阳的“车马灯”等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因声腔语言相近,流传地方相通,故统称“衡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以小旦、小生、小丑“三小”见长,是群众最喜欢的剧种之一。以后,逐步流传于湖南省内的其他地区。1983年编修的《中国戏剧一湖南卷》中,将流行在湘南各地的花鼓戏统称为“衡州花鼓戏”。 (二)乐器 衡阳非常有特色的乐器为渔鼓、简板。渔鼓用竹筒制作,简长65厘米~100厘米,鼓面直径13厘米~14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简板用竹片制作,长45厘米~65厘米。宽1。7厘米~2厘米,一端向外弯曲,两根为一副。演奏时用左手夹击发音。与渔鼓一起为“渔鼓”、“道情”伴奏。湖南祁东地区的渔鼓则有所不同,她取消了简板,而是在左手中指上绑上一块小板(多为玉石或硬质塑料材质)在怀抱渔鼓的同时击打鼓身,同样达到了简板所起到的效果。 (三)民歌 衡山山歌久负盛名。衡山,五岳独秀,山地,主体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及衡阳、衡山县境内,其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群峰起伏,绵延数百里。因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致使这里的山歌成为湘中南一带最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式。衡山山歌整体风格明快、爽朗,曲调高亢、自由流畅。湖南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何继光的高腔就是在此学习的,他演唱的“八百里洞庭美如画”、“挑担茶叶上北京”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仍广为传唱。但在何继光去世后,他所演唱的高腔几乎无人能及。其实,在当地,能唱那么高声部的人大有人在。衡山山歌歌词内容丰富,人们在田间做事、烧火做饭、谈情说爱、休闲娱乐等都有山歌为伴。语言虽然通俗直白,但却有寓意在其中。比如“高山打石落深潭,交情容易脱情难”,“吃了饭,下河玩,跌了一个金簪在深潭,老者哥哥捡了就退给我,哪个少年哥哥捡了就送人情,罗裙底下定恩情”。目前所能见到的衡山山歌曲谱和音响资料,大部分是1980年,在文化部关于收集整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号召下,由衡阳市文化馆的同志们下乡采风收集到的,被收编在《湖南衡阳地区民间歌曲集》(油印本)中。 除了以上所介绍音乐门类外,另外还有许多地方小戏如地花鼓、木偶戏、皮影戏、鬼脸戏、丝弦、小调、莲花剧、打连厢、打钱鞭、布围戏、独角戏以及瑶族谈笑戏等。 二、衡阳旅游业中音乐元素的开发与利用 (一)培养有音乐素养的从业人员 已经从事或将要从事导游行业的人员,应该加强与艺术院校和艺术团体的联系、学习与合作,特别要把培养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素质列入培训的内容,力求培养出具备音乐素养的高素质导游。 (二)文艺演出 衡阳有湘剧团、祁剧团等文艺团体,应转变观念,将音乐戏曲的表演视线投向旅游市场,当地的音乐院校也要加强本土音乐的教学,并将学生的实习与实践的舞台转移至旅游业这一社会性的舞台。另外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歌唱家和表演艺术家共同展现地域民风民情。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文化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与开发局限 摘要:重庆渝东南酉阳县后溪镇民族文化品牌开发的资源优势明显,其区域开发的局限性也明显。如果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品牌开发的认识自觉性并有效推进市场运作,不但能够持续后溪文化旅游在渝东南的区位优势,而且将会推动区域民俗文化的生态保护与市场开发实现双赢。 关键词: 后溪镇;文化旅游;民族文化品牌开发;区位优势;局限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龚滩、龙潭等古镇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品牌开发有声有色,早已见诸国内网络、报端;大酉洞“桃花源”AAAA景区的成功申报,让人们更加看重酉阳县境内、酉水流域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及其市场开发价值。近年后溪古镇符合生态文明观的全面保护与合理开发,已逐渐拉开序幕。在我们看来,酉阳后溪文化旅游的民族文化品牌开发资源优势明显,其区域开发的局限性也引人注意。 一、后溪文化旅游资源品牌开发的区位优势 后溪古镇位于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历史上后溪被视为“蛮夷之地,化外之区”,古称酉溪,早在3000多年前初民即在此居住,成为武陵山巴人后裔的重要聚居地,酉水流域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唐代典籍出现有关后溪的文字记载,迄今已有1500多年。自明代末期“赶苗拓业”以后,土家族田、彭、白三大姓居住酉溪。到有清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国家政策后,汉族百姓在中央政府号召下,也从江西移民到后溪垦殖、定居。“外来”先进的汉族农耕文化,强力刺激、推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后溪的酉水码头,那时实际成为湖广进入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枢纽。一度千船停靠,万商云集,十分兴旺。后溪坐落于武陵酉水“山水间”,相对封闭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内,船运之外其他交通形式数千年没有得到真正开发,高山峻岭之间,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富矿”的区位优势明显,在以下多个方面,显示出有别于渝东南其他少数民族县的地域特色: 首先是民歌资源:酉阳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后溪民歌其实是酉阳民歌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后溪土家族民间音乐资源丰富,山歌传统历史悠久。后溪抬岩石歌、打夯歌亦很丰富,歌词内容生活化,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十分随意,与劳动生活场面结合紧密。后溪酉水的船工号子作为川江号子的一个重要支系,地方特色浓郁;木叶歌更是本地民歌的特色品种;还有有哭嫁歌、薅草锣鼓等多种民歌类型均有地域特点。 其次在民俗信仰文化资源方面:后溪土家人的民间信仰历史传承久远,形成于中原大融合之前,有浓厚的南方巫文化特色。如游冥观花――“游冥”,意在巫师到阴朝地府看灵魂是否漂泊,飘荡何处;“观花”巫师登仙看花树,查看树上是否有虫吃树叶,树根是否稳当(生死祸福、灾难、病、痛等);丧葬习俗原滋原味的打绕棺“穿花”程式(请师、启灵、穿花、散花、迎灯等五个连续程序),历史文化价值独特;“做道场”习俗,由来以久,有规定的程式;“还傩愿”,则是后溪土家人集戏剧、娱乐、信神为一体的古老地方民俗,其历史传承更为悠久。还有非常独特的牛菩萨(敬牛神)习俗,与其地域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关联,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蕴及其特别的民俗研究价值。 后溪土家人的节庆习俗多姿多彩,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既有汉族地区不同的土家族民俗内涵,又有武陵酉水地域文化的特别个性。颇有地方特色俗称“鬼节”的月半节,则是当地土家人尤其重视的,至今被后溪乡民看重沿袭。 又次是民间文艺资源:最有地区影响的是摆手舞,2002年国家文化部授予酉阳县“摆手舞之乡”称号,2008年,“酉阳摆手舞”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酉阳摆手舞”的发源地就在后溪,这已是学界共识。后溪现存土家族摆手舞堂,在整个武陵山区和渝东南,都是最古老的文化遗存。后溪跳花灯也有地区影响,后溪花灯的历史比较悠久,同在渝东南,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不同而有地域个性。跳灯的仪式成分不重,似乎已经嬗变为,本地百姓春节期间自娱自乐的民间狂欢形式之一。另外,还有舞狮、舞龙、彩龙船等多种受汉族影响的民间文艺活动类型,其鲜明的土家民俗文化内涵却倍受学者们的重视。 其他方面,民族民间工艺有土家族特色的棒棒烟杆、“柚子龟”、石木雕刻、土纸等四绝。豆腐酉水鱼、油茶汤、油粑粑、老腊肉等,则体现后溪土家饮食千年传承中形成的酉水文化特点。后溪长潭河湾土家山寨“干栏式”民居保存完好,土家服饰文化、语言文化遗存丰富。尤其是土家族口语在后溪民间的幸运保存,显得特别珍贵。另外,后溪长期封闭号称“小桂林”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使之成为两百年来武陵山农民抗暴活动的中心地区,涌现出白夫人、彭象乾等民族英雄,邹杰、刘杨、杜相皋、田品山、白树庭等民主革命斗士,后溪人文历史增添的这道名人风景线,丰富了后溪传统的文化资源。后溪土家族民俗文化内蕴深厚、悠久的历史传统,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在品牌开发价值,引起研究者的强烈兴趣[1]。 二、后溪民族文化品牌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后溪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品牌开发“富矿”的优势,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吗?具体说,能够为后溪文化旅游开发做出实质性贡献吗?带着这个问题,“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开发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组,在后溪镇镇长的安排下,组织当地多位知名人士和社会贤达,召开“后溪土家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专题座谈会”,并在会后专程前往“酉阳最美土家山寨”――后溪长潭河湾山寨调研,在民族文化品牌化过程规律的认识上,基本认同如下的理论识见: “民族文化品牌化的过程,是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过程。一方面,民族文化品牌化通过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的应用,调动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信任感、自豪感和认同感,形成一种无形资产,推动一个综合的经济体系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和有形资产。另一方面,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进行规模化的经济运作和开发,反过来会促使民族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传承、弘扬和发展。”[1] 在我们看来,后溪民族文化品牌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后溪镇产业发展规划仅停留在汇报总结类的定性文本形式上,县政府的旅游产业规划没有后溪具体细分的产业规划落实,后溪民族文化资源品牌开发问题,很可能成为一句应景的口号,或者以一份纸质文本的报告形式被当成例行公文保存,这是后溪民族文化品牌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后溪社会经济发展提速很快,座谈会上镇政府发给我们的《后溪镇概述》打印资料,特别提到这方面的变化,但在介绍后溪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字之后,只有一句话提及文化产业问题:“利用后溪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招天下客商发展后溪的旅游产业。”作为政府行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当然会涉及旅游产业规划。但关于后溪镇旅游产业具体规划的询问,部门负责人很直率地说,“没有力量搞,想做也做不出来。”镇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履行责任分工制,文化专干说,他一个人文化方面事情之外,还有计生、扶贫等六七种工作要参与,时间、精力首先就顾不过来;何况旅游产业规划是很专业的,有积极性也因为不真懂,做不了;关键是,产业规划就是一个文件,有了如何派上用场?副镇长接待项目组一行人时,反复强调“镇上的旅游规划”后溪承担不了的说法,座谈会上与会者的议论,对此也是明确认同的。规划需要市场眼光,需要经济头脑,从《品牌学》的认识角度看,后溪镇旅游市场细分在酉阳县旅游市场开发的总策划中,应有全盘考虑,似乎就是酉阳县旅游局的规划责任;但旅游市场的实际落实,最后还是后溪的责任,镇政府应设有对应处理专门问题的相关职能部门,并委派专人负责管理,以适应后溪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市场细分的当下紧迫需要。所以,归根结底,这还是体制上用人机制出现的实际难题。事在人为,镇里解决不了,建议县里帮助统筹安排。 其次,后溪地域特色鲜明的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在酉水河石堤水库(秀山境内)建成蓄水之后,提供了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的新条件,新可能;后溪长潭河湾土家山村被评选为酉阳“全县最美土家山寨”,给进一步的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奠定了认识基础,但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还看不到其中的转型路径,文化资源品牌开发仍然停留在局部规划设计的文本范畴内,与后溪民族文化资源品牌开发的市场衔接存在脱节。 “前往后溪的旅游客源主要是县旅游局组织的,散客所占比例很小”,“游客很少自己主动选择这个景点”,后溪镇副镇长给项目组介绍旅游市场景气指数的时候,多次强调这个情况,也与项目组现场调查的事实相符。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后溪旅游设施、景观条件与市场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有以下三个方面: 1.旅馆服务水平还在一般的“农家乐”经营习惯与卫生标准层次。古镇街道狭小,居民临街随意搭建的耳房,把街道弄得更逼仄;道路年经失修,凹凸不平,还间有垃圾,旅游者不会产生好心情。古镇民居建筑式样比较杂,公共社区类场所风格明朗,其余皆各行其事。要成为重庆主城区和国内旅客留得住、玩得舒服的地方,后溪镇旅游设施硬件建设的功夫就要用够。一般的“农家乐”服务与卫生标准,难以扩大现代观念的文化旅游市场。游客住不下来,就只好匆忙逛一趟“了愿”,“跑马观花”的心态游后溪,只能看到后溪历史文化传统精粹的皮毛,后溪民族文化资源知名度的正面提升,因此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2.专供后溪旅游的交通工具还不配套,没有从游客角度设计安排。前往后溪旅游景点的交通工具只有一种,乘汽船游长潭及其沿酉水浏览各处的景观,其他陆上景观只有凭两条腿。后溪号称小桂林,爬山是后溪旅游的重要活动形式,年轻游客可能好一点,上年纪的游客只有干瞪眼。完善的后溪旅游精品线路,必须有形成网络的道路规划提供保证,水上行船与陆上乘车相互相成,缺一不可。 另外,改革开放以后,河湾外出打工者不少,随着收入的增加,砖混结构的民居新建不少,在土家族传统木质民居的山寨建筑中特别刺目。河湾土家山寨作为后溪民族文化资源品牌开发的示范景点,土家族民居资源的全面保护(包括文化空间)是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凡是影响山寨景观视觉因素的存在,都应当考虑拆除而异地修建。 3.河湾土家山寨的旅游资源开发才开始,资源保护是基础,更是前提,资金的严重短缺已经影响到保护、开发的力度和进度。河湾土家山寨由下寨、中寨和上寨组成,坐落在长潭河湾一块开阔的巨大扇面坡地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作为旅游景点的开发,开始按照规划目标逐步进行,当下从道路、游客接待点、码头、参观路径安排等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酉阳县政协2008年4月提出《河湾山寨民俗旅游发展规划》,项目组同年8月考察时规划实施的进展并不大,镇干部都说资金没有解决好而成为“瓶颈”。 值得欣慰的是,后溪土家族民族文化品牌开发2009年上半年开始有了重大进展,项目组去年调研之后,酉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后溪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的相关工作,今年初的县人代会已通过后溪三年文化旅游整体开发规划,弥补了过去河湾山寨局部规划开发的不足。千年古镇、百年古寨、十里长廊的旅游景观及旅游环线规划,形成后溪整体联片开发的清晰路线,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河湾土家山寨的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十里长廊”是后溪沿酉水两岸的绿化工程,已投资上百万,以果树为主,形成绿化带,从而保证河湾山寨开发更高级别品牌目标的建设需要。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制衡机制失衡与政府规制优化 摘 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归根到底是相关利益者之间利益的冲突,为此政府必须建立平衡各方利益的制衡机制。我国制衡机制的失衡,突出表现为:企业的制衡力过于强大,原居民、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制衡力过于微弱。制衡机制失衡必然导致利益分配失衡,强势方获得超额利润。建议从三方面优化规制:重构政府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与制度,严格执行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审批权”;健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规,编制并严格执行旅游规划,提高依法规制的合法性、科学性与严肃性;推进相关利益者制衡机制建设,对旅游资源实行全民监督管理。 关键词: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相关利益者; 制衡机制; 政府规制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归根到底是相关利益者之间利益的冲突。在中国现实生活中,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关的利益方主要有以下六方:地方政府、投资与经营方(以下简称旅游企业)、原居民、旅游者、旅游从业者、社会组织。这六方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的利益趋向有同更有异,利益诉求力更是有强有弱,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因此在这样一个利益相关系统中,就必须建立平衡各方利益的机制,我们称这种机制为制衡机制,而相关利益各方的利益诉求力就是其所拥有的制衡力。本文旨在探讨上述六方的制衡力冲突与政府在制衡机制中的规制作用优化。 一、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差异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任何一种形式的旅游开发对于旅游资源的原真态都是破坏。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一方面,旅游资源只有通过一定程度的开发,才能实现其应有的各种价值,也才能为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必不可少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另一方面,旅游资源只有保护好了,才能永葆旅游魅力,为旅游开发提供最基本的资源条件。理想的境界当然是旅游资源的低度开发与高度保护相结合,但我国实际运作中偏偏多是旅游资源的高度开发与低度保护,以致许多风景区出现商业化、园林化、城镇化现象,许多人文景点出现表演化、移植化、时尚化趋势。这些“乱象”的出现,归根到底,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制衡失效有关。试分析如下: 其一,政府方。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我国旅游资源都归地方政府管理,故本文只论及地方政府。政府是公众权益的法定人,在上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制衡体系中,地方政府无疑居于核心位置,发挥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一方面必须履行政府职能,超越各方利益,根据各项保护性法律法规去保护各种旅游资源;必须指出,这种保护也是地方政府规避行政风险的一种手段,毕竟哪个地方政府也不愿意承担资源保护不力的责任。但另一方面,政府存在经济人行为,即地方政府从部门或官员自身利益出发,争相获取对资源的处置权[1],无论是取得经济、社会收益还是获取政绩收益,其过程都可能诱导对旅游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因此,地方政府既有保护的压力,也有开发的追求。问题是,在现行政绩考核制度中,市级以下畸重经济GDP而忽视绿色GDP,于是招商引资、产值、税收成为决策的重点,就难免出现管理天平的失衡,偏向投资方,偏向旅游资源的高强度开发。景区开发中被新闻媒体曝光的重大环境事件,几乎都有政府官员或明或暗的支持,如张家界百龙天梯事件。 其二,旅游企业方。新时期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起初都是地方政府,黄山、泰山等都是由政府投资与管理,然而国有单位“要牌子、定班子、找银子、抢位子、做老子”只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现在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来源已经主要是社会资金,而各类景区景点(包括政府管辖的)多数已经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企业的本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势必高强度开发旅游资源,如建设索道、宾馆、别墅以增加旅游收入,同时降低旅游资源保护投入,以减少经营成本。至于那些租赁景区的企业,以短期行为疯狂逐利更是普遍现象。 其三,原居民方。旅游资源不管是属于国家的(如黄山),还是属于集体的、个人的(如皖南古村落),最希望保护好这些资源的是所在地的原居民,因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于这方水土,这些老天爷、老祖宗留下的旅游资源是他们的骄傲。尽管这些地方多数是穷山僻壤,原居民也希望借旅游大潮改善生活,所以多数觉醒者会适应形势变化,支持政府与企业变旅游资源为旅游产品,自己也积极融入到旅游开发过程中,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他们更强烈要求保护旅游资源,并且要求旅游收益尽量少外溢。事实上,各种开发模式下原居民的收益分配相差悬殊,还有一些人几乎没有收益。所以,总还有一些思维单纯、以守护者自诩的原居民对于旅游开发持反对立场,采取各种方式抵制旅游者。据我们前几年对黄山202位市民的调查,“您对黄山市发展旅游业总的态度”选项,有171人赞成,7人反对,24人无所谓;“您对旅游者的态度”选项,有106人欢迎,14人反感,82人无所谓[2]。 其四,旅游者方。企业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是吸引旅游者,在中国旅游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后,旅游者的需求更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力。理性的旅游者是比较成熟的旅游者,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的同时,关注对旅游资源的保护状况,支持对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而冲动的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没有明确的认识,为满足自身舒适而过分要求交通的便捷、宾馆的豪华、餐饮的丰盛,这为某些景区提供了高强度开发的理由,如黄山的山上近年就建成了4家四星级宾馆。在旅游先行发达国家,理性的旅游者越来越多,正是他们提倡了生态旅游、步行旅游、无垃圾旅游。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关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反对盲目的上规模、上档次式的过度开发,这是可喜的现象,也是必然的趋势。 其五,旅游从业人员方。旅游从业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他们的意识与利益决定着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走向。强权社会决定了旅游企事业的强权性质,企事业的决策权集中在少数上层领导乃至个别领导人的手中,他们是单位逐利意愿的代表,关注旅游资源的开发普遍甚于保护。广大企事业员工,一无权力,没处说话;二文化素养偏低,环保意识不强;三以“打工仔”自居,公民意识淡薄;所以多数人也希望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因为开发水平直接决定了服务人员的经济收入、工作环境以及社会地位。 其六,社会组织方。从西方看,社会组织是促进旅游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绿色环境保护组织代表着知识的先知、社会的公益,他们声势浩大,具有干预媒体舆论与政党选情的能量,成为公民社会里民众集体表达环境保护意愿的重要组织。在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多,影响力不大,但绿色环境保护组织已经开始对旅游开发提供专业性的保护评价,旅游行业组织也在为旅游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相关利益者各方内部与之间存在着利益需求的差异,这必然导致其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立场、态度、行动也出现强烈反差,兹列表显示于下。 二、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相关利益者的制衡机制失衡 如表1所示,相关利益者各方利益需求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制衡机制,以协调各方利益,保障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互协调,沿着健康、高效、可持续的轨道前进。但在当今中国,各方所拥有的利益诉求渠道有多少宽窄之别,更有人权财物信息多少之分,故而各方实际拥有的 制衡力也有强弱之异,这就造成了制衡机制的失衡,进而造成利益的失衡,试分析如下。 各方拥有的制衡力主要体现于利益诉求渠道与人、权、财、物、信息等实力。其中,利益诉求渠道包括人大、政府、法院、政协、民众组织、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网络、社会舆论等;权则包括立法权、行政权、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参与权、(剩余所得)分配权等;而利益诉求渠道的多少宽窄又受制于人、权、财、物、信息等实力强弱。各方制衡力差异见表2。 细察表2,有几点值得深思: 第一,在当今中国,相关利益者所拥有的制衡力与人数多少无关,因为没有公众票决机制,也没有公众论坛,所以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最为强烈、最希望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居民,人数虽多但利益诉求渠道不畅,与各项权力几乎“绝缘”,这是一种可悲的非正常局面,是造成制衡机制失衡的重要原因。人大与政府应该从法律、体制与组织上支持原居民健全旅游开发的参与权、管理权与分配权。 第二,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普通员工)作为企业决策的执行者,拥有的制衡力最小。当他们身处随时可能“炒鱿鱼”的境地,确实难有多大的作为。但从全球角度看,广大员工在建设绿色企业、发展绿色旅游、保护绿色环境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企业也必将朝这个方向发展。 第三,旅游者远离旅游目的地,他们的体验感受与环保呼声难以直接作用于目的地的政府、企业与舆论,故而其所拥有的制衡力也不大。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新闻业的发达,旅游者可能借助这些新型平台将意愿凝聚成旅游市场产品购买的选择动向,从而影响目的地的旅游开发。 第四,相关社会组织,由于他们与政界、商界、学界、新闻界等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所以利益诉求渠道比较通畅,但是由于在我国这些组织自身缺乏财力支撑,外部又缺乏法律、政界、社会的支持,相反受到“上面”的管制特别多,所以“软骨”与“贫血”严重,普遍独立行动性不强,为民抗争性更弱,尚难以发挥社会良知、民意代表、环保先锋的作用。当然,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这种局面肯定会大有改观。 第五,企业实力雄厚,利益诉求渠道全面通畅,其财力、物力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政府官员、社会组织、新闻媒体以至社会舆论,他们又直接掌握着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权与分配权,所以属于制衡体系中的强势方,有能力“摆平”各种不利局面,几乎足以主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如上节所述,企业家的逐利冲动与原居民、社会公众的利益大有出入,这种“主宰”地位使得他们能够以破坏资源为代价,获得短期的超额利润。显然,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第六,政府本该是制止企业短期逐利行为的决定力量,它也拥有这种制衡力,但是如果“经济人”角色占了上风,那么它就可能放弃监管责职,从招商引资环节起,就向企业的过度开发一路亮绿灯。现实生活中,凡是制衡机制失衡,造成旅游资源破坏,其主要原因就是政府有关部门没有严格依法行政,履行环境保护天职。 第七,制衡机制失衡必然导致利益分配失衡,强势方将获得超额利润,如京黟旅游开发总公司1997年租赁经营世界文化遗产单位――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宏村,按照最初与县政府达成的协议,京黟旅游开发总公司将门票收入4%交给镇政府,1%交给村委会,当地居民只获得每人每年15元补贴;后由于居民强烈抵制,2001年才对原协议进行修改,将门票收入8%交给村民,3.4%交给镇政府,1%交给村委会[3]。企业利润之高由此可见。 第八,综上所述,制衡机制失衡的典型表征是企业的制衡力过于强大,而原居民的制衡力过于微弱。造成这种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充分发挥法定的监管作用,适当地平衡各方的制衡力与利益分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社会组织参与和影响旅游决策迄今为止只是理论上的假设,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当前,改变制衡机制失衡,进而改变利益分配失衡的关键是优先政府规制,详见下述。 三、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政府规制优化 地方政府对于旅游资源的管理,一般来说,不直接参与建设项目的投资与建设,而是依据法律、法规,依据本地制定的规划、政策,制度,对于旅游企业的建设项目与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化审批、监督、制约,其管理的重点不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落实保护第一方针,即确实保障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种政府管理方式是政府运用国家法律与行政强制权干预企业经营决策,以实现社会公共福利的最大化,被海内外学术界称之为“政府规制”(government regulation)。凡是民主社会,政府的职能都具有双重性,既有为社会民众的服务性,又有依法管制各利益群体与个人行为的规制性。上文所述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种种“乱象”,暴露了政府规制中的工作重心“错位”――过于重视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漠视过度开发对于旅游资源的破坏;还暴露了政府规制中的利益“失衡”――过于照顾企业利益,损伤了原居民、旅游者的利益。为此必须提倡政府推行下列规制的优化。 第一,重构政府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与制度。 我国旅游管理大体上经历了公益性管理向经营性管理的转型[4],正是在这个转型中,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空前放大,旅游开发的范围、规模与档次也随之加速提升,进入所谓大投入、大产出、大旅游新阶段;正是在这个产业大提升过程中,旅游投资商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被奉为上宾,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封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原因是他们的投资,不但刺激了地方经济的繁荣,而且有助于官员出政绩,升位置;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投资商的话语权在我国史无前例地扩大,企业的利益被不合理地“照顾”,以致形成上文所述利益失衡局面。因此,旅游管理体系的重构,首先要明确政府对旅游资源规制的“定位”――超越部门与个人利益,代表国家与人民,依法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重点是保护。其次,严格行使旅游资源规制中的“审批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景区、景点被租赁,出现了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无论所有权与经营权如何分配,对旅游资源的处置权的“所有”将最终决定对旅游资源“使用”[5]。旅游资源不可移动、不可再生、易受损的特殊性决定了对这类资源的处置权的“所有”必须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这种“审批”实际上意味着政府才拥有最后的“处置权”。这是政府依法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手段。目前审批环节中,弊端之一是多头管理,审批繁多。结果反而职责不清,有利时各方争管,有难时各方推诿。如许多旅游景区,自然与人文资源分属旅游、建设、园林、宗教、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对于旅游开发项目,许多部门都拥有审批权,多头审批不但降低了管理效率,而且给开发商留下了钻空子的可能。弊端之二是审批主体缺位,审批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现在旅游开发项目的审批程序与普通建设项目一样,立项权归发改委,土地权归土地局,建设许可权归建委,而对旅游资源开发最懂行的旅游局、对旅游资源保护最懂行的环保局反而没有审批权。故鉴于旅游开发项目的特殊性,应该适当增加审批部门与内容。本文定稿时见中国政府网2009年8月21日报道,国务院已经公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注:见:http:∥/zwgk/2009-08/21/.),规定:编制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作出科学评估,以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切中时弊的重大举措。弊端之三是自设土政策,降低审批标准。这在贫穷落后地区旅游开发初期尤为严重。如湖南武陵源,在旅游开发初期,资金相对于土地来说是稀缺资源,因此,对于土地使用的审批较为宽松,出现了“谁投资、谁占有、谁使用”的现象[6],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保护,以致出现后来的“张家界黄牌警告”事件。弊端之四是屈从长官意志,审批走过场。现在重大旅游投资项目,几乎都是党政第一把手直接掌控,投资方为了得到最大的利益,会在谈判时提出种种超越法律法规许可的资源开发要求,如在景区核心保护区建大量高级别墅、在小岛上建高层度假型宾馆,并且以招商单位负责帮助办理一切审批手续为投资前提,结果面对地方首长的重点工程,有些部门不但违规盖章,而且还会到上级主管部门请求通融放行。 第二,健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规,编制并严格执行旅游规划,提高依法规制的合法性、科学性与严肃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旅游资源管理办法》是我国地方政府管理旅游资源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鉴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地方人大与政府就有必要制定补充性的法规,以保护本地特有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如安徽省出台了《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四川省颁布了《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山东省实施了《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这些地方性法规细化了保护内容与措施,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健全。 旅游规划是指导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按照《旅游规划通则》规定,旅游发展规划主要任务的归结点就是“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而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提出合理的措施”;而旅游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并确定旅游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提出旅游区近期建设规划,进行重点项目策划”。可见正确运用规划的武器对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科学保护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旅游规划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原因之一是规划编制背离上述宗旨,短期功利目的导致规划变形走样,丧失其客观、严谨、科学、有效原则。如有的县乡政府以招商引资为规划目标,结果过分夸大域内资源评价,肆意提高资源开发力度,规划项目过多过高过大,以至有湖就规划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城就规划上国际会议中心,严重脱离实际;还有的县乡政府编制规划就是为了申请国债、旅游发展资金、扶贫资金等,结果难免胡编开发项目,并且尽量夸大申报项目的经济效益。原因之二是主要领导对旅游规划的法定性、严肃性、战略性认识不足,有的地方换一个主要领导就编一套规划,甚至哪怕是自己提交人大正式通过的规划文本,任内也可随时随意更改,因此旅游发展规划先行,依据规划规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等,自然流于空言,难见实效。 第三,推进相关利益者制衡机制建设,对旅游资源实行全民监督管理。 我们认为,推进相关利益者制衡机制建设是政府加强规制的重要工作,因为只有各方利益相对平衡,政府规制才能顺利实行,创造出以和谐旅游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制衡各方利益既是政府规制的目的,也是政府进行规制的手段,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制衡机制失衡现象,首先,各级政府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提高对利益制衡机制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的认识,推进与维护各方利益平衡,特别是要自觉抑制自身的“经济人”冲动。其次,政府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制度规范旅游企业的旅游开发活动,既要保障企业合理的投资收益,也要制止他们过度的、破坏性的旅游开发,引导他们自觉美化与优化旅游区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再次,大力提升原居民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层次。这种居民参与,国外文献习称为community participation(社区参与),或resident participation(居民参与),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根据我们对徽州古村落的旅游考察,原居民(local residents)的参与程度有下列3个发展层次: 初级层次参与的主要特点是:(1) 多为居民的自发行为,居民参与的动机多以个人赢利为主,对于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尚不明确;(2) 居民参与对旅游业的影响多集中于微观领域。 提高层次参与的主要特点是:(1) 居民参与的动机仍多以解决就业、增加收入为主,但他们开始部分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2) 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限于微观领域,也涉及到宏观层面。 高级层次参与的特点是:(1) 居民参与旅游业不以个人赢利为主要目的,而是更多地关注社会整体利益,开始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旅游业中,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较明确,“民主意识强”是这一层次居民参与的重要特点;(2) 政府和管理部门对居民有了系统和规范的管理,有较健全的法律法规保证居民参与当地的重大决策,有畅通的渠道和方式保证政府和投资商与居民沟通、听取居民的意见;(3) 居民对当地旅游业未来宏观的发展方向和方式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居民参与对旅游业的影响也从微观领域更多地向宏观领域扩展[7]。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推动居民的参与向高级层次发展,让他们得以参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开发决策、旅游资源的保护等。这种高级层次的参与有助于解决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影响相矛盾的问题,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建立全覆盖的社会反馈机制,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行全民监督管理。旅游资源不但是地方的财富,而且是全国、全人类的财富,政府对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制应当倾听各方利益诉求,为此有必要建立全覆盖的社会反馈机制,这种机制可以被认为是旅游1.0系统――单纯的社会渠道反馈: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民众组织、社会团体、决策咨询、信访上访、新闻媒体等。事实上,单纯的社会反馈渠道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我们建议积极构建旅游2.0系统。旅游2.0系统是一个既包含上述社会反馈渠道,又包括市场主体反馈渠道,使得政府规制方关注旅游者的反馈,并且将观测范围扩大到市场投资主体、社区、旅游从业人员和社会组织,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中心的拓扑型蛛网结构;旅游2.0系统又是一个信息系统,政府是信息集中处理部门,承担着对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一系列问题的整体考量。这里有必要强调一点,全民监督管理包括对政府规制行为的监督。政府规制是利益相关体系制衡的主导力量,而由于政府经济人现象的存在和旅游资源保护的巨大正外部性[8],这种规制就可能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完全有必要加强对政府的监督管理。各级政府一方面应当接受党委、人大、政协等党政体系的监督,另一方面还应当接受民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监督。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文化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与开发局限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龚滩、龙潭等古镇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品牌开发有声有色,早已见诸国内网络、报端;大酉洞“桃花源”AAAA景区的成功申报,让人们更加看重酉阳县境内、酉水流域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及其市场开发价值。近年后溪古镇符合生态文明观的全面保护与合理开发,已逐渐拉开序幕。在我们看来,酉阳后溪文化旅游的民族文化品牌开发资源优势明显,其区域开发的局限性也引人注意。 一、后溪文化旅游资源品牌开发的区位优势 后溪古镇位于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历史上后溪被视为“蛮夷之地,化外之区”,古称酉溪,早在3000多年前初民即在此居住,成为武陵山巴人后裔的重要聚居地,酉水流域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唐代典籍出现有关后溪的文字记载,迄今已有1500多年。自明代末期“赶苗拓业”以后,土家族田、彭、白三大姓居住酉溪。到有清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国家政策后,汉族百姓在中央政府号召下,也从江西移民到后溪垦殖、定居。“外来”先进的汉族农耕文化,强力刺激、推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后溪的酉水码头,那时实际成为湖广进入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枢纽。一度千船停靠,万商云集,十分兴旺。后溪坐落于武陵酉水“山水间”,相对封闭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内,船运之外其他交通形式数千年没有得到真正开发,高山峻岭之间,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富矿”的区位优势明显,在以下多个方面,显示出有别于渝东南其他少数民族县的地域特色: 首先是民歌资源:酉阳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后溪民歌其实是酉阳民歌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后溪土家族民间音乐资源丰富,山歌传统历史悠久。后溪抬岩石歌、打夯歌亦很丰富,歌词内容生活化,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十分随意,与劳动生活场面结合紧密。后溪酉水的船工号子作为川江号子的一个重要支系,地方特色浓郁;木叶歌更是本地民歌的特色品种;还有有哭嫁歌、薅草锣鼓等多种民歌类型均有地域特点。 其次在民俗信仰文化资源方面:后溪土家人的民间信仰历史传承久远,形成于中原大融合之前,有浓厚的南方巫文化特色。如游冥观花――“游冥”,意在巫师到阴朝地府看灵魂是否漂泊,飘荡何处;“观花”巫师登仙看花树,查看树上是否有虫吃树叶,树根是否稳当(生死祸福、灾难、病、痛等);丧葬习俗原滋原味的打绕棺“穿花”程式(请师、启灵、穿花、散花、迎灯等五个连续程序),历史文化价值独特;“做道场”习俗,由来以久,有规定的程式;“还傩愿”,则是后溪土家人集戏剧、娱乐、信神为一体的古老地方民俗,其历史传承更为悠久。还有非常独特的牛菩萨(敬牛神)习俗,与其地域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关联,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蕴及其特别的民俗研究价值。 后溪土家人的节庆习俗多姿多彩,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既有汉族地区不同的土家族民俗内涵,又有武陵酉水地域文化的特别个性。颇有地方特色俗称“鬼节”的月半节,则是当地土家人尤其重视的,至今被后溪乡民看重沿袭。 又次是民间文艺资源:最有地区影响的是摆手舞,2002年国家文化部授予酉阳县“摆手舞之乡”称号,2008年,“酉阳摆手舞”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酉阳摆手舞”的发源地就在后溪,这已是学界共识。后溪现存土家族摆手舞堂,在整个武陵山区和渝东南,都是最古老的文化遗存。后溪跳花灯也有地区影响,后溪花灯的历史比较悠久,同在渝东南,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不同而有地域个性。跳灯的仪式成分不重,似乎已经嬗变为,本地百姓春节期间自娱自乐的民间狂欢形式之一。另外,还有舞狮、舞龙、彩龙船等多种受汉族影响的民间文艺活动类型,其鲜明的土家民俗文化内涵却倍受学者们的重视。 其他方面,民族民间工艺有土家族特色的棒棒烟杆、“柚子龟”、石木雕刻、土纸等四绝。豆腐酉水鱼、油茶汤、油粑粑、老腊肉等,则体现后溪土家饮食千年传承中形成的酉水文化特点。后溪长潭河湾土家山寨“干栏式”民居保存完好,土家服饰文化、语言文化遗存丰富。尤其是土家族口语在后溪民间的幸运保存,显得特别珍贵。另外,后溪长期封闭号称“小桂林”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使之成为两百年来武陵山农民抗暴活动的中心地区,涌现出白夫人、彭象乾等民族英雄,邹杰、刘杨、杜相皋、田品山、白树庭等民主革命斗士,后溪人文历史增添的这道名人风景线,丰富了后溪传统的文化资源。后溪土家族民俗文化内蕴深厚、悠久的历史传统,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在品牌开发价值,引起研究者的强烈兴趣。 二、后溪民族文化品牌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后溪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品牌开发“富矿”的优势,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吗?具体说,能够为后溪文化旅游开发做出实质性贡献吗?带着这个问题,“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开发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组,在后溪镇镇长的安排下,组织当地多位知名人士和社会贤达,召开“后溪土家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专题座谈会”,并在会后专程前往“酉阳最美土家山寨”――后溪长潭河湾山寨调研,在民族文化品牌化过程规律的认识上,基本认同如下的理论识见: “民族文化品牌化的过程,是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过程。一方面,民族文化品牌化通过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的应用,调动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信任感、自豪感和认同感,形成一种无形资产,推动一个综合的经济体系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和有形资产。另一方面,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进行规模化的经济运作和开发,反过来会促使民族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传承、弘扬和发展。”在我们看来,后溪民族文化品牌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后溪镇产业发展规划仅停留在汇报总结类的定性文本形式上,县政府的旅游产业规划没有后溪具体细分的产业规划落实,后溪民族文化资源品牌开发问题,很可能成为一句应景的口号,或者以一份纸质文本的报告形式被当成例行公文保存,这是后溪民族文化品牌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后溪社会经济发展提速很快,座谈会上镇政府发给我们的《后溪镇概述》打印资料,特别提到这方面的变化,但在介绍后溪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字之后,只有一句话提及文化产业问题:“利用后溪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招天下客商发展后溪的旅游产业。”作为政府行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当然会涉及旅游产业规划。但关于后溪镇旅游产业具体规划的询问,部门负责人很直率地说,“没有力量搞,想做也做不出来。”镇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履行责任分工制,文化专干说,他一个人文化方面事情之外,还有计生、扶贫等六七种工作要参与,时间、精力首先就顾不过来;何况旅游产业规划是很专业的,有积极性也因为不真懂,做不了;关键是,产业规划就是一个文件,有了如何派上用场?副镇长接待项目组一行人时,反复强调“镇上的旅游规划”后溪承担不了的说法,座谈会上与会者的议论,对此也是明确认同的。规划需要市场眼光,需要经济头脑,从《品牌学》的认识角度看,后溪镇旅游市场细分在酉阳县旅游市场开发的总策划中,应有全盘考虑,似乎就是酉阳县旅游局的规划责任;但旅游市场的实际落实,最后还是后溪的责任,镇政府应设有对应处理专门问题的相关职能部门,并委派专人负责管理,以适应后溪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市场细分的当下紧迫需要。所以,归根结底,这还是体制上用人机制出现的实际难题。事在人为,镇里解决不了,建议县里帮助统筹安排。 其次,后溪地域特色鲜明的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在酉水河石堤水库(秀山境内)建成蓄水之后,提供了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的新条件,新可能;后溪长潭河湾土家山村被评选为酉阳“全县最美土家山寨”,给进一步的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奠定了认识基础,但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还看不到其中的转型路径,文化资源品牌开发仍然停留在局部规划设计的文本范畴内,与后溪民族文化资源品牌开发的市场衔接存在脱节。 “前往后溪的旅游客源主要是县旅游局组织的,散客所占比例很小”,“游客很少自己主动选择这个景点”,后溪镇副镇长给项目组介绍旅游市场景气指数的时候,多次强调这个情况,也与项目组现场调查的事实相符。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后溪旅游设施、景观条件与市场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有以下三个方面: 1.旅馆服务水平还在一般的“农家乐”经营习惯与卫生标准层次。古镇街道狭小,居民临街随意搭建的耳房,把街道弄得更逼仄;道路年经失修,凹凸不平,还间有垃圾,旅游者不会产生好心情。古镇民居建筑式样比较杂,公共社区类场所风格明朗,其余皆各行其事。要成为重庆主城区和国内旅客留得住、玩得舒服的地方,后溪镇旅游设施硬件建设的功夫就要用够。一般的“农家乐”服务与卫生标准,难以扩大现代观念的文化旅游市场。游客住不下来,就只好匆忙逛一趟“了愿”,“跑马观花”的心态游后溪,只能看到后溪历史文化传统精粹的皮毛,后溪民族文化资源知名度的正面提升,因此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2.专供后溪旅游的交通工具还不配套,没有从游客角度设计安排。前往后溪旅游景点的交通工具只有一种,乘汽船游长潭及其沿酉水浏览各处的景观,其他陆上景观只有凭两条腿。后溪号称小桂林,爬山是后溪旅游的重要活动形式,年轻游客可能好一点,上年纪的游客只有干瞪眼。完善的后溪旅游精品线路,必须有形成网络的道路规划提供保证,水上行船与陆上乘车相互相成,缺一不可。 另外,改革开放以后,河湾外出打工者不少,随着收入的增加,砖混结构的民居新建不少,在土家族传统木质民居的山寨建筑中特别刺目。河湾土家山寨作为后溪民族文化资源品牌开发的示范景点,土家族民居资源的全面保护(包括文化空间)是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凡是影响山寨景观视觉因素的存在,都应当考虑拆除而异地修建。 3.河湾土家山寨的旅游资源开发才开始,资源保护是基础,更是前提,资金的严重短缺已经影响到保护、开发的力度和进度。河湾土家山寨由下寨、中寨和上寨组成,坐落在长潭河湾一块开阔的巨大扇面坡地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作为旅游景点的开发,开始按照规划目标逐步进行,当下从道路、游客接待点、码头、参观路径安排等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酉阳县政协2008年4月提出《河湾山寨民俗旅游发展规划》,项目组同年8月考察时规划实施的进展并不大,镇干部都说资金没有解决好而成为“瓶颈”。 值得欣慰的是,后溪土家族民族文化品牌开发2009年上半年开始有了重大进展,项目组去年调研之后,酉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后溪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的相关工作,今年初的县人代会已通过后溪三年文化旅游整体开发规划,弥补了过去河湾山寨局部规划开发的不足。千年古镇、百年古寨、十里长廊的旅游景观及旅游环线规划,形成后溪整体联片开发的清晰路线,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河湾土家山寨的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十里长廊”是后溪沿酉水两岸的绿化工程,已投资上百万,以果树为主,形成绿化带,从而保证河湾山寨开发更高级别品牌目标的建设需要。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分析 一、前言 在高职院校幼儿教学专业中,幼儿语文中的文学教学是比较基础的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是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鉴赏,再到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社会和每个家庭的重视,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逐渐都开设了开放教育的模式,为高职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平台,提高高职幼教专业学生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养。 二、现阶段幼儿文学教学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有所欠缺 很多幼教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幼儿文学教学的过程中都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数量严重不足,很多幼教生在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选择上也有着偏差。这样就导致了在教学实践中,幼教生很难进行举一反三的教学实例讲解,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难引起学习兴趣。 2、没有站在幼儿的心理层面去体会幼儿文学的精髓 幼儿文学的教学过程其实是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研读过程。很多幼儿文学作品都需要站在幼儿的心理层面去审视幼儿视角中体现的世界观。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中幼教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幼儿文学教学方面的学习中缺少对于幼儿心理学的学习过程,导致教学工作进展不顺利。 3、没有系统地掌握幼儿文学的基础理论 幼儿文学有着其特殊的创作基础和素材来源,对于幼儿文学的教学工作首先就是要学习和整理幼儿文学作品在创作和鉴赏方面的理论依据以及基础知识。由于缺少理论支持,现阶段很多高职幼教生在幼儿文学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幼儿文学作品的赏析讲解很吃力,整个教学过程都缺少理论上的依据。 4、幼教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缺少情感的交流 在幼儿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幼儿之间情感上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很多幼教生在实践中往往忽略了情感交流的环节,这就导致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没能与教师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师生关系,大大影响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幼儿在幼儿文学的学习中无法真正体会到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变化。 三、开放教育条件下,如何提高幼教专业学生在幼儿文学教学的实践能力 1、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 阅读能够使人头脑清晰、思维敏锐,在幼儿文学的教学 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幼教生不断加大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尤其是在开放教育的平台上,利用开放平台提供的优秀资源去选择适合自己和幼儿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例如下载一些新锐的幼儿文学杂志的电子书籍,或者在平台网站上了解一些关于幼儿文学发展的最新动向,这都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讲解能力。关于文学作品的选择也有很多技巧和学问,首先可以选择一些知名的幼儿文学网站,这样的网站发展都比较成熟,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也可以通过幼儿文学杂志去筛选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幼儿文学作品。阅读量的提升能够明显提高幼教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在教学工作中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2、在学习的过程中综合幼儿的心理学特点进行教学实践 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应要求幼教生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注重幼儿心理的变化。在开放教育的平台上,有大量的幼儿心理学的资料查阅,通过系统地学习幼儿心理学可以对幼儿的学习心理进行一个大致的估算,例如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一个文学作品的讲解要控制在多长时间内讲解等等,在学习幼儿心理学的过程中,也要让自己站在幼儿的心理角度去感知文学作品带来的影响,这样就能够设身处地区设计教学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高学生对幼儿文学作品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 任何教学工作都需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作为教学的支撑。新时期的高职院校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利用庞大的数据平台和开放教育模式,来学习幼儿文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于幼儿文学创作理论和阅读赏析的学习,去理解幼儿文学的写作手法特点和文章结构框架,继而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应对地更加从容。 4、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模式 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幼教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对于教学模式的教导过于单一,在开发教育的方式中,教师应当教导学生通过开放教育平台去观摩更多的关于幼儿文学的教学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加以融合,最终应用到教学实践工作中,带给幼儿更好的幼儿文学的学习体验,与此同时也逐渐提高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能力。 四、结语 幼儿文学是一项需要长期学习和研读的学科,要求任课教师具备相当高的文学素养,在教学工作进行的同时带个幼儿情感上和理论上双重的文学体验。在开放教育的平台上,幼教专业的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去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学习来提高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能力。 作者:翟红霞 单位: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幼儿文学论文:儿童文学视觉下的幼儿园哲学教导 在寓言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中,往往隐含着深刻的内涵,即寓意,而寓意不是唯一的,这正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式思考。例如,《乌鸦和狐狸》,我们很难说乌鸦笨或者狐狸狡猾,乌鸦固然有其可怜之处,狐狸的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明。除了原本就包含着哲学思考的寓言性儿童文学作品,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更加关注哲学思考,甚至作为一种创作的题材。作者有意识地将哲学式的思考加入作品,以疑问和探索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或关于生命的思考,如《世界为何存在》、《妈妈我为什么存在》;或关于周围事物的探索,如《梦是什么》;或对于自然事实的疑问,如《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等等。 利用这些富含哲学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哲学教学,简单易行又富有乐趣。儿童文学与幼儿哲学的结合符合幼儿园教学规律。《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因此,在幼儿园进行哲学教学时,可以借助与其关系密切的另一门学科进行,儿童文学相较于哲学在幼儿园的教学而言,是一门更加成熟的学科。鉴于此,我们便可以借助儿童文学这门相对成熟而又关系密切的学科进行幼儿园哲学的教学。二、如何借助儿童文学进行幼儿园哲学教学幼儿园的哲学实践不但尚无较成熟的体系,而且既有的幼儿园哲学教学探索在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将儿童文学引入幼儿园哲学实践,可以对幼儿园哲学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在幼儿园哲学课程的目标设定中,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 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哲学是一种思维训练项目,其目标应是将儿童塑造成一名良好的思考者。首家哲学实验幼儿园的创始人彭琨认为“3~6岁是一个人形成思维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哲学教育,对其一生的思维成长会打下很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目标是训练幼儿的思维。然而,《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等各个方面”。除了技能性、知识性的目标,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良好态度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幼儿的哲学思考尚处于启蒙阶段,相较于思维训练的目标,培养幼儿对哲学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更为重要。因此,以儿童文学这一充满奇趣的媒介传达哲学思考,让幼儿在故事中体验丰富的人生哲学,并培养热爱哲学思考的习惯,应成为幼儿园哲学教学实践的首要目标。其次,选择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选适合的不选难的。一提到哲学教学,家长和教师就会有种“高深”、“艰涩”的印象,但未必越深奥的故事、越高深的道理就越适合幼儿哲学的教学,一些经典的故事,比如《灰姑娘》、《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也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哲理。其次,选幼儿喜欢的故事。将故事带入幼儿哲学的现场,其初衷就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选择故事时,教师也应以幼儿的兴趣作为参考。一个幼儿喜欢的故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以各种形式再现故事,表演、人物分析、故事创编,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更深入的哲学思考。最后,构建故事化的幼儿园哲学教学实施方法。在幼儿哲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借用儿童文学的文本作为中介和载体,但这种借用主要是对儿童文学具体篇章的利用。相较于儿童文学篇章的媒介作用,儿童文学的形式力量则更为强大。基兰伊根曾提出“故事的形式力量”,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参考故事的形式。“为什么幼儿甚至成人总是对故事充满了兴趣?这是因为故事中充满了奇趣的喜剧色彩,使我们或高兴或伤心或兴奋或悲伤,而这一切都源于故事中的二元对立性。” 借助故事的形式力量,组织实施幼儿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课程中切身的体验一个故事,这样的课堂会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总之,儿童文学为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路径,认识到二者的契合之处就不至于使幼儿哲学的教学陷入单纯的思维训练。对于幼儿而言,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体验思考的乐趣、让幼儿爱上思考,这远比思维能力的训练更重要。借助儿童文学这种中介让哲学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这样的幼儿哲学实践之路才更显生命力。 作者:刘娜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幼儿文学论文:学前教育幼儿文学教材定位及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开设已有多年。这门课程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很多任教者无法给出明确的回答。有人希望能看到显性的东西,所以不遗余力地逼着学生写写写;有人觉得对幼儿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所以重点应培养学生表现和传达作品的能力;有人沿袭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对文学知识、文学史轮廓及文学史观的认知,等等。这种不明确的定位直接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实施及效果。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如何对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文学课程定位,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这一培养体系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中,幼儿文学课程占有怎样的地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怎样的关系。幼儿文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由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决定。首先,幼儿文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忽视幼儿文学的幼儿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在进行情感教育、开发幼儿智能的过程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净化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进行幼儿文学教育,可以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简单的训诫和枯燥的说教,帮助他们开启智慧之门,学会感受各种形态的美,在情绪和意志方面进行训练和提高。其次,幼儿文学教育是健全幼儿人格的素质教育。幼儿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美光照人类,以美的形象化育人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心灵为之激荡,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参与塑造人生。它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影响至为深远。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取代的。[1]59-62但是,幼儿尚未识字或者识字不多,需要借由成人的辅助和引领才能走进幼儿文学的世界。尽管家长也是幼儿文学的传播者,但这种传播是自发性、随机性、无序性的活动。只要有幼儿教育存在,幼儿文学的传授主要还是依靠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文学素质的高低、传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幼儿文学传播的效果的大小。[1]155 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对幼儿文学课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尽管幼儿文学的主要接受者是幼儿,但是在那片“秋空霁月一样澄明”“晶球宝玉一样莹澈”的境界里,在那些自然、美和爱的永恒主题面前,成人也一样会受到感染。安徒生曾经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我也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可以说,儿童文学包括幼儿文学也会促进成人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发展。幼儿文学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课程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幼儿文学中包含许多教育儿童的方法,反映了幼儿的某些心理特点,学习幼儿文学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也对学生的鉴赏、创作实践影响巨大。幼儿文学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教师口语两门课程关系更为密切。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文学作品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幼儿文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系统的有关幼儿文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挑选、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幼儿园文学作品教学打下基础。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开始趋向文学化,这对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会让学生对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在作品文学魅力的展现方法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教师口语课程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也会提高学生传递幼儿文学作品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拓宽专业视野,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提高作为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设置构想 (一)课程目标 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上述定位即是本课程的宏观教学目标。要确定本课程的微观教学目标,首先要弄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对部分任教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着重以下几个问题:本课程实施的目标及确立这一目标的依据;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如何促成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等等。调查发现,教师们一致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这一目标,并认为确立这一目标是为了学生日后在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但在“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上,答案纷纭。有的认为是对幼儿文学的兴趣态度;也有的认为是能写出不同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还有人认为了解了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就代表具有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因而,在“如何促成学生良好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上,有重视阅读经验积累的,有重视写作能力培养的,也有重视理论知识讲授的,等等。如果教师不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那么,提高学生的幼儿文学素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幼儿园文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具体构成。首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作品。尽管如今幼儿读物种类繁多,幼儿文学作品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作品良莠不齐,幼儿园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学阅读教材。 要从众多的作品中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幼儿审美需求的、为幼儿所理解和喜欢的优秀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选择者具有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和对幼儿文学审美特点、文体特点、接受主体的特性等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接下来,教师要对作品进行细细的品评。该作品好在哪?是奇特的构思、有趣的情节、动人的情感还是优美的句子、欢快的节奏、出色的想象?作品能让幼儿得到情感的陶冶、念诵的快乐、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是知识的教育、想象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高?要想让孩子感动,自己先感动。教师对作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影响文学作品传递的质量。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幼儿可能会重点关注或喜欢哪部分?哪些地方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疑惑?作品是适合集体欣赏、亲子共读还是自主阅读?一旦发现作品某些地方不适合幼儿欣赏或不方便进行教学,教师往往要有能力进行改编。然后,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将作品传递给幼儿。创设什么情境?用什么方式呈现?设计什么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结束语?开展哪些相关活动?等等。理想的幼儿园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前者指向诗意、感性、美,后者指向快乐、有趣、游戏精神。[2] 这需要施教者具备如下素养:热爱幼儿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对幼儿文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组织幼儿文学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3]154-155这其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主要由教师口语课程训练,而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技巧主要由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课程来训练。综上所述,幼儿文学课程的微观目标就是:通过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各文体特点和作品的学习以及鉴赏、诵读、表演、创作、见习等实践,激发学生热爱幼儿文学的情感,提高对幼儿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丰富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培养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为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应依据教学目标,但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先来看看调查情况。我们在本校发放问卷90份,在北京幼儿师范学校、福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各发放问卷20份。四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比例高达94.5%(138人),喜欢的原因大多集中在有趣、能开拓视野、能更好地认识幼儿等方面。89.7%(131人)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是理论加实践课型。在回答“希望怎样学习这门课程”时,52.7%(77人)的同学都提到了希望通过实践(表演、创作、见习等)来巩固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超过90%(132人)的学生喜欢童话和图画故事,认为它们富有幻想色彩、直观形象、贴近幼儿的心理;不喜欢的文体则不太统一。95.9%(140人)的学生认为幼儿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和必要的,81.5%(119人)的学生“有兴趣”学习幼儿文学文学史,还有18.5%(27人)的学生则觉得幼儿文学文学史“没必要学”。在本课程的考查方式上,多数学生愿意选择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或者选择某种文体进行创作,有10%(15人)的学生愿意选择专题做小论文。调查发现,学生阅读面较窄,而且希望教师介绍某个作品的同时也能告诉他们如何在幼儿园运用这一作品组织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将本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三大模块:理论讲授模块———主要讲授幼儿文学的本质(幼儿文学与幼儿心理的关系、幼儿文学的特点等),幼儿文学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及幼儿文学传递的特点,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简史,幼儿文学各文体的特点及相关的主要作家作品的鉴赏,幼儿文学各文体的创作要领等。课内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的诵读,童话故事的讲述,幼儿戏剧的表演等直观演绎部分;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片断创作实践部分。课内实践与理论讲授同步进行,其中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是重点。课外延伸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弥补课内实践课时不足而设置,主要包括:幼儿文学阅读及创作活动,与教师口语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文学作品读诵讲演类比赛活动及社区推广活动,与幼儿语言设计活动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园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观摩见习活动等。 (三)课程教学 课程内容只有经过有效的组织也即具体的教学才能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做到: 1.理论讲授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来源于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在讲授幼儿文学的特点、功能、接受等理论时,要结合具体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实际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归纳出正确的理论。而这种主动参与理论构建的过程无形间培养了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极有利于学生以后的长足发展。 2.作品鉴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的文学作品首先给人带来的是强烈的情感冲击,文学课的教学,也应当先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之美。[4]幼儿文学作品以真善美为永恒的情感主旋律。感性的朗读表演、理性的表述、教师的示范等都是可以采用的让学生体验的方法。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加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情感世界更为细腻、深沉、丰富。[5]345 3.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幼儿文学课程必须迎合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保持课程自身文学性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要教给学生不同文体作品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在鉴赏实践中,可安排个人独立鉴赏,也可安排小组合作鉴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课外的阅读更是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比如,每月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整理相关的作品创作背景、作品评价等;选择一个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课前和大家分享;鼓励学生带着喜欢的作品去幼儿园或社区进行阅读推广;等等。 (四)课程评价 以往本课程评价时在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幼儿文学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在方法上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而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幼儿文学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6]其次,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力求多样化。可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察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幼儿文学论文:学前教育幼儿文学课程定位与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开设已有多年。这门课程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很多任教者无法给出明确的回答。有人希望能看到显性的东西,所以不遗余力地逼着学生写写写;有人觉得对幼儿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所以重点应培养学生表现和传达作品的能力;有人沿袭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对文学知识、文学史轮廓及文学史观的认知,等等。这种不明确的定位直接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实施及效果。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如何对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文学课程定位,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这一培养体系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中,幼儿文学课程占有怎样的地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怎样的关系。幼儿文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由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决定。首先,幼儿文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忽视幼儿文学的幼儿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在进行情感教育、开发幼儿智能的过程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净化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进行幼儿文学教育,可以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简单的训诫和枯燥的说教,帮助他们开启智慧之门,学会感受各种形态的美,在情绪和意志方面进行训练和提高。其次,幼儿文学教育是健全幼儿人格的素质教育。幼儿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美光照人类,以美的形象化育人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心灵为之激荡,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参与塑造人生。它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影响至为深远。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取代的。[1]59-62但是,幼儿尚未识字或者识字不多,需要借由成人的辅助和引领才能走进幼儿文学的世界。尽管家长也是幼儿文学的传播者,但这种传播是自发性、随机性、无序性的活动。只要有幼儿教育存在,幼儿文学的传授主要还是依靠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文学素质的高低、传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幼儿文学传播的效果的大小。[1]155 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对幼儿文学课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尽管幼儿文学的主要接受者是幼儿,但是在那片“秋空霁月一样澄明”“晶球宝玉一样莹澈”的境界里,在那些自然、美和爱的永恒主题面前,成人也一样会受到感染。安徒生曾经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我也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可以说,儿童文学包括幼儿文学也会促进成人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发展。幼儿文学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课程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幼儿文学中包含许多教育儿童的方法,反映了幼儿的某些心理特点,学习幼儿文学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也对学生的鉴赏、创作实践影响巨大。幼儿文学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教师口语两门课程关系更为密切。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文学作品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幼儿文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系统的有关幼儿文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挑选、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幼儿园文学作品教学打下基础。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开始趋向文学化,这对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会让学生对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在作品文学魅力的展现方法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教师口语课程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也会提高学生传递幼儿文学作品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拓宽专业视野,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提高作为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设置构想 (一)课程目标 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上述定位即是本课程的宏观教学目标。要确定本课程的微观教学目标,首先要弄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对部分任教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着重以下几个问题:本课程实施的目标及确立这一目标的依据;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如何促成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等等。调查发现,教师们一致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这一目标,并认为确立这一目标是为了学生日后在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但在“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上,答案纷纭。有的认为是对幼儿文学的兴趣态度;也有的认为是能写出不同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还有人认为了解了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就代表具有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因而,在“如何促成学生良好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上,有重视阅读经验积累的,有重视写作能力培养的,也有重视理论知识讲授的,等等。如果教师不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那么,提高学生的幼儿文学素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幼儿园文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具体构成。首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作品。尽管如今幼儿读物种类繁多,幼儿文学作品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作品良莠不齐,幼儿园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学阅读教材。 要从众多的作品中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幼儿审美需求的、为幼儿所理解和喜欢的优秀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选择者具有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和对幼儿文学审美特点、文体特点、接受主体的特性等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接下来,教师要对作品进行细细的品评。该作品好在哪?是奇特的构思、有趣的情节、动人的情感还是优美的句子、欢快的节奏、出色的想象?作品能让幼儿得到情感的陶冶、念诵的快乐、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是知识的教育、想象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高?要想让孩子感动,自己先感动。教师对作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影响文学作品传递的质量。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幼儿可能会重点关注或喜欢哪部分?哪些地方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疑惑?作品是适合集体欣赏、亲子共读还是自主阅读?一旦发现作品某些地方不适合幼儿欣赏或不方便进行教学,教师往往要有能力进行改编。然后,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将作品传递给幼儿。创设什么情境?用什么方式呈现?设计什么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结束语?开展哪些相关活动?等等。理想的幼儿园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前者指向诗意、感性、美,后者指向快乐、有趣、游戏精神。[2] 这需要施教者具备如下素养:热爱幼儿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对幼儿文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组织幼儿文学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3]154-155这其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主要由教师口语课程训练,而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技巧主要由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课程来训练。综上所述,幼儿文学课程的微观目标就是:通过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各文体特点和作品的学习以及鉴赏、诵读、表演、创作、见习等实践,激发学生热爱幼儿文学的情感,提高对幼儿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丰富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培养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为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应依据教学目标,但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先来看看调查情况。我们在本校发放问卷90份,在北京幼儿师范学校、福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各发放问卷20份。四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比例高达94.5%(138人),喜欢的原因大多集中在有趣、能开拓视野、能更好地认识幼儿等方面。89.7%(131人)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是理论加实践课型。在回答“希望怎样学习这门课程”时,52.7%(77人)的同学都提到了希望通过实践(表演、创作、见习等)来巩固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超过90%(132人)的学生喜欢童话和图画故事,认为它们富有幻想色彩、直观形象、贴近幼儿的心理;不喜欢的文体则不太统一。95.9%(140人)的学生认为幼儿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和必要的,81.5%(119人)的学生“有兴趣”学习幼儿文学文学史,还有18.5%(27人)的学生则觉得幼儿文学文学史“没必要学”。在本课程的考查方式上,多数学生愿意选择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或者选择某种文体进行创作,有10%(15人)的学生愿意选择专题做小论文。调查发现,学生阅读面较窄,而且希望教师介绍某个作品的同时也能告诉他们如何在幼儿园运用这一作品组织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将本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三大模块:理论讲授模块———主要讲授幼儿文学的本质(幼儿文学与幼儿心理的关系、幼儿文学的特点等),幼儿文学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及幼儿文学传递的特点,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简史,幼儿文学各文体的特点及相关的主要作家作品的鉴赏,幼儿文学各文体的创作要领等。课内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的诵读,童话故事的讲述,幼儿戏剧的表演等直观演绎部分;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片断创作实践部分。课内实践与理论讲授同步进行,其中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是重点。课外延伸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弥补课内实践课时不足而设置,主要包括:幼儿文学阅读及创作活动,与教师口语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文学作品读诵讲演类比赛活动及社区推广活动,与幼儿语言设计活动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园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观摩见习活动等。 (三)课程教学 课程内容只有经过有效的组织也即具体的教学才能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做到: 1.理论讲授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来源于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在讲授幼儿文学的特点、功能、接受等理论时,要结合具体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实际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归纳出正确的理论。而这种主动参与理论构建的过程无形间培养了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极有利于学生以后的长足发展。 2.作品鉴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的文学作品首先给人带来的是强烈的情感冲击,文学课的教学,也应当先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之美。[4]幼儿文学作品以真善美为永恒的情感主旋律。感性的朗读表演、理性的表述、教师的示范等都是可以采用的让学生体验的方法。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加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情感世界更为细腻、深沉、丰富。[5]345 3.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幼儿文学课程必须迎合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保持课程自身文学性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要教给学生不同文体作品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在鉴赏实践中,可安排个人独立鉴赏,也可安排小组合作鉴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课外的阅读更是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比如,每月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整理相关的作品创作背景、作品评价等;选择一个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课前和大家分享;鼓励学生带着喜欢的作品去幼儿园或社区进行阅读推广;等等。 (四)课程评价 以往本课程评价时在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幼儿文学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在方法上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而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幼儿文学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6]其次,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力求多样化。可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察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幼儿文学论文:儿童文学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摘要: 发展幼儿审美情感要以幼儿园有效地组织的文学活动为基础,为了促进幼儿审美心理发展从语言方面入手进行培养。本论文通过日常研究观察进行了初步认识和实践。 关键词: 儿童文学;审美能力;幼儿 文学对人类进步有着重大的作用。儿童文学表现在幼儿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启智、道德品质等方面;儿童文学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让幼儿充满愉快的精神等几方面。人们对于幼儿文学的功能有许多有差异化的想法。 1幼儿文学的近况 为了使幼儿喜欢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儿歌等,并使幼儿对其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发展了幼儿文学活动。然而,念一首儿歌或听一个故事,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幼儿发展意义已经超出了我们原有的认知。幼儿通过儿童文学活动得到了多种层次的学习,聆听或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是第一层次学习。通过语言文学作品来了解四周的事物,属于第二层次的学习。文学作品是由语言所构成,幼儿在通过学习各种语言作品来认识四周的事物。了解文学作品所展现的世界是为了幼儿更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发展。幼儿文学以幻想、快乐、优美、荒诞等品质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征服幼儿,使幼儿乐此不疲。儿童文学活动的美体现了幼儿纯真的心灵,带给幼儿轻松快乐、幽默等审美品质。这些特点都使幼儿文学在进入语言活动时成为最被幼儿期盼、最受幼儿欢迎的内容。 2用文学作品丰富幼儿审美想象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总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幼儿的纯美心理,以一种完美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许多文学作品故事内容的曲折情节,总是在不完美中造就幼儿完美的心态欲望。春天是个多雨的季节。蒙蒙细雨,阴沉沉的天空,给孩子们一种压抑的心情。一次,户外活动,李想小朋友对着天上的乌云情不自禁地说:“乌云啊!你怎么还不回家呢?你为什么天天把太阳遮住呢!赶快回家吧!你的妈妈等着你呢!”从这个孩子的言语中,笔者感觉到她的话语代表着所有孩子渴望阳光明媚的心理情结。之所以她会用这种完美、纯真、善良的童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就是文学作品给她带来语言美的提炼。这是文学作品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审美价值观。如果没有文学作品的学习阅读,她绝没有这种对大自然审美心态的唯美表达。幼儿的潜意识于审美情感上的定位,国外艺术家进行儿童的画作研究时,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在10岁以下幼儿所作的画与成人艺术家的画之间。我们跟随上述艺术家的研究去观察幼儿的认知活动,就会发现幼儿在感知客观物体时,把无生命的物体看成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与人类祖先所采用的泛灵论原则相一致。孩子们经常潜意识地把自己的情感映射给客体,因为语言和形象的叠加拉开了与实体的距离,使一般的感觉和愉悦增加了审美和情感色彩。幼儿的主导活动——创造性游戏的发展,为幼儿审美情感发展创造了条件儿童玩游戏时,可以完全通过自己意志尽情使用各种物品,离开游戏之外的各种束缚,自己组建事物和内容,借以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在努力地饰演并体验的角色感情,假戏真做,相互渲染,乐不可支。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情绪的独特、虚幻、创造和超功利等特点同审美感情有相似之处。审美兴趣、审美感知、情绪积累现代传播信息艺术的发展,不断增加孩子们接受艺术情感熏染的机会。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儿童能聆听音乐;观看电视、电影、相片;阅读书本;使用玩教具对故事进行演绎和通过原始的方法——倾听成人口头陈述等,儿童体验到的愉悦变成了情绪记忆和情绪积累,不断增强今后参与活动的兴趣。 3幼儿文学鉴赏中建立以审美能力为主体的功能系统策略 3.1艺术活动材料的丰富性为主体第一,挑选以具有美感的文学活动。儿童文学具有多元化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形态。研究表明,幼儿比较能接受优美意境的文学作品,中、后期的幼儿能够接纳喜剧色彩的作品,悲剧感一般不存于幼儿。实践中也发现,幼儿对部分有悲剧情感的作品会产生共鸣。因此,主要选择一些优雅、高尚、幽默的作品,使幼儿感受一些美好的感情如关爱、友谊、诚信、善良、勇敢等,还可以挑选悲而不伤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幼儿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和深刻。第二,选择含蓄蕴藉、有余味的作品。如安徒生所作《白雪公主》,幼儿可以理解欺骗的最终结局,可以深入地了解讽刺的含义,以调动幼儿的想象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3.2家长教师要以幼儿角度欣赏美文学活动为主体家长和老师在指导阅读时,应该尊重幼儿的欣赏需要,引导幼儿形成健康正确的欣赏习惯,帮助幼儿对作品作出客观的审美判断。家长和教师在挑选文学作品、选择指导方式等方面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以儿童年龄和性别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性格爱好的不同作为挑选文学欣赏的主要条件。同时,适合儿童的文学活动易于被儿童接受,能够产生积极的共鸣,对培养儿童阅读趣味,提高儿童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精美完整的文学作品能使幼儿提升对书的理解和感悟力提高阅读意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激发儿童在对图示观察推理时的思维能力。在文学活动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调动起幼儿的感官与感知,可以通过课件、朗读、情景表演的活动方式进行,让幼儿在感知作品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 作者:王雪倩 单位:江苏省昆山开发区蓬欣幼儿园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欣赏的有效措施与建议 一、根据教材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感受和理解 文学作品的关键文学欣赏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幼儿对作品的创造表现,而表现的前提是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理解是表现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了作品,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与孩子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紧密结合各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规律,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幼儿的互动有效地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 1.图谱法:图谱法是教师根据诗歌、儿歌特点设计的形象符号画面,用于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图谱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文学作品欣赏中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文字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符合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更能帮助幼儿理解和记住诗歌的顺序。 2.仿编法:当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体验已经到达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幼儿扩展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对作品进行仿编。例如在中班诗歌《摇篮》和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小图片,让幼儿创编,孩子们受到提示,能创编出:书架是书的摇篮,摇着书宝宝,风儿轻轻吹,书宝宝睡着了;汽车是摇篮,摇着小宝宝,爸爸轻轻开,小宝宝睡着了。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游戏情景让孩子在玩中感知、理解文学作品并且通过动作参与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和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欣赏,幼儿会进入假想的意境,真实有趣地表现内心对作品的感受。如:小班《好饿的毛毛虫》的欣赏活动中,在故事欣赏的开始环节,进行体育游戏“好饿的毛毛虫”,不仅让孩子感受故事的情节,而且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既紧扣了活动目标又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活动以游戏为链接,满足了孩子的兴趣,更激发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喜爱。 二、调动多种表现方式是让幼儿创造性表现作品的途径 1.借助动作表现: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合适的道具可以帮助幼儿更深刻的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小班欣赏《谁会爬》的活动中,老师让幼儿运用鱼尾、翅膀等道具运用动作让幼儿很快理解爬、飞、跳的动作,攻克难点,很好地掌握了诗歌的内容。 2.借助绘画表现:绘画也是一种能很好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借助绘画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在表达和自己想表达内容之间建立有效的对应,教师也可以通过幼儿的绘画来了解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情况。 3.借助音乐表现:以音乐作背景,能极大地提高文学作品意境的渲染力度,增强孩子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在文学欣赏活动中,适宜的音乐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巩固幼儿的表面记忆。 4.借助表演表现:幼儿欣赏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表演来感知、理解和表达作品,在集体表演的过程中感受表演的愉悦、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小班幼儿初步具有扮演的意识,具有简单的表演,多为群体表演,说简单的话,教师为主。中班幼儿表演时要求能较好把握角色,有一定创造性,初步合作、协调,可分小组、个别表演,教师为辅。大班幼儿可在熟悉作品的情况下,自由组合,自主分配角色,自己制作道具,能在教师的轻微指导下设计、组织表演活动。 总之,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各方面的教育联系起来,彼此渗透,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让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逐步构建美好的情感,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作者:辛月单位:福建省罗源县实验幼儿园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课表演鉴赏法教学 幼师学生在入学时一般入学分数较低、语文基础较差、综合文化素质不够高,而幼儿园教育工作又急需能编会导演并在活动中进行语言教学的幼儿教师,二者构成尖锐的矛盾。如何在幼儿文学课堂上使学生文学素质和职业素质共同提高,成了语文教师面临的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戏剧寓教于乐、发人深思,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天然沃土,可以有效解决二者的矛盾,于是我设计出幼儿文学文体鉴赏中通过“表演欣赏法”开展戏剧活动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表演欣赏法”的特点就是在“动”中鉴赏幼儿文学作品,即让学生直接参与作品表演,在活动中感受、理解作品。例如教师可以一边朗诵儿歌、幼儿诗,一边引导学生比比跳跳,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教师除了用现成的剧本外,也可以将幼儿童话、幼儿故事改编成剧本,指导学生排练、表演,供学生观看欣赏。 一、理论依据 1.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技能型、实用型劳动者,“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2.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能动性原理,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无个体积极参与,个体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个人发展起着决定意义.。因此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重视。 3.杜威的教育观,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4.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主张师范学校最大的事是“教学生变先生”“,师范生不是别的,是一个学变先生的学生”。 二、教学程序 幼儿文学各种文体鉴赏中通过“表演欣赏法”开展戏剧活动的教学方法,具体分四步进行。第一步:讲(或读)。对幼儿童话、故事、戏剧,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课前充分准备,通过课堂讲故事,把人物形象、事件过程和环境气氛立体的呈现在听众面前;对儿歌、幼儿诗(叙事诗)较简单,让学生第一步按其节拍美读直至背诵出来,这一步要求人物语言要有“角色感”,做到“声如其人”,着力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抓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要求绘声绘色,为下面表演打基础。第二步:导,即对学生把握作品角色、主题、性格不当之处进行指导、提示。充分挖掘作品的美学和情感因素,进行启发、诱导,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表演。如《龟兔赛跑》中,兔子骄傲,说话盛气凌人,讲话声音高、嗓门大,无所顾忌,目中无人;乌龟谦虚,说话平静、真诚,语速较慢,语中含笑。注意通过语气、语调变化刻划人物性格,更好地表现主题,让学生在体验感情中酝酿如何用肢体表现。第三步:演。让学生分组分角色直接参与作品表演,在活动中感受、理解作品。通过表演,再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演者把自己的理解、感悟演出来,观看者欣赏美的过程中加深体验,跃跃欲试。学生亲身参与的文学鉴赏和游戏活动联系在一起,学习积极性很高。第四步:评。师生共同评析表演成败,并联系理论知识,如儿歌、幼儿诗是否读出节奏感,肢体语言是否形象,故事、戏剧是否表演到位,是否活灵活现。 三、教学特点 通过“表演欣赏法”开展戏剧活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是: 1.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变单向课堂教学结构为双向或三向课堂教学结构。一扫“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气氛,从而改变学生所处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活动,共同讨论。 2.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变单一的灌输知识为知识能力并重而行。由于激励学生参与教学,加速了幼师“学生”变“先生”的过程。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变生硬的说教为灵活的启发,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四、教学结果: 1.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表演欣赏法”教学不仅要学生动脑记,而且要动脑想、动口讲、动手做。同学之间无形中形成一种互相比较的竞争关系,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不仅学得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幼儿文学作品开展各种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使她们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对课堂学习、对未来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 3.有利于幼儿文学鉴赏目的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学生在“做中学”,教师能及时了解学情,讲课时增加了针对性,增强了幼儿文学鉴赏的实效性。 4.有利于体现师范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表演欣赏法”教学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作品、动作表演等从教能力的培养,解决了幼儿文学课不好体现师范性的难题。 此外,“表演欣赏法”教学还应体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各种比赛相结合等原则,这种教学方法刚刚开始尝试,期待的教学结果还没完全出现,只是“初露曙光”,有待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检验、完善。 幼儿文学论文:意识形态对幼儿文学翻译影响 一、缘起 儿童文学是指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其实古代中国很早就开始用所谓的“儿童读物”来进行儿童教育了,但是教育的目的是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正如周作人所说的,中国的儿童历来只能“偶然从文字堆中——正如在秽土堆中捡煤核的一样——掘出一点什么来,聊以充腹,实在是很可怜的”。鲁迅先生认为当时的儿童读物中有很多荒诞无稽的唯心主义思想和不从实际生活出发的荒谬东西。所以他号召教育家、文学家、科学家为儿童翻译和写作一些喜闻乐见的新作品,“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 二、意识形态与翻译 一般意义上,“意识形态”是指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系统,即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世界观的普遍观念。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有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伦理的等等。努力追求权力的组织会去影响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将它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翻译文化学派旗手勒菲弗尔(AndreLefevere)提出“改写”的概念,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的转换,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的改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形态(poetology)两方面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中,意识形态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译者对翻译作品的选择和翻译过程本身,也会受到这两方面的影响。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来限制和引导改写者的创作,诗学形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学手段、文学体裁、作品主旨等,二是一种文学观念,即文学在整个社会体系中起到的作用。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对西方儿童文学尤其是童话的翻译介绍。 三、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中国早期儿童文学翻译 (一)宗教意识形态影响下最早期的儿童文学翻译 在中国,最早进行西方儿童文学译介的,是西方来华的传教士们。传教士们到中国传教,常用的方式之一是兴办教育。而教育要从儿童抓起,要从创作和翻译儿童读物开始。由于传教士们身负的使命是传教,要在上帝的指引下对中国的儿童实行宗教的救赎,他们很自然地开始了福音小说的翻译和创作。这个过程从1846年持续到19世纪末。福音本来是基督教用语,意思是耶稣的话及其门徒传播的教义。而福音小说是以小说为载体,传播这种教义。传教士们翻译的福音小说主要以儿童作为预设读者,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1856年吉士夫人(CarolineP.Keith)翻译的《亨利实录》等。这些作品一般都是逆境中的孩子在某种情况下接触并虔诚地信仰基督教,不甘沉沦,最后被好心人解救,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如《亨利实录》这部小说是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舍伍德(MaryMarthaSherwood)所著,讲述了一个在印度出生的英国孤儿亨利,遇到一位传教士的女儿。女孩用心教他念书,把做耶稣门徒的道理告诉他。亨利体弱多病,但凭借悟性和毅力,成了一个虔敬的基督徒,在病中也不忘感化仆人蒲师。尽管这些故事有着强烈的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这些翻译作品在中国开了风气之先,把世界各国的重要童话介绍给了中国儿童,也把西方现代儿童观带到了中国。在这些作品的潜移默化之下,中国的有识之士们也开始了对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童话的译介。 (二)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第一次儿童文学翻译高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以戊戌维新为中心的近代意识启蒙运动,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译介西方的思想文化。当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时,他们也看到了儿童,知道了儿童是民族命运的改变者、民族未来的建设者。1901年《杭州白话报》刊文“儿童乃为国之宝,儿童教育休草草”。重视儿童教育当然要考虑给儿童提供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在这种政治性启蒙的照耀下,大约从1896年开始,我国出现了近现代第一次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高潮。其间,也有供儿童阅读的作品。如1900年周桂笙在上海《采风报》上刊登《国王山鲁亚尔及兄弟的故事》和《渔夫》。这是《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在我国的第一次中译。1902年,他在《寓言报》上发表了译自《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和《豪夫童话》的15篇文章。1903年他把这些译作故事集结成《新庵谐译初编》出版。这部译作注意选择爱国御敌、弱者智胜强者的篇目。他将第一部译作献给少年儿童,抱有希望通过翻译输入西方文明以拯救祖国摆脱贫弱的意愿。1904年周作人翻译《侠女奴》(今译《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奚若翻译的《天方夜谭》4册,共收故事50个。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收录的第一篇即是周作人翻译的《安乐王子》(今译《快乐王子》,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作品)。1914年7月,《中华小说界》发表刘半农翻译的《迷洋小影》(今译《皇帝的新衣》)。1919年一月,周作人在《新青年》6卷一号发表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儿》。1918年1月,陈家麟和陈大蹬翻译安徒生的童话,译名为《十之九》,共收安徒生童话6篇。林纾和严复的两个儿子严培南、严璩合译的《希腊名士伊索寓言》共收寓言298则。 (三)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第二次儿童文学翻译高潮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骁勇们,以反帝反封建、改造社会为己任,必然会把目光投向国家的未来,寄希望于少年儿童。同时,提倡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必然会由人的发现到儿童的发现,产生民主的儿童观,认识到给儿童以文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致出现“凡学习外国文学的,开手不久便选择童话”。(鲁迅《小彼得•序言》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大声疾呼“救救孩子”。1919年,鲁迅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这个观念大大冲击了“父为子纲”的陈腐观念。可以说,“五四”时期“人”的启蒙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的发现,中国的儿童问题也才得到了极为密切的关注,与此相关照的是,文学界开始大量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从而出现了第二次童话翻译高潮。1922年,鲁迅收集翻译了《爱罗先珂童话集》,1923年译介了爱罗先珂的《桃色的云》,还有1928年由未名社出版的《小约翰》。郑振铎翻译了《高加索民间故事》《莱辛寓言》《印度寓言》和《幸福王子》(也就是《快乐王子》)等,还写了《安徒生的作品介绍》,对这位童话大师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评价。儿童文学作家卡罗尔(LewisCarroll,1832-1898)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卡罗尔的另一部儿童小说《镜中世界》也出了中译本(陈鹤西译,北新书局,1929年)。科洛迪(CarloCollodi,1826-1890)的《木偶奇遇记》共有7种译本。 (四)儿童文学翻译影响下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 在大量译介外国童话的影响下,我国作家们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童话的因素。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的奠基人,他的童话创作成绩最突出。1921~1936年共创作43篇童话。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作家童话集,并标志着中国文学童话的成熟。鲁迅说《稻草人》“给中国的童话开立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 表 •译者的话》)它把现实世界引进童话创作,把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渔民等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构成的现实生活显示给儿童,充满着浓郁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民族生活气息。叶圣陶在其《我和儿童文学》中说到:“我写童话,当然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五四前后,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陆续介绍过来了。”在叶圣陶的《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安徒生童话和王尔德童话,尤其是王尔德童话的影响的直接和深刻是清晰可见的。我们不妨将作为童话集名的《稻草人》这篇代表作和王尔德的童话名篇《快乐王子》做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惊人相似之处:首先是童话主人公形象,一个是立于城市广场高圆柱上面的塑像,一个是立于农村田野里的稻草人;其次是由于这两个童话形象都不能移动,只能通过他们的视野来展现人间现实的苦难,一个是城市穷人的惨状,一个是农村贫妇的悲剧;再次,在情节结构上,快乐王子因一次又一次惨状的刺激,最后铅心碎裂,塑像拆除,而稻草人也因一次又一次目击的悲剧致使伤心倒地。所以,无论是童话形象、情节结构,还是所展示的社会主题,都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基本方面《稻草人》有着《快乐王子》的影子。还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石像的倒塌而且,和其他童话中温馨快乐的结局不一样,王尔德童话和叶圣陶的这两部童话均以悲剧结尾,融凝了许多“成人的悲哀”在里面,把生活的残酷面展示给儿童,认为儿童也不能躲在成人的庇护里。郑振铎为《稻草人》做序时也说:“再试读王尔特的《安乐王子》,燕子飞在空中所见的景象是何等悲惨的景象呀!少年皇帝(王尔德童话,现译《少年国王》)在梦中所见的景象又是何等的景象呀!没有,没有,在童话中的人生也是没有快乐的!”而译者和作者在选择和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表现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又是多么强烈。 四、结语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语境中。它首先借助西方传教士基于宗教意识形态而进行的译介活动才得以发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特殊的政治及社会意识形态土壤下,通过翻译家和文学家的共同努力才得以逐渐开花结果的。到了当代,虽然进行儿童文学出版和创作的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但是经得起读者与时间检验的精品少之又少,具有长久魅力的作品寥寥,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日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重温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早期儿童文学的翻译和创作发展历程应该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审美接受探讨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写到“: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八个字原本是在揭示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其实,文学欣赏是一个读者从文本中提取意义并重建文本的过程,也包含了文本与读者,即“物”与“心”两个部分,欣赏的过程需要“随物”也需要“与心”,所以在这里,本文想借这八个字来描述幼儿文学欣赏活动中的审美接受。作为客体,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简单而不粗糙,夸张而不浮躁,浅显而不浅薄,是文学中一个特殊的门类。作为欣赏的主体,幼儿也是读者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因而他们从文本中提取意义的过程有其独有的特征。幼儿的文学欣赏的过程是“随物宛转”的过程,要体验把握幼儿文学作品的特殊的美,同时也是“与心徘徊”的过程,要尊重幼儿审美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审美愉悦。 本文将以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为例,从幼儿心理接受的情感性、动作性、想象创造性三方面特征来欣赏幼儿文学审美接受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碰撞相融合所产生的美。 第一,幼儿的文学欣赏活动是一个心随情动的过程。文学欣赏活动中包含了审美感知与审美判断,即感性和理性两个部分。作为幼儿,其分析与归纳的理性思考能力尚未发展起来,所以感受和情绪成了文学欣赏的重要工具。幼儿不仅在欣赏过程中体验作品情感,也在欣赏过程中丰富自身情感。幼儿的文学欣赏中要把握作品的情感特征,尊重幼儿已有的情感体验来丰富幼儿情感。 《猫头鹰宝宝》讲述的是三只猫头鹰宝宝在一天夜里醒来发现妈妈不见后的一系列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都以三只猫头鹰宝宝的对话形式出现。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夸张的情节、有趣的形象可能是更能吸引住注意力的东西,而心理的描写对于幼儿则是枯燥沉闷的。但在这个故事里,心理的描写充分契合了幼儿的心理特征,三只猫头鹰宝宝有着代表各自年龄特征的心理活动,而且在对话和动作中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猫头鹰宝宝》的欣赏活动是在中班进行的。老师讲了一遍故事后问幼儿在故事中听到了什么,幼儿的第一回答便是“我要妈妈”。这句话是故事中最小的猫头鹰一直叫嚷的一句话,可见这句话唤起了幼儿以往的情感经验,激起了幼儿强烈的情感共鸣。“我要妈妈”是幼儿在离开妈妈后的第一反应和最终呼唤,这句话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幼儿的感受,也成功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已经促发幼儿欣赏动机的基础上,老师趁热打铁,利用幼儿的情感投入,再次讲述故事,并请幼儿细致体味故事情感,注意感受故事什么地方最温暖、什么地方感觉担心、什么地方感觉害怕、什么地方最高兴。第二次听故事时,幼儿听得更投入了,而且之后的回答也热烈而精彩。有的说“听到羽毛和树枝的家和温暖”;有的说“‘我要妈妈’很温暖”;有的说“猫头鹰宝宝扇翅膀跳起舞很高兴”;有的说“妈妈回来了,他们蹦蹦跳跳”幼儿的表述中的“扇翅膀”、“蹦蹦跳跳”已是故事语言之外加入了幼儿理解的有特色的表述,这充分表明了幼儿的感受和情绪不仅使他们完全沉浸到了故事中,也完全把握了故事的动人之处。 虽然幼儿文学担负有教育的功能,但决非“对儿童讲一句话,眨一眨眼,都非含有意义不可”,文学作品更重以情动人,对幼儿进行审美意义上的感情熏陶,在学习内容上更重情感和态度的学习而非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别林斯基告诫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幼儿文学欣赏时,要少领悟一些,多感受一些,正是提醒注意幼儿的文学欣赏过程是一个心随情动的过程。 第二,幼儿的文学欣赏是一个感于中而形于外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儿童智慧的发展是从动作式再现表象学习开始,经图像式再现表象学习,再到象征式再现表象学习这样一个序列性过程。根据这个序列性原则,可以知道幼儿的学习活动是伴随着动作的。事实上,幼儿文学作品中,越是“乱七八糟”,幼儿往往越感兴趣。幼儿的动作在文学欣赏接受中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在欣赏中不利用动作是很遗憾的事,而不恰当的动作又会干扰幼儿真正进入故事。小熊温尼·菩是世界儿童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温尼·菩串门的遭遇》就记录了他所做的一件傻事。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两个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一个是“卡”,小熊因为吃得太多,卡在兔子洞口,进不去也出不来了;一个是“拔”,小熊饿了一个星期后,被兔子和兔子的亲戚们像拔萝卜一样拔了出来。在中班的欣赏活动中,动作在两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是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加登纳说“:一个听音乐和听故事的儿童,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的。他也许入迷地,倾心地在听;他也许摇晃着身体,或进行着、保持着节拍在听;或者,这两种心态交替出现。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对这种艺术对象的反应都是一种身体反应,这种反应也许弥漫着身体感觉。” 在听过第一遍故事后,幼儿都觉得故事中的小熊“好玩”、“滑稽”、“调皮”。带着这样的印象,在第二次听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在倾听过程中表现的专注已不是安静,而是不时发出的笑声以及在有趣的地方与老师一起重复。此时的幼儿对故事已经有了初步笼统的理解,于是,在讲到兔子和亲戚们一起拔卡住的熊时,老师提议“:我们一起来拔好不好?”这个提议得到了幼儿异常热烈的响应,他们或兴奋或严肃,个个都认真地一边前仰后合一边喊着“嗨哟”。通过拔小熊的动作,幼儿不再只是故事的旁观者,更成了故事的一部分,与故事有了进一步亲密的接触。 二是动作帮助幼儿表达欣赏感受。幼儿的语言能力尚在发展中,他们常常能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妙,却说不出来,情动于中而无法形于言,所以身体的表达成为了他们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赏活动中,故事最后,小熊终于被拔出重新获得了自由,老师在此时放了一段《杜鹃圆舞曲》,因为《杜鹃圆舞曲》轻快的旋律一方面能够表现小熊自由后的心境,另一方面也能让整个活动留有余韵。出乎意外的是,活动竟在此时到了高潮,幼儿开始很兴奋地随着音乐开始跳舞,有扮小熊爬的,有扮兔子跳的,也有两两牵着手随意跳来跳去的。此时的幼儿是真正的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事的欣赏也变成了一种游戏和享受。 由此可见,幼儿的欣赏与成人的内隐性反应不同,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通过表情和动作而外显出来的。在欣赏过程中适当地帮助幼儿利用动作,其感知、理解、表达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三,幼儿文学欣赏活动是一个幼儿充分想象,重建文本的过程。幼儿文学作品的特色之一就是其丰富奇特的想象。这与幼儿的接受心理有关,一方面幼儿在感受事物时还不够细致,奇特、夸张的东西更能刺激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幼儿作品的丰富奇特的想象也充分满足了幼儿爱好运动、向往新奇的本能和自由幻想、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所以,优秀的幼儿作品本身就是极具创造性的,它也必将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力。 幼儿的想象能创造比作品本身更丰富生动的情境。《太阳和月亮》是一首很简单的小诗,将白天的热闹与夜晚的安静作了对比,比起背诵来,幼儿对诗歌情境的理解更为重要。小班幼儿在欣赏中,幼儿不仅想到太阳出来后小猫小狗小花小草会醒过来,还想到了汽车和斑马线也醒过来了,其想像既根据自身经验又突破常规,极好地创设了情境。 《大衣飞起来了》文本本身就是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调皮的大衣逃离了主人,飞到了烟囱上,猎人打枪也不能让它下来,后来,裁缝丁姆拿来了一枚扣子作礼物,大衣就乖乖地飞下来了。幼儿听完故事后,老师启发幼儿想别的办法让大衣听话。幼儿的答案不一而足,却也出人意表:蝴蝶结、漂亮的粉红的亮晶晶的扣子、风筝的线、粉红和白色的拉链幼儿不仅把故事中的大衣当成了大衣、也当成了风筝。这些想象有的合理,有的合情,有依据文本的想象,也有离开文本天马行空的想象。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文本重建过程中的自由幻想,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是在被读者阅读,读者参与再创作后,整个作品才真正完成。所以,整个幼儿文学欣赏过程,也就是幼儿接受作品并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如果过分强调文学作品,必将使欣赏活动变得刻板,如果迁就幼儿,则会使幼儿无法提升。只有根据接受主体心理特征,关注文本的特点,做到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文学欣赏才会成为一种自由自在的令人愉快的游戏,使欣赏中的幼儿获得难以言喻的审美快乐。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欣赏策略研究 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让幼儿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发展幼儿前阅读能力及阅读兴趣、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任务。作为一种文化传递行为,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是一个由欣赏主体对文学作品中承载的各种信息进行感知、联想、理解、体验、评判、价值认同、内化的过程。幼儿园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是幼儿对文学作品进行重新建构和再创造的过程,对促进幼儿语言、智能、情感、审美能力、价值观和创造性发展具有多方面价值。优秀的文学作品将对幼儿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使幼儿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感染、美的陶冶。它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创造性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根据现实情况,分析幼儿园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中,由于幼儿教师文学素养水平有限且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此类活动的开展难以达到课程设计者期望的质量要求。具体表现为:在目标和功能上,过分关注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分析,却弱化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主动建构与创造;在学习方式上,过多地采用单一的感知记忆,而忽略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意境感受、意义建构,更忽略了幼儿主动参与的意愿、情感的体验、合作分享与创造性想象。这些状况都表明目前的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难以发挥幼儿文学作品的多方面教育价值。诸如此类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中教师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策略。因此,探究出一套适应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的切实可行的指导策略,使幼儿成为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文本解读者和意义建构者,需要我们做认真、深入的思考。 二、重建活动目标,找准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的价值定位 文学欣赏活动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引导幼儿主动投入并沉浸于文学活动的过程。儿童文学作品是以精练、生动的文字,表现儿童真挚感情世界的人和事物,重视意象的浮现,营造音韵、图画美感的意境,让幼儿乐于阅读且能促进其正面成长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欣赏活动是一个能实现儿童发展的过程,它最能集中反映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思维能力及情感体验。 文学欣赏活动的目标应当关注以下几方面:第一,作品审美。幼儿文学欣赏活动的突出功能是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具体包括语言与韵律美、幻想与想象美,而活动在智育、德育等方面的功能也是在审美过程中实现的。第二,作品体验。促使幼儿体验和理解作品,轻松、自然地接受情感教育。在目标定位上,应由从对作品做理性分析转为运用直接感受,强调意会、体悟。第三,作品情感基调。引导幼儿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想象,鼓励幼儿以多种方式再现作品。第四,激发想象,以多种方式再现作品内容。 三、依据欣赏过程,探索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对作品意境和情感的体验,是幼儿文学作品欣赏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的各阶段,应当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前期经验的准备是加深体验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即将欣赏的作品内容,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和体验,并在活动开始时配合相关的谈话和讨论,唤起幼儿原有的经验或体验。通过教案分析、观摩课评议、录像反馈等方式,我们总结出了幼儿文学作品欣赏在选材、导入、提问、体验、多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选材策略 文学作品的选择是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总体上要求作品的复杂程度较低,作品应当情节简单、主线分明、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趣味性强。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小、中、大班选择的作品应当有所区别,如关于故事的选择,小班的故事简短、主线单一、角色形象鲜明、语言浅显易懂、有一定的韵律感、循环中有变化;中、大班在选材上,应选择作品情节较复杂,多主线、语言优美、丰富而有变化的。 (二)导入策略 导入是引导幼儿为即将开始的文学作品欣赏活动做好心理准备的过程。一般可分为稳定幼儿情绪、启发相关经验、营造情绪氛围等方式,根据幼儿的经验水平,不同年龄导入方式也各不相同。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注意力容易转移,教师宜多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中、大班的幼儿有了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欣赏活动的经验,这对于即将开始的欣赏活动是很好的基础,有助于幼儿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教师在进行作品感知活动之前,可通过谈话启发幼儿的相关经验和情感体验,以便于幼儿对作品更好的感知和理解。 (三)提问策略 提问是利用作品引发的问题引导幼儿深入地感知作品内容、体验作品情感、评价作品形象及其行为,从而提升幼儿欣赏水平的重要方式。常用提问方式有:事实性提问(如故事里面都有谁、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某一个角色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因果关系分析提问(故事里发生什么事情、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评价性提问(如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个角色?为什么?这个故事美吗?美在哪里?)。 针对不同的年龄,提问的方向应各有侧重。小班多用事实性提问,且不要求幼儿按照角色的出场顺序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回答,只是在幼儿回答之后,教师给以归纳;中班在小班的基础上,应强化因果分析提问关系,引导幼儿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大班在中班的基础上,要强化评价性提问,引导幼儿对故事和故事中的角色进行道德评价和美学评价。 (四)体验策略 角色行为扮演是在幼儿对作品和角色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幼儿重复作品中角色的行为、语言、表情和神态,促进幼儿体验相关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感受,从而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讨论、表现和表达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和体验;通过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幼儿的欣赏水平。如在欣赏故事《小蜗牛看姥姥》时,对于“小动物的游行、爬行、飞行速度”,较难理解,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扮演小鸭子游泳、梅花鹿奔跑、大雁飞行来让幼儿加深体验。 (五)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欣赏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发展文学想象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教师要逐步减少多媒体的使用,以提高幼儿依靠听觉和想象力理解的能力和欣赏水平。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顺序依次为:动画故事课件、静止画面课件、声音课件。如《笨狗熊的故事》中,播放课件时让“笨狗熊”提问:“你觉得我哪里最好笑”“为什么说我是一只笨狗熊”,然后再完整欣赏故事课件。其中,在小班多可使用完整的动画故事课件,在中班多用核心片段课件,而大班则多用静止画面课件或者不带画面的声音课件.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教育论文 一、合理选择教材,提升幼儿文学的质量 我国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水平提升后逐步获得了幼儿用品市场的份额,但是在幼儿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幼儿书籍只注重发行速度以及销售量,而忽视了幼儿文学本身的质量,因此在庞大的幼儿文学市场上,书籍质量参差不齐,内容的适宜性也有待考究。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策略研究时,教材的选择应当作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中的重要工作,以教材的优质性推动幼儿文学欣赏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经典幼儿文学《三只小猪的故事》,以平实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为载体,让幼儿学生在书本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个人努力、勤劳的重要性。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这本教材,通过趣味故事朗读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幼儿对于作品欣赏的兴趣。朴实的语言可以让幼儿直接感受故事内容所表述的部分哲理,再加上成人或者教师的帮助,幼儿对于文学中所展示的哲理可以有深刻的理解,幼儿文学赏析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主题情景创立,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 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足的提升,因此在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很容易对文学书籍失去兴趣或者是因为注意力的不集中而不能有效的进行学习。如果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设立合理的情景主题,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那么在主题情景的熏陶下,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学习兴趣更浓,对哲理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课堂情景的设立是幼儿文学欣赏的最佳方式,在文学欣赏教学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在班级设立各个特定的情景,并邀请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例如聪明的一休、三只小猪、聪明的小白兔等等,使得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感受文学中的乐趣、体味文学中所折射的道理,而教师需要做好指引的工作,帮助学生自行进行知识的探索,以活跃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选拔专业的师资队伍,开展好幼儿文学教育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幼教的培养与选拔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时对于幼教的资格认定以及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幼儿园在选拔师资的过程中,除了对于学历、普通话、艺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还需要强化教师耐心、文学素养、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只有借助综合水平高的教师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来提升幼儿文学素养。在幼教资格证书考试的笔试和面试环节适当增加幼儿文学阅读、讲解能力的考核内容,对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有着显著的必要性。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现阶段的实际要求来进行考核内容的设置,只有通过这种严格的方式,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的开展才具备实际的可行性。总之,幼儿文学是幼儿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文学欣赏教学的开展可以帮助幼儿发掘文学中的趣味性,提升其对于文学认知的水平,增强其对于哲理探究的能力。在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提升幼儿文学的教育地位;同时以合理的教材以及适宜的主题情景,不断提升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有效性;最后,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为开展好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 作者:黄爱琴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章郭幼儿园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戏剧教学综述 西方研究认为,戏剧对幼儿身心发展有治疗作用,戏剧作为教学的重要媒介,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受幼儿园孩子喜爱,也同样深受未来幼儿教师的幼师生欢迎。但由于幼师生学习戏剧内容时仍采用传统的教法,教师介绍幼儿戏剧基本知识、改编创作方法,学生看看剧本就完事,课堂气氛太平静,学生主体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过后学生的从业技能没得到提高,师范性在教学中更没得到体现。针对这种情况,为体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我对幼儿文学中戏剧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灵活改编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幼儿文学理论部分若“照本宣科”,对学生从教能力的指导必然会显得过于“纸上谈兵”。根据陶行知说法“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它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于是,我对教材进行灵活地改编、整合、再创造。学生掌握幼儿戏剧表演技能,不仅可提高幼师生专业综合素养,而且能帮助其掌握更多指导幼儿进行戏剧及其他艺术形式表演的技能。此能力具备对幼师生今后教学实践更具有可操作价值和指导意义,这正是我们人才培养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我把课定位在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型上。由于教材中没有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我便结合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学生参加幼儿戏剧表演的经验,从幼儿戏剧三大特点里挖掘出幼儿戏剧表演的技巧,即:幼儿戏剧活动的游戏性特点要求表演时———空间模拟要逼真;幼儿戏剧冲突单纯而有趣的特点要求表演时———表情语气要鲜明;幼儿戏剧语言动作化形象化特点要求表演时———动作语言要同步。让学生在这些补充的理论指导下,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表演技巧的训练,使原本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运用科学教法“:理论———实践综合型”课堂模式 传统的“一言堂’、“独角戏”式的课堂,特别不适合幼儿戏剧这一章的教学。我就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理论———实践综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拟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理论;到开始上课时,再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观看表演片断,使她们观赏的同时,直观对理论知识有准确认识;接着,分组讨论,自我发现表演技巧;最后,进行练习指导。这样,学生讲讲、练练、说说、做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又在优秀幼儿戏剧的示范下,把握作品很到位,学到的理论得到及时消化。例如学习《幼儿戏剧概说》一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一上课我先提问学生练表情、拟声摹状训练。接着,让学生看幼儿戏剧表演视频《海的女儿》、《自作聪明的小花猫》,再让学生归纳概括戏剧、幼儿戏剧的概念,并根据体会说幼儿戏剧的作用。最后,分角色演张继楼的《“我知道”》。这样,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看看、玩玩中,增长了知识。 三、大胆创新学法,成效显著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即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对幼师生学得太死、太被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就站在学生的角度,创造出适合学生接受水平、欣赏水平,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方法。一是积极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如课前提问我设计了针对性非常强的特色训练:表情训练、拟声摹状训练(即幼儿戏剧表演形体训练)。然后师生共同唱着儿歌练表情:开心,微微笑;着急,跺跺脚;伤心,撅撅嘴;生气,哇哇叫,气死我了;我开心的不得了,又拍手,又大声,哈哈哈,笑得我肚子痛死了;难过得不得了,你的眼泪鼻涕一把找,哭得爸妈皱眉毛,哭得男女老少谁也睡不了觉。我从网上下载了《十二生肖体操》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模仿。再让学生演《小熊请客》、《“妙乎”回春》,就逼真多了。这对提高学生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非常有效,同时也使多數学生增强了自信,摆脱了心理障碍。二是为避免理论知识枯燥无味,我把理论与练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如配合表情语气训练,我设计了“双簧”练习,如果表演不到位,课外组织学生看网上下载的大兵、赵卫国演的“双簧”;配合模仿能力训练我设计了“十二生肖跳舞”的游戏;配合综合训练,我设计了一个演(有提示的情况下)、一个猜的游戏,找有表演天赋的学生带头做,起示范作用,其余学生跟着学。师生共同学学、练练、评评、点点,在轻松愉快中,情绪高涨,自信心提高,课堂气氛活跃。 四、将幼儿戏剧教学延伸、拓展 为将“动”的课堂成果不断发扬光大,我还将此法不断向其他方面拓展、延伸。一是向幼儿文学其他体裁拓展,让学生边表演边欣赏领悟作品。如学习儿歌《数鸭子》时,我让学生边念诵儿歌,边跳跳、玩玩,结果在歌舞组合中,学生学会了儿歌内容;学习幼儿诗时,我让学生边背诵樊发稼的《说话》,边做出相应动作,对小鸡、小鸭、小黄狗、小青蛙拟声摹状,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幼儿诗的三大特点。尤其是幼儿故事、童话,在教师启发下引导学生改编成剧本后,再让学生表演出来,如童话《小马过河》,学生演出过程中理解了作品主题、童话特征及表现手法,同时锻炼了排练能力。在教学中形成了表演欣赏法,使幼儿文学课堂由“静”走向“动”,学生在动态中欣赏了作品,提高了从业技能。二是向课外延伸。将幼儿戏剧教学成果与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紧密结合,以兴趣小组形式进行,并与舞蹈课、体操课、听说课、写作课加强融合,保证有充足时间进行练习。在幼儿戏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做做、玩玩中学知识,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教师教得愉快,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是新课改中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对学前教育的贡献 文学是从生活中精炼提纯而来,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幼儿文学的存在形式和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她不同于一般的幼儿读物,浅显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社会与人文知识,具有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智慧以及发展思维能力的智育功能;还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兴趣等品质的德育功能;又有陶冶性情和培养审美情趣的美育功能。对这一年龄段的教育以及未来的学习与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将“人之初”的基础打好、打牢,那么以后则“如水之就下”而水到渠成。假如养成某些不良习惯也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为越早养成的不良习惯越难以纠正。这些早已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因此,充分利用幼儿文学的教育作用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幼儿时基本上无理性、无逻辑思维,靠好奇作支撑,以兴趣为动力。而幼儿文学则以寓意深刻之功,收潜移默化之效,于欢声笑语之中净化其灵魂,正是润物细无声。这正是幼儿文学之所长、之所能。因此,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幼儿文学的认知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本是融合在一起的,为探讨方便起见,姑且分而论之。 一幼儿文学的认知作用 (一)在认知中走近科学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启迪认知的关键与发端。幼儿正处于认知的初始阶段,他们求知的触角伸向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任何角落,探索的目光向着未知世界不知疲倦的搜寻。于是,解读幼儿头脑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成了幼儿文学作家和幼儿文学作品必然的责任与内容。考虑到幼儿识字有限,可以让幼师、家长读给他们听,朗读时,神态、语气要以文中语境相呼应,使幼儿听时容易集中注意力。三岁半左右是幼儿注意力、观察力等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独立性开始建立的关键期。让幼儿自己看一些彩图配文的故事书,在锻炼、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教幼儿识字和认识自然世界。在讲述与朗诵作品的同时,关注培养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并学会朗诵的技能。幼儿科学文学,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作品。将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以形象鲜明、浅显易懂的语言给人以科学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它是以介绍科学常识和宣传科学的思想与方法,以及颂扬科学业绩为主要内容。其中,吴城固的《转呀转》,方惠珍、盛璐德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高士其的儿童科学诗《我们的土壤妈妈》,樊发稼的儿童科学诗《家》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幼儿在感受认知的同时也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二)语言智能是认知的前提 首先,幼儿文学在认知作用上有和语文教育相似的地方,语言功能就是它们的交叉点。严格的讲,语言是认知的前提,也是一切社会实践的前提。在培养幼儿的各项智能中,培养语言智能应列在首位,特别是口语能力的培养。口语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人们交流、思维的工具。通过口语,相互交流思想,积累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幼儿时期是掌握口语的主要时期,幼儿的大脑发育很快,求知欲很强。有研究表明,四岁以前的幼儿有着惊人的学习语言的能力,这是因为幼儿有超强的记忆力,这种超强的记忆力,为幼儿尽快掌握语言提供了便利。这也是正常的幼儿都具备的,并非天才的灵光。年龄超过十岁的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就差些了。因此幼儿时期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 其次,中国古诗是世界上最精炼的语言,也是最富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而想象和激情正是人情感的重要部分,不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的情绪的描摹,如果没有想象和激情的渲染,都不足以构成诗的最终目的。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除朗诵诗歌外,还有复述故事、猜谜语、看图说话等等。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与情节,可以于学习中收获大量的新的词汇以丰富其语言。还可以通过启发幼儿自编故事以发展幼儿的连贯性语言,并以此进一步提高言语质量——即发音准确性和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发展语言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关于言语的功能,我国幼儿教育的先驱陈鹤琴先生指出:“言语是人类建立社会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们借助于言语,使思想的交换成为可能。固然在社会关系的沟通方面,图画、文字等也非常重要,但最简单而最基本的工具,还是要算言语。”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也会经常遇到问题,在思考并提出问题时,离不开语言的借助,如:“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那是什么?为什么那样?”等等,有时弄得成人不知所措。一般情况下,语言发展越好的幼儿,求知欲越旺盛,知识积累越快,智力发展也就越好。对幼儿的个性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语言发展好的幼儿,往往具有活波开朗、思想活跃、交往能力强等优点;语言能力发展差的则相反。这表明幼儿口语能力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或精神健康问题,目前社会,精神健康已经超过身体健康而成为人类健康最大最棘手的问题,造成人的精神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来自语言障碍或语言能力差的缘故是其原因之一。因此,语言教育以及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培养认知能力的前提。 二幼儿文学对道德品质的启蒙 (一)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功能 幼儿文学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启蒙教育有着很大的帮助,作品中的正义感、爱国情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对儿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童话、故事、寓言中存在着大量能够启蒙道德品质的材料。幼儿有喜欢模仿的特点,对故事中出现的榜样人物会产生自然的崇拜心理和模仿行为。这是德育的巨大推动力。其次,作品里出现的爱国精神会对孩子年幼的心灵产生很明显的影响。爱国热情、民族意识是要在幼儿期就要培养的,年幼的心不可能自然生成国家概念与民族意识,因此幼儿期的爱国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再次,心理品质的早期培养也须借助幼儿文学的作用,从小培养完整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等品质。再其次,德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禁于未发”。在幼儿茫然的时候、疑惑的时候,往往可以通过一则故事的启发而获得帮助。一部好的幼儿文学作品是可以让幼儿在其中获得勇气和力量的。 (二)好奇心与兴趣的培养 首先,北师大著名的儿童文学教授金波先生曾指出:“想象力是儿童所特有的潜质”“尊重儿童,首先是尊重儿童的天性。他们从小喜欢在好奇的心态下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对孩子们的想象力,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宽容、尊重、肯定和赏识。”“小读者也许对书中一个个小故事更感兴趣,但它不是一般的故事,它不以知道一个情节为满足,它引发的是故事之外的思考——让脑筋转个弯儿,或扩展思维的空间,或举一反三进行再创造,等等。”所以,选材恰当,内涵丰富,极具启发性的故事更受小读者的欢迎与青睐;也是培养道德情感、思维能力、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习惯;不失为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生活方式打下坚实基础的最佳途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爱是什么?其实,最大最完全的爱——莫过于“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赏识。”。幼儿虽然缺乏理智,但其情感世界是相当丰富的,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理解”的微笑;一声“尊重”的问询,都会让幼儿感到莫大的满足与欣慰,也将变成继续发展的直接动力。 其次,兴趣是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培养兴趣是保障心理健康的措施之一。任何教育机构如果唤醒或培养了受教育者的某种兴趣,不论这种兴趣是否达成未来的功利价值,受教育者都会因此有充实感和期待感,并愿意为此投入智慧与热情。兴趣可为我们终身的心智生活奠定基础。没有兴趣的支撑,光靠廉价的鼓励与苍白的说教,任何学习活动都是难以以较好的效果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的,因为幼儿只对他们能够理解和感知的事物和活动感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幼儿热忱投入活动、沉浸其中,才能够主动的学习、提高,各种潜能的充分发挥都能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他们就会失去兴趣,也就无从发展。因此,兴趣是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同时,兴趣又是一个标志,是判断我们的教育做得成功与否的标志。 (三)良好习惯的养成 优秀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对于那些好动性强的幼儿来说,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教幼儿配合着诗歌做一些动作,会使他们逐渐养成专心的习惯。那些“好动”的幼儿被吸引到正确轨道,操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到作用。《幼儿园指导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在教育活动中,“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久而久之,在幼儿的言行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幼儿文学中的审美教育 人天生就是爱美的,并终其一生追求美,但审美能力却是因人而异的。在幼儿期就给予幼儿审美教育,能为其一生奠定坚实的审美基础。因此,审美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甚至对其整体素质的发展形成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学习是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幼儿文学中的美是无穷无尽的。 首先,语言美。符合幼儿天真、纯洁心灵的审美接受能力的干干净净的文字,以快活的节奏轻松自然地流入幼儿心灵深处的文字,就像是一股滋润心田的清泉。儿歌,是一种凝练的文学精品,简单质朴的文字里诉说着对幼儿的关爱和理解。诗歌是以精炼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内心深处内容的文学形式。 其次,意境美。幼儿文学在优美的语言中为小朋友们描绘的是一个个美好的意境。尤其是童话,以其丰富而充满生趣的离奇幻想为儿童呈现新奇的意境。像《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都是孩子们百看不厌的优秀作品。它吸引幼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幻想意境是神奇而优美的。 再次,人格美,主人公的高尚风格是小读者美化心灵的主要途径,作品中的人物令人赞赏的品行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尤其是正义感,这个主题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如《哪吒闹海》、《葫芦娃》等,小朋友们都想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成为正义的化身。最后,幼儿文学的美育效果在语言的教学活动中,离不开各种手段的有机结合,让幼儿通过听、看、做、谈等形式去感受幼儿文学作品中的美,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刘绪源先生在谈到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时,指出“只有以审美作用为中介,文学的教育作用与认识作用才有可能实现”。当幼儿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周围的一切就会给幼儿一种强烈的美的刺激和艺术的陶冶。如让幼儿欣赏散文《春天来了》的情景:湛蓝的天空中,漂动着几朵白云和几只刚刚放飞的风筝,嫩绿的柳丝倒垂着且极富节奏地随风摇摆,小燕子于柳树行中飞来飞去,小朋友们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奔跑嬉戏。把春天美丽的景色淋沥尽致地展现出来,向幼儿展现美,让幼儿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激起幼儿强烈的欣赏欲望。审美教育并不是要教师教给幼儿多少美的词汇,美的语句,美的意境,而是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使幼儿感受美的词汇,美的语句,美的意境,并且使幼儿主动将这些转化为自己的意识、情趣,获得对美的自我体验,使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毫不掩饰,喜欢表现、创造,并用美的感受再造美。 审美能力是人生中相当重要的能力,能否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而不会迷失于低级趣味的贪恋中,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艺术大师罗丹有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用心体会,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美的影子。老师的关怀,父母的呵护,朋友的帮助,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一张亲切的笑脸,一双认真的眼睛还有那专注的眼神……而儿童文学恰是生活中这些美好事物的浓缩版,是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放大。特别是童话和儿童小说,你可以从引人入胜的情节中发现美的事物,发掘人们内心深处所珍视的东西。学会感恩、知善知恶,成为有良知的人。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教育由此可见一斑。 四结语 美好的生命情感总和教育及其体验息息相关,教育虽不能完全决定人生的幸福,但幸福人生都是从教育的体验开始的。因此,就早期教育而言,重要的不是致力于知识与能力的赋予,而是对知识与能力的渴望、对求知探索的欲望以及健康向上的快乐幸福的情感世界的形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幸福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乐观感知,能唤起幼儿良好的愉悦的生命情感,而这种良好的愉悦的生命情感,就是为幼儿面对未来做好的精神准备。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美好的情感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爱,就是对人与自然的爱。因此,“以人为本”和“绿色文明”永远是幼儿文学欣赏与表现的两大主题。 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感知,并萌生其探究精神、审美意识和创造欲望,此三者对于幼儿未来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都有着良好的奠基作用。幼儿通过感受这些美好的事物而产生的美好情感并由此而萌动的创造欲望与热情。便是幼儿文学所要达成的目的或目标。一般情况下,幼儿在欣赏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过程中,获得了愉快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如打开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一扇窗。通过这扇窗,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促进身心健康和顺利发展。继而,尽管年龄增长、岁月流逝,一些难以忘怀的片段将成为永久的记忆,进而体会也将越来越深刻,以致成为心灵的净化剂,终身受益无穷。即使做不到尽善尽美,则也是“虽不中,不远矣”。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课程教育考虑 幼儿文学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文学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以下是笔者对这门课程的几点教学思考。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从教学形式上看,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近些年,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任教者应改变自己在课堂中单纯的讲解者身份,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 现在很多幼儿文学的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它们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色。 对教材中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比如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5~10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让学生创作和改编幼儿戏剧,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另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比如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周见习、月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幼儿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习惯,进行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在幼儿园带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请幼儿听、赏、观、看,然后再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只有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到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确实有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社会实用性。 依据以上三个原则实施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讲解变为活泼的表演,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与理论,更主要的是学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独立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改编、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或者将幼儿文学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之中去。 幼儿文学论文:培养幼儿语文学习能力之我见 摘 要: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现代社会中幼教领域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广阔,人们开始以新的观念、新的角度去认识幼教的重要性。语文教育在幼教中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地位,是幼儿最基础的教育启蒙。 关键词:情感;多媒体;阅读;自学 语文是一门蕴含丰富文化知识,充满思想和智慧的学科。幼儿语文教育是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等语文知识的起点,能让孩子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认知力,思想得以启迪和升华。在幼儿语文教学时,教师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和个性特点,以注重培养儿童对语文学科的感情为出发点,授予能理解和接受的方法、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作为幼教老师,如何使天真活泼的孩子认识语文,喜欢语文,学习语文呢?下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幼儿的语文学习能力的看法。 一、寓情于教,增强儿童学习的情感 儿童在学习时,心理接受能力有限,无定性,容易情绪化,教师通过情感教学是必要的。教师给予儿童亲切的关怀和呵护,犹如春雨和阳光洒在了孩子的心田,他们能拥有积极的情感,让孩子有愉快的心境乐于接受教师的教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要将爱心给予每个孩子,形成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比如,教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沟通双方的感情,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的孩子性格活泼、调皮、胆大;有的孩子内向、不爱说话、孤僻。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爱护他们,不能摆出一副死板的说教面孔,这样就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对孩子要像严父一样严格要求,又要像慈母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谈心,与家长谈话,掌握孩子的情况,与孩子交朋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和弟妹。付出就有收获,孩子丰富而敏感的心灵能感知教师的关爱,他们一定会喜欢自己的老师,喜欢老师的讲课。 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让学习变得活泼生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单一的书本教学,让儿童在学习知识方面比较被动,显得枯燥无味,程式化的教学让老师在孩子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教师的教学更加苍白无力。幼儿年龄小,在学习中容易受兴趣、情感的影响。多媒体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以及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强化了孩子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求知欲。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幼儿期的孩子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求知欲十分旺盛,经常会问老师各种问题,喜欢看内容丰富的图书。利用计算机将书本制作成声情并茂的读物,拓宽了幼儿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看图书或边看边听录音,或者看计算机等。丰富了孩子阅读经验的同时,还使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为孩子的学习插上自由翱翔的双翅。 三、阅读教学是幼儿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早期阅读包括的内容广泛,幼儿不识字,翻看图画,听老师讲故事,描述图书内容等都可称为阅读。早期阅读不是单纯的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是让他们接受各种信息和整体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早期阅读教育非常有益。为了保证阅读质量,应该避免乏味、单调的读,灌输式的讲解,要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孩子们建立一所丰富多彩的阅读乐园,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出真情实感,激发阅读兴趣。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从咿呀学语开始,孩子们就喜欢看动画片,对周围那些色彩鲜艳,画面形象、突出的图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色彩感知、事物辨认、语言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长进,对图书的阅读兴趣也与日俱增。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孩子的阅读不只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孩子们拿着自己喜欢的图书可以自己阅读,也可以三五成群地在坐在秋千上、草地上,或围坐在老师周围阅读优秀的图书。学生在身心放松的情境下自由地选择、观看、讨论,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涉及到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内容,促进了人的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想象力等的发展,与大脑思维有密切关系。 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园阅读教育的传统模式多是注入式,教学中单纯地去看和读、听和写,孤立地看待和处理相互的关系,只有把它们整体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发展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鼓励幼儿对周围事物经常保持主动、积极的情绪,使之求知欲旺盛,爱动脑筋思索,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概括,发展了他们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 另外,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比如,开展故事大会,让孩子们把看到、听到的人和事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增加了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孩子交谈,建立感情,使他们愿意说话,愿意表达,当孩子出现用语不当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图画读物是幼儿喜爱的一种图书形式。它的内容比较形象,色彩鲜明,深受幼儿喜爱。教师和家长同时要指导孩子正确的看书方法。教给孩子按顺序看,观察图画中的动作和形象,让孩子发挥想象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图画内容。即便幼儿不认识字,但是,通过看图就能讲述自己的理解,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看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教学之成功。”自学能力是学习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性的教学,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比如,让孩子描述天气、花草树木等方面,孩子会积极地思考和观察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从中又了解了很多自然知识等。比如,让孩子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学习习惯,把身边的事物写在纸上,体现了孩子的情感和心灵。通过看到、听到的,经过思维活动把这些写出来、说出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写作力、表达力等综合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幼儿提高了知识,自学到很多方面内容。教师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孩子,使他们在表扬中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更加自信、自觉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耐心的引导。 总之,幼儿教育是学龄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培养幼儿的语文学习能力时,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科学地进行教学,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教育,学到知识。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中心校大葛村幼儿园)
