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险论文:探讨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及其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当代企业进步发展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本文就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分析,阐述了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当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表达了内部控制是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财产险保险公司 内部控制 治理结构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产险保险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合作逐渐增多,增强公司内部控制成为当下财产险保险公司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公司董事会、各部门经理、全体工作人员。内部控制的内容有:承保、销售、理赔、投资、偿付能力等方面的控制内容。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障公司经济效益任务的达成和公司财务报告的正确性、可信性。目前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着建造动力的不足;在认识上存在不足;职工分工不明确,缺乏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改善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加强财产险保险公司自身的组织结构等一些措施。有效的提高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之间执行内部控制的效率,从而保障财产险保险公司在当下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下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演进和现状 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演进是随着相关制度的颁布而逐步完善。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了第一个行政制度《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随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于1999年了第一个真正完善可执行的行政制度《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2004年了《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试行)》,这些政策的施行,为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给予了管理参考,对资金运用和中介机构的内部控制给予了全面的执行规范。从2007年起,全国范围内的财产险保险公司都开始向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交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就目前保险行业相对比来说,内部控制建设发展比较缓慢的是财产保险,但是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财产保险行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将得提高,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政策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财产保险行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将不断改进,逐渐建造成适合我国保险经营管理的内部控制体制。 (二)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造存在的问题 1、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在内部控制的认识上存在不足 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在内部控制工作上造成的损失,将有可能给公司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于某些财产险保险公司下级分公司的员工,其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对员工产生相应的制约作用,使得财务工作者在制定财务报告和统计数据缺乏规范的职业执行基准,其报告数据没有正确性和可信性。另外公司内部和外部审查考核体制并没有对其公司员工发挥实际的作用,使得大部分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员工之间还没有清楚的意识到内部控制的作用意义,在其内部控制的认识上存在不足。特别是基层分公司,存在轻内控、重业务的情况,往往把业绩做为员工的重要判断指标,而内部控制则被边缘化、忽略化,长此以往,致使内部控制往往虚于表面,落不到实处,造成内部控制工作的不到位、不全面。 2、职工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 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明确界定职工岗位的职责要求,各部门存在岗位空缺的现象,没有相应建立规范职工的管理体制。在职工的绩效考核问题上,普遍都停留在传统的年度考核模式上,由于职工岗位界定不明确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岗位空缺,使得职工之间的业绩考核缺乏完善的考核体制,缺少针对内部控制的专门的考核制度。从而使得职工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缺少的系统协作精神、工作的连贯性。 3、缺少完善的规范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 财产险保险公司没有完善的规范员工执行工作的责任体制,对于员工工作上的失误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行为,并没有建立其完善的责任体制。大部分责任体制普遍都是表面形式化,在对其员工的行为问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检查和引导;在对查出的问题没有进行实际处理和引导改善;在对规范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上,责任体制并没有完全适用于处理员工基础工作失误的问题,导致小问题不断累积引发出大问题,给公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些原因促使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在执行工作中,没有具体的制约其执行工作行为的约束,另外,各个部门没有重视其责任体制的重要性,为了个人的利益,不顾公司的整体利益,从而使得财产险保险公司缺乏完善的规范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 4、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制度建设落后于业务发展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这三个因素影响财产险保险公司各项业务执行过程,信息、沟通、监控这三个因素影响着财产险保险公司各个操作环节。大部分财产险保险公司在控制管理上建立了许多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没有发挥到实际的财产险保险公司经营活动过程中去,并没有在财产险保险公司各个部门有效的实施,并没有建造成全方位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这些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发展进程。 5、问责机制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为问责机制不当,部分公司存在“收入上移,风险下放”的现象,致使基层员工缺乏相应的保障,心态失横,甚至进行违规操作,致使犯罪。并且现今部分财产险保险公司对基础工作的问责机制缺乏,问责机制只存在于总公司中,更加纵容了基础工作的违规情况。 二、加强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文化 员工是内部控制进行的主要实施载体,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重要组成部分。财产险保险公司应该积极调动员工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公司内部控制目标的达成。在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应该大力宣传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思想,让全部员工充分体会到内部控制对公司的重要性,以及内部控制对公司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全面构造一个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企业内部控制文化氛围,将内部控制的主旨思想和理论思维全面覆盖到全体员工执行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强化内部控制执行标准的操作体制,从而有效的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同时,重视基层公司内部控制的作用,做后相应的规划与激励制度。 (二)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是影响经济效益是否能达成和影响公司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有效的将财产险保险公司各个部门之间的控制目标进行综合管理,改善以往各部门之间内部控制目标不一致不协调的现象。将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的控制目标规范为:构造健全的适合当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公司执行机制上的问题;检查和处理员工工作上的欺诈、舞弊问题。有效的避免风险隐患的发生,从而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 (三)健全的规范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 责任体制是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之间相互监督工作的规范体制。财产险保险公司应该全面建设与执行责任体制,,加强员工基础工作规范的执行与对未执行规范的责任追究,要明确管理部门、各部门员工和业务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以便在发生问题时可以具体追查其责任。另外,要加强规范工作人员对核保权和核赔权等工作的管理,对违规的员工必须依据相关责任体制引导员工改善问题,培养员工自主规范工作的意识,针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职位的不同执行不同的规范责任体制,将其违反制度规定的工作行为责任进行规范和引导,从而建立完善的财产险保险公司规范员工责任体制。 (四)加强员工的职业素质水平 员工的职业素质水平是内部控制管理实施的基础。利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为内部控制管理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为防止和解除风险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另外财产险保险公司应该实施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核心工作人员的短期行为长期化,从而促进其核心工作人员更关注公司长远的发展,从本质上解除弱化内部控制的动机,从而有效的加强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 (五)完善问责机制 应正确处理好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设置相对合理的激励制度,明确基层员工的利益分配,提高基层员工爱岗敬业的忠诚度,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问责机制不能流于形式或者只局限于精神层面,应落到实处,将责任明确至负责工作个人,做到有规必依,违规必处, 三、结束语 总之,内部控制有效的增强了财产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效率,是避免企业风险发生的重要管理措施之一。不仅深入认识到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在风险防范问题上的重要性,同时也理解了内部控制对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意义。所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和内部控制监管制度是当下财产险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任务,有效的提高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能力,才能保证财产险保险公司在当下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能稳定持续的发展。 财产险论文: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环境分析及建议 摘 要:中小型财产险公司是中国财产险市场的重要补充,其在中国财产险市场上占据多数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宏观环境之下,中小型财产险公司面临着众多的机遇与挑战。PEST分析法的运用可以对目前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所面临的宏观发展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并且其分析结果对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建议具有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中小型财产险公司;PEST分析法;发展;建议 中小型财产险公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那些在财产险市场上不占据垄断地位、经营年限较低、在经营规模和经营结构上都无法与大公司相抗衡的财产险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进行界定,目前在中国除了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和平安保险集团外,其他的中资保险公司都属于中小型财产险公司 [1]。中小型财产险公司是中国财产险市场的主要市场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中国的财产险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以下便基于PEST分析法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四个方面对中小型财产险公司所处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据此对其发展策略进行探讨,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PEST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1.《保险法》的修改。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险业法律体系的成熟也成为必然趋势。1995年10月1 日,中国第一部《保险法》颁布实施。2002年,根据中国加入WTO承诺对保险业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对《保险法》做了第一次修订。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修订草案并于同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是中国保险法的第二次修订。这两次修订从不同程度上对保险合同、保险业经营、保险业监管等方面做了不少重大的修改以及内容上的完善,解决了保险立法许多方面模糊不清和无法可依等问题 [2],保证了保险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2.中国加入WTO。中国加入WTO对中小型财产险公司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中国承诺在企业设立形式、地域限制、业务范围、营业许可等方面对外开放,使原有的保险市场格局被打破,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另一方面,外资公司在给本土保险公司带来威胁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顶尖的技术人才 [2],为中国的保险市场注入了创新的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加入WTO以来,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鼓励和扶持保险业的发展,这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保险市场环境,为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例如2004年6月15日起中国实行的新《保险公司管理规定》。该规定在降低了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金的同时,也不再区分全国性保险公司与区域性保险公司。这将促进中国涌现更多有特色的中小型保险公司,并为其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3.“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在2011年8月保监会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国在今后的五年中将会鼓励养老、健康、责任、汽车和农业等专业保险公司的发展,积极支持中小保险公司创新发展,形成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这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型保险公司的重视和改革,也是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寻求发展的良好时机。同时,“十二五”规划也从不同的方面为中国保险业今后五年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从不同角度引导着各个公司的经营战略。 (二)经济环境 1.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持续稳定的增长状态,近十年来的GDP增长速度都保持在9%左右。这种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国内的财产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使内需上升,居民和企业所拥有的财产日益增多,进而导致财产保险需求的增长。其次,健康发展的经济为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投资项目,这些投资项目多为基础设施建设或建筑业等,由此而带来的风险也为国内的保险市场尤其是财产险市场带来了大量的业务。虽然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对巨额保险标的的承保实力和风险保障能力有限,但再保险和金融工具的运用也令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得以在市场上分一杯羹。 2.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自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和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比如大力推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这些措施使中国的金融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升,在结构和规模上也日益成熟。随着金融体系的逐步发展,保险资金正渐渐成为其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金融体系一方面为保险业带来了分散风险和获得投资收益的渠道,另一方面保险资金也是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良好工具。 3.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的资本市场都受到了一定的波动,这也给中国的保险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首先,财产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下降,导致公司的承保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投资回报的补偿,使得公司的利润率下降。其次,金融危机导致再保险费率上升 [3],中国的财产险公司要获得再保险就需要更高的成本,这给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带来了很大压力,削弱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因此在这个金融危机还在发挥其后续影响力的时刻,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社会文化环境 1.中国居民文化水平和保险意识的提升。随着中国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和保险知识的普及,中国保险业的形象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改善。财产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成为消费者防范风险和保障财产安全的有效工具和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是由于人们对待保险业态度的转变和对保险需求的增加,促使了中国保险业的稳定发展。“9·11”事件、金融危机过后,人们对风险的意识不断加强。目前正处于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恢复阶段,人们对经济的预期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购买保险也成为了人们规避风险的一种手段。同时,由于保险公司的正面宣传和保险业在风险发生时所带给消费者的切实保障,购买保险也渐渐地成为了国民防范风险的一种习惯。这种国民消费行为的变化扩张了保险需求,因此,抢占有利市场和赢得客户群,是小型财产险公司制胜的关键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小型财产险公司之间进行竞争。 财产险论文:特色升级 泛舟国内财产险 业界给孙建平的评价就是简单、务实。自2011年,孙建平接任平安产险董事长兼CEO一职后,仍一直秉承着这种实干精神。孙建平表示,目前,国内的产险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了车险国内的产险领域还有许多新的增长点。要想在产险领域有所作为,就要不断开拓新的空间。 4月11日,在“平安‘快易免’服务再升级”会会后,记者见到了忙碌的孙建平。记者对他的采访,便由从平安的“车险服务升级”谈起了,话题从车险到整个国内产险行业。“国内的财产险有机遇也有挑战,而平安的宗旨就是给消费者提供快捷、高质量的服务。”孙建平说。 服务升级从细节入手 《经济》:去年平安就在车险上做过服务升级。现在国内多家保险公司的车险也都在快速和便捷上下工夫。平安车险又是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呢? 孙建平:平安所做的就是从细节和人性入手。所提出的“快、易、免”,其中快,就是打造时效新标杆;易,就是省心调解,足不出户,安心赔款;免,就是免费道路救援。 《经济》:这些服务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 孙建平:这次服务升级,平安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业内首先改变车险的理赔流程,“先赔付,后修车”。而且在人伤案件中,还首次推出“省心调节”服务。相信不少车主曾经有过车伤人,自己无责,却不知如何与伤者调节沟通的苦恼。因此,平安产险就为客户提供了多途径调解服务,并将陆续在全国有条件执行的地区和机构设立仲裁受理处,邀请仲裁机构和仲裁员常驻门店,现场办公,帮助客户最短时间内达成有效的赔偿协议。 《经济》:之前的服务升级都是针对车损的,为什么这次会把人伤案件当成理赔的核心问题去解决呢? 孙建平:人伤案件是车险理赔最难的。因为涉及公安、医院、司法鉴定所、仲裁调解机构、法院、保险公司等多个办事主体。近年来,人伤案件量、赔款量、投诉量、诉讼量不断上升,因此,平安重点关注了人伤案件。目前,通过我们的调节,有80%的人伤理赔就不用再升级调节了,基本内部消化了。 《经济》:监管部门对于保险公司打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一直非常重视。您是怎么看待恶性竞争的? 孙建平:打价格战一是伤害客户,二是伤害保险公司自身。平安不会参与恶性竞争,也不参与价格战。我们首先做的就是合规,符合行业自律规定。恶性竞争会影响到保险的偿付能力,偿付能力降低,企业也做不长久。 交强险放开并不可怕 《经济》:今年2月,中美双方的《关于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中曾指出,中国将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关于交强险放开的话题,国内媒体也一直讨论,这会不会对国内的车险造成冲击呢? 孙建平:交强险放开是好事,根本不用害怕。因为外资进入中国,目的是在产险市场经营车险。现在交强险不赚钱,据保监会统计,自2006年实施交强险以来,除2008年盈利外,其余年度均呈现经营亏损,2010年亏损额更是进一步扩大到72亿元。外资很看重成本控制,所以不会马上盲目扩张,至少在2-3年内不会有大的扩张。 《经济》:除此之外,外资公司与国内公司相比,还有哪些问题呢? 孙建平:做车险需要很多资金,同时需要很多网点,而网点建设不是一两天可以完成的。从目前国外情况看,海外公司仅靠自身发展,想要在当地做车险很难成功。当然,国外的车险市场非常成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引进外资会提升国内的管理水平。他们会去影响监管层、影响行业,在行业内不断灌输理念,另外还有人才在行业内的流动。 财产险会迎来多个增长点 《经济》:您觉得未来几年,财产保险业的发展趋势会怎样,将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孙建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财产保险行业应该会稳步的增长。去年整个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增长超过18%。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财产保险在未来几年应该会有10%以上稳步增长。我相信中国财产保险行业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宽广的。 《经济》:您觉得未来在产险方面会有哪些增长点呢? 孙建平:一是车险的增长还会持续。另外就是随着中国法律的逐渐健全,责任险也可能迎来增长季。还有个人财产保险需求越来越旺,因为老百姓对自己的生命看得越来越重,所以家庭财产保险、个人意外险,以及与个人相关的一系列保险都会迎来大的发展。 《经济》:车险在财产险中占有很大比重,除了车险,平安还有哪些财产险会重点发展? 孙建平:现在的车险占到整个财产险的70%,这项业务我们肯定不会放弃。未来除了车险的稳步发展外,其他的个人意外险、个人的家庭财产保险和其他的团体业务的责任险、信用保证保险,这一类的产品也都会不断的增长。 《经济》:能谈谈信用保证保险的发展情况吗?这和小企业融资有什么区别? 孙建平:我们是给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保证保险。这个保险比个人业务复杂一些,比重大业务简单一些。简单地说就是信用保险,个人或者小微企业做贷款时,我们给提供担保保险,如果贷款人还不起,会有保险公司还贷款。 《经济》:这个保险对贷款方更有利,使他们的贷款更安全了? 孙建平:是的。我们就是起到一个信用担保的作用。这种保险在国外很普遍,目前小微企业的担保保险公司刚刚起步做,个人的贷款保证保险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目前看,出险率很低,因为我们在保险销售时有一套风险考察和风险管理体系,会把风险降到最低。未来这块业务仅仅是保证保险,还会逐步发展做产品的交叉销售,产品打包销售。 财产险论文:对企业财产险发展思路的思考 企业财产保险(以下简称企财险)是各财产保险公司的骨干险种,从保费规模来看,是仅次于机动车辆保险的第二大险种,其发展水平对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但近几年来,大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的企财险保费规模增长缓慢,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增速极不匹配,有些公司的企财险保费甚至呈负增长的萎缩态势,经营效益也不甚理想。企财险业务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传统门面险种,是保险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的重要手段。面对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实现企财险保费规模和经营效益的大发展?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个人观点。 一、抓大不应放小,抓大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客户 大型企业的保费规模大,管理水平高,风险小,鉴于大客户对保险公司完成经营指标的重要性,各保险公司对大客户可谓关怀备至,如:组建由营销、承保、理赔、再保等各类专业人才组成的大客户服务团队,由专人为其提供保险服务;为客户量身定做更适合客户的承保方案;提供优惠的承保费率;设立大客户的快速理赔通道等等,总之,为争夺和留住大客户,各公司可谓费尽心机,由此也带来展业、维护成本的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客户,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客户,基于风险管控的考虑,各公司对其大多采取限制承保的政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承保风险,但从长远看,限制中小企业企财险未必确实有利于保险公司的发展。 我国小企业数目众多,从所属行业看,大多集中在服装、化工、塑料制品等风险较高行业。从企业性质看,小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从保费规模看,小企业企财险规模通常保额在500万元以下,以基本险为例,费率在万分之五到千分之一之间,保费一般为几百元至几千元。目前,我国已进入十二五建设的新阶段,国家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忽视这类客户,无疑是在将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拱手让人。据中国保监会在广东的一项调查,各保险公司企财险的目标客户几乎都是大型、特大型企业,诸多保险公司在这个狭窄的市场上打得几乎不可开交,对中小企业却少有主动关注。由于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小企业的保险营销门槛低,成功率相对较高。而且,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中小企业,它们未必全是高风险的鸡肋业务,不可否认,其中一些素质高、管理好的企业在未来将会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与它们保持联系,等于是为我们争取日后的大客户抢先打好了基础,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综上可以看出: 小企业客户市场尚未充分开发,营销成本较低,是我们可以充分挖掘的险源之一。 二、不盲目降低费率,在采取灵活的承保政策基础上贴近市场费率,在产品的灵活性上做文章 近几年来,企财险市场竟争激烈,费率连年下降,低费率加大了保险公司的风险,因此,在承保中应注意在其他承保条件上下功夫,灵活运用提高免赔、限制责任、设定每次赔偿上限等杠杆来降低承保风险。 强化保险公司非价格竞争优势,从“价格引诱”的错误竞争办法中摆脱出来,树立以“技术取胜、质量取胜、服务取胜”的新的竞争观;通过提高服务效率,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质,构建保险公司整体竞争优势,带动企财险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承保后的防灾防损管理,降低出险率。加强出险后的理赔管理,降低赔付率 对企财险业务的管理,不仅在承保前要把好入口,对较大业务还应做好承保后的防灾防损管理,通过深入企业进行灾前检查,查找可能的保险事故隐患,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被保险人防患于未然,同时展现保险公司全方位服务的能力。虽然此项工作将带来经营成本的增加,但相对于出险后所付出的查勘、理赔成本,还是值得做的。 对发生保险事故的客户,及时查勘,掌握第一手资料。准确合理地核定损失,属保险责任的,不惜赔;不属保险责任的,不滥赔。通过加强理赔管理,降低赔付率,保证企财险的经营效益。 要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和监控体系。将风险防范技术融汇到客户服务过程中去;通过与理赔部门合作,建立定期联席会议通气制度,参与大灾理赔,开展承保前努力防范、承保中尽量避免的动态风险管控机制。通过与理赔部门联手合作,加大业务管理监控,切实作好防灾防损工作,推动业务健康发展 四、加强销售体系建设,广开渠道,充分利用中介力量 加强销售体系建设,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灵活的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对大项目、标志性业务,采取直销方式,对其中已经形成的经纪、业务,领导挂帅、对口拓展与客户的直接联系,增加影响力与主动权,将客户资源牢牢控制在公司手中。对拥有众多客户群的产品,进一步推动建立营销体制,通过营销队伍或兼业机构实现目标达成。 在目前大企业的保险事项逐步趋向聘用保险顾问的现状下,除凭借自己的力量进行展业外,我们还应积极与保险,保险经纪等中介机构建立互利、合作的业务关系,拓宽业务销售渠道。在尊重其合理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多领域合作,共同发掘市场,实现互利双赢。 密切与银行、担保公司等机构保持合作关系,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积极达成以行业统保的方式开展业务,扩大我们的市场占有率。 要充分重视发挥营销员在关系渗透方面的作用,重点从产品推广、展业引导、技术和公关费用等方面为营销员展业提供积极的支持,由业务人员和营销人员负责建立人脉关系,由专业营销团队人员及时跟进提供技术支持,双管齐下,尽最大努力促成业务的成功承保。 五、培养专业人才,保障企财险业务发展 队伍是做好工作的保证。市场千变万化,竞争方式日新月异,我们推进业务发展,必须要有一支精干的销售队伍。财产险业务对销售人员技能、素质要求较高,更应着力加强销售队伍建设。 保险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财产保险市场群雄并起,保险产品差异不大的时候,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从业队伍决定了一家保险公司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因此,要对业务人员不仅要培训各种专业技能,还要进行职业道德、公司文化方面的教育培训。通过学习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踏踏实实的苦干、充满激情的业务团队,有力促进企财险业务的大发展。 财产险论文:如何投保家庭财产险 对于一位普通家庭的户主,即“一家之长”,投保“家庭财产保险”将是一个明智之举。保险公司现在开办的家庭财产保险一般是“防天灾和事故”。当然,一般的天灾、事故不可能把某人的家庭财产毁灭殆尽,而且,一般人也难以对自己的家产有个精确的估计,究竟值多少钱。鉴于此,户主在投保时没有必要把全部家庭财产都估算进去,他可以选择价值偏高的某几种物品去投保。比如某人把家里的彩电、冰箱、洗衣机、音响、家具等贵重物品都加在一块儿,估计值5万元左右,他就可以投保5万元(这5万元就是“保险金额”)。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以超过家庭财产的实际价值去投保,只有5万元,投保65000元,指望在发生灾害后让保险公司多赔15000元,这个想法难以兑现,因为保险公司是按照实际损失赔付的。在具体投保中,如果保险公司的人说:“普通家庭财产保险及其附加险的费率是4%。”什么含义呢?其含义是,投保人每投保1000元的保险,他就得向保险公司交4元钱保险费,若有5万元财产,就得交200元(50000× 4%=200)的保险费。如果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那么,花200元钱,就可得5万元的补偿。这笔保费交得值不值,那就不言而喻了。 家庭财产保险没有包括房屋在内。由于房屋的特殊性所以将“房屋保险”单独列出来,城乡居民的房屋可以选择投保普通险和两全险。 投保普通险的房屋,砖混结构费率为1%;砖木结构费率为2%。购买家财保险要注意什么 ①家财险投保单的填写要求 第一,按照投保单的要求,分别填写投保财产项目,并分项确定保险金额。第二,如果附加盗窃险,应在投保单上予以注明。第三,普通家财险保险期限为一年;家则・长效还本通常以一年为单位,在最长十年期限内,只要被保险人不提取保险储金,十年内自动续保,十年期满日的12时保险责任终止。 ②确定保险金额 家庭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由投保人根据家庭财产中可保财产的实际价值自行:确定,由保险人按照不定值的方式予以承保。最低保险金额为人民币1000元。保险金额是您的家庭财产需要索赔的数额,也是承保人赔付的最高限额,所以确定家财保多少非常重要。 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是按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确定的,由于其目的在于补偿遭受的实际损失,因此,保险金额一般不得高于保险财产的实际价值。那么如何确定家庭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到,家庭财产保险是分项承保、分项理赔的,所以在投保时,各类财产都有自己的保额:房屋的保额是房屋的实际价值;家具、家电的保额是其对应的实际价值,在发生保险事故后,各类财产的损失赔偿要以其自身的保额为限。 其次,由于家庭财产一般均无账可查,并且财产的品种、质量、新旧程度等各不相同,只有投保人自己对家庭财产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投保家庭财产保险时,一般由投保人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确定保险金额,保险人一般不核查。 第三,保险金额最好按照家庭财产的实际价值确定,估算得高或低都不好,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财产得到可靠的保障。当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按照损失当天受损财产的实际价值来计算赔款。如保险金额估计过高,则应缴保费数额也随之增大,而保险人在赔偿时只把投保人家庭财产的实际价值作为赔偿的最高限额,因此超过家庭财产实际价值的那一部分保险金额无实际意义,超保不可能超赔,被保险人白白多付了保险费。反之,投保时过低估价,当被保险人的财产遭受全部损失时,势必会有相当一部分超过保险金额的财产得不到赔偿。因此,无论是超额投保还是不足额投保,都是不可取的。 ③被保险财产的地址变更需要办理哪些手续 首先告知被保险人并填写批改申请书,经保险人同意后,出具批单,将原地址改为新设立的地址。批单第一联与保单正本加盖骑缝章由被保险人保管。 ④正确对待超额保险和重复保险 超额保险和重复保险是经常发生在家庭财产投保中的两种投保现象,如何认识它们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超额保险,是指投保时确定保险金额大于保险价值。有两种情况产生超额保险:一是出于投保人的善意或恶意,造成保险金额大于保险价值;二是保险合同订立后,由于保险财产的市价下跌,以致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金额大于保险价值。一般来讲,如果是投保人出于恶意,企图为获得不正当利益而造成的超额保险,则合同无效;如果是善意的,仅超额部分无效,如果发生财产损失,保险人不赔偿超额部分,也不退还多收的保费。保险财产市价下跌导致的超额保险,赔偿额按保险事故发生时的实际价值计算。 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将家庭财产向多家保险人投保。按照诚信原则,投保人应将所有保险人的姓名和保险金额通知各保险人,使其相互了解。当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获得的赔款不得超过财产损失的总价值。为防止被保险人因损失赔偿而额外获利,一般各保险人采用分摊的办法,分别承担一部分赔偿额。出于恶意的、知情不告的,保险总金额大于财产实际价值的重复保险,保险合同无效。 有人以为,重复保险后,我不讲,谁知道呢?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因为发生保险事故后,需要各种原始证明材料,不能用复印件,怎么向各家保险公司索赔呢?所以,想通过重复保险来获取不正当利益是行不通的。 ⑤保险单丢失后怎么办 请妥善保管好保险单,不要损毁或遗失。因为一旦发生事故,保户必须带着包括“保险单”在内的各种凭证,到保险公司去申请索赔,领取赔款。万一真的丢失了保险单,那怎么办呢?当然也有补救办法,就是保户通过有关部门(由单位、街道、居民组织)出具证明文件,并说清楚被保险人姓名、被保险财产坐落地址、保险单号码、保险财产项目、保险金额、保险起讫日期以及所交保险费数额等,向保险公司办理保险单挂失手续,经保险公司审查核对无误后,就能照常受理报案。 ⑥财产存放在多个地点的投保方法 如果某人的财产分别存放在多个地点,则最好分别投保,分别确定各自的保险金额。比如,某人在广州市东山区、海珠区分别拥有住房和其他家庭财产,则可以分别向东山区和海珠区的财产保险公司投保,填写保单并确定保险金额。当然,也可以采用在东山区投保,填好2张投保单,写明不同的保险地址和金额的办法。 按揭贷款购房保险后,是否还需要购买家财险。 随着消费观念的日益更新,都市人买房时多数会向银行贷款。在申请抵押商品住房贷款的时候,贷款银行会要求购房者投保抵押住房保险以保障银行的利益和经营的稳定性。有人认为既然投保了抵押住房保险,住房已经获得了保险保障,再购买家庭财产保险是多余的了。 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抵押住房保险仅仅承保按揭购买的房屋,购房后因装修、改造或其他原因购置的附属于房屋的有关财产和其他室内财产都是不在保障财产范围内的。也就是说,抵押住房保险只保房子,如果发生保险事故,房屋的装修、室内的家具家电等家庭则产,都不能从保险公司得到赔偿。对于房屋部分的赔款,贷款人也未必能全部拿到,因为在抵押住房保险中银行是第一受益人,保险赔款先给银行,扣除贷款人银行欠款后,有剩余的部分才赔偿给贷款人。因而抵押住房保险不能达到完全化解家庭财产风险的作用。 所以,在购买了抵押住房保险以后,投保家庭财产保险仍是有必要的。投保财产应包括房屋、装修、家具、家电、衣物等各类家庭财产,只是房屋的保险金额可以考虑适当减少一点,因为这方面的保障您已拥有了一部分。这样,发生保险事故时,大部分的损失都能够从保险中得到补偿。 出险以后如何索赔 当保险财产出险以后,被保险人应当积极抢救,使损失减少至最低程度、同时保护现场,并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并提供保险单、出险索赔通知书、事故证明、有关费用单证等必要单证。保险公司在现场调查和单证审核无误后及时给予赔偿。请被保险人协助做好以下工作: 保护现场,及时向公安部门或消防部门报案。 携带保单于出险24小时内,向保险公司报案;由保险公司派员查勘现场,确认损失。 向保险公司索取有关手续,到被保险人所在单位及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签章,出具事故证明。 受损物品,请提供损失清单,注明物品名称、购买年限、购买金额、有原始发票提供原始发票。个人抵押贷款房屋保险索赔 被保险人在向保险人申请赔偿时,应当提供保险单、赔偿申请书、损失清单以及必要的单证和公安等有关部门的证明,保险人接到上述申请后,根据保险责任范围,迅速核定损失金额,并按“暂行办法”予以赔付。 凡保险金额按实际价值或市政府规定的现行准成本价投保的,保险房屋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按以下方式计算赔偿金额: 1.实际损失相当于或超过保险金额,按保险金额赔付; 2.实际损失小于保险金额,保险人只负责以受损房屋基本恢复到合理程度的费用为限,且不超过保险金额; 3.对于合理的施救、保护费用的最高赔偿金额以不超过保险房屋实际损失部分的赔偿为限。 凡保险金额按低于房屋的实际价值或市政府规定现行准成本价投保的,出险时则按比例赔偿。 在保险有效期内,保险房屋遭受损失,经赔偿后,保险单不冲减保险金额。 保险房屋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如果根据法律规定或者有关约定,应当由第三者负责赔偿的,根据被保险人提出要求,保险人可以按照本条款的有关规定先予赔偿,但被保险人应当将追偿权移交给保险人,并协助保险人共同向第三者追偿。 被保险人自保险房屋遭受损失的当天起,六个月不向保险人申请索赔,不提供索赔有关单证,以及自保险人通知被保险人领取保险赔款之日起,一年内不领取应得的赔款,即作为自愿放弃权益。 家财险承保范围 家庭财产保险主要承担家庭财产因自然灾害(如水灾、暴风暴雨等)和意外事故(如盗窃、火灾等)所造成的损失。保险人只对其承保范围内的财产及其承包范围内的风险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并通常在保单中明确规定除外责任。 一、承保财产 1.自有财产,包括房屋及其附属设备和其他家庭财产: (1)自有房屋及其附属设备; (2)衣服、行李、家具、文化娱乐用品、交通工具等生活资料,像汽车等交通工具通常要另外投保; (3)工具、农具、已收获的农、副产品; (4)专业人员的器具、仪器、仪表等专业用品; (5)个体劳动者、个体商贩的营业用器具,手工工具、原料、商品。 2.代保管或与他人共有财产: 被保险人代他人保管或与他人共有的上述所列财产,须经被保险人与保险人特别约定,并在保单上注明保险人才予负责。不符合上述原则的财产,保险人不应该予以承保。当以上财产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以及为抢救保险财产合理的费用支出,保险公司负赔偿责任。 3.投保人必须向保险人特约才能投保的财产: (1)实际价值很难确定,必须由专业鉴定部门或人员才能确定价值的 财产,如金银、珠宝、玉器、首饰、古玩、古书、字画等私人收藏品。这些财产大都是名贵物品,费率很难统一,风险也很大,对保险人来说,承保很有难度,必须与保险人特别约定才能投保。 (2)专业人员在家庭从事业余研究和发明创造所使用的专业仪器和设备,如无线电测试仪器、专业光学设备等。 由于不同的保险人对于保险财产的界定有不同的规定,上述必须特别约定才能投保的财产,有的保险人也列入不予承保的财产的范围。针对某些风险,承保人还会在保单中增加“保证”条款。“保证”条款往往要求投保人限制危险晶的库存,或要求化学药品置放在安全的地方,或要求库存数量不易过多等等。 二、不保财产 1.损失发生后无法确定具体价值的财产,如货币、票证、有价证券、邮票、文件、账册、图表、技术资料等。 2.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日用消费品,如食品、粮食、烟酒、药品、化妆品等。 3.法律规定不容许个人收藏、保管或拥有的财产,如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等。 4.处于紧急危险状态下的财产。 5.保险人从风险管理的需要出发,声明不予承保的财产。 三、承保风险 1.自然灾害: (1)雷击、冰雹、雪灾、洪水、海啸、破坏性地震、地面突然塌陷、崖崩、突发性滑坡、龙卷风、冰凌、泥石流; (2)暴风或暴雨使房屋重要结构(外屋、屋顶、屋架)倒塌。 2.意外事故: (1)火灾、爆炸; (2)空中运行物体的坠落,以及临近建筑物和其他固定物体的倒塌。 3.对于上述灾害事故发生后,为防止灾害损失扩大,积极抢救、施救、保护保险标的而支出的合理费用,保险公司按约定负责提供补偿。 四、除外责任 1.因下列原因造成保险财产的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1)战争、军事行动或暴力行动; (2)核子辐射和污染; (3)电机、电器、电器设备因使用过度、超电压、碰线、弧花、漏电、自身发热等原因造成的本身损毁; (4)被保险人及其家庭成员、服务人员、寄居人员的故意行为,或勾结纵容他人盗窃或被外来人员顺手偷摸,或窗外钩物所致的损失等; (5)其他不属于家庭财产保险单列明的保险责任内的损失和费用。 2.被保险人为预防灾害事故而事先支出的预防费用,保险公司原则上不予赔偿。小贴士 家财险投保特别提示 了解保险范围 购买家庭财产保险首先要分清投保范围,自有产权的住房、家用电器、家具、衣服和生活用品均可投保,而现金、有价证券、字画、古玩等则不属投保范围。 了解保险责任 家庭财产险赔付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由于投保人故意或过失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不予赔付。因此最好投保盗窃附加险,否则一旦财产被盗,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 掌握赔付比例 家庭财产保险按财产的使用年限。逐步减低赔付比例,按财产损坏程度的不同其赔付比例也不同。 知道赔付原则 保险公司一般按其公司的查勘定损,确定财产的实际损失,实际损失超过投保额,最多只能按投保额赔偿,实际损失若少于投保额,就按实际损失赔偿,因此应合理确定投保金额。 办好投保手续 投保时要填写姓名、地址、财产项目及各项目的保险金额。一旦搬家,必须立即到保险公司办理变更手续。 出险后的注意事项 一旦出险,应积极抢险,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同时要保护好现场,在24小时内向保险公司报案,并取得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出具的有关证明。 财产险论文:财产险为企业“保驾” 九江大桥突遇船只碰撞发生坍塌事件,再次向各大中小企业敲响了警钟。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管理上的风险,也要及时安排恰当的保险,为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做好保障,防止突发事件破坏企业成长。 “九江大桥业主广东省佛开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每年都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投保财产损失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事故中这方面的损失应当由保险公司按照条款赔付。” 在九江大桥遭遇船只碰撞发生桥面坍塌事故之后,这段新闻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财产险为企业财物损失埋单 事后,经过记者获得的确切数据表明,九江大桥业主佛开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在人保财险广东江门支公司一共投保了保额为2.8亿元的财产一切险和300万元的公众责任险,由于大桥当年的建造成本不高,如今即使重建一座九江大桥,造价估计也只在4亿元左右。2.8亿元财产损失保险应可基本弥补此次事故的桥梁财产损失。 据业内专家介绍,佛开高速投保的“财产一切险”属于企业财产保险的一种。目前商业保险公司面向企业承保的企业财产险具体品种可分为企业财产保险基本险、企业财产保险综合险和企业财产保险一切险。这三类企业财产险最大的区别在于保险标的物范围宽泛度不同,前两类企业财产险标的范围都不包括金银珠宝、桥梁码头涵洞、矿井资源等,而财产一切险则可以将属于被保险人所有或与他人共有而由被保险人负责的财产、由被保险人经营管理或替他人保管的财产、其他具有法律上承认的与被保险人有经济利害关系的财产基本上都作为保险标的(除了现钞、枪支等)。 此次事故中,佛开高速在遭受不幸的同时,也幸运地得到了保险的“庇护”,至少能够弥补较大部分桥梁坍塌引发的物质损失,帮助其尽快修复或修建桥梁。 从这个事故中,也再一次给企业主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最好能够为自己企业的财产安排足够的财产保险保障。 其实,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外来的意外和突发事件常常是“不期而至”的,比如火灾、台风、洪水、盗窃、抢劫,以及这次九江大桥被船舶撞击等意外事故,面对这一个个“不速之客”,企业不妨通过保险的方式来转嫁自身的风险。 中小企业该为自身财产投保 记者走访了一些业内人士发现,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企业财产保险投保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市场上绝大部分企业财产保险的投保主体,主要还是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而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反而风险意识不强,投保率严重不足。但正是因为中小企业规模有限,业内人士认为中小企业更应该投保。不然,即便一次不太大的意外事故,也可能使中小企业经营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此次佛开高速也算一家大中型企业,他们为九江大桥投保的财产一切险保额也比较高,而且是年年连续投保的,当然,广大的中小企业并不需要“学习”佛开高速的大额投保,只需要学习他们这样一种“防患于未然”的企业安全管理思路。 事实上,现在企业财产险市场上也逐渐兴起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财产险投保的产品,比如平安财险的企业定额综合保险系列,美亚保险的中小企业“工商通保”综合保险系列,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每年少量的保费投入,换取企业财产安全保障。 利润损失险也不容忽视 佛开高速多年来坚持投保企业财产一切险和公众责任保险的良好意识,值得肯定和其他企业学习。不过,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除了桥梁坍塌的实际财产损失,佛开高速还可能面临另一项“无形损失”――那就是大桥不能通车带来的企业经营利润损失。 的确,由于未投保“企业利润损失险”,佛开高速将独自承担九江大桥修复期间无法运营带来的经营损失。粗略估计,由于九江大桥至少停驶半年,佛开高速有可能在这方面损失上亿元,如果修复耗费时间更长,则可能产生的经营损失更大。 相关专家指出,我国“利润损失险”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引起企业的注意,在遭遇突发事件后,企业损失往往非常惨重。 企业如何把握利润损失险? 那么,什么是“利润损失险”呢?企业应该如何购买?出险后又如何理赔呢?记者为此采访了美国美亚保险公司。 该公司专业人士指出,经过保险公司多年的宣传教育,目前不少企业管理者都对“财产一切险”和“公众责任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接受程度相对较高,但对“利润损失险”却知之甚少,很多业主只为有形资产买了保险,而忽略了无形资产的风险管理。 “利润损失险”承保的项目包括毛利润、员工工资以及审计师费用等。不同保险公司在细节上略有不同,视公司的承保实力而定。 在企业的财产遭受损失后,并且该损失属于财产险保单的责任范围,由于该损失导致企业不能正常运营或者部分停产,企业因此而遭受的利润损失将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以九江大桥为例,大桥被撞坍塌,属于“财产一切险”保单的承保范围,保险公司将根据实际损失赔偿修复大桥的相关费用;但是,由于大桥断裂不能继续通车,在为期一年的修复期间不能进行正常运营,从而出现利润损失,如果该桥业主之前投保了利润损失险的话,这时就可以向保险公司对损失的利润进行索赔了。 对于企业来说,运营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为企业所有者以及投资者带来营业收入,从而创造利润。所以,具有科学风险防范意识的经营者,除了要保护自己的“生财工具”外,还应该为自己的预期利润着想一下,通过科学的方法转移预期利润损失的风险。 一般来说,“利润损失险”保单都设有赔偿期限,标准为12个月,根据企业的性质可适当缩短或者延长。假设九江大桥投保了利润损失险,且赔偿期为12个月,那么从大桥发生事故那天开始(扣除若干日的免赔额后),该桥业主就能够从保险公司处获得利润损失的赔偿,大桥停运多少天,就获得多少天的利润赔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保险公司的赔偿期不能超过保单规定的期限。也就是说,在此例子中,保险公司最多会赔偿12个月的利润损失。同时,假设大桥在发生事故6个月后就成功修复而且恢复正常运营,那么保险公司只负责赔偿这6个月期间的利润损失。 此外,保险公司也会支付企业在财产修复期间继续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雇用审计师对企业账册进行审核的费用,以及为减少利润损失而花费的额外费用,包括加班费、租用场地、租用机器的费用等等。 据介绍,“利润损失险”保费并不贵,一般情况下为之支付的保费比“财产一切险”的保费要少得多。但目前该险种还不能单独投保,企业必须为有形资产投保后,也就是购买了企业财产保险(基本险,综合险或一切险都可以)之后,才可以附加投保“利润损失险”。 专家特别提醒,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盈利能力较好的企业,包括各类中小企业,利润损失风险更应该是企业主应该关心的问题,从而将自己的风险降到最低。 财产险论文:浅谈企业投保财产险的几点误区 [摘要]保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风险处理的重要财务手段。企业在运用保险转嫁风险时,由于对风险管理的理解不同,购买保险的理念也不相同。一些企业在投保财产保险时,常常陷入误区之中,使企业的财产损失风险不能正确合理转移出去,或者不能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安排保险。本文通过对企业投保财产保险的几点误区的分析,旨在加深企业对保险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的理解,使保险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投保 财产险 误区 一、免赔额(绝对免赔额)越低越好 一些企业在投保财产保险时,认为免赔额越低越好,有的甚至认为没有免赔额最好。这是对保险的错误理解,同时还会引发保险成本增加、安全管理水平降低等问题。 第一,免赔额存在的原因。免赔额是企业自担风险额,或者称为风险自留。企业购买保险的目的决定免赔额的存在。企业购买财产保险是为了在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后企业能继续生存、稳定经营,即为了转嫁那些企业不能承受的、一旦发生便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或严重影响公司财务稳定性的物质损失风险。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损失的严重性是衡量风险程度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讲,较小的损失可以不必要保险,而程度严重的损失是适合于保险的。在购买保险前,企业应该充分考虑所面临的可能的损失程度有多大。如果是企业可以承担的损失,就不必购买保险,可以通过自留来解决;当这个可能的损失是企业所不能承担的时候,可以将企业能够承受的部分以免赔的方式进行自留。 由企业来承担一些小额的、经常性的损失而不购买保险是更经济的,自留能力越强即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免赔额就可以越高,因为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那些重大的、企业无法承受的损失。 第二,免赔额过低会使保费成本升高。保险公司制定免赔额是为了能消除许多小额索赔,减少因理赔而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降低理赔费用,从而可以降低企业的保费。所以,当企业投保财产保险时免赔额过低,会使保费成本大量上升。通过确定免赔额的大小,可以使得被保险人调整保险费的支出。 第三,免赔额过低使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不利。保险公司设立免赔额的目的是促进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促使其加强防灾防损工作,增强安全管理,强调对小额风险的控制。因为有免赔额的存在,企业要承担免赔额以下的小的风险,企业会更注重对这些风险的管理。总所周知,小的隐患是引起大事故的根源,小隐患不除大事故难绝。企业只有在细枝末节上加强风险的管控,才能预防大的事故。如果免赔额过低,或没有免赔额,企业会对保险公司产生依赖,不论什么事故都有保险公司兜底,不做防灾防损工作,导致企业安全管理的放松,形成安全管理漏洞,终将酿成大的事故。 二、赔付率越高越好 有些企业在投保了财产保险后,便希望赔付率越高越好,最好是高于所交保费,才感觉保险没有白买,都赚回来了。其实这也是企业的一个投保误区,这可以从保险的社会职能、风险管理的最佳状态、保险成本等方面来分析。 首先,保险的损失分摊原则是其社会职能的一个体现。简单来说,保险就是集合全社会的力量,集中救助个别遭受灾害损失的个体,即互助共济,将受灾单位的损失分散到众多单位分担。表现形式为以多个单位缴纳的保费建立保险基金,当少数成员发生损失时从保险基金中得到补偿,这样,发生灾害损失的社会成员都能继续生存下来,这也是保险存在的意义。如果社会中每个参加保险的成员都想每年将自己交出的保费都拿回来,那么这个保险基金就不复存在,也将失去其救助遭灾损失严重的个体成员的能力,保险在社会中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当企业在遭受不能承受的事故损失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赔付才是最重要的,而这时的赔付将远超过企业所支出的保费。当然,保险保的是偶然事件而不是必然事件,企业很可能多年或者更久不发生这种灾害、意外事故,那么保险赔付率将会很低。 其次,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对风险的控制最重要的是事前预防,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风险管理的最佳状态是在风险处理环节将风险事故预防和避免,即不发生事故才是最好的。虽然保险作为风险处理的一种方法,将风险转嫁给了保险公司,但当风险事故发生后企业所遭受的损失除了直接物质损失外还有很多保险所不能覆盖的间接损失,例如企业的市值、企业的声誉、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的客户关系等损失。也就是说,一旦发生灾害、意外事故,企业能从保险公司得到的补偿与真实的损失相比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企业应严格控制风险,杜绝灾害性事故才是最重要的,与此相比,赔付率应是越低越好。另一个方面,从风险管理的预防控制风险方面来讲,保险公司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做出一定的贡献。企业在投保以后,保险公司都会免费为企业提供现场查勘及防灾防损服务。一般的保险公司都有专门的风险控制部,主动或按企业客户需求,通过为客户免费进行现场查勘,并根据查勘中发现的风险隐患提供书面的《防灾防损建议书》、安全管理讲座、安全技能培训、提供《安全管理服务手册》等多种形式促进被保险企业整改安全隐患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而这些服务,都是未投保企业所不能享受到的。所以,企业应更加注重保险公司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专业防灾防损服务,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而不是保险赔付率有多高。 再次,从维持企业的保险成本稳定来讲,保险赔付率不能过高。保险赔付率过高保险公司将会提高保险费率,使企业保险成本增长,持续的高赔付率还可能引起保险拒绝承保导致企业的风险无处可保。保险公司在承保企业财产风险时,通常会让企业提交历史损失数据等投保资料,以考察企业的风险管控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对于损失记录较好的企业,保险公司会认为该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水平很高,定性该企业的财产保险为优质业务,承保时会给企业开出较为优惠的费率,同时会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的保险服务。相反,对于损失记录较差赔付率较高的企业,保险公司会认为该企业没有很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会认定该企业的财产保险业务质量较差。对于这样的企业和业务,保险公司没有过多的费用和意愿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同时为避免亏损,保险公司会大幅提高保险费率,使企业的保险成本不断提高。 三、保费越低越好 很多企业对成本费用的预算管理和控制很严格,这就使企业为了保证保费成本的稳定在投保财产保险时片面的追求保费越低越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为降低保费成本,调低财产保险价值。调低保险价值固然能降低保费成本,但引发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足额投保。从目前保险市场所提供的财产保险险种来看,通常使用的都是重置价值条款,即重建或替换、修理或修复受受损财产,受损财产应达到等同或基本近似但不超出其崭新时的状态。重置价值条款要求:一是被保险财产若发生部分损失,需进行修理或修复的费用不能超过该财产全部损失应赔偿的金额。二是若受损财产重新修复或重建所产生的重置费用高于该财产发生损失时的保险金额,本保险的赔偿按该保险金额与受损财产重置价的比例确定,计算方式如下: 受损财产保险金额―――――――――×损失金额-免赔金额= 赔偿金额受损财产重置价值 也就是说不足额投保的最大弊端是发生损失后,只能获得比例赔付,即只能获得部分赔偿。如果这样,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没有正确合理地转嫁企业的财产损失风险,等于企业过多地自担了风险。 第二,为保证保费成本不变,投保价值多年不变。企业的厂房、资产设备从建成投产以来投保价值就一成不变,从来不做投保财产的价值调整。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引起了原材料等成本的大幅上涨,也就是说,经过这样高速的经济发展几年后再建造同样规模的厂房、资产设备所需要支出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等与几年前相比都已经大幅的上涨,个别费用可能已经是倍数增长,再用当年同样的费用建厂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对于始终以资产原值投保的企业,相当于使企业的财产贬值投保,同样是不足额投保,一旦发生全损即使是不执行重置价值条款,那企业所获得的保险赔偿也已远远不足重建一个同样的厂房或资产设备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应正确分析评估企业所面临的财产损失风险,合理转移风险,即正确评估财产重置价值,确定合理的财产投保价值。所以,企业应对投保财产进行定期的清产核资,重估资产价值,以保证投保财产的保值增值。 企业为求降低或稳定保费成本所采取的低投保金额策略,这种降低费用成本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企业若想降低保费成本,可以采用提高免赔额等策略,以保证企业在遭遇巨灾风险时得到最合理的赔付。 责任范围越宽越好 一些企业在投保财产保险时,认为责任范围越宽越好,对保险险种的选择挑责任范围最宽泛的,对附加条款的选择,似乎是只要有的就全都加上。很多保险责任被附加上是需要附加保费的,这样会使保费成本无形中增加不少,并不是企业投保财产保险最好的方式。 企业在投保前,应对企业财产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那些发生概率几乎为零的风险可以不购买保险,或对那些风险保障限制较多、保费成本较高、理赔困难程度较大的险种要慎重投保。例如,利润损失保险是在财产损失保险上的附加保险,保费很高,免赔期很长,赔付条件限制也很多,企业应分析停产时间对企业产量及利润的影响,分析保险的最大赔偿可能,研究是否有产品供应等照付不议合同限制与购买利损险的必要性,再决定是否购买此项保险。企业购买财产保险并非责任范围越宽越好,只要适合企业,合理就好。 财产险论文:福建省中小财产险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2001年,华安进入福建市场,打破了老三家(人保、平安、太平洋)一统天下的局面。此后,众多中小财产险公司进入福建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福建市场上共有中小财产险公司主体9家,实现保费收入10.6亿元。但是其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研究对策,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中小财产险公司发展的特点 1、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但市场份额较低。2001年至2006年,中小财产险公司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分别实现保费收入0.1亿元、0.3亿元、0.5亿元、2.3亿元、6.2亿元、10.6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4倍,远高于老三家年均9.9%的增幅。但中小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仍不高,2006年9家中小财产险公司市场份额仅为25.3%,还不到人保市场份额的一半。 2、业务结构不平衡,车险一枝独大。由于车险市场大、风险单位小、较为可控,新成立的中小财产险公司都将车险作为主营业务以抢占市场。2001年至2006年,中小财产险公司车险业务占其总保费收入比分别为52%、71.1%、67.9%、75.4%、78.2%、80.1%,占比逐年上升,远高于老三家平均66%左右的比例。 3、机构迅速扩张。2001年末全省仅有华安1家中小财产保险公司,截至2006年末已有9家中小财产保险公司主体,年均增加2~3家;中心及以下营业性机构也从2001年的5家增至200家,年均增加近33家,已基本覆盖全省各地市。网点铺设主要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中心,福州、泉州、漳州三地网点数达112个,占中小财产险公司全部网点数的一半以上。 二、中小财产险公司发展中存在问题 1、战略导向不明确,市场定位缺乏差异性。中小财产险公司战略不明确,大部分公司采取从众策略和被动应付的策略,只要能有保费收入,什么业务都做,业务结构雷同、销售渠道单一。根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中小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排名前三的险种与老三家一样,为车险、企财险、短意险,三个险种保费收入占全部业务的80%以上,这种“车险为主、广而宽”的雷同的业务结构,很容易使中小财产险公司处于“夹在中间”的尴尬地位, 2、成本费用高居不下。由于中小财产险公司采用价格竞争的方式来买规模及设备购置等初期费用支出较大等原因,导致成本费用高居不下。2006年,中小财产险公司租赁、车船、员工工资及福利费等场地、人力支出占公司总费用的40.8%,高于老三家近10个百分点。 3、基础管理薄弱。中小财产险公司成立初期,公司多把精力投入到业务拓展方面,对基础管理较为忽视,导致管理薄弱。一是制度建设不完善,执行力不强。制度多是总公司统一下发,很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指定相应规章制度,制度执行力层层衰减,易流于形式。二是机构设置不全、人员不足。中小财产险公司多处于初创期,财力有限,部门机构设置不全,人员不足,一人往往身兼多职。 4、高端人才紧缺。近年来,由于保险公司主体的增多,扩张迅速,不免出现“庙多僧少”局面,尤其是中小财产险公司,由于规模实力较小,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根据最新调查显示。中小财产险公司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人才占20%,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到12.4%,分别低于老三家19.1个百分点、5.6个百分点。 三、对中小财产险公司发展的建议 1、加强基础管理建设,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定期对公司的整个内控进行测试,及时补充及完善公司制度,健全制度执行流程,提高制度执行力,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二是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重塑内部稽核体系,探索采用电子化手段加强对分支机构的实时监控,提高制度执行力。三是强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在业务流程再造、组织架构变革方面的应用,带动企业组织架构按照信息化流程进行调整;加强信息安全保障,逐步完善保险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选择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财产险公司发展方向主要有两种:发展成大公司或者走专业化道路。中小公司财产保险公司由于起步晚,规模较小、不具备成本领先优势,比较适合走差异化经营或专业化道路。应围绕差异化经营,设计适合的产品、选择适合的销售渠道,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特殊化的服务,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可以走专业化道路,专攻一两个优势业务,做精做细市场目前。目前,福建市场上只有养老、健康类专业化公司,财产险的专业化公司发展具有市场空间。 3、建立多元化的营销体系。一是继续深化与中介公司、银行、邮政系统的渠道合作,逐步从单纯销售保险产品的关系过度到长期的、资源与利润共享的关系,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二是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创造条件向汽车销售网络、连锁超市、房地产中介网络等组织渗透扩张,建立多渠道的营销体系,扩张市场。三是注意根据渠道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4、注重人才培养。公司应将人才观念从“同业挖角”转为注重自己人才的培养。对员工进行分类分层次进行职业培训、鼓励继续学习;建立科学、分类化的考核及激励机制,形成一套责任与利益相统一、贡献与报酬相一致,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得考核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完善员工养老、失业、医疗等各项保障,增加员工归属感和安全感,以留住人才。 5、监管部门积极为中小财产险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中小财产险公司刚刚在福建市场起步,监管部门在规范市场的同时,要积极为中小财产险公司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中小财产保险公司根据自身优势,开发特色产品、开展特色营销,围绕优势险种做精做细;尝试建立保险创新保护制度,支持公司根据福建地区实际情况进行产品、服务及销售渠道的创新;做好与财政、工商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影响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问题。 财产险论文:我国财产险市场结构及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摘要:文章在对市场集中度和HHI指数统计观察的基础上,对我国财产险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进而以财产险的收入需求弹性衡量市场的发展程度,并与国际经验数据进行比对。考察了市场集中度和收入弹性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我国财产险的市场集中度与收入弹性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财产险;市场集中度;需求收入弹性 一、引言 保险业是我国几大快速增长的行业之一,并已初具雏形。我国保险业从1980年恢复至今,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整体保费收入从当时的4亿人民币多增长到2008年的9780多亿人民币。其中,财产险对于整个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举足轻重,其保费收入从1998年的499.6亿人民币增长到2008年的近2336.7亿。 二、统计分析 (一)我国财产险市场集中程度分析 1、数值计算 市场集中程度能够影响市场结构,也是其反映指标之一。在以往研究中,一般采用绝对方法和相对方法衡量市场集中度。前者可以是市场集中度(CRn)、HHI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和HKI指数(Hannah-KayIndex);而后者包括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考虑到中国保险产业相对较短的发展历史以及数据的可获性,我们选择市场集中度和HHI指数作为衡量市场集中程度的指标。市场集中度能够较好地体现市场的集中程度但是不能反映出企业规模的分布对于集中度的影响,而这一缺点能够由HHI指数很好地弥补。两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1998-2008年,我国财产险市场集中度和HHI指数如表1、图1所示。 2、分析结论 上文图表显示,在1998-2008年,市场集中度和HHI指数都逐步下降。这说明我国财产险市场中的垄断程度正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而下降。这一市场结构的转变意味着整个市场正朝竞争型市场发展,并逐步趋于成熟。 (二)财产险的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1、需求收入弹性计算 已有的研究表明保险的有效需求与GDP正相关。在明确GDP的增长率的情形下,衡量保险需求的相对增长有助于分析保险市场现状,对于预测市场容量、市场前景也有所帮助。 财产险的需求收入弹性(IEPI)可以通过式③来定义: 其中PI是财产险的年收入,G为当年的GDP。在实际计算IEPI时,考虑到年度数据的离散性,式③可以改写为如下计算公式: 2、分析结论 林宝清(1996)通过选取66个国家横向和22个国家纵向进行测算和比较研究,发现样本国的保险需求收入弹性具有趋同性和稳定性的特征。该弹性系数的正常范围值区间为0.84-1.20;其均值为1.034,95%置信区间为1.015-1.058。 本文得出的IEPI的均值为1.022,即我国财产险的需求收入弹性稍大于1,但仍处于95%置信区间内。另外,在研究的目标期间内,IEPI较为稳定可信。11年中有7年的弹性系数大于1,5年的弹性系数大于经验数据的均值(1.034),2年的弹性系数甚至超过了95%置信区间的上限(见表2、图2)。这些情形都与我国保险市场为新兴市场这一事实相吻合。 另外,林宝清等(2004)对我国1986年至2006年财产险的需求收入弹性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该弹性系数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值并且均值为1.072。通过将本文中得出的1.022与经验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弹性系数经历了一个微小的下降,由此可知我国财产险市场正逐步规范化。 AnneGraham(2001)将需求收入弹性与市场成熟度联系起来,并对旅游市场给出了对应的分析。通过观察整个目标时期内的弹性系数,“完全”成熟可以被定义为收入弹性小于或等于1时的市场情况,对于财产险而言,此时也意味着财产险更多的是被买者当成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相应地,当弹性系数为0时,市场为“完全”饱和状态。而若弹性系数保持下降并大于1,则表明市场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具体的阶段划分及弹性系数特征如表3所示: 根据上述的划分,我国财产险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Stage4)――完全成熟阶段或第三阶段(Stage3)。但是考虑到我国财产险市场的后发事实,综合表3中的数据(10个IEPI系数中有7个大于1),可以合理的推断目前该市场处于第三阶段。也即给定一定的市场容量,目前市场正逐步走向完全成熟。 三、结论 本文中的统计分析是对我国财产险市场进行的多方面基本层面的描述,包括市场结构、市场成熟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有如下结论:从市场结构角度而言,市场集中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这表明市场整体发展态势良好;1998-2008年间财产险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为稳定并处于正常范围内,就市场成熟度而言,财产险市场正趋于成熟。 参考文献: 1、威廉・G・谢泼德,乔安娜・M・谢泼德.产业组织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林宝清.保险需求与GNP增长同步相关及验证[J].发展研究,1996(7). 3、林宝清,洪锡熙,吴江鸣.我国财产险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4(7). 4、吴江鸣,林宝清.我国保险需求模型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2003(10). 5、邵全权,王博.保险市场竞争程度与市场结构的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3). (作者单位:尚洁,江南大学商学院;邹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财产险论文:公司财产险发展环境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科技的全面普及与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各行各业均实现了科技融合与交叉,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然而,任何事情都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社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安全意识迅速提高,从而促进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文章主要就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PEST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发展策略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企业和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借鉴和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型财产险公司;PEST分析法;发展;建议 1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PEST分析 1.1经济环境 1.1.1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各项建设行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始终处于持续稳定增长的状态之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日益提高,在此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我国的财产险也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宏观角度而言,我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生产总值与日俱增,大大推动了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步伐。另外,随着我国投资项目的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建筑项目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了安全风险,人们保障自身的权益和经济安全,纷纷进行保险投资,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为财产险公司带来了大量的业务,有效促进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1.1.2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及趋势和广泛应用,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加深并拓展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金融体系的结构和规模也在趋于成熟,有效推动了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前进。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保险资金逐渐成为组成金融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随着金融发展规模的加大而增加。金融体系与财产险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完善减小了财产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拓展了投资获益的渠道。另一方面,保险资金是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必要工具。 1.2社会文化环境 1.2.1中国居民文化水平和保险意识的提升 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以及保险知识的宣传,我国居民的整体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保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对保险行业的印象有了质的改善,不再谈之色变。财产险也在极大水平上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同,并逐渐成为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保险行业是广大人民群众防范风险以及保障财产安全的有利手段,随着保险项目的增多,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更具稳定性、保障性。近年来,随着意外事故发生概率的持续上升,使得人们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提高,保险行业由于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切实保障而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购买保险逐渐成为我国居民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同时,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加大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力度,基于此,要求保险公司不仅要创新保险产品的宣传手段,还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为服务质量的提升起着促进作用。 1.2.2中国人口分布集中,贫富差距过大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但是人口分布来说,相对比较集中,这对于保险行业是极其有利的,便于保险的宣传和推广,且可以节省宣传成本。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大,富裕的人购买保险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而贫穷的人却没有能力购买保险,这种两极分化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可以说,这种现象是对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在拓展业务方面的严峻考验,一旦拓展成功,将会使得保险行业升上一个新的高度。 1.3技术因素 1.3.1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推广和普及,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各行各业的发展更加趋于科技化、全面化、专业化,保险行业也不例外。科学技术的融合极大地提升了财产险公司的效率,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同时也使得各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保险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软件进行客户信息的管理和存储等工作,进而有效保障客户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服务效率以及服务质量。现阶段,大部分财产险公司已经开通了网络营销业务,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进行业务交流,以此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1.3.2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运用 随着将计算机等先进通讯设备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开发,数据处理能力也不断增强,数据挖掘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运用可以帮助保险人员在海量的数据中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节省数据查询时间,有助于保险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目前,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在业务经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缺少经验和决策能力,而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运用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问题,为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运营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发展策略建议 2.1增强创新意识,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保险企业要不断向前发展,除了要保障服务质量之外,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就目前而言,保险企业趋于保险金融集团化是必然的,但是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现有的保险市场中占得比例还很大,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然而,中小型财产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相同保险产品的比比皆是,无法有效满足保险行业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阻碍了保险公司向着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险的需求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具有灵活性,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对保险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增强创新意识,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可以使得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制定专业的个性化服务,为吸引更多的客户而努力。 2.2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售后服务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的建设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为保险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众所周知,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规模小,业务人员少,服务水平有限,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地节约人力资源,还可以通过先进通讯设备与客户在线沟通,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另外,中小型财产险公司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售后服务水平,随时掌握客户的实际情况,从而体现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积极主动的售后服务态度。 3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详细论述可知,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在保险行业中的比例较大,并随着人们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并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挑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中小型财产险公司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培养创新意识,为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调整战略结构,以此实现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朱建廷 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省分公司 财产险论文:新保险法对财产险理赔工作的新要求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修订通过,并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活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加强了对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与此同时也给保险公司财产险理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保险公司为适应法律的变化,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也应及时作出调整。 笔者重点就此次修订的变化择要予以说明。 一、完善了有利解释原则 原保险法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应当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新保险法则在第30条规定“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新法修订考虑了首先适用“通常解释”,是对原有原则过分侧重被保险人权益保护的纠偏,可以认为是对保险人有利的修订,当然“通常解释”本身就是一个很不明确的事情,究竟如何在实务中适用仍然是一个问题。 二、明确了保险合同的成立时间 新修订的保险法对保险合同成立时间与效力问题作了明确规定。新保险法规定,“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保险合同成立。”“依法成立的保险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投保人和保险人可以对合同的效力约定附条件或者附期限。”这样实际就廓清了保险合同是实践合同还是诺成合同这样一个理论界一直争论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购买保险时一般要经过保险公司的核保程序,投保人在填写好保单并交纳保费之后,往往有一段时间等待保险公司是否同意承保。在这段等待期,投保人发生保险事故引发的纠纷很多。同时对保险公司的一些诸如电话销售、个财期缴业务也有影响,需要进行调整。当然保险人可以就保险合同附条件(如缴纳保费后)、附期限(某个特定的日期)。 三、规定了保险人理赔的程序和时限 新保险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保险理赔的程序、时限,解决理赔难的问题。一是约束保险人要求被保险人补充索赔材料的行为,规定,保险人认为被保险人等提供的有关索赔请求的证明和材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一次性书面”通知被保险人等补充提供,以避免保险人以此为由拖延理赔;二是明确核赔期限和通知义务。规定,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索赔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30日内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保险人应当将核定结果书面”通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督促保险公司及时受理索赔,及时核定责任;三是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要求保险人自作出核定之日起三日内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并说明理由。四是规定了罚则,保险人未及时履行相关规定义务的,除支付保险金外,应当赔偿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因此受到的损失。五是提出了先予赔付的概念,保险人自收到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和有关证明、资料之日起六十日内,对其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数额不能确定的,应当根据已有证明和资料可以确定的数额先予支付。一次书面告知、出具拒赔通知、先予赔付、相关罚则这些新的规定给财产险理赔工作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不规范操作,从流程上理顺整个理赔过程,从规则上调整相应制度。 四、强化了保险公司说明义务 为了规范保险合同的格式条款,公平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原保险法已规定保险公司有对合同中的“免责条款”进行说明的义务。而为了使投保人在投保前能够全面了解合同格式条款的内容,以决定是否投保,新修订的保险法增加规定,“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同时,对于免除保险公司责任的“免责条款”,新修订的保险法更是强调保险公司应当在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向投保人作书面或口头说明。这些修订都是对投保人知情权的维护。同时规定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中的“免除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义务或者加重投保人、被保险人责任的”、“排除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的条款无效。这样如果保险公司在承保前期环节无法很好地执行和履行说明义务,势必给理赔工作造成很大的挑战。五、设立了保险合同“不可抗辩”条款 为了防止保险公司滥用合同解除权,有效保护被保险人长期利益,新修订的保险法增设了保险合同不可抗辩规则。根据新保险法的规定,当投保人故意或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公司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公司有权解除合同。但为了防止保险公司滥用该解除权,新保险法对合同解除权的期限加以了限制,规定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同时,新保险法还借鉴国际惯例,增设了保险合同“不可抗辩”条款,规定“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两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即保险合同成立满2年后,保险公司不得再以该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解除合同。此规则对于的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意义重大,填补了现行保险法的空白。同样保险理赔也就限制了一个拒赔条件。 六、廓清了被保险财产转让时理赔争议 新保险法对保险标的转让的规定进行了修改。一是明确财产保险合同保险标的转让,其相应的保险权利义务由受让人自然承继,保险合同继续有效,维护保险关系的稳定;二是规定保险标的转让后,其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的,保险人才可以要求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以限制保险人的权利。另外规定,在保险标的转让之后,投保人有义务尽快通知保险公司,因为保险标的的转让有可能导致保险标的危险的增加。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在车险理赔中二手车转让中经常遇到的保单持有人和车辆所有人不一的问题。 七、增加了责任保险的赔偿程序 新保险法增加了责任保险的赔偿程序,凸显了对受害方的权益保障。一是明确了第三者的赔偿请求权。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应负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根据被保险人的请求,保险人应当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第三者有权就其应获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二是从制度上保障了第三者权益,规定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未向该第三者赔偿的,保险人不得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类似一个司法财产保全的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涉及到责任保险的案例中,鉴于受害方法律意识的淡薄与法律知识的欠缺等因素,确实存在保险公司已经向被保险人(致害方)赔偿了保险金,而致害方利用其在事故中的有利地位,只是将部分保险金赔偿给受害方,甚至未对受害方进行赔偿,而将保险公司给付的保险金挪作他用的现象。该规定促使被保险人接受保险公司的赔偿金时,必须提供其向受害人的赔偿证明,不仅体现了对受害方的保护,而且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道德风险,减少了整个保险行业的经营风险。三是明确诉讼费用由保险人承担。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因给第三者造成损害的保险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者诉讼费用以及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费用,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由保险人承担。以上变化,在财产险责任保险的理赔中,在车险之商业第三者责任险和交强险理赔中都需要进行应对。 八、限制了保险人在未得到及时通知情况下的免责权 原保险法只是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实践中就导致保险人往往以被保险人未及时报案为由拖延赔付甚至拒赔,甚至在一些条款中也设计出类似内容,存在滥用的风险。新保险法则对此予以限制,明确则规定只有“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及时通知,致使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难以确定的,保险人对无法确定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限于“故意或重大过失”且仅针对“无法确定的部分”,同时存有例外,即“保险人通过其他途径已经及时知道或者应当及时知道保险事故发生的除外”也即类似汶川地震或者大型的自然灾害情况下,明确了保险公司的主动赔付义务。公务员之家 除了以上八个部分,新保险法还增加了财产保险的赔偿计算标准(第五十五条),还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公平、合理拟订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不得损害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和本法规定,及时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第一百一十四条)。可以讲,本次保险法修订是全方位的,作为保险业的根本大法,作为保险从业人员和保险行业主体是应该充分学习和研究的。随着法律的实施、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保险行业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及时进行调整是刻不容缓的。 财产险论文:财产险理赔对策论文 一、引言 财产险理赔是指保险财产发生保险事故造成损失后,被保险人提出赔偿,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的规定对其履行经济补偿义务的过程。理赔处理的基本原则是重合同、守信用,以事实为依据,以条款为准绳。因为,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保障保险当事人利益和约束其行为的法律依据。然而,目前,在财产险的理赔处理过程中,由于保险合同即保险单上保险项目和相关内容的表达不规范和不完整而产生歧义,造成保险双方理赔分歧以致对簿公堂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另外,由于险种、条款运用不当而产生风险并导致理赔分歧的情况也仍然存在。为此,本文拟就财产险理赔中经常发生分歧的几种情况及应采取的处理对策谈些看法。 二、理赔中经常发生分歧的原因分析 (一)因保单保险项目的表述不规范,导致理赔时对保险标的范围的确认产生分歧 保险项目即保险标的。财产险的保险标的一般为有实物形态的各种资产。例如:建筑物、机器设备、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等。国内财产险保单(财产基本险和综合险)的保险项目一般按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表述,即表述为:固定资产、存货、在建工程。表外资产一般表述为:代保管财产、已摊付账外财产。而涉外财产险保单(财产险、财产一切险)则一般直接按实物类别名称表述,如房屋建筑、装置及家具、机器设备、仓储物、其他物品等,但在实际承保操作中也可按具体财产名称表述,如:发电机。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所有表述都必须规范、清晰,不能含糊不清,令人费解,否则理赔时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某饮料企业,在保险期限内发生火灾,火灾中受损的是罐装饮料的塑料瓶,而保单在承保项目栏内填写的却是“原料(饮料)”。于是,该保险事故在理赔时就发生了问题,因为,保险标的是仅指液体原料,还是包括罐装饮料的塑料瓶?保单上并没有写清楚。因此理赔时,保险双方就产生了分歧。又如,某企业的一起利损险案,也因理算时免赔额计算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分歧。保单约定每次事故的免赔额为5天,但没有明确时间段。出险后,保险公司按惯例认为免赔额计算的时间应为出险后的头5天,以此计算得出的免赔额为13万多元,而被保险人却认为保单上并没有表述清楚是头5天还是后5天,故坚持要求按赔偿期日均毛利润计算损失,计算得出的免赔额为7万多元,双方僵持不下。 (二)因承保时对保险金额的确定缺乏书面依据,造成理赔时难以确认保险标的和进行比例赔付 保险金额是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承担的经济补偿的最高限额,也是计算保险费的依据。财产险的保险金额确定方式灵活多样,固定资产保险金额可按账面原值、账面原值加成数确定;也可按重置价值或其他方式确定,如评估价值、估价等方式确定。存货的保险金额可由被保险人按最近12个月任意月份的账面余额确定;或由投保人自行确定。尽管对固定资产与存货保险金额的确定方式有多种,但在赔偿时均采用比例赔偿方式,即出险时标的的保险金额必须与保险价值相比,并按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进行赔付。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保险金额的确定(即以何种价值投保)均须有书面依据。如按账面投保,就应注明所采用的资产负债表的时间;估价投保,应附投保资产的明细清单。总之,要有帐可查,或有据可依。否则,出险后难以确认保险标的和进行比例赔付。 例如:某企业在保险期限内,仓库中所有产成品和原材料遭暴雨袭击而受损,其中也包括该企业所投保的2000万元银行抵押物资,尽管保额确定的依据是银行抵押资产清单,但保险公司承保时并未附上该清单,而且也未在保险单上注明保额数据的来源,而只是在保单的承保栏中写上“仓储物”三个字、在投保方式栏写上了“估价,保额2000万元”,以及在特别约定栏写上了“第一受益人XX银行”。故当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提出索赔时,保险双方就2000万元保额系仅指保银行抵押物的“原材料”,还是指保所有的“仓储物”,(包括产成品)发生了分歧。显然,对于这一分歧,如果在承保确定保额时就有书面依据,或在保险单上说明了保额来源,就可避免。 (三)特别约定不明确,导致出险后理赔工作的被动 特别约定是指对格式化的保险合同未尽事项的补充,或者是对保险内容的进一步说明和解释。如对分期付款缴费方式与时间的约定、保险项目和保额组成的说明,以及其他双方共同认定的事项等,这些都事关双方权利义务,故在内容表达上应词意一致,清楚无误,来不得半点含糊。否则,理赔时双方就会因对特别约定内容理解的不一致而产生分歧,导致保险公司理赔工作的被动。例如,在某企业的一起火灾案的理赔中就发生了问题,该企业承保时保单上的特别约定是: A、总固定资产6000万元,投保1000万元,出险时按比例赔付; B、主楼保险金额300万元,营业厅保险金额700万元。 但从上述的特别约定中,并看不出具体的承保标是究竟是B,还是A中的一部分,显然,这样的约定是很不明确的。该企业在保险期限内发生火灾,主楼损坏。但由于特别约定未将A与B之间的关系表达清楚,且固定资产又是分项理赔的,致使被保险人不能接受保险人的比例赔偿方式,造成理赔工作的被动。 (四)险种使用不当或变相违规操作存在着的风险隐患 不同险种有不同的保险对象和不同的保险标的。如企业财产险,主要保险对象为各类企业,保险标的为被保险人所有,或与他人共有,或属企业经营管理的财产,或属代保管的财产及其他具有法律上承认与被保险人存在经济关系的财产。但也并非上述所有财产均可承保,还有除非经保险双方特别约定,并在保险单上载明,才能承保的财产以及不可承保财产。也就是说,各个险种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承保条件。不能生搬硬套或违规操作。否则,会使风险扩大,或存在风险隐患。例如,个人抵押商品住房保险是仅限于被保险人用银行抵押贷款购置的房屋保险,但也有违规将其扩展使用到自建房的,甚至还有违规为《个人生产经营抵押担保借款合同》、《个人消费贷款借款合同》出具个人抵押商品住房保险单的,这样做,实质上是将房屋风险扩展为生产经营风险和商业风险,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业务经营中因这种违规操作已发生多起赔案。 (五)条款扩展不当,理赔陷入困境 每个险种都有它的适用和保障范围。条款除了要明确保险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外,还必须对保险对象和保障范围进行限定,否则风险就难以控制,理赔就会陷入困境。如有一份财产综合险保单上却出现了将“由于设备被盗被毁而发生的损”列为保险责任的情况,这实际上是将事故结果列为保险责任,风险实在太大,该承保企业就已发生过因自动灭火器装置误喷而造成的机器设备损坏赔付案。还有在承保企业财产险附加机损险时,保险公司未使用规范的机损险条款,未将机损险基本定义列示,尤其是未将突然的不可预料的意外事故损坏与灭失(条款)及除外条款列明,而仅列举机损险的责任范围,结果就使得对被保险企业的一起因“渐变”(腐蚀)原因而损失几百万元的机损险案拒赔困难。因为按照保险条款,“机器设备运行必然引起的后果如:自然磨损、氧化、腐蚀、孔蚀、锅垢等物理性或化学反应”为机损险的除外责任。 (六)条款不严谨,理赔时界定不清 由于条款概念不明确、责任范围限制不严而造成理赔时出现分歧的也不少。例如,原来的现金损失险条款中,将“抢劫或入室抢劫等原因所造成的被保险人现金损失”列为责任范围,因而当某企业发生现金被窃事故后,保险人就以该现金损失险并非因“抢劫或入室抢劫”所造成,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条款中的“等”仅表示列举后煞尾为由,不予赔偿。但被保险人却认为:“等”表示列举未完,被窃,类似“抢劫或入室抢劫”行为,属于保险责任。由于保险双方对“等原因”的理解不一致,致使理赔产生分歧。又如在家财险条款中对“家用电器”的定义和范围也未做出明确的规定,类似“摄像器材是否属于家用电器”的问题,常使理赔人员困惑,并屡屡造成理赔的被动。再如在机损险条款中对除外责任有这样一条表述:“本公司由于下列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损失、费用和责任不负责赔偿”。由此便引起了理赔中人们对其下第二款低值易耗品该视为原因,还是该视为损失(即低值易耗品单独损失不负责赔偿,或是低值易耗品损失“不管什么原因”不负责赔偿)的分歧。 而对于这类分歧,若该条款中也能有与财产险、财产一切险条款中对除外责任相同的表述,即“本公司对下列各项不负责赔偿”,就不会产生了。 三、防范理赔分歧拟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对保单的审核工作 核保人员既要重视对费率、免赔额等承保条件的审核,更要重视做好对保单内容和文字规范化的审核工作,并应据以对订立保险合同的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具体来说,一是应重视对承保项目规范和准确表述的审核。保险项目表述要清晰,内容和文字要规范。保什么就表达什么,不能模棱两可。二是应重视对保额基础数据来源的审核。确定保额要有书面依据或说明等,若按账面承保,就应按资产负债表上有关项目的余额或账面金额填列;按评估价承保,就应根据资产评估表上的价值填列;按估价承保,就按估价清单填列。同时,在保单上应注明数据的具体来源(出处),并将有关资料和文件作为保单的组成部分一并保留。三是应重视对特别约定表述的审核。特别约定的表述必须非常明确,不能“似是而非”。对涉及保险项目和保险金额的,更应注意必须将其与投保单和保险单上的内容相衔接;保险单的上下文内容不能相互矛盾,或可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二)严格控制条款责任扩展 保险条款一般由条款、费率以及条款解释等组成,是一个严密的整体,不允许随意变更。因此,凡需扩展责任的宜采用增加附加条款的方式,一般非特殊情况不得扩展条款责任,以免造成人为风险。确需扩展条款责任的,应将扩展的责任范围和免责条款同时列示,不可“断章取义”,使风险难以控制。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做出的任何承诺都应非常谨慎,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保险单是格式化了的合同,其内涵必须明确,对其外延必须控制。只有这样,理赔时才能避免可能发生的分歧和纠纷。 (三)切实控制险种使用风险 险种使用范围(即保险对象和标的)要准确,不得任意扩展使用,人为增加风险。应通过核保把好险种的使用关,严防出现险种使用不当的风险。同时,应加强对业务的管理。例如,个人抵押商品住房保险一般由银行,凡越权的,应明确凡发生损失的由方承但。另外,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内部的管理和业务稽核,防止违规操作。 (四)认真控制条款风险 保险条款制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对它的制定与审核,应由专业人士和专门机构来承担。条款制订要规范严密,无懈可击。除了应注意条款的合法、合规和公平性外,还应注意条款内容的严谨、规范。条款概念要明确,责任范围要限定,用词要严谨。不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同时,对在理赔实践中反映出来的条款的缺陷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避免出现理赔分歧和日益增多的保险纠纷。 财产险论文:营改增后财产险市场格局的影响 【摘要】针对营改增实施半年后,分析基于公司盈利目标下财产保险公司经理人通过决策调整导致市场主体行为变化,与随之而来及可预见的市场销售、服务格局调整。 【关键词】营改增 财产保险 经营目标 经理人理性行为 销售模式 服务模式 我国保险行业“营改增”工作于201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作为金融行业的一支,与建筑行业、服务业等支柱型产业一同作为我国分税制改革中增值税全面替代营业税的最后一项重点工作,具有深远意义。营改增旨在降低税负成本,避免重复课税,减轻税负转嫁,促进经济发展。方案实施后,已实现平稳过渡,各保险行业主体通过自身调整,逐步适应税制改革带来的各项变化,市场格局在主体行为调整中也在发生一系列变化。本文从保险机构经营目标角度出发,考察保险公司在竞争压力下对经理人行为的考核激励方式,通过分析经理人理性行为,判断营改增政策对保险市场格局变化的影响。 一、基于现代保险公司内部激励模型下的经理人决策 (一)考虑监管压力制定的“盈利”目标 依据中国保监会现行的《保险公司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评判保险机构法人、分支机构经营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车险、非车险的增速规模、效益质量、社会贡献三大类,分支机构10个、总部机构12个指标构成。监管综合考察分析市场后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现出对保险公司经营要求: 1.稳增长,避免恶性竞争。规模增速类指标车险、非车险增速权重占比30%,但评价方式较为宽松。 增速在-10%至60%之间均可获得满分,正常经营保险机构均能够满足,但超过60%以上的增长将会扣分,避免保险公司争抢新业务造成相互抬升费用水平,降低报价的恶性竞争。 2.重盈利,保证持续发展。经营效益指标权重50%,其中综合成本率、综合赔付率、车险销售费用率评价较为苛刻。 综合成本率指标要求保险公司综合成本率应低于106%,否则本项0分;综合赔付率与车险销售费用率指标要求行业对标,超过行业平均值5%,则本项0分。则要求保险公司经理人,尤其是分支机构经理人必须将避免亏损作为首要工作目标,尤其是在占财产险公司70%以上的车险业务经营过程中需在合理运用销售费用吸揽低赔付率优质业务与降低总体费用水平两方面寻求均衡点。 (二)商业保险公司经理人目标 为确保保险公司经营评价结果处于监管评价优秀及良好的A、B类公司得分范围内,各保险公司纷纷建立围绕“盈利”大局的全面预算管理的财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评价体系。通过财务约束与考核激励两种殊途同归的方式,对总、分机构经理人行为进行规范。 目前,财产保险公司多在财务管理架构中,多选择财务集中的方式,即:分公司设立的财务部直接受总公司财务部管辖,执行总公司财务方面管理文件,接受审计条线定期检查,总公司财务部门直接受董事会或法人任命或管辖,接受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总、分机构经理人对财务部门人事、政策制定等方面仅有建议权,而无直接决策权。 营改增后,基于财务集中的保险总、分公司经营将面临增值税抵扣及专用发票获得对利润将产生直接压力:①增值税部分不再确认成为保费收入,使得保费收入下降约5.66%;②若各项成本无法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将全额计入经营成本,无法通过价税分离实现进项税抵扣;③最终,赠送行为将按照视同销售完成增值税进项税缴纳;④如无法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非手续费部分销售费用率提升将带来当期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比例上升,影响已赚保费。 基于上述几点考虑,为降低营改增带来的在核算方面的不利影响,经理人将按照以下方式完成决策: 第一,配置销售费用时将更加倾向结算手续费的渠道业务; 第二,更加倾向优先考虑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采购供应商; 第三,针对直销渠道礼品赠送行为颁布禁止性管理文件; 第四,基于谨慎性原则,在预算制定时核跷薹ㄌ峁┰鲋邓白ㄓ梅⑵钡闹С觯例如销售人员福利。 二、保险市场销售格局调整 随着营改增各项工作逐步落地,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获得、抵扣规则、保险公司财务核算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保险机构内部调整的一致行动也带来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 (一)传统直销模式成本激增,竞争力下降 传统业务人员直销模式的销售成本中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差旅等业务维护费用占比较高。营改增后,此类费用无法通过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抵扣,将含税费用全额计入成本。但营改增后,保费收入却要进行价税分离,计入保费收入账户的仅为原先的94.34%,核算方式到来渠道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为保证渠道盈利性,经理人不得不削减传统直销模式下的销售费用政策,导致渠道竞争力下降,客户将转向高竞争力渠道。 (二)中介中间收益率出现竞争性上限 保险中介包括保险、保险经纪、个人三类,但无论何种形式的中介机构,客户所享受的出单、理赔、救援等服务的提供主体更多的是保险公司而非机构提供,因此机构产品同质性较高。 长期以来,个人更多体现在寿险领域,在财产险领域以往各地准入要求差异较大,且监管较为严格,个人人生存空间有限。新国十条颁布后,个人获得监管认可后,个人与机构将在传统险业务终端市场一同参与竞争。 如将保险公司看成生产型企业,保险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相互选择并建立合作关系的行为,可参考要素市场中的买方与卖方关系模型进行探讨。目前,新国十条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实施过程中,个人人准入门槛降低,试点地区已开始放开个人人与保险公司一对一绑定要求,使得个人人在未来大量涌入财产险行业成为可能。虽目前机构虽目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但个人人拥有最广泛的群体与较低的准入条件,已对机构服务产生替代作用,中介要素市场便符合卖方完全竞争而买方垄断的要素市场模型,在要素供求双方博弈中,要素的供给方个人人,将遵守完全竞争的法则,在正常利润率水平下提供服务。 因潜在个人人主体数目庞大,业务来源分散,单笔业务佣金量替代当月佣金量进行分析,个人人的要素市场均衡点为个人人当月保费总收入对应的全部应税项目纳税比例与机构税前利润率相同时对应的手续费规模。 其中:各段约束公式为: 机构人若单笔业务手续费超过上表计算后对应比例,则选择个人成本较低,若单笔业务手续费低于该均衡点,则选择机构成本较低,即中介中间收益率受到个人应税比例上限约束。 三、保险市场未来服务格局调整 目前,保险行业营改增相关政策主要针对售前,针对售后服务、风险管理等专业领域,仍有诸多方面有待明确,此类问题将对保险行业未来服务定位产生更加深层次影响。 (一)理赔款项发票能否进项抵扣 目前,针对保险公司获得的救援发票、配件更换及维修服务发票能否进行增值税进项抵扣,在营改增相关文件中并未明确涉及。从增值税原理出发,进项税是指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应税服务,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税额,保险公司支付事故赔款到维修机构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即为采购维修服务的事实行为主体,维修机构向保险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保险公司可进行抵扣。 如政策最终明确理赔款项能够进行进项税抵扣,目前维修专票增值税率最高可_17%,价税分离后将直接降低综合赔付率3%~5%。在“盈利”目标的驱使下,市场主体将大力推动理赔服务供应商采购制度,直赔、零配件集中化采购与直供、理赔服务团队外包等新服务模式将随着营改增政策的推进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认同推广,保险及其下游的维修、检测、鉴定等行业将产生一个紧密围绕保险行业的产业集群,这也与营改增政策密切上下游相关产业联系的初衷相切合。 (二)增值服务赠送是否视同销售 目前,保险机构免费赠送客户非保险相关类产品(例如加油卡)已明确认定为视同销售,不得进行进项税抵扣,但就被保险标的风险防控、损失控制等相关的赠送类产品、服务是作为视同销售仍有待明确。此类用品如:赠送安全锤、逃生绳索、灭火器、烟感探测等预防、自救设施,赠送定期检测、赠送救援服务等。对于上述用品是否可作为进项税抵扣,目前执行层面标准参差不齐,甚至频繁变动,未能形成统一执行标准,给保险机构经营造成困扰。 如政策最终放风控用产品、服务赠送行为视同销售,将激励保险主体将风控重点由事后向事前进行转移,更多安全做业配置将在保险服务实践中得到应用推广,成为取代目前不易获得的进项税抵扣费用部分的合理替代。 (三)共保业务增值税发票开具、抵扣规则 共保为保险行业特有的服务形式,在风险较为集中的重大项目领域应用广泛,营改增后,共保业务在承保出单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环节、费用支付与增值税专用发票获得与抵扣环节、日常服务费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与抵扣环节缺乏统一操作规范,导致保险市场主体操作繁琐并承受较高监管风险。 例如,《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中要求“银行兼业机构最多与3家保险公司建立关系”,若该渠道共保业务由3家以上保险公司承保,将有共保方因无法签署兼业协议而无法获得手续费增值税专用发票。 再如,主承保方出具全额保单的共保方式下,主承方首先向投保人开具增值税全额专票,再由共保方开具抬头为主承保公司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主承方进行抵扣的操作中,共保方将承担保单流与现金流、发票流不匹配的监管风险。 四、结束语 营改增对保险行业仍处于实践完善阶段,针对税务工作细节,应更多结合保险行业自身运行特点,以期通过分税制改革,对行业经营不合理,不规范的方面进行进一步调整,发挥财政政策的局部宏观调控功能,对保险行业主体经营行为进行进一步规范,辅助保监体系,推动保险行业向着更活跃,更规范,更具保障力的方向发展,将是分税制改革又一项有意义的实践成果。 作者简介:张婧(1988-),女,汉族,天津人,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在职研究生,现供职于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研究方向:保险。 财产险论文:我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环境分析及建议 摘 要:随着全球信息科技的全面普及与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各行各业均实现了科技融合与交叉,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然而,任何事情都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社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安全意识迅速提高,从而促进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文章主要就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PEST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发展策略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企业和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借鉴和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型财产险公司;PEST分析法;发展;建议 1 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PEST分析 1.1 经济环境 1.1.1 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各项建设行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始终处于持续稳定增长的状态之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日益提高,在此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我国的财产险也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宏观角度而言,我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生产总值与日俱增,大大推动了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步伐。另外,随着我国投资项目的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建筑项目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了安全风险,人们保障自身的权益和经济安全,纷纷进行保险投资,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为财产险公司带来了大量的业务,有效促进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1.1.2 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及趋势和广泛应用,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加深并拓展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金融体系的结构和规模也在趋于成熟,有效推动了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前进。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保险资金逐渐成为组成金融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随着金融发展规模的加大而增加。金融体系与财产险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完善减小了财产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拓展了投资获益的渠道。另一方面,保险资金是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必要工具。 1.2 社会文化环境 1.2.1 中国居民文化水平和保险意识的提升。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以及保险知识的宣传,我国居民的整体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保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对保险行业的印象有了质的改善,不再谈之色变。财产险也在极大水平上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同,并逐渐成为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保险行业是广大人民群众防范风险以及保障财产安全的有利手段,随着保险项目的增多,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更具稳定性、保障性。近年来,随着意外事故发生概率的持续上升,使得人们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提高,保险行业由于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切实保障而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购买保险逐渐成为我国居民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同时,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加大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力度,基于此,要求保险公司不仅要创新保险产品的宣传手段,还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为服务质量的提升起着促进作用。 1.2.2 中国人口分布集中,贫富差距过大。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但是人口分布来说,相对比较集中,这对于保险行业是极其有利的,便于保险的宣传和推广,且可以节省宣传成本。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大,富裕的人购买保险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而贫穷的人却没有能力购买保险,这种两极分化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可以说,这种现象是对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在拓展业务方面的严峻考验,一旦拓展成功,将会使得保险行业升上一个新的高度。 1.3 技术因素 1.3.1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推广和普及,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各行各业的发展更加趋于科技化、全面化、专业化,保险行业也不例外。科学技术的融合极大地提升了财产险公司的效率,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同时也使得各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保险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软件进行客户信息的管理和存储等工作,进而有效保障客户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服务效率以及服务质量。现阶段,大部分财产险公司已经开通了网络营销业务,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进行业务交流,以此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1.3.2 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运用。随着将计算机等先进通讯设备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开发,数据处理能力也不断增强,数据挖掘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运用可以帮助保险人员在海量的数据中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节省数据查询时间,有助于保险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目前,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在业务经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缺少经验和决策能力,而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运用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问题,为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运营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发展策略建议 2.1 增强创新意识,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保险企业要不断向前发展,除了要保障服务质量之外,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就目前而言,保险企业趋于保险金融集团化是必然的,但是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现有的保险市场中占得比例还很大,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然而,中小型财产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相同保险产品的比比皆是,无法有效满足保险行业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阻碍了保险公司向着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险的需求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具有灵活性,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对保险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增强创新意识,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可以使得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制定专业的个性化服务,为吸引更多的客户而努力。 2.2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售后服务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的建设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为保险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众所周知,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规模小,业务人员少,服务水平有限,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地节约人力资源,还可以通过先进通讯设备与客户在线沟通,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另外,中小型财产险公司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售后服务水平,随时掌握客户的实际情况,从而体现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积极主动的售后服务态度。 3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详细论述可知,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在保险行业中的比例较大,并随着人们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并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挑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中小型财产险公司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培养创新意识,为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调整战略结构,以此实现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财产险论文:浅谈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在这其中我们越明显地感受到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进行内部控制是必要条件。基于此,文章重点对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对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更好的进行提供参考,进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加强措施 1 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在内部控制的认识上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由于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在内部控制工作上出现的问题而导致的损失,往往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影响。有的财产险保险公司下级分公司没有建立员工内部控制机制,就造成了财务人员在制定财务报告和统计数据时难以对应着规范的职业执行标准,所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保障。同时,公司内部和外部审查考核体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很多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作用没有达到一定的认识高度。尤其是基层分公司往往只重视业务,而忽视内部控制,在员工的评判上也往往将业绩作为重要的标准,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内部控制就形同虚设了。 1.2 员工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 很多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员工的岗位责任没有进行良好的界定,有的部门会存在岗位空缺的问题,职工的管理体制没有得到建立。绩效考核上传统的考核方式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员工的岗位界定不明确,各部门间的岗位空缺,这些都造成了员工的业绩考核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就会造成员工不明确,职责不清的问题,部门和岗位间团结合作的精神没有体现出来,也影响了工作的连贯性。 1.3 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不完善 对于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财产险保险公司需要作进一步的完善,如果有员工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进而对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就算是建立了相关的责任体制也往往浮于表面,与检查和引导员工行为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草草了事,而不是进行良好地处理和改善。在责任体制中,对员工基础工作失误的问题往往找不到与之匹配的体制,使小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而在不断积累中发展成大问题,使公司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上种种导致员工在工作中行为的约束机制没有具体化。同时,员工对于责任体制的重要意义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上去,多注重的是个人利益,而忽略公司利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财产险保险公司缺乏完善的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 1.4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制度与业务的发展没有同步 财产险保险公司在业务的推进过程中,会受到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三个因素的影响,而信息、沟通、监控是影响具体操作环节的主要因素。现阶段很多财产险保险公司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根据调查,这些制度没有贯穿到公司的经营活动中,也没有在部门间进行有效实施,较为全面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没有得到建立,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制度的良好发展,致使无法做到与业务发展保持一致。 1.5 问责机制不健全 问责机制不当成为了当下棘手的问题。有的公司存在“收入上移,风险下放”的现象,这样就影响了基层员工的收入,进而导致心理上的落差,更为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违规操作,触犯法律。另外,有的公司还容易忽视对基础工作的问责,使得问责机制只是在总公司才能找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础工作违规情况的发生几率。 2 加强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措施 2.1 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要通过员工来得以体现,要内部控制目标的最终实现也需要通过员工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调动员工来参与到公司内部控制中来,使目标得以最终完成。在公司的日常运行中,要积极宣传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思想,使员工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打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具有创造性的企业内部控制文化氛围,将这种理念贯穿到员工的思想中,使他们自觉地应用在工作中。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基层公司要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的作用,使制度能够在员工的心里生根发芽。 2.2 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 公司的经济效益和良性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内部控制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将财产险保险公司各个部门间的控制目标进行一个科学的统筹和规划,进而进行有效管理,使各个部门间的内部控制目标达到和谐发展。内部控制的目标从总体上来看有: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契合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一旦发现员工的工作中出现欺诈、舞弊的行为要及时加以处理。这样能够大大降低风险隐患的发生几率,所以必须要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 2.3 健全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 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间的相互监督需要责任体制来进行规范。财产险保险公司要全面建设与执行责任体制,对员工没有按照规范进行执行要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还要对各部门员工的职责进行明确,这样能够有利于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予以责任追究。同时,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对核保权和核赔权等工作的管理,对于那些违规的员工要用相关责任体制来引导员工进行改善,使员工能够有一个规范工作的思想意识,还要以员工的职位采取适合的责任体制,总而言之是要在工作中建立责任体制。 2.4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员工的综合素质往往能够决定内部控制管理是否达到有效实行。以科学的管理模式为依托,使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也能防止风险的发生。财产险保险公司还应该建立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实现核心工作人员的短期行为长期化,使其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更为关注,对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动机进行消除,使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5 完善问责机制 一个企业要想发展,既离不开管理者,也离不开员工,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两者之间也会产生矛盾,这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需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些激励措施,特别要对基层员工的利益进行倾斜,其更热爱自己的工作。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要全面贯彻问责机制,而不是浮于表面,真真正正的落实到位,将责任明确到人,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3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产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还能够使企业免于发生风险。作为财产险保险公司的员工,要对内部控制在企业的风险防范上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深刻的认识,还在更为深层次上体会出其对整个金融体系安全所带来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思想就能指导我们更好的进行内部控制,总之只有不断加强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能力,才能促进财产险保险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 财产险论文:对如何发展财产险效益型小险种的探讨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居安思危的意识也开始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其中,作为风险管理手段之一的财产险,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接受,保险已经发展成为每个家庭“稳定器”和“保护神”。 [关键词]财产险;效益型;小险种 1发展效益型小险种的重要意义 在笔者看来,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应该对准如今竞争尚不猛烈的分散型个人客户类的业务,比如个人人意险、家财险、家庭责任险、旅游保险、商品房保险、家庭责任险、家政保险等,主要是因为: 第一,十分吻合产险赢利要求; 第二,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奔小康的宏伟目标,国内居民的家庭和个人财产必然会不断增长,从而就能够提高人民购买保险的意识和支付保费的能力,进一步为个人类保险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从保险的风险可控性来看,个人类客户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所以十分适合风险的分散型; 第四,对单个客户进行多个产品追加销售,有利于分散整体风险,同一个客户投保的房屋、家庭财产、车辆、旅游、人意等险种不可能同时出现风险,也不可能在同一次事故中全损,然而相同金额的同一危险单位的单位财产险却有可能在一次事故中全部受损,和保险公司经营的“大量同质”的可经营风险原则十分相符; 第五,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个人类保险的发展有益于保险密度和深度的提高,从而增大保险保障的覆盖面和深度。 2制约财产险效益型小险种的因素 21赔付率过低 较低的赔付率从而使客户不能受到较高程度的效益,所以需要保险公司进行价格调整或者承保新的风险,从而使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得到利益平衡。 22风险信息不清晰 虽然个人风险仍然存在,但是由于信息大量存在或者不对称,从而使人们的风险意识和转嫁需求不断被弱化。 23单笔保费较少 在财产险中,由于个人类保险产品的单笔保费较少,从而降低了业务员的提成基数。然而,展业的成本却较高,投入和产出不协调,业务员就会丧失销售的动力,从而影响了产品的推动。 除此之外,产品功能、销售渠道、宣传策略、包装等方面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小险种的发展。 3财产险效益型小险种的发展策略 31创新产品功能 先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按照年龄、家庭收入水平等各种因素来进行划分。比如,在沿海地区,可以提供暴风、台风、暴雨等具有区域性的自然灾害的保险;在面对购买商品房的客户,可以向其推荐房屋保险;在盗窃率较高的区域,可以为客户提供附加抢盗险。同时也要针对市场发展的新动向,开发新的产品。比如,针对家庭收入较高而且雇用家政服务的客户,可以向其推荐家庭责任保险、私家车保险、旅游保险等,从而转嫁风险。 32厘定费率 为了使产品更加精细化,企业可以引入人口、地区等要素并且进行细致的划分,从而贴近目标客户。为了使销售深度不断提高,可以对产品的功能按照不同地区人们收入、年龄和自然灾害等进行拆分重组,从而调整和变动产品价格。同时,要针对不同客户的消费心理,实施高收入和低收入不同定价策略。 33采取产品促销 可以根据产品功能对价格和险种进行整合,从而降低保险人的出单成本和展业。把节约的经营成本采取促销的方式,向客户提出购买优惠的政策,从而节省客户的消费成本,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34对产品进行包装 不同于企业单位类团体客户,针对个人客户的产品包装和单证要进行改良。大多数企业把保险发票和保险单作为原始财务凭证,所以通常采用的都是较为简单的合同样本。然而个人客户,通常是比较看重产品的外在形象,更甚者延伸到收藏价值。所以,在对个人类客户的需求进行考量的时候,要注重个人保险产品的包装,可以为客户提供精美的卡式产品和凭证式产品,如果购买系列产品,可以为客户提供产品包装袋。从每个小细节着手,让客户感到舒心。 35大量宣传 消费者主要的消费动机来源于购买欲望。保险人要把握行销的根本,调动客户的购买欲望,加强对消防、公安、交通管理、水利、卫生等部门的沟通,创建灾害损失信息分享渠道,从而进行灾害宣传,并且把故事和实际案例结合起来,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和转嫁风险意识,增强人们对保险的重视度,从而为居民进行投保奠定坚实的基础。 36加强客户服务 大客户可以较为轻松地获取市场信息,确定单笔保费的价格,从而对保险人进行压价,获得保费优惠,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险人赢利较难。而个人或家庭类客户相较于团体的大车队、大企业等大客户,在获取市场信息和同保险人讲价能力方面相对要弱一些,因而是保险人经营利润的重要保障。但是,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保险人更应该提高对分散型客户的服务工作。比如可以为人们提供损坏家电定点上门维修服务、指定医院就诊服务、开门锁服务等,通过对客户提供购买保险后的附加值,提高人们对保险使用价值的认知程度。 37创新行销模式 财产险中个人类的保险产品的保费都普遍较低,但是销售人力的成本比较高,所以,就制约了小险种的发展。为了促进发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创新销售方式,可以通过邮局、银行等兼业机构来代销保险产品。对于个人客户来说,企业要开发菜单式的产品组合,做大客户的单笔保费,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8实施销售激励 如果要将效益型小险种做大,公司需要投入资源并且进行方向引导,具体做法包括: 第一,加强对销售人员的产品知识培训,使销售人员有专业的销售技能。 第二,设计适合销售员营销的产品单证,为客户提供“一次投保,全面保障”的优质服务。 第三,提高销售提成,促进销售员的工作积极性。 4结论 总之,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风险意识必然也会增强,保险公司发展财产险效益型小险种的前景十分广阔,大有所为。 财产险论文: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解决 摘要:随着时展,经济腾飞,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也频频出现。当前,由于人民群众的理财意识不断提高,保险行业的发展异常繁荣,中国劣根性“扎堆现象”出现。保险公司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然,由于我国企业生长土壤也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保险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其中恶性竞争也层出不穷,不乏出现各种违规操作骗险现象。当拔了萝卜掘了坑发现问题的真相在于内控,就真正找到解决办法。如果不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的控制,以其为代表的财产管理企业将均陷入泥沼,自取灭亡。所以要加强内控,本文从财产险保险公司内控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关键词:财产保险;内控;企业管理;策略 一、前言 新华人寿曾经的巨额诈骗案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是这起事件踏踏实实地为保险从业者敲响了警钟。中国有老字号的稻香村,更有百年同仁堂,都是诚信企业,在诚信企业大环境下就会塑造诚信的员工。但是保险行业的诈骗事件并不是耸人听闻,它已比比皆是,可见,重塑财险保险企业的诚信形象,保障企业财产安全,实现企业正规运营是一门大课题,也是重要的课题。 二、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1.意识层面:在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企业很多,但是企业主在管理方面仍然缺乏主导性和先进性。因为保险从业模式的特殊性,导致很多保险企业领导者不重视建立管理制度,更加不重视制度的实施和落实。即便是有些公司站在时代的前沿,非常有预见性的开展内部控制规划,但也都是纸上谈兵,都是“想得通,唱得响,做不好”,表面文章一大堆,实际操作似流水,领导意识都不强,领导的团队何谈控制。另外,我国虽然保险企业居多,但是我国保险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断头企业,不会源远流长,企业要发展,一定要培养企业的文化,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就像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一样,没有文化的支撑,企业就没有核心灵魂,没有支柱,没有良好的团结向上的,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氛围,再多的枝繁叶茂也是徒劳。 2.流程层面:一方面,公司内部没有明晰的工作操作细节。比如,很多公司内部结构混杂,没有单独的问题归属和追责部门,没有单独的法律纠纷部门,职位混杂,权责不清。另外,很多保险公司就算开启了法律部门,也只是处理保险纠纷和诉讼事宜,这些事宜焦头烂额已经占满了所以精力,更无暇顾及事前法律风险的研究和推广以及应用。另一方面,业务质量标准不明确,审核方面存在很大漏洞,很多保单都不能严格按照承保规定完成,偷工减料,虚卖人情现象凸显。在理赔细节方面也没有做到针针线线真真实实,所以,常常出现理赔款数不清,或降低或抬高理赔数目。以上总总流程细节上的不足,足以给保险工作人员以契机,以导致工作懈怠,假赔套现等违规现象频发。 3.技术层面:当前已进行计算机自动化办公时代,很多保险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并不精通计算机技术,如内控标准的制定,预算管理的实施以及预警机制的建立统统可以通过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加以管理和实施操作,这样不仅可以简化流程,而且可以减少人力成本,有效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4.追责层面:当前,很多国内的财险企业,由于企业架构不明晰,权责分类不彻底,导致工作范围混乱。特别很多是财险公司没有专门的内控管理机构,就算是有相关部门,也是分散在各岗位,完全没有集中针对,集中处理的迹象。由于工作项目繁多,涉及稽查工作的人员也没有很多精力投入到违规案件中,长此以往,漏洞越来越大,整理监管越来越难,所以,当雪球越滚越大时,想要摧毁它,就要付出更大的力气和更多的时间。可见,追责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已迫在眉睫。 三、内部控制不足的解决策略 1.提高从业人员内控意识。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在公司经营中的战略地位,将内部控制意识贯穿于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保险企业内部制定完毕内控制度后,要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要不断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人文素养,不断树立标杆,以诚实守信作为最主要的从业规范。 2.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各部门、各岗位相互监督,彼此制约,坚持制度第一,权力第二,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减少管理层级,缩短信息反馈的路径,促进公司内部的横向沟通与协调,提高对各项风险的反应能力和感知力,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在公司经营中的战略地位。另外,应当从战略上部署并开展该项工作,要有部署、有检查、有督导、有考核,公司上下积极主动地开展此项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抓不懈,落到实处,为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为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3.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建立权威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系统,切实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实现审计委员会对各机构审计部门的垂直管理。同时,强化各职能部门、各岗位及内部审计责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制定、执行内部控制方面的责任,另外,可以借鉴国外的外部复审制度,在必要时聘请标准、预算管理、财务预警机制等并没有在财产保险公司内部得到运用。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城市客运管理队伍。 4.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从公司战略、业务需求和信息需求出发,制定和调整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通过程序开发将内控制度嵌入各管理系统中,形成内控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保险企业需要在技术上不断革新,在跟踪项目,管理实施,预警机制等方面健全系统设置,为保险业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5.建立权责制度。企业权、责、利的关系处理的好坏是落实和加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而为了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目标责任成本管理体制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举措。对于财产险保险公司来说,要建立属地归属原则就是责任到人制度。不但要定期组织分散在各部门的稽查人员开会研讨,更要在这些稽查人员中挑选出来组织一个更完备的管理团队,核心处理保险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法律纠纷,财产漏洞,并签订责任书,一旦出现问题就立马追责,刻不容缓。
浅谈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小议电子商务对银行经营意义 对于电子商务有各种不同的定义,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电子商务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载体是通讯网络;二是信息是电子化的;三是商业行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越来越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商务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交易的效率大大提高,信息以光电的速度传输;二是经济活动辐射的区域大大拓展,超越了物理位置的界限,直达网络的边界;三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使得服务提供商有能力提供更强的增值服务。这种优势使得电子商务在过去几年以乘数级的加速度发展,所有人都在预测电子商务激动人心的前景,不少人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甚至断言,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经济的时代。不管这种论断是否科学,有一点可以肯定,电子商务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正以迅猛的速度向我们走来,银行毫无例外地也要接受电子商务的洗礼。 银行是围绕货币,生产和出售一系列相关服务的企业,而货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符号,这一特质,决定了银行业是特别适合信息化的行业。事实上,银行业一直是使用信息技术最广泛、最深入、最先进的行业。过去10多年,银行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的金融创新,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管理,银行应该说是电子商务的先导者,比如依托于专用网络,使信用卡进行无现金的即时结算,就是非常典型的电子商务行为。 之所以电子商务还会对现代银行产生巨大的震撼,有三个原因: 一是与以往不同,电子商务不再是银行内部的信息技术应用,而是整个经济社会商业行为方式的改变,这将造成客户的市场需求本质性的变化,迫使银行必须适应。这种客户的变化主要有几个方面:1、首先在结算业务上,客户的交易行为逐渐转移到网上,需要有新型的网上支付服务,而不是传统的柜台交易、现金交易等;2、客户的活动逐渐向网上社区转移,他们希望能在自己的电子空间处理尽可能多的事务,包括金融业务;3、客户将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且,客户获得服务不再受限于地理空间,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客户的流动性更强;4、面对大多的信息,客户自己很难去认真消化,现在他们希望的不再是大量而泛泛的信息,而是个性化的、精炼的服务。 二是银行服务适合信息化的特质,使得银行业电子商务的进化进程非常快,这种快来自于行业间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比尔·盖茨曾断言:传统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这不是戏言。信息技术公司利用其技术优势,特别是那些提供金融软件的公司,完全有能力提供领先一步的金融服务。微软就曾试图进入金融领域,只是由于金融当局管制原因才未成功。目前在国内已经有不少网络公司提出网上结算通用平台的方案,这本质上是提供银行前台服务的东西。应该说,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业务和技术的相互依赖,在银行界,技术资源正成为与业务资源同样重要的东西。起码对某些信息技术公司而言,其拥有的技术资源优势,使其有能力在一些金融服务领域与传统银行抗衡,甚至取而代之,他们是银行潜在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时,电子商务也将推进保险、证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的相互渗透,电子商务允许把各种业务放到一个交易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而在后台可以分由不同公司来处理。这样,对客户而言,得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也满足分业经营的金融监管要求。以此为基础,组合式的金融创新将会有较大发展,将把各种金融业务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是电子商务时代将改变银行的游戏规则,以网点数量规模优势建立起来的业务壁垒将让位于依托科技创新优势建立起来的业务壁垒。招商银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短短几年,招行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建立起了“一卡通”、“一网通”等业务品牌优势,在众多中小银行中脱颖而出,在网点数量仍保持较低水平的同时,业务规模却快速增长,这在传统的银行经营中是难以实现的。 可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环境,也必将给银行经营模式带来巨大的变化。 一、银行服务递交渠道的变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银行电子化交易渠道的发展。首先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空间交易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市场的压力将推动银行尽快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其次,随着商务链形成经济规模,银行使用电子交易渠道有了市场空间,产生“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的内在动力,银行将自觉地推动电子渠道业务的发展。这必将给银行服务递交渠道的格局带来较大的变化。 传统的银行服务递交渠道只有银行营业网点,因此,为了抓住客户,银行通常在目标客户聚集的区域设置营业网点。在这种模式下,为了拓展市场,银行不得不大量开设网点,这背后就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传统的银行资产规模是最为重要的市场进入壁垒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银行在确定产品的分销渠道时,通常也是别无选择,所有产品对所有客户都放在同样的网点销售。因此,在传统的银行基本不会碰到服务递交渠道策略的问题,因为选择余地很小。 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状况,银行有了丰富的服务递交渠道:ATM、电话、因特网、移动通讯网等。这种情况下,制定合适的服务渠道递交策略,使得在保证原有的市场销售规模的同时,服务递交成本更低,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定价日益自由化的金融市场,谁的成本低,就意味着市场竞争的优势。银行的服务递交渠道策略包括:客户服务渠道策略、产品服务递交渠道策略。 客户服务递交渠道策略,就是银行应根据客户的不同分类,确定对目标客户的服务递交渠道。比如:对于银行的优质客户,可能就需要鼓励其使用银行的网点,以便能与客户做更多的交流,增进客户对银行的感情,而对于那些对银行贡献度比较低的客户,可能就要引导他们多使用交易成本比较低的自助交易设备。 产品递交渠道策略,就是根据产品的不同特点和市场目标,确定产品的服务渠道。比如:对代收公用事业费等金额小、笔数多、服务流程简单的产品,比较好的策略是通过自助化、低成本的电子交易渠道提供服务,而对于复杂、增值较高的服务,比如说银行的信贷业务、综合理财业务,可能就需要配备专门的业务经理在银行网点跟客户面对面的进行交流。 从整体上看,未来银行服务渠道的格局应该是:营业网点将以复杂、高增值服务为主,以服务优质客户为主;自助化的电子交易渠道将主要承担银行最大量的基本业务交易(转帐、投资交易、交易等),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电子商务时代,银行传统营业网点不会消亡,但在功能上、在布局上,都需要做较大的调整。 二、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从广义上讲,所谓客户关系管理是银行旨在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持率的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这是伴随着经营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移而提出的一种经营思想。客户关系管理的提出是建立在两个判断的基础上:一是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无差别化服务的结果是比较高的客户流失率,或者换句话说,是比较高的优质客户保持成本;二是留住一个老客户的成本远远低于发展一名新客户的成本,统计分析显示,发展一名新客户的成本是留住一名老客户成本的五倍。所以,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就是充分掌握客户信息,在识别客户的基础上,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要,提供差别化服务,以此来提高客户忠诚度和贡献率。 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促进客户关系管理在银行的实施,改变银行的客户服务方式。这是因为:1、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信息的传递非常快速,获取新的服务极为便利,客户的流动性大大提高,将推动银行以客户关系管理为手段,尽可能提高客户的保持率;2、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客户信息是以规范的电子信息形式流转的,这使得银行能比较容易地收集客户信息,并进行有效地分析;3、电子交易渠道的使用,能有效地降低银行与客户的接触成本,从而保证客户关系管理所需要的与客户较高密度的有效接触;4、由于整个服务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处理,可以马上识别客户身份,并快速作出差别化的反应,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效率。 作为银行在整个电子商务链的重要部分网上银行、CALL-CENTER等,也将成为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载体: 1、在客户登陆网上银行、CAMi-CENTER时,通过联动后台的客户信息,自动识别客户,并根据客户情况,给以不同级别的服务,比如:可以显示为客户定制的网页界面,给优质客户以优先级的服务,包括:排队优先和高级别座席员的服务等。 2、在客户访问网上银行、CALL-CENTER的时候,针对客户的不同情况,显示不同的产品推荐信息,或向客户推荐有针对性的服务,对客户进行交叉营销。 3、银行可以主动出击,利用E-MAIL、电话、手机短信息等,主动与客户取得联系,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通知提醒,也可针对客户的情况,进行服务的推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都可以借助高科技的手段大规模开展,覆盖整个银行的客户,这是传统的方式无法企及的。 应该说,电子商务加大了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紧迫性,同时也为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创造了环境和手段。 三、金融业的联合与并购 金融业的联合与共购有多种的动力,有规模扩张的动力,以追求规模效益,增强抗打击能力,也有市场扩张的动力,寻求客户市场的共享,扩大市场的占有率,等等。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金融业的联合和并购。 1、在电子商务环境中,金融服务品种能够整合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的服务,提供给客户。同时,在后台又能有效借助技术手段,分别由相关金融企业进行处理,满足分业监管的要求,为金融同业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2、在电子商务环境中,面对众多的网址、电话号码,客户很难一一记住,也很难建立信任感。而一站式的服务,可以有效增加客户的访问次数,反复加深客户的印象,从而形成客户的访问偏好。对客户而言,一站式服务大大便利客户的操作,并能强化客户对虚拟渠道的信任度,对金融企业而言,合作提供一站式服务可以彼此共享客户资源,实现对客户的交叉销售,这种双赢的合作前景预期,也有力地推动了金融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合作。 目前在业界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合作趋势,在许多金融网站上,可以同时提供银行、证券、保险服务,这背后就是几家金融企业的合作。还有近期在市场上广泛使用的网上或电话银证通业务,也是银行和证券公司合作的产品。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将逐渐形成客户资源的整合,只要金融管制略有松动,后台业务处理的整合就顺理成章了,也就意味着企业从合作走向合并。 浅谈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对策 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的不断发展有助于提高银行业和支付系统的效率,也有助于国内外零售业务的成本下降。但电子货币和一些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和运用尚处于早期,考虑到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在将来的技术和市场发展中的不确定性,监管当局必须避免制定阻碍有益创新和实验的政策。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认为,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为银行带来的收益与风险并存,因此风险与收益必须进行平衡。 一、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分析 随着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的不断发展,银行与其客户之间的跨境业务就会增加。此类业务关系会给银行和监管当局带来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和风险。根据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管理办法有3个主要步骤,即:评估风险,落实控制风险的措施和监控风险。 在目前这个阶段,似乎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可能是大多数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中最重要的风险类别。 1、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系统中存在不利于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的重大缺陷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它可能来自于电子银行客户的疏忽大意,也可能来自电子银行安全系统和其产品设计缺陷与操作失误。 2、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公众对银行产生重大负面的看法,从而引发资金来源或客户的重大损失的风险。声誉风险可能源自系统或产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在公众中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声誉风险可能源自客户,即客户没有掌握足够的产品信息和问题解决办法,以致遇到问题而不知所措。声誉风险也可能源自对一家银行的有目标的攻击。例如,一位黑客侵入一家银行的网络,并且故意散布银行或其产品的不准确的信息。 3、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源自违反或违背相关法律、法令、条例或约定的习惯做法,或对一笔交易各方的法律义务和权利模糊不清。从事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的银行,可能面临来自客户信息披露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风险。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银行希望开展电子身份认证业务,例如通过使用数字证书。身份认证可能使一家银行面临法律风险。如果银行参加新的身份认证系统,但权利和义务在合同协议中没有明确规定,那么银行就可能蒙受法律风险。 4、其它风险。 传统的银行风险,诸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也可以产生于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但是它们的实际影响力对于银行和监管当局来说,可能与操作、声誉和法律风险大不相同。 二、建立可操作的风险防范体系 技术创新的日新月异,可能改变银行在电子货币和电子银行中所面临的风险的性质和范围。监管人员希望银行制定一些管理办法,来对付目前存在的风险,同时对新出现的风险也有相应对策。风险管理办法应包括3个基本要素,即: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和监控风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银行和监管当局心中预期的目标。 1、安全政策和措施。 安全是系统、应用和内部控制的统一,其作用是保证数据和操作过程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密性。安全的保障取决于银行制定和落实合适的安全政策和安全措施,也取决于银行与外部各方的交流是否安全顺畅。安全政策和措施,可以限制内部和外部的对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系统攻击的风险,也可以限制因安全违规而引发的声誉风险。 安全措施是硬件、软件工具和人员管理的统一,这样才能保证系统和操作的安全。这些措施包括很多,例如:密码技术、口令、防火墙、病毒控制和雇员遴选。密码技术是将文本数据转换成密码以防非授权的阅读。口令、口令串、个人身份识别数字、硬件标志和生物测量学都是用来控制进入和识别用户的技术。 防火墙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用来遴选和限制外部进入与开放型网络(如因特网)相连接的内部系统。防火墙也可以把使用因特网技术的内部网络,分隔成几个小片。防火墙技术,如设计合理且实施得当的话,能够有效地控制进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由于该技术设计复杂且成本昂贵,防火墙的强度和性能必须与被保护信息的敏感度相适应。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包括:整个银行的安全要求,一目了然的操作步骤,职责的分解,选择可靠之人来负责防火墙的设计和操作。 虽然防火墙遴选来自外部的信号,但是并不一定能够完全防止从因特网下载来的已被病毒感染的程序。因此,管理层应该制定防止和检测的控制办法,来减少病毒入侵和数据破坏的机会,特别是对远程银行业务更应如此。缓释病毒感染风险的程序应该包括:网络控制、终端用户政策、用户培训和病毒检测软件。 并非所有安全威胁来自外部。在可能的情况下,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系统,应防止现职或已离职的雇员的非授权操作。与现有的银行业务一样,对新雇员、临时雇员、顾问的背景进行审查、内部控制和职责分解,都是保证系统安全的重要预防措施。 对于电子货币,额外的安全措施可以帮助阻止攻击和误用(包括伪造和洗钱)。这些措施包括:与发行者或中央操作者保持热线联系;监控和追踪个人交易;维护中央数据库里的历史记录;在储值卡或商业硬件中植入防止篡改的设施;对储值卡设定最高限额和失效日期。 2、内部交流。 如果管理层和重要职员之间能够进行很好交流的话,那么操作、声誉、法律和其它风险,就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和合理控制。同时,技术职员应该向管理高层汇报清楚:系统是如何设计的,该系统的长处以及不足所在。这样的一些步骤可以减少:设计缺陷造成的操作风险(包括在同一银行内不同系统之间互不兼容);数据完整性问题;因系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客户对银行不满所造成的声誉风险;以及信用和流动性风险。 3、评估和升级。 在产品和服务全面推广之前进行评估,有助于控制操作和声誉风险。对设备和系统要进行测试,以便知道其功能是否正常,并产生预期的结果。试运行或试点有利于开发新的应用系统。如果定期检查现行硬件和软件的功能,则可以减少由于系统速度降低或中断而造成的风险。 4、信息披露和客户教育 信息披露和客户教育,有利于银行限制法律和声誉风险。信息披露和教育项目应该让客户知道:如何使用新产品和服务、对服务和产品所收取的费用、问题和错误如何解决,这样一来,就利于银行遵守客户保护和隐私权方面的法律和条例。 5 应急计划。 通过制定应急计划,银行可以限制因内部程序、服务、产品传送中断而引发的风险,计划可以确保在提供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服务中断的情况下,银行有计可施。计划可以包括:数据恢复、可以替换的数据处理设施、紧急员工配备、以及客户服务支持。对备用系统应该定期测试,以保证其连续有效。银行应该确保:其应急操作与正常的生产操作一样安全。 6、对系统的运行进行测试,有利于发现异常情况,以及避免重大系统问题、中断和攻击。 通过多种不按正常步骤的方法,主动入侵系统,可以集中测试安全机制的身份认证、隔离措施情况、设计和执行方面的缺陷所在。监视是一种监控方法,即通过电脑软件或 审计来跟踪相关业务。与入侵测试相比,监视集中于监控日常运作、调查异常、以及通过检测遵守安全政策情况来对安全的有效性作出动态判断。 浅谈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对于电子银行来说,这属于某一新兴的科技跟金融密切融合的产物。当下,这早已在全球范围里逐步风靡,其生命力非常旺盛。这一业务的开展,给商业银行发展以较大的机遇,可也给银行产生了巨大的收益与风险。为确保银行能够常态化运转,最核心的即供应某一平稳安全的境地。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电子银行业务,这给客户得到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风险。本文就商业银行将来监管把控的核心———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0引言 对于科技信息跟金融紧密融合的结果,电子银行正给大家的日常生活带来广泛的影响。电子银行具备业务时空界限模糊、数字化服务、物理地点跟交易花费非相关性、实时处理业务、运作环境开放等一系列特征。跟传统的金融部门比起来,它具备网络银行的服务及产品售出边际收益与日俱增、显著的服务价值差别性、极强的开拓性及业务“非人格化”特征。在一些先进国家,银行业务早已能够借助电子银行的客户平台达成,而国内电子银行业也日新月异地变化着。电子银行在突飞猛进的前进历程里,也出现了众多的情况。对于这一新兴的银行形态,它既带给了大家低成本、便捷、高效这一福利,也带给大家众多新风险。另外,它在组织形态、运作形式等层面均迥异于传统银行,而过去的金融政策法规是用以约束依托柜台操作的昔日银行业务的,这自然就产生了两种银行模式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矛盾。 1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简述 1.1电子银行业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银行业务,具体指我行依托针对社会百姓放开的通讯方式抑或开放型的大众网络,还有给自助服务设备抑或客户构建的专门网络等途径,给大家供应的离柜业务。重点涵盖着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及别的离柜服务。 1.2电子银行发展简述 1998年,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开始了网上银行这一业务;此后,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也逐步推出这一业务;2002年8月,经央行同意,东亚银行推进个人网银业务;2002年12月,香港汇丰银行在大陆渐渐向国际顾客及当地百姓推出了个人网银业务;2003年之初,花旗银行得到了核准,对个人及公司一块供应网银业务。2004年1月开始,恒生银行在上海、福州、深圳等分行发展个人网银业务。国内的网银用户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网银有非常高的普及率。2015年,国内个人手机银行数量占到了33%,比起2014年来,增加了约15.6%,同比增加了82%。跟2014年比起来,这一用户比重在2类城市里面增长得相当快,增加了18%,同比增加了89%;在3类城市里增加了11%,同比增加了78%。在1类城市增加了16%,同比增加了62%。从这里来看,它将渐趋走进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2电子银行风险监管所存的情况 2.1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备 当下,国内还没有构建起完备的司法系统,在较大意义上电子银行的进步深受制约。关于电子银行的政策法规相当有限,很难对这一业务行为的方方面面确立规则。 2.2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 由于国内银行长时间深受发展状况非常低的金融环境还有利率的从严控制,径直使得它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及良好的创新能力。重点体现在产品非常单一、差别化不显著、档次非常低。 2.3缺乏管理风险的人才 分析当下国内银行的人力资源构成,能够发现这一层面有实质经验的有关人员非常缺乏。首先,在开发电子银行产品这一方面,还是欠缺创新型的优秀人才;其次,欠缺有关的内部把控这一层面的优秀人才;再次,电子银行体系安全运作这一方面的管理人才还是少之又少。 2.4信用体制不完备 国内公司及个人的信用系统构建刚刚开始,到现在依旧未建成合理有效的评估风险制度,往往都把牺牲质量当做代价积极开拓银行的规模,这使国内银行的信用深深受到影响,且由于电子银行的支付体系是各顾各,使得国内客户信息七零八落,很难一块享有众多的信息资源,这给这一业务的运营及进步带来极大的制约。 2.5内部监管制度不完备 国内构建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制度,远远滞后于金融电子化的进步,并未完备信息体系安全监管的工作程序、大致架构、方法策略及监管制度,并未积极推行某些措施,使得众多的银行内部职员违规办事甚至顶风作案,这给电子银行运作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2.6欠缺优良的外部软硬件境地 一些人对刚兴起的电子银行所知不多,很难理解电子货币与银行的思想,缺乏接受这一新生事物的信心,这让它没有广泛的客源量,另外,很多客户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这给不法分子从事犯罪带来了可乘之机。 3国内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监管意见 3.1强化内部风险把控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第一,要确立全方位的电子途径业务的章程还有安全措施,在技术及业务推进的现状下,抓紧予以完备订正,保障能够第一时间找到并解决好体系运作时或许发生的各类情况。第二,要强化职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思想,要构建完备的鼓励制约措施,积极推进无私奉献活动,要掌握职员的思想举动,有效发挥职员的工作热情,减少内部出现违规行为的机会。第三,要构建完备的内部把控制度,建立电子途径业务程序及权限互相约束制度,构建严密的保密及授权体制,有效划分这一业务每一步骤的具体权限,强化对信息体系员工的监管。加强内部审核的实效,一定要积极吸纳基于电子银行业务的相关审计人才,培育并吸纳兼具通信网络技术、及审计知识的电脑科技专业化队伍,一定要注意最初研发产品的高度安全,绝不可以投放运用具有安全风险的产品,要按时对技术支撑源头加以再次评估,从而明确当前的方案是不是能够顺应业务开展需要,在达到预期需求上是不是具备一定的弹性。 3.2重新构建信用体制 对金融市场而言,信用体制属于生命线。不管是刚刚兴起的市场,抑或相当成熟完备的市场,均会遇到逐步完备并建立信用体制的实际需要,虽说在信用体制非常完备的市场里面,信用严重缺失也极易导致体系性的金融风险,另外会给金融领域带来恶劣影响。在后金融风暴时期,国内一定要自当今信用体制构建着手,把信用专业服务部门当做核心,把信用政策法规当做根据,构建公司信用体制,对个人的信用体制加以规范,完备社会信用体制,革新政府的信用体制,积极建立某一合乎我们国情的市场经济进步的信用形式。 3.3完备政策法规构建 尽可能构建完备的司法系统,确立跟电子银行业务关联的政策法规及相关规范,达到电子银行的安全有效运转,确立国内电子银行业务的实际管辖权。搞清银行之内管理职员的权限范围,另外构建专门的监管部门,对内部职员的行为加以监管;强化银行之内的政策法度构建,约束职员举动;积极开展对职员的思想道德教育,防止出现内部违规行为。 4结语 综上,作为某一创新举措,电子银行对国内金融业的日益发展、稳步推进,极具建设意义。因为电子银行在国内刚刚兴起,其相关服务还未完备起来,对这一业务的风险监管完备也要非常艰难的历程。 作者:祝丹宁 单位:嘉兴学院 浅谈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浅谈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摘要:电子银行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局限性,成为了现代生活不可缺失的工具,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银行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行业,电子银行作为银行下的一个分支,在不断进步为我们提供高效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威胁,存在一些监管的问题。所以,在这个竞争激烈,不断有新兴产业产生的社会,电子银行如何在竞争激烈的金融行业生存和发展,如何做好风险控制和管理是我国电子银行发展方面的难题之一。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电子银行 现代银行属于信息密集型行业,在这个信息发达的大数据时代,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激烈,九十年代末期,商业银行看准时机,推出来电子银行服务,经过了二三十年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在这个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的时代中,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开始转变发展模式,提出了更加多样,个人风格的业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电子业务的客户数量越来越多,电子银行相关的风险管理问题备受关注。 一、电子银行的概述 (一)电子银行的概念 2006年3月,《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将电子银行业务定义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信通道或开放的公众网络以及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 (二)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 1.高度数字化。高度数字化是电子银行业务在大数据时代最与众不同的特征,同样也是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最基础最本质的不一样。电子银行业务通过借助计算机的终端和互联网的结合,以开放的网络作为数据传输的基础,减少了传统银行业务的人工费用,极大地减少了银行的成本。 2.灵活度高。由于电子银行业务上一个特征高度数字化,所以电子银行业务基本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全球范围内,只要在互联网的覆盖下,客户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可以选择多种形式的服务方式。 3.平均成本降低。电子银行的信息化系统的成本虽然很高,但是承载范围内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没有,所以这就导致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平均成本会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不断的减少。 二、风险类别 金融市场中银行经营业务可能面临的风险有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利率风险(interest risk)、信用风险(credit risk)和市场风险(market risk)。除此之外,还有金融市场特有的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SBC)的有关规定认为电子银行业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操作风险、信誉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技术风险。 (一)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主要出现在商业银行自身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客户是否在使用电子银行业务是对风险防御解决掌控的把握程度。主要表F为三种形式: 1.安全性风险。互联网黑客可通过病毒、内部员工利用自身的便利如访问权限,造成客户的信息盗取、更改、伪造,还可提取客户的存款,让银行承受巨大的损失。 2.系统设计和维护的风险。指的是电子银行自身能力不够,其研发使用的系统存在大量漏洞,导致风险系数增加。 3.客户使用不当的风险。客户因操作不当可能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盗取客户的资料。或者因为知道客户资料然后通过某些手段取走资金,让客户和银行蒙受意想不到的意外损失。 (二)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指的是当客户在办理不同的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时,因为提示不够明确,操作太复杂等多种原因,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最后让客户甚至公众对银行产生不好的的看法,甚至是对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产生不相信,最后不选择办理电子银行业务,从而可能让银行遭受产生不同的损失的风险。 (三)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指的是关于电子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或者在某些方面规定不够明确,当电子银行业务交易发生纠纷时,可能导致当事人无法确定的分清自己的责任,或者交易无效。另一方面则指银行本身未能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最终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 (四)信息技术风险 信息技术分险则是指因为自然或人为原因、技术的不成熟以及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在信息技术在电子银行业务实践的时候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三、如何管理风险 有效识别风险后,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改善和提高商业银行电子业务风险预防、控制、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一)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电子银行业务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针对它的特点去建立一套完整并且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从而防止一些潜在的风险威胁,使商业银行电子业务顺利的进行。开始,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应该建立统一规范的部门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然后,明确规定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的职责,提高整个业务的效率,降低衔接处的风险;最后,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奖惩制度,从内部提高电子银行业务整体的安全性,降低风险。 (二)增加法律规范 电子银行业务的正确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约束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不断完善和改进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地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三)加强信息披露和客户风险意识培养 商业银行应拓展信息披露渠道比如手机银行客户端、微信等,从而能够保证客户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及时的知道银行近期的各种讯息和重要通知,避免因为信息不能及时通知给顾客而给顾客或银行带来风险损失。此外,通过各种披露渠道可对客户或者潜在客户进行安全意识培养,提高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有效的提高避免风险的效率,减少风险对客户和银行的损失。 (四)加强操作的监控管理 监控管理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部分,在事前依据制定好的安全操作规范,严格控制操作权限和审批权限,对职权外的操作需提交申请,审批通过后才能进行操作。在事中通过设置摄像头和录音系统等记录交易过程,利用程序监控操作内容并记录操作日志。在事后由更高级别的业务人员对其操作内容进行复核审查。通过操作监管努力保证交易的正确性、完整性、安全性。 浅谈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措施 摘 要:银行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伴随着电子银行在互联网不断普及和电子商务迅速兴起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电子银行业务相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来说具有很多吸引人的优势和特点,但在风险方面也存在诸多隐患。无论从理论研究的视角,还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的角度,都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紧迫的需求。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 近年来,随着银行之间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强,商业银行在面对国内经营环境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下,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与挑战。其中,电子银行的相关业务风险近年来也受到广泛关注,关于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也亟待提上日程、亟待解决。 一、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类型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认为银行业面临的非传统性风险主要包含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科技风险四大类。 (一)操作风险。银行的操作风险大多体现在员工的欺诈和客户的操作两个角度上。一方面是员工的欺诈风险,例如职员更改信息、在银行账户里面提出资金等。另一方面是客户的操作风险,若是商品设计自身安全指数低,用户还未能自如掌握如何安全使用网上银行的方法,这就会让犯罪人员能够轻易进行欺骗,或窃取事件将更易发生。 (二)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企业的名声受到不良方面影响的风险。声誉风险出现的负面风险将更大,或许会致使企业发展陷进严重倒退的局面,特殊状况下还能够致使公司被并购或倒闭。 (三)法律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是没有完全秉承依照法律的经营管理理念,未能严格自律,未能严格要求自己依照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进行法律经营。 (四)信息科技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技术在电子银行程序实行环节,由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技术上面的不足以及管理制度缺少致使银行效益或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健全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就商业银行而言,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且较为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来杜绝电子银行业务各类潜在的风险,使得电子银行业务能够顺利而快速的开展。 首先,在制度上,商业银行应当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贯彻实施工作,即要加强对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组织、协调的日常工作内容进行梳理,明确法律部门、审计部门、总分行各职能部门、营业网站的内控管理职责、进一步清晰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的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又要进一步规范电子银行内控管理,构建内控梳理、内控整改、内控自评管理机制。 其次,内部各个部门及员工的分工必须明确。采取责任划分到部门、义务分配到员工,合理调整经营部门、决策部门及管理部门的方式使得该银行内部所有跟电子业务有关系的各个部门配合更默契,沟通更方便,动作更协调,进而抑制电子银行潜在风险。 最后,合理的适当内部测评是十分有必要的。要想更加准确及全面的调查电子银行业务的实际业绩情况,就必须参考各种考核标准,借鉴各种技术方式,全面的对电子银行的实际业务进行不定期、不定点的随机抽查,这样各项决策的督促作用才能发挥效力。 (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审计。电子银行的审计工作应该扩大审计范围,进一步考虑到电子业务的签约及受理情况、需要下载的证书及手中U-key的保存、网银交易的适当控制、会计的管理四个方面。 1、电子业务的签约及受理情况。仔细检查申请时填写的材料是否符合各种要求,并印证是否有客户签字、真实性及完整性等。查证方法:可以复审网银申请者的企业授权书、办理银行存底的办理人身份证复印件或申请企业的企业证件、《客户服务协议》、《网上银行客户申请表》等。 2、需要下载的证书及客户手中U-key的保存。证书的下载审计比较简单,只要是符合正确流程的下载都是可行的。查证方法:可以复审《银行操作员证书申请表》、人员分工表及受理岗位的岗位说明等于实际情况一一比对,仔细观察操作员是否真正将证书下载并保存在载体中了。 3、网银交易的适当控制。现阶段网银的权限局限在银证转账业务、代扣业务、网上支付业务、跨行转账业务等。审查的内容包括各项业务是否有额度限制;网银支付时需要提供的密码等是否够充分;代扣除业务时,银行对单位是否有权限进行该操作。转账业务时,被转账的客户是否同样是电子银行客户等。查证方法:密切注意网银转账的差错案例,分析其原因并加以杜绝;系统校验密码的操作是否有盗取密码的可能性;转账协议的内容及转账发生时是否是合理合法的,完成支付时,提供的扣费材料是否全面等。 4、会计的管理方面。审计内容有:会计的每日核算是否符合网银交易的实际账目;付款网银账户的开户行有无该权限,所收取客户的手续费等是否合理。查证方法:详细审查账目,查看是否收取结算费及数额正确;查看会计的核算方法与网银交易方式的比对。 (三)完善事件处理机制。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及事后处理程序是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所必须的,有效的事件处理机制主要包括受理和报告、调查和处置、舆情控制以及责任追究四大步骤。 1、受理和报告。各支行及营业网点和客户服务中心负责受理客户报告的电子银行风险事件;各支行及营业网点受理后,应立即逐级上报至一级分行电子银行部;客户服务中心受理后,应立即联动至客户行,由其负责后续处置工作。二级分行及以上电子银行部门负责受理内外部机构转来的电子银行风险事件,并及时报告一级分行电子银行部门。对涉及客户资金损失的风险事件,需重点了解客户基本情况、事件发生经过、事件涉及金额、电子渠道开通情况等,并做好客户安抚、协助报案等工作。 2、调查和处置。处置行应成立电子银行风险事件处置工作组负责统一协调电子银行风险事件处置工作。由银行的科技部、信用卡管理部、零售部、运营部、安保部、风险管理部、法规部及内控系统等组成工作组。各成员部门分别确定一名联系人协调各部门内工作。收到报告后,先确定是否属于风险事件,确立为风险事件后交给工作组管理,确立为非风险事件的转交其他对应部门。 3、舆情控制。电子银行风险事件发生后,处置行要密切关注辖内各类媒体,发现负面信息和失实报道的,应根据舆情影响程度,由本行或上级行舆情主管部门统一出面,积极协调地方党政、宣传、监管、公安、媒体等机构,做好宣传、降低影响。 4、责任追究。存在瞒报、漏报、迟报、错报电子银行风险事件的、不积极处置电子银行风险事件、不顾及银行整体利益,甚至存在毁灭证据、欺上瞒下等行为的、对业务整改不到位或者不按照总行要求进行整改的、不配合总行和其他分行处置电子银行风险事件的情形的分行,总行将对其采取约谈、通报、关停业务、综合考评扣分、经济资本考核扣分等处罚措施,涉及员工个人责任的,应做好责任认定工作。(作者单位:安徽三联学院)
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摘 要: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了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以及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以现有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提出了基于CDIO理念集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扩的知识面,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及相关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具有专业技能、很强的实践和科研创新技能的高级人才”为目标,制定了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CDIO;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企业的用人标准逐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又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难以满足社会要求。为了缓解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冲突,国内外各高校都开始积极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工程创新教育与课程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全新理念,即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理念。它是“做中学”和“以项目作为核心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CDIO理念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对项目整个过程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作为载体的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个人的学术知识,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的沟通能力和系统的控制能力等[1]。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具有门槛高、内容新、发展快、属于交叉学科、与产业联系紧密、实践性强等一系列突出特点。它还没有像其他专业一样形成完成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范,导致我国各高校培养出来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造成高技能人才的紧缺[2]。因此,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做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高校的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出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一、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作为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的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很强的实践和科研创新技能的高级人才。但由于我国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局限性,导致企业需求与人才能力相脱节,具体局限性表现如下。 1.教学严重学术化,过分重视学生的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的动手能力,使得教学与实际相脱离。 2.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知识的冗余,课程内容之间的相关性、相承性、互补性得不到有机整合,使得学生对项目的思路混乱,阻碍了学生构思能力的提升。 3.实验与实践环节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方法单一,实验模式过于呆板。而实验内容大多为针对理论教材的验证性实验,呆板的实验模式和实验内容很难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环节没有明确的培养目的,缺乏整体规划,实践环节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因此,实验与实践环节应与教学大纲相辅相成。 4.专业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和工程训练能力。大多数教师虽然学位和学历很高,但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缺少实际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带领并指导学生做实际工程项目时,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二、基于CDIO理念集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国际竞争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人才。通过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既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素质,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丰富的集成电路开发、设计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3]。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使得集成专业学生毕业后掌握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和高尚的职业素养。 2.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对全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动态有敏锐的观察力。 3.具有工程推理与判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实际的项目。 4.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 5.能够掌握集成电路的基本设计原理,熟悉制造工艺,能从事或参与集成领域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测试、应用、销售和管理工作。 三、CDIO理念下集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制定基于CDIO理念的专业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 将CDIO理念融入到专业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中,结合具体实际的项目制定集成专业课程大纲。大纲应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技术和理论知识、个人的专职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在现实社会环境中的CDIO能力。因此,制定专业教学大纲时,首先考虑在低年级引入导论课程,使学生对专业前景、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要充分考虑课程导论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考虑课程的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课程的内容、学时具体分配及主要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的要求、课程与教师考核等问题。大纲制定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充分体现CDIO理念、本专业的教学课程同企业项目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制定实验大纲时要结合教学大纲,明确实验目的,将每门课程的实验按照基础类型、设计类型、创新类型和综合类型的比例合理划分,充分考虑实验学时、实验内容、使用的工具及具体方法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制定基于CDIO理念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按照CDIO理念的教学大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结合集成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建立了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核心特色课程”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4]。其中,基础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素质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三部分组成,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的同时,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由教师课堂传授专业知识。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与工程素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特色课程主要包括专业选修课程,聘请国内外集成专业资深教授、企业高级人才以实际项目作为案例进行授课。 (三)举办基于CDIO理念的电子设计竞赛 电子设计竞赛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竞赛来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围绕指定的竞赛题目,或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选择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将所选题目进行产品化。通过构思,分析客户的需求,预估产品的功能,设计技术方案,制定技术程序,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细化每个成员的任务。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产品的规划、原理设计、技术方案等。以构思和设计为基础,将最终的设计方案转变成实际产品,并对产品进行测试的过程即为产品的实施过程。对产品的运作主要包括对产品的前期程序调试,对系统功能进行改进。通过电子设计竞赛,将CDIO理念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 (四)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方法改革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育方法上力求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将案例教学引入到课堂中,采用 “探究式”的授课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分组进行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创造实验环境去验证方法的可行性[5]。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或企业工程管理人才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进行辅导与授课,并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去学习与实践锻炼。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CDIO能力 为教师提供去国外或者企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亲自参与到项目实训中,通过与企业项目工程师学习与合作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聘请集成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的项目经理、工程管理人员、工程设计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一支“多样性、复合型、高精端、产学研”的师资队伍,一起承担集成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 针对我国目前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工程人才紧缺的现状,本文提出了CDIO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创新的工程能力,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和人才能力相脱节的问题,从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型、创新型、应用型”的工程人才,更好地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使我们的创新实践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是国家特设专业,又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高技术密集的新兴专业。目前国内没有形成完善的专业规范,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设置课程体系成为本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对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规律,确定了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一种理论与实践并重融合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完备性、交叉融合性,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织,实现知识的连贯性、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将为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系统;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 一、引言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国务院于2000年6月25日颁发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18号)》,大力支持和鼓励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迅猛,伴随着国内集成电路的发展,对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教育部于2003年开始批准设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目录外本科专业,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调整为特设专业,以适应国内对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截止2014年,全国已有28所高校设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国务院于2011年1月28日颁发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新18号)》,要求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加强专业师资队伍、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涉及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是一个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本科专业。集成电路领域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人才质量普遍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强人才培养,着力发展芯片设计业,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进一步指出,要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因此,研究适合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集成电路是推动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由于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领域发展迅速且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多学科交叉融合,毕业生就业具有国际性,要求教学体系和实践平台建设必须跟上最新的产业需求,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创新型人才。在进行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时我们需要紧紧抓住以下几点。 1.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是新兴专业,国内还没有形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规范,目前国内各高校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是从国外或者相关专业延伸来的,系统性、完备性差,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是一个涵盖通信、计算机、集成电路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因此要利用综合性学科知识为该类人才的素质培养服务,从注重单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转变到注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3.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是国家特设专业,根据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市场需求设置的专业,需要针对企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将企业需求融入课程体系,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实时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4.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不仅要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基础,而且要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建立一种基于项目驱动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四年工程实践训练不断线,逐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按照通信、计算机和集成电路融合发展的科学规律,结合我校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确立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之一,只有培养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集成电路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最能体现科技进步对创新型国家贡献率的行业。 因此,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信息领域发展需要,掌握宽广的人文知识、坚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自主学习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领域前沿理论和技术的能力,能在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实现、应用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全面实现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人才培养规格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是一个涵盖通信、计算机、集成电路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如图1所示。其中,图1中①就是通信算法(应用)的直接IC(实现)化的ASIC、FPGA电路或者可重构电路;②就是算法(应用)的指令集合(体系结构)化的目标程序;③就是指令集合(体系结构)的IC(实现)化的处理器;④就是集成电路技术发展推动的先进处理器。 根据多学科融合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了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如下。 1.知识结构要求。(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知识、电路与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良好的外语基础。(2)具有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信号处理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3)掌握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理论。(4)掌握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 2.能力结构要求。(1)具有使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进行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设计的能力。(2)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具有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4)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同工作与组织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素养、身心素质。(2)具有奉献精神、人际交往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3)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科学的工程实践方法。(4)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求实创新意识。 (三)课程体系 集成电路系统设计涵盖“系统设计、逻辑设计、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四个设计层次,课程体系应覆盖四个设计层次需要的所有知识点,各知识点之间要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和完备性。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新兴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包含通信、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相关知识点,各知识点之间要具有交叉融合性。集成电路系统设计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学科领域,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先进性,使得学生能够接近先进的技术前沿,同时课程体系中也应该包含一些面向企业的工程设计与实践的实用性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因此,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特点以及课程体系的连贯性、系统性、完备性、融合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结合我校自身优势特色,构建了如下页图2所示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集中实践环节为支撑,核心课程为基础,一组集中实践环节和核心课程培养一种能力。同时,设置综合素质教育模块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模块,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主要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分学年重点培养。第一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第三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和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第四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通过设置“数字集成电路”、“混合信号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三个方向课程模块,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通过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集中实践环节和核心课程设置,将集成电路设计与通信/计算机相结合,体现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性。将集成电路系统设计层次中的“系统设计”贯穿于工程创新能力、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培养,“逻辑设计”体现在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中,通过“电路设计”与“版图设计”实现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培养,实现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通过教学内容的组织实现知识的连贯性。 课程体系设置了一系列集中实践环节和独立设课实验(集成电路EDA技术实验、微处理器设计实践)以及课内实验,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将软件无线电(SDR)系统(包括算法、体系结构、集成电路)设计与实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实现四年工程实践训练不断线,体现课程体系的工程性和实践性。同时通过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器件――SDR系统处理芯片设计为牵引,设置通信集成电路系统工程设计与实践相关课程,采用世界主流EDA厂家先进EDA工具完成集成电路EDA技术实验以及集成电路系统设计,实现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四)教学内容组织思路 以“高级语言程序汇编语言程序机器指令序列计算机组成(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数据通路与控制单元)计算机部件设计计算机部件(FPGA和专用集成电路)实现整机(FPGA或专用集成电路)实现面向通信、信号处理领域系统(嵌入式系统、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集成电路设计能力。通过通信集成电路系统工程设计与实践(包括数字集成电路工程设计与实践、嵌入式SoC工程设计与实践、模拟集成电路工程设计与实践等),将软件无线电(SDR)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科研项目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贯彻我校“教研统一”办学理念,突显我校信息通信行业优势特色,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四、结论 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建设中的关键核心问题,对人才的培养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充分考虑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结合我校本专业在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专用处理系统设计方面的优势特色,形成了通信、计算机与集成电路设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集成电路设计和嵌入式系统设计融合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微系统设计)能力,通过面向通信领域的集成电路与嵌入式系统工程设计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创新型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人员需求的日益增加,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集成电路设计相关本科专业。针对目前集成电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长沙理工大学实际,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完善实验实践环节、增加就业相关知识三个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2004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为211亿块,销售额为545.3亿元。2011年一季度,我国集成电路总产量达到191亿块,销售额达348.4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四业(设计业、制造业、封装业和测试业)并举协同发展、四个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京津地区)和多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1,2]一直以来,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IC产业放在了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一位。[3]随着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繁荣,对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仅靠国内少数高校的研究生已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快速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2001年教育部开始批准设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4]集成电路设计在国内众多高等院校都由原来纯粹的研究生教学逐渐转为由本科教学开始。 本文从课程体系设置、实验实践教学等多方面详细分析了目前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集成电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探索集成电路设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集成电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不合理,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在本科阶段主要开设有“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晶体管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课程。对于这些课程的开设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不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晶体管原理”是集成电路方面的基础课,为后续更好地学习集成电路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如果这些基础课程没学好,学生在学习后续相关专业知识时就会比较困难,进而直接导致学业的荒废。但有些高等院校将这些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设置较少的课程教学课时量,甚至少数院校不开设这些课程。 (2)课程开设顺序上存在很多问题。在部分高等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固体物理”课程和“晶体管原理”课程同一个学期开设,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晶体管原理”课程时没有“固体物理”课程的基础,从而很难快速地进入状态,学习兴趣受到严重影响。 (3)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晶体管原理”是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公式推导较多,并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然而,一般来说,本科学生都比较厌烦复杂的理论分析和繁琐的公式推导,特别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再加上较强的数学基础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此外,部分高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课时量较少,学生不能全面、深入地学习,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 2.实践教学量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 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EDA)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必备基础手段。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EDA工具,对将来工作和继续深造学习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推广EDA工具的使用,许多EDA公司实施了专门的大学计划。我校购买了CADENCE软件以及高性能服务器,搭建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EDA平台,并与ALTERA公司共建了EDA/SOPC联合实验室。但学生的实际使用情况却喜忧参半,难以实现软件使用量的最大化。一方面,购买的软件等资源主要供学生实验课上使用,其余时间学生很少使用。另一方面,教师在上实验课时一般都采用填鸭式灌输方式,而不是学生自己摸索,从而难以理解、使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学生很容易忘记实验课上学到的知识点,在后续的工作或学习中要用到相关软件工具时需重新学习。动手能力差成为了集成电路设计方向本科生择业时的一大障碍。[6] 3.门类分科不合理,属性不一致 无论是从专业内容还是专业性质上分,集成电路设计方向都应该属于工科性质。然而,我校将该专业划归理科专业。这将导致虽然学习的课程与内容和其他高校工科性质的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基本一致,毕业时学生却是获得理学学士,造成很多学生在就业时遇到问题。许多单位招聘时首先看的是毕业证和学位证,使得很多学生错失了就业的好机会。最终直接导致下一学年选择该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只能靠调剂维持正常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对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甚少,对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优势了解不够,对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市场需求和该专业的良好就业形势认识不清,从而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改革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立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工程实践四大模块组成的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压缩公共基础课,取消与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关系不大的基础课程(比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合理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开课顺序、课时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集成电路设计的教师应该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对于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本科生而言,其学习的内容是集成电路相关的最基础理论知识、电路结构及特点。其学习重点应该是掌握基础的电路结构以及分析电路的基本方法等,而不是电路各性能参数的具体推导。因此,教师在讲授“固体物理”和“晶体管原理”等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基础课时,应该尽量避免冗长的公式及繁琐的推导,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适当减少理论教学中复杂的公式推导,而着重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和特性的物理意义的学习,既可使学生容易接受又有利于后续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 2.完善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而言,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量。目前,集成电路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实验教学量过少。以“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为例。总课时量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38学时,实验教学仅10个学时。38学时的理论课包含了单级运算放大器、差分运算放大器、无源/有源电流镜、基准电压源电路、开关电路等多种电路结构。仅10个学时的实验教学还包括2~4学时的EDA工具学习,留给学生独自进行电路设计的就只有6~8个学时。学生不可能很好地理解理论课所学知识,更谈不上融会贯通,极大地削弱了学习兴趣。因此,增加本科教学的实验教学课时量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完善和优化由课程设计、课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构成的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该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具备分级教学和多层次教学的特点,对集成电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这两个环节中,选题是关键,也是难点。选题既要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又要让学生感兴趣,从而不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 (3)应该将以CADENCE软件为主体建立的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EDA平台,以及与ALTERA公司共建的EDA/SOPC联合实验室作为开放式电子设计训练和综合创新性实验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平台,从而实现软件资源使用的最大化。 3.增加就业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据相关部门统计,极少数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会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相关工作,多数选择改行或继续学习深造。这是因为一方面本科生基本知识储备不够,更主要的原因是设置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研究生课程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然而,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以及集成电路测试等与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的工作岗位对集成电路设计知识的要求较低。从事上述几个工作岗位若干年将有助于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工作。因此,就个人的长远发展而言,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以及集成电路测试等工作岗位对于本科生而言更具有竞争力。因而,教师在讲授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应有重点地讲授基本的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流程、芯片测试等相关内容。 再者,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最新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市场需求,了解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人才市场需求,了解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就业前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论 集成电路产业是我国的新兴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创新型人才是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关键。因而,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必须提高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内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育尚处于孕育发展阶段,虽适应IC产业发展的需求,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根据调研结果分析目前集成电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但远没有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方面。但是,可以预测,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相关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集成电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定会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建立完善的集成电路设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分析:综述电力自动化中的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无线通信网络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无线通信网络 传输 混合式网络 1.无线通信的应用 目前有数种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无线通信技术,按照传输距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即基于IEEE802.15的无线个域网(WPAN)、基于IEEE802.11的无线局域网(WLAN)、基于IEEE802.16的无线城域网(WMAN)及基于IEEE802.20的无线广域网(WWAN)。 与传统有线通信网络相比,无线通信技术使远程监控变电站具有潜在优势,例如:节省架设电缆的费用以及通信基础设施的快速安装。但无线通信对电磁干扰(EMI)更敏感,通常对带宽容量和通信设备之间的最大距离有限制。此外,由于无线通信中的无线电波在空中传播,能发生窃听,这对通信安全是一个威胁。电力公司使用无线通信有两种选择:①利用现有的公共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例如公共蜂窝网络,②架设专用无线网络。 专用无线网络可使电力公司对其通信网络拥有更多的控制权。但是,专用无线网络需要大量的安装投资及维护费用。在电力自动化中,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有所应用。最近,数字蜂窝网络的短信服务(SMS)功能已经应用于变电站的远程控制和监视。蜂窝网络的控制信道还应用于某些基于警报的变电站监视情形。然而,这种通信技术只适合于发送小量数据的应用,因此不能提供变电站实时监控应用所需的严格的服务质量(QoS)。 随着近期无线通信及数字电子技术的进步,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激活了可供选择的其它可升级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提供自动化应用要求的严格的服务质量(QoS)。这些最新无线技术有:无线传感器网络、WiMAX网络和无线网状网络。 2.用于电力自动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2.1.无线自动仪表读取(WAMR) WAMR系统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多项优势,包括不再需要人工抄表员而降低了电力公司的运营成本,还有基于顾客的实时能量消耗的实时计价模式。WAMR系统的实时计价功能对顾客也很有益。电力公司的实时计价模式要求电力公司和顾客的仪表设备之间有可依赖的双向通信,而WSN技术通过提供低成本低功率的无线通信有效的解决了这个要求。电力控制中心通过多跳式无线通信收集来自仪表的传感数据,这种监控系统为电力公司提供了灵活性。总之,WAMR系统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下列功能:①自动仪表读取功能:WSN可以实时自动测量顾客的能量消耗。自动仪表测量还可以分为:个体仪表测量、群体仪表测量和全球仪表测量。在此,我们的目标是为电力行业提供具有各种实时监控选项的灵活管理策略。②遥测功能:电力控制中心可从智能传感器节点获取实时数据,控制位于配电网选定点上的某些元件,例如,控制开关的状态。因而,配电传感自动化能够通过减少故障和修复时间增强电力行业的服务。③动态配置功能:在电力自动化应用中,即使网络线路出现故障时也要保证测量的可靠性。因而,为了满足应用的可靠性要求,动态地调整网络配置就显得极其重要,例如:动态的路由选择。在这方面,WSN的自我配置能力能够使网络动态的重新配置。④状态监控功能:监控仪表设备的状态是WAMR系统的另一个功能,此功能嵌入在智能传感器内。这一功能对于准确及时地确定网络中传感器节点故障会很有帮助。另外,状态监控功能还可以应用于修改仪表设备的情形。例如,如果某人试图破坏仪表设备,系统能够自动通知公安局。这缩减了派出维修人员修理被破坏仪表设备的大量费用。 可以预见,随着WAMR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系统不会再那么昂贵,并且会更加可靠。随着低成本低功率无线传感器的发明,无线RF通信是收集电力仪表数据最为节省成本的方式。 2.2.电力系统监控 设备故障、电击、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等均会引起电力干扰和断电,经常导致服务长期中断。因此,电力系统应进行适当控制和监视,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在这方面,WSN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一种低成本的可靠的监视系统。用无线传感器节点建设的有效监视系统能够减少配电网故障检测及恢复电力供应的时间。另外,电力服务的连续性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中从顾客满意度角度来看也是至关重要的。为评定电力系统的性能,用WSN技术可获得几项质量服务(QoS)指数。例如,可以计算出服务中断的平均持续时间和平均维修时间。 2.3.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两个重要的考虑 2.3.1.网络拓扑结构和体系结构要求 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在网络使用寿命、路由算法、传感器节点的通信范围等几个方面具有重要含义。网络体系结构要求包括网络的物理和逻辑组织以及传感器节点的密度。通常,传感器网络的目标就是有效的覆盖配置区域。网络的逻辑和等级组织还影响能量消耗及通信协议的选择。另外,根据拓扑结构的要求,传感器网络可以是分布式组织或者群集式组织。电力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和体系结构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来确定: 1)何种网络拓扑结构最适合这种应用?(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还是多对多?) 2)监控网络如何工作?(是主辅式、点对点、点对多点还是对等式?) 3)覆盖区域内最恶劣的环境条件是什么? 4)电力系统当前和以后有多少变电站要监控? 5)是否存在已知的物理障碍物、电力线或大型感应电动机的RF干扰等潜在干扰问题? 2.3.2.应用要求 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播的必需信息应予以分类和量化。通过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进行综合分析来实现这些要求。下列问题可帮助电力公司确定这些要求: 1)应用的服务质量要求是什么?(要求实时监视还是容忍延迟监视?) 2)系统连续查询信息(定期监视)还是根据异常查询(基于事件的监视)? 3)传感器数据的类型是什么?即:影像、声音、数据? 电力自动化系统应综合确定网络拓扑结构、体系结构和应用要求,以建立最适合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全面考虑各种选择条件以及是否适合电力公司的应用对于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3.用于电力自动化的WiMAX网络和无线网状网络(WMN) 3.1.WiMAX和无线网状网络的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的优势 3.1.1.增加可靠性 在无线网状区域中,无线中枢在无线连接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提供了冗余路径。这就排除了网络区域内的单点故障和可能存在的瓶颈链接,显著增加了通信可靠性。由于存在多重可能的可选路由,还可以保证网络抗潜在问题的健壮性,例如:因RF干扰或障碍而产生的节点故障、路径故障。因此,利用WMN技术,即使在出现网络元件故障或网络拥堵的情况下,电力公司的网络也可长期可靠地运行。 3.1.2.安装成本低 由于网状网络只要求线路上的几个点连接至有线网络,因此建设无线网状网络可以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并且能够以合理费用对网络进行改造,这一点在现今电力公司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尤其重要。 3.1.3.较大的覆盖区域 目前,无线局域网(WLAN)的数据速率通过应用极具效率的调制配置有所增加,例如:802.11a和802.11g为54Mbps。虽然WLAN的数据速率增加了,对于具体的传输功率,当来自存取点的终端用户更多时,WLAN的覆盖范围和连通性都有所下降。然而,WiMAX技术可使局域控制中心与远程控制中心之间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性能却不会降低。因此,混合式网络中的WiMAX骨干网可以实现自动化应用所要求的高速远距离通信。 3.1.4.自动网络连通 在该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中,无线网状区域可以动态地自我组织和自我配置。换言之,网状网络中的节点自动建立并保持网络连通,这可为电力公司提供无缝多跳式互联服务。例如,当新节点加入到网络中时,这些节点利用其网状功能自动发现所有可能的路由器并决定到达控制中心的最佳路径。此外,鉴于新的可用路由,现有网状路由器可重新组织网络,从而能够轻松扩展网络。无线网状网络的自我配置特点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至关紧要,因为它使电力公司能够应付由顾客需求量推动的新的连通要求。 3.2.WiMAX和无线网状网络的混合式体系结构的设计关键 3.2.1.恶劣的监视环境 在变电站,由于障碍及电力线和RF干扰引起的极其嘈杂的环境,无线链接表现出极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特点。为改进网络容量,限制无线电干扰,开发通信协议时应使用先进的无线电技术,例如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多重无线电界面和智能天线。 3.2.2.WiMAX塔台的最佳放置 在提出的混合式体系结构中,在符合时间临界监视数据的截止期限的同时,设计一种有效的低成本的网络基础设施很重要。因此,配有昂贵的RF硬件的WiMAX塔台,应置于配置区域的最佳位置,以便既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又满足服务质量要求。 3.2.3.灵活性支持 需要使用低反应时间切换管理算法来支持移动设施控制器的通信服务。这样必要时,例如发生警报时,移动设施管理器还可以本地监视系统。 3.2.4.集成不同种类网络 现有网络技术与不同无线网络集成的能力有限。因此,为增强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的性能,应改进多重无线界面的集成能力以及网络路由器的相应网关/桥接器功能。 3.2.5.升级性 在如今竞争性的动态市场环境下,电力公司可能很快会配置新变电站、提供更大的服务请求。因此,设计的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应能够很好地升级,以适应由顾客需求量推动的新通信要求。 3.2.6.协调的资源管理 为对无线信道特点、争用和通信量模式的系统变化作出有效反应,需要分布式和协作式网络资源管理。这样,才可以实现全系统的良好性和网络的自我配置。 3.2.7.安全性 网络中的阻断服务攻击可能会对配置的混合式网络的运行造成严重损害。使用有效的加密术和密码系统,可以解决安全性问题。为解决所有这些现有的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的问题,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协议栈需要改进或重新创建。在这方面,需要一个跨层设计来共同优化主要网络功能以及设计适合无线信道动态特点的通信协议集。这样,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才能够快速确定服务中断,及时恢复电力公司的服务。 4.结语 本文的目的在于更好的理解能够提供适应不同种类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要求的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为打算利用新的自动化通信技术的电力公司展示一个结构化框架,从而更加有效地做出决策。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分析:探究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不断改革与深化,电力行业引进了诸多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就我国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而言,其内部就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针对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重点分析了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信息安全;安全隐患;对策 目前,我国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严重威胁了通信系统信息的安全性,面对这一现状,找出其问题所在,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势在必行,它是保证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1 电力通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 电力通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是在电力通信中常出现一些故障等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对于电力通信系统而言,其主要作用是预防和处理电力通信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该防护体系改善了电力通信系统管理中的不合理因素,利用其内部的防护技术对电力通信系统中的信心安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然而其具体所要保护的对象与传统的信心安全工程防护体系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电力通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更侧重于管理其内部的相关技术及机制,而传统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则主要是对管理设备进行安全防护,从管理侧重点来看,现代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管理中的特点,现代化的电力通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融入了一系列的管理策略及管理理念,降低了其对通信设备的依赖性,使电力通信系统更加科学合理的运行。 2 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在电力企业已经广泛推广开来,它给电力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影响了电力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关于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 2.1 电力通信系统中心站的安全隐患 中心站是电力通信系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集合电力通信系统内部各子站数据的节点,同时也是通信应用系统与外部进行数据收发连接等操作的一个接口,它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一旦有入侵者攻击该节点或者是接口,那么整个通信系统的操作数据就会呈现在入侵者面前,从而无法保证通信系统内部的信息安全。不仅如此,若中心站出现问题,那么通信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虽然可以正常运行,但是整个电力通信系统却无法正常运行,它们之间属于一种互为连带的关系。中心站是电力通信系统的关键与核心,它的运行安全直接关系着整个通信自动化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2.2 电力通信系统无线终端的安全隐患 无线终端是电力通信系统中最基本的构造,它是利用通信系统的子站与中心站之间的相互配合进行通信的,电力通信系统内部有若干条无线终端,然而数据越多,越容易影响电力通信系统的运行,其在运行中也有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就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系统来讲,保护系统中的信息安全与该系统的业务其地位是相同的,要提高保护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性,就要确保电力通信系统的安全访问,要让信息具备一定的识别性,对于应该看到信息的人可以让其随意查看信息,而对于有非法意图者则应该及时拦截,阻止其查看信息,以此来提高电力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3 电力通信系统中保护信息安全的常用方法 电力通信自动化系统运行常出现一些安全漏洞,对于该问题电力企业常用的解决方法就是运用算法加密技术,对通信过程中的发送方要发出的信号进行加密,将其内部数据全部转化成不可识别的密文,当接收方收到文件后运用与之相对应的解密算法将其转化为可识别的明文,如今在电力通信系统中运用的算法加密技术包含两种加密方式,以下是对这两种加密方式的介绍: 3.1 数据加密标准算法 数据加密标准算法简称DES算法,该算法其明文分组长是64bit,密匙长是56bit,该加密方式对明文的处理首先需要一个初始置换IP,利用IP将64bit数据进行重新分组,然后将具有相同功能的数据进行16轮转换,当然每轮在置换或者代换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当16轮转换后将其输出的数据进行左右分割,并交换次序。其次,当通信系统中的数据调换顺序后在利用一个逆初始置换IP-1,这样就得到了64bit密文,对电力通信系统中的信息就可以进行加密操作了。 3.2 公开密匙算法 公开密匙加算法属于一种非对称性密匙算法,其中包含了两种密匙,一种是公共密匙,另一种则是专用密匙,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配合才能保证电力通信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性。电力通信用户要保障信息及专用密匙的安全,就要将公共密匙出去,并且公共密匙只能用专用密匙来解密,具有唯一性。公开密匙算法与数据加密标准算法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公开密匙算法不需要连接密匙服务器,操作较为简单,简化了密匙管理。 总而言之,两种加密方法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应选择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加密方式,从而确保通信自动化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性。 4 加强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信息安全的对策 4.1 采用先进的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主要是针对中心站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设立的,它能够作为不同网络及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信息出入口,从而全面控制信息的流入与输出,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及抗攻击性,它主要为电力通信系统中的信息提供安全保障。防火墙中一般包含三种设备,分别是分离器、限制器及分析器,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运用防火墙技术能够有效监控电力通信系统的整体运行状况,从而确保电力通信系统的安全运行。在通信系统中设置防火墙,可以实现四个目的,第一,阻止无关人员进行通信系统内部网络,它能够自动阻止非法用户,剔除运行中的不安全服务;第二,它能够防御入侵者侵犯通信系统中的防御设备,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第三,对于一些特殊站点,它能够自动化的限定通信用户的访问,避免非法入侵的现象;第四,其具有一定的监控功能,能够全面监控通信系统运行状况。 4.2 对无线通信终端进行多层次加密 通信网络系统加密一般分为链路加密、端端加密及混合加密三种方式,链路加密是指通过对网络中两相邻点之间的数据进行加密,任意节点与其相邻节点需要具备相同的密码机及密码,端端加密则是通过通信用户双方认同后进行数据加密,混合加密则是将以上两种加密方式结合在一起,实现多层次加密,从而加大对电力通信系统中信息的保护力度。 由于不通电力企业其内部的自动化系统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加密方式时,要充分考虑通信系统的实际状况,选择合理的加密方式,从而为电力通信系统中的信息提供安全保障。 5 总结 电力通信自动化系统中的信息安全是电力企业尤为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关系着整个电力通信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中心站是通信系统的重要环节,对其内部的信息安全要重点把握,要保证通信系统中的信息安全需要选择适合的加密方式,将其应用到系统中从而提高电力通信自动化系统中的信息安全性。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分析:对电力自动化系统与通信技术的探讨研究 【摘 要】本文简单的阐述了电力自动化系统特点以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电力 自动化 通信技术 1. 电力自动化系统里具备的功能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收集重要的数据、对信息的整理和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等。其系统能够较完美的对权限进行管理。而且能准确快速的对自身问题做出反应和及时解决,在其过程中对别的节点不会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相对一些重点运用的是双机热备用,这样就能使系统更加的稳定可靠。且他们的服务器在工作里就能相互帮助,及其中一台出现问题另一台就会自动接收它的数据,这样就可以保证系统的有序运行。 2.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特征 2.1 具有开放性 供电公司在其系统调度过程中能遵守其该有的标准。做到系统内部自动升级,并且很开放,可以支持第三方开发,也可以与别的厂家的系统进行对接。由于很多厂家都用同类的标准,所以供电公司能获得比较广泛空间来配置系统,这样就可以达到各种各样的要求。能够跨平台充分表现其具有开放性。 2.2 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这种扩展性让一些用户在选择过程中,按“自己的发展,分步骤落实”的方法来分期进行,这可以免除资金的一次性投入太大。系统的层次分明,逐步分级等设计理念让扩展成为现实。其他的软件软件模块等也都可以很方便的扩充,就象是搭积木一样。 2.3 拥有先进的系统平台 不仅丰富了系统服务定义的内涵,且为内部不断扩大的各部门系统网的 Intranet 及与外层 Internet 的自适应网络互联引入隐含的效能,让客户可以比较灵活对应用进行拓广,且能自主与系统及通信进行对接。因此,供电公司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持续开放的通用网络平台,即 SuperOpen 平台的设计,运用 lient/Server 结构,强调中问件设计模式,根据这个多建成的中性平台只能对中性数据进行服务,却不必要对数据应用进行思考。 平台能把上面的应用与底层的支撑间隔开来,给系统的平稳高效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和奠定坚实基础,它为整个区域的电力予以能够共用的功能协助。 2.4 拥有较强 WEB浏览能力 供电公司的自动化调度平台能给大功能的 WEB 的浏览能力提供支持。运用三层的设计理念,并利用 WEB的服务器,能够做到多个客户对动态及静态数据、各种图形、不同的线形及报表等进行查询。 3. 电力自动化的未来的形势 3.1 建成过得硬的数字化功能 信息化正在被不断的渗透和普遍化,更多的人和企业开始注重电站或电网在数字化方面的开放与投入。而数字化有包含信、通信、决策和管理四个方面:①电网信息,电网的时空特征是比较强的,这就要求要对各种各样的变化的信息进行监控和收集。信息的数字化就是要实现共享和数据整合,这大部分都是在数字化较强的变电站才得以实现。②对通讯的控制上,这主要就是运用于数字化变电站和主站或者集控中心间的通讯。流畅、迅速、妥当的网络氛围与及时、精确的信息运用是实现数字化的电网控制思考作出反应的先决条件。③决策,让电网能够拥有稳定、实惠、安全、高质运转是电网实现数字化的最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拥有比较强大的分析及作出决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④管理:这就包含对设备的生产及使用等很多的基本数据等各类应用系统的建造,并且要达到由电网勘查、筹划、设计、管理、使用、保护等所有的环节的信息化。数字化的目标是利用电网运行数据采集、处理、通信和信息综合利用的框架建立分区、分层和分类的数字化。最终实现系统性的管理并使管理全面达到数字化。 3.2 市场化前景广阔 电力市场化改革也给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带来一连串的新问题。因此,我们要将来的自动化系统与自身的市场的运行体系更好的进行结合,在过去的 EMS与 WAMS 中加入更多的市场因素,这其中包含对目前市场下的电网安全分析的理论研究,及对过往的EMS的分析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当然也还存在很多的约束发展的因素,如:电网的运载容量不断的增加接近了其极限;很多电网在运行还在保密中,他们的一些数据及信息采集不够;电网的堵塞情况不断加剧;市场的不恰当运行使系统性能下降等等。 3.3 系统调度的智能化功能不断强大 调度的智能化它的最大目标就是要建成一个以广泛的同时的信息为基础的网络维护与能够在紧急时进行一体化控制的新理论与技术,对系统的元件景象保护及监控、对各地区的稳定进行监理的系统、发现危急情况的控制系统等拥有多层防御能力的复合的多功能体系。通过智能进行调度是将来电网不断进行的必由之路。 3.4 目前电力系统常采用的集中通信方式 通信系统自出现就英语电力系统如影随形,下面我简单说一下电力系统的集中通信方式: (1)以电线为载体的通信: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不需要另外的通通信的线路,这样可以节省成本,目前运用最为广泛。在一些地形比较复杂的边远地区,无线通信方式没有办法实现的时候,就多会选择这种方式。不过它的缺点也是非常大的:①不怎么可靠,一旦电网出现问题,通信立即就会失去信号,而这时可能恰恰有最需要通话;②它的通信容量太小;③这种方式的语言效果较差,数据的传送速度也不高,没办法进行图片的输送,并且在这种方式还需要有音频电缆的协助才能最终实现通信功能,也因此它正在慢慢的被替代。 (2)常用的微波通信:它的优点有:输送的容量比较大,质量也比较优秀,有较为灵活的配置,现在 220KV以上的变电站大多使用这种。这种方式曾经风靡一时,它一般都是采用一个子站对应 8 条话路或者是一个 1 对 10 的设备,它的成本是 200 万这样,这还不连铁塔与机房的消费。这种方式语音的传送,而数据的输送就比较差了;而且它对周围的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有山或者高大的建筑就会信号中断;还有一笔费用也的考虑,就是这种通信网的建立必须要现场考察然后在找设计院设计,而设计院要不菲的一笔设计费,这些预算时都的考虑。 (3)光纤通信:这种最大的特征就是容量很大,速度很快,而且在一根光纤里能够同时传输几百乃至上千路电话,也可以传送图片,并且还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性能,可以高品质通信。但是它的投入太大,特别是远距离的施工,并且它要收而且通信质地形影响。所以这种主要适合在干线通信或者对容量要求大的地方。 (4)有线音频电缆通信:这是用模拟方式的有线通信,在数据传送时要加调制解调器,比较适合近距离。但是它的抗干扰能力特别的差,容易被雷击,用于远距离时就要很粗的电缆,所以它只能局部运用。 (5)特高频无线通信:这主要运用于农网系统,它能远距离传输,用起来也很方便,而且造价不高。确定就是抗干扰差,信号不稳,传输速度慢。以上的通讯方式都与电力系统息息相关,在选择时要认真的思考,慎重的决定。 4.结论 现代的通信技术与电力自动化的系统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只要我们能够把握更新更先进的知识,我们一定能够把握通信技术及电力系统发展的方向。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分析:探讨现代电话通信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固定电话的短信、振铃、短信号码过滤和移动电话的通信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远程运用,一般所指自动化远程诊断、主要功能、远程模式、遥控中的设计思想方面的特征,描述电话在电力自动化中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通信技术;远程应用;电力自动化 电网系统与电力调度自动化的运行,要求在电力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最短时间之内做出处理。现代电话通信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的运用中便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因为它本身的稳定、安全、准确、迅速特性使得它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目前它也是目前电力自动化在生产运行中实行远程监督与维护的理想手段。 一、电话技术的作用 现在的电网发展中,很多变电站出现无人值班现象[1],其中调度工作起着很大起的作用。变电站的自动化设备是需要不断地工作的,但是会出现一些原因,导致自动化设备的数据出现中断,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调度员调度以及集控站值班员的操作与观察。日常问题的出现,需要及时的自动化维修,这样的话就需要抢修人员亲临现场进行抢修工作,一系列的检修、诊断、障碍处理,处理这些问题需要花费往返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如果在传输过程中又出现问题,就又要维修人员再次返回现场,浪费时间、浪费人力资源,处理一旦不及时,就会使得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低下。有关故障处理统计数据表明,电力自动化设备发生死机的现象频率很高,这使得维修人员必须亲临现场对设备进行重启,使之再投入工作。现在,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远程诊断方式有两种:第一,利用自动化系统的网络进行自身诊断,达到远程的测试和诊断目的,如果遇上电力系统瘫痪死机,就无法使远程的维护功能得到有效运用;第二,使用公用或者专用的通信网络通道来达到诊断的效果,这样就需要组建主分站测试诊断装备,这导致系统投资大、维护量大的负面影响出现。因此,必须寻找一种简易稳定的远程维护系统,从而达到远程的操作。 二、最便捷、少投资的电话遥控成本 我国的电话运用较为普遍,各种系统的相互配合也比较常见,例如电话预定、电话充值、电弧购物、电话通讯远程遥控系统[2]。电话远程遥控也已广泛运用在各个行业当中,比如汽车短信报警、电器遥控等等,虽说如此,目前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它没有完全发挥电话远程控制的潜力。电话远程控制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仅仅是一个尝试,不过可以借鉴其他先进经验,再针对性上具有较大的突破,比如来电显示、DTMF拨号编码技术、短信技术、单片机的智能控制技术方面,可以利用编码控制原理和信息传送技术让远程控制装置实现智能化和互动化。毫无地域限制的无限短信通信不仅灵活方便,并且比较廉价。运用短信来报警、远程控制工业是个很不错的途径,所以也可以尝试运用到电力自动化中的远程维护上。 三、基础技术的运用 在电力自动化过程中,电话控制模块采用来电显示、短信、DTMF拨号编码、单片机智能控制等技术的运用,合理地利用各种网络途径,实现远程信息互动、远程控制、远程诊断。远程电话的控制核心模式是双音多频解码和单片机。配合遥控驱动部件、手机电路、状态接口采集,使得在不同的场合下运用手机、电话进行远程的电站自动化设备的诊断和复位等,并实现多路的智能控制途径。 电话远程控制的安全防范主要是使用电话号码过滤器,预先在远程电话控制系统中设置几部电话和手机为有权用户,使它具有一定的“身份”功能。实现访问与控制的安全,拦截陌生号码。此外,在模式中设立指令内容,实现短信过滤功能,如果接收到的指令不同于预设的指令,那么就难以驱动系统,这样就可以防止错误发生。 四、电话通信遥控功能实现 电力系统的电话控制模块,符合实际需求和电网自动化的特点,其功效如下: 1.主机控制机能:电力远程控制系统的主站给远端的控制模块发送指令,对一些开关的状态测试和查询、通道的诊断以及开关机。电力远程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块分为主机和分站的维修人员[3]。 2.短信控制功能:在系统中,有权人员才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给远端,他们可以进行一些控制方面的查询、环道的诊断、开关机等等。这种模块就是利用信息进行沟通过信息。 3.电话控制功能:具有一定的“身份”的用户,运用拨号或者是振铃对远端进行开关机控制以及诊断等。 4.安全功能:对一些非“身份”的用户具有拦截功能,就防止了其他信息的干扰。 五、结语 自动化远程设备的电话通讯控制,符合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安全需求和电力系统的供电保障,属于一种自动化设备维护及智能处理的简易辅助手段,对电力企业的设备自动化管理的维护起到推动作用。节省资源、安全可靠便捷的特点,使得电力自动化系统能够更快捷、准确地使故障得到顺利解决。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阶段项目成本控制的对策研究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增加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施工阶段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在分析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进度控制 一、概述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料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以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为中心,项目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基础和核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在组织和控制措施上给予高度重视,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中国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造价控制的技术方法,更多的是以事后管理为特征,以控制工程结算为目的的方法,实行的是投标报价—中标价—进度款结算—竣工结算的管理模式。这种方法主要体现在对工程项目成本静态的、孤立的被动管理,很难从根本上达到控制项目成本。工程施工管理涉及面广,成本控制的因素错综复杂,而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工程竞标的主要因素。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控制工程造价,降低项目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成本控制意识及制度因素 1.对成本控制不够重视,没有严格执行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或者成本控制的总目标不明确。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对成本控制重视度不够,认为成本控制没有必要,没有制定切实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和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成本控制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缺乏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没有合同观念。技术部门成本意识淡薄,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过于注重施工工艺和质量,不考虑成本,造成成本加大。 2.责任主体不明确,权责利未落实,项目组织机构不完善。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在实际情况中往往责任主体不明确,追究责任时各部门相互推诿。 3.重视材料消耗控制,忽略人工、管理费用等其他方面的控制。材料费约占工程直接费的70%,是构成工程成本的主要内容,大多数施工企业对材料费用的控制比较重视,在实际中也做得较好,但忽略了人工费、管理费等其他费用的控制,造成用工计算不准确,出现工人扎堆窝工现象,这不但增加人工费用,还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而处于管理层的各部门也是人浮于事,增加管理费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办公费、差旅费和业务招待费严重超支,最终造成利润微薄甚至亏损。 4.重视直接、事后开支控制,忽略事前、预防控制。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包括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即动态控制,施工前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所以加强事中控制尤为重要。 (二)成本控制人员能力及素质因素 1.成本控制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有的成本管理人员能力有限,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尤其是有的成本管理人员不能适应成本控制发展需要,不能主动充实成本管理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技术。 2.成本控制方法原始落后,未利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在施工现场,各种工程数据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还很盛行,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的工程资料没有有机结合和归类,施工全过程所产生的工程经济技术资料不能形成一个统一体,一些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手段难以或者没有推行,如全面成本控制方法,动态控制方法和项目成本控制软件,导致不能从这些经济技术资料中看出成本控制所产生的问题和控制重点,不能起到历史经验数据的作用。 (三)控制手段、条件与时效因素 1.材料管理不严,浪费现象严重。材料费用约占工程直接费用70%,材料费用的盈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盈亏。有些项目部没有严格执行领料用料制度,失窃严重;材料消耗随意性强,无计划控制,限额领料制度无法实行,导致材料浪费严重;材料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对材料进行量与价的统计分析,都是竣工阶段的事后核算,过程中不控制或无控制手段;有的下料计算不准确,损耗率超标。 2.成本核算流于形式。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将成本预算和成本核算结合起来,没有阶段成本分析,没有分部分项成本分析,没有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计划成本的比较,因此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指导意义不大。加上奖励机制不健全,奖罚办法不落实,成本超支与大多数人的个人收入无直接挂钩,因此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情况并不十分关心。 3.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不能合理地配置人力、材料、设备等资源,导致窝工浪费;部分工序的施工安排不合理,能够一步完成的,实际进行了二次、三次才完成,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工费支出。盲目购置、从其他项目部调入或者从外部租赁大量设备备用,有的能租赁的设备反而去购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机械费用支出。 4.财务管理混乱。所有亏损的项目部,其财务管理无一不存在混乱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想怎么开支就怎么开支;二是货币资金管理混乱,开设多个银行存款账号,但又不及时核对清理,导致银行存款和现金账款不符;三是债权债务的确认不准确,结算不及时,导致多付货款和工程款,应收款无法收回;四是收入、成本的计算不准确,导致成本不实、盈亏不准;五是会计基础工作较差,没有固定的财务人员,项目经理随意指派人员管理项目部的资金,账物不符。上述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到成本信息准确性,继而造成项目部亏损。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对策 施工项目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是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者,也是项目成本的直接控制者,同时又是形成和完善企业定额的数据源头。为此,加强项目部的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多,针对具体情况,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控制手段和控制方法。 (一)完善项目组织机构和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1.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责任,规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而成本控制的各项指标有着其综合性和群众性,所有的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都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只有把所有的参建人员组织起来,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因此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项目经理负责制是项目管理的特征之一,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全面负责,特别是要把成本控制放在首位,否则难以完成预期的成本目标,必然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2.提高成本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成本控制人员作为项目成本控制的具体实施者,他们自身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项目成本控制的效果,所以应选择那些有着丰富的成本控制经验、有较高成本控制意识的人员,并定期组织他们培训和学习,掌握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将成本控制效果同业绩考评、薪资奖金相结合,定期对各部门、各班组和相关责任人的成本控制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核实,对执行效果好的实施高额奖金,而对执行不力的处以重罚,实现奖惩分明,提高项目全体人员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二)从节支角度加强成本控制 1.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工程施工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确定工程造价的依据。工程造价的高低除了与工程实体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组织设计的先进与否。在工程项目中标后,根据施工合同要求和工程项目的特点,结合企业现有技术水平、工艺装备、组织水平和施工能力等情况,在标前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做好优化细化工作,编制出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组织精干的施工方案,并充分利用“四新”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合理化建议,优化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和措施费用,达到节约工程成本的目的。 2.工程直接费的控制。工程直接费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直接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种费用,它包括材料费,人工费和施工机械使用费。材料费用的控制。材料费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鼓励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材料价格控制包括买价控制、运费控制和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等。人工费的控制采取与材料费控制相同的原则,实行“量价分离”。人工用工数通过项目经理与项目工长的承包合同,按照内部施工图预算计算出定额人工工日,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定额工日的一定比例一起包给项目工长。机械费用的控 制。要控制好机械费用,应重视机械设备的合理选型,优化施工项目的机械配置方案,推行机械设备的计划保养、计划维修,保证机械设备良好的技术状况。 3.管理费用等间接成本控制。企业管理费是施工企业为组织施工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管理费用的控制主要是精简项目机构、合理配置项目部成员、降低间接成本,项目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和工程难易程度等因素,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选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工程质量是建筑产品的最基本要求。它要求在竣工后建筑产品应达到设计图纸的技术要求,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要求,在工程施工中把好质量关,可控制和降低工程的质量成本。要熟悉质量规范要求的内容,控制和监督每一道工序,从而减少质量问题而造成的一切损失,因此要加强质量意识,抓好过程控制,避免返工或返修带来维修质保成本的增加。 5.安全成本与环境保护成本控制。近年来,在施工工地出现了很多安全问题,这是由于企业在进行施工生产过程中,忽略了生产安全设施的配置。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流程,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扬尘和噪音污染,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正确处理工地产生的生产生活“三废”,防止行政罚款的产生。 6.施工进度控制。施工项目进度控制与投资控制和质量控制一样,是项目施工的重点控制之一,它是保证施工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进度控制主要采取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经济措施和信息管理措施,对进度动态控制,对施工进度的跟踪检查。 (三)从开源角度加强成本控制 在成本控制的具体实施中,施工企业除了从节支角度加强成本控制,还应从开源角度增加项目收入。无论是节支还是开源,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盈利,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所以“开源”也是施工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 1.抓好工程技术设计变更并及时签证。由于建设工程施工周期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可预见的情况而产生设计变更。工程变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工程造价的变化,为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无论是任何一方提出的变更事项,现场造价管理人员均需及时找业主或监理方工程师签发工程变更令,确认变更的合理性。工程变更资料要有专人妥善保存,保证各项变更费用顺利结算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2.强化索赔观念,加强合同管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施工企业面临着施工风险,特别是承包国际工程时,更离不开索赔。通过索赔,以弥补承包商不应承受的风险损失,使承包工程的合同风险分担程度趋于合理。为此应强化索赔意识、合同意识、时间和成本观念,培养索赔的管理能力,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3.用好调价文件,正确计算价差,及时办理结算。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价格要素由市场调节,在工程建设活动中,价格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工程结算时必须及时、客观、全面地予以考虑。如果事先确定好调价公式中的各种价格指数及各种可变因素和不变因素的调价比重,则是一种潜在的、比较客观增加额外收入的方法。 四、小结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企业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要做好成本控制,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成本控制体系;制定和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成本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施工管理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掌握科学、合理和实用的方法,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进行全方位动态控制。“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是每一个企业的共同特点,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和完善成本控制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并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害而引起的资产的流出或价值的消耗,对其控制就是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环境成本控制应遵循三个重要原则,并根据煤炭化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从环境成本产生前、产生过程中、产生后处理三个阶段分别采用超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方法。 关键词:环境成本控制;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煤电化企业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煤电化企业 煤电化企业就是指利用当地煤炭资源优势,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煤电产业化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企业。就黑龙江省而言,煤电化企业主要包括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煤城的煤电化企业。黑龙江省实施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战略,将使“四大煤城’的煤电化企业卸掉包袱创造财富,由粗放型转为质量效益型,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害而引起的资产的流出或价值的消耗。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将环境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对策成本,包括预防、去除和净化环境污染与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即内部环境成本;另一类是环境损失成本,指由于造成环境污染,受害者或第三方要求予以赔偿、恢复等支付的成本,即外部环境成本 3.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 二、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控制是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成本管理成败的关键。因而,环境成本控制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其控制活动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1.总环境成本最优原则 煤电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由于电能的生产消耗煤炭资源而发生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二是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发生的污染损失成本。这两种环境成本可归为“损失成本”。通常,损失成本随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污染物排放的增加而增加,而控制成本则随控制量(污染物减少量和自然资源恢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自然资源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增加而减少,两者呈一种互为消长的关系。 如图1所示,mac表示边际控制成本,mfc表示边际损失成本。从左向右表示更多的污染排放量,更少的控制,从右向左则表示更多的控制,更少的污染排放。mac从右向左看,mfc从左向右看。最有效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是总成本(损失成本十控制成本)最低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w左边的点(更多的控制)不是最有效率的,因为控制成本的增加超过损害成本的降低。因此,总的环境成本会上升。同样,低于w点的控制(w右边的点)使控制成本降低,但增加的损害成本会更高,从而使总环境成本上升,所以w点是最有效率的。可见,在环境成本控制企业中,最优污染水平不是0,即彻底消除环境污染是不经济的。企业既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生态效益而放弃经济效益,也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企业应该追求总环境成本最优。 2.预防性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控制应符合典型的1-10-100法则。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的支出中,环境失败成本(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往往占用很大比例,是一种事后成本,处理时常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来补偿。根据1-10-100法则,如果环境问题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阶段解决,则只需付出1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内部解决,上升为内部失败成本,则需要付出10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外部解决,上升为外部失败成本,这时企业将付出100份的代价。1-10-100法则告诉我们,企业要控制环境成本的支出,就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的选择、原材料的选择等,尽可能将环境影响问题控制在污染产生之前。 3.全过程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的发生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种影响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从产品研究开发、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及回收处置等一系列过程。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以“末端治理”为主导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实施企业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环境成本全过程控制的方式不但增加了环境成本的控制面,扩大了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而且可以通过产品概念阶段面向环境成本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的工作,极大地减少环境成本产生的源头,实现企业的低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 三、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按煤炭化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可从环境成本产生前、产生过程中、产生后处理三个阶段分别采用超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方法。因此,全过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超前控制的方法,从源头控制环境成本的产生来控制企业的环境成本;第二阶段主要通过事中控制法来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第三个阶段主要通过事后控制的办法,在污染物被排放到外界环境之前,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1.生态设计——超前控制 生态设计是指利用生态学思想,在产品开发阶段综合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意识有机地融入其中的设计方法。其基本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中的工业代谢理论与生命周期评价。从环境成本管理的角度讲,生态设计就是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思想,综合考虑产品生产、使用、报废处理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成本,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替换环保材料、进行可循环利用设计等手段,来减少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产品生态设计主要包括产品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绿色制造工艺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四个部分,其流程图可用图2所示。环境成本的超前控制是综合考虑了产品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价值评估,筛选未来现金流出量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该方法力求达到控制环境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的均衡。 2.清洁生产——事中控制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 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程序一般要经过准备阶段、审计阶段、制定方案阶段和实施方案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宣传动员和培训、领导决策、组建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和物质准备;审计阶段包括制定审计对象和实施审计两部分;制定方案阶段包括征集方案、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选定方案四大部分。 事中控制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尽量回避和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并且要对煤电化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特别是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把关,尽量作到达标排放,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罚款成本,适当处理企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环境成本的事中控制办法主要可以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法来实现。 3.污染综合治理——事后控制 在经历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两个阶段后,煤电化企业活动所产生的大部分环境影响基本被消除。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企业彻底清除环境影响所涉及的经济性问题,企业产品生产出来后,往往还有一些“三废”的排放。这就需要企业采取另外的措施进行污染治理,可以采用“大企业独立模式”来进行污染综合治理。 “大企业独立模式”就是对于盈利能力强、环境污染集中的煤电化企业,成立自己的环境处理中心。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设备投资、年排污量等数据,建立起相应的环境污染成本函数,求解出适当的污染预防水平的数值。另外,出于商业机密考虑,企业可以为初始排污物质成分保密而建立自己的排污处理中心,甚至可以处理其他企业排出的废物,获得环境治理效益。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关键词:成本控制;节约;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如施工方案的制定比选)、经济(如核算)和管理(如施工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本文以长江大学修建14号教学楼成本控制为例,从施工中成本预测、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三方面加以阐述。 一、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因此,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成本控制,首先要抓成本预测。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 (一)工、料、费用预测 1.首先分析工程项目采用的人工费单价,再分析工人的工资水平及社会劳务的市场行情,根据工期及准备投入的人员数量分析该项工程合同价中人工费是否包住。 2.材料费占建安费的比重极大,应作为重点予以准确把握,分别对主材、地材、辅材、其他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重新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分析定额中规定的材料规格与实际采用的材料规格的不同,对比实际采用配合比的水泥用量与定额用量的差异,汇总分析预算中的其他材料费,在混凝土实际操作中要掺一定量的外加剂等。 3.机械使用费。投标施组中的机械设备的型号,数量一般是采用定额中的施工方法套算出来的,与工地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异,工作效率也有不同,因此要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机使费。同时,还得计算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及需新购置的机械设备费的摊销费,对主要机械重新核定台班产量定额。 (二)施工方案引起费用变化的预测 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上先进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经济、自然地理条件、施工工艺、设备选择、工期安排的实际情况,比较实施性施组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与标书编制时的不同,或与定额中施工方法的不同,以据实作出正确的预测。 (三)辅助工程费的预测 辅助工程量是指工程量清单或设计图纸中没有给定,而又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例如,混凝土拌和站、隧道施工中的三管两线,高压进洞等,也需根据实施性施组作好具体实际的预测。 总之,通过对上述几种主要费用的预测,即可确定工、料、机及间接费的控制标准,也可确定必须在多长工期内完成该项目,才能完成管理费的目标控制。所以说,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长江大学14号教学楼的建设正是采用了上述方法大大节约了成本。 二、围绕成本目标,确立成本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对资源的投入,施工过程及成果进行监督、检查和衡量,并采取措施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一)以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支出 在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中,可按施工图预算,实行“以收定支”,或者叫“量入为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的处理方法如下: 1.人工费的控制。假定预算定额规定的人工费单价为13.80元,合同规定人工费补贴为20元/工日,两者相加,人工费的预算收入为33.80元/工日。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经理部与施工队签订劳务合同时,应该将人工费单价定在30元以下(辅工还可再低一些),其余部分考虑用于定额外人工费和关键工序的奖励费。如此安排,人工费就不会超支,而且还留有余地,以备关键工序的不时之需。 2.材料费的控制。在实行按“量价分离”方法计算工程造价的条件下,水泥、锶材、木材等“三材”的价格随行就市,实行高进高出;地方材料的预算价格二基准价×(1+材差系数)。在对材料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首先要以上述预算价格来控制地方材料的采购成本;至于材料消耗数量的控制,则应通过“限额领料单”去落实。 3.钢管脚手、钢模板等周转设备使用费的控制。施工图预算中的周转设备使用费=耗用数×市场价格,而实际发生的周转设备使用费=使用数×企业内部的租赁单价或摊销率。由于两者的计量基础和计价方法各不相同,只能以周转设备预算收费的总量来控制实际发生的周转设备使用费的总量。 4.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施工图预算中的机械使用费=工程量×定额台班单价。由于项目施工的特殊性,实际的机械利用率不可能达到预算定额的取定水平;再加上预算定额所设定的施工机械原值和折旧率又有较大的滞后性,因而使施工图预算的机械使用费往往小于实际发生的机械使用费,形成机械使用费超支。 (二)以施工预算控制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消耗 资源消耗数量的货币表现就是成本费用。因此,资源消耗的减少,就等于成本费用的节约;控制了资源消耗,也等于是控制了成本费用。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如下: 1.项目开工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工程量,并按照企业定额或上级统一规定的施工预算定额编制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预算,作为指导和管理施工的依据。如果是边设计边施工的项目,则编制分阶段的施工预算。 2.对生产班组的任务安排,必须签发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并向生产班组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内容,应与施工预算完全相符,不允许篡改施工预算,也不允许有定额不用而另行估工。 3.在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执行过程中,要求生产班组根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实耗人工、实耗材料做好原始记录,作为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结算的依据。 4.任务完成后,根据回收的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进行结算,并按照结算内容支付报酬(包括奖金)。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生产班组能按质按量提前完成生产任务。因此,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不仅能控制资源消耗,还能促进班组全面完成施工任务。 三、寻找有效途径,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降低项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一)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首先,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处、项目经理部、公司或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是企业法人指定项目经理做他的代表人管理项目的工作班子,项目建成后即行解体,所以他不是一经济实体,应对处整体利益负责任,同理应协调好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 其次,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了,费用超了,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 (二)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三)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始终贯彻我局“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质量方针,各级质量自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理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 (四)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 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范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尤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抓好合同管理的攻与守,攻意味着在合同执行期间密切注意我方履行合同的进展效果,以防止被对方索赔。每个工程项目的施工,都要突出强化施工现场管理这个重点,将文明施工贯穿施工全过程,加强档案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把每个员工的工作意志和行为规范始终统一和约束到企业管理的各项制度中来,以优质、快速、安全、低耗的产品形象和成本控制,力争提前竣工交验,并按合同约定及时竣工结算和财务结账,做到工完、场清、料净,以确保工程款资金按时回笼,防止成本流失。 综上所述,经过反复实践,我们就可以比较科学地把握住自主投标报价尺度和工程成本控制目标,逐步适应承包国内外工程的报价竞争。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中国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文章对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结为四个研究方向,并指出了现有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中国;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现代物流理念引入我国虽己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物流真正为中国企业所重视,被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则是进入21世纪才刚刚开始。 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应用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缺乏规范的核算,但近几年有不少企业己在探讨和摸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理论界也在积极探讨关于建立统一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的问题。通过对物流成本的管理来改善物流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己经成为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国内外己提出了“物流冰山说”、“第三个利润源”、“黑大陆学说”和“效益背反论”等理论。近年,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财务模式论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物流成本没有进行单独核算,而是分散到材料采购、管理费用、制造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等账户。我国对物流成本的界定、形成机制及其构成尚未定论,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一般综合国内外新观点和管理经验,如借鉴日本对物流成本的界定与分类方法和美国物流成本计算的范围与方法, 研究物流成本的范围、形成机制及其构成, 认识和把握物流成本的本质。 物流成本的核算体系研究是整个物流成本控制的基础,其中既包括对物流成本的构成研究, 更为重要的工作是物流成本、物流活动之间的关系机理研究。 当前,我国理论界对于物流成本的构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以美国的标准分为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有的按功能分为仓储作业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也有的学者按物流活动的范围进行成本分类,分为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退货物流成本和废弃物流成本。也可按照财务会计中的费用分类方法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计算,大体可划分为运输费、仓库保管费等向企业外部支付的费用和人工费、材料费等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费用。 物流成本控制以物流成本的数量为依据,而物流成本的多少决定于评价的对象——物流活动的范围和采用的评价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例行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目前国际上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大致有三种:形态类别物流成本控制、功能类别物流成本控制以及适用范围类别物流成本控制。 代坤(2003),王炜,陈俊芳,张平(2004),李建华,顾穗珊(2004),王春华(2006)等提出我国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1)统计的方法;(2)会计的方法;(3)作业成本法。 由于物流成本属于间接费用,对物流成本的控制,首先要克服传统成本计算的缺陷,而要用新的方法来计算和控制才能找出问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业成本法(abc 法)是适合于这些目的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物流成本模型控制论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界综合集成国内外有关物流成本计算的模型和新型理论方法, 应用abc 成本法、聚类分析法等物流成本测算方法,研究物流全过程,开发可操作性强的各类物流成本测算模型: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模型、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模型、物流业成本水平的测算模型、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等。 张令荣,杨梅(2005)提出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法分析一体化物流成本的数学模型。可以根据各项作业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贡献比例的历史数据以及生产作业的流程分析,详细确定各个矩阵,输入有关决策结果,以此预测或模拟成本数据,并通过有关矩阵对应的变量,求取较优解或最优解,以便于进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此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实证。 李慧(2004)对物流作业成本法中的物流成本与作业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线性回归预测与控制原理对物流作业成本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出多作业正态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实证了利用线性回归原理为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供一种新的管理和决策手段。但是,在实际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时,由于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控制是一个系统工作,涉及物流运作的方方面面。作业成本法本身在分析成本动因时就不可能做到全面化,况且在财务上成本与费用又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划分标准,这限制了该模型的普适性。 柳键,马士华(2004)从供应商缺货对购买方的影响为出发点,引入有效库存水平的概念,构造了在供应和需求都不确定的情形下仓库和零售商的库存模型。提出了安全因子整体优化的思路和方法。但局限于对两阶序列供应链的安全因子整体优化进行了研究,并且基于需求和提前期都服从正态分布,且采取定期检查补货模式,待补定货在后续各期中补足的假定。 三、物流系统成本控制论 物流系统成本的提出基于物流的不同环节的成本具有效益背反的特性,系统化是解决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的关键。这要求物流一体化,用系统化的观点管理企业的物流业务。物流系统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物流的各功能即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有机组合、协调运行并共同产生出的新的总功能;二是供应链内部各企业物流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物流系统化是物流的本性, 它强调物流综合成本的降低和综合效益的提升,强调用系统化观点来研究物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挖掘潜力,降低物流成本。因此,把物流的各环节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物流总成本最低”为系统目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整体上谋求总成本的最低化。物流成本控制的对象应为是物流总成本,而不是功能成本。 物流系统成本论的研究分为物流供应链优化技术研究和物流成本控制策略的绩效研究两方面。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scm ) 的一部分, 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行为来控制成本, 既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涉及到多方利益共存、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的深层次问题。物流供应链优化技术研究从供应链库存优化、供应链的延迟化、供应链环保支持、供应链敏捷化技术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张余华,翁君(2006)认为供应链物流中,物流作为整个供应链子环节,其决策最终必须服从供应链,单纯对系统自身优化具有很大局限性。供应链背景下,物流系统优化将会遇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合作伙伴关系与激励问题、快速准时交货问题、信息问题以及绩效衡量问题等都加剧了优化的难度。 张网琴,孙进(2006)提出精益生产方式下的目标成本管理应是以价值链分析作为起点, 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 结合精益管理思想与成本管理思想, 从设计、采购、生产和服务上全方位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本, 不断消除不为客户增值的作业, 杜绝浪费, 从而降低供应链成本, 提高效率, 以达到企业供应链成本最优的目标。 田肇云(2006)提出挖掘逆向物流潜在价值的策略。指出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能够减少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成本、增加利润,改善企业的现金流,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并为企业赢得信用和品牌形象。 容榕,邢相勤(2004)提出基于3pl 和信息技术的现代供应链企业库存和运输管理优化模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将运输与库存外包给3pl,来降低供应链企业的库存和运输成本,从而降低本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的运营成本,使供应链企业能够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物流成本控制的运作一般是从系统的角度,依照企业的特点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来确定企业内部不同成本的控制指标和控制策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模糊分析法等对物流成本进行归因分析,建立成本控制模型等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从物流成本的降低与控制策略的成本两个方面进行绩效的综合评价;通过各种控制策略的优化组合,选择有利于整个物流过程的总成本最小的控制策略。 石明虹,滕芳(2006)提出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内部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库存物料管理能力、内部物流布局能力和内部物流管理成熟度四个方面构造。 刘高常(2005):利用模糊分析法对一个企业9个物流基本业务流程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分析,寻找出成本控制点,便于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模糊分析法一般适用于评价和选择不完全信息的事物,其前提条件是对评价和选择的事物其评价指标必需可分解,分解到最后的指标因子要能感知或计算其重要性。 王瑛,孙林岩,陈宏(2003)提出基于两阶段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dea/a hp 法的模型,并建立由运输、仓储、库存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发展潜力5 类指标组成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每种类型中又分为生产率指标和质量指标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比较全面,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于关于供应链物流绩效衡量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统一的定义,大部分研究以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服务为考核指标,而关于物流成本、物流经济效益以及物流发展潜力方面研究得较少,供应链物流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绩效衡量指标基本原则。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衡量定义理解不同造成的。由于对物流绩效衡量研究侧重点不同,导致在建立物流绩效衡量指标时,依据不同基本原则选取的衡量指标,没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难以真实反映出不同活动状态参数结果。当前关于供应链物流绩效衡量标准,主要还是集中在以活动为中心的横向衡量和纵向衡量两个标准,对企业市场适应能力方面,还缺乏对应的一个客户适应度满意度衡量标准。虽然有些标准已经对其三者有了相关介绍,但运用过程中也经常出现缺位现象,衡量标准科学性不强,对操作层面的认识相对肤浅。 现有的物流绩效衡量方法主要是对复杂科学原理的运用,这不仅需要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极强的数学功底,在衡量模型的建立时,其过程相对复杂,这更是加大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现在的研究大都没能很好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对物流绩效衡量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很不健全,存在一定的技术性障碍,这也是存在于绩效衡量中的问题。 四、物流成本控制措施论 现代物流成本控制是企业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全环节控制和全方位控制,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结合的控制,是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控制。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应在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其事先进行规划,事中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事后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不断采取改进措施,使企业的物流成本不断降低。微观层面,通过对物流成本现状特征分析和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探索一系列有效措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控制物流成本,如制定物流成本控制目标及具体实施细则;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构建物流运作体系;物流技术的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 依托第三方物流机构,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等。 柯尊海(2005)提出物流成本管理应从战略的高度与战略目标相结合,使物流成本管理与经营全过程的资源消耗和资源配置协调起来。制造企业应从流通全过程、平衡生产物流、信息化投入和合理化的商品配送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供应链管理削减物流成本。 易华(2005)指出物流成本控制普遍采用的方法:标准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 王小玲,李华军(2004)提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运用线形规划、非线形规划、储存论等数理分析方法优化物流过程,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或耗费;通过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外界相关作业的成本比较,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通过作业链——价值链分析,消除某些不增值的作业;企业的供应、生产和销售的物流部门应尽量实现作业共享,降低资源耗费;利用系统原理协调好构成物流系统的各要素(物流作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与整个物流系统的关系,实现企业物流总成本最低的目标。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浅议建设工程造价及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实践经验,详细分析探讨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特点及主要控制措施,为实现项目成本控制的总体目标。本文进行了具体总结。 【关键词】建筑工程 工程造价 控制措施 过去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一直在项目的实施阶段,而实践证明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工程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施工周期,从施工准备开始,经施工过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质期结束。在整个过程中分阶段进行目标成本、实际成本的实际对比,对各阶段目标成本完成情况进行差异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使实际成本接近或控制在目标成本之下。笔者曾参与多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与成本控制与管理,现就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1 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 施工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把控制成本的观念渗透到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技术、方法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之内。 1.1运用目标管理控制工程成本目标,成本是按单位工程施工图测算,并根据预期目标确定的,工程利润按公式:利润=工程造价-目标成本-税金。在确定每个单位工程的最低利润额后将项目目标进行公开招标,用合同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1.2在纵向上实行四级承包,项目经理按核定利润(中标利润)与公司施工部门签订包工期、质量、安全、成本为主要指标的分项工程承包合同;各工长将承包指标,以施工任务书形式落实到施工队(班)组;各施工队(班)组以定额工日为依据,对施工小组(人员)逐日下达施工任务。 1.3在横向上,项目经理以公司法人委托人的身份与公司内、外部生产、施工、经营单位签订构件预制件、配件加工、材料采购、外包工程等经济合同,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规范项目经理部与相关单位的责任,紧紧围绕实现项目成本目标开展管理工作。加强基础管理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加强基础管理,应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1.4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有专人负责和明确管理职能分工;技术上要对多种施工方案进行选择;经济上要对成本进行动态管理,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成本的奖励措施等;合同措施主要是收集、整理设计变更、工程签证、费用索赔、决算书发文等。 2 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特点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项目部是成本控制中心,其成本核算对象是项目部的各个单项工程成本项目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成本控制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2.1.1由工程部会同项目经理部、预算、财务等部门相关人员共同确定项目成本计划; 2.1.2项目经理部、预算部门编制目标成本; 2.1.3项目经理部实施目标成本; 2.1.4工程部会同财务、材料物资、生产计划、造价管理、预算等部门共同审定项目成本报告,监督目标成本的实施情况; 2.1.5项目经理部、生产计划、造价管理、预算、财务等部门对反馈的工程信息进行分析考核,具体程序如下:项目部在承揽工程后,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组织设计,由造价编制人员编制人工、材料、机械的成本计划,对该工程进行成本预测,并将成本计划报预算部审验备案;项目部根据计划成本,按成本项目制定出目标成本,财务部门会同生产计划、预算和造价管理等部门以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为依据对成本实施控制。 2.2建立严密有效的项目成本内控体系 成本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3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项目部及造价编制人员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在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实行各职能部门签认制,专业岗位应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算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由公司直接领导并独立审计项目部的审计小组。审计小组通过内部常规稽核、项目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会计报表等手段,对项目部实施成本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3个层次构筑的成本控制体系对项目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项目部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2.3项目成本控制重在落实 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要逐项循序地进行落实,责任到人,按照制度和有关章程办理,努力抓出实效。在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主要注重以下内容: 2.3.1掌握工程基本情况 决策层及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要通过调查而了解该项工程的标书编制情况。定额的费用、取费标准、中标价、主要工程量、施工现场的周围环境、掌握进入现场施工队伍的技术状况、人员素质、设备能量、工程工期以及要求的开工竣工时间、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制定出科学的施工方案和有效的施工方法。 2.3.2分解成本控制指标,高度重视主要成本项目 在工程施工中,主要成本项目是工程直接材料,它在直接成本中一般要占60%以上,所以,造价管理与控制人员应高度重视该项目的成本控制,它是降低成本潜力最大的成本控制项目,要从价格上予以控制。 2.3.3机械使用费的控制 造价管理人员合理确定机械台班定额,把单车、单机核算落实到机型和操作者个人,做到事前测算、事中控制、事后考核,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争取超额完成台班定额工作量,同时,注意控制机械设备的维护成本。 2.3.4控制人工费成本和现场经费 一方面抓好人员编制,定岗定员,工程项目组织结构要精干、高效、尽量缩小中标人工费与实际工资标准的差距。另一方面注意间接费用的控制,保持一支笔审批经费制度,特别控制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电话费、低额耗品的耗用等杂项开支。 2.3.5项目总工期与总成本的关系 工程活动的成本与它的持续时间的关系:随着活动持续时间的延长或缩短,成本会相应的变化。这样不同的安排,就会有不同的总工期,就会有不同的总成本,由此引起项目总工期和总成本之间复杂的关系。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要精确地绘制上述曲线是不可能的,这由于工期压缩可选择的方案较多,而方案的组合更不计其数。可以设计几套方案,如模板方案、设备方案、组织方案,以得到工期与成本关系的几个点,可以大致确定工期与成本的关系走向。 3 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 施工阶段应在满足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条件下,加强成本控制。施工阶段是一个经由投入资源和条件的成本控制进 而对施工工程及各环节进行材料、人工、机械的控制,直至对所完成的工程产品的质量检验全过程的控制。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项目成本的有效手段,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把控制项目成本的观念渗透到各项施工措施之中。 3.1编制目标责任成本和目标责任预算 工程中标后开工之前,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应指导项目部确定工程的目标责任成本,项目部应根据目标责任成本编制控制计划。在中标额的基础上调整预算以确定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即从中标额中减掉间接费用、利润等项目;在确定预算成本中的税金时,如果其数额高于或低于向业主收取的数额,要按实际应交数予以调整;现场经费中的临时设施费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先将中标价中的临时设施费减掉,再将施工现场实际产生的费用计入预算成本。预算成本是项目部成本的最高限额,严防突破。根据本工程的合同承诺、工程所处环境、人才机的配备及市场趋势分别控制定出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及数量比较大的材料单价控制表,并制定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责任预算。项目部以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实物量为基础,按照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分工进行分解,形成各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责任成本,为以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项目经理对各工长签订以考核工期、质量、安全、成本为主要指标的分项工程承包合同,各工长将承包指标以施工任务书形式落实到施工队组,各施工队组以定额为依据,对施工小组逐日下达施工任务。 3.2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的控制 在人工费控制上实耗工日数不得超过定额工日数,并结合实际发放工资与定额工资的情况对各工种直接费用进行控制。为防止“窝工”,项目部很有必要培养、配备一批一专多能的技术工人,便于调节各工序人数松紧情况,这样既能加快工程进度,又能节约人工费用,材料控制上应着重把好价格关和数量关,实行材料台账管理。材料采购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或直接从厂家进货,拉大与预算价的降幅,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实现工程项目的低成本目标控制;材料采购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预算数,实耗数与预算数有差异时,应认真进行分析。如有正式设计变更或口头变更应及时签证补充预算,按时计算进度款和价差。关于施工机械费的控制,施工企业要切实加强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对确需租用外部机械的,要做好工序的衔接,提高利用率,促使其满负荷运转;对于按完成工作量结算的外部设备,要做好原始记录,计量准确。同时,还要按月做好成本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确计算月度工程成本,并按照目标责任预算考核要求按分部分项工程分析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以防止对后续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及成本失控;对盈亏比例异常的现象,要特别引起重视,及时准确查清原因,使成本管理朝好的方向发展。在项目总成本上,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应负责各工种直接费的审核和汇总,项目财务部门可以采取定额包干的形式对各种费用核算,进行控制。 3.3做好工程量的编制与审核,把好结算关 在工程结算阶段,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还与最后阶段工程结算编制的正确、完整与否息息相关,工程项目做得再好,如少算,漏算,那都是白算,包括对前面的一切的成本控制所采取的措施,一切的努力都将会付诸东流,所以最后的汇总也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中标价加上各种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费用便形成了最终结算额。在向业主提出最终结算额前,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必须与财务人员进行认真全面的核算,如发现实际支付和应收入二者之间有差距,应查明原因。 3.4做好其它成本控制工作 在现行招标项目中广泛采用的最低价中标原则使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盈利往往占很少的一部分,利润的获得很大的一部分往往需凭借费用的索赔、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所以,施工企业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动态,收集资料,争取更大利益的索赔和签证,如因业主原因导致的停工损失,场地狭窄而发生的材料二次倒运费,设计变更的增加费用等。处理好进度与成本关系的分析与控制,如生产组织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发生而浪费人工费,应予以制止。造价编制人员要与项目经理密切保持交流,对于项目经理提出的管理决策,应从控制成本的角度提出其是否可行。例如,按照合同规定该工程只要合格即可,但项目经理却无视合同的存在,为了个人的业绩,一味的要求创杯,这样势必增加该工程的成本,对工程成本控制不利,应明确制止。另外,经济上也要对成本进行动态管理,严格审核各项费用的支出,采取一支笔审批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节约非生产成本开支;现场所有的经济活动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都应参加,并审核,方能实施。 4 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工程造价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价格形成的机制有其固有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因此我们要根据其特点和运行规律,认真作好建设工程的价格计算和控制,提高竞争力,既要保证工程在招投标活动中中标,又要保证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管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对控制工程造价,增加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等方面也有深远的意义。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关于3C框架下制造成本控制的研究 [摘要] 3c框架一个理论创新,针对我国企业当前的制造成本控制的现状结合3c框架理论,本文提出了利用3c框架理论,完善企业外部环境控制及完善企业内部制造成本控制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 3c框架 制造成本控制 2006年3月3日,在“全面控制与风险管理高层论坛”上,中天恒会计师事务所推出了一种全新的“中国式全面控制框架”(即chinese complete control,简称3c框架),引起了与会计界的高度关注。 所谓3c框架,就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中国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从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的高度,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对企事业单位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控制。也就是要坚持“立足国情、借鉴国际、有取有舍、为我所有”的原则。全面控制,是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的控制,包括人、财、物三维之间的“无缝”整合。从范围看应当包括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突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势。它是由中国式概念、目标、内容、方法、标准、指标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战略—目标—风险—控制,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模式,永远是多模式并存,适应企业控制需要的模式就是最好的全面控制模式。其实质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控制,是持续的动态监控。 3c框架的提出对促进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为了尽快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本文进行了3c框架下制造成本控制的研究。 目标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产品的成本应达到的标准。目标成本控制是根据成本计划所确定的目标,以及成本核算提供的实际数据资料,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资源的耗费进行监督,并采取相应措施,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指导、调节和限制的标准,使产品成本被控制在预定的目标成本之内。根据3c框架理论,对于制造成本的控制应该从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两个方面来实现。 一、完善企业外部环境的控制 社会和政府都应该发挥一定的作用,主要是政府,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明确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各种经济发展目标,评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完善经济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对企业外部环境的控制,也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控制规范和控制机制,以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并推动企业的内部控制。 1.政府制定有关产品成本确认的标准,以及出台对于企业生产过程控制的一些规定,并保证有关规定的持续有效性,起一个有效的指导作用。 2.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市场交易的真实性和竞争性,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商品,以及坑蒙拐骗的行为,严惩内幕交易,从而保证了企业采购的材料的质优价廉。 3.加强社会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促进并维持社会民众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高度关注与监督,建立和谐社会,保证了企业负责任、高水平合格员工的来源。 4.加强社会信息化建设,大力提高电信企业的竞争强度,保证一般企业信息化成本的降低,利用网络化保证各种商品和供求的透明度,促进社会交易效率。 5.加强外部审计建设,保证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的深入与透明,保证审计人员的尽心尽责,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 二、完善企业内部制造成本的控制 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订有关企业发展的战略,并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从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1.在产品设计阶段,将成本控制作为重中之重 产品成本的70%左右通常是在设计阶段就可以确定,产品设计成本的控制是成本控制的首要环节,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就是运用价值工程分析等技术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设计和定型、设备和材料的选用等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成本功能分析,选出最佳方案,其重点是首先做好市场调研,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明确新开发产品的价格底线并据此制订出合理的消耗定额和目标成本,力求设计方案能真正做到完美无缺,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规定的最佳设计要求。每个设计方案完成后都要进行成本论证,将产品构成材料的各种替代品进行比较,将可能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改进,尽量将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之下。在产品投产以后仍应该注意新的材料的优质或等质的替代材料的出现和及时应用,保持其前瞻性与持续性、动态性。 2.在材料采购阶段,控制材料的采购成本 生产企业的成本的构成要素中,直接材料通常占到50%~70%,抓好材料采购的控制,成为成本管理的关键。采购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主体地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供应链的发展与外包的深入,这一比重还将上升。据有关专家统计表明,采购环节每节约1%,企业利润将增加5%~10%,采购环节成本管理的好坏,已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益的一个关键因素。 (1)构建采购情报系统。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材料采购情报系统,在网络化的今天,首先可以利用各种价格信息网和商品信息网,收集有关材料价格和质量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当前钢材和原油价格猛涨的情况下,有关企业寻找质优价廉的替代材料及其开发情况则更是迫在眉睫;其次是建立价格查询模块,通过对同类产品及材料的价格走势分析,确定产品的价格上下限,制订出合理的目标成本,并进行持续生产的可行性论证,进行动态的管理。 企业存货的管理也应该实现电算化,应该具备如下功能:实时显示各种材料的入库、出库、节余及相关的责任人情况,并自动警示各种材料的库存数量的超高超低情况;实时显示超长期未领用的积压材料的情况;各个车间的材料申购情况(包括材料名称数量、规格、预计领用时间等信息),便于利用规划求解等工具进行采购行为的优化组合,降低采购成本。 (2)选择合适的采购人员。为了杜绝采购回扣现象,维护企业利益,选择忠诚、廉洁奉公、尽心尽职、积极进取、办事可靠的采购人员是非常重要的,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平时要注意持续的教育与培养,让成本控制意识深入人心。 (3)建立良好采购的竞争机制。利用企业(联盟)网站,对外公开采购消息,主动发送有关信息给相关的材料供应商,采用密封招标机制,争取最质优价廉的材料,并不断考核供应商的表现,给他们评级并有一定的奖惩措施。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考虑原来的、表现优秀的供应商。内部应建立一个专业的“砍价小组”,由会计、设计、生产和纪律检查等人员组成,以应对突然发生的或不重要的采购。 (4)建立良好的人员轮换与监督机制。从采购及时性、合格率,采购价格的合理性等方面考核材料采购人员的采购效果,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可以是内部的轮换,也可以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岗位轮换,并对企业内部采购人员进行不定期审计,对于企业内部人员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与提议也应该大力鼓励。 (5)合理考虑采购半径,压缩物流成本并节约运输时间。 (6)尽量采用有利的赊购方式。争取较长的信用期间的赊购,并尽量在信用期的最后支付欠款,压缩流动资金量,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变相降低了采购成本。 3.在产品生产阶段,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目标成本控制 在进行目标成本的可行性论证之后,将目标成本进行分解,落实到有关的责任中心,最终将细化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甚至个人,并不断进行考察和纠正,实行岗位竞争,工资奖金应该和生产的效率、质量相结合,实现人员配置的最优化。 将固定成本进行分解,将可控固定成本落实到有关的责任中心和岗位、个人,其指标为前几期的平均移动的发生额(可以有一定的波动范围)。将变动成本分解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各项变动费用,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岗位和人员,节约有奖。 鼓励工作创新,包括工艺的改进建议与试验、操作方法的改进等,只要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或者增进产品的功能、或者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就可以,让目标成本控制深入人心。 4.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应该各个部门协作,财务和审计部门应该重点挑起“内部会计控制”的重担,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根据3c框架理论,其他部门应该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相互监督与控制,对于制造成本的控制,关键还在于多方协调,尤其是生产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协作。现阶段要外部审计对全面控制尤其管理控制的可靠性做出保证的要求也是不现实的,是超出外部审计人员能力的。 总之,在应用3c框架理论对制造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管理学、法学、人力资源、伦理等多种学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不断的努力。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不确定需求下的库存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 本文阐述了供应链的不确定的根源和具体的表现形式,进而在不确定需求的条件下进行库存成本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对企业的库存控制有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 不确定需求 库存控制 库存成本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市场逐步形成,企业面临着在全球范围内竞争资源与市场。供应链管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传统的库存控制理论面临着挑战,由于企业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变化,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和传统库存问题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和要求,这些不同点正体现了供应链管理思想对库存管理的影响。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也存在需要解决的新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即牛鞭效应)以及由此引发的库存异常波动问题。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有几种新的库存策略,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即vmi管理)、联合库存管理以及多极库存的优化管理。其中,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个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不确定的来源和表现形式 1.供应链不确定的来源 (1)供应商的不确定性。供应商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提前期的不确定性,订货量的不确定性等。供应不确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供应商的生产系统发生故障延迟生产,供应商的供应商的延迟,交通事故导致运输延迟等。 (2)生产者的不确定性。生产者的不确定性主要缘于制造商本身生产系统的可靠性,机器的故障、计划执行的偏差等。造成生产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库存的原因,也表现在其对需求的处理方式上。 (3)顾客不确定性。顾客不确定性原因主要有:需求预测的偏差,购买力的波动,心理和个性特征等。通常的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特征,但是任何预测方法都存在某些缺陷而无法确切地预测需求的波动和顾客心理性反应,在供应链中,不同的节点企业相互之间的需求预测的偏差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的放大效应及信息的扭曲。 2.不确定的表现形式 (1)衔接不确定性。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不确定性可以说是供应链的衔接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interface),这种衔接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合作性上,为了消除衔接不确定,需要加强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的合作。 (2)运作不确定性。系统运作不稳定性(uncertainty of operation)是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所导致,控制失效是组织管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的根源。为了消除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增加组织的控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三、供应链库存成本的降低措施 1.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选择供应商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产品质量,其次考虑的是供应商交货是否准时的品质,最后才是产品价格,三者缺一不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对于企业减少库存占用资金以及库存成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推行jit采购方式 jit采购方式也叫准时采购法,是一种为消除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而发明的先进的采购模式。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从上游成员企业向下游成员企业提供恰当的产品。它可以协调供应与制造的关系,使供应链得以准时响应顾客需求,大大缩短提前期,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库存周转速度。 3.实施“连续补货”方式 所谓“连续补货”是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两者共享零售商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来对零售商进行补货的过程。具体方式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mi)以及合作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 4.采用“直接运输”策略 供应链上的各个组织或部门为了保证其在供应链上的利益不受意外干扰,往往要设置一定安全库存。安全库存降低了缺货成本却又增加了储存成本。为减少安全库存和缩短提前期,以制造商为核心企业实施的供应链管理则可以采取“直接运输”策略,即商品直接运送到零售商,而不经过销售商、批发商、配送中心等中间环节,而以零售商为核心企业实施的供应链管理则可以采取“直接转运”的办法,商品从制造商经仓库送达客户。 5.实施延迟化策略 延迟化策略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柔性及快速响应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基本做法是让产品在供应链的终端—顾客附近最后成型,处于供应链前端的工厂生产基础样式的产品,运送到顾客附近的存储设施,根据客户的订单加工为最终产品 6.加强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 通过信息共享,供应链的每一阶段都可使用最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数据来进行更准确的需求预测,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同时,由于实现了信息共享,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各供应商的备货情况,消除了企业的市场预期对需求量的影响。因此,信息共享可以有效控制牛鞭效应,抑制需求放大。 7.寻求更广范围的合作 由于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各领域人们的重视。同样,在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中,也应当考虑到这一点。这就不仅要求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涉及到的企业之间要合作,而且还需要同类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合作。 四、结束语 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供应链不确定的原因和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的几种措施,希望能对企业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有所帮助。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从价值创造出发,终于使顾客价值最大化——成本投入为了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又必须投入成本。这一变化使得企业成本控制应该从价值链分析出发,首先确定其成本定位,进而从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三个不同的视角进行成本控制,从而实现“价值创造——投入成本——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成本控制;实际应用 一、从价值链角度看当前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驱动因素单一,成本信息不全面 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认为成本项目是由料工费构成,只将产量作为计算成本的唯一驱动因素。实际上,成本动因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地理位置、产品的复杂性、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等等都是影响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这些却是传统成本控制未能考虑的因素。同时,传统的成本控制提供的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忽视了隐含的成本信息,如市场开拓、内部结构的调整、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等,所以没有能够全面地揭示出企业成本的真正构成,这样的成本信息有形无形地阻碍了管理者的视野,影响了其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二)偏重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消耗 传统成本控制只注重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其着眼点在于购买与销售之间生产制造的增值最大化。这种模式使成本管理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对企业供应和销售环节中发生的成本不予重视,对于企业外部环境更是视而不见,这就使得成本控制与战略管理极不适应。战略管理强调的是知己知彼,即在开放型、竞争型的市场环境中要关注自己,又要去了解别人。企业展开这些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成本信息,仅靠传统的成本控制系统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三)缺乏对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分析和研究 传统的成本控制未能对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而对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要发展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取得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必须通过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态势来确定竞争战略,来明了自己在整个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这将有助于企业进行战略调整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在了解国内外市场的情况下,模拟计算竞争对手的成本,确定在市场竞争中,自身所处的相对成本地位,为制定成本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二、成本控制新视角——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研究 (一)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价值链成本控制是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研究的基础。它主要指近些年来流行的价值链分析法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它通过价值链分析、优化企业价值链以达到控制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内容不同于其他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企业价值链来归集和分摊成本,制定价值链成本计划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中成本的归集和分配的对象是价值链,以企业现有成本水平为基础,以价值链分析为依据,对每项价值活动的成本按照价值链进行归集,然后再按照不同方法分摊至各项价值活动。确定通过价值链优化后价值链的总成本水平和构成价值链的各类作业以至构成各类作业的各项具体作业的成本水平。 2.价值链成本核算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要求价值链成本核算必须反映每类、每项作业的成本,以便对每类、每项作业的成本进行控制考核,并为价值链优化方案的设计提供财务评价数据。价值链成本核算可以通过按作业类别(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四类辅助性作业和内部后勤、生产、外部后勤、营销、服务等五类基本作业)设置一级账户以及在一级账户下按每项具体作业设置二级账户或明细账户的方法进行,传统的成本信息可以在价值链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归集提供,如产品成本可以在作业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采用“作业基础成本法”取得,而且这样得到的产品成本信息更加准确。 3.识别影响企业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将企业自身价值链扩展为产业价值链 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对企业的价值行为发生着影响,并进而影响着企业的成本。但也应看到没有哪一种因素能成为影响企业成本水平的唯一因素,即企业成本是一个多元函数。分析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企业从来源上判断其成本行为,并对如何改变其成本行为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因而,结合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众多企业成本管理实践,分析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显得非常的必要。 (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价值链分析 1.价值链分析的概念 价值链分析是基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价值链分析不仅要研究企业本身的价值链,还要分析研究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以及行业价值链。分析研究竞争对手价值链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深入调查,摸清竞争对手产品的差别化优势或成本优势的来源,从而借鉴竞争对手的经验、方法,采取措施,优化本企业的作业和价值链,使企业赶上或超越竞争对手,而对行业价值链进行分析研究则是从战略上明确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和优化本企业价值链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渠道)价值链的关系,促进成本的降低或差别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与范围,把握成本优势或差别化优势。 2.价值链分析的思想内涵 传统成本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的价值链进行,分析范围从采购开始,到产品销售为止,而且将重点放在制造环节上,对行业内各环节的联结了解不够,很少考虑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这些都限制了传统成本分析方法发挥作用。在战略成本研究中,主要是利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分析企业的成本行为,通过它来挖掘成本和差异化及潜在来源。价值链分析方法为成本优势分析提供了一种基本工具和框架,将企业的经营过程分解为既分离又相关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及影响活动的动因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从顾客价值出发,尽量消除不增值作业,加强能增强差异化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正因为价值链分析方法极大地克服了传统成本分析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得企业在明确了自身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及劣势基础上,通过比竞争对手更节约或更好地开展这些战略上重要的价值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 三、价值链成本控制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解决成本控制问题。 企业内部存在许多价值链,既有各业务单元(如各分厂和车间)之间的价值链,也有各业务单元内部的价值链。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这种联系通常可以用一种活动和成本的改变来影响另外一种活动和成本的改变。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识别企业自身价值链及其优势和劣势,从而构建或重构支持企业价值链定位的企业内部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步骤:第一,确定企业每一种价值链的范围。单一产品经营的企业,主要从生产经营流程和相关的辅助活动来确定其价值链的范围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除了确定每一经营领域的价值链范围外,还应找出每一价值链各种价值活动的协同关系。第二,将各项价值活动分配相应的成本。企业在分解价值链之后,根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将成本分摊到价值链的各项价值活动中去,分摊的目的是产生一个反映成本分布的价值链,比较各价值活动的成本的分布,从而找出可以改善成本的突破口。第三,识别并评估内部价值链环节间的联系。识别价值链环节间的联系对于认清竞争形势非常重要,各种联系的确认就是探索每种价值活动影响或被其他活动影响的一个过程。只有认清了这些潜在联系,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联系,在进行优化和协调时不至于顾此失彼。 (二)行业价值链分析——确定企业的产业定位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处于行业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多个链接,仅仅考虑企业自身的价值链是不够的,各价值活动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也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价值链中包括多方面的相互联系,例如,原材料供应过程中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过程中内部各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产品销售过程中与顾客的关系等等。行业价值链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它是从最初原材料投入到最终用户产品形成之间的所有价值形成和转移环节所构成的全部的价值活动。行业价值链中企业一般可以分为上游企业(供应商)、经营企业以及主要竞争者、下游企业(购买商)三个主要链结。行业价值链分析就是将某一经营企业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同业竞争者列出,并对主要供应商、购买商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从建立成本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确定企业的整合战略。通过行业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在行业价值链中哪一部分的耗费较大,了解自己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考虑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以取得成本优势。 (三)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发现与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就是为了揭示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相对成本地位。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需要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成本构成与成本支出情况,与企业的产品成本进行比较,揭示出决定竞争优势的差异所在,以明确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即同竞争对手相比是处于成本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从而采取一定的战略行动,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基本步骤是:(1)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2)评估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将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准确地定位于价值链之中;(4)采取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的战略行动。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关键在于确定竞争对手在价值链活动中的有关成本动因及其相对地位,然后运用成本动因的性态估测竞争对手的成本差异。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服装企业“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 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中的每一个指标,对服装品牌企业的绩效管理,都可以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目标量化管理模式,制定各项工作岗位的业绩指标,使服装品牌企业中的营销人员、设计师、制版师、都明确自己的业绩指标和个人薪酬、奖金的关系,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实现业绩指标的行动中去。岗位业绩指标,是衡量企业每一个员工能力的标准,制定恰当的奖惩制度,是完成企业年度绩效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对企业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个经销商进行优胜劣汰的衡量标准。 [关键词] 绩效管理 成本控制 奖惩制度 一、引言 在绩效管理中,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中的每一个指标,对服装品牌企业的绩效管理,都可以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操作起来也简单易行,能大幅度的提高服装企业的绩效管理效率和执行力。 无论您的企业是大是小,建立成本控制与目标管理模式是您的当务之急。世界优秀企业的发展共同验证了一个实践的真理,绩效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模式是所有企业的终极管理模式。 二、服装产品的成本控制 服装的成本由材料成本、生产成本、开发成本、销售成本、四个部分组成,合理的成本控制是实现服装品牌企业绩效管理的根本保证。 1.材料成本控制 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面、辅材料的价格控制;二是降低材料消耗。成本应控制在产品出厂价的50%左右。 服装材料进货价格的控制属于控制管理的范畴,降低材料消耗是属于技术管理和技术革新的范畴,主要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来降低材料的使用量,根据笔者调查郑州服装品牌企业的技术现状来看,材料消耗的浪费率占材料成本的5%—15%之间。正常情况下材料的消耗率应控制在3%以内,因此降低材料成本,是提成本控制和高绩效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产成本控制 生产成本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水、电、设备折旧等物理成本控制;二是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减少生产、管理人员的数量。成本应控制在产品出厂价的20%以内。 物理成本的控制靠的是严格的管理制度,生产效率靠的是工艺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根据笔者调查郑州服装品牌企业的工艺流程现状来看,生产效率的潜在提升幅度在30%—50%之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也是提高利润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3.开发成本的控制 开发成本的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开发数量和外出考察两项费用的控制;二是设计师、制版师和样衣工的人数和薪酬、奖金控制。成本应控制在产品出厂价的5%以内。 4.销售成本的控制 销售成本的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流成本和差旅费用的控制;二是营销人员和物流人员的人数和薪酬、奖金的控制。成本应控制在产品出厂价的5%以内。 三、服装企业生产计划与销售任务的控制 企业的年度生产计划与销售任务的控制是企业的年度战略规划,一般有以下二个部分组成。 1.以产定销 以产定销,是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来制定企业年度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例如:一个小型女裤企业,在正常情况下每天能生产500条女裤,考虑到因上新款造成的生产效率不稳定等因素,每月按25天计算,月产量为1.2万条左右,考虑到因销售淡季员工放假等因素,一年按10个月计算,年生产能力约12万条左右。年产量12万条女裤,需要年销售能力平均达到2万条女裤的经销商6个才能完成年度销售计划。 2.以销定产 以销定产,则是根据经销商的销售能力来逆向制定企业的年度生产计划。从全年12个月的销售业绩的曲线分析,2月、7月是销售低谷,10月因换季也是一个小的销售低谷,企业经销商的整体销售能力不同,销售峰值也不相同,用销售峰值的系数x年生产任务=月销售任务。分析企业往年的月销售业绩的峰值,制定今年的月销售任务,调整今年的月生产计划与方案,是实现女裤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 经销商的年销售任务也要随着企业每个月的销售峰值来计算每个月的销售任务,对经销商的业绩评价也随峰值的变化而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标准。 四、企业的薪酬政策与奖惩制度 岗位业绩指标,是衡量企业每一个员工能力的标准,制定恰当的奖惩制度,是完成企业年度绩效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对企业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个经销商进行优胜劣汰的衡量标准。 对于中小型服装品牌企业来说,薪酬政策应该采用低底薪高提成的薪酬政策,底薪的比例占薪酬的三分之一;提成的比例占薪酬的三分之二。提成的比例按完成销售任务的百分比来计算。如果企业老板很难兑现提成比例的话,建议不要采用这样的薪酬政策。 企业给每一位营销人员和设计师制定季度任务指标,任务指标的衡量标准就是销售业绩,并进行任务分解,连续三个月只完成任务60%以下的人员,按自动离职处理;连续半年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晋级奖励或物质奖励。 五、营销人员与设计人员的业绩指标与奖励 1.营销人员的业绩指标与奖励 企业的产品从设计属性上来说基本分三种:(1)是设计师的原创性设计;(1)是根据其他产品进行改良性设计:(3)是抄袭性的产品。这三类产品的提成的标准要有所区别,企业要用较高的提成标准鼓励设计师搞原创设计,使企业尽快形成自身品牌的产品设计风格。 在营销人员的业绩指标有两个方面组成,一是产品的销售业绩;二是商发展的质量与数量。在销售业绩指标的指定中,对原创性设计的产品,销售提成的比例要高,这种激励措施有利于减少员工之间矛盾,激发设计师和营销人员的团队凝聚力,因为他们的业绩和奖励他们共同的努力是连在一起的。发展商的数量;甄别商的销售能力是销售人员的主要任务,也是衡量企业稳定发展的主要指标。销售人员应该根据企业年度销售曲线的峰值分解出月销售指标,及时调整和补充商的数量和质量,确保按时完成企业制定的年度销售任务。对超额完成任务的销售人员应给予晋级和奖励。对连续三个月完成指标60%以下的营销人员,应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2.设计师与制版师的业绩指标与激励 新产品的开发数量和企业的生产规模、经销商的数量以及计划上市的款式数量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企业计划每个月保持15个新款式在市场销售,设计师和制版师要根据经销商的销售信息反馈,及时淘汰滞销款式、推出新款式刺激市场销售,确保企业产品的设计风格和市场销售的正常运转。 设计师、制版师的业绩指标是和产品的设计属性、提成指数、销售数量相关联的。例如:一个设计师的平均每个月的业绩指标是3千条女裤,原创性设计的提成指数为1.2;改良性设计的提成指数为1.0;抄袭性设计的提成指数为0.6。根据产品的设计提成指数,设计师和制版师每个月的业绩考核指标的计算公式为:月平均指标/设计指数x月销售峰值 = 月业绩指标。 对超额完成任务的设计师和制版师应给予晋级和奖励。对连续三个月完成指标60%以下的设计师和制版师,应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六、结束语 总的来说,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是衡量企业管理人员工作业绩的一个宏观标准。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降低材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率,实现企业年度战略目标根本保证。目标量化和激励是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工具,它提供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奖罚手段。它更重要的意义在提高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实现服装品牌企业的年度战略目标。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标杆管理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文章介绍了标杆管理的涵义和实施流程,提出了基于标杆管理的企业成本控制的两种模式,以指导企业在物价上涨、成本高昂的背景下,如何从战略层和战术层,实施标杆管理,进行成本控制。 【关键词】 标杆管理;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 一、文献综述与应用现状 (一)文献综述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对标杆管理的定义:“标杆管理是一项有系统、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将组织流程与全球企业领导者相比较,以获得协助改善营运绩效的咨询。”该定义揭示了标杆管理的本质问题:向组织外部参照物学习的价值;使用结构化、正式的流程进行学习的重要性;持续地进行组织自身与一流实践比较的重要性;驱使改善绩效行为信息的有用性。此定义被国际100多家大型公司所采用。 坎普(1989)提出“标杆管理是组织寻求导致卓越绩效行业最佳实践的过程。”该定义强调卓越的绩效,指出惟有最佳实践才能产出卓越绩效,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标杆管理活动均可应用于跨国度、跨行业的产品、服务以及相关生产过程。此定义为国际标杆管理中心所采用。 综合这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定义。笔者认为标杆管理的内涵是通过比较,不断发现企业内外、行业内外的最佳理念或实践,是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或其他业务活动过程与最佳部门、竞争对手或者行业内外的一流企业进行对照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评价自身企业和研究其他组织的手段。是将企业内部或者外部企业的最佳做法作为自身企业的内部发展目标,并进行改造的系列措施。 在当前面临国际次货危机、国内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的多重压力下,尽管有部分企业基本具备抵御系统风险的能力。但从整体而言,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世界先进管理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抵御通货膨胀风险的能力还较弱,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我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标杆管理思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 (二)应用现状 迄今为止,有不少行业基于标杆管理思想对照优秀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将成本指标分解细化。从1999年开始,国内钢铁行业开展了以降低钢铁成本为目的的“对标挖潜”活动,例如,鞍钢新钢铁公司把“对标挖潜”与全面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层层分解、落到实处;国内供电行业开展了“成本倒逼”活动,要求企业实施“三核对”(即日核指标,周核成本,月核利润)动态地跟踪每日的售电量,每周的成本费用,每月的售电收入和利润,按照自身的目标利润、目标成本,及时、主动地控制成本。标杆管理的实践证明:企业通过实施标杆管理,改善了成本控制水平,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因此,标杆管理是企业提高成本控制工作的有力武器。 但是,企业在应用标杆管理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标杆管理认识简单化,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成本数据和成本指标方面,未搞清数据的真正来源。二是标杆管理缺乏系统性,很多企业把标杆管理理解为一段时间内降低成本的突击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三是标杆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指导,在实施标杆管理的过程中,部分企业缺乏科学规范,或者仅仅注意别人的客观条件,而忽视对其主观因素的分析,遇到困难易产生抵制情绪。 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第一,成本控制必须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分析,现代的成本管理并不是一味地降低成本,必须根据企业战略选择相应的成本战略。第二,成本控制的内容所延伸至研发、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这些环节在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与此有关的管理成本、智力成本、学习成本以及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有关的知识成本、信息成本等也应该成为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第三,成本控制的范围要延伸。第四,成本控制的层次应有所深化。 (三)标杆管理的实施流程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标杆管理已经为国外众多企业所采纳,并作为一种重要的常规管理工具。因此,很多企业都在长期的标杆管理活动中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不同企业的具体做法和步骤会有所不同,但是这种不同通常只是在文字表述上的差异,其共同的实施流程,见图1。 二、基于标杆管理的企业成本控制模式研究 本文给出战略层面和战术层标杆管理两种成本控制模式。此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前者是后者的目标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和支撑。 (一)战略层标杆管理成本控制模式研究 战略层标杆管理成本控制模式是分析竞争对手,研究标杆企业的战略和战略性决策,寻找成功的关键战略要素以及成功经验,为企业的总体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战略性指导。(见图2) (二)战术层标杆管理的成本控制模式研究 战术层标杆管理的成本控制模式主要指在作业成本方法的基础上,研究标杆企业的管理过程和作业过程,包括基于作业的成本计划、成本分解、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以及其它作业成本控制技术。通过比较分析企业中影响成本的关键作业差距来提高成本控制水平,是成本控制技术和方法的具体应用。 三、基于标杆管理的企业成本控制模式案例研究 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建于1935年,是国有独资公司制企业,集炼钢、连铸、轧钢生产工艺为一体的国家大型企业,是全国冶金系统 46 家重点企业之一。近几年,公司积极实施更高起点的飞跃,进行“结构调整、东移改造”,东移工程历时3年,于2006年5月3日全面建成投产。 (一)战略层标杆管理成本控制的应用研究 天钢集团炼钢厂以企业战略为起点,基于企业纵向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筹建、生产经营到退出),并在与其对应的价值链过程(研发、供应、生产、销售和组织管理)中均采用标杆管理法。具体方法为:第一,明确谁是企业真正的竞争对手。第二,明确竞争对手所采用的基本竞争战略。第三,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成本动因,并与自身进行比较(企业成本战略选择、价值链管理、成本动因分析、成本优势比较分析),以期找到自身不足或者发现自己的竞争优势。 实施结果表明,在低成本竞争战略的指导下,天津炼钢厂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利用战略成本控制的技术方法,在整体战略上立足于炼钢厂全局,从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出发,做到了知己知彼,建立了稳定、可靠的供应商、用户和公司合作关系,更好地确保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战术层标杆管理成本控制的应用研究 该企业应用战术层标杆管理——作业成本标杆管理法,对基础作业层(市场需求、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质量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相关作业)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的成本控制。其实施步骤:第一,进行内部分析,确定标杆管理内容。在企业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企业成本控制状况,明确需要改善或者提高的环节,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标杆管理内容。第二,选择标杆管理对象。由于企业可能会在成本控制的某一方面进行改进,因此利用作业成本信息,选择那些在这些方面优秀的企业作为标杆管理对象。第三,搜集信息、分析差距。首先识别主要作业活动;其次建立主要资源库,在此基础上,确定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至每项作业,计算单位作业成本;最后与标杆企业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实践证明,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的评价是发现与标杆企业差距的有效途径。第四,识别改进机会,制定改进措施。通过综合分析,识别可能的改进机会,并利用标杆企业的相关成本指标为目标,运用有关作业的成本动因和成本信息,将成本控制指标细化到各个动因数量和动因费用率的变化上。 实施结果表明,经过对标分析,在不改变工艺过程的前提下,该厂制定了相关措施,通过加强管理、改进工艺来降低钢铁料的消耗,实现了提高成本控制水平、降低成本的目的,见表1。 (三)实施作业成本标杆管理中的关键因素分析 首先,通过对标分析、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寻找影响钢铁成本最重要因素——钢铁料消耗量(约占钢铁产品成本主体的80%以上)。钢铁料消耗也是炼钢厂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炼钢厂技术操作和生产组织的水平,直接体现了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和科学管理水平。降低钢铁料消耗,有利于降低钢铁成本,是当前炼钢厂加强管理,完善管理体系,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次,考察钢铁料消耗量评估指标——出坯率,出坯率高表示吨钢生成成本低,反之吨钢生产成本高。再结合技术标准,在投入铁水和废钢重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确定提高炼钢出坯率的主要途径,尽可能减少损耗的钢水的重量。为此,该企业在不改变工艺过程的前提下,制定相关措施。 四、结论 本文认为,标杆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企业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标杆为参考系,找到自身的差距或优势,企业可采用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两种模式实施标杆管理。前者的重点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具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方法。案例分析表明,天钢集团炼钢厂通过实施基于标杆管理的成本控制模式,成本降低了20%,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使得公司每一个岗位员工逐步形成了自我的成本标准控制意识。因此,促进标杆管理与成本控制活动相结合的研究,对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搞要】 根据施工 企业 现场情况,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等工序上来研究分析成本、从成本构成因素上来研究分析成本。 【关键词】 成本 控制 方法 企业的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大体上说,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六个环节。这些环节按成本发生的时间先后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进行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对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提出要求;事中控制进行成本的过程控制和成本核算,为分析、考核提供依据;事后控制进行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对预测计划提供反馈情况。这样,一个环节推动一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全面成本控制,使整个成本控制工作有序进行。其中,成本的事前控制对企业成本控制的整体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企业进行成本与费用决策及其它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以为成本费用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奋斗目标,增强预见性,减少盲目性,从而有利于企业建立成本费用管理责任制和实行目标管理,推动企业增产节约、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与费用水平;其次,它可以为企业未来的筹资活动提供依据。 随着国家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家投资结构的调整,全国建筑承包市场竞争愈演愈激烈,全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因此,要想立足于建筑行业,关键在于如何把成本降低到最满意的地步,因此研究成本降低的方法成了很多企业的工作。笔者认为,降低工程成本的方法关键在于搞好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一、事前计划准备 在项目开工前,项目经理部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选定先进的施工方案,选好合理的材料商和供应商,制定每期的项目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1.制定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拟定技术员组织措施 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四个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施工方案的不同,工期就会不同,所需机具也不同。因此,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是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制定施工方案要以合同工期和上级要求为依据,联系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等因素综合考虑。可以同时制订几个施工方案,互相比较,从中优选最合理、最 经济 的一个。同时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之中。为保证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落实并取得预期效果,工程技术人员、材料员、现场管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形成落实技术组织措施的一条龙。 2.组织签订合理的分包合同与材料合同 分包合同及材料合同应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由公司经理组织经营、工程、材料和财务部门有关人员与项目经理一道,同分包商就合同价格和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讨论,经过双方反复磋商,最后由公司经理签订正式分包合同和材料合同。招标投标工作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书要求密封,评标工作由招标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不搞一人说了算,并且必须有层层审批手续。同时,还应建立分包商和材料商的档案,以选择最合理的分包商与材料商,从而达到控制支出的目的。 3.做好项目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项目实施之前所做的成本管理准备活动,是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根据内部承包合同确定的目标成本。公司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等情况,按施工进度计划,确定每个项目月、季成本计划和项目总成本计划, 计算 出保本点和目标利润,作为控制施工过程生产成本的依据,使项目经理部人员及施工人员无论在工程进行到何种进度,都能事前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标成本,以便采取相应手段控制成本。 二、事中实施控制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按照所选的技术方案,严格按照成本计划进行实施和控制,包括对生产资料费的控制,人工消耗的控制和现场管理费用等内容。 1.降低材料成本 (1)推行三级收料及限额领料 在工程建设中,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65%左右,而且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成本的节约来弥补。因此,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组成工程成本的材料包括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主要材料是构成工程的主要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等,辅助材料是完成工程所必须的小型材料,如:氧、乙炔气、锯、砂轮片等。对施工主要材料实行限额发料,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作业队结算,制定切实可行的奖罚方案,节约时给予奖励,超出时由施工作业队自行承担,并且还要进行罚款,从施工作业队结算金额中扣除,这样施工作业队将会更合理的使用材料,减少了浪费损失。 推行限额发料,首先要合理确定应发数量,这种数量的确定可以是以国家或地区定额管理部门测定的数据为准,也可以是施工作业与项目定额员共同测算并经双方确认的数据。总之,要经过双方的确认。其次是要推行三级收料。三级收料是限额发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施工作业队对项目部采购材料的数量给予确认的过程。所谓三级收料,就是首先由门卫的收料员清点数量,记录签字,其次是材料部门的收料员清点数量,验收登记,再由施工作业队清点并确认,如发现数量不足或过剩时,由材料部门解决。应发数量及实发数量确定后,施工作业队施工完毕,对其实际使用数量再次确认后,即可实行奖罚兑现。 通过限额发料、三级收料的办法不仅控制了收发料中的"缺斤短两"的现象,而且会使材料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 (2)组织材料合理进出场 一个项目往往有上百种材料,所以合理安排材料进出场的时间特别重要。首先应当根据定额和施工进度编制材料计划,并确定好材料的进出场时间。因为如果进场太早,就会早付款给材料商,增加公司贷款利息,还可能增加二次搬运费,有些易受潮的材料更可能堆放太久导致不能使用,需重新订货,会增加订货成本,仓储成本;若材料进场太晚,不但影响进度,还可能造成误期罚款或增加赶工费。其次应把好材料领用关和投料关,降低材料损耗率。材料的损耗由于品种、数量、铺设的位置不同,其损耗也不一样。为了降低损耗,项目经理应组织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分包商确定一个合理损耗率,由其包干使用,节约双方分成,超额扣工程款,这样让每一个分包商或施工人员在材料用量上都与其 经济 利益挂钩,降低整个工程的材料成本。 2、人工费用的控制方法 人工费用的控制主要包括人员队伍的控制和单个人员的工资控制。一、人员队伍的控制:项目开工后,根据计划部门提供的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组织上队伍,在选择队伍时,必须通过多方面的考察,选择精干的队伍。然后在人员的数量上搞好控制,开始不可以多上,只可以少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确实缺少人时,再组织上人,尽量做到不要浪费劳力,同时也必须满足施工的需要。二、单个人员的工资控制:通常这是一个非常难控制的问题,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时间,工序难度等。在一年的施工中,冬季施工是比较难的,而且干的工作量相对来说比较少,一般的作法是工资开得比较少,这样容易是很多人员感觉到工资太少,缺少动力,于是有很多人员解决合同,因此在 计算 工资时要考虑到下一年招工难的问题,所以可以适当提高一下冬季施工人员的工资,同时,在夏季施工时,往往工作量比较大,工资相对来说比较高,此时也要考虑到冬季施工的特点,可以适当的减少工资以利于弥补冬季施工的约点。但是也不能太少,毕竟干的工程量多了很多。所以必须把握一个正确的度。在施工工序中,一个活干下来,有时工序简单,这时的工作量一般来说比较大,因此工资一般比较高,但是在遇到困难的工序时,完成工作量相对来说比较少,此时的工资一般比较低,遇到这种情况,也必须通过管理人员来协调工资比例。 3、机械费和管理费的控制 一般来说,机械费、管理费用在成本中占的份量不算太大,但是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对机械费用的控制,首先必须选技术熟练的工人,然后再选取诚信可靠的人员来进行管理,登记机械台班,进行不定期抽查,核实其工作的准确性。也可以根据油料的消耗定额来核算工作台班,据此计算机械费用。避免那些不负责任的人员夸大工作时间,捞取额收入,从而增加公司机械费用。二、对管理费用的控制,公司必须采取承包的方式,先制定出承包控制标准,由项目经理负责,然后每月进行分析考核,得出哪项费用超标,哪项费用节约了,最后针对实际发生情况和预算目标做出可行性决策,根据实际发生费用与目标费用相比较,节约费用的根据考核办法给予奖励,反之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事后成本分析 当一个项目竣工后,应该对该项目的成本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具体方法是比较法,比较法是指一项工程,在工程开工之前,计划部门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出一个详细的责任成本,然后待工程结束后,把实际发生成本与责任成本相互比较的方法。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实际成本中有哪些是超标了有哪些是节约了,再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得出一个有益于以后工程的结论。让管理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多注意容易超标的成本部分,吸取教训。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方法应用研究 [摘要]项目成本控制已成为建筑施工 企业 经营管理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研究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对完善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及意义,分析了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项目成本 控制 改进 一、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及意义 1.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 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必要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严格组织和监督的一个系统过程,即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应以施工项目成本为重心进行成本控制。 2.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意义 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施工项目成本的降低,表明施工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节约。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可以及时发现施工项目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2)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有利于项目经理项目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项目经理项目承包责任制中,规定项目经理必须承包施工质量、安全生产、施工工期、文明施工和项目成本五大约束性目标。其中成本目标是 经济 承包目标的重点和综合体现,因此,项目经理要较好地实现经营承包责任制,就必须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市场机制,管好项目,控制投入,降低消耗,将质量、工期和成本三大相关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控制。 (3)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增加企业利润、扩大社会积累最主要的途径。在施工项目价格一定的前提下,成本越低,盈利也相应地越高。施工企业以施工为主营业务,因此其施工利润是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盈利总额的主要构成部分,故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即为施工企业实现盈利的关键所在。 二、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经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行业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利润比较高,所以施工企业只是需要完成指令性任务,很少考虑和核算项目投资的解节超问题,对工程项目成本也不需要太多的重视。所以在完成工程项目的时候,只管干,不管算。但是随着近几年本行业的企业不断增多,行业日益成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好多建筑企业感觉到了危机,所以开始注重对项目成本控制的加强,然而,一种观念的转变要很长时间,以至于在具体的项目管理控制工作中仍然存在思想上的不重视现象,造成企业利润点下降的结果。 2.组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从项目的组织管理上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有:首先是缺少拥有权力,承担责任的成本管理部门。目前,我国施工企业通行的管理做法是把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委托给财务部门。事实上,成本是一项综合指标,它以货币形式表现,但不是纯财务问题,它涉及到项目施工的每一个阶段,涉及技术,施工组织,核算,管理等项目每种活动的各个方面,因而,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并不能有效的解决成本控制;其次在成本控制上,缺少系统管理和对项目施工各个阶段成本支出的系统控制。 3.施工方案上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上先进可行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目前,在我国的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不少工程项目都不进行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即使比较也只是在技术上进行比较或者是根据经验在局部方案上进行比较,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国施工企业的人员知识结构和考虑问题的习惯有关系,因此,要有效的,系统的控制项目成本首先要从项目施工准备阶段做起,制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 4.成本控制的方法与手段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本控制的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制定出的制度是严格的,但是,实施的效果都不理想,其原因之一是缺少一套系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和先进的手段。没有先进的成本控制手段,项目施工过程中大量的数据信息就难以及时地进行收集,传递,处理和储存,从而就不能及时掌握项目成本的变化情况,成本控制也就失去了依据,更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降低成本,保证企业的利润的最大化。 三、建筑施工 企业 成本控制方法的改进措施 1.建立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保证体系 (1)目标方针体系 在企业经营整体目标指导下,通过成本的预测、决策和计划确定目标成本,目标成本再进一步分解到企业各层次、各部门,生产各环节,形成明确的成本目标,层层落实,保证成本管理控制的具体实施。构成了成本管理保证体系中的“计划”环节。 (2)成本控制体系 围绕着工程项目,企业从纵向上各层次、横向上各部门以及全体人员根据分解的成本目标,对成本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即相对于施工过程对招投标过程中成本预测、决策和计划的事前控制,对施工阶段成本计划实施的事中控制和交工验收成本结算评价的事后控制。 (3)信息流通体系 是对成本形成过程中,有关成本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的系统。企业各层次、各部门生产环节,对成本形成过程中实际成本信息的收集和反馈,用数据及时、准确地反映成本管理控制中的情况,就是成本管理保证体系的“检查”环节。 2.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保证体系的实施 (1)目标方针体系的实施 工程项目成本目标化以后,由于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层次或部门都不可能单独完成对成本的管理控制,只有企业各层次、各部门之间围绕工程项目成本的优化进行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发挥各自在成本管理保证体系中的不同职责,才能在整体上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实现成本的优化目标。这体现了系统管理的整体原则和能级原则。因此,成本目标必须从纵向上对公司、项目承包班子、施工处、作业班组、个人进行分级分解;从横向上对劳资、计划、生产、财务、材料、质量、安全、政工、后勤等进行分工分解。同时分解还要结合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人工、材料机械费、管理费的节约;质量、安全的管理等降低成本途径进行,使每一层次、每一部门以及每一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成本,形成一个矩阵式的成本管理保证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协调、 教育 与激励、指导与服务的成本管理控制功能,使各级、各部门为工程项目的服务落实到实处,切实有效地控制施工成本,不断优化目标成本。 (2)成本控制体系的实施 成本管理保证体系中对成本目标的控制,最终都要落实到施工现场上来。施工组织设计要根据计划成本目标,按建设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编制分级 网络 计划,以网络计划为基础编制相应的劳动力、材料、机械需求计划、施工组织准备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加强现场管理人员的网络计划意识。在优化的网络计划控制下,实现劳动力、材料和机械等资源成本目标的优化,以及质量成本、技术成本、安全成本和管理成本的优化: 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从订货、采购、运输、人库、保管、加工、利用、回收和维护等环节人手,根据施工组织计划下达的工程量和定额领料数量等一系列控制参数,保证适时、适地、按质、按量、成套齐备地供应,以节省材料的采购保管费,减少损耗,合理使用材料,降低成本支出。 人工成本的控制关键在于提高工效,节约劳动消耗量,这就需要根据施工进度组织劳动力,保持生产的均衡度,减少劳动力不足或窝工现象,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开支。同时还需要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人工费审核制度,合理编制定员,进行劳动组织,加强职工的技术水平,提高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减少民工的使用,从而降低人工成本。 根据机械设备的最佳 经济 寿命,使用机械时,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决定购买还是租赁,充分利用自己的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搞好维护,合理选配机械设备,充分发挥机械技术性能,以控制机械成本的支出。 (3)信息流通体系的实施 要做到成本信息反馈的高效和灵敏,必须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严格划分成本的开支范围,完善各种经济责任制,健全各项消耗定额指标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做好各级成本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成本管理机构和有效的项目管理台帐,应用管理的“新老七种方法”进行原始数据、资料统计、整理和分析、及时准确地为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 工程项目成本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反复过程,由于建筑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里,企业要生存 发展 ,获得一定的利润,成本决策必须要反复比较多个根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作预测而得到的方案,从中选择一个最优的成本目标,并经过分解,落实到企业各层次、各部门、生产各环节,做出成本计划。在施工中对成本目标实施控制,还需要通过信息系统随时掌握执行情况,通过收集和分析各项生产费用的形成、变动和影响因素,核算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及原因,及时准确地反馈到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纠正己经发生的偏差,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在竣工阶段,根据整个工程的变化情况调整有关目标,得出实际成本和工程实际造价以利于最终结算, 总结 经验,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指导下一次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物流运输的成本控制研究策略 [摘要]运输功能是整个 现代 物流七大基本功能之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运输成本在整个物流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运输成本的有效控制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物流 运输成本 控制 随着物流成为获取利润的“第三源泉”,物流的功能和作用也开始被 4.运输成本与运输方式的关系 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是保证运输质量,提高运输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特性的物资对运输活动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当同时存在多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就有一个选优抉择的问题。选择运输方式是一个非程序化决策问题,要制定一个统一规定的标准是困难的,只能在组织货物运输时,按照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 二、控制运输成本的措施 1.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在目前多种运输工具并存的情况下,必须注意根据不同货物的特点及对物流时效的要求,对运输工具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作出合理选择运输工具的策略,并尽可能选择廉价运输工具。采用零担凑整、集装箱、捎脚回空运输等方法,扩大每次运输批量,减少运输次数。采用合装整车运输、分区产销平衡合理运输、直达运输、“四就”直拨运输等运输形式,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2.强化运输成本的核算和考核 要树立 现代 物流理念,引进先进的物流运输管理和优化方法,结合 企业 自身实际,寻找改善运输管理,降低运输成本的最佳途径。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建立物流运输管理专职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应用物流作业成本法(物流abc),把反映物流运输成本的数据从财务 会计 的数据中准确剥离出来,统一企业成本 计算 的口径。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强预算管理,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实行定额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进行成本控制目标分解,明确责任,实现责、权、利结合,加强成本核算和考核。 3.整合自身运力 通过整合运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运输成本消除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壁垒、企业之间壁垒、区域壁垒造成的物流运输资源浪费现象和对效率的影响。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化管理,企业间尝试通过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加强横向沟通和信息共享,改变以往的相对封闭状态和“各自为政”、“小而全”的运作方式,共享资源,实行物流外包。这样可以减少企业间的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现象,优化社会和企业资源配置,减少企业投资,降低运输成本。 4.消除运输中不合理现象 物流运输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在组织运输时,要对运输活动及涉及到的其他环节要 科学 规划,统筹安排,尽量压缩不必要的环节,减少个别环节所占用成本。对有条件直运的,应尽可能采取直达运输,减少二次运输。同时,更要消除对流及隐含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过远运输等不合理现象。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加强工程成本控制的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分析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研究,对于指导施工 企业 开展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工程成本控制 问题研究 1 前言 随着我国投资结构的调整和建设行业的市场化,施工企业的竞争愈演愈烈。目前,有些施工企业因底子薄,冗员多,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境地。由于承接任务后施工组织、施工方式、资金运用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给成本控制带来了许多新课题。一个施工企业只有通过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从技术、 经济 、管理等方面做好施工组织工作, 科学 有效地配置施工企业的资金、人才、设备等资源,降低工程成本,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生存和 发展 创造广阔的空间。 2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 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它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有些项目经理部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成本管理主管,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和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 (2)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片面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企业资本积累不足;项目经理部却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会产生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信誉造成很坏的影响。 (3)忽视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所谓“工期成本”是指为实现工期目标或合同工期而采取相应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有些项目施工前期忽视工程进度,虽然工程进度不紧凑,但并不意味着工程成本就少发生,前期施工设备进场没有完成计划任务,造成机械设备的浪费及劳动力工作效率不高等情况,真正等到业主要求工期的时候,又不得不出现大干的情况。后期由于受到业主的硬性规定,又要采取特别措施赶工期,施工成本往往多于或倍于常规施工成本。 3 加强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研究 (1)优化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 在合理工期下,项目成本支出较低。工期比合理工期提前或拖后都意味着工程成本的提高。由最优的施工方案来 计算 的工程项目的工期以及各单位工程施工所持续的时间就是工程项目的合理工期。在安排工期时,要注意处理工期与质量、成本的辩证统一关系,应按合理的工时、工期进行劳动力的安排、材料的供应和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施工组织实施时应该做到材料齐备,人员、机械到位时再施工,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避免不顾工程质量而盲目加快进度的现象。 (2)科学控制材料费用降低工程成本 材料的费用在建设中占的比重很大,约占建筑安装费的40%~50%,有的高达70%左右。所以,材料价格对工程成本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材料价格受材料的产地、运输方式、运距长短、运价高低等因素影响,因此,选用材料时应采用招标的办法,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根据材料不同产地的价格、运输方式、运价计算出不同供应方式的材料价格,再 参考 当地的市场价格货比三家,选用最实际、最经济的方案。 4 施工方案的优化降低工程成本 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是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施工方案是否先进、合理不仅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也必然会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和工程项目的利润。按照最优方案施工可以降低成本、加快进度、保证质量和安全,实现工程项目投入少产出最大、提高 经济 效益。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除了应组织专家对投标文件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外,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施工方案进行比选,应用价值工程等方法对项目做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努力挖掘节约工程投资的潜力,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成本,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比如,每个工程项目建点初期,都要涉及临时设施搭建问题,对临时设施可以采取自建、租用、自建与租用相结合等方案,每个方案成本投入是不同的。对工期较长、人力较多的项目,一般以自建为主,对工期较短、人力很少的项目,则以租用为主。在施工机械和设备的选择上,更需要有一个方案比选问题,机械费用比例很大,购买或租赁要经过充分论证。 5 加强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这个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阶段,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与最后阶段的工程决算编制完整、正确与否息息相关,特别是完整性。一般来说,由中标价加上各种变更及签证费用(包括索赔)形成最终结算额。在编制决算时不能遗漏每一张联系单。平时要把联系单当成支票、现金那样重点保管,有些分包的决算应与专业分包单位核对后,再纳入总包决算。最终向业主提供决算前,项目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一次成本分析,决算数是否大于财务成本,决算上的材料数量、价格与实际耗用量、采购价是否基本吻合。 6 作好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 制定落实责任成本,搞好施工前的成本预测。工程签约后,首先应开展编制施工预算、成本计划、再结合现行、当地人工、材料、机械的市场价,测算出工程总成本。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合理地界定项目部的责任成本范围,把可控制成本作为项目班子的项目承包基数。项目承包基数的测算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在测算过程中必须慎重合理,考虑影响成本的多种因素,例如工程价款、工程本身的特点、项目班子的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以及主要材料的市场情况和工程合同的有关条款等。公司与项目部在项目承包合同中,应对项目承包基数、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奖惩等详实约定。通过合同的签订,确保项目部和 企业 总部责、权、利分明,双方按合同中的责任,自觉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以保证项目施工顺利完成,在 科学 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管理的有效化。 项目部对成本指标进行合理分解。项目部签订承包合同后,可根据目标成本计划,按照工程项目部、工种及成本内容,对目标成本进行指标分解,将目标成本分解到人,确保目标成本的归口管理。