时事小论文:中考时事政治的论文 一、多收集,多了解 近年来,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时政性已是不可避免,并且这种趋势会越发凸显。因而要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对国内外大事格外关注,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源于各大新闻、媒体、网络等的时政信息,如人民网、《华尔街日报》、《人民日报》、《半月谈》、《时事》等。并将这类素材凝练成短小的文字,引导学生对时事进行了解,并联系教材知识。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应加强对周围的人、事的关注,思考这些实践的真实意义及价值,并结合教材,利用正确的观点对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时事意识,引导学生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问题,同时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激发其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学生。 二、多比较,多筛选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考查,针对的是大多数学生,因而偏难偏怪的现象几乎不会出现,这就给学生、教师备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恰当把握时政的命题重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时政复习的过程中,要多比较历年考点,筛选出具备极大可能性的考点。比较近年来的中考时政考题时发现,在时政考查时间范围上,大概范围在上次中考结束到本次中考开始之前这一年时间;考查内容上,一般会以这一年来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主,而且当地发生、并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也会作为中考时政的考查点。同时,在对时政考题的考点筛选上可以发现,一年的考题中,不可能出现所有范围的热点,同时三年之内几乎不会重复考查同一考点。因此,在时政复习中,可将三年内未出现或出现较少、并与时政有关的考点作为复习中的重点。但同时,也应注意热点问题,将相关考点作为次要重点进行复习。多比较、多筛选,从而在中考时事政治的复习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多结合,多联系 中考的时事政治考查是建立在青少年的生活认知之上的,尽管时事政治在中考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重要性也逐渐凸显。但是,纵观近年来的中考政治,其难度系数尚处在中低层,基础性的知识在试题的考查中尚占有重要地位。“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在时事政治的复习中,应多结合课本,多联系实际生活。时事政治虽然表面上考查的是学生对时事的认知,实则还是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对待那些新提法或者是需要深入的观点,在备考过程中需避免走弯路。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对于怎样促进国家安全”等问题,在备考过程中就应避免,而应该注重的是与课本的联系,只要了解到国家安全对国家主权的影响等与课本相关内容即可。同时,要联系实际生活,了解实际生活中与国家安全主题有关的事件,如斯诺登事件等。时事政治教育具备极强的社会性、现实性,是引导学生学习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方针路线的教育,其以社会热点的透视为基点,牢牢把握时代的发展特征,正确评估当前社会发展形式,将政治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的国内外大事,一方面能增强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另一方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剖析能力,锻炼学生联系根源知识的能力。因此,在中考时事政治的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做到对时事政治资料多收集、多了解;对历年考点多比较、多筛选;对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多结合、多联系。通过这几种有效的复习方法,才能高效完成时事政治课程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的时效,使得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中考时政复习中得心应手,取得良好的成绩。 时事小论文:初中教学中时事政治的论文 (一)教师收集时政材料 要想加强时事政治教学,首要的就是收集最新鲜的时政材料。时事政治,讲究的就是“时”,就是最新的、具有学习意义的国内外新闻、时政热点,因此要排除不具备时效性的材料。当然,这些时政材料不仅要是最新的,还要是正确的,是经正规渠道(如新闻、报纸等)获取的。由于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所以教师对于来源于网上的信息要加以辨证,分辨其是否是准确的、可靠的。此外,这些时政材料除了时效性、准确性之外,还应具备正面性,要选择正能量的时事材料,切忌将一些反动的、带有负面影响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新闻带进课堂。 (二)鼓励学生收集材料举办“新闻会” 仅仅教师收集时政材料毕竟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时政材料,将学生的目光从狭窄的学校和家庭转向社会,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来收集材料,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发展,培养他们与社会接轨的能力。在学生收集完材料后,我们可以举办一些小小的“新闻会”,每节课开始前,让两三名学生进行新闻,要求他们表述清晰简明,突出热点、焦点,避免内容重复。在学生要闻后,教师应适时地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谈感受、提问题,教师带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进入正式课堂的学习。通过开展新闻会的形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动手(搜集、整理材料)、动口(口头表达)、动脑(观察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结合新的时政资料,进行理论教育 以前,有许多学生只注重主料,只攻数理化,忽视了政治理论的学习,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开始安排学生收看新闻,我们便决定利用这一手段,从学习邓小平理论入手,加强德育的渗透工作。我们抓住了一些学生能感受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组织学生结合时政内容进行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初三学生政治理论的学习态度明显有了改观,一位学生说:“以前学政治理论虽然知道它是正确的,但感觉离我们太远了,没积极性,而今学习邓小平理论则有现实的、直观的材料让我们感受,使我们认识到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这种认识必然会化为动力,促使学生去学习邓小平理论,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 (四)丰富多彩的课外时事教育 1.举行时事知识大赛。一些学校会举办校中学生时政大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在班级内进行预赛,之后参加年级复赛,最后确定学生参加学校的决赛。通过广泛宣传,层层选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 2.引导学生编写时事小报。时事小报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巩固学生时事政治材料的记忆,加深了解。(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编写时事小报,可以是一周一期,也可以是一个月一期,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工合作,在学期末评比出做得最好的时事小报,对该组学生进行奖励。 3.引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在时事政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撰写小论文,结合自己所学过的政治观点,以及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对最近发生的时事进行一番评论,对自己比较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一番思考、探索,论文字数可以不限制,时间也可以放宽,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培养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的评论能力,对于一些优秀的小论文,可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范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投稿到报纸上,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以上,我们从教师收集时政材料、鼓励学生收集材料举办“新闻会”、结合新的时政资料,进行理论教育、丰富多彩的课外时事教育这四个方面对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时事政治教学进行了分析,希望广大政治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都成为爱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新时代初中生。 时事小论文:时事政治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时事政治进行结合的意义 (一)能够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所谓的时事热点问题是当前社会上最近发生的,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结合相应的时事政治问题,能够使得学生对知识有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能够使得学生自身的知识面得到进一步的拓宽,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和提升,继而能够营造良好的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与学习氛围。 (二)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加以培养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对当前社会上的时事政治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起来,通过对时事政治信息的搜集以及分析等多过程,使得学生对整个时事政治背景以及过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继而使得学生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教师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治问题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对这样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在掌握相关的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逐步培养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二、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时事政治进行有机结合的策略 总得来说,时事政治热点问题是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通过对时事政治热点的分析以及结合,使得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以及目的得到有效的实现,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专门设置时事热点教学专题 由于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所涉及的时事热点内容比较少,还不够完善,因此应当在以后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专门设置相关的时事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性的教学,通过这样的专门性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对当前的时事热点问题的分析方式以及思考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使得学生对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的过程中能够对时事政治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读。另外,对于学校而言,还应当积极成立专门性的时事热点问题的小组进行研究,要由专门的教师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选取以及做出具体的教学安排,因为这样的一种研究工作是当前时事热点问题教学得以实现的一大前提。 (二)依据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兴趣选取时事热点问题 如果要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时事政治问题进行有效地结合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当在实施热点问题的选择上应当要注意合理和科学,应当依据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教材的内容要求,以及我国初中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尤其是学习兴趣进行选择,比如说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意识到追星现象的时候,教师应当选择当前社会上某些明星现象,哪些明星在做一些慈善的公益事业,哪些明星召开演唱会,有些歌迷竟然为了买一张票去卖肾等,通过这样鲜活的话题,能够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能够依据当前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有效教育学生的思想,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培养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要进一步增强学生自身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参与性 教师在将思想品德教学和时事政治问题进行有效结合的时候,应当注意将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参与性加以提升,要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调动起来,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要对当前社会上时事政治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以及解读,比如说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关于集体的团结以及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时事政治问题进行选择的时候应当注意选择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例子,比如说一起抗击地震或者是非典等典型的案例或者是话题,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身的参与性积极调动起来,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收集,并制作成幻灯片,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还应当和学生之间加强互动和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自身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对合作以及团结的概念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的荣誉感以及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对教学的效果做进一步强化 当前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课堂教学改革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改善,教师在结合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可以将互联网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技术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得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具有多元化,比如说在八年级下册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关于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知识传授的时候,应当结合我国神九和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的例子,教师通过现代化的媒体对我国的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展示,使得学生能够对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有更好的了解,能够真正认识到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的重要意义,继而鼓励学生要奋发图强。 (五)引导学生进行日常生活的积累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来说,与日常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应当对学生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累积,继而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巩固,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其实这样的一种方式与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内容也是一致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能够将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得学生自身的视野得到拓宽,知识得到丰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作者:王益龙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时堰镇后港中学 时事小论文: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一、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计时事板报 首先,教师应该对高中生进行组织和分配,利用班级黑板进行时事政治板报设计。设计的主要年内容包括近期国内外大型事件,例如: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的举行、朝核问题、MH370失联问题等等。通过这一方法和手段能有效让学生把握所学的时事政治内容,并较好的就教材展开系统全面的分析。另外,还可以通过举行时事政治竞赛和演讲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时事政治学习和探究能力。 (二)导入时事新闻加深学习印象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可知,课堂中对时事政治的引入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在主题教育中提高感情基础,这也在时效性上给予政治课充分的肯定。在针对时事政治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首要做到的是导入国内、国际大型事件,继而引入课堂内容,比如: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问题,使同学们利用政治、经济以及哲学等眼光和思路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由此,可以让同学们了解最新社会动态,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材滞后、枯燥的缺点。 (三)作业与练习中引用时政材料 政治课堂作业或练习能够有效辅助学生巩固知识,但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在此情况下,教师应该在教中深入练习,合理带领学生在政治理论的基本前提下,进行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并充分挖掘政治内涵。由此,不但能巩固政治的基础性知识理论,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准确把握时代规律和特征。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更可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高中生政治知识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实现极佳的教学氛围和效果,一般而言,现今的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以及好感,可以把新颖、新鲜的事物引入课堂,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够让学生会作出自己的分析,还能使学生相互间实现评论,进而准确、全面、系统的进行讨论和分析,实现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效果,这也对学会生的总结和归纳知识点最为有力。 (二)有助于转变高中传统政治教学观念 一般而言,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能对有效转变传统政治教学课堂模式,实现全新的政治教学极佳效果。新课改下的高中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传递的主要对象,而已经演变为课堂教学的新主体,由此以来,就要教师在公平、平等、开放的政治教学环境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兴趣并予以激发,系统合理的引导学生体验和观察社会生活,从而不断提高中生在面对各项问题中的判断能力,积极把改变高中传统政治教学观念引向深入。 (三)有助于高中政治教学的时效性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合理的引入时事政治能完善教材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在利用教材内容和方法解决对时事政治的基本问题,并使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抽象化,更加便于学生理解。第二,将时事政治引入到实际教学课堂中,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作出思考和判断,能延伸课堂、丰富知识以及提高学生爱国情怀。第三,时事政治的引入和运用,能使学生在繁忙的学习过程中对社会事件进行关注,有效防止学脱离时代轨道。 三、结语 时事政治作为高中阶段教学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作用更是举足轻重的。实施新课改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以及政治觉悟非常有利。本文就高中政治教育存在的现状、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与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层面,进一步阐明了观点。基于此文,旨在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林楠 单位:庄河市高级中学 时事小论文:高中时事政治教学论文 一、引入时政话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使学生成为了学习机器,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应付习题和考试,可以说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仅是个被动接受者。而将时政话题引入课堂教学中,也就将发生在身边的时事热点和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主动地从听到的、看到的政治现象中把握课堂讲解的内容,并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深入地理解政治现象。与此同时,新课改也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想恰当地把时事政治与政治课本有机结合,教师必须丰富备课内容,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随时关注和了解热点时事,建立自己的时事政治库,丰富政治知识,提高政治专业水平。教师可以在一堂课开始的五分钟说出一件政治时事或者一个政治现象,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或者先说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充分联系发生在身边的相关政治现象,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从而达到深刻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比如在讲解“收入分配”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统计父母或其他亲人的月收入、年收入和平均收入,比较不同职业和劳动强度下收入的差异,从而引出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并且在全班同学的讨论中更加直观地了解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原本单调的政治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能动性。 二、讨论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时事政治信息,但大多数都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并不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作为一名新课改环境下的政治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探索需求和求知欲望,将近期发生的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引入政治课堂中,对大家普遍关注的时事政治进行讲解和分析,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深刻理解内涵的基础上激发继续探索学习的兴趣。比如北京APEC会议召开期间,很多学生都会关注大国领导人之间的会晤,而很少有人会深入了解各国的外交政策,教师就可以在政治课堂上引入这一话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畅所欲言描述国家主席同志和不同国家领导人会晤时的情景,进而通过引导和分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我国和其他世界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再比如讲解“对外贸易”一课时,由于话题比较宽泛和不贴近生活,生硬的讲解往往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方式介绍在中国举办的南亚博览会、深交会等贸易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贸易活动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再层层递进地引入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学习的过程也会充满乐趣。 三、创造政治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高中政治课本理论较多,内容相对滞后,传统的教学又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的层面,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和政治素养的培养,与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严重不符。将时事政治引入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不同的政治情景和设置相关的政治问题,将学生分成各个讨论小组,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形式,尤其政治课堂更要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和老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政治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主动思维的能力。比如讲解“中国领土主权”一课时,教师可以将“钓鱼岛事件”引入其中,让学生提前上网搜集有关钓鱼岛事件的素材和评论文章,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课堂上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讨论面对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的问题上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最后可以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演讲,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语 总之,将时事政治引入高中政治课堂,引导学生将政治理论/方针政策与身边的政治事件和时事热点联系起来,可以打破课本的局限性,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开阔学生视野,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 作者:于静芳 单位:山西汾阳市第五高级中学 时事小论文:时事新闻高中政治论文 一、贴近课本,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二十一世纪初期时事新闻多被列为高中政治考试中的必考内容,而当前高中政治必修课的基础知识中诸如认识论、辩证法、唯物论等均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时事新闻要素的有效融合。高中政治的日常学习相对而言更偏重于理论化,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思考能力以及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对此,在对日常时事新闻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适当地以课本的专业知识加以引导,尤其是在逐步积累深厚的时事新闻之后,在课堂上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在解读和讲解高中政治的知识点时,就更能有的放矢。同样,学生在接触了大量的时事新闻并将其与课本知识糅合起来进行理解之后,其新闻敏感性、政治敏感性以及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融合的能力等必然会迅速提升。为了保障学生对时事新闻的研究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新闻五分钟播报和讨论时间。将学生按照政治课值日生的方式进行分组,上课初期学生不但需要对当前国内外的新闻进行播报,还需要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课本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达,其他学生可以作为点评方和辩论方。这种方式对学生知识、眼界、视野等都能有效扩展和提升,以及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和对课堂气氛的有效调节等均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学生将理论和时事新闻之间进行融合之后,其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生进行辩论时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样可以得到系统地提升。 二、转变课堂学习观念,合理安排新闻运用时间 (一)逐步开展主题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学政治并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相对而言,政治应该是高于生活但同时与生活有极大的联系性的基础学科。在对政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具体的学习与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从书本中脱离出来,逐渐将自身的视角从理论学习转移到社会生活中来。以近期比较火热的“青奥会”为例,“青奥会”本身与青少年的成长紧密相关,因此,与“青奥会”紧密相关的各类时事新闻均可以在课上以主题讨论会的形式来进行。但是在针对新闻话题展开分析之前,建议教师不要采用传统的教师挑选题,学生被动参与的方式,而应由学生根据时事的变化自行选择与课上内容讲解相关的话题作为材料。此种教学模式,将原本以如何应对答题的知识点固有化和模式化所带给学生的压力,从根本上进行了缓解,枯燥无味的教学开始因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变得更具有趣味性。 (二)巧妙设计课堂内容,融入时事新闻讨论 时事新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融入同样需要巧妙构思,一般来说教师习惯性地在上课伊始的5分钟到10分钟内,或者在下课之前的5分钟到10分钟内,将时事新闻融入进来与学生们进行探讨。但是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下课之前的5分钟到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还可能在教师所讲解的课程内容中,这时候带入时事新闻对于学生思维的迅速转变自然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建议教师将时事新闻作为课上讲解时重要的材料在课程中有选择性地进行融合。当学生带着疑问和新鲜感来面对课堂讲解的转变时,其对本课内容的总结、领悟和归纳等能力,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高中政治课程的单调性也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热烈讨论时事的过程中逐步消解。综上所述,时事新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是极其必要的。时事新闻的引入对高中政治课堂教材的不足以及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性可以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但是在时事新闻引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时间和使用方式的把控,尽量避免时事新闻在课堂引入之后所可能出现的喧宾夺主等问题,并在引用方式和穿插时间等方面需要加以注重。 作者:丁卫兵 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时事小论文:时事评论影响下语言艺术论文 一、语言艺术在时事评论把控公众情绪上的作用 1、意见领袖个性化表达完善了受众节目评价 对于时事评论,主持人、评论员充分利用意见领袖个性化表达对于节目推广和受众情绪塑成的作用。一方面,借助“生产性受众”与“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有机结合,为节目推广提供了成本更低、到达率更高的优势。这种正向的节目传播路径在发挥文化的解码功能、促进节目转化等领域的作用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专业精英因为自身知识的专业化而成为相关领域的重要支撑,这种影响也促进了圈子中个性化表达群体的崛起和巩固,将两者结合起来,即可实现节目品质与价值评价的有机统一。实际上,时事评论类节目与新兴传播方式的联姻也在推进节目发展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这提示我们,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利用新型媒体的优势不仅能开拓时事评论类节目的渠道,也能够将两者有机融合为节目受众提供所需的重要触发点。 2、引导节目实现人际传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一是节目制播的过程中,主持人、评论员通过自身最为直接的表达将电视节目的风格贴上了自身的情绪特征,实际上是在受众与节目之间搭建了人际交流情境,使得受众能够突破传统意义上媒体对于受众情绪的隔离。节目也因此有了人情味,受众也感受到了主持人的魅力,进而体验到沟通的快乐。换言之,节目的个性化传播让主持人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同时赋予受众平等交流的可能性,极大提升了节目传播的正效应。二是引导受众情感便于展示个人人格魅力。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的情感流露是经过理性思考并进行相应地提炼和升华之后的情感表达,其中深深融入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在主持人通过节目对观众的情绪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上述情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示,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也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现。 二、电视时事评论把控公众情绪的路径选择 1、强化节目内容个性体验,完成受众情绪转换 感情是语言的基石,对于节目主持人而言尤甚。在电视时事评论过程中,主持人、评论员通过对于自身语调、音色与语气的把控,实现对于自身情感因素的展示,使之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水平,以情感人,在主持人营造的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实现对于受众情绪的引导和梳理。不同的节目内容和节目进行到不同的阶段,主持人应当通过声音的变化来控制自己的感情基调,进而感染到受众的情绪,提升受众的感情,更加有利于交际活动顺利进入到情感层面,让节目流程自然进入下一个环节。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是基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当我们被告知某个信息时,信息的发出者会随着内容的输出在表情上发生诸多细微的变化。对于身体语言较为丰富的主持人而言,这种内容传递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和表情的变化更为显著。由此,主持人应该在充分理解信息内容的基础上,积极调动个人的功能器官促成受众注意力的固化,进而实现信息和情绪的有效传达。二是在主持人、评论员情感中的喜怒哀乐都通过节目内容的展开而得以表达的时候,受众必然会受到影响。通过主持人的巧妙组合和拼接,将节目内容有机地串联或者并联,既体现出节目的匠心独具,也能够激发观众的参与兴趣。在对于时事节目的巧妙组合中,主持人或者深情或者调侃的演绎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于观众情绪的把控。 2、用真情营造谈话场,唤醒受众情绪 电视时事评论节目制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观众负面情绪被唤醒的时段,这种情绪出现对于节目整体效果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这个时候,往往需要主持人能够因势利导,用坦率真诚的情感和语言来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促成节目的顺利进行。在我们看来,扭转负面或不利情绪的关键就在于充分理解观众的反馈信息。在节目主持过程中,主持人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公众着想,控制场上的气氛而不是被节目牵着走。值得注意的是,情绪控制涉及到谈话场的营造。谈话场指的是正常的谈话氛围。在谈话场的营造过程中,主持人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真诚来感染观众,实现对于其正面情绪的唤醒。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情绪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体验。情绪唤醒是生理或者心理上被外部事件引发的反应,是公众参与节目活动时的生理反应,对于完善我们对于外部事件判定以及公众节目参与情绪养成具有重要信息价值。新媒体社会传播性质让负面信息传播呈现病毒式传播的模式,公众节目参与的情绪经由上述模式能够导致其内心不安和焦虑,引起对于自我能力的怀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节目效能度。以社交网络关注度较大的郭美美事件的电视访谈为例。自郭美美2011年微博炫富到2014年郭美美涉嫌聚众赌博被捕的整个过程中,新媒体平台由“审丑”变为“逐丑”,公众的情绪也由负面转变为被引导出了正能量。因此,在培养受众的情绪过程中,要使公众对负面情绪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学会控制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样才能提高其参与节目的水平,从而获取较高的节目参与情绪。 3、重视受众替代经验,健全经验转化机制 受众对于时事评论节目参与度的感知,通过其参与的既往经验得来。受众成功的节目参与经验能够提高节目参与情绪,而失败的节目参与经验则对其节目参与情绪的养成起到消极作用。由此,通过建立节目参与机制,健全受众节目参与途径,不断提高其节目参与信度与有效度,是完善青年公民节目参与情绪的重要路径之一,以某访谈节目中涉及微博网络问政节目为例。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在其微博上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在其微博中,博主上传了七十多个乞讨儿童的照片,粉丝们立刻积极响应,当天粉丝即达到七千人。两天后,其微博又收到来自北京、广州、上海、石家庄、深圳、哈尔滨、厦门等十多个城市和地区的三十多名热心网友拍摄的三十多幅乞讨儿童照片。随着每一张照片和每一条微博关注度与转发量屡创新高,“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掀起了群体性的转发热潮,不少社会知名人士、慈善基金组织也加入到活动中去。据统计,参加上述活动的人群中,普通受众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他们或者走上街头拍摄并上传照片,或者联系媒体或所在地警方,并积极转发微博,保障了活动开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而关注到这一活动的电视主持人在节目进行过程中,也明确表态支持上述活动,号召公众动手打开自己的手机、拿起自己的摄像机,想法设法解决并妥善安置乞讨儿童。受众在参与微博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的正向反馈,也为其节目参与情绪的确立提供了条件。另外,公众节目参与情绪也来自于替代经验。替代经验指公众通过观察知识、能力相仿的他人活动及其水平获得经验。比如众所周知的校车事故、地沟油等事件的过程中,就是通过节目的传播与发酵,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在此过程中,主持人鼓励受众经由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公众意识到参与到节目中能取得进步,使节目的参与情绪得以提升。 三、结语 总之,新媒体背景下,公众参与电视时事评论节目行为呈现出负面情绪唤醒的特征,公众对于节目信息的感知,通过情绪力量塑成特色鲜明的内容。我们认为,主持人应该通过强化节目内容个性体验、用真情营造谈话场、重视受众替代经验,实现节目把控和公众情绪的引导。 作者:赵红霞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社科部 时事小论文:电视台时事政治新闻发展探析论文 摘要本文以《厦视新闻》栏目为例,对城市台在时政新闻的创新、探索作一番梳理,为电视的时政新闻的发展勾勒了一个轮廓。 关键词:时政新闻;城市台;“大新闻”平民视角 在各个传播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观众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各个电视集团的竞争却是越发激烈。在中央和省级频道的夹击中,城市台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凭借地方新闻节目的地缘性和贴近感,城市台创造了央视、省级卫视所没有的、专属于城市台的独有资源与发展空间。 在所有新闻节目中,时政新闻一直都是“重头戏”,其承载大量的政策和信息,代表了党和政府对重大问题的看法、主张和-方针、政策,集重要性、时效性和广泛性于一身,因此,时政新闻是城市电视台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将时政新闻这一个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成为城市台抢得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本文以厦门广电集团《厦视新闻》为例,对城市台在时政新闻的创新、探索作一番梳理。 《厦视新闻》是厦门电视台建台以后自办的第一个新闻栏目。在以往的操作中,《厦视新闻》以传统意义上的时政题材为主,包括会议、领导活动、部门动态等等,前几年《厦视新闻》的收视率与其他新闻栏目相比,始终未见优势。2008年3月31日,栏目进行改版,时长从15分钟增加到25分钟,并且对其标识、色系、标题条、字幕等全部重新设计,同时在报道领域、报道视角和报道方式均进行了调整。2009年在新闻栏目群的收视数据呈整体下滑趋势,《厦视新闻》却逆势大幅上扬。2009年的市场份额为8.63%。改版收效成绩不俗,笔者认为,《厦视新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拓宽报道领域,树立“大新闻”意识 一直以来,城市台时政新闻报道容易出现领域固定、单一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活动报道、会议报道、成就报道、典型人物报道、重大节日报道。枯燥、乏味的报道不免使观众收视兴趣淡然。 《厦视新闻》在实践探索中发现,时政新闻关注点除了领导动态和会议报道,还可以是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社会发展各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民主与法制的进步、思想观念的冲撞与突破、经济、文化建设中的新成就、新问题以及市民生活的新动态等等,特别是要抓住当地领导和群众关注的结合点,为观众提供更有效更具可看性的新闻,并集中时间、力量、篇幅报道,形成声势,使之成为舆论热点和新闻亮点。在这样的节目理念下,《厦视新闻》既保持它原本的使命,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完成主要领导的活动、时政会议、重要部门动态的报道,同时也高度关注了社会民生,诸如应对金融危机、抗震救灾、社会热泌话题等等。2008年,厦门确定援建四川彭州四镇之后。新闻中心主动联系厦门前方指挥部和彭州电视台,组织精干队伍前往彭州采访,推出系列报道“挺起彭州”,这组报道延续至今,反响不俗。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厦视新闻》推出“东进新曲”大型组合报道,反映厦门环东海域开发的新成就。新闻、深度报道、评论、言论多种体裁并举,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应对金融危机的两大背景下。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振信心的力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主流媒体的地位得以彰显。 二、调整报道角度,体现时政新闻的权威价值 观众之所以对时政新闻提不起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新闻报道的切人点没有选择好,这让本来关乎民众的新闻看起来只是政府在自说自话。只要调整报道角度,我们就可以从中找寻不少新闻点,也能得到观众的关注。 1、新闻报道中突出“贴近性”,实现平民化视角 时政报道在操作中需要认真考虑观众的需求和收视心理,在党委、政府要传达的内容和观众感兴趣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来处理。大体说来,时政报道切人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由热点问题与本地的关注点切人;由新闻背后的故事切入;由事件引发的反思切入;由社会健全发展的关系切入……切人的角度很多,关键是要从民众的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新闻。 在具体操作上,着力调整电视新闻的报道视角,重点选择“党委政府重视,民众关心”的事进行报道。比如,市政部门经常会举行各种新闻通气会,介绍本部门的工作进度或者工作重点,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民众比较关注的兴趣点:旧城区改造、公共设施建设、新建道路等等,一个工作简报因此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比如,在厦门人民面对交通难、就医难、就学难的时候,《厦视新闻》推出系列报道“厦门模式再解读”,介绍厦门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和破解“就医难”方面的做法。分别以厦门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一老一小”都有了基本医疗保险;多层次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蔚然成形;社区医院“变身”,民众心态“转型”等为题目制成系列报道,通过这一系列报道给市民全方位地介绍厦门的医疗保障体系,方便市民得到厦门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救助。这一变化使新闻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一种以与人为善的姿态,建设性的思路出现在观众面前。 2.挖掘观众深层需求,体现主流媒体的权威价值 除了在选择新闻时要严格按照新闻价值来进行选择以外,时政新闻不能停留在仅仅满足观众需求的层次。很多重要问题,在它的初发阶段很难引起观众本身的主意。观众没有显示出强烈的需求,没有在社会上形成热点、难点、焦点,这些问题就形成了观众的隐性需求。所以,要保持时政新闻类栏目在电视新闻中的主导地位,就要高瞻远瞩,深入报道,发掘难点热点,担当起“社会守望者”的角色。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民众普遍对经济类新闻提升了关注度,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将镜头对准我市上上下下应对金融危机、坚定信心促发展的生动实践,并在《厦视新闻》栏目中开辟“坚定信心促发展”专栏,从政策解读、行业逆势成长透析、以及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投资片区建设情况等多角度人手,为广大市民和企业了解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和厦门建设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厦视新闻》通过“98贸洽会”、教师节、中秋节、爱牙日、无车日等等节日为由头,制造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新闻,通过爱牙日、无车日等纪念目的新闻来关心平时容易被忽视的话题,有益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对生命的关爱。 三、创新报道形式,提升时政新闻的活力 当前,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固定、单一,其报道手法、切入角度、报道口径以及画面、语言的风格都非常雷同。这不但直接损害了时政新闻本身的传播价值,而且在观众当中也引发了或轻或重的逆反心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档节目的收视率。因此,不妨把时政新闻做“软”一点,在报道方式上尽量地人性化、趣味化、形象化,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超级秘书网 1、缩短新闻篇幅,将几条会议精炼出最主要的内容,缉合成一组,以“要闻快报”的形式集中播发。如此处理,既避免节目出现拖沓的现象,节目的信息量也得以增加。 2、采用新闻背景、特写、专访、花絮等新闻形式丰满新闻内容。如对某些有特点的、重要的会议和领导活动。对某些消息里面容纳不了的内容、不便容纳的信息,除了正常消息报道以外,就应该运用新闻背景、特写、专访、花絮等新闻形式予以锦上添花,从而形成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立体的整体宣传效果。2008年中,厦门市委首次赴台湾参访,除了完成在台湾的报道之外,节目还主动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同行联系,请他们采访当地台商、专家、市民,收集他们对厦门市委参访活动的评价,并在节目中及时播出。这组报道极大拓展了空间,增加了新闻的辐射强度。 3、要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和特点,适时使用现场声、同期声、字幕、图表等有机结合起来。在一些政策公告之时,均可以用最鲜活的方式让民众对政策有最直观的理解。为全面展示福建铁路(厦门段)建设的全貌,新闻中心精心策划福厦铁路建成通车的宣传报道,连续七天推出展示福厦铁路通车的系列报道《舞动厦门》。《厦视新闻》每天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报道,采取现场采访与电脑三维动画制作福厦铁路沿途各站全貌图等手段进行展示,生动地介绍了福厦铁路建设以及厦门铁路的发展历程。 作为电视传播架构下最基本单元的城市电视台,将长期在我国的传播体系当中发挥喉舌功能、舆论功能以及党和政府与民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功能,和中央、省级媒体不同的是,城市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它在地域和心理上的双重贴近性。时政新闻的创新与发展,要想有所作为,也应该在这两方面下工夫。因此。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勇于探索革新,才能强化城市台的主流地位,提高在民众中的公信力。 时事小论文:时事新闻著作权论文 一、时事新闻的表现形式和独创性 (一)时事新闻是一种表现形式 我国的著作权法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而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著作权法中可以看出,著作权保护的是作品而不是客观事实。换言之,如果这种作品就是单纯的客观事实描述,它就不能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如果这种作品它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经过了作者的加工,有了客观事实之外的表现形式,那么它就可以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对于究竟是客观事实,还是表现形式,是一种典型的思想和表达加以区分的情况,因此著作权法施用的重要原则就是思想和表达二分法。对于时事新闻而言,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它应该是一种典型的客观事实,这是不应该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但是时事新闻必须经过各种媒体的报道,才能被广大公众所获知。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台、互联网,只要对原始的新闻事件进行了加工,它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客观事实。可以说,正是时事新闻报道中的“报道”,使得时事新闻具备了超出新闻事件本身客观事实以外的表现形式,这时它就应该成为被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国内对于此问题的争论就在于此,很多媒体都认为自己的时事新闻报道没有施加任何主观因素,仍然是对新闻事件本身客观事实的自然描述。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时事新闻的报道,都会或多或少地融入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感受或者主观评价。因此,站在事实的角度上看,这种争论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时事新闻报道就是在时事新闻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一种表现形式。至此,第一个争议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这还不能确定时事新闻就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因为,著作权法对于作品的保护还有第二个条件,就是作品的独创性,而且这种独创性是有标准的。如果时事新闻报道中,表现形式的独创性不足或者无法提炼出独创性,它也不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所以,要理清时事新闻报道到底受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还必须看它是否具有独创性。 (二)时事新闻具有独创性 在我国,时事新闻报道是否具有独创性,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焦点问题,各派观点各执一端。将这些观点进行系统地归纳,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肯定观点,即认定所有时事新闻报道都具有独创性,所有时事新闻报道都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这类观点的依据是,时事新闻报道归根结底属于新闻作品,它是新闻工作者辛勤和智慧的结晶。换言之,既然时事新闻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它就应该具有自身的产权,它就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第二类是否定观点,即认定所有时事新闻报道都不具有独创性,所有时事新闻报道都不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这类观点的依据是,时事新闻报道就是对新闻事件这一客观事实的反映,反映客观事实的表达谈不到独创,用作品来描述时事新闻报道也不合适,因此不能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对于肯定派观点,否定派学者认为,时事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付出的劳动是有限的,其劳动的创造性更是无从谈起。第三类是中庸观点,即认为时事新闻报道中,有些具有独创性,有些没有独创性。换言之,这里需要一个判断时事新闻报道是否具有独创性的标准。符合标准的就认为它具有独创性;不符合标准的就认为它不具有独创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庸观点或者更符合实际情况。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的著作权法中,找不到对于时事新闻报道独创性的判断标准。本文从事实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绝大多数时事新闻报道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时事新闻是对新闻事件本身的客观表达,但是中间的遣词造句都凝结了新闻工作者的辛勤汗水。而且,为了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新闻工作者都在时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构思和设计,尽可能使得客观事实的描述引人入胜。不仅如此,很多时事新闻报道中都蕴含了新闻工作者的评论。所以,从事实的角度出发来讲,时事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时事新闻报道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其中的独创性也是明显可寻的。综合以上两点,从事实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时事新闻报道是一种表现形式,也具有独创性,是应该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 二、时事新闻报道应受著作权保护的三点合理性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从精神层面也步入了一个理性的时期。对于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其是否正确合理,可以将其是否合乎理性作为依据。为了进一步明确笔者的观点——时事新闻报道应该受到著作权保护,本文有必要对于时事新闻应该受到著作权保护的合理性加以分析,本文的视角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时事新闻应受著作权保护的第一点原因 在从属范围上看,著作权应该明确归属于知识产权制度。知识成果虽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其形成的过程中凝结了作者辛勤劳动和智慧。按照洛克构建的财产权劳动理论体系,任何一个人对其自己付出的劳动都具有所有权,这也就构成了知识成果具备知识产权的理论依据。著作权的制定,就是尊重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的保护。从著作权的保护对象上看,它将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科学作品都纳入其保护的范畴,这一点无疑是合理的。因为,每一件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科学作品都是作者辛勤和智慧的结晶。按照上述分析,将时事新闻报道纳入著作权的保护范畴,就具备了财产权劳动理论基础之上的合理性。下面,从时事新闻报道的过程来看,每一点都凝结着新闻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思维智慧,是新闻工作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成果。当新闻事件发生后,记者为了获取有关此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必须赶到现场进行走访和核实。就算记者毫不加工地将时事新闻记录并报道出来,至少获取时事新闻的相关内容就要付出辛苦的劳动。获得了时事新闻素材以后,记者必须通过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将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便能够被编辑采纳。编辑采纳以后,要进行进一步的文字修改、版面设计、视觉效果设计,才能将时事新闻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可以说,时事新闻报道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新闻工作者劳动成果的体现。付出如此艰辛劳动获得的新闻成果,难道不应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吗? (二)时事新闻应受著作权保护的第二点原因 在弘扬知识产权合理性的过程中,黑格尔的人格理论被广泛使用。在黑格尔的人格理论框架下,财产这种外在形式实际上是内在人格的表象化。换言之,我们在衡量一个事物的价值属性时,往往会考虑其中人付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通常会忽视其中隐含的作者的人格魅力。所以,知识产权对于无形财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作者付出劳动的保护,也是对作者人格价值的一种尊重。著作权既然要保护作者对于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科学作品的合法权益,实际上也就囊括了对作者人格价值的尊重。换一个角度看,著作权对于作者权利的保护,是可以拆解为对于作者人身权和作者著作财产权保护这两个内容的。对于绝大多数时事新闻作品来讲,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素材挖掘、新闻材料编辑加工、新闻事件报道的整个过程中,除了付出体力和脑力劳动以外,也将自己的思想、意识、观点融入其中,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格价值的展现。从这个层面上看,保护时事新闻作品不受到别人的抄袭、剽窃和转载,是契合黑格尔的人格价值理论的。诚然,时事新闻事件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应该是人类社会所共享的资源,任何人都没有对它的专属权利。可是,时事新闻经过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的采访、编排、修饰,就在某种程度上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主观成分。这种主观性,就是新闻工作者在时事新闻报道中的人格体现,它是应该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 (三)时事新闻应受著作权保护的第三点原因 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之所以要制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措施,其根本目的不是单单为了保护这些无形财产的财产权,而是要激励国民注重创造、注重知识的应用。正如知识产权对于发明专利的保护,使得发明专利的拥有者在专利被应用以后有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正是这种激励,使得西方的各类创新活动从未止歇。我国制定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很大程度上也是要鼓励国民的创新意识。通过保护国民的知识成果让国民获利,促进国民进一步去挖掘知识实现新的创造。著作权利属于知识产权体系,因此其相应保护法律的制定有着同样的出处。再转回到时事新闻报道这个议题上来,如果一直没有著作权或者其它法律为其保驾护航,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恐怕难以保证。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很多时事新闻都是来自危险领域的。就2014年以来的重大新闻来看,军事冲突和恐怖袭击的时事新闻最容易吸引观众眼球。很多新闻记者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搜集第一手资料,他们获得的新闻素材新鲜度是靠对新闻事业的热情来保鲜的。但是,如果这些报道得不到任何保护,在各大报纸上被反复抄袭、在各个电视台上随意播出、在各大门户网站社区论坛上随意转载,新闻报道的源头无处寻起,真正为这些新闻冒着生命危险去奋斗的新闻工作者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呢?他们还会在日后的新闻工作中再冒险去挖掘第一手资料吗?这种情况长期存在的恶性后果是,新闻工作者都只会坐在电脑前,随意转载转发各种新闻报道,甚至没有新的新闻内容就胡编乱造,一个充斥着过时新闻、虚假消息的时代也就为期不远了。所以,从激励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来看,时事新闻报道太需要法律保护了。这种保护或许不能给新闻工作者带来额外的收益,但至少会给真正为新闻事业勤奋工作的人以肯定,给那些靠倒卖别人新闻成果的人以约束。 三、完善时事新闻法律保护的对策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绝大多数时事新闻报道是符合著作权中有关作品的规定的,其独创性也是明显的,对于时事新闻进行法律保护也在诸多层次上表现出了合理性。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角度完善有关时事新闻的法律保护工作,以推动时事新闻报道的良性健康发展。 (一)加入判断“时事新闻独创性”的标准 在分析时事新闻是否适用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时事新闻具有独创性。而有关此问题的观点表现出三大流派,并且每派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为此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从绝大多数的时事新闻作品来看,它们都凝结了作者的智慧和构思,因此应该看作具有独创性。而极少数时事新闻作品确实没有经过太多的编辑加工,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对于法律工作而言,要准确把握这些差异性,就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时事新闻独创性”的判断标准。符合了这个标准的时事新闻报道,就应该纳入著作权的保护范畴;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时事新闻报道,就排斥在著作权的保护范畴之外。当然,这一标准的制定应该在广泛征集新闻工作者意见的基础之上。而具体到法律施行时,也应该充分听取新闻领域专家的意见。 (二)不具备“独创性”的时事新闻也要有所保护 在“时事新闻独创性”的判断标准之下,必然有一部分时事新闻被认定成不符合著作权的保护原则,但并不是说这类时事新闻报道就丝毫不应该受到法律保护。可以看到,确实有些新闻就是客观事实的陈述,没有经过记者编辑的粉饰和加工。但这些新闻素材的挖掘,也凝结了新闻工作者的体力劳动,他们可能要跑好多路、花好多时间才能搜集到这些素材。所以,对不具备独创性的时事新闻也应该有所保护。例如,可以允许这类新闻被转载和转发,但前提是要表明新闻的原始出处,对获得第一手新闻材料的新闻工作者予以肯定。 (三)保护措施要动态调整并认真执行 我国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保护法律制定之初,时事新闻报道的侵权纠纷并不多见,这也是当时没有相关规定的重要原因。但随着这几年新闻媒体的资源开放,网络报道的大量出现,使得新闻版权纠纷变成了习以为常的问题。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任何一项法律都不应该一成不变,都应该跟随时代的变化去更新解决问题的方式。即便法律制定的当时是完备的、毫无缺陷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问题的出现,其中的内容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合理性。所以,对于时事新闻报道的法律保护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并在纠纷出现时严格按照法律依据认真执行。总之,要通过各种手段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激励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摒弃现有新闻保护法律框架中的不足,使得对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领域的法律保护更加完善。 作者:李光霞 时事小论文:时事政治与法制教育论文 一、模拟情境体验,加深学生法制意识 教师为了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进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要引入或建立具有符合教学目标、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在美国,学校中常常会以模拟法庭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模拟情境体验,加深学生的法制意识。以《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为例,笔者在上课伊始,精心创建了一个微型的模拟招聘会,鼓励学生表演模拟招聘场景,投简历、面试一个环节不少,教师不时向学生讲解面试的技巧,让学生感受找工作的不易,通过模拟找工作了解现在的就业形式,这一有趣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纷纷前来参与。在模拟招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相关法律常识,如劳动合同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劳动争议仲裁法等,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通过模拟情境体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将学生的思想和情绪都集中在法制教育上,在浓郁的法制氛围之中,也能让学生对所学的法律内容记忆深刻。 二、改进时政演讲,突出法制主题 时事政治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亮点,具有鲜活的时代性。时政演讲通过了解关于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信息资源,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时代感,是学生积累知识的主要方式,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在课前让学生演讲时事政治,能使学生养成了解时事信息的良好习惯及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师还可以在课上增加法律快报这一环节,为学生的时政演讲增添信息来源。如教师在宣传法制专题教育“珍惜生命,遵纪守法”时,可以列举震惊中外的“10•5”湄公河惨案,其中4名罪犯于2013年3月1日在云南昆明被执行死刑。自公安部颁布“醉驾入刑”刑法规定至2013年5月1日,已经有两年时间,在这段期间酒后开车、醉酒驾驶或因其导致交通事故的案例相比往年下降很多,教师可以利用此事例向学生讲述酒后开车造成的伤害性。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家为此成立了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至2013年6月28日已经有20年的时间,我们作为中国公民应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同时,可以指定法制教育相关的时政要闻作为学生演讲的题目,通过学生口述这些事件,不仅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时政事件中的法律知识,而且锻炼了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开辟第二课堂,提升学生法律素养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且纯粹的说教也缺乏足够的教育力度。为了使学生有更深刻的法制体验,我们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活动来扩展法制教育。与课上的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不同,课外的法制教育活动更重视生活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懂得如何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课为例,笔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本地区商场打折销售商品的实例进行调查,并讨论分析,使学生对消费者购物的过程中清楚不合格的商品不实行“三包”,消费者可以依法要求商家对不合格商品进行退换,在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的同时,也能将教育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通过这一次课外实践,不仅使学生了解到销售商会在哪些方面对消费者的权益实施侵犯,消费者又该如何理智地以合理合法的手法为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实施维权行为,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资料整理等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只是知识传授的地方,更是实现素质教育、塑造学生思维品质的圣地。我们教师应利用好时事政治的有利因素,把握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在素质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双重影响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好公民。 作者:裔辉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文峰中学 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论文 一、时事政治的学习 高中政治与时事政治之间密切相连、互通有无。时事政治的学习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渠道和途径,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但学生大多把它看作为是一种新的负担,由于国际上发生的大事很多,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必须要把这些牢牢记住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这时,时政反而会给学生留下枯燥、无味又无用的坏印象。所以,在课堂内外,必须调动学生学习时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时政学习变得游刃有余,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突围策略:优化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日新月异是时政的显著特点,但大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甚少,让学生感到生疏、提不起兴趣也实属正常。但如果教师能优化教学方式,以一种新的方式代替死记硬背,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就可以拉近时政与学生的距离。例如:2014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上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教师应提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谈谈对此次会议的感受,做出简单点评,如在此次会议上明显少了官话套话,多了与群众间的联系,让人倍感亲切、真实,这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得到的收获和心得体会。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在课外了解在课内加以巩固,让时政在学生脑子里的印象更深,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并给学生创设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更加游刃有余地学习时政。 二、教学内容无味 虽然政治课本与其他课本不同,它为了与时俱进,几乎每年都有修改,但主要内容变动不大。在多数学生眼中,政治教材内容不仅索然无味,而且大多是在讲套话、空话、大话,很难与实际生活接轨,也很少能在生活中得到应用。此外,政治书本上的文字大多生硬,语言过于官方,学生读起来反而觉得“如同嚼蜡”,出现了读不懂、不想读等情况。所以,教学方式多样、政治课堂“生活化”、应用多媒体教学等,都是提高学生对政治学习兴趣的合理方式。突围策略:催生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育理念早已不适合当今“时髦”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研究出多种教学方案,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引入情境等方式来催生学生学习政治的激情。例如:在学习《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中,如何让学生分清并理解,价值决定价格与供求影响价格?此时,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实例,借此使教学内容更加易懂、教学对象更易接受。如以苏州为背景,在前几年,由于房屋需求量增大,房价一路飙升,紧接着“炒房”行为严重,国家决定严厉打击,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包括加强国有土地调控、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等,所以近年来房价得到控制,再加上人们的购买热度减弱,房价有所下降。试问:如果你是一位房地产开发商,会为了紧急出售房屋而将房价降到十年前的价格吗?此时,学生大多笑了,因为这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这个事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供求关系对于房价有影响,但真正决定房价的是房屋本身的价值,由于房屋建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它的价值基数很大,房价下降到十年前的价格是不可能的事。教师可以尽量为学生举出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事例,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融入所教的知识,让书本更加贴近生活,催生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三、课后练习如何选择? 新授知识的巩固离不开课后的练习,在课后习题中,学生可以逐步掌握解题技巧,发散思维,增加学习效率。但是,当今各大书店辅导资料浩如烟海,如何从中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一直以来都是让学生及教师关心且头疼的问题。题海战术耗时耗力,还会让高中生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在一些无价值的题目中。“一听全懂,一写不会”的情况也出现在大多数学生的身上,学生对刚接触的知识生疏,学习就像是走迷宫,而教师对于这个迷宫十分熟悉,课堂上教师带领着学生边走边记路,慢慢摸索着最佳通道,所以学生感到轻松,但是课后的练习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他们需要回忆课堂上所学到的,如果教师能够精心遴选习题,就像是给了迷宫中的学生一张地图,让他们能够快速走出迷宫。 四、突围策略:课后习题精心遴选 教师应先熟知考纲和课程标准,在布置作业前删去质量低劣的习题,多多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能力性和探索性的题目,采用科学的方式,达到巩固知识、发散思维的目的。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结合书本使用教辅,让题目充分发挥功效,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无限的收获是每个教师的愿望。除此以外,一些教师更愿意自己编题或是找相关练习给学生做,针对自己学生存在的问题尽可能采取更佳的方式进行有效解决。这种选择习题的方法也十分值得借鉴。总而言之,时代在发展,教师教育当今“时髦”的学生更应该选用“时尚”的教学方式,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初必然会遇到较多的问题,我们要做到直面困境,并整合、分析,让学生及家长重视政治学科,在课堂上教师改变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催生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后精心遴选习题,研究策略走出困境。唯有如此,学习热情才会被点燃,以便今后更好地学习政治。 作者:陈春艳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文峰高级中学 时事小论文:政治教学中的时事政治论文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时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道德的全面发展才能顺应社会潮流,新课改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这也是现今高中政治教师探寻教学方式的主要原因,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占据主体地位,造成学生被动听讲,被动学习,长此以往,无法保证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学习中产生很多困难。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是诱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桥梁,而时事政治是这座桥梁的奠基石。例如,在进行“价格”这一章的讲解时,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市场水果上涨的现状,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得到水果价格为何上涨的原因,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和大多数人的观点相符,通过时事政治引导,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显现出来。 二、结合时事政治教学的主要策略 高中课程较多,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还要承受高考带来的压力,所以,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时事政治,他们对社会环境知之甚少,虽然政治课能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新鲜感,但是现今的政治教学也基本上是理论知识教学,变得越发枯燥无味,教师只会讲解教材上的知识,对学生很难产生吸引力。在高中政治课上结合时事政治进行教学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穿插教学。社会上的时事热点思想性比较鲜明,时代感强烈。虽然教材中的知识较为稳定,但是教材内容不可能跟随现今社会形势及时更新,在教学中,用时事政治代替教材中滞后枯燥的内容,能够让课堂氛围更加活泼有趣,增加政治课的新鲜感。由于学生对时事政治了解并不多,所以教师的引导教学比较重要,合理的运用时事政治内容是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应该确保时事政治内容和教材关联紧密,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时事政治,对教材知识有更加充分和深入的了解。所以说,教师利用时事政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找好和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2.时事导入教学。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利用时事政治,创建情境课堂,对学生良好的引导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时事政治情境课堂能够让学生快速深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时事政治热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点,创建情境课堂,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保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三、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虽然时事政治教学效果较好,但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仍然是教师的讲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几个问题,即首先是保证时事热点的针对性,社会瞬息万变,每时每刻都有重大事件发生,时事热点层面、内涵比较丰富,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进行时事政治讲解,也就是保证时事政治的“针对性”,这样实际上是辅助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解“环境保护的意义”这一章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最近的热点问题“雾霾”,让学生了解破坏环境带来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所以,时事政治选择贵在精而不在多,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性的进行时事热点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其次,是保证时事政治的新颖、现实,顾名思义,时事政治要求的是新颖、符合当下,在选择时事政治内容时,应该尽量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贴合学生的学习和现实生活。时事政治内容应该能够“以小见大”,通过发生在身边的事件,逐渐向国内和国外拓展。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热情,让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四、结束语 综上,针对现今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目标,有选择性地进行时事政治讲解,通过课堂穿插和课前引导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黄小平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实验中学 时事小论文:政治课中的时事政治论文 1.用时事内容导入理论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怎样使一门枯燥、死板的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活跃起来,让学生能够以十分的注意力去开始学习,是所有思想政治教师值得去探究的问题。通常在每堂思想政治课的开始,学生都很难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进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这时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当前课本理论知识所教授到的章节内容为主,以当前正在发生的或曾经发生的相关经典新闻话题作为这堂课的开始。例如,当教学“市场多变的价格”时,教师可以利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猪肉价格持续上涨这一经典现象,让学生对话题展开讨论,并分析猪肉价格为什么会持续上涨,持续上涨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财政有何作用”这一内容时,如果直接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讲授,学生就很难从根本上理解财政的作用,似懂非懂,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信心。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我国财政部2012年在北京召开的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内容为主要的切入点,介绍我国2012年在节能减排和再生能源方面投入资金979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加251亿元。然后继续延伸话题,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建设体育馆、奥运会举办活动、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投入资金共1045亿元人民币等。通过这些巨额数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思考:投入的这么多钱都是哪里来的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是通过集资而来,有的认为是国家投入资金,此时,教师要及时点拨:这是财政的巨大作用。这样就将学生对“财政的作用”的好奇心激发出来,接下来的教学效率必定是相当高的。 2.时事热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从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理解能力出发,选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闻素材辅助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对每一堂政治课都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从而让学生感觉自己在政治课堂上真正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师在讲授商品的价格时,可以利用民间炒作农作物,导致农作物价格上涨的现象作为教学资料,要求学生利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析,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知识内容掌握得更加透彻,并通过延伸掌握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通过时事热点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充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到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时候,授课教师应该特别注意避免学生受到负面观点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误解。因此,教师应该正确利用与爱国主义有关的时事新闻和课本中爱国理论知识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有的教师一提到爱国,就只会想到岳飞、林则徐等与现实相距甚远的古代爱国英雄,殊不知,这些远离当今社会的话题已经很难让当代的高中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应该选择钓鱼岛归属问题、新疆暴恐事件等全国人民关注的话题作为素材,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话题讨论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掌握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3.把握时事政治的及时性。 授课教师在选用时事政治话题作为授课素材时,选择的素材应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和及时性,多选取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热点话题,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时事热点话题所反映的与课本内容相关的问题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将2013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相关资料和会议过程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边展示边向学生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就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并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所拥有的四项权利。其中包括: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通过图片和教师讲解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时事新闻。 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素材的来源渠道也非常广泛,但是素材的内容也是具有两面性的。选择怎样的时事素材运用到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是每个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去探讨的课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政治课堂教学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时事与理论相结合,把握时事的及时性,利用新颖、典型的时事素材结合理论的教学方式代替以往“背多分”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朱杰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 时事小论文:政治课堂中的时事政治论文 1.将时事政治内容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 由于高中政治课本主要涉及经济、政治、哲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多数原理以及概念之类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要进行充分地理解比较困难,主要是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且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远。在这时,如果适当的引入和知识点有关的时事政治,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所学的内容。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政治生活》课本中“走进国际社会”这一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以利比亚问题为背景,其中“多国针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主要是争夺该地区的石油资源,从这一现象可以体现出多个国家具有共同的利益。 针对这一时事政治内容,可以充分让学生了解到关于国家利益方面的知识点。另外,针对“多国针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社会还不够稳定和安宁,世界和平还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和挑战。我国针对“多国针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这一现象在联合国中投了弃权票,这说明我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主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表明我国坚决捍卫本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的决定有自己的态度;同时,也可以体现出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宗旨,主要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另外,这也说明了我国对这种非人道主义的行为是强烈谴责和反对的。针对这一时事政治,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权益以及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点。 2.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进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其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以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政治生活》课本中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列举我国每年三月份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大会开展的期间,国务院总理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针对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 通过这一时事政治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分析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同时,学生也可以结合生活当中的实例,来思考各级政府在行使职权的时候是否是依法行政,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监督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点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对课本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运用。 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事政治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是严格执行新课改的要求,还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目的,从而让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丰富课堂氛围和内容,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并充分了解国际局势和经济发展状况,对我国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作者:薛井宜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二中学 时事小论文:时事政治视域下高中政治论文 一、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时事政治的运用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内心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中,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学生良好的学习主动性作为支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通过时事政治的运用,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过程的时代感,让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良好的激发。另外,时事政治的运用也弥补了教材资料中的一些不足,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 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课前评论。在政治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对于本体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按照次序安排学生对于教师准备的材料进行阅读,并且提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与评论。政治教师本身要对于课前评论进行充分的重视,并且将时事政治的实时性进行深入的体现。例如,在高中政治,人教版教材《征税和纳税》一课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对于当今社会所得税调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并且给予学生有关材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问题。通过抓住教学中的契机,有效地将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及时性进行体现,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并且在良好的沟通讨论气氛当中完成政治课程的学习。 第二,热点讲解。在进行热点讲解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实时发生的社会大事,来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专题讲座,针对于专题事件进行讲解。例如,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现阶段社会上少数暴乱分子组织的打、砸、抢事件。通过对于社会热点的打、砸、抢事件进行专题的讲解,让学生客观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和我国悠久的历史,并且明白当前其他分裂势力的险恶用心。开展时事专题讲座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并且运用政治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更加提高对政治知识的理解水平。在开展教学热点讲解中,教师要充分准备,并且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和教学要求,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 第三,教学活动拓展。合理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拓展,对于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实现人生的价值》一课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对于社会上一些出名的公众人物进行举例,并且阐述不同人物其本身的价值实现的过程。通过对于一些人物的成长历程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于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拓展和丰富,通过引入课堂演讲、辩论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探讨人生价值的相关问题,并且逐渐地将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堂外,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探索生活和世界。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应用时事政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并且适应了现阶段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需求,可以更好地将教材内容中一些政治内容的滞后性进行改进,提高了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的价值观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教师本身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多关注时事,科学地运用教学理论,以敏锐的政治教学嗅觉来选择合适的时事材料。 作者:谈潇妤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 时事小论文:历史教课中的时事政治论文 一、应用时政热点深化认识,有效培养学生学科能力 根据初中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引领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主干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历史产生的原因与后果、意义与影响、联系与综合等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必须借助于形象化手段进行认识深化,时政热点就是一种很好的直观认识工具。运用时政热点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认识深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14课《钢铁长城》的教学时,对于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潜艇部队等海军多兵种作战,一些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可以运用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来说明在远离陆地时海空立体作战的重要性;针对“和平年代要不要加强国防建设”的问题,可以使用我国首次设立“国安委”并由主席亲自挂帅的时政热点说明我国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在进行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课教学时,一些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德国对波兰发动突袭后英法两国再也无路可退”,这时我们使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来加强学生对国际义务的认识。 历史教材里的知识分布主题是以时序为标准的“线”角度的呈现,缺乏“点”的呈现。这时,如果我们能以某时政热点作为专题,一下子就将教材里分散的“点”连接成一个体系了。如我们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发现国家在农村的政策比较多,而且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单元里,这时我们就可以以“三农问题”为主题,将“建国初期的、时期的‘化’运动、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知识归纳成一条线索,原本混乱的知识脉络一下子变得清晰了然,通过归纳,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进一步深化了认识,避免了模糊不清,思维混乱,学科能力进一步提高。总之,经过我们使用时政热点这一形象化工具,学生认识如同由雾里看花立刻转变为拨云见日,恍然大悟般的感悟油然而生。 二、应用时政热点感悟心灵,深入内化学生健康情感 历史学科具有人文性和思想性,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本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但从笔者所观察到的情感教育效果来看,由于情感渗透的手段单一、生硬,情感生成渠道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的情感收获是表面的、被动的,不能很好地在实际生活中落实。笔者尝试利用时政热点这一创新手段让学生自主感悟心灵,真正培养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收到的情感渗透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教育手段。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教学时,笔者在呈现完相关史实后,没有按照常规的手段让学生谈感想,而是利用多媒体展台呈现了近期中央档案馆公布的《日本战犯的侵华罪行自供》和一段“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哭诉视频,让学生直接了解更权威、更直观的“历史真实”。随后文字呈现了我国自2014年开始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问题也随之抛出:“我国为什么要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问题具备开放性,能让学生充分进行心灵感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蛮、残暴,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认识到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警醒日本野蛮侵略的历史重演。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点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主题,学生情感认识瞬间升华。 综述,时政热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本质上是对课外资源的有力开发,只要我们加强钻研,充分挖掘时政热点与历史教材的结合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一定会潜移默化地提高。 作者:陈建霞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
英语经济论文: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育低效的语言经济学分析 商务英语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年有众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但最终能够应用英语、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毕业生却极少;而与此同时,真正需要应聘者既具有过硬的语言能力、又可以处理商务事务的岗位又招不到合用的人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商务英语教育投入很大,产出很小,投入和产出的效能比低下。商务英语人才是否真的过剩,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提高商务英语教育投入产出的比率,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语言经济学(lingua-economics)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教授jacob marschak于1965年提出。作为“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他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语言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媒介,具有经济学本质的东西:价值(value)和效用(utilit)、费用(cost)和效益(benefit),他认为这是影响人类语言活动的内在机制之一。语言经济学研究由此兴起。这门学科的主要理论观点有以下几种。 1.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 加拿大教授francois vaillancourt指出:“如同通过工作经验或通过诸如数学和历史学科正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一样,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这种人力资本又不同于知识和技能,它既有先习得的母语也有后习得的第二语言。语言作为人力资本之一,能使人们获得其他知识和技能。这表明语言可看作是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成为获得其他人力资本(知识和技能)的本钱。补充是“指人们通过语言这一工具学会其他知识和技能,来服务于雇主、家庭和社会”;取代是指“人们直接利用自己不断完善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来从事与语句有关的工作”。 2.学习第二种语言是一种经济投资 语言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们决定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甚至让自己的子女从小就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部分原因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即考虑到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作为一种经济投资,其成本表现为学成这门外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物支出;而其效益则取决于学习者学成这门外语之后,使用该语言的时间的长短和应用该语言的广泛程度,以及由此而获得相应的效益和效用。 3.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 “语言不分大小,也不论其通用程度如何,都能为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服务”。语言的使用体现经济价值,但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某一特定语言的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各部门活动中的使用程度,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该语言的供需规律的支配。语言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人们在语言的帮助下完成某项工作,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人们依靠语言从事某项职业或参与某项活动,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语言在劳务市场中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这样,受雇者的语言熟练程度越高、使用外语的经验越丰富,其依据该语言所取得回报越高。 4.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 某一语言的经济效用(utility)取决于该语言在不同市场上的使用程度,包括在劳务市场上是否急需、在私人和公共消费市场上的应用的频繁程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常用。在某一特定地区内,使用某一特定语言的个人和机构的数量,即使用该语言的密度,是决定该语言经济效用的首要因素。 二、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育投资收益率低的原因 商务英语教育投资收益可分为静态收益和动态收益两个方面。静态收益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耗费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成果之间的比例率。动态收益是指在承认商务英语教育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投资的前提下,由一个周期的教育投资而引起的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创造的价值的衡量。静态收益为动态收益的前提和基础;动态收益的实现为静态收益的提高提供了保证。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育投资收益率低跟这几方面的原因密切相关。 1.学生英语语言基础薄弱 民办本科院校受办学条件、办学状况、办学资金来源等方面的限制,所招收来的学生基本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学识基础就相对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处于相对较劣势的地位。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学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学习动机模糊,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佳。有的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不甚了解、不熟悉,有的搞不清英语被动结构,有的对于时态的正确运用不熟练,有的常常在主谓一致方面出现问题。与这些学生同时期接受大学教育、将来也是在职场上同台竞技的竞争对手们,却在上述各个方面都优于他们。而另一方面,大学商务英语教育又在用几乎同一的考核标准去衡量他们。这导致了商务英语教育投入产出比低下。 2.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有所脱节 教学内容与教育投入产出密切相关。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达成的程度。针对目前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苗情况,较为适中的教学内容应既能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及交际能力为目的固然是好的导向,体现在目前的教学中,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内容远远多于就语言规律及规则本身进行研习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去习得和掌握为完成该任务而需具备的语言技能。而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上各个单元之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联系性相对较弱,各个方面的知识之间较难建立起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使学习者较难将这些联系性不强的内容转化为可以自由运用的心理语言和心理知识。 3.教学方法未能因材而施 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进行及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商务英语教育投入产出的重要因素。随着教学法的演进,现代教学法既要做好传承与发展,又要注意与实际的教学情况相适应。传统的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注重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则的掌握;后来的一些教学法如交际法则比较注重语言意义和语言功能的掌握。在具体的教学中,就基本形成了重语言结构规则和重语言意义功能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操作。实际的教学情况是偏向于“一边倒”。要么完全是语法翻译式的听说教学模式,这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么是追求交际式的教学法,其初衷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在不断的交际活动中习得语言的规则并自觉运用的能力,去忽视了目学生基本语言素质不过关、语言习得能力受限这一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西方学者认为,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在一定的场景下进行思想、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它受到场景、交流内容、发送人和接受人的文化修养、交流意图与沟通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交际活动的双方必须根据这些制约因素去选用适合当时当地的语言,使说话得体。按此理念,学生得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及一定的语言环境;而这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难以保证。 4.教师专业素质服务教学尚显不足 这里所说的教师素质是指教师的专业学识素质。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所使用的语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并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学生能熟练使用英语来辅助完成各类商务活动。商务英语学科覆盖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营销、公司财务、国际金融、跨国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底;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在上述某一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或对各领域有最基本的了解。现实的情况是,目前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从教者,大部分是英语语言学专业或英美文学专业出身,缺乏必要的商务基础知识;在某商务领域有深入了解的专业教师,在语言方面又不能做到精准熟练。随着商务英语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涉商趋向于普遍化和专业化,教师商科学识素质的劣势地位越发突显,表现出了一些后劲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商务英语教育收益的投入产出比势必受到影响。 三、提高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育收益的策略与建议 针对目前民办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办学成本高、收益低;投入大,产出小的状况,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改变这种现状。 1.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充足的生源固然是民办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良好的教学效果、过硬的教学质量、高效的专业教育则是稳定生源的有力保障。保证这一切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即为生源素质。因此,民办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招生时,首先要对于学生语言基础素质严格把关,不能以牺牲生源质量为代价保证生源数量。在此基础上,针对大部分学苗语言基础薄弱的现状,要积极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言学理论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的内在动机来自于对学习材料或学习任务的兴趣;学习的外在动机来自于对未来工作及生活等的憧憬。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讲,是要培养学生发现并掌握语言的一般规律,以规律指导语言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有动机;克服学习的急功近利情绪,大学教育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能力塑造的过程,不以“有用”还是“无用”为学习的前提;根据学生情况,辅助学生制定专业学习的长远目标,并制定相应阶段性的学习计划;调整学习方法,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无疑是提高教学收益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避免两种倾向,做好一种结合。这两种倾向一是忽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过分注重语言本质及规律的学习,实践操作少,灌输多,输出少,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不足。第二种倾向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输入不足,教学形式上过于推崇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方式,输出不准确甚至影响交际。这样一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没培养好,语言知识的规律也没掌握,自然在就业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学生的实际情况的确是语言基础极薄弱,学生毕竟也还要参加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因此应在二者之间寻求相对平衡,做好交际能力培养与语言知识掌握之间的结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是学习真实原汁的语料,教师帮助学生在语料分析和读解的过程中去发现、认识并掌握规律。作为输入性质的学习语料,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选取适合其水平的外文财经类报刊原文进行教学,在相关主题上设定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在操作的过程中去习得语言是如何运用的,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3.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 交际式的教学方法在目前英语教学中较为推崇。这就要求学生一要有较多的、甚至是全天的学习时间和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二是要以良好的语言素质为前提。而在目前语言环境欠缺、学生语言素质又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很有必要探索并完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总的原则应是实证教学和规范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证教学学习规范的、真实的语料,帮助学生认识外媒报纸原文、商务会议、谈判、采访、电话录音等在实际的商务情景中是如何使用的;通过规范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按照语言的规律,它应该是什么样子;通过规律去指导实践、去提升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在此基础上,将重视语言结构的传统听说教学法和语法翻译教学法与重视语义功能的交互式、任务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 4.加强师资建设以优化教育资源 提升教师素质是优化教育资源的重要环节。民办本科院校一方面应积极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语言素质的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迫在眉捷。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要对专业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涉及到语言教学商务背景知识的讲解时,可以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操练的内容与实际商务活动中真实情景之间的联系。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赢得国内外进修、深造的机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领域最新的发展势态,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清楚社会的进步给商务英语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保证教师水平、能力的长足提高。为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应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企业动作环境,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以更新过时的教学内容;鼓励并支持教师不断深造。 英语经济论文:浅析语言经济学映射下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教学 摘要:语言经济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经济投资,学习者关注的是学习后预期的经济效益。受语言经济学的影响,有效教学追求的是一定教育资源的投入,获 得尽可能多或大的产出,是受教育者的进步和发展。4a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促进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教学,有利于培养市场需要的翻译人才,提高商务英语翻译教 学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 商务英语翻译;有效教学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跨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言经济学理论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推崇,被广泛 应用于教学研究领域。语言具有经济价值,语言学习是一种经济投资,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学习的投入多寡和学成后预期收益的大小。这 与当前教学领域推崇的有效教学的内涵不谋而合。因此,把语言经济学与有效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当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语言经济学内涵解读 语言经济学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马沙克(jacob marshak)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他主张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成本、收益 及其相互关系。后来的研究者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学习语言是一种智力投资,学习者可以直接利用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从事与语言相关的工作,也可以把语言 作为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服务于社会,从而取得经济收益。学习语言是一种经济投资,具有投资费用和投资预期效益。投资费用(成本)表现为学习语言所 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物支出,而效益则是指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效益和效用,经济效益大小取决于它在职业活动中和在市场上的 使用密度,而使用密度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度,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学习者的经济效益。同时,他还认为语言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投资并能促 进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者是将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从投入到产出都置于一个理想状态,即学习者也即培养的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语言经济投资的产出有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内部产出的关键因素是教学质量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外部产出的多寡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需求 起着决定性作用。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的有效教学 纵观中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阐释,有效教学的“效”,可以概括为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求,它所关注的是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益”即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有效果,还要求教学效果 与预设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并且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有效率”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 取得学习收益的最大化。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有效教学的焦点是教学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注重教学效果的提升,追求一定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或大的产出。高职教师首先要认清高 职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立高职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急需的人才,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职场,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着力教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努力改善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费时低效”状况。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国际商务活动日趋频繁,使商务英语在我国的语言经济价值日渐凸显。为此,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而商务英语翻译则是本专业的必 修课。它融合了基础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商务、专业知识及翻译技巧,实现在国际商务环境下有效传递商务信息的目的。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沿袭本科翻译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翻译技巧和翻 译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忽略翻译实践练习。翻译素材多以文学性文本翻译为主,缺乏真实性翻译材料,无具体职业指向性。翻译练习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由于缺乏 应用文本,如广告、产品介绍、商务信函等的翻译实践,学生翻译能力低下。因此,翻译教学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学习者的劳动付出和收效之间的比例失衡,向社会 输出的“产品”不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语言的使用价值降低,学生难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商务英语学习也就不能取得一定的收益。要解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 展的尴尬局面,教师必须思索商务英语翻译课的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通过分析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着手,最大限度地 实现有效教学,培养出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课教学的经济效益。 提升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有效性的4a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困境,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翻译能力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定位,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结合多年 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经验,笔者探索出实现翻译课堂有效教学的4a,即引(alluring),议 (analyzing),做(acting),评(assessing)的教学模式。 引即以未来岗位中的真实任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课堂教学目标,并通过创设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 入课堂。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主要建立在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示范(刺激)模仿(反应)重复(强化)的教学导向上,通常是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某一翻译 理论或翻译技巧,学生亦步亦趋地模仿运用,反复操练,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通过不断重复和机械性地训练达到“刺激反应强化”的效 果,从而使学生的翻译水平得到提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过于呆板,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亦严重 不足,容易导致低效或无效教学。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图片、录像、背景材料等创设情境,以各种各样的未来职业 岗位中的真实任务驱动课堂。这些任务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练习,强调的是以意义交际为基础,以完成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教师以任务为主线 来组织教学,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驱动学生实践翻译活动,使学生获得和积累相应翻译知识和技巧,锻炼翻译能力。例如:在讲解商标翻译章节时, 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些耳熟能详、色彩缤纷的商标,或插入真实的大公司的商标样本,例如海尔、雅戈尔、欧莱雅、王野电动车等。在内容上贴近现实生活,学生 会觉得他们是在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与接触,感到课程学习的实用性,激发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议即学生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主动学习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以及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讨论掌握特定任务所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 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通过对所呈现翻译任务的剖析,教师提示任务中所涉及文体的特定翻译技巧、所涉及的某些关键词的翻译等,引领学生从翻译技巧、词汇选 用、相关商务知识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为译文做准备。教师的提示方式根据教学实际可以是直接、明确的,也可以是间接、含蓄的。例如:“公司介绍”翻译时,呈 现工作任务“海尔集团是中国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 略和国际化战略……”之后,教师引领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做准备:了解海尔集团的背景、企业信息;分析上述公司简介在词汇、句型、语篇等方面的语言特点;查阅 有关语言辞典、翻译工具书以及网络资源,解决翻译难点(句中加波浪线部分的翻译)。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讨论,为确立译文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严谨的翻译观。 做此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可以小组形式展开来进行翻译活动,每小组4~5人为佳。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到翻译课程的特殊性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组员应该 是按照英语水平和掌握商务知识的好、中、差,以合理的比例组合在一起,以利于小组在开展翻译活动时可以取长补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另外,教师还应该明 确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权利和义务,清楚每个组员的角色,如组长、汇报员、资料员和记录员等,教师对全过程实施监督,避免只有组长和记录员在忙碌的现象,确 保无“闲置”的组员。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和发言深度给予量化,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完成任务的 活动中,就相关翻译内容畅所欲言,表达观点,所有成员的观点都能被倾听,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翻译方法,看到自己的差距,明确学习方向, 就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效教学目的。小组讨论完成后,每个小组的“汇报员”向全班学生呈现本组的最佳译文,这样,全班学生既可以接触到不同的 译文来进行比较评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又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满足表现欲,从而增强小组集体荣誉感,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 果。 评对学生完成的典型翻译任务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引导调控作用。教师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 察,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情况,给出总结性评价。传统的翻译教学强调以内容和结果为中心,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译文进行讲评,多半是对译文加以指正或修 改,最后拿出“完善”译文。教师对学生的译文过多指责,势必影响学生对翻译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挫伤学生对翻译的兴趣,有时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并且 由于教师过多注重对译文的评议,往往会过多地采取经验主义的东西,这种做法不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翻译教学的评 价环节是教师在学生完成翻译习作后指导他们开展自我以及小组成员相互间的评价和修改,让每个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做出反应,教师适时做出评价 和引导;或是就学生译文中的问题向学生提问。例如:为什么这样译,有没有想到过其他译法,这种译法有无逻辑矛盾,是否与文章其他部分相连贯,等等。让学生 对自我的思维过程和产出的译文进行分析、归纳,教师因势利导,指出其中蕴含的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例如:只见交易会上 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译文:the commodity fair is filled with seas of people and a wide range variety of commodities satisfying various demands.结合学生译作,教师指出鉴于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为了译文通顺,可采用“省译法”,省略用来渲染气氛而语义重复的“人声鼎沸”和“琳琅满 目”。通过师生间充分交流、讨论、争辩、合作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来提高翻译评价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对所学翻译知识的意义建构。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教学受语言经济学规律的影响,认为教学是一种经济投资,关注的是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均衡发展,兼顾市场 经济的功利性,从社会和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出发,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核心、以任务为驱动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4a 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改革高职院校先理论后实践、理论服务翻译实践的传统教学框架,而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翻译实践中总结深化翻译理论与技巧。以学生 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活动的展开,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在“译”中学习技能、在“译”中体验规则、在“译”中积累经验、最 后在“译”中形成能力的教学理念。互动综合性评价的焦点在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的表现,体现了翻译有效教学重过程、轻结果的教学思路,锻炼了学生评 析译文的能力和实际翻译水平。 英语经济论文:基于经济一体化环境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探讨 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经济的发展中阶段,也处于国际中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对于许多国际化的贸易往来也并不是很多。因此,为了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加入到国际化经济大生产的行列中,就必须在企业间合作中寻找突破口。这就需要一批优秀的英语翻译专家。但就我国目前的商务谈判来说,其范围仅限于国内的一些企业之间的谈判,而对与国际中的其它国家进行商务谈判的行为却少之又少,这一方面取决于我国的现有的经济地位,而一方面也是取决于我国缺少与国外企业谈判的专业性英语翻译人才,因此,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已经成为了推动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的学科与手段。 1、 商务英语的由来 我们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商务英语都是由其最基本的英语学习转变而来的。自九十年代起,英语就是我国的热门学科,也一度成为国内需求量及其高的一门专业学科。但在我国进入wto以后,由于人们都看好了这一专业的发展前景,学习英语专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使国内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传统类型的英语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于经济市场的要求了,而对人们于英语的要求也变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对于商务英语来说,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将英语和商务谈判有效地相结合,培养出一批在英语方面有着非常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的人才,以便于在与外商进行商务谈判中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学科自出现在我国以来,已是被受观注。客观地来讲,商务英语翻译专业作为一个要求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出现在了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它将英语学科和商务谈判学科相结合,把英语学科灵活地运用到商务中,同时把商务专业学科渗透到英语的学习中去,以达到合二为一的最佳效果。 2、 商务英语在学习中的不足 对于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学习来说,其所要下的功夫远远大于普通英语和商务学科的学习。因为商务英语这门学科要求学习者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将英语和商务两大块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熟练地撑握,并能够在实践生活中得以灵活地运用。这就需要学习者们要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基础或是商务专业基础。因为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同时学习这两门最难的学科是极具挑战性的,到最后的结果有可能是英语也没有学好,商务也没有学好。这不但浪费了其几年的保贵时间,也会给学习者的心灵上带来不小的伤害,更会给教学中带来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资源浪费。而对于那些相对比较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来说,虽他们具备着扎实的英语专业技能和商务专业技能。但是,他们并没有过真正的实践,而所有的这些都是理论性的知识,如果真遇到实质性的谈判的话,他们的专业也是派不上任何用场的。 3、 商务英语专业的前景与发展趋势 对目前的国际市场经济来说,其发展趋势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状态。在今后的国际化经济贸易往来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有贸易合作方式。在我国与国外的各大企业中也会开展些多层次,多种类的经济交流。在国际化的经济大生产中,每个国家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经济、贸易以及政治、文化方面的独特之处,因此这就需要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管理者们也越来越清楚地了解到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对自身企业的良性作用。而这时,商务英语的翻译对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就起着及为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未来的各种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商务英语翻译的用处是及为广泛的,这为我国的企业的经济发展与国外的企业活动中建立起了一架无形的商业桥梁。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给够掌握地使用英语语言并能将其成功地应用到商务谈判中对企业来说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对于时代新形式下的经济发展而言,商务英语翻译专业学科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演变,不断地进入到了高科技的时代。也因而,商务英语翻译学科是具有着很广泛的发展前景的。 4、 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理念 在社会新形式下,商务英语的各种发展都离不开商务英语教学课程的开展,而创新类型的人才需求和培养也是和其商务英语教学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新形式下我国企业和国际化企业的迅猛发展是离不开国家对这种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人才的专业性技能的高要求的,从而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今后企业在国际化大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因此,其改革也直接制约着复合型人才的质量培养和高水平的要求,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与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是有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寻求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关系的。 4.1、建立良好的课程设计 要想真正的学好商务英语翻译这门课程,我们就必须首先要对其进行一系列合理的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所针对的重要目标是面对于国内的各大企业,针对于他们所需求的商务英语翻译专业人才来进行有规律地受教。将其基础专业课程和其教学的内容大体设计成为具体训练技能的各种项目,对针对不同的要求科目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再跟据不同的考核结果来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以达到其专业技能熟练掌握的程度。而针对市场中目前所存在的不太理想的某些教学现状来讲,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也是同样需要实行课程项目的合理化的,制定出完善的整体教学方案,以达到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双方面配合,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培养一批优秀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用性人才。 4.2、教学中的实用性知识讲解 对于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授教。比如在商务英语谈判时,如果对方递过来名片,你要如何用商务英语的形式对你所属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讲解;再如,假设在商务的过程中,对方递过来一份英文合同,学生要如何用专业的术语将合同的内容分毫不差地翻译过来,甚至连合同中的小的标志性文字翻译、商标的翻译、标识的翻译等等,都要做到详细且无任何的差错。假如在谈判中所要谈判的内容是和其商务旅游有关联的话,那就要求学生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的各种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了解各地的饮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的不同意思与翻译的不同方式。另外,因为商务英语教学中不仅有专业性的知识,还会有许多其它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如商务英语的意译、音译、直译、分译、合译、增译、省译等等诸多的翻译方法,并且要教授学生们各种不同的语法在不同的环境下的译法和意思,使学生们充分地了解到商务英语翻译在实际应用中的各种语句转换方式和状态。教师们还要将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知识性学习内容完整地教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可以真正地理解和明白,而这些,都是要有良好的设计课程方案来作为辅助完成的。 4.3、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模仿 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老师要把学生们带入商务谈判的假定环境中,使学生们在假定的环境中可以很快地深入角色,重现各种商务谈判的全过程,使学生们能够在假定的谈判环境下快速地掌握住商务谈判中英语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摸拟出一些类似于合同的合同方案让学生们两两一组进行翻译与练习。另外,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老师们要根据相应的课程安排与设计,寻找到和某一单元教学主题直相关联的翻译合同。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选取与学生学习课程或是与社会经济活动中关系密切且实际性较强的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与实践。教师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案例来详细地向学生讲解英语翻译中的专业性的各种知识点及在进行中所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并且在授教过程中适当性地渗透一些翻译的小技巧,将本来枯燥的翻译知识与技能生活化,从而引起学生们对于学习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兴趣,并将翻译案例与翻译的各种技巧相结合,化枯燥于无形之中。 结语:在社会主义新经济时代下,商务英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新时代商务英语翻译人才,也才能为社会贡献出更多的知识力量。 英语经济论文: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英语成为全球经济交流的通用语言。高校英语教育应能够为地方发展服务,而我国有些地区英语教育服务能力差,限制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空间。本文主要探讨地方英语教育对其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在我国高素质建设过程中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说明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区域;经济发展 一、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有很多省份是农业大省,粮食运往全国甚至出售国外,粮食作物出口需要应用英语,因此,英语教育能够有效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会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游客都来此旅游,因此,为了提高游客的舒适度,服务人员一般要具备英语交流能力,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我国地方经济发展除了靠农业和旅游业外,有的还依靠工业、汽车行业等,这些都为提高我国GDP值助益较大。 二、经济发展决定语言需求 目前,经济发展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紧密,尤其是农业大省和旅游业发达地区,对英语的要求较高。我国中部地区位于经济发展和物流流通交界位置,这些地区也是将物资销售到国外的主要枢纽,全国各地的商人都有可能集聚在此,语言沟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还有些地区是历史文化古城,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这些地区的交通及旅游的发展需要用英语传播。由此看出,在社会发展中语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地区英语覆盖程度决定了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同时地区发展情况决定了英语在各行各业的需求程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我国地方高校英语教育是对地方普及英语的一种重要方式;提高地方高校英语教育质量,对落实我国语言教育政策、提高全民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高校英语教育能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及技术的全面发展,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因此,发展地方经济应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新政策,引入新兴物资,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只有科学合理的交流,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学习一门语言也就意味着要学习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了解该语言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文化差异,而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因此,我国高校应加强英语教育,细分专业英语,如医学英语、工程管理英语、报关英语等,争取短时间内提高各行各业人们的英语交流能力。第二,高校英语教育可以促进地区外贸经济发展。地区的经济类型分为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两种,我国为加强英语教育,在各行各业都设有对应的英语教育,以期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对应的专业人才,保证对外交流的畅通性,推动经济长效、持续地发展,同时引进外资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技术,减少因交流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摩擦和争端。第三,高校英语教育能够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其亮点,如今我国文化与国际文化接轨,许多外国文化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学习英语能帮助人们了解异域文化,加强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对国际商业规则和贸易规范的认识,从侧面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四、高校英语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看,整体提高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速度较慢。高校英语教育首先应该根据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程度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其次,应该重视英语普及范围。在高校,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接受英语教育,其中包括基础英语教育和专业英语教育。英语基础教育是高校英语教育的根本,重点提高学生的口语、听力、精读、泛读等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明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商业发展之间的不同;专业英语是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行业专业词汇教学,教师应用多种教育手段,避免学生机械性地学习英语,让学生在掌握专业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和了解英语的内涵,学习英语文化,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除此之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进入岗位后懂得英语的重要性,并且从实习过程中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侧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密不可分,高校学生和教师以及企业从业人员应客观认识英语学习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了解英语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高校英语教育是学生英语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决定未来就业的关键。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应该立足于本地区特色,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作者:吴祚安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经济论文:高职英语教育经济协同发展 摘要: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推动京津冀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高职英语教育处于京津冀区域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不断变化,使得河北省高职英语教育对于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文章通过在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对河北高职英语教育重要性、存在不足以及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协同发展;高职教育;重要意义;发展策略 高职英语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形式,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京津冀区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河北省对此做出很大的贡献,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的供给和输送。京津冀区域迅速发展,使得大量优秀人才被吸引,积极涌入该地区,但是落后地区却渐渐缺少人才,河北省高职院校正处于这种风险中。因此河北省高职院校应当正确看待优势和机遇,立足于经济发展的优势,重点发展学校教学,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京津冀区域输送人才,推动和服务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 一、京津冀区域对河北省高职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1、经济支持 京津冀区域对河北省高职英语教育提供了经济支持。现今,当地财政拨款是河北省高职学校的大部分办学经费来源。当地越高的财政收入,就会对于教育办学经费投资越高。 2、生源市场 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大部分家庭已经达到小康社会,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外,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也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教育费用。许多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进入高等院校,进行职业教育。少部分人出境务工、到外国留学,提高自身再培训、再教育的需求,高职英语教育为其提供了广泛、准确的生源市场。 3、就业市场 京津冀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区域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传统的、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淘汰,被技术密集型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所代替,导致就业结构变化。英语应用型的人才被外向型的经济发展发达地区所需要,且逐渐扩大需求。使得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就业市场得到扩大,进而造成河北省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招生数量得到逐渐扩大。所以,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河北省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职英语教育迅速发展。 二、河北省高职英语教育存在问题 1、高职院校受到河北省社会不公正对待 河北省属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点区域,但是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发展却没有能够发展到预期既定的目标。其中除了政府财政拨款、院校竞争等等原因,还有一个较为隐蔽的社会原因,即河北省区域内仍然存在对于高职院校的不正确对待。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学生提及学校以及所学英语专业都觉得没有竞争力。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抓住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遇,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英语教育水平、质量,积极参与英语教学评估,重视英语教育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创办有特色、有实力的学校,建设有特色、有实力的英语教育专业。 2、高职院校政府财政投入少 河北省政府对于河北高等院校的财政投入少,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小的比重,而高职院校在政府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也很少,造成各级财政对于高职院校经费投入少的问题。从社会投入实际情况中得出,现今大多是企业不再对高职院校进行指导和投资,因此企业对于参与高等院校办学的热情度不高,这是由于河北省高等院校对于社会投资企业的奖励机制缺乏造成的。从家长和学生方面来看,高职院校学生里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贫困家庭,家里经济负担重,无法承担高职院校高额的学费,并且学校对其无法提供健全的助学贷款,使得高职院校办学所用资金压力也日益增大。河北省在校生人数多,而教育财政基数小,造成高职院校投入增长的速度与学校规模无法成正比,加之学费标准不高、中央财政拨款不多等等因素,河北高职院校教育经费长期处于全国最低的平均水平。因此,河北省高职院校投入财政经费、构建稳定有效机制,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3、京津冀区域高职院校竞争大 高职院校竞争的内在矛盾主要源自中等职教、国外院校、民办高校和自学考试、普通高等教育、短期培训的矛盾。而高职院校竞争的外部矛盾主要源自学生和家长、社会各种用人单位、国内外其他高职院校以及各个竞争对手的矛盾。两者在不同的范围和程度,对当地高职院校的发展造成冲击。我国现今的教育体制下,高职院校受到多样的教学模式和办学主体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资源的竞争,且竞争激烈。我国部分生源首先是由于普通本科学校的扩展占据。另一部分生源被本科学校二级院校的知名度和教学资源所吸引。因此,河北省高职院校在发展初期处在生源市场弱势的境地,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推动各个高职院校的融合和交流,同类高职院校之间竞争激烈。中职教育事业的占有率也对河北省高职院校的生源市场有一定的冲击,且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教育资金周转不灵、优质师资短缺的问题。此外,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注重学校的就业率、社会美誉度、综合力量、师资团队等等,而河北省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和特色。用人单位重视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实力,进而对学校进行投资,选择优质的毕业生。地方的高职院校如果缺少资源、毫无特色,就会在当地的市场规律下被其他更加强大的院校所合并。河北省高职院校处于京津冀区域虽然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加快学校的发展,创办有特色、有实力的院校,才能在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得自身竞争力得到增强。 4、河北省高职院校就业率偏低 河北省经济迅速发展,导致“用工荒”、“用工难”的问题,河北省高职院校由于高等教育的逐步扩招,导致部分院校学生毕业出现就业难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推算河北省高等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将会更低,更何况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特色和实力,会造成学生毕业后,学习的知识没有实际用处,因此待业人数将会更多。随着河北省高等院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而学校设置的专业仍然无法适用于当今经济文化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也就持续偏低。这也是社会、政府、高校以及市场需要重视,共同探讨的问题。 三、河北省高职英语教育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 1、教学方法的合理准确 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必须要和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保持一致,教学的重心和目标必须放在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译几个部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应用性学生,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应用英语,并且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社会发展迅速,日益国际化,社会要求人才的技能也更加提高。而许多外籍人士到我国参观、考察、投资、工作,所以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应用型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教会学生练习口语,使得其口语能力得到培养。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词汇量得到增加,让其能够和外籍人士在生活中、工作中具备基本交流的能力。英语考试时,不仅仅凭借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评,还应当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察。 2、英语教学阶段的有效衔接 英语教学阶段存在很大的问题,即教学脱节。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学的知识在上大学时候就没有用了,因此不进行巩固和学习;英语等级考试已经在大二进行考试,因此大三以后学生对英语课的学习也就怠慢了,甚至不再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在工作时,已经忘记了学校所学习的英语知识。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每个学习阶段的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将初中学习的英语知识进行重新设置和更新,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效衔接初中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3、建设雄厚的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是学校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所以,河北省高职院校必须建设雄厚的师资力量,使得师资结构得到优化,为保证教师的稳定性和教师利益,制定相关的政策和鼓励机制。但是也应该对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教师必须对自身的英语能力进行强化,听、说、读、写、译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对于各个西方国家的习俗、英语特色、禁忌、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些知识对于学生以后工作中,跟外籍人士交流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4、有效改革教材 大部分高职英语教育的教材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都没有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英语教育的相关教育部门,必须对相关教材进行有效合理的改革,使得教材能够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避免教材仅仅存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教材中可以多设置实践和活动的板块,培养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口说英语,学会说英语。也可以在改革的教材中,添加相关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如果有一定的资源和条件,还可以自行编写适合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教材,使得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有利于毕业之后的知识,为学生奠定工作的优势,在京津冀区域找寻自身的用武之地。 5、形成英语专业特色 河北省高职院校在发展中设置的专业太过重复,专业重复的比率超过其他院校的80%,而英语教育专业却缺少过于的重视。因此,学校应当立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的背景下,重视人才的实用型和应用型。英语教育在此背景下,就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教学课程内容的标准、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案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工程。在教学过程中,寻找与英语专业相关的产业,积极开拓和发展,争当该专业的重点专业,使得自身英语教育专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为京津冀区域输送英语应用型的人才。 6、提高英语教育层次 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服务层次的提升,另一方面其实是重视学生就业,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其中包括示范、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所以河北省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观念进行改革和摒弃,积极的寻找适合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英语教育的层次,校内对教师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对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教师实行聘任制,对英语教师实际口语能力进行定期考核,强化教师的英语素质和技能;对学校实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实行奖励制度,进行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引导学生、教师进行传统观念的改变,重视口语、重视实践、重视交流,在实际活动中,提高学校英语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河北省高职英语教育发展相统一,高职英语教育能够在京津冀区域获得自身的认可,展现自身价值。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河北省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京津冀区域也为河北省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就业的方向。文章通过对京津冀区域内河北省高职院校英语教育重要性、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策略的探讨,强调两者的统一和密切联系。 作者:冯莉 褚爱平 史岩 刘天真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保定学院 英语经济论文:商务英语翻译经济探析 摘要: 1985年特•莱维提出经济全球化以来,虽然对其没有一个学界公认的定义,但是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无论是学界还是普通百姓都深有感触,且这一“化”作为一个过程在不断加深。而英语在世界的广泛使用一方面是美英两国的实力使然,另一方面,英语又在全球化过程中使美英两国获益颇多。那么,商业英语翻译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下对经济的推动到底如何,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商务英语;翻译 1经济全球化背景 虽然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提出以有近三十年的时间,但是如何准确界定这一概念,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定义是:商品、服务贸易、资本流动规模、资本流动的形式在国际流动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虽然上述定义存在着缺陷,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所展现的特征:(1)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相互依赖程度加深,这是经济全球化最为直观的特征;(2)全球的经济贸易准则渐趋一致,这是合作的基础;(3)国际经济合作的协调机制加强,各种多边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运用现代的科学和生产力这一经济手段,国与国之间通过协调配合,在相互认同的经济规则下进行的多边经济合作,而这一合作作为一个过程在不断深化。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国际的交流不断加深,而交流的障碍不仅在于利益的冲突,更是一种文化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这之间的差异是交流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障碍。跨越这一障碍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学好每一个国家的语言,另一种是各国间找一个共同的语言,即国际语言。 2国际语言———英语 英语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之一,但这个之一所具有的影响力是其他所有之一加起来所不能及的。英语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的剧作为首的文学作品对英语的传播产生了巨大作用。到了大航海的殖民时代,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尤其是在南美洲,英语的传播到了一个新阶段。而随着美国作为超级大国,不断向外进行文化和经济输出,英语更是到了国际通用语言的程度。我们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英语的重要程度。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十余个近四亿人口,有约七十个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用语或第二语言。联合国189个成员国中有120个将英语作为本国外交人员与外国领导人进行交流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十亿人口学习英语,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在以英语作为母语的数十个国家中,占全世界70%以上的财富。全世界的出版物中70%以上使用英文,60%的广播电视节目使用英文。从这些数字中,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英语在世界语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可以看出,英语在商业交流中的地位,毕竟它与70%财富挂钩。 3商务英语翻译在经济中的推动作用 商务英语翻译是英语的一个应用领域,其主要是将英语与商业相结合,将商业的内容用英语表述,作用仍然是在商务活动中起到媒介和桥梁的作用,使双方能够将交易顺利地进行下去。那么,商务英语翻译在推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3.1方便国际交流,促进经济合作 在上两节我们分别论述了经济的全球化和英语的重要性,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所要跨越的语言障碍中所给出的解决途径显然是选择一种都能接受的语言要更为经济和实用,而这一选择无疑是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可以将语言这一交流的障碍破除,从而使得各国的经济主体之间可以顺畅地交流,从而产生经济合作。经济合作就会产生竞争和分工,在竞争中各国不断优化自己的产业布局,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应对外部压力,从而使得世界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高。分工产生的直接作用就是各国或区域的优势和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在这样的竞争和分工中也会使得竞争力较弱或者在分工中在产业链底端的国家和区域处于不利地位,形成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但是我们应该看大的是,虽然差距在不断扩大,但是每个国家的财富总量是在不断增长的。 3.2有利于形成统一的贸易规则,破除贸易中的文化壁垒 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都是在已有的文化浸染中进行的,而各个国家由于文化的差异会在经济交流中形成文化的壁垒,在经济交流中难免存在贸易规则的冲突,而商务英语翻译可以改善这种文化上的壁垒。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翻译人员会有意无意地接触美国和英国的文化,这样就有利于打破经济主体之间的文化鸿沟,找到一个中间的文化媒介。同时,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通过强大的文化渗透也会对各个经济主体的文化产生影响,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这样,文化的差异就会逐渐减小,更容易形成一个普适的贸易规则,只有在一个各自都有认同的规则框架下,贸易才能顺畅地进行,有了经济冲突才有一个解决的依据,使经济主体之间能够相互协调。 4结语 语言的主要作用就是交流,这可以说是语言的显功能,而语言的隐功能是语言作为文化载体体现的。语言是灵魂的外壳,更是文化的外壳,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对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耳濡目染。那么,商业英语翻译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体现在语言的显隐功能之中,促进交流打破语言障碍,增加对各自文化或者作为媒介的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打破文化障碍,这是商务英语翻译对经济促进的主要作用,其他的功能也都是两个大的功能上演化出的。 作者:李斯琦 单位:本溪市高级中学 英语经济论文: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生态位思考 摘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使商务英语在我国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生态位(ecologicalniche)主要是指统一种群在生态系统当中,其在时间与空间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性关联与作用,通过对商务英语生态位的分析和思考,可以进一步实现对英语学习者的积极引导。该文首先对商务英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其次对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中的生态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明确生态位在商务英语中的定位、发挥出生态位效应,实现商务英语的公共产品转化等内容,提升了我国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能力,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 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生态位 语言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的核心领域,其主要是通过对经济学理论以及方法的合理应用,将语言进行变量性、参数性的分析,从而研究语言对经济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大量研究表示,将语言经济学引入到目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当中,对教学模式的现代化完善和改革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语言经济学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属性,因此其受到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只有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下,对商务英语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考量,才能实现对商务英语的合理应用。在语言学与经济学的双重领域中,生态位也成了其中的核心要素,其在经济学中主要是指有利可图的商机或利基,其作为目前语言经济学领域中常用的关键性语言,也与商务英语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性。 1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教育的研究现状 语言经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型边缘学科,其结合了语言学、教育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中的主要问题,并揭示出了语言的经济学本质,主要包括价值和效用,成本和效用。大量有关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表示,其不仅可以实现对语言与经济之间优化关系的探索,同时也为日后语言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1]。商务英语作为目前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中的关键性教学内容,其主要是以适应学生日后的职场生活为主要目的,从而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有关涉及日后商务活动的基本知识,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英语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习西方企业的管理思想、工作理念等,以此来更好适应国外的生活习惯,实现对西方文化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国内针对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发现商务英语教育的研究核心总之就是为了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动态需求以及其之间相关性的客观性原因研究和分析,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有效利用,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水平的综合发展[2]。 2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中的生态位 2.1明确生态位在商务英语中的定位 生态位概念的提出,使其在诸多领域方位内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主要是由于其可以充分表达出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的时间以及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相关性功能和作用,而在商务英语中的生态位,也具有其相对不同的定义。比如在VeryawesomeanduniqueHTML/PHPwebsite、Buynicheblogwebsites以及Welcometonichesoftware中,生态位(niche)分别具有生态语位、利基语位以及小众语位的含义[3]。由此可见,应当从根本上明确生态位在商务英语中的定位。在语言应用学领域当中,英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社区,而商务英语作为英语中第一种变体,也可以将其归纳为一种社会方言,其与其他专业英语相同,可以利用niche对其进行归类,并凸显出其所具备的生态位特色以及属性。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应当重视商务英语是英语变体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语位,其不同于其他英语学科教学,其应当帮助学生实现从事商务活动能力的提升,而这就要求商务英语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商务知识[4]。第二,应当充分展示出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对于商务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其将语音充分的应用于商务活动当中,而这也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并对教学方法进行现代化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努力,促进其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利基。第三,形成对于商务英语的主观控制能力,即在商务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实现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部分较为详细的内容不应当仅停留在表面的学习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英语语言的有效利用,提高自主控制商务谈判的能力,以此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2.2发挥出商务英语当中的生态位效应 由于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较高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实现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才能有效发挥出教学的实时性特点,并以此来为学生的综合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语言信息作为商务活动开展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生态语位,其更需要体现出与时代相结合的现代化特点。首先,应当在教学充分利用流行语教学,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和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s,IPO)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逐渐转变为一种公共产品,其不仅降低了社会交流的成本,同时也成了共享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5]。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应当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提高对英语语言的使用能力,发挥出其巨大的公共价值,使其成为自身谋利的资本。其次,应当重点研究语言的认知适应力。受到商务英语适应能力的增强,如CPI和IPO等专业性术语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部分相关学者曾在对商务英语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时发现,语言即为对认知生态位的一种适应,人类的获得语言的能力就是在日常的知识传播以及相互依存的生活当中[6]。通过对商务英语的深入理解,实现对商务英语中生态位效应的合理定位,可以充分提升语言的价值,明确交易双方的实际需求,寻找更为突出的利益合作要点,达到双赢的效果。最后,注重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由于其自身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应当通过社会调查以及资料研究等方法,实现对商务英语词语的深入性分析,并加强对句子的深入了解,挖掘出自身的语言实践应用能力,提高语言应用的灵活性。 2.3发挥出商务英语中的生物文化生态位 语言具有较高的文化属性和价值,这主要是由于语言处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所产生的含义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差异实际上就是生物文化生态位与制度的结合体现,而这也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出商务英语中的生物文化生态位[7]。第一,语言作为一种制度性的表达形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其所要求的基本用法,方能体现出权利与利益的再分配关系。商务英语是目前的一种新兴英语教学内容,其可以实现对利益效度的有效权衡,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衍生利益功能的合理支配。第二,语言制度应当充分遵循民族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尤其在学习商务英语的过程中,应当在遵循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通过对传统文化与商务英语学习的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8]。第三,充分发挥出语言制度的博弈作用,即商务英语工作者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对产品营销渠道的拓宽,同时也将从根本上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基本保护,发挥出了商务英语当中的生物文化生态位。 3结束语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现代化的改革,英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开展中的核心内容,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商务英语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到来下,实现了商务和英语的有效融合,并为我国培养出了大量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综上所述,生态位作为一种体现客观科学规律普遍生命现象的理论性概念,其也适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语言作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语言生态位的分析,也将为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商务英语作为目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其也充分满足了当今世界对于语言知识的基本要求,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者:陈丹杰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英语经济论文:产业化英语教育语言经济学 摘要: 目前,传统学校课堂模式已满足不了部分人才对英语知识技能的需求,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英语教育产业便应运而生。从语言经济学视角来看,我国当前英语教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我国英语教育产业与产业化市场运营机制之间还有一些不适应性,应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推进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大量培养专业化英语人才,促进形成标准规范、竞争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英语教育产业,为我国英语人力资源开发做出贡献。 关键词: 英语教育;教育产业;语言经济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动,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各层经济体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大,要求不断提高。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实行,我国教育经费的总量大幅度增长,教育规模呈阶梯式扩大。教育投资的结构发生了急剧改变,教育成本逐渐由政府承担转向由个人和家庭承担。蓬勃发展的英语教育产业和日益壮大的英语尖端人才群体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教育意义的同时,也导致我国教育的发展出现不均衡。 一、语言经济学的内涵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语言经济学就已经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存在了。语言所具有的经济学属性是由美国的“信息经济学”开拓者雅各布•马尔沙克(JacobMarschak)揭示的,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信息交流工具,它还同样拥有价值(value)、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效益(benefit)等四种经济学本质属性(Ja-cobMarschak,1965)。首先,语言人力资本是一种工具性资本,它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资本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其他人力资本。第二语言的习得之所以能够称为人力资本,是因为第二语言能够成为人才获取其他知识与技能资本的途径和工具,提高人力资本的附加值,实现人力资本在生产上的一种经济投资。其次,不同的经济成分带来的经济效益及价值是不同的。在英语教育的人力投资中,成本-收益之间的平衡点很难预判。在我国,英语教育投资通常分为公共投资和个人投资两部分,它们都属于社会经济成本。对于学习者学习语言而言,共同投资和个人投资的重复在导致教育结构不合理问题加剧的同时,又影响了供求市场的支配问题。再次,语言的经济属性受限于诸多因素。语言是否能够在劳务市场中成为一种人力资本,取决于它是否适用于某一特定地区或领域,即该语言使用的广度、深度和密度。由于英语教育受众群体具有多样性,英语教育产业很难形成寡头市场。由此可见,语言的经济效益需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将语言的经济属性尽可能多地体现在其所能够获利的经济资源上。 二、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动机、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的英语教育步入产业化阶段,与此同时,国家也在不断推动和完善英语教育产业化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金融环境和经济形势。如果要分析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就要厘清英语教育产业化的实质。英语教育产业化的突出表现就是需支付一定报酬才能享受英语教育,而现代社会对于英语技能的需求促使这种交易的达成。当英语教育产业提供的服务低于社会需要时,就需要有更多的机构出现来弥补这种供求不平衡。单就英语技能所能带来的个人利益来讲,升学、晋升职称、考研等都要进行英语素质的考核,英语课程已经开设到了学前教育阶段。有数据显示,我国超过95%的行业都需要英语方面的人才。但是教育市场的供求关系又不能完全用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模型”来解释,因为供求曲线是以价格和需求为两个基础变量来构建的,但在教育市场中,价格的变动并不能直接决定和影响教育市场需求的变化。英语教育产业化的市场主体主要为中外合作办学、英语培训机构和英语音像制品。目前,我国庞大的英语教育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据统计,1995年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仅有71个,但现在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已增至2371个,在校生总数更是高达56万人。在英语培训机构领域,截至目前,仅少儿英语培训的市场份额就已经占到整个培训行业的70%,而英语音像制品所占市场比例也越来越大。 三、英语教育产业化的语言经济学意义 由于中国近年在涉外经济市场中的活跃程度不断加深,在国际经济市场活动中受文化差异、社会制度、发展程度等的影响也日渐显现,外语也就成为中国涉外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和语言环境下,为了消除这种障碍对我国国际市场活跃度的影响,英语教育产业必然要成为一种有形的社会经济资源。 (一)英语教育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一系列产业链条的经济增长 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人力资本,它的形成是知识技能的积累和延伸,而它的获取所耗费的经济成本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投资。英语人力资源除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社会英语教育产业的辅助。英语教育产业的最普遍形式就是英语培训班,以北京新东方学校公布的2015年数据为例,其年净收入为2.877亿美元,而其所教授学生人数也已突破60万人次。在这些数据背后,包含着一个经济团体的成功运作。每个学员在进入新东方学校学习之前都需要预先支付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课程费用,这些费用为新东方几万人的庞大师资团队提供了薪酬支持。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各类语言类出版物、教学声视频、网络课程等,又为英语教育产业形成庞大助力。下图是以北京市为例,0~6岁孩子的家庭每月教育花费及比例和7~18岁孩子的家庭每月教育花费及比例情况图。由此分析,家庭教育支出的增加反映了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也改变了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这种改变直接反映在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上并作用于其他各产业的发展,又同样反作用于家庭生活水平。另外,从消费的角度上来看,语言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经济属性中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与语言传播相关的各种收益,都不会直接影响语言学习的消费数量和质量。 (二)英语教育产业的持续发酵促进形成全球化经济与文化共同体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英语教育的基本形式仍是本土化施教,拥有外籍师资的培训机构较少。许多国人目前主要是通过学习语言摄取西方文化。无论是文化还是精神文明的创造与传播都离不开语言,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全球化更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所以,国人学习英语的愿望更加迫切。邓炎昌、刘润清曾在《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一书的前言中提到:“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只有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才能够真正地深入地掌握英语。”[1]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共同体,必须将学习西方语言和熟悉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人类表达思想感情和观点的方式都是遵循一些固定的原则。语言本身是一种交流的符号,它反映了一类人在表达言辞时的惯式,也是人类表达一定范围内各种规则制度的信息承载体。由于语言的存在,不同社会中的习俗、法规等才能交流互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的教育是语言的教育,所以文化的汇通离不开语言的文化导入功能。英语教育产业在实现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实现了语言的文化功能,这种实现也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在语言人才创造的经济效益上。 (三)英语教育产业为中国的教育产业乃至其他经济体增添国际竞争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了英语学习需求的扩大,这种需求推动了英语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其输出的英语专业人才在国际市场中的活跃身影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良好的英语技能无疑更有利于打开国际市场。英语人才自身的语言沟通优势所创造的贸易商机和经济利益,能够大大降低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的语言交易成本。英语教育产业培养出的语言人才带来的社会收益同样不可估量。当前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语言人才的增加对企业甚至国家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的影响都可以算作英语教育产业的间接产出。 四、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弊端 在我国,英语教育产业仍属于新兴产业,有关政策还在不断更新完善过程中,英语教育产业发展不完全成熟,存在诸多弊端。 (一)英语培训行业牛骥同槽,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英语培训行业缺乏品牌,专业化条件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培训机构为获取经济利益不注重培训质量。有关英语培训的小广告充斥大街小巷,“25天轻松考过四六级”“押题宝典在你手,考研英语不用愁”等广告语夸大其词。英语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我国英语学习浪潮刚刚兴起,英语专业水平较高且具有熟练教学能力的人才缺乏,导致英语培训市场良莠杂出的一些培训机构为了招揽生源打出“外教牌”,但很多外教并不具备专业的语言传播及教授技能,甚至有些培训机构为降低成本招用在校大学生,这些学生往往专业知识不扎实,英语发音不标准,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各类英语培训机构课程计费没有固定标准 家长“望子成龙”热衷于送孩子上课外辅导班,许多商家看准商机,纷纷开设各种层次的辅导班。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培训价格扶摇直上。导致许多课程所提供的服务与定价不相匹配,动辄上万元的培训费令人咋舌。根据语言经济学的观点,语言的习得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经济投入。学习一门外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若是不能与相应的效益和效用成正比,它就有悖学生学习这门外语的预期收益。学习的最好效果是在学习后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所以语言的教育培训应基于学生的这种“收益-成本需求”合理地制定收费价格标准,让教育物超所值。 (三)英语教育产业城乡分布不均,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据统计,2015年6月进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主要集中于我国的大中城市,这些城市教育环境优越,教育质量较高。相比之下,我国农村地区的英语水平却普遍较低,尽管新东方等英语培训机构已开设线上培训课程,但受众群体仍以城镇学生为主。消费需求决定市场规模,农村居民对英语的求知欲近年越来越高,但相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较低的收入导致没有多余的家庭支出来支付昂贵的英语学习费用。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城乡英语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尤以听力及口语水平差距最为突出。 五、对英语教育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英语教育行业进行整顿,尽快消除上述弊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大力开发语言类人力资源。针对语言的教育,应充分将个人实用和社会利益综合分析,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统筹规划。 (一)完善英语教育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把控行业内教育质量 第一,一个好的培训机构必须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教育设备、教学场地以及师资的高质量;第二,教学的内容必须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填鸭式灌输;第三,教师的聘任制度必须透明严格,除需拥有规定的上岗资格外,还应有学历专业方面的限制;第四,所有英语培训机构必须服从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的监管,履行社会义务。 (二)严把英语教育培训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收费监管体系 再好的产业如果没有合理有序的规划和干预,也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没有规范化的市场化运作,就很难健康有序地发展。国家应制定系统科学的收费标准和监管及处罚条例,使英语教育产业法治化,实行英语培训按质收费,按量计价,不以软硬件水平作为最主要的定价标准。另外,国家应要求各英语培训机构将其收费标准和项目公开,不搞隐性收费,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应适应国家当下的经济形势和市场规律。多元化的英语类教育培训市场只有走上“标准统一、竞争有序、规范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184,才能将该产业的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定期对注册培训机构进行调查,对于违反行业准则和规范胡乱收费的培训机构,依法追究其责任。 (三)缩小城乡英语教育水平差距,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消除城乡之间英语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 全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必然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发展速度的不一致使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为缩小这种差距,国家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农村地区教育的政策,并鼓励农村地区自主改善教育现状,加大教育类经费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师薪资待遇,通过实施城乡教育帮扶等措施,尽最大可能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六、结语 21世纪的教育理念趋向于全球化的交流和学术合作,各国之间互惠共通、资源共享。新的趋势和英语教育产业投资模式的改进要求我国的英语教育政策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政府应制定英语教育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平衡我国各地区的英语教育。扶持英语教育产业大幅提高国民英语水平不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需求,更能体现我国致力于国际化的气度和姿态。语言教育的投资既能产生个人收益又能带来社会效益。英语教育产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应加强引导和调控,让这一新兴产业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使其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 作者:赵晗毓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英语经济论文: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课程探讨 摘要: 文章尝试从语言经济学理论角度探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以语言经济学为理论指导,首先分析了《商务英语沟通》课程现存的不足,然后指出应从改革课堂教学设计和加强校企联办的实训基地建设来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应优化教学思维模式,关注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的养成,从而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沟通;实践教学 一、语言经济学理论 随着近几年研究学者们对边缘交叉学科的愈发关注,语言经济学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语言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与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相重叠,是一门非常有前景的前沿科学。被赞誉为“信息经济学”的领航者的美国经济学家Marschak曾在《语言经济学》(发表于1965年)一文中指出,人类社会自从产生语言的一刻起,语言就成为人与人交流中重要的沟通工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日新月异的进步,语言同其他重要人类资源一样,愈发表现出其经济属性。一般来说,人们把语言的经济属性归纳为:费用(cost)、价值(value)、效用(utility)和收益(benefit)。在商务沟通中,这四项语言的经济属性更加明显化和直观化,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愈发密切以及各国经济合作愈发频繁的情况下,商务人才如何在国际贸易沟通中实现语言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范畴。我国高等学校是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基地,为了满足近些年中、高级国际商务人才的市场需求,高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非常重视,尝试开设了很多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其中《商务英语沟通》课程成为商务英语专业的重点科目。本文尝试从语言经济学理论角度探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进而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二、《商务英语沟通》课程存在的不足 从语言经济学属性方面来探查商务英语沟通课程现存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费用高、价值低、效用差、收益少”。 (一)课堂讲授模式僵化 由于商务英语是英语专业领域中的新兴专业,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思维都受传统教育英语专业很大的影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授课的内容过分依赖于课本与教材。在课堂上,教师讲解更多的是商务的专业词汇和简单的外贸会话,在一对多的教学方式下,大多数学生都是处于机械的模拟状态,缺乏实践能力的应用。一般来说,一堂课下来,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 (二)课程内容与社会脱节 首先,由于商务英语自身的属性特点,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要点的更新速度要落后于社会对毕业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例如,当下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已经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B2B和B2C联合销售模式,但是教材中还停留在电子商务刚刚起步的B2B模式。同时,因为课堂内容依赖于教材,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国家贸易中,商务人员应掌握的知识不仅仅包含营销策略和外贸对话,还应掌握一定相关的管理、财务、保险、物流等行业知识,能与对方企业沟通。 三、商务英语沟通课程创新改革 结合普通高等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商务英语沟通课程改革应围绕商务和英语两大关键点,凸显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和高效性。《商务英语沟通》课程教学目标要加强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的专业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进而更深一步掌握商务知识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社会竞争力的成长。从语言经济学角度解释,《商务英语沟通》课程教学目标要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投入,提升学生专业语言沟通能力的有效性,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估价值,获得“教与学”的高收益。 (一)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 《商务英语沟通》课程可分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基地实训两大部分。 1.改革课堂教学设计。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可参考任务型教学模式和语言经济学理论,构建商务经济活动的模拟场景,为学生模拟逼真的商务专业英语沟通环境。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商务理论知识和专业词汇表达,同时还需要参加商务实践社会活动。在课内外双重结构的学习模式下,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并且能更加充分地运用商务沟通技能和策略,从而更好地掌握各种商务专业技能,如管理技能、团队协作技能、营销技能以及人际关系相处策略等。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中,教师可参考授课学时和学生知识能力程度,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商务模拟场景。例如,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国际贸易实务》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的基础上,可设计电话预约、机场接机、工厂(或公司)参观、商务谈判以及投诉理赔等环节。 2.加强校企联办的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的商务沟通价值高低是由用人单位来评估的,所以学生在投入学习成本之后能获得多高的收益,取决于学生自身语言沟通的运用程度。专业程度越高、沟通越熟练的沟通语言其经济价值就越高,那么使用者被社会和用人企业的认可度就越高,其获得的经济收益就高,这完全符合语言经济学原理。建设校企联办的实训基地,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签约保持长期的教学和实训合作,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科特点,为实习生提供适合的实习岗位和平台。例如,在跨境电商的平台上,实习生可做为公司客服,与外国的顾客进行真实的对话。实习生可以通过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逐步提高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专业沟通策略。同时,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客户,学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到不同文化对顾客消费习惯产生的影响,掌握不同文化下,顾客的大众偏好,以及所需商品的特殊性。学生在企业实习不仅仅能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还能真实体验到小组合作、管理模式以及人际关系相处等宝贵经验,为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和工作单位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优化教学思维模式 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跨国经济、政治、法律相关专业沟通人才的需求,所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掌握和应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开拓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养成学生自主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四大能力培养模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学习者对跨文化意识学习的投资,是为了在较少的资本投入下,获得较高的商务能力和较多的资源与收益。同时,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又为自身增加社会文化资本价值,提升了自身的社会生存竞争力。一般来说,在跨文化交流中,对文化差异敏感度愈强的商务人员,更能较准确地感知对方的真实态度和想法,预测对方的行为,从而增强己方在商务活动中的有利局势。笔者建议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还应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掌握目标国家的商务文化和商务沟通惯例,克服因本国与目标国文化相异而产生的商务沟通障碍。在国际贸易中,了解目标地国家的社会政策环境、经济发展趋势、具体目标地的地区性经济法、劳动法、行业规范、竞争环境等,对高效实施经济活动、保证己方收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国际商务贸易中,商务人员要面对各种临时的突发性问题,一名合格的商务人员要能够积极、专业地解决各种问题。成功的沟通是建立在人与人主动交流和积极应对的基础上。所以,培养学生商务英语沟通能力,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有意识思考能力的培养。由于中国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经历的都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思维普遍僵化,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缺少主动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设计小组模式互动练习,分配角色,让学生都带着自身的任务参与到小组讨论,逐渐习惯从被动思考到主动思考。实训实习也能比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应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结束语 《商务英语沟通》课程作为一门教授学生语言实践运用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壁垒,以语言经济学为理论指导,遵循经济学规律,保障学生的投资成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优秀的商务人才。 作者:张玲 单位: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英语经济论文:电子商务英语外向型经济探究 摘要: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商务英语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贸易交流和谈判不可缺少的语言之一。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策略。在这一背景下,电子商务英语的运用将促进经济的发展。为此,分析了如何将电子商务英语应用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英语;外向型经济;经济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高校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了大量的语言人才,使我国在外贸交易中处于主动地位。电子商务英语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语言、管理、经济等多个学科,传统的语言教学和培养忽视了语言习得者能力的提高,这对于人才培养和经济进步具有制约作用。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在外向型经济这一大背景下,教育者应实现对电子商务英语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培养语言交际人才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全面的英语知识体系,并且注重语言文化的传递。电子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语言的礼貌性、准确性都是影响贸易成功的主要因素,商务英语在贸易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1电子商务英语体系的构建 要确保电子商务英语积极作用的发挥,首要问题是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是为我国商务领域输送人才的重要部门。其在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任务和流程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1教学环境构建和改善 商务英语顾名思义,是商务与语言的结合。事实上,商务英语涉及多学科,在教学中要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效率,首先要构建完善的教学环境,构建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促进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我国商务英语教学来说,应设置分层次的语言教学。如可将商务英语分为初级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以语言的基础知识,适当的语言文化等为主。在讲述过程中,要确保知识的连贯性。并且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语言培训和练习机会。完善的体系要与专业的方法之间相互配合。在第二个阶段,要关注商务英语的实践和应用。一方面,学校要构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商务环境,使学生对课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另外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争取实训的机会。商务英语具有复杂性,只有在语言交流中,学生才能了解语言的交流原则,才能降低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失误。现代商务英语教学,由于大环境的缺失,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即使认识到语言应用的重要作用,但教学环境无法对其起到督促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社会上大量的商务英语人才缺口就是最好的诠释。近年来,随着商务英语专业扩招,高校更是将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培养忽略,教学趋于流程化,同时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为此,在新时期语言教学的构建上,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确保商务英语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题材商务英语的写作模式,确保英语教学的专业性。与其它专业英语不同,商务英语往往涉及经济、贸易等诸多方面,一旦出现错误,将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教师还应在良好的环境基础上,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其掌握专业的商务英语高级口语技能,当然这一教学内容要在初级阶段提出,并在高级阶段实现。语言教学具有层次性,但各层次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另外,对于教材的改革也是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基础,基于语言教学和贸易交流的需求,商务英语教材还应涉及营销、管理、谈判技巧甚至是历史学等多个方面,教育部门要明确商务英语教学目的和教学需求,不断完善教材内容,使语言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未来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1.2构建电子商务英语实训模式 随着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兴起,高校的商务英语课程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而以往的英语教学强调理论而非实践,这造成学生的交流能力下降。为此,学校应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重要手段就是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交际与基础知识教学的结合,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所谓实训模式,是在一定的任务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学生语言的习得和掌握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的完善。并且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的语言失误更少,语言的专业性更强,符合商务英语的教学目的。商务英语要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通过见习、单项任务以及综合训练这一教学流程。首先:见习期。教学实践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商务英语课程的合理性,并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准。而见习则是学生进入实践,培养英语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见习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增强,并且了解了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有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增强。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保证学生认识商务信函,并且掌握商务信函的写法,安排学校学进入企业实习,使学生掌握不同产品的生产流程,从而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打好基础。其次:单项技能训练。这项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商务贸易的主要实训项目为:外贸商务函电、商务谈判技巧、产品市场营销以及相关单证和实务的处理等。单项技能训练是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流程,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的知识,并且通过连贯的方式为学生讲授商务英语涉及的单项技能训练,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最后:综合实训。综合训练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最高级阶段。为促进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单项技能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在学生为进入企业之间,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实训机会,或者通过典型案例的重演,使学生掌握全新的商务英语思考。仿真模拟企业、实施典型案例、学生亲历参与、教师全程指导这些密切结合,才能提高实训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作为主体,这样才能确保其在工作角色扮演中换位思考,培养其专业能力。 2电子商务英语在外向型经济中的应用 2.1电子商务英语对我国县域经济对外发展中的应用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对国际文化的理解不全是其主要问题。为此,如何避免文化冲突是电子商务英语的主要目的。为此,要使学生学会尊重客户需求,培养开放的思维,使更多的小城镇经营者掌握和了解国际交流技巧。电子商务英语的主要作用是承载着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并且是全球最大的英语交际“网站”。在网站建立过程中,企业可以了解产品的信息,并且了解与其合作方的需求和文化,从而降低了成本,并且有利于交易的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与外商的交流成为其主要问题,县域企业人才缺乏造成其发展处于窘境。为此,应帮助县域企业进行转型,为此培养和输送专业的商务英语人才,确保其发展。 2.2商务英语应用于营销网络平台 目前,网络交易平台是商务英语的重要表现。商务英语在企业营销网络平台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通过专业的语言体系向客户介绍产品并提供服务。并且确保介绍过程的正确性以及确保客户的使用安全,商务英语具有严谨性特点,因此无论是其介绍用词还是广告用词都应做到准确无误。尤其是在商务广告中,要体现语言的灵活性。并且注重企业形象的构建,实现商务英语与客户之间的共鸣要求语言使用者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电子商务语言具有全球性,在这一语言的应用创新上,首先要以准确和表达精准为基础,在以条件下完成语言的提炼,使商务语言能够获得客户的认可。当然,商务英语信函在商务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商务信函的专业性无可厚非,是确保电子商务进行的关键。 3总结 总之,商务英语对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种复杂的学科,商务英语不但可以促进谈判效果,还可以完成企业产品的全球展示。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中,实践环节的缺失是其主要问题,因此为促进商务英语积极作用的发挥,应从其目的入手,注重实践环节的实现。外向型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者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引进和培养掌握商务英语,并且能够进行商务谈判的人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多个新的领域,商务英语应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更应发挥其对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通过电子商务英语的调整和改革,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国际地位。 作者:杨瑞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英语经济论文: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教学研究 1语言经济学的解读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科学,涉及经济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领域。语言经济学最早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Marschak于1965年在《行为科学》杂志所发表的《语言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的。Marschak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他指出,语言自出现起就成为人类交流不可或缺的媒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其他的资源一样,它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具体可概括为:费用(cost)、价值(value)、效用(utility)和收益(benefit)。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语言经济学日趋成为一门备受关注的新兴学科。在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下,本文主要讨论以下重要理论: 1.1语言是人力资本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这是语言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无论是母语的掌握还第二外语的掌握,对个人或是集体来说都是一种资本。从个人角度来看,掌握某种或几种语言,一方面可以通过不断完善语言知识和技能,实现语言的效用(比如做编辑、翻译等直接和语言有关的工作),从而获得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学习其他技能,综合个体总体技能服务于社会以获取收益。从集体的角度来说,某个地区或者集体的语言综合技能指数越高,那么所产生的效益汇报就越大。这说明,语言的普遍性比稀缺性更能体现其价值。 1.2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体现经济价值 从社会市场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劳动力自身掌握的技能,数量越多,质量越高,那么相对资本就高。同理,语言技能做为劳动力掌握的技能之一,也对劳动力的资本价值与酬劳收入有相对的影响作用。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统计,第二外语的掌握程度与劳动者收入成正比。例如,学者Grin对多语种的北欧国家进行了英语使用能力与个人收入情况调查研究,他选取瑞士为代表。结果指出,在排除其他干扰项(地域、性别、年龄等),英语作为一项外语技能,普通民众掌握的程度越高,得到高薪酬的几率越大。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学习英语是对劳动力本身的资本投入,具有经济价值;而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语言的使用熟练程度与社会用工需求度,这是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具体体现。 2商务英语教学中的经济语言学 资本就含有价值,实现效用,并有机会获得收益。那么,作为教育者和研究者,利用语言经济学结合教育学、人力资本理论,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商务英语作为特殊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其重要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随着近年的中国经济的高发展,国际贸易的日益繁荣,商务英语,尤其是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收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语言经济学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进而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2.1语言经济学对商务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性 自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界从多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涉及学位定位、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迄今为止,商务英语研究已经取得了卓越有效的发展成果,但是面对全球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各大小企业对专业的英语商务人才的要求从求量发展到求质。企业要求职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外贸理论知识与英语语言知识,更要具备商务沟通与专业技能操作的实践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实践能力越强的求职者,对用人单位越具有价值,企业付出的薪水成本越划算,所以,利用语言经济学指导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2语言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应用 迎合语言的市场供求关系,满足商务人才市场需要,构建合理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商务英语培养式。相对于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具备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人才。根据经济学理论中最基本的市场供求理论,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前,应该调查社会所急需的商务人才层次、规格、偏重与需求量变化等方面的数据,然后根据学校自身的客观条件(如师资力量、学生来源等)确定可培养的商务人才层次,设计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保持对人才市场调查的周期频率,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前瞻性的教学目标调整,以求实现最有效、最经济的培养模式,以相对较低的培养成本和学习成本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收益。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开展以校企联办为基础的商务英语实践情境型教学收模式,这是一项优化教学成本和创新教学模式的新型商务实践教学实验。通过校企联办,减少高年级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边际成本,实现人力资源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培养实用性、熟练掌握商务技能的跨文化沟通人才。校企联办实践教学模式有诸多优点,首先,学校可以掌握企业的用人要求。有些企业需要应聘者提供BEC商务英语中级或高级证书,或者专四专八证书,涉外秘书证书、报关员资格证、翻译证等等。有的企业在面试时,考查应聘者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以及简单的商务事务的实际处理能力。例如,发一封正式的询价邮件或用英语无障碍与外商电话沟通。学校在掌握企业单位的用人要求之后,就可以有目的地、有方向地、有前瞻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和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毕业生在步入社会时,容易被用人单位录用,获得较高的薪酬,实现高价值的资本回报。其次,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在校生的实践商务技能。课堂实践教学只是实践教学的第一步,通过模拟的商务场景,构建商务语境,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学习商务实践技能。但是,校内课堂受场地、时间、人数等客观因素限制,无法全面训练学生的实践商务技能,学生需要真实的商务平台学习和锻炼商务技能。校企联办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境。最后,校企联办不仅只对学校有利,同时也对合作的企业有利。在学生在企业学习的阶段,企业可以派出专门的教导员和观察员,关注那些素质高、能力强、有培养价值的学生,通过接触和沟通,优先选定实习生。对于企业来说,有机会先了解、后选定实习生,并在实习期就培养实习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降低企业新员工的淘汰率,合理降低企业人才录用和培养的成本。 2.3转变商务教师培养模式 商务英语教师的职业专业化发展是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4年,中国北京继上海(2001年)成功举办了APEC峰会,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愈发巨大,中国对外贸易愈发活跃,至此,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务英语人才缺口巨大,各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剧增。但是,本应与之对应发展的商务英语教师数量和质量却相对滞后。各高校现有的商务英语教师多事从英语教育和语言文学两个方向转型的教师,而且多为中青年教师,商务英语教师的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质量也难以让人满意。大多商务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并没有受到过本专业培训,在备课时,通过教材了解课程和专业,在授课时,仍然使用传统英语教育方向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有很大差距,效率很低。根据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可以这样理解,付出同等的时间、精力、人力与设备,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成果收获要低于普通英语教育专业。对于商务教师来说,大学英语教育以及普通英语方向的教师能力培训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必须主动探索和寻找本专业的职业培养模式和方法。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英语与商务两门学科知识,相关的商务实践技能,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等能力和素质。对此,一方面,教师需自身主动进修,提高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和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努力规范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化,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平台,鼓励和支持商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 作者:张玲 单位: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语经济论文:沿海港口经济发展商务英语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也是几年前国家定下的战略发展目标,江苏沿海港口发展机遇。根据《江苏沿海大开发规划》,该地区将以连云港港为核心,联合南通港、盐城港共同建设沿海港口群,大力发展国际航运和现代物流,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窗口,逐步形成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尤其是连云港市国际贸易、国际航运、现代物流等涉海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如何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二、商务英语专业开展实训师资研究的重要性 1.商务英语实训师资教学研究的不足。 目前国内有关本课题方面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有关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研究室分开的,没有融合。没有专门针对商务英语实训师资培养的研究。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现有的研究,主要面向广义上的地区与学校。很少有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热点,特别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2.商务英语实训师资研究的价值。 商务英语专业是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基础,强调和重视商务操作能力以及岗位工作能力为目标的。因此,实训内容在商英专业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环境,加大他们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研究,结合连云港地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师资培养实践,对商英实训师资建设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阐释,找出适应江苏沿海港口经济发展的实训师资建设之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面向“一带一路”与江苏沿海港口经济发展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师资培养途径: 1.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师培养机制建立的研究。 取得当地政府、所在学校支持,投入一定建设资金,建立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师培养机制。制定系统的、动态的、长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同时建立对本机制的质量监管与监控,检查、诊断、考核与奖惩贯穿始终,确保机制的健康发展。 2.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师资培养方法与途径研究。 通过本研究,力争建立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师资系统化、整体性的培养方案。内部培训方面,要对教师进行校内培训与学历进修,同时建设商英实训教师教学团队,将教师自我发展与协作性发展相结合。外部培训方面,要加强与商务企业的合作,工学结合,实现教师顶岗实习,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更重要的是师资队伍培养要加入经济社会发展内容,学习国家最新经济发展政策,地方区域发展政策,更好地结合本专业实际进行教学。 3.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师资培训内容的确立研究。 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的内容涉及面很广,这就要求在对实训师资培养的过程中,培训内容既要重要化也要丰富化。除了传统的商务英语专业要求的单证、函电、口语谈判操作外,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加入新的师资培训内容,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企业一线经验积累,把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加入师资实训内容。 4.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师资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 要保证商英实训师资的培养质量,必须建立一个严格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实训师资的考核评价标准重点在于对教师商务实践操作能力与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全面公正地评价教师培训结果,有效保证教师培训效果。同时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商英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型比赛,鼓励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作者:牛抗 单位:连云港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经济论文:语言经济学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分析 摘要: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则,较为理性地分析当前大学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进一步推动语言经济价值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并且根据经济市场的根本需求,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主认知以及学习能力。在相关课程安排过程中,则应当加强语言知识和个人技能培养的充分结合,并通过英语学习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最终实现大学生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视域;大学英语;教育分析 作为理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语言经济学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作用。其中语言经济学以经济学为切入点对语言进行深入分析,将语言作为基本变量,进而从语言的形成,后期发展以及具体演变等多层面展开综合分析,最终准确发现语言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相关联系。以语言经济学为基础展开当代大学英语教育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当前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进而不断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质量。 1语言经济学的价值分析 语言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借助语言能够较为顺利地完成大量特定任务,进而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二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语言形式,而为了进一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基本需求,应当加快外语能力资源的储备,从而获得一定的间接经济效益。三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够帮助学习者塑造更为强劲的自信心,有效提升个人成就感和自豪感。但是,对于语言价值的具体分析应当根据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深入分析,从而对语言经济学中涉及的效益理论、动态调整以及适时变化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整。加强对语言价值的分析能够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能力,改变传统语言的研究模式,从而对过去复杂难懂的语言研究结果简单化和真实化,最终准确反映出以语言学习为基础形成的利益驱动机制。因此,当人们开始对某一种事物以及行为进行客观的分析,把其所具备的社会属性以及经济利益,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在进行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外语学习外在动机,同时还需要协助学生发掘学生自身的内在动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大学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对策 2.1实现英语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要 当前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大学生个人英语基础会存在较大差别,而该种差别也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特点,因此建议在新生进入大学之后安排一次摸底考试,然后根据个人英语水平进行班级划分,采用该种方式能够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存在的基础差别,尽可能满足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诉求。此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基础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重点。而大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也会直接影响到英语教育的成本投入。基于此,在大学教育的前三个学期将英语作为必修课,而从第四学期开始则应当使其成为选修课程,从而有效满足大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化需求。 2.2实现英语与专业的有效衔接 在长期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我们都将英语作为一种单纯的语言知识,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语言信息和语言文化。其实,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信息和文化内涵的缺失,将会使其成为一种单纯的工具,却不是一种现实意义上的语言[1]。基于上述分析,在语言的实际学习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提升语言的基本内涵,从而充分发挥语言的应用功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开设双语教育,有效提升英语的实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推动我国高等院校英语的进一步发展。 2.3实现英语教学不断优化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将其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更需要借助科学的文化知识传递方式提升语言的应用性,最终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基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在能力,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使其充分融入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中,进而推动我国英语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2]。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当前所具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和改善,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推动双语教育模式的发展,最终实现英语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2.4提升英语教师的学科素养 在我国教育内容改革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优秀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较强的人文修养。基于该种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避免大量英语教育资源的浪费。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构造总体可以划分为三种,即文学、语言学以及翻译学。根据当前的大学相同的课程安排方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专业特长发挥,更对学生的个人兴趣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压制作用。 3结束语 就当前来说,在高等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借助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推动英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英语教师的个人专业特长和自身潜力,从而提升大学英语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应用技能,最终保证大学生能够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作者:顾雪梅 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英语经济论文: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才需求上也呈现着更为多样的变化。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对学生进行的英语教育也会随着地域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因此本文即为高校英语教育能够更有利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的诸多途径与方法进行了的探究,以期能够搞好高校教育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高校英语;区域经济;关系;改革策略 1.前言 就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已经形成了“区域经济圈”、“地方经济体”、“经济发展城市群”等形式,并且每种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国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尤为紧密,因而这样的发展状况对于高级英语人才的需求无疑是非常迫切的,同时高级英语人才对于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其作用日益得到凸显。因此,对于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对其进行有效的培养已经是高校英语教育密切关注的问题。 2.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关系 2.1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英语教育的影响 首先,某一地区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会带来企业的技术化和信息化,并且能够不断促进企业与国际的接轨步伐,因此,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会涉及到各种国际业务的开展以及外贸经济的发展,这样会使得企业需要一些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高素质人才,因而这样的人才需求势必会影响到高校英语的教学方向、目标等的制定与改革,使得其能够朝着更为实用的教育方向发展。因此,居于区域经济片区的高校应当非常注重采用实用型的培养方式。其次,从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来看,我国主要形成的经济大格局主要包括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部持续发展。在国家进行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区域核心经济的发展也已经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快速发展进入到了多元化的调整阶段,比如一些正在兴起的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带、长江三角区经济区等。这些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吸引着外资外商,因而为使得相关外语的高素质人才的严重匮乏。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也使得很多企业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大规模转变,这对于英语专业的技能人才而言,其需求量无疑会更大。这样会使得高校英语教育在招生以及教学上为了能够与社会发展相匹配而做出更为有利的调整措施。 2.2高校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全球发展的大浪潮之中,经济一体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因此为了能够加快区域经济对外发展的步伐,需要我们做好面临各种挑战的准备,使得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占据有市场开发、技术创新与管理等方面的优先权。而语言无疑成为了对外发展的奠基石,语言在对外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反映出一知识差异、文化差异、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差异等,因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高校的英语教育问题,从而冲破对外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需要对专业英语给与足够的重视,比如机械工程英语、工程管理英语、医学英语等,使得这些专业性人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技能,在本专业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从而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的告诉发展。其次,高校英语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外贸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其经济的发展都可以分为国内经济与外贸经济。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会对学生进行更为系统与全面的英语培养,让学生能够更为细致地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及贸易习惯等等。如此教学能够为市场提供符合其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外来技术引进以及资本引进等等都会有所帮助。最后,高校英语教育能够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整个经济区域的外语教学需要高校英语教育的有效带动。因此,高校英语教育能够为人们的发展带来新思维、新文化,因而非常有利于促进外贸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商,这样会使得区域之内与外商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从而使得这样的频繁而日益密切的交流逐渐渗透到区域的生活与情感等领域,从而不断促进区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最终实现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 3.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的策略 3.1与区域实际紧密联系 高校英语教育想要更为贴合区域实际发展的要求,首先即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对区域的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这就需要高校英语教育应当以市场运行的要求与体制为导向,结合学生自身的英语素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标准与学校体制。对于不同区域而言其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因而这也会导致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因区域而呈现了较大差异。因此,只有将高校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使得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不断满足区域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英语教育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来培养人才,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应当能够按照市场运行即是以及市场要求来进行开展,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贯穿在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学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3.2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英语应用能力贯穿于英语专业乃至非英语专业的教育之中。高校英语教育中英语是基础课程,有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培养,同时英语作为语言应用技能课程值得是翻译与写作等。学生可以通过英语基础课程不断积累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而英语作为语言应用技能课程可以使得学生的推理、判断、分析以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应当结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英语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教学内容。比如相对于发展旅游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在高校中开展外贸英语、饭店英语、旅游英语等课程会显得尤为必要。这样会使得学生在学习具体英语运用的过程中还能够学习到更多与经济市场体系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也可以增加更多与英语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增加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也能够使得英语学习不至于过于机械化。因此,如果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那么在踏入职场之后也会更快、更为灵活的熟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从而使得自己的所学能够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得到有效发挥,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肯定,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3.3实现校企联合 如今高校所主张的教学模式还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尽管有些专业的设置以及教学会主动寻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却很难做到。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因而对于高素质的英语实用性人才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加大,学校英语教育如果不科学的寻求改革势必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对实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建立起相关的联合实际训练基地,将企业相关行业的专家与高校英语教师融入在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积极邀请一些企业的专家对学生进行资源共享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从而实现校企人才共育的目的。这样的校企联合能够在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使得企业也能够在人才的应用上更为得心应手。总结总而言之,高校英语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到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及模式的调整。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够实现协同发展。因此,对学生而言,高校教育应当不断转变教育观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不断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企业也应当能够密切配合学校的英语教育工作而实现校企联合。我们知道知识就是经济,知识就是力量,因此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会起到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只有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立足于现如今的发展状况,与时俱进,使得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英语人才,才能够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作者:孙宇
空乘毕业论文:空乘服务礼仪及航空个性化服务 摘 要:航空运输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而作为航空运输的重要内容,乘务工作是直接面向乘客的,因此也是直接体现航空公司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空乘的言谈举止、外在形象以及服务、专业技能等不仅仅是自身素养的体现,同时也代表了整个航空公司,甚至是整个民航、国家的形象,空乘服务礼仪是空乘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素养,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航空公司的对外发展。 关键词:空乘 服务礼仪 个性化 服务 航空服务质量主体体现在航空服务礼仪上,而空乘服务礼仪作为航空服务礼仪最重要的组成,体现了整个民航运输的形象。高水平的空乘服务、高质量的服务礼仪都是航空公司立足航空运输领域的基础,空乘人员的服务礼仪不仅包括对外形象,还包括一举一动、对待乘客的服务态度、服务方法,空乘人员的站姿、坐姿以及蹲姿和仪态都直接代表了公司的整体形象,也体现着航空公司的服务水平。所以,如何改进空乘服务礼仪,打造高水平、个性化空乘服务对于航空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空乘服务礼仪概述 1.1 定义 空乘人员在航空旅途过程中执行飞行任务或者为旅客提供服务时应当遵循的规范即空乘服务礼仪,其作为行为规范存在于空乘服务的各个环节,作为空乘人员的服务标准以及行为标准。并且针对旅途中需要个别服务以及特殊服务的旅客,空乘服务礼仪具有专门性的规范要求。 1.2 意义 作为空乘人员,其专业化的职业素养以及规范化的服务技能都可以体现航空公司的整体服务水平,空乘人员是航空公司对外的形象代表,优质的空乘服务能够体现公司对旅客的尊重。而空乘服务礼仪则是打造优势空乘服务的基础,能够推进完善空乘服务流程,并推进航空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提高旅客的满意度,同时对外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令公司获得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2 空乘服务礼仪基本要求 2.1 美丽的形象 旅客对空乘人员的第一印象首先是外在形态,因此美丽的形态是空乘服务人员最直观的表现。空乘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应当首选清新、自然的装束,以端庄淡雅、大方为主要形象特征,这也是空乘服务礼仪的基本要求。空乘服务礼仪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优雅大方的空乘人员形象,而这不仅是需要内在气质的塑造、言谈举止的表现,还包括外在的形象形态。从而令空乘服务人员以内在气质为基础,外在形象为依托全面加强自身修养的提升,做到秀外慧中。 2.2 服饰得体 服饰是包装人体的基本要素,包括衣帽、裤袜、裙子、手套、鞋子等,不仅仅是个人性格、修养和内在的体现,同时也代表了一个人的品质。空乘服务人员重视自身服饰不仅仅是对个人形象的塑造,同时也是代表了整个航空公司的对外形象。因此空乘服务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应当依照公司相关规定选择服饰穿着,做到依照规定着装,并在登机前检查自身服饰是否干净整洁,在执行任务前提前熨烫工作服,保证服装不存在褶皱、污渍以及破损、异味。服装的整洁也会给旅客带来良好的服务体验,从而对外体现出公司高水平的空乘服务。 2.3 举止优雅 优雅的举止体现了一个人高雅的气质,因此在空乘服务礼仪中对空乘人员的举止进行了规范性的要求。在飞机上,空乘人员必须依照一定的行为规范为旅客提供服务,无论是在迎接旅客登机、同旅客交谈沟通、旅途中的餐饮提供还是为有需求的旅客提供专门性的个性化服务,空乘人员都需要严格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想要获得旅客的认可,给旅客良好的服务体验,不仅仅需要从提供的实质化服务入手,还需要给旅客良好地视觉体验。每一位旅客都会给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只有给旅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才能真正体现航空公司优质的服务,为公司营造良好的对外形象。 2.4 谈吐大方 语言的使用也体现着一个人的礼仪素养,空乘服务人员使用的语言是否恰当、是否符合礼仪,会给乘客带来不同的感受,也会收到不同的服务效果。在工作中,空乘人员应当谈吐大方,使用得体语言。这就要求空乘人员首先注意同旅客交谈的话题,选择乘客喜欢和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同航空、旅程相关的一些常识、内容,以及飞行过程中旅客应当注意的问题。其次同旅客交流的仪态应当保持精神饱满、热情大方,使用温和的表情正视旅客。另外,语言表达应当准确完整,并注意措辞,使用p柔亲切的语调和适中的语速。最后,对待旅客要耐心,学会聆听。与旅客交谈时必须耐心听取旅客的表述内容,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微笑、简单重复以及点头等动作都会让旅客感到自己的话语受到了重视。 2.5 具有亲和力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同以及相互尊重就会产生亲和力,距离的远近不能带来亲和力,很多时候亲和力是一种人和人之间心灵上的投合,是以相互礼仪转换为前提的对等的一种人际交往感受。真正的亲和力需要具备宽广的胸襟以及博爱的情怀,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素养和气质。而空乘人员的亲和力则体现在其对旅客的友好、尊重中,例如职业性的微笑就会给人亲和的感觉,通过微笑,空乘人员可以向旅客传达友好的善意,消除旅途的疲惫及陌生感。与之搭配的空乘人员的各种周到的服务、友善的行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空乘人员与旅客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有利于空乘服务各项工作内容的顺利进行。 3 空层服务礼仪有利于构建个性化空乘服务 在客舱服务中,程序化服务是对空中乘务员的基本要求,但由于乘客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强调个性化,这是程序化服务的延伸,是更加细化,更加具体话和更加贴近各种乘客的程序化服务。由于乘坐飞机的乘客千差万别,服务的层次和需求也不尽相同。虽然个性化服务难以统一规范和程序化,无法直观、量化,但却最能发挥空中乘务员的潜能,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搞好客舱的个性化服务,乘务员的职业礼仪素养和综合素质尤为重要。个性化服务有很多种类,对每一类特殊人群的服务都可称为个性化服务,以婴儿乘客为例来讲,航空公司给婴儿下的定义是两周岁以下的儿童,但14 d以内的又不允许乘坐飞机,所以该例中的婴儿是指14 d~2周岁。对于婴儿乘客的照顾,空乘人员需要注意下述问题:在登机后,要在第一时间向其父母(或随行乘客)客气地询问在飞行期间的客舱服务过程中,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比如说,奶瓶冲灌、临时婴儿用品等问题),提前了解这些问题在中、长途航班上尤为重要。在起飞后,要在第一时间向其父母(或随行乘客)客气地询问婴儿的冷暖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及时为婴儿乘客添加婴儿用睡毯等保暖机供品。如需要为婴儿乘客打开婴儿专用睡车或婴儿专用睡篮,一定要注意睡车或睡篮的固定,此外还要注意在此过程中要将其噪音减至最低,以便打扰周边乘客。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航空运输过程中空乘服务工作人员对于旅客的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循服务礼仪的规范要求,这是一名合格的空乘服务人员应具备的素养。另外,只有将空乘服务礼仪落实到服务细节中,才能建立高素质的空乘服务队伍,更好地为民航旅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也有利于推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空乘服务建设,对外打造良好地公司形象,为航空公司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以及更多的经济效益。 空乘毕业论文:论空乘专业教学中小语种课程的重要性及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近些年空乘专业成为非常炙手可热的专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空乘专业,这也增加了空乘专业的就业压力,很多学校都开始寻求增加空乘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多,这也对空乘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多掌握几门外语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本文讨论小语种教学在空乘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小语种课程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语种教学 就业竞争力 岗位要求 随着我国对外沟通交流的日益密切,对于人才的语言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除了母语和英语之外,掌握第三门语言也成为增加就业竞争力一个重要的条件。对于空乘人员来说,由于接触到的乘客范围越来越广,只掌握英语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空乘岗位的需要,在空乘教学中开展小语种课程不仅能够有效地满足空乘的岗位需求,同时也能够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本文就对小语种在空乘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具体课程设置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一、小语种课程的重要性 (一)提升空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由于薪资待遇较高,选择空乘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相关单位对空乘专业人员的需求在逐渐降低,这也导致空乘专业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到了毕业季面试空乘工作的地方往往人山人海。[1]过去航空公司的面试往往更加看重外表,对身高体重和气质身材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其他方面相对不是很看重。但是由于空乘人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航空公司在进行招聘时往往适当降低了对空乘人员外貌的要求,而是加大了对面试人员语言能力的考察。例如英语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的表达能力如何,能否直接用英语进行对话,是否掌握其他外语,掌握程度如何,等等。甚至有些航空公司组织了专门的外语空乘的面试,最基本的面试条件就是通过相关的外语等级考试。通过这些面试要求可以看出航空公司对语言的重视程度,所以说掌握一门除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很可能就有了新的就业机会,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二)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空乘专I学生本身就业范围比较狭窄,只有选择空乘工作或者航空公司的其他工作才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不在航空公司系统内部工作的话,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共同竞争一些岗位相对处于劣势。[2]如果能够掌握一门小语种就将变得大不一样了。首先,空乘专业的学生在外貌上一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再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额外的语言,就能匹配很多的岗位。例如企业的行政人员、外语教师、翻译、国际贸易等,对这些学生来说都非常的适合。如果这些学生选择在航空系统内部就业,相对于其他没有掌握小语种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航线上有更多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国内航线也可以选择国际航线。而且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可能被委派到国外的航空公司工作,这样一来在薪资和待遇方面都会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升。 二、小语种教学的课程设置 (一)针对行业特点进行课程设置 大多数空乘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要从事空乘相关工作或者去航空公司其他的部门,那么在进行小语种的课程设置时就要针对航空工作的特点,率先学习和航空工作相关的一些词汇和常用用语。[3]例如日常简单的问候语,利用外语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航班遭遇气流或者到达所在地的天气以及迎送乘客、行李托运、餐饮服务、安检工作涉及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子等。这些都是航空公司比较常用的一些词汇。在课程设置上要对这些和空乘岗位相关的语言进行着重的讲述,增强空乘专业小语种教学的实用性。而且这些词汇在空乘人员的工作中经常能够用到,在应用中能够对这些词汇和句子进行强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 (二)利用比较学习法,减少学习难度 小语种学习中可能会和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学生觉得学习小语种的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联系汉语、英语的一些词汇构成和发音特点比较其他语言进行学习。例如在俄语字母中,书写形式和英语字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方说Г=G, Д=D,Л=L,М=M,Н=N等。此外,日语和汉语在一些书写和发音方面也和汉语有相似之处。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降低小语种的学习难度,提升小语种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发展的程度加大,只掌握英语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说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空乘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在空乘专业的教学中开设小语种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空乘毕业论文:浅谈国内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素质要求 [摘 要]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飞速发展,对民航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因此,近年来,我国诸多航空公司开始大规模的招收人员,包括飞行员、空乘人员、维修人员、地勤人员等,各职位招聘的人员众多。众多岗位招聘中,属飞行员是各大航空公司招聘的重点岗位,本文从多方面简要论述了国内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各项素质要求。 [关键词] 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素质 《中国人才报告》是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这份报告预计我国在未来20年需要24万民航类人才。宇仁录是中国民航总局人教司司长,经过对我国民航业发展的研究,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民航飞行员处在瓶颈期,必须探索实践出一条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飞行员培养模式。我国民航业高速发展,年增长速是世界民航发展速度的2倍多。我国不断制定民航业发展的目标,在2002年,把中国从民航大国发展成民航强国由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提出。在2005年,建立一个完善的现代化的新型航空运输系统由中国民航总局明确提出。然而当前,我国民航飞行员的培养模式是由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进行培养,中国民航90%以上的飞行员都来自于飞行学院。由于培训费用高昂,培养模式单一,使得我国飞行员流动较少,人才贫乏。 宇仁录指出,要解决大陆飞行员人才紧缺的问题,中国民航总局不但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来增加对飞行院校的支持力度,增加培养人才的数量,而且还要改革创新培养机制,使更多的社会人员对飞行员专业感兴趣,建立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开放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21世纪,空乘专业是民航运输事业发展急需的重要专业人才,对服务人员要求英语基础扎实、英语表达应用能力必须较强,文化综合素质过高,并且通过训练具备航空运输技能知识,是高级的空中乘务人员。空乘专业人员的气质佳、形体美、才艺精,是纪律严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由于我国当前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一些度假游客及商务人士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更多倾向于选择快速方便的飞机出行,这些观念的改变带动了民航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目前正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进行转变,航空运输业的排名也已排名世界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20年,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增长速度会增加10%左右,在每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机场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这无疑会增大航班密度、增加旅客客运量。中国会迅速占领亚太地区及全球范围内航空市场的重大份额。在2010年时,就有权威机构指出,中国对航空服务人员的空缺为40000名。在未来的发展中,航空公司的服务不仅仅是出售机票、运送乘客这么简单,而是更重视其他扩充业务及增值服务,如:融旅游业、餐饮业在内的延伸服务。目前,从事航空服务工作,因工作环境良好,工资较高,优秀空乘人员篇平均年薪基本在10万人民币以上,因此,民航业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行业,发展空前也是比较广阔的。 在飞机上工作的“空姐”或者“空少”就是空乘人员,是从事空中服务的专业人员,精通英语或多种语种,能够与不同国家客人进行交流沟通,并且总素质较高,社交礼仪都比较了解,对在空中飞行过程中与天气、安全相关的知识熟悉掌握,对医疗常识与急救、客舱服务、民航旅客运输等相关知识也都烂熟于心。能够在不同的情况处理好不同的突发事件。 国内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素质要求 ,对心理素质的要求 : 航空空乘人员具有特殊性,在工作的过程中,因面对的民族、职业等群体不同,遇到的人际关系及矛盾会多样化,如何使空乘人员在处理工作及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矛盾,消除各种事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及负面情绪,或是心理应激及心理障碍等,是摆在航空专业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空乘人员以积极的心态解决出现的问题,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对空乘业务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下文将对空乘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进行简要的阐述: 1. 控制情绪能力。控制情绪能力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拥有能够准确认识自身情绪,并把自身的情绪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第二,拥有调节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如在出现突发状况,飞行时间延误的情况下,空乘人员是不急不躁,以沉稳冷静的心态去疏导乘客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才能使乘客理解并体谅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保证飞机客舱人员的安全。若个别乘务人员心理素质差,出现问题表现惊慌失措,因心理承受能力弱导致自身思绪混乱,表述不清,给乘客展现的是自己紧张害怕的一面,那么,这样的空乘人员就影响情绪较稳定的乘客,造成客舱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机率增大,使众多乘客情绪失控,难以安抚。 又如每个个体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心情也是不同的,当一个人心情较好时,情绪也是较稳定的,在对待工作时也会充满热情,积极上进,如果当一个人受到家庭矛盾、同事之间的矛盾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心情会较差,对待工作的态度就会不一样,如果不能及时的调节控制情绪,那么会给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 2.沟通协调能力。一个乘务人员,只有具备了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与飞行员、本班组的其他成员、地面单位、旅客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如果乘务人员性格内向、孤僻、古怪、冷漠、敏感,那么一旦有突发事件出现,不善言辞的乘务人员将无法与机组及地面单位或其他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而开朗、无私、大度、坦诚、友善的人,则会运用自己的协调能力,与各方单位及乘客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为飞机的安全飞行做出自己的努力。 3.应变创造能力。在飞机飞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有多种,如飞机劫机、发动机停车、起落架卡阻、座舱失密、无线电失效等。空乘人员不仅要迅速调整好自身的情绪,还要针对不同的状况,融会贯通,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应对事件的立体思维,不能因循守旧,用固定的模式处理时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帮助机组正常飞行。 4.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空乘人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因为,不论与乘客沟通还是与工作人员沟通,只有具有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乘客得到最好的服务,让同事明白如何配合协调工作,所以,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位空乘人员必须做到的。 总之,在飞行中,突发及特殊状况较多,只有空乘人员的心理素质较高,具备空乘各项专业技能,那么,在遇到不同性质发生的状况,对发生的时间,引起的后果等会依据自身的经验,心理状态和技能水准,应对这些状况,减少特殊情况的发生对飞机、对旅客所能造成的损失。空乘人员的这些良好心理素质及综合素养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先知的自身本能,还依赖后天的培训。因此,培养合格优秀的空乘人员,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需求。 空乘毕业论文:芭蕾组合在空乘形体训练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现在招收的空乘大部分没有舞蹈基础,体态上可能不太端庄。因为空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航空公司的形象,所以航空公司挑选空乘的重要标准就是形体和气质。而把芭蕾组合运用到空乘形体训练中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可以提高空乘形体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更有效的锻炼其形体。 关键词:芭蕾组合;空乘;形体训练;作用 目前航空业发展越来越快,作为航空公司的形象代表空乘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空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优雅的气质和形象。芭蕾组合可以顺应人体结构、功能和特点,运用严格的训练体系、审美倾向塑造空乘的形体美,在空乘形体训练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一、芭蕾组合 (一)芭蕾组合基训 芭蕾组合的基训具有科学性,它主要是在把握人体结构、功能和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系统的训练方式实现人的一种形体美和姿B美。其基训宗旨就是“开、绷、直、立”,这是芭蕾美的核心,也是其基训核心。在芭蕾基训中脚部的“一位”练习是最多的,结合解剖学理论,这一动作在人体重心的位置由骨盆的位置决定。如果其身体重心位置向前移,骨盆就会随之前倾,腰部前凸,加大脊柱的弯曲幅度,反之如果重心位置后移,骨盆就会直立,腰部的前凸情况就会减小甚至消失,使得人的脊柱姿态更加挺拔。在空乘形体训练中加入芭蕾组合的训练,可以通过外开其下肢,使人体的重心强制性的后移,人的骨盆就显得直立,减小腰椎前凸,使得脊柱整体变直。如果空乘可以长期接受“一位”的训练,其挺拔的体态和优雅的气质自然就容易塑造出来。 (二)芭蕾的形体训练 在芭蕾的形体训练中,要求“开、绷、直、立、长”,这是调整个人形体美的核心,空乘通常都缺乏这一基本功。芭蕾形体训练内容的设置难度不大,一般都是分解训练在杆上的头、肩、胸、腰、腿等身体部分,并进行小跳、旋转、脚位、手位等的组合训练。训练要先从把杆开始,再移到中间,这些动作从简单到复杂,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是对腿、膝盖、脚的力度、幅度、柔韧性、灵活性和稳定性的训练,全面锻炼肌肉、关节和韧带。最后通过训练舞姿舞蹈,由浅到深,纠正空乘的身体毛病,提高其自身气质。一堂完整的芭蕾组合训练包括把杆、中间和跳,女生还有足尖的内容,它们组成的芭蕾组合课程。 二、芭蕾组合在空乘形体训练中的作用 (一)增强空乘的体质 空乘的芭蕾训练虽然强度比较低,但其持续时间长,在长时间的练习中就可以提高脑部供氧功能,加快大脑的思维速度。目前空乘的芭蕾组合训练的时间和强度都存在差别,必须要强化其训练的基本动作,并将各种强度的成套动作落实下来,保证其身体韧带、关节、肌群和内脏器官等部位处于一种合理的运动负荷下,这样才可以优化其心血管功能,并通过改善体重、减少脂肪增强其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提高形体美。而且空乘通过芭蕾的成套动作或者规范性的舞蹈动作,可以锻炼其大脑,将身体各部位结合起来进行同步运动,通过对自身肌肉运动的感受,空乘自身的体能也得到了协调。芭蕾中对腰腹肌、背肌、腿部和手臂的训练可以积累空乘自身的力量,并提高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增强耐力素质和自身体质,最终实现空乘身体机能的提高。 (二)塑造优美的姿态 人的形象和气质的表现最基本的就是形体,芭蕾组合的动作形式多,可以锻炼很多身体部位,通过对各种臂、腿、腰的摆动、绕环、波浪组合、姿态组合、柔韧性组合、舞蹈组合、体育舞蹈练习等形成优美的身体姿态。而且系统性的芭蕾组合训练可以对空乘身体机能的遗传优势进行挖掘,并通过芭蕾组合弥补其先天的体形缺陷,改善不良的身体形态,保证空乘身形的健美匀称,并塑造正确的站姿、坐姿和行姿,塑造优美的形体和良好的形象。 (三)锻炼坚强的意志 人们在自觉确定目标后,就会运用意志支配实际行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达到最终的目标。将芭蕾组合运用在空乘形体训练中,对于接触形体训练比较少的空乘来说,在训练初期遇到不同的阻碍和不便时,就可以努力克服难关,坚持下去,比如柔韧性比较差、协调性不好、动作不到位等问题。在长期反复的练习芭蕾后,空乘就会产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其意志也就得到了磨练和培育。芭蕾组合有很多的优势,空乘人员必须要学着喜欢和接受它,并通过芭蕾组合的学习实现健体、健心和健美的作用,因此,航空公司腰不断进行芭蕾组合训练的探索和发展,增设芭蕾组合训练,并提高其专业性,实现训练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增强空乘的体魄,使其形态更加优美,提供更好的乘务服务。 三、结语 芭蕾组合是一门世界性的艺术,它不仅高深博大、唯美脱俗,而且还有塑身健体的作用,所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及和推崇。芭蕾组合在空乘形体训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空乘的形体美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可以提升其内在气质,向空乘传达一种思想感情和理想信念,是空乘形体训练的重要课程之一。空乘要提升其形体,就要注重芭蕾组合训练的作用,把握芭蕾组合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提升自身的气质,注重形体美。作为空乘形体训练的基础,芭蕾组合顺应了时展的需求,通过塑造空乘的形体美,提升其气质和形象,这是空乘服务发展的永恒主题。 空乘毕业论文:基于能力培养的空乘服务专业课职场模拟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空乘服务专业是空中乘务专业的一个分支,后来逐渐形成专门化方向课程,是空乘员岗位人员所需要掌握的主干课程。其专业性人才在人才市场的需求量比较大,且随着航空业的发展,需求呈上升趋势。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实用性的服务型人才,不但要有更好的服务意识,且具备高超的服务能力,能够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在第一时间发现乘客的所需。所以只凭知识的理论学习是难以达到水准的,需要对基本的服务能力进行实际的锻炼。本文笔者提出专业课职场模拟教学的概念,并进行了初步的模式探索,希望能够解决空乘服务专业的教学难题,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 关键词:能力;空乘服务专业;职场模拟;教学模式 提高空乘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要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增加实践活动课程。提前在校内接触接近职场的空乘服务的场景,更加清楚了解其工作性质,建立起对整个空乘服务业的整体概念,有助于宏观把握学习进程,并充实自己在校内无法学到,但是属于职业必须的知识和能力。本研究旨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更通过职场模拟的形式,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空乘服务专业的热爱,同时提前熟悉环境,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一、准确理解职场模拟教学的内涵,对教学措施准确定义 简单解释职场模拟教学模式,是指对传统理论授课形式的延伸和丰富,加之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的教学情景,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练习,尝试在场景中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也充分锻炼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更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长短”,对后期的学习提供更有意义的精确指导。所以在职场模拟中,职业场景是关键,构造地越是真实,就越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更加真实的职场感受,更利于锻炼其职业化的能力。 虽然都有“情景”二字,但是应该与情景教学区分开来,职场模拟应该更具有真实性,构建的是真实的职场情景,很可能或是经常在日后的工作中遇到的,甚至是直接进入实习的职业场景中,比构造的情景要真实很多。再者学生除了要利用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提高自己的“情商”,这对空乘服务专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职场模拟中要注意增加这方面的训练,突发事件也是职场模拟的重点。所以发生在情景中的教学方式,都是可行的,是具有时代性的,切忌从教材中照搬场景,是必须要与现实结合的,有具体而实际的线索,才能够体现职场的真实性。 二、构建真实的职业化场景,利用网络提供模拟实践平台 针对职场模拟设计,教师需要制定更切职场环境的情境,并根据教学目的加入强烈的职业色彩,或是模拟业务流程等。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新手段,提供虚拟的实践平台,借助软件来不断熟悉流程,仿佛自己可以置身于服务场景中。再者,为了更好地联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将职业化场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空乘服务专业的课程内容来设置具体职业化的场景,并且穿插多个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项目,学习知识与实践巩固相结合,这与学生后期的工作节奏是类似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则要重新学习,随后再次实践。这样的方式可以节约教学资源,将整个学习过程变为职场练习操作的过程。职业化的场景可以从教材中选取,根据现实加以处理,使之更加符合空乘服务的工作“逻辑”。如重视空乘服务的基本程序,从航前预备准备阶段、航前直接准备阶段,到空中飞行实施阶段,到航空后讲评阶段等,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性质重点不同,对空乘服务人员的要求也就不同,且各个阶段发生紧急事件的处理方案也不相同。对各个内容进行模块性的演练,然后再穿插或是整体训练,提高职场模拟的模块性和整体性。再者,针对“服务”二字,提出确切的服务要求,练习如礼仪服务、引导服务、安全服务、救助服务等等服务项目,练习不同的技巧和落实方案,采用专业的航空用于,灵活应对突发事件,进行空乘服务补救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服务性质的内容穿插在模块讲解中,结合具体场景进行练习和分析。当然这些应急措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就无法“应急”,还需要具体事件具体分析。这给空乘服务专业带来了挑战,因为没有绝对性的模板,必须从自身的意识和能力入手,开发创新精神。 真实的学习平台更容易获得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争取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如合作的航空公司等,作为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一来输出人才,二来有助于培养人才,同时真实的训练场景也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感受。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还需要邀请合作航空公司的专业人员到校进行指导,对教学现状和实践能力等给予指导。及时向学生传递他们期望获得的讯息,了解更多行业动态,加强你来我往的专业性合作,有利于双方的提升。利用网络这个虚拟平台,还可以补充更多的原始数据,对相关行业的信息进行动态调查,了解行业的信息变化。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推动踏入职业岗位后的专业发展。 三、规范化职场模拟内容,保证模拟教学模式的实施质量 空乘服务专业,简单来说只是一项服务类的职业,但是具有很强的行业特殊性,甚至关乎服务对象以及整个航班的安全。所以规范化职业模拟内容非常重要,关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保证职场模拟不是“儿戏”。职场模拟的教学内容设计要以空乘工作任务为载体,向学生全面展示空乘工作的主要任务内容,并加以任务要求,将任务“事无巨细”得展示。具体的教学环节安排,为了更加贴近空乘的工作实际,可以按照其工作顺序展开,以实际工作步骤为标准,逐步落实和变化教学实践内容。结合理论教学,将知识做合理分解,镶嵌到职场模拟的教学之中。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在职场模拟中的主体性,杜绝“一言堂”,要实现双主体,既保证教师指导的绝对性地位,又要突出学生个性化操作的自主地位。强调教师在职场模拟中的指导性,从一旁引导学生,对任务完成起到导向和辅助作用。并且教师要注意理论和实践指导的结合,转换理论教学指导和实践指导的方式,通过语言、动作等进行示意,在实践指导中更要简化语言,多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模拟任务;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该情境下对理论知识求知,并通过专业知识的落实进行实践锻炼。模拟内容和方式要确保学生可以理解,具有形象化的特c,并且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求保证职场模拟的教学质量,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和练习,如果和学生的基本能力脱离较大,那么模拟的意义会降低。为了保证职场模拟的质量,珍惜每次模拟机会,教师要提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判断”,做好定性和定量工作,然后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具体应用理念来确定模拟的场景和任务,有重点地对学生能力进行训练,以保证教学质量。 四、选择恰当时机进行模拟,有助于提升模拟效果 教学时机很重要,在错误的时机即使适用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也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发挥高效教学的作用。职场模拟教学模式也是如此,是选择课堂开始,还是课堂中间,又或是课堂结束,其效果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粗暴”地适用职场模拟来打断课堂,有时是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的。特别是对于空乘服务这样具有一定工作逻辑的专业来说,更要求教师做到适时引入。课前比较适合短小的情境模拟,以职场为背景,提出一些突发情况,通过学生和教师提供的处理意见,来引出具体的理论要求,从而引出新课。另一时机,就是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学生感觉到难以理解,或是一个知识点告一段落,可以加入职场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空乘服务的职业环境中,体验角色的责任和工作要求,并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加入到具体的问题解决当中,这样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理解,效果最佳。对于特别困难的专业知识,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体会,或是先有部分已经掌握的学生进行演示,通过直观的学习来带动集体氛围。当然在职场模拟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并将其结合到后续的教学任务之中,对教学准备作出恰当的调整,从而保证教学的科学性。除了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模拟之外,还要在实践模拟中加入理论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安排理论学习时间,将理论知识合理地穿插到实践技能中去,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因材施教,更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理论层面思考问题,巩固对实践技能。 五、安排定期的专业实习,师生共同参与学习 职场模拟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助于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真实的场景更能发挥作用,这依赖于校外实习基地、航空公司的具体实习岗位提供,也需要学校、教师对这一模式的积极支持,更加合理地规划学生的实习时间,将专业课职场模拟构造地更加真实。与实习基地、航空公司等签订长期的合作合同,让学生更加切身感受工作环境和氛围,并有效实践理论知识。再者强调“定期”两个字,需要实习与教学是同步_展的,学生能够从纯粹的学习环境切换到实习环境,相反亦然,这样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和现实的更好接轨。再者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教师也作为实习者带领甚至是参与到实习过程中。因为空乘服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教师若是长期脱离“一线”,那么工作经验和热情就会降低,一些反应力甚至不及学生,这样易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或是与现实需求脱轨,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师生共同参与实习,也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稳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工作质量,还能够给学生更好地表率,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及时制定教学方案,回归校园课堂之后,可以重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总之,为更好培养空乘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巩固理论学习,开展职场模拟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要辅助高效的课堂模拟和课下实习环节,并且注意突出该职业的工作逻辑性,并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锻炼“情商”,为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做充分的准备。 空乘毕业论文:在职空乘人员薪酬水平调查研究 本文对在职空乘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对应的薪酬状况进行调查,客观展示了不同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的薪酬水平,对各大航空公司空乘人员薪酬管理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空乘人员薪酬现状 (一)国有航空公司整体好于民营航空公司 不同的航空公司薪酬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来说,国有航空公司的整体待遇和福利要好于民营航空公司。我们以在国有航空公司和民营航空公司同样飞行4年的空姐为例。 大型的民营航空公司的空姐每月的飞行时间大约在110小时,岗位的基本工资大约在1700元,小时费大约在55元/小时,此外还有饭补、通话补和化妆品补贴,按比例扣除保险、公积金和税费,每月收入在接近一万元左右,不含年终奖。 中型的民营航空公司的空姐的整体待遇略低于大型民营航空公司。每月飞行时间大约也在110小时左右,基本工资大约在1500元/月,小时费大约在30元/小时,此外还有饭补、通话补和一些生活补助等,刨除保险、公积金和税费,月收入大约不到七千,比大型民营航空公司少了三千多,比国有航空公司低了差不多一半。 国有航空公司之所以待遇高,主要原因在于国有航空公司的航线最多,盈利能力相对有保障。此外,国有航空公司还有带薪年假、公费旅游和各种过节福利。员工一年还有若干次的免费机票和亲朋好友的购票低折扣的福利。 (二)空姐的工资普遍与职级和绩效相关 无论是国有航空公司还是民营航空公司,薪酬水平都与职级和绩效关联较大。普通空姐的绩效考核普遍被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 的奖金数额。乘务长的薪酬明显高于一般的空姐,我们以区域和主任乘务长两个职级为例。 国内航线的区域乘务长的基础薪酬在3000元左右,小时费大约在70元左右,每月飞行时间大约在110小时左右,此外还有饭补、通话补和其他各种津贴,每月到手工资在1.4万元上下。而主任乘务长的工资会更高一些,一般情况下主任乘务长不会只会出现在主要航线的大型客机上,其月薪酬大约在2万元上下。 一般的空姐被分为两类,其中A、B两类分配到头等舱和公务舱,该类空姐人数相对较少;C、D两个等级的空姐被分配到经济舱,这类空姐人数较多。从待遇上来说,每一个等级的空姐月收入大约相差在600元左右。 国际航线几乎是所有空姐向往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国际航线的收入要比国内航线高出不少,另外也可以自由往返于各个国家之间,增长见识。大部分航空公司国际航线的空姐的小时费在12美元左右,此外航空公司还有每天30美元左右的国际驻外津贴。国际航线的空姐每月飞行大约在90小时上下,比国内航线的空姐要少,但月收入普遍在1.5万左右。 二、待遇分析 现阶段通过对各大航空公司基本工资、过夜费、小时费和其他收入的对比如下(见表1)。 三、结论 总体而言,现阶段空乘人员工资仍然相对较高,但相比其他行业已不太明显。未来我国航空也仍将高速发展,但空乘人员的竞争会愈发激烈,相信未来空乘群体的薪酬水平总体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状况。 (作者挝唬汉颖笔Ψ洞笱旅游学院) 空乘毕业论文:高校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艺考生空乘培训火热的现象,本文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分析了高校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天然优势,提出对于已经开设空乘专业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优化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内容,并指出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对于高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艺考生 空乘专业 项目培训 一、空乘培训项目市场需求旺盛 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据民航招聘频道分析数据,从2010年至2015年,空乘稳居招聘需求指数前三名。此外,由于艺术考试要求的文化课分数相对低一些,近年来越来越多高中生在高考时选择艺术类考试,在这些艺术类考生中不乏形象好、气质佳的高中生选择参加空乘专业相关的各类艺术考试,以期通^艺考顺利进入高校空乘专业。目前,社会有不少机构、培训学校都专门针对空乘类的艺考生开设了相关培训,艺考学生通过参加专业的短期空乘培训,大大提高了艺考通过率,培训市场紧俏。 二、高校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天然优势 大学网搜索显示,全国开设空乘专业的院校达297所之多,高校具有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天然优势。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海口经济学院空乘专业设立于2000年9月,自设立以来,该专业一直是学院的重点专业,2002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为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专业建设在教育部组织的2005年职业院校高职高专教学水平评估中受到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师资力量强 空乘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1人,兼职教师10人,教学团队中有的教师曾任航空公司乘务长,有的教师具有空乘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有的教师还是空乘相关行业的考评员。2008年,空乘教学团队被评为海南省省级教学团队,专业课《民航乘务服务》2009年被评为海南省级精品课程。 (二)专业层次多 2009年起,我校空乘及相关专业形成了本科、专科、艺术类、非艺术类等层次的招生与教学,本科层次艺术类空乘专业招生,有音乐表演(空乘方向)专业(艺术类)、舞蹈学交通运输(空乘方向)专业(艺术类)、播音与主持艺术(空乘方向业)(艺术类)等。 (三)实训设施齐全 我校空乘专业的校内设有模拟客舱实训室,使用全真B737-800型退役飞机作为专业训练,此外还设有民航安全检查实训室、民航离港实训室、形体训练实训室等。为空乘专业技能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实习设施。 (四)培养人才质量高 我校培养的空乘专业的毕业生在国航、海航、南航、深航、东航、厦航、天津航等多家航空公司、北京首都机场、海口美兰机场、深圳宝安机场、三亚凤凰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多家机场公司实习、就业的达千余名。 很多高校空乘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设施设备齐全,师资水平领先,培养学生素质高、能力强,广受民航行业单位的青睐,具有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班的天然优势。 三、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内容 从各大高校对空乘专业的设置的归属来看,属于艺术类招生的空乘专业主要有音乐表演(空乘)、表演(空乘)、播音与主持艺术(空乘)、舞蹈学(空乘)、艺术教育(空乘)等。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特别针对艺考生的空乘培训内容主要设置为五部分。 四、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对于高校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扩大空乘专业学生的规模,提升生源质量,提升高校社会名气 由于航空运输环境的特殊性,对工作人员的先天身体条件要求比较高。这就使得空乘专业对学生的外貌形象、身体状况等条件要求高。高校通过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班,可以把空乘艺考生集中到高校,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也会优先报考高校空乘类专业,扩大了空乘专业的学生规模。另外,艺考学生前来高校培训,专业教师对学生从学生的外貌、气质、才艺、外语水平、身体健康程度等方面进行把关,保证了生源的质量。 空乘学生的生源质量得到保证,学生的上机率也会大幅度提高,使本专业在市场上享有更高的知名度,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使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有助于扩大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规模,扩展培训项目,提高学院创收 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是学院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各类培训及社会考试的专门机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开设包括:英语、日语、韩语、考研辅导班、PETS考前精品班、暑期英语班、海外夏令营和各类专业培训等。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班,增加艺考生空乘培训班的开设,对于满足社会需要,扩大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规模,扩展培训项目,对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学院创收的整体水平有重要作用。 空乘毕业论文: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策略 摘要:针对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教材的局限性、空乘专业学生现状和民航业的发展态势,论述《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的7个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外知识;拓展策略;民航概论 1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的必要性 1.1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教材的局限性必须拓展课外知识 目前,中职空乘专业找不到一本合适的正规《民航概论》教材。已出版的《民航概论》教材基本上为大专及以上的民航相关专业及旅游专业教材,讲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民用航空总论、飞机的一般介绍、飞行基本原理、空中交通管理、民用机场概述、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客舱设备等方面的知识。从难度上来说,中职生看不懂大学教材,特别是弄不懂飞机的各类系统原理,看不懂航图和教材中出现的公式;从内容上来说,大部分现有的《民航概论》教材没有论述民航业的特点与构成、民航业的经济作用与影响、民航业的社会文化作用与影响、民航资源、民航产品及市场分析、民航教育等内容。 1.2 中职空乘专业学生现状必须拓展其课外知识 和其他专业中职学生一样,中职空乘专业学生也存在着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自信心、纪律意识不强等问题。由于空乘专业学生是经过面试录取的,她们普遍“颜值”较高,注重自身仪容仪表和个人形象,然而,不少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一般。挖掘她们自身的闪光点,给她们提供感兴趣民航专业知识,将极大地激发她们学习的动力,合理地规则人生的发展目标。 1.3 民航业的发展态势必须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未来几年,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如下特点:航空市场体系仍然不成熟、民航行业竞争日益增强、民航进入微利发展时代、新技术发展改变航空公司的竞争方式、廉价航空模式难成规模等等。在中国经济全球独领风骚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民航业的发展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拓展学生民航课外知识,有利于学生融入时代,分享我国民航业发展的红利,特别是在沿海民航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成才成长。 2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的意义 2.1 有利于弥补中职空乘专业无《民航概论》教材的缺憾 现有的大专及以上学生使用的《民航概论》教材对于中职空乘专业学生来说显得特别“高、大、上”,相当一部分章节中职生无法看懂或理解,这样就很难把学生吸引进来。通过适当地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可以弥补中职空乘专业无《民航概论》教材的缺憾。一方面,我们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外知识拓展使相对高深的《民航概论》课程通俗易懂接地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针对中职生的需求,量身订做,给她们提供其感兴趣的大量鲜活内容,既有视频内容,又有参观交流,活跃了课堂形式,丰富了课堂内容。 2.2 有利于中职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成长 有意识地进行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训练,非常有利于中职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成长。一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视野;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达到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目的;三是培养学生对航空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3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的策略 3.1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民航业发展动态 航空服务是一个不足百年的新型朝阳行业。一战后民航业开始起步,二战后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民航业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我国民航来从改革开放以来以20%的速度发展,1987年政企分开后在国际上一跃进入世界航运前十位,成为航空大国。随着我国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M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这一朝阳行业会在21世纪腾飞。我国将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在世界民航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鼓励同学们通过观看电视、报纸,上民航资源网查阅信息等方式关注世界民航业发展动态,了解民航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激发同学们投身民航业的热情。 3.2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商飞C919飞机进展情况 C9型客机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近十年,其项目启动、选定发动机、样机展出、获得订单数、适航审查、机头机身下线、总装下线、交付试飞中心、通过首飞放飞评审、完成高速滑行抬前轮试验、首飞等每一个进展都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弦,这是中华民族民航飞机制造业崛起的标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C9型客机的成功引领下,必将迎来中国航空器制造业的腾飞。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商飞C919飞机进展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空乘毕业论文:浅谈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教学 【摘 要】强健的体魄、优美的身姿、自信的神态,是空乘人员所必备的基本形体素质,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实际状况合理开设空乘专业形体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 【关键词】空乘专业 形体训练课教学 内容设计 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在即将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下,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有优雅端庄的举止和外表。而正确且科学的形体训练,很好地为广大空乘专业学生提供了塑造体态、培养气质、提升审美的一个良好的课程学习平台。 一、形体训练的内涵及意义 “形体训练”这一概念,来源于文明社会的需求,是社会生活时尚化、个人素质追求全面化的一种表现,对于空乘专业学生而言更是在社会竞争中的一个强有力的砝码。形体训练,是以芭蕾基本功训练内容和形式为基础,结合古典舞身韵、形体仪态,以塑造形体、修炼气质、提高素养为目的的一种综合性的修养方式。针对于空乘学生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是基础,而同时优雅的举止,端庄的气质,必然会鹤立鸡群,在众多空乘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假如身边的空乘人员,在机舱服务过程中弓腰驼背、含胸抠肩、耸肩歪脖或者走路懒散、无精打采,必然会影响旅客心情,轻者影响服务质量,重则影响到所属航空公司的整体形象,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该公司的经济效益,甚至是该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所以,科学、系统的形体训练已不仅仅是提升学生自身举止、增强体魄,更是提高综合竞争力水平。 二、空乘专业形体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芭蕾形体训练 芭蕾形体训练,其自身具有一套科学、完备、系统的训练方法,其形体训练不仅符合艺术美的要求,而且是一种使肢体修长、动作舒展的运动,是训练形体和仪态的良好途径,其难度较低,主要针对肢体的协调性与灵活性的训练,音乐旋律与节奏的熏陶,心灵意念与感觉的延伸,使学习者内外兼修,从而在“气质”上得到全面培养。 芭蕾形体训练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四方面“开、绷、直、立”,再结合五个脚位和七个手位的配合,以及若干固定舞姿的展现,增强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芭蕾形体主要包括地面训练、扶把训练、离把训练、跳跃练习、芭蕾基本舞步练习等基本训练内容。训练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方便学生掌握的同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平时的一系列不良体态,如驼背、弓腰、斜肩、脖子前倾等得到了非常针对且有效地纠正,从而达到形体气质上的改变。 (二)古典舞身韵元素训练 身韵主要练习的是内在的感受,练的是“心”,而后通过四肢和神态将“心”里的感受恰当、准确地表达出来。身韵起于“心”,l于腰肢,达于梢。经过长时间系统的练习,在“提、沉、冲、靠”间,在气息的流动和掌握中,学生们举手投举间均散发着优雅,内心的修养在训练中也得到升华,情感在训练中得到丰富,从而使学生的“心”更加敏感,“感受”更加敏锐,对于生活则更多的是充满希望和阳光。 (三)礼仪仪态训练 仪态训练主要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站、行、坐、蹲、鞠躬、手势”。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礼仪走入课堂,通过课堂上的空乘学生的仪态具体事例,讲述礼仪对空乘学生形象树立的重要性,使空乘学生注重仪表仪态,塑造其外在之美;培养高职学生自信心、修养、魅力,树立良好的形象精神。 