质量管理论文: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的运转探讨 摘 要:探讨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保证血液质量的作用。方法:建立和完善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制品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结果: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向临床供血68 079.5 U,无1起质量事故。结论: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为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血站;血液;质量管理 近年来,因输血安全造成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临床和受血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部法规文件并对血站推出了很多的培训项目,以提高从业人员血液知识和技术水平,规范采供血执业质量行为和技术行为。2006年实施的“一法两规”中明确指出,血站必须建立一个覆盖生产和服务所有过程并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1、 加强血站职工的管理和培训 人是整个质量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做好的人的培训,就把握住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自2006年以来依据ISO9000标准中质量管理的八大要素,建立了临床采血、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员培训、质量管理全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各种输血医学学历教育、轮转培训、自学、参加国内外各种进修学习班、学术会等,通过这些措施培训输血医学全面人才。近年来还加大了人员培训的投资力度,先后送270多人次到外省进修学习,先后19次请专家教授到站内讲课,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考核以评估培训效果,并作为年度绩效评价标准之一。 2、 加强检验科内部的质量管理 2.1 相关仪器设备的管理: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采血站专门成立仪器购置和计量管理小组,主要负责仪器的购置。对仪器设备的采购进行全程质量评价,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近年来本采血中心先后添置了众多紧扣的高档设备,每次都会积极申请计量部门对仪器进行全面的检定。同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制定采血站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 2.2 原材料的质量管理:首先保证是经自治区卫生厅统一招标中标产品,要求进货渠道正规。其次质控科还将严格把关,正对新购的原材料进行抽检,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3 血液检验质量管理:室内质量控制(IQC)和室间质量评价(EQA),EQA是建立IQC之上,又以服务IQC为目的的,是独立的经授权实验室监控本地区各实验室IQC实效性的一种手段,是来自于外部的非常规性的工作。其目的是回顾地了解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价实验室的检验能力。IQC是每个实验室自身不可缺少的常规的工作内容,是质量保证(QA)起码要求之一。IQC说明一次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依据,尤其是弱阳性质控品最为重要,它可以间接反应检测试剂的质量和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因此,做好IQC和EQA是输血安全的要求。严格执行《供血者健康标准》,严把体检关,坚持七项初检、六项复检,初复检同一项目采用不同厂家试剂,不同检验人员。为保证检测质量,重点抓好室内质控,积极参加室间质评。 3、 质量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3.1 为了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血站专门成立质量考评小组,考评小组在每月底依据具体量化的各科业务考核标准,对相关业务工作考核,与相关人员的工资奖金挂钩。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现的差错都得到了比较及时的改正。 3.2 质控科制订《北海市中心血站采供血全过程质量控制》工作交接单,体检、检测、采血、血液入库各个环节凭此单交接、流动,个人完成的业务项目均由本人签字,科主任对当日科室工作在交接单上签字,质控科对采供血全过程各环节审查签字。 3.3 质评小组每月组织全站职工开1次会议:总结本月的工作情况;公布有关国内外及本单位血液质量信息;各科室汇报科内本月自查自评情况。然后由质控科汇总,集中分析解决本月存在的问题。 4、 无偿献血管理工作 积极主动协助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无偿献血工作;以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的名义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活动,制定全市无偿献血采血计划;街头采血或上单位采血。献血者征询、体检、采血、检验、发放的原始记录作为日后用血返还和输血纠纷的历史记载,献血有关档案资料要至少保存10年。在质量管理上,无偿献血咨询ALT不合格是血液检测不合格的首要原因。ALT活性增高的原因与血液标本存放的温度、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ALT这一非特异性指标在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中的意义值得探讨。我国属于肝炎高发区,如果抗-HCV血清阳性或?HBsAg?阳性,合并ALT增高的献血者可能为肝炎病毒血症活动期,当抗-HCV或HBsAg?浓度低而不能检出时,ALT升高就有意义,可以避免肝炎相关疾病的窗口期所造成的漏检。 5、 结果 通过管理体系建立后的实施与执行力度的加强,提高了全站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增强了质量管理意识,优化了采、供血工作流程,建立良好的公平合理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采、供血工作高质高效完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向临床供血68 079.5 U,未出现因采、供血产生的差错事故,为全市临床输血提供了可靠的血液安全和质量保障。 6、 讨论 采供血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全过程涉及到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血液学、细菌病毒学及医用高分子学多种学科。为了保证采供血的质量和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制品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只有使采供血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才能为临床输血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成分制品。 质量管理论文:企业质量管理经验交流 质量管理对于一个工程企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对客户、对企业自身的信誉或是对社会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电厂项目要运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它质量好与坏就是企业最好的活字招牌。 通常一提到质量管理,大家的第一意识是这只是质管部或者专业公司参与施工的施工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事情。其实不然,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曾提出:在生产过程中,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只有10%~15%来自工人,而85%~90%是企业内部在管理上有问题。由此可见,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加工这一环节,也不只是局限于加工产品的工人,而是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各类人员。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不再停留于单一的质量控制,而是提倡全面质量管理。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全体人员及各个部门同心协力,把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数量统计方法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作业、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提供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全面提升质量管理,需要各个部门、专业公司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够得以真正实现。后勤管理部室为质量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和畅通的沟通渠道,做好质量监管和控制工作。专业公司则提升其专业技术监控、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在过程中控制、保证一线施工中的质量通过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支撑,确定质量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和共同维护,从质量目标确定、材料采购、材料验收、设备安装直到最后的工作验收,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一点差错,任何环节的差错都可能导致质量的缺陷,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而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否高效率的运行,关键在员工的质量意识,只有当质量意识深入每一个员工心中,才能让整个质量管理体系顺畅的运行。提高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员工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论培训,理论培训包括质量意识培训,即让每一个员工明白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让员工形成质量意识,在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都会把质量牢记于心。有了质量意识,还要熟悉质量标准,比如焊接接口的质量标准是怎么样的,只有对这些标准了如指掌才能在工作中有参照的标准、才能尽善尽美的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实践中的培训,每天的三交中的质量交底,这是在实践工作中最直接的质量培训,是质量管理目标分解到每个班组、每个工作任务中,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质量管理培训,所以应该保证每天的质量交底的有效性。 优化组织结构,保证质量管理沟通渠道畅通工程质量的控制最有效的方式是在过程中控制,它不似产品质量控制可以将产品回收重新生产,如果在工程结束后才发现质量问题,它返工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难以计量的,最重要的是工程进度也不允许花费如此多的时间返工,所以优化组织结构,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 优化组织结构,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首先就是要清晰的定位管理者的角色。每一个管理者有清晰的质量管理目标和管理范围,每一个质量细节都有相关的人员负责,每一个质量问题反馈都要有相关的管理人员指导解决。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没有漏洞,不会出现现场质量问题得不到反馈,因而导致质量缺陷得不到解决,而影响质量验收的情况。其次,精简组织结构,保持开放的沟通形式。在过程中控制质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精简的组织结构作为前提。如果组织结构庞大而又复杂,现场发现了质量问题,等到问题反映到管理层还需要兜兜转转经过许多流程,则质量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因而导致工程进度拖延、质量问题扩大等等增加质量管理的成本的后果。同时,影响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会关系到各个部门,所以必须要保持开放的沟通形式,发展全过程的沟通,消除部门间的障碍,各部门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才能保证过程中质量问题的高效反馈和高效解决。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每一个部门、专业公司共同努力的方向,更是每一名员工需要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的责任。 质量管理论文: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论文摘要: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质量是项目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三大目标控制的重点,本文结合工作实际经验,从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施工项目组织设计、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方面论述了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关 键 词:园林绿化 工程质量 管理控制 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质量是项目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它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均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园林绿化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入,纷纷提出创建园林城市,有效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品位和投资环境。搞好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需要、市民的需求,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园林绿化工程招投标市场选择优秀施工企业队伍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企业来说,把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是当务之急。 1组建项目经理部 组建项目经理部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前提。园林绿化工程涉及面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内容多样化、复杂化,工程规模日趋大型化,园林绿化工程与土木、建筑、市政、亮化及其他建设部门协同作业日趋增多,园林绿化工程还涉及美学、艺术、文学等相关领域,其艺术文化内涵逐步提高,此外还具有施工方法不一,质量要求不一,季节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而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程项目的质量更难以控制,搞好施工之前的组织设计是搞好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关键。 1.1组建项目经理部 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在接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任务后,要及时成立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由政治素质强、施工经验丰富、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选担任。 1.2规划施工项目管理目标 项目经理部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施工图进行汇审,确定图纸的正确性与适用性。项目经理要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地形地貌、地下管线、施工条件等有关资料,对质量、工期、效益目标做出规划。目标规划工作从根本上决定了项目经理的管理效能,因此要及时组织项目经理班子成员对目标系统做出详细规划,进行目标管理。结合工程特点、地区环境和施工条件,从施工的全局和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遵循施工工艺的要求,科学地制定施工组织设计。 1.3制定制度和规范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经理部要建立合理而有效的园林绿化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及时制定重要规章制度和规范,从而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要对规章制度和规范进行审批、督促和效果考核。 1.4选用优秀人才 项目经理要选择精通园林绿化专业、经验丰富、精干高效的人才进入项目经理部,要选择那些选得其才,用得其能,置得其所的优秀人才进入项目经理班子。项目经理必须做好施工项目组织设计工作。 2建立健全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 建立健全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目标,园林绿化施工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体系的建立是实现项目经理责任制的重要内容,项目经理之所以能对工程项目承担责任,就是因为有自上而下的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作基础。 2.1园林绿化项目经理与企业经理(法人代表)之间签订目标责任制 园林绿化项目经理产生后,要与园林绿化企业经理就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这种责任书是对项目经理的“任职目标”,是对施工项目从开工到竣工交付使用全过程及项目经理部建立、解体和善后处理期间重大问题的办理而事先形成的具有企业法规性的文件,主要内容应包括:施工效益、工程形象进度、工程质量、成本降低率、文明施工、安全生产要求等内容。 2.2项目经理部与本部其他人员之间签订管理目标责任制 项目经理在实行个人负责制的过程中,还必须按“管理的幅度”和“能位匹配”的原则,将“一人负责”转变为“人人尽职尽责”,在内部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分工负责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每一业务岗位的工作职责,将岗位职责具体化、规范化,将各业务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规定清楚,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将企业横向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3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关键。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及监控措施,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得到落实,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重点要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现场管理。 3.1以园林绿化职工的工作质量确保工程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是由园林绿化职工所创造的,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质量观、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均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项目经理部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园林绿化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增强质量观和责任感,牢牢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认真负责地搞好本职工作,以优秀的工作质量来创造优质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 3.2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建部分投入了一定的各种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绿化部分投入了大量的土方、苗木、支架等工程材料,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投入材料的质量,如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对投入材料的订货、采购、检查、验收、取样、试验均应进行全面控制,从组织货源到使用认证,要做到层层把关,对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方案要进行充分论证,做到施工方法先进,技术合理,安全文明施工,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3.3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园林绿化工程中投入的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别。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此,必须遵循苗木生长规律,在苗木最适宜时间内栽植,确保苗木成活,提高工程质量。 3.4全面控制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 综合性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都是由若干个分项、分部工程组成,要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都符合质量标准,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又都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由此可见,工程质量是在工序中创造的,要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对每一道工序质量都必须严格检查,当上一道工序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决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只要每一道工序质量都符合要求,整个工程质量就能得到保证。 3.5严把园林绿化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关 园林绿化工程分项工程质量等级是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基础,分项工程质量等级不符合标准,分项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也不可能评为合格,而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此,在进行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时,一定要坚持标准,严格检查,避免出现判断错误,每一分项工程检查验收时不可降低标准。 3.6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预防为主就是加强对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对投入品质量的控制,做好质量的事前、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 3.7严防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 系统性因素如使用不合格的园林材料,违反操作程序、操作规程,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达不到设计要求,均会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或工程质量事故。只要增强质量观念,提高工作质量,精心施工,完全可以预防系统性因素引起的质量变异,因此,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要严防或杜绝由系统因素引起的质量变异,以免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或工程质量事故。 4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 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随着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制已全面进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行业。园林绿化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既维护业主的利益,又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园林绿化监理人员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能够做到全过程跟踪,发现不合格材料、工序、产品做到及时整改,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每个环节不出问题,从而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 5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目前,一般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期不超过半年,但园林绿化工程合同规定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移交需两年,即绿化养护期规定为苗木两个生长季节,目的就是确保绿化苗木成活,生长良好。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影响工程质量。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如果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如浇水不及时,导致树木成活率低;树木支架不牢,导致栽植树木歪斜;除草不及时,导致绿地杂草丛生;打药治虫不及时,导致病虫害严重等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6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 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不可缺少的部分。竣工验收是施工阶段的最后环节,也是保证合同,提高质量水平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竣工验收,全面综合考察工程质量,保证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等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因此,竣工验收必须有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和经签署的工程保修书。通过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档案整理,既能总结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施工过程和养护过程,又能为建设单位提供完整的变更、竣工资料,提供后期使用、维修的根据。项目经理部必须重视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资料的整理工作,确保工程圆满结束,质量合格。 7结束语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安全控制之间既存在着相互对立,又存在着相互统一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做到工程质量合格,进度符合合同要求,投资成本合理,安全文明施工。 质量管理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世纪是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临床医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为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与可靠性。检验科主要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的工作[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医学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的保障,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技术的发展需要管理的配合,然而现时的质量管理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脚步,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给人民与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着重探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疗机构检验条件与技术配备不合理。医院里表现床位时常面临紧缺之势,房间设计格局不合理,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焦躁与暴怒。部分实验室布局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缺乏长远计划。检验硬件设备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仪器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和添置而有趋于老化之势。 1.2实验室室前检查不合理。临床医师为患者开据检查申请单,病人按医嘱要求留取标本送检。部分临床医师对没有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是十分明了,检查的目的性不强。更有部分医师因为诊断不出问题,而随便让病人进行抽血与进行其他无意义的形式检验,让病人及其家属费时费力,同时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病情确又得不到缓解,从而失去了对医院的信心而选择不就医。 此外,临床科室标本抽取时间迟早不一,导致待检标本时间过长而影响检验结果。部分护士抽取标本的操作不规范,致使检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给临床医师的判定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医师无法对症下药,也是导致患者再不肯就医的重要原因。部分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知识更新迟缓。质控管理人员运用旧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的误差判断。 1.3文件管理无序,有失规范。文件管理是检验科开展和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2],科学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能保证检验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可靠性。部分检验人员对文件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不熟悉,在编写和建立程序档案文件时分类不合理、书写不规范,检验原始记录不完整,达不到档案保存的基本要求。检验科管理人员没有对实验室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致使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与修改。另外,管理人员对仪器使用、维护、校准等账目不够健全,质控品与校准品存在混淆的问题,以致使用不正确,极大地影响着检验结果。 1.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关系不甚和谐。当前医院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着医疗合作关系。临床医师希望检验人员能帮助寻找患者的病源,但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而检验人员又总是希望临床医师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与交流,日积月累,从而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树起了一道交流屏障,导致关系的彼此不协调。 2针对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措施与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适合的检测仪器。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引进测试领域广、精度高的仪器设备。完善各项仪器和管理,实行“一对一”或“二对一”专人专队管理与护理。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购进、建档、使用操作管理、人员职责均作出明确规定,以提高仪器的护理质量,保证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2完善实验室前检查制度,提高质控质量。要求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与扩展初诊知识,对检验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强化标本采集,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减少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误差,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 2.3制定文件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文件管理系统[3]。要求检验单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逐项填写,检验人员需经检验科主任审批报告权后方能签发报告,检验结束,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制定检验仪器操作手册,并定期进行修订。检验负责管理人员定期向科主任申请检查各种试剂的质量和所用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定期进行校正。健全登记统计制度,对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登记和统计,要填写完整、准确,妥善保管,并实行归档存档。同时加强仪器、试剂的管理,建立大型仪器档案。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 2.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医院开展各科室的交流活动,要求各科室的人报告自己科室的最新发展。检验科人员要求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临床医师要求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随时跟进检验科的技术发展。 总述: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继国家对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之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开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 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是众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不懈的追求目标,也是扩大建筑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信誉的根本途径。工程质量问题,始终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如何提高工程项目实体质量,这是摆在所有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热点话题。笔者撰写本文,抒之己见。 1、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既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无数血和泪实例教训的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建筑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拓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实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重新认识建筑产品的质量。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笔者认为建筑产品的质量包括3个方面:一是建筑产品主体结构的质量。二是目测感官方面的质量。三是使用功能方面的质量。建筑产品如同其他任何具有使用功能的产品一样,形体设计、装潢的完美,给人只能是感官上的享受。人们购买、消费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使用功能的质量,不仅有设计原因造成的,更多的是施工质量方面原因造成的。水、电、煤气这些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是人们对建筑产品内在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上水不通,下水不畅;电线短路,煤气泄露;还有窗台、屋面、外墙面渗水等,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质量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通过消灭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提高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多创优质工程,为业主和用户提供优质的建筑产品,既是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把提高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放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首位。 2、必须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是建筑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施工现场管理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施工生产的组织和实施,技术质量管理的实施、检查、复核和监督,物料进场、检验、实验和使用的管理,预算、统计、核算管理、施工现场治安治理、消防和卫生管理,分包队伍的管理等,构成了施工现场管理系统。 在施工现场管理这个系统中,质量管理是核心。围绕“建筑产品质量管理”主线,把施工现场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串了起来。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和保证。这就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理念。创优和达标,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却是密不可分的。要创优质工程,向施工现场管理提出了高的标准和要求,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创优质工程就是一句空话。通过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贯彻iso9002标准提出的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建筑施工企业深入开展创优达标活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向顾客提供满意质量的建筑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3、抓住质量体系的运行,规范质量管理的行为 贯彻实施iso9002质量体系,运用iso9002国际标准的管理模式、标准方法及其有效的运行,是推动和促进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按造iso90002标准编制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汇编》,对第3层次支持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文件化质量体系的建立,明确了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网络;明确了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了施工质量管理的程序和标准,这些对企业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了基础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客观地推动企业内部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为企业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提供了标准和依据。一是抓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控制运行这条主线不放。从年初的质量策划,年度质量指标的分解落实,《项目质量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到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和竣工项目的回访服务,把工作重点放在过程控制上。坚持iso9002质量体系的月度讲评例会制度,坚持用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来推动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二是抓标准和规范、规程的实施。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工程质量、技术方面的管理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增补、印发《企业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汇编》。使企业内部有一部技术质量系统的管理规范、标准和制度。这对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行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抓质量奖惩办法的修订和实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标准及要求的提高,修订企业质量奖惩办法势在必行。逐步修订完善企业质量奖惩办法,从企业内部立法的角度出发,较好地通过制度的形式把创优达标工作引入了持续、有效运行的轨道。适当的奖励、必要的处罚,是保证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举措。 4、严格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的优劣与施工工程实体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要实现建筑工程质量达标创优的目标,施工企业的施工材料供应部门必须与施工材料构配件厂家建立工作联系和材料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密切业务联系,不断改进和提高材料质量,避免和解决与供方的质量争端。笔者认为: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关键要抓住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验收、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质量这3个环节。(1)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物质采购人员要选择合格的供方。应初拟2家以上供应方待选,经过比较后确定,对经过几次供货考核,确能保证供货质量的供地可签定长期供货协议,同时,还要考虑施工材料构配件价格和费用,交付服务等标准来评价供应厂家。设计部门和建设单位指定的供应材料构配件厂家,经审核确有质量保证能力,可按设计和建设部门指定的厂家订货。否则,应同设计和建设部门协商,另择供方。做到四不采购,即不采购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国家已明确淘汰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不带合格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需用单位已对质量提出异议的材料。 (2)施工供应材料构配件的质量验收是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材料构配件供应验收过程中,对材料构配件质量有异议时,供应部门负责同供料单位交涉,具体实施按《原材料构配件质量异议仲裁办法》处理。材料构配件质量复检后要索取复检报告,对复检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构配件要按《材料构配件隔离办法》、《原材料构配件退货办法》处理。 (3)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的质量管理。为使库存的施工材料构 配件不发生变质,保证物质的完好无损,供应部门及分公司或项目经理部的仓库管理人员负责验收入库材料构配件保管和发放。必须严格按照仓库管理办法,及时上帐上架,严格执行仓库保管原则。特殊材料跟踪管理,按照类别分类保管,严禁混料。开展经常性的对库存物质材料构配件进行检查,以发现可能发生的质量变化和损失情况,防止发生物质材料霉烂、变质、潮湿、锈蚀、虫鼠害、老化和过期失效。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工序质量是基础,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工序质量的控制,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控制,据此来达到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原理是采取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一部分(子样)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道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若不稳定,产生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予以改进。在对工序质量控制过程中,一是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二是突出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因素实行有效控制,使其处于受控制状态。三是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质量,及时掌握质量动态。四是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工序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用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办法来保证工序,使之达到良好控制状态。 5、突出抓好质量通病控制,为顾客提供质量满意的建筑产品 施工中有些质量问题,如渗漏、起壳、开裂等质量通病。对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要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掌握质量通病发生的原因,才能制定防治措施,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效果。质量通病面大量广,危害极大,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施工项目的组织者和操作者在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遵守施工工序和操作规程,坚持质量标准,对隐蔽工程,对易发生质量事故的工程如基础沉降不均匀导致墙身开裂;现浇钢筋混凝土工程出现的蜂窝、麻面、露筋;屋面、渗水、漏水;地面、楼面起砂、起壳、开裂;阳台、雨蓬开裂、倾覆和坍塌;墙面抹灰起壳、裂缝、起麻点和不平整;门窗变形,缝隙过大和密封不严等,应开展现场型qc小组攻关活动,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严格实施质量检查,认真总结产生质量通病的原因和防治,以彻底地消除质量通病。 笔者认为,重视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其原因制定根治对策,采用“三新”工艺和技术,增强责任感,消灭质量通病,为用户提供满意质量的建筑产品,是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宗旨。 质量管理论文: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 摘要: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指的即是将关于对质量进行保证与控制的各项相关技术以及众多的管理措施等贯穿落实到环境监测的具体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从而能够使环境监测所得到的结果在公正性与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等方面都得到保障,从而进一步为我国的环境执法以及相关科研活动的进行等起到一定的决策与支持以及引导作用。本文研究的则是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而对于其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等则进行重点的探讨。 一、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出现的质量管理上的问题 由于我国环境问题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环境治理的有效进行的呐喊声愈来愈高。并且社会上所发生的众多公关危机事件等对我国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中的缺陷以及漏洞等也得到了暴漏,比如松花江的水污染事件以及农夫山泉的事件[A]等等,因此使得环境监测的工作者产生一定的警醒意识。下面我们就浅谈在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1.1环境监测的技术在整体素质上对质量管控的过程产生影响 目前的环境监测队伍由于人手少且结构安排不合理等因素而导致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控的相关工作无从谈起。并且诸多工作人员对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控的相关理念等的理解都还不够充分,而对于现场具体环境的工作质量的科学性有时也会忽略。与此同时,环境监测队伍的人员安排的结构相对不合理,众多监测工作人员对于专业知识没有足够掌握,进而无法对环境监测得出的结果进行科学与客观的评价。 1.2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控在运行有效性较差 一些简单设置的环境监测机构对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以及具体的工作等都停留在表面上[A],而对于监测得出的结果的具体分析以及归档等也都成为一种摆设,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以及评估过程等更无从谈起。这样的工作使得监测机构无法得到进步,对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也成为了空谈。 1.3环境监测技术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无法适应 我国环境监测的具体项目从以前较为传统的大气、噪声与水的监测逐步发展到现在涉及土壤与生态以及生物监测等诸多新型领域,其中还包括挥发性有机物以及PM2.5的监测等,因此使得环境监测的运行系统也得到不断的升级,比如,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或者是连续在线监测系统等。但是尽管如此,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的发展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落后性[A],尤其是在质量管理的办法相对单一以及针对性与目标性不够而导致的数据可信度浮动下降等方面产生问题。 二、对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在具体的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对于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的影响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仅仅是一点不起眼的相关因素也可能使得监测得到的数据不准确或是没法进行正常的监测等等,因此我们对于影响因素也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2.1在监测布点方面上 由于在现场具体的监测工作中的人为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例如有的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或者是监测业务的经验相对不足[C],有的工作人员在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方面上的能力相对不强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在监测布点方面上产生不必要的问题,因此而形成对监测数据的影响因素。 2.2在采样方面上 在现场的监测工作中对于监测采样[C]的时间与采样的频次等的管理没有做到进一步强化,无法使样品的真实性以及代表性得到应有的保障;并且对于现场进行监测的关于现场平行样记忆全程序空白样等的采集在质量与控制上没有做到全面掌控;具体的工作人员在样品的采集与样品的固定以及样品的保存与运输等较为具体的现场监测工作没有做到尽量减少影响并且保证最大的准确。 2.3在测试系统方面上 由于近几年的经济突飞猛进得到发展,使得环境监测的相关工作的任务也出现越来越重的趋势,从而导致分析测试工作人员出现严重紧缺的状况,也因此而导致系统测试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况且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等尤其是用来应急的监测设备以及运行系统,在其科技含量与数量以及更新的周期[C]方面上都远远满足不了突发且状况复杂多变的具体问题的要求,致使在硬件上就对监测工作产生了制约。 2.4在分析方法方面上 分析测试可以说是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点内容。当前实验室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相对而言大部分都是比较老旧的,并且基本上是以较为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为重点,这些分析方法在进行分析时通常速度较慢,并且操作程序较为繁琐[C],对当前的发展形势基本上已经不相适应。 2.5在人员素质方面上 在人员素质方面,专业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人员相对较少;部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控制人员在岗位上还出现调动频繁与管理经验相对欠缺以及新手较多等情况,而对于处于少数的质量监督工作人员在业务素质或者是技术水平上还不够高[B],没有发挥监督的重要作用;环境监测的相关技术人员特别是现场监测的工作人员的质量监测意识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 3.1建立健全合理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有效运行 3.2积极引导全员参与,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 3.3 实施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3.3.1合理优化监测点位布局 3.3.2 加强监测采样过程的质控保证 3.3.3 强化测试分析的质控保证 3.3.4 强化监测数据的审核制度 3.3.5 强化日常的质量监督管理 3.3.6 强化综合评价质量管理 3.4、加强环境监测质控的工作力度,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管理论文:护理完善手术室质量管理的探究 【摘要】在I临床护理工作中,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好的管理人才和好的规章制度就会使护理作变的杂乱不堪,既影响了护理的效果,也影响了医院的声誉。所以对于护理管理作的管理不仅关系到了患者的健康,也直接影响了医生的治疗工作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完善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措施 作为医院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优秀的操作技术和各种应变能力。各个科室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理论水平,掌握新的科学技术、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只有从根本解决护理人员的技术问题,才能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以操作应手,有条不紊,顺利的进行手术。随着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护理效果也会随之改善。 人员素质管理措施: 巩固基本技能,加强技术训练制定完善的“护理操作程序及考核细则”,明确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每年多进行几次护理比武活动,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并且把工作成绩与经济效益挂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以此产生竞争效应,科室与科室比,护士与护士比,使人人操作规范化、标准化。此外,每次考试成绩要张榜公布,以督促护理人员加强业务学习。 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一专多能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医疗向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必须有高水平的护理来保障。对自身基础好的、成绩优异的护士实行重点科室的轮岗,如普外科、骨科及医疗重点科室等,利用各科室患者在护理方面的不同点,培养她们综合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性护理人才,以适应现代医疗护理工作的特点。 严格管理手术室的工作人员,保证手术安全尽责、献身、仪表端正、热情和蔼、技术精益求精,是每一个优秀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手术室尤其重要。由于手术室工作特点是紧张连续、不分昼夜地协助医生抢救危重患者,因此,应要求每个护士都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除此以外,还需动作灵敏,沉着果断,能迅速地处理意外情况。这些都要在日常工作中加以教育和训练,使之逐步形成。此外,护理管理者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对于围术期的质量管理手段: 术前探访根据国际手术护士协会(ANRN)规定。 护士的术前访视是护士的重要职责和责任之一。在手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可以进入病区对手术病人进行访视。可以查阅病人的相关病例资料,了解病人的病情状况;通过对病人展示图片和进行文字讲解,可以让病人了解手术室的环境、注意事项、麻醉过程、医生的操作水平等等。虽然病人家属不能进入手术室进行视察,但是巡回护士可以像亲属一样寸步不离守护患者,患者有什么需要可以向巡视护士提出来,巡回护士在不违反手术室的相关规定的情况下,都可以为各位家属和患者满足,使病人及家属以良好的心态去等待手术的结束。 对手术环境要进行严格检查手术室内要保持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等等的清洁,而且还要有相关的标志说明,清扫用具要分开放置,定期对用具进行清理和维护。手术室必须每天进行消毒清理一次,而且每个月还要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和培养。对于那些一次性使用的用具也应该进行抽样进行细菌检测,由护士长监测最后的数据,妥善管理和消毒手术室内的卫生环境。每个月要对手术室进行抽样化验,看是否合格,如果出现问题应该及时的改善,制定相应的手段,监督每个人都积极实行。 对于手术机械用具应该保证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能够正常的使用医学|教育网整理。一些精密的仪器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放置,并且对其正常运行的使用也要保证,时时进行检修维护,对于一些无菌的手术用具和已消毒的用具应该放到无菌室,有效期是一个星期,每天清理过期的用具,敷料一次。 手术配合的操作管理手术配合是指在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的全部过程中。洗手和巡回护士手术前要核对患者的病睛状况、手术部位、操作方式、手术名称,对患者做好相关的心理护理,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护士还应该对手术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准备,做到意外情况不慌张,保证手术的正常运行。 术后清理的质量管理手术结束后,要严格控制手术问的闲杂人员流动,认真的对室内的地面、血迹清理洁净,更换所有的床单被褥。对于~些传染和污染的疾病手术,手术后用相关的药物进行杀菌处理,例如用氯制剂进行清理消毒,彻底的阻断各种传播途径,防止病毒的传播医学|教育网整理。对于普通的手术没有危害性的,手术后进行消毒清理干净后再用层流消毒机器消毒30rain.对于手术过程中一次性的手术用具及时处理,非一次性使用的用具进行仔细的消毒处理,对于那些有传染病使用的用具必须进行特殊消毒后再进行消毒处理,没有使用的一次性用具进行消毒放人无菌室,以方便下一次使用。 结语: 总而言之,手术室内的清理必须严格保证其质量,管理人员要负起责任,保证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运行,培养有技术和素质的下一代接班人。管理人员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也要时时的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和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其管理能力,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合理管理护理工作。 质量管理论文: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制改革形势的深化,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扩大了施工管理的内容,同时也使数量、成本与质量的矛盾愈显突出。因此,现代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比过去更为丰富,它不仅受到思想、技术、组织、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并兼有咨询、顾问、参谋、控制的涵义,还涉及到工程法规、行为科学及技术美学等诸多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工程施工实践,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一课题,作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 公路工程 经济承包责任制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管理方式 工程质量管理 公路建设 技术美学 一、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1.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的关健,并且有利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监控。为此,要加强三个层次的控制和各层次的职能,即政府监督,项目(施工)监理和企业自检。要在建立公路监理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又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单位三者的关系。并概括为:(1)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关系,是依据工程建设发包和承包合同或协议,构成承发包的关系;(2)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通过监理服务协议或合同确认职责、权限和经济关系;(3)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也没有任何经济关系,而仅仅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 2.要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监理、检验和质管组织。(1)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办法和监理合同,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理职权,对建设单位和承包(施工)单位均具有监督权,以负责保护双方利益。(2)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质检和抽检。(3)施工单位要成立各施工点质管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 二、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质量管理总目标,也是为质量管理创造前提条件的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重视基础工作,才能坚持做到施工中的“四有”、“五化”,即:有方案、有标准、有制度、有目标;施工规范化、操作规程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数据科学化,才能确保建设总目标最合理地实现。 1.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1)各项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要点,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以及工程监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资料,统一印发至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其人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现代工程建设要注意技术美学,强调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统筹考虑。(3)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文件,在开工前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 2.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计量检测工作的加强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为强化检测手段,要求各地、市公路部门和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试验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常规试验和抽验工作,省公路局对各地、市拨发专款配置仪具。 3.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施工。项目建设在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指挥部)将各种原始记录表、检验记录表、测试报告表及统计表格等发至施工单位,并规定向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定期报送各种资料。通过检验测试人员提供的资料掌握现场随时发生的质量情报和数据,以便及时分析质量动态,采取应急措施。 4.建立健全责任制。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制定各级职责范围,实行奖惩制,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三、加强质量控制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对工程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其核心是贯彻“预防与把关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其目的是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因素主要有设计、材料、施工、检验四个方面,并且要在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事先控制、中间控制和事后控制。当然,其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1.设计质量的控制。对路基、路面、桥涵结构设计的图表、资料文件因未经施工实践,有很多不尽合理及遗漏的地方,这些错误部分往往不易暴露,除开工前通过设计文件会审控制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通过以下途径解决:(1)重大变更应严格按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办理。(2)非重大变更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处。(3)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监理工程师可以书面明确解释或补充规定。 2材料质量的控制。原材料是工程实体的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求施工单位:一是把好材料采购关;二是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测试鉴定;三是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和半成品。 3.施工质量的控制。(1)抓好各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以防患于未然。对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通过定期检查评比,有的放矢地对重点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如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发至施工单位,目的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2)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普遍性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以保证工程质量。(3)对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情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4.对检验判断准确性的控制。质量检验属于质量管理中的把关环节,往往会因为检验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工作中的差误和检测仪具的精度不高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影响和危害了工程质量。为此,要选用高素质的检验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对仪具要经常校正,以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 5.其它因素的控制。民事纠纷、报酬不合理、劳动强度高、劳保条件差、干部作风不深人、施工人员情绪不佳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人为的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这些因素不可忽视。因此,领导干部要深人施工现场,做好 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监理人员和检验人员也要经常深人施工现场抓好质监工作。 四、严格质盆检验 质量检验是评检施工质量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葫;志着质量好坏的程度,其关键在于做好下面几点。 1.明确质量检脸标准、内客和手段。检验标准包括主要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检验内容主要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结构整体和部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检验,使工程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检验手段是通过仪具测试和试验数据结果反映出来。对技术标准高、工艺较复杂的项目,其检验标准另有设计规定的要求,并经质量监理人员检查后方可签认。 2.检验的组织形式。质量检验应坚持专职检验和群众自检相结合,日常检验和重点抽验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检、互检和全面检查相结合。专检人员必须从施工准备、竣工交验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验。 3.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无论管理制度、工艺措施、规范、规程、规定要求,还是从平时检查到具体指导,从关键部位到每道工序,都必须强调一个“严”字,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更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苛地进行妥善管理。各级技术负责人对质量管理要做到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果评审和信息反馈工作,纠正过去偏重事后把关,管结果不管中间检查的习惯。 五、结束语 为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基础工作、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把关工作。当前,要想建立科学、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我们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仍有许多困难。如公路工程线长面广,有些工程施工季节性强,施工队伍的条件和素质要求还不相适应,工程监理工作起步晚,缺乏成熟经验,检测手段还不先进,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去探索,逐步加强完善质量管理工作。 质量管理论文:探讨水利工程现场质量管理的技术 【摘要】一个优质的水利建设工程,是实施严格且先进的质量管理的结果。一般来说它是通过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和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来实现的,因此,切实抓好水利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是创造优良工程的关键。 【关键词】水利建设;施工;质量管理 1. 样板管理 样板是一种标准楷模,建筑工程的样板在施工中能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样板要体现设计要求,达到指定的质量等级,把抽象的设计要求和繁复的质量标准、规范、规程等具体化、实物化,使全体施工人员,尤其是操作工人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对照。因而,推行样板管理是保证和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力措施,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样板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须抓好以下5项工作: 1.1体现设计意图。满足设计要求是做好样板的前提。 1.2选用合格的材料。合格的建材是“样板”质量的保证,“样板”选用的材料,不仅要材性合格,而且还要注意规格、色泽及形体完整洁净等要求,尤其是装饰材料。 1.3选择合适的技术工人施工,这是样板成败的关键。在一般情况下选用技术水平中上的技术工人操作,容易把样板做好,在面上推广时也容易做到。若用一般技术工人操作,做出的“样板”水平低,无推广价值;但是用技术水平上等的技术工人,虽能做出高水平的样板,但在面上推广困难,无现实意义。 1.4在施工前向操作者进行技术、质量交底。施工前向操作者进行详细的技术、质量交底,是做好样板的重要环节,包括样板的名称、部位、使用的材料、技术、质量标准、操作要领等,使操作者做到情况明,要求清。 1.5组织质量专检人员评定质量等级。“样板”施工完毕后,现场施工项目部须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质量进行评定,一般在操作者自检合格后分别由项目部、项经部、公司质量科等有关质量员,项目经理或工程师鉴定通过,有些外饰面、油漆、装饰工程或由设计方或甲方指定的项目,应请设计方及甲方参加鉴定,特殊项目还要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参加,样板一经鉴定通过,就应指导面上施工。 2.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管理 2.1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作用与目的 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力的质量监控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降低工程成本。 2.2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 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范围较广,从设计图纸、原材料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熟悉和掌握监控的范围及重点,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预控状态,在一般情况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为: (1)学习及会审设计图纸是质量监控的首要环节。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认真阅读,了解设计意图,因为一个不符合设计的产品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然而,按图施工是建立在学习与会审的基础上,要把学习与会审结合起来。会审不是简单地审查图纸差错,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施工。在有些场合下,虽然设计是符合规范的,但由于施工较困难,为保证施工质量,需对设计进行适当优化,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的要求。 (2)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监控是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而要对它进行监控。不仅要检查进场实物,还要检查质保书,看它的型号、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还要根据规定做复试。对易碎、易潮、易变形、易污染的物品,在运输、堆放、安装过程等环节亦要进行监。 (3)抓分部、分项工程按规定规程施工是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因而质量监控工作应把它作为主要环节来抓。 在按图施工和使用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前提下,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抓规范、规程、规定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按工序进行控制,出现问题应立即纠正,把事故苗头消灭在施工过程中。监控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交工前的产品保护,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监控目标。 (4)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是质量监控的重点。单位工程的关键部位与薄弱环节是根据工程对象和队伍素质决定的,如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是关键部位,混合结构中的砌体和预制楼板安装是个关键部位,在装饰工程中,如大面积水磨石地坪,外墙大面积贴面砖,或内墙大面积贴墙纸等都可作为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有2种含义,一是新技术、新工艺,因是第1次施工,质量无把握,因此要重点控制;二是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如轴线位移、钢筋位移、梁柱不归中、混凝土施工缝位置不正且有灰碴、砌体粘结率差、预制板轧缝,以及渗、漏、沙、壳、堵等质量通病。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重点控制,只要方法对头、措施得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 质量监控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有事前监控、施工中监控和分项完成的监控。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 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工程虽然已经完成,但离整体交工尚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产品若不 注意保护,则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应实行监控,直到交工为此,如地面面层、油漆、表糊等等,这些属于分项完成后的监控。 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完善,逐步走向系列化、科学化。然而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和现有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达到监控目的。在实践中应抓好下列几项工作: 3.1技术复核。重点应放在定位、引测标高、轴线、各层标高、成品、半成品的选用。 3.2隐蔽工程验收。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凡属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数监控,如地基验槽、桩基、钢筋、地下混凝土、地下砖墙、防水层、平顶吊筋、保温层、暗埋、管线、电缆、下水道等。隐蔽工程验收应按有关规程进行。 3.3材料试验。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抽样检验。砖可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其它一般材料检查出厂合格证。 3.4抽检。随机检查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早,整改方便,提检频率也不受限制,是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3.5试水、通球检验。此项检验直接关系到使用功能,必须认真按规程操作严格把关。 3.6班组自检。班组自检是保证质量的根本,只有每个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自检,认真把关,质量才有扎实基础,因此要牢牢抓住,不应忽视。 3.7设置质量管理点 质量管理点可用于多种环节,如推广新技术、质量难点、薄弱环节,要求达到高质量的分项等等,在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看来是个薄弱环节,但由于事前采取了措施,设置了质量管理点,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设置质量管理点是质量监控的一个有力手。 4. 质量验评管理 4.1查要细、面要广是正确评定质量的基础 在质量评定中检查要细致,覆盖面要广,这是作出正确评定的基础。“细”就是要逐项对照检查,不能走马观花,不求深入;“面要广”就是不能见一当十,检查覆盖面要大。在班组操作时必须全数检查,质量部门检查时抽查面要大,不应低于评定办法的规定,否则评定的结果会缺乏代表性。例如在检查室内抹灰时,只查大间不查小间,只看大间阴阳角,不看小间管道后面阴阳角是否顺直;只查墙面平整,不查空鼓等是不细的表现;在多单元工房检查时,在一个单元的少数楼层检查几间内抹灰后就对整个工程的内墙抹灰评定质量等级,这样显然检查面不广,评定质量等级依据不足。 4.2分项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关键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是分部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而分部工程质量评定又是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所以分项质量不能认为是个局部,不碍大局,应看到它能牵动全局,所以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 5. 结论 一个优质的水利建设工程,是实施严格且先进的质量管理的结果。一般来说它是通过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和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来实现的。因此,切实抓好水利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是创造优良工程的关键。 质量管理论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摘要:质量管理和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环节。 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管理 控制 0 引言 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的品位和形象,确保工程质量是建设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所有有关部门的重大责任。质量管理和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环节。 1 建设工程质量的概念及特性 建设工程质量简称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性综合。建设工程质量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1 适用性。即功能,是指工程满足使用目的的各种性能。包括:理化性能,结构性能,使用性能,外观性能等。 1.2 耐久性。即寿命,是指工程在规定的条件下,满足规定功能要求使用的年限,也就是工程竣工后的合理使用寿命周期。 1.3 安全性。是指工程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保证结构安全、保证人身和环境免受危害的程度。 1.4 可靠性。是指工程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1.5 经济性。是指工程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和消耗的费用。 1.6 与环境的协调性。是指工程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协调,与所在地区经济环境协调以及与周围已建工程相协调,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必要性 建设工程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5.12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痛不是一天二天能够消失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将被更加关注。 另外,建筑工程质量的多变性也使得建筑这一特殊行业在未来成为社会的焦点。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的大小而变化。 3 建设工程主要参建各方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3.1 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建设单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工程质量是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方法,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建设单位相关部门应全权代表建设单位履行职责,采取超前控制,预防为主的手段,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预期的质量控制目标。 3.2 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项目的建设过程执行工程监理制,是现行工程建设市场走向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并与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建设管理方法接轨。建设监理制实施以来,工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工期和投资控制有了保障。 监理作为公正、公平的第三方,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规范、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进行监理,协助施工单位做好工程项目划分,经质量监督机构批准后严格执行。熟悉图纸,实行旁站监理,了解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及时记录发现的问题与处理结果,及时提醒施工单位注意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位,协助施工单位采取质量措施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抽检,对隐蔽工程和工程的关键部位严格控制,做到专检、抽检、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督促施工单位加强质量意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完善施工程序及质量检查措施,认真落实施工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质检处终检的施工质量“三检制”,及时上报施工原始资料,手续完备后进行抽检,核定单元工程质量等级,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对隐蔽工程和工程的关键部位,在施工单位自评合格后,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和质量监督机构组成联合小组,共同核定其质量等级。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投资,监理工程师应协调与参建各方的关系,与参建各方的质量管理人员一道,共同控制工程建设质量;处理好进度、投资与质量控制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注重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及时进行竣工验收,使工程早日投入使用,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3.3 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施工单位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3.3.1 技术准备的质量控制 ①熟悉和审查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②对项目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条件调查分析;③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④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3.3.2 材料的质量控制 材料是建设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对材料的质量控制包括:①优化进货渠道,严格按质量标准订货、采购、运输;②材料进场要按技术验收标准进行检查和验收;③现场配制的材料,应先提出试配要求,经试配合格后才能使用。 3.3.3 施工现场中采取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质量管理措施一定要强硬有力,不拘私情、不讲情面,更不能拖泥带水,该一票否决就一票否决,绝无通融余地,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是已形成的指令被人情所化解,这种类似情况在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对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员和施工队该撤换的撤换,该清退的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带来质量隐患。现在的质量管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具体管理质量的人无真正否决权,责、权、利不到位。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光靠设立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书还不够,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 把质量问题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影响 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动员全社会加快进行根本性转变,尽快提高我国的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增强竞争能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质量管理论文:公路施工质量管理论文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制改革形势的深化,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扩大了施工管理的内容,同时也使数量、成本与质量的矛盾愈显突出。因此,现代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比过去更为丰富,它不仅受到思想、技术、组织、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并兼有咨询、顾问、参谋、控制的涵义,还涉及到工程法规、行为科学及技术美学等诸多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现时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结合长江红阳码头,固镇绘河桥,凤台淮河桥等工程施工实践,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一课题,作粗浅的探讨。 1、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的关键,有利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监控作用。为此,即要加强“三个层次”的控制和各层次的职能,即政府监督,项目(施工)监理和企业自检,要在建立公路监理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又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单位三者的关系。并概括为;(1)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关系,是依据工程建设发包和承包合同或协议,构成承发包的关系;(2)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通过监理服务协议或合同确认职责、权限和经济关系;(3)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也没有任何经济关系,而仅仅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同时,还要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监理、检验和质管组织:(1)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办法和监理合同、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理职权,对建设单位和承包(施工)单位均具有监督权,以负责保护双方利益。(2)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质检和抽检。(3)施工单位要成立各施工点质管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 2、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质量管理总目标,也是为质量管理创造前提条件的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重视基础工作,才能坚持做到施工中的“四有”、“五化”,即:有方案、有标准、有制度、有目标;施工规范化、操作规程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数据科学化,才能确保建设总目标最合理的实现。 2.1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 a)各项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要点,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以及工程监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资料,统一印发至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其人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b)现代工程建设要注意技术美学,强调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统筹考虑。 c)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文件,在开工前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 2.2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 计量检测工作的加强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为强化检测手段,要求各地、市公路部门和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试验室,配专职人员负责常规试验和抽验工作,省公路局对各地、市拨发专款配置仪具。 2.3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施工 项目建设在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指挥部)将各种原始记录表、检验记录表、测试报告表及统计表格等发至施工单位,并规定向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定期报送各种资料。通过检验测试人员提供的资料,及时掌握现场随时发生的质量情报和数据,以便及时分析质量动态,采取应急措施。 2.4建立健全责任制 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制定各级职责范围,实行联质奖惩制,发挥经济制的作用。 2.5重视技术培训,加强质量教育 各级领导要尊重科学,支持技术人员的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如安徽省公路局八九年九月份为全省各地、市举办一期公路工程试验培训班。还利用施工现场举办工程质量研讨会,总结交流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要加强工程技术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 3、加强质量控制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对工程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其核心是贯彻“预防与把关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其目的是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因素主要有设计、材料、施工、检验四个方面,实施在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事先控制、中间控制和事后控制。其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3.1设计质量的控制 对路基、路面、桥涵结构设计的图表、资料文件因未经施工实践,不尽合理及遗漏、错误部分往往不易暴露,除开工前通过设计文件会审控制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a)重大变更应要严格按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办理。 b)非重大变更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处。 c)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监理工程师可以书面明确解释或补充规定。 3.2材料质量的控制 原材料是工程实体的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求施工单位:一是把好材料采购关;二是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测试鉴定;三是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和半成品。 3.3施工质量的控制 a)抓好各施工阶段,以防患于未然。对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通过定期检查评比,有的放矢地对重点突击的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发至施工单位,目的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 b)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带普遍性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例如凤台淮河大桥的0#箱块和固镇县浍河桥35米预应力1#T梁质量差,都下决心打掉,重新预制,保证了工程质量。 c)对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情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 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例如长江红阳渡口码头栈桥础基,质监人员在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同施工单位协商解决,避免了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3.4对检验判断准确性的控制 质量检验属于质量管理中的把的关环节,往往因为检验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工作中的差误和检测仪具的精度不高作出错误的判断,影响和危害了工程质量。为此,要选用素质高的检验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对仪具要经常校正,以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 3.5其它因素的控制 民事纠纷,报酬不合理,劳动强度高,劳保条件差,干部作风不深入,施工人员情绪不佳,都可能导致人为的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这些因素不可忽视。因此,领导干部要深入施工现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监理人员和检验人员也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抓好质监工作。 4、严格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是评检施工质量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标志着质量好坏的程度,其关键在于做好下面几点。 4.1明确质量检验标准、内容和手段 检验标准主要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即达到规范化、规程化、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检验内容主要对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结构整体和部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检验,使质量事故尽可能地消灭在施工过程中,这样使工程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检验手段是通过仪具测试和试验数据结果反映出来。对技术标准高、工艺较复杂的项目,其检验标准另有设计规定的要求,并经质量监理人员检查后方可签认。 4.2检验的组织形式 质量检验应坚持专职检验和群众自检相结合、日常检验和重点抽验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检、互检和全面检查相结合。专检人员必须从施工准备、竣工交验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验。 4.3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 无论管理制度、工艺措施、规范、规程、规定要求;还是从平时检查到具体指导,从关键部位到每道工序,都必须强调一个“严”字;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更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苛地进行妥善管理,该返工的一定要返工,该停工的也一定要停工,不能迁能。检查和评定,评估和建议,都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各级技术负责人,对质量管理,要做到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果评审和信息反馈工作,纠正过去往往偏重事后把关,管结果,不管中间检查和因素的习惯。 5、结束语 为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基础工作、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把关工作。目前如何围绕这三个环节,结合当地条件,尽可能充实,丰富其内容,强化其手段,建立一套科学和适合国情、省情的实际情况和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乃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从我省重点工程施工实践证明,要想建立科学的、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我们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仍有许多困难。公路工程线长面广,有些工程施工季节性强,施工队伍的条件和素质要求还不相适应,工程监理工作起步晚,缺乏成熟经验,检测手段还不先进,都有待于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去探索,逐步加强完善质量管理工作。工程监理,负责监督工程质量、进度、造价、保护双方利益。建设单位要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的作用,支持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监理工程师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 质量管理论文: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摘 要:结合唐山市某大道工程,分析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关键词:桥梁工程;质量管理;现场防护 唐山市某大道工程。大道全长3107.92m,路幅宽度为110m,近期为双向六车道,预留远期扩宽为双向八车道的用地。路面结构设计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自上而下组合如下:40mm厚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6);60m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1);一层玻纤网合成材料;70m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301);250mm厚6%水泥稳定石粉渣(将由其他施工单位完成后移交);250mm厚4%水泥稳定石粉渣(同上)。 1 施工方案 1.1材料采备和控制。主要生产材料包括:沥青(含改性沥青)、碎石、砂、矿粉、矿物(木质)纤维等。原材料采购前要求供应商提供由有资格的试验、检测机构出具的项目齐全、质量符合标准的试验资料。在此基础上,施工方还将从材料场(厂)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做试验,进一步验证,如果没有问题方可采购。此外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使材料不会变质、不被污染。 1.2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2.1目标配合比。根据图纸设计及规范要求,经试验确定目标配合比。 1.2.2生产配合比。按目标配合比及所选用的材料进行试拌,以二次筛分后进入沥青拌和楼各热料仓的材料取样进行筛分,重新合成材料配比以达到较优曲线,以此确定各热料仓的材料比例,干拌和成料后进行筛分验证,同时反复调整冷料仓进料比例,以达到供料均衡,由此确定生产配合比。 取目标配合比设计最佳油石比及最佳油石比±0.3%三个油石比进行试拌,再以各种试拌沥青混合料作马歇尔试验,绘制密度、稳定度、流值、孔隙率、饱和度等同沥青用量关系图,综合选定满足规范各项指标要求的生产用油石比。 按生产配合比进行试拌,铺筑试验段,并用拌和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马歇尔试验及路上钻取的芯样试验,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 1.2.3施工准备。对基层进行验收,复测其高程及其他各项参数,对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及时向业主和监理汇报。对各种施工机具进行全面检修,应经调试并使其处于良好的性能状态。应配备有足够的机械,施工能力需配套,重要机械宜有备用设备。 1.2.4施工放样。各结构层的纵断面高程(厚度)采用悬挂钢丝基线来控制,横坡由摊铺机的熨平板控制。每间隔5m设一基准线立柱,按高程悬挂钢丝。为保证钢丝绷紧,在两端紧线器上安装测力器,以保证钢丝拉力不小于800N。钢丝基准线悬挂完成后,对基准线进行复测。摊铺过程中随时对基准线进行检测。在路缘石及中央侧石(或防撞墙)侧面按设计高程弹出墨线作为摊铺厚度的监测线。在水泥稳定层的表面撒出控制摊铺机行走方向的灰线,保证摊铺机始终沿灰线行走。 1.2.5沥青混凝土的摊铺及碾压。施工前对水泥稳定石粉层进行彻底地清扫。清扫干净后,在稳定层表面少量洒水,待表面稍干后,用沥青洒布车喷洒透层沥青。透层沥青应洒布均匀、不流淌、无油膜,洒布机无法洒布的地方用人工进行补洒。透层沥青洒布后应立即封闭交通,并报监理进行检验认可。 (1)摊铺。采用二台摊铺机梯队作业,联合摊铺,两台摊铺机前后相距10~20m,纵向接缝重叠100mm。 在摊铺机起步50m采用墓准线控制摊铺,调整好铺筑厚度和横坡,并对自动找平梁进行校正,50m后采用找平梁控制摊铺。摊铺机调整好虚铺厚度、横坡,采用两次加热对熨平板进行预热。 至少6辆运料车在摊铺机前按序排列等候,装料后摊铺机开始摊铺,运料车始终保持在摊铺机前200~300mm处卸料,由摊铺机接住,推向前行,并有专人跟踪检测高程、横坡和厚度,及时进行校核与调整。 控制摊铺机的行驶速度在2~3m/min,使之与拌和站的拌和能力相匹配,保持摊铺过程中摊铺机匀速前进,不得中途变速,同时控制混合料摊铺温度在110~130°C,并不超过165℃。 (2)碾压。碾压按照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进行。压路机紧跟在摊铺机后面碾压,在终压温度前消除全部轮迹,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后立即停止压路机作业,以免过振。 初压:采用轻型钢轮压路机(时速控制在1.5~2km/h)静压一遍。从断面低的一侧向高一侧逐步碾压,温度控制在120°C以上。 复压:初压完成后即刻进行,采用振动压路机振动碾压4遍,复压速度为4~5km/h。温度最低不低于90°C。 终压:紧跟复压进行,采用轻型钢轮压路机时速控制在2~3km/h,静压一遍,以消除轮迹为止,在70°C前完成。碾压完成后,用核子仪现场测试压实度供参考。 碾压过程中严禁过压,为了使压路机不粘轮,利用压路机洒水装置向碾压轮洒少量水。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压路机轮迹重叠宽度不超过200mm,采用静压时,压路机轮迹重叠宽度不少于20cm。 碾压时压路机不得在新铺的沥青混合料上转向、调头、左右移动位置或突然刹车停在温度高于70°C已经压过的混合料上。不得先起振后起步,不得先停机后停振。 1.2.6接缝处理。施工中的纵接缝全部为热接缝,碾压时应先由两边压起,再碾压缝中线部分。施工中的横接缝采用45°角的斜接缝,各层的横接缝应错开,在下次摊铺前,先用摊铺机熨平板对横接缝端部进行预热,再进行摊铺。对横缝处用人工进行修整,用钢轮压路机对横缝进行横向静压,并检查平整度,不符规范要求时进行修衬直至达到规范要求。 1.2.7 SMA路面的施工特点。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与沥青混凝土在原料和生产工艺上有一定的差别,故施工工艺也有所不同,以下主要针对SMA混合料施工的不同点,相同点不再赘述。 (1)SMA混合料的拌制与运输。拌和SMA混合料时,集料的烘干温度一般要提高到20°C以上。拌和好的混合料储存时间不得超过24h。 纤维投入采用机械投入,每拌和一锅,自动称量一斗。 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加盖篷布,防止表面结硬。 (2)SMA混合料的摊铺。SMA层采用摊铺层前后保持相同高差的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 SMA混合料往往同时使用改性沥青,黏度较高,摊铺温度高,摊铺阻力要比普通混合料大。当下层沥青混凝土未硬化时,不宜接摊铺SMA面层,以免摊铺机轮胎刨开下面层。 混合料的可压实余地很小,松铺系数要比普通混合料小得多,一般不超过1.05。摊铺、碾压要一气呵成,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进行,所有的施工工序必须在温度下降至100%以前全部结束。 (3)SMA路面的碾压成型。a.SMA必须采用刚性碾碾压,不容许采用轮胎压路机。b.碾压SMA必须密切注意压实度的变化,过碾压是个大忌。一般初压用10T钢碾紧跟在摊铺机后面1~2遍,复压用钢碾静压3~4遍,或振动压路机振动碾2~3遍,最后用较宽的钢性碾终压一遍即可结束。c.由于SMA的结构组成的特点,初压的痕迹极小,压路机碾压过程中,前轮不会发生明显的堆拥。如果产生堆拥现象,说明粗集料没有充分嵌挤好,或者嵌挤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对这种混合料必须废弃。d.SMA路面的接缝。纵缝:两台摊铺机成梯队同时进行摊铺,相距在10m以内,使纵缝始终保持在热接缝状态。 横缝:为了提高平整度,一般采用切割成垂直平面 的方法,由于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切割比较困难,要在每天施工结束,尚未完全冷却之前,就切割好,并用水将接缝隙部刷干净,第二天涂刷黏层油,即可接着铺新混合料。 1.2.8养护。在施工结束后,应封闭交通,以保证路面不被污染、压坏。如有意外造成路面破损,应及时用路面综合养护车修补。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后,方可开放交通。 2 施工(生产)工艺 通过铺筑实验段选出最佳的生产配合比,拌和过程中精确控制油石比及各个环节的温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施工时严格按规范及施工组织设计操作,对运输、摊铺、碾压及养护等工序,均制定相应的质量检测标准,在施工过程中跟踪检测。 3 现场防护 在施工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应封闭交通,以保证路面不被污染、压坏。如有意外造成路面破损,应及时用路面综合养护车修补。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后,方可开放交通。 质量管理论文: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方法浅谈 【关键词】手术室;质量管理 手术室是为患者进行手术诊断,手术治疗以及担负抢救任务的重要科室。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好坏将影响着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安危。因此,手术室必须有严密的护理管理知识,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无菌技术管理,才能高标准地完成日益复杂的手术任务。我院手术室是一个综合性手术科,每日除完成各科择期手术外,还要应付各种类型的急诊手术,参加手术人员,实习、进修、参观人员多,手术器械繁杂。 怎样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地把好管理关,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管理。 1 无菌技术管理无菌技术管理是手术室工作质量管理的重点,也是手术室感染管理中的关键,关系到手术切口的感染和病人术后愈合的情况,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手术室环境(手术室洁净度、空气和手消毒及细菌培养监测、污染性手术后处理),手术物品的消毒灭菌,术中配合的无菌技术操作。 1.1 手术室工作环境质量控制管理:要求控感护士每月必须完成空气培养,手培养以及物品培养,并且记录培养结果,每季度做一次紫外线监测。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感染性手术后手术间及时消毒处理以防止因空气的传播或污染器械、物品后再使用而导致交叉感染,如乙肝、癌肿、伤寒、结核绿脓杆菌感染的病人用过的手术器械应先用消毒液浸泡后再处理,手术间门、窗、桌、床踏凳等,手术室空气培养细菌总数不得超过200cpu /m3,定期对各种消毒(灭菌)后物品进行抽样细菌培养,如化学消毒剂、高压消毒物品、护长可根据监测所提供的数据,认真总结消毒灭菌和清洁卫生质量,对出现的问题应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并督导全体人员执行。 1.2 手术物品消毒灭菌的管理:对已消毒灭菌的物品,每周清整一次,过期器械、敷料应重新消毒灭菌,熏蒸消毒物品由器械班每日检查、添加更换、订出各类物品消毒更换日期,落实执行者。 1.3 无菌操作技术的管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每一举动,即从入手术室至手消毒到手术台的每一操作环节稍有疏忽都可导致无菌技术的失败,造成手术感染,而对无菌技术的认真操作必须依靠全体医生、护士共同完成。 2 器械保管及维护情况一般器械由专人保管,定期保养,精密仪器定位、定人专管,采用登记本,由使用者签名,消耗性敷料定人负责,及时制作补充。 3 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配合器械班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建立各类手术器械准备用物本以确保手术用物齐全、适用、合符要求。要求手术室护士术前了解病情、手术方案、方式和体位,做好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做到技术熟练、准备、主动、工作细致。 4 差错事故的防范手术室容易发生差错事故的环节较多,如接送患者、手术部位、器械的准备、术中用药和输血、标本的送检、异物遗留体腔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均可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4.1 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岗位责任制,做到人在岗位在,谁在岗谁负责,健全规章制度使之成为习惯。 4.2 积极组织专业知识学习,以提高思想认识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做好以老带新,新老搭配排班,发现隐患及时解决,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4.3 定期组织讨论,分析差错发生的原因,借鉴其教训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 5 提高护士长的自身素质手术室护士长要有较强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才干,良好的思想品德及组织能力领导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增强科室凝聚力,以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6 做好临床科室的配合护士长除了在纵的方面领导全体人员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外,还要注意与各手术科室保持联系,定期向临床手术科室征求意见,以不断的改进和协调手术配合的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科室之间的矛盾,应本着一切从工作和患者的利益出发,互换意见,互相支持,以保证工作协调、手术室护士态度要谦虚、诚恳,切忌互相指责,甚至争吵,否则只能事与愿违。 7 加强业务学习,掌握全面知识技能有计划的组织护理人员更新操作技术,以适应配合手术的需要,护士长可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具体情况,制订出全年业务学习计划,每月指定人员讲课,内容为手术室的专业理论要求既强调专业性也强调相关的理论学科,结合临床实际,示范操作,使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力求做到学以致用,更好地做好手术配合如新手术的开展,使用新设备、新仪器请专人讲课,参加术前讨论及动物实验等,以掌握手术步骤和方法,使用和配合上则得心应手,有条不紊。 质量管理论文:怎么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探讨 建筑产品的质量事关社会的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因此作为建设工程的参与者,施工企业必须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质量责任意识,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趋激烈的社会,不注重施工质量管理,不着力打造企业品牌,就不可能赢得市场,企业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1、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很多施工单位在寻找监理单位时往往不注重监理单位的资质和监理人员的能力与经验,甚至有些监理人员根本不具备相关的证书资质,却堂而皇之地担任着工程监理的职责。在此前提下,工程质量管理无法严格高效地执行就是可想而知的结局了。 此外,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有很多建筑单位依然采用传统的分包工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建筑工程中,无法清晰界定各方的工作职责和管理范围,频繁 导致工程施工过程混乱的现象,使各部门无法高效顺畅地合作协调运营,严重扰乱了工程的正常管理秩序,使得工程的项目管理难度加大,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速度。 2、地质勘查及地基加固不够严谨 众所周之,建筑工程在施工之前,应对施工现场的地质进行详细勘察,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及其他相关数据。若勘察人员工作不负责,使得提供的地质资料等数据出现误差,甚至是严重的错误,将可能直接导致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进行操作,最终导致工程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如墙体开裂、上部结构倒塌、地基不均匀沉降等。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建筑物的地基十分重要,不同土质的地基处理方案不同,如杂填土、膨胀土、软土等相应的处理方式就存在很大差异。若在工程施工和设计之前,不对地基进行 严密勘查,采用了不适当的处理方案,未能进行正确加固,会直接导致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对于一个工程而言,必需的正确加固内容应当在设计、施工和结构等诸多措施当中都有所体现。 3、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市场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所有的建筑工程都会有相应的监理单位来监管,但是监管的力度和效果却各不相同。部分监理单位由于态度不认真,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把关不严,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施工人员不足,而采用非专业的施工人员滥竽充数,违规操作的情况很多,给施工质量和安全带来了隐患。 因此,施工单位应当培养自己固定的技术员工班底,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着手,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施工过程中遇到新工艺的情况,应聘请专业人士做好 提前培训和讲解,并严格实施质量考核,切不可蒙混过关,敷衍了事,影响工艺水平和工程质量。 4、选用材料质量及施工设备不过关 材料是建筑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包括原料、构件、配件、半成品及成品等。材料质量的好坏对于工程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采用了不合格或者低档材料,那么,即便工程的 设计再完美、施工人员素质再高,也很难出现高质量的工程效果。如在施工过程中,内墙采用劣质装饰涂料,很快就会出现变色、脱皮等情况,类似这样由选用材料不严格导致的质量问题,是我们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必须避免的。 众所周之,建筑工程施工很大程度上依赖大型的器械设备,施工人员必须根据施工场地条件、建筑物的风格、施工工艺及技术经济条件等,来选择合适的器械设备。如果设备过于 陈旧,安全检测不过关,或者施工过程中不注意保护设备,会导致工程后期诸多参数预测不准确,对工程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二、对于建筑施工管理中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 1、统一协调工程质量体系 工程质量体系是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结构组织、程序过程与资源。建设项目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的学科以及工程建设协作关系的复杂性,增加了工程质量体系的难度。这就要求以 保证和提高建设项目的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工程学原理的方法,设置统一协调的组织结构,把建设项目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能按照科学的原则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 职责、权限、相互协调合作、互相促进与监督的工程质量管理有机整体,使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 2、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 要高度重视抓好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注重加强对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政治素质和政策观念,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坚持原则,公正廉洁。要加强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使其不断在建筑工程建设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提高人员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有了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员,加上实施工程全程管理和加大工程质量监督与执法力度,就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3、对用人方面做好监督,建立明确的质量管理责任制 人是影响工程质量关键性因素。因此,在用人方面应选用人员稳定、技术力量强的施工队伍,并建立明确的质量管理责任制,用制度法规约束人。 (1)选好项目经理。一个好的项目经理部,能够使工程的质量、进度和经济效益实现有效的统一,使工程做的又好又快又省;反之则不然。项目经理作为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人物,所以在选用项目经理的时候应考虑其从事施工管理的经历及过去的实际业绩文化程度、职称等。 (2)选好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工程项目技术责任人的素质关乎到一个工程项目是否能够科学的组织、是否能够以技术为先导,以严密的技术管理和可靠的技术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按其职责是协助项目经理管好本工程项目的技术工作和质量工作,是技术、质量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因此,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应该具备与工程项目相适应的组织能力、技术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4、把好材料质量关 施工材料质量的优劣与工程整体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必须严格做好施工材料的采购,施工材料验收及施工材料保管三项工作,确保材料优质进厂。设计部门和建设单位指 定的材料厂家,经审核确有质量保证能力,可按设计和建设部门指定的厂家定购。做到四不采购:不采购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材料;不采购已明确淘汰的产品;不采购不带合格证的产品。 5、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我国的《建筑法》用法律的形式构筑了我国建设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从建筑的总体上讲师十分可用的,但还没有对建筑工程做详细的规定,由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制 定与建筑工程相配套的法规细则,从根本上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而建筑业走向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对建筑管理要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举,从而形成新型的建筑工程监管机制。因此,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建筑部门的监管力度,这样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三、结束语 笔者认为,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可依保证工程质量,使工程质量管理不至于流于空谈,而一项工程只有保证了高质量,才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使用寿命,实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质量管理论文: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关键词:水利施工 影响质量因素 控制 1、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水利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和多功能性,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也较多,主要有:人员、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五大因素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1.1“人员”包括参与建设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每个工作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包括人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技术素质等。高质量的人及其高质量的工作才能带来高质量的产品。 1.2“材料”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严把材料采购关,必须“三证”齐全,才可进入仓库;严把质量关,实行材料报检制度,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和社会共同监管;严格执行采购计划的同时,根据进度和现场情况适时调整,以便保证质量,减少损失。 1.3“机械”施工机械设备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时,应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要根据工期、工程量大小,安排各类机械的数量;确保满足施工要求;对特殊设备按要求通过相关部门检测方可进场,一般设备要定期维修,保证施工安全。 1.4“方法”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一些工程常因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或施工工艺落后,而造成施工进度推迟,质量达不到要求和追加投资等情况。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时,必须结合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1.5“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益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搞好地方干群关系,遵守地方风俗。 2、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在建设项目确定以后,设计就成为基本建设的关键问题了。在建设的时候能不能加快速度、保证质量、节约投资,在建成后能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设计工作起着决定作用。一个先进的设计,应是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合理地布置场地,组织好生产流程;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3、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3.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领导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水利工程行业规范和技术要求,组织施工;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使各级、各部门真正负起责来。 3.2认真抓好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涉及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建设单位是主体,具有协调其它各方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管理的责任和权利。各方应积极配合,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创造优质工程。具体说来,施工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一些环节: (1)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方案。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各方要根据国家有关施工规范,结合本工程特点和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针对本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2)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是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依法享有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权力。所以要树立监理人员的权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违反施工程序或质量不合格,监理有权责令其停工、返工;或者与相关部门会商后采取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 (3)建立建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都要有自已的质检组织,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负总责。施工中要对工程分阶段、分部分按程序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所设质检工程师、专职质检员负责施工自检及施工文件的填写和编制,按单元工程报验程序报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并及时向质检组织汇报质检情况。 (4)施工过程中,施工各方要切实把质量控制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施工单位要自觉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质检组织要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把质量关。 3.3强化质量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实行事先、事中、事后“三控制”。事先控制是开工前对施工企业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作严密审核,特别是对各企业投入工程的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提出具体要求。对用于工程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和运到工地的机械等进行控制,凡未经项目监理部同意,不得进入工地。 事中控制就是工序控制。工序控制实行“二级三检报验制”,它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第一级是为保证监理目标的实现,指令施工企业建立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施工企业终检的质检机构与质检制度;第二级是施工企业在其内部检查合格的基础上,填报“报验申请单”,报监理工程师工程复验,复验合格后由业主终验,保证做到上一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工序施工,对单元工程、监理工程师在评定表上签验收意见和评定质量等级,关键工序要有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共同签字,以确保每道工序都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事后控制是对已完成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继续进行观察、检测,收集运用过程中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检查验收。 质量管理论文:浅淡新形势下的企业质量管理 质量就其内涵而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质量,仅指产品质量。广义的质量除包含产品质量以外,还包括工作质量。所谓产品的质量,就是指产品的适用性及安全性。具体指产品适合社会需要的程度,也即是产品适合社会经贸活动,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及出口创汇需要的程度。产品的安全性,是指不安全并可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不论它的其他性能如何,或具有何等吸引力,不仅失去存在的前提,也必须被排除于市场之外。所谓工作质量,即指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对于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是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质量是企业的商誉和生命”。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石化行业由于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以及跨国界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多种经济共存,规模庞大,组织结构复杂,没有及时建立起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加上上级公司对所属公司疏于管理,致使大量资金被占用、质量管理投资回报极低或严重亏损,那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企业的生存靠国家,靠政策,靠保护伞,以及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质量不稳定、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很突出,降低了企业的整体业绩,拖慢了企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缺乏拥有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等等已严重束缚石化企业的发展。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和“入世”以后各种严峻挑战,笔者认为: 1、认清新形势,确保“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生命”的实施。“入世”后,我们将在华夏大地上与“洋人、洋油”展开激烈的市场较量,其对手不乏壳牌、美孚、埃索等世界一流的石化公司。这种竞争和较量,说穿了归根结底就是质量的竞争和较量,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市场能否守住;在国际市场能否打出去,均取决于产品质量。我们的产品能否稳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仍然取决于质量。对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的各项考验和挑战,首先应奋力提高产品质量,确保“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的实施。2、直面新世纪,探索质量管理新路子国家近15年质量抽检结果表明: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部分产品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要看到,我国产品质量总体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产品档次低、可靠性不高、质量不稳定、抽检合格率低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致使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差。这种状况,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事实面前,已直接关系到企业、民族和国家的兴衰与安危。为根本扭转这种局面,笔者认为企业要确保生存和发展,确保世界一流集团行列,应该在继承现今行之有效的质量和质量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抓住新的机遇,探索新的路子。笔者从工作实践中具体有如下浅见: (1)、加强质量法制观念,增强质量“五新”管理市场经济要遵循从属法制经济,一切竞争和挑战都要遵循既定的法规。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把提高质量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来抓同时,于1996年召开了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20__年全国人大又重新修改颁布了《产品质量法》,每年还要组织深得人心的“3.15”活动。并制定了机关的法律和文件,可以说我国质量工作的基本大法和大致方针已定,质量工作已经有法可依。因此我们企业的各级领导和员工,首先应该进行质量问题的一切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再学习,自觉增强质量问题的法制观念,其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增强新形势下企业产品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自觉摆正这“四个意识”的辩证关系。再次是对“质量是企业行命”悠关企业生死存亡的永恒主题,要切实从思想上形成共识。在新世纪世界各国对市场,尤其是“入世”以后的中国市场摩拳擦掌、抢滩登陆的严峻格局下,要进一步自觉增强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对质量问题做到:“五新”,即新观念、新切入、新水平、新形象、新成就。努力实现质量立厂、质量立库、质量立站。众志成城构筑起质量大堤,求取企业生存和发展。 (2)、把握质量全面内涵,建立健全石化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抓好质量认证工作体系。笔者认为广义的质量内涵是石化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保产品质量和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前提。要把质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用系统的观点,进一步认识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工作。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一要把握好产品的设计质量、制造生产质量、使用质量;二要搞好产品的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准备、生产、工艺流程控制、检验、测试、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对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切实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一手建立健全石化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一手抓好质量认证工作体系,形成质量工作的两只“铁拳”,真正把“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共识落到实处。 (3)、加大科技含量,摆正技术进步与质量管理的关系当前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总的说来根本问题是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造成的。因此要奋力提高产品质量,在竞争中应对强手,首先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瞄准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善于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吸取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石化行业更应如此。其次,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对产品质量管理管理。质量管理为生产技术服务,必须要适应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但是忽视了质量管理,即使采用了高科技和新技术,也难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在同样的科技条件下,由于管理水平不同,很容易造成产品质量及经济效益存在差距。虽然不同的技术水平要求不同的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但由于质量管理是质量问题的活跃因素,它可以发现主品质量及生产技术上的薄弱环节,引导出必须采取的技术措施,从而对生产技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促进作用。因此,只有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顺利将高新技术转化为高质量产品的需要。 (4)重视员工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质量专业队伍。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 人制造出来的,产品不合格就是人不合格。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国际上,质量管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新的概念和科学控制手段、方法层出不穷,为提高产口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笔者认为石化行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新一轮的质量培训,使员工掌握提高产品质量,搞好质量管理各个环节,同时让员工面对国内外市场严峻的挑战局面,使员工“知已知彼”,心里有数。“知已”即使员工明白本企业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质量管理机制、管理体系仍不完善,质量管理发展很不协调。企业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共在的局面应当扎扎实实地紧紧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这个中心,确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质量计划和目标等等。“知彼”即使员工明白我们强劲对手上如壳牌、美孚、埃索等世界一流的石化公司质量管理已颇具规模,在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机制上比较完善。不足是网点布局少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学习,进一步激发员工的事业心,自觉为提高质量与企业同呼吸工命运。另外还要培养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好、技术业务精、懂质量、懂管理、懂技术、懂用户需求的高素质的质量管理专业队伍,使“质量第一”有可靠的监管和人力保障。 (5)、实施名牌工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国际竞争力名牌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代表一个国家的先进生产力,代表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象和实力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可以带动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也可带动整个国家经济腾飞,没有国际上的大名牌,就没有现代化的经济大国。壳牌、美孚、埃索蜚声全球,成为西方经济大国的财源和骄傲,正说明了这个道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高新化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企业的产品质量,取决于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发展。这使包括石化产品全面卷入与世界名牌的争夺战。 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将成为斗争的焦点。因此实施名牌工程, 1、从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出发,正视产品质量的现状,充分认识加强质量工作、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增强做好质量工作、提高产品质量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名牌产品,努力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全面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努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一是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将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二是企业法人代表对质量要负总责,企业经理要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一把手要亲自抓质量。三是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要一起抓,加快技术创新,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四是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管理,向国际标准看齐,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五是不断开发新产品。企业的活力在于创新,要保持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就要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要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六是做到"五个严格",即严格原料进入关;严格工艺纪律;严格生产过程关键点控制;严格产品出厂前的检验;严格销售服务,切实做到严格管理。七是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做依法生产经营的模范。 3、要加强企业自律,认真做好市场反馈,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让“中国石化”名牌成为世界名牌,不仅敢于走出国门抢占国际市场,还要当仁不让占据国内大大小小市场。当然,名牌离不开产品,产品又命系质量,名牌产品的本质特征就是“质量第一”。因此,在名牌的创建过程中,一定要加大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力度,来推动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企业登上新的台阶。只有这样,中石化才能扎扎实实地紧紧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这个中心,依靠广大员工的不懈追求和追求,确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进而真正应照“质量是企业生命”,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这地。 质量管理论文:谈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问题 [摘要]“九五”以来,我省的高速公路得到迅速发展,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 质量管理 问题 一、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所以质量意识的灌输,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使得往往是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符合大众的口味。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识才能深入人心。质量监理不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这样的循环过程吗?所以要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具体、具体、再具体。 二、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在经济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敲掉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到家了,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例如,安林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箱通,墙身处有一块面积20cm2、厚1~2mm的涨模凸块,完全没有必要砸掉整段墙身,而可以通过磨光处理等办法来解决。为了不留下遗憾工程,砸掉一部分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结构物,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和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应该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做好或做过头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让人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浩瀚的人情海洋所溶解了,在安林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现在的质量管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管理质量的人没有真正的否决权,技术和行政相对来讲还是分家的。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即是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进行考核评比,在每月的月底召开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质量考核按100分制:白检一次不合格,扣5分;监理组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0分;市质检站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5分;省质检站一次检查不合格,扣20分;累计分为零或为负分时,则该施工队要清退出场。各施工队队长交质量保证金5000元,各施工队的质保员交质量保证金1000元。每扣1分,施工队队长罚款50元,质保员罚款10元。这些钱都由施工队长和质保员个人出,单位不予报销。如工程结束,施工队(没有扣分)仍保持100分,则退还施工队长和质保员的保证金,并另外奖励施工队长5000元、质保员1000元。 三、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 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试验室的房屋简陋,试验仪器残缺不全,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 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密实度该是达到90%的,89.9%就绝对不行。宁愿自己先返工处理,也比监理组、市质检站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干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都应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其试验结果将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做这些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小心,有时要做多组试验,才能和实际相吻合。 试验室配备的仪器和使用的试验方法要先进。使用全站仪校验放样,一是精度较高,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刀法检查密度,高速公路一般都不再采用,因此就应用灌砂法来检查密实度,以提高其准确性。 四、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在安林高速公路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一根桩刚浇到2m时发生混凝土堵管现象,而且经过努力堵管问题仍不能解决,此时正好质量检查人员到现场,果断采取拔出导管、移钻机重钻的处理办法,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断桩事故。 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紧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五、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六、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安林高速公路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致使18根桩的桩长与设计桩长都 不相同,原定一个月可施工完的项目,结果搞到四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施工进度,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安林高速公路上,出问题的结构物大多都是盖板涵,这必然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施工没有问题,那么设计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地质情况多变,设计勘探中不可能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而施工单位也不可能在施工前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试验,而是按图施工。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返工处理后的质量,肯定不如一次浇筑完成的质量。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和损失。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 七、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化、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结构设计毕业论文:建筑空间结构设计及优化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于建筑空间设计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城市建筑空间结构要不断优化。本文以建筑空间结构设计的特征出发,针对建筑空间结构设计中的问题及其优化手段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设计与优化措施。 [关键词]建筑;空间结构;优化;设计 建筑业的发展,促使了设计理念的改变。设计人员应针对建筑空间结构实施合理的设计,持续优化调整建筑空间结构,从而实现建筑设计的实用、经济、美观、安全的目标。设计人员应不断分析并研究建筑空间结构设计的优化问题,促使建筑设计能够充分彰显人们的生活品质,并符合生活需求。 1我国建筑空间结构的设计特征 1.1空间结构的架构材料多样化 在建筑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建筑中的架构材料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以往多是碳素钢作为基础材料,目前部分建筑企业开始用不锈钢与铝合金等新型架构材料。此类新型的建筑空间结构材料具备良好的装饰、防腐、承重等性能,因此有着十分广阔的运用前景,同时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这有利于加快我国建筑空间架构的发展步伐。 1.2空间结构形式比较 丰富建筑空间结构形式单一,就很难对所有建筑用途都适用,影响到建筑水平。具有比较丰富的空间结构形式的建筑,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能体现出建筑物的水准与建筑风格。正因如此,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空间结构时已注重采用多样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形式,这种设计方法逐步变成当前建筑空间结构设计的潮流。 1.3受到外力的影响 由于我国可用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土地价格不断增加,房价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因此,在设计建筑空间结构时,设计者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实用性、稳定性、成本、节能性、安全性、环保性以及整体的协调性等因素。建筑结构因此也产生较大变化。比如,目前在空间结构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地震、风力等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把建筑空间结构的动力问题视为建筑空间结构设计的核心内容。 2建筑空间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内部空间个性化 建筑空间结构内部设计的完美与否主要是由业主的审美观念与个性化思维决定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观念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建筑结构设计要将不同发展阶段业主的要求纳入考虑范围,做到在充分利用建筑内部空间的同时,为业主预留一定的建筑内部空间,实施个性化设计与改造的空间,满足住户要求。 2.2建筑高层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建筑正朝着高层化的趋势发展。建筑业主除了居住这一目的,还希望通过建筑高层化设计来实现自己对于厨卫面积、采光、通风等基本要求。比如,低楼层住户怎样才能依靠结构设计接收到南向采光、怎样设计空中庭院使住户实现室内外自然景观的共享、怎样才能最方便地为建筑厨卫提供卫生防疫方面的工作等。 2.3经济环保性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我们应适当提升能源、土地以及材料等的利用率,在设计建筑结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重视资金和材料的节约。建筑结构设计也需紧跟步伐,高度关注环保。要坚持环保适用、安全经济的原则,准确把握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的整体概念设计。 3建筑空间结构设计和优化的措施 建筑企业在面对空间结构的特性与问题时,应采用如下应对策略,不断加大力度,针对建筑空间结构实施优化与设计,提升建筑空间结构的优化与设计水准,不断加强优化效果,如此才能在确保建筑使用安全的同时,推动我国建筑行业迅速、稳定地发展。 3.1优化空间结构设计理念 (1)中庭空间结构设计优化。目前,中庭空间结构模式在我国运用较为普遍,多出现于高级的高层建筑设计中。中庭空间结构模式具有彰显中央大厅气派、营造舒适休闲氛围、给人以轻松愉悦感受的作用。这种空间结构模式很受欢迎,由于工作紧张程度与环境因素的影响,现代职场人士偏爱于采用中庭空间结构模式,以缓解紧张情绪,同时通过喷泉、植物等的设置,创造出一个自然、宽松、舒适的环境。 (2)内核空间结构设计优化。内核空间模式把卫生间、电梯、设备房等集中在一起,彻底变革了传统设计中古板的空间结构布置与随意性。这种空间模式很巧妙地集中了建筑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与刚度中心,减少了建筑体的扭转矩与剪切应力,既提升了建筑体的刚度与强度,又增强了建筑体的抗震稳定性与安全性。然而,该模式对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逃生极为不利,因此逐渐被淘汰。 (3)底部空间结构设计优化。底部空间结构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空间结构设计模式,其多用于商业大厦。底部空间结构多运用地下结构对结构布局进行优化,不断拓展建筑体的空间。 (4)多核空间结构设计优化。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多核空间结构逐步确定并完善。该空间模式在空间布局上,尽可能地扩大建筑体底层的空间,为室内人员的活动提供方便;在结构上,该空间模式对增强建筑体的强度极为有利,可确保建筑体的稳定性;在采光方面,该结构模式能创造良好的采光效果,利于实现生态环保、节能的目标。 3.2建立建筑材料验收管理制度 质量好的建筑材料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良好的前提条件。为此,(1)要建立健全物资入库验收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做好材料入库管理工作;(2)要建设并健全原材料验收制度,验收技术文件的有关规定要求,有效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今,我国一些建筑在施工时由于材料管理制度只停留在表面上,且比较简略,不利于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3.3确保建筑空间结构的施工安全 通常情况下,在建筑空间结构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均要用到脚手架,而且脚手架的负荷会随着安装时间的拉长持续增加。所以,作为施工人员,应在建筑空间结构施工过程中严格确保脚手架的刚度,避免脚手架由于变形出现下沉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到建筑空间结构的安装工作的开展。例如,在不断优化建筑空间结构设计的时候,设计者要对脚手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严把质量关,在使用脚手架前,务必要开展专业的试压测试工作,严格把控好脚手架的刚度问题,才能有效地防止建筑空间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进而为建筑空间结构安装的顺利与安全性作保障。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其应充分满足必要的消防需要,将防火涂料涂抹到建筑空间结构中的钢结构外表上,但必须注意涂料与涂料之间的相容性问题,并使用与底层相配套的防火涂料。 3.4加大力度管理结构的焊接工作 焊接工艺既是建筑空间结构架构中的关键构成要素,又是建筑空间的结构设计与优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际上,建筑空间结构设计要不断强化管理焊接工艺的力度。比方说,要求建筑企业针对焊接工人是否具备专业焊接技术、是否持证上岗进行严格检查等。在焊接重要部位或者实施大型焊接过程中,要率先开展焊接试验工作,确保工艺流程与焊接手段是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如此,才能确保焊接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与使用质量。 4结语 建筑空间结构的设计作为建筑业的关键构成要素,为人们工作、休闲娱乐、生活以及学习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设计师应该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理念。 作者:黄新 单位:邵阳市第二建筑设计院 结构设计毕业论文: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及经济性分析 摘要:近年来,土木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它的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所以,怎样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提高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就成为了整个建筑行业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经济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土木工程在整个建筑行业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同样,因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出现漏洞而导致的事故也逐年增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为了减少这一现象,就要求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人员能够在保证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的前提下,还能最大程度上的降低建筑成本,这对于整个土木工程行业设计人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现状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不仅会影响到后期工程施工的进度,还直接对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产生不良后果。近几年来,大型桥梁的建设以及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都为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这就促使土木工程建设中的结构设计人员能够充分地考虑各种因素,来加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不规范。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现有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标准较低,也不规范,比如说,建筑工程的使用年限、土木工程结构的牢固性和实际承载力等这些相关的标准都低于其他国家,这就使得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质量从根本上就达不到安全使用的标准,造成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稳定性差。在一些土木工程的安全事故中,结构设计的稳定性差就是重要原因之一。结构设计的稳定性,是整个土木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结构设计中,只要有一个地方出现稳定性差的问题,根据土木工程结构自身具有的延展性,就会对整个土木工程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3)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缺乏耐久性。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耐久度不高,也是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域差异大,而气候的差异也直接提高了对整个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行业的要求。而有些设计人员在进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时,忽视了环境气候对土木工程的影响,使土木工程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4)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抗震效果差。近年来,我国的地震灾害时有发生,所以,为了加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抗震能力,国家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系数又有了新规定。但在实际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有些设计人员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性,而忽视了对承重墙荷载力的实际测试,一旦发生地震,这些工程结构根本无法抵抗剧烈的震动,造成墙体开裂甚至是坍塌,进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2提高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的措施 (1)在进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前,应该选择行业内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来进行设计。这些设计单位往往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先进的设计设备,设计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也相对较高,他们能够充分考虑到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实际,为以后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2)在进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应当对已有的设计理念进行反复的论证和提高,并且对一些概念性设计随时保持思路清晰。目前,概念结构设计已经成为保证整个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是否安全可靠的主要设计思想。打个比方来说,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中,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估,同时,可以利用精准的计算对概念结构设计进行核对,以此来获得更具有可行性的结构模式,进而提高整个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3)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要对涉及到的所有数值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计算。要运用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对整个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项目进行细致划分,并且逐个的对所有子项目进行核对,争取不遗漏任何一个项目的计算内容。这就使整个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证。 (4)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简单而准确的对设计文件进行细节说明。由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针对一些重要的提示内容或细节,设计人员应该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表述,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设计,更应该将其中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设计思路和施工工艺加以说明,进而在后期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中,保证安全性和设计人员的安全预期相一致。 (5)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出现的变更。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是一项非常严谨的系统工程,其中每一个结构之间的关联是非常紧密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某一个结构因为客观因素需要改变时,不仅会影响这个结构的施工工艺和性能,还会对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结构造成影响。所以,在设计之初,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所有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尽可能的适应现有的施工条件,以此来减少因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损失。 3提高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经济性的措施 (1)为了提高土木工程的经济性,可以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之初就对整个成本进行控制,最常见的就是招投标,它可以利用设计方案、施工成本等综合性评估来选择最能实现经济性预想的施工单位,以此来降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成本。选择一些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尽量避免假公济私的行为,并且综合考量它的结构设计方案,在保证工程安全质量的前提下保证低成本,极大地减少了土木工程的总体投资,提高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经济性。 (2)在进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采用灵活的设计思路以及方式。尽量避免使用标准图来作为设计的参考资料,尽管参照这些标准图可以大大减少设计的难度和时间,并能够有效规避设计错误带来的风险,但是,由于这些标准图往往都建立在高标准的基础上,而高标准就代表着高成本。因此,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要求设计人员应当利用本身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在保证工程结构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设计出合理的结构方式,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成本。 (3)在整个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应该全面系统的考虑到所涉及的安全因素和数据参数,比如材料、面积、布局、所需钢筋数量等,这些因素单独拿出来可能很微小,但是却会对整个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的安全质量和经济性造成影响。打个比方来说,如果对施工材料的价格或者数量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就会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造成材料的浪费或者影响。而关于结构构件,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到它本身的极限载荷量和其他参数,并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所有参数尽可能的进行合并和统一,以此来控制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经济性。 (4)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不仅仅会涉及到单纯的施工环节,还会需要大量的辅助性资料和工作。比如说地质勘探获得的资料和数据、材料检验检测数据等等,这些环境气候、地质结构等客观因素会对结构设计的标准化和安全需要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保证结构设计的经济性,需要设计人员能够与各个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与合作,并获取设计所需的全面性资料和数据,来辅助提高整个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经济性。 4结语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是保证整个土木工程安全性和使用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土木工程项目耗费资源最大的体系。因此,在当今土木工程建设行业中,就要求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人员能够在保证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的前提下,也要充分考虑到整个结构设计的经济性。所以说,只有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得到保障,才能使整个土木工程建设行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璐 单位:北京国科天创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保定分公司 结构设计毕业论文: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 摘要: 地下室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室的结构设计好坏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整体的性能。建筑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地下室的结构设计,以保证建筑整体的质量。本文对建筑工程地下室的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相关建筑设计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探讨 从目前来看,一般较高的建筑都设有地下室,而且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地下室层数也在逐渐增加,可以说,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的设计,一直是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在设计过程中相对较难的内容。对建筑工程地下室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的讨论,有助于提升行业内建筑设计工作者的地下室结构设计能力,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建筑工程设计中地下室设计的整体能力。地下室在设计中,需要关注多个关键点,即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和应对这些设计中的关键点,才能真正实现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的质量提升。在此,将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关键点分析如下: 一、地下室平面结构设计 地下室平面结构设计,是建筑地下室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点,但是这个关键点的影响相对较小,只需要保证足够的承重能力和空间布置合理度即可。例如建筑地下室平面结构设计是基于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户型分配设计的,在居民楼的设计中,地下室平面结构设计应当在合理程度上压缩每个房间的空间,使地下室尽量具有更多的房间,使更多的住户可以使用,而酒店的地下室平面结构设计则完全不同,应当设计出停车场,在保证足够承重的情况下,尽量设计出足够大的停车空间。地下室平面结构设计应当在综合考虑开发商意图、承重能力、建筑功能等的基础上进行,才能保证其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地下室抗震性能设计 现代建筑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了抗震性能,在地下室的结构设计中,也需要重点考虑抗震性能,尤其是在一些地震多发的地区。地下室的抗震性能设计,应当保证地下室的足够深度,越高的建筑,其地下室的埋藏深度应当越深,以提升其抗震性能。另外,地下室的抗震性能高低也和地下室的墙壁结构、材料有关,相关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地下室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的建筑设计图纸,应用科学的方式对地下室的墙壁进行加固,使地下室的抗震能力达到预期的标准。另外,地下室的顶板和上层建筑是牢固贴合的,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应当和地上部分的建筑的抗震等级相同,例如,建筑地上部分的抗震等级是二级,那么此建筑的地下室部分的抗震等级也应当达到二级,以保证发生地震时建筑整体的稳定性,不至于因为地下室的抗震性能过低而使建筑发生坍塌。 三、地下室的抗渗、抗浮性能设计 建筑在使用过程中,除了可能遭遇地震发生的情况外,也可能遭遇大雨和水分下渗的情况,因此,对于建筑地下室的抗渗、抗浮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保证建筑整体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建筑地下室的抗渗、抗浮性能:在相关建筑设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建筑基坑底部的设计高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浮、抗渗作用;尽量应用无梁楼盖和宽扁梁进行施工,宽扁梁和无梁楼盖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地下室部分的高度,降低抗浮水位,增加建筑的抗浮、抗渗性能;增加地下室部分的重量,可以采用基板加载、边墙加载和顶板加载的办法,这种方式相对容易实现,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也非常简单、方便;设计抗拔桩,这种方法的应用非常常见,效果也非常好,最好使抗拔桩嵌入到坚硬的地下岩石层中,并对抗拔桩进行灌浆处理,使抗拔桩更加稳固,增加地下室的抗渗、抗浮性能。 四、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处理 在很多情况下,地下室的结构设计都可能出现超长的情况,超出40m~50m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提升地下室的质量是不利的,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应对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地下室虽然受到温度、湿度等的影响较小,但是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带来的压缩力和约束力,进而产生裂缝,因此,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地下室在结构超长的情况下产生的裂缝。一般来说,可以采取增设后浇带的方法,普通的后浇带宽度设计为80cm~100cm即可,钢筋在后浇带的保护下不容易断裂,而在超长的情况下,后浇带的宽度应当适当改变,根据钢筋搭接需要的最低尺寸和搭接需要的操作空间来实际确定。此外,也可以采取如在混凝土中掺入微膨胀剂、设置膨胀加强带、提升钢筋混凝土抗拉力等方法来防止地下室在结构超长情况下的裂缝产生,增加地下室质量。 五、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 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的重点,是混凝土、水、钢筋的比例问题,以保证地下室外墙能够承受足够的建筑上层压力。具体来说,建筑物地下室的外墙所需承受的压力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竖直方向的,一个是水平方向的,竖直方向的压力来自于建筑物地下室上层的质量带来的压力,水平方向的压力来自于建筑物周围土层的压力。另外,在大风天气,也会给建筑物的地下室带来一定的压力增加,建筑设计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到建筑地下室在不同的条件和情况下的压力承受情况,通过合理的设计保证建筑物地下室外墙在多种情况下都可以保持足够的荷载能力。在对建筑地下室需要承受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压力进行相对准确的估计后,再对建筑地下室外墙施工所用的混凝土、水以及钢筋的比例进行合理规定,确保地下室外墙抗压能力,同时也保证成本不要超过预算。 六、地下室的顶板结构设计 地下室的顶板,是地下室和建筑上层连接、贴合的地方,其质量和性能高低关系到建筑物地下室和上层建筑的整体功能协同性,因此,对于地下室顶板的设计也应当重视。对于地下室顶板结构的设计,应当在充分考虑设备管线高度和保护土层的基础上进行。地下室顶板的结构设计,其承载力数值应当通过合理的计算获得,充分考虑建筑的高度、建筑的功能、建筑需要面对的恶劣环境等。对于一些特定功能的建筑,其地下室还需要考虑防爆性,使建筑地下室的爆动荷载达到消防车作用板面的爆动荷载,以保证建筑地下室的在遭遇爆炸是能够起到稳定建筑整体的作用。地下室顶板的结构设计,需要根据建筑功能是实际情况,以精确的荷载计算结果为基础进行。相关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地下室顶板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这一点,充分考虑地下室顶板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免由于考虑不充分而造成设计漏洞,引发严重后果。 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设计和施工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此时,人们对于建筑的各种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地下室这一对建筑质量、功能影响重大的设计内容,就需要引起相关建筑设计工作人员的重视。在建筑地下室的设计中,建筑设计人员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制定地下室设计的功能目标,通过合理、可行的手段,对地下室的相关结构进行良好的设计,通过对地下室结构的合理设计,提升建筑整体的质量,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其他相关功能。 作者:孙迪 单位:郑州市人防工程设计研究院 结构设计毕业论文: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结构设计研究 一、现场踏勘 给排水管道距离比较长,有些管道要穿越城镇密集区,有些要跨越山脉和河流,还有的会横跨公路和铁路,因此地形条件比较复杂,对其进行现场勘查就十分有必要。如果不及时勘查地形或者地貌情况,那么对于管道的结构设计就会考虑不全面,对于给排水工程的整体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进行现场勘查时,结构设计人员应当同给排水和概预算等专业设计人员一同参谋,并选择合适的线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施工图纸中进行科学设计,还要注意对个别疑难地进行重点勘查和设计。现场踏勘这一工序在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结构设计中是必须可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工序,需要专业设计等人员积极参与,并进行选线工作,踏勘以后提出专业意见以供给排水平面设计参考,从而保证管道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测量和地勘要求 1.勘探点距和钻孔深度。根据要求,勘探点要在管道的中线上布置,而且不能偏离中线太远,最多为3m,间距一般为30-100m,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选择不同的间距,对于地形复杂而且变化较大的地段,间距应当小些要密集一些,深度要达到埋设深度以下并在1m以上,遇到河流的话要继续钻,达到河床最大冲刷深度以下2-3m。 2.提供勘探成果要求。提供的勘探成果要求主要有:第一,要认真查明管道埋设深度范围内的地层形成原因、岩石的特征以及厚度;第二,要划分沿线地质单元;第三,要对沿线的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地域范围、发展趋势以及对管道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调查;第四,要调查岩层的产状和分化破碎程度对管道产生影响的全部断裂带的性质及其分布特点;第五,查明沿线井、泉的分布和水位具体情况;第六,对跨越河流的岸坡稳定性进行调查,并查明河床和两岸地层岩性及洪水可能淹没的范围;第七,要查明沿线的施工条件、水文地质遗迹地下水对混凝土和金属管道的腐蚀程度,并提供专业设计参数和建议;第八,针对开挖坡度和软弱地基处理提供建议;第九,要对地震效应和液化进行评价。 三、管道设计内容 1.结构形式。管道的结构形式主要根据管道的用途,也就是看是用作给水还是排水,是处理污水还是雨水以及工作环境、流量、水文地质情况以及经济指标等经过专业人员分析以后提出相对比较科学的参考意见。一般而言,承压管道大多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玻璃钢管、钢管、铸铁管或者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而非承压管大多采用混凝土管、砌体盖板涵、钢筋混凝土管和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等。在具体的实施中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污水管道的口径相对比较大时,最好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对于过河渠、公路和铁路等特殊地段的非承压管也可采用光管的形式,对于比较大型的工程也会采用盾构造结构形式。 2.结构设计。根据管道的规格、地面载荷、埋置深度和地下水位等情况通过试验来计算管道的刚度和强度,并对其进行复核,并提供管道壁厚、管道等级和结构配筋图。对于特殊要求需要进行加固的管道,可以采用管廊、混凝土或者钢筋混凝土包管等措施来加固。当遇到钢管计算出的壁厚缺乏经济性的问题时可以使用加助的方法进行处理,在具体实施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指标。 3.敷设方式。对于管道的敷设方式选择应当根据地面地下障碍物和埋置的深度来确定,一般常用沟埋式的敷设方式,另外还有上埋式、顶管和架空等方式。当使用购买时的敷设方式具有难度时,可以选择顶管和架空等敷设方式。总之,设计结构不同对敷设方式的选择也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4.抗浮稳定。在管道敷设时会遇到地下水位比较高或者施工期间连续下雨的情况,因此给排水管道结构设计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管道的抗浮稳定,根据专业计算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抗浮,从而保证管道工程的质量。 5.抗震设计。在进行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结构设计时尤其要重视对抗震的设计,要尽量避开对抗震不利的场地和地基,实在无法避免的就应当根据工程的重要性进行综合考虑。为了满足抗震的设计要求,尽量选择抗拉、抗折、延展性好并且强度高的钢管,一般选择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管道,并做好钢管的防腐蚀措施从而保证管道的质量。 四、管道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的问题 1.管道渗漏问题。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设计中应当考虑的问题之一就是管道的渗漏,管道的渗漏可能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概括来讲,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管道材料自身的问题,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一些不合格、砂眼和弯头质量不过关的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达不到工程规定的要求,因此很容易造成管道的渗漏;另一方面,施工的组织管理存在缺陷,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对监督施工状况进行及时的监督,施工人员就会放松警惕,安全和质量意识就会下降,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管道接口由于缺乏严格密封导致管道渗漏。针对此,在今后的管道设计和施工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施工环境来选取不同材料的管道,从而降低管道漏损的概率。在管道材料中经常使用球墨铸铁管和玻璃钢夹纱管,这些材料具有管壁厚、环向刚度大和耐腐蚀等优势,尽管成本比较高,但是使用寿命很长,因此成为优先选择的材料。此外,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不断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纠正,从而保证管道的施工质量。 2.管道堵塞问题。市政工程给排水结构设计中应当考虑的问题还有管道的堵塞,管道堵塞也是经常发生的问题。管道一旦堵塞,污水和雨水等将得不到及时的排泄,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不便。具体来讲,管道内部很容易进入地面上的垃圾,经过水流的作用以后会在弯头等处汇集,由于清理不及时,这些垃圾就会淤积起来,最终导致管道堵塞。因此针对垃圾堵塞管道的情况,在今后的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安全工作那么可以用麻袋缠缚在管道的接口处,在它的上面盖上木板,这样垃圾就不会进入到管道内。再者如果不慎垃圾进入管道造成堵塞,要及时换管道,还应当对周围地区的管道及时进行检查,从而减少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还要优化管道的设计,可以适当增大管道的内径,从而减少管道堵塞的发生。 3.给排水管道设计中的其他问题。在给排水管道设计中除了上述量大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外还应当注意在用户管线出口建立格栅、在检查井底设置沉淀地以及在检查井内设置闸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给排水管道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才能保证整体施工质量。 作者:李书林 结构设计毕业论文:煤矿机械无轴承行星传动结构设计研究 0引言 随着煤机设备朝大功率、大规格和大扭矩方向发展,产品可靠性和寿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受井下空间尺寸的限制,齿轮传动要求的功率体积比越来越大。行星轮传动装置采用多个行星轮同时传递载荷,实现功率分流,具有传动比大、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振动小、噪音低的优点,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 1使用现状 传统的行星传动装置一般采用双轴承支撑行星轴,轴承或置于行星轮内,或置于行星架中,见图2,轴承不可避免地要占用有限空间内的径向尺寸,在有限空间内布置轴承就需要减小减小行星轴直径或行星轮、行星架外壁壁厚,在具体设计计算中,在一定空间尺寸限制下,很难同时满足行星轮或行星架、行星轴强度及轴承寿命要求。目前,国内为提高行星传动系统功率体积比,设计中往往采用去内圈或外圈的滚动轴承及行星轴充当内圈、行星轮内孔充当外圈的滚珠轴承方式。在空间尺寸紧张、转速较低的情况下,采用薄壁滑动轴承的结构。但在功率、体积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行星轴的径向尺寸加大10mm,甚至是5mm对强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比如一根直径50mm的轴,其抗弯截面模量是直径45mm轴的1.37倍,那么在弯矩相同的情况下,其应力值仅为直径45mm轴的72%左右。因此,采用无轴承行星传动结构,可在有限空间内合理分配行星轴、行星轮、行星架的空间尺寸,均衡各零件强度,提高行星传动的整体可靠性。 2无轴承行星传动结构 无轴承行星传动结构,见图5,行星轴与行星架固定,无轴承支撑,行星轮与行星轴相对旋转,行星轴兼具轴承的功能。该结构充分利用有限空间,提高行星传动功率体积比。国外先进煤机制造商已有使用该技术的相关的产品问世,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中国目前尚未发现有使用无轴承行星传动结构的国产矿用齿轮箱,该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无轴承行星传动的关键在于合理分配行星轴、行星轮、行星架的空间尺寸,均衡各零件强度,提高行星传动的整体可靠性。设计过程中,首先利用经典力学理论计算齿轮寿命和强度、行星轴强度,并调整行星轴直径,保证二者均满足设计要求,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进一步分析行星轮、行星轴和行星架,优化结构,使行星架强度与行星轮、行星轴强度均衡,提高行星组件体积功率比。无轴承行星传动行星轮与行星轴、行星轴与行星架之间的配合关系也是关键环节。行星架的孔的加工难度高于行星轮的孔的加工难度,正常情况下,行星轴与行星架配合按基孔制,行星轴与行星轮配合按基轴制。行星轴与行星架固定,安装定位键,防止行星轴与行星架发生相对旋转,这样行星轴与行星架可选较松的配合,便于装配,只需满足定心要求即可。行星轮与行星轴相对旋转,应选择间隙配合,但间隙太大,影响齿轮啮合及均载效果;间隙太小,行星轮与行星轴之间无法形成油膜,行星轴磨损严重,影响行星轴使用寿命。另外,无轴承行星传动的原理上是一种滑动摩擦,工作部件温度较高,必须考虑行星轴的热膨胀量对配合间隙的影响。在设计时,行星轮孔的公差要加入热膨胀量,热膨胀量的值可按下式计算:σ=dtε,(1)式(1)中,σ为行星轴的热膨胀量,mm;d为行星轴的直径,mm;t为环境温度,℃;α为材料热膨胀系数。行星轮与行星轴配合关系影响润滑油膜形成质量,初步确定后必须按润滑方式研究部分进行详细校核,合理调整。 3结语 煤矿井下条件恶劣,巷道底板不平整,经常有较多煤泥水,承载能力相对较低,因此,行走齿轮箱必须提供充足的动力,保证整机可靠运行。在井下工业性试验期间,项目组对应用无轴承行星传动结构行走齿轮箱进行功率、振动等方面数据的采集,并分析实时采集的数据,结果显示无轴承行星传动装置动力输出稳定。 作者:石涛 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毕业论文:智能扭力扳手机械结构设计 0引言 扭力扳手是一种能够实时反馈并控制拧紧力矩的常用工具,可以施加准确的拧紧力矩。现有的扭力扳手都要先设定所需扭矩值再进行拧紧操作,这要求操作者对螺栓所需扭矩值有一定的掌握。对此,课题组研制了一款根据螺栓规格自动设定所需扭矩值的智能扭力扳手。该智能扭力扳手可实现自动识别螺栓规格,辅助设置相关参数,自动计算螺栓的许用扭矩,采用扭矩传感器采集施加的扭矩值与许用扭矩值比较,达到许用值时扳手手柄出现微动失效,及时卸载并提示不再加力。机械机构部分主要实现自动计算许用扭矩和加力达到所需值时及时卸载失效,防止因用力过猛损坏零部件。 1设计思路 智能扭力扳手由控制系统和机械结构2部分组成。机械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无级定位夹持机构和过载微动失效机构。夹持机构不但要适应不同规格的螺栓,还要实现关联螺栓规格与所需扭矩值的传感器功能。因此选用无级定位的方式既能实现夹持装置活动端任意位置定位,用于夹持不同规格的螺栓,并且在加力时保持稳定,又可通过活动端与电位器关联实现开口大小的检测;过载微动失效机构实现过载后在电磁铁的驱动下实现扳手头部和手柄连接铰链的轻微转动,及时减小施加载荷,并提示操作者不再加力。 2设计原理 (1)无级定位夹持机构 夹持机构用于夹持螺栓六角头,为了适应不同规格的螺栓,夹持开口大小必须可调。传统的活动口扳手的调整是利用蜗轮蜗杆机构实现的,利用蜗轮蜗杆机构的反向自锁实现活动端的定位,但是这种机构传动效率低,扳手开口调节较慢。本文所设计的无级定位夹持机构通过滑块在定位轨道中滑动调节开口大小,调节大小一步到位,效率较高,利用接触面的摩擦力实现定位,稳定可靠。 (2)夹持机构原理分析 无级定位夹持机构由扳手头主体、滑块、活动端、销轴等几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滑块与活动端通过销轴铰接,滑块在扳手头主体的导槽中滑动,活动端的下表面在导轨上表面上滑动,活动端中间部位的三角形凸起用于夹持螺栓头的定位。 (3)过载微动失效机构原理分析 由于智能扳手控制系统的输出电压最大为12V,低电压电磁铁的电磁力是有限的,因此利用钢珠的滚动摩擦系数低特性,实现大载荷微动机构的低电压驱动。过载失效机构原理。该机构由扳手头部、联接销轴、扳手手柄、卡栓、复位弹簧、钢珠、锁紧套、电磁铁等零部件组成,扳手头部和手柄通过联接销轴铰接,卡栓圆柱面有凹槽来配合钢珠并在锁紧套的作用下将卡栓定位。电磁铁为动力元件,不通电时,锁紧套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将钢珠和卡栓锁紧,卡栓的上表面与扳手头部下表面相接触,铰接处无法转动。当拧紧螺栓时,控制系统检测施加的扭矩值并与所需值比较,当到达所需扭矩值时,给电磁铁通电,锁紧套在磁铁吸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使钢珠和卡栓解脱,卡栓解脱后在施加扭矩的作用下铰接处发生转动,转到头部与手柄壁接触为止。扳手拧紧螺栓过程中力量较大,小电压驱动的电磁铁力量比较小,此机构巧妙的运用钢珠摩擦系数小的特性,使用较小的驱动力使扳手在施加扭矩值达到所需值后及时卸载,有效防止扭矩值的进一步增大。 3仿真与优化 (1)有限元仿真 扳手头部夹持机构受力较大,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其进行静力学仿真,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并根据仿真结果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优化。装配体的有限元分析计算中,需要考虑各零件之间的接触问题,本设计中接触面之间的摩擦系数是重要参数。因此,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力学模型,正确设置各接触面的接触类型及摩擦系数。扳手拧紧螺栓时,夹持端面会受到被夹持件的反作用力。对夹持机构的夹持接触面施加法向载荷,模拟螺栓的拧紧过程,有限元网格划分模型如图4所示。该扳手的使用范围为M5~M24。经计算,拧紧M24的普通六角头螺栓需要施加260Nm的扭矩,M24的螺栓六角头对边距为36mm,需要2个夹持面各施加大小约7kN的力。因此,分别对2个夹持端面施加法向载荷,大小均为7kN,设置活动端和滑块与扳手主体的摩擦系数为0.3,在机构与手柄联接处施加固定约束。 (2)结构优化 仿真结果显示,该机构设计模型存在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受力不均匀,这是由于模型设计中形状突变造成的,可通过结构优化改善此问题。根据各个零件的应力云图,各个零件分别做以下优化:①扳手主体。在夹持头与主体联接突变处,添加肋板进行加固,并将突变处更改为圆角过渡;②活动端。在活动端中间部位销轴上方的突变处进一步加固,将圆角过渡更改为肋板,在活动端与主体接触摩擦面位置受力较大处,对通槽中无干涉位置进行实体填充,直角改为圆角。 4结语 针对智能扭力扳手的总体方案,设计了其机械机构部分。巧妙的运用钢球组合机构解决了小力驱动控制大力机构的微动,分析了夹持机构利用摩擦力实现无级定位的可行性。并运用ANSYS软件对夹持机构的受力进行了静力学分析,根据结果进行结构优化,优化后各部位的应力值满足设计要求。机械结构的设计满足了智能扭力扳手的设计需求,智能扭力扳手能有效解决技术资料在工程实际中运用较少的问题,能够快速准确地施加拧紧力矩,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作者:赵排航 王克印 黄海英 陈玉昆 单位:军械工程学院 结构设计毕业论文: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研究 0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高层建筑逐渐成为了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而在高层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如何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成为建筑行业需着重考虑的问题。但在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性能时应首先明确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才能抓住抗震设计的核心,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 1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 高层混凝土建筑在抗震结构设计中应保证建筑在遭受强震的过程中不倒,在中等地震中经过维护还能继续使用,在轻微的地震中保持稳固,将损坏降低到最小。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要达到抗震设计的要求,应做到刚柔并进,综合考虑建筑的受力情况,做好强剪弱弯的设计,并根据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设计,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符合要求。 1.1综合性要求 在对高层混凝土建筑进行抗震结构设计时应注意建筑的刚度设计要求,利用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合理判断结构设计中的力学特点,了解机械设备的运行、建筑材料的要求以及具体的施工场地。根据这些因素确定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刚度值,充分考虑各部分的建筑结构的连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不断调整,逐渐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性能,使抗震结构的设计能够抵抗强等级的地震,即使建筑结构在发生轻微变形的情况下,建筑也能通过自我的调整,保证建筑的安全性[1]。 1.2具体要求 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在规划设计环节,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尤其应着重考虑关键部分的连接点作用与不同构件的受力情况,设计人员应根据要求,保证各连接点与构件在地震中能发挥其作用。而在刚度方面,应注意刚度值的具体要求,若高层混凝土建筑的刚度值过低,建筑在强震中会受到严重的破坏,直接损坏建筑的主体结构,而在地震过后余震的作用下,建筑很可能会直接倒塌。除了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的刚度值问题,建筑的延展性也应引起重视,保障建筑的强度与刚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促进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效用的发挥。 2地震发生过程中高层混凝土建筑的破坏特点 2.1地基破坏特点 高层混凝土建筑在地震发生过程中,若地基的土层较软弱,地基会因土体的液化而发生沉降,进而破坏地基,造成建筑上部结构发生倾斜,最终使得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坍塌;除此之外,高层建筑若在一些危险地带修建,尤其是在一些泥石流、滑坡等多发地段,在地震发生时,危险地带在地震的作用力下会产生二次性伤害,导致建筑的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引发建筑裂缝的产生,并在共振效应下,损坏建筑的上部结构,引发无可挽回的结果。 2.2结构体系破坏特点 高层混凝土建筑为框架填充墙结构时,在地震的作用力下,建筑整个平面中的内框架柱上部容易引发剪切型的破坏,窗洞会因窗下墙的作用引发短柱性的损坏。但建筑若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则不易遭受严重的破坏。而在底框结构中,由于底层的刚度较低,在地震的影响才会遭受严重的破坏,并且使用的若是框架填充墙结构,底层的框架为敞开式的,在没砌墙时刚度也较低,也易遭受严重的破坏。 2.3刚度破坏特点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主体结构一般使用的是矩形平面结构,一旦发生地震,建筑内的电梯井会产生偏心作用,因此在强扭转振动下会加重地震的作用力,加重破坏程度。而对于一些不对称的平面结构中,地震产生的扭转振动会严重影响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建筑的损毁。 2.4构件破坏特点 不同的构件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在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板与梁更容易遭受破坏,而剪力墙的窗台下部位置也容易产生交叉裂缝;但框架柱由于设置了螺旋箍筋,加大了层间的位移角,因此,在地震作用下不易遭受破坏。 3加强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方法 3.1做好建筑主体结构的基础设计 建筑主体结构的基础设计是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高的最基本问题,因此应重视建筑基础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将结构相同的单元设置在地基性一致的地面上,并保持结构一致,对于地基位置上较软弱的土层应进行处理,以免承载力的不同引发地基沉降,并运用适当的处理方法增加地基础结构的刚度,加强基础承载力的同时,使承载力保持在一致的水平上。并且应注重底框的运用,因为底框虽然经济实用,运用用途广,但结构体系分布不均匀,易引发结构的不均匀变形,甚至在严重的地震作用下,造成建筑部分开裂。因此,在使用底框时应在设计时增加一些措施以使底框能保持较均匀的刚度,避免不均匀造成变形的出现。 3.2增加抗震防线的设计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结构并不是由某一部分构成的而是由不同的延性分体组成的,并且不同的延性分体并不是单独的工作,例如框剪结构是由剪力墙和框架分体组合而成的多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在通力合作下能在余震过程中发生作用,增加建筑的抗震性能。而增加抗震防线的重要性在于即使一道防线破坏,另一道防线也会继续发生作用,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因此,设计人员应建立一个由多构件组合而成的抗震防线体系,保证同一平面内的主要构件屈服,其他的抗侧力部件能在发生弹性时,延长主体结构屈服的力度与时间,保证主体结构较强的延性以及抗侧移性。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若有的构件出现抗侧移值过大的状况,减弱了其他构件的强度,应适当增强构件的抗侧移能力,在设计中注意多重抗震防线的设计[3]。 3.3综合多种抗震计算方法 在对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计算中,位移计算的正确性不容忽视,并且应对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定量分析,控制主体结构的变形量,保证在中、低地震等级中,建筑的主体结构不会发生变形。在计算主体结构的承载力过程中,应对高烈度地震中结构的层间位移以及延性位移进行实时性的计算,具体算出建筑构件位移与结构变形间的关系,得出建筑主要构建的变形值,并对建筑截面的应变情况予以分析,计算得出构建的合理构造值,最大限度的降低主体构件在地震发生中的破坏程度。 3.4抗震的加固设计 在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因主要构件应满足一定的延性要求,在楼层较高时,通过调节轴压比以增强构件的延性,但轴压比又不应过小,否则会造成结构短柱,延性也会受到影响,在高强度的地震作用下,造成建筑的坍塌,因而应进行加固设计。首先,在地震的加固设计中应选择螺旋复合箍筋,因为螺旋复合箍筋能有效地提高建筑中柱子的抗冲击力,从而提高短柱的抗震能力。其次,框架柱的抗剪能力应与强剪弱弯以及剪压比相对应,并且柱子顶端的抗弯能力应在强柱弱梁值的范围内,使短柱在强柱弱梁或强剪弱弯时也不会破坏剪切性,增加建筑的抗震力度。最后,因为短柱的抗剪性较弱,在地震中常出现在抗弯能力还没起作用时已发生了剪性破坏,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减少短柱的抗弯能力,使其与抗剪力保持平衡,在地震发生时满足短柱的抗弯屈服。但为了减弱短柱的抗弯强度,将柱子沿竖向设缝的情况,将其划分成多个分体柱,并利用通缝或分隔板等连接键,增加建筑构件的抗震性能,促进建筑的抗震加固设计。 4结语 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明确抗震设计的要求并根据具体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才能在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建筑各体系的破坏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减轻地震对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破坏,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李璐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结构设计毕业论文: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析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中需要建设大量的高层建筑才能满足城市人口的居住需要,还可以满足商业和企业的不同需要。其中抗震结构设计是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的重要结构,也是未来我国建筑业的主要设计结构。 1高层混凝土建筑的结构特点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定义是建筑高于28m,并且层数大于10层的混凝土建筑。高层混凝土结构属于竖向的悬臂结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受到的水平载荷和垂直载荷的影响,并产生弯矩和轴向力,建筑的高度跟轴向力呈线性关系。高层混凝土建筑的层数与水平位移,跟弯矩是呈上升曲线的关系,且轴向力与高度的比例关系是正比例。 2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优化 2.1结构尺寸的优化。 在结构几何形状和材料都规定好的条件下,计算出满足各种条件下的最优构件截面,其实就是对结构构件尺寸进行设计,使其造价最低化。2.2结构体系的优化。结构体系的优化先从结构概念设计开始,使结构平面布置满足对称、规则,立面和竖向规则,侧向刚度均匀变化。与此同时,通过定量的分析和计算对关系到体系整体性能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 2.3结构功能的优化。 建筑的使用功能如何对结构和造价的影响较大,取决于工程建设完成后使用者对本项目有着怎样的使用功能要求,在能够满足用户整体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对结构功能方面进行设计优化。 2.4结构体系选择的优化。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可以选择的结构形式有很多,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由于对结构的要求很多,结构的选型也十分复杂,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确定,并且需要结构、建筑、经济上各方面的协调平衡,才能对结构体系进行优化选择。 2.5基于最优设防烈度的抗震结构优化设计。 在确定了结构类型、布局和材料后,抗震结构还需要确定抗震设防水平,先进行设防水平选择在进行结构尺寸优化,这就是基于最优设防烈度的抗震结构优化设计。 3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方法 3.1改进结构设计方案。 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需要满足我国现行的建筑工程抗震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主体结构需要能抵御空间的变形,并且在结构进行延伸变化时可以进行恢复,以抵消在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变形时所产生的不利形变,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的稳定性。在评价地震作用对高层混泥土结构所产生的影响时,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考虑各结构部分,最大限度的控制高层混泥土各部分的受力情况,使建筑的抗震性能得到提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层混凝土的竖向结构受力,使高层混凝土建筑可以满足相关的刚度设计要求,受力更加平衡,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符合要求。此外,还需要考虑高层混凝土建筑位置的地质情况,在设计抗震结构时考虑防震,对于高层混凝土建筑的关键部分的施工应十分注意,尽可能的降低高层混凝土建筑所承受的重力,使其建筑受力均匀,符合重力的变化规律,避免高层混凝土建筑产生过多的水平力和竖向力的不均匀,从整体上提高对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 3.2科学选定建设位置。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选址也十分重要,对建筑的抗震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应综合分析项目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所以在高层混凝土建筑的选址上应做到科学合理,对于高层混凝土建筑周围的环境及地质情况也要考虑其中。选取的原则是:高层混凝土建筑应避免临近电厂、变电站等区域,减少周围环境对建筑的不良影响;高层混凝土建筑还需要远离丘陵和山坡,因为这些区域的抗震能力较低,不利于抗震设计。 3.3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参数设计合理。 应用模拟软件对高层混凝土建筑发生地震时的受力情况进行模拟,来选择科学的结构参数,分析结构的受力特点。通过对高层混凝土建筑的质量检测、施工工艺、地质等情况的充分掌握,在对高层混凝土建筑进行抗震结构设计,充分的了解抗震结构设计要点,对抗震设计进行合理优化,在影响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部分需要进行说明,这对于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是十分有帮助的。此外,对于高层混凝土的抗震结构设计还应建立数据库,这样可以方面设计人员对以往工程设计资料的查找,在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受力研究时可以参照以往相似工程,对于力学模型的建立也是十分有用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参数包括扭转角度和震动周期等,众多的结构设计参数在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都需要互相协调和仔细分析,以保证参数的科学合理。 3.4控制扭转效应。 地震会对建筑产生水平力、竖向力和扭转力,这种各方向力的综合作用下,会对建筑物产生严重破坏,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地震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和随机性,因此地震的发生难以预测并且需要面对很多未知因素的影响,所以在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不能仅对水平力和竖向力进行防护,还需要对扭转力作用进行考虑,对抗震结构的位移进行要求,并测定最大和最小位移结构的刚度,保证混凝土建筑的整体位移具有一致性,对于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的每一部分都符合要求,对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如发现隐患应及时的改正,尽可能的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抗震结构的应用也越来越广。由于居民对高层混凝土建筑质量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建筑工程的实际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更加安全的抗震结构,这不仅能够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安全抗震要求,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建筑行业的健康高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郭辉 单位: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毕业论文: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现状与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不仅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场所,同时美观性、实用性以及安全保障程度都会成为用户重点考虑的因素。因此建筑企业及相关设计人员必须对建筑结构设计工作足够重视。 1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1.1结构设计的延性特点 在实际的使用中,引发建筑物变形的主要因素有风力、地震和沉降。我们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一定要确保高层建筑不会受变形而出现损坏甚至倒塌的情况,就要执行一些具体的措施来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延性和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1.2结构设计的水平荷载问题 设计低矮的建筑时,我们通常考虑竖向的荷载因素,相对高层建筑而言竖向的荷载掌控虽然十分重要,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水平的荷载。因此,在设计高层建筑结构的时候,无论是竖向荷载还是水平荷载都要进行仔细的考虑,才能增强建筑结构的水平荷载能力、安全性和稳定性。 1.3结构设计的侧移变形问题 由于高层建筑可以有效的节约土地资源,所以在建筑业中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由于高层建筑的水平荷载非常大,而且还会因建筑的高度增加继续增大。一旦有外力的影响,高层建筑的变形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从而严重影响建筑的安全性能。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强度,保证良好的刚度和强度,避免发生侧移变形。 2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对建筑结构设计的认识不足 由于有关职能部门不够重视存在于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也缺乏监控建筑物抗震功能的设计。因此,一些不良的企业就会出现投机取巧的心理,不按章程和规范来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为建筑的安全造成严重的隐患,从而对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建筑的安全性,因此进行建筑结构设计首先就要认真分析建筑结构设计的实际工作,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各个要点认真考虑,才能真正提高建筑结构的设计水平和安全性。 2.2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 建筑结构作为建筑工程的主要框架,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对居住人群的安全和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人员没有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或者忽略施工规范的细节,使建筑结构设计不符合实际需求设计,从而导致建筑结构存在的安全威胁。其次,设计人员忽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不重视建筑的质量。再次,由于利益的驱使,有些设计人员明知建筑结构的设计存在问题却示而不见,那么建筑工程的施工就会经常发生事故。 2.3结构设计中的偷工减料现象 偷工减料的现象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经常发生,具体表现在:第一,建筑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整体的质量,采取偷工减料和过度节约的方式,以攫取高额的利润。例如,对钢筋的使用,我国相关的规定明确钢筋的配筋率,建筑工程一定要采用标准的钢筋配筋率。第二,规模小的建筑企业,为了减少建筑工程项目资金成本的支出,选择了强度高、脆性大和韧性小的冷轧变形钢筋,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风险大大增加了,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3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对策 3.1不断创新建筑结构设计的模式 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工程概念。方案的制定要尊重客观规律,从整体上来控制设计对象。建筑结构的设计水平的提高,表现在设计的成品在水准、经济和结构形式上要比现有的成品更具优势。结构设计工程师要在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建筑结构技术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并积极攻克现实中的各种难题,做到精益求精,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建筑结构的设计水平。目前住建部推出的“四新”技术是切实的从经济效益出发,有效的帮助提高建筑结构的设计水平。 3.2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要加强 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保证依章办事就应该充分了解规章制度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就要运用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建筑企业通过培训来增强应当加强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来提高并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3.3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提高 现阶段建筑结构的设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于以前的建筑结构设计,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着中发展趋势,建筑结构人员通过拓展知识的广度和开拓视野的方式来增强建筑结构设计的深度。 4结语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可以更好的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也更好的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建筑工程项目顺利进行。提高相关设计人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培训和提高结构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等都是有助于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确保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徐峰 单位:苏州城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毕业论文: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建筑领域逐渐地向高层方向发展,众多高层混凝土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结构设计的难点。主要是因为高层混凝土建筑的人口相对密集,一旦发生地震灾害,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性能较低而发生坍塌,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同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这对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进行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为高层建筑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1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分析 ①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规划与设计时,应该经过精确的计算与分析,合理的掌握结构刚度,充分的了解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所有设备的运行参数、建材的性能以及物理力学知识,以此确定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整体高度大小,并设置科学的连接,以此实现对刚度的合理调整。为了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能力,应该尽可能的将建筑波动受力控制在地质支撑范围以内,即当高层混凝土建筑基础结构出现变形之后,抗震结构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够尽可能的降低整体结构的变形幅度,然后通过有效的维护工作,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的安全和使用价值。 ②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正确的分析关键部位或者重要部件和其他部件之间连接点的受力状况,通过合理的计算,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以此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能力,当地震灾害发生之后,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损失。此外,通过对当地历年的地震灾害进行分析,如果高层混凝土建筑采用柔和刚度设计,当地震灾害发生之后,将会导致主体内部结构遭到损坏,在余震的作用下,会导致建筑结构发生连锁反应,对建筑结构造成持续破坏,最终导致建筑倒塌。对此,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应该充分的研究与分析混凝土抗震结构,以此保证高层建筑的结构刚度满足相关的设计规范,同时强化建筑结构的延伸性,进而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灾害给建筑造成的损失。 2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的优化设计 ①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工程建设施工之前,应该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尽可能的避免选择在地震因素或者灾害多发地,科学、合理的选择建筑位置,对于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高层混凝土建筑周围不应该存在变电所、发电站等安全指数不稳定的地区,同时避开低洼沼泽、陡峭山坡等抗震效果差的地区。 ②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应该坚持均匀、对称、规整等原则,高层混凝土建筑各个楼层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会发生侧移,主要包括整体转动、整体平移、剪切变形以及整体弯曲变形,对不同的建筑结构应该采用针对性的措施控制结构的变形。为了降低结构侧移,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采用弯双重抗侧力体系,减小框架的梁距与柱距,采用竖向支撑的交错布置方式,采用立体构件取代传统的平面构件;利用倾斜里面和扭转体型,采用围护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适当的增加建筑的宽度;在进行抗震设计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的控制厚薄层,这样既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又不会使薄弱层发生变形,这是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整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 ③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应该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主要是因为地震灾害经过强烈的震动后,会伴随多次余震,如果高层混凝土建筑只设置一道抗震防线,将会由于损伤累积导致建筑倒塌。地震作用下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性能主要取决于钢筋混凝土的抗变形能力,地震对发区域的高层混凝土建筑,其抗震设计应该采用延性框架,同时加强结构局部薄弱区的刚度与承载能力,以此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整体性与抗震能力,尽可能降低地震作用对建筑造成损害。通过设置多道抗震防线,能够有效的避免建筑结构出现薄弱区。同时,通过加强概念设计,加强薄弱部位,重视结构的延性设计,合理的控制钢筋的锚固长度,特别是直线段锚固长度,同时考虑温度应力对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全方位的考虑,设置多道抗震防线,能够显著的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 ④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应该重视消能减震与隔震措施。目前,我国以及世界各国都采用了延性结构体系,主要是因为延性结构通过对建筑物的刚度进行调控,当地震灾害发生之后,建筑结构构件进入延性的塑性状态,以此起到降低地震作用力,削减地震对高层建筑造成的损坏。延性结构虽然能够吸收地震能量,但是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其消耗地震能力的作用越来越小,不能很好的起到耗能减震的作用,传统的延性结构体系已经不能够很好的满足现代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要求。 ⑤充分考虑位移,尽可能的降低输入地震能量。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位移问题,设计人员应该根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重视计算承载力,然后采用弹性策略,系统的分析与计算建筑结构力,在分析相关数据的前提下,考虑横向弯矩,展开深层次的设计;通过减少建筑自重,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在水平方向的侧移,通过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能够有效的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为了降低地震输入能量,在高层混凝土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地震预期作用,全面的分析、预算和计算变形问题,尽可能的提高建筑构件的承载能力,同时考虑地震时间层的位移侧移和综合位移之间的延性比,这样能够显著的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3结语 总而言之,高层混凝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为了保证高层建筑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充分的认识到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根据高层混凝土建筑项目的实际状况,应用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科学的抗震结构形式以及相关抗震措施,不断的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当发生地震灾害时,为人们的逃生提供宝贵的时间。同时,加强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对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欢 单位:河南省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毕业论文: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创新设计探析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创新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机械结构设计来说也同样如此。对于设计者来说,在机械结构设计中进行创新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的任务。只有充分了解机械结构创新的必要性,才能取得最佳的设计效果。 一、新时期机械结构设计中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机械结构设计的思想与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如何使机械结构设计满足社会发展与人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的需求成为必须迫切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机械结构设计过程中融入创新精神与创新理念。创新并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现有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发展。对于机械机构设计来说,设计者就是要思考如何利用已经存在的现代机械设计理念,将其与创新思维相结合,从而实现不同构件、模块的优化组合,以便制造出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机械结构部件。新时期机械结构设计创新就是要求设计者能够从机械结构设计的内在规律入手,不断实践。 二、基于变元法的机械结构设计创新 (一)机械结构设计时进行材料变元 机械结构设计离不开材料的科学选择,可以说机械结构创新的成败决定了合理的材料选择。比如说在设计液浮式陀螺时,如果马达定子壳所使用铝质材料,而将合金钢作为转子轴的材料,那么因为其膨胀系数的不同导致其在运行时可能因为定子与转子轴向尺寸的变化,导致液浮式陀螺马达运行故障。所以设计时就必须重视材料变元的科学运用,合理利用材料。 (二)机械结构设计时进行数量变元 众所周知,完整的机械结构是一个成熟的系统,包含各种不同的零件,这些零件虽然作用不同但是都发挥着作用。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就必须不断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机械结构设计相比对,及时改进。如果发现机械结构设计中存在冗余零件结构,则需要及时更换淘汰。对于机械结构设计的创新就要求设计人员及时调整机械结构的零部件,确保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设计时可以减少零件或者将部分零件合并,通过减少了零件的数量,提高其互换性,从而提高了机械结构的性能。比如说铸件的结构性装必须简单,此时就应该采用直线型的轮廓。而螺纹连接结构中,要想避免螺丝松动问题,就可以把螺钉、垫圈以及弹簧垫片功能整合,减少零件数量并满足功能。 (三)机械结构设计时进行位置变元 机械结构设计过程中如果调整零件的位置,则可能导致机械结构产品的整体性能发生变化。在一些机械设备中,其传动装置的齿轮要求必须贴合无间隙,但是在加工过程中往往做不到这样的要求,齿轮的孔距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虽然可以采取其他的设计形式,但是可能又会受到空间的限制。所以设计师必须通过位置变元,以此来不断调整机械机构各零部件之间的孔距与距离,进而实现创新,改善性能。 (四)机械结构设计时进行尺寸变元 机械结构设计创新时还应该保证机械结构产品的外观、外形尺寸以及安装等属性与要求。所以说,设计者必须保证机械结构设计时的尺寸变元,不断找到最佳的零件应用尺寸,实现零件应用方案的优化。除了要注重零件的性能外,还应该对零件的外形、尺寸进行一定的变化或者修正,保证机械结构运转的正常。在平时对机械结构设计时,应该尽量缩小零件的尺寸并且将机械结构设计模块化,以便内部零件的不断协调运行。这样可以直接缩小机械结构的外形。 (五)机械结构设计时进行形状变元 设计人员要关注机械结构中零件表面极其整体形状、轮廓等,通过设计实现零件形状的改变,从而改善机械结构的性能、外形或者功能。例如在设计某一机械结构时,要求其发挥弹簧压力压紧零件,就可以在设计时将弹簧类型(压簧、拉簧、扭簧、板簧等)和被压零件形状(圆柱面、平面、螺旋面、球面等)进行反复组合,在所得到的各种方案中选择最佳组合。 (六)机械结构设计时进行连接变元 机械结构设计中的连接方式与方法比较多,不同的机械结构需要选择不同的连接方式。所以设计人员要具有将不同连接结构以及连接方式进行相互调换、调整以及改变的思维,从而获得众多不同类型的机械结构类型。比如说一些机械部件需要经常拆卸,在选择连接结构时就应该选用一些既能够连接可靠也能够便于拆卸的连接结构。这种类型在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尤其是手机机盖或者儿童玩具产品中较为多见。 (七)机械结构设计时进行工艺变元 使用不同工艺方法装配起来的机械结构可能其性能也不同,在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否则可能出现机械结构产品无法满足设计需求的局面。设计人员所要做的就是要熟练掌握各种加工工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试验。通过仔细分析,找到零件结构工艺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在一些机械结构设计与推广中,一些机械结构的加工与制造可能与传统方法不同,设计人员需要予以极大的关注,以便其能够保证机械结构的质量与性能。 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结构设计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满足人们需求,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设计者来说,要不断探寻机械结构设计的创新点,不断优化结构设计,利用创新思维、创新理念替代传统设计理念与方法。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具备高昂的斗志、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源源不断的灵感,最重要的则是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机械结构设计,满足社会与生活的需要。 作者:乔石 邵婉 单位:烟台北方星空自控科技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毕业论文:机械结构设计中运动力学的应用 0引言 工业经济虽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冲击之下,逐渐走向了式微的发展阶段,但这并非意味着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中,已经失去了往昔的主导地位,仍旧存在着不可忽略的价值和功能,并在国家复兴的进程中,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作为传统工业部门中的代表,机械制造业不但在经济发展的助推中,作用绝非可有可无,而且在当前科技创新的研究领域中,其平台作用也是不可小觑。在机械结构的设计原理中,运动力学在其中的干预作用最大,在物理学的实验活动中,也最受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关注。 1机械结构设计的在应用中的技术要素 作为机械结构设计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设计中的关键要素,正是促进技术革新的重要手段之一。伴随着科研活动中的理论基础的日益夯实和技术应用范围的日趋扩大,物理学中的相关原理也逐渐拥有了充足的用武之地,在实际机械结构的设计中,不断满足着机械结构的符合要求,并促进生产水平的解放和提升。在机械结构设计层面的几何要素上进行分析,机械结构的设计原理,秉持着其精密的设计技术的指导和应用,在零部件之间能够实现咬合力的提高,并实现位置关系的明确定位和精密确定。在这种几何要素的关系体系之内,机械结构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不同的面,在这些不同的面上,通过完善和优化的考量,来保证在零件的不同接触面上,都可以进行合理的安排。 2运动力学在机械结果设计中的应用 运动力学在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1)在零部件的链接方面。在这一环节中,诚如上文中论述的那样,存在着直接链接和间接链接的差别,由于存在着应用方面的差别,所以在运动力学的应用潜力上,也存在着截然相异的表现。但是作为机械设计中的核心要素,运动力学所产生的抽象指导上,从根本上也是如出一辙。例如,利用力矩的变化,通过计算不同联接点的摩擦力和压力,从而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节点的压力和零件的材料选择等。在力学计算和相应的选择性指标的衡量下,构成决定零件的选材和位置的排列组合等等,都体现出这一点。 (2)在机械零件的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生损耗等相关问题,运动力学的理念和技术原理同样存在着必要的指引作用,特别是在行动与摩擦之后产生的损耗之后,借助运动力学的相关理论,便能够依照运动做工,实现计算机的损耗系数,并且对零件的损耗程度进行相应的预定,还能够在根本上实现材质遴选的科学性。总之,充分利用运动力学,是保证机械结构设计的基础,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3运动力学在机械结构中的设计准则 3.1满足力学要求的设计准则 在进行机械产品结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疲劳力学等相关的力学准则,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应力学的强度计算法则,实现设计合格化的机械产品,积极引用在生产活动之中。在运动力学的物理学术体系中,疲劳力学便是一个值得参照的对象。由于其与轴承、齿轮以及轴的使用寿命等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在设计过程中,研究人员通常会依据不同机械零件的载荷变化,实现力学计算的灵活化处理,进而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并延长机械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利用周期。由于零件的截面尺寸的变化,能够带动其内应力变化适应能力的提高,这便能够使得各截面的强度相等。而按等强度原理设计的结构,材料才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3.2创新机械结构的设计理念 如今的机械结构创新设计活动,大体是指采用机械结构设计变元法,通过针对机械结构设计中相关因素的遴选和改变,以实现机械结构在实用层面上的技术革新和理念创新,以便满足于应用上的诸多需求。在这种呼之欲出的科研背景之下,创新型结构在便利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上均能够优于传统设计结构的主要原动力,就是近年来推出的变元法。这种机械结构的设计法则主要包括多种装配原理,例如数量变元、形状变元、材料变元、位置变元以及装配联接变元等等,在变元中实现机械结构设计方案的革新,并在数学模型的引导和助推下,计算和测试其结构性能,便能够选择出最优化的机械结构设计。 4结语 通过对运动力学的理论阐释及对其在机械结构设计应用中的使用角度和应用范围进行深度分析,便可得知运动力学对机械设计应有所具有的非比寻常的指导作用和干预影响。由于机械产品的使用在当今经济活动中,与运动设备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因此在机械结构的设计活动中,需要机械运动理论的深度化透析和研究,并且紧随市场需求的步伐,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革与理念创新,为国家的机械制造业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作者:卫江 王胜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结构设计毕业论文:新型能量回收缓速器机械结构设计分析 0引言 缓速器是一种辅助刹车机构,采用非干摩擦制动方式,通过作用于原车的传动系统而减轻原车制动系统的负荷,使车辆均匀减速,增强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停修时间短,可提高运输效率、车辆使用经济性以及驾驶舒适性,也保证了驾驶员与乘客的安全。传统电涡流缓速器制动时,将车辆的动能转变为热能散失,在我国标准的ECE15工况下,制动所消耗的能量占整个刹车系统的56%~92%。本文针对该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能量回收功能的新型缓速器。 1新型能量回收缓速器机械结构设计 新型能量回收缓速器由缓速器发电装置、控制器和储能装置构成。根据传动轴直径及实际汽车安装空间限制最终确定新型能量回收缓速器电机尺寸为长300mm,宽450mm,高300mm。控制器箱体为长40mm,宽100mm,高20mm。蓄电池壳体长40mm,宽100mm,高40mm。 1.1发电装置设计 缓速器发电装置主要由电机构成,电机安装在车辆主变速器后的第一传动轴上。电机由于质量较重,在顶部设计了四个固定座,用螺母固定在车架,减轻对传动轴的压力。缓速器电机在发电时同时会产生涡流现象,所以安装位置尽量选在空气流动较好,易于散热的第一传动轴上。根据汽车实际能安装空间,保证散热面积的情况下,最终确定新型能量回收缓速器电机尺寸为长300mm,宽450mm,高300mm。 1.2控制器设计 控制器的形状为盒体,内部安装有逆变电路、功率模块驱动和保护电路。在控制器右侧设计一块固定板,长40mm,宽100mm,厚10mm,在固定板四个角上设有四个螺孔,用于固定。控制器电压为36V,工作过程中要求有较高的稳定性,所以安装在汽车车架右侧,用螺钉固定。控制器盒体长40mm,宽100mm,高30mm。 1.3储能装置设计 储能装置由蓄电池和四个功率IGBT管子组成。IGBT是绝缘栅场效应管和大功率晶体管(GTR)的复合器件,其被放置在储能装置盒中,储能装置盒右侧同样设置四个螺孔,用螺母固定安装在控制器后面的车架上。储能装置盒的尺寸为长40mm,宽100mm,高40mm。通过对以上零部件的设计,安装到客车或货车车体后的装配图。 2结论 本文对新型能量回收缓速器的结构及形状尺寸进行了设计和研究,并通过Solidworks软件绘制了新型能量回收缓速器的效果图和装配图。新型能量回收缓速器具有节约能耗、缓速效果好等优点,同时解决了传统缓速器散热问题,未来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作者:蔡袁琦 曹建波 鄂世举 文欢 沈娟亚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 结构设计毕业论文:绝对式光栅尺的机械结构设计分析 0引言 随着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数控机床的应用越来越广,对数控机床定位精度与重复定位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半闭环控制系统也越来越难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基于半闭环控制系统的数控机床具有明显的缺点:无法控制机床传动机构所产生的传动误差、高速运转时传动机构所产生热变形误差,以及加工过程中因传动系统磨损而产生的误差,而这些误差已经严重影响到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及其稳定性。直线光栅尺对数控机床各线性坐标轴进行全闭环控制,消除上述误差,提高机床的定位精度、重复定位精度以及精度可靠性,作为提高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关键部件正日益受到用户的青睐[1]。直线光栅尺分为增量式光栅尺与绝对式光栅尺,安装绝对式光栅尺的数控机床在机床重新开机后无需执行参考点回零操作,就立刻重新获得各个轴的当前绝对位置值,可以马上从中断处开始继续原来的加工程序,大大地提高数控机床的有效加工时间。在全闭环的高档数控系统中已经普遍使用绝对式光栅尺和绝对式光栅编码器,在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绝对式光栅位移传感器的占数控机床的80%,目前国内的全闭环高档数控机床中采用绝对式光栅传感器的也接近30%[2]。国际上生产绝对式光栅尺的厂家有德国的HEIDEN-HAIN(海德汉)、西班牙的FAGOR(发格)、日本的MITU-TOYO(三丰)、英国的RENISHAW(雷尼绍)。相比之下,国内目前没有绝对式光栅尺的产品,但是已经有部分研究所、高校以及企业先后开展了绝对式光栅尺的研制工作,其中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最为突出,其研制出的JC09型绝对式光栅尺样机实现了与华中数控HNC-818B世纪星加工中心数控装置对接,并应用在长二机床厂的XH714立式加工中心上[3]。本文将对绝对式光栅尺的工作原理以及绝对式光栅尺的机械结构做相关的研究。 1绝对式光栅尺的工作原理 绝对式光栅尺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LED光源发出的光经过透镜后形成平行光,经主光栅与指示光栅后照射到ASIC光电器件上,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信号处理器计算出位置值,最后通过通讯接口将位置值输出到后续设备上。其中主光栅由两条码道组成,一条码道为绝对码道,即下方不规则的码道,通过该码道可以实时读取绝对式光栅尺的绝对位置;另外一条码道为增量码道,即上方周期为20μm的规则码道,通过该码道可以实现信号的高细分,提高光栅尺的分辨力。图2为主光栅的实物图,上方为增量码道,下方为绝对码道。指示光栅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增量窗口,由增量码道组成;一部分为透明窗口。ASIC器件也分为两部分,上面接收增量信号,下方接收绝对信号。 2结构设计方案 为绝对式光栅尺原理样机整体结构图,为绝对式光栅尺原理样机内部结构侧视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光栅尺主要由尺壳、主光栅、密封条和读数头这几部分组成,其中读数头包括照明机构、指示光栅滑架、指示光栅、滑架体与滑架体盖,读数头实物图如图5所示。绝对式光栅尺整体采用封闭式结构,铝制尺壳保护主光栅、读数头免受灰尘、切屑和切削液的影响,密封条保持尺壳的密封,同时在滑架体与滑架体盖间也要加入密封橡胶,防止切削液的渗入。尺壳在制作时采用的是拉制型材的方法,除了满足读数头和主光栅的安装空间外,尽量做到外形足够小,型材拉制出来后变形较小,可以满足使用需求。主光栅粘接在尺壳上,指示光栅粘接在指示光栅滑架上,ASIC光电器件粘接在指示光栅上,后续处理电路固定在滑架体与滑架体盖中。指示光栅滑架与主光栅间采用五轴承滚动机构,通过五个轴承在主光栅上的滚动,保持其长期可靠的运行,为了保证读数头在运行过程中指示光栅滑架与主光栅不发生离位,在这里采用六弹簧的定位机构,分别为两个拉伸弹簧、两个压缩弹簧、两个扭转弹簧,压缩弹簧的作用是通过施加压力将指示光栅滑架下方的三个轴承压紧在主光栅上,扭转弹簧的作用是将侧方的两个轴承压紧在主光栅上,拉伸弹簧保证指示光栅滑架在纵向上的受力,六个弹簧使得光栅尺的读数头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在机床上使用光栅尺时,光栅尺的安装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尺壳固定在机床的静止部件上,将读数头固定在机床的运动部件上;另外一种是将尺壳固定在机床的运动部件上,将读数头固定在机床的静止部件上,一般选择第二种安装方式,因为读数头上连接有电缆线,当读数头运动时,电缆线也要随之运动,对排线会有一定的要求,实际使用时可根据机床实际使用环境选择适当的安装方式。当尺壳与读数头发生相对运动时,尺壳中的主光栅与读数头上的指示光栅也发生相对运动,从而进行位置测量。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加工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绝对式光栅尺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每个高档数控机床都需配备三个轴的绝对式光栅尺,不容小觑。摆脱国外产品垄断,加快自主研发是当前的首要任务,目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发的绝对式光栅尺已小批量应用到国内的一些数控机床厂家,正逐步向产业化迈进,同时,我们也自主研发了绝对式光栅尺母尺刻划曝光系统[4]及绝对式光栅尺母光栅刻划装置[5]。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生产的高档数控机床上都能配备有我们自己的绝对式光栅尺。 作者:杨帆 单位:中国科学院 结构设计毕业论文: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研究 引言 最近我们国家的很多地区都发生了地震,地震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大,地震中有很多建筑房屋发生倒塌的情况,因为这种原因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建筑物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只要是有地震发生,就会产生很大的危害。所以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可能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建筑物在建设的过程中使用的抗震方法多为等效斜撑,这种方法对于抗震十分有效,可是它的精度却很低,这也就造成了在实际运用上的局限性。我国的很多相关研究人员有提出运用非线的有限元角度对建筑模型进行填充,但是这种方式的施工过程太过复杂,并不是十分适合建筑物。所以,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里,我们还是需要对抗震性能进行理论上的掌握。并且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周期修正系数的去进行是确定的。 二、相关的抗震设计 1.参考建筑结构的主要构造去进行抗震的设计 通常的情况,运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时候,是运用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截面尺寸进行控制的方式,还有就是最小配筋率去对抗震设计进行实现。建筑的砖混结构,通常比较常见的组成方式有对房屋的整体高度以及建筑的层数和层高进行限制的作用;在建筑的横纵墙里去进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立,同时还需要设置一些防震缝。在我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规范中也有一些相关强制性的条例。 2.按照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去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 在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的时候,主要目的就是使其在出现地震的时候可以很好的抗震。所以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对建筑物所要建设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的强度进行衡量然后将其作为抗震设计的标准。并且要将对建筑物本身的内部的结构不造成破坏去对建筑物的抗震的性能进行确认。建筑物在没有进行抗震设计的部位上也要求应该具备一定的抗震的性能,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在出现地震的时候使建筑物处于一个可以承受的弹性中。 3.参考相关的建筑场地去进行抗震的设计 建筑的结构整体上应该有着非常好的抗震性,同时对于建筑物的建筑场地也要选择一个比较稳定的地点,同时在建筑物上还需要设置抗震层。然后还要对建筑物的周围环境和建筑物附近的建筑物进行安全性的思路和设计。在对建筑结构的场地进行规划的时候,还需要从能够对建筑上部结构的位移进行适应的特点以及性能方面去进行考量。 三、具体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方式 1.基础性防震措施应用 (一)地基隔震 地基的隔震主要的作用是在建筑的地基还有土层之间所建立的一个缓冲层,这个缓冲层的主要作用是如果头地震发生的时候可以减小建筑和土层之间的震动,并且对震能的进行吸收,这样的一种方式能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目前,我们国家比较常用的地基隔层主要是沥青的原料隔震层。 (二)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是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里面比较主要的一点,在抗震方式的选择上,为了减弱地震对建筑物的上部结构的伤害,还应该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基础位置的接触点上建立隔震层,预防地震力从地基的方向朝上部的结构进行传播。 (三)间层隔震 间层隔震是为了能够对地震的冲击剩下的力进行吸收而建立的,间层的隔震的建立可以对震力进行起到进一步削减的作用,这样的一个方式就可以使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更加减弱。间层的隔震通常都是安装在原始的结构层上,这也是我们国家使用的比较久的一种抗震措施,它的优势就是操作简单。 (四)悬挂隔震 悬挂隔震是运用悬挂的方式,把建筑物全部或者是部分的结构与地面脱离,从而实现在地震出现的时候,可以减少地面的震动以及和建筑物之间的震力。当前,此样的一种抗震的方式一般都是被用在很多大型的钢结构建筑里,这种抗震的效果十分的明显。 2.机敏减震支撑体系 机敏减震支撑体系是集合了现代科技技术的防震系统,主要是运用活塞的运动原理,去对建筑的结构进行设计的。在发生地震灾害的时候,可以对建筑结构中的内金额外能够通过不断的滑动来消减地震的破坏力进行保障,从而降低震力破坏以及消耗地震作用力的传导。当前,这一技术还在不断的研究以及完善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有效的使用,给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3.效能减震技术应用 效能减震是对地震所出现动能的消耗,以此去对地震能的传导大小进行减弱,从而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进行降低。当前,我们国家在这样技术上通常都是选择消能器以及阻尼器,这两种器械都可以实现地震能量的有效消耗以及吸收,降低震力对建筑主体产生的损坏,以此去对建筑主的体结构安全以及结构的稳性定进行保护。 结束语 我们国家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可能出现的地震的地点和时间以及地震的强度是不没办法做到非常精准的预知的,在加上人们对于地震的一些知识掌握的还不是很全面,所以,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强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准确的施工抗震的原则以提升建筑的承载力和刚度还有延性为目标,并且对结构体型的简单和结构受力以及传力途径进行直接的保证,使得整体结构和结构的构件全都可以起到作用,从设计上去对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人民的生命及财产进行保障。 作者:张靖孟 单位:海南元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分公司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农网升级改造工程进度管理论文 1影响农网升级改造工程进度管理的因素 1.1民事协调的问题 不断出台与完善的国土土地政策,加之农民对土地维护意识的增强,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过程经常会涉及占地拆迁与农作物的赔偿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会引起民事协调问题的产生,对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中进度的管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企业在进行农网的升级改造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与人力,为的就是提高改造工程的工程进度,虽然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工程进度的作用,但在后续的问题中,农民可能会因此胡乱的加价,从而影响整个升级改造工程的工程建设进度。此外,还有的是因为在进行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中,有些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太差,在施工中随意破坏农村居民的庄稼等,这就促使农村居民与负责农网改造工程的企业矛盾加剧。 1.2物资的供应问题 物资的保障是农网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直接影响其改造的工程进度,物资的供应问题对其升级改造工程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在施工前的预算不准确或者对物资的预算不准确,很容易引发物资供应不足的现象。物资供应不足就会导致工程无法进行施工,从而影响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工程建设进度,其影响力度是非常大的。 1.3前期的工作周期长 农网在进行升级改造的前期工作外部环境在《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格局,也致使其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影响了农网在升级改造中的工程进度,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有利于在农网进行升级改造与前期准备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法律保障。在进行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时,在选址上就要通过很多个相关单位的审批,由于牵涉了太多个管理部门,导致工作的周期变长,审批的过程还比较复杂,所以,越长的前期工作,就会在农网升级改造施工的进度管理中相应的增加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 2加快工程进度在农网升级改造中的重要性 2.1农村对电网的需求 农村居民的生活在家电下乡的实施中,电负荷在飞快的增长,农村的排灌也随着柴油与汽油的油价上涨更倾向于电力排灌,因此,农村居民对电网的需求与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电网的第一、二批改造工程已经运行了十余年,农业生产与新农村的建设,急需解决部分电网存在的供电可靠性能低及网架薄弱等问题。 2.2对政策落实的需要 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召开的全国农村的电网升级与改造工程的会议中就提出计划,要在没进行过农村电网改造的地方用三年的时间与将近两千亿的投资对其进行基本的改造到位,保障农民的生活用电,解决农村电网在供电不足的问题与农业生产中的设备用电问题。为扩大内需,对农村电网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改造,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中的经济、政治及综合效益的产生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是农民关切,国家关心、社会关注的惠民工程与德政工程,必须加快其工程进度,并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严格的要求。 2.3农网改造的需要 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大多都具有工程量大、区域广、工程比较分散且时间要求紧迫等特点。尤其大多数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都属于户外作业,在施工中的有效施工时间可能会被一些不利的因素影响,时间缩短,如暴雨、暴风、暴雪、大雾等极端的恶劣天气。因此工程进度管理的加强,必须面对工程上的艰巨性。 3对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中工程进度控制的建议 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在进度管理上有很多制约与影响的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3.1加强对工程的前期管理 农网的升级改工程是一项内容比较繁杂的工作,要充分认识到项目在前期需要中的艰巨性,在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领导的协调能力,通过精心的组织与超前的谋划,促进工程进度高效地进行推进作用,并加强对重要的跨越施工、征地、工程前期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强前期的管理工作力度,合理把握工程的前期工作难点与重点。在农网的改造工程中为了使广大的客户充分理解其重要性,要加大宣传力度的工作,获取他们的配合,同时为保证电网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一定要获取政府的支持。农网的升级改工程有利于满足农村的生活与生产用电的需求,并全方位的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使广大客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享受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带来的好处与利益。 3.2加强物资的管理 进行规范的集中采购,集约化的进行物资上的管理,在设备材料质量上的提高,加大验收、抽检与监造的力度,落实在项目单位的质量管理上的监督责任。做好资金的结算与物资到货时的管理工作,遵守合同中的条款内容,并加强合同中签约与履约的情况管理,以此来提高双方在合同要求中的履约能力。 3.3建立与完善农村电网改造补偿的标准 对于项目施工中所涉及到有农民利益相关的问题,如占用土地、农作物的赔偿等,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及标准进行赔偿,采取相关的措施防止截留或者挪用公款的情况发生。在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中,将各种矛盾的产生在萌芽时进行化解,避免发生群体性的伤亡事故,一方面有利于工程的顺利施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在项目的建设实施前,要积极运用于推广电网工程的相关标准,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尽量在设计中避开厂房、村庄房屋等敏感地带,实现生态保护,尽量避免在施工中对建筑物、农田与种植物等的损坏。在农网的改造与升级施工中要区别对待极端分子(如破坏地电力设施与电力器材)与村民的合理诉求,对于那些阻止电力建设与发展的无理取闹的,交予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3.4在施工队伍上加强管控 农网的升级与改造工程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工程项目,因此对其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的保障需要的是一批高素质的施工队伍。项目的管理部门要在施工前对施工队伍的施工资质、安全体系、营业执照、在册人员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查,同时还要对工作负责人、安全员、项目经理及其其他的施工人员在业绩、装备、档案信息等资料库进行跟踪管理,以保证施工力量在配备上的充足与稳定。上岗人员在上岗时必须挂牌、持证上岗作业,并通过相关部门的安全培训,作业人员要通过考试合格后才可以上岗作业。此外,还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竞争机制,在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中促使更多具有相应资质且施工能力相当的施工队伍参与到其中,在质量至上与安全第一的前提下,进行竞赛的开展,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充分的把施工队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5加强民事协调问题的解决 农网升级与改造过程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居民一个良好的与安全的用电环境,与农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一定要得到农民的支持与理解,做好宣传工作与惠民政策,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使农民在农网升级与改造过程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并维护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建设企业形象,出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时化解农村居民与建设企业之间的矛盾,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与合理化发展。 4结语 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不仅责任大,而且任务重,在进行施工前施工人员要提前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提前的谋划及准确的把握,以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性与安全性,对施工进度做到进度上有管控,质量上有标准,安全上无事故,保证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及完成,工程进度上加强管理,促进统筹城乡的发展,电力保障可以保证人民的生活与经济的发展。 作者:沈澜 单位:国网内江供电公司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论文 1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 1.1进度管理工作的内容 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项目的进度计划和项目进度的控制。首先,项目的进度计划需要明确好项目的内容排列顺序、起始和结束的时间,项目之间的衔接等,做好项目的计划能够对项目的进度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便于对园林绿化工程的进度进行掌握和控制;其次,项目进度的控制,在制定好项目的计划后,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按照项目实施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并通过对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实际工作和计划工作之间的差异性,对项目的计划进行补充和调整,保证园林绿化工程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 1.2进度管理工作的技术和方法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工作的技术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进度管理工作的技术主要包括:任务分解法,主要是将整个园林绿化工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几个不同的子工程,然后将子工程进一步细分;关键路径法,该方法是在任务分解法的基础上,分析各个任务之间的关系,分辨出哪些任务可以并行,然后大致推算出园林绿化工程的时间需求。其次,进度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为,按照任务分解的结果,确定哪些项目工作的优先次序;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分析,识别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的相关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排除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的相关干扰因素。 1.3影响进度管理工作的因素 影响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因素非常多,根据条件可以将影响因素划分为:人为因素的影响,人既是影响园林绿化工程进度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复杂最难控制的因素;管理方面的因素,由于对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很容易导致园林绿化工程的延期;材料设备等因素也是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资金因素、技术因素和气候因素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必须要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 2优化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措施 2.1构建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运行机制 对了更好地对园林绿化工程实施进度管理,必须使进度管理工作成为一个运行体系,然后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更好地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项目管理。构建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运行机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做好影响项目进度因素的防范工作,制定相关的完善的应急方案,在遇到项目进度干扰因素时,及时排除干扰,确保项目的施工进度;其次,形成园林绿化工程完善的计划制定流程,由于不同的园林绿化工程存在很多的相似点,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园林绿化工程的总结,制定出流程化的计划制定方式,提高项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2制定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的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地确保园林绿化工程的进度,必须制定保障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的相关措施:首先,从管理方面来说,需要提高对干扰因素的重视,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将干扰因素对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在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要使上一步计划和下一步计划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施工计划成为一个整体;最后,可以利用相关的技术措施,选用可靠的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降低设备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效率,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进度。 3结语 近年来,由于对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疏忽,造成了园林绿化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和进步。目前,随着对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不断研究,一些进度管理工作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工作都在陆续开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必将得到不断优化,从而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作者:张昕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宏银建基园林有限公司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论文 1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1.1建筑工程项目进度评审和计划编制 进度计划不仅仅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人员配置的时间安排,也是项目进度状况的检验和评价标准。因为建筑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特征,因而进度计划需要制定的更加详细。同时,因为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因而在进度计划制定时,需要具体分析不同的情况:施工单位要从建筑工程具体的施工条件、环境和地理位置出发,对施工进度目标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提高进度计划的指导性和控制性,根据时间和资源配置的不同对施工计划进行编制。 (1)建筑工程进度计划主要内容。第一,进度控制工作规划。建筑工程实施阶段的进度控制工作需要符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而这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员事实进度控制的基础和根据,能够为管理工作计划中有关进度控制总体部署提供指导。第二,进度计划。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和控制目标在于保证建筑工程按时完成,通常可以将其分为具体实施进度计划、分部工程进度计划、阶段性进度计划或单位、总体进度计划等几个部分。对于大规模的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因其施工周期较长,设计内容较多,因而整体进度控制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和协调。 (2)进度计划的评审。研究发现,很多建筑企业都比较重视工程的施工质量和造价管理,并建立了系统的评审机制,但对于进度计划的重视程度则相对较差。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需要加以评价的原因包括:一方面是进度计划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局限,另一方面是进度计划,尤其是大型建筑工程的综合进度计划,需要进行各个工程子系统和各个专业之间平衡与综合分析,因此,工程进度计划在编制完成以后要经过各个过程专业、公司的各个管理层次人员参与的详细评审。 1.2动态评审和项目实施的控制 (1)根据进度计划进行施工阶段进度管理。第一,进行流水作业,确保工程施工有节奏、均衡、连续,如有需要可以将部分环节的作业时间缩短,从而确保整个工程计划和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但压缩部分的作业项目需要是实际施工进度拖延,导致整体供给延长的某些非关键线路和关键线路上的工作,且其施工时间允许进行压缩。第二,保证冬、雨季连续施工。各个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均会遇到动机或是雨季,受到这种特殊施工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在露天作业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第三,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配置情况。建筑工程施工效率会直接受到施工现场机械配置情况的影响,进而决定整体的施工进度。第四,施工现场材料的供应情况。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需要事前准备好各个施工环节所需的配件、构件、材料等,加强各种见证取样复试、试验、质量检验等工作。第五,施工现场的人员配置情况。一方面是工作面上需要配置足够的人员,另一方面是需要加强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管理,包括安全员、技术员、质量检查员、技术负责人、生产负责人和项目经理等是否到位,制定全面的劳动力计划,保证各个岗位人员的充足。 (2)纠偏。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贯彻实施全过程的进度控制,而这也是施工进度计划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进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工程计划进度与工程实际进度不一致的现象。工程进度管理者需要对进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一旦发现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不一致的现象,则需要查明发生原因,并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以改善这种偏差,保证工程进度的顺利完成。 (3)进度计划调整。导致建筑工程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方面是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出现了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进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存在较多的动态条件和外部可变的影响因素,因而其进度管理也是一个相对动态化的过程,需要在进度计划和实际工程进度之间差异调查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体计划进行调整和改变,由此可见,进度控制工作是伴随着建筑工程开展过程进行动态变化和调整的,需要定时进行落实情况的调整、完善和检查。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进度计划调整还存在着不均衡性、多变性和波动性特征,因此,这种计划的改变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需要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 1.3建筑工程竣工后的进度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竣工后,需要将工程项目文件资料进行归档、编目和归类保管,同时,评价和总结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和控制工作实施效果。主要评价项目包括进度管理工作和进度计划中的问题和经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其主要目标在于保证建筑企业能够逐步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项目进度管理工作能力,为后续的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2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广大的建筑单位而言,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与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存在着同等的价值和重要性。通过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加强建筑工程进度的评审和进度计划的编制,有助于建筑工程进度的全过程动态控制目标的实现,从而获得最佳的施工效果。 作者:谢名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公路工程进度管理论文 1公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问题与改进措施 公路工程施工,除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某部分路段的修复施工之外,大多需要较大的施工工程量和较长的施工工期。在施工设计时一般会根据施工工程量和施工作业量对施工周期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规划,但在大多数时间内常会出现由于各种偶然因素而影响施工进度,最终拉长施工工期的状况,这就给工程施工和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造成诸多的不利影响。这些偶然因素主要有自然天气(如野外施工作业常见的大风、降水、降雪、霜冻等天气)、不良地质状况(如溶岩地区以及软土地地区在路基施工中常出现的基坑塌陷等)、施工意外(大多为施工机械设备故障以及施工安全事故造成的工期延误)、施工准备不足(主要指的是施工工程量计算不到位以及施工材料准备、施工技术手段准备不足)等。 由于偶然因素多,且在实际施工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对施工进度进行管理与控制时,需要采用系统管理的观点对施工工程中出现的各种偶然因素进行相应的施工调整与进度控制。在对施工进行管理时,对施工进度进行预先的控制设计方案的编制是重点工作之一。但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出现导致其施工进程不可能完全依照工程施工进度设计方案进行,因此就需要在工程进度控制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偶然因素并提供一定的余量,保证施工进度控制方案的合理性。如对北方某地进行的公路野外施工工程项目,根据以往的气象记录,在7、8月份平均会有8~10天大幅降雨,使得软土处理施工受到一定影响;而在1月中旬前后最低温度达到-7℃,极不利于公路施工质量的保证。 因此在进行施工进度控制方案设计时需对其进行相对应的预留余量以满足实际施工进度需求。在按照修正后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处理时,由于考量到了各个标段实际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期误差而预留了部分余量,因此,在九月上旬对项目一标段软基处理进行复检过程中发现,由于施工质量不达标而进行的翻修并没有对路基土石方以及后续的工程进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特别是余量对误差的弹性消除作用,使得工程施工整体进度并没有因为该标段的返场翻修而造成大的影响。 2结语 事实上,无论在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面还是在公路进度控制方面,均不能简单地从施工作业前期就彻底完成所有管理措施的到位与适用,这是由于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技术因素、人为因素等)均有可能造成预先的管理手段无法起到应有的效用,这就要求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及时的根据实际施工中涌现出来的新的问题、新的状况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优化。 作者:郑楠单位: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地产工程进度管理论文 1地产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进度控制是地产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受到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地产工程项目中,许多地产项目开发企业对工程进度管理都束手无策。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项目成为房地产开放商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到开发商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力。目前,我国地产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合同签订流程不合理。合同相关条款审核工作不够仔细。由于我国许多地产企业缺乏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系统,赶工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不必要的错误和遗漏,使得企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过度重视会议研究,经常组织一些不切实际的主题会议,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工程施工进度。人工维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信息,滋生了大量的人为错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相关工作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地产工程项目中进度管理的重要性 地产工程项目中进度管理系统以《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为主要依据,充分结合了地产工程的具体情况,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不断的分析、计划、统计,显著提升了地产工程进度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全面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系统性,有利于项目管理者及时掌握项目的最新动态,做出正确的决策,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工程进度管理系统为我国工程进度管理提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于支持,有利于促进工程项目顺利推进,促进工程按时竣工。 3进度管理中系统的技术分析(P20) 3.1ASP技术 ASP技术是服务器脚本编写环境,能够实现动态网页或窗体应用程序的有效创建。ASP技术所有程序都会在服务端执行。因而,不用考虑所用浏览器是否能够有效运行缩写代码的问题。服务器会在程序执行完成之后把执行结果反馈到客户端浏览器,从而显著降低浏览器压力,有效提升交互速度与效率。在语言编译技术运行程序基础上,可以将ASP技术成功升级成ASPNET技术(NET运行环境下的ASP技术),从而大幅度提升原有ASP技术的适应性,当然,其功能也日趋强大。 框架 是一种开发平台环境。它面向网络,能够支持各种用户终端,从而让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任意相关设备均能得到所需信息。在其正式之前,程序对象接口为Win32和COM,ASP网页接口为asp.dll所提供对象。在.NET正式之后,所有程序和网页都开设使用.NETFra-mework的相关类库作为接口。.NET开发平台为在IISWeb服务器上创程序和在做面上创建应用程序提供了便利。 3.3B/S结构 B/S((浏览器/服务器)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开放模式,该模式立足于C/S结构,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提升。B/S结构工作界面是WWW浏览器,具有广阔的适用范围。B/S结构主要优势有以下两点:维护与升级相对简单。节约成本,选择空间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由于服务器运行的时候,数据负荷相对较重,一点细小的错误就会引发服务器“崩溃”,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企业都会采用数据库存储服务器作为备用选择。 3.4ODBC技术 ODBC技术即开放数据库互连,其英文全称为OpenDat-abaseConnectivity。它是微软公司开放服务机构相关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规范以及数据库访问标准(API)。API通过SQL完成绝大部分工作。ODBC也能对SQL提供语言支持,也就是说用户能够直接把SQL语句转送给ODBC。 4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模式 4.1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模式的流程 工程进度管理系统的本质是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监控进度状况。一旦发现偏差,应当及时找出原因并尽快予以调整和改善。若能有效控制、协调相关影响因素,科学合理的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和措施,能够大大提升工程进度,促进工程顺利竣工。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有时候会根据设计进度对计划进度进行一定的调整,其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应当及时发现进度偏差,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明确对后续工作产生影响的相关限制条件。接着,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和措施并形成有效的进度调整计划。然后,做好相关经济、合同、组织的调整。最后,严格实施调整后的进度和计划并做好相关检测工作。 4.2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模式的特点 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模式包含了进度分析、报表管理、基本信息、计划管理和工程量管理等相关模块。这些模块共同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工程进度管理系统。该系统处理具有提示、确认操作弹出框、恢复错误、验证数据、缺省默认值、数据复制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登录功能、管理项目基本信息、管理项目工程量、管理各计划、进度分析等重要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工程进度管理系统能够充分满足相关事务处理的需求,能够让工程进度管理流程更加清晰与简化,从而显著提升工程进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4.3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模式仍然存在些许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其立足于《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结合我国现存建设相关管理模式的特征和国外成功的工程进度管理系统,同时参照了我国各类地产工程管理的成功经验,对项目中的相关合同、规划、分析和统计等功能进行了有效设计与实现,从而提升工程进度管理的合理性、时效性和科学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维护了工程进度管理系统相关功能,完善了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整体设计的分析和策划,有效管理了工程相关基本信息资料和相关模块,同时立足于科学、合理分析客户的需求,有效实现了设计目标。相关设计以软件工程思想为科学依据,确保了工程进度管理系统设计框架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显著提升了其开发效率和速度,为系统后续扩展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共享和跨平台资源。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有效结合了各支撑系统和编程工具的杰出性能和显著优势,成功实现了工程进度管理系统个功能模块的有效开发与集成。与此同时,工程进度管理系统具有操作简便、人性化的特点。因此,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成为我国实现地产工程建设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作者:王学光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BIM技术在建设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摘 要: BIM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筑业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普及,但在我国仍处于初级探索中,尤其是在施工阶段的研究及应用尚不成熟。本文分析了BIM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总结了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发展障碍并提出相关意见推广BIM技术的应用。阐释其在我国的应用发展前景,为推动 BIM 在中国建筑业更广泛深入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BIM;建筑业;进度管理;发展前景 1.引言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最初发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建筑与计算机学院(Georgia Tech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omputing)的查克伊士曼博士(Chuck Eastman, ph.D)提出。他认为此模型不仅应该包括几何、功能、构件性能等信息,还应包括建造过程、施工进度、维护管理等过程信息,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都应该整合到建筑模型中[23]。BIM的定义和解释有很多种版本,不断演化,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解。2002年,Autodesk公司首先提出“建筑信息模型”的概念,认为建筑信息模型是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创建和使用的“可计算数码信息”[25]。2009年《The Business Value of BIM》市场调研报告中,认为“BIM是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的过程”。美国国家BIM标准对BIM的定义比较完整:BIM是一个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能够分享建设项目的信息,能够为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在项目的不同阶段,项目的不同利益相关方可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协同作业[26]。 BIM技术将会作为建筑业信息化下一阶段发展的支撑技术,然而与CAD相比较,因为BIM不仅改变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的手段,而且还同时改变了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内容。因此,对BIM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实施都要比CAD来得困难和复杂,所以,其对建筑业的影响也比CAD广。我国香港地区已经将BIM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并于2009年成立香港 BIM 学会。在国内,已有一定数量的项目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使用BIM技术,例如上海中心项目对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进行规划,成为第一个业主主导、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应用BIM的标杆。 2. 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Eastman[1]在BIM手册中分析了支持项目计划与控制的4D模型创建途径,总结了4D模型应用给项目带来的益处,并提出了BIM支持的项目计划与控制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Marx[2]和Konig提出了加快建设模拟过程的方法,并引入SiteSim Editor的4D工具进行分析证明。Tauscher,Mikulakova,Beucke和 Konig提出基于IFC标准建筑信息模型的施工进度计划生成方法,有助于项目管理者利用模型信息进行施工计划,从而实现快速4D模M,减少使用者与系统的后续交互。 Tulke,Hanff[3]提出基于BIM计算活动持续时间的模型,应用此模型可进行项目进度计划安排。 Amir H. Behzadan[4]等通过在土木工程教学中应用增强现实技术(AR:Augmented Reality,AR),描述了将AR技术结合BIM技术应用到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中,并提出了应用AR技术的相关软件和硬件要求。 Alvarado,Lacouture[5]在分析BIM功能及应用BIM技术进行进度计划编制基础上,构建AEC+FM集成框架,提出应用BIM技术进行集成进度计划安排的方法。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应用优势层面 赵彬[6]等人在分析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现存问题基础上,发现问题的成因,然后对比传统进度管理技术与基于BIM的4D技术的差异,论证了基于BIM的4D施工模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应用的优越性。 王雪青[7]等人研究发现,自动化创建的BIM实时施工模型可以动态的跟踪项目进展情况,能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减少建模工作量。提出基于BIM实时施工模型的4D模拟,是一个动态的4D模拟过程,可作为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动态控制的有效工具,能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和效益。 张建平[8]等人根据我国施工管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提出了工程施工BIM应用的技术架构、系统流程和应对措施,并将BIM与4D技术相结合,自主研发建筑施工BIM建模系统和基于BIM的4D施工项目管理系列软件,从而形成一套工程施工BIM应用整体实施方案。 马新利[9]介绍了BIM技术和4D虚拟建造的概念,阐述了BIM技术应用的优点,参照国外BIM软件和应用情况,系统探讨了基于BIM技术的国产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动态控制软件的整体架构、操作流程和控制要点,对国产施工进度控制软件的开发、及其工程应用实际提供参考。 王刚[10]通过探讨什么是BIM,分析BIM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阐明BIM与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了BIM技术对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都有很多优势。 何清华[11]在总结原有进度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和阐述现有BIM及其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BIM的进度管理系统的框架,通过研究创建了一种可视化、能促进多目标协同优化的进度管理系统。 王青薇[12]研究发现,自动化创建的BIM实时施工模型可以动态的跟踪项目进展情况,能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减少建模工作量。提出基于BIM实时施工模型的4D模拟,是一个动态的4D模拟过程,可作为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动态控制的有效工具,能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和效益。 吕玉惠[13]基于BIM技术,结合施工项目的特点,提出多要素集成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研究具体的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讨论系统的应用流程,研究成果可作为进一步研发施工项目多要素集成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 2.2.2 应用障碍层面 何耀[14]、陈花军[15]发现BIM技术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在中国因为引入时间较短,能够充分利用的标准化BIM对象库不足,建立BIM模型所需输入的数据源不足,而且BIM的经济成本较高。 何清华[16]分析BIM在建筑业的应用障碍中发现BIM的推广环境尚不成熟,我国现有的建筑行业体制不统一,缺乏较完善的BIM应用标准。BIM应用过程中缺少协同设计,项目运作缺少统筹管理。 马智亮[17]认为BIM技术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虽然已经得到应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BIM技术涉及面比较广,施工企业相关人员很难把握。施工企业不能利用上游的模型信息,应用BIM技术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且利用BIM技术的效益不明显。 欧阳东[18]探讨了BIM技术,发现其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如BIM文件的法律责任问题,BIM技术规范和标准问题,BIM的应用和交付问题,BIM技术软件的不完善问题,BIM技术文件建设档案存档问题等。 潘佳怡[19]通过对国内外 BIM 相关文献的查阅和专家访谈,确定建筑业 BIM发展的普遍阻碍因素,进而对中国建筑业的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出41项阻碍中国建筑业BIM发展的因素。使用层次分析法对阻碍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出其中15个因素为关键阻碍因素。 2.2.3 发展趋势层面 张晓菲[20]通过引入基于国际工业标准IFC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并总结分析此项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来对BIM技术的发展前景做出分析与思考。BIM的技术发展趋势表现在用BIM自动检查代码一致性与可施工性正在成为可能。 王欣[21]在浅议BIM技术应用时提出BIM技术的发展趋势会从单一项目BIM技术实施发展到企业BIM技术实施,最后将落实到整个产业供应链的BIM技术实施,3D设计模型基础上增加施工进度4D及成本形成5D技术。 张春霞[22]将BIM技术与各参与方相互作用,构成了BIM技术系统。系统内各参与方的相互作用会促使BIM技术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功能上不断完善,通过系统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不断提升BIM技术的运用范围和应用领域。 3.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述评 (1)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具有很大优势 国内外关于BIM技术在建设项目进度管理中的研究现状,多集中在4D模拟实现。目前,通过第三方软件的开发,实现了BIM模型与进度信息的关联,从而创建四维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动态施工过程模拟、实时进度跟踪等功能支持项目计划与进度控制。基于BIM技术的进度管理通过虚拟施工过程进行反复的模拟,让那些在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模拟的环境中提前发生,逐一修改,并提前制定应对措施,使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案最优,再用来指导实际的醒目施工,从而保证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 (2)BIM技术在发展中也存在问题 虽然BIM技术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其推广还不是很广泛,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目前,BIM技术正逐渐应用于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但仍处于初级探索中,尤其是在施工阶段的研究及应用尚不成熟。国内基于BIM技术的进度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范围较窄;仅有少数项目进度管理中应用BIM技术,由于BIM技术的复杂度,涉及面比较广泛,施工企业对BIM技术的认知尚不深。而且BIM技术的推广环境还不够成熟,相关标准、文件还不够全面。 (3)BIM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BIM已渗透到软件公司、咨询公司、科研院校、设计院、施工单位、地产企业等建筑业相关机构中。伴随建筑企业对BIM人才的需求,相关商业培训和咨询机构已经逐步出现。另外,我国“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已对BIM技术进行相关研究,课题为“基于BIM的下一代建筑工程应用软件研究”,“十二五”科技计划更是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加大对BIM技术的研究[24]。BIM技术必将在建筑领域有所突破,引领建筑信息技术走向更高层次,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 4.小结 本文着重分析了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BIM技术的引入为进度管理过程带来很大改善,4D模拟施工能够反复观察,找出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从而改进施工进度,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然而根据研究现状发现当前国内外BIM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还存在建模困难、应用软件不配套等问题,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所以还应当加大对BIM技术在这方面的研究探讨。我国BIM技术的推广环境不够成熟,因此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措施,如制定相关政策,规范等多推广BIM技术的引用,推动基于BIM的各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建筑业进入信息时代。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要点解析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行业在飞速发展,建筑工程进度管理是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密切联系着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所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施工质量,还要考虑工程质量,从而合适地选择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且节约施工成本。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控制措施进行阐述与分析,对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对相关从业者进行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起到了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 动态管理 施工进度 0 引言 社会在巨大进步, 建筑行业在飞速发展,各类建筑工程的规模也越来扩大,而建筑工程进度管理是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密切联系着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加快施工进度,将会缩短施工时间,但同时会增加施工成本。然而,加快施工进度而提前竣工,能够减少承包企业在承包过程中的机械设备、施工设施等等的使用时间,减少没必要付出的额外费用,还能够给业主提前带来更好的项目创收。加快施工进度而提前竣工,会一定程度影响施工质量,所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施工质量,还要考虑工程质量,从而合适地选择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且节约施工成本。 1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不同的施工阶段,进度管理的内容是不同的。在施工准备阶段,进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是编制技术准备计划、设计和编制施工组织方案、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编制施工进度等各项计划、布置施工现场、准备临时施工设施等等。在施工进行阶段,进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实施施工进度计划并对其进行控制、监督和纠偏,以及落实、调整各项工程资源计划。在施工收尾阶段,进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施工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工程竣工相关事宜、建筑实体和建筑资料的交付。 2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2.1相关单位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设计单位所设计的施工图纸质量不够高或者施工图纸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较大,将会导致相应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从而影响施工进度。如果建筑工程的业主方由于实际原因变更设计要求使得实际工程量增加,而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材料供应不及时或者建筑材料供应商所提供的建筑材料质量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施工进度。 为了降低因相关单位因素而给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带来的影响,施工单位可以和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等相关单位签订合作合同,使得参与建筑工程的各单位协调合作,按照合同要求展开工作,紧密配合,以合作合同的法律效力,规范建筑工程各参与方的行为,将各种不必要风险尽量减低,从而减低因相关单位因素而给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带来的影响。同时,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施工单位要向相关主管部门及职能部门及时地申报和审批相应计划和手续,而且要将申报、审批相应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审批手续的时间计算入项目施工进度中。 2.2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不合理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参与施工的机械设备调试不当、人力资源调配不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施工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等各种问题,甚至会发生因施工操作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更严重会因建筑施工质量不合格而导致返工,,从而严重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项目部管理水平低、项目负责人责任意识不强、施工单位与相关单位的关系协调得不好都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急需提高项目负责人等项目部主管人员的工程技术水平、管理和组织水平以提高整个施工单位的各阶段作业质量,并且还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使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3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控制措施 3.1 施工进度的控制。 要科学确定施工时间和施工方法,制定相关施工进度控制制度,及时的记录、备案各会议时间及内容,要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都能实际落实到位以保证每一个施工人员的施工进度得以有效管理和精确控制。 3.2 信息管理的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能有效对施工进度起监督、调控、分析作用的信息分析系统。这系统可以依据信息管理制度对施工信息进行管理以实时控制和监督各阶段的工程施工进度。 3.3 经济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有效确定和控制施工所需的资金,要和承包商以及分包商签订工程承包责任合同,建立建筑工程经济制度,通过施工进度的奖惩机制来保证施工期间的各阶段工程施工进度得以有效控制。 3.4 施工合同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总施工进度与控制目标以及总工期相一致,分包合同工期和总包合同工期相一致。并且相应的配套措施合同要与施工合同相一致。 3.5 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鼓励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先进施工方法和先进施工材料,以保证施工进度得到有效控制。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控制措施进行阐述与分析,对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对相关从业者进行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起到了一定帮助作用。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基于全过程动态控制下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分析 (嫩江县恒发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摘 要: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属于施工的阶段,这个过程在建筑进度的管理上的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建筑工程进度上的管理,主要的内容是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棘手问题的处理,因为这些问题一旦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可能会对工程的进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在处理的过程中做出一些程序上的调整与处理。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上的动态控制不到位,在进度的管理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比较片面或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文章将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的说明,仅供参考。 关键词:动态控制;建筑工程;进度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管理上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的质量与成本等重要的环节进行控制。一旦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出现工程工期上的拖延,就会造成工程上的成本出现增加的现象,或是其他的不利于工程如期完成的影响因素。所以面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进度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况时,就需要在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上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与管理。所以科学并且合理的运用专业的知识对工程的进度进行管理对工程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影响建筑工程进度的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技术复杂、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等特点,给实现工程目标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5点: 1.1 设计方案更改 施工是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的,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不合理、或者出现错误,为考虑到工地的实际情况,例如:地质异常、地下排水量多,这些都会影响原本的建筑结构,重新更改设计方案,将影响建筑的进度。 1.2 资金、资源不到位 施工的进度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工程建筑签约前应计算和协商好资金预算,业主应保证资金到位,避免因资金问题导致工程延期带来更多的损失。建筑工程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不能满足工程所需要的建筑设备、器材将使影响工程的进度。 1.3 建筑工程的难度系数高 施工前没有考虑到建筑工程中高难度的技术,未在施工前进行相关的试验和培训,导致难以按照施工计划进行,甚至需要停工一段时间来改进。 1.4 建筑工程的组织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的施工涉及的人员和器材数量多而且复杂,给组织建筑工程的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易出现人员与工程设备协调不当的问题。 1.5 施工现场发生意外事故 施工现场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意外事故必然会使工程建筑的进度受到影响。施工人员出现事故的几率是比较高的,例如:高空作业的人员可能会发生坠落的事故,施工方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教育,及时排除安全问题,避免出现意外事故。 2 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进度管理是在当建筑工程未能按照计划进行,即与计划产生差距时,需对造成偏差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缩小差距,赶上计划中的进度。而工程进度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施工期间,往往会因为一些因素导致工程进度与进化产生偏差,此时需通过调整计划,使施工处于一个新的起点。同样地,若在后期施工与计划不一致时,需要不停地进行修改和协调,进而使建筑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差距不断缩小。目前在动态控制的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给施工带来了困难。 2.1 建筑工程目标制定不合理 项目对于工程来说是具有自己的系统与客观规律的一个施工的过程,所以在目标的制定上一定要将这些特点进行结合,许多的工程在制定目标时就没有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在工程开始施工之前,没有将需要进行准备的事项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没有依据一个科W的组织进行管理,这些原因就导致工程一直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不仅在工程施工之前会耗费很多的时间,在施工进行的过程中也会因为规划的混乱造成工程的进度一直不能提升。 在对工程制定动态上的目标时,一定要将工程上的复杂程度与规模进行仔细的评估与预算,并在这个过程中就将需要进行的步骤给制定出来,将工期的长短进行周密的计算,并且制定工程上的目标时,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盲目的就将目标进行随意的确立,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上出现很多的问题,并且难以控制。 2.2 动态控制安排不合理 工程上的施工必不可少的就是人员上的分工协作,所以面对人员资源上的管理也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员数量上的安排,在实际的安排工作中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要先将人员安排上的计划制定出来,接着按照计划将人员进行工作上的分配,分配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计划上的规划进行,否则就会出现人员资源上的浪费,或是人员不足的情况,施工上的工作开展之前,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人员上的安排与规划,如果时间没有留够的话很可能就会出现工作的内容的数量与人员的数量不相一致。这会给工程上的进度与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工程施工上的计划实施是建立在人员与技术设备等一些基础元素的支持上,所以施工制定的计划一定要与工程建筑上的资源相互协调。 2.3 建筑工程计划未及时根据实际进度调整 建筑工程上的计划没有在实际建设中得以实现的话,一般都是因为实际施工的环境与资源安排没能与计划相一致。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就先将工程中的突发情况进行提前的预知与设定。一旦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可以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的做出调整。如果在出现误差的情况下,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就会给工程的进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工程的进度一旦出现问题,工期与工程的质量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2.4 忽视对建筑工程计划的跟踪监测 施工计划详细到工程中各个项目的工期,而实际建筑工程是难以与计划相吻合的,在建筑工程中及时监测实际情况,修改和调整计划使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完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忽视对计划的跟踪监测则会导致进度管理滞后,使施工处于混乱、难以管理的状态,甚至会促使工程进入到无法完成的地步。 结束语 为了达到施工制定的目标,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进度上的管理工作给做好,施工进度上的管理与准备与工程的质量在重要的程度上不分你我,所以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要将进度管理工作制定规划好。工程建筑进程管理一般存在的问题就是目标制定的不符合实际,在动态的控制与安排上不科学。或是建筑工程计划的检测与调度问题等没有受到重视。这些问题的处理不当都会给工程的顺利进行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时,需要采取的方法是将问题的所在与实际的情况进行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对管理工作做全面并且系统的控制,尽量将建筑上的目标进行实现。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信息化技术在电网生产技术改造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摘 要】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在有限的投资中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是每个工程建设单位始终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电网生产技术改造工程进度管理引进信息化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电网生产 技术改造 工程项目 进度管理 《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术改造工作管理规定》(国家电网企管〔2014〕69 号)指出,生产技术改造是利用成熟、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等,对现有电网生产设备、设施及相关辅助设施等资产进行更新、完善和配套,提高其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满足智能化、节能、环保等要求。电网生产技术改造工程即是为了完成上述任务,而进行的项目前期、计划、预算、实施、考核等全过程管理。改造范围包括电厂设备、电网一次设备、厂站自动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电力通信系统、自动控制设备、电网(厂)生产建筑物、构筑物等辅助及附属设施、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设施、非贸易结算电能计量装置、监测装置等。 电网生产技术改造(以下简称技改)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指根据工程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里程碑计划,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工程竣工、交付使用。 一、传统工程进度管理方法 1.甘特图,即横道图,主要应用于项目计划和项目进度的安排。用线条标出各项作业和工序的起、止时间和延续时间。适用于工程规模相对较小、工期相对较短的项目,可以将其普遍运用于技改工程中的各个分项工程管理中。比如电气安装工程,从一次施工的构、支架组立、设备吊装、调试和试验,到二次施工的二次屏柜组立就位、二次电缆敷设、剥皮、对芯、接线和最后的保护调试、试验,都可以用甘特图直观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工程进度的有效控制。 2.行政干预法,即用行政手段控制进度,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或本公司项目管理部门的领导,利用其行政地位和权力,通过进度指令,进行指导、协调、考核。利用激励手段(奖、罚、表扬、批评)、监督、督促等方式进行进度控制管理。行政干预强调对各参建单位的协作管理,适用于各施工专业交叉作业、各工序交接时的预验收,接收方自然会对前期工程进行多方面的检查以发现其中不利于电气施工的问题、缺陷;工程施工牵涉到输、变、配电以及调度、通信、信息等诸多专业、工种之间的协作配合,但由于所属单位、专业不同,摩擦和矛盾难免,如果不及时进行解决,很有可能就会延误工期。 二、信息化管理新技术 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织和安排工程活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结合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技改大修实用化管理平台各大系统功能优势,运用在电网技改工程项目管理上,对项目实施进度进行管理,即PMS系统中技改项目管理模块上报项目年度计划,ERP系统中生产资源计划管理模块对已下达的项目进行流程跟踪,生产技改大修实用化管理平台对已下达的项目制定里程碑计划,通过考核节点完成情况准确控制项目实施进度。 三、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八大应用中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应用之一,旨在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建立以资产管理为核心,覆盖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三个层面、贯穿电网生产全过程的一体化生产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生产基础信息、运行信息、检修信息、管理信息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和资源共享。它主要承担工程项目前期管理。 四、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 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者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它主要承担工程进度管理,操作流程如下: 1.技改项目由上级生产技改项目主管部门在年度批次项目立项核准后,下发批文,各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专责在收到批文三个工作日内,严格按照批文内容,录入项目初始预算和批复概算、设定里程碑计划,并关联重要的批复文件。 2.项目建设单位项目管理专责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创建项目的物资采购网络和服务采购网络,所有的物资和服务采购网络均需要按实际业务关联到最底层的WBS节点并进行逐项创建。项目网络和作业的说明应尽可能的详实完整,反映实际业务情况,项目专责负责网络的下达,产生项目采购申请。 3.项目具备开工条件后,项目专责挂接项目开工的许可文件,并标记项目用户状态为“开工”,对项目进行下达,并根据项目实际进度情况及时更新项目各节点的完成程度和日期。工程管理部门项目专责在收到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提交的施工形象进度后,五个工作日内在系统内进行服务确认。 4.项目竣工后,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填写工程完工通知单,并组织施工单位、设备管理部门、监理单位等其它相关部门进行验收,出具设备清单(含建筑物清单),并将这些单据、表单递交给项目结算部门,同时标记项目用户状态为“完工”。 五、生产技改大修项目实用化管理平台: 主要承担工程计划管理,包括电网生产技术改造工程项目里程碑计划各关键词,即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实施单位、项目状态(在ERP系统中)、项目内容、技改类型、项目类型、资产性质、负责人、下达年度、开工日期、计划竣工日期等56种,里程碑计划显示了项目的路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通过注明每项工作任务的负责人,对于一些不熟悉项目的人,只要稍加研究里程碑计划进度安排,就能很快掌握项目计划的整体状况和目前的进展情况。通过此信息系统考核工程项目完成率、节点完成率、资金完成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技术比较适合电网生产技改工程进度全过程的管理,它很好地弥补了横道图的不足,能充分揭示工程项目中各工作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关系,明确反映出工程实施中的主要矛盾,并能对工程进度进行优化和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和精确.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能否顺利实现工程施工的进度目标,不仅体现了一个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水平高低,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具有重大影响。目前,建筑工程延期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针对性地分析了施工单位在进度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工程进度管理的相应措施,在保证工程成本及质量的同时,尽量缩短施工工期。 【关键词】建筑工程 进度管理 质量 工期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在工程进度管理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当前的建筑工程项目,在进度管理上还是以比较粗放的管理模式为主,由于管理方法不科学、施工操作人员水平有限,工程的实际进度容易落后于计划进度。施工进度滞后甚至处于失控的状态,必然会造成损耗,因此,加强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进度、成本与质量之间失衡 工程进度、成本和质量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如果工程进度不合理,就会与成本或质量之间发生矛盾。例如计划进度过快,会导致赶工期而忽略了工程的质量,并会造成成本的相应增加,这样很可能形成机械设备在高负荷下工作、操作人员在疲劳状态下施工的状况,整个工程的质量也由此下降。而如果工程进度过慢,则必然增加成本,最后往往因为赶工期而损失了质量,之后又因为验收不合格、需要返工,而不得不再次增加工程的成本并延长工期。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2.2 外界和人为因素对工程进度的影响大 我国的建筑工程具有时间长、复杂多样、规模大等特征,因此实际工程进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可以预见的,也有不可预见的。其中的突发性因素往往难以预测,如天气变化、施工现场或周边环境发生改变、设计变更、资源供应出现问题、资金问题、企业变更、市场变动以及各种风险等,它们都会对工程进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面前,如果施工单位不具备必要的预防方法、应对能力,就无法进行工程目标的事前控制,只能在影响因素出现之后再予以判断和解决,这样往往会延误工期。 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发挥组织作用,不能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对项目目标的进度置之不管,不利于工程按期完成。例如管理人员监督、检查不到位,违法分包,散漫、拖拉、窝工,谋取私利等情况,都会对工程进度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施工操作人员的文化水平或技能水平偏低,也会造成工期延长。 2.3 多个单位之间协调不到位 建筑工程项目往往涉及到多个参建单位,各个单位之间需要协调配合,从而保证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一项建设工程的总承包单位应当对工程承担起施工及组织的总责任,协调好各个分包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之间的关系,并监督管理整个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及成本控制。如果协调工作做得不到位,就会导致工程进度滞后。例如其中某一个分包项目进度落后,会影响其它分包项目也停滞不前,同时影响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又如,材料或机械设备未能按计划在单位之间正常供给、合理调配,有可能导致停工。 2.4 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相悖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很多原因会导致实际工作与原有计划相悖的情形,工程的进度也是情形之一。在未进行充分论证而编制了不合理的工程进度计划时,就可能导致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计划进度相差甚远,进而失去了编制计划本来应起到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施工单位自身的原因也可导致这种相悖的情形发生,如操作人员在长时间工作后出现厌烦心理,不能在施工中体现其原有的技术水平及工作态度时,或者施工中各工作出现脱节时,都可以造成实际所用工期与计划不相符。 三、加强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措施 工程进度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进度可以直观反映出建筑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工程进度落后于计划进度,就意味着项目投资者的损失、施工企业的失信以及相关人员的利益受损,所以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促使项目如期竣工是切实可行的。需要在分析进度拖延原因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计划并实施全过程的动态跟踪管理,及时跟踪、检查与纠偏,以便建筑工程按照合同顺利竣工,或者在保证工程质量及成本的前提下提前竣工。 3.1 制定工程进度计划切实可行,施工中及时跟踪与检查 工程进度计划对于建筑项目施工具有指导性作用,也是施工管理中的评价标准之一,所以在制定计划时应当切合实际,具有可行性。工程进度计划应当包含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探及设计单位的工作计划,同时要考虑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影响。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可预见的影响要素,将其对工程进度可施加的影响力控制在最小,同时积极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及时跟踪、检查和评价,做到既实事求是、又与时俱进。 3.2 建筑施工各方协调合作,合理运用科学的进度管理手段 建筑项目工程的参与单位较多,各单位之间又划分了多个部门,这就需要在制定进度计划以及建设施工过程中协调好各单位、各部门的关系,加强配合,充分发挥各方功能。一方面,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要充分听取各方工作意见,全面、实际地考虑各项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进度计划实施过程中,也要按需调整计划中不合理的事项,并及时向各参与方说明情况,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整个工程按期完成。 综上所述,施工进度目标的顺利完成,是施工单位强大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企业立足社会、取信于人的关键点。加强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工作,保证工程按时竣工,需要掌握合理科学的进度管理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进度计划,及时跟踪与检查,并加强各方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从而保证工程进度、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平衡。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基于全过程动态控制下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摘 要: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年代,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越来越显现出了其重要地位。探讨基于全过程动态控制下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对建筑工程进度管理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工程进度影响因素与管理措施出发,探讨了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为建筑工程更好的进行工程进度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进度;动态管理 工程管理中成本、质量、进度是三个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多数的企业往往注重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进度管控工作相对较为松散。工期延长往往会导致不可预知的风险,这种风险往往会比质量问题更为严重。所以需要加强进度管理,以系统、动态、全面的方法对工程进度进行管理控制。 1 工程进度影响因素与管理措施 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较多,项目部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施工人员的资格经验、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合理性、现场施工的协调情况、安全质量事故的处理等,这些因素都影响这工程进度,同时工程进度还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进度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合同、组织、技术经济等措施。合同措施是采用合同的形式控制分包工期,以使得分包工期满足总工期的要求。组织措施是落实任务,合理进行任务分解来达到完成进度目标的目的,同时其还包含了预测相关因素,建立施工相关保障措施等。技术措施是采取的相应的技术防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工期。经济措施是指为了进度而制定的奖励以及惩罚措施。 2 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2.1 建筑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编制与评审 编制进度计划是进行进度控制的基本条件,监督计划工作包含其编制与评审。进度计划不仅仅是对人、机、料等资源的合理安排,同时其能够评价和检验项目进度。项目具有不可往复的特点,所以需要制定严格周密的计划才能够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每个项目都具有其特点,在制定进度计划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的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编制符合项目实际施工情况的进度控制目标。 2.1.1 项目进度编制计划的内容 项目进度编制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进度计划和进度控制工作规划。进度计划编制的主要目标是保证施工任务按照工期完成,进度计划包括:总体进度计划、阶段性进度计划、分部工程进度计划、实施进度计划等。总进度计划是一个总协调性的进度计划,其确定大致的总进度目标,然后制定分部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实施。阶段性进度计划需要满足关键工日的要求,同时需要调节施工单位自身内部的关系。具体实施计划是最为详细的施工计划,其主要包括年、季、月、旬、周进度计划,管理人员将进度计划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以保证施工总进度计划的完成。进度控制工作规划主要目的是指导管理人员实施进度计划,其编制的机场是进度计划的总体部署,施工阶段进度控制工作规划是工作计划的深化,这种工作规划一般是项目施工控制部门负责编制的,是实施进度计划的保障。 2.1.2 进度计划的评审 目前,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注重造价和质量控制,对造价和质量都有检测评审制度,但是在进度计划上面却没有,进度计划往往被至于质量和造价的下方。进度计划需要进行评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进度计划的编制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进度计划并没有考虑的全面。其二,综合进度计划涉及到不同专业、工程子系统的平衡的问题。工程进度计划编制完成后需要公司管理层的详细评审,这样才能够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尽快的解决,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2 项目实施、动态评审的控制过程 2.2.1 按照进度计划加强施工阶段进度控制 按照进度计划加强施工阶段进度控制是进度管理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目的是做好各项动态控制工作并协调好单位的关系。将控制性进度计划进行分解细化,并对分包单位的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审查以达到对工程进度进行动态控制的目的。在跟踪检查进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作为现场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其一,人员就位情况。保证有足够的工人,同时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到位,以保证有足够的人员上岗,同时需要编制合理的劳动力计划。其二,现场材料的供应,做好每道工序的材料的准备工作,并且需要做好各种质量检测以及取样工作。根据工程进度计划的需求,物资采购计划需要科学合理。其三,现场机械的配置情况。机械的配置直接影响到施工效率,配备机械的时候需要满足经济合理性。特别是塔吊等对工程影响较为大的机械,其基础到最后的吊装按照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模本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本,木模板成本低,但是进度慢,定形模本的长期效益较好,这都需要项目跟进自身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遇到雨季施工冬季施工的适合,需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保证施工进度,施工单位需要制定详细的雨季施工计划以及冬季施工方案,以保证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其五,注意先进的施工技术措施的采用。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措施,有针对性的编制施工方案以及技术交底,同时采用先进施工设备等,这些都会有效的保证施工进度。其六,组织流水作业,缩短工序的持续时间以保证施工进度。对于施工的关键线路,需要严格的进行控制。非关键线路出现问题,补救措施往往较多,但是在关键线路上的工序就需要通过加班来弥补,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配置资源,以保证关键线路工序的正常施工。实际的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发生偏差主要原因是施工进度控制工作落实不到位、施工进度编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工程发生变更导致的施工进度变化,针对这几个原因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达到进度管理的要求。 2.2.2 纠 偏 进度控制是施工进度能否付诸实践的关键,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施工项目会出现工程进度与计划不相符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管理人员对进度计划进行检查分析,找出实际进度与进度之间的偏差并分析出其原因,若是工程施工的原因,则需要采取措施来纠正偏差以保证工程按期完成。纠偏是保证工期的重要措施,纠偏的前提是分析找出工期偏差的原因,所以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2.2.3 进度计划调整 出现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偏差主要是因为实际施工管理不到位以及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有所改变,这是就需要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伴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所以进度计划就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进度控制的过程随着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调整落实。施工项目进度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有着多变以及不均衡的特点,所以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才能够使得进度计划满足工程实际的设计情况,更好的为工程施工服务。 2.3 项目竣工后评价 工程竣工后的评价工作主要目的是指导后续工程,项目竣工以后,需要对工程进度的资料进行归类编目,并对项目工程进度进行控制评价。评价的内容包含总结进度管理的问题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以积累各项目进度管理工作的做法,为后续工程做指导。 3 结 语 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将进度管理放在与成本、质量相同的位置上。然后从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与评审入手,对项目实施、动态评审进行控制,并且在项目竣工后需要及时的给予评价,与指导后续工程的进度管理。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BIM与精益建造的工程进度管理分析 摘要:现代工程的l展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建筑体系,其中,BIM和精益建造的提出是为了节省能源、加速工程进度、最大化为工程带来经济效益的工作观念。本文通过详细阐述了现代化工程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了解了精益建造与BIM的内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强调了BIM对精益建造的重要性,以及在未来的建筑业,若要达成精益建造的目标所必备的理论与实际基础。 关键词:BIM;精益建造;工程 我国的国民经济之所以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是因为建筑业在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作用功不可没。在当前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中,传统的理论方式渐渐被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代替,掌握更为科学、绿色、人文的建造理念是我国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代表着高效与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力求精益求精,把这种精益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化为一个优秀的体制,这种体制与BIM技术的合理搭配更能优化建筑业的各个项目,其结构更为细致清晰。因此,BIM技术的实践与应用,为精益建造的工程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与作用。 一、BIM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工程内部的结构与质量难以掌握 今天的许多工程项目由于受不同的需求与影响,对它本身的结构特点和质量要求很高。传统的工程方式和技术应用,对于一个项目的进行与控制,包括它的整体质量都难以把握,因此,加强一些技术的学习,了解材料的质量,以及管理环境等知识内容的掌握,对于一个项目的管理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项目内容复杂,成本难以预料 一个项目的结构分散且复杂,对于材料的需求量大且种类不一,尤其是一些没有标准定义的材料,由于它们只为某种项目进行单独配给,所以它们的成本很难进行预算。一般情况下,这种材料的大小和组成对于工程的进展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在材料的使用时,可能会发现它们只应用于某一个部位,或者完全不适用于整体,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会造成大量材料的浪费。因此,在设计上的准确、精准地进行规划,是设计人员所必须提高的基本素质。 (三)项目的合作方多,协同难度高 一个大型项目会涉及到许多的合作方,需要不时地进行信息上的交流。在专业项目繁杂的情况下,陈旧的协调方式可能会造成互相的沟通不便,对于一些问题的不同见解也不能及时完成统一,对项目的进度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所以,有必要为各个合作方创建一个统一交流的平台,也对项目工作人员的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精益建造的要求 (一)精确设计,降低更改频率 首先,对于工程项目业主的想法和意图有着一定的了解,明确其主要目的,在设计过程中把每个需要整合的部分加强联系,使项目的内容做到透明化,每一方都了解到项目的结构与整体,降低了更改设计方案的次数,达到精准设计、一步到位的要求。 (二)提高资源的管理与供应能力 精益建造体系以产品的流水建造过程为基础,通过建造的每一道程序和过程,在精确的消息下,使得供应单位能够统一进行供应产品。其中,信息能否及时地进行传送,是工程的生产和供应之间能否紧密相连的一大环节。在传统的工程方式中,需求方是根据自己所需,判断进行项目的过程中是否进行推动,在一个建造的体系里,工程顺序分为前道与后道,其中前道支配着后道的作用,所以这样的一个体统被称为推动式工程。这就意味着后道工程顺序对于材料的数量有着一定的要求,但是一个项目的效益是与材料数量无关的。精益建造的整个过程与之相反,对于工程的进行更为有效,也对计划实施,成本的预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团队的协作 一个工程的参与方众多,精益建造的理念在合作努力、协调思维上对各参与方有着较高的要求。参与方能够积极地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讨论在项目中出现不同的情况,在交流时能够集中各方的处理意见,了解整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并得到解决的方式,解决方式中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工程进展、质量安全、成本估算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三、BIM的优点 (一)可视化 可视化是BIM技术的一大特征。BIM实际上是反映一个物体的基本构造,以及它所拥有的内部信息。BIM在运行时的工作情况和信息流程是可以被看到的,因此,信息能够被及时观测和了解,对于整个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程项目的进行中会产生许多技术环节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都离不开可视化所带来的作用。 (二)合作性 一个工程有着大量的参与方,为了项目能够更好地运行,每个参与单位需要合作完成。传统工程项目的合作,是在对施工结果的审查中可能出现的弊病,每个参与方针对问题展开交流与沟通的情况下进行的,用于找出原因及更改设计方案。BIM技术拥有着能够在施工过程早期发现问题所在的一种功能,并解决问题,相较于传统的方式,它更为先进。 (三)节省资源,提供交流平台 对于建筑过程中产生的浪费资源情况,BIM技术有着很好的制约能力。它通常体现在设计时,针对一些建筑材料在原设计方案中的过度使用情况,对其进行完善和修改;在工程进行时,预算出实际需要的材料数量,节省资源的利用,优化了工程顺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更有效,更节能是精益建造的核心思想,团队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其重要的一部分,而BIM技术拥有着大量的数据,并且能够及时地与各个团队之间完成共享,方便团体之间的协力合作,提供了一个各团队可以进行技术上的交流与总结的平台。 四、结语 精益建造是工程项目中一种先进的思想,它意味着更有效率、更有价值、节省资源的生产方式,对于各个团队之间的协力合作、资源能够及时补充以及杜绝浪费现象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BIM技术能通过物体的形状进行分析,得出其属性和信息,减少了工程进行中的一些难题,加强了各个团队之间在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问题,使各团体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完善并发展了精益建造的可能性,对于整个工程在进度及管理上起到了优化的作用。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管理与安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建筑工程质量和工程进程速度都会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问题;解决措施 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效益都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能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M度、达到工程的预期效率甚至是提高效益。通过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只有做出切实的改变,才能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等多方面的工作。 一、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程立项后,建筑工程管理对招标、设计、规划、施工等项目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完成施工过程的效率,但我国缺少专门的研究且研究时间不长,因此缺点与问题尚存,现在需要关注下列几个的问题: (一)缺乏安全意识,存在安全隐患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危险系数都非常的高,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一般都是高空露天操作,这样就更加加大了施工的危险系数,导致建筑工程施工年年都会发生严重事故。根据统计,死亡率在各行业中排第二。而这很多都是因为操作人员违章指挥,威胁了施工者的生命安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没有落实安全监管政策,同时在很多设计,施工过程中,企业没有在工程承包中,建立相对应的安全组织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监督体系,所以,造成了施工工人安全意识薄弱,从而出现安全隐患。 (二)缺乏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为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体制应涵盖管理制度、机构单位、岗位人员安排、明确的岗位职责等等内容。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存在缺乏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缺乏专业的管理机构,岗位人员安排不够合理,管理岗位的职责不够明确等问题。导致整个建筑丁程管理工作效率低,质量差,管理效果不佳。即使有一些建筑企业建立了相关的管理体制,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机构的检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将这些制度贯彻落实到位,导致建筑工程工作效率低,整个工程质量差。 (三)缺乏正确的建筑工程管理意识 建筑行业属于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建筑工程管理占有重要位置。很多企业只看重自身经济利益,从而谎报、隐瞒施工情况,导致工程管理难度加大。21世纪,我国建筑工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为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肓目加快工程速度,导致工程质量较差。很多企业对工程管理观念、意识都比较淡薄,没有充分认识管理的作用,出现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 (四)缺乏建筑工程管理人才与先进的工程管理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众多行业的与时俱进,为了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应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建筑行业虽然早已实现管理技术的创新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工程管理中鲜少有企业采用先进的工程管理技术,导致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缺乏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促使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增加,竞争力弱,还造成了经济和人员的损失,从而不能适应国际的发展。工程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低在管理水平落后上也有一定影响。 (五)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不重视 在建筑工程中质量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主要是我国在工程管理体制方面相较于原来基础来说在逐渐完善,但在新形式下的质量管理模式建立得还不够完全,许多工程建筑常常违反规定,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我国建筑工程标准入门门槛低,制度不完善,相关部门对大多数工程在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也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来防治, (六)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近几年,我国建筑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在增加。但是,我国缺乏高效的建筑人才培养机制,缺乏专业素质、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在建筑工程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人员都是非科班出身,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理论与实践知识训练,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导致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建筑工程的质量受到法规与制度的影响约束,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高效的、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制度,确保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加强管理,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运作。定期组织和开展不同建筑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引用优秀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完善自身的工程管理制度,降低在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错误率,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防止工程管理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提高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防止出现敷衍了事的行为,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监督执行管理制度的全过程,推动整个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工程管理意识 为降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问题的产生率,必须树立和提高正确的建筑工程管理意识。建筑企业应正确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对于提高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企业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职工教育,使人人都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普及。不仅如此,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学习,提高水平。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与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技术 加大工程管理技术的创新力度,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程管理技术,支持和鼓励工程管理技术的创新,使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优化建筑工程人力资源配置还需要增强宣传力度,做好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吸收匮乏的专业人才,尽力培养懂管理、会经营、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按照岗位调整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将每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维持企业间的动态平衡,做好各个工程之间统筹优化工作,增强工程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 (四)提高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中,质量问题的产生若不能及时解决,极易被下一个施工覆盖,从而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建筑工程要严格保证工程质量,增强质量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建筑施工过程,防止产生质量问题。首先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贯彻责任制度,培养各方面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提升质量管理水准。其次,增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准许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或在设备达标的情况下进行施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从而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工作效率。但是通过我们对工程建筑管理体制的深入探究与分析,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这样就可以为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在进行工程管理的改革时,不仅能够提升工程工作效率,对改善工程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及控制措施 【摘 要】有效的进度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将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这各方面协调统一,将施工进度控制在计划之内,确保在合同工期内保质保量保安全完成施工任务。 【关键词】施工进度;具体措施 进度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进度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如期完工,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另外,进度管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加强进度管理是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进度管理并不是指一味的追求施工速度,而不顾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有效的进度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将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这各方面协调统一,将施工进度控制在计划之内,确保在合同工期内保质保量保安全完成施工任务。 1. 施工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1 相关单位的因素。 施工项目的主要施工单位对施工进度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建设单位与业主、设计单位、银行信贷单位、材料设备供应部门、运输部门、水、电供应部门及政府的有关王管部门都可能给施工某些方面造成困难而影响施工进度。其中设计单位图纸不及时和有错误以及有关部门或业主对设计方案的变动是经常发生和影响最大的因素。 1.2 资金因素。 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而言,影响其施工进度的因素可能是多种多多样的,有人为的因素,资金因素,有材料和设备方面的因素,或者是天气、环境等自然因素。但是资金因素非常重要。资金因素可以说是保证整个施工进度的最基础因素。资金充沛流转正常,才能够为工程项目的施工提供充足的建筑材料先进的台班设备以及经验丰富技艺娴熟的建设团队,进而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因施工方或者是业主方的原因,而使得施工自己不能够及时到位,因汇率的浮动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使得工程原有预算无法M足现有的施工需求,这些资金因素的存在,都会对整个工程的进度形成直接的影响。 1.3 技术因素。 一般情况下,不同的建筑工程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是存在定差异的,因而建筑工程在具体施工之前,需要对工程的技术难度与要求等进行全面地评估,以便于为建筑工程的有效推进提供最基础的技术支持,而使得整个工程的进度不受到影响。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因对项目特点及实现条件在基本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相关人员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估计过低,没有对施工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周全的考虑,使得施工现场常常出现因技术水平不足而使得部分施工无法有效推进,进而使得整个工程的进度受到影响。 1.4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通常是指建筑工程不同参与方在工作上的失误。因为人是整个活动的主体,一切的施工安排、组织调配、合作协调等都是靠人来完成而这些都是影响建筑施工进度的直接因素。影响建筑工程进度的不只是施工单位,事实上只要是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单位(如政府王管部门、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物资供应单位、资金贷款单位以及运输、通讯、消防、供电部门等)其工作进度的拖后必将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因此,除了施工单位要组建得力的项目部,做好人员配置,选出组织能力强、经验足、具有计划、控制和协调意识预见力和敏感性好的人员做项目经理,同时应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利用监理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协调各工程建设单位之间的工作进度关系。施工组织管理不利、流水施工组织不合理、劳动力和施工机械调配不当、施工平面布置不合理等将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1.5 自然条件因素。 在工程的施工中,有时自然条件会发生改变。施工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与勘查设计的不符,如地质断层、溶洞、地下障碍物、软弱地基等都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造成临时停工或破坏,从而影响工程进度。 1.6 其他因素。 除去资金因素技术因素人为因素之外,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诸如市场因素等些不确定的因素也会使得整个建筑工程的进度受到定的影响。 2. 施工进度管理具体措施 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对整个项目的盈利,乃至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做好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应该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增强施工进度控制意识,完善进度管理体系。 (1)首先,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施工进度管理,意识到进度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项目进度管理体系,将进度管理责任分配落实到各部门及各个负责人,按照工程进度的控制情况进行奖惩,从而促使所有参建人员全力投入到进度管理。 (2)目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基本上都是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也就是项目经理是该工程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管理负责。因此,加强项目经理的进度意识、工作责任感、工作协调管理能力十分重要。他必须要对整个项目的管理有一个宏观的控制,必须协调好进度管理与其他项目管理各项内容间的关系,综合考虑、顾全大局。 2.2 做好进度计划编制工作。 进度计划是施工组织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施工进度计划是施工进度控制的依据,一个优秀的施工进度计划还可以指导施工。进度计划应该根据合同工期、施工方案、工程项目的任务量、施工难度、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编制,进度计划编制必须科学合理可行。进度计划必须明确劳力需求、机械设备配置、施工任务量、施工完成时间等内容。 2.3 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充分的准备是加快施工进度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因为施工准备为正式施工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建筑工程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做好人员准备。建筑工程项目中标后,应该根据项目的特点立即组织数量足够,有相同工作经验的人员成立项目经理部。然后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及项目进度计划组织相应的劳力,或者挑选优秀的施工队伍将工程进行劳务分包。(2)做好物资准备。材料部门应该按照工程技术部提供的材料使用计划,及时的供应工程材料,以免因材料供应不及时而造成窝工的现象。(3)做好机械设备准备。根据施工方案及施工进度计划配置相应的机械设备,确保工程的顺利进展。(4)充分做好技术准备。当拿到设计图纸文件后,应该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将设计中的问题、疑问、遗漏、错误等进行汇总,并报送至设计单位进行答疑,避免因设计问题而影响施工进度。然后,应该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等拟定多个施工方案,并召开专题会议对其进行比选,以确定一个最优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必须具有技术可行性、施工快捷性、科学合理性、经济合理性。对于重点工程、隐蔽工程还应该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确保其施工进展顺利。(5)加强设计变更管理。设计变更管理不善很有可能影响到工程进度,尽量在某一项工程施工前进行设计变更,避免对已完成的工程将进行变更。另外,还应该加强与监理、设计、业主之间的关系处理,尽可能的争取他们的全力配合,确保施工的顺利进展。 2.3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控制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应该按照事前编制好的进度计划进行,但是建筑施工是一个综合性的、系y性的、复杂的过程,可能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施工进度与进度计划不一致。此时,我们应该及时分析原因,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纠偏,尽可能的将实际施工进度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建筑施工进度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施工过程中,在确保总体进度目标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控制。 2 4 加强控制性工程的进度管理。 控制性工程是指在关键线路上的对整个工程的工期有着关键影响的工程。控制性工程的进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因此,必须优先保证其物资、机械设备、人力、资金等资源,确保其按期完成。当然,对于非控制性工程也要按计划进行,避免原本非控制性工程转变为控制性工程,而影响整个工程进度。 2.5 正确处理进度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其实,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进度管理既矛盾又统一,合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但不会影响施工进度,还会使得建筑工程施工进展更加顺利。笔者认为,施工质量管理是施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只有做好了施工质量管理,建造出质量合格的建筑工程产品,其他的进度、成本等管理才有意义。因此,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施工工艺、优化施工组织安排等措施,加快施工进度,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切忌一味的追求工程进度,而忽视施工质量管理的错误行为。 3.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绝非单单的加快施工进度,而至其他不顾,因此,我们在进行施工进度控制的同时必须要协调好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的关系,切忌以损害质量、安全、成本效益来加快施工进度,如此必将适得其反。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如何提高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输变电工程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项目进度管理作为输变电工程管理中的主要内容,是工程顺利实施的保障。因此,对于如何提高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还存在着许多影响输变电工程进度的因素,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解决影响输变电工程进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输变电工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人们解决更多现实问题,满足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从而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 前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就需要更加强大的电力发展行业作为支持,而输变电工程的不断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对于电力的使用不受影响。而对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的研究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力水平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于电力的发展需求。综合分析目前我国输变电工程情况可知,还存在着许多影响输变电工程进度的因素,本文正是针对影响输变电工程进度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措施进行简单阐述。只有完善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 1.影响输变电工程进度的主要因素 1.1工程前期准备不充分 输变电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很可能不能顺利解决在施工时遇到的一些突发状况,以致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因此想要顺利实施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就必须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以便能按时完成设计任务。准备工作是整个工程设计的基础,俗话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而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便是输变电工程设计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对于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政府人员没有给予其高度的重视。由于对于天气情况的预防措施不到位,停电工作的不及时都会导致施工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只有通过实地的考察才能更好地因地制宜的设计出适合地区的方案来。由于设计准备工作的不充分不细致,没有落到实处的去考察地貌地形故而设计出来的图纸也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从而影响整体施工进度和质量。 1.2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输变电工程来说,设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关乎着设计工程的质量,素质不单单包含专业素质也包含工作的责任和态度。输变电工程设计团队作为一个集体更需要有核心的设计理念和专业的设计水平。电力工程设计人员需要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才可以避免纸上谈兵现象的产生,将设计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设计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对设计方案了解不充分,从而导致输变电工程在实施时没有恰到好处,影响施工质量,甚至对居民生活造成困扰。 1_3各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机制 输变电工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工程进度得以很好的调控才能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综合分析目前我国电力事业可知,影响输变电进度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由于有关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机制,导致组织分配和劳动力分配不合理等情况的产生。由于各部门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导致工程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从而延误工期。 2.提高输变电工程进度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目前我国输变电工程在实现上与预期效果还有差距,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对于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的改进上还不彻底。对于一个大型工程项目来说,前期的准备工作无疑是不可缺少的,它起着指导性的关键作用。丰富的前期考察工作可以有效化解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麻烦,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只有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才能使设计方案更加有效合理具有可行性从而减少问题的产生。对于数遍工程的准备工作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是对于施工图纸的设计、工程材料的选择、实地考察勘探等等。在具体的准备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进行工程的实地考察。没有任何一套设计方案是万能通用的,设计人员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测量修改。只有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具体情况,落到实处的去勘探测量,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案才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设计出来的方案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地环境,从而解决输变电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通过考察设计出合理方案之后便要进行对材料的选择,要进行严格的监督比较,充分考虑性价比,了解市场行情,尽量在减少资金投入的同时保证材料的质量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总之,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意外情况对于输变电施工的影响降到最低。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完成输变电工程的基础,只有这样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 2.2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对于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细致的工作态度的有机结合才能很好的完成。输变电工程线路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步骤,甚至影响到最终能否发挥预计的应用效果。在开展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把握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提高输变电工程人员技术水平迫在眉睫。在制定好合理的设计图之后,输变电工程设计人员应当全面了解施工区域的周围环境,熟悉设计方案流程,做到心中有数。除此之外,应当让施工人员切实的参与到输变电工程建设中来,而不再是被动的完成施工任务。工人是密切接触电力工程建设的前线人员,更加了解实际情况,应当及时反馈有效信息,杜绝施工中出现偏差的情况,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丰富施工人员理论知识,避免在工作出现失误,是提高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的有效措施。 2.3建立并完善协调机制 对于大的工程项目来说,一定要有核心的领导人来统筹施工的具体安排,只有工作人员服从管理,整个建设团队前进方向一致才能够走得更长更远。对于输变电工程,如果缺乏核心的设计理念,每个设计人员的方向不同,那么即使在自己的领域再努力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每个人的力量,在输变电工程的建设管理过程中,设计到许多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合理的分工下,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工作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庞大的工作量。同时作为领导人,也要有掌控全局的意识,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更好的解决在输变电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正确的I导,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才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从而增强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工期,尽早的解决人们在生产生活面临的问题,提高人们幸福指数。 3.结语: 总之,在我国科学发展力迅速增强的背景下,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输变电工程的进一步落实对电力的发展起到推动性的作用,完善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也就成为了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不但要明确设计目标并从长远角度来设计施工方案,更需要整个施工团队都能够团结协调的完成任务,齐心协力为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作出贡献与努力。只有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推动输变电工程的进步与发展,为整个国家的能源建设做出贡献。
农林论文:农林业领域保水剂应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保水剂的一般性质;保水剂的发展现状;保水剂的应用展望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保水剂作为一种化学节水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农业部北方研究中心开发成功、保水剂是一种具有三维交联网状结构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保水剂的类别不仅包括传统的淀粉类、纤维素类、合成类、抗旱保水技术是其重要内容、开发保水剂的制备新方法、研究保水剂的有机一无机复合、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等添加到保水剂中,实现其多功能化、研究高吸水性树脂在实际应用中与土壤、作物、肥料等的效应问题、目前我国保水剂的普及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等,具体请详见。 1引言 保水剂作为一种化学节水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农业部北方研究中心开发成功。随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对保水剂在农林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国内对保水剂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大部分产品已有一定规模。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共在全国示范推广达1100多万亩。目前,土壤固化剂、复合土工膜料、坡面积雨固土材料、植物蒸腾抑制剂、种衣剂等大批保水剂已经在我国农林业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2保水剂的一般性质 保水剂是一种具有三维交联网状结构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采用含有羧基、羟基或氨基等的亲水性单体,在引发剂和交联剂的作用下,通过聚合、交联等化学反应而形成。高吸水性树脂能通过水合作用迅速吸收自重几百倍乃至上千倍的水而呈凝胶状,常压下对其施加压力,水也不会从凝胶中逸出,常称其为高吸水性聚合物。高吸水性材料或超强吸水树脂等。 保水剂作为农作物干旱时的“微型水库”,具有应用范围广,高保水性,改良土壤,促进生长,节约肥料等多方面优点。据资料显示,在相同水肥条件下,使用保水剂可明显增加作物产量。增产幅度达10%~30%。节水节肥5%~20%#在花卉等经济作物上,使用保水剂可明显延长浇水时间(3天~7天),花蕾大,持续时间长,经济效益高I在旱农试验区开展的保水剂应用试验。结果显示保水剂对保蓄雨水效果较好,尤其促使了作物生长后期根区土壤水分的补充和提高。 近年来由于新原料的选用和材料的复合化,保水剂的类别不仅包括传统的淀粉类、纤维素类、合成类(聚丙烯酸类、聚丙烯酰胺类等)。还包括生物降解类(氨基酸类、壳聚糖类等)、有机一无机复合类、缓释功能类(腐殖酸类)。保水剂的聚合工艺主要有水溶液聚合法和反相悬浮聚合法,也可采用辐射引发聚合、微波引发聚合以、喷雾聚合、高温快速反应法等方法。目前,国内生产和供应保水剂的厂家多达40多家,主要有胜利油田长安集团、北京裕德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北科瀚树脂有限公司、天津晨光化工有限公司等。 3保水剂的发展现状 现在我国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中西部开发战略,农业重点推广旱作节水技术,而抗旱保水技术是其重要内容。近年来,保水剂越来越受到农业领域的重视,研究重心也开始从如何提高保水剂的性能向其在农林业的实际应用转移。有关保水剂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开发保水剂的制备新方法 新的制备方法要在保证产品具有优良的吸水保水性能的基础上,提高吸水速率、改善耐盐碱性能和产品凝胶强度以及热稳定性能,目前主要采用以下措施:引人非离子型亲水基团到主链上;使用含有大量亲水基团交联剂;用表面活性剂对树脂进行外层处理等。天津三农金科技有限公司用玉米淀粉作原料,在引发剂作用下,用乙烯或丙烯单体在淀粉的天然高分子骨架上接枝共聚,最后接枝共聚物靠爆聚放热自交联,从而生产出高效抗旱保水剂。该方法称为原子经济反应,实现了清洁生产。杨瑞成等利用高温快速反应法成功制备了聚丙烯酸/蒙脱上高吸水性纳米复合材料。在外界温度为20℃时,该复合材料水凝胶所需干燥时间为128h,此复合材料可望广泛应用于西部高温干旱地区的沙漠化治理。 3.2研究保水剂的有机一无机复合 通过有机一无机复合方法,可制备出性能优良、成本低廉、实用性强的吸水材料。赵娜制备出了白鳝泥/(丙烯酸一丙烯酰胺)高吸水保水材料,吸蒸馏水的倍数可以达到1900左右,同时吸自来水倍数可以达到380倍左右,吸生理盐水能够达到124倍,在4000r/min的情况下离心1h后,其保水能力为98.97%。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首次采用丙烯酸或丙烯酰胺与凹凸棒土合成有机一无机复合保水剂。抗钙、镁离子性能明显提高,原料成本进一步降低,与环境更友好。产品吸水倍率≥400倍;吸盐倍率≥70倍;该保水荆适合中国西部年降水量小于400mm,降雨比较集中,沙漠化、盐碱化严重的特点。 3.3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等添加到保水剂中,实现其多功能化 制备多功能化保水剂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进行简单的包裹;另一种是使两者发生某种形式的化学反应。林晶将保水剂与化学肥料按比例配合制得了既能吸水保水抗旱保墒,又具有缓释肥料功效的保水缓释肥,并以药用植物板蓝根为试验对象进行盆栽试验,对其保水效应及板蓝根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分析,得出了保水缓释肥可以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合理释放土壤有效养分、促生长作用明显的结论。 3.4研究高吸水性树脂在实际应用中与土壤、作物、肥料等的效应问题,以及对灌溉模式。耕作制度和农业设施等的影响 目前国内关于保水剂的实际应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增加入渗、抑制蒸发等方面。但是大面积推广应用尚缺少理论基础与技术指导。庄文化采用离心机法,分别研究了聚丙烯酸钠与聚丙烯酰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砂土、壤土、黏土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分子对砂土的作用效果要优于壤土与黏土,因此大面积推广应用应首先选择在土壤偏砂的地区,实验证明8/1万~20/1万用量效果较好其高分子吸持水分的约83.7%可释放出供植物利用。杨瑞香等以华南赤红壤为基质,采用盆栽法研究了保水剂对桉树幼苗抗寒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可以有效提高华南赤红壤的保温性能,有利于桉树苗木抗寒生长。 4保水剂的应用展望 在国际上保水剂被称为继化肥、农药、地膜之后最有希望在农业中大规模应用的化学品。但是目前我国保水剂的普及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产品价格高。二是产品使用性能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三是没有认清合理的使用方法。随着我国干旱缺水问题的加剧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发展节水农业、恢复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迫切。近几年来,保水剂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农业高效节水、造林种草绿化、蔬菜果树栽培等领域的重要的化学节水技术:相信不久的将来,以科技为先导和以企业为主导。保水剂在我国农林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农林论文: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复合农林业关系分析论文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摘要]本文介绍复合农林业的崛起的历史背景,阐述了复合农林业的内涵,并在广泛了解各方资料的情况下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上述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复合农林业的关系。 [关键词]复合农林业可持续农业农业生产率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既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主要特点。21世纪,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业将面临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负荷不断加重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还将继续的三重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即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地说:(1)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农业资源紧缺,已严重地制约农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以来,我国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2)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下降的现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此必须努力提高林木覆盖率。(3)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农业投入的不足,要求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建国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财力和物力的来源。而在不少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加重了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四、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依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及复合农林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涵,可以认为,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表现如下:(1)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多产业的有机组合,在同一地块上,将“一维”的农业生态系统转为“多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加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分地挖掘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2)鉴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以牺牲林业用地来满足粮食需求,或依靠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环境,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制度,在粮食不减产的同时,实现了林木覆盖率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农林争地”的矛盾,为协调粮食增产、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3)复合农林业是一项以生物措施为手段的资源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树木的生理、生态功能,调节系统内小气候环境,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4)复合农林业利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了种群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增加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5)复合农林业,将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系统转变为依靠系统自给、生物自肥的人工复合系统,加快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农林论文:农林系统发展论文 一、农林系统的概念 农林系统,也有人称之为混农林系统、农林复合系统及农林业复合生态系统等。由于各国(或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人口、自然资源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定义各有千秋。国际农林业研究委员会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给农林系统的定义是:“农林系统是一种土地利用技术和系统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乔木、灌木、棕榈和竹子等)与农业和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同一或短期相同的经营方式,在农林业复合生态系统中,在不同组成之间存在着生态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相互作用。”该定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二、国外研究进展 农林系统的实践活动在国外已有较长历史,19世纪50年代缅甸就出现了一种叫塔亚的系统。塔亚是缅甸语,其原意是山坡农业。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将这种塔亚系统引进到国内,并加以改进以适应本地区的需要,建立了大面积的柚木、水稻和烟草的间作。塔亚系统在东南亚各国迅速发展,最后传入非洲,如肯尼亚、赞比亚等国,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巴西,这些地区都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又都是发展中国家,塔亚系统以及各种由它演变而来的其它系统在本地区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充分利用以及增加本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对于农林系统国外主要偏重于基础理论的研究。有的是从土壤养分变化方面进行研究,如等对农林系统的氮素动态变化进行研究,认为影响系统土壤中氮素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系统土壤中有机质的提高,而并非是土壤温度及湿度变化;还有的是以作物与土壤的相互影响为着眼点对农林系统进行研究,也有研究农林系统的管理方式,研究怎么能使其获得最大效益。总之,国外在农林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基础研究较多,而对农林系统的应用方面,将农林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林与农、牧、渔等相结合的工作则相对较少。 三、国内发展状况 农林系统在我国从远古时代的刀耕火种开始已延续了几千年历史,我国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农林系统类型。广大的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是我国农林系统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如河南省的农桐间作,全省75个平原县中有40个县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农林系统不仅使这一地区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和生态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改良了大面积盐碱荒地,使过去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高产田。江淮地区的菜农间作、桑农间作以及水网地区,别具一格的农林系统类型,如江苏高邮县、江都等地的池杉与作物系统、池杉+作物+渔系统、池杉+渔系统、池杉+牧+渔系统等,还有广东省佛山、肇庆、惠阳和韶关、汕头等地的各种渔塘类型,如桑基渔塘、蔗基渔塘和果基渔塘等,这些类型在水网地区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使低洼湿地和海涂荒地得到改良,而且还保证了现有良田的高产稳产,提高了本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了生物资源潜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国南方大面积的杉木人工林基本上实行了幼林阶段与农作物的间作,还有油桐与农作物间作、油茶与农作物间作以及南方丘陵山地(如重庆市大足县)的稻+桑+渔系统、稻+林+渔系统、稻+果+渔系统、林草、果草系统,福建的林药、桔梗间作等,又以其独特的方式充分挖掘了丘陵山地的自然潜力。总之,我国农林系统实践遍布全国各地,类型繁多,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四、农林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在农林系统研究发展早期,人们结合各地特色,把农林系统分为:农林结合系统、林牧结合系统、农林牧结合系统及其它如农林渔,农林轮作等系统。并对适宜间作、套种的植物种类进行了研究,得出许多有益的间作套种模式。如我国北方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果粮间作;江淮流域的茶农间作、桑农间作、池杉与农作物间作;江南丘陵的松茶间作、果茶间作;华南山区的胶茶间作等。 从全国范围来看,多样化的农林复合系统的巨大潜力和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生物资源和生物能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农林系统类型较为单一,对农林系统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我国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多种多样。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是在生物物种被直接用作食物、药物、能源和工业原料时体现出来的,应根据不同生态区的特点和不同目的,研究选择什么树种最能充分挖掘农林系统的潜力,以达到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对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未能很好地指导生产实践。农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上安排树木与作物,不能充分发挥农林系统的优势、很好地利用资源及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如何对农林系统进行经营管理的研究。农林系统是一个整体,整体性是农林系统理论的核心,只有当农林牧副渔各业和产前、产中的管理、产后的供销以及加工运输、服务设备、推广等环节配合恰当、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农林系统高效的整体功能,挖掘更大的生产潜力。水土流失是我国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农林系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条有效途径,尤其是对南方丘陵山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珠江流域等显得更为重要,但在这方面缺乏从农林系统的角度来研究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加强农林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对当前农村自发出现的一些农林系统模式进行研究,使研究更具实用性,最大限度的减小农户生产的盲目性。注重研究机构与生产基层的有机联系,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建立实验示范区和实验示范点,使农林系统生产模式更容易被基层生产者所接受,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系统。进而带动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经济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强多学科深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理论基础研究,用以指导农林系统的发展取向及应用研究。 农林论文:农林复合模式分析论文 1.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发展历史在北魏《齐民安术》中就有记载,记载的是桑园间作的经验。中国的农业起源于森林,从来就是以农林结合的形式发展至今。从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史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农业复合经营阶段、传统农业复合经营阶段、现代农业复合经营阶段。“刀耕火种,游种轮作”是原始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方式;定居种植和土地私有化后的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方式则是传统农林复合模式的写照;而现代农林复合模式始于商品生产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直至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追求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开发资源、争取资源永续利用等。 2.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类型通常根据农林复合经营的经营目标、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即林—农复合型、林—牧(渔)复合型、林—农—牧(渔)复合型和特种农—林复合型。 (1)林—农复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单位上,通过时间序列、空间配置,进行结构搭配,相继把林木与农作物结合在一起的种植方式。从经营的目的不同组成比例的轻重又可将其分为以林为主、以农为主、农林并举三种经营模型。其中又可细分成:林农间作型—即林木与农作物混合种植的经营方式,例如:农桐间作、枣粮间作、果农间作;绿篱型—在农田、庭院周围种植绿篱,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护果园的作用;农田林网型—在我国三北和沿海的平原农区广泛采用农田林网型,能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抵御风沙、台风、干热风、寒露风等自然灾害。同时,还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经济林产品;农林轮作型—把农作物与林木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轮换种植的模式。 (2)林—牧(渔)复合型是指在同一经营单位的土地上,林业与牧业或渔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林牧间作型、牧场饲料绿篱型、护牧林木型、林渔结合型。总之,是将林业与牧业进行间作或者把林业与渔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系统类型。 (3)林—农—牧(渔)复合型它可分为林—农—牧多层种植型、由林农型转变为林—牧型、林—农—牧庭园兼营型、林—农—渔结合型。在注重农业、林业的同时,不放弃牧业与渔业的发展。 (4)特种农林复合型,这种复合经营模式以生产特种产品为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药间作型、林—食用菌结合型、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等复合系统组成。 3.农林复合经营的结构。由于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是人工复合群落,其物种多样,结构复杂,对土地的利用也更为充分与合理,可按其物种成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结构形式。(1)空间排列结构是各种农林复合模式内的空间分布,即物种的互相搭配。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是空间排列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水平结构是指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物平面布局,其中物种密度和水平排列方式是构成水平结构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各组成成分垂直排列的层次和垂直距离构成农林复合经营的垂直结构。一般说来垂直高度越大,层次越多,空间容量也就越大,资源利用率也就越高。(2)时间顺序结构在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中,时间顺序结构分为季节结构变化和不同发育阶段结构变化两种变化方式。主要受气候以及生物生长发育节奏的影响。 4.农林复合模式的物种组合设计原则。由于生物物种受生态幅度范围和抗逆能力的影响。因此生物组合的设计应因地制宜,间作的农作物要求适应性强,短杆直立,耐阴高产,或有根瘤的豆科植物。树种选择要求树冠窄,干通直,树叶稀疏,冬季落叶,春季放叶晚,根系分布深,生长快,适应性强的树种。种群组合要求慢生与速生,深根与浅根,喜光与耐阴,有根瘤与无根瘤的树种和作物组合在一起为佳。总之,要求树种生态幅度较宽,物种之间能够互利共生或偏利共生,排除异株寄生现象,避免种群间有相同的病虫害。 5.农林复合模式综合效益评价。(1)生态效益。改善农田小气候农林复合后形成特殊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杉木与玉米间作,林地在整个生长期相对湿度提高了3.5%。据俞心妥(1991)研究表明,农桐间作使风速降低40%~50%、空气相对湿度提高7%~10%,绝对湿度提高2000毫巴,蒸发量减少34%,土壤含水量提高7%~10%,显著地减少了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减少土壤流失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有效地防止土壤流失。 (2)经济效益。农林复合经营可一地多用、一年多收,能在相应的时间内获得2—3种以上产品的收获,这在数量和品种上都较单一种植优越得多。在造林初期间种粮食、经济作物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气候和土壤等资源,以短养长可取得近期经济效益。对林下作物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改善了幼树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幼树的成活率,以耕代抚降低了抚育成本。在墨西哥用桃花人工林和玉米间作,营造人工林的费用减少了27%。 (3)社会效益。首先,由于农林复合经营有多种产品输出,如粮食、油料、畜禽、果品、蔬菜、药材、木材等,这满足了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其次,农林复合经营具有集约性的特点,要求投入密集的劳动力。因此,有利于安排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另外,农林复合经营不但能够增加短期收入,而且还可增加长期收入,因此,这种经营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近几年来,随着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兴起,农林复合经营的定量化研究和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强,在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已经成为生态农林的主要内容。但因农林复合经营研究是一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农业、林业、牧业等研究领域。许多工作者受学科的限制,对于模式的优化、评估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农林论文:农林系统发展论文 一、农林系统的概念 农林系统,也有人称之为混农林系统、农林复合系统及农林业复合生态系统等。由于各国(或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人口、自然资源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定义各有千秋。国际农林业研究委员会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给农林系统的定义是:“农林系统是一种土地利用技术和系统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乔木、灌木、棕榈和竹子等)与农业和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同一或短期相同的经营方式,在农林业复合生态系统中,在不同组成之间存在着生态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相互作用。”该定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二、国外研究进展 农林系统的实践活动在国外已有较长历史,19世纪50年代缅甸就出现了一种叫塔亚的系统。塔亚是缅甸语,其原意是山坡农业。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将这种塔亚系统引进到国内,并加以改进以适应本地区的需要,建立了大面积的柚木、水稻和烟草的间作。塔亚系统在东南亚各国迅速发展,最后传入非洲,如肯尼亚、赞比亚等国,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巴西,这些地区都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又都是发展中国家,塔亚系统以及各种由它演变而来的其它系统在本地区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充分利用以及增加本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对于农林系统国外主要偏重于基础理论的研究。有的是从土壤养分变化方面进行研究,如等对农林系统的氮素动态变化进行研究,认为影响系统土壤中氮素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系统土壤中有机质的提高,而并非是土壤温度及湿度变化;还有的是以作物与土壤的相互影响为着眼点对农林系统进行研究,也有研究农林系统的管理方式,研究怎么能使其获得最大效益。总之,国外在农林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基础研究较多,而对农林系统的应用方面,将农林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林与农、牧、渔等相结合的工作则相对较少。 三、国内发展状况 农林系统在我国从远古时代的刀耕火种开始已延续了几千年历史,我国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农林系统类型。广大的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是我国农林系统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如河南省的农桐间作,全省75个平原县中有40个县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农林系统不仅使这一地区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和生态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改良了大面积盐碱荒地,使过去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高产田。江淮地区的菜农间作、桑农间作以及水网地区,别具一格的农林系统类型,如江苏高邮县、江都等地的池杉与作物系统、池杉+作物+渔系统、池杉+渔系统、池杉+牧+渔系统等,还有广东省佛山、肇庆、惠阳和韶关、汕头等地的各种渔塘类型,如桑基渔塘、蔗基渔塘和果基渔塘等,这些类型在水网地区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使低洼湿地和海涂荒地得到改良,而且还保证了现有良田的高产稳产,提高了本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了生物资源潜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国南方大面积的杉木人工林基本上实行了幼林阶段与农作物的间作,还有油桐与农作物间作、油茶与农作物间作以及南方丘陵山地(如重庆市大足县)的稻+桑+渔系统、稻+林+渔系统、稻+果+渔系统、林草、果草系统,福建的林药、桔梗间作等,又以其独特的方式充分挖掘了丘陵山地的自然潜力。总之,我国农林系统实践遍布全国各地,类型繁多,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四、农林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在农林系统研究发展早期,人们结合各地特色,把农林系统分为:农林结合系统、林牧结合系统、农林牧结合系统及其它如农林渔,农林轮作等系统。并对适宜间作、套种的植物种类进行了研究,得出许多有益的间作套种模式。如我国北方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果粮间作;江淮流域的茶农间作、桑农间作、池杉与农作物间作;江南丘陵的松茶间作、果茶间作;华南山区的胶茶间作等。 从全国范围来看,多样化的农林复合系统的巨大潜力和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生物资源和生物能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农林系统类型较为单一,对农林系统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我国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多种多样。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是在生物物种被直接用作食物、药物、能源和工业原料时体现出来的,应根据不同生态区的特点和不同目的,研究选择什么树种最能充分挖掘农林系统的潜力,以达到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对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未能很好地指导生产实践。农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上安排树木与作物,不能充分发挥农林系统的优势、很好地利用资源及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如何对农林系统进行经营管理的研究。农林系统是一个整体,整体性是农林系统理论的核心,只有当农林牧副渔各业和产前、产中的管理、产后的供销以及加工运输、服务设备、推广等环节配合恰当、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农林系统高效的整体功能,挖掘更大的生产潜力。水土流失是我国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农林系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条有效途径,尤其是对南方丘陵山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珠江流域等显得更为重要,但在这方面缺乏从农林系统的角度来研究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加强农林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对当前农村自发出现的一些农林系统模式进行研究,使研究更具实用性,最大限度的减小农户生产的盲目性。注重研究机构与生产基层的有机联系,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建立实验示范区和实验示范点,使农林系统生产模式更容易被基层生产者所接受,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系统。进而带动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经济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强多学科深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理论基础研究,用以指导农林系统的发展取向及应用研究。 农林论文:复合农林业分析论文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既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主要特点。21世纪,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业将面临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负荷不断加重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还将继续的三重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即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地说:(1)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农业资源紧缺,已严重地制约农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以来,我国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2)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下降的现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此必须努力提高林木覆盖率。(3)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农业投入的不足,要求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建国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财力和物力的来源。而在不少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加重了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四、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依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及复合农林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涵,可以认为,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表现如下:(1)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多产业的有机组合,在同一地块上,将“一维”的农业生态系统转为“多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加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分地挖掘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2)鉴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以牺牲林业用地来满足粮食需求,或依靠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环境,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制度,在粮食不减产的同时,实现了林木覆盖率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农林争地”的矛盾,为协调粮食增产、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3)复合农林业是一项以生物措施为手段的资源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树木的生理、生态功能,调节系统内小气候环境,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4)复合农林业利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了种群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增加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5)复合农林业,将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系统转变为依靠系统自给、生物自肥的人工复合系统,加快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农林论文:农林复合模式分析论文 1.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发展历史在北魏《齐民安术》中就有记载,记载的是桑园间作的经验。中国的农业起源于森林,从来就是以农林结合的形式发展至今。从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史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农业复合经营阶段、传统农业复合经营阶段、现代农业复合经营阶段。“刀耕火种,游种轮作”是原始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方式;定居种植和土地私有化后的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方式则是传统农林复合模式的写照;而现代农林复合模式始于商品生产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直至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追求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开发资源、争取资源永续利用等。 2.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类型通常根据农林复合经营的经营目标、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即林—农复合型、林—牧(渔)复合型、林—农—牧(渔)复合型和特种农—林复合型。 (1)林—农复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单位上,通过时间序列、空间配置,进行结构搭配,相继把林木与农作物结合在一起的种植方式。从经营的目的不同组成比例的轻重又可将其分为以林为主、以农为主、农林并举三种经营模型。其中又可细分成:林农间作型—即林木与农作物混合种植的经营方式,例如:农桐间作、枣粮间作、果农间作;绿篱型—在农田、庭院周围种植绿篱,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护果园的作用;农田林网型—在我国三北和沿海的平原农区广泛采用农田林网型,能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抵御风沙、台风、干热风、寒露风等自然灾害。同时,还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经济林产品;农林轮作型—把农作物与林木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轮换种植的模式。 (2)林—牧(渔)复合型是指在同一经营单位的土地上,林业与牧业或渔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林牧间作型、牧场饲料绿篱型、护牧林木型、林渔结合型。总之,是将林业与牧业进行间作或者把林业与渔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系统类型。 (3)林—农—牧(渔)复合型它可分为林—农—牧多层种植型、由林农型转变为林—牧型、林—农—牧庭园兼营型、林—农—渔结合型。在注重农业、林业的同时,不放弃牧业与渔业的发展。 (4)特种农林复合型,这种复合经营模式以生产特种产品为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药间作型、林—食用菌结合型、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等复合系统组成。3.农林复合经营的结构。由于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是人工复合群落,其物种多样,结构复杂,对土地的利用也更为充分与合理,可按其物种成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结构形式。(1)空间排列结构是各种农林复合模式内的空间分布,即物种的互相搭配。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是空间排列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水平结构是指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物平面布局,其中物种密度和水平排列方式是构成水平结构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各组成成分垂直排列的层次和垂直距离构成农林复合经营的垂直结构。一般说来垂直高度越大,层次越多,空间容量也就越大,资源利用率也就越高。(2)时间顺序结构在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中,时间顺序结构分为季节结构变化和不同发育阶段结构变化两种变化方式。主要受气候以及生物生长发育节奏的影响。 4.农林复合模式的物种组合设计原则。由于生物物种受生态幅度范围和抗逆能力的影响。因此生物组合的设计应因地制宜,间作的农作物要求适应性强,短杆直立,耐阴高产,或有根瘤的豆科植物。树种选择要求树冠窄,干通直,树叶稀疏,冬季落叶,春季放叶晚,根系分布深,生长快,适应性强的树种。种群组合要求慢生与速生,深根与浅根,喜光与耐阴,有根瘤与无根瘤的树种和作物组合在一起为佳。总之,要求树种生态幅度较宽,物种之间能够互利共生或偏利共生,排除异株寄生现象,避免种群间有相同的病虫害。 5.农林复合模式综合效益评价。(1)生态效益。改善农田小气候农林复合后形成特殊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杉木与玉米间作,林地在整个生长期相对湿度提高了3.5%。据俞心妥(1991)研究表明,农桐间作使风速降低40%~50%、空气相对湿度提高7%~10%,绝对湿度提高2000毫巴,蒸发量减少34%,土壤含水量提高7%~10%,显著地减少了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减少土壤流失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有效地防止土壤流失。 (2)经济效益。农林复合经营可一地多用、一年多收,能在相应的时间内获得2—3种以上产品的收获,这在数量和品种上都较单一种植优越得多。在造林初期间种粮食、经济作物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气候和土壤等资源,以短养长可取得近期经济效益。对林下作物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改善了幼树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幼树的成活率,以耕代抚降低了抚育成本。在墨西哥用桃花人工林和玉米间作,营造人工林的费用减少了27%。 (3)社会效益。首先,由于农林复合经营有多种产品输出,如粮食、油料、畜禽、果品、蔬菜、药材、木材等,这满足了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其次,农林复合经营具有集约性的特点,要求投入密集的劳动力。因此,有利于安排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另外,农林复合经营不但能够增加短期收入,而且还可增加长期收入,因此,这种经营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近几年来,随着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兴起,农林复合经营的定量化研究和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强,在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已经成为生态农林的主要内容。但因农林复合经营研究是一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农业、林业、牧业等研究领域。许多工作者受学科的限制,对于模式的优化、评估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农林论文: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复合农林业关系论文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复合农林业的崛起的历史背景,阐述了复合农林业的内涵,并在广泛了解各方资料的情况下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上述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复合农林业的关系。 关键词:复合农林业可持续农业农业生产率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 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既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主要特点。21世纪,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业将面临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负荷不断加重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还将继续的三重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即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地说:(1)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农业资源紧缺,已严重地制约农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努力提高资源 利用率,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以来,我国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2)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下降的现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此必须努力提高林木覆盖率。(3)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农业投入的不足,要求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建国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财力和物力的来源。而在不少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加重了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四、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依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及复合农林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涵,可以认为,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表现如下:(1)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多产业的有机组合,在同一地块上,将“一维”的农业生态系统转为“多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加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分地挖掘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2)鉴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以牺牲林业用地来满足粮食需求,或依靠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环境,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制度,在粮食不减产的同时,实现了林木覆盖率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农林争地”的矛盾,为协调粮食增产、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3)复合农林业是一项以生物措施为手段的资源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树木的生理、生态功能,调节系统内小气候环境,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4)复合农林业利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了种群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增加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5)复合农林业,将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系统转变为依靠系统自给、生物自肥的人工复合系统,加快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农林论文:农林院校合唱艺术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林院校;合唱艺术;合唱 【论文摘要】合唱艺术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林院校中合唱艺术普及状况却不容乐观,笔者从多年的合唱教学和组织工作经验中分析,认为普及合唱应从明确意义、分析现状、创新手段等三方面着手。 合唱艺术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合唱团体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合唱赛事促生了众多的大学生合唱团,在一定的程度上呈现了合唱艺术面上的繁荣,但冷静地思考后不难发现,在农林院校中,由于种种因素合唱艺术并不像我们想象那样拥有令人欣喜的局面,在普及效果和普及手段上都有很多的不足,笔者认为普及合唱,意义还需明确,对象还需分析,手段更需创新。 一、合唱艺术在大学生成长成材中的意义 (一)合唱是培养团队精神最好的方式之一 作为一种群体性艺术,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种集音色、表情、力度、速度、气息、感情等方面因素的高度统一的艺术,达到这种统一,要求队员之间相互配合、聆听、默契,更需要队员拥有细腻的内心情感和较强的自控力,长期的合唱训练,可以使合唱队员潜移默化的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和达到合作所需要的努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合唱是培养想象力的最好形式之一 事物的进步来源于诸多的假设,这种假设更多是基于一种想象,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林木镇一说一个离开想象力的人,他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说:“我的成就得益于我童年的音乐教育。”合唱作为音乐教育重要的载体之一,“想象”是其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如合唱曲《雪花》,需要演唱者想象雪花飘落的情景,又如合唱曲《回声》,需要想象生活中回声的效果才能把握好演唱效果。学生通过长期的合唱训练和理解,想象力也必然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合唱艺术是营造大学生“和谐”心理的良好途径 早在《国语·周语下》中记载,单穆公、伶州鸠的音乐审美评价,“声和才能心和,心和才能人和。”另《溪山琴况》开首即写到:“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为琴,其首重者,和也。”君子和而不同,合唱艺术作为声乐交响形式的艺术,其完整的演绎实则是对一种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追求,而不是克隆的相同,艺术为追求“真、善、美”的本质,更能让学生心灵时刻记住美好,心适则行适。 (四)思想教育的良好载体 合唱艺术传入我国已有百年,在这百年的进程中,都处于中国进现代历史上政治斗争,社会变动最激烈时期,作为同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联系密切的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正是这种社会政治变革的曲折反映。演唱和学习中国合唱音乐作品,能让演唱者更加生动的了解我国革命历史,例如《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等套曲,生动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革命和抵御外敌的情况,这样的作品数不胜数,演唱这类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很好途径。 二、合唱艺术在农林院校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合唱艺术认知偏低,实践比较少 由于传统艺术教育的薄弱和社会大的文化环境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对音乐艺术知识的了解可谓知之甚少,合唱艺术更入其列,笔者通过对我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在300份问卷中了解到,有98.8%的学生没有现场看过一场合唱音乐会,只有10.2%的学生在高中时参加过合唱活动,97.6%的学生从来没有接受任何合唱艺术的理论知识的教育;走访中大多学生认为合唱形式就是一群人规矩的站在舞台上齐唱革命老歌,少部分学生能提到合唱有声部,论及作品时只能谈到《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为止,合唱的发展历史更是一无所知,谈到合唱的作用时,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合唱是一种政治工作的需要,合唱艺术原有的面貌受到扭曲,其间不禁令人深思。 (二)大学生对合唱艺术的潜在需求较大 在同上问卷中统计得出,有99.4%的学生选择喜欢音乐艺术,其中选择酷爱音乐的学生占19.3%;9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非常必要,有85.6%的同学认为合唱有利于团队精神培养和提高艺术修养等作用,有62.5%的同学选择愿意参加各类形式的合唱艺术活动。这些数据在一定的程度上客观的反映了学生对合唱艺术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和表达出乐于参与合唱艺术活动的意愿,合唱作为声乐交响体裁,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倡导,定将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农林院校大学生参与合唱艺术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 大学生学习合唱艺术的途径一般有选修合唱艺术课程、参加合唱团等方式,然而,据笔者所了解的十几个农林院校的情况却不乐观,一是基本没有开设合唱艺术方面的选修课程;二是长期坚持训练的合唱团不多,往往有比赛就进行突击训练;三是校内合唱活动不多、活动质量不高,为军训拉歌、纪念一二九活动等歌咏形式开展的居多。综上三点也是导致了大学生对合唱艺术的认识缺乏、实践偏少的重要原因,这些现象的背后同时也反映出农林院校中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其间既有学生的流动性大,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师资缺乏等实际困难因素也有学校本身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等大环境因素。三、积极创新,唱响普及合唱艺术的三部曲 (一)积极引导,感悦于耳 音乐艺术作为听觉艺术,音响是其惟一的表现,合唱作为音乐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她的普及,首先要改变大学生对合唱音响的一贯思维,由于大学生对合唱艺术认识的缺乏,对合唱音响接触比较少并且单一,往往会把合唱音响局限的想象成某一种固定的模式,丰富的合唱艺术内容及音响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被大学生所知,阻碍了其学习或探索合唱艺术的积极性,这也是现在很多大学生为什么不愿参加合唱的原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既是学校向学生传达一个倡导高雅艺术的信息,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扫除学生对于合唱音响上的盲区,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合唱音响之美。 (二)循序善诱,理解于心 在学生对合唱的丰富音响有一定了解后,应该进一步创造条件和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一批合唱艺术的合格欣赏者和组织者。一是通过第一课堂帮助学生增进对合唱艺术历史及优秀合唱作品的了解,掌握欣赏合唱艺术的要领和方法,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合唱艺术选修课,没有条件开设的学校,可以借鉴跨校选修课的模式来实现,现在高校相对集中,这样做既可以整合资源,更有利于学生群体的串联,形成氛围。二是可以通过一些群众性较强的歌咏比赛为契机开设指挥培训班。除此,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来学校进行合唱普及讲座,集中欣赏一些经典合唱曲目,阐述合唱艺术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合唱艺术实践。 (三)精心组织,唱不离口 合唱实践是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最好载体之一,是实现合唱艺术在大学生成才中意义的重要途径,因此,精心为学生搭建平台,实现最广泛的合唱普及十分重要,也是关键。如下参考: 1.由分院团委组织,以新生班级为对象,进行班级歌咏比赛。目标:通过一次集体的创作和表演,促进新生班级的凝聚力形成,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合唱基础知识。手段:以奖促进,突出班级合唱节目的创意和集体参与,在演唱技巧和内容不为重点,内容健康,体现一般的演唱即可。效果:学生参与热情高,班级同学间迅速熟悉,体验到歌咏的快乐和意义,掌握了一定的合唱技巧和知识,为许多分院所推广和欢迎。 2.由学院团委组织,以分院为单位,进行主题合唱汇演。目标:进行主题教育,让学生体验一次有一定难度的合唱实践,掌握合唱的形式和理解合唱的内容,同时营造全院良好合唱的氛围。手段:下拨经费,要求各分院团委精心组队,并要求聘请相关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排练,规定演唱曲目,要求一个月的时间跨度,确保整个过程是一次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效果:学生熟悉了合唱艺术的基础知识和要求,感受到了一次专业式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我院办学五年期间成功举办过四次合唱汇演,合唱活动现已成为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一大品牌。 3.由学院团委组织,以全院学生为对象,组建学院大学生合唱团。目标:打造一支相对专业的业余合唱团,培养一批良好素质的合唱队员,对内起示范和辐射作用,对外代表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手段:进行日常训练,每周2次训练,学分认证,专业指导,严格管理。 大学生应该是人类文明主要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更是人类文明的受益者,合唱艺术作为人们近千年的文明积淀,承载着人类近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一本涵养丰富的教科书,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和谐,人们需要合作,作为人才熔炉的大学校园里需要合唱艺术,艺术教师们应该努力倡导合唱艺术,从普及做起,合唱艺术的唱响必将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呐喊助威。 农林论文: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复合农林业的关系论文 [论文关键词]复合农林业可持续农业农业生产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复合农林业的崛起的历史背景,阐述了复合农林业的内涵,并在广泛了解各方资料的情况下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上述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复合农林业的关系。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 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既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主要特点。21世纪,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业将面临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负荷不断加重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还将继续的三重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即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地说:(1)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农业资源紧缺,已严重地制约农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以来,我国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2)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下降的现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此必须努力提高林木覆盖率。(3)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农业投入的不足,要求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建国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财力和物力的来源。而在不少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加重了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四、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依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及复合农林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涵,可以认为,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表现如下:(1)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多产业的有机组合,在同一地块上,将“一维”的农业生态系统转为“多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加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分地挖掘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2)鉴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以牺牲林业用地来满足粮食需求,或依靠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环境,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制度,在粮食不减产的同时,实现了林木覆盖率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农林争地”的矛盾,为协调粮食增产、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3)复合农林业是一项以生物措施为手段的资源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树木的生理、生态功能,调节系统内小气候环境,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4)复合农林业利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了种群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增加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5)复合农林业,将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系统转变为依靠系统自给、生物自肥的人工复合系统,加快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农林论文:农林高校财务论文 一、农林高校财务管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本科、研究生业务费项目的开支范围不规范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四项教学经费包括本专科教学业务费(实验材料、实习费、答辩费等)、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笔者统计了湖南某高校2010—2013年的实际支出,直接用于教学活动的四项教学经费占本科教学业务费项目总支出的67%,其余办公费、打印复印费、电话费等间接费用占33%的比率。本科教学业务费中交通费支出比率过大,按规定学院可从创收经费中计提一定比率的公务费,用于学院的公务用车和招待费支出,其他创收分配的项目中不允许开支用车和招待费(学生实习用车除外),由于用车和招待费支出较大,计提的公务费不足,一些公务用车只能是挤占教学经费。本科教学业务费中交通费占了总支出的12.39%,严重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研究生业务费中答辩费开支比率过大 答辩费支出主要指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时的专家及工作人员的劳务费和招待费。据笔者统计,某农林高校近三年研究生业务费中答辩费开支占了总支出的43.64%。答辩费过高,用于研究生培养等其他方面的支出无法保障,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 3.学院自筹教学业务费使用中漏洞较大,管理难度大 自筹教学业务费是为各学院弥补教学业务费不足而设立的开支与教学相关的费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学院认为是创收所得,应由学院自主支配,大量教学环节的劳务、餐费、用车等开支占用自留经费和自筹公务费,变相从中开支。据统计,2011—2013年某农林高校学院自筹教学业务费中用于行政办公支出的办公费、印刷费支出占了总支出的28.45%,而用于教学的差旅费、教师培训费、实习材料费、教学设备购置费支出仅占了总支出的25.25%。致使教师误认为学院运行经费挤占教师福利而产生矛盾。还有的从自筹教学业务费中变相拨付一部分经费资助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实质是发奖金逃避上缴收入调节基金,把支付给教师的个人奖励费用化。 4.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结余大,管理混乱 截至2013年9月,某农林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结余539.81万元,总预算为2768万元,结余资金占总预算的19.5%。“十二五”重点学科结余2130.54万元,预算已下达2650万元,结余资金占预算的80.39%;项目的设置没有规律,经费统计起来就很困难。重点学科项目设置比较混乱,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十一五”重点学科,哪些是省重点学科、哪些是学校重点学科;仪器设备购置比率过大且信息库数据核算不科学,学科经费购置设备情况更是一笔糊涂账。 二、解决高校当前出现的财务管理问题的措施 1.建立健全教学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不完全正相关,“教学差旅费”越大,教学质量不一定越高;“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越高,教学质量不一定越高。管好教学经费与增加投入同样重要,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想办法在其他方面降低费用,决不能挤占直接用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经费。只有建立以预算绩效评价为导向的绩效预算制度,考核预算执行进度与教学安排计划是否匹配等,年末项目经费清零处理。真正做到预算绩效评价是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基础,经费使用效率高的,列入扶持对象,下一年度增加预算经费,反之扣减。 2.全过程控制引导教育经费直接投向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 对“教学业务费”项目应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学校年初部门预算采用积分体系中的相关因子计算各学院本科教学业务费,各学院应根据预算安排数,编制本科教学业务费的具体预算明细;财务部门根据预算审核原始凭证,设计不同内容的报销单据,比如实习费用报销汇总单须经分管教学院长、带队老师、学生代表(实习班班长)签字;实验材料费一要注明经办人(采购)、验收人(实验室老师)、审批人等;年末终了,各学院派专人负责教学经费指标评价,出具报告。对本科教学业务费的过程监控,可以减少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浪费资源,保障教学经费用到“刀刃上”。 本文作者:卿惠幸丽萍工作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农林论文:农林院校图书馆员队伍建设论文 农林院校图书馆对馆员队伍的素质要求 农林院校图书馆的教学要求农林院校图书馆是农林院校的图书情报中心,它根据农林院校教学的需要,搜集、整理和提供各种知识为广大师生服务,同时还利用Internet跟踪国内外农林专业的教学概况,为教学和教务部门及时提供国外农林专业的教学参考信息和教材信息[3]。要及时圆满地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农林院校图书馆有一支既熟悉图书馆业务,又懂得专业知识的馆员队伍。他们的作用在于:一是及时提供教学方面的供求信息,广泛收集和宣传地区性教育资源信息,提供给本校师生享用;二是能够给使用者导航,让他们知道如何获取有关本校的信息、如何获取有关教材与辅助资料的信息,业余爱好者如何学习、向谁学习、向什么方向努力等,如为学生提供大容量、时效强的教材辅助参考信息,使得教材上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农林院校图书馆的科研要求农林院校中的相关科研人员,他们的需求主题突出,即需要了解国际、国内的研究动态,需要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希望自己的研究有所突破,研究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图书馆的作用就是选择具有某课题知识的馆员,参与服务用户课题组的研究,及时掌握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时提供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源,如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学科信息导航、期刊论文全文传递,提供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信息、专利资料等。根据学校科研状况及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建立起有效的文献保障体系,同时统筹、协调全校文献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农林院校图书馆的业务要求农林院校中各系之间所设的学科,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独特的特点。这就需要图书馆配备知识面广,专业水平、业务技能、分析与解决专业问题能力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的馆员。他们不仅要了解本校所设学科专业情况,在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在业务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精通各种先进的处理技术,引导读者利用各种文献。农林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要求图书馆的服务与发展是图书馆界的永恒话题,图书馆的全部工作价值都要通过服务这个环节实现。图书馆的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是图书馆界生存的根本,只有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价值,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图书馆才能有美好的生存和发展前景。而农林院校图书馆更是如此,农林院校图书馆要在继承传统服务优势的基础上,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以满足教师和学生信息需求为本,为他们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准确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农林院校图书馆员还可以利用本馆资源,把农林业知识传播到农村以及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下乡活动,真正发挥科研和实践的纽带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农林院校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的途径 继续教育被定义为:在工作生涯中进行的持续不断、有组织的学习活动,系统地改善和增加员工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目的在于提高员工工作和提供服务时的效能和效率[4]。农林院校图书馆人员的继续教育就是将本馆的全体人员组织起来,根据不同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根据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批地进行培养教育,以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根据我馆与其他农林院校图书馆的实践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一是图书馆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图书馆专业知识是每个馆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继续教育掌握图书馆基础理论和图书管理技术,更好地把图书馆的馆藏和功能展现给读者。二是科学文化知识和在职学历的继续教育。农林院校图书馆的馆员在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了解农林业方面的知识,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搜集和深加工,传播给教师和相关的科研人员。通过在职学历的继续教育,提高馆员自身的科研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三是现代技术和外语知识的继续教育。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深入,馆员应熟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复印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还应掌握外语知识,帮助读者克服语言障碍,提高外文资料的利用率以及外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进一步提高农林业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效能。农林院校图书馆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第一,可以定期开展讲座,我馆每月都举行讲座,内容涉及各方面,如图书馆风气、人文素养、学术科研等。可以邀请外面的专家和教授来讲,也可以请馆内的业务骨干来谈工作经验与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二,半脱产学习。馆员要想提高自己的学历,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这也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信息人才的重要途径。第三,结合本职工作自学。馆员可以根据自己工作岗位的特点,制订学习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巩固原有知识,补充新的理论和技能,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农林院校图书馆员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质的服务能对读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农林院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规范应包括:爱岗敬业,爱书、爱读者、爱图书馆事业;求实进取,勇于开拓,积极创新;团结协作,严于律己,顾全大局;精诚合作,公平竞争。职业道德的建设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加强图书馆道德教育,强化道德意识;二是加强道德管理,制定和完善图书馆道德规范;三是加强道德监督,增强道德实效;四是倡导自我修养,注重实践磨炼。人才学科馆员制度是指图书馆选拔一批既熟悉本馆文献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信息咨询和检索能力,又熟悉某学科知识,与相关院系的教师、科研部门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即“学科馆员”,分别承担专门为某学科读者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工作,由此建立起的一种对口服务制度[5]。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与各学院、各学科之间联系的桥梁,他们要深入到各学院、各学科,参与科研活动。同时,学科馆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为各学院和各学科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服务,满足各学院和各学科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要。农林院校图书馆可以以本校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农学、林学、植物、生物技术、园艺、农林经济管理、环境工程、生态等重点学科的学科馆员团队,为农学、林学、植物、生物技术、园艺、农林经济管理、环境工程、生态等重点学科量身定制信息服务,包括宣传学科服务网页、资源使用指南以及多渠道宣传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以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 本文作者:方飞燕王长金工作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 农林论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改革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就业需求课程体系改革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总结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会计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教育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公务员之家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增加实务类课程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属于“软科学”类专业,这类专业较大的问题就是专业实践技能的缺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因此,在课程体系中,一方面应增加实务类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增加课程实践环节,还可以与技能类证书考核相结合,如注册会计师、市场营销经理助理、市场营销师、报关员等。 农林论文:复合农林业发展措施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复合农林业的崛起的历史背景,阐述了复合农林业的内涵,并在广泛了解各方资料的情况下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上述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复合农林业的关系。 关键词:复合农林业可持续农业农业生产率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 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既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主要特点。21世纪,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业将面临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负荷不断加重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还将继续的三重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即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 具体地说:(1)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农业资源紧缺,已严重地制约农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以来,我国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 (2)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下降的现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此必须努力提高林木覆盖率。 (3)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农业投入的不足,要求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建国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财力和物力的来源。而在不少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加重了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四、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依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及复合农林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涵,可以认为,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表现如下:(1)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多产业的有机组合,在同一地块上,将“一维”的农业生态系统转为“多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加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分地挖掘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 (2)鉴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以牺牲林业用地来满足粮食需求,或依靠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环境,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制度,在粮食不减产的同时,实现了林木覆盖率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农林争地”的矛盾,为协调粮食增产、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公务员之家: (3)复合农林业是一项以生物措施为手段的资源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树木的生理、生态功能,调节系统内小气候环境,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 (4)复合农林业利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了种群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增加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5)复合农林业,将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系统转变为依靠系统自给、生物自肥的人工复合系统,加快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及难题 摘 要:本文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尝试给予研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难题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专业设置的要求,林业工程类专业特指木材加工技术(含人造板自动化生产技术方向)、木工设备应用技术、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等4个专业。目前国内开设木材加工技术的高职院校有9所,在校生约1200人,企业人才需求约50000人/年;开设木工设备应用技术专业高职院校有1所,开设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有3所,此3个专业在校生较少,市场人才缺口较少。高职林业工程类专业的主要特点即行业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主要从事设备操作、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工作,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一、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对就业人群的质量标准看,人才的素质问题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高职高专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有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是刻不容缓的。 1.国内研究现状 以林业工程类专业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还未构建和制定科学、公认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方法、途径、体制与机制等缺乏。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匮乏,需求旺盛,但毕业学生基本不能立马上岗,未能表现出其明显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标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探索与建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迫切之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刻不容缓。 开设有相关林业工程类专业的院校主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研究较多。在国内,众多的研究都还停留在探索阶段,侧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的管理作用与导向功能,至于结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施等重要问题研究较少。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以卷面考试作为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这种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档案”为载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项目为主导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能力或决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理论。 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于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各个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独有的体系。德国采用“双元制”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和企业在职培训相结合;英国主要采用“三明治体系”及BTEC模式考核评价制度,由培训企业协会和培训机构紧密合作,提供就业支持和各种教育培训;澳大利亚的AQF国家资格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韩国采用专科教育和技能竞赛培养高技能人才;加拿大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模式和认证制度;以及国际上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理论构架等研究。 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的难题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理论无论多么完美,它最终归宿还是实践。评价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到底需要哪些指标、各指标的权重如何、针对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质量应如何评价等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才能获得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才能发现其特点,找出适合目前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因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问题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方式可采用具有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等显著特点的CIPP模型分析法,即全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CIPP模型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方面,这四种评价可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 设立合理的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发现,一些指标如“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使用情况、学生实践课程比例、双证书获得率”等指标是可以量化评价的,而有些指标如“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想要量化评价是很困难的,评价过程中的许多现象还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如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目前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确定评价体系的内容原则应基于实践调研与文献检索的基础。实践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调研问卷应针对职教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代表、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等进行分别设计。同时要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问卷的“信度”即可靠性,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即有效性,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问卷设计要保证信度的一致性和效度的显著性。 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对于评价目标的意义和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 ,在进行评价时 ,对每个指标赋予的权重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评价方法来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和各指标的权重,形成一套数据采集方便、指标权重分配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小结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林业工程类专业同其他专业同样也遇到一些发展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只有解决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才能实现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合理有效评价。 林业专业论文:毕节市农业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以毕节市大方县圆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为例,归纳了专业合作主要特点,总结了合作社发展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应对策和措施,为毕节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毕节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毕节市共有林业专业合作社430个,注册资产131352万元,有社员人数38907人,其中农民户口社员人数36090人,社员出资总额118365万元。年收入34406万元,其中净利润13305万元。为进一步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业板块经济新模式,2015年10月23―24日,毕节市林业局有关技术人员赴大方县凤山乡店子村圆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听、查、看、访等方式进行调研,总结发展经验,为毕节市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合作社基本情况 2013年12月,刘明凤务工返乡,联合刘成利、刘成文、刘建、刘成辉、陈伯军和陈芝顺注册成立了大方县圆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刘明凤任理事长。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民”的运营模式,倡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户增收致富。合作社有完整的章程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大方县运行比较规范的合作社之一。 1.1 合作社经营模式 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民”的运营模式,倡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采取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形式,组织分散农户,形成规模经营,农民在合作社务工,参与分红,合作社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1.2 合作社建设规模 目前,合作社有理事会成员5名,注册资金600万元,涉及群众(社员)105户,规划流转土地200hm2,现已流转63.13hm2,种植了桃、李、梨、杨梅、樱桃等经果林,目前长势良好。2014年发展林下种植蔬菜,其中辣椒13.33hm2、蔬菜13.33hm2、甘蓝13.33hm2、马铃薯10hm2,年收入突破80万元。 2 合作社的主要特点 2.1 亲邻为纽带,确保工作顺畅 大方县圆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明凤系凤山乡店子村火封丫组返乡民工,其最初组建专业合作社的目的就是要带动全村老百姓脱贫致富,将发展成果与老百姓共享,而要将发展成果与乡亲们共享,就只有把老百姓唯一的生产资料――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筹使用,产生规模化效益。为此,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组建起了专业合作社。由于社员基本上是家族中人,在后来的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较为顺利的解决。 2.2 入股形式灵活,确保人人有份 合作社采取火封丫组区域内所有农户全部参与入股,参与管理,参与分红方式进行组建、管理。入股有3种方式:土地入股,流转期限为20a。第1年按照100元/667m2作价入股,以后每年按100元/667m2的标准领取流转费。比如张三以0.33hm2土地入股,则第1年的流转费5×100=500(元)作为股金入股,剩下的19a每年领取流转费现金500元;资金入股,为坚持合作社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避免出现一人操控所有的局面,经召开社员大会决定,普通社员股金每户最高不超过10万元,综合考虑理事会成员对合作社的付出较多,理事会成员每户入股股金可突破10万元,最高不超过20万;劳动力入股,劳动力入股主要针对道路、广场硬化等基础实施建设投入的劳动力,男工按100元/天折价,女工按80元/天折价作为股金入股。不愿意折价入股的,按50元/天领取现金。专业合作社由过去单一资金入股的形式转变为土地、投工投劳都可以入股。 2.3 生产形式灵活,保障农户利益 合作社对所有的山、水、林、田、路等国土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种植、机械化操作,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更增加了经济价值。有两种组织形式: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由合作社按照规划组织农户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合作社按照50元/d的标准支付人工工资;分片承包,保底收购。对愿意自己耕种的,合作社将流转和入股的土地反租倒包给农户,由农户按照统一规划种植相应经济作物,合作社对产品实行保底收购,确保群众利益。如:2014年,合作社对规划种植莲花白的13.33hm2土地反租倒包给一位农户,该农户按照合作社提供的统一技术标准进行种植后,生产的莲花白全部由合作社按照保底价统一收购,解除了种植农户的后顾之忧。 2.4 管理形式灵活,确保人人受益 将全部社员分为6个大组和若干小组,根据每天的实际劳动力需要,由合作社理事会统筹安排、轮流调度出工,工资标准为50元/d,每月月底按实际出工情况据实发放。理事会成员每人每月按2500元的工资基准数发放,但前提是必须领工参加劳动,如遇病、事假或主客观因素未参加领工劳动的,扣除其相应日均酬金后据实发放。同时,辖区内所有党员全部加入合作社,建立支部,发展党员带富工程。聘请村主任为合作社理事会名誉会长,对合作社的发展和项目的谋划上做到上下统一,确保政策不跑偏,带富有抓手,一盘棋、一个调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 2.5 经营形式多元,综合效益叠加 发展林下种植,实现以短养长。目前,合作社流转的947亩土地已全部种植桃、李、杨梅、樱桃、梨等经果林,长势良好。在经果林尚未进入产期时,采取“林-蔬”结合方式,2014年,在林下种植辣椒13.33hm2、蔬菜13.33hm2、甘蓝13.33hm2、马铃薯10hm2,年收入突破80万元;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不断寻求新经济增长点,引领辖区群众转变发展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促进群众增收。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建鱼塘1.33hm2、建荷花池养殖鳝鱼、建休闲广场3000m3和农家乐1个,逐步形成观光农业、休闲度假一条龙服务的乡村旅游格局。 3 几点启示 3.1 政府重视是前提 合作社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将通村公路建设“一事一议”工程调整到店子村火封丫组实施,将店子村作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进行打造。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除了在技术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外,还免费为合作社提供蔬菜苗、辣椒苗、脱毒马铃薯种及肥料等物资。 3.2 项目扶持是基础 据估算,合作社每年至少需要50万元资金才能正常运转,其中人工劳务费35万元,土地流转费7万元,种子、肥料等8万元。而种植经果林前期投入较大,见效较慢,若没有项目的支撑,合作社将出现因资金短缺而无法运转的情况。为此,合作社成立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共获得各级项目补助资金78万元,其中,保供蔬菜项目补助10万元,省级示范社补助50万元,巩固退耕还林项目种植经果林资金18万元。 3.3 灵活流转是关键 合作社在短短1a多的时间能取得这么好的成效,核心在于合作社能充分了解村情民情,创新土地流转方式,让农户将土地流转后无后顾之忧,除了第1年可将流转费按100元/667m2折价入股,成为股东,参与分红外,以后每年都可按100元/667m2领取流转费并参与分红。此外,合作社章程还规定,若不愿意参与入股,但愿意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的,合作社按200元/667m2的流转费进行现金支付,但不参与年底分红,全面打消了农户的顾虑。 3.4 规范管理是核心 合作社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全体会员及家属实行分组劳动、轮流调度的方式优先安排就业,召开社员大会决定最高股金额度等方式,激发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既避免了消极怠工,又避免了因独吃独占、分配不均等引发内部矛盾的现象。 3.5 生态建设是保障 合作社致力于打造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经果林的同时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发展林下种养殖,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的同时带动了老百姓增收致富,是“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百姓得致富”的典型探路者,对下一步的林业板块经济引领绿色毕节行动,促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3.6 群众受益是目的 合作社始终坚持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依托,以农民自主创业为前提,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农户来说,既解决了温饱问题,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既解决了就业难问题,又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居家难的问题;既改变当地人居环境,又增加农民群众收入,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目的。 4 建议和意见 4.1 积极引导,政策扶持 当前,散户造林等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林业发展需求,要积极引导更多的能人大户带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经果林、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各级林业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林业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力度,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让农民切实分享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红利。 4.2 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由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助性合作经济组织,要充分注重农民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要培育和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先进典型,将其扶大、扶优、扶强,带动更多的专业合作社发展。 4.3 借助外力,加速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要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借助一些开拓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水平高、对农产品吞吐量大的龙头企业等外力的推动,构建“产、加、销”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更好更快促进合作社发展。 4.4 总结经验,大力推广 圆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对于毕节市其他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各县(区)林业、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应结合特色农业板块经济的发展,大力推广圆康果蔬专业合作社这种以村组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模式,对板块经济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管理,提升板块经济发展效益。 林业专业论文: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 摘要:以北华大学林学院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针对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的现状,探讨新形式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提出了持续的改进和提升计划。 关键词: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 1.前言 专业硕士的培养本着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联合企业,聘请企业导师,学生深入工厂实习实践,培养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厂实际问题的学生。本学科制定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重点在跟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与学术硕士相比,弱化了机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培养学生实际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北华大学针对全日制林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的特点,加强基础、强化实训、增强人才的应变能力的思路,建立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我国林业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定位是介于工学硕士教育和MBA教育两者之间,既懂工程又通晓管理的专业工程管理人才。向着校企联合培养,定位于为企业培养准工程师方向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即具有从事现代林业工程的某项工程职业所必需的既深又宽的技术,又要有整个职业生涯中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单独从事科技研发的实力,也无力承担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但他们又对新技术有着旺盛的需求,先进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也有助于我国摆脱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过度消耗创造产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而高校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创新。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从企业解决不了但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设立项目时,充分考虑企业的关切点,最终能够拿出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成果,这样的项目才能得到企业的欢迎。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的同时,可以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要始终保持在理论方面的先进性,要掌握专业领域前沿性的知识,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这也是能够和企业形成合作的首要条件。同时能够将理论和企业实际联系起来,用最前沿的理论帮助企业不断发展。总之,只有校企双方从各自的需求出发,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达成合作,才可能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双赢。 2.培养模式 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实践”的特性出发。结合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提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就是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对产品、技术、工艺等进行设计开发或改进提升的活动。再结合工程师培养标准以及社会对工程师的要求两方面,提出并分析了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中应关注的主要成分,并就课程学习、校外实践、学位论文设计三个培养环节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进行实践改革。全日制工程硕士采取双导师制进行培养,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北华大学,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校内外导师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直接推动者与指导者,导师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责任心等方面都直接影响着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应该发挥特长,各尽其责,分别就实践过程中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给予指导。校外导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了解研究生教育规律,具备一定的指导能力,在学生企业实践过程中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1]。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而言,进入企业,参与真实的工程项目实践是帮助他们填平学校与企业之间这道鸿沟的有效手段。和大学生以积累社会经验为目的的校外实习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进入企业实践,不能只是从事一些日常性事务,需要真正进入工程项目,接触其中的研发环节,才能够达到实践培养目标。从时间上而言,不宜过短。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1 年”。时间太短,学生不可能深入企业,实践也就流于形式;时间过长,又会影响后期学位论文设计。总之,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到企业从事一段时间工程项目的实践活动,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3.师资队伍建设 北华大学为适应专业拓展需要,加强了林业工程教师队伍建设。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学科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高级专家、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拔尖创新人才、省劳动模范、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等。有多伦多大学特聘教授1人,东北林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1人,企业合作硕士生导师7人。从学缘结构看有7人具有国外留学和合作研究的背景,队伍来自美国佐治亚大学、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最近几年,学校从国内非农林院校引进了多位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扩大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和视野,促进了学科的融合和交叉,使人才队伍得到了优化。 4.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采取学以致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硕士学制2年,学生第一年在学校集中进行理论课程授课、考核,同时查阅论文相关文献,做好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二年,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实习,完成实践性教学内容,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解决企业生产、工程实际问题。 对学生课堂教学学校有全面的考核评价体制,师生互选;在教学中,坚持教授为研究生授课。根据国内外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利用声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等立体化教材提高了教学质量。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对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导师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若学生表现良好,毕业后就有机会留在企业工作,否则不予录用,因此学生都很努力,教学质量也得到企业方的认可。 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外导师,采取现场授课的方式,到现场进行讲解。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商定选修课课程,一般2学分,由校外导师主讲。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与校外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本着“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培养我们的林业工程专业硕士,校外企业为我们提供便利条件,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与我们联合培养的企业有:1)北京中关村人居环境工程与材料研究院;2)河北廊坊华日家具股份有限公司;3)广东省宜华木业股份有限公司;4)吉林森林工业集团公司。 5.实践环节的培养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实践”,是其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明显的专业性特点,是全日制工程硕士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对产品、技术、工艺等进行设计开发或改进提升的活动。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培养合格的工程师是一项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来共同努力的事业。工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学校力量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因为理论学习可以在学校完成,实践能力则需要在实际工作情景中培养锻炼,需要教育外部环境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校企合作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但目前两者的合作通常是基于项目的,项目结束了,合作也就告一段落。如何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长效机制,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合作要基于双方的需求才可能建立,学校希望完成项目,培养学生。企业则要求出成果,产生效益。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合作才可能顺利、持久[2]。 6.持续改进和提升计划 北华大学将在以上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3]: 第一,强化实践课程的地位与开发,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根本。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应该放在实践环节,课程学习可以压缩,甚至忽略。从现实情况来看,在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两年到两年半的学制时间内,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时间确实受到了压缩,但应注意的是,不能由此导致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发展缺乏后劲的问题。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关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这对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第二,强化校外实践的形式与内容,没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做基础是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的,这一点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而言尤为重要。因此,安排全日制工程硕士走出校门,进入企业接触真实的工程环境,培养实践能力,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第三,加强校内导师对实践的指导,学生进入与校内导师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实践,是一种比较有利于校内导师发挥指导作用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校内导师熟悉项目情况,掌控着项目的整体设计和研究进程,可以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指导学生提炼出实践问题,并展开实践内容。这种模式下,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通常是共同完成课题的合作伙伴,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更容易沟通合作,合理分工。理论性的、方法性的、程序性的内容由校内导师负责,而设计项目细节,工艺流程方面的内容则由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两位导师能够及时交流,共同推动实践活动的进行,确保实践的质量。 第四,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引进正高级职称和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尤其是吸引海外人才。加强培养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进修,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学高水平师资来校讲学或长短期兼职,促进师资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国家及省设备资金项目、重点学科专项资金等渠道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满足林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的需要。 林业专业论文:西藏自治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课程设置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林业技术专业的现状,强调结合西藏自治区行业、企业对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和专业岗位的新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重新设置专业课程,建立起围绕职业岗位和能力变化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考核方式,同时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西藏自治区人才市场和学生个人创业、自主择业的需求。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职业能力;就业 一、林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行业发展现状的需要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社会造林绿化步伐不断加快,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持续加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发挥预期效能。未来森林生态旅游和林下资源开发也将成为西藏自治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西藏自治区目前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有天然林保护、“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拟在全区七地市新建1000个左右的苗圃基地,以服务于退耕还林、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西藏自治区未来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将需要一定数量的种苗生产技术专业人才,这就给我院林业技术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2.我院原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现行课程设置与就业形势不契合。学校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专业定向培养目标已不适应区内林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而带来的岗位、工种变化的要求,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符,势必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对口就业更难。而现行的职业教育是要培养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门人才。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就业政策的调整,势必使更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走上进企业和自主创业之路,而原有的专业课程对学生增加就业机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2)传统的林业课程体系与区内行业发展不相适应。林业多种经营利用是林区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西藏自治区目前鼓励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特色经济林产业、建设木本粮油(以核桃为主)、林果、花卉等林业产业基地。而我院现行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是由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教学分段排列,各课程自成体系,缺乏应有沟通,教学内容部分重复,偏重于林业理论教学和林木采伐利用、管理方面。这明显不能适应林区对多种经营和非林替代产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不能突出林区林业技术职业教育的特色。 (3)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岗位针对性已不适应行业企业岗位变化的需要。随着区内城市园林绿化和各项林业工程的实施和基层林业行业企业原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对相关专业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势必有所增加。原有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有限,难以满足行业企业单位对新员工技能的需要和区内林业发展方向调整后对人才的专业能力需求。 (4)课程间重复交叉内容较多,部分课程缺乏实训条件。现行的课程设置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间缺乏应有沟通,专业基础课中的气象学、土壤学和森林生态学的内容重复较多,后改为植物生长与环境。但在后期教学中发现所使用的植物生长与环境教材内容偏重于农学专业,而与林业技术专业的契合点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内容无涉及);专业课中的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技术的部分内容相互交叉重复,影响了教学效果。 现行教学计划中部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内容不足,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的需求;部分课程因缺乏林业技术专业的实践场所,不能按教学要求进行必要的技能实习和实训。以森林经理与规划设计课程为例,在教学实践中与区内林业生产调查等外业实践相结合的学校周边实习实训点几乎没有,教学中只能以内业实训为主;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料(如林区或学校周边林区的地形图、航空照片、卫星图片等),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二、林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1.转变观念紧跟市场需求办专业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我们搞好高职教育改革的基础,高职教育必须以人才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个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必须考虑市场、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需要学校做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不能只是考虑学校能做什么、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为此,我院林业技术专业的教师进行了广泛的区内社会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大多数林业企事业单位目前实施的林业项目对苗木有大量的需求,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符合西藏自治区现代林业发展要求,为林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体林业经营者培养适应林业现展和具备种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林业经济开发、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根据区内行业实际需要改目标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或超前适应区域经济的需要,及时调整与优化专业设置,使之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一致。随着区内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大,人们对园林化、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理念逐步增强,因此林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亟待做出调整。 经过林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区内林业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的反复论证,从区内行业的需求出发,对职业能力需求进行细分,确定了我院林业技术专业整体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当代科技经济和园林绿化事业发展的需求;合理调整专业发展方向, 即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逐步由林区生产经营和资源调查转向林木种苗培育;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现代化林业技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3.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进行课程设置 林业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一般为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营林试验工、森林病虫害防治员,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在森林营造、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林业工程设计与施工、森林资源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管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方面进行业务工作。我院应以职业岗位群的能力培养和区内行业发展需要为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就业需要为原则,将职业道德、知识、技能结合在一起考虑。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以是否服务于西藏区内林业发展为依据,以“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营造与经营、森林调查与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等岗位为主体;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主线,教学内容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训练进行,通过课程的增设与取消、分解与重组、调整与合并,建立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实训体系建设,把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渗透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过程中,构建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应突出专业特色、增强专业技能的就业实用性,为学生谋职、创业及其后的继续发展做好准备。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整合优化、增加、删减部分课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植物生长与环境》教材与本专业基础课程不适用和专业教学内容缺乏这一问题,改而设立森林植物和森林环境课程,以此为基础增加了树木识别实训内容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内容;将测量学和测树学改为测量与测树技术,分段进行,由不同教师讲授,并增加相应实训项目和课时;将森林培育学调整为林木种苗生产技术,以种苗生产的方法、技术等作为重点内容,通过与相关单位合作,使实训的学生完成不同苗木的生产任务,掌握相应技术要求,能进行苗木的生产。减少部分课程,以增加实际应用课程的课时量。 在选修拓展领域增加了植物组织培养、西藏自治区野生动物保护等内容,以体现实用技能训练、快速育苗新技术应用和服务于西藏林业生态建设,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将来创业、就业提供一定的基础。 2.编写部分课程讲义 现已编写了《林木保护》《种苗生产》讲义,将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做了变化与调整,增加符合区情的实用性内容和实训课时,使林业专业课程能更贴合区内林业行业发展的需要。 3.加强实训教学及考核测评方式改革 在教学中改变以往集中讲授理论知识,集中技能实践的传统做法。通过与区内林业企业单位合作,把植物园、苗木基地、温室大棚、实验室、绿化工程现场等作为课堂,设计针对专业能力和体现技能要求的实训教学项目,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效果、可展示的成果作为该课程的过程考核成绩,并结合理论考试来调节最终成绩。建立以过程实践考核为主的综合测评模式,不断改进教师重理论成绩的观念和学生应试型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深化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改革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于本地行业产业方向为目标。现在运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必将随着行业发展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希望通过我院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课程体系的改革,以专业岗位技能作为切入点,逐步拓宽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林业专业论文:浅谈修武县林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1 发展现状 修武县作为焦作市的主要县城,截至2013年末,总人口达到28.27万人,占焦作总人口的8.2%。以生态县闻名的修武县绿化程度良好,林业用地面积3.1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0.93%。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最早是在2005年引入修武县。经过3年的摸索,我县集思广益出台相应意见,明确扶持内容。随后,在2009国家林业局也对合作社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我县力争以合作社为着力点,并不断做大做强,结合时代新变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其成为我县现代林业腾飞的助推器。 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创建合作社52家,其中9家合作社注册了农产品商标,2家完成了省级的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定,2家完成了绿色产品认定,质量得到官方认可,2家获得了省级示范社荣誉称号,1家获得了市级龙头示范社荣誉称号,获得市级示范社荣誉称号达到13家,合作社发展前景良好,入社成员数达到936户,辐射带动农户2032户,规模激增,势头迅猛。 合作社的推广无疑是修武县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鲜血液。它一方面解决了独户经营在生产、销售、贮藏等环节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了林业生产的效率以及投入产出比。当然,这一成功的模式离不开政府在硬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工作人员在软件方面的不懈奋斗。 2 采取的措施 2.1 加强领导,抓好宏观管理 人是推动工作的中流砥柱。专注才能成就事业。我局设立专门机构,同时配备专职人员,安排他们对工作人员进行耐心传授并指导,同时把握分寸,不干预不包办,从宏观上加强管理。做到培养一个,成就一个,领导一个,成长一个。 2.2 定政策,加大资金扶持 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工作顺利完成的硬件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做财政预算或者计划时,要列出专项资金对合作社工作给予保障。优先考虑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进行帮助,同时设计评价机制,在竞争中发展完善,进一步推动合作社稳步向前发展。 2.3 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好酒的得吆喝,同样的,有好的经营模式也要大力地宣传。弘扬合作社生产经营的重要意义和优势,在全县中形成一个对合作社的关注度,营造一个人人为建设献智慧的良好氛围。 2.4 抓示范、育典型、以点带面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推进合作社的过程中,我们重点推进生产基于标准,质量经得考验的合作社作为标杆,着重发展一批经营重在品牌,管理趋于规范的合作示范社,由点带面,逐步铺开。同时,设定长远的定位,力争省级的示范合作社。 3 存在的阻碍 首先,在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虽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但金融部门业务没能落实,缺少资金扶持,后续资金无法保障,严重制约了发展。其次,由于农村人口的特殊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合作社成员文化水平偏低,造成整体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技术人员缺少,管理过于粗犷,致使产品滞后,甚至与市场脱节。最后,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缺少投入,硬件环境还有待加强。 4 下一步的对策及建议 4.1 抓培训,加强教育 由于农村人民的特定性,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培训,使他们学会怎样办合作社,怎样与社员建立利益共同体,同时培养他们的管理意识和长远目光;对从事基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基本技术手段和知识, 让大家在实践中学习成就自己。 4.2 抓项目,扩大合作 对于我县的林区保护、森林培育等林业工程建设项目,优先考虑合作社承担;选育新品种、开发新栽培技术等科技推广项目,优先试用于合作社。政府创造机会,增加地区间林业生产经验的交流与合作。 4.3 抓品牌,鼓励创新 中国是一个认品牌的地方。品牌不仅仅是行业地位的标识,同时也是对产品质量的肯定。首先合作社工作人员要积极申报商标注册,政府和专业人员配合进行质量标准与认证以及其他有关经营认证。允许符合条件的产品逐步推广建立自有品牌,同时,要严格把关,杜绝质量不过硬的产品,营造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良性竞争环境,让一切创新的思想和资源充分活跃起来。 4.4 防风险,合理规划建设 林业的生产不同于其他产业,受天气、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为了减少农民的损失,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防风险预案。在面临突发自然事件时,可以及时冷静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有害生物入侵,政府要动用有关人员运用化学生物手段及时遏制。合理规划,给合作社的发展搭建一个“保护伞”,提升林区的道路、饮水、通电等基础设施环境。 4.5 走出去,抓新媒体手段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在电商盛行的现实环境下,我县合作社更不应该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要让有条件有能力的人借助网络资源,建立像微信公众号、APP等市场信息平台指导生产,借助朋友圈、微博、贴吧等新媒体推广销售,逐步拓宽市场,走出修武县,走向市、省、全国。 4.6 享优惠,扩大资金来源 根据央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指导意见要求,要大力保证合作社的资金来源。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抵押、贷款等业务方面要优先用于合作社,税务局在征收税费时给予一定优惠,支持政府和全社会范围融资,扩大资金来源范围。 4.7 定门槛,走规范发展之路 在市场经济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低门槛甚至没有门槛的行业,往往容易陷入无序竞争或者恶性竞争的环境。为了规范我县合作社的发展,参照河南省级的规范化文件《河南省农民林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暂行标准》,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要对合作社建立的基础设备、成员组成、组织机构、制度建设、民主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经营服务以及经营效益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当然,结合本县的基本情况,相应的的标准可以适当下调。只有对合作社的进入机制有所规范,后续的发展才会更加健康长久。 林业专业论文:对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讨 摘 要 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林业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但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其培养目标,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所需人才。 关键词 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 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肩负着重要职责。而林业已从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转向以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林业,对林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林业人才调查和需求预测,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全国林业从业人员和人才需求量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据预测,到2020年林业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00万,目前的林业专业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林业建设的需求,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林业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据统计,我国县级以上林业管理部门、林业规划设计单位、森工企业、国营林场、国营苗圃、中等林业专业学校的技术管理岗位和教师岗位目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不足1%,①因此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充实这些岗位,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以满足林业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旨在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和生态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在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培养目的存在偏差。 1 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导师制没能真正实施。为了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教育部在2009年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努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除校内导师外,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须由在林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专业生产或管理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但经过几年的实践,目前校内外双导师制并未真正实施。以北京农学院为例,林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配置基本还是在沿用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配置模式,只有校内一位导师,没有校外导师,不利于学生接触实际工作,以及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2)课程体系不合理。学术型硕士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侧重于理论及其应用教育,以大学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而专业学位硕士则侧重时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动手操作能力。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制一般为3年,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制仅为2年,但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尽合理,课程缺乏针对性,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差别不大,基本上仍在沿用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或者存在换汤不换药的情况。以北京农学院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为例,专业必修课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与应用、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现代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专业选修课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森林灾害防控技术及应用、现代林业信息技术、森林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虽然在课程名称上突出了技术、应用等,但在实际讲授过程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案例研究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依然较为薄弱,背离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 (3)论文选题和评审标准有待改善。从目前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看,与学术型研究生没有区别,仅是做论文的时间缩短,大部分还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选题没有体现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以基础研究为主。并且由于仅有两年时间,有的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更严格。在论文评审程序和标准以及答上基本上照搬学术型研究生,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标准去要求,缺乏针对性,没有因材施教。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没有林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通常与学术型研究生一起答辩,答辩要求学术型研究生没有区别。 2 加强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对策 (1)不断完善双导师制。基于社会对林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基本与学术型研究生持平。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完善“双导师制”对于实现其培养目标也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将校外导师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让校外导师参与课题教学、实践教学、项目研究等各个环节的指导。除此之外,还应提升校内导师实践能力。林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科学研究应该接地气,不能脱离实践,导师本身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经验。由于近些年引进的年轻教师层次越来越高,多为博士和博士后,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但是专业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如以修剪树木为例,林学专业的年轻教师很少有人能够修剪好,因此有必要加强传帮带,以及到基层进行相应的锻炼和培训。建立和完善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将高校和林业基层用人单位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实现高层次应用行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研究生就业。 (2)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和其培养目标相一致,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且应该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特别是针对目前和今后长时期开展的生态建设,强化生态类课程的建设。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增加讨论内容,引导学生对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强化校外林业企事业单位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利用实践基地,针对林业领域的实际问题,采用调查分析、实践模拟、计划制定、项目评估、技术或产品研发等实践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目前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已和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植物园、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北京大东流苗圃、通州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园林科研所等林业企事业单位开展了长期的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搭建了产学结合平台。在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利用实践基地条件,进行教学或顶岗实习,针对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由基地导师指导,采用具有符合职业需求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实践训练方法,培养研究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及研究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制定合理的毕业设计选题及评价制度。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也应符合其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所区别。学位论文的选题须紧密联系现代林业生产实践和生态建设,针对生产、管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在科学技术观点、试验材料和方法上有一定特色或新意,应体现出作者具有独立从事林业和生态建设科技工作的能力,以及解决林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可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试验研究、调研分析、林业生产项目规划与设计、产品与技术研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分析评估等。同时,在论文的评审以及答辩环节中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论文不同,要求至少应有1/3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以突出培养目标。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社会对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认知度,改变对专业学位的接受程度不高的现状,通过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随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满足社会对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各类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阐述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依托院校优势,规范培养过程,加强产学研合作,突出专业实践环节,全面推进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林业院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国都在不断创新和研发新的材料,而每一种新材料的使用,都能够引起一次技术上的重大变革,而这种变革可能是世界性的。现代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领域分别为材料、能源和信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内发展迅速。1998年,教育部调整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工科类专业统一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育部出台的专业建设指导精神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高分子材料产业[1]。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始建于2000年10月,专业的建立基于东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利用等条件成熟的基础上,由我国木材胶黏剂领域知名专家顾继友教授组织创办。在十几年的不断实践探索中,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依托东北林业大学的发展平台,明确培养目标,凸显了林业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了一大批兼具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依托院校优势,打造品牌专业 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建平台”项目重点院校。学校是以林科为发展优势,以林业工程为办学特色的综合性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建立之初就显示出专业的优势,它是在天然高分子开发利用、生物质复合材料、高聚物合成、合成树脂胶黏剂的开发等领域都较成熟完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厚基础的专业优势。专业发展迅速,于2003年获批建立“生物材料工程”博士点学科,2006年该学科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2010年进入“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行列,目前是东北林业大学的重点专业。专业涵盖了胶黏剂、生物质复合材料、天然与合成高分子材料和生物质功能材料四个具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方向。其中胶黏剂是本专业的主要特色,尤其是木质基材料用胶黏剂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方面处于世界先进、国内领先的行列;专业的另一个特色是生物质复合材料的研究,尤其是在木塑复合材料、木质素、蛋白质、淀粉等生物质材料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教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本专业有三门课程“胶黏剂与涂料”、“生物质材料”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入选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东北林业大学作为林业院校的领跑者,有着林业院校的优势。为此,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上以林业院校优势为依托,支撑学科“生物材料工程”在科研方面以天然高分子为核心,以生物质复合材料、胶黏剂、天然与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及生物质功能材料四个特色研究方向为重点。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更体现林业院校相关专业的优势特色。在近十几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也在不断的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既重基础,又宽口径,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突出林业院校品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二、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高等院校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以及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随着目前人才市场化程度的日益高涨,如何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2]。不同的学校、专业应根据人才需求、本身专业特色以及学校优势等方面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要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千万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我们总结了一些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偏差,积极探索出“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指导思想,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发展方向、内在潜质,按照发展方向和个人选择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类,大致分为就业、继续深造、出国深造等几种类型,以此为前提在课程设置、实践动手能力、毕业论文和设计、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广泛,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在聚合物合成、胶黏剂、生物质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生产、开发研究、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探索出一种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特色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规范培养过程,提升教育实力 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通过各学科之间的彼此渗透,相互关联成更大的、完整的学科体系[3]。这就要求现代大学教育要有更广博的知识背景,更敏捷的思维创新能力及开阔的学科视野。只有在大学科平台上和开放的学习氛围中采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模式,才能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4]。 为满足国家林业科技的战略需求、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东北林业大学重点突出“林产”特色,构建相关的学科课程体系。本着厚基础、宽专业的主导思想,构建学科基础课;结合专业方向的特色,构建专业基础课和特色课程;同时完善交叉学科的渗透,构建开放性的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修,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和学科带头人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专业管理制度,加快重点专业建设步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业教师团队;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学者定期在学院及学校范围内进行专题讲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以专业教师牵头,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大胆创新,认真观察;创建具有自己学科发展特色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创新实验室,建立以专业教师牵头,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训练团队,在保证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本科生专业技能综合训练;从大一新生开始实行“导师制”,提倡因人施教,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开展批判式学习,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运用知识,用发散的思维研究知识[5]。 (二)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结合”是指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来自于生产实际,学生通过走进工厂、校企合作单位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凡事不再依赖教师、依赖课本,是完全意义上的实践;学生通过实习较早地熟悉了工作岗位,积累了工作经验,对待就业问题不再盲目,缩短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另一方面,工厂在实际生产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新鲜血液的注入也为企业解决了遇到的实际问题,节约了用人成本,并在经济效益方面有所收获。“研学结合”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导师的课题研究具有前瞻性及实践性,学生通过参与导师课题,导师指导学生更直接、更具体,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继续深造或是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结合科研实践培养专业人才是专业建设大力提倡的,专业教师积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工作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突出专业实践特色建设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色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堂和实验室,高质量、充分的专业实践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到企业现场观摩,根据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将理论和生产结合,学生将学习的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到实践中,同时在理论的指导下,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反馈实习内容。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方案,健全实习质量保障体系。为此,专业积极拓展实践基地,依据指导教师的特长进行分工指导,邀请具有培训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和模拟。学生的整个实践环节与毕业论文和设计紧密结合,实践过程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第一手资料,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不断探索高等学校专业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载体。 无论是林业院校还是各类地方高校,都在努力地积极探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东北林业大学在特色化人才培养方面也在不断实践中,既结合了传统的专业优势,又不断挖掘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林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养与特色教育 摘要:文章从林业工程领域的特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出发,结合国内外林业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针对当前国家对林业工程领域的人才需要,论述了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问题。本文确定了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养与特色教育目标,以及为实现该目标所采取的技术方法,为今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培养模式。 关键词:林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 21世纪是一个集信息、知识、经济等多元文化相融合交叉发展的跨越式时代。国家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纳入重中之重的特殊地位,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是全面推进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21世纪我国经济和环境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林业行业,针对21世纪世界林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如何改善和调整我国高等林业教育中传统模式下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是现阶段摆在我们高等林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一、林业工程领域特色 林业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在改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当今的环境危机和气候变化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林业工程是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作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林业工程领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专业,培养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等高级人才是提高林业现代化水平的领军人才。随着新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要求应该在创造性和实用性上。因此,高等林业院校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特别是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林业工程一级学科,包括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和生物材料工程4个二级学科,具有4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一级学科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4个二级学科从木材采伐、运输到木材科学加工技术林产品精细化学加工以至于生物材料工程,具有鲜明的专业集成性,这是本领域独到的特点。因此,国家对于林业工程一级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应该具备坚实的工程基础,对于该领域专业技能和水平的培养建设基础必须建立一个宽阔的、能够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世界很多国家均不设专业的林业大学,一般在农业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里设立林业学院或者专业,美国也是一样,在综合性大学里设立林业专业。从工科基础的林业工程专业而言,涵盖三个方向,包括森林工程、制浆造纸和林产品加工。其知识体系是以采运工作为核心,包括制订规划、应用方法、机械设备、制材学加工等。针对社会对木制家具和制品的需求以及森林带来的生态效益和关注度,林业工程高等教育的重点逐渐转变为生态和工程方面。作为林业教育历史发展悠久的德国,自1787年开始诞生的林科教育,共在四所大学中设有林学院,分别是哥廷根大学、费赖堡大学、汉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90年代中后期,费赖堡大学里的林学院也不再细分各个专业,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由选择研究方向,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21世纪,现代林业科学向着高度综合性和高度的分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增多,林业科技研究的内容和知识面拓宽,形成了新的发展机会和生长点;另一方面走向深层次的新的联合,全面加强了对系统性和综合性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对林业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入广博,新的研究课题被引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林业院校的教育模式怎样创新发展?林业高等教育究竟要承担起什么样的培养重任? 中国,在林业教育发展上起步比较晚、森林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差、珍贵树种森林资源贫瘠的国家,只有在林业高等教育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上探索出新的模式和方法,才能在国际林业竞争中有发言权并占有一席之地,否则难以赶超世界林业发达国家,总是步人后尘。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和培养特色 工程硕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种,是1998年设立的新兴的专业学位,是针对工程技术人才进行的、以在职培训为主的一种新型培养方式。学员学习不离岗,它与其他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过程的诸环节都有不同特点,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均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主。 本文针对林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全国主要林业院校十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的经验。对研究生的技能集成性培养关键问题是树立对人才的集成性教育理念,并针对这一理念如何实施解决问题?林业工程是林业大学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本领域研究生的特色教育问题,对其高水平人才的要求是既要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管理能力和洞察世界相关领域前沿问题的能力,如何去实现?建立完善的林业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体系,满足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论文主要从以下方面确定了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养与特色教育目标: (1)依托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和方案,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培养实用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企业中技术人才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支稳定的科研团队; (2)为加强和促进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和联系,高校以工程硕士教育培养为纽带和桥梁,以企业需求建立横向课题,并根据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确定切实可行的科研方向,建立以科研合作和产生成果为基础的高校成果产业化服务模式; (3)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有目标、有规划,依据研究生自身的工作阅历和特点,制订有个性的培养方案,建立一种集成式培养模式,便于在双方合作时找到共同点; (4)在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及时获得相关信息、预测主要矛盾、分析企业和社会需求,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执行,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加强调研走访,寻找与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的相互关系; (5)及时反馈有效信息,依据需要调整培养方案内容,使因条件变化而受到的影响及损失降到最少。 四、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施方案 作为林业工程领域培养单位,我们在研究生入学时就会对每名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制订预先规划,针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特点,制定出培养方案,并进行优化改进;对于培养方案中的具体计划和计划要实现的培养目标,都有时间节点安排,对于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内容,优选并确定学校和企业的2位指导教师,结合工作中的问题和该领域研究热点确定最终的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准备开题报告;在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及时获得有关计划的进度信息和完成情况以及效果,并预测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矛盾,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证培养方案的顺利执行;当某些变化或干扰出现时,只须调整培养方案的部分内容,就可使因条件变化而受到的影响及损失降到最少;最后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不局限于研究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也可以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五、结语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发挥大学的优势作用,为企业培养在职的、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的、非常重要的工作。国家非常重视企业的发展前景,自1998年开始在国内批准一些理工科大学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使许多企业的技术人才队伍得到了充实和加强,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结合林业工程领域近20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承担的国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点课题以及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教育课题,在总结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养与特色教育,并且给出该领域研究生培养的实施方案,使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一举两得,事半功倍。该研究对促进大学与企业结合、加强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本研究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精确定位、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系统化教学内容构造、系统化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和过程的管理五方面对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研究,旨在解决林业院校培养特色专业人才的方法,并为相关院校和专业培养人才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食品行业培养创新人才开辟途径。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发展的最大资源,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动力。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如何,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培养模式能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我国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水平的发展,同样决定我国食品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近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类似专业的培养有了显著的发展,建设了各具特色的重点专业,满足了高等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人才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在众多的食品类专业中根据学校优势和地方特色培养拔尖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将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完善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法。研究的成果将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传授新知识新技能,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本领,积极开展自主实践,并为同类专业提供新的基础。 本研究从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和管理体系,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提供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并提供新的工具,从而确定培养方向的可行步骤、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关键瓶颈的突破方法和人才培养过程的自我管理和改进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设计制定的。东北林业大学食品科学是以林业为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包括食品化学及分析、食品制造与保藏和食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及分离工程。学科以森林野生食用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新资源食品、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天然食品添加剂、植物有效成分功能机理、分子生物学与营养学、超临界流体萃取、生物大分子合成与调控等内容的研究。由于食品制造业中有60%的原料来自于植物,同时,全世界有80%的生物活性物质存在于植物之中,而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食用植物资源。所以,林业院校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这一特点,形成了以工科为背景,食品科学为基础,林业资源食品为特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高素质的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二、创新人才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优化课程体系。本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有“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分析”、“食品保藏学”、“食用植物资源学”、“植物精深产品加工工艺学”、“森林食品加工工艺学”、“食用菌培育与加工”。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优化课程体系, 对课程进行综合与集成,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减少课程总学时,减少课程设置, 以留出足够的学时, 强化基础教学,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来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同时,减少了必修课学时, 加大了选修课比重, 增设了林业院校相关学科及人文学科的课程,增设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技术性课程, 把教师的科研课题同毕业设计、工艺试验及生产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人才教学内容系统化构造 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管理和设计将有助于人才知识体系的构造。东北林业大学食品专业重在培养具有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和生物技术基础,能在食品、制药、生物化工、林业领域内从事生产技术与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研究人才。因此系统地进行相关理论教学和食品行业的实践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构造中,通过注重相关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促进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很多课程使教学内容综合化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课下有方向地指导和要求学生阅读一些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使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1]。实践教学受实验室设备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影响,以前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仅按规定的内容和步骤完成,缺少学生独立设计和自由操作的机会,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十分不利。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课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选择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给出研究目的,让学生先自己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思路,然后指导教师引导其进一步完善设计工作,使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 四、系统化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听,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不高,专业创新培养更无从提起。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将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首先由教师下达学习任务书和实施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定任务实施计划草案;然后在提出任务实施计划草案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任务实施方案完成各自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例如检查实施进度、疑难解答等;最后,学生完成任务后展示工作成果,做出自我评价,通过师生共同研讨,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在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师生交流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4]。同时学科教师在考核机制上进行改革,如加大课堂提问、讨论、课后作业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首先从思想上对课堂重视起来。并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师随时回答;同时,加大学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5]。 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从2009年开始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学分的制度。鼓励每位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实验中来,除了国家和学校立项项目外,学院还专门拿出一批基金对学生创新实验进行立项,鼓励学生申报并实施课题。同时,食品学科也依照学校的要求对大学生创新实验给予了高度支持,每年在创新实验开展的过程中,以大三学生为主,以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其他学生作为参与人,共同开展实验。食品学科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成绩都激励着学生对创新实验的热情,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创新实验的开展,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得到最大的体现。 五、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技术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营造创新环境等管理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6]。 在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授课教师、安排学习进程的权利。在选课时由专业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教学过程的管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灵活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只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校每学期通过学生打分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使教师更注意遵循“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原则,努力用丰富的学识教人,用高尚的品格育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学科任课教师100%拥有博士学位,通过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食品专业进行学习及学科内部每学期的教学方法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的改进等方面的交流,使任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方法得到提高。同时,任课教师还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将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告诉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科营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如邀请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派学生到其他大学做交换学生等。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自由探讨、自由研究的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渐形成。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 【摘 要】分析中高职林业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基础课模块的衔接、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等方面探讨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衔接问题,促使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完善,为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均衡发展提供条件。 【关键词】中职 高职 林业专业 课程 衔接 标准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理念下产生的,它有利于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完善,为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均衡发展提供条件。针对中职林业专业和高职林业专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等现象,本文从文化基础课模块的衔接、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等方面探讨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衔接问题。 一、中高职林业专业培养目标 (一)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现代林业技术(Modern forestry technology)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林业行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林业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林业行业从事育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调查及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及利用等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和具有自主创业能力的人才。 (二)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林业技术(Forestry Technology)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与林政资源管理专业方向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3S”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条件下的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管理、森林保护、林业行政执法基本理论与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林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中高职林业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及内容重复。高职院校招生主要生源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对口升学招生中职生的比例在10%到15%,中职生单独开班的专业不多,只能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一起开班。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没有考虑到中职生的情况,这样中职生进入高职后,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阻碍了中高职衔接的顺利进行。从桂林林业学校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专业衔接课程及课时来看,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重复率85.7%以上,具体见表1 中职和高职林业专业课程内容安排重复统计表。 表1 林业专业课程内容安排重复统计表 (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考虑到两种方向:一是学生的就业教育方向,二是学生升学教育方向。但中职学校定位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没有定位升学考虑,这样的体制不仅使中职学校无所适从,为后续的职业发展(包括升学和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影响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安排。 (三)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高职教育以普高生为参照设置的课程体系存在问题,例如,高职文化基础课设计对普高生源的毕业生来说,内容简单、重复,导致他们失去学习兴趣,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而对于中职生源的毕业生来说,则难度较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挫败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对口招生的中职生源来说,是重复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设想 (一)以职业岗位开发课程。职业教育实质就是为某种职业培养具有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合格的劳动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否成为合格的职业者,关键要看是否达到入职匹配要求。因此,岗位要求成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必须摆脱传统教育的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因此,应结合林业职业岗位群、能力的要求,让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课程无缝衔接,解决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与断档的问题,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性。 (二)以学分互通设置课程体系。根据林业行业用人要求,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互通,设置相互结合的课程体系,创建互认学分的办学模式。从专业学分互通、过程到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体系互通、学分互认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行校际间学分互认,防止学生学习重复课程与内容。 (三)以职业资格证书设置课程体系。林业行业准入资格依据林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鉴定,中职学校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中级,高职院校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中级、高级类型。中职主要以林业生产一线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高职主要以林业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等,让学生的在设计、管理、施工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结合普通高中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选择部分选修课来弥补。 四、课程体系的衔接 (一)文化基础课模块的衔接。依据中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文化基础进行整体设计,分阶段实施。林业专业课程结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由中高职院校统一设计五年制的方案,让文化基础课培养目标和内容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文化基础课程中职设计成两个模块:基础模块、职业模块;高职设计成两个模块:规划设计模块、拓展模块。具体见图1。这样既保证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目标和内容的衔接,同时又能体现林业职业特色性。 图1 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结构体系图 (二)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基于林业行业工作要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学习认知的现状,中职开设专业课程包括林业信息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森林营造技术、森林经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木材检验。高职开设专业课程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区公路设计、数理统计分析、森林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GIS软件应用、林权。通过对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的生产环节以及生产工艺的调查,林业工作全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与逻辑关系是: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高专业课程模块衔接方式主要通过3个逻辑关系设计课程,让学生进入高职教育,提升专业素养能力。 (三)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中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岗位层次、职业能力层次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的衔接实现中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衔接,进而实现中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的衔接,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专业技能课程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为:森林培育工程技术人员、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工程技术人员、林业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员、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营造林工程监理员。专业技能模块主要指职业通识能力课程,中职对应的技能课程应开设初级种苗工、造林工、抚育工等模块教学。高职可以按照林业工作岗位对各项技能的要求,分别开设中级种苗工、造林工、抚育工、规划设计员、林权评估师等模块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中高课程实衔接首先要正确定位,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以职业教育为中心进行衔接,采用就业岗位群方式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职业能力的逐层推进技术路径。 课程衔接要以就业岗位群的要求来设计适宜的课程衔接体系,必须建立合作关系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共同研发课程体系。同时,要注重学生在就业后的首岗适应能力的教育,加强学生在工作以后的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拓展模块的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模块,在设置课程体系中必须加以考虑。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加强全新的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从而不断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水平。 关键词:林业技术;实训教学;策略 一、加强对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认识 素质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掌握更多的管理技能,同时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对各种林业种植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应该要加强对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全面理解,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实践教育的力度,使得实践教育成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加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管理,首先应该要对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育的地位进行确定,了解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教育应该要与高职的综合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学生对各种林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加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种林业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林业技术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各种林业技术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二、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计 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一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现代化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非常重要,一个合理的课程应该要综合专业教学目标以及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课程应该要包括各种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要能够调动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探究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学生在课程的完成过程中能够提高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加强小组实践教学 小组教学是当前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创新,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小组教学法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也能促进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加强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在小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成立课程学习小组。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学习小组的成立是小组教学法的基础,成立学习小组时首先要对班级人数进行确定,以便确定合理的小组规模。一般说来,小组的人数应该要均等,但遇到特殊情况时也可以有所调整,在分组的过程中,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搭配,一般说来在小组成员搭配过程中,兴趣相似、能力相近的同学容易聚集在一起,小组成员搭配过程中不能完全任由学生自己选择,否则容易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问题出现。在小组成员的分配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需要教师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之后再进行合理的组员搭配,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从而可以帮助学生能够对具体的课程进行完成,协作完成课程中的各种任务。第二,加强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的力度。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当前林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教育受到很多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的问题,对此要加强小组内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主要表现为群体之间的协作以及互动,比如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的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林业技术专业问题的领悟有所不同,因此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有差异,在对学生进行讲解时,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以及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讲解过程中启发自己的思维,从而对课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第三,加强课程完成情况的评价。小组学习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合作成果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并且给出一定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比如在课程完成过程中的纪律、学习态度、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教师再给出统一的综合评价,最后得到平均结果,可以实现评价的公平、公正,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紧张真实的反映。 四、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 实践教育是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而言,应该要积极加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完善,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要对实训基地中的各种设备进行完善,应该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要给学生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实训基地的各种教学设备不仅要具有先进性,还应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并且要具有经济性,保证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需求。实训设备的准备应该要尽量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符或者相仿,保证在实训基地内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能够对日后的实际工作进行适应。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仅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保证相应的硬件设备需求的,因此需要加强相应的社会部门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资金的投入力度。为了保证设备资金,学校也应该要积极拓展思路进行设备资金的筹集,比如不同的林业学校可以用在区域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投资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 引言 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林业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各种林业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以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效率和水平。 林业专业论文: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效果分析 摘要: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根据林业专业的特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对2012级现代林业专业学生及区内林业企业进行生产性(综合)实训效果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林业专业开展的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团队协作精神;收获知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劳动观念、改善实训条件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和完善。 关键词: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效果分析 德技并重,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1]。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遵循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和规律,着力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接受良好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 近年来,为了提高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根据新疆林业生产实际和新疆气候特点,在原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并最终形成“阶梯式”能力递进人才的培养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林业工作岗位和林业生产过程的教学活动为导向,在林业生产季节,采取工作实践形式,非林业生产季节学习“必需”理论知识和室内可学的操作技能。以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通过对林业产业的素质教育、专业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专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拓展能力4项能力模块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其实践教学活动分为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企业实训)――技能鉴定4个阶段,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一、实施生产性(综合)实训的背景 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之一,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即林业的“时间性、季节性、艰苦性”等特点。林业行业涉及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在传统的学期制下,理论教学进程难以和生产实际同步。如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是林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种苗生产重点在春、秋两季,按传统的学期制,无法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整个生产过程的实践操作中。为此,我们修订了实训计划,利用春季、秋季让学生参加生产性(综合)实训,夏季、冬季抽出一定时间教授理论知识。本文通过对2012级现代林业专业学生、林业企业对生产性(综合)实训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现代林业专业的生产性(综合)实训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通过1~2个月的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让学生实际参加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等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林业生产的主要技术,巩固和加深对“必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其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爱林、护林、兴林”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林区、林业以及林业生产技术的了解。 2.课程设计: 中职二年级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学生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实训1~2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完成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参与林业实际工作,利用山区下雨时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林业生产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 3.成绩考核: 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实习指导手册》,独立撰写2000字以内的实训总结。由本人、小组、校内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注重过程考核,侧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态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项中考勤占10%,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各占5%,实习报告、教师评分各占10%,企业评分占15%,综合后最终形成学生的生产(综合)实习成绩。 三、调查样本和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2012级现代林业生产专业、实施实训的区内林业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2012级共3个班100人、企业共11个110人,分别回收有效问卷共100份(2012级)、110份(林业企业)。 调查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问卷的项目也有所区别。项目包括:“开展生产(综合)实习的季节”、“生产(综合)实习的内容”、“是否有收获、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评价”等20个项目。 四、结果分析 1.企业对我专业参加实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满意程度。就企业而言,通过实习,对我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给出的选择分别为:“满意”64%、“基本满意”36%、“满意”73%、“基本满意”27%、“满意”64%、“基本满意”36%(见图1)。企业对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表示满意,说明我专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对职业能力在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渗透教学比较成功。 2.企业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择。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10%;“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20%(见图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我专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同时,也认为我专业学生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3.学生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企业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的满意程度。就学生而言,“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是否能满足实习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1%、24%、5%;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3%、27%(见图3)。 4.学生、企业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是否满意”的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99%、1%,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展生产性(综合)的认同度较高;企业对该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82%、18%,说明我专业安排的生产(综合)实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校内实践操作与现场实训的差距,学校、企业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与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的差距等。 五、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林业专业实施的生产性(综合)实训感到满意。但是,对有些选项,如:“学生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选择“不合适”的学生;“企业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27%的企业选择了“基本合适”,说明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在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林业实训。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掌握林业技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这是林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来自林场或林区,他们很少有从事林业劳动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实训,积累“实践性知识”就更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除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现代职业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的总体评价较高,但是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企业技术指导缺乏教学经验,其所讲授的实践操作与校内指导教师之间有些差异。使学生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认为是“劳动课”或者不知道是按照技术指导还是按照老师的讲授去操作。由于林业行业标准的不同,必须有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下过企业锻炼的、熟悉企业业务的教师作保障。一是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二是提高下派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校内和企业的对接,满足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怎么样会做的更好”。 3.加强配套保障条件建设。现代林业技术生产性(综合)实训是在“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其核心理念是:教学过程围绕林业生产季节安排,教学内容围绕林业岗位设计,教学场地围绕林场布置。要实现这一教学改革,必须有相应的配套保障条件作支撑。一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逐渐向行动导向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过渡,把课堂搬到林场、林区。二是打破“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根据林业生产特点安排教学活动,改变终结性评价方式。三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基地教学、生活条件,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提高实训质量。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院校非传统优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 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学生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在林业院校更好地开展非传统优势专业,对提升学生就业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自2002年开设以来,至今已有10年。通过对植物保护专业在校学生以及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研及分析,结果发现,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课程安排、实践教学安排以及科研创新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划,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开展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规划 2002年9月,西南林业大学立足于林业办学基础,发挥专业教师特色,植物保护专业开始招生,学制为4年(教高函[2002]5号)。经过10年的办学,特别是自2006年第一批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林业院校开办植物保护专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显现。本研究在对植物保护专业在校学生、毕业学生以及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林业院校非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用内部一致性较佳的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的方式[1],设计适宜于不同层面(包括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问卷”。以“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为选项,并以5、4、3、2、1进行相应赋值,最终明确被调查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期望情况。调查问卷涉及到学生、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熟知程度、培养方案内容、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 针对植保专业各个年级所具有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调研,其中2008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7份;2009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6份;2010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2011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5份,回收有效问卷5份。同时,对保护生物学系植保专业毕业的学生进行调研,共回收9份问卷。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培养方案总体熟知程度不高 各年级学生对于培养方案不甚了解(平均值为2.96分),大四学生为2.88分,大三学生为3.13分,大二学生为3.10分,大一学生为2.4分(表1),而教师对培养方案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高(平均值为3.56分)。此种现象提示培养方案制定者,再好的培养方案若不能被“受益者”、“实施者”所熟悉,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作用有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过程缺乏学生的广泛参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其受益者更好地了解并熟知内容。 2.2 培养方案内容亟待调整 大学生对专业设置的满意程度表现一般(平均值为2.98分),具体而言,大四学生为2.76分,大三学生为2.88分,大二学生为3.20分,大一学生为3.60分(表1)。由此看出,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于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内容的满意度逐渐下降,表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不能较好地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在谈及现阶段学习任务时,各个年级表现不尽相同,其中大四学生平均得分为3.18分,高于其他年级(大一为2.60,大二为2.90,大三为2.81)(表1),表明大四学生普遍感觉压力适中,功课一般,可以接受,相比较而言,大一学生由于处于学习基础课阶段,感到压力不算大,可选修其他课程。调查中还发现,师生对现有培养方案中的内容均有较为强烈的变更意识。认为培养方案可以更加细化,更好满足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如划分为科研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等。根据调研问卷结果显示,培养方案内容调整主要表现为理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科研创新等方面。 2.3 理论课程设置未能满足时代需求 课程安排中,农业类院校其植物保护专业的学分数一般在180分左右,而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分数只有158.5分,明显低于其他兄弟院校。对增加学分学生明显表现出抵触心理,然而,通过座谈,部分教师则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认为还是需要增加学分数,从而有力地保证学生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同时,教师还认为,由于培养方案的制定总是延后于教学的实施,目前科研上多在使用的诸如分子生物学、生化实验等技术,未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因此,这些知识并不能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在考研、工作时还需自我补充这些课程。此外,诸多教师反映本应该着重掌握的诸如田间实验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植物保护研究法等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程,由于此类课程相对较难,学生普遍不进行选修,造成在后期试验科研方面技能严重缺失,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这类课程有必要列为学科通识课程或者学科基础课程。课程体系与现代植物保护专业发展不相称,一些诸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未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体现,影响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掌握。此外,对教材选用、原版教材引入等涉及理论课程方面的内容,认为有必要改进。 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到昆虫、病理的课程,均会有虫病联合大实习[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真实的田间情况,更好地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单一的分割这些课程,对学生而言,往往会造成虫、病分离的尴尬状况。 2.4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科研技能、就业见习等技 能培训 目前人才培养方案(2006版)中的课外学分(11学分),基本上涉及到了劳动参与、班级活动、学术交流等方面,学生、教师普遍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增加(表1)。这表明现行培养方案中对于课外学分的要求过多,然而,学生对自身动手能力的提升并不满意(平均值为3.02分),普通话、科研技能以及就业见习等实践内容有必要增加到培养方案中。缺乏就业见习实践培训,从而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迷茫、方向缺失等现象。谈及实践学分增加方面,学生普遍感到有必要进行增加,从而更好地提升其动手能力。对学习方法的获得情况,大一新生得分(3.8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二为3.10,大三为2.94,大四为2.65分)(表1),表明随着大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其在学习方法的获得方面逐渐由被动学习状态向主动学习状态进行转变,而完全依赖于班主任或导师的行为逐渐减少。通过对科研技能、就业见习等技能的教育,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对未来的就业进行合理安排。 2.5 科研创新急需增加 在科研创新培养方面,师生普遍表示需要通过学习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对于通过增加科研导师、校外导师聘用等措施,更好地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提升科研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师生多表现出强烈的需求;而对于科研人才专项培养基金的设立,更是表现出积极的看法。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逐渐提高,作为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而言,无疑对其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对科研创新提出更为前瞻性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植保专业各年级学生以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明确显示出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科研创新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具体的实施修订尚需进一步明确,从而保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1 修订方法 借鉴有关农业院校、高职院校以及农推广硕士招生单位等有关植物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分析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6版)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家、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从而有利于从人才培养角度制定出应用型/科研型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使学生从入学起就能够对未来所受到的教育定位明确,使其更好地完成四年学业,并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3.2 修订涉及内容 针对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诸多问题,拟从4个方面进行修订:(1)修订、调整植保专业课程体系。如适当增加基础理论课程、前沿课程以及学科交叉课程,删除部分内容陈旧的课程,修订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2)借鉴农业院校增加植保专业综合实习新模式[3],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拟通过就业见习、就业考察以及模拟招聘等活动使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适应于社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3)通过设置科研创新、专题讨论、、参与课题等环节,培养科研型人才的创新能力;(4)规范不同类型(应用型/科研型)学生的时间安排、学分要求以及论文工作要求、培养方式、中期考核等内容。 3.3 规划方案 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实施方案可分为3个阶段:(1)成立项目小组,由主管教学的领导、院系领导以及教研室主任组成项目实施小组;(2)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开展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工作单位层面讨论,形成统一的建议和意见;(3)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稿),同时,在广泛征集专家组、教师组和学生组的意见基础上,最终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4 讨论 植物保护是实现植物可持续生产的重要保障,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4,5]。因此,培养合格的植保专业人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建设中,有教师从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专业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剖析了专业建设的不足[6],还有教师对课程实习提出建议[7]。本次问卷调研也反映出上述问题,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已迫在眉睫。为保证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能适应当前社会对植保人才的要求,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修订工作的组织实施十分必要。 林业专业论文:彭阳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探析 摘要 介绍了彭阳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现状,总结其主要发展措施,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促进当地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推动林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 现状;措施;发展方向;宁夏彭阳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六盘山东麓,全县现有林地面积13.03万hm2,农民人均集体林地面积0.5 hm2,森林覆盖率24.8%。 1 基本现状 2009年,彭阳县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随着集体林地的林权结构、经营方式、经营规模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成为顺应林改后林业发展方向和满足农民生产需求的有效途径。在县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全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增加到97家,会员19 800人,带动农户6 600户。产业覆盖经济林建设与管理合作社,果品销售、加工与储藏合作社,绿化、生态及经济林苗木培育,林间养殖(以生态鸡养殖为主)4种类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成为彭阳县林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2 主要措施 2.1 宣传发动,营造发展环境 林业部门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彭阳县关于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学习材料及时下发到乡镇林业站、村组,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理顺管理体制,制定扶持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宣传,营造鼓励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 2.2 管理促动,规范专业合作社运行 加强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领导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组织指导工作,负责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搞好规范化建设,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依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2.3 规划牵动,合理组建专业合作社 结合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突出区域特色,研究林业专业合作社合理布局[1-2]。在合作社的组建上,坚持“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鼓励和引导农民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不搞强迫命令。同时,引导林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培育“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实现林业产业化经营。在组建过程中,加强行业管理,完善登记注册手续,规范组织行为,保障成员权利。在合作社管理上,突出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享”和多样化发展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形式多样。 目前,彭阳县有林业专业示范社14家,其中苗木种植合作社5家,经济林建设与管理合作社4家,果品加工与储藏合作社2家,林间土鸡养殖合作社3家。朝那鸡养殖万升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3月,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先后联合全县12个乡(镇)20个行政村150户养鸡大户,紧紧围绕当地朝那鸡绿色无公害的特点,不断扩建基地,大力提升肉品档次,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发展社员120人,其中农民社员108人,占社员总数的90%,合作社先后和全县朝那鸡养殖大户签订购销合同逾1 000户,带动重点养殖户2 000户,收购朝那鸡110万只,营业额逾5 500万元,上缴税金11万元,税后利润330万元。 2.4 政策推动,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一是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彭阳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彭阳县林下朝那鸡养殖实施方案》等扶持政策,坚持村党支部牵头、党员模范带头、干群联动示范、大户企业带动、以奖代补扶持、以奖促销拉动,扶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创建[3]。二是将林业重点项目优先安排给合作社。2011年将全县经济林整地建设、病虫害的防治、山杏高接换优工作分别安排给8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三是鼓励局属各科室及乡镇林业站林业科技人员直接创办林业专业合作社。对林业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合作社经营的,3年内保留原人事关系,工资由单位发放,参加本单位考核,住房公积金、养老、医疗等保险由单位按在职人员办理。四是工商部门降低门槛,对前来办理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提供方便,使合作社能在较短的时间办理好注册登记手续。合作社凡登记注册成立后,均给予2 000元的挂牌资金。 2.5 保障发展,加强对合作社的培训指导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自发成立的的经济组织,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管理经验,为了确保其健康发展,强化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服务职能,在林业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服务,林业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一是以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核心,举办各类培训班47次,培训人员达11 000人次,其中针对林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18次,针对会员培训15次;二是邀请区内外林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合作社进行指导,2013年共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生产15次以上。 3 发展方向 彭阳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经营优势和经济效益的逐渐显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林业专业合作社中来。下一步,全县将继续严格执行有关专业合作社的法规文件,制定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扶持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经营规模比较大、影响带动能力比较强的林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农民走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道路[4-5],实现全县林业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林业专业论文:浅论安阳市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200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9年6月,中央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目的就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营林的积极性,但是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民还存在着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缺引导、缺扶持等困难,走互助合作的联合道路成为必然,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就应运而生了。以下本文介绍了安阳市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供广大林农及林业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林业专业合作社 现状 问题 对策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是在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同类林产品的生产经营或者同类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形式。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后,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一、安阳市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安阳市集体林业用地面积246.8万亩,已确权面积246万亩。近年来, 依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本着“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思路,依托林业主导产业,开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 截止2013年底,全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共222个,其中所辖的林州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共计47个、安阳县85个、内黄县50个、汤阴县11个、龙安区15个,全市入社农户20811户,资金金额75096万元,年产值45148万元(含今年刚成立的合作社),新增合作社11家,新增家庭林场21家;其中林州市新增合作社4家,新增家庭林场7家;安阳县新增合作社3家,新增家庭林场12家;内黄县新增合作社4家,新增家庭林场2家。林业专业合作社主要服务形式为提供信息、代购代销、统一服务等。涵盖了林下经济、生产资料供应、苗木供应、造林抚育、景观利用、种植养殖、销售、技术服务等方面。 1.经验总结 1.1以示范社创建为契机,助推合作社发展。示范社是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有效手段,示范社的创建,充分调动起社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进一步强化了其内部监督和管理。现在一些国家扶持项目也有要求,必须是示范社才有资格申报。 1.2以财政项目扶持为推动,加速合作社规模化发展进程。坚持林下经济项目以合作社为单位进行财政项目扶持申报,以此来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及规模化发展。两年来,安阳市所辖的林州市大野牧林下养殖基地和内黄县海丰苗木种植基地等四个项目共获得省级财政扶持40万元。 1.3以技术培训为支撑,夯实合作社发展的基石。我市参加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海口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培训班及省厅组织的省级示范社实地考察活动;2013年推举八家合作社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参加省厅组织的合作社管理培训;2014年,组织全市9家合作社参加了省厅举办的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下种药)培训班,安阳市也圆满召开了安阳市林下经济及合作社现场会。通过实地考察观摩业务培训,提高林下种植天麻、牡丹、菊花、丹参等药材的技术实力,提高了我市的合作社管理水平,促进了合作社建设规范化程度,为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2.问题总结 2.1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关于合作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林业资源现状及现代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地方政府重视程度、政策扶持力度的影响。一是林业合作社总量少。据最新统计数据,安阳市目前有各类合作社3017家,而林业合作社只有222家,不到8%;二是县区发展不平衡,如所辖安阳县现有林业合作社85个,而有的县只有11个;三是技术服务力量不均衡。有的县(市)有专门的、懂业务的人员负责合作社工作,有的具有专门从事合作社建设的人员,但不懂合作社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了解合作社。有的县没有人懂、形似也没有人管,不宣传,放任自流,林业合作社不知道林业局,林业部门也不知道哪里有林业合作社、全县有多少合作社。吃不透家底。 2.2合作社建设标准整体有待提高。合作社建设标准不一,有的能达到示范社,有的可能连标准社都达不到,甚至有的合作社是在理事长家里、村委会里或企业办公室里,基本的场地都没有。部分合作社达不到“六有”、“六统一”。“六有”即有场所、有证照、有章程、有会员、有制度、有档案的标准,“六统一”即统一生产资料采购和供应,统一技术指导和培训,统一提供经营信息,统一开展加工、运输、贮藏等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商标注册、品牌和基地认证。只有提高合作社整体水平,才能全面提升合作社发展。 2.3合作社管理不够规范。没有一个高水准的管理运营水平,尤其是内部运作方面,比如合作社成员农民必须达到80%以上;成员大会每半年必须召开一次;必须为每个成员设立专门账户,记载成员出资额、量化为成员公积金份额、成员与合作社交易动态、分红等;享受国家扶持政策资金的使用等。缺少合作社章程,没有成员账号制度、成员大会选举不公平,盈余分配不合理,合作社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不规范等,甚至有的合作社理事长不知道有合作社法,有的实际上就是村委会成立的公司,以公司形式运营。 2.4合作社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司拉动、深加工、农超对接。经过几年发展,我市虽也有汤阴县乐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有机品牌“金滨河”,林州市林虑山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无公害品牌“淋滤山”“淋滤印象”等进入品牌化发展阶段,但多数合作社仍停留在卖产品的层面,只能在低端市场流通,效益欠佳。我市合作社在农超对接、产品深加工方面比较落后,缺少像洛阳市“森林氧吧“合作社,直接产品进超市,自己也有专卖店。 二、下一步推进我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工作方向 一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宣传,引导成立合作社,力争数量上增加。同时加强对合作社理事长和林业管理人员,在合作社运营管理、土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二是加大引导、规范力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等。继续推进项目扶持。今后项目扶持继续以合作社为单位申报,争取财政资金向合作社发展倾斜。 三是继续扩大探索投融资渠道的力度。要推进森林保险、权属登记在规范流转、林权登记、完善信用体系、促进抵押贷款方面要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加大政策性金融对林业的支持力度,简化林业信贷手续,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抵押、担保、信用体系,缓解林业融资难的问题。 作者简介:张红梅,女,(1978.12-),安阳市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林业工程师。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互联网+”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摘要]建筑施工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由于露天作业,一线操作人员的行为、管理都受到一定的限制,现场安全、现场质量、现场标准把控、环保文明工地软建设、物料管理、建筑机械运行等动态因素较多,如何采用互联网+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方式,系统地改观现状,向技术、知识和管理密集型转变,是文章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互联网+;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互联网+现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将“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建筑工地,从施工现场源头抓起,最大限度地收集人员、安全、环境、材料等关键业务数据,打通从一线操作与远程监管的数据链条,实现劳务、安全、环境、材料各业务环节的智能化、互联网化管理,提升建筑工地的精益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互联网+”与建筑工地现场管理的跨界融合,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1传统建筑施工领域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建设具有明显的生产规模大宗性与生产场所固定性的特点。建筑企业70%左右的工作都发生在施工现场,施工阶段的现场管理对工程成本、进度、质量及安全等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的施工现场管理具有劳动密集和管理粗放特性,因而运转效率低下,在劳务、安全、材料、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钢筋、木钢管等成捆棒材进场,多数依赖人工点数验收,费时费力,夜间验收人眼容易疲劳,造成材料规格、数目误报、错报。 2现场管理的几大重点环节,采用互联网+技术后获得的效果 2.1现场作业人员管理 施工队伍流动性大,现场人员随意进出;工人身份难以验证;工人出勤缺乏电子记录,工资核算与支付证据链不清,劳资纠纷频繁发生。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系统解决。工地考勤、门禁设备与项目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可采集劳务工人数据信息,实施实名制管理,对工地劳务人员进行有效登记注册,随时了解其工作状态,也可以对工人采用简便的劳务实名制一卡通,是通过为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发放非接触式智能卡,依托智能卡对现场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精确掌握人员考勤、各工种上岗情况、安全专项教育落实、违规操作、工资发放、洗浴用水、食宿管理等情况,实现对施工现场人员全方位管理。 2.2现场安全管理 现场安全管理重要因素是人的因素,为实时监控作业人员,可装备智能穿戴设备,是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整合到衣服、配件上的一种便携式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将成为建筑工人的重要单兵装备,与施工环境紧密结合,为建筑施工带来很大转变。智能穿戴设备在施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智能手环可用于对现场施工人员的跟踪管理;佩戴智能眼镜,可将虚拟模型画面与工程实体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智能口罩上的粒子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施工作业区域空气质量,并把定位资料和采集到的信息传到手机上应用并共享;借助穿戴的运动摄像装置,可记录现场质量验收过程等。高支模、塔吊等高发事故危险源点多、线长、面广,单靠人力巡检排查,工作效率低,而且难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将大数据应用到安全施工管理中来,可从源头监管施工安全问题,降低施工事故的发生。通过对工地人员进行有效的登记注册,并对登记信息进行分类存档,数据可随时调用,管理者可随时了解工人的工作状态。 2.3质量管理 实现工程质量监管大数据分析。在工程质量检测及监管中运用大数据,可以有效提高检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可靠性。通过深入挖掘检测数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异常检测数据的关联性,对质量问题发出预警信息,更有效地指导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实施工程质量监管。在网络平台上,设置质量控制点,系统自动抓取技术指标数据,对施工技术指标进行监管。从而能够对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个工序或环节,设置技术和监理的重点,重点控制操作人员、材料、设备、施工工艺等。针对质量通病或容易产生不合格产品的工序,提前制定有效的措施,重点控制;对于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是否符合施工要求。通过对施工技术指标数据的挖掘、分析,实现工程质量的信息化监管。 2.4物料管理 加强进场材料和构件管理。施工过程中的物料运输、进场、出入库、盘点领料等,均可采用射频电子标签实施跟踪和监控。相关数据可直接进入项目管理系统,完成对施工进度、重点部位、隐蔽工程等部位的材料设备校核工作。设置棒材自动计数系统,自动点数提高效率,对钢筋等棒材实现拍照自动计数,提升清点效率。保存记录避免扯皮:保存收货清点记录,减少数目误报和成本虚高现象。棒材计数系统依托于便携式棒材计数仪,通过拍摄钢筋等棒材的端面图像,实现进场棒材的自动点数与验收,可大大提高点数速度,管理人员通过系统保存现场照片和验收记录,可以有效监控材料验收作业,防止材料虚报。登记棒材的型号、厂家、货车、送货人、收货人信息。 2.5环保文明工地建设 施工现场的扬尘、噪声、污水排放的监测工作存在周期长、数据量大的特点,工人生活区素来是日常管理琐碎难度大,可通过电参数采集模块实时监测生活区内宿舍房间、办公室、食堂等区域内供电线路的电压、有效电流、功率、功率因数等参数。实现生活区内宿舍、办公室等区域的实时用电参数监测、用电情况统计和超限报警等功能。可设置用电参数的报警阀值,当被测区域内供电线路上的电流、功率等电力参数超过阀值,或识别出违规负载时可自动报警,支持现场声光报警、手动报警等多种报警方式,可查看实时用电数据和历史用电数据。 2.6施工机械管理 塔吊运行监控系统由安装于驾驶室的黑匣子、各类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和地面监控软件组成,用于实时获取塔吊当前运行参数,监控塔吊运行状态,实时显示塔吊交叉作业运行情况,进行塔吊碰撞危险的报警和制动控制,最大限度地保障塔吊作业安全。通过风速传感器采集当前风速,当风速大于安全上限时,在塔吊驾驶室及监测中心进行声光报警。风速安全上限可进行手工设置。对塔吊吊装物在空中经过的楼宇、高压线、学校上空等禁行区进行设置,吊臂或吊钩即将进入禁行区时,系统通过驾驶室的黑匣子和地面监测软件进行声光报警。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并显示相互邻近塔吊之间的运行状态。当前塔吊位于交叉作业区域,塔吊间距小于设定间距,可能发生碰撞危险时系统将进行声光报警。 3智能设置 在临建危险区域放置红外对射进行防护,当有人进入防区遮断对射之间的红外光束时,立即触发报警。采用人工智能模糊判断识别穿过报警区域的物体,降低误报率。自动感知周围环境变化,根据环境状况来自动调节对射的发射功率,大大延长发射管的使用寿命,降低电能消耗。调节红外光束最短遮断时间,改变红外对射探测灵敏度。设置发出报警信号后,声光报警工作时间。整套设备重量10kg以内,配置三角形便携式可调支架,满足临边、洞口、悬空作业的防护。在降低硬件投入、减少维护工作量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基础设施服务模式,有助于解决硬件问题。 4互联网本身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 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本身也在迅猛发展,以下技术将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热点,将对建筑施工互联网应用产生巨大影响。建筑工地由于场受地条件限制,很多智能设备需要电池支持应用。如,监控施工变形的设备需要实时采集数据并上传,但设备布控位置往往很难接通电力,即使能接电力,成本也会很高,高效电池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设备长期运行的问题。未来,低功率的施工现场移动机器人,如扫描、放样机器人等均可借助无线充电技术实现无人值守的长距离行走和工作。可实时监测模板沉降、立杆轴力、水平杆倾角等多种被测量。配备报警器,当监测值超过阀值自动报警,支持现场声光报警、短信报警等多种报警方式。实时数据全程记录,数据变化通过曲线图方动态展现,历史记录可追溯。由于施工现场环境复杂且在不断变化,布置有线网络成本高、不稳定,如果光无线通信能应用于施工现场网络,将大大简化施工现场互联网环境部署。移动智能终端在施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配合相应的项目管理系统,实时查阅施工规范标准、图纸、施工方案等;可直接展示设计模型,向现场施工人员进行设计交底;加强施工质量、安全的过程管理,实时确认分部分项形象进度,辅助分部分项质量验收;可现场对施工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情况进行检查并拍照,将发现的问题和照片汇总后生成整改通知单下发给相关责任人,整改后现场核查并拍照比对;可在模型中手动模拟漫游,通过楼层、专业和流水段的过滤来查看模型和模型信息,并随时与实体部分进行对比,进行纠偏。 总之,现在各行业都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建筑业也同样随着时代的进步,必将消除低产能、高危险的状态,开始走上精细、集约、知识、智能的新时代。 作者:孙闻 单位:北京市三十五中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在经济社会的促进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会对建筑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不利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使施工得到顺利发展。基于此,文章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对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工作提供参考,进而使施工得到更加有序的进行。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 1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施工人员管理难度较大 建筑施工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由于施工的要求,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对于这些人的管理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1)建筑施工人员数量多并且比较复杂,一部分人比较专业,可以利用施工技术来进行施工,还有一部分人是临时性的非专业施工人员,他们往往缺少专业技能,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有的不了解操作规范,施工的过程中不带安全设备,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有的没有以图纸为施工参照,肆意修改图纸,或不按照要求进行配料,这都是大大增加了建筑工程的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几率。由此可见,施工现场的人员管理工作很难。 1.2施工现场材料设备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和机械设备都放置在了施工现场,管理好这些材料和设备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1)在材料的保管上问题比较棘手,施工现场到处可以看到胡乱堆放的材料,往往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不仅会对材料造成损坏,还容易丢失。(2)设备管理隐患多。由于设备的使用分为阶段性,但往往一直停放在施工现场,零配件丢失的现象比较严重,有时甚至影响了使用。另外,由于不重视设备的管理和养护,设备的老化问题严重,会造成极大的施工隐患。 1.3建筑施工现场环境差 (1)施工现场的基本条件差,地面凹凸不平,在暴雨的天气就会严重阻碍施工队伍的通行。(2)施工现场没有安全警示标志。有的施工现场没有安全警示,安全生产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有的虽然有安全警示,却没有放在醒目的位置,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警示牌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1.4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匮乏 (1)有的建筑施工企业没有重视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往往是一套施工制度应用于所有的施工现场。而实际的情况是每一个施工现场的施工布局不尽相同,如果只是一概而论,就无法保证现场施工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另外,有的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使得现场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有的建筑施工企业无论是领导还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现场的管理意识都不强。责任追究体系不健全,使施工现场制度在落实上成为难点。 2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2.1提高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 施工人员的水平往往受到施工人员素质的影响,所以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施工现场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手段。(1)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很多施工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施工技术,所以对他们进行培训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有利于他们以图纸来进行施工,保证施工的科学性。(2)培养施工人员的制度认识,使他们明确认识到如果违反现场施工制度的行为就要受到惩罚。施工人员有了制度意识有利于他们自觉遵循制度,进而使施工得到顺利进行。(3)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施工人员必须要具备施工安全知识、安全技能。还要进行安全教育,掌握基本的防护技能,防止在施工中遭遇安全事故。另外,还要体现出针对不同工种进行分层安全教育,要有所差异,使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提高。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的宣传工作要做到持之以恒,这样有利于巩固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管理意识。 2.2加强对施工现场施工材料和设备的管理 (1)对施工现场的设备进行严格管理,材料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以规定的时间输送至施工现场,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质量和施工进度。(2)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资源利用率的奖惩制度,如果有肆意浪费材料的现象要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而对于那些合理利用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3)定期维护施工设备和材料,这样能够减少因荒置而造成的浪费。还要加强管理,避免设备或材料的遗失。 2.3建立健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坚决落实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建立管理责任制。以小组为单位来明确责任制,这样一旦现场管理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责任制进行追究,这也能提高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对现场施工管理的认识,使他们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现场管理制度,使现场施工能够有序推进。 2.4加大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 (1)做好安全措施的宣传工作,使施工人员有一个明确的安全意识,保证安全施工。(2)建立安全事故预警系统,这样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发现安全事故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3)建立施工人员安全生产奖惩机制。定期检查施工现场是不是处于安全的状态,把好施工环节的质量关,以安全生产的相关规章制度来确保施工中的各个环节,一旦发现违法法规的情况,应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另外还要建立一定奖惩机制,如果施工人员有违规的行为要处罚,而严格遵守制度和安全的人要进行相应的奖励,这能够大大提高施工人员的生产积极性,还能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进而促进其他人员的工作。 2.5保持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 (1)施工现场的出入口要设安全封闭式大门,还要设置围栏,目的是有效间隔施工现场和周围建筑物。还要现场的醒目位置设立具有安全警示作用的标语牌。(2)确保施工现场地面的平整,对于施工的主要路段要用混凝土进行浇筑,还要做好施工现场路面的硬化处理。(3)整齐摆放机械设备,以便建立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使施工达到安全、有序。 3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于这一点施工单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不仅使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大打折扣,还影响了施工单位的形象。所以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措施来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保证施工的有序进行,只要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会更上一层楼,进而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建筑精品工程。 作者:王铭亮 单位: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土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策略分析 摘要: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行业日益完善。现场管理措施的贯彻落实以及现场管理的防范准备的改善与加强是工程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管理的基础。通过分析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研究现阶段我国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出强化现场管理的策略,使土建建筑工程的现场管理方式合理。 关键词:土建建筑;现场管理;策略分析 新时代的社会大景下,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的提高加快了城市建设的脚步,建筑工程的施工有了潜在的发展前景,同时对施工部门的安全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建设过程中不能因为盲目追求企业利润而忽略施工过程中对进度、安全、质量等的管理,施工现场管理中,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系统,建立施工现场管理安全保障系统。施工现场的管理在土建建筑工程的现场管理中对于完善现场管理系统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都有巨大作用,现场施工管理的安全程度决定建筑企业的稳固程度,可以使企业安全从容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适应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 1现阶段土建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和安全管理知识 土建建筑的施工现场管理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整个施工工程的进度,也间接地决定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资金投入情况。但是在实际情况当中,很多的施工企业对施工安全问题并不重视,这种忽视施工安全的态度关系到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工作,所以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必不可少,建立完善的现场管理制度切实可行。土建建筑施工工程的现场管理工作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性工作人员来完成,当前建筑施工团队中专业性人才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并且我国的建筑行业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施工现场常常发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1]。 1.2材料管理不合理 土建建筑工程现场使用的材料种类繁多,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忽略了对材料的管理,如材料的采购、供应、堆放等问题,某些材料之间可能会相互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浪费,对建筑材料的不合理的分类可能会使施工管理环节出现不法交易的行为发生,间接影响施工质量,并且施工工程的造价也会抬高,所以在建筑工程现场管理中要进行有效的材料控制管理,建立全面有效的材料管理制度。 1.3质量和技术的缺乏 如果土建实体、高程校核、施工放样等多方面指标达不到质量管理要求,则多是因为现场施工管理的质量管理不足导致的,见的如土建实体纵向裂缝、布线工艺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技术和经验双重管理人才严重缺失,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专业意识不强,对违规或不规范的施工现象没有做好及时的处理工作,忽视对新工艺、新材料和图纸的掌握,使施工现场管理工作难以顺利高效地开展。施工部门对施工现场的卫生环境如施工现场噪音大、随意丢弃垃圾、造成严重的材料污染,生产秩序混乱等现象的忽视[2],给施工周围的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而且一些建筑企业为了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在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上投资很少,陈旧老化的设备未及时更换,留下安全隐患。 2加强土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策略 2.1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 土建施工现场开展安全有效的施工必须把施工人员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没有意识到加强建筑工程现场管理的重要性,主动意识比较差,并且对自身的要求不高,没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认为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工作的开展可有可无。必须要求工作人员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定期开展施工建筑方面的培训和知识讲座,加强施工安全教育。有关部门要不断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不定期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实施严格的惩罚措施,轻则通报批评,扣除企业考核成绩,重则停工进行整顿。同时培养员工的良好工作习惯,要求员工恪守严谨工作态度,使具有很强的组织纪律和敬业精神,让企业综合素质提高。 2.2管理体系的建设 只有在建筑工程现场管理的观念上加强管理意识才能达到工作人员对管理工作的充分认识,建设工程现场实行系统的、全员的管理,以持续性改善为目标,不断提出更高要求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建立能够满足诸多市场项目要求的管理机构。 2.3技术工作管理 施工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拥有过硬的技术是土建工程现场管理团队的基础。土建建筑工程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对整个建筑工程了如指掌,健全完善施工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按照要求做好施工规划和实施细节工作,将目标方案化,将方案标准化,熟悉施工图纸,把握好关键节点和关键工程之间的衔接工作,跟上时展步伐,结合企业特点制定相应技术和设备的更新目标。 2.4原材料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较长,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施工材料的变动,施工材料的准备工作必须做到保质保量,并且能够及时供应,使土建建筑工程顺利实施。材料采购过程中,按照采购要求确定采购程序,选择合格的供应单位,签订采购合同,进行进货检验,以确保所采购材料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按照进度节点控制材料,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减少原材料的不必要损失。 2.5环境卫生管理 经济时代的发展对可持续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低碳施工已经成为现在建筑业的关注焦点。近几年,建筑工程现场的施工活动造成资源的不合理消费,生活和建筑垃圾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时常发生,国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活动进行法律约束,对绿色施工做出明确规定。把整理和清扫工作制度化,进行监督和检查。 2.6进度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和检查分析工作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进度计划的编制是工程进度控制的关键,进行工程进度计划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影响工程进度的内因或外因,确定工程项目的工期,编制完成后根据合同工期合理安排人力、物力。根据现有或可以创造的资源条件制定详细的工期计划,然后根据总的详细工期计划编制季度、月工作进度计划,以及各项资源的需求量计划,完成成本计划的编制工作。 2.7强化目标成本管理 土建建筑工程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的制定目标成本,确定目标成本后,将实物量和价值量分解到各个作业班组中去,项目经理需要和各个班组之间签订经济合同,根据合同进行管理,逐级负责落实控制成本。目标成本控制涉及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做好施工日志记录工作,明确每一工序的成本,并定期与目标成本计划进行比对分析,确定计划与实际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确定责任归属,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调整,以免造成成本失控。 3结束语 现代化的建筑企业对施工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建筑施工变得更加的专业化、协作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现场施工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在建筑工程中土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则担任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方面的责任,并且安全科学的施工现场,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声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作者:郑振龙 单位:南安市行政执法局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人员管理难度大 建筑施工工程的工期长、投资人、技术难度高,施工现场涉及的施工人员数量十分庞人。每个施工人员都有自己的想法,对其进行管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首先,施工现场涉及的工种繁多,施工人员素质高低不同。部分施工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也即综合素质相对较高,能够积极主动的遵循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做到规范施工。然而,有些施工人员来自于农村或城市下岗职工,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被安全规范施工的管理经验,加之部分中小型施工企业并未对其进行一定的岗前培训,导致其在思想上未能树立规范操作的意识,在行为上即使出现违规操作亦不知晓。这些因素的存在是安全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的潜在危害,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引发难以挽回的工程事故或安全事故,给自身以及企业造成加大损失。例如,施工人员过分信赖自身的经验和技术,未经请示上级领导而甚至修改施工方案、设计图纸、调整施工进度等,往往会导致工程出现不可意料的问题。另外,管理人员缺乏也是众多施工企业的面临的现状,导致工作开展不顺。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此施工现场没有相关的制度,认为进行监督、督促就是进行管理,观念的错误导致实际操作中缺乏指导,管理混乱。有此施工企业制定了相关的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但是,在任何一个施工现场都使用这一套制度,不进行任何的改变。然而,在不同工程建设之中、不同施工阶段、不同企业等其施工管理的重点和要素亦不尽相同,各具自身的特点并非一个简单的管理制度能够完全解决的。因此,对于不同的施工现场环境而言,套用管理制度容易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此外,即使有些企业针对施工现场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并未提高重视度,为落实到施工环节之中,墙壁制度而已。 (三)施工现场环境不达标 由于缺乏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人多都是既脏又乱且差的,其具体的表现有:第一,施工现场人多是未开发的地段,路而并没有进行平整、硬化等处理,又因为施工有人量的机械设各进进出出,给路而造成了更人的破坏,即使在晴朗天气,坑坑洼洼的地面不仅导致施工不方便而且会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而一旦遇到下雨天气情况势必会更糟,危害也就越大。此外,施工现场未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警示标志放置不到位,未能充分引起施工人员的注意,安全隐患巨大。 (四)施工设各与材料的管理不到位 第一,对施工材料的保管工作不到位。在施工现场往往存有人量的施工材料以便施工人员随时取用,但是正因为施工材料太多,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人的困难。用过的材料和没有用过的材料杂乱的堆放在一起,有时未使用过的施工材料未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导致巨大的浪费。此外,部分施工现场对材料的堆放缺乏有效管理和保护,致使在施工阶段导致材料被踩坏或受潮而丧失使用价值。主要如下:施工阶段管理措施缺乏,在缺乏合理的施工流程和管理秩序的情况下,及时施工设备已经准备齐全但施工的不通畅必然会挤占大量的施工空间,阻碍施工的顺利开展。此外,在缺乏有效管理的环境下,机械设备零件、工具、材料等极有可能发生偷盗现象而且也不利于安全管理。 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其一,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建筑施工现场需要人量的施工人员,不可能保证每一个施工人员都素质过硬,因此,对于不具各专业施工技术的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对其规范意识进行培养,让他们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科学施工,避免擅自更改施工设计的情况出现;其二,强化施工人员制度管理意识。首先,企业要制定完善的员工管理制度并对每位员工进行制度管理培训,尤其是安全施工与规范操作管理制度,使每位员工都明确其重要性;其次,在具体工作工作,加强对施工的管理,发现违法安全施工以及规范操作的人员严加处理,避免导致事故的发生;其三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安全施工不仅关系到企业利益更真真实实危及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其背后的家庭幸福,因此对于施工人员而言必须严格按照企业的管理,提升自我安全意识。作为企业,应当在员工上岗之前进行严格安全意识教育,使之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之后方才允许上岗工作,做到规法操作和安全施工。 (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就是建筑施工现场的规矩,是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的标准。管理制度的编制必须是根据具体的施工方案进行的,保证能够涉及施工管理的方方面而,使所有的情况都有据可查。有了完善的制度,就要抓好落实工作。虽然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制度进行落实是一项难度很人的工作,但是,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必须迎难而上,认真进行贯彻与落实。实际操作时,可以根据项目情况划分不同的区域,专人负责,提升管理效率,保证管理效果。同时,必须意识到关系施工安全的无小事,对于任何的小问题都不能疏忽,将工作做到施工的每一方面。 (三)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的维护 施工现场环境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必须要强化管理,保障施工环境的有序性和安全性。首先,在正式进入施工阶段之前应对施工场地加以平整,保障路面的畅通避免因此而影响到工程进度;其次,在各主要路段设置员工出入口通道并加设警示标志,以提醒施工人员做好自身保护;其次,对于危险地带要建立一定的隔离带,避免出现意外事故,确保人员的人身安全;再次,对于施工环境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做到定期检查,及时排除险情。 作者:蒋晨寅 单位:宜兴市建工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住宅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 摘要:分析了住宅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根据住宅建筑的特点,提出了必须进行现场的危险源识别的工作,以便一让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对施工现场危险的存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为了克服住宅建筑“点大面广”难以全面管理的不足,建立安全识别系统。 关键词:安全识别;管理;住宅建筑;施工现场 1住宅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识别管理的特点 建筑施工现场属于高危险的作业环境,其安全管理的特点有: 1.1施工环境十分复杂 建筑施工是由沉重的建筑材料,不同功用的大小施工机具,多工种密集的操作人员,在地下、地表、高空多层次作业面上每时每刻都在变更作业结构,全方位时空立体交叉运作系统。 1.2施工环境难以全面控制 (1)复杂的承包关系。 建筑施工实行多层次、多行业、多部门承包的管理体制,多种承包商同时进入现场又各自组织作业,而每次施工地点变化时承包商也有变化,这就造成特别难以协调的不稳定的管理体系。 (2)复杂的施工队伍。 一方面是各大建筑企业本身的技术队伍质量不稳定,流动性很大,加之乡镇、集体、个人建筑队技术工人少,质量又差,这就构成了建筑施工基础管理上的先天缺陷;同时又有不同地区、较低文化技术品质、甚至是完全没有现代化安全生产观念的又未受到必要培训的临时工大量涌入高危险性施工现场。 (3)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安全。 由于施工质量引发的建筑物部分坍塌或整体倒塌的恶性事故已发生很多,既造成施工过程中伤亡,也曾造成用户及周围人员伤亡。因此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施工质量管理密切相关,这就扩大了安全管理的职责范围,同时也使安全管理需要与材料品质、工艺方法、工序组织等管理相衔接。从而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技术难度。 2住宅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2.1安全与危险并存 安全与危险在同一事物的运动中是相互对立的,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因为有危险,才要进行安全管理,以防止危险。安全与危险并非是等量并存、平静相处。保持生产的安全状态,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以预防为主,危险因素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是客观地存在于事物运动之中的,自然是可知的,也是可控的。 2.2安全与生产的统一 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顿、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2.3安全与质量的包涵 质量与安全交互作用,互为因果。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两个第一并不矛盾。安全第一是从保护生产因素的角度提出的,而质量第一则是从关心产品成果的角度而强调的。安全为质量服务,质量需要安全保证。生产过程丢掉哪一头,都要陷于失控状态。 2.4安全与速度互保 生产的蛮干、乱干,在侥幸中求得的快,缺乏真实与可靠,一旦酿成不幸,非但无速度可言,反而会延误时间。速度应以安全作保障,安全是速度。安全与速度成正比例关系。当速度与安全发生矛盾时,暂时减缓速度,保证安全才是正确的做法。 2.5安全与效益的兼顾 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定会改善劳动条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焕发劳动热情,带来经济效益,足以使原来的投入得以补偿。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与效益完全是一致的。安全促进了效益的增长。在安全管理中,投入要适度,工料要适当,精打细算,统筹安排。既要保证安全生产,又要经济合理,还要考虑力所能及。单纯为了省钱而忽视安全生产,或单纯追求不惜资金盲目高标准,都不可取。 3住宅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 3.1管生产同时管安全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明确指出:“各级领导人员在管理生产的同时,必须负责管理安全工作”。“企业中各有关专职机构,都应该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的要求负责。” 管生产同时管安全,不仅是对各级领导人员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同时,也向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明确了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管理责任。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建立,管理责任的落实,体现了管生产同时管安全。 3.2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贯彻预防为主,要端正对生产中不安全因素的认识,端正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态度,选准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时机。在安排与布置生产内容的时候,针对施工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是最佳选择。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经常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明确责任,尽快地、坚决地予以消除,是安全管理应有的鲜明态度。 3.3安全管理重在控制 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运动轨迹与物的不安全状态运动轨迹的交叉。从事故发生的原理,也说明了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应该当作安全管理重点,而不能把约束当作安全管理的重点,是因为约束缺乏带有强制性的手段。 4住宅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识别系统的建立 部分小区采用过进出现场出入证制度,但由于人员流动过大,小区进出口过多,而难以收到理想的成效。特别是到了小区的后期,将近竣工验收阶段,由于大多数的施工围墙都已拆除,一部分心急的购房户急于参观自己的新房,给现场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单单靠为数不多的安全管理员来一一管理,非常困难也不太实际。因此就非常有必要建立施工现场的安全识别系统,提醒和警示进出施工现场的人员,哪些地方是安全的,哪些地方是不安全的;我们在进入不安全的地方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做哪些预防和防护措施;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等等。因此,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 4.1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 是一个建立在人的认知和行为调整阶段的事故致因模型,这个模型表示的是:潜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个人因素的作用,事故的发生或避免。在工作情况中,个人因素的不同能够对事故的发生造成影响。图中的虚线表示的是意外情况导致的事故,因为在实际情况中,有时安全的行为并不一定绝对可以避免事故,不安全的行为也并不一定绝对导致事故的发生。 4.2安全识别系统 (1)SVI系统。 安全识别(SVI)系统是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及行业安全标准,结合企业的安全文化理念,形成企业安全方面的识别系统。它指导企业“安全视觉标识”(安全标识、安全色、安全宣传教育设施、安全形象标识等)的设计和实施,提高“安全标识”的统一性、标准性、系统性和艺术性。 (2)SVI系统的构成。 ①统一的识别形象标识:可以是抽象的或具象的。 ②企业安全标准色:企业为塑造特有的安全形象、传递安全信息而确定的某一特定的色彩或一组色彩,运用在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媒体上,透过色彩特有的知觉刺激与心理反应,表达企业的安全理念,引起受众的视觉及心理关注。企业在选择安全标准色时,要参考国家标准“安全色(GB2893-2001)”。 ③确定的空间或媒介:如车间、办公室、生产设备、生产设施、生产工器具等。 ④规范的安全标志:安全标志、标语、标牌等(有国家或国际标准的要符合标准要求)。 ⑤基本信息:行业规范的安全标准,它是SVI建立的基础;其他安全信息,如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场所、不同情况的必要安全信息。 ⑥信息的传递途径:即安全理念的传播途径,SVI系统将标志牌、招贴、企业环境、交通工具、服装服饰、广告媒体、招牌及包装系统等作为安全理念的传播途径。 ⑦明确的理念:企业安全理念有其丰富的内容和构成要素,这些内容和要素构成了安全理念识别系统。它主要包括:安全文化、安全方针、安全行为准则、企业安全观等。 ⑧依存的文化基础:无论理念、表现形式和文案,都要基于一种单一或多元的文化背景,形成统一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味。 4.3住宅建筑SYI系统建立的具体措施 (1)要求各个施工单位在进场施工前,都要进行施工现场的危险源的辩识工作,并及时提交工程监理部和工程项目部,由监理部和项目部进行评议、分析并进行汇总,然后统一发放到各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手中,要求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危险源的预防工作。 (2)工程项目部和监理部按照国家标准“安全色(GB2893-2001)”设置统一的标准,并要求各施工单位要统一安全标志牌的悬挂位置,以方便进出现场的人员进行辨别。 (3)在小区现场各个主要的通道边树立安全宣传牌,将在小区现场内所有使用的标志牌的意义进行解释,并画出详细的小区内的道路交通示意图,以方便进出小区的人员,特别是那些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不太了解的人员对安全标志的辩识,让进出小区的每一个人都能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这样就能尽可能的消除由于管理不能及时到位所产生的安全隐患。 (4)在小区沿着主干道的施工围墙上书写上安全标语,时刻给进入小区施工现场的人员以提醒。在醒目的位置,以图画的形式反映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以及危害的严重后果。 (5)要求各施工单位在其负责建设的标段的主入口出,设置“五牌一图”,并根据各自施工单位的实际,提出安全管理目标,实行安全目标责任制上墙。 (6)在每个施工区域内,要求设置安全宣传栏,结合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宣传。对工程现场每个月的安全生产的形势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公布安全生产的奖惩情况。这样可以对现场人员进行教育,对违反安全生产条例的人员进行鞭策。 (7)要求各个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所佩带的安全帽的颜色要统一,以便于辨认,方便管理。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探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了迅猛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现场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对建筑工程现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程效益和提高工程质量。一个建筑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不仅需要合格的建材和机械设备,更需要高质量的现场施工,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管理是当前建筑行业必须重视的环节之一。这不仅关系到建筑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更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是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以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为研究对象,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有利于确保建筑工程的有序施工,进而提高其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 现场管理 问题 措施 一、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是一项复杂而严肃的工程,对建筑施工项目来说尤其如此。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和范围内,变成实物的过程。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中现场管理是基础,它融合了施工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以及建筑工人的综合素质。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综合治理,创建文明工地,确保安全生产。建筑施工现场应当设置醒目的标牌,安全、整洁、美观的建筑施工现场是保证建筑施工的重要条件。物资和建筑材料管理,对于建材的进出、使用和损耗等都进行详尽的登记,最后达到降低物资消耗,节约施工成本的目的。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优劣,最能体现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要想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搞上去,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一条必由之路。 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施工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一些工作人员安全帽的佩戴不正确,甚至还有的工作人员没有佩戴安全帽;进行高空的作业的时候,有的工作人员没有佩戴好安全带;在施工现场为了安全,都要预留一些洞口的防护设施,但这些设施有的根本达不到标准,有的警戒标识一点也不显眼,这些难以保证安全;还有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网,有的地方是坏的,有的上面还有一些木块、钢筋等剩余建筑材料,这难以保证工人的安全;在施工现场都要一些安全警示之类的东西,但有的安全警示牌、安全警示标语等放的太少,放的位置也不太恰当,如果对这些东西的管理不到位的话,有可能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对企业来说,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就连施工的进度都会大达折扣。 在施工现场的用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像配电箱应该放在安全的位置,也要考虑到下雨的时候做好保护措施,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发生漏电事故;还有塔吊和地面联络问题,要保证信号畅通,在一些物料管理上要严格、规范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事故,严重影响到施工的进度。 2.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低 大多数的建筑工程单位,都缺乏对建筑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专业培训,导致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自身素质也不高,这要就给工程建设埋下了隐患。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建筑人员的数量提出更多的要求,建筑市场人劳动力供不应求,这样更容易使用人单位忽略人员质量的高低,时建筑工程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普遍较低。 3.材料使用不合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建筑材料是最关键的部分,更是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分为很多步骤,需要用到的材料也不一样,因此,就必须对建筑材料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划分。根据施工的需求,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更要求建筑工程企业制定完善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但是,在设计施工中,建筑工程的质量受到建筑材料质量的影响最大。但是,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牟取更大的利润,购买的建筑材料普遍质量较差,还有一些企业是因此对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信息掌握不全面,在采购建筑材料时,没有根据施工实际情况购买,导致购买的材料不合格,无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采购好建材后,后期对检测管理不到位,容易影响建筑材料的质量,从而对建筑的质量无法保证。 三、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 1.加大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的力度 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要采取一些措施,首先要落实安全生责任制,使得施工c安全并举,两手一起抓,做到安全管理工作系统稳定,有专人检查。其次对全体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重视安全,掌握一些日常必须掌握的安全知识,学会基本的操作技术,让管理层人员学会系统、全面的安全管理知识,以保证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再次,要经常组织工作人员学会安全流程,严格按照安全流程施工,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施工。 2.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人员可谓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企事业单位要要把培训作为一项定向的、必要的工作来做,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一方面,对于建立专业的高水平的培训部门,对于相关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建议聘请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员对员工进行培训,对重要的业务知识和安全理念进行详细讲解,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更提高了他们的安全意识,为工程进度的安全有效的进行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要严格用人要求,尽量招聘价值观正确并且有良好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优秀人才。只要能做到这两方面,对于提高建筑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从而更好的保证施工和管理质量。 3.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众所周知,一个大型的建筑项目工序比较多也比较繁琐,对于材料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上都比较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是要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避免材料的浪费。施工材料对于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施工材料的采购和保管。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购进质量高的机械设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把责任分配到个人,避免出现相互推诿无人管理或者多人管理的情况。对于各个工序的所需材料要加强控制,尤其是像钢筋、混凝土、沙石等消耗量比较大的施工材料。并且要做好管理和记录。将建材依据施工工序和施工阶段进行合理规划,用到什么材料领什么材料。相关人员一定要做好记录并按量发放材料。另外建立相应的奖惩和监督制度,保证材料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施工现场的方方面面,贯穿施工活动的整个过程,其管理难度大,问题多,只有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制度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浅谈如何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和技术措施 【摘 要】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水平也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广大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能力、全面加强施工质量,已成为当前建筑施工界普遍关注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业务工作,在本文中探讨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与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措施,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现场管理;工程管理 引言: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思想、组织、手段方法,对施工现场的各个要素(人、机械设备、施工环境、施工材料、资金、环境、信息、能源)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使施工现场可以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保证施工现场的高效、优质、安全和低耗。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建筑施工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面对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必须现场进行解决,以保证不受问题干扰,施工工作顺利进行。 一、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建筑施工的重点和核心,施工现场管理者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任务。只有扎实做好现场施工质量控制,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落实建筑施工企业的一系列质量标准。当前,建筑项目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多样等特征,施工现场也相应的体现出高空露天作业多、工种分散等特点,所以, 施工现场属于事故多发地段。只有下大力气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才能有效防范事故发生。此外,在施工现场要学会改善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减少施工材料的无谓消耗,以达到施工企业节支增收的目的,不断树立施工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努力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施工现场管理反映了整个施工企业的能力水平,只有持续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确保工程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在现代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施工过程复杂,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工民建建筑工程在施工时涉及的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材料种类繁多、设备复杂,因此要想实现对施工现场的统一、有序管理很难。因为实际的施工现场很难做到监管到每个人员,而往往因为一个施工工人的不当操作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施工涉及到的材料种类、质量层级都不同,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错,难以做到精准管理。 (二)施工现场管理缺乏安全意识,事故率较高 在工民建建筑施工的现场每个人都应该有安全意识,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较差,从而导致施工人员进行危险作业,不带安全帽等现象随处可见,这就存在安全隐患,造成施工现场的事故率较高。 (三)部分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缺乏基础的管理常识和专业知识。受管理人员素质限制,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很难保障。 (四)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存在管理漏洞 工民建建筑的施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环节多,涉及人员多,抽样检查的方法存在监管漏洞。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钢筋混凝土也不够坚硬等一系列的质量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这些质量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很难保证工民建建筑的质量。 三、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质量的技术措施 (一)健全完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首先,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展开要依靠各个部门和班组的协调,因而建筑工程各部门和班组之间应正确认识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沟通。因而,必须要制定相应的体制机制,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及时沟通协调。其次,建筑施工的现场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中,最为常见和最为繁琐的工作便是对人员、材料的工作,由于当前建筑工程往往规模较大,因而需要的施工人员数量大,建筑材料种类多、规格多,因而为了简化管理工作,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应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如对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存放进行明确规定,对施工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对其操作进行规范等等。 (二)严格做好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 在当前的工程项目现场施工中,需要的机械和设备品种、数量多,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只有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的利用率,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第一,要进一步加强施工设备的优化配置。施工项目在筹备阶段,管理者应该根据施工组织计划,按照项目的大小,建立科学合理的机械设备管理规划,合理确定施工期所需的设备种类、规格和数量。对租赁的设备,应严格按照租赁合同,切实加强管理,避免租金的不必要浪费。其次,要加强设备管理制度的建设。使用机械设备前,施工技术人员应该深入了解设备的性能和特点,合理组织利用,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设备操作和养护人员,应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做到科学养护、精心维护。设备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要负责设备的正常操作运行工作,及时全面的收集燃料消耗和维修数据,做好统计工作,合理利用统计结果,以便及时检查设备运行的效果,调整使用方案,降低使用成本。 (三)强化切实可行的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是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这就需要技术管理者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现场施工中,项目经理作为工程的指挥者,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水准是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具体施工中,项目经理要选择合理的、经济的、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来确保降低工程成本、保证质量效益。同时,要聘请现场施工工程师,组建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班子,确保技术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进而有效控制施工环节和各道工序,从而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 (四)切实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工作和文明施工管理,对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果疏忽了这两方面的管理,将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甚至耽误工期。比如:当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造成施工人员伤亡,不但影响施工进度,也对其他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惊吓,从而影响其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施工质量问题和工期延误。因而,安全管理工作应渗透到现场施工管理的方方面面,除了安装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配发安全设备外,还应定期对广大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其施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巧。在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保护的同时,切实做好对周围非工程人员的保护,避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四、结束语 只要施工企业上下同心协力,不断总结施工现场管理,文明施工经验,并十分注意把"定置管理""系统工程"等现代化施工方法应用到施工现场管理和文明施工实践中去,采用经济手段,不搞花架子,严格检查与考核,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就一定能够在施工现场管理促进文明施工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本文在阐述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概念及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问题;对策 引 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建筑物在各方面的要求也有了大幅的提升,建筑施工是一项多工种、多专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施工全过程顺利进行,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就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施工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现场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决定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目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重大施工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因此重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加强事故防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是最直接的现场组织者、领导者和指挥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工人纪律意识不强、施工材料浪费严重、以及安全问题突出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创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方式,全方位地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水平。 1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及其基本原则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部分,对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考核建筑施工企业的第一系统目标,即质量、安全、成本、工期四大指标的落脚点也都是在施工现场。施工现场的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施工现场质量波动的原因存在偶然性和系统性原因两类,对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现场施工管理主要是包括了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落实等。对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也可从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和现场整体管理这几个方面进行。其中对施工现场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施工人员因素的控制、机械设备因素的控制、材料、构配件因素的控制、施工工艺因素的控制以及环境因素的控制。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现场管理能够对工程质量、以及成本的控制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应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建筑施工中的各项工作都需要科学合理的确定实施方法,客观科学的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其次是经济效益原则,在保证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市场和成本,降低不合理开支带来的成本预算的增加。另外,还应该遵循规范化的原则,确保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克服主观,随意性,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的每个要素都必须认真按照制度,和规章实施。 2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施工人员管理不到位 建筑施工从设计到施工参与的工作人员数量较多,再加上建筑施工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因此参与的人员和劳动力数量一般很大,这也带来了对施工现场人员灌流的难度,首先,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素质,常常会出现施工人员违反操作规定而造成质量缺陷的问题,施工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频发,给现场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施工人员的管理问题一直是其最突出也是最难的问题。 2.2 现场物料管理不严格 建筑施工中所需的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基础条件,在建筑工程的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建筑工程施工中所用到的施工材料种类繁多、规格不一、性能各异。材料的保管问题和施工现场的设备管理都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比较突出。进而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此外,不注重对施工现场设备的管理和养护,导致设备老化现象严重,也会埋下施工隐患。 2.3 施工安全管理问题较为突出 安全施工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不但影响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影响着工程进度,更决定着企业形象的好坏。建筑施工中建筑项目具有流动性、生产环境复杂、生产时间长、变化因素多等一般性特点,建筑工程的安全会影响施工人员或者是使用该建筑的人员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建筑工程的安全甚至还会更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性,所以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一些工作人员安全帽的佩戴不正确,甚至还有的工作人员没有佩戴安全帽;在高层建筑施工现场,基础开挖深度深,对相当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要进行处理,如果支护方式对选择不当会造成重大的生产财产损失,如滑坡对周边原有建筑的影响,对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施工现场的警示牌、安全警示标语的管理也比较马虎;在施工现场的用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很容易发生漏电事故。 3 解决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措施 3.1 加大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的力度 安全是效益之本,只有保证施工安全才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要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包括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组织机构以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这两方面都是安全生产最基础的保障。要将建筑安全生产所可能涉及到的问题都要阐述清楚,而且要有可操作性,对于一些摆设性的法规要及时修改;其次,建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责任需要落实到每位相关的安全管理人员。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安全防护装置,组织研究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及时解决施工中的安全技术问题并参加事故的调查处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对于施工人员,施工单位要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基本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培训,让施工人员尽可能地了解怎样操作避免事故的发生以及发生事故的时候怎样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同时对一些保护设施还要保证施工人员完全懂得使用,定期组织学习和演练,并通过考核确定施工人员具备相关安全生产的意识,同时也要在施工中不断地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尽可能地做到安全施工。 3.2 严格对材料进行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在全部施工过程中,每个部分项目工程的质量随时受到操作者、施工技术、原材料、施工环境等影响。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进步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内容主要是严格检查验收,正确公道地使用,建立治理台账,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治理,避免混料和将分歧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严格的对建筑材料的采购人员进行选择,保证采购员具有过硬的人品和较高的职业素质,诚实守信。作为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工程所需材料不仅要进行货源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供货信息,尽量寻找货和价的最佳结证货比三家,质优价廉的购买材料,减少工程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此外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和领导体系,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并强化质量技术管理工作,及时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强化工人的质量责任心。 3.3 实行目标管理,切实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 在一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中,要确保整个工程能够安全、按质、按量地完成,不但要有一定的技术管理人员,而且还要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适合本项目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在当今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中,能偶有效的调动建筑施工人员的创新场的适应性,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首先需要特殊部分搜集整理各种信息的具体情况,然后在交给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应的计划及应对措施,在确定总体目标后,再分解到各个项目、班组和各个岗位上,形成完整的项目质量管理的目标体系。目标管理的实行,能够有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生产力,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4 提高和落实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意识 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如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水下工程及高空作业等,应拟定季节性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以免工程质量受到冻害、干裂、冲洗等的危害。为了加大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在施工材料上,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可以采用一些环保建筑材料,这样既环保,又能加大了对材料的利用率。 4 结束语 现场施工进度管理控制是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控制得好坏与否影响着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其他步骤的有效施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资金和工程的质量好坏。因此作为施工企业只有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满足适用要求的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黄德军(1975-),男,大专,工程师,从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提高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途径 摘 要: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加快,所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建筑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重要行业之一,所以工程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多趋势,在这之中,工民建建筑又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就要进一步提高建筑的工程质量,这对于人们的生活或者是社会的进步都是具有很大帮助的,建筑企业应该进一步规范施工现场的管理,并且促进其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重点对工民建建筑中的施工现场管理水平问题展开探讨,并且提出了几点途径,希望对今后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措施 工民建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呈现出不嗵岣叩那魇疲所以对于建筑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工民建建筑中,为了进一步加强建筑的质量,就应该重视起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这是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在工程建设技术中,主要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工程设计,二是施工现场管理,本文重点对后者进行了重点论述,要想进一步提高建筑的质量,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首先,在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中,施工人员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施工人员具有不同的职责,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对施工人员加以合理的选择,还应该对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化的安排,同时还需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一项工程可以顺利的完工。施工人员的妥善安排往往可以对工程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开始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顺利的展开,并且起到决策性的作用。为了可以更加合理的安排工作岗位,应该从施工人员的专业性以及个人的技能作为入手点,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岗位的科学性,并且在施工现场中,应该营造起一个融洽团结的施工氛围,这样可以让施工人员更加积极的开展工作,保证工程可以顺利的完工。 其次,应该重视起对现场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施工材料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材料的质量对于施工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如果能够对施工材料加以合理的控制,那么就可以对工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此,应该重视起对施工材料的采购环节,并且加强对原材料运输阶段的管理,还要在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以后进行严格的检测,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在选择材料时,不仅要选择价格适中的,还要选择质量好的,在运输的环节应该注意加强保护,以便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在进入施工现场以后,需要对具体的批次、规格以及数量等情况加以检查,以防止对施工质量造成损害。 再次,施工设备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在施工现场所应用到的施工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在施工现场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施工设备的管理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施工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所采用的施工设备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应该区分对待,在应用施工设备以前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进行科学化的调度,这样才能确保各个环节的施工都能顺利的完成,与此同时,应该确保施工设备是安全的,不存在隐患,否则就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险。 