三、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的作用 (一)修塑体形体态,矫正不良身体姿态 形体练习能对身体某些部位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发达,从而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同时由于形体练习中有许多的延伸性练习,它可使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群伸展性增强,可提高关节灵活性。科学、系统、针对性的形体练习,可减少肌肉中脂肪含量,达到消脂减肥的目的,从而更有效地改善人体形态,使女孩变的线条优美,秀丽动人。 (二)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 形体练习不仅可以修塑人的形体,同时还可以塑造美的心灵。只要具备高尚的情操,注意自身的修养,就会逐渐形成高雅的气质和潇洒的风度。 (三)增强体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为了达到形体健美的目的,通常采用多种综合训练手段进行锻炼,这样不仅使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得到发展,同时也可使内脏器官及新陈代谢得到改善,增强心肺功能。由于形体练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决定了它对身体影响的全面性,可达到增强体质,全面发展素质的作用。 (四)符合航空公司职业形象的需要 空乘人员是公司对外的窗口,乘务员的言谈举止代表着公司的形象、信誉、人才素养及管理水平,同时,典雅的形体语言也是人际沟通中的重要形式之一,能更好地营造和谐的服务氛围。所以,培养举止文雅、风度优美、落落火方的高素质乘务员是航空公司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五)符合旅客的需要 旅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总希望能得美的享受。而每位空乘人员就是一个活动的造型体:有的人身体比例适度,体型美,又经过后天训练,其举止文雅、姿态优美,且身体屈伸手转富于造型感,令人赏心悦目:有的人虽形体条件不佳,但经过科学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控制肌肉发育程度、脂肪层的增厚,提高自身形态荚,也会给人以美感。相反,有的人即使先天身材匀称,但不注意后天的训练,也会使人感到粗俗。 (六)符合空乘人员身心的需要 形体训练过程中,肢体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身体做出的一些有节奏的律动可以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激发人体右脑的潜能,提高感性认识。在日常教学中,学生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形体组合练习、韵律操等,并且以表演、比赛的形式米进行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总之,对空乘学生而言,形体课不仅是训练和提升自身气质和美感,同时也具备陶冶情操、提升审美、修身养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健全和促进形体课程内容和模式的完善,充分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审美性的统一,使学生的体魄更加强健,身姿更加优美,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社会就业的综合实力。 空乘毕业论文:试论当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对策 摘 要:乘务员的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着航空服务质量的优劣,也关系着我国航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我国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便于更好服务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如何培养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话题依旧没有退去热潮,本文就这一话题总结出要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增加空乘知识内涵做起;培养学生法律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空乘专业学生的体质锻炼;提升学生应变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 空乘专业 职业素养 培养对策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我国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日常出行,对以航空服务为主的出行服务给予了极大的希冀。乘务员作为一名航空服务员,其素质直接关系着航空服务质量的优劣。与此同时,空乘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空乘知识,也要广泛涉猎日益增强服务水平,懂得服务技巧。高职院校作为空乘人员培训的储备战地,需要学校和教师高度重视空乘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我国航空事业建设工作。因此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对策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职业素养,增强职业认同感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多来自于城镇,缺乏对民航业的深入理解,也有部分学生很难再规定时间有条不紊的而完成规定的任务。比如说很多空乘人员都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个人梳洗化妆与吃饭等任务,更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学习新的知识。但当前的空乘人员多为独生子女,很难适应紧张的日常生活,因此学校就要重视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工作,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才能培养空乘专业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在培养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时,也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通过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也就赋予老师某种特殊使命,这就使得教师担负着教育的使命,把这份职业使命传递给学生,教学的分量逐步加重,学生也就更能感受到空乘职业的魅力。当然,W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要以身作则,在课堂上拉近和教师的距离,不懂就问,抱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参与空乘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为未来的工作储备干粮。 二、提升综合素质,从增加内涵做起 空乘专业学生要有专业性的空乘知识,同时也要学量拓展性知识,培养与人沟通能力。学校需要更新空乘专业的教材体系,为空乘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更要为空乘专业学生的后期成长提供更安全的成长环境。学校通过推出《普通话与播音》、《演讲与口才》等,从民航业发展角度出发,做好教学计划的调整工作,更要为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布毕业证书。为综合提升空乘学生的能力,也要要求空乘学生获取礼仪师证、公共关系证、普通话证等,尽量突出空乘专业的优势。航空业发展也要从空乘技能训练等角度加强校内实训实习教学。高职院校空乘专业也要加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教学,通过加强《乘务技能与管理》、《民航概论》、《茶艺》等课程的教学,从科研角度与服务角度做好空乘学生的综合教学。 三、培养法律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高职院校空乘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也要增强空乘学生的法律知识,逐步增强空乘学生的安全意识。如今科技技术的发展中,空乘人员要从民航业发展的各项要求出发,服从新时代空乘人员的管理,深入理解民航法的相关法律规范纲要。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空乘学生更要学习法律知识,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从民航法律法规的管理角度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为民航业发展做出更好的服务。学校可以为学生聘请法律教师,从法律角度解读空乘专业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解决技巧,这样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空乘服务中遇到难题的思考深度,坚决用法律手段解决所有遇到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意识逐步增强,会感受到空乘行业的规范性与严谨性,也就端正自己的服务心态,认真负责。 四、提高身体素质,加强体质锻炼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空乘专业学生来说,要想更好服务民航业,就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而言,更要加强体质锻炼,逐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由于空乘人员起早贪黑需要忍受长时间的跨度,也要坚持长期的执行,更要适应出差所带来的的各种不适。学校为避免学生以后的空乘服务中出现不适状态,就要加强学生的日常锻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要从锻炼角度出发,加强自身体能训练,每月坚持军训和晨练。为了使得学生更积极投入体质锻炼,学校可以组织各种运动比赛,要求空乘专业学生全体参与,并加大空乘专业学生的训练强度。 五、提升应变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众所周知,航空公司招聘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也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而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环节,就要注重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校可以开设服务心理学,结合各种组织活动,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抗压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应变能力显著提高。当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也要逐步增强自身的业务处理能力,采取实习实践方式提升学生的业务处理技巧,这极其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质显著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需要更新空乘专业的教材体系,为空乘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更要为空乘专业学生的后期成长提供更安全的成长环境。教师也要更新自身的空乘专业知识,站在新时代航空发展角度,创新课程体系,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学生也要以身作则,及时学习更多的空乘专业知识,才能把自己打造为一名合格的空乘服务人员,更好的服务航空业。 空乘毕业论文:架空乘人装置在煤矿大倾角斜井人车系统改造中的应用 摘 要:介绍了矿井人车斜井采用适用技术和新型设备的技术改造,证实通过技术改造有效地解决原有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取得良好的安全、经济效益。 关键词:大顷角;架空乘人装置;节能 0 引言 在技改前,我矿人员提升系统主要采用提升绞车配斜井人车的方式运送出、入井人员,此种运输方式效率较低,能耗过高,日常维护检修工作量大,已不适应矿井发展的需要,目前矿井普遍推广采用的RJY系列煤矿固定抱索器架空乘人装置,是一种新型的矿井斜巷或平巷人员运送设备。该装置主要由驱动部分、尾轮部分、张紧部分及电控系统组成。架空乘人装置具有运行安全可靠、人员上下方便、随到随行、不需等待、一次性投入低、动力消耗小、操作简单、便于维护、工作人员少和运送效率高等特点。 1 原斜井人车系统情况分析 砚石台煤矿+320m水平人车斜井坡度35°,井筒斜长558m,安装一套洛阳矿山机械厂于1971年6月1日生产的KJ2-2.5×1.2A型单绳缠绕式提升机,该提升机于1985年1月1日安装投用,主要承担矿井±0m~+320m水平出入井人员提升任务,乘人容器为XRB型斜井人车,通过对该套提升系统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该KJ2-2.5×1.2A型单绳缠绕式提升机属国家明令淘汰的KJ系列提升机;(2)设备使用年限过长,老化严重,事故频发。绞车主滚筒与主轴配合松动,主滚筒向电机侧最大串位量达8mm;绞车蓄力缸磨损,漏油严重,油压系统不稳定;高压换向室绝缘老化,常发生线圈被烧或短路,造成绞车运行途中突然抱闸事故;失压脱扣器不灵活,司机脚踏开关不灵敏、不可靠等,严重影响矿井人员运输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3)该绞车制动方式采用角移式闸,又无二级制动,制动效果差,停车不平稳;(4)采用斜井人车装载人员,一次运输人员多,对轨道和提升O备要求较高,在发生突发性事故时,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5)井筒紧临孝子河,巷道顶底板渗水较大,每年用于该系统的维护成本过高约30万元。其中提升钢丝绳4根约12万元;斜坡钢轨、道枕、地滚等材料约10.5万元,绞车维护用的材料、配件和油脂费约3万元,用于绞车、斜井人车、斜坡铁道日常维护及整治的人工费约4.5万元;(6)该系统运行占用人员过多,其中绞车司机7人,斜井人车跟车员7人,每年支付该部分人员工资约25.2万元。 根据以上问题分析, 结合目前煤矿斜井人员运输系统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现有架空人车生产厂家的调研,我矿决定重新设计新安装一套架空乘人装置用于±0m~+320m水平人员运送。 2 技改后设备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 (1)架空乘人装置通过电动机带动减速机构上的驱动轮,摩擦传动架空线路上支托在托(压)索轮上的无极钢丝绳,由钢丝绳带动其上的吊椅在驱动轮和尾轮之间作循环运动。其中钢丝绳通过尾部张紧装置进行张紧,以维持钢丝绳在托轮间的挠度和张力。 该设备主要由驱动装置、被动尾轮装置及张紧装置、乘人部分、托绳部分、电控部分组成。 (2)技术特点。 1)首次在西南片区安装如此大倾角(35°)、长距离(斜长600m)的架空乘人装置;2)充分利用矿井原有人车斜井井筒进行安装,为了保证安装质量,只对原人车斜井下车场进行了局部改造,即节约了改造成本,又大大减少了改造工程量;3)改变原有架空人车托绳轮安装方式,首次采用在巷道两帮钻孔,钢梁配托架的方式进行安装,保证了原有斜井人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完成新设备的安装;4)新设备运行保护控制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控制由PLC可编程控制器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具有全自动开、停功能;5)安全保护控制智能化,系统的安全保护控制由PLC可编程控制器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能实现越位、速度、重锤下限位、钢丝绳断绳急停、紧急停车、掉绳、超温、过流、过压、制动器动作失效和机头机尾信号中断等保护;6)其它安全保护装置齐全、完善,主要安装有系统防静电保护、防掉绳装置、吊椅过摆保护装置和头尾轮入绳口安全防护装置,在斜坡铺设防止人员摔伤的砂粒以及防止坠物向下滚落的横沟;7)高度人性化的配套系统,配备语音声光提示系统、背景音乐系统、救护装置和矿用本安型汉字滚动显示屏;8)设备功率由原来的200KW减小至55KW,年节约电能消耗91.25万KW・h。 3 改造前后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据统计,斜井人车设备费、安装费以及土建费用约需385万元,而架空乘人装置只需要201万元,在日常运行方面,斜井人车的设备更换以及系统维护费用都相比架空乘人装置要高,每年的运行成本相对架空乘人装置要高96.55万元,因此,改造后投资回收期约为:n=201/96.55=2.08年。 (2)安全效益分析。通过技改后采用的架空乘人装置,能彻底杜绝群伤事故的发生,能够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空乘毕业论文:架空乘人装置断轴保护的设计与应用 摘 要:架空乘人装置是一种常用的矿井运输承人设备,其机头机尾一般安装于巷道支架上,形成架空式安装,猴车的驱动轮通过驱动轴带动,驱动轴同时纵向承载着驱动轮的重量,当驱动轴老化或受力过猛时会发生断裂,造成驱动轮坠落,造成安全事故。通过充分论证和探讨,设计和加装了驱动轮防脱落防摆动装置,满足了《煤矿安全规程》(2016)“架空乘人装置应当有断轴保护措施”的要求,并以极低的造价满足了目前生产和安全需要。 关键词:架空乘人装置 驱动轮 断轴 保护 架空乘人装置主要用于矿井斜巷、平巷运送人员,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地面旅游索道。它采用电动机带动减速机上的摩擦轮作为驱动装置,采用架空的无极循环钢丝绳作为牵引承载。钢丝绳主要靠尾部张紧装置进行张紧,沿途依托绳轮支撑,以维持钢丝绳在托轮间的挠度和张力。抱索器将乘人吊椅与钢丝绳连接并随之作循环运行,从而实现运送人员的目的。 由于架空乘人装置具有运行安全可靠、人员上下方便、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动力消耗小、输送效率高、一次性投资低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矿山人员输送设备,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近年来架空乘人装置也出现过几次事故,为进一步加强管理,《煤矿安全规程》(2016版)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架空乘人装置应当有断轴保护措施”。 1 断轴保护装置的应用背景 断轴保护措施,主要是指发生断轴时防止牵引绳驱动轮飞出的保护装置。驱动主轴的设计一般都有足够的安全系数,但是井下环境比较恶劣,且部分架空乘人装置运行时间长,负载大(特别是采用摩擦式可摘挂抱索器,没有控制好乘人间距造成超载时),驱动主轴是承受负载最大的部件,同时承受驱动轮转动所需的大扭矩及沿钢丝绳方向的径向拉力,还时常会受到一些冲击载荷,这些因素都可能会缩短主轴的使用寿命,产生裂纹甚至断裂,所以现有的架空乘人装置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需增加一种可靠的安全保护装置,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 2 设计方案 在设计方案时,我们遵循设计简单、操作方便、运行高效安全的原则进行方案设计。通过2016年新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防止驱动轮坠落的架空乘人装置驱动轮防断轴脱落防摆动装置。 该架空乘人装置的驱动轮防脱落防摆动装置,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上横梁、下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固定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固定框架,驱动轮位于固定框架内,驱动轮的中心线沿前后水平方向设置,固定框架上设有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绕驱动轮的中心呈周向均匀布置,其中两组防脱防摆动卡件位于上横梁的底部,另外两个防脱防摆动卡件位于下横梁的顶部。 下横梁上的一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包括两个工字型的限位块,两个限位块沿前后方向并排固定在固定框架下侧边的前侧和后侧,两个限位块之间的距离大于驱动轮的厚度;驱动轮的外缘位于两个限位块之间。 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压力传感器和断路开关,压力传感器设置在下横梁的顶部且位于两组防脱防摆动卡件之间,控制器安装在左纵梁上,断路开关安装在限位块的侧表面,控制器分别通过数据线与压力传感器和断路开关连接。 综上所述,本断轴保护的固定框架安装在矿井内的吊架上,驱动轮由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限制位置,当驱动轮断轴时,驱动轮掉落在防脱防摆动卡件上,不会脱落,造成意外事故发生,而且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可以防止驱动轮在工作时的摆动;另外在固定框架上装有压力传感器,当断轴发生时,压力传感器接收到驱动轮的压力信号,然后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然后发出指令关掉断路开关,从而停止架空乘人装置进行工作。 3 实施项目及内容 (1)实施项目。 ①将架空乘人装置驱动轮固定在长方形防断轴脱落防摆动套架装置内。 ②在动轮下方安装压力传感器和断路开关并与控制器连接。 (2)附图说明。 (3)具体实施内容。 如图1、图2、图3所示,该架空乘人装置驱动轮防脱落防摆动装置,包括控制器4、压力传感器7、断路开关6、上横梁8、下横梁9、左纵梁10和右纵梁11,上横梁8、下横梁9、左纵梁10和右纵梁11固定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固定框架1,驱动轮2位于固定框架1内,驱动轮2的中心线沿前后水平方向设置,固定框架1上设有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绕驱动轮2的中心呈周向均匀布置,其中两组防脱防摆动卡件位于上横梁8的底部,另外两个防脱防摆动卡件位于下横梁9的部。 下横梁9上的一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包括两个工字型的限位块3,两个限位块3沿前后方向并排固定在固定框架1下侧边的前侧和后侧,两个限位块3之间的距离大于驱动轮2的厚度;驱动轮2的外缘位于两个限位块3之间。 压力传感器7设置在下横梁9的顶部且位于两组防脱防摆动卡件之间,控制器4安装在左纵梁10上,断路开关6安装在限位块的侧表面,控制器4分别通过数据线与压力传感器7和断路开关6连接。 该装置的固定框架1安装在矿井内的吊架上,驱动轮2由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限制位置,当驱动轮2断轴时,驱动轮2掉落在防脱防摆动卡件上,不会脱落造成意外事故发生,而且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可以防止驱动轮2在工作时的摆动;另外在固定框架1上装有压力传感器7,当断轴发生时,压力传感器7接收到驱动轮2的压力信号,然后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4,控制器4然后发出指令关掉断路开关6,从而停止架空乘人装置进行工作。 (4)各生产矿井根据自己使用架空乘人在装置驱动轮的具体型号尺寸量身定做固定套架。 4 创新点 此架空乘人装置主轴断轴保护措施改造主要创新点如下。 (1)通过加装架空乘人装置驱动轮防脱落防摆动装置后,满足了2016年新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2)以极低的造价满足了目前生产需要。 (3)在方案设计、材料选型上,紧密结合现场实际状况,制作出了结构简易合理、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的装置。 5 应用情况 自7月份驱动轮防脱落防摆动装置在各矿的架空乘人装置上陆续加装后,通过近半年的运行,效果良好,保护试验安全可靠,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6 效果评价 (1)满足了2016年新版煤矿安全规程关于架空乘人装置“应当有断轴保护措施”的要求。 (2)对架空乘人装置主轴形成了全方位的保护。 ①防止了主轴驱动轮的坠落和滑脱。 架空乘人装置的驱动轮通过驱动轴带动,驱动轴同时纵向承载着驱动轮的重量,当驱动轴老化或受力过猛时会发生断裂,导致驱动轮坠落,将造成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断轴保护装置安装后,能够全方位有效的防止主驱动轮掉落后产生的次生灾害。 ②配备接触开关,实现故障断电。 在主轴驱动轮下方安装接触式开关,当驱动轮下坠时能够解释断电停机,实现人员安全运输要求。 (3)节约成本,开源节流。 经与相关厂家沟通,一套架空乘人装置的断轴保护需要资金约5万元,焦煤公司现9对生产矿井共有架空乘人装置22部,我们自行设计生产的成本每套500元左右,共节约资金约108.96万元。 空乘毕业论文:空乘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培养浅谈 摘要:航空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要求空中服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英语能力的考核已成为空中乘务人员的必备职业素养。目前空乘专业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高校已注重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对此,本文就空乘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培养做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空乘 英语教学 听说能力培养 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用航空事业已趋向国际化范畴并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经济领域。商业航空因具有快速、安全、舒适和不受地形限制等一系列优点,在交通运输中占有独特地位,促进了国内和国际贸易、旅游和各种交往活动的发展。对于空中服务人员工作要求也逐渐提高,规范化的空乘英语对于提升航空公司的品牌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加强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很有必要。 一、空乘英语听说能力重点培养的必要性 空乘专业的学生结构集中在艺术类考生,没有文化生较强的英语基础,普遍英语基础薄弱。英语已成为进入空乘专业学习的一项薄弱板块,不仅在学习期间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更是成为毕业后就业问题的“绊脚石”,在如此薄弱的英语学习基础之上进行大学空乘英语教学需要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帮助。作为空乘专业的英语教学,授课教师应该针对专业的要求对空乘学生进行专业职场英语语感的培养。打破以往学生应试教育中中文式学习英语的模式,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极大地解决了空乘学生英语学习的薄弱基础带来的学习压力,有利于空乘专业服务人才的专业性。[1] 二、空乘专业英语能力特点概述 空乘英语较之以往传统英语学习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特点。空乘专业学生在学习空乘英语中仍旧套用从小学到中学惯用的记忆单词和语法来套用母Z学习英语,这是造成很多空乘专业学生在英语表达上总是摆脱不了“中式”英语的根源所在。在空乘专业中,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对英语学科的学习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不注重自己英语口语学习掌握层次,发音的不正确,长久在学习发音矫正过程中逐渐失去英语听说能力学习的信心。在高校空乘专业的学科安排中,英语教学安排较为紧凑、单一,致使多数学生在学习空乘英语时学习态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完全树立起自主积极性英语听说能力的学习和培养。[2] 三、空乘教学中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注重课堂教学 高校要加强对空乘专业英语教学课程的投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期课程。授课教师要重视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帮助,充分利用起在课堂上的45分钟教学时间,通过引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在教学方案中增加图片、音像资料的课堂导入,通过一些基础简单的英语朗读播放,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的跟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教师上课的授课内容框架,对于在朗读中不认识的单词或者句型在之后课堂学习中可以重点听讲学习。 例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中,教材较之以往的编写已更多关注到学生的听说能力学习,在每个单元板块的学习中都有设置学生关于单元涉及话题范围的讨论,话题较多取材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领域。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关于这些板块讨论的学习,设置一个简短的英语陈述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善用教学资源 空乘专业中针对空中服务乘务商务英语的会话交际能力学习至关重要,新教材针对新形式之下的空中服务要求已较多地关注口语和听力的学习。在教材编写中通过取材于生活社会现象、空乘服务现象等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单元板块学习中针对性地设置了听说能力练习的内容。授课教师要注重教材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民航乘务英语会话》中,已经将学生专业性内容作为核心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在开展此类课程时,可以采用合作式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按角色扮演进行口语听说练习,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上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加大课外练习 任何学科学习只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是不够的,空乘专业学生不仅要充分利用起课堂学习时间,也要注重在课外的学习时间投入。在学习学校空乘英语相关教材之外,适当地针对自己的学习需求增加一些参考书或者学习资料,通过课外辅助教材的学习增加自己英语储备,在听力练习中注重磁带的跟读练习,学习和模仿语音、语调,熟练后可以跟着磁带做听写练习,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在学习英语听说时,要有坚定的耐心和毅力,不仅有助于自身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也对以后进入空乘行业工作时的工作素养有很大帮助。 四、结语 民航事业的发展,对空乘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提高,作为民航事业的人才教育基地,应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体系,注重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性的空乘人才,推动我国民航国家化的发展进程。 空乘毕业论文: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摘 要】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对于高职空乘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很多高职空乘专业学生存在职业素质较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空乘人才职业素养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对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和各个企业对于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位优秀的空乘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应该能够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职业素养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以及职业情况等方面[1]。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2]。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工作质量以及职业能力,加强对高中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十分必要。 二、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构成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构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为思想素质能力、专业素质能力以及行为素质能力。 (一)思想素质能力 思想素质能力是职业素质能力的基础。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若想更好的展现和发挥自身的才能,获得更多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首先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和道德观,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态度,积极为乘客服务,忠于职业且热爱职业[3]。 (二)专业素质能力 专业素质能力是高职空乘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空乘专业学生所必备的专业技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空乘专业知识和空乘职业技能。空乘专业知识主要包含民用汗孔以及航空公司的具体情况;客舱服务的主要职责等等;空乘职业技能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组织纪律、应急反应、受挫、组织协调以及自我学习方面[4]。 (三)行为素质能力 行为素质能力是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以及精神面貌等等。行为素质的核心即为格习惯,这种性格习惯将会直接影响高职空乘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当中的行为举止。所以加强对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的正确指导,使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 三、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策略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时展为导向,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素质等方式开展。 (一)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需求,是高职学校空乘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也是空乘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5]。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质,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所以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空乘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需求[6]。在教学指导活动当中,首先职业道德是重点,空乘行业属于综合性较强的行业,对空乘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空乘人员必须要遵守社会公德和空乘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习惯。之后服务意识也亟需树立,遵循“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理念,并将这种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空乘服务过程当中。 (二)以r展为导向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时代的快速发展也为空乘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空乘专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明确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与礼貌。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在面对问题或者挫折的时候,具备一定的抗挫折性能力。首先要注重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空乘专业学生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具备沟通技巧。其次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人际交往活动或者注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沟通意识。再者需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组织协调意识,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或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素质 空乘行业的发展,首先需要空乘行业专业人才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的提升,从而推动空乘行业发展的发展,为空乘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应该作为高职空乘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在高职空乘专业教学指导的过程当中,高职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素质。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空乘职业技能比赛、英语演讲比赛以及航班情境模拟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式,在实践中考验学生的应急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不断提升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创建良好的条件。 结语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需求,是高职学校空乘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也是空乘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空乘毕业论文: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内容摘要]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的对于形体教学方法的新研究和对学生接受形体训练产生的心理状态的研究,创新性的制定出适合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群体的形体训练教学模式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本文中,将具体的结合现阶段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情况,进行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思考研究,并充分的分析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要遵循的基本教学理念,探索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创新教学方案。 [关键字]高职空乘专业; 创新策略; 形体训练;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对于实践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就业的过程中,企业对于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专业技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并通过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的深入思考创新,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理念还需完善 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中,由于形体训练是属于“体育”与“艺术”交叉教学体系的一种,比较偏重于对于学生的体力、活力、姿态的锻炼。在这样的背景下,形体训练教师往往错误的认为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只是一个“勤加锻炼”的过程,不够重视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法的创新,相应的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形体训练的训练过程也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到疲惫和乏味,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也难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形体训练的教学理念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从“勤加锻炼”的教学方式逐步向锻炼学生的“兴趣导向”方向进行探索研究。 2.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度不够 在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对学生学习心理情况的考核,这就导致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空乘形体训练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打破传统的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开展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练习和合理设置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活动等方式,优化创新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式,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效率的提升,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学习。 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1.开拓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思路 通过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为了有效的解决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为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制定出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提升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式的创新过程与学生接受训练的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两者的紧密结合,可以对现有的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式进行更新,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而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角度提升形体训练课的效率。因此,所制定出的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优化总体思路就是建立在考察学生接受课程的心理状态考核的基础上,选择出最优化的教学策略。 2.进行对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设计 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好胜心”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进而有效的丰富现有的形体训练教学体系。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过程中,训练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创新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学习训练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在进行训练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意识到进行对一些新的教学形式的引进,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丰富。 例如,在进行形体训练的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接受形体的训练课程,跟着教师的指引枯燥的联系,很容易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为什么训练又累又枯燥?”的想法,也就难以提升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这就需要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引进一些鼓舞学生训练的方式。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教师就可以让每一个小组按照自己喜欢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既可以听着音乐进行训练,又可以互相指导训练)。最后,再让这6个小组互相评价对方的训练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进行形体训练过程中,就会形成相互比较的“好胜心”,进而会进行相关的训练问题的思考,进而提升训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进行高职空乘训练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形体训练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对丰富现有的形体训练课程,另辟蹊径的选择对教学方法的更新补充,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把握好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重点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 3.推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的更新 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中,训练课程教师要充分的尊重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不断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训练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在对传统的训练模式的总结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形体训练过程中,训练课程教师就可以从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寻找形体训练和学生所感兴趣的“街舞”“健美舞”“交际舞”之间的关系,并寻找之间的共同点,在加深学生对于训练基本概念的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提升学生训练学习能力,有效的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高职空乘学生群体对于形体训练的诉求情况,有效满足学生对于训练教学的实际要求,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创新性的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丰富现有的形体训练教学模式体系,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
会计案例论文: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绩效管理应用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绩效管理应用案例分析 管理会计在19世纪早期从成本会计核算制度起步,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会计实务体系,既有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绩效考核等基础管理工具,又有谋划企业发展全局的价值链分析、战略管理会计等高级管理理念。 从管理会计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来说,主要有六大功能:全局谋划、财务预测、财务决策、成本控制、绩效管理和财务分析。目前商业银行的热点是绩效管理,主要原因是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在平衡风险与收益、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增强盈利能力方面监管要求在不断提高,将于明年施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的要求,进一步增加了银行的资本压力,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行业竞争、不断提高综合运营能力、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银行管理体系的内在要求。 一、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工具 绩效管理工具主要应用于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传导和绩效考评,包括责任会计、内部资产转移定价(funds transfer pricing,ftp)、资本管理、平衡记分卡、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与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等。 (一)目前商业银行考核体系多数都使用了平衡记分卡管理理念,平衡记分卡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评价二大块内容,而eva和raroc是财务指标中的主要评价指标,非财务指标包括客户、学习与成长和内部流程等。 (二)责任会计、ftp和资本管理的结合运用,准确计量了eva和raroc这两个绩效考核中的关键财务指标,同时eva和raroc也成为评价ftp和资本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2.1责任会计涉及银行的资产、负债、损益、成本和费用,并通过即定的规划分配到各个责任中心,产品和客户,从而建立起完善的银行全成本管理体系,同时明确了绩效考核的关键要素——考核的主体。 2.2 ftp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向资金提供的单元确定提供资金的收购价格、向资金使用单元确定使用资金的成本价格的一种定价机制,这里所指的单元可以是经营结构和业务条线等责任中心,也可以是产品、客户等,明确了考核主体的收购价格或成本要求(廖继全,2009)。 3.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优化资本结构,将有限的资本合理地配置到各项业务中,建立合适的资本管理操作平台和政策目标传导机制,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绩效指标目标管理等手段,将资本在各个责任中心、产品、客户等各个层面进行配置(陈小宪,2004)。明确了考核主体的资本占用情况。 二、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案例分析 (一) eva和raroc的定义与公式 1.1 eva的定义与公式 eva是指经营所得在支付所有成本(含机会成本)之后的剩余部分。在银行实务中,eva的计算通常是用银行的ftp税后净利润经过一定的项目调整后的结果。其计算公式如下: eva= ftp税后利润-经济资本成本 = ftp税后利润-经济资本?资本期望回报率 其中: ①ftp税后利润=资产ftp利差损益+负债ftp利差损益+中间业务净收入+营业外收支-费用-资产减值准备-营业税及附加-所得税 ②经济资本=表内(外)风险资产?资本转换系数 表内风险资产=(表内资产余额-风险缓释物金额)?资产对应的内部风险权重+风险缓释物金额?风险缓释物对应的内部风险权重 表外风险资产=(表外资产余额-风险缓释物金额)?信用转换系数?资产对应的内部风险权重+风险缓释物金额?风险缓释物对应的内部风险权重 1.2raroc的定义与公式 raroc即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是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用于经营管理的核心技术手段,其计算公式如下: raroc=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经济资本 =(ftp税后利润-经济资本成本)÷经济资本 (二) 从产品和客户层面进行的实例分析 2.1产品层面实例分析 下表是某商业银行最近成交三笔业务情况: 在业务开展之前,我们必须对计算要素做出说明或做好假设: (1)转贴现对应的ftp成本价为3%,对公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业务对应的ftp成本价为3.6%。 (2)营业税为5%,其中:转贴现业务收入不征收营业税;城市建设税附加为营业税基础上7%;教育费附加为营业税基础上3%。 (3)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4)费用率为营业净收入的10%。 (5)假定资产减值准备为正常类各项贷款余额的1% (6)计算表内(外)风险资产时,仅考虑信用风险资产占用因素,上述转入贴现、对公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业务的内部风险权重分别为20%、100%和50%,表外业务如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开立保函和开立信用证的信用转换系数分别为100%、100%和20%,此外,银行存单为合格的风险缓释物。 (7)假定资本转换系数和资本期望回报率均为10%。 下面我们看下具体的测算结果: 从账面收益角度,转入贴现业务收益最低;而从raroc角度来评价,从高到低分别是转入贴现、个人按揭贷款和对公贷款,分别达到8%、6%和-2%;从eva角度来讲,个人按揭贷款最优,但eva在评价过程中有未能考虑时间因素的缺点,如转贴现业务能考虑一年期限内连续做二次的话,在上述三项业务期限一致的情况下,无疑转贴现业务是最优的。 2.2客户层面实例分析 某商业银行有二个集团客户,简称客户a和客户b,2011年的业务开展规模和账面损益结构情况。 2011年,客户a在某商业银行存款2亿元,期限一年,利率为3.5%,贷款1亿元,由客户存款做全额质押,期限一年,利率为6.31%,对银行来说,支付存款利息700万元,实现贷款利息收入631万元;另外,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12.5万元,其中:开立融资性保函0.5亿元,由客户存款做全额保证,手续费率1%;开立国内信用证4亿元,手续费率0.15%;开立银行承兑汇票0.5亿元,存款保证金比例为50%,手续费率0.05%。合计账面损益43.5万元。 2011年,客户b在某商业银行存款2亿元,期限一年,利率为3.5%,贷款2亿元,期限一年,利率为6.31%,对银行来说,支付存款利息700万元,实现贷款利息收入1262万元。合计账面损益562万元。 从账面损益情况来看,客户b的收益是客户a的收益的12.9倍。 我们仍延用客户层面案例分析中所作的要素说明和假设,并假设存款ftp收购价为4%,客户绩效损益比较如下表四所示。 从银行角度分析,对于客户a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客户存款资源,做好了贷款、保函和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资产缓释工作;业务开展全面,在表外业务开展中注重利用信用转换系数仅20%的开立信用证产品进行企业融资。而客户b的特点在于:仅利用传统贷款资源作为企业唯一融资手段,对客户来说经营成本较高;存款资源未成为贷款的有效风险缓释物,对银行来说,资源有所浪费。 2.3实例分析小结 从上述两个案例分析来看,从管理会计角度对客户和业务进行测算更为科学和准确,传统的账面损益仅能反映利润绝对值的多少,却不能反映单位风险资产占用情况下的整体效益和效率情况,而管理会计就做到了。商业银行就是通过管理会计中的各类绩效管理工具运用来实现自身效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努力实现资本充足率等主要监管指标完成。 三、管理会计绩效管理对银行经营的重要意义 本文从单个产品和客户层面的二个案例入手,用来说明绩效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单个产品和客户分析好了,我们就可以接着分机构、产品线、业务条线或经营中心进行更完整的绩效评价。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商业银行是怎么通过这些绩效管理工具实现多层面的提升。 (一)通过细分客户,对客户贡献度提升提出更高的要求 根据客户的raroc值,我们可以将客户分成四类,分别是退出客户、提高客户、潜力客户和支持客户,对于退出客户可以选择积极退出,把有限的资本运用到能带来更大回报的客户;对于提高客户,在一段时间内,可通过创新和丰富产品等方式,引导这类客户向潜力或支持客户转变;对于潜力客户,已经为银行带来了经风险调整后的正收益,但raroc还未达到理想目标,这部分是银行需要积极予以支持的客户;对于支持客户,也是银行的黄金客户,是银行须全力做好维护工作并可积极拓宽业务范围的客户,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以上仅是一个管理会计应用的简单例子,商业银行在具体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客户进行细分。 (二)对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分析劣势和优势从而进行策略跟进 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分布在不同的城市和区域,各有不同的经济和业务优势,对分产品进行区域内的比较,能够看到哪些产品在竞争中拥有优势,哪些产品未被完全开发,哪些产品不适合在区域内发展等。 如表五所示,与区域比较来看,某分行的产品优势:对公贷款raroc、金融机构存款日均和收益高于区域平均;主要劣势:存贷款规模不及区域平均,中间业务收入还待拓展,分行整体raroc低于区域平均。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若能在上述产品中再进行分类,如中间业务收入中再细分为委托、投资、保险、基金及理财等业务手续费收入,进行区域比较后,就能知道业务潜力或赢利点所在。 (三)对各业务条线或经营中心、各机构的竞争力进行区分,通过绩效目标的设定促进经营目标的完成 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完成有赖于每个业务单元的逐级完成,业务单元可以是各机构,也可以是各业务条线或经营中心,它们又可以对层层分解到客户经理、管理人员。本文前面已经提到使用平衡记分卡进行考核体系的构建,其中涉及的财务指标可以是经营目标中规模、效益、成本控制等指标的分解,也可以针对不同的业务单元提出不同的目标方案,如对客户经理提出单位产能要求(包括eva、业务规模增量),对机构提出效益、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类指标,对经营中心(如票据中心、投资银行部等)提出总量及效益指标(如票据或债券交易量、eva和raroc等)。 会计案例论文: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运用方法 【摘要】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适用广泛。教学过程中,可以理论先行,也可以案例先行。实践检验,案例先行教学效果更佳。 【关键词】会计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 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会计专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经济法也是会计初级、中级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税务师考试的必考科目。所以,学好经济法对学好会计专业、通过职称考试、资格考试等均具重要意义。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好经济法,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通常认为,案例教学生动活泼,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比传统教学方法号。但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如何运用,仍值得探讨。下文以一个保证案例来进行诠释。 一、引用的案例 林某从某担保公司借款100万元,请利康酒店、保利商行二家公司共同作保。在合同书中利康酒店和保利商行均声称:“若林某不能还款,愿代为履行”,并签字盖章。后债务到期,担保公司要求林某还款,林某声称不能还款。担保公司鉴于林某和保利商行一直经营不善,资产不多,遂直接告利康酒店,要求其代债务人还本付息,并承担违约责任。利康酒店提出如下抗辩:(1)原告应先起诉林某要求其还债;(2)即使林某不能还,也应将保利商行列为被告,因为利康酒店曾与保利商行达成协议,若林某不能还款,双方各分担50%;(3)保证书上写明“代为履行”,因此,即使有责任,也仅限于偿还本金,不能承担支付利息的责任和违约责任。请逐一评价利康酒店的抗辩理由[1]。本案例主要考察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考察一般保证与连带保证的区分;第二,考察共同保证人的责任问题;第三,考察保证责任的范围问题。 二、案例于课堂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连续使用了该案例三年,分别适用于会计专业2013级、2014级、2015级,每一个年级三个教学班级,每个班级用了不同的方法。1班运用了理论先行的教学方法。通常一节课前30来分钟讲述保证的相关理论知识,后10分钟左右讲述该案例。2班运用了案例先行的方法。通常该堂课的前20分钟由学生去看教材相关内容,思考案例,后面的时间师生互动探讨案例,最后做总结,讲解理论。3班同样运用了案例先行的方法,但与2班又有所不同。上课之前,就把案例布置给了学生,并要求学生按照要求预习书本相关内容、思考案例。上课时一开始即进入师生互动环节,持续约30分钟,剩下时间进行理论讲解。 三、案例运用的效果 从教学效果来看,三个班级有所差异。第一,案例教学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学生在听课时还是非常认真的,能够跟随老师的节奏起舞。第二,在互动的过程中,1班回答问题时准确率最高,基本上能够回答出:利康酒店为一般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利康酒店与保利商行达成的协议有效,但不能对抗债权人;利康酒店承担保证责任的范围止于还本付息,不包括违约责任。2班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是不能准确回答这三个问题,并且不知道考察什么知识点。3班学生活跃度明显比1班、2班高,互动过程中也能明显感受到比1班、2班同学考虑问题更全面,并且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新问题。第三,从课后的相类似的案例作业来看,3个班级的同学做得都是非常不错的,但1班的作业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中规中矩,话语的组织都能明显看出受老师影响的痕迹,而3班的作业,明显思维更活跃,有着自己的理解。第四,连续三年每学期期末,都考试了一个同类型的案例分析题,分值10分。从案例分析题的得分来看,三个班级的差距明显。3班大多数同学得分为9分以上,2班大多数同学得分在8分左右。1班大多数同学得分在6分左右。 四、案例运用的思考 从上述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经济法教学课堂中插入案例的运用,的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第二,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先讲理论,再评述案例,最终效果并不好。其实在理论先行时,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还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由于学生主观能动性没发挥出来,对于理论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并未真正理解,所以虽然在学习该理论时似乎掌握得很好,但由于并未经过深刻思考,印象可能比较淡然,导致考试结果不佳。第三,案例教学的第二种方法,效果也不是非常好,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用于思考的时间不够,自然思考的不是很周到。为此,我们可以把案例小型化,多用选择题式的案例题,应该可以解决该问题。第四,案例教学的第三种方法效果最佳,其原因在于: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比前两种方法,都多花费了大量时间;正因为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所以经过师生互动、讲解后,对理论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靠。虽然如此,但我们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时间冲突问题:一方面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课时不多,但内容繁多,案例教学更显得教学课时过少;另一方面,如果案例、理论都通过课前预习的话,则意味着在经济法这门课程上花的时间多了,自然其他课程花的时间就少了,冲突需要调解。第二,少数与多数的问题: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只有少数学生能参与互动过程,多数学生都不能参与进来,怎么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激发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石小叶 单位:邵阳学院会计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会计教学案例教学应用 摘要: 众所周知,中专学校招收进来学生大多基础知识都比较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也较差,因此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进行理论化教学,中专生往往很难理解,也很难运用于实践。因此,为了提高中专学校会计教学水平,必须充分考虑到中专生理论接受能力差的特点,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本文将从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出发,就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过程进行深入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会计教学;意义;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 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量理论和相关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枯燥,加上中专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学生基本很少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利用已有的案例素材让枯燥无味的理论转变成为生动形象的动态情景,一方面,通过具体案例能够将抽象难懂的会计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简单和易懂;另一方面,会计案例与实际生活更加贴近,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合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并融入其中。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案例教学法往往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学习在具体事件发生时,能够灵活地运用会计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会计就业市场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中专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为了响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很多中专学校都已经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会计实际案例教学,弥补学生在会计实践能力上的不足,让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增强,从而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分为教师准备工作和学生准备工作两个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在准备阶段的工作就是案例材料的选择、收集与整理,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将案例素材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提前熟悉案例,并查找相关资料,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完成讨论提纲的编写,这样在课堂上,就不必花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在准备阶段,拿到教师下发的案例素材,要尽快着手进行阅读和思考。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版块,查阅相关文献,尽可能地对案例素材内容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很多学生已经熟悉了被动学习的学习模式,在开展案例教学法开始时,很可能会感到陌生和不适应,对于这种情况,应及时向教师反映,了解并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注意事项,防止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无法及时进入状态。 (二)实施阶段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应当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尽可能地保证每个小组的学生具有层次,这样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互帮互助。比如说,为了让学生掌握工程完工前后因借款所产生的利息费用的处理,可设置如下案例:A公司2015年度的工程已经全部完工,所有工程均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是该公司在对工程借款所产生的利息费用进行账务处理时,以工程未完全竣工为由,计入“在建工程”账户,试问这种做法是否合理?何时将利息费用予以资本化,何时费用化?该公司如此处理的目的是为什么?案例设置完成,让学生提前熟悉案例材料,课堂上,让学生在熟悉案例的基础上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很多学生都提出该公司这种账务处理方式不合理,认为既然工程已经达到了预定可使用状态,此时借款所产生的利息费用就应该计入“财务费用”予以费用化,而不应该给予资本化。至于何时资本化和费用化,学生们意见不统一,有的学生可能之前看过教材内容,指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应计入“在建工程”,否则就应对其予以资本化,但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导致工程借款利息应由工程承担,而工程建设完工就是企业的资产,所以就应进行资本化。对于公司账务处理的目的,很少有学生提出进行资本化不会对企业利润造成影响,而费用则作为企业利润的抵减项,对企业经营成果和盈利能力都会产生影响。通过这个案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阶段费用的确认问题,这样能够对今后的会计实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而这个案例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费用核算案例,其内容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总结阶段 考虑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观点存在不足,因此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应进行总结和评价,解答学生在讨论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防止学生因为这个问题而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时存在一定困惑。如果剩余时间不多,教师可以在学生反馈的问题中找出比较典型和问题进行统一解答;如果时间较为充裕,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适当归类,为学生讲解同类型的题目,帮助学生发现差异,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专学校会计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从而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 会计案例论文:中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效果 摘要: 《中级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基础作用,也是公务员、银行、事业单位等招聘考试的主要课程之一。因其知识点多面广、内容繁杂,往往师生费时费力,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若辅以生动有趣的案例教学,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文章以獐子岛为例,分析课堂教学中使用该案例必须把控的六个环节,最后提出案例教学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 关键词: 《中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獐子岛;教学效果 《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一般会计人眼里,一定是枯燥、繁杂、点多面广,如果教师没有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内容,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很难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巧妙应用丰富多彩、内容各异的案例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1从一个案例讲起———案例介绍 2014年十大黑榜上市公司名单出炉第二名獐子岛(002069)上榜理由:八亿扇贝不翼而飞情况概述:从预计盈利7565万元到突然称201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巨亏8.12亿元,150万亩养殖海域颗粒无收。投资者目前对獐子岛的疑问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证明即将采捕的扇贝确实死亡了?二是,如何证明2011年时确实投了苗?从公司目前对外界解释的情况来看,投资者们的疑问并未能得到消除。公司并未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说明此事并非人祸。目前,中债资信已经决定将獐子岛主体信用等级由A下调至BBB+,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 2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该案例 课堂教学中要很好的运用该案例,就必须把控好以下6个环节: 2.1学生如何获得该案例 一般可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教师提供,下发给学生;另一种是教师提示,学生自己查找。要求学生关注财经热点新闻,当年财政部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检查报告,证监会处罚决定书以及网络上当年热点上市公司等信息,从中获取所需案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兴趣和能力。该案例即来源于网络热点。 2.2该案例和哪些教学内容结合 案例分析首先要立足该课程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和拓展,决不能为案例而案例。该案例与《中级财务会计》中的资产、负债、费用、利润等要素相关,与审计学中的存货审计、内部控制等有关。此外,和公司发展战略、管理者的意图密切相关。 2.3该案例的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目标应更多地聚焦于提供技能和处理办法,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成为成功的管理者。所以案例不是训练学生知道什么,而是训练学生如何行动,凡是与作决策相关和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情况,案例教学是最有效的。该案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分析獐子岛存货巨额亏损的主客观原因,来发现其经营和财务上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较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 2.4该案例要讨论什么样的问题 该案例至少要讨论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案例本身的问题,二是案例背后的故事,三是如何解决。如设置如下讨论题:(1)该公司存货管理出现了哪些问题?除此外还存在什么样的财务和管理问题?(案例本身的问题)(2)其动机或理由是什么?(案例背后的问题)(3)请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2.5如何引导学生讨论才是案例讨论的重点 首先,提示大家这是一个真实公司的案例,需要先了解案例公司背景。其次,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是学习促进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合作讨论的氛围,而不是将知识从教师传输到学生。要试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和问题,并最终得以解决。因此,按照事先的分组要求学生在课下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可鼓励学生制作PPT演示和讲解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辩论,至少每次讨论要有20%左右的人参与。第三,教师要发挥“教室交通警察”的作用,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不能偏离案例主题,否则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标;把握课堂讨论的时间,尽可能控制在45分钟内;要尽可能确保大家都有发表观点的机会,对不好意思参与的学生要有鼓励参与的办法等;要适时记录讨论的过程。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关键概念、术语等的理解,提醒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引导学生不偏离关键性的决策点,并进一步挖掘、延伸,以拓展思路。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具体讨论过程如下:(1)本案例的背景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獐子岛”),成立于1958年,经过50余年的沉淀和积累,公司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以水产增养殖为主,集海珍品育苗、增养殖、加工、贸易、海上运输于一体的综合性海洋食品企业。2006年9月28日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2069),并创造中国农业第一个百元股。2007年,獐子岛集团成为达沃斯“全球成长型公司社区”首批创始会员,并当选为“CCTV年度最佳雇主”、全国首届“兴渔富民新闻人物”企业。“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海上大寨”“黄海明珠”“海底银行”“海上蓝筹”等都曾是对该公司的赞誉。2014年10月30日公告称:因遭遇冷水团,百万亩海洋牧场遭遇绝收,公司由盈利变为亏损约8.12亿元。公司及事务所各自从专业角度加以说明其合理性,公司对存货予以核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合计影响利润约7.6亿元,全部计入2014年第三季度。此公告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引起众多投资者广泛质疑,也因此被评为“2014年十大黑榜上市公司第二名”。(2)就案例本身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说,存货管理出了问题。獐子岛属存货占比高企业,2006年上市时占比31%,2007年占半壁江山,2014年6月达28.3亿。有人说其公告称:百万海洋牧场绝收,八亿扇贝不翼而飞,造成公司存货巨额损失,公司由盈利7千多万转为亏损8亿多。有人说原来投苗与否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有人说监测不力,公司称“在獐子岛海域构建了北黄海冷水团监测潜标网,对底层水温变化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提升了海域环境监控能力”,这难道形同虚设?有人说存货内控问题严重。此外,还有诸如审计问题,如150万亩40余米深水海域,监盘阶段内控壁垒较高,监盘时间短,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与公司合谋等;其他财务问题,如短贷长用、融资结构不合理等;其他管理问题,如公司治理不完善,多元化战略决策失误、风险考虑不足、任人唯亲等等。(3)就案例背后的问题展开讨论究其原因,也是多种观点交汇。公司解释是天灾,因遭遇冷水团的影响;舆论质疑是涉嫌财务造假和管理不善,利用养殖类存货难以查验的特点,将关联方(大股东)占用资金增加存货价值,之后无法归还,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一洗了之;以股权质押银行贷款,不断重复投资房地产,造成融资不断,短贷长用。其结果是一举三赢:一是满足大股东们资金短缺的需求,二是甩脱了庞大的库存,三是这季大跌后基数减少,来年似乎更容易让业绩反转。也有同学查到证监会最终的核查结果,投苗造假、大股东占用资金未被认定,但内部控制缺陷严重。即便是证监会给出了这样的核查结果,因该行业存货的特殊性,公司仍不能完全摆脱利润造假、大股东挪用资金等嫌疑。 2.6教师如何点评和总结 教师可从三方面点评:一是评价各种观点的合理性及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总结课堂上的表现;二是可以归纳出一个参考性的答案,但决不应该是标准答案;三是将学生的解决办法提升到一个有理论支撑的高度。对本案例的点评与总结举例如下:(1)总体概括陈述观点较为丰富,语言表达较为流畅,专业用语较为准确。不足之处是思路还欠宽阔,深度还嫌不够。除了从财务角度思考问题外,从管理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2)教师给出的参考答案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可分别从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政府监管三个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公司———存货内控问题严重、存货会计处理有误、存货损失涉嫌造假;大股东挪用资金、进行利益输送等;事务所———存货监盘难度较大、审计人员能力不足;政府监管———监管部门监管缺失、对该行业的监管制度不到位。解决的办法:公司———强化内部控制、防止管理层贪腐;加强存货监盘、控制存货规模和质量;提升监测技术,做好风险防控等。事务所———培养CPA职业道德,提升专业胜任能力等。政府监管———完善相关审计准则,探索实践创新;加大监管处罚力度等。 3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3.1引导课堂讨论要高效 通过多年实践发现,除课下准备外,课上讨论是案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引导作用举足轻重。一是引导讨论方向,二是引导讨论氛围,三是引导语言表述,四是引导时间把握,四者缺一不可,案例教学可获成功。 3.2选取教学案例要适当 合适的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一半,选取案例时,一是教师选择真实公司和最新热点案例,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提示学生案例来源,通过关注央视财经类节目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财经热点等报道获得;通过关注业界大佬动向获得,如李嘉诚、马云、王健林、董明珠、任正非、雷军等人及公司的动向等;通过手机微信、网络等财经信息获得等,以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敏感度。 作者:侯翠平 丰蓉芳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运用 摘要: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新型教学方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启发思考,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学生对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财务会计教学;运用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其特征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利用典型的经济案例,让学生在掌握并利用现有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研究案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作为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减少了串讲法带给学生的厌倦情绪。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2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在我国多数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着注重理论教学,忽视技能培养的现象。会计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基本采用不科学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第二,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教学中,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其主要表现为实践课程与课堂教学的课时比例分配不尽合理。会计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课时比例设置不尽合理。面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财务会计教学应迎合市场需求,确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财务会计教学中应着重加强成本会计、税法与税务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会计核心课程的学习,从而使得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的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第三,目前我国院校中普遍存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问题。培养高水平会计人才要求教师既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师资队伍水平欠缺的限制。 3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组织实施方式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阶段的不同选取恰当的组织实施方式。案例教学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将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中,并通过结合理论知识来进行案例剖析。该模式适用于会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学生刚刚接触专业知识时,可能会感到抽象难懂。因此,教师在讲授会计基础时,应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出相关实际案例。例如:当教师讲授会计错账更正方法时,学生容易将几种更正方法混淆,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典型的、错误的会计账簿和凭证作为案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判断分析,并进行更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加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并很快地将错账更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显著的提升。第二,以讲授案例为主,将会计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中。通过讲述案例,学生自主分析、讨论,最终对相关理论进行归纳与总结。例如:在进行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当讲到企业财务报表评价报告如何撰写时,教师可以选用某上市公司的连续三年的财务报表以及附注作为一个具体的案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依据所给资料对比同行业标准,测算各项评价指标,编制动态比较财务报表从而进行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独立完成评价报告,进而组织小组讨论,并在最后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及这次实际案例的实施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此种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企业财务报表评价的一般方法,举一反三,加深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有效提升。 4财务会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4.1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选材 会计资料具有保密性与重要性的特点,因此各企业会对账簿、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妥善保管,一般不予借出。受到会计资料、会计工作特点的影响,教师不容易找到适用的典型案例,院校教师一般缺乏实际的会计工作经验。因此,案例教学法的选材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严峻的挑战。教师应尽力弥补自身工作经验方面的不足,时刻关注现实企业的发展动态,搜集大量素材,通过积累与总结,编写出案例教学的“案例库”。除此之外,在选材时,教师还应保证每一个教学案例都满足真实性、实用性、典型性、借鉴性以及针对性的原则。 4.2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在案例教学法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依据学习阶段的不同布置不同的案例。教师应在授课前将案例交给学生预习。这样能够使得学生通过案例接触新的专业知识,从而阅读相应的文献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进行案例分析。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学习小组的讨论情况,以及各个小组所阐述的见解和观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完善与提高。最后,教师不应一味地实施案例教学而忽视传统的讲授方法。 4.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案例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财务会计教学也应紧跟时代步伐,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院校应着力完善多媒体电教化教学系统,加强会计案例教学的配套建设,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能够增加知识的输出量,教学效率与效果将会明显提升。除此之外,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4.4案例教学应符合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案例教学应符合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师应保证案例教学法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其作用。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案例应能够结合学生现有的实际操作水平与理论知识,复杂程度与财会实际工作相适应。除此之外,还应保证在时间和内容上,保持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步。教师还可以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表现纳入成绩考核范围,从而使得学生真正注重案例的预习与思考、深入分析问题、积极讨论案例、对知识进行总结。 4.5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增强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中,教师应具备驾驭课堂按计划实施的能力。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合作式或者对抗式的讨论方式,使得学生的各种见解在融洽的氛围中相互激发、相互碰撞。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各抒己见的良好学习氛围,适时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案例讨论的动向,不断深化讨论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理清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建立一套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者:刘鑫 李勇 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会计课案例教学法运用 【摘要】 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产业经济的全面进步,实现了产业运营的多元化,进而致使企业结构变得愈发复杂,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愈发具有挑战性,培养更为专业性、高素质的人才是关键。在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仍旧保持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是制约会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面对以上问题,应将案例教学应用其中,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会计课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会计教学;应用 会计是现阶段教育体系中最为热门的专业,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旨在为社会输送专业性、职业性人才,以满足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效果平平,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课堂缺乏趣味性与个性化色彩,致使会计教学受到严重制约。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会计教学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与创新性,将更具趣味性的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会计专业领域,进而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分析 (一)构建案例情境 案例教学法是现阶段教育领域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教学效果显著。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借助真实案例来辅助与诠释教学,让学生深入到案例之中来学习和感知会计知识[1]。真实的案例涉及到专业的会计知识,可让在学生在处理相关会计问题时能从容面对,在案例教学中开展角色扮演,能在具体的案例呈现中吸收与见识到会计专业课程的规范性操作,可大大提高会计教学水平。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提出,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重在课堂参与,及时解决会计教学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在会计领域方面的实践性与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二)锻炼学生技能 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的开展考验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知识点考查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通过相关案例情境的设计,能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全面锻炼,在案例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财务报表制作能力、财务数据核算能力、财务信息化系统操作能力等,其直接关乎着学生的专业素质,可见,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具有实效性与规范性。 (三)强调讨论研究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其训练与应用的点不仅仅在于实践参与和程序锻炼方面,还在于案例分析与讨论,只有通过有效的案例分析与讨论才能将案例中所要考查的会计知识点进行提取,是培养与锻炼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案例分析过程中,注重的不是案例的结果,而是案例实际情况的分析过程,在分析时会迸溅出大量的思想和观点,也就不会重视什么是正确答案,重要的是案例分析的过程。在开展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予以激励,重视学生个人的发展[2],对一些个性化的观点应予以鼓励和支持,以激发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会计课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法在会计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案例与课程讲解的融合 案例教学法在会计课中的应用,应注重案例与课程讲解的相互融合,打造更具规范性的案例教学模式,在应用案例时,应融入相应的案情导入元素,教师应给予足够的讲说与授课,及时将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巧妙的融入到案例之中,能在呈现案例的过程中让学生吸收新知识,会计教学不存在刻意性,而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能让学生更为深度而高效的学习到会计专业知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融入相应的问题来牵动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3]。例如,在学习会计核算的相关知识点时,若运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切入主题,为学生讲述会计核算的方法。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应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做好问题导入,教师应先将案例中的经济类业务告诉学生,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的数据进行核算,此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会计核算应怎样操作与实施呢?此时,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讲授,为学生讲授有关账户的相关知识,在讲授中设置相应的问题,可引起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 (二)强调案例与合作学习的搭配 新时期,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在不断的创新与优化,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其中,注重案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法的有效结合和搭配,制定更为合理的会计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法中渗透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展开小组讨论与分析,以实现对会计案例的深度剖析与解读,对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的相互融合,是两种高效教学模式的强强联合,能为会计课堂增添色彩与乐趣[4],对学生会形成有效的吸引力,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是必然结果。例如,在学习“会计恒等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提出了相关的案例:“A企业若想要创办其下属的原料生产厂,在前期的资金问题上应如何处理?”然后小组内的学生就该案例展开分析,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企业若想运营,必须具备足够的运营资金,投入的资金来源可由企业自行承担,也可由其他企业进行投资,若向他人借入,会形成债权关系,向债权人借入资金,然后会形成债权人权益,则A企业则处于负债的状态;若招商引资,则会形成所有者权益。通过分析,小组内的学生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答案,也展现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倡案例与多媒体的有效合作 在案例呈现时,可以选择图片、文字和动画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更具案例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及时对会计实务的操作课程予以全面的了解,及时总结会计实务的操作要点,提倡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其能自行动手去操作,进而突显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价值。例如,教师可将职场环境下的会计实务操作流程制作成小视频,让学生观察与学习小视频中的案例,对职场环境下的会计操作失误情况予以了解,也可对学生产生警示性。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会计课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呈现,运用多媒体教学予以辅助,使得案例呈现更为生动、具体,更具趣味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会计课教学现状的有效分析,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等,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导致会计教学质量不高。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会计课专业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应将职场中的案例作为重要的教学素材,锻炼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模式相互结合,进而得到更为高效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 作者:徐静 单位: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研讨 摘要: 实施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基础是选取恰当的案例,并经适当改编,整理形成案例库;如何将案例与课程内容有效对接至为关键。可借助信息化手段有效组织案例教学,并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自我学习。案例教学还有助于展示财务会计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从而实现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 关键词: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的教学中至关重要。财务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将深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资本市场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财务会计课程难度较大,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因此,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在理论教学中辅助以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而提高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深刻的财务会计理论置于真实的经济背景中,财务会计的知识点才能变得鲜活起来,财务会计的教学才能变得更加生动。 一、如何选择财务会计的教学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就是有好的案例。长远来看,基于资本市场的公开资料由教师来撰写案例,应该是一种较好的途径。但是,案例是否成熟有待考验。短期来看,基于现有的案例资源来组织教学,是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捷径。 1.案例资源的获取与改编 从现有的财务会计案例资源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现成的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刘永泽教授主编的财务会计教学案例,至今已出版至第五辑,均为上市公司真实案例,反映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二是基于网络资源,如巨潮资讯网、和讯网以及一些门户网站的财经版块,如网易财经、凤凰财经等。相比较而言,教材中的案例都比较成型,就一家上市公司进行连续追踪,针对性较强。而基于网络资源获得的案例资料相对比较及时。无论通过那种路径获得的案例资源,都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 2.案例选取的原则 选择适合的案例进入课堂需要有所取舍。杨有红认为,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是实务性、典型性和针对性[2]。我们认为,通常案例选取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上市公司、知名的大公司,应该是首选。其次,案例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必须引起教师的关注[3],如在讲解高级财务会计的合并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入优酷合并土豆的案例。只有将案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好地融合,贴近实际,才能更容易引人入胜。此外,经典案例往往不会时过境迁,在说明某些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 3.案例的日常搜集与案例库的建立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拥有一个完整的案例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案例,并经过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分门别类地加以保存,每位教师如果能够将资源整理在一起,便可形成一个庞大的案例库,以备进行案例的集体讨论和切磋。 二、如何实施财务会计的案例教学 1.案例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的对接 从案例到课程知识点,如何做到有效对接,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现有的案例资源,可能注重案例的完整性而面面俱到。所以通过某个案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这是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需要明确的,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如何将案例为我所用,将案例内容顺利过渡到课程知识点,通过一个案例来展现某一个或某几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或利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2.案例问题的设计与思路的引导 通常在案例资料给出后,需要与课程知识点相衔接来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案例,了解案例中的情境,更要走出案例,理解案例引发的问题。以固定资产折旧这个知识点为例,围绕固定资产折旧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案例公司的固定资产有哪些类别,分别采用怎样的折旧方法,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如何,折旧的会计政策是否发生变更,若变更,是法定变更还是自愿变更?对变更采取了怎样的会计处理方法?对案例公司的损益或权益是否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一个案例,设计相关联的若干问题,可以将固定资产折旧与会计政策变更这两个主要的知识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 3.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良好的组织过程。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表观点、教师进行点评等环节[4]。因此,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布与相互衔接,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哪些在课堂上进行,哪些在课前进行、课后进行,都需要教师进行规划。只有有效的设计、良好的规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BB平台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课件、作业等诸多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到该平台上,供学生下载和课后学习。因此,在案例教学前,教师可将背景知识与案例的基本资料到该平台上,学生可提前熟悉案例,此外,教师也可在讨论区几个基本的问题使学生提前进入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前下发案例资料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较多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评分细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自主学习 案例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才是使学生最为受益的方式,因此教师更需要做的是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与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而在课堂上可通过PPT汇报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三、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财务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要做到“承前”,也要做到“启后”。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个庞大的案例往往涉及很多内容,因此通过一个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先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活学活用。以存货为例,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对存货的日常核算与期末计量这一知识点,引入“獐子岛10亿存货消失之谜”这样一则网上流行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存货期末计价问题的思考,与此同时,对水产品这类特殊的存货如何进行审计,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等问题也对学生有所启发。因此,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审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相结合,为后续课程能够进行很好的铺垫。 作者:孙志梅 李秀莲 高强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浅论 摘要: 实施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基础是选取恰当的案例,并经适当改编,整理形成案例库;如何将案例与课程内容有效对接至为关键。可借助信息化手段有效组织案例教学,并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自我学习。案例教学还有助于展示财务会计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从而实现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 关键词: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的教学中至关重要。财务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将深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资本市场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财务会计课程难度较大,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因此,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在理论教学中辅助以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而提高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深刻的财务会计理论置于真实的经济背景中,财务会计的知识点才能变得鲜活起来,财务会计的教学才能变得更加生动。 一、如何选择财务会计的教学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就是有好的案例。长远来看,基于资本市场的公开资料由教师来撰写案例,应该是一种较好的途径。但是,案例是否成熟有待考验。短期来看,基于现有的案例资源来组织教学,是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捷径。 1.案例资源的获取与改编 从现有的财务会计案例资源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现成的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刘永泽教授主编的财务会计教学案例,至今已出版至第五辑,均为上市公司真实案例,反映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二是基于网络资源,如巨潮资讯网、和讯网以及一些门户网站的财经版块,如网易财经、凤凰财经等。相比较而言,教材中的案例都比较成型,就一家上市公司进行连续追踪,针对性较强。而基于网络资源获得的案例资料相对比较及时。无论通过那种路径获得的案例资源,都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 2.案例选取的原则 选择适合的案例进入课堂需要有所取舍。杨有红认为,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是实务性、典型性和针对性[2]。我们认为,通常案例选取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上市公司、知名的大公司,应该是首选。其次,案例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必须引起教师的关注[3],如在讲解高级财务会计的合并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入优酷合并土豆的案例。只有将案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好地融合,贴近实际,才能更容易引人入胜。此外,经典案例往往不会时过境迁,在说明某些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 3.案例的日常搜集与案例库的建立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拥有一个完整的案例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案例,并经过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分门别类地加以保存,每位教师如果能够将资源整理在一起,便可形成一个庞大的案例库,以备进行案例的集体讨论和切磋。 二、如何实施财务会计的案例教学 1.案例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的对接 从案例到课程知识点,如何做到有效对接,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现有的案例资源,可能注重案例的完整性而面面俱到。所以通过某个案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这是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需要明确的,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如何将案例为我所用,将案例内容顺利过渡到课程知识点,通过一个案例来展现某一个或某几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或利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2.案例问题的设计与思路的引导 通常在案例资料给出后,需要与课程知识点相衔接来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案例,了解案例中的情境,更要走出案例,理解案例引发的问题。以固定资产折旧这个知识点为例,围绕固定资产折旧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案例公司的固定资产有哪些类别,分别采用怎样的折旧方法,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如何,折旧的会计政策是否发生变更,若变更,是法定变更还是自愿变更?对变更采取了怎样的会计处理方法?对案例公司的损益或权益是否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一个案例,设计相关联的若干问题,可以将固定资产折旧与会计政策变更这两个主要的知识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 3.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良好的组织过程。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表观点、教师进行点评等环节[4]。因此,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布与相互衔接,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哪些在课堂上进行,哪些在课前进行、课后进行,都需要教师进行规划。只有有效的设计、良好的规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BB平台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课件、作业等诸多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到该平台上,供学生下载和课后学习。因此,在案例教学前,教师可将背景知识与案例的基本资料到该平台上,学生可提前熟悉案例,此外,教师也可在讨论区几个基本的问题使学生提前进入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前下发案例资料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较多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评分细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自主学习 案例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才是使学生最为受益的方式,因此教师更需要做的是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与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而在课堂上可通过PPT汇报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三、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财务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要做到“承前”,也要做到“启后”。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个庞大的案例往往涉及很多内容,因此通过一个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先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活学活用。以存货为例,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对存货的日常核算与期末计量这一知识点,引入“獐子岛10亿存货消失之谜”这样一则网上流行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存货期末计价问题的思考,与此同时,对水产品这类特殊的存货如何进行审计,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等问题也对学生有所启发。因此,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审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相结合,为后续课程能够进行很好的铺垫。 作者:孙志梅 李秀莲 高强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 现阶段,案例教学法已成为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合理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却存在着很多误区。对此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误区 自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开创性地使用了案例教学法以来,案例教学法以其在教学中启发性、诱导性和决策性的优势为教育工作者所熟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研究,案例教学法自此逐渐走入国内高校课堂,并为教师和学生普遍接纳。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生在课堂内外对真实事件和情境的分析、思辨为重点,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1]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陕西省20所高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进一步讨论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如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1会计电算化案课程案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误区 1.1教学现状 问卷调查借助于2015年末第九届“用友新道杯”全国信息化大赛的举办,调查对象选定为陕西省参赛高校中的20所,共60名学生。调查内容涉及案例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考核与评价4个方面。通过调查,20所本科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几乎都涉及到了案例教学法,90%的高校是以案例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6.7%的同学认为自己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体系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53%的同学认为自己参与的案例教学内容不太全面;38%的同学认为完全采用案例实践教学法过于单调;另外26.7%的同学认为案例教学实践考核与评价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对所学问题的理解程度。 1.2存在的误区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不难发现,虽然会计电算化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存在的误区可以总结如下:误区一:案例教学实施盲目化主要表现:案例教学目标不明确;案例选择随意化;案例内容过于单一,无法涉及全面的经济业务;案例教学组织没有时间规划,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等。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都定位为:会计电算化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即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深入和应用环节。这种教学目标下,教师在案例教学设计、案例内容编写或选择时缺乏主动性,往往局限于针对某个会计电算化理论来编写特定的案例,而理论针对性不强的一些会计特殊业务则很少涉及,如暂估入库、现金折扣和销售折让等;另外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时一般为51-64学时,如果案例教学实践从会计业务的基础设置、日常业务操作和期末处理三个模块综合练习的话,教师一般选择1-2个企业的部分业务来进行,无法将全面经济业务在案例教学中进行实践;基于时间的限制和学生能力的差别,案例教学中教师一般不进行详细的时间规划,学生实践进度不统一,实践效果参差不齐。误区二:案例教学与理论授课关系处理不当主要表现:重视案例教学,忽视理论讲授;加大理论讲授比重,忽视操作练习。案例模拟实践教学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相对于具体而生动的案例教学来讲,理论授课是抽象、枯燥的,无法使学生产生参与会计业务的真实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缩小其所占的比例,以案例实践教学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甚至不讲理论直接进行案例操作练习,遇到问题了再解决处理。还有部分教师深谙会计电算化理论在实际会计业务应用中的重要性,教学中加大理论讲授比重,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误区三: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随意化主要表现:部分教师忽视了自己的“传道、授业”角色,一味追求“解惑”。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师以“教”居于主体,而在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中,由于学生自主进行案例实践份额加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本着实践出真知的想法,不断淡化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组织与讲解的角色,认为只有帮助学生解决在案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顺利将案例中模拟业务进行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忽视自己“传道、授业”的角色,将案例教学课堂组织完全交给学生,只关注于“解惑”,但倘若学生不深入思考,没有疑问,则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误区四:案例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大多数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都是采用“顺向强化”教学方法。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步骤普遍为,教师先进行理论要点讲解,学生上机实践操作,遇到问题教师帮助查找并解决。采用这种单一的“顺向强化”的教学方法,在进行理论讲解时,由于学生没有具体的操作概念,因此容易对所讲解的理论不重视,而到了实践环节,具体遇到问题时才急于去查找相关的理论,或者凭自己的感觉进行操作,导致问题层出不穷。 2如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 2.1明确案例教学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案例 和传统的教学一样,案例教学也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就会失去导向,容易产生教学内容规划不全面、教学方法选择不恰当、教学实施策略不合理等后果。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在于以案例为依托,向学生全面展现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鼓励学生做为主体来解决问题。其次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遵循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疑难性的原则。真实的案例可以锻炼学生电算化下会计实务的处理能力,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典型的案例集中反映会计业务的一般特性,能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综合的、疑难的案例,能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理清思路,提高自我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可编写教学案例库来提供教学案例和学生练习的案例资料。完整的教学案例库至少应包括三个级次,即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应有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不同的会计主体的案例业务资料,企业应按照类型具体分为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等。初级层次的案例只包括总账日常业务和报表业务的处理;中级层次案例业务是在初级的基础上加入购、销、存和应收、应付、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几个模块的业务;高级层次则包括初级和中级的业务,以企业集团作为会计主体,进行会计业务的系统、综合的处理,同时还可以将预算、决算和管理相关业务加入其中。 2.2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导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但加强学生课堂主导并不代表教师可以放手不管。案例教学是非中心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教学中的唯一中心。[2]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指引人、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求知人、动手者和思考者。在案例练习之初,应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应指导学生去熟悉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重点、难点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案例操作练习时,应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帮助人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案例操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案例总结阶段,亦应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去思考和总结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和相应知识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2.3更新案例教学观 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持有的态度和方法。长期以来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中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为“顺向强化”的教学方法。虽然顺向教学方法遵循了理论阐述→实际操作→问题解决→分析总结的思路,但是很容易造成学生只关注与其中的操作以及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理论的讲解和最后的分析总结。另外持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对后面涉及的案例问题无法留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案例教学中可以更新教学观,在“顺向强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个别的要点问题引入“逆向教学法”,即从果到因的逆向分析法,其教学思路为实际操作→问题解决→分析总结→理论阐述。逆向分析法主要应用于学生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案例资料中,诸如总账系统填制和审核凭证、期末对账和结账、生成报表部分。 3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 3.1准备阶段 在课堂教学前,师生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1)教师的准备。 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对案例的准备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练习的进度和成效。教师需要准备以下事项: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切合课程内容的案例;熟悉案例的背景及全部细节;建立案例资料的基础设置、日常业务和报表三阶段的备用账套;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列举学生练习时易错的地方;选择案例的相关引入方式以及如何阐述案例问题和理论的有机联系。 (2)学生的准备。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准备可以提高课堂知识的认识程度,并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需要做的准备如下:转变被动的教学观念,成为课堂的求知者、动手者和思考者;查阅、预习相关理论;熟读案例资料;列举已有的疑问;小组间初步讨论。 3.2课堂教学 (1)理论阐述与案例呈现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以案例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选择合理的方式阐述相关理论。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理论讲解和阐述:案例呈现之前事先进行理论讲解;案例呈现完后讲解;或学生练习之中遇到问题时讲解。具体选择哪种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来进行确定。 (2)学生练习与问题解决 学生的自我练习是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中很重要一个环节,在此阶段不同的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试验,并将可能出现的错误事先讲解,以降低学生遇到问题多时会产生的挫败感;对试验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耐心去帮助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对一些解决起来耗时较长的叠加错误,可分析原因后,建议学生引入自己的前次备份账套或教师备用账套;鼓励学生进行小组间数据核对和问题讨论;对学生练习中出现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理论的强化。 3.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指的是每次案例教学结束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总结,反思课堂教学中整体或部分出现的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以便提高案例教学效果。课后反思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即整体反思和部分反思。整体反思是从全局出发,对会计电算化整个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部分反思是对案例教学的每个章节或不同会计主体的案例业务进行细致、深入的反思。通过课后反思,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作者:马锦 赵莹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财务会计案例教学分析 摘要: 实施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基础是选取恰当的案例,并经适当改编,整理形成案例库;如何将案例与课程内容有效对接至为关键。可借助信息化手段有效组织案例教学,并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自我学习。案例教学还有助于展示财务会计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从而实现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 关键词: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的教学中至关重要。财务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将深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资本市场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财务会计课程难度较大,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因此,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在理论教学中辅助以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而提高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深刻的财务会计理论置于真实的经济背景中,财务会计的知识点才能变得鲜活起来,财务会计的教学才能变得更加生动。 一、如何选择财务会计的教学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就是有好的案例。长远来看,基于资本市场的公开资料由教师来撰写案例,应该是一种较好的途径。但是,案例是否成熟有待考验。短期来看,基于现有的案例资源来组织教学,是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捷径。 1.案例资源的获取与改编 从现有的财务会计案例资源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现成的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刘永泽教授主编的财务会计教学案例,至今已出版至第五辑,均为上市公司真实案例,反映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二是基于网络资源,如巨潮资讯网、和讯网以及一些门户网站的财经版块,如网易财经、凤凰财经等。相比较而言,教材中的案例都比较成型,就一家上市公司进行连续追踪,针对性较强。而基于网络资源获得的案例资料相对比较及时。无论通过那种路径获得的案例资源,都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 2.案例选取的原则 选择适合的案例进入课堂需要有所取舍。杨有红认为,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是实务性、典型性和针对性[2]。我们认为,通常案例选取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上市公司、知名的大公司,应该是首选。其次,案例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必须引起教师的关注[3],如在讲解高级财务会计的合并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入优酷合并土豆的案例。只有将案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好地融合,贴近实际,才能更容易引人入胜。此外,经典案例往往不会时过境迁,在说明某些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 3.案例的日常搜集与案例库的建立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拥有一个完整的案例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案例,并经过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分门别类地加以保存,每位教师如果能够将资源整理在一起,便可形成一个庞大的案例库,以备进行案例的集体讨论和切磋。 二、如何实施财务会计的案例教学 1.案例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的对接 从案例到课程知识点,如何做到有效对接,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现有的案例资源,可能注重案例的完整性而面面俱到。所以通过某个案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这是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需要明确的,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如何将案例为我所用,将案例内容顺利过渡到课程知识点,通过一个案例来展现某一个或某几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或利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2.案例问题的设计与思路的引导 通常在案例资料给出后,需要与课程知识点相衔接来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案例,了解案例中的情境,更要走出案例,理解案例引发的问题。以固定资产折旧这个知识点为例,围绕固定资产折旧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案例公司的固定资产有哪些类别,分别采用怎样的折旧方法,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如何,折旧的会计政策是否发生变更,若变更,是法定变更还是自愿变更?对变更采取了怎样的会计处理方法?对案例公司的损益或权益是否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一个案例,设计相关联的若干问题,可以将固定资产折旧与会计政策变更这两个主要的知识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 3.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良好的组织过程。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表观点、教师进行点评等环节[4]。因此,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布与相互衔接,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哪些在课堂上进行,哪些在课前进行、课后进行,都需要教师进行规划。只有有效的设计、良好的规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BB平台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课件、作业等诸多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到该平台上,供学生下载和课后学习。因此,在案例教学前,教师可将背景知识与案例的基本资料到该平台上,学生可提前熟悉案例,此外,教师也可在讨论区几个基本的问题使学生提前进入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前下发案例资料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较多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评分细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自主学习 案例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才是使学生最为受益的方式,因此教师更需要做的是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与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而在课堂上可通过PPT汇报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三、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财务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要做到“承前”,也要做到“启后”。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个庞大的案例往往涉及很多内容,因此通过一个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先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活学活用。以存货为例,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对存货的日常核算与期末计量这一知识点,引入“獐子岛10亿存货消失之谜”这样一则网上流行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存货期末计价问题的思考,与此同时,对水产品这类特殊的存货如何进行审计,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等问题也对学生有所启发。因此,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审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相结合,为后续课程能够进行很好的铺垫。 作者:孙志梅 李秀莲 高强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财务会计案例教学问题浅论 摘要: 实施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基础是选取恰当的案例,并经适当改编,整理形成案例库;如何将案例与课程内容有效对接至为关键。可借助信息化手段有效组织案例教学,并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自我学习。案例教学还有助于展示财务会计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从而实现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 关键词: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的教学中至关重要。财务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将深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资本市场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财务会计课程难度较大,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因此,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在理论教学中辅助以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而提高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深刻的财务会计理论置于真实的经济背景中,财务会计的知识点才能变得鲜活起来,财务会计的教学才能变得更加生动。 一、如何选择财务会计的教学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就是有好的案例。长远来看,基于资本市场的公开资料由教师来撰写案例,应该是一种较好的途径。但是,案例是否成熟有待考验。短期来看,基于现有的案例资源来组织教学,是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捷径。 1.案例资源的获取与改编 从现有的财务会计案例资源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现成的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刘永泽教授主编的财务会计教学案例,至今已出版至第五辑,均为上市公司真实案例,反映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二是基于网络资源,如巨潮资讯网、和讯网以及一些门户网站的财经版块,如网易财经、凤凰财经等。相比较而言,教材中的案例都比较成型,就一家上市公司进行连续追踪,针对性较强。而基于网络资源获得的案例资料相对比较及时。无论通过那种路径获得的案例资源,都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 2.案例选取的原则 选择适合的案例进入课堂需要有所取舍。杨有红认为,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是实务性、典型性和针对性[2]。我们认为,通常案例选取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上市公司、知名的大公司,应该是首选。其次,案例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必须引起教师的关注[3],如在讲解高级财务会计的合并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入优酷合并土豆的案例。只有将案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好地融合,贴近实际,才能更容易引人入胜。此外,经典案例往往不会时过境迁,在说明某些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 3.案例的日常搜集与案例库的建立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拥有一个完整的案例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案例,并经过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分门别类地加以保存,每位教师如果能够将资源整理在一起,便可形成一个庞大的案例库,以备进行案例的集体讨论和切磋。 二、如何实施财务会计的案例教学 1.案例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的对接 从案例到课程知识点,如何做到有效对接,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现有的案例资源,可能注重案例的完整性而面面俱到。所以通过某个案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这是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需要明确的,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如何将案例为我所用,将案例内容顺利过渡到课程知识点,通过一个案例来展现某一个或某几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或利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2.案例问题的设计与思路的引导 通常在案例资料给出后,需要与课程知识点相衔接来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案例,了解案例中的情境,更要走出案例,理解案例引发的问题。以固定资产折旧这个知识点为例,围绕固定资产折旧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案例公司的固定资产有哪些类别,分别采用怎样的折旧方法,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如何,折旧的会计政策是否发生变更,若变更,是法定变更还是自愿变更?对变更采取了怎样的会计处理方法?对案例公司的损益或权益是否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一个案例,设计相关联的若干问题,可以将固定资产折旧与会计政策变更这两个主要的知识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 3.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良好的组织过程。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表观点、教师进行点评等环节[4]。因此,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布与相互衔接,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哪些在课堂上进行,哪些在课前进行、课后进行,都需要教师进行规划。只有有效的设计、良好的规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BB平台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课件、作业等诸多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到该平台上,供学生下载和课后学习。因此,在案例教学前,教师可将背景知识与案例的基本资料到该平台上,学生可提前熟悉案例,此外,教师也可在讨论区几个基本的问题使学生提前进入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前下发案例资料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较多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评分细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自主学习 案例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才是使学生最为受益的方式,因此教师更需要做的是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与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而在课堂上可通过PPT汇报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三、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财务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要做到“承前”,也要做到“启后”。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个庞大的案例往往涉及很多内容,因此通过一个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先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活学活用。以存货为例,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对存货的日常核算与期末计量这一知识点,引入“獐子岛10亿存货消失之谜”这样一则网上流行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存货期末计价问题的思考,与此同时,对水产品这类特殊的存货如何进行审计,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等问题也对学生有所启发。因此,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审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相结合,为后续课程能够进行很好的铺垫。 作者:孙志梅 李秀莲 高强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法策略探讨 一、管理会计特点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管理会计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会计专业,对会计的没有太多了解,会计基础也就不多。因此,让学生在管理会计刚开始学习的关键时候打好基础,激发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兴趣就非常重要,这在实际教学中也有很大的难度。并且管理会计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需要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也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管理会计是一门注重实际动手操作的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操作,将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这对于学生也是一个难点。 二、案例教学特点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分析来进行学习。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有怎样的变化,并且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体会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和提升操作技巧,加深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全面了解,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积极主动地位,提高学习效率。 三、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注重案例的实用性 案例教学对提高管理会计教学水平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有了案例就可以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只有案例适合学生的学习,才能对学生的高效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案例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实用性。针对一个知识点有多钟案例,需要教师从中选择适合的案例。教师在编写案例时应注意将案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对教材内容能够起到辅助作用,体现出案例的适用性,使案例能够对主题有很好的直观展示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主题,掌握知识点。同时编写案例时应该考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要注意案例分析对于学生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能够更多的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了解,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注意合理使用案例 选择一个好的案例比较重要,但合理的使用案例也很必要,不能正确的使用案例,案例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讲解的方法来使用案例,也可以通过演示来使用案例,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常用的教学工具。讲解的方法是对案例内容进行讲解,指出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在分析案例时要注意的地方,这个方法一般是在对案例进行正式分析前使用,通过讲解,可以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可以形成自己的问题,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对案例进行分析,提高案例分析的效果。演示的方法是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给主题进行实际展示,可以进行相关表演,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掌握,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案例进行灵活的运用,可以将从一个案例中得出的结论应用到其他案例中,检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可以将不同的案例进行融合,在对多个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能够更具普遍性,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够更加清晰,更加有条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让学生充分提出观点 除了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继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进行讨论。同时在讨论中教师应发挥自身作用,把握整个课堂的秩序以及讨论的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发现学生讨论的内容与主题分离时要及时将讨论内容转移到主题当中,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在课堂秩序出现问题时,教师也应及时调节课堂秩序,使学生的讨论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 (四)注重总结和评价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通过一个案例可以得出许多结论,并且学生还要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必须对得出的结论以及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评价总结,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并给学生指导,使学生可以及时进行改正。通过评价总结使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更加系统,提高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四、小结 由于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之前对会计的了解不是很多,只是具备了一些基本的会计知识,因此,是否能够高效的学习管理会计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就对管理会计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满足学生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要求。案例教学能够通过对实际的案例分析,能够将会计专业难以理解的知识更加直接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更加直观的学习和理解,同时还可以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操作,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对本专业的了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案例教学的运用还需要每个老师不断进行思考,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使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鲁秋玲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会计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论文 一、案例选择的原则 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该循序下列4个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就是所选用的教学案例,必须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切不能脱离社会实际而随意选择。 (二)典型性原则。 在选取教学案例时,要考虑到繁杂的会计和理财活动,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而且该案例要有典型性,能反映同类案例所具有的特点,这样就能在教学中,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综合性原则。 选取的教学案例最好具备一定的难度,不能太简单。通过选择的这些生动而形象的综合会计案例,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调查研究之中,最后作出正确的分析评价,从而真正掌握这些难点和重点的问题,这样便能在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四)理论性原则。 选择的会计案件,要有会计与理财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融入到实际活动中,这样学生便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出来。学生可使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把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会计难题进行科学论证,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作用 (一)激发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用这种方法来传授知识固然有效,但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学生永远处在被动的地位,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因此,在采用必要的传统教学法的同时,还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而案例教学法就是这种启发式教学的好模式。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仅起指导作用,因为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动手进行帐务处理,并进行系统分析。比如在以往的结算方式等内容的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就会导致教师逐条讲解,学生也无兴趣的后果,等到实际工作中,学生还是不会操作。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把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开户行和收款单位开户行,以此模拟出整个结算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多进行几轮,让每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更加熟悉每个环境所应注意的细节。如此教学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能牢固掌握各种往来的结算方式,并能够清楚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发现课本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全面详细的掌握计算方式的操作过程。 (二)依据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提高模拟训练的效果 对于职高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系统学习会计理论知识和解答问题的技巧,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还是通过大量的会计案例教学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实践。在平时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班级作为某一生产企业,把学生分成不同的部门,对企业中出现的一些经济业务问题,可以按照一定的处理程序,用相关的账册和凭证模拟训练,让学生按照材料进行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有机结合书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个好的案例,能够把学生带入会计实务的“现场”并进入“角色”,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分析技巧,身临其境地扮演会计人员,亲身体验不同的会计帐目处理与分析,这样,把学习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应把会计实务案件当成主线,通过教师在课程上的引导,让学生进入实际会计工作“现场”,并成为其中的“角色”,从而让学生掌握实际的经验,督促学生进行思考,作出正确决策。同时通过对会计典型实例的教学,让学生迅速改变以往被动听课的习惯,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通过案例教学,对会计实践活动再现,提供形象生动和具体真实的感性知识,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所学到的会计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会计账务中的问题。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渗透和综合运用,并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要求和步骤 (一)、案例准备 在这个环节,教师应掌握会计案例中的论点,拟定会计案件的评价报告。教师可在课堂上,采取连续提问的方式,来简述会计案例中的问题和主要方向,并在课前将这些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督促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学生按照要求对会计案例进行课外个人学习,认真阅读收集整理相关案例资料,并在课堂讨论之前做好准备。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案例教学才会获得成功。 (二)分析讨论 教师可把全班学生合理分为几个小组,在每个小组内展开分析讨论,并在讨论结束之后,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然后,各小组可指派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同学面前对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各自的观点。在这个过程,教师主要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应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讨论的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讨论的主角。在案例教学课程之中,每位学生都要展示出自己的才智,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进来,不能只是在一旁观看。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和他人的交流讨论过程中,提升自己对问题的洞察能力。这时,教师要注意不能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避免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限制,而是应该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案例教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对同一个会计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剖析,大胆表露自己的看法,与他人针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不仅要用正面的案例进行教学,还要用反面的,教师要掌握讨论的主流方向,不能偏离了主题,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学生只有在实际会计案例中灵活运用知识,才能学会自主思考,才能在实践中让理论知识得到巩固。 (三)教师要及时总结反馈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要及时对学生案例讨论情况作出总结,总结讨论的情况,如学生讨论发言是否积极、争论气氛是否热烈、分析与讨论问题是否深入透彻、使用的理论知识是否恰当充分等;点评案例,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进行点评,也可以再提出几种新的方案给学生进一步的思考,阐述对案例中存在问题的看法和相应的解决办法,肯定一些好的分析和独到新颖的见解,指出讨论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有何收获,效果如何?这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四)学生书写案例分析报告 书写会计案例报告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由口头发表观点上升到文字表述的重要阶段。这时教师要做好对案例的归纳总结,向学生阐明会计案例分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学生撰写会计案例报告的格式、文体等要有明确的要求,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并要对学生的案例报告进行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让其对讨论的案例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方面,也能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得到经验的积累,为今后顺利开展案例教学打下基础。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会计教学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选取的经典会计案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观察,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获取到有用的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之中,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模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作者:胡佳 单位:安徽安庆技师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中职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论文 1中职会计专业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1.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与学生感兴趣的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传统教学形成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单向知识流动,使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尽管我们教师在讲台上满怀激情,仍然有部分学生没有兴趣,甚至昏昏欲睡。而案例教学法它所选用的案例基本模拟于企业单位中的实际经济业务,案例较为真实、贴近工作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真实情境来学习处理会计实务问题,对他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由被动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有利于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便于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它能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 1.2提高实践能力,适应就业导向的需要 会计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比较看重实际操作能力。也是由于这个因素,使得会计的专业技巧显得尤其可贵重要。中职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他们毕业后,一旦被录用就能迅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虽然我们大部分学生在学校能较好学习和掌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对于如何用会计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如何来处理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各样复杂问题,则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就是能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实际工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模拟实际单位的经济业务,避免枯燥无味的单纯理论学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应用能力,缩短企业人才需求与我们职业学校教学存在的差距。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各会计课程的特点,选择利用具有时代性与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积累案例处理的经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2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2.1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组织实施 从教学规律来分析,会计案例教学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2.1.1组织设计案例,提出讨论问题 案例教学成功与否与案例的选择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案例是非常关键的。选择的案例应与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针对职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好奇心强的特点,选择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代表性和启发性。且既能够引人入胜,又通俗易懂,只有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到较高水平,他们才能深入探究案例要解决处理的会计问题。教师应就所选择的案例内容提出需要讨论的基本问题,问题的设计也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并在上课前先分发给学生。学生在上案例课之前,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除学习与案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借助各种手段和工具补充性地搜集案例的背景材料,通过材料的准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补充、具体化或进一步提问。 2.1.2分析案例,课堂讨论 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学科知识和具备的生活常识围绕案例主题展开讨论。适时引导学生深化讨论内容并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分析结论。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可以把零散状态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逻辑推理和归纳,加深对分析和评价会计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分析、处理实际会计业务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操作能力。学生有疑惑的地方要鼓励与同学进行相互商讨交流。同时,发现学生判断有误时,老师要用适当的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学会自行修正。 2.2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基础会计是他们的第一门专业课,供应过程的核算是会计核算业务的第一步,所以激发他们对会计核算业务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因此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针对授课对象的整体特征,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教学设计演示如下: 2.2.1导入案例,提出问题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那阶段热衷于观看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特播放自制视频《来自星星企业》,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假设自己是来自星星企业的会计人员,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真实情境。(通过视频让学生模拟会计实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2.2讲授案例,课堂讨论 利用原始凭证图片讲述采购成本的核算,(1)举例说明买水果(买价=单价*数量)采购成本=?(2)采购费用有哪些a.运杂费b.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c.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d.进口关税-超市的进口樱桃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购买水果所产生的费用有哪些,从而延伸出在企业的供应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采购成本(通过学生买水果的例子来说明采购成本)。教师通过讲授法及案例法向学生解释如何处理原始凭证中的经济业务,并为学生展示如何将真实的原始凭证信息在记账凭证上反映会计分录。(1)材料已入库,款已付。(2)材料已入库,款未付。(3)材料未入库,款已付。启发学生比较以上三个经济业务有何不同。经济业务发生后,师生共同根据原始凭证利用借贷记账法在记账凭证上编制会计分录,通过这样的项目训练可以使学生建立在对企业经济业务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利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很快熟悉原始凭证的处理和记账凭证的操作。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练习:(1)5月2日,向胜利工厂购入甲材料2500千克,单价20元,货款5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8500元。运费1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款项未付。(无支票存根,业务如何处理)(2)5月2日,向胜利工厂购入甲材料2500千克,单价20元,货款5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8500元。运费100元,材料尚未到仓库,款项已转账。(无收料单,业务如何处理)(3)创造情景:若既无收料单,也无支票存根,该如何处理?以加学分作为奖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两位同学上台练习,其余同学座位练习并当场填制记账凭证,争取加学分。深化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采购材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业务,掌握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以及业务与业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会计核算,形成会计观念,提升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归纳总结,巩固业务处理 教师展示课件演示:材料采购成本的构成、原材料采购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内容:(1)重点:采购成本的核算。(2)重难点:供应过程中经济业务的核算。学生根据PPT与教师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通过课后作业进行巩固,并以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平时成绩考核,同时有利于教师进行反馈,并改进教学方法。本课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通过设计案例,组织案例,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财会专业,热爱会计工作的思想感情,充分认识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和会计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审核分析原始凭证和进行供应过程核算的能力,并据此提升登记记账凭证的能力,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能够使枯燥的会计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受到学生欢迎。但是我们老师在采用的过程中应适时灵活,同时还要和其他的教学方法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3.1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无法替论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前提必须是在学生掌握大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假如不讲授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就直接开展案例教学,那么它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案例教学法中的分析问题提供基础和框架,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分析又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把系统的理论教学和生动有趣的案例教学相互结合起来,各尽其长,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3.2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会计教学应坚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应避免认为案例教学是万能的,可替代其他教学方法;也应避免坚持死守传统教学方式,拒不采纳案例教学,这两种倾向都有失偏颇。教学中夸大案例法的优点而过分使用,会损害案例的生动性,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要让案例教学法发挥更大的优势,教师应针对特定的教学目的、特定的教学内容、择机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还应和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3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应从单纯的注重“教”向突出“导”转化。就是说在讨论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学生有疑惑的地方,老师应讲究技巧对他们进行疏导,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引发学生更深刻的思考。同时,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应以学生姿态出现,融入学生的讨论,做到教学相长。 作者:张容芳 单位: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 会计案例论文:基础会计案例教学论文 一、基础会计案例教学的实践应用分析 1.课前准备阶段 ⑴教师 教师需要做的最主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案例的选择,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针对性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前要明确想要重点讲解的知识,也就是明确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第二、典型性原则。一般同一个会计问题在实际案例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案例的要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第三、实用性原则。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应尽量选择较为基础的、贴近学生实际接触范围的案例。除了要做好案例的选择之外,教师应该事先对所选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应对课堂上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⑵学生 认真阅读教师课前给的教学案例,并进行思考,同时还可以再课前就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不明白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加以解决。 2.课堂教学阶段 ⑴教师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要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详细的进行案例的介绍。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并记录学生找出的问题、解决思路以及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期间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单独的指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并在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解决其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要注意相似联想法与对比联想法的结合应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⑵学生 针对案例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疑问,积极的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要积极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对于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积极寻求老师的指导。认真听取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与总结归纳。 3.课后思考阶段 ⑴教师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客观的分析案例教学的教学成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下一节课的案例进行合理的调整。 ⑵学生 回顾课前准备阶段的问题与课堂讨论的结果,记录自己在本次案例教学中所学到的观点和思想。 二、如何完善基础会计案例教学 1.设立相关部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工作由基础会计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可以看出案例的选择是一项专业性极强且工作量巨大的工作,单单依靠任课教师很难保证案例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通过帮助企业开展会计工作,在 2.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正确处理传统理论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关系,不并能完全否定理论教学。而是要以案例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代替教师发挥课堂知识学习的主导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基础会计总的案例教学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使案例教学法走上更高的台阶,进而为我国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作者:匡胜 单位:衡阳广播电视大学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相关问题探析 论文摘要:2010年1月1日,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必须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基于此,从当前的国内相关政策背景出发,探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概念、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基本思路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等方面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 1 引言 安然、世通等一系列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使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界、学术界以及广大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政府监管机构也将监管的重点从单纯注重财务报告本身的可靠性转向同时注重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机制建设,要求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并要求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日本的《金融商品交易法》都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会,隆重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政府监管部门将对相关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是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制度安排。 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概述 2.1 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概念及范围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业务委托,对上市公司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有效性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基于基准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而不是对财务报表涵盖的整个期间发表意见。 目前,实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国家均将审计范围限定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以及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中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相关的控制。 2.2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 财务报表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之前,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会根据在风险评估阶段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程度决定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类型。如果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本身的设计是合理的,且得到执行,则注册会计师就要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并据此决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否则注册会计师会直接实施实质性程序。由此可知,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评价是财务报表审计的一个必要阶段。然而,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可见,内部控制审计中获取的证据可以用于财务报表审计,同样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以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审计证据的线索,同一审计证据可以在两种审计中加以利用。 3 上司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基本思路 3.1 计划审计工作 注册会计师应当恰当的计划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在计划整合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相关事项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是否有重要影响,以及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如何影响审计工作。在计划审计工作的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使用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同的重要性水平。 3.2 识别企业层面控制 注册会计师应当测试对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层面控制。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层面控制的评价,可能增加或减少本应对其他控制所进行的测试。企业层面的控制包括:与控制环境相关的控制;针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而设计的控制;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集中化的处理和控制;监控经营成果的控制;监督其他控制的控制;对期末财务报告流程的控制;针对重大经营控制及风险管理实务的政策。 3.3 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相关认定 注册会计师应当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相关认定。如果某账户或列报具有合理可能包含了一个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将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则该账户或列报为重要账户或列报。判断某账户是否重要,应当依据其固有风险,而不是考虑相关控制的影响。 3.4 了解错报的可能来源 注册会计师通常应用穿行测试来了解潜在错报的可能来源以选择拟测试的控制。在执行穿行测试的,注册会计师使用的文件和信息技术应当与企业员工使用的相同。同时,注册会计师还需要综合运用询问、观察、检查相关文件及重新执行控制等程序。 3.5 选择拟测试的控制,并测试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控制是否足以应对评估的每个相关认定的错报风险,并选择其中对形成评价结论具有重要影响的控制进行测试。如果控制由拥有有效执行控制所需的授权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按规定执行,能够实现控制目标,从而有效地防止或发现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错误或舞弊,则表明控制的设计是有效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如果控制正在按照设计运行、执行人员拥有有效执行控制所需的授权和专业胜任能力,则表明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3.6 评价控制缺陷 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其注意到的各项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以确定这些缺陷单独或组合起来,是否构成重大缺陷。但是,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不要求注册会计师寻找单独或组合起来不构成重大缺陷的控制缺陷。同时,在确定一项或多项内部控制缺陷的组合是否构成重大缺陷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补偿性控制的影响。 3.7 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当取得经企业签署的书面证明。同时,还应当与企业沟通审计过程中识别的所有控制缺陷。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从各种来源获取的证据,包括对控制的测试结果、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错报以及已识别的所有控制缺陷。在评价审计证据时,注册会计师需要查阅本年度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内部审计报告或类似报告,并评价这些报告中提到的控制缺陷。此外,只有在审计范围没有受到限制时,注册会计师才能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形成意见。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注册会计师需要解除业务约定或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审计报告中清楚地表达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意见,并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 4 结语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保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而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控制最有效的监督手段,也是监管内部控制外部性的必然要求。因而,内控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加大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责任。然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发展相对较早,注册会计师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对于上市公司内控审计这一新生的鉴证业务,我国注册会计师大都缺乏实战经验,我们有很多制度和方法都是借鉴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和实践。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不断加深理论学习,借鉴国外审计实践经验,不断总结规律,深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理论,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方法。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河南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分析 【摘要】 本文以河南省境内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考察分析,为管理层的决策及上市公司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两部分,首先对交易所网站披露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资料从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列举了个别公司的例子;其次,针对河南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一、河南省境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 中国证监会网站显示,截至2007年7月31日,河南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4家,其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10家,中小板上市4家。 (一)内部控制披露的总体情况 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散见于年报、公司治理自查报告和专项整改报告、章程等文件中。年报中包括公司对内部控制建设及运行状况的说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中介结构对自我评价报告的审核意见。章程中主要涉及到公司组织结构的设置、权利与责任的分配等控制环境相关要素内容。其它相关制度包括公司治理和具体经营事务管理制度两方面。公司治理方面的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累积投票制度,董事选举规则,审计委员会等董事会下设委员会实施细则,独立董事、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工作细则,控股股东行为规则,治理纲要,内部审计制度等。具体经营事务管理制度有内部控制制度、信息披露、重大信息内部报告、职务授权、激励机制、关联交易管理、对子公司的管理、对外投资、投资者关系管理、财务管理、对外担保、募集资金使用、接待和推广、新股认购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制度。 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主要体现在公司治理方面,如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公司治理专项整改报告、公司治理自查报告、股东大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独立董事工作细则、审计委员会工作细则等披露率都在50%以上,披露最多的是公司章程和董事会议事规则,共有31家公司对其进行了披露,但仍有中原环保、豫能控股、轴研科技3家上市公司未公开披露其章程;恒星科技、*st安彩、太龙药业3家公司未披露其董事会议事规则。此外,披露率在50%以上的还有信息披露管理制度。这应该归功于2007年3月中国证监会开展的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其它经营事务的相关管理制度的披露较为零散,只有个别公司在个别方面分别作了披露,其中披露最多的是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和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分别为8家和7家。 总的来说,河南省所有上市公司或多或少都对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进行了披露,披露的内容范围较广,涉及33个方面,但主要都集中在公司治理方面;从披露的数量来看,各上市公司披露的内容从多到少呈均匀分布,其中中原高速披露了17个相关制度文件。 (二)对内部控制的理解 河南省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还不尽一致。在深交所上市的中原环保和双汇发展对外公布了“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深交所”将其定义为一个过程,是嵌入各项具体经营业务过程的,而非一项具体制度。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制度”,会让人感到有些困惑:到底披露的是公司所有业务流程的控制程序文档,还是将内部控制理解成了一项专门工作,所披露的是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安排。笔者对这两份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细致地分析。 中原环保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十二章,总则、内部控制机构及其职责,内部控制的原则、目标和要素,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风险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实施,重要业务的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的检查和披露及附则。首先,总则第二条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遵循了深交所的提法即为一项过程,紧接着第三条又做出了一个定义,“公司的内控制度是为保护公司资金、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确保各种信息资料可靠,促进公司各项经营活动有效实施,从而保证公司管理方针的贯彻执行而制定的各种业务操作程序、管理方法与控制措施的总称。”而后又补充道,“它是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显然,公司将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作了不同的理解。在第二章“内部控制结构图”中显示,公司设立了“内部控制委员会”,直接对信息披露、财务工作组和综合业务工作负责,而审计委员会仅对法律审计部负责。这也显示了公司对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解差异;按照中国证监会2002年所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三章五十四条的规定,审计委员会应当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审查、财务信息及其披露负责。在结构图后面的文字说明中,其又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按“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进行了说明。在该项制度中,把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估工作赋予了董事会,内控管理委员会被赋予了“对内控体系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的职能;而一般认为,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估应该是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风险管理本身应为各级管理部门的应尽职责,内控管理委员会可以在各业务部门风险识别及风险应对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该项制度对内部控制的目标也同时在总则和第四章第七条做了不同的表述。第七到十一章重要业务的内部控制及第十二章内部控制的检查和披露则几乎是按照深交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进行重述的。 双汇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则几乎完全对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进行了重述。 以上情况说明,上市公司在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相关规则的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的一些规定与上市公司治理规则不尽相符。而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的政策性、指导性的规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则被理解成了具体的“模版”。这一方面由于我们国家以前没有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权威定义,这一点目前已得到解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缺乏可操作性和可理解性,致使上市公司在理解时出现差异。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仅限于形式上,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看起来好像上市公司很重视内部控制工作,披露了相关信息,事实上这些“避实就虚”的表面文章对于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三)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外部机构的审核情况 共有12家上市公司在其2007年年报中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意见;其中有4家同时披露了中介机构对自我评价的审核意见,其中洛阳玻璃同时还在香港上市,境外机构对其出具了审核意见。另外,22家上市公司未按照“年报格式”的规定披露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意见和中介机构的审核意见,其中包括4家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焦作万方虽无中介机构的评价意见,但有一个外部审计机构对其内部控制的说明,说明中仅提到了其内部控制符合了各项规制的要求。 未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意见的公司中,大多在年报中对公司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一笔带过,或做了简短描述如“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产生了积极作用”等,其中较为典型的描述如:“……公司组织结构健全,设计基本合理,内部控制较为健全但不够系统。……鉴于当前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尚不具备系统性、可操作和评估性,公司本期不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和审计机构的核实评价意见。” 郑州煤电、中孚实业和风神股份三家公司披露了中介机构对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审核意见。前两家都是由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出具的意见是:“在所有重大方面有效的保持了按照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及其具体规范建立的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风神股份的审核意见是由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贵公司按照内部控制标准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与会计报表编制相关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另外,洛阳玻璃年报中披露了大量中介机构(信永中和〈香港〉)所提出的内部控制缺陷,其中涉及治理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容非常详细、具体。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河南省上市公司年报中有关内部控制的披露大部分流于形式,语焉不详,模糊带过,甚至前后矛盾,有的评价太过绝对,使用“完整、有效,能够提供保证”等字眼。有些公司对其内部控制进行了自我评价,但并未披露自我评价的过程及频率,独立董事与监事对内控的自我评价流于形式。还有些公司对内部控制只字未提,如恒星科技。中介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审核意见的结论表述也有所不同,境外机构的审核意见更为详细。对于审核中所遵循的内部控制标准,有的按“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进行,如郑州煤电;有的按coso模式,如洛阳玻璃;有的未明确透露,如风神股份。 二、对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做出统一和明确的规定 各个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及监督各有特色,其披露也各不相同,就河南省34家上市公司而言,它们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说明就各不相同。所以,证券监管部门应该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做出统一规范,这样既便于上市公司进行披露,可以明确的知道应该披露哪些内容、如何披露,提高公司披露的完整性,又便于投资者了解、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同时还可以方便其他人员如研究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证券监管部门可以制定法定披露条款和自选披露条款,以及采取图表形式,如果内部控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还须指出其缺陷所在,从而方便投资者理解。 (二)加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加快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建设 2007年,我国财政部联合四部委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于2008年6月28日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开始实施。该规范统一了不同部门和单位在实务中对内部控制定义混乱的状态,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该规范在具体操作层面却仍然缺乏指导意义,虽然在基本规范之后不久又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但从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来看,一些内容还不尽完善、可行。同样,中介机构在对内部控制发表审核意见时,实务中的做法各不相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相关标准的尽快出台。 (三)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内部控制的效果决定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所以内部控制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决策依据,证券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督和惩戒力度。对于上市公司拒不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不按规定的时间、形式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以及披露虚假信息的行为应当进行严厉惩处,在处罚标准上可按同等性质的财务信息违法披露行为进行处理。 (四)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与财务信息存在重大差别的是,内部控制信息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各有相异,coso报告中也强调没有任何两家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是相同的,所以在除了制定规范规定上市公司所必须披露的内容之外,还应当鼓励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这样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投资者关系。比如,可以引导相关机构进行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最佳年度公司的评选。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对强制性披露的补充和扩展,有关部门应因势利导,积极鼓励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 (五)加强培训和教育 各级财政部门、证券监管机构等要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和后续教育,加强上市公司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提高其进行自我评价的效果,规范实务中认识上的混乱和做法上的差异。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 【摘要】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证券市场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对各上市公司的监督与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利保证。本文将着重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其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的影响持续增强。一方面,由于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护公司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公司的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和正确性,保证公司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效益性;而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如银广厦、中航油和科隆等财务舞弊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司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不健全造成的,因此,投资者和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状况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对上市公司公开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但与会计信息的披露相比,仍处于初步阶段,在实践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选取了29个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和15个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对这44个公司所公布的2005年、2006年、2007年年度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我国有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 证监会2003年3月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第122条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应披露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自我评价意见,注册会计师指出以上“三性”存在重大缺陷的,应披露并说明改进措施。证监会2005年12月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规定:年度报告中,监事会应对公司决策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公司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有无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发表独立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6月5日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其中第四章从强制披露的角度出发,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提出了信息披露的要求。该指引要求公司在内部控制出现重大风险时应以临时报告的形式进行披露,同时还要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该年度内公司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深圳证券交易所也于2006年9月28日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公司董事会应依据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议评估,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公司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应对此报告发表意见,并与公司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 (二)公司年报中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 1.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 本文选取了中信国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等29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对各个公司公开的2007年年度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表2。 2.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 本文选取了丹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哈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对各个公司公开的2007年年度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具体情况见表3。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29个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和15个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公布的2005年、2006年、2007年年度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笔者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标准与要求不统一。在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标准与要求不统一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1)不同层次要求与标准不统一,即我国证监会与上交所、深交所的标准与要求不统一。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中规定:年度报告中,监事会应对公司决策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公司在内部控制出现重大风险时应以临时报告的形式进行披露,同时还要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该年度内公司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公司董事会应依据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议评估,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公司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应对此报告发表意见,并与公司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2)同层次的标准与要求不统一,即上交所与深交所的标准与要求不统一。从表1和表3可以看出,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挂牌的公司公布的内部控制的信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就是要求和标准不统一造成的。 2. 形式化严重。在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形式化问题,所披露的内容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实质内容和建设性的内容,对相关信息的使用者的利用价值很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见表4: 3.缺乏主动与自愿性。在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缺乏主动与自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没有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之前,基本没有公司会主动披露,如笔者所分析的44个公司中的情况见表5;(2)在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之后,各个公司只是披露一些无关痛痒的内容,对一些核心的内容很少披露,都秉着“能不披露的,一定不披露;一定要披露的,尽量少披露”的原则。 4.缺乏评价标准。要使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具有可比性,必须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统一的量度,这样才能对其予以正确的评价。目前我国尚未对内部控制提出统一的标准,只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而对内部管理控制却没有制定出相应的统一标准。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改善的建议 (一)统一标准与要求 应加快相关立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章制度。证监会应当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和形式作出详细规定,统一相应的披露标准与要求,以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加强上市公司的可操作性,以便于信息使用者的使用,也可以保证同一个证券交易所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证券交易所的公司之间的内部控制具有可比性。 (二)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责任主体 由于董事和经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最为熟悉,也是企业内最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的人,因此可由董事会和管理当局承担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健全情况和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披露,同时将评估结果报告给投资者、证监会等相关信息需求者。监事会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责任的性质与董事会有所不同,他们发表意见仅仅是对董事会和经理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情况以及董事会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正确性与完整性进行的一种监督。 (三)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愿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强制性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时,各个公司会采取各种办法逃避信息披露,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而无法做到完全保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用性。所以,在强制性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性的同时,要鼓励企业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提高其披露的自愿性。 (四)出台内部控制评价规范 应该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因为这样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1.对管理者来说,其可以根据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自身的状况,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这不但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进,而且可以保证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具有针对性和有用性。2.对于监督者(包括监事会、审计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为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提供依据,保证其作出有效的、客观的评价。3.对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为他们根据相关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了解该企业的运行状况,对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行相应的预测与判断,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五)强化监督和惩罚力度 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强化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审核。对恶意披露误导投资者的上市公司,监管部门不但要处罚该公司,而且还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为了使其健康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各上市公司的监督与管理,不断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立法和监督制度,保证其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使企业的各项活动置于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促进企业改进内部控制系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和发现舞弊。同时,要提高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意识,促使其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有效地维护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措施,以有利于投资者等外部信息使用者通过判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来整体评价上市公司质量、作出相关决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 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作出了一系列规定,特别是对证券公司和上市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要高于一般性上市公司。从总体上说,这些规定是较为完善的,但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对一般性上市公司。由于其制度规定较为简单,致使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过于形式化,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监事会须对公司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独立意见,但是仍然有部分公司没有披露,大多数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流于形式,往往只有“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之类的简单说词,没有实质内容。对于配股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发出之后,均在“公司治理结构”部分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但无论是管理单位的自评还是注册会计师的评价报告均流于形式。从披露主体来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主体主要有监事会、董事会和独立董事,其中,监事会报告披露是主要的披露形式,这与目前的规定有关。同时,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动力不足。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成上述现状是因为我国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我国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方面尚存在以下不足和缺陷。 (一)披露内容和格式缺乏详细规定 对于一般性上市公司,在证监会2005年修订的《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中,虽然规定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发表独立意见,但是该披露要求仅仅限于“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并未要求披露公司建立的内部控制的详细信息以及监事会的评价。如果仅仅要求披露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容易造成披露的形式化,信息含量小。另一方面,对于年报摘要,允许公司监事会在认为已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时免于披露,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上市公司减少相关信息的披露和逃避责任提供了理由。同时,对披露的格式也缺乏详细规定,这不仅造成上市公司披露时无所适从,更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应付了事,不披露详细的信息。 (二)披露形式缺乏统一要求 披露形式缺乏统一要求,使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存在较大的选择性和随意性。虽然中国证监会要求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的结论性意见,但对内部控制披露的形式却缺乏统一的要求。 (三)缺乏董事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的相关规定 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方面,主要依赖监事会,而董事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没有相关规定。笔者认为,监事会并非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他们发表意见仅仅是对董事会和经理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监督。建立并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董事会和管理当局的责任。董事会和经理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最熟悉,最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同时,将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结果报告给投资者,也是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一部分,提供内部控制信息实际上是解脱受托责任的方式。因此,应明确董事会与管理当局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的责任。 (四)缺乏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审计意见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现行制度只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出具评价报告,没有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发表意见。这表明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还很不健全。正因为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措施,所以,造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可信度不太令使用者满意,而且,上市公司在实际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采取文字游戏等方法模糊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造成内部控制信息真实性的不确定。鉴于我国外部法规和监控机制的缺失,很可能会使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完善与发展 鉴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现有制度执行不力和我国制度本身的不足,我们应深入探讨、提出改进建议,完善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和加强企业对制度的执行力度。 (一)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 1.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董事会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的有关信息,同时要求监事会和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发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意见。为了防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化,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要求管理当局提供单独的内部控制报告。 2.证监会应当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做出详细规定,以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加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内部控制报告应表明: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责任;公司已经按照标准设计并颁布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声明公司已按照有关的标准、程序对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没有发现重大缺陷(如果评估后发现存在重大缺陷,应指出该项缺陷及管理当局对此采取的相关措施);声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或除上述缺陷以外内部控制有效),不会发生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有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内部控制报告还应当对企业的基本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简要的描述,以便信息使用者对其进行评价。 (二)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实行的是强制性披露制度。虽然这种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但是,这种强制性披露要求的合理性仍值得商榷。从总体上说,我国投资者和债权人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仍然不足,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供给也存在缺陷,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研究及相关规定较不完善,所以目前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难度较大。况且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本身也存在着缺陷:一方面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供给能力是有限的。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确可以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供给,但因受到执行成本、保护上市公司合法权益的制约,其作用是有限的。当披露的社会成本高于社会效用时,这种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强制披露还会丧失自愿披露所具有的信号传递作用。目前,内部控制的自愿信息披露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虽然不普遍,但确实存在这样的动机,也有部分企业尝试着去做。 (三)加强对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基石之一,建立合理和完备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对于坚定投资者的信心、提高中国证券市场透明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信息披露违规者的违规成本,加大违规行为查处的力度,尽早完善证券法中的民事赔偿制度,通过责令违规者赔偿受害投资者的损失可以有效地剥夺违规者通过违规行为所获得的非法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违规者的违规期望收益;二是增强证券监管系统的有效威慑作用,确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框架。鉴于监管部门对首次信息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的监管还存在许多漏洞,建议监管部门尽快改进监管程序、充实监管工作的人力、完善监管法规,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建立信息披露的风险预警系统,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 (四)进一步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 我国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方面,主要依赖监事会,对董事会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方面则没有相关规定。从理论上讲,如果监事会直接向股东大会负责,其领导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将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但在现实中监事会形同虚设的问题较普遍,监事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难以保证。因此,合理的选择应该是由董事会和(或)管理当局承担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保险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 摘要: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承保控制、理赔控制、风险控制、费用控制、投资控制、偿付能力控制等方面。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演变与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改善其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等等。 关键词:内部控制;保险公司;政策建议 一、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涵盖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和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经营观念,企业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业绩评价机制等。经调查得出结论,这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1.公司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据调查,大部分公司尚未制订完善的内控制度,这一事实反映尚未完全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意义。即使已经制订相应内控制度的公司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给人看”的表面文章上,制度的落实存在问题。 2.公司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控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行为规范,从而才能很好地解决因制度失灵而产生的种种问题。调查中发现公司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也重视了企业文化的环境建设,但对企业文化内容以及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很多企业负责人只是在“作秀”。 (二)公司内控部门责权不对称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而一般公司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内部会计控制。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保险公司作为承担内部控制的主要部门是法律合规部门,但法律合规部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 法律合规部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充当的就是一个内部审计的职能,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但是调查发现,一些公司的法律合规部并没能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形同虚设,其存在问题主要有: 1.独立性不够 合规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而目前大多数公司合规部门的负责人为该公司领导班子成员,这说明其合规管理工作只是服务于企业的领导班子。这就造成合规工作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因为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都是在公司领导班子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各项重大经营行为大多数是领导班子知道授权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各部分所长开展工作呢?合规工作不能在地位上实现独立,工作范围受限,也很难获得威信。经调查,合规人员成了公司最休闲的一个部门,在调查中听得最多的话就是“领导同意的”。 2.对内部合规工作的性质和作用不甚理解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分公司管理人员经常将“合规管理”与“审计监督”混淆不清,使人们产生“合规管理没什么意义”的想法。由于指导思想上的误区,多数合规人员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些人将自己等同于领导的行为工具,处处依领导的旨意行事,有些则由于工作不好开展而心灰意冷或充当好人,使合规工作形同虚设。 (三)公司内控监督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一般公司担任日常合规管理监督工作实际上只有1-2人,且多为返聘人员,或者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这些人员对其原工作岗位工作和流程比较熟悉,而对涉及内控的核心工作,例如财务方面的工作都是一知半解,无法担任起内控监督所应承担的职责。 二、完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应策略 (一)合理确定公司内部控制目标 所有者与经营者内部控制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公司的经济利益,协调公司内部控制各个具体目标不一致、不对等。可以把公司内部控制达到目标确定为:建立完善的符合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解决机制、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及时向所有者提供财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 (二)对公司科学运用内部控制方法 只有在合理运用各种内部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研究和 运用内部控制的各种方法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根据内部控制的配套指引以及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以下控制方法。 1.组织规划控制 对公司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适当的控制。公司组织机构主要是确定各部门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由此产生集权管理和分级管理的组织模式;职务分工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 2.会计系统控制 在会计制度框架内建立适应公司的统一会计政策,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公司的核算口径,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各条核算原则。不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3.授权批准控制 建立授权批准体系,主要包括: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责任、程序等。公司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的职权,经办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4.财产保护控制 财产是企业资金、财物及民事权利义务的总和。保障财产安全特别是资产安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其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限制无关人员接近。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妥善保管企业各种文件资料,通过对资产投保增加实物受损补偿机会,建立资产个体档案,实现财产记录监控。 5.全面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应抓好预算体系的建立、预算的编制和审定、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预算执行的授权、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等环节。比较、分析内部各部门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 6.人力资源控制 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制定员工工作规范,引导考核员工行为;加强和考核奖惩力度,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和奖惩;对重要岗位员工建立职业信用保险机制;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错弊情况。 7.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部门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提出改进建议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企业应当授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以确保其独立地履行审计职责,最好受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 (三)从培育制度人手,建立公司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立足于防范,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需要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充分研究。在建立内控机制上,要坚持两项原则:一是体制牵制原则。体制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要从体制上着手,重新设计执行与审批、监管三分离的运行机制;业务经营与前台服务、后台支撑的协作机制等,以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磨擦和控制环节中的漏洞。二是程序牵制的原则。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完成,通过业务流程设计使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达到岗位牵制的目的。要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的全过程,否则必然导致管理失控。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效防止公司风险的关键,也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建立内控制度,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任何工作和业务制度的建立,都要从该项工作和业务的控制目的出发,针对其中的主要环节,做出相应的规定。二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注重程序牵制。按照内部控制的原则,任何业务的处理,都应有授权、审批、执行、记录、检查等程序,并且,这些程序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去完成,特别是不相容的职务一定要分离。 三、结论 总之,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相互联系的因素。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管理和效益被提上了保险公司的议事日程,过去那种只要规模不注重效益,只抓业务不重管理的观点还存在于保险公司之中。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保险公司应该从内部控制入手,公司决策者应认真制定和切实执行公司控制风险、加强管理、稳健经营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对内部控制在保险风险防范及维护整个金体系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加速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进程是当前保险行业的当务之急。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研究 [摘 要]当前,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是强化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保险监管机构应当在总结国内外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手段,有效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在保险监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相关法制建设,强化管理层责任,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实施分类监管,加强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与交流,深入推进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实践。 [关键词]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监管;内部控制评价;风险防范;分类监管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性以及对法规的遵循性的过程。内部控制监管则是指政府监管机构以强化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为目的,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的立法、指导、检查、评估和处罚等一系列监管活动。 寿险是金融业中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寿险公司的风险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寿险业风险的识别、预警、防范化解是一项系统而且十分艰巨的任务。而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在风险防范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寿险业的恢复和迅速发展,寿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逐步完善。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还远不能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制约着寿险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造成这种局面既有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建设滞后的原因,又有外部监管压力不足的原因。如何通过外部监管来督促企业强化内部控制是国际国内政府监管机构广泛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是强化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寿险公司基本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确保经营效率、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内部控制建设意识淡薄。一些公司领导和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存在种种认识误区,对内部控制问题不能够及时处理和整改。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将内部控制建设纳入公司经营管理全过程,存在“分散性建设”、“局部性建设”、“重复性建设”等问题;其次,执行力度层层衰减。目前,内部控制执行问题远比健全问题突出。各级公司在内部控制执行意识和执行力度上层层减弱,内部控制的传导和反馈机制滞后,内部控制机制没有渗透到各项业务、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部门和岗位;第三,内部稽核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内部稽核未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稽核部门建设滞后,人员老化,缺乏独立性,职能发挥不畅,致使一些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得以长期存在。鉴于目前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以及公司自我修整能力较差,亟需通过外部监管压力促使寿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二)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是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寿险业风险产生于寿险公司经营的全过程。与保险监管机构相比,公司更能够及时地发现、防范和化解风险。因此,推动寿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建立风险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及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是保险监管机构履行风险防范职责的基本保证。随着保险监管机构将监管重点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转移,规范市场秩序将更多地依靠公司严格、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实现。实际上,查处市场违规问题仅仅是清除“水面的污垢”,而针对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公司及时弥补内部控制漏洞,改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在制度上杜绝违规问题的发生,才能真正实现“治理水质”;同时,企业内部控制的混乱必然导致大量的业务财务数据失真,那么以财务业务数据为基础的偿付能力额度监管将成为一种“数字游戏”,严重影响偿付能力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推动寿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控,是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 (三)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是提高监管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加强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是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内在要求。以往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多采取大规模整顿方式,集中人力、物力进行专项整治。这种专项整治虽然迅速改善了市场秩序,暂时规范了经营行为,但是难以根本解决违规问题,容易形成整治、规范、混乱、再整治的恶性循环。并且监管成本较大,监管效率低下。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实施监管,作为一种监管手段,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各项违规行为和偿付能力风险都可以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上“追根溯源”。从一定意义上讲,监管机构找准了内部控制薄弱的重点监管公司以及容易出现风险问题的重点监管领域,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堵塞各种内部控制漏洞,就解决了风险管控的根本问题,提高了监管有效性。同时,又节约了监管成本,监管效率将大为提高。 二、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实践的发展回顾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自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内部控制法规,各寿险公司根据外部监管要求和自身风险防范的需要,不断推进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纵观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80年—1996年) 自1980年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产、寿险混业经营,寿险业务发展缓慢,在1992年之前没有专门的寿险经营主体。监管机构也没有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寿险公司对内部控制缺乏了解和认识,只是出于管理的需要,制定了部分管理制度,而且制度内部缺乏必要的联系。这一阶段,内部控制对于我国寿险公司而言还比较陌生,寿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管几乎是空白。 (二)起步阶段(1997年-1998年) 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文件,提出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含义,明确了内部控制建设的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而且提出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加强各种准备金管理、保险条款管理、再保险管理和内部稽核部门建设等规范性要求。《原则》的出台引起了各寿险公司的高度重视,由此开始认识并着手内部控制建设,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也进入了起步阶段。 (三)初步发展阶段(1999年-2003年) 1999年8月中国保监会颁布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并将偿付能力监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特别强调了内部控制执行,提出了内部控制建设的系统性要求。面对严格的外部监管,各寿险公司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内部控制设计的系统性、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落实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内部控制建设和监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四)重点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以来,中国保监会更加重视和关注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将其作为风险防范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推进。即逐步建立以公司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以现场检查为重要手段,以资金运用监管为关键环节,以保险保障基金为屏障,努力构筑保险业风险防范的五道防线。出台和实施了《保险统计管理暂行规定》、13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和《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监管法规,整体上督促和促进了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和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发展,近两年来,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寿险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内部控制监管措施:一是出台了《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结合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借鉴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国际经验,制定了寿险公司及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状况评价标准和评价规程;二是开展了2005年度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估工作。组织各寿险公司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完成了2005年度寿险法人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三是开展了内部控制专项检查。首次对中国人寿全系统进行内部控制专项检查。对该公司内控机制的健全、合理、有效性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督促公司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四是研究探索内审责任人制度。研究制定了《寿险公司内审责任人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内审责任人的任职管理、职责、权利和义务等规范性要求。通过以上创新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控制监管的思路和手段。但是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部分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认识不够、评价水平不高,评价标准和程序需要细化;在内部控制专项检查中,需要准确地切入公司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以及跟踪落实整改;在内审责任人的管理中,需要客观评价内审责任人的职责履行情况,切实维护其独立性和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三、深入推进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实践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建立一整套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指导、评价、监督、检查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外部监管对促进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约束作用,进而提高公司自我管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摆在保险监管机构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强化内部控制在保险监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从国际保险监管趋势上看,内部控制监管逐渐成为国内外金融保险监管机构的重要监管内容。从我国保险监管体系建设状况看,在风险防范的“五道防线”和“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中,保险监管机构仍然担当“主体”责任,大部分的监管资源集中在偿付能力额度监管和财务业务合规性监管方面,大部分的监管力量倾注于发现和查处市场违规问题,但却使监管陷入了违规行为屡查屡犯的“怪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最终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形成上述不良局面的根源在于公司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滞后和内部控制失效。因此,保险监管机构应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合理优化和配置监管资源,要把监管落脚点放在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升自我管控意识和能力上来,通过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手段,加大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外部监管压力,不断推进全行业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在保险监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通过法制建设强化管理层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责任 企业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主体,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知、态度和责任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状况。从国际经验来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政府监管机构必须通过内部控制立法来强化管理层的责任。如美国《反国外贿赂法》、《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香港《企业管治常规守则》等均对企业内部控制作了明确规定,并强化了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因此,在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整体设计中,必须把强化管理层的责任作为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通过立法明确管理层对建立、维护公司内部控制机制负有的责任,建立和落实管理层的责任追究和激励约束机制。 1.研究建立内部控制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内部控制建设不重视、存在重大失误并负有责任的人员,要建立和落实责任追究机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内部控制管理责任。 2.建立寿险公司内审责任制度。出台《寿险公司内审责任人管理规定》,明确内审责任人的职责,赋予内审责任人及内审机构和人员履行职责时应享有的权利,建立问责机制,改变内审部门在公司内部被边缘化的现状,促进内审责任人和内审部门有效履行职责。 3.强化董事会的责任。建议在《保险法》修订中,增加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规定,明确董事会在内部控制建设、维护和确保有效运行方面的责任以及相应的罚则。 (三)完善和落实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科学评价机制 对各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科学评价是保险监管机构实施内部控制监管的前提,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已出台的《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必须建立配套措施,切实增强《办法》对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约束力,并在运行中不断加以完善。 1.进一步修改完善《办法》。认真总结《办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订完善《办法》。编制《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手册》,对评价程序、评价方法、评分规则、缺陷认定及描述等进行细化,为寿险公司和各级监管机构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提供操作指南。 2.加强对公司自我评估的监督。加强对各寿险公司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定期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进行专项检查,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的状况及改善程度,将缺陷整改工作作为内部控制监管的重点,督促各公司对评估发现的缺陷及时进行整改。 3.适当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对部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水平较低、报告质量较差的寿险公司可以尝试引入中介机构的力量,要求相关公司聘请中介机构提供专业鉴证。 (四)在开展内部控制监管过程中实施分类监管 伴随市场主体的日益增多,实施分类监管成为保险监管机构确保监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高监管效能的必要途径。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状况则是实施分类监管的主要分类标准。因此,要结合实施分类监管的整体要求,依据《办法》对各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内部控制评级,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监管、重点监管。一方面,要结合评级结果划分内部控制风险等级。对于评价较好的公司,在分支机构批设、产品报备、投资渠道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对于评价较差的,要进行重点监管,加大检查力度,真正实现扶优限劣。另一方面,将评价结果与高管人员、分支机构、产品服务等市场准人挂钩。要将公司是否存在内部控制建设重大失误等问题,作为对其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核要件。针对内部控制建设滞后、存在较大漏洞与执行不力的公司,对于高风险产品审批与分支机构审批要予以限制和约束。 (五)加强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和交流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在内部控制理念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上参差不齐,少数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深刻认识,并按照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积极进行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个别公司还进行了美国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遵循工作。但绝大多数公司依然停留在片面强调业务发展上,内部控制理念和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建设整体滞后。因此,保险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应聚集行业力量,加强对全行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与交流。一方面,要修改完善内部控制指导性文件。1999年,中国保监会下发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对推进公司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行业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该《指导原则》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保险监管机构应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内部控制理念和国际标准,进一步修订和出台《指导原则》;另一方面,推动全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在全行业总结和推广内部控制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推动各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召开国际国内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与监管方面的研讨会,共同研究当前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问题,增进行业内外、国内外的交流。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论窝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 摘要:加强内部控制必须强调其监督与评价问题,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加强内部审计,大力推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完善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机制是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的三大途径。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评估 引言 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相应地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上市公司,不管是出于加强内部管理的自愿还是屈于外部信息需求者的压力,内部控制制度似乎一应俱全,台情合理。然而,这些内部控制制度到底“管”了些什么,谁又来对其负责,如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与评价,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与评价机制问题,并尝试着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内部控制之监督与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监督机制是公司内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人的经营行为、过程或决策等经营活动实施客观、及时的监控所涉及的一系列监督制度的总称。公司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现实中由于企业仅仅注重有关制度的建立,而不注重相关制度的执行,这成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以及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问题 内部审计不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1993年,在国家审计署的推动下,我国的很多企业仓促地建立起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将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联系起来,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制度的地位虚脱。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有效地实施。 1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在我国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中,普遍采取内部设置与其他业务部门平行的内审机构,直接归企业总会计师或财务主管分管并向其负责报告工作。在这种内部审计组织体制下,由于审计人员受审计单位各种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的影响。使内审机构及其人员工作的独立性不强,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做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现实中,内部审计人员在配置上大多数来自财会人员,存在专业相对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审计行为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理解不清,所提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内部控制的评估制度问题 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普遍被认为有利于提高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可信赖程度。其评价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和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 1 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rf-as-sessment.csa)”,是指由企业自身不定期或定期地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主要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目标。csa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布鲁斯·麦克艾格(bruce mccuaig)提出,而后在海湾公司的子公司加拿大海湾能源公司开展。其特点是易于评价与实施。评价工作由作为被评价对象的个人或由其所组成的小组做出。csa采用了电子投票装置来对结果进行表决,以确保投票是匿名进行的,从而可以保证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和准确,这点备受支持者推崇。研究表明。实施csa的方法对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改进流程和控制风险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001年4月我国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1号——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申报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件第59条规定。“发行人应披露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自我评估意见,同时应披露注册会计师关于发行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结论性意见”。但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难以达到内部控制的义务和责任,在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等方面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应当在更宽泛的范围中被应用,并且应当更具强制性、指导性与对外公开性。 2 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外部评估的标准。现实条件下,由于我国并不存在完整的内部控制标准,使得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具有操作方面的障碍。按照陈关亭和李妹所做的比较,我国的规范与美国相关规范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强制性和普遍性的明确规定,对披露形式缺乏统一要求,使得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存在过大的选择性和随意性。 (2)内部控制制度外部评估者的范围过于狭窄。现实中。我国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评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于2002年5月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以指导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业务。该意见指出“本意见所称内部控制审核,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但是。正如前文提到的中国证监会提出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所指出的对内部控制的规范,显然注册会计师进行评价的企业内部控制,并不局限于企业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理论上讲,内部控制的所有构成部分都应当是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但由于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经验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原因,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范围主要是指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从而导致了内部控制制度外部评估者的范围过于狭窄。 二、完善内部控制之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相关对策 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评价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强化内部审计建设和推行控制评估机制是实现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 (一) 加强内部审计的措施 1 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lla)理事会于1999年6月26日通过的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实现目标的职能,内部审计机构需要直接向董事会及管理当局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因此,要解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就应当让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受命于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当局的领导。这种改制可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并且有利于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其职能。 2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了使上市公司能够拥有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笔者提供了两种可行的改善方法。方法一:注重对员工职业素质的培养,系统地为每位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为他们提供教育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有效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尽可能地为每位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方法二:采用外包的手段,既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为其操作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由于外包适用于那些以高度重复、高度自动化,或者是两者相结合为特征的工作程序,适用于内部审计。上市公司可以在权衡其成本——效益,包括可能的增值与相应增加的风险后,在可控的条件下采用这种方式。但是。需要申明的是:外包并不意味着解除公司对外包业务的责任。这就需要我国制定专门的、完善的针对外包业务的各项问题的法律及规定。以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果单靠外部审计监督,终将引起另一起“世界通信”的悲剧。 一套良好的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包括:规范的审计行为、有效的实质参与活动和有力的审计报告。但是如果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的素质不合格,则内部审计将变为空瓶一个。当然,为了有效地实行监督与纠正机制,仅凭内部审计是不够的,还得依靠有效的内部控制的评价机制。 (二)推行内部控制的评估制度 1 大力推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 目前已有不少关于内部控制的模型和框架。由于中国证监会正在逐步引进美国的《萨班斯法案》(以下简称sox法案),因此,了解该法案中的重点问题,将对我国正确认识、把握该法案,从而理性地看待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关事件以及相应的对策问题,不无裨益。sox法案的另一个名称是“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该法案将控制自我评估定义为:“控制自我评估(csa)是一个主导过程,审计师在此过程中协调一群在专门领域有专长的工作成员。该过程的目标是识别管理层确定的关键营运领域中内部控制的改进机会。”sox法案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必须包括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陈述,并要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和诚信负责。该法案强制公司管理层负责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估,明确了其应承担的责任,尤其是对股东所承担的受托责任,同时也加大了对公司管理层及白领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表明,csa是组织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工具,它将运行和维持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赋予公司管理层,同时使员工、内部审计与管理层一道承担对内部控制评估的责任。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强制执行已成为一种趋势,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高级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报告,将成为衡量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重要参考项目。为此,我国上市公司可试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csa,以便经常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上市公司来说,建立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有其必要性。 (1)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把出现非对称信息的情况称为信息的不对称性,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委托契约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现代企业普遍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企业内部出现了委托链条,由于者和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了减少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股东或董事会采取了各种监督和激励机制,其中监督主要是各种制衡机制;激励则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新制度。但管理层并没有向股东所预期的那样兼顾股东和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是更多的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举措。简而言之,管理层的价值取向是自身利益最大化。随着一些大型公司内幕的曝光,公众越来越失去了对公司管理人员的信任。由于问题的存在,并且管理层负责包括监督在内的内部控制工作,监督就意味着持续地进行自我评估。 (2)从实践角度进行分析:以宝钢国际为例。2004年csa项目通过在宝钢国际设备工程事业部的若干业务单元尝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三个业务单元分别在采购询价和比价、规范合同文本、供应商的选择和信息维护等方面针对各自的业务特点总结出了相应的风险热力图、关键流程风险认定和改进建议,并落实了具体的责任人和改善时间。宝钢国际管理层在对csa进行深入研讨,并借鉴coso报告具体要求实践后认为:csa对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公司治理水平是有效的;并且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资源规划(erp)实施和业务流程优化的保证。由此可见,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推广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是有其必要性的。 在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时,应当谨循的基本原则是:负责评价的人应当具备胜任能力,应通晓评价主体、控制要素和评价目标;评价应是公正和客观的,并且是完整和可靠的;评价结果应以恰当的方式传达给相关负责人,以此对过度的风险进行控制,并获取改善效率的机会;保存记录以便对所实施的评价进行趋势研究。 2 完善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制度 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外部评估的标准,有利于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职责范围、责任承担等细节问题,最终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 为了弥补内部控制外部评估在范围上的不足,笔者建议采取的改善方法是:借助注册会计师以外的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估,例如,可以借助银行的监管力量。遗憾的是,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我国的银行监督机制基本不存在。格罗斯曼和哈特igrossman hart。1982)认为。债务是一种担保机制,能够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节制个人消费并对决策更加负责,从而降低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成本。埃格豪和波尔顿(aghion bolton,1992)认为,资本结构的选择就是控制权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选择与分配,最优的资本结构就是在一定负债水平上导致企业破产时,能将控制权由股东转移给债权人,从而实现债权人对经营者的控制。可见,债务能更好地约束经营者。银行作为企业重要的债权人,应当在企业的治理机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建立起债权人对企业有效的监督制度。由此可见,国家的监管方式还需要改进。 为了有效地实现监督与评价机制。应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和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三管齐下,从而确保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降低投资者的风险。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问题 [摘 要] 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迫切需要,上市公司有了健全、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便能保证其真实、正确。然而,从大多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的内容来看都存在重形式、轻内容、过于模式化的问题,披露质量不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财务舞弊是企业有意识地错报漏报会计信息,伪造盈余的会计造假行为。在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舞弊案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透明度,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给国家经济发展蒙上了巨大的阴影。财务舞弊的根源是什么?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准则不健全是造成财务舞弊的主要原因,但内部控制却是影响公司经营状况和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就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引言 所谓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就是企业管理当局或其委托人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通过某种形式对外披露的过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方式可以包含在董事会报告、财务报告或其他报告中,也可以单独提供。 上市公司为什么要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最为广泛而且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需要了解上市公司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所以作为上市公司,除了对外披露经审计的会计信息外,还必须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这也是内部控制和会计报表的关系所决定的。因为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实、正确,决定于内部控制的有无或强弱。公司有了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真实、正确,否则就会失真。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及时地发现舞弊,从而有效降低财务报告舞弊的负面影响。由于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一直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因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于管理当局解除受托责任,提高内部控制意识,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向外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以外的增量信息,调查研究表明,内部控制报告改进了内部控制,提供了额外的与决策有用的信息。通过内部控制报告,信息使用者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如果企业有着良好的控制制度,则企业的经营有序而有效,能够防范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反之,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混乱,则风险较大,用户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就必须谨慎,因此,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除了根据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盈利状况等数量指标外,还较为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改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及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条件来看,有效地执行相关规定,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1.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缺乏统一要求 在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现行的规范制度中提到的内部控制相关内容,其立足点和出发点分别是从报表审计的角度和企业会计控制角度进行规范。在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制定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仍处于自愿披露阶段,这导致了上市公司会尽可能选择对其有利的信息进行披露,而且披露形式不统一, 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和形式化,信息含量较低。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 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由谁负责,是关系到内部控制能否发挥实效的根本问题。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主要是在监事会报告中进行披露,但实际执行情况不佳,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 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不力 目前我国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中并没有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发表意见,从而难以保证其可信性。内部控制的评价和鉴证是保证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当前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在报表审计的过程,为了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广度和深度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测试和评价,测试和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报表数据的公允性和真实性有影响的部分:即内部会计控制部分。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报表审计的同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有一定难度。在进行专项鉴证业务时,又缺少统一规范的执业标准,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4.不同类别、不同地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以深市主板上市公司07年年报中对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统计情况看,财政部控制的上市公司均披露了内部控制报告,执行情况较好;国家国资委控制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比例落后于地方政府和自然人控制的上市公司。其中金融类上市公司,均按要求披露了内部控制报告,且其中大部分内部控制报告被审计机构核实评价,比例远远高于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从地区来讲,有17个省区上市公司都能按照要求披露内部控制报告,这说明能够执行规则的省区居主体地位。其中部分省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被审计机构核实评价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与这些省区当地央企比较集中或者公司数量不多有关,但当地证券监管机构对年报披露工作重视和对披露内控报告的倡导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为了真正达到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完善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及保护投资者利益,使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等目的,笔者认为应注意解决下述几方面的工作,使上述相关规范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 1.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 相关法规中应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应该是董事会而不是目前披露较多的监事会,监事会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发表意见仅仅是对董事会和经理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执行是管理当局的责任。董事和经理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最熟悉,应该最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并且将评估报告公开给投资者,这实际上也是在履行对投资者的受托管理职责,让管理者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为了达到上市筹集资金或维持上市资格所做的一种形式上的包装。因此,内部控制披露的主体应该落到实际掌握公司权力的人身上,即董事会或管理当局。要求公司的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披露做出承诺,承担责任。同时,可以由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其公司整个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评估报告或者将内部审计外包,请会计师事务所等独立审计组织来评价,内审与外审相结合实现内部控制信息的充分披露。 2.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的具体信息 内部控制薄弱是中国企业不争的事实,投资者面临的投资风险加大,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他们需要充分了解公司内部控制信息,从而有利于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实行了强制信息披露,监管当局、投资者可以督促上市公司强化内部控制并借以减少公司丑闻和重大财务舞弊。经验数据有力证明了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运用减少了价值的偏离,可防止欺诈、保护投资者信心与利益,增强了资本市场配置的效率。所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已势在必行。为了满足证券市场各主体的信息需求,国家应出台要求更为明确、内容更为细化、格式更为合理的内容与格式准则,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相关信息披露的有效性,避免目前重形式、轻内容、过于模式化的通病。当然,除强制性披露要求以外,国家还应采取措施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有关的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与市场的有效性有关。在市场缺乏有效性的情况下,公司的股价与其价值缺乏关联,管理当局也缺乏进行充分的披露以反映公司质量的动机。只有管理当局认识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益处,他才会进行披露。因此,应当不断完善市场环境促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 3.严格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能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特别是健全公司内部会计制度,因为公司内部会计制度是公司内部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这是有效实施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措施。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建立并严格执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具有积极作用。公司应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和完善适合本公司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要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以及董事会下设各个委员会、独立董事等对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相关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公平性等方面的责任,对虚假记载、重大遗漏以及误导性陈述等行为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 4.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决策依据,有关监管部门需要对上市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注册会计师的鉴定意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对内部控制实施强制性审计。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立之后,企业能否建立并切实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还需要外部力量予以保证。虽然有注册会计师的合理保证,但是不可避免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不失去审计客户而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报告定期或不定期地实施监督检查。同时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从源头上防范虚假的内控报告、审核报告的产生。在强制要求披露和审核内部控制报告后,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证券交易所应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及审核情况的监管,对上市公司不按规定披露有关内部控制情况,包括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虚假的信息或者隐瞒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审核意见等问题,应当予以惩处。加强建设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提高信息披露违规者的违规成本,加大违规行为查处的力度;(2)增强证券监管系统的有效威慑作用,确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的监管框架。 5.明确上市公司未按要求披露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国家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形成适宜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追究和惩戒机制,为监管提供有力保障,否则只能是消极监管。笔者认为,应当明确不同违规行为(如披露不实或披露不全)所适用的司法程序,加强和细化对证券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证券法》通过规定各类虚假陈述行为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的方式,已经赋予了被侵权的投资人进行民事赔偿诉讼的权利。目前应当解决的是将这些权利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民事责任赔偿方面予以细化,建立明确的责任划分衡量及惩罚标准并认真地付诸实践,且要求具有可操作性。这对从根本上遏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实,进一步明确企业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与信息披露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并在分析我国内控信息披露规定方面的不足和实践方面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善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评价 信息披露 近年来,“琼民源”、“猴王”、“郑百文”、“银广夏”等上市公司出现了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舞弊案例,这其中原因有很多,究其共同点,都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有关。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执行。因此,上市公司应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和建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 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企业财务的可靠性、营运的效率效果和相关法律的遵循性的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要确保内部控制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进行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或两者结合。但是,从总的方面来说,对于内部控制的评价,可以从内部检查、外部监督、注册会计师的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检查 在内部控制的检查中,有两项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内部审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责任的声明》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功能,它要提供有关检查活动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以协助本组织成功有效地履行职责。”上市公司应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内审机构主要对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和真实性测试。 二是控制自我评估。在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新趋势是实行“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 appraisal, csa),意指每个企业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csa经常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设计csa的目的是使人们了解哪里存有缺陷,以及可能引致的后果,然后让他们自己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而不是坐等内部审计人员站出来。csa使内部控制系统成为一个可以不断自我完善、自我丰富的体系。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来自外部的监督主要是指独立于企业法人的各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可以通过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公司治理结构是治理公司内外部的一种契约或制度安排,它包括内部治理结构与外部治理结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是竞争市场对公司所实施的间接控制,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兼并市场等。而人们经常提到的公司治理往往指的是内部治理,即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上市公司作为所有者与经营者通过委托——关系形成的不同利益的共同体,这就决定了所有者对经营者不仅要激励,还要予以监督和约束,即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 3.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评价 注册会计师是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一个群体,可以站在相对独立的角度,代表更加广泛的股东的利益,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所谓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评价,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评价意见。但是,我国目前仅仅提出注册会计师应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审核,至于应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何种评价意见,以何种具体形式对外披露都没有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规范。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1.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规定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建立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强制要求主要局限于银行、保险及证券等特殊行业的企业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而法规对一般上市公司则没有太高的强制要求,披露主体以监事会为主,董事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方面没有相关规定。披露的要求仅限于“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未要求披露公司建立的内控的详细信息,以及监事会的评价。缺乏对内部控制报告格式和具体内容的详细规定。这不仅导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很不规范,更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应付了事,不披露详细的信息。我国对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态度还倾向于企业自愿披露。 2.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实践 国内一些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上市公司对内控信息披露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导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银行、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较好,而一般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较差,只占四分之三略强,且基本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本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类似语句,没有实质性内容,使得信息使用者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多数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缺乏正确认识,以内部管理制度来取代内部控制制度。我国上市公司较重视供产销环节的程序控制,但忽视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较少涉及全面预算控制、职工素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方面;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而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 (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动力不足,披露主体以监事会为主,董事会自愿披露的比例不到10%。且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财务状况是否异常的显著影响,即经营好、财务报告质量高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财务状况存在异常的上市公司披露动机则不强。 3.改善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建议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我国股票市场对详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有着显著的正面反应,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因此,针对以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存在的规定方面的不足与实践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改善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 (1)采取相关措施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证监会应尽快修改、完善有关制度或规范,使目前的内部控制信息批露尽快由企业自愿批露阶段过渡到强制批露阶段,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要求监事会与独立董事或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发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意见。 (2)证监会应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与格式做出详细规定。对于披露内容,管理当局应通过内部控制报告披露整个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应表明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责任、公司已按照标准设计并颁布实施了内部控制制度、声明本企业已按照有关的标准和程序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无发现重大缺陷(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应在报告中指出该项缺陷及采取的相关措施)、声明企业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或除上述缺陷以外内部控制有效),不会发生对企业财务报告可靠性和对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有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董事会应对企业基本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简要描述,以便信息使用者做出评价。 (3)统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和审核的标准。为提高内部控制报告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应当遵循比较统一的标准。同时,建议审计准则委员会研究有关指导意见,以便对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提供指导。有学者认为,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核所形成的评价意见类型应当与注册会计师执行报表审计所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保持一致,并明确发表不同评价意见的具体情况。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须强调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分为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否定意见几种类型。如果有须强调的事项,如发生重大日后事项,被评价单位发表的其他信息与其所发表的内部控制报告书不一致等,注册会计师的评价报告必须以单独的一段文字来描述说明。 (4)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内部控制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决策依据。对于上市公司不按规定披露有关内部控制情况,包括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虚假的信息或者隐瞒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是一种虚假陈述行为,应当予以惩处。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试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及改进措施研究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市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但其舞弊,违规事件也层出不穷,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制约上市套司健康发展的瓶颐。以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控框架为指导,分析了当前我国上市套司内部控制的故陷,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内部控制历史源远流长,其从产生之初到如今,变迁的步伐从未停止.从西周时期的上计制度到宋朝的“官职分离”,再到早期的业主制组织中设置的帐款分离、定期盘点等控制点,人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历历可见。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企业组织形式日趋复杂的环境下,尤其在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大型企业里,内部控制已成为强化企业内部监督、进行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爆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银广夏、st猴王、大庆联谊、蓝田股份、郑百文、海鑫钢铁、亿安科技等造假黑幕案件,还有众多的“高管神秘失踪”事件,这些触目惊心的违规事件背后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低下,管理失效.本文旨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以及提高内部控制效率的完善措施。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 1. 1内控环境薄弱 美国审计权威机构coso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readway commission)1992年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在1994年进行了增补。报告指出内部控制的框架包含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activities)、信息与交流(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和监测(monitoring)。控制环境包括最高管理层的完整性、道德观念、能力、管理哲学、经营风格和董事会的关注、指导。由其定义我们就可看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内控其他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而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合格、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等问题。 . 1. 1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一整套相互制衡的机制。而这个机制的中心环节—董事会职能弱化。董事会成员大多为内部董事,且董事长和总经理大多由一人兼任,使得董事会难以发挥与经理人相互制衡的作用。并且独立董事人选一般由董事长提议,股东代表大会通过,这样独立董事很容易成为代表大股东利益的董事,无法真正做到独立.其次,“一股独大”使得大股东控制经营。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国企改制而来,这样国家对公司处于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在股权结构上就呈现“一股独大”。上市公司一般处于大股东的控制之下,而且按照公司法规定股东大会每年一般只召开一次,参加会议的多数中小股东为数不多,即使参加,代表表决权的份额也对企业经营决策起不了大作用,股东代表大会实际上成了有权选派董事的大股东之间的会议。第三,监事会缺乏权威性。一方面,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职工代表往往同时担负着公司其他工作,受制于经理层,下级监督上级难以有效实现。另一方面,上公司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监事会与董事会平行,仅有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决策权,这使得监事会的内部监督作用被边缘化。 1. 1. 2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的认识上存在几个误区:实行内部控制会增强公司成员之间的不信任感,不利于集体的团结;内部控制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观的经济利益,相反,开展内部控制会额外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狭隘地将内部控制理解为防止职工舞弊、欺诈所采取的内部牵制制度或会计稽核制度,有的管理者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和企业没有直接关系,只与审计有关;认为内部审计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使人放不开手脚。这些错误的认识使得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缺乏合理性,即使公司制订出了相应内部控制制度,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上,使得内部制度在落实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不能有效执行。 1. 1. 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证监会在《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中虽然规定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发表独立意见,但是该披露的要求仅仅限于“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并未要求披露公司建立的内部控制的详细信息以及监事会的评价。再者,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由于没有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判别的可操作性的标准,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就是一种不很现实的要求,即使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不同的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发表的意见结论也很难具有可比性。 1. 2风险评估不足 现代社会,公司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对形势和市场认识不足、过于自信与乐观以及想当然的盲目扩张等问题,其风险规避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导致不少上市公司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中航油”因参与石油期货交易巨亏5.5亿美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1. 3控制活动不严谨 控制活动是管理当局为了确保其指令被贯彻执行而制定的各种措施和程序,虽然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1)从设计上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在设置内部控制忽视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一般是在问题出现以后才设法堵塞漏洞或进行惩处,亡羊补牢,起不到预防的作用; (2)从执行上看,有些上市公司尽管按照规定制定了相应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却不执行,使得已建立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而有的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程序落实,不能发挥其制约、监督的作用。 1. 4信息沟通不畅 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依赖于良好的信息沟通,同其他信息一样,内部控制信息的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等,上市公司有义务向这三种利益相关者提供他们不能直接获取的真实、充分和相关的内部控制信息。但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存在信息在使用者中传递不及时以及各个子信息系统信息流动不通畅等现象,影响了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另外,我国上市公司在实际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越露的内容过于形式化,都是泛泛而谈,对核心内容很少披露,都秉着“能不披露的,一定不披露;一定要披露的,尽量少披露”的原则,使得信息使用者可以获得的信息量很小,信息在管理层和外部使用者之间不对称,相关使用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1. 5监督不力 为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审计部门为主的内部监督体系,然而监管结果不尽人意。 1.5.1内部审计失效 内部审计不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影响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内审部门依托自身的独立性和对公司的了解,完成对公司内控的督。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但目前我国对内部审计部门的界定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这使得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处于“公司领导授权下开展工作”的尴尬地位,加上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不高,使内审机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5.2外部监督弱化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通过外部审计的再监督,来验证其质量和效果,但外部监督的力量也很薄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还不通畅,监管机构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监管方式也尚未完全摆脱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二是各监督方虽然共同参与,但力量分散,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且监督未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三是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职业水平不高,在职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失职和弄虚作假行为。内部控制的社会监督力量重待提高。 2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2. 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重建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体制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核竞争力的最重要部分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 因素之一,也是内部控制优化的重要因素.在目前我国以“一股独大”为主的股权结构格局下,为了保护众多中小股东的利益,我们可以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并存的双层治理机构,监事会与董事会是一种并行关系,监事会对董事会负有监督职责,并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同时应强化监事会的作用,在发现管理当局存在舞弊行为而损害股东利益时,监事会应证券监督机构及其他部门直接报告情况。重视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大力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使内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报告。 2. 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信息沟通系统 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健全强制实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准则和指南,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明确谁为内部控制信息负责和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在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中可以规定上市公司要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它能够详细说明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情况,这是增强公司透明度,保护处于信息不对称弱势地位的投资者的重要方式。也可以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加以审计,关注对审计结论有重大影响的内部控制核心问题上,以此增强内部控制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 企业内部也应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清晰的业务流程,合理地对公司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责任分工、控制和考核,对每一个部门的责任和利益明确界定,防止权力重叠,也避免出现权力真空。通过汇编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图、权限指引等,促进企业各层级员工明确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正确行使职权。开设信息反馈渠道,确保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报告和解决。 2. 3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孟视“软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为了上市公司应对不同阶段的风险而建立的,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风险愈加多变,复杂,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中国上市公司更应该积极防范和控制风险。首先,管理层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并且在技术上制定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等管理策略,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并实时监督评价内控效果,及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其次,全体员工应树立风险意识,积极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内控政策落到实处。 内部控制是由人来完成的,而“软控制”即组织内部人员的道德观和能力是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上市公司应强调“软控制”的作用,着手培养自己的人才,根据企业战略目标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加强对每位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打好基础。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只有对内部控制的要素不断完善,才能构建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有关保险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 摘要: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承保控制、理赔控制、风险控制、费用控制、投资控制、偿付能力控制等方面。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演变与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改善其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等等。 关键词:内部控制;保险公司;政策建议 一、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涵盖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和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经营观念,企业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业绩评价机制等。经调查得出结论,这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1.公司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据调查,大部分公司尚未制订完善的内控制度,这一事实反映尚未完全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意义。即使已经制订相应内控制度的公司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给人看”的表面文章上,制度的落实存在问题。 2.公司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控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行为规范,从而才能很好地解决因制度失灵而产生的种种问题。调查中发现公司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也重视了企业文化的环境建设,但对企业文化内容以及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很多企业负责人只是在“作秀”。 (二)公司内控部门责权不对称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而一般公司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内部会计控制。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保险公司作为承担内部控制的主要部门是法律合规部门,但法律合规部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 法律合规部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充当的就是一个内部审计的职能,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但是调查发现,一些公司的法律合规部并没能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形同虚设,其存在问题主要有: 1.独立性不够 合规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而目前大多数公司合规部门的负责人为该公司领导班子成员,这说明其合规管理工作只是服务于企业的领导班子。这就造成合规工作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因为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都是在公司领导班子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各项重大经营行为大多数是领导班子知道授权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各部分所长开展工作呢?合规工作不能在地位上实现独立,工作范围受限,也很难获得威信。经调查,合规人员成了公司最休闲的一个部门,在调查中听得最多的话就是“领导同意的”。 2.对内部合规工作的性质和作用不甚理解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分公司管理人员经常将“合规管理”与“审计监督”混淆不清,使人们产生“合规管理没什么意义”的想法。由于指导思想上的误区,多数合规人员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些人将自己等同于领导的行为工具,处处依领导的旨意行事,有些则由于工作不好开展而心灰意冷或充当好人,使合规工作形同虚设。 (三)公司内控监督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一般公司担任日常合规管理监督工作实际上只有1-2人,且多为返聘人员,或者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这些人员对其原工作岗位工作和流程比较熟悉,而对涉及内控的核心工作,例如财务方面的工作都是一知半解,无法担任起内控监督所应承担的职责。 二、完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应策略 (一)合理确定公司内部控制目标 所有者与经营者内部控制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公司的经济利益,协调公司内部控制各个具体目标不一致、不对等。可以把公司内部控制达到目标确定为:建立完善的符合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解决机制、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及时向所有者提供财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 (二)对公司科学运用内部控制方法 只有在合理运用各种内部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研究和运用内部控制的各种方法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根据内部控制的配套指引以及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以下控制方法。 1.组织规划控制 对公司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适当的控制。公司组织机构主要是确定各部门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由此产生集权管理和分级管理的组织模式;职务分工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 2.会计系统控制 在会计制度框架内建立适应公司的统一会计政策,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公司的核算口径,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各条核算原则。不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3.授权批准控制 建立授权批准体系,主要包括: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责任、程序等。