2、工民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民建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笔者在对现场的管理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施工现场过于复杂,不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这样想要进行更加有序的管理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对于施工工期还会造成进一步的延误,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会涉及众多的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所以一旦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就会发生问题,这样就无法实现精准管理的效果,对于施工质量而言,将会带来十分严重的隐患。 在施工现场的管理过程中,还发现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造成事故的发生率较高。在工民建建筑施工的现场每个人都应该有安全意识,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较差,从而导致施工人员进行危险作业,不带安全帽等现象随处可见,这就存在安全隐患,造成施工现场的事故率较高。 部分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缺乏基础的管理常识和专业知识。受管理人员素质限制,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很难保障。 3、提高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措施 (1)实现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科学有序管理。我们都清楚的认识到工民建施工现场管理的复杂性,越是复杂其中存在的隐形问题就越多。因此必须建立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对整个施工过程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都做到层层监控,特别是涉及到工程质量的方面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不留死角。并在施工现场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来提高工程质量的时效性。 (2)树立工程施工管理安全意识,确保施工安全。一个成功的工民建企业应当以“零事故”为目标,真正的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树立施工安全意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注意安全管理的细节,对于不带安全帽等不规范的作业,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都应该进行严格的管理。 (3)提高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在明确了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的重要意义,就需要对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加强,进一步提高。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层必须具备从业的资格,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措施,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都有进一步的提高。另外,还可以组织管理人员到一些模范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学习它们的先进经验,同时对同行的管理方式方法有充分的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的改进自己的管理方法。 (4)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减少管理漏洞。在施工的现场,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是整个监管的核心。要想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就必须加强现场管理,对施工的每道工序、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就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减少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4、结语 工民建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工民建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与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是获取利润,当前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加剧了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建筑施工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实行成本控制和管理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施工成本控制和管理并不意味着偷工减料,一切都要在不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施工现场是建筑工程的主体部分,也是最复杂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人力、物力大量应用,各项工程和工序交叉进行,如果管理控制不好,就会造成很多的浪费现场,影响最终的施工成本控制,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对企业成本控制研究,本文也将从现场管理的角度对成本控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管理;成本控制 一、施工现场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材料的使用和管理 施工现场涉及到多种物料的使用和管理,施工材料也是施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材料管理不到位,很多的施工材料会出现到处堆放或者浪费的现象。另外施工材料对施工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一些不符合标准或者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混入施工现场,会在施工过程中被发现,那样不仅浪费了很多原料,同时也耽误了一定的工期,造成了成本的浪费。因此对于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控制施工材料的成本将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方面。 (二)人力成本方面的问题 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同等重要,都是施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施工现场的人员管理来看,管理方面还存在漏洞,很多的施工人员的行为和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的约束和规范。作为一线的施工人员如果缺乏正确的成本控制意识,将企业的成本看成是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那将是大错特错了,企业的成本和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而施工人员的利益也和企业的效益之间联系,企业发展越来越好给施工人员带来的也将是更好的薪资待遇。另外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施工要求和施工设计进行施工则会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再加上窝工、怠工都会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同样作为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也不能以消极态度去工作,如果管理人员在行为、思想等方面存在问题,将会影响更大。 (三)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使用 机械设备是提高工程效率,促进施工水平的重要工具。目前很多施工企I为了节省成本,使得很多的施工设备老化严重,与施工工程的需要相悖,影响了施工进度也给施工安全带来了隐患,施工企业要控制好施工成本,但是也不能以牺牲施工安全为基础。另一方面,在施工设备的使用上,有的施工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规范使用设备,导致设备的使用寿命剪短,错误使用造成的机器损坏现场经常出现。再加上人员混乱和设备乱用,使得大家都忽视了设备的及时保养和维护,造成设备使用成本增加。 二、施工现场成本控制的对策分析 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工作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虽然是一项对施工成本控制的管理活动,但是通过成本管理,也可以加强施工企业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同样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也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成本,因此施工企业对于自身的成本管理活动要做好规划和统筹,以下将对施工现场的企业成本控制对策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加强施工材料方面的成本控制 施工材料成本控制和企业的施工成本密切联系,现场管理视角下的施工材料成本控制首先要保证入场材料能够符合施工标准和要求。对于所有进场的施工员料,现场管理人员都要按照施工标准进行验收,禁止一切有问题的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避免一切的因为施工材料不符合标准造成的浪费;其次是要加强施工材料使用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现场管理人员要对施工材料的贮存进行妥善安排,保证施工材料的存储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防止偷盗现象以及材料的自损现象。对于施工人员的施工材料使用,要严格按照材料领用程序进行管理,对人员的材料使用要做好审核和抽查工作,合理运用材料才可以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最后要做好资源的循环利用工作,很多废弃材料可以进行回收使用,落实绿色环保施工。 (二)人工成本控制 一方面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意识管理,对于一线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要加强成本意识教育,在施工过程中要将这种成本控制意识付诸于实践。另一方面要对施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要安排工程进度,同时要制定人员用工计划,在施工过程中,还要严格控制定员,劳动定额,出勤率,加班加点等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人员安排不合理,派工不恰当,时紧时松,窝工、停工等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用“施工工序承包法”,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进度。 (三)施工现场机械的使用和保养 首先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确保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其次落实机械操作员的职责,确保每天的用和养护记录,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其次,合理安排机械的使用和机械操作手,确保充分使用机械设备,实现设备效率最大化。另外项目管理人员还可以对施工进度制定网络计划,找出关键线路,通过网络图合理安排每道工序的施工顺序以及人、材、机的到位时间和数量。 三、结束语 每一项施工工程都是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融合体,通过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促进了施工进程的不断推进。因此从施工现场管理的角度来看,对施工成本的控制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好施工材料、施工人力和施工设备等三个方面,施工现场管理是一种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现场管理,可以更好的了解施工情况和进度,通过对施工现场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项目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可以更好的发现这些过程中存在的成本控制问题,并将问题进行技术处理,即达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同时又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更好的对施工质量和安全进行了重新审视。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分析 摘 要:房屋建筑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建筑的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等各个方面。因此,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内容与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房屋建筑;现场管理;措施 前言 施工现场的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在建筑工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针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不断加大分析和管理力度,做好相应的优化管理工作。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大对施工现场管理的研究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的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从具体的管理制度入手,完善和规范管理程序,加强相应的管理监督检查,保障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提升。 1、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房屋建筑的安全关注度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人们对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也越来越加以关注。 良好的施工现场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在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的使用施工材料,并减少施工周期,而做好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能对施工工期的缩短和建筑施工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施工现场管理就是对房屋施工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更好地保障房屋建筑的安全、高效地运行。施工进度的快慢、工程质量的优劣以及成本的高低和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都与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密不可分。高效的施工现场管理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使施工人员能够有效配合,促使施工项目高效、优质的完成。因此,必须要做好房屋建筑的施工现场管理,不断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建筑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来不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实现自身竞争力。 2、 强化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原则 在进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过程中,它的优化水平,不仅能够直接体现出建筑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同时还是建筑企业生产经营运作综合性的重要表现方式。 2.1安全优先 在实际现场的施工活动中,在保证安全问题和实现施工进度、工程成本,始终要把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不能冒生命危险抢进度,超负荷工作。 2.2经济效益原则 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控制好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同时还要注意到施工的整体项目成本和市场的经济价值,在进行现场管理时,需要形成较为完整的生产观。经济效益原则是指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种中必须要把施工质量、进度和工程施工的成本、市场两者同时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样才能够合理利用施工现场的建筑资源,避免不合理的开支或资源浪费。 2.3科学合理原则 在实际的施工现场管理中,首先要对图纸进行详细的了解,对整个工程的把握。施工现场中涉及到的各项工序和生产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同时要注意将科学合理的施工规范落到实处,尽可能地实现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另外,一定要观察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但要有根据,用事实说话。 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内容 3.1制度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从而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执行提供依据。首先要建立并维持一个有效运行的质量保证体系,要求施工企业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并不断完善,使之更具有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可检查性。 3.2人、材料、施工机械的控制 3.2.1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工程质量的优劣起决定性的作用,在房屋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中,对人的管理是最重要的,施工质量管理者需要建立一套人才管理体系,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房屋质量建设中,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其质量意识。 3.2.2材料直接构成建筑工程的实体。施工材料质量的好坏是施工质量的基础,对材料的保管方法和堆放规律进行管理合格的材料是一切工程的基础,应当对材料的采购、存储、运输以及使用过程进行严格监管,健全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排除障碍,保障工程质量。 3.2.3对机械设备的管理 施工机械设备是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机械设备在进场时应对其数量、型号、名称等进行仔细的验收,并对计算材料、图纸等资料进行认真清点。同时还要按照相关国家质量标准对设备进行装设,在装设设备的过程中还要对分项工程进行质量考核。完成机械设备安装以后,应进行试运行,保证机械设备可以正常运转,只有经现场施工监理工程师的许可,机械设备才能进场。 3.3控制施工工序 施工工序是形成工程的基本单元,工程质量就是在施工工序中不断形成的,为了让工程质量做到事前控制,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就要从控制施工工序的质量着手。为了更有效地做好施工工序质量控制,一是要制定科学的施工工序,并严格执行,认真操作,这是前提;二是在工序施工过程中不断发现影响工程质量的偏差,分析偏差形成的原因并不断纠正偏差,保证工序质量;三是设置多级质量控制点,对各道工序进行监督、检验,做到预防和检测相结合。 4、房屋建筑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4.1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施工现场管理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注意对于施工人员控制及管理的全面性,保证各个部门在管理范围之内。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定期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从而不断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而为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建筑企业还要加强对施工工人的管理,提高施工者的技术水平,利用正确的施工方法对建筑进行施工.只有施工质量管理者和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都得到了提升,才能从多个角度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4.2加强施工技术与工序控制管理 正确运用施工技术,确保施工设备及人员的安全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采取主动控制,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措施,全面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条件的控制和建筑施工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分清主次,抓住关键,依靠完善质量体系和质量检查制度来实现预定的质量目标工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人员在施工前应组织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施工单位和部门等与工程相关的各方面人员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制定,以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从而确保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 4.3加大施工现场质量监控力度 施工质量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体系的核心元素,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做好工程质量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和现场监督工作,要明确管理工作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著手,要从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对房屋建筑施工质量进行管理,分阶段进行管理效果才能最好。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制。同时施工单位还要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并加大监督力度,如果发现施工人员或者管理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现场管理制度操作时,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处罚,确保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的严肃性。 5、结语 总之、加强房屋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的管理对规范房屋建筑施工行为和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有重要作用。房屋建筑企业应当从各个方面加强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尤其是在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上应当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 从现场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优化。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有效措施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建筑施工工程数量不断增多,施工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所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本研究对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做出了相关阐述,并探讨了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管理;有效途径 建筑行业是一个高收入,高风险的行业,它要求企业不仅有专业的团队和技术,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安全”是建筑施工的头等大事,绝不能因为贪图利益而偷工减料,建造出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确保质量、成本、工期目标的实现是建筑承包企业需要面对和思考的关键问题。建立健全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系统,确保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科学合理,极大地降低施工事故的发生率,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 1.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现状分析 1.1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施工现场的成本管理、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施工现场的人员管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从实质上来说,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地组织协调,使建筑施工活动可以高效有序的进行,既确保了施工的安全性,又保证了建筑产品的高质量。 1.2建筑施工现场的现状分析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建筑的造价和工程质量。而就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现场管理来看,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一点是施工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职业素质和安全意识,作为一名施工现场的管理者,一定要具备多年的施工经验和专业技能辅助技能。由于我国建筑行业还不完善,专业人才少。再加上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没有建立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未按国家的规章制度办事,而出现安全事故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施工人员的学历普遍不高,没有获得技术资格,综合素质比较低等现象的存在,将严重的影响着工程质量。其次,施工现场材料纷繁复杂,有时会因为堆放不合理,而导致材料之间相互影响,造成浪费,进而使工程造价提高。还有很多工程施工现场环境恶劣,陈旧、老化的施工机械设备维修管理困难、施工现场噪音巨大等诸多的问题。 2.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必要性 2.1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建筑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也在不断的实现专业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对施工要求极高,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质量的提升,而且安全有序的建筑施工环境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和声誉,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带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良好风气的形成。 2.2提高施工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建立安全的管理施工现场是提高施工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的最好方法。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将有效地减少施工进度慢、施工无组织无计划、操作不规范、材料设备乱堆乱放等现象的发生。给市场提供质量好、造价低、工期短的优质产品,而想要建造出这样的产品,就必须依靠有效地现场管理,这是因为建筑产品是在施工现场建造出来的,而确保施工过程有序进行就需要凭借施工现场管理。 2.3有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可以避免材料浪费,降低成本,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理顺施工现场的内容,优化管理结构,为社会建造高质量的建筑,市人民生活得舒适安心,就是为社会谋福利。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是为社会减轻负担,有利于社会效益的实现。建筑工程土建施工所产生噪音、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环境危害需要在土建工程现场管理施工的环境,如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降低噪音对周边居民作息的影响,或者车辆经常行驶的路段,进行经常性洒水,减少空气中的灰尘量等。除此之外,土建工程的现场管理,实现工程项目的环保性能落成之后能够美化城市的环境,为城市创造更多的环境效益。 3.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途径。 3.1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在设计、管理、图纸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建立一套完善的建筑施工现场条例,要求施工人员严格遵守。建立纪律严明,技术过硬的建筑施工团队。建立以企业负责人、项目部经理、各施工班组负责人这样层级明确的施工现场管理体系。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各级层层监督,是整个工程项目有条不紊的进行。建立一套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于优秀的有突出表现的员工进行奖励,对施工过程中不安全的行为进行处罚,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3.2加强建筑材料管理 建筑材料在工程造价中的比例非常大,所以稍有闪失,就会对总体造价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施工之前应对所需的建筑材料进行市场调研,寻找最佳货源。材料采购时要明确列出材料的规格、数量、价格、供应渠道、保存方法,避免材料的浪费和工程造价的提高。在建筑现场还要对材料进行分类管理,抽样检测,首先是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没有问题,其次要避免材料之间相互污染,在需要某种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到。还要定时的盘点库存。当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建筑材料的浪费和损失时,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和处罚。 3.3加强施工质量监管 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工程体的几何尺寸、高程校核等随时进行检查和改正。在指令文件控制方面,需要监理单位以书面形式对施工单位下达任务单,明确指明施工单位的不足之处,对其责任加以认定。还要将分部工程中所用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结构的抗拉、压、弯各项强度及拌料的配合比进行测定,通常需利用现场实验所得数据来评判质量情况。 3.4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要提高施工环境的卫生管理,需严格遵守安全条例。工地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火,防电,高空作业时要带安全绳安全帽等。对此,要派出安全小组进行时课检查,反复督促提醒,做到安全无小事。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国家建筑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标准,结合建筑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安全管理手册;落实岗位责任制,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将建筑工地的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手段例如计算机技术,电子监控技术来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不安全的操作进行及时监督和制止,以此来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庞大而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建筑施工管理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安全意识。当然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管理者的工作,更应该是企业对社会对建筑行业应担负的责任。本研究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也希望通过更加科学的施工现场管理,为城市的美化助力。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浅谈“互联网+”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摘 要]建筑施工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由于露天作业,一线操作人员的行为、管理都受到一定的限制,现场安全、现场质量、现场标准把控、环保文明工地软建设、物料管理、建筑机械运行等动态因素较多,如何采用互联网+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方式,系统地改观现状,向技术、知识和管理密集型转变,是文章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互联网+;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互联网+现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将“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建筑工地,从施工现场源头抓起,最大限度地收集人员、安全、环境、材料等关键业务数据,打通从一线操作与远程监管的数据链条,实现劳务、安全、环境、材料各业务环节的智能化、互联网化管理,提升建筑工地的精益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互联网+”与建筑工地现场管理的跨界融合,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1 传统建筑施工领域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建设具有明显的生产规模大宗性与生产场所固定性的特点。建筑企业70%左右的工作都发生在施工现场,施工阶段的现场管理对工程成本、进度、质量及安全等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的施工现场管理具有劳动密集和管理粗放特性,因而运转效率低下,在劳务、安全、材料、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钢筋、木钢管等成捆棒材进场,多数依赖人工点数验收,费时费力,夜间验收人眼容易疲劳,造成材料规格、数目误报、错报。 2 现场管理的几大重点环节,采用互联网+技术后获得的效果 2.1 现场作业人员管理 施工队伍流动性大,现场人员随意进出;工人身份难以验证;工人出勤缺乏电子记录,工资核算与支付证据链不清,劳资纠纷频繁发生。 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系统解决。工地考勤、门禁设备与项目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可采集劳务工人数据信息,实施实名制管理,对工地劳务人员进行有效登记注册,随时了解其工作状态,也可以对工人采用简便的劳务实名制一卡通,是通过为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发放非接触式智能卡,依托智能卡对现场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精确掌握人员考勤、各工种上岗情况、安全专项教育落实、违规操作、工资发放、洗浴用水、食宿管理等情况,实现对施工现场人员全方位管理。 2.2 现场安全管理 现场安全管理重要因素是人的因素,为实时监控作业人员,可装备智能穿戴设备,是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整合到衣服、配件上的一种便携式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将成为建筑工人的重要单兵装备,与施工环境紧密结合,为建筑施工带来很大转变。智能穿戴设备在施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智能手环可用于对现场施工人员的跟踪管理;佩戴智能眼镜,可将虚拟模型画面与工程实体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智能口罩上的粒子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施工作业区域空气质量,并把定位资料和采集到的信息鞯绞只上应用并共享;借助穿戴的运动摄像装置,可记录现场质量验收过程等。 高支模、塔吊等高发事故危险源点多、线长、面广,单靠人力巡检排查,工作效率低,而且难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将大数据应用到安全施工管理中来,可从源头监管施工安全问题,降低施工事故的发生。通过对工地人员进行有效的登记注册,并对登记信息进行分类存档,数据可随时调用,管理者可随时了解工人的工作状态。 2.3 质量管理 实现工程质量监管大数据分析。在工程质量检测及监管中运用大数据,可以有效提高检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可靠性。通过深入挖掘检测数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异常检测数据的关联性,对质量问题发出预警信息,更有效地指导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实施工程质量监管。 在网络平台上,设置质量控制点,系统自动抓取技术指标数据,对施工技术指标进行监管。从而能够对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个工序或环节,设置技术和监理的重点,重点控制操作人员、材料、设备、施工工艺等。 针对质量通病或容易产生不合格产品的工序,提前制定有效的措施,重点控制;对于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是否符合施工要求。通过对施工技术指标数据的挖掘、分析,实现工程质量的信息化监管。 2.4 物料管理 加强进场材料和构件管理。施工过程中的物料运输、进场、出入库、盘点领料等,均可采用射频电子标签实施跟踪和监控。相关数据可直接进入项目管理系统,完成对施工进度、重点部位、隐蔽工程等部位的材料设备校核工作。 设置棒材自动计数系统,自动点数提高效率,对钢筋等棒材实现拍照自动计数,提升清点效率。保存记录避免扯皮:保存收货清点记录,减少数目误报和成本虚高现象。棒材计数系统依托于便携式棒材计数仪,通过拍摄钢筋等棒材的端面图像,实现进场棒材的自动点数与验收,可大大提高点数速度,管理人员通过系统保存现场照片和验收记录,可以有效监控材料验收作业,防止材料虚报。登记棒材的型号、厂家、货车、送货人、收货人信息。 2.5 环保文明工地建设 施工现场的扬尘、噪声、污水排放的监测工作存在周期长、数据量大的特点,工人生活区素来是日常管理琐碎难度大,可通过电参数采集模块实时监测生活区内宿舍房间、办公室、食堂等区域内供电线路的电压、有效电流、功率、功率因数等参数。实现生活区内宿舍、办公室等区域的实时用电参数监测、用电情况统计和超限报警等功能。可设置用电参数的报警阀值,当被测区域内供电线路上的电流、功率等电力参数超过阀值,或识别出违规负载时可自动报警,支持现场声光报警、手动报警等多种报警方式,可查看实时用电数据和历史用电数据。 2.6 施工机械管理 塔吊运行监控系统由安装于驾驶室的黑匣子、各类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和地面监控软件组成,用于实时获取塔吊当前运行参数,监控塔吊运行状态,实时显示塔吊交叉作业运行情况,进行塔吊碰撞危险的报警和制动控制,最大限度地保障塔吊作业安全。通过风速传感器采集当前风速,当风速大于安全上限时,在塔吊驾驶室及监测中心进行声光报警。风速安全上限可进行手工设置。对塔吊吊装物在空中经过的楼宇、高压线、学校上空等禁行区进行设置,吊臂或吊钩即将进入禁行区时,系统通过驾驶室的黑匣子和地面监测软件进行声光报警。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并显示相互邻近塔吊之间的运行状态。当前塔吊位于交叉作业区域,塔吊间距小于设定间距,可能发生碰撞危险时系统将进行声光报警。 3 智能设置 在临建危险区域放置红外对射进行防护,当有人进入防区遮断对射之间的红外光束时,立即触发报警。采用人工智能模糊判断识别穿过报警区域的物体,降低误报率。自动感知周围环境变化,根据环境状况来自动调节对射的发射功率,大大延长发射管的使用寿命,降低电能消耗。调节红外光束最短遮断时间,改变红外对射探测灵敏度。设置发出报警信号后,声光报警工作时间。整套设备重量10kg以内,配置三角形便携式可调支架,满足临边、洞口、悬空作业的防护。 在降低硬件投入、减少维护工作量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基础设施服务模式,有助于解决硬件问题。 4 互联网本身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 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本身也在迅猛发展,以下技术将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热点,将对建筑施工互联网应用产生巨大影响。 建筑工地由于场受地条件限制,很多智能设备需要电池支持应用。如,监控施工变形的设备需要实时采集数据并上传,但设备布控位置往往很难接通电力,即使能接电力,成本也会很高,高效电池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设备长期运行的问题。 未来,低功率的施工现场移动机器人,如扫描、放样机器人等均可借助无线充电技术实现无人值守的长距离行走和工作。可实时监测模板沉降、立杆轴力、水平杆倾角等多种被测量。配备报警器,当监测值超过阀值自动报警,支持现场声光报警、短信报警等多种报警方式。实时数据全程记录,数据变化通过曲线图方动B展现,历史记录可追溯。 由于施工现场环境复杂且在不断变化,布置有线网络成本高、不稳定,如果光无线通信能应用于施工现场网络,将大大简化施工现场互联网环境部署。 移动智能终端在施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配合相应的项目管理系统,实时查阅施工规范标准、图纸、施工方案等;可直接展示设计模型,向现场施工人员进行设计交底;加强施工质量、安全的过程管理,实时确认分部分项形象进度,辅助分部分项质量验收;可现场对施工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情况进行检查并拍照,将发现的问题和照片汇总后生成整改通知单下发给相关责任人,整改后现场核查并拍照比对;可在模型中手动模拟漫游,通过楼层、专业和流水段的过滤来查看模型和模型信息,并随时与实体部分进行对比,进行纠偏。 总之,现在各行业都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建筑业也同样随着时代的进步,必将消除低产能、高危险的状态,开始走上精细、集约、知识、智能的新时代。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关于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简析 [摘 要]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同时也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现场的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项目工程的进度以及工程的最终收益,其意义重大。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引言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可谓达到了白热化,"多揽活、干好活"是每个企业的共识。施工现场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是合同履约的车间,是宣传企业文化的阵地,是企业利润创造的源泉,所以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至观重要。 1 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现场管理机制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并没有创建完善的现场管理机制,导致施工现场存在不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不按照标准执行、不按照计划执行等现象,导致施工现场管理非常混乱,这样不仅会影响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还会影响施工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施工企业的信誉,不利于施工企业以及整个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造成施工现场材料管理不力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数量类别繁多、工程设备的损耗与老化,以及工程技术无法有效应用到实际建设中,这都会造成材料管理难度的提升。首先施工单位没有为材料的存储、进出库及使用制定合理制度,常有材料浪费的现象出现,提高了工程的成本;其次,当施工设备出现磨损和老化后,没有迅速对其进行维护和更换,这就会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严重影响了施工现场的安全和稳定;最后,相关建筑知识无法在工程建设中得到有效应用,后勤缺乏保证等等,这些均会给工程的顺利建设带来了阻碍。 1.3 设备及技术管理不到位 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施工现场常会启用大型建筑设备,然而相关的施工管理单位却没有对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无非有效实现设备的管理与控制。与此同时,部分工程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及专业素养有限,管理制度存有漏洞和不合理。这些都制约了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工程进度及质量的提升。 1.4 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意识不强 在工程现场,很多工程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致使常有安全事故出现。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工程人员自身对安全施工的不重视。在进行工程建设时,主观意识较强,并不能遵守相关的规定及制度。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便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经济损失。 2 建筑工程管理策略 2.1 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系 要想为工程的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施工环境,相关的管理单位必须为工程建设制定一个完备合理的管理章程。以此为据,将各项工作仔细分配到每个部门之中,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监督,以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顺利。工程的基本章程要包括:激励制度、责任划分制度、安全操作章程等。只有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创新,才能为施工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提高施工单位的行政执行能力,为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助力。 2.2 完善现场组织管理 工程现场管理的内容要包括人力、材料、设备、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对工程管理进行优化和创新必然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安全和效益。因此建筑企业要构建一个专业的和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制度体系,全面细致的管理工程中的各个建设步骤。从工程的经济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出发,对工程的性价比、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工程建设的合理性进行衡量,即便在面对更加烦琐、复杂的工程问题时也能够做到施工的井井有条和切实有效。 2.3 加强现场材料管理 工程中所用到材料的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最终工程质量的高低。因此,相关的材料管理部门必须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只有经检测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优化材料的运输和存储环节,在不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降低相关的材料成本投入。材料的监督及管控工作要贯穿整个施工过程中,严格禁止有质量问题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严格控制材料的采购与使用,以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适当采取相关的奖罚措施,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降低材料的浪费,降低工程材料造价。 2.4 加强施工进度管理 以“三控制,一管理”的原则作为工程现场管理的准则,不断对工程现场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和改进,进一步提高工程建筑的质量。工程进度管理是工程现场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根据工程计划有效管控各阶段的工程进度,根据现场进度有效协调各施工部门间的关系,对工程实施动态监控。尽可能确保工程进度按照计划进度进行,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将直接影响其他项目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同时它也与工程的最终收益与成本造价密切相关。对控制性进度计划进行有效的调整和优化,对工程的全过程实施动态跟踪和控制,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5 加强施工方法管理 施工方法管理需要严格贯彻到整个工程建设之中,比如工程方案及工艺的管理、质检方案及工程规划的管理等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工程中的各个关键项目都要重点管理,如混凝土的制备、钢构建设、混凝土浇筑作业等项目。对每个施工项目中的细节部分进行严格管理,优化工艺的流程和资源的配置。除此以外,在施工方法管理中必须重视对项目中各项资源的调控,如建材、设备及人员等,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是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有理保证,所以,在工程建设之前,必须对工程的各个部分进行考虑和分析,以施工方案为决策基础,优化资源配置。 2.6 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管控 对于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等相关单位,要积极研究对建设单位发放的常见问题专项治理任务书。对于其中确定的常见问题,施工单位也要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专项治理技术方案,而且要在工程施工的现场设立展板以及样板段等,同时还要开展小组活动,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在专项治理技术方案经过监理审批合格以后,监理单位也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监理实施细则,对于其中的细节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专项治理自评报告。 2.7 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施工安全是我们近几年以来一直狠抓的问题之一。所以,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中我们也要保证好施工的质量。关于如何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性,我们有以下的几点措施:施工团队之间分享施工安全的经验,总结以往施工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建立施工安全调查小组,随时随地的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加强施工团队的安全意识,加强对施工团队的安全培训;重视施工现场的自我防护,及时的佩戴安全帽等等的防护设备。 2.8 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 施工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影响环境污染物的产生,杜绝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要建立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废水、废物、粉尘、噪声、有害气体的管理,要采取措施,将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对现场施丁人员生活环境也要下大力气管好,让施工人员身心健康得到保证,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结语 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是非常复杂而且繁重的,施工企业只有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工程现场管理、后期管理以及管理的优化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及素质,才能确保施工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浅谈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 摘 要: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的提高,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工民建建筑施工。在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中,必须要同时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施工的进度,因此提高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变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建筑行业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工民建建筑施工是建筑行业的一部分,工民建的施工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现场管理也是非常复杂的,对于施工进度和施工的质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本文就是对提高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进行分析,提升建筑行业的施工质量,促进工民建建筑的不断发展。 1 提升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建筑企业地位的不断提高 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对建筑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建筑行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的标准之一。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建筑企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要想生存,就要在施工现场管理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施工现场管理的模式,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将施工现场管理作为建筑管理的重点,在工民建建筑施工中,现场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作为施工现场的管理者,还要将监督工作做好,促进建筑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1.2 有利于施工的安全 在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有很有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这些安全事项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都是需要注意的细节,例如混凝土的浇筑过程,或者是模板的安装过程,这些过程都会涉及到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工民建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例如在某住宅工程的施工中,进行框架结构的施工,地下有2层,而地上有13层,首层的高度就达到了5.2m,标高也达到了3.7m,在顶层的房间使用的是石膏板进行的吊顶,在施工中使用的是双排的脚手架,这一建筑项目是在20154年5月20日施工的,预计是在2016年4月30竣工,但是在2016年4月17日由于光线不足的原因发生了安全事故,有施工人员在脚手架上坠落下来,造成了施工人员的当场死亡。 这一项目在施工之前作为施工企业没有将安全理念落实到位,申报的是隐蔽验收,作为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没有先进的管理知识,也没有将施工现场的管理灯具设置好,现场的安全检查工作也没有及时的进行,这些因素都是导致这一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低下,出现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1.3 有利于施工的质量 在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一定要重视现场施工的质量,作为管理者要及时的组织人员进行监督,提高施工的质量,重视施工现场的管理,最大程度的提高施工安全性,促进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 影响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提高的主要问题 2.1 施工过程比较复杂,管理效果难以提高 工民建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工民建的施工管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施工材料的种类和设备比较复杂,在施工现场难以进行统一的管理,管理人员在管理方法上也欠缺科学性,由于施工现场比较混乱,导致了施工监管极为困难。每一个工程人员的施工都会对施工作业有着一定的影响,一个人员施工不当,就会对整体的程序产生影响,不容易实现建筑施工的精准管理。 2.2 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差;检查方面存在漏洞 作为施工人员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现场的施工人员的安全性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却比较差。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对安全管理的意识不强,导致了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危险作业,有些施工人员甚至没有佩戴安全帽,这样就给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带来了严重的隐患,一旦出现坠落物,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威胁,正式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事故发生率极高。 2.3 施工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不高 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无法掌握比较先进的理念进行施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不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很难保证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质量。工民建建筑的施工是十分复杂的,其所涉及的环节、人员很多,在监管中进行抽样检查存在一定的漏洞,会产生一些质量问题,如钢筋混凝土不够坚硬等。对于这些质量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并予以解决,那么工民建建筑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3 促进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措施 3.1 科学有序地管理工民建的建筑施工现场 必须通过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的建立,层层监控整个施工过程,包括设计和施工阶段,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涉及到工程质量的问题,保证不留任何的死角。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从而促进工程质量时效性的提高。 3.2 全面确立工程施工管理的安全意识 工民建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以“零事故”为自己追求的目标,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必须从思想上切实重视安全生产,把施工安全意识真正扎根在头脑中,落实在行动上。在具体的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如不带安全帽的不规范的施工行为、存在安全隐患的施工环节,要特别予以严格的管理。 3.3 重视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然人员,必须要拥有从事施工管理的资质,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因此,民建施工企业应该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等办法,使管理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此外,还可以组织管理人员参观一些模范的施工现场,学习交流模范施工现场的先进管理经验,充分了解同业者的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取长补短,推动自身的管理方法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3.4 尽量减少漏洞,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在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施工质量是整个监管的核心环节。而要切实提高施工质量,就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强化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检查每道工序,以及可能存在的偏差,最大限度地杜绝存在的安全隐患。 4 结论 如今,工民建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多,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施工企业要想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首先要建立并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把施工现场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其次,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材料管理,做好材料的验收检查工作。最后,施工企业要不断创新施工技术,更好的满足项目的施工需求,实现工民建施工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工程自动化系统建设探究 一、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 所谓电力自动化技术,即是在电力工程中融合现代的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对于电力系统而言,通过自动化系统可以有效实现远程监控与管理,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具体而言,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证电力系统中相关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经济性,使其可以满足系统整体的技术要求;以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为依据,辅助操作人员完成系统的控制与协调;其次,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减少事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最后,通过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相关数据及参数的搜集、整理及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实时掌握系统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系统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二、电力工程自动化安全系统的建设 具体而言,在进行电力工程自动化安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备选型 在电力工程运行过程中,继电保护装置对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要保证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与性能,选择技术成熟、设计完善且性能稳定的产品,保证自动化系统在硬件设计方面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要基于系统整体的角度选择继电保护装置,遵循设计科学、配置合理的原则,实现继电保护、计量、测量、信号控制及远动等各项功能的科学配置,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二)安装调试 在建设综合性自动化变电站过程中,继电保护所涉及到的设备十分广泛,他们作用不同,性能各异,比如测量表计、后台监控、直流系统及远动等,所以在安装调试继电保护装置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继电保护与其它设备的责任界限,保证基础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及时性及详细性,提高继电保护装置与其它设备之间的协调性。虽然比较传统的电磁型保护,微机保护具备更加先进的功能,但是其可靠性及安全系数与其先进性是不成正比的。因为微机装置无论是抗干扰能力还是防潮性能,均相对较差,并且容易受到雷击侵扰,安装过程中要严格选择其工作环境及电源电压。所以采用微机保护时要注意,二次回路及网络线均要设置避雷器,要在控制室中安装空调以起到调节环境温度的作用;设备的直流电源要进行滤波及稳压处理等。安装过程中,继电保护与相关自动化设备的背板与压板、端子排及插头的接线要牢固,采取措施防止光缆或网络线受到外力的破坏。针对中一些关键的质量点要加大控制力度,比如gps系统的对时精度、伞站模拟量精度以及远动通道的质量等。在调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运行设备无法停电的情况,此时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加强安全保证,校验时可以采用模拟开关。 (三)工程的验收与投运 工程竣工后要对系统设备进行验收,要严格按照继电保护要求来进行,不仅要做常规的保护整组传动试验,而且还要进一步结合设备的具体特点验收设备的遥控、遥信、遥调及遥测操作功能,保证后续系统运行中的可靠性,并制定出科学的设备运行操作规程。比如在系统运行中,认真列出各个设备的管理要点,为后续的设备维护提供参考;此外,工程图纸、校验报告以及相关技术资料等,要及时上报对应的管理部门进行存档备查,做好电力工程系数建设数据的备份,为后续系统的运行、维护、改造、扩展提供技术参考。 三、电力工程自动化配网系统的建设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包括主站系统、子站系统以及终端子系统: (一)主站系统 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系统又包括配电scada主站系统、配电故障诊断与恢复功能、配电管理dms等三个子系统。其中scada主站系统包括前置机服务器、scada服务器、mmi调度员工作站、报表工作站、da服务器以及gis服务器等几个部分。在整个主站系统中,配电故障诊断与恢复功能十分重要,其是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投运后可以满足系统技术要求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对da功能进行联调测试,联调测试前要具备以下条件:完成主站置库且检查无误;主站与子站及ftu之间要保持正常的通讯;ftu在进行da测试时,要进行必要的遥测、遥控及遥信调试,以保证其功能处于正常状态;由于无故障区段恢复供电会影响到变电站出口断路器,所以也要对其做遥控测试;此外,da测试过程中,可以利用继电保护测试仪模拟故障引起开关跳闸的方案启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da功能。dms的实现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借鉴输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成功经验,突出重点,提高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用性,提升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不断完善于配电管理系统性能。 (二)配网自动化子站系统 在配电网中存在多种监控设备,并且分布广泛,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scada系统的测控对象,包括开闭所与环网柜,这些设备容量较大,此外,柱上开关也是监测控制的范围,其不仅数量多,而且比较分散,因此将这些站端的监控设备全部直接连接到配电主站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要增设配电子站,用于柱上开关、开闭所以及配电站端监控设备的管理,并负责采集数据、监控馈线等,此外,通过自动化子站系统还可以向配电主站通信处理器传送实时数据等。配网自动化子站系统不仅可以节约主干通道,可以主站scada网络可以通过子站系统继承输电网自动化的成果。由此可见,配电子站系统的实质就是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其是一种集中与转发装置,其主要构成就是工业控制pc机及多路串行口扩展板,其与ftu柱上开关控制器均采用面向对象的问答规约,多台柱上开关控制器可以共用同一条通道,配电子站不仅要对各个柱上开关控制器所收集的现场信息进行查询,将其输入实时数据库中,而且还要反过来根据数据库中的值向配电scada系统上报信息。 (三)配网自动化终端 配电网自动化终端的主要作用是实时监控对应区域内的柱上开关、开闭所、环网柜以及配电变压器等,自动终端不仅要具备对ftu、ttu的三遥功能,而且还要能准确识别、控制故障,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动化终端系统是主站系统与子站系统的辅助系统,三者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管理与监控,包括工况检测、网络重构、故障隔离以及恢复非故障线路的正常供电等。 电力自动化论文:简析无人值守变电站发展与电力自动化应用 在变电站的日常运行中,无人值守是指没有特定的工作人员对其操纵建设,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无人值守已经成为当前变电站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管理模式在减少值守人员及其配置开支的同时,还能进一步规范变电站的管理程序,提高变电站的管理质量,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电力自动化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指结合着变电站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控制理论、器仪器表、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等技术,对变电站的日常运行景象检测、优化、控制、调度等管理过程,以此来提高发电生产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电能消耗。具体分析如下: 一、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电力资源的调配、生产中,变电站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发展,能够凭借其投入小、管理效率高的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整个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发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电自动化无人值守变电站 在无人值守变电站没有研发使用之前,我国一直使用的是人工值守模式,这种模式在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值守效率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无人值守变电站的投入使用,在提高变电站管理效率的同时,还能节省值守成本,由此成为当前变电站的主要发展趋势。在35kv变电站无人值守的研究中,其开始与80年代中期,由清华大学研制出的35kv变电站微机自动化系统,并将其正式投入使用,至此拉开了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研究序幕。 (二)信息数字化无人值守变电站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电网安全作为人们生产用电的核心问题之一,能否得到科学、完善的管理,将与人们的正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信息数字化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中,现场总线作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在整个生产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现场总线一般应用于在变电站、电力系统和电站中,在项目的可靠性、经济性和高精度等诸方面获得诸多效益。在国际上,四方公司率先将lon works现场总线技术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之中,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数据处理与信息吞吐能力。与此同时这种现场总线网络在使用的过程中,基于自身传输速率快、信息收集全、抗震性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到环境较恶劣的地区。在其网络信息处理中,一般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的设备,对网络主线通过的信号回路进行控制及操作驱动检测,并通过这种模式来简化原有的常规机电式继电器,这种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导线连接,使其开始向数字程控器及数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发展。 在整个数字化通信变电站中,其通信平台的主要集中在一次电气设备与二次电子装置的连接中,全站的数据建模及数据通信平台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着变电站的实际运行状况,呈现出统一运行趋势,以便在正常运行中,该平台上的智能装置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身的操作优势。此外,基于全数字化通信管理的优势,能够在条件运行的状况下,在一、二次设备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这种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为短期内增加变电站内的智能装置数量提供相互操作的统一数据建模及通信平台。 二、电力自动化的应用分析 顾名思义,电力自动化在运用的过程中,主要是指通过网络计算机的设置,在相关程序的控制下,对变电站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分析、管理。电力自动化的应用能够大幅度的规范变电站的管理程序,提高管理质量。在其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动技术应用 在整个传动技术中,变频器作为传动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其目的在于实现程序的变频调速。在变频器中,主要由整流器、驱动电路、滤波器、控制器以及保护电路等几部分组成。在当前的电力设备中,变频器被广泛应用于节能、降耗、减排中来,由此不能看出,在当前电力行业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其主要决定因素的在于变频器的研究运用。 (二)人机界面 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电力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点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变电站设备、管理等要求。在当前变电站的二次设备中,其关键部位在于直流电源屏,在保护电源的同时,还要承担着提供直流控制的责任。在当前国际使用的直流电源屏中,最常见的是软开关技术,将多级变换的工频交流变成稳定的直流,然后可编程控制器plc将采集的开关量和输入输出模似量经过运算处理。 (三)通信技术应用 在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管理的过程中,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凭借自身规模大、信息全、传播快的优势,在深化电力系统管理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促进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在其早期运用的过程中,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其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简单的串行通信技术,这种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通信速率低、功能少、传输速率及效率差,使用效果可想而知。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运用,在创新变电站自动化管理模式的同时,还直接推动了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相比较其他通信技术,局域网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凭借其可靠性、可扩展性、经济性以及通用性的优势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常用的局域网络中,主要包括rcet网络、t0kenring令牌环和ethernet网络。其中,以太网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的是总线型拓扑结构论文联盟。它的优点在于它的可靠性高、灵活性好、传输速率高、软硬件支持性好等,多种常用硬软件均支持ethernet网络。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无人值守变电站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提高变电站管理效率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电力系统的发展。而电力自动化的运用,在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无人值守变电站发展及电力自动化的应用,将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中的数据分析与特点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需要处理的数据流,数据的结构也更加复杂。所以只有进行合理的部署,数据流才可以逐步的提高其传输的效率来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数据采集;数据分析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以及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不同行业以及各地居民对于电力系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其作用就是可以更好的实现对于运行状态的集中展示以及及时的监控,并且可以对之进行优化,同时提高安全运行的性能。一些高新技术,比如计算机或网络通讯技术等在电力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让其数据处理工作也日趋复杂,可以快速以及准确的获取和处理数据是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转的保证。 1. 数据采集 一般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首先要做的是数据采集。采集数据,指的是电力自动化的输入,分为数据的采集以及处理和转发等三个环节。与电力自动化系统相对应的就是数据的传输是采集的关键。目前来看针对数据的传输,主要有有线以及无线两种主要方式,有线传输的方式包括了光纤和电缆等,无线传输的方式有微波以及无线扩频等。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发展中主要采用的传输方式是有线传输,但是无线传输在一些特殊区域发挥出重要作用,因为无线传输具有减少铺设线路的优点所以在一些偏远地区的电网数据采集来说就具有较大优势。 2. 采集数据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实时数据,指的就是在现场实时采集到的数据,其特点就是数据量特别大,因此对于此类数据的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就是基础数据,指的是电力设备数学的一些数据,其属于设备管理的基本范畴之内,例如线路或者发电机等。第三就是日常的运行数据,主要有电力自动化系统中记录的数据以及各种职能部门在工作中处理的数据。最后就是市场数据,因为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正在逐步进行,所以将市场数据纳入数据分类中也是适应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3. 在收集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和整理 3.1数据的分析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数据的唯一性。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特点就是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子系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这些数据也会包含其他子系统中的大量数据,所以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会存在交叉现象,如果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妥善处理的话就会出现数据冗余的问题。一旦出现了数据的冗余很可能导致系统在处理数据时能力降低湖或者更新速度较慢,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系统数据的可信度降低。所以说为了能有效的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就需要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以及日常维护工作。通常来说对于离线数据库可以比较容易进行管理,实现其唯一性难度不高,但是针对实时数据库就需要将数据库的信息映射到不同工作站的内存中,就需要在线进行统一管理来确保不同子工作站的数据库进行更新来避免重复性。 (2)数据的共享性。目前随着我国信息化的进行以及网络的普及,互联网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不同层面以及角落,网络带宽也越来越大,网速也逐步提高,这就使得web数据共享方式变得更为可行。跟其他的数据共享方式比起来,基于web的数据共享技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 (3)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需要处理的数据流,数据的结构也更加复杂。所以只有进行合理的部署,数据流才可以逐步的提高其传输的效率来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数据流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就是要解决系统的统一接口的问题以及实现子系统之间的互联。其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实现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数据流优化策略。 3.2随着电力系统中数据的存储了急剧增加,互联网中的病毒等也开始泛滥,但是碍于一些硬件设备的限制导致了电力系统中的数据备份等还是不够完善,这就大大的增加了数据丢失的风险。数据丢失很可能会导致电位运行的不稳定甚至是瘫痪。所以说数据的安全问题成为了现在电力自动化发展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电力自动化系统是一个会涉及到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其核心就是数据的处理。正确有效的数据处理是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安全有效运转的必要手段。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探讨 面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继电保护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仪表监测、预告信号、事故音响单一管理模式,而是创设了基于计算机现代化管理技术的自动化管理模式,具有维护安装调试便利、操作便捷,具有较好保护性能,装置先进、功能强大,可供工作人员灵活选择,高度可靠性,正确的逻辑回路动作等优势,科学实现了遥测、遥控、遥调及遥信等共享化管理功能,并实现了无人值守自动化管控目标。同时其引入的故障录波与基于gps的卫星对时功能较大程度便利了人们对电力系统不良故障的及时、准确分析与高效处理。当然基于现行继电保护运行环境尚未实现根本改变,自动化综合变电站、现代化电网对继电保护功能需求的日渐提升,令其全方位功能的激发与安全管理工作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相比于电磁型保护方式,计算机技术系统对防雷击、抗干扰、工作环境、电压电源等条件具有更高的客观要求,同时基于现行不尽完善的变电站后台远方监控令我们必须强化提升继电保护管理,完善继电保护相关设备服务运行环境、优化设计维护方式,进而合理补充自动化综合变电站人性化功能,令其为打造运行稳定、安全的综合电网奠定良好的基础。 2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 2.1 统筹规划,科学开展选型设计在选型设计阶段我们应主体面向形象良好的知名企业,选择设计完善、技术成熟、性能可靠稳定的安全继电保护产品,保障硬件设备的质量优秀,令其在电力系统中实现长期的稳定服务运行。避免片面的求价格低而选用过渡型技术、不稳定设备,这样很容易导致服务运行中发生偏差或缺陷现象,反而会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改造更新。实践管理中我们应秉承全局观念开展设计,科学合理进行配置,令继电保护、信号、计量、控制、测量及远动等环节互相配合、协调有序,确保整体电力系统始终保持高水平运行状态。同时我们应合理实施变电站扩建增容,为更换设备实施改造留有一定空间,令相关变电站设计合理适应传统有人值守及综合自动化管理模式。为避免网络故障及无法实施数据远传现象我们应对传统变电站监测电压、事故音响及预告作用进行合理保留,进而完善保障电力设备的持续安全运行。计算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全面引入,依据相关要求我们应合理改造接地网,应用高电导率、强耐腐性接地网控制接地电阻低于零点五欧姆,同时符合变电站场地相关安全与技术要求,严格杜绝接地网不良引发地电位升高、继电保护发生拒动、误动或烧坏设备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我们应科学改善更新监控数据库,令后台信号依据变电站名称、重要等级进行合理划分并实现分类显示。一旦故障发生数个后台信号一同显示,操作管理人员则能够依据类别重要性快速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分析。 2.2 完善调试安装、确保各设备协调配合自动化综合变电站系统的建设令继电保护涵盖众多环节设备,例如后台监控、测量表计、直流系统、远动、五防等,因此我们应完善开展调试安装,明析继电保护同该类设备的管理分工与责任划分,进而促进各方的协调配合。同时我们应在录入基础数据、建立系统数据库及联合调试各项设备等环节上下功夫。对新近安装的继电保护装置我们应科学进行校验,对其加入百分之八十额定电压,模拟探析系统有可能产生的各类故障,针对装置科学开展传动试验与整组模拟,进而完善保障装置中涵盖的逻辑回路得到正确性验证。针对计算机装置防潮、抗干扰性能较差,安全系数、工作可靠性有限,容易引发雷击现象,对电源电压与工作环境要求较高的现状我们应采用两端电缆屏蔽层接地的相关抗干扰规范,在网线及二次回路中合理配置避雷器,在直流电源处加设稳压与滤波设备、在变电站控制室加设调节室温空调设备、交流电源处引入雷电吸收器等科学措施,提升网络线、光缆抗外力破坏能力,辅助提升计算机装置安全可靠性,保障自动化继电保护装置接线可靠牢固。另外我们应强化对电力工程重要质量环节的控制,例如科学管控远方后台反映监测、gps对时精度、远动通道质量及全站模拟精度等。针对变电站改造进程中一些设备无法停电终止运行的现象,我们可科学利用技术手段完善安全措施管理,例如应用模拟开关校验新装置,实现不停电服务,同时积累丰富施工经验,创设不停电典型作业规范及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措施,为安全施工创设良好的环境。 2.3 依据安全保护要求强化验收投运及运行维护基于继电保护要求我们应科学开展设备验收及运行维护,除了一些常规整组传动保护试验,还应着重强化对各项设备遥信、遥控、遥调与遥测操作的验收,依据各项设备客观特征制定适应性操作运行规程,列出运行要点。各类报告书、工程竣工图纸以及技术资料应及时报送相关部门,并做好系统数据的存储备份工作,进而为后续的维护运行、改造检修做好充足的技术准备。另外我们应进一步强化运维人员现场培训,提升其业务素质及论文联盟对新设备熟练掌握程度,进而直接强化设备运维质量。设备投入运行之前运维人员应熟悉变电站主接线状况及运行方式,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并通过严格考核合格后才可担任相关工作。同时我们还应合理进行事故预想,能够准确、清晰对后台信号展开分析并判断故障,为随时记录故障情况,我们应将gps对时与故障录波列为重点巡查装置,进而有利于科学进行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一些变电站在经过自动化综合改造后,其各类电源均细化统一为直流二百二十伏电源,包括控制、保护、电子锁及信号电源,令室外设备直流回路明显增加,因此我们应科学做好针对二次室外回路的安全维护管理,降低直流接地引发故障机率。 3结语 总之,基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特征及管理现状我们只有针对现实工作需要、系统现状科学制定安全管理策略、统筹设计、规范选型设计,完善调试安装、协调配合,强化验收投运及运行维护才能切实提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安全性,令其适应电力系统自动化改造,发挥优势辅助功能,提升系统服务水平及运行效益。 电力自动化论文:浅谈电力自动化 摘要:电力自动化是指综合运用控制理论、电子设备、仪器仪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其他技术,对发电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发电量、提高发电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的一类综合性技术。文章对我国电力自动化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现场总线;无线通讯技术;变频器 现今,创新的自动化系统控制着复杂的工艺流程,并确保过程运行的可靠及安全,为先进的维护策略打造了相应的基础。电力过程自动化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搜企网版权所有,为电力工业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矛盾创造了条件。随着社会及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自动化的重要性与日剧增。传统的信息、通信和自动化技术之间的障碍正在逐渐消失。最新的技术,包括无线网络、现场总线、变频器及人机界面、控制软件等,大大提升了过程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能。 一、电力自动化的发展 我国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到70年代初,便先后研制出电气集中控制装置和集保护、控制、信号为一体的装置。在80年代中期,由清华大学研制的35kv变电站微机保护、监测自动化系统在威海望岛变电站投入运行。与此同时南京自动化研究院也开发出了220kv梅河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此外,国内许多高等校及科研单位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出一些不同类型、功能各异的自动化系统。为国内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卓有成效的推动作用。1998年全国装机容量超过277gw,跃居世界第2位,自此以后,我国电力仍以较高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迅猛发展,预计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将在今年底至明年初突破800gw。 二、电力自动化的实现技术 现场总线(fieldbus)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自动化系统结构的变革,随着工业电网的日益复杂工业自动化网版权所有,人们对电网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控制技术必将取代过去的控制方式而应用在电力自动化中。 三、无线技术 无线通讯技术因其不必在厂区范围内进行繁杂、昂贵的布线,因而有着诱人的特质。位于现场的巡视和检修维护人员借此可保持和集中控制室等控制管理中心的联系,并实现信息共享。此外,无线技术还具有高度灵活性、易于使用、通过远程链接可实现远方设备或系统的可视化、参数调整和诊断等独特功能。无线技术的出现及快速进步,正在赋予电力工业领域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观察问题,并由此在电力流程工业领域及资产管理领域,开创一个激动人心的新纪元。 尽管目前存在多种无线技术汉阳科技,但仅有几种特别适用于电力流程工业。这是因为无线信号通过空间传播的过程、搭载的数据容量(带宽)、抗rfi(射频干扰)/emi(电磁干扰)干扰性、对物理屏障的易感性、可伸缩性、可靠性,还有成本,都因无线技术网络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很多用户都倾向于“依据具体的应用场合,来选定合适的无线技术”。控制用的无线技术主要有gsm/gprs(蜂窝)、9oomhzradios、wi-fi(802.lla/b/g)、wimax(802.16)、zigbee(802.15.4)、自组织网络等,其中尤以wi-fi和wimax应用增长速度最快,这是因为其在带宽和安全性能方面较优、在数据集中和网络化方面具备卓越的安全框架、具有主机数据集成的高度灵活性、高的鲁棒性及低的成本。 四、信息化技术 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厂站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更是国际领先,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华北电力调度局自动化处处长郭子明说,早在20世纪70年代华北电力调度局就用晶体管计算机调度电力,从国产121机到176机,再到176双机,华北电力调度局全用过,到1978年已经基本实现了电网调度自动化。 五、安全技术 电力是社会的命脉之一,当今人类社会对电力系统的依赖已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电力系统发生大灾变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电力系统最重要的是运行的安全性,但这个问题在全世界均未得到很好解决,电力系统发生大灾变的概率小但后果极其严重,我国电力系统也出现过稳定破坏的重大事故。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电力工业将会继续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随着三峡电站、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和全国联网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我国必将出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电力系统。 六、传动技术 实现变频调速的装置称为变频器。变频器一般由整流器、滤波器、驱动电路、保护电路以及控制器(mcu/dsp)等部分组成。变频器作为节能降耗减排的利器之一,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已经极为广泛而成熟。对于变频器厂商而言,在未来三十年,变频器,尤其是高压变频器在电力节能降耗中的作用极为明显,变频器也成为越来越多电力行业改造技术的首选。在业内,以abb为首的电力自动化技术领导厂商,abb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变压器生产基地及绝缘体制造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公司多次参与国家重点电力建设项目,凭借安全可靠、高效节能的产品性能而获得国内外用户的好评。其公司多种产品,包括:plc、变流器、仪器仪表、机器人等产品都在电力行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七、人机界面 发电站、变电站、直流电源屏是十分重要的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搜企网,单片机技术的日趋完善,电力行业中对发电站、变电站设备提出了更高精密、更高质量的要求,直流电源屏是发电站、变电站二次设备中非常重要的设备,直流电源屏承担着向发电站、变电站提供直流控制保护电源的作用,同时提供给高压开关及断路器的操作电源,因此直流电源屏的可靠性将直接关系到发电站的安全运行,直流电源屏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从早期的直流发电机、磁饱和直流充电机到集成电路可控硅控制直流充电机、单片机控制可控硅充电机、高频开关电源充电机等,至目前直流电源屏已很成熟。 直流电源屏整流充电部分仍然采用目前国际最流行的软开关技术,将工频交流经过多级变换,最后形成稳定的直流输出,直流电源屏系统控制的核心部件是v80系列可编程控制器plc,它将系统采集的输入输出模拟量以及开关量经过运算处理,最终控制高频开关电源模块使其按电池曲线及有人为设置的工作要求更可靠地工作。 电力自动化论文:遥视系统在电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 叙述了遥视系统在电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研制遥视系统的设计思想,分析了遥视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特点,对视频图像传输的几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并对遥视系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1 引言 随着电力工业迅速发展,中国正在进行“网厂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以便开放电力市场,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发电成本,合理利用资源,并最终使用户获利。而电力市场不断完善后,将允许用户参与电力市场的竞争,生产调度与市场交易一体化,调度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变电站实现无人/少人值守,裁员增效。 根据我们的了解,目前国内只有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的部分变电站实现了“四遥”(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和无人值班(其实是无人值班,有人值守模式),调度值班人员在远方控制中心即可能对变电站的各类电气参数进行监视,对断路器与电动刀闸进行控制。遗憾的是,四遥不涉及变电站环境(如防盗、防火、防爆、防渍、防水汽泄漏等)的监控内容,人们对这种“无人值班”心存疑虑。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视频技术的日臻完善,现代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传输速率和带宽不断向上突破,为视频监控技术的研制提供了必需的基础。因此,远程图像控制与信息管理即遥视系统的研究课题,列入了议事日程。 2 设计思想 变电站遥视系统主要是把变电站现场的监视图像、声音、报警信号和各种设备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采用先进的图像编解码压缩技术和传输技术,集设备监控、图像采集、闭路监视、图像监视预报联动和视频图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研制该系统时,应充分考虑用户的具体要求和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在高起点的技术之上,按无人值班方案进行设计。 首先,系统应能满足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要求,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工作的连续性,可以24h连续监控数十个变电站。 其次,系统应具有多画面视窗,1~16个画面任意分割方式;图像清晰,画面流畅,彻底杜绝马赛克、图像边沿锯齿及拖动现象;在保证高品质画面的同时,降低传输码流,实现了真正的海量存储。 再者,系统应提供透明通道,满足多种高、低速通信通道。 3 系统组成 遥视系统的基本配置如图所示。 遥视系统由多个远程现场和一个监控中心组成,在远程现场和监控中心之间有pcm 2m通讯线路连接。在每个现场均有若干摄像机。摄像机的镜头、云台可控,并可加若干传感器、警灯、警号等外围设备。在监控中心可以任意监视各个现场,并收集各现场的报警信息。监控中心由中心机房内部的多媒体监控主机和机房以外的网络分控计算机组成。 系统可以随时方便、即时地检索、回收记录存贮的图像,如可按时间、地点(镜头)或图像文件进行检索和回放。回放图像稳定、清晰,可反复读写,不存在传统监控系统中所存在的录像带的信号衰减和磨损问题。 3.1 系统配置 3.1.1 厂站端 包括摄像机单元、控制解码器、视频矩阵、报警控制设备、麦克风和音箱、编解码器等,在有人值守的远程现场可以设置多媒体控制计算机,也可以设置控制键盘,这些控制设备可以控制该现场的摄像机切换,镜头、云台动作,并且可以处理报警信息。对于无人值守的现场可以不放置计算机,建议放置控制键盘。厂站端在系统中的作用是采集现场的各种视频、音频、数据等信息,并通过编解码器进行处理,将模拟信号数字化并压缩编码,以便于在可利用的数字通讯线路上进行传输。同时厂站端还具有把主站端传输过来的控制命令解码后控制镜头、云台等可控装置。 3.1.2 通信层 可用光纤、微波、ddn、isdn、通信卫星、有线基带调制解调器、无线扩频调制解调器等,线路接口可以是g.703,v.35,rs449等。 3.1.3 主站端 包括编解码器、视频矩阵、音频矩阵、麦克风、音箱,多媒体电脑、监视器、网络视频服务器及监控软件等。主站端的作用是将通讯线路采集的数字信号通过编解码器解码转化后的模拟信号经视频矩阵进入多媒体电脑、监视器和网络视频服务器,用于监视各个现场,并收集现场的报警信息,同时供网络层传输图形等信号。 3.1.4 网络层 即计算机网络(局域网或互联网)由局长分控计算机、变电站分控计算机等各级网络分控计算机组成。其作用是将网络视频服务器上的远程现场信号在局域网或互联网上进行传输,以供局长分控计算机等各级网络分控计算机共享资源。 3.2 系统三大领域 3.2.1 视频技术 在许多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方案设计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远距离传输监控现场的模拟视频信号。使用同轴电缆传输模拟视频信号,在距离上会受到限制,超过几百米便需要放大中继,因此,常规的视频监视系统只适合在一座建筑物内或一定区域范围内使用。此外,常规系统在一路同轴电缆上只能传输单一视频信号,传输控制信号和话音需要单独敷设电缆。远距离传输视频的可行方法是将模拟视频信号数字化并压缩编码,在可利用的数字通讯线路上传输。视频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视频图像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例如,1幅640×480中分辨度的彩色图像(24bit/像素),其数据量为0.92mb,如果以每秒30帧的速度播放,则视频信号的数码率高达27.6mbps。显然,视频压缩技术数字化是压缩技术的关键。目前,适用于远程视频监控的图像压缩标准有h.261,mpeg—1。h.261标准简称p×64,由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的一个专家组在1990年12月制定,mpeg—1则在1992年成为标准。两者的核心技术都是离散余弦变换及运动补偿算法,它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减少每帧图像间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冗余性和相关性信息来减少数据量。h.261适合在64~384kbps的低带宽下传输实时视频图像,但图像质量不理想;mpeg—1在800kbps~2mbps的传输速率下图像清晰度能达到较好的图像效果。用户可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求选用不同的压缩标准。由于视频数据流巨大,采用的压缩方法和格式将对视频服务器的性能产生重大影响。在选择硬件平台时,还应慎重考虑:系统带宽、吞吐能力、通道数、在线存储能力、编解码器及码率、联网能力等。 3.2.2 网络技术 数字化视频可以在计算机网络(局域网或广域网)上传输图像数据,基本上不受距离限制,信号不易受干扰,可大幅度提高图像品质和稳定性;且数字视频可利用计算机网络联网传输,网络带宽可复用,无须重复布线;另外,数字化存储成为可能,经过压缩的视频数据可存储在磁盘阵列中或保存在光盘中,查询十分简便快捷。 3.2.3 通信技术 数字视频远程监控系统的数据通信有以下特点: 1实时性 视频数据 属于实时数据,必须实时处理,例如:实时压缩、解压、传输、同步。 2分布性 现场图像采集和发送主机与图像接收显示主机位于不同地点,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或广域网连接。 3同步性 尽管视频信息具有分布性,但在用户终端显示时必须保持同步,另外,声音与视频也必须保持同步。 目前,tcp/ip网络通信协议是一种即成事实的工业标准,视频远程监控系统为可在各种网络结构中运行,也必须采用tcp/ip协议。然而,tcp/ip协议用于可靠传输,作为结果,如果你在internet上向另外一台计算机发送一个数据包,你可以确信它将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但你决不可能得到数据将在特定时间内到达的保证。事实上,数据包在到达目的地前延时数小时或数天,在理论上都是站得住脚的。作为视频传输这样的特例,对时间却十分敏感,因此必须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同步性。国际通信联合会(itu)和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e)设计了一个实时传输协议rtp来解决传输实时性数据的难题。rtp一般运行在不可靠性协议层上如udp(事实上经数学统计udp包的可靠性在99%以上)。每个经过rtp传输的数据包中有时间信息和一个相关的序列号,这个信息使应用程序混合音频和视频信息相对容易。由于应用程序可以很容易地决定当视频帧需要略过时将跳到的正确数据包号,因此同每个包相关的时间信息可以平滑同步过程。 在监控领域中,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一种趋势,可广泛应用在电信、电力、交通、银行、水利、智能大厦等领域。在电信局无人值守机房、电力无人值守变电站、水文站、银行营业所等场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有重大经济价值,安全防范要求高,在地理位置上分布较广或位置较偏僻。利用数字视频远程监控技术可在本系统内建立监控调度中心,对远端现场的图像声音及其他敏感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对敏感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具体实现的方式是:利用各种数据通信网络如ddn、isdn、e1、xdsl,把经过数字化压缩、编码的视频、音频、报警感应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中心的计算机对各种数据进行解压缩、解编码,同时回放视频、音频,对报警事件进行告警处理。 4 系统通讯方案 通讯传输部分是整个远程遥视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作用如同人的脊髓一样,负责各种信号和指令的上传下达。 遥视系统可以借助数字光纤、数字微波、卫星、无线扩频、isdn、ddn等多种通讯媒介,将图像、声音、数据信号进行压缩编码并通过2mbps e1数据信号从几十公里以外的远端传送到中心控制室,同时将控制室的音频和控制信号传回基站。 这里主要简要叙述几种主要的通讯方案。 4.1 同轴电缆方案 在遥视系统中,同轴电缆是传输视频图像最常用的媒介。 这种方式可采用75ω的纯铜芯电缆。用同轴电缆方式传输时,由于衰减大,用它组成的传输网最长只能传输10km左右。 同轴电缆可靠、速率快、投资少,但架设方式麻烦、距离短,同时存在不平衡电源线负载等因素会导致各点之间存在地电位差,需接入被动式接地隔离变压器进行补偿。 4.2 光纤通讯方案 光纤是能使光以最小的衰减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透明玻璃或塑料纤维,它的最大特性是抗电子噪声干扰,通讯距离远。 光纤有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之分。单模光纤只有单一的传播路径,一般用于长距离传输;多模光纤有多种传播路径,多模光纤的带宽为50~500mhz/km,单模光纤的带宽为2000mhz/km。光纤波长有850nm、1310nm和1550nm等。850nm波长区为多模光纤通信方式;1550nm波长区为单模光纤通信方式;1310nm波长区有多模光纤和单模两种。 目前,单模光纤在波长1.31um或1.55um时,光速的低损耗窗口每公里衰减可做到0.2~0.4db以下,是同轴电缆每公里损耗的1%,因此光纤通讯方式可实现20km无中断传输。 用光缆作干线传输系统容量大、能双向传输、保密性好、安全可靠性高。光端机技术越来越成熟,成本费用也大幅度下降。 光纤通讯的造价稍高,施工技术难度大。 4.3 无线通讯方案 传统的无线通讯系统包括以下几种: (1)调幅(am)广播。 (2)调频(fm)广播。 (3)无线寻呼网。 (4)甚高频通讯。 (5)特高频通讯。 (6)微波通信。 (7)卫星通讯。 电力系统中,微波通信是一种较常用的无线通讯方式。这种方式覆盖面广,频带很宽,不需要传输线,而且可以构成双向通讯系统。 目前已使用的频段为300mhz~3000ghz,通讯容量大,仅一个波道便可传送数以百计路以上的电话,多波道运行时可传送的容量则更可观。微波通信传送的信息,几乎不受电力系统本身干扰的影响,故传输的质量较高。同时,微波通信还具有同时传送电话、电报、图像、数据等多种形式的功能,在电力系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微波通信方式的传输量大,质量高,配置灵活,可以省去建设有线传输线的费用,并且具有很快的传输速率,缺点是微波通信一般是点对点的通讯方式,对于为数众多的测控单元,每个点都要建设一对微波通信设备。 4.4 电话线通讯方案 电话线通讯方案也是一种长距离传输视频的途径。但由于电话线路带宽限制和视频图像数据量大的矛盾,传输到终端的图像都不连续,而且分辨率越高,帧与帧之间的间隔就越长;反之,如果想取得相对连续的图像,就必然以牺牲清晰度为代价。 5 展望 变电站遥视系统解决了变电站现场的可视化及环境监控问题,是对“四遥”功能的有益补充,为实现“无人值班,无人值守”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遥视系统的推广应用对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提高运行和管理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变电站效益,促进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有着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电力自动化论文:谈电力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 计算 机技术、通信技术、功率 电子 技术和控制技术的 发展 ,电力自动化技术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变电站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和配电网自动化水平这几个方面。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 发展趋势 水利工程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功率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日新月异,而且这些新技术逐渐由理论和实验阶段进入应用领域,这些都对电力自动化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应运而生,电力自动化技术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解决了电力 工业 许多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电力自动化的新进展进行分析。 1 变电站自动化的新进展 变电站自动化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 现代 通信技术,经过功能组合和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实施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以收集较为齐全的数据和信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和判断功能,方便监视和控制变电站内各种设备的运行和操作。目前,我国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已经很成熟,并广泛地应用于高、中、低压变电站中,这大大提高了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及可靠性。但与国外先进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相比,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国外无论是分层分布式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还是常规的rtu方式,均能可靠地实现变电站的无人值班监控,这对国内进行新、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很有启发。此外,变电站运行管理的方式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和后台功能的设计有较大影响。目前国内由于运行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现有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过多地强调了后台功能,系统庞大、结构复杂,给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人员完成监控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关部门应针对变电站不同的运行管理方式,对监控系统的功能和配置进行规范和优化。 2 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新进展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它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力系统的安全 经济 运行中已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系统升级换代很快,当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网络 安全对于以实时运行为首要任务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尤为重要,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网络攻击和病毒侵害不断发生,对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构成了威胁。一方面,从网络安全的角度出发,需要将调度自动化系统隔离运行;另一方面,随着自动化系统的规模日益扩大、应用复杂度的日益提高,各个控制中心之间以及各个自动化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大大增强,需要进行信息的一体化整合与集成。因此,需要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集成技术进一步研究,使得系统的开放性、稳定性、可靠性、实用性,特别是安全性更强。 3 配电网自动化的新进展 随着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的顺利进行,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水平的呼声越来越高。近10年来,在现代 科学 技术的推动下,配电自动化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电网建设的发展,配电网的网格化程度越来越高,仅凭借人的经验,难免顾此失彼。于是新一代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即智能配电系统应运而生。它在第二阶段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配电功能,以人工智能代替人的经验,更科学地管理复杂配电网。引入人工智能的智能配电系统不仅能够在故障时发挥作用,而且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也能为供电 企业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 智能配电系统在配电网发生故障时的作用 在一段馈线发生故障时,判断故障区域、隔离故障区域,恢复受故障影响的健全区域供电,从而缩短停电时间、减小停电面积、提高供电可靠性。在配电网受到灾害性影响时(如主变电站失压、超高压尽先失压或10kv母线故障等并且在高压侧难以快速恢复时),利用人工智能生成负荷批量转移策略,在不威胁供电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遥控操作将受影响的负荷转移到非故障线路,避免大面积停电。 3.2 智能配电系统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的作用 实际运行中配电网中的负荷分布是不均衡的,有时甚至是极不均衡的,这严重降低了配电线路和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导致线损较高。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寻求一种优化运行方式,将负荷从重负载甚至是过负载转移到轻负载馈线上,这种转移有效地提高了馈线的负荷率,增强了配电网的供电能力。智能配电系统还可以实时遥控配电网开关进行 网络 重构和电容器投切,在不显著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改善电网运行方式和降低网损的目的。 4 结束语 由于 现代 电力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用电质量得到了保证,因此为现代高精技术的 发展 提供了基础,同时由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减少了维护费用,设备利用率提高, 经济 调度的实施都大大的降低了运行成本,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管理系统分析 摘要: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和配电(有时也称供电和用电)三大系统之一。电力公司通过配电网实现产品销售——向广大电力用户提供电能。随着 经济 的 发展 ,观念的变化,电力公司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电力市场自由化。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程,成功的配电自动化是设备的可靠性和方案的有机结合,针对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根据配电网规模、地理分布及电网结构,提出了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并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配电自动化 配电管理系统 环网配电 供电可靠性 1 配电自动化简介 配电自动化指:利用 现代 电子 技术、通信技术、 计算 机及 网络 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将配电网在正常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计量和供电部门的工作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改进供电质量,与用户建立更密切更负责的关系,以合理的价格满足用户要求的多样性,力求供电经济性最好, 企业 管理更为有效。 配电自动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包含电力企业中与配电系统有关的全部功能数据流和控制。从保证对用户的供电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减少运行费用的观点来看,配电自动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配电自动化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馈线自动化。馈线自动化完成馈电线路的监测、控制、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网络重构。其主要功能有:运行状态监测、远方控制和就地自主控制、故障区隔离、负荷转移及恢复供电、无功补偿和调压等。 变电站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指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或自动装置代替人工对变电站进行监控、测量和运行操作的一种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自动化以信号数字化和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标志,进入传统的变电站二次设备领域,使变电站运行和监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显著的效益。 变电站自动化的基本功能有:数据采集、数据计算和处理、越限和状态监视、开关操作控制和闭锁、与继电保护交换信息、自动控制的协调和配合、与变电站其他自动化装置交换信息和与调度控制中心或集控中心通信等项功能。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配电网实时信息、离线信息、用户信息、电网结构参数、地理信息进行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和配电管理。它是实时的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系统集成为一体的系统。 2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 2.1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等级划分及结构 根据配电网规模、地理分布及电网结构,分为特大型、大中型和中小型系统。主要由主站系统、子站系统、远方终端、通信系统组成。 2.2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2.2.1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主站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主站是整个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监控、管理中心。其主要功能有实时功能和管理功能:实时功能: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控制功能、事件报告、人机联系、系统维护、故障处理等。 管理功能:指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gis)、运行管理、设备管理(fm)、辅助设计(am)、辅助工程管理、应用软件等。 2.2.2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中心站 在特大城市的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中可设中心站,是下属主站经加工处理后的信息汇集、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全局重要信息的监视与管理,特大城市电力部门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定本局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中是否设置中心站。 2.2.3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子站(或称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压监控单元)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子站是为分布主站功能、优化信息传输、清晰系统结构层次、方便通信系统组网而设置的中间层,实现所辖范围内的信息汇集、处理以及故障处理、通信监视等功能。具体功能有:数据采集、控制功能、数据传输、维护功能、故障处理、通信监视等。 2.2.4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远方终端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远方终端是用于中低压电网的各种远方监测、控制单元的总称,它包括配电柱上开关监控终端ftu(feeder terminal unit)、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ttu(transformer terminal unit)、开闭所、公用及用户配电所的监控终端dtu(distribu-tion terminal unit)等。具体功能有:数据采集、控制功能、数据传输、维护功能、当地功能等。 3 电力自动化管理系统 3.1 规划和建设好配电网架 规划和建设好配电网架,是实现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基本条件。常用的配网接线有树状、放射状、网状、环网状等形式,其中环网接线是配网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将配电网环网化,并将10kv馈线进行适当合理的分段;保证在事故情况下,110kv变电容量、10kv主干线和10kv馈线有足够的转移负荷的能力。 3.2 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从传统的管理方式向 现代 化管理方式的飞跃,其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部门诸多,为此,必须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以实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 3.3 解决好实时系统与管理系统的一体化问题 由于配电自动化(da)涉及的一次设备成本较大,目前一般仅限于重要区域的配网使用,而am/fm/gis则可在全部配网使用。若使用一体化可通过am/fm/gis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da在这方面的不足,故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实时scada和am/fm/gis的一体化颇为重要。所谓一体化,就是指gis作为 计算 机数据处理系统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系统的实时性和数据(包括图形数据)的一致性得以保证,使得scada和am/fm/gis通过一个图形用户界面(gui)集成在一起,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效益。 3.4 配置合理的通信通道 通信系统信道的选用,应根据通信规划、现有通信条件和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需求,按分层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予以确定。信道种类有光纤、微波、无线、载波、有线。主干线推荐使用高中速信道,试点项目建议使用光纤。 3.5 选择可靠的一次设备 对一次开关设备除满足相应标准外,还应满足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要求。 4 小结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具有实时性好、自动化水平高、管理功能强之特点,能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改善对用户的服务,具有显著的 经济 优越性和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要在按照城网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积极采用、合理选用、推广应用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改造技术 摘要:文章分析了变电所自动化改造的几个关键技术。 关键词:变电所 自动化 改造 1 变电所改造的主要内容 常规变电所改造为无人值班变电所运行,首先要对一、二次设备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无人值班运行要求。 1.1 一次设备主要改造及技术要求 1.1.1 断路器的改造:主要要求是能实现遥控操作功能,并提供可靠的断路器位置信号。对使用年久且性能不能满足电网运行要求的6~35kv油断路器动作要求,应以性能好、可靠性高、维护量小的无油设备(如真空断路器或sf6 断路器)来代替。断路器辅助触点改造为双辅助触点接线以防信号误发。 1.1.2 高压开关柜的改造:完善机械防止误操作措施;完善柜间距离,要求隔离物起绝缘支撑作用,要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加强母线导体间、相对地间绝缘水平;改造高压开关柜中的电流互感器,使之达到高压开关柜使用工况绝缘水平、峰值和短时耐受电流、短时持续时间的要求。 1.1.3 过电压保护设备的改造:如对变电所6~35kv中性点加装自动跟踪、自动调谐的消弧线圈;为减少变电所的运行维护工作量,降低残压,防止避雷器的爆炸,变电所6~35kv避雷器宜更换为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oa)。 1.1.4 主变压器有关辅助元件的改造:改造中性点隔离开关及其操作机构,能实现遥控操作;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实现当地和远方遥调操作;实现主变温度远方测量等。 1.2 二次设备改造内容及要求 控制回路的改造要能适应无人值班需要,主要有以下要求:①断路器控制回路改造后,要简单、可靠、无迂回接线。②断路器控制回路断线、失去控制电源时应实现远方报警,并保留控制回路故障信号。③保护回路单独设有熔断器的变电所,保护回路直流消失后,能远方报警。④重合闸装置要实现自动投退,在遥控和当地操作合闸后,重合闸电源应自动投入,重合闸放电回路自动断开。在遥控和当地操作跳闸后,自动退出重合闸电源,同时重合闸装置自动放电。根据需要实现重合闸后加速和一次重合闸。⑤低频减负荷装置或其它系统稳定措施装置动作跳闸时,应自动闭锁重合闸。⑥取消断路器位置信号灯的不对应闪光功能,信号灯具改为发光二极管等节能型灯具。⑦加装遥控与就地跳、合闸闭锁回路。⑧中央信号装置有关回路作相应改造。 2 改造方案的选择 对常规变电所进行无人值班改造,总的指导思想是“安全、可靠、实用、 经济 ”。二次设备改造任务重,改造难度大,需要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二次设备改造方案。 2.1 断路器的控制与继电保护合一的改造方案 改造时保留有全部保护设备,取消控制屏(集中控制台,集中控制柜),将断路器控制回路、控制设备安装到保护屏适当备用位置。这种方案将会取消控制屏上的全部光字牌信号、测量仪表和音响信号。为满足当地操作及改造过渡期内变电所运行操作人员对设备状态的监视要求,增设一套rtu当地工作站及显示设备。在显示器上显示有关一次接线图,测量信息,事故及预告信息。采用这种改造方案,可以简化二次回路接线,减少大量控制电缆,减少回路中的触点,提高二次设备的运行可靠性。这种改造方案适合于由弱电控制,集控台、集控柜等多台设备组合的控制回路改造。 变电所改造一般采用常规的rtu装置。变电所无rtu装置的可采用性能较好的分布式分散安装的rtu遥测交流采样,各rtu之间通信连接。变电所已有rtu装置的,在原装置中扩大功能,增加rtu容量以满足无人值班改造信息量的要求。 2.2 只改造二次回路接线方案 这种改造方案保护设备、控制设备全部利用。在改造中根据无人值班变电所的技术要求,改造二次回路中的部分接线,如断路器控制接线改接,重合闸接线改接,以及信号改接等;增加和更换部分继电器,使其具备无人值班变电所的技术要求。这种方案,改造量最少,二次回路变动量小,是采用电磁式继电器保护变电所的最方便、最经济的改造方案。变电所的rtu装置采用常规远动设备。 2.3 二次保护设备全部更新的改造方案 对于运行年限较长的变电所,在方案设计时可根据无人值班改造的技术要求,全部更新变电所二次及保护设备,采用目前国内较先进的综合自动化装置。这种改造方案投资较大,一般只适用于变电所相对陈旧,原有的二次回路已达不到安全要求的情况。 3 如何进行远方监控 3.1 继电器的更新 根据传统变电所无人值班改造的实际情况,也为确保“四遥”功能的实现,改造中要将保护及自动装置中的电流、电压、时间、信号、重合闸等电磁型继电器全部更新为静态继电器。由集成电路构成的静态继电器与原电磁型继电器相比具有整定直观、功耗低、动作迅速、精度高等优点,而且电流、电压继电器增加了直流辅助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监视灯对继电器的正常运行进行监视,从而大大提高了保护的可靠性与速动性。特别是信号继电器既有电保持,又有磁保持,信号记忆可靠,还增加了多组动合触点和电动复归圈。保证了“遥信”功能及信号继电器遥控复归的实现。 3.2 远控和就地操作转换 变电所实现无人值班,要方便设备检修和事故现场的紧急处理,就必须要实现远控及就地控制两种方式操作,因此要拆除原有的kk控制开关,在回路中增加具备“远控”和“就地”转换功能的qk切换开关,在正常情况下,无人值班变电所所有运行或备用状态的断路器,必须置于“远控”位置,由监控中心值班员进行远控。 4 线路的监视 大家知道,红绿信号等除反映断路器的实际位置以外,还担负着监视跳合闸回路是否正常的任务,虽然变电所内可以通过红绿灯来实现跳合闸回路的监视,但却无法从远方进行监视,为此在控制回路中加装了跳闸位置继电器twj和合闸位置继电器hwj,只要hwj及twj的两副常闭触点同时闭合,就说明跳闸回路有问题,需要到现场检修。 5 遥信的实现 常规变电所要进行无人值班改造,则原理通过中央信号及光子牌反应的各类预告信号就必须要具备遥信功能。同时,继电器动作以后,必须能够在监控中心进行遥控复归。因此,信号继电器的遥信问题以及信号继电器的复归问题也就成为突出的关键问题,在改造中应当加以重视。 5.1 遥信的实现 变电所原中央信号解除以后,为正确反映所内所有异常及事故信号,就必须将上述信号通过继电器触点提供给远动遥信装置以实现遥信功能。按照无人值班的要求在反映具体保护动作事件的同时,变电所任何一套保护装置动作及异常都要启动变电所的遥信事故总信号,以提醒监控人员及时处理。针对这一要求,将信号继电器全部更换为带有电动复归线圈及多组动合触点的静态集成继电器。每只信号继电器单独提供一对空触点以反映具体保护动作事件,另外每只继电器都提供一对空触点并将这些空触点并联在一起以反映事故总信号。断路器的实际运行位置采用开关的辅助触点来反映。 5.2 信号继电器的复归 信号继电器更换为静态继电器以后,其内部带有电动复归线圈。这样既可以通过信号继电器上的复归按钮就地复归,又可以通过将所有信号继电器的电压复归线圈并联后与监控屏遥控执行屏上信号复归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串联起来,实现全站信号的遥控总复归。使得无人值班变电所的信号复归问题得以解决。 6 小结 通过实践,变电所实现无人值班,其优越性可大致归纳为:①传送负荷和限电速度快,电压调整迅速,从而改善电网电压质量,稳定电网运行,提高无功管理水平;②预防事故,加快事故处理:由于预告信号、事故信号、各种越限信号提供调度员分析,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事故发生,事故掉闸后,调度员直接判断并做遥控操作,加快事故处理,可避免事故扩大,缩短事故处理时间;③大量节省人员,提高 企业 劳动生产率;④遥控由调度员直接执行,无中间环节,不易发生误操作。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补偿技术分析 摘要: 电力 电子 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 发展 ,带动了许多电力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出现,近年来随着城乡电网改造的进行,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在各地低压配电网的公用配变被广泛应用,它集低压无功补偿、综合配电监测、配电台区的线损计量、电压合格率的考核、谐波监测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同时还充分考虑了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合。 关键词:电力 自动化 技术 0 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许多电力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出现,近年来随着城乡电网改造的进行,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在各地低压配电网的公用配变被广泛应用,它集低压无功补偿、综合配电监测、配电台区的线损计量、电压合格率的考核、谐波监测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同时还充分考虑了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合。 1 传统的低压无功补偿技术 1.1 采集单一信号,采用三相电容器,三相共补 这种补偿方式适用于负荷主要是三相负载(电动机)的场合,但假如当前的负载主要为居民用户,三相负荷很可能不平衡。那么各相无功需量也不同,采用这种补偿方式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过补或欠补。 1.2 投切开关多采用交流接触器 其缺点是响应速度较慢,在投切过程中会对电网产生冲击涌流,使用寿命短。 1.3 无功控制策略 控制物理量多为电压、功率因数、无功电流,投切方式为:循环投切、编码投切。这种策略没有考虑电压的平衡关系与区域的无功优化。 1.4 通常不具备配电监测功能 2 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分析 2.1 补偿方式 2.1.1 固定补偿与动态补偿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负载类型越来越复杂,电网对无功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单纯的固定补偿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新的动态无功补偿技术能较好地适应负载变化。 2.1.2 三相共补与分相补偿相结合 新的设备尤其是大量的电力电子、照明等家居设备,都是两相供电,电网中三相不平衡的情况越来越多,三相共补同投同切已无法解决三相不平衡的问题,而全部采用单相补偿则投资较大。因此根据负载情况充分考虑 经济 性的共分结合方式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日益广泛应用。 2.1.3 稳态补偿与快速跟踪补偿相结合 稳态补偿与快速跟踪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方式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主要是针对大型的钢铁冶金等 企业 ,工艺复杂、用电量大、负载变化快、波动大,充分有效地进行无功补偿,不仅可以提高功率因数、降损节能,而且可以充分挖掘设备的工作容量,充分发挥设备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量和质量,经济效益大。 2.2 采用先进的投切开关 目前采用的投切开关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过零触发固态继电器 其特点是动态响应快,在投切过程中对电网无冲击、无涌流,寿命较长,但有一定的功耗和谐波污染,目前运用比较普遍。 2.2.2 机电一体化智能复合开关 该开关是由交流接触器和固态继电器并联运行,综合两种开关的优点,既实现了快速投切,又降低了功耗。目前主要由于成本及可靠性原因应用较少。 2.2.3 机电一体化智能型真空开关 该开关采用低压真空灭弧室及永磁操作机构,可实现电容过零投切,还可适应电容器串联电抗器回路的投切,寿命长,可靠性高,目前正在实现商品化。 2.3 采用智能型无功控制策略 采集三相电压、电流信号,跟踪系统中无功的变化,以无功功率为控制物理量,以用户设定的功率因数为投切 参考 限量,依据模糊控制理论智能选择电容器组合,智能投切是针对星—角结合情况。电容投切控制采用智能控制理论,自动及时地投切电容补偿,补偿无功功率容量。根据配电系统三相中每一相无功功率的大小智能选择电容器组合,依据“取平补齐”的原则投入电网,实现电容器投切的智能控制,使补偿精度高。 2.3.1 科学 的电压限制条件 可设定的过、欠压保护值,可设置禁投(低谷高电压)、禁切(高峰低电压)电压值,具缺相保护功能,以无功功率为投切门限值。 2.3.2 可设置投切延时 延时时间可调(既可支持快速跟踪无功补偿,也可支持稳态补偿),同组电容投切动作时间间隔可设置,对快速跟踪补偿可设置为零。 2.4 集成综合配电监测功能 综合配电监测功能集配电变压器电气参数测量、记忆、通信于一体,是一套比较完整的配电运行参数测量机构,是低压配电电网中考核单元线损的理想手段。它能随时为电网治理人员提供所需要的各类数据,是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和 经济 运行提供可靠的治理依据,是配电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功能如下: 实时监测配变三相数据: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频率(1~3次谐波); 累计数据记录、整点数据记录和统计数据记录功能,累计计量有功、无功电量; 查询统计分析功能并根据输入条件生成各种报表、曲线、棒图、饼图。 一般都配有相关的后台处理软件,大多数可实现 网络 多机操作与数据共享。 2.5 集成电压监测功能 根据电压检测仪标准进行采样与数据统计处理,便于用户考核电压合格率,可用于电压监测考核。 2.6 集成在线谐波监测功能 较好一点的监测终端采用dsp作为cpu,应用fft快速傅立叶算法,可精确 计算 测量出电压、电流、功率因数、有功及无功电量等配电参数,还可以分析1~3次谐波,从而实现在线的谐波监测功能,该数据可根据用户要求在后台软件上进行分析处理。 2.7 通信 某些功能较先进的监控终端充分地考虑了设备的可持续性使用,采用标准的rs232、rs485接口,可根据用户要求非凡配置modem、现场总线(profibus)等,与配网自动化系统有机结合。具体通信方式有以下几种,或是其一或是多种方式的结合。 手工抄表:有线、无线、电卡等多种抄表方式。 直接通信:与配电自动化系统接口,为用户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以适应不同的配网自动化系统与子站或主站的直接通信。 与ftu的通信:可通过ftu实现一点对多点采集,以实现数据远传并与配电自动化系统接口与集抄系统的通信,通常采用载波或直联。 2.8 模块化结构 当前应用较广的模块化设计结构,将电容器、投切开关、保护集成在一个单元内,形成多种容量规格的标准化单元,其特点是结构与功能的模块化形成满足不同用户要求的系列产品,同时还便于各种装置在使用现场的维修与调整。 3 小结 总之,随着科技的快速 发展 进步,高科技 企业 的增加,电力企业在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需求的同时,还要对用户电网进行更全面的治理、监控,在这个过程中,将有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发展起来,未来的无功补偿技术将会更加经济有效。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含配电系统自动化在内的城网建设改造和电力市场已提上了日程。正在启动的发电市场展示了向配电市场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配电系统自动化 系统集成 电力市场 1 配电系统自动化发展中的问题 当代的配电系统自动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两个问题:这就是配电系统自动化如何从传统的“多岛自动化”走向系统集成;以及如何考虑电力市场的发展可能对配电系统自动化产生的影响。 2 发展中的配电系统自动化 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中,各有关系统如何实现信息共享、功能互补和通道公用,并顾及到电力市场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呢? 2.1 scada/lm/dms平台 scada/lm/dms平台是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核心和基础,它除了完成scada/lm/dms功能外,还承担整个系统的纵向(实时层)和横向(管理层)的集成任务。 由于系统中引入了功能较强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scada中除传统的功能外,还增加了一些扩展的scada功能,如保护的远方监视、投切和定值修改,故障录波数据的收集等。当然,如果配网的规模较小,由变电站负责的环网控制,也可改由主站的scada/lm/dms平台来完成。 这里,与电力市场发展有关的负荷控制和管理,正面临新的挑战:长期缺电期间,对用户限电拉闸实施计划用电的负荷控制,应及时转移到用户不感到停电的负荷管理(lm)上来。 当代的负荷管理,主要是按事先编制好的负荷管理方案,通过馈线降压减载,或按编组周期轮流短时启停用户的可控负荷(空调、热水器等),来实现用户不感到停电的负荷管理。 此外,还应积极开展基于分时电价的需方用电管理(dsm),用以调动需方的积极性来参与负荷管理。 供方负荷管理与需方用电管理相结合,必将有力地改善配电系统的负荷曲线,并为随后电力市场的开展打下基础。 lm负荷管理功能与电力供需关系和电力市场进程有关,涉及到对原有负荷控制系统的利用和改造,以及和具有需量控制功能的数字电量计费系统相配合等问题。但无论是沿用原有的负荷控制终端、或是与新建的电量计费系统相结合,主站均和scada/dms集成在一起,以适应电力市场发展的变化,而不象传统的负荷控制那样分开独立运行。 dms应用软件方面,除传统的网络拓扑跟踪着色、负荷预报、配电潮流、短路分析、网络重构、故障恢复控制、操作票、投诉热线处理等外,还把负荷计费管理、电力市场等应用包括了进来,统一优化管理,授权分工使用。 当然,系统的无缝集成并不排斥通过接口和数据转换、接入现有而又可用的老系统,以保护原有投资。待该老系统淘汰后,再更新为符合开放标准的系统。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由本地监控的自动装置和与调度联系的rtu远动装置所组成。当代的变电站自动化,随着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发展,已进入到自动远动、测量控制保护功能集成并随一次设备分散布置,实现无人值班的综合自动化阶段,显示出系统集成的高效益。 当然,常规的有人值班变电站,同样也可以通过变电站rtu接入配电自动化系统。 2.3 环网故障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系统 和许多配电自动化装置类似,环网故障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系统也经历了从免通信的单项自动化向带通信的综合自动化发展的过程。 免通信的环网故障识别和恢复控制系统,可由一定数量的负荷分段开关(无切断短路电流能力)和控制分段开合的控制器组成。正常时固定开环点运行,两侧供电。故障时,靠故障侧变电站馈线保护动作跳闸,各段开关无压释放。变电站断路器重合成功后,各段开关按事先整定的时限依次重合试投。如为永久性故障,当投到故障段后变电站馈线保护将再次动作跳闸,重复试投过程。但此时故障段业已测明,仅合到故障段前为止。故障段后至开环点的恢复供电,则从开环点检测到对侧线路失压进行重合开始,以相反的方向和相同的原则来实现整个环网故障段的隔离,和非故障段的自动恢复供电。 这种单项自动化装置的优点是无通信要求。但除功能单一和信息未能共享外,本身还存在整定复杂、不能一次定位、开关试投次数较多、恢复时间较长、线路摄取的“冷负荷”较大等问题。 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类似,带通信的环网故障识别和恢复控制系统,控制分段开关的开合,称为馈线终端装置ftu的控制器具有支持scada的功能。除了故障时依靠远动功能免除试投实现一次定位、隔离和自动恢复供电外,正常时还兼有收集环网节点电工信息、控制分布电容投切、以及合理选择开环点用以降低网损等功能。 2.4 多功能数字分时电度表系统 常规的分时电度表,是专为电量计费而设计的,用途比较单一,一般不具备通信条件。 随着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用的普及,导致了当代多功能数字分时电度表的问世。这种可以远方通信的多功能数字分时电度表,除了具有分时电度表的功能外,还能和配电控制中心配合,收集带时标的用户电工信息、传送电量计费信息、具有窃电报警、负荷控制、液晶显示、长期存储等功能。在电量计费系统中,表计本身还可兼作数据集中器使用,大大简化电量计费系统的构成。 电量计费系统是开拓电力市场的一项基础性设施。通过电量计费系统的建设,应一改过去垄断经营时期供方查表、用户缴费、逾期罚款的单向联系模式。 城网建设改造中,正在进行量大面广的“一户一表”建设。无论从当前的“商业化运营”或今后的“配电市场”来看,都应尽可能地考虑到计费信息的双向通信(大中用户远方读表和中小用户智能卡)以及和银行结算的关系问题。 “投诉热线处理”是供方和广大用户建立双向联系的又一渠道。因此,进行低压线路和一户一表的建设改造时,一二次系统应统一优化设计,以期建立一个面向用户(含物业管理)分级分片双向通信的联系机制,提高供电服务水平。 2.5 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自动绘图和设备管理(am/fm/gis),含变电、配电、用电、检索、决策、以及办公自动化(oa)等在内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早期是作为离线管理系统而独立运行的。现在,am/fm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产业,支持包括电力系统特别是配电系统在内的具有空间数据的行业开发各种应用。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力行业进入了由实时信息提供管理服务、管理信息(包括地理信息)支持实时应用的新阶段,甚至发展了scada/gis系统。 近年来,mis趋于向osa标准以及日益普及的intranet/internet靠拢,且大有以内联网取代mis之势,以便与电力市场的发展接轨。因为,今后电力市场的交易,将不再是大厅交易,而是基于intranet/internet、以浏览器为特征的、称之为电子商务的网络交易。 传统上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以专用网、专用信道和图形用户界面为其特征,显然不适于提供电力交易使用。这又是考虑电力市场发展时所提出的一个挑战:是使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今后的交易信息系统并行发展,或是对现有的mis进行改造、使之适应今后电力市场的发展。事实上,一些面临发电市场压力的网省级调度中心,已经按后者行事并已改造就绪了。 3 结语 3.1 当代的配电系统自动化正从“多岛自动化”走向系统集成,并受到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 3.2 “多岛自动化”是以单项自动化为基础,由少到多各自平行发展。系统集成的综合自动化,是以整体综合优化为基础,力求信息共享、功能互补,并随技术的进步而提高其集成度。 3.3 当前配电系统自动化中的负荷管理系统、电量计费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需要考虑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 3.4 基于开放系统结构和国际标准的分层分布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适应当代系统集成和电力市场的发展方向,“性能价格比”好、可伸缩性强。用户可以任意分步实施其配电自动化规划,所投入的系统或设备不会因系统的发展或技术的进步而导致重复建设甚至推倒重来。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系统控制分析 摘要:介绍了分层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控制与操作的功能及特点,总结了防误操作的几种模式,比较了常规站与自动化站控制与操作系统的差异,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自动化 控制与操作 1 控制可靠性 变电站的设计首要考虑的便是控制与操作的高可靠性,采用自动化系统的变电站更要将计算机监控系统缜密设计。通常用于高压电力系统的变电站自动化产品都具有以下功能,以保证控制操作的高可靠性。 1.1 多级多地点控制功能 自动化系统的控制操作方式有远方遥控、站控、就地(后备操作)3种方式。 远方遥控:由调度人员在调度端发出下行控制命令。站控操作:运行人员在变电站层监控主机发出操作命令,通过交互式对话过程,选择操作对象、操作性质,完成对某一操作过程的全部要求。就地操作:作为后备控制方式,当监控系统故障或网络故障时,可在间隔层的测控单元的小开关手动控制或通过就地监控单元装置上的薄膜键盘进行就地控制。 上述3种操作方式通过软件或使能开关可相互切换,当切换到后备手动控制时,站控及遥控命令不被执行;当切换到站控操作时,后备手动控制不产生任何作用,计算机对一台设备同一时刻只能执行一条控制命令,当同时收到一条以上命令或预操作命令不一致时,应拒绝执行,并给出错信息。每个被控对象只允许以一种方式进行控制。 1.2 操作过程中软件的多次返校 1.2.1 操作员权限设密,以杜绝误操作及非法操作。目前成熟的监控系统的软、硬件设备都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即便运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一般性错误,均不引起系统的任何功能丧失或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意外情况引起的故障,系统都具有恢复功能。 1.2.2 操作员工作站发出的操作指令,都必须经过选择—校核—执行等操作步骤,返校通过后再送至该点执行下一步骤。当某一环节出错,操作指令中断,并告警提示。每次操作结束后,系统自动记录操作过程并存盘。 1.2.3 监控系统的双机配置 22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多作双机双网配置,作为人机接口的监控主站冗余配置,热备用工作方式,可保证任意设备故障时对控制功能无影响。时下的做法,监控主站用以太网相联并以hub作为该以太网的管理。该网上任一装置异常,可将热备机切换为主机工作。 监控系统硬件的冗余配置,系统分层分布式结构,为变电站的控制与操作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2 操作实现方式 为保证变电站控制与操作系统的可靠性、准确性,变电站的防误操作的设计也是重要环节之一。因为是计算机监控,变电站不再采用繁琐的电气联锁,可方便地实现多级联锁。对于分层分布式自动化系统,其操作闭锁方式也为分层分级式闭锁而与该系统结构相适应。每个间隔的测控装置,已引入该间隔的交流电流、电压、断路器位置及刀闸辅助接点作为遥测、遥信之用,这也为实现本间隔内的断路器及刀闸操作的防误操作提供了必要条件。智能型装置可很方便地利用上述信息进行编程,实现该间隔的操作闭锁功能。 对于全站的涉及多个电气间隔和多个电压等级间的操作闭锁,目前有3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其一,用软件实现,即将全站的防误操作闭锁用软件编程置于监控主机之内。监控主机可从通信网上获得全站所有开关、刀闸的状态信息及每个间隔控制终端的操作信息,引入设备操作规则,进行软件编程即可实现全站的操作闭锁功能。该方式应该说是最简单经济可靠的方案之一。其二,硬件闭锁,即西门子公司的8tk模式。西门子公司的lsa-678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一个主要特点便是8tk操作闭锁装置的相对独立性,8tk纯粹作为控制及操作闭锁之用,每个间隔的刀闸信息进8tk1实现该间隔的操作闭锁,各间隔的刀闸信息经重动后都进入8tk2装置,母联刀闸及母线地刀等直接引入8tk2装置,8tk2装置实现间隔之间的操作闭锁功能。其三,软硬相结合的闭锁方式,间隔之间的闭锁采用8tk及类似装置实现闭锁功能,监控主机内做一套全站的软件操作闭锁。该模式即为浙江金华双龙500 kv变采用的操作闭锁方式。 软硬两级闭锁,其可靠性高,监控系统或网络故障不影响全站的安全可靠操作,但该模式接线复杂,且价格昂贵,金华500 kv变的该套8tk闭锁装置约花费人民币300万元。 以软件实现全站的操作闭锁,对于一套成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来说,也应该是高可靠性的;既然整个变电站的监控功能都由监控主机实现,那么操作闭锁软件功能做在监控主机内也应是安全可靠的。对于双机系统冗余配置,闭锁软件也为双套设置。笔者认为对于220 kv及以下自动化系统实现的无人值班站采用这种模式可靠、安全、经济适用。 对于一个半开关接线的500 kv变电站,笔者认为500 kv系统每个断路器及两侧刀闸的操作闭锁由相应测控装置实现以外,每串内的断路器及刀闸之间的闭锁采用专门一套硬件闭锁装置以提高其可靠性。至于220 kv系统为简化接线,节约资金,可不必配置用于间隔之间操作闭锁的专用硬件装置。 上述三种模式都可高效可靠地实现变电站所有断路器及刀闸的控制。而且都具有顺控功能,例如:操作某条线路送/停电、旁母代/倒线路、母线切换等各种常规顺序操作,只需在监控主机的键盘上敲入相应指令,便可自动完成。常规站可能要花费几个小时的操作,在这里几分钟便可完成。 可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防误操作分层分级考虑,其可靠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站的防误设计。 3 自动化控制技术分析 分层分布式自动化系统从软硬件上分层分级考虑了变电站的控制与防误操作,提高了变电站的可控性及控制与操作的可靠性。综合自动化站可采用远方、当地、就地3级控制,而常规站只能通过控制屏kk把手控制;常规站电气联锁设计联系复杂,在实际使用中,设备提供的接点有限且各电压等级间的联系很不方便,使得闭锁回路的设计出现多余闭锁及闭锁不到的情况。综合自动化站可方便地实现多级操作闭锁,可靠性高。 常规站,人是整个监控系统的核心,人的感官对信息的接受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其结果就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处理。人接受信息的速度有一定限制,对于变化快的信息,有时来不及反应,可能导致不正确的处理。而且个人的文化水平、工作经验、责任心等因素都会影响信息的处理,可以说常规站人处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不高的。运行的实践证明,值班人员的误判断、误处理常有发生。综合自动化站的核心为系统监控主机,用成熟可靠的计算机系统实现整个变电站的控制与操作、数据采集与处理、运行监视、事件记录等功能,可靠性高且功能齐全。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简化了变电站的运行操作,可方便地实现各种类型步骤复杂的顺控操作,且操作安全快速,对于全控的变电站,线路的倒闸操作几分钟便可完成;而常规站实现同样的操作往往需要几个小时,且仍存在误操作的隐患。 常规变电站控制一般采用强电一对一的控制方式,信息及控制命令都是通过控制电缆传输。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命令的传输由模拟式变成数字指令,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分层分布式自动化系统,各保护小间与主控室之间采用光缆传输,提高了信息传输回路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分散式布置,控制电缆长度大为缩减,在相同控制电缆截面时,断路器控制回路的电压降减少,有利于断路器的准确动作。规划院最近将全国5个500 kv站作为综合自动化的试点,也从侧面反应电力系统业内人士对自动化监控系统可靠性的认同。 4 小结 综上所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控制与操作是可靠的,它的成熟和进步还需在变电站的实际运行中不断得到完善。 电力自动化论文:浅谈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与工作模式 论文 关键词: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载波通讯;微波通讯;光纤通讯 论文摘要:电力通讯涉及的专业资源庞大而复杂,包括线路资源和设备资源,智能资源和非智能资源,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另外随着电力通讯系统的迅速 发展 ,传输干线的数目大幅度增加,传输系统容量越来越庞大,导致 网络 管理、电路调度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增加。鉴于此,文章对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与工作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 (一)载波通讯设备 一个完整的载波通讯系统,按功能划分,大体分为调制系统、载供系统、自动电平调节系统、振铃系统和增音系统。其中前四部分是载波机的主要组成。 1.载波机。电力线载波机概括起来由四部分组成:自动电平调节系统、载供系统、调制系统和振铃系统。载波机类型不同,各自系统的构成原理、实现方式等都有所不同。调制系统:双边带载波机传输的是上下两个边带加载频信号,只要经过一级调制即可将原始信号搬到线路频谱;单边带载波机传输的是单边带抑制载频的信号,一般要经过两级或三级调制将原始低频信号搬往线路频谱。自动电平调节系统:此系统的设置是为补偿各种因素所引起的传输电平的波动。在双边带载波机中,载频分量是常发送的,在接收端,将能够反映通道衰减特性变化的载频分量进行检波、整流,而后去控制高载放大器的增益,即可实现此目的;单边带载波机,设置中频调节系统,发信端的中频载频一方面送往中频调幅器,另一方面经高频调幅器的放大器送往载波通路,对方收信支路用窄带滤波器选出中频,放大后,一方面送中频解调器进行同步解调另一方面作为导频,经整流后,再去控制收信支路的增益或衰减,从而实现自动电平调节。振铃系统:为保证调度通讯的迅速可靠,电力线载波机均设置乐自动交换系统以完成振铃呼叫自动接续的任务。双边带载波机是利用载频分量实现自动呼叫,单边带载波机则设有专门的音频振铃信号。载供系统:其作用是向调制系统提供所需载频频率。在双边带载波机中,发信端根据调制系统的需要,一般设有中频载频和高频载频,而且收信端除设有一个高频载频振荡器外,中频解调器的载频则主要靠对方端送过来的中频载频,以实现载频的“最终同步”。 2.音频架、高频架。在载波通讯中,如果调度所和变电站相距较远,为了保证拨号的准确性和通讯质量,在调度所侧安装音频架,而在变电站侧安装高频架,两架之间用音频电缆连接起来。载波机按音频架、高频架分架安装后,用户线很短,通讯质量明显提高,另外给远动通路信号电平的调整也带来方便。同时,话音通路四线端亦在调度所,便于与交换机接口组成专用业务通讯网。 (二)微波通讯设备 根据微波站的作用,所承担任务的不同,微波站分为不同类型。根据站型的不同,其设备也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包括以下设备:终端机、收发信机、天馈线、微波配线架、电源、蓄电池、铁塔等。 1.收、发信机。微波收、发信机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群路信号与微波信号之间进行频率变换。在发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高处变(群路信号变为微波信号),即上变频。在收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低处变(微波信号变为群路信号),即下变频。 2.终端机。微波通讯系统中,必须有复用设备作为终端机,其作用是:在发信端,将各用户的话路信号,按一定的 规律 组合成群频话路信号;在收信端,将群频话路信号,按相应规律解出各个话路信号。 (三)光纤通讯设备 光纤通讯系统主要包括光端机和光中继机以及脉冲编码调制pcm数字通讯设备。 1.光端机。光端机是光纤通讯系统中主要设备。它由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组成。在系统中的位置介于pcm电端机和光纤传输线路之间。光发送机由输入接口、光线路码型变换和光发送电路组成。光接收机由光接收定时再生、光线路码型变换和输出接口等组成。光端机中还有其他辅助电路,如公务、监控、告警、输入分配、倒换、区间通讯、电源等。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光端机的可靠性,往往采用热备用方法,使系统在主备状态下工作,正常情况下主用部分工作,当主用部分发生故障时,可自动切换到备用部分工作,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一主一备方式。光端机各主要组成部分作用如下:输入接口:将pcm综合业务接入系统送来的信号变成二进制数字信号。光线路码型变换:简称码型变换,将输入接口送来的普通二进制信号变换为适于在光纤线路中传送的码型信号。光发送电路:包括光驱动电路、自动光功率控制电路和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光驱动电路将码型变换后的信号变换成光信号向对方传输。光接收电路:将通过光纤送来的光脉冲信号变换成电信号,并进行放大,均衡改善脉冲波形,清除码间干扰。定时再生电路:由定时提出和再生两部分组成,从均衡以后的信号流中抽取定时器,再经定时判决,产生出规则波形的线路码信号流。光线路码型反变换:简称码型反变换。将再生出来的线路信号还原成普通二进制信号流。光端机一般采用条架结构,单元框方式。不同速率下工作的光端机,单元框的组成情况也不同。 2.光中继机。在进行长距离光传输时,由于受发送光功率、接收机灵敏度、光纤线路衰耗等限制,光端机之间的最大传输距离是有限的。例如34mbit/s光端机的传输距离一般在50~60km的范围,155mbit/s光端机的传输距离一般在40~55km的范围,若传输距离超过这些范围,则通常须考虑加中继机,相当于光纤传输的接力站,这样可以将传输距离大大延长。由于光中继机的作用可知,光中继机应由光接收机、定时、再生、光发送等电路组成。一般情况下,可以看成是没有输入输出接口及线路码型正反变换的光端机背靠背的相连。因此,光中继机总的来说比光端机简单,为了实现双向传输,在中继站,每个传输方向必须设置中继,对于一个系统的光中继机的两套收、发设备,公务部分是公共的。 3.数字通讯设备。一般来说,数字通讯设备包括pcm基群和高次群复接设备。pcm基群设备是将模拟的话音信号通过脉冲编码、调制,变成数字信号,再通过数字复接技术,将多路pcm信号变成一路基群速率为2048mbit/s信 号进行传送,以及将收到的pcm基群信号通过相反的处理过程,还原成模拟的话音信号的一种设备。 二、电力通讯 网络 的工作模式 通讯的目的是为了传送、交换信息。虽然信息有多种形式(如语音,图像或文字等),但一般通讯系统的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信源是指信息的产生来源,这些信息都是非电信息,要转换成电信号,需要一种变换器,即输 入设备。交换设备是沟通输入设备与发送设备的接续装置。它可以 经济 地使用发信设备,提高发信设备的利用率。发送设备的任务是将各种信息的电信号经过处理(如调制、滤波、放大等)使之满足信道传输的要求,并经济有效地利用信道。载波通讯中,载波机的发信部分就是一种发送设备。信道是信息传输的媒介,概括地讲分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噪声和外界各种无用信号的干扰各种形式的噪声集中在一起用一个噪声源表示。接收设备和输出设备的作用与发送设备和输入设备作用相反,它们是接收线路传输的信息,并把它恢复为原始信息形式,完成通讯。在电力 工业 中,现已形成以网局及省局为中心的专用通讯网,并且已开通包括全国各大城市的跨省长途通讯干线网络。在现行的通讯网中光纤通讯已占主导地位。随着电力工业的 发展 ,大电站、大机组、超高压输电线路不断增加,电网规模越来越大;通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更新周期明显缩短。数字微波、卫星通讯、移动通讯、对流层散射通讯、特高频通讯、扩展频谱通讯、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数据网等新兴通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会得以逐渐推广与应用。 三、结语 在合理规划、设计和实施各种网络的基础上,如何为电力系统提供种类繁多、质量可靠的服务,就成为摆在电力通讯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建立一个综合、高效的电力系统通讯资源管理系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电力自动化论文:探究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文章介绍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论述了其 发展 现状,分析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说明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电网安全和 经济 可靠运行的保障,在电力调度中具有主导作用。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趋势 0 引言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是指直接为电网运行服务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包括在此系统运行的应用软件。是在线为各级电力调度机构生产运行人员提供电力系统运行信息、分析决策工具和控制手段的数据处理系统。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是保证电网安全和经济可靠运行的重要支柱手段之一。随着电网不断的发展,电网的运行和管理需求在不断地变化,要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有序进行,作为重要支柱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要适应电网需求的发展。 1 电力调度自动化的主要功能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成熟的 计算 机技术、 网络 技术及通讯技术等,符合相关的国际和 工业 标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信息处理、统计计算、遥控、报警处理、安全管理、实时数据库管理、 历史 库管理、历史趋势、报表生成与打印、画面编辑与显示、web浏览、多媒体语音报警、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调度员培训模拟等。重要节点采用双机热备用,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当任一台服务器出现问题时,所有运行在该服务器上的数据自动平滑地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上,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系统有健全的权限管理功能。能快速、平稳地自动或人工切除系统本身的故障,切除故障时不会影响系统其他正常节点的运行。调度主站是整个调度自动化监控和管理系统的核心,从整体上实现调度自动化的监视和控制,分析电网的运行状态,协调变电站内rtu之间的关系,对整个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整个系统处于最优的运行状态。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监控电网运行的实时系统,具有很高的实时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2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投运的系统主要有cc-2000,sd-6000.open-2000。这些系统都采用risc工作站和国际公认标准:操作系统接口用posix:数据库接口用sql结构化访问语言;人机界面用osf/moyif,x-windows;网络通信用tcp/ip,x.25。应用表明这些系统基本功能均达到国内外同类系统的水平,且各有特点。 2.1 cc-2000系统 采用开放式系统结构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利用事件驱动和封装的思想为应用软件提供了透明的接口。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并引进了一个大对象的概念,以适应封装性、继承性以及事件驱动的要求。支撑系统专用性和通用性的有机结合。既适应电力系统的需要,又兼顾其它行业实时应用的要求。按照软件工程的 规律 进行开发,达到软件工程产品化。技术鉴定认为,按照开放式系统设计和采用面向对象等技术,都属于国际先进或领先范畴.现结合东北电网,由电科院、电自院、清华大学、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北京科东公司在统一协调下,共同在cc-2000支持系统平台上开发电网应用软件,从而实现完整的ems系统。 2.2 sd-6000系统 sd-6000系统是电力部重点项目,由电自院南瑞系统控制公司和淄博电业局联合开发的具有统一平台的开放式分布式能量管理系统,1994年投运,1996年通过测试和鉴定。该系统集成了超大规模的调度投影屏、调度电话自动拨号、气象卫星云图等新技术。该系统特点是:具有开放式和分布式的支撑系统平台。具有面向对象的人机界面管理系统。其中较突出的是厂站单线图、电网元件模型、电网拓扑结构、数据库同期生成技术。ems支撑软件与管理系统的商用数据库采用sql标准接口.便于用户自行开发和由第三方开发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前置机应用软件设计合理,实用。 2.3 open-2000系统 open-2000系统是江苏省立项的重大科技项目,是由电自院南瑞电网控制公司开发的新一代ems系统。open-2000系统是南瑞公司于1998年开发成功的一套集scada、agc、pas、dts、dms、dmis于一体,适用于网、省调和大中型地调的新一代能量管理系统。是国内外 发展 速度快、适用面广、性能完善、成熟性好、可靠性高的能量管理系统,是国内首套将iec870-6系列tase.2协议集成于软件平台的系统。 open-2000系统采用100m平衡负荷的双网机制,流量更大。可靠性更高。完全基于商用数据库开发的、具有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全新的能量管理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技术,以电力设备为对象建立数据存取模式和电力系统模型,软件设计全部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和面向对象语言。 3 电力调度自动化发展趋势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为保证电网安全、优质运行,电力调度中心可能同时会运行多个应用系统,例如调度自动化系统,点能量计费系统、调度生产管理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每个系统又可能包括多个应用。这些系统活应用需要有以下要求:①可以相互交换数据,共享信息;②能够不断扩展新的应用功能,集成更多的系统,并降低接口的难度和成本;③可以采用不同厂家产品,实现跨平台的异构系统和互操作。 为满足以上要求,iec第57技术委员会的13工作组推出了调度自动化系统各应用系统接口的系统标准 iec61970,其主要部分是以cim描述电网的公用信息、以cis访问电网的公用信息,其理想目标是实现“即插即用”,当前目标是解决系统的互联和异构问题。开发基于iec61970标准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把异构机型、多体系互联起来,在不同的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公共的相互兼容和可互相操作的环境,最大可能地充分利用 计算 机处理能力,真正做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使电力 企业 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 经济 效益,这将是调度自动系统的发展放向。从技术发展趋势上看,我国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在逐步经历并完成了从“经验型调度”到“分析型调度”的转变之后,相信必将发展至“智能调度”阶段。这也是由当前各种新的调度自动化技术需求所决定的。 随着电力市场的引入,更多的市场参与者要求能够使用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信息上报和查询等操作,这就对智能调度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国家经贸委和电监会已经出台了相关技术规定,但是可以预计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问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智能调度”系统将能够满足客户在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方面更高的需求。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信息技术论文 1电力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电力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可以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平台,实现了大众化、模块化的功能。其一,现今的电力自动化系统,不仅支持系统软件的自动升级,还可以供第三方开发。其二,电力自动化系统不仅人机交换界面友好,而且还有良好的开放性,更重要的是支持多种语言。其三,信息技术与电力自动化技术巧妙的结合,系统实现了在线监控、WEB浏览、实时查询等多种多样的功能。 2电力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现阶段,和谐社会已成为永恒的话题,对于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更加得到重视,电力自动化技术就应运而生,而且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电力自动化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电力系统中,实现实时监控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而对整个电网的运行进行控制。如此一来,电站的管理人员就可以得到放松,减少不必要的劳累,只要通过监控中心就可以完整的了解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进一步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判断与分析,就能够便准确的判断故障。因此,从现在的发展形势来看,电力系统要想实现真正的自动化,就必须将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入进去。由此看来,电子信息技术已变得尤为重要。 3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3.1变电站的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是为了替代电话人工操作与人工监控,增强对变电站的监控能力,来保证变电站的安全高效运行。信息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变电站中普遍使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设备(IED),它不仅可以分析出很难测定的数据,实现数据的数字化,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数据通信接口,运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完成统计记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是通过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如控制、继电保护、故障录波、信号、自动装置和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优化以及重组,通过变电站系统内部设备的数据共享、信息交换,来完成监视、控制、测量和协调变电站所有设备的运行监控的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替代了变电站常规的二次设备,能简化对变电站的二次接线,其不仅是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3.2电网调度的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由服务器、计算机网络、工作站、下级电网调度站等部分组成,组件不仅多,而且安装复杂。目前,我国电网调度可分成县级电网调度、小区域电网调度、省级电网调度、大区域电网调度、国家电网调度五级。通过电网调度主站系统而实现整个电网运行的监控的电网调度自动化,可以使电网调度人员更加有效的对电网进行指挥,让其稳定、安全和高效的运行。其主要作用可分为: (1)合理地进行科学的经济调度,达到降低损耗、节约资源、缓解资源压力等作用。 (2)达到实时对电网进行监控的状态。工作人员通过对电网用电负荷、电压等参数、设备位置给水等指标的监控,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 (3)有些问题可能会非常迅速的导致电网瘫痪,而电网调度可以实现事故处理的最优化,必须通过提高其分析、处理电网运行的能力来实现自动化,对电网进行实时的监控,减少事故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4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未来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4.1人性化 以人为本是电力自动化系统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操作界面的人性化、操作的人性化使得电力工作更加简单轻便,管理系统更加灵活。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到来,使得计算机、通讯、控制和电力设备能够更加完美的融合在电力系统中,并实现了电力系统经济、稳定、简便、安全地运行。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使得其设计范围逐渐扩大、功能更加完善、细节逐步合理、操作更加人性化。 4.2智能化 计算机人工智能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智能化已成为自动化产品的主流发展方向,智能化可以有效地整合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信息,做到对电力系统中的故障实时的监控、故障的自动分析、预警等,其还可以进行对电力事故状态的控制、恢复功能。建立一个能够集紧急控制一体化的新技术与新理论,可以广域同步信息的网络平台,能够协调电力各系统的网络保护与控制、区域稳定的控制系统、紧急控制的系统、解列控制系统与恢复控制系统等于一体的安全且综合的防控体系。使得老少皆宜。 4.3数字化 通信数字化、信息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决策数字化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电力自动化系统准确、安全、有效、实时、快速的运行是建设电力系统数字化不懈的追求。经过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综合的分析利用,建立分类、分层、分区的体系,实现电网数据的规范化与统一性,进而实现电力的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增加电力系统决策的效率,保证电力系统可靠、稳定、安全的运行是电力数字化建设的目的。逐步实现电网勘测、设计、规划、运行、管理、维护各个环节的信息化。4.4电力自动化系统和电子信息设备的兼容当今的社会,手机等电子设备已越来越多的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实现电子设备、硬件、软件的兼容必将会成为未来电力自动化的发展主流。微型产品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去,而且也成为了发展趋势,由于,电力系统的组成是相对复杂的,所以,微型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电磁波的干扰,而产生误动、死机等问题,由此看来,电力自动化系统和电子信息设备的兼容将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5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呈高速增长的势头。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领域的基础,它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电力自动化的创新和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智能电网的组建,更加促进了电力自动化的发展,而且,我国也十分重视智能电网的组建工作,投资数额呈上升势头,其必将促进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电力自动化系统将以人性化、智能化、数字化和互动化为主,势必将会更好地为用电户服务。 作者:顾海卫 郭攀 单位:赣西电力勘察设计院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摘要: 在目前的社会工作中,测绘工程有着重要而且广泛的应用,为了使得测绘工程的管理更加的科学,也为了使得管理的手段更加的具有针对性,根据测绘对象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工程测绘、房产测绘、水利工程测绘等。就目前不同种类的测绘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无论是那种测绘工程,要实现其价值的充分发挥,都需要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因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测绘工程的开展提供规范和专业的实践标准,这样,其实践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会有明显的提升。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建设科学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十分的重要,所以本文就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研究,目的是为测绘工程的可靠性提供管理保障。 关键词: 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测绘工程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工程项目的开展中。现阶段,我国正在积极的进行城市建设和社会基础建设,这些建设项目开发和规划需要在可靠的信息数据基础上进行,因为有了数据保障,项目的质量可以提升,项目的科学性也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测绘工作是获取工程信息数据的主要手段,保证测绘工作的持续和有效,需要相应的管理系统来支持,所以测绘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就变得十分必要。简单来讲,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测绘工作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的研究其系统结构,并实现系统的优化,对于工程建设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 1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 1.1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当中,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的重要内容,而要想框架结构更加的具有针对性,那么前期的开发准备工作就要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是对测绘企业生产管理以及各个环节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明确企业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框架,这样,管理工作的全面性会得到实现。第二是对应用系统进行定位。分析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地位,进而确定其规模的大小以及在管理中所处的地位。第三是对管理系统进行基本的模块划分。通过模块划分,管理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和责任更加的明确,系统应用的价值性会得到提升。 1.2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中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的表现来看,生产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各个生产流程的控制,从而对生产关节的关系调整做出帮助。通过生产管理,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率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生产管理中,有效利用信息管理的手段,可以使得整个管理实现信息化和透明化,这样,管理中的问题暴露会更加彻底,框架的应用价值分析也会更加的准确,整体框架的改进和分析效果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简言之,生产管理作为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框架中的内容,强化其信息化运转十分的重要。 1.3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也是测绘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框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实践情况来看,合同管理的主要任务有三个:第一是实现合同的签订。第二是实现合同部门的流转,第三是进行合同归档记录的跟踪管理。简单来讲,合同管理在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当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因为测绘工程的开展需要按照合同项目来进行。 1.4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也是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框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现实利用的角度来看,资产管理主要是进行测量设备的有效管理。通过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降低对设备的占用,从而加强设备的利用率,并对设备的使用状况进行有效的跟踪。另外,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统计管理,做好日常消耗品的领取以及使用记录也是资产管理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 2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设计 在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中,科学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而要实现设计的科学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完善。 2.1生产流程结构设计 生产流程结构的设计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管理的实效性考虑,此方面的设计有四部分内容。第一是任务的登记。任务登记的设计主要是对管理任务进行划分,然后分别设计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实现任务分配的目的。第二是技术设计。技术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技术的分析和讨论评价技术的可行性,这样可以保证技术在管理中有最大的利用价值。第三是任务安排。在任务登记的基础上对登记任务进行安排,流程的运行会更加的具有目的性。第四是进行质量检测。通过质量检测,整个生产流程的结构运行效率和质量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2客户需求结构设计 客户需求结构方面的设计主要包括了两项内容:第一项是移交客户。在测绘工程实践中,不同的工作需要由不同的部门进行处理,所以随着工程进度的进行,客户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移交。第二是进行资料的移交。针对不同的客户会形成不同的资料,所以在进行客户移交的时候,资料也要进行相应的转移。简言之,在测绘工程实践中,客户的需求会产生不同,所以为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需要在不同的部门间实现客户和相应资料的移交,所以做好这两方面的设计工作十分的有必要。 2.3用户结构设计 用户结构设计是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用户结构设计的现实应用来看,其主要分为用户管理、历史记录以及人事信息三个部分。用户管理主要指的是对测绘工程用户基本信息的管理,其中包含了用户的各类信息,实现管理的强化可以保证对用户信息的有效掌控。历史记录主要是进行管理历史的查询和检索。所以在此部分的设计中,需要进行检索方式等的有效设计。人事信息同样是用户结构设计中的要点,进行设计的优化有利于提升管理的效率。 3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 在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当中,有两项关键的技术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处理,其分别是基于工作流引擎的流程控制技术和基于活动目录的用户身份确认系统。流程控制技术的研究深入其目的是要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效率化提升,而用户身份确认系统的研究深入则是要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简言之,在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实现效率和质量的综合提升,就需要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的强化。 结束语 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测绘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积极的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并就设计的基本内容进行研究,然后探讨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性技术,这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性建设而言意义重大。 作者:安科 单位:济钢集团有限公司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测绘市场也正在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逐步迈向市场化,并且在这一转变当中以项目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作为核心的测绘经营管理体制也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测绘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存在着成本高、效益差等问题。基于价值工程视角,对我国测绘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研究,以期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关键词: 测绘项目;成本分析;价值工程;成本管理 市场经济环境下,测绘企业应该完善管理手段,从技术管理和成本管理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创新管理,以改变传统的重质量、轻管理、轻效益的管理方式。本文运用现代价值工程等现代管理理论,对测绘工程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加强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成本的实践指导,一方面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真正实现高品质、低成本的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目标。 一、现状研究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我国测绘工程受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很大影响。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我国测绘市场也逐渐走向了技术导向型的方向。在市场经济环境当中如何加强测绘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是当前测绘项目成本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权责不清,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在我国,测绘企业管理工程项目时重视质量而轻视效益,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结构,导致成本管理计划往往难以落到实处,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企业员工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企业发展中加强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的意义。在测绘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当中,由于企业内部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了企业各部门和不同企业工作人员之间职责不清。其次,缺乏全程管理。在测绘工程项目当中,质量成本是测绘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主要环节。但在实际当中,很多测绘企业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导致在测绘产品的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中容易出现漏洞,这就在无形当中增加了测绘企业的质量成本。这些成本不仅会使企业在经济上遭受损失,同样也会对企业的信誉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价值工程理论的应用优势分析 (一)价值工程的原理价值工程主要指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功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对产品、作业以及系统的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善,进而提高企业经济价值的活动。价值工程需要依靠群体的智慧进行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能够提高产品的功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价值工程活动的对象能够有更高的价值。价值工程活动的目标就是节约成本,进而提高管理效益,在确保产品正常功效的前提下,提高价值,其最终的目标就是促进对整个社会中的资源更加高效地利用和更加合理地配置。 (二)价值工程成本管理优势分析 1.全程管理。在项目工程成本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精力从事后管理到事中管理,再到事前管理得逻辑发展顺序。在进行测绘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当中,事前管理阶段主要有预算管理和计划,事中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了对成本的控制工作,事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成本进行核算和进行调整阶段。在测绘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将价值工程管理方法应用于测绘工程的每一个具体的阶段,并且能够对每一个阶段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工作方案。从这一方面来说,价值工程在测绘管理工作当中的应用,使成本管理工作能够覆盖测绘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而不仅仅局限在成本控制方面,能够成功地应用到成本管理的全部过程,这样能够对每一个环节的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 2.高效性。在测绘工程项目当中,测绘工程项目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测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对测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市场占有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测绘产品在具体生产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较大影响且复杂程度比较高,因此在很多环节都容易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情况。测绘企业在工程项目实施中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支出在这一方面,但是这一部分的消耗并没有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在企业效益提高过程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此,在进行测绘产品的生产当中,如果能够采取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杜绝在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浪费现象,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避免这一部分开支,就能够对测绘成本实现更好的管理。而价值工程成本管理方法恰好能够对全程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杜绝生产中出现的成本浪费,从根本上更好地实现测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实用性强。在对测绘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在多目标的成本管理方面,很多学者依旧倾向使用多重属性效用函数理论,使用这一方面的核心思想是要建立工期—成本—质量综合均衡优化模型,之后通过现代计算机或者是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算法对模型进行解答。在进行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当中,采用效用控制系统或者是采用目标优化模型的管理方法在理论上是比较完美,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实际应用型却比较小。因为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无论是通过多种算法进行求解还是建立科学的模型都很难被工作人员掌握,因此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这也导致了以上理论实际上只能存在于理论方面。采用作业成本法,并对产品的形成和积累过程进行跟踪,相对来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一方法与财务管理相关的成本管理,更加偏向与财务会计方面,因此,也并不十分实用。价值工程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拓宽成本管理的应用办法,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简单易懂,能够保证成本管理当中的全员参与、全员控制,能够对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发挥价值工程在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第一,建立专职管理机构。在测绘企业内部建立其规范、同一、标准的权、责、利相互结合的价值工程管理结构,遵循民主集中制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确保企业的成本管理的责任能够具体落实,通过逐级放责形成完整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企业法人在公司的发展当中是以实现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作为目标的,因此,它们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也使最为关注的,这样使其成为公司价值工程管理结构的领导。这些领导在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表率作用,通过发挥领导的作用能够带动公司的其他职员积极参与价值工程的成本管理工作。在成本管理工作当中,通过权力与责任将成本管理工作的职责具体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身上,通过财务合理的方式激励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认真落实自己的职责,这样可以以企业的法人为核心形成权、责、利相互结合的企业内部价值工程管理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在价值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为成本管理活动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第二,建立统一标准。在价值工程管理结构制定相关的规则和标准时,本文认为,需要根据测绘企业实际制定的可行的价值工程条例、手册及标准。并且在规范和标准规定的环节,必须要与国家和测绘企业的价值工程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标准化是实现对价值工程管理方法进行推广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价值工程管理方法进步的重要的方向。测绘企业内部制定的工程条例、标准等都是在企业全员参与的情况下制定的,企业内部的这些价值工程条例、标准以及手册的制定和修改的过程,不仅能够为测绘企业制定更加严密细致的价值工程操作标准和规定,同时也能够使制定以及修编人员对价值工程管理方法更加了解,能够更好地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测绘工程管理项目中。 第三,加强审核工作。加强对价值工程管理在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审核,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要从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全程进行入手,特别是要关注企业密切关注的成员预算阶段的价值工程活动,保证测绘项目在预算阶段的价值工程活动的真实可靠性。其次,加强对企业的价值规划的审核工作,具体指的是加强对价值工程所取得成果的检定估算工作,这些工作可以在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成本审核的同时对价值工程的成本进行审核工作,这样能够减少测绘工程项目的总成本。 第四,加强员工培训。加强对企业员工进行价值工程培训工作是发挥价值工程管理思想的前提条件。在测绘工程项目当中,价值工程管理方法的成功使用势必要求企业员工的广泛参与,特别是熟知价值工程管理方的员工更是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在利用价值工程管理方法的过程中,需要将熟知价值工程管理方法的员工作为企业价值工程实施的专职人员,并且要对其进行积极培养,确保价值工程管理方法能够在测绘企业得到顺利实施。同时,也应该不断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采购人员等成本价值工程管理思想,并且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针对企业内部岗位的不同分别进行培训工作,这样才能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 四、结语 在企业测绘工程项目当中,成本管理工作中的权、责、利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工程质量和成本的科学把握,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重视质量,轻视效益,导致了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价值工程管理方法和测绘工程进行融合,能够对策划会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帮助企业节省大量的成本,实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标。 作者:山锋 张亚 刘杰 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西安培华学院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 摘要: 在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上级管理单位的质量监督中,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两个过程,更是确保产品生产质量的根本。基于此,文章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生产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措施 1引言 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是确保测绘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测绘工程来说更是非常重要。因此,生产企业对系统测绘工程的主管部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务必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确保测绘工程的良好发展。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测绘工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更要加强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促进测绘工程的顺利实施。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意义 对于现代我们所从事的测绘工作而言,具有六化、十六字的特点。六化主要是指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自动化、测量过程智能化、信息管理透视化、信息传播网络化以及成果产品数字化,而十六字具体为动态、遥控、便捷、安全、快速、准确、可靠以及集成。通过对近几年测绘工程的结果进行调查,发现我国重点测绘工程的质量基本上合格率都在93%以上,无可厚非,测绘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成绩是非常突出的,基本上都是按照《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的标准来实施的。但是,在国内经济全面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我们测绘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对我们质检人员自身的质检质量和质检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测绘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实现测绘行业的不断发展。 3测绘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 3.1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要点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要点主要包括人员、设备以及数据等因素。我们质检人员的管理要点对我们的专业技能、工作水平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能够胜任自己本职工作,并符合测绘工作对职称、工龄、学历以及业绩等方面的需求。设备管理要点主要是对设备进行使用前的检验和定期检查,从而保证设备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测绘数据的管理要点分为以下三点:①原始数据的检查。②控制数据的核对。③地形、图形以及碎部数据的检查。此外,在收集控制网布设、检测以及平差地形要素等数据时,一定要在图形编辑中构建相应的管理点,确保数据收集的准确性。 3.2测绘工程数据检查 (1)图形检查。在进行测绘数据的处理以及转变时,极有可能出现各种错误,导致在开展拓扑运算时仍然存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图形检查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检查错误图形记录,其实就是对图层中的错误图形记录进行详细的检查;其次,检查环状图形的面积,重点检查图斑以及图斑自身较差形成的面积;再次,检查其他面积,对每个区域内图层图斑面积与该区域面积之间是否存在误差以及误差是否在相应的范围内进行检查;最后,其他项目检查,主要有自相交检查、缝隙检查以及重叠检查等。(2)风格检查。在测绘工程数据转变的过程中,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符号化问题,也就是图形风格化问题。对于不同的绘图平台来说,其中的图形数据符号是完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不同软件中的符号方式、符号库不尽相同,因此,如果想要解决平台数据转变中存在的风格问题,必须要在要素编码的基础上整合不同要素,实际上就是实现符号库的一一对应,这样才能完成风格的转变。由此可见,测绘工程互数据的风格检查即要素编码的检查。(3)拓扑检查。在测绘工程中,有的数据模型能够支撑拓扑关系,但是也有一些数据模型不存在拓扑关系,这跟软件的不同有着直接关系。如果在进行拓扑关系数据模型到不支持拓扑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转换时,拓扑关系很有可能会丢失,相反则要构建全新的拓扑的关系。拓扑关系的构建是否准确、是否存在缺失等信息,都要在拓扑检查的前提下进行获取。 3.3测绘工程过程控制 测绘工程中的每一项任务都属于一个过程,因此对测绘工程进行过程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过程控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输入、处理、输出,要想确保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质量,测绘工程一定要在图根控制以及碎部点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进行过程控制,并严格按照《测绘记录》中的有效实施,避免出现差错,影响产品的合格性。首先,在水准测量中输入的是原始起算点高程以及控制等级中的限差;导线控制等其他常规测量输入的是起算点数据等。而操作就是在规范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操作人员对数据进行收集,输出主要包括控制点数据、精度评价结果等,具体为最弱点中误差、闭合差等;其次,在线路测量以及碎部测量中,输入为控制测量输出的控制点数据,操作为获取碎部点数据、属性信息的具体过程,输出的是检测合格的信息数据;再次,在施工放样的过程中,输入的是放样数据信息和控制点成果数据,操作的是放样点实地标示的根本过程,输出的是放样点标示结果和数据之间存在的误差;最后,在数据处理和绘图中,输入的是原始观测数据,操作的是处理原始数据,输出的是数据成果以及图形。 4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新路径 4.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正式开展测绘工程之前,我们质检人员要先对工程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并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设计。通过分析现场获得的相关资料,再加上具体测绘工程的情况,在研究相关技术时要保证方案和技术之间的相符合,并对测绘方案进行认真审核,使方案能够实现有效实施。另外,还要在测绘工程实际需求以及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构建符合要求的测绘工程监督管理体制,将其在每个环节中进行落实,切实提高测绘工程的实施水平。 4.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正在不断深入,我国对测绘工程的质量引起了高度重视,相继颁布了质量法、计量法以及测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还颁布了与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有关的法规,如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一一系列线管的法规政策。但是,在现阶段的测绘工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特别完善,其可行性也亟待提升,这给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以及系统控制的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定要在测绘工程的实际情况下,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对测绘工程的约束和管理,实现测绘行业的有效发展。 4.3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进行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时,应该按照测绘单位的级别建立相应的管理检验机构,一些管理质量的欠缺的单位要安排专门的质量检查人员负责相关事宜。测绘单位应该在国家相关规定以及《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标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并申请体系认证,使测绘工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充分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从而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要求质量管理理论和开发商务必要实现良好的配合,加强内部与外部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在映射方面,一定要采用品牌化的管理方式,加强的市场管理效率。另外,作为一个成熟的质量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大力度,重点寻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强化和完善。 4.4强化系统控制管理 对于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而言,不仅能够实现测绘产品的管理和控制,还能对测绘工程的生产行为进行详细规范,并且具有公正、科学、合理、独立等特点,是确保测绘工程顺利完工的关键所在。要想使测绘工程顺利实施,一定要对测绘工程的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并在生产过程中逐渐落实。为了实现测绘工程中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要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测绘工程的管理控制行为进行规范,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另外,还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3]。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测绘工程质量的提升,一定要加强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这对我国社会化建设策略以及信息化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中还存在相应的问题,但是只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系统控制管理、注重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要点,就一定能提高测绘工程的质量。 作者:努尔比亚·艾尼瓦 单位:喀什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现代测绘技术也有了更为突出的展现,诸多新工艺、新设备在测绘领域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工程行业中,测绘属于工程建设获取基础数据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了建设工程的最终成本、质量以及工期管理的效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模式下,现阶段对于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初探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及措施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初探测绘工程;工程质量;质量管理;必要性;措施 1前言 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提升工程测绘结果准确性以及可靠性的保障,这样的测绘结果能够在最终的工程竣工中展现出该工程最为真实的情况,同样,测绘工程也能够为建设工程提供必要的资料以及基础数据,提升该企业在市场经济模式下的整体实力,保证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有不可代替的位置。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要素 就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要素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2.1测绘人员的质量管理 在测绘质量管理中,测绘人员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是整个测绘质量管理的核心。对于测绘人员质量管理来说,首先应该按照测绘的具体要求进行人员的合理分配,明确人员各自的分工以及人物,在人员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将人员的配置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让人员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范围的展现,将人员与岗位之间的磨合期进行进一步的降低,以方便相关人员能够更为快速的进行工作的进行。然后,还应该按照最终的质量管理内容进行基础经济责任体系的建立,这种体系的建立应该将各个部门的责任进行细致性的划分,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按照严格的考核制度对最终的质量以及工作内容进行全面性的落实,保证测绘工作能够有更为细致的推进。最后,还应该将绩效考核的内容融合到测绘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中,并按照实际情况尝试多种绩效管理模式,对质量管理的体系运行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最终能够达到工程的质量标准。 2.2测绘设备质量的管理 测绘设备的质量管理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必备条件,对于测绘人员来说,测绘设备就是他们进行工作的必备武器,通常情况下,测绘工程系项目属于户外作业,这样的前提条件导致使得在进行测绘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十分众多,所以,更应该提升测绘设备的质量要求,保证能够在测绘人员使用的过程中,测绘设备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提升测绘的成果。对于测绘设备的质量管理来说,首先应该按照合理经济的原则进行测绘设备的选择,购买正规的测绘仪器,保证设备能够在出厂过程中的质量情况;然后,还应该对设备进行定期护理,在作业前期,按照送到相关部门进行鉴定与校正,保证设备测绘出的最终数据具有准确性的内容;最后,还应该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小心轻放,避免强烈的震动与撞击,检测的设备还应该有专业人员进行保管,并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此保证设备的使用年限。 2.3测绘文件的质量管理 测绘工程质量中测绘文件就是质量的最终保证,对测绘文件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融合,并按照最终的测绘文件进行严格的执行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应该按照现场的情况进行细节方面的改进与完善。识别质量体系中的内容需要有多方面的共同支持,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以及相互作用的内容,以方便最终能够有相关资源以及信息的获取,按照这样的信息资源获取进行有效动作的进行,针对该过程的监控、测量达到分析最终测绘的执行情况。 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措施 测绘质量在整个工程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属于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质量工程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质量监督机制,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对测绘的质量实施有效地监督管理,加强质量的控制内容,保证测绘最终的质量情况,为测绘工程进行进一步的推动。 3.1建立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想要将测绘工程质量进行进一步的保证,就必须将质量控制的工作放在整个工作的关键位置,将所有的质量资料进行整理,保证最终的可靠性与完整性,认真检查并对相关测绘工程进行记录的整合,在测绘项目完成之后,由相关的质量检查单位进行专项的内容验收,就比较复杂的内容以及区域进行检查力度的加强,针对性的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解决与完善,做到认真整改的最终要求。 3.2增强领导与员工的质量意识 产业的质量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想要将测绘工程的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提升,首先应该从领导做起,领导层面的关注将提升企业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方针政策,只有将员工放在质量的首要位置,才能保证员工心里有质量的意识,在该基础上,还应该对员工的质量监控意识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与内容性的学习,不断夯实员工的思想认识基础。因此,企业应该定期进行管理者与基层员工的质量意识培训,按照多种多样的业务交流形式,逐步对员工的质量意识以及爱岗敬业精神进行进一步的树立,从而提升测绘的整体水平。 3.3布控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在人员、设备以及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现实情况对工程的质量管理点进行进一步的测绘与设计,通常情况下,人员的质量管理点就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的及中展现,并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保证测绘工作人员能够有一定的职称基础。设备的质量管理点就是指该设备能否正常的进行年检的审核,在该基础上保证设备在测绘过程中的正常运转情况。在质量管理点的布控上,在测绘工程中相关的管理条例中也应该有所涉及,以此来督促相关测绘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能够按照自身的职务情况对测绘工程的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推动,给今后测绘工程质量效果进行进一步的细节完善,保证测绘工程能够有进一步的内容推进。 4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内容不断细化,测绘工作也变得更为细致与规范,测绘工作的质量管理落实将是整个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内容,有效地质量管理将是保证工程数据准确的关键,对于工程建设的最终完成情况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因素,鉴于此,加强测绘工程管理工作,完善测绘过程中的各项质量管理措施,提升整体测绘水平,能够整体性的提升工程的质量情况,为最终的工程质量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 作者:王守中 单位:卢龙县不动产登记局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地理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企业发展管理中,对于企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提升了员工的行政办公效率。本文在简述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内涵以及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重点探析了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研究,并对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测绘技术;信息系统管理;分析应用研究 一、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优化,我国的测绘技术在信息系统办公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化信息社会发展中,为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以及科学决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能够及时对企业数据发展做出详细的规划评估。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在企业行政办公系统中实现自动化管理,加快企业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化管理改革以及企业决策合理化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促进现代化办公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 二、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简称SMIS。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深化,GPS、RS、GIS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信息测绘中,加快了测绘工程信息系统不断向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一体化目标迈进,推动了我国测绘技术的应用发展。目前,在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中,测绘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渗透到自动化办公中,实现了安全、智能、高效、标准化、科学化、合理化的办公处理系统。有效的保障了企业发展数据的安全性,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信息工程测绘系统在办公开发运营上实现了友好快捷方便化,系统的良好运营以及各个系统功能的不断更新开发,使得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具有商业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 三、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一)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设计时,首先要对使用企业进行生产环节和经营管理环节的数据调查研究。严格根据企业相关的生产流程进行数据设计和规范操作。对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要针对企业的规模、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评估,充分收集企业发展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细化模块设计,然后制定出详细的设计流程和方案以及相关的维护系统。在生产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查询系统设计以及后续的系统维护中实现有效统一的设计管理,增强系统在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 (二)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在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中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针对任务登记、技术考核、任务分工、质量评估、员工考核等等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模块结构划分设计。同时进行市场调研,针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情况设计资料移交、统计分析模块,针对用户结构方面不断完善用户管理、历史记录以及相关的人事信息等内容。同时,在原有基础上,测绘工程信息系统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特色,不断适应环境需求的变化,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意见,对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拓宽,不断丰富完善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三)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流程 测绘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流程为任务登记,也就是对生产经营中的项目合同等数据信息进行记录,上级批准后方可下达生产任务。在质量检测环节,通过对产品进行检测并及时总结记录,然后录入测绘系统,进行审计核查。在经过上级领导批准后然后才能将具体的生产日期以及相关的检查日期通知到生产经营环节中,完成任务下达环节。之后的生产安排要根据具体的人员安排设置进行合理的明确的任务分工安排,明确生产与检查的人员分工,确定职责。通过对合同中所涉及的内容,项目经理对于设计的信息技术内容进行细化分工处理,最后以文档形式进行管理。最终在移交客户环节中,需要将完成情况以及完成的相关任务进行数据记录,经领导批准然后由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资料的移交,最终让客户进行检验。在达到客户的满意度要求后最终实现对档案记录的备案管理,录入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数据库中,为企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四)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目标实现 测绘新技术在自动化软件办公中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化程度不断升级。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以及高科技设备的应用为测绘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高科技的仪器的投入使用,在数据的测量上更加精确,能够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升级,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现了资金、物流、数据的统一化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发展信息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覆盖管理,促进企业在管理体系上更加灵活。测绘新技术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在经营管理上更具可操作性,在测绘数据以及相关的数据整合优化上的结果上的精确度更高。实现数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 四、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分析 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传统的管理中,主要是依靠人为主观性进行管。这种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科技信息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飞跃发展的时代,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分工管理的细化,企业管理所涉及的数据信息也越来越细致广泛。通过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现有效的管理,提升企业的发展速度,增强员工的办公行政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发展。与此同时,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对软硬件系统的配置要求高、依赖性强,随着企业管理的深入发展,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进。为满足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数据分析统计,降低企业发展运营成本,实现企业的自动化管理,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做出突出的贡献。 作者:余海胜 单位:固始县国土资源局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探寻 摘要: 在简述测绘工程质量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及其有效措施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测绘行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 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需要得到大量的数据保障,这些基础数据的获取需要通过测绘实现。测绘工作复杂且工作量巨大。因此,对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有效提升测绘可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测绘工程实行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国内测绘工程的调查得知,我国重点测绘工程的平均质量合格率可以达到93%,可以看出我国在测绘工程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而,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的测绘行业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困难。测绘单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长远发展,必须注重自身运营效率的提升,并切实加强管理水平,从而为测绘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 2.1质量保证体系 测绘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功能为运用先进的工作与管理程序,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质量信息,进而开展判断、加工等工作,最后反馈指令信息完成输出,以改善体系要素为基础,完成全部控制,得出对应的质量保证体系。 2.2质量管理系统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系统是由多个单元构成的,这些单元是系统的构成要素。根据相关规范与标准,系统构成要素主要有四部分,分别为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与测量分析。 2.3系统控制 (1)质量管理点。质量管理点需要设置在测绘人员、测绘设备以及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其中,测绘人员方面的质量管理点为保证人员具备上岗能力,且要达到相关的学历、工龄以及培训;测绘设备方面的质量管理点为年检、常规校验等,保证设备工况;数据采集的质量管理点为保证数据真实性,避免出现误差。(2)数据检查。数据检查为确保数据准确性的关键,应得到测绘人员的高度重视,检查内容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以及拓扑检查等。(3)记录与标识。测绘过程中,与系统控制存在一定关联的记录需实行严格的控制,同时编写对应的控制文件,保证记录准确性。所有类型的记录表格,都需要按照统一要求进行编号。质量管理方面的记录应交付给相应的部分进行保存,尤其是书面记录,应保证记录的完整性,避免缺失和受损。电脑中的硬盘与光盘应做好备份,同时完善保护措施。此外,积极采用科学的分类方法,保证在第一时间调取所需记录。 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措施分析 3.1完善法律法规 为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需编制相应的专项法规,将法律作为唯一准绳,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其次,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提升执法力度,依法严惩违规单位或项目;最后,加强测绘监管,成立专门的质检部门,并保证这些质检部门的作用和地位,从而提升监管水平。 3.2强化人员质量意识 领导重视是做好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动力。对于质量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不断提升人员的质量意识,从而落实好各项基础工作。想要强化人员的质量意识,需要通过有效的学习与培训。作为测绘单位,应定期组织领导及员工参加四理论知识学习与业务培训活动,在学习中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学习补充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在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作用。除此之外,通过开展各种交流会议,还能调动员工之间的交流,提升爱岗敬业的精神,将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灌输到每个人心中。 3.3注重质量管理点 如前所述,质量管理点需要设置在测绘人员、测绘设备以及数据的采集过程中。不同部分的质量管理点对应不同的要求和内容。以数据采集为例,除上述基本要求外,还应该创建三个固定模式的质量管理点,分别为:其一,对现有的已知数据进行检查;其二,对控制数据进行检查;其三,对碎部数据、地形要素等进行检查。此外,还需在控制网布设、控制网观测等过程中设置相应的临时质量管理点,以此从根本上保障测绘质量。 3.4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测绘单位必须落实好所有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员工不断深入学习《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以及《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领会文件的思路。学习时,要加强技术总结、技术设计,将质量、技术与计量管理当作员工培训的核心内容。此外,还要强化主管部门的职能,维护各个测绘单位的相应权益,从而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使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掌握使用方法,尽快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进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4结语 总而言之,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测绘行业必须对质量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明确其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系统控制能力,进而达到推动测绘行业稳定发展的目的。 作者:陈臣 单位:贵州省地矿局测绘院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质量管理思考 摘要: 在测绘领域中,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测绘工作的精度,达到测绘作业的目的。本文对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难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加强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措施,希望为我国测绘工作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测绘质量管理;管理现状;加强措施 1测绘质量管理概述 伴随工业现代化的进步,人们对于产品的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关注,这给测绘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测绘法》对测绘质量管理做出了清晰的定义,指出测绘质量管理就是要对工程单位的测会工作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因此,在测绘作业中,测绘单位要以质量第一为原则,注重控制手段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以监督控制作为有效的方法,从而有效的推进测绘质量管理的展开。可以说,测绘质量管理就是测绘工作的生命线,只有保证测绘质量满足测绘作业的要求,才可以为我国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 2测绘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测绘工作中,进行严格的测绘质量管理工作非常关键。具体来说,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展开具有以下作用:①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有序化和规范化,保证测绘质量能够达到测绘工作的要求;②帮助测绘企业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体现测绘企业的管理水平;③提升测绘企业的竞争力,帮助测绘企业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④提升了测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对测绘工作的满意度,增强了再次合作的意愿;⑤减少了测绘工作中返工和内部消耗的情况,提高了测绘企业的经济效益;⑥测绘质量管理能够有效改进测绘工作中出现的不合理的现象,提高测绘工作效率。 3测绘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工作要点 在测绘工作中,测绘人员要对测绘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积极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把握测量工作的重点,从而达到质量管理的目的。 3.1地籍测量工作质量管理的重点分析 测绘项目在开始前,都要进行登记工作,登记时作为委托单一方要递交完整的资料,如果资料不够完整,相关机构将不受理登记的请求。测绘单位在开展地籍测绘工作时,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进行测绘工作。如果测绘工作涉及到宗地权属关系,则必须邀请相关单位到场,防止产生纠纷。在进行质量管理时,要做到界址明确,面积可靠,权属符合法律相关规定。在进行地形测绘工作时,测绘单位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一站一检查,同时要做好地形地貌的标识工作,要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无误。在地籍测量工作结束后,要做好成果检查工作,项目负责人员要对测绘成果的可靠性进行核对,并在技术负责人对地形图以及界址点等数据进行确认和签字后再交给计算机进行信息检查工作,经计算机检查没有错误后,最后对测绘成果进行输出,并交给用地机构。 3.2界桩测量工作质量管理的重点分析 在工程进行放样工作前,用地单位要提供总体的设计方案,测绘单位做出测绘方案,在正式测绘前要保证设计方、施工方以及用地方都在场的情况才能进行测绘工作。在进行工程放样时,要注意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如果发现必须要进行更改的情况,此时要和设计单位进行沟通,递交设计变更通知单才可以进行更改工作。 4加强测绘质量管理的措施 良好的测绘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加强测绘工作的质量,促进测绘工作更好的展开。在实际工作中,测绘单位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测绘质量管理工作。 4.1健全测绘质量管理的体制建设 (1)对管理主体和职责进行明确。 明确测绘质量管理的主体和职责对于推动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非常关键。根据我国测绘局的要求,目前对于影响范围较广,社会反响比较剧烈的测绘项目来说,质量管理的主体通常都由国家测绘局担任;而我国各地方测绘部门则主要对该地区的测绘单位和测绘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基础测绘项目的质量,则主要由组织项目实施的测绘部门进行基本的监督管理工作,而对于非基础的测绘项目来说,则主要由开展项目的行政区域内的测绘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2)加紧落实质量责任制。 在测绘质量管理工作中,加紧落实相关的质量责任制也非常重要。首先,测绘工作的出资单位要对根据项目以及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测绘工作承担单位,出资单位要自觉的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设计单位要按照法定的技术标准开展设计工作,保证涉及质量,对于后续工作中,由于设计工作不当导致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无条件的解决;测绘单位要以合同为基准,严格按照规定的测绘流程开展测绘工作,保证测绘的软硬件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进行质量检查的验收单位,要以测绘标准、设计方案为主要依据,对项目进行验收管理。可见,在测绘工作中,各个单位通过有效的沟通协作,共同对测绘质量负责,保证测绘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完成。 (3)提高内部质量管理的规范性。 测绘主管单位要对各基础测绘单位的测绘工作进行引导,鼓励各测绘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测绘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意识,努力提高质量管理的规范性,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测绘主管单位要按照“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控制制度,进行测绘指导工作,同时制定计划,逐层的对基层测绘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工作,做好相关的职业鉴定,从而有效的在测绘人员中竖立测绘意识,保证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效果。 4.2加强自我完善机制 测绘单位内部应该建立有效的自我完善机制,从而促进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展开。首先,测绘单位内部要将日常考核和质量监督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日常考核和质量监督的结果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对相应的责任人进行激励和惩罚。同时,测绘单位还要加强对信息检验记录的重视,要通过对不合格记录、审查记录以及监控观察报告的分析,找到测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关的预防机制,再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部门进行落实。 4.3促进测绘行业协会的建立 促进测绘行业协会的建立对于测绘质量管理工作也具有很大帮助。行业协会和政府职能部门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对市场的反应也更灵敏,能够对一些测绘纠纷进行快速的解决。因此,我国测绘单位应该积极推动测绘行业协会的建立,加紧行业规范的制定。另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行业协会发展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立法来确定测绘行业协会的组织定位,同时要对行业协会的建设进行有效的引导。 5结束语 在测绘工作中,测绘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规范测测绘工作流程,提高测绘工作的准确性,推动测绘工作的有效开展。 作者:雷小波 单位: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成本管理分析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测绘工程、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并结合测绘工程的特点分析了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及主要目标,然后阐述了当前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测绘工程;成本管理 1基本概念 测绘工程是指,以空间、大地蕴含的各种信息为研究对象,包括山川、河流、房屋、道路、植被、矿藏等等,并基于此绘制包含各种信息的地形图,为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提供依据。成本管理是成本分析、成本决策、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等各项科学管理行为的统称,是改进企业管理水平,减少生产投入、增大生产利润、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措施。而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是指,对测绘项目施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预测、核算及分析。 2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 由于测绘工程的特点,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又不同于企业生产的成本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2.1符合测绘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 测绘工程项目的整体目标,是在合同规定期限内,按时、保质的完成测绘任务,这也是测绘工程项目的首要任务,是必须保证的基本目标。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可通过改变项目方案降低生产成本,但项目方案的改变往往会带来工程周期的变化。当工程周期在合同期限内时,项目方案主要取决于成本管理,但当工程周期不能满足合同要求时,项目方案应该保证工程项目的整体时间目标。此外,某些情况下,测绘工程企业的项目目标主要是展示技术水平与企业实力,此时成本管理过程中不应过多的限制技术方案,成本管理更应服从整体管理。 2.2有效降低测绘工程项目的生产成本 在保证合同要求与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成本管理应能有效降低测绘工程项目的生产成本。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方面,可以在提供的项目范围与工程质量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降低绝对生产成本,在保证利润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工程价格,以适应价格竞争;另一方面,可以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项目业务,并实现更优的工程质量,通过降低相对生产成本,保证企业信誉,展现企业实力。只有生产成本降低,才能实现成本管理的实际效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企业的优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当前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成本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测绘工程项目的利润,关系到测绘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其好处不言而喻。成本管理工作也早已得到项目管理层的重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种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脱离工程整体目标 当前阶段,项目效益在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的全局评价中始终是决定性因素,因而导致效益首位的思想盛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项目领导一味追求测绘工程的成本降低,导致成本管理工作与工程整体目标严重脱节,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违背。这就要求,在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时应具有大局观念,虽然成本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是控制与降低测绘工程项目成本,但当成本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矛盾时,成本管理工作应适应企业的长远布局。 3.2基础工作不足,成本预测、成本分析缺少合理依据 成本管理工作的一系列过程,是建立在前期细致调研与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部分项目的成本预算,甚至流于形式,仅仅利用一至两周的时间便仓促完成预算报表,沦为项目报价提供书面依据的工具,成本管理工作也因此失去了本质意义。而测绘工程项目,由于具备工作范围广、研究对象杂、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更应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调研工作,以保证工作依据的科学性。 3.3忽略了测绘工程项目的隐性成本 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不仅仅包括员工工资、仪器购置与维护、交通工具、材料消耗等产生的直接生产费用,还应包括员工培训、仪器耗损、安全投入等产生的间接费用。在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因项目本身产生的直接生产费用显而易见,而因人员、设备等产生的间接费用往往被忽视。这就导致成本管理工作中对成本的预算及估计不足,测绘项目的实际利润下降,尤其在项目报价时,如果忽视了间接的隐性成本,极易导致项目亏损局面的出现,同时,隐性成本估计不足,也给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后续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存在差距,成本核算找不到差异原因,成本控制更是无从进行。 3.4工作机制权责不明 现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测绘企业项目领导均已意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在测绘工程项目中积极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并通过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经验、设立成本管理部门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成本管理工作的质量,但在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中依然缺乏完善的工作机制,权利与责任划分并不明确。在多数测绘企业中,财务部门承担了成本管理的主要工作,但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周期较长的、需要多部门配合的工作,当前的工作机制下,财务部门无法统筹企业其余部门来完成工作,难以满足成本管理的工作要求。同时,成本管理工作责任并未落实到人,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机制,成本管理工作每部分的具体效果,也无法量化考核,难以建立基于责任人员的奖惩制度。 4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4.1加强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期调研 如前所述,由于测绘工程项目的固有特点,导致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在进行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时,更应加强基础调研,增强成本管理工作依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只有这样,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才能准确可靠,才能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期调研,要重点针对测绘工程项目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建筑施工过程中拆迁业主的临时意愿变动、天气原因导致的施工条件与施工周期的变化、物价变化可能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等,要将此类不确定因素的极端情况考虑在内,保证成本管理的工作方案处于适用条件内。 4.2优化项目运行中的资源配置,加强成本控制 测绘工程项目周期较长,牵扯到大量的人员、设备及材料的流入流出,测绘项目的进行,实际是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配置,一旦资源配置不合理,将造成时间、财物的大量浪费,导致项目成本急剧增加,因此,要优化测绘工程项目中的资源分配,合理利用,加强成本控制。对于人力资源,应依据人员特长、岗位需求进行分配,各尽其责,避免人员设置的冗杂,还可通过技术革新等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以此减少人员配置数量。对于设备仪器等物力资源,由于测绘工程中所用设备仪器较为精密,价格昂贵,应提高周转利用效率,减少购买数量。合理的物力资源配置方法,能够加强设备仪器在不同项目间的流转,减少设备仪器的空闲时间,提高使用效率,有效降低设备仪器需求的绝对数量。 4.3提升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工作的意识 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涉及项目的方方面面,单独依靠财务部门无法有效实施,因此需要提升项目各部门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扩大成本管理的工作层面。当前,提升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工作意识的最有效途径,便是岗位责任制,将成本管理工作的责任进行细致划分,落实到具体岗位的员工身上,这样才能形成督促力,深入落实成本管理工作。同时,还应将员工的收入效益与成本管理工作的效果直接挂钩,形成奖惩分明的责任机制,既能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成本管理工作的热情,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员工的工作责任意识,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运作成本,关系到测绘企业的利润。测绘企业应提高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推进成本管理工作,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繁荣发展。 作者:廖宇佳 单位:广西恒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管理思考 [摘要] 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数据基础,具有使用数据量大、保存时间久、使用频率高、修改频率高、管理过程复杂等特点,给现行的档案的保存、管理和利用方式带来困难。数字档案管理技术作为解决档案存储问题,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基于北京市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现状,分析了测绘档案保存、管理和利用的特点和难点,并就应用数字档案馆技术解决现存问题的成效进行了预估。 [关键词] 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现状 数字档案管理 1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口剧增导致的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综合问题日趋严峻,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测绘地理信息资料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规划的基础,现势性和丰富程度备受重视。2008年,北京市政府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测绘工作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08]11号)进一步明确了缩短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周期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引起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的增速明显提升,给档案管理增加了困难。另外,随着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日渐深入,电子成果等伴随着纸质档案归档成为主流归档形式。因此,电子成果作为信息化产物,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增加了档案管理、使用、更新和永久保存的内容。此外,部分档案由于保存年限太久、频繁翻阅使用或更改等原因,给纸质档案的永久保存造成困难,影响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职能的发挥。 2档案现状 2.1存量现状 目前,北京市的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包括基础测绘、工程测量、航测遥感、地理信息项目成果等各类档案。按照档案介质主要分为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和实物档案,其中电子档案以光盘、硬盘和磁带作为主流保管介质。按照档案内容主要分为基础测绘成果资料、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纸、航测遥感成果、专业测绘和工程测量成果资料、国家测绘标准、项目资料、测绘数据归档光盘等。历史档案最早可追溯至清朝乾隆时期,近年来按照《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进行数据更新,档案数量大,内容丰富,是进行城市变迁研究的重要资料。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分类标准首先遵循《中国档案分类法》中对测绘行业档案分类规定。对于国家标准中没有的内容,遵循地方标准。随着北京市测绘数据更新周期缩短以及地理信息相关的信息化项目增多,导致测绘地理信息档案数量增幅上涨。此外,由于北京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带动了与之相关的详细测量、竣工测量、管线测量、拨地规划路等档案变更频繁。总体来讲,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存量现状呈现出数量多、类别全、增速快、变更频繁等特点。 2.2管理现状 在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管理方面,通过制定管理规定,建立信息化系统和强化管理标准三个方面来解决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的保存和利用问题。现有的档案管理规定涵盖了归档内容、归档时间、档案整理方式、手续办理和管理职责等多个方面。目前,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管理采用人机结合方式,主要操作环节包括归档-入库、借阅-归还、借出-修改-重归档、统计报表、盘库等。对于频繁借阅的档案类型,例如工程测量档案,建立了专门的信息系统,用于办理归档、借阅-归还手续,并实现对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决策层提供参考依据。其余档案,主要利用Excel表格完成对大部分档案信息的维护工作,包括档案名称、归档时间、档案编号等。此外,库房盘点作为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依靠人工核对Excel表来完成,由于档案数量大,excel表格数量多,给库房盘点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2.3利用现状 可供利用的档案资料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成果。常供借阅的纸质档案资料包括:规划路、拨地、验测、放线、竣测、详测、市政、房地产测量、鉴定、规划路、管线、文书、光盘等。按照利用方式主要分为归档、借阅、借出修改,规划路档案资料的修改最为频繁。在所有纸质档案中,工程测量档案借阅数量约占70%。常供借阅的电子成果资料包括控制点资料、数字地形图等,目前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公开提供[1]。 3现存问题 (1)频繁的借阅给纸质档案带来损毁风险 在北京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地形图更新等过程中,相关测绘单位需要频繁调阅档案原件,包括控制资料、拨地、规划路、房产测绘等相关档案。由于外业环境较为艰苦,加之频繁的调阅、复印等,使得档案原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更严重者甚至造成档案原件的永久损毁和丢失。 (2)永久保存的历史档案亟待寻求更为彻底保存方式 历史档案资料,经过多年保存,受到空气中酸、碱等物质的慢慢侵蚀,加之失水、以及气温变化带来的破坏,许多纸张已经十分脆弱,面临消亡。此外,历史档案内容多为手写,目前手写字迹已很难识别,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档案内容将无法使用。 (3)人工管理方式与档案管理效率和利用率之间存在矛盾 纸质档案数量有限,无法同时提供多个单位借阅的使用,导致档案利用率受限。目前,档案管理,包括档案借阅、归档、盘库等,主要依赖人工维护的excel表格和纸质单据,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维护多项冗余信息,且多个Excel表格记录需保持同步,维护工作繁杂且易出错。此外,档案库存位置查找过程中,依赖专业人员的经验,对工作人员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 (4)科技变革带来的挑战 随着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化,测绘生产模式逐步向信息化和无纸化过渡,数字化成果的类型、数量、更新频率不断增多,针对电子成果的管理、更新和归档制度也在日趋完善[2]。现行的以人工管理为依托,以纸质介质为载体的管理方式在管理数字化成果归档、管理、登记、变更以及借阅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4应用数字档案管理技术成效预估 4.1彻底实现档案永久存护 借助数字档案管理平台的扫描数字化技术、海量电子档案高速在线浏览,存储、备份和保密技术,实现纸质档案的全部数字化[3],将给现有档案保存和利用方式带来巨大变革。首先,对于珍贵的历史档案,将彻底解决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性保护和永久保存难题[3]。其次,以借阅为目的档案查询和借出,将利用电子档案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自助查找和下载,介质将由纸质原件转变为电子档案的打印版,避免了纸质档案原件或副本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引起的损坏,减轻了管理人员的查阅工作量,同时,由于打印数量可由用户自定义,一本档案同时可满足多用户的使用需求,提高了档案原件的利用率。此外,对于电子成果将逐步推动电子归档,通过网络传输,在电子签名、水印和版本控制等技术支持下完成归档过程,并实时提供在线浏览和借阅。 4.2提升档案利用效率,提升测绘生产的信息化程度 数字档案管理核心技术履行的职能包括: (1)档案管理职能: 包括日常档案归档、借阅等办公信息化,档案库房管理智能化、档案利用情况的统计与报表等[4]; (2)档案服务职能: 在线综合管理平台满足多用户对电子档案的在线快速浏览、查询、借阅、下载和打印等需求,将传统的人工管理过程借助计算机实现,满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生产部门和社会大众提供测绘档案的使用需求,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3)档案编研与信息挖掘职能: 以应用为目的,对电子档案库多类档案进行主题编研,对多类档案蕴藏的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发现新知识,服务于现有的科技项目[5]。应用数字档案管理技术,将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升现有纸质档案利用广度和深度。 4.3探索行业间的技术交叉,推动测绘科技创新 数字档案管理技术结合地理信息行业的地理分析、室内定位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虚拟化和智能化。利用地理信息档案特有的位置信息结合二维码识别技术,通过档案的流向跟踪,可以精细化的获取与档案相关联的工程信息,为项目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在室内定位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可实现库房管理的真三维可视化,为海量档案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途径,提升档案管理效率。通过行业间的技术交叉,探索具有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特色的数字档案管理解决方案,推动测绘科技的创新。 作者:赵凌美 赵春香 单位:北京测绘设计研究院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设计和构建 1、地理数据和数据库技术 1.1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是表示空间地理散布的相关数据,其反映地面物体与周围环境条件中坚固的持久的存在数目、质量情况、散布特点、关系以及原理的数字文字以及图像的总体,测绘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地理实体空间分布特征的信息采用此类工程项目地点的信息点反映,与此同时,也包括这个工程测绘项目的图形或其它方面的数据。 1.2MicrosoftOfficeAccess信息数据库 MicrosoftOfficeAccess信息数据库是微软公司在1992年研发推广的以标准Javascript扩展工具套件为主引擎的3D桌面信息数据库,其属于一类性能优异的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工具,因其具备使用简洁、界面合理、容易学习和使用以及接口灵敏的优势,也作为诸多小规模操作系统优先选择的管理数据库系统。 2、测绘工程管理的内容和管理数据类型 2.1测绘工程管理的相关内容 测绘工程管理是针对总体项目的实行阶段采取设计、管控以及监管的方式,尽可能的实确保测绘工程的任务和目的,当测绘工程以准备工作阶段初始一直道测绘结束的结果交付应用,通常可以分成:材料准备工作、技术规划阶段、现场操作、测绘质量监管、测绘结果交付应用以及测绘资金花费计算等的几个过程,但是各个过程中,测绘工程管理者重视的关键方向就是测绘工程的质量、测绘进程以及测绘资金花费。所以,各个工作和环节需侧重的通常都是以保证测绘质量为基础,重视测绘进度和测绘资金的到账事宜。测绘工程的监管工作通常和测绘时间、把握测绘质量以及工程合同监管相关联。 2.2工程测绘阶段需管理信息种类 测绘工程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数据较多且具有多样性,其中包含测绘工程的所有方面的数据。 (1)主要信息数据基于其使用方面的性能,通常分成以下几类:第一,提供于进行计算方面的信息数据,比如,时间、测绘量、一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以及测绘成本;第二,提供于进行查找和划分的信息数据,比如,委托机构、工程名目、测绘工程责任人、工程地点、工程种类以及工程质量等级;第三,应用在补充说明的信息,比如,工程取消或者工期拖延的因素。 (2)基于数据反映相关信息的模式,通常能够分成如下几种:第一,采用书面文字数字模式反映信息数据,比如,工程预算材料、工程合同、技术规划材料以及各种办理货物的交付和货款的支付的一种依据;第二,应用图像反映信息数据和测绘结果以及通过图片等传媒来表达作品效果;第三,此类信息数据的集合,则产生了信息数据库。 (3)测绘工程管理的数据库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为针对信息数据实行搜集、划分、解算以及表格制作处置后产生的具备一定结构的数据整合,相关数据处置和信息管理工具大部分信息数据均应用MicrosoftOf-ficeAccess数据库进行管控。 3、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数据库的构建方式 3.1构建测绘工程项目属性数据库 测绘工程数据库结构因工程管理过程中采用动态控制模式,则需信息数据收集需实时精准且完全。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阶段需简洁清楚。数据库的建立通常依照测绘工程的推进,以招标和投标的资金预算和工程准备工作为准,从测绘工程控制至工程成本支付先后总结各个阶段的测绘数据,也能够依照数据反映的信息划分,以方便管理和使用。 3.2构建测绘工程项目空间数据库 构建测绘工程项目空间数据库需利用收集此项工程的空间数据,且和其它的属性有机结合。 4、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的重要管理性能 测绘工程有关数据的录入和管理工作、工程查找和统计工作、工程收费、自动计算和安排工日、各个机构或者基本作业单位的工日与工程产值以及测绘工作量数据的查找和统计、每位工作人员的工日和参与工程数据的查找统计,因信息较多,且没有规律,所以,数据管理性能工作较难。 4.1数据录入和更改 各个工程的有关数据输进数据库,数据录入的界面需简介,录入数据需精确,才可以确保应用效果,还可以基于情况改变实行添加和更改。 4.2数据查找 以工程查找为首,工程查找即在数据库内搜寻到符合客户要求标准的所有工程,且将查找成果反映给客户。工程数据中大部分数据均可当作查找因素。 4.3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功能是依照有关标准对每个工程项目的各类数据实行统计工作,包含工程数目、种类、工程产值以及工程合同,并包含机构或者每个工作人员的工日与参与的工程以及测绘工作量,工程统计利用系统和客户交换信息的通道来实现,查找的结果采用向上级报告的表格方式提供给客户,给客户的工程监管与运营决策提供相关数据。 5、总结 测绘工程的管理和许多领域都存在联系,属于具备管控、设计和决策的体系,应用地理数据库管理模式对工程实行监管,可确保工程的管理标准化、合理化以及自动化,可以减少成本投入,提升管理成效。如果将工程管理机构和会计机构的管控体系与材料管理机构有机结合,则可以将数据库应用于测绘工程的管理。 作者:谢乾钰 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一三地质队 测绘管理论文:WBS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探讨 1前言 作为国家发展规划和基础建设的前期工作,测绘项目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将为国家基础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更好地起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排头兵作用。但是在复杂的测量条件及高精度质量要求下,采用什么样的管理体系可以在满足测绘要求的前提下,按时完成整个测绘项目,成为当前测绘工程进度与质量管理关键问题之一,是测绘生产部门一项重要工作。机场建设中,测绘精度是一般工程项目的5倍,对进度控制、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西南某机场测绘工程项目中,采用WBS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把整个项目依据作业流程和任务分配分解为若干个单元,优化测绘工程项目中进度与质量控制的关键切入点,找出测绘工程项目的作业流程中存在的障碍,并建立进度和质量管理体系,同时针对具体实践中流程障碍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对策,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2WBS简介 2.1WBS概念 WBS(WorkBreakdownStructure)即工程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是一种熟悉工程,全面地、系统地分析工程项目的有效方法,也是项目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中。其定义为:把项目按照系统原理和要求分解成互相独立、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项目单元,将它们作为项目的计划、实施、控制和信息传递等一系列项目管理工作对象,通过项目管理将所有的项目单元合并成为一个工作整体,以达到综合的计划和控制要求。在WBS中,项目分解结果———项目单元是项目的计划、管理控制和工程项目内部信息传递等一系列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的、直接的对象。所有项目单元管理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其结果必然是整个工程项目最终达到综合控制的要求。项目结构分解方法是现代施工管理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施工计划、控制过程的基础。该原理是一个树形结构,根据项目内在结构和生产过程逐级分层形成一张示意图。分结后的项目单元相对独立、内容更加单一、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工作关系更加明确,更加有利于项目进度计划的制订。测绘工作是一项工作流程复杂、精度要求高、团队协作完成的工作,将WBS方法实践到测绘项目的进度管理中,可以有效地规划整个作业工程,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未知风险的发生几率。 2.2分解方法 WBS是一种在项目全范围内分解和定义各层次工作包的方法,WBS按照项目发展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定,进行系统化的、相互关联和协调的层次分解。结构层次越往下层则项目组成部分的定义越详细,WBS最后构成一份层次清晰的工作分解结构。有效的任务分解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WBS分解是一个由粗到细,由项目到工作包,再到具体工作的过程,该分解结构将成为项目管理计划和控制的最重要依据。目前常用的分解方法如下:(1)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分解每个项目都有其发生发展结束的生命周期。按项目实施过程分解,即是按照项目从立项开始的各个实施环节划分实施活动,如招投标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等。(2)按功能分解功能是工程完成后应具有的作用,亦即工程的用途。工程项目有一个整体的功能,在项目技术设计前将总的功能目标分解成局部功能目标,化整为零。(3)按空间位置分解对于一些大型复杂工程项目,项目的空间跨度大,按照项目的平面或空间位置进行项目的WBS分解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4)按要素分解一个项目由多种专业要素组成,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按照各专业要素对项目进行分解。如一个项目分解为基建和装饰两大部分。 3基于WBS的机场测绘工程项目任务分解 3.1机场测绘工程项目任务概况 本文涉及的机场测绘工程内容主要包括航站楼挖孔桩及主体结构的轴线进行定位测量,对第二跑道各导航台站及场监雷达站进行测量。主要工作内容可以分解为4个部分:GPS测量、水准测量、定桩放线以及第二跑道内场站测绘。综合考虑到工期、人员素质、仪器设备等因素,。 3.2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 在机场测绘工程项目中,运用WBS方法,把整个项目依据作业流程和任务分配分解为若干个单元,并把这些小单元落实到各个作业小组,让作业小组里的每一位作业人员都清晰明了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未来将要进行的工作任务。通过这样的工作分解,项目负责人也能够合理安排人员和仪器,节约各项成本,缩减整个项目的时间。从前述的任务分配中可以看出,机场测绘工程项目是按照接受任务、准备阶段、GPS测量、水准测量、定桩放样、第二跑道测量、整理资料、检查验收的流程进行工作,这些工作中又都包含了许多活动。按照工程的进展过程,由上至下将全过程进行分解,形成工作分解结构图。 3.3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 制定机场测绘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项目的进程,节约项目的时间,并为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提供一个评价标准,确保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是依据WBS以及对项目中所有的活动所需时间估算后制定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各项活动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机场测绘工程分解活动比较多,项目比较复杂,各项活动间存在时间交叉和覆盖的情况,所以每项活动的时间估算就非常重要。在做计划时一般采用乐观法对各项活动的时间进行估算,假设所有分项工作都是在十分理想,不会出现任何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能完成这项工作的最短时间。机场测绘工程项目规模大,施工区域分散,测量精度要求高,在这样的前提下,需要制定出符合现实情况的进度计划,与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充分结合起来,在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为第一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安排,保障项目又好又快实施。在作业人员进入现场作业前,根据以往大型测绘工程的实践经验,综合分析本次项目的特点,制定出甘特图形式的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图。 4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 完成机场项目的进度计划后,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因为存在人工、现场环境、天气、不可抗等因素,整个项目不可能严格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大多数的状况都是会偏离原本的计划。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适用于测绘工程的进度管理系统,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度情况,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调整实施方案。 4.1成立项目进度监管小组 自项目伊始就成立项目进度监管小组,现场负责人完成项目进度检查、督促、修正工作,将项目的计划工期控制在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工期范围内,在兼顾成本、质量保证的同时,努力缩短项目工期。当现场负责人从作业组长那里了解到项目的进度与预计情况出现了偏差,首先现场负责人必须对作业组进行口头提醒,并且在1天之后再次向作业组长了解进展情况,如果情况仍然没有好转,进度没有赶上,现场负责人就需要立即向组长和副组长汇报,经过组长、副组长、现场负责人和作业组长共同协商后,重新制定这个分项工作的进度计划,修正进度计划表。 4.2确立项目的进度目标 根据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特点、任务分解结构图,必须明确的建立项目的进度目标,设立各个阶段的进度控制分目标。以确保能够有效的跟踪和控制整个项目每个环节的进度。 4.3动态监管反馈制度 项目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机场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天气变化因素的影响,而测绘工程是极其容易因受到降雨、日照强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干扰,进而影响工程进度的。因此在付诸实施中每个作业组都备有进度跟踪情况表,作业组组长在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填写进度跟踪情况表,并交给现场负责人进行检查核实。现场负责人每天将作业组提交的进度跟踪情况表与项目进度安排表进行比对,如果发现2天以上的工期拖延就立即向院长和总工程师反馈项目的实际进度,由院长和总工程师作出决定是否需要修正项目下一步的计划。如果进度跟踪情况表所反映出的每天的工程进度与计划没有差错或没有滞后到2天,现场负责人只需提醒作业组长注意工期,并且在每周的工程情况例会上报告一周的进度情况。 4.4及时修正保障项目工期 机场测绘项目涉及人员多、环节复杂、不可控因素多,如果由于单个因素影响发生连锁反应,会影响到整个项目施工进度,甚至造成项目搁置。因此建立机场测绘项目进度管理体系,需充分考虑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考虑计划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将项目施工风险降到最低。在分析进度偏差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对进度影响因素实施控制和协调各种变量关系,综合运用延长工期、增派人员等措施,将项目的施工时间控制在事先确定的目标工期范围之内。 5结论 项目进度管理的核心观念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内完成预设的质量目标,在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程中,笔者体会到,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时的多方参与,能够明确整个工程项目的关键节点;建立进度监督小组和动态监督管理制度可以加强各个环节的联系,各种信息更加及时地反馈,提升管理效率;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进度计划,既能够有效地规避未知风险,又能节约人力物力资源。通过基于WBS的项目分解,科学地制定项目进度,理论指导实际、优化资源调配,用有力措施和先进技术保障了机场测绘项目顺利实施,起到提升项目管理效率的作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整个工程的整体进度控制良好,使得机场测绘工程项目按工期圆满完成。 作者:胥姝 单位:成都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测绘管理论文: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下测绘工程论文 1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概述及其重要性分析 1.1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概述 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产品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监督、控制、检测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我国新测绘法中相关规定,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指的是对从测绘工程单位承接测绘任务开始,一直到产品交付过程,实施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在测绘工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质量第一、统一控制的原则,同时注重测绘工程的整体经济性,加强对测绘过程的监管,保证测绘工程的质量满足工程具体的目标。质量管理是测绘工程发挥功能效益的保障,所以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对测绘工程质量宣传,提高测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并加强测绘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测绘水平。 1.2测绘工程系统控制概述 测绘工程系统控制主要是在工程范围内,建立协调、统一的监控网络,对测绘工作各个环节实行统一调配以及质量监控,保证测绘精度与均匀性。在实际测绘工程中,可以选择与城市控制网、国家控制网进行联网,建立统一的系统控制网络,同时根据测绘区域地理特征、高程等确定合理的投影长度。测绘工程系统控制必须联系实际,避免系统控制网与实际测绘工程不符的情况。 1.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重要性分析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对测绘工程整体质量与安全,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科学性,是我国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同时,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能够不断的提升测绘工作水平,对促进我国测绘工程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现状分析 现阶段,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阶段测绘工程单位测绘工作绝大多数都是自测自用,外界的监督力度较弱,因此逐渐形成较为松散的行业习惯;(2)一些测绘工程单位虽然也建立了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体系,但由于体系不够完善,使得测绘工程各个环节工作不能有效的协调与统一;甚至一些测绘工程单位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机构流于形式,不能履行部门的义务;(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部门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对测绘工程工作质量与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 3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 基于现阶段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现状,笔者根据多年的测绘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点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1)做好测绘工作前期准备。 在测绘工程具体工作开展前,需要对工程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材料的设备。根据现场勘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具体的测绘工程发难,对相关技术要求进行认真研究,确保方案与计划与行业标准相符,加强对测绘工程方案的审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另外,需要根据具体的测绘任务,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制度,落实具体工作责任制。 (2)完善测绘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国家加大了对测绘质量的重视程度,先后颁布了计量法、质量法、测绘法等一系列法律,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颁布了包括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办法、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但是目前测绘工程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够完善,同时其可行性有待提升,给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强化法律对测绘工程的监督与约束,为测绘行业提供行业规范与标准。 (3)不断的完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机制。 测绘人员在我国各个经济建设部门中都有涉及,各具特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完善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包括检查机制、制约机制、激励机制等,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还需要加强测绘工程单位年检,将绩效考评、统验结果作为年检的重要依据,及时了解测绘工程行业动态,制定合理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统计表;完善测绘质量抽查制度,扩大抽查的密度、范围等,同时抽查标准,并将结果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4)加强测绘工程系统控制管理工作。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不仅可以很好地为社会提供测绘工程产品的管理与服务,而且可以进一步规范完善测绘工程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具有科学、公正、独立、服务与管理等特征,是保证测绘工程的顺利达标的保障。为了保证整个测绘工程顺利推进,必须通过对测绘工程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掌握测绘工程产品生产的具体过程,可以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便及时提出可行措施加以解决落实。为了保障测绘工程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要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依据,逐步规范测绘工程管理控制运作行为,健全完善测绘工程管理的相关制度。而且要善于向国内外先进的测绘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完善独立的管理控制体系。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是保证测绘工程质量的前提,对我国社会化建设策略、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现阶段我国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监督执行力、制度不完善等几个方面,还需要相关部门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为测绘工程提供质量与安全保障。 作者:姜晓佳 曾庚权 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江西总队 测绘管理论文: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 一、实现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房产测绘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有关房产测绘规程的出台,我市房产测绘事业蓬勃发展,房产测绘档案保有数量越来越多、利用频次越来越高、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房产测绘档案信息资源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成为大数据时代社会共享的资源。因此,房产测绘档案管理必须实现数字化管理才能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二)信息时代的需要随着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网 络化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将是数字网络,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将通过数字网络传递和交流。房产测绘档案必须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转化到现代化层面上来,只有实现数字化管理,才能适应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和国土房管行政管理决策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房产测绘信息服务。 (三)实现房产测绘档案社会服务的需要 传统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属于专属化和封闭式管理模式,开发企业和产权业主难以接触具体的房产测绘档案。加上档案管理部门平时对房产测绘档案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房产测绘档案社会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业主自身权利的需要。数字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使房产测绘档案的利用、查询以及档案信息的添加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可以确保档案内容的公开透明。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在实现为国土房管行政管理提供全方位房产测绘信息的同时,还可实现将有限范围内的房屋信息、权籍数据等向社会和业主个人开放,不仅有利于加强对房产测绘档案工作的监督,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实现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管理,涉及开发企业和房屋业主个人隐私及信息安全。尽管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必须注意到,在推动实现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无法保证 在电子文档给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管理带来快捷、灵活、存储量大、易于传输、便于保管和修改等优点的同时,也带来不利于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安全保密等不利因素。如:病毒侵害、数据丢失、信息泄密、人为破坏等。 (二)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系统缺乏通用性和科学性 国家没有形成统一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各地甚至各部门都在研究开发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信息系统。由于层次、标准各不相同,使得系统的通用性较差,基础数据难以交换、难以共享,不能适应房产测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要求。 (三)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也各不相同。有的地区按系统建立了网站和局域网,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有的地区只是把房产测绘基础信息、档案目录输入计算机,资料检索等仍习惯于手工操作,档案管理基本还是纸质化,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仍未起步;有的地区干脆完全采用纸质化手工管理。 (四)房产测绘档案管理队伍素质偏低 在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是关键因素,各种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管理人员才能发挥作用。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只是纸质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简单的编号存放,致使长期以来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素质整体偏低,技能提高缓慢,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档案管理的复合性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正常开展。 三、实现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研发科学合理的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严格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房产测绘和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房产测绘档案管理的实际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当增减房产测绘档案材料收集范围,调整档案目录,增加房产测绘档案使用价值。加大科技投入,研发适合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系统,切实做到“三统一”,即:实用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信息安全和技术安全有机统一;通用性和适用性有机统一。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化系统才能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加快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进程,提高房产测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二)加强档案保密工作,确保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安全 一是档案行政部门应会同房产测绘部门共同制定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明确网络环境下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以及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的分类等级、查阅权限及授权条件等,为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基础保障。二是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增强保密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客观全面地对房产测绘档案信息作出科学判断,根据档案的密级程度确定开放查询范围,严格审查,严格管理,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 (三)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为房产测绘档案部门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以满足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与研究、数据库生产与维护、网络环境创建与维护等方面的需要。努力培养既熟悉房产测绘档案业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在职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教育,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才需求。 作者:许春龙 单位:天津市国土资源测绘和房屋测量中心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技术中土地信息化管理论文 1在土地信息化的管理当中几个常见的测绘技术 1.1全球的定位系统(GPS)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定位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科技技术,由于其具有的高测绘精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化信息化管理中,而且采用该技术还可以快速掌握各级待检测控制点的所在位置。在开展快速静态确定及测量工作时,已经不需要继续采用点间通视技术就能够得到精确度很高的测量结果。目前我们所采用的RTK技术进行定位测量,由于其具有的及时定位性及定位精度较为灵活性,仍然被应用于各项测量领域中,例如地形的测图、地籍的测量以及界址点的点位这些许多方面。而对于高精度的控制测量领域,则更多的会采用GPS静态定位技术,已获得更加精确的测量结果。 1.23S技术 现如今,3S的技术主导是把GPS作为信息的来源,经过户外的调测获得遥感影像来作为科学参考,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地理信息的平台来进行图样的迅速绘制,然后就可以将各个地区的实际状态进行综合清晰的标记,然后再直接并且迅速的完成对广阔的土地资源的实践和调查的管理。最后,我们就可以将遥感信息材料凭借数字化的工具和软件完成迅速的处理,还可以直接处理地理信息,经过数字化的处理把它导入到数据库当中。 1.3遥感RS技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管理中能够获得为高分辨率的数据资料,尤其是在土地调查、更新以及监测等方面运用更为广泛。从30m到0.61m的分辨率信息全都可以在各个土地资源的调查和管理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通过采用遥感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机交互式边界的提取产生一些影响,使得测得的面积存在0.01~0.1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另外还会存在0.1~0.3之间的自动提取相对误差。(2)可以和遥感相结合来实施土地应用和类型的分别,人体交叉式的分辨的科学性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百,其自动分类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上下。 1.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就现在来看,各个信息处理以及数据的采集都是在向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来发展的,在土地信息测量工作中,由于测绘数据和信息的量非常庞大,再加上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测绘人员会通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整理、分析,以提高土地信息化管理的效率。而GIS技术是集多学科、多技术于一体,主要涉及到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测绘遥感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等多个领域,因此GIS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包括实现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整理以及分析,可以通过三维可视化进行数据的显示和输出,并且还可以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决策辅助和提示。 2土地信息化管理中针对测绘技术应用的需求分析 新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够控制整个工作获取全面精确的土地数据资料,提高土地信息化管理效率。测绘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详实的数据,可最大程度的获得更加精确的土地面积资料、所在土地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权属分界等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创建地籍资料、绘制地图以及建立数据库系统等,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测绘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保护耕地,充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现代测绘技术能够更加迅速的发现土地状况的变化,能够第一时间开展土地调查工作。除此之外,测绘技术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还可以为计税控制及土地产权管理等提供依据,因此,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3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与提升方法 3.1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提升 现阶段,在我国土地信息管理工作中,土地规划设计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规划设计的内容相当之多,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的所在位置、数量以及实际价值的评估等。因此,要想做好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就需要先要掌握土地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明确土地的性质及质量,以便提供更加全面精确的数据,完善土地的规划和设计内容,为日后土地的利用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遥感集成技术的应用,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取土地信息,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得到土地可视化图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进一步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我国土地的利用及变更状况提供全新的数据信息,及时对变更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自动生成实时的土地利用信息库,这就对土地的结构和设计的优化以及运用状态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3.2在土地的利用状态动态的监测当中的应用和提升 在土地的信息化管理中,对土地利用状态进行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到土地的利用和变化情况。在遥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解译的矢量数据一般情况下都会标明土地的所在坐标,然后结合全球定位技术,对该坐标进行精确定位,可以破译位于该坐标建筑物内的作业情况,有效提高了遥感技术对土地信息解译功能的可靠程度。所以,在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通过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可以非常明显的提高土地利用者的动态监测效率,对土地发生的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的分析,得到新的土地数据,为制图工作提供便利。 3.3在土地的利用和执法检查当中的应用和提升 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通过对其利用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以便及时获取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掌握土地的变化。而通过遥感技术测得的数据通常都会显示地理坐标,再加上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增加了定位的精确度,加大了室内作业的破译成功率,以此来提高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管理应用中的可靠性。增强地理信息技术、GPS还有遥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就能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来进行实时的监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获得精确的土地利用的变化数据,再加上遥感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精确定位,更加深入的对土地发生变化的空间进行分析,以此来获得变化后的数据信息。除此之外,在土地执法检查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土地进行“可视化”管理,及时掌握土地的变化,更新数据库信息,为下一阶段的制图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测绘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帮助执法工作人员对违法的土地位置进行定位,为违法惩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一旦问题得到解决,还可以利用数字执法方式协助执法检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国各种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信息化测绘技术由于其具有的高效性和先进性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确保了土地测量数据的精确性,降低了测量工作的任务量,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相信在今后的土地管理当中,信息化的测绘技术还能得到更好的运用。 作者:韦敏 单位:都安瑶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 测绘管理论文:房地产测绘质量管理论文 1制订统一的房地产测绘技术标准,做到有法可依 2000年《房产测量规范》的出台对统一房地产测绘的技术标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房屋结构样式不同,有的极具民族特色。因此,各地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房产测量规范》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为房产面积的测算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技术规则,有效地降低面积测算中对建筑面积的认定特别是对公共建筑面积的分摊认定的自由裁量权,极大地减少房产面积的争议和纠纷,切实保护房屋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本地房地产测绘的规范开展。 2成立房地产测绘管理机构,加强对房地产测绘的监督管理 各地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房地产测绘行业行政管理,实施房地产测绘单位和个人的资质、资格管理,在资格备案、房地产测绘计划、成果检查验收、成果鉴定等方面行使管理职能,健全测绘执法监督体系,大力加强房地产测绘管理、监督机制,搞好房地产测绘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大房地产测绘成果管理的力度。 3建立新建项目备案制度,对重大测绘项目进行统一招标 城市新建项目应在立项后向房地产测绘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由房地产测绘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房地产测绘计划,对重大测绘项目进行统一招标,统一监督完成。 4对测绘成果进行严格的审核、验收,确保质量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2000)规定的房地产测绘成果最终验收制度,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即过程检查、最终检查和验收。由委托人(开发建设单位)对房地产测绘产品组织实施最终验收,验收人员可由委托单位邀请的有关技术专家组成,也可委托由国家认定的房地产测绘成果鉴定机构鉴定。验收的主要内容有:测绘成果的适用性、界址点的准确性、面积测算的依据及方法等。 5推行房地产测绘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一是房地产测绘管理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体对商品房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及有关规定进行宣传普及,让广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购房人熟悉面积计算方法和面积纠纷处理方法。二是为了切实保护相关权利人的知情权,起用于房地产权属登记的测绘成果资料目录在政务信息网上予以公布,公布的内容包括房地产项目名称、坐落、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测绘责任单位名称、测绘成果编号和通过审核的日期等。实行测绘成果资料目录通告制度使各相关权利人特别是购房业主,能够及时了解到新购房屋的楼盘竣工后是否及时委托房产测量、测量成果是否通过核准,以便到开发建设单位查阅测绘成果资料详细情况,催办产权证。三是建立房地产测绘机构及相关人员的信用档案,将各类房地产测绘机构及相关人员的基本情况、经营业绩、经营中违规、违法劣迹及受到的处罚等情况记入测绘机构及个人的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6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创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房地产测绘成果涉及房产权属管理,直接关系到房屋权利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房地产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要不定期开展房地产测绘市场专项检查,坚决查处无证测绘、超级测绘、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房地产测绘管理体系,推动房产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7结语 加强房地产测绘管理,规范房地产测绘市场,确保基础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是房地产管理的要求,也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全国各地相继施行房地产测绘单位脱钩改制,实行测、管分离。但由于房地产测绘市场有待培育和规范、执行国家房产测量规范有偏差、房地产测绘行政管理缺位、房地产测绘机构的法律、经济赔偿等责任不明确等等造成近年来房地产测绘市场较为混乱。因此,规范房地产测绘市场,加强房地产测绘的全面管理,是各地房地产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各地要从严格市场准入、统一测绘标准、规范测绘队伍、完善监督机制等工作着手,推动房地产测绘工作走向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 作者:樊晓丽 单位:河南省荥阳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中心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电气自动化控制分析 摘要:笔者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核心特征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主流操作应用模式,加以细致化论述,同时集思广益探讨出实效性较高的系统操作应用方案。希望长此以往,能够为我国电气工程事业可持续竞争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应用;监控管制 引言 最近阶段,在国际范围内,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得以全面普及沿用,不过我国在该类技术领域研究上始终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尤其经过相关知识理论的逐层修缮,使得未来电气自动化和IT技术融合,透过集成向智能化控制方向转变,成为必然趋势。由此看来,主动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原理、功能特征,以及后期在电气工程内的应用前景,加以有序探讨论证,是十分必要的。 1电气工程发展需求和自动化系统建设的核心思路认证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更新速率极快,有关计算机、电子学开始在电气工程内大力拓展沿用,使得电气工程学科理论和技术变化结果十分可观,在该类行业领域中的人员也都清晰透彻地感知到传统电气工程理论的低迷迹象,同时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国际领域内的先进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要点层面上,希望透过相应的培训改造,转化成为国家电气工程需要的素质、技能兼备型人才。电气工程内的自动化系统建设工作,将集合微电子、计算机、传感器、检测转换等高端技术设备,使得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高端硬件和软件资源至此得以充分地交接融合。其发展思路在于秉承拓宽面向、强化基础素质、提升电气工程控制能力,希望能够科学的培训课程,获得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俱佳的人才,使得电气工程在市场上彰显出应有的竞争潜质。 2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原理和主要功能特征研究 2.1技术原理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开发工作,主张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电气工程监控模式之上,如远程和现场总线监控形式,其中计算机终端主要负责动态化协调各类工程信息,同时进行智能化储存和验证解析。归结来讲,计算机便是整个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科学运行的基础性指导媒介,在实际操作环节中,计算机会自动处理好相关数据输入、输出,以及校验分析程序,确保系统控制中不会产生任何误差,最终推动电气工程各项活动交接进度。 2.2主要功能特 征结合热工控制量相比,电气自动化操作和控制规范准则存在较大差异,包括信息采集对象单一、数量不多、操作频率低等现象,不过凸显该类工序流程的快速和精准操作效果。须知电气工程中设备保护自动装置,必须要保留高可靠性,反应动作速率也相对较快,在此期间,又不可脱离高对抗干扰性因素而独自运行。因此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便随即凸显顺序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的主导地位,同步状况下更附加较多数量的联锁保护关口。正是在此类环境作用下,机组电气系统被自然地划分到DOS控制单元之中,不单单满足预设的正常起停和灵活性运行操作要求,并且能够实时性检测和显示不同设备运行异常状态和相关数据,保证在当下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的调试措施,借此维持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全程运转的安全合理性。 3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各类操作方式整理 3.1集中式监控 该类监控模式主要适用于电气工程内运行维护快捷、系统操作简易、控制中心防护要求不严格的项目之中。不过此类操作模式主张令系统不同功能模块整合到一类处理器之中加以调试,内部涉及任务量过多,且会令处理速率遭受严重束缚限制。再就是将所有电气设备全面划入监控范畴,必然会令主机原有冗余急剧下降,如若盲目地进行电缆增加,则会令企业白白耗费较多的经济成本,而长距离电缆引入干扰始终未能消除,系统运作可靠性最终仍旧不能保障。另外,隔离刀闸操作闭锁和断路器联锁主要沿用硬接线,由于前者辅助衔接位置点出现纰漏,使得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即便是有关人员想要查线,也会因为二次接线复杂问题限制,而增加较多维护工程量,其间造成错误性操作现象的几率也就随着大幅度增长。 3.2现场总线监控 随着我国智能化电气设备全面革新,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部的普及贯穿,使得电气工程施工人员获取更多的操作经验,整体上为电力企业电气系统网络智能化控制应用,提供保障。实际上,总线监控能够令系统设计成果变得更加富有针对性,尤其是在不同间隔中保留多元化的操作功能,能够结合具体间隔状况提供可靠性设计方案,整体上将远程监控模式的所有优势条件融合进来。与此同时,此类控制手段能够令以往繁多的隔离设备、模拟量变送器等加以适当缩减,保证任何关键性设备都能够在现场随时安装,快速透过通信线媒介和监控系统交接,使得电缆大规模控制和设备安装维护工作量得以适当减少,节省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需要额外加以强调的是,不同装置功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利用网络加以衔接,因为网络组态灵活性,使得系统整体操作控制可靠性倍增,即便是当下衍生出装置故障,也只会令对应部件遭受影响,系统不至于因此而产生瘫痪危机。因此,现场总线监控开始被认定是日后我国供电企业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主流控制发展手段。 3.3远程监控 该类控制模式时刻彰显出电缆应用量、安装费用有效节约,组态灵活、系统运作可靠性高等优势特征,不过因为不同区域现场总线通讯速率过低,使得某些电气工程通讯量过大。因此,此类控制形式对于大范围电气自动化系统构建来讲适用性不佳,仅仅能够满足小规模系统的监控要求。 4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细节解析 现阶段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已经得到全面应用,至于主要操作控制细节内容将如下所示: 4.1计算机处理和数据收集存储 负责进行关键性参数输入、显示,确保性能计算工作处理妥当之后,将当中存在的异常报警、事故序列、历史数据等信息加以收集存储,并制作相关报表打印上交给主管。 4.2汽轮发电机电液调节 进行汽轮发电机组控制时,需要从盘车开始,逐层地进行冲转、暖机、升速、阀切换并网、带初负荷等工序流程校验调试,直到确认系统正常运行为止。事实证明,进行电网一次调频,以及利用电嘲调度接受来调整负荷,不单单能维持机组长期安全性,同时在运行状态变化基础上,也可以很好地延续机组使用时限,借助稳态运行提升机组的经济性。 4.3汽轮发电机旁路控制 该类结构单元主要配合高/1氏压旁路压力调节和高/1氏压旁路温度调节系统进行同步管理,其中旁路阀门执行端可以借助系统运作中力矩和速率精确化控制诉求,进行电动或是电液执行器具选取。 4.4汽轮发电机监视保护 汽轮发电机想要系统化监视查询电气工程内相关机械实际运作状况,就必须在机组启动、运行和停机这类时间段中进行保护仪器调控,顺势将系统内部各类弊端消除,规避一切事故的滋生。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生产供应的汽轮发电机组内部单机容量就全面增加,需要在后续监视保护仪表开发设计过程中额外添加富有针对性的机械参数,当中自然包括转速、轴向位移、轴承盖振动、偏信度等,唯独如此,才能令该类机组联锁保护作用全面发挥,进一步精确化感应现场保护监视的不同信号。另一方面,机、炉协调化管理应用。该类工序在火电站主控系统中影响意义极为深刻,其主张进行不同机组输入、输出间的能量和质量平衡控制,使得系统运行中的内外干扰因素得以有机消除,借此迎合电网对于机组负荷的要求,使得机组长时期稳定运行。再就是进一步接受电网负荷调度并介入到调频率、调峰单元之中,使得汽轮发电机和锅炉之间能量输入和输出得以平衡,协调锅炉内部送风、燃料、引用、给水等子系统控制动作,以及辅机设备和机组实际运转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工作,本身过于繁琐复杂,笔者在此提供的建议内容相对有限,日后希望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借此不断创新拓展。相信长此以往,必将能够为我国电气自动化系统科学控制,以及电气工程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支持辅助动力。 作者:高学强 单位:天津市德安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设计研究 【摘要】在发展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以其实用性和科学性,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工业和电气工程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原则,并就其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设计;技术应用 自动化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建设及电气工程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扩大了效益,也为工业生产和电气工程事业提供了有效技术保障,促进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概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其概念与外延在不同时期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最初,人们将电气与电子产品的相关科学联系在一起,统称为电气工程。随着现代信息科技与物理科学的发展进步,电气工程的外延逐渐扩大,涵盖了计算机、互联网、电子电力、机械自动化及电路技术等多种技术。电气工程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实力,影响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主要分为两类,即状态检修技术和管控一体化技术。其中,管控一体化技术是通过信息数据的集成与处理,实现管控一体化;状态检修技术主要是预测和监控设备运行状态,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 2.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原则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并非是固定的、统一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各种生产机械、生产环境以及平台支撑等因素,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最大化地满足机械自动化控制的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做到经济实用,使软硬件设计都能符合工业生产等实际需求,能够为工业生产和社会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实现低投入、高效益。 2.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 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设计的主要因素,可分为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两方面。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根据设计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首先,在硬件设计方面,在分析工业控制等实际需求基础上,设置中央服务器,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平稳运行。其次,在软件设计方面,可采用当前市面上通用的自动化软件控制系统,依据硬件设计来进行设计,有针对性地编写操作性强的自动化控制程序。完成软硬件设计之后,为了确保设备能够安全、平稳、高效的地运行,还应当将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以及设备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纳入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设计中,形成实现一体化的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决策和管理,为生产实践提供最大化支持。再次,应采用科学、统一的网络架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系统功能,根据企业实际应用需求,实现系统实时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最后,要充分考虑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加强安全装置设计质量控制。根据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设计要求,对安装装置的使用性能和质量进行检测,努力提高系统集成化程度,保证各应用模块和装置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相容性,降低系统设计、管理、运行、维护成本。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3.1在建筑业中的应用 如今,我国建筑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利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给排水系统、安保系统、消防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等。例如,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就是利用该技术进行集散化控制。所谓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就是通过计算机对相关操作内容进行有计划的分散控制与集中管理。 3.2在工业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工业中应用日趋广泛。它通过控制感应器和继电器等电子元件,来有效实现对工业流程的自动化控制与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生产作业效率,解放了人力。技术人员在终端就可以实时监控各系统和线路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策略,保证生产作业顺利、有序地进行。 3.3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在能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清洁、优质的电力能源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例如,火电厂是电力生产的主要场所,其中设置和分布着众多重要的设备设施,如果进行人工监测和检测的话,不仅效率低,而且极易出现安全问题。利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就可以对锅炉、汽轮机以及发电机等重要设备,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和控制,快速侦查调试,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隐患,为电力供应提供良好的保障,极大提升电厂设备运行效率。 作者:杨婷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 摘要: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根本所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柱性作用。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不断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效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本文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重点学科,与社会各行各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包括许多方面内容,如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和电子电力技术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和机电结合等方面。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现状分析 1.1技术方面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集成了多种先进技术,涵盖多个领域,如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只有这些技术共同进步,才能有效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的进步。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技术与实际需求脱节,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只能根据现有技术来进行设计,且设计成果不符合需求,再加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开发平台系统不统一,在具体设计时,每个环节需要进行专门设计,增加了设计工作量,延长了设计周期,导致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造成一定阻碍[1]。 1.2人才方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依赖的各种技术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点,因此,只有具备足够专业素质的技术人才,才能承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的任务。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电气工程师的培养受国家各个层面的广泛重视,在各大理工类高校中,基本都设置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教育改革的深化及新政策的推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导致设计人员思维固化、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不足,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造成极大限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2.1加强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在生产中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利于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减轻工作人员负担。但同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对生产的效率、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也需要进行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持,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必须要对技术进行创新,以满足相应要求,如统一系统程序接口标准,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中数据传输的速度与安全,从而提升生产效率、保证信息安全[2]。 2.2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持是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的关键。但就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来看,通过高校学习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其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承担相应任务。针对此问题,各高校可以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的需求。此外,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重视人才设计能力、开发能力的培养,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采取创新、鼓励的培养方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良好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2.3积极完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开发平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应用于企业生产中,其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企业效益,满足企业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商业属性。系统开发平台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重要基础,是设计和增加功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完善系统开发平台,并使其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能有效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工作效果,促进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3]。 3结语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十分必要。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目前,我国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需要继续加强技术方面的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完善系统开发平台,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市场需求、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作者:龚成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 【摘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科,有着显著的实践特色,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在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对于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水平落后、师资力量匮乏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给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将从如何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构建的角度进行论述,期望为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实践教学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日渐提升,然而当前,在我国的高等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只重视了学生基本知识教授,忽略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有效提升,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且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作为一项极具专业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对于计算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这些工作人员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求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科研能力。然而,笔者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们国家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教学总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严重制约了高校的有效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我们高校在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欠缺科学的工作知识和理念,轻实践重理论,致使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实践技能,使得教师无法有效开展各项实践教学工作,严重制约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学生的提问以及相关的科研和课题研究工作时就会显得手足无措,十分茫然。 因此,不断提升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积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一是高校教师应当针对自身的短板和问题,在工作之余制定科学有效的复习计划,增强自身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二是,高校应当为教师创造丰富的条件,积极开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培训班,聘请更为专业的人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之间也应当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在有效的竞争学习之中,不断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有效提升,为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而且对于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创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进行,以及社会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一些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欠缺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视力度,一些人甚至认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工作,严重限制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工作培养人才职能的有效发挥,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因此,针对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对于人才的实践水平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还应当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高校的教师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应不断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教学任务和目标,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综合性人才不断努力。 作者:王晓蓉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一项综合领域技术,涉及机电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内容,是当前社会经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尤其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广泛地应用在各类生产线,在实践中得到快速的提升和发展。本文以下结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化工产业的技术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存在问题;解决策略;化工应用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其不可代替的功能,在当前各行业领域中,该技术的发展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水平。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主要用于提升社会生产力,以电力为基础,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体系,并吸纳更多的先进技术。因此上,单纯地把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看作某一方面的应用是不科学的,不断加大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力度,确保电气化领域的发展为社会生产做出更大贡献。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现状概述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即电气自动化,是一种典型的边缘学科,它的发展得益于新兴技术的出现,换句话说,任何一种周边技术的发展进步,都会带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大幅度跨越。因此,这一技术的应用也是综合性的,在当前我国化工产业体系完善和行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生产力的适应性方面,提高了不同领域的产业化速度。就现状而言,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渗透,实现了智能化的特征。结合化工产业的特点来说,联合生产、高危环境,通过这一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更多的无人值守岗位,并降低了操作的误差,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间接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让社会生产力逐步细化。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和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层次、应用水平和研发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化工产业及周边生产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1电气工程能源消耗大 顾名思义,电气工程是电力为基础的生产建设模式,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中,涉及到生产的各个流程,按照一定的执行程序,强调有效性、标准型,以减小误差为生产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系列的操作,必然需要引进更多的电气设备,组成工业生产体系,客观上加大的电能的消耗。我国的能源现状并不乐观,庞大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能源消耗,不仅不利于工业生产节能减排的实现,也不符合我国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要求。 2.2电气工程质量不达标 电气自动化技术功能的综合性,也意味着它应用中存在更多的质量标准,事实上,随着现代工业体系中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安全问题的关注,也促使电气工程质量的提高。但在现实中,电气工程质量管理缺乏重视,检验过程中以生产满足为基础,尤其是部门领导的安全意识较差,由此造成施工中存在的种种安全隐患。同时,和电气自动化技术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缺乏专业和系统的质量监管体系,一些管理者意识到电气工程质量达标问题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工作落实的方法,只能通过内部或国家相关规定来进行控制。 2.3自动化系统集成度低 以化工产业为例,随着现代化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善,客观上要求各种设备的配合程度提高,而电气工程自动化功能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从整体情况看,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向集成方向发展,但在自动化层次上还比较低,各种功能、系统接口缺乏统一标准,实现资源共享的效率较低。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问题解决措施 3.1优化电气工程节能设计 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包括的环节较多,每一个环节的设备和技术应用都可以独立进行开展,从设计到安装,对节能要求的标准存在差异。但从这一技术的整体性角度来说,节能设计必须符合功能性的需求,即根据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整体功能来解决能源消耗问题。如优化精简可有可无的设备环节,提高独立设备的运行效率,增加整体系统的耦合性,在满足声场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损耗;包括选择绕组阻值较小的供电变压器、引入新能源设备、采取新型材料装置等等。 3.2加强电气工程质量管理 现代工业发展对设备的依赖程度大,考虑到设备之间的关联性,一部分设备发生问题,必然导致整体的质量缺陷,由此提高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就成了必然,具体的开展工作可以从以下展开:第一,加强员工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定期对员工掌握技能培训,以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第二,通过严格把关电气工程的设计、安装和应用环节,从材料指令层面入手,不断优化进场和维护的操作模式。第三,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施工应用中,加强对施工环节的管理监督,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展开,并在施工完毕后做工程验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3.3完善电气工程管理体系 电气自动化工程中包括的设备、技术等内容,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科技力量的影响下,要不断引入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更好地融合新兴科技力量,并形成新时期条件下的管理体系。如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在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同时,对电气工程中存在的多种要素展开更换、升级、淘汰,始终让设备的先进性维持在最前列。同时,结合化工产业而言,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升,一方面掌握化工产业的生产规律、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具备综合性的设备应用素质,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进和提升,提高电气工程与本行业的兼容性,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形成新的工业设备构建系统。 4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与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存在密切关系,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影响下,工业生产在吸收和转化中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思想,加大在研究、执行和管理方面的力度,确保电气化领域的健康、良性发展。 作者:胡珊珊 彭博 单位:江西省天然气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问题及解决路径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1、能源消耗量大 电气工程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自始至终贯穿着工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是工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量消耗过大的问题还很严重,电厂在生产运行过程中消耗了过多的能量,如:在日常照明和温度等各方面。节能设计方案的不完善和节能设备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源的合理利用,违背了节能减排的理念,限制了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 所谓系统集成,是指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信息、资源等集成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形成资源共享,实现高效管理。目前,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正想着这个方向发展,但由于发展的较晚,自动化系统还比较独立,水平相对较低,各系统间有效连接较少,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动化系统的实际作用。 3、工程质量不达标 电气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民的正常生活,随着群众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电气工程的质量也越发关注。目前,多数电气工程建设都只注重建设的结果,忽视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自身安全意识的缺乏,对工程质量疏于监管,导致质量管理工作落实的不到位,管理失去平衡,同时也没有制定系统的质量监管标准,不仅使工程质量不达标,还为后续工作带来麻烦。 4、自动化系统存在问题 构建高效的自动化系统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目标,目前,各个电气工程企业的网络架构各不相同,各个接口也没有得到统一,且系统缺乏兼容性,导致资源无法共享,阻碍了自动化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自身作用的发挥,为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对方法 1、优化节能设计 在进行节能设计时要全面考虑设计的可行性,一方面要满足电厂正常运作所消耗的能源值,另一方面还要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提升电厂的经济效益。企业要制定或完善相应的节能方案,同时要大力倡导使用节能设备,如:在选择变压器时,尽量选择阻值小耗能低的变压器,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在选择电厂照明系统时,选择照明效果好且寿命长的设备,同时要积极利用自然光,以降低能源的消耗以及工作成本。完善的节能设计可促进电气工程健康、持续发展。 2、提高集成化程度 提高系统集成化会涉及到许多,如: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电力工程各个企业利用相同的平台开发自动化系统,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将系统与系统之间互联,且能互相操作,将信息融合在一起,集中展现,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有效降低管理难度,同时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确保提升电气自动化系统集成化程度。 3、加强质量管理 对于加强质量管理的方法,主要建议如下:其一,电力工程企业要充分意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提高自身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严格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行管理;其二,电力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不断强化其自身能力,提高其安全意识,进而提高施工队伍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培养高素质团队,同时大力引进或内部选拔高素质管理人才,依靠人才力量,满足管理需求;其三,对建设所需材料严格控制,专员采购确保材料来源正当,专员抽检保证质量合格,专员管理做好防火防潮工作,防止材料损坏;其四,对施工各个环节加以监督,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施工,保证工程的质量。 4、完善自动化系统 电气工程企业要不断对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进行完善,其中网络架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架构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将不同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交换,除此之外,还应将不同行业的自动化技术与电气行业相结合达到技术互补,以强化技术系统的管理功能。通常情况下,在完成数据处理后,通用系统需要落实资源配置工作,实现系统协调性,实现网络构架的统一。为完善自动化系统,还应引进先进设备及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在系统运行多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构建出更加趋于完善的自动化系统,以满足各个企业不同需求,实现资源共享,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采取以上措施来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自身作用,从而在根本上推动电气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王宝云 单位:华能云南滇东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滇东电厂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发展现状与展望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电力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项内容;结合现代工业体系来说,主要对生产中的电力进行管理,包括供电途径、自动控制、设备运行、电子技术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积极对其展开研究,可以大量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特点分析 1.1强弱电结合 强电与弱电的结合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最明显特点,在工业体系中,弱电主要包括的是各类信号输入、输出设备,通过弱电指令来控制强电的断、开,以达到自动化和一体化的操作,这也预示着信息技术与机械设备之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就目前来说,国内量产化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设备都包括电子信号处理部分,如采集模块、处理模块、指令模块,弱电与强电的结合越紧密,说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设备的鲁棒性越强,向微电子控制系统发展的程度越深入。 1.2软硬件结合 社会化大生产格局形成以后,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细分化格局越来越明显,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也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快速发展的。早在这一技术问世之前,技术人员就开始利用远程电气控制手段对流水线进行操作,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单位人工掌控效率;简单地说,硬件部分即完成加工生产的机械设备,而软件部分则是电子信息技术操作界面,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由此也催生了工业软件设计行业。软硬件的结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人力控制操作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截至目前,国内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设备)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流水线方面,通过软件的精确控制,以及对生产过程中相关内容的记录,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还可以快速找到影响生产的因素。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 2.1总线技术广泛应用 “总线技术”即基于同一处理器元件的现场作业系统,也是当前国内在工业生产方面主要应用的数据技术,具有显著的先进性优势;总线技术在国内大型企业中往往集中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设备生产线上,或以此为平台构建一体化生产结构,是实际工业体系中连接设备与控制系统的唯一途径。总线技术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操作人员只需要在计算机界面通过虚拟控制手段执行工序,电子信号会通过统一的处理元件发出,在总线沿途正确的位置输出,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便于维护等优势。 2.2平台开放发展模式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对计算机技术吸收应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针对计算机设备及系统进行工业化改造,在PC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实弹更多灵活性,以满足人机交流的需要。而计算机作为一个较为开放的开发平台,可以最大限度的容纳软件和硬件的生产,如针对监控仪器的改造,通过传感器、温度控制器等设备的参数引入微处理器,形成功能强大的远程监控系统;平台开放模式的发展不仅有效促进设备本身的升级,也有利于不同平台之间标准化的统一,推动信息共享和交流。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趋势展望 3.1建设专业的电气自动化人才队伍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条件的限制,电气工程安装及自动化设备操作方面存在很多的漏洞,一方面限制了生产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容易构成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加强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同时提高专业队伍的研发能力;本质上说,人才是国家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建立专业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队伍,是现代工业体系发展的必要条件。 3.2全面推进电气自动化生产市场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和完善,市场调控成为主导,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对市场的适应性。对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开发和设备生产企业而言,不仅要从理论上提升自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结合市场需要,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增强完善自身服务能力,以核心技术为主导,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工业体系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联系越来越紧密,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努力研发,国内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产品类型基本实现了产业覆盖,但现实角度出发,我国在整体技术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和推广。 作者:刘剑晔 王钰 单位:江西省天然气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问题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已经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从过去的人工生产发展成当今的工业化生产,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高。另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因此,电气工程有关技术同样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只有如此,才可以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才能使我国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才能为我国的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从而能够推动我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本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希望能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定义 简单来说,即从电力生产一直至消费,整个过程的所有环节均通过自动化控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控制以及电力电子等诸多相关技术,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相对较强。其大体上涉及到以下几方面内容:机电结合、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等诸多方面,同时,企业通过大量的相关设备器械来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在此基础上,把电输送给广大用户。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在实践中引入该技术,能够明显提升整个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特别是当前竞争的日趋激烈,该技术的引入及其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助于企业顺利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毋庸置疑,电气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与诸多领域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包括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等,该项技术的普及推广,能够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产生非常紧密的关系,促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不断增收。然而,其当前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比而言,中国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水平远远落后,同时发展非常缓慢,根本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具体来说,大体上面临下列几个问题。 2.1突出的节能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造成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尤其突出的当属能源问题,现阶段,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因此,电气工程如果想得到长期发展,必须先将能源问题处理好,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使得我国的电气工程发展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我们知道,电气工程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而且,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并且还能够对建筑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电气工程决定着建筑电气的电力消耗高低,要是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则很难在建筑领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除此之外,该技术还引入到其他各个领域和行业之中,工业、农业、商业等都逐渐普及开来,为工程项目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的时代,各种高科技纷纷推出并引入到实践之中,使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同样引入大量的新技术手段与方法,虽然能够使整个系统的工作质量与效率有所提高,使其更加安全、准确的运行,然而,随之将带来资源浪费问题,这成为该技术的节能减排引入各界重视的关键,同样是今后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2.2质量和管理环节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果想使电气工程得到健康持续发展,那么一定要先将质量和管理的问题解决好,高度重视。然而,现实中许多公司一味的注重管理结果,而根本不注重管理过程,这一点在检查电气工程质量的过程中非常突出。与质量对比来说,质量管理相对重要,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企业往往过于注重前者,如果管理工作做不好,那么将会对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负面作用,最终能够影响到工程质量。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的处理措施 3.1打造全面的自动化系统 正如上文所说,电气自动化中面临问题较多,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其发展。如果想彻底将上述问题解决,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系统,简而言之就是需要打造一个统一的系统,尽可能的与业界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其中,最终实现科学化管理系统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测试、开机等环节,需要通过相对先进的模式进行,尽可能的使系统的作用得到发挥,为开发系统功能打下基础。从更长远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缩减系统管理成本,确保公司可以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3.2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网络结构 我们知道,功能机构属于网络结构中之中的重要机构,彼此间形成一个有机体,相互关联,这样才能够保证每个管理系统的信息资源可以共享,比过去更加安全、便捷,同时,还可以充分体现其独特的功能。将公司的电器自动化各个方面进行有机融合,不管是在生产设备、公司质量监管平台之中,均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公司需要在自身电气设备顺利工作的前提下,引入网络通信技术,同时要挥人工智能的优势,从而能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网络结构。 4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带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与此同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同样在不断发展,且决定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速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顺利开展与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起着主推作用,更是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今后必须努力提高我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水平,打造一个高效的系统平台,引入各种先进的技术来进一步优化系统,另外,在设计相关产品的时候,应当始终遵循政府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优先考虑节能减排,这样才能全面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作用,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 作者:宋喻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自动化技术及电气工程论文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发展遇到问题及分析 1.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设计的问题 电气工程自动化由发展工业革命发展而来,首先应用于工业。经过不断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慢慢延伸到商业等其他领域,由于商业利益最大化及安全工作并不完善,在商业等领域的开发中,数据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商业等部门在进行信息的交流及产品交流时,技术水平、数据获得等存在差异,加大了各领域的交流难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作的效率问题效率是生产力的关键。 在自动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工作效率问题,它对工程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今天这个快的节奏中,工作效率甚至被视为工业的生命。落后就要淘汰,因此,电气工程自动化必须提高工作效率。由于技术的不同,掌握技术的不同,各个企业在工作效率存在差异,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已成迫在眉睫。所以,要想树立自己的有竞争优势,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1.3在工作过程中能源利用问题 在今天的工业发展中,电气工程已成为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是保证工业生产正常运行、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基石。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设备不断更新,轻型化、方便化、智能化的设备不断被运用到生产、工作中去,电气工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工业生产中,众口难调,电气工程往往需要适应各个方面,满足各种需求,在能源利用问题上就显得不尽乐观。电气工程在节能方面的问题以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和使用为主,另外还有一些本身内部的因素及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影响。众所周知,电气工程它是工业生产的核心与关键,随着工业生产智能化、科技化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重要,电气工程的质量与水准将和工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提高能源利用率将为工业生产带来质的飞跃,不但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还能保护环境。显然,就目前的状况,技术人员还需更加努力。 1.4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存在安全质量性问题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许多安全问题,比方说在数据传输方面、数据获取方面、安全防护等方面存在问题。问题的来源是由于许多商业部门、工厂只注重结果,简单认为质量问题与结果相关,而忽略了生产过程及电气工程的质量检验,他们没有对电气工程实际运行情况做详细的考察及关注,只是加强了质量的管理轻视了质量的检测,这样的做法,重视了表面忽略了一些细节的东西,从而对工业的安全生产不能提供百分之百的保证,工程质量也难以达到要求,所以要加大重视安全质量问题。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问题的对应策略 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应用范围面很广,特别是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化等方面建设问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合理、正确的运用可以事半功倍,不但能迅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经济效益的提高有明显作用。乐观的是,电气自动化所能经历考验能应对许多突然因素,空间进一步压缩,有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发展的空间。但另一方面,综合世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水平与我国的成熟程度相比,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2.1促进设计的智能化、安全化 众所周知,提升电气自动化系统是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需要在设计中对功能更加完善。但是自动化仍是大多数所掌握的技术,它存在缺陷,比方说它有互不连接、缺少整体性、不能有效完成信息共等缺陷,不能较好发挥电气自动化的功能和用途。因此,要提高设计的质量,不断去完善,使留在设计中的问题趋于最小化。另外在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数据进行标准对接,应加强对传输过程中安全因素的考虑。在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进行标准对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设计的合理化。当然,在不断完善设计的同时科技化、电子化和交流度三个方面也应该全面的发展。 2.2提高能源利用率,不断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电气工程的重点都是节约成本,减少损耗,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无谓的能耗最小化,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因此在选择供电系统的变压器时,应考虑绕组阻值相对小的变压器,目的是使电流损耗减少从而达到降低变压器的运行成本的目的。实际上由于我国工业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集成化、智能化、全新化的电气自动化设备正慢慢计入工业化,但由于国内工业生产利益需求的急切性及新设备的花费不容小觑,许多工业都有意回避新设备,这就进一步造成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因此,要加大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建立更加完善的条例,来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全球化的今天,知识、资源共享已是主流。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平台事完全有必要的,更是利大于弊的。试想如果将目前掌握的各种先进的技术融合利用,达到实现科学化管理目标,将先进思想的合理利用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3促进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全面科技发展 应提高对科技化的认识与理解,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核心,面对着不断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技术人员应努力加快寻找各方面的切合点,以达到更高更的发展。当然,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我们应鼓励加强信息化的投入,不断加强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引进、先进思想、最前沿技术的学习。回望历史,世界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没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是完全不行的。同时,应加大与外界的联系,闭门造车是完全行不通的,应开放外界网络互连,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效益最大化。 3结束语 随着社会智能化发展和信息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得到迅猛发展,技术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也要不断改进完善,技术更新速度也应适应时代的需求。但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因此需要技术人员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思想,各个企业也应该把握住机会,尽力去完善。众所周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对社会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应抓住机遇,强化队伍专业技能,不断引进和学习新技术,进一步去利用信息共享、知识迅速传递的优势,实现自动化综合处理能力及效益的不断提高。日积跬步,不断改正、不断完善,促进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水平全面发展。 作者:孙吉赟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PLC技术在电气工程机自动化控制之中应用的愈加广泛,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将PLC技术应用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之中,能够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更加稳定迅速的发展。本文阐述了PLC技术的相关内容,并着重阐述了PLC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PLC;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运用;探析 PLC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之中被广泛的应用。PLC的接口性能良好、干扰性强,将其应用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作为电气工程项目自动化系统中的处理器,PLC技术能够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的稳定性,加快整个系统的运行处理速度。本文就是对PLC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1PLC技术的概述 1.1PLC技术的构成 PLC技术内部包括微处理器、运算器、控制器等硬件部分,它是通过对逻辑控制器编程功能的利用,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运算和处理,然后将运算和处理结果输出,达到一定目的。 1.2PLC技术的应用原理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运用PLC技术,能够对控制机电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自动控制的工作质量,在最大程度上将PLC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使采集的数据更加真实有效。同时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扫描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尤其是在采集样本数据和输入工作这一方面,在采集和结束之后可以自动完成信息储存工作,让工作更加简捷化。 1.3PLC模拟量通用换算公式 Ov=[(Osh-Osl)*(Iv-Isl)/(Ish-Isl)]+Osl其中:Ov:换算结果,Iv:换算对象,Osh:换算结果的高限,Osl:换算结果的低限,Ish:换算对象的高限,Isl:换算对象的低限。 2PLC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2.1在编制程序中,PLC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编制程序中应用PLC技术,有利于提高顺序控制器的应用效率。例如某些发电厂在进行清洁工作时,通常会将自动化控制系统与PLC技术想联合,以此来进行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成本,还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发生。因此,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一定要注重对PLC技术的应用,并不断钻研和探索,将PLC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优势充分发挥出出来。首先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技术人员应该要了解并且重视现场的传感情况,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PLC技术的优势。其次,在主站系统使用PLC技术时,技术人员应该做好准备工作,并根据具体的工作要求对技术系统进行科学化的设置与调试。最后,在远程控制这一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要通过PLC顺序控制方式来提升远程控制性能,以此来增强工作效果。 2.2在开关控制中,PLC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开关控制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技术人员必须要充分运用PLC技术,并通过数码编程的方式,以此来提高开关控制的可靠性。同时,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传统的开关控制已经无法满足其生产需求,也无法有效的进行自我保护。因此,必须在开关控制中,必须要充分应用PLC技术。首先,作为技术人员应该对开关断电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加强PLC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以此来减少生产机器的损耗,使机器的寿命延长化。其次应该将传统的机械化继电器加以淘汰,转而使用定义虚拟继电器来进行替代,这种继电器能既能够提高开关控制的反应时间,还能够较少开关控制对电力工程各项设备的损害。最后,技术人员在应用PLC技术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仔细观察,一旦发现出现了技术应用问题,导致故障发生,必须要及时进行解决,避免下次同类故障问题的发生,以此来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的系统的运行效率,促进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2.3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具体应用 对于企业而言,想要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高效的应用PLC技术,企业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战略应用方案。首先,根据当前情况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的高层次要求,提出与之相符合的PLC技术的应用方式,并不断研究和探索,以此来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的建设质量。