公司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的职权,经办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4.财产保护控制 财产是企业资金、财物及民事权利义务的总和。保障财产安全特别是资产安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其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限制无关人员接近。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妥善保管企业各种文件资料,通过对资产投保增加实物受损补偿机会,建立资产个体档案,实现财产记录监控。 5.全面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应抓好预算体系的建立、预算的编制和审定、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预算执行的授权、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等环节。比较、分析内部各部门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 6.人力资源控制 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制定员工工作规范,引导考核员工行为;加强和考核奖惩力度,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和奖惩;对重要岗位员工建立职业信用保险机制;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错弊情况。 7.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部门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提出改进建议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企业应当授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以确保其独立地履行审计职责,最好受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 (三)从培育制度人手,建立公司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立足于防范,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需要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充分研究。在建立内控机制上,要坚持两项原则:一是体制牵制原则。体制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要从体制上着手,重新设计执行与审批、监管三分离的运行机制;业务经营与前台服务、后台支撑的协作机制等,以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磨擦和控制环节中的漏洞。二是程序牵制的原则。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完成,通过业务流程设计使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达到岗位牵制的目的。要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的全过程,否则必然导致管理失控。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效防止公司风险的关键,也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建立内控制度,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任何工作和业务制度的建立,都要从该项工作和业务的控制目的出发,针对其中的主要环节,做出相应的规定。二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注重程序牵制。按照内部控制的原则,任何业务的处理,都应有授权、审批、执行、记录、检查等程序,并且,这些程序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去完成,特别是不相容的职务一定要分离。 三、结论 总之,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相互联系的因素。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管理和效益被提上了保险公司的议事日程,过去那种只要规模不注重效益,只抓业务不重管理的观点还存在于保险公司之中。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保险公司应该从内部控制入手,公司决策者应认真制定和切实执行公司控制风险、加强管理、稳健经营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对内部控制在保险风险防范及维护整个金体系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加速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进程是当前保险行业的当务之急。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如何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摘要】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一直受到监管层的高度重视和市场的普遍关注。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的《关于印发〈 企业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通知要求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执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该规范的出台无疑为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彻底理清自身风险带来了契机,也更为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一、新会计准则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新准则的实施必将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重大影响,而建立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也是贯彻和执行新准则的需要。 1、新准则与内部控制具有目标一致性 新准则体系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而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推动 经济 的 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该过程的设计是为了提供实现以下三类目标的合理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法律 法规的遵循性。可见,两者的目标最终都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都为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两者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 2、新准则与内部控制具有互动性 新准则与内部控制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新准则的实施是完善内部控制的动因,能够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也就是说,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实务的建设和加强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以及加快政府完善有关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进程。另一方面,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贯彻执行新准则的基础,是实施新准则的制度环境,为提高新准则的遵循提供了保障,即通过防弊纠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对执行新准则的监督,规范会计行为,提高执行新准则的效率、效果。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银广夏、达尔曼和中航油的财务舞弊案,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负面典型,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及其原因,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1、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差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构成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氛围,反映组织内部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内部控制其他组成要素的基础。任何企业的控制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体现了企业关于内部控制对企业重要性的态度。由于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决策和经营管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企业管理曾往往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者说不愿意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前者是在于他们认为自己的经营足以保证财产的安全,而后者是受利益动机的驱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希望在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尽可能逃税,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则会有效地防止这样的不合法行为。管理层在任用财会人员时任人唯亲可以为他们自己谋取利益带来更大方便,比如虚列费用或者隐匿收入等。由于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人的控制意识和行为,往往是管理者对自我控制的排斥使得内部控制无法有完善的控制环境,从而也影响了企业员工对控制的理解与执行。 具体说来,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差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第一,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缺乏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已经制定出相应内控制度,也很难具体落实执行。第二,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为节省成本,财务部门人员少,缺乏牵制环节,且部门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第三,企业制度不健全: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第四,企业制度不全面:没有针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顾此失彼现象较严重。第五,公司经营短视行为严重,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 2、风险意识淡漠,轻视内部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现阶段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诸如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 电子 商务等。企业应该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但我国上市公司缺乏的就是这种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互相监督、制约的机制没有建立,董事会中没有风险评估委员会或形同虚设,造成在没有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随意决策。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在运转过程中忽视风险控制、弱化风险管理,风险评估不足、风险意识薄弱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我国很大一部分公司管理层重视生产经营、技术开发,轻视内部管理,轻视内部控制,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意义,没有把内部控制放在经营管理的战略高度来考虑。 3、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 目前,虽然我国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要求都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其操作规范流程都较为粗放,缺乏统一的、详尽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岗位操作流程。出现问题后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致使无法追究责任。而有些公司即使有内部控制制度,却不落实、不执行制度、不按制度考核,使其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制约、监督作用。有些公司核算制度弹性过大,使信息的可比性较差,误导决策,造成重大损失。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操作流程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遗憾的是不少上市公司重于发展、轻于管理,存在着需增收入、成本控制力度不够、资产严重浪费和损失等问题,经营效益不佳,人员变动频繁,内部控制制度或极不完善,或流于形式。 4、内部审计机构监督不力 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最初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建立起来的,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以致内部审计机构并未真正发挥其作用,这主要表现于:第一,我国内部审计的功能仍然是查错防弊。只注重事后监督,不注重事前、事中的控制;只重视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而忽略对公司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第二,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往往实质上由管理层领导且与其他部门平行,因此独立性较差、权威性较差。第三,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由财会部门转来或由财会部门人员兼任,缺乏审计知识,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复杂化,内部审计人员很难满足需要。 三、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措施 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树立先进管理思想。上市公司管理层必须树立 现代 管理思想,自觉形成风险管理观念,并通过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确保公司全体员工都明确自己对内部控制的责任。 第二,强化“两会”监督功能。首先要增强董事会的功能,关键问题是要保证董事会在决策、监管过程中的独立地位,为此,必须严格限制董事会与经理班子的重合,同时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其次要强化监事会的权力,明确监事会失察的 法律 责任,确保监事会责权利的落实。 第三,优化组织结构。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在设计时,应对每一个部门的责任与利益明确规定,既要防止权力重叠,也要避免出现权力真空,使每一项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机构和具体人员负责。 2、健全 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内部控制责任体系 现阶段,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统一的内部控制规范的重要性,2008年6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重点引导企业加强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主线的相关标准建设。通过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清晰的业务流程,合理地对公司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责任分工、控制和考核,可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企业应当通过内部管理制度汇编、员工手册、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岗位描述、权限指引等适当方式,使企业员工了解和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情况,促进企业各层级员工明确职责分工,正确行使职权,并加强对权责履行的监督。内控流程的建立关键在于落实、执行。首先是层层落实风险控制责任。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的原则,使每个员工都明确自身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明晰风险并按章办事。其次是实施内控工作督导制度,建立督导责任制。有明确的领导分工负责,建立“一把手”责任制,财务部牵头,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内控领导小组。由内控相关人员督办内控工作的实施情况,定期进行培训、检查,指导内控工作的开展。再次是将内控建设工作纳入到各部室的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当中,单列一条直接作为绩效考核的扣分指标,确保了内控工作得到有力推进。 3、加强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权集中度较高,其风险管理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面对市场 经济 条件下的各种风险,首先,上市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只有意识到了风险,才会主动加强内部控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其次,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应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并且在技术上制定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等管理策略,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同时,还要合理客观地评估企业现状和风险。企业应参照规范的内容对现有规章制度及业务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制度体系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改进现有内部控制措施及发现其中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合理、客观评估企业现状,建立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在规范性的前提下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套自我完善、不断提高的较为实用的内控机制,又要积极借鉴其他企业及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与成果,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上市公司更应密切关注内控指引的建设与更新,以正确把握政策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同时,还要通过建立内部监督机构对企业高风险区域经常进行检查,来及时发现已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 4、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是营造守法、公平、正直的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保证。目前,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公司的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第二,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进行不断拓展,不仅要进行事后的审计,还要进行事前、事中的控制;不仅要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还要对管理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第三,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并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合理性分析 【摘 要】 内部控制是衡量公司现代管理的重要标志。本文从解析内控体系合理性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根源提出一系列建设性建议,以使我国证券公司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内部控制效果。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证券公司; 内控体系; 合理性 一、内控体系合理性内涵解析 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二是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适用性;三是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经济性。完整性是前提条件,要求证券公司在各个级别的风险控制上不能存在盲点,这也是内控系统健全的前提条件,如果内部控制不具有完整性,则不存在适用性与经济性,从而更无从谈起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同样,若只追求完整的各种内部控制措施、方法等,而忽略设计和执行中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其结果只能是完全背离实施内部控制的初衷,甚至会给证券公司的正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合理性也同样成了无稽之谈。 在评价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时,适用性是首要的。它是指企业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适应企业的特点和要求。各行业及企业由于其组织规模、经济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所存在的差异,就需要相应地制定出不同特点的内部控制,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就证券公司而言,每家证券公司经营的业务重点是不同的,从而风险控制的重点也相应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券商,评价其内部控制的适用性要注意以下内容:控制点的设置是否合理;控制职能是否划分清楚;人员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恰当。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而制定内部控制要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一方面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应有重点,对企业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部门和环节应实施强有力的控制;另一方面要在实行内部控制所花费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不同的证券公司业务的重点存在差别,因此在建立内控体系时要根据本公司的具体情况识别风险点,并相应安排好控制点。做到在总体指导原则下的分别控制,实现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 二、我国证券公司内控体系合理性存在的问题 我国证券公司内控体系合理性存在的问题主要为: 第一,控制环境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证券公司内部不相容职务人员相互串通作弊,相关内控失效、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意识。 第二,投资银行业务、经纪业务控制松散,资产管理业务缺乏对于自营业务的有效监控和压力测试,自营风险的防范措施不到位。 第三,资金管理控制不严。 第四,会计系统控制不完善。 第五,内部审计控制薄弱。 三、出现问题的根源剖析 (一)“双重身份”掩盖下的政府行政干预 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有双重身份,即管理者和股东,这种身份有利于政府参与到证券公司的微观经济活动中。除了以管理者的身份干预证券公司的微观活动外,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作为大部分证券公司的控股股东,对其造成的影响使我国证券公司治理机制中极具“中国特色”,并已成为完善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的主要障碍。一些地方政府以大股东身份直接任免证券公司的高管人员,使公司高管人员的约束激励机制扭曲,证券公司出现“泛行政化”趋势。 (二)证券公司缺乏“自生能力” 金融市场由于具有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责任不对等的先天特性,防范“道德风险”必然要求严格的监管。而根据我国现阶段各种情况,社会稳定与金融风险成为管理层着重考虑的问题。由于改革的动力不足、步伐严重滞后,形成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过度行政化。对于证券公司,主要表现在对其融资渠道和业务范围的限制。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我国资本市场不允许进行信用交易,金融衍生产品不存在,缺乏“对冲机制”减少了证券公司防范风险的渠道。在种种限制下,证券公司无法形成“自生能力”,违规经营成为证券公司的一种生存选择。 (三)市场约束弱化 我国资本市场过度行政化,影响了市场的发育程度,弱化了市场力量对证券公司形成的约束。经理由政府部门指定;产品市场的竞争在层层“保护”下进行;基本不存在市场化的控制权的争夺;相当一部分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在自身公司制度上存在问题,在执业过程中做假活动较为突出。依靠这些力量约束证券公司行为,无异于缘木求鱼。 (四)证券公司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缺失 权力制衡的治理机制形成内部风险控制的基础。我国证券公司风险责任承担主体不明确,无人关心内控,而大家关心的是不控制风险下的短期利益。我国券商监事会虽然也存在于公司的管理架构中,但基本上发挥的作用有限,而董事会与经理层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的缺失成为券商违规事件层出不穷的动因之一。 (五)我国证券公司决策制度存在缺陷 决策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缺位,导致了决策的随意性;董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层框架内的决策委员会均缺位,加之独立董事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使得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模糊、公司缺乏专业选择最优决策路径的能力,增加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中国证券公司的决策过程不够科学和民主,公司各级管理层一把手专断现象均十分突出;中国证券公司对决策效果的反馈和监控较弱,这是决策者推卸责任的需要,也是决策程序缺乏系统性的象征。 (六)内部控制建设不合理 我国证券公司起步较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起步更晚。实践中,许多证券公司认为建设内部控制机制是用条条框框束缚自己的手脚,不利于创新发展,在行动中仍然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重业务拓展,轻风险防范;重部门短期经济利益,轻公司长远发展目标;重被动地迎合外部监管法规及制度的要求,轻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建设。这样的内部控制建设必然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因而难以谈及其适用性,造成内控失效也就不言而喻了。 (七)券商风险管理文化缺失,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绝大多数券商重业务轻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内控建设中存在各种模糊认识,风险意识淡薄。券商并不关心内部控制标准对公司能够带来的利益,往往认为所谓“擦边球”能帮助公司获得期望的利益,没有考虑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对公司造成的损害可能致命,券商的短视行为更多考虑的是目前的成本与效益,而缺乏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 (八)违规处罚的标准偏离 券商内部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往往以“是否造成损失”作为评判标准。“一好遮百丑”,当违规没有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产生经济效益时,往往对存在的违规行为既往不咎,因此,发现的问题几乎得不到有效整改。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内部控制难以有效地实施下去,即使实施了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完善我国证券公司内控体系合理性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控制环境 确定公司风险战略定位,从而确定内部控制的重点;完善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加快我国证券公司上市融资步伐,实施股权多元化。增加董事会中股东的占有比例,同时要加强独立董事的公正性;培育风险管理文化,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证券公司作为高风险行业要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应该从组织文化的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员工素质的风险控制,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建立有效的决策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程序的完备性,对于重大的投资活动应该采取集体决策和科学决策制度,并要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专业化水平,且建立灵活、迅速、简明的分层决策机制,在最快的时间作出合乎公司利益的决定,为公司带来最大的收益。 (二)强化业务控制 面对不断出现的国债回购问题,应该健全国债回购的质押制度,由交易所和登记公司确定回购业务及质押物品种,投资者进行国债回购必须将相应的国债申报质押,并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违约交收时登记结算公司有权将相应的国债现券变卖清偿,以控制回购交易的结算风险。 证券公司应该设立完善的政策法律研究与信息搜集体系,跟踪政策法律的最新动态。要根据国家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要求与重点,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及时调整公司在投资银行上的战略部署,做到顺势而为。在开展自营业务时,要明确三大原则:一是合法经营原则;二是资金安全原则;三是采取投资组合策略进行投资。针对目前自营违规的现象,建议证券公司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将公司自营资金与委托理财资金严格分离。二是做好自营业务的风险压力测试,建立风险保证金机制。三是提取自营证券跌价准备。四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自营业务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委托理财风险的防范券商要做到:一是向客户明确说明委托资产的投资风险。二是增加证券公司自身实力,规范经营。三是加强自律,健全财务与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四是建立防火墙,在账户管理上,受托人要保证受托投资资产和其自有资产及不同委托人的资产相互独立;在公司的组织结构上,受托人应该在自营业务、经纪业务与受托投资管理业务之间设立防火墙;在人员、财务和账户管理上严格分开。 (三)重视资金管理控制 要解决目前我国证券公司非法融资的困境,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增加券商的融资渠道。这也是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方向之一。《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第三条明确提出:“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筹集长期资金。完善证券公司质押贷款及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办法,制定证券公司收购兼并和证券承销业务贷款的审核标准,在健全风险控制机制的前提下,为证券公司使用贷款融通资金创造有利条件。” (四)完善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分为会计核算控制和财务管理控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以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证券公司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制定公司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会计工作操作流程和会计岗位工作手册,作为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依据。二是计划财务内控体系以会计核算组织体系为基本依托,以各会计岗位为基本风险控制点。三是各级会计人员行政隶属于所在级次的核算单位,受上级计划财务部门的业务领导。主要会计人员的任免、调动,需上一级会计部门的同意。会计人员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轮换。四是制定完善的会计档案保管和财务交接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五是在强化会计核算的同时,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强化会计的事前控制。六是自有资金与客户资金实行分户管理。七是各级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更新、转移和报废,首先要在年度经营计划中列出计划,购置前有书面申请报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查,经公司批准,由公司计划财务部下达公司批复后,方可办理有关购买手续。 (五)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证券公司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应对董事会负责并受监事会的指导,并应同时向经理人员和监事会报告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执行情况。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要与公司所聘的外部审计事务所多交流,就公司审计范围不全的差异进行沟通,及时为公司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忠告意见。 除此之外,由于我国证券交易所从设立开始就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电子交易系统,相应的证券公司的电子交易行情与设备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软件、设备的更新方面也能够达到及时有效,我国证券公司在电子信息系统控制方面硬件设备已经相当完善。在出现问题的券商中,由于数据库操作、电脑系统、病毒袭击等技术原因造成重大损失的并没有,因此主要加强的就是软件方面的控制,要对证券公司掌管电脑操作的人员进行有效的监控,加强他们的职业操守,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同时保证各个营业部交易信息的及时传送、做好公司数据的保存与备份、认真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保证本公司各项数据严格保密不对外泄露。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浅谈基于公司治理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完善路径探析 【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完善路径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制度下,满足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所需的内部控制系统才具备更强的监督和管理作用。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确定正确的内部控制目标;改善公司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重视董事会特征,挖掘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潜力,;关注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门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这是完善内部拉制系统和制度的有效措施。 一、由公司治理入手正确定位内部控制目标 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践上证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都对其内部控制系统产生较大影响。但就当前我国企业经营现状分析,企业内部尤其是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大多处于相互脱节、彼此孤立状态,则构建一套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控制系统,对上市公司来讲十分必要和适宜。在寻求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控制系统过程中,上市公司应立足干内部控制目标,为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和评价提供指导性参照物。 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仍存在较多不合理性因素,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存在一些阻力,诸如内部人控制、运作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等诸多弊端,造成企业决策时难以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现代企业制度下,以保护资产、查错纠弊为管理目标的传统式内部控制机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经营所需,以革新内部控制结构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由此出现,其要求内部控制制度须符合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此种条件下,确保企业财产安全性和完整性、检查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而改善企业经营方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在管理目标上,企业应能够完全掌握公司治理控制权,使内部控制范围全面渗透至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系统,并贯穿企业公司治理机构完善的全过程。则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应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创设科学合理的执行机制、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换言之,企业应从公司治理角度着手内部控制系统完善工作,坚持协调配合、相互牵制、成本效益原则,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更加清晰地把握内部控制权限和范畴,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改善股权结构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其所有者的组成状况及股东大会起到决定作用,并对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员的结构产生根本性影响。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四大利益主体,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员与内部控制系统之间关系尤为密切,股权结构合理的企业,才具备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可能性,也才可能拥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经营策略。那么,优化股权结构、推行所有权多元化,已成为企业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 逐步降低国有股权集中度,是改善股权结构的基础举措。在国家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转向战略领域的精神指导下,处于非国家经济命脉行业的上市公司可逐步将国有股权予以退出,使国有股权集中程度降低、非国有股权增加。特别是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其不仅为彻底解决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问题提供了宝贵方法,更为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一则改变了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一股独大”的状况,以国有股减持的方式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建立由控股股东、几大大股东及诸多小股东构成的股权结构;二则创造有利的条件,满足公司内部中小股东参与企业决策的需求,按照相关规定,公司内部临时股东大会应根据董事会提交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进行决议,须经参加表决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同时须经参加表决的流通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则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条件被加以完善,各方投资者利益得以保障。 鼓励企业法人相互持股,是改善股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日本企业内部实施的企业法人相互持股状态不同,我国推行企业法人相互持股有自己的特征,但又具备与之相通的作用和机制。对比日本的企业法人相互持股状况,日本大企业股东数量较多,不过单个股东持股率较低,则企业内部并不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大股东联合起来方可控制企业的现象非常常见,而我国在原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基础上开始推行法人相互持股行为,同时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间相互持股现象同样亦可与日本企业法人间相互持股,并达成稳定的协作关系。举例来讲,企业可出于保证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生产物资的供应及稳定的产品销路等目的,恰当选取合适的供货伙伴或购货伙伴实行投资决策,以便能够掌握对象企业的一定股份,并在影响其经营过程的情况下,保证自己具有较为稳定的上下游市场环境。不难现象,经过较长时间的选择及组合后,我国企业必将迈向股权多元化、分散化发展之路,即使相互持股的企业所有制并未改变,其所有权也仍由国家掌控,但其治理结构一定会更为合理和完善。 三、由董事会特征着手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 对上市公司来讲,董事会成为公司内部连接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桥梁,其能够为股权资本出资者及经理人员的职业合同提供较为合理的保障。在股权分散情况下,投资者行使剩余控制权的高额成本及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出资者虽然能在契约未预见事项发生情况下,借助于剩余控制权行使决策权力,但实施该权力过程的重点势必要落在董事会手中。内部控制系统可有效帮助董事会抑制企业管理者在搜去短期盈利机会中的机会主义倾向,也可解决企业管理中信息流动不畅、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则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并且要由公司治理结构及机制的安排实现。 优化董事会结构,提升其运作水平。董事会结构是否完善,是能否增强董事会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实现董事会有效性的目标,则应做到:优化董事会人员结构,根据业务相近及同等规模的公司运作情况,对董事会规模加以确定,并要适当增加外部董事比例,促进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制衡,创建极具市场活力的董事会机构,以便于董事会能够独立、自主、科学、理性地决策;革新董事会成员知识结构,从财务、法律、管理、技术、金融、营销等各个方面人手,选取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使得董事会成员在经验上、技能上都能实现互补;明确各董事会成员的分工权限,使之各司其职、各尽职守,退避工作中的疏漏;分设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对二者职权和分工予以明确,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加强独立董事作用及董事会专业委员会职能。由于我国新《新公司法》中并未具体规定独立董事的权利及义务,则为了增强公司治理准则可操作性,我国证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不妨按照新《公司法》内容,出台《独立董事条例》;在增加上市公司选择余地、培养高素质独立性董事人才基础上,创建独立董事人才市场,强化独立董事的自律意识和群体意识。在董事会专业委员会职能方面,应保持委员会人员独立性,使之为董事会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核心地位的发挥提供必要性条件,也使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一道掌握着公司运作有关的详细信息。一言以蔽之,董事会的高效运转在于董事之间的精诚合作和相互信任与尊重,在重大间题上获得一致性意见,在焦点问题上能够增强企业管理价值、提高企业预测质量。 四、实现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门监管职能重要措施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传统等弊端,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特征缺失,不能以财务部代行其职责,必须加强二者建设,发挥其作用。上市公司制定的(内部审计制度》后定期对其完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下设审部,审计部负责人由审计委员会提名,董事会任免,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独立行使审计职权。审计部在上市公司董事会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监督与指导下,定期与不定期对公司财务管理、采购销售、合同管理、存货管理、信息披露、募集资金等方面进行审计与例行检查,并出具审计报告,及时发现或防范问题的发生,对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起到了监督、控制和指导作用。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持续规范运作,及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断修订和完善公司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强化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稽核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子公司各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加强公司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及控股子公司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组织对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及公司主要内控制度的专项培训。针对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公司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不断对内控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上市公司审计部不断提高审计涵盖面,审计范围要涵盖财务、采购、销售、合同、仓储、信息披露等各方面,同时加强与审计委员会的沟通,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审计委员会会议期间进行交流。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都要正式开展工作,根据要求和需求开展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情况的自我评价公司严格遵循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覆盖公司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了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内部组织结构,形成了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并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各过程、各个关键环节、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发挥着较好的管理控制作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充分有效,总体上要符合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要求,对公司为股东创造最大利益奠定了可靠的制度保证。随着上市公司不断发展需要,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还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五、结语 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股权结构、公司董事会特征等不同角度人手,积极完善内部控制系统,这是现代企业制度下,满足公司治理所需,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举措。但同时还应积极寻找新的完善途径,比如从监事会层面革新内部控制系统,或者重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系的完善路径等,对于前者,应明示监事会工作程序,强化监事会日常监督工作,通过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专业经验加大监事会监督力度;对于后者,则应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规定范围内,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对上市公司披露行为加以规范,并切实加大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等。 公司内部控制论文: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摘要:内部控制对于 会计 信息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我国,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存在 企业 内部控制薄弱、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等诸多问题,所以建立与健全适合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上市公司 1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 经济 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从内部控制的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 现代 企业制度下,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经理人员与股东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受托人必须如实地向股东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不得隐瞒、欺骗。管理当局应当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如果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管理当局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当然,股东会聘请独立的第三者——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加以验证,并发表意见。但管理当局也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保证交易的发生都经过了必要的授权,并进行了完整。连续、系统、真实的记录,按照会计准则和其他信息披露规范编制财务报告。这不仅仅是审计的需要,更主要是管理当局受托责任本身的需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的重要原因是内部控制的缺陷。因此,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内部控制对于降低舞弊行为,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2.1分析公司治理的目标 公司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组合,公司的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处于一种依存状态。投资者和主要债权人对公司的治理事务,特别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资本所有者绝对控制企业和享受税后利润的定式己经或正在被打破。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在公司整体目标指引下,使契约当事人各方在矛盾和利益的对立统一中,能够本着公司与契约当事人之间双赢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认真履行对公司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共同促进公司的 发展 和增值,并从中持续得到收益或回报。 2.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提高外部独立董事的比重,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 外部董事可以代表股东监督、制约管理当局及控股股东,防止管理当局及控股股东侵害股东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股东的权益,降低成本。公司的财务报告要经过董事会的批准,当董事会中有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与防范管理当局操纵财务报告、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数据显示没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董事会外部董事的比重明显高于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公司聘请知名人士担任外部独立董事只是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并不是真的想让外部董事监督公司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董事只是形式上的,所以应当解决好外部董事的报酬、来源、工作时间、职责与约束等问题。 (2)设立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作为一种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的机制,在防止和发现财务报告欺诈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内部控制方面:审计委员会可以评价内部控制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评价员工欺诈的可能性;评价管理当局欺诈的可能性等。审计委员会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在防止和发现财务报告舞弊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3)完善监事会制度。 在引进外部董事制度后,仍然应当继续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应当保证监事会能独立、有效地行使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的监督和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监事应具有 法律 、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才能够胜任监督等职责。 2.3提高人员素质 公司必须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确保公司员工具备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品质与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加强 教育 ,使全体员工树立内部控制理念,意识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其共同的责任。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并对外报告,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虚假会计信息的发生。首先,在内部控制报告中,管理当局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作出评估,并表明其对财务报告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无重大不利影响,这实际上表明了管理当局的一种合理的保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其次,通过自我评估,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2.4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为了确保 会计 信息真实可靠,应该要加强会计责权控制,按照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建立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批准控制等措施。单位在设计、建立内控制度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是不相容的;对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不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就容易发生舞弊等行为。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其次,应该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明确责任的分配和授权,严禁越权操作,有效避免财务舞弊现象发生。从机构的设置上,要体现相互控制的要求,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要彼此监督,互相牵制。 第二,制定各种工作程序、办法和目标,要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的目标。 第三,通过不断地宣传 教育 工作,使所有的员工了解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为只有了解有关的内部控制,才能让他们自觉的遵守。 第四,内部控制制度要落实到 企业 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为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落实,必要时,对违反内部控制的员工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控制规定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第五,完善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规定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制度,明确账务处理的权限,特别是在实行电算化条件下,更应加强职责划分,将不同功能工作分由几个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来完成,以防止一个部门和人员可以操纵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并加强对有关数据文件的保护。同时还应当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行、债权债务的管理等。 2.5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可帮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企业资产运用的 经济 有效性等进行审核。因此,内部审计除了帮助提高经营效率外,还有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为了使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当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对于一般企业,也应当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6实施由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为了增加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还可考虑由注册会计师进行验证。当然,注册会计师大必须具备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素质。事实上,对企业进行审计的时候,首先,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再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其次,注册会计师也可以聘请有关的专家帮助工作,对有关管理控制进行评价。此外,准则制定机构应制定相关的指南,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加以披露。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合法性社会心理学论文 一、对领袖人格的心理预期 领袖人格是领袖人物在社会政治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与其说,统治阶级在夺取权力的过程中,会涌现出一个最为优秀的领袖人物或一个领袖群体。毋宁说,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对极具感召力和创造力的领袖人物的渴求。领袖人物所具备的这种感召力和创造力,源自领袖独特的能力、性格、气质及道德品质,即人格魅力。领袖人格体现了领袖人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应承担的角色,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发挥着领袖职位权力所不具备的作用,直接影响领袖的政治行为。伯恩斯在谈及领袖的作用时说,“领袖的作用是由社会的实际变化来判定的,后者又是以动机及对人们的需求和渴望的满足为尺度来加以衡量的。”[2]这里所说的人们的需求与渴望,即人们对领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创造力的期待,也即社会公众对领袖人格的心理预期。至于公众为何会对领袖产生这样一种心理预期,库利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个体在其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这种潜在的内心需求。库利认为,在社会个体特别是追随者的身上,存在着未得到引导的精力。他说:“个体的精力、激情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某些趋向,都隐藏在他的内心深处,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别人都无法测度,但他们却是以往社会生活的全部精髓,这类成分的存在使人产生一种要生存、要去感知、要去行动的朦胧要求;倘若没有放松和引导这一本能倾向的外来刺激,他就无法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或者他起码会处于一个不正常的状态,他的内心储存着易燃的因素,只有碰上合适的火花,它们才能释放出来。而这个火花通常是某个人的暗示、某种能释放生命力、把骚动着的生命能量转化为力量的激发因素。”[3]这种来自人的内在要求而非外部强加的要生存、要去感知、要去行动的朦胧需求与存在于体内的未得到引导的精力相结合,便在青年中、在一般人的想象和热切渴望中产生了对崇拜的渴求。作为由社会个体组成的民族,他们越是富于活力和进取精神,就越需要理想和一个能向他们提供榜样的领袖。[3]伯恩斯在研究各种领袖类型时,将其划分为变革型领袖,即那些有能力将人们的思想提升到更高境界的领袖,和交易型领袖———领袖接近群众着眼于物物交换两大类。认为变革型领袖比交易型领袖要更胜一筹。变革型领袖中伯恩斯最关注道德型领袖。他引用了甘地的例子,说明道德型领袖产生于并最终回归于群众的需要,能够创造满足追随者美好要求的社会变革。变革型领导关系最终成了一种道义上的关系,它提高了人类行为的层次,并激发了领导者和追随者合乎道德的理想,对两者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3]由此可见,领袖的精神特质、宽广的意识、出众的才能和智慧、卓越的品质和号召力为人们的信念提供了依据,引导着追随者为实现某些目标而奋斗,而这些目标体现了领袖及追随者共同的价值观和动机、需求、愿望、理想和抱负。领袖人格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崇拜,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渴望,从而获得人们自觉的追随和自愿的服从,对领袖的政治实践产生直接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同样表明,对领袖的过度迷恋和盲目追随往往会导致极端的领袖崇拜,将领袖个人神圣化、贬低人民群众,突出领袖的个人地位,无视集体和群众的作用,最终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国家政治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要求树立法理的权威,以法制的有效规范和制约取代个人专权,反对极端的个人崇拜,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最重要启示。当今时代,社会公众的民主与法制观念日益增强,人们不再迷信权威,盲目崇拜领袖或英雄人物的个人魅力。但是,人们对极具感召力和创造力的领袖人物的内心渴求并没有改变。因此,我们不应无视领袖对公众行为的重要引导作用,而应认真分析当代社会公众对于领袖人格的心理预期,巩固政权体系的合法性基础。 二、对意识形态的心理预期 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结构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意识形态不仅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提供了道义上的诠释,而且培育了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威的心理认同,使社会成员积极投身于社会运动。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绵延数千年,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凭借政治社会化机制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传播、弥散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化为牢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外化为人们共同遵行的政治规范和政治生活准则。而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首先在于中国共产党用先进的思想意识把群众根本的利益提高到未来理想层次上,契合了民众对意识心态的心理预期,唤醒了民众的自觉意识,从而获得了民众的心理认同。一个文明国家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它们之间互相碰撞、互相融合。这其中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的意识形态。社会成员对其心理预期拥有更高层次的体现,它包含公平、公正、正义、理性、权利、义务、责任、竞争、效率、开拓创新以及自由、自主、平等、博爱、民主、法治等内容。在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带来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导致社会的不断分化。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方式,引发了人们在思想上的反映,使中国社会心理迅速世俗化。在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下,世俗化的社会心理易发生不稳定现象。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发展的文化全球化在中国社会的反映是消费主义日渐扩张和传统意识形态削弱,使传统意识形态整合、引导社会心理的功能减弱,加剧了社会心理不稳定。[4]这种状况导致了社会心态的世俗化与不稳定,社会焦虑、社会冷漠增加,社会不信任扩大、固化,群际冲突、社会矛盾增加。[5]这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政权体系合法性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意识形态表达的目的在于对社会的思想文化整合。那么如何用先进的思想对日益分化的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社会进行整合?这要求必须遵循意识形态政治表达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渗透到社会现实的生活信仰和道德信仰之中,内化而融合成一种民族精神和政治认同,营造与培养与公众社会心理需求相一致的政治意识形态。 三、对政府绩效的心理预期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对人类需求的优先考虑必须成为判断公共政策是否合法的最终基础”。[6]这里的人类需求也即社会成员的需求包括物质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两大类。合法性基础本质上存在于政权体系对这两类需求的满足。政府绩效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中最直接和直观的资源,是以政府及其执政党为代表的政治权力体系通过提供最现实的政治产品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求,借此证实其政权体系的正当性和正义性,唤起社会成员的认同、支持和服从,从而获得并巩固其政权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如前所述,社会成员对意识形态的心理预期往往在政权体系的合法性构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更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权体系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建立在社会主义信仰与追求之上。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由神圣化走向世俗化,物质极大丰富,社会成员的需求不断扩大。如何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意即如何迎合公众对政府绩效的心理预期,已成为政府能否赢得社会成员的政治忠诚和支持的重要因素。与之相适应,政府的系列政治主张及其全部活动都必将围绕不断解放生产力,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政府绩效是否切实反映了公众的要求和愿望,还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与公众的需求和愿望相比,政府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可能成为其中心工作。要克服这种状况,不仅需要转变执政理念,更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公民需求的评价机制,以保证政府绩效的取得与公民需求有机衔接。同时也应看到,政府难以永远保持令公众满意的经济增长率,甚至特定时期还可能出现经济负增长。因此,政绩的合法性可能随时都会被民众不断增长的需求所消解。如果将政权合法性仅仅维系于政府绩效,片面追求政府绩效,很可能会付出民主、公正、自由等方面的代价。因此,只有将政府绩效与最广泛的公众利益联系在一起,在绩效评估中坚持公民导向,保证公众需求与政绩的成正比增长,才能获得民众最广泛的认同、支持和拥护。 四、对制度规范的心理预期 社会制度是超越个别群体、被赋予了合法性的行动规则复合体,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行政制度、家庭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医疗制度、军事制度、金融制度等。[7]制度规范是对遵守正式制定的非个人专断的法规的肯定。作为社会分工日益发达,社会日益组织化、专门化的产物,它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缜密的规范程序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和分配社会资源,用经验事实证明政权合法性,增强政治认同感。社会成员对制度规范的遵守建立在其对制度规范的认知、情感体验、态度倾向以及价值判断等心理预期基础之上,反映了社会成员内心对制度规范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认同程度。对政治权力体系而言,了解人们对制度规范的心理预期有助于唤起人们对制度规范的信仰与认同,建立起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体系的制度忠诚。为迎合社会成员对制度规范的心理预期,需要以法理的权威取代超凡魅力的个人权威,建立民主、公平、合法的制度规范,有条不紊、有章可循。政府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的酝酿、吸纳、表达、监控机制,使得政府的运作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成为政绩体现和意识形态整合的根本保证。同时,随着社会成员民主意识逐步提高,必须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走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至今,一直致力于反腐制度建设,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制度体系,治理腐败成效显著。但应当看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制度规范是合法性资源最缺乏的领域。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适应其要求的某些制度规范尚未完全建立,无法唤起社会公众对制度的信任;另一方面,已经建立起来的制度规范基于种种原因,在实施过程中比较偏离价值准则,无法获得社会公众对制度的心理认同;更为严重的是,腐败现象的存在以及得不到有效的抑制,加重了部分群众的相对剥夺感和受挫感,导致政治认同弱化,消解了业已提供的合法性资源,因而无法培育社会公众对制度的忠诚。这一切使得制度规范的运作变得非常困难。为此,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高度,在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内涵和实践路径做出新的探索和创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确立了以健全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思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党的十八大之后的反腐败,在我党历史上,是最具特点的历史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新时期“反腐”的最强音,指出要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明确了关于反腐工作的新要求和工作方向。事实证明,反腐制度建设的大力推进及其取得的巨大成效迎合了社会成员对于制度规范的心理预期,满足了社会成员的普遍愿望,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和普遍认同,从而为巩固政党及政权体系的合法性赢得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晓燕单位: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跨文化冲突 一、来华外籍人士在中国异质文化情景中的跨文化冲突调查分析 据宁波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准确数据显示,目前在甬外籍人士约2万人左右,其中正式注册8000人(蔡亮,2012:29-34)。笔者在宁波市外事办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外事办的协助下,从在甬长期居住的外籍人士中按照性别、年龄、学历、在华时间和爱人国籍等类别抽取大致相同量的外籍人员填写问卷,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到有效问卷256份,同时,对其中的30位外籍人士做了深度的访谈,汇总分析调查信息数据,课题组就调研主题得出了以下结论:1、不同类别的人员角色定位及暗示也不同笔者根据不同类别从中抽取等量的人员进行比例统算,其中性别分类各100份,年龄分类各60份,学历分类各50份,时间分类各40份,爱人国籍分类因爱人是中国国籍或其他国籍的情况不多,只抽取最大量40份作为分析基准。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在甬外籍人士在角色定位和暗示上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我是外来者;二、我是国际人;三、我是“中国人”。不同类别的人在角色定位和暗示方面也不同。1.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认为自己是国际人士;2.20-30岁的年轻人更容易接受自己是国际人的事实,30岁以上,把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的比例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3.角色定位及暗示同学历并无规律性的关系,本科生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的比例最高,大专以下学历的,其比例最低;4.从年限上看,在华时间最长的,最容易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人,随着年限的减少,其比例也逐渐减少;5.从国籍上来看,爱人国籍与被调查者一致的,把自己定位为外来者和国际人的比例相当,爱人国籍是中国的,则有85%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爱人国籍是其他国家时,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人;6.在256份问卷中,有5位被调查者把自己定位为中国人,其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30-50岁之间的占20%,50岁以上占80%;研究生学历的占80%,本科生学历占20%;从年限上看,5位在华时间都是5年以上,同时,爱人的国籍也均是中国人。2、角色定位及暗示的不同会影响“移情能力”的强弱本次问卷调查侧重于调查外籍人士在中国(宁波)的社会文化生活适应状况,通过心理测试测算出三个类别的人员不同程度的移情能力。在256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共有102位被调查者将自己定位为外来者,154位把自己定位为国际人,还有5位将自己定位为“中国人”。从调查结果来看,将自己定位为外来者的102位外籍人士中,分值最低的为34分,最高为60分;被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的分值区间是57-94,中国人的分值区间是74-98。非常明显,角色转换情况会直接影响移情能力的强弱。角色定位及暗示越靠近当地异质文化,移情也发生得越频繁。3“、移情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跨文化冲突的强弱在跨文化冲突关系中,一旦把自己定位或暗示为外来者,移情往往较难发生。笔者调研的时候,同时调查了每个个体在中国异质文化中所遇到的文化冲突和障碍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移情能力与跨文化冲突间有直接的关系,移情能力越高,遇到的跨文化冲突及障碍则越少,反之越多。 二、跨文化冲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从表面上看,逻辑非常清晰,角色定位及暗示影响移情能力,然后移情能力影响外籍人士在中国异质文化中所遇到的跨文化冲突及障碍的强弱。但事实上,这之中,还有一个知觉和认知上的心理活动过程。在冲突关系中,由于角色定位的偏差,使得移情难以发生。移情的缺失使得当事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无法很好地理解对方,同时,也更难校正在跨文化冲突中容易发生的错误知觉和认知偏差,从而加大了冲突的强度。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世界上的事物虽然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根据逻辑和历史经验进行推理而产生的认识使人们的认知结构趋于相符或平衡。如果有些认识保存在他们的记忆中,而且行为体确有理由相信他所觉知的环境存在相符的事实,人们在接收新的信息之前总是下意识地使新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信息保持一致。这就是所谓知觉恒常性或认知相符现象”(王振民,2004:31)。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倾向于保持认知的平衡,否则就会有紧张感。当出现认知不平衡时,为了消除它,人们在接触新信息时,会自动选择那些与自己原来认知一致的信息,而自动过滤那些与自己认知不一致的信息(Klopf,1991:20-31)。在跨文化冲突中,冲突方总是对来自异质文化里的友善的信息视而不见,或者无法理解异质文化里友善的行为,那么也很难避免错误觉知的发生,这对跨文化冲突的调整与解决是不利的(文卫平,2002:13-16)。 三、结语 交际主流理论以文化价值观为分析路径从群体的角度来研究跨文化冲突的不同,跨文化冲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主要从个体的角度来审视跨文化冲突的一般规律和内在逻辑。本文主要通过量化研究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社会心理过程与现象以及错误知觉与认知偏差的生成机理进行分析,为更好地解决跨文化冲突奠定了学理基础。但是,本文的调研方法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在分值的取舍上,只取了最高分和最低分来作为分析基准,没有关注到中间值交叉的部分;同时心理测试的问题设计方面只考虑了社会文化生活适应性的维度,并未涉及其他维度等等。当我们在研究跨文化冲突时,除了考虑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会导致冲突之外,也应该考虑心理因素对每个个体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每个个体在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度一致的前提下,心理因素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叶霜霜叶章勇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贸系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群体生活研究 一、大学生个体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行为映像 作为个体的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有着自身独特的心理行为映像,具体表现在日常中的人际交往、待人处事、主观行动等方面,由客观因素和外部环境促发的心理感知往往引发其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和思考,并将这些反应付诸于外在的实际表现,即个体心理的行为映像。与此同时,社会化过程、个人价值观、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也影响着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的不同行为映像。 (一)自我服务偏见导致的自我满足和对他人的不认可所谓自我服务偏见,也是一种归因偏见。即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看待自己,把成功归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用作家戴夫•巴里的话:“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自我服务偏见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许多大学生对于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一种坚定的自我认同,在其潜意识里“自己应该是最好的”,并相应对自己也提出了较高定位。这种自我满足往往容易让大学生产生过度自信,对他人产生不信任、不认可,同时也容易受到各种现实的挑战,从而陷入心理困境。这种心理现象在大学新生中较为普遍,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型期有一定促进意义,但从长期看不利于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健康生活,对个人的长远发展也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在现实中,不难发现一些大学新生或能力素质较高的大学生由于其外在的行为映像过于自我满足,而往往忽略了周围同学对他的认同和感受,从而无法与班级、寝室同学和睦相处,人际关系较差,甚至被周围群体所孤立。 (二)自我否定意识形成的不自信自我认知偏差的另一方面是自我否定意识形成的不自信。有不少大学生由于多种因素而导致的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自我认同感,容易自我否定,对自己缺乏信心,长此以往形成自卑心理。其主要表现为不愿参加各类学生组织、社团活动、文体比赛等,对于学校、学院、班集体等组织的各种活动呈现出不感兴趣、无所谓、反对甚至是对抗等外在表现形式,通常这类群体的大学生往往会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周围老师同学交流较少,不善于交际,不会轻易把内心想法或困惑告知别人并寻求帮助。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在这部分大学生中大多数是希望自己能真正融入于周围群体,有参与的意识和欲望,但总是无法付诸实际行动。通过谈话调查,大多数学生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心理状态:一是怕表现不好,会引来周围同学取笑;二是担心自己能力有限,无法完成任务;三是缺乏胆量和勇气,担心站在“舞台”前会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四是无论自己如何表现,也不会得到老师、同学的重视和认可;五是再怎么努力已为时已晚,时不待我。因此,出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大多数成为“第二类学生”(即各方面表现普通,很难受到重视和关注,在老师同学心中印象平凡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为数最多)。当然,也有少数学生会逐渐发展成为“第三类学生(问题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强烈自卑情绪,容易自暴自弃,甚至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沉迷网游、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学习成绩差等,严重者甚至会有极端自我攻击意识和行为等。 (三)追求被他人认可的行为态度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是进行自我肯定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趋于更加丰富多样,各类社团活动、文体比赛、社会实践等形式在大学校园随处可见,对于一些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而言,这些渠道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平台。恰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顾里(CharlesH.Cooley)所提出的“镜中自我”理论,大学生们对自己的了解与评价,通常都是来自周围老师和同学对其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各种表现的评语。许多大学生非常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态度,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因此往往会通过各类学生社团、班集体、学校老师等组织或委派的活动、任务去展现自己的能力,以从他人的正面回馈中获得社会认同,从而提升自我认同感。但与此同时,往往会有一些大学生过于迫切希望被他人认可,急切取得一些让老师同学赞赏的成绩,但不求方式方法,往往在言语举止、为人处世上表现出给人以投机取巧、刻意虚伪、急功近利等印象,效果适得其反,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同。 二、大学生社会交往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大学是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会以一个准社会人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大学中的人和事。在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网中,通过不同人群的交往和获知,促使社会规范、社会观念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交际观念也逐渐被大学生所认识并接受,以此在大学校园内的人际交往表现出社会人的广泛性、复杂性。 (一)人际关系的认知缺乏所导致的人际关系不和谐随着大学生进入群体化生活并逐渐融入于周围的环境,会逐步呈现出不同性格、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关系等因素带来的各种心理感受。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周围同龄的同学朋友,还是老师长辈,往往是以“理想色彩”去看待交往,希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没有掺杂任何杂质,同时他们也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或行为就深感失望,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发生主观意识的偏差,引发人际关系危机;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没有摆正自身在人际关系中的正确位置,容易陷入与周围同学比较的困境中。有些过高评价自己,对不如己者漠然置之,貌似超然实则孤立了自己;或过低否定自己,看不到自身价值,妄自菲薄,与人交往小心谨慎,久而久之患有社交恐惧症。此外,也有少数学生渴望成为别人眼中的焦点,凡事都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支持,稍有不顺,便将错误归结为他人,从而引起周围人的反感和厌恶,缺少真正的知心朋友。诸如此类社交反应,究其缘由是许多青年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对大学中的人际关系缺乏正确认知所致,如不加以改变通常在大学期间无法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小团体意识与个人孤立的反应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团体主义思想是大学生群体生活中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学生之间产生纠纷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期,对于情感、利益、人际关系等尚未能正确理性地看待和处理。在群体生活中,不少大学生出于一定的情感满足或利益追逐的需要,如寝室矛盾、评奖评优、利益分割等,从而形成情感上共鸣、利益上密切联系的团体,严重者会通过不正当手段或不公平方式来满足情感上的需求或利益的获取,对其他同学或集体构成了不同程度的情感伤害或利益损伤。以寝室生活为例,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女生寝室最容易滋生小团体意识,经常出现寝室成员之间形成“派系”,少数或个别学生被其他多数同学所孤立。事实证明,寝室内部多数人的无视、排斥、打压将对个别或少数人产生严重的情感创伤,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诸如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产生的矛盾纠纷、观念偏差、利益冲突等通常在特定环境和因素发酵之下,容易滋生小团体主义思想。无论是寝室、班级还是社团、学生会,如长此以往存在着小团体现象,不利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也会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功利投机心理形成的选择性交往随着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上的一些“世俗”的择友观念和交际方式也逐渐进入大学校园,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名准社会人去看待和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根据社会渗透理论所言,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进而人们会根据对交换成本和回报的计算来决定是否增加对关系的投入。在大学生群体中,无论是寝室生活、社团活动还是评奖评优、推优入党,不乏一些人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投机心理,在不同处境不同氛围中往往会选择性地筛选一部分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进行交往。因此,在与他人交往中处处为自身利益着想,强调自我的感受,把别人当做实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在实际工作发现,存在这种心理的学生以一些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竞争意识强的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居多。一般而言,这部分学生比普通学生较为优秀,他们信息量大、接触面宽、关系网广,获得利益和荣誉的机会较多,彼此相互竞争的危机感迫使他们去选择一些对自身有利的人交往,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定范围的利益小团体。毋庸置疑,大学校园如充斥这种功利投机的社交观念,势必会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定型产生阴暗扭曲的负面效应。 三、大学生群体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多层效应 大学生群体心理,简而言之是指大学生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群体对于大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工作学习、人格养成及社会化程度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群体生活会产生群体效应,通常会给予大学生正向鼓励作用,形成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及促进心理。但另一方面,群体心理的社会堕化、去个性化和趋极化效应也会负面影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容易磨灭人的创造性思维,使人趋于保守和平凡。 (一)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生活中的作用所谓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大学生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应该说,大学生从众心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容易达成共识,有利于增强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及习惯的养成,如学习上的从众可以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依赖性强,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容易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如盲目地从众使班集体缺乏激情和活力,团学活动缺少创新创意,失去吸引力。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每一个个体的特立独行失去价值。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其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为此,要积极发挥“从众”的积极影响,避免“从众”的消极影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时,既能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有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二)产生大学生群体生活问题的社会趋同效应社会趋同效应也称社会标准化倾向,指群体成员在群体规范的效应下,缩短差距,而趋向于相同的意见、观点和行为倾向。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各类日常活动主要集中于校园的区域范围,课堂上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通常为多个学生或集体参与的群体性项目,对于某一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差异。当个别学生的看法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理解,往往为了更快更好地融入群体或参与活动,会主动放弃自身的观点,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践证明,社会趋同效应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会潜移默化地削弱了许多大学生的思考判断和行动力,在一系列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社会趋同效应对于事件爆发的推动便有着较大程度的促进作用。大学校园内的社会趋同效应普遍存在,典型如在某些团学活动中,个别学生有参与意愿,但周围大多数同学尤其是寝室室友对这些活动抱持无意或否定的态度,在相互交流中,该学生会碍于“脸面”、怕被孤立等压力因素而放弃初衷。这种相互感染、盲目跟随的趋同效应在大学生群体中扩大蔓延,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一些往往颇有参与价值的学生活动参与者少之又少。 (三)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对比选择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在自我认识上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社会交往、情感经历、素质拓展等因素使自我体验更加丰富,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也有明显提高,独立意识逐步增强。但是,许多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当个体的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进行碰撞之时,往往使他们感到矛盾、苦恼和彷徨,甚至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意识,从而对抗或妥协于群体意识。作为群体生活中的一员,人际关系、利益驱动、价值观念等都有可能使每一个大学生在个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之间进行对比选择。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当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发生矛盾冲突时,会理性对待个人的得失,服从或趋同于群体的意识。当然,也有部分大学生在与群体共处时表现出狭隘意识,不能正确把握自己与群体的关系以及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当群体意识与自我意识趋于一致时,表现积极主动;反之,当两者发生冲突,自我意识则占据优势,往往有意或无意忽视群体意识,态度消极散漫,表现出不一致的状态,甚至采取反向行为。 总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事件”足以说明大学生群体生活问题趋于普遍化和严重化,自我认知存在偏差、自身素质与社会认同的差距较大、社会化不足或过度社会化、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素质教育的缺失等因素将促使许多青年大学生陷入各种困境。通过分析,诸多人际关系障碍、小团体主义、适应能力差等大学生群体生活的现象与问题,无不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或心理疾病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大学生群体生活中引发的许多“症状”确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诱发或直接导致的。为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要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意识设定、心理干预、环境塑造、动态引导等方式对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面临或经历的各类心理问题提供帮助和指导;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互动;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打造多平台多渠道,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信心,从而使大学生成功过渡适应期并逐步走向成熟。 作者:王林军单位:台州学院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探讨 摘要:统一战线学除了运用传统的研究手段,还必要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理论借鉴、问题拉动、文化交融等层次,实现对统一战线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因此,汲取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相关成果和研究方法,是统一战线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统战工作者如能深入了解和把握“舍己的自动适应”这一社会心理学内涵,将大大有利于与统战对象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有的焦虑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将焦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这也是当前统战部门亟需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社会品格”是引发群体行为的重要心理动因,应该深入了解统战成员的社会品格结构,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统一战线;应用;探讨 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统战工作是一门科学,没有很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做不好的。统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精通统一战线历史,做到心明眼亮,同时还要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掌握统战工作的个中门道,善于处理各种复杂敏感问题,努力成为行家里手。这一重要观点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指明了方向。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统一战线学除了运用传统的研究手段,还有必要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理论借鉴、问题拉动、文化交融等层次,实现对统一战线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因此,汲取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相关成果和研究方法,是统一战线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定位,乃是运用科学方法对个体、人际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并为社会问题与人际矛盾提供解决之道的学科。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同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都可以在这个学科中找到对应的认识、解释、预测和控制,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在统战工作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中,社会心理学理论同样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需要统战工作者去探索和研究。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同人的思想状况保持密切联系的工作,在实践中就不可能完全摆脱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统战工作本质上是争取人心的工作,要富有成效地做好统战工作,统战工作者就必须与党外人士交心、交友,去深入地了解人、理解人,做一个洞察人心与人性的行家。有选择地吸纳社会心理学中的某些动态的、实用的、具有辩证思维的理论元素,对于进一步推动统战工作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近年来的实践与思考,我们尝试拈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舍己的自动适应”、“社会焦虑”、“社会品格”三个重要概念及其在统战工作中的应用,试作探讨如下。 一、“舍己的自动适应”:思想交流中的无意识误述 社会心理学理论所说的“舍己的自动适应”,指的是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即一个人可能有许许多多的思想、体悟、希望以及甚至于感官的感觉,这些思想、体悟等等虽然在主观上好像是出自于内在的思考,但其实是外面加诸于其人的。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常能发现,有许多人自以为在主动而自发的思想、行为,其实并不然。当他们说“我认为”时,这句话似乎很明确而肯定,似乎惟一的问题是“我所认为的”是否正确,而不是“我是否在表达意见”。但一经用心理学原理来分析,我们便会发现,这其中往往隐藏着“舍己的自动适应”行为:某些人也许在大庭广众前侃侃而谈,但实际上并没有表达任何自身的意见,只是不知不觉在复述环境传递给他的某种看法。这种基于“舍己的自动适应”的意见表达实质是一种无意识误述。“舍己的自动适应”与催眠状态非常类似。有经验的精神分析师都知道,如果向一位被催眠者施以催眠术,向其灌输一种思想,被催眠者在醒来以后,往往会把处于催眠状态时灌输给他的思想当作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在催眠中暗示某人,当他在催眠后醒来,他会感到非常口渴;结果,这人在醒来会真的感到口渴而立即找水喝,但实际上当时他并没有处于口渴状态。像这样的情形在催眠中屡见不鲜,施催眠术的人可以暗示说,一杯咸盐水是一杯香甜的橙汁,于是受催眠者便会像喝橙汁一样津津有味地喝起咸盐水;施催眠术的人暗示说,受催眠的人手指断了,于是受催眠者就真的显现出痛苦的表情。“舍己的自动适应”现象在统战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举例来说,比如市委统战部曾组织几个党外人士召开一次小型的座谈会,参加座谈者中有一位是阅历丰富、久经考验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另有两位是政治阅历尚浅的年轻党外人士。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目前党外人士对本市正在推进的统一战线工作制度建设持何种意见,于是便向参加座谈者请教。我们还知道,这几位参加座谈的党外人士都已听到了最近市委召开统战工作会议的有关报道。对统一战线建设具有深入感悟的那位年长的党外代表人士思考一番,他考虑到当前的形势要求、本地的具体情况、党派组织的独特优势等因素,加以斟酌,然后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可能会想到市委统战工作会议的报道内容,并引用了媒体中的有些消息来支持他自己的意见。但是,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意见和建议是他自己的思想产物,是他自己的看法。两位阅历尚浅的年轻党外人士中,有一个人可能知道他自己并不很清楚当前统战工作的有关情况,而且也觉得座谈之时也无法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因此,他坦白地回答说:“我不能提供什么意见,我知道的就是,市委统战工作会议是如此这般的部署。”另外一个年轻党外人士则不同。他相信他对统一战线知道得很多,虽然实际上他不过浮光掠影地知道一点情况而已,但他认为他必须有能力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他想了一下,然后把“他的”的意见讲了出来,其实,他的意见不过是媒体报道的消息而已。当请教他这样说的理由时,他会告诉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等等,他得到了这个结论。从表面上来看,这位年轻党外人士的行为和那个年长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的行为是一样的。然而,如果我们更密切地予以分析的话,就会发统战理论与实践现,这位年轻党外人士只是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媒体的报道和提法。可是,由于他觉得必须表示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忘记了,他是在重复媒体报道的权威意见,故而相信,他的这个看法,是经过自己的思考而获致的。而实质上他所提出的种种理由,也是虚假的理由,其目的是想使他的意见显得是他自己思考的产物。他自以为这是自己的意见,其实不过是不自觉地承袭媒体和权威人士的意见。也许他的意见是对的,而那个年长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是欠妥的,可是无论如何,对的并不是“他的”意见。我们观察党外人士对于若干事情的意见时,常常可以发现到上述类似现象。比如说,我们向一位正在读报学习的党外人士,请教对某一政治问题的看法时,“他的”意见其实就是他从报纸上看到的说法,然而,他却相信,他所说的乃是他自己思考的产物。在宗教信仰问题上,也经常发现“舍己的自动适应”现象。淮安市委统战部曾对本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宗教信仰问题进行过一次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200多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自认有宗教信仰的占30%以上,其中一大半信仰佛教。经调查发现,对真正的宗教教义,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其实并不笃信;他们的信佛,更主要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和功利性目的。有位受访的民营企业家在受访时就明确表示:“我平时信佛,对佛教的具体内容压根不懂,只是看到周围很多人都在信,觉得心诚则灵,也就信了。自己深感只要多做善事,行善积德,一定会有福报。”这样的所谓宗教信仰和宗教人士追求定向和献身的需求,其实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也是很不真实的。虽然行善积德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上的扶贫济困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来说也有负面作用,与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方向也是背离的。对此,统战部门应加强引导,帮助他们克服这种“舍己的自动适应”,真正在思想上和人格上独立起来,从似是而非的宗教信仰转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之中。从上述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去了解一个人,最重要的在于洞察这个思想,是否是一个人自己的思考结果,而不仅仅在于这个思想的内容,是否是正确。比如在征求党外人士意见的例子中,年长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的的意见可能是欠妥的,而那个重复媒体报道的年轻党外人士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由此可见,虚假的思考也可能是非常合逻辑与合理的,但实际上这种合理化的行为,却由种种非理性及主观的因素所决定。这种合理化行为可能与事实、与逻辑思考是矛盾的,但是它本身在外表上却常常是言之成理的。各种“舍己的自动适应”行为,之所以在本质上是虚假的,乃是因为它不是这项行为的真正动机。总之,在对党外人士进行政治引导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一点是,既要知道他们“想些什么”,更要知道他们“如何地思想”。凡是由积极的思考所产生出的思想,永远是鲜活的。所谓鲜活,不一定是指别人未曾想到的,而是指思想的人真正把思考作为一种工具,用以发现在外界或内心中的一些真实事情和切身感悟。因此,统战工作者如能深入了解和把握“舍己的自动适应”这一社会心理学内涵,将大大有利于与统战对象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仅靠一个人的话是否合逻辑,是不能判断出他的话是否是出于衷心的,我们必须还要考虑到这个人的心理动机。 二、“社会焦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心理学上来说,焦虑是人们遇到矛盾和困难时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通常由于情绪或心理上的内在冲突,引起忧虑和不安。而社会焦虑,则又称为群体性焦虑,主要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价值取向多元、人心飘浮不定的社会氛围中,社会焦虑这一现象也经常在某些统战成员中普遍呈现,尤其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中,这一现象比较突出。淮安市委统战部曾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社会焦虑问题组织过专题调研。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似乎和“焦虑”一词有着很大距离,他们拥有金钱、事业、名誉,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勇于进取、精明强悍、春风得意的形象,被认为理所应当拥有富足的生活和极大的幸福。但调研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焦虑现象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中不仅是个体现象,而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焦虑既和当前的经济大气候、发展大环境有关,也与个体人格的发展密切相关。对这些思想和精神状况,只有从社会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观察,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来说,最直接可见的是当前因企业经营环境引发的焦虑。当前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对严峻的全球经济动荡和竞争力加剧的市场大环境,压力巨大,很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宏观形势心存忧虑,对当前的融资难、高成本、高税负、行业恶性竞争等问题解决信心不足,这是导致产生心理焦虑的一个主要根源。例如在调研访谈中,淮安本地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就说:“平常人觉得我们老板很风光,其实我们内心充满了焦虑。近10年来,我感到企业的发展比之前10年有明显恶化,不像过去那么顺风顺水。政府对企业的管理越来越严,银行对企业的压榨也越来越大,民营企业不找关系、不打点,基本不可能贷到款。有时很怕自己走错了一步,资金链断裂,就此倒下去站不起来,这样的事情我亲眼看到多起,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近年来谋求上市,企业几乎脱了一层皮,经常有媒体的‘黑记者’来敲竹杠,中国的舆论氛围差,咱们也惹不起。整天就像是坐在火山口上,心理压力很大。”以上这一段话,颇能说明当前引发某些民企老板心理焦虑的环境因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群体性焦虑还有政策执行的原因。近年来国家和省市与时俱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战略,连续出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某些政府部门对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依然区别对待,扶持政策的执行层面存在着较大阻力与较多问题,政策兑现的“天花板现象”、“弹簧门现象”严重影响到企业对政府部门的信任。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面对某些政府管理部门的刁难、潜规则和不公正待遇,大多选择忍耐和顺从,长时间处于矛盾状态中,产生心理焦虑也就在所难免了。另外还有人际关系引发的焦虑。有些民营企业家坦言,社会人情淡漠,生意场竞争激烈,围绕身边的人大多抱有利益交换目的,缺少真正的心与心的交流。贫富差距的加大也使其他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平感,从而加重仇富心理,虽然社会公众在意识层面上都能认识到,富人并不是坏人,坏人也并不都是富人,但社会发展的逻辑,往往是每逢社会矛盾激化和不满意度增加之时,富人就会成为公众发泄不满的对象。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普遍感到自身是处于一个仇富情绪围绕的环境中,自然难以保持心境的平和。如果深入分析,这种群体性心理焦虑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总之,必须探根求源,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工作,除了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化理想信念教育,还需针对他们特有的焦虑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将焦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这也是当前统战部门亟需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条件具备,还可邀请职业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进行专业疏导,以帮助他们洞察焦虑的内在根源,更好地克服焦虑,调适心态。 三、“社会品格”:引发群体行为的重要心理动因 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社会品格的概念乃是指一个群体所共有的品格结构的特质,其形成的基本因素是一个团体共有的生活经验、方式及社会实践。“社会品格”这一概念的本质是品格的动态性,这种品格对于某个群体来说,乃是共同的品格特质,它有效地决定着该群体成员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是一个群体中多数份子的人格结构之基本核心。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秩序中,如何引导某一群体的行为,使其成为一种积极性的、创造性的力量,那么就有必要对社会品格加以研究。就社会心理学的动态意义而言,品格是一种特定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由于人们的需要必须动态地适应某一特定的社会形态,人的精神于是形成。反过来说,品格也决定每个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因为除了纯逻辑的因素外,思想都是受思想者的品格结构所左右,包括整个理论系统与单独的观念,诸如合作、协商、求同存异等,也都是受思想者的人格结构所左右。社会品格这一理论概念,对于统战工作实践来说是十分有用和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品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量结构,它不仅凭借简单的体力能量而出现,还会以一种心理能量的特殊形式而出现。例如,一个具有攻击和暴力倾向的群体成员,必定具有好斗的品格以及虐待、对抗的激情。而一个热爱和平的社会组织的成员,必定具有反对暴力以求协作的意愿。社会品格这一概念,可以有效地回答目前统一战线理论中尚未充分论及的一些重要问题。为什么某些社会群体的社会主义优越意识不能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有效?为什么不同民族、阶层的个体间冲突会延伸到群体从而导致矛盾的激化?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存在于社会品格的现象之中。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中许多不同的群体或阶层,各有一种特殊的个性,只有以此特性为基础,许多观念才能得以发展和成为有力量的。比如说,我们现在认为协商与合作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方式,可是如果向某些宗教极端主义者介绍政治协商的观念,将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这些人具有一种不同的个性结构,因此,他们很难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协商和合作的原因,即使他们懂得我们的语言,也无法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样地,一些邪教组织及具有和邪教分子同样品格结构的人,都认为任何相信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群众可以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人士,不是傻子,就是在扯谎。由于他们所具有的那种社会品格,对他们而言,如果生命是无痛苦和无灾难的,简直和自由平等是一样令人难以想像的。再以网络意见人士统战工作为例。近年来,淮安市委统战部对网络意见人士组织了重点走访调研,发现这一群体人员的构成虽然呈现多样性,但却具有共同的社会品格。他们中既有社会名流,也有草根人物,大多数是或自认为是某一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具备较大影响力,但是通过网络平台却成了广受公众关注的信息者;他们写作能力强、反应快、观点尖锐,意见常常偏激而可行性不强。在当前不太健康的网络环境中,保持异见并与主流舆论唱反调,往往更能使“眼球经济”获得成功,博得更多的点击率,这也是许多“大V”的成功之道。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市委统战部将“网络意见人士品格”定义为个人的、价值多元的、批评型的、激进的、分散的、缺乏服从和合作观念的品质的累积,并且是一个动态的结构。经分析研究认为,如果简单地试图通过行政力量来改变它,这一结构可能会通过语言暴力,或者通过故意沉默而表现出强烈的抵制;如果试图采用经济上的优惠措施来解决,恐怕也很难对它产生任何效果。针对此种状况,统战部门决定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开展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充分利用党派团体和党外人士的特殊身份,运用统一战线具有的这一特殊的“话语权”功能,在多个场合开展了一系列思想引导工作,结果显示这一做法比党政机关的行政手段更为有效。工作实践证明,与网络意见人士打交道,不仅要学会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声,通过线上互动、线下沟通等方式加强与代表性人士的联系,还必须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社会品格结构,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对于其他统一战线成员来说,无论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还是民族宗教界人士群体,同样也是如此。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多跟不同群体交朋友。就统战工作而言,面对愈演愈烈的社会转型、阶层分化和思想多元,面对面广量大的各类统战对象,统战部门的思想引领工作只有深入了解把握各方面成员的社会品格、心理状态,才能精心定制具体而微的专门方法,起到打动心扉、登堂入室的效果。通过加强对社会品格的研究和积极引导,使某一群体中大多数人的社会品格和此类群体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客观工作相适合,人们的行为就会成为有建设性的正能量,而这种有建设性的正能量对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转,是不可缺少的。以上对“舍己的自动适应”、“社会焦虑”、“社会品格”三个概念的探讨及其应用,只是我们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统战工作的一个初步探索与尝试。事实上,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向来是密不可分的,广阔的统一战线可以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鲜活的社会实验室,而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吸纳也必将为统一战线学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 总之,积极地创造性地汲取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精髓,将其恰当地应用于统一战线有关现实问题的“深耕细作”,这是破解当下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又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志勃 单位:淮安市委统战部研究室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视角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舆论;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网络新闻评论;意见领袖 [论文内容提要]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质就是舆论引导主体使网民“态度改变”的过程。社会心理学申的态度改变理论为研究网络舆论引导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网络新闻评论、意见领袖等网络舆论引导方式都是对劝说宣传、暗示和模仿以及团体影响等态度改变方法的具体应用。 作为炙手可热的新兴媒介,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已经渗入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诸方面。近年来,几乎每当国内外出现焦点事件,都会引起网民的强烈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其中很多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有些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积极影响,互联网正逐渐成为一个“意见自由市场”。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自由性、匿名性、即时性、交互性等传播特性使得一些不良或非法内容信息恣意传播。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地引导,就成为网络新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网络舆论引导的目的是改变不正确或非理性的舆论,将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因此,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质就是舆论引导主体使网民“态度改变”的过程。实践证明,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也需要“攻心为上”,而了解和把握网民的心理变化特征则有助于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网络舆论引导与态度改变理论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关于社会态度改变的研究成了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一个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关于社会态度改变的研究主要包括学习理论、信息理论、社会判断理论、认知理论、功能理论和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态度改变理论为我们研究网络舆论引导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 网络舆论引导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根据社会心理学对态度改变的研究,具体的引导方式基本上都是以态度改变方法为依据:一是劝说宣传法,或者称说服法。这是一种借助各种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二是暗示方法,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方法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意见或信念。与暗示相联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模仿。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效其言行的过程,是社会中人际影响的重要形式之一。模仿、暗示的结果,会使多数人行为趋向一致,成为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有利于社会群体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推动社会的变化发展。三是团体影响法。团体的影响来自于团体的规范和准则,这种规范和准则对团体成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的每个人的言行与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例如,在网络社区或者BBS中,都会对以“明文规定”的形式说明该板块的具体规范准则,往往还会指出违反者将受到的处罚。在团体压力下,其成员的态度往往会发生改变。 网络舆论引导的典型方式 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典型报道方式。典型报道是一种逻辑劝服,其公式是“标准——衡量论证”,即通过寻求典型,塑造典型,树立一种标准供大家对照和模仿。康德在《崇高的分析》一文中揭示了典型化的含义,他认为典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暗示性,是“最充分的形象显现”。人类只能通过个别认识一般,通过个性感悟共性,通过了解个别事例的性质与特征对同一类事物形成大体一致的意见,这正是媒体通过典型报道引导民意的奥秘所在。通过这种劝服和暗示,就会形成模仿。班杜拉提出的模仿论,即人可以不依赖自己直接的实际操作,而通过对他人的言行举止的模仿而学得一定行为。他很重视榜样的力量,认为榜样特别是受到人们尊敬的榜样。具有替代强化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以上理论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则体现为对典型事件和人物的报道。 以对任长霞事迹的报道为例,网络媒体之间协同合作,形成了强大的报道声势。由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中国网、中青网记者共同撰写的《长风彩霞逝者如诗——记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日在各大网站共同推出。揭开了报道的序幕。同时,各大网站还在相关网页上互相设立链接,为受众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典型事迹,学习典型精神开辟了一条网上“绿色通道”。2004年6月3日,人民网开设“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大型专题,并开展讨论,网友踊跃留言。至6月7日0时留言6113条。新华网也设立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专题,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等多项内容。多媒体视频新闻《忆长霞》囊括了各大电视媒体的34个节目。还有中央领导关于宣传任长霞事迹的指示,任长霞家人、同事、同学追忆任长霞事迹的报道,滚动播出网友悼念评论的文字和纪念学习任长霞的后续新闻,汇集了各大媒体对任长霞事迹的相关报道,形成了互联网上的任长霞典型报道平台。 网络媒体典型报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体现了报道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也实现了网民的实时互动,吸引了广大网民积极参与,这是网络典型报道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网民的留言和评价中我们了解到,人们需要榜样的激励,需要精神的力量,这是网络典型报道取得成功的社会心理因素。 深度报道方式。深度报道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为读者梳理出对于事实的认识,也属于一种逻辑说服。深度报道往往具有“言之有物,鞭辟入里”的高度说服力,从而达到从更深的层次将舆论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的目的。 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在从事深度报道方面体现出优越性。在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中,或以文字为主、辅以图片报道,或以声音为载体报道,或以综合文字、音像等多种符号的报道,都有其形态上某方面的缺陷。而网络新闻深度报道则凭借多媒体手段,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与点评,报道方式也多种多样。而且报道是超文本结构的,即文本的构成,不仅有文字文本,而且有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影视文本。在超文本结构中,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关键人名、地名、时间,甚至一个词语、一个句子都可以联结另一个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或影视文本。这样,网络媒体使深度报道更为生动、丰满、深刻。人民网的“人民视点”、新华网的“焦点网谈”、红网的“红外线”都在网络深度报道方面表现得比较出色。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首先,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调查型深度报道将有更大的发展。在我国抗击非典的新闻报道中,“信息透明度”原则得到很好的贯彻,一批全方位透视非典的调查性深度报道起到了安定民心的社会“稳压器”、动员社会各界的“协调器”与促进社会进步与加强城市管理的“推进器”的作用。其次,评论型深度报道不再局限于曝光式的批评性报道,更多的眼光投向富有建设性的议题。很多深度报道更注意捕捉“社情民意”,报道百姓真正关心的话题,例如再就业工程、房改政策出台、医疗制度改革、帮困扶贫工作、全民健身、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社区文化建设等等。‘这些新趋势表明,反映公众舆情已经成为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深度报道在引导网络舆论和稳定民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网络新闻评论方式。社会心理学认为,任何信息的报道,对某些事实的描述,如果不加专门的阐释和评论,对人们的思维定势是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力的。网络新闻评论是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与创新。当前我国网络新闻评论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网络媒体的评论,这是传统新闻评论的翻版或延续,往往是网络媒体的编辑就新近发生的新闻或变动的事实,在新闻网页上所设的言论专栏里发表或的署名评论,例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网友说话”等栏目。另一种是网民评论,目前网民评论最集中的场所还是BBS,例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等。网民评论是反映公众舆情、传达社情民意的窗口,人们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观点、言论以原创或跟贴的形式发表出去,网友还可以针对新闻事件进行讨论,这是一种自发式的、群言式的解读新闻的方式。 2005年3月,日本右翼势力修改历史教科书,篡改历史,美化对外侵略。4月,台独分子祭拜靖国神社,日本允许达赖访日。这一系列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在北京、广州、上海发生了涉日游行,还发生了打砸日本商店、损坏日本货品等行为。互联网上的反日舆情十分高涨,甚至有人别有用心地企图利用互联网策划、鼓动长假期间进行非法游行示威。人民网的观点频道从4月16日开始,在“人民时评”和“网友说话”两个栏目中登录了一些评论员、网友、学者的评论文章,着重对游行事件发表看法,如丁刚在文章《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中认为,爱国是可以肯定的,但是要智慧地表达,不要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负面影响。人民网还在“网友说话”栏目中,登载了一些学者分析日本和中日关系问题的文章,解析了从二战结束后中日关系的变化和日本政府对待历史的言行。这类高屋建瓴的解析文章让人们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反思自己的行为,纠正一些不当的做法,做到真正的爱国。人民网的这组评论性文章,得到了许多网民的支持和赞同,显示了网络新闻评论在引导舆论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 “意见领袖”方式。信息传播者自身具备的特点对劝说宣传有着极大的影响,例如专家身份、社会地位、职业背景等等。这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能够影响受众“怎么想”,从而使受众发生态度、行为的变化。 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受众无所适从时,他们对于权威意见的依赖会更强烈,更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己解惑。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主要是BBS的版主和强势话语者或活跃者,他们已成为网络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一支生力军。中青在线青年话题论坛的版主李方几年来以“版主日记”的形式发表了几百篇评论,在网友中影响很大,他自己也曾当选“中文论坛最勤奋版主”。目前,涌现出来的意见领袖大多具有良好的写作功底,同时具有鲜明的网络特色、地方特色和生活特色。例如,网友“小黄”常常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的小故事来讲述生活中的大道理,让人看了深受启发。 此外,网络媒体特邀专家或网络评论员撰写评论性文章,以及采用“专家在线访谈”形式来引导舆论,都是对“意见领袖”方式的运用,也更能体现出信息传播者自身特点具有的劝服优势。例如,人民网的“网友热评”中,在引导对日舆情时,邀请到了新华社的高级编辑、国际部编委、东京分社前社长、国际问题专家王大军,他曾在日本工作过14年。他不仅发表了《到底怎么看待中日关系》的文章来分析中日关系,还作客新华网发展论坛,就中日关系同网友在线交流。王大军在文章中和回答网友的提问过程中,深入分析了中日关系间的种种问题,并且以他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和亲身感受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介绍日本国内的现实状况。他深刻而详细地阐述能够使网友了解中日关系的历史脉络,理解我国对日的政策,端正自己的爱国观点。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以上多种引导方式共同使用、互相补充,以达到引导网络舆论的最佳效果。 网络舆论管理需“疏”、“堵”并重 “由于因特网确实开阔了新闻和言论的自由空间,政治、经济的权利组织针对因特网实行的控制方式,正在从硬性控制转向以软性的对话关系、对策关系为主,如同我们说话中有语法的无形控制,但大多没有感觉到一样。”如果从社会控制理论来看,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是一种“软控制”,但是强调舆论引导并不意味着对“硬控制”的漠视。“硬控制”主要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并辅以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内容上的管理,突出表现为“堵”。“堵”作为一种强力手段,对网络信息散乱、负面倾向等不健康状况的及时清理、规范会有明显效果,如:对一些恶意散布西化言论、攻击我政治体制、蓄意蛊惑人心的所谓“自由民主”、“思想启蒙”等具有颠覆性、破坏性的网站进行封杀;对一些恐怖、黄色、反动、人身攻击等有害言论予以删除或取消访问资格。这些“硬控制”为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占领新阵地、掌控网络话语权,起到了保驾护航的扶持性作用。但从网络媒体的长远发展来看,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特点,应逐步调整“堵”与“疏”的比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手段,不失为一种理性、科学的选择。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管理论文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认识到实验方法的局限性,重视现场研究,重视应用研究,重视以现场应用研究去检验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理论,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今天的社会心理学家强调,从现场研究到实验室研究,或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研究,往复循环、相互论证。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为处理从现场获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进步。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效应理由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 同样,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责任"、"这是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就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来解释,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职员努力工作,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应着力于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 内容提要当代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整合科学。社会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是整合的关节点;社会行为的热点问题是整合的切入点;而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是优化整合的着力点;交互点是俱、群体、社会几个层面的交叉整合。 几十年来,多种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一门统一学科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其对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出了要把个的和社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的探讨整合起来的呼呈,建立整合的科学大一统的整合社会心理学。人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在多种学科之间形成的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社会行为心理学的提出和构建妆衰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势在必行,总的设想是将社会行为的个体作用、群体互动、社会影响整合起来,从丰富多彩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切入,着力研究聚群行为心理的优化整合。 一、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整合趋向 从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以罗斯为代表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以麦独孤为代表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后来又出现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嬉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解释,强调社会呀群体变量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但是,俱、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间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要充分准确地描绘人的社会行为,单一的研究取向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一种综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从本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开始,欲图将社会心理学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体实施,尽管许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学科间的联姻却未能获得预想的成功。最近20多年,不同研究取向的论争再度兴起,当理智战胜了感情之后,开始迈上了整合之路。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从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的整合发展和现状启示中,我们认为,社会行为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塑的造的综合应用社会科学,是从心理层面上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流行性反应的总体把握。从学科性质上讲,它既不是心理学的分支,也不是社会学的分支,而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的事合社会心理学。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正如南京大学周晓虹博士所言:“我们只有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以至生物学的多维视野出发,才能获得对人类社会行煌完整解释”。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母体学科在解释人类行为及春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来看,它虽然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多种学科的简单的拼凑和混合,而是多种学科的整合,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因此,社会心理学应独立地着力于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第一次提出了整合社会心理学,其研究对象分为三层次或三个单元:第一层次为宏观层次,又叫社会主体单元,其基本概念是社会、文化和人格,认为社会行为是这三个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S)=f(S.C.P);第二层次为中观层闪,又叫个人主体单元,其核心概念是地位、角色、自我,认为个人行为是这三个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I)=f(S.R.S);第三个层次为微观层次,其操作概念是目的、工具和态度,又叫行为主体单元,认为任何作为社会行动的行为都是这三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A)=f(O.M.A)。夏学銮教授“三层次九因素”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在水平层次上的任何一个主体单元的行为都必须考虑行动的三个参照系数的综合作用。总之,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 从“三层次九因素整合说”中可以盾出,社会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心理律的整合及个体作用、群体互动、社会影响的整合是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关节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性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心理是社会行为的内在过程,而社会行为则是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社会心理整合研究是指社会行为流行性反应的内在心理一般本性和一般规律的研究;社会行为整合研究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们直接关注的流行性心理反应的外在行为特征研究。社会心理的维度是我们所熟知的,而社会行为的维度则往往有所忽视。目前,社会心理研究所有社会学化和社会行为研究有心理学化的整合趋势。社会行为心理学既要探计内在的社会心理学过程,又要研究外在的社会行为规律,以避免行为主义忽视行为内在心理过程,而认知论学派忽视心理过程外显行为的偏向。 二、社会行为心理不足合的切入点 中国社会近10年来,社会心理学进入重建与复兴阶段,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不知傣何下手方能切合实际研究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因为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行为也是千姿百态的,对社会行的总体把握不仅涉及到对鞭一般存在的把握,而且必然要涉及到对其各种存在样态及方式的把握,面对五光十色的多种多样的社会行为,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最适宜的入手处或生长点哪里? 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社会流行的社会行为心理问题,并认为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的研究能够为这些总是提供依据和答案,因而开始了社会行为心理与现实社会问题结合上的研究。一般来说,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现实生活的信息资源,限定了研究的切入点或理论的生长点。就此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行为心理研究的最适宜的切入点只能是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热点问题。社会行为心理热点问题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反映,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心理热点问题也是社会行为的心理的重点问题,这些行为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和前途。社会行为心理热点同时也是社会行为心理的难点和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尖锐的社会矛盾,是很敏感、很尖锐的社会焦点问题,解决起来也往往难度不小。社会聚群行为是种种社会行为心理的起始点和矛焦点,也是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整合研究的着力点。 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生活和处于热烈社会生活聚焦点上的人们所思所虑、所作所为的本质的思考,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就是为解决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社会心理问题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以后的每一步发展都直接从社会生活的急需中获得了无限的动力。显然,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例如,20年代“霍桑试验”中士气与生产效率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当时工业生产之急需;30年代舆论、流言、种族和价值冲突等主题,是为适应世界经济的萧条和社会的动荡不安之需要;40年代信仰、态度、民族性格等主题,是应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需要;而五六十年代以后社会相对稳定和平发展,许多具有明显应用性的分支学科相继出现,既繁荣了社会心理学本身,又使它在社会生活需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不仅在欧美国家,而且在日本、俄罗斯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心理学这门应用科学的社会职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都越来越大。有人统计,这10多年中《全国新书目》上刊有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有数百种,其中90%以上都与应用于社会生活有关。并且社会心理学应用成果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或正在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 三、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着力点 大量的有关研究表明,社会互动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种种群众行为、大众行为、集群行为。也就是不受通常行为规范所指导的、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群体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聚群行为。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的社会聚群与人们积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之间正相关,而消极的社会聚群(矛偏行为)与人们社会观念的偏颇和社会行为的偏离也有正相关。特别是当代中国青年有一种比西方更重视同辈凝聚的矛群意识,在这种社会心理环境下,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在聚群面对面的互动中会越聚越热,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将问题自然聚焦,聚焦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施放出来。由此看来,聚群和赤心理的发展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既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也可能成为社会变昔的掏力。所以,假公济私在生生的聚群行为心理入手,探寻研究社会行为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整合社会心理学具有生命力的着力点。 布鲁姆(H.G.Blumer)1946年曾把集合体分为四种:集群、大众、公众和社会运动团体。后来,布罗温(R.W.Rrumer0又把集群分为两种:暴众和听众。这种分类依照无组织群体的有机程度和无组织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地全划分的,有利于人们对无序群体的理解和把握,对聚群行为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大众与聚群有联系也有区别。这两类群体都是一种无组织群体的集合现象。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以大众面貌出现的无组织群体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群体现象。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人数和接触方式上。大众是散布在广大社会范围内、接触大众传播媒体为数众多的一群人,大众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接触是间接的,是通过大众媒体发生作用的。聚群是以视野所及、耳闻所达的一群人,相互之间的接触是直接的,通过感官和躯体感知群体中的人与事。大众和聚群都是无组织群体,具有自发性、散漫性、情绪性、无责任性等。 国外将聚群行为称为collectivebenhavior,也就是无组织无纪律的大众集合现象。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把它称为“非集体行为”(或译为“集体外行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文献上,一般译为“集体行为”。中国人民大学沙莲香教授称为在公共场合或社会活动中出现的集群现象。兰州大学曹孟勤教授等认为,译为集体行为不妥,称为“群体行为”失之过宽,没有限制,称为“非集体行为”也不妥,因“集体外行为”并非个体行为。因此,人道我这种偶然聚在一起无组织的一群人的行为为集群行为。我们认为“聚群行为”这个概念更能全面地动态地表达无组织的、自发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的激烈行为特征。 社会心理学认为,趋群性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趋向于合群。社会生产方式越发达,生活方式越先进,各类人员的趋群意识和结群倾向就越强烈。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发展,社会聚群现象普遍存在的、经常发生的,发生的原因、情况和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随意性、自发的、无拘无束的聚群现象无所不在。它的启动原因之一是出于人们最基本的交换信息需要。这一需要最原始的生物学价值是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聚群者希冀在集合中寻找到共鸣点,并力图补充缺陷,达到志趣相投、知能互补。不仅如此,而且聚群行为心理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聚群已由过去的单一性发展到多学科广泛交叉,层次日益增多,品位日益提高,形式日趋复杂。因此,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优化整合聚群心理与聚群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特征和规律,即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探求对积极聚群行为的鼓励、强化,以及寻求对偏离聚群行为的预测、预防和调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6年10月3日给沙莲香教授的信中所强调的:“在现代科学技术九大部门之一的行为科学部门中,社会心理是一门重要学科。而行为乘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聚群心理是聚群行为的内在条件和依据,聚群行为是聚群心理的外在表现。一般情况下,聚群需要形成聚群动机,聚群动机驱使聚群行为。“因为一切行为的基础和根据都是心理现象的规律,同样一切心理的外在表现都构成某种行为”。人的行为无一不是由动机所引导、维持和导向,而动机又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一个人的行为是这样发生的,一个聚群集合行为也是在相互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发生的。聚群心理是聚群行为的内中动力,聚群行为是聚群心理的外在表现。可见,个人行为与聚群行为都是一种动机性的心理行为。所不同的就是聚群行为中有大部分人只能模糊地意识到这种需要和动机,而简单的幼稚认同就应声而起,被动地或奇特地介入进去了。 四、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交互点 社会行为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与社会聚群行为活动等三大领域。当代社会行为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整合科学。整合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三大层面的内容,即社会环境、文化心理、人格信仰、角色地位之间相互作用的宏观社会文化行为心理整翕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意志、社会态度之间相互作用的中观社会行为心理整合层;亲和行为、互动行为、聚群行为、规范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微观社会聚群行为心理整合层;这三大层面内容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整合构成了当代社会行为心理研究的有机整体,力图发挥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三者的“杂交”优势,克服不足,建立共性与个性、世界化与本土化相统一的社会心理学。 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所关注的社会文化与亚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心理的积淀,对社会成员人格信仰、角色地位等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人格与角色待社会和赤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社会环境与文化心理的建构。 在个人与个人的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所关心的个人之间的相互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怎样在社会认同层面,人际关系层面,人际沟通层面相互作用产生的角色地位与社会行为,以及后者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前者。 在群体与个人的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关注从群体到个体又从个体到群体的影响过程,在群体合作、竞争、冲突、调适等对称性社会互动和模仿、暗示、感染等非对称性社会互动中,如何影响人们的亲和行为和规范行为,以及人个行为又如何作用于群体行为。 在各体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主要研究社会与社会、群体与群体、文化与文化之间,在聚群行为、群众行为、大众行为、偏离行为、规范行为相互作用过程中,如何鼓励强化规范行为心理和优化整合聚群行为心理,为适应跨世纪社会的现代化而加快人的行为素质的现代化而努力。 综上所术,社会行为心理学的发展趋向是整合;关节点是要将社会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整合起来研究;切入点是当代社会热点、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而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整合探讨是整合的着力点。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交互点主要表现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群体与群体、社会与群体交叉作用上。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与艺术设计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而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表现在:认识到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后,开始重视现场研究,重视应用研究,重视以现场应用研究去检验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理论,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社会心理学与很多方面有关系(人格社会心理学),在它的下面也有许多分支。研究艺术就有艺术方面的社会心理学。 艺术设计如果要考虑心理因素应该有两个方面:创作者与受众:相比之下艺术作品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创作者本身,而受众是否接受或者接受的程度如何要看观看者的具体情况:设计本身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被设计物所处的市场环境,而这种市场的形成却是由大众所决定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设计要考虑的是受众的心理。 设计产生的结果是消费,无论是何种设计,最终要面对消费群体,所以消费心理对于设计的效果尤为重要。这种影响最直观的体现在广告设计之中。好的广告推动了一个企业或者品牌的重生与再造,而产品能得以最大的销售和提高知名度,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欲。弄清消费者为什么想要购买和想要买什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消费者往往决定了一个广告的决策。广告是售卖一种商品,而商品生产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宗旨,一切市场策略只有符合消费者的行为特点,才可能奏效。广告完成过程中的视觉元素,色彩的冷暖变化,以及构图、角度、动机都要考虑到个体心理活动的受重面,从中抽取个例,编辑到整个消费群体,之后做一系列的市场调研。进行汇总而最终形成的。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个性特点也是在广告活动的影响因素之一。广告还有其人性化的一面,广告也有自己的情感,而情感的诉求点就是针对消费者这一群体的。弗洛伊德(消费行为除受意识到的动机影响外,还强调了潜在的动机的影响),荣格(阿妮玛和阿妮姆斯),凯利(理性诉求)也对此进行过分析,由此可见。社会心理学对广告设计影响的决定性和深远性。 广告中的社会心理学体现为: 一、可信性 设想下列情境:门铃响了,你去开门,发现一个中年男子站在门口。他身穿俗艳的花格运动衣,领带松散,领口已磨损,裤子没熨,脸也没刮。他与你说话时,眼光总越过你的头顶向四周张望。他手里拿着一个顶上有缝的盒子。力图说服你给一个你从未听说过的慈善机构捐几元钱。尽管他实际说的话相当有道理。但他能让你拿出钱来的机会不会很大吧?让我们再回到几分钟之前:听到门铃响。你打开门。站在门口的是位中年人.他身穿一件朴素大方的外出服装,剪裁合身、熨烫平整。他的眼睛正直地看着你,自我介绍是花旗银行的副总裁并问你是否愿意给一个慈善机构(你从未听说过的)捐几元钱。他所说的话与第一个穿花哨格子运动衣的家伙说的完全一样,这回你是否更有可能捐出几元钱? 所以说。与其他人比较,人们更容易和更坚定地相信完美的人:无论在什么问题上都是这样,而且当一个问题意见分歧又不能缺切断定时。更是如此。 二、增加可信性 显然,可信性是决定广告效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才能使产品在别人看来是可信任的呢?方法之一是反自我利益而行之。假如一个人说服别人而自己得不到什么好处(甚至会失去什么),人们就会信任他,他也会因此而更有影响力。举个例子,大街上经常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吆喝:“跳楼大甩卖,赔本大奉送。本店因拆迁,所有东西都是一块、两块。你可以不买,但你不能不看,每一样都是一块、两块。”这种在广告专业人士看来很憋脚的广告语往往很有效,至少也会让人们走过来看一看热闹。 三、吸引力 如果我们喜欢并能认同一个人.至少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他(或她)的观点与行为对我们的影响.比其内容本身,在通常情况下所应有的影响要大。于是电视广告上我们平时熟悉的明星们就在说:“治肾亏,不含糖。信赖“我就是…人!”“我的选择。” 无论是纯艺术还是设计。拉近作品与观者之间的距离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词语:“共鸣”。产生共鸣的前提就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对于后现代来说艺术已经不仅仅是挂在展览馆里的尤物。而摇身一变成了平易近人的大众消费。随着消费心理的变化,设计者也处在不断揣摩猜测之中。设计之中也存在换位思考,站在心理需求的角度设计、宣传产品。社会之中不可少的是人,而人不可少的是心,所以对于心理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社会心理学解读 [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小说生动地讲述了主人公哈克与逃跑的黑奴吉姆乘木筏子顺密西西比河而下的历险经历。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心理学的人格自我实现理论重读这部美国文学经典,真实地再现19世纪美国“文明”社会对人性发展造成的障碍,赞扬了以反抗的精神抛弃社会虚伪、宗教愚昧和种族歧视,在道德和人性上得以自我实现,表达了作者渴望以人为本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人本主义;自我实现 马克・吐温(Mark Twain)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林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最优秀的代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虽是一部以儿童为题材的小说,却在成人世界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就连海明威都说:“全部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本名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它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本书,以前没有过,迄今也没有这么好的。”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内战之前,生动地讲述了主人公哈克因厌恶“文明”社会循规蹈矩的生活与为自由而逃跑的黑人奴隶吉姆一起结伴乘木筏子沿密西西比河漂流而下的历险经历。小说透过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眼睛,描写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和奴隶制度的罪恶,告诉人们生活自由,人人平等,没有种族差异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本文拟在社会心理学的指导下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进行人本主义的解读,力图探明小说中隐含的深沉复杂的个人自我发展的诉求和道德人性教诲,阐明作者马克・吐温的种族平等的观念和追求自由的意识,以期揭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能够成为“美国现代文学之源”的秘密,从而为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何谓人本主义?古希腊一句可以成为人本主义的最好宣言――“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享有“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美誉。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人格自我实现论”,分为层次需要、自我实现和超越体验三个部分。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机是由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程度,如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等;自我实现是人格理论的中心,认为个体之所以存在,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个体在不断满足需要实现人格时,才会体验到幸福。笔者尝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关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揭示出的人本主义观点,挖掘出作品的人格自我实现的潜主题,展现出作者马克・吐温令人敬仰的人本主义情怀和对人实现自我的深刻认识。 一、逃离文明。回归自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从哈克对资产阶级文明教化、世俗传统的厌烦开始的,正是这些礼教的呆板束缚了哈克的自由和人格的发展。主人公兼第一人称叙事者哈克是小镇酒鬼的儿子,却无人管教,整天东游西逛。他蔑视资产阶级的庸俗保守的生活,希望别人对他不加干涉。道格拉斯寡妇认他做干儿子,教他学规矩,过着体面人的生活。哈克却认为在古板、正经的寡妇屋里呆上一整天是受罪。当他受不了时,他就溜了,直到汤姆・索亚劝说他回到寡妇家。 哈克对宗教充满了质疑。寡妇努力教他《圣经》的故事,他心想“我对死人才没兴趣呢。”当寡妇的妹妹沃森小姐给哈克讲地狱的事情时,哈克说他希望他能去地狱――换换环境。沃森小姐不理解,她就给哈克讲有关天堂的一切。哈克心里说,“我呢,看不出她要去的那个地方有什么好,因此我打定主意不往那方面争取。”不管沃森小姐怎么说,哈克都觉得没意思。 在看似哈克过好日子的时候,他那很长时间不见踪影的醉汉父亲出现了。这是一个衣衫褴褛、酒气薰天、卑鄙无耻的糟老头。为了不让哈克“神气活现”地在“亲老子面前摆架子,装得比他老子还强”,他不让哈克接受教育,把他锁在小木屋里,经常残忍地毒打他。哈克不仅失去了自由安全,就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在寡妇家虽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但精神是受压制的,就连沃森小姐所描述的天堂也无法解决哈克的内心的抑闷。为了自由安全地生存,哈克明智地选择逃离了父亲的虐待,逃离压抑人性的文明社会。从父亲的小木屋逃出来后,哈克乘木筏来到杰克逊岛,在岛上自由自在地过了三天三夜,之后他将整个岛探查了一遍,感叹道:“我是他的主人;可以说它整个是我的。”一种安全和归属感油然而生。岛上自由快乐的生活与文明社会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在这社会还没延伸到的地方,哈克是自己的主人,过着自己选择的生活,享受着梦寐以求的愉悦。 二、超越本我,追寻自我 哈克的无忧无虑的岛上生活因吉姆的出现而中断。吉姆是沃森小姐家的黑奴,因害怕主人将他卖掉而踏上了逃亡之路。哈克从小没受过什么教育,不服从管教,但本质上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哈克许诺不去告发吉姆,并开始了两人的密西西比河之旅。但哈克所处的时代是在美国的南北战争前,种族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黑人没有地位,尤其在蓄奴州黑人被视为白人主人的私有财产可以被任意买卖,毫无人权可言。因此,哈克心灵不断受到社会道德的冲击,他想帮助吉姆找寻自由,却摆脱不了良心的折磨,“可怜的沃森小姐哪一点亏待你啦,你竟然看着她的黑奴在你的眼皮底下跑了,一声也不吭?这可怜的老婆子哪一点亏待你啦,你竟然这样卑鄙地待她?”快到开罗时看到吉姆高兴得跳起来,还说要偷出他的两个孩子时,哈克深感折磨,决定要告发。但真的当两个猎奴者出现时,哈克仍凭内心的指引并以自己的聪明机灵保护着吉姆。哈克毕竟是那个时代的孩子,深受社会教化的毒害,此时的他还没有自己的是非观和道德意识。 哈克和吉姆试图乘着木筏逃离现实世界,但又总被无奈地卷入。随着小说的发展,哈克经历了格兰纪福特和谢弗德逊两大家族为了某件没人记得的小事刀枪并举,遇上了两个自称是国王和公爵的骗子,亲眼看到他们用无耻的伎俩欺骗纯朴无知的乡下人,以及有人模仿博格斯中枪的场景。这些让哈克从心底对颇受尊敬的人的卑鄙、残忍、愚蠢且嗜血成性感到恶心,体会到了人性中的无赖与肮脏,察觉到那些所谓的文明人的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这时哈克开始看清了这个白人主宰的世界是个缺乏道德,没有人情味的世界。当看到国王和公爵为了骗取彼得的遗产哭天抢地时,哈克深感厌恶,“这件事足以让人为整个人类感到耻辱。”他决定和国王与公爵的伪善丑恶行径决裂,帮助彼得的三个心地善良的侄女夺回财产。此时的哈克已经在否定这个社会的道德观,渐渐有了自己的道德意识。 在逃亡的过程中,吉姆如同父亲兄长般地照顾着哈克,让哈克体会到了爱,正是这种爱不断塑造了哈克健全的人性。从内心来讲,哈克一开始并没有将吉姆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人。哈克觉得比吉姆优越,还跟吉姆开玩笑,作弄他,然而吉姆的真诚打动了他。吉姆知道哈克的有关噩梦的玩笑后的反应使哈克认识到自己戏弄别人感情的后果了。哈克感到“我只觉得自己那么卑鄙。简直想去亲他的脚”。黎 明时当哈克发现吉姆在为他的孩子们暗自伤心时,他确信“他也和白人一样关心自己家里的人”。吉姆为了照顾受伤的汤姆愿意牺牲自己的自由,这使得哈克更加坚定认为“我知道他有和白人一样的心”。哈克对吉姆从一开始的不尊重到尊重再到景仰,表明哈克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黑人和白人是一样的,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哈克已经获得了人性上的成长。 三、实现自我,超越体验 哈克在比克斯维尔的村找了个机会摆脱掉国王和公爵,当他跑到吉姆的藏身之处发现吉姆不见了。由于担心吉姆的安危,哈克伤心地哭了起来。原来是国王和公爵出卖了吉姆,对于是否写信给沃森小姐告知吉姆的下落时,哈克犹豫不决。经过内心一番激烈的斗争之后,哈克决定“就这样把,就让我下地狱吧”,最终用颤抖的手撕掉了已写好的信。这是全书的高潮部分,也是哈克自身道德体系构建的转折点。哈克已经认识到了奴隶制的残忍,国王和公爵这两个骗子可以只为了40块钱就把吉姆给卖了,那么即便吉姆回到沃森小姐家也会随时以800块的价格再次被卖掉,仍要过着妻离子散、任人奴役的悲惨生活,都比不上一只畜牲。同时吉姆对自己种种的好又浮现在哈克的眼前,替自己值班,亲热地叫自己宝贝儿,说自己是他惟一的朋友。想到这些。哈克深感到“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把吉姆救出来,不让他再去做奴隶。即使是再坏的事,我也会去做,因为既然干了,只要有好处,我就一干到底”。哈克冒着情愿下地狱的危险也要把吉姆从奴隶制中解救的决心说明哈克已经彻底否定了现实社会的道德准则,也意味着哈克建构成了自身的道德体系,完成了人格自我实现的重要部分。 哈克不仅要追寻自身的自由,还违背世俗道德和社会教化帮助黑奴吉姆获取永久的人身自由,最终战胜了种族歧视的思想。哈克不仅维护自身的生存权,也关注黑奴、彼德的三个侄女甚至是国王和公爵那两个为人不齿的骗子。在帮助吉姆获得自由的过程中,哈克实现了内心的解放,摆脱了良心的折磨,“一个人的良心好像总在跟自己过不去。要是我有条黄狗也像人的良心一样糊涂,我准得毒死它。”哈克否定了所谓的良心,其人性得以彻底地完善。至此可以说,哈克实现了自我。 故事的最后在汤姆的宣布下吉姆解放了,“把他给放了!他不是个奴隶啊;他跟全世界有腿走路的人一样自由啊!”原来是已故的沃森小姐在遗嘱里释放了吉姆。对此,哈克仍然很高兴,“不过,像现在这个样子,我也觉得满足了。”另外。莎莉阿姨要认哈克做儿子,但此时的哈克不再是历险前的那个天真、头脑简单的小男孩了,他已完成了蛹到蝶的蜕变,成长为一个勇敢、富于智慧和独立自主精神的年轻人。哈克的答案是,“我想我得比其他人先走一步,到‘领地’去”。 四、结语 作者马克・吐温正是将哈克塑造成美国正在成长的一代年轻人的代表,渴望自由民主,反对种族压迫,向往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由此可见作者批判了美国现有的民主制度的虚假性,倡导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中所宣扬的“人人平等原则”,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以人为本的高尚理念。最后,哈克拒绝被收养,要去“领地”给读者对美国民主平等的未来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制度规范的不健全、信息快速传播等外部因素影响着网络群体行为表现,而个人不同的行为动机、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内部影响因素也对其外显行为产生影响。本文从典型政治性、法律性以及道德性网络群体性事件三大类别中的典型案例入手,探究分析网民在各类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行为动机、认同和归属感,并希望通过了解内外因,把握对应类型事件的舆情导向机制构建方法。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 动机 认同感 归属感 一、引言 信息爆棚的数据时代中,网络渐渐将个体的传播权转化为现实,网络平台成为一个极具交互性与自主性的公共领域。大数据的网络背景、日新月异的媒体工具、轻松自由的信息传播平台,使得网民可以多元化地接收并自由化地传播信息。线下未必会被大众关注的事件,在线上却可能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在网络交往匿名性、异步性特征的“保护”之下,网民们往往容易在表达观点时利用“匿名”淡化自身行为的责任意识,甚至冲破道德、法律的底线,对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都带来巨大的舆论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认为,行为是一个关于生活空间的函数,即这个人与其所在环境的函数。个体及其所处的环境这两个彼此关联的变量,在“不同的时间场”内发生改变,因而人会做出种种不同的行为。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只源于那个时候的“心理场”,源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彼此作用。据此,他提出社会行为公式:B=f(RE)。其中B指行为(behavior),P指人格或个性(pemonality),E指社会环境(environment),f即个性与环境之间的某种函数关系。据此,笔者认为人的表现和行为是环境和个性两个因素配合影响的。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的行为受到外在的具体情境因素和网民内部的自身人格、社会认同以及社会归属感等因素的双重影响。 二、研究现状 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类发生于虚拟空间的社会性事件,在国内,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没有形式统一的辨识标准。但总体而言,随着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学术界对其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 已有研究的角度大多是按照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时间阶段展开。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其爆发往往和现实社会的利益分配密切相关,现实社会中某些领域的利益分配不公会引起社会民众心理失衡,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群有着相同遭遇和相同心态、情绪的人又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合,以做出一致性较高的行动(即网络群体性行动)为途径发泄所受不公和挫折等负面情绪,试图引起社会与政府的关注。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利他行为(如习惯性地同情“弱者”)、去个性化(如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一些平时在现实社会中很少表现的行为)、从众效应、群众心理(在事件中模仿、暗示他人来扩大事件影响)等个体心态都对事件发展产生不同的推动作用。 在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心理疏导机制和舆情导向机制时,学者们趋向于从心理预警、心理发泄、心理疏导和事后的心理干预四个角度提出对策。密切关注公共论坛的动态,分析民众的现状,或者对民众的社会心理、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态度进行调查,都是建立社会心理预警机制可采取的措施。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同时以正面、积极的舆论影响网络群体的心理,对网群体性事件中的主体进行心理的疏导。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平息之后,继续对相关人员开展心理干预,修复、重筑网络伦理,是一种更为长效的文化养成和控制手段。 三、调查与案例分析 为深入探究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参与主体的动机、认同与归属感,笔者针对该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共回收有效数据284份。 (一)政治性网络群体性事件 2016年1月20日,韩国艺人周子瑜被曝是台独分子,大陆网友对其进行抵制,便有部分台湾媒体、网友借此称大陆人“玻璃心”,并对大陆人进行辱骂攻击。随后以百度李毅吧(“帝吧”)吧友为首的大量网络用户利用翻墙软件“出征”境外社交平台脸书,在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以及三立新闻网等媒体的脸书主页海量“反台独”表情包和言论,从而制造出刷屏效果。 在这一事件的调查中,据表1、2的分析可知,在“帝吧出征”这一涉及国家政治和统一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参与主体明显倾向于以家国情怀和维护国家民族的统一为动机,在开辟以诙谐搞笑表情包反击境内外暴力语言的清流的过程中获得“帝吧er”这一身份认同,增强了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法律性网络群体性事件 2012年央视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播出之后随即引起网友的热议,在新浪网发起的“如何看待修正药业等药用胶囊铬超标?”的网上调查后,短短时间内近两万人参与投票。网友们采取不同方式发泄不满和质疑,有的发明了一种新式的“馒头式胶囊药吃法”,有的通过歌曲、漫画、段子发泄自己的不满,甚至还有网友对部分央视曝光的问题药企官网被黑的行为“大加称赞”。 据表3、4的数据可知,毒胶囊曝光事件中,参与主体的参与行为主要是受公民合法权利(表达权、监督权)行使的驱动。在这一类涉及法律公平、社会正义的事件中,集群之中情绪感染的心理机制和利他主义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毒胶囊对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并已有人受害,出于对毒胶曩广泛流入市场后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威胁以及对受害人的怜悯同情,网络中义愤填膺的人们很快聚集到一起,以集体行动向政府、企业施压,从而维护社会法律的公正。 (三)道德性网络群体性事件 2015年8月天津港瑞海仓库特大爆炸发生后,,不少公众人物遭到网友的围攻“逼捐”,其中跑到马云的微博底下留言,言辞激烈地指责马云“为什么不给天津捐款”、“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你捐了就等于我捐了”、“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 在有关道德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类似的道德绑架案例占多数。其中的绑架者往往是实际生活中的弱者,比如贫困群体;被绑架者则往往是现实社会中精神或物质上的强者,比如马云之类的公众人物。道德绑架中弱者充分利用“弱者有理”中的“理”(比如道德,比如马云被逼捐事件中网友所持的家国情怀、公平公正),利用强者为维护自身公众形象而产生的“印象管理”心理来使强者“屈服”。在着“逼捐、绑架”的过程中,围攻网友以“强者”的姿态出现,以权威的身份自居,获得了权力感和彼此之间“行侠仗义”的认同感和英雄感。 表5、6的数据也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是完全反对这一种“逼捐”的道德绑架行为的。且不说逼捐违背了慈善“自主自觉”的最基本特征,它也是一种本质上的不正义不道德行为,是网络群体利用社会舆论和道德评价的压力站在道德制高点公然剥夺他人应有的社会权益,违背了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总结与对策 (一)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抢占宣传制高点。 在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主流媒体在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巩固并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2009年展开的“中国媒介公信力大调查”调查结果,新华网的公信力最高。主流媒体要发挥“主场优势”,及时报道社会热点事件的真实信息,弘扬正确的政治观,用贴切妥当的话语帮助树立加强国家政府的公信力,避免激烈的群体性事件发生。 (二)加强网络规制建设,增强网民法律意识。 群体性事件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相关法律规则从缺失到建构的一段动态过程。必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网民行为,同时架起那个普法宣传和教育,积极提倡合法行使权力,营造有法有纪的健康网络环境。 (三)建立网络预控机制,着重打造政民之间平对话的双向交流平台。 通过派驻专门民意代表、设置观察人员等多种方式即时关注各大网络社区、平台之中的民意动态,通过网络群体内外的多种渠道构建双方的平等交流。完善有效地危机预警控制机制,不能只靠形式上的“民意工程”,而是要真正做到深入民间,与民交流,听取民意,提高政府和部分企业的运行透明度;同时准备多项舆论引导措施,在防控失败、舆论爆发之后迅速投入应用。 (四)建设全民德育工程,加强道德教育,发挥中华传统优良品德的感化作用。 道德是无形的准绳,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楣娣兜淖芎停加强道德教育是防止网群事件恶化、带血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忠”、“恕”、“仁”等思想理念在当今社会治理仍有很大借鉴意义,通过宣传仁与恕的思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有助于避免道德绑架之类的群体性事件再次发生。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浅谈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便捷的信息服务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模式,同时不可避免的开始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网络对人际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入手,正反两方面来讨论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关键词:心理学;网络;人际关系 21世纪是网络迅速发展和普及的时期,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方式,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也不再是固有的面对面交往,而是衍生出来了一种新型的利用网络建立的人际交往。 一、网络人际关系的概述 (一)什么是网络人际关系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那么对于网络人际关系是进入新世纪后才出现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的说网络人际关系就是以计算机、网络和数字符号为媒介,从而在超文本和多媒体中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都是基于网络才能够实现和建立的。因此在我看来,网络人际关系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的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网络人H关系的特点 说起网络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区别它与现实人际关系的异同,同样都包含着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心理因素,网络人际关新的建立也是通过先认知对方,然后依靠情感的带动建立网络交往。按照其规律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1)虚拟性。在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都是建立在网络世界中,交往的个体都是用网名的方式出现,利用网络语言交流,在不暴露自身隐私的前提下和对方进行交往,这些都使得交往过程有很大的虚拟性。 (2)约束力差。由于网络环境交往,彼此不见面,关于身份、性格都无法面对面判断,那么就可以跨越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仅靠语言表达来诠释想展现的性格,造成网络中与现实中的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差异。由于这种不完整性,让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导致网络关系不稳定。 (3)平等性。网络交往中由于没有身份以及阶层的标准,大家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聚在一起,仅凭情感来选择亲疏远近,克服了现实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门第、空间、地位等一系列影响交往的外界差异,获取更加广泛的交友体验,让交往变得纯粹而又平等。 二、网络人际关系的双重影响 如今网络已覆盖全球,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就达7.31亿人,这样巨大的数字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人际交往中,它既有积极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网络让人际交往更加频繁 利用互联网可以迅速突破地域的限制,将遥远两端的人瞬间联系在一起,构建地球村,从而进一步拓展交往空间。而传统的面对面交往往往会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让生活和朋友圈变得狭小。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和世界各地的朋友联系,无需了解对方的年龄、性别和真实姓名却因为爱好相同或者个性相似,甚至是在论坛或者qq上对同一问题感兴趣,就可以成为朋友。但这在现实中,有可能在我们完全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很难与其结成朋友。因此网络让我们即建立了人际关系,又享受了单纯的安全感。 (二)网络可以增强交往的信心 在网络交往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单元,处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的,无需察言观色,就可以真实而又信任的表达最真实的自我,弥补了现实中不敢接触陌生人的现状,这是网络的距离感带给我们的好处,在网络中表达一些平时不会用的活泼的网络用语,可以增强与他人接触的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自己在现实中的步调,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网络造成人际关系的隔阂 首先虽然网络虽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换个角度来看,网络却也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更多的人迷恋于网络交际中,每天活在虚拟世界中,远离原有的现实中的朋友,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游走在网络中,作息紊乱,思维变得僵硬,表现出性格孤僻、不合群、说话交流极少、手机不离手等情况,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逐步退化,出现很严重的隔阂;其次,网络的发达也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安全系数。大量的网络诈骗充斥其中,借用人际交往中的接触,骗子利用网络套取你的个人信息,或者是假意交友,最终还是要骗取钱财,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再者网络世界中,我们虽然加强了交往的范围,有了新的群体和朋友,但是整体来看每个群之间还是割裂的,不同朋友圈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也无法做到更加全面的对接,网络用语也存在着极大的不规范。 总之,网络这面双刃剑,在创新工作模式的同时,通过网络改变空间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加强交流和沟通,让人际交往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沉浸于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要不断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人们意识到网络的危害,恰当并合理使用网络,在加强引导大众将虚拟世界中的交流,不断渗入到实际生活基础上,针对网络中的不可控的安全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网络安全技术措施,加大执法力度,这样就不仅可以促进人际交往,还能保证网络交际环境的健康和安全,从而建立多元化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试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及其作用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心理比较敏感的时期,社会上出现诸多不和谐的社会心理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对社会心理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他第一次将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个基本层次,提出了社会意识两种形式的学说。普列汉诺夫的这一思想不但对于研究社会心理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也有指ё饔谩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作用 一、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心理比较敏感的时期。这一巨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导致了公众社会心理的失谐,公众心理的失谐会反过来强化和放大社会矛盾,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心理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表明党和国家对促进社会心理和谐发展非常重视,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正确的理论支撑,需要以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因此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和阐释普列汉诺的社会心理学说是适应时展要求的。 二、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概述 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学说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法国哲学家兼文艺史家泰恩(有的译为泰纳或丹纳)、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同黑格尔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法律等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一一“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它们的特殊性质都可以从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的共同特性去说明,普列汉诺夫认为,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是极其天才的。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社会心理,便是上述黑格尔思想的发挥。他说:“关于一定民族的精神,在它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具有特殊性的学说,它本身完全不象我们读到某些民族主义者的议论时可以认为的那样错误。毫无疑问,社会人,具有一定的心理,而这心理的特性决定他们建立的一切意识形态。但是,黑格尔把“民族精神”看作不仅决定该民族的全部意识形态(哲学、宗教、艺术等),而且决定它的政治制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东西,看作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后源泉”,又“浸透着最精巧的唯心主义”。与此相反,普列汉诺夫认为社会心理是派生的东西,它是由社会的经济及其相应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 三、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在宣传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宣传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也就是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而要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要有一个条件,就是它必须为人们所接受,化为人们的信念、意志、愿望、要求和热情,进而指导人们的行动,这样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显示出理论的力量。 在宣传教育中,社会心理是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中间环节。所谓“中间环节”,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社会心理是理论转化为群众实践行为的必经渠道。社会心理的重大作用,就在于将它转换为人们的实践行为,从而推动实践向前发展。任何完美的意识形态形式,如果没有或者不能被社会心理吸收,从而更多地掌握群众,就无法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发挥实际的社会效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所谓“人心”也就是指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情绪,属于社会心理范畴。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不少有识之士或立志改革的“救世英雄”设计了许多改革社会的“良方妙药”,但最终都未能征服民心,一个个以失败而告终。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才从根本上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中国共产党正是靠这个锐利的武器来取信于民的,因而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取得辉煌的胜利。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这个国家对理论的需要程度;同样,理论对人们社会心理反作用的程度,也决定于社会心理对理论的需要程度。另一方面,社会心理是我们透视社会的窗口,是直接反映社会实践发展变化的指示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直接地感受到经济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或受到的损害,这就自发地形成了他们一定的心理状态,反映于他们的一些习惯、道德、感觉、观点、意图和理想之上。所以,任何较突出的社会心理变化,几乎都可以就近找到直接的物质原因。用普列汉诺夫的话说:“社会心理永远顺从于它的经济目的,永远适合于它,永远为他所决定”。一旦社会实践发生了新的变化或者是发生了明显的动荡,人的心灵就会为新的希望、新的忧郁、新的憧憬、新的意图而激动,从而形成新的时代精神、新的社会风气。透过社会心理这个窗口,我们就可以发现社会实际生活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各种问题,掌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因而,宣传教育只有牢牢抓住社会心理这个重要环节,不断追踪和预测人们的社会心理热点,才能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回答和解决群众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帮助人们形成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意志和性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仅仅凭借某些物质力量和组织手段,或者采取大轰大嗡的形式,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的。因为宣传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者的思想、观点教育者接受、内化即不断产生心理积淀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摘要:近期以P2Po为代表的校园货引发大学生背负巨额欠款而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引发的大学生畸形消费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且处在网络爆炸的信息时代,使其人生观与价值观十分容易受到冲击,并产生畸形的消费心理。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畸形消费;校园贷;社会心理学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近期新闻中报道部分大学生为买名牌衣服、鞋子和包包,有的裸贷、网贷,有的通过不合法途径赚钱,这些不正常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产生畸形消费的心理的因素有多种,并且种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对这一心理进行剖析,从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这种消费心理进行转变。 一、大学生畸形消费的表现 消费者进行消费的主要是受到其消费心理的因素影响,消费行为也是消费者对客观的消费对象和主观的消费需求的实际反映。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影响,进而产生畸形消费的心理,最终导致畸形消费现象的发生。大学生畸形消费现象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超出家庭支付能力的高档型消费 物质的丰富和网购的兴起,使很多大学生的消费观发生变化,有别于以往家庭有提价多少生活费用就尽量省吃俭用并通过家教等方式勤工俭学,现在许多大学生的消费都追求品牌,数码产品和生活用品都追求超过自己家庭支付能力的高消费,把这些面子上的东西作为自己时尚与高贵的代表,完全忽视了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最近有一则新闻,河南郑州某高校一女大学生自入校后长期购买高端品牌服饰和化妆品等,同宿舍的同学都以为她真的是自己口中描述的富二代。后来同学纷纷接到校园贷公司的催款电话,原来她的高消费全是通过校园贷来完成的,贷款还不上,最后公司把电话打向了老师和同学。事情败露后,也因为偿还不了高额的欠款而被迫退学。部分大学生高档型消费的心理往往都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当前部分影视节目和网络节目过于引导年轻观众的高消费心理,导致他们淡漠了人生理想和追求,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人生目标,希望以此弥补自己精神上心理的空虚,获得和周围来自富裕家庭同学相同的消费认同,提升自己的自信和人际。 (二)社会风气影响下的攀比性消费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父母在孩子身上的花费也越来越高,也更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钱。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们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难免存在互相攀比的现象。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仍在形成时期,缺乏正确而有力的引导,会促使他们在自尊心和虚荣心方面更为重视,此时就把学习和个人能力的提升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会在明知家庭情况不太好的情况下死要面子,并且在手机、数码产品及日常生活用品中向同学看齐,父母所给的生活费用完全不能负担这种攀比的开销。长此以往,甚至会迁怒于父母不能为自己提供同学一样的优越环境,攀比性消费的结果最后甚至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 (三)媒体信息诱导的超前消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及消费观流入我国,一些影视节目和网络资讯对于消费观念进行了不健康的引导。渠道多线上和线下的购物便利诱导着大学生开始了与自己身份及社会地位不符的超前消费。由于大学生走在时代最前端,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这些大学生都是90后,其标签是“张扬个性,追求自我”,这就使得大学生愿意花费大量的金钱用来购置最新颖、最潮流、最奇异的商品,从而展现自我,他们对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更为青睐,希望以自己的消费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些商家看到大学生这一消费心理,从产品的广告方面精心策划宣传,从而推波助澜大学生超前消费心理的形成。每个人都知道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并没有经济来源,无法支撑个人的庞大消费,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这一“机会”,向学生宣传网贷、信用卡等,从而获取高额提成收益益。近年来,大学生借贷的现象屡屡发生,各大媒体也竞相报道大学生借贷事件,但依然有大学生借贷,这已是学校与政府不可忽视的问题。 (四)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的冲动消费 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各方面能力认识不足,这使得其对金钱的使用能力较差,对于自身实际消费并没有详细的规划。部分大学生受新观念的冲击,消费心理发生变化;在消费时,往往是凭感觉、不计后果。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主要是媒介,其可以通过媒介了解最新的潮流风向与时尚资讯,而其对社会认识较少、判断能力较差,很容易随波逐流,做出不理性的消费[1]。以前主要是集中在电子产品和服饰等方面,近年的新案例则显示大学生在网络主播的打赏和游戏装备中的开销逐渐增加,这都是属于典型的冲动型消费,对于互联网的过度依赖,不能理智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控制。 二、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剖析 (一)从众心理造成畸形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是个人受到来自外界群众影响,从而本身知觉、认识及判断表现出与公众舆论或者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方式,这种心理现象是个体普遍都有的;同时,其并不是当前新鲜事物,从众心理自古就有,自然而然的存在于每个时代各个群体之中。大学生也有从众心理,若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差,就很容易受从众心理因素影响,从而潜意识靠拢大部分人的价值取向、思维向权威具体,最终丧失自我辨别的能力,制约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盲目消费行为。因此,当前社会的流行事物及人物事迹,纷纷成为了大学生追逐的对象,如:耐克、新百伦、阿迪达斯这些品牌在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广泛,这些品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威信,这些牌子的鞋子质量虽有保障,但对于普通大学生还是有些贵,但为什么学生都愿意省去生活费,去购买这500-1000的鞋子呢?其主要原因就是从众心理,这三个品牌在当前90后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同时,这也是大学生满足自己虚荣心的一种表现。 (二)大众文化的干扰造成畸形消费心理 大众文化主要指娱乐消费行为与独特意识形态,其较强的吸引着大学生,甚至左右其成长轨迹和思维。首先,大众文化呈蓬勃多元化的发展,高档次的大众文化诱惑着大学生进行高档消费,传统价值观中的经济、节俭、实用等逐渐被抛弃;同时品牌广告也逐渐勇敢艺术塑造太高大众文化的地位,从而使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个性的时候,渐渐迷失自己,忘记真实的存在,只知以为地模仿表象与浮华。其次,明星效应也是大众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追星,愿意为自己的偶像倾其所有,有的因为自己偶像代言了某一品牌,而疯狂的购买该品牌,有的为了在偶像直播中进行“打赏”而不惜耗费巨资,这些追逐都是畸形的,很容易给自己带来巨大危害。第三,就是时尚因素。当前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时尚,由于大学生思维的开阔与先进,及大学校园中时尚的无处不在,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追求时尚的思想且快速追赶潮流,从而展示自己的不同。然而大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心理,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的大学生为追求时尚不断的购买新衣服、新包包、新鞋子等,而这些物品往往只使用小段事件,就被束之高阁,这是一种极其浪费的行为;还有的大学生为追上时尚的步伐,而省吃俭用只为购买最新上市的产品,比如轰动一时的新闻,一大学生未购买最新上市的苹果手机而卖自己的肾。这些都是严重的畸形消费。第四,一些网商一年无何止的各种购物节,从情人节,到女神节,母亲节,甚至店铺成立周年庆,还有每年双十一,双十二,在这些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购物节日中,庞大的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消费群体守在电脑、手机前,就为抢一件自认为打折却对自己可能并没有太大使用价值的商品。每到这段时期,新闻上都在对哪一高校快递站挤满学生、快递数量之大等事件进行报道;而这些大学生是真的需要消费吗?并不是,其只是跟随大众的步伐去消费,这是一种非理性不正常的畸形消费[2]。 (三)消费主义思潮造成畸形消费心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消费主义思潮严重影响着社会群体的消费观念,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随之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而产生消费至上的思想。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这种一味消费获得满足与享受而忽视自己的经济情况是不对的。部分大学生往往就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消费满足与享受,而不顾自己经济能力,不断消费,从而走上歧途,如有的大学生办理多张信用卡,最后欠下大笔钱无力偿还而自杀,有的因网贷无力还款而被人威胁,这些都是近几年的大学生因满足自己虚荣心而做出的不理智事件,最终导致害人害己。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造成大学生畸形消费的因素不仅仅是个人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我国的大学生从小学至大学共学习了多门课程,但却缺少较为重要的一门就是“财商”。合理规划个人的资金状况,量力而为地进行消费是贯穿于整个人生行为的一项重要技能,但是大学生入校后突然获得短期的财务自由,所以导致各种非理性的畸形消费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学校、家长必须对大学生的加强管控,采取必要合理的措施,引导其进行合理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处理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关系,具有节俭朴素的传统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消费观。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教师素质教育论文:浅议在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观念 在应试教育的长鞭驱使下,某些地区的部分教师仍是只注重死板知识的灌输、注重机械的模仿,始终未能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纳入教学轨道,而我们的莘莘学子只能在同一规定的时空内,用同一规定的方式,接受同一种规定的结论,不是在主动、从容、创造性的学习,而是被动地急功近利的沦为知识的奴隶。到头来“读,读不来;写,写不出。”那么,如何使我们的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增强,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呢?我想:在素质教育下,中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种思想。下面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造就建设型的人才,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育的一切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因此,要取得教学上的成功,就必须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等都主张“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我国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也一贯主张教师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勿容置疑,我们应视学生为亟待点燃的“火把”,而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学习应该是“学问”,而不是“学答”,要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在于学生,教学成果的好坏应看学生获得多少。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应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全过程。 二、“以培养能力为重点”的思想 修订后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由此看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不是为了自我欣赏,而是为了充实自我,提高能力,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起将来更为需要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自学创新能力。 然而,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这种教育观念一直是重知识轻想象,重承传轻创新,重求同轻多样……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的教育多是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强调对前人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很少看到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启发。那么,“知识”与“想象力”哪个更重要?哪个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记得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早已明确告诉人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在陈旧的教育绳索的捆束下,在教师不断否定、灌输下,孩子们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已失去翱翔的自由,并渐渐地萎缩、退化、真正丧失功能。正因为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所以现在已难以看到像李白、郭沫若这样的“精骜八极,心游万仞"的浪漫大师、想象大师;像古代“四大发明”、“浑天仪”、“地动仪”……那样充满灵气与想象,震惊世界的科技首创更加少见;“诺贝尔奖”这标志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大奖,更是与我们无缘…… 与我们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保护、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现代教育行为。譬如有一篇美国小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有几个小男孩到郊外去玩,在芦苇中发现了一只蛋,有的说是蛇蛋,有的说是鸟蛋,争论没有结果,他们决定把蛋拿回去放到烤箱中去孵……蛋壳快破了,大家紧张地盯着看:哈,蛋里孵出的是里根总统!”这篇充满童趣与想象的文章,受到广泛的推广,被推荐到全国报刊上登载,正因为美国人推广想象,所以它是科幻大国,创造大国,文化、科技大国。试想若 在中国,孵的想象结果换上一位中国领导人,那将是怎样的结局……可见,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结果。 三、“以训练为重”的思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析为重点”的旧教育思想的体现。从形式上看,一上课开始就是教师讲析,几乎滔滔不绝地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吕叔湘先生说的好,“若要追问两者(指讲和练)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叶老曾说:“……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而实际上,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唯恐交代不周,学生学不会,往往越俎代庖,如在教读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时,大多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而我们的教师却是身体力行包办代替。这样做的结果将是什么?记得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有这样的叙述:郭橐驼善种树,所种树无不成活,且挂果也多。有人问他,他说“橐驼并不能使树成活繁茂,并不只顺应树木生长天性,种时像爱护子女一样小心,种后又像扔掉一样不多管。有的人种树,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因爱之太殷,忧之太勤,背离了树木的生长天性,虽曰爱之,其实害之。”教师对学生的事情处处包办代替又何尝不像对树“因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种树人呢?从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是一种出力不讨好的“侵权”行为,其结果可能使学生的能力损失殆尽。真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呢? 本人认为: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彻底改变“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尊重学生,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他体现着时代的特点,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精髓,体现着中学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性质、特点和任务,符合对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学习理论之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教育思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实际出发,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的动口、动手、动脑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真正掌握好语文工具,打好语文基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改革创新,要创新就要摆脱旧的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因此,现代语文教师要用那种执着的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用“以学生为本”、 以训练为主”、“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现代教学理念去取缔那种“以教师讲析为主,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合时宜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浅探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是完成这场变革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及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于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加大。针对部分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研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逐步提高教师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素质存在问题对策 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最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实现这场变革,根本性的问题是必须抓好教师的素质教育,努力改造和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教师素质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有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又可称为“两全教育”,即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二是实行“德、智、体、美、劳”综合施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它要求施教者必须树立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观念。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把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对立了起来,使施教者的活动局限于围绕学生升学,着眼点只放在少数学生身上,尤其是只放在少数学生的智力发展上。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偏离了“两全”宗旨,形成了一种短视的、狭隘的、只注重表面的反科学发展的育人观念。 其次,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施教者必须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现在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是走着一条从应试教育的受教育者到应试教育的教育者的道路。因此,从整体上说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呈现为一种“理论知识窄,实践知识乏,理论与实践不相搭”的状态。 第三,现有教师队伍的施教方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施教者必须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必须洞察学生心理,把握住受教育者整体的共性和个性。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有教师队伍中的多数教师,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这种能力。他们颠倒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完全不相容的。很多教师对学校教育目的认识模糊,在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的授受,忽视学生的人格、个性、价值及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漠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脱离学生实际,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只重教条,不重实践。显然,这些状态与以培养具有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拼搏精神的开拓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是不相适应的。 二、前教师素质进行改革和提高的对策措施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彻底解决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力度: 1.重构教育理念 (1)教育目的理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具有深层智慧的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现代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个性和独创性,使学生“人人成功,个个成才”,最终达到人类昌明的理想。 (2)教育价值理念:是教育实践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现象带有倾向性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判断,是人们从事教育活动的定向标准。这种新的教育价值理念要求教师立足未来,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力,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3)学生主体理念: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发展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4)教学活动理念:教师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经验共享、情感共鸣、心灵融洽,生命与人格共同升华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5)教师角色理念:现代教育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知心朋友和合作伙伴,成为品行端正、具有人格魅力的楷模,成为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经验丰富的导师,成为身心健康、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生活指导者,成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成为情感丰富、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天使”。教师的这些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培训,以学习者的姿态进入教学过程中,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自我挑战、自我更新。 (6)终身学习理念:在新的形势下,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性选择。因此,教师应不断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成为终身学 习的楷模。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行为,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7)课程创新理念:教师要通过课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与学生共建共享,平等合作。通过课程的民主性与学生对话协商,相互启发。通过课程的科学性与学生探索创新,教学互动。新的教学理念赋予教师一定的课程权利,因此,教师有责任让课程以个性发展的价值观为根本,把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让学生充分领路。 2.重构职业能力 (1)教育交往能力: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必须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同时,教师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经常交流,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实现有效教育。 (2)教育管理能力:教师要使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成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以便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展现特长,发挥优势。 (3)教育创造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技巧上。一是善于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二是积极营造合作、平等、真诚、共融的师生关系。三是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也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主要体现。对教师而言,这些能力包括对课程标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条例的理解和贯彻的能力;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措施和办法的能力;制定各种教学文件、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能力。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能力。 总而言之,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既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从教工作的需要,既是教育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人民的需要。老师是专门培养人才、教育人才的“灵魂工程师”,他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与败,因此,不仅要求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而且为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做出自已应有贡献。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全能型的教育工作者,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才能圆满完成人民赋予的崇高使命,更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西藏地区小学教师素质教育研究 培养西藏教师教学素质,首先要从西藏的基础教育设施做起,培养高效的素质教育人才。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传递者,是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桥梁,是后一代的培养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他(她)们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师;而这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感受到职业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崇高感。教师的人格渗透于教师劳动的全过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并为学生终身受益。? 1 专业素质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合理的知识结构、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工作的基础,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 1.1 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教师所教的学科和专业是其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的基础。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比较系统而透彻的理解,其中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与占有,还应该对本学科的边缘知识加以了解,如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学者的事迹等等,这也是一个教师对本专业拥有爱的基础和表现形式。 1.2 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须是全面的。教师要获得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必须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包括一定的“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体音美”等学科的知识和一些相应的技能。如写作、计算、唱歌、绘画、体育活动、社交、演讲、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1.3 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能否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和运用教育规律,是教师能否提高教育效益的一个重要条件。正确、合理利用规律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仅仅有了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善于根据各种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实施有效的教育。事实也证明,越懂得和利用规律,教学效益越好。 经过教师加工设计过的各种方案,要使之付诸实施并作用于学生还必须经过一个传导.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传导.施加影响的能力,也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机智等内容。 (1)言语表达能力。言语,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最经常、最重要的形式。言语表达能力是教师教育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注重自己的言语能力的训练,以使自己的言语达做到:准确通俗,在遣词造句上,教师选用的词语应该能够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做到既合乎语言规范,又通俗易懂;逻辑性强,教师所教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概念、定律和论证的体系,是一个前后连贯的整体,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和论证严密。 教师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并非生而有之,也非一朝一夕可得。它要求教师在拥有丰富词汇储备、掌握语法的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训练,不断地发展。 (2)组织管理能力。教师所面临的对象不仅是单个的学生个体,同时也是一个集体的班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是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使教育影响发生作用的组织保证,是教师的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除了表现为于教学工作的组织之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良好班集体的组织建设。 教师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充分地运用学生集体的力量去推动各项工作,尽量避免“单枪匹马作战”。实践证明,通过小组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帮助去解决某些棘手的问题,往往比教师亲自处理的效果要好得多。 (3)教育智力。教育智力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非正常情况做出正确而迅速地判断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善于观察、熟悉情况、敏捷果断和丰富经验的产物,是教师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结晶,它集中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才能,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2 心理素质 社会急剧变化,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之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教师难做、学生难教、心态难好已成为如今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所要具备的特征之一。有研究也表明,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好坏。 那么教师如何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教师心理问题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外界原因是客观性的,普遍性的,或不可控的;自身原因是主观性的,是可控的。因此,良好心理状态主要是在自我调节中形成的。 首先,教师要建立自我心理保健的主体意识,积极调节职业态度。教师要建立和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要善待自己,关心和帮助自己,主动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培养工作兴趣,改善工作态度。照本宣科,必然枯燥乏味,我们只有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钻研教育教学工作,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益,而且也会充分体验到事业的成功和乐趣。 其次,建立情绪预报系统。情绪预报系统可帮助我们随时了解自我情绪状态,避免破坏性心理和行为产生。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找出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身体、思想和行为三方面常伴随出现的信号,如心烦,注意力不集中,不想工作等; 第二步为自己选定一个信号标志,如一个茶杯,一本书等,尝试在内心视、听、感觉这一信号标志的存在,练习数次直到能轻易在头脑中提取; 第三步通过想象逐一出现自己产生负面情绪时的各种信号,再将之一一与选定的信号标志联系,练习数次使这种联系固定下来。 再次,准确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扮演的角色,从而为自己准备定位。不少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巨大压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工作中扬长避短。 最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常常使人感到快乐与幸福,产生鼓舞人的斗志、振奋人的精神,使之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积极作用,这正是工作顺利的重要保证之一。相反,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友情,没有了团结,没有了合作,没有了相互帮助,只能使人的思想颓废,意志消沉、精神麻木,甚至行为反动。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在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生物学科教师如何华丽转型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教育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需要。各种深层的矛盾逐步凸显出来,在人们的困惑和期待中,新课改承载着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法、新的希望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开展。国家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改变原来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中的生物学科教师角色也应顺应潮流,积极转型。那么以下就是本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摸索出一些心得体会。 一、生物学科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生物学科教师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以往,我们讲究的是师道,课堂师讲生听,学生处于被动,这无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转变后的生物学科教师是导师的形象,以指导、促进为主,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学习,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主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是要求生物学科教师从讲台上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师生都在课堂上平等、认真地讲、仔细地分析、热烈地讨论、活动、交流,从而形成一个积极的课堂。生物学科教师与学生合作,也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这就要求生物学科教师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合作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在参与中与学生交流,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所以,生物学科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上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只有平等,才能调动课堂师生双向交流的积极性,才有得于交流的流畅。 二、生物学科教师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和支持者 生物学科教师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随时都可能会遇到、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使他们的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同学们在课堂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生物学科教师和学生之间应通过互相学习和合作共同促进、提高。一方面,生物学科教师要通过自身课改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生物学科教师应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解决自己教学的疑惑。同时,这种课堂教和学也使学生学习到他人的经验。这种集体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经验的积累,更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家应有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心与心连接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使命感、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文化及共同的信息,在新课程改革中更积极地投入与探索。 三、在课堂教学中,生物学科教师是民主、平等、和谐的设计者 在课堂教学中,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帮助。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加注重营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自卑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等等。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辱骂学生,不训斥、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冷落学生。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民主的教 育,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自我意识的觉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上课的老师是权威,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新课程课堂重,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增强了。所以,生物学科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多给学生自由活动空间,让学生发现、思考、想象。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唤起更强的民主意识、尊重他人意识、主体意识,突出教学中的双向性、互动性。 四、生物学科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国家新课标中指出:“生物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不断地加以审视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使之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生物学科教师的劳动给生物学科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生物学科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生物学科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生物学科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位置上,有最佳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生物学科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生物学科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生物学科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生物学科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生物学科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生物学科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生物学科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生物学科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生物学科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生物学科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生物学科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生物学科教师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纵观这几年课程改革,可以说,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改变。观念变了,我们自然会自觉地去找到更适应新环境、新对象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我们的观念转变成功了,这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使命,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程改革才能成功。新的课程改革还为我们提供一个挑战自我的良机。我们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充分地解放思想,主动地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自觉地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大胆探索,大胆扬弃,大胆创新,科学推进,及时总结,实干巧干,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为新课改开辟一片新天地。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探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对素质教育实施的影响 摘要: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身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素质自我提升意识,建立健全的教师激励体制,以科研带动教师素质的提升,加强教师素质培训。 关键词: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 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多数教师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三个方面。[1]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业务知识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素养等方面。 1.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中强调:“以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获取职业发展的基石,是职业学生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2]由此可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1.2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体现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教师必须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科技文化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3]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积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新鲜事物的洞察能力。教师只有具备科学文化素养,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知识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师的身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 教师只有具备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更好的履行教师的职责,更好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锻炼健康的体魄。首先,教师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教师应该多学习心理科学知识,加强自身意志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其次,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升也是一种要求。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才能积极的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现状分析 2.1对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重视不够 虽然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缺少动手操作实践经验,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教师素质自我提升意识不够,教育教学创新性有所欠缺。只有在思想上加强对教师素质提高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素质。职业院校也应该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学校规划中的一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系统的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分阶段对教师队伍进行建设。积极利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素质自我提升,通过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管理活力。 2.2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体制不够完善 职业院校应该根据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来设置教育教学体制,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企业的高素质人才,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导向和产业定位来设置。只有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才能更好的完成学生的培养计划,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而目前职业院校缺少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制定的教师素质规范,教师激励和评价制度也有待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并不符合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在考核过程中忽略技能考核这一重要的指标,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标准也不明确。 2.3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意识不强 具有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操作技能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因而出现了一种“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意识有所欠缺,科研能力不强。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也不断的扩张,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也越来越重,导致很多职业院校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才去,这样也难以保证论文的质量。所以,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有待提高,培养科研型教师势在必行。 2.4教师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培训机会的不足和培训经费的欠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院校教师多沿袭传统的培训方式,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忽视职业院校教师理论与技能结合的培养,造成职业院校教师理论与实践不同步,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培训依旧与企业存在脱离现象,教师参与校外培训机会有限,专业教师对企业的产品研发或相关设备的操作不熟悉,造成教师无法将现在企业文化渗透到教育教育过程中去。 3.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策略 3.1提高教师素质自我提升意识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提高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前提条件,只有从意识上加强认识才能让教师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具备了自我提高意识,才能积极的吸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刻把学生的全面作为自我提升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2建立健全的教师激励体制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保障,也是实现师德建设和教师角色行为的重要手段,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在教师管理体系方面要加强建设,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我校制定了教学科研及相关成果奖励实施办法,对优秀科研工作者给予了表彰,通过举行校内德育课教师说课比赛来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部分教师参加还参加省、市说课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3以科研带动教师素质的提升 科研水平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标志之一,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的培养,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以科研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增强科研意识,掌握科研理论,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以科研能力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在教师科研素质提升方面采取了多种方式,首先,成立了学校委员会,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带动教师的积极性,逐步规范和改进科研管理。其次,结合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扎实推进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学术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全校的教学工作。最后,将科研成果与经济发展服务密切联系紧密,将成果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经验。 3.4加强教师素质培训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在教师培训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学校根据教师条件和发展需要,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培训活动,重视教师的职前、在职以及脱产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主动学习,给教师尽可能提供学习的机会。其次,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各专业的专业人员素质进行培训,包括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就业素质等。再次,加强校企联系,建设教师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教师的多种技能,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 综上所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的提高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建立健全教师激励体制,重视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加强教师素质培训,才能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学校、社会不断的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浅析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要求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继续教育;体育教师素质 论文摘要:继续教育追求的目标是:继续教育要连续、一贯,只要教师需要,继续教育就要随时满足。在终身教育的理论指导下,要求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形成一体化,通过继续教育激发教师们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挖掘教师的潜能,培养教师的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设置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的课程体系,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的专项教学能力的体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当前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客观要求之间存在的距离 1. 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尽管国家多次强调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体育课名存实亡,上课往往是机械的训练,没有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完全处于被动、机械的状态,最终没能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有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健康。 2. 大多数体育教师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命令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得多、统得多、包得多;在教学中教师发号施令,学生死板地接受,这样的课堂缺乏活性,学生无积极性可言,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和创新的热情被扼杀,这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如果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3. 如何判断学生的学业成就获得提高,一直是体育教育评价所关注的问题。真实、公平、客观地评价体育老师,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传统的评价方式导致体育教师工作热情不高,缺乏创新意识,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步伐。学校在评价体育教师时,要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体育学习成绩和健康情况与其以前的学习成绩和健康状况相比较,衡量学生是否获得进步,以此来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是较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二、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许多教育研究者都认为,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的“三基”,而且要培养学生公平竞争、遵守纪律、协作配合、拼博进取、吃苦耐劳等多方面能力。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体育教师的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 善用教学资源,构建活力课堂。体育教学资源包括:体育教材资源和生活资源。教材资源是课堂学习的中介,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推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激发兴趣;留一些课外尝试和探索性的作业,例如:分析一场球赛、生活中的安全检点、对自己体质进行判定、对家长健康生活进行检点、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体育运动会等。从生活入手,把体育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育,在实践中体验体育的乐趣。 2.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塑造健全人格。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总称。”这一定义对体育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不能很好地向素质教育转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因此,“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势在必行,它是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打造和谐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和谐师生关系更多地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及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它体现在“教学民主性”、“教学的宽松性”上。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有驾驭教学的全过程的能力。 4. 关注体育“后进生”,因材施教。根据年龄的特征,体育后进生的类型是不同的,学生的主观意识决定着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的体型、身材影响体育成绩。教师要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用真诚去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 (2)对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认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3)积极引导,转变观念,要经常和学生谈心。 5. 恰当的评价,适时的表扬。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学生最渴望的就是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赞赏,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真诚的评价。因此,在评价时我们应注重感情投入,用恰当的言辞给予褒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要以“人”为本,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评价学生。当学生某种良好行为出现后,教师及时给予认可,促使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并自觉实践。 只要评价时我们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就能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评价作用,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三、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要求 当前,由于我国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制度不完善,还不能满足广大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需求和强烈渴望,为了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师角色的转变,继续教育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面对新世纪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内容的更新,建立适合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制度体系,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建立开放灵活的体育教师培养体系,是体育教师培养改革的总体方向。构建新型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关键是打破单一、封闭的旧格局,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师培养新格局。体育教师培养格局多元化,它需要师范院校和专业体育学院的学科改造与提升,以满足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要求,并需要设计相关的学科与专业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建立专业性和独特地位的体育师资培养,实现体育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变一次性、终结性的培养为连续性、终身性的教育,用职后教育来深化职前教育,又要在职前教育中体现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践性,并用不同于职前培养的方式解决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问题。 2. 创新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多层次、多规格体育教师,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随着国家体育教师教育向“大学加教育学院”的转化,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现在多采用“4+2”等培养模式,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师培养模式上开创一条新的途径。 3. 精选体育教师培养内容,构建适应体育教师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师培训的具体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方法、技术手段和实践环节要与时俱进,注重理念、素质、能力、知识的综合培养,不断完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体系。要选择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空间的教材体系;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的自主探索与教研活动。 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体育教师培养手段。在信息化时代,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立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把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系统集成各种资源,借助计算机网络的力量,构建开放的体育教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实现网络教研,推进体育教师教育方法与技术创新,加快体育师资培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5. 探索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多元评价体系,创新体育教师培养管理。根据教师进修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在进修期间的学习态度、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教学技能的掌握水平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水平进行多元检测评价,并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客观地反映教师接受进修培训后在态度、技能、能力和学业水平上的提高。这对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具有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总之,继续教育的目的除了让教师获得知识以满足工作需要,还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重大,只有广大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浅析培养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 文化课程 素质教育 作用 【论文摘要】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本文认为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博学型教师的培养问题,探讨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对培养博学型、复合型教师,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关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概念是来自生理学,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条件的作用。[1]现在通常所说的素质,是社会学、教育学中的概念,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这些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 素质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它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型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二、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理论上仍然存在概念模糊,比如最为关键的概念: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一般都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其实他们并不是相对立,而是一种包容,即应试教育包含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应试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人认为不搞应试教育,就简单理解为要取消考试,这肯定是没有弄懂素质教育的本质。 由于在概念上模糊不清,导致在实践上出现“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取消一些考试,但我们的家长却请家教,比以前更加重学生的负担。再看看在“素质教育”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退步,特别在各种学习、生活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尤为明显。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固然有着太多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广大一线教师大部分不是很理解素质教育,总是带有抵触情绪。所以在操作层面就很难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其效果更是可想而知。有一部分一线教师尽管理解素质教育,但无法实施素质教育。换句话说,没有能力来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要不要是全面发展的呢?这就值得教育研究者深思。 如果把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进行全面的教育,还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是这样,其实是一种机械的全面发展。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还要我们的一线教师全面发展,能够融会贯通。这里说的教师全面发展,并不是各领域都是精通,而是一专多才,是一种博学型人才。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我们教师呈现专业性特点,而不是博学型特点。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实践层面来说,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博学型教师可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出路。 三、博学型教师的培养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要全面真正推进素质教育,还得从高师院校培养教师抓起。目前高师院校培养教师还是以专业性为主要特征,复合型、博学型不明显。笔者所在的高师院校就没有体现复合型、博学型特点,尽管学校也要求开设素质拓展选修课,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有管理层面,可能更主要的是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方面。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在培养教师专业性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应继续保持并完善,但在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方面应加强并突破。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师素质拓展课寻找一个突破口,即开设文化课程来强化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 1.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可能有上百种。但大体归纳起来,文化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一点说,文化它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等等。 有更抽象的理解,文化就是一个把人变成人,化成人的动态过程。文化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显著特征。文化包含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精神层面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物质层面变化最快、传播最容易;制度层面最具权威性,能左右普通人的命运;精神层面变化最慢,也是最痛苦的。文化包含传统,对于传统,我们不能割裂,而要慢慢转化,转化为适合时展的需求。 2.文化课程的涵义。根据文化的理解,文化课程就是要把文化的精华,不论是古代遗留下的优良传统,还是现当代形成的各种观念、制度、物质文化;不论是主流文化,还是次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以教材、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这种课程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思想文化,主要是历史上名人、伟人的思想和思维,通过典籍来体现。 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主要传统和道德规范。 三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文化载体来体现,主要是建筑、园林、绘画、雕刻、陶瓷等文化形态。 这三个层次综合起来可以说是微型百科式,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较大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博学型、复合型无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及管理。当前我国课程结构和管理分为三个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三级管理模式。现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其中一条就是缩小国家课程的比例,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建设范畴,主要以地方和学校为主。 文化课程由于其内容博众型,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上难度较大,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但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方面已有成功的范例,即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为理念来开展文化课程的建设。比如,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主持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和“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两个研究项目就可以借鉴。[3]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同样可以以滕星教授的方式或模式来建设。一方面通过文献法,根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原则把对学生最能产生影响共鸣的高师院校所在地方文化精华梳理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调查法,深入地方一线,收集、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精髓。比如民族风情、民族心理特征、民族生活习性、民族遗产等。在收集、了解的基础上按文化课程三层次分类整理成文本教材。 就文化课程的管理而言,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应把它作为公共必修课,而且要求达到优良以上。学校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吸收文化经典,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有条件的体验、思考文化给我们的影响。 总体而言,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个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上只是非常简单的论述,具体操作恐怕要把它当作规划项目来做。至于文化课程对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还有待于实施后来检验,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要等博学型、复合型教师出现后来验证。相信有好的效果。可以在一所高师院校搞搞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可以全面推广,以后就形成一个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浅谈教师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 摘要:教育是塑造人类心灵的系统性工程,是人与人灵魂的交往。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直接影响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及人们对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追求,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成分——心理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课题,并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以健康的心理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师 心理素质 健康水平 素质教育 一、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专家们分析,其首要原因是“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缓解教师心理压力,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 二、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原因分析 1.主观上的高期望与客观上的低定位,导致心理失衡,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所导致的。教师在现实中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及工作条件差等,加之社会对其要求又很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教师内心就会产生较严重的失落感、挫折感,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2.高负荷的工作任务和生活压力,导致心理负担过重。一是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过长;二是任务繁杂且重;三是各种评比压力重。 如工作业绩、创造发明、科研成果等等,常使得他们左右为难,内心痛苦难言。 3.学校的工作安排及评价不当,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据调查:29%的教师认为学校人际关系不正常,一些校长搞“一言堂”、“家长制”,在学校谁能给领导送礼和办事,谁就能受重用,而工作埋头苦干、性格耿直的人就得不到应有的表彰和重视。这人为地造成了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使一部分人内心压抑,无法安心工作,也使之对同事、领导易产生不信任感,造成各种矛盾。 4.学生管理难度的加大,是导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再加上学生纪律观念偏差,给学生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教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这肯定会影响学生在教师心中的形象;反过来,也会破坏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疲惫不堪和师生关系的恶化是密切相关的。 三、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及健康水平的途径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及健康水平应是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者相互结合、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地有效。 1.社会支持是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及健康水平的前提。从社会管理角度看,各级管理部门应当为教师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减少因角色冲突而引起的心理冲突。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要将“科教兴国”落实到具体处,尽可能地提高教师的工资额度,正视教师的劳动价值,以缓解教师的心理冲突。 2.学校环境的优化是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保障。学校环境特别是人际环境不仅影响着教师之间的交往效果和心理满意度,而且还影响着学校集体的巩固和组织效能的发挥。一是学校领导要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要有民主的工作作风,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学校要尽可能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解决教师的一些实际困难,使教师安心工作;三是尽可能地增加一些教师进修的机会。 3.教师自身的调适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要开展各种心理培训,提高心理健康 水平。 著名文学家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认识到教师中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教师本人、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配合,教师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大的提高。教师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和全面推进。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探析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是完成这场变革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及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于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加大。针对部分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研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逐步提高教师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素质存在问题对策 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最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实现这场变革,根本性的问题是必须抓好教师的素质教育,努力改造和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教师素质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有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又可称为“两全教育”,即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二是实行“德、智、体、美、劳”综合施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它要求施教者必须树立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观念。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把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对立了起来,使施教者的活动局限于围绕学生升学,着眼点只放在少数学生身上,尤其是只放在少数学生的智力发展上。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偏离了“两全”宗旨,形成了一种短视的、狭隘的、只注重表面的反科学发展的育人观念。 其次,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施教者必须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现在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是走着一条从应试教育的受教育者到应试教育的教育者的道路。因此,从整体上说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呈现为一种“理论知识窄,实践知识乏,理论与实践不相搭”的状态。 第三,现有教师队伍的施教方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施教者必须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必须洞察学生心理,把握住受教育者整体的共性和个性。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有教师队伍中的多数教师,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这种能力。他们颠倒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完全不相容的。很多教师对学校教育目的认识模糊,在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的授受,忽视学生的人格、个性、价值及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漠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脱离学生实际,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只重教条,不重实践。显然,这些状态与以培养具有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拼搏精神的开拓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是不相适应的。 二、前教师素质进行改革和提高的对策措施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彻底解决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力度: 1.重构教育理念 (1)教育目的理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具有深层智慧的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现代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个性和独创性,使学生“人人成功,个个成才”,最终达到人类昌明的理想。 (2)教育价值理念:是教育实践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现象带有倾向性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判断,是人们从事教育活动的定向标准。这种新的教育价值理念要求教师立足未来,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力,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3)学生主体理念: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发展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4)教学活动理念:教师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经验共享、情感共鸣、心灵融洽,生命与人格共同升华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5)教师角色理念:现代教育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知心朋友和合作伙伴,成为品行端正、具有人格魅力的楷模,成为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经验丰富的导师,成为身心健康、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生活指导者,成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成为情感丰富、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天使”。教师的这些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培训,以学习者的姿态进入教学过程中,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自我挑战、自我更新。 (6)终身学习理念:在新的形势下,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性选择。因此,教师应不断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成为终身学 习的楷模。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行为,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7)课程创新理念:教师要通过课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与学生共建共享,平等合作。通过课程的民主性与学生对话协商,相互启发。通过课程的科学性与学生探索创新,教学互动。新的教学理念赋予教师一定的课程权利,因此,教师有责任让课程以个性发展的价值观为根本,把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让学生充分领路。 2.重构职业能力 (1)教育交往能力: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必须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同时,教师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经常交流,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实现有效教育。 (2)教育管理能力:教师要使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成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以便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展现特长,发挥优势。 (3)教育创造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技巧上。一是善于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二是积极营造合作、平等、真诚、共融的师生关系。三是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也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主要体现。对教师而言,这些能力包括对课程标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条例的理解和贯彻的能力;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措施和办法的能力;制定各种教学文件、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能力。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能力。 总而言之,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既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从教工作的需要,既是教育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人民的需要。老师是专门培养人才、教育人才的“灵魂工程师”,他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与败,因此,不仅要求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而且为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做出自已应有贡献。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全能型的教育工作者,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才能圆满完成人民赋予的崇高使命,更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教师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 摘 要:教育是塑造人类心灵的系统性工程,是人与人灵魂的交往。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直接影响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及人们对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追求,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成分——心理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课题,并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以健康的心理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师 心理素质 健康水平 素质教育 一、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专家们分析,其首要原因是“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缓解教师心理压力,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 二、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原因分析 1.主观上的高期望与客观上的低定位,导致心理失衡,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所导致的。教师在现实中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及工作条件差等,加之社会对其要求又很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教师内心就会产生较严重的失落感、挫折感,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2.高负荷的工作任务和生活压力,导致心理负担过重。一是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过长;二是任务繁杂且重;三是各种评比压力重。 如工作业绩、创造发明、科研成果等等,常使得他们左右为难,内心痛苦难言。 3.学校的工作安排及评价不当,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据调查:29%的教师认为学校人际关系不正常,一些校长搞“一言堂”、“家长制”,在学校谁能给领导送礼和办事,谁就能受重用,而工作埋头苦干、性格耿直的人就得不到应有的表彰和重视。这人为地造成了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使一部分人内心压抑,无法安心工作,也使之对同事、领导易产生不信任感,造成各种矛盾。 4.学生管理难度的加大,是导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再加上学生纪律观念偏差,给学生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教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这肯定会影响学生在教师心中的形象;反过来,也会破坏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疲惫不堪和师生关系的恶化是密切相关的。 三、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及健康水平的途径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及健康水平应是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者相互结合、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地有效。 1.社会支持是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及健康水平的前提。从社会管理角度看,各级管理部门应当为教师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减少因角色冲突而引起的心理冲突。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要将“科教兴国”落实到具体处,尽可能地提高教师的工资额度,正视教师的劳动价值,以缓解教师的心理冲突。 2.学校环境的优化是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保障。学校环境特别是人际环境不仅影响着教师之间的交往效果和心理满意度,而且还影响着学校集体的巩固和组织效能的发挥。一是学校领导要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要有民主的工作作风,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学校要尽可能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解决教师的一些实际困难,使教师安心工作;三是尽可能地增加一些教师进修的机会。 3.教师自身的调适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要开展各种心理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著名文学家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认识到教师中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教师本人、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配合,教师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大的提高。教师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和全面推进。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浅论高校素质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论文关键词]高校 素质教育 体育教师 角色定位 [论文摘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其中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体育教师,摆正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着眼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分析研究体育教师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不同角色定位,从而更好地为指导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实施情况如何,关键在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体育教师。因此,认真研究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一)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 1.发展性和主体性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必须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把促进学生身体基本素质的发展作为着眼点和出发点,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主锻炼的能力,开发学生身体素质潜能,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2.全体性和全面性 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为每一个学生体育活动提供均等的机会。同时体育教育要把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兴趣习惯养成、体育能力培养及发展心理素质、精神素质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及体育素养都得到发展。 3.因材性 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的不同,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在体育教育中既要要求有差异的个体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又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不同个性、不同兴趣、不同特长的发展。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区别对待。 4.实效性 通过体育教育,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使学生获得竞争与拼搏、参与与合作、欢快与娱乐、挫折与成功等多种情感体验,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 从培养一代新人出发,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现代人的意识和品德,使学校体育与整个学校教育的目的更趋一致,实现“健身与育人”相统一,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习惯的培养及体育能力的提高,是当今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综上所述,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应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对大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培养,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的过程中,达到进德、益智、促美、强身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总目标〔2〕。 二、高校素质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一) 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交流者 “平庸的老师,说教;优秀的老师,启发。”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较之以往,都有了较大程度改变,那种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教师教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过程应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高校体育教师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应从指令性教学向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转变,高校体育教师应扮演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交流者。为实现这一目标,应积极观察学生行为,努力体会学生感受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有意识地参与到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中。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要在互动交流、平等参与中创造性开展引导式教学。如笔者就在排球教学的教学比赛课程中,参与到学生比赛中,和学生一起感受运动的快乐,与学生分享运动后的感觉和想法,同时结合自己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学习正确运动技能,掌握相关的运动知识;在进行排球战术教学——比赛阵型的演变和发展中,从学生推崇的球队入手,通过介绍这些知名球队的战术战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更好地学习、领悟当前排球战术发展与演变。 (二) 体育教学的创新者、研究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想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者〔3〕。体育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该是研究者。“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体育教育科研能力是体育教师另一项应具备的素质之一。新体育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预示着体育课教学的重点将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的模式改变为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自主探索的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将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要方法。 体育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依靠现有理论和经验解决不了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一定的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灵活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新体育课程以目标统领内容,没有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这预示着体育教师不能照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体育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仿造,必须自行选择、开发体育教学内容。新形势下,体育教师如果仅是经验和技型的专术家,将难以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善和发展自身知识结构,对课程改革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三) 课程结构设计者、组织者 在以往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中,体育教师,经常扮演着被动复制和执行教育行政主体既定的课程规范与课程计划的角色。而在素质背景下,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为了更好的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只给出教学内容的大致范围。由此,体育教师必须适应要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如此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当然,体育教学的组织离不开体育基础设施,可以依托城市良好体育资源与体育设施,结合本校的地形地貌,利用学校附近的山地、空地,完全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师实施教学搭建较好的平台。同时,需要加强对运动项目的开发和原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如原来的田径课程可以结合运动和健康,体能和健康,校园定向越野等方面的思路来开发改造。因此,体育教师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完成从简单的课程复制者向课程结构的设计者、组织者角色的转化。 三、适应新角色,优化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措施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需求的日益扩大和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都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师素质仍然存在着个人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教学观念落后、科研能力偏弱、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扮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新角色,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基础、技能特长、兴趣爱好,结合学校教学环境及实际情况,紧跟现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想,拓展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拓宽进修渠道,鼓励体育教师进行学历升级,参加远程培训和在职进修,有针对性地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增强自身人文素养,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经常性参加学术交流和论文报告会,在广泛的交流和学习中,掌握学术动态,提高工作起点。学校可定期组织务虚会,让教师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迸发思想火花,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竞赛,营造浓厚的竞争氛围,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完善体育教师聘任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区分职称对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进行量化,整体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师资水平。 四、结论 在素质教育目标牵引下,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应由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向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应社会发展,转变自身角色;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技能型”向“智能型”转变,对体育教师知识储备量、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由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向课程体系的“设计者”转变,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议加大在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的扩大他们本学科知识面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面,对不同项目的历史沿革,不同学派、流派的论点和技术风格,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都能融会贯通,并掌握大量新资料,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同时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师德修养、职业信念及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从而促使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作为素质教育主要践行者的小学教师,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要求。那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我认为小学教师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素质。 一、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任何职业道德,都要求其职业人员做到“敬业、乐业”、“忠于职守”。教育活动是教师所从事的基本社会活动,是教师为社会服务的具体形式。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直接反映着教师的工作态度,体现着教师的道德水平。所以,人们总是把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作为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小学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直接体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上。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是人民教师的天职和美德;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也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可以密切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不必要的疑虑,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要热爱学生,它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教育才能,而且还可以使教师能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从而达到培养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二、教师要具有创新性的教育观念 教师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对教育工作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小学教师只有彻底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勤奋学习,不断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大胆探索,努力实践,使自己的工作富有创造性,方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教师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认识世界的一切事物,处理摆在自己面前的一切问题。经过教育教学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正确的人生观来指导自己的道德认知和教学实践。 2.勤奋学习,勇于探索。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要出色完成这一重任,小学教师必须具有丰富而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疏通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好科学文化知识,进而实行创造性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条长流不息的小河。 3.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遵循教育规律,对自己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永不满足。这样,教师才会使自己的教育观念永不陈旧;才会敢于和善于打破常规、推陈出新;才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才会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才会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的人才。 三、教师要具有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 (一)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讲,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为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熟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和专业。这是每一位教师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如教语文学科的,除了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全面吃透和把握外,还必须对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和教改趋向做到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发挥自如。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因为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是全面的,所以教师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必须拥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3.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仅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必须善于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因此,不懂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往往是南辕北辙,费力不讨好。教师只有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的形成的一般规律,才能准确地运用这些规律和特点去教育学生,实行创造性教学。 (二)教师还要具备完善的认知结构。表现在: 1.教师要启动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紧紧结合学科特点,创设学习情境,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饶有兴趣、精神饱满地去感知、思维和运用。 2.教师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顺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学科教学中的挂图、录像、录音、动漫等,教师应巧妙利用,以求从声、光、色、觉诸方面有机统一,为学生提供直观信息,继而在丰富感性材料形成的基础上引导其理性思考。 3.遵循从理解到运用的规律,将有序训练引入课堂。教师要遵循学生从理解到运用的规律,巧设练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四、教师还要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素质 这些特殊能力素质包括:(1)用整体观点科学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2)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3)恰如其分地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4)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能力;(5)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等等。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机动,左右逢源,从而成功地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总之,培养新时期的合格人才需要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深的教育理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能。因此,每一位小学教师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丰富自己的头脑,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有且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才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教育素质教育培养 【内容摘要】 在当前素质教育这一新形式下,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河南省针对现有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积极利用现有资源,采取了多种创新性措施来适应性地调整与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些适应性调整措施当中的积极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6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河南省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16-JSJYZD-011)阶段性成果。 素质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背景之下的时代产物,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为国家发展培养当前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下,河南省也同我国其他各省区一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对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积极作出适应性调整与改革,大力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向纵深化方向迈进[1]。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历史与现状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依据的。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上转变的要求。这就是“素质教育”在党中央以正式文件形式出现的“首映礼”。随后,在我国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这一任务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再次着重强调了素质教育背景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这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政治保障。也正由于这一政策导向,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也一步步迈入到新的轨道中来。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河南省的教师教育历来被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河南省最早的教师教育学校自清末时期就已经开始有所发展。至光绪三十三年,河南建成的优级师范学堂就有两所;到光绪三十四年,除去已建成的优级师范学堂之外,河南省拥有的初级师范学堂就已达到11所之多,并另有103所师范传习所[2]。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的教师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河南不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育大省”,还被称之为“教师大省”。在当时,除去各高等院校,整个河南省的教师数量达到了100多万人[3]。改革开放以后,河南省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其教师培养模式的适应性也有了很大改善。到目前为止,河南省共拥有20所师范类高校,包括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和南阳师范学院等11所全日制师范类本科院校,信阳学院、安阳学院和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等3所师范类本科独立学院,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师范类高职(专科)学校,以及河南教育学院和平顶山教育学院2所师范类成人高等学校等等。就现阶段师范类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学生数量来看,河南省的教师教育处于相对较为领先的地位,其教师教育培养体系逐步得以完善。从幼儿园学前教育到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再到大学高等教育阶段,河南省的教师教育充分地把入职前师范生培养与入职后在岗教师培训进行了有机结合,而国培计划与省培项目的相辅相成也进一步为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教师人才。 二、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河南省在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也初见成效,甚至为全国各省市地区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经验,但在实际的操作落实过程中,其现代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问题产生原因也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 (一)人均教育投资不充足。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4]就一般情况而言,“根据我国的管理与教育资源分配体制,高等教育资源经过相同程序申报的前提下会优先分配给重点类高校”[5]。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相比,同等条件下,河南省这些师范类院校所获得的政府资助和扶持仍然是相对有限的。而从客观条件上看,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其教育投资受教育需求影响,比重应当与其应受教育人口数量成正相关。在实际的教育投资分配中,国家对于整个河南地区的教育投资总量并不算最低的,但由于河南省整体人口众多,应受教育人口数量大大多于其他省份,因而其人均教育经费就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加之河南省整体的教师教育发展较快、教育投资需求增长较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均教育投资短缺、教育供给不足的被动失衡。 (二)教师平均收入较低。收入是人们在就业择业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于大多数想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师范类学生而言,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接受意愿和从业后的就业意愿,而且还会进一步影响其教师队伍的流失率。有相关调查显示,“从长期角度来看,教师的工资收入与教师质量这两者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6]。而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运用自主研究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模型进行研究发现,当农村教师每月的工资达到4,000元人民币时,愿意到农村去任教的师范生会增加到79.4%,当月薪升至5,000元人民币时,其百分比则会上升到88.1%。[7]早在199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就明确要求教师的平均工资不能低于当地国家公务员。但就目前河南省实际的教师平均收入来看,这一政策不仅未得到落实,而且在河南省教师工资发放制度中还存在着职称工资比重过大、教龄津贴比重过低等工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师范生的入职意愿以及教师队伍的在职满意度,从而阻碍了当前教师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扩招淡化师范特色。自20世纪90年代高校实施扩招以来,师范院校的自主办学权也逐步得到扩大。受市场经济影响,为了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争取更多生源,河南省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开始转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在学科专业方面增设了大量非师范类专业及新兴专业,并投入相当一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扩大非师范类专业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其师范院校本质的师范性特征却因此受到弱化。而伴随着河南省师范类院校自身在教师教育方面投入比重的减少,其教师教育向前推进的进程也势必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革新,制约了教师教育体系的正常建设与发展。 (四)终身教育被阶段化。我国教师教育一般被分为入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入职后继续教育或进修这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由三个不同的教育实施者承担教育任务,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并防止脱节,则是河南省教师教育发展体系中一直面临且尚未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全球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浪潮中,教师教育一体化业已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大趋势。无论教育一体化形式如何变化,其目的都是希望能通过教育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教育阶段化问题。也只有彻底解决教育阶段化与终身教育之间的固有矛盾,才能促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变革。 (五)教师职业理想缺失。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支撑教师自身主动追求进步的内在动力。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河南省和其他省区相类似,许多师范类学生是迫于家庭压力才选择了教师这一社会认可度和工作稳定性都比较高的职业,这在女性教师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就其自身而言,很多人可能并不十分情愿从事这种“又苦又累工资又低”的职业,因而在其接受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学习。这样一来,教师这一行业的整体专业素质和教师质量就会被拉低,其推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发展建设的改革进程也会慢下来。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适应性调整 针对目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出现的问题,河南省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采取多种创新性措施,对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 (一)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河南省的师范类高校数量较多,且各具特色。其中,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教育学院和安阳师范学院等高校最为典型,在教师的教育培养方面最具代表性。其中,河南师范大学作为河南省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和领跑者,在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师发展体系建设上一直是成果不断,拥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其近年来的主要措施有以下方面。 1.创新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造就具有专业发展潜能的新型教师。河南师范大学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下,对以往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进行系统优化整合,革除以往较为陈旧的落后观念,并对当前的教育机制进行创新性改革,以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为目的,形成了以反思为主线,职业技能培养贯穿学习全程,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相互支撑、协调推进,特色鲜明的新型教师培养体系。 2.以学分制代替学年制,师范类课程设置选择成为能否毕业的一项指标。河南师范大学采用学分制,其师范类专业课程结构除去非师范类专业要求的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专业拓展平台课程和素质拓展平台课程这六大类课程之外,还专门设置了教师教育平台I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到师范类专业课程结构中,其满足毕业的学分要求达到18学分,占总学分的11%。 3.学生自主选择分流方向,师资型学生更加注重专业师范生技能培养。在进行了两年的基本专业知识学习过后,到了第五学期,河南师范大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自主选择“师资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三种不同的“分类培养模式”。这种分流培养模式有利于使现有的教学资源集中合理化再分配,选择师资型方向的学生除参加教育实习I之外,还在第七学期通过教育实习II到校外进行16周的教学教研训练,并且在第八学期返校进行4周的校内教育研习III。除河南师范大学外,河南教育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作为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省属成人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也进行了创新,实行弹性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职前培养结合职后培训,实现教育的终身化发展等等创新性教育教学改革,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发展均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二)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除了各高校在应对新的教育形势下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所进行的一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之外,政府教育部门也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调整,出台相关政策条文以适应并促进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 1.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5年5月26日,《关于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通知》由河南省教育厅下发至全省各有关高等学校,该通知批准和实施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共计15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教育厅培养现代新型教师、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而启动实施的一项重要计划方案,从当前在教师培养上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入手,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在高校与地方政府、地方中小学和幼儿园之间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新型协同培养教育新机制,进而培养出适应当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高水平、高质量、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政府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来保障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推进,全面提高现代教师的培养和教育质量。 2.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培养方案。2015年10月13日,《关于印发?河南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在河南省教育部门网站上,通知决定,河南省免费师范生培养试点的工作将进一步在全省范围内开始进行,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为乡村教学点免费定向地培养一批真正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一项多能”、真正能为农村教育谋福祉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3.组织申报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为深化教师教育的综合性改革,促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良性转变,2015年10月27日,河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2016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申报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的课题组在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要紧密围绕现实问题,立足河南省的省情、所在学校的校情,并且要在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的基础上,解决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及教师教育领域发展中的所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在研究后期要及时将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应用于实践当中,促进师范生培养工作的创新发展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深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现代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适应性改革,除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启动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培养方案,组织申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之外,河南省教育部门还开展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手抓”、培育“中原名师”、完善教师教育标准、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从总体上是符合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尽管当前教师教育体系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这种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无疑是对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一种有效探索,这对提高当前教师教育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洪河 姚景楠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基于倾听教育的教师素质教育论文 1教师应善于运用浓厚语文味语言进行教学 1.1以语文味语言做引导,让学生在倾听中感知课本 以浓厚的语文味引导孩子倾听,就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进而良好的语文语感。例如,《燕子》一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飞翔的情景,是一幅迷人的“燕子闹春”图,文字优美,字里行间充满着生活的诗情画意。当教师教学《燕子》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富有语文味的提问,将学生的耳朵调动起来,可以向学生提问:“请大家对照课文里的插图,想象一下,并,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远远地望去,像不像五线谱?”,进而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体会《燕子》一文美的语言和美的意境,更好地感知课本。 1.2通过故事性的语言,促进在学生倾听中体验教材 对教材的阅读,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性格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了解,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如果能运用语文味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就能引导学生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情感体验,将有助于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在教学《金子》时,当学生通读全文后,了解到淘金的彼得没有发现金子后,决定留下来种花,经过努力,彼得终获成功,找到“真金”。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一定满足,对文章大体内容有了基本了解。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提问“大家谈谈彼得从淘金到最终通过种花,最终获得成功,在取得成功的时候,此时此刻彼得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他会怎样设计今后的生活呢?”,开展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在倾听同学的发言中,与文本“对话”,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更好地体验教材。 2教师应善于营造浓重倾听氛围的课堂环境 2.1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倾听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主战场。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课堂倾听氛围营造上“作文章”。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不失时机地创设倾听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倾听。