其次,企业的各个相应部门应该构建一支高水平的优秀人才队伍,在队伍中尤其要注重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技术人员进行PLC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以此来让技术人员更扎实地掌握PLC技术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PLC技术的应用效率。最后企业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PLC技术应用系统,并构建专门的信息库,以此来满足现代化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高要求。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企业应该注重PLC技术的应用,并为此项技术的应用创建完善的技术方案,以此来满足现代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的高需求。 作者:李彦俊 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及节能设计 摘要:随着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对于我们的社会的发展进步,及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节能设计这一方面的提升已经成为大多数电气工程企业的发展趋势,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对节能设计方面的工作越来越重视。本文就以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为基础,对节能技术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改进意见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以后的工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节能设计 1我国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1.1工程中自动化的功能比较缺乏 对于我国工业产业的发展来说,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工程的各方面能力的实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来说,其功能比较单一,在工业实际的操作生产中,自动化只能在一两个环节中实现,对于要求严格的任务,还是需要多个机器设备共同完成,各设备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气工程自动化功能作用的发挥。 1.2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水平比较落后 对于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发展来说,一直以来都是朝着做到更加智能和系统的方向发展。在目前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各个企业之间没有一个固定、高效的发展标准,所以,这就导致各个企业在设计标准和多个方面上都存在明显差异,从而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自动化设备之间无法相互协调的工作,大大降低了电气工程的工作效率。 1.3电气工程自动化耗能大 在电气工程系动画,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节能设计方面的工作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标准,所以,就导致在节能设计上的缺乏。企业在电气工程的设计中,往往只根据企业的生产需求为依据,这就将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发展单一的以经济效益的实现为目标,节能设计方面就被忽视,而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发展状况使得我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不利于整个行业良性、健康的发展。 2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设计的几点建议 电气工程的自动化节能设计对于电气工程未来的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某小学的照明节能设计照度测试结果中,我们就能发现,参与应用节能设计和没有应用节能设计的照明效果又很大的差别,节能不仅节约了能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节能设计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如何巧妙的融合节能设计,下面根据几点具体意见进行分析: 2.1变压器的选择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节能设计中,变压器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同变压器在系统中产生的能耗是不一样的。变压器的材质也会影响到能耗,比如铜材质的变压器在工作的时候,所消耗的能源,就远远低于铁质变压器。有效的变压器节能选择,需要其具备节能的功效,还可以通过控制变压器的电流,让其始终保持平稳的运行状态,从而降低能耗,来到达有效的节能作用。2.2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使用效率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过程中,有效的提高是使用效率能够让各机器设备之间协调有效的运行,提高工作效率也是节能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降低能耗的同时,让电气工程处于无功率的运行状态,以此让电气工程处于一个平衡的运行状态,大大提高了电能传输的效率,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2.3电阻的选择 在电气工程的自动化运行过程中,最消耗能源的就是传输的过程,这个时候,电阻发挥了较大的影响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输电线会消耗一部分的电能,由于产生的阻力作用,就要对电阻的选择更加重视,影响电阻能耗的两个影响方面就是电阻的横截面大小和长度。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对电阻横截面积的减小而降低能耗,具体的实际情况可以根据线路的总体情况而定。 2.4配电系统的优化设计 对于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节能设计来说,对配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对于整个电能的配送系统优化,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配电系统做出相应的优化。让电气自动化和配送系统两者之间处于协调稳定的合作状态,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另外,充足的配电系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稳定的配送系统和高效的通讯导线两者之间的协调应用,减少能源的不必要浪费,才能促进电气工程自动化基础上节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结语 总的来说,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发展已经成为电气工程发展的基础,而节能设计的应用则是占据更大市场优势的必然条件。应用到合理有效的节能设计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长远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这就需要相关的企业技术研发部门给予重视,从自身的工作中出发,加强节能设计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作者:陈宏 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时期,社会的快速进步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升,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对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的整体生产力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简介,并归纳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基于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推进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发展探究 引言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作为我国社会基础工程之一,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都一直受到国家极大的关注度[1]。现阶段,我国主要发展建造行业,而快速发展我国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能够缩短我国核心产业的发展时间。加大力度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我国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简述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我国电气行业内一门新型的门类,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强弱电、软硬件等对基本的技术实施控制。能够对运用信息以及计算机技术实施科学高效的应用,调节内部、保障平衡等[2]。总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一门新型的门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上个世界七十年代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首先在美国出现。随后又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挥极其关键的作用,被大众了解并获得极高的关注。现阶段,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创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意义 1.能够为企业提供合适的平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出现至今,其投入成本一直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而其严格的技术以及非常复杂的系统是电气工程师必须不断地开发新的功能使其系统能够正常的运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3]。而创建合适的平台能够随着企业需求的变化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在降低企业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还可以加快企业的快速发展。 2.能够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我国对电气工程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升,而且也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但是仍然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的情况,处理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单纯的理论培养或者实践培养都不能够满足该领域内对人才的需要,也难以加快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方式还是应该注重理论的强化和技能的培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出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人才。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必须重视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人才的培养。 3.强化对安全意识的培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离不开电的,它能够为我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会有极大的安全隐患。电力工程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的任何误差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损失的出现。 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使更多的科学技术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使我国经济能够稳定健康的增长,就必须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作为战略发展的关键,而且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应该逐步趋向于精简化、智能化以及稳定长远化发展[4]。 四、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加快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能够极大地缩减企业的成本投入,尽最大的可能为企业获取最多的资金效益。第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能够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所节省的劳动力资源可以用于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第三行业——服务业。第三,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即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还可以保障我们生存的环境条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第四,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能够为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 结束语 在二十一世纪,主要的发展方向仍然是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提升科技水平才能够加快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不断完善其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有关技术手段才能够更快的促进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 作者:邹恒 单位: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问题及措施 【摘要】近年来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相应的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也不断深入和完善,电气工程所占据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高科技迅速发展为电气工程自动化带去挑战同时也是其发展机遇,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和认识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和价值高效地发挥到各个行业中,就应该深入分析当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困境。据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进程,助力我国工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问题;解决措施 在新形势下电气工程自动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为此应当努力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从根本上提升电气自动化水平,在符合经济发展的同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水平奠定基础。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顾名思义是指在电力生产到电力消费的各个环节和层次都使用自动层次都使用自动化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子技术,电机技术信息与网络操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多样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部分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知识。而电力企业则运用各种设备进行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步骤从而输送电量至用户。在一定程度上讲,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层面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基础条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转。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2.1电气工程耗能过大 现今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一属地内最为严峻的问题便是如何做到电气的节能环保。而这个问题与我国的基本国情,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息息相关,直接联系着我国的工业资源。在电气工程日益发展,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而对电气工程的质量和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来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水平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奠基石和助推器,这在充分利用能源,资源利用最大化方面更是尤为重要,这包括电气工程对整个建筑内部的温度的调节、照明的控制、清洁打扫的需要以及文娱场所的非正常耗电等。在大量内部建筑电气使用量日益加大的今天,节约能源问题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建筑电气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漏洞以及电气工程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可能会对资源造成严重浪费。 2.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管理和质量上有所欠缺 从国内外对比来看,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起步较晚,在高素质人才、设备科技水平方面都相对落后,据电气工程行业的有关调查研究指出:国内很多电气企业和部门在电气生产管理上存在较大漏洞,他们过于注重产品的质量检验,而忽视了对电气工程质量的监测。尤其体现在设计部门和施工部门二者缺少应有的沟通,这使得电气工程在设计和施工阶段不能很好地协调从而造成了可避免的浪费;在接下来的职工培训中也缺少相应的管理,这使得培训管理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在建筑工程的前半阶段,生产部门和企业之间并未积极主动地加入电气工程的施工当中,只是苛刻地要求施工后期的工程质量,而忽视对施工质量管理的严格监管,这样就造成了电气工程整体安排的杂乱无章,工程质量达不到既定要求,这使得电气工程的正常运转和安全质量受到深远影响。因此,面对电气工程中存在的大量缺陷与不足,我们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 3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进程的应对策略 3.1加强电气工程质量管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企业要加强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深刻认识质量问题的重要性。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员工队伍的建设,定期对员工的业务水平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企业相关部门要严守产品的质量关,对于施工材料及品质按要求进行严格审查,对施工所需的材料不定期进行抽查确保施工材料合乎标准,电气工程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此外,在电气工程整个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检查和监督,整个施工过程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施工速度与效率,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进程。 3.2构建电气自动化系统 电气工程企业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电气工程自动化功能,构建一个统一、科学的自动化系统以提高效率。首先,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推进管理水平的科学化、高效化,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次,在电器自动化系统的开始、运转、操作等多个环节应用高效的系统模式进行编程设计,引进国外高水平的创新水准,应用到我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进程中去,使得电气工程机器自动化进程更加科学高效,能够满足不同企业的多重需要。最后,建立一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完整网络系统,在各个企业之间实现操作运转的自动高效,做到信息和数据的快速传播与共享,从而促进电气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3.3提高自动化系统集成程度 由于我国电气自动化系统集成化起步比较晚,目前系统集成化的程度比较低,还处于独立化的层次,在进行电气工程自动化开发过程中,各个电气工程企业需要使用一致的系统操作平台,同时要加大对技术人员技术和专业水平的培养力度,更好的发挥职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更有利于提高自动化的系统集成程度,实现不同的电气工程之间的兼容,目前电气自动化系统也逐步向着集成化的方向进行发展,这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而且也有利于降低设计成本,实现自动化系统的低成本高收益。 4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加重大,电子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进程有关的技术人员也面临着复杂的难题,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一次次技术变革的征途上,会遇到种种阻碍电气人员前进步伐的绊脚石,因此,只有更加注重自动化的发展水平,更加注重工程的质量管理,注重科技的不断创新进步,才能够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得该技术能够实现飞速提升,争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相应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在进步,其直接作用于现代工业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正常运行,关乎各行各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创建科学、统一的自动化运行系统,利用先进技术服务于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将国家所倡导节能减排的理念融入到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而推动电力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是大势所趋。 作者:汤保全 单位:河南平顶山市朗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设计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创新,电气领域在技术开发创新方面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自动化技术作为电气工程的核心技术,通过对其研究与开发,能够更好地提升在实际应用技术上的标准和需求,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经济建设方面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代社会是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实现社会工业化的必经之路,本文重点从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上着手,重点针对在设计与应用这两方面来进行着重深入的理解与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技术提升,但是相比于一些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上时间比较短,技术水品相对偏低,所以我国在这个领域所做的投入比重也很大,尤其是电气工程等重点行业,针对行业的现实存在的弊端,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来激励在这行业上的发展。电气工程是一种新兴行业学科,是现在新兴技术的核心类技术。在人们的认知里可能会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电气工程行业的兴起,促使由有机械时代快速的跨入了信息时代,提升了人们在生活上的品质,也提高了在工作上的效率和质量,所以说电气工程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正是因为电气工程在科技发展上的重要作用,才使得我国在电气工程上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在如何提高电气工程的问题上,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学习和研究机构,这样就可以在最大化地推动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进步。 1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简单介绍 自动化技术和电气工程和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是相关联的,现在已经融入到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家用电器都有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方面的应用,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也就促使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在高校的教育上通过将电气工程学引入课堂学习,使得我们在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上得到了大大的增强,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电气工程行业有着更好更快的发展。 2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主要设计理念 在对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与设计上,主要应该针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这两大块来进行分析研究,在一般情况下,应该首先对硬件进行设计,根据实际需求,对所需求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第一,应对中央服务器进行设置,采用现在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来作为这个系统的核心所在;第二,选择外围的辅助性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检测设备等;第三,将所有相关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连接,然后组成一个具有相应功能较为完善的系统,能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在实际的运用当中,除了要遵循理论上的问题外,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着重注意。在现有生产环境的条件下针对自动化系统的设计,需要在不改变原本生产基础的条件下进行理念设计,所以在硬件的实际安装上的标准和要求也是较高的,同时设备自身的体积必须适应安装要求,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会严重影响安装的可行性,过小也会影响在实际上的操作。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进行实地考察,充分研究和分析在这方面的兼容性,以保证元器件的兼容问题。在对硬件设施的设计完成以后,就需要进行对软件系统设施进行设计,在市面上,现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类型上多种多样。但是,要想促使元器件在自动化上的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生产商就会选择相匹配的软件设计单位,来根据自身的需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相匹配的软件系统。 3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系统在实际应用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加大,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在是应用领域上也是变得越来越广,下面就对其实际应用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3.1在供热系统方面的主要应用在供热系统上来说,建设主要从电网的调度和变电站的自动化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在针对电网的调度上,通过在使用这项技术能够促使供热系统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动化运行和管控,这样就能够提高安全生产的系数,同时也能增加在实际工作上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利用这方面技术进行生产数据监控和分析,这样就能够更有效的对系统的运行做好评定标准。 3.2在变电站上的主要应用电力设备在运行上是否平稳、是否安全、是否可靠是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在保障上的根本要求及标准,所以在电力设备的监控系统方面的保护和控制上的相关措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变电站在电力设备的应用上也是越来越多,同时,在电力设备的实际应用、运行方面也是越来越复杂,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相关单位投入大量的物资和人力来进行维护以保障运行。但是,将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运用到实际变电站的工作当中,就能够尽量简化操作流程同时也能提高安全系数。在变电站的建设上,采用自动化系统就会事这项技术的作用更加凸显出其优势。能够最大化的优化变电站的实际工作程序,同时达到进行自动化控制的要求,尽可能的提高变电站在实际工作上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变电站的安全性保障;在变电站的监控系统上运用这项技术也能够使其在性能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3.3在电网调度中的主要应用在电力系统应用自动化方面电网调度在自动化上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地域十分广阔,在进行电网的调动上可以利用自动化技术来进行辅助完成,同时也可以用来对整个电网进行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进而大大减少在人员和物资上的消耗,同时能够保证相关人员清楚的把持全局,及时发现在电网调度实际运行商出现的突发问题,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大,更好的保护了电网的稳定和安全以及在实际经济上的利益,进而也将大大降低事故问题的发生几率,尽可能地减少和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4在钢铁行业中的主要应用钢铁是我国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部分区域的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钢铁行业要想快速的发展,进行自动化的应用也是必将进行的工作。在这个行业中,使用这项技术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上,首先,就是在钢铁的生产过程中使用自动化技术,就会使生产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在安全问题上,也能减少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其次,在钢铁生产管理上的主要优化,将自动化应用到钢铁的生产过程当中,可以节省钢铁行业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在工作中人员的管理难度,总的来说自动化的应用给钢铁行业的生产提供了极大的工作便利。 3.5在智能化建筑物方面的主要应用在建设智能化的建筑过程当中很容易在安全和能耗的方面出现问题,但是,将电器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应用到这项工作当中来就可以尽可能的解决在这方面出现的问题。第一,是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成功的解决在智能化建设当中因为设备过多而产生的安全问题的发生。利用这项技术,将安全用电设备接入到建筑当中,可以大大降低用电安全问题的产生,从侧面增加里用电的安全系数。第二,是使用这项技术可以尽可能的解决智能建筑在静电上存在的问题,降低了智能建筑在静电上造成的危害。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当中经常会产生或者积蓄一定的静电,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排解,由于设备较多,就会造成产生的静电变大,严重的影响相关设备的正常使用时间。在这项技术的应用上可以尽可能的避免静电现象的出现,尽可能的减少静电安全问题的产生,从而为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条件。第三,是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上的应用,可以极大的减少因为恶劣雷雨天气对建筑自身所产生的严重影响,我们在生活常识中也能够知道,在雷雨天气,越高的物体,越容易被雷电击中,而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就可以为建筑物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能够使雷电在危及到建筑的时候,成功的将其引入地下。 4在实际应用方面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这方面技术理论的发展上来看,我们要将理论与实际进行充分的融合,只有在理论成熟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实际的应用与实践,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现在电气自动化行业随着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如今已经形成了一门较为系统、全面的学科类技术知识,如今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相应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从某种现实意义上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兴起就是为了满足我们在现实生产与生活上的各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技术。比如在生产加工方面,在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都是采用人工加工的方法来完成各项工作的,这样的工作效率远远达不到我们社会需求的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产品设备方面的需求量也是在逐年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人来完成这项工作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的要求了,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提高生产工作效率,在现实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要想在实际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就必须在生产成本上进行合理的控制,而如何进行控制有成为了企业自身十分头痛的问题,但是通过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就能极大的解决在这方面产生的问题,能够是我们的生产成本得到极大的降低。为我们的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做好了铺垫。 5结语 电气自动化这门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他能够极大的提高我们现实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效率,因此也受到了相关方面充分的重视,想要提高这方面的工作效率,就必须下大力气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只有人才队伍建立起来才能让电气自动化在创新与发展当中的到稳步的提升,从本文中也可以知道,受到现实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时间较短,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很多相关企业还没用意识到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当中存在的好处和优势,也就造成很多企业无法全面时间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严重的制约了在生产效率上的最大化,通过本文的分析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随着应用技术逐渐被人们接受,这个行业必将受到广泛的关注与应用,也将极大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作者:张柯欣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建设及发展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其中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就是电气工程和自动化。尽管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这两个词语的具体意义,但却知道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就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进行论述,总结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发展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属于社会基础工程之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加大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投入。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加快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等于为制造业添加了一双会飞翔的翅膀,可以任其翱翔。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升级我国产业的核心部分。在我国,加快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建设和发展势在必行。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概念和现状 1.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概念作为电气信息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存在其特殊性。它利用高科技技术控制强弱电、软硬件以及机械和电子,达到对基础技术的控制[1]。合理有效的运用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协调内部、保障平衡、优化组合以及突破关键技术。总的来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电气信息领域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将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方便与快捷。 1.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现状众所周知,70年代在美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开始起步。紧接着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又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中,发展至今,它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现阶段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正在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尽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依然取得了让人骄傲的成绩。因此我们现在的重心应该是保持其高速发展的同时解决存在的弊端,使其朝着更加健康绿色的方向不断前进。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建设 2.1提供大型系统统一的平台自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起步和发展以来,成本高昂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严格的技术要求加上复杂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系统导致了电气设计师不断的设计和研发来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专门的设计人员和维修人员需要大量的工作来维持其运行,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提供大型系统统一的平台以应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这样既减少了企业运行的成本,又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 2.2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国家不断的加大对电气工程教育方面的投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人才缺失现象依旧严峻。要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首先就要改变一下培养人才的模式,无论是单纯的对本科生进行理论教导还是单纯的对专科生进行实践教导,都不能实现人才的优质培养,更不可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要着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可以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行业的发展。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就是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起重视。 2.3强化安全意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离不开一个字“电”,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力,但是不要忘记电是非常危险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设计的偏离、错误的操作步骤、错误的操作方法都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危险,提高安全意识势在必行[2]。“安全第一”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避免惨剧的发生。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的涌现,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必须提升到战略高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必须朝向精简化、可持续化、智能化发展。 3.1精简化所谓的精简化,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简化复杂零件、减少零件数量、统一零件规格,提高产品运行率,达到优质的应用效能。 3.2可持续化由于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所有行业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也不例外。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节约能源,有效利用,真正做到绿色健康的发展。 3.3智能化智能化,随着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的发展,人们对这个词语已经不再陌生。自动化讲求的就是智能化,是21世纪发展的重要课题。让机器具有人的部分智慧,可以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不仅仅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工成本还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3]。在未来的发展中,着重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智能化将会带来无限发展的可能。 4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发展的意义 第一,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少的代价带来最大的效益。第二,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可以解放大量的劳动力,解放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行业可以带动其他行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第三,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可以逐步实现节能减排,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和便捷。第四,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可以带动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5结束语 21世纪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作为新兴的行业,其发展和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改善每一个相关的环节,提升相应的技术更好地推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管理好所有相关的项目,解决出现的各类问题,使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不断前进。 作者:彭辉 刘连帅 单位: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技术在各行业的运用研讨 本文作者:白桂银 单位: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新一代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中,已经使用了GTO、JGBT等可关断器件,以及脉宽调制等新型的电子产品。目前,一些学者已着手开始研究FACTS技术。另外,电力电子技术支持下的电机调速、供电电源、电力较配电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无论对改革传统工业,还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效利用都至关重要。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刺激着电力电子技术以每年百分之十几的高速度增长,使其成为本世纪重要的技术支柱之一。电力发电系统也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之一。电子技术的发展改善了电力系统发电机组的多种设备的运行特性。总之,在电力行业中,电子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电子技术与电力行业的结合推动电力行业的长足进步和发展。 电子技术与国防事业 电子技术在国防事业的结合,产生了军事电子技术的概念。军事电子技术是指在军事系统和装备中使用的电子技术,包括军事电子材料、军用电子元器件、军用软件、军事通信技术等。微电子技术是保持军事技术领先的重要基础,在以信息技术为表征的新军事变革中更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目前,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已把电磁频谱的竞争开发推至白热化阶段,具体表现在电子元器件开发上,就是寻求能更适合更高频段、更宽频谱、更高工作温度和更高可靠性的材料和器件。这引发了宽禁带半导体器件等新型军用微电子器件的开发热潮。在我国国防事业中,电子技术作为改进和提升国防军事装备的一门重要技术越来越明显。军事电子技术提升了我国国防电子企业的研发水平和生产水平,从而也推进了国防事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国防电子企业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始终与新国防军事变革的需要相匹配,同时也优化了整个国防电子工业的布局,使之更加合理、可靠。如今,信息网络技术是各种武器平台的重要支撑,电子设备在各种武器装备中的应用使武器装备更具有智能化的功能。目前,世界军事环境和和全球市场需求的日益变化,使我国国防电子企业相应地作出调整,这是其生存之本。总而言之,现代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推进军事电子技术的高速进步,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是未来国防军事装备的关键技术。 电子技术与汽车行业 电子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运用,形成了汽车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是指汽车上应用的电子化和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电子技术的总称。目前,汽车行业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已经进入电子控制的时代。汽车上装备而来大量的越来越高级的电子装置,这些装备推进着汽车向智能化、舒适化、安全化、环保化方向发展,成为“电子智能汽车”。有些专家甚至预言,未来的汽车就是“一台电脑+四个轮子”。目前,汽车电子技术也正处于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其特征主要体现在:①功能多样化;②技术一体化;③系统集成化;④通信网络化。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是提高汽车整体性能的保障,其功能上包括舒适性、安全性、经济性、操纵性、动力性、能源节约性和环保性等。汽车电子技术在功能多样化、系统集成化、体积微型化、系统网络化等方面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这也迎合了人们对汽车的安全、环保、舒适、娱乐等要求的逐步提高。汽车电子技术已经进入了人-车-环境三位一体的和谐关系的阶段。汽车电子技术显著地改善了汽车的综合水平,使之在安全、节能、环保、舒适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而汽车电子技术本身也从单个部件电子化发展到总成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环保化、安全化、智能化、综合化、信息化。 电子技术与商务 电子商务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概念。它通常是指处于全球不同地方的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Browser/Server的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即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商户之间进行网上交易,以及买卖双方进行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电子技术涉及了商品的整个运转周期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商业活动。这里仅说说电子化采购。电子化采购是由采购方发起的一种采购行为,是一种利用Internet网络进行的不见面的交易,如网上招标、网上竞标、网上谈判等。电子化采购不仅仅完成采购行为,而且利用网络技术对采购全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可有效地整合采购资源,提高采购效率,帮助供求双方降低成本。 电子技术与标签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大步地向前发展,甚至是质的飞跃。电子技术与标签技术的结合,就形成了电子标签技术。电子标签又称为Tag、SmartLa-bels或者智能标签。它的核心技术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或称射频识别技术(RFID)。可以说,它是IC卡技术的拓展,是微电子技术和新型芯片封装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子标签通过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人们对各类对象在不同状态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电子标签技术在近些年发展迅猛,被公认为是本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物流管理、海关检测管理、身份认证等多个领域。 电子技术与病历的结合 传统病历的媒介是纸质的,将传统病历与电子技术挂钩,形成一种新的记载病人历程的方式,这就形成了电子病历。美国国立医学研究对电子病历的定义是这样的:电子病历是病人的一些电子化的记录,它包括病人基本信息的记录、病人健康的记录、病人临床记录、医疗保健的记录等。电子病历打破了病历传统的概念,使病人的各种信息更加丰富,而且易于管理。电子病历是病人资料的数字化档案库集合,如病人身份信息、检验报告信息、影像诊断报告信息、病历记录、医嘱治疗记录、药品使用信息。这些通过一些有好的界面展现在管理者的面前,更加便于医生诊断。通过信息化服务,医生在任何地点和时间都可以获取病人的相关信息,为医生提供决策,这就避免了重复检查,提高了用药的合理性,提高临床检验、处方、处置的效率,降低患者诊疗成本。电子病历的出现给管理者和病人双方都带了很多好处,是双方在信息透明的情况下互动,这就可以建立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技术逐渐投入使用,网络化的广泛普及,以及第三代数字通信(3G)时代的发展,都将推进电子病历更深入的发展。 电子技术与照明的结合 电子技术和照明技术的结合,发展成为电子照明技术,它不属于电子电力技术的内容。以前,人们眼中的照明只是表现在照明电器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已经改变,现逐渐转向追求照明质量、强调照明环境的舒适性。我国于19%年正式决定实施“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所谓“绿色照明”,是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采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电器产品(电光源、灯用电器附件、灯具、配线器材,以及调光和控光器件),改善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条件和质量,从而创造一个高效、舒适、安全、经济、有益的环境并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照明。 电子技术与服装的结合 电子技术在服装行业的运用,就形成了电子服装技术。电子服装正逐渐地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它是时装与高新技术融为一体的产物,成为人们现在生活方式与高技术功能融合点,智能服装概念的提出,又使电子服装想高层推进了一步。目前的电子服装具有一定功能,既能感知外界压力、温度、电荷等的刺激,又能根据这些刺激作出相应的变化。电子服装采用了多种学科交叉的技术,开发思路独特新颖,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它在如下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①提升服装的舒适性;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③改善人们的劳动环境;④满足特种行业、特种场合的要求;⑤提高产品附加值,引起人们的兴趣,促进消费。未来的电子服装将面向智能化,朝着具有高附加价值以及高科技应用方向发展。 结论 电子技术作为现今社会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之一,它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深入的运用,并派生出很多新的子技术,如电力电子技术、军事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电子照明、电子病历、电子服装等,这些已经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而且积极地看待和推进电子技术的发展,并增加其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投入,充分发挥电子技术的增值作用。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的重要性 【摘要】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的电子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些技术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现在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进行办公、学习、消费等等,但是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电子科技产品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有着较大风险,即电子科技安全问题。本文将会对电子科技安全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介绍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研究的重要性,之后以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研究现状为切入点对电子科技安全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子科技;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已经步入到信息化时代,现在电子科技产品已经与我们的生活融合到了一起,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现阶段,我们已经无法离开电子科技产品:学生可以用网络利用手机电脑进行学习和查阅资料;成人可以利用网络获取相关的工作资料,并可以通过电子科技产品进行无纸化办公;我们的日常缴费、消费等也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电子科技产品已经网络化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电子科技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也越发的重要。 1电子科技安全 电子科技安全主要是信息安全,人们在使用电子科技产品时所输入或者储存的信息应该是得到相应的保护的,这种保护可以使人们的信息免于泄露和被破坏,进而保证电子科技安全。目前研究电子科技安全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技术安全性,二是信息安全性。电子科技安全需要将技术安全和信息安全有效的结合起来,使电子科技的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2电子科技安全研究现状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人们不但在追求电子科技产品的性能也在研究如何提升电子科技的安全性,使电子科技产品可以更好的保障人们的安全。国际上对电子科技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有相对完善的权威机构组织对电子科技安全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电子科技安全评价标准。目前国际上对计算机的安全评价标准由多个方面进行评判:访问限制、身份识别与验证、服务可靠性、信息实用性等。这种评判标准也就使得国外对于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的运用也是多方面的,从多个角度进行安全技术的研发利用,为电子科技产品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目前针对计算机领域的安全技术主要是:控制访问、身份识别、网上监控、数据加密等方面。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对电子科技安全技术进行研究,最早由公安部成立的计算机监察司、计算机安全委员等主持。相比国际上对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我国对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国主要是对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技术角度和安全教育角度。我国对计算机安全教育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普及,广泛的推广计算机安全教育,对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犯罪进行防范。当前我国对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安全防范产品,如对安全防火墙和安全服务器、杀毒软件等方面。 3电子科技安全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是文明得以发展的体现,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电子科技的触角已经延伸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于个人信息安全性也较为重视,个人信息被泄露或破坏后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电子科技安全技术有助于使人们的信息安全得到保障。当前电子科技安全的发展受到了黑客的很大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批以窃取信息和破坏网络安全牟利的黑客也随之出现。黑客利用其高超的计算机技术,窃取个人信息、企业商业机密、国家军事情报等,对网络秩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为应对这种情况,电子科技安全技术也快速发展,使网民、企业、国家的信息数据安全都有了较好的保障,使人们可以在享受电子科技带来的便利而不用担心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 4电子科技安全技术分析 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利,于此同时也给电子信息安全带来了挑战。目前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电子科技产品内部的信息不会被泄露给授权以外的个人或者团体,同时保证电子科技产品内部的信息不会被授权以外的人所篡改。电子科技安全技术是为了对用户电子科技产品内的信息进行保护,防止信息被非法利用。目前常用的电子科技安全技术有防火墙技术和电子信息加密技术。 4.1安全防火墙技术 电子科技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黑客提供了大量的可乘之机,少数黑客分子利用电子科技技术窃取他人的信息并非法利用。目前电子科技安全技术不断更新,其系统安全也不断进步,但是电子科技产品电子终端的信息安全容易受到恶意攻击,这使得人们的电子科技终端信息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防火墙技术就是为保护电子科技终端信息安全。一旦电子计算机技术受到外部攻击,安全防火墙技术就能够为人们提供保护,防止用户终端的数据新被盗用。防火墙技术是设置在不同的网络之间的安全系统,该系统可以对不被信任的访问进行自动拦截,并对用户进行通知,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护用户的安全。在电子科技终端上安装防火墙,可以有效的对电子科技终端的信息传输进行控制,任何信息的传入和传出都要经过防火墙的检验,可以对用户的信息进行较好的控制。 4.2电子信息资源加密技术 电子信息资源加密技术主要是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电子信息资源加密后再进行传输可以有效的保障电子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目前多数采用图文、密匙等数据编码方式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加密,这种加密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电子信息资源在传输的途中被人截取而导致泄露,是电子科技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电子信息加密技术主要分为两类:对称性秘钥加密技术和非对称性秘钥加密技术。对称性秘钥加密技术是利用序列的密码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密,这种加密技术在加密过程中会把信息的核心的加密计算方式和解密计算方式进行掩盖。非对称性密钥加密技术是将公开的密钥和非公开的密钥进行结合运用,使需要加密的信息能够被有效的利用,使被加密的信息更加难以被破解。 5结语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电子科技已经逐渐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如何利用好电子科技技术带给人们的便利,并免于信息泄露带给人们的损失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研究现状、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的内容等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使人们注重对自己信息资源进行保护。 作者:兰冰 张路 刘红宇 单位:武警沈阳指挥学院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很多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与此同时电子科技业应运而生,将电子科技技术应用到气象监测行业,利用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气象监督管理系统,通过卫星和雷达系统来搜集数据资料、保存数据、共享数据、发送数据,实现对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信息搜集及传输准确快速,克服了传统气象监测中设备性能低、传输速度低、延时较大的缺陷,并且通过现代电子科技技术分享气象数据,实现气象网络与相关使用者的连接,充分发挥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中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科技气象;监测 1气象灾害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民受到的自然灾害数不胜数,直到现在有时人们依旧受到人类不可控的自然现象的影响,例如,中国的汶川地震、印尼的火山爆发、2006年的超级台风“珍珠”横行,这些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对于人类不可控的自然灾害,人类需要提前监测,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规避,使人类减少或免受自然灾害的侵害。传统的气象监测系统性能较低,传输的速度较慢,且信息传输有延时,因此在自然现象发生前不能及时检测到信息,人类无法规避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造成对人类生产生活巨大的威胁。对自然现象的监测,应该使用科学的监测系统,现代气象监测大量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监测格点分区域监测气象环境,在互联网提速背景下监测信息得以快速传输,有效的规避了气象灾害不能及时传输带来的风险。 2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中的应用 2.1利用电子标签对气象信息进行识别 为了规范监督气象信息数据统计的系统,在气象数据系统中加入监督和监测的节点,通过互联网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气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做出处理,以此来完善互联网在气象中的应用,使气象数据系统更贴近使用者。监测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气象数据网络的结构和形式,气象信息需要根据气象要素不同的类型通过不同的监测网络进行收集的,例如,沙漠气象信息、农林气象信息、湿地气象信息等。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性质的气候条件需要收集对应的气象信息,电子科技技术可以满足各种气象要素监测的要求,因此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由于一些监测到的数据非常相似,气象数据系统的职能识别显得格外重要。在气象数据系统中,由于气象监测的网格化需要,设立了大量气象监测点,并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每一个地点都设有1个甚至更多的气象要素监测点,这些监测点需要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段或是同一监测范围不同的区域,进行连续不断的监测。针对这种情况,气象局相关部门依据监测的需要制定出监测点最优位置,自动化气象监测设备通过对不同地点不同要素的进行唯一身份编码,这里实际是大量运用了物联网技术,使得每份气象信息都能得到快速、精确的传输和存储,最大效能地发挥电子科技在气象信息中的作用。 2.2构建气象监管系统 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利用电子标签对气象信息进行编码后,气象局构建了科学的气象监测及监管系统,这样就可以够将监管及各监测节点数据及设备的状态。由于各气象监测系统是针对不同气象信息设置的,因此需要利用对应的传感器技术,将智能的传感器节点无逢接入气象信息网络是离不开网络监管这一手段的,气象部门信息系统得到了有力的保护才能通过互联网搜集气象信息,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在气象监管系统中对气象信息进行身份识别,通过计算进行多层的部署,设置监管节点位置。利用这些监管的节点在相应的软件系统中输入需要识别的信息,这样在传输气象数据时,可以将监管对应的数据结构与信息一同传输,从而将气象监控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与气象监测数据融合在气象互联网中。气象局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省电子标签的设备费用,另外还可以及时的得到各气象监测设备的信息。 3气象监测未来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九十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技术也得到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微型计算机、通信、传感器等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气象监测中可以解决传统气象监测中设备性能低、传输速度低、延时较大的缺陷,近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必定将进一步推动气象信息采集系统技术向微功能、多功能、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方向快速发展,因此将电子科技融入到气象监测中可以促进气象监测的发展,气象数据收集与分析必将更加及时、高效、完善。 作者:张永军 陈金根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技术探讨 文章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这之中我国电子科技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电子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对电子科技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因此,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中,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电子科技信息安全,对于促进电子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策略 电子企业作为高科技企业,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安全直接关系到电子企业的存亡。在电子科技企业文件流转和文件管理当中,会涉及到一些十分重要的文件和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电子科技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导致了信息泄露,会对电子科技企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电子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电子科技企业的信息安全是电子科技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信息安全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中的意义 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获得快速发展,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电子科技企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并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电子科技企业在发展中,信息和资源成为关乎电子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电子科技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电子科技企业需要对涉及自身发展的重要信息进行保护,确保企业信息安全。从现代企业的发展来看,企业信息不仅能够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同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企业信息的合理管控能够迅速提高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越来越多企业的商务活动都是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的,同时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企业生产、运输以及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建设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就要求电子科技企业在其发展当中,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和利用,促进电子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2.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技术分析 2.1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和管理工作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电子科技企业信息进行加密能够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信息加密技术主要指的是对企业要进行传递的信息加强保护,并且能够确保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在传递中变得更加完整和安全。从整体上看,在电子科技企业信息保护中,加密技术是保证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从加密技术本身来看,加密技术可以具体被划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加密技术主要是通过序列密码或者分组机密来完成。其中包括了密钥、加密算法等五个有机组成部分构成。非加密技术主要要具备密钥和私有密钥,可并且在这两种密钥配对使用时才能够对加密信息完成解密工作。加密技术在电子科技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电子科技企业信息的安全。例如在电子科技企业进行邮件传输时,通过加密职后进行传播,即使文件被窃取也只是得到相关密文,难以获取重要的具体信息。这样在进行信息传递时增强了信息的安全等级。因此,加密技术在我国众多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不是仅限于电子科技企业。 2.2防火墙技术 在信息环境下,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也取得了快速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安全,但是,窃取信息的技术也在进步,并且对企业信息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当中,仍然有一些病毒和黑客仍旧能够渗透进企业网络,窃取企业信息,这对电子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防止商业间谍活动、病毒对企业信息安全带来的威胁,保护信息安全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防火墙。这种技术能够有效防止黑客入侵,并且能够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在电子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安全,能够保证电子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在电子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通过开展一些活动以及服务,构建一个强大的信息安全数据库,能够为保证企业信息安全提供重要的服务。同时通过建立信息安全数据库,能够使企业加强对数据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能够为企业制定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与指导。 3.提高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的策略分析 3.1建立系统的信息管理体系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可以指出,在现代企业发展当中企业信息对于电子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当中为了保障企业信息安全,除了要采用相关的技术之外,还有必要建立起系统的信息工作管理体系,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企业信息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对企业信息的利用。现代电子科技企业在其发展当中,企业最初建立的相关信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一旦安全管理制度出现问题,那么企业采用的安全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中建立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保障企业信息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只有当信息安全工作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保证信息安全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2加强网络管理 现代电子科技企业在发展当中,很多企业都建立局域网,加强各个部门之间联系与合作。因此,在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当中,能够利用局域网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电子科技企业通过局域网联接,不仅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即使安全公告和相关规则,还能够进行安全软件下载,提高员工的企业信息安全培训工作。这样局域网不仅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相互交互的平台,同时还能够有效保护企业信息的安全。 4.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对于快速发展中的我国电子科技企业而言,保证信息安全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电子科技企业为了保证信息安全,必须采取多种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提高企业信息安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何文涛 湖北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论文 1电子信息的加密技术 为更好的保护信息安全,一些企业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会采用加密技术的方式,避免信息数据的泄露。应用电子信息的加密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目前,绝大多数的电子科技企业都采用这种信息安全方式,来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防止不法人士窃取资源。目前,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型和非对称型。前者主要通过设置与之匹配的序列密码来保护数据。通常情况下,对称型加密技术由五部分组成:明文、密钥、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后者是与前者相对应的加密技术,包含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两部分。在进行匹配的过程中,只有这两种密钥配对合适,才能够成功的解开密码,反之则不能解密。由此,电子科技企业可以通过加密的方式,来保护数据的安全。比如,在电子邮件发送的过程中,对电子邮件进行加密处理,那么即使有人半路截取到电子邮件,因为没有相对应的密文,会很难完成解密工作,相应的也就获取不到电子邮件的相关信息。 2防火墙技术 与加密技术相对应的是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旨在从一开始就杜绝不法人士的攻击,降低病毒、木马植入计算机的概率。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黑客为了窃取计算机内的数据信息,会通过多种途径来找出计算机系统中的漏洞,然后根据漏洞的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击,造成计算机系统的瘫痪。在计算机瘫痪的时刻,黑客通过木马、病毒等程序来控制计算机,转移计算机内的相关数据,从而达到窃取数据、破坏数据的目的。为降低这种风险,研发人员设计出防火墙技术,来抵御黑客的攻击,保障计算机内的信息安全。人们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种类的不同,然后对防火墙设置不同的权限,提高防火墙的性能,维护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此外,随着防火墙技术的不断完善,相关人员提出在防火墙的基础上,建立安全服务平台,统一管理企业内部的数据。在信息安全专业服务平台中,不仅包含数据共享,还包含数据备份等多种功能,来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3解决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问题的方法 3.1在企业内部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尽管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电子科技企业应用的安全技能也不断提高,但还是要根据企业运行的状况,有针对性的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来完成对企业内部数据的管理,以保障信息安全工作的正常进行。目前,很多电子科技企业都忽略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使得当内部信息出现问题时,信息安全工作将无法正常运转。由此,企业应该在根据市场的变化,构建符合自身企业运转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安全管理的效率。 3.2加强局域网建设,提高信息安全指数 对于绝大多数的电子科技企业,都建有内部局域网,来完成日常的通讯。局域网具有安全性,电子科技企业应该利用局域网的优势,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建设。企业通过局域网,不仅可以传达信息,下载专门的安全软件,还能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知识培训。由此,通过局域网,员工可以进行日常的信息交流,避免互联网进行交流的弊端,从源头上避免了信息的泄露。此外,企业应该定期对主机进行维护,分析重要信息是否泄漏,查询信息泄漏的原因等等,从而提高企业内部信息安全指数。 3.3定期更新信息安全防护软件 电子科技公司应该定期更新虚拟系安全防护软件。由于新木马、新病毒的出现,安全防护软件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修补,保护计算机内的信息安全。如果不进行更新,不能获取更新之后的防护内容,降低计算机内的安全指数。 4结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在提升的过程中,黑客的攻击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对于电子科技企业而言,数据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由此为更好的免受黑客的侵袭,电子科技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应用多种信息安全技术,提高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技术,来维护信息的安全和完整。 作者:杨晗 袁野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电子科技论文:企业内部控制电子科技论文 1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现状分析 首先,电子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外部环境认识理念上还有待提高。由于受到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和企业所在的整体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主要包括有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模式等方面的影响,还受到企业所在的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一些电子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其所处的环境的理念认识上还需要提高。其次,高素质的人才还比较缺乏。众所周知,人才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对电子科技型企业来说,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方式,这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再次,在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现在电子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也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一定的风险,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企业信息系统也逐渐开放,数据的分享性和共享性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带来了冲击和改变。我国目前的电子科技型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投入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还比较少,现有的风险控制方法以及风险控制系统有待完善和提高。最后,企业的信息安全一旦受到威胁,那么内部控制的难度就会随之增大,电子科技型企业的各种企业行为和活动是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这与以往传统的科技型企业相比增加了数据和信息管理的难度使得电子科技型企业的安全性较之以往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增加了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难度。 2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支持系统 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要尤其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建立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二是要建立内部控制的环境基础及支持系统。而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制度的执行效果和贯彻实施。 2.1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系统支持 首先,法律法规体系需要完善。电子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用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才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得到保障,从而进行有效的实施。其次,市场体系需要完善。市场主体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空间梁宇是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的市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能够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完善的产品市场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运作带来积极的作用。最后,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发展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出资人的资金安全,使资金得到高效利用,从而为全体股东创造财富。在我国很多电子科技型企业的管理素质不高,有一部分公司的治理是建立了委托关系,需要规范法人的治理结构使权力得到合理分配,从而能够起到制衡和约束整体的作用,这能够为电子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起到良好的制度保证作用。 2.2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系统支持 首先,需要企业管理者有先进的发展理念。电子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要对风险的态度和控制有一定的方法,为了实现企业利润和成本的发展目标,要对企业管理有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起到很大的影响。其次,企业组织结构。电子科技型企业的组织结构的目前发展结构,企业管理效率和企业管理沟通的方式、方法等都会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影响。最后,企业内部控制的方式和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外部支持系统,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加以重视。 3构建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方法和策略 3.1明确企业管理机构的权限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优化以法人为核心的治理结构。作为股东,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也能够决定董事会的组成人员,要注意的是授权董事会一旦负责了公司的经营管理后,作为股东就不能够任意的去干预和影响董事会的决策。董事会是企业法人财产的代表,也受到股东利益的影响和制约,要对电子科技型企业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也拥有着对公司的法人财产进行支配的权利,经营公司业务的经理人员是被董事会聘用的,在董事会的授权之下,享有决策权,当然也要受到董事会的评判和监督。 3.2选择合理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 就现代企业集团来看,组织结构主要有职能制、只限制、事业部制和控股制等模式,相应的也是各有特色和利弊。要实现企业的良好发现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需要企业根据实际的发展来调整和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其中,事业部制对管理层次的权责利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确定和明晰,实现了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分权和集权的良好制约,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组织的运行,有助于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3.3健全监督机制 要建立健全企业的约束机制,基础在于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核心在于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利用和发挥好优势,对企业的组织资金加以充分和利用,实现高效的运作,最大限度的为股东的权益考虑。此外,还需要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要注重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并且要保持其独立性,这样鞥够是内部审计的功效得到很好的发挥,保证了其权威性、独立性和科学性。 3.4科学合理的对企业的管理机构进行设置 要确定适合电子科技学企业管理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尤其是要确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电子科技型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企业特点进行选择。此外,需要成立企业专门的财务结算管理中心,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财务信息。 4小结 构建电子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要求要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设置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机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以更好的实现电子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从而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作者:张允玉 单位:无锡晶磊电子有限公司 电子科技论文:安全技术与电子科技论文 1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的重要性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化和科技化发展成为信息存储和交流的主要方法,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趋势。在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及,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几乎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办公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家电智能化、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电子科技产品的应用使得信息流通和存储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交流中变得十分关键,而人们在追求高效率的信息传输过程中,对于信息安全也十分关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发展,黑客技术也层出不穷,经常出现国家情报泄露、商业机密丢失、个人隐私泄露、巨额财产被盗等电子信息安全事故,对国家安全、企业经济发展以及个人的信息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必须对电子科技安全技术进行广泛的研究,为国家、企业、个人的电子信息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在享受电子科技技术为人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可以不必对信息安全造成的危害进行担心[2]。 2电子科技信息安全现状 2.1电子科技安全概述 电子科技安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指信息安全,计算机系统在硬件、软件的运行过程中,数据信息都应该受到一定的保护,避免出现偶然或者恶意原因的破坏、泄露和更改等,保障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安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目的是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并且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会受到人为或者非人为的更改、丢失和损坏[3]。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安全,另外一方面则是指信息管理方面的安全问题,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将计算机内部和外部的安全技术和管理进行紧密的结合。 2.2国内外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现状 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科技领域的重要成就之一,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了提高计算机性能,降低计算机价格方面,这也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为科研提出的新的挑战。国际上关于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的研究较早,成立了比较权威的组织对计算机信息安全进行广泛的研究,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计算机安全评价标准。国际上通常认为可以从多个方面对计算机的安全特性进行规定,比如对于访问的控制,对于身份的识别与验证,服务的可靠性,信息的可用性等,同时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对计算机信息安全进行保护,如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操作过程中的保护等[4]。关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国外关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网上监控、数据加密、内容审查等方面。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研究,成立了国家公安部计算机监察司、计算机安全委员会等组织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我国在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角度、安全教育宣传的角度,普及计算机安全知识,推广计算机安全技术,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犯罪活动进行防范。我国研究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防火墙相关产品的研究,比如安全服务器等,也有关于网络安全产品的研究和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产品。 3电子科技安全技术分析 电子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计算机技术信息安全的主要目标是要保证电子科技产品的机密信息不会对授权人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泄露,可以通过通信实体对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进行识别,并且要保证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避免被外来入侵者进行篡改和破坏。电子科技安全技术要在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对用户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拒绝对信息资源的非法利用行为,并对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预警。电子科技安全技术主要包含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防火墙技术,一方面是电子信息加密技术。 3.1安全防火墙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黑客的入侵行为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虽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信息安全系统的等级不断提升,但是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给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外部入侵行为,采用安全防火墙技术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防范作用,有效避免计算机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恶意的篡改和非法利用。所谓防火墙,就是在两个网络之间设置一个特定的安全系统,对不可信的网络访问进行预警和阻拦,计算机之中所有信息的进出,都需要经过这个系统屏障进行过滤[5]。包括学生在内的一些年轻的计算机用户,经常利用计算机登录一些与个人信息具有紧密联系的账户,进行社交活动或者是网上购物,如果不注意信息安全,将对用户的个人隐私和资金账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通过链路级网关、过滤防火墙或者复合型防火墙的使用,可以对用户的信息安全进行有效的保护。 3.2电子信息加密技术 电子信息加密技术是指通过明文、密钥等编码转换的方式对计算机信息的传输进行保护,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电子信息加密技术是电子科技安全技术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可以将电子信息加密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称密钥加密技术,一类是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是利用序列密码、分组机密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在加密过程中包含许多关键的组成要素,如加密和解密算法、明文、密钥等。非对称加密则需要将公开密钥与私有密钥两者进行配合使用,从而达到相应的加密保护效果,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4结束语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科技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信息安全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主要研究的课题,对用户的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等提供全面的保护,避免造成用户的财产损失。电子科技安全技术通常包含安全防火墙技术和电子信息加密技术,加强对这两方面的技术研究,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星越 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电子科技论文:职业学院电子科技论文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一)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 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首先要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要满足企业的要求。现代企业在选人用人上,不仅强调入职员工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显性素质,更重视正直、诚信、忠实、敬业等隐性素质。可以说只有拥有相当数量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提升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是改革创新的需要 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院校的声誉,影响院校的招生和培养计划,关乎院校的生存发展。作为高职院校,改革职业指导模式,创新职业指导工作方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根本方法和手段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其竞争力。只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学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学生自身内在的需要 学生毕业后能否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足、生存、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其自身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正所谓适者生存。通过学习、就业来改变自身命运和改善家庭状况是高职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高职学校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 二、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北京市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国家首批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多年来,为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学校汽车工程学院依托和服务于北京汽车产业链,职业指导工作紧紧围绕企业文化精髓及发展趋势,尤其关注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逐步形成了一套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一)职业素质培养以用人单位满意为标准 职业素质培养包括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教育与培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近年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围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创新职业指导工作,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上力求突破,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积极围绕“校企融合,深度合作”的办学理念,在与众多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实验班”“、订单班”的建设过程中,拓宽职业指导工作领域,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形成了奔驰试验班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践特色。学院与企业就学院的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多环节开展了深度合作。2012年9月,在政府支持下,戴姆勒中国学院在学校成立。 (二)强化学生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诚信与敬业是从业者最基本的品质要求。结合学院“为北京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牢牢把握“汽车职业人”素质教育理念,将诚信与敬业意识养成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第一,以渐进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塑造“汽车职业人”。 从学生入学开始,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专业构建系统、科学、可操作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做到全方位、全程化。在一年级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请企业专家、培训师讲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礼仪等课程,将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和标准做为校企合作班学生思想政治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守时就是诚信、学习就是敬业”的理念,把企业文化与学校教育要求融入学生各学期的养成教育计划之中。 第二,以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提升“汽车职业人”。 使教育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会进行专业调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企业员工规范的生产动作、职业化的微笑、严谨的工作态度、统一标准的着装、码放有序的工具、干净整洁的工作台,甚至吃完饭后自觉收拾好的餐桌,让学生从中体会什么是职业行为,如何养成职业习惯,怎样树立职业意识。组织丰富的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了“汽车拆装与调试”、“装焊机器人编程与控制”、“一升油节能车研发”等小组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和全国技能大赛,对培养学生的汽车情结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也使得职业指导工作丰富、有趣,易于学生接受。 第三,以严谨的法制法规和企业制度规范“汽车职业人”。 把企业的规章制度与学校的校规校纪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各具特色的班规班约,将规范的员工勤记要求做为对学生行为养成考核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加强职业行为规范训练,实施职业规范管理教育。在教学、管理、实训等过程中引入企业车间的工作流程,明确考核操作标准,使职业标准意识深入人心,培养学生养成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办事的职业习惯。 第四,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陶冶“汽车职业人”。 学校注意吸纳企业的核心价值,与学校文化有机结合,将学生的思想教育也融入企业实习、实践中,切实做到“企业文化进班级,思想教育进车间”。分阶段开展团队合作、守时守信、质量第一、责任意识等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企业、行业与职业,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育良好的、特色鲜明的职业文化氛围。 三、结语 通过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与实践,更加体现出新时期的高职教育,必须注重学生职业操守和职业技能的协调发展,切实改革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创新职业指导工作方式方法,唯如此方能真正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张颢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电子科技论文:探析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资源的配置办法 作者:邱黄林 孟军 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总装备部工兵军代局注武汉地区军代室 为信息资源共享而建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目前尚不能开展服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单位在信息资源服务中可以获得一部分信息服务费,谁占有最新资源,谁就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利益分配问题影响了数据资源的共享,进而影响了科技人员的开发和使用。 过份依赖共建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源。作为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专业所,缺乏独立的信息资源支撑体系,缺乏对情报研究资源系统性的配置规划。由于过于依赖共建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源使情报研究在信息资源的利用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造成被动局面。 资源支撑体系不完善。纵向性的资源经费来主要源于本单位,与横向资源经费相比数量较小,主要用于保证核心资源的配置,只能满足基本需求。由于人员调动频繁等原因,使原有的资源经费以及资源配置体系受到严重影响。究其原因是连续两年频繁地更换管理部门的领导以及具体业务人员,造成信息资源在采集渠道、经费支出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出现混乱的情况。 如何做好信息资源配置工作 笔者认为,要想做好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保障工作,首先要了解军工电子技术发展趋势;其次,掌握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特点和类型;第三,运用科学的配置方法,遵循信息资源配置原则,并辅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以实现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1)了解军工电子科技发展动态与趋势。目前,战争形态也由机械化转向为信息化,武器装备趋向智能化,各种主要作战平台具有信息传感、目标探测、信息攻击等功能。电子信息技术对武器装备的影响越来越大,军事电子工业在国防科技中的含量也在不断提高,这表明武器装备的发展越来越有赖于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国外军工电子技术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计算机技术,军用软件技术,军用雷达技术,军用激光,军用制导,军用探测,隐身技术等等[2]。2)掌握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特点和类型。军事电子情报研究是为国防科研服务的,尤其强调情报研究的超前性、及时性、针对性、全面性、客观性、响应性。(1)超前性或称“预测性”。情报研究往往着眼于长远需要,探索和发现军事领域的重大突破,对此进行超前分析和科学预测,研究其对未来军事电子技术装备以及未来战争的关系与发展趋势。(2)及时性或称“实时性”。是针对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的需要,不失时机地提供所需情报,即‘实时情报’。(3)全面性。是针对军工电子科技研究内容,提供相对全面的情报,避免以偏代全而产生错误的结论。为此,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全局,从战略的角度上看问题,善于把具体问题放在大趋势中去认识。(4)客观性。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正在出现的军事电子新技术、新体制、新概念和新理论,使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级领导对关键问题有准确的了解,以便正确地指导和科学的规划。(5)准确性。是指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产品必须与上级的要求相吻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情报价值。(6)快速反应性。既从接受任务到提供情报研究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往往很短,因此,平时必须占有大量的信息,掌握多种信息源,才能适应这种需要。3)总结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类型。(1)综合情报,主要是针对军工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当前国际水平和未来动向进行的研究。(2)专题情报,是对军工电子技术的工艺、产品、科研课题、建设工程等有关的情报进行的研究。(3)技术经济情报,是针对军事电子工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进行经济评价,探讨其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4)市场情报,是指对军工电子技术市场需求情况,预测其未来发展动态的情报研究。(5)管理情报,是针对先进的军事管理方法,科学管理制度,进行的军事管理情报研究。(6)政策情报,针对国外国防科技政策的情报研究。 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配置方法 在了解和掌握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之后,进行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配置,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3]。1)信息资源配置含义。信息资源配置是将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模式,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使其合理分布和存贮。具体说,信息资源配置是指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三个方面的有效配置。2)信息资源配置原则。(1)需求原则。支撑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信息资源配置,不论是在时间、空间,还是数量、品种、类型上,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要以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需求为出发点,这是最根本的指导思想。(2)时效原则。是指信息资源本身的时效性、可靠性与实用性等因素,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与信息本身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应充分考虑到信息产品的质量问题,将信息产品质量问题放在首位,从信息资源的选购、采集、验收等环节严把质量关。(3)层次原则。在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搭配上,应考虑信息资源的层次性,这主要是指合理地配置一、二、三层次文献。另外,为满足情报研究在不同要求下使用的特点,例如:保密课题检索等等,可适当考虑二次文献的使用,因此,信息资源在层次上的合理配置是十分必要的。(4)成本原则。目前数字信息资源已成为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主流资源。数字信息资源的引进将使信息资源的成本增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相当可观的经济浪费。故在配置军事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时,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性价比高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5)特色原则。军工电子技术是各行业的基础,要突出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资源的特色,须结合当前军工电子科技发展态势,不断发现、补充和更新原有的信息资源,以适应新形式的需要。(6)动态原则。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资源配置过程,虽然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总的趋势是变化发展的。由于情报研究资源需求的动态性以及价格、经费的动态性等因素,都会使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配置面临新的环境,因此,根据情况变化应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方案。3)信息资源配置保障基础。要实现军工电子科技情报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从思想、技术、管理、政策等多个方面给予保障,为其营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1)理念基础。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是国防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单位应该树立从国家、国防到研究机构三个层次上的科学配置观。将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纳入到国家整体信息资源配置体系上,明确定位,做好自身的统筹规划与合理分工。(2)技术基础。技术基础主要是指满足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尤其是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和通信网络等设施,旨在为资源配置提供技术平台。计算机系统是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在检索过程中,应符合保密要求;应用软件系统是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中枢控制部分,要力求一致性,互相兼容,且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通信网络是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神经系统,应进行“无缝化”规划。(3)管理基础。建立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管理机构,制定管理方法和管理程序,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有序化组织与协调。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决策、管理、协调、监督信息资源配置工作,组织建立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管理方法和程序是开展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配置工作的准则。(4)标准基础。实现国防信息资源的共享,而其关键的基础之一就是标准化问题。首先,要做好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科学配置的总体发展计划;其次,要满足国防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使信息资源从采集、加工、存储、生产与服务等全过程都符合标准规范,为今后国防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4)信息资源配置的具体实现策略。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资源配置策略的实现,有助于指导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的支撑与保障工作,满足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的各项需求。据此,笔者提出如下具体建议:(1)制定资源的配置规划。制定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的信息资源配置的总体计划(包括资源未能按时到位的应急预案);制定资源采集、共享、流通、存储、服务等分计划,同时确定阶段性的信息资源收藏结构头尾一定要对,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此处是重点,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在安装完的TCR回路电抗器标好A、B、C,还要标好电抗器进出线端,哪个端子和穿墙套管连接,哪个端子和铜母排连接,哪个端子是上下两层连接的,要事先让工人明白。7)电容器组的连接。电容器组3层和电抗器、零序互感器的连接,因为电容器组进出线两面都有铝排,和电抗器方向连接是三相铝排,和零序互感器方向连接是从电容器组双星星的两个中性点引出线接至两个中性铝排上,然后从两中性铝排接到零序互感器的两端,图纸设计两中性点铝排和零序互感器的连接是截面240mm2钢芯铝绞线,但做完以后发现由于距离太短,铝绞线的弯太大,影响美观,实际中此处电流很小,经和电力科学院现场工程师和甲方电气负责人协商,此处改为用截面35mm2铜芯软电缆连接。零序互感器接线柱太大,用铝排做一个过渡接线排。电容器层间电容的出线要和每层安放电容的角钢架子外壳接在一起,以保证每层的每一相保持一个等电位状态。8)TCR晶闸管阀组安装。TCR晶闸管阀组也是安装在绝缘瓷瓶上的,所以和前面安装电抗器和电容器方法一样,只是阀组多了一套冷却水系统,每一相的晶闸管就靠这冷却水循环来冷却保护晶闸管。晶闸管阀组的每一相和穿墙套管是用铜排连接的,一定要保证铜排之间、铜排和墙间的距离,至少保证400mm的安全距离。9)接地安装。所有基础预埋铁、隔离开关支架、避雷器支架、电流互感器支架、穿墙套管底座、阀组底座都需要和SVC系统接地网焊接连成一体。 结束语 以上是山东西王SVC安装的重点施工总结,其他有关避雷器、电流互感器和零序互感器安装就不在此一一说明了。这些施工总结也可以作为SVC安装的施工方案在以后的施工中借鉴。在此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共同进步,为中冶天工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电子科技论文:智能服装构思电子科技运用 作者:张慧敏 单位: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工程学院 1智能服装发展概况 1993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计算机可穿系统研究中引入了智能背心的概念,成为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服装,自那时起计算机系统的“可穿性”被引入,成为电子科技在智能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开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服装制作不仅在材料选择上越来越趋向于舒适化、智能化和最优化;在设计上,尤其是智能服装,也正朝着功能日益多样化、性能逐渐完善化、器件制作微型化、穿着健康舒适化、价格低廉化等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服装设计工艺与电子科技的结合也将越来越完美,服装也会更加全面地诠释作为人类“第二皮肤”的职责[1]。 1.1功能 如今,智能服装将时髦的设计和超强的功能融为一体,十分符合服装业目标消费者的未来需求,这些消费者包括年轻人士、专业人士、时尚追求者和运动爱好者等。这些智能服装包含着令人意想不到的高科技成果,包括能自动播放音乐的外套、能读出人体心跳和呼吸频率的“聪明衬衫”、能实现随时办公的万能西装、能在胸前显示文字与图像的T恤衫、能定位跟踪的GPS服装等。美国科技研究所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服装将成为真正的“多功能便携式高科技产品”,一件衣服能够同时播放视频、音乐、上网冲浪,甚至调节温度。智能服装功能的多样性、实用性将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2]。 1.2分类 智能服装的应用现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特殊领域的专衣,如航空服、潜水服、防火服、防弹服等这类闻多见少的功能性服装,其功能只针对特殊的部分人群。当然,特殊领域的专衣与电子科技也有很好的结合,如一种“医护衬衣”,其带有多个传感器以及信号发射装置,可检测穿着者的体温、心跳和血压等数据,并通过卫星将这些数据传送到医院,便于医院对病人实施远程看护,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医院可通过衬衣上的卫星定位装置及时找到病人、进行抢救。智能服装的另一方面则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应用。同是高科技的智能服装,但它们针对的消费群体从特定行业拓展到了各行各业,消费对象是具备有限消费能力的大众百姓。智能服装在满足服装本职功用的同时,还利用科学技术增加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特殊应用,例如可感知人体状况的“情绪手套”、可调节大小的外套、可防止蚊虫叮咬的“防蚊衫”,以及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保温袜子”等。同样,还可以将MP3音乐播放、音频接收、GPS定位、语音录制等娱乐实用功能加入到智能服装当中。这样一来智能服装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3]。 2电子式智能服装市场 调研如今的智能服装市场正在迅猛扩张,在电子产品热销且外形没有重大创新的条件下,研制具有电子功能的服装显得非常具有市场潜力。国外许多大型服装商也开始与电子厂商合作,进军智能服装市场。与普通服装相比,智能服装的价格必然要高出一些,但笔者认为这并不会影响其市场潜力。在迎合消费者对各种电子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在智能服装中融入个性时尚元素,体现生活实用娱乐性,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需求是最好的市场,笔者针对在校大学生就智能服装的认识与期望进行了调查。 2.1面料的选择 面料的选择方面,有近72.6%的被调查者认为,适中的面料质量和面料价格最适合于大多数消费者的日常应用,这点与笔者的想法不谋而合。相较于目前智能服装使用最多的较昂贵的高级纳米材料,普通舒适的棉质面料更受欢迎。但普通棉质面料如何满足智能服装制作的各项要求,这将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所在。此外,有近27.4%的被调查者认为,智能服装面料的选择应处于高端化水平,良好的质量要求和品质体验是他们所追求的。 2.2电子技术的选择 将哪些电子技术融入服装当中,不仅要考虑大众的需求,而且要充分避免电子产品可能给人体带来的辐射等不良影响。接受调查的人群当中,多数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因此,有57.3%的人认为应将音乐、影视等娱乐功能加入到服装当中,有23.7%的人认为应该将录音、手写、电子书等学习型功能融入其中,有19.0%的人认为加入GPS定位、GPS导航、实时呼救等实用功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3电子科技与智能服装设计的完美结合 3.1能结合于服装的电子产品制作 以MP3播放器为例,要让服装像MP3播放器一样播放出动听的歌曲,无需使用纷繁昂贵的纳米材料、导电纤维,只需将平时使用的MP3播放器外形制作成与服饰配件外形一样即可,如常用的长方形拉链拉头、圆形纽扣,甚至是任意形状的肩章或胸章等。只改变MP3播放器的外形,功能不会因此有任何折扣,如此“服装配件”还担心不能“隐藏”于服装当中吗? 3.2适合安装电子产品的服装面 料及款式智能服装功能性要求特殊。传统智能服装若想要实现功能性,大多采用可导电的纳米纤维材料,甚至将防水的导电纤维植入普通服饰当中,以此来达到服装电子化的目的。这样虽能实现功能化,但无法使智能服装服务于普通大众的生活。因此,面料选择时要尽可能考虑到大众的需求,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当然也要避免使用一些容易产生静电和易燃的纤维,并尽量选用环保或再生纤维面料;同时,针对服装不同的使用场合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材料。由于这种电子产品不是“植入”到服装当中,而是采用“点缀”的方法使服装更加美观、更加功能化,因此,大部分款式都能安装这种电子产品,更能符合广大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的需求。 3.3电子产品与服装的完美结合 现在,有了可供安装于服装上的电子产品和适合安装电子产品的服装面料及款式,那么如何才能将二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呢?对于制作成拉链拉头的电子产品,可采用挂钩和挂孔的形式将二者结合起来;如果电子产品是纽扣状的圆形,需要的只是在这个圆形后面加一个日常所用的摁扣即可;如果是肩章或胸章的设计,一根别针就可以帮助解决问题。之所以将电子产品设计成能方便地与服装结合并可分离的形式,是因为考虑到服装日后的洗涤以及电子产品可能需要维修。这样,电子产品就能与服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4电子式智能服装的能源提供与资源下载 4.1电子式智能服装的能源提供 在这个资源欠缺、污染严重的时代,使用可持续清洁能源毫无疑问是最明智的选择,可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为这类电子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一块小小的电池板在集聚能量的同时又能融合在服装当中,显得相当帅气。 4.2电子式智能服装的资源下载 在简约时尚大行其道的今天,在本来体积就很小的电子产品上留出耳机插孔、USB接口已不实际,采用蓝牙无线传输的方式可实现电子产品内在资源的实时更新。扔掉累赘的耳机线,穿上智能服装,听音乐的时候只需按动如拉链拉头上的按钮,戴上蓝牙耳机即可。 5结论 通过对智能服装历史的探究以及智能服装未来发展的展望,了解了电子科技在智能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向,把握了电子式智能服装在流行中的趋势及大众心理需求,分析提出了目前市场能够接受的最佳电子式智能服装形式。电子科技将会更好、更完善地应用于智能服装的设计中,电子式智能服装产业将集大众娱乐、大众生活、行业应用于一体。从服装设计理念的角度来说,近年来智能服装的设计不再仅限于高科技面料的使用,高科技电子产品与普通服饰的结合也是新的设计思路。融合了电子技术的智能服装必将得到飞速发展。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科技在学术领域的深远影响 摘 要 电子科技在学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电子科技在学术文献查阅中的投入与应用更加凸显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极大程度上方便了我国的科研人员,同时电子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防微杜渐,体现电子科技对学术方面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电子科技;学术领域;重要性 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已经不能用快来形容了,国家的科技、经济、科研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非常飞速,当我们正在欣赏一种新生事物的同时,另一种新的事物已经在酝酿了,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特别是电子科技的发展异常迅猛,有时会出项几个换代创新产品的同时出现,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接踵而至。电子科技确实为人们和社会带来了实惠和进步,其便捷性一直是人们一致认同的。学术领域的电子科技技术的运用更为广泛,也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喜爱,资料查阅的便捷性和学术知识的时效性,普及速度极快,会让他们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促进学术领域的竞争进步氛围和为社会提供更为全面的科研成果,也为整个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条件。 1 电子科技在学术文献查阅中的重要性投入 中国的学术发展势头比较强劲,一方面是依靠我国强大的经济体系,再有就是不断奋发向上的科研人员和海归人员对科研的热情,这些方面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壮大,变化很大。我们的科研方式从以前的为做科研而研究转变到了为个人兴趣而不断进取,这样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可见一斑。国家这几年对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非常大,特别是这些资金为每个科研人员都提供了一个平台――电子文献查阅网络。这项科技是我国科研举措转变阶段的一个重要平台,它也为更多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参考资料。 电子文献查阅包括很多个分支,有中国核心期刊、外文期刊等等数十个文献数据库,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面前有一台电脑,然后连同网线,登陆各个学校的校内网,那么我们就可以查到国内外的几乎所有的文献。我们可以通过下载相应的格式,在自己的电脑上就可以看到国内外各个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其中有很多关键的实验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参考的,这些都将更有利于我们科研课题的进展。这样一个网络文献数据库的科技含量是非常高的,其中涵盖了多家科技文献库,通过将其汇总实现划时代意义的资源共享,每个科研人员如果一旦条件允许,那么就可以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从中激发科研的思维和对实验研究的兴趣。每个实验室的新成员都要感受文献查阅的过程,因为这是科研的必经之路,我们要了解自己领域的新发现和新进展,才能更正确地把握自己研究的意义。 2 电子科技是学术领域的一把“双刃剑” 电子科技文献库是科技时代的产物,它为人们带来了便捷,但是它又收到一定的阻碍,那就是关于电子文献查阅权限方面的问题。很多学校都会花大量资金买到这些电子文献查阅数据库的使用权,这也就相当于为其中的科技含量买单。有时候这些障碍会限制一些渴望知识研究的人们的求知欲,因此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它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对知识的向往,一方面又由于巨大的科技投入,耗费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人们为其买单,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为其便捷性买单,它的性质在此处就跟手机、掌上电脑等很相似了。 电子文献数据库平台的开发,原本是想给更多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便捷的查询平台,这是它重要性的体现,但是有时候却给个别人的文章抄袭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他们通过将网络上的几篇电子文献合并综合出一个结论,从而进行一定的抄袭,然后通过某些期刊而发表,这种行为是遭人唾弃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非常常见。科技本来是给我们带来便利性,反倒被某些人当成了抄袭的对象,这就使得学术界严谨准确的氛围造成了不小的破坏。因此,电子科技在学术领域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如果要防止以上文章抄袭现象的发生,我们必须要在学术界通过大面积的思想教育达到杜绝抄袭滥象发生的目的。另一方面,现在各大发表期刊也利用电子科技技术,创造了一套检查抄袭的软件和方法,这种软件将各个期刊的文章全部集中在一起,当投稿的文章与其中的文字匹配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将其视为抄袭。这种方法虽然比较客观和死板,但是其中也涵盖了不少科技成分的体现,这些科技成果都会打消一些文章抄袭人员的念头,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 3 结论 电子科技在学术领域的重要性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我们在以后的发展和创新中,需要将更多的科技成果投入到学术领域当中,创造出许多对学术发展有贡献的科技成果。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电子科技在学术领域的两面性,做到防微杜渐,力求科技成果的普遍化,将电子科技融入到学术领域的方方面面,为人类带来便捷,也要让破坏我国学术氛围的不法分子得到应用的惩罚。学术的发展也反作用于科技发展,学术理论的成熟也造就了很多科研成果的实践化,因此电子科技与学术方面也保持着更为紧密的关系,作用与反作用,最终推动我国的各个领域稳定发展。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建设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最核心、基础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学科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是理解计算机系统工作、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交互和设计开发应用系统等基本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其内容涉及理论、算法、技术、实现和应用,学生学习理解有一定难度,作为专业学科中一门承前启后的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计算机技术、设备的迅速发展和应用需求的拓展,三十年来,课程内容不断充实更新,计算机操作系统今非昔比。现代操作系统的内容蕴涵了什么?知识结构的重点是什么?操作系统在课程体系中的关系如何?需要本科学生理解和掌握什么?如何加深理解和运用?课程的发展如何与时俱进?这都是课程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 课程历史与课程建设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计算机巨头IBM公司的S/360大型机系统软件的推出,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个系统软件的讨论遍及全球。以周锡令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敏锐地感觉到“操作系统”将成为计算机技术和学科发展的重要领域,他们不失时机地开展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在收集汇总国际上相关“操作系统”学术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中文“操作系统”论文集(上、下册)和英文论文集,组建了“操作系统”软件研究小组,展开了对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的研究。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国高校和研究单位参加的“操作系统”学习班、研讨班和培训班,并派教师到国外学习相关操作系统知识。1977级本科学生就开始采用新的教学体系,设置了“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在“操作系统”论文集的基础上,计算机专业汤子瀛和杨成忠老师编写了《操作系统原理》讲义, 1981年,《操作系统原理》教材正式出版。1984年,改名为《计算机操作系统》,由重庆大学著名教授童\主审,作为全国统编教材由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出版,在全国计算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1987年获得国家电子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操作系统”课程组承上启下、与时俱进,自2001年起,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国际优秀教材和双语教学,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操作系统原理为核心和基础,并拓展到“操作系统结构”、“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大型机操作系统”等相关课程,推动多层次、多类型、多应用教学。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系统设计和软件构架为教学理念,突出概念、原理等理论内容的实践应用环节,优化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网络化,使学生受益面不断拓宽。教学项目“计算机主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曾获2001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组先后出版操作系统教材四部、讲义四部,发表相关操作系统和教学改革的论文20余篇,教学实验和教材等项目先后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多项校级奖励。目前,“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获得“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支持,教材被列入高教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在操作系统应用研究领域,课程组和项目团队在常规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大型机操作系统等领域也具有较大的优势和独到的特色。 知识结构与课程教学 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讲授、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学习(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到课程内容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这是对本科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知识结构,设计和规划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就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如图1所示。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深入学习该方向其他课程和进行研究的必备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学科地位。课程组以操作系统中成熟、经典的思想和设计算法为核心,紧密结合当代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建立以操作系统所管理的资源对象为分类标准、以操作系统的性能为设计目标、以操作系统的各类算法和数据结构为实现手段的教学内容体系和风格;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关联,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基础,以嵌入式系统设计为实例,在传统知识结构基础上,以现代Unix、Linux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新特征为案例;强调研究型教学,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提出了“融入式”、“定位式”等教学新理念,并率先采用双语教学,引入国内外最新的发展成果和教学理念;结合理论与实践,针对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技术性实践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和探索性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配套课堂实验及低、中、高四个层次的实验内容,使课程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形成积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互动教学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核心课程,内容抽象、课程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针对教学难点,研究教学方法,融入教学过程,探索教学改革,课程组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合理选用教材和参考书,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教材是影响教学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代操作系统工程实践和技术发展迅速,传统开发技术被淘汰或被改进,新的开发思想和基本概念不断出现,并应用到当前流行的操作系统产品中。要求“操作系统原理”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适应发展,与时俱进。否则,难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势必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通过采用原版教材,加大参考与辅导学习,自编教材,灵活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强调教师素质,通过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作为教学主体之一,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多年来,课程组始终坚持收集和阅读与操作系统有关的各种资料和文献,并结合科研项目对操作系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参加了若干有影响的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在课堂教学中,介绍研究方向和学科前沿,吸引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拓展自己的视野。 3.精心备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如何组织课程内容,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课程组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较长时间的探索,我们认为必须首先帮助学生建立操作系统总体结构轮廓,然后再介绍各部件内容。同时,我们还总结出“突出总体结构、深入讲解部件”的教学原则。而且,整个教案的内容组织注重引导学生探讨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技术的引入背景,注重知识的理解,而非简单记忆。基于这样一条明确主线,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4.科学授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另一重要环节,课堂组织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课程组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巨大动力,教师有义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在课程之初就必须清楚地告诉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讲清不同学习对象(如一般计算机用户、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系统管理员)的学习目的,根据学生已经遇到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 *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注重节奏教学。“操作系统”课程内容的概念多而抽象,而从抽象到设计又是理论到工程的转换,本科学生缺乏系统和工程的概念,因此,是一个难点。我们在课程进度方面采用“先慢后快”的节奏。“先慢”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消化新概念,也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授课风格;“后快”是当学生基本掌握了该课程的主要概念以后,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以便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 精心准备,激情授课,强调交互式教学。教学方法需要强调讲课的高度激情,以教师高昂的情绪感染学生,避免“满堂灌”。课程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内容需要设计准备适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适当的时候提出,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和问题,与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而非给出答案。这种交互式方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 * 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原理的应用。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用浅显的语言表述是教学方法的技巧。操作系统中的“并行与并发”、“进程与线程”的概念是理解的难点,我们结合当前主流操作系统产品(如Windows和Unix系统中的多任务执行,多层调用等)的具体示例进行讲解,从应用角度和生活常识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 以人为本,诚心与学生交朋友,推崇亲情教学。“操作系统”课程对象通常是大学三年级学生,此时,很多学生正处于人生规划决策的关键时期,作为老师与长者,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以讲授课程知识为基础,辅以讲授人生发展与规划,帮助他们解除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把他们当作朋友,对于推动教学工作是非常有益的,这种“亲情式”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注重实践环节,强调能力培养,合理进行学生考核 遵循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规划,基于系统设计和软件模块设计的思路,课程组利用较好的实验室条件,开设“实验室课堂”,构建“操作系统案例库”,结合课程实验、应用实验和综合实验加强学生系统编程与内核模块设计的能力。这些案例既作为教学,也供学生自行设计或复现,优秀作品又进入案例库循环,使学生能即学即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抽象概念通过实践环节理解,拓展深层次思考,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案例如图2和图3所示。 6. 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平台,提高教学质量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网站是一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教学资源使用和学生受益范围的举措,也是让学生更大程度获得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了解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形成师生共建、共促质量的模式。教学网站的建立,基于CERNET西南中心结点和校园网,利用教师社区课件,利用留言板与学生交流答疑,通过电子邮件向学生提供课外辅导渠道等,既对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共享与交流环境,也为其他专业和远程教学提供了网络教学资源。 7. 操作系统发展的系列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另一种途径。操作系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使学生了解现代操作系统发展的新趋势,课程组组织了有关操作系统技术领域的系列讲座。根据“操作系统”课程内容及相关课程在今后学科中的应用,讲述应用需求对操作系统的要求。此外,还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如Intel、IBM、Mircrosoft、Nokia等公司技术专家),了解操作系统发展动向等。通过这些课程讲座,使学生充分领略该课程在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课程的主要特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体现了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中的理论、技术与工程结合的特点。其特色体现在: 1)坚持基础核心,带动多层次、多类型教学,构建先进课程内容体系 以本科“操作系统原理”为基础核心,形成多层次、多类型教学,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内容彼此呼应,系列课程与实验相互配套,保证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资源辅助教学的有机结合。 2)强调能力培养与创新,实施“循环案例”和“师生共建”的教学模式 灵活实施双语教学,开设“实验室课堂”,构建“案例库”,通过教案电子化、教学资源网络化、参考资料广域化、师生交流多样化,强化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鼓励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通过分析和模块设计,不断完善“案例库”,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保证课程质量。 3)强调与时俱进,优化课程内容,保持与现代操作系统发展同步 以现代计算机系统软件构架为教学理念,以并行处理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为重点,以技术和设备发展为驱动,以应用系统实施为特点进行课程内容讲授。同时,课程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研应用项目,在常规操作系统(Windows, Unix/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WinCE, Em-Linux, VxWorks)、移动终端操作系统(Symbian等)和大型主机操作系统(z/OS)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收到明显的效果。 总结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教学经验,在国内同类课程教学上有较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体现了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中强调理论、技术与工程结合的特点。课程建设与时俱进并持续发展,在采用国际优秀原版教材,灵活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上,使自编教材达到较高的水平,教材先后被列为全国统编教材(1984)、全国推荐教材(1997)、全国“十五”规划教材(2003)和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2006)。课程建设提出“操作系统”系列课程和系列实验,开出分层次的配套实验课程,强化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课程建设,我们也认识到: 1)操作系统的实践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时间和验证评价指标上需要进一步探索,类型需要进一步更新。 2)双语教学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并灵活掌握,在教材、理解、语言和学生接受程度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实践。 3)国内外教学和学术交流需要进一步拓宽。 4)操作系统教学如何体现创新能力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在思维、革新和应用上的创新。 5)希望兄弟院校的同行与我们一起将这门课程真正做成精品课程。 电子科技论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中心概况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于1980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教育技术学等五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 2000年学校为了加强计算机实验教学,促进实验室资源的共享与开放,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接口与通讯实验室和计算中心等实验室整合建成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2002年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建设首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中心通过省教育厅验收,成为浙江省第一个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实验条件优良,实验室面积3120平方米,教学实验设施总价值2800余万元,面向全校48个专业,开设实验课程58门,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2007年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 管理体制和师资队伍 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副主任由学校任命。学校负责中心的规划与建设,计算机学院对中心进行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为保障实验教学和开放需要,中心形成了一套完整、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更加规范化。 学校高度重视实验中心师资队伍的建设,政策措施得力,激励了高水平教师积极投入到实验教学之中,形成了一支包括教授、博士在内的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根据多层次能力培养的目标,中心组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四个教学团队:计算机基础课程团队、新技术及应用团队、企业实训教师和工程师团队和综合创新团队。 中心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重大教改项目“基于网络环境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等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21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一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三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3 实验教学 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是“追踪计算机新技术,遵循‘Try’实践教学新方法,构建实验实训新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脚踏实地的应用型人才”。以“夯实基础、重视技术”为基本原则,以“加强实训、促进创新”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脚踏实地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富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种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成功模式。中心制定了一个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层次、模块式实验课程体系,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同时以多样性实验形式、多样化实验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教学手段、多重性实验开放模式,构成了一个多元化实验教学体系,从而达到多层次能力培养之目的。 为了给优秀学生创造自主创新的条件,中心成立了学生科技俱乐部,下设ACM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数字媒体、网络与安全技术等多个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多名专业教师担任指导,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感兴趣的项目研究,或进入专业实验室进行工程训练,或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养、科研方法以及团队精神。 示范中心开放式、个性化的实践创新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并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显现了中心“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良好效果。学生基础扎实,动手与创新能力强,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近几年来,学生获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金牌一枚、银牌3枚、铜牌7枚;获ACM/ICPC省际联赛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4枚;获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全国数学建模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三等奖5项、浙江省一等奖4项;获《计算机世界》奖学金10人。 4 特色与优势 通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中心在实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开放体制等方面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1) 坚持服务宗旨,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中心成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及时将计算机应用新技术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与教材建设,成效显著。编写出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15部,其中省重点教材7部,国家规划教材3部。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团队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研制成功并不断完善“上机能力练习与测试系统”,该系统已连续16年应用于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教师主持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全校100多门课程开展交互式教学的公共平台;主持开发的“ACM程序设计练习与竞赛网站”,非常有效地应用于我校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该网站向国内外开放,访问量居全国同类网站第三。 中心具有重视基础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教改项目“基于网络环境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等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14项。“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上机考试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及应用”等5项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 贯彻“Try”实验教学理念,创新技术解决硬件实验教学落后问题。 针对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中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落后问题,中心提出一种集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实验方法、实验设备于一体的系统化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中心贯彻“Try”的理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多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研发具有虚拟仿真功能、硬件保护功能、在线查错功能的实验系统。虚拟仿真功能是将实验仪上硬件的工作过程用软件仿真,并以动画形式显示在微机屏幕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程序运行过程一目了然;硬件保护功能解决了由于学生“Try”而导致的实验设备损坏的难题。在线查错功能使学生在“Try”的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可以有分析、有方向地进行“Try”。学生在“Try”的实验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做到举一反三,从而保证了课程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中心顺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开发了基于PCI总线的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仪;完成了《接口与通信》及《微机原理与接口》中DOS系统内容为主向Windows系统内容为主的转换;实现了Windows下的32位汇编语言教学与实验改革,在国内首次出版《Win3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程》,该教材被国内多所高校采用。 2005年“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计算机组成原理”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 面向应用,建设高水平的IT实训基地,将实验教学延伸到企业。 中心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IT人才为宗旨,与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华为3com、阿里巴巴等知名IT企业联合成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目前,实训基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设备投资超亿元。中心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内容和真实的实训案例,由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工程师直接参与授课和实践指导,采用企业化管理,边学边练,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全真实训环境,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注重开放,起到良好的区域性示范辐射作用。 中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行全方位多模式开放体制,除在校内对学生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行全方位开放外,还和5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机制,为高校和社会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实现资源共享;近五年有国内外80余所高校或企业来访;中心和国内外30余个知名IT公司建立了协作交流关系,签订了联合科研、开发的合作协议。 5 结束语 国家级示范中心建设给我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中心将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扎实开展建设工作,力争建成全国一流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我校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为全国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提供共享成果,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电子科技论文:现代生活中电子科技的应用 摘要: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各类电子产品不断涌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同时也会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当前社会逐渐进入了信息化和电子智能化的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了电子科技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并阐述了电子科技应用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关键词:现代生活;电子科技;应用 电子科技的发展极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当前各式各样电子科技产品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质变,同时电子科技产品更急贴近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生活享受。 1.LED节能技术在生活中应用 灯具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光明为人类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从电灯发明开始,人类就致力于改善照明技术,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当前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精神和物质得到极大的满足,很多人开始关注对环境的保护,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LED节能技术的发明实现了照明的节能和环保,同时在电子设备屏幕中应用广泛,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实现了环保绿色的目的。LED可以实现电能到光能的转变,为人们提供可见光,相对于传统的白炽灯发光,LED节能灯具采用三基色粉发光,通过电流来激发电场,从而发光照明。LED发光的特点显著,其电能消耗小,发光寿命较长、光源效率高,不会产生辐射,从而在电子设备中应用广泛,逐渐成为当前设备屏幕和灯具的主流选择。 2.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在生活中应用 汽车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象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同时电子工业在汽车行业内应用越来越广泛。汽车是机械类产品,同时电子信息智能化在汽车中体现越来越突出,这也是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2.1 电子控制喷油装置 当前电子控制喷油装置在汽车中应用广泛,之前的汽车喷油装置采用机电混合式的运行方式,但是这种运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智能化的追求,也不符合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电子技术的发展逐步实现了汽车操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采用电脑编程的方式来设置发动机状态,与其和内部各系统之间的配合联系,来得到一系列的参数,然后再电脑里进行编写程序,将写好的程序存储在微机当中,然后应用到汽车上,这种电子技术应用于汽车中极大提升了汽车的自动化。 2.2 电子技术在汽车底盘中应用 电子技术在汽车底盘中应用体现在电控自动变速器中,智能化设计系统实现了变速杆的自动调变,运行程序采集发动机的载荷、车速、控制器、驾驶员等多方面的参数数据,并把相应的数据录入到计数机中进行分析,从而判断汽车底盘的运行状况,实现变速器换挡的最佳控制。在汽车底盘中,电子气动换挡装置优化了汽车的操纵,实现了汽行驶的安全性,其采用电子装置取代机械换挡杆,从而提高变速器机构之间的运行效率。电子转向助力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汽车在低速下操纵机动性,其整个系统采用直流电机助力系统,并采用蓄电池作为动力,极大提高了汽车在驾驶稳定性。 2.3电动汽车的发展 电动汽车是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电子科技加快了电动汽车的研发和应用,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其电路控制系统研究逐渐成熟,从而极大提高了电动汽车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减少了汽车的故障率,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扩宽市场。 2.4 汽车关键技术环节的应用 首先是传感器技术,当前汽车电子技术向着高精度、高稳定性、低成本的趋势发展,传感器技术是未来汽车行业的重点突破点,智能化的传感器不仅可以提高对信号的处理能力,同时提高了信号处理的精确性,自动化的进行时漂、温漂和非线性的校正;具有高的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再者是汽车车载电子网络的应用,在电气内部设置微型处理器可以对汽车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和判断,强化对关键运行部件的工况检测,提高汽车运行的安全性。此外是智能交通系统在汽车中的应用,例如自动驾驶的实现就依赖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同时需要融合电子、卫星、远程定位等学科的知识,逐步提升系统的全面性。 3三网融合技术在生活中应用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为三网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技术解决了光纤传输的问题,为用户提供了高性能的信号传输,再者电子科技解决了三网融合的核心技术云计算,为大数据的存储、分析、评估提供了技术保障,涉及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数据再处理、软件开发、数据传输、网络协同等多个方面。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数字音视频广播将完全取代模拟音视频传输,形成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使计算机互联网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电信网络成为我们赖以交流的平台。总之电子科技的发展实现了手机、电视、电脑的融合,实现了电子信息的系统化融合,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优质的电子资源,提高了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电子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前电子科技依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趋势,其在LED照明、汽车工业、网络融合、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内具有巨大的应用市场,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很多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与此同时电子科技业应运而生,将电子科技技术应用到气象监测行业,利用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气象监督管理系统,通过卫星和雷达系统来搜集数据资料、保存数据、共享数据、发送数据,实现对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信息搜集及传输准确快速,克服了传统气象监测中设备性能低、传输速度低、延时较大的缺陷,并且通过现代电子科技技术分享气象数据,实现气象网络与相关使用者的连接,充分发挥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中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科技气象 监测 1 气象灾害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民受到的自然灾害数不胜数,直到现在有时人们依旧受到人类不可控的自然现象的影响,例如,中国的汶川地震、印尼的火山爆发、2006年的超级台风“珍珠”横行,这些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对于人类不可控的自然灾害,人类需要提前监测,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规避,使人类减少或免受自然灾害的侵害。 传统的气象监测系统性能较低,传输的速度较慢,且信息传输有延时,因此在自然现象发生前不能及时检测到信息,人类无法规避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造成对人类生产生活巨大的威胁。对自然现象的监测,应该使用科学的监测系统,现代气象监测大量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监测格点分区域监测气象环境,在互联网提速背景下监测信息得以快速传输,有效的规避了气象灾害不能及时传输带来的风险。 2 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中的应用 2.1 利用电子标签对气象信息进行识别 为了规范监督气象信息数据统计的系统,在气象数据系统中加入监督和监测的节点,通过互联网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气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做出处理,以此来完善互联网在气象中的应用,使气象数据系统更贴近使用者。监测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气象数据网络的结构和形式,气象信息需要根据气象要素不同的类型通过不同的监测网络进行收集的,例如,沙漠气象信息、农林气象信息、湿地气象信息等。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性质的气候条件需要收集对应的气象信息,电子科技技术可以满足各种气象要素监测的要求,因此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由于一些监测到的数据非常相似,气象数据系统的职能识别显得格外重要。在气象数据系统中,由于气象监测的网格化需要,设立了大量气象监测点,并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每一个地点都设有1个甚至更多的气象要素监测点,这些监测点需要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段或是同一监测范围不同的区域,进行连续不断的监测。针对这种情况,气象局相关部门依据监测的需要制定出监测点最优位置,自动化气象监测设备通过对不同地点不同要素的进行唯一身份编码,这里实际是大量运用了物联网技术,使得每份气象信息都能得到快速、精确的传输和存储,最大效能地发挥电子科技在气象信息中的作用。 2.2 构建气象监管系统 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利用电子标签对气象信息进行编码后,气象局构建了科学的气象监测及监管系统,这样就可以够将监管及各监测节点数据及设备的状态。由于各气象监测系统是针对不同气象信息设置的,因此需要利用对应的传感器技术,将智能的传感器节点无逢接入气象信息网络是离不开网络监管这一手段的,气象部门信息系统得到了有力的保护才能通过互联网搜集气象信息,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在气象监管系统中对气象信息进行身份识别,通过计算进行多层的部署,设置监管节点位置。利用这些监管的节点在相应的软件系统中输入需要识别的信息,这样在传输气象数据时,可以将监管对应的数据结构与信息一同传输,从而将气象监控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与气象监测数据融合在气象互联网中。气象局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省电子标签的设备费用,另外还可以及时的得到各气象监测设备的信息。 3 气象监测未来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九十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技术也得到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微型计算机、通信、传感器等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气象监测中可以解决传统气象监测中设备性能低、传输速度低、延时较大的缺陷,近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必定将进一步推动气象信息采集系统技术向微功能、多功能、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方向快速发展,因此将电子科技融入到气象监测中可以促进气象监测的发展,气象数据收集与分析必将更加及时、高效、完善。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铁路工务大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措施探讨 [摘 要]随着铁路行业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铁路的安全运行,铁路局工务段正是对铁路进行维修保养,保证火车安全运行的保障部门,工务段大修是工务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工务大修的施工安全也是人们非常重视的问题。重视施工安全不仅仅是让整个铁路网的运行有保障,也是对铁路工作者的人身安全负责。本文主要研究了铁路工务段大修施工时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保证工务大修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铁路施工 工务大修 安全管理 施工安全 安全事故 一、前言 火车的运行离不开铁轨,而铁轨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乘客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物的安全。工务段正是保障火车安全运行的部门,铁路工务大修也是保证线路质量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也是确保线路安全通行的重要措施。铁路工务大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的工作量大,作业面广,工作地点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点上,而是整个一条线路,工务大修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着铁路的安全运营,所以,大修过程中的安全施工问题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一定要重视工务大修的安全施工,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营,也要保障铁路工作者的人身安全。 二、工务大修施工中存在的隐患 1.安全风险控制不到位 铁路工务大修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复杂的问题,施工的种类也是各种各样,比如需要对损坏的铁轨进行人工更换,或者对老旧的道岔更新换铺等,这些工程的工作量虽然不算大,但是却有着很大的风险,有时候对铁路工作者的人身安全有着很大的威胁。一旦出现了事故,如果没有及时的风险应急预案,或者对风险的预测不到位,轻则造成工期延误,耽误火车运行,重则造成大额财产损失,甚至出现人员伤亡。 2.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铁路工务大修的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施工的管理和教育,积极推行责任制,实行责任管理。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的铁路工务段有些部门对安全施工并没有重视起来,也没有相关的安全责任制度,这也就导致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安全施工的重视不够,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实行一对一责任制,对安全责任进行明确的分工,如果出现了安全问题,能够准确的找到负责人,从根本上解决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3.盲目追求施工进度 在铁路工务大修工作过程中,有些时候可能会出现施工任务过重,施工工期紧张等问题出现,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盲目的追求施工进度,将安全施工的规定抛之脑后,造成了施工过后出现了一系列不合格的问题,增加了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4.施工队整体素质下降 由于我国现在铁路事业蒸蒸日上,对铁路工作人员数量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这也就造成了一些铁路施工的队伍良莠不齐的现象出现,某些施工队大部分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他们没有足够的安全施工的意识,这也大大增加了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的几率。 三、工务大修施工现场安全施工措施 1.将安全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到人 在任何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安全事故,有些安全隐患是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降低安全隐患所带来的后果。施工单位必须对员工加强施工安全方面的管理,将安全施工问题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时刻保持着对安全问题的重视。要将施工中的安全责任分配到各个管理部门,精确到每个人,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有人负责安全问题。假如真的出现了问题,可以精确的找到这个环节的负责人。要加强对负责人员的教育和监管,提高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只有只有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管,才能让施工中的安全事故大大减少,保证每个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没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会增加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也会造成安全管理的失误,所以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有关部门也要深入施工现场,加强安全管理的力度。在铁路工务大修施工中,在一些施工条件危险的地段,一定要加强安全管理。例如跨度大桥、对讲盲区、桥梁隧道等地段,更要严格遵守,拟定出规范的安全管理计划,并且必须要跟进作业和按期的检查。各等级要正视施工的安全管理,依照要求建立专项的安全监督机构,培养专门的安全监理人员,建设完整的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体系。 3.加强安全教育 对于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安全教育,因为施工人员本来就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的知识水平不高,接受教育的能力也比较差,所以更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指导,提高他们的安全施工的意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同时要有完整的安全方案,每个工作人员都要落实安全责任,工作前,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试检查,工作后也要按期的进行培训和考试检查,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对于铁路工务大修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 4.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想要安全意识得到重视就必须要保障落实安全责任,在铁路工务大修的施工时,一个不起眼的地方都会有危险,所以在工作中要牢固安全意识,平时的会议也要提倡安全管理,对危险时刻保持警惕,正视工作,一旦发现问题监管人员要立刻进行补救措施,不能亡羊补牢。 监管人员也要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入施工现场,了解现场具体每个环节的施工情况,多与施工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对施工人员也要经常灌输安全施工的思想,让安全施工的理念融入到每个施工人员的生活中来。只有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安全问题,才能保证工务大修的顺利完工。 四、结论 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大修施工过程中问题出现在施工现场的安全责任落实不明确、对人员安全教育不合格、工作人员没有安全意识这三个方面,相关解决方案主要有加强施工现场的风险的掌控、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人员安全责任的分配和改善现场工作的安全管理体系。铁路行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所以,一定要加强对铁路安全运行的管理和保障,对铁路工务大修的安全施工问题提高重视。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增强认识 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生产 【摘 要】 铁路安全对我们的生产如此重要,我们应该以对人民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通过对铁路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以及铁路发生事故所带来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对产生问题的事故原因中的职工素质、职工责任心、作业标准化、设备问题、站段管理手段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 安全生产 事故 违章违纪 作业标准化铁路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现代化统一运输网中的骨干和中坚,它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长期以来,铁路在运输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我想从安全的重要性,造成事故的原因、对策及其思想意识转变等方面谈谈自己对如何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认识。 1 铁路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1.1 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对国民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在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如果发生事故,特别是发生重大、大事故,造成行车中断、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会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严重损失,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还可能引发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酿成社会动荡,甚至影响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1.2 事故对经济的影响 对铁路来说,事故是最大的浪费,安全是最大的节约,只有尽量减少或消灭事故,铁路的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无数事例证明,一起重大、大事故除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设备破坏外,还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万、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 1.3 安全是铁路各项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 铁路运输生产的特点是点多线长,分布广泛,而且是由机务、工务、电务、车辆、水电等多部门共同完成的,他犹如一架巨大的联动机,昼夜不停地转动,每个工作环节必须紧密联系,协同动作;各部门、各单位、各工种必须安全、准确、迅速、协调地进行生产活动,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往往影响一线或一片,甚至涉及整个运输生产。因此,没有安全就没有正常的运输秩序和生产秩序。在运输生产活动中,各部门、各工种人员只有真正负责、遵章守纪,才能确保旅客和运输安全。 1.4 安全是铁路运输产品最重要的质量标志 铁路运输的产品是“位移”,其计量单位是吨公里、人公里或换算吨公里。产品质量特性包括安全、准确、迅速、经济、便利和文明服务,其中安全最为重要。货物如果在发站、到站或运输途中因安全得不到保证,发生事故,导致货物损毁,不但损坏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得产品,铁路运输部门本身得产品也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发展运输产品质量特性中,安全是最重要得质量标志。 2 发生事故原因分析 2.1 职工整体素质较低,应急能力差 当前,在生产一线,作业人员队伍结构主要由招工、顶岗、退伍兵几类人员组成,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专业知识主要依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获得,边学边干或以干代学。 2.2 职工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违章违纪严重 在一线队伍中青工占绝大多数,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基层工作是一种社会地位低、工作条件差、劳动负荷大、安全系数低的工作,许多人不安心现状,当作一个工作经历来进行过渡,总想凭各种关系、各种办法调离到工作条件好的岗位,想改职提职到高一级职称上来。 2.3 逐级负责制落实不到位,现场作业控制差 多数调车作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不能落实安全生产逐级负责制,现场作业不能有效监控。 2.4 管理不严,形式主义问题突出 在一些地区和部门重大、大事故之所以屡禁不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表面上看是职工的纪律松弛、有章不循造成的,但深层的原因是某些领导干部作风不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好人主义比较严重,其中形势主义问题尤为突出。 2.5 安全基础工作薄弱,设备问题突出 这主要表现可归结为人员素质便低、设备不良、环境条件较差和安全管理薄弱。其主要表现为不少主要行车工种的职工文化、技术素质差,对基本制度不熟悉,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和故障处理能力较差;规章制度不完善、不配套,有的规章制度不随设备、作业条件进行及时修改,甚至与《技规》相抵触;一些行车设备失修,维修费用不到位;新上设备缺乏完善的修、管、用制度,责任不落实等。 2.6 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不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不断深入,铁路运输组织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铁路部门安全管理还是习惯搞“人海战术”,派工作检查组。 3 对策与措施 3.1 坚持政治思想教育与业务培训并重,促进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加强业务教育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是确保调车作业安全的决定因素,要保证调车作业安全,就必须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素质、技术业务素质都过硬的职工队伍。 为促进技术业务的学习,铁路各部门应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开展练兵活动,举办各种形势的技术表演赛,对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奖励或晋级提薪。 职工在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也要坚持思想教育。 3.2 增强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 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就是要求在进行铁路运输生产的同时,全路各单位、各部门,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强化安全意识,端正指导思想,坚持安全第一,把安全生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安全工作防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安全作为铁路运输工作的永恒主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安全第一不动摇。 3.3 严格管理,强化现场作业控制 确保调车作业安全,首先,必须严格调车作业的管理,建立、健全、完善调车作业各项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考核人。认真执行安全作业标准和各项有关调车作业的规章制度、措施和办法。其次,中间站站长必须从自身严起,责任心强,作风扎实,按照逐级负责制的要求,对安全生产负起高度的责任,“沉”在生产一线,“沉”到每一次作业中去。对违章违纪敢动真格,通过严格的管理,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使广大干部职工养成勇于负责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4 思想意识的转变 我们知道在现场管理中,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方面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方法单调,态度粗暴,而被管理着,则是采用一种领导者在一个样,领导者不在又是另一个样,是一中消极的态度。我想要改变这种不利的状态,我们在管理中应该在思想上实现以下几种转变。 4.1 总体思路上由主抓违章到主抓素质 这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素质与基本技能并没有得到“质”的提高。故此,下一步就需要把标准化工作重点突出放在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上,这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个长期战略,既然我们的工作有赖于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那就应在设法培养这个队伍上去下真功夫。 4.2 职工意识上由怕事故到怕违章 违章违纪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发生事故不但要给国家造成损失,而且还会给自己和家庭造成严重影响;我们认为,根本地是现场管控不够得法,是机制上存有不适应的问题,因此,下一步工作就应围绕“将强化作业标准进一步与劳动用工制度结合起来”这个主题来做。 4.3 技术培训由单打一到重技能 考察车务系统一段时间以来的培训教育工作.其不足的是单纯强调了对规章学、背、考,而汉化了技能提高,以至造成部分人员说起来标准、干起来违章问题。为此,下一步培训重点亦应放在提高职工标准化作业的技能上。 4.4 现场控制由盯着干到自觉干 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从强化职工队伍基本素质人手,通过不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有效激励,以使人们从开始的不自觉、到逐步习惯、再到比较自觉,最终达到按标准在岗、尽责。 4.5 日常工作由主管抓到全员抓 就一个时期以来的安全工作模式而言,从分局到站段大相都有一个安全主管系统,专门从事具体事宜,再到现场则成了干部一把抓。如果站在强化现场角度讲,这个模式确实存在一定缺陷,一旦处理不好,主管往往就成了独管,现场随之便演化成失管。要扭转这个局面,首要的应在管理格局上做一改造。 4.6 现场管理由随意性到规范化 针对这个问题,下一步的整改思路是,首先要健全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与程序,作为贯彻落实作业标准的核心部分,具体地:一是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一律要立即纠正、当场上账.严格对照标准进行班后分析,坚持原因不清、过程不明、问题不准坚持不放过;二是针对问题及分析结果并根据标准规范进行分层定责,逐级、逐个明确主要、重要、次要和关系责任者,同时明确各自所承担的具体责任;三是依据标准规范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期限,把责任落实到人,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起跟踪盯落实制度来强化对整改的考核;四是严格兑现考核,要按班通报检查发现问题情况,按月公布考核排队结果,把考核评价作为奖惩分配和清算工资的主要依据,以切实向规范化管理真正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5 结语 铁路安全对我们的生产如此重要,我们应该以对人民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和经济意义,提高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当前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分析 摘 要:铁路工程建设的不断增加,铁路运输线路也相应地被开发,运输任务明显增多。由于铁路运输的时间比较长,运输任务量大,因此,在管理方面就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工务线路设备方面的管理,更是需要及时解决,加强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能够提高铁路运输安全性和铁路运输顺畅性。为了进一步促进铁路运输的发展,需要工作人员对工务线路设备方面加强管理,并对其安全生产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铁路 工务线路 设备管理 安全生产 作用分析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备,交通的发达程度也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视。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主要包含台账、技术资料、病害等方面的管理。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保障铁路的生产安全。 1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方面的作用 1.1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特点 由于铁路运输的路程、耗时比较长,工作量也比较大,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且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因此,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与其他工程施工的特点不同。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工作需要严格细致,尤其在线路的运输管理方面要非常得负责,如果在线路设备方面出现问题,将会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1.2 工务设备检查的监测制度 随着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地铁路工务设备监测制度,进一步推动了铁路工务设备检查工作效率的提升。在铁路工务设备检查中,我国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动态的检查主要指通过添乘仪、轨检车等方法对铁路线路设备进行检查;静态的检查主要指通过对铁路轨道、路基和桥梁等方面的检查和养护,它主要是日常检测[1]。在检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要对铁路设备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仔细检查,同时还要定期进行专项检查,以此确保铁路工务线路设备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也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性。 1.3 作业与安全管理制度 铁路工务设备方面的检测和维修工作与铁路运营的安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为了确保工作人员在作业中能够按照要求作业,在工务设备中要严格遵守安全维修养护工作的规则,根据操作规则进行作业,然后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果发现数据有差异,应该与相关部门联系,让相关部门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2]。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与安全管理紧密相连,在安全管理中,主要分为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两方面。在行车安全中,需要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为了确保我国铁路运营的安全性,在铁路全线设置了高端的测量技术,主要有对跨桥异物的防侵害系统技术,同时也有对自然环境现象(风雨雪)的检测系统,同时还在关键地点安装了视频检测系统。对工作人员实施了作业登记制度以及责任明确到人的管理办法,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也确保了铁路设施的安全运营。 2 提高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措施 2.1 提高线路设备的质量 对于铁路运营线路的设备,需要对质量具有严格的要求,主要对设备进行科学化地管理,并对其进行科学养护。对于设备病害的整修和检修工作要不间断地实施,确保铁路工务线路设备作业的质量达到优良标准,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强化铁路轨道的稳定性。在工务线路设备检测结束后,可以根据检测的结果制定修整计划,从基础上保证线路设备的质量[3]。 2.2 加强制度的落实工作,并不断地完善 在任何行业,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以此确保行业发展的顺利进行,而在铁路运营中,作为国家的运营机构,为了确保运营的安全性,也应有它的制度,需要工作人员和乘车人员去严格遵守。铁路运营制度是由它的特殊性决定的,为了让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位,需要铁路运营部门提出相关的落实办法。首先,让铁路运营工作人员参加“讲纪律、守规矩”的活动,铁路运营企业的相关部门制定为期一个月的“自觉管理”活动,让全体工作人员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同时安排一部分监督考核人员,对每个员工进行全面的监督观察,进而确保员工在工作中都能够自觉遵守规则。每天及时填写上班记录,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找到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4]。通过监督考核,对于表现相当出色的人员给予丰厚的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员工。 对于设备的管理制度,更需要严格落实,因为设备与铁路运输的安全紧密联系,设备的安全性能够促进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在设备维修部门的管理中,要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对于每天负责检修人员的工作时间、地点、负责的项目进行详细地记录,以便出现问题可以直接寻找第一负责人,同时也能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此外,还要在设备检修工作中提供相应的操作工具,为了减少对操作工具的浪费,也要提倡工作人员要节俭,培养工作人员节俭的意识。 2.3 提高养修工作的效率 由于铁路运输线路的跨度比较长,运输量比较大,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为了增加铁路运输设备的使用寿命,需要工作人员采取合理有效的养修技术和操作手法。同时,还需要在速度方面进一步提高,如果发现线路设备出现了问题,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去维修,防止受损部分因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而引发其他的问题[5]。在有效的养修工作中,需要坚持落实各种检修的操作规则,让检修操作规范化,提高检修的效率。 2.4 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由于我国铁路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开通的运输线路也越来越多,那么,就会出现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在人员比较短缺的情况下,招收工作人员时,限制条件就会比较宽松,这就使得招收的工作人员在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在作业检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技术操作问题。由于铁路线路设备的管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对于一些室外作业的工作,要靠工作人员的自觉性,但是,部分工作人员在作业的过程中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因而工作的质量无法保障。 为了提高铁路线路设备管理的有效性,需要铁路运营相关部门对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加强训练。铁路运营单位可以与铁路专业对口的高校合作,高校为铁路运营单位提供学习的环境,铁路运营单位定期输送人员去学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学习与铁路线路设备管理有关的新的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让员工“走出去”,在开拓思维眼界的同时,还要将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引进来”,从而全面促进铁路运营线路设备管理的发展。 3 结语 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有了很大变化。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对于铁路工务安全生产管理而言,是一次发展革新的好机遇。在国家注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各种新的技术不断运用在各个行业的领域,在铁路工务线路设备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中,铁路工务部门面对的既是机遇,同时又是挑战,需要铁路工务部门在运用先进技术的同时,在安全管理水平方面不断提升,同时还要优化铁路工务部门的组织结构,从而降低铁路工务线路设备检修管理的成本。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当前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 要: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铁路线路的运输任务也在不断增加,管理模式也随着铁路的发展而不断地摸索提升。铁路工务线路的设备管理工作对于铁路的运输安全和顺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安全生产;作用 0 引言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本文简要探讨了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方法,包含铁路设备的台账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病害管理等内容,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项目设备的管理水平,保障铁路生产的安全。 1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1.1 铁路工务设备管理的特点 在铁路工务设备管理中有很多与其他工程施工不同的特点,不仅涉及面较广,工作量大,并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由于铁路线路是运输的关键因素,所以工务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严格细致,一旦出现问题将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为此必须对铁路工务设备管理提高重视,综合铁路线路特点进行铁路工务设备安全管理综合的安排工作。 1.2 工务设备检查及监测制度 我国铁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铁路工务设备的检查和检测制度,基本上我国的铁路工务设备以动、静态检查为主,而两者检查相互结合,严格执行铁路维修规则,采取几何尺寸与直观项目同时进行检查的方法,通过对轨道、路基、桥梁、周边环境等关键部位进行详细的检查和养护,其中静态检查主要是日常对设备的检查,而动态检查是通过添乘仪、轨检车等方法对线路设备进行相关的检查。另外对设备的薄弱处还需要进行更为特别详细的专项检查,从而保证工务设备时时处于优良状态。 1.3 作业管理制度 铁路工务对设备的维修和养护工作通常在天窗点内进行,在工务设备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安全维修规则之规定,根据工务设备作业管理,严格制定维修施工作业方案。通过对相关数据分析和现场设备检测来保障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4 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在工务系统来讲是首中之首、重中之重的工作,而安全管理又由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两部分组成。翻阅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记录来看,为了保证运营的安全性,进行了全线安装上跨桥防异物侵限系统、风雨雪检测系统、关键地点视频检测系统及封闭栅栏等。正式运营之后,又建立了上道作业登销记制度,每日垂直天窗检修等制度。上述制度及设施基本上确保了铁路的安全运营。 2 提高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措施 2.1 线路设备质量的提高 对于线路设备质量的提高,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和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对于设备质量必须严格轨控标准;设备的维修和养护要依靠科学进行养护;设备病害要及时进行整修和维修;线路动、静态检查不能松懈;作业后质量回检和设备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返工整修,达到优良标准,同时不断对轨道框架的稳定性进行强化;对于站专线存在的设备病害,经过统计分析后制订合理的整修计划并进行整修,综合各项工作实现线路设备质量的提高。 2.2 制度的落实和完善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对于铁路部门来讲尤为重要,是由铁路的性质决定的,作为工务部门来讲,出台了开展“讲纪律、守规矩”的活动。并制定了触犯“红线”管理考核办法。之所以制定以上的规矩和考核办法,是因为一些管理人员视安全生产而不顾,违章蛮干酿成重大事故后,进行制定约束的。针对线路设备质量的提升需要相关设备管理制度作为基本保障,在设备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上需要全面建立相关制度,尤其是针对岔区和曲线的问题,建立设备病害整治的管理内容,真正从全方位对设备质量的管理和维护做出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2.3 有效的养修工作 线路设备质量的保障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与时俱进的养修工作,线路设备不可避免的是会出现问题的,出现问题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地进行养修工作,提高设备质量的保障水平,在修养理念上要坚决贯彻落实专业修、机械修、集中修、记名修、轨面修、预防修、主动修、超前修、标准修、以静态保动态、以标准保质量、以质量保达标、更要重视整治小病害。 2.4 基层人员素质的提高 基层人员的线路维护技能对于管理工作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为工务系统管理的重要参与者,人员的素质提升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需求,对于技能教学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例如,可以推行现场实际教学,加强线路钢轨和道岔现场打磨技术和操作技巧训练,不定期地联合设备厂家到现场详解钢轨修理性打磨原理及实作要领。通过提升业务技术本领,真正实现线路质量的提高和保障。 2.5 科学的设备整治工作 在设备整治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总公司关于深化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总体部署,解决近年来维修体制和安全管理中日益凸显的问题,实行“检、修”分开是线路维修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是保证设备有效检查和监控、切实提高维修质量的新生产模式,是生产关系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深化工务维修修程体制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作业流程合理、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分工适当”为原则,坚持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强化现场控制为核心,以强化车间生产组织功能、完善生产组织“五个环节”控制、建立各种流程和工作标准为重点,以全面提升车间生产管理水平,实现线路设备质量优良保持为最终目的。 2.6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随着科技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铁路工务信息管理系统不断的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在静态数据的处理方面,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数据管理、统计、查询等功能。以我们现使用的轨道精细分析系统,可将轨检车检测数据、轨检仪检查数据、车载、便携式检测数据、人感晃车导入该系统进行分析处理,还可根据各种检测数据分析出不同长度的线路最差地段,为维修车间、班组提供维修选择地段。基本形成检测监控―设备病害数据分析―设备病害整修―设备病害销号―利用分析系统监控分析整修质量―达到线路检查与销号闭环管理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就如何实现数据分析的共享和资源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首先需要我们加强铁路工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探讨,对于数据的积累和利用要通过信息系统有效地应用到生产和工务管理工作中去,为工务管理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铁路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铁路工务线路的设备管理工作,实现铁路运营的高效安全的发展的目标。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切实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与管理 【摘要】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其安全生产不同于其他行业。而电气化铁路是现代化新型的铁路运输工具,顾名思义其所用能源即为电能。同传统的燃油铁路相比具有技术上、经济上的诸多优势。但其安全环境受到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电气化铁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位,可见我国政府对于发展电气化铁路的重视和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现阶段取得的骄人的成绩。铁路的供电系统为电气化铁路的机车提供能源,所以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也因此有必要对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进行认真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铁路供电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引 言 铁路供电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安全生产,建成后是否能够安全高效的投入使用以及该体系的管理模式都成为了建设者,领导阶层关心的话题。 近几年我国铁路事故频发,温州动车事故让我们每一个人痛心!实现铁路系统的安全生产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作为铁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应用尤为突出。牵引供电系统需要完整的、体系化的管理模式,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性人才。本文从铁路供电系统的重要性和如何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和管理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铁路供电系统的重要性 1―1,解决能源危机。 传统的火车是燃油动力和蒸汽动力,目前后者已经被淘汰。但是燃油机车对于柴油的消耗量很大,而柴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且柴油机的效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传统的机车速度提升空间小,运量小,经济成本高。而电力机车所用的能源是电能,我国有大量的水力发电站,电力优势明显,而且电力资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发展电气化铁路是符合我国铁路事业发展实际情况的,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 1―2,扩大铁路经营收益。 由于电力机车具有速度快,成本低,运输量大等的优点,所以发展电气化铁路有利于扩大铁路经营的收益,尽早收回投资成本,实现正增长收益的目标。 发展铁路的电气化首先需要完善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而建设现代化的铁路供电系统所需成本极高,需要国家政府大力支持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现在的电气化铁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已经在五年之内偿清了所有的贷款投入,实现了经济收益的正增长目标。开展铁路电气化是目光长远的决策,做好铁路电力供应系统的工作是发展电气化铁路的前提保障! 二,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 2―1,安全施工的规章制度的确立。 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首先需要确立安全施工生产的规章制度和完整科学的施工规范。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规范操作,确保工程符合安全的标准要求,经久耐用。还要设立巡查组,认真检查工程施工中的不规范操作。同时建立个人工作责任制,将任务明确分配至单位个人,使个人承担起责任,促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2―2,施工设备,建设用材的安全检验。 铁路供电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危险系数高,需要高质量的施工设备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承建单位在购进相关的设备时要认真负责,对设备的安全性要有较高的要求。此外在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中应该使用高质量的钢材,高质量的塑胶等用材。严防以次充好,严防偷工减料。铁路供电系统关系重大,关系到了重大的国民财产和人身安全,一旦因贪图眼前的小利而铸成大错,后果将不堪设想。 2―3,生产建设的技术安全系数。 切实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需要加强生产建设的技术安全系数。提高技术安全系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工程师的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工程师要综合多种方案,慎重考虑,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施工建设方案;二是对施工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具有很高的技术性和危险性,所以一定要有经验,有技术,有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进行施工;三是对施工材料的要求,要保证材料的高质量,高性能和高品质。 2―4,应对各种意外,突发状况。 铁路等重大的工程在建设时需要考虑应对各种意外,突发状况的能力。铁路供电系统慎重全面的考虑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状况对于铁路供电系统的影响,提早预防,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季节性安全,例如雷电、鸟巢、大风、洪水、雾霾、冰雪等自然因素对铁路供电系统的影响,造成铁路供电系统设备损害或停止工作,影响正常行车,严重时导致塌网,造成列车车体损伤甚至脱轨。自然灾害和突发状况是人类所无法具体预料到的,但是从事铁路工作的领导阶层应该事先考虑到潜在的危险可能性,及时作出防范措施。 三,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 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是一整套分工明确,复杂的管理体系。需要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及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 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对体系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极其认真的工作态度。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所以一定要保证他们的思想境界符合工作的标准。 良好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根本。从事铁路供电系统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铁路供电系统应建立系统、良性的人才学习、培训、选拨、奖励机制,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并根据现场需求适时添加一些新型专业。 3―2,对铁路周边的居民进行守法,安全宣传。 铁路供电系统最担心遭到破坏,偷盗。虽然我国对相关行为有严酷的法律规定,但是一些无知的文化程度低的平民并不知道破坏或者偷盗铁路供电系统将要承担多大的刑事惩罚。所以相关部门为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一定要在铁路的周围加强普法宣传以及素质教育宣传。 3―3,严格的检查制度确立。 铁路供电系统需要确立健全完善的检查制度,对铁路沿线的供电系统定期进行严格的检查,排除风险,保证铁路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工作。只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确立,才能保证规范的操作定期进行,才能够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加上一把保护伞。 3―4,全面进行安全评审。 为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需要定期开展全面的安全评审工作。安全评审工作主要是针对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工作能力的评审,确保他们有娴熟的技术,强硬的心理素质等等。其次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业绩的评审,奖励先进个人和集体,对疏忽大意犯下错误的个人或者集体予以警告或辞退。最后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工作常识,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进行评审,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能力! 3―5,采用铁路安全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既有铁路的大面积提速、高速铁路的不断投入运营以及既有线大力发展重载运输,铁路供电系统安全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风险种类、水平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只有进一步提升和改进安全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才能确保铁路供电安全持续稳定,才能切实解决铁路供电安全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以,铁路供电系统开展安全风险管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铁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迫切需要。 铁路供电系统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就是结合铁路安全工作实际,以夯实安全基础建设为前提,以规范安全管理和落实作业标准为重点。通过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等系列活动,努力做到超前防范、过程控制,达到防范和降低安全风险的目的。 结束语 为了适应时展的潮流,电气化铁路必将会取代传统的燃油铁路,成为铁路交通运输的新宠。电气化铁路具有运输量大,快捷,实惠等诸多优点,为了保障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我们就需要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是最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强的。笔者在本文中所提的观点认识不足以全面涵盖铁路供电系统安全生产与管理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仅供大家参考,交流!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铁路运输站段安全生产的稳定发展 摘要:要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关键是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千方百计增强职工抓安全生产的意识,本文从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激励与约束入手,首先阐述了铁路员工的特点,重点分析了铁路运输站段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利于员工激励与约束的因素,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从几个方面阐明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与约束员工,促进铁路运输站段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关键词:企业员工;激励;约束;需要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员工激励也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努力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目标。 所谓约束就是缠缚、束缚的意思。对员工的作业行为进行限制,规范其作业程序和作业标准,从而实现企业的安全目标。 管理是企业的核心,而激励与约束又是管理的核心。 一、当前基层站段激励与约束机制中各因素存在的缺陷 1.员工总量偏高.人员结构和分布不均衡 当前的运输基层站段,冗员过多,劳动效率偏低:同时中、初级人员多,高级人才奇缺:工务系统综合机修等后勤车间超员,而偏远地区的一线线路维修人员缺员严重。人员结构和分布不均衡,激励与约束员工的政策较难细化到每个员工。 2.处罚额度太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目前,职工家庭负担还是比较重的,特别是工务职工,沿线的老职工家属基本没有工作,孩子在上学,部分职工还面临购房还贷的压力,一旦出现D类安全事故,待岗三至六个月,c类安全事故则更长,待岗期间只享受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或最低生活费,职工的生活压力非常大。 3.员工安于现状.文化素质偏低 基层站段员工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文化水平低。特别是行车主要工种存在业务素质不高,个别职工甚至连对一些简单的设备故障处理都不掌握,与近几年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很不适应。 4.缺乏科学的晋升渠道 晋升是核心的激励。但由于晋升渠道不畅,造成铁路运输基层站段部分员工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完善的淘汰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部分管理人员安于现状,不求进步:二是岗位晋升渠道有障碍,有些肯学习、肯吃苦、工作能力强的职工,由于受身份的限制,多次失去晋升机会,失去激励动力。 5.奖励制度有待完善 重视物质奖励,但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脱离物质的精神奖励如光荣榜、证书、奖状等,逐渐被人们冷落了,缺少对员工的精神奖励。 二、铁路运输站段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原则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应有利于工作绩效与劳动报酬的挂钩,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有利于选才、用才、育才、留才。要达到激励与约束的目的,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作任何工作,必须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各类管理人员要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尊重职工的劳动成果,尊重并容纳有个性,有特点的职工。 2.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实施奖励与约束机制中,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偏见、个人的喜好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而是通过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证的制度,规范的测评标准,切实做到才尽其用。 3.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对员工来讲同等重要,有不可替代的互相促进作用,工作好坏不仅关系到职工的票子,更要关系到职工的面子,关系到职工的位子。 三、运用现论。改革铁路运输基层站段激励与约束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引导员工,向一定目标奋斗,激励与约束是主要手段,而员工追求目标的形式有赖于一定的刺激与约束,能力的发展也有赖于外界的激励与约束。济南工务段近几年在管理机制上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1.运用“公平理论”,实现同工同酬.完善内部分配管理 所谓公平,就是要使职工的劳动报酬更有合理性、公平性。员工不仅关心自己所获得报酬的绝对数,还关心自己的付出所得与他人的付出所得之间的关系。同工同酬则心理平衡,表现积极稳定,反之则心理不平,表现消极,波动。 济南工务段多年来积极探索内部分配的方式方法,在原来滚动升级的基础上,2000年又进行岗效工资改革,具体做法是“档案工资封存、按岗定酬、挂联考核结果”的模式。从2005年至2013年,段又出台了《职工待岗及处罚管理实施办法》、《干部安全管理失职渎职行为问责办法》、《管理岗位人员风险抵押金考核办法》等制度规定,使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劳动贡献挂钩更密切,充分调动员工立足岗位保安全、创效益的生产积极性。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不断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铁路运输站段除重视物质刺激外,还应努力强化精神方面的激励。近几年来,济南工务段逐步认识到精神激励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适当降低处罚额度,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1).对工作能力表现出色,具备管理素质的工、班长,提拔到管理人员岗位上,先后近40名工人身份的同志走上管理岗位。(2).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员工和在部、局取得技术能手称号、及在各种竞赛取得好名次的员工给予一次性重奖的同时,优先推荐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试。(3).开展“讲身边事、赞身边人,寻找最美班组长(职工)”活动,充分挖掘、宣传一线班组长(职工)的感人事迹,在全段上下积极营造弘扬正气、崇尚先进、鼓舞士气的良好氛围。 3.充分考虑员工个体差异,实施差别激励 济南工务段近几年制定奖、罚机制时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对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员工优先考虑其工作环境,对31-45岁之间的员工优先考虑其工作稳定性。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员工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学历相对较低的员工考虑其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也考虑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不同需求。 4.千方百计,挖掘职工的潜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人员培养工作 近几年来,济南工务段在强化新进大学生的培养方面,采取加快他们成长的措施,对适应管理岗位的人员,先挂职工区副工长,在一线工区进行安全生产锻炼,再提拔到管理岗位上;对适应技术管理岗位的大学生,优先为其提供再教育机会,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对大专生,挂职班长进行锻炼,每年选拔出部分人员列入后备工长,进行重点培养,遇有全段工长空缺时,直接下令任用:对肯动脑子,专心学技术的,培养其走技师、高级技师这条发展路子。只有设计多条通道,让技术、管理、业务方面有专长人员不必挤“独木桥”,得到相应的晋升渠道,做到量才适用,各得其所,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作用。 5.疏通岗位晋升渠道,发挥激励与约束作用 岗位升降机制必须坚持正确的任用方针,唯能是用,德才兼备。济南工务段在2008年制定颁布了一整套竞争上岗和配套方案,4-6月份对超员的济南桥、泰山桥、综合机修车间进行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解决了部分车间超员及偏远支线车间缺员问题。2011年又修订《干部失职、渎职行为问责办法》,近2年先后有8名干部因失职、渎职被免职、撤职,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先后有20名工人身份的职工走上管理岗位。 借鉴各种激励与约束理论,制定灵活多样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充分调动铁路运输基层站段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浅谈 摘要:安全管理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各施工单位要确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加强管理,积累经验,完善管理措施,做到铁路施工安全高效完成,交出质量合格的铁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对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加强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在铁路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安全事故也在不断增多,这不仅给铁路施工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也对铁路在今后运输的过程中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目前,铁路施工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也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要想解决好铁路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就必须加强铁路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在现有的施工技术条件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基础之上,采用合理恰当的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有关措施,减少或杜绝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重视铁路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节约施工和运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一、铁路工程概述 1、我国铁路工程特点 首先,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势西高东低,铁路网跨越整个国土。甚至到达青藏高原、新疆等地质条件和气候恶劣的地区。这也决定了我国铁路建设穿越各种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经历多变的气候和不同的人文。其次,铁路工程量巨大、施工工期长、投资大、面对的条件复杂,容易遭受各种未知和不可抗力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具有较大的风险。再者,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材料和设备的供应,还要保证施工人员始终处于合格的工作状态。这是一件任务艰巨的工作。需要保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和设备供应单位,当地政府和沿途居民之间密切配合施工工作,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并且,铁路施工建设是露天作业,施工环境受天气影响很大,条件艰苦,尤其是在气候和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这就要求施工人员有较强的忍受能力,能抵抗恶劣的天气,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保证铁路工程的顺利完工。 2、铁路施工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铁路在整个工程的进行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风险众多,各种风险因素贯穿整个铁路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铁路的安全管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决策单位、施工单位、当地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重视,使安全降低到最低。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在事故发生前,能够有效地识别出事故,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能够增强工程施工方的安全管理能力,面对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并为行业提供有效的经验和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安全施工提供可行的防范措施。其次,能够明确工程目标,高效有序地进行施工,降低成本,节省工期,保证铁路工程的质量,使每个工程参与者都具备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确保工程顺利完工。 二、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的因素 1、管理环节薄弱 近些年,我国对铁路施工单位的基础管理越来越重视,给与了更多的投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如此,我国铁路施工单位的管理环节仍然比较薄弱,主要原因还是实行建设项目管理的时间较短,理论体系不够成熟,实践方面还没有明显的成效,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举例说明,一些建筑企业为降低劳动力成本,用人偷工减料,管理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由于人的技术特长存在差异,个人精力也有限,就造成一些管理岗位的工作不能完成。再如,有的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缺乏重视,缺乏安全生产的监督,甚至为减少部门设置,不设立安全监察机构。还有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没有做好紧急预案,对安全事故的发生缺乏充分的准备工作,管理不到位,以致于开工以后出现紧急事故难以应对。 2、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管理,意识先行,铁路施工安全作为铁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意识上引起相关人员足够的重视。鉴于铁路施工安全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以及铁路建筑施工本身投资大、工期长、时间紧、人员分散的特征,施工单位必须树立安全责任重于天的思想,提高安全意识,并针对铁路施工的特点明确责任划分,勤于管理,避免责任叠加产生互相推诿的弊端,不管是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以及配合单位,还是监管部门都要担起各自责任,树立安全意识。否则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后果难以预料。 3、人员素质偏低 铁路施工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需要管理部门、勘探部门、安全部门、施工部门各个部门的合作,涉及到人员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关乎到整个工程的质量的好坏。尽管近些年铁路施工单位在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和心血,但成效不佳。在铁路施工行业中,仍然缺乏高素质人才,尤其是缺乏身兼技术、管理、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没有人才也得开工,毕竟铁路工程现今面临工程量大,施工任务多,时间又紧迫的形势。这种情况下,一些施工单位开始招募缺乏系统的安全生产与技能培训的民工,这些民工充斥在施工队伍,导致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三、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在铁路施工前期严格做好准备工作 充分做好铁路施工前的各种准备工作,是保证工程顺利完成施工目标、确保工程运输安全的前提条件,所以就要求施工企业要提前制定好合理的施工程序,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在工程施工前,对所有参加作业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搞清楚工程作业中存在的疑点,严禁带问题进行作业。同时,铁路运输企业也要针对施工过程中运输组织的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运输事故等,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理预案,成立领导小组,搞好施工协调工作。另外,铁路运输企业还要同有关的运营线路作业的单位,签订相关的施工安全协议,明确各自的义务与责任,同时对施工的关键内容进行核对,确保施工过程中采取的相关安全措施准确到位,保证施工安全。 2、建立完善的施工监督检查责任制 这就要求铁路施工单位同有关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的公司、进行铁路运输安全监管的人员,各自明确其责任,各司其职。若质量监理公司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以及不符合工程质量标准的,要及时向铁路施工单位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有关安全监理的人员一旦发现工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也有权利要求施工单位停止施工。如果施工单位不能及时停止施工,对各种问题进行整顿的话,那么之后发生的安全事故则由施工单位一人来承担后果,但是对于因监督不力导致的工程事故,就要由有关安全监理的人员来承担其责任,另外,如果由于铁路交通质量埋下的交通事故隐患,引起交通事故的,就要由施工单位和质量监理公司共同来承担责任。 3、进一步强化铁路施工中各单位和部门的整体配合 目前,在我国的铁路建设工作中,存在施工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脱钩”的现象,由于各方立场不同,所以对问题进行考虑的角度也不同,铁路施工企业通常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施工方便,而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则重点考虑减少施工过程中影响其正常运输的因素,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双方企业的要求,就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最优施工方案。在铁路的施工过程中,要涉及到施工、设计、建设、监理、供电、电务、工务、机务、车务等大量单位,这也需要各部门能够在统一指挥下,树立保整体、促大局的意识,不随意拖延时间,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施工可以更加有序、安全地推进。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 【摘 要】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多方面、立体的活动。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决定在其活动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误区,从而产生事故隐患。项目安全生产管理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弥补现在的不足,形成行之有效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关键词】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前言 当前,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实施情况与期望的目标值偏差较大,涉及的管理问题较多。作为普通的现场安全管理者,简单总结出现阶段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了解相关信息,让更多部门、更多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关注安全,抓好安全工作。加强对安全管理的认识,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寻求更好的安全生产管理思想和方法来指导实践。 1、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1.1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概念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施工企业及有关单位对铁路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监督、协调和改进等一系列致力于满足生产安全管理的活动。 1.2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特点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涉及面广,从立项到投产运营后的整个周期中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就施工阶段而言表现出以下特征:(1)风险存在的普遍性。(2)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3)风险发展的渐变性。(4)风险表现的多样性。 1.3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1)“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它体现了安全和生产的统一,生产和安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不能分割更不能对立。在生产过程中必需建立事事有人管,人人抓安全的工作机制。 (2)“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 在对项目各项指标考核、评优创先时,安全指标没有实现,其他指标顺利完成,仍无法实现项目的最优化,安全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3)“坚持动态安全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的原则 生产活动中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时时刻刻关注安全。 (4)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 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整改预防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责任领导不处理不放过。 1.4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 目标可分为:识别项目的各种风险;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总结风险带来的教训。 2、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1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问题 由于施工单位处于主体和核心地位,因此安全问题主要出在施工单位身上。具体表现: (1)项目管理模式上。铁道部一致要求推行架子队扁平化管理模式,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工程分包问题,导致了施工管理不严格,安全培训不到位和安全投入不足或基本没有等情况。 (2)施工单位成本管理。施工单位为谋取效益,在施工过程中低单价操作,而包工头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会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导致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 (3)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力度薄弱,管理体系不能正常运转。项目部、分部安质部缺失作业队的安全管理,这恰恰是安全管理末端重点,违章作业、违规施工、违章指挥频繁发生。 (4)施工安全设施不够完善。临近既有线施工的安全警示设置不规范、不标准,基坑、高空作业等临边的防护不到位等现象较多。安全措施费的投入未真正落实安全生产上,致使安全工作实施困难。 (5)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由于施工现场人员流动性大,队伍多,人员统计与培训工作难度大,未经培训上岗作业的人员较多。 2.2勘察设计单位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勘察或设计,使勘察设计结果存在缺陷,缺少现场调查,安全措施设计考虑不周全,不能保证铁路工程和施工人员安全。在施工配合过程中,需要设计出方案解决的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错失良机,安全风险问题恶化。 2.3监理单位的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未独立建立安全监理工作体系,缺少一套有效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安全监理工作方法,缺少成熟的验收标准。目前唯一套《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及各专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未引起各参建方的重视,甚至没有推广使用。目前安全管理都是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文件性质工作要求,针对性和具体操作性不强,安全管理工作大部分停留在了书面管理上,监理现场实施安全管理难度大,执行效果不好。监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安全管理理解和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差距,想要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水准,落实人人管安全、人人抓安全存在一定的难度。 2.4建设单位的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由于建设单位没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系统的工作方法,针对现场管理随意性很大,更多的是无纸化管理或转发文件管理,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不严格。 2.5政府法律和监管不到位,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滞后,管理出现真空 政府的安全生产管理监督行为流于形式,检查停留在表面问题上,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起不到监督检查的效果。 2.6缺乏适合市场经济的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铁路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和体制发生变化,安全生产管理与之不太相适应,因此政府主导安全监督管理出现管理漏洞,加之铁路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效率低,致使安全管理不到位,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并行的市场管理体系未形成。 3、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3.1加强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优势在于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的活力,用目标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现在项目安全工作开展更多是被动的的开展,由上往下强压,安全意识不强,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着侥幸心理。所以要实现目标管理就必须完善目标体系,层层制定目标,全员参与,注重实效,重视职工的培训教育,完善目标的评价制度,激励和处罚并举。 3.2加强铁路工程安全生产检查 铁路工程建设生产过程中检查并消除生产过程中因设备、人员操作、材料使用、工作环境等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的作用。安全检查时对组织者和参与者要求较高,根据规定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认真检查。检查内容要分等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做好检查结果的处理,明确整改内容、期限、负责人和整改结果的验收。 3.3落实铁路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建立健全自我约束,安全目标责任,安全目标考核,安全目标管理监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部门、岗位、人员,在责任层面上分析和把握安全生产的存在问题,并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奖罚。 3.4加强铁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以改善员工的安全行为,通过定期的的培训和内部教育,对施工单位的主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了解安全生产的意义和危害性,掌握安全生产知识,辨识危险源即采取的预防措施,熟悉岗位职责以及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劳动纪律等。 3.5安全生产监管应是全方位,多方面,多层次,突出安全生产工作立体效应 (1)树立安全也是经济效益观念,摆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认识不到位是一切工作不到位最为深层次的根源。施工单位领导认识不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安全生产工作消极对待或被动应付,没有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位置,只把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这种管理思想观念是不成熟、不可取的。 (2)树立安全管理不能只盯着“不发生事故不死人”的观念 当前一些领导把“不发生事故不死人”当作安全生产工作的成效和目标,而这只是半截子工程。提到安全生产,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爆炸等恶性事故,然而安全生产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不能忽视,那就是生产在一线的工人们他们的安全健康。 (3)树立安全管理不能片面搞“整改事故隐患”的观念 只有运用系统原理,从整改事故隐患中及时做出了如何避免类似事故发生的具体措施,才能既治标又治本。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要辩证地看待“整改事故隐患”,不能搞形而上学,要科学取舍。片面搞“整改事故隐患”,还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倾向。 (4)树立立体效应观念,多部门群策联防,综合治理 在安全生产管理概念中提到安全生产工作涉及众多的部门和相关主体的利益,日常的协调工作量非常大,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工人环环相扣。安全生产工作问题,单靠哪一家的力量都很难解决,必须各方面齐抓共管。 (5)运用科学发展观理念,不断改进安全监管方式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许多安全生产监管部门都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要运用科学发展的理论,从以往重点对具体隐患的检查,转变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为主,查找企业的管理薄弱环节,促进安全生产体系的完善,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从以往重点以告知形式的检查,转变为随机抽查、暗访及巡查为主。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以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安全监管人员成为企业安全员的不正常现象。对安全责任不落实,致使隐患加重、甚至发生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严肃追究责任。特别是要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罚,确保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 3.6解决安全生产管理深层次的问题,坚决取缔违法分包、层层转包行为 铁路工程建设实行架子队管理缺乏相关的强制性保障,未得到有效推行。名义上是架子队,其实质上是分包,出现了包而不管的现象,安全管理工作交给包工头管理,岂能落实好?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强化各个职能部门审批把关制度,使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实施有效地运转,才能真正落实全生产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4、结束语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与生产是紧密联系的,因而管生产必须重安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艰辛的过程,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我们能力范围内齐抓共管,认清安全高于一切,安全就是生命极端重要性。相信在今后的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通过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安全工作目标。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创造学》在铁路安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 【摘 要】本文阐述了铁路维修企业推广应用《创造学》的方式方法及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提出了《创造学》是人们创新的有力工具和解决难题的有效手断,其全新的思维方式是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关键词】推广应用;《创造学》;为安全生产服务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以加速度进行更新,铁路新设备、新任务迫使人们去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技能,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创造学》是人们开发智能、开发创造力的一门新学科,而且由于它好学、易懂,方法简单多样,适应范围广,能够立见成效。对于铁路基层站段、车间在安全生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多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金温铁路工电部内积极推广应用《创造学》,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创造力和现场技术攻关能力。几年来职工共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一百三十多件,解决生产关键问题二十一个,完成技术革新十六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职工技术业务素质和设备维修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截止2014年2月28日,工电部实现无一切行车事故4986天,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1 《创造学》的推广与普及 《创造学》引进我国已有几十年了,但推广普及面还不够广,对铁路企业来说,推广应用《创造学》也可以说是起步比较晚,特别是基层站段,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创造学》了解不多,应用更少。多年来,“创新”一词使用率很高,大到国家级的科学技术、治国理念、经济体制的创新;小到铁路站段、车间、班组的维修管理体制、检修方法的创新;从站段管理层到班组员工都想提高自己的创造力,都想为企业出谋划策,都想为企业创新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但苦于找不到创造的对象和方法。那么《创造学》可以帮助您解决这个问题,会使您受益终身。如果全体员工都普遍掌握创造技法并用其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开发出我们每个人的潜在的创造力,那么我们的企业就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有可为,永远立于不败这地。 多年来,我部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实际,在职工中组织学习、推广和应用创造学,深受广大职工的欢迎。五年前,在通信专业率先举办了第一期《创造学》培训班,概括讲解了《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紧接着详细讲解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国内外应用创造技法所取得重大成果的实例,很受职工欢迎,特别是一些现场技术骨干,对此很感兴趣,要求学习一些具体的创造技法。根据职工的要求,我采取了边学习、边应用、边进行智力训练的方法。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就利用所学的“缺点列举法”解决了生产关键问题3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3项。 推广普及《创造学》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和本单位人员素质情况进行。培训的内容、方式应有所不同,应因人而异。 如推广普及的对象是现场工人,在学习的内容上,应选择那些简单易懂,在实际生产中能经常用到的创造技法进行学习。在培训的方式上要选用直观的教学方法,结合生产实际去讲解,使他们觉得《创造学》并不深奥,距他们每个人都不遥远,只要努力学习,都能掌握,都能出成果。如:现场老工人葛春荣,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学习“缺点列举法”、“和田十二法”等常用创造技法后,针对金温公司原有铁路道口电话的问题,利用“缺点列举法”,找出了原道口电话的5项缺点,又用“和田十二法”中的“加一加”技法,在原有的道口电话机上加装了受信放大、交流电铃、自动转换备用电源、电子振铃器等。研制出适合多台电话并接的道口专用电话,克服了原来通话声音小、振铃电压低、呼入铃声小的问题,提高了道口电话的运用质量,保证了行车安全,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如果推广普及的对象是管理人员,在学习内容上,应重点学习“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团体创造活动及其组织技法”。如果推广普及的对象是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的重点应是“创造性思维和新产品开发”技法,使他们学有所用。 2 创造学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推广普及《创造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创造学》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宣传普及是应用《创造学》的过程,而应用《创造学》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推广普及《创造学》的目的。多年来,创造学在我部应用的范围不断拓展,从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到经营管理和目标决策,从安全管理到安全基础建设上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长期以来,铁路基层站段、车间在一些安全管理、技改项目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往往是主要领导召集各科负责人,开会研究讨论。有时由于意见不统一,会相互指责,领导很难下最后决定,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时机的流逝。主要领导苦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通过学习《创造学》和智力训练,使我部员工在在传统思维方式上有了新突破,拓宽了思路,掌握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如:我部开展的“四个一”安全活动办法,就是利用创造技法中“缺点列举法”、“头脑风暴法”制定出来的。通过对前几年一直延用的安全活动办法进行缺点列举,共列举出7条缺点,然后又组织相关负责人、技术人员、现场工人共8人,利用“头脑风暴法”,召开智力激励会议,由办公室主任召集,明确议题,并要求在会议期间不能对别人提出的方案、意见进行批评和否定。无论职位高低一律平等,为与会者创造一个平等、自由、敢想、敢说、畅所欲言的宽松环境。经过1小时的热烈发言,共提出各种创议26条,记录员全部记录下来,经会后整理、筛选、归纳,最后形成了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简单适用、深受职工欢迎的“四个一”安全活动办法。该办法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受到职工的一致好评,因活动效果好而受到浙江省国资委的表扬。 随着《创造学》在职工中的推广和应用,职工应用创造学的愿望月十分迫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引导,为职工提供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部每年给各车间下达技术创新计划,要求职工利用创造技法自选项目。由于职工已经初步接受了创造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技法,大大扩展了思路,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在设备大中修、技术改造、病害整治中,都能把所学的创造技法与生产任务紧密联系起来,解决了一些生产关键问题。如:为了解决山区铁路通信不畅的问题,我们采用了“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技法,用其它通信运营商已有的设备为自己服务,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金温铁路建立了一个可靠的“立体通信网”,使金温铁路通信从单一脆弱的一条线,变为能与移动、联通、铁通互通、有线和无线互通,在几乎不投入资金的情况下,实现了金温铁路移动虚拟网手机直拨金温铁路自动电话的功能,同时也实现了机车与机车、机车与车站、机车与调度的长途无线通信。当金温铁路没有环保护的光缆中断时,可确保金温长途通信不中断。又如:局电务处要求通信部门要配备多台事故障救援电话,当铁路发生事故时要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障现场,及时接通电话。接电话需要电话机、电话线、照明灯、雨伞行等备品,其重量超过80公斤,且携带不便,浪费事故救援的宝贵时间。针对以上不利因素,我们在重量上用了“减一减”、在外型上用了“变一变”、在体积上用了“缩一缩”、在功能上用了“加一加”的思路提示法,研制出携带方便、组合式、功能齐全的“便携式事故障救援电话机”。在金温线“10.8”事故障救援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受到现场指挥的表扬。《创造学》不仅仅在通信专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工务、路桥、信号、电力等专业也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大大促进了安全生产。 多年来,创造技法已被我部员工所接受,并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应用。通过推广应用《创造学》,使我们认识到:创造技法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有力手段和创新工具,其全新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创造学》好比是种子,职工群众好比是沃土,只要我们把《创造学》的种子播撒到职工中去,就会结出丰硕的创新成果。我们相信,全面推广应用《创造学》的群众性创造活动将不断兴起,将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就会在生产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将有所收获。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融合“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 提升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对鼓舞人、凝聚人、塑造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工作方式是用理性疏通人、用亲情教育人、用关爱接触人、用热情帮助人。在路局党委提出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后,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显示出的它的强大生命力,在安全生产中显现出良好地实践效果,今后在推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 党政 价值观 一、“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让铁路职工参与铁路安全管理“主人翁”地位理性回归 以往,我们铁路沿线小站的许多职工退休的时候都是卷卷铺盖就走了,对自己奉献一生的两根钢轨有着无限的不舍情怀,有着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回忆,但是这一切又有谁愿意聆听?工区的劳务工每天被泥水和汗水涔湿透衣服,冬天在湿寒中等着下一个作业天窗,夏天冒着烈日施工,他们何时又曾被我们记起过?他们捣固的道床,他们更换的轨枕,他们在荒野深山中看守着危石落岩,却都是我们安全的基础。如南宁、百色工务段党委给刚退休离开工作岗位的职工召开座谈会,领导干部亲自参加,回忆退休职工功绩,肯定退休职工贡献,让退休职工深情满怀回忆美好从前,寄予晚年祝福,给披红带花,真情感人。他们还给劳务工同样的政治待遇,职工开会同时参加,对有工作奉献的劳务工一起表彰,一起奖励,让在岗职工、退休职工、劳务真切感受这是我的家,我是这的主人,我要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主人翁”地位理性回归,“让安全理念成为行为习惯”,把“要我讲安全”真正转变为“我要讲安全”。 二、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唤醒铁路职工真诚热爱安全管理的良知 铁路沿线大部分地区环境艰苦,文化生活匮乏,位于南昆线上的板其车站就是这样一个小站,来到这个小站,给人第一眼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四面环山,车站“吊”在一座大山腰上,两头隧道一夹,在偏僻的山沟里进也进不来,出也出不去,与世隔绝。站长梁忠华没来以前,这个站的职工心是死的,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厌恶、憎恨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干的态度,更不用说对安全管理是真诚热爱的了。这种工作态度的最直接表现就是,车站值班员在给列车放通过信号时是坐在椅子上歪斜着身子用棍子捅控制台上信号按钮,每当接到外边打进的电话时,开口就说“板其监狱”。他们对工作岗位热爱,被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得不到“亲情”关爱所埋没,于是他们在拿岗位消遣,拿安全开玩笑。正是站长梁忠华来后,用热情营造幸福环境,用激情点燃事业希望,用“亲情”帮助后进职工找回爱岗敬业良知。从此这里成了爱岗敬业乐土,成了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业典范,成了南昆线上的先进站。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正常的良知,“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帮助职工把埋没很久的敬业爱岗良知给找回来,当敬业爱岗良知给找回来后,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岗位、重要项点还怕没有人去落实吗? 三、 “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调动铁路职工克服安全管理工作困难的力量 南昆线冗百线路工区管辖的线路,小半径曲线多、伤损钢轨多、失效枕木多、线路几何尺寸变化快,生活条件困难,经常持续缺水,生活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保障线路安全的任务虽然艰巨,但他们却充满干劲十足,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有着他们的好兄弟汪伯华,大家信服他,愿意跟他干。他业务不仅熟,工作带头,对每一名职工,他都当成兄弟姐妹,张哥李姐地称呼他们。他们也把他当成知心人,大事小情都愿意和他说一说。有时候干活累了或发奖金了,他会在收工后自己掏钱买来酒菜,在宿舍和大家聚一聚,聊一聊,讲讲工作中的问题,说说下一步的干法,融洽职工之间的感情。沙厂坪工区有位职工原来一心想调走,和汪伯华干了一段时间后,段里要调他到条件好的工区,他死活不愿意走。后来,汪伯华因为工作需要调动时,职工们都流下了真情挽留的眼泪。2006年以来,汪伯华同志先后把5个后进工区带进全段先进班组行列,被誉为“后进班组的119”。为了全面掌握工区线路设备质量,别人每月检查一遍,他往往要检查几遍,确保不漏一个病害、不留一处隐患。几年来,他所在工区负责维修的线路设备质量始终排在全段前列,线路质量优良率达95%,合格率达100%;他所带的沙厂坪、冗百工区多次荣获南宁铁路局先进班组、标杆班组和铁道部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他时时处处为职工着想,每年春节、“十一”等长假,总是主动提出留在工区值班。职工们都说:“跟着这样的工长干我们没的说,这样的共产党员我们打心眼里佩服。”他真正做到用真情把人心拢起来,确保线路安全。 四、“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让“严格管理”与“亲情关爱”和谐配套 铁路企业的“半军事化”属性注定铁路企业需要“严格管理”。但是光又“严格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容易陷入被动、机械管理状态中,让职工在机械状态中抵制管理。单纯的“严格管理”可以让职工怕,但却不能让职工服。职工在抵制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是“劳资交换”的态度,即,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既没有为企业尽职尽责的主动性,更没有工作幸福、幸福工作的归属感。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人还是操控机器设备的主体,是生产劳动的主要动能,想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来取代人工发展生产的想法至少现阶段是不可行的,离开了人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主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没有办法实现。只有让“严格管理”与“亲情关爱”和谐配套,才能抓住人这一主导安全风险的核心要素,实现安全风险管理的科学发展。 五、小结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摒弃那种“非敌即友”、“非正即反”的两极化思维,坚持“注重典型开路、注重领导方法、注重干部作风、注重职工想法、注重营造氛围、注重方式方法”的“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将“严管”与“关爱”和谐统一,以实现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 针对当前的铁路施工,本文从铁路安全管理认识、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安全管理的四点措施及安全管理具体做法。 【关键词】 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建设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安全管理跟不上规模的扩大,对新技术的安全特性认识不足,以致新运营的线路屡次发生故障、事故。为了有效的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必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方针,通过几年的铁路建设安全管理工作,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全管理进行了思考。 一、铁路安全生产管理的意义 铁路安全生产就是运输系统运行秩序正常、旅客生命财产无险、货物和运输设备完好无损的综合表现,是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全部生产活动协调运作的结果。铁路运输生产的根本任务就是把旅客和货物安全、及时地运送到目的地。起作用、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铁路运输必须把安全生产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而安全管理,就是直接控制和保障安全实现的有力工具。它是稳定运输安全局面的手段。如果安全形式不稳,不断发生事故,势必打乱运输秩序,干扰总体部署,分散工作精力,社会舆论也会反映强烈,铁路工作会处于被动状态,铁路改革与发展就会失去了重要前提与基础。因此,稳定运输安全格局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运输安全环境,一切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为保证铁路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必须把安全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二、铁路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随着铁路快速发展,因建设造成的重大生产事故和运营事故不断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当下的安全生产管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一)当下的安全管理它不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我们强调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在安全生产责任制中规定了各个阶层、部门、各级人员应负的职责,但实际上抓安全的除去专职的安全干部外,其他工作人员很少对安全工作去系统地贯彻。 (二)当下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大部分停留在口头上。安全工作很少讲经济效益,很少与经济效益挂钩。施工中发生伤亡事故,到底造成多少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没有认真去统计。 (三)安全工作着重于对已经发生的伤亡事故的分析处理,而对事故前的预测、防范工作却欠缺,即属于事故管理型的,而不是事故防范型的,没有真正做到“预防为主”。 (四)安全认识不到位,重生产轻安全,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缺乏法律观念和意识,逃避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没有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谈薄。甚至有“死人算什么,施工哪有不死人的,不就是赔几十几万嘛,有什么了不起”的非人道的错误思 (五)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安全管理大多以罚代管,忽视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忽视安全设施的建设;有些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目的不是用于管理而是应付检查,不仅不重视制度的建设更不重视制度的贯彻落实。 (六)事故应急预案和预案的实施有明显不足,在诸多的事故救援过程中应急救援响应的启动迟缓,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错杂无章。充分显示了应急救援工作重视不足,应急救援演练华而不实。 三、铁路安全生产管理的四点措施 (一)统筹全局,实行系统安全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导致发生灾害性事故的原因是很多的,包括人、设备和环境等因素,如人的误判断、误操作、违章指挥及违章作业,设备缺陷、安全装置失效、防护器具的缺陷、作业方法及作业环境的缺陷等。所有这些因素又涉及到设计、施工、操作、维修、贮存、运输及经营管理等许多方面。因此,安全是同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和条件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的,不考虑这些联系和制约关系,只是孤立地从个别环节或在某一局部范围内分析和研究安全保障,是难以奏效的。 (二)落实“预防为主”,进行预先安全分析与评价 预防事故的关键在于认识危险,进行危险性预测,运用科学知识和手段,对施工中实际存在的危险及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和推断,进行危险源辨识,明确施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危险所在并进行预防,同时也可对各种设计方案能否满足施工安全性的要求进行评价,作为制定措施的依据。 (三)对危险性施工进行归拢统计定量分析 安全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界定的问题,也就是界定是否安全,可行与不可行的界限。对危险性施工进行归拢统计定量分析,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研究故障和事故同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揭示其规律,就可以 对危险性等级及可能导致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为选择最优的安全措施方案提供依据。 (四)落实安全投入,把安全与生产统一起来 安全生产费用的足额使用是施工过程中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物质保障,安全生产费用的足额、合理、科学使用才能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安全性是指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可靠性、安全性和生产稳定三者结合起来,是施工决策与施工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则。 四、安全生产管理的做法 (一)形式多样的进行宣讲、培训安全知识及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生产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放在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想办法、要多管齐下。不仅要通过安全培训、常规性的安全教育,还要充分发挥安全专题会议、安全画报、宣传条幅等多种途径的作用,不断加强宣传效果; (二)“以人为本”是安全管理的核心 施工生产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的初衷及最终目的都是人。 安全生产管理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 (三)加强安全考核 一是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安全考核达标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 二是评选安全标兵、安全先进生产者,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充分发挥“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的激励作用。 (四)安全管理要全员、全方位管理 所有施工生产过程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所以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工程技术、物资设备、工程试验、综合管理、商务合约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五)安全管理要常抓不懈,建立长效机制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项目进场开始,要一直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直到竣工。在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总之,施工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现场安全检查,严格按有关规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及时查出隐患,认真进行整改,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防止出现新的事故隐患;要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得安排没有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的职工从事特种作业;全面推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 要】 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等物资是工务段完成铁路线路与桥梁养护和维修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管理水平及关系着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工务段实现其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关键。本文从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出发,针对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以期在确保物资供应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消耗,实现铁路整体的安全、高效、及节能运行。 【关键词】 物资供应 铁路 规范管理 采购计划 1 工务段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 作为铁路系统的基层单位,工务段担负着线路与桥梁设备等的养护和维修任务,其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对铁路道口的看守和巡道等确保线路安全、顺畅的运行。而在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工作中,作为线路日常养护与维修的物质基础,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当然是不可或缺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主要包括钢轨、轨枕、曲线、道床、防爬设备及连结零件等。这些设备与配件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线路结构,在承接机车荷载的同时,为列车运行提供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结构部分满足相关的强度和稳定性标准要求,各部分之间连结紧密顺畅,才能保证列车按照既定速度平稳、安全、连续地高效运行。 一方面,随着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路设备及其配件的技术革新也不断涌现,如何应用强度高、韧性好、使用寿命长的配件,使线路的维修养护工作上升到更高的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了摆在工务段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线路维护所需的大量设备和配件成本高、占地多,特别是在经营自主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物资材料成本已经成为了工务段运营中的主要支出,因此,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做好线路维修计划和设备台账的标准化,使线路物资的管理紧跟现场,推进节约型工务段的建设工作,也就成为了工务段管理的重中之重。 2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问题的发生,主要是受到了传统铁路物资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物资的设备及其配件多为专用器材,往往由铁路局本身负责组织供应,其管理的统一性和集中性非常大。传统的分配供应体制在国家批准物资申请后,统一分配,造成了供应机构重叠、储备分散、成本提高、管理绩效不理想等问题。而随着铁路经营改革的推进和铁路局市场主体地位的落实,各铁路局、各工务段也开始转变观念,开展精细化管理以促进成本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实现。然而在合理控制开支的过程中,工务段的物资管理也呈现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管理者充分的重视。 首先,在构建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落实物资采购审批、执行等制度时,常存在因管理者责任心不足而导致的违规现象;其次,目前一些工务段提出了“零库存”的物资管理目标,以期通常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来提高铁路设备与配件的利用率,但落实到实践中,就变成了无计划的随买随用,无法发挥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势;再次,虽然各工务段都建立了物资管理台账,但台账登记的不够规范和及时,导致台账形同虚设,未能充分实现其管理职能;此外,各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操作系统未统一、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情况,也都是目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3 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 3.1 建立可追溯机制 切实落实管理制度 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及其执行力的提高是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增效的先决条件。在制度的制定环节,应首先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删除其中与现代铁路企业经营不相符合的条款,增加新体制下需要落实的项目,并重视对约束不明条款的细化和明确。而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则应通过有力的监督,建立“谁经办、谁负责”的可追溯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将员工在采购渠道、配件质量、供应时效、工作程序等方面的工作绩效与经济奖惩相联系,并通过使用责任追究警示板、红黄牌警告的形式,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警惕感。 3.2 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与“零库存”目标的实现 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应以切实掌握现场维护工作所需物料的现状为前提,科学测定能耗指数,完善费用标准体系,对不同部门不同季节需要采购的物资、数量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的准确性;通过强化物资采购计划审批制度,确保计划的实施兑现;并优化库存结构,合理定量储备设备、配件,并根据各仓库日常消耗数量,正确分配到各仓库。此外,还应依托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规范、有序、可靠的信息化平台,从而提高核算的准确性。 物资管理“零库存”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库存而增加工务段资金的流动性。因此应在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部分常用物资和配件,实行“以厂代储”、“以用定购”、“以店代库”、“零距离供货”等管理措施,“以厂代储”和“以用定购”是指将没有使用的配件物资作为供应商产品存放在物资仓库内的,由材料科暂时负责保管,不形成购销关系。“以店代库”则是指对于金属类、工装设备配件等的供应,通过合理的程序,在本地区选择一家供应商,机务段采用“以用定购”、“代保管”的形式对其产品进行使用和保管。上述办法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流资的占用,并通过供货距离的缩短,缓解了物资供应压力,确保了物资供应的及时性。 3.3 台账的规范管理 为使现场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在台账及其他技术资料中,工作中应要求所属各车间、工区保管好上年年末的配线图、综合图、道岔铺设图、以及道口登记簿等技术资料;对于钢轨、成段更换轨枕等的维修更换与钢轨、轨枕、道岔等的大修更换应及时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并上报线路技术科,所在工区一并修改钢轨轨枕台账,确保各类台账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以现场的技术数据为准,做到技术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确实要对技术资料进行变更时,必须书面提出设备变更申请,上报线路科,接到线路科下达的变更通知后,方可进行设备的变更,并应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当年大机作业后的技术资料应及时修改现场技术数据,做到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此外,台账的填写必须依据相应的填写规范,填写并整理完成后应妥善保管,并须采取定期与随机两种方式进行抽查和检查,确保填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从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目前的物资管理水平还未能满足现代化铁路企业的组织需要与列车行驶的安全需求。有鉴于此,工务段管理人员应对物资的采购、储备、供应等经营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力求以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种设备及其配件供应到位,并以有力的监督,达到物资供应质量提升和成本消耗降低的效果,最终实现铁路系统的运行安全。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 要: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等物资是工务段完成铁路线路与桥梁养护和维修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管理水平及关系着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工务段实现其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关键。本文从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出发,针对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以期在确保物资供应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消耗,实现铁路整体的安全、高效、及节能运行。 关键词:物资供应 铁路 规范管理 采购计划 1 工务段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 作为铁路系统的基层单位,工务段担负着线路与桥梁设备等的养护和维修任务,其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对铁路道口的看守和巡道等确保线路安全、顺畅的运行。而在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工作中,作为线路日常养护与维修的物质基础,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当然是不可或缺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主要包括钢轨、轨枕、曲线、道床、防爬设备及连结零件等。这些设备与配件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线路结构,在承接机车荷载的同时,为列车运行提供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结构部分满足相关的强度和稳定性标准要求,各部分之间连结紧密顺畅,才能保证列车按照既定速度平稳、安全、连续地高效运行。 一方面,随着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路设备及其配件的技术革新也不断涌现,如何应用强度高、韧性好、使用寿命长的配件,使线路的维修养护工作上升到更高的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了摆在工务段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线路维护所需的大量设备和配件成本高、占地多,特别是在经营自主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物资材料成本已经成为了工务段运营中的主要支出,因此,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做好线路维修计划和设备台账的标准化,使线路物资的管理紧跟现场,推进节约型工务段的建设工作,也就成为了工务段管理的重中之重。 2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问题的发生,主要是受到了传统铁路物资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物资的设备及其配件多为专用器材,往往由铁路局本身负责组织供应,其管理的统一性和集中性非常大。传统的分配供应体制在国家批准物资申请后,统一分配,造成了供应机构重叠、储备分散、成本提高、管理绩效不理想等问题。而随着铁路经营改革的推进和铁路局市场主体地位的落实,各铁路局、各工务段也开始转变观念,开展精细化管理以促进成本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实现。然而在合理控制开支的过程中,工务段的物资管理也呈现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管理者充分的重视。 首先,在构建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落实物资采购审批、执行等制度时,常存在因管理者责任心不足而导致的违规现象;其次,目前一些工务段提出了“零库存”的物资管理目标,以期通常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来提高铁路设备与配件的利用率,但落实到实践中,就变成了无计划的随买随用,无法发挥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势;再次,虽然各工务段都建立了物资管理台账,但台账登记的不够规范和及时,导致台账形同虚设,未能充分实现其管理职能;此外,各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操作系统未统一、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情况,也都是目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3 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 3.1 建立可追溯机制 切实落实管理制度 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及其执行力的提高是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增效的先决条件。在制度的制定环节,应首先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删除其中与现代铁路企业经营不相符合的条款,增加新体制下需要落实的项目,并重视对约束不明条款的细化和明确。而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则应通过有力的监督,建立“谁经办、谁负责”的可追溯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将员工在采购渠道、配件质量、供应时效、工作程序等方面的工作绩效与经济奖惩相联系,并通过使用责任追究警示板、红黄牌警告的形式,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警惕感。 3.2 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与“零库存”目标的实现 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应以切实掌握现场维护工作所需物料的现状为前提,科学测定能耗指数,完善费用标准体系,对不同部门不同季节需要采购的物资、数量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的准确性;通过强化物资采购计划审批制度,确保计划的实施兑现;并优化库存结构,合理定量储备设备、配件,并根据各仓库日常消耗数量,正确分配到各仓库。此外,还应依托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规范、有序、可靠的信息化平台,从而提高核算的准确性。 物资管理“零库存”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库存而增加工务段资金的流动性。因此应在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部分常用物资和配件,实行“以厂代储”、“以用定购”、“以店代库”、“零距离供货”等管理措施,“以厂代储”和“以用定购”是指将没有使用的配件物资作为供应商产品存放在物资仓库内的,由材料科暂时负责保管,不形成购销关系。“以店代库”则是指对于金属类、工装设备配件等的供应,通过合理的程序,在本地区选择一家供应商,机务段采用“以用定购”、“代保管”的形式对其产品进行使用和保管。上述办法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流资的占用,并通过供货距离的缩短,缓解了物资供应压力,确保了物资供应的及时性。 3.3 台账的规范管理 为使现场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在台账及其他技术资料中,工作中应要求所属各车间、工区保管好上年年末的配线图、综合图、道岔铺设图、以及道口登记簿等技术资料;对于钢轨、成段更换轨枕等的维修更换与钢轨、轨枕、道岔等的大修更换应及时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并上报线路技术科,所在工区一并修改钢轨轨枕台账,确保各类台账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以现场的技术数据为准,做到技术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确实要对技术资料进行变更时,必须书面提出设备变更申请,上报线路科,接到线路科下达的变更通知后,方可进行设备的变更,并应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当年大机作业后的技术资料应及时修改现场技术数据,做到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此外,台账的填写必须依据相应的填写规范,填写并整理完成后应妥善保管,并须采取定期与随机两种方式进行抽查和检查,确保填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从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目前的物资管理水平还未能满足现代化铁路企业的组织需要与列车行驶的安全需求。有鉴于此,工务段管理人员应对物资的采购、储备、供应等经营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力求以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种设备及其配件供应到位,并以有力的监督,达到物资供应质量提升和成本消耗降低的效果,最终实现铁路系统的运行安全。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加强山区铁路中间站安全生产的研究 摘要:本文对通过山区铁路中间站在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的程序、作业方法、作业人员素质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探讨山区中间站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方法。 关键词:山区中间站 安全生产 接发车作业 调车作业 改进方法 1 山区铁路中间站技术设备、车流特点、运输作业情况简介 中间站是设置在铁路区段内的车站,办理列车接发、会让作业及摘挂列车的调车作业。中间站办理的技术作业主要是接发列车作业和摘挂列车摘挂车辆的技术作业。山区中间站设备规模较小,在我段皖赣、铜九铁路沿线中、小城镇和农村中遍布,在发展地方工农业生产、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中起着很大作用,在山区中间站可分为两类:①无摘挂作业的中间站;②有摘挂作业的中间站。 2 运输安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山区铁路中间站的分布在远离市区、县城所在地,绝大部分中间站处于山区中的乡村,职工大部分跑通勤,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基本上不满意,思想负担较重,由于车站所在地人烟稀少,发生非正常作业往往都要靠在站当班职工自己控制,对他们的业务素质是个考验。 山区中间站运输安全工作分为接发列车作业安全、调车作业安全、客运、货运安全四个大的方面。每一分支中又由作业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管理、作业环境四个环节有机结合,才得以确保安全生产,所以要对各个环节加以研究: 接发列车作业安全,分为正常情况下,6502电气集中联锁设备正常,由于接发列车受联锁关系制约,可以集中办理行车闭塞、排列列车进路,故作业效率高,即使作业出错,也会受到联锁关系制约不能开放敌对信号机或排列敌对进路,从而较好地控制了闭塞关、进路关且具有较高的作业效率,运输安全情况较稳定。这时如果区输安全出现问题,必然是在人员、管理、环境三项中发生了问题。而当6502电气集中联锁设备故障及停电时,行车闭塞、列车进路均由作业人员人工操纵,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扳道员任一环节出错,均可导致运输事故。 调车作业中也分为设备正常和非正常,当设备正常时,要重点注意人身安全、连接员和调车长的配合,人员进入车档作业的防护,摘挂作业的程序,本务机牵引、推进的速度,严防超速。非正常作业中,车列压不死轨道电路造成调车进路不能随车到的移动出清后解锁,值班员不能确定车列运行位置,也就是联锁失效,这种情况一定要采用问路式调车方法。 从车务段近十年发生的事故案例来看,事故从时间上看易发生在夜间和正午,原因是作业人员易盹睡、夜间照明不好、能见度低。从作业上看易发生在非正常作业和调车作业中,这两种情况,因为6502电气集中联锁设备失效,行车凭证、列车进路均由作业人员掌握、作业环节多,调车作业中机车车辆是运动的,一些易想不到的有害情况会随时发生:如车辆溜逸、连挂超速,道岔转换不及时、轨道电路故障等。从行车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可知,事故的预防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严格执行接发列车的标准化作业程序,特别在非正常行车作业中,更要严控凭证、进路、信号关,通知列车调度员和车站站长,对关键岗位及行车凭证要双人双确认。班前一定要认真间休,保证班中充沛的精力。执行车站调车作业标准,对于调车进路,要严格问路式调车,出路、进路均要认真要道还道,对停留车辆要严格执行防溜措施。 3 加强山区铁路中间站运输安全的对策建议 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及调车现状分析 3.1 非正常接发列车安全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近年来,由于天气变暖,温差变化大,行车设备易发生故障,防洪防汛工作中设备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春夏之交的雷雨、夏季汛期的洪水、秋季的迷雾、冬季的降雪加上线路大中修,山区中间站非正常情况下办理接发列车明显增多,与正常办理接发列车相比,安全风险明显加大: 3.1.1 是联锁形式发生了变化。正常的信联闭设备停用或故障后,闭塞、进路、凭证等联锁制约关系,全靠人工操作控制,特别是作为单一指挥者的车站值班员,除了通过电话听取汇报外,对现场实际情况,几乎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解掌握,现场任一环节失误,均有可能导致险情。 3.1.2 是对作业人员技术业务要求更高。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对山区一个车务段来说几乎天天都有,而对某一个职工来说,有时一年就经历一、二次。俗话说“拳不离手”,难得一遇就显得生疏。且不同的施工内容,其行车组织办法也不一样,这对施工组织管理工作及作业人员业务能力带来了新的考验。 3.1.3 是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环节多、干扰大。要做到设备施工与列车运行兼顾难度很大。确保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安全,特别是确保旅客列车的绝对安全,任务异常艰巨。 3.2 中间站调车作业的安全特点 在山区中间站调车作业中,直接占用正线进行作业的占20%左右,占用到发线或与到发线相衔接的专用线、货物线上的作业占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中间站调车作业的特点是:安全风险大,作业难度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首先,由于作业性质特殊,需利用列车运行间隙进行作业,稍有闪失将对正线及客车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特别是如果因轨道电路出现失常或人为操作失误,在机车车辆占用的情况下转换道岔,出现的结果将不再是挤岔,而是车辆脱轨中断正线,安全风险大,影响面广。 其次,山区中间站无专职调车组,兼职人员业务水平、应变处理能力及作业经验均与专职人员有较大的差距,人员素质方面的差距只能通过强化相应的控制手段来进行补救。 3.3 确保非正常接发列车及山区中间站调车安全的有关对策: 3.3.1 从技术管理入手,不断严密现场安全的防范体系 通过多年的探索总结,中间站已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非正常接发列车控制手段,概括地说就是坚持两个“流程”。即:有计划施工中间站站长坚持“阅读施工计划-制定接发列车方案-方案报段审核-组织班组学习-召开协调会、预备会、点名会-现场组织把关-小结”的施工组织管理流程。遇设备临时故障按非正常办理接发列车时,车站值班员必须执行“派人现场检查-通知工电部门-汇报站长和列车调度员-站长现场把关-固定接车进路―双岗确认进路位置”的应变处理流程。 为确保中间站调车安全,应长年坚持以下四项基本管理制度:《未设调车组的车站调车,作业计划站长审核签字制度》;《调车作业站长现场把关制度》;《要道还道的问路式调车制度》;《停放车辆,对车辆的防溜及防溜措施4-6小时检查制度》。通过严密的控制手段,使作业安全可靠度不断提高。 3.3.2 从强化培训入手,不断增强作业人员的业务技能 根据熟练性工种技术培训的特点,应坚持反复抓、抓反复:首先,每年分批分期安排计划,组织非正常接发列车、调车实作技能“人人过关”培训,使作业人员的基本技能不断得到巩固;其次,根据现场具体需要组织实用技能培训,小站兼调车的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需要调车实用技能。 3.4 从分层管理入手,不断实现现场安全的有序控制 遵循逐级负责的原则,在安全关键控制上下功夫: 班组――按“安全自控形班组”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自控互控。如非正常接发列车,扳道员汇报进路未讲明道岔开通位置,车站值班员就必须进行追问,车站值班员填写好行车凭证在递交前,助理值斑员必须进行复核,从而在作业程序上相互“补位”。 中间站――按《中间站管理标准》及上级有关要求,遇有非正常接发列车及有关调车,站长必须立即赴现场把关;对有计划施工应认真做好有关组织工作;对停留车辆必须按规定检查安全距离及防溜措施。 车务段――在做好非正常接发列车及中间站调车有关组织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安全小分队全天候对中间站调车各关键环节、作业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巡查,对各中间站长非正常接发列车及调车作业现场控制到位情况进行抽验。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浅谈 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的分析,探讨了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些方法,以此促进铁路施工在大型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关键词: 影响 安全生产因素 铁路施工企业是高危行业之一,其危险性主要集中在施工现场,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从现实和深远的战略角度看待安全生产,找出铁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提高安全认识和加强领导,落实文明施工,实现安全生产。 一、目前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的因素 1、监督检查 由于铁路施工单位日常的安全监督检查体系不完善,安全监督检查体系运转存在问题、专职安全监督检查人员不足、安全监督检查措施力度不够、安全监督检查手段落后,难以适应铁路建设高速发展的要求。 2、人员素质 目前,铁路施工企业架子队中,作业人员80%以上是农村劳动力,特种作业人员缺乏。作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民工占的比例较大,其安全防护意识和职业操作技能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偏少;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更少,业务素质低,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往往在安全事故面前束手无策。 3、安全技术手段和安全教育 铁路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科技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以及施工危险大的工程增多,大断面隧道、高墩大跨桥梁比例增大,大型桥梁制、运、架设备的大量使用,安全隐患越来越多,这就给施工安全生产提出新的难题。 高校中设立施工安全有关的学科非常少。农民工由于局限性,对安全知识的了解有限,有些施工单位农民工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和岗前安全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4、安全防护 安全设施和安全防护用品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铁路施工企业的个人安全防护除了常用的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等安全防护用品外,特种作业的安全装备质量低劣,且配备严重不足。很少有哪个工地普及了安全鞋、安全眼镜等安全防护用品。 5、铁路施工安全危险预测和评估 对铁路工程施工中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和评估,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大部份铁路施工的安全危险的预测和评估机制很不完善,对安全隐患排查基本流于形式,专项安全检查和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审批也在走过场。 6、诚信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 由于市场经济的需要,为建设安全工程、精品工程,铁道部对铁路施工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制度,这就使铁路建设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对铁路施工企业的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的诚信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是铁路施工生产安全的对策,在促进施工安全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的控制 1、保证企业信誉与安全生产相统一 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施工安全是关系着企业的信誉。一个信誉好的企业必定具备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铁路施工企业是一个高危行业,施工现场是一个各种危险因素多、事故发生概率较大的地方,是一个对内构成安全威胁、对外则是自毁信誉的地方。因此,铁路施工企业必须要从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重视安全工作,以企业信誉为大局,以施工安全为大局的大局。 2、认清施工安全与企业创利的关系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创利。效益是人创造的,而人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铁路施工安全先要维护人的安全生产劳动,进而才能创造效益。铁路施工是人与材料、机械反复交往的过程。施工人员频繁地在这种地方活动,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事故,对此不仅要提高人的安全防护意识,还要增加安全防护设施。有必要的投入才可以换来安全,才可以换来安全的施工局面,短期的利益行为会留下安全隐患。安全施工的资金投入一定要与其创的效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创效益。没有对施工安全的投入,就不会有稳定的施工环境,创效益也只是一句空话。 3、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大部分都是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在施工过程中人起着主导作用。人的行为是可控的又是难控的,人员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难点。因此,对施工现场的人和环境系统的可靠性,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分析、判断、调整,强化动态中的安全管理活动。 3.1 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是作业人员认识事故危害和安全价值形成的自我保护意识,它是作业人员学习安全技能、生产安全心态、支配安全行为的思想保证。只有通过对作业人员的行为控制,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让作业人员保持良好的安全心态,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正确的安全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安全效果,才能促进安全生产而获得安全效益。 3.2 奖惩激励法:精神激励是重要的激励手段,它通过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在较高的层次上调动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让员工参与各种安全活动过程,让他们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参与决策,吸收他们中的正确意见。要求作业人员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作业,杜绝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发生。对安全生产的好人好事可采取评先进、发奖金、树立榜样等进行奖励。对违纪者的可采取罚款、通报批评、警告等处罚,奖励或处罚应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处理。 3.3 管理制度控制法:安全生产管理是依靠安全生产机构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办法,直接对作业人员的行为实行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合理分配不同层次安全管理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在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时,应考虑每个人合适的控制跨度,以确保每个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作业人员的作业过程进行监控,从而确保对自己负责范围内安全生产情况的有效控制。 4、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有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决策水平。 4.1 设备的本质化安全:是指操作失误和设备出现故障时,设备能自动发现并自动将其消除,从而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安全装置是在设备性能结构中保证人机系统安全,而给主体设备设置的各种附加装置,是保证机械设备安全运转和保证在可能出现危险状态下保护人身安全的安全技术措施。 4.2 加强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控制设备最终因素是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可通过技术手段缓解和通过人的管理改善。设备的安全管理贯穿于整个设备的选择购置、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修停用等过程。主要包括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的安全审查与验收;安全操作规程规定;安全运行检查;维修保养、报废;安全检测、监控、检验档案管理等。 5、改善作业环境 5.1 科学的施工平面布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划、布置施工现场平。在施工实施阶段,根据要求设置施工便道、组织排水、搭建临时设施、堆放材料和设置机械设备、临时用电与出入口位置等。做到分区明确,合理定位。 5.2 施工现场根据施工项目的要求,划分为生产区(辅助作业区)、材料堆放区和办公生活区。生产区与办公生活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对危险区域应设置防护措施,划分隔离,以免人员误入造成安全事故。对功能区的划分还应考虑交通、水电、消防和卫生、环保等因素。 6、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施工现场,需要大量有着高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不断提高,应用安全科技成果和产品,改善施工环境和条件,有效地保护施工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的安全。 7、提高安全认识 施工安全生产与安全认识的关系涉及企业的三个层次,即领导层、管理层、作业层。目前经常出现一些领导层、管理层说多做少、作业班组则听多做少的现象。三个层次的人员不单要认识事故的危害性,还要认识安全的必要性。首先领导要认清自身的责任,管理层要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操作员工要认识到安全给自身的益处。企业可以通过新工人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其中包括一些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举办安全知识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人施以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培训,以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安全的认识,要让员工做到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要让员工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知识和具备一定的安全技能。只有认识提高了,政策法规就能落实,安全制度就可以执行,进而才能实现安全生产。 8、加强领导 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即把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责权利、人财物加以综合考虑,并实现安全生产目的。加强领导首先要领导层有法制观念,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要有责任感,要有及时、正确的安全决策;其次,加强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确保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再次,领导本身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动员工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还要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对查处事故要铁面无私,公正廉明。 9、文明施工和标准化工地建设 文明施工和标准化工地建设包括广泛的内容,如施工现场布置、工地整洁程度、材料堆放、各种标识标牌、员工生活风貌以及企业文化等。这些方方面面很多都是以安全为前提实行的。安全与文明施工是一件相互的关系,只有做好了安全工作,文明施工才能得以真正实行,而反过来,文明施工又可以促进安全施工。从某种意义来说,文明施工带来了安全,安全又保证了文明施工,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能给铁路施工企业带来实在的利益。 10、结束语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者在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关心和维护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权利,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没有安全的保障,便没有员工的高度积极性,就没有施工生产的高效益。因此,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也是非常严肃细致的一项工作。
工程电力论文:电力工程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 1、前言 高压输变电工程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使得电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难度不断提高。其施工方案、组织和工程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在管理工作中采用各种先进的管理工艺和方法让管理更加准确有效,对成本与时间的整体控制更加的合理,这对于提高施工进度、增加施工效益、降低施工投入成本和加强管理者的科学管理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电力工程是一项劳动密集型模式,因此施工管理的主要难点就在于资源密集、专业众多、技术专业、施工复杂、资金密集等,在实际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设计、设备和材料的影响,使得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着多种问题与不足,需要在工程施工管理中进行良好全面控制,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能够满足要求。 2、高压输电线路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质量要求比过去更加的严格规范。而输电线路工程作为一项多工种、多专业、多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基础工程、测量工程、土方施工成、架线工程、搭杆工程等多种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只有严格有效的确保这几部分的施工质量,才能够保证施工的进度与质量,进而保证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 针对目前高压输电线路施工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施工单位应当结合现有的规章和制度进行全面控制,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做到责任到人,明确规范各方面的管理原则和要求,使得具体管理规范和措施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同时对员工的施工规范和管理意识有着良好的提高。 2.1施工管理原则和要求 施工单位需建立健全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项目负责人、各施工队队长等管理人员的责任,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以保证能顺利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施工企业应确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把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安全施工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尽可能的堵塞管理漏洞,防止不安全施工。 2.2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的方法措施 根据此前确定的施工管理原则,企业可根据以下几点具体的管理措施进行有效的安全施工管理: (1)各施工单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自身的建设总体目标,在高压输电线路施工期确立明确的安全施工目标,并根据所制定的目标进行层层细化,使得各级人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安全目标,并以此目标作为其考核的重要标准,以保证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施工。 (2)依照《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有关规定,施工单位需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根据此前制定好的安全目标,层层细化,落实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细微步骤中,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文件,在施工过程中落实专门人员进行填写,以便监察人员抽查调研,保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同时选举出来的各级相应责任人,必须认真仔细落实其对应的安全施工责任,在源头上做到“安全第一,重在预防”。 3、高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高压输电线路基础施工 所谓的基础,是指高压输电线路杆塔地下部分的总体。它能够承受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的荷重并将其传递给周围的地基,起到稳固高压输电线路的目的。基础施工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对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造成影响。高压输电线路施工中一般采用板式基础,阶梯基础、掏挖基础、岩石基础、斜插基础及桩基础等多种基础形式。为了有效控制基础施工的质量,应针对不同的基础形式所具有的不同技术要求及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 3.1.1掏挖基础施工 直接将混凝土浇筑在掏挖成型的土坯中,即可形成掏挖基础。掏挖基础的特点是其承载充分利用了原状土的机剪强度。因此,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尺寸进行开挖,尽量避免对基坑周边原状土的扰动。在基坑施工完成后,为避免基坑裸露时间太长而造成坍塌,需要立即进行}昆凝土浇灌。此外,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一旦发现孔壁有坍塌迹象,应立即停止施工。 3.1.2阶梯基础施工 阶梯基础具有施工难度小、工艺简单等特点。要注意在开挖施工过程中,以防降低地基土的承载力,应尽量避免扰动到基底原状。由于高压输电线路穿越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经常会遇到如较塑状态的粉质粘土等容易塌方的较差土质。此时,应根据现场具体的土质情况,合理放坡,并采用基坑土堆放在离基坑较远处、做好基坑开挖和混凝土浇制过程的排水施工、基坑附近严禁堆土、校核L(基础中心至坡边的距离)是否满足要求,是否能按要求降基等基坑支护措施,以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3.2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 高压输电线路的杆塔施工一般可分为整体组立施工和分解组立施工。其中,整体组立杆塔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要求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分解组立杆塔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要求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70~/o。在施工过程中,还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在杆塔的起吊设备、绳索规格、起吊方案的选择及起吊现场的布置等方面必须要符合相关的起吊技术标准要求。此外,为防止车位不合理造成起吊困难,起吊杆塔前要根据现场情况合理地选择吊车车位。(2为防止钢管杆在起吊过程中脱节,在钢管杆整体起吊前,应检查其每段之间的插接长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在插接部位预先做好保护措施。(3)在杆塔起吊过程中,要缓慢转杆,防止杆塔突然倾倒。为防止杆塔一侧受力后有些部件会变形损坏,在必要时要采用双吊点同时起吊。起吊的吊点位置应与设计图纸上所标注的位置一致,不能擅自更改。(4)在组立杆塔过程中若遇到特殊情况,如组立角钢塔时发现杆件加工尺寸误差太大,无法正常安装,就必须与铁塔加工单位联系更换。 4、结语 工程施工管理的目标应当全面贯彻“节约投资、提高效益”的原则。输电线路作为供电企业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电力工业的大动脉。对于“大动脉”的质量,关系到整个电力工程的成败,也与我国的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做好输电线路的施工技术管理,不但保证了输电线路的健康运行,同时也保证了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 工程电力论文:电力工业工程控制及管理 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工业是十分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电力工程管理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工程管理不仅是电力工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电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不断顺应现代化的电力企业的运营水平,电力工程管理也要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不断提升抵御工程风险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电力工程管理。 一、对电力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在电力工程中将质量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也是我们在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必须要贯彻的方针,所以,在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必须要将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摆上最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工作,从而为提升服务质量、参与市场竞争的提供强有力基础支持,为占领市场、争取用户、壮大企业、提升效益提供高水平的设施保证。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将整个质量工作完成纳入控制之中,要明确具体的质量目标、可行的质量方针,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过细的质量职责,要有严肃的追究机制。在此基础上,电力企业还要拥有覆盖全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保证手册,从上至下必须贯彻统一的质量体系程序文件,要根据操作性强、实用性好的作业指导书来开展工作,对任何关于电力工程质量的工作都有文件化的真实可靠的记录,从而确保电力工程质量监控工作更具规范、科学、合理。 二、对电力工程进度的控制与管理 电力工程进度的控制与管理是项目施工中的重点控制目标之一,科学、精细地控制电力工程进度可以合理安排资源供应、有效节约成本,严格安排序时进度按期完成施工任务。在电力工程进度的控制与管理过程中,必须在工程开工之前,有效依据工程施工计划以及工程合同要求,规范、合理组织工程施工,不断优化调配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科学编制、适时调整工程进度计划网络图。为了确保电力工程的如期胜利完工,必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条件的动态变化,着力对工程进度实施更加科学的动态跟踪管理,不断调整工程计划、及时优化工程进度,有效解决电力工程的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不能完全吻合的问题。 为了确保取得电力工程施工能够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须要运用网络计划技术,从而更加便捷地对电力工程的进度实施动态控制,对施工所需要的资源实施科学平衡,从而确保以最合理、最优化的流程来安排施工时间和施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所以,我们在电力工程进度管理中,着力引入关键路径法(CriticalPathMethod,CPM),该方法可以在确定工期、成本、资源等条件之下,得出最优化的计划安排,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工效、缩短工期的目的。因此,在强化电力工程进度的控制与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效掌握、深入研究“关键路线法”及其关键工序。 三、对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实施阶段是工程建设的最关键阶段,也是投资支出最大的阶段,许多电力工程在建设阶段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工程造价增加、资金投资浪费。所以,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高度强化管控意识、高度重视造价管理,确保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1.优化工程招标。电力工程招标必须要按照公开、公正、平等的原则进行,实施电力工程招标是择优选择工程施工单位,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和有效保证工程工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通过工程招标环节,还可以有效审查投标单位的资质条件、财务状况以及有无承担类似工程的经验等,在切实控制了工程造价的基础上,还为提升工程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合同管理。强化合同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客观而言,能够合理地选择适当形式的工程合同,会有效提升经济预测能力,将电力工程面临的造价风险降到最低。一般情况下,电力工程的造价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的价格变化风险。所以,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提升经济预测能力,有效做到科学、准确地预测工程建设的各项费用的价格趋势,之后,以此为依据选择最为合理的工程合同形式。 3.提升工程结算水平。通过高度重视和着力加强工程造价结算管理工作,可以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所以,在电力工程竣工以后,需要全方位、多层面认真进行造价结算审查,从而切实提高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水平,保证标底质量。而且,提升电力工程结算水平也可以直接反映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工程总造价及工程投资的效果。 四、结语 电力工程管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由于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从而使电力工程管理变得更加繁琐、更为复杂,这就要求电力工程管理人员不仅要深入了解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还要深入施工现场了解现场第一手资料,更要掌握市场行情、熟知合同条款。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要准确审核地工程内容、工程质量、工程量、工程进度以及子工程单价、工程合价、其他费用等,从而确保对电力工程实施全方位、全天候、全系统的监控与管理。 工程电力论文:非开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该文分析了非开挖技术特点、工艺流程、施工设备、管材粘接及安装,认为目前在汕头地区进行大规模管网施工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最小破坏和最大保护环境的目的,采用非开挖技术施工势在必行。另外,该文还提出了非开挖技术施工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非开挖技术 电力工程 线路 1 非开挖技术的特点 与其它技术相比,非开挖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20多年中,非开挖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施工工艺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开挖技术是极为重要的一种都市铺设管道的施工手段,采用非开挖技术铺设管道具有若干得天独厚的优势。 非开挖技术在国外已广泛使用,在国内也逐渐普及。不开挖地面,就能穿越公路、铁路、河流,甚至能在建筑物底下穿过,是一种能安全有效地进行环境保护的施工方法。 非开挖技术不开挖地面,故而被铺设管道的上部土层未经扰动,管道的管节端不易产生段差变形,其管道寿命亦大于开挖法埋管。 采用房下非开挖技术能节约一大笔征地拆迁费用,减少动迁用房,缩短管线长度,有很大经济效益。 2 非开挖方法 2.1 技术准备 2.1.1 地下现状管线勘查 根据工程所能提供的工程现场地下管网资料,对现场地下管网进行复查,准确掌握地下各种管线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分布及埋深,为导向孔轨迹提供准确的设计依据。 2.1.2 地形地貌测量 根据市政管理部门审批的路由,按施工区域地形及路线定出钻孔轴线,沿轴线的地表走向标定地面有效标定点的距离和方位以及各个标定点的地面标高(或高差),为导向孔施工时地面跟踪监测提供准确依据。 2.1.3 现场地质勘查 掌握钻孔工作区地层特征,为成孔工艺提供钻探参数。 2.1.4 设计理论导向参数表 画出设计敷管路由图及设计敷管轨迹断面图,将以上勘测结果反映在图上,制订工艺方案。 2.2 施工场地准备 2.2.1 施工场地 文明施工,施工区域要安装防护围栏,施工机械、机具和材料要按规范安装和堆放,需占用道路或人行道的区域应设置明显的施工安全标识,引导车辆和行人合理分流,夜间要设立反光标识和警示灯,施工区域分为机械作业区和下管作业区。 2.2.2 作业工作坑 根据施工工艺要求开挖入射作业坑及下管作业坑,同时做好作业坑的支护和降水工作。 2.2.3 机械进场及安装 施工机械进场就位需调用汽车和吊车,通常要临时占用道路;吊装现场须设好临时路障等安全设施;钻机、动力站和施工器具就位要充分利用现有场地空间,合理布局;安装钻机的地基必须坚实、平整,对松软地基必须进行加固后才能安装钻机,钻机安装在入射点处,调整钻机倾角为设计入射角后固定钻机;连接动力站,连接泵站。 2.2.4 导航仪器标定 将探头装入导向钻探头盒中,将导向钻头放置在无其他信号干扰的场地内,打开导航仪,检查导航仪工作情况并进行标定。 2.3 施工步骤 2.3.1 导向孔施工 施工准备:将导向钻头安装连接,检查探头发射的各个参数是否正常,探头电池容量是否足够。 开孔:为保证入射角的准确和稳定,开孔时须保持连续钻进至少2.5m,同时宜采用低钻速、小泵量、慢进尺。 造斜钻进:调整钻头工具面向角至需要角度,钻机顶进形成造斜段,导航仪跟踪监控钻头仰角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土层,顶进结合钻进,勿使仰角的变化超过钻杆的最小曲率半径。 保直钻进:钻机匀速回转钻进,给进速度尽量快,使导向孔直线段更平直。 设计导向钻进参数表。 2.3.2 回拉扩孔 孔径设计:根据敷设管道的直径和根数计算需要成孔的最小直径,既不能过大,也不可过小,成孔直径过大,敷设管道周围土层坍塌易造成路面下陷,成孔直径过小,会使拉管阻力增大,引起脱管或管道变形。 分级扩孔:各级扩孔分别为一级φ200mm、二级φ250mm、三级φ300mm、四级φ400mm、五级φ500mm等。根据设计的成孔直径,由小到大分级扩孔,直至扩到工艺要求的孔径。 孔壁加固:扩孔的同时通过扩孔钻头向孔中注入泥浆,泥浆的浓度根据不同的土层条件来配制。泥浆渗透到孔壁中,通过扩孔钻头的挤压和磨擦,起到对孔壁的维护和稳定作用。 回拉敷管:拉管过程中的回拉力要克服管道与孔壁摩擦力,成孔的质量与导向孔的曲线形状以及扩孔工艺有着密切关系,正常情况下敷设PVC或PE管的回拉力不应超过5kN,拉力过大会造成管材断裂或变形。 3 施工设备 非开挖设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导航系统:用于在钻进过程中对钻头进行定位,以确定钻头的倾斜角度和钻进方向。由发射器、接收器、控制台、摇控显示器、电源等组成。包含有软件系统的导航部分,不仅能绘制施工图,还能对工程进行评价、分析、实时记录设备运行数据、打印施工资料等。目前雷达导航的非开挖高端技术在国内已有采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已被普遍使用。 主机由发动机、液压系统、机载泥浆泵、动力钳、钻?U及其装卸系统等执行机构组成。它用于提供钻进、回旋的动力以及对钻进的控制。目前,国产的非开挖机在钻头100r/min的转速下,扭矩已达15~20kNm。 钻具由钻头、回扩钻头、钻杆等组成。不同的施工需要和不同的地质要选用不同的钻头。非开挖工程使用的钻杆与地质勘探的钻杆有所区别,有很大的弹性、韧性和抗扭强度、耐磨损。钻具在航道钻通以后,还要对通道回扩和牵引管线,使电缆便于穿过。 泥浆搅拌系统可增加钻头的润滑作用,降低钻进阻力和钻头的工作温度,提高管壁的强度等。泥浆还减小钻头磨损、软化地层、易于钻进以及利用泥浆的的流动性和粘结力使钻孔产生的岩粒、砂粒处于悬浮状态,以利于护壁和清孔,由泥浆罐和高压输送泵及高压连接管构成。该技术可用来铺设直径40mm至2500mm的各种地下管线,距离可达十几m至几km。直径2.5m的非开挖管线足足胜过常规的电缆隧道,在老城城网升压改造工程中得到充分利用。该项技术与传统的"挖槽埋管法"相比,具有不破坏环境、不影响交通、施工精度高、施工安全性好、周期性短、成本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 4 管材粘接及安装 使用PVC管材须提前24小时将管材粘接好,以保证接头的抗拉强度。 下管作业要根据不同材质的特点做成斜坡,防止坑下管角度过大折断管材。 连接管材和钻杆的分动器安装之前要仔细检查,防止拉管过程中出现卡钻。 拉管时孔中须注满泥浆或水,以减小拉管阻力。 5 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5.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沿管线土层变化频繁,所以在非开挖技术施工前必须了解土层的变化情况。此外对于要经过回填土地段,需要提前加固处理,以防非开挖技术施工后地表有过大的下沉。 5.2 有毒气体的检测与防护 非开挖技术施工的地层一般会通过淤泥层,腐烂物、植物体会在地下形成有毒气体,危害施工人员的健康和生命,所以有人员在非开挖技术内操作的情况下,需要定时监测管内有毒气体含量,采用通风装置予以解决。 5.3 超前探查地下管线 尽管先进的非开挖技术设备具有在施工的探查前进路线不远距离管线的能力,但是采用在地面提前查明地下管线仍是值得开展的,这对于保证通讯、电力、上水、排水、煤气等其它管线安全运营,确保公众正常生活仍有必要。 5.4 穿越建筑物时对基础的探查 非开挖技术在建筑物基础下施工时,需要明确施工路线上所遇到的基础类型,对于部分基础非开挖技术顶进前可采取托换、加固措施。 5.5 顶进计算 顶进计算:其一包括准确计算顶进推力,根据计算结果选定相应的油缸类型和确定中继间的分布;其二是工作井设计,根据计算得到的最大顶力,提出工作井的加固方案。 6 结论 鉴于以上非开挖技术的技术分析,我们认为在汕头地区选择合适非开挖技术机械进行非开挖技术施工,从技术上讲是完全可行的,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来讲是巨大的。我们所需要做的工作是针对汕头土层特点选用相应的非开挖技术设备进行施工。不可更改的是历史,着意刻画的是未来。我们认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汕头市的管网乱挖现象,从政策法规方面予以规范是完全必要的;另外一面从切实做到保护环境入手,加大推广非开挖施工技术力度势在必行。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管线铺设技术将以非开挖技术为支撑。 工程电力论文:试析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的个人修炼 论文摘要:结合电力建设工程监理队伍现状和当前政策导向,从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力到监理工作能力以及监理、人格魅力等方面,论述了电力监理工程师必须进行修炼的内容和方法,以期供同行参考,对不断提高电力监理工程师个人素质、圆满完成监理工作、适应电力监理改革、履行监理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论文关键词:监理;技术能力;工作能力;从业道德;修炼 监理企业是专业化、社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受业主的委托提供高智能的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以自身的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安全,公正地管理合同,使工程建设项目的总目标得以最优实现。作为特殊基础行业的特殊人群,代表监理单位行使监理职能的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更应不断加强个人修炼,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适应工程监理改革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胜任监理工作,圆满完成监理任务,履行自己神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从事工程建设和监理工作多年,往往能听到各方面对监理行业的议论。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整天说外行话;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素质太差,整天向施工单位吃拿卡要;又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管理水平太低,对内不会管理,对外不懂工程协调;还有人说,监理不过是帮业主承担责任,仅仅是签字盖章的,等等。虽然有些说法有失偏颇,但总体上来说,社会上对我国整个监理行业、监理人员的评价普遍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除了目前我国监理制度、工程建设模式需要改进,业主行为不规范、监理市场不规范等之外,监理服务费用偏低和监理人员素质水平不高并形成恶性循环是主要因素之一。2007年3月30日,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联合下发了670号文件《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重新规定了监理费用收费标准(政府指导价),以保障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2010年8月5日,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中电建协电力工程监理专业委员会下发24号文件,对《电力建设工程监理市场行为规则》中监理费指导价和最低限价进行修订,明确规定了施工监理投标最低限价。种种迹象表明,监理服务费低、监理人员待遇低、监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的怪圈将被打破。“十二五”期间,我国监理行业将会迎来健康发展的春天,不能胜任监理工作的一批人必定会被淘汰。 那么,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如何进行个人修炼,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监理任务、适应行业发展呢?笔者认为,电力监理工程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个人修炼。 一、专业技术知识、能力的修炼 监理工程师首先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是从事监理工作的基石。主要包括知识、经验、能力三个方面。 1.知识 监理工程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学历和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火电工程建设,所涉及到的专业学科很多,大的专业分类通常为汽机、锅炉、电气、化学、热控、土建、焊接、安全、计经、物资等专业,细分专业更多。因此,作为一名监理工程师,至少应系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应了解或掌握一定的工程建设经济、法律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设计、施工、管理,并保持知识与技术、法规、管理的发展一致,不断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 如果监理工程师不能较好地理解设计要求、设计思路就很容易判断失误,对工程的关键部位把握不够,就容易对重点部位疏忽监督或放松管理,引起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同样,如果对施工管理、四新技术和政策规定理解不够,对一些现场问题很难提出正确的监理意见,更难以体现监理的专业权威和咨询专家水平。 从这方面来说,一些年龄偏大、不爱学习新知识、仅靠老经验进行工程监理的老同志必须要强化学习、系统学习,加强专业知识的修炼,否则连当“监工”都无法胜任。 2.经验 监理工程师应有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是直接面对工程现场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失误,少数原因是当事人责任心不强,大多数原因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对于大部分监理企业和监理工程师来说,最需要的是工程施工和施工管理经验。 因此,一个合格的专业监理工程师至少应具备5~10年的现场工程施工和管理经验,应当具备所承包单位工程部、质检科科长或项目生产经理、总工程师的专业水平;项目总监、副总监应具备本行业的专家级水平,起码不低于承包单位项目经理水平。这样,在审批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时才能正确提出监理要求和建议,在现场出现问题时才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尤其是这几年来,作为各大发电公司的业主逐渐都在培养自己的工程管理团队,实现专业化项目工程管理,业主的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监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这方面来说,那些现场施工经验少,甚至刚毕业就进入监理企业的人,必须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精力,扎根于施工现场,处处留心,虚心向老师傅学习、向施工单位现场技术人员请教,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3.能力 在具备专业知识、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监理工程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主要有: (1)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敏锐觉察问题的能力是监理工程师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要求监理工程师做事用心、处处留心、勤于思考。 (2)分析判断、决断能力。监理工程师工作在现场,业务方面的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判断和处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往往要非常及时。 (3)学习的能力。监理工程师要做好工程监理,必须要有学习的能力。一本新规范的颁发或老规范修订后,有人自己阅读理解掌握了;有人通过宣贯基本了解了;有人被宣贯后还是不甚了解。 建议有条件的监理工程师认认真真学习科技语文知识,这对提升思维和阅读理解规范、图集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规范、标准五年左右就更迭一次,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二、监理工作能力的修炼 1.灵活应变的能力 工程项目建设不是企业生产流水线,具有很强的一次性实施的特点,现场许多具体情况并没有针对性的处理模式可以参考,这时监理人员的独立应变能力就非常重要。工程实施中对规范、标准有力执行、细致执行和到位的执行就必须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 从这一点来说,监理工程师应该明白,监理工作不是死背规范、死抠字眼,而是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思考,灵活机动地发挥,才能实现有效地监督管理,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实现工程建设目标。 2.交往、沟通和协调能力 从根本上来说,工程建设的五个要素人、机、料、法、环中,人是关键性、决定性因素。监理工程师在工程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跟人打交道,交往沟通能力就非常关键。 监理工程师的管理理念、观念意识能否被业主理解、接受,能否跟业主达成某种程度的看法和利益一致,完全取决于沟通和协调的效果。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达成了解和观点上的交流,业主以及各参建协作单位才能认可监理、支持监理的工作,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把工程干好。 每个监理工程师都应具备独立召开专业专题会、协调各方统一意见、解决现场各种问题的能力。部门主任以上的监理人员应具备召开大型工程协调会,指挥现场上百、上千人进行工程会战的能力。 从这方面来说,监理工程师应积极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表达、沟通、协调能力,锻炼能正确表达自己思想、与各方实现良好沟通、协调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共同去实施的能力。 三、监理从业道德、人格魅力的修炼 1.从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切职业从业的根本核心素质。与学武一样,“学拳以德行为先”。监理工程师的特殊社会角色要求必须有良好的从业道德。目前社会各界对监理行业的一些不良意见主要也就是个别从业人员“德行不良”造成的。 有关法律法规也对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作了具体规定。简而言之,就是监理工程师不能受利益驱使做出损害工程建设各方的合法利益的行为,要守法、诚信、公正地为业主提供服务。 2.人格魅力 任何行业的任何职业人,其工作是否出色都与自身的修养息息相关。人格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人格魅力是人格修养的体现,也是监理工作者的立身之本。监理工程师是工程建设的管理者、参与者,依据与业主的委托合同开展工作,处于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和核心地位。因此,监理工程师应具备完备的人格魅力,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了解,使业主对自己更加信任和支持,使承包单位从技术上佩服、从人格上敬重。 尊重与品德。赢得尊重靠的就是人格的魅力。人格魅力来自自身的人格修养,修养的重点就是高尚的品德。作为监理工程师,就是要修炼自己心地纯正、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率先垂范的品德。 平等与心态。监理工程师要有一个平等的心态与意识才能够真正理解监理的地位与角色。 首先,从监理与被监理关系来说,要认识到监理工程师不是领导人。监理指令是一种工作的手段与渠道,不是上级对下级下达命令。如果没有平等心态,施工单位不予配合,所有的监理指令等于一纸空谈。 其次,从委托与被委托关系来说,也应该认识到监理工程师不是业主的监工。工程参建各方都是法律平等主体。监理工程师应按照委托合同、承包合同合法、公正地进行工程监理,有权拒绝按照业主违规操作、违章指挥。对于业主的意见,监理工程师应充分尊重,但也要维护企业和个人的权益和尊严,加强沟通,不卑不亢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业主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 最后,为人大度和宽容。在工作中能够以工作为重,不要在人的态度上斤斤计较。要能够将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去看待人和事。当一个人总能以宽厚的胸怀对待别人,能够原谅对方的不恭,终会赢得对方的真诚与尊重。有一句话:“要想别人尊重你,首先要尊重别人。”有了平等的心态,说话做事自然会有分寸,双方配合顺利,整个工程的进展才会顺利。 四、结论 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是特殊行业的特殊人群,担负着国家电力行业基础建设质量、安全社会监督的重任,监理工程师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能力,除具备相当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工程经济、法律知识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工作艺术,更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才能顺利完成监理工作,并达到“干好一个工程,树立一座丰碑”的目标,完成社会和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工程电力论文:浅析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 摘 要 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是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电力建设发展很快,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电力工程造价上涨很快,这将影响电力建设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从决策、设计、实施各个阶段入手,严格控制电力工程造价。 关键词 电力工程 造价 控制 1 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1.1 项目的建设规模 近几年来,电源项目大多采用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发电机组,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用电负荷日益增长的需要。大容量机组虽然建设投资高,但发电能耗低、效率高,运行经济性好,而小容量机组只适用于热电联产、能源综合利用或燃油调峰项目,优点是一次性投资低,环保和社会效益好,运行经济且能满足电网调峰需要。确定电源项目建设规模时,不仅要考虑建设成本,而且要考虑运行成本,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又要考虑企业长远效益。 1.2 项目的建设水平和技术 装备项目的建设水平主要指建设规模、建筑标准、技术装备、配套工程等方面的标准。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投资估算的重要依据。建设标准是否合理,对控制工程造价有很大影响。建设标准应根据技术进步和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制订,标准订得过高,只能无谓地增加造价,浪费投资。标准订得过低,达不到先进适用、高效运行、安全可靠的技术标准,不利于技术进步。因此,现阶段大多数建设项目应采用中等适用、适当超前、安全可靠、运行经济的标准,既要考虑现时投入,又要考虑长远效益。技术装备的选择和工艺设计应充分应用技术经济原理和价值工程理论,分析其投入产出,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1.3 项目建设地点 合理选择项目建设地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命运、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和今后的经营状况。建设地点的选择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地区经济发展、项目的特点和需要,以及气象、地质、水文等建厂自然条件,遵从工业项目和其他相关项目比较集中的原则。 1.4 可行性研究及投资估算 项目的决策依据是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是确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总投资的限额。可行性研究不仅要分析评价项目是否可行,更重要的是对方案进行优化论证,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细度,投资估算必须准确且能满足限额设计和控制概算的要求。初步设计概算是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必须控制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范围内,项目收口总概算突破可研估算,可行性研究必须重新修改报批。因此,决策阶段应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在规定的范围内。 2 我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存在多头管理,项目审批不完善 工程造价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都有直接关系。在现阶段有的建设项目批钱与给钱不是一个单位,用钱与还钱不是一个单位。而工程造价的高低与这些单位利益挂钩的程度不同,因此这些与造价相关的单位对造价高低反映也就大不相同。目前基本建设中没有一个有权威的部门来管理基础投资,在实际工程中是谁都管,但到关键时刻又谁都管不了,所以工程造价管理长期以来处于实报实销状况。除此,审批项目的漏洞也是投资失控原因之一。审批投资计划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钓鱼”项目,有的单位为了达到顺利通过审批而不惜采用有意识地漏标或少算投资以降低审批额。一旦项目批准通过,就要求审批机关追加投资调整概算。 2.2 入世后与国外管理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电力工程建设造价领域的从业人员,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还未建立起来,而对国际市场的管理模式还很生疏。例如,国外工程造价一般是由咨询服务机构来完成为委托方提供工程造价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咨询服务,包括投资估算为委托方提供项目管理、协助或招标、项目合同管理、支付索赔管理、对工程进行监理以及提供有关工程造价的信息咨询等。他们熟悉国际惯例,深受外商和合资方的信任。而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造价机构的服务内容仅停留在工程概预算的编制、结算审查上,还只是按国家、地方、行业的规定审查考核定额、计算工程量等,不了解国际惯例,无力承担市场经济中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工作,服务范围要比境外机构小、服务内容少。入世后,如不加快改变这种局面,将会拱手让出这个市场。 3 加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对策 3.1 明确决策,合理确定电力工程建设规模和成本 在电力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建设工程造价和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投资决策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在前期工作中,项目法人要深入细致地搞好调查工作,落实对造价影响较大的外部条件,充分考虑工程项目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情况,加大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可行性研究报告要进行多个厂址建设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认真地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做到详尽科学、事实求是;投资估算要全面准确,既要打足投资,又要避免高估冒算,真正起到在项目建设中控制工程总投资的作用,也为电力工程建设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据有关资料表明: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达到80%~90%;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25%~35%;而到了施工阶段,影响的可能性只有10%。 3.2 加强对项目设计阶段的控制,合理进行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项目一经决策,设计就成了工程建设和控制造价的关键。初步设计决定工程建设的规模、产品方案、结构形式和建筑标准及使用功能,形成设计概算,确定了投资的最高限额,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就能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造价。设计质量和功能是否能满足使用要求,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多少,而且影响到建成后的使用效益。先进的技术、合理的设计不仅能使项目建设缩短工期、节省现时投资,而且能降低今后的生产成本、经营费用,提高长远效益。据有关资料分析,设计费一般只占建设工程全部费用的1%,但影响工程造价却高达75%以上。一个建设项目或一个单项工程,可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因此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进行优化设计、方案比较、技术经济分析,选用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案优化可采用价值工程分析法,在满足功能或尽量提高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 3.3 严格控制工程实施,依法进行严密控制 (1)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 加强电力建设工程的合同管理。首先要加强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项目法人应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选择适当的工程开工时机,以利于建设资金的合理安排和工程的顺利进行。工程开工时,以下确保建设项目法人及开工报告已经批准、项目已纳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年度投资计划资金已落实、建设场地“四通一平”工作已完成、主要设备和施工队伍已经选定,供货和施工合同已签订、施工组织设计已审定,图纸已会审并进行了设计交底。在签订执行合同时,要在工程承包合同中明确约定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工程项目造价影响的变动因素进行详细而周到的约定,在合同中事先考虑造价变动因素和变动量,对设计变更和索赔的结算处理有明确的说明,避免合同执行中出现纠纷,结算时出现麻烦。 (2)加强设计变更的审查。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另一方面是在工程变更上。一个庞大的建设项目,设计变更往往不可避免,但应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量降低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设计变更包含由于设计工作本身的漏项、错误或其他原因而修改、补充原设计的技术资料。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两者性质截然不同,凡属设计变更范畴,必须按设计变更处理,不能以现场签证处理。设计变更是工程变更的一部分,因而关系到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越大。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特别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 要先算账后变更。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 (3)加强设备和材料的采购管理,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在电力建设工程造价中,设备、材料占很大的比例,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要加强设备、材料采购管理。对于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要加强信息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材料价格信息、市场供求动态,货比三家,择优选择;工程材料、物资采购应发挥主渠道作用,依靠批量优势,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材料购买价格;做好主机和大型辅机设备的招投标工作并严格执行供货合同。建设期间要优化工程进度安排,合理安排各单位工程的开工顺序和开工时间,以压缩设备储备时间。加强建设中工程资金的支付管理,根据施工组织和工程进度合理安排建设资金,以便控制全局并采取纠偏措施。对于工程材料也要按工程进度有计划地购买,以缩短材料储备时间和对资金的占用时间,减少建设期间由于筹措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 3.4 推行项目法人制,加强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 控制电力工程造价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必然遇到的问题。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前提下,造价管理从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和施工中的重大设计修改,直至调概,凡属大中型工程,统一由中央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进行控制。目前的调概方法不得不将合理的物价上涨与不合理的超标建设、浪费,甚至违法乱纪等问题混在一起处理,漏洞很多,实质上是实报实销。要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和避免集权过多产生的官僚主义,必须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由责、权、利统一的项目法人从工程前期到后期进行全过程管理。在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过程中,应选拔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并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这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后,由于各投资方与项目法人大多数还是国有资产的代表,除努力提高其控制造价的自觉性外,还必须建立一整套的约束机制,包括政策控制,董事长、总经理资格控制,决算审计,纪律监察及造价控制。 工程电力论文:浅谈新体制下电力企业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电力工程 项目造价控制 审批核准 论文摘要:由于投资体制改革,投资项目由原来的政府审批制改变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因而加大了企业投资决策权,倾向于市场配置资源。就新体制下电力项目建设成本控制的途径以及有关措施进行探讨。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阶段。到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的投资体制也经历了国家拨款(无偿使用)、拨改贷(低息贷款),到当前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即项目法人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和还贷。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对于企业投资项目,如果不使用政府资金,国家将不再进行审批,但对于一些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国家有关部门还要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进行核准和备案。并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根据新的投资体制,从政府层面,一是要对规划进行综合评审,保证其科学合理;一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对企业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督和管理。就企业自身来讲,要加快建立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风险约束机制,做好投资预测,规范投资行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由于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涉及的范围广、项目多、工程量大、情况复杂,在现有投资体制下,要实现工程造价有效控制,须通过对整个建设过程从预可研(立项)阶段、可行性研究(核准)阶段、工程建设阶段、竣工验收及后评阶段层层把关,全过程地动态控制,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1.科学决策是降低工程造价的前提 电力项目开工前要经历项目预可研(立项)和可行性研究(核准)阶段,两阶段所做的工作深度不一样,但各阶段进行的项目决策都很重要。 (1)项目预可研(立项)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项目单位可委托有资质的勘测设计单位进行预可研,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重点是对厂(站)址选择的区域、地质条件、交通条件、水文、环境保护、施工资源、建设规模等,对水电项目还有水库淹没面积和移民的多少,要做多方案的比选,进行科学的决策,选择最优方案。不能为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盲目争项目,做虚假方案骗取项目上马,造成单位造价上升,资源浪费。 (2)项目可行性研究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关键。要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建设用地预审意见、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地质评价报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水资源论证报告和接人系统报告等专题报告。确定建设规模和征地范围,进行设备选型,优化设计方案,编制项目概算,进行效益分析等。 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而项目在可研设计阶段基本形成雏形,决定了项目投资的基本规模。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 2.实行项目招投标制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手段 按照《招投标法》和项目五制的要求。引人竞争机制对工程设计、监理、设备及材料采购和施工实行全过程的招标工作。一是做好招标项目的技术和商务文件编制和审定工作,重点是明确工作量(规格型号、数量)、技术要求、边界条件、投标单位的资质、承包方式、物资供应方式、结算方式(含价款调整原则)、索赔和违约责任等,文本表述要清楚明确,不能留有弹性。一是制定完善的招投标管理制度,实行推荐、评标、定标二分离,评标规则严谨、科学、操作性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通过公开市场,创造有效竞争,形成局部均衡价格以逼近较低的交易成本状态,实现降低建设过程的交易成本。 3.签订合理的经济合同并严格履行是工程造价控制的保证 一是建立和健全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责,规范合同的流程,合理授权签订,必要时要请法律顾问把关,规避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二是重视合同谈判和签订工作,要在招投标的基础上,做好合同的谈判工作,重点对标的内容、数量(型规格号)、承包方式、施工工期、价款、付款方式、供料方式、验收方式、合同变更和索赔、违约责任等进行进一步洽谈和明确细化,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三是做好合同的内部会签工作,按照合同管理制度,相关部门和人员要进行审核把关签字。保证合同签订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四是严格按合同履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发生的项目变更和新增工程量要及时签订补充协议,规范合同的履行;五是对不符合招标条件的项目,如征地移民项目、垄断经营性项目和无法获得充分市场竞争性项目,可按政府指导价格为依据或询价进行确定合同价款,能有效地降低建设成本。 4.做好工程建设管理是工程造价的过程控制 科学、有效的工程建设管理是工程实施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保障。一是组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按照工程规范,科学安排施工进度、施工场地布置、施工设置和施工方案、安全文明施工规划、施工交通运输、土石方平衡方案等,可避免工程建设无序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二是依法依规进行征地移民工作,按照节约用地的原则优化土地使用面积,尽可能采取临时用地;三是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重点是①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做好征地移民工作;②做好“五通一平”工作,实现工程路、水、电、汽、通讯畅通和场地平整工作,不致于工程开工后,造成工程窝工和索赔;③做好工程招标和主要设备招标工作,选择好的施工队伍和好的设备等于工程完成了1/2;④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核准工作,争取主体工程尽快开工,缩短项目建设周期,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四是优化项目设计,加强工程变更管理。由于可研阶段设计深度有限,到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设计细化与优化,对工程关键项目和部位可借助一些咨询单位,包括设计监理,对设计方案进行比选,选择最优设计方案。因设计方案的优化和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变化会出现许多设计变更项目,要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五是加强物资供应,可减少工程不必要的停工损失。六是加强工程结算。对施工图与竣工图进行比较,防止把已取消的施工图项目仍列入竣工结算,计取工程费用。工程变更通知单是施工过程中图纸改变的依据,也是工程价款结算的依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建设单位和工程监理把关不严,变更联系办理不及时,时间一长。就会模糊不清或不齐全,为施工企业多结算价款埋下伏笔。“四控制”是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专业管理 活动,而“安全、进度、质量”控制对工程造价均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安全是工程建设的保证,只有安全控制措施到位,才不会发生安全事故,不会对工期造成影响,可减少直接经济开支,间接经济效益更可观,反之。发生了安全事故,将会增加经济支出,耽误工期,并带来社会负面影响;工程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如果工程质量差,造成返工,甚至出现重大质量事故,不但会造成工期延长,处理费用难以估量,同时也会遗留工程质量隐患,减少工程的寿命或增加工程的维护成本。 5.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能有效控制建设资金成本 目前电力建设资金主要由项目资本金和项目融资两部分组成。对项目资本金各股东应按照项目的进度,及时足额拨付项目资本金,减少项目融资和建设期利息的支出;项目融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筹集低成本的资金,主要可采取以下方式:①银行贷款;②发行电力企业债券;③融资租赁等。根据内外资的利率水平,充分考虑汇率风险,可采取内外资组合贷款,并发挥电力基础行业优势,要求项目贷款银行利率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在筹集长期贷款的同时,筹集一定比例(30%-40%)的短期贷款,降低资金成本。在日常资金管理中,制定年(月)资金计划,量出为人,合理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推迟资金的支付,减少资金沉淀,节约建设期利息。 6.实施工程过程审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监督保证 工程过程审计就是项目建设单位委托或聘请一家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工程造价事务所进行的工程全过程审计咨询活动,从第3方的角度,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和有关的制度,提出审计意见。重点审查项目的可行性,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参与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和经济合同的洽谈;全过程审查工程的进度结算和竣工结算,并出具竣工结算审计意见书;负责工程全过程的财务管理咨询等。通过工程全过程审计,可以强化工程过程监督,在公司内部建立一种约束机制,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工程管理和则务管理工作,确保工程结算的真实性、合法性,防止工程结算高估冒算,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7.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电力行业的投资体制、企业经营机制、企业会计准则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形势下,要降低整体工程造价,需要全体工程建设者和管理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观念,创造条件,实施工程全过程的总体控制和各阶段、各环节重点控制相结合,相互协作,克难奋进,为努力降低电力工程建设造价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工程电力论文:浅谈电力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 摘要:工程造价失控是当前电力建设领域的普遍现象,本文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阶段分析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造价 电力工程 控制 1、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基本建设的飞速发展,电力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原材料价格上涨,建设规模的变化,电力工程的总造价和单位造价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工程造价的控制,则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以内,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环节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 2、设计阶段 从设计技术经济角度看,合理控制工程造价,要从可研、初设和施工图设计做起,从各个专业做起。 (1)可研阶段。首先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一切想法和决策都要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和行业的规定,同时,要考虑安全和环保的要求。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搜集本工程的有关资料,对本工程进行多方案分析比较,提出最优方案。最优方案不仅在技术上要先进、可行.而且在经济上要合理,才能满足投资方的需求,按期收回所投资金,并有最佳效益,使收益率达到基准水平。在设计中,不盲目追求一流,既要满足顾客和规范要求,又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不因设计失误而造成浪费。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完成后,应当积极进行回访,听取顾客的反馈意见,同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例如:新建变电站工程,市区的临街变电站由于受占地面积及安全措施要求的约束,设计为室内变电站,外墙为玻璃幕墙,设计美观但造价高;但是位于县区的变电站由于征地面积大,架构及主要设备可以摆放在室外,主控及配电室可以设计为普通的砖混或框架填充墙结构,造价相对较低。 (2)初步设计阶段。实践证明,初设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75%一95%,施工设计结束,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5%一75%,施工开始,通过技术措施节约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只有5%一10%。由此可见,施工以前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投资决策出台后,控制造价的关键则在设计阶段。例如,某电力工程,初设概算为800万,预算为1040万,工程结算为1082万,经分析主要是由于初步设计阶段工作不够深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施工工艺的重大设计变更,使预算大大超出了概算。因此,在初步设计阶段,一定要认真搜集、调查、分析、研究工程资料,设计人员密切配合技经人员将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 (3)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工程造价、实行经济核算、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控制工程进度拨款的依据,同时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因此,设计人员应主动深入现场了解情况,争取把设计变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技经人员应和工程管理人员应及时进行沟通,例如,某变电站土建工程,由于技经人员的疏忽,施工图预算中落掉了变电站大门的费用,经工程管理人员的审核,及时对预算进行了补充。 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建设,正确地处理造价和工期、质量的辩证关系,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由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就是承包合同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并将实际支出值与造价控制目标值进行比较,而后作出分析及预测,对各种干扰因素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切合实际。例如,在某变电站工程的施工中发现,若按设计进行外引接地施工,将要花费50几万元,且还不能保证接地电阻达到要求;后来,技经人员与设计人员协商并重新收集资料,认为利用周围的民房接地配合站内接地网即可达到要求,且造价只需7万多元。 另一方面对于相当多的工程现场更改较大,加上技术人员与技经人员的脱节,导致更改部分造价无法控制,而使结算价超出合同价甚多。比如,有些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土方开挖量大,先外运再回填,结果往往要增加工程造价的5%左右。因此,在现场施工中,管理人员要实事求是地从控制造价的角度来审查施工方案,以提高施工签证的的准确率。同时,对隐蔽签证,要以图纸为依据,标明被隐蔽部分、项目和工艺、质量完成情况;如果被隐蔽部分的工程量在图纸上是不定值,还要标明被隐蔽部分的几何尺寸或原始数量,而不在签证中简单地签写工程量和工程造价,以免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生矛盾,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准确的依据。 4、工程结算 工程决算审核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对建设单位来说,要精打细算,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单位而方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通常多报结算,以增加工程造价。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工程决算审核实际上是双方技术能力的较量。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子目的组成内容和套用规定、工程造价的计算程序,而且还要掌握三者的编制原理、内在联系,唯此在应用中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此外,技经人员还应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既能对现场施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又可对签证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质疑。另外,预算人员还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经常下工地了解现场情况,掌握工程动态。在工作之余,要努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 5、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本文所论及的仅是笔者几年来的工作体会,一得之恳而已。随着我国造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造价工程师制度的推行,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将使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地位更加重要。 工程电力论文:浅谈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 论文关键词:造价控制;限额设计;设计变更 论文摘要:文章对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总结,尤其对电力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所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在项目法人的主导下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最终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根据不同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特点展开具体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达到最佳的工程造价控制目的。值得指出的是,必须将项目法人的利益和工程建设的最终效果联系在一起,不仅包括工程质量和工期,更要把工程造价作为评价项目法人绩效的重要指标,上级监管部门要对项目法人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通过这些手段使项目法人实际地对整个电力工程建设负起责任,从而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水平。 下面就分别谈谈电力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中控制工程造价所需注意的问题。 一、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 根据不完全统计,各个阶段的工作对整个项目造价的影响分别为:投资阶段75%-95%;设计阶段35%-75%;施工阶段5%-35%,可见,控制工程造价的最重要阶段并不是传统的施工阶段,而是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投资决策阶段是决定电建工程诸多指标水平的初始研究规划阶段,诸如项目的比选,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等等,特别是投资估算的最终确定,对于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应该重视这一阶段的工作,把好工程造价控制的第一关。 具体说来,在这一阶段就是要切实做好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工作,项目法人要以正确的观念来对待这一工作,即不必过于节省工作的费用,因为从整个项目的投资来看,这一阶段工作的投入是非常小的,而其影响却是巨大的。所以,对受聘从事本阶段工作的咨询单位要给予足够的研究费用和报酬,以保证其工作质量。 二、项目的设计阶段 项目的设计阶段是对可行性研究所确定的方案进行深化和细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将被全面详尽地安排和制定,所以,在投资决策阶段确定了投资估算之后,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比项目的实施过程更大。在这一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做好设计招投标工作 招投标是为了引入竞争,从而对竞标者产生激励作用,使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质量。长期来看,招投标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同时就一个项目来说,项目法人可以通过招投标选择出最合适的设计单位。项目法人不仅应该在招标文件中对工程的设计质量、设计进度和深度做出要求,而且要把工程造价与设计单位的设计费挂钩,如果设计概算过高并且在节省工程造价上有采取措施改善的余地,那么就可以要求设计单位进行适当的方案修改,否则应该对设计单位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当然,工程造价是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才是越低越好,所以要注意招标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对于招投标工作,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上级部门要加强监管,同时要保证投标单位的申诉渠道,对于在招投标过程中有疑问的中标要进行严肃的调查,如果确实存在问题,要追究项目法人和相关单位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达到招投标的本来目的,维持电力市场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严格执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限额设计的基础是可研阶段形成的投资估算,所以必须要保证投资估算的质量,这样才能将其作为限额设计的“额度”,控制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项目法人和设计单位要严格执行限额设计,要将限额设计的内容写入委托设计合同,以对设计人员起到约束作用。对于设计超出限额的部分,要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属于设计单位主观上的问题而非工程上的客观原因,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如扣除一定比例的设计费。另外,限额设计工作要做细,对各个专业都要提出相应的细化限额,以便在设计过程中实施具体的控制。要定期对限额设计进行考评,实施主动控制。 限额设计要求提高设计的合理性,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设计,减少不必要的超标准设计,另外要鼓励优化设计,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和分析,在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采用更节省的工程规模和标准,保证设计方案的先进适用,经济合理。 (三)保证设计深度,提高设计质量 虽然控制工程造价要求进行限额设计,但这与保证设计的深度并不矛盾,如果工程设计没有足够的深度,得出的工程概算就会失去意义。比如,如果在电力工程勘测过程中对地形地貌的勘察不够深入准确,就会在施工的时候遇到麻烦,造成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的成本支出而提高了工程造价。同时,要完善设计贯标工作,狠抓设计质量,以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要切实加强施工组织设计,认真编制施工预算,预算受设计概算的制约,同时也要考虑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这些都会对工程造价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做到全面、准确。 在设计工作结束后,项目法人要组织各专业专家对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审查,即对设计报告、图纸,设计概算和施工预算等进行严格的审查,通过审查,及时发现工程设计质量和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对设计和预算进行修正,对于问题较大的,要视情况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或对项目决策进行调整。 三、项目的实施阶段 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是按照设计成果建设工程实体的全过程,虽然这一阶段的工程造价受施工预算的控制,但这一阶段的工作工程量大,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特别是费用投入在几个阶段工作中最多,因而造价控制所需的力度也是最大的。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工程造价的实际形成阶段,如果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诸多影响因素控制不利,那么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的质量再高也是没有意义的,决算必然会超过预算,出现工程造价失控。所以,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落实招投标工作,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备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必须全面地做好招投标工作来引入竞争,从中选择综合素质高的单位,保证工程质量,同时降低工程费用。项目法人要按照相关的法律和规定编制全面的规范化的招标文件,此外仍要特别注意不能一味选择报价低的施工单位,防止因施工质量不过关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招投标中应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取消传统的固定价格的计价模式,即全国制订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并且给出统一项目划分之下的各项目的消耗标准。在招标时,由招标方提供工程量清单,各投标单位根据自己的实力,按照竞争策略的要求自主报价,业主择优定标。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能够保证价格的及时性和合理性,又能通过竞争来降低工程造价。 (二)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办事,做好施工配套工作 工程开工时,要保证开工报告的批准、年度投资计划资金的落实、现场的“四通一平”、施工供货合同的签订,设备与施工队伍的选定,施工组织设计及图纸的审定和交底等工作已经完成。在这样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工,按工程进度编制长短期资金计划,加强资金的支付管理,合理安排建设资金。同时要充分重视征地、动迁等涉及地方政策性的施工配套工作,协调好与各方的关系,特别是要力争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高效率实施,并节省建设资金,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三)加强设计变更管理 设计变更存在不同原因,有的是因为项目法人对工程项目的功能、规模、标准等进行调整,有的是因为设计单位的设计存在不完善或错漏的地方,还有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无法采取工程措施解决的实际问题等等。设计变更一旦发生,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成本控制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对设计变更的管理,首先要从抓电力工程建设的前两个阶段以及施工准备期间的工作质量开始,即尽量减少设计变更的数量。对于可能存在设计变更的问题,要尽早研究决定,变更越晚,困难越多,损失也就越大。对于设计变更,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来进行,也要算好经济账,争取把变更的成本降到最低,同时还要加强审查,严肃查处诸如为盲目扩大规模、提高标准,旨在争取更多投资拨款的设计变更的发生。 处理设计变更的另一重点是加强合同管理,工程承包合同是约定了工程发包和承包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契约性文件,对于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以及工程造价的控制都有重要作用。就造价来说,合同中应对影响工程项目造价的变动因素进行详细的约定,特别要对工程设计变更和索赔做出明确规定,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纠纷却没有依据而发生“扯皮”现象。 (四)加强对设备和材料采购工作的管理 设备和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动对电力项目工程造价影响很大,需要及时掌握设备和材料的市场情况,货比三家,必要时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选择。采购时要发挥批量优势,减少中间环节,以降低设备和材料的价格,节省采购支出。 另外,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同样要加强资金的支付管理,要根据工程进度做好库存和采购计划,在不影响工程建设的前提下使资金占用时间最短,减少资金成本支出。 (五)加强监理工作 监理单位协助项目法人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对提高施工质量,保证建设工期和控制工程造价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对施工质量和工期的监理来讲,监理制度对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应该予以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监理工程师要严格履行工程支付的监督职责,根据工程进度进行投资控制,按照施工合同,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等事项,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监理制度不仅需要在施工阶段加强,而且在工程前期的科研和设计阶段也可以大力推广,以提高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工作质量,同时对全面控制工程造价发挥重要作用。 在项目的实施阶段还要重视最后的竣工结算工作,项目法人要按照合同和竣工图等依据,全面对施工单位的工程量和工程报价进行审查,特别要重视设计变更和施工索赔是否存在问题,这也要求审核人员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建设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影响因素多,控制投资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电力建设的过程中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最大程度的获取投资效益。 此外,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要加快造价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努力建设为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提供快捷、高效信息服务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要通过上网电价的竞争来控制工程造价,形成电力工业商业化运营的良性循环;要加大造价工程师的培养和考核力度,为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提供优秀的智力支持。 工程电力论文:非开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该文分析了非开挖技术特点、工艺流程、施工设备、管材粘接及安装,认为目前在汕头地区进行大规模管网施工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最小破坏和最大保护环境的目的,采用非开挖技术施工势在必行。另外,该文还提出了非开挖技术施工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非开挖技术 电力工程 线路 1 非开挖技术的特点 与其它技术相比,非开挖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20多年中,非开挖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施工工艺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开挖技术是极为重要的一种都市铺设管道的施工手段,采用非开挖技术铺设管道具有若干得天独厚的优势。 非开挖技术在国外已广泛使用,在国内也逐渐普及。不开挖地面,就能穿越公路、铁路、河流,甚至能在建筑物底下穿过,是一种能安全有效地进行环境保护的施工方法。 非开挖技术不开挖地面,故而被铺设管道的上部土层未经扰动,管道的管节端不易产生段差变形,其管道寿命亦大于开挖法埋管。 采用房下非开挖技术能节约一大笔征地拆迁费用,减少动迁用房,缩短管线长度,有很大经济效益。 2 非开挖方法 2.1 技术准备 2.1.1 地下现状管线勘查 根据工程所能提供的工程现场地下管网资料,对现场地下管网进行复查,准确掌握地下各种管线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分布及埋深,为导向孔轨迹提供准确的设计依据。 2.1.2 地形地貌测量 根据市政管理部门审批的路由,按施工区域地形及路线定出钻孔轴线,沿轴线的地表走向标定地面有效标定点的距离和方位以及各个标定点的地面标高(或高差),为导向孔施工时地面跟踪监测提供准确依据。 2.1.3 现场地质勘查 掌握钻孔工作区地层特征,为成孔工艺提供钻探参数。 2.1.4 设计理论导向参数表 画出设计敷管路由图及设计敷管轨迹断面图,将以上勘测结果反映在图上,制订工艺方案。 2.2 施工场地准备 2.2.1 施工场地 文明施工,施工区域要安装防护围栏,施工机械、机具和材料要按规范安装和堆放,需占用道路或人行道的区域应设置明显的施工安全标识,引导车辆和行人合理分流,夜间要设立反光标识和警示灯,施工区域分为机械作业区和下管作业区。 2.2.2 作业工作坑 根据施工工艺要求开挖入射作业坑及下管作业坑,同时做好作业坑的支护和降水工作。 2.2.3 机械进场及安装 施工机械进场就位需调用汽车和吊车,通常要临时占用道路;吊装现场须设好临时路障等安全设施;钻机、动力站和施工器具就位要充分利用现有场地空间,合理布局;安装钻机的地基必须坚实、平整,对松软地基必须进行加固后才能安装钻机,钻机安装在入射点处,调整钻机倾角为设计入射角后固定钻机;连接动力站,连接泵站。 2.2.4 导航仪器标定 将探头装入导向钻探头盒中,将导向钻头放置在无其他信号干扰的场地内,打开导航仪,检查导航仪工作情况并进行标定。 2.3 施工步骤 2.3.1 导向孔施工 施工准备:将导向钻头安装连接,检查探头发射的各个参数是否正常,探头电池容量是否足够。 开孔:为保证入射角的准确和稳定,开孔时须保持连续钻进至少2.5m,同时宜采用低钻速、小泵量、慢进尺。 造斜钻进:调整钻头工具面向角至需要角度,钻机顶进形成造斜段,导航仪跟踪监控钻头仰角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土层,顶进结合钻进,勿使仰角的变化超过钻杆的最小曲率半径。 保直钻进:钻机匀速回转钻进,给进速度尽量快,使导向孔直线段更平直。 设计导向钻进参数表。 2.3.2 回拉扩孔 孔径设计:根据敷设管道的直径和根数计算需要成孔的最小直径,既不能过大,也不可过小,成孔直径过大,敷设管道周围土层坍塌易造成路面下陷,成孔直径过小,会使拉管阻力增大,引起脱管或管道变形。 分级扩孔:各级扩孔分别为一级φ200mm、二级φ250mm、三级φ300mm、四级φ400mm、五级φ500mm等。根据设计的成孔直径,由小到大分级扩孔,直至扩到工艺要求的孔径。 孔壁加固:扩孔的同时通过扩孔钻头向孔中注入泥浆,泥浆的浓度根据不同的土层条件来配制。泥浆渗透到孔壁中,通过扩孔钻头的挤压和磨擦,起到对孔壁的维护和稳定作用。 回拉敷管:拉管过程中的回拉力要克服管道与孔壁摩擦力,成孔的质量与导向孔的曲线形状以及扩孔工艺有着密切关系,正常情况下敷设PVC或PE管的回拉力不应超过5kN,拉力过大会造成管材断裂或变形。 3 施工设备 非开挖设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导航系统:用于在钻进过程中对钻头进行定位,以确定钻头的倾斜角度和钻进方向。由发射器、接收器、控制台、摇控显示器、电源等组成。包含有软件系统的导航部分,不仅能绘制施工图,还能对工程进行评价、分析、实时记录设备运行数据、打印施工资料等。目前雷达导航的非开挖高端技术在国内已有采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已被普遍使用。 主机由发动机、液压系统、机载泥浆泵、动力钳、钻?U及其装卸系统等执行机构组成。它用于提供钻进、回旋的动力以及对钻进的控制。目前,国产的非开挖机在钻头100r/min的转速下,扭矩已达15~20kNm。 钻具由钻头、回扩钻头、钻杆等组成。不同的施工需要和不同的地质要选用不同的钻头。非开挖工程使用的钻杆与地质勘探的钻杆有所区别,有很大的弹性、韧性和抗扭强度、耐磨损。钻具在航道钻通以后,还要对通道回扩和牵引管线,使电缆便于穿过。 泥浆搅拌系统可增加钻头的润滑作用,降低钻进阻力和钻头的工作温度,提高管壁的强度等。泥浆还减小钻头磨损、软化地层、易于钻进以及利用泥浆的的流动性和粘结力使钻孔产生的岩粒、砂粒处于悬浮状态,以利于护壁和清孔,由泥浆罐和高压输送泵及高压连接管构成。该技术可用来铺设直径40mm至2500mm的各种地下管线,距离可达十几m至几km。直径2.5m的非开挖管线足足胜过常规的电缆隧道,在老城城网升压改造工程中得到充分利用。该项技术与传统的"挖槽埋管法"相比,具有不破坏环境、不影响交通、施工精度高、施工安全性好、周期性短、成本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 4 管材粘接及安装 使用PVC管材须提前24小时将管材粘接好,以保证接头的抗拉强度。 下管作业要根据不同材质的特点做成斜坡,防止坑下管角度过大折断管材。 连接管材和钻杆的分动器安装之前要仔细检查,防止拉管过程中出现卡钻。 拉管时孔中须注满泥浆或水,以减小拉管阻力。 5 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5.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沿管线土层变化频繁,所以在非开挖技术施工前必须了解土层的变化情况。此外对于要经过回填土地段,需要提前加固处理,以防非开挖技术施工后地表有过大的下沉。 5.2 有毒气体的检测与防护 非开挖技术施工的地层一般会通过淤泥层,腐烂物、植物体会在地下形成有毒气体,危害施工人员的健康和生命,所以有人员在非开挖技术内操作的情况下,需要定时监测管内有毒气体含量,采用通风装置予以解决。 5.3 超前探查地下管线 尽管先进的非开挖技术设备具有在施工的探查前进路线不远距离管线的能力,但是采用在地面提前查明地下管线仍是值得开展的,这对于保证通讯、电力、上水、排水、煤气等其它管线安全运营,确保公众正常生活仍有必要。 5.4 穿越建筑物时对基础的探查 非开挖技术在建筑物基础下施工时,需要明确施工路线上所遇到的基础类型,对于部分基础非开挖技术顶进前可采取托换、加固措施。 5.5 顶进计算 顶进计算:其一包括准确计算顶进推力,根据计算结果选定相应的油缸类型和确定中继间的分布;其二是工作井设计,根据计算得到的最大顶力,提出工作井的加固方案。 6 结论 鉴于以上非开挖技术的技术分析,我们认为在汕头地区选择合适非开挖技术机械进行非开挖技术施工,从技术上讲是完全可行的,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来讲是巨大的。我们所需要做的工作是针对汕头土层特点选用相应的非开挖技术设备进行施工。不可更改的是历史,着意刻画的是未来。我们认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汕头市的管网乱挖现象,从政策法规方面予以规范是完全必要的;另外一面从切实做到保护环境入手,加大推广非开挖施工技术力度势在必行。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管线铺设技术将以非开挖技术为支撑。 工程电力论文:解析变电站电力工程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对于能源需求的不断加深,加剧了全球的能源危机,节能减排逐渐成为大众所关注的热点。变电站电力工程可以说是现如今我们社会中覆盖面积最大、使用最为普遍的重要基础工程之一,在变电站中推广节能措施,能够有效地缓解世界性能源不足的问题。本文从节能的概念性问题入手,结合变电站电力工程的设计,探讨了在其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节能工作,以期能为所需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变电站电力工程节能 一、概述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供用电工程技术的发展也日益加快,电力消耗也逐步增大,并且对能源的需求还在进一步加大。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对我国的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如果能源问题一直持续下去,我国的经济发展就面临着十分大的阻力。因而节能措施,作为缓解能源危机的重要环节,当前正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电力行业作为人类社会的支柱产业,推行节能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节能减排追求低消耗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上述提到的供用电工程中更加需要节能措施,在设计时节能措施成为了重要课题。然而,节能是一个相对系统而复杂的事情,它需要从各个方面和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它不精需、要新的材料、先进的技术更加需要的是创新的理念以及科学的措施等方面。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对变电站等工程设计的节能技术进行分析,使得为以后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电力工程的科学设计,它不仅仅能带来电力系统的改革,并且能更好的带动其他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力工程设计中的节能设计,是一项具有指导性的项目。当前,我国电力行业的节能重点主要放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电力工程节能措施的推行,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目前能源紧张的问题,还能够大大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及其效益最大化,同时还能为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动力。变电站电力工程的节能设计,可以使得我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二、变电站电力工程设计中的节能技术 1、调节运行电压 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在母线上设置电力电容器、调整变压器分接头等方式,在保证供电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的调节运行电压。由于电压的平方与有功损耗呈正相关性,因此,只要合理的控制运行电压就可以实现节能的效果。自动调压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对输入电压的调整来保证输出电压的恒定,且可以用较少的投入来获得较高的供电质量,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影响电压稳定的因素有很多,除去难以防范的自然因素外,还有我们可以最大化的避免的人为因素,因此,我们不但要加强预警,还要努力提高设计、施工、维护人员的工作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利因素,维持电压稳定。 2、保持三相负荷的平衡 三相负荷不平衡时,产生较大漏电电流的称为灵敏相,产生较小漏电电流的称为不灵敏相。由于变压器负载损耗与其负荷电流的平方呈正相关关系,因此,灵敏相上的漏电电流常常会导致变压器有功损耗变大,甚至引起变压器温度升高直至损坏。不灵敏相常常会发生触电、漏电事故,甚至引起保护器拒动。当三相负荷不平衡时,必然会影响线路中的电压升降,影响用户用电质量,严重时会烧坏变压器、烧断供电线路,对用户的用电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果中性线被烧断,还有可能造成用户低压电器被烧坏,引起安全事故。因此,维持三相负荷的平衡无论对电力节能,还是用电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者在电力工程设计中,可以设置配电变压器来对剩余电流进行保护,平衡三相负荷。 3、推广节能变压器 从1881年第一台变压器的发明,至今已有百余年,变压器是供电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也产生了巨大的电力损耗。当前,我国的电能从发电厂输出之后,至少要经过五次变压才能达到符合用户使用的水平。由于变压器数量众多,因此,电能损耗也十分严重,根据相关调查,我国变压器产生的电能损耗可达系统发电量的百分之十,每降低百分之一的电能损耗,每年就可以节约上百亿度电,由此看来,推广节能变压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现用的变压器,也可以通过调整其电力负载与运行方式的手段来降低其电能耗费,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4、计量方式的合理化 在供用电工程 设计中,尤其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计量方式的合理化十分必要,应引起十分高度的重视。计量可以有效地对工程建筑能耗进行分析和整合,能够得到各用电设备的具体能耗大小。因此,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在设计过程中具体地根据功能、区域的不同对相关设施进行用电消耗计量,并通过其科学准确的消耗计算,可以更直接地得到电量消耗的额度大小。 5、总平面规划 经过具体的分析,在变电站总平面规划时,根据方位设置,尽量将建筑物进行南北方向设置。这样可以得到良好的朝向。这样做的原因是,经过这样设计规划的变电站,在夏季时可以大幅度降低太阳的辐射热量,然而在冬季能够吸收很多的太阳辐射热能,并且内部对流的过程十分优良,最终形成良好的通风过程。 6、开展无功补偿 在我国现有的供电系统中,供电网络中的很大程度上的电力负荷都是感性负荷,因而存在一定的功率折损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所折损的这一部分电能并不完全是有用功。因此,减少设备无用功的消耗是节能的一项重点项目。设计人员在进行变电站的电力工程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并联电容器的大小或其他无功补偿设备的特点控制电能损耗大小,这就减少了供电系统中的感性负荷,从而达到无功补偿的目的。无功补偿对于我们目前的电力系统来说是极其必要的,因为它有着十分深远的作用和意义,不仅能够十分有效的降低整个电力系统的电能折损,提高用电质量,还能提升相关电力设备的工作效率,节省电费成本。此外动态无功补偿也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静止无功发生器的作用进行补偿,其补偿效果更加突出,性价比更高,因为与传统的电容器相比,它的性能提升幅度巨大,且响应速度迅捷,谐波产生量低,可以很好的控制无功功率、抑制电网谐波,并且能够通过对供电质量的改进降低供电线路的负载,延长供电网络使用年限。 7、加强监控力度 通常来讲,大型企业一般比较先进,通常配有配电监控能源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可以连续监控并显示电力负荷变化曲线,显示电压饼图、详细柱状图;监控并体现整个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变化;实现对电力网络的系统科学性管理。 除上述技术手段外,还可以利用价格机制对电力进行市场进行调节,通过市场竞争促使电力企业寻求节能的新方式,实现节约用电,规范用电;还可以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改善传统的电能来源结构,如天燃气燃烧时产生的能量要远大于同等质量的煤炭燃烧所产生的能量,且污染更少,因此,新能源的利用是节约电能的重要措施;新的技术的使用也是节约电能的重要途径,如对发电厂燃煤系统进行改造,不仅可以提高系统能源利用率,对减少环境污染也大有裨益。 三、结论 经过以上观点的论述可以看到,在变电站电力工程行业实行有效、持续的节能工作,是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必要举措,有效的节能措施可以不断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长足有效的动力,并且可以不断的提高我们生活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有力的后盾。 工程电力论文:探究电力工程管理革新和运用 1、项目管理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项目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在实施项目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必须要根据相关规定要求进行,保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避免工程在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风险。通过分析,项目管理在电力工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通过项目管理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实施的效率 一般情况下,在建设电力工程的过程中,建设方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在项目部设立多个管理部门,通过各个部分的相互配合与协作,从而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加以管理。例如规划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对电力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设计图进行分析,并根据该图纸对电力工程造价进行核算,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然后要求施工企业根据这一工程造价购买原材料,尽量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在这一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要与财务部门相互沟通与协作;最后,再由监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进度与质量加以监督,避免因某一个环节的操作失误而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与施工效率。 1.2通过项目管理有利于保证管理的系统化与规范化 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其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保证这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够实现电力工程管理的创新,是电力工程管理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各个管理部门必须要相互协调与合作,以确保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提高其经济效益。 2、电力工程管理的创新与应用 2.1电力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 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实现工程管理创新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想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就需要电力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创新及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电力工程的建设,使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还需要与时俱进,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在其中,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其工作加以改进,推动电力工程的顺利建设,完善其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电力工程以及施工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针对于承包管理模式,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通过各项技术手段来优化其业务流程,然后将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而创新电力工程的管理理念,在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得到应用。由此看来,监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对电力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对其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以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2.2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创新与应用 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成本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力工业中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生存压力存在的情况下,很多的电力工程投资者和施工单位也就不得不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考虑电力工程中存在的成本等很多问题了,并进一步作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使自己能够不断地去适应工程管理战略的需求和市场竞争力。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中也要注重成本管理战略的创新性。利用其领先发展的目标实现降低成本,并依此来引导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其次是创新组织机制,可以说组织机制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中基础条件的创新,例如:创新相关组织机制和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只有基础条件得到了创新时才能保障管理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为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不间断的动力。针对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特点,这就很明确地指出一些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一些切合实际的改进和创新工作。是自身得到全过程、全要素创新方法与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实行。为此,电力工程应该重视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素质水平的提高,打造一支优秀的项目团队,着力组建一支管理创新能力强、解决问题能力强、领导能力强的全能性管理队伍,推进人才工程建设,以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同时,还要注重推进电力工程企业的科技进步,跟上时代要求肯于向一些先进国家借鉴学习,敢于使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管理软件,以期能够更好地提高电力工程的管理效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项目管理的软件,这些管理软件都能够很好的做到将电力工程的进度、资源限量、资源平衡等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并能够很好的结合施工资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项目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可能由过去经验性结论导致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实际的电力工程管理中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现代化管理软件,对电力工程管理效率将可以做到大大的提高。 3、结语 在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电力工程的管理至关重要,该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设计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每个部门具有独立性与整体性,通过相互协调与合作对电力工程的建设进行严格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才能够促进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工程电力论文:概述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 一、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现状 1.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概述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资料和数据都比较庞大,档案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的电力工程建设日益增加,电力工程所担负的供电任务越来越艰巨,能否科学地管理好档案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如何归集种类繁多的电力工程档案,提升电力工程成果应用水平,这对电力工程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科学合理地划分电力工程档案的类别,建立标准一致的电力工程档案模板以及规范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流程,是做好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的关键。 2.电力工程档案管理实施 电力工程档案主要对各类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电力工程成果、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进行记录,使电力工程的各环节信息记录在案,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及效果有据可查,以达到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扩大电力工程成果应用的目的。科学规范地做好电力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做好电力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从规范化管理流程、档案类别的划分、标准统一的档案管理三个方面着手。 (1)规范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流程 由于传统的电力工程档案随意不规范归档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电力工程管理机制,也不能适应信息化形势下电子档案查询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企业文化及特点,在传统的电力工程档案归档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档案管理理念和标准化管理方式,使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更加符合企业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及归档时限实现整个电力工程资料归档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创建纸质及电子档案两种方式,真实有效地记载电力工程的信息,通过信息手段为企业工程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2)科学合理地划分电力工程档案的类别 包括电力工程设计过程、电力工程施工过程、验收过程。电力工程档案应按照“分门别类”进行存储及管理,便于保存、统计及查询。基于这一目标并结合供电企业当前开展的电力工程,将电力工程各类档案分别进行登记、编目、分类整理、保管,便于查找、统计和分析。 (3)建立标准一致的电力工程档案 电力工程档案的规范统一对于电力工程档案归档、后续查询及成果应用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标准一致的系统化电力工程档案模板以及电力工程档案装订顺序对于了解电力工程进度、电力工程效果及电力工程评估、改进意见都具有直观性及针对性。电力工程档案应根据电力工程类别分别制定各类标准化、系统化的档案。 3.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的激励机制 在企业内部通过电力工程档案管理评选的办法,实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提升电力工程档案的管理水平。开展电力工程档案的评先评优,通过“五个方面”进行评比,如电力工程档案的标准性、完整性、分类的准确性、信息的丰富性,进行年度综合评选。对于优秀员工进行表彰,同时作为电力工程档案范例进行公开展览并组织学习,促使各电力工程负责部门按照电力工程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督促按时保质地完成电力工程档案工作。另外,对于未按标准、未按要求时限对电力工程档案进行整理的,将列入绩效考核指标对电力工程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 4.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的意义 电力工程档案的精细化管理是电力企业不断加强电力工程过程精益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电力工程档案及时归档、合理分类、规范整理、安全保管、方便利用,促进各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严谨有序,注重实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电力工程档案记载着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电力工程情况,对管理人员研究、了解电力企业整体员工队伍素质及电力工程情况,以及为经营决策提供了支持性证据数据,同时有利于确认企业取得的经营成果。第二,档案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各项电力工程工作中真实的历史记录,电力工程档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过往的一个个电力工程案例、一份份电力工程评估表及改进意见书可以为今后的电力工程提供借鉴,从而可以提升电力工程建设的效率和效果。第三,实行集中管理,统一标准,规范管理,有力保证案卷质量,为电力工程档案的借阅、复印及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电力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度不够,信息化意识不强 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信息化意识不强是影响档案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一些电力企业没有意识到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其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的管理应用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只注重刻意追求档案数字化,而忽略了相关发展配套技术,这种信息化建设只是流于形式的存在,不能适应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需要。 2.专业人才不足 在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缺少专业化训练,不具备专业的信息化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对信息的采集、开发与利用缺乏实践经验,从而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无法理论联系实际,影响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3.缺乏信息化系统标准,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不足 我国档案信息化技术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在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的同时,因缺乏相应的配套服务平台和科学完善的检索工具,从而使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利用受到限制。目前要实现电力工程档案信息资源在企业内部共享,必须要统一档案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软件的管理标准,同时也要统一电子文件的管理标准和纸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及资源共享。 4.设备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许多电力企业对档案工作不重视,加之档案管理的经费有限,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这成为阻碍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及普及利用的关键性因素。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必备基础设施,技术得不到提升,系统更新缓慢,影响了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三、新时期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增强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意识,制定发展规划 管理者对档案信息化要予以充分重视,对档案信息化的资源配备、信息共享、协作开发等问题能够进行全面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制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科学计划,企业各部门相互协作以加快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工程电力论文:浅谈电力工程物资管理 摘要:文章基于现实实际和各种科学理论,对于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并且客观地指出当前我国工程物资管理在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有操作性的具体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并且对其他行业的物资管理问题提供一些不成熟的借鉴。 关键词:电力基建;工程物资;管理问题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运营和发展的基础保障,电力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建设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要,需求缺口不断增大,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道瓶颈,无法真正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严峻的客观实际问题,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我国电力和电网企业在近几年中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均大幅度提高了投入,对于输变电系统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和升级,这一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电网的发点、输变电能力,为国家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最终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电力行业体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不仅导致管理效率相对低下,而且也造成了我国电力工程物资管理成本过高,这对于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阻碍作用。 1 完善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重要意义 作为电力基础设计建设的基础,电力工程物资的管理可以有效保障工程质量和工期,对电力基础设施成本控制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保证工程工期并提升工程质量 所有的建设均必须以建设物资作为基础,没有建设物资,任何建设便只是图纸上的计划而非现实。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便是电力工程物资,对于电力工程物资进行科学、有效、全面的管理可以对电力工程物资的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管,防止施工现场流入不合格的物资和设施,从而对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1.2 可以有效地对整体建设成本进行监管 降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最为主要的方式是对物资采购进行有效监管,而强化物资管理恰恰可以对物资采购单价进行有效控制,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的库存物资量和运输成本,由此在保证工程建设物资的正常供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成本,也杜绝了违法违规事情发生的可能,可以促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在正常、有序的轨道内快速发展。 1.3 可以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为一项全面、深入的综合管理活动,物资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物流、采购、财务、施工、监管、会计等,是一个集全公司之力为一点的工作,这对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是一种考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等原因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管理水平也较为低下。 2 我国电力工程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目前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成本的60%是有关工程物资采购和管理的成本,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我国电力企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建设、轻管理的错误思维,不仅导致工程物资管理较为落后,而且还使得物资管理成本高昂,物资的供应质量和时间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具体而言,我国当前电力工程物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管理意识和人才的落后 受到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电力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甚至仍然停留在20世纪的管理模式之中,管理思想意识极为落后,而且由于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仍然未能实现市场化运作,使得电力企业对于工程物资管理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正确认识。 此外,我国的电力企业长久以来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一贯存在着重视建设人才而忽视管理人才的错误思维,许多企业员工都是电力专业背景,这使得他们很难具有完善的综合管理能力,造成了目前企业大量缺乏管理人才,从而形成了现在粗放的管理方式,不仅不利于企业电力工程物资的精细化管理,而且对于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造成了极为严重的阻碍,而且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不良影响。 2.2 物资管理配套投入少,缺乏相关管理制度 建设 作为物资管理的物质基础,物资管理配套需要规章制度的具体保证。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没有对物资管理的相关配套系统进行有效投入,导致仓储方式过于落后,大量电力工程物资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而且管理制度也极为不完善,都是依靠员工进行手动记录,极易造成记录的混乱,对于物资管理的正常进行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此外,我国电力企业对于物资管理规章制度极不完善,无法对当前企业进行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现实需要进行有效监管,导致物资管理活动陷入 混乱。 2.3 缺少监督,内部制度不完善 完善物资管理的基础是严格的内部监控和控制,当前我国对于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监督极不完善,从而导致了电力工程物资的极大浪费,这也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不仅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此外,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物资管理部门建设极不完善,没有有效的规章制度,也没有设立相关的工作岗位,许多员工的权责不对等,也没有完善的流程和管理制度,造成了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困难,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3 完善我国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建议 电力工程物资是我国电力发展至关重要的缓解,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基于现实实际,提出下列三个方面的建议: 3.1 提高管理意识,培养管理人才 对于电力工程物资管理意识的缺失是我国当前电力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导致电力工程物资管理极为混乱,对于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极为不利。 3.2 提高建设投入,完善电力物资管理系统 物资管理的投入是电力企业进行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基础保障,但是,由于长期意识的落后,导致我国电力企业物资管理设施落后,许多仓库都缺乏现代化的设备和信息制度。因此,我国电力企业必须加大对物资管理的资金投入,通过改善仓储条件等平台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 3.3 完善电力工程物资财务管理制度 电力工程物资管理是一个极为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加强其中各个环节,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对此,我国电力企业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信息系统,保障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健康、快速运行。 4 结语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是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电力工程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全社会都必须对这个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找出解决的办法。 作者简介:朱晓莉(1985—),女,天津人,国网天津电力公司蓟县分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配电电力工程、电力工程物资。 工程电力论文:浅议如何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 摘要:电力工程预算的重要性在企业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它对工程设计、质量管理、资金监督管理、造价管理都着重大作用,因此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已成为当前电力企业的重点改革方向。文章首先对电力工程预算作出基本的解释,然后通过分析我国企业现有的预算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资金管理;量价分离法;工程造价管理 1 电力工程预算概述 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竞价招标时,电力工程预算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电力工程预算体系一旦存在缺陷,将会直接地影响企业的发展 前景。 电力工程的特点是具一定规模、成本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等,导致工程工作难度大,如果在各个环节上缺少科学系统的程序,没有系统的工程管理标准,企业的决策者将很难做好工程项目的准备工作。所以,企业必须完善电力工程预算体系,利用这套科学规范的体系来对工程项目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 2 目前企业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的缺陷 在新形势下,企业如果依赖现有的预算编制系统,就不仅无法为企业的工程项目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无法解决工程造价管理问题,企业要想在项目管理中使投资管理变得主动,就必须认识到现行预算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脱离实际情况 我国企业现有的预算编制系统是根据我国电力事业部门制定的制度、规定和方法来进行编制的。分析现有的预算编制体系不难看出,现有体系太过注重概预算而忽视轻资金的管理,预算体系无法为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不能有效管理控制工程造价。从内容上看,虽然现有的这套标准体系在内容上非常的详细,把各种费用都罗列出来,但是费用的计算规则却较为复杂,另外由于编制人员没有对国家颁发的政策进行深刻的解读,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调整,使编制出的体系没有结合实际情况,造成费用预算不合理,容易出现缺漏和重复计算的现象。从方法上看,企业编制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没有纳入资金管理这个内容,仅仅根据设计阶段的估算、预算、概算来编制预算书,编制环节本本主义盛行。仔细分析这一方法,就会发现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的造价计定方法,因为这种方法采用的是先估算后预算的手法,因此没有遵循工程造价管理的原则,即计定合理、提前预控。 2.2 企业缺少对资金管理监督的体系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通常是由编制人员编制完成后上交有关审批部门,编制人员只需要按照审批部门的要求来进行编制,编制完成后就无需对编制体系是否满足企业的要求进行考核,因此在这种体制下编制的预算体系缺少有效的约束体系和控制作用。在编制完预算文件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用这种体制下编制的预算体系是无法准确地预算出费用是否超过预算的,只有项目工程在建设完成之后才能得到验证,工程造价超过预算问题也难以得到补救。另一个方面,企业预算体系与财务会计专业在投资成本上没有形成统一,造成财务会计无法对成本费用起到监督控制的 作用。 3 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方法 3.1 利用量价分离法来进行电力工程预算 企业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企业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工程造价,因为工程造价是一个整体,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量”和“价”,所谓“量”指的是在整个工程项目中所付出劳动的总和;“价”指的是工程项目中每项消耗物的价格,其包含工人劳动价、材料机械台班价等。我们所说的量价分离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企业的“量”是相对不变而价是有波动变化的情况下,按照政府颁发的统一标准来执行,确定消耗定额,选用合理的工程费用计算方法。在完成设计方案之后,就只需要根据设计图纸上标注的“量”来进行项目施工,这样就能做好电力工程的预算了。 所以,要想保证电力安装项目的成本费用预算处于正常允许的区间之内,就应该控制预算施工阶段的每项消耗单价和实际结算单价基本持平,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项目建设不会出现工程预算超标的现象。编制人员事先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应用合理的工程计算方法和消耗定额计算的消耗总量,按照当地市场物价 情况来确定工程项目的预算费用。 3.2 把握预算数和结算数的误差幅度 结合电力工程建设安装工程成本投资的计算方法,不难发现要想精确地预算出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关键环节就是对当地市场上的人工成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实际价格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在安装项目中每个工人的施工时间和材料机械台班总数通常是不变的;另一方面,企业在日常经营运转所需的各种费用(直接费、间接费),以及企业经营利润和税金全部是以基本直接费为基础的,由于税率和费率都是国家颁布的统一标准,因此也是相对不变的,这些方面在同一个工程项目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会受市场变化影响的。但是对于电力工程项目而言,尤其是某些规模大、工期长的大型工程电力项目来说,利用当前的预算手段无法对跨度过久的工程项目做出最佳预算,因此现行的预算方法已经逐渐地与时代脱轨,跟不上市场变化。因此关键环节就是对当地市场上的人工成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实际价格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正确地预算出工程项目的费用,才能保证工程预算数和实际结算数处于正常允许的区间内。 在新形势下,工程造价管理已成为企业的重点改革对象,而基于量价分离方法应运而生,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完善电力工程预算,一般来说,就是利用实物法来辅助施工图预算工作。编制人员事先对市场的材料、机械设备、人工成本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样做出的施工图预算就能使当地实际水平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因此能够很好地避免出现单价预算与当地市场价格有太大的偏差,从而保证电力项目中的各项不必要的预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通过降低工程预算费用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必须对国家颁发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刻的解读,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熟练地应用各种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完成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让企业的工程预算更加全面规范。 对于企业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而言,在实际编制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以下两点: (1)人员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好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步骤,做到对施工进度心中有数,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的工程知识,时刻关注与该领域有关的知识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对于企业而言,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因此在编制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实际情况,还要仔细地套用定额,只有做到这两方面的要求,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受损失,避免给社会造成坏的影响。另一方面,预算也具有预测企业投资是否合理的作用,因此工程预算编制直接决定预算的这一功能是否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因此编制人员必须对目前市场上的各种材料价格进行调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劳动效率,以及把握好企业的每项工程投资成本,只有在这些前提下,才能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4 结语 电力工程具有规模大、成本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必须在各个环节上配置相对应的人才,包括技术、管理、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工作;还应组建一批管理能力较强的人员来管理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这样才能实现企业预期目标,使企业的经营能力更上一层楼。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知识管理校园网站建设策略研究 摘要: 当前,大学生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针对这些不同的需求,N元素网站整合适合大学生兼职、考证和技能培训、生活、社交、娱乐的网站。以知识管理为切入点,从分析N元素大学生专属网站的结构出发,对N元素校园网站建设策略进行探讨,通过“开放存取、互通有无、良性循环”的网站建设与运营策略,提高网站对服务信息的集成能力,增加相关内容的统一性与便捷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大学生需求,实现N元素网站运营管理的低成本。 关键词: 知识管理;N元素校园网站;建设策略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多数院校都已经建立了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交流通渠道,在鱼龙混杂的网站中,如何提高网站对专业信息的集成能力,以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成为网站建设重要课题,N元素网站融汇各信息,设立欢乐推荐、情报搜集、每日推荐等多个板块,为大学生提供多种信息。 1N元素校园网站:融汇信息的集成性载体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建立了校园服务网站,校园服务网站被视为服务学生、传播知识、信息交流的新载体,校园网络的建设是以服务学生学校学习、生活、就业、娱乐社交为出发点,它的建立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传统模式,拓展了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然而传统的校园网络只是一校一地的局域网,资源利用率不是很高,网络管理水平相对较差,资源库的数据量有限,各大高校信息交流不畅。校园服务网络建设不是应对上级领导检查信息化水平的权宜之计,也不是领导博取政绩的实用性工具,而是为了适应学生需求,为大学生提供快、精、准的新信息与新知识的工具,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要增强信息交流的可靠性,实现管理与运营的低成本,同时将网站服务功能由资源与技术层面拓展到商业层面,努力实现信息交流与网站经营目标一致发展。N元素大学生服务网站整合已有的各类相关教育资源,以统一的资源界面提供给学生,使教育管理人员、各年级的学生、老师能够内外部信息。N元素网站设立十大板块,提供各种信息以增强功能留住大学生网络用户,使其成为网络大学生信息集散地或“网上数据库”,结合当前实际,网站主要提供教育领域的新信息、提供专业性搜索引擎、免费邮箱、内容、多媒体资讯、娱乐资讯,并配有在线交流、教育论坛、就业指导等定制服务。具体地说,N元素校园网站就是要整合对大学生有影响力、代表性的网络平台,汇聚多种信息,建成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 2知识管理:N元素网站建设的新内涵 N元素网站建设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工程。笔者认为N元素网站建设要体现知识管理的特性,增强对各模块的管理,实现面向大学生与专门信息的集成,通过运用Web语言,增强各模块知识链接的便捷性。当前,多数校园服务网站存在薄弱环节,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多数网站资源库的产品没有科学性与权威性,且资源的更新维护缓慢,重视对校内信息的搜集,缺乏对校外优秀资源的整合能力,使服务平台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由于各种资源不能进行很好地细分,使大学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相关资源的检索上,不利于大学生提升工作效率。N元素校园服务网站力求解决这些问题,以信息化与集成化的服务网站为突破口,将知识管理与Web语义作为切入点,以教育信息资源与技术为基础,运用开放存取、互通有无、良性循环的运营策略,增加N元素网站的收益。面对日益膨胀的信息资源,N元素网站将不同网站的多种优质信息截取出来,将信息资源内化为知识、集成与浓缩后提供给大学生。面对诸多校园网站并存的局面,Web知识的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信息合成导致信息检索出现困难,当大学生从网站上提取信息时,基于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可能会带来无关信息或漏掉不同关键词代表的相同信息,多数搜索引擎缺少相关的结构化知识识别能力,无法聚合来自不同源头的信息。基于语义Web技术利用超级文本语言对N元素网站上页面信息进行整理,集成诸如信息、搜索、信息筛选等协同工作,实现N元素网站各模块基于知识的互动操作。 3组织创新:N元素网站运作的新模式 N元素网站的建设目在于服务大学生,提高网站用户点击率,最终实现服务与创收的统一,要提升用户的点击率关键是进行组织创新,可以从运作模式、服务、专题模块建设三方面入手。在运作模式上,网站使用纵横交错的扁平化模块运作方式,这是一种资源的聚集与搜索方式,对网站建设者、使用者都具有较强的市场意义。对于网站各模块的建设者来说,各模块的教育信息资源由具有吸引力的模块组织者统一组织供大学生访问,无形中会提升网站的访问率。通过组织各模块的信息资源可弥补网站覆盖的广度问题,扩大N元素网站的影响力,聚集更多的大学生关注网站,从而创造更多的收益。提倡服务理念,实现网站各模块的优势互补。一是提供大学生私人定制服务,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为基础,利用计算机逻辑判断处理能力处理用户的各种提问,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建立大学生个性化知识库。根据需求偏好提供定制服务;二是N元素网站信息资源建设上要做到“新”、“全”、“精”。网站资源要是动态的,能够反映大学生需求、最新动态的第一手资料。网站的数据库一定要全面,要让大学生感觉到浏览完这个网站的相关信息后,没必要再去查询别的网站。网站建设者对信息资源的把握要精,要让大学生感觉到信息是可靠的、真实的。专题模块建设将模块涉及的专业知识糅合成完整的大学生专业资源信息系统,该模块系统中要包容专业的信息资源、学习平台、咨询服务、用户交流空间等。这些模块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空间,从而提高N元素网站的影响力。 4拓展新业务模式 N元素网站以培养客户模式为主,让大学生通过我们的网站,能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的想要的东西,建立和培养良好的客户关系,赢取客户的充分信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网站设立十大板块,分别为:大学生兼职板块、考证版块、学术和技能网站、生活网站、社交网站、娱乐网站、欢乐推荐、情报搜集员、每日专题、技能交换。同时设计网站的手机端和建设APP软件来符合现代手机用户的需求。成员明确分工负责各个板块,做好网站建设、营销推广、后期维护等工作。了解用户需求,整合有利的商业资源,与其他网站进行合作,实现双赢。 5结语 N元素校园网站是汇集各种大学信息的载体,它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方法,在组织、业务模式上进行创新,力求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资源,使N元素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成为大学生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 作者:龚薇 王豪 王博晓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与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校园图书馆网站成为学校信息、远程教育、内部沟通的重要平台。校园图书馆网站作为一个学校的资源网站有属于它自己的优点:可远距离输送、随时随地、快捷便利。文章就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过程:初步规划、网站的设备选择与网络环境、网页的设计制作进行介绍,以及对网站的管理与安全性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校园;图书馆;网站;建设;管理 1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基本要求 校园图书馆网站的重点是为访问者提供资源,为访问者提供便利。因此,图书馆网站需要以检索和个人信息管理为主。可以将网站分为书目检索、我的图书馆、资源、使用指南、学校概况和公告栏等。 2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 2.1校园网站的初步规划 校园图书馆网站可根据需求设立其结构,图书馆网站以检索资源和个人信息为主,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网站首页建立个人图书馆和各种资源检索等一级栏目,再根据需要下设各类子栏目。校园网站要确定属于自己的域名,网站域名可采用英文缩写,也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也可以自行设计容易记忆的域名后申请批准[1]。例如,图书馆网站域名可以用library,再加上学校名称的简写,这样一目了然。 2.2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设备选择与网络环境 网站的设备要根据实用性、稳定性、先进性进行分析选择,实用性是指根据网站的功能确定校园网站的访问量,再根据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访问量选择出适合服务器的硬件[2]。不同的服务器,有不同的配置要求。稳定性是指在校园图书馆网站高效运转的情况下,服务器不出现一些大的问题。一个网站的服务器作为整个校园网站的主体,若是不能很好地承担较多的负载,很容易导致系统坍塌,导致网站不能使用,因此,服务器拥有良好的稳定性是校园网站能够正常工作的前提。当然,还有一些自然因素也会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在长时间的工作下必然会导致服务器的温度上升,温度上升从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散热、通风措施也要有所考虑。因稳定性不好造成系统坍塌的情况,比如:在学校进行全校性选课时,它所面对的访问者是全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访问,访问量过大,导致服务器坍塌。先进性是指使用目前最新的产品,从而提高服务器的使用年限,当然,这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例如,随着CPU的发展,可选用多核心配合64位处理器。网络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软件平台。软件平台的选择可根据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进行选择。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系统和Linux系统,我国一般选用Windows系统的较多,虽然该系统费用与硬件配置较高,但其操作简单,管理服务器方便,维护成本低。Linux系统虽然费用低,硬件配置低但是其操作过程复杂。数据库有Access、SQLServer、Oracle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网站较大,使用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大的数据库。Dreamweaver和Fronde是最常用的开发工具,可以优先考虑。例如,学校图书馆网站后台数据库选用SQLServer和Oracle。 2.3网页的设计制作 一个网页的设计制作首先要考虑的是设计风格,一个良好的设计风格可以体现图书馆的风格特色。网站的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色彩、版式、图饰、文字等方面,在色彩的选择上,选用暖色调与冷色调相结合,避免使用单一色调,在版式上,可以采用主次分明、大小结合的样式。在图饰的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以图书馆的图片为背景,使访问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图书馆的外貌。在文字方面,在突出重点时,可以使用大字号利用一些鲜艳、亮丽的颜色其他的适度选择。对于图书馆网站,要重点突出资源、服务指南,色彩搭配简单明了,让人感觉简单易懂,易操作。在设计风格确定后,要尽可能地根据校园网站的需求,利用有效的资源,制作出方便使用、高效运行的网页。其次,首页也是至关重要的,访问者进入图书馆网站首先看到便是首页,它为访问者留下网站的第一印象,由此可见首页的重要性。在首页的设计中,除了要考虑设计风格外,还要在一些细节上多注意,同时,也要考虑首页的全局布局,以网站的各级内容建立全面的链接结构,做到清晰明了,从第一印象上吸引访问者。对于图书馆网站首页最重要的是要设立检索指南,对于一个新进入网站的读者来说,如何使用是至关重要的,还要为与读者互动提供一个小空间,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 3校园网站的管理工作 一个校园图书馆网站在制作完成后,并不意味着校园网站的建设结束,还需要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在管理与维护时,需要做到管理人员分工协作、日常维护等工作。 3.1管理人员分工合作 网站的管理需要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下设各个部门,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栏目,各部门相互协作,及时将网站的信息进行公布。这样分工协作可以使网站内容尽快充实起来,同时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3.2校园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 首先,管理人员要对在网站上的资源进行审核,审核内容的准确性,要确保访问者看到的资源是准确的。并且要及时提醒管理人员资源,防止出现资源不及时、资源量不足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学位论文、期刊、报纸,这些都具有及时性,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读者的需求。日常维护中最重要的便是对于网站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并且及时地进行维护。对于校园网站的安全漏洞有四种:系统瘫痪、篡改信息、网页挂马、控制入侵[3]。系统瘫痪是指黑客对校园网站系统进行攻击,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网页挂马是指黑客将病毒隐藏在网页上,在访问时,随访问者运行,窃取信息。想要使校园网站长久的运行,需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是进行防治计算机病毒、外来系统的入侵、以及内部用户的破坏。对于计算机病毒,可以使用一些反病毒软件,对系统进行检测,特别对于最重要的服务器,进而防止病毒的入侵。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在访客进行访问时,可以使用身份认证系统,允许有访问权限的访问者访问。其次,可以设置防火墙,通过使用防火墙,使不信任的网络进行隔离,进而确保其安全性[4]。但是校园网站防护的与攻击是双重的,有防护就会有攻击,因此只有不断地加强防护,才能更好地维护网站的安全,提高网站的使用年限。为了在系统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的恢复,可在校园网站建设完成后,建立一些应急措施,例如,对系统进行备份,这样即使系统崩溃,也可以及时进行修复[5]。备份时,可以采用整体备份或部分备份,整体备份是指对整个系统的所有文件进行保存,部分备份是指只对一些重要的文件进行保存。对于图书馆网站,大大小小的数据库很多,可以只备份些常用的数据,其他的慢慢恢复。 4结束语 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是信息化时展的趋势,这在教育工作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基本格局已经固定,但是,依然需要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完善,不断地为访问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这就需要管理者不断地提高技能,访问者不断地提高素质。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作者:商炳楠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网站建设研究――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 摘要: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开始完善校园网站的建设和规划,以校园网站的建设,提高学校的信息透明度和服务水平,从而增强学校综合办事实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校园;网站 面对着全球信息化和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高职高专院校如何从规模扩张转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提升办学水平,是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高职高专院校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校园网站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加大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力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1 校园网站基本情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到来,大量新校区在各地拔地而起,校园网络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不断完善,校园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目前在线的各类网站已近60个,学校主页的总浏览量已经接近200万人次,校园网站在学校形象宣传、招生咨询、信息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学校大二、大三3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实际收回287份),有263名同学每周至少一次浏览校园网站,占总数的91.6%;有139名同学每天至少浏览一次校园网站,占总数的48.5%,校园网站已经成为同学们了解到各种教学、生活信息的重要渠道。 2 校园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网站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在如何更好的建设校园网站,发挥校园网更强的作用方面各高校还处在摸索阶段。校园网站在运行、维护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 网站数量众多,但浏览集中在少数网站。通过调查问卷,在你经常浏览的校园网站选项中,有198人选择了校园主页,占总人数的70%,大多数职能部门网站、个别系部网站浏览量不是很大。 2) 网站内容介绍性多,而互动性少。通过调查问卷,在你最希望增加的网站内容选项中,有168人选择了互动性栏目,占总人数的58.5%。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在网络中已越来越力不从心,互动性栏目的增加是未来校园网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 网站特色不足,重点不突出。在你最感兴趣的网站调查中,有87人选择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占30.3%。这说明校园网站在特色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 网站信息更新不够及时。通过对学校近60个网站的调查统计,只有12个网站每日都更新信息,个别网站一个学期都没有信息更新。 5) 网站易用性较差。目前我校校园网站普遍存在着网站易读性差;链接使用不规范;Flash的使用不恰当;重点内容或者功能不突出;界面设计没有针对性等问题。对校园网站来说,如何吸引用户的眼球,提高网站的易用性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6) 网站安全性有待提高。目前,校园网站大多采用ASP+ACCESS的建站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个别网站开设了留言板、论坛,但由于各种原因,往往缺乏管理,造成一些不良信息不能及时处理,对校园网络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对校园网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1) 高度重视校园网站建设,做好前期规划,广大师生参与到校园网站的建设中来。合理的前期规划是做好校园网站的前提,应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建立不同的网站群。 2) 创新内容,树立品牌,突出高校特色,形成精品栏目和特色栏目。为了避免同质化,高职高专院校应提炼本校的特色,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水文化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特征。在建设网站时,应该千方百计做足“水“的文章,使人一浏览校园网站就有“水文化”的熏陶,让人过目不忘。 3) 建立校园网站门户,进行信息整和。网络由于其信息、存储的方便性,造成大量的信息在校园网站,使得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在建设校园网站时,信息整合就变的相当关键。就我校而言,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信息需求完全不相同的群体,教师需要的是教学、科研、办公等方面的信息,而学生更需要课程、学生活动、评奖评优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建立不同的信息门户。教师需求的信息在校园内网,学生需求的信息在学生信息门户。 4) 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形成校园网站建设的长效机制。校园网站的建设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参与,特别是各系部、各职能部门网站管理员的参与。学校应保证合理的经费投入,定期召开网站管理人员会议,每学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形成校园网站建设的长效机制。 5) 加大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杜绝网站不良信息。近期,国家花大力气对手机不良网站进行的整顿,校园网站更应在监督机制上下功夫,坚决杜绝不良信息在校园网站的传播,特别是加强对论坛、留言板等互动板块的监督管理。 6) 定期举行网站评比,及时查找不足。每学年开展网站评比,对优秀校园网站进行表彰奖励,共同提高学校网站的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校园网站是一个学校对外的形象标志,对内的信息流通、交流渠道,建设一批优秀的校园网站将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管理初探 摘要;网站是单位或者学校对外的名片,学校网站在学校的宣传和常规运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学校网站的功能,尚未开通网站的学校不少,建立了自己网站的学校有不少也没有好好利用,也没能好好管理。笔者作为一个资深网站建设者及管理员,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学校;网站;管理 1概述 S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级学校纷纷建立自己的电脑室和校园网,据统计,在祁阳,电脑室已经普及到了农村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的电脑室普及率高达99%,更不用说其他初中高中学校。网络也已进入各级学校。各级学校纷纷组建学校的中心机房,有不少的学校组建了自己的网站,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名片,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风格。建立自己学校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学校网站可以让地区内的人们了解学校,加强家校沟通和了解。同时学校网站也是师生展示风采风貌、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笔者参与建设学校网站多年,在学校网站建设中有着一定的经验和技术。2祁阳县各级中学网站现状 现在全国有众多的高级中学都建起了自己的网站,甚至有些初中小学也都有自己内容丰富,功能完备的网站,不少学校的阿站设计精美,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甚至可以和大型门户网站相媲美。但是在永州,特别是在祁阳县,信息技术和信息应用的春风似乎还没能吹醒这片古老大地。据调查,目前能在百度搜索中找到的学校网站只有祁阳一中,祁阳四中,陶铸中学,祁阳师范学校等四所学校,并且发现只有祁阳一中祁阳二中官网结构完整,但是更新还算不上及时,很多信息都是网站初建立时候的信息,有些甚至是五六年前的内容。校长都换了好几个,那网站显示的学校领导还是前任。由此可见学校对网站的重视程度和对网站的管理力度。特别是像陶铸中学只是申请了一个域名,网站还没真正建设好。而祁阳职业中专而作为永州市职业中专的楷模,竟然在百度中找不到该学校的网站,也是很让人大跌眼镜的事。网站进入各级学校是迟早的事,这是时代变迁发展的趋势。 3学校网站建站目标 学校网站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宣传学校,为了扩大影响,也为了更好让学校各项管理,各项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同时也是为了让各位教师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共利,所以学校网站必须具备以下目标。 1)树立学校品牌,展示学校形象,公开学校各项管理政策和措施,公开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信息,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2)学校的重大活动安排与招生政策。 3)便学生及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动态及教学纲领。 4学校网站软件配置及使用软件 本人所在学校原来具有一个中心机房,有服务器一台,移动网络光纤直接到学校中心机房,移动光纤是60M流量,中心机房除了把网络通过企业专用路由器分散到各班教室和办公场所,还在服务器上安装了学校的网站,服务器在软件上采用Win2003服务器版本,采用Asp+Access建设网站。网站采用动网内核,界面和内容由单位自己设置,这种配置服务器的方法优点很明显:1、网站空间不受限制,可以无限增加网站内容,如果空间不够,只要在服务器中添加硬盘,理论上来说,阿站空间可以无限升级。2、维护简单方便,不但可以在学校任何一台电脑上后台登录,也可以在服务器电脑上直接操作。3、更新速度快,操作方便,上传文件速度很快。但是存在最大问题就是,作为网站是被访问的对象,更看重的是下行速度,而学校使用的是移动光纤,下行速度严重制约了学校网站的发展。如果在学校校园网中访问本服务器,速度自然不错,但是出了学校局域网,访问速度很慢,并且常常处于无法访问的情况,如果是在外省访问本站,那更是异常艰难。网站本来就是需要客户访问查看,如果网站做得再好,但是无法访问,那这网站就没有存在必要了。必须得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学校统一了思想和意见,决定租用专业服务器的空间。虽然需要投资,操作不方便,空间也有限,网页的页面数在1-200页以内,可以适当的浮动。但是这是推广单位网站必不可少的一环。 要有自己网站,先必须申请域名,目前国际顶级域名已经越来越紧张,只能尽快申请。如果实在无法申请一级域名,二级三级域名也是可以的。当然建设网站第一件事是需要首先注册备案(国家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站域名申请需要1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学校网站规划和建设周期,大概建设周期为一到二个月。必须准备工作充分,调研完备,才能着手组建。 5网站使用软件及规划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特点、内容形式的不同,规划建设不同的网页表达方式,在设计和创意方面既体现学校的特色,又兼顾其展的方向。做到既量身定做、又兼容并蓄。 5.1设计风格 先构思几个版面,征求单位领导和职工的意见。设计logo图案,背景为学校全景图。一般学校的网站的属性都为综合性网站,学校网站要求风格为清新、简约,网站的主要颜色为蓝色或者绿色。学校网站不可能做得像新浪,网易网站那样高大上全,但是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让大家想去看,看了后有所收获。不但本校的教职工学生想去看,学生家长也愿意去访问,甚至其他社会人员也愿意访问了解。那这网站就是成功的网站。 5.2界面创意 网站的风格必须统一,不能太多花里胡哨,简洁明了是学校网站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学校网站又标准的图标风格设计,统一的构图布局,统一的色调、对比度、色阶;还得有统一图文风格;当然这些如果管理者一个人忙不过来,可以把这些交付美术组老师负责。在确定网站色调和风格上,再形成自己独特的形象,比如有些学校以红色为主,象征学生火热的青春,有些以蓝色为主,给人以安静恬然的氛围,有些以绿色为主,给人清新、简约感受。个人的偏好是颜色蓝色为主,与操作系统蓝图白云的界面比较一致。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中职校园网站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展示校园文化的平台,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校园网站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中主要对Web标准及其构成进行分析,并应用Web标准进行中职校园网站建设,实现了网页中结构、表现、行为三者相分离,获得更好的访问性能,降低了维护成本。采用Web标准进行校园网站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Web标准;XHTML;CSS;DIV;中职校园网站建设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网络时刻影响着人们,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站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等。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校园网站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展示校园文化的平台,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校园网站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以往的中职校园网站,大多采用层层嵌套的表格布局和复杂冗余的代码。在校园网访问量日渐增多的情况下,网站访问者在机器CPU、GPU、内存等硬件性能影响下,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将页面打开;此外由于各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页面的显示效果也是千差万别,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站的应用和学校形象。因此,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使中职学校得以长足发展,采用Web标准进行校园网站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2.Web标准概述 2.1Web标准的提出 Web标准,也被称为网站标准,是由国际工业协会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和其他标准化组织共同制定的一系列的技术规范,以此来创建和解释基于Web的内容,改变二十世纪90年代Web领域中各浏览器生产厂商之间不兼容现象。1998年这些规范被定义为“Web标准”,并在不断发展更新中,使它更方便、更有效、更强大。但它创建一始,并没有被强迫要求使用,也就没有得到网页设计人员的重视。直到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行业的规范,Web标准在网站建设中才被广泛接受和推广,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标准。 2.2 Web标准的构成 Web标准是一系列规范共同组成的标准集合。符合Web标准的网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结构(Structure)、表现(Pre-sentation)和行为(Behavior)。其对应的标准也分为三个方面:结构化标准语言、表现标准语言和行为标准语言。如图1所示。 (1)结构:结构是所有表现的基础,用于对网站数据的分类及整合。结构化标准语言主要是HTML,XML和XHTML。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广泛用于现在的网页,用来为文档增加结构信息,如表示标题, 表示段落等。2014年10月W3C宣布完成HTML5标准规范。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是用来定义其它语言的一种元语言,其中的标记是关键部分,网页设计者可以用来创建内容,然后使用限定标记标记它,使每个单词短语或块成为可识别、可分类的信息,常用于网络数据的转换和描述。XHTML可扩展标识语言是用XML的规则对HTML4.0进行扩展而得,为实现HTML向XML的过渡而建立,XHTML结构要求严谨。 (2)表现:用于设计者赋予内容的一种样式。表现标准是CSS(Cascading Style Sheds)层叠样式表,用来控制网页内容的外观,如版式、颜色、字体大小等。使用CSS可简化HTML中各种复杂的标记,实现与HTML所负责的结构相分离,使网站的访问和维护更加容易。目前推荐使用的标准是CSS2.0。 (3)行为:用于用户对网页文档的交互操作,行为标准主要包括文档对象模型DOM (Document Object Model)和ECMAS―cript。DOM是行为要操作的文档对象,是浏览器与内容结构之间沟通的接口,用以访问页面上其他的标准组件。ECMAScript是ECMA(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l制定的标准脚本语言,用于实现具体的界面上对象的交互操作,目前推荐遵循的ECMAScript262主要是JavaScript技术。 3.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有了标准才会更加完善,网站设计也是这样。基于Web标准网站设计的核心是实现内容与表现相分离,即网站的结构、表现、行为三者相分离。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采用Web标准,实现内容与表现相分离,才是真正意义上符合Web标准的网页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架构,提高中职校园网站可用性与用户体验。 3.1使用XHTML代码对网站内容进行架构 XHTML是网页代码的核心内容,利用XHTML标签格式化文档的内容,建立语义化文档,实现HTML向XML的过渡。所要遵循的XHTML规则如下: (1)选择相应的DOCTYPE。DOCTYPE是用来说明XHT-ML的版本,在浏览器解释文档时发挥很大的作用。XHTMLl.0提供了严格型(Striet)、框架型(Frameset)、过渡型(Trans~ion)三种选择。过渡型是当前广泛使用的类型,因此在我校校园网站建设中也是使用过渡型,其具体代a格式如下: (2)设定命名空间。这里用来指出文档的所有者,其具体代码格式如下: (3)声明编码语言。这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使代码被浏览器正确地解释并通过标识校验,代码为:。这里声明的编码语言是简体中文GB2312。 (4)所有标签和属性的名字均使用小写字母书写,并为每个标签配备相应的结束标签,正确嵌套标签,将所有的属性用引号括起来并赋值。 3.2使用CSS对网站进行页面布局 布局是表现层技术的基础,所有表现层的设计都基于布局。传统的网页在设计时为了实现页面布局效果,经常会使用大量的表格,有时还会进行各种嵌套,代码的可读性降低,页面字节数直线攀升,页面内容和表现也混杂在一起,维护成本较高。为使内容和表现相分离,采用CSS的页面布局方案。 (1)用D1V来定义语义结构。D1V的中文理解为“层”,它相当于―个容器,包括起始标签和结束标签之间的所有内容。div标签是XHTML页面布局的首选,整个页面更多的区域使用div来标识。以我校的三栏式布局为例,结构如图2所示: 这里定义了bodv、header(页面头部)、content(页面主体内容)、footer(版权区域)四个大盒子,在content这个盒子中又分了两个小盒子:sider(边栏区域)和main(主体区域)。为使header、content和footer从上到下整齐排列,将这三个盒子均放入body中,并居中对齐,控制方便。 (2)用CSS进行样式设置。使用CSS样式表控制网页的字体、格式、颜色等,将表现都定义到CSS文件中,便于访问和维护。CSS的语法结构由三部分构成:选择符fSelectorl、属性(properct)和值(value)如:p{color:blue;font-size:14px}是将段落中文字颜色设置为蓝色,同时字体大小设置为14像素。根据页面的需求,灵活选用选择符是布局的基础。为了保证页面在不同的浏览器上能够有效一致的显示,需要按照CSS2.0标准编写CSS文件。将CSS样式表应用到XHTML中有内联样式表、内部样式表和外部样式表三种方法-引。外部样式表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一种方式,即多个网页都可以调用同一个样式文件,通过改变一个文件就可以改变整个站点的外观,实现了代码重用的最大化和Web文件的最佳分配。使用标签链接到样式表: 3.3使用基于DOM文档对象模型的标准脚本语言 DOM的产生,缓解了网景Javaseript和微软Jscript之间的矛盾,网站设计人员能够访问站点中的脚本、数据和表现层对象。JavaSeript是用来操作DOM的脚本语言,但两者并不等同。浏览器解释Javascrip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保证JavaS-cript各种浏览器中执行的一致性,编写Javascript时要注意对各种情况分别加以判断和处理,编写相应的JavaScript脚本。 将JavaScript代码保存在相应"*js"的文件中,在需要时调用。如。 4.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O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采用Web标准,首先减少了中职校园网站建设的成本。由于使用了Web标准,页面的代码和组件大大减少,带宽要求降低,如当使用CSS改版后,每天节约超过两兆字节(terabytes)的带宽,成本随之下降。 其次,使中职校园网站更容易被搜寻引擎搜索到。在当前各中职学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使用Web标准可以让网页的下载速度与网页的显示速度更快,这在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中尤为重要。 第三,减轻了中职校园网站管理者的工作量。使用Web标准制作的网页,不需要变动页面内容就可以进行改版,便于网站的维护。 第四、提供给用户多元化的访问方式。利用Web标准设计的网站易于移植到新的硬件或者软件系统,可以被更多的设备访问,如手机、PDA、屏幕阅读器,实现了信息跨平台的可用性,用户还可以订制自己喜欢的表现界面。 最后,由于Web标准网页提供适于打印的版本,符合web标准的页面也很容易被转换成其他格式文档如word格式,用户无需复制内容便可打印所需要的内容。以上这些都可以使中职校园网站的访问者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更有利于中职学校的长期发展。 目前国内应用Web标准进行网站的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网站设计人员还需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平安校园网站是高职院校针对外界进行安全教育宣传的平台,是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为高职院校保卫部门工作的开展增添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本文是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旨在介绍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的原则、内容,和网站的规划与管理,并提出网站推广的新思路,和高效地完成对保卫处各项事务的处理,构建信息化、高效化、和谐化的平安校@。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平安校园 网站建设 随着国内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学校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校园的管理也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等高校各项工作都基于网络平台来开展管理。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建设也是基于各省教育厅平安校园创建的文件精神,在校园推广的一项工作,目的是方便师生学习安全知识,把握安全自救常识,提高自我的防护各项危险的能力,并对全国的安全生产情况、安全政策法规、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伴随高职院校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发展,平安校园网站的规划和建设也有很多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提升校园安全工作的效率,如何保证安全危机信息的时效性,如何提升安全教育知识的趣味性,如何保证校园安全宣传工作的全面性,这都是新时期对平安校园网站建设和管理部门提出的新问题。本文主要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介绍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的原则、内容,和网站的规划与管理,并提出网站推广的新思路,和高效地完成对保卫处各项事务的处理,构建信息化、高效化、和谐化的平安校园。 一、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特点 (一)简洁明了,易于操作。网站页面的设计简洁明了,以学校的主打色系为主,配以学校的风景图片,不允许出现任何广告。网站的操作相对简单,对于需要在网站进行事务办理的人员,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栏目,填写相应的申请或者信息就可以办理事宜。例如办理暂住证的时间预约,只需要在户籍管理中选择暂住证办理,填写自己的基本信息和办理时间,提交申请就可以了。 (二)校园安全动态及时更新,危机信息及时处理。每周及时更新网站信息,报道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安全工作的最新动态,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和活动中需把握的安全小常识,各二级学校进行的安全教育简讯等信息。危机信息举报专栏中,每天及时关注和处理学生的信息,做好学校的安全监管工作。 (三)形式和内容要体现平安校园特色吸引浏览者。页面的内容多采用图文并茂,加入漫画元素来描述安全知识。并且后续设置一个微电影视频专栏,生动的案例引导,吸引高职院校师生来关注。 二、平安校园网站的内容规划与平台搭建 (一)平安校园网站的内容规划 平安校园网站是围绕教育厅的平安校园建设相关要求来组织内容创建的。网站的页面编排主要围绕实时信息,安全教育、安全宣传活动,消防隐患排查整改,网上户籍、治安便捷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网站各专栏内容相对独立,各栏目的导航功能明确。其主要分为12个专栏,其中包括首页、机构设置、通知公告、校园安全新闻、治安防范、交通消防、户政服务、安全教育、普法宣传、安全论坛、信息上报、视频之窗。 1.机构设置:让全体师生了解保卫部门的人员基本情况和所设立的科室,及内部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分工,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找相应科室的负责人办理事务。 2.通知公告:主要校园的综治维稳、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每个节假日的安全通告。也会涵盖保卫部门所开展各类活动的新闻,学校的平安校园建设情况,各二级学校围绕平安校园开展的活动的简讯等,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信息,增强网页内容的吸引力。 3.户政服务分出五个子栏目:户政须知、新生户籍管理、毕业生户籍管理、教师户籍管理、暂住证办理预约。该专栏主要是针对新生、毕业生、教师的户籍进行事务办理。并可直接在网络上申请暂住证办理的预约。 4.安全教育专栏中包括三个子栏目:安全文化宣传、安全微课课堂、典型案例。其中安全文化宣传主要是针对每季度开展的安全文化教育宣传的活动情况,安全教育知识;安全微课课堂主要是关注微信平台进行微课学习;典型案例是对全国的安全案例进行共享,让同学们以此为戒。 (二)平安校园网站平台搭建 作为高职院校的平安校园网站,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要对外进行校园的安全新闻信息的及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功能;另一个就是在校内进行用户数据库的维护,便于师生用户在网站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交流。我们在规划平安校园网站时,采用外网和内网的服务器分开使用,内部网服务器进行IP限制,只允许教师用教工号,学生用学生证号进行登录访问。外网主要是放学校的通知和公告,及其他动态信息,内网给师生提供各项安全、户籍、治安、消防等全方位的服务。在服务器使用平台上,我们使用的是ASP+SQL为Web服务提供解决方案。 三、平安校园网站管理和维护 (一)平安校园网站日常信息管理 为了保障网站信息的及时上传,如何合理设置信息流程管理,减少信息的中间环节就很重要了。通过前往多所同省高职院校调研、交流,具体经验包括:1.外网和内网栏目分开:外网的专栏有首页,机构设置,通知公告,校园新闻,普法宣传,视频之窗,内部网的专栏是治安防范、交通消防、户政服务,安全教育,安全论坛,信息上报。2.内外网都设置专栏管理人员,并由保卫处人员根据其分管业务工作来分配专栏,随时关注网站的反馈信息,给予浏览者及时的信息回复。3.设置专门的信息管理员,专门负责审稿,改稿和通知、简讯、通告等重要信息,同时也要收集校内外安全案例,并通过进行归纳整理,用最生动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来,既能吸引校园网的浏览者,又能让他们及时把握案例,掌握应急知识。 (二)平安校园网站日常维护 1.加强网站队伍建设 平安校园网站是运用信息技术,结合校园安保管理工作进行规划建设的系统工程。校园保卫部门需要有一支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站管理技术的工作人员,并为其配备好一定的硬件设备和网络工作环境,使他们成为网站管理和维护的主力军;网站的维护,需要保卫部门的网站管理专职人员养成每天浏览平安校园网站的工作习惯;需要定期组织网站管理专职人员去各高校或机构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兴趣队伍,协助网站管理人员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工作。 2.平安校园网站优化 (1)SEO优化。SEO是指在了解搜索引擎自然排名机制的基础之上,对网站进行内部及外部的调整优化,改M网站在搜索引擎中关键字的自然排名,从而获得更多的展现量,吸引更多目标客户对网站进行点击访问。对于SEO优化,需专员了解网站对应目标群体需求,对网站关键字进行调整优化,以达到网站更多访问量。 (2)网站内容优化。及时调整网站内容,对网站内容的、修改、审核需要网站管理专员进行完成,让内容更吸引人。 (3)网站栏目模块优化。对网站栏目模块进行优化。从网站上线以后,观察其栏目,对栏目进行适当合并、删除、修改,让页面布更合理。 四、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宣传推广 对于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宣传的推广,方法有:1.新生入学的录取通知书中包含平安校园网站信息及大学生安全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信息;2.可在校园中的警示牌、宣传材料上对平安校园网站网址进行宣传;3.将平安校园网站更新信息于校园网论坛;4.将平安校园网站的主页定期设置在计算机机房中;5.在校园网其他部门网站中进行链接;6.将网站的网址印刷在名片、信封、办公用品等媒介上。 五、结语 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是高职院校师生了解校园安全动态,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对外进行安全宣传的重要窗口,所以创建好平安校园网站,对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在师生中普及安全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建设平安校园网站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做好网站的功能、内容、管理和推广等工作,才能发挥好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各项功能,促进保卫工作的信息化技术创新,提高整体安全工作的效能。 (本文为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院级科研项目:“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研究,编号为:KY201508;作者单位: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刍议校园网站建设和安全管理的控制要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应用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方面,校园网站的建设就是将信息化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行结合应用的最好实例。但是我国目前所进行的校园网站的建设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都是不完善的,对信息的安全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威胁的。在本文中将对校园网络建设以及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且对其中重要的控制要素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校园网站 建设 安全管理 控制要素 1 前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行业就可以进行校园网络的建设,并且很多的企业都逐渐的进行了局域网的建设。校园网站的建设在校园内部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资源的共享,对教育管理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实现校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对校园形象的塑造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由于这些优点的存在,使得校园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需要保证校园网络能够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设。 2 校园网站的建设 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的过程中是有着多种条件的,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 2.1 选择合适的服务平台 目前在进行网站建设的过程中是存在着多种的服务平台的,这些平台都是具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所以在进行选择过程中,需要对所建设的网站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选择最为合适的服务平台。从操作系统上来看,常用的有Linux 和 Windows Server系统这两种常见的系统,这两种系统都是具有其特有的特点的,首先Linux 系统是具有多种版本的,并且每种版本的主体结构都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并且在选择Linux 系统之后很多的软件都是可以免费获得的,在进行资源代码的提供时,用户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软件进行修改,这也就是说该系统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的;而对Windows Server系统来说,其使用过程中的费用是较大的,同时也无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但是这种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是非常容易掌握的,系统的安装也是非常简单方便。将这两种系统进行比较可以发现,Windows Server系统在进行安装、设置、学习以及使用的过程中是更加方便简单的,对于新用户来说是非常容易上手的,但是这种系统对硬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Linux 系统在进行安装、设置、学习与使用的过程中是较为复杂的,不过相应的对硬件的要求也是相对较低的。 2.2 结合数据库实现页面的动态显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行静态Web站点的开发与管理是越来越困难的,主要就是这种静态的Web站点的交互性是非常差的,其中的信息以及内容需要由人为的进行修改才能够实现变化。这也就需要网站的管理员对网站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修改,这对于管理员来说就是有着较为沉重的任务的,所以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与都数据库进行综合使用,主要就是由于数据库叫其他形式的数据来说是非常容易进行修改与管理的。 而数据库访问技术主要就是指当客户端进行了浏览器的安装之后,就可以通过通过这个浏览器,在进行关键词的输入之后实现与网站的交互,接着浏览器就会将这个关键词送至网站的服务器,服务器就会在数据库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搜寻,并且再次传递给用户。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进行数据库选择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要保证该数据库能够使得更多的用户进行顺利的访问;其次就是进行建设的数据库需要为关系型的,这要就是由于这种关系数据库的功能更加的完善,在运行的过程中是非常可靠的,目前几乎所有的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都是依赖这种数据库进行的。 3 校园网站安全管理 随着校园网站的建设,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进行使用,为用户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是在使用的用户中也不乏存在着一些动机不良的人,使得网站的安全收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对网站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1 网络平台 对于校园网站的安全管理,网络平台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同时也是基础。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安全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对所采用的操作系统的类型以及安全级别与使用要求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且对系统进行及时的修补,对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并且对一些不常用的服务进行及时的关闭,对一些存在着敏感性内容的端口进行关闭。另外就是需要对网站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的原因以及攻击者所留下的痕迹,通过操作系统中的日志文件进行发现,而日志文件的主要作用就是进行审查与检测,其所进行的检测还是动态检测。最后就是对于服务器软件来说,需要进行正确的安装以及配置,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事项就是安装的目录最好是不要放在系统分区上,在结束了安装之后需要将其中的文件以及目录进行删除,并且进行一个新的目录的建设。 3.2 服务器的安全 对校园网站的安全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就是服务系统中的各种用户,发生这种威胁的主要原因就是用户的口令强度是较为弱的,进而被破解;用户的权限是存在着不正当现象等。对服务器的用户的安全管理主要就是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就是通过 Guest 帐号进行,第计算机管理中的用户将 Guest 进行禁用,并且还需要对 Guest 用户进行复杂密码的设置;对不必要的用户进行删除,对不再使用的用户进行删除,对系统的用户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其次就是进行两个管理账户的设置,用一个用户对日常事物进行处理,另外一个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使用;进行一个陷阱用户的创建,进行一个本地用户的建设,并且将权限设置为最低,但是进行严格超级复杂的密码设置,通过这种方式对入侵企图的人进行及时的发现。 微软在网站上会定期的系统安全漏洞补丁程序。要经常查看补丁程序,不定时的上网下载升级操作系统补丁程序,一定要按逻辑顺序使用这些补丁程序。如果以错误的顺序使用它们,结果可能导致一些文件的版本错误,系统也可能无法启动。 3.3 从网络环境进行分析 所谓的网络环境就是指网站的服务器所在的校园网络,主要就是包括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网络中的用户主机,而这种网络环境的安全是保证网站安全的基础。保障网络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并且对网络中的用户主机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进行防火墙以及入侵检测系统的建设,进而保证校园网站的重要通道是安全的。 作为网络安全防护的中坚力量,防火墙的作用能力为IT行业所熟悉。在安全策略中,防火墙是核心部分。它是通过程序限定对我们所用网络的访问,保护我们的计算机不受黑客的袭击,计算机中的信息不会遭到黑客的篡改、删除。 3.4 从网站的数据库进行考虑 想要保证校园网站的安全性,需要保证数据库的安全,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将做好数据库的备份以及恢复,另外就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的用户的身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与检测,对数据库的远程登录进行设置,从而避免这个方面出现漏洞。 数据库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防止SQL注入攻击。SQL注射能使攻击者绕过认证机制,完全控制远程服务器上的数据库。SQL是结构化查询语言的简称,它是访问数据库的事实标准。目前,大多数Web应用都使用SQL数据库来存放应用程序的数据。几乎所有的Web应用在后台都使用某种SQL数据库。跟大多数语言一样,SQL语法允许数据库命令和用户数据混杂在一起的。如果开发人员不细心的话,用户数据就有可能被解释成命令,这样的话,远程用户就不仅能向Web应用输入数据,而且还可以在数据库上执行任意命令了。 SQL的预防方法:前台输入验证是对接收的参数进行检查,最大限度的保证符合定义的标准的过程。前台输入验证的理念是不相信用户输入,检查每个用户输入是否满足预设定的类型、长度或大小、数值范围和格式等。前台输入验证时可以使用只接受已记录在案的良好的输入的操作的白名单验证方法,也可以使用只拒绝已记录在案的不良输入的集合的黑名单验证方法。 3.5 进行网站安全的规章制度的建设 对校园网站进行安全管理,不仅仅需要从技术方面进行管理,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这对于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性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而规章制度主要就是包括安全管理级别以及安全管理的范围,进行网络使用规章以及人员管理制度的建设,并且对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以及应急措施进行制定。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将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相关的校园网络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保证校园网站能够是安全可靠的,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 作者单位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108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扁平化设计这个概念兴起于近几年,由于一些大型公司和组织在网页设计上都将风格偏向了它,所以扁平化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流行。如今这股设计流行风也吹进了校园。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高校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高校也逐渐重视了校园网站的建设。文章通过对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改版前后的设计进行分析,阐述了扁平化设计的具体运用,给其他高职院校校园网站的界面设计提供了一些建议与思路。 关键词:扁平化;高校网站;网站;设计;建设 如果问时下网页设计的流行趋势,都能听到扁平化设计(flat design)这个概念。所谓“扁平化设计”所指的是抛弃那些已经流行多年的渐变、阴影、高光等拟真视觉效果,从而打造出一种看上去更“平”的界面。善于用颜色去鼓励用户探索。它是极简主义的直系亲属,不过更复杂和多样化一些,既兼顾了极简主义的原则又可以应对更多的复杂性;通过去掉三维效果,将锐度和清晰度融为一体。如今这股设计流行风也吹进了校园。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参与的“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网站改版前后项目的分析,简述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建设应用中的优势,为今后高职院校网站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1 高校校园网站的发展概述 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带动了高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而高校网站建设则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网站是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的窗口,是学校进行形象展示、信息、交流沟通、招生就业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学、科研、管理的重要途径。早期的高校校园网站主要是起到信息的作用,但存在着布局单一、填塞信息内容过满;不重视色彩搭配;缺乏人性化设计等各方面的问题,可喜的是随着高校网站建设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制作精良的高校校园网站。这些极具特色、制作优美的高校网站也引领了其他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与发展。 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站发展总体滞后于本科院校,这与领导的重视程度,专业设计人才的匮乏等各种因素有关,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力度的加强,高职院校在学院网站这块也渐渐重视,不断进行改版,近些年一大批优秀的高职院校网站异军突起。通过分析发现,这些优秀的网站几乎都应用了扁平化的设计风格,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官网也是应这股潮流而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版。 2 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设计中的运用 在设计之初参考了众多国内高职院校网站,结合学院的自身特色,与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合,最终完成了整个改版工作。该网站于2016年1月正式运行,视觉效果较好,得到了用户的肯定(http:///webSite/)。改版前后的网站如下图1和图2: 整个页面采取扁平化设计,具体设计体现如下: 1)布局 扁平化设计是一种极简主义的美术设计风格,所以在排版上尤为重要,讲究整齐有序、条理清晰,摈弃复杂的排版结构。原来的信息堆积,布局过分饱满、凌乱,重点不突出。所以网站在布局上精简,将原来复杂的“国”字形结构改为简单的三分栏,用大的颜色块来布局,改版之后将原来“快讯”、“公告”之类的栏目划到统一的中间信息栏下,一目了然。 2)中性之美和鲜明的对比 在扁平化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极为重要。由于抛弃了拟物化设计风格的渐变、高光等特效,只能使用纯色块来进行设计,那么在色彩的搭配和选择上就极有讲究。为了能让使用者舒适的阅读,不造成眼睛疲劳或者其他不适感,设计师应尽量选择中性的颜色。也就是说,要避免使用饱和度过高的纯色,比如纯红、纯绿、纯蓝等颜色,因为这些颜色在展示的时候会非常刺眼,严重影响使用者的视觉体验。在色彩的应用中,要注意颜色之间的对比,只有通过鲜明的颜色对比,才能迅速抓住使用者的眼球,让设计师的意图表现的更加明确,通常是通过亮度、色温、对比色、互补色等等手段来实现颜色的对比,应尽量避免使用参数相近的颜色,这样的颜色搭配会使阅读困难,甚至会造成使用者的极度不适。在新版的设计中,整个网站的主色调采用了饱和度低的蓝色,这种冷色调不刺眼,方便阅读。同时在一些小面积的地方诸如角色登陆的“教师”、“学生”等小图标用绿色、橙色等暖色系的色彩与主色形成对比,迅速抓住阅览者的眼球,使得页面活泼灵动。 3)极简贴切的图标 扁平化设计追求的是一切极其的简洁、简单,反对使用复杂的、不明确的元素。在设计扁平化风格界面时,特别是在图标的设计时,应该遵循极简原则。复杂的、含义模糊的元素将会造成使用者的困扰,这与扁平化设计风格直观、简洁的总原则是相违背的。只有采用足够简约的设计元素,才能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改版网站在诸如微博、微信等图标上都采取大众化的标识,一目了然。 4)更多的圆角 在扁平化设计中,设计师经常会采用圆角设计,以防止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造成伤害,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深受使用者的欢迎。同样在用户界面设计过程中,使用一些圆角图案,不但会使设计更具亲和力,也会让使用者更容易接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这也符合大众追求圆润、圆满的心理需求。改版网站在一些小细节诸如“学生事务”的图标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圆角设计的原则,这种更具亲和力的设计使学生浏览网站的时候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5)字体的选择 在扁平化设计风格中,因为追求极致的简洁,力求最快速、最直观的表达设计者的意图,所以在字体选择上也是以简洁、清爽为标准。应采用通用的、笔画清晰的字体,避免使用字迹不清的字体,比如草书,特殊字体等,也应该避免使用已经不再流通的字体,比如古代甲骨文、篆体字等等(特殊用途除外)。对于中文字体来说,诸如雅黑、幼圆或者细黑等字体都是不错的选择,英文字体也是同样的道理。新改版网站菜单主要以宋体和微软雅黑字体为主,字体颜色则采取最简单又最突出的黑与白两色,使得网站的文字阅读起来清爽,不费力。 6)善用灰色、白色 黑色、白色和灰色在扁平化设计中至关重要,由于采用了大量的色块,难免给用户以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在有的时候,设计师为了突出重点,可减少色块的使用,而转由使用一种或者二种主要的颜色来突出主体,其他部门则通过灰色来表达。由于灰色与任何颜色都不冲突,所以在设计时,巧妙的使用灰色,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确的使用灰色,将使主体更明确和突出,更容易被使用者接受。白色干净整洁,是最普遍的背景色,运用好白色可以提高整个网页的档次。改版后的网站在诸如“快速通道”、“公共服务”等小图标上未点击浏览时呈现灰色,而鼠标点击的时候则呈现与主色调蓝色的近似色,与主色调遥相呼应。而整个页面的背景色通过灰、白、虚图等方式淡雅的点缀,这些点缀不但没有喧宾夺主,反而将视觉点更加有效集中在屏幕中间,整个网站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对比。同时整站的设计也非常注重留白的运用,给浏览者充分的呼吸空间。 7)拟物设计的转型 对于原有的拟物设计风格,如果要向扁平化设计转型,那么只需要将原来设计风格逐一抛弃,分别去除描边、阴影、渐变、高光等等特效,让设计回归本原,用最简洁的几何图形和最清晰的颜色来表达设计者的灵感。在旧版网站中尤其是菜单栏的设计即是拟物化设计风格的重要体现,加了诸多的阴影、高光等按钮样式效果。繁多的样式让网站的加载时间变长,在新版网站中则摈弃了这一设计,采用了扁平化设计之后,所有 的图标,菜单等栏目在设计时均将这些风格全部抛弃,经过测试页面优化达40%以上,加载时间大大缩小。 8)拟物设计和简约设计的和谐统一 扁平化设计取得了简约设计和拟物设计的精华,并将这些元素融合为一体,看起来既友好又亲切。通过展现清晰动人的界面来实现界面的友好性,类似于简约主义,扁平设计脱去了华丽的虚拟元素,只展现必要的功能。但它没有简约主义那样严格,所以合理得当的装饰与交互是必要的。在新版网站中,这种设计体现在诸如“快速通道”、“公共服务”等小图标上,当点击这些小图标的时候,小图标会进行旋转,这种简单有趣的人机小互动增加了页面的友好与活泼性。 3 总结 扁平化设计统一了简约设计和拟物主义的设计目的,有自己独特的可用性思想,它脱去了冗余的形式,代码简洁且有高适用性,适用于快速加载的网站。它在每一类应用上都能展现自己的美,不论是桌面还是手机屏幕,都能保持一如既往的清晰和适应,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减少犯错,提高了用户体验。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站群系统助推校园网站建设 摘 要:校园网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成为宣传、展示学校的媒介。目前校园网站普遍出现缺乏整体建设规划,容易形成网站孤岛,网站建设运行成本较高,网站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西安工程大学部署建设了VSB 9站群系统,对学校各类网站进行整合,纳入到统一站群管理平台,不仅实现快速建站,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运维成本,而且扩大了校园网站信息价值空间,使得校园网站运行有序,保证网站安全性。站群系统对校园网站建设、管理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站建设;网站群;站群系统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发展,校园各级网站作为信息公开、业务处理、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其重要性愈来愈突出。校园网站不仅是教学、科研、管理整体水平对内对外的重要服务平台,也是校园文化元素展示的最佳舞台。校园网站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网站建设现状 校园网站的发展随着网站开发应用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深入。第一,校园网站经历内容上的变迁。起初只是静态网页,能够进行新闻信息类。在基于Web2.0理念的支撑下,交互式网站建设得到很大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网站的业务性应用不断得到扩展,网站不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宣传窗口,它承载着更多的信息资源,包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大量资源;第二,网站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校园网站先是只有学校的门户网站,后来各二级站点职能部门、院系的网站得到迅速发展,学生社团等各类三级网站也崭露头角。每个学校大大小小就有几十个独立的网站;第三,网站功能服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校园的实质是要依托网站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从而实现管理信息化,改善教学方式,服务教学创新。基于Web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像教务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电子档案馆、数字图书馆等信息交互式网站应用,不仅改善提高了学校的管理运行效果,而且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承载平台。 1.校园网站的构成和管理模式 校园网站主要由学校门户站点、各行政职能部门及院系等二级站点和学生社团等三级站点组成。由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学校信息网络管理部门负责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各二级网站以各学院或各职能部门自行建设管理维护为主,服务器或者托管在网络信息部门,或者自行购置,网络信息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指导。 2.校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园网站建设发展迅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网站缺乏整体建设规划,以自行建设维护管理为主。由于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网站信息内容陈旧,错误链接大量存在等,这些都会影响学校网站的整体形象。高校门户主站及二级站点各自为政,系统标准和数据接口各不相同,给数字化校园的整体统一建设带来相当大的难度。[1] (2)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各个网站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人员开发或维护,个体差异很大,造成了网站的运营及维护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也往往都要由技术人员来完成,普通人员无法胜任。[2]各站点在安全、稳定性上有所欠缺,网站出现故障学校网站管理人员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处理。 (3)网站建设运行成本较高。每一个站点正常运行都需要一套独立的软硬件服务设备支撑。有的购买市场上低价的产品,有的组织学生自行开发,有的采用免费的产品等等,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浪费了有限的信息化建设资金。[3]在网站开发更新上有的部门完全依赖第三方技术开发商,技术服务上需要花费不少费用。 (4)网站孤岛现象严重。由于各站点在建设上处于独立的地位,开发工具软硬件平台的不统一,缺乏行之有效的共享和管理模式,各网站在建设之初就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造成了站点间数据交换和同步十分的困难,且它们自身也都是较为封闭的系统。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积累,数据大量冗余,表现在一站式信息检索难以实现,相对信息孤岛比较多。 (5)网站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互联网上针对网站的木马病毒攻击一直层出不穷。各二级站点在建设上往往只重视网站的建设和内容更新,对网站安全运行上力不从心,校园网站成为一个易受攻击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超过30%的高校院系、部门的网站有过被黑客入侵和病毒攻击的经历,网站要么瘫痪,要么被不法分子利用大量广告、反动信息,严重危害了国家政治安全以及学校的形象。 二、西安工程大学站群系统部署建设 1.站群系统概述 (1)网站群概念 网站群是指一群能够进行信息共享、传递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网站综合体。①校园网站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下属各二级网站、三级网站为支撑。目前流行的网站群统一建站模式比较适合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管理。网站群主要解决目前“一群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站点相互独立,各站点采用不同的体系结构,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数据共享难,维护运营管理成本较高。它能够实现统一管理、降低成本、资源共享、保证网站安全。另外,对网站管理员的技能要求也较低,无需懂编程即可操作上手。高校网站群建设,应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分工负责、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统领网站群建设。 (2)VSB 9站群系统的主要特点 目前网站群建设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实践,日趋完善,校园网站群建设也成为一种趋势。校园各级网站开始由单一走向统一,软硬件资源整合,即统一开发平台和服务器部署,网站管理人员实行分级管理,网络信息部门负责分配管理权限,各自管理相对独立的站点或者栏目日常内容更新维护工作。 西安工程大学采用VSB 9高教版站群系统,它的特点在于:② 1)站点的节点性。站群平台提供多站点统一管理功能,对每个站点来说,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域名及内容系统管理平台;对整个站群系统来说,每个站点都是站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站点之间数据互联互通。2)建站功能组件化。将网页设计功能全部组件化,网站建设都是由页面组件来完成,方便网站设计人员通过浏览器完成网站基本功能设计,不需要掌握网站建设专业的代码编程知识。3)应用功能服务化。相对于组件功能单一,站群将一些复杂的功能处理成一系列服务,如:论坛、邮件、RSS等,用户应用只需调用服务即可。4)系统开发的扩展化。系统基于开放的Java EE多层架构进行构建,方便扩充站群结构,页面组件符合Portlet行业标准,用户可自由扩展页面组件。 2.我校站群系统部署建设 西安工程大学于2012年中旬开始考虑部署网站群系统,经过前期大量的考察调研工作,最后确定使用西安博达软件有限公司的VSB 9高教版站群系统。在2012年12月,学校统一将有意愿加入站群系统的20个二级部门和学院网站,通过后台数据迁移,纳入到站群统一管理系统,前端设计风格保持原有样式,后台系统管理维护整合到站群统一管理平台。同时5个部门的网站在站群系统进行了重建更新,包括学校门户网站。 VSB 9站群系统采用纯B/S架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系统特有的数据总线技术实现了各站点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形成信息充分共享,资源有效集成。系统功能覆盖了网站建设、站群管理、内容管理、安全管理、系统管理、容灾备份、应用集成等,基本满足我校网站建群建设、管理的需求。站群管理平台主要由网站管理和站群管理两部分构成,网站管理主要面向各子站管理员及内容维护管理人员提供服务,使其完成站点的日常内容维护更新工作;站群管理主要面向系统管理员而言,主要进行站群系统维护管理工作。 按照网站群统一平台,整合我校的有效资源,将校园网站划分为三大类:学校主站、学校部门站点和学校院系站点,通过站群的多级程序,将三大类网站分别到三台服务器上。 从图可以看出,我校网站服务器通过三台Web服务器和一台站群系统管理服务器实现了对整个网站的运行管理。网站群中各站点采用静态的方式,各站点文章生成html静态页面,传递到对应的Web服务器。来访者只是面对Web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无需请求数据库调取,一方面减少了站群系统的运行压力,另一方面对站群管理服务器起到一个安全屏障的保护作用。站群管理服务器作为重要的核心管理服务器,它只对内网管理员用户开放,限制外来用户访问管理服务器,使得后台站点管理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 3.我校站群系统部署取得的成效 西安工程大学站群系统自2012年12月运行以来,没有出现过网页被注入或篡改现象发生,站群系统运行高效安全稳定,对我校网站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统一站群管理平台,使得校园网站运行有序 利用站群管理平台,可以轻松实现网站管理,解决了网站管理人员面临的一系列网站建设管理问题。超级网站管理人员通过流程、角色、权限的组合设置,能使普通网站管理员各司其职,管理好该部门的网站,也能从繁忙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 (2)快捷的自建站模式,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运维成本 站群管理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傻瓜式”自建站模式,不仅能够降低网站建设管理人员的技术门槛,而且保证了网站运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成本,降低了维护管理费用。 (3)多子站信息聚合,扩大校园网站信息价值空间 站群系统能够整合站群管理平台中的各个子站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产生信息聚合放大效应,扩大了学校网站信息价值空间。 (4)网站功能组件化,实现快速建站 网站功能组件化,可以避免网站基本功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系统集成大部分常用功能组件,管理员无需考虑组件代码,只需要自由拖拽可视化组件到网页模板即可实现快速建设网站 (5)静态网站,保证网站安全性 站群系统采用静态网页,全面防止SQL注入攻击、木马上传、防御DDOS等恶意攻击手段。系统采用IP限定方式来确保安全的用户访问。通过访问日志可以记录所有网站浏览者的访问记录,同时可以将浏览者对网站进行SQL 注入、XSS 跨站脚本攻击等日志信息进行记录,以方便管理员随时查看该类信息,对网站安全及时做出优化。[4]最大化保证网站安全稳定,从而使网站的安全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三、校园网站群建设的反思和建议 1.校园网站群建设的局限性 网站群建设思想缘于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站成本过高的反思。政府同一系统的上下隶属关系网站功能结构上总体相对一致,大都以政务公开,为大众提供相同的信息服务内容。这种网站功能相对单一,因此很契合网站群统一平台、分级管理的特点,很容易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交流、传递。 与政府部门网站相比:一方面,校园网站承载更多的是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各个二级站点相对独立,网站设计对外都具有彰显个性张扬的特色,网站功能上不只是提供信息服务,各类教学交互式网站也逐步发展。依托网站的各级管理系统,像校园OA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各类教学资源平台等,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功能和应用都已经成熟稳定,为各级管理人员熟悉掌握,本身开发平台软硬件接口的不统一,要整合到网站群整体建设上来,实现数据资源交互查询或利用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统一设计实现这些管理功能,满足各级所需,还是相当有难度。另一方面,网站群系统在自助建站方面,提供的网页设计模版化,功能模块组件化,自由拖拽即可完成网站的整体设计,这样也容易导致网站建设上的同质化,不一定能够被所有用户所接受。目前网站群在校园网站的部署上还是以局部性网站整合为主,其应用范围和领域有所限制。 2.校园网站群部署的建议 校园网站群系统的部署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到每个站点对应的独立部门,应该由学校统一整体规划,按计划、分步骤实施,学校网络信息部门可主导组织。首先,要从思想上统一认识。网站群作为建站的新模式,无论从管理、技术还是理念上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发挥网站群系统的优势势在必行。其次,要做好各级网络管理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各个网站迁移到一个新的网站后台管理平台,网站管理员都会有一个从陌生到适应的发展过程,甚至有些管理员可能觉得没以前的后台熟悉好用。因此,网络技术人员要及时做到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最后,要做好站群的后续二次开发的准备工作。当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没有哪一个系统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信息化管理应用的深入发展,一些新的网站功能应用需要纳入到站群统一管理,站群系统本身也需要功能应用的升级更新。 高校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膨胀,使得高校网站建设从“一群网站”走向“(网)站群体系”成为必然的趋势。网站群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建站模式,在设计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统一开发平台,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了最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器统一部署,自助快捷的建站方式,降低了网站开发运营的维护成本。诚然,网站群建站模式可能以后会成为校园网站建设主流模式,鉴于目前校园网站建设内容信息的极大丰富性,要想将现有的所有信息内容整合迁移到一个统一开发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换、传递及充分共享,还是有一定困难,这也是下一步网站群技术需要着力发展的方向。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与设计理论浅谈 建设校园网对每个学校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校园网不只是涉及技术方面,而是包括网络设施、应用平台、信息资源、专业应用、人员素质等众多成份的综合化、信息化教学管理环境系统。因此每个校园网的设计、建设都要经过周密的论证、谨慎的决策和紧张的施工。根据实践经验和研究,作者认为,在设计与建设校园网的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一、确立建设校园网的目标 确立校园网建设的目标,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更要考虑环境、应用和管理等,必须与学校各方面改革、建设相结合,与学校长远发展相结合,科学论证和决策。根据这样的使用要求:建设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相连,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校园网应具备以下三点应用目标:首先,学校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校园的基本功能。其次,校园网必须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办公和管理。再次,与Interent的联接也是校园网的基本功能之一。联接Interent可以使学校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大大扩展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还可以增强校内外的沟通以及自由地教育消息。 二、校园网的技术方案设计 1.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通讯系统的整体设计,它为网络软件、硬件及网络通讯协议、数据存取控制和拓扑结构提供标准。因此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是实现校园网建设目标的核心环节。在充分了解各种网络的特点、性能、价格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应用,考虑学校能够投入的资金及现有的设备、局域网和其它资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符合自己需要、有利于开发利用、有利于发展扩充、性能价格比高的网络方案。 2.确定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当计算机台数较多或可靠性要求高时,优先考虑采用星型或树型连接;对于少数几台距离较远或可靠性要求不高,可考虑用一根电缆进行总线型连接。实际的拓扑结构常为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 3.设备的选择与布线系统的设计。选择网络设备,首先要符合CERNet、Internet等国内、国际联网标准;其次要能支持多种网络协议;第三,价格在预算范围内,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第四,应选择信誉高的网络产品公司的优质产品。 4.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目前,网络操作系统有三大阵营:Unix 网络操作系统有较长历史,良好的网管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支持。Microsoft网络操作系统有代表性的是Windows NT,它是32位多任务处理的操作系统。Novell网络操作系统是占世界局域网主流的操作系统。对有服务器的局域网来说,新建网优先选用NT,老网改造采用Netware 4.10或5.0较为合适。在小型的对等网环境中,若只想共享文件和资源,要求成本低、维护简单且对安全性要求不高时,用WIN95/98很合适。 5.系统集成商的选择。与技术和设备选型相适应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系统集成商的选择。系统集成商应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有丰富的网络集成实际经验,有较多承揽大型网络工程的成功范例;在业界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和售后服务质量;地理位置尽量靠近,具有快速的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 三、信息资源建设 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依据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开发,提供学校Internet信息服务。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建立专业信息库,为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信息服务,根据各学校具体专业情况建设多媒体教学信息库,以满足学校多媒体教学需求为主要目的,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等大型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CAI专用Server,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为教学改革提供最有效的辅助手段。 2.内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是为学校各部门服务的,学校内的信息就显得特别重要。按学校部门职能来组织,应包括以下信息:(1)办公信息:提供学校校史发展、规划以及校内新闻等内容。(2)人事信息:提供全校职工的个人信息以及查询全校职工人数、男女比例、年龄结构、职务、职称结构等。(3)服务信息:提供学校财务状况、工资发放等,这需要有相应权限才可以看到。(4)学生信息:提供全校学生的基本状况。(5)教务信息:提供全校的教学计划、教室分配、课程安排、试卷库管理等。(6)科研信息:提供学校的科研状况及查询鉴定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7)设备信息:提供全校的设备信息。…… 3.外部信息资源建设。采用多种方式与CERNet、中国教育资源信息网和Internet等广域网连通,方便用户访问。发挥各学校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在开发内部信息资源的同时,积极筹划对外服务的数据库建设。 四、应用软件的开发 为发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各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及需求直接购买或自主开发或出资聘请专业人员,专业公司共同开发适合自身需求及特点的一些应用软件,如网络办公软件、财务软件、图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软件、网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于PC的数据库服务器软件产品等。 校园网的建设绝不仅仅只是涉及到技术问题,而是会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场变革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一这一点对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白银地区校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中小学校园网站的建设与使用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已成为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本文中笔者通过对白银地区部分中小学校园网站的建设进行调查,找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种优化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白银地区校园网站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校园网站;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校园特色网站的建设及教育功能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SG097)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白银地区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中依然存在着重设备,轻资源;重办公,轻教学等多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白银地区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 目前,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中,很多学校只重视硬件设备的建设,购置了大量的计算机,开设了大量的机房等,但是真正用于教学的网站很少。很多学校也由于领导和教师不够重视,导致网站很多学校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这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站功能的发挥。 (二)校园网站功能单一、交互性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中小学用于教学的校园网站的功能仅限于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下载,很少有交互功能,更别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同教学网站的交互。像这样的“知识陈列”型的网站实用性很差,很难发挥信息技术的互动功能,对实际教学的作用不大。 (三)教学资源分类不清、检索性差 教学网站本应做到科学规划、分类明确,而现有的大多数校园网站模块不分明,学科分类不明确,资源展示混乱。这样的教学网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又不利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管理和上传教学资源。 (四)重视网站办公功能,忽略教学功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小学校园网站主要服务于学校办公,其功能主要是文件共享、新闻、教务管理、学籍管理等,而忽略了学习资源的与共享、在线考试、学习社区、教学资源浏览与下载、数字化图书馆、在线课堂等教学功能。 (五)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可供教师和学生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校园网站疏于管理,没有专业人员维护,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第二,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没有被发挥出来,很少有教师有意识地对其所教授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设计,并上传到网站上,实现共享,从而导致校园网站教学资源的匮乏。 二、优化校园网站建设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是优化校园网站建设的前提 学校领导层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直接决定了校园网站建设的规模与质量,因为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申请教育行政部门立项、批准,拨付大量资金,进行统筹建设。其工程巨大,任务繁重,需要学校在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合理安排,给予支持。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站建设,统筹分配,分工合作,成立专门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小组,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各学科名师、专职教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二)模块化设计是发挥校园网站功能的捷径 校园网站设计的模块化可以使网站系统成为一个真正清晰明了的有机体系,能大大提高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模块化的校园网站便于修改、扩充,也更易于达到交互性学习的目的。教学网站模块主要包括:1.网上互动模块。各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计划即时学科信息、复习要点、网络作业、单元自测题等,学生回家后利用网络自主复习功课,完成作业或测试等,并及时将结果上传到校园网站上。然后,电脑自动生成评判结果,并反馈给学生。2.通知公告模块。学生把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到校园网公告板上,教师要及时查看并解答,其他学生也可共享。3.教师信箱模块。学生上网注册,就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E-mail地址,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电子邮箱来讨论和交流问题了。 (三)科学规划是校园网站资源检索的基础 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中,教学资源检索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分类索引的基础之上。校园网站必须根据师生的需求开发资源检索系统,向师生提供素材、学科类别属性、资源关键词等检索方式,从而将师生需要的教学资源信息最快、最优地呈现给师生,提高师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效率;完善教学资源特征描述,以跨平台的教学资源检索为发展方向,建立资源的索引、描述、定位信息,实现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周期管理,从而使师生访问各种多媒体资源的技术达到最优,进而实现跨平台教学资源信息检索;建立资源收藏服务系统,从而使师生可以将检索出来的有用信息收入自己的收藏夹,以免再次搜索。 (四)提高教师素质是发挥校园网站功能的关键 只有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才能保证校园网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而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首先,学校必须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制定培训方案,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多层次的教育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Internet操作技能,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机整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其次,学校要积极创建为师生服务的网络教学环境,并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五)发动教师的力量是丰富校园网教学资源的保障 教师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发动全体教师为校园网站提供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导学案、课件等资源,并根据现有资源和平台,建立分类科学、检索清晰的资源站点。这既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又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总之,学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资源建设意识,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校园网站包括硬件、软件、资源和人员四个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这四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系统的校园网站。因此,中小学应该在软件(教学网站)建设、资源建设和人员培养等多个方面下工夫。网站建设需要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专门的专业型人才进行软件的开发、维护、升级。资源建设方面不仅需要教学资源开发人员,更需要每一位学科教师的参与。只有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站的建设中来,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的、持续更新的教学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站的教学功能。 作者简介: 曾桐伟,男,河西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刍议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建设校园网站的意义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站;目的;方案 1 建设校园网站的目的、意义及发展问题 1.1 目的 网站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也是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主要渠道。校园网站则是为了更好的办学,提高学校知名度,他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校园网站(Web Site),作为在数字空间之中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已逐渐成为代表学校在虚拟电子世界在地位和形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校园网站,不仅能够及时地向社会展示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有利于外界深入了解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在如今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重点的时代中,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园网站,或校园网站所有提供的信息类型和服务项目,甚至校园网站本身设计技术的优劣、网页界面的美观与否,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校园信息化程度和社会声誉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系作为学院骨干系部之一,为了充分发挥对外宣传作用,以我系内新闻为基础,也亟需建立起自己的网站。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日益普及,校园网的建设也飞速发展。为了适应校园网网络硬件环境的发展,不断扩展网络应用,丰富校园网信息资源,各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面向学生的免费主页空间服务。随着校园网络在教学、科研、管理领域的普遍使用,人们对信息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将有一个新的认识,校园网站建设也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1.2 建设校园网站的重要意义 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商标",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建立自己学校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网站的超时空特性,不仅能让地区内的人们了解学校,更可让世界了解您的学校。凭借学校网站,学校就可成为教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花朵。 学校网站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它集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这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投入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力上达成平等,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不再会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学校网站能提供教学互动的全新方式,学校网站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它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制约。它可以使广州与北京、城市与乡村的学校同处一室,共同讨论,共同共享。地理上的界限在这里模糊和消失了,学校网站是真正没有围墙的学校。 学校网站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认知世界有诸多方式。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生寻觅不同的教育方式,各取所需。学校网站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自己的途径,按自己的速度接受教育与学习,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最佳的教育机会,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植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学校网站是最佳的教学研究室,学校网站与教育类专门网站的有效链接,给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各科素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提高效率。 1.3 校园网站建设发展及问题 不可否认,尽管近年来,中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由于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差距。诸如在无线网络、校园电子商务、CIO体制建设和电子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方面。 首先,在校园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方面,虽然国内有一定比例高校的网站能够提供这些信息和服务,但与美国相比则要低得多。例如,目前,国内高校能够提供“完整在线课程”的比例(32.1%)仅为美国高校的二分之一;同时,在“期刊和参考书资源”方面,已有76.4%的美国高校能够提供此类服务,而国内高校只有45.1%。另外,差别最为明显的是校园“电子商务”情况,目前只有4.2%的国内高校能够提供在线支付费用服务,而美国则在到了40%。同时,在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联网率及网络传输能力方面,国内高校的情况也相对要落后得多。 在CIO体制方面,美国高校已有69.3%的被调查对象设置了CIO服务,而且还有4.2%的设立CIO的美国高校正在考虑设置此职务。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显然要落后得多。目前,已经设置CIO(或类似职务)的高校公占被调查高校的3.9%,其余的高校都没有开始此方面的工作,而且也没有考虑设立此职务。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来说,虽然存在着诸如起步晚、追赶任务紧等劣势,但同时也具有目标明确、可能实现跨越性发展这样的优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多方面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将可能对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 建设校园网站的方案 2.1 工具选择 网页编辑器主要是Macromedia Dreamweaver 和HTML代码编辑工具, Macromedia Dreamweaver是一种混合型工具,在所见即所得的工作环境下可以完成主要的工作,同时也能切换到一个文本编辑器,对HTML源代码进行直接的调整,而且会保持原有代码的格式。Dreamweaver的最佳特性就是他的“往返式(Roundtrip)HTML”的编辑能力,这种特性使图形编辑工具和代码编辑工具输出同样的HTML代码的工具,所以用Dreamweaver使图形化HTML编辑工具中唯一不干扰原有HTL代码的工具,所以用Dreamweaver编辑后,仍可以转回到原来的代码中用编辑工具进行修改。用其它工具修改后,Dreamweaver能自动更新相应的页面,他能很方便地产生动画,嵌入JavaApplet,Active控件,并对用户的动作作出反应,此外,Dreamweaver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处理得也很好。 FrontPage也是常用的较好的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工具,对Web站点又很强的控制能力,可以统一Web站点内页面的外观 和风格。但FrontPage生成的HTML文件的冗余代码所占的比例高达20%~50%,而Dream weaver生成的冗余代码仅占5%~10%。虽然这些冗余代码对网页的显示没有妨碍,但是却使访问速度降低,浪费了存储空间。所以,使用网页制作工具生成的网页,在制作完成上传到网站上之前,通常先对网页进行“瘦身”-消除冗余代码。可以采用手工和网页压缩工具。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语言是用来表示网上信息的符号标记语言,是一种能够被广泛理解的语言,所有的计算机都能够理解的一种用于出版的语言,纯粹的HTMl代码也可以编辑网页,不会破坏原有代码,并常带有许多辅助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创建表格、表单及其他复杂结构,但是制作网页都用代码,实在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因此结合网页编辑器会更方便些.专用的网页编辑器还有一类是完全的所见即所得工具,就是在编辑网页时看到的效果,与使用浏览器时看到的效果基本一致。这种工具主要适合与制作一些美观而不复杂的站点。 2.2 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应主要包括院系介绍、等级考试、友情链接、新闻浏览、会员登陆、新闻浏览等模块。 在Dreamweaver Mx中创建框架,选择上方及左侧嵌套的框架,保存框架集,再分别保存上下框架。打开属性面板设置框架属性在顶部框架内创建标题栏,下方创建导航栏,设置导航栏的链接。. 选中导航栏的一个文本,打开”属性”面板,单击”链接”后面的”文件”按钮选择要链接的文档,可以用导航栏内容,然后再在新的窗口中打开链接,并在”目标”菜单”中选择_blank。
企业会计核算论文: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和 企业会计准则 建造合同 之比较 【摘要】自2003年《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出台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与《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相比,《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相关会计科目发生了一定的变动,本文通过比较,试图进一步明晰二者的区别,以提高两个准则在实际会计核算中的作用。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建造合同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颁布 为了进一步规范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结合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于2003年9月25日颁布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并于2004年1日1日起在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施工企业执行。同时规定,施工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时,不再执行1992年印发的《施工企业会计制度》。 新颁布的《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在199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以下简称《建造合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因此两个准则在一些科目的核算上有很大相似之处,但前者又在一些科目的设置上做了改进,使得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更加详细。在此对《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相同核算内容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两个准则都设有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合同预计损失准备、工程施工、工程结算等科目,《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在《建造合同》的基础上增设了“周转材料”、“临时设施”、“临时设施推销”、“临时设施清理”、“工程结算”、“工程施工”和“机械作业”科目。 二、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核算的比较 对主营业务收入,《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的核算标准相同,即必须首先合理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地估计。在计量和确认建造合同的收入和费用时,首先应根据本准则规定的判断建造合同结果能否可靠估计的标准,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地估计。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当期的合同收入和费用;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企业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地估计,应区别以下情况处理:(1)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加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2)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不确认收入。在会计处理上,核算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时,把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记入“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贷方,期末,将本科目的余额全部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对主营业务成本,《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核算方法相同:按规定确认工程合同收入和工程合同费用时,按当期确认的工程合同费用,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同时按当期确认的工程合同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工程施工-毛利”或“工程施工-合同毛利”科目。在新的《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由于“工程施工”下新设了两个科目,因此之前的《建造合同》中对毛利的核算科目由“工程施工-毛利”改为《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的“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两个准则对主营业务成本核算的主要差别在于计提的预计损失准备。《建造合同》的核算是设置“预计损失准备”科目来核算建造合同计提的损失准备,把在建合同计提的损失准备,记入“预计损失准备”的贷方,在建合同完工后,将“预计损失准备”的余额调整“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而在《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应按相关工程施工合同已计提的预计损失准备,借记“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可见,预计损失准备在《建造合同》中进入成本,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则将其列为管理费用,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改动。期末,“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这两个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这两个科目应无余额。 三、不同核算科目的比较 除去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核算,在“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这两个主要科目中,《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的规定基本相同,只是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稍有变化。 “工程施工”科目核算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和合同毛利,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和确认的合同毛利记入本科目的借方,确认的合同亏损记入本科目的贷方。合同完成后,本科目与“工程结算”科目对冲后结平。 合同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可以直接计入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各项费用支出。间接费用是指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不易直接归属于合同成本核算对象而应根据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有关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各项费用支出。直接费用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使用费用。人工费用主要包括从事工程建造的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费、工资性质的津贴等支出。材料费用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形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零件、半成品的成本和周转材料的摊销及租赁费用。机械使用费主要包括施工生产过程中使用自有施工机械所发生的机械使用费、租用外单位施工机械支付的租赁费和施工机械的安装、拆卸和进出场费。另外还有其他一些费用,主要包括有关的设计和技术援助费用、施工现场材料二次搬运费、生产工具和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费、工程点交费用、场地清理费。 间接费用在发生时一般不易直接归属于受益对象,这些单位如果同时组织实施几项合同,则其发生的费用应由这几项合同的成本共同负担,因此,间接费用应在期末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分摊计入合同成本。在会计实务中,间接费用一般应设置必要的会计科目进行归集,期末再按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有关合同成本。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主要有人工费用比例法、直接费用比例法等。 由于需要对一些间接费用进行分配,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凭证以正确分配这些费用。比如工人工资、奖金等的费用分配表,以及原材料等的使用情况和库存情况的表格。这些资料主要是由企业自己编制,另外还需有相关的发票、收据以及银行收付凭证等;机器费用的分配,就需要有机器工时的使用记录,以及由于安装拆卸等行为产生的费用清单、发票及银行凭证等;租赁机器进行施工的,还需要有机器租赁的合同,以及租赁金交易过程中的发票、银行转账单等凭证。 在会计核算上,《施工企业核算办法》在“工程施工”下增加了“合同成本”和“合同毛利”两个明细科目,施工企业履行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都在“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下进行核算,确认的合同毛利记在“工程施工-合同毛利”之下。而在之前的《建造合同》中由于没有这两个明细科目,所有发生的成本和确认的毛利都记在“工程施工”科目下。 两个准则中“工程结算”的核算内容和会计处理都相同。该科目核算施工企业根据工程施工合同的完工进度向业主开出工程价款结算单办理结算的价款。当向业主开出工程价款结算单办理结算时,根据结算单所列金额,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工程结算”。工程施工合同完工后,将“工程结算”余额与相关工程施工合同的“工程施工”科目对冲,借记本科目,贷记“工程施工”科目,期末“工程结算”无余额。本科目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按工程施工合同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在以上几个科目的核算中,无论是“工程施工”还是“工程结算”科目的核算,其重要的前提是完工百分比的确定。之所以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是因为建造合同的施工期一般都比较长,通常都跨越一个会计年度,为了核算和反映当期已完工部分的合同收入、费用和利润,根据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因而才采用了完工百分比法。 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前提条件是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建造合同划分为固定造价合同和成本加成合同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建造合同,判断其结果的条件不同。要得到完工百分比,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确认方式,获得合同的预算成本和实际发生的成本的数据资料,或者实际完成的施工量及施工总量。 新增的另外几个科目中,“周转材料”核算施工企业库存和在用的各种周转材料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建造合同》中对这类材料的核算是借记“工程施工”,贷记“周转材料摊销”(分摊的周转材料摊销额)、“银行存款”(支付的周转材料租赁费)等科目。新的核算办法设置“周转材料”科目,下设“在库周转材料”、“在用周转材料”和“周转材料摊销”三个明细科目,并按周转材料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对周转材料的领用、摊销和退回以及周转材料的报废,分别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要求施工企业对在用周转材料、部门退回仓库的周转材料加强实物管理,并在备查薄上进行登记,从而规范了施工企业对材料的管理。 “临时设施”核算施工企业为保证施工和管理的正常进行而购建的各种临时设施的实际成本。施工企业购置临时设施发生的各项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需要通过建筑安装才能完成的临时设施,发生的各有关费用,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本科目。同时,又设置“临时设施清理”明细科目核算临时设施的出售、拆除、报废和毁损等情况。在《建造合同》中,临时材料是在“工程施工”的间接费用中进行会计处理。 “机械作业”也是一个新增科目,下设“承包工程”和“机械作业”两个明细科目,其核算办法也有些变化。《建造合同》的核算是借记“工程施工”或“生产成本”科目,贷记“机械作业”。《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核算办法是把发生的机械作业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累计折旧”等科目。月份终了,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分配和结转:借记“工程施工”或“其他业务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而在《建造合同》中没有这个科目,只设“工程施工”科目对直接人工、直接材料、机械作业进行核算。由于没有“临时设施”科目,当然也没有“临时设施推销”、“临时设施清理”科目。 四、结束语 以上是对施工企业的几个主要的会计核算科目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颁布前后不同的会计处理做的比较说明,但存在一点疑问: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补充报表项目及编制说明中第二条要求在“存货”下增加“其中:已完工尚未结算款”项目反映施工企业在建施工合同已完工但尚未办理结算的价款,而又在第四条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的“预收账款”项目下,增加“其中:已结算尚未完工工程”项目,反映施工企业在建施工合同未完工部分已办了结算的价款。两者性质类似,而核算科目却相差很多,据此,似乎把“已完工尚未结算款”放入“应收帐款”较好。总的来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在之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核算科目,使得核算内容比以前更细致,从而对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内部监督起到更大的作用,也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产生了便利。 企业会计核算论文:浅析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会计核算 论文摘要:本文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主要业务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特点入手,详细阐述了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费用的估算,最后总结出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特点。 1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业务 房地产是房产与地产的总称。房地产开发可将土地和房屋合在一起开发,也可将土地和房屋分开开发。房地产开发企业就是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企业,它既是房地产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房地产商品的经营者。进行的主要业务有: 1.1 土地的开发与经营。 企业将有偿获得的土地开发完成后,既可有偿转让给其他单位使用,也可自行组织建造房屋和其他设施,然后作为商品作价出售,还可以开展土地出租业务。 1.2 房屋的开发与经营。 房屋的开发指房屋的建造。房屋的经营指房屋的销售与出租。企业可以在开发完成的土地上继续开发房屋,开发完成后,可作为商品作价出售或出租。企业开发的房屋,按用途可分为商品房、出租房、周转房、安置房和代建房等。 1.3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开发。 1.4 代建工程的开发。 代建工程的开发是企业接受政府和其他单位委托,代为开发的工程。 2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特点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施工企业不同。其经营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开发经营的计划性。 企业征用的土地、建设的房屋、基础设施以及其他设施都应严格控制在国家计划范围之内,按照规划、征地、设计、施工、配套、管理“六统一”原则和企业的建设计划、销售计划进行开发经营。 2.2开发产品的商品性。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产品全部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按照供需双方合同协议规定的价格或市场价格作价转让或销售。 2.3开发经营业务的复杂性。 所谓复杂性包括两个方面:(1)经营业务内容复杂。企业除了土地和房屋开发外,还要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经营业务囊括了从征地、拆迁、勘察、设计、施工、销售到售后服务全过程。(2)涉及面广,经济往来对象多。企业不仅因购销关系与设备、材料物资供应单位等发生经济往来,而且因工程的发包和招标与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发生经济往来,还会因受托代建开发产品、出租开发产品等与委托单位和承租单位发生经济往来。 2.4开发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额大 开发产品要从规划设计开始,经过可行性研究、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七通一平、建筑安装、配套工程、绿化环卫工程等几个开发阶段,少则一年,多则数年才能全部完成。另外,上述每一个开发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加上开发产品本身的造价很高,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金。 2.5经营风险大 开发产品单位价值高,建设周期长、负债经营程度高、不确定因素多,一旦决策失误,销路不畅,将造成大量开发产品积压,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3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费用估算 经营房地产投入资金多,风险大,在项目的规划阶段,必须对项目的投资与成本费用进行准确的估算,以便作出经济效益评价、投资决策。 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过程就是房地产商品的生产过程,因而其投资估算与成本费用估算不可截然分开,应合二为一。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与成本费用估算的范围包括土地购置成本、土地开发成本、建安工程造价、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及开发期间的税费等全部投资。 房地产建设项目各项费用的构成复杂,变化因素多、不确定性大,依建设项目的类型不同而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其投资和费用构成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一般房地产开发项目而言,投资及成本费用.由开发成本和开发费用两大部分组成。 3.1开发成本 共有八项: 3.1.1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一定年限内的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支付土地出让金的估算可参照政府前期出让的类似地块的出让金数额并进行时间、地段、用途、临街状况、建筑容积率、土地出让年限、周围环境状况及土地现状等因素的修正得到;也可依据所在城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城市基准地价或平均标定地价,根据项目所在地段等级、用途、容积率、使用年限等因素修正得到。 3.1.2土地征用及拆迁安置补偿费。 (1)土地征用费。国家建设征用农村土地发生的费用主要有土地补偿费、劳动力安置补助费、水利设施维修分摊、青苗补偿费、耕地占用税、耕地垦复基金、征地管理费等。农村土地征用费的估算可参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进行。(2)拆迁安置补偿费。在城镇地区,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依据法定程序,将国有储备土地或已由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使用的土地出让给房地产开发项目或其他建设项目使用。因出让土地使原用地单位或个人造成经济损失,新用地单位应按规定给以补偿。它实际上包括两部分费用,即拆迁安置费和拆迁补偿费。 3.1.3前期工程费 前期工程费主要包括:(1)项目的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所需费用。一般可以按项目总投资额的一定百分比估算。通常规划及设计费为建安工程费的3%左右,水文地质勘探费可根据所需工作量结合有关收费标准估算。(2)“三通一平”等土地开发费用。主要包括地上原有建筑物、构筑物拆除费用、场地平整费和通水、通电、通路的费用等。这些费用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量,参照有关计费标准估算。 3.1.4建安工程费 它是指直接用于建安工程建设的总成本费用。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费(建筑、特殊装修工程费)、设备及安装工程费(给排水、电气照明、电梯、空调、燃气管道、消防、防雷、弱电等设备及安装)以及室内装修工程费等。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建安工程费可采用单元估算法、单位指标估算法、工程量近似匡算法、概算指标估算法以及类似工程经验估算法等估算。 3.1.5基础设施费 它又称红线内工程费,包括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绿化、排污、排洪、电讯、环卫等工程费用,通常采用单位指标估算法来计算。 3.1.6公共配套设施费 它主要包括不能有偿转让的开发小区内公共配套设施发生的支出。其估算可参照“建安工程费”的估算方法。 3.1.7不可预见费 它包括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依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和前述各项费用估算的准确程度,以上述1~6项之和为基数,按3%一5%计算。 3.1.8开发期间税费。 开发项目投资估算应考虑项目在开发过程中所负担的各种税金和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征收的费用。在一些大中城市,这部分费用在开发建设项目投资构成中占较大比重。应根据当地有关法规标准估箅。 3.2开发费用 开发费用是指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有关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3.2.1管理费用。 可按项目开发成本构成中前1-6项之和为基数,按3%左右计算。 3.2.2销售费用 它指开发建设项目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或委托销售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以下三项: (1)广告宣传费。约为销售收人的2%一3%; (2)销售费。约为销售收入的1.5%一2%; (3)其他销售费用。约为销售收入的0.5%一1%。以上各项合计,销售费用约占销售收人的4%一6%。 3.2.3财务费用。 它指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为借款利息和其他财务费用(如汇兑损失等)。 3.3投资与成本费用估算结果的汇总 为了便于对房地产建设项目各项支出进行分析和比较,常把估算结果以汇总表的形式列出,格式略。 4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估算的作用 一是筹集建设资金和金融部门批准贷款依据;二是确定设计任务书的投资额和控制初步设计概算的依据;三是可行性研究和在项目评估中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依据。 5、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特点 由于其经营活动的特殊情况和管理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施工企业相比,会计核算有如下特殊情况:产成品的种类多,核算方法不同;产品成本的核算复杂;经营收入及其相关税金的核算不同。 企业会计核算论文:谈对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 摘要:会计核算是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汇总、加工、处理系统,而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的任务计划、资源分配和业绩考核系统。预算管理在进行任务计划、资源分配和业绩考核过程中,都必须以会计核算数据为基础。本文以此为前提,讨论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对预算管理的影响以及基于预算管理的需要,如何构建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 关键词:会计核算 管理 体系 规范 分析 1 会计核算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影响分析 根据对历史数据的依赖程度不同,预算编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量预算:二是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假设历史将会重复。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适当的增长,编制预算;零基预算则立足于未来,按照逐级深入的方法,以因素分析的理念,编制预算。 以增量预算的方式编制预算时,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对企业的预算编制存在如下影响: 1.1 历史核算的稳定程度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一般来说,以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应该具备五年以上的历史数据。但如果企业的历史数据的核算方法、核算口径。甚至会计主体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则作为核算结果的历史数据在各年之间没有可比性,从而难以总结历史规律,也就无法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 1.2 历史核算的口径决定了企业预算编制的明细程度。 1.3 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决定了企业预算编制的公允程度。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主要是指会计确认和计量遵守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情况。 可见,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对于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的预算管理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即使以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预算,对历史数据的依赖也是难以避免的。正常经营的企业按照零基的方法编制的预算。也需要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使编制的预算更加合理。 2 如何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 中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一直处于改革变动之中。很多企业没有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政策不细化、不明确、不规范,会计科目不统一,对许多会计事项的处理还大量依赖各级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会计人员往往会作出有利于完成预算指标的会计判断甚至操纵会计信息。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情况下,预算考核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异化比较普遍。因此,要真正发挥预算考核的激励作用,就必须规范会计核算基础。 2.1 规范的会计管理制度 会计管理制度是企业会计人员、档案、核算的管理制度,内容庞杂。一般来说,会计管理制度包括:①会计岗位划分及岗位责任制管理办法,具体包括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岗位划分,各岗位的责任范围等;②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包括会计部门管理人员和核算人员的任职资格、招聘、岗位技能、培训、职业道德等内容;③会计工作交接管理办法。包括会计知识的交接和会计资料的交接。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就业人员的低流动性,企业并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交接管理办法。其结果是,当最近几年会计人员的流动性显著提高时,会计人员交接手续不完善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企业的历史会计信息不完整、会计政策不连贯、会计科目不统一,给预算的编制和考核带来了很多问题;④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包括会计材料的形成与归档。会计档案的分类、排列与编目。会计档案的保管与统计,会计档案的提供利用,会计档案鉴定与销毁等内容;⑤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包括软件的选择、系统初始化、密码管理、系统维护等内容;⑥会计检查管理办法。包括会计检查的内容、会计检查的周期、会计检查的组织实施、会计检查结果的使用、会计检查结果的反馈等内容。 2.2 规范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长期以来,企业普遍存在重视会计科目而轻视会计政策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会计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会计政策不规范,就会使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从而导致其作为预算考核的依据缺乏合理性基础。笔者在长期从事预算管理咨询和会计核算咨询的实践中注意到,许多集团公司甚至不了解相关子公司的会计政策。 目前,由于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损益预算领域,所以,基于预算管理的需要,规范会计政策首先需要规范与损益确认相关的会计政策。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确认政策;二是成本、费用的确认政策及成本费用的划分;三是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与无形资产摊销政策;四是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五是存货与短期投资发出计价的有关会计政策。 对于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来说,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包括两种情况: 2.2.1 所有纳入预算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业务范围相同。这类企业一般具有高度的行业专门化特征,全集团内部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行业,如中国的电信行业、发电行业、供电行业等等。集团公司能够从全集团公司出发,全面制定标准、详细的会计制度。 2.2.2 纳入预算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业务范围不相同。这类企业涉及的行业较多。在这类企业内部,包括很多种业务种类。如制造、施工、物流、服务等行业,如中国的一些控股公司、国有企业的实业公司等,集团公司不能制定标准的会计制度,这就要求集团公司强化管理手段,提高对子公司业务的熟悉程度,制定差别化的会计政策。但要强调的一点是,从预算考核数据的真实性出发,控股公司的会计核算办法一般应该由集团公司制定,至少应该由集团公司核准。 2.3 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中,各责任中心会计科目的相互统一性和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的统一性,是减少预算工作量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强化预算考核的前提。有的企业的预算由各部门编制,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数据难以汇总,难以实施考核。如在预算管理中,规定非设备修理费不得高于修理费的15%,但是,在会计核算中,并没有按照非设备修理费和设备修理费进行明细核算,考核只能依靠修理部门的统计数据,结果出现了由被考核部门提供考核用信息的逻辑悖论,难以发挥考核的作用。 所以,要使预算管理规范化,必须实现会计科目统一化。 ①由控制预算管理的最高层次企业制定会计科目,并明细到一定级次;②在已经规定的会计科目级次上,下级企业既不能增加科目,也不能减少科目。只能在最末级下设科目,以保证数据的汇集能够自动完成;③各级企业设置科目的明细程度以满足本级企业的预算管理需要为最低原则。如,集团公司在进行预算考核时,如果要单独考核下级企业的业务招待费,则会计科目的设置至少要能够满足单独核算业务招待费的需要。 2.4 固定的会计报告制度 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必须对各责任中心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分析、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异常情况进行深入的因素分析,并报告企业的预算管理当局。固定的管理会计报告是企业预算分析和控制的依据。固定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①预算分析指引。②管理会计报告表格体系,主要是明确在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中,分别向哪些级别的管理者报送哪些明细报表。一般来说,在日报、周报中,主要向最高层报送现金流量信息:而在月报、季报和年报中,要向各责任中心报送本单位的预算完成情况,向公司的最高层报送全企业的预算完成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非预期差异,还要详细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加以报告。③报告周期及时限,主要明确每种报告类型的上报时间。如日报在当日的次日上班后一小时内上报,周报在下周一早上上报。月报在次月前三个工作日内上报等等。 企业会计核算论文:试论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和对策 摘 要 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我国会计制度仍处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由此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着较多问题,就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规范的对策。 关键词 房地产 会计核算 问题 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完善,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断,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目前适用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房地产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等,如何在门类众多的制度、准则、规定之下,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改进现有会计核算方法,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是会计人员的职责。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目前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法。 1 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 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确认的复杂性 房地产商品的销售包括两种,一种是自行开发并销售,另一种是事先与买方签订合同,按合同要求进行开发。对于后者,应按照建造合同的标准进行收入的确认。而对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商品,由于其开发的周期较长,耗资巨大,其商品具有较高的价值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房地产商品销售往往采用预售、分期收款销售等多种销售方式。房地产商品销售的前提是首先取得预售许可证和销售许可证,在此基础上,一般要经过签订预售合同并预收房款、签订正式销售合同、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买方验收确认、收取房款、办理产权过户等销售环节。因此,房地产收入的确认同其它的生产收入相比具有一定特殊性。《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以结算账单提交买方并得到认可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确认标准,该规定比较简单,宜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但没有反映销售的实质,理论上不够合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规定以风险和报酬的实质转移作为收入确认的标准,理论上具有合理性,但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实务中如何运用这一标准则比较混乱,核心问题在于应在哪一环节确认为收入,其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商品房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转移。 1.2 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成本与售价的不配比性 首先,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开发项目从获得土地并开发完成到确认收入短则1~2年,长则4~5年,必然使得企业投入产出比例呈阶段性不合理;在项目建设期内大量投入资金,并发生大量费用计入当期;由于项目尚未完工,即使开发产品已预售完毕,其预售款项也无法确认为收入,其结果是为配比原则的应用造成了困难。 其次,房地产开发商品的成本载体是整个建设工程,而销售则是按楼层或户型为单位,这样就造成单个楼层或户型的售价明显与其成本不配比。如同一结构的房屋,低层建筑施工成本低于高层建筑施工成本,但销售时低层售价却高于高层售价;又如“丁字形”楼房虽然同楼层成本一样,由于朝向不同,其售价相差也很大。 通常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结转方法是:按当期竣工后的核算对象的总成本除以总开发建筑面积,得出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然后再乘以销售面积得出本期销售成本。这样均摊计算的结果没有考虑房屋楼层、朝向的因素,得出的经营成果不具有真实性。 1.3 收益评价指标不能真实反映企业业绩 房地产企业投入产出周期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表现在会计年报中往往是业绩波动较大——项目建设期内业绩不佳,验收售出后,大量预收款确认为收入,期间间隔在一个会计期内还好,但一个项目往往要跨4、5个会计期,故不适用一般的公司业绩评价指标,如净利润指标就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其真实经营情况,尤其是上市公司,极可能误导投资者。一个经营情况很好的开发公司,其净利润可能很小甚至是负数,但有大量的在建工程和很好的预售情况,现金流状况极佳,有很强的盈利能力。同理一个盈利的公司也可能正危机四伏:面临着因施工质量导致的巨额赔偿,大笔银行贷款到期而无力偿还,尚未结清的担保金,由于市政规划调整,地价变化导致的土地风险等等;故此,评价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业绩,千万不要以指标论好坏,应透过指标看实质,看其资质信誉、实力、现金流量、资产质量,还有更重要的表外风险等等。当然,这有赖于我们会计界同仁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与充分披露。 2 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规范的对策 2.1 正确确定和应用收入确认标准 房地产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应符合两个标准,即法律标准和专业标淮。 (1)法律标准。法律标淮是指我国相关法规中规定的房地产销售必须符合的条件或标淮:如对于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未按照出让合同规定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或未按照出让合同规定进行投资开发的,以及权属有争议的、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房地产不得买卖。凡是不符合上述标准的,即使房地产商品已经开发完毕,甚至取得了相关报酬,并转移了风险,也不能作为收入予以确认。法律标淮是专业标准的前提条件。 (2)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是指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标淮,即收入确认的4个必要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企业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上述规定中,收入确认以风险和报酬实质的转移为标准,理论上比较合理,但由于房地产业销售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实际工作中收入确认带来了困难。 笔者认为,房地产销售合同是在房屋尚未建成竣工前的预先销售行为,不论是否收取了款项,均不属于实际发生的销售业务。因此,签订预售合同并收取预收货款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不能作为销售实现依据;签订正式房屋销售合同则如同一般工商企业产品销售合同一样,从法律意义上讲也只是一种合约,房屋未经买方验收认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给买方,不符《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的有关规定,故也不能确认收入;购买方取得商品房产权证的环节较为特殊,尽管房地产商品最终是以产权证上权利人主体的更替为所有权变更的主要标志,但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开发前根据规定需要支付土地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证,并办理领取预售许可证、在工程获得有关部门竣工验收领取销售许可证、签订正式房屋销售合同,并向客户收取房款、交付买主办理入住手续的情况后才办理产权过户手续,且产权证的办理涉及到房地产管理、土地管理等政府有关部门,办妥产权证书的时间并非开发企业所能控制。如果此时确认收入,会导致收入滞后,同样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所以,尽管房屋产权证书是房屋所有权的标志,但并非是确认收入的必要条件。 2.2 引入计划销售价格的概念,使销售收入与成本配比 建议引入计划销售价格的概念,解决销售成本结转错位,与销售收入不配比这一特殊问题。即当开发的房屋达到可销售状态时,企业根据成本、市场、地段、楼层、朝向等因素制定一个计划销售价格,作为成本分配标准。 (1)实际售价成本率法,是在季度前两个月按实际售价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等于季末销售成木的方法调整。具体操作顺序是:分类明细账按开、竣工时间相同或相近且一并办理决算的项目设置账户,在此分类明细账基础上,再按计划价格相同的房屋分类设户,价格不同的分别设置。季度前两个月可按分类明细账结转成本,即按分类明细账记载的当月实际销售额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率得出当期成本结转数,对销售房屋只登记数量,待季末将未销售房的计划售价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率得出月末留存成本,用倒挤的方法结出销售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开发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优点是可以减少工作量,缺点是季度前两个月受房价影响会产生一定误差,且不能及时、准确提供较详细的成本资料。 (2)计划售价成本率法,就是始终按计划售价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率进行结转。只要是开发建设工程已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就可以把商品房成本按楼栋、楼层、单元予以确定,甚至可以计算出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因此可以按单元设置账户,也可以把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相同的商品房归类计入同一账户。销售成本按单元设置账户的房号直接对号入座结转,按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归类设户的,可按销售面积乘以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得出销售成本。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结转工作量较大,但遵循了一贯性原则,提供信息可靠及时,并能将结转成本工作量分散在日常工作中,适用于一般房地产开发企业。 2.3 扩大信息披露内容,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披露中的信息含量 (1)增加土地储备量及成本构成的信息。房地产开发成本中土地成本的比例一般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能否拥有土地储备以及土地储备的成本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开发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拥有大量优质低价的土地储备的企业来说,土地成本低本身隐含着巨额的利润,在土地出让市场向招标拍卖过渡以后,相对于其它公司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保持良好的增长,从而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而信息使用者通过企业披露的土地使用权总额无法判断其土地储备的信息。因此,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土地储备量及取得成本情况的披露是必要的。 (2)增加分项目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我们建议应在其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分项目的现金流量信息,即以企业每一开发项目为基本单位,披露其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包括销售房地产收到的现金、购买工程物资以及支付工资等所支付的现金,以此提高其现金流量信息的有用性。 (3)重视质量保证金及风险的披露。房地产开发行业特性——具有高风险,应在会计信息披露环节得到充分的揭示。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建立质量保证金制度,为房地产商品的质量提供保证,但鉴于房地产商品的长期性、高价值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质量保证金与一般工商企业产品质量保证不同之处在于其保证金的数额更大、保证期限更长。因此,应由企业根据所开发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取质量保证金,计入工程成本,以提高应付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在其财务会计报告中充分揭示其各种风险,而不应仅限于抵押风险,即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报表附注中应增加风险披露的内容,就企业尚在开发的土地、工程项目等面临的开发风险、筹资风险、土地风险等进行说明,提高风险的透明度。 企业会计核算论文:论如何完善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我国中小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在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就业,推动科技进步等发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企业经营难度增大,加上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问题不解决,很容易让企业陷入困境。笔者做了大量相关的研究,结合从事的职业,对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出几点对策。 2003年,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中小型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提出以年末从业人员数量和资产总额为核心指标的评定标准,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四部委又对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进行调整,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特征为:一是所有制结构灵活多样,投资主体多元化,船小好调头,发展迅速;二是我国中小企业近几十年的发展都是依赖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获得成功,但是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工人工资的大幅度增长,中小企业的劳动密集型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所以提高科技装备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企业摆脱低附加值、重复性投资生产的重要出路;三是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发达,内部地区相对落后;四是中小企业涵盖范围广,分布地区分散,主要是各地方的乡镇企业;五是中小企业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窘境,一些小企业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很难与大企业相抗衡,且短时期内,很难转变这种态势。以上五种特征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会计核算等方面的问题。 1.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长了很多,经历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洗礼,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各项制度逐步完善,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然而,各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会计人员配备不齐全,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我国大部分企业基础较差,对管理不够重视,造成会计机构设置层次不清晰、分工不具体等问题,有的微小企业为了解决成本,甚至不安排会计人员或者安排自己的亲戚担任会计,有的甚至是一点儿会计知识都不具备,更不用提持证上岗了;还有一部分采用的会计外包的方式,兼职会计问题严重,流动性强,管理性差。同时,还存在着会计人员学历层次低、会计人员老龄化、会计培训不到位等问题。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缺乏一方面与经营者的个人素质和重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由于企业规模小,激励方式有限,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不够,造成会计人员招不来,留不住,发展不好,人员不稳定,跳槽现象严重,这些都对企业会计核算水平造成了直接影响。 1.2核算主体不清晰,违规问题严重 中小企业具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同时也有产权不明晰,管理不规范的劣势。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集中,投资方和管理方混为一谈,产权不明晰,都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困难,由于有些企业对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不按照规定记账,造成会计核算中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不设立账面,以票代帐,或者账面管理混乱。在会计核算方面,有些企业用记账的方式操纵利润,或者用收入不计入账面、虚增成本等手段逃税,给国家带来损失。有些中小企业不按照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分类,而是根据自己需要尽快处理等等,这些操作都没有认真执行相关规定,而是按照经营者的意图随意更改账面,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另外,还存在着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交易时愿意和合作方执行较低的价格,会计记账时采用不合规的收据入账或者根本不入账,不仅仅违反会计制度,也有悖于法律的要求。 1.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或不完善或根本没有,有的企业虽然各项规章制度齐全、财务制度健全,但在执行中形同虚设,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一些企业经营者虽然看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因为企业小,觉得时机还不是很好,有的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有的管理人员素质无法到达建立完善制度的程度,制度不健全对企业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给企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作用,不仅造成内部管理混乱,造成企业资产流失,人员流失,会计失真,无法为经营者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损害了企业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对外部管理和监督带来了很多困难。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经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很难独立的处理会计问题,而是受制于老板,按照经营者的意图调整会计,无法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 1.4对会计档案重视不够,会计资料保存不善 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没有按照要求将会计档案保存好,既没有专人负责资料的管理,也没有固定的地方存放,造成大量的会计报表和会计凭证随意堆放,到账会计资料损毁、丢失的事情经常出现,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比如上市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等等,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加强管理,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2.解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对策 当前,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会计核算执行不严格,会计信息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因为应加强以下几点工作。 2.1建立相关会计机构,提高从业人员工作水平 中小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建立相关会计机构,同时,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安排和企业规模相匹配的会计人员,招聘会计人员第一需要人数要充足,不能仅仅配备一名人员应付会计工作,第二综合素质要高,一般应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规模较大的企业甚至需要中级职称以上的会计。会计人员绝不仅仅是记账这么简单,还有对日常经营状况进行监督,为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为了招得来、留得住这些会计人员,要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制定培训计划,对留下来的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尤其是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确保他们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准则进行账簿设置,照章纳税,加强对日常账面的处理的练习,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业务能力和道德素质。 2.2规范会计日常工作,提高工作能力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会计核算主体的管理,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要密切关注会计核算范围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会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提供给管理者、经营者和有关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会计工作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处理的好坏不仅仅影响到企业和国家间的利益分配,也涉及到工人工资的发放乃至社会的稳定。所以,企业经营者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做好风险防范,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度,使会计信息公允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情况,为经营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准确的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预测企业发展前景。 2.3加强外部监督管理,完善企业各项制度 如果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经营者的水平不能同步提高,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弊端就会逐渐显现,比如岗位设置不合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就会妨碍内部控制指标的实现。如果企业会计核算做不好,会计监管不力就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甚至会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要随着规模的扩大,加强对财务会计的重视程度,加强企业外部监管,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核算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决定了不能依靠企业自身的自律来加强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管,更多的还是依靠来自政府部门的外部监管,对中小企业进行会计规范,所以按照有关要求,企业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建立完整的会计制度,对于没有按时按规定建立账簿体系的要严肃处理。同时,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也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工作指导,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完善的账目和会计核算制度。 企业会计核算论文:浅析新经济时代小企业会计核算 论文 关键词:新 经济 时代 小 企业 会计 核算 论文摘要:小企业的蓬勃 发展 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小企业伴随着起灵活性的同时是其自身会计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对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小企业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更有甚者一人兼任几家或十几家企业的会计,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够规范。从2005年的1月1日起,《小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实施,这就为我国的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解决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问题,减少乃至杜绝小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 1.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如今,在小企业的会计队伍中,无证上岗无人过问,有的虽有会计证,但业务技能不高。如在提交税金的会计核算上,将城建税、 教育 费附加和综合基金混为一谈,一起列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内,提取时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金”;交纳时借记“应交税金”;贷记“银行存款”。结果,将这笔会计业务应分别在“应交税金—城建税”“其他应交款”、“营业外支出”核算的内容,都在“应交税金”中核算。 1.2乱提折旧。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的只有几万元,有的超过百万元,企业与企业之间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也不一样。固定资产在短期提完折旧后,账面上的固定资产原值就等于了“累计折旧”的余额。对此,有的会计认为,这两个账户的余额相同,在资产负债表上,其固定资产部分的列示己没有意义,即“固定资产原值”减“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为零。将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的余额填上去或不填上去,固定资产净值都为零,为了省事,会计人品干脆在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部分,什么也不填,既不影响此表的平衡,又能节约编表时间,可谓一举两得。更有甚者,在下年度换新账时,总账上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也被取消。实际上,固定资产折旧虽已提完,或已提足,但企业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仍然存在,有的依然能正常使用多年,而将总账和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抹去,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3费用开支无标准。小企业,一般是老板当家,在费用开支上,一切由老板说了算,哪些费用能开支,哪些不能开支,乃至用多用少,会计人员在核算上不好监督,也无法监督,老板们也理直气壮,反正是花的我自己的钱,会计管不了。企业内部如此,企业与企业间也是这样,没有统一的费用开支标准,最明显的表现在企业的出差费、业务费和广告费上。 1.4利润不分配。只要我们看一看小 企业 的 会计 报表,便能知道大多数小企业实现的利润,年复一年的在“未分配利润”账户内,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之类的会计科目,其余额永远为零。我们说除了亏损企业,凡是有利润的企业,在交纳企业所得税之后,会计人员都应当按照制度规定,将企业的税后利润进行合理、规范的分配,不但能反映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而且也是会计核算完整性的需要,更是一项非做不可的工作。 2.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途径 2.1建立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依据《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可以建立其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只有建立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后,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才有可能按要求、门类记账;按会计制度中设置好的会计科目对业务进行分类、整理,才能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另外,会计核算模式建立后还能够健全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2.2整顿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会人员。首先,从账簿、凭证管理入手,严格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 经济 合作组织会计制度》的及有关会计核算办法的出台,从而使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2.3促进小企业会计人员索质的提高。提高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索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强化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教育 。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认真学习《小企业会计制度》,促进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其具体操作主要有:一是各地财政部门要配合小企业业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小企业会计制度)培训工作,将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从小企业自身做起,完善用人机制,敢于推陈出新、摒弃陋习,积极为年轻的、业务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待遇应予倾斜,吸引会计本科生、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去工作,逐步改善其会计人员结构。 2.4积极开展委托记账业务。对于无条件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的小企业,按规定应当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持有记账许可证书的其他记账机构进行记账。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必须真实,受托人必须对委托人提供的凭证及资料进行审核,双方各负其责,共同促进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2.5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原则,正确定位高层管理人员的角色。符合界定的小企业,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也可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只能在二者中仅选其一,既不可各取所需,也不能交叉混用。小企业同样要遵循会计核算的13项基本原则,即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 历史 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 我国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问题任重而道远。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首先要以《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依据建立合理的会计核算模式,加强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其次,财政部应指导小企业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健全账簿体系,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要严肃处理,加强外部监管力度;最后,税务部门也应改进查核方式,改进税务人员对于小企业的态度,加强其对小企业的核查工作。 企业会计核算论文:企业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而会计核算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精细化管理不仅能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从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及应用方法,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促进企业内部的管理升级。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效益优先的时代,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企业只有全面推行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精细化管理的概述 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就是结合预算管理理论,把企业视为一个完整的市场,以目标收入和目标收支差额倒推出目标成本总额,然后根据项目和责任部门的不同职能,进一步倒推成本,把目标成本划分为若干个成本单元,使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责任部门构成一个细分的成本模块。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视为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风险可控为基本前提,以精细、科学、规范、严密为准则的一种管理方法。 三、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1.是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势必会涉及到管理目标的设定、绩效考核等环节,这些目标和考核标准的设定就要求财会部门能够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因此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是实现整个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比如,企业可以建立精细化的会计考核制度,考核结果同薪酬、奖惩相挂钩,给予辛勤工作或对企业有贡献的员工奖励,给予玩忽职守或滥用职权的员工相应的惩处。 2.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举措 现行的会计法律和制度,比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仅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了一般会计处理要求和原则,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而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完善会计规范体系,明确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的各项指标和各项岗位职责,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做到“岗岗有标准、事事有规范、人人有职责”。 3.是提高企业会计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在组织设置、人员安排和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细化,减少会计管理制度上的漏洞,落实对会计人员的有效监督。会计人员在遵循精细化管理流程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从强制性的制度要求变为会计人员的普遍认知和自觉,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企业会计执行力自然水涨船高。 四、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1.会计行为精细化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工作重点内容,因此,促进会计行为精细化管理,建立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符合相应法律法规,对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对原始凭证进行填制的过程中,要确保原始凭证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且能够通过原始凭证来客观反映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实现会计核算工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 2.会计制度精细化 会计制度精细化要求企业必须按照严谨、实用的原则,不断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体系,通过完整的会计核算制度来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条不紊。首先,要构建符合企业内部操作和管理规范化的会计业务制度体系,一方面提高企业会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反过来更好的为企业的经济管理业务服务。然后,会计制度精细化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住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实现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切实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最后,会计核算工作的每项业务、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要做到有章可循,并且在会计制度中明确规范岗位要求和职责,并且实现岗位和程序之间的相互制约和补充,推动会计制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3.会计分析精细化 会计分析主要是对统计资料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的会计活动,通过找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企业取得经营成果的原因,来实现对改进措施的分析和为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指导。会计分析精细化需要明确会计分析体系,加强企业内部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内部公告、标语、文件和会议等方式让企业管理人员了解会计分析,实现会计分析同企业管理达到平衡。另外,在实施会计分析的过程中,要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对企业各部门、各单位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健全各级分析组织,确保会计分析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4.会计绩效考核精细化 会计绩效考核精细化是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绩效考核功能的基础,在会计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考核结果要与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相挂钩,这也是调动广大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性的有效方法。针对会计主管而言,绩效考核指标要能够对主管下属部门绩效情况进行客观反映,比如员工能否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以下属部门绩效情况来直接决定会计主管的绩效,这样可以促进会计主管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并且对下属部门加强管理和督促作用。针对会计人员而言,因为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如果出现违法违纪或会计差错等行为,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会计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主要是涉及岗位职责、责任心、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减少会计人员渎职、粗心、职业倦怠等情况的发生。 5.会计控制精细化 企业完善的会计控制,不仅要有科学的组织结构,还需要具备相对应的会计控制体系来支撑。第一,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内部凭证要种类齐全、内容完整、连续编号,不仅可以对企业各项经济管理活动做好记录工作,而且能够对已发出的凭证编号加以控制;第二,完整的簿记制度。在实现内部凭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整的账簿和报表制度,确保会计记录的严密性;第三,严格的核对制度。具体包括凭证之间的核对,凭证和账簿之间的核对,账簿之间的核对等,通过严格的核对制度来及时发现并改正会计记录的错误,确保账实相符;第四,会计控制要以预防为主,查处为辅,尽量避免因对错误和舞弊的查处影响到企业正常业务的开展,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关键点来实施控制;第五,注意相互制约。在横向关系上,每项业务必须经过两人以上或独立的两个部门来实施完成,在纵向关系上,每项业务要经过不隶属的两个岗位环节,以此来实现会计业务的多方面制约。 作者:刘万忠 单位: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 企业会计核算论文:建筑企业会计核算问题与对策 摘要: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加上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尚未对会计核算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各种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做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建筑;会计核算;对策 一、引言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度量,是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核算,反映了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具体内容包括账簿登记、财产清查、报表编制等。毋庸置疑,建筑施工企业和其他企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是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其内容主要包括整体成本核算、预算,其项目工程周期长而且形式较为多样,难以做到规范化管理,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做好会计核算,以便为企业后续发展和经营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成本核算工作不规范,基础薄弱。成本核算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最关键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观察和研究表明,多数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基础不扎实,工作多流于表面,不能很好的与企业实际情况完美结合,尽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建筑企业会计账簿的核算、启用和登记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在工作实践中,会计账簿的管理仍漏洞百出,账目设置随意,资产记录不详等问题屡见不鲜,这就会导致当企业有两个项目的内容同时转入到结余项目中,余额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无法准确反映企业会计核算实际工作。众所周知,票据和账目在会计核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建筑施工企业在会计管理过程中,对于票据的制作过于随意,账目管理较为混乱,不能严格遵循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来执行。第二,会计信息传递滞后。众所周知,会计信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准确性,一是及时性。这两个特点也是确保会计核算工作可靠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其经济活动较为复杂,对于收集、分析和总结会计数据而言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施工项目或工地较为分散,容易造成信息传递的延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滞后性。另外,多数建筑项目都在外地,具有远程和流动多变的特点,这也会给会计信息的传递带来不确定性,导致合同、协议、决算无法及时的传递到财务上,也影响了财务人员的核算工作,无法及时掌握会计信息,把握收付款情况,也容易造成款项付出超支、坏账、漏税等方面问题。另外,对于还没有完全实施会计核算信息化的中小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会计信息记录和传递相对滞后性更是无法避免。第三,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毋庸置疑,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按照实际的成本支出进行成本核算,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导致成本核算脱离实际。例如施工企业在周转材料会计核算的处理上,主观选择性就较强,对于可以采用分次摊销和分期摊销的材料,施工企业通常会选取对自己有利的摊销方式,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建筑施工项目一般都较为复杂,为了增加灵活性及降低成本,建筑施工企业往往会采取大量授权的模式,即项目经理制度。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往往会造成监管不力的现象。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相对于财务成本核算控制更关心的是企业现金流量,对内部控制的关注不够,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流于形式,往往是围着项目转,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利益采用虚列费用,隐瞒收入等方式,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缺位现象非常普遍,主要原因仍是管理者对会计内部控制的不了解和不重视。工作实践中,会计内部控制也仅停留在表面,监管不严格,在收入和费用等的收支上、账务的记录与核对上非常混乱,企业会计核算形同虚设。 三、做好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第一,强化会计监督机制。会计原始记录不细致,使得成本核算难以开展,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足之处就是原始记录的不够细致深入。施工企业和其他行业相比,会计信息更为复杂且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所以要贯彻实行分级核算,实现公司到分公司再到项目的三级核算制度,同时对工程成本和工程价款进行分段核算,按照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另外,提倡引进ERP等技术,对工程材料、财务数据等进行全面监控,落实会计电算化等方法来优化企业内部控制,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及时。第二,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建立健全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是有效提升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结合其行业特征建立适应自身发展的会计核算体系,形成有效的会计。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明确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确保工作流程切实按照既定程序来开展,大力提升工作效率,促使核算型的会计工作向管理型的会计工作转变。施工企业还必须夯实会计核算工作的每一个节点和环节,使得管理模式趋向制度化和程序化,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促进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三,提升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而言,内部控制的作用极为重要,只有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才能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复杂的行业特性要求其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企业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和稽查制度,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行为,强化对财务风险的管控,确保施工企业通过会计核算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数据,从根本上杜绝舞弊行为,确保企业的资产安全。第四,推进信息化水平,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企业会计核算不及时,信息传递效率低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共存的问题,施工企业必须大力推行现代企业信息化工作,构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提升企业信息的传递速度,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同时不断提升财务管理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等对会计信息的综合利用效率。此外,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施离不开系统操作人员培训和监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将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输入核算系统,还需要系统管理人员及时做好系统维护,同时要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及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为企业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晓晖 单位:西山煤电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会计核算论文: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浅析 摘要:“营改增”是我国企业税收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它对我国税收制度结构的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这一转变过程中,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收入核算、票务管理、现金流、利润核算、纳税方式等多个方面上。为了能够帮助企业更快适应“营改增”的这一变化,保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营改增;企业会计核算;影响 “营改增”是我国企业税收制度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并在近些年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广,“营改增”的实行不仅有利于我国税收制度的完善,还可以有效的避免重复征税的问题出现,它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也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随着“营改增”试点的不断增加,其存在着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明显,部分企业在实行“营改增”后,税负增加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规避“营改增”会计核算中的风险问题,加强“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影响的分析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1.对企业成本核算方式的影响 在还没有开始实行“营改增”之前,通常企业的成本都以价税合计数为准,其中主要包括了真正成本和进项税额这两种。在实现“营改增”以后,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是根据所开具的进项税发票与销项税相抵去进行核算的,其中的抵扣金额主要是由供应商开具专用发票的能力进行决定的。不仅如此,“营改增”的实行,还在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等核算方式上产生了很大的改变。 2.对企业收入范畴核算的影响 在没有“营改增”前,我国的营业税范畴和增值税范畴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营业税主要属于价内税的范畴,在它的计算过程中,价税是不分离的;而增值税则归为价外税,它的计算过程价税是分离的,企业所缴纳营业税通常都时由工程的造价所决定的。而“营改增”的实行则有了较大的变化,成本的入账价值和进项抵扣额之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企业实际需要缴纳税务也变成了不含增值税的工程造价来决定。 3.对企业发票管理的影响 增值税发票是原始凭证的一种,它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主要依据,只有在确保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在还没有实行“营改增”之前,企业所缴纳营业税并没有涉及到不增值税发票的相关内容。而在“营改增”实行后,增值税发票的使用则与交易双方的经济利益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也正是因为这样,让企业的增值税发票管理变得更加严格,其使用过程和使用范围也逐渐规范和完善起来,在增值税发票开具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查,保证增值税发票的种类、时间等相关信息的准确性。 4.对会计业务和会计科目的影响 “营改增”实行后,对会计核算人员的要求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实际的会计核算还涉及到一些特殊业务,例如: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设备技术维护费用抵减增值税额、试点纳税人差额征税等。除了会计业务上的影响外,对其会计科目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它在原有科目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专栏,例如:在“应交税费”中添加了“增值税留抵税额”、在“应交增值税”的科目下,增加了“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专栏等。这些的改动都是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一种考验。 二、应对“营改增”给企业会计核算带来影响的措施 1.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加强“营改增”的适应性 “营改增”的实行虽然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只要做好相关的应对措施就可以快速的适应“营改增”到带来的税务环境变化。在其应对措施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企业相关的会计核算制度,制度是实际工作的重要指导,只有保证会计核算制度的科学性,才可以更好的指导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针对“营改增”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会计核算制度调整,让制度更好符合改革后的工作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提升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保证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 2.调整会计核算方式,优化会计核算流程 “营改增”的实行让企业的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可以更快是适应这一变化,必须进行企业会计核算方式的调整和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首先,进一步的进行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细化,从以往的整体核算逐渐转变为单独核算,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3.加强队伍建设力度,提升队伍综合能力 “营改增”在很多的程度上推进着我国社会税收制度的发展,但同时也对我国的企业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提升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通过有着针对性的培训去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巩固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确保每一为工作人员都可以符合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需求。 4.从长远的角度进行企业规章制度的调整 “营改增”是我国社会税收制度势在必行的工作,企业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及时的做好企业内部相关规章制度的调整,积极应对“营改增”实行后所带来的新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对很大企业来说,“营改增”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企业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好相关的整改,不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人才,从小规模的转变到大规模的更新,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营改增”的这一转变必定会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企业应该做出积极的应对,不断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调整会计核算方式,优化会计核算流程,并注重对会计人员队伍的培养,引入更多综合性高素质人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孔令云 单位:河南龙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陈四楼煤矿 企业会计核算论文:营改增对烟草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摘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我国税务制度发展及进步过程中尤为重要,是我国税务制度体系中的主要模块,能够降低我国现代的税率及社会行业的成本负担。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营改增实施的目的和意义,之后对营改增对烟草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根据相应的影响制定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营改增;烟草企业;会计核算;影响及策略 0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营业税及增值税两者相互并存导致出现多种问题,比如监管障碍、重复征税等,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我国2012年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具有良好的成果,在2016年总理也提出了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此次改革为社会企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包括烟草企业。为了能够使我国烟草企业健康的持续发展,本文就全面分析营改增对烟草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并且对相应的策略进行研究。 1实施营改增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传统税收政策一般使用增值税收及营业税收两者相互结合的原则,此种税收结构没有合理性,首先,税收及增值税收的同时进行,其在纳税方面会使增值税收没有充分发挥,以此影响到税收政策的完善性。其次,增值税收及营业税两者同时进行,会制约到税务管理工作,并且导致出现重复纳税的现象。所以落实营改增政策,不仅具有必然性,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此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历经的阶段。实施营改增的主要意义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落实营改增政策之后,能够完善税收政策。在落实营改增政策以后,能够避免企业出现重复纳税的问题,从而有效解决企业纳税人负担问题,使我国税收政策更加合理,完善税收政策。另外,在落实营改增政策之后,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我国第三大产业中的大部分产业都处于增值税收范围中,在扩大增值税收范围的基础上,还有效降低了由于税负不均匀对企业导致的不利影响,以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我国企业能够健康的持续发展。最后,对于服务企业和交通企业来说,传统缴纳营业税收和增值税收过程中,因为属于缴纳双重税收,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但是在落实营改增政策之后,能够降低税收机制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操控性,从而为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营改增对烟草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2.1经营成果方面 根据合同的价格约定,从价内税变为价外税,企业的定价机制并不会发生变化,在此前提下,营改增实施对烟草企业收入、利润及其他费用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首先,减少房屋租金。在实施营改增之前,企业房租收入根据收取全部价款计入到其他业务中,根据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在营改增之后,房屋租金收入改征增税,流转税税率不变,根据不包含增值税价款进入到收入计量中,降低企业收入,以此减少营业税金。其次,降低可扣除成本费用。在税改前,企业根据价税合计金额入账,能够在所得税之前全部扣除;在税改后,企业产生的费用能够开具增值税发票,只能够将抵扣之后的价值作为所得税前扣除。总体来说,营改增后,烟草企业的税金降低,净利润增加,税利总额没有明显的变化,以此降本增效。 2.2财务管理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烟草企业要对招标价格信息进行深入的阐述及分析,明确对比价价格的内容,也就是税前的价格,报价单位的不同,那么增值税税率也就各有不同。并且如果部分报价单位没有对是否是增值税明确的支出,那么就不能够使用增值税开发票的方式进行。另外,实现合同发票类型的明确,一般合同条款中对待正规发票及普通增值税发票都表示认可,但是从企业利益角度出发,如果合同中的总额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增值税的税率和其发票数量就成正比,也就是说在增值税税率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其发票的数量也逐渐的增加,那么能够抵扣的增值税也就越来越多。所以对于合同中的细节要认真进行明确,从而避免出现一系列的合同纠纷。 2.3企业税负方面 在营改增政策落实之后,因为烟草企业及运输业、其他相关服务具有业务往来,能够在此过程中得到一定金额的增值税发票,使其能够替代税负的金额。但是和烟草行业有关的涉税业务大部分都不能够开出增值税发票,所以也就不能够进行税负抵扣,企业的税负也不能够降低。以烟草行业总体的销售金额不发生改变为基础,降低增值税额度,从而提高总税额的缴纳,但是并没有降低相应的营业税,从而导致烟草企业税负不断提高,那么企业成本必然会增加。 3烟草企业的解决对策 3.1正确评估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 部分地区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的成效显著,在此背景下,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创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评估体系。企业财务部门还要创建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及现有的税收制度,全面规划企业实施营改增的全部工作,不仅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还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2提高企业人员的能力 为了能够使企业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适应全新的税改政策,烟草企业就要重视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及素质的全面培养。在烟草企业中,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及素质对企业在营改增制度背景下的发展及管理具有一定的联系,影响着烟草企业的利益。在此基础上,烟草企业管理人员还要重视会计核算,对相应的会计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使他们具有增值税发票管理意识,从而做好专门的增值税发票的管理,保证烟草企业增值税抵税能够顺利开展。 3.3加强税务筹划 在营改增政策实施的背景下,烟草企业要重视税务筹划工作,根据改革的势头降低企业的税负,以此避免纳税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利用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企业税负。比如烟草企业的运输业务使用哪种方式,自营车辆或者委托运输,根据营改增税收政策计算两者的税负差别,根据实际的计算结果对其进行调整;另外,利用采购业务降低企业的税负,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传统的营业税缴纳供应商变为小规模或者一般缴税人,服务、技术、资质、信誉及质量不变,烟草企业要对供给价格及实际采购价格进行重新计算,从而降低税负。 3.4加强会计审核 在落实营改增政策之后,烟草企业要使用更多的增值专用发票实现进项税额抵扣。但是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全面合适增值税业务报表,并且创建完善的增值税收账目。比如销售环节,增值税销项税额要根据相应的税收制度进行核算计税工作,和销售相关的业务也要根据相应的制度进行核算计税工作。在进行税额抵扣过程中,相关的核算项目要根据税率设置,并且针对税改后的税率改动业务,都要根据相应的税务制度得到增值税专用发票,比如采购和租赁业务,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纳税的压力。 4结语 通过上述可以了解到,营改增为烟草企业的管理及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在政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影响力也在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烟草企业就要制定相应的策略,以此降低营改增政策的影响。企业要重视发票的审核及企业工作人员能力的提高,并且加强税务筹划,从而实现企业税收管理体系的健全。 作者:卢雅云 单位:台州市烟草公司 企业会计核算论文:企业会计核算目标与会计核算体系问题 摘要:企业的会计核算目标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情况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的经济活动涉及范围一般是比较广的,其主要是以政府、企业、相关利益人员以及投资人员的利益为主,通过对这三者之间的利益进行相互权衡,以便建立起和谐的会计核算体系。在本文中,对会计核算目标与会计核算体系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企业会计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目标;会计核算体系 一、企业会计核算目标 企业会计核算目标实际上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会计核算目标进行相关问题的解析。(1)企业经营的根本性目标—资本的税后利润(Rc)。如今的现代型企业需要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必须是以营利为根本目标。首先,企业的发展必定是靠资金的拥有者发展起来的。投资者主要是将自身的闲置资金以投资的方式进行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根本目的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根据于此,企业纳税之后的利润就成为企业经营的根本性目标。在本质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企业是有本质区别的,主要是在于企业资本利润的归属问题。资本主义企业是以私人利润为主,而社会主义经济的企业则是以利益共同分配为主要原则。(2)企业经营的前提性目标—职工的薪金收入(Ri)。如今,企业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成本是物质资源的购买成本及劳动力的成本。企业要往长远的方向上发展一定是需要大力引进人才,给予员工一定的福利,以便让员工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员工的薪金属于企业需要付出的老动力成本,反过来员工的薪金收入是属于企业的效益。因此,企业要在市场中存活,必定是具备强大的资金运行企业的各项业务,有充足的收入支付员工的工资。同时,这可以将其视作是企业经营的前提性目标。(3)企业经营的社会性目标—国家的税收收入(Rs)。企业是社会属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纳税经营一方面试弥补企业经营中所消耗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即是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依靠社会这个强大的主体进行生存,经济活动的对象即是社会群体,因此经营成本除了自身的发展需要,还需要通过纳税的方式回馈社会,以实现企业、社会的循环效益,并最终转化为企业经营的根本性目标。 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1)企业税后利润会计核算体系。企业在其经营的过程中,税后利润会计核算的利益主体是资本所有者,最终的收入是税收利润,其中向外付出物质及劳动力的成本,这就是非常直接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严格控制成本的支出及建立起完善的成本预算体系,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用数学模型形象化呈现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实际上,税后利润会计核算体系的服务主体是资本所有者,而在劳动者和国家的利益上思考,则是一种现代化的会计核算体系。(2)企业薪金会计核算体系。这个体系的主体是企业员工的收入,实际上也是属于企业的效益。在这个体系当中,企业需要尽量减少物质的耗费成本,充分合理分配员工,将员工进行最大化的资源配置,并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上的跟踪及培训,以实现员工为企业带来的最大化利润,同时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员工自身的利益与福利,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企业税收会计核算体系。这个体系的主体便是国家或政府是重要的利益主体。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涉及许多繁杂的业务,直接导致了企业税后核算的困难与繁杂。这个体系最终是实现国家的税收。在税收会计核算体系当中,对企业消耗的成本需要进行严格细密的计算,以保证企业的最大利益化。然而,通常情况下由于企业资本的持有者不同,税收会计和资本所得的会计是一定会产生矛盾的。这主要源于利益分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但是,两者的税收和税后利润都可以随着税利之和的增大而增大,以确保利润核算的正确性及最大化。 三、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 (1)建立建全会计管理制度。在信息化快速普及的现代化社会,企业必须是建立建去哪全面的会计管理制度,充分保证企业内部的安定,才有可能在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首先,企业需要对会计岗位的职责进行严格的明确及划分,并且实施岗位责任制,企业根据充分利用人才,对员工的权利进行明确划分及约束,对员工的工作任务及绩效提出明确的要求,以确保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有效进行;其次,企业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规范性的管理,才能快速建立起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企业需要明确对会计核算和会计部门管理的任职资格的审定,严格对外招聘相关人才,以充分保证会计核算的高效进行。同时,企业应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及定期进行业务上的培训,提高员工工作的能力,以跟上企业的用人要求;最后便是需要做好会计的交接工作。这包括有关会计资料及知识方面的交接,并对会计档案进行有效的保存与管理,便于企业后续的使用及查询。(2)创建规范性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指的是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企业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可能由于市场发展的趋势或是企业本身的局限性,一般是比较重视会计科目的发展,往往会忽略会计政策的相关情况。然而,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企业缺乏相关规范性的会计政策,企业中的会计信息会失去对比性,并不具备科学合理的核算依据。因此,规范性的会计政策涵盖的会计工作需要遵循的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编制报表的基础以及会计期间等,同时需要具备具体的会计政策,一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3)加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力度。企业在自身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成本会计及管理会计在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的重要性,并且对企业成本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并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成本管理系统,实现企业效益的保障。企业可以建立起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并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成立监督管理的体系,对其会计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管控。 四、总结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财政制度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企业会计就显的更加的重要。因此,企业应妥善处理会计工作相关情况及明确会计核算的相关目标,以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 作者:施睿剑 单位:南通交通建设投资公司 企业会计核算论文:如何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较快,特别是第三产业中小企业数量增幅最快,随着市场环境更加有序规范和透明,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总体环境正在改善,财税政策不断优化,但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有很多,特别是中小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得不到应有重视,大多数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较多,未能充分发挥规范的会计核算对提高企业长期经济效益所带来的作用,本文以调研一家中小企业为例,对其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如何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小企业会计准则 中小企业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国际上对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没有的统一的界定,多数国家和地区对中小企业的界定都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划分。我国在2011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小企业作出了划分。体现在第一、不承担社会公众责任;第二,既不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也不是子公司。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五千万家,影响着我国经济趋势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不可或缺的。 一、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各种政策措施不完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企业都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近些年来针对经济发展需要我国财政部门也在努力致力于完善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特点的小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及准则。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姜洁(2013)全面分析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具体适用范围和内容的相关条款的变化,认为新准则简化了小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简化了小企业会计核算,更方便于小企业理解和实际操作,同时这些变化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与税法等相关法律更加协调一致。马琳(2014)认为我国在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上应着眼于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制定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上应该依据以下这些原则:差异化原则、谨慎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以及客观性原则。在制定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方面应遵循的原则有以下观点:张永利(2014)认为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的制定工作,应该在详细的调查实际状况,充分考虑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按照“精细管理、强化内控、经济适用”的思路进行,在完善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的过程中应该贯彻稳定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特点 2011年财政部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活动的行为准则,根据长期的社会实践总结得出中小企业会计规范明显具有普遍性、约束性、发展性的基础特征。普遍性是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实施的基础;约束性是指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作为评价会计行为的明确标准,对于违反会计核算规范的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发展性是指会计核算规范会随着经济环境的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和完善,因此,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也必须随着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的发展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三、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 (一)中小企业提供的会计核算信息失真 通过调查陕西省数十家中小企业会计部门,发现在会计核算中违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现象普遍存在,会计信息质量无法满足可靠性、及时性、相关性等要求,企业许多业务处理并未严格遵守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存在人为调高管理费用的现象,例如A公司业务招待费的核算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业务招待费是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包括招待客户用餐、住宿费等,由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5‰,该公司2012至2014年近三年业务招待费实际支出分别为9.13万元、11.57万元、12.24万元,但是由于超出了抵扣额度,因此公司主管授意将一部分业务招待费计入销售人员的差旅费,最终入账的招待费用分别只有4.215万元、5.895万元、6.205万元。这样做法会直接导致企业账面信息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无法体现企业真实实际绩效,引起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二)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部门设置不健全 在会计核算机构设置方面,由于大型企业非常重视财务工作,认为财务部门是体现企业企业价值核心部门,所以在大型企业中会计核算机构设置比较规范,会计核算机构的设置相对合理完善,从而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满足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对企业的管理发挥出应有的指导作用。然而通过调查陕西省数十家中小企业,发现由于公司规模较小、主营业务单一,虽然在这陕西省数十家中小企业中都有设有独立的财务部门,但大多数财务核算部门设置简单,会计核算力量不足,会计人员数量配置不足,通常仅设有2-3个岗位的人员:一个会计主管、一个出纳、一个会计。通过对人员访谈其中出纳岗位来负责库存现金的管理、银行存款等资金收付,1个会计岗位来负责公司基本的账务工作,工资核算、申报缴税等工作有时视情况由会计或者出纳兼任处理,公司会计岗位之间缺少必要的制约和监督。公司在资金运用上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很多资金收支工作是由公司所有者直接授意来管理的,资金使用的过程没有有效的的控制措施,企业对资金的管理缺少科学性。对于中小企业财务预算,通过相关调查后发现未设立合理性预算体系,监控与决策等方面缺少专门的岗位支撑,这样势必会制约着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使得会计核算工作不能真正发挥出其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三)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方面效率低 通过调查陕西省数十家中小企业目前会计核算体系后,发现由于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观念落后,对会计核算作用不够重视,企业也没有树立科学的的会计核算理念,并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手工记账等会计核算方式,相关的先进的计算机电算化软件设备与设施仍旧没有在企业会计核算管理过程中得到真正有效地运用,无法为企业做出科学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造成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低下、错误率高、人工成本高、销售无预期和存货积压等现象,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且手工记账方式使得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的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给企业管理者,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及时反映,大大降低了会计在经营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四、完善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措施 (一)完善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中小企业应该根据其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适用于本企业财务会计制度。除此,政府应积极促进《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落实,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并建立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规范履行部门职能、提高行政公共服务能力;其次,税务部门作为组织实施税收征收管理且经常性与企业接触的监管部门应该规范纳税服务行为,监督检查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在税收执法检查和税收征管方面督促中小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税务机关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和简化税制方式来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对一些账务处理规范、符合优惠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较低税率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规范发展,降低和避免涉税风险。 (二)建立健全中小型企业会计机构设置 中小型企业应合理设置会计工作岗位,这不仅有利于明确分工和各个岗位的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还有利于会计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作用;积极运用现代化的工具为会计核算工作服务,促进会计核算电算化,通过运用会计电算化这种先进的手段,能够有效的避免会计人员重复记账的工作,还能降低会计凭证的错误率,大大提高了记账凭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提高中小型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中小型企业应该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和健全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制定出完善的培训方案,加强对企业会计等相关从业人员对各项法律法规、会计准则、部门规章等学习培训,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规定和要求都能够被会计人员所熟练掌握,提升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企业管理者也应该建立定期对在岗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考核制度、加强绩效考核,提高会计人员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能力、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五、结论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总体经营环境较差,影响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融资困难、市场准入、税收等因素。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必须根据企业目前实际情况科学分析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规范合理的方法改进会计核算,进而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贺鸣 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智能汽车论文:CES 2017,智能汽车有哪些亮点 2017年CES展会已经结束,在本届CES上,除了遍地开花的虚拟现实技术以外,智能汽车可谓是赚足了眼球,今年共有500多家汽车技术厂商参加CES,这也让这届CES看起来像是“车展”。今年的CES除了传统的汽车厂商展现了很多奇妙的汽车“黑科技”,多家互联网厂商也在展会上展示了自家的智能汽车和解决方案,同时还有许多科技公司也开始涉足智能汽车领域。可以看出,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智能汽车”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正开始走入我们的生活。 硬件企业抢滩登陆智能汽车市场 智能汽车的发展离不开硬件企业的支持。硬件企业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也最为敏感,因为作为汽车集成的最上游企业,这些硬件企业的产品功能决定着整车的功能体现。所以在本届CES展会上,我们看到了众多的硬件企业参与其中,诸如BOSE、恩智浦半导体、英特尔、英伟达等,这些企业通过与车企联姻,不断打造各种新颖的汽车的功能。 博士公司(Bose):作为一家知名的音频设备厂商,Bose也开始努力和“智能汽车”扯上关系。在本届CES上,Bose展示了一款概念汽车座椅。 这是一套名为Bose Ride的概念系统,可以有效将路面震动、颠簸等大部分不规律移动过滤,大大提升了乘坐舒适度。在最新的Bose Ride概念系统上,Bose将之前卡车座椅上的单轴避震升级为多轴避震,大幅提高了舒适性。不仅如此,现在Bose Ride系统还集成有各种多媒体娱乐系统,无论是比赛、电影、音乐还是聊天都能提供最好的感受。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总部位于荷兰埃因霍温的恩智浦是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之一,不仅在汽车半导体市场独占鳌头,在工业半导体市场也位居前七之列。恩智浦半导体展示了通过汽车之间(V2V)和汽车与周围基础设施之间(V2I)的安全通信,得以改善道路安全性和交通流量的技术。用例将包括碰撞警报、智能交通灯和道路交叉口易受伤道路使用者检测。这一切均以恩智浦的汽车RoadLINK产品为基础。恩智浦现在与Delphi(德尔福)和Savari开展车载与路边单元方面的合作。 艾尔维(IAV):在全球拥有约5700名员工,是汽车工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汽车工程合作伙伴。艾尔维展示了高度自动化驾驶技术,主要是动力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艾尔维的自动驾驶系统可作为努力缓解城市拥堵和减少相关污染的主要方案之一,其高度自动化驾驶汽车能够与基础设施、行人和Microsoft Azure Cloud实现连接,从而使汽车能在所处环境中自动且安全地做出反应。 德尔福(DELPHI):德尔福与Mobileye在2017CES展会上大秀车技。德尔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线束系统制造厂商,而Mobileye也是汽车驾驶辅助系统的先驱,他们共同展示了中央传感定位与规划(CSLP)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并在复杂路段(包含信号不佳的隧道)跑上10km,这10km的演示路段包含了复杂的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以及信号不佳的隧道,被称为目前最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公开路试。该套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一大改进在于它改善了车辆在隧道或信号不佳的路段的定位能力,即便汽车在丧失GPS信号与云端地图信号的糟糕环境下,CSLP自动驾驶系统依旧能确保10cm以内的定位精度。除此之外,其自由空间探测能引导车辆通过复杂的车道分叉或没有车道标线的区域。这套系统是首款可以立即使用、完全集成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配备了行业领先的感知系统与计算平台,计划2019年投产。 英伟达(NVIDIA):在CES上,NVIDIA与奥迪联手展示了一辆能够自动驾驶的Q7,得益于该公司全新的 Xavier AI 车载超算,具备机器学习功能、自动巡航功能、精确定位、安全路线规划等。车子只需经过四天的“培训”即可上路。据悉,Xavier拥有512个GPU核心,一颗定制八核心处理器,以及一套全新的计算机视觉加速应用。另外,在CES会上NVIDIA还推出了最新的“人工智能辅助驾驶”软件助手,它能够采集来自传感器的稻荨⒏兄周边情况和即将发生的事情,以便为人工驾驶时提供额外的安全警示。英伟达还宣布与车内定位和导航产品及服务品牌TomTom、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汽车雷达及芯片供应商博世和汽车制造商奥迪达成合作。其中,英伟达与奥迪将共同打造由新芯片XAVIER驱动的奥迪Q7自动驾驶汽车,据悉预计于2020年上市。 英特尔(INTEL):在CES上了业界首款面向无人驾驶的GO智能驾驶5G车载通信平台,这个可扩展的从车到云的系统让汽车厂商可以在2020年5G网络普及前开发产品,还能够开发并测试各种使用场景。英特尔指出,5G能为无人驾驶汽车提供更快的传输速率、超低的延迟以及车辆间(V2V)的相互连接。此外,英特尔还在CES上宣布与宝马和Mobileye合作,于今年下半年推出约40辆自动驾驶汽车,并进行路测。 传统车企推陈出新 在今年的CES展会上,传统车企的展位比去年增加了约25%,并且也是本次CES参展商中的主力军。更有激进的车企,比方说克莱斯勒集团,更是放弃了紧接着CES举行的北美车展,选择在CES上其最新车型。而其他车企,基本上都毫无保留的展示了其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 宝马(BMW):推出了概念车BMW i Inside Future。宝马在现有车型辅助驾驶的基础上,推出了整合宝马自动驾驶研发项目的最新宝马5系原型车,车载计算机可根据周围环境以及车辆位置将汽车自动保持在车道内行驶,实现自动驾驶。而其i Inside Future概念车,则展现了宝马在未来内装设计和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此外,宝马还推出了HoloActive Touch虚拟触屏技术,通过反射原理在中控台位置投射出一块“悬浮”屏幕,驾驶者通过指尖“点击”虚拟屏幕来控制车辆。这套系统通过高敏感度的摄像头捕捉驾驶者指尖的动作。在超声波装置的配合下,客户的手指同时可以感受到轻微的压力,这就模拟了传统触控屏的体验,让操作更符合人们的习惯。 丰田(Toyota):推出了概念车CONCEPT-i。汽车制造商或者和我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汽车拥有自己的“灵魂”。 TOYOTA Concept-i 外观设计非常科幻,大量的曲线让它显得与众不同。有意思的是,丰田为这辆车内置了一个名为 Yui 的人工智能,这个智能助手将会与驾驶员、乘客甚至汽车周围的人进行交互,利用中控面板和无处不在 LED 灯为人们提供信息。它能够让车内的AI的系统拥有“情绪表达”,能与你沟通的同时,增加车联网应用的丰富性。它还可利用传感器掌握司机的驾驶习惯和身体状况,实现车与人的情感交流。 本田(Honda):推出了本田概念电动车NeuV。NeuV搭载了日本软银(SoftBank)旗下云端 AI 技术研发公司所打造的“情感引擎”,它可以感知整体汽车的状况,并且和驾驶者做互动,比如当你超速的时候,它甚至会用尖叫声来提醒你。本田也表示,这款车型会牺牲一些实用性来提高它的智能价值,它的模样更像是定位给一人乘坐使用。丰田还提到,如果量产车无法在短期内时间的话,但至少这套AI系统可以安装在方向盘上,更好的与驾驶者沟通。 奥迪(Audi):奥迪则推出了交通灯辅助系统,其能够让主板通过LTE 4G网络与交通信号灯相连,交通灯信息将会传递到车上,车辆仪表盘信息由此能显示交通状态、红灯剩余时间等。此外,全新的交通信号灯辅助系统还能与车载导航、自动启停等功能结合,特别是根据红灯绿灯而运作的自动启停系统,并可根据红灯等待时间自动调整最优行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拥堵与污染。此外,奥迪通过与英伟达、百度的合作关系,展示了自己坚实地步伐。凭借小巧的Xavier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能看懂面相的AI Co-Pilot辅助驾驶员驾驶的深度神经网络、全新NVIDIA 人工智能汽车平台(AI Car Computing Platform),奥迪计划在2020年实现自动驾驶商用化。 福特(Ford):展示了第二代Fusion混动自动驾驶测试车,该车型也被认为是最接近量产的自动驾驶车型,也是福特耗时近3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代自动驾驶系统新增了激光雷达,可探测更广更远的范围;配置了更加灵敏的传感器,但数量由原来的四个减少至现在的两个;搭载了运算能力更高的中央计算机。不过,就算是最接近量产,按照福特的计划来看,也得等到2021年才能实现。 现代(Hyundai):展示了IONIQ无人驾驶汽车的设计理念。目前几乎所有的车企都有自己的自动驾驶研发计划,但要真正实现量产,成本问题是最不容忽视的环节之一。现代IONIQ无人驾驶汽车就是以此为出发点,采用更加简易的传感器系统,将成本降低,使无人驾驶可以更加亲民。现代IONiq是一款在基于极致混动技术的同时,打造更智能的自动驾驶车型。现代对于这辆车的打造已经经历了四年的时间,而在美国CES展出后,有可能将开始销售。 此外,现代还展示了一项与谷歌的合作关系,既通过谷歌Home智能音箱为其汽车增添语音控制命令。谷歌Home将被整合到现代的Blue link服务中,Blue link服务允许用户通过与之相连的智能手机、Apple Watch和Android Wear设备开启车门,发动汽车,调节车内温度。Google Home还能通过语音控制命令直接向现代汽车发送导航信息。未来用户能通过语音命令方便地使用电动汽车远程充电、远程上锁、调节温度和远程启动等功能。 北汽(Baicmotor):在本届CES上,北汽了智能汽车规划,其中主要包括智能驾驶、汽车智能网联以及智能座舱三大部分。为了实现智能汽车规划,北汽宣布将会在2020年前投资20亿元人民币;在2025年前投资50亿元人民币进行研究开发,以此获得更多自动驾驶方面的高新技术,比如高精度激光雷达HD LiDAR以及3D多摄像头探测技术等。而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将作为其重要合作伙伴,提供Learning Map地图数据、百度汽车大脑、CarLife等技术和服务,并参与新技术的共同研发。 互联网企业继续“跨界”造车 CES 2017的展会表明,汽车的自动化与电气化已经渗透到汽车工业与汽车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企业不再是看客,而是将汽车的世界、能源的世界、代码的世界关联在一起。互联网企业让机械与互联网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而且还在创造新的进化领地。 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乐视投资的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量产电动车FF91。FF91将从2018年开始量产,售价大约在15万到20万美元之间。从性能上看,这款FF91的续航里程为700公里,最大马力1050马力(最大功率783千瓦),百公里时速加速时间为2.39秒。该车搭载了智能升降3D激光雷达,配备实现Level 4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整车内置多达30个传感器,其中包括摄像头、雷达、超声波等等。开发团队称FF91不仅拥有成熟的自动泊车技术,而且具备目前市面上最强电力驱动系统,其开放充电系统可以用任何充电系统。 微软(Microsoft):渴至思讣铱萍脊司,包括德国运输技术公司IAV、2D/3D制图公司Esri和移动数据连接公司Cubic Telecom等,共同展示了自动化驾驶。微软主要展示的是Azure云产品。据悉,丰田、雷诺和日产等汽车厂商已广泛应用Azure云产品。从现场展示情况看,微软还能够基于V2X、雷达、摄像头以及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数据,实时分析交通状况和行人密度,以保障自动驾驶过程中司机的人身安全。 百度(Baidu):牵手北汽,在本次CES上了未来智能汽车规划方案,计划在2016~2017年量产具备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刹车以及半自动泊车功能的车型(L1级别);2018~2019年实现量产L2级别自动驾驶汽车;2020~2025年间实现量产L3以及L4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2025年以后逐步实现L5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和推出。“百度自己不会去做汽车,但是百度可以为每一辆汽车提供一个包含数据、技术、地图的百度大脑。如果说驾驶需要冷静的大脑和稳定的双手,那么自动驾驶则需要一颗更冷静的大脑和全面的技术。”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说。 谷歌(Google):谷歌联合FCA(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集团共同了一款自动驾驶车Waymo,新车基于克莱斯勒全新Pacifica混合动力版车型打造。Waymo在克莱斯勒全新Pacifica混合动力版车型的基础上新增了各种传感器,这些分别位于车顶、前后保险杠和前翼子板等位置的传感器能确保Waymo能获得周边完整的路况信息,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早前,谷歌宣布将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分拆为一家单独的公司Waymo,寓意“A new way forward in mobility”(未来新的移动方式)。他们计划联合FCA集团在2017年初投放100辆自动驾驶车进行测试。有消息指出,Waymo预计将在短期内向公众提供无人驾驶服务,而不是向他们出售自动驾驶车。 从本届智能化汽车的发展方向来看,车与人关系的智能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过去人对待汽车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完成出行的机器,但未来,汽车与人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汽车将越来越“懂”人。此外,今年的展会更加清晰地表明,没有一家公司能包办智能汽车发展的所有环节。目前整个汽车行业都对智能汽车充满了期待,参与合作和竞争的既有传统车企,也有很多科技公司。不过,及时汽车“自动驾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更大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这项技术的规模化。在未来的CES展会上,我们会看到众多厂家在规模化上的解决方案,就是在被大众接受且足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成本效益。 智能汽车论文:李斌:中国智能汽车的真正玩家 多次创业并对汽车产业了如指掌的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擅长并最想尝试的事:定义一个新的汽车时代。 有人说,做一个实干家而不是空想家,激情比聪明和天赋更重要。而创业邦“2016年度创业者”李斌的特点便是充满激情和干劲。 了解李斌的人说他有雄心壮志。虽然专业是社会学,但他同时辅修了计算机和法学两个学科。创业二十载,李斌没少“折腾”,履历虽不算丰富,但很成功。1996年还在北大读书时,李斌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南极科技”,在美国租了几台服务器,帮助国内用户注册域名、租空间。1997年他参与创办了科文书业信息技术公司,担任总经理。2000年他创办易车网,2010年易车网赴美国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的互联网公司。2014年11月他又创办了蔚来汽车,从事高性能智能电动汽车的研发,作为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称他要做中国版的特斯拉。18个月后,蔚来汽车的第一款产品――EP9超跑在伦敦亮相。 一面初心,一面商业理性 “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蔚来汽车是我第四次创业。”决定做蔚来汽车时,李斌对成功率的预判只有5%,然而他还是赌了一把。 每次爬山看到雪线上移都让李斌大为感慨。2014年2月,他在自家阳台上拍摄了一张天空照,灰蒙蒙一片,全是雾霾。“汽车突破了地理距离对人类的限制,意味着自由和美好,但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是不是(让我们)离这个目标有点远了?”这是李斌创办蔚来汽车的出发点。 回归商业理性,从互联网、用户的角度出发看汽车行业,他思考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和用户交流的方式到底会怎样改变一个行业? 商业的基础存在于和用户交流的方式的变化中,或者说存在于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管理方式的变化中。互联网给商业带来了进一步变化,移动互联网又再次让商业发生了很多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同样很深远。 三个时代和6个定义 除了创业,李斌还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投出了摩拜单车、优信二手车等有商业大格局的创业公司。二十几年的社会洗礼带给李斌的是对行业更深刻的认知、对用户更深刻的理解。 创办蔚来汽车不是复制谁,李斌对汽车产业有自己独到的解析。他把汽车行业分成了三个时代:1.0汽车企业,包括今天所见的大部分汽车品牌,它们诞生在互联网出现之前;2.0汽车企业,如互联网时代出现的特斯拉;3.0汽车企业,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汽车公司。 “基于移动互联网连接用户和管理公司,各个产业比拼的是和用户的紧密度,是用户全程的体验。3.0汽车公司是蔚来汽车努力的方向。”李斌这样定位蔚来汽车。 他的回答都指向一个核心,那就是汽车行业的竞争是用户体验的竞争。 的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公司讲情怀没用。对于电动汽车消费者而言,他们不会为环保买车,却愿意为更好的体验付账。从这个角度出发,智能化的电动汽车确实给了消费者一种可能去重新定义汽车的体验。 而蔚来汽车的商业模式将建立在六个体验基础之上:与忠诚用户分享利益,透明并由移动互联网驱动的服务,超越汽车的附加值,卓越品质与性能,可承受的入门价格,超越燃油车加油的加电体验。 回过头来从今天的角度去思考电动汽车时代,李斌还给出了一些答案:现今的互联网汽车公司不仅仅是有互联网思维的汽车公司,也不仅仅是能源的汽车公司,还是用软件定义的汽车公司。 李斌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那就是他已经对“用户体验”着了魔。他早已把蔚砥车看成是给用户带来生活方式的公司,拥有汽车乐趣的公司,不是简单的造车、提供出行工具,而是更多地从完全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行业可能发生的变化。 资金和风险 相比于乐视贾跃亭的“PPT造车”、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李斌在造车上显然是在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蔚来汽车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得到了全球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的支持,其中包括李想、刘强东、腾讯、联想、顺为资本、红杉资本等,总计融资金额超6亿美元,投资人按照出资额认购各自的股份。 李斌对自己的融资能力非常自信:“如果我的钱有问题,那谁的钱没有问题?” 这也是李斌的聪明之处。他深知造车没钱不行,是真不行,所以在创办公司时他就有两点认识:第一,现在汽车公司的创业是全球性的竞争,所以需要有很多钱支持;第二,汽车是风险比较高的创业项目,竞争很惨烈。而他采取的策略是扩大朋友圈,让有共同愿景的企业、企业家和投资机构一起去创立公司。 蔚来汽车成立之前,雷军曾问李斌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李斌谈道是对产品的想象是否能达到用户的期望,雷军却说,最大的挑战是团队融合。 被雷军提醒后,李斌在招人时特别注重对方的履历和做事方式,保证价值观一致。如今2年过去了,蔚来汽车公司聚集了来自40多个国家超过2000名的全球顶尖人才,在硅谷有车联网、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的研发团队,有来自思科全球的CTO,在伦敦有高性能的研发部门,在幕尼黑有来自宝马参与搭建的全球设计公司,在北京有软件部门,同时还包括合肥和江淮合作的电动汽车生产工厂基地等等。 今年11月21号,蔚来汽车在伦敦了旗下第一款产品――EP9纯电动跑车,在西方主流媒体得到了很高的评价:EP9在赛道上证明了自己是全世界跑得最快的车。 而李斌也证明了自己――充满激情和干劲,越战越勇。 智能汽车论文: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设计与应用 摘 要对电动汽车而言,在配电网当中是一种随机、间歇且分布性的电力负荷,为了使人们使用的更为方便,充换电站应当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充电,在这种情况下,定然会影响到配电网的工作。而在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充电设备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作为常见的充电装置,电动汽车充换电交流充电桩会在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电动汽车 充换电装置 交流充电桩 影响 1 引言 在国家新能源战略当中,电动汽车的发展是一种重要方向,而在电动汽车发展进程中,电动汽车的建设和技术发展是一项重要环节。才茂凭借多年在电力技术、电力系统及储能技术方面的理解,并将V2G和储能技术作为前提,解决电动汽车充电站电气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这种方案不仅可以提供电动汽车电池的充换电,同时也能进行储能电站的拓展,展开智能、开放的管理,使拥有储能电站功能的充电站成为一项重要组成。 2 充电桩硬件电路设计 2.1 控制器硬件整体 在充电桩系统设计过程中,控制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以及管理往往是通过C44B0X 微处理器展开操作,C44B0X 微处理器作用主要是针对上位机和控制器进行工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通过 CAN/LIN网络通讯以及动力电池组状态,对所产生的信息进行相关统计与采集,如图1所示。 在C44B0X 控制器系统控制过程中,使用的客户可以自助操作,更好的实现了卡内余额查询的程序设计,并且还赋予了用户监控的权限,另外在显示屏上还可以显示或者选择属于相应的展现模式,比如时间、充电量、余额等等。 时控制系统硬件包括控制电源电路、处理单元以及电能输出等内容。一部分是针对充放电控制的电路,包括信号采集电路、信号调理电路;另一部分则是微处理单元电路、电能输出控制单元电路、控制系统电源电路以及传统的 S3C44B0X 的外围电路,其中包括实现该系统所需要的 5V、3.3V、2.5V 电压转换的电源电路、液晶显示接口电路、NandFlash电路设计、NorFlash电路设计、声光报警电路等。 2.2 NandFlash电路设计 在充电桩控制系统之中,硬件部分有中央处理器的存在,调度中心则以实时操作系统为基础,其启动程序在FLASH ROM 当中进行存放。此外,控制系统还在NandFlash当中存放一系列的记录,比方说电压、电流及温度传感器等,进一步对数据和监控进行存放,从而能够使人机交互功能得以实现。 2.3 LCD 接口设计 本设计所选择的控制芯片 S3C44B0X 集成当中有显示器但愿的存在。可以进一步对相关液晶屏幕进行控制。LCD 驱动控制器可以将接口时序、行和列像素数、屏幕刷新率以及数据总线宽度进行编程与设置。LCD 控制器的外部接口信号有:帧同步信号 VFRAME、线同步脉冲信号 VLINE、像素时钟信号 VCLK和 LCD 驱动器的 AC 信号 VM 等。 2.4 交流充电桩控制导引电路设计 控制导引电路的作用有: (1)在充电之前确定借口之间的链接是否链接好了。 (2)做好供电功率和充电链接装置的登记工作,并做好详细登记。 (3)充电的过程中做好监测管理工作。 充电电缆可以让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连接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原理。在充电之前,对充电桩的控制装置进行详细的记录与监测,判断其电压值是否符合工作需要,并且确认充电桩各个接口之间的链接,并且可以通过 3 的 PWM 信号占空比来确认充电桩电流的最大值,在充电的过程中对其产生的数值进行详细的登记与记录,并且做好详细的检测与登记工作,确保整个充电过程安全进行。 2.5 能输出通断控制设计 从上述总结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在检测导引电路正电压减半状态两秒钟的时候,充电桩负荷开关处于闭合状态,开始供电;若回路中出现了任意断点,检测点处电压就会改变,充电桩立刻断开负荷的开关,充电过程中断。 3 结束语 本文对交流充电桩的共E你展开了分析,并对原理图进行了设计,之后介绍车载充电机等内容,结合系统需求和控制器设计硬件。电动汽车充电桩系统的任务是比较繁琐的,相对其他的程序显得尤为复杂,本研究只是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还有缺陷存在,技术实现和理论基础也需要研究以及探讨。 作者单位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天津市 300222 智能汽车论文:人工智能下一站:无人驾驶汽车 无人驾驶的应用,会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和便捷,但是“无人驾驶”的发展障碍并非只有技术障碍,还有法律、道德等诸多非技术性鸿沟 无人驾驶汽车是人类使用机器为自己工作的更进一步发展,它的本质是人工智能将部分和大部分替代人的工作。如果将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那无疑将标志着人们进入人工智能的新时代。无人驾驶的应用,会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和便捷,但是“无人驾驶”的发展障碍并非只有技术障碍,还有法律、道德等诸多非技术性鸿沟。特别是无人驾驶技术在面对人类社会的多种不确定性场景该采取何种手段来保证车内乘客和车外人员的安全。只有汽车厂家通过解决技术问题和对伦理道德的权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状况。 现象 无人驾驶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在过去的2016年,各大汽车企业都非常关注无人驾驶,可说2016年是无人驾驶的转折年。所以我们会看到,2016年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出现与无人驾驶汽车相关的重要新闻。比如大众、奥迪、奔驰、福特、丰田、沃尔沃、德尔福、英伟达、谷歌、BAT 等主流车企与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智能汽车领域,终极目标均指向无人驾驶。 作为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来实现无人驾驶。由于该项技术门槛较高,研发集成度强,所以需要一种行业内形成无人驾驶的生态系统才会促进该行业的发展。由于网络技术、算法技术和硬件技术在无人驾驶领域都非常重要,所以在2016年,我们就看到互联网科技巨头们纷纷联合汽车制造商进行无人驾驶技术的合作和尝试。 如在2016年伊始,通用汽车就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无人驾驶技术创业公司Cruise Automation。2016年8月,Uber又花费6.8亿美元收购了刚刚成立8个月的无人驾驶卡车创业公司Otto。2016年秋天,发生了科技行业历史上规模第二大的并购――高通斥资390亿美元收购恩智浦。这笔收购背后的逻辑显而易见:高通需要进军无人驾驶汽车芯片市场,以便与英特尔所占据的汽车芯片市场互相对决。因为英特尔目前已经与Kia、现代(Hyundai)、BMW、劳斯莱斯(Rolls Royce)、Mini Cooper、InfiniTI、 Lexus、丰田(Toyota)、Daimler、Jaguar XF以及特斯拉(Tesla)等汽车制造商合作了。高通再不出手,就将被挤出无人驾驶汽车芯片市场。 谷歌作为一直走在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前沿的企业,2016年将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城市增加到4个。2016年12月,该公司还将其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剥离为独立公司Waymo,并归于母公司Alphabet旗下。该公司的汽车2016年自动行驶了100多万英里,获得了大量的行驶数据。 另外的行业内重要的应用进展来自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Uber2016年秋天开始在匹兹堡和旧金山试验让客户乘坐无人驾驶沃尔沃专车。波士顿创业公司NuTonomy也开始在新加坡提供无人驾驶出租车。为了保证安全,这些汽车都配备了人类驾驶员,以便在发生故障时夺过车辆控制权。特斯拉则选择了更为大胆的举措,该公司2016年10月宣布,其所有车型都将配备全自动驾驶所需的硬件,今后只需开发软件即可。 在目前所有的汽车公司中,只有沃尔沃开始进入“高度自动驾驶”的实质性项目测试和商业化阶段,为加快无人驾驶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目前沃尔沃与爱立信打造的 Sensus 智能操作系y已经开始规模化布局,Sensus 智能操作系统基于爱立信的云端服务,提供包括互联(Connect)、服务(Service)、娱乐(Entertain)、导航(Navi)、控制 (Control)在内的车载互联功能,以实现安全、便捷、智能、高效的车内外互联体验,旨在打造基于车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智能城市交通生态系统。 不同于国外车企以自主研发为主,中国汽车厂商多采取与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其中已经开始相关研究工作的企业有一汽、上汽、北汽、奇瑞、长安等。其中,长安汽车智能化汽车“654”战略,计划到 2025 年建立起 1500 人的研发队伍,累计投入 130 亿元提升无人驾驶等智能汽车技术水平,并掌握全自动驾驶技术。 奇瑞汽车则与武汉大学合作开发无人驾驶技术。2016年1月, 亚太股份与奇瑞签署了《智能驾驶技术合作协议》。双方期望通过此次技术合作,进一步提升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水平和应用能力,实现未来的市场扩张策略。 随着5G技术的加速普及、互联网巨头的快速推动,以及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成熟,无人驾驶汽车产业步伐将继续加速发展,有望在2020 年实现商业化。 背景 各国抢占无人驾驶市场先机 无人驾驶技术本身就是将汽车技术与IT技术相结合,即通过数量较多、敏感度较高的传感器和其他相关信息采集设备,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收集大量数据,并对数据加以分析判断并发出正确指令,引导车辆向前行进或停止。 从2016年世界各国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来看,传统汽车巨头和互联网巨头都纷纷入局无人驾驶市场,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进程远超市场预期。这主要还是因为各个国家都明白,从行业空间的角度来讲,无人驾驶是一座超级金矿。 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开始出台细致的政策来推动该行业的发展。比如2016年1 月 15 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计划在未来10年拨款40亿美元,加速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希望减少交通事故死亡率和交通拥堵状况。2016年1月19日,联合国谈判相关人士表示,制定汽车国际规则的联合国机构已开始制定无人驾驶的安全法规。预计日本和德国将提出方案,关于高速公路的行驶法规最早将在2017年3月获得通过,成员国将遵照国际法规完善国内法。 同时,2016年1月29日,英国交通部也宣布,准许自动驾驶汽车在伦敦街头上路测试。从2016年7月起,“格林威治自动化交通环境项目”的第一辆自动驾驶车将在伦敦东南部的泰晤士河格林威治半岛的道路上试车。2016年2月,美国监管部门告知谷歌,根据美国联邦法律,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被视为“司机”,这是无人驾驶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迈出的重要一步。 2016年10月,为在2021年之前实现高度或完全自动驾驶,中国了无人驾驶技术路线图。这是中国无人驾驶领域公布的首个技术标准,中国汽车工程协会的无人驾驶技术路线图长达450页,详细展示了2030年前中国汽车行业各领域的发展蓝图。该报告指出:“我们要尽快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上达成共识。”报告制定了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三个五年阶段需要达成的目标,力求高度或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在2021年到2025年能够上市。报告还指出,2026年到2030年,每辆车都应采用无人驾驶或辅助驾驶系统。 按照路线图内容,未来15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遵循以下节奏:至2020年,汽车产业规模达3000万辆,驾驶辅助/部分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达到50%;至2025年,汽车产业规模达3500万辆,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达到约15%;至2030年,汽车产业规模达3800万辆,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接近10%。从整个路线图来看,在中国实现最高级别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还需要突破各项技术以及各种政策法规的限制。但是挑战也意味着机会,车企和互联网技术公司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 当然企业界的研发才是行业真正的动力。由于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公司正在引领无人驾驶发展的潮流,给传统汽车发展相关技术带来了较大压力,特斯拉、奥迪、日产、沃尔沃、奔驰、丰田等厂商相继加快了研发步伐。 据了解,无人驾驶汽车从2016年到2025年是起步期,2025-2030年是发展期,2030年以后是高速发展期。基于自主环境感知的单项驾驶辅助功能(DA),大规模运用将于2017年实现;以自主环境感知为主,网联信息服务为辅的部分自动驾驶(PA)应用将于2018年实现;融合自车传感器和网联信息,可在复杂工况下的半自动驾驶(CA)将于2020年实现;在2025年以后可实现V2X协同控制,完成高度/完全自动驾驶功能(HA/FA),在2030年左右实现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应用。 焦点 如何跨越“无人驾驶”非技术鸿沟 无人驾驶虽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是想要真正变成现实,让它能够更安全、更稳定的在我们的身边行驶,还要面对非常多的挑战。 首先,从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来说,依然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因为只要是计算机系统,就会有出现错误的可能,但是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来说,一旦出现错误,很有可能带来的就是致命的后果,特斯拉2016年5月的事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厂商们需要不断的解决各种出现错误的潜在问题,将错误率降至最低。 此外,“无人驾驶”汽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车辆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极高,而这也对电脑系统的安全问题形成极大挑战。一旦遇到电脑程序错乱或者信息网络被入侵的情况,如何继续保证自身车辆以及周围其他车辆的行驶安全,这同样是未来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无人驾驶”技术的一个更大难题,在于如何让汽车与行人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毕竟,机械缺乏社会化的思维能力,比如,当有路人冲汽车挥手时,汽车无法确认这是让它停下来还是赶紧离开。“无人驾驶”汽车最难做到的就是:预测和回应人类的行为。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将愈发完善。反倒是“无人驾驶”非技术问题,成为行业发展面临的巨大鸿稀 比如无人车上路后,若发生事故,如果路上还有传统汽车的存在,那如何在定责?是由汽车制造商还是无人驾驶系统软件商,亦或车上乘客来埋单?与此相关的汽车保险与赔偿如何适用法律,也需要面临重要的革新。 事实上,无人驾驶汽车定责的法律问题相当复杂,不仅涉及到设计、制造、用户、相对方之间的多重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本身的种类也很复杂,需要厘清的责任至少包括合同责任、侵权责任、产品责任等。2016年2月中旬,谷歌的无人车在行驶中,行车电脑判断后方一辆巴士将会减速,让自己先通过,但随即与巴士发生剐蹭。谷歌随后发声,称自己公司“承担部分责任”,并表示已对软件进行优化,避免未来类似事故发生。在这首起无人车在事故中须承担责任的事例中,谷歌的回答是――“谁拥有,谁担责”。 2016年两会上百度CEO李彦宏带来了三项提案,分别为聚焦加快制定无人驾驶车政策法规、盘活专网资源、优化空域资源管理。其中定责问题,也成为李彦宏在提案中重点阐述的部分――“应对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他认为,由于无人驾驶汽车还未大规模商用,现在这个问题并未凸显,但按照自己对无人驾驶汽车“3至5年内实现商用和量产”的预测,届时定责将成为重中之重。 此外,另外一项非技术性障碍在于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驾驶机动车应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其中,驾驶人均默认为自然人。也就是说,无人驾驶与现行法律存在巨大冲突,无人驾驶的上路牌照、交通事故定责、登记检验等系列问题,目前都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 还有部分伦理问题也需要考虑。当无人车与行人发生事故时,对行人过错、系统平台过错的划分与判断,需要立法机构对无人驾驶系统的人工智能决策流程和水平有清晰深刻的了解,这无疑需要大量的调研工作,但还涉及到人工智能与人的伦理问题。如果某个事故不可避免,那么这时候无人驾驶汽车如何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还有如果为了避免人的伤害,无人驾驶汽车会不会选择“自杀”,这些都是非常棘手的伦理问题。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第一定律称,机器人不可以伤害人类,也不能坐视人类遭受伤害全然不顾。无人驾驶汽车是否应有所借鉴呢? 当然,也有业内专家称,对于“无人驾驶”的前景,现在能想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只要能想到,都可以把它们逐渐化解。只不过,还可能有未曾想到的问题出现,以及处理未知问题需要的时间。大多数业内专家表示,“零事故”是“无人驾驶”汽车实现量产的首要指标,当然这还需汽车企业继续在研发方面努力。 启示 技术与法律在新产业中的平衡 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无人驾驶汽车目前基本处于自动驾驶2级(多种功能自动)到自动驾驶3级(受限自动驾驶)的过渡阶段。根据各自目标规划,预计2020年前后有望推出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量产无人驾驶汽车产品。 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发达国家,都在对“无人驾驶”题材进行部分炒作,导致有一点自动驾驶功能的车都被称为“无人驾驶”。但实际上,“无人驾驶”汽车是按照其所能实现的功能有各个阶段分类的(表1),只有实现最高阶段功能场景的车,才能被Q为“无人驾驶”汽车,其他应称为“自动驾驶”汽车。从这个角度看,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还需要至少15年左右的时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6年5月的《“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建立汽车产业创新体系,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并提出了具有驾驶辅助功能的汽车,新车渗透率要达到50%,自动驾驶渗透10%。这个积极务实的发展规划就说明在“十三五”期间无人驾驶还将处于技术积累和研发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9月20日,美国交通部针对从事无人驾驶技术厂商的指导意见书,这是全球首份无人驾驶汽车法律指导意见,由于美国、中国、欧洲都在积极研究无人驾驶汽车的立法,因此该领域的法律监管框架也将呼之欲出。据悉,美国交通部的指导意见书有114页,主要列出了无人车厂商需要提交的15项“安全评估”标准,包括无人驾驶车如何测试、在系统失灵时的补救措施以及无人驾驶程序如何遵守现行的交通法规、以及如何避免车辆被黑客入侵等。 在中国,重庆市因为有长安汽车努力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原因,2016年10月,《重庆市推进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16~2019年)》在重庆市政府网上向社会公布。该文件称,2018年,市民驾驶智能汽车奔跑在实行智慧管控公路上的场景,可能在重庆内环快速等路段实现。重庆造的无人驾驶汽车也有望在部分区域上路。 此外,中国也在促进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立法,上海安亭已经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场。威马汽车、复星集团、华为、腾讯等近日还成立了“智慧出行企业联盟”,致力于推动智慧出行产业的发展及落地。 据悉,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立法正在进行中,两年内可能落地。 综合来看,技术进步和法律制度如何调整才能促进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并遏制潜在的风险,取决于产业、社会、经济和其他多种因素。外部环境以及道路交通法规的修改和磨合,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综合来看,“无人驾驶”汽车要想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至少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 智能汽车论文:智能汽车更安全 有报告预测称,全球2030 年的汽车数量将是现在的两倍。随着特斯拉和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加入,汽车大战进入了次世代。在汽车互联过程中,信息安全和标准化举足轻重,如何保障车载应用不影响车辆的安全行驶体验是开发者和汽车商必须攻克的难题。 新版本Autopilot升级系统: 优化驾驶安全性 2016年5月7日,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生产的一辆Model S电动轿车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撞车事故,导致司机身亡。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多次出现事故问题。2016年9月12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宣布,为了避免类似之前发生的致命事故,将对特斯拉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进行升级,以更高效的方式去使用雷达,在系统安全性等方面带来重要的优化,并加入新的限制。 一直以来,主摄像头和图像处理系统是主要的传感器,雷达只是作为辅助。而在新版本Autopilot升级系统中,雷达被用作主要的控制传感器,而且不需要摄像头确认视觉形象识别。在雷达探测成像时,光子在波长运行中可以轻易地穿越雾、粉尘、雨、雪,更清楚地探测到周边环境中的障碍物,有助于避免同类事故。另一个重要的改进体现在司机违规时,及时采取措施。如果车速超过每小时72公里,司机有1分钟的时间没有手扶方向盘,那么系统将发出警报,仪表盘将会闪光。倘若司机1小时内忽略了三次声音警报,那么自动转向软件将自动停止使用,直到停车。相对于新用户,Autopilot的老用户更有可能忽略这些警报。 新版本Autopilot升级系统对其他一些方面也进行了优化。例如,车辆通过识别两辆车的雷达回波,提升车辆紧急刹车或其他引起大力刹车事件的反应速度,帮助车辆识别高速公路出口。当超越一辆接近分道线边缘的速度较慢车辆时,特斯拉车辆可自动调整在车道内的位置,尽量保持安全的侧向车距。 车辆提示警报更加明显,包括在仪表板上通过闪烁白色边框提示驾驶员。通过识别前车转向灯,提高对插队车辆的侦测。减小右侧超车的可能性,提高自动并线功能的可用性。在紧急情况下,自动刹车功能将更有效地介入。即使车辆未开启辅助转向功能,当车辆检测到即将偏离行驶道路,司机仍然没有转动方向盘时,车辆会发出警报。随着数据的完善,在即将发生交通事故时,车辆会主动开启辅助转向功能,尝试避免一定会发生的碰撞。 现代V2V及V2I技术: 实现车辆互相“沟通” 为了应对车辆数量激增所带来的挑战,福特汽车公司了搭载“车对车通信”V2V技术的第六代野马跑车。所谓的V2V,就是要以车辆间彼此沟通的方式,应对可以预见的交通堵塞,降低车辆碰撞意外的发生可能。目前车辆上使用的雷达侦测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驾驶盲点所造成的意外事故。而V2V车辆通讯科技建立在WiFi无线传输科技上,却能够让车辆之间互相沟通,分享彼此的行车速度和相对位置等数据信息。 V2V的一个目标是让汽车跟外界互动,与各式各样的基础设施沟通,最终形成一个比较智能的交通生态链。通过数据的分享和分析,在其他高速车辆尚未进入驾驶盲点的位置前,帮助司机进行预先判断,提前做出更明确、更安全的反应与决策。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避开危险的能力,减少碰撞意外的发生,疏解交通拥塞的情形,促成更具效率的驾驶环境。 目前,在航空机器人中采用的短程通信、LTE 无线宽带、网状网络等等很多技术,正在逐渐或者已经被应用于汽车上。福特汽车的工程师们还在研发一种新的计算程序,用于车载信息系统,帮助实现紧急事故下求救信息快速和可靠的传递。他们准备与其他公司加强合作,增强汽车与无人机间的联系,让汽车能与无人机对话。 在V2V车辆通讯科技的背后,“车对物沟通”(V2I) 技术将在未来的车辆运输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福特汽车正在研究如何让车辆与后端IT基础架构进行沟通,例如车辆可以被告知都市各区塞车情形、车祸意外和其他影响驾驶及行驶路线的状况。福特汽车将V2V及V2I整合进入其短期、中期与长期的行动科技规划蓝图中,来应对拥挤、复杂的现代用车环境。 福特汽车的工程技术人员表示,若想实现V2V和V2I的功能,仅靠自身努力是不够的。他们计划与各地政府单位、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其他汽车制造商们沟通,期望能及早制定统一标准,让V2V及V2I等车辆通讯科技提早高度普及化。同时,福特汽车也将与政府机构、学术单位与研究单位合作,将技术标准化,规格统一化,期望开发出全球通用的车辆通讯科技整合平台。 通过 V2V和V2I 技术,行车电脑可以根据行车速度和相对位置等信息,为司机推荐前往目的地的最快路线,甚至找到目的地附近的停车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我们会看到未来的车辆能够自动地同其他车辆、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沟通。所有相关设备都会建立在一个统一网络平台内,人们出行的体验也将大幅改善。”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比尔・福特表示,“归根到底,我们最终或许会看到城市中出现自动驾驶汽车。而且由于这些车辆除了充电之外每天都会不停地在路上行驶,因此路上的车辆也会随之减少。甚至会彻底改变现有的车辆所有权模式”。 先进V-to-I技术: 让汽车和红绿灯“对话” 对于行驶在马路上的司机来说,红灯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烦恼。奥迪汽车2016年8月15日在华盛顿特区和拉斯维加斯宣布,即将推出一项首次商用的新生技术,使奥迪汽车可以与红绿灯“对话”,用来预知红绿灯时间,以减轻司机的负担。奥迪汽车表示,在2016年6月1日之后生产的部分奥迪2017款Q7和奥迪A4车型将搭载“车辆至基础设施通信”(V-to-I)技术,使交通灯和其他基础设施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与车辆交换安全和其他运营数据。 由于车辆会显示红灯转变为绿灯前的倒数时间,因此司机能大大减轻等待时产生的焦虑情绪。反之亦可在黄灯时提示信号灯转为红灯的时间,让司机做好准备。如果车辆认为,无法在绿灯变红之前通过路口,那么V-to-I就会在中控台上显示倒计时,让司机提前刹车。与此同时,在等待红灯变绿时,倒数计时将在信号灯变绿前几秒消失,以便司机有时间去关注十字路口,观察前方通行是否安全。V-to-I会切断计时器10秒钟,以避免急于闯灯现象的发生。奥迪汽车高管展望道,V-to-I技术未来还可能具备与汽车导航系统或者汽停止/启动配合使用的功能。交通信号灯甚至可能建议车辆保持特定的速度行驶以跟上它的变化,从而顺利通过路口。 V-to-I技术利用无线的方式,将交通信号灯数据和车辆运营数据进行交换。通过服务器由TTS交通技术服务运行,将信息送至奥迪车辆。信息可以利用于车辆导航、引擎启动、关闭功能,甚至可以改善交通量。说具体一点,V-to-I系统负责监控红绿灯计时系统,将司机导向更快捷的路线。它还会建议加速和遇到绿灯时的行驶速度,减少停车和重启汽车的次数。如此一来,V-to-I对发动机的启停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技术汽车能够在红绿灯面前有选择性的进行停留,并且还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速度来接近红绿灯。当红绿灯前的车辆变多,道路变得拥挤的时候,红绿灯也会开始调节其变灯模式,缓解交通拥堵的情况。从而减少人们在道路上耗费的时间,节约能源。 V-to-I技术还有益于未来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发展,因为汽车没有必要“看见”红绿灯实体,而是以通过智能红绿灯传播的信号来判断是停车还是继续行驶。但是部署此类系统也面临挑战,因为V-to-I技术不但需要安全的通信基础设施来解决法律框架、无线频谱的难题,而且还离不开与市政和交通部门密切合作。 智能汽车论文:智能汽车来袭 在刚刚闭幕的CES (美国消费电子展)2017上,智能汽车再次成为热点。这几年随着众多科技公司和传统汽车厂商开始加大力度研发智能汽车,CES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车展。 目前全球智能汽车研究竞赛处于白热化阶段,率先推出相应产品的企业未来将占有一席之地。咨询机构易观预测,到2019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将迎来洗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淘汰。经过短暂的市场启动期,到2021年,少数产品成熟的企业将主导市场,智能驾驶技术也将逐渐得到普及。 为了成为能够占领市场的少数,所有的企业都加快了产品的步伐。在CES 2017上,微软、恩智浦、IAV、Esri等推出了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驾驶的产品。 微软展示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用户的智能终端与汽车相连,让汽车获得用户的日历信息和个人偏好,从而帮助用户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值得一提的是,微软的Azure云可以通过V2X(车辆与外界信息交换)、雷达、摄像头,以及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获得数据,利用Azure云来实时分析交通状况和行人密度。 恩智浦在CES 2017上展示了如何通过V2V(车对车之间信息交换)和V2I(车与基础设施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安全通信来改善道路安全和交通状况。比如:车辆碰撞警报、智能交通灯,以及交叉路口处的驾驶隐患探测。 艾尔维(IAV)展示了其开发的高度自动化的驾驶技术。自动驾驶可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从而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采用该技术的高度自动驾驶的汽车可与基础设施、行人,以及微软的 Azure云端相连接,使汽车能够自动以安全的方式对周边的环境做出反应。 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展示的地理和空间分析技术,可与微软的小娜(Cortana)进行通信,为用户提供地理空间环境信息,从而提高用户的道路行驶安全性和整体驾驶体验。企业级GIS平台服务可以通过微软Azure云为企业提供地理环境信息和分析,帮助其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驾驶行为并预测道路状况,从而改善整体交通状况,并且可以在整个车联网环境中分享互联汽车的传感器数据。这些功能可以让智慧城市更快地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比如尽快维修路上出现的坑洼,或者尽快清除道路上的遗撒物品。 微软企业业务开发部副总裁凯文・达拉斯(Kevin Dallas)和恩智浦半导体汽车业务部资深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拉尔・罗杰(Lars Reger)都表示,只有多方合作,将不同技术整合,才能为用户带来更加安全、可靠、个性化的{驶体验。 在本届CES上,智能汽车不再是以碎片化的部件形式存在,而是被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智能系统,智能汽车距离人们触手可及的商品车更近了一步。(张楠) 智能汽车论文:不仅仅是关于智能汽车的比赛 在中国,无人驾驶、智能汽车领域的发展越来越迅猛,越来越火热,甚至连英国人也越来越急切地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其中,不过高和生显然认为,无人驾驶,还是慢一点,稳一点更好。事实上,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的发展,不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我们将如何选择? 2016年12月2日,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区里,激烈的汽车比赛正在进行。参赛汽车有原型试制车,也有量产改装车,不过这些车的外型有些奇特,许多车在车顶和车身四周安装了各种各样摄像头和密集的传感器,在有些比赛场次,参赛的汽车里居然并没有驾驶员在操控――这就是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和上海嘉定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智能汽车大赛。这是一场国家级的科技赛事,以“智能改变世界,创新驱动未来”为主题,定位于智能汽车行业的高端交流平台和技术实践测评标尺。 在赛场上忙碌的不仅有来自东风、广汽、东风标致、吉利、本田、沃尔沃、长安福特、凯迪拉克、一汽大众等车企,也有清华大学、长安大学、江苏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科研、高校机构。虽然是首届比赛,但中国智能汽车大赛不仅设置了无人驾驶组,也设置了自动泊车、自动紧急制动、车道偏离预警与保持等智能辅助驾驶组。 不过本届比赛尤其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该项赛事得到了英国贸易投资署、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荷兰上海领事馆、瑞典上海领事馆等国外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英国国际贸易部公使衔参赞Mark Wareing、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中国区主席Thomas Meurers、英国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汽车中心战略总监Michael Talbot以及德国、荷兰等国的行业专家出席了比赛同期举办的2016ICV国际论坛、中英智能网联汽车交流会、中英高端访谈、中德高端访谈、中荷高端访谈、中韩高端访谈等一系列交流活动。 在这些外国机构里,英国人的身影最为活跃。英国国际贸易部、英国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汽车中心及米拉公司等英国企业出席了大赛和闭门会议,并通过中英智能汽车交流会的形式和中国企业在赛事期间进行了会面和洽谈。“英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适合智能汽车发展的国家之一。英国政府不光向研究开发智能汽车和无人驾驶技术的企业、机构和高校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同时还出台了相关政策为智能汽车的测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我们希望以此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增进与中国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智能汽车的发展。”英国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汽车中心战略主管Michael Talbot表示。 英国国际贸易部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还在现场宣布共建中英汽车联合工作组,共同推进中英双方在汽车工业,尤其是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化合作,增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商贸及学术交流。“英国有着丰富的技术经验和科研人员储备,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活跃的产业集群,中英汽车联合工作组将充分挖掘两国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在研发、制造、市场及投资领域的交流,并利用英国在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智能系统及蓄电池技术等尖端科技优势,帮助中国智电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英国国际贸易部公使衔参赞魏林博士表示热切期待着中英双方未来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密切合作。不过,与积极主动的英国人不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和生对于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的热潮显然有自己冷静的看法。在中国智能汽车大赛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魏林博士和高和生主任。 对话高和生:汽车自动驾驶又近又远 《汽车纵横》:能否介绍一下中国智能汽车大赛? 高和生:这两年,传统的车企和大专院校,在无人驾驶领域都做了很多工作,他们认为自己的一些产品可以推向社会进行道路测试,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到过上海国际汽车城来测试。我们举办这个比赛,搭建这个平台主要是希望国内的研发机构、企业、大专院校把他们在无人驾驶方面的产品,拿出来互相做一个评测,比一比,遛一遛。通过互相验证、互相比较、互相学习,能够比出优点和劣势。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大家可能就是互相观望,彼此之间的沟通也有问题。 这两年,智能网联汽车在咱们国内炒得比较热,传统企业、以IT为主的企业都纷纷在做无人驾驶汽车,这就有路径选择的问题。这两年,我们中心一直也在逐步推进无人驾驶领域的标准建设,我们认为产业要发展,在标准方面必须要引领,要规划好。我们非常关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及时地让这些产品进行互相比较,这是很必要的。比赛之后留下的信息也槲颐窍乱徊阶龊帽曜贾贫ê托幸倒芾矸矫婀ぷ魈峁┝嘶础数据,这是我们举办大赛的目的。 《汽车纵横》:国内有些车企已经开始尝试在公路上进行智能驾驶,但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国家也没有立法允许它们上路,您认为国家应该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帮助企业发展智能驾驶技术? 高和生:我们已经向工信部提过一些想法,我们认为,无人驾驶汽车一定要经过一定的时限、一定里程的可靠性测试才能上路。除了我们的标准要跟上,立法进程我们也得推进,这包括保险如何规定?我们一定要有详细的描述,要说清楚路径。 让企业做技术储备是应该的,但我们要从社会标准、立法的角度推进,两者间要同步。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节奏不要推进得太快。据我了解,无人驾驶汽车,很多国家都在发展,但允许上路的不多。 我曾经去日产公司调研,三年前,日产公司的智能汽车产品就被认为很成熟了,但是我们去参观,他们还只是拉着我在高速公路上跑了40多分钟。因为驾驶的情况太特殊了,路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东西,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还是要稳妥一些。 《汽车纵横》:您认为中国的自动驾驶汽车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上路? 高和生:从我们产业的角度,从制造的角度看,两、三年应该是可以上路测试的。现在的问题主要是立法和行业整顿,如果在一个封闭道路上做这件事,我认为两、三年做出产品,五年产品上市,产品本身不会有太大问题。关键是其他配套的东西,例如立法推进等都存在问题,这不是我们单一产业能左右和主导的。日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的产品没问题了,但是在立法推进上也遇到了困难,日本政府目前肯定是不容许的,所以大家还是要一起共同推动。 我去日本考察过无人驾驶汽车,也去过欧洲的德国、瑞典等国家。在日产,我和他们做了详细交流,也看了他们的无人驾驶汽车,三年前他们的无人驾驶产品就已经在销售,除了在高速公路、封闭路况的道路上跑,这三年来也一直在高速公路上模拟实际使用情况运行。考察后,我感觉汽车的无人驾驶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企业、行业、社会在这方面的投入目标是对的,但是这个路怎么走,什么时候实现全无人驾驶?我认为,节奏上、把控上还是稳一点比较好。 《汽车纵横》:无人驾驶汽车下一步的推广模式到底是什么模式?在技术选择路径上,是汽车+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汽车? 高和生:我认为这是两种路径都可以选择。从我自己了解的情况看,包括去瑞典、德国,这几个国家基本上是以汽车为主的国家,基本上还是“汽车+互联网”这个路径。虽然关注程度很高,但没有像咱们国内炒得这么热。所以无人驾驶汽车下一步的推广模式可能有多种模式,需要我们政府和行业正确的引导。不能危害社会的安全。我认为,好像还没有那么着急地要去实现无人驾驶,例如我到北京出差,北京市区里可以自己开车,上高速公路从北京到天津这一段路,换成无人驾驶模式,这样我就可以休息一个多小时,我觉得这样的模式是无人驾驶第一个要达到的目标。无人驾驶的终极目标是达到共享汽车和无人驾驶,这么走会比较稳妥,也比较现实。 《汽车纵横》:你们与英国的合作,主要侧重哪些方面? 高和生:交流、协调、互相借鉴。我希望中国的车到英国去之后会说话,会走路,英国的车到中国来也会。 《汽车纵横》:关于无人驾驶,您最关注什么问题。 高和生:无人驾驶汽车首先是安全汽,从我们制造业企业来说,制造一辆车肯定没问题,因为整个汽车产业就是集成行业优秀技术的,主动的和被动的安全技术,我们都在用,所以安全汽车应该没问题,关键是安全汽车交互问题,这个是我们最不放心的一个环节。中国的路况比较复杂,需要协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协调好。 《汽车纵横》:实现无人驾驶后,汽车行业会被颠覆吗? 高和生:无人驾驶汽车的终极目的就是共享汽车,谁是最大受益者?我认为还是汽车,所有无人驾驶这些开发的东西,包括影像技术,所有技术都要被我汽车来整合使用,所以将来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我们。我们需要这方面的技术来支撑,来配套,来完善,但还是要以我们汽车为主,整合这些资源,所以我认为未来在无人驾驶汽车方面胜出者,或者获益比较大的,还是我们汽车行业。 《汽车纵横》:到底我们到什么时间节点上会达到真正的无人驾驶? 高和生:我估计还得20年,除了要有安全的汽车产品、安全的交通环境,有共享的汽车,还有立法的推进也很关键。保险能不能配合上?这也很关键,汽车产品涉及到社会面比较广,不是生产一个产品就可以让你上路了。立法的推进很难,有些事情得按照程序走完这个过程,三年、五年都未必能够完成。从我的角度上,也许汽车产品本身没问题,但真正推广的时候,要难得多。 智能汽车论文:基于摄像头的智能汽车设计 摘要:智能汽车作为当今科技时代下的新兴产物,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及通讯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摄像头传感器的智能竞速汽车控制器的设计方案,分别介绍了智能车的硬件组成、路径的检测识别方法和智能车的控制策略。利用摄像头传感器采集、识别道路信息,规划最优路径,采用PID控制算法控制电机和舵机实现自动控制。 关键词:摄像头 智能汽车 设计方案 本设计是基于MK60DN512ZVLL10单片机开发实现的,该系统采用摄像头采集、识别道路两旁或者中央的引导线,在此基础上利用合理闭环的算法控制智能车运动,从而实现智能车快速稳定的寻迹行驶。 1 智能车整体结构的选型与设计 1.1 图像传感器的选择 图像传感器,即数字摄像头。目前市场主流的两种摄像头传感器: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为感光材料的CMOS摄像头和以电荷耦合元件为感光材料的CCD摄像头。综合两种摄像头解析度、灵敏度、成本、功耗比、模块电路、体积、重量,CMOS摄像头可以满足于4米/秒速度以下智能车行驶,并且CMOS摄像头功耗低,工作电压只需3.3V-7V,完全可以由智能车稳压后得到,稳定经济,所以选择CMOS摄像头中的OV7725摄像头。 1.2 起跑线检测传感器选择 起跑用的是发车灯塔控制方式,发车灯塔不仅发出起跑信号,而且发出终点信号。我们使用基于使用HS0038B传感器的基础电路作为接收灯塔光信号一个基础电路,OUT口接MK60的C5。 1.3 速度检测传感器选择 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是闭环控制的,所以需要测速装置,用以精准反映智能车实时速度。我们采用了由欧姆龙公司研制的一款200线的小型编码器。 1.4 车模选型 本次设计采用由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赞助的G768型车模,即为竞赛中的C车模。 2 智能车硬件电路设计 2.1 硬件设计方案 本设计方案采用模块化方式完成总设计,模块化设计使思路清晰,在使用出现错误时容易修理。 2.2 电路设计方案 本次设计将智能车系统电路分成两个主要部分,以MK60N512ZVLQ10为核心的控制电路和以电源为核心的驱动电路。考虑到MK60最小系统电路板比较大,所以将整个系统电路分为两块规则PCB板(主控板和驱动板)。 2.3 控制电路 以MK60为核心的单片机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电源电路、时钟电路、JTAG接口、复位电路。 2.4 驱动电路 因为本次比赛摄像头组使用的电机是RS-380SH直流电机,小车驱动芯片决定选用集成的高电流半桥电机驱动应用BTN7971B,它的输出电流足以带动电机转动并且较稳定。 2.5 电源模块 比赛使用飞思卡尔专用电池,2000mAh的镍镉电池1块,标准电压7.2V。 3 智能车软件算法设计 3.1 软件控制整体设计 本次设计所用的软件调试工具支持C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的IAR Embedded Workbench软件,由于C语言操作简单,可修改和移植性强,所以本次软件设计大部分程序都使用C语言编写,只有在某些地方加入了汇编语句。 3.2 主程序结构 在系统初始化方面,我们所用到的底层硬件资源进行初始化和上层模块初始化。在方案选择及参数设定上,我们在主板上设置了一组四位的拨码开关和三个按键结合OLED显示屏实现的方案和参数的可调,以在比赛时对车作适当地调整。在图像获取上,对于Ov7725数字摄像头,使用场中断加高速DMA传输的方式来获取图像。图像处理则采用黑线提取和中心线提取。 3.3 控制算法 控制算法是智能车的灵魂,为了使小车能以稳定的速度通过跑道,精确的速度控制是关键,采用速度闭环控制方案。 4 智能车开发与调试 4.1 软件开发环境 系统编译下载是在IAR IDE开发环境下完成的,Embedded Workbench for ARM是IAR Systems公司为ARM单片机开发的一个集成开发环境,这一开发环境使用方便、入门容易和代码简明紧凑。此外,由于在IAR软件中进行编写,调用,修正函数比较复杂繁琐,所以使用了Source insight 3软件进行辅助编写小车程序。 4.2 硬件开发环境 本次毕业设计所用的硬件开发平台为著名硬件开发公司Altium公司的Altium Designer 10,这已开发环境在板级设计特性、软设计特性、数据管理特性、通用特性都较有优势。 4.3 软件调试 软件调试主要包括:程序在线仿真调试,上位机调试。在线调试主要使用的是IAR中的调试器IAR C-SPY。上位机调试主要是通过蓝牙模块将智能车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和SD卡采集的图像及时地反馈到PC机上。 4.4 现场调试 现场的调试包括摄像头调焦以及固定、PID参数整定、速度控制算法的参数整定、智能车运行状态等方面的调试。 5 结语 在此次设计中,通过不断不断尝试,不断整改,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最终达到我们预期的设计目标。在算法方面,首次采用闭环系统控制智能车,采用改进PID控制算法,对智能车速度及方向进行调整,使智能车较之前的开环状态更加稳定,最终完成了智能车的制作,实现了摄像头采集识别,闭环控制等的功能。 智能汽车论文: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智能清洗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润滑系统是保证汽车发动机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系统,需要定期进行清洗。本文设计一种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能够完成抽油、排油、吹扫、加注等控制,实现对发动机润滑系统的静态清洗和动态清洗。同时,能够通过液晶屏显示当前的系统状态以及进行设置,通过射频卡记录用户的清洗次数以及金额,并提醒用户及时进行充值等。 关键词:发动机 润滑系统 清洗 控制 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件,其质量决定了整车的性能与品质。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是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系统,它在长期工作后,许多杂质沉积在润滑系统各个部位,而一般发动机机油滤芯能够将大于25μm的微粒过滤掉,再小的微粒就不能被过滤掉,时间长了会堵塞油路,造成各种故障,影响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正常工作,因此需要对发动机润滑系统定期进行清洗保养。 对于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清洗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人工清洗和自动清洗。人工清洗方法体现为拆油底壳、缸盖、解体发动机等清洗润滑油道,这样会增加劳动强度,质量也无法保证。特别是发动机的结构精密,人工清洗方法会造成发动机渗漏、寿命缩短等问题。 自动清洗法是采用专用的清洗设备完成,清洗设备提供具有合适的温度、流量、压力及浓度的清洗液,并对各个工位进行精确控制清洗、干燥和清洗液回收。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利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能够实现清洗过程自动化,保证润滑系统清洁度,提高了清洗质量和效率,并改善了劳动条件。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替代人工清洗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组成基本相同,主要由油底壳、机油集滤器、机油泵、机油粗、精滤清器和润滑油道、机油冷却器、机油压力表、机油温度表等组成。油底壳:用来储存润滑油。机油泵:将足够量的润滑油以足够的压力供给主油道,以克服机油滤清器及管道的阻力。集滤器:安装在机油泵前,并置于油底壳内,用来滤除机油中较大直径的杂质。机油粗、精滤清器:通过机油滤清器过滤杂质。机油冷却器:冷却润滑油,使润滑油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机油压力表、机油温度表:监视压力润滑油压力和温度。 2 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从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来看,反复润滑的机油中,会带有磨损的金属末或灰尘等杂质。虽然机油集滤器和机油粗、精滤清器进行过滤,但时间过长,机油一样会变脏。因此在车辆行驶一定里程后必须对发动机润滑系统进行清洗,以保证清除发动机内小于25μm的杂质,改善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品质,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能够对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进行控制,完成抽油、排油、吹扫、加注等控制,实现对发动机润滑系统的静态清洗和动态清洗。同时,能够通过液晶屏显示当前的系统状态以及进行设置,通过射频卡记录用户的清洗次数以及金额,并提醒用户及时进行充值等。整个系统设计包括面板设计、硬件系统设计、软件系统设计等三个部分。 2.1 面板设计 系统面板如图1所示。 2.2 硬件系统设计 硬件系统由MCU模块、LCD显示模块、RFID读卡模块、键盘输入模块、温度传感器模块、电加热器模块、电源模块、继电器模块、8路电磁气阀模块等组成。如图2所示。 键盘输入模块设置车型和清洗要求,MCU模块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并输出控制信号给继电器驱动模块,控制8路电磁气阀模块相应的电磁气阀A-H打开或关闭,完成对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清洗。清洗过程会在LCD显示模块同步显示,温度传感器模块对清洗过程油温进行检测。当温度低于40℃时,将信号发送给MCU模块,MCU模块控制电加热器模块进行加热,保持温度恒定在40℃。RFID读卡模块对每张卡刷卡次数进行记录,次数超过设置值时,发送信号给MCU模块,MCU模块控制LCD显示模块报警提示进行充值。电源模块对其它模块进行供电。 2.3 软件系统设计 软件系统实现抽油、排油、吹扫、加注等控制,主要包括静态清洗和动态清洗。 (1)静态清洗:发动机静止,清洗液从发动机机油滤芯接口处注入发动机油道,通过冲洗和溶解作用把杂质溶入清洗液中一起流下,到达油底。随后在一定负压下,从油底口抽出过滤后循环清洗。静态清洗流程如图3所示。 (2)动态清洗:发动机怠速运转,发动机自身的油泵和清洗机内油泵同时工作,清洗液可达到静态清洗时不能清洗的地方,清洗更彻底。动态清洗流程如图4所示。 3 结语 本文设计一种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能够对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进行控制,完成抽油、排油、吹扫、加注等控制,实现对发动机润滑系统的静态清洗和动态清洗。同时,能够通过液晶屏显示当前的系统状态以及进行设置,通过射频卡记录用户的清洗次数以及金额,并提醒用户及时进行充值等,完成了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现场实验表明,该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性能稳定,能够满足实际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智能汽车论文:英特尔:错过了智能手机不想再错过智能汽车 随着PC市场日落西山,智能手机增速放缓,吃不了多少老本又在移动芯片市场无利可图的英特尔看似走入绝境,又在智能汽车领域绝处逢生。 作为一家老牌芯片巨头,英特尔当年错过了智能手机的风口后,在移动芯片市场就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被高通压制不谈,山寨起家的联发科也能时不时碾压下它。如今,随着PC市场日落西山,智能手机增速放缓,吃不了多少老本又在移动芯片市场无利可图的英特尔看似走入绝境,不过智能汽车风口的出现,又让它绝处逢生。 当然,有人会说这和英特尔有关吗?这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几乎把“Intel Inside”标志贴到每一个PC的英特尔吗?如果我告诉你这家芯片巨擘在汽车科技方面已经耕耘了好几年,你会不会感到惊讶?说不定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开上“Intel Inside”的汽车子。 为进入智能汽车领域,英特尔在今年收购了两家公司,一家是自动驾驶车辆芯片公司Yogitech,它家的芯片能利用感应器和摄像头分析周围驾驶环境,帮助汽车实现无人驾驶;另一家是汽车软件0TA升级更新解决方案提供商Arynga。随后,2016年7月英特尔又与宝马、Mobileye公司联合研发高自动驾驶和全自动驾驶必要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系统,并致力将这些技术应用于量产汽车身上。一系列的动作,预示出英特尔坚定发展智能汽车的决心。 不过,此时的智能汽车领域已经聚集了众多大佬,包括谷歌、丰田、载姆勒、通用汽车、博世、福特、波音与卡特彼勒等,其中谷歌无人驾驶技术专利最多。在大佬们率先入局的压力下,英特尔还是个需要追赶的命,幸运的是,这次它赶上了智能汽车发展的风口。 尽管所谓的车载互联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追逐的下一个“风口”,但实际上多数都缺乏像英特尔这样的软硬件整合能力,很多车辆都已经或正在使用英特尔的这套方案,例如BMw的互联驾驶,就是建立在英特尔的这套解决方案之上,相信凡是用过的人都会觉得与手机、笔记本的内在体验很相似。同时英特尔也向中国本土供应链合作方提供IVI模块,这样就会有更多前装、后装设备能够用上这套解决方案。 不得不说,如果英特尔要在车载互联方面讲一个故事的话,基于凌动处理器的IVI系统将是一个漂亮的文本。它有成功的案例,所以大多数人听到它的时候都不会陌生,应付目前的车内娱乐和交互也是小菜一碟,你唯一要解释的,就是它能做点什么别人做不到的。 实际上,不用惊讶英特尔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这既是厂商的需求,也是用户的需求。从厂商层面来说,英特尔并不是唯一一家进军汽车领域的芯片企业,甚至其对手也有着同样漂亮的案例,从PC端到移动端再到汽车领域,大家的发展路线高度一致,正说明了这一趋势不可逆转。 从用户层面来说,车内体验几乎是最后一块尚未被智能化开垦的处女地,大家不能接受手机、平板、电视甚至冰箱、洗衣机都高度智能化的今天,每天要驾乘2-3小时的汽车还傻呆呆,而智能化的前提必然是标准化、平台化和系统化,这也是英特尔擅长的事情。 智能汽车论文:智能汽车的隐形江湖 看上去风光无二的互联网汽车,除了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公司外,资本与零部件巨头的窥视同样值得关注。这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每股势力都野心勃勃。 新年伊始,Master横扫围棋界的传奇就刷爆了网络,在谷歌揭开Master的真身之后,江湖上关于人工智能的传说距离现实世界的距离又被拉进了一步。来势汹汹的Master正代表人工智能向全人类宣告:“我们的时代正在来临”。 这句宣言对于智能汽车来说同样适用,虽然无人驾驶的实现尚需时日,但却无人能否定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汽车被锁定为下一个移动终端的继承者之后,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可用烈火烹油来形容:传统车企快马加鞭谋升级,互联网企业撸起袖管搞跨界,借由镁光灯的传播,出尽了“风头”。但智能汽车的研发,实非主机厂一己之力可以完成。在其前进的过程中,“隐形江湖”的存在虽常为人所忽视,却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金主们的互联网汽车版图 处于市场培育初期的智能汽车,对资本的依赖性非常强。以乐视为例,根据网上流出的乐视汽车商业计划书,未来五年乐视汽车还需投入400多亿人民币,如此大的资金需求量,显然不能靠乐视和贾跃亭来买单,融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俗点说,有了钱不一定能成事,但没有钱一定会失败。 资本市场对于智能汽车的兴趣非常浓厚。北极光投资创始人邓峰在预测未来最有希望出现“独角兽”企业的三大趋势时,特别强调了对推动无人驾驶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认定无人驾驶会是未来的大方向。 事实上,包括北极光创投在内的真格基金、红杉资本、IDG等知名创投公司都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上下链条上积极布局。以北极光为例,除了直接投资硅谷的无人驾驶汽车公司,还重点布局了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比如激光雷达、汽车OS等诸多方面。 自然,各类投资公司对智能汽车慷慨解囊,成为支撑互联网企业追梦造车的一大资金来源。在乐视、蔚来、奇点等互联网车企背后,不乏太有来头的创投资本。比如红杉和高瓴,前者曾投资新浪网、阿里巴巴集团、聚美优品、美团网等诸多知名企业,后者则是京东、去哪儿网、蓝月亮和大润发的投资者。也有如壹号资本。愉悦资本和本见资本等新兴势力。 想要搭乘智能汽车这趟快车的,远远不止投资公司一方。 眼看互联网三大巨头BAT已全部投身造车,一向热衷于“猫狗大战”的京东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它通过注资蔚来汽车,跟紧大趋势。同样“不安本分”的,还有以电子产品为生的联想和小米,两者都将目光锁定在了蔚来汽车身上。蔚来汽车融资来源清单上的顺为资本、背后的操控者就是雷军及小米。投资蔚来汽车之后,联想又迅速注资乐视,扩大资本势力。对于京东、联想和小米来说,智能汽车是不可错过的发展趋势,与BAT亲自上阵的姿态不同,他们选择了通过资本触角进行布局,提前占下席位,这是对自身实力及发展阶段进行考量过后的最佳方案。 不少企业大佬,以个人名义进行投资,构成了互联网车企融资的又一来源,这方面尤以互联网企业最为突出。除了像贾跃亭、李想一样又出钱文出为的摸范代表,更多的人选择了只出钱不出力的方式。比如在天使轮就集齐了UC创始人何小鹏、YY创始人李学凌、猎豹移动CEO傅盛、58同城CEO姚劲波、腾讯高管吴霄光、经纬创投张颖等一众“大人物”的小鹏汽车,就是靠大佬资金“养活”的典型互联网车企。还有投资车和家的源码资本,其出资人实由美团网创始人王兴、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等近20家上市科技企业的CEO及BAT高管组成。以及霸气出手6亿美元投资乐视汽车,被誉为“中国好同学们”的各大公司CEO。大佬们不仅手握丰厚资本,而且眼光敏锐,并乐于走在潮流前沿,大胆试水,成为互联网造车不可忽视的资本力量。 政府的资金支持也是互联网造车的重要支撑,通常表现为一方出资,一方落地建厂的形式。奇点汽车在去年11月与其子公司共同完成的6亿元融资中,铜陵子公司的主导融资对象就是安徽铜陵市政府,并与铜陵市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背景就是奇点汽车的产业园项目落户安微铜陵。 同样的合作模式还有车和家与常州市政府,车和家落户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工业园,并顺利拿到了常州市政府的产业基金。一方面,政府响应国家“2025中国制造”的号召,引导智能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工厂落地来拉动当地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政府的帮扶支持,顺利建厂投产,可谓双赢。一些有央企背景的创投公司,比如投资乐视的英大资本和深创投,前者背靠国家电网,后者由深圳市政府管理支持,多多少少代表了国家对智能汽车发展的引导和支持。这里再多说一句,投资乐视的淡马锡其实是新加坡政府以私人名义注册的国有投资企业,厚朴也是在淡马锡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可见国家层面上对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实业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也选择了智能汽车为入口,成为支持互联网造车的又一股资金来源。比如投资乐视的新华联集团和投资车和家的利欧股份。前者产业覆盖地产、石油、矿业和化工等多个领域,后者的核心产业主要是石油化工、电力电站及水利用泵等,与汽车产业并无关联。选择互联网车企作为其新的投资发展对象,在为互联网造车助力的同时,也从侧面说明智能汽车的发展魅力。 供应商走在主机厂前面 互联网公司忙着造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在马不停蹄地奔跑在通往“智能部件”的道路上。目前在智能汽车配件领域掌握最高话语权的仍是积淀深厚的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如博世、大陆、福尔德等。但初创企业成长迅猛,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和上升空间,同样不容小觑。主流的无人驾驶系统可分为传感、处理和执行三个方面。传感就相当于人的眼耳鼻,搜集各种图像和声音信息,然后传送给大脑,进入到信息处理部分,对信息进行判断之后,再由其发出指令,进入执行环节。自动驾驶的传感器主要有摄像头、GPS、声呐、雷达、LiDAR(激光雷达)五种类型;处理部分主要通过算法完成,大家最为熟悉的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即属于这一环节,包括自适应巡航(ACc)、车道偏移报警系统(LDWS)等17个方面;执行层面则是指电子制动、智能刹车等。 智能汽车论文:智能汽车闯入CES:三方角斗自动驾驶 之前是几家车企登台演示,现在演变成车企、供应商、IT公司三方秀实力。他们或合纵对抗连横,或对某项技术形成垄断,使智能汽车领域越来越像一个利益纷争、暗潮汹涌的江湖道场,使汽车产品的未来形态精彩纷呈。 赌城拉斯维加斯正悄然与高科技握手。在刚刚结束的第50届CES展上,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最新人机交互功能等先进技术将智能汽车推上了CES的主展台,有人说CES展快成了半个车展。这种革命性变化不过源于一个“懒”字。 有人说过“懒”是人类前进的源动力,这句话虽有些偏颇也不无道理,正是为了追求便捷,人类科技才会不断进步。在本届CES展上,大众、宝马、丰田、博世等,全球知名汽车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向世人展现了未来汽车形态的多元化。它们对于未来汽车如何追求操控方便、驾驶便捷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但相同点是,它们把这些不同见解都通过自动驾驶技术来展现。 不同于前几年的CES展,自动驾驶技术还是少数几个厂家带来的展望和规划,部分自动驾驶还停留在低级阶段;本届CES展,自动驾驶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几乎所有参展的汽车类厂商都带来了各自的自动驾驶技术和产品,大部分达到了高级阶段,甚至已经有了新车、量产计划。 这个质的改变得益于汽车厂商主动与IT技术公司联手,他们把最先进的技术融入到汽车硬件中。比如宝马HoloActive虚拟触控系统和智能泊车助手Loomo,前者利用车载控制界面的投影技术和摄像头对人指尖动作的识别,将原来我们只能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虚拟触控变为了现实。而后者则把汽车智能化驾驶,与目前正流行的AI科技相结合。 再比如丰田的三维人机界面、大众的数字座舱、博世的语音控制、福特与亚马逊的Alexa家居助手等新技术,将汽车、家居、通讯融为一体,使汽车的形态变得丰富而多元。 所以本次CES展业也被网友戏称为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成果展。不管是谷歌、百度。这样的IT巨头,还是’现代、日产、奔驰这样的传统车企,目前都加大力度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只不过突破点不同,像谷歌等是以车联网、无人驾驶等跨界切入,而现代等车企则以高端辅助驾驶技术为突破点。 汽车和IT企业之所以如此重视自动驾驶技术,是因为在大数据的环境下,通过人工智能来判断路况,比人为操作更客观反映更迅速,能够极大的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同时,如果未来汽车自动驾驶真正能够实现,交通资源将得到整合和合理分配,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高效。因此,自动驾驶驾驶技术所描绘智能出行生活,十分、令人憧憬。 而当前的自动驾驶技术,主要是在车身搭载摄像头、超声波、毫米波、激光雷达,利用采集到的视觉影象和数据,创建一个完整的车辆环境模型。这吸引了很多汽车配套厂商的目光。本届CES展上,德国大陆集团就宣布将研发新一代环境模型,该模型下自动驾驶汽车将拥有实时的360度全景影像。 有了完整的车辆环境模型还不够,还需要先进汽车人工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用来识别与分析这些数据,并具备深度学习和认知,才能使车辆在复杂驾驶情况下安全驾驶。IT企业对此很有兴趣。 本届CES展,采埃孚与英伟达就宣布共同开发一款全新的汽车人工智能系统――ProAI,预计在2018年初进行量产。而宝马则将采用Mobileye的增强学习算法制定驾驶策略,打造汽车系统所需的人工智能。 除了自动驾驶技术,人机交互也是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特点在本届CES展上也得以充分展现。 有的利用高精度摄像头,实现虚拟触屏技术。比如宝马带来了HoloActive触控技术,利用一块投射在中控台区域的悬浮虚拟屏幕,一部高灵敏度摄像头负责捕捉驾驶者手势动作,车舱内的超声波设备将对驾驶者的指尖发出脉冲信号,使驾驶者获得真实的触感,实现人机交互功能。 有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手势遥控功能。比如大众汽车在本届CES上展示了增强现实(AR)技术,这套系统可以看做是升级版的抬头显示系统,一方面可以将路线、距离等相关的驾驶信息显示在驾驶员前方的道路上,另一方面是显示信息娱乐等其他信息,而无论何种信息都与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不会让驾驶员分心。 如果说宝马的虚拟触屏技术、大众的增强现实(AR)技术代表了人机交互未来发展方向,那么英伟达公司推出的基于图像识别技术AI Co-Pilot(协同驾驶技术)则提供了另一种方向。这套系统支持多种面部识别功能,其中具备唇读识别功能。唇读,就是当车厢内外噪音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唇读技术,辅助识别语音指令。尽管AI Co-Pilot系统大部分是为了辅助驾驶者安全驾驶,仅仅在唇读方面涉及到了人机交互功能,但是这套系统充分发挥了英伟达在图像处理方面的优势,为未来的人机交互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总之,智能汽车的发展为很多商家打开了一扇门。之前是几家车企登台演示,现在演变成车企、供应商、IT公司三方秀实力。他们或合纵对抗连横,或对某项技术形成垄断,使智能汽车领域越来越像一个利益纷争、暗潮汹涌的江湖道场,使汽车产品的未来精彩纷呈。 智能汽车论文:智商+情商 智能汽车的实现将由汽车智商和汽车情商两部分组成,而汽车情商正是目前汽车产品 所或缺的核心技术。 又一家车联网公司成立了。 自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后,短短半年时间,“互联网+”席卷了整个汽车行业和互联网产业。那么,究竟是“互联网+汽车”还是“汽车+互联网”?到底谁该妥协?双方各有各的说法。 仿佛一夜间,成百上千家与车联网沾边儿的公司出现在公众视线中。有的是之前就已存在的,现在才得到关注;有的是赶上了这股热潮,刚刚成型。飞驰镁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驰镁物)就属于后者。 7月1日,飞驰镁物在北京召开品牌会――智能汽车即服务,来自车联网行业、整车厂、咨询机构、投资界等人士前来参加。 与此同时,历经6个月的酿造,飞驰镁物下定决心,在“互联网+”热潮还未褪去的好时候,带着自己引以为傲的核心产品――汽车共享服务品牌“Soda”正式亮相了。 自称是“最懂车企的车联网公司”和“崇尚极客精神的科技公司”的飞驰镁物对智能汽车有着自己的见解。 智能汽车即服务 飞驰镁物创始人兼CEO王强解释道:“智能汽车即服务的英文是Smart x Vehicle as a Service,即面向车和人两个对象。对于车,车联网相当于给车装载了远程大脑从而实现其智能化,这是智能即服务;而对于人,车联网则是把车的属性上升到一种位移公共服务,为人提供一种随时随地使用的出行服务,这就是汽车即服务。两者综合起来,就是智能汽车即服务。未来作为公共出行服务的汽车一定是面向未来的智能汽车,而智能和共享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应该是简单的叠加。” 飞驰镁物具备B2B传统车联网和汽车共享两个业务发展方向。在B2B传统车联网业务领域,飞驰镁物以前装TSP为核心优势为整车企业提供车联网整包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通过以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为基础搭建的云服务和汽车情商两大核心产品平台,已经开始为整车企业提供真正符合移动互联网用户交互体验的车联网产品。 而致力于呈现“下一代城市出行方式”的Soda,则是飞驰镁物在汽车共享方面的具体成效。 “未来的车联网一定是和汽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车联网,更多的是‘汽车+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汽车’”。飞驰镁物联合创始人兼企业业务副总裁樊高增表示。他的这一观点与市场其他互联网公司很不同,他认为互联网并不会颠覆传统汽车行业。 “基于车联网的合作,根本不能脱离主机车厂,我们更倾向于前装业务,前装市场是飞驰镁物的目标市场。”樊高增称。飞驰镁物对于前装市场的信心并不是空穴来风,作为一家刚刚诞生的车联网公司,飞驰镁物迄今为止已帮助超过20家的车企在中国落地车联网项目。 作为飞驰镁物车联网业务的核心产品之一,CLOUDMove是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联网汽车架构平台,旨在打造终极汽车互联网平台,帮助汽车更好的融入互联网。 飞驰镁物联合创始人兼CTO杨磊对CLOUDMove进行了详细的分享:首先,CLOUDMove主要基于公有云基础架构,来实现汽车与多种移动终端设备对驾驶联网在线服务的无缝访问体验。其次,CLOUDMove是一款开箱即用的车联网产品,可针对整车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包括业务运营支持系统在内的基础能力,并预集成了优秀的互联网内容和第三方服务。 与CLOUDMove相呼应的是DREAMove,它同样是飞驰镁物车联网业务的核心产品之一。 据描述,智能汽车的实现将由汽车智商和汽车情商两部分组成,而汽车情商正是目前汽车产品所或缺的核心技术。因此,DREAMove将成为智能汽车的“大脑”,通过创新科技与网脑思维的结合,使汽车的情商得到质变的提升,真正做到主动保护、帮助驾驶者。 下一代出行方式 “Soda所要打造的是下一代城市的出行方式,因此,Soda将和包括整车企业在内的合作伙伴一同打造一款为共享而生的智能汽车。”飞驰镁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余涛这样解释Soda的核心理念,而“汽车共享、绿色出行”也是飞驰镁物对未来智能汽车的理解之一。 “Soda绿色出行”是除传统车联网业务之外,飞驰镁物面向个人市场的突破,飞驰镁物打造这样一个智能汽车共享服务品牌,是为了向人们提供想走就走的自由出行体验,满足消费者短线即时出行需求,同时缓解城市拥堵,降低排放。这是飞驰镁物关于未来交通的一个“美好愿景”。 Soda服务与传统汽车租赁模式最大的区别是按分钟计费,用户只需通过Soda应用便可随时发现身边的共享车辆,并通过成熟的车联网技术,借助于APP完成选取车辆、控制车辆、使用车辆、支付费用的整个过程,且无需在固定地点取车还车,最大程度方便消费者。 不仅仅是在理念上先进,Soda的落地也已经完成并在迅速扩张。目前,Soda已经与包括意大利开源汽车OSVehicle在内的诸多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始了内测,与此同时,Soda会基于自身的车联网技术架构,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完善的智能交通应用。 “Soda打造的是下一代城市的出行方式,我们会与包括整车企业在内的合作伙伴一同打造一款为共享而生的智能汽车。”余涛这样解释Soda的理念。 运动鞋、工装裤,统一的黑色T恤上印着彩色的LOGO。年轻、简单、朝气蓬勃,这是飞驰镁物团队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然而在表象之下,王强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有着非常狂热的创业激情,“虽然是一家新公司,但飞驰镁物从创业之初就考虑到了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希望利用车联网技术,为整个城市的环境保护做出一点贡献。这是我们的愿景。”他掷下豪言,“飞驰镁物要做车联网中的劳斯莱斯,等到时机成熟了,我们将要实现造车的终极梦想。” 上述飞驰镁物的创始人们都有着很强的技术背景,他们之前分别在车联网、软件开发、整车企业、服务运营等不同领域有过10余年的经验。在这群年轻人的眼中,飞驰镁物的起点很高,就车联网市场目前这种“诸侯混战”的局面来看,速度和时间对他们来说是最关键的要素。 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要取得江湖地位,就要不断飞奔。