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好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通过设计思路既精辟简洁,又新颖有趣的教案,诸如引入课堂讨论、课堂问答比赛等方式,引导着时刻都会脱缰而去的“小野马们”跟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而动,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面,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较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适当运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提高注意力。例如,针对课堂上认真倾听的学生要多鼓励,可以说“你真是一名专心听讲的好孩子!”等,来表扬课堂中倾听表现特别突出或者明显的学生,并通过评选“倾听小标兵”,发放小红花等方式,使学生能品尝到“认真倾听”后所取得的快乐,营造浓重的倾听氛围。 2.2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倾听 浓厚的课堂倾听氛围,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指导,可以成为学生有效倾听的“催化剂”。例如,针对课堂讨论、问题回答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复述、补充、评价,这对提高学生倾听质量不失为一剂“良方”,进行诸如:“谁愿意当一次评委,评一评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你同意这位同学的见解吗?还有不同的看法吗?”等等的课堂指导性提问,指导学生在倾听同学发言时,自觉地去思考。 3教师应善于使用倾听艺术进行语文教学 3.1教师在倾听中应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据人际交际学家统计,在人际之间的沟通交流中,以肢体语言为主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占据了70%的份量。因此,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提出问题时要通过运用肢体语言来充分表达专心听。通过点头、目光注视、面部表情及前倾姿势等体态语言,让学生知道老师对学生的话感兴趣,向学生“传递”我正在倾听的信息,目光应凝视对方,以亲切、柔和、自然为主,让学生感到关心和体贴,产生巨大的暖流效应,表情不能过于严肃或随便,让学生感到鼓励,接受良性的暗示。其中,教师在倾听中,更不能有心不在焉的表现。 3.2教师在倾听中应善于艺术性的回应 倾听,不是单向地听对方独白,而是一种双向交流过程,成功的交流赖于双方积极的参与。因此,在倾听教育中,在课堂师生交流中,教师应培养自身的艺术性的回应素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是要艺术性应答,通过对学生所述进行重复和解释,以示理解,并借此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理解;二是要通过用“什么”、“为什么”、“如何”等开放性提问,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并借此引导其他学生倾听发言学生的表达,达到良好的教学互动效果。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基于教师工作的素质教育论文 一、锻造精神特质,树立良师形象 现在技工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特定的环境中,心理素质与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差,怕出错了在同学面前没面子,并且也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在日常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通过自身来改变学生心理素质情况。因此,在平时上课中,物理教师要能够让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过程当中来,鼓励学生敢于在全体学生面前回答教师提问,敢于在全体学生面前做演算题等,在学生回答问题出错之时,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耐心讲解。在引导学生的过程当中,还要注意列举在物理学史上出现的有错必改的例子,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可能出错,只要知错就改,并善于积极改正。在学生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之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不断完善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形象,不管是在班主任工作当中,还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都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学习和人生观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不断让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二、寻求自我超越,做好物理教学工作 物理教学工作中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吸纳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善于不断创新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物理教学本身是实验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学生通过做物理实验,来获取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然后才能更深层次去理解物理的相关概念与规律。在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要采取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让学生去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整个过程,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还要积极去鼓励学生对实验的条件进行改变,然后再看实验的结果,这本身就是对实验教学的创新。物理学需要去解决一些题目,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学生去端正解题的动机。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物理就是去不断的解题,题做得越多,物理成绩就会提高,这根本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物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做题的真正目的:第一,检查自身对物理概念与相关规律的理解程度如何,能否去运用这些概念与规律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第二,让学生明白解题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与推理能力等。让学生明白这两点,需要教师在工作当中悉心去指导每一位学生,虽然面对的学生比较多,工作的强度与频度也比较大,但是为了学生能够在物理学习方面树立正确的方向,需要教师不断的付出,无论是从体力还是从脑力上,敢于超越自我,让物理教学工作做到实处。第三,凝聚互助力量,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物理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做的好与坏,能够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才是成功的,教师要想办法,将学生团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积极上进的班集体。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在提问学生过程中,不能够对以成绩的好坏,来对学生区别对待,要让学生感觉到一种公平的理念存在。在班级学生安排座位之时,教师要将学习等方面能够互补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让学生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让学生感觉到来自班级关怀的一种温暖。在参加学校或者是市区教育局组织的相关活动之时,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积极鼓励那些具有专长的学生去展现自己,鼓励个性发展,其余的学生作为观众为其呐喊助威,带动全班学生,将互助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来促进班级与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整个班集体进步了,教师对学生的整体管理水平也就自然提升了。 三、结语 总之,素质教育要求无论是日常的教学工作还是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都需要不断创新。作为一名从事物理教学、物理试验室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教师,更应该积极树立良师形象,并注意不断改进物理教学工作,提升班级整体管理水平,为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推动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中小学财务论文:简析中小学财务管控问题 摘要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分析中小学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财务管理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而财务管理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对于正确筹措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促进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随着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事业单位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中小学校要建立起一个有利于中小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中小学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文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教育事业中,中小学教育具有更高的战略地位。 2、宏大的事业规模。中小学点多、面广,在我国各类事业单位中最多、整体规模最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中小学40多万所,在校学生2亿多人。 3、事业支出大户。在诸多事业发展投入中,教育是大户,而中小学教育又是教育投入大户中的大户。2008年全国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中,中小学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9509.62亿元。 4、独立核算的单位。就每一所中小学来看,虽然其办学规模有的很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中小学也必须以校为单位进行核算,以反映投资状况和投资效益。 二、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一是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或是半路出家,或是由学科教师兼职,专职财务人员很少,会计基础知识薄弱,对有关制度不够熟悉,理解不够透彻,特别是对会计科目的运用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如对择校费、借读费等预算外资金上缴财政专户,并经财政拨返回的资金没有按类别进行明细核算,而是将所有预算外资金全部作为事业收入进行核算;二是理财意识不强,许多学校领导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争取上级拨款积极,但忽略资金的使用效率。会计习惯于做好核算等日常工作,财务管理在工作中所占比重小,在讨论学校有关财务管理问题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带来不便;三是长期的上拨下用、多拨多用、少拨少用的财务核算和经费分配管理习惯,仍深深地影响着目前的学校会计和管理工作,财务部门其职能也仅仅是简单的报账及收费等事务性工作。 2、固定资产管理不完善。一些学校没有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账账、账卡、账物不符,对购入的教学仪器设备、办公家具、固定资产等管理不严,保管不善,存在资产损失现象,保管员没有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登记实物账,对清理出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办理核销手续,以保证账实相符;有的教学楼已投入使用多年,但仍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导致固定资产不能按时准确入账;房屋装修、设备购置等求好求新,装修高标准、设备高性能、使用低效率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教学仪器设备尚未达到规定的使用年限,就提前申请报废或捐赠出去,再重新申请购买配置更高档的设备,造成部分国有资产损失。 3、部门预算的编制缺乏计划性和准确性。部门预算已实行多年,但学校在编制时对预算支出项目仍比较粗,尤其是业务费、修缮费、购置费项目,有的没有详细列出支出的时间、内容、金额;有的与实际情况不符,只是为了平衡预算而列支。按规定,没有预算的项目将不予列支。有的对学生学杂费、借读费、择校费、住宿费等预算外收入的估算不准确,从而影响财政部门的返拨,如果实际收入比预算多,超出财政预算部分将延迟返拨给学校。 4、财务透明度较低。中小学的财务透明度低,会影响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赞助、捐赠的热情,降低其对学校的信任度。作为基础教育的赞助者、捐赠人,总是想通过合理、合法、 有效的途径来充分地了解他们所捐助的资金能否被谨慎地、按捐赠意愿使用,总是想确定资金的使用过程是否都有完整的财务记录。他们最关心的是所捐赠的资产能否为学校开展业务活动服务,能否保证按照捐赠意愿发挥资产应有的作用。中小学财务透明度低,严重影响了赞助者、捐赠人的积极性,降低了其对学校的信任度,阻碍了通过接受社会捐助获取学校发展所需资金这一经费筹集方式的顺利进行。 5、学校没有长期发展的规划。很多学校都没有根据政府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来制定学校的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经费管理的短期考虑较多,只想在自己的任期内出成果。学校领导一旦调整,新的领导往往就会提出自己的校园文化理念和管理思路,有时还对功能室、外墙装饰、文化雕塑等重新规划设计,大兴土木,而这些项目往往都列入了政府专项资金投资项目,二次装修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改进中小学财务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1、强化会计人员培训。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务人员从业资格,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并积极联系相关部门进行业务指导,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和拓展。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熟悉法律,正确运用法律,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可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国家财政法规、财务规章制度的学习。再者,要落实财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使他们尽心尽职地做好本职工作,杜绝马虎从事和不负责任现象的发生。 2、加强预算管理。中小学预算以独立设置的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一个学校一本预算,预算编制要反映学校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做到完整准确,公开透明;应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编制年度预算,收入预算参考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本年度收入增减因素编制,对事业收入、勤工俭学收入、其他收入,既要打足,又要稳健,对没有把握的收入不能编入预算;支出预算首先保证基本支出需要,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本着“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原则安排事业发展所需的项目支出。年度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确需调整预算,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教育和财政部门审批。 3、加强资产管理。中小学应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校舍和仪器设备等资产,分别设立固定资产总账、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片等,健全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交接、维修等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资产处置,中小学校国有资产的出租、出借、出售、出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等,要经过学校领导集体研究,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报教育和财政部门审批,资产处置收入要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执行。 4、完善内控制度。学校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把好审批关校长是关键,学校要建立“一支笔”审批手续,不得多头审批。“一支笔”大多是由校长掌管,校长一定要增强审批的责任感,了解相关的会计法规和财经纪律,严格按制度进行审批,凡超过预算限额或计划外用款应拒绝签字,临时性重要开支,应按规定提交有关校务会议研究讨论后再行审批,对不明了的报销款项,要主动向经办人、财务部门了解实情后再作签批,要做到廉洁自律,不得以权谋私,搞人情签批,或将个人的消费用公款报销,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将会计信息反馈给领导,为领导当好参谋。 5、建立监督机制。中小学应实行财务公开,提高财务透明度,定期公示学校财务收支状况、学校年度预算、决算以及季度财务报表信息,接受教职工监督,对重大项目支出情况要进行“听证”和质询。 中小学财务论文: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教育局、财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中小学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但是,少数地区中小学财务管理仍存在责任不明、制度不严、效益不高等问题,个别学校甚至存在私设“小金库”、私分公款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有关责任人已经受到法律的惩处,教训十分深刻。为严肃财经纪律,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切实规范财务行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地方各级政府的努力,基础教育经费得到了持续快速增长,这对教育经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是从源头上预防经济犯罪,避免国家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各级教育行政、财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中小学校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严格中小学收入管理 中小学校要严格加强预算内、外资金管理。所有预算外收入必须全额缴入财政专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中小学校要严格遵守国家收费管理的有关规定,所有收费项目和标准必须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部门批准,不得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或提高收费标准。执行经批准的收费,必须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财政票据,严禁乱收费。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免除学杂费以后,除按原“一费制”相关标准向学生收取作业本费及向寄宿学生收取住宿费外,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要规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不再缴纳课本费。绝不允许“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普通高中要继续巩固完善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严格限制择校生比例和收费标准,力争逐年有所降低;要切实将择校生纳入当地统一招生计划并及时向社会公示。 三、严格中小学支出管理 中小学校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各项支出应按实际发生数列支,不得虚列虚报,不得以白条作为报销凭证。学校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原则上实行政府采购。学校所有支出实行校长负责制,要明确一位校级领导分管财务工作,划定审批权限,各负其责。要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对于大额资金的使用,要由校领导集体讨论决定。要定期公布学校收支及管理情况。要建立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从事学校财务管理的记账人员与审批人员、出纳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做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严禁私设“小金库”,严禁公款私存,严禁设立账外账,严禁坐收坐支。 四、加强中小学资产管理 地方各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中小学资产管理和监督,定期组织资产清查工作,特别是加强对中小学国有资产处置的监管。中小学校国有资产的出租、出借、出售、出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等,应经学校领导集体研究,按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有关规定,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批,严防国有资产流失。中小学校要加强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交接、维修等内部管理制度,并建立学校资产台账,定期组织资产清查,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 中小学校要严格对外投资管理,不得从事购买股票、基金、企业债券等风险性投资活动,也不得以货币资金投资企业。学校资产用于抵押和担保,要符合《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学校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必须经过学校领导集体研究后,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 中小学校要加强校办产业的管理,按照校办产业改制的要求,严格成本核算,明晰产权关系,及时完成改制工作,规范管理、防范风险,促进校办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加强中小学财会队伍建设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教育财务工作。要严格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定期组织、选派财会人员参加专业及相关法律知识培训,提高职业素质。财会人员要熟悉教育财务制度,做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同时,要提高责任心,正确行使会计监督职权,对违反法律规定的会计事项,应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要建立财会人员的考核奖励机制,对考核优秀的,应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要及时进行调整。 六、强化中小学财务审计监督和责任追究 地方各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协同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定期对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对挤占、截留、挪用中小学经费,违规向学生乱收费,违反有关管理规定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或损失浪费,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乱发钱物等行为,要严肃查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切实落实中小学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制。 各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根据本文件要求,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并立即组织一次全面的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专项检查,主要对象是城市和县镇中小学校,重点查处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等违规行为。同时,要组织开展对中小学校长的教育培训活动,特别是加强反腐倡廉教育,认真学习国家的财经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和廉洁履职意识。各地对检查出的问题应采取措施整改,检查和整改情况请于2009年3月31日前报送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将视情况对各地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抽查。 中小学财务论文:中小学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 【摘 要】众所周知,中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财务管理,且财务管理的好与坏从根本上关系到中小学的可持续进步。当前,因为受到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影响,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制约了其发展与进步,需加强分析与探究,探索出适合中小学财务管理的道路。 【关键词】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目前中小学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现阶段,虽然大多数中小学都开设了独立的财务机构,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其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体制,导致财务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另外,部分中小学所制定的财务管理体制照搬其它学校或者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实际的发展情况,从而无法保证财务管理体制的针对性,长此久往则会出现职责不清,无法可依的不良现象。与此同时,大多数中小学所采取的财务管理方式为单向直线式,无法实现对财政的监督与管理。 2.筹资管理存在问题 虽然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乱收费现象有所改善,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个别地区仍旧存在乱收费的现象,比如学校开办培训班与辅导班等,收取辅导费,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存在的。在近几年的相关报道中,某一学校便出现这种情况,严重损害了学生的个人利益,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 3.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 因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传统观念的制约,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领导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没有清楚的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从实际角度分析,预算管理可以对财务情况有所了解,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探究与解决,真正对学校的资金做到心中有数,对下一学期或者下一年度的资金进行规划。但是当前因为大多数中小学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无法真正保证将资金应用l挥到最大化,且预算管理不切合实际,具有随意性与盲目性,长此久往则会对学校资金管理带来风险,比如预算金额为20万元,但是实际支出却超过20万元,这种情况无法保证预算的完善性与有效性。 二、新时期中小学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 1.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要想真正发挥其作用,实现资金应用的最大化,则离不开财务管理体制,这不仅是实现财务管理的基础,并且也是提高财务管理质量的基本载体。在构建财务管理体制中,需要从全局出发,且实现预算的严肃性。其中在收入预算的时候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与基本原理,要实现预算内容的全面性,不仅对学校总收入进行分析,还需要对支出预算加以了解。中小学要严格按照实际的发展情况构建符合自身要求的预算管理制度,实现预算的有效性,还需要派财务人员针对财务情况作出预算执行报告,将预算收入情况、预算支出进度、资金使用等进行归纳。根据对诸多学校的调查与分析,制定财务管理体制的学校,不仅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并且每年需要的资金数额也得到落实。 2.构建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 为进一步减少各类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在新时期需要制定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实现对中小学财务的监督,保证每一项资金以及支出都能够落实到位。中小学需要在内部制定财务监督制度,还要实现公开透明,在运行中需要对支出进行评估,明确每一笔资金支出的用途以及实际情况。当代教育部门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审查,对中小学财务的使用情况有所掌握,从而保证教学资金落实到实处。还需要与社会相互合作,开辟社会渠道,对各种乱收费现象进行举报,真正保证资金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3.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毋庸置疑,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期中小学需要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并积极落实预算管理。其中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可以根据要求,按照零基预算法以及流动预算法对预算计划进行编制,要保证编制的准确性与完善性、针对性,能够针对中小学的实际发展情况,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与此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在对预算计划进行落实的时候,需要对经费支出加以控制,将其中存在的偏差进行分析与解决。 4.制定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其一需要积极做好中小学财务固定资产的监督与管理,并做好会计核算,财务部门需要做的工作便是管理财务,定期进行盘查,保证账面的真实性,还要对资金的实际情况有所掌握,包括递增变化。根据了解,有部分中小学并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长时间以来不仅账实不符,且还会实现固定资产的流失严重。其二需要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小学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设置专门的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保管与验收,做好核对工作,比如计算机一共有多少台,有多少台不能用等,从而真正实现固定资产价值的完善性。其三,中小学还需要根据要求构建固定资产采购、入库等各项制度,减少浪费现象的发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中财务管理起到推动作用,只有保证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实现中小学教育的有效发展。目前中小学财务管理中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故此要加以分析与探究,进行改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预算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机制、财务监督制度等,积极顺应当前的发展趋势,推动中小学财务管理的全面性。 中小学财务论文:关于中小学财务工作中预算管理的相关探析 摘要:当前教育制度的不断变化直接影响了学校的财务工作的标准,对财务预算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预算管理已逐步成为中小学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将学校的财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才能让学校的教学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对于中小学财务预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措施 和方法。 关键词:预算管理;财务会计;中小学财务 以前中小学财务会计只有做帐、核算等工作内容,发展至今已经参与到学校未来的规划和决策中,并对预算进行管理。所以中小学的财务管理也越来越被各所中小学所重视。要想财政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支配,就要对中小学的财务预算进行管理,在显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的同时,实现资金开支的节约。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小学财务工作中预算管理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与不足,直接对财务工作的整体成效产生影响。 一、目前中小学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不科学的预算编制 从我国当下的学校预算编制上看,前期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没有做充分的了解,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只根据以往的数据为基础,或者只凭借经验对科研的费用进行估算,随意性极强。这种情况致使预算的编制和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相脱离,导致预算的结果与实际使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还存在放纵预算执行不合理以及各种违规现象的问题,不及时找寻原因及更正。目前多数学校对预算的管理意识不够重视,以为预算就是学校财务科的份内工作,各管理层及部门对参与预算编制淡漠,使得财务部门很难收集到资料去制作预算。虽然目前很多学校也有自己的预算编制,但都做的不够细致,不够完整,考虑的不够周全,对学校的收支情况没有做到收支平衡,使得预算管理失去了原有的效果。 (二)执行预算管理不规范 1.随意性。目前学校在预算执行中随意更改的情况经常发生,致使编制和执行存在脱节的情况。因为预算的编制过于简单,其预算的管理水平也很有限,财政部门发下来的资金也没有落实到实处,经常有项目资金被挪用和截留的现象,甚至还有虚列支出的行为发生,严重违反国家财务管理规定,以致学校的资金使用效率得不到提高。 2.进度过于缓慢。由于审批部门手续繁多,预算批复下来的时间很长,甚至需要到年度中旬才批复下来,但就算手续批复下来了资金到位也是相当的缓慢,就导致学校的预算执行难以很快的进行开展,如若建筑一些大型的基建项目或M行修缮,那就更难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造成年初没钱年后使劲花钱的现象。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学校的各部门前期工作准备不够,对预算的使用方式没有达成共识,对预算的执行有一定的限制。 3.监督不到位。对学校的收支未及时计入账本及上缴财政,存在财政发放款项用于购买设备的部分直接用于发放教职人员的工资情况,或变相给教职人员发放福利等情况在中小学中广泛存在,其根本原因都是预算管理监控不到位。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对执行的效果没有跟踪,导致财政资金的流失及浪费,最后致使预算目标难以达成。 (三)评价不够健全 直至目前,我们国家对预算的评价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科学且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系。而一些发达国家从绩效评价中总结出经济性、效率性及有效性的原则能够为教育系统展开新的发展方向,值得我国中小学预算管理实践中加以借鉴与参考。 二、增强中小学财务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新中小学财务预算管理理念的树立 1.预算管理的确立。中小学发展的规划得以落实离不开科学的预算管理,长短期规划要紧密结合,实施动态预算管理,使得中小学的规划更符合自身的条件,是一种战略性管理。要以中小学的长期发展为目标做预算编制。例如,可以在管理中进行项目库的建设,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涉及到财务的各个方面进行整理,区分轻重缓急,以备今后的工作使用。同时,为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预算编制工作体系,还可以在中小学校园内通过开展座谈会、交流会等多种方式,提高全校工作人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认知与了解,通过其他部门及时的把学校相关的发展规划资料送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再根据学校的实际运行状况,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适合学校发展的预算编制工作方案。 2.预算管理的过程。由预算的制定和执行者决定财务预算运行的成果。所以财务预算工作的管理理念要以人为本,人是制定和执行预算及考核预算的主体,对预算工作成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预算的工作要以人为本。 3.成本效益意识的树立。中小学现有资源在各科之间的协调及科学的分配是预算管理基本功能之一,它能使中小学的现有资源得到科学的分配,提高使用效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中小学为了能够生存和更好的进行发展,同时社会和经济效益能够得以实现,其想到必须是以绩效论长短,以绩效的最大化为目的,实行管理。 4.建立考核奖惩相关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制度,将预算规划和实际效果进行比对,完善预算的鼓励和制约措施,促使财务人员及学校管理人员能够自觉进行预算管理,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实现最初的战略目标,例如,在进行评优选先的资格中,将财务工作的表现加入到审核中,使得财务工作人员更加注重时效性。 (二)将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 1.财务管理体制明确,重视预算管理。财务在学校预算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是负责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部门。作为校财务部门,必须要抓好全校的会计工作,构建一套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的财务管 理工作体制,并充分重视预算管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拒绝发生收入流失及支出失控等情况,要达到资源配置合理化,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2.提高财务部门的专业水平。在今后的财务工作中,保证工作的实事求是,尽可能从源头上进行整理,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在学校组织相关学习的时候积极参与,发挥学习的作用,扩展自己的财务管理知识面,在工作中努力创新,更好的进行财务工作管理。 (三)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 1.编制预算提前。充足的编制实践才能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目前学校预算编制的实践都是提前一个季度到半年左右,在这个期间内,做好利用资金前期的准备及调研工作。与此同时,学校应根据长期发展目标制定近五年内的计划,为预算编制奠定基础,使学校预算编制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特点。 2.科学规范化的预算编制。预算编制的质量决定学校以后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不仅仅致使经费的开支还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建立符合学校自身情况和管理需要且科学可操作性强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明确分工各部门的工作指责,各部门要相互协调、合作,对本部门预算的真实和准确性负责,进而促进预算编制工作水平的提升。 (四)管理制度公开透明 为了防止收支分配不均匀,使用社会资源不正确,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能提高管理层及财务人员的责任感,应把预算文件定期公布于每个部门,其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去向以及使用后的成效进行公布,对成效公开接受所有人的监督。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经过对中小学财务预算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管理措施。经过分析,从预算工作人员和财务制度上进行整改,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对学校财务预算工作进行保障就是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的进行。 中小学财务论文: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审视 摘要:一直以来,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转是中小学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由于国家对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有效规范,全国的中小学的财务管理水平较比从前有很大提高。中小学校应利用正规的财务管理制度,选用和培养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管理,启用透明的监督管理制度,将中小学教育事业推向新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财务管理;中小学;资产 一直以来,财务管理工作的利运转是中小学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由于国家对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有效规范,全国的中小学的财务管理水平较比从前有很大提高。但是,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中小学财务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整体水平不高,进而对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免费实施,对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改进财务状况,解决中小学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棘手问题。 一、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诸多问题 1.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预算既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指挥系统。而就目前中小学的财务管理状况看,多数的财务预算缺乏准确性,且流于形式。有的学校预算机制尚不健全,而领导层的预算意识也是相当淡薄。有的学校就预算这一项而言,往往糊弄了事,照搬以往的预算模式,并没有真的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联系,预算与实际支出有很大出入。有的学校即使预算编制审批通过,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预算编制进行,而是随意变更,不按规定随意调整资金去向,预算执行力度差。还有的学校并没有自己对财政的监督机构,或者监督机构形同虚设,进而使得财政支出程序混乱,制定的预算计划也就无从谈起。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使得预算机制被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协同作战的本领。那么预算机制如何有效进行呢? 每年的学校预算是以资金形式表现的事业规划,直观反映学校的发展规划。科学的预算管理应当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执行监督和预算执行结果等。合理科学的预算方式是对学校的各方面资金进行统筹,从而使学校有计划地稳步发展。 2.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不严谨 学校的固定资产是一个学校赖以存在的根本,没有桌椅板凳、教室书籍等物资,就不能被称之为学校。随着近几年中小学校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客观,有些学校却因为财务管理意识薄弱,学校管理者只关注现金走向,而忽略了学校的固定资产。而且存在着“只顾买买买,忘却管理资产”的现象。由于不能系统的对全校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清点和整理,造成了资源和现金的极大浪费。一些学校只设立了各部门的账簿,并没有就资产总额进行整理,登记备案制度更是无从谈起,可见资产管理非常不规范。还有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由于执行力度差,固有资产在账面上的信息和实际应用相差甚远。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二、如何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 1.以人为本,从基础开始 若想改变中小学学校财务混乱的局面,先从改变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观念开始。由于之前学校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或者师资紧张,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多是由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教师兼职担任。这也使得他们缺乏应有的财务知识,又由于具体的财务工作繁琐又量大,使得财务工作更是无人肯干。由此可见,只有提高中小学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才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 学校可就本校的具体情况,例如可以选择组织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参加财务知识培训活动,或者直接指派一个人或多个人到财务管理学校进行进修和学习,如果学校不具备以上两点的条件,可以以奖励的方式激励在校财务人员自学财务知识,真正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同样,作为学校领导要和学校的财务工作者一样,重视和遵守相关财务规定,并积极执行财务规范,以身作则阻止一切违反法律违反规定的行为。并确保所有资产都是阳光工程,合理合法。 由此可见,只有财务人员必备最基本的素质,如掌握基础会计学,了解各项学校的财务制度等,才能及时确保学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效率性。 2.资金管理,从严格开始 严格把控资金流向是中小学学校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运用,财务工作者和学校领导必须严格遵守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预算制度,收支管理制度等都应构建完备且按规定实施。例如,在学校要采购c萁基建材料时,要严格按照学校的预测计划进行采购,并且在采购前,应该对相关器材的优缺点进行了解和比对,并对价格摸清底线。只有严格按照采购编制进行采购,资金的利用率才是最高的。由此可见,严格把控资金的流向和资金消费过程,既是对学校负责任也是为了确保学校的各项活动能有序进行。 3.全校应增强预算意识 学校在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整个学校包括在职财务人员,都应对财务管理知识精益求精,了解预算工作的积极意义。为了确保能够充分利用教育经费,学校校长应带头,组织财务人员,教务管理人员,总务人员全体参与到财务预算运作中来,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且做到公开,透明。科学的预算编制工作,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涉及到中小学财务管理的各个层面,综合性很强,能具体反映全校的财务收支状况。所以说增强学校管理层的预算意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4.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健全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顺利运转财务工作。当然,这是在学校管理层重视和亲自管理财务工作的前提下。学校应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制定一个既符合国家财政政策的相关规定,又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的财政制度。例如应建立或者完善学校的收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预算制度,收支核对制度,财务监督管理制度,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等等。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细化,精确,保证遇到实际问题时有制度可依。然而,制度制定完成之后,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制度也应有所调整,以增强制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总而言之,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资金来源相对固定,但其作为一种服务于学生的教育经费,是坚决杜绝乱收费和乱使用以及财务管理混乱的事情发生。中小学校应利用正规的财务管理制度,选用和培养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管理,启用透明的监督管理制度,将中小学教育事业推向发展轨道。 中小学财务论文: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 要】 在中小学财务管理活动中,单位负责人应该重点把握好财务管理的核心,强化处理财务管理环节中财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的设计分析工作。在财务管理环节做好计划与预算工作,重点对中小学校园内部的公共开支月度情况进行预测,通过考察食堂、宿舍、教室、教职工及后勤人员工资开支的情况拟定相应的财务计划,从而确保财务预算信息准确。本文从中小学财务管理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几点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中小学校园 问题分析 对策研究 中小学财务管理活动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财务审核工作,重视报表管理和总账管理,及时地发现财务统计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漏洞,从而确保财务账目数据信息的整体健康。做好实时报表的制定工作,通过强化指标监控和绩效的分析,实现对于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的协调性管理,确保中小学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状态良好。在应收款项管理活动中,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合同、发票与收款记录,及时整理财务统计信息,从而及时地发现计提坏账项目,对应收款项目进行期末处理。 一、我国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我国中小学财务管理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应收款管理和应付款管理活动不够统一,导致管理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漏洞。现金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出现了一些后期处理不够彻底的题,会计核算项目考察工作不够具体。现行的中小学财务管理模式,不符合我国的《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和《新旧中小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等法律条文要求,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不适应当前工作环境的需要。中小学财务系统的工作流程不够合理,财务监管和账目处理工作效率不够高。各个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导致在中小学校只有会计制度执行之后,中小学内部财务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环节,经常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使得会计信息应有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受到影响。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够好,各项统计数据缺乏有效的整合,并未能及时地形成完整的会计数据分析系统,特别是单项统计分析数据的整合效果并不好。 二、应对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问题的相关对策探讨 (一)强化学校财务的人才培养 中小学财务管理活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要通过科学的账目管理活动的管控,确保财务管理系统中的现金流正常。在现金管理活动中,根据每日的现金流量整理出登记日记账本,并且要根据各个部门的付款申请进行付款,处理好期末账目的数据结余信息。 在选择学校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问题上,单位负责人应优先选择有从事财务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相关人员的基础财务知识掌握较好,工作态度严谨负责,对数字较为敏感,有较强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和处理意识。对于财务账单操作流程熟悉,有较强的学习创新精神,并且懂得与时俱进,及时更换新思维以适应时展的步伐,对于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及时解决。对于表现良好的财务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提高学校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严格学校资金使用审批活动 在中小学财务管理活动中,应严格财务管理中的资金使用审批活动,会计人员对于一切审批手续不完备的资金使用事项的,都有权利拒绝办理,将审批程序的严格管控活动落实到每一笔资金开支项目中去,才能够体现对于财务管理系统的严格监管。并且,对于不按规定私自处理资金账目的会计工作人员,应该进行严肃处理,一旦出现资金操作不合规定要求的行为,应该严格按照违章论处,并且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处以资金惩罚和相关的连带责任的赔偿处理。账薄数据的录入必须要根据具体凭证来实施,重视对于凭证材料的审核,主要检查凭证的真实性,防止出现伪造票据冒领资金的现象。学校应该合理使用资金,并且厉行节约,合理分配使用好学校的各项收入,更好地为学校各方面建设服务。 (三)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相关财务制度 在中小学财务管理活动中,工作人员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且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编制更加合理的财务计划,从而实现对于财务系统管理的加强,更好地用账目系统来反映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并且要认真执行财务纪律。认真履行严格的校园财务库存现金的管理制度,库存现金不得超过限额。现金收支应该做到日清月结,确保库存现金的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额相符。学校在银行的存款余额与账单应该一一对应,非因学校领导批准的情况之下,任何人不得借用或者随意支取公款。 (四)优化财务制度的内部控制环境 在九年义务制度的教育环境下,进行中小学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工作人员应该确保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补贴能够落实到位,并且要严格执行教育部相关的财务制度,坚决抵制不合理的财务收费项目,还要避免出现不合法的支出现象。为了确保中小学财务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工作人员在日常财务处理过程中应该贯彻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原则,在学校日常开支的活动中制止铺张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显著降低中小学财务系统运营中的各种消耗。中小学财务管理单位负责人还应该制定专人对整个账目系统进行监督,建立日清月结的账目定期监控制度,确保账务系统不会出现明显的漏洞,坚持财务管理活动中近期报账的原则,从而实现财务管理活动资金盈余充足。 三、中小学财务管理活动中的财务系统安全保障探讨 在中小学财务管理活动中,还要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安全保障,做好密保工作,建立完善的安全服务和控制机制。首先,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系统,使其网络安全及性能得到有力保障。其次,科技发展带来的计算机病毒也是网络安全的一大难题,采取适当的防御病毒措施必不可少,建立由信息使用者所共同信任的有权威的第三方所担任的财务信息认证机制,使网络财务信息得以合法确认也是必要做法,在中小学财务管理活动中,建立完善的网络环境,增加网络环境的限制。 强化转账结算,及时做好备份工作来应对未知的风险。为了确保学校财务管理不出现漏洞,单位负责人应该严格现金的收支管理工作,除了一般的零星日常开支之外,学校经营活动中出现的校舍管理、食堂日用支出、工人工资等都必须要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不得直接向有关组织和个人支付现金。中小学财务管理活动中,所有的空白支票及作废的支票,均应该进行妥善的处理。空白支票最好放在学校财务室的保险柜中,作废的支票应该及时地进行销毁处理。在中小学财务应付款项目的指标监控管理活动中,工作人员应该从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绩效分析入手,实现对于财务总账项目的整体有效管理。在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工作人员应该从新增固定投资板块信息入手,进行固定资产变动和固定资产清理相关的业务活动。财务管理有关负责人应该按规定及时对整体财务数据进行检阅,从而实现效率更高的期末处理。 结束语 中小学校园财务人员应该认真执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并且要各司其职,在日常的工作中互相配合,在账目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记账、算账、报账必须要做到手续完备,财务管理活动应该做到内容真实和数字准确,体现账目清楚的财务管理原则,方便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后期对账、销账。因此,报账必须要做到手续完备、内容务必要真实,对于财务报表各栏目中的数字信息,应该进行反复的核对,从而确保数字准确和账目清楚。 中小学财务论文: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 摘 要:我国曾在教育资源上极度匮乏,随着国家政策对教育的不断重视,教育资源逐步丰富起来,城镇及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逐年增加,私立及民办学校也逐步多了起来。但是在这些学校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经济资源运作、内部管理混乱、财务制度未被严格执行等问题。笔者结合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现状,对农村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梳理,并试图从内部控制管理的视角,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校财务管理谈些基本想法和思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视角;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1、前言 W校财务管理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确保资金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为了促进资金的有效运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建章立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学校的收入有限,经费出现问题会导致教师收入减少、教师质量下降,对教育质量造成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合理利用中小学的资金、配置教学资源,是中小学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内部控制强调的是企业或者经济单位内部财务措施对资产、经营和信息的影响。本文所描述的内部控制视角,是基于内部控制的基础上,站在一个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人员的角度,以内部财务政策调整的手法,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遇到的财务问题,帮助更好的实现农村中小学的发展,为农村中小学学生们提供更好的义务教育环境。 2、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内部控制基本要求执行方面的缺失 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不能做到相互分离,“拍脑袋”决策现象比比皆是;二是学校后勤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各关键岗位责任制不完善或明显缺失;三是学校缺少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机制,不能准确地对本校经济活动风险进行评估;四是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或有关措施不能执行到位。 2.2管理目标不明确 农村中小学能够有效的运转起来,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更好的解决农村少年儿童的就学问题,丰富人民大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万万离不开内部管理的规范化,以及强有力的监督力度。而中小学财务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作为监督和管理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能够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问题,及时的调整发展策略,从而更加有效的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最大程度上减少农村中小学校遭遇未知损失的可能性。然而,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领导并非财务人员出身,部分中小学的财务管理人员也没有经过相关专业的学习培训,对业务的处理不熟悉。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是常事,对于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更是了解甚少。 2.3财务核算水平较低 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收支管理不规范,资金资产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定期对财务进行核算,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和应对,或者是管理与核算部门的信息交流不畅,不仅加大了对账的工作量,还对增加了对账和内部控制的难度,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2.4审计工作不到位 审计工作是为了实现财务目标,有助于利用财务资源,与财务管理效率密切相关,审计工作实施到位既能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又能提高单位的财务效率。中小学财务管理中,审计工作往往被忽略,审计与督查未能起到防范和处理财务管理混乱的作用,层层的管理部门,对财务问题重视不够,直到问题到了不可收拾的时候才会着手处理。这无疑助涨了前面提到的支出过度,经费管理混乱,侵占学校资源等问题,并使这些问题进入恶性循环。不仅中小学内部对财务管理不重视,省级市级等审计、监督部门也并未将此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财政和审计部门更多的是将工作重心定位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部门关注较多,而中小学并不在此列。受监管部门的人力、物力等各种因素限制,教育系统的审计监督更是被遗忘掉了。 3、解决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3.1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体制 要尽快建立“以县为主”的教育集中核算制度,在不改变学校经费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前提下,实行农村中小学“校财局管”管理模式,在教育主管部门设立“教育核算中心”,在确保各学校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对各教育单位实行“集中统管、统一开户、分校核算”。 3.2明确管理目标 在明确财务人员管理目标之前,中小学的领导者应该对财务管理以认真的态度去认知和了解,得到财务意识上的提高。毕竟没有财务意识的中小学领导不能很好的做出决策,以致其决策与实际脱轨。同时,针对农村中小学自身的财务管理部门未能建立全面的体系,风险控制意识薄弱的问题。我们应该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制度化的形式告诉财务管理人员时刻注意到风险的控制这个财务管理终极目标。 3.3加强票据管理工作,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工作 对于财务管理的配套制度,例如票据管理等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完善。尤其是要健全票据管理制度,对与具体收费业务密切相联系的业务,应该采取措施进行完善。设立票据专管员岗位,重视对各种票据的检查和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收费票据的领用和核销制度。在核销票据的时候,要对票款进行严格的审查,看是否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收费,从而提高票据管理水平。此外,还要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中小学校应该选择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在编制的时候,考虑中小学校的具体情况,包括结构设置、人员、经费标准、未来发展、制定合理的预算编制。同时要强化预算计划的落实,对经费支出进行全面的审核,提高经费支出控制水平。对于物资采购,例如,办公用品、学生洒扫工具等的采购支出,应该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费用支出的合理。财务部门还应该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及时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偏差,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以节约资金,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4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 根据新出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对中小学财务管理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中小学内部控制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督与检查。另外,对《会计法》、《审计法》和新颁布的《中小学财务制度》定期学习,使之作为中小学财务管理的操作准则,逐步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对财务管理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对学校的预算管理进行监督,将收入与支出纳入监督范围,这将使得学校的经费使用更加透明。对于支出,以具体票据为原则,票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支出理由是否充分,支出数额是否在规定范围以内,层层经办人及监督领导的签字。对于校内物资采购等支出项目,要审核其采购的需求,采购项目实现的途径,集中管理的方式,可以杜绝较多的不规范行为。对学校的建设规划进行衡量,避免过度开支、资金的随意挪用等。对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来说,由于实行了义务教育,所产生的对于学生所收的收入几乎没有,收入主要来源于单位所产生的非税收入,应按照上级财政有关要求办理,及时缴存上级财政账户,并按相关要求在规定范围内使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资金得到有效利用,确保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确保中小学校财务工作的健康、正常运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中小学财务论文:试论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对优秀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因此国家对教育事业也更加重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多数中小学的传统财务管理制度无法满足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改变现状,促进学校的发展建设,必须认真分析现阶段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文章主要就研究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精细化管理在我国政府部门、企业、学校等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最大化的实现管理创造效益,同时也将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如何将精细化管理恰当合理地运用其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我国部分中小学财务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松散,陈旧 目前很多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时候缺乏规范的制度作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效开展工作的难度。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陈旧、过时,部分学校未能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建立规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使得学校内部资金周转不畅,从而影响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此外,学校管理层缺乏对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视和对管理过程的监督,导致管理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校的发展。 (二)财务工作者专业能力不足,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部分学校的财务工作者并非专业的财务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教师转行,未接受过系统的财务管理知识学习,专业能力缺乏,甚至由于学校师资不足而存在一人任多职的状况,导致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少数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下。加上中小学薪酬待遇不高,因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自身能力得不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更有甚者,受利益驱使,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暗箱操作,更是阻K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预算管理效果差 中小学校财务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着一系列的财务工作的运行、编制、执行以及监督和管理等环节,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比如,财务部门积极主动性差,仅参照上一学年度的数据,未进行实际调查研究,严重忽视了学校发展资金的有效利用。在执行层面上,没有按照既定预算进行。在国库集中支付后,基本支出不规范问题虽然得以遏制,但是项目支出以及集中采购问题未能得到彻底改善,特别是涉及政府采购的物资购买报批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财务管理中运用精算化管理作用 (一)合理分配资金,有效提高资金利用率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资金投入就越来越多。尽管很多中小学校获得的教育资金很多,但在资金管理方面没有太大的进步,资金利用率低下,造成教育资金的浪费。目前来看,很多中小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财务管理问题,从目前中小学财务管理现状来看,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势在必行。精细化管理在解决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优化岗位分工,明确岗位职责,细化财务管理,有效控制成本,促进收入增加,减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 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校的应用需要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从而促使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而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财务管理理念,有效地将日常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学校资金的正常运转,让预算管理更加规范,保持收支平衡,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全面,更加有效,更加规范。 此外,在中小学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实行精细化管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财务管理领域,强化管理职能,优化管理流程,强化财务监督力度,同时有效弥补了传统财务管理制度的不足,动态跟踪财务管理工作,为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提高中小学校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中应用可以摒弃传统的工作模式,使财务工作更加细致化,工作范围全面化,并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落到实处,还能全面监督和管理学校的财务活动,掌握学校各项资金的流动去向和具体的使用情况,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建设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综合分析,提高资金使用率,使效益最大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中小学财务管理中有效应用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为保证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就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中小学财务管理部门的领导要注意观察财务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整合成相关规定,让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防范这些问题,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从而提高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鼓励认真负责的员工,学校还应该建立一套奖罚制度,对于考核成绩良好的员工,要进行积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回馈他们;对于懈怠工作的,要采取扣工资或者加班的惩罚措施,让他们以后对工作变得更加上心。 (二)财务管理员工要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 在中小学校发展过程中,要将自身的实际现状与国家的具体政策结合起来,树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并将其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其重要作用。所谓精算化理念,它包括制度的精算化以及预算精算化。制度精算化理念是指学校对财务制度的修整和完善工作,而要完成这项工作,就需要学校的财务部门发挥主动带头的作用,学校其他部门积极参与其中,在对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多听取其他部门意见。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学校应调动各部门积极性,鼓励参与其中,秉承着“保运行、保民生、保重点、保基本建设”的原则,以零基预算为基础,结合绩效预算和滚动预算,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预算编制体系。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预算实施各项工作,对各项开支严格控制,确保“专款专用”。报账标准,需统一开支标准,若因部分特殊原因需对预算进行调整,应当严格按照预算对批复程序进行调整。预算考核时,应当对预算项目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整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绩效考核过程中,应当与奖惩机制结合,以此来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增强预算执行力。 (三)完善监督机制 中小学校财务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还应当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加大财务监管力度。学校应当将不相容的职务分离开来,使不同的岗位、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同时,财务部门还应当划分财务岗位职责,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实践中,应当不断完善和健全会计处理程序,其中包括会计科目设置、凭证审核传递、会计账簿设置以及核算方法确定和记账要求等。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中,需对经济活动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若学校不能有效地进行内部审计,可以将审计工作委托给会计事务所完成,对学校的经济业务进行全程的跟踪审计。 四、结语 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财务管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国内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过程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在对中小学校财务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应当立足实际,向财务管理人员宣传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观念,健全制度和监管机制,以此来促进中小学校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中小学财务论文:从财务视觉浅谈中小学校资产管理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小学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探讨了完善资产管理的措施,对完善资产管理,提高中小学校内部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校;资产管理;成效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日趋重视,加大了对教育设施的投入,为教育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学校资产管理因此也成为校园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现阶段,中小学校资产不规范管理现象日渐突出,必须采取措施强化管理。 一、中小学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资产理解存在误区 认为资产即固定资产,对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管理重视不够,如应收款未能及时清理、追缴,导致很多呆账坏账发生;对无形资产概念理解不透,认为无形资产是看不见的资产,很难界定其报废时间,而未将其纳入资产管理范围,未按财务制度要求计入资产账。 (二)固定资产规范管理意识不足 学校资产管理者对加强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政策把握不准、缺乏资产专业化管理的支撑体系、导致学校资产管理混乱,出现流失现象。如认为资产管理业务简单,加之中小学校教辅人员少,通常安排兼职人员。由于这些人员调整频繁、流动性大、加之对其培训次数少,他们对相关资产管理制度不尽了解,业务水平有限,管理不到位;资产转移不注重办理交接手续、资产借用缺乏完备的归还手续、不进行定期清查盘点,导致“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现象;在固定资产形成、交付和报废等环节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收到调拨单或资产验收后直接交给资产管理员录入卡片,未及时交由财务进行入账处理,管理部门处置资产没将处置结果及凭证交财务减少资产,资产管理员与财务人员亦无及时对账,导致账账不符;学校资产有的已交付多年,但未办理决算、及时入账;有的已到报废年限,却未办理报废手续;更有甚者,大部分中小学校缺乏固定的资产管理人员,多数由财务人员兼任,资产的价格管理与实物管理同为一人,违背了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 (三)不注重资产有关形成凭证的收集 预算项目集中于年底进行已成为学校常态化的预算管理不规范的现状,由于时间紧,为完成预算,在资产交付使用后,财务部门仅凭经办人的报告、验收人的验收单及领导的审批先行付款,但事后未及时催促经办人向供应方索取发票及清单等有效凭证,导致多年后资产报废时无法提交发票复印件,致使报废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而历年形成的未入账资产未经查证或评估自行暂估入账,由于入账金额未有出处,同样增加了多年后报废工作的难度。 (四)资产缺乏共享共用,使用效率低 学校不重视资源的配置与充分利用,资产在使用处理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导致不能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由于学校缺乏长远的目标规划以及必要的集体决策,出现大量资金投入换来短期收益、购入设备与学校教学需要不匹配,导致结构失调、缺乏资产共享共用,甚至出现资产长期闲置的现象。 二、强化中小学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资产管理体系,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资产管理是以单位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为基础进行实物管理、价值管理、使用管理等分类管理的管理体制,要实行资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因此学校也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部门,成立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可由单位领导、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资产业务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由总务处负责学校资产管理,实行实物管理,指定总财产管理员专门负责建立资产台账,进行卡片录入与卡片系统管理,详细登记资产信息,定期组织资产清查盘点,与财务、资产使用部门定期核对,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控制;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价值管理,进行资产总账和明细账核算,并建立规范的资产财务核算体系和有效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定期与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对账,确保账账、账实一致;由使用人、使用部门负责资产的使用管理。按照“l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各使用部门(个人)对自己使用的资产进行登记、管理、使用和维护,实现对固定资产的责任控制。每一层级的资产管理人员都应将纳入学校的整体人才建设对象,学校应为资产管理队伍搭建发展平台,让他们参加各种资产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资产管理水平要提高,管理制度要先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小学财务制度》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确保资产规范管理,防止出现被不法侵占和流失现象,如建立《出纳岗位制度》等,保证现金、银行存款、应收款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建立《资产购置审批制度》,保证内部控制监督到位;建立《采购制度》,保证资产购置公平与公正;建立《验收入库》防止资产流于帐外;建立《领用、借用》制度,杜绝资产流失;建立《赔偿制度》制度,强调使用人的责任;建立《财产报废制度》,保证资产的善始善终;建立《资产清查制度》,保证资产账账核对、账实相符。总之建立一系列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内控管理,通过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相结合,发挥资产效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三)注重资产的日常管理 1.资产形成管理 学校应加强对资产购置项目的审批和管理,结合实际需要由资产购置的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分管领导同意、单位负责人签字批准后采购。如属三重一大或学校规定的采购限额以上,需经行政会讨论通过,如属政府采购范围的还需办理政府采购手续。资产采购完毕后经验收后归口入库,实物管理部门负责与政府采购部门,财务部门核对后通过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实物登记。财务部门根据审核无误、项目齐全的原始凭证进行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的核算登记。 2.资产使用管理 各部门主管人员应该根据自己所保管的财产物资登记并保管好本部门账册。按相应的审批手续、规定的登记程序,做好财产物资的正常申请、领取、报废工作;把发出的的固定资产归集到具体的使用人名下,落实其责任,实现对固定资产的责任控制。定期与总财产管理员核对,做到账账相符;定期检查资产使用情况、使用效率,出现问题及时反馈和调整。 3.资产处置管理 建立完善的资产处置制度,将资产处置工作作为经常性的自查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严格执行审批程序,未经批准不能擅自处理。 4.资产清查管理 建立资产定期清查制度,通过清查资产、摸清家底。财务部门应将截止日期前发生的收付款项、银行存款和现金日记帐等均结出余额,分别采取由财务室向往来单位发函证、与银行对账单、库存现金核对;物资管理部门应根据实物收发凭证分别挂上标签,标明实物的规格和结存数量,全部登记实物明细帐并进行帐物核对;财务部门的各类物资明细帐应与有关物资管理部门的实物明细帐进行核对,确保帐证、帐帐一致。在财产清查中发现的财产盘盈、盘亏,应进一步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分别处理。对清查中发现的财产管理制度和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加以改进。 (四)加强资产配置管理,促进资产内部共享,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学校预算编制必须与资产购置密切结合,而资产采购必须与资产配置相吻合,提高资产配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资产配置必须以现有资产存量的配置及使用状况为基础和依据。建立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发挥资产利用效率,做到资源共享、物尽其用、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五)利用资产软件,借助信息化平台,加强资产管理 学校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对资产管理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引进资产管理软件,充分利用资产软件,对固定资产明细账、卡片录入和相关资产档案等进行处理,通过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将资产资料建立信息数据库,完成信息化管理。从而得以减轻工作强度,提高查询速度等工作效率,也使资产资料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中小学财务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食堂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中小学校食堂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学,食堂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食堂;财务管理 如何提高食堂的财务管理水平成为各级部门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但当前全国范围内有部分学校食堂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工作不规范,屡屡发生贪污挪用食堂专项资金、克扣学生伙食费等恶劣事件,社会影响巨大。加强农村学校食堂财务管理迫在眉睫,笔者对一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对食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农村地区中小学食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缺乏认识,组织机构不健全 学校管理层往往对食堂财务管理工作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尤其是农村学校,局限于人手紧、经费少等因素,领导层常常认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食堂财务管理规范可有可无。造成了诸如财务人员无证上岗,内部控制缺乏,会计工作不规范,领导小组、采购小组、伙管会等组织流于形式等一系列问题,财务规范没有真正切实到位。 (二)财务管理人员配备不全,不相容职务没有相分离 农村中小学食堂一般没有专职的财务人员,往往是由临近退休教师兼任,甚至有些兼任人员都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缺乏必要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账务处理能力,食堂财务处理不规范、不及时、不合理。没有切实有效的内部牵制制度,甚至有的学校一人集采购、验收、进出库于一身,岗位不分,账目不清,职权重叠,易造成舞弊风险。 (三)支出票据不合规,现金控制不严 有的学校支出票据不符合规定,会计处理的随意性较大。由于农村学校采购的供应商大多数是一些个体户,他们往往不能提供合法有效的票据,而用收据代替。这种现象一方面使学校面临着较大的税务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票据的取得具有随意性,容易篡改,易造成贪污舞弊的风险。有的学校在大额支付时采用现金结算的方式,违反了现金使用管理规范,易滋生其他一系列的问题。 (四)未严格遵守财务流程,账务处理不规范 有些学校,制定的财务流程没有严格遵守,会计账务处理工作滞后。大宗物品如面粉、煤炭等没有建账,月末、年末未进行账账,账实核对,账实不符现象比较严重。财务处理变成“秋后记账”,不能发挥食堂财务管理的功能。有的财务流程流于形式,如教师代表、伙管会应该参与每个经济事项并见证签名,往往大部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严格执行,往往是事后补签名,手续很“完善”,但舞弊风险较大,学校监管不到位。 (五)收费随意,伙食结余处理不合规 有的学校向学生收取伙食费的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物价水平,没有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伙食费标准过于随意。有的学校教师与学生未做到同菜同价、教师子女收费不透明,造成少计收入,多计支出的现象。有的学校平常不及时结账,期末伙食费结余偏大,从而造成期末大吃猛吃,严重收支不平衡。有的学校期末伙食费结余不进行结算,不能按时的退还给学生,处理不规范。 (六)物品采购不规范,采购价偏高 少数学校采购食品随意性大,大批量采购没有通过招投标方式签订合同,而是由采购人员直接与供货方商谈价格;有的虽然采取了招投标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价格的变动不敏感,不能及时应对价格的波动,甚至有的菜品价格仅靠供应商口头报价来确定,价格的审核机制名存实亡。 (七)缺乏监督和内部审计,食堂财务资料归档不及时 少数学校不按时定期公布食堂菜谱、食堂账目和学生伙食费结算清单。学校的民主理财小组不能及时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民主理财变成了走走形式,做做样子,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环节。食堂财务资料不完整,上级部门进行审计时,资料混乱,账目不清。会计档案未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保管会计档案,不及时移交档案部门。 二、浅谈农村地区中小学食堂财务管理中一些对策 (一)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 学校应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校长应对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负总责,从领导层面强化食堂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上级主管部门应充分调研当地农村中小学食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可行的食堂财务管理规范,用制度标准化推动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食堂进行规范运作和绩效评价。 (二)人员配备符合要求,完善内控制度 农村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的规模合理设置食堂岗位,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司务长、保管等关键岗位应选用能力强,业务精的人员,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严格保障资金的安全有效。食品采购按照制度办理严格的复核审批签字手续,实现规范化管理。学校定期组织食堂工作人员开展相关法规制度、流程规范培训,尤其是要强化对学校食堂相关负责人、财会人员等关键岗位人员的财经法规、业务技能培训,增强法制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三)健全食堂财务管理,建立健全伙食管理委员会 学校要充分发挥伙管会的作用,明确伙管会的人员提名办法、组织程序、工作流程等。伙管会代表全校师生参与食堂管理,定期和不定期深入食堂和师生,通过安排代表参与食堂的每日经济事项、现场查看等方式对食堂工作进行评价反馈。伙管会并且不定期的进行市场菜价询价,对比分析,进行专题性研究,监督食堂财务管理工作。 (四)以权责发生制核算为基础,规范会计核算 食堂的会计处理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和支出应当进行配比,合理确定菜类占比,收支合理而规范。1.学生伙食费的收取,充分考虑本地的物价水平,合理确定并纳入财政专户统一管理。伙食费实行学期初预收,月末结转,期末结算清退的办法。期末有结余的应及时清退给学生,不得滞留、截留。2.采购的物品须取得正式发票,报销时必须附采购单,入库单等,单据上的签字手续完备、真实、有效。大额商品必须集中招标采购,用转账方式结算。食堂自制的出入库单等原始凭证必须按顺序统一编号集中管理,不得随意作废、跳号、插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入计算机电算化辅助技术,用软件进行规范化操作,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3.学校应合理确定成本结构,提高食堂财务管理水平,努力降低食堂固定成本占比,保证师生的伙食营养。 (五)建立食堂物品采购招投标制度和询价制度、菜价审核制度 学校应根据自身规模建立食堂物资采购的招投标制度,确定采购领导小组,合理确定供应商。中标价格确定后,还应建立市场询价制度,定期进行市场询价,及时调整采购单价。对价格的审批应该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并进行公示,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采购流程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进行调整。 (六)强化内部审计、财务公开,规范财务行为 学校应建立食堂审计小组,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食堂财务进行专项审计,对发现的问题积极向学校管理层进行汇报,学校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学校应当定期公开食堂伙食收支情况,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七)主管部门强化监督检查、责任追究 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食堂卫生安全、菜品质量、食堂财务收支结余等情况进行指导督查,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问责。财政、审计、物价等职能部门要加强联动,依法对学校食堂财务收支执行政策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形成监管合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社会都有义务来关心农村学校的食堂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农村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海丰小学) 中小学财务论文:中小学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现阶段,我国多数中小学在财务管理上并没有引起高度关注,存在着各种财务管理问题,对学校今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实际,分析我国中小学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着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在我国的义务教育中,中小学教育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小学的稳步发展,影响着我国的国民素质。而要想中小学得到健康发展,就需要资金投入。但是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缺乏资金,财务管理也存在严重问题,对学校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为此,笔者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对财务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小学的财务管理问题 其一,筹措资金问题。目前中小学基本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国家财政按照生均定额拨付学校日常公用经费。现阶段,由于城乡教学资源的不平衡,部分家长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将学生送至教学资源相对较好的学校。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存在生源严重不足的情况。由于学生数较少导致财政拨款较少,而学校经费基本依靠财政拨款,没有其他获取资金的途径,并且维持学校正常运行的日常支出并没有因为学生数的减少而降低,导致有部分学校的资金在年底难以维持本校的基本支出,从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进行。 其二,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由于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工作,学校校长往往把教育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对保障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后勤特别是财务具有随意性,认为学校财务工作人员只是需要办理一下报销,是一项简单的活。因此担任学校财务工作人员不是快要退休的老教师,就是身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兼任,对财务的专业知识较少。而在财务工作越来越复杂,对财务工作人员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下,不是专业财务出身的教师就会显得捉襟见肘。而学校领导对财务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报销阶段,使得财务工作人员处境比较尴尬,岗位流动性较大,学校财务管理比较混乱。 其三,预算管理的不足。因为传统财务管理思想的严重影响,使得中小学并未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在中小学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能够让财务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本校财务实际状况,并对上一年度的财务支出情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规划好本年度的财务预算支出,继而确保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因为中小学对于财务管理缺乏了预算管理意识,即使做了年度预算也形同虚设,支出较为随意,资金失控。 二、解决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其一,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首先,我国中小学应从思想上加强对本校财务管理的重视,发挥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在日常管理中,应对教学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双管齐下。此外,各地教育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培训,提高中小学财务管理员的工作能力,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财务知识,认识我国相关的财经法律,增强财务管理意识。 其二,实现财务监督机制的完善化、规划化。为了预防我国各地区中小学出现虚假支出、“小金库”等问题的出现,要求实现本校财务监督机制的完善化、规范化,对本校的财务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审计,确保资金能够落到实处,严重避免贪污腐化等问题的出现。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审计监督功能。健全本校的财务监督机制,公开本校财务,对于财务支出加强效益评估。然,各个地区的教育部门要定期对中小学财务支出进行监督,规范使用本校教学资金。与此同时,笔者认为还应搭建社会举报平台,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的乱收费情况加以监督,并成立专门小组对学校收费情况进行调查。 其三,多渠道的筹集教学资金。因为在中小学教育资金中,国家财政拨款属于主要的资金来源。国家应该继续扶持中小学教育发展,加大中小学法定投入资金投入,以此改变我国中小学教学经费严重匮乏的情况。当然,各个地区的中小学还可以求助当地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争取经费。还可以采取其方式筹措资金,保证中小学的基本教学。此外,中小学还可以采取赞助方式以及社会捐赠等方式为本校筹措资金。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采取“教育彩票”、融资租赁、金融借贷等诸多方式为学校筹措资金,结合财务风险情况以及本校实际,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其四,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我国出台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中充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制度的颁布在规范我国各地中小学财务行为的基础上,强化财务管理,还能够全面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继而推动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此外,中小学的财务管理人员还应认真学习我国的财务制度,依法办事,监控财务活动。 其五,加强预算管理。在中小学的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极为重要。因此,中小学应加强预算管理,采取流动预算法以及零基预算法,加强预算计划编制,实事求是,对经费支出严格控制,分析执行偏差,根据学校的自身实况、人员数量以及收费标准等,制定本校财务的预算管理计划并遵照执行。 三、结语 现阶段,在财务管理期间,我国中小学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事业的正常进行,影响了学校发展。为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中小学应加强财务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完善各类监督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以此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的真正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义乌市教育事业管理服务中心) 中小学财务论文:实现中小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方法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使得现如今我国教育界在教学方面今非昔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我国经济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对于中小学而言,如何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将决定中小学未来发展的走向。为了落实财务管理信息化以及对于学校发展的影响,当务之急是要对中小学财务管理信息化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本文对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情况进行分析,解决其中的问题,提出一个合理的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 中小学校 信息化 相比传统的获取价值信息方式,人们更加愿意使用信息化方式做为主要途径。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对于学校而言,要想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大家多接触会计电算化,对于会计管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增强其决策力。在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在中小学的竞争当中也会起到很大作用。 一、建立核心相关制度 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就是一定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建立相关管理理念。财务管理在中小学校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抓好学校的财务管理,对资金监控的加强,提高对财务管理的认知意识,才能让整个学校的管理上升一个档次。学校管理者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去处理学校相关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体现出财务管理综合性、高效性和准确性的特点。为了提高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切入,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同时还实现了信息共享,在统计数据和财务信息的流失方面上解决了相关问题。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以控制现金流作为重点,达到加快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目的。 二、增强人才培养 在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道路上,人才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人才培养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是及其重要的。加强人员培训,可以很好的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升华他们的管理理念,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就目前来说,财务人员都需要加强相关培训,规范他们的操作行为使得他们熟能生巧,达到财务管理系统的标准,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确保财务管理系统的顺利运行。 三、制定制度建设基础 结合实际工作落实信息化建设,打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在建设的同时建立有关制度。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统一配置、统一平台、统一规划、统一编码的几个基本方针引领着财务人员的前进,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做到了统一作战的局面;相关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推陈出新,不断创新才能跟上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同时也要注重人才培养,确保相关部门在开发与维护财务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搭建统一的市场化骨架;在此基础上,不抱有夜郎自大的心理,积极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有力的推动信息化建设。 四、加强公共基础网络建设 引进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搭建高效安全的平台,丰富学校的内部资源,从而打好信息化基础建设。公共基础网络建设工作往往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校园信息化建设,差劲的公共基础网络建设会导致校园信息的流失,提高网络危险性。因此,要加强对公共基础网络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每一分资源,充分运用相关的网络安全技术有效提高网络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还应确保各软件系统能够兼容、交互集成和有效对接。同时,加强公共网络基础建设可以实现校内外网络有效连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五、互联网+思维的充分运用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充分采用互联网+思维,广泛运用先进技术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相对传统的校财局管集中管理模式,互联网+思维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大大的解决了集权管理的问题,尽管并没有传统模式资金统一调配的便利,也没有高使用效率的资金;但是先进的管理模式有着流程简单、决策快、高效率的优点,这是传统模式万万不能比的。 社会的高速发展,必然产生很多新兴事物。财务管理信息化这一新兴事物,逐渐替代中小学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在学校现实的管理工作当中面临着考验。一方面,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另一方面,中小学应该摒弃传统的观念,去接受新事物,建设新的规章制度以及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实现中小学财务管理信息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小学只有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去改革和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小学财务论文:基于内部控制的中小学财务管理探讨 摘要:我国一直极其重视教育工作,相关政策和教育资源呈逐年优化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在对待基础教育的问题上,更是优中选优的向其倾斜。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中小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办学资金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资金不能有效利用,学校资金运转和内部管理出现问题。特别是对一些本就缺乏教学资金的学校来说,教学资源不能有效配置与利用,影响了学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内部控制论,阐述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其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扮演的角色,进一步剖析了现阶段中小学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从内部控制角度提出了完善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中小学 财务管理 一、内部控制的概述 (一)财务管理制度间的关系复杂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基础教育也得到很大的改观。旧有的财务管理状况已有较大改变――财务管理的内容愈加丰富、财务管理制度愈加复杂、制度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因此,优化财务管理,理清财务管理制度间的关系也显得尤为必要。 学校作为事业单位,享受财政拨款。但同时也要按照要求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履行相关文件的规定。在执行预算的时候,为了尽量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进行,就涉及到了成本控制。而谈及成本控制,就免不了要考虑具体的措施以及相关的监督制度。除此之外,还少不了相关财务核算系统及财务信息系统的保障。各项财务制度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相互关联、相互交叉。因此,理清复杂的财务制度间的关系,是做好财务管理的重要前提。 (二)内部控制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扮演的角色 内部控制不仅有助于财务管理治理结构的建立,还可以在执行的过程中降低财务风险,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捷径,起到增速提效的作用。一方面,内部控制在协助构建财务管理治理结构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内部控制对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决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控制,同时也反作用于财务管理诚信环境的建立。帮助学校的财务人员、采购人员乃至整个学校的教职工树立忠诚的工作理念,为学校的财务管理构建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包含了内部审计制度、内部监督制度、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等,这些内部控制活动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财务风险。在中小学不断发展、财务环境不断复杂化的今天,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内部控制的应用可以较大程度地使整个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有C地整合到一起,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加速器”。 二、基于内部控制论看中小学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够 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都是其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而对于以“教书育人”为主要工作目标的中小学校来说,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有些中小学工作人员忽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造成按要求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而更有一部分学校从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将财务管理制度简单的视为会计核算。同时,财务部门在中小学校中被视为后勤部门,其管理经费的重要职能并没有根植于工作人员的意识中,导致资金重复审批发放、票据管理混乱、采购条件审核不足等情况频发,影响教学资金的利用效率。内部控制制度的混乱使用和缺位,会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制度的运行效果。 (二)预算制度不合理,执行效果不理想 中小学校在每年度初,都要根据上一年的资金使用情况和下一年度的计划安排,制定新一年的财政预算。这是本单位在新年度的资金计划目标和财政工作任务。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大多数中小学的做法是有沿用历史数据,或者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做少量改动。这样的预算编制工作严重偏离了实际财务需求,并不具有实际执行的价值。造成这样的局面,首先,学校的行政部门脱不了干系。其对预算管理的不重视,导致其行政决策偏离学校实际资金运转需求。其次,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没有秉承预算编制的原则,依据上一年度学校的资金使用状况估算预计下一年度的资金需求,导致预算编制执行结果并不理想。 (三)未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管力度不强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的中小学校的数目也较为稳定而繁多。对于属于外部监督力量的上级主管部门来说,对其监管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很多中小学校还存在乱收学杂费、滥用财政经费等情况,财务账目处理混乱。这些问题都因为外部监管机制不完善而迟迟不能被杜绝。另一方面,学校内部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管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查处资金使用超规格、超标准和资产侵占等问题。外部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与内部监管机制的缺失,根本无法形成联动效应,阻碍中小学财政制度改革的进行,影响其教学资金的使用效率及其自身的发展。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资金使用效率低 中小学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教学资金的安全,都要依靠规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并不符合相关的标准――缺乏对出纳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度,给违法犯罪活动留了空子;缺乏对原始凭证的有效审核,导致违规滥用票据、侵吞国家财产的情况存在;会计岗位设置模糊,相关职务分工不清晰,职能混乱,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核算程序过于简单,不符合财务管理对会计核算的要求等。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遏制这些违法违规的行为,有效保证教学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完善中小学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进行财务管理改革势在必行。这是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决定的,更是中小学校寻求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必须摒弃旧有观念,打开怀抱迎接新形势、新思维、新观念。首先,要重视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认识到其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强化对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的认识,培养内部控制意识。其次,财务责任主体及相关负责领导应具备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财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效果负责,带动全校教职工强化财务责任意识、遵守制度规定。第三,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并重视后期培训工作,丰富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强化制度运行的效果。 中小学财务论文: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处在当前的教学发展阶段,加强对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就是促进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传统的粗放式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财务管理需求。本文主要就中小学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管理重要性和管理问题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中小学财务精细化管理应用策略详细探究。 【关键词】中小学;精细化管理;应用 一、引言 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实施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将精细化的管理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科学运用,对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就有着积极意义。通过从理论上对中小学财务精细化管理,就能为实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和精细化管理重要性 1.中小学财务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的制度没有完善建立,以及管理制度制定的不合理等。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是促进学校正常运转的关键工作,在实际管理中就需要完善的制度支持。但是从实际的管理制度制定情况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制度,造成了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比较差。 没有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中小学的教学以及后勤和行政等方面,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上没有重视,对财务管理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财务工作就是发工资的。这就造成了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效率比较低,对学校的诸多工作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中小学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比较低,在预算执行能力上比较薄弱。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相关财务人员对管理的业务活动的了解不足,以及对业务支持的准确性判断就存在着很大难度,没有和实际教学发展的情况相结合。再有预算执行能力方面相对比较差,没进行实地调研以及论证,只是简单化的结合去年收支来预算,这就大大影响了财务管理的质量。 2.中小学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管理重要性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发展需求,中小学的财务管理要注重精细化模式的运用。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方法运用,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能最大化的发挥。也能对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中小学的教学发展建设方面,需要财务管理作为支撑,在经济业务方面的监管等工作要加强。通过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方法运用,就能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加强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方法实施,对财政部门和学校的双向博弈就比较有利。对财政支出的每笔款充分利用,将钱花在刀刃上,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方法就能得以有效实现。 三、中小学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管理应用策略 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方法运用,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有着积极作用。笔者结合实际,对财务精细化管理提出了几点措施: 第一,树立良好的财务精细化管理观念。面对新的教育发展阶段,就要能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管理,财务管理人员要从多方面充分考虑,及时转变财务管理的观念,和时展需求相结合。要能将财务管理工作和中学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对财务管理人员教育以及培训加强,在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上进行灌输,从整体上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这对中小学财务管理的质量提高也比较有利。 第二,完善财务精细化管理制度。财务精细化管理质量的提高,就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以支持。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是系统化的工程,这就需要财务部门进行完善,并结合其他部门对各年级部门的意见,从而对财务制度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充分突出。形成完善的以及便于操作的财务精细化管理制度,这样就能更好的指导实践工作实施。 第三,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监督工作实施。保障中小学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就要在监督工作层面加强实施,以及注重监督机制的完善建立。会计监督是中小学财务管理中重要的部分,也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中小的办学质量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通过监督管理的工作实施,就能对中小学财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以及规范性实施加以保障,对整体的财务管理质量提高加以促M。 第四,对财务预算管理全面展开。在预算管理工作方面要结合中小学的财务管理情况全面展开,将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提高。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工作实施,预算管理是比较重要的,在具体的工作实施中,对财务预算编制以及预算上报和执行分析等环节,要充分重视质量的控制。各个部门都要严格遵循编制预算的各项收支等进行细化分类,对预算的信息及时性的反馈,及时性纠正偏离预算目标的行为。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除此之外,中小学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工作实施,还要充分重视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加以应用,并要能在财务管理的风险意识上加强,在风险应对能力上不断加强。只有如此才能保障财务管理的水平提高,实现精细化管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的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实现,就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在措施的实施中,在制度建设以及思想转变和技术应用等综合起来。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和实现,才能有助于中小学的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中小学财务论文:村镇中小学学校财务内部管理审计要点探究 【摘 要】在村镇中小学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财务内部审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小学学校内部审计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对中小学学校内部的现状加以改善这两个问题出发,对村镇中小学学校财务内部管理审计的要点进行探究。 【关键词】村镇中小学学校 财务 内部管理审计 引言 学生在中小学学校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在学生的整个教育生涯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对教育也开始实行教学改革。这一改革过程不仅仅针对教学,同样也涉及中小学学校内部的各项工作,其中包括对各级的中小学学校进行评估,评估活动离不开审计。在这里审计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预算决算、财政收支以及对被审计单位在其他活动中的各种执行及控制情况来进行独立的评价。如何将内部审计在中小学学校日常工作所起到的监督作用发挥出来,进而促进中小学学校的发展,是目前摆在中小学学校内部审计工作面前的问题。 一、审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中小学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重点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1.审查公用经费收入情况,审查其是否纳入财务部门统一核算和管理,有无隐瞒收入、转移资金、公款私存或将收入挂账等问题。2.审查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有无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虚列支出、转移资金、滥发钱物等问题。重大经济行为是否经校班子集体研究讨论决定,是否实行政府采购,手续是否完备,程序是否合法。3.审查“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及占公用经费支出比例。 二、中小学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审计发现,中小学学校会计基础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具体表现在绝大多数报账员通过培训或自学都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财务收支、财务核算更加规范。学校都制定了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财务稽核,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有了良好的开端。建立了固定资产台账,乱收费现象得到了有效地遏制。但在审计中也发现少数中小学学校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学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公开不到位,个别校长民主理财观念不强,教辅资料代收代支操作不规范,少数中心学校分面上、本部两块核算,向所辖学校分摊费用等问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内部审计人员。村镇中的各级中小学学校没有对内部审计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校内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学校员工主要由教工组成,在学校里有专门负责财务的人员比较少。与此同时,学校的负责人过分强调生源,认为在中小学学校里学校的主要工作只是教育好学生,认为财务、技术等活动不需要太过注意,也无须重视内部审计的工作。部分学校虽有内部审计人员,但由于学校的不重视,致使审计人员形同虚设,从而造成学校的大部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 2.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够高。在各个中小学学校编制里,财务部门的人员不多,很难培养出能够实时更新财务思想的工作气氛。中小学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通常具有高重复性、比较简单的特点,所以很多的做账流程被固定化。中小学学校的财务信息不会像各个企业那样会得到社会的监督,所以中小学学校的财务人员就不会经常更新做账方式,也不会积极学习新的相关法律法规。所以,大部分中小学学校的财务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强化中小学学校财务管理的各种需要。 3.中小学学校的内部控制不够健全。中小学学校的内部控制不够健全,各个控制点的设置不够合理。为了促进各个中小学学校教育改革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政府的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内部审计意见。然而,各种实践结果证明,这类审计意见对中小学学校缺乏强有效的可操作性。在当下,我国的各级中小学学校基本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内部控制系统来指导内部控制在各个中小学学校中要如何实行。 4.中小学学校中缺乏经济责任审计。这里的经济责任审计指的是要对学校的负责人在任时的各种经济状况给予考核与评价。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审计相比较,各个中小学学校的经济责任履行被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与监督,从而无法监督学校的管理状况,也就无法对学校的管理进行有实质性作用的帮助。 5.中小学学校的审计工作缺少有关的监督评价体系。在各个中小学学校日常工作中,比较重要的考核评价体系基本都与教学成果等问题有关,对于专门的内部审计还是比较缺乏,所以,很少有专门对学校的工作设定相应的监督与评价体系。即使有部分学校设有相应的体系,一般的内部监督也大都流于形式,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认真执行,甚至也会发生财务部门自己负责监督自己的工作情况。 三、如何对中小学学校内部的现状加以改善 1.提高中小学学校的内部审计意识,使内部审计工作得到重视,并强化中小学学校的内部审计的环境。首先,要使中小学学校负责人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的认识得到提高。单位的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财务状况的完整与真实性负主要的责任。各种工作都只有得到了负责人的认可,工作才会得到较有效的展开。其次,要在中小学学校中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与推广,要使学校中的教职员工都能对学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才会推动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 2.在各级中小学学校中要有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并且还要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由于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审计等工作来说更重视教学工作,造成了学校内的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的局面。没有符合要求的审计人员,对于开展真正的审计工作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对于各级中小学学校来说,要在学校中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同时,学校还要监督学校内的财务人员加强自身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便适应学校在不断发展中的不同要求。 3.对于中小学学校内部的控制要加强,避免发生资产流失的现象。首先,学校要加强对于学校内的财务与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学习,在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建立与学校自身的情况相符合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学校的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学校的负责人提交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通过学校的实际操作,要对这一制度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4.在中小学学校日常工作中,要加大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大多数的中小学学校并没有对学校的负责人所应负的经济责任制定相应的界定与考核办法,也没有对于学校的经济责任设立相关的审计量化指标,所以,大部分学校负责人应负的经济责任基本处于真空的状态。中小学学校自身也要建立起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及对于经济责任的界定方法,使之可以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可以对负责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加强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也可以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5.按照“确认业绩,揭示问题,完善监督,改善管理”的原则,通过查阅财务制度、银行账户、财务报表、账簿、凭证等会计资料、固定资产明细台账、债权债务清理明细表、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材料及相关文件、合同、协议和会议记录等资料,对离任校长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核查审计。 6.引进第三方对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中小学学校可以加强与第三方关于审计工作的交流。在各个企业中,不仅在企业内部会设有内审部门,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还会请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提出具体的意见,同时还会对企业自身的各种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相应的评价。对于各级中小学学校而言,这种方式也值得学校在工作中进行借鉴。学校也可以引进独立的第三方,对学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定期地进行评价以及相应的指导,找到学校在工作中的缺陷与漏洞,使学校可以及时对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订正,防止学校的资产发生流失的现象。 结束语 通过审计,为村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学校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得到了正确及时的评价。教育内部审计深入基层学校,强化审计监督,充分发挥教育内审的职能作用。同时达到了帮助学校把关理财,提高财经法律意识,健全内控,堵塞漏洞,预防警示的目的。村镇中小学学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要想在新形势下开创出新的局面,就要从本校的内部审计的现状出发,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问题找到各种解决方法,同时还要抓住教育发展越快,就越需要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审计的规律与机遇,为提高本校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奋发工作,做出不懈的努力。 中小学财务论文:中小学财务管理水平提升措施研究 [摘 要]中小学财务管理是中小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推进教育事业改革的基础内容。本文针对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分析了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进而总结了在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全面论述了提高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可行措施,以期为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合理的参考。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对于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对于推动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中小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中小学教育活动有序运转的基础,但是目前,很多中小学在管理中普遍存在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造成教育经费的利用效率不高,价值发挥不够,甚至造成了教育经费的浪费和损失。提高中小学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中小学教育经费的规范、高效使用,已经成为中小学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教育财政资金利用效率、推动教育事业改革的持续深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 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财务规章制度,对涉及学校发展以及资金供给等相关财务活动的处理,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根据学校的年度计划以及主要教学任务确定学校的财务收支计划。预算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两部分,财务部门完成预算计划编制经校务会通过后,交由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执行。 (2)收入管理。中小学的收入是指中小学开展教学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主要包括各级财政部门的教育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拨入专款、上级单位的非财政补助资金、勤工俭学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内容。对于收入的管理,重点是确保各项收入统一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并严格执行“票款分离”制度和“收支两条线”制度。 (3)支出管理。支出是指中小学为开展教学及其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中学的支出包括事业支出、专款支出、基建支出、勤工俭学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等内容。对于支出的管理,重点是确保经费支出审批权限、审核流程、支出额度与用途符合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资金的支出在预算管理框架范围内。 (4)结余与分配管理。结余与分配管理重点是对中小学的年度收入以及支出相抵后的余额进行财务处理,现阶段按照我国的财政政策以及规章制度,中小学的结余除了有明确要求的财政专项资金按照财政部门规定执行以外,一般是按照国家规定转下年度继续使用,也可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或者是作为事业基金纳入后期财务管理。 2 我国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管理是学校运转的基本物质保障,对于中小学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学校管理部门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了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升学率上,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足,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于国家财政拨款经费没有执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计划,对于教育经费募集的积极性也不高,财务管理工作的目的性与规范性不强。 (2)预算管理不科学。中小学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由学校根据预算计划执行管理。但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管理部门未能充分将自身战略发展、教育目标以及资金需求融入预算计划之中,造成了预算计划的不合理。此外,中小学的预算计划的约束力不强,在预算执行中经常出现追加预算等问题,影响了预算对于财务管理的约束作用发挥。 (3)会计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当前一些中小学对于会计工作没有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开支缺乏计划性,资金在使用阶段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教育财政资金浪费严重的行为仍然存在。此外,中小学财务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内部审计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各种账外账以及虚假会计报表的行为未能完全杜绝。 3 提高中小学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1)完善中小学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小学学校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在预算控制、学校资源配置、资产管理、资金使用以及学校财务状况反映等几方面的作用,积极主导健全完善学校财务管理体系。首先,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应该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模式,以校长负责制开展,在学校总务处设置财务工作机构,统一管理学校内部的财务工作。其次,应该进一步地明确中学财务工作的业务标准规范,尤其是对于原始凭证审核、填制记账凭证、会计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处理、编制会计报表、建立会计档案、经费预算、银行结算和现金收付业务办理、库存现金和有价凭券管理印章使用等方面,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2)提高中小学的财务预算管理水平。首先,对于中小学预算的编制,应该严格按照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年度预算指标进行控制,同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需要,参考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完成本年度预算计划的编制。对于预算计划应当遵循综合平衡、科学规范的原则,并将预算计划经过学校校务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审核以后分解实施。对于预算计划的执行,应该严格按照预算指标以及预算规定的开支范围进行确定,严禁各种随意开支以及改变资金用途以及支出规模的行为。对于预算外的追加资金,应该经过会议讨论研究以后在预算内调剂解决。此外,在预算的执行阶段,应该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对收入支出的合理性以及资金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并在预算周期末整理形成决算。 (3)规范中小学财务的收支及资产管理。规范中小学财务的收支管理,应该按照国家财政改革的相关要求,全面推行学校国库集中支付,并以电算化会计核算形式进行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降低资金运行风险,确保财政资金收支管理的统一。对于中小学的财务资产管理,在购置上必须确保财产物资的程序合理,同时定期盘点学校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于流动资产管理,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现金、各种存款存货管理的内控制度确保资金的安全可靠。 (4)加强对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确保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符合国家财经法规以及财务规章制度,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在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形式上,应该采取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按照经济活动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督形式。同时,应该经常性开展定期以及不定期的内部审计,并结合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外部专业审计机构,提高对财务工作审计水平,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合法。此外,应该强化对于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报告和分析,由财务管理部门定期编制学校财务分析报告,对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预算执行、资产使用、收支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状况等形成财务分析报告,交由学校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分析。 4 结 论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事业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同时工作任务也将越来越重,工作标准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中小学管理部门应当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并不断提升财务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以提高中小学财务管理水平,实现教育经费效益的最大化,服务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小学财务论文: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现状及对策 自从2006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投入以来,省级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财务工作更加规范,要求更加细化,集中到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做账。各地都成立了教育经费结算中心,相继出台《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方案》及《报账程序和手续》。各中小学的帐务要求公开透明,收支清楚,各项结余明了。各地加大了人力物力,抽调人员专门记账,提供专门地方办公,配备专门的电器设备。学校财务人员还是要了解财务专业知识,才能做好票据的审核、报账、票据整理,记账(会计系统的出纳帐),要求各中小学的报账员要按时做好记账和结账。但总是有的学校财务人员意识淡薄,时间观念不强,造成结算中心会计无法与学校报账员对账与结账,报表不能按时报出,影响领导层的决策。 一、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现状 1、财务人员个人素质有限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的财务人员,大都是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中选择来的,半路出家。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账务科目一丝意识都没有,在其脑海里一片空白,学校领导就启用为财务人员,对学校的经费进行管理。有的目前连电脑都不懂得,现在做财务工作都得用电脑,工资管理用电脑操作,记账也用软件操作,决算也是用软件系统来操作。对于这样的人员难于上青天。从学历上看有中师、大专、本科等;从专业技术职称看,有员级、助理级、中级等;不过只是教育专业,不是会计专业。从业务工作来看有几个月、一两年、三四年不等。 2、财务人员制度意识较弱 对于学校交来报账的票据是否合上级的有关规定,是否属于白条子。目前。很多的报账员都不会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票据中表现的手续是否齐全,也不知道。这样来回于学校到结算中心次数较多,耽误报账的时间,学校也不能及时得到经费去使用。 3、财务人员待遇较差 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工作不够稳定,经常更换,更谈不上取得《会计从业证》书,主要是在农村中小学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看不出什么成绩来,一天到晚就是与数字、单据、工资清册打交道,年终考核绩效最差,给财务人员的绩效报酬自然是低的了。年轻人的职称低,待遇低,就没有人愿意做此项工作,要求学校领导换人。职称高的人员大多是年龄偏高,不懂得电脑的使用,做没好久,适应不了工作,又要换人。在农村中小学中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频繁更换,造成了财务从员对相关经济待遇的政策掌握不够全面。没有及时给职工办理相关的待遇手续。 4、财务人员任职资格不足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但是,在农村中小学中大部分的同志是没有此证书的,有证书的同志很少。加上队伍不稳定,做财务工作的同志,也没热情去努力学习并参加考《会计从资格证》的考试。这样一来,财政部门执法检查,教育系统的会计人员资格不合法。 二、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今后的对策 财务人员是一个单位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需要我们加强重视。为了更好的做好农村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工作,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农村中小学财务工作的管理,使其走向规范化,电算化,软件化,专业化,以便能够提升工作水平与工作效率,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比如我们可以在每年的选择招聘中,要有意识地安排一定数量的指标用于招聘农村中小学的会计人员,逐步消除农村中小学会计人员不合法律规定的现象。建议对农村中小学的财务人员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首先要实现财务人员的稳定工作。要长期稳定,不能轻易更换工种,至少都要在中小学从事财务工作10年以上。况且,在职称评聘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政策,使得他们安心在农村中小学校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在制定事业单位的奖励性绩效方案时,要将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列入方案的内容中。例如:职工的经济待遇是否按时按照相关政策给予办理?工资是否按时发放?是否按时报账?报表是否按时报出?差错率在百分之几?等等。要不然,做财务工作,1年下来,什么成绩也没有,考核结果分数最低,相应的薪资待遇也较低,这就会影响了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造成影响。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这方面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供农村中小学校参考、执行,以便能够更好的保障财务人员的权益。 2、其次需要做好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在农村学校由于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工作能力相对较低,所以在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效率低下、积极性不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做好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比如组织农村中小学的财务人员到专业学校去进行培训,重点培训如何建立账簿,科目如何设定,如何对报表进行分析,怎样写分析报告,对现实工作中出现的票据如何进行审核,什么样的票据是符合规定的,哪些支出一定要发票,哪些支出不是要发票,哪些开支是要花名册等等。经过这样的专门培训,使报账员具有以上这些能力后,对于报账工作就会顺利,不耽误报账的时间,学校及时得到经费使用。 3、再次要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待遇。由于财务人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很少会有“绩效”,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来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待遇,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比如对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要多鼓励他们从事这项工作,特别是基层的,每年或者每两年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并评出优秀给予表彰。长期以来在农村中小学只有评选教学质量奖,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研员,就没有评选先进报账工作者或者优秀财务工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从事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没有发展前途,也没有奔头,自然就放弃这项工作也做教学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做好应对,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状况。 4、在对学校的校长培训时也要渗透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内容,不要轻易地更换学校的财务人员,要尽可能地沿用。同时,要对校长们培训什么样的票据是不符合规定的,校长就不能签字报销。方能层层把关,白条子无法进入记账程序,经得起审计机关的审计。 中小学财务论文:云南民族地区中小学集中办学后财务管理的路径探析 摘 要: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学校布局、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要求,“集中办学”成为了农村学校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民族地区不仅是民族地区,还是边疆和山区,是中国欠发达的地区之一,想要同步实现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教育是关键。“集中办学”的模式能够使教育在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缩小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使教育能够均衡的发展。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云南民族地区的中小学集中办学进行分析,提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财务发展的正确路径,最终达到促进云南民族地区中小学集中办学的发展,促进整个云南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集中办学;财务管理;云南民族地区;中小学 集中办学就是将教学资源贫乏的学校进行合并,将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整合之后集中起来,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公平。集中办学能够集中管理教师与学生,使教育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进而提高整个云南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促进云南地区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一、云南民族地区中小学集中办学的原因 集中办学通过对零散教学资源的整合,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集中办学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是否适合采用集中办学模式,而选择云南民族地区中小学集中办学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1)布点分散。村小布点分散,班级人数少,教育资源浪费严重。(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村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村小代课教师没有读过专业学校,教育质量令人堪忧。(3)教育经费紧缺。虽然国家每年按生均下拨学校公用经费,但这些经费仅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因为学校点多面广,其危房改造,校产修缮、教学及生活设施添置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资金比较分散,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增加了教育成本,加重了政府和农民的负担。 因此,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实行集中办学的优势有:(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2)相对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3)有利于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4)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5)能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投资;(6)能相对降低教育成本;(7)有利于相对减少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 二、云南民族地区中小学集中办学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随着中小学集中办学的不断深化,各中小学校掌管的资金较多,所以也都设立了会计机构,并配备了会计人员。但各学校普遍缺乏一套规范严谨的财务管理模式,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滞后,不管规模大小,一般只设两个会计岗位,致使会计人员一兼多职,无法行使应有的不相容岗位的真正分离,缺乏相互牵制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 集中办学后的各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人员,有的是半路出家或是教师兼任,对有关财务制度不熟悉,理解不透彻,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系统的财务知识,计算运用水平低,以致账簿设置不规范,会计科目运用不正确,收支账目混乱,以上因素严重影响了学校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领导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大部分学校领导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务和人事管理中,把教学工作排在首位,积极争取上级的拨款,而忽视了财务管理这一环节,使学校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认为会计工作不过是记账、算账、发工资、办理报销而已,会计人员只要管好钱、记好账就行;自己只要抓好教学、提高升学率就行,对财务工作几乎放弃管理,从而导致学校的财务管理在学校整体管理中的作用无法真正发挥。 (四)学校综合管理不科学 个别学校重教务、轻财务工作,重钱的管理、轻实物资产的管理,普遍存在资产管理混岗现象,实物资产由几个部门分管,缺乏一个总体管理部门,购置、入库、领、用手续不完备,从而形成资产流失严重。 (五)财务管理中没有严格的监管机制 中小学财务管理的监督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内部监督就是指学校内部各部门对财务的监督。在集中办学的中小学不重视财务管理,导致财务收支情况只依据会计的提供,而对于报表的准确性却很少追究。外部监督主要靠审计、财政、纪检等部门对中小学财务管理的监督,但只是形式上检查一下,没有起到监督的实质作用。 三、加强完善云南民族地区中小学集中办学后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要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有效建立财务会计岗位职责制度和考核制度;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和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建立收支审批和稽核制度,配备学校财产物资管理人员,明确各自权限和责任。财务机构内部要分工和责任明确,使学校的资金和实物资产发挥真正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同时搞好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即事前要对学校财务工作的方案和预算,进行效果预测,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否有利于学校提高效益;事中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进行及时纠正;事后对某个活动或某个时期的财务活动进行总结,对其收支、成本、效益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 (二)对学校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学校财务工作是否有成效,关键要看学校主要负责人财务管理意识的强与否。学校一把手作为学校财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为此,要提高学校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一方面上级财政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多举办学校校长财务管理培训班,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和对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视。 另一方面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让财务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财务管理能力,使管理人员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正确使用法律,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使其知识和技能得到更新、补充、拓展;最后要完善财务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各自的工作岗位职责,各司其责,做好本职工作,杜绝出现工作失误等情况。 (三)加强学校财会队伍的素质教育 在现代教育形式的背景下,顺利开展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否为学校教学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直接涉及到财务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此,应抓好以下工作。(1)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名学校财务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并做到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要知道学校的经费是为教学提供服务的,不属于哪个人,如果将公款据为己有,是违背了财务制度,更触犯了法律。只有不断提高我们财务人员的道德素养,才能在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犯错误,更好地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提供好优质的服务。(2)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作为学校的财务工作人员,应按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条例》的有关要求,应积极参加各级财政部门和人事部门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或者自学,使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尽快得到更新、补充、发展和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条件下学校财务管理工作。(3)加强财务人员计算机培训。提高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运用水平,使学校财务步入电算化管理,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四)在中小学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集中办学后的中小学要对健全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的重视,让学校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形成体系。在中小学要实施民主透明的财务制度。学校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应该主动接受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以民主监督为主,纪检、财政等国家相关部门监督为辅,实现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化和常态化。 (五)科学运用财务管理手段,提高学校综合管理水平 对学校领导和财务人员而言,科学地应用好财务管理这一手段,关键是尊重财务的客观规律。如何使学校的财务管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学校财务人员的职责,要取得管理的最佳效果,主要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加强学校收支管理。首先,根据国家补贴补助在校生的政策,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建立完善的学生个人信息电子档案,在规定时间内申报学生补贴。争取第一时间补助款到位,并及时发放到学生个人手中。其次,及时清收教职工的水电费。再次,统筹安排资金,合理使用,严格报销手续,杜绝不合理开支,严格履行会计监督职能。(2)加强学校资产管理。为了使学校资产得到妥善保管,防止流失,学校必须制定资产的购置验收制度、使用维护制度、报废处置制度;配备专职资产管理人员,建立资产的领用登记制度;定期开展清产核资,做到账实相符。另外财会人员要掌握会计集中核算的职能,运用培训、研讨、交流、讲座等形式,来健全会计集中核算的能力。加强服务意识,将监督放在服务中,把监督和服务结合起来,用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各个部门的认同。同时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积极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使会计集中核算能够更加合理、客观。 集中办学已成为了云南民族地区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方式,为了能够切实实现集中办学的效果,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在加大相关部门投入的同时,学校的主要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克服传统观念,在抓好教学管理的同时,对学校的财务管理也予以重视,建立健全相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强化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使用好学校有限的资金,管理好各项实物资产,确实搞好后勤保障,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够有序开展。本文对集中办学的中小学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未来云南民族地区中小学集中办学后财务管理的路径方向,希望能够对集中办学的中小学财务管理有正确的引导作用,促进集中办学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