配送运输论文:药品冷链中运输与配送“新蓝海” 药品冷链断链大多发生在消费终端,而药厂到医院、药店的环节都能较好地确保证药品温湿度要求。 “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在成为生物医药强省的征程中迈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大步。作为浙江省龙头企业的华东医药,从2002年起就已经涉水药品冷链配送。在遨游医药蓝海多年之后,华东医药提供怎样的冷链物流解决方案,又将以何种姿态迎接转型元年的行业竞争? 多年的从业经验让华东医药宁波有限公司配送中心副经理竺君君看清了目前中国医药物流市场的一些特点。“小批量、多批次的小作坊发运方式仍十分普遍,除了制药企业发运以外,大量需要冷藏的药品根本找不到有效的冷链运输条件。” 2011年是新医改的攻坚之年,完善药品冷链管理成为了强制性的国家政策,药品冷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已经吸引医药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医药生产、批发、零售和消费各终端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并将药品冷链作为长期且重要的基建项目来实施。 第三终端的冷链难题 许多制药企业把目光都盯在了第三终端,即乡镇农村医疗医药终端。可是在整个药品冷链系统的三个环节(仓储、运输和配送),乡村运输以及远程运输却成为医药配送人士最为头痛的问题。 乡村地区一般位置比较偏僻,交通网络并不发达。不够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得乡村运输成为了一个难题。华东医药宁波有限公司配送中心副经理竺君君介绍,华东医药根据乡村运输的特殊性,针对性的合理调配配送的频率。 “即使合理地调整了配送的频率,由于乡村运输中很多工作都是需要提前做到的,所以难免会有一些急救的药品需要临时配送。” 竺君君说,“这就需要主次干线的一个合理安排,当主干线的冷藏车在途经某个乡村时,当地的临时调配车辆就会进行交接,通过提前的调度工作,既保证了主干线的车辆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急救药品的准时送达客户。由于路途较远,保证车厢内的温度在规定范围内是远程运输中需要解决的关键。” 对于远程运输,在客户的订单下达后,第一个时间我们先预定一个仓位,确定了双方城市的一个温度状况之后,根据实验数据对药品进行不同的包装。竺君君谈及了华东医药对于药品包装的一些探索。“我们对药品的包装进行了一个改进,虽然运用的还是一个普通的泡沫箱和冰袋,但泡沫箱并非越厚越好,我们在1毫米的泡沫箱外面增加了一个保温或者反光的纸箱,以节约成本和增加保温的时间,这是我们工作领域中一个比较大的突破。” 针对无法监控的长途运输的难题――航空运输,竺君君表示“远程运输的很多时候都是以一个实验形式的实验数据为依据的。在发运之后,会催促客户去提货。之后我们会进行一个货物的跟踪,并做好客户的信息反馈,这些信息对我们做好下一次的运输计划有很大的帮助。” 药品冷链监控滴水不漏 归根于成本问题,目前一些物流公司依然采用人工确认温度进行温度管理,但这种方式只限于出货和进货时进行测定,缺少运输环节的连续性温控数据。如何实现全程实时温度监测与控制,是药品经营企业进行冷链管理时突出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使得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冷藏药品冷链环节的监管工作。对于整个药品冷链系统的三个环节,华东医药有限公司率先与药品监管部门合作,采用先进的信息化远程监控技术,实行无缝隙药品冷链物流。 华东医药在冷库端安装了药品仓储环境监测和报警系统软件,对在库冷藏药品的温湿度实行24小时不间断自动监测、记录和超标异常情况报警,并通过互联网将企业端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药品监管部门。 “仓储环境监管系统主要分为在线监管、现场管理、数据分析和备案情况。我们对包括温度、湿度,以及库房门和断电情况进行数据信息采集。” 竺君君介绍,“由于开关门对仓库门边上的温湿度影响较大,我们在冷库安装了三个温度探头,而在门附近安装了一个湿度探头。” 竺君君说。 “为了适应不同时期不同职责人员的监控要求,华东医药还配备了一个现场的人机交换界面,主要有一个本地的PC监控系统,这个系统放置在办公室,方便相关的质量管理人员进行数据的分析以及流程的改变。另外还有一个现场的触摸屏,主要是用于现场的维修以及查询。” 在车载环节,针对大批量冷链药品的配送,华东医药的冷运车上都安装了药品冷链运输环境监测系统软件,每辆冷藏车配置3个PT1000温度监测探头,对运输过程中药品的温湿度进行自动监测、记录和异常情况报警,“温度探头10秒钟就会上传一次温度,这样当药品发生质量问题或者客户对于配送药品质量有疑问时,也可以登录这个系统进行历史数据的查询。” 竺君君说。“GPRS数据网络功能支持车载运输途中将温度信息实时传送至远程的监控系统,在上海的一个控制中心,已经实现对整个过程的控制以及监测。” “在整个运输途中,我们通过GPS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将数据传输到药品监管部门。”她继而介绍,“当冷藏的药品送达目的地的时候,将对历史的数据进行现场的打印,并且进行了签字的确认,这样就完成了一整个的交货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华东医药针对在运输途中的一些特殊情况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碰到高速公路上的堵车问题,或者说车子进行停驶或维修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在车厢底下配备的一个汽车外接电源就发挥了作用。当车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接通220V的电源,让车子通过电来进行制冷,从而保证正常的制冷情况,同时车厢的门板也是进行了双层的保温,万一在堵车的情况下,也会有20分钟的紧急处理时间。” 在最后的远程配送运输方面。“目前华东医药在远程运输上主要还是针对2到25度的产品,2到8度的产品目前还在进一步的研究。通过登录,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的整个布局。” 据了解,华东宁波仓库目前主要运行在洪塘分部,北仑分部将在今年5月建立完成,洪塘分部分成仓储工程和车载工程两部分。宁波洪塘的各个库房都有实时温度监控,所有的温湿度数据也是10秒钟上传一次,方便管理人员在各个地方都可以实时地查看公司的状况。 “我们所做的努力在于,无论针对乡村运输还是远程运输,药品冷链三个环节的监管都要做到滴水不漏。” 竺君君说。 药品冷链的艰难探索 尽管华东医药不断加大对药品冷链物流的投入,并与监管部门取得了良好的合作,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药品冷链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需要业内人士进行一番艰难的探索。 竺君君指出了华东医药的一些现实困扰:“第一,车辆进出市区受到限制,导致我们无法向上海、北京等地方发展业务。第二,在远程运输中的仓位安排没有优先权,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蔬菜和海鲜货物有一个绿色通道,只要这些货物一到机场就会提前安排仓位,药品虽然是一个急救药品,可是国家现在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来扶持,所以导致我们要提前安排仓位,而且提前安排的仓位还不一定能上去。” “另外一个较严重的就是冷链断链,在医院里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药房之间的交接并不会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采取冷链措施。虽然我们也在省内的大多数医院配备了一些医院里用的冷链车,可是他们真正使用的并不多。” 竺君君提出了忧虑,“我们希望厂家在药品出厂的时候能有一些冷链断链或者是药品变化的数据,以保证我们在冷链配送的时候能多一点点的争取时间。” “医院的监管力度不是很强,让我们在医院退货的时候无法识别他这个药品到底是不是变质,导致我们的配送方面或经营方面有一定的困难,” 竺君君说,“对于药品的质量进行评估还需要稳定性数据支持,但是一般的药品物流公司缺乏这方面的数据。” “所以我们要在流程里面能够建立和上游供应商紧密地联系,出现流程偏差的时候,跟生产厂家共同去评估可能对药品质量带来的风险。希望交接环节在以后都有所改进。目前的冷链发展之路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相信经过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大力合作,药品冷链物流能够取得很好地发展。” 现场问答实录 问:“湿度温度计是怎样的一个温度计?应用原理是什么?” 华东医药宁波有限公司配送中心副经理竺君君(以下简称“竺”):“是三个温度探头,一旦温湿度出现异常时,信息系统就会自动报警,监管部门人员就会收到报警短信,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避免人为疏忽导致的冷链风险。药品冷链信息化监管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华东医药实现了全程药品冷链物流实时远程监控,确保了疫苗等生物制品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信誉。” 问:“温度计的探头有线是否连到了冷藏车的车载终端,运输产品的批号、数量以及产品的最新技术是否也有所显示?” 竺:“探头是有线的连到了一个驾驶室里。然后通过GPS跟GPRS定位系统传输到我们上海的监控系统里。但是不能显示产品信息,这只是一个温度监控器。与运输的批号相关联的是温度监控的运输系统,在我们的监管系统里的运输单子上才能看到产品信息。” 问:从接到客户订单,到完成配送的过程,你们怎么安排行程? 竺:下单当天晚上12点之前所有的订单就会在仓库里面分拣完,隔日配送。凌晨四点钟驾驶员根据不同的路线,提走所有的货物,然后进行配送。如果中途出现变故,例如天气原因或者医院的节假日,我们会事先跟客户沟通。基本上因为省内配送一天内基本上都能完成,如果偶尔不能完成的话我们会有一个外接电源,也就是说插电过夜,进行第二天的配送。 问:针对跨越省区的药品配送,你们如何操作,配送的效率如何?冷藏车是自购还是租赁的? 竺:目前华东医药只在浙江省进行配送,今年有计划往福建和江苏、安徽方面发展。车辆是自购的,因为针对机场配送方面我们监管不到,包括邮政方面我们也是不放心的,所以感觉还是自购冷藏车配送比较合适。 只要是医院当天下的订单,当天全部处理完,一般都是一个星期递送一次,他们要来去保持这个两天的库存。根据订单频率,华东医药循环在1星期3次配送,也就是说隔一天配送。针对一般的制药厂只需要配送需要足够的库存即可。 问:您刚提及,有一个监控系统在你们的冷链管理当中。一旦监控到温度已经超标了,你们的应急的方法或者说是流程是怎么样的? 竺: 我们对药品有三层包装,第一个是层内包装,对于生物制品来说就是一个瓶子,然后中包装,然后一个大包装,药品在2到10度的情况下,拿到一个25度的常温态下,能保持一个20分钟的冷藏的保温效果,但在断链的时候,我们有十分钟的紧急预案,比如说像车辆方面,如果说堵车了或车辆损坏了,我们有一个外接电源,然后比如说库房里面,库房里面,我们有5个冷库,如果其中一个冷库出现问题,十分钟内没有解决的话,我们就会发生移库。 问:即使十秒钟传一次,但如果在途的温度还是超标了,最终到客户手里仍然是超标的,你将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来保证对客户供应的物料是完全按照客户的要求没有断链的? 竺:温度偏差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曾对运输包装做过一个统筹运输实验。对包装进行监测,包装本身有25分钟的保温时间,不是说一超标药品就发生质量变化的,其实有10分钟的预警。我们有10分钟的时间去反应情况,如果10分钟之后还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会有备用的车辆,或者让司机在附近的地区进行一个外接电源。 如果超过25度,我们要考虑怎样去除湿,但是这要考虑到药品的品规和运输规模。 针对超温的药品,由于产品有一个温度上限和下限,这需要一些稳定性数据来支持,如果说一旦超标,例如已经达到了50度,在24小时之内通过应急措施是可接受的,超过24小时我们只能进行回收或者销毁。 配送运输论文:关于零散货物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融合发展的思考 【摘要】合理衔接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是推动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整合物流资源、提升服务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江苏省内多地的现场调研,明确了零散货物运输市场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导致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环节衔接不畅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影响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政府推进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干线运输;城市配送;融合发展 1、引言 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电商大潮推动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较快发展,也对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联合呈现的物流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传统干线运输与两端城市配送松散衔接的发展模式,其服务效率已经很难适应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城市配送效率提升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城市配送中心多为自营,节点布局分散,干线运输车辆与城市配送环节的接驳点相对分散,加剧了城市道路网的通行压力,引发交通堵塞、能源消耗、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部分城市已对从事干线运输的大型货车进行了限行,可以预计,未来城区内货车限行的城市还将越来越多。整车运输因货主单一,在通行权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干线运输与配送服务往往由同一载运工具一次完成不经换装。而对于单票货物量在0-3吨之间的零散货物,干线运输与配送服务是两阶段的工作,由于干线运输时将不同货主的货物拼凑为整车货运进行运输,为了实现“门到门”运输,不可避免地需在配送环节换装至多台配送车辆。因此,零散货物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间的衔接已成为影响末端用户物流服务体验的关键环节。 2、零散货物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融合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零散货运市场已基本形成快递(0~30公斤)、零担(30~300公斤)、专线(300公斤~3吨)三个细分市场。其中,除了快递提供“门到门”的物流服务,在企业层面基本实现干线运输和配送环节的全覆盖外,零担和专线目前仍以“点到点”的干线运输为主,由货主自行提货,或依赖企业外部的社会运力资源进行配送。 部分大型干线运输企业已实现了在城市配送领域的业务延伸,但零散货物运输市场的主力实为广大的中小微货运企业及拥有1-2辆货车的个体车主,这些企业不具备必要的作业场所,多以临时租用的居民住房作为仓储设施,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运营管理水平也较低,自身并不具备融合干线运输与配送服务环节的能力。而一些功能合理、运营良好的物流基地通过相关企业的集聚,已发展成为促进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如常州亚邦物流基地即可为入驻的专线企业提供“同城物流公交”服务,将干线运输货物统一配送到客户手上。 3、影响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作为物流活动的不同环节,其融合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多重内外因素的影响。从基础设施层面来看,物流节点为不同运输环节的衔接提供作业场所,其服务功能与运营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所呈现的整体服务质量,是现阶段推进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此外,道路条件对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的衔接效率也具有较大影响。从市场主体层面来看,参与业务融合的各方企业的发展规模、业务构成、运营管理水平,以及具体的组织、合作形式等都会直接影响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融合发展的实际效果。 此外,高度个性化和信息化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在进一步优化提升运作水平的同时,加强业务融合。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等,也对推动干线运输与城乡配送融合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4、推进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向 要推进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的融合发展,应针对基础设施、物流服务需求、市场运作主体等影响因素,着重发展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同步提升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4.1依托基础设施的融合方向 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尤其是物流节点在不同物流环节间的衔接作用,为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的融合提供在物理空间上的便利,引导设施实现更合理的布设。 1、促进节点用地集约化。优先利用既有的物流园区、中心,在城郊用地、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统一规划建设城市配送分拨中心,引导各类服务本地的一级转运、分拨节点在空间上的集聚整合。2、促进节点功能多元化。在城市配送分拨中心内设置零担专线运输和仓储配送专区,吸引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企业、车辆进驻;依托节点建立对货运中小企业及零散运力的服务质量与诚信评价体系;鼓励具有城市配送分拨功能的大型物流节点吸引电商进驻园区开展业务。 4.2依托市场主体的融合方向 视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经营主体的发展程度与阶段,以单个或多个企业为载体,加强业务融合和资源互补,以加强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融合发展。 1、强化企业自身业务拓展融合。以大型干线运输企业为主体,通过对配送企业的兼并、控股等,实现在城市配送领域的业务延伸;以自营物流的大型电商、连锁超市等为主体,进一步整合社会物流服务资源,拓展提供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紧密结合的社会化物流服务。2、强化企业间业务协同合作。经营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业务的中小物流企业,以联盟形式加强在零散货运服务方面的资源和功能服务整合,实现运力、线路与网点等资源的互补;大型干线运输企业通过加强与经营城市配送业务的中小物流企业及零散运力资源的业务合作。 4.3依托信息化手段的融合方向 继续建设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整合和对接;物流平台运营企业依托实体节点和市场资源,采用手机APP等多种形式,开发针对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业务的信息平台功能,并积极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电商平台对接。 5、结语 建议政府部门在充分激发和保障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服务干线运输、城市配送的节点设施,鼓励建设具有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接驳功能的公共型城市配送节点。同时,利用政策手段和行政杠杆,积极引导和推动干线运输与城乡配送融合发展。 配送运输论文:基于铁路运输的应急物资配送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随机发生,以及灾害发生后对应急物资运输的迫切要求,铁路作为大宗货物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全力配送应急物资。文章主要基于灾害应急物流的概念,研究物资配送车辆的调度优化,找到车辆调度的优化路径,保证应急物资能在最短的时间和径路配送。 关键词:应急物流;车辆路径;调度优化 1 应急物流概况及意义 应急物流是指在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事件等发生后,需要紧急组织运输物资、资金等来保障受灾地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中的生命财产损失[1]。因此,国务院建立抗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设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的同时,民政部也增加了一个新的建设方案,即将中央级救灾储备库由十个增加到二十四个。 在理论方面,目前我国应急物流研究总体上还属于研究初期,文章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应急物流中存在的物资需求及配送的问题,对应急物资需求量的预测提供参考。同时,对于应急物流系统和应急物资调度问题的研究,也希望能够丰富现有的应急物流相关系统内容,能够对现有应急物流实现方案研究有一定的进展。 文章研究中建立的灾害应急物资车辆调度优化模型希望能够起到以下作用:在最短的时间内协调救灾物资储备仓库间的调度,将紧急救援物资送达受灾地区,以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2 我国铁路应急物流研究存在的问题 (1)我国救灾物资存储量不够。这是我国在突发性的灾害来临时面对的最大问题,也直接影响了铁路运输之前的物资集结进度。特别是我国地域辽阔,灾害类型南北方截然不同,使得主要存储的帐篷、食品、衣被等生活必需品不能在铁路货场大量存储,严重制约了铁路运输的准备过程。 (2)铁路救灾体系不完善。我国的救灾体系包括国家和私人捐赠,以及一些社会组织,这些救灾物资一般分散存储在各个城市的不同地点,因此经常会发生物资供需上的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铁路救灾网络指挥救灾物资的运输,提高物资集结和运输的效率。 (3)由于救灾信息不畅通、城市发展水平不均衡等原因,往往造成大中型城市的批量救灾物资不能及时运输,而考虑附近存储量不高的城市运输,造成了物资运达后救助范围小的现象。特别近年来出现的救灾初期物资出现短缺,而救灾后期可能出现物资过剩的情况,导致了救灾物资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虽然应急物资无法按正常情况来应对供需情况,但是铁路的直达性好和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度机车车辆,保证物资能够大批量的一次性配送到位,减少对救援车辆路径的干扰。 3 铁路运输路径问题的研究 车辆路径问题(VRP):通过组织连续的一个系统里的点,根据车辆必须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的需求选择路线,车辆通过这些组织好的点,以达到最终目标[2]。VRP包括两部分,其一是行车路线的设计,其二是出行时间表的安排。目前有关车辆路径问题的研究可以表示为:给定一个或多个中心,一个车辆集合和一个顾客集合,车辆和顾客各有自己的属性,每辆车都有容量,所载的货物不能超过它的容量[3]。 通常情况下,车辆路径问题主要的研究影响因素是车辆运输目的地、车辆分类、目标函数以及其他的因素。在铁路应急物资运输路径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运输路径主要受到了现有可供作业的铁路站场和装卸能力的约束的出发地、目的地选择性特点,而车辆特性主要是受到车辆数量、调运时间以及车辆载重约束的影响,从而建立时间最小化的目标函数。 车辆调度问题典型的模型是VRP模型,其目标函数是确定完成运输量所需要的车辆数以减少调运时间,主要有配送车辆、货物、物流中心、运输网络、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等构成。但是对于应急物资的运输问题而言,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尽快调运车辆将应急物资运输到灾害发生地,因此应急物资在运输过程属于货物装卸混合的装填,运输车辆的类型和物资种类都不尽相同。特别的,不同于典型的VRP模型的是,调运车辆不必返回原地,且在运输过程中要保证运输的不间断性,运输成本不再是考虑的因素。 4 应急物资基于铁路运输的车辆调运优化模型研究 在建立模型前,要先设定模型的边界条件。根据铁路运输和应急物资的特点,在整个运输网络中要先确定需要运输的应急物资数,以寻找能够满足需求数的所有供应点。在运输过程中,要忽略其他特殊因素的影响,简化模型的计算维度。 受灾点和物资供应点组成无向图G(S,D),其中S={S1,S2,…,Sn},S0是物资供应点,S1,S2,….,Sn为N个受灾点;D为边集,dij∈D(Vi,Vj∈V,i≠j)指列车i的行驶速度Vi到Vj的距离。 假设:铁路运输列车集为L={L1,L2,…,Ln};当列车L经过边(i,j)时XLij=1,否则为0;当列车L配送到受灾点Vi救灾物资时ZLi=1,否则为0;M为铁路运输网络中能够提供的运输应急物资的最大车辆数,G为列车的最大运载量,Gi为受灾点Vi所需要的物资数量。根据以上描述建立调运列车数和车辆满足0-1整数约束的目标函数为: 约束条件为: 5 结束语 应急物资的畅通是减少灾后损失的重要保证,因此合理快速的统筹运输安排有利于灾后救助,也是铁路应急运输应急物资能力的体现。文章在介绍应急物资概况的基础上,结合铁路应急物资和运输路径研究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应急物资基于铁路运输的车辆调运优化模型。应急物资一般是综合运输的方式,这种单纯的考虑铁路运输虽然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但是与实际的运输情况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文章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配送运输论文:基于行为导向法的运输与配送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 本文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运输与配送课程进行应用探讨,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力求有所创新。 关键词: 行为导向教学法 运输与配送课程 教学创新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差别发展,对物流人才的柔性能力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对物流人才需要进行差别化、针对性培养与教学。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的一种延伸,是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贯穿教育教学之中的教学模式。 一、《运输与配送》实行双向互动教学的意义 《运输与配送》作为物流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不断创新,课程内容更新变化速度不断加快。因此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运输与配送》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多维体。同时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变化莫测的社会发展,需要更柔性的教学模式适应经济问题的时效性,增强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提高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构建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运输与配送》课程的教学体系 1.层次化培养目标 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按照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在基础层充分运用模拟教学法,借助实验操作软件,训练学生专业素质和从业能力;在应用层充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多渠道多模块应用训练;在创新层将多个项目进行综合,通过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物流、管理类竞赛,提高综合能力。解决原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之间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存在重复和交叉的问题。通过项目的实现,学生将物流管理的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如在创新层引导教学中,将仿真技术、运筹学应用到运输与配送课程中的运输路径规划部分,通过实际项目进行完整地训练,既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 2.模块化课程内容 根据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思想,课程教学内容应当根据实际工作内容组织,着重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目此,结合我院教学条件对运输与配送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运输与配送基础知识模块,运输规划模块,配送管理模块。并且进一步确定每个模块应实现的教学实践目标,然后将实践能力目标分解成为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即知识、方法与技能。 运输与配送基础知识模块。学习内容包括运输与配送基本概念、功能、作用和运输的基本系统。实践能力目标包括掌握运输、配送与物流其他环节的关系,以及运输基本系统的特点,学生具有物流全局观念。 运输规划模块。学习内容包括运输合理化、运输成本、运输价格、运输路线等。实践能力目标包括掌握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成本特点和计算方法,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决策,优化运输路线,提高运输合理化水平。 配送管理模块。学习内容包括配送模式、配送作业和配送组织。实践能力目标包括掌握配送功能和合理化方法。 3.多样化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确定的行为目标引导物流管理教学组织过程,采用跨学科综合课程模式,结合PBL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使学生通过主动且全面的学习,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重视“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学生的自我管理式学习,从而实现教学、学习和工作的统一。 PBL教学法:学生按照兴趣和研究方向自由组合与教师协调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团队,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设计有一定难度、能结合实际情况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特点分工合作、制订学习计划、收集相关资料文献、确定一致认同的方案。在各小组课余学习阶段,教师根据学生意愿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其进度和时间管理,以此培养学生利用团队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模拟教学法: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通过分析情景,找出问题,提出设计方案,或者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创设情境并设计方案。此方法在设计时要从学生角度进行,以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法:指教师选用典型案例,如在运输规划模块,笔者给出某物流公司的运输难题,学生通过对运输路线的重新设计、运输成本的核算等进行科学的决策。 4.体验化学习环境 结合学院的资源优势,与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由老师、学生、企业人员三方共同在实训基地通过边教、边学、边做补充教学内容。通过这种体验教学,学生除了能直接到企业现场工作外,还能理解运输调度、线边物料投放、配送中心管理等实际物流内容,缩短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的距离,加强学生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思考,给企业提出创新性建议,达到理解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教学目的。 三、结语 本文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以运输与配送课程为研究对象,探索行为导向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综合应用与实施策略。通过实践探究表明,行为导向教学法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诸如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切实可行。 配送运输论文:谈中职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 摘 要: 目前,中职教育是基层物流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培养物流人才,在人才特色化培养、物流行业特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方面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探索,对中职物流专业中商品运输与配送进行有效性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构建符合职业导向的课程教学实践体系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中职物流专业 商品储运 商品配送 当代物流是一个新兴的复合产业,同样是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商品运输与储存等环节中都需要大量技术人员。中职院校是培养这些基层物流操作人员的摇篮。由于设备有限,尽管中职院校开设了物流这一类专业,对这些基层物流操作人员培训时,仍然存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实训经验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对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中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商品运输与配送的教学实践做出简要分析,帮助中职学校认识到自身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促进中职学校更好地开展物流专业教育。对于中职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下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头等大事。 一、中职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的职业定位 随着21世纪网络的高度普及,网络购物的高速发展,当代物流这个新兴的复合产业应运而生。目前物流行业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市场所能提供的总和,整个物流专业都处于一种缺乏专业人才的状态中。这种情况对中职学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提出重大考验,中职学校对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目标要定位于中低层,以培养综合性操作人才为目标。在整个教育培养过程中,中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物流专业中的商品运输与配送更是需要重点培养的环节。中职学校培养的这种综合性操作人才具有专业的物流人的从业精神和服务他人的意识,接人待物也经过专业训练,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自主解决物流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些人才是整个物流行业的基石,着眼于当下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要,中职学校培养商品运输与配送的物流人才的目标要符合当下时代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中职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的发展前景 当今时代,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经济的飞速增长中物流产业成了重要支柱,也在工业化进程中成了最基本的服务模式,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中职学校开设物流专业无疑是顺应当下时展潮流的。在物流行业中,商品运输与配送是整个物流行业的核心,中职学校大力重视物流专业中商品运输与配送方面的人才培养是符合当下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的。国际上,物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已经逐步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其发展前景可见一斑,尤其社会对于商品运输与配送方向的人才需求更是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物流行业在社会中服务于消费者,物流行业水平的提高不仅体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且体现了我国物流专业不断服务化,更是市场竞争和商品运输与配送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综合社会各个方面,中职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三、中职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的教育模式 学校对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时间为三年,结合整个物流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商品运输与配送的课程设计中要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开展素质教学,保证学生在实践中将书本上可得的知识熟练运用,这是人教版教材对于中职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的教育思路必须紧跟学生的学习进度,以社会需求为参考,保证学生“基础扎实,能力过硬,适应性强”,只有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对于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商品运输与配送方面的专业人才。在中职学校三年的教育过程中,学校重视教育的内部联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基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校的教育课程安排做出调整,加强商品运输与配送方向人才的培养,保证学生综合发展。学校要积极优化对于物流专业学生的教育方式,完善课程设计,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优秀的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方向的专业综合性人才。 四、结语 在当下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开设物流专业非常符合发展需求。面对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趋势,社会各界要加大对于中职学校培养物流人才的关注力度,倾斜更多教育资源集中发展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教育,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好的综合性物流人才。 配送运输论文:Dijkstra算法在物流配送运输中的最短路径优化研究 摘 要:传统的Dijkstra算法一般用于计算一个源节点到所有其他节点的最小代价路径,它能够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因而可以应用在物流中的配送线路规划上。原始的Dijkstra算法在实现时不仅占用大量计算机内存,而且执行效率也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传统的Dijkstra算法,对其数据存储和算法思路进行了优化。最终通过实验证明优化后的Dijkstra比原始的Dijkstra算法在执行效率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Dijkstra算法;最短路径;物流配送;优化算法 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科学合理的物流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其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泉”。在物流配送活动中,主要是把一批货物从配送中心运送到一个或多个非固定客户的接货处。通常配送中心与客户之间有多条运输路线可以选择。如果配送中心不进行运输路线的合理规划,往往会出现不合理的运输现象,如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等。不合理运输会造成运输成本上升。因此确定合理的配送路线,从而使运输成本降低的同时又使服务水平得到改善是物流配送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论文是笔者在湖北某软件公司实习期间,参与的一个物资综合管理系统,其中有一个模块是关于车辆调配和物流运输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Dijkstra算法并对其进行优化的物流配送最短路径选择算法。通过实验发现,不仅节约了物流成本,而且提高了运输的效率。 1 Dijkstra算法介绍 1.1 Dijkstra算法思想及步骤 Dijkstra算法用于计算一个源节点到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代价路径,它是按路径长度递增的次序来产生最短路径的算法。该算法的输入包含一个有权重的有向图G以及G中的一个顶点s,用V表示G中所有顶点的集合,S表示已求得最短路径的值顶点,w(u,v)表示从顶点u到顶点v的权重(设定权重均为非负值),(u,v)表示从顶点u到顶点v有路径相连,d(v)表示从顶点s到顶点v的最小权重。步骤如下: (1)初始时,集合S只包含顶点s,s的路径长度值被赋为0(即d(s)=0),选择顶点m,若存在能直接到达的边(s,m),则d(m)=min{w(s,m)},并将顶点m加入集合S,对于所(1)Dijkstra算法的效率与顶点数N密切相关。 (2)在存储图形数据和运算时,需要定义N*N的数组,其中N为网络的结点数,当网络的结点数较大时,将占用大量的计算机内存。 (3)当从未标记节点集合(V-S)选定下一个顶点m作中间节点后,在更新最短路径的过程中,需要扫描所有的未标记节点并进行比较更新。而未标记节点集合(V-S)中往往包含大量与中间点m不直接相连的节点,即Cost[j,k]=∞。因而很多操作无效而导致执行效率降低。 2 Dijkstra算法优化 2.1 数据存储的优化 通常在一个城市交通图模拟出来的网络图中,存在很多顶点(物流运输的地点)和边(道路),而且错综复杂,但真正与某一顶点相关的边和顶点是有限的。以邻接矩阵或关联矩阵为基础的算法中,存在着很多权值为∞的元素,这些无效的元素占用了大量的计算机内存。如果在表示网络结构图的关系时,只是记录与某一顶点相关的边和顶点,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无效的权值为∞的顶点,从而起到节约内存的作用。具体步骤如下: (1)依据最大相邻顶点数的概念,计算出网络图中的最大相邻顶点数m; (2)根据网络图构造邻接矩阵。以网络图中的顶点为行,以该顶点相邻的点为列,矩阵的行数为网络图中的实际顶点数,列数为网络图中的最大相邻顶点数m,改邻接矩阵中的值为与行顶点相连的顶点值。如果该顶点的相邻顶点数少于最大相邻顶点数m,则用0代替。 (3)根据网络图构造判断矩阵。对照上一步构造出来的邻接矩阵,用邻接矩阵里的各个元素对应边号的权值代替同一位置的顶点值就构成了判断矩阵; (4)然后根据邻接矩阵和判断矩阵求网络图上某一顶点到其他顶点间的最短路径。 2.2 算法思路的优化 传统的Dijkstra算法能求出网络图中的最短路径,但是在顶点和边很多的情况下,该算法需要遍历很多节点,而且很多是无效的顶点,所以执行效率比较低。其主要表现在:更新新加入的顶点m到集合V―S中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时,需要大量比较d[m] + w[m,v]和d[v]的大小,而此时很多顶点并不与m相邻(即w[m,v]=∞),这样就增加了额外的运算量。由于Dijkstra算法是计算从起点到某一顶点的最短路径,我们也可以将其表述为计算从某一顶点到起点的最短路径。因此求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分解两个子问题,即计算由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和由终点到起点的最短路径,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复杂度。 传统 Dijkstra算法在提取最短路径节点时需要遍历所有的在集合V―S中的顶点,并更新最短路径值,所以算法的实践复杂度为O(N2)。而本文改进的算法将此问题分解为两个子问题进行求解,而且符合并行处理思想。这样对执行速度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对于网络图中顶点数和边较多的情况下。 3 结束语 在物流配送中,合理的配送路线规划不仅能够及时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可以节约配送中心的运输成本,所以求出最短配送路径算法的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配送路线规划的实际情况,选择Dijkstra算法作为物流配送路线规划的核心算法,并对它的不足提出了优化方法,在数据存储和算法思路两个方面进行了优化,使优化后的算法能够提高配送路线规划的效率。最后经实验证明,优化后的Dijkstra算法不仅节约了物流成本,而且提高了运输效率。 配送运输论文:探究遗传算法应用于物流的配送运输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物流业也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在物流业中,物流配送是很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以临沂地区的物流业为背景,为了更好地解决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建立了一种遗传算法模型。实验计算表明,通过用遗传算法进行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可以方便有效地得到问题的最优解或者近似最优解。 关键词:遗传算法 物流配送 优化 临沂地区 1.引言 市场经济的改革以及跨地区贸易的发展共同促进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配送是指将客户所购的货物及时的送交客户的过程,物流配送不仅是物流业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同时物流配送的效率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工作流程的效率,因此,需要不断地改进、优化物流配送路径。本文的研究背景是山东的临沂地区,临沂市被确定为省级物流节点城市,将利用商贸市场集聚的优势,以建设大物流促进商贸流通发展为目标,建立连接江苏、辐射长江三角洲,连通日照、连云港的商贸物流基地,服务于省内外商贸流通和经济建设。那么在这样一个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合理地选择配送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偶缩短配送时间,也能降低配送成本,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都有较大贡献。 优化配送路径是一个NP-Hard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提出了不少算法,比如节约法、扫描法等,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将遗传算法应用于物流配送的决策分析中。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最早是由John.H.Holland于1975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结合了生物自然选择和基因遗传学的优化搜索方法。它的优点非常多,比如鲁棒性强、速度快、搜索范围广等而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针对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其数学模型,然后引入了遗传算法来优化,最后进行了实验计算,研究表明,将遗传算法应用于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较好的结果。 2.优化物流配送路径的数学模型 物流配送的优化可以描述为:配送中心用多辆汽车向多个客户送货,其中汽车的载量确定,客户的位置和需求量确定,通过优化,使得汽车所行驶的总路程最短,并且满足以下条件: (1)各路径上的客户的总需求量小于等于汽车载量; (2)各路径总长度小于等于汽车配送一次可行驶的最大长度; (3)一条路径由一辆汽车进行配送,且必须满足个客户需求。 通过对以上条件的分析,建立物流配送路径的数学模型。首先规定以下公式中各字母的意义:K为配送中心拥有的汽车总量;[Qk](k=1,2,…,K)为各汽车的载量;[Dh]为汽车进行一次配送所行驶的最大长度;L为客户总数;[qi]为客户i的需求量;[d0j]为客户与配送中心的长度;[dij]为客户i和客户j之间的长度;[nk]为第k辆汽车负责的配送的客户数,若此值为0,则表示此汽车未使用;[Rk]为集合,表示第k条路径,其中[rki]表示客户[rki]在路径k中的顺序为i,令[rk0]=0表示配送中心。经过分析,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3.优化物流配送路径的遗传算法 3.1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遗传算法是一种很好的搜索优化方法,它的操作对象为种群的所有个体,个体与问题的解是一一对应的,其中选择、交叉和变异是最主要的操作。它的流程图如下: 图1 遗传算法流程图 这种算法主要包括6个基本要素: (1)编码:通过编码将空间的数据转变为基因型串数据,在编码前先进行量化。 (2)生成种群:通过随机方法产生初始种群,每个个体对应问题的一个解。 (3)评估适应度:用来评估个体的优劣,评估结果作为遗传操作的依据。 (4)选择:通过“适者生存”的选择方法,从当前种群中选取适应度高的个体组成新的种群,适应度越高,被选择几率越大,但不能保证一定被选择。 (5)交叉:将选出的个体存入配对库,进行随机配对,产生新的个体。 (6)变异:引入变异是为了解决在交叉过程中引起的信息遗失现象,按概率改变染色体基因位。 3.2优化配送路径的遗传算法构造 (1)编码方法。在本文中,配送中心用0表示,客户用1表示(L个1表示有L个不同客户)。每条配送路径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配送中心,配送路径的最大值由配送中心的汽车总数K决定,这样,L个1或者K—1个0随机排列成一条染色体,则对应一种配送路径方案。 (2)初始种群的产生。由1和0构成的序列称为一条染色体,那么由多条不同的染色体构成初始种群。 (3)适应度评估。在评价一种配送方案的优劣时,既要判断是否能够满足约束条件,又要计算它的目标函数值。因此,在进行评估时,首先判断各配送路径方案是否满足约束条件,如果不满足,则该路径为不可行的路径,然后计算目标函数值。适应度[Fi]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Fi=1Zi+MiG] 其中,[Zi]为目标函数值,[Mi]为染色体i所对应的不可行路径数,G为权重因子,为值较大的正数。 (4)选择操作。在本文中,综合使用最优个体保留策略和轮盘赌法,首先,将所有染色体按照适应度小进行排序,对于适应度最高的染色体,则直接进行复制;然后采用轮盘赌法,使剩余的染色体产生下一代的N-1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被选中的概率为它本身的适应度与种群中所有染色体的适应度之和的比值。 (5)交叉操作。交叉操作主要是按照交叉概率将除了第一条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进行交叉配对,本文采用两点交叉法。 (6)变异操作。本文所采用的变异操作是为了保证一旦某基因片段需要发生变异,那么另一片段也要发生变异,这个片段是随机产生的。 4.实验与计算 在本实验中,采用C语言编程,以2辆汽车为5个客户配送为例,其中汽车载量为8000千克,一次配送最大行驶长度为40千米,配送中心与客户以及客户与客户之间的长度由下表表示(单位千米): 5.小结 通过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验证明,将遗传算法应用于物流配送路径优化方案中是可行的。本文首先分析了物流配送路径的数学模型,然后简介了遗传算法的原理,并进一步将遗传算法应用于物流配送路径中,最后通过实验计算,证明用遗传算法能够得到快速的得到物流配送路径的最优解,是提高配送效率有效的方法。 配送运输论文:物联网技术在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物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业务的需求,建立以及完善运输车辆实时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对运输全过程的车辆以及货物状态的监测,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物联网技术能够大大提高车辆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因此,文中首先对物联网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重点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在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中的应用设计以及实现的功能,最后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对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GPS 0 引 言 B2C(Business to Customer)电子商务是指企业针对个人开展的电子商务活动的总称,企业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或者服务的一种电子商务模式,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是以网络零售为主,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该种模式能够节省客户与企业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交易效率。然而,在物流配送运输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如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丢失现象时有发生,以及在配送过程中导致订单配送延迟等。鉴于此种现象,建立以及完善运输车辆实时动态监测尤为重要。在该环境下,物联网技术能够较好解决这一问题,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实现智能物流,减少人工操作失误以及货物损坏等。因此,研究物联网技术在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物联网技术简介 1.1 物联网技术的内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技术是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RFID)等,将所有商务活动的物品信息以互联网连接起来,从而实时进行信息交换及通信,实现智能识别、追踪、监控以及管理的网络技术。该技术由RFID 技术与Internet 相结合,提出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该代码对物联网上的每一个物品都赋予一个全球唯一编码,当该编码通过读写器时,就会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指定的计算机内,最终实现全球智能监测网络。 1.2 物联网相关技术 物联网相关技术主要包括GPS技术、无线网络通信技术、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IP和IPv6 技术。GPS技术能够提供车辆定位、防盗、行驶路线的监控以及指挥等功能,若有意外状况,能够及时将获取的信息模块化,在企业电子商务监控中心地图上显示出来,及时反馈给客户;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对拥有全球唯一编码的物品进行自动识别以及信息共享,实现在计算机网络条件下,对物品进行跟踪、追溯以及定位等功能;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是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GSM/CDMA移动网等),通过无线收发设备(无线网桥、MODEM)等建立无线局域网,将传感器终端所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电子商务监控中心,为企业以及客户提供准确的产品或者服务信息;传感器技术能够探测以及感受到外界的信号或者化学组成等,在电子商务中主要是通过红外、门磁来确保电子商务办公以及仓储的安全性,也能够在物流过程中实时监控车辆的运行轨迹等;IP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石,IPv6技术拥有的地址容量可达到2128个,能够解决网络地址资源有限的问题,能够实现电子商务中任何一个系统、设备以及物品数据的对接,方便实施智能化控制。 2 物联网技术在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在物流配送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探索物联网相关技术在B2C物流配送中的应用,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货物损坏,提高货物运输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下面对其应用设计进行详细探讨。 2.1 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系统的功能需求 首先,要求通过无线传感网络来监测获取车辆所处的具体状态,物品周围的温度、湿度以及车辆速度,同时根据监控中心发来的控制指令,进而完成指令任务;其次,需要对车辆实时监控,要求用户在任意时刻都能通过发出定位查询指令来获取运输工具的地理位置,并且在电子地图上表示出来,获取货物以及车辆的准确位置;另外,要能够实现风险控制,当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运输人员能够通过网络监控中心发出紧急求救信息,对人员或者货物进行技术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2.2 分析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流程 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流程如图1所示。客户在下过订单之后,电子商务网站将订单录入到托运单;仓库按照发货指令进行发货;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合同;配送中心对车辆进行调度;进行货物配载,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货物配送给客户;客户提取货物之后,填写回单,然后将回单返回到配送中心,完成货物的配送。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对车辆实现实时跟踪以及监测,进而确保货物的安全,同时及时将监测的信息反馈到配送中心,便于客户查询。 图2所示是物联网技术对数据的传输流程。首先,需要登录合法的账号及口令,在登录完成之后进行系统初始化;其次,对车辆速度、温度、湿度以及车内货物信息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之后的数据结果反馈到电子商务企业、客户以及配送中心,完成这一过程,退出运输系统。 2.3 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方案设计 物联网技术在B2C电子商务运输设计中,运用GPRS技术、传感技术等,其整体建构如图3所示。 2.4 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的功能 首先,实现实时监控。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中的GPS接收机,传感器将配送车辆的定位信息,及时传输到配送监控中心进行相关处理,并且配送监控中心能够计算出当前时刻车辆的最佳匹配位置,并能将车辆位置在配送监控中心及时显示出来。运用GPS技术能够将车辆的实时位置通过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传送到电子商务监控中心,进而实现信息的全程监控。其次,采用传感技术以及射频技术能够监控商品是否损坏,若用户需要了解当前商品的详细信息,电子商务中心将商品的位置以及状态信息详细地传给用户,同时还能够通过视频技术将所看到的货物状态反应给用户。最后,实现风险控制功能。应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视频监控器能够准确获取车辆速度、车内温度、湿度以及货物的相关状态等,车辆的数据采集系统也能够将车辆的各类参数进行实时动态显示,对于不正常的状态给予报警或者提示。另外,车载子系统所采集到的相关参数以及视频等信息都能够通过物联网技术中的无线传感网络发送到物流监控中心,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文字、图片或者视频传给用户,以供用户查询。 2.5 系统运行效果展现 在我国经济水平发达的城市,已经使用了相关技术,在电子商务运输系统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对车辆实现实时监控,如货物正输往北京市朝阳区东五环,就会在监控中心详细展示这一信息,图4所示是系统的车辆实时监控界面图。通常情况下,在图上一般都能够确切地了解到车辆的准确位置以及路名信息。 运输过程中,根据上面所阐述的使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的功能,能够对车内的湿度、温度以及车辆的速度实现全面监测,使监测中心人员了解到最新以及最全面的货物信息,进而了解货物是否有损坏或者丢失等,同时详细显示车内温度、湿度及车辆速度等,图5所示是系统中的货物在途控制界面图 3 物联网技术对B2C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 物联网在中国也称为传感网,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科研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与自身相比,有着重大进步,对我国的配送运输系统有着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能够提高库存管理水平、提高物流配送质量、追溯货物的行踪以及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等。 3.1 时刻追溯货物的行踪 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品大多是由企业集中生产或者采购的,一般情况下,能够确保商品的质量。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一些著名的网站也时常出现商品质量以及运输问题,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还有损消费者的利益。如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购物网站淘宝网,2012年举行“双十一”活动,在这一天各大商家相继推行优惠活动,引发消费者疯狂购物。然而,由于购物量较大,导致大批的订单不能够及时发货,或者在发货的路途中出现各种问题,不能在预约的时间里将货物传给消费者。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建立商品追踪系统,进而为每一个商品贴上唯一的标签,使得每一件商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编码。在产品有自身的属性信息后,就能够随时将附加信息储存到EPC中,而这些数据对于追溯商品的行踪具有重要作用。当这些数据统一集中到云端时,就会被授权用户所共享。消费者仅仅需要在网上查找相关商品的EPC信息,就能够获取该商品的所有信息。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确保商品的真实信息,而且还能够随时了解商品的运输路线,商品在哪一环节出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补救。通过对商品实现追踪,最终促进用户对商品的信心以及购买商品的积极性,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3.2 提高物流配送质量 长期以来,B2C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为物流配送,大多消费者反应物流慢或者货物存在质量问题等,进而影响消费者的合理利益。物联网技术中的GPS技术及GIS技术能够快速响应物流,并且实时监控货物状态,进而实现智能物流。在网上订单到达后台后,立刻生成相关商品的清单,向仓库发出送货请求,通过仓库传感技术对商品的库存位置进行获取,利用仓库传感技术能够对商品的详细信息进行监测,尤其是商品若出现破损等也能够及时的反应,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补救。另外,消费者还能够对商品的在途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3.3 提高库存管理水平 B2C电子商务与传统的零售业相似,都需要对商品进行提前库存,进行库存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服务水平,最终降低库存总成本。在今后的电子商务发展中,其核心竞争力应为库存管理能力以及货架存放效率。一方面,使用物联网技术能够使货物信息自动发送。电子商品贴有标签后就能够自动发射信号,利用无限局域网技术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后台,管理人员就不需要对物品进行手工扫描,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提高拣货速度。另一方面,能够使货物随机摆放,节约货物空间。由于仓库中的商品都带有电子标签,并且在标签中包含有商品的尺寸以及库存位置,在仓库的存放过程中,可以根据货物的尺寸进行摆放,对于大型的商品摆放在仓库里面,这样一来,就能够节省存放空间。商品若按照销售程度进行摆放,最为畅销的商品摆放在仓库外,方便工作人员装载货物。 3.4 推动移动商务的发展 在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中使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将PC电脑网购搬到移动终端购物,消费者可以通过移动手机进行网上购物,同时对货物进行实时监测,随时掌握产品的最新动态,为消费者开创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移动购物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移动支付也能够确保支付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最终推动移动商务的发展。 4 结 语 如今,B2C电子商务通过完备的双向信息沟通、灵活的交易手段及快捷的配送运输,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便捷的购物模式。同时,随着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应用成本低,逐渐在诸多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能够为电子商务的物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进而实现时刻追溯货物的行踪、提高物流配送质量、提高库存管理水平以及推动移动商务的发展等,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可靠的服务。 配送运输论文:煤炭储存配送运输中机电设备管理及维修 摘 要:煤炭的储存配送是一项相对复杂,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工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后续的正常作业。煤炭运输中皮带机作为主要的工作设备,其能否顺畅运转直接关系着煤炭储存配送的工作效率。本文通过对煤炭皮带机的工作原理的分析介绍,指出了影响皮带运输机正常运转的相关因素,进而探讨了皮带机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故障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进一步改善皮带机的工作质量。 关键词:煤炭配送运输 机电设备 故障分析 处理对策 皮带运输机的安装不规范或者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标准都会引起故障出现,轻者降低工作效率造成时间、电力等资源的浪费,重者可能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给个人、家庭或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如何全面掌握皮带机的工作原理,及时排除相关的干扰因素,降低皮带运输机出现故障的频率,保证煤炭运输的顺畅安全十分重要。 1 皮带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皮带运输机是一种借助摩擦驱动来进行工作的设备,其主要部件包括输送带、托辊、滚筒、驱动、制动、装载、卸载等。在工作时将煤炭放在输送线上,运输机借助滚筒以及托辊同胶带之间的摩擦力运转后将煤炭等物料输送到目标位置。 2 干扰皮带运输机正常运转的因素 干扰皮带机征程运转的因素包括煤炭的质量、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和设备整体状况、运输胶带的质量水平、以及皮带的硫化水平这四个主要方面。 2.1 煤炭的质量 如果煤炭在装载过程中并未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例如:煤炭存在较多的杂质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在装载、卸载的过程中使皮带被划伤的状况,这对皮带运输机的正常工作都会带来风险。 2.2 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和设备整体状况 工作人员对设备的工作原理了解的不够深入或者相关的操作不够标准规范就可能引起:(1)皮带机发生堵斗、卡死状况,这时候若不及时关闭机器就可能使皮带被磨损或者被拉断;(2)如果运输机的托辊或者滚筒已经损坏而工作人员未能及时发现,进而可能引起皮带损坏;(3)皮带机上的相关螺栓发生松动或者滑脱,一些衬板未能严密牢固地焊接在一起,这些部件脱落在皮带上也会使皮带损坏影响到设备的工作质量。 2.3 胶带的质量水平 不同质量水平的胶带也直接关系着皮带运输机的工作质量,而皮带机的生产厂家众多,质量标准相差很大,如果皮带的质量较差,在使用过程中就极易出现皮带脱胶或者龟裂等状况。 2.4 皮带的硫化水平及天气、环境因素 在对煤炭进行硫化时,可能无法做到标准切割,另外,胶的配比不科学合理,存在气泡就可能使粘合出现问题。如果环境、天气过于潮湿,就可能会降低摩擦系数,使皮带出现打滑现象影响到皮带机的正常工作。 3 皮带机经常出现的故障及处理对策 3.1 存在非正常噪音时的故障分析及处理对策 当皮带运输机的驱动无法正常工作的时候就会有非正常的噪音出现,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异常噪音来了解、掌握设备的工作状况。通常情况下,如果托辊工作出现异常,发出一系列节奏感较强的震动性质的噪音,就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判断:皮带运输机的轴承孔心严重偏离了外圆的中心,或者是无缝钢管的厚度没有达到足够的均匀程度。这两方面因素都会增大离心力,致使发生异常噪音。这时候就需要及时对减速机的位置做出校正,避免皮带机的输入轴出现断裂状况。 3.2 皮带打滑故障的处理 当煤炭无法顺利运量上去、煤炭回溜或者洒落时就应当判断是否是由于打滑造成的。导致打滑的原因有:运输机的工作环境较为潮湿,一定量的煤泥等附着在滚筒上减弱了摩擦力导致皮带打滑;也可能是由于胶层磨损相对严重或者老化致使表面变得过于光滑降低了摩擦力。这时候就应当对配重进行适当的增大、更换新的胶带或者是增大滚筒的摩擦力等措施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3.3 皮带跑偏的处理 皮带运输机工作过程中胶带与预先规定的运行区域发生了偏离就称之为跑偏,这类故障经常出现。通常皮带的工作范围不应当偏离滚筒或者托辊断面带宽距离的5%。事实上,这一标准只有在皮带机空载或者重载的调试过程中才能够达到,在真正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到煤炭、配重、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很难控制在这一范围内,当运输机发生跑偏的时候就会引起物料的洒落,影响到设备的正常工作。 3.3.1 滚筒错位的对策 运输机的皮带之所以会发生跑偏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对设备进行配置安装是没有实现滚筒之间的严密配合。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在对设备进行安装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合理地依照设备的纵轴线、滚筒轴线以及硫化轴线的安装标准进行设备安装;适当地选择相关位置安装一系列的控制设施,例如对于皮带的回程或者重载部位应当尤为注重对跑偏问题的控制,当皮带发生跑偏时要及时通过开关做出调整,以防皮带和支架之间由于过大的摩擦力造成设备的损坏。对于设备安装完成后的调试过程应当进行严密的控制,对于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作出调整避免在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 (2)对于跑偏问题的出现还有可能是由于设备、部件的质量不过关造成的,例如粘结环双侧的尺寸不够科学合理,一些部件发生松动等。因此在设备部件的采供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严格进行把关,选择标准规范的设备部件,对于设备的存放保养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减缓设备的磨损、老化进程。相关的粘结工艺也应当依照标准实施,确保设备的整体质量。 3.4 煤炭洒落问题的对策 煤炭发生洒落通常是由于运输机的皮带发生跑偏导致的,这是由于跑偏会使得皮带两侧失去平衡,使得煤炭发生洒落,这时候就应当对皮带的位置重新进行校正。对于转载点这一经常出现煤炭洒落的位置,可以通过更换运输机的挡料裙板,对钢板进行加长或者是减少皮带的物料运送量等方式来进行解决。 配送运输论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配送运输设备选优配置 摘 要:对配送运输设备选优配置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选优配置的原则,在配置原则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出配送运输设备模糊综合评价的3大类9项指标,即货物适应、环境适应、特殊适应、购置成本、使用成本、使用效益、技术性能、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能。构建配送运输设备选优配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结合实例对配送运输设备的选优配置进实例分析。 关键词:配送;运输;设备;模糊评价;配置 引言 随着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物流需求越来越多品种、小批量。作为物流重要功能之一的配送,是面向最终客户提供物流服务,是物流系统服务质量的最终体现,也是物流成本形成的重要环节。当前,针对物流配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关注的重点是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中心内各功能区优化布局、作业系统的优化设计、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共同配送及配送运输的线路的最佳选择等方面,鲜见对于配送运输设备优化配置方面的关注。配送运输作为末端运输,直接与顾客接触,其服务质量对于物流配送乃至整个物流系统的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因而,合理配置配送运输设备,对于提升整个物流系统的服务质量,降低物流系统的运营成本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影响配送运输设备配置的因素很多,既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也有城市交通状况的制约,还有货物的差异性及设备本身的性能等等。本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配送运输设备的优化配置进行探讨。 一、配送运输设备配置原则 配送运输设备的配置直接影响到货物送达顾客手中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为保证配送运输的高效、经济运行,在进行设备配置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适用性原则 货物种类、作业环境、配送运输距离、运输路线状况、作业量等决定了配送运输设备类型、额定作业能力和数量。作为末端运输的配送运输设备的配置,必须以能够适应配送服务为基本原则。货物种类较为单一,配送运输量较大、频率较高的,应考虑额定作业能力较大的运输设备;货物种类较多时,需要考虑运输设备的通用性,尽量地提高设备的适应性。 (二)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物流配送运输也不例外。一般来说,配送运输是一个收益既定的服务环节,作业过程中不再产生新的收益,因而,配送运输设备的购置成本及使用和维护保养费用就直接反映了该环节的经济效益。设备配置的目的就是在满足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设备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最小。 (三)系统性原则 物流配送是整个物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配送运输又是物流配送环节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把货物交付到顾客手中的重要的任务。配送运输设备的选择,必须考虑与配送中心的装载设备和顾客的卸载设备相互衔接、相互协调,保证配送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考虑配送运输设备的适用性、经济性的基础上,要以系统的观念,对整个物流系统作整体评价。 二、选优配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配送运输设备的配置要根据货物类型、配送运输路线的状况及设备的工作性能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到目前为止,货物的配送运输主要是以公路运输来进行,因此,本文只分析公路运输车辆的选优配置。根据上述原则,本文构建了以下指标体系,共三大类9项指标。 一是适用性指标。(1)货物适应,指设备适应货物物理性能与化学性能的程度。(2)环境适应,指设备适应所在地的路况,气候的温度、湿度等的程度。(3)特殊适应,指设备的机动性、人机适应性以及满足特殊作业要求的能力。二是经济性指标。(4)购置成本,指购置设备时一次性支付的成本,或分期付款总额的现值。(5)使用成本,指燃油或电力、保养维护、维修、操作人员工资、保险及其他费用,(6)使用效益。指使用设备能产生的收益。三是技术性指标,(7)技术性能。指设备的动力等各项额定功能指标及设备质量,(8)可维修性。指设备维修及性能恢复的难易程度,(9)安全性能。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事故的概率,从人员安全、货物安全及设。 (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评价法是应用模糊集理论对一个系统进行评价的方法,其评价的对象可以是系统的各种替代方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平判出各种备选设备的优先度,为设备的购置与使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步骤如下: 1.邀请有关人员组成评价小组。小组成员一般不超过10人,可以邀请设备管理人员、设备操作维护人员、配送中心管理人员、装卸人员、财会人员、货物生产单位人员及其他企业人员等参与。 2.确定评价项目集与评价尺度集。评价项目集即上述3大类9项指标。采用5级评价尺度,即评价尺度集为E=(e1,e2,e3,e4,e5),其中e1=0.9(最好),e2=0.7(较好),e3=0.5(一般),e4=0.3(较差);e5=0.1(最差)。 3.确定各评价项目的权重。可通过小组讨论,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项目的权重集W=(w1,w2,w3,w4,w5,w6,w7,w8,w9),分别对应三大类指标中的(1)~(9)项指标。 4.按照已经确定的评价尺度,对不同设备的评价项目进行模糊评定,并计算隶属度矩阵,第个方案的隶属度矩阵为: 5.计算第k个方案的模糊综合评定向量Sk:Sk=WRk 6.计算第k个方案的优先度Nk:Nk=100SkET 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某配送中心要选用配送运输设备,从中心各部门及外部共挑选了9名相关专家组成评价小组。经评价小组讨论,指标体系的权重 由此可以看出,方案2比方案1具有更大的优先度,因此,该配送中心选用某品牌的微型货作为配送运输车辆更为合理。此外,如果有更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则评价方法与此类似。 结语 本文利用模糊评价法选用配送运输车辆,该方法求解简单,容易操作,能够实现配送运输设备的合理选用配置。当然,在评价指标的组成以及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上,还需要在设备配置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更为深入、更为切合实际的研究。评价小组成员的组成,也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配送运输论文:优化军事物流配送运输保障 摘要: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不仅是对人和武器最佳组合的较量,更是对运输保障能力的考验。运输保障跟得上,部队才能有战斗力,才能打得赢。军事物流配送运输是保障军队平时训练、生活等军事活动的重要方式,更是军队战时的大动脉。 关键词: 物流配送;军事运输;优化 0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及其向军事领域的加速渗透,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适时,适量,适地”的精确后勤保障令世人瞩目和震撼,美军后勤保障的实践表明:实施有效的军事物流配送运输保障,不仅是后勤保障能力的倍增器,更是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 1 军事物流配送运输的作用 军事物流是为保障军队平战时或特殊情况下的需求所采取的具有军事性质和目的的物流活动。它是物流在军事活动中的广泛应用。 军事物流配送运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部队用户的需求,将已经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的军事物资按时送达用户指定地点的物流运输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大吨位、高效率运输力量的出现,干线运输无论在铁路、海运或公路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长距离、大批量的运输实现了低成本化。但在干线运输之后,都要铺以支线运输和小搬运,这种支线运输及小搬运成了物流运输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个环节有和干线运输不同的许多特点,如要求灵活性、适应性、服务性等,优化和完善这个环节,往往能解决运力利用不合理、成本过高等问题。 军事物流配送运输或输送,是运输与其他活动共同构成的组合体。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处于“二次运输”、“支线运输”、“终端运输”的位置。优化军事物流配送运输,能够使分散的供应保障活动协调运作,减少整个军事物流范围内的迂回运输、交叉运输、重复运输等现象,创造了更多的军事物流效益。 2 现代军事物流配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 军事物流配送运输是军事物流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军事物流保障目的的关键。因此,搞清军事物流配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它内部的客观规律,我们才能用这些规律指导军事物流的实践,改善不利因素,实现军事物流配送运输的高效、快捷。 2.1 运输管理机制不健全,配送运输计划不完善 目前,军事物流运输管理没有现成的模式、经验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由于军队物流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导致军事物流管理中出现漏洞,存在问题。在物流实践活动中,不能充分挖掘利用部队现有装备人员的潜力,制约了军队物流运输活动的高效性。其次,缺少完善的配送运输计划。“一计划多用”的现象尤为明显。 2.2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还比较落后。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而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德国为14680.4公里/万平方公里,印度为5403.9公里/万平方公里。这方面,我们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如果按人口计算则差距更大,我国每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铁路74.89公里,排在世界第60位之后。如果按人口计算则排在世界第100位之后。在我国物流业发展较晚的环境下,军事物流作为后继发展者,国家没有太多的精力来推动军事物流的发展。军事物流和地方物流没有完全接轨,它们之间存在差异和相对独立性,没有很好的协调发展。军事物流的发展处于从属地位。 2.3 物流专业人才欠缺,信息化水平低 当前,军队物流专业管理人才还相当缺乏,军事物流运输网络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军队内相关的物流设施建设还不健全。尤其是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它严重影响了军事物流配送运输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大人才培养速度,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弥补我国物流技术的欠缺。 2.4 物流设施和设备标准不统一,运输成本高 我国物流系统各环节的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反映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装备标准不统一,限制多式联运的开展。以集装箱为例,海运和铁路运输各有各的一套集装箱标准,使得海铁联运必须经过再次拆箱、装箱后才能实现,造成了多次的包装成本以及储存费用,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公路、航空中。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严重影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载荷率。虽然军用物品包装已有初步的标准,但在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施相衔接的物流单元化包装标准方面还比较欠缺,影响较大。物流环节的运输工具、承载设施、设备的标准和规范不统一,导致物流无效作业环节增加,货物的在途时间较长,物流速度降低和成本上升。根据调研有关资料分析,我国许多商品总成本中,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公路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合,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铁路因能力不足,使相当数量的商品失去销售机会或无法保证企业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水运因运输组织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使许多产品失去了低价运输的途径,诸多的因素都大大地增加了物流的运输成本。 由于我国物流系统存在的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军军事物流配送运输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军物流运输管理比较分散,调度效率较低,运输系统现代化程度不高。运输管理缺乏体系化,整体化。物流运输方式相对单一,表现为主要以传统的公路运输,运输的货物量少。没有很好的利用铁路运输的运输货物量大,长距离运输的优势,不能满足军队长距离运输的物质需求。物流效率低,物流运输成本高。 3 提高军事物流配送运输的措施 3.1 建立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科学调度物流运输 物流网点是军事物流体系的起点和基干,多层次的军事物流网点能及时跟踪控制和科学调度物流运输。美军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展开了“三种物流网点”的建设,即本土物流网点、近海物流网点、海外物流网点。所倡导的“聚焦式”后勤就是以物流网点为依托展开物资保障的最佳样板。这些网点军民兼容、资源共享、信息化程度高。军队物资保障机构与地方供货商签订采购合同,由供货商直接将物资供应部队的物资保障方式,减少了物资供应运输环节,大大降低了相关费用,提高了军队的保障质量。 军事物流运输活动的运量不确定特点,导致物流管理过程复杂。靠人工去实施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物流运输活动的要求。如美军提出了全球资源可视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将自动识别技术、全球运输网络、联合资源信息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等综合在一起,使得部队指挥官可以不间断、可视化地掌握全部资源的动态情况,全程跟踪“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并指挥和控制其接收、分发和调换,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物流保障效率。正是依托该系统,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信息处理中心仅有1500个工作人员,却使数万部队的输送、数亿元的开支,以及几十万种不同型号、规格的装备物资供应顺利进行。因此,建立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发展的需要,只有信息化的管理工具才能实现物流运输中的全程监控,掌握物流运输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对运输工具进行科学调度,合理使用。提高管理的高科技水平,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3.2 建立模拟运输网络,优化运输方案 在高技术条件下的物流活动中,利用的高科技工具越多,物流的整体效能就越高。物流运输部门的科技含量,信息化程度,代表着它的物流水平,决定着它在物流行业的竞争能力,标志着它在未来竞争中的发展潜力。 我们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独领风骚,在新军事变革中引领潮流,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物流信息网络,模拟运输网络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运用模拟运输网络系统实现对物流运输活动的全程可视化,及时对有关情况进行跟踪控制,整体协调,进行有效的调度指挥。 模拟运输网络系统是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实现对运输全过程的计划、组织、决策、指挥和控制的模拟。它是对物流运输活动中的综合因素的抽象化分析、实施、优化的直观显现。该系统能直观暴露实际物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及突发情况,它能使物流运输部门及时对问题进行解决,减少损失,使物流运输活动在预计的情况下进行组织实施,确保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 模拟运输网络系统具体有以下子系统组成:①运输工具选择系统;②运输方法及道路筛选系统;③道路状况分析系统;④任务分析系统;⑤制约因素分析系统;⑥车流、人流和距离分析计算系统;⑦综合分析信息系统;⑧方案制订系统;⑨可视化模拟、突发情况预测系统;⑩问题反馈分析系统;{11}人工干预操作系统;{12}方案优化决策系统。该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1。 3.3 采取组合运输系统,减少货物空载率 组合运输是指物流运输公司与其发生业务关系的供应商及其客户进行组合运输的方式。它可以防止货车往返之间的空载。要真正防止空载,就必须搜寻运输的货物。日本的花王公司就是实现组合运输的很好例子。开始时,花王公司主要是与花王的原材料供应商进行组合运输,即花王公司将物品从工厂或公司运抵销售公司后,与当地花王公司供应商联系,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装车运回工厂,这样就不会出现空载。后来,由于组合对象的逐渐扩大,所有其他企业都可以利用花王公司的车辆运载货物,花王公司与其销售公司之间近80%的物品运输都实行了组合运输。组合运输系统有效地减少了货物的空载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为了节约运输资源,提高物流运输效率,我军军事物流运输应建立有效的组合运输系统。目前,我军的物流运输主要是小单位独立保障模式。比如以师(团)为单位的汽车营(汽车连)保障自身物流需求。师与师之间,团与团之间相对隔离,运输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种保障模式严重限制了我军协同作战的发展。未来战争是诸军兵种的协同作战,因此,对保障也提出协同保障的要求。在未来战争中,要求统一调度利用诸军兵种的物流运输资源,实现单位之间物流运输的组合利用,尽量避免空载,减少运输资源的浪费,形成一个高效的物流运输保障网。 3.4 科学选择运输工具,综合运用多种运输方式 在实际军事物流运输活动中,科学合理选择运输工具,能有效地节约运费开支,降低物流成本。因此,我们要根据货物的种类,贵重程度,运输距离的远近,环境道路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提高运输的时效性。同时,结合运输工具的特点采取适当的运输方法。汽车运输的特点是灵活性、机动性强,能够实现运输的“门到门”。铁路运输的特点是运送货物量大,运输距离长,能满足远距离高需求。空运的时效性强等等。综合运用多种运输方式能充分发挥运输工具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工具的效能,实现物流运输的高效、快捷。 3.5 结合军队实际,制定战备配送运输方案 军事物流运输活动不同于地方的物流活动,它服务于军队这个特殊的对象,体现部队的特点,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要求物流运输必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准确性。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物流配送运输方案至关重要。 制定战备配送运输方案时,要根据物流运输部门的任务、性质、自身能力、保障类型、兵种类型等因素进行制定。按照从实际出发,从战争出发,认清军事物流运输的军事性。军事物流运输不同于地方物流运输活动,他具有战争性质和军事企图。军事物流运输关系到战争目的能否实现,能否满足战争需要。 平时,我们要利用军事演习,抗洪抢险等紧急情况检验战备运输方案的可靠性、操作性。评价其满足战争需求的实践性,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加以修正、完善。确保战备配送运输方案在战时用得上,保障跟得上,确保其战争的实践性。 配送运输论文:国际物流配送运输的外包和自营决策研究 摘 要:国际物流配送中,运输方式的选择是降低配送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针对配送运输的外包和自营的对策,建立模型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法并通过美国考察的结果加以实例验证,以解决长期以来在国际配送网络中存在的高成本问题,为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建立配送网络提供一种决策工具。 关键词:国际物流 配送 车辆 决策 1.问题的提出 国际化配送是全球的配送活动,国际配送运输是物流配送决策中的关键所在。除采购产品的成本外,一般来讲,配送运输成本比任何其他物流活动的成本所占的比重都高。尽管配送运输决策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中首要的不外乎运输方式选择、承运人运输路线的规划、车辆调度和集中运输等项内容。而在运输方式方法的选择中,配送运输是以汽车为主的。这是因为汽车运输具有其他运输方式不能完成的特点: 1.1门到门服务,配送仅指从物流据点至需求用户之间的货物输送,是工厂和配送中心之间的货物输送,配送中心到顾客之间的货物输送,不是依靠车站、码头的运输。配送以服务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为优先,因此,应尽可能地让顾客享受到便捷的服务。通过采用高弹性的送货系统,如紧急送货、顺道送货与退货、辅助资源回收等,为客户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便利服务。 1.2准时运输,即货物按客户要求的指定时间段被运送到客户手中,集时间、空间为一体的运输方式,配送运输是从客户定货到交货的最后环节,也是最容易引起时间延误的环节。影响时效性的因素很多,除配送车辆故障外,所选择的配送线路不当、中途客户卸货不及时等均会造成时间上的延误。因此,必须在认真分析各种因素的前提下,用系统化的思想和原则,有效协调,综合管理,选择配送线路、配送车辆及送货人员,完成货物的最终使用价值的实现,要比单纯的运输要复杂得多。 1.3配送是按照顾客订货所要求的品种、规格、等级、型号、数量等在物流据点中经过分拣、配货后,将配好的货物送交顾客。因此除了各种“运”和“送”的活动外,还要从事大量的分拣、配货、配装等工作。“配”是“送”的前提和条件;“送”是“配”的实现与完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需要规模优势获取较低的送货成本。 在配送运输中,车辆的选择又是最首要。配送运输业务车辆的对策一是企业自己拥有运输设备,二是与运输公司签订服务合同,外包运输业务。 从用户的角度的理想状态是,运作绩效更好,服务更方便,运力更大,成本更低。满足用户的需求,从企业的角度企业必须投资运输设备以获得运力以遵守长期协议。一般情况下如果运量大,自营运输服务会比外购服务更经济些。但是有的企业对服务有特殊要求,公共承运人的服务就将无法满足其要求,所以即使成本高也不得不自己投资或签订运输协议。自营运输的优点是. 1)高度可靠的快速运送服务; 2)非通用的特殊设备; 3)货物的特殊搬运处理要求; 4)要求服务随叫随到。 公共承运人服务于众多客户,优点是运输总成本较低,运输设备的效率高。选择公共运输外包的好处是企业运输风险小,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车祸、货物的损毁、回程空驶、运输设备的闲置浪费等都可以避免。但并不总是能满足单个用户的特殊需要,运输外包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国际配送运输在时间、空间要快速满足用户需要,选择公共运输就难以达到此类要求。公共运输就世界范围而言,发展方向是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市场具有潜力大、渐进性和高增长率的特征。这种状况使其可能拥有大量的由不同背景发展起来的、为在第三方物流业方面取得成功而提供特色服务的物流服务提供者。就美国而言,已有400多个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其中大多数公司并不一开始就是第三方物流公司,而是传统的公共运输公司。 因此如何选择配送运输需要科学的计算和决策,长期以来许多企业缺少此方面的详细考虑,在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战略问题。 2.模型的建立 配送车辆型号繁多,商品品种、数量复杂,一类商品运输用的自购车辆和外包运输公司的车辆不会是一种型号的大小,如以某种车辆比较的,难以说明问题。但任何车辆都需要投入资金,作为固定资产,从管理角度固定资产都有价格,从价值的角度,不同技术型号的设备就可以进行比较的了。在可以考虑的决策指工具中,现金流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术经济分析工具。通过分析多种投资过程的现金流量,可以揭示这些投资过程的一些重要经济待性。现金流量是指将技术方案看作一个独立系统的条件下,系统中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统称。现金流入是指进入该系统的现金,现金流出是指离开该系统的现金。这里所指的现金可以是纸币、硬币、支票、汇票等。一个时期内现金流入量减去现金流出量之后的差额,称为净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特点是: 1. 它有助于进行经济分析。只要首先把所要研究的过程或者系统明确定义(资金的流人、流出、年份),则现金流量就把整个系统中资金流通的时间过程明确表示出来。 2. 现金流量可以十分明确、有效地表明一个系统经济分析中所用到的资金流通信息。 3. 不同技术方案表现为不同的现金流量,通过对现金流量的研究,可以评价不同方案的优劣,从而进行方案决策。 4.通过研究某一投资过程的现金流量,可以了解这个投资过程的一些最本质的问题。例如,该投资过程对于给定的投资收益率是否有利可图,企业应当怎样安排投资过程中各年度的费用,从而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 设t=0时,向银行存入Ae—rt美元,按连续复利计算t年之后在银行的存款额恰好是A美元,也就是t年后A美元在t=0时的价值为Ae—rt美元,那么,对流量为的均匀货币流,在时间段[t,t +t]时所存入的t美元,在t = 0时的价值是t·e—rt =e—rtt. 由积分学的微元法可知,当t从0变到T时, [0,T]周期均匀流在t = 0时的总价值可表为: P=Ae—rtdt=Ae—rtd(—rt) =e—rtd(—rt) 配送运输论文:轨道运输作用于城市配送系统可行性分析 摘 要:文章针对于目前城市发展现状,将轨道运输作为新的运输手段纳入城市配送体系之中,并对于轨道运输作用于城市配送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研究当下城市配送体系中引入轨道运输方式的可行性与实践对策。 关键词:轨道运输;城市配送 城市配送服务一向被称为“物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作为物流服务中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形式,其时效性与经济性一直是物流服务企业研究者与物流企业经营者们探讨的话题。在现今城市发展规划有了长足进步与重大变革的前提下,随着运输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城市轨道运输运用于城市配送服务体系是城市配送服务运输方式的一个新选择。在结合传统的城市公路运输体系的情况下,轨道运输能够为整个城市配送体系的优化起到重大作用。 1 轨道运输运用于城市配送的现实意义 在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社会分工不断专业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距离不断加大,活动范围越来越广。从我国近十多年的发展观察,城市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发展过程中,我国许多城市空间布局越来越趋向于“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布局,并以“城市群”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城市群中,人员和物资集中在各城市,并在各城市之间集中流动,“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布局的城市功能在空间上的集中与分离,这种集中与分离带来各功能区人员或物资的集中,并在各功能区之间的集中大量的流动,城市群内各城市的集中和在各城市之间的流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和物资在各功能区或各城市的大量集中,与在相对集中时间段内及时流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解决人员流动问题的过程中,轨道交通被广泛证明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轨道交通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城市人口固定时间大规模高速流动的需求,因此被各大城市广泛采用,将此经验推广至物资流动范畴,将轨道运输手段引入城市配送系统,结合传统的公路运输,使得城市配送系统更符合当今城市经济发展需要。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构架的不断强化,现代城市轨道运输与传统公路运输结合不断加大,引入了轨道运输手段的城市配送体系也就有了实现的前提与基础。 轨道运输相较于传统公路运输形式,具有运量大,运速高,成本低,环境污染小,对现行城市交通资源占用小的特点,将其运用于城市配送体系之中,能够更好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物流服务更好作用于城市发展,其具体优势如下。 ①降低城市配送服务成本。鉴于轨道运输所具有的运量大,运速高的特征,能够将货运的在途时间尽可能地压缩,从而提高运输效率。物流企业关心的运输成本通常产生于货物积压与在途时间过长而库存保管成本。加快物资本身流动速度就是对物流成本最大的控制。轨道运输在加大了单次运载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单位商品的物流成本,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 ②更适应于现代化城市经济生产与生活需要。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配送系统中,无论是面向一般终端用户的生活性配送还是面向于生产企业与大型零售终端业态的生产型配送都对于配送服务的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大型零售业态所追求的零库存模式还是制造型企业的敏捷制造,“JST”生产模式都对于供应链上游所提供的物流配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及时性要求。而城市终端普通用户对于产品配送服务的时限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在此情况下,传统的公路运输因其自身限制,不能很好地完成城市配送服务中的运输职能。而轨道运输因其运速快,不受城市交通状况限制,准点及时的特质,能够在城市配送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③缓解城市交通系统压力,降低环境污染可能。现代技术的发展很多时候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尤其是现代交通系统成为了碳排放的重点来源。而城市交通拥堵也是不少城市发展的关键性难题。将轨道运输引入城市配送系统,除了可以对系统内效率进行优化,同时亦可改善城市交通运输状况,降低污染,实现经济效应的同时落实可持续发展。 2 现代城市规划下的轨道运输作用于城市配送可行性分析 正如之前所言,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城市地理空间空前化扩大,功能区划分明确。为了追求规模经济效应,避免现有资源的浪费,城市规划中都有意识地把具有相同职能的区域在地理位置上进行整合。正如之前所提到的,现代城市规划布局中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形式,代表城市为重庆市等。一定区域内的中小型城市为了追求经济效应也会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区域城市群,实现区域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其代表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等。 无论是“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的大中型城市,还是多个中小型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其城市配送面临的最大难题都是各功能区之间地理范围内的极大分散。轨道运输对于城市配送体系的贡献的前提还是在于轨道运输在现代城市规划下的城市之中是否具备可行性。我们就以重庆市为例,分析轨道运输作用于城市配送的可实现意义。 首先,巨大的物流需求是轨道运输作用于城市配送体系的第一个前提。重庆市主城区内就被划分为解放碑、沙坪坝、南坪、观音桥、杨家坪“五大商圈”,以及以朝天门批发市场、盘溪观农贸批发市场为代表的一系列商品集散中心,其物流需求的庞大程度不言而喻。同时推进的万州、涪陵、长寿、江津、永川等五大市级物流枢纽建设,也使得重庆市的物流需求在很大程度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趋势。正是在这一需求递增的趋势下,轨道运输能够更好地完成城市配送中的运输职能。重庆市的特殊性就在于作为直辖市,其所辖区域远大于普通城市,物资在城市不同区域内的流动需要高速高效的运输手段来完成。因此,轨道运输可以被看作解决城市巨大物流需求的有效手段加以利用。 其次,重庆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已颇具成果,现有的城市轨道建设已初具规模,具有了一定的覆盖率。。根据重庆《主城区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计划在主城区修建“九线一环”共10条轨道交通线路。预计“九线一环”建好后主城每平方公里范围内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将达到0.65 km,至2012年重庆的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140 km。如此密集的城市轨道建设是将轨道运输用于城市配送系统的先行硬件条件,虽然现行的城市轨道建设主要服务对象都是城市客运系统,但是随着城市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升级,城市人员流动问题得以很好解决之后,将轨道运输纳入城市配送体系自然是水到渠成。 3 轨道运输与城市配送相对分散性的协调 既然城市配送是指城市配送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实施的,以配送为特有组织方式,实现发货方到收货方的一系列物流活动的总称,包括运输、拣选、加工、包装、拆分、组配等环节。这就决定了其服务对象包括了大量零售型门店与产品终端用户,其居住的分散性与需求量波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城市配送体系需求预测不确定性,同时对城市配送运输环节的及时性构成了很大的挑战。 正是因为城市配送的服务对象有着地理位置的分散性与需求水平的波动性,决定了城市配送必须在运输环节上具备足够的弹性,能够将物流服务区域扩散至城市每一个生活区域,并且能保证物流服务能够在客户所要求的时间段内送达。轨道运输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运输运量不足与时效性较差的缺点,实现一定时间内大量物资的定点高速流动,但是受限于轨道建设本身的特点,轨道运输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支线覆盖能力。这就决定了在城市配送系统中,轨道运输的定位应更多被使用于干线运输,处理大宗物资相对集中的流动。 从流程上,城市配送服务起始于城市以外的物资集散地,经城市配送中心周转,完成选拣,加工,包装,组配等一系列只能,再经配送中心运输至产品终端用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鉴于之前所讨论的配送服务终端用户的分散性,轨道运输方式在这一阶段的运输中就将面对大量轨道固定性与服务对象相对分散的矛盾。 因此,如果将轨道运输作为城市配送物流服务的主要运输手段,解决好轨道运输路径相对固定与配送服务终端用户地理位置相对分散性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运用好现代城市轨道运输与传统公路运输的有机结合,开展联运,做到轨道运输与公路运输无缝衔接,将轨道运输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传统公路运输辐射面积大的优势整合,实现城市配送系统功能结构升级。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中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有如下几种。 ①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在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内设置物流节点中心,使得配送服务对象分级化,在一定程度内减少被服务者的分散性。将原来配送服务由配送中心直达客户手中的形式转变为由一级配送中心向二级中转站运输,再由二级中转站向单个配送服务对象转运的形式。这可以使得配送服务运输过程中的分散性与不确定性得以降低,使得整个配送体系的运行效率得以增强。 ②加大转运节点建设,减少转运成本,尽可能实现公路轨道联运无缝衔接。在城市配送的过程中,被运送的物资通常要经过两种以上的交通工具进行运输。而在我们讨论的加入了轨道运输的城市配送体系之中,联运更成为了一种常态。因此,在转运节点加强物流服务中的装卸搬运职能,通过对系统的优化实现轨道运输与公路运输无缝衔接,是实现城市配送体系整体升级的必要步骤。 4 结 语 将轨道运输纳入城市现行配送系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城市配送体系的运作效率,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从长远看,城市配送系统的优劣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城市配送系统的提升能够增强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意义深远。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探讨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企业不重视安全管理的问题,使得电力工程施工事故时常发生。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在保证电力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的同时,加强对施工的安全管理。企业需要加强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做好危险预防工作,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严格落实,严惩违反施工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 1保障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管理措施 1.1加强事故的预防,制定相应的事故预防措施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安全与生产是电力施工绕不过去的部分,生产必然带来危险,需要安全管理保障顺利生产,许多企业只是一味注重生产,而常常忽略的对施工的安全管理,因此常常酿成施工安全事故[1]。对于此,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必须要警惕,在施工前,需要先了解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对施工的危险点,需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并保证预防措施在施工过程中的落实。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对施工的危险点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施工过程中要能保证施工的安全。在施工前,需要明确安全管理人员各自的职权范围、负责的区域,从而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1.2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应标准 电力施工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落实相应地规章制度,保证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应标准。电力企业自身需要获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在施工时,需要保证安全生产的条件,保障施工人员以及安全管理人员的相关权利,明确企业内部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保证各项施工的具体落实。电力施工企业需要树立一个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工程的安全生产。在确立了项目负责人之后,需要层层签订安全生产协议,在开工之前,需要对工程进行技术交底,并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对工程施工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部门人员需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每天需要对生产工具进行安全检查,在发现某些生产机械不能正常工作或存在安全隐患时,需要及时安排维修人员进行检修,同时,安全管理人员还需要定期排查工程的安全隐患,在次日施工人员施工前,需要告知施工人员施工的危险点以及处理措施[2]。 1.3安全生产实例 笔者所在的电力施工企业,明确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施工原则,并将这一施工原则挂在施工现场,并要求每一位施工人员牢记,并且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活动,通过开展施工安全知识、应对措施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预防事故的能力,这一点从企业2014年与2015年全年度施工发生故障的数据调查对比中可以看出:2014年,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未经过安全管理培训,年度发生安全事故16起;2015年,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共开展5次安全管理培训,年度发生安全事故3起,在3起安全事故中,由于采取安全预防措施及时,事故引起的损失较小。 2保障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 2.1施工现场的技术要求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在施工现场悬挂安全指示牌,对施工现场的重点区域或危险区域,安排安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巡查,严禁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施工材料与相应设备的堆放,也需要按照相应的规定,对放到指定的区域,避免由于堆放不规范带来的安全隐患。施工人员与安全管理人员在进入施工现场时,需要穿上基本的防护设备,比如:绝缘手套、安全帽等[3]。如果工程是在夜间施工,施工企业需要配备照明设备,保证施工现场的照明充足,对于施工的线路,需要设置相应的警示灯,避免施工人员在夜间施工时误碰引发安全事故,在设置警示灯的同时还需要安排专业的电工对电力线路进行严格的管理,禁止其他人靠近电力线路。 2.2吊装的安全技术措施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施工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例如:在电力施工的吊装环节,涉及到了信号指挥人员、司索人员以及作业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司索人员需要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禁止不适合高空作业的人员参与施工。施工人员需要持证上岗,并且在施工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施工培训;在起重机挂钩时,需要保证吊索配置符合使用规范,在使用前,需要通过安全管理人员的检验,才能投入施工作业。在吊装作业时,需要在指挥人员发出了指令之后,吊装操作人员才能进行操作,两者之间需要配合紧密。在吊装构件时,需要先吊起大概50cm的距离,然后停止起吊,安全管理人员对吊装的锁具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锁具不存在问题后,再进行施工作业。在起吊钢箱梁时,需要先确认其重量,保证其重量未超标之后,才能进行作业。在不能确定钢箱梁的重量时,技术人员需要对其重量进行计算,如果钢箱梁的重量超标需要停止起吊。在起吊的过程中,需要尽量起吊的平稳,禁止突然制动的情况出现,如果需要反向操作,需要在平稳的减速静止之后,才能再进行反向操作。在栓挂吊具的操作中,需要计算节段的中心,依靠重心的位置来确定吊具的栓挂位置。在捆扎有棱角的钢箱梁时,需要在吊具与钢箱梁的接触部位使用相应材料进行铺垫,可供铺垫的材料有:橡胶、麻袋等。 3结语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原则,将安全生产理论与安全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重视对安全隐患的预防,将安全生产制度与措施落实到实际的安全生产工作中。在施工时,需要注意施工的相应技术要求,保证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到实处,从而保障电力工程的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詹雪松 单位:国网河南新野县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一)加强安全教育的培训力度 提升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效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定期开展电力施工安全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如果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不高或不具备安全意识,那么我们制定任何的安全措施都是没用的,只有当我们的施工人员内心的安全意识提高了,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安全意识培训来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传统的培训方式不具备系统化的培训框架,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培训方式主要还是以书本培训为主,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很难起到实际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抛弃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从而开展符合电力工程发展和施工的实际化培训,首先培训的基础要从电力工程上出发,让施工人员清楚了解到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并且可以通过一些电力安全实例让员工了解到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向员工展示电力安全问题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员工吸收。其次,还可以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实践模拟课,在实践模拟课中向员工传授一些紧急处理的措施,这么做可以加深培训的效果,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用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最后,还应该在培训过后开展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考核,根据成绩判定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急救的能力。 (二)构建完善的安全制度 古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构建完善的安全制度对电力工程施工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规矩约束了我们的行为,同时也保证了我们的安全。想要全面提升电力施工安全的质量,只是安全培训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电力施工之前构建完善的安全制度,当电力施工安全问题发生时可以有一定的依据。例如,当施工人员作出了危害安全的事情后,我们应该如何对其进行处罚,安全制度的构建应该由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代表共同参与制定,当制度成型后大家都要准守,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电力工程安全得到更佳的保障。 二、电力工程质量控制 (一)提升施工材料选用的管理力度 电力材料是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我国的电力行业的形式可以说是非常的好,但这也吸引了很多唯利是图的“小人”进入到电力行业当中。这种“小人”的融入,无形中为电力工程材料选购埋下了陷阱,而且电力施工材料还是电力工程质量的关键,如果电力工程的源头都得不到保障,那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由于电力材料风险的提高,因此,我们电力工程材料选用的管理力度也应该随之提升。在选择施工材料时,应该选择那些具有品牌口碑和有保障大厂家生产的材料,切忌不能为了节约工程成本去选择小作坊生产的劣质材料,使用劣质材料施工的电力工程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弥补工程质量问题的费用一般会大于材料购买的费用,这样很不利于我们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电力企业还可以和大厂家开展长时间的合作,在保证施工材料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材料的成本。 (二)增强施工设计的严谨性 当施工材料选择好后,还应该根据电力施工的实际情况、施工材料来设计具体的施工方案,施工中所有的施工都是按照工艺设计来进行的,如果前期设计出现了问题,那么势必会导致后期施工出现质量问题或工艺问题,甚至是出现工期延误和施工安全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施工之前的电力设计应该非常严谨,设计人员应该切实进入到施工环境当中,进行施工场所实地勘察,并且要保障所有数据正确无误,从而保证施工设计的有效性。 (三)增强现场各方面的安全管理 当前期所有的准备工作准备好并且得到优化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的电力工程施工,但是在施工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问题,再加上施工现场监管力度的没有到位,这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数量增多。因此,我们要加强现场施工的管理措施。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一点都没错,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到施工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施工材料现场的摆放、装卸和运输的方式;其次,还应该对施工现场的相关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避免在施工中因设备老化或质量问题出现施工安全事故;最后,还应该对工程设备操作员进行管理,确保操作人员的操作能力能够符合电力工程施工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 三、结语 电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科学研究、国民生活最为基础和最为常用的能源,随着我国人们对电量需求和电力质量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因此,我国的电力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电力工程施工中不会出现质量和安全等问题。 作者:金虎 孙学金 吴华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郧西县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析 1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其施工安全的因素较多,因此,施工安全管理应是一个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动态的管理系统。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①有效保证了施工人员和施工现场的安全,是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安全、公正的重要标志;②是适应国内外市场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必然要求;③是企业从根本上改进安全卫生管理机制和完善劳动者安全生产条件的有效措施;④实施施工安全管理对企业环境的安全状况提出了限定和要求,企业需根据相应的安全管理规范和标准实施安全管理;⑤有效解决了企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比如安全生产状况不佳、管理方法不合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等。 2施工安全管理的实践应用 2.1创建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 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只有全面贯彻和落实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将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所有人身上,才能提高施工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中各个部门的责任划分如图1所示。此外,还应强化企业和工作人员对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真正地将安全管理措施贯彻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企业、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做到责任到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员安全、施工安全和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 2.2加强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可从以下2方面加强安全管理:①加强对施工过程中设备、器具、工具的安全管理。在电力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所用到的设备进行检查,保证所有施工设备处于正常状态。如果发现问题,则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同时,还应定期保养和维护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始终保持施工设备处于最佳状态,以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②加强对施工人员行为的控制,保证所有施工人员都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操作,并端正其工作态度,提高其技术素养和技能熟练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安全施工行为的出现,切实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2.3加强对施工危险点的分析和预控 应预先调查和分析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点,并在此基础上制订预控危险点的措施,比如采用消除、隔离的方式控制危险源,从而有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应加大安全监控的力度和整改力度,制订施工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即使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也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以免延误救援时机和扩大事故影响。 2.4完善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主要采用限制、约束危险物质或能量的意外释放,以降低事故损失。电力工程中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6方面:①进入施工现场时的安全措施。主要指使用安全设施、个体劳动防护用品,保证照明设施处于良好状态,清理现场或设置专用通道,设置安全标志等。②高处作业时的安全防护。主要指在平台、斜道、脚手架等的搭设和拆除中,应做好交叉作业、悬空作业、登高作业、临边作业等的安全防护工作。③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指起重作业应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并由专人指挥。④施工用电安全。指在使用电动工具前必须做好检查工作,防止电气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漏电、短路等故障,进而引起爆炸和火灾。在带电设备附近作业时,应采取有效的防触电措施。⑤应用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⑥遭遇自然灾害,比如洪水、地震、雷击和台风等,应采取必要的防寒、防滑、防冻和防震等安全措施。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设施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给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通过实施施工安全管理措施、创建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强化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加强对危险点的分析和预控,可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加可靠、稳定的电能,为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经济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黄伟杰 单位:国网福建安溪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视不足 安全管理一直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点,但是在具体的施工工作中,安全管理往往只成为了一句口号,安全管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特别是当安全管理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或工程进度产生冲突的时候,安全管理就被忽略了,也就是说电力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后者是为了赶进度,在知道安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还是要进行工程建设。除此之外,电力企业对于施工安全管理的投入也不足,安全管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在还存在许多企业在发现安全问题的时候,采取的是逃避和拖拉的方式,对于安全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基础不牢固 近几年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正在全面的推进,管理的质量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但是还有许多电力企业并没有认真落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不足、安全管理也不到位、人员责任划分不清。这就导致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经常会出现违章的现象,尤其是在进行危险系数较高的电力工程项目时,比如高空作业、大型机械施工和地下工程等,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安全保护不到位、安全设施不足以及违规情况较多发等安全隐患。 3电力工程安全教育不足 目前还有许多电力企业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管理者和操作者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那么也就无法将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进行真正的落实,安全教育培训一般是在国家的强制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会导致进行教育培训的机构以及培训的对象都会存在一些应付的心理,也就不会真正的对待安全教育培训的工作,并且在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教育培训方面,有关安全教育培训的教材还不够完善,培训的内容也具有一般性,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建立安全责任制 安全责任制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那么只有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安全管理的责任明确和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才能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企业和人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只有充分的重视起来,才能真正的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企业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企业、部门以及人员的安全责任,尽量做到每一项安全事务都能落实到人头,只有这样施工安全和人员安全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2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的监督力度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监督是避免事故发生的关键环节,由于工作人员在进行施工现场操作时,很容易专注于某一项工作,这样就会忽略了其他危险点,而造成一定的安全事故,安全事故高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监督和监管不到位,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必须服从监管人员的合理要求,并且监管人员的任用要进行充分的考核,监管人员必须是一个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工作人员,而且监管人员只需要进行安全监督,不应该进行其他的工作内容,以免出现监管漏洞。 3加强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还有一方面就是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教育,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从而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建设能够按照规范的章程进行,使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符合行业的标准。同时要想使单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有理可依,有基本的参照原则,就需要制定出严格的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从而减少违规操作的发生,提高企业和人员自身的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强电力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和培训,及时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进而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4对危险点进行分析和预控 对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危险点进行分析,开展危险源的调查,从而在此基础上制定危险点预控措施,通过隔离和消除等方法将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大安全监控,加大重大安全事故的整改消除力度,制定重大施工的应急处理方案,从而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有效的处理安全事故,避免安全事故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提高工作人员对突发安全事故的反应和处理能力,做到问题不解决绝不罢休,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关系到施工安全和人员安全,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重视不够、基础不牢和安全教育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电力企业应该采取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强化现场安全监督、注重人员的教育培训和分析危险点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 作者:谢照新单位:东莞谢岗供电分局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试议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策略 一、当前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1.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据调查显示,管理层资格相对较老的人员多为初、高中学历,在知识和技能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他们的思想理念及管理能力显然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施工人员具有非常大的流动性,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参差不齐,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实践中我们会看到,由于企业难以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教育与培训,具体施工人员的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造成安全事故频发。 2.施工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器具不当,现场环境异常复杂。当前国内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较为混乱,通常施工建设中用到的各种机械器具、安装工具以及调试设备等,都散落在施工现场,不仅影响了施工质量,而且可能会产生很多的安全隐患。保养和维修的欠缺,加速了机械设备的老化,各种不安全隐患也随之产生。另外施工建设现场交叉作业现象,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人数众多,很难保证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3.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监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工程建设事业逐渐走向规范化,当前普遍推行的是施工监理机制。但实践中,由于国内实施监理机制的时间较晚,监理企业的产生也较仓促,加之企业人员构成存在一定的缺陷,真正懂得电力工程建设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监理人才非常缺乏,使得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到。 二、优化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提升安全意识,真正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当前电力企业领导阶层方面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安全认知水平,坚持以遵纪守法原则及安全生产制度投入到工程建设之中,遵循以员工生命安全为发展本质的科学观念,充分意识到当前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始终将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立足的生命线,而非单纯的将安全管理制度措施作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形式工具,因为安全生产决定了企业的社会信誉及生命,也是企业高层领导同基层员工产生信任及尊重的重要基石。 2.提升安全意识,真正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当前电力企业领导阶层方面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安竞争,因此企业必须最大化经济效益,方能立足于市场之中,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但这一经济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必须以正常生产和员工安全为前提,方能良性实现,这既是企业责任的体现,也是企业发展的根基。经济效益同安全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并存,需通过合理的投入安全生产,既保证效益最大化又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出现,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有效运转。 3.强化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对于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所涉及到的所有施工参与人员,必须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及安全考核工作,通过良好的学习培训教育,使进入工程施工现场的员工对现场施工具备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员工群体才能够强化自身安全意识,同时对于委任的外来施工队和临时施工人员,也必须做严格的施工资质检查与身体健康检查,并安排其对安全管理规程进行全面系统学习,展开施工技能培训。另外还需各部专业人员进行编制工程危险节点、危险源头与危险面,并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要具针对性,层次清楚,根据不同的工种及职务进行系统的开展。 4.强化日常安全管理。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也非常重要,项目负责人要对员工进行人文关怀,让员工感悟到自身安全对于家庭及单位的重要性,更加自觉的注意施工操作的安全性;在施工中还应创设良好的互助氛围,以形成一个全员相互监督的良好局面;建设单位必须重视在安全施工设施方面的投入,积极在施工的现场进行设置相对标准化的安全保障措施,为施工人员良性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施工作业平台,消除工作人员的安全顾虑,减少因安全设施不够完善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5.做好安检工作及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在当前电力工程建设中,必须要通过全面的安检工作,促使各项制度良性贯彻。安检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及专项检查、巡查等形式展开,以此促使各部门更好地依据施工要求落实安全责任机制,促使整体施工队伍施工思想的转变。另外安全器械及作业工具与施工机械等也必须定期检测,坚持保养与维修,专人专项合理使用,杜绝只用不修的现象和非专业技术人员混乱使用的情况,以此保证工程机械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的使用状态,避免施工中因机械设备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问题,促使工程施工建设向着更深层次迈进. 作者:胡潇单位:容城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管理分析 摘要: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关系到电力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文章分析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就目前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现状,结合实际工程提出了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由于施工现场是个动态的多工程立体作业,生产设施的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变性、人机的流动性,形成了人、机、料的动态集中,导致安全隐患大量存在。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防止发生误操作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是电力施工型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所在。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必须严格遵守电气操作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等管理制度,健全和细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奖惩措施,制定详细准确的施工组织方案、技术措施、作业指导书,规范员工作业行为,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统一、规范、切实可行的标准。加大对安全工作的监控力度,使安全工作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做到对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心中有数,对施工现场的工作组织协调和安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安全监督人员、班组长、工作负责人、现场监护人要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发挥应有的安全监护责任。 二、电力工程的质量控制管理 (一)项目决策阶段质量控制。包括审核电力市场需求分析、项目选址报告、可行性报告和计划任务书等内容。要保证选址合理,符合国家和地区规划,使项目目标和水平具有合理性,并与其投资环境相协调。 (二)项目设计阶段质量控制。工程设计依据工作进程和深度不同,一般按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技术上复杂的项目可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二阶段设计和三阶段设计,是我国工程设计行业长期形成的基本工作模式,各个阶段的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说明、技术文件和经济文件。其目的在于通过不同阶段设计深度的控制来保证设计质量。设计单位的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因工程规模、性质和特点的不同有较大的灵活性。要按设计准备与设计展开两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 (三)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就是要以工序质量控制为核心,设置质量预控点,严格质量检查,加强成品保护。施工工序是工程施工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构成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质量检验和管理的基本环节。从现场管理角度看,工序就是人、材料、设备施工方法和检测方法、环境等对工程质量起综合作用的过程。只有发现、分析和控制工序质量中的质量波动、将每道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确保每道工序质量。工序控制目的就是要控制工序形成的质量特征值的波动范围,控制其分散程度以及特性值波动中的位置。控制主导因素,稳定工序,保证工程质量。究其特征就是管因素、管过程,而不是单纯管结果。 (四)项目竣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和工程的竣工验收两个方面。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是项目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考核项目建设成果。检查设计与施工质量,确认项目能否投入使用的重要步骤。竣工验收的顺利完成。标志着项目建设阶段的结束和生产使用阶段的开始。尽快完成竣工验收工作,对促进项目的早日投产使用,发挥投资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竣工验收一般分为单项工程验收和全部验收两个阶段进行。单项工程验收是指在一个总体建设项目中,一个单项工程或一个阶段已按设计要求建设完成,能满足生产要求或具备使用条件,且施工单位已进行预验收,监理工程师已初验通过,在此条件下进行的正式验收:全部验收是指整个建设项目已按设计要求全部建设完成,并已符合竣工验收标准。施工单位预验收通过,监理工程师初验认可,由监理工程师组织以建设单位为主,有设计、施工等单位参加的正式竣工验收。在整个项目进行全部验收时,对已验收过的单项工程,可以不再进行正式验收和办理验收手续,但应将单项工程验收单作为全部工程验收的附件而加以说明。 (五)项目使用阶段质量控制。使用阶段质量管理工程项目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按照合同和有关的规定,在一定的期限,即回访保修期内由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组织原项目人员主动对交付使用的竣工工程进行回访,听取用户对工程质量的意见,填写质量回访表,报有关技术与生产部门备案处理。工程交付以后,使用过程也是考验工程实际质量的过程.它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继续,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过程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开展质量回访和检查,即一年后到现场检查和听取新建、改建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限期整改。同时要对输变电工程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结语 优质的电力工程质量就是一种保证。要想搞好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就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要不断地总结过去.不断地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基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探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飞速发展,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施工安全管理。文章分析了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安全管理;施工;电力工程 引言 为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相关人员和人民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首先必须分析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电力工程施工现场比较复杂,是一种多工种立体动态施工,人机流动较大,且生产设施具有临时性的特点,作业环境较为多变,施工中材料、机械、施工人员的动态集中,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电力施工安全事故主要是发生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多数原因是因为电力企业对施工安全管理过于疏忽。本文分析了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1 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1.1 人的行为 导致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人的行为包括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层的违章作业、生产层的违章指挥以及领导层的违章管理。导致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人的行为存在的原因有以下五点: 第一,存在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使得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第二,刻意压缩工期,追求施工进度,施工程序不规范;第三,没有落实施工安全管理的安全责任;第四,安全管理人员没有经验,存在过多分包单位,用了很多临时工,对他们的安全意识培养不到位;第五,施工人员工作时间过长,容易疲劳,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意识到作业存在危险性。 1.2 物的状态 电力施工过程中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物的状态,一般是指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施工材料,设备机械,以及施工对象、施工环境等生产要素存在问题引发安全事故的状态。施工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一般和人的管理、操作失误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导致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物的状态反映了人的决策水平和人的素质,以及物自身的特性[1]。 2 改善电力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途径 2.1 培养施工安全管理意识 电力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目的是为了保护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是保证电力工程顺利施工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力施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对电力企业进行改革时,必须重视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保证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前提,做好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保证电力工程的项目效益。所以,在电力工程施工中,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处理好工程安全与工程效益之间的关系,注意工程施工安全和工程进度的协调,以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2 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2.2.1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通过对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以及安全知识培训,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对专业管理人员进行企业规章制度、安全管理专业知识、行业标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2.2.2 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要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必须强化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训。首先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对员工进行业务知识的培养;其次,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主要突出四个方面,即突出现场设备的相关知识培训、突出岗位、突出现场施工理论知识、突出现场需求。突出现场设备即第一时间掌握设备的培训资料;突出岗位即制定相关岗位责任制;突出现场需求即针对现场的主要需求展开研究讨论,以解决现场需求问题;突出理论知识即对员工施工技术的薄弱环节进行培训,以满足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增强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技术问答、设备写实、设备巡回、现场讲解、导师带徒、举办学习班等。 2.3 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保证体系 针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按照事前的防范、事故发生的控制、解决事故之后的改进三个环节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网络,进一步完善安监人员的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必须重视事前的防范环节,监管人员必须督促施工人员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并设置相应的警告牌、安全标志、防护设施,定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以便于对隐患的整改纠正,做好安全事故的事前防范,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大量实践证明,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首先必须明确界定各级各部门人员在施工中的利、权、责,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好相应标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可以通过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书以及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实现。 2.4 重点安全环节分析与防范 对施工中的危险点进行分析,理清危险点的各项防御措施,具体有疏导、隔离、消除等方法,对重要的安全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2]。 3 增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3.1 控制人的行为 由本文第1部分可知,电力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人的行为因素,主要有技术素质差、操作技能差、态度不正确、安全管理不重视、身体状况不佳等因素。所以,必须对施工过程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安全教育培训。比如电力企业可以定期开办培训班,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某一项技术及该技术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培训,电力企业可以针对该技术的培训制定出电力企业本身的施工人员技术合格证书,将此证书颁发给培训合格的员工,并提升相应的待遇,鼓励员工学习先进技术及先进安全管理模式,提高员工自身专业素质,以此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3.2 加强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 对于电力工程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电力企业应规范自身的用工制度,规范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制度,签订相关协议,并收取一定的安全保证金,降低电力工程分包的安全风险。对于已合作的分包单位,电力企业应对其进行严格的业绩考核评审,淘汰规模小、管理散乱、施工技术不到位的分包单位,并加强分包单位的日常安全管理,比如对工地人员开设工地教室,进行安全管理培训,提高工地劳务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 3.3 进行安全监督检查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员必须落实安全施工措施,对现场施工人员的施工情r予以指导,并根据具体情况,指定重点安全监督检查点,主要包括新员工施工环节、劳务工施工环节、特殊工种施工环节、大型机械装拆、施工机械设备的安装和使用、深基础施工、模板施工等重点施工环节。并在事故多发期增加安全岗哨,定时安全查岗,如果发现违章行为应严格、及时处理,重点控制危险源,做好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在员工之间建立相互监督机制。规定员工若发现他人违章,一定要及时制止和纠正,并落实相应责任。 3.4 注重文明施工 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前,必须建立完善的文明施工制度以及环境保护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文明施工管理组织,制定相应的文明施工安全标准[3]。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并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并论述了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强化措施。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关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探讨 摘 要:现如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飞速前进,电力行业也在不断发展,电力工程在整个工业建设工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伴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以及施工质量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是施工安全管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可敷衍以待,必须运用科学的力量,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施工日期,努力追寻效益最大化。本文主要针对电力工程施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更高的工程建设目标。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电力工程项目的大力发展也是国家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作为绿色清洁能源的主要来源,国家对电力工程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电力工程建设必须结合当前社会的背景,向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前进,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因此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以及质量控制迫在眉睫,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保障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 1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1.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要保障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首当其冲。从法律角度上进行保障,依法惩办违反规章制度、钻法律漏洞的人。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当前现实情况制定施工方案,合理分工,奖罚分明,带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1]。另一方面要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视同仁,每个员工都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避免人为错误导致的事故缺陷,防止重大事故的出现。管理层人员更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相关安全管理制度,积极巡查,拔除安全隐患,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在制度上予以保障。 1.2 贯彻安全责任制 “安全第一”是电力工程施工的第一准则。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施工企业应当积极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方针,严格执行“生产必须抓安全”的要求,实行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责任制度,以安全责任制度为基础开展安全管理,更好的完成安全施工的目标。同时施工企业也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安全责任制度,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以便于形成安全责任体系,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从“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从根本上保障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 1.3 加强防范措施 防止因操作出错导致的安全事故以及人身伤亡事故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防范措施,同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以及技术要求,制定科学的安全施工方案,以安全施工为最终目的;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活动,为全方位安全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使安全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增加安全监督的投入力度,重视安全监督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安全管理人员应对整体施工的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对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提供更进一步的保障。 1.4 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每个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都应组建属于自己的精英建设团队,要求团队人员技术过硬、责任心强、拥有终身学习的科学理念。 电力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操作失误和人员伤亡事故,因此必须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专业技能。企业应当不断地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在现实施工中全局监控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及时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同r,企业之间应当积极组织技术交流活动,就日常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辨析,集思广益,寻求更加完美的解决方案[2]。此外,企业在注重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应注意施工仪器的维修与保养。 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积极宣传普及责任意识,在长期的思想教育下,潜移默化的培养全体工作人员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使公司员工拥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充分了解安全管理制度,积极支持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以便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出现操作失误或者人员伤亡事故时,能够镇定冷静,勇于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 2 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管理 2.1 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管理 在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工程进行详细深入的了解,制定可行性方案。首先进行图纸的绘制,然后由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通过对设计图纸上的施工顺序、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等的层层审核,发现并纠正图纸中所存在的错误,使设计图纸更加符合项目标准。施工团队应准备全方位施工监督,详细记录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情况,正确应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应确保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以及施工设备的类型、型号、性能等,都足够满足施工需求,为接下来的电力工程施工提供技术保障。最后要注意施工材料的购买,应选择正规商家,保证材料质量并且详细规划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2.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管理 施工过程是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的灵魂部分。此部分的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分为主体施工的质量控制、安装部分的质量控制、调试部分的质量控制等。即以工程动工顺序质量控制为重点,而动工顺序又是施工过程的基本组成单位。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施工顺序是综合了人力、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方法以及环境等因素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作用的过程。为了保证全部施工顺序的质量,应当充分分析制约每道施工顺序的因素,并将其置于可控范围内[3]。只有稳定施工顺序的影响因素,才能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2.3 施工后期质量控制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后期的质量控制在整个电力工程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电力工程施工竣工验收之后,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并处理遗留的质量问题,妥善保管电力工程施工中所用到的图纸以及资料,增强对工程施工后期的质量控制。施工后期质量监管人员应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做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严格按照项目标准以及验收标准进行工程的交接验收,全面深入的了解电力工程,为施工后期的工程使用与维护奠定基础。施工后期竣工验收的完成,标志着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结束,同时代表着工程建设使用阶段的开始。 2.4 工程使用阶段质量控制 工程交接验收之后,工程的使用阶段其实也是检验工程施工质量的过程,相当于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延续。此过程包含了质量回访,在一定时间后回到现场检查工程的运行状况,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果在保修期内工程出现了施工方面的质量问题,或者是接到了使用者的投诉,应及时维修,消除隐患,并仔细记录所有的回访以及检修资料,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保存,作为资料归档保存。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相应地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清洁绿色的能源,电力工程项目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策略,积极吸收运用科学技术,高效率的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建设,力图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管控和质量管控。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保障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加强各个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以点带动线,以线代动面,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完成电力工程建设经济利益最优化的远大目标,并紧跟时展的脚步,在发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人口居住范围的不断拓展。人们所需要的电力供应也就在不断地增加。因此,伴随着建设工程的不断开展所进行的还有电力施工进程的不断开展。由于电力施工是一种危险系数较大的施工方式,为了避免在电力施工的进程中出现意外,使得电力企业的成本以及施工人员的让人身安全受到损害,在进行电力施工的进程中往往会采取一些管理方法和手段通过对施工进程的控制而提高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系数。但是由于这一过程存在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的电力企业之间的重视程度的差异使得在电力企业进行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当前电力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进行了如下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电力企业;施工安全;管理强度;现存问题;解决对策 一、 电力施工管理过程所包含的内容 (1) 对于施工图纸及方案的管理 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是一个影响面较广且施工难度较大的施工工程,因此在进行施工之前都会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与建筑工程一样,电力工程的施工图纸及施工方案的设计同样是整个工程的基础,是施工工程过程中需要加以重点关注的内容。 (2) 对于施工技术和安全的管理 电力工程的是工具有较大的技术性以及专业性,因此其在进行施工的进程中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较为严格的管理。除此之外,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不仅在施工的进程中可能会对施工者产生安全上的影响,而且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困扰使用者的安全问题。所以实现对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本文进行论述的重要原因。 (3) 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 如果说对于施工技术和施工安全的管理是两个较为宽泛的热荩本文认为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就是将电力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的过程。其主要包括的是在施工的进程中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以及材料的质量等之间关系到整体施工效果的诸多方面进行的管理,是整个电力施工工程管理中最为直接具体的管理形式。 二、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现存问题 (1) 施工安全管理的职责分工不明确 要想实现一件工作执行效率的最大化,就应当对从事工作的人进行明确的指责分工,使其按部就班,严格按照自身的职责进行工作。我国的电力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之所以没有取到良好的效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管理者之间职责的不明确。由于在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存在施工图纸安全管理、施工材料质量管理、施工进程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管理内容,而指责的不明确导致管理人员态度懈怠或者是相互推卸责任,导致施工安全管理力度不够,从而造成不良的后果。 (2) 施工安全管理机制及制度不健全 施工安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制度的不完善同样是造成施工安全管理无法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在进行施工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对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都具有严格的要求才能够使得监管过程变得更有力度。但是通过对当前电力施工进程的管理人员的组成观察,部分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数量存在欠缺的状况,或者是专业素质达不到进行管理的标准。影响了监管的效果。另外,监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管理人员缺乏可以依据的管理条例,使得监管无力并且缺乏严谨性。 (3) 施工工程配套设施质量管控不严 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的进程中,需呀用到部分机械化的仪器对整个施工进程的安全性进行测量。这也可以算作是电力企业进行安全管理的一个方面,但是在部分电力企业内部,由于出于对企业施工成本的考虑而对施工进程中所需要用到的质量测量仪等施工仪器的更新予以忽视,导致由于设备的老化而造成的安全性能测验失效的状况,最终造成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4) 施工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且安全意识较弱 施工人员作为整个电力施工进程的主体,其对施工安全的关注度以及施工的专业水平也是影响到整个电力施工进程安全性的重要原因。这一点虽然看似是施工人员自身的因素,但是从实践上来说,其实也是电力企业在人事管理层面对施工安全的注重问题。电力施工进程的复杂性要求企业在进行人才的选用的过程中选用较为专业且安全意识较高的施工人员,但是部分企业由于想要节省人力开支而聘请廉价劳动力,由此使得电力施工进程的安全受到威胁。 三、 解决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现存问题的对策 (1) 政府应当着力完成施工安全方面的法律 本文认为,在电力施工进程的安全管理中之所以会出现上文所述的种种情况,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国对电力企业的施工进程的安全性并没有进行较为强制性的规定和要求。由此而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对安全问题疏忽的状况。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认为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会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手段,在法律法规内应当对电力施工进程的安全措施、出现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进行明确的规定。通过强制性的手段促使电力企业对电力施工进程的安全予以关注。 (2) 应当对就监管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 在前文对电力施工进城安全管理得不到有效实施的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本文首先提及的就是施工安全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从而导致管理人员之间相互推诿或者是予以疏忽的情况。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其严格按照自身的职责进行施工进程的管理,从而实现施工安全管理进程的严密性。 (3) 应当完善施工安全管理进程中的机制及制度 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缺乏以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施工安全管理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要解决电力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现存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实现施工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及相关机制的完善化。除此之外应当对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使得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有据可依,按照完善的制度对施工安全进行管理,防止出现疏漏的状况。 (4) 应当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及安全意识 考虑到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安全意识是影响到电力施工进程安全性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在电力企业进行电力施工人员的选择的时候,应当将降低成本作为第一目的的选择方式予以改变,而应当将整个施工进程的安全至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因为,降低劳动成本只是一个目光较为短浅的降低整个施工成本的方法,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企业所需要承担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在企业进行施工人员的选择的时候,应当优先考虑施工者的专业水平及安全意识,以为施工进程的安全做保障。 (5) 应当对施工设备的质量及安全性进行严格规范 相比于人工对施工进程的安全进行控制,利用一定的测验设备对施工进程的安全进行测验和管理具有更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是,这是建立在仪器设备正常这一前提下的。如果企业一味地吝惜成本而不对安全监测的仪器进行维护,将会导致由于仪器检测结果的不准确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因此本文认为要实现施工安全的有效管理,就应当对施工设备的安全性进行严格的规范,从而对施工材料等的安全系数进行准确的测量。 结: 电力施工进程的安全系数的保障,不仅对于电力企业有利,而且对于施工者以及建筑的居住者有利,因此本文认为在电力企业进行电力施工安全的管理的进程中,不应当过分关注于施工的成本,而应当将安全作为第一要义予以重视。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浅析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控管理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电网网架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的同时,电力工程的施工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安全管控一直就是电力工程施工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简要概述了电力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管控措施,以供借鉴。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施工;安全管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鉴于此,我国电网改造建设施工项目和规模都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但这也给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控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以此为背景,提出了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控管理措施,以期提升电力施工安全管控管理水平。 1 电力安全管控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电力行业的中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的电力工程已经进入了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自动化程度高、工艺复杂等发展阶段,相应的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也逐步增多,尤其是在多专业共同施工的情况下。一旦电力工程施工发生安全事故,不但会影响到工程进度,而且还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安全管控管理工作,消除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安全能控、可控、在控,从而保障工程在预定工期内顺利完工。 2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2.1 对安全管控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低 安全一直是电力工程施工工作中的重点,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安全有时成为了一句口号,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尤其是当安全管控工作与工程施工进度或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安全就往往被搁置一边,江西丰城电厂“11.24”特别重大坍塌事故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2.2 施工安全培训教育不足 目前仍有一部分施工单位对电力施工的安全培训管理认识不够充分,没有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没有真正落地,虽然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是我国强制要求的,但是仍存在着应付的心态。 2.3 对电力安全施工安全事故缺乏有效的预防控制机制 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防”和“控”,预防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是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1]。施工单位没有定期进行事故预想和应急演练。没有组织对典型的安全生产事故进行安全学习,对事故通报的学习流于形式,既不能真正吸取事故的经验教训,也无法切实整改,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 2.4 现场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施工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差,施工管理人员没有完全落实安全督查监督的责任,不注重安全管理工作,留下安全生产隐患。二是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且文化水平偏低,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比较随意,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程,极易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3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控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安全管控管理制度建设 安全责任制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那么只有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安全管理的责任明确和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才能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2]。在电力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应认真遵守和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各部门、班组、人员的安全职责,让每一个人都能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质量”的安全管控理念贯彻到电力工程施工的细节中去,安全就会得到有效的保障。 3.2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教育和培训 良好的安全意识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工作的根本,因此,要想切实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应该着重于专业、技术应用、实践操作三个方面,安全教育应以预防为主,着重培养安全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以提高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为手段,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预控管理水平。另外,着重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对施工作业中的危险点进行安全交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从而更好的规范他们的行为。 3.3 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点及时进行分析和预控 积极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点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采用隔离或消除等方法将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大型施工过程,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提高工作人员对突发安全事故的反应和处理能力。对危险性大、复杂程度高的检修工作,要制定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严禁无方案或不按审批的方案组织施工作业。强化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点的分析和预控,就是要及时将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或状态消除在萌芽状态。开工前,工程专职安全员应以书面形式将作业任务、作业点、危险点及预控安全措施向施工作业人员交待清楚,并履行签字确认仪式。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危险点,应进行处理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做到问题不解决不罢休,防患于未然。 3.4 化作业现场安全监督检查 全面开展安全承载能力分析,合理控制工作总量和进度,严格限定作业强度和数量,保证工程安排与作业力量、管理能力相适应。安全监督到位人员要认真履行到岗到位监督职责,严格监督人身、设备、环境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落实好现场安全监督职责。工作作业人员要对自己行为的安全负责,加强安全风险辨识防范,在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提醒,杜绝习惯性违章。对于重大、复杂的电力施工工程实行全过程安全督察,深入开展反违章活动,严肃查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擅自扩大工作范围等典型违章现象;对于查出的每起违章,应做到原因分析清楚、责任落实到人、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4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电力行业转型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技术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电力工程施工的工程量增长迅速。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安全管控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工程的施工质量的优劣与现场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关系到设备安全及财产安全。电力工程施工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将施工安全管控工作常态化,采取强化现场安全监督、注重人员教育培训、建立健全预防控制体系等措施,切实保障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控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控制管理探讨 摘 要:为了可以推进电力产业的长远发展,让电力项目可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有必要强化电力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执行科学的方法,确保施工安全;而且一定要掌握电力项目建设质量管控情况,确保项目质量合格。 关键词:电力项目 施工安全 质量管控 措施 研究 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电力需求逐渐增多,这对电力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力项目安全管理属于一件长期的、繁杂的、系统性很强的作业,在施工阶段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和安全事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落实好施工安全措施。 1、目前电力项目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出现的问题 现阶段,国内电力单位的安全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导致管理不全面、责任不清楚、监督不到位,造成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电力项目建设场地缺少科学、合理的安全策略,在落实上也存在缺陷;工程场地管理者安全意识较差、责任性薄弱,管理不严,未起到监督、控制的功能;电力项目建设的运营人员忽视了施工安全,重视短时间的效益,没有关注长期的效益,进而忽视了施工安全控制;管理人员未深入工程现场开展实地勘探,对工程场地出现的安全问题不清楚,未建立出有针对性、合理的、可行的安全防范策略。很多问题都造成电力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和质量管控出现安全缺陷。 2、电力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策略 2.1创建完善的安全责任体制 在电力项目建设环节,施工企业需要创建完善的安全责任体制并进行执行,把安全工作具体贯穿于各部门和个人身上,如此方可以确保管理任务的严格标准性,才可以确保施工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施工阶段,一定要遵循以预防为主、安全为首、全面治理的原则,国内相关单位建立的安全施工工作标准,以及安全施工管理条文来落实各个建设过程,保证安全管理责任体制得到全面落实和实施,保证安全管理任务的正常进行,统一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 2.2强化项目建设安全预防 工程管理者一定要对关键的施工内容展开重点控制,如此方可以更好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防止人身伤亡问题和施工事故的出现。另外,还应该针对操作工艺建立严格的执行标准,建立健全的应对策略,认真建立技术方法、工程组织计划和施工操作指导标准等,由此来保证施工计划在经济和技术上合格。单位内部管理者与技术人员一定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思想与预防意识,工程监督者需全面发挥本身的功能,科学协调现场建设工作,严格的防止违章施工、粗心大意等情况的发生,确保电力建设工程的健全的施工组织条件下开展。 2.3做好施工安全培训工作 电力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影响到全部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要求全部的工作人员一同完成施工安全管理教育,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大大影响着施工安全控制。一定要落实好建设安全培训,确保安全建设,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第一,序定时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安全生产方面的理论,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第二,企业能够经过组织安全培训时间,借助具体实例使工作人员研究其中的安全问题、问题原因。指引他们找到处理的措施[1]。第三,能够经过现场展示,讲解操作中不标准施工存在的事故,提升工作人员对操作安全的意识,使之更为注重施工安全。第四,强化岗位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也是营造施工工作标准的要素,所以,需强化岗位教育,提升施工技能,让施工工作更为专业,进而全面确保操作安全。 3、电力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管理方法 3.1设计和施工环节的质量管控 按照电力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深度的差异,项目设计通常根据初期规划、施工图纸规划两个环节进行。结合技术的繁杂性,项目设计通常根据初期规划、技术规划、施工图纸规划三个过程实施。这两种项目设计方法,是国内项目设计事业的基本操作形式,设计师应该队每个过程建立设计说明、技术信息与经济信息,经过不同过程涉及深度的管理来提升项目设计水平。 3.2施工过程的质量管控 施工过程是强化电力项目施工质量管控的是重要过程,施工阶段质量管控就是应该以程序质量管理位重点,明确项目质量预控点,全面进行质量检验,强化对成品的维护。施工程序使电力项目建设的基本部分之一,还是质量检查与管理的重要过程。施工程序就是工作人员、工程材料、施工措施、检验方式、施工条件等对电力项目建设质量其科学作用的还击[2]。强化施工程序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要管理程序产生的质量也在正常的变化范围,经过管理主导要素、稳定程序来更好确保电力项目的建设质量。在电力项目具体的施工阶段,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工程施工场地,严格坚持相关质量需要来标准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避免违规操作情况的产生。特别是要落实好质量薄弱过程的把关任务,对建设各环节都强化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把好工程材料质量的关,详细检验施工设施和机械的特性的质量,从根源上确保电力项目建设质量。 3.3完工过程的质量管控 完工过程属于电力项目施工的最后环节,电力项目施工质量检验也是电力项目质量管控任务的关键过程之一,其重点由项目建设质量的中间检验和项目的我完工检验两个方面构成[3]。电力工程完工检验,属于电力项目建设的最后过程,还是严格检验电力工程建设成果、检验设计和建设质量、确定项目是否可以投入应用的关键程序。如果完工检验顺利实行,则表示电力项目施工过程的结束和投入应用过程的开始。因此,尽早完成完工检验,对于推进电力项目尽早投入应用有着显著的现实作用。 4、结语 电力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管控属于电力项目管理的关键内容,贯穿在整个电力项目的施工阶段,一定要在电力项目施工过程同时做好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管控工作。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 [摘 要]本文主要基于笔者实践,围绕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质量控制;措施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1.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问题 随着电力工程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并严重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制定明确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安全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承包单位、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往往将重点放在施工进度及经济效益方面,忽视了施工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责任制缺失,给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埋下安全隐患。 (2)多数参建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就目前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来看,安全意识缺乏已是常态。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及安全意识,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缺乏实用性与针对性。现场施工队伍老龄化,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因而缺乏安全意识及自我防护意识,在施工中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予以解决,更存在违反施工操作规范的现象,最终引发安全事故。 (3)施工设备及器具管理不到位。施工安全隐患也存在于施工器具的管理工作中。例如,管理人员没有遵循“四步法”开展工程施工,没有认真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设备及器具,这些都会埋下安全隐患,最终影响导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 (4)工程施工承包单位管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缺乏正确认识,往往只重视经济效益及事故进度,而忽略施工安全问题,引发安全事故、影响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2.1 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承包单位应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初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将安全责任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及人员身上,这样才能够保障管理工作严格规范性,才能保证施工活动的稳步开展。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按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以及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来执行各施工环节,确保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得到层层落实与执行,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共同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施工环境。 2.2 加强工程施工安全防范 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施工安全关键项点进行重点管控,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防止操作事故的发生,有效避免人身伤害事故。此外,还需要针对施工工艺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详细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施工组织方案及施工作业指导书等,以此来保障施工在制定方案阶段安全措施达标,质量控制达标。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必须要增强安全管理理念及防范意识,施工监督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全面协调现场施工活动,坚决的杜绝违规操作、麻痹大意等现象的出现,保障电力施工项目在完善的施工组织体系下进行。 2.3 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对工程建设单位的施工安全管理而言,避免由于人员误操作发生的事故是日常工作的关键所在。为防控这种问题的产生,需严格遵守相关管理制度,深化安全管理要求,采取更多的安全管控措施,编制细致的施工组织方案与技术方案、安全措施,以此为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强化对施工安全的监督、控制力度,是安全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目标稳步前进。企业中的全体管理人员要形成安全意识,定期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中的安全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研判,针对安全关键问题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并加以落实,确保现场安全状态可控。 2.4 加强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要实现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第一要素,提升人员安全素质最为有效的方式即为对人员实施系统的教育培训。通过对安全知识的学习,可使全体人员树立起安全至上的思想,形成所有事故都是可以得到预防的基本理念,认识到确保施工安全的重要作用,以及事故产生危害性,同时充分结合思想、技术和专业培训,保证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紧紧关注安全性,达到施工过程中的自控和互控,将安全管理转化成自身的自觉行为。 二、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1.项目决策期质量控制 电力工程项目决策期的质量控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市场需求分析审核、工程选址报告、项目可研报告、项目建设计划任务报告等。在确保工程选址合理的基础上,满足国家及地区规划要求,使项目建设水平及目标更具可行性,同时和项目建设的外部投资环境保持良好协调性。 2.项目设计期质量控制 电力工程项目设计通常按不同的工作进程与深度,分别在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两环节中完成;而对于技术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而言,通常包含三大设计阶段,分别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以上项目设计模式是工程设计领域长时间形成的固定模式,不同环节的设计成果都包含技术文件、经济文件与设计说明。项目设计期质量控制目的为借助对设计深度的有效控制,达到确保设计质量的目的。 3.项目施工期质量控制 施工是形成工程主体的主要环节,在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实际上就是将工序质量控制作为核心,通过对预控点的合理布置,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强化对施工成品的保护。施工工序为项目施工基本环节,同时也是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对现场管理而言,工序即为人员、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方法、检测方式以及环境对于工程整体质量造成影响的具体过程。只有深入分析工序质量当中的波动,将所有工序质量影响因素严控在规范限度之内,才可以保C每一道工序的质量。 4.项目竣工期质量控制 工程验收为质量控制重点环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分别为中间验收与竣工验收。竣工验收通常分成两大环节,分别为单项验收与全部验收。其中,单项验收指的是单项工程完成建设后,具备相应的使用条件,并且施工企业进行预验收,现场监理人员已经初验通过,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验收工作;全部验收指的是整个项目按照规范设计要求建设完毕,同时满足相应验收标准,施工企业进行预验收,现场监理人员已经初验通过,由全体参建单位参与的正式验收工作。 5.完善电力工程管理体系 电力工程的管理体系是开展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与依据,据此,电力工程的管理部门需要完善管理体系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工程的实际特点及规范要求,在每一个工程环节中都建立起相对应的管理制度,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管理框架。同时,还需要在管理制度中将责任明确到个人,制定一系列的赏罚制度,完善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 6.重视工程材料与技术 电力工程质量受相关建设材料与技术的影响较大,因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施工材料及技术的管理工作。首先需要依据电力工程的管理要求来制定规划详细的施工材料。同时还需要对施工技术的相关材料进行整理与分类,为后期的施工提供积极的指导。其次,在预算的基础之上,选择合适的材料供应商,确保建设材料的质量。除了需要对材料的出厂合格证进行详细的检查之外,同时还需要对相关材料的参数进行仔细的核实。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分析 【摘 要】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是保障电力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具有极强的长期性、复杂性及系统性,因此在安全管理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将电力工程的特点与实践情况相结合。论文就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及质量控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在施工过程安全问题的举措及提升工程质量控制的办法。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1 引言 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对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及质量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危险系数较高、施工周期较长、技术难度较大,又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导致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不仅为施工人员带来安全隐患,工程质量也难以掌控。因此,加强电力工程在工过程安全问题的管理及质量控制是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2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责任制的划分不够明确 责任制的划分是保障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必要举措,但是,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规模较大、涉及的部门多且混杂及电力工程企业对责任划分这方面的工作不够重视,导致责任制的划分不够明确。责任制的划分过于形式化是造成施工过程中各个相关部门甚至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人员不重视施工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2.2 对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不够到位 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是电力工程顺利施工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第一,在采购施工材料时,采购人员并未事先对提供施工材料的企业进行评估,在采购时并未遵循风险分散原则。第二,大多数电力工程企业对施工材料运输工作投入的力度不够,导致施工材料的破损,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对工程的完成质量也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对施工设备的“重使用轻维护”造成我国电力施工的技术水平远落后于电力工程技术要求,施工过程中施工设备故障频发,影响电力工程的施工效果,设备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工程质量难以提高[1]。 2.3 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够到位 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现场并未制定相关的安全举措,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缺乏责任心,安全管理的作用并未完全体现出来。 3 完善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3.1 完善施工安全责任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的施工安全责任制度,并将其严格落到实处,是解决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加大管理力度、落实管理责任,以保障电力工程的施工工作顺利开展。规范施工过程中安全操作,降低安全[患,保障电力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3.2 加强对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的管理 在施工材料的采购上,灵活运用风险规避原则,做好市场调研,并对施工材料的提供企业进行综合性的评估,确保施工材料性价比,保证施工材料的高质量。在材料运输过程中,应注意材料自身的化学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施工材料受到损坏,为企业减少经济损失的同时,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不受影响。在施工设备的管理上,应根据设备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保护措施,在使用时注意保护,降低设备故障的发生频率,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 3.3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电力工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每一位参与工程的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在施工过程中员工个体安全意识的强弱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对施工人员个体安全意识的加强是工程施工安全的保障。电力工程企业应积极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以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警示施工人员注意施工安全。只有施工人员本身对施工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工程的施工安全才会得到保障[2]。 4 质量管理在电力工程施工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电力工程作为一项与人类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是满足各企业单位与城市居民基本用电需求的必要手段。在进行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时,需要以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采取更加科学的、现代化的质量管理手段。 5 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对策 5.1 施工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设计阶段,应在充分了解电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之上,对项目的选择地点及实施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详细的研究,丰富并完善项目任务计划书,使其即适合现阶段的投资环境,又满足国家相关的规划要求。规范工程的施工流程,保证电力工程的顺利施工。在设计项目施工方案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发现并及时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对施工工序、施工技术是否符合具体的施工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核。 5.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电力工程的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项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严格控制这一阶段的施工质量。首先,审查施工材料是否符合格,将施工材料的采购与管理交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以保障施工材料的高质量。其次,对施工人员的操作进行规范化,严格禁止违规、违法的操作行为出现;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与监督,防止施工人员偷工减料,以保证每一道施工工序的质量均符合电力工程的标准要求。 5.3 施工完成后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工程竣工之后,质量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在做好质量验收的同时应对其工程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检测。对于电力工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工作人员要认真对待,对工程每一处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验收,以确保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6 结论 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安全问题的管理,对于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频率,保护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是满足社会基本用电需求的关键。总体来说,加强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对于提高电力工程的完成质量,促进电力工程事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关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 要: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对施工的安全管理是工程作业的重中之重,要加强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安全施工原则。本文将对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与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提供相应的方法借鉴。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施工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是电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否实现安全管理,能够落实安全管理工作,是电力企业考虑的重点问题。只有促进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不断提升,才能促进安全管理工作得到落实,使得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积极遵循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尽量避免各种安全问题的出现。尽管电力工程行业中的安全管理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特点概述 电力工程一般建设投资庞大,建设周期长,涉及工序多,而且其中任何一道工序、环节或行为细节都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电力建设工程,涉及多个专业,如土建工程、电气安装工程、设备调试工程等,专业性强。电力工程施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作业,人员数量多、大型机械使用多、交叉作业多、用电多、易燃易爆的化工用品多,因而存在多事故引发点,使控制难点增多、难度增大。电力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电力工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电力行业普遍存在着建设,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事故隐患多,小事故不断。尽管各类事故的发生均存在不同的客观原因,但调查分析显示,有一点总是相同的。那就是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有的管理人员只是做了些表面的安全工作,并没有做细、做实,仅仅是为了做做样子,做给上级领导看,应付各种检查评比,并没有认真贯彻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工作规程、落实各项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从而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其结果必然使安全工作流于形式。效益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而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管理者往往对此认识不够深刻。他们只看到安全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看不到做好安全工作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从而对安全工作认识片面,具体到实际行动中必然是说一套、做一套。还有一些安全管理人员本身就是思想浮躁、安全观念淡薄,平时不深入施工现场检查、监督、掌握第一手、真实而全面的现场信息,也不深入细致地研究现场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准确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而是热衷于走过场,瞎指挥。以上所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忽略”与“疏乎大意”,却往往是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 受社会各种不良思潮影响,电力企业部份员工思想不稳定,认识漂浮,对企业、所在班组及自身的安全工作不关心、不重视,对本岗位的安全职责认识不清,落实不够,应付了事,消极被动。其在安全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到位或流干形式,对各级的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存在抵触或反感情绪,对自身或身边现场的各种违章视而不见,导致现场大量存在各种违章而且长期得不到有效纠正,形成习惯性违章,为各类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一旦事故发生后,当调查人员询问现场人员时,现场人员如此回答说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干的,也就是说在一些具体工作的细节或工艺上一直存在违章而没有得到有效纠正,形成错误的、所谓的工作经验,只是一直没引发事故而已,当某个条件出现时就引发了事故。 三、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打造全面、科学的企业安全文化,为安全管理奠定基础 企业的发展灵魂是企业文化,同样的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的灵魂就是企业的安全文化。因此,电力工程施工也必须拥有与自身向适应的的企业安全文化,只有打造一个全面的、科学的企业安全文化,才能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的熏陶,员工才能够将安全从内到外的与自身及公司相关联,保证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的顺利实施。 2.制定健全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并实行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原则,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现场的施工环境。制定完善的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层层落实,层层把关,抓好安全管理工作。各层的管理和施工人员都要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岗位和安全管理职责,将管理权限和职责进一步明朗化和规范化,保证工程的安全和人员的安全。发生事故,要第一时间发现事故原因和事故责任人。 3.加强电力工程施工中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工作 要积极加强电力工程施工中的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工作,增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题电力工程现场作业的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建设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各层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我国现行的电力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管理条例进行学习,从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定期组织现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施工培训,保证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按照规章或者工艺手册进行施工,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将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和活动,促进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安全事故的危害性,保证其在施工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保护和配合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加强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1)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员的管理在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中尤为重要。由于工期一般较长,施工人员在枯燥的施工过程和艰苦的环境中很容易忽视安全的重要性,产生懈怠的情绪,很容易为工程留下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思,养成良好的施工习惯,最大程度上控制其不安全行为,增强施工的安全性。 (2)控制设备的不安全因素 对于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设备、机械等,要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及时更换零部件,防止由于老化或者容易忽略的故障造成更为严重的电力工程施工故障,有效的降低工程施工的安全风险。 (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 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配备专业的监督管理人员,采用多种监督检查方式例如定期巡检、不定期巡检、抽检等方式,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及时进行纠正,并在隐患的排查和处理过程中,专注细节,查找造成隐患的原因及责任人,并开会讨论,避免发生类似的问题,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原则,将安全生产理论与安全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重视对安全隐患的预防,将安全生产制度与措施落实到实际的安全生产工作中。在施工时,需要注意施工的相应技术要求,保证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到实处,从而保障电力工程的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强化对策研究 摘 要: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不仅对整个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还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文章就以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做为研究的对象,重点对施工安全管理的强化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强化对策 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是指在电力建设施工过程中组织相应的安全管理活动。另外一点,由于电力工程建设是一项具有动态性、复杂化的施工项目,因此在其建设中施工活动的临时性较强,交叉操作的情况有很多,就会造成员工的流动性较大,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1 电力工程中安全管理特点的分析 首先,一般来说,电力工程的投资是非常大的,而且建设的周期也长,涉及到的部门以及操作流程也多,一旦有一道工序操作得不当就会对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其次,在电力工程中涉及到的专业较多,例如:电气安装工程、工程设备调试专业、土建工程等,因此它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施工项目。第三,电力工程属于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作业,其施工的人员多、各种机械设备也多、交叉作业多、易燃易爆的工程用品多,因此任何一个环节都能成为安全事故的引发点,从而增加了施工的难度。第四,电力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如果电力工程发生了安全事故,将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 2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其施工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人们对电力行业的要求不断提高,也使得施工管理中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由于施工任务责任划分不明确、分工不清晰以及相关人员监管不到位等情况的发生,最终导致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在电力工程中,应当将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员管理上,在目前我国的电力行业中,对安全的管理往往停留在表面,以至于很多细节都只是走走形式,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甚至有的施工单位都没有制定一些安全管理的细则、施工安全管理方案不详细、不完善,在施工图纸中也没有将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环节做出标识,这些情况的发生都会对施工的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目前部分施工人员的操作思想过于落后,尤其是对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有的安全管理员的工作观念较为淡薄,因此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监督不到位,对于各项工作的操作力度也不强,往往出现疏忽的情况,就因为一个细节工作的疏忽而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由此看来,应当对目前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加强与改进。这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通过对电力施工的现场查巡、对施工人员的思想教育以及技能培训、完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等多方面出发,来提升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技能水平,从而有效减少安全事故对电力施工造成的不利影响,以此确保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 3 提高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针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加强对电力工程各个部门的管控,在施工中各个部门要大力配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对电力工程施工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或建议,从而提升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3.1 提高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 在施工中,安全管理应当是首位的,并把施工安全管理做为电力施工的重点工作,并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必要的施工原则。在以往施工改革过程中,对施工安全管理的强调是最突出的,一旦电力工程的生产缺少安全的保障,那么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施工安全管理还与施工的进度、项目的效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相关施工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高度重视起来。同样企业也需要加大对生产各个方面的投入与管控,尤其要确保施工机械安全、施工设施齐全,保证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最后,需要相关监督人员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特别是对施工现场的设备进行严格管理,从而有效避免施工现场混乱、安全管理不到位等情况对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3.2 加强对作业人员的教育与专业培训 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还需要有效提升相关作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企业的管理高层应当对施工人员、设计人员、监督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对岗位操作过程中的重要流程、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培训,从而确保人员在操作中可以按照规范、标准的章程来进行,让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坚持“安全生产,质量第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个人原因造成的违规、不规范施工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人员的自我约束力、管控能力、执行能力、极大的调动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岗位的专业培训课程,并积极引进一些新型的工程技术,采用培训师现场讲解、现场示范的方式,来提升员工的操作水平,以便于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避免工程安全隐患,实现高质量施工的目的。 3.3 认真落实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 落实施工的安全管理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方法。有关人员经过多次实践证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避免工程安全事故的关键措施。为了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落实,必须对各个岗位、各类人员甚至每个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具体任务进行明确,并制定出相应的作业标准。如果责任不清楚就造成分工不明确,也就很难让责任制得到落实。例如让各部门及时签订安全责任书,通过各部门互相签订安全管理协议的形式来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落实。应当积极加强对部门管理人员的检查与考核,在检查中发现有不尽责、不按安全管理规范进行操作的人员做出严厉的批u和惩罚,对一些管理者的失职情况还应追究其违约责任,对那些在岗位考核中成绩不合格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批评,切实将安全管理的责任制落到实处。 3.4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相关人员多到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并对现场的危险点做出分析,开展施工现场危险源调查活动,将危险点都找出来并做好详细的登记。在此基础上要先制定好危险点预控措施,加大对以往施工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消除力度,做好重点项目、重点作业的重点监控,力争将所有的问题都做好处理。有必要制定出紧急事件处理原则,并进行反事故的演习,从而提高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员还要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落实情况做出指导和监督,能够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对安全生产的管理措施进行合理的评价,以便于及时找出工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及时改正和完善。对一些重大事故的危险源要做重点管控,一定要把事故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施工中对各种施工器械、起重设备等做好检查和保养,并进行安全预防试验,从而有效减少因施工设备不安全而对施工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4 结束语 如上所述,要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定,并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的危险源进行预控,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计算机科研论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科研在《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是工科本科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探讨如何在《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科研在创新教育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爱好进行分类指导,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理论研究或工程实践。在科学研究中,深化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创新教育;教改 一、前言 《计算机软件技术》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价值。但能真正理解并掌握它却很不容易。因为其涉及知识面广、概念多,造成内容上枯燥乏味,容易使学习者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给老师在教学上、学生在学习上造成了一定的问题。因此,该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就是:如何既能保障学生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获得良好效果就具有很急迫的现实意义了。《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内容分为四部分(数据结构与算法、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每一部分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相互之间既互相联系又比较独立。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在一个学期32个学时的时间内学习它们,难度可想而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繁杂的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虽然确实给老师在教学上、学生在学习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是这些并非不可克服的困难。造成目前该课程教学困境的主要因素应该是:①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反映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②教学理念还存在一定的滞后,课程教学中未能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缺乏科学研究层面的引导力;③学生自主参与程度较低。传统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非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对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能动性给予充分重视。 二、课程讲授中的学生自主科研实践 《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内容分为四部分:数据结构与算法、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在这四大模块中,我们分别按照每部分的特点和课时计划进行了学生自主科研的实践。 1.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结构与算法主要包括:常见算法简介、堆栈和队列、二叉树、查找和排序算法。我们在初期主要准备了一些课题,以下是若干示例:①几种常见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比较研究。②问题的固有复杂性和具体实现算法复杂性的关系。③利用堆栈实现任意有理分式计算。④具有优先级顺序的多个队列的数据结构研究。⑤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后序的递归、非递归遍历算法的c语言实现。⑥北航行政结构的二叉树表示。⑦具有重复关键字线性表的Hash函数最优化设计。⑧排序查找和直接查找的对比实验。在讲到相关内容时,我们就公布几道类似题目让感兴趣的同学选作。除此之外,我们更乐意鼓励同学自己发现问题,或结合自己的专业提出研究问题。比如,一次课间休息时,有一个同学谈到他正在研究故障树分析。他提到故障树的存储能不能用树的结构来处理。我鼓励他试试。但我也指出了它们的区别:故障树的结点除去有先后顺序外,还有与门、或门之分。课后,我们在一起又商讨了一下。我们当时认为可以给结点附加一个逻辑信息。该同学回去后进行了研究后发现,与门和或门都好处理,但是遇到非门就不好办了。因为传统的故障树算法只包括与门和非门。遇到非门只能对其作用域中的故障树求非。而在实际过程中故障树是动态形成的。如何对故障树动态求非,然后建立动态树形数据结构就成了需要研究的问题。该同学结合他的实际背景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一篇不错的科研论文。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的体会是创新教育的灵魂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多和他们交流,碰撞思维火花。现在的学生并不缺少创新能力,缺少的是发现他们创新能力的机制和方式。 2.软件工程。软件工程部分包括软件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软件测试等。软件工程与数据结构与算法又有所不同,它是实践性更强的学科。这部分必须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因此在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压缩一部分理论知识传授的课时,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或技术难点展开研究。我们首先给学生布置若干难度、规模合适的具有实际项目背景的课题。在上课时,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阐述对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了解。软件开发方法部分我们除了介绍基本的软件开发模型外,还结合实际项目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先进的软件开发模型。在软件测试部分,我们让学生参观我们的软件测试实验室,观摩大型软件的实际测试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环节,大大深化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也解决了以前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到比较枯燥的难题。 3.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本课程最难的一部分内容。操作系统是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一门学科。要在短短几次课中向学生讲清这部分内容难度十分大。这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重点要把握到位。为了弥补课时不足,我们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展开以科研为引导的自主学习的热情。这样通过同学的课堂学习和课后课程设计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机的把相关知识梳理贯通,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从科研中获得研究的快乐。比如,我们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个简单的任务:设计一个文件管理系统,目的是通过设计和调试一个简单的文件管理系统,主要是实现操作系统对文件操作命令的执行和管理,使学生对主要文件操作命令的实质和执行过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它们的基本实施方法。该问题既可以做得很简洁,比如单用户情形,只要考虑建立文件、打开文件、关闭文件、删除文件、读文件、写文件、复制文件、查询目录。也可以做得较复杂一些,比如多用户情形,就要考虑优先级、资源调度等。甚至对于部分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尝试考虑用户偏好下的智能算法等。 4.数据库。数据库这部分内容课时比较少,一般就安排2~4个学时。数据库技术日新月异。讲解这部分内容一定注意让学生在繁杂的名词、概念、数据库新技术中抓住本质的东西。要首先让学生厘清程序设计的历史发脉络,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据库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程序设计发展的必然,是解决数据独立于程序的必由之路。这部分如果让学生再独立进行一部分科研训练或课程设计显然课时是不允许的。我们一般结合同学之前的科研内容,之前的课程设计,试图加入数据库的理念或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改善之前的设计或程序。 三、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学生自主科研在《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学生自主科研和导师强力介入的一对一或一对几的科研活动不同。《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一般学生数通常可达80~100人左右,不可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一对一或一对几的科研活动。因此激发学生自主科研就非常重要。本文探讨了在《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讲授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科研兴趣。当然最初老师还是要实现规定一些潜在的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在学生中形成一定的科研范围后,就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过,在实际实行过程,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因为本课程课时较少,会遇到科研创新和课堂必修内容冲突的问题,这需要在实际授课中妥善解决。 计算机科研论文:以科研促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科研和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课程实验以及科研实践等几个方面深入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探讨如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通过科研促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目的是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科研:教学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关键环节。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课堂教学为学生讲授基本理论知识,而通过科研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给“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和体会,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一、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性与工程性都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生动地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体系结构和各层协议机制。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力求特别关注讲课过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做到主线清楚、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同时也强调专业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积极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使学生喜欢这门课,喜欢这个学科,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在这一领域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当前获得广泛应用的典型网络实例,适当介绍计算机网络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在这一领域继续深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任课教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在该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教学内容跟得上学科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过程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大多数的学生都有网上聊天、查资料、看新闻的经历,但他们绝大多数并不明白这是如何实现的,原理是什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的介绍从这方面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选用国际上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采用英文课件,以多媒体投影和传统的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网络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专业词汇;鼓励学生课堂上用英语交流,采用英文完成作业;期末考试采用英文试卷,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专业英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课程实验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由于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课堂教学必须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本课程的实验环节对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通信网络设备以及网络系统仿真环境。根据教学要求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机制的运行。学生通过实验,对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和互联网TCP/IP体系结构及协议机制的运行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包括各层数据传输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IP地址和硬件地址之间的转换,数据链路层数据帧的封装、传输和解析,网络层路由表的配置、数据包经过路由器实现多跳传输、IP协议实现的端到端主机之间的通信,TCP协议实现的端到端主机上不同进程之间的通信、TCP的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差错控制的实现等。实验过程中指导老师逐组与学生交流,讨论协议的实现原理,这一实验环节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课堂上讲授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完成要求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大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科学本领的重要和必要环节。大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将要完成几十门重要课程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因此在学习期间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培养步骤,就是对自己独立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培养。 如果有目的地使学生参加部分科学研究工作,让他们亲自负责一些课题和研究内容,由学生们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并具体实施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的应对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具体方案和计划的提出和实施过程,就是对他们逻辑思维的考验和培养。往往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正确的、恰当的思路,而这一思路是在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建立的,必须符合实际问题的规律性。 为此,我们以学生作为负责人,组织申报了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无线车载自组织网络的研究与仿真”并获得立项。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让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我们对该实践创新项目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条件、人员和经费支持,包括项目所需要的工作场所、微型计算机、IEEES02.11a/big无线网络适配器、嵌入式开发环境、GPS卫星定位装置等,为学生实施训练项目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指导教师长期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从事计算机通信网络、软件系统、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经验,负责全程指导学生进行该实践创新项目。 我们首先给学生介绍课题背景。高速公路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其生命财产带来越来越多的隐患与灾难,连环车祸是最常见的事故之一。在高速公路上由于车速较快,很容易发生连环车祸,当前面的车辆发生车祸时,由于车速太快后面的驾驶员来不及反应,导致严重的连环车祸时有发生。那么有没有一种措施来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故呢?如果高速公路上某一路段发生了车祸,通过车载GPS和一种网络给后面的车辆发出警报信息提醒驾驶员及时采取措施,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连环车祸,大大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因此无线车载自组织网络(VANET:Vehicular Ad-hoc Networks)应运而生,并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 VANET网络由车载计算机设备,无线通信设备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组成。每个节点(车辆)可以通过GPS随时确定自己的方位,通过无线收发装置接收来自其他节点的信息并进行相应的计算,然后向邻近区域的其他车辆发送自己的信息,包括方位、车速、前方车辆交通状况等等。 对于高速公路这样的特殊场景,需要结合高速公路车辆的运动特征,设计合理的路由算法,对实时性的要求也很高。因为高速公路上的车祸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通常是几秒,甚至零点几秒。如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系统不能做出及时地响应,那么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包括:(1)数据采集,以南京市为例,选择某一段高速公路,记录某一段时间内车辆的运动特征;(2)选择一种开发平台(例如VC++6.0),用采集来的数据模拟高速车辆运动的场景;(3)采用IEEE802.11协议,设计路由算法,用NS2系统仿真高速公路车间通信:(4)设计软件,模拟车辆防止碰撞的情景。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首先了解了VNAET网络以及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其次,重点分析和研究了VANET网络的节点移动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车辆碰撞警告协议,并探讨用于拥塞控制和时延减少的速度调整算法并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最后采用通用的仿真工具NS2设置高速公路通信的场景,模拟车间通信。 计算机科研论文:计算机科研育桃李芬芳满园 他,执计算机专业之牛耳十六载,打造出省级名牌专业;他,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将本团队建设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他,执着于教书育人,一生“桃李芬芳满天下”。他就是陕西省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为教学和科研默默奉献着青春和热血的西安邮电学院资深教授韩俊刚。 荣誉等身 光照一生 1994年到2009年的16年间,韩俊刚教授一直担任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系主任,把握着计算机系的发展方向。 16年间,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系从只有一个专业、35名学生、13名教职工,发展到现在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6个专业、共有3000多学生和120多名教职工。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成为陕西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系还建立了ASIC设计中心和软件工程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韩俊刚教授作为系主任,一直兢兢业业,不畏艰辛,努力为计算机系的发展贡献力量,他在计算机系发展壮大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从1996年开始,韩俊刚教授在西安邮电学院先后主持了多项省部级项目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课题。如《SDH 2M b/s异步映射和去同步专用芯片设计》,《V5 接口专用芯片设计》,《SDH系列芯片》等等。 韩俊刚教授开创了国内从事硬件设计的形式化验证研究之先河,其专著《数字硬件设计的形式化验证》是国内该领域第一本专著。作为研究者,在《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等国内一级刊物上,无一不留下他的作品,总数在20篇以上,其它国际国内会议论文50篇以上。 从事高等教育以来,韩俊刚教授荣誉等身,1996年被陕西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归国人员”称号;1998年获“陕西省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教育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献身教学科研,造就一流团队 学生时代的韩俊刚教授,就坚持克己奉公,热心奉献。在留学加拿大期间,他一心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用自己省吃俭用节约的外汇购买大量技术资料,自费托运回国上百公斤的资料和原版外文技术书籍;在德国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购买二千马克的技术书籍带回国,并将数十本原版外语书籍赠送给学校图书馆。 韩俊刚教授一直坚持独创精神,尤其是在教学方式、团队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教学方面,韩教授认为“科学是分析性的,目标是理解和解释世界,工程是综合性的,工程是要满足很多限制条件的设计。” 为此,他锐意改革,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他领导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教育理念的讨论,决定立足于培养具有较强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创新发展中加强团队建设。 韩俊刚教授立足实际,创立了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引入讨论式、竞赛式等方法。新的教学方法以项目为导向,以大量项目为基础,通过开放试验、兴趣小组、科技竞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增强素质、提高能力和个性化培养的目的。 韩俊刚教授认为学生成长的关键在教师的指导,所以他特别注重教师团队的建设。为此,计算机系的核心课程都实行教授责任制,并建设强有力的教学梯队。一方面,这些教授潜心研究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精品课程,编写高水平教材,培养青年教师。另一方面,在与企业合作培训过程中,鼓励青年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学习,培养一批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开发环境和最新工具的青年教师,再以这些青年教师作为组织学生兴趣小组、带动学生进行开放性试验的骨干。 韩俊刚教授通过这些独特方式,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他们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04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以计算机系为主的教学改革实验区被评为陕西省教学改革实验区;2009年,以韩俊刚教授作为负责人的“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系创办的“专用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专业,在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培养人才 自成一派 现如今,时常出现企业招聘人才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相矛盾的情况。然而,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系大学生就业却逆市飘红。他们通过“定单式人才培养”,使得毕业生就业率超过80%,实现社会、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多赢局面。 在人才培养上,韩俊刚教授讲究深耕细作,不断变革。逐渐探索出“定单式”学生培养模式,意在为企业“量身定制”高层次专业人才,也为学生将来就业铺平道路。他主持创立的IT应用性人才试训中心,一是建立和企业的联系,二是建立和企业类似的环境。试训中心里有个“双真”实验室,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利用企业的真实项目来培养学生。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系率先建立了信息技术人才实训基地。韩俊刚教授率领计算机系实施“走出去”战略,使得计算机系先后与中关村软件园、深圳软件园以及西安软件园等1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定单式培养”技术人才合作协议书,其中不乏日本NEC、东软集团、神州数码等国内外知名公司。由公司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前3年实行原专业教学大纲,后一年学生按嵌入式技术课程体系培养,采用互动式、案例式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用人企业把对新员工的培训前置到学校,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同时,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得到培养的基础上,提前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实现了学生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韩俊刚教授为高校教育奉献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他孜孜不倦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力,如今已是“桃李芬芳满天下”;他一直致力于学校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现已为学校和团队赢得了无数荣誉。然而,韩教授依然默默奋战在科研前线,这种春风化雨、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吗?韩教授却默默为之,这或许是“此处无声胜有声”,也正是他教给我们的一种精神力量所在,一种简约、淡泊的人格魅力。 计算机科研论文:基于科研素养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加强大学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美国部分高校在科研素养培养方面的进展,针对作者所在学校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现状,尝试开设公选课《Word、LaTeX论文排版》的教学,内容包括开展课题研究的准备、论文编排两部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学生的良好反馈。 关键词:科研素养;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排版;Word;LaTeX 一、引言 1.什么是科研素养。科研素养一般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三个方面。科研意识是科研素养的基础,指积极从事科研活动的意识,包括从事科研的兴趣和主动性,发现问题的自觉性和敏锐性,等等。科研方法是科研素养的核心,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包括科研课题的提出、科研方案的制定、科研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科研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的具体方法。科研精神则是科研素养的内涵,指科学研究活动所应具备的精神品质[1]。 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的今天,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的素质又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的关键在于科研素养的提升,科研素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科研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进入21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科研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具备科研能力和素养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2]。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加强大学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时代对于大学教育提出的要求,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2.国内外现状。国外高校围绕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对科研素养的培养也有多种途径的探究[3]。在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UR)、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NCUR)、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美国科学基金会等组织的推动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美国的UROP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运作机制。据有关数据统计,80%的MIT的毕业生参加过一个UROP。 近10多年来,美国大学不断探索以研究为本的课程体系创新,如新生研讨课、基于课程的小组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等。这些新形式在本质上与本科生科研活动相通,即都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设立与科研相关的课程或者是开设学术研讨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通过学术研讨班讲授与科研相关的课程,为即将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提供一个关于本科生科研的概览,讲解科研的重要性和如何开始科研、如何写作研究计划申请书等。这些都为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使之尽快进入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与国外的人才培养研究启动早、有相对完整的计划相比较,我国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素养的研究稍滞后[4],培养途径也在探索之中[5]。以我校为例,本科生的科研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本科生缺乏一些基本的科研能力。查找资料是科研的基础工作,许多大学生对于连图书分类、信息检索等获取信息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都不具备,因此无法高效地通过计算机与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只是肤浅地了解大概的信息,无法深入获得自己的所需,从而出现不为我所用的情况。在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开始课题的研究,在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编排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多欠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本文旨在针对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进行探索和实践研究。 二、探索与实践 以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为目标,探索在当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上开展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当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各专业的科研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内容和案例。 2.在现有基础课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提升本科生科研素养,编写教材或相关的参考书。 3.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如何使用新媒体、新技术来促进教学平台的多样化。 2013年2月至今,作者在所在学校本科生一年级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设公选课《Word、LaTeX论文排版》的教学,针对如何提升我校本科生科研素养这一教学研究课题进行尝试,分别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由于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方面尚处于空白,这方面的教学探索也没有先例,因此,教学经验一方面来自于作者自己从事科研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来自作者多年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及辅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经验总结,主要创新之处有:教学内容的创新;尝试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科研基本技能;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上,探索利用新的通信、网络平台促进学生提升科研素养。 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包括文科、理科、工科等本科生的不同年级。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上需要尽量选择对各专业各年级都有用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为基于案例式,以从事某一领域课题为例,来讲述开展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部分;以学位论文编排为例,来展开论文编排部分,主要介绍了两种当前流行的论文编排工具Word与LaTeX,以编写学位论文的顺序来展开具体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文献检索、论文编排与投稿方面的基本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协助科研创新。本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为开展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主要介绍论文的基本知识、写作规范、论文的投稿、期刊及会议的相关知识、论文数据库相关知识、文献检索相关知识、文献检索技巧、网络资源介绍等内容。 第二部分为论文编排,分别介绍了如何用Word与LaTeX两种软件来编排论文。其中,Word编排论文部分以Word 2010为例讲解;LaTeX编排论文部分,以TeX Live 2013发行版为例讲解。 Word论文编排包括:Word编排论文前的Word定制与基本设置;按照论文写作流程详细介绍相关的Word编排技巧,包括大纲制作、图表制作、公式编辑、交叉引用、参考文献制作、EndNote软件及其参考文献制作方法、脚注与尾注、目录与索引等的制作;论文主体内容编排结束之后的版面设计(页眉、页脚和页码的设置)、论文修改、审阅等。 LaTeX论文编排包括:LaTeX基本概念,包括LaTeX简介、Tex Live简介及安装、LaTeX基础知识;按论文写作顺序详细介绍LaTeX编排论文技巧,包括文本输入及其格式设置、段落格式设置、大纲制作、公式编辑、图表制作、参考文献制作页面布局以及LaTeX模板编排大、小论文的示例等。 课程的授课方式包括讲授和上机操作,课时为36,一共12次课,每次3个学时,每次课的教学安排为2学时授课,结合授课内容安排上机练习题,第3节课一般为上机辅导,并对于问题比较多的习题,进行统一讲解。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40%,采用大作业形式进行(排版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的小论文和学位论文各一篇);期末采用闭卷上机考试,考试成绩占60%。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该课程取得了学生的良好反馈,一方面,学生认为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比较实用,因此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比较高;另一方面,学生针对自己专业的、个人的特点,为课程的进一步改进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三、结束语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深刻感受到开设提升本科生科研素养的相关课程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无论是从计算机应用角度,还是从专业领域方面来看,都有必要在大学本科阶段对学生进行科研素养的培养和训练。 计算机科研论文:国内计算机领域科研团队结构分析 摘要:根据国内计算机领域较有影响力的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的2011年至2015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构建合著网络,对在该期刊上发表合著的计算机领域的科研团队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合著网络进行了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合著网络分析方法能清楚的揭示处于计算机领域核心地位的科研团队; 大部分科研交流与合作集中在小部分稳定且成熟的科研团队中。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合著网络; 科研团队 1 概述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很多科学研究任务需要应用多学科的知识,科学研究领域里以前的科研人员单干做科研现象正在向组成学术团队协同研究转变。对于重大的科技攻关项目,要求许多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协同攻关才能完成,于是学术界里科研团队不断涌现。国内计算机领域里的相关专家学者为适应计算机理论研究和应用的新情况,组成科研团队,发表共同署名的学术论文。这些数量庞大的体现计算机领域科研团队研究成果的共同署名的学术论文形成了一类特殊的社会网络――合著网络[1]。在合著网络中, 节点表示作者, 边对应着相连接的两个作者共同署名发表过的文章。由于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发表学术论文现象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合著网络也成为计算机领域科研团队结构分析中的热点问题。 合著网络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研究成果。付允等人[2]针对期刊《科研管理》构建合著网络,讨论了整个合著网络的一些基本性质。文章[3]构建了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合著网络,讨论了全网密度、节点中心度等性质,找到了计算机学院内部关系较为密切的科研团队。陈伟等人[4]构建了被引网络和合著网络,分析了被引网络和合著网络的基本结构特征和网络关联性质,讨论了科研合作网络的复杂性特征和发展趋势。庞秀丽等人[5]分析了有权与无权条件下该期刊合著网络的各种属性的不同,为该领域的科研合作提供了一些建议。刘洋[6]建立了计算量化论文质量的权重因子和链路权值的数学模型,然后构建了一种带权重的合著网络,对科研团队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科研团队成员内在的联系并且给出了促进科研团队发展的建议。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并进行检索,获取了国内计算机领域较有影响力的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的2011年至2015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方面的总共1096条合著数据。 将搜集到的数据,以节点表示作者, 以边表示相连接的两个作者共同署名发表过的文章,构建合著网络。本文主要从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两个方面对构建的计算机领域软件学报合著网络进行分析。 3 结果分析 利用软件学报的1096条数据,构建软件学报对应的合著网络,如图1(a)所示。由于数据多,我们给出了节点中心度大于等于5的合著网络,如图1(b)所示。 应用UCINET软件处理分析软件学报对应的合著网络的节点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由于数据量大,在本文中仅选取前10位合著作者进行分析。表1给出了软件学报前10位作者的节点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分析结果,第一列中的Degree为节点中心度,第二列中的Betweeness为中间中心度,第三列中的Farness为接近中心度。由第一列中的Degree里第一位冯登国的节点中心度为33可知,与其合著发表过的文献的作者总共有33位。第二位戴国忠的节点中心度为27,与其合著发表过的文献的作者总共有27位。但是节点中心度仅仅考虑了一个作者与其他作者的直接联系,而与该作者有合著过的作者与其他作者的关系并没有完全体现,所以要分析合著网络的广泛关联性,不能仅仅使用节点中心度这一单一指标。 从第二列中的中间中心度即Betweeness这一列中可以看出,高数值的排序分别为李宣东、毛新军、王戟等,说明在该学报中合著情况里,这几位作者处于许多合著网络的必经之路上,有许多作者通过他们与其他作者进行交流合作,因此,中间中心度越高,该作者就拥有越高的资源和人脉的控制力。统计中还发现,中间中心度为0的作者共有960人,在1097位作者中占比88%,该比例为较高的占比率,即大部分作者并没有能够影响整个合著网络的控制力。 从第三列中的接近中心度即Farness可以看出,高数值的几位作者分别为王戟、毛新军、李宣东,说明这些作者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不需要依靠其他人进行,其本身作为一个关键节点与其他的网络节点距离都很近,也能够更快的使用自己的影响力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王戟等作者能够使用最短路线与其他合著作者合作,在整个合著网络中处于中心的地位。 从成分、派系各种方面可以充分了解到网络内部的子结构,也能更好的分析软件学报中经常合著的作者团体间的数量和合作情况。N-派系分析是为了寻找满足紧密交流的合著作者团体的子成分,即每个子成分中任一成员与其他成员的派系关联不超过2. 在N=2时,分析结果中截取前8位团队,如表2所示。在这8个合作团队中,毛新军出现5次,董孟高,王戟,齐治昌出现3次。这些不同派系中的作者与合著过文章的作者的高度合著程度,表明了毛新军,董孟高,王戟,齐治昌等人为计算机领域科研团队的核心组成成员,拥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 4 总结与建议 通过各项分析表明,大部分作者进行了合著活动,与其他作者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交流与合作,也形成了大大小小,或轻或重的合著网络圈,仅有少部分作者没有参与更大范围的科研合作。在这个极大的合著网络圈中,有一小部分作者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发表了数量较多的合著,与相当多的其他作者进行交流合作,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成熟、稳定的科研团队等等。在软件学报合著网络分析中,有一部分合著作者拥有稳定且成熟的团队,能在团队内部更好的交流与合作。但是大部分的科研团队并不是非常紧密的联系,科研团队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很多的限制,过度的集中和不均衡发展,会让整个科研氛围受到影响,从而使整个科研资源和脉络不断地向那几个少数的团队倾斜和汇聚,影响科研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考虑开展怎样的活动或者交流使各个科研团队能够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不仅仅限于那些核心团队,也更好的扶持更多的科研团队能够稳定而健康的发展。 计算机科研论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意义与实践 摘 要 通过将课程体系教育、实验教学与综合能力培养训练相结合,通过研究大学生在程序设计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提出一种学生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与方案,并以郑州轻工业学院计算机系为例,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参与科研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已取得良好成果。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科研项目;实验室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由此引发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也日渐突出[1]。对于用人单位来讲,面对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他们更偏爱那些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兼具的毕业生,这样可以更好地降低运营成本,无须为培养新进人员而花费太多的公司资源。对于IT行业来说,新技术更新迭代快,上述现象更为突出,因此,企业更青睐那些拥有丰富研发能力的毕业生[2]。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尤为重要[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对大学生要求的不断变化,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逐渐成为各大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宗旨[4-6]。郑州轻工业学院计算机系在既定办学目标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培养方向,提出一种学生培养模式的新方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实践项目,增强年轻一代学生的创新、独立能力和无畏精神的培养。 2 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意义 对于广大本科生而言,参与科研项目对于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意义重大[7-8]。高校教师通常会承担一些由企业委托的项目研发工作,这样的横向科研项目通常更注重项目本身的实用性。同时项目本身的工作难度也相对适中,主要涉及项目的编码设计和维护升级等工作,这些工作也要求精力旺盛的人来执行。从理论上来讲,大三、大四的在校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完全具备参与项目研发的能力。 目前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不感兴趣的一点也是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无法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让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提升其自身的项目实践经验和综合技能[9-10]。 首先,让大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深化学习效果的目的,在项目实践中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努力转换为有价值的产品的成就感,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攻坚克难、逐步提高的喜悦。 其次,通过参与项目研发,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项目的研发流程,学习到一些从书本上无法学来的细节问题,进而为以后步入职场提前做好准备,以更好地应对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最后,通过项目研发可以更多地接触到校园以外的知识,了解企业需求,同时通过团队研发可以增强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存在的问题 首先,多数大学生对参与科研的认识不足,科研方向不明确。多数学生的思维观念比较单一,对参与科研的认识不足,认为作为一名学生,自己的任务就是单纯地学习,而参与科研会影响甚至耽误自己的学业,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此外,一些学生虽然对科研工作有兴趣,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找不到方向感,无法做出理想的成绩,久而久之便失去兴趣。 其次,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学校每学期都会有针对性地安排一定量的实训课程,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学生对待实训多存在应付心理,在分小组完成的科研题目中存在大量搭便车的现象,一般都是由一两个能力水平强的学生来完成,而其他小组成员则参与甚少。 再次,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时缺乏有效的时间保证。在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最大的困难往往是时间上的限制,因为他们平时有大量的课程学习任务,而课程学习任务往往关乎个人荣誉和毕业事宜。 此外,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还存在项目管理上的一些问题。由于本科生参与项目都是周期性的,当一届学生毕业之后就要找新的学生来接替相关工作,其中的项目衔接问题往往比较棘手。 4 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方案措施 鉴于大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中遇到的问题,郑州轻工业学院在实践中探索经验,深入了解问题所在,同时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为目标,制定出如下措施。 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对科研的认识 针对大学生对科研项目认识不足及方向不明确等问题,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介绍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意义,同时让已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切身体验,进而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理论学习上转变观念。丰富科研活动,提供多样的科研平台供学生选择,如举办ACM竞赛培训班,以竞赛比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办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积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在学生选择科研方向和选题上,教师要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做到选题适度合理且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细化职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针对科研活动中存在的搭便车现象,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之前要明确每个学生负责的工作内容,细化到具体的项目模块,同时在参与项目期间要进行工作汇报,报告项目进度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项目验收时要严格,对每个人负责的内容都要验收。相关负责导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给予指导和协助。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将所学用于实际,并从实际科研项目的研发中提升个人的理论水平。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为培养综合能力更强的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完善奖励机制,调动科研积极性 对于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还要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在评优评先中要给予表现出色的学生加分,以体现出科研活动作为教学培养工作的一部分,让学生更乐意去主动参与其中,而非将其视为浪费时间的一件事情。 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实验室管理体制以“导师带动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帮扶新加入学生”为主线。在学生参与项目时形成一种梯队,每年从大二学生中选择那些对科研感兴趣且具有一定潜力的学生加入科研团队,由实验室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高年级学生的帮扶学习,经过一年左右的培养,大三时可以让他们承担一些重要的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培养,还能够保证项目研发过程的良好衔接。 在项目管理方面,要求项目参与人员做好有关文档的编写工作,比如需求分析文档、系统设计文档、数据库设计文档、系统使用帮助文档等,这样可以在学生毕业之后由后来人员更方便地接手有关工作。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定期组织学习培训交流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组织实验室的讲座培训,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请相关企业专家团队进行培训,使学生可以认识到在实际企业项目开发中的先进技术以及作为企业人才的必备技能,更易于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通过产学研结合,以校外促进校内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组织实验室毕业往届优秀学生交流会。毕业学生对学生生活非常熟悉,同时经历过毕业,会有别样的体验和认知,通过交流会让学生反省自我,更加珍惜时间。 最后,组织定期自由研讨会,学生自由轻松地交流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开放平台,完善制度 针对在校生参与科研项目时间上的限制,要尽可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研活动可集中在周末。尽可能将项目研发和出差调研的工作集中到寒暑假进行,这样时间相对集中,工作开展起来具有连续性。要给予参与科研工作的学生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可以安心参与。对于实验室平台采取开放制度,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能力。 5 总结 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有益尝试,计算机专业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会遇到种种问题,但是只要勇于尝试、善于总结,必然能够探索出更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科研论文: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摘要:IT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才能适应IT产业的激烈竞争。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必然趋势,青年教师科研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是这一趋势的主要产物之一。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科研;教学 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培养专门人才,指高校教学。可见,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主要职能。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快、行业人才竞争激烈的特点,教学与科研结合,互动发展,既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求,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年教师是需要成长的一代,也是本科院校的骨干力量。青年教师科研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的培养。 1 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目前,湘南学院正处在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时期,以培养符合时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计算机专业更是注重实践发展的专业,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加强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湘南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教职工总数为58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为50人,在50名专任教师当中,其中青年教师为28人,占专任教师人数比例的一半居多。学院既是教学单位,也是科研单位。青年教师的发展,与学院的发展紧密相连。湘南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目前开设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这些专业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科研才能让教师走在学科前沿,以适应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青年教师通过科研成果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是工科专业培养实践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 1)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素质。青年教师是关乎高校未来的发展,是学校和学院的骨干力量。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更需要成长和发展的空间。目前,高校对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一般学历层次较高,一般是硕士,或者是博士,这些青年教师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并且通过竞聘的形式进入高校,本身综合素质不错。青年教师经过研究生教育或者博士阶段的学习,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进入高校成为专任教师后,职责主要是教学,若青年教师只是一味地做一名教书匠或照本宣科,那么青年教师相当于一直停步不前,青年教师的前途更是堪忧。科研可使青年教师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同时为教学内容提供新的知识源泉。有科研背景的老师,才能了解学科前沿,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科研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科研更能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成长,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是对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目前,湘南学院正处在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时期,计算机专业更新发展,旧的专业技术容易被淘汰,要跟上IT行业的发展速度,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才能适应时展。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须改变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求教师将科研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养成探讨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求。 3)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引入科研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相关学科的课题,既可以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又可以拓展思维。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以致用。学生在参与教师课题过程当中,可以设计一些小课题,供学生选择,让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查阅资料与文献,得出研究结论,这样的过程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对以后从事工作与科研意义重大。这样的学生不依赖于书本,不依赖于老师,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改革实践 目前,湘南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的比例占一半之多,是学院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将科研内容融入教学,给学院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促进学院的发展。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改革实践如下: 1)青年教师将科研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教师需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科研内容,科研内容应与课堂教学相关,将科研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点,同时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探索,同时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所能用到的领域。 2)学生参与教师课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课题中,尤其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可在课题当中设置一些小课题,成立课题兴趣小组,以例会的形式组织大家一起探讨,如每个礼拜组织一次讨论,学生在每个礼拜规定的时间集中一起阐述自己课题的研究进展,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小组成员,以集体的形式共同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的学习形式无形之中会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遇到问题自己探索最后解决问题,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力的培养比书本知识更为重要,尤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3)将课题应用于指导计算机专业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重要的方式之一。青年教师可以将科研应用于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课程设计是检验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考核方式,可以适当地将科研内容引入到学生课程实践中。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份答卷,教师可将跟学科相关、难易程度合适的科研内容设为毕业设计题目,用于学生毕业设计。 3 结束语 青年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骨干力量,对于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的素质,将科研结合到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计算机专业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计算机科研论文:医学院校计算机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日常科研结合方式研究 摘要:检验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质量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毕业设计来检查。针对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的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说明了医学院校计算机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日常科研结合的重要性以及意义。最后给出了医学院校计算机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日常科研结合的具体方法。这对日后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师生提升毕业设计水平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医学院校 结合方式 毕业设计 由于计算机专业在医学院校中不是强势专业,本身在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多方面处于劣势水平。因此目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实践能力比较差,在工作中不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在学术方面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使得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质量不断降低,被很多企业所排斥。针对目前的严峻形势,医学院校应该给予相应的重视,提升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营造计算机专业学习氛围,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注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并且使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要与日常科研结合[1]。因为毕业设计的质量就反映了一个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果。让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日常科研相结合并且保证质量是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的不二选择。 1 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现在许多高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就业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参加到工作中去,而毕业设计就处于日常学习与工作就业连接的一个位置,可以说毕业设计就是学生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因此它对日后学生的就业有着莫大的影响作用。而在医学院校中,主打专业不是计算机专业[2],因此对计算机专业的关注度不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平时实践机会较少,毕业设计的完成也是趋于形式化,对学生来说没有起到应有的检验作用,造成目前形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医学院校轻视计算机专业 医学院校针对计算机等相对比较弱势的专业重视力度不够,对学生的管理过于放松,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过于轻松,没有起到学校应有监督作用。而且学校抱着“得过且过”的管理态度管理学生,无论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如何,都让学生顺利毕业,这也让学生没有了压力,从而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1.2 导师指导不足 由于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是小专业,因此导师较少,所以日常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一般由少数的几位老师来负责,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老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等方面要付出许多的精力,因此他们在对于毕业设计方面的管理力度有限,让计算机专业学生得不到很好的监督与指导。 1.3 学生方面 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是在大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最后几个月,因此许多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找工作,或者是谋取继续深造的机会上,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度难免会有所下降。此外由于大学生在临毕业时期也有与同学分别的情绪,因此很难全心全意的进行毕业设计[3]。 2 学生科研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意义 针对目前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让学生把毕业设计与日常的科研知识相结合,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才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为就业做好铺垫工作。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日常科研相结合对医学院校的就业率的提高也具有不小的意义。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2.1 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毕业设计是由学生自己拟提,然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技术,最后完成毕业设计,这与平时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方式能够最大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到自学的方法,培养自学的能力。 2.2 让学生更好就业 由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学生的就职能力并不高,再加上社会的岗位需求量没有那么大,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4]。而毕业设计处于日常学习与工作就业连接的一个位置,可以说毕业设计就是学生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因此它对日后学生的就业有着莫大的影响作用。如果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大学生参与科研,并把他们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临毕业之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学习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3 学生科研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3.1 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活动 在大学期间,计算机专业有许多的全国性以及省市级别的竞赛活动,如:“计算机算法大赛”、“移动应用开发大赛”,“数据结构大赛”等等。学生应该积极的去参与这些比赛,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从而为毕业设计做好科研水平方面的铺垫。并且可以通过这些比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2 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 对医学院校计算机学生来说,日常课程学习学到的内容,只有通过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才能真正的掌握和熟练。因此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在课余时间积极的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中,在课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导师解决科研问题,完成科研项目。同时在其中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并且可以把所做的项目带到毕业设计中去,在毕业设计中把项目做得更加深入,功能更加完善,也让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更高。 4 结语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学校中是相对弱势的专业,因此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做好毕业设计与日常科研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科研能力,改变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现状。 计算机科研论文: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骨干网升级改造项目的研究 【文章摘要】 提高教育信息化工程网络的整体性能,是各省网址质量提升的发展目标。江苏省针对其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JSERNET)开展了网络改造与带宽升级。本文针对骨干网升级改造的具体项目,从网络拓扑选取、设备选型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骨干网升级;行业信息化 为了全面提升院校的信息化水平、满足教学科研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需求,实现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互连、部署完善的网管安全策略,校园网信息化未来建设需要严格考究,而骨干支撑网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江苏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力图依托我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在本省构建起一套为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的网络,从而促进本省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几年来,经过各级主管部门推动下,江苏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已经成功的覆盖到了本省120多所高校。该网不仅满足了广大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的需要,还支撑了一大批网络应用的开展,如远程教育、e图书馆等。 然而,伴随着我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开通GPRS,江苏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对外的信息流量迅猛增长,此外,随着网络各种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再加上当今网上远程教育的迅猛发展,各种网络技术普遍应用于教育领域,该网的带宽已经不满足目前的需求。因此,江苏省针对其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开展了网络改造和带宽升级。 1 网络拓扑 本次网络改造是为了提高省内教育骨干网的性能指标,从而使网络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经过多方比较,选用的是ZTE的ZXR10设备做为路由器,南京市、苏州市采用该设备进行数据汇接。其它一些城市的教育网也将经过这些设备上联到南京市节点,并接入国家骨干网。 苏州汇接点的ZXR10设备配置了2.5G POS口和南京节点联接;其155M POS口和南通、无锡联接;其GE口和苏州联接。 南京汇接点的ZXR10设备有三个高速POS口,一个与苏州市联接,一个和常州市联接,另一个和徐州市联接;其10G接口和CERNET2联接;其GE口则与南京市联接。 目前江苏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是基于IPv4网络的,但是可以向IPv6网络可以平滑演进,达成校园网内部网络应用、网络运营服务及网络基础设施三个层面向IPv6的过渡,建立安全、可管、可控、可运营的下一代网络;也有能与CERNET2网络的骨干节点相连接的接口。JSERNET骨干网采用的是OSPF和BGP路由协议。核心到汇聚层需具备万兆链路的扩展能力,汇聚至接入千兆链路。充分体现扩展性、开放性、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以及良好的性价比。 2 方案特点 江苏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成功升级,有效地促进了江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江苏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建设工程的推动下,不仅江苏省所有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学科全部上网、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对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作出及时介绍,而且全省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大部分中专校、部分市教育行政部门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及其相关情况介绍的主页,同时促进加速了广大中小学校校园网络不断建成、陆续投入使用,实现了与江苏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高速连接。这些网络作用的充分发挥,大大方便了广大师生上网,既促进了江苏省内改善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又促进教育体制与教学方法改革,为确保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可靠基础;特别是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广大学生开展自主对外学术交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及利用网络开展合作研究提供了基础环境;又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开辟了一条有效通道江苏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建成,有效地促进了江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中兴通讯路由器在JSERNET工程中的使用,有效的提升了JSERNET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这也标志着中兴通讯的数据产品全面进入江苏教育行业,有助于中兴通讯数据产品在江苏教育行业的大规模商用,中兴通讯成熟的教育行业解决方案将会更好的服务于JSERNET的骨干网建设,并且会在全国各省、各省管辖市的教育城域网建设上,特别是目前教育行业的“校校通”工程上发挥更大作用。 3 项目意义 在已经建成的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高速传输网基础上,建成中国下一代互联示范网络CNGI的主干网之一,即下一代的学术性互联网络。它将实现在我国教育与科研集中的大中型城市约20个核心节点的互联,并建成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国内/国际互联中心(北京),实现与其他CNGI主干网以及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的高速互联。在此基础上,还将实现中国国内100多所著名高校的高速接入,并为各种科研院所及研发机构提供接入服务,从而形成开放性的实验环境,不仅可用于开展下一代互联网及其应用研究,还将为我国研究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开发重大应用、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计算机科研论文:论计算机在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长足进步,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了全面普及。计算机在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对提高医院科研能力,建设现代化医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 1 概述 为适应当今医学的信息化潮流,建立高度信息智能化的现代医院,从而加强各地区医院的交流合作。通过应用计算机进行医院科研信息化的管理能提高医院的科研实力及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笔者根据多年经验,从建立医院科研信息数据库,医院科研课题的信息化管理以及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应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叙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 建立医院科研信息数据库 近年来,我国的各大医院在信息化系统的运用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以逐渐的成为保障医院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国内多数的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上对取得较大程度的进步与发展。当前阶段各大医院所建立使用的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规模并不相同,但多数主要是以挂号,收费,医嘱及统计报表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对于医院科研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应用较少,建立医院科研信息数据库,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中,可以提高医院的科研实力及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1) 搜集、整理、汇总、上传科研信息; 2) 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对医院的医疗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并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统计以供医院各相关部门查阅; 3) 规划医院科研的实施方案,并对科研工作的实施进行监管与协调。 传统方式的医院科研管理,主要是对医院科研档案资料的保管工作。随着医院科研资料管理人员的更替,医院科研档案的检索难度会增加,有时还会造成科研资料的丢失。医院科研档案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这将会使科研的数据准确程度,统一程度降低。传统的医院科研档案只是以文献形式保存,而导致了科研过程中大量有价值的科研信息没有被及时的保存,使得科研资料的价值降低,大量珍贵科研信息资源被浪费,阻碍了现代医院科研的信息化管理进程[1]。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运用将使得医院科研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变得规范,标准,统一。医院科研数据库的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医院科室名称,科研课题负责人,科研课题名称,合同编号及名称,科研课题起止日期,结题及延迟时间,科研成果名称。医院科研信息数据库的运用可以将大量规范准确的科研信息提供给医务人员,信息的查询工作也变得更加便捷,实现了医院科研项目资料的标准、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以及科研资料的信息化查询,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医院科研课题的信息化管理 3.1 健全医院科研管理制度 医院科研课题管理可以采用以下的分层式管理体制模式如下图所示。 如图1所示,一个标准的医院科研管理模式:医院领导为决策层;医院学术委员会为监督层;医院科教部为管理层;医院技术科室为实施层;各课题研究组为攻关层。 科技人才的管理主要分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临床科室及各职能科室的医务人员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 2)医院对引进的各学历人才,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职称的管理; 3)由院长领导的聘约制管理,医院对承担科研项目的各课题组给予相应数额的经费支持。 医院科研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方式,有以下几种措施: 1)医院科研实施政策方面的倾斜。 医院可以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设立一些奖项,诸如科研成果奖,新技术项目奖,优秀学术论文奖,科研课题中标奖,优秀科技人才奖等一系列奖项。保证每年都进行相关奖项的评选工作,并召开科研成果表彰会议。 2)医院科研奖金的倾斜 医院需拿出相应的经费作为医院科研教学培训基金,并提高上述奖项的奖金数额。科研成果奖可按所得奖金的1:1进行奖励,新技术项目奖,优秀学术论文奖,科研课题中标奖,优秀科技人才奖可针对人数进行具体金额的分配。 3)医院科研在感情上进行倾斜 医院可以对医院各科室的科研技术骨干人才的福利作出相应的提高,例如对在科研成果及学术成就突出的科研人员在住房问题上优先考虑,职称评选上可列为一项重要考核项目。 3.2医院科研管理标准化 医院在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申报、重点学科、新技术项目等申报实施标准化程序运行,立项合同的书写,形式的审查工作,课题查新的工作,经费的管理工作,实施情况的管理工作,以及结题时医院学术委员会的审查答辩工作都需要有明确的流程,规范的操作[2]。合理规范的医院管理标准不仅能够提高整个医院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院科研项目的申报过程的资料都需要以电子形式保存,相关的工作人员将科研资料按规范要求在医院科研信息数据库中进行存档,使其成为有效的医院科研管理信息。使科技人员在科研项目的提出,形式审查,初审时的推荐,项目实施及结题等科研有良好的科研信息和充足的参考数据。科教部在进行医院学术委员会规章制定时,进行重点的学科,科研基金的管理时,进行科研成果评定及人才引进与培养时都能实现科学的管理,做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操作。 4 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应用 4.1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操作平台应用 建立的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操作平台需要有以下特点:(1)需要有较高的普及性且具有可操作性高,简单实用的特点,在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进行操作,无需专业人员进行操作;(2)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的录入可以是采用姓名及部分不规范数据名称之外的项目使用数字代码式的数据输入方式;(3)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库可以使用SQL查询功能,保证数据查询的简单准确;(4) 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单一功能的模块,以便系统的检查与维护工作的进行;(5) 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将数据库中的信息导出,以便对信息进行统计,绘制等的处理工作。 4.2医院科研课题的信息化管理应用 医院科研课题的立项,形式审查,项目实施情况及结题工作都可以在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现实施的查询,医院各职能部门及上级卫生管理部门的课题立项、结题成果这些材料都可以迅速,完整的查找到,并作出综合性的数据报告。科教部在作出科研项目立项计划制定,科研项目进程检查,科研项目流程管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帮助临床科室解决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等工作时能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科学标准的管理[3]。 4.3医院科研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 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科研课题数据信息将大量网络数据资源和数据查询信息提供给医院科研人员,为科研人员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发展了高新的医学技术,并加强优化了学科梯队的建设工作,扩大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影响范围。同时,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可与国家科学项目,省科委、卫生厅级项目申报系统建立科技资料的资源共享,使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提高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服务能力,促进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5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应用是加快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全面提高医院整体实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我们要真正的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在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中发挥出的巨大的作用,并对在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及时、科学的方法有效的解决问题。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医院的建设进程。 计算机科研论文:新时期高校科研用计算机状况与安全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从高等学校承担国家高新技术、开展国防科研的需求出发,揭示高校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隐患和对国家利益的威胁,探讨高校管理好计算机杜绝泄露国家秘密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载体;保密管理;模式 1 概述 随着我们跨入了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因接触高新科学技术的需要,其日常工作和承担国家高新技术研发活动中都有大量的技术和业务秘密存储在计算机中;为方便研究时相互协作,这些计算机中不但存储技术信息多,而且一般还组成局域网络,甚至因科技学术活动的需要,这些局域网络还连接到国际互联网络,暴露在别有用心的网络黑客们面前。 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普遍使用,给高校研究人员带来了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因此给高校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这些信息资料关系到国家最新高精尖技术或者国防战略装备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能涉及到国家秘密,不利于保密工作的开展;又鉴于仍然存在重视不够、制度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等管理问题,高校计算机管理在科研中的保密管理问题成为信息时代的泄密重灾区,迫切需要高校管理部门高度重视计算机及网络的保密管理。 2 高校科研用计算机现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科研用计算机的现状 计算机作为日常办公和开展研究必须配备的工具,已经在高校中普及,其存储、处理各类大量的技术信息或是相关业务资料;使用频繁及遍及科技研制全过程,计算机可能是用于处理相关技术文档、形成完整研究技术报告,也可以是与研制机器设备配合,按设计程序进行特定工艺过程自动控制、采集大量研究数据。 高校科研中使用计算机因场所、资源有限,都集中在导师实验室或者学院研究生教室,因此操作人员多,信息交换和处理量大,特别是有些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多,那么其学生们研究记录数据、编写研究论文等都可能会在同一台导师指定的电脑上处理,介质交叉使用情况普遍。 计算机因其是否存储涉密信息而划分为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涉密信息就是涉及只限特定范围人员知悉、不得公开的国家秘密,国家秘密一旦被公开或泄露,会国家造成严重的利益损失或威胁到国家安全的严重后果;一般说来,高校承担的国家最新高科技研究技术或者涉及军队武器装备研制的信息都属于涉密信息范畴。 存储、处理涉密信息的计算机则定义为涉密计算机,与此相对,没有存储涉密信息的计算机则定义为非涉密计算机;涉密计算机的管理要求是不能联接国际互联网络或其他公开网络,而大部分高校科研工作者使用的是非涉密计算机,可以与任何网络连接使用,但其机上不得存储涉密文件资料。 2.2 高校科研计算机使用中存在问题 高校科研计算机因有教师使用者和学生使用者,人员情况比较复杂,存在有典型问题。 1) 交叉使用情况普遍,极易感染病毒。师生人员数量多而电脑有限,各类介质拷贝数据资料,使用随意,计算机上时常感染各类病毒,增加了防范木马病毒的难度。 2) 计算机责任人不清,管理责任很难落实。计算机的所有者可能是教师,也有可能是学生把自己购买的计算机带到学校实验场所,计算机所有人很难划分,无法落实管理责任,出现问题很难确定计算机责任人。 3) 共用同一IP地址,无法跟踪确定问题主机。六七个学生跟教师在同一个房间使用计算机,或者是数十个研究生们在一起上网,学院无法提供如此多数量的网络接口和IP地址,大量学生们或学生跟教师们用无线路由器使用同一个IP地址上网,管理人员无法跟踪出现问题IP的计算机,不能准确定位泄密人员。 3 建立高校科研用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有效模式 针对上述高校计算机使用情况,为了避免计算机中高科技研究技术或军工技术泄露,我们需要进行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 按计算机存储信息是否涉密的属性,将高校科研用计算机分为非涉密计算机和涉密计算机两大类,从这两类计算机的使用条件考虑,建立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安全管理模式。 3.1 建立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实施计算机动态管理 建立必要的管理工作机制,明确管理职责和管理人员分工,是做好计算机管理工作的前提。 3.1.1 明确管理机构职责 高校应当按保密法有关要求,建立由学校党委书记为最高责任人的保密领导机构(或称委员会),总体策划全校保密工作事宜;设定保密管理部门和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指定二级单位专兼职保密工作人员,配备固定编制工作人员,并明确其岗位职能和责任,保证科研用计算机有自查和学校监察的机制,特别是针对涉密计算机或涉密网络,学校领导应当给予保密工作人员足够保密管理能力和监督惩罚权力,确保监管体制能够有效运转,不发生泄密事件。 培养专兼职管理人员筑成能保密、会保密的防泄密防线,管理人员应该掌握计算机监管技能和了解国防科研业务范围,能够履行计算机保密监管责任。每年对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和校园开放网络进行失密风险评估,逐步改善全校计算机及其信息系统管理能力。 3.1.2 实施计算机动态管理 管理部门统筹管理全体涉及国防科研业务和机关业务部门的计算机管理,对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应当进行动态管理。所谓动态管理,是指定期对计算机或网络组成的变化进行动态变更、登记和评估;如,计算机使用人情况、承载信息情况、进出网络情况或清退报废情况的变化等,应及时变更台帐,调整管理策略,根据其动态变化情况及时执行不同要求的管理程序。 管理部门和各相关学院应定期审核本单位计算机存储国家秘密情况,建立准确的涉密计算机台帐和非涉密计算机台帐。不同属性计算机的管理要求完全不同,如果是由非涉密计算机由于工作需要升级为涉密计算机,只需要向管理人员申报、部门领导审批,做好必要的文字记录;如果原涉密计算机,不再使用,除向部门领导报批,还必须由将计算机中硬盘拆下,其余部分按正常渠道报废,硬盘必须集中经专用保密销毁设备销毁,也可报请国家保密技术管理部门帮助销毁,严禁自行处理。新保密法第二十四条明确禁止了下列行为:“(五)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1] 分清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分类管理,可以避免发生泄密事件,节省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2 明确使用流程,全程监管,加强涉密计算机控制 计算机管理中要求严格控制好分级涉密计算机或信息系统使用流程。新保密法第二十四条明确禁止了下列行为:“(一)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三)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1]近年来,国家保密局先后对涉密计算机的操作与使用、保管与保存、维修与报废等提出了管理责任和技术要求。[2] 3.2.1 涉密计算机操作全程监控 高校应当根据涉密计算机的特殊要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计算机使用、管理的工作流程,切实加强涉密计算机全过程各环节的保密管理,对涉密计算机管理要设置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员和审计员三个岗位,建立涉密计算机的批准使用、设置安全策略、资料进出审批登记、软硬件维护、物理防护、清退等各环节审批登记制度;涉密计算机必须配备软硬件安全防护产品,有视频干扰设备、监视审计管理系统和杀毒软件等;而对于涉密计算机上的任何操作,包括资料的输入输出、删除复制、软硬件维护都需要登记和安全保密员的审批,并且要留存以便于管理部门追溯。 安全保密员进行审批的目的,“有审批、有监督”、“先允许、后使用”,避免使用涉密计算机的随意性;涉密计算机的各种操作都要受到监督管理、有案可稽,这才符合国家保密管理要求,能够保障电脑中国家秘密安全。 3.2.2 技术管理手段 一方面,涉密计算机安装介质管理和审计程序,经程序允许的匹配涉密介质才可在涉密电脑上读取,未允许的其他任何介质在涉密电脑上不能使用操作,避免恶意盗取国家秘密和过失泄密。 另一方面,由保密管理部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使用技术检查手段,不定期地抽查校园互联网络和非涉密计算机,查找可能过失造成非涉密计算机的违规情况,及时处理,避免扩大泄密范围。 3.3 定期开展保密教育,提高意识,避免非涉密计算机过失泄密 保密管理机构应加强宣传教育,高校参与国防科研或接触涉密信息人员,必须知悉保密有关规定和涉密计算机操作程序,不因贪图方便而在计算机上随意创建、编辑涉密信息,更不能将涉密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同时,严肃检查、惩罚,一旦发现违规情况,严肃处罚,屡教不改的,造成泄密后果的还要加重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高校也应事先教育与实时惩罚的监督管理机制,定期表扬先进,及时处罚违规人员,以鼓励广大教职工增强保密意识、减少人为失误。 计算机科研论文:依托教师科研培养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新模式 摘要:针对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依托教师科研项目与成果培养计算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现状,提出计算机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根据教师科研项目与成果,构建科研成果促进课堂教学、科研成果转化成课程实验,创建创新工作室,建立项目案例实训基地,教师科研促进学科競赛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培养了一批计算机创新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教师科研;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实践教学模式 0 引言 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競争环境下,创新、开发型的IT公司、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既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也要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单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依托教师科研项目与成果,在计算机专业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 为使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能够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我们对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培养人才现状以及创新型应用人才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研究。 1.1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现状 多年来,从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应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核以及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了初步的编程、网页制作、数据库建立等方法,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但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还存在诸多不足,创新能力缺乏:(1)计算机操作技能不够熟练,专业技能有待提高;(2)程序设计能力不强,实现算法的能力偏低;(3)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等综合能力较低,与社会需求差距大;(4)综合运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缺乏创新能力。 1.2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应用型人才包括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应用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是以操作技能和岗位技能训练为核心、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应用人才除具备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外,还必须具有技术创新、技术二次开发、综合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判断能力。因此,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应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操作技能,同时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团队协作与人际交往等四种能力。 2 教师科研促进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几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横向项目10多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多项,各类教学成果20多项,300多篇,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科研与教学团队,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并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2.1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科研是高校教学活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根本保证。以科研促教学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提高教学深度和广度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科研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教师科研成果的介绍和讲解,感悟到学海无涯,创新无限。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学科前沿,才能不断创新、进步。为此,我们发挥教授、博士的科研优势。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通过启发式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讲解课本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础上。引入研究成果,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深度。通过成果的应用,拓展教学的广度。例如,在《数据结构》课程中,没有给出图像算法设计的内容,平时学生对图像处理接触也较少。教师结合讲解哈夫曼编码的数据压缩功能,介绍各种数据压缩算法和系统,并将“分形压缩算法”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到,除了欧氏几何学之外,还有一门分形几何学。分形几何学有很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学科中可以应用来解决图像压缩问题,且压缩率比较高。但是,目前它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解决,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和创新的欲望。 2.2科研成果融入实验内容 我们充分利用教师科研,实行“教、学、研”相结合,鼓励教师把科研究成果和教改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中。 教师结合相应的专业课程,从教师的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中选择适合本科学生进行创新实验的项目,按照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要求,将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实验中。把教师课题中模块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设计与分析、代码实现等分解成实验项目,总结出实验目的、系统功能、指标要求、实验设备、算法步骤或流程、数据库设计、系统设计与分析、实验结果、代码清单等实验流程和要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等创新实验项目;并将教师与实验有关的教改成果,例如实验内容、实验方案、实验方法与手段等应用到相关课程的实验。创建操作训练、编程训练、设计训练、综合训练的“四步训练,五种能力”实验教学模式:应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开放式、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对实验采用灵活多变、有针对性的训练,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增强科研意识,教学科研密切结合,将前沿科学和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提高学生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的效果。 2.3创建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我院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创建了“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两个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的宗旨是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教师研究团队进行创新与开发,同时吸收专业能力较强的硕士生、本科生协助研究与开发。达到创新与开发,并培养出一批创新型应用本科人才的目的。 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主要由年轻的教授、博士承担。负责制订创新工作方案,包括创新任务、创新目标、创新项目指导教师、前期培训、时间安排、创新成果验收、评价总结等,并组织实施。创新工作室的本科学生可以由专业教师推荐的优秀学生,也可以是有兴趣自愿报名参加。还可以是计算机协会、网络协会等学生社团推荐的。具体办法:接受大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报名-对报名学生进行考核-指派团队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前的培训-指导教师给学生分配研究或开发任务-学生研究或开发-提交研究或开发成果-成果验收与评价。 几年来,创新工作室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驱动,主要研究与开发项目包括:基于GEP的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多核机群的Petri网并行算法研究、演化算法在物流企业智能信息处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智能物流网站的设计与开发等。学生在这些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中,负责了算法设计与实现、算法的运行与验证;系统网站的架构与模块设计、功能的详细设计与编程实现、系统与网站的运行与测试、撰写文档等工作。另外,通过创新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学生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申报了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每年都有5~8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使学生成为了真正的项目主持人,达到了创新工作室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因此,创新工作室的创建,使得一批学生比较完整地参与了项目研究与开发的全过程,亲自参与和主持了创新研究与开发设计,学会了从事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了解了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独立工作与合作能力、专业素质、敬业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广度,也加深了学生的知识深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了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动力。 2.4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我院教师承担了多个横向开发项目,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设计开发了多个软件系统或网站,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培养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建立了一个“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供计算机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综合项目开发训练。该基地的案例由科研项目主持人去除知识产权、简化处理和增加二次开发接口后,将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文档、代码等提交给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组织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每一个科研项目案例的开发全过程及各个阶段制作成动画演示系统,供教师在实训前给学生进行培训,学生也可以自己一边演示一边实训。案例系统或网站还提供二次开发的接口,供参加实训的专业学生进行二次开发、运行与测试。 “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通过案例的开发过程演示,采用开放式、解剖式的直观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软件系统开发过程的市场调查分析、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总体框架设计、模块设计、功能设计、代码设计等各个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使用的开发工具、数据库等专业技术和专业工具,加深学生对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的理解及综合运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对软件系统开发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通过具体的实用案例系统或网站,学生学习各功能菜单的代码,掌握要实现某一功能模块的关键算法及代码实现。通过建立具体的数据库,让学生学会如何建立数据表、建立数据表之间的关联,构建实用的数据库。通过功能模块与数据库之间的连接调用,使用学生掌握系统中前台与后台数据的连接方法。同时,学生通过提供的二次开发接口,在原系统或网站基础上,自己动手添加功能模块并编写代码实现。在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二次开发进行功能模块训练,通过项目驱动开展系统开发实训。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共同完成系统的开发,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协调与团队合作精神。 2.5教师科研促进学科競赛,培养创新人才 学科競赛是在课堂教学基础上,以競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競赛,培养一批学习能力强、学习潜力大、学习效果明显的学生骨干。几年来,我们通过教师科研促进学生的学科競赛。培养创新人才。(1)以教师科研项目依托,通过创新工作室组织参赛学生进行集中培训,依靠项目组的集体智慧,基于课题研究成果开展针对性的训练;(2)以“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作为训练基地,结合参赛科目、内容,选择相应的科研项目成果案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3)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项目和研究成果为基础,经过凝练和提升。推动学生个人或小组参赛。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包括全国大学生软件大赛、计算机网络大赛、广西计算机应用大赛等学科競赛,并取得了优良的成绩。逐步形成了以教师科研促进学科競赛的实践模式:以教师科研项目组建参赛小组-创新工作室分小组集中训练-校级选拔赛-选拔出参加全国或省级比赛选手-创新工作室重点训练-指导教师带队参加比赛-召开总结会-奖励获奖选手。通过依托教师科研,促进学科競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到以创新促进競赛,以競赛提升创新,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实践与成效 我校计算机专业依托计算机教师科研和教学团队的科研教研优势,促进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将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通过创新工作室、“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学科競赛等形式、以任务驱动式、案例分析、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推动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共获得了10多项区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的立项资助:在参加全国大学生软件大赛、计算机网络大赛、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广西计算机应用大赛等比赛中,共获得10多个国家级奖项、20多个省级奖项。我校计算机专业依托教师科研,促进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4 结语 我们构建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通过创新工作室、“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学科競赛等形式推动计算机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培养目标、人才规格、项目与课程内容结合、科研成果转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转化等内涵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这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计算机科研论文:计算机科研提速与计算科学发展探讨 摘要:理论研究科学既有深厚的科学意义,又具备丰富的应用功能,是最基本的计算机科学的组成部分,在国际上一直很受重视,但在国内却是大家不太了解的领域。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人类对计算本质认识的回顾,提出量子计算系统的发展和成熟,并且提出了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规律:“计算工具不断发展-整体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公理系统的不断扩大-旧的神谕被解决-新的神谕不断产生”不断循环。 关键词:计算科学 计算机科研 计算工具 理论研究科学既有深厚的科学意义,又具备丰富的应用功能,是最基本的计算机科学的组成部分,在国际上一直很受重视,但在国内却是大家不太了解的领域。 据了解,从1998年成立至今,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确立了五大研究方向,涵盖多媒体、数字娱乐、用户界面、无线及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搜索与挖掘等领域。本次成立的理论研究组将与原有的五个研究组平行运作,为他们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先谈谈关于计算科学与计算机发展。 第一,计算的本质以及远古的计算工具。抽象地说, 所谓计算, 就是从一个符号串f变换成另一个符号串g。比如说,从符号串12+3变换成15就是一个加法计算。如果符号串f是x2,而符号串g是2x,从f到g的计算就是微分。定理证明也是如此,令f表示一组公理和推导规则,令g是一个定理, 那么从f到g的一系列变换就是定理g的证明。从这个角度看,文字翻译也是计算,如f代表一个英文句子, 而g为含意相同的中文句子, 那么从f到g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些变换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把它们都叫做计算?因为它们都是从己知符号(串) 开始, 一步一步地改变符号(串) , 经过有限步骤, 最后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规定的符号(串) 的变换过程。 从类型上讲, 计算主要有两大类::数值计算和符号推导。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 还可能出现新的计算类型。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一直沿用了二千年。同时还把算法口诀化,从而加快了计算速度。 第二,近代计算系统与电动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近代的科学发展促进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在1614年,对数被发明以后,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对数计算尺便是依据这一特点来设计。1620年,冈特最先利用对数计算尺来计算乘除。1850年,曼南在计算尺上装上光标,因此而受到当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广泛采用。机械式计算器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帕斯卡于1642年发明了帕斯卡加法器。在1671年,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作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器,是长1米的大盒子。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托马斯、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器, 并风行全世界。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器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由科学和技术所创造的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工具。 第三,摩尔定律与计算的极限。人类是否可以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永无止境地提升?传统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有没有极限?对此问题,学者们在进行严密论证后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无限提高,最终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将转换为计算的结果――造成熵的降低,这种向低熵方向无限发展的运动被哲学界认为是禁止的, 因此, 传统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必有上限。 而以IBM研究中心朗道(R.Landauer)为代表的理论科学家认为到21世纪30年代,芯片内导线的宽度将窄到纳米尺度(1纳米=10-9米), 此时,导线内运动的电子将不再遵循经典物理规律――牛顿力学沿导线运行,而是按照量子力学的规律表现出奇特的“电子乱窜”的现象,从而导致芯片无法正常工作;同样,芯片中晶体管的体积小到一定临界尺寸(约5纳米)后,晶体管也将受到量子效应干扰而呈现出奇特的反常效应。所有的美妙都是彼此联系和有意义的 第四,量子计算系统。量子计算最初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P.Feynman曾试图用传统的电子计算机模拟量子力学对象的行为。他遇到一个问题: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通常是难以理解同时也是难以求解的。以光的干涉现象为例,在干涉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光子每增加一个,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会多出一倍,也就是问题的规模呈指数级增加。模拟这样的实验所需的计算量实在太大了,不过,在费曼眼里,这却恰恰提供一个契机。因此,只要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允许它在真实的量子力学对象上完成实验,并把实验结果整合到计算中去,就可以获得远远超出传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量子计算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这种认识与创新规律。它建立在对量子力学实验的在现实世界的不可计算性。试图利用一个实验来代替一系列复杂的大量运算。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人类整体的科研能力,那么,量子计算系统的产生,会给人类整体带来更加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不仅如此, 量子计算系统会更加深刻的揭示计算的本质, 把人类对计算本质的认识从牛顿世界中扩充到量子世界中。 再次,关于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提速 据了解,从1998年成立至今,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确立了五大研究方向,涵盖多媒体、数字娱乐、用户界面、无线及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搜索与挖掘等领域。本次成立的理论研究组将与原有的五个研究组平行运作,为他们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第一,理论研究科学深厚的科学意义和具备丰富的应用功能。理论研究科学既有深厚的科学意义,又具备丰富的应用功能,是最基本的计算机科学的组成部分,在国际上一直很受重视,但在国内却是大家不太了解的领域。直到2004年,计算机理论学界大师姚期智从任教多年的普林斯顿大学回归清华大学时,才算刚刚起步。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认为,理论研究组的意义在于,从科研角度来讲,理论相当于底层的基础支撑,丰富的、有深度的、坚实的理论资源将使基础研发走得更快更远。他表示,对于微软亚洲研究院来说,促进地区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是其使命之一。理论研究组的成立,除了为研究院其他组的研究以及微软产品的研发做好坚实的理论储备,进一步促进研究院的发展和创新外,还希望能和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一道促进理论计算机科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 第二,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挑战。理论计算机科学怎样才能够做出一些突破性的研究,让中国信息科学的研究更上一层楼,姚期智院士举了两个例子: 其一点,有些问题是效率问题,譬如互联网的搜索就能得益于理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图形,在这个图形里面所做的事情,基本上是理论计算机科学里面所包含的问题,如果能在算法上进行改进的话,就能在科学、时间、商业上取得非常大的效果,从而发挥强大的效益。 另一点,有些问题,不单是效率问题,而是能不能够做到的问题。譬如安全,在过去30年的研究里,大家公认的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方面,没有一个好的理论框架和基础,不可能做到绝对安全,完全避免黑客的攻击。因此,必须在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去保证各种信息的安全。 未来可能会从两个方面解决摩尔定律的极限问题:一方面是计算机的硬件,譬如说量子计算机;另一方面是计算机的软件。 综上所述,如果观察历史,会发现人类文明不断增多的“发现”已经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公理”,人们的公理系统在不断的增大,随着该系统的不断增大,人们认清并解决了许多问题。人类的认识模式似乎符合下面的规律:“计算工具不断发展-整体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公理系统的不断扩大-旧的神谕被解决-新的神谕不断产生”不断循环。 无论量子计算的本质是否被发现,也不会妨碍量子计算时代的到来。量子计算是计算科学本身的一次新的革命,也许许多困扰人类的问题,将会随着量子计算机工具的发展而得到解决,它将“计算科学”从牛顿时代引向量子时代,并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更加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用最好的方法,写的软件程序能够比现在更有效率的话,计算能力本身就会帮我们做许多现在无法做到的事情。 计算机科研论文:科研院所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方法的探讨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地依赖计算机网络,但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往往只注重于应用,而忽略计算机的维护及安全防护。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产生了私有信息和数据被破坏或侵犯的可能性,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变得日益重要。本文就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性,针对计算机网络容易受到的安全威胁,提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 网络安全;安全防护;计算机安全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应用,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重大趋势,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研究所的各个领域,研究所的信息化程度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由于科研单位是掌握科学信息最前沿的领域,对信息的传递要及时准确。就目前科研院所(如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在计算机领域的主要应用包括:科技文献的检索、科研信息查询及信息交流、传递等。科研人员在自身的领域都是业务能手,但在计算机安全应用上往往忽略或欠缺。因此,要求信息网络能够稳定安全地运行,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 1 计算机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 造成网络安全威胁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计算机病毒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普及,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其危害越来越大。目前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是流行广泛、种类繁多、潜伏期长、破坏力大,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构成了长期与现实的威胁。 1.2 黑客入侵 通过技术手段,黑客以非法手段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获取计算机中的秘密信息或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与完整性。这是当前计算机信息系统所面临的最大威胁。1.3 系统漏洞 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系统等的安全漏洞,进行窃密与破坏活动。各类软件系统总是存在一些缺陷或漏洞,有些是疏忽造成的,有些则是软件公司为了自便而设置的,这些漏洞或“后门”一般不为人所知,但这给病毒、黑客入侵提供了可能。据Symantec的调查显示有65%的威胁是由系统漏洞造成的。 1.4 人为因素 由于人们在日常使用计算机时对安全防护的疏忽,特别是对口令的不重视,很容易产生弱口令,很多人用诸如自己的生日、姓名等作为口令,为黑客破解密码提供了机会。在内网中,黑客的口令破解程序更易奏效。 2 提高安全防护工作的办法 当前,科研院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在技术层面上还存有一定缺陷,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针对以上可预见的威胁,及时完善安全设备设施、制定相应安全的技术措施,切实加强安全防护与防范,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当前,主要基于应用的技术防范措施有以下几种: 2.1 防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的典型任务是潜伏、复制和破坏,防治的基本任务是发现、解剖和杀灭。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选用网络防病毒系统,用户端只需做一次系统安装,按时进行病毒库的升级工作,由防病毒软件进行病毒的自动查杀。 2.2 端口封闭技术 由于多数黑客都是通过端口扫描技术入侵用户计算机,因此,关闭不必要的端口,是防止黑客入侵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关闭端口的方法有: 2.2.1 基于基本应用,关闭所有不必要的应用端口。具体方法是:右键单击“网上邻居”选“属性”打开右键单击“本地连接”选“属性”打开选“Internet协议(TCP/IP)”选“属性”打开选择“高级”打开选择“筛选”选中“TCP/IP筛选”点击“属性”进入选择界面,选择需要开放的端口。 2.2.2 关闭容易被黑客利用的端口。病毒和黑客通常是通过TCP135、139、445、593、1025 端口和UDP135、137、138、445端口,一些流行病毒的后门端口(如 TCP 2745、3127、6129 端口),以及远程服务访问端口3389侵入计算机的。因此,应关闭这些端口以保护计算机。 2.3 及时修补系统漏洞 由于各类软件系统总是存在一些缺陷或漏洞,有些是疏忽造成的缺陷。试想,若住在一个千疮百孔的破屋子里,会感到安全吗?而计算机都是基于各种软件运行,一个千疮百孔的计算机,怎么能够保障信息与网络应用的安全呢?应利用开源软件或杀毒软件自带的漏洞扫描工具及时对计算机系统漏洞安全扫描,可利用开源软件或杀毒软件自带的漏洞扫描工具完成。利用这些工具,找出操作系统中存在的可能被攻击的漏洞。 2.4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技术,对网络用户的用户名和口令进行验证是防止非法访问的第一道防线。用户的口令是用户登陆计算机的关键所在。为保证口令的安全性,用户口令不能显示在显示屏上,口令长度应不少于6个字符,口令字符最好是数字、字母和其他字符的混合,它确定了每个用户的权力限制条件。 当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破坏也日渐猖獗。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有真正警惕起来,牢固树立安全防护意识,加强安全防护,才能够防患于未然,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3 结语 科研院所网络的安全问题,不仅是设备、技术的问题,更是管理的问题。对于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者来说,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防护的技术手段,注重对网络安全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以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
铁道工程论文:浅析铁道工程施工中施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既有普铁的升级建设,为我国铁道工程施工单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多年的施工生产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共性问题,本文通过对铁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部分建议和意见,希望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问题;对策 目前,国家和政府对铁路工程施工的建设给予很大的支持,尽管这样,在铁路建设实际的施工的过程当中,还是会不断地出现很多比较严重的问题,本文也简单地针对铁道建设实际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地阐述。 一、铁道工程施工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设计方案的制定,对整个施工有着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大型枢纽站的改造施工,设计过渡方案对行车方面的考虑不足,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并不具备可操作性,从而浪费大量的有效工期。铁路工程,特别是线路专业,在既有线施工过程中,如果设计方案未与相关铁路局的运输部门进行过接触沟通,其总体的过渡方案,是无法满足施工和运输兼顾的。而目前的此类施工,有时施工单位并不执行设计方案,而是根据相关铁路局的月度施工天窗方案,进行改造。而相关地下、地上的构造物,也无法完全执行设计方案,从而增加了大量的变更方案,造成施工过程中相关工程预算不足或没有,在工程竣工时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施工企业造成损失。 (二)施工计划临时调整或者变更 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有时会增加或减少施工项目,在工程进行到一半或大半时,增加了一个施工项目,那么已完部分如何处理,是否保留也一直困扰着施工单位。减少未进行施工的项目,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增加施工项目,可能由于一个小小的施工项目,造成直接影响整体施工进度,即使加大施工投入也无法消减不利影响。 (三)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 造成铁道施工出现问题,有时也是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由于铁道工程涉及到的专业较多,专业分工细致,线下的路基、桥涵、隧道等施工极易占用线上的有效施工时间;而线路、信号、接触网专业在施工中相互依存和干扰影响,在施工生产中的协调配合,也需要有效的协调管理。如何在一个施工项目中,协调好各专业的施工顺序,各个项目业务管理部门做好服务,科学合理的指挥现场生产,消除不利因素,对整个项目施工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做好,那么将造成项目机构管理混乱,施工现场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 (四)施工测量存在的误差 在铁道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现场的第一要务就是准确进行现场的勘察测量,提供准确的测量数据,同时在整个施工生产过程中,指导施工生产。造成施工测量出现问题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比较低,缺少对工作的责任心。二是测量设备的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五)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铁道施工中,工程质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条。首先,工地试验室的建立,是否能够满足项目施工的需要,相关的原材料选择,施工过程中的成品、半成品检测,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质量水平。目前,我国的一些铁路工程,在建成后就发生了一些质量事故,那么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施工生产过程中,对质量控制不够重视,工地试验室形同虚设。 二、解决铁道施工的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工程所在地,合理制定设计方案 在设计方案的制定前,应深入实际对铁路的运营、运输、场地等情况进行调研,与相关铁路部门进行沟通、了解,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设计方案。目前我国的高铁建设,与既有铁路运营线路的交叉较少,但由于我国目前基础设施的建设日新月异,一些大型项目与地方干扰影响,设计方案往往关注度较高。但涉及既有线路改造,其地下管线、地上建筑及既有设备干扰较多,尤其是大的站场枢纽空间狭小,较大的施工项目在施工期间极为困难,需要设计者深入现场进行细致调查。在设计图纸和设计方案的审核过程中,也应制定相关的制度措施,确保设计能够科学合理。 (二)合理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变更 施工过程中的不可预见因素不可避免,相应的设计变更也必然存在。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建设管理部门、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反馈和汇报,共同制定合理变更方案,减少工程损失。施工过程中,避免随意增加或减少施工项目,确保施工生产顺利进行。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避免不切实际的压缩工期。不合理的施工周期,势必造成质量隐患。 (三)完善项目的协调和管理能力 铁道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首先应加强对外协调能力。施工生产,不仅涉及铁路部门,还将涉及到设计、监理、地方政府、当地群众等多方面部门,能否做好对外协调工作,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施工生产的顺利展开。新建铁路涉及征地迁改,施工中的噪音、粉尘、废水、固体垃圾极多,妥善处理直接关系到地方建设和居民生活,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为企业造成损失,也将增加激化矛盾。设置专门的协调部门或人员,及时解决各类外部问题,才能为施工生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加强内部的协调管理。铁道工程涉及专业多,分工细,相互间干扰交叉,项目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应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施工计划,确保在整体工期内,合理分配施工时间和顺序,避免各专业的互相干扰。此外,制定必要的奖惩制度,对按计划完成的进行必要的奖励,对延误工期的进行惩罚,激发生产一线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对于不能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施工人员及专业队伍,必须做出有效的处罚,甚至清除,方可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生产的安全进行。 (四)对施工的测量进行加强 施工测量工作,是工程施工的基础。随着我国高铁的大量建设,施工测量也应随着铁路发展的趋势同步跟进,相关的精密测量仪器等硬件的购置、使用,是必要也是必须的投入,否则无法满足铁路建设的硬件需要。而测量人员的培训,也应是一个加大投入的重点,如果没有合格优秀的测量人员,那么再先进的测量设备,也不能为施工生产提供有效的指导,由于测量问题产生的工程浪费、返工,将远远超过对测量方面的投入。一个强有力的测量伍,是一个施工企业的重要基石。 (五)注重对质量的控制 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工程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但出现质量问题或事故,由此产生的危害,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工地试验室高度重视。按国家相关规范、制度进行试验和检测,是对个人和企业的负责。合理地选择原材料,既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又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按国家相关规范、制度进行施工成品、半成品检测,可以监督工程质量,优秀的工程建设,是企业最好的形象展示。工地试验室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关系着一个项目的成败与否,必须由责任心强、业务熟练、能够承受外部压力的人管理。做到能够监督施工生产,而不是服从于施工生产。 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人的作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部门的组成和分工,基础投入等,影响整个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当然,除此之外,根据各个工程的特点,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总结分析,加以解决。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加强自身内部建设,形成品牌和特点,才能在我国的铁道建设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 铁道工程论文:新时期做好对铁道工程施工管理的途径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交通需求量的不断加大,我国铁路事业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高速铁路的发展越来越快,并作为一种商品在世界各种之间流通。这一趋势促使铁路施工技术不断更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建设需要。但在应用过程中,一些问题也不可避免的出现。本文针对新时期我国铁道工程施工管理的要点进行科学分析,并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希望能为我国铁道工程建设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管理;途径 引言 铁道工程涉及到的现代施工技术非常繁多复杂,铁道施工技术工作作为整个工程的重要环节,其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铁道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因此,在进行铁道工程建 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分析,找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快速解决,以便更好地进行铁道工程建设。目前,我国铁道工程施工管理正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以下是铁道工程施工管理的几个要点: 1、文件与图表的管理 在铁道工程施工技术中,文件和图表是铁道施工全过程重要的原始依据,其发挥的作用贯穿整个工程施工。如管理不善导致文件或图表损坏、丢失,会影响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因此,在进行铁道施工时一定要做好文件与图表的管理工作:首先,安排专人负责各类铁道施工技术文件和图表的存档,分类整理,妥善保管;其次,做好台账,便于在施工过程中快速查找到需要的文件。此外,在收集到施工文件和图表后,要认真浏览,如有需要提前准备的工作内容,及时通知相关工作人员[1]。 2、设计资料审核工作 在铁道施工正式开始之前,要做好包括设计图、所需材料数量等在内的设计资料的审核工作。铁道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难免遇到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过失,设计人员或施工人员一旦在工程数量、水灰比、土方石数量等关键问题上产生疏忽,且问题未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势必会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施工技术相关负责人一定要做好设计资料的审核工作。 首先,施工技术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在收到设计图纸后,要通过浏览图纸明确设计师的设计意图,遇到不理解或存疑的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对于工程本身的数量、尺寸等硬性指标要熟稔于心,以便发现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做好设计图纸的复核工作,并做好记录和备案。明确设计图是否符合规范,是否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相符,是否与预算吻合。校验准确后,做好记录,以便日后查询和审计。 3、施工技术交底工作 对于铁道工程施工技术而言,做好交底工作对于整个工程来说都有着重要作用,交底工作不但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施工,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交底工作出现任何一点差错,都有可能影响到工程进度和质量,甚至造成返工。因此,在铁道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好交底工作。首先,设计部门、施工部门和监理部门都要参与到技术交底工作中来,保证每个部门都对工程有深入了解,且能够达成共识,交底工作包含的内容一定要完整、准确。其次,在进行交底工作r,要做好相关记录,妥善保管相关资料和数据,确保原始资料的完整性,以便日后更好的检查与运用。 4、施工组织设计工作 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是铁道工程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对于工程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在施工正式开始之前,施工人员首先要进行做好材料、项目的核算,并建立台账。材料核算包括:三大材、特殊材、专用料。依据施工经验和科学计算,通过工程数量核算出相应的材料用量,并确保低误差。此外,针对施工组织内容,要确保其满足标准、符合要求,施工组织内容主要包含编制依据,上报要求、工期安排等[2]。 5、施工测量工作 施工测量是确保铁道工程施工顺利开展的基础工作,对于施工质量的好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进行施工测量时,施工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对于铁道工程施工进度具有直接影响。施工人员只有自身专业技能过硬,并在测量中保持一颗极强的责任心,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在施工开始前,相关人员要对水准路线、线路中线和工程数量进行复核,并和设计文件和图表对照,一旦发现纰漏或出现任何问题,及时与设计部门沟通,并快速解决,做好记录。基桩在施工过程中,发挥着控制线路走向及标高的重要作用,但它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损坏或者丢失等现象。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护桩、绘制示意图势在必行。另外,细节决定成败,做好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测量工作十分重要,保证测量误差在实际规范允许范围内,并做好记录。依据铁道施工实际需要,合理选用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设备,并定期矫正设备,以确保测量数据准确。 6、施工过程管理 施工过程,是整个铁道施工的核心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施工负责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其能否沉着冷静的应对复杂的施工局面,保证整个施工按照预定计划有序开展。对此,施工负责人在进行施工管理时,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建立和完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施工组织内容完整,依据施工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施工组织措施建设。其次,施工负责人要频繁亲临施工现场,了解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指挥施工进程,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工序问题、技术难题等,并综合考虑施工环境、资金条件等多方因素,及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7、施工材料检验 铁道施工建设离不开钢材、水泥等材料,在应用这些主材时,一定要认真检查其是否具备合格证,并且通过相应的实验检测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施工要求,对于混凝土等材料,要重点检测其配比是否符合标准;妥善保管砂浆,到期及时送检,以免耽误工程进度,影响工程质量。 8、工程验工管理 验工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是对一段时间内施工工作的检验。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验工,能够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最短时间内加以完善,保证施工质量,确保工程符合要求。 9、文件管理和竣工总结 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包括文字和图表在内的文件,这些资料是铁道工程的原始依据,一定要确保内容准确完整,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做好分类、存档。施工中要主动记录和积累资料,方便日后撰写总结报告等文字内容时有章可循。 全部工程即将竣工之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及时整理资料,客观如实撰写技术总结和工程总结。待主体工程彻底竣工后,技术人员要以原始资料和数据为依据,做好竣工文件的编制工作,并快速报审。 结语 综上所述,铁道工程施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项目,涉及到多种施工技术,只有在文件和图表管理、设计资料审计、施工测量、施工技术交底等各个环节做好施工技术管理,进一步深化、细化施工技术管理,才能保证整个工程按时竣工,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促进我国铁道工程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铁道工程论文:试述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技术 【摘 要】铁道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中有砟轨道桥面处理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有砟轨道桥面的施工建设不仅仅要确保其自身具备理想的坚固性效果,还需要重点围绕着耐久性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的防水层建设,更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如此才能够切实保障相应铁道工程项目能较好地运营,降低了后续可能出现的损坏问题和缺陷。本文就重点围绕着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技术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要点 引言 随着当前我国铁道工程项目的发展,其相应建设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促使相应铁道工程项目较为理想的运营,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各个环节和不同区域的具体优化管控,促使其各个方面均能够发挥出较为理想的可靠性效果。在铁道工程中,有砟轨道桥面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于该方面的关注,不仅仅要确保其承载力和坚固度较为理想,还需要保障其具备理想防水性效果,切实加强防水层施工水平。 一、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准备工作 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的具体施工建设而言,需要切实针对相应防水层进行有序处理,促使防水层能够具备较为理想的防渗漏效果,在该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处理中,其需要重点把握好准备工作的一些核心要点,其中比较关键的内容如下: (一)了解施工操作基本规范 在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处理操作中,其前期准备工作需要围绕着相应施工标准和规范进行严格把关,保障相应操作规范能够被施工操作人员较好掌握,进而也就能够较好规范其自身操作行为,避免了各类问题和缺陷的出现。 (二)严格审查设计方案 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的有效建设处理而言,其还需要对于设计方案具备较为理想的依附性效果,进而也就需要切实保障相应设计方案具备较为理想的可操作性和标准化效果。这种设计方案的审查工作也就需要依托于相关标准以及具体施工现场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了解这一防水层的建设示范具备较为理想的可操作性,如此也就能够有助于采取较为理想的措施予以优化,促使设计方案的指导性更为突出。 (三)加强施工现场勘察了解 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的合理构建和处理而言,相应施工现场方面的勘察了解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施工现场的勘察了解主要就是为了做好放线操作的同时,促使其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施工可行性分析效果,确保后续各项操作任务都能够得到可靠落实,比如对于施工现场的清理也就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二、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要点 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操作的具体落实状况来看,其相应具体施工流程以及各个施工要点也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突出的干扰因素,其更是需要加强关注力度,采取理想措施予以防控。在整个操作操作过程中,其涉及到的主要防水层施工要点内容有以下几项: (一)全面检查基层面 基层面结构可以说是相应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建设的主要依托结构,只有保障这一基层面能够较为理想,进而才能够避免后续相应防水层处理受损。结合这种基层面的有效检查处理而言,其主要就是为了全面分析其中是否存在一些不利于防水层施工建设的内容和因素,在前期工作的验收以及防水层施工前的检查中,都需要进行全面严格控制。在检查分析过程中,需要首先分析其基层面平整度是否较为理想合理,如此也就能够对于一些平整度存在问题的区域进行修正,保障其能够为防水层建设提供理想支持条件;而对于基层面存在的油污问题,也需要采用苏打水进行彻底清洗,避免其遗留导致防水层粘贴效果不佳;采用钢刷针对基层面进行各个杂物的有效清除处理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其同样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处理剂的恰当运用 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的合理建设来看,相应处理剂的合理运用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处理剂的运用主要就是采用改性沥青进行涂刷处理,进而也就能够保障其基层具备理想的防水层施工效果,并且能够在清洁性以及干燥性方面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作用效果。具体到处理剂的有效运用中,其需要切实控制好使用量,促使其能够涂抹较为均匀可靠,进而也就能够保障相应处理较为有效,降低以往施工操作中出现露底或者是堆积的问题缺陷。 (三)防水材料的有效铺设 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的具体建设而言,其具体防水材料的选择和有效铺设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一个阶段,这种防水材料的选择主要就是为了确保其能够具备理想的适宜性和致密性,尤其是对于该结构,其能够形成较为理想的可靠效果。对于各类防水材料的实际运用来看,其同样也需要针对其自身状况进行详细检查,比如对于表面的污物必须要进行彻底清除,如此也就能够保障其具备理想运用价值,避免其在后续铺设过程中形成较大缺陷。对于具体防水材料的铺设处理而言,需要首先从自身铺设长度入手进行严格把关,保障相应铺设长度能够较为符合于相应有砟轨道桥面的防水需求,避免出现防护不到位的问题,搭接区域更是需要进行重点控制和规范。对于具体的铺设流程来看,应该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而也就能够保障相应防水材料发挥出较强全面性和可靠性效果。在实际操作处理中,还需要确保相应防水卷材的应用具备理想的排气性和滚压性效果,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较为明显的损坏性影响和污染问题,如此也就能够切实保障相应防水效果。在整个铺设处理操作,防水材料最大应用效果的体现还需要从刮板等器械的运用入手进行把关,促使其密封收口能够得到较好抹平处理,避免存在任何的不利威胁和干扰。 (四)做好混凝土层保护处理 对于防水层的有效保护而言,混凝土保护层的操作也是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一般为了提升其保护效果,都会选择应用纤维混凝土进行处理,如此才能够切实保障铺设后表现出理想的致密保护性能,避免了防水层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而形成一些不利威胁和腐蚀性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的有效施工处理而言,其必要性和突出价值需要引起足够关注,这也就需要切实保障相应防水层的建设具淅硐牍娣缎孕Ч,能够承担起较为有效的防水效果,降低后续各类威胁因素的干扰和不利威胁。 铁道工程论文:对传统铁道工程实训向“高铁”转型的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铁道工程实训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从高铁轨道结构以及施工特点等方面出发,将高铁轨道构造以及新技术等融入到实训中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培养效果。基于此本文针对传统铁道工程实训向高铁转型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铁道工程;实训;高铁转型;研究分析 0 前言 就我国来说,是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为全面的国家,可以说,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到了高铁时代中。但是随着我国高铁的不断发展,学校方面就要坚实做好改革创新工作,坚持将高铁技术元素引入到实践实训教学体系中去,以此来满足铁道工程实训向着高铁的快速转型。 1 我国传统工程实训条件上存在的不足 对于我国的一些学校来说,在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上一般包含了实训场地以及铁道工程设备等方面。 1.1 结构与工艺上的不足 就我国目前的一些铁道学校来说,实训场中铁路线路有以及岔道一般铺设的木枕、Ⅰ型砼枕以及木岔枕以及相应的配件型号等都是以前的,这样也就难以满足现阶段高铁线路的构造以及工艺需求,最终也就降低了教学上的针对性。 1.2 仪器设备上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一些学校中实训场上所配套的作业设备以及仪器等难以满足现阶段高铁发展的需求。随着行车速度的不断提升,运行密度等方面也在不断的增大,尤其是无砟轨道的不断普及,使得高精密的仪器也开始被运用到了其中,这样也就使得线路维修以及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实训与现阶段的高铁出现了脱节的现象,所涉及到的许多项目也难以实现,这样也就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果,难以满足高铁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于学校方面来说就要及时更新实训条件,实现有效的转型[1]。 2 目前的高速铁路轨道 在实际中就要坚持从我国的发展上出发,构建出完善的实训教学基地,同时还要做好构造以及维修等工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无砟轨道的施工与维修特点上来说,主要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无砟检测与测量。对于我姑婆的无砟轨道测量控制网来说,其中主要包含了一级基础、二级线路平面控制网、三级轨道控制以及大地水准点所共同组成的。对于轨道的精调来说,适宜轨道控制网为基准的,通过对坐标进行测量,从而得到相关的指标。这一方法与传统的坐标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也就要求要不断提高工艺的控制要求。第二,超长化与机械化。对于这一轨道来说,其焊接技术以及焊接技术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就要运用好机械设备,满足维修的需求。 3 学校铁道工程实训条件向高铁转型的措施 3.1 转型的思路 对于铁路学校来说,就要在原有的实训基础上来融入高低速铁路先进技术元素,同时还要从高铁施工以及维护等方面出发,将真实的环境以及工作内容等方面融入到实训基地中去,提高实训的环境,实现对原有实训条件的升级,为我国的实训发展提供出坚实的基础[2]。 3.2 传统铁道工程实训向高铁转型的重点 首先,要做好轨道精调与实训教学工作。对于这一环节来说,其中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从我国现阶段的高铁实际上出发,创建出满足发展需求的实训场地,设置出无砟轨道以及有砟轨道。在无砟轨道中主要包含了双块式轨枕等形式。第二,要结合好高铁的实际构造来创建出与之相似的线路。第三,做好各项精调、检测系统的完善工作,保证各项设施的齐全。只有真正满足高铁构造类型,才能确保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实际中就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教学等方法来组织学生进行仿真实训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好施工质量的控制错措施等方面。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技术检测,提高培训的效果。 其次,做好焊接以及探伤实训教学工作、对于焊接以及探伤实训建设来说,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严格按照现阶段中高铁无缝线路中所使用的焊接设备等来进行教学。第二,要配置出相应的拉伸设洹5谌,要及时运用现阶段高铁中所使用的探伤仪。对于焊接、拉伸等设备来说,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室外实训,而探伤仪等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室内实训。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项工序上的操作实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技能与经验[3]。 最后,及时开展模拟大机及公务实训建设工作。第一,可以建立出仿真练功场,以此来提高对各项灯光演示以及提速道岔构造展示工作等。第二,在实训教学中还要结合好教学仿真软件,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好病害处理等演示内容,同时也可以运用其展示效果来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第三,要从高铁机械化维修的特点上出发,组织爱学生开展大机实训操作演练等。对于上述内容来说,可以满足施工与维修保养实训要求。尤其是对于大机模拟实操来说,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个环节上的模拟以及实训操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我国高铁的不断发展,学校中传统的铁道工程实训教学基地就要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同时还要不断融入新的构造以及技术要求,坚持将维修等设备融入到实训中去,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铁道工程论文:铁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城也随之加快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们也重视起交通工具的方便性,并对交通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因为修建铁道工程的现状是十分复杂的,施工的地理条件、环境因素等严重阻碍了铁道工程施工。本文对铁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做出如下论述。 关键词:铁道工程;技术问题;技术措施? 铁道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违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是目前铁道工程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通常来讲,在铁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部分铁道工程发生事故的原因都是由于没有按相关规定施工所造成的,为铁道工程施工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加上铁道工程施工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在对具体项目施工时专业技术水平较低,非常容易出现铁道工程施工的违规现象,造成铁道工程存在质量隐患。 1铁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1.1铁道施工中测量存在误差 铁道施工中当测量数据与实际测量数据存在一定误差时,其会造成铁路工程施工陷入一定的困境。对于铁道工程来说,施工中对铁道工程的测量是铁道施工的重要环节,也是铁道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铁道施工测量出现一定误差时,其不仅会增加工程成本,还会对整体工程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之所以会出先铁道工程的测量误差,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测量设备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或缺陷,导致铁道工程施工测量误差,另一方面是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所致,无法满足铁道工程测量的需求。 1.2缺乏可行实用的应急预案 铁道施工中应急预案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铁道施工中,铁道工程施工却缺乏实用可行的应急预案,严重影响着铁路工程的整体施工。在施工管理中,各管理部门对铁路施工的行车方法、作业流程、机械组织、施工方法和影响范围等程序的检查管理做的十分细致、认真,在管理上的经验也很丰富,对于常见的突发状况可以处理的很好,但是对于铁道工程施工的应急预案就显得比较固化、缺乏操作性,如果出现特殊状况,没有可行的应预案,只能看着事故发生,造成严重的后果。 1.3临时调整的工程计划较多 铁道工程施工计划,是工程施工的依据。目前,经常出现施工计划的调整,阻碍了铁道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传递信息的时间的快慢会直接影响施工人员对工程做出调整的准确性,从铁道工程施工的实际状况来看,目前的铁道施工仍然受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不健全的信息传递系统,当工程计划发生变更或需要调整时,很难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完整的传递施工部门,就是因为这一特别重要的环节,在时间上发生了延迟,导致铁道工程的施工存在很大的质量问题。 1.4铁道施工组织内部涣散 铁道工程施工最重要的就是集体团结的凝聚力,而目前的铁道工程施工中恰恰就是缺乏这种团结的凝聚力,这是铁道工程施工存在的重点问题。由于铁道工程施工是一项工序繁多的复杂工程,其中的任何一个管理部门或施工中某一环节没有做好,都会对工程整体造成严重的影响。换言之,在铁道工程施工中,涉及到多个部门,而每一个部门对工程所发挥的作用也完全不同,因为铁道工程施工组织内部涣散,没有详细的划分清每个部门所管辖的范围,导致在施工中每个部门并没各司其责,加上某些部门管理上的缺陷,对工程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铁道施工中的技术措施 1)施工前的准备 为了确保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在工程的施工之前就需要对工程的整体做好准备。施工单位需要合理的规划工程的施工流程和施工技术,按照技术的特点来安排施工人员。对于施工人员进行技术的培训,划分出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在确定施工图纸后,技术人员应全面的了解图纸,如发现设计难点不理解的地方,及时与设计师沟通,掌握设计图纸的全部要点。设计图纸中的通用图、标准图和定形图等必须是按照规定图形进行配置。对施工中所需材料的选择、建筑施工数量和设计图规划等,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不但如此,施工规范和设计图是否有出处的地方,应急方案的设定、修改设计图纸等在施工之前都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2)强化风险评估,制订应急预案 在施工前,仔细分析风险源,对风险进行评估,制订切实可行的卡控措施,规避或降低风险。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制订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应急处理预案,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同时,施工单位还要与设备管理单位签订相应的安全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做好自控、互控和他控工作,确保安全质量工作有序可控。 3)重视铁道工程施工测量工作 测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①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对现场施工测量的复核内容、复核程序、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组织实施。②施工单位项目部技术人员对测量队长进行技术交底,测量队长将放样采用的测量方法和检查方法连同技术交底返回技术人员,由技术人员再次审核。技术人员确认后对施工作业队进行交底,然后选用精度符合要求且检校标定后的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复核人在复核中如果发现经手人有误,不能自行修改资料,需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组织会审后由经手人修正。当因技术、测量数据出错造成一定的损失时,应根据相应的处罚制度,对相关人员予以惩处,从而降低铁道工程的施工误差。 3铁道工程施工中网络技术的应用 目前的铁路线改造条件是必须在列车不中断形式的状态下进行,加快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施工,应从施工整体来考虑,有条理的安排施工顺序,把握项目量。在制定施工计划时,首先需对工程总体进行规划,在满足工期和工程量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铁道工程的施工,然后根据现场勘察的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和完善施工方案,不能仅凭借以往的施工经验进行施工,施工经验可以参考借鉴,但是不可照搬,如果照搬施工经验其施工计划的和具体施工间会产生很大的误差,施工难度也会有所增加。使用网络技术完成铁道工程施工已有成功的案例,τ谑┕ぶ械奶道的每个拨接地段、每个区间和车站都需要编制进度网络图,将全部可能会影响施工的因素编排在图上,然后在众多图中找出重点线路,并以此为依据安排施工。网络图的有效运用使得施工在有序、可控的状态下顺利的开展,进而节省了开支,降低了工程成本。 4结论 综上所述,铁道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施工项目,只有及时的解决了施工中发生的施工问题,才可以在根本上提高整体施工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保证铁道工程施工的质量、进度和经济效益。 铁道工程论文:对铁道工程施工若干问题的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铁道工程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交通运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铁路工程修建中地势条件较为复杂,因此在实际修建中会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导致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本文主要是对铁道工程施工中的题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问题;对策;探讨 0 前言 在铁道工程的施工中,施工水平将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影响,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施工技术水平,以此来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目前来看,在我国铁道工程施工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影响到工程的质量,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完善施工技术,保证铁道工程施工质量。 1 铁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铁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就是施工组织内部较为涣散,若是内部组织涣散,那么将很容易导致铁道工程施工缺乏凝聚力,这种现象在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铁道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样导致在施工中若是一个部门准备不充分,那么都将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及质量[1]。在铁道工程中涉及的管理部门较多,每个部门的义务都不相同,这导致各个部门分工不明确,内部较为涣散,施工进度以及管理无法有效开展。 其次就是违规现象较为严重,在铁道工程施工中,会发生一些实际工作状况与规定不符合的现象,这样很容易发生一些事故,造成较大的损失。一些参与施工的人员素质不达标,技术水平较低,施工违规行为较多,导致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再者就是缺乏一些应急预案,在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对铁路营业线施工的施工方法以及人员的分配等不够合理,管理效率较低,同时也缺乏一些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这导致若是发生一些特殊情况,无法进行及时的处理,最终造成较大的损失。最后就是施工测量的误差存在,在铁道工程施工中,工程测量工作十分重要,若是出现误差,那么不仅会影响整体工程质量,同时也会造成成本的浪费。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铁道工程测量技术人员素质不高,导致测量不够规范,出现误差。二是测量设备较为老化,其中存在缺陷,影响测量的精确度。因此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测量的精确度,保证工程的质量。 2 铁道工程施工问题解决策略 (1)加强施工组织的配合。在铁道工程施工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施工的质量,保证铁道工程的合理性。要加强施工组织的整体配合,能够提升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能力,从而来保证铁道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2]。铁道工程属于大型工程建设,因此各个部门在工程建设中必须要发挥自身的职能,施工组织之间的配合必须要完善,要坚持以大局为重,以此来形成协调统一的合作精神。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施工,不能随意进行工期的拖延。同时在施工中要根据施工计划进行全面的施工,以此来保证施工的质量以及施工的效率。 (2)完善相关经济处罚制度。目前来看,对于经济处罚制度的完善来说,可以有效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犯规的行为,从而来保证施工过程的有效控制,促进施工质量的提升。在进行铁道施工过程中,对于经济处罚制度的构建中,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要与监督管理部门签订一些安全协议,在协议中必须要充分规定施工的相关标准以及处罚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若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违反规定的安全事故,那么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要对其追究责任意识,同时也要采取相关的经济处罚措施,利用严格的处罚机制运作来不断提升各个部门的安全意识,并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以此来不断降低施工的风险。不断提升施工过程中的有序性,提升施工的质量。 (3)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在铁道工程施工中,要想有效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那么必须要实行可行的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措施,以此来避免突发事件发生,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应急预案是铁道施工前的重要准备工作,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将会提升施工人员的应急意识,能够在突发事故时从容面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程损失。这需要施工企业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要成立专业的领导小组,能够针对施工期间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同时也要制定出完善的安全措施,以此来保证施工中的安全[3]。 (4)重视施工测量工作。在铁道施工中,施工测量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技术,因此必须要提升施工测量的精确度。首先要选择理论知识充足,实践经验丰富的测量人员,并且测量人员必须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较高的责任意识。能够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来进行测量工作,保证测量的准确度。同时在施工前要对水准路线以及线路中线与工程数量进行复核,根据资料进行分析,若是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在测量中,要结合现场的实际地形来设置护桩,同时要详细的绘制桩位的示意图。要对每一个细节部位的测量工作进行全面的记录,以此来保证其误差能够符合相关的规范,保证测量的质量。在测量中要准备充足,其中测量仪器以及经纬仪等工作必须要充足,以此来保证测量工作的有序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测量仪器来进行测量工作,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查以及维护,以此来保证仪器的有效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3 结语 现今来看在铁道工程施工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铁道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针对这种状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施工管理制度,结合施工情况,完善应急预案,采取先进的施工技术,以此来不断提升施工的质量。 铁道工程论文: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工作管理的要点研究 摘 要:铁道施工技术工作已经成为了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分析工作,找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来运用好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基于此本文针对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工作管理要点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工作管理;要点分析 0 前言 对于铁路建设来说,其中包含了许多的工种与学科,促进了我国铁路的不断发展,并且向着高速与重载的方向进行改进。铁路建设工程的质量对后期的运营有着直接的影响。铁道施工技术管理作为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整个铁路行业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1 做好文件与图表上的管理 施工技术中的文件与图表等已经成为了铁路施工中而对重要依据之一,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很容易造成损坏与丢失等现象,这样也就直接对工程的顺利施工产生出了影响。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要做好各项施工管理工作,保证施工技术文化与图表等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同时还要进行装订保管,以便于后期施工中的查找与使用。在收集好各种施工文件以后,还要做好浏览与分析工作,明确需要提前进行准备的工作内容,并通知好相关人员[1]。 2 做好设计资料的审计工作 在开展施工工作以前,要对设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审核,主要是因为在进行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设施与施工人员自身疏忽而造成工程数量、尺寸以及水准点标高等方面出现问题,加之没有及时进行上报处理,也就很容易给施工工作产生出直接的影响,从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此,相关的负责人要坚持从工程的实际情况上出发,做好各个方面上的审核工作。 施工人员来收到设计图纸以后,要先对图纸进行分析,找出设计意图,对于不清楚的地方还要做好标记工作,并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在设计图中所采取的定形图以及通用图等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与规定及时配齐,同时还要明确好建筑自身的数量、材料与结构尺寸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对于设计图纸来说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上的复核工作,保证记录的详细。设计图是否满足相关标准与设计要求直接关系到整个施工的效果。所以设计人员要做好设计图的分析工作,掌握好工程中的材料与机械设备等。在出现变更设计时还要按照相关的权限以及申报办理手续来进行办理[2]。 3 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对于工程的施工技术来说,做好交底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是指导工程进行顺利施工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一旦出现一点差错就会造成窝工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返工等问题。所以在实际施工中技术管理人员在进行技术交底时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开展技术交底时要确保设计、建设以及监理等单位都参与到其中。且在交底中还要确保桩点、水准点等位置的准确性,保证数据上的清晰、对于存在设计不完善的部分要确保交底工作的完善性,这样才能达成共识,且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第二,在记录交底工作时,要保证时间、地点以及人员等方面的清晰,同时还要做好妥善保管工作,这样才能将其作为原始的资料,从而更好的进行检查与运用。 4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 对于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来说,是施工工程中进行总体规划与安排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要求施工人员要从不同的角度上出发来进行妥善的安排。在正式开展施工工作以前,要做好材料上的分工工作,核算好项目,同时要建立出相依你过的台账等。在材料核算中主要包含了特殊材料、专用料以及三大材,同时还要具备固定的规格。借助工程的总体数量可以准确的核算中材料的用量。从施工组织内容等方面来说,要保证其满足相关的标准与要求。其内容主要包含了施工组织说明的编制依据以及工期安排等方面。主要是的施工机械计划与料具计划等方面[3]。 5 做好施工测量工作 对于施工测量工作来说,是保证施工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施工人员自身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与责任心等方面直接影响着整个施工的进度。因此,施工人员在开展工程测量时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与工作责任心,保证工作中的认真负责,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 在正式施工以前,还要对路线、线路以及工程的数量等方面进行复核,结合好设计资料等方面来进行对比,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上报处理,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对于基桩的控制线路走向以及标高等方面来说,很容易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出现损坏等现象。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要结合好实际的要求,按照现场中的设置护桩等来进行绘制。其次,是要做好细小部分的测量工作,及时进行记录,保证所出现的误差可以满足规范要求。对于侧量一起来说,其中包含了经纬仪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好工程的要求以及设备的情况等来进行选用,确保仪器设备的清洁性,做好定期的检查与校正工作[4]。 此外,还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施工过程管理是保证施工工作质量的基础。因此,施工人员要运用好自己的经验与能力,处理好施工局面,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6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铁道施工有着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在施工中要做好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保证施工技术的准确与有效。同时在施工完成后还要按照上级的要求等进行整理,做好总结工作,保证施工的质量。 铁道工程论文:关于铁道工程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铁道工程建设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且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铁道工程建设项目也被规划为商品,一般的商品买方借助现金、期货等来获取,但是工程建设项目商品则是借助招标与合同等方式获取的。商品质量可以通过对样品进行检验来获取,但是对于工程建设项目来说,涉及到的环节也就比较多了。基于此本文针对铁道工程质量控制模式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铁道工程;质量控制;模式分析;研究 0 前言 对于质量控制来说,与工期、投资等方面的的控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实现有效的控制投资是投资的主要目的,控制质量则是开展建设项目的基础。铁道工程的质量管理模式比较复杂,会随着我国管理体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1 技术监察 对于铁道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来说,已经有了一段历史了。工程技术检查在建筑行业中的有着极为身后的历史,尤其是在解放战争的后期中,铁道基建队伍开始易抢修与抢建铁道为主。在国家施工企业中也安排出了专业的质量检查机构,也就是安质部门,并配备了专业的工程质量监察人员[1]。 2 铁道工程质量控制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1)监理费用上的不足。就目前来说,国家推行了相关的标准。但是在实际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也就造成了监理部门难以做好自身业务上的建设工作,甚至在人员上也存在着配备不齐全的现象。在有任务时尚可以维持经营,在没有任务时或是出现任务不足时就会对监理工作的发展产生出影响。而这也就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不干没有业绩,干没有效益。 (2)费用过低。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的监理工期普遍任用了一些退离休的技术干部人员。这样在需要时就可以快速召集,加之在有退离休养老保险的影响下,一些退离休人员称为了临时人员,依靠临时的理念来开展相关工作。甚至一些监理公司中采取了大面积招雇的方法,这样也就造成了管理上的问题,人员上也出现了老化的现象[2]。 (3)培训上的不足。在对监理工程师进行培训时,往往针对《监理理论》以及《投资控制》等方面进行讲述,而对于《质量控制》来说,只是进行了简要的讲述。在这种培训模式的影响下,使得设计、管理等人员都可以进行质量管理了,最终也就使得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3 综合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铁道建设项目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国家对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严格。现如今,铁道部门在综合过去质量控制内容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要建立出完善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其中也就包含了企业自控、社会监理以及政府监督等环节。铁道部为了做好各方面的控制工作,健全好保证体系就要做好经验的总结工作,研究出最先的现象与情况,同时还要分析出现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保证其可以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1)实现高效的自我控制。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进行施工质量的自我控制已经成为了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要做好强化工作。各个施工企业的质量检查机构过去在自控以及监理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在控制质量上却保证了目标上的一致性。然后一些施工企业中的质监部门有时为了迁就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就出现了一定的工作难度。所以在实际中就要加强与监督、建设等部门的合作,协同的做好工程质量的控制工作[3]。 (2)提高社会监理费用。只有真正提高社会监理费用,才能确保在发生任务时可以快速的实现业务上的建业,在没有任务时也可以具备一定的储备资金,确保技术骨干的数量。对于社会监理行业中的培训来说,也要不但提高质量控制工作的深度,尤其是对于现阶段的施工监理工作来说,监理工程师还要具备一定的水平与专业能力。在社会监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就要以法人的关系来进行区别对待,社会上的监理政府上的监督不论是在机构上还是在人员上都要做好区别工作,否则就很容易出现政企合一的现象,同时也会对质量控制等方面产生出直接的影响。 (3)政府要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是凌驾于企业自控与社会监理等方面以上的政府执法行为。因此,在开展监理工作时,政府监督的主要任务就要做好宏观上的管理工作,保证巡回检查的效果,实现有效的事故处罚。在没有监理项目时则要安排监察工程师进入到施工现场中去,以此来增大政府上的监督,保证质量控制的深度可以满足监理的质量[4]。 (4)运用好用户的评价。对于基本建设项目来说,主要是为用户来提供服务的。因此,用户有着一定的发言权。建设单位中的质量管理机构在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时就要及时的吸收其他方面的意见,从过去被动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主动参与到管理中去。用户评价不仅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接收到优质的工程,以此来实现高效的工程质量控制。 (5)保证监督工作落实到位。政府进行质量控制不仅要对项目自身的质量进行控制,同时还要对监督建设项目的执法情况等方面进行控制。如环境保护以及文物保护等方面。其次,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还要立足于法律法规等手段的基础上,完善好管理的行为。最后,质量监督站还要对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就是说在建设过程中要对数据、监测以及表报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铁道行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发展项目之一。因此,在际工作中要做好铁道工程质量控制工作,发挥各个部门中的职能,保证控制的效果可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铁道工程论文:铁道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思路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铁道工程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工程之一。铁道工程为交通运输以及出行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便捷性。但是由于受到工程复杂性等方面的影响,工程施工中很容易出现一些技术问题,这会直接对工程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针对铁道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分析;技术问题;解决思路 铁道工程在我国的建设领域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交通网络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与比较复杂的工程,工程在施工中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运用好施工技术,提高施工的质量。 1 铁道工程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上存在的不足。对于施工不规范来说,是现阶段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施工事故上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施工的标准与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加之一些施工人员自身技术不过关,使得施工的质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最终也就对施工的进度等方面产生出了影响。 (2)测量上的不足。对于铁道工程施工来说,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设计与测量。一旦测量上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产生出直接的影响。造成工程测量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为测量技术上的误差与设备上存在的误差。由于人员技术水平上的限制,使得在测量中难以及时排除影响测量的因素。而对于测量设备来说,由于自身存在缺陷问题,也就难以实现准确的测量[1]。 (3)施工方案上的临时调整。对于设计方案来说,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但是由于铁道施工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与难度,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旦出现方案变更就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整体进度,同时也会对施工人员的施工产生出影响。对于现阶段的施工管理来说,也会造成信息传递缓慢等方面的影响。由于工程变更难以及时交由相关部门进行检查,这样也就使得工程在施工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从而遗留下了安全与质量上的隐患。 (4)应急预案上的不足。不论是对于哪一个工程来说,在施工中都会出现突发事件。因此,在施工中要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的一些工程应急预案中存在着可行性不足的现象,这样也就给正常的施工产生出了影响,一些管理人员在人员的安排与施工技术上有着一定的经验,但是却存在着灵活性不足的现象,在出现突发事件以后也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且在出现事故后也不能及时进行妥善的处理,从而对工程的顺利施工产生出了影响[2]。 2 提高铁道工程施工效果的措施 (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正式开展施工工作以前,要对工程的整体进行准备。所以施工企业要做好规划与完善工作,保证施工流程与技术上的完整性,同时还要从技术特点上出发,保证施工人员的合理性。通过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可以找出施工中的重点与难点,从而帮助施工人员掌握好施工技术,提高在工程中的运用效果。对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说,也要建立出完善的应急预案,成立专门的小组等来进行监督与管理,明确好施工管理人员自身的责任,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3]。 (2)做好设计图纸的优化工作。在进行工程设计的阶段中,要及时对相关参数进行有效的测量,保证施工材料的合理性,同时还要按照相关的规范与要求等来做好图纸的设计工作。设计人员也要及时深入到施工现场中去,与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其掌握好施工中的重点环节。在遇到需要对施工进行调整时,要先征求设计人员的同意,同时还要对施工图纸与应急预案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检查,这样才能确保设计可以更好的运用工程施工中去。 (3)建立出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于铁道工程来说,属于相依昂比较复杂的工程,所以也就需要借助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来完成。因此,在实际中就可以建立出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以此来将责任落实到实际中去。对于监督部门来说,还要做好整体质量的监督工作,如果在施工中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就需要监督人员要做好整理与汇报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施工部门也要及时深入到施工现场中去,严格要求施工人员要按照相关的标准与流程来进行施工,这样才能确保工程的质量可以满足实际的需求。对于各个部门来说,也要做好相互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责任可以落实到实际中去,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4]。 (4)控制好影响因素。对于工程的施工来说,需要对可能影响的因素进行准确的控制,以此来保证工期。在实际施工中对施工进程有着直接影响的就是工程测量。所以在实际中要求技术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经验与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误差等现象的出现,保证工程可以满足预期中的要求。在施工中还要对施工的路线以及技术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对比,保证控制上的准确性,在出现问题时还要进行补救。只有真正将影响因素降至到最低,才能确保工程可以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施工的质量。此外,还要做好施工现场中的控制工作,提高领导的监管意识。 3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铁道工程已经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要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处理,从而确保工程的进度与质量可以满足际的需求,促进铁道工程的发展。 铁道工程论文:地下铁道工程施工测量主要技术方法探究 摘要: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经济发展需要配套的交通服务保证人们日常出行情况,促进城市和谐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可利用空间不断减少,这样就要求地下交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不仅能够进一步缓解交通的压力,同时可以节省一定的土地利用资源,将城市空间进行更加合理的使用。本文主要针对地下铁道工程施工测量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下铁路;地下施工测量;技术方法 地下铁路的开通,给交通带来较大便利,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地下铁道工程作为改善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进行一定规模的建设。发展地下交通不仅能够促进城市交通环境的改善,同时可以节省现有空间资源,将城市空间进行更加优化的使用,促进城市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对城市空间资源节约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下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要求 地下铁路工程测量精度设计主要是根据地铁工程各项特征和施工方法进行管理,将整个工程施工的精度进行确定,从而进行施工。在进行工程测量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是较多的,不仅仅需要将隧道和线路之间的连通性进行保障,同时需要将线路样式和轨道铺设情况进行关注,保证地下铁路的质量和工程造价,合理进行轨道线路的规划布局,尽量的缩小误差。目前来讲,对于误差具有一定的规范,一般要求隧道横向贯通误差在50毫米之内,高程贯穿中误差在25毫米之间。 误差值的确定主要和设计的安全空隙和隧道连接处结构界限相关联,其中还包括因为仪器精准度造成的各项误差。例如,在北上广大部分地下铁路中,一般来讲给定的隧道结构界限为100毫米,在这个误差中包括施工误差和计算误差等。在这个误差中,进行喷锚暗挖施工技术时,期初支护误差为30毫米,喷射混凝土平整度误差为30毫米,变形误差为20毫米,因此100毫米误差基本上为施工方法可接受误差。 二、地下铁路地面设计勘察技术方法 (一)卫星定位系统的使用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地下铁路的逐步的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上和地下网络,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传统的技术勘测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且效果较差,精确度不高。因此需要采用新型技术,将三角点空间进行管理。全球定位系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到实际勘察中去,将GPS技术进行推广,将控制点进行确定,不仅满足地铁较为复杂的施工情况,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升原有三角网和高级控制点之间的联系,将地下铁路运行稳定性进行提升。如图一为北京某段地铁线路设计,在进行设计过程中,采用全球定位系统,使得铁路修建中的可见性和高度进一步提升,保证线路规划完整性。同时为了减少干扰,在进行误差计算中采用的是自动与手动筛选相结合方式,将异步闭合差确定在1.73-2.89之间,边长中误差确定在-2.1毫米-2.1毫米之间,点位中误差为-3.5-3.5之间,这样可以增加地下铁路系统稳定性,将技术能力进行创新。 在进行监测网点选择的过程中,选择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相互之间进行管理,采用一次布设、二级观测整体平差原则,将一级管网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三角锁的加设,提升整体的精确度,保证地下铁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二)对地铁进行精密导线网技术测量 在进行测量过程中,可以使用导线网技术。如图所示,在进行导线网设计过程中,需要配合全球定位系统使用,将导线沿着地铁的相关位置进行伸形。附合长度一般维持在5米左右,平均长度350米,在进行选点过程中将导线进行附注站点的确定,从而进一步提升设计的角度和边长,准确性得到提升,在进行实际测量中需要将导线尽量进行延伸,监测点进行增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精确程度,为下一步的竖井测量奠定基础。进行精密导线设计可以将线路中各个位置进行实验和测量,一旦发现不合理情况及时进行方案改进,将线路规划精确性和可行性进行关注。 (三)对地下铁路水准点进行测量 因为在施工中降水和各项自然环境的影响,水准点容易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需要将水准点进行确定。一般来讲水准点位于地铁中心线的40米以外,不包含地形容易发生变化区域。水准点主要是以墙上标志位为主,如图所示,水准线上包括较多水准点,在进行测量过程中需要将测量方法和水准线闭合差进行确定,并将往返闭合差进行分析,满足铁路进行地面高程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水准点确定需要借助一些精确仪器,还需要铟钢水准尺,将水准点位置进行确定和管理,进一步将地下铁路勘察准确性进行提升。 结束语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在进行地下铁路测绘中逐渐将测量技术进行提升,将卫星定位技术和数字化测图技术等运用到实际测量中,实现数据的勘察处理,将地下铁路勘察准确性进行提升,为地下铁路的运行安全提供保证。今后的城市交通中,地下铁路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运输上具有较大优势,因此需要将地下铁路建设技术进行保证,进一步促进城市交通那发展和进步。 铁道工程论文: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与探讨 摘 要:本文立足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依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要求,重点针对铁路工程技术专业,将国际化教学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起进行探讨,满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人才需求,本文从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方向来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阐述。 关键词: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2015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随后将此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高度。“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发展机遇,也对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及国际形势发展等领域的人才提出更多的需求。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满足新的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基于不同的发展战略需求,提出有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案,以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交流是将实践人才推向国际的重要方式,“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推进了职业教育国际化。 二、理论依据 从理论角度观察,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活动尽管类型全面丰富,但是多是以国外经验与成果引进形式出现,输出国内的相对较少,国外认可度不多。因此需要深入职业教育国际化内涵,建设发展高职教育专业特色,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另外,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动态过程,其内涵和进程都在随着环境和政策在不断变化,研究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的特点、策略及经验等都需要以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为依据,用系统思维等方式进行研究,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演技提供研究价值。“一带一路”发展建设东接亚太经济区,西邻欧洲经济区,沿途连通64个国家,这无疑对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提出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而对于建立中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也是重要的跨国人才需求,探索该专业的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三、实际应用价值 本研究立足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依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要求,重点针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将国际化教学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结合,满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并积极探究国际行业需求,有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化人才。同时,加快我国地方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本文主要结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际情况,并进行实际的调查访谈,了解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际状况以及职业教育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为高职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模式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有利于有效措施的实施。进而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方式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实际经验,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欧美地区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且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不同专业学生国际流动和国际交流合作。其中欧洲主要以高等教育学生国际化流动为主要研究内容,较突出的是博格尼亚进程,主要为高等教育下学生参与国际流动活动等提供有关服务。2002年欧洲提出了哥本哈根进程,其主要目的是为职业教育学生参与国际流动项目服务,该进程有力推进了世界职业教育国际化,同时也说明职业教育打开国际大门的重要性和必然趋势,进而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教学中国际流动项目培养方案。 对于国内外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趋势主要会结合经济发展战略和其他发展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于国内职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会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式集中在立足国际化教育培养战略要求,研究我国高职教育面对国际化培养人才的优势和有利竞争条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和专业优势,研究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实际的国际合作院校为平台,提供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国内外教学相结合,研究以国际化联合培养下的成绩互认制度和双校认证等教学手段,提高国际化人才能力等内容。 铁道工程论文:高职院校铁道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分析及改革 应用文写作教学在高职院校铁道工程专业的情形不容乐观,设有该专业的学院,有的不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有的学院仅作为语文课来开设,少数学院开设部分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面对如此参差不齐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开设情形,只有改变观念,让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向普适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推进应用文写作教材改革,建立新型应用文写作资源库,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铁道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改革。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办理公私事务、传播信息、表达意愿所撰拟的实用性文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走向工作岗位的人员解决问题、提升工作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对于从事铁道工程行业的人员而言,应用文写作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对于铁道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铁道工程专业开设的情况不容乐观,以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在三所不同院校呈现不同的情形: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未开设这门课程;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把应用文写作定位为语文课,作为基础课,人才培养方案是在高中语文课程基础上,主要学习应用文的分类、作用,了解应用文的主旨、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掌握常用行政公文、行政事务文书、日常事务文书、经济文书、营销企划、策划文书、申论和常用诉讼文书的文种知识、写作方法与技巧;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虽未开设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但开设了工程招投标的课程,该课程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写作课程。 一、铁道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从以上三所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铁道工程专业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缺乏专业定位 长期以来,对于铁道工程专业而言,应用文写作被定位为基础课,是作为语文课来开设的,讲授内容主要是围绕普适性应用文来进行的,缺乏铁道工程专业特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用文写作的意义更多趋于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开设了语文课的高职院校就不再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未开设语文课程的也未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这样一来对于铁道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应用文的学习是一块空白。而现实工作中专业应用文写作对于从事铁道工程行业的人员而言,重要性丝毫不逊于专业课,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涉及到几种应用文的写作,而随着工作能力的提升或工作角色的转变写作应用文的文种会不断增加,熟练写作应用文是每个技术人员都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因而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应用文写作的当前状态,才能解决当前应用文写作教学不利于从业人员发展的局面。 (二)碎片式的专业应用文学习不能满足毕业生工作的需要 一些院校的铁道工程专业有意识地开设了一些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如有的学院开设了招投标课程,这已经向专业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可是这对于铁道工程的从业人员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如投标书的制作往往是由工程项目中的技术负责人或专业骨干人员去完成的,一般的工作人员或刚参加工作的工作人员是不会参与的,他们更多地要参与一线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大量其他类型应用文会伴随工程的进度不断产生,所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不是单纯满足铁道工程从业某一个阶段的需要,而是要满足学生从毕业到毕业几年后不同工作角色的需要,所以零散的碎片式的专业应用文学习不能满足毕业生工作的需要。 二、改善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的对策 面对应用文写作目前的教学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开设新型铁道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课 伴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很多课程要肩负起更多的教育使命,应用文写作既要发挥其传统的提升写作能力、办理日常事务能力的作用,也要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铁道工程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课就是要发展为既具有普适性的应用文课程,如行政公文中的通知、报告、函、会议纪要,事务文书中的计划、总结等,也要具有专业性的应用文课程,如招投标文件写作、施工方案、事故报告等,只有这样的课程设计才能满足铁道工程毕业生不同阶段的需要。 (二)编纂全面、系统的新型铁道工程应用文写作教材 系统的新型铁道工程应用文写作教材,是以铁道工程工作的整个过程为内容,以整个铁道工程工作中的应用文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招标前的招标公告、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开工报告、施工方案、预案等文书,又要有施工中的通知、函、会议纪要等文书,还要有监理使用的办法、细则、监理月报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型应用文写作教材的全面、系统的编排。 (三)建立新型铁道工程应用文写作资源库 伴随网络的普及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资源库的建立无疑对学习者而言有很大益处,方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利用校园网建立新型铁道工程应用文写作资源库,内容包括教学分析、例文分析、工作实战、习作分析,这样一来可以满足不同的学习者多重的学习需求,更方便地帮助学习者找到系统的学习资料。 (四)培训多知多能的新型应用文授课教师 长期以来,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授课任务一直是由语文教师来完成的,语文教师完成应用文授课任务有其先天的优势,但面对新型的铁道工程应用文课程,就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本专业的知识,更需要了解学习铁道工程中的专业知识,了解更多的现场工作过程,只有让教师到工作现场实践感受,让教师身临其境,深入了解每种应用文种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只有从课程、教材、资源库、教师培训全方面的改革才能适应铁道工程专业的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道工程论文:预铺自粘型防水卷材的技术要求和在地下铁道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对预铺自粘型防水卷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施工特点对预铺自粘型防水卷材在地下铁道工程中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预铺自粘型防水卷材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以实验数据说明产品仍存在的质量控制难点,企业首先要抓主生产环节,提高生产工艺和改进配方,才能保证产品在使用中达到设计要求。 关键词:预铺自粘型防水卷材;地下铁道工程;物理性能 1 前言 预铺自粘型防水卷材根据目前市面上的产品类型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双面自粘型沥青基聚酯胎预铺防水卷材、高密度聚乙烯自粘胶膜防水卷材和三元乙丙橡胶反应型防水卷材。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大多采用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支护的结构型式,其铺设防水层时,结构底板均采用“外防内贴”法,顶板均采用“外防外贴”法,侧墙大多采用“外防内贴”法,局部采用放坡施工的侧墙采用“外防外贴”法。在侧墙和底板柔性防水材料中,由于预铺防水卷材具有不易窜水和施工简便的特点,在地铁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自粘型防水卷材应用优势: 自粘卷材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它们符合现在安全、环保的要求。这类卷材在使用时无需加热,没有异味,使用安全;没有挥发性有机物质,对环境友好。 改性沥青卷材在发达国家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现在的技术已经发展到使用时不需要明火和加热,而是采用冷粘法施工,即自粘卷材技术。该技术在我国也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因为自粘卷材要求在10 ℃时必须能粘,而一般的SBS 混合物在环境温度下粘结力较小,所以在低温时它不适合作为自粘卷材。在过去,这一点限制了自粘卷材的应用。近年来,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自粘卷材已有这种现实,在低温情况下也可施工自粘卷材不像冷粘剂那样需要固化时间。自粘卷材可以直接用在处理过的基面上,立即就能达到初始的剥离强度,在环境温度下就能防水。通常在空气、阳光或其他外界的加热作用下,几天后搭接处就会达到最大的剥离强度。 自粘卷材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使用方便。它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与其它许多传统防水卷材相比,劳动强度较小。施工步骤简单:将卷材在处理好的基面上铺开;稍后,撕去隔离膜,卷材就粘牢在基面上;接下来按照同样的方法铺设,端部搭接和接缝处按照生产商的要求施工。预铺反粘防水卷材应用施工时更简单:空铺于基层上,做好临时固定和接缝处理就完成铺设。 自粘防水卷材方法的另一大优势是它提供了更均一的施工速度,消除了粘结性不足或胶粘剂不够的问题,并减少了相关的风干性问题。因为不需要相关的粘结固化时间,自粘施工方法劳动强度较小、施工速度快。最近有生产商做过试验对比:该方法最多比胶带接缝法快50倍,比水基粘结剂快5倍,比油基粘结剂快3倍。 3南京地铁三号线、十号线自粘型防水卷材技术标准及检测数据及分析 表1 表1续12组4mm厚双面自粘型沥青基聚酯胎预铺防水卷材检测数据汇总 数据分析:4mm厚双面自粘型沥青基聚酯胎预铺防水卷材12家企业提供的12组样品,其中合格1家,不合格11家。其中低温柔性(-25℃)2个样品不合格,不合格率17%;与后浇混凝土剥离强度10个样品不合格,不合格率83%;热老化后低温柔性(-23℃)2个样品不合格,不合格率17%;耐热性(70℃,2h )2个样品不合格,不合格率17%。 从数据分析,样品的拉伸性能合格率较高,体现了产品抗拉强度高、并具较大延伸率,对基层伸缩或开裂变形的适应性强;可形成高强度防水层,对压力水抵抗能力强的特点。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与后浇混凝土剥离强度”项目上,强度值比标准要求低20%~50%。虽然产品的优势在于粘结性能好,并具有自愈功能,卷材与基层满粘接,接缝自身粘接与卷材同寿命,但是由于生产工艺的问题造成了产品先天不足,反而不能发挥产品性能的优势。 4结论 实验室试验数据充分说明的预铺防水卷材任有以下的缺点:1)低温施工时搭接缝粘贴质量不易保证;2)高温环境施工时,易出现流淌现象;3)产品粘贴质量受配方影响较大,遇水遇污染不易粘贴。4)耐久性老化性能存在争论。 预铺自粘型防水卷材虽然已经成为我国基础建设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主流产品,代替了传统的需要明火加热连接的沥青基防水卷材,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产品的质量残差不齐,实验室检测通过率不高,通过企业出厂检验的合格品的性能仍不稳定。在现场施工使用中,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粘结处漏水现象时有发生,实验室检测与后浇混凝土的剥离强度很低,也反映了这一现象。因此,在总结上述实验结果后,厂家应不断总结经验,按照检测结果反映出的质量问题,攻克对材料配方、生产工艺的难点,达到实验室技术指标,才能在施工应用中占领更广阔的市场。 铁道工程论文:铁道工程中施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铁道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建筑工程之一,对交通运输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受到工程复杂性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铁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影响到工程进度和质量,对社会发展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及时发现铁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干预对于促进工程质量提高、改善社会与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对铁道工程施工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提高铁道工程建设质量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施工组织;施工质量与安全 就我国而言,铁道工程占据基础建设工程的70%以上,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近些年来,铁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较多,对于铁道工程质量的提高以及我国经济水平的改善产生较大的阻碍。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当重视铁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程建设情况对症下药,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解决,提高我国铁道建设施工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我国当前铁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相关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薄弱 我国当前铁道工程施工中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这与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一,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并没有系统的学习施工相关知识、无法理解施工安全在铁道工程施工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没有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第二,铁道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到位,这项职责的划分不明确,没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导致在施工之前没有对员工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以及培训,缺乏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规范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进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总之,能源是影响铁道工程施工重要的主观因素,各部门的施工人员具有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较好的综合素养,才能够保证施工各个环节安全稳定的开展。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铁道工程施工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员更面临着多样化挑战,除了满足基本的技术需求之外,对他们专业知识水平、是否具备新型的施工理念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2施工组织纪律涣散 铁道工程施工现场组织纪律涣散的现象较为严重,在实际工程建设期间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无视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直接与间接违规操作的现象较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铁道工程施工质量及效率。此外,铁道工程施工是一项具有较大复杂性的工作,需要各个组织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在实际工程中发现,由于组织涣散,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度非常差。往往由于一个施工队伍的差错导致整个铁道工程建设进度发生延误。此外,还有个别组织部门在工作中一切从简,是顾及到自身的利益,导致工程环节中断。进而出现施工材料、施工设备以及施工人员的差错,降低了施工质量。 1.3有效的铁道工程施工应急预案 在进行工程施工之前,事先设想到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紧急事件,结合工程实际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从而做好应急准备。不同的部门都应当做好分内的工作,在进行常规建设的过程中考虑到意外情况。但是就当前而言,我国铁道工程建设的应急预案过于刻板,其中的条目与工程实际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可行性较低。在没有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可能并无影响,但是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发现各个资源配置捉襟见肘,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1.4铁道工程施工计划变更及测量误差 建设工程中,施工计划临时变更属于常见的现象,铁道工程施工过程中也不例外,受到环境、人力、技术水平以及材料设备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施工计划临时变动的现象。铁道工程中涉及的组织部门非常多,一旦发生计划变更,由于信息的滞后性,而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传达到各个部门。当不同部门了解到,施工计划变更的情况下,队伍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实施时间,对工程进度及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大。最后则是施工测量误差现象,这一因素可能直接影响到铁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误差的发生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指的是主管工程测量的,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的技能水平,其工作质量本身就存在较大的问题;第二则是测量的仪器设备存在误差,进而导致测量结果异常。一旦工程数据出现误差,不但会影响到施工进度、造成返工或者变更,还有可能直接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和经济损失。 2解决铁道工程施工中问题的对策 2.1坚持安全施工的原则 针对生物工程中可能出现的个人安全问题,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控制。首先是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开工之前,对所有的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及安全理念,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施工单位而言,则需要严格遵守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规则,在实际施工之前构建合理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例如安全生产机构、安全生产制度以及安全生产管理条目等。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标准落实,加强对于施工细节的管控。不断对当前的安全防护技术进行改进,引进新的理念与技术,从而提高铁道施工的安全技术保障。针对不同的施工现场施工环节,选择合适的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2健全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铁道工程建设质量是基本要求之一,只有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才有可能实现施工质量的提高。因此,施工单位应当从建立施工管理体系入手,将施工单位中不同的职能部门纳入到管理体系中进行管理,相互之间密切配合,全面提高施工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完善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管理制度,将生产过程中的责任明确到每一个部门和岗位,保证权责分明,从而实现对不同施工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减少各种误差的出现。此外,还应当加强施工监察制度建设。提升对于铁道施工全过程的监察力度,扩大监督和管理的范围。在保证监察力度得当的同时,还应当确保监察的可行性与科学性,采取科学的、先进的监察手段及技术,改善获取信息及分析信息的能力,确保部门之间信息交流的通畅,最大限度地规避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排除各类安全隐患。 2.3完善施工奖惩制度 科学完善的奖惩制度是提高施工人员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施工之前应当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初应当与监理部门签订安全协议,明确施工的各项标准以及奖惩的内容。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违反规定的现象,应当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通过一定的经济或其他处罚增强人的安全意识,约束施工人员的行为从而降低施工风险的发生。对于严格落实施工安全生产规范,施工质量良好的队伍则可以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从而提高人员的积极性。 3结论 综上所述,铁道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铁路工程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水平的改善,因此积极参与铁道工程施工建设,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采取科学可行的措施进行干预,进而提高铁道工程质量及效率。从而促进我国铁道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铁道工程论文:铁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应对探析 摘要:铁道工程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我国道路交通建设最庞大的工程之一。铁道虽然能够方便人们出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同时铁道施工也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施工影响因素较多,一旦施工条件不充分,或出现各种技术性问题,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为了更好地避施工技术问题带来不良影响和损失,就需要加强对铁道工程施工技术问题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当前铁道工程施工常见的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对铁道工程施工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铁道工程 施工 技术 问题 应对 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铁道工程地位十分凸出,作为现代交通网络体系的重要载体,其不但影响着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发展,还影响着文化、政治的交流往来。铁道工程施工较为复杂、综合,容易出现技术性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这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1.铁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分析 1.1施工测量问题 在铁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测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测量效果的精确、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施工的准确性、合理性、科学性。铁道工程施工条件复杂,对施工技术要求非常高,为了确保铁道工程施工质量,需要选出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测量人员完成相关测量、复核工作,诸如线路中线等。只有将测量误差控制在技术允许范围内,才能确保施工不会产生质量问题,满足工程施工标准。然而,目前铁道工程施工测量的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测量设备老旧,致使测量的误差过大,影响了铁道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性。 1.2缺乏应急预案 铁道施工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条件、环境,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制定应急预案十分必要。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施工队伍虽然也会制定应急处预案,但这些预案仅能应对一般性问题,当出现特大、重大、特殊问题的时候,预案很难发挥作用,不但流程过于格式化、灵活性不足,而且操作不顺畅,极大地影响了铁道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 1.3变更设计较多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由于铁道工程施工涉及到诸多的条件限制、环境制约,诸如城市规划、地质条件等,铁道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诸多变更设计的情况发生。设计变更不但会影响整体的工程施工规划,还会影响工程进度计划,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对施工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1.4路基沉降问题 轨道的铺设建立在打好路基的基础上,路基是铁道工程施工的基础部分,其承受轨道质量以及列车荷载,在整个铁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确保铁道运行安全,铁道施工过程中,应该做好路基沉降控制工作。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控制路基沉降的方式较多,其中不但包括常常采用CFG桩、水泥搅拌站、桩板,还包括旋喷桩、强夯等。理论上采取了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路基的沉降状况,将其控制在技术允许范围内,但是世纪的施工变数很多,如何有效地进行路基沉降控制,仍然是当前铁道施工的一个重点课题。 2.铁道工程施工技术问题的应对措施 2.1做好测量控制工作 要做好测量控制工作,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详细规定测量复核、审核内容及相关责任。为了让每一个测量环节都落实到位,让测量人员认真负责,施工队伍应该详细规定、明确测量复核、审核内容及相关责任,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个部门。其二,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为了确保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有效性,项目部技术人员应该就实际的测量任务,与测量队长进行技术交底。通过技术较低,测量队伍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测量方法、复核手段、检查方法,方便技术人员审核。若复核人员在复核过程中发现了资料的问题,不能擅自更改,应该交由技术负责人,经过会审后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测量人员、技术人员个人工作失误导致了测量问题,给工程带来了损失,应该对其进行处罚。 2.2加强施工图审核 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熟悉图纸,及时沟通。为了确保施工图的准确性,避免出现技术性问题。技术人员应该尽快熟悉施工图,对其中存在的疑问,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以及技术交底,把握住设计的重点、难点,在施工图关键处进行标注,引起注意。其二,施工现场核对。为了确保设计图和施工图的一致性,施工图与施工环境、条件的契合性,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施工现场校对工作。其三,落实细节工作。完成施工现场核对工作后,技术人员需要给不同的部门及人员发放通用图、定形图等。在这个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确认施工规范和设计图纸的契合性,避免出现冲突;及时检查材料的数量、型号、生产时期、质量等基本信息。其四,施工单位现场核对。最后阶段是施工单位与与相关部门的对接,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最后的协调、统筹,以减少设计变更工作量,准备正式施工。 2.3改善应急预案体系 铁道工程施工面临的环境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做好应急预案管理是铁道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施工队伍要着力改善当前的应急预案体系,具体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其一,仔细分析风险源。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在施工之前,施工队伍应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制订预防、控制措施。其二,制定应急预案。施工队伍针对各种风险源、突发事故,应该做好完全的准备,制定详细、可行性强的应急处理预案。为了提高部门及人员的协调配合能力,提高应急预案处理的舒畅行,施工队伍应该定期及不定期演练。只有如此,当出现危急情况的时候,施工单位才能游刃有余,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安全威胁,保障国家及人民财产安全。 2.4合理运用施工技术 上文提到,在铁道工程施工中,路基沉降控制问题是较为常见的技术问题。关于控制路基沉降的研究以及实践经验不在少数,施工队伍要做的就是合理运用相关的施工技术,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办法、要求的规定进行施工,只有如此,才能将路基沉降控制在技术允许范围内。除此之外,铁道工程施工还容易出现围堰变形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工队伍可以采取新奥法施工,并配合喷射混凝法、锚杆法等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围岩承受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施工支护施工质量。总之,只有合理的运用施工技术,才能确保施工操作的精准性,才能将施工误差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提高铁道工程施工质量。 2.5建立岗前培训体系 施工人员的素质、安全意识、施工技能、职业道德等直接关系到施工的安全和质量,为了确保铁道工程施工质量,保证铁道施工安全,施工队伍应该加强岗前培训工作。岗前培训一方面要着力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防范意识、标准化工作意识,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施工的安全性,保证工程质量。 3.总结 铁道工程施工系统性强、影响因素多,涉及到诸多的部门、环节,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施工技术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进度及安全。本文分析了当前铁道工程施工常见的技术问题,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更好地促进铁道工程施工的发展。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药品管理系统 【关键词】药品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的开发和应用也日趋广泛,从2002年底起,全武警的医院系统推行[1]军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即“军卫一号工程”。现将药局网络系统概述如下。 1药局网络系统概述 该工程的药品管理分系统包括药库管理模块,药房库存管理模块,科室小药柜模块,中心摆药模块,处方录入模块,处方发药模块,处方打印模块,综合查寻模块,以及自己开发供静脉输液配制中心使用的输液标签打印模块。根据我院及药局的实际情况和网络布线情况,药局工作站的分布为:药库2台,门急诊药房2台,中药房1台,住院药房2台,静脉输液配制中心2台。 药局各部门的模块配制根据实际的工作性质而定,药库的配置为:药库管理模块,综合查寻模块。住院药房的配置为:药房库存管理模块,科室小药柜模块,中心摆药模块,处方录入模块。门诊药房的配制为:药房库存管理模块,处方录入模块,处方发药模块,处方打印模块。中药房的配置为:药房库存管理模块,处方录入模块,处方发药模块,处方打印模块。静脉输液配制中心的配置为:中心摆药模块,输液标签打印模块。各模块功能上相互独立,各工作部门间可以相互组合以适应自己的要求。各部门以不同的部门代码使用相同的模块就可区分各自的操作,如药房库存管理模块在门诊药房,中药房,住院药房都有,它们可以各自向药库申请领药,便于工作。 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有十分明显的优点,在药品管理方面,如采用人工管理药库,往往不能准确知道各种药品的库存数量、各个科室的消耗量,难以制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造成供应不及时,同时无法对药品的有效期进行严格管理,从而造成过期浪费;采用计算机管理药品后,由于数量完全在控制之下,为加强内部职员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不仅可以减少无意的浪费,还可以杜绝工作人员的私用和盗用。在住院部收费方面,由于采用“交押金-记帐-结算”的工作方式,在没有采用计算机时,不能及时统计出每个病人所用的费用是否已经超过所交押金,会造成许多欠款,给医院的财务管理带来麻烦;同时,由于帐单明细汇总后才能记帐,常常造成漏记和错记,不仅给医院带来损失,而且造成医院同病人之间不必要的矛盾。采用计算机管理住院收费后,每一笔费用的使用,均及时记入电脑系统中,从根本上杜绝了漏帐;同时,可立即查出病人所交押金和所用的费用,及时催交押金,防止欠款。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计算机应用于门诊和住院管理系统,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在网络中完成,不再需要依靠病人来回走动来传递信息,减少了病人看病的环节,方便了病人;同时,整个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医疗水平,从而整体提高全院的服务质量。 2药品管理系统的主要模块 2.1药库库存管理模块 2.1.1建立药品字典如药品名称、规格,医疗保险信息中的医疗保险类别、报销标志等。 2.1.2建帐入库主要是录入或自动获取药品名称、规格、批号、价格、生产厂家、供货商、包装单位、发药单位等。 2.1.3药品的出入库管理可随时生成各种药品的入库明细、出库明细、盘点明细、调拨明细、报损明细、退药明细以及上面各项的汇总数据。可追踪各个药品的明细流水账,可随时查验任何一品种的库存变化入、出、存明细信息,并支持药品批次管理。可以自动接收科室领药单功能,实行网上领药。对毒麻药品、精神种类药品等特殊药品药均有特定的判断识别处理。具有自动生成采购计划及采购单功能。 2.1.4药品的调价及时调整药品的价格,对不用的药品实行停价。 2.1.5查询统计可统计分析各药房药品消耗库存,提供药品的有效期管理、可自动报警和统计过期药品的品种种数和金额,并有库存量提示功能,提供的核算功能。 2.2药房库存管理模块 2.2.1入库管理门诊药房、中药房、住院药房可向药库申领药品,并入库生成单据。 2.2.2出库管理门诊药房、中药房、住院药房分别通过处方出库,摆药出库,领药出库,各部门之间还可以通过领药出库相互领药,解决了各部门间的借药问题。 2.2.3查询统计可对药品出入库数量、药品的去向、药品的库存等进行查询统计。 2.3处方发药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处方确认发药,处方查询,处方退药,工作量统计等功能。 2.4处方录入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处方录入并计价。 2.5处方打印模块在后台打印处方,适用于不同的发药模式。 2.6中心摆药模块 2.6.1自动获取药品基本信息可自动获取药品名称、规格、价格、生产厂家、药品剂型、住院患者的医嘱、药品基本信息等。 2.6.2中药摆药模块功能具有分别按患者的临时医嘱和长期医嘱执行确认上帐功能,并自动生成针剂、片剂、输液、毒麻和其它等类型的摆药单,同时追踪各药品的库存及患者的押金等。可进行单日或多日摆药。 2.6.3查询统计对患者的医嘱和摆药情况进行查询统计。 2.7科室小药柜模块用于病区科室急救用药或住院药房夜间无值班时的用药。 2.8输液标签打印模块主要用于静脉输液配制中心输液标签的打印。 2.9综合查寻模块主要用于药品的综合查询,包括各药房的库存,单个药品的去向,查询有关调价后的所有信息,包括现价、原价及增值情况。查询有关调价后的所有信息,包括现价、原价及增值情况。 3药品系统模块应用的体会 3.1药品字典在药品管理系统中,药品字典是医院所使用的所有药品品种目录的总称,是极为重要的公用信息表,它包含了药品的名称、规格、单位、剂量、剂型、毒理分类、药品价格、生产厂商等基本信息。它是药品管理的基础,也是临床和收费的重要依据。药品字典的内容越标准、越规范越好。药品的正名应以通用名为主,同时也可以引入别名,别名可以是药品的商品名,便于医生用药,药品的正、别名应有编码的对应关系。药品的规格应反映药品的含量信息,规格是描述所用,如25mg,规格一定要准确,它涉及医生的医嘱。药品的单位要对应剂型及规格的最小单位。药品的最小单位剂量应是最小的不可分包装单位所含剂量。药品的剂量单位应对应最小单位剂量的单位,如mg、ml、g等,最小单位剂量及剂量单位用于摆药时计算摆药量所用。药品字典要有专人维护,要有延续性。 3.2药品的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药局的重要工作,药库要遵循药品先入库后出库的原则,即使遇到科室急需的药品,也必须根据发票入库后才可发出,若不入库,药房领不到药,临床医生下不了医嘱,而无法用药。门诊药房或住院药房的申请的领药单须经药库确认后,才可转化为出库单,同时减少药库库存;药库的出库单也须经门诊药房或住院药房确认后才会转化为入库单。药房领药时片剂、胶囊可以以盒、瓶领取,有利于药库做帐及盘点;药房入库时以最小单位入库,有利于住院药房摆药。 3.3中心摆药摆药中心人员从患者的临时医嘱和长期医嘱信息从系统中提取摆药信息,准确计算出每个病人每日每餐的药量,并且可按剂型分类,生成摆药单,经人工审核后,最后有打印机打出,摆药人员按摆药单将药品摆出,由科室护士校对确认后取走。摆药单的人工审核除审查医疗合理性外,还要对计算出的数量进行审核,看是否有误。另外,对一些情况需人工干预,如不能自动计算的药品。原因包括:医嘱药名不规范,药品无库存,医嘱频次信息不能自动处理(如每周1次)等。遇到这些情况往往需手工录入名称或指定数量。还有计算出的药量与实际不符。如儿童用药每次半片,计算机不能确定其实际消耗数量,如遇到外用药,滴鼻、滴眼药时,其剂量难以准确计算,需手工纠正或录入实际消耗量。对于特殊药品、毒麻药品等仍需凭特定的处方,从处方录入模块输入相应的数量。中心摆药室是临床科室所有药品的总出口,也是临床合理用药的监控站。新的摆药模式充分发挥了摆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更准确无误的摆药,为临床科室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科学的摆药方法和规范、合理的操作程序,减轻了摆药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3.4输液标签打印在全院联网的基础上,我院建立了静脉输液配制中心,药局根据静脉输液配制中心的要求,以摆药单为基础,在严格遵循医嘱的原则上开发了输液标签打印程序。标签内容主要包括:病区、姓名、床号、日期、执行时间、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等。该程序有如下功能:输液单完全按照已摆药的医嘱打印出每组输液的标签,既可以避免漏收费,又可克服电脑计算出的摆药量与实际医嘱剂量不符的情况,如胰岛素实际用4个单位,而摆药可能摆一瓶400个单位;程序能按病区统计出各病区的输液总量;程序能对每张打印过的标签作上标记,每张标签可重复打印;标签的打印可定位到每一张,可打印某一范围,可打印全部张数,也打印剩余张数;程序对一张标签上打不完的药品有提示或续打功能;程序对已摆药医嘱的停止或修改的可作出标记,及时提醒工作人员,避免药品的浪费。 3.5重视软件的二次开发由于医疗工作的开展和社会医保的推行,需重视软件的二次开发与改进工作,如药品的类别与收费的关系,对药品处方的统计和合理用药的分析,对药品消耗数据的统计和进一步分析等功能需加强。软件开发人员应多听取药品及医院管理人员的意见,编制出功能更完善并易于学习使用的应用系统。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用Delphi实现的药品管理系统 摘要:本系统是实现一个药店采购、销售和库存管理的管理系统,采用C/S体系结构,该系统以Delphi为开发平台,支持Access数据库,设计了基础信息录入、业务单据处理、各种查询统计及系统日常维护四大模块。该系统功能全面、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解决了中小型药店目前存在的药品销售管理难题。 关键词:药品管理;C/S;Delphi;模块结构 1 引言 随着医药市场的改革,身边大大小小的药店几乎随处可见。常见的处方药或者非处方药都可以在这里买到,并且这里的价格一般低于医院,差价从几角、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这也是导致越来越多的顾客选择光临药店,而不是在医院买药的一个原因。另外,多数药店都可以使用医疗保健卡,这也为病人买药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据考察绝大多数中小型药店在采购、售货、结算时,都是使用人工记录、人工计算的方法。这种方法增加了工作的强度,浪费了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很难保证工作的速度和质量。特别是每次进货、出货,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整理库存,令药剂师们很头疼,这也正是开发药品进销存系统的目的DD解决药品销售管理难题。 开发的药品进销存系统,是一个用于药品销售管理的系统,主要适用于中小型药店。用软件操作解决了人工操作中存在的速度慢、效率低的缺点。从采购到售出的整个过程,药品信息都保存在数据库中,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2 系统分析 2.1 系统需求分析 开发的药品进销存系统,是一个用于药店的管理系统,应该具备药品管理方面的功能。开发的目标是设计一个为方便药品管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应用型软件,所以在开发之前应该充分了解药店的进货、存货和销售流程。 2.2 系统流程分析 药品进销存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如图1所示。 2.3 系统结构分析 药品进销存系统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该软件主要具有四大功能:基础信息录入、业务单据处理、各种查询统计及软件系统维护。 1)基本信息录入 该功能主要包括:人员信息、药品信息、客户信息。考虑到药剂师应拥有不同权限使用该软件,所以在设计时应设置不同的用户。药品信息和客户信息都为空,使用者可根据业务的需要自行添加。 2)业务单据处理 主要包括购进记录和销售记录的功能。在药品进销存系统中,购进和销售记录是该软件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可以使用户清楚的看到每次入库和出库明细,在这一功能中详细记录了购进(或者销售)的日期、操作人员、批次、药品信息等,直观明了。 3)查询统计 这里可完成当前库存查询、缺货提示、过期报警、销售汇总四项操作。在作市场调查中发现,每次进货前清点库存是药剂师最头疼的事,所以在设计该软件时,应添加上库存查询的功能。缺货提示和过期警报用户可以自己设置最小单位或者最长时间,前者的功能是为了防止药店出现缺货的情况,后者主要是为了在药品到期前提示,好使药剂师早日对药品采取措施。 4)系统维护 主要完成用户管理、修改密码、数据恢复/备份、参数设置四个功能。用户管理中可以添加新用户或者删除已有用户;在修改密码中,用户先输入原密码,再输入两次新密码,原输入正确时新密码才能生效;数据恢复/备份可帮助用户完成某个时间段内数据的恢复和备份;参数设置中提供一些复选项,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2.4 系统性能要求分析 运用所学的软件工程和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合理设计结构,使该软件:①运行稳定。该软件支持win98及win98 以上运行环境;②操作简单。操过程只需用鼠标点击即可实现;③功能全面。具备药品字典管理、药品基本信息管理功能,可完成药品的采购、入库、出库、销售、核算、查询、多种报表输出等各种事务,以达到更好的为用户服务的目的。 3 系统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库的选择 药品进销存系统,是为了提高药店管理质量、弥补人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而开发的,使用对象主要针对与中小型药店。虽然需要存放大量的药品信息,但是大部分信息操作频度和安全性要求不是很高,Access数据库的性能对该网站来说已经足够了。根据以上原因,设计时选择了Access数据库。 Access是Office的组件之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它不仅具有众多简单的传统数据库管理工具,同时还进一步增强了同Web的集成,以便能更方便地共享跨越各种平台和不同用户级别的数据。它集成在Office中,不仅价格低廉,而且操作简单。 3.2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数据库中存放的是需要及时更新的信息,设计软件时分别建立了不同的表,在这里只将部分数据库表的逻辑结构列举如表1。 4 结束语 使用基于C/S结构的药品进销存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药店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本系统成功解决了药店中存在的采购、库存和销售中存在的问题。药店管理人员使用后,普遍认为使用该软件比手工操作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强度,为药店更好的适应市场运作提供了方便。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药店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药店是指零售药品的门市。药客药店管理系统是提供专业服务的药店销售管理软件。药客药店管理系统一般包括:药品采购、入库、出库、移库、保养、盘点等记录;药品销售记录查询、利润查询、处方登记、员工考勤等记录;提供药品过期查询功能;药品批号管理和有效期管理;提供会员卡和会员积分管理等功能。本文对药店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研究。 关键词:药店;管理;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实施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目前药品管理系统的应用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的引入提高药品的管理质量,增强了竞争能力。药店是指零售药品的门市。药客药店管理系统是提供专业服务的药店销售管理软件。药客药店管理系统一般包含药品采购管理系统,药品库存管理系统,药店销售收银系统等子模块。药客药店管理系统一般包括:药品采购、入库、出库、移库、保养、盘点等记录;库存报警;药品销售、销售记录查询、利润查询、处方登记、员工考勤等记录;商品可以拆分销售;药品查询;提供药品过期查询功能;药品批号管理和有效期管理;提供供货商管理和供应商药品信息管理;提供会员卡和会员积分管理等功能。本文对药店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研究。 1 背景及意义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药店的经营管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实施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3]。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信息,不但在数量上逐渐增加,而且各种数据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加工整理的要求更为复杂,随着工作量的不断增大,药店管理人员整日忙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4-5]。手工操作方式下,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很好地对药品信息进行处理,药品销售人员很难对客户做及时响应,一个较好的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相关信息的查询,实时、准确地反映药店药品的经营状况,使管理者做出更好的预测和决策。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互联网络,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既可减少了人力、财力的消耗,也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准确度,使管理者能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的完成工作。 2 系统设计 2.1 需求分析 在现行药店中,存在着工作内容重复,工作量大。在药店中从订货到销售期间需要经过很多流程,要重复录入很多的信息。药品名称,生产厂家,规格,包装等信息都要重复录入,这无疑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重了工作负担。查询,统计困难。每天的销售情况,只有把单据交给财务部记账后,才能反映给经理,决策者不能实时有效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出现的问题。 2.2 系统功能设计 药店药品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系统管理、药品信息管理、进货信息管理、退货信息管理、销售信息管理和库存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登录、修改密码、用户权限、系统用户。药品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有药品信息查询、添加退货记录、添加销售记录、过期药品提示、添加进货记录、低于下限提示。销售信息管理模块包括销售记录查询、销售日报表、销售月报表。进货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进货记录添加、进货记录删除、进货记录修改、进货记录查询:对药品的基本资料和信息进行查询。退货信息管理模块包括退货药品的基本资料和信息进行查询。库存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库存记录查询和过期药品提示。 2.3 数据库需求分析 信息要求:通常药店管理人员希望系统的数据库中包含药品名称、货号、入库日期、、进货单价、药品的数量、供应商编码、生产日期、有效期至、药品类别零售单价、退货日期等信息。处理要求:用户可以通过进货记录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并要求信息的处理快速而准确。 2.4 数据库概要设计 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这就要求数据库结构能充分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药品信息主要包括:药品编号、单位、规格、剂型、产地、药品条码、药品名称通用名、有效期、批号、商标号、厂价、零售价、类别、医疗保险编号、供货商编号、供货商名称。客户信息:客户编号、客户名称、地址、电话、网址邮箱。库存信息:药品编号、药品名称、单位、规格、有效期至、批号、数量、进货价、零售价、供货商编号、供货商名称、进货日期、进货单据号。销售信息:药品编号、药品名称、单位、规格、产地、批号、数量、零售价、销售日期、销售单据号。 3 系统实现 药店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有系统登录、药品信息管理、销售信息管理、库存信息管理等功能。系统登录模块的实现:用户登录窗口顾名思义就是对使用软件的用户进行身份校验,只有被允许的用户才能使用。药品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药品信息模块主要任务是显示药品的基本信息,添加药品的进货记录、退货记录和销售记录。报表的实现:报表系统可以对药品的信息记录、进货记录、退货记录、销售记录和库存记录进行查询并且根据查询条件生成报表。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交互设计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我们熟知的传统物品被附加上“智能”的前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利器来优化已有的产品是“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设计的一大思路。而家庭药物备用库的存在,关系到人们的健康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目标人群、使用场景等因素进行分析,考察现存产品存在的改进空间,以提高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用户体验。 关键词:智能 家庭 药品 交互设计 一 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网、智能化产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加深。物联网、智能家居、以及最近提出的“互联网+”等概念的提出,更是催生了一大批智能硬件产品,如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水杯等。而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又催生了一大批各式各样的应用,人们已经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来付款、记账、控制电器、甚至远程遥控家里的空调,可以说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个处理事项的终端了。 而药物则是人类目前最主要的医疗手段之一。无论是需要在医院进行深度治疗的重症,还是可以在家吃点非处方药就可以康复的轻症,药物治疗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当前,虽然医学的发展使得药物的丰富度已经大大增加,可治疗的病症也大大增多,但药物治疗在人们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用户体验方面的弱项,比如药品的错误使用、因种种原因无法及时用药、在没有医生的情况下即使是针对小病也不知如何用药、药品的管理等等。而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可以通过设计的力量来进行改善的。 因此,本文尝试利用物联网的思维和智能手机这一终端,通过对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目标人群、使用场景等因素进行分析,并考察现存产品存在的改进空间,通过交互设计的思路来提高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用户体验。 二 现存产品 在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家庭医疗服务这一领域,目前存在的产品主要是智能药箱和智能手机上的医疗类应用,这两类产品分别从硬件和软件的角度呼应了家庭药品医疗这一需求。而本文对此领域现存产品的考察也从这两个方向着手进行。 2.1智能药箱 在与家庭或个人医疗产品中,药箱是与药品接触最为紧密的产品。因此,在考虑智能化医疗产品时,对药箱进行智能化,是最为直接的思路。笔者对市面上的智能药箱进行了调研。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药箱大多是以如下的设计: 1)一个可以感知用户是否服药并把数据上传网络的药箱 2)一款配套的用以提醒用户按时服药的手机应用 这类智能药箱可以借鉴的地方在于,此类药箱使用了传感器和无线数据传输,从而在用户无需主动做什么操作的前提下感知用户的服药情况,并据此进行提醒或记录数据的自动操作;而自动数据传输也可以方便地记录用户的服药情况,为后续治疗保存相应的数据。自动化是智能硬件的一大特点,也正是这一功能使得这类产品可以被称为智能药箱。 但此类智能药箱的局限之处在于,一次只能装载一种药品的设计使得一套产品只能满足单个用户在单次疗程中的服药。在用户完成一次治疗,下一次生了不同的病要吃不同的药品时,就必须把上一次的药品从药箱中取出,再更换下一次的药品,这样在使用时就显得十分麻烦。同时,这样的设计也无法满足家庭中多用户同时服药的需求。 2.2医疗类手机应用 目前国内有多款医疗类手机应用,如《春雨医生》、《丁香医生》等等,已经发展了若干年,并且在国内都有一定的用户量。这类医疗类手机应用大多涉及多个或全部以下功能: 1)简单病症的用药指引 2)药品正伪辨别 3)药房位置呈现 4)用药提醒 5)药品管理记录 6)医患问答 7)求医指引 8)医疗知识普及 9)医疗相关社区 可以看出,其中第1到5点主要是与药品相关,围绕如何用药、用什么药、去哪里买药等问题为用户提供帮助。而第6、7两点主要是为患者提供病症求医方面的指引。第8点是起到了传播、科普医学知识的作用。最后一点则是提供医疗相关的网络社区,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 此类应用主要思路是从医疗出发,通过为用户提供辅助医疗的服务来帮助用户更好地保持健康。由于大众缺乏对正确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而专家(营养学家、生理学家、健康养生专家等)掌握专业知识却缺乏与大众有效交流互动的方式。因此在之前,普通大众对于药品(尤其是非处方药)的使用和认识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而此类应用起到了普罗大众和专业医学知识之间的连接桥梁的作用,使得普通大众也能利用专业医学和药学知识来进行一些基础的治疗。 可以看出,目前的智能药箱的主要作用还是局限于“服药”这一点上,把用户的服药行为进行了优化;而目前的医疗类手机应用则立足于向用户传授一定的医学药学知识的出发点,虽然由于条件限制(只作为软件存在)而只能通过抽象的信息层面的角度来引导用户,但立足于让用户拥有一定医学知识的这一出发点,应该是家庭药品管理系统更进一步的智能化设计所应重点考虑的关键点。 因此,在对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家庭医疗相关的产品进行调研后,笔者初步认为,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应基于为用户带来一定的专业用药知识,并能够与药品的承载硬件――药箱紧密结合。 三 目标人群与使用场景分析 与目前市面上的智能药箱大多针对个人用户的单疗程治疗使用场景相比,人们更多与药品的交互方式是通过家用式的备用药箱来进行,而且服药的场景也更多是处于较为固定的室内。因此,本文将针对家庭用户的家用式药品管理系统这一适用性更为广泛的定位进行分析。 3.1目标人群:家庭用户 当把家庭用户设置为目标人群时,那就意味着这一产品的适用人群必须覆盖所有年龄与性别的用户,从婴儿到儿童、青壮年、中年、老年、孕妇等都需要考虑,而不同的用户在产品使用上的情况也是不同的。 3.1.1婴儿 婴儿无法自行服药,因此婴儿用户的服药情况和服药操作应该是由父母或其他照顾人员来进行的。对于帮婴儿进行服药的用户,需要考虑到该用户可能会需要同时管理他自己与婴儿两份药物的情况。 3.1.2儿童 儿童的情况与婴儿类似,但对于一些较轻的病症和药性较温和的药物,儿童可以自行服药。只是此时父母虽然不需要作为直接帮助儿童服药的角色,也需要作为监督和监护的角色。表现在产品功能上,可能需要为父母提供查看儿童服药情况和服药提醒的功能。 另外,儿童与婴儿服用的药物一般与成年人的药物会有所不同,如果误服了成年人的药物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设计时需要明确区分两者的药物。 3.1.3老年人 老年人的情况与儿童有一定相似。在步入老年期后,人体的视听能力就会逐渐衰退,身体的各个部分也逐渐变得不灵活了,而且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不太熟练,因此在服药说明中需要用较大的字体明确告诉老年用户服药的指引。另外作为子女的对于老年人也会十分关心,因此可能也需要为子女提供老人的服药情况。 3.1.4孕妇 孕妇用户在用药上有诸多限制,原则上孕妇用户的用药情况应当依照医嘱,但也有部分用户可能会自行服药。因此对于家庭药品管理系统,应当及时指出相应的物品是否有可能对孕妇的健康造成影响。 3.1.5长期病患者 对于长期病患者用户,他们需要长期服药,而且服用的药物组合较为稳定,这一点与其他用户一般为了应对突发疾病而服药不同。一般而言,对于长期病患者用户主要提供的是服药提醒功能,如若此类用户另外患上了其他病症,最好与医生联系,而非自行选药,以免不同药物之间药性相冲。 3.2使用场景 围绕“药品”、“家庭”这两点,并且结合之前对于目前市面上现存的同类产品的调研,笔者认为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使用场景应该包括如下三个场景: 3.2.1轻症寻求服药指引 家庭备用药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应对突发的一些轻度病症,如感冒发热、肠胃不适、烫伤等,因此这会是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最主要的使用场景之一。 当用户需要从备用药品中寻找可以治疗他当前的病症时,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应该能够根据用户所患的病症,给出若干个用药方案,并与当前的备用药品库存进行对比,得出一个可行的服药指引。如果当前药品库中缺少部分药品,也应提醒用户进行购买。 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的科技条件限制下,用户在家中无法完成对疾病的精准检测,因此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只能辅助用户进行一些较轻病症的处理。如若用户可能已经患上较为严重的病症,又或者用户目前的症状难以识别出病症,都应当提醒用户及时就医。 3.2.2服药 当用户已经从系统中获得服药指引或从医院带回来处方药物之后,接下来就是服药治疗过程。在服药这一使用场景中,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可起到提醒服药和服药情况记录的作用,在对应的时间提醒用户服药,并记录服药情况。 在这一场景中,通过什么途径提醒用户服药,通过什么方式记录服药情况,是需要在产品设计中加以考虑的。 3.2.3药品日常管理 除了生病受伤的时候以外,药品的日常管理是目前家庭备用药相关使用的一个经常被忽略的方面。药品是否过期、是否有一些药品不能放在一起、家庭备用药库中的药品种类是否齐全,是否有一些重要的药已经用完(比如经常会用到的创可贴),这都是与家庭备用药库相关的药品管理的使用场景。 作为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应当能够监测家庭备用药库中药品的情况,并且对于目前已有的药品的种类有一个概括性的展示,让用户能够方便了解目前家中药品的情况。 四 具体的软硬件产品设计 根据上述的用户群体和使用场景研究,能够为进一步的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由于备用药箱作为储存药物的产品,一般而言会放置在家里特定的位置,而这一位置不一定能够让用户随时注意到。因此,考虑到服药提醒等功能需要保证信息传达给用户,并且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随身智能终端,药箱硬件和手机软件结合的形式是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一个较为合适的产品形态。 4.1硬件设计 产品外观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好美学要求与产品功能、结构和工艺要求之间的关系。对于药箱硬件的产品设计,根据之前的调研结果,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设计目标: 1)不同药品之间要隔离开,防止药品之间药性相互影响; 2)考虑到药品性状不同、大小不同、固液不同等,药箱要能够收纳不同种类的药品; 3)取放药品要方便 4)由于属于医疗产品,因此外观设计上应以干净、整洁的风格为主。 从以上的设计目标出发,本研究最终的硬件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如图1)。整体结构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大箱体作为整体药箱的收纳体,采用白色磨砂的PP材料,干净整洁,同时也保证了强度。内层采用模块化的方形玻璃盒来收纳各种药品,以一个正方形格子为单位,根据药品的包装形状不同可以换用1×1、1×2、2×2等不同尺寸的玻璃盒,这样就保证了不同药品之间的分隔,并且在整体效果上也仍旧是干净整洁的。另外,双层结构还进一步保证了药品和外界空气的隔绝。 4.2软件设计 回顾之前调研的三个主要使用场景,会发现用户与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交互主要集中在软件上。而考虑到软件的交互时,则需要考虑使用流程与信息架构。本研究的软件设计以调研中的三个主要使用场景为主要设计依据,包含四个主要的使用流程(如图2)。 4.2.1主界面 作为用户进入软件后第一时间会接触到的界面,主界面承担着展示当前概况的任务。这一概况既包括药箱中药品的整体概况(如过期药物提醒),也包括当前用户的概况(如服药时间),某些情况下还会包括其他用户(如需要照看的婴儿或老人)的概况。 4.2.2药品列表 在药品列表的界面中以格子的方式具象地呈现了当前药箱中的情况(如图3),这是因为相比文本而言,可视化的图形利用视觉通道的快速感知能力,可以提高人们观察、识别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通过把软件中的格子与硬件中的玻璃盒相对应,用户可以非常直观地把软件中的提示对应到硬件中的药品上。这一设计被应用在软件中各个需要让用户与硬件药箱进行交互的界面中,从而使交互体验更直观。 4.2.3处方 软件设计中一个疗程以一张处方为单位。通过处方来把自行服药和从医院带回来的处方药这两种情况统一到一个交互流程中,简化了软件的操作,降低了学习成本。 4.2.4服药提醒 由于智能手机自带的通知功能,服药提醒便可以很方便地整合到通知功能中。 五 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医疗健康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如何利用好现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是这个时代的我们所应当考虑的问题。本次研究探讨了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在设计时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并进行了一定的设计实践。对于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而言,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是其产品设计的一大重点,如何使得软硬件之间配合无间,交互体验尽量流畅统一,是进行此类产品设计时所需要重点考虑的。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探究医药企业的药品管理系统及其实践 【摘要】 药品质量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阐述了医药企业药品管理系统的现状;重点论述了医药管理系统的构建步骤,核心功能模块与药品质量的要求;最后,探讨了药品管理系统的实践运用效果和维护工作。 【关键词】 药品管理系统;药品质量;实践运用 引言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随着医药市场的逐渐开发,医药行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保持增长的趋势。然而,在药品快速发展的同时,药品的质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作为医药生产和经营企业的标准GMP、GSP,在一定程度上为药品的质量提供了保证。但由于药品管理的种类繁多,业务量大和要求严格等特点[2],造成了药品管理的困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医药行业经营者逐渐意识到提高药品管理的重要性和加快药品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因此,医药企业运用自动化的软件对药品进行质量管理(进货、库存、销售等)和建立药品管理系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时,药品管理系统也是医药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3],它使得医药企业在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销售管理质量的前提下,改善药品管理的缺陷,从而实现医药企业的长久性战略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1 药品管理系统的现状 从国外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药品管理系统还处在逐步发展的阶段,药品质量管理水平也不尽人意。例如大量的伪劣假冒药品流通于市场和一些地下药品工厂生产商横行,这不仅造成了消费者的财产损失和健康损害,也破坏了医药行业的形象。 初期的药品管理软件系统包含的内容较少,主要是对单一药品的疗效,成份和生产日期等信息介绍,并不能实现信息的透明化、信息资源共享的优点。然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医药企业现行的药品管理系统一般能具备良好的质量和信息管理,且很小程度的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和具备原始数据的自动保存功能;同时,大多的系统都涵盖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药品信息管理等模块。这样不仅有利于数据的查询、提取和分析质量检测报告、药品销售情况统计,还可以实现销售信息和价格对消费者的透明化。 2 药品管理系统构建 药品管理系统应包含了药品的各个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医药行业的药品管理系统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类似的,主要包括录入基础信息、编辑订单、仓存管理和销售账本管理。 2.1系统构建准备 药品管理系统与其它的数据库操作工作原理类似,并对软件的要求和运行环境不苛刻,当前市场上存在的系统软件皆能满足操作要求。同时,该系统对硬件系统要求主要有拥有计算机、交换机和打印机等基本设备。 为了方便医药企业工作人员方便快速的查询药品状态,需要编写适用的药品字典。一般的药品编码采用6位制,按照大类分码―亚类分码―药品序码等命名格式。同时,编命时,药品名主要采用统一的名称,在编写不同生产日期等信息,这样在保证工作的延续性的同时,可以方便工作人员的识别、运行和管理。 2.2系统核心模块组成 药品管理系统的核心主要有药品销售、基础信息、库存管理、往来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是根据系统的功能来划分,有利于快速的反应和药品的管理,如下图所示。 图1 药品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 通过该系统,医药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系统性的管理。根据软件显示的数据,可以对仓储作出相应的调整,还有利于查询药品的销售情况。 3 药品管理系统功能模块与质量要求 3.1基础信息管理 3.1.1功能 该模块可以客户和药品的基础信息进行管理、信息检索功能。在为消费者查询更多的有关药品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医药工作人员还可对基础信息作出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有利于信息的综合管理。 3.1.2药品基础信息管理要求 通过科学合理的药品编码,务必做到药品信息的合理化和人性化,使得工作人员能及时、快捷和有效的录入。同时,单击查询链接时,系统能快速的提出该药品的详细信息。 3.2采购管理 3.2.1功能 该模块主要是管理医药企业的药品采购业务,以提高采购经营事务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采购工作质量高效率、低成本执行,使企业具有最佳的供货状态。 3.2.2药品采购要求 医药企业采购药品需以质量为前提,从合法的企业进货,对首营企业应确认其合法资格,并做好记录。购进药品应有合法票据,并按规定建立购进记录,做到票、帐、货相符。购进票据和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两年。 采购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时,应配备良好的包装,且包装封面应注明中药材品名、产地,中药饮片应有品名、生产企业、生产日期等信息;同时,进口药品应有符合规定的《进口药品注册证》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进口预防性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应有《生物制品进口批件》复印件。 3.3库存管理 3.3.1功能 该模块主要管理药品的入库、药品入库退货、药品库存查询,并对药品的价格信息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人员在便捷的管理药品库存,了解药品存储实时情况的同时,使消费者及时的掌握药品价格的波动,最大化的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3.1药品库存管理和陈放要求 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制定和执行药品保管制度,采取必要的冷藏、防冻、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保证药品质量,药品入库和出库必须执行检查制度。同时,药品的存放还需满足以下要求:①各类药品需按类别分开存在,例如内服药与外用药,挥发性较重的药品分开存放;②不同的药品对温度、湿度具有不同的要求,并严格执行药品的存放要求,最大程度和持久性的保存药品。同时,特殊的药品应根据国家严格规范保存;③针对危险药品,必须严格的执行国家规定。同时,危险品的陈列只能用代用品或空包装来陈列;④拆零药品应集中储存在拆零专柜,并保留原包装的标签。 对于特殊的药品,例如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需要进行特殊的管理。 3.4药品销售管理 3.4.1功能 该模块主要对药品销售和退货信息的管理,统计、汇总药品的采购、销售、库存信息,使得工作人员对药品的销售情况了如指掌,便于采购部门及时的采购、决策部门制定合理的销售和促销方案。 3.4.2药品销售要求 在实际销售中,中药材的销售需做到产地明晰,药品销售必须对症配药,且药品包装需提供科学合理的说明、剂量等;同时,药品的调配处方需认真核对,对禁用人员和超剂量的处方必须禁止调配;如特殊情况下,需要出具专业医师的处方说明。在注重药品质量的同时,需要对药品分类进行明码标价,务必做到不投机倒把的销售品质。 3.5往来管理和查询统计 往来管理模块主要管理消费者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进、销药品往来结账的信息,使得药品的采购和销售信息便于透明化,并提供药品的销售分析功能。主要包含了药品销售结账、药品入库结账及查询信息等。 查询统计主要管理药品采购和销售信息,使药品的信息保证在有效的查询状态,主要包括药品销售、库存和销售信息等的查询。 4 实践运用效果与维护 4.1药品管理系统实践运用效果 系统构建后,为了对系统的运行情况作出精确的评价和建立一个合格且让人满意的自动化系统系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对药品管理系统进行实践。同时,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关闭及退出时保存记录的提示;系统的可操作及数据库安全性能;数据查询便捷及数据溢出、越界均能进行非法提示;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兼容性良好,可移植性完好等。 在实际操作中,药品管理系统运行能有效的进行数据库和动态的更新,且数据的添加和维护性较好,有利于工作人员的便捷操作和熟练的掌握技巧,实现药品的有效流通。 4.2系统维护 药品管理系统维护的目的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应付信息系统的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各种变化,从而实现系统功能的改进、或解决在系统运行期间发生的一切问题。其主要分为纠错性、适应性、完善性和预防性等维护。 5 结束语 “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促发展”是一项普遍的真理。重视质量管理是每一个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社会科学技术的综合反映。尤其在医药行业,药品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药品管理系统对医药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帮助医药工作人员轻松、方便和快捷的查询药品采购、销售情况,实时的记录药品的往来记录,因时制宜的调整药品价格,为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从而促进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信誉的双赢。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医院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医药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系统在医院药品的管理的应用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药品管理是一项十分繁琐但又非常精细的工作,而医院的药品管理作为医院药品购买、补给以及发放的重要平台,是绝对不允许药品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可以看出,医药管理系统在整个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本文基于医院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并结合相应的案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为医院医药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医院;药品管理系统;信息;网络 一、医院药品管理系统的概述 医院药品管理系统(Hospital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HMIS),它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简称HIS)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1]。对于医院的药品管理系统,其已经成为医院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管理方式,同时由于其与传统的医药管理工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医院医药管理的质量以及信誉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为了实现医院药品的全方位地管理,可以对医院药品管理系统进一步地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一下几个部分:药品的发放、药品的入库以及药品的报损等三种管理方式[2]。在这一系统中详细地记录了所提供的药品的基本信息、药品的入库信息以及药品的报损信息和药品的具体库存的情况,于此同时,还能够对医院药房中药品的消耗情况或者各个科室中药品的收入情况进行详细地统计,并予以制表。 二、医院在药品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医院药品所拥有的特殊性等特点,需要对医院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虑和分析,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分为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分别是:药品的信息、药品的入库管理、药品财务的验收、药品的出库管理、药品价格的调整以及采购计划、药品的查询等7项。对于药品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药品的名称、药品的分类、药品的摆放位置(主要通过编码的形式标注)以及药品的医保信息和药品的价格。 在我国的药品管理系统中,最常用的药品出库模式就是先进先出的自动出库管理体系,但是这一过程必须要严格遵守我国药品管理的相关规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药库中药品产生积压甚至失效,避免了药品过期造成浪费的现象,而且还能方便地对药品出库的情况进行统计,使药品的采购营造良好的循环模式。根据我国国家发改委以及省物价局的相关的文件,需要对药品的价格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且还要根据价格调整的依据来对价格调整的依据进行选择,对药品的名称进行重新地调整,初次之外还要调整药品的规格、生产厂家以及供货价和零售价。这样一方面可以协调医院药品价格与市场药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病人以及医院方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还要将药品价格的变动情况详细地记录与每月的医药报表中,方便随时查阅。 为了对医院的药品进行及时的补给以及供给,需要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采购计划的制定可以依据各种药品的月消耗量来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一方面可以对临床的用药做到有效地保障,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预防药品的短缺、积压甚至失效。所以,制定一个详细科学的药品采购计划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对于药品的查询而言,就是实现能够随时方便地对各种药品的信息进行调取,例如,药品报账员只需输入相应药品的代码并且限定相应的时间就可以迅速对此段时间内该药品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并为能够方便了解药品的采购信息并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提供依据[3]。 三、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为了能够详细地对医院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说明,现以河南省XXXXX市中心医院信息科为例来进行论述。对于整个医院的药品管理系统而言还可以将其具体划分为三个小的管理系统,这三个管理系统分别是:药库管理系统,门诊药房收费管理系统以及住院药房管理系统。 (一)系统的开发平台 由于本医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网络体系,各种网络设备相对而言较为先进,所以,依据本医院对药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期需求分析,考虑本系统中的额实际运行的环境,确定本系统采用B/S(Browser/Server)的模式。在本模式之下是所谓的“客户端”就是浏览器,只要客户机上安装了浏览器就能使用本系统,所以对于用户平台而言基本上没有任何局限性。本系统选用Microsoft公司的VisualStudio2005,选用C#语言进行编程[4]。 (二)处方模块的功能及其实现 在本模块中,用户可以通过用户名以及密码来对合法用户进行验证,当用的输入正确的用户名以及密码之后用户的信息就会提交到数据库进行匹配,匹配成功之后用户就可以进行登录之后的各种操作。如果匹配不成工,就会给出相应的提示信息,用户可以再次进行登录。医师的用户名以DR开头,医生在此系统中的权限就是为病人开具药方。在随后的生成临时处方之后,医生可以在临时处方中对处方的量进行修改。待此操作完成之后,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张处方取药的单子,患者就可以拿着这张药单去缴费以及取药。 (三)对一般的错误信息进行约束 在一般情况下,被查询的模块的条件不能设置为空。所以对于空的条件,系统为自动对用户进行提示。 四、结论 医院建立良好的药品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有利于医院的药品管理向着规范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还可以借助有效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那些不必要的大量的重复的劳动,弥补了传统药品管理系统中的不足,大大地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于此同时医院的服务质量也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仍然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是我们的药品管理系统不断的改进和充实,使其日臻完善。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医院药品管理系统更新升级难点及建议 摘 要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药品管理系统已从最早的计算机单机应用,发展到局部联网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从药库药房网络化管理,发展到以药品帐务管理为中心全院信息系统网络化互联。原有的管理功能模块设计已无法满足日益深入的多元药品管理需求。许多医院开始对药品管理系统进行升级。但升级开发还是围绕在解决现有药品管理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对现代药学模式下药品管理模式思考较少。现代化医院药品管理部门的职能发生显著变化,药品管理系统的升级不能落后于职能的变化,考虑后续的拓展空间和接口衔接准备,实现几个转变:由医院内部系统向融合政务监管、供应链的多元化系统转变;由单纯的药品帐务管理辅助角色向药品信息咨询、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等多目标系统转变;由疾病治疗向构建病人为中心的全程化药学服务信息系统转变。 关键词 药品管理系统 升级 更新 问题 1995年5月,卫生部开始推动“金卫工程”,构建跨世纪的国家医疗信息网络,引导中国医疗卫生行业进入信息时代。同期,军队也开始实施全军信息化三大工程:军字1号、军字2号、军字3号[1] 。时至今日,大多数医疗机构已建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与医疗信息系统,对患者预约挂号、门/急诊患者基本信息、病案信息、计价收费、医院内部人事,工资管理、财务管理、科室成本管理、医院固定资产及设备管理、医院后勤及物流管理、药房库房管理等均有涉及。 但是,中国已建成的医院信息系统多数属于以内部管理为出发点的医院信息系统,甚至于是以经济管理效益为中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药品是医院管理的主要物资和费用支出重点,药品管理系统必然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药品管理系统已从最早的计算机单机应用,发展到局部联网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从药库药房的网络化管理,发展到以药品帐务管理为中心全院信息系统网络化互联。原有的管理功能模块设计已无法满足日益深入的多元药品管理需求[2]。许多医院开始对药品管理系统进行升级。笔者查阅多篇文献,设计者对系统体系架构的选择、开发语言、数据库选择论述较多[3~7]。对功能的开发还是围绕在解决现有药品管理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对现代药学模式下药品管理模式思考较少。本文围绕药品管理系统升级方案设计及应完成的前瞻性思考进行总结。 1 现代化医院药品管理部门的职能发生显著变化 1.1 医院药品管理的业务范围不再局限于院内应用,网上药品采购、零库存管理、与供应商物流的衔接等等,使医院药品供应形成与院外相连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突破医院院墙的限制。 1.2 电子政务药品监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药品监管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特殊药监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都开始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医院的预警、监测指标不能再简单定位于药房内部管理,要考虑与电子政务的无缝衔接。 1.3 新的医院药学已经参与到药物研发当中,临床药物试验、药物经济学研究等使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医院的药物相关科室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制剂,有向整个药学领域拓展的趋势。结合临床药物治疗学、分析化学、生物技术的药物信息系统软件,已经成药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衍生应用。 1.4 新医改,医保政策已经对医疗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关口前移将形成以病人为中心的新的医疗卫生模式,传统的以内部服务为主,远离病人的药品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完成为病人服务的最终目的。新的药学发展,应当结合电子病历、远程监测等互联网应用,提供延伸的药品咨询服务。 2 我国与国际药学管理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近年来,得益于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药品采购、保管、供应发放等最基础的药品管理和处置业务都纳入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完成从药房单机到院内互联的初步底层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推动医院药学的发展。但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医院药学,国内医院在临床药物配置、临床用药辅助决策系统、单剂量化自动包装、发药机器人、条形码技术应用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家庭用药支持平台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差距颇大。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研发和投入不断增加使新药面市的速度加快。据统计,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药物总量已经超过4万种,随之而来的就是与药物相关的信息爆炸式的增长。这对临床医师药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迅速完成知识更新,为合理用药找到依据。在这个过程中,附属于药品管理系统的药品应用知识辅助系统就发挥出重大作用,未附加知识辅助系统的药品管理软件可能因学科发展而被淘汰。 发达国家运用信息系统监测药物不良事件,自动监测可大大地提高药物不良事件(ADE)的报告率,而且比病历检索ADE的方法更具成效。有国外研究表明,在一年中,通过对36653名病人监测,在648名病人身上共发现731例ADE,而医生、药师、护士仅报告其中的92例。计算机也可以应用于辅助鉴别和诊断ADR,如药物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计算机化评分法[8]。 3 信息系统本身的完善升级欠缺拓展空间和接口衔接准备 目前进行系统开发,研发人员选择二层的C/S结构或三层的B/S结构,C/S结构的Client端一般是使用GUI的Windows操作系统,Server端运行UNIX或Windows Server与单层的主机/终端方式相比,这种开放式体系结构的耗费大大降低,分布式的计算结构充分利用整个系统的资源,Client端的GUI使用户使用更加方便,RAD使开发人员能够快速地开发各种应用。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这种模式统一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两者各有特点。系统的统一和维护便利,影响后续升级的最优架构选择。 目前,国内的医疗管理数据主要是通过HL7(healtll level seven)作为数据交换标准,与PAcs,uS等一样实现企业级的应用集成,即将进程、软件、标准和硬件联合起来,在2个或更多的企业系统之间实现无缝集成。除HL7的应用研究外,国内还没有医院标准接口数据规范,数据接口问题是建立多平台的药学数据库并实现与HIS系统和外部网络进行无缝衔接技术瓶颈之一[9]。 基于上述分析,在中国医院药品管理正在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多元化过渡,经历着从单纯的药品保障供应业务为主向科学管理和药学知识服务型转变的过程。如果延续传统业务型医院药品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模型,会使药学局限于药品,无法跟上医疗卫生管理发展的步伐,无法适应来自医院内部学科交融、来自外部管理者、物流配送者、来自患者的多元化需求。 对药品升级方案的设计不能简单由系统技术开发人员为主导,在进行项目设计时需考虑以下几点。(1)剖析医院药品信息系统,结合药品管理领域的变化需求,引入多维度概念;(2)建立灵活高效的用药管理辅助系统,适应学科的快速发展,实现快速迅捷的院内药学及合理用药知识共享;(3)条形码等新兴技术与药品管理系统结合,提高供应链效率;(4)从单纯的药品帐务管理应用,发展到应用数据库进行预警、支持辅助决策;(5)集成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系统、药品信息咨询系统。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医药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使医院、家庭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等相关的机构或组织信息畅通。因此,药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不仅仅是医院管理的信息化,而是临床的信息化和行业的信息化,信息技术本身就可应用到疾病的诊治和预防中去。按照这一组织模式,系统构建按照内部应用和外部服务2条线延伸。内部应用以服务于医院内的病人和药房内部管理为内容,形成基于临床药学知识和管理综合信息的辅助决策系统;外部应用以服务于院外的病人和药学监管为主要内容,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病历的运行系统。 概括地说,药品管理系统的升级要实现几个转变:由医院内部系统向融合政务监管、供应链的多元化系统转变;由单纯的药品帐务管理辅助角色向药品信息咨询、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等多目标系统转变;由疾病治疗向构建病人为中心的全程化药学服务信息系统转变。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目的:探讨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方法: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采取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其应用到药品管理中,包括药品的采购管理、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信息管理以及财务管理五个方面。结果:加强了医院的药品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结论: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后,使医院库房的药品管理更加规范科学。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 药品管理; 应用 药品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 svstem,HIS)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医院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根据我院药品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医院库房的药品管理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5个部分:药品采购管理、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实现了库房药品的全方位管理[1]。体现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科学性、规范性。真正落实新医改方案中提到 “加强信息管理,以医院管理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1在药品采购管理中的应用 药品的采购是医院库房药品管理的首要任务,库存药品积压过多会增加流动资金的占用,形成浪费,因此我院对每种药品库存数量的高低限额进行设定,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及时的查询各类药品信息,自动提取出消耗量大于库存量的药品记录及药库库存最低限额,生成相应的药品计划数量,药品采购员根据生成的计划表,进行合理分析,从而及时的制定出药品采购计划[2]。另外再根据特殊时期药品出库量、市场供应情况及药品实际销售情况等确定药品的实际采购量,这样在保证临床用药需求的同时控制好药品的库存储备量,实现药品采购的智能化[3]。 2在药品出入库管理中的应用 药品的入库验收是药库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药品质量及临床用药安全的关键所在。药品按计划入库后,先由药库管理人员与入库信息进行清点核对,包括品种、规格、数量、价格、批号、有效期、检验报告单、生产厂家等信息。对于特殊药品如进口药品、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对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等药品需要按照特殊规定来验收。凡是不符合规定的,拒绝验收入库。核对无误后将药品入库定位归放,并增加库存数据,确立入库的记录,打印药品入库验收单[4]。 药品的出库,药库管理人员应该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出、易变先出”等原则出库,也可以通过各药房提出的领药申请,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经系统确认后,自动减少库存量,确定药品出库单,完成出库。另外管理人员应该对出库的药品信息进行复核,及时更正有误的地方。这样不仅提高了出库的工作效率而且减少了错误。这样使所有的药品发放均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各部门都可以及时掌握药品的库存变化情况[4]。 3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药库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设定库存药品上、下限额,当达到下限数量时,表明药品数量不足,系统自动提示,来及时制定采购计划;当达到上限数量时,表明药品数量充足,查看各药房库存,以备药房请领。这样可以保证库存量始终适当,既满足了临床用药的需要,又避免了药品的库存积压,为医院减少了流动资金的占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库存信息化管理对库内药品的有效期进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效期的报警系统,提前提醒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近期药品,做到“近期先出”的原则,避免药品在库内积压和过期失效,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证了药品的质量,还大大提高有效期的管理水平[2]。利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药库的盘点工作不在繁琐,盘点时根据入库的批号,顺着排位顺序依次盘点,将近期药品作出特殊标记,使用管理系统随时进行查询,核对方便,使盘点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使管理工作更加简便、准确。 4在药品统计查询中的应用 我院库房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综合统计与数据查询的功能,对药品的来源及去向可作月度、季度以及年度统计,还包括对药品入库、库存及出库的数量金额等。可以随时查询药品的生产厂家、进价、数量、金额、批号、有效期及药品的出入库情况,及时了解库存量。进行单个或分类品种的查询和统计,也可以按任意时间段进行查询、统计分析等。这便于定期对各种药品进行监控分析,比较每个月的使用量及药库与各药房之间的库存差异,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药品的合理调配及采购销售提供了科学依据,保证了药品的质量,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5在药品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建立财务报表,反映和监督医院的药品收支情况,及时解决药品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财务部门以此来管理药品收支结余,有了可靠准确的保证。在调价与报价方面是根据药品调价通知,在药库管理系统上修改价格,其它各级子药房等相关子系统中自动生成新的价格,实现药品价格的中央控制,避免了调价不统一,一药多价现象的发生,保证了新药品的价格执行的准确及时,避免经济损失。 6结论 总之,加强医院库房药品的管理,是保证医院药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其实现信息化管理已是医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我院通过在库房药品管理的五个方面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了药品库存,降低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这是一个使药品的管理更加规范科学的有效管理手段。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的药品管理中。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基于C/S结构的药品管理系统浅析 摘要:基于C/S结构的药品管理系统能实现药品的入库、出库、销售,以及在库药品的查询和对销售额的报表统计等功能。其在门诊药房的应用将大大提高门诊工作效率,提升药房内部管理水平,为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 C/S 药房管理 药品管理系统是医疗机构药学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其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它的应用是实现药房管理信息化、药品管理数字化的主要手段。药房是医疗机构中最繁忙的部门之一,本系统为了管理好药品信息,利用软件工程原理,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实现了药房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这一系统在门诊药房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业务管理水平,而且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病人候药时间、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改善和促进作用,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系统模型设计 药房管理系统是基于C/S模式来实现用户使用的,对于客户端的实现,除了一般PC机的软硬件要求之外,只需要安装Microsoft的.NET Framework框架的相关版本即可。典型的C/S模式应用系统网络结构如图: C/S(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方式的网络计算模式,其工作分别由服务器和客户机完成。服务器负责管理数据库的访问,为多个客户程序管理数据,并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排序,此外还要对客户机/服务器网络结构中的数据库安全层加锁,进行保护。客户机负责与用户的交互,收集用户信息,通过网络向服务器请求对诸如数据库、电子表格或文档等信息的处理工作。 可见,在C/S模式中,资源明显不对等,是一种"胖客户机(fat client)"或"瘦服务器(thin server)"结构。 硬件环境:内存64M以上的计算机 软件环境:搭建MicrosoftMicrosoft .NET Framework 2.0 以上框架,安装安装开发的相关的药房软件。 2.模块功能设计 根据对系统的定义,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如图1.1 根据各功能模块和相应业务功能的对应关系,分析各功能模块之间的相似性,将对各功能模块具体实现时的开发工作产生一定帮助,分析结果如下: 1)库房管理和药房管理之间有一些相似的功能,如药品入库、药品入房、药品管理、药品预警、药品盘点、药品退回等,它们或者是通过功能实现将药品数据从一个数据源转移到另一个数据源,或者是对药品数据中相似的部分数据进行维护设置。 2)库房和药房管理中各功能的操作都主要采取了表单和表单药品的方式。 3)库房管理和药房管理的各小功能模块中都需要药品查询,虽然,查询的药品数据来自不同的数据源,但查询的方式都是根据拼音码和五笔码进行模糊操作,因而各模块具体实现时将会共用这种查询方式的实现。 4)表单药品查询打印模块中,各子模块之间由于都是对不同表单和表单药品的查询,因此,查询方式都是根据表单或是表单药品的一些相似字段来进行按多条件匹配查询。 3.模块详细说明 因为列出系统所有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需要很大的篇幅,同时考虑到模块之间实现的相似性,所以此处只对药品商业信息功能进行详细说明。 主要分为中草药和中成药两个表,左边列表将显示根据药品的拼音码和五笔码查询出来的药品,在右边可以新增一味药,也可以对已有的药品进行基本信息修改和删除该药品。 药品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药品名称,药品编号,药品主治等。 该功能的实现过程主要如下: 药品商业信息查询药品商业信息编辑药品商业信息刷新显示 现分别对以上三个功能实现的设计进行说明。 1)药品商业信息查询 该功能实现主要是能够让用户根据药品的拼音码、五笔码从所有药品的商业信息中模糊查询出指定的药品商业信息。由于药品的拼音码、五笔码属于药品基本信息,和药品的商业信息不是一类信息,因此,该功能实现的过程如下: 根据拼音码、五笔码模糊查询药品基本信息,根据药品基本信息中和药品商业信息的对接信息查询药品的商业信息。 编辑操作主要指是增加、修改、删除药品商业信息,本功能的实现主要考虑的问题是能让不同类型的药品能在同一个信息编辑框中实现信息维护,同时对药品商业信息中部分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信息的填写规范做相关的验证和限制。 3)药品商业信息刷新显示 能够实现药品列表中药品商业信息和编辑框中信息的同步。考虑到不同实现方法对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决定在药品商业信息编辑成功时,让药品列表中的相应药品的商业信息从编辑框中重新获取,以达到信息同步的效果。 4.总结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基于C/S结构的药房管理系统能够在大大提高药房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的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减轻服务器的负担。从而可以在较低系统的硬件成本下,发挥出更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另外C/S结构的系统安全性较高。当然C/S结构不足之处也是有的,比如:客户端PC机需要安装系统客户端程序才能进入系统,灵活性降低和维护成本高,发生一次升级,则所有客户端的程序都需要更新等。当然这些不足对于一个小型的药房管理系统影响并不大。因此,基于C/S结构的药房管理系统前景巨大。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基于Delphi2010高职院校医务所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该系统是实现高职院校药品销售管理系统,该系统以Delphi 2010为开发平台,支持Access数据库,功能有:药品维护、销售管理、库存管理、数据统计/报表、系统初始化、系统维护六大模块。该系统特色有:操作简单,界面整洁,功能强大,人性化设计,故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解决了高职院校医务所中目前存在的药品管理和医疗卫生数据统计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药品管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医疗门诊的诊断、治疗和药品发放,各类传染病的防疫防治,组织师生定期体检,对医务所药品库进行管理,审核教师需报销的医药费。日常工作基本以手工完成为主,在这种工作方式中,计算机只起到辅助办公的作用,没有实现对数据有效管理和减轻医务所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的目的。因此,建立一个相对功能完善的药品管理系统有助于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供对药品的有效管理、杜绝浪费,提高为师生卫生服务的水平。系统分析通过对医务所日常工作的充分调查研究,建立校医务所药品管理系统,实现医务所工作的计算机管理。通过建立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医务所管理系统减轻卫生所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开发的药品系统,是一个用于药品管理系统,可适用于高职院校和大中型药店。用软件操作解决了人工操作中存在的速度慢、效率低的缺点。从采购到售出的整个过程,药品信息都保存在数据库中,确保了数据的安全,又有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让使用者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 1药品管理系统分析 1.1需求状况 开发的药品管理系统,是一个用于高职院校医务所的药品管理系统,具备了药品管理方面的功能,也具备了数据分析功能,后期还会加上联网功能,实现校园数字化系统之一。开发的目标是方便药品管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应用型软件,同时也能监控到我校的医疗卫生状况,为我校师生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做保障。为了更好的开发该系统,到医务所详尽的了解的各个环节,从进货、库存、销售、药品统计等。 1.2药品管理系统流程 药品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如图1所示。 1.3药品管理系统结构 药品管理系统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该软件主要具有四大功能:信息录入、业务处理、统计分析及系统维护。 1.3.1信息录入 主要功能是由四个模块组成的,药品信息、操作用户信息、生产商资料及供应商资料组成的。 图1数据流程图 图2结构图 药品信息:编号、药品名称、名称拼音简码、简称、性状、规格、包装、剂型、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条形码、生产厂家、厂家信息等,还可以自主添加各个选项,这些信息可以从其它资料库导入。 操作用户信息:姓名、登录名、密码。 生产商资料:编号、生产商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 供应商资料:编号、供应商名称、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各项中都有详细参数,也可自定义项目上去,更加方便信息的管理。操作用户信息中,设置了不同的权限,对不同人员实行不同的权限,方便对药品的跟踪。 1.3.2业务处理 主要有入库记录和销售记录两个模块。在药品管理系统中,采购记录中含有入库数量、时间、有效期、采购人、价格、录入员等。出库记录有,购买人、数量、价格、报销额度、时间、录入员和数据统计等。 进销功能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可以使用户清楚的看到每次入库和出库明细,药品的情况,并仔细的记录了各项参数,包括购买数量、时间、批号,有效期,药品信息、操作人等,使各项药品信息直观明了。 1.3.3查询统计 查询统计中有,库存查询、信息统计、销售汇总、缺货提示和过期报警五大类。在对医务所进行了实地调研中发现,清点库存是一件劳时又劳力的工作,又不能及时掌握药品的有效期,不能有效的对药品进行管理。药品数据统计也是一项繁锁而枯燥的工作,但对了解我校师生的健康状况统计是一件必要的工作。在设计该系统时,库存查询和数据统计功能是主要的组成部分。 销售汇总中有最热销药品品、最近热销药品、销售金额、报销金额等,全面的介绍了医务所现在的药品情况。缺货提示可以自定义一条警戒线,当超过时就会自动提示,避免了药品出现缺货的情况发生。过期警报同样可以自定义警戒线,当药品的有效期超过这条警戒线时就会自动报警提醒,使医务人员能及时对这批药品进行处理。这样就能更好的对药品的情况进行掌握,避免不必的浪费和滥用。 1.3.4系统维护 主要是由参数设置、用户管理、数据处理三个模块组成。参数设置可以设置系统的一些参数,如单位维护、剂型维护、包装维护等。用户管理中有,添加新用户、删除用户、用户权限设置、用户资料设置等。数据处理中有,数据恢复、数据备份等,可帮助用户完成某个时间段内数据的恢复和备份;所有的参数设置都尽量的详细,也有自定义项,让用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更好的进行选择。 1.4系统性能分析 该系统有以下特点:1)运行稳定,软件支持win98以上系统运行环境;2)操作简便,故有人性化的设计,让用户轻易的找到所需;3)功能强大,不仅可以药品进行进销存管理,还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具备药品字典管理、药品拼音简码查询、药品基本信息管理功能,可完成药品的采购、入库、出库、销售、核算、查询、多种报表输出等各种事务,以达到更好的为用户服务的目的。 2系统数据库设计 2.1数据库 药品管理系统,是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医务所药品管理质量、弥补人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而开发的。需要存放大量的药品信息,人员信息,历史记录,信息的操作频度相对较高。对存放大量的个人信息,故对安全性要求也比较高,Access数据库虽安全性不是最高的,但其性能已经足够满足系统的需求,故选择了Access数据库,Access的优点有:1)存储方式简单,易于维护管理;2)面向对象;3)界面友好、易操作;4)集成环境、处理多种数据信息;5)Access支持ODBC;6)支持广泛,易于扩展,弹性较大。 总之,Access是一个既可以只用来存放数据的数据库,也可以作为一个客户端开发工具来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即可以开发方便易用的小型软件,也可以用来开发大型的应用系统。Access还可以将程序应用于网络,并与网络上的动态数据相联接。利用数据库访问页对象生成HTML文件,轻松构建Internet/Intranet的应用。 2.2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数据库中存放的是需要及时更新的信息,设计软件时分别建立了不同的表,在这里只将部分数据库表的逻辑结构列举如图3。 图3数据库表的逻辑结构 3结束语 使用基Delphi 2010为开发平台开发的药品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我校医务所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本系统成功解决了医务所中存在的采购、库存和销售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校医疗信息统计奠定了基础,为建设数字化校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该系统经测试和医务人员使用后,一致认为使用该系统比起以前的手工操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强度,极大方便了学校的医疗卫生统计工作,使医务所为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师生。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关键词 高血压 药品管理 系统 研发 高血压是世界流行病,其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 为了控制和降低高血压死亡率、致残率,研究开发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系统采用C/S结构,界面框架采用Powerbuilder 8.0工具进行开发,模块应用程序采用Delphi 7.0工具进行了系统开发。结果,通过使用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提高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网络化、程序化、制度化,提高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的利用率、周转率、及成本核算的准确率。现报告如下。 设计目标和技术特点 设计目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颂布的《药品法》、《传染病管理法》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发社区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为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化、数字化、程序化指导,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设计原则: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协议和接口的原则,确保系统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采用国际通用的软件开发标准和开发工具,确保系统的开放性和较高的可维护性;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以适应不断发展业务需求;充分保护现有软硬件和数据资源。根据《药品法》、《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高血压防治的自动化网络平台,推动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提高业务处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采用以C/S模式为主体的体系结构。界面框架采用Powerbuilder 8.0工具进行开发[1],模块应用程序采用Delphi 7.0工具进行开发。系统功能强大、稳定、操作方便;数据库端充分利用了sql server 2005的特性,利用存储过程实现了大量业务处理逻辑的封装,利用触发器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文档处理系统采用MS Office 2003。 外部接口:软件接口可将数据输出到Excel,Word或Access等[2],或从这些格式的数据文件中导入数据,从而使用户有更大的灵活性。硬件接口主要解决从各种检测设备中自动提取数据。 运行环境:硬件平台,微机(CPU 586及以上,内存64M以上),打印机(针式Lq1600系列),磁卡读卡器(RS-232串行方式)。软件平台:中文WINDOWS 98/ME/NT。应用软件:开发工具Visual Basic[3]。数据库用Microsft Access。服务器网络操作系统选用Microsoft Windows 2003,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5,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vistar系列,文档处理系统采用MS Office 2003。 系统功能 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主要子系统包括:药品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库存管理、查询管理、数据字典。由系统主控模块负责各个子系统的统一管理。 药品管理:主要用于维护系统基础资料、相关标准等,提供整个系统运行所须的基础数据设定功能。相关标准包括词组查洵、收费标准和处置费设定。 入库管理:主要登记编号、入库时间、进货单位、药品种类、数量、单位、价格、厂家、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加价比率、经办人等。入库登记药品名称采取词组查洵。出库管理主要登记购买单位(人)、出库数量、药品名称、出库时间、经办人等。出库时药品名称采取词组查洵。 库存管理:库存管理采取计算自动化管理,能做到药品先入先出、效期短的药品优先出库,药品数量较少时能自动提醒。 查询管理:系统查询功能十分简便、易行、快速、准确,可查询所有处方和药品入出和库存管理信息、也可按时段查询科室、人员、时段的成本、收入和利润进行成本核算。药品库存查询可按药品名称、批号、入库时间、有效期、厂家。查询使用十分科学、快速、方便。 数据字典:数据库数据字典不仅是每个数据库的中心。而且对每个患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用户可以用SQL语句访问数据库数据字典。本系统数据字典主要包括检测类别、包装形式、物态颜色、检测目的、样品处理方式、报告单标识、化学单位设置、报告设置等。 系统维护:包括备份数据、恢复数据、系统设置和修改密码功能。信息资料、信息模板等数据,定期备份。提供用户权限管理功能可自行编辑对象的编码和内容,方便添加、修改、删除信息资料,提供操作日志管理功能;提供在线帮助功能等。 系统的特点 该系统的设计是基于药品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而设计开发的。它遵循QA/AC、ISO9000、ISO/IEC 17025等管理规范,对影响药品管理质量的要素,包括人员、仪器设备和方法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系统有以下特点:采用Windows NT技术和先进的Client/Sever客户/服务器模式,支持MS-Sever Sybase等多种大型数据库,提供intent服务;治疗按中国高血压联盟推荐的NAH方案,该方案治疗效果好、费用低;采取模块化设计,可方便实现系统功能的增加及调整,易于升级和维护,具有修改、查询、快速、准确等优点;本系统硬件要求低,运行费用少,而且界面美观,操作简便,经过几天的培训就可上岗,适合基层医院使用。数据输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直接录入、拷贝录入或批量导入。数据输出可以打印,也可以导出为Excel、Word、HTML等格式。这样,有效保证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无纸化。 讨 论 我国的药品管理工作进入了网络管理时代。为了提高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网络化、程序化、制度化,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把药品管理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发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实现了以药品管理工作为核心的的全方位管理,该系统有以下优点:该系统操作快速,准确、方便,实用,药品从入库时间、进货单位、药品种类、数量、单位、价格、厂家、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加价比率、经办人等,全部微机化,信息由手工记录变成自动记录,使药品管理管理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药品信息资料可在微机上长期保存,利用率高。同时也保证了药品信息的真实、可靠。特别是库存管理采取计算自动化管理,能做到药品先入先出、效期短的药品优先出库,药品数量较少时能自动提醒。系统查询功能十分简便、易行、快速、准确,可查询所有处方和药品入出和库存管理信息、也可按时段查询科室、人员、时段的成本、收入和利润进行成本核算。药品库存查询可按药品名称、批号、入库时间、有效期、厂家。查询,使用十分科学、快速、方便。使用该系统后, 深受药品管理工者的欢迎,社区药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药品管理工的规范化管理,使我市药品管理工上了一个新台阶。 总之,通过该系统的实施,加强和规范了药品管理,优化了工作流程和岗位安排,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工作运行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当然,该系统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完善,扩充网上对外服务功能,以及与疾控机构其它业务系统的有机整合,建立标准统一的药品管理软件,以便资源共享。其次是各单位也耍增强药品管理意识,贯彻执行《药品法》《传染病管理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药品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协调各科室药品管理工作的关系,固定和培训专职药品管理工员,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管理工作的水平。使药品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程序化、规范化。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医院毒麻药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各种毒麻药品的流失、滥用已成为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医学与社会问题。毒麻药品成瘾在许多国家的人群中流行成灾,极大地危及人类健康,严重影响着劳动生产和社会安全。在我国境内近年来也发生了许多阿片类成瘾人群,据国家禁毒委公布,其人数比例还呈上升趋势。因此,加强毒麻药品的管理势必在行。 我院于2005年由信息科的软件开发人员开发设计了“医院毒麻药品管理系统”,运行了3年多的时间,现在系统运行稳定,实现了毒麻药品的计算机化管理,防止了毒麻药品的流失、滥用,加强了药品管理,使医院的信息化管理迈进了一步。 系统概述 我院毒麻药品管理系统包括“住院麻方登记”,“麻醉药品明细账(住院)”,“毒麻药品总账(住院)”,“期初库存录入(住院)”,“门诊麻方登记”,“麻醉药品明细账(门诊)”,“毒麻药品总账(门诊)”,“期初库存录入(门诊)”等模块。实现了毒麻药品的全部管理,并且毒麻药品的月明细账、年明细账系统自动生成Excel表格,可通过网络上报当地卫生局,彻底改变了以前的手工报表方式,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报表。 平台设计开发的软、硬件环境 平台设计的硬件环境:奔腾1.8 GCPU、80G硬盘、512M内存,这是主流配置,相对较低的配置也可以运行此系统。 平台设计的软件环境:服务器都采用Windows 2003Server作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采用微软公司的SQL Server2000。工作站支持Windows9x、Windows2000、WindowsXP、WindowsNT系统操作系统。系统的开发模式为客户/服务器模式(C/S),开发工具采用了大型数据库开发工具C++Builder 6.0。 系统的登录界面 系统的主要特点 支持药品编号的操作,使得药品登记、查询工作极为容易;查询功能强大、方式灵活。如:支持多功能组合查询;独特药品编码技术。助记码采用当日日期加上自动序号,序号从001~999自动循环产生。一眼即能看出什么时间购入的药品,很好的实现了药品管理。自动生成毒麻药品的明细账和总账,并可自动生成Excel表格,对表格的格式和内容随意更改,上报至当地卫生局。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门诊、住院毒麻药品的登记:系统可以对整个药方的内容进行记录,其中包括的内容有药品名称、数量(出库)、病案号、处方号、性别、年龄、住址、科室、疾病名称、发药人、复核人、经治医生、投药日期、取药人姓名、取药人身份证号、麻卡号、操作员、操作日期、空瓶回收日期、空瓶回收数量、空瓶批号、药品规格等。其中这些项目的内容有一大部分的数据来自于医院HIS系统,只有一少部分数据是毒麻药品的管理员录入到系统中的,所以对于药品的管理员来说,系统的录入工作是非常简单,而且操作是很容易的,可以把以前的手工帐取消,只要基础数据录入到系统中去,系统会自动的记录药品的明细账和总账。 门诊、住院毒麻药品的修改:对已录入到系统中的处方系统提供了修改的功能,只要录入处方的病案号和处方号,系统会自动调出处方,同时,处方的内容显示在屏幕上,对这些内容可以进行修改,修改后可以保存。但是,有一部分数据是不能修改是,因为这些数据来自于医院的HIS系统。这就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门诊、住院毒麻药品明细账查询:录入药品名称和开始日期、结束日期作为查询条件,系统会自动生成表格,明细账可以表格浏览和打印,还可以生成Excel电子表格,并且通过网络上报至当地卫生局。 门诊、住院毒麻药品总帐查询:录入药品名称和开始日期、结束日期做为查询条件,系统会自动生成表格,总帐可以表格浏览和打印,还可以生成Excel电子表格,并且通过网络上报至当地卫生局。 门诊、住院毒麻药品期初库存录入:系统可以对门诊、住院毒麻药品的每一个品种的期初库存进行录入功能,录入后就可以形成药品的明细账和总账。而且系统自动的控制,每一个品种的期初库存只能录入1次,这样,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 和完整性,操作员在操作界面上是无法更改数据的,这样,就实现了计算机的毒麻药品帐与实际的药品数量相符,从而实现了药品的严格管理目的。 门诊、住院毒麻药品的空瓶回收登记、修改:系统可以对药品的空瓶回收情况进行登记,每一个处方的空瓶必须进行电脑登记工作,这样,确保了药品的不流失,严格地控制了毒麻药品,系统达到了药品的管理目的。 数据库结构设计 系统了功能强大的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开发工具,充分利用多功能模块和窗口设计形式,使各种对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关联。数据库的结构表如麻醉药品处方情况登记表或药品出库登记表,表名为DM_AnaMedPreReg、麻醉药品期初库存表,表名为DM_AnaMedSto、空瓶回收登记人表,表名为DM_EmpBotCalNam、麻醉药品破损登记表,表名为AnaMedDilReg等表。 综上所述,医院的毒麻药品管理系统在医院药品管理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实现了药品的科学化、微机化管理,从而为医院早日实现数字化医院奠定了基础。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药品管理系统设计及其实现 摘要:本文以青铜峡铝业集团公司医院为例,根据上级药品监督机构的要求和自身的具体情况,针对药品仓库管理工作,通过计算机来代替以前的手工管理模式,实现医院上千种药品及其他医用材料的入库、出库、药品验收记录,监测药品的失效期、盘库、财务统计等,使医院的药品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高效率,提高了医院药品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药品管理系统 一、系统需求分析 1、业务需求。医院原来使用的是人工管理模式,药品的买卖、出入全部采用手工方式清点核查,工作内容繁琐、工作量大,容易出现差错。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及时的对药品的流动进行管理,并且不能为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等提供精确的有价值的统计数据。老式的管理己不能满足现在的形式,计算机管理的适时出现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特别是在大型医院的管理中,计算机管理己显示出它的及时高效性。有效管理了人工录入,尽量减少了繁杂的人工处理,节省了人力和财力,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更多的机遇,争取更多的利润。 2、软件需求。对软件的需求是具有基本的浏览功能(能提供用户浏览所需的信息)、查询功能(可以根据输入条件查询与其相关的记录)、插入功能(实现新记录插入)、修改功能(对错误记录进行更正)和删除功能。对于用户界面,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多功能窗口运行。正常使用时不应出错,当用户的输入错误时应给出适当的更正提示。若运行时遇到不可恢复的系统错误,也必须保证数据库完好无损。系统要求具有严密的安全体系,以相应的权限来管理不同的用户,登录时使用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严格控制对数据和程序的访问和修改,以保证数据的不必要删除和篡改。能够根据采购、出库和调价准确地处理药品的账目。同时由于严格的计算机管理,排除了人为的浪费问题。药品进货查询,药品销货查询,贵重药品查询等,以图表的形式给出药品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情况。 二、系统实现的功能 药品管理系统主要涉及药库和各类药房(药房分门诊中、西药房和住院病区住院药房)之间药品的进、销、存等业务,并且和门诊计价、收费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药库和药房之间虽有联系,但又相互独立,药品管理系统主要管理医院所有药品的出入和内部统计计算,为药品会计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包括对所有药品有效期的管理。药品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实时动态数据处理,对全院药房提供动态的药品数据。(2)网络数据共享,药品管理系统并入医院网络系统后,使药品管理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进行数据共享。(3)对药品的有效期实施了真正行之有效的报警管理和报废管理。(4)优化管理,可以使药品库存得到最优化的管理,使库存损耗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库存自动报警。(5)丰富的查询功能输出,可以及时得到有关药品的大量信息。(6)一条龙管理,从最初的采购入库到发药到药房到卖给病人,实现自动监控调价等处理。 三、药品管理系统业务流程 通过对医院的实际调查分析,理顺了医院药房药库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具体内容。根据药房药库的工作特点和具体的工作需求,将药房药库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如下:(l)日常工作中,当药房药品发生短缺时,药房一般要通过请领入库功能向药库申请领药,并将申请领药药品品种和数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药库,药库根据库存情况确定向药房发放药品的品种和数量等信息,药房查收药品后,使用领药确认功能对收到药品进行入库确认,计入药房库存数量,使能在窗口发放。(2)当从医院内部其他药房或科室调入药品时,查收药品后手工录入药品品种和数量等信息使用调入确认功能确认入库,计入药房库存数量,使能在窗口发放。(3)由于某些原因需要将药房的部分药品退返药库时,药房先向药库提出退药申请,当药库通过退药功能模块手工录入退药单后,药房通过退药确认模块可以获得相关退药信息,并且把退药信息与现实生活中退还给药库的信息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进行退药确认。确认后库存信息发生改变,增加药库的库存,冲减药房的库存。确认以后,本次退药的药品数量,收款处不能再用于计价收费。(4)当从药房往其他药房或科室调拨药品时,使用调出功能录入调出药品信息。(5)当库存盘点发现实际库存与帐面库存不符,允许做盘盈和盈亏处理时,使用盘盈或盘亏功能将药品盘盈或盈亏信息录入计算机,增加或冲减药房库存。(6)当药房的药品发生损坏需做报废处理时,使用报废功能,冲减药房库存。(7)当由于其他特殊原因引起药房药品库存数量发生变化(例如借、还)时,使用其他入库或其他出库功能进行其他入出库处理,从而增加或冲减药房库存。 四、系统关键技术 1、在药品字典管理、药品入库单录入及出库单录入模块中,实现了药品的模糊查询功能。首先在录入药品字典时,自动获取药品名称的每个汉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将药品名称的简拼存入数据库。在筛选药品字典时,只要输入药品名称 2、在报表打印程序中,考虑到医院入库单及出库单都为多栏报表,所以报表打印程序使用了第三方控件FastReport报表控件。在报表编辑的页面设置界面上,设置栏数、栏间距、位置,就可以实现多栏打印。在报表编辑界面上添加一个Child,在事件中添加代码,用来控制打印空行的行数。这样就解决了打印空行的问题。 3、在数据库应用方面,为了加强数据的完整性约束和强制执行业务规则,使用了触发器。使用触发器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并发操作带来的各种编码重复问题;二是药品在出库管理模块中对库存明细当中数量的修改问题。这样避免了程序员编写复杂的程序来控制数据操作,也为以后程序维护带来了方便。 4.系统实现了版本自动升级。当用户打开系统时,系统会自动检测有无新的版本,当有新版本时,系统会提示用户升级。 5.系统实现了系统级消息处理,在任意一界面用户都可以随时调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计算器,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浅谈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浅析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时间表的应用 【摘 要】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轨道交通在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地位也日益显著。当今一些国际大都市往往已建成多条轨道交通线路服务于日常客运,这也就对其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本文简要论述了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时间表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全自动运行模式下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 【关键词】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机电设备 1 将结构布置由CAD图导入PMCAD中 以往我们建立结构模型通常是首先输入建筑轴网,其次输入各结构构件,以达到建立起建筑的结构框架的目的。由于这些都需要设计人员手工输入,故既繁琐、又容易出错。以下介绍的方法能有效的帮助设计人员将结构布置由CAD图直接导入PMCAD中。 步骤1.将标准层的结构布置在CAD图中整理好。 (1)各轴线必须完整,且周边外围轴线与轴线交接处必须剪切完整,做到不露边。 (2)梁、柱、墙的截面及位置必须按实际设计输入,其中梁只要求保证宽度按实际。 (3)轴线、梁、柱、墙须分别归入各自的图层内,做到不弄混、不重复。 步骤2.在PMCAD中识别给图素及构件,并转化为结构模型。 (1)打开PKPM软件,并点击PMCAD中的第六项“AutoCad平面图向建筑模型转化”。进入界面后,选择“打开Dwg”选项。之后,通过此选项打开之前已在准备好的结构布置CAD图。 (2)在打开结构布置图后,点击软件界面右手边的“选择”栏中的“轴网”选项,然后在平面图中点取任意一根轴线。屏幕上的所有轴网都会变成深色,表示所有的轴线已选取,最后按鼠标右键确认。梁、柱、墙也采取同样的方法处理。 (3)在完成了识别各图素及构件后,点击软件界面右手边工具栏中的“转换成建筑模型数据”选项。至此,结构布置由CAD图向PMCAD结构模型的转化已初步完成。由此建立起的初步结构模型的准确率要视步骤1完成的质量而定,最高的准确率能达到八成。 步骤3.调整结构模型。 (1)由于模型是通过CAD直接转换过来的,故其必定存在着各种偏差。其中,首先要做的是把节点、轴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好,以免对之后的模型计算产生影响。 (2)梁、柱、墙须根据实际的结构布置作出修整。尤其是梁,因之前转换时,软件只能识别其宽度,故梁高要重新在模型中修改。而墙则因软件是根据节点来定义墙的范围,故墙的修改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完成以上三个步骤后,结构布置由CAD图导入PMCAD也就完成了。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一个结构标准层的框架也就基本搭建完成了。而其中的关键是步骤1,它对之后各步骤的工作量大小产生较大的影响。 2 PMCAD中的各种快捷键 在结构设计人员中普遍感受比较深的是PKPM软件的模型输入须要用鼠标一项项输入,略显繁琐。而不像CAD绘图那样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的快捷键配合使用,来得方便。以下介绍的方法,应该能解决设计人员这方面的烦恼。 2.1定义PMCAD快捷键。 在正常情况下,PMCAD的“建筑模型与荷载输入”快捷键编辑文件“work.ali”会存放在以下目录X:\PKPM\PM(其中X为PKPM软件的安装盘)。设计人员通过“记事本”便可打开此文件,并对其进行编辑。打开“work.ali” 文件后,会显示以下内容: ''PO '' ''Point '' ''点'' ''L '' ''Line '' ''两点直线 '' ''PL '' ''Parallel '' ''平行直线 '' …… (以上面三行命令为例子,省略其余命令) 每条快捷键定义占一行,包括三项内容:快捷键名称、命令全名、说明文字,而每项由单引号括起来。以第一条命令为例子,PO即为快捷键名称,而Point则是这条命令的全名,最后一项“点”是对这条命令的中文解释。第一二项必须是9个字符宽(半角), 空白处用空格填满, 大小写无关;第三项说明文字可长可短 (但不能折行).所有命令别名定义完后以三个EndOfFile作为结束行。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一条命令可以有多个快捷键名称,且在模型中输入命令的全名及快捷键名称具有相同效力。 2.2快捷键命名的规则。 由于此项快捷键针对的是结构模型的输入,故各快捷键命名如按以下规则命名则能有效提高设计人员的输入效率。以梁为例子,与梁有关的快捷键命令可采用以下方式定义。 ''bl '' ''BLine '' ''绘直线梁 '' ''ba '' ''BArc '' ''绘圆弧梁 '' ''bc '' ''BeamChek '' ''主梁查改 '' ''bd '' ''BeamDisp '' ''主梁显示 '' 对于第一条命令,其全写为“BLine”,不难看出程序的设计还是非常人性化的。只要认得“绘直线梁”是英文单词“B(eam)Line”,那设计人员就很容易地记住其快捷键“bl”。类似地,认得“绘圆弧梁”是“BeamArc”,也就能记住快捷键“ba”了,对于第三四条命令更是如此。 由此可见,通过自定义快捷键和归纳好命名快捷键的方法,从而实现提高建模速度是简单可行的。 在软件中的“楼层定义”菜单有“层编辑”一栏,它包括“删标准层”、 “插标准层”、 “层间编辑”、“ 层间复制”……。其中“层间编辑”的功能极其强大,该菜单可将同一命令在多个或全部标准层上同时进行,省去来回切换到不同标准层再去执行同一命令的麻烦。例如,需要在第3~16标准层上的同一个地方增加一条柱,则可以先在“层间编辑”上定义编辑3~16层。则只需在3层处布置柱,而增加该柱的操作则自动在3~16层做出。这样不但操作简捷了,还可避免由于操作造成的误差。类似的操作,还可应用到其他构件的布置及删除等方面。 由于高层建筑的标准层较多,且各层平面的结构布置变化不大,逐层逐层地修改起来会显得繁重。故“层间编辑”的应用对于高层建筑的结构建模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 4 结束语 由于建筑结构计算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是结构设计不可或缺的一环,故如何准确、快速地完成模型的建立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作者在长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积累下来的经验,而归纳出的几条方法,希望能切实帮助广大设计人员提高PKPM结构模型输入的效率。 浅谈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浅谈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致使现代城市化速度不断加速,城市规模急剧扩张,人口飞速增加。居民出行频繁导致客运需求急剧增长。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不仅能有效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而且还有助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为了保证建成后的轨道交通能安全、高效的运营,就必须建立可靠的、易扩充的、独立的通信网,传输和处理轨道交通运营所需的各种信息。本文就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技术;应用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理想的交通工具,在我国的人口密集及经济增长较快的几个大城市中,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等地的轨道交通发展很快。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的一种有效措施。目前,在我国已兴起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潮。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离不开大量信息的交互,专用的通信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则是提高运输效率、确保行车安全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手段。城市轨道无线通信系统是一个专用性很强、可靠性要求高、接口复杂的多动能调度系统,一般包括正线无线列调、维修、公安、环境控制等系统以及车辆段无线系统。 一、当下使用的无线系统 当下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存在的信号和通信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随后产生的新兴无线通信的应用都各自成系统、相对独立,基本都使用各自不同的无线通信网络。而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有:TETRA(数字集群)、GSM、CDMA、3G、WLAN、Wi-Fi、WiMAX、DVB-T等。前3种制式均是使用广泛且十分成熟的无线技术,但均存在传输速率低、且接入公网存在安全、干扰等问题,不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使用需要。DVB-T数字视频广播是为了数字电视信号在地面传播而开发的,具有容量大、接入方便等特点,其技术使用于下行高速数据的传输,可以工作在多个频点,减少无线频段干扰。场强覆盖可以采用小功率、大密度的方式,因此符合轨道交通的无线通信需求,但由于其上行速率较低,对车载CCTV不适用。 本文就3G、WLAN、Wi-Fi、WiMax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论述。 1.1 3G技术 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有3种制式:TD-SCDMA、WCDMA和CDMA2000。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已于2009年1月7日正式向3家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发放了3G运营牌照。3G能够处理图像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形式,提供了网页浏览、会议电话、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多媒体业务是3G数据业务的重点,其传输速率要求为高速移动时能够达到144 kb/s,慢速移动时为384 kb/s,静止状态为2 Mb/s,其上行速率达到几十kb/s,但仍然不能满足车载CCTV、PIDS系统所需速率,同时3G属于公网应用范畴,因此不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 1.2 WLAN无线局域网 基于WLAN(无线局域网络)的多媒体信息传输,基于802.11协议族。IEEE802.11a规定的频点为5 GHz,适合于室内及移动环境,传输速度为1~2 Mb/s。IEEE 802.11b工作于2.4 GHz频点,IEEE 802.11e及IEEE 802.11g是下一代无线LAN标准,被称为无线LAN标准方式IEEE 802.11的扩展标准,是在现有的802.11b及802.11a的MAC层追加了QoS功能及安全功能的标准。 当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都是使用WLAN的标准和技术,如果想进一步接入更多的子系统,比如VoIP电话、CCTV等,WLAN的容量和性能就会受到限制。 1.3 Wi-Fi Wi-Fi全称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与蓝牙技术一样,同属于短距离无线技术。典型的CBTC是基于802.11b无线网络规范,该技术使用的是2.4 GHz附近的频段,最高带宽为11 Mb/s,在信号较弱或有干扰的情况下,带宽可调整为5.5,2和1 Mb/s,带宽的自动调整有效地保障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与已有的各种802.11DSSS(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直接序列扩频)设备兼容。其主要特性为速度快,可靠性高,在开放性区域,通讯距离可达305 m,在封闭性区域,通讯距离为76~122 m,方便与现有的有线以太网络整合,组网成本更低。 2007年9月,深圳地铁采用思科统一无线解决方案,为地铁1号线列车的安全防护系统项目搭建无线宽带传输网络,使得列车无论在站台位置还是高速运行中,都可以在地面与列车之间实现清晰的数字视频流实时播放、控制中心对车厢内的情况观察、列车火灾报警信息实时上传等功能。它是国内首个成功部署Wi-Fi技术同时实现视频上下行传输的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项目,为利用Wi-Fi技术进行实时视频信息传输开创了先河。乘客可以在车厢内看到高品质、不间断的数字电视节目,并能够接收地铁公司天气情况、重要新闻、紧急疏散提示等消息。深圳地铁运营中心控制室人员可以通过大屏幕看到运行中每列车每节车厢内上传的实时视频图像及火灾报警等多种安防信息,同时列车司机也可以随时调用前方站台的图像,为安全行车提供更好的保障。 1.4 WiMAX 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微波存取全球互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无线宽带接入技术。WiMAX采用多载波调制技术,能够提供高速数据业务,并且具有频谱资源利用率高,覆盖范围广(传输距离可达数十公里)等特点。 Wi-Fi是目前无线接入的主流标准,全面兼容现有Wi-Fi的WiMAX,对比于Wi-Fi的802.11X标准,WiMAX就是802.16x。与前者相比,WiMAX具有更远的传输距离、更宽的频段选择以及更高的接入速度等,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无线网络的一个主流标准。 二、TRainCom 系统 TRainCom 系统是专为地铁无线通信应用而设计的。虽然在建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均是使用本地无线局域网(WLAN)的标准和技术,而且典型的CBTC是基于众所周知的802.11b标准。但人们有意或无意中忽略了WLAN的技术并不适用于高速移动状况下的无线通信。研究表明,WLAN带宽和切换时间都会在高速移动的状况下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针对整合系统的解决思路,德国的得力风根公司是一家军用通讯技术科技公司,研制了TRainCom (德国得力风根无线电通讯系统),它把信号和通信系统集成于一套系统之中,并且拥有进一步融入更多子系统功能的、成熟的无线通信产品。下面就其系统特点加以论述。 (1)16 Mb/s全双工无线电链路―频分双工。TRainCom 使用全双工数据传输模式保证列车上传与下传互相分开,上下行数据能同时传输而且不会互相干扰:同一时刻在每个方向都是16 Mb/s,在半双工模式下能达到32 Mb/s。协议开销占10%,是802.11g 40%的协议消耗的四分之一。 (2)完全基于IP―可以集成其他的子系统。所有基于IP的协议,可以直接与VoIP、IP摄像头、WLAN接入点连接。对于只提供串行接口的子系统,如RS232、RS422,这些串行数据流将被转换成IP数据包进行传输。如有需要,其他的接口类型也能够接入。 (3)全移动性―带宽独立于列车的运行速度。TRainCom 无线电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与列车的行驶速度无关,得力风根公司在上海磁悬浮列车(500 km/h)上服务的系统实际应用以及在地铁的实际测试已得到证明。WLAN技术在列车高速移动时数据传输速率会急剧衰弱,TRainCom 所使用的无线通信协议是该公司专门为高速移动的列车系统开发的,采用防止多普勒频移和扩散的特殊调制模式和多径接收机制,当无线电信号衰弱时,数据传输速率能始终保持全双工16 Mb/s。 (4)QoS―完全实现可配置的功能。普通的基于IP的网络都是尽力交付,所有数据共享网络容量,没有数据包的优先权。对车载互联网,PIDS之类典型的数据应用通常不会产生问题,但对于语音通话和视频等需要实时传输,对时延敏感的应用会产生QoS的问题。当网络容量有限的时候,更会产生竞争带宽引起的时延和数据丢失的现象,因此服务质量保证显得更为重要。 TRainCom 的QoS机制不但保证高优先级和实时业务的性能,在网络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每种数据业务的最小带宽。鉴于列车控制的重要性,最高优先级始终为CBTC保留,视频和语音业务一般设为中优先级,乘客信息和车载互联网为低优先级。 (5)高可靠性。由于所有的基站工作在同一个频率,几乎没有切换时间。使用一个无线电信道能达到99.9%的可靠性,使用双信道可靠性更高,2个Rx链路时即使单个故障也不会造成数据服务供应中断,4个Rx链路时更能容许同时发生两处故障。同时在中心控制单元CRCU中使用冗余服务器,当一个服务器发生故障时能自动切换到另一个服务器继续工作,以此保证运营的稳定性。 (6)安全性强。TRainCom 基于Linux硬盘加密和防火墙,中心控制单元CRCU文件系统可以得到Linux专用dm加密的保护。在车辆上,专用的网关计算机作为记录状态的数据包筛选防火墙。可以提供包括星形电话PBX和web服务器功能的外部服务。另外,CRCU可以作为轨旁网络的记录状态的数据包筛选防火墙。另外,通过将唯一的标识号分配给所有组件,预防从无线电组件对无线电系统未经授权的访问或错误访问。只有分控制单元DRCU列出的这些组件才有权访问无线电系统以及互相通信。 (7)抗干扰性好。TRainCom 工作在5.8G频段,不会产生如2.4G的严重频带拥挤现象,也不会干扰轨旁GSM,WLAN系统。对于同频干扰,每个收发器均能够通过度量RSSI来监视其接收的信号质量,进而检测干扰。使用RSSI可知道列车系统位置操作员检测并定位射频干涉。 三、结束语 轨道交通无线通信担负着提高地铁运营效率、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使命。因此, 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应该确保高通信质量和全线场强覆盖。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的趋势,列车无线通信系统将会向着高带宽、多功能、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若有足够的带宽,整合通信和信号系统,并且智能化地分配其所占的带宽,该产品将会完全改变当下地铁市场信号和通信的格局。当下城市轨道交通的信号和通信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地铁项目所需的投资就会很大,并且日后的维护费用也会增加。因此可以考虑将通信和信号整合到一套系统之中。 浅谈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代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探讨 摘要: 本文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3种制式, 分析模拟轨道电路系统、数字轨道电路系统以及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制式的优缺点, 提出适合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 分析了国产化成为将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控制; 信号 1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信号系统是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输能力的关键技术装备。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信号系统中,地面与车载设备的安全信息传输方式,大致经历了模拟轨道电路、数字轨道电路和无线通信3个阶段。 1.1基于模拟轨道电路的ATC系统 轨道电路是将区间线路划分为若干固定的区段,进行列车占用检查和向车载ATC设备传送信息的载体。列车定位是以固定的轨道电路区段为单位,采用模拟轨道电路方式由地面向车载设备传送 图1模拟轨道电路列车运行速度控制示意图 10~20种信息,列车采用阶梯式速度控制,称之为固定闭塞。如图1所示。模拟轨道电路在我国应用的代表产品有:从英国西屋引进的FS-2500无绝缘轨道电路(北京地铁1号线、13号线) ;从美国GRS公司引进的无绝缘数字调幅轨道电路(上海地铁1号线) ;大连轻轨采用国产WG-21 A轨道电路。从系统整体角度来看, 基于模拟轨道电路的ATC系统中各子系统处于分立状态, 技术水平明显落后, 维修工作量大, 制约了列车运行速度和密度的进一步提高, 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1.2基于数字轨道电路的ATC系统 数字轨道电路采用数字编码方式, 地面向车载设备传送数十位数字编码信息, 列车可实现一次模式曲线式安全防护, 缩短了列车运行间隔, 提高了舒适度。数字轨道电路列车速度控制曲线如图2 采用数字轨道电路的ATC系统, 列车可实现一次模式曲线式安全防护, 因此称之为准移动闭 塞。数字轨道电路在我国应用的代表产品有美国USSI公司的AF-904无绝缘数字轨道电路(上海地铁2号线、津滨轻轨等) ; 德国西门子公司的FTGS无绝缘数字轨道电路(广州地铁1、2号线, 南京地铁1号线等) 。数字轨道电路的ATC系统采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 延续了轨道电路故障2安全的特点, 目前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开通运用较多, 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但数字轨道电路存在以下缺点。 1. 必须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轨道电路中ATC信息电流一般在几十毫安至几百毫安, 而列 车牵引回流最大可达4000 A。 2. 受轨道电路特性限制, 只能实现地面向列车的单项信息传输, 信息量也只能到数十比特, 限制了ATC系统的性能。 3. 与牵引供电专业的设备安装相互影响。信号设备和牵引供电设备都需要安装在轨道上, 2个专业设备的安装必须相互协调, 否则会相互影响对方系统的性能。 4. 无法进行列车精确定位。只能按轨道电路区段对列车进行定位, 一般区段长度为30~300 m, 对缩短列车运行间隔有一定的限制。 1.3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CBTC) CBTC的特点是前、后列车都采用移动定位方式, 通过安全数据传输, 将前行列车的位置信息安全地传递给后续列车, 可实现一次模式曲线式安全防护, 并且其防护点能够随前车的移动而实时更新, 有利于进一步缩小行车间隔, 提高运输效率,称之为移动闭塞。CBTC系统列速度控制如图3所示。 图 3CBTC列车运行速度控制示意图 无线通信的传输方式很多, 但是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有4种方式。 1. 无线AP传输方式: 采用沿着轨道方向的无线定向天线, 传输距离可以达到200 ~400 m 。优点是安装简单, 施工方便, 成本低。缺点是无线场强分布不均匀。 2. 漏缆传输方式: 沿着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 周期性或非周期性配置开槽口, 电信号在该电缆中传输的同时, 能把电磁能量的一部分, 按要求从特殊开槽口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到周围的外部空间,既具有传输线的性质, 又具有无线电发射天线的性质。优点是场强覆盖均匀、适应性强、电磁污染小等。缺点是成本较高。 3. 波导管传输方式: 波导管是一种双向数据传输的无线信号传输媒介, 具有传输频带宽、传输损耗小、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缺点是工艺复杂, 受环境湿度影响较大。 4. 感应环线方式: 通过轨道铺设交叉感应环线, 实现无线通信。 在我国已经开通使用的武汉轻轨和广州地铁3号线是采用加拿大阿尔卡特公司的Sel Trac MB 系统, 用感应环线实现车2地信息双向传输; 北京地铁10号线和奥运支线、广州地铁4号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TrainguardMT, 用点式AP实现无线信息传输; 北京地铁2号线改造、机场线采用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URBAL ISTM, 用波导管和点式AP实现无线信息传输。现在正在建设的项目(广州地铁5号线、广佛线, 上海地铁6、7、8、9号线,北京地铁4号线, 沈阳地铁1、2号线, 成都地铁1号线等) , 都选择了基于点式AP 无线通信的CBTC系统, 它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选型的主流制式。CBTC系统采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 不与牵引供电争轨道, 有利于牵引供电专业合理布置设备; 不需要在轨道上安装设备, 易形成疏散通道。采用CBTC技术, 具有多方面优势(提高效率、易于延伸线建设和改造升级) , 可以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信号产品和资源, 易于实现国产化。其中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联锁设备和ATS子系统已经成功在现场开通使用。但目前CBTC系统的应用在国际上还处于初期阶段, 国外厂商都在结合工程实践不断完善, 开通投入商业运营的线路并不多, 开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技术瓶颈, 需要在今后的研制和工程实施中加以解决。 1) CBTC系统的列车定位和移动授权依赖无线信息传输, 如果某列车或地面某点发生无线通信中断或故障, 就会失去对列车的定位, 将对运营造成较大的影响, 且故障处理将比原来的轨道电路系统复杂。世界上已进行了近30年的CBTC系统研制, 最大的技术瓶颈就是一旦发生通信故障时, 如何保障行车安全和减小对运营的影响面问题。为此绝大多数采用CBTC系统的工程都配置了后备信号系统, 以解决上述问题。 2) 除采用环线通信外, 目前CBTC系统采用的IEEE802.11系列的WLAN标准是一个开放的无线频段, 该频段不限制其他用户使用, 用户较多时容易造成相互干扰, 特别是在高架开放区段, 抗外部干扰问题尤为重要。 3) 列车从地面的一个AP切换到另一个AP时信息传输会有中断, 存在一定程度的丢包现象, 如何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也待研究。 2城市轨道交通线信号系统选型 2.1新建线路信号系统制式选择 根据上述城轨交通信号系统发展情况和各种制式的应用情况,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新线建设,信号系统制式选择原则如下: ①不宜再采用基于模拟轨道电路的ATC系统; ②仍然可采用基于数字编码轨道电路的ATC系统; ③推荐采用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 。 2.2旧线改造信号系统模式 我国早期建设的运营线路(旧线) 一般采用轨道电路方式的ATC系统, 因此在信号系统改造时, 推荐采用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方案。改造期间, 无线通信的CBTC系统与既有的轨道电路互不影响, 减少了改造的技术难度和工程管理难度。 3国产化城轨交通信号系统进展情况 国内开发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3种制式都有,基本上都采用CBTC基于无线的列车控制系统。主要开发进展情况如下。 1.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充分利用专业齐全的优势, 通过多年的研发, 完成了包括CBTC系统的所有子系统(ATS、联锁、ATP、ATO、DCS、应答器等) , 并进行了室内系统调试、现场试验和调试。铁科院的ATS子系统、计算机联锁子系统是国内成熟技术, 具有城市轨道交通业绩, 已经具备工程实施的条件。铁科院的CBTC系统对无线故障情况下的后备转换,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能够在保证行车安全的情况下, 尽量减少对正常运营的干扰, 达到了先进的水平。在安全性方面, 与研发同步进行第三方安全认证工作, 已签署安全认证合同并开展安全认证工作。 2. 2004年,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北京和利时公司申请北京市科委“基于通信 的城轨CBTC系统研究”科研项目, 在北京地铁试车线进行了ATP、ATO 试验, 并在大连设立了10 km试验段, 包括地面线路和地下线路, 进行了2列列车的追踪试验。亦庄线计划2010 年底开通点式ATP, 2011年底CBTC全系统全功能开通。 3.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也正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CBTC的研发, 它们利用自身研发的通过SIL4级的安全控制平台, 进行室内点式ATP的研发。目前运营的CBTC系统都是国外设备, 从实际运营的情况看, 存在着维护费用高的问题, 因此发展国产化的CBTC设备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 浅谈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代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制式分析 摘要:对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供电系统的供电模式和供电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轨道交通 供电模式 供电方式 1863年伦敦的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建成通车以来,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座城市已经或正在建设地铁和城市轻轨。在目前的城市轨道系统中,供电系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1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作用是变压、整流、传输或馈送电流。目前的供电模式有集中供电模式和分散供电模式。 1.1集中供电模式 即设置专门的主变电所,城轨电力系统所有电能均通过主变电所获取。其优点有: (1)受电点少,要求公用电网提供的备用容量低: (2)隧道外电缆敷设量少,通道易解决,隧道内敷设量多,有利于电缆的施工和维护: (3)受外部电网影响小,有利于形成轨道交通电网,可靠性、安全性高; (4)供电资源共享,可提高供电可靠性; (5)与公用电网相互影响小,可监测和处理谐波源; (6)在运行过程中便于集中管理,电网损耗相对较低。 经济性方面,集中供电模式下,对交叉和邻近线路供电,节约投资土地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公用电网的电力资源,但需要建立主变电所和电力通道,投资相对较高。 1.2分散供电方式 即不设置专门的主变电所,根据城市电网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不同地点获取电能。该方式不便于集中管理和实施综合控制技术(如行车调度、电力调度、环境控制等一体化管理)。其优点是可以降低城轨交通系统建设的一次性投资,充分利用国家的电力资源。随着国家电网运行水平的提高,分散供电方式也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不论何种供电模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变电所主要有:主变电所,即高压变电所、牵引压价混合变电所、配电所,即降压变电所。 设置主变电所时,每一座主变电所由110kV电网的两条独立线路供电,每路电源各带一台三相三绕组110kV/35kV主变压器。 不设置主变电所时,一般是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由沿线城市电力网引进一路10kV电源。 目前,北京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的是分散供电模式,上海和广东采用的是集中供电模式。2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方式 在《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1和《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GBt0411~005)中规定,牵引供电标准电压为直流750V(DC500~900V)供电制和直流1500V(DCl000~1800V)供电制两种,这也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铁路联盟(UIC)的规定。受流方式为架空接触网方式和第三轨方式。一般来说,直流750V多用于接触轨方式,北京地铁系统多用该种方式,随着钢铝复合导电轨技术在接触轨上的应用,接触轨也开始采用直流1500V电压等级,如深圳三号线;直流1500V常应用于架空接触网,如广州轨道交通一、二号线,南京轨道交通一号线等。 2.1直流750V供电制的优点 (1)直流750架空接触网受风速影响小,而直流1500V架空接触网在8级风速影响下即应限速,在9级风时车辆应停止运行,受风速影响较大; (2)对车辆的变频变压控制(VVVF)逆变器功率元件的电压等级而言,选用直流750V相较直流1500V而言较低,使得元件成本低,采购和维护费用低; (3)因为采用钢作为接触轨材料,可以节省部分导体材料的费用。 2.2直流1500V供电制的优点 (1)牵引变电所的供电距离较直流750V制式增加一倍,可达3.5km,则变电所总数可以减少一半; (2)所需供电的电流减少一半,则供电线电量损失大幅减小; (3)所有的电气设备电流容量减小,车辆的轻量化设计符合现代轨道交通系统设计理念; (4)安装在车体内的高电压电气设备的体积较小,有利于设各布置,在采用大牵引功率时,尤为显著’ (5)采用架空接触网受流方式的列车车速相较直流750V接触轨高,如东京地铁这两项相比最高速度提高15.4%~27.4%,运行速度提高13.7%~22.2%,技术速度提高11%~32%; (6)增大系统的电压可以有效减少走行轨与道床间的杂散电流,减轻对地下金属构筑物的危害; (71易于组成地下、地面和高架等不同形式的轨道交通工具的运行形式,因此直流1500V供电制式应成为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主流发展方向。 3 结束语 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供电制式的比较和选择上,要分别从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型、发展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供电系统必须保证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和供电质量,这其中包含了人身安全、电气设备的安全和供电系统抗外界影响的能力。另外,在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减少电力损失,增强环保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最后,比较各种供电制式,全面协调所需建设运行要求,找到可持续推广的途径。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论文 1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方面的应用 1.1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当中。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制定项目的投资计划以及对工程进行规划和后续管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参与工程管理的过程,就要保证工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工程相关信息的查阅,便于管理人员对工程相关问题的熟悉和了解。项目管理系统要求应用一定的网络技术将工程计划直接报告给工程管理相关人员,并对关键路径报告进行整理。在项目管理系统中,电子信息技术还要对资源的使用分配及工程的进度进行如实反映,从而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检查并发现问题。除此之外,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涉及物资管理系统。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跟踪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准确对材料进行预测,由此可以为工程项目提供科学的报告。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网上信息查阅,从而可以有效地掌握和统计全球范围内的材料相关情况,由此增强了材料选择的可操作性,可以对材料和物资的价格及相关购买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有助于保证材料采购的质量,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 1.2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科学计算中的应用 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之一是工程设计阶段,包括图纸的设计和审核,在这一阶段,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在进行图纸的设计时要涉及数据要开展预算,要根据工程建设的不同特点及工艺进行图纸的布局,设计图纸是施工过程的重要依据,所以各项数据应力图做到准确无误,要保证设计图的有效性。由此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更快更准确的得到图纸技术参数,简化人工算数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除此之外,一些网络制图技术的出现,更好的替代了手工制图,节省时间,方便操作,可以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对工程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1.3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另一重要用途是在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工程自动控制可以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减少人工管理的繁琐性,降低了管理的困难。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自动化控制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具体表现为对控制对象的操作、对执行器的操作以及对数字调节器的操作。对控制对象的操作主要是指计算机通过计算所要控制的装置或设备的递函数表征、放大系数、惯性时间常数等来对其进行监控。执行器是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调节器的控制信号改变输出的角位移或真线位移改变被调介质的能量,从而实现预定的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对执行器的操作就表现在其可以通过计算实时调整,从而保证执行器执行的准确度。而对数字调节器的操作是通过一系列的输入和输出通道来保证工程自动控制的实现。 2提高工程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要点 2.1切实把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相融合 电子信息技术对工程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很多企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的参与程度还是很低的。由此企业要切实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的融合,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要根据工程建设具体实际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加工,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应用制度和计划,保证工程信息系统的完善,充分保证现代信息技术对工程管理作用的发挥。 2.2加大各种相关应用系统的开发力度 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要加大各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构建,建立数据库,保证信息的共享,把工程相关信息呈现到网络资源里,实现网上投标、网上会议及网上采购等模式的构建,从而建立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的电子信息网络平台,方便信息的传递,提高沟通的效率,由此可以保证工程建设的进度,保证工程相关方的有效沟通,通过各种应用系统的构建可以实现材料和物资的对比,保证采购材料的优质性,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工程科学计算、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工程自动控制方面。要想较好的发挥计算机电子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就要建立完善的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以硬件资源以及系统程序的编制作为依托,保证信息的共享。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发展的路途中,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方面的应用将会越发重要,甚至说将会制约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所以,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只有彻底的研究透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发展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快工程项目开发建设的进步。才能使我们的科技文明更上一层楼,才能为人类今后的生存得到最大程度保障。 作者:罗英涛 单位:大兴安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各国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对比 本文作者:张忠德 单位:西安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日本在经济经历“失去的十年”后,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在2001年开始实施《IT基本法》,制定了《IT立国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信息化发展迅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日本还较早采取了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以优化整合科技要素,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当然日本在信息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方向判断,重点选择的失误,导致了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也走了不少弯路。 印度模式是一种资源倾斜重点产业的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重点倾斜,软件业成为政府制度创新重点也是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重点。为了支持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印度在班加罗尔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政府实行税收减免、税收扣除、加速折旧等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在软件园区内的企业免征所得税10年,在自由贸易区内的高科技电子企业出口产品的5年内免征所得税。在研发扣除方面,企业支付的研发费用可全额税前扣除,设备如果采用本国的,其40%实行加速折旧。通过政府大力度的扶持,印度这种重点扩散性技术创新模式相继在班加罗尔、马德拉斯、海得拉巴等城市获得成功,成为印度计算机软件业的“金三角”。印度重点产业技术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了呼叫中心、内容开发、数据处理、网站维护、工程设计等服务业务迅速发展。2010年印度服务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软件及相关服务业出口超过800亿美元,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印度采取的以软件业为重点突破口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1]。 芬兰注重高度发达的教育水平和成功开发尖端高科技产品基础上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并通过高科技产业园区在信息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孵化平台作用,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信息产业的发展。芬兰通过建立在当地权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周围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有效地把科研、生产和产品销售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创新网络,使科研成果能迅速商品化,企业可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从而快速便捷获得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科研成果,使创新周期变短,成本下降[2]。 四种技术创新模式都是在把握世界信息技术发展主导方向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或依市场牵引,或靠政府引导,通过大力度扶持发展形成的。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如美国依靠其完善的市场制度,雄厚的基础研究,走了技术领先者的创新道路;日本信息产业起步晚,基础研究落后因此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都特别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注重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重视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强调新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集群化和市场化。都注重发挥中介组织的纽带桥梁作用。各国政府都能尽力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等。 美国信息产业创新比较系统,是全方位的,价值链各环节都衍生出创新企业。许多创新企业的存在以及政府鼓励竞争、倡导自由竞争的引导,使得美国信息产品市场成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企业间竞争非常激烈,资源配置更有效。印度重点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具有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倾斜,将发展软件产业作为政府制度创新的关键,通过软件产业集群培育创新能力的特点。在重点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下,印度的创新领域已逐渐从软件产业向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衍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印度信息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印度政府的减免税收政策,即IT企业10年免交所得税。印度还没有哪个其他产业有如IT产业如此优惠的政策。日本信息技术创新以引进技术为主;从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逐渐向自主创新转变;注重信息技术的商业化。短期来看日本信息技术创新模式显得较为成功,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创新模式,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支撑,缺乏原创性研究。芬兰在政府的主导下,科研机构、大学、公司企业间联系比较密切,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突出体现了突官、产、学、研多位一体。政府不但发挥领导和协调职能,而且还通过主管科技的下属专业机构将科技创新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联系起来。芬兰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模式克服了多部门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独立封闭、重复研发的弱点,使科研、开发、应用各环节衔接更加紧密,因此,芬兰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网络型创新特点。 美国在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其扎实的基础研究,通过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保证了其原始创新战略的实施,循着技术领导性的创新模式发展;日本实施的是科技赶超政策,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最终进入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印度实施的是重点突破的创新战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时,特别要把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进步快的领域作为发展重点;要注重基础研究领域的大力度投入,夯实基础研究,避免失去长远创新源动力,步日本后尘;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对引进技术进行整合改进,实现技术的集成创新;要注重培育重点产业,突破重点技术、关键技术,采取能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的创新模式[3]。 由于创新离不开大学、研发机构的支持,而信息产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信息产业具有技术与资金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研制开发投资高,对标准的高度依赖等等特点,没有强有力的智力财力支持,创新只能是侈谈,我们也将成为二流的打工国家;创新也离不开国家宏观战略指导,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因此需加强官、产、学、研、金的协调互动,将政府引入到产学研的合作中,将能加快科技成果从研究到产业化的进程,提高科技创新速度,降低创新成本[4]。 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成功需要成熟的市场经济土壤也需要政府的引导。我国在选择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过程中,首先,要将市场作为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与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动力,按照市场的需求配置社会、科技资源;其次,要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完善相关机制,包括科技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合作与竞争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等,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等等,提升创新能力;第三通过激励企业创新,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合作创新,能力提升。 纵观国外各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都不是单纯的技术推动型,更多的是应发展需要,由市场牵引、需求推动的融合创新。在技术和业务密切融合的新趋势下,我国企业应主动从业务角度入手规划、利用和创新信息技术,以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如仅单纯从技术角度进行信息产业的规划、技术的创新,而不考虑业务与技术的适应度,技术的回报率,企业将无法避免有技术而无优势的局面,注定会失去长期竞争优势。这一方面惠普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注意创新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开辟了融合创新道路。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技术在不断探索中日益成熟,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随着全球网络化时代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经济,科技,军事,政治的发展都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将电子信息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如档案管理,安全管理和经济管控等等,能够极大的节省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的提高,加强企业管理,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对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及作用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管理;企业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为很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企业也是一样,不论是日常管理,档案管理,成本管控还是安全管理都可以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控制,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强管理。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社会的经济发展,而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发展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将电子信息技术更大范围的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从目前企业发展情况开看,一部分企业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每一个企业不论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面都需要对自己的发展现状有足够明确的认识,制定准确具体的管理制度,再针对这些制度将其与电子信息技术联系起来,对某些方面的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企业需要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正确的认知及规划,一个正确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正确的定位才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带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某些方面,人们对于企业信息化的理解不到位,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这种现象存在的情况普遍较多。至于原因则是各个方面都有的,比如资金短缺,技术缺陷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企业信息化转变的实行。所以,在进行信息化转变之前一定要弄清楚企业信息化的具体含义。对于能够影响信息化实行的因素特别是资金问题,要提前将资金链打通,保证有足够充足的资金进行支持,否则如果出现资金短缺,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就会对后续整个项目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尤其在企业信息化初步发展阶段,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对未来企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埋下隐患。 2.企业领导人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一部分长期以来一直遵循传统发展模式的企业领导人不能及时对信息化技术进行了解,跟不上企业发展向信息化生产转型的步伐,仍然在传统生产背景下对企业进行领导规划,所以对在企业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的表现有不关注企业硬件设施的更新检查工作,导致电子信息技术不能真正应用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3.对信息化的认知不够准确全面信息化技术依赖于计算机,要实行企业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在企业中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设备,数量足够多且能够带动企业信息化发展项目,可是有的企业虽然认识到了设备的重要性,硬件设施配备齐全,但是对于电子信息化认识不够准确全面,不能实现对这些机械设备的全面合理利用,无形中便增加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难度。所以要想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配备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之外,还要对这些设备及计算机信息化有一定了解,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设备,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企业各项工作环节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4.技术人员空缺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是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缺口。配备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对于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这些设施进行操作,那么有再多再好的设施也只能放作摆设而不能真正的应用到信息化建设当中。而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只重视计算机设配的配备工作而不重视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聘请工作。如果把硬件设施当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那么技术人员则是这一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机械设备的长久正常运行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护理维修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可以在设备运作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修复,从而保证整个生产项目的正常运作。如果计算机设备在出现问题时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就会影响企业整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5.企业各部门交流不足企业的各个部门虽然看似独立,但要想企业发展还是离不开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在某些企业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企业各部门之间长期独立工作,缺乏一定的交流,甚至可能存在零交流的现象,导致企业相关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严重阻碍整个企业的发展。电子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交流,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互动意识,从而避免各部之间因为缺乏交流而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所以电子信息化对于企业建设是有很大作用的,应该尽快的将其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加强企业内部建设,促进企业发展。 6.企业安全管理仍需加强企业发展与自身安全问题息息相关,好的安全环境是一个企业能够得到长远发展的基础。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有意识的加强各自企业的安全信息建设,其中电子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发展趋势比较可观,但任何一件事的发展都要经历从初期到最终的不断探索改变,企业安全管理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是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问题。这些安全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相当于定时炸弹,随时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失。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愈发激烈,它在带给企业诸多便利的情况下同样也存在许多不足。在如今弱肉强食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就要比同行企业发展的更快,爬得更高,这就使得一些企业产生了不良心思,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涉险采用非法手段对其他企业进行打压,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利用其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如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企业内部,破坏企业工作系统,盗取企业资源信息,阻碍该企业的发展步伐。另外企业的员工并不全是计算机专家,他们在进行日常工作时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使得公司计算机感染病毒或木马入侵,这些病毒会使减慢计算机运行速度,造成计算机信息丢失甚至使计算机处于极度瘫痪的状态,计算机不能运作,就会影响员工工作进程和效率,也会给黑客提供入侵企业内部的机会,利用这些木马和病毒对整个企业的计算机设备进行破坏,资料或者对计算机进行远程控制,对企业信息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可以更加容易的了解该企业工作动向,窃取信息,甚至造成企业重要私密信息的丢失,影响企业发展。 二、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 1.通过电子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企业主要通过传统的人力对成本进行合算,这样的合算办法慢而且成本很高,企业需要雇佣大量人力来对整个企业的大数据进行处理,雇佣工人就需要为工人提供劳动报酬,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人工合算成本的效率太低,准确率不高,有时候难免会在处理信息时产生差错,对企业依靠成本来进行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由此可见传统的通过人力合算企业成本的办法是存在很多弊端的。而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一大问题,从出现世界上第一台能处理计算问题的计算机到现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更新,最终彻底解决了一些计算机的计算问题,如今计算机已经可以放心的应用于企业成本及利润等的计算当中,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另外电子信息技术化的应用可以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参考,有助于企业发展。 2.有助于实现对企业资源的管理企业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必不可少的,用来观察这个世界从而保证可以及时的获取任何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计算机信息化时代就满足了这一需求,信息化可以促进信息共享,进行时时传送,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分析这个行业中的各种动态如一些数据及其他企业的发展趋势,掌握相应的商业数据,从而对本企业的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已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同时企业在日常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生产资料的分配、企业相关信息的储存、安全管理等等,尤其财务方面的信息整理和计算等相关方面都可以应用计算机信息化进行管理,以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所以说在企业中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是现在企业要壮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企业档案管理 (1)企业档案载体的转变企业在实现计算机信息化之后,同时实现了信息数据的远近传递交换和处理。各种文件不再以纸质的形式进行存储,而是改用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以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数据存储办公效率更高,传递速度也得到了提升。生产图纸从原来的手工制作到现在的电子制作不仅提高了准确性和美观性,还使得产品图纸的设计、存储、查询和修改变得快捷又方便,提高生产效率。(2)改变企业档案分类模式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的档案如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产品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的分类都是通过人力来进行的,如今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这种传统模式逐渐被打破,变为应用计算机信息集成系统来进行分类。对于一份完整的档案,它的信息一般是分散在几种管理系统当中的,计算机根据系统发出的指令和工作目标随时可以设立档案类目或对这一类目进行调整。虽然各个企业的档案信息分类是不同的,但可以确定的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分类比人工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状况,也更加科学规范,更详细。 2.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档案工作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企业档案管理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在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中,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范围比较小,只面对企业内部网,即只关注企业内部网络电子档案的形成和来源,而现如今,档案工作者的视野范围还需扩大到对地区、国家甚至整个国际市场的网络动态进行关注。企业档案工作者在做好对企业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工作的通知,还要主动的去了解更多的信息,了解企业需求,扩大企业服务范围。一是要配合企业发展模式在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建立企业信息资料库,对企业面向外部网络进行管理规划,挑选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信息,可以体现企业绝对优势的信息资源公布到网上,以向外界展现企业良好的风貌,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从而达到吸引客户,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二是随时关注各种市场动态,如生产、供应、销售、科技、质量、资金、政策等多方面信息,将影响企业发展的动态信息实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以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发展规划,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占据有利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3.企业安全管理 企业要想壮大发展,安全问题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如果企业安全问题不能得到保障,就会造成信息丢失,资源窃取甚至危及企业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隐患。应用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建立网络安全平台的可以实现对企业安全的防护和监督,针对目前存在的恶意攻击及非法入侵问题建立更加私密的信息存储平台,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监督,保护企业信息安全。还能对企业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保证企业的信息存储处于时刻变化的动态过程,防止企业数据资料被他人盗取,相关利益受到损失。同时,要随时对企业安全管理系统进行检查更新,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 四、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就像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不能只面向于国家内部,还要面向世界,接收际信息,学习其他国家的技术和方法,获取国际新闻。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一个企业要促进自己的发展就要时刻了解市场动态并对其进行分析,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市场,企业需要对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行搜索,然后整理在一起作为日常工作的参考,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提高自身竞争力。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搜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要了解并获取相关信息只需要在网络中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再将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整理出来为自己所用,这是计算机信息化特有的功能。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市场信息及时的收集和处理,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企业规划,促进企业发展。 2.传统企业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需要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来强化在企业的传统运作模式中,人力占了很大的比例,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通过人工来进行运作的,这样的运作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准确性都会存在很大的误差,严重影响工作效率,阻碍整个企业的发展。比如如果通过人力来进行企业成本合算,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准确性较低,增加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企业根据生产成本所做的某些决策,甚至对企业发展方向产生误导,影响企业整体发展。 3.计算机信息化可以硬化企业的规章制度计算机信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促进作用,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基础,因为企业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风气、工作风格以及氛围,好的工作风气使企业人员一直处在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当中,同时自身也会积极地投入企业工作,但这样积极的氛围需要企业管理者的创造搭建,实行正确的管理机制。企业需要用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工作人员的自身行为,可以借助信息化建立相关管理程序,例如上下班签到,工作打卡等等,给这些规章制度分配一定的比例,对企业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当企业人员违反相关规定时对其作出一定的处罚,当然也要建立奖励制度适当对工作人员进行鼓励,从而硬化企业规章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的发展。 4.计算机信息化可以优化 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要做的工作,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所以几乎每个企业都会设定专门的财务部门进行财务管理,企业日常工作中所有的资金流向都必须经过财务部门,比如日常支出,利益收入,纳税,政府报销等等,合理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机在计算应用等方面技术的成熟为企业计算机信息化提供了很大的保障,应用信息化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不仅能减少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而且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对财务进行核查,对发展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而且它的高效率,高准确度都保证了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工作的正常运转,从而为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促进企业有效管理,并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 5.对企业基本信息进行管理 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除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对于各类经营活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功能之外,还包括管理企业基本信息的功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相关信息、生产进度安排、生产资料分配等都需要用到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计算机在对生产成本进行计算之后,自动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分配,极大的简化了企业管理层人员的工作,更好地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五、结语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对企业进行管理,能够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高准确度,高水平的发展目标,但同时,企业信息化还没有实现最终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日后工作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从而使得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子信息技术会在企业中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应用。 作者:倪鹏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浅析物联网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摘要】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对提升人们日常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当前物联网发展中电子技术信息的应用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如何提升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使用效率,提升工作质量。 【关键词】物联网;电子信息;信息技术;技术应用 1前言 近年来国内的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发展,而且社会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各种新技术、新兴产业林立。电子信息技术开始涌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想要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式下不断的完善,就必须要适当的融合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将二者相互融合的方式实现共同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为我国互联网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二者可以相依相存,下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2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阐述 2.1电子信息技术阐述随着当前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电子信息技术,而且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开始在国内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该技术不仅可以通过单一形态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融入到其余的领域[1]。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传感器、嵌入式系统以及通信导航系统等,各个系统都可以和当前我国发展情况相结合,这也是目前电子信息技术之所以能正常发展的关键影响要素之一,从根本上提升了电子信息技术使用效率,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2.2物联网阐述物联网可以和智能感知、识别技术相互连接,全面实现通信感知。利用相关技术将不同的人、物等相联系,对各种影响要素进行全面控制。同时物联网技术也是互联网技术的延伸技术形式,不但囊括了互联网内容,同时对互联网的内容进行了完善,让内容的公开性更强。2.3物联网特点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干系,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相互交流。网络技术让身在两地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信息交流、沟通,提升了信息传递速度。但是从目前物联网发展的情况来看,交流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信息方面,已经开始朝着物体交换方向发展[2]。物联网日常运行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先感应物品,之后才能实现物品控制。如果由相关工作人员对物品进行控制,必然会产生许多信息以及数据,让信息可以相互交流。物联网影响下的物品交易一般都是私人物品,所以工作人员在对信息进行传递时,还要保证信息隐私性,所以要多关注物联网信息传递安全性问题,尊重信息主体的隐私权,并保证安全性能可以达标。 3电子技术与物联网的相互结合 3.1构建电子订货系统 近年来国内的电子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并且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整套表现形式,电子订货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从企业终端来查询货源,并对各种处在远方的货物进行调配、进行订货。这种工作模式不仅操作相对简单,而且可以节约许多成本,从根本上提升了经济效益与配货速度。电子订货系统要正常使用,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安全网络工作环境,以此来提升用户用网安全性以及用户财产安全性等。可以在管理系统中,不断对安全系统进行完善,并利用交换的方式对各种数据进行运输。电子订货瞬时发货,不但节约了时间,操作也相对便捷,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 3.2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条形码是信息时展的产物,可以帮助人们对各种物品信息进行综合编辑,并利用条形码来识别各种信息。条形码信息可以传输到网络上,方便人们扫描,提升了物品的曝光率[3]。条形码技术的本质是传输型技术,工作人员可以将所有的商品信息通过条形码的形式加以表现,形成一些比较有特点的线条频率。每一个条形码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与其完全相同的其余条形码可以替代,所以从根本上提升了商品准确性,还可以方便商家更好的登记产品信息。 3.3通信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也在逐渐普及,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通信技术的影子,比如常见的各种聊天软件、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视频通信与文字通信的发展,将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相互结合,登记各种货物信息,并将货物信息传递到商家或者传递到买家的手中,提升货物运输效率。这种工作模式成本较低,而且操作起来难度也不大,所以广泛的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升了生活质量。 3.4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 卫星定位系统是就近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物联网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利用高空卫星系统来控制各种来自于地面的信息,并提出相对完善的线路导航工作模式。项目管理者还可以利用卫星通信技术等,掌握货物位置、货物信息以及货物数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对相关要素加以跟踪。按照卫星定位所返回的数据,对各种工作所需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判断。这种操作模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是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高昂,所以很难普及。 3.5智能运输系统的应用 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对商品正常运输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强化工作人员与商品运输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提升货物运输的安全性与实效性。目前常见的智能运输系统包含了道路把控、导航把控以及车辆运输还数据把控等多种工作细节,在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判断时,结果更加准确,而且工作效率也比较高。 4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发展趋势 通过电子技术来提升物联网信息发展速度,促进信息发展。从当前社会发展形式来看,物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需要将二者相互融合,构建科学化的信息系统工作网站,利用网站的形式来对不同客户货物以及不同客户信息情况进行全面分化处理,提升客户信息掌握程度以及客户信息的运用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理念相互融合的模式,让国内的发展情况可以和当前国际发展整体趋势相互结合,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发展空间。物联网发展离不开用户,用户在使用物联网时,最关注的就是信誉问题。物联网发展和客户密不可分,只有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身的信息,才能有效促进物联网的全面发展。 5结语 物联网是近年来国内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种系统,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系统。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带动了物联网的发展,同时也让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机遇,不论是在顾客管理方面,或者是在物品运输方面,都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来掌控所有信息,以此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上文首先对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进行了分析,之后分别从智能运输系统的应用、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通信技术的应用、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构建电子订货系统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式,希望可以通过上文的研究,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提升物联网发展质量。 作者:梁展豪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 摘要: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推进下,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非常迅猛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在各个领域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使用非常普遍,而且时代的发展促使人们在做大多数事情或者工作的时候都必须要依靠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才能够进行,而且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当今时代下的工程管理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还非常少,而且在进行具体使用的过程中也有着些许问题,并没有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良好的展现出来。因此,本篇文章针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阐述了计算及电子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具体使用。 关键词: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分析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全球经济的飞速上升的基础上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也逐渐增多,并且人们的生产生活基本上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全新的改变,并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工程管理学科就已经成立,在当今时代下,工程管理学科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是必需的一门应用科学。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进步,在工程管理中良好的应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才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管理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工程管理的科技化和智能化发展。 1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的优势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完成大量数据信息的共享以及促进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同时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还能够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良好的融合到工程管理中能够保证工程管理中大量数据信息的精准性,使相关人员能够进行非常正确的决策。使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还能够避免出现大量的偏差和错误,进而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所提升,另外,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并促使工程管理工作更加数字化和现代化[1]。 2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1工程项目系统管理应用 将计算机电子技术完美的结合在工程管理之中,能够大幅加快工程的进行速度,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强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关于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数据大多数都是经由项目经理进行提供的,运用工程项目系统,能够提高各种有关数据进行阅览和查看的速度,这样就能够更快的确定最终工程方案,对各种资源的分配和整合通过项目系统能够非常准确的查验,就能够有效提高了工程的各项工作的速度,管理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保证,还能够节省工程管理的投入资金,另外,这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和管理工作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进而使工程项目能够良好的开展[2]。 2.2工程物资系统管理应用 在进行工程管理工作的时候,其中的物资管理能够利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进行,这样一来就能够促进物资管理系统的健康发展,还能够对物资进行高效的管理,物资的记录和查验工作也能够更加方便。在进行物资管理工作的时候,相关物品的放置是够正确,分类情况如何,材料的质量是否达到施工标准等等都会影响到工程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所以,利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保证上述工作的良好进行,而且还提高了物资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进而使工程管理工作的进行非常顺利[3]。 2.3工程管理系统应用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有基本的施工流程,相关人员应该按照施工的实际内容对各种报告进行写作,进而避免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任何安全和质量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将工程管理系统良好的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可以提高相关人员对工作报告的分析效率和质量,并且还可以提高信息的精准度,提升工作的效率,同时,利用工程管理系统还能够降低人工操作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3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有效作用 在工程管理中良好的运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单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就是经济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技术。伴随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和要求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想要不断加强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就必须要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高效的结合在工程管理的工作之中,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促进工程管理工作的良好进行和发展。想要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就必须要把管理和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有序的管理,并能够完成大量信息的共享,提高信息的准确性。除此之外,还能够使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对社会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将有用的资源进行筛选,并加以使用,还能够有效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提高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性[4]。同时,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还能够对工程的成本进行控制,并对全部资金进行管理,进而增加工程管理工作带来的各种效益。 4结语 伴随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在众多科学技术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时代下,人们在进行生产工作以及生活的时候,都会大量的用到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而且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此,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都是非常普遍的。在工程管理中,必然是不能够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分离出去的,否则,工程管理的发展就不能够适应时展的步伐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并对工程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使我国的工程管理能够快速发展。 作者:夏彦杰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一方面时代的发展保障新兴产业的繁荣,另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程度的便利,客观而言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就是强调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对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首先就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概述,分析其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并对现阶段的不足予以探讨和反思,最终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未来发展趋势 1相关概述 1.1电子信息技术 关于电子信息技术,国内有学者主要将之划分为四个部分,即:家用电器、通信技术、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当今时代正不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由此日渐繁荣,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生活经验,不难总结出电子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当代最活跃、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可以说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发展现状概述 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正式进入到人类的视野,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给生产生活带来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为人们的生活做出巨大贡献。就我国当前的实况而言,虽然电子产品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不可置否由于部分客观因素的制约,整体上还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面对新时期,加快技术的完善与升级工作,促使电子信息技术朝着更为健全、高效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趋势,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不断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交流与融合,并积极寻求突破。 1.3应用特点分析 (1)智能化与自动化。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通讯设备为例,智能手机的兴起,在满足人们基本通讯要求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开发娱乐功能,电脑技术则普遍具备“云技术”。 (2)集成化和微型化。 相比较于传统的电子信息技术,新的电子产品多采用集成电路,而基于技术的逐渐成熟,在满足传统功能需求的技术上,也进一步升级了信息处理的能力。另外,在外形上比传统设备要小,更满足人们出行要求的需要。 (3)数字化与网络化。 就目前的电子信息技术而言,尤其是网络电视,在信息的存储上大都是进行数字化的存储,简而言之就是建立巨大的数字网络系统,然后通过光纤技术进行信息的快速传递,一般说来此种技术的可靠性更高,存储性能稳定。 (4)快捷化与高效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众所周知电子信息技术凭借其特有的便利性,区别于传统信息传递媒介,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方便,基于此也就要求其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的实现快捷化和高效化的特征,满足人们对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且强大的娱乐生活。 2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思考 2.1加强技术交融,科学寻求突破 关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实际状况,上文已经有所提及,面对国际化竞争的逐步强化,个人认为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应该作为根本工作。首先,要加强技术的引进工作,就电子信息产品而言,以手机为例,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品牌进行了“洗牌”,而把握好发展的风向固然能顺应时代,可国内的手机品牌受制于系统、软件等问题,均没有取得良好的效益,拥有亚洲最大的代工厂之称的中国企业,虽然作为进行生产工作,但收益相比之下也较为微薄,因此加强技术升级势在必行。客观而言技术的不足是劣势,但做好引进和学习工作也未尝不是一种突破竞争重围的方式,而不容忽视的是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引进交融,加以创新突破才是当前“弯道超车”的捷径之选。 2.2重视氛围培养,加强管理重视 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环境并不容乐观,“山寨”风气日盛,因其可以节省研发环节,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益。另外,整个大环境较恶劣,使产权保护较难,不少国内代表性的制造商在研发中花去较多成本,得不到市场和环境的保障,导致其不得不妥协,所以加强环境的整顿工作也刻不容缓。在管理中,要加强对市场环境的监管,对侵犯产权的企业要严肃处理,保障正规厂家的合法利益;在法律中也应该有所完善,尽可能避免漏洞,让投机取巧者无机可乘,并且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鼓励技术的研发,保障其合法权益,以此整合技术研发的整体环境。 3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及资料的整理,总结出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计算机多核发展,计算机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而随着人们对工作和娱乐的要求日益提高,计算机的运行也必将朝着多核的方向发展; (2)微电子技术向高集成化发展; (3)光电子将成为未来电子技术的核心。 4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便利性。首先,必须在思想意识层面重视起来,合理规划其发展,把握时代的发展风向;其次,提高技术的完善与升级,才有信息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协调发展,个人认为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占据更为有利的市场竞争位置。 作者:李筱菲 单位:赤峰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构建 文章摘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业务的壮大,需要记载的档案越来越多,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将会降低档案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本文探讨如何建立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寻找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企业档案;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管理企业的档案系统,是光盘存储、数据库管理、图像编辑、信息共享和处理一站式的全新的现代化管理系统。数据档案上网,即可实现企业员工对数据的共享,设置权限,使得相应部门的工作人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更新。这样有利于信息的调用和传播,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但是如何构建一套安全可靠实用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是摆在企业档案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1构建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原则 1.1实用性原则。 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文化和业务,所以每个企业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身企业的特点,才能够让企业员工更加有效的了解和熟悉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任何看似先进而不使用的系统都不是好系统。 1.2安全性原则。 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包含大量的企业信息,如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证,将会导致企业信息外泄。轻则让员工私人信息泄露,重则很多商务信息传到竞争对手手上,将会让企业利益很大程度的受损,导致企业受到沉重打击。所以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1.3开放性原则。 企业带脑子信息管理系统不进要在企业内部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开放,还要对外部访客进行开放。系统需要有相应的端口与其他系统相连,比如PS系统、CAD系统等,可以让企业内部人员直接整合相关的信息,达到内部信息共享的目的,提高生产科研效率。另一方面让企业外部人员能够进入系统,了解企业产品和文化,或许每一位浏览企业信息的人都是潜在的顾客。 1.4先进性原则。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如同手机一样,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商品。企业要与时俱进,时刻保持系统的先进性,不能让陈旧的系统影响企业的发展,及时更新和完善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2构建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方法 2.1准备阶段。 首先,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广泛的收集企业的相关信息,寻找合适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软件开发公司,了解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以选择最适合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其次,协调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召开会议,了解各部门的信息管理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转达给管理系统开发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最后搭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操作和使用制度,让系统有序运行,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 2.2建立阶段。 首先,协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公司安装企业电子信息系统,连接企业的局域控制网络,把需要接入系统的其他系统和打印机等外部设备接入系统,初步构建较为完善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其次,组织企业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检查存在不足的地方和不合理的地方,或者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最后,讲试运行期间的问题汇总提交给系统开发公司进行修改。 2.3交付使用阶段。 第一,开发公司对相关部门后台运作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保证后台运行员工能够正确使用。第二,系统全面对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进行开放运行,正式交付使用。第三,必须和开发公司签署系统的售后和技术服务工作,做好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 3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注意事项 3.1准备工作。 构建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是一项牵扯广泛的复杂工作。这里面会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的生产信息,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如果准备工作做不到位,将会导致部门之间协调不顺畅,延误系统构建的进步性和科学性,甚至导致系统构建计划流产。 3.2需求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各个部门交流和生产的效率,所以必须认真分析各个部门的需求,不能够凭借该系统构建部门的意愿来搭建。这会导致系统不符合实际需求,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轻则是工作失误,重则是生产事故。只有认真分析各个部门的需求,才可以构建符合生产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企业的效率。 3.3联合开发。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公司文化和专长,企业自身对本单位的信息比较了解,而系统开发公司的优势在于开发应用系统。单靠企业自身或者开发公司都是无法直接完成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任务。联合开发的优势在于两家单位互补,企业选择开发单位的时候也要看中它的研发案例和经验。尽量寻找一家有能力、安全可靠、售后积极的公司。 3.4专人衔接。 企业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必须要委任专人来对接系统开发公司,不要隔几天就换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对企业电子管理系统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对开发公司来说,同一个人接洽,有利于信息的对接和意图的理解,更有利于保障系统开发的周期,避免因为沟通不一致,导致系统开发周期延长。 3.5试用对象。 选择正确的试用对象,可以有效的评价和发现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特别是系统后天运行和系统对接企业其他系统的衔接,一定要选择较为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试用,保证系统正式运行不会出现错误而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降低。 3.6项目监控。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大的工程,投入较大,周期较长,一定要安排专门部门对接系统开发公司,实时监控系统的开发进步,保证系统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进行开发并投入使用。好的企业电子信息系统将会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对企业的发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好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将会导致各个部门怨声载道,互相推诿,反而拉低工作效率。企业信息电子化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需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需求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作者:王自敏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南昌理工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既全面推动了农业科技技术的发展变革,又促使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且发展趋势日趋体现出电子化、数字化与信息化等显著特征。与此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为了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深入阐述电子信息技术基本涵义的前提下,认真探讨了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以期对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策略 0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增长以及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形势日益严峻。对此,我国政府提出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目标:即优质、高产、高效。当前,随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农业科技正全面快速发展,这为我国加快农业技术革新、更好应对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与挑战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特别是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发展,势必会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产生强大的助推作用。在如此环境和背景下,我们如何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而更好地推动农业机械升级换代和技术革新,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工作质量、效率以及现代化水平,已成为了很多专家和学者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必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全面探讨了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策略与措施,以期对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有所帮助。 1电子信息技术的涵义 所谓电子信息技术,就是指研究信息产生、收集、存储、传递以及处理等过程,并积极采用新兴科技、信息的技术之一。通常情况下,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就是指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硬件、应用程序的开发、通讯、网络等技术来实现的。目前,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与进步,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范围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张,很大程度上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及方式,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从世界范围而言,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现代科技之一,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农业领域,势必会大大优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处理、应用,进而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对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 2当前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困难及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依然极为缓慢。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落实。这些困难及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虽然我国很多地方已充分认识到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但是,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农业气象预报、农业网站建设等方面,对在农业机械领域中应用还体现为重视程度不够,也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如此一来,就势必导致电子信息技术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且使得我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在农业机械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日益加大,这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2资金投入不足 作为高新技术之一,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作为保障,尤其需要配备大量的研究型、技术型、高素质人才和相关实验设备等作为保障。从我国的范围来看,在农业机械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远远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我国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2.3与实际相脱节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农业机械信息化的水平还较为低下、革新步伐缓慢、实用性不强等现象较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的生产、质量、效率及运用的有效发挥。从我国实际来看,其根本原因主要就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同农业机械实际应用环节不相适应,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比如,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业机械仅仅适合在平原地区应用,而对山地或者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及其信息技术研究成果相对比较少,因而不利于更好地推广电子信息技术。 3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困难及问题,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必须积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确保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稳步有序推进。 3.1提高农民信息意识和水平 在新的时期,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的生产者、实践者,只有进一步提升农民的能力水平,切实加快农业机械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步伐,才能使农民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必须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等活动,扎实做好农业机械的后续服务,切实增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认真解决现代农业机械在农村推广的困难和问题,逐步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3.2加大农业机械信息化投入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虽然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得到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应用,也取得一些明显的成效。但是,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比,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水平还比较低。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切实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全面推动农业机械信息化取得实效,促使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在农业机械中得到全面广泛应用,并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 3.3实现与农业问题的有效衔接 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研究,必须紧贴我国“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只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在开发、销售、应用、管理、维修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质量与效率,才能提升农业机械在组织、管理以及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水平。这样一来,就可以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水平,进而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问题,也更加有利于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及应用,进一步提高“三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变化,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及其范围逐步得到扩展,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不断加大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以求更好地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遇到的困难及问题,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马明春 张新颖 单位:磐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磐石市农机监理站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1电子信息技术定义及应用于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性 1.1电子信息技术定义 电子信息技术是通过软件、硬件、网络等技术手段实现研究信息产生、采集、存储、处理、传递的一种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现如今,它已经是全球发展最为迅速的科技之一。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合到农业机械中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与质量,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从宏观意义上来讲,这对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数字化、电子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性 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对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提高机械作业的技术水平,在机械作业中可进行过程监视、管理控制、通信;也可以通过实时信息的有效获取,实现机械作业过程的精确操作;可以基于定位系统,实现农机作业田间导航,对农业机械进行实时定位、精准控制,保持农机与指挥中心的无线通信,进而为农田作业的科学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还可以改善劳动者的劳动环境,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之中创造了良好的人机接口,使得机械的操作安全、方便、舒适,更加智能化。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面临的问题 2.1对农业机械现代化的投入以及研究不够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朝阳产业的代表,其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鼓励和支持,但是在农业机械化中涉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方面却一再遇冷。首先是科研经费不足,上级部门在下拨科研经费时“厚彼薄此”;其次各个生产厂家只顾眼前利益,不对农业机械中引入电子信息技术的前景做长久考量,这些都制约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与研究。 2.2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农业方面的电子信息技术还只用于天气预报、农业惠农网站等方面,在农业机械中的全面普及尚还需要等待。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没有投以足够的重视。现在虽然有部分部门和企业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有着了解,但由于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使这种了解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这对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十分不利。 2.3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我国农业机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信息化水平低、实用性不强、技术更新缓慢等问题,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机的工作效率。归根结底,这就是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纵使技术研究进行得再出色,可是对实际应用却毫无作用。现在我国的科研就走入了这样的岔路,研究很多,但是真正对促进生产力有作用的研究却很少。在今后的研究中,科研工作者要重视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保证研究的实用性。 3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3.1人机接口技术 传统的农业机械驾驶室中所有操作都需要驾驶员来进行操作,而现在由于应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使得机械的驾驶室内的仪表盘向电子监视仪发展,并且由单一参数显示方式向智能化信息显示终端过度,有效地促进了人机交互界面的实现。这种智能化的终端实际上就是一台配备着液晶屏的计算机,它又被称为虚拟化仪器显示终端。它可以按照操作者的要求在显示屏上显示不同方面的信息,并可以以文字、音频、视频的方式表示出来,可以自动储存以便以后的调用,为今后的田间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3.2总线通信技术 随着各类农业机械智能化电子控制单元的发展,使其接口的标准化、通用化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一般情况下,智能显示终端会设置在农业机械驾驶室内,并通过采用光纤电缆或双绞线构筑机组内的数据通信链路,例如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内,安装和不同机型配套的通用型显示终端,实现控制中心、拖拉机、收割机之间的串行通信,从而使相关信息得到交换。 3.3机群调度及管理的决策支持技术 在欧美的大型农场里已经实现了农场内的控制中心与移动作业机械之间的无线连接,由此控制中心可对田间作业的机械进行监控管理。而机械作业所收集到的数据等资料可直接存入数据库中,并可以进行远程调用,这使田间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管理者可根据这些数据作出详细的安排,制定合理的生产方案,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3.4在农业机械内部的电子装备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内部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电子装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农业机械内部的控制与监控等系统中。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发展,农业机械的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向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些大型农机来说,其内部控制已经涉及到了电子控制单元系统,通过该系统可对相关信息进行独立处理与控制。 4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对策探讨 4.1提高农业机械应用能力,强化农民信息化意识 作为农业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践行者,农民对于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民只有不断提高对农业机械的了解,增强自身素质,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各级有关部门应该切实认识到农民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展开定时的培训以及教育工作,以此来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全面提高农民的农业现代化意识,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4.2加大对于农业机械信息化开发力度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更新慢、水平低、实用型不强,这些问题势必会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带来影响。有关部门应该重视、正视这些问题,加大对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开发力度,加速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加强创新意识,切勿走形式主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信息化水平还有这很大差距,应该抓住机会,及时赶上。 5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研究的发展,既能促进农业机械的创新与研发,也会为中国农业的复兴奠定基础。在今后,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创新研究的投入,加快科研和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大、中型农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变革,以便更好地应对现代农业中的挑战。虽然仍有许多障碍影响着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但相信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完成农业复兴。 作者:张战祥 单位:武威大禹节水有限责任公司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 面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挑战,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发展政府信息化的政策,希望借助电子化政府提高国家竞争力。我国政府的上网工程也于1999年开始启动。政府上网不仅涉及技术,更触及了一种以信息为标志的崭新的管理方式,我国行政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对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政府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有效探索。 1政府行政信息化的含义 行政信息化应当包括对行政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的普及。行政机关要考虑如何达到对于法律和公众要求的行政信息公开问题,这一过程的实现实质上从另一个层次要求行政机关及时收集、处理并利用与其职权相关的信息。而在行政信息活动中必然要求公务人员普遍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分析、利用的有关知识。 2政府行政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行政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就是在行政机关普及信息,包括信息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行政信息化的硬件建设指与行政信息化有关的信息设施设备的普及。这些信息设施设备包括了计算机及其联网设施设备、通信设施设备等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引进等。行政信息化的软件建设指与行政信息化有关的人才建设,不仅要会信息技术操作,还要会用科学思维来收集、处理、分析和预测信息。行政主体在行政信息化建设中应重视行政公务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建设,这种能力实质上包括了行政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决策能力,是行政信息化过程中的软件资源,是实现行政信息化的重要而又关键的保障。 3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与服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政府全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基础差、起步晚、投入少;二是网络不互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三是未能妥善处理建与用的关系;四是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应用系统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未能形成全国性的通用业务软件。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全局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整体效益的发挥和建设工作的进展,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4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与服务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4.1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政府信息化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体现在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始终,因此必须全员重视,全员参与,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只有真正做到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将技术与业务融为一体,我们的信息化工作才有成效,业务工作水平才能得到提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行政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不与政府业务充分融合,信息化就没有生命力;政府业务不与信息化充分融合,政府业务就没有发展力。 4.2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以政府网站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以提高政务信息公开的规范性和及时性、保障在线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增强公众参与和互动效果等为重点,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建立健全网站内容保障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不断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水平。以内部管理平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深化日常办公、公文流转、财务及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局务公开等内部工作的信息化应用,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规范工作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3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 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立足我国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合理规划政府业务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明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科学设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统筹协调不同地区、不同业务、新旧系统之间的关系,加强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建立健全由总局负责制定、各地方局积极参与的全系统统一的政府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应用制度,加强在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审查,建立标准执行监督检查机制和标准符合性测试环境,为实现系统互联互通、保障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稳步发展打好基础。 5结语 借助信息化系统,及时建立新型行政管理系统,对于贯彻党的各项指导方针,促进政府行政管理行为的廉洁高效,规范统一行政管理行为,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主要探索了实现政府行政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以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作者:丁仲熙 董星 单位: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研讨 1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技术原理和特点 1.1坚持同国际接轨,拓宽发展思维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质逐步确立并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性要求,同样这也是为适应国家间信息技术协议的要求,使我国能够与世界接轨。因此,在进行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钻研技术,加速我国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又要在思维方向上纠正保守落后的观念,积极学习国际市场的通行标准,从技术和思想两方面同时发展。 1.2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问题分析高瑞强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石家庄050200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外国企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企业也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中国企业屡屡受到国际贸易战的打击,究其原因,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对国际贸易活动惯例缺少了解。在信息交流上缺少必要的协调沟通。所以,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信息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更新过程中应坚持从整体出发、站在长远角度,提高信息技术交流的控制力。 2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状况 2.1标准化水平低,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国际电子信息技术标准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控的,由于技术缺乏,我国在这项技术上的参与度比较低,所以在标准的制定上很少有发言权,通常是采用国际较为通用的标准。我国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但是执行起来却很困难,也不被国际所认可。落后的管理和研发体质成为制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且缺少创新精神,与时代的发展步伐相背离。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长期滞后,缺少市场竞争能力。 2.2不懂得向先进国家学习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是一项国际化科技成果,但是由于自身技术能力差,在这方面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的会议上几乎没有发言权,对于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很不能起到掌控作用,这就限制了我们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另外国内很多企业对于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缺少必要的了解。各个企业间缺乏沟通合作意识,往往各自为政。造成标准化建设困难重重。 3促进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1顺应时展趋势,转变思想方式 进行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应该做到顺应时展的趋势,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适应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实现创新。从事标准化建设的管理部门、技术组织人员,一方面应该加强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此外应该根据世界市场发展的形式,打破国家间的技术贸易壁垒,站在国际地位威化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规划。既要保证标准化、系统化同时也要确保思路的可行性、自主性,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将各种利益关系协调好,促进标准化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3.2坚持“三联”思想的指导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影响面大,这就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应该朝着标准化的方向迈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标准化建设中应该坚持统一思想,共同发展,摒弃矛盾,同心协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进行电子信息的产业立项、标准制定、标准验证以及行业发展等环节的规划发展中,应该坚持“三联”思想,即部门联合;司局联合;部省联合三相要求。对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应通过协商办法来解决,将各自的优势展现出来,促进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各个部门间应充分协调各自的工作,做好标准化的立项、制定与审核工作。另外还应积极发扬各企业、各地区的优势项目和技术,加速经济发展的步伐。 3.3创建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链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各个环节都应做到紧密结合,在技术创新、标准的制定、实验论证、知识产权维护、产业推进和项目推广工作中应形成一条标准链,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升技术研发的标准,鼓励自主创新,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和合法地位,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运用市场化的试验平台检验标准化的合理性。在推进准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加快产业更新换代。从整体看,标准化建设应当充分整合各项资源,保障技术、资金、政策的协调统一,推动标准化建设的前进步伐。 4总结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在我国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人们的思想认识相对落后,国内技术水平较国外有很大差距,在国际贸易中受到限制。基于标准化发展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党和政府已经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标准化“三联”体质建设,完善相关的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身技术研发中,切实保障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相信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在未来将会更好的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内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高瑞强单位: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数字化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 一、数字化技术的关键——数字压缩 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后数据量非常庞大。因此,数字化最关键的课题是数据压缩。音频信号或图像等原始数据存在着很大的冗余度,这为大幅度压缩数据提供了可能。其次,在一个信息系统中,人是信息的主要接受者,人的视觉和听觉对某些信息不敏感,这样可以利用人类的视觉和听觉等生理特征来实现高压缩比。 二、数字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1.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数字化音像就相继上市。90年代CD唱机已风行于世,使用磁带的小型数字盒带录音机和使用磁光盘的小型光盘录音机形成数字音响的两大竞争阵营。CD-I(交互式光盘)是国际家用多媒体市场的主流产品。V-CD成为激光视盘的最新成员,数字化无胶卷相机已在一些国家的新闻等行业得到广泛使用。数字摄像机和录像机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发。能处理和显示运动图像的多媒体电脑亦是数字化科技应用的典型实例。进入21世纪,在家庭娱乐方面,大屏幕的彩电和新型影碟机配合起来可在家中实现真正的影院效果。越来越多的数码相机走入中国消费者家庭,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2.在广播技术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美国、欧洲开始大力发展常规数字电视广播。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在美国投入商业运行。1995年,该系统在欧共体各国投入商业运行。1994年12月,美国时代-沃钠公司将全数字交互式有线电视系统投入商业运营。目前,数字音频广播(DAB)已在世界各地推广使用。 3.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整个通信网已过渡到数字化阶段。在有线网络中,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正在世界各国迅速普及。在无线系统中,第三代数字化的无绳电话系统已取代第二代无绳电话系统。通信网络正在朝个人化方向迈进。移动通信将逐渐演变成社会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工具。 4.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实现全球数字连接。它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通过试音、数据、图像及视频的综合服务,实现全球社会“天衣无缝”式的连接。总而言之,当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已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这块基石,实际上,电子信息技术也正在以数字化作支点经历一场巨大的革命。人类社会如今已真正进入“数字世界”。 作者:吴琛单位:开封市技师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探索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多媒体成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包括移动计算、并行计算以及网络计算等的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PC机、多媒体技术、服务器和其外部设备的设计开发技术等都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平均达到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的速度,其中将对并行处理技术进行不断开发和应用。CPU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完成以64位替代32位的过渡,将增大系统中存储设备的比重,向着海量存储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产品结构也将发生由以因特网络设备为主向计算机为主的转换。家电、计算机和通信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下形成统一的整体,数字图像交互技术、手写识别技术以及语言具有很大的适用性,CD—ROM也转向DVD光驱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微机中将得到充分运用。电脑的核心发展趋势是拟人化及个性化,手提电脑和笔记本的发展也越来越精细和先进。详见表2。 2大容量、多业务及高性能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Web服务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属于网络技术,将进入发展阶段,大容量,多业务,高性能,高速互联网接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主要方面和IP业务,发展线性增长条件。互联网的单个数据网络的第一代第二代的融合,替代数据和语音。在第二光通信网络技术密集型波多网络复用技术的产生,无线宽带用户,大大降低了网络传输成本,提高实时多媒体通信中的应用。多媒体通信系统(MCS)是一个简单的,高效的数据转发机制,多媒体组件可以实现连续介质和大量的数据的有效传输,与传统的数据通信相比,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3平板和大屏是显示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作为新兴国际产业,新型显示设备在电子信息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平板和大屏是显示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4个性化、宽带化及综合化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有线和无线接入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光纤传输技术,数字微波技术以及光纤,卫星传输技术,属于通信技术。光纤主干网带宽,接入克,对蓝牙技术的无线接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逐渐完善,宽带接入技术。在通信接入电信服务,传统的IP电话集成技术的发展,IP技术的功能,主要是在下一代宽带网络的发展将被放置在Web应用程序中,DWDM光传输,分组交换和IP路由,此外明年技术的IP技术和ATM,持续改进。 作者:杨清林单位:济南职业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浅议煤矿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完善指挥系统,这样在事故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1煤矿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内容 1.1安全信息平台的构建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危及到煤矿生产安全,由于对地质情况的掌握无法做到完全的确定、不能及时更新煤矿生产设备、无法避免人工操作过程中的疏忽大意等因素的存在,所以在煤矿生产中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建立一个平台将煤矿生产中的安全信息统一收集管理,就可以实现高效管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安全信息平台的建立,可快速有效的收集和煤矿生产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统一的分类分析、深入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以此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确保煤矿生产能够安全进行。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信息的收集共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来自人工采集整理的日常煤矿生产数据,另一种是通过各个监控系统的监控监测并将监测所得信息自动整理存储到安全信息管理数据库中。 1.2隐患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为煤矿的安全生产质量设定标准,辨别不同危险源并对危险系数高的危险源进行分类管理,对重大工程长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等手段,是实现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的步骤,对煤矿安全管理的高效操作起到重大作用。而在此基础上,为实现煤矿安全管理系统进一步的规范完善,需要借助隐患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持。隐患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及时给安全质量不达标的生产工程提出警示,对所发现的安全问题定位监控,为灾害预警奠定前提基础。 1.3重大事故预警系统的建立 重大事故预警系统整合安全信息平台的信息,实时预警瓦斯爆炸、火灾、水灾、顶板灾害等重大矿井事故。对于各种事故发生的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和进行精确的计算,以此来进行全面的分析,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重大事故预警系统提供的信息能让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地采取措施,消除事故发生的威胁。 1.4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建立 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是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系统。一旦在井下发生了安全事故,如果信息分析不够及时准确,那么井上人员就无法对井下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不能确定事发地点及事故类型,无法对事故范围进行预料分析,不仅无法及时营救井下被困人员,也不能对可能引起的继发性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果建立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就可以快速准确的辨识出灾害类型、地点,计算出其波及范围及对可能引起的继发性事故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设计出救援路线。不仅如此,该系统还可以对井下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实时监控,让救援人员对井下情况有更精确的掌握,为快速救援提供很大的帮助。 2煤矿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 首先,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瓦斯隐患,降低事故死亡率。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煤矿生产中,降低了死亡事故的发生率,起到了显著的安全防患效果。将信息技术与煤矿生产结合,可以及时准确的监测到矿下瓦斯安全隐患,快速做出有效应对措施,保障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安监部门通过对煤矿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了瓦斯隐患监管效率,成功降低了瓦斯事故的发生率。其次,安全管理的手段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更加科学和高效。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煤炭安全生产系统为煤炭生产提供直接和客观的信息,为煤矿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管理人员直接通过系统直接解决煤矿生产中的问题,减少人为监管带来的不足。再者,煤矿企业和相关的部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原有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与此同时,煤炭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更多的矿工对高新技术的认识逐步增加,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提升,相关的技术也得到加强。传统的能源行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无论对政府部门还是对煤矿行业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并不普遍和完善,基于当下煤矿生产的现状,必须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设备,进一步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的水平。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煤矿事故的发生的频率才能够降低,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能减至最少。同时,煤炭的生产也将能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王春单位: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麦垛山煤矿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智能运输电子信息技术结构 摘要综合智能运输系统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实现传统运输系统包括(公路运输系统、铁路运输系统、航空运输系统、河海以及管道运输系统等)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本文在分析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发展我国综合智能运输系统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 1综合智能运输电子系统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运输系统智能化的核心和前提是电子化和信息化智能运输系统(In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TS)包含7许多的电子信息技术,其中最基本的包括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 综合智能运输电子系统是随着计算机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交通管理系统技术,是现代交通运输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关键。从电子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和功能看,现代的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框架主要由以下基本系统组成。 1.1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ATIS) 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上的,交通参与者通过装备在道路上、车上、换乘站上、停车场上以及气象中心的传感器和传输设备,可以向交通信息中心提供各处的交通信息;该系统得到这些信息并通过处理后,实时向交通参与者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换乘信息、交通气象信息、停车场信息以及与出行相关的其他信息;出行者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自己的出行方式、选择路线。更进一步,当车上装备了自动定位和导航系统时,该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自动选择行驶路线。 1.2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 这个系统有一部分与ATIS共用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系统,但是ATMS主要是给交通管理者使用的,它将对道路系统中的文通状况、交通事故、气象状况和交通环境进行实时的监视,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交通进行控制,如:信号灯、诱导信息、道路管制、事故处理与救援等。 1.3先进的公共交通信息系统(APTS) 这个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地铁、轻轨交通、城郊铁路和城市间的公共汽车)的效率,在实时交通信息流的基础上,向旅客提供便捷、经济、运量大的公交系统。 1.4货运管理系统 这里的货运管理系统是指以高速运输网和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利用现代物流理论进行管理的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综合利用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及网络技术有效组织货物运输,提高货运效率。 1.5紧急救援系统((EMS) 紧急救援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它的基础是ATIS,ATMS和有关的救援机构和设施;通过ATIS和ATMS将交通监控中心与职业的救援机构联成有机的整体,构联成有机的整体,为道路使用提供车辆故障现场紧急处置、拖车、现场救护、排除事故车辆等服务。 2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作用 综合智能运输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处理技术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它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运输系统进行改造,使原本分离和独自运行的各种运输系统(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纽带,形成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综合运输系统。它使整个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提高服务质量,使社会能够高效地使用交通运输设施和能源,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增加交通运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降低交通运输工具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道路运输网的通行能力以及提高交通运输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等。 3我国发展综合智能运输系统的策略 3.1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及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国际经济更趋一体化。新世纪将是综合运输的时代,将形成物流系统的综合化,交通运输面临新的革命性变化,这种新的运物模式将打破传统的各种运输方式各自为政的局面,强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集成。综合运输系统由此成为各种运输方式在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应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装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经济优势,开展有序竞争的动态平衡系统,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衔接,应由一个承运人组织完成。 3.2实现城市交通各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 以汽车为城市主导交通运输工具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负效应,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城市公交体系中已经或正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主要城市之间修建高速轻轨,对条件许可的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建市郊铁路。许多城市拥有较发达完善的城郊轨道运输系统,成为连接市中心与城市周边、航空港的重要运输网络铁路是加强城市间联络的纽带,世界各国都把城市间旅客运输作为重点。 3.3发展现代综合物流,实现合理运输 为了综合物流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加强物流系统意识,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第二运输企业需要提高货主意识和服务质量,并改善与货主的相互关系;第三,要逐步建立运输者与货主间的战略联盟与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第四,要重视不同范围的拓展,发挥铁路在综合物流中的特殊作用;第五,积极发展运输制;第六,明确政府和企业在综合物流中各自的作用。 3.4实施交通运输集团化战略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形成,要依赖于三个方面的合力: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竞争和企业组织。要实现大距离的“门到门”运输,要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基础,各种运输方式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加强国家的监管和调控是交通运输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行“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国家的监管调控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国家的调控范围应主要体现在制订行业发展规划、审批重大建设项目、确定产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收费标准的原则等。 培育运输市场,优化竞争环境,也是交通运输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需要。实施企业集团战略的目标应该是重建有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体系,要使各种运输方式尽早进人运输市场,并尽可能使其处于同一竞争基础上,为各种运输方式提供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4结论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交通运输系统,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的智能化和综合化,是提高我国综合运输能力和效率的核心和关键。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的问题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也逐渐由人工出力转变为了半自动化以及全自动化阶段,机械化作业也变成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主流。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因此,为了推进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再上一个台阶,并且可以不断保持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先进性,所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具有很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寻找相对应的解决方法,来使得电子信息技术能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农业机械中。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应用分析 伴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而引起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其中对我国人口所造成的最大威胁也莫过于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这也就是说明人口在不断的增长,而粮食并没有增长。而如果再我国仍旧再按照这样的形式发展,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很有可能会没有粮食。因此,促进电子信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这一进程也成为了改善我国这一困境的主要解决方案。这也就使得不断更新优化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成为当务之急。 1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使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很多农民群众和很多的领导官员对于农业生产仍旧保持着固有的观念。很多时候农民们也更加倾向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农民们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也就会使得他们对于新型的技术并没有很大的概念。所以当前农业生产技术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人工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生产模式,而当地的政府部门以及国家的相关部门对于这一方面的关注度仍然很低。这也就使得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仍旧是大家心目当中的主流观念。再加上国家以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度低也就使得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机械中的这一技术发展起来将会及其的困难。 1.1电子信息技术所受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将电子信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的这一想法很早就已经提了出来,并且在西欧以及美洲很多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在我国,很大程度上却仍然只停留在想法这一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仍然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农业器械的使用上。地方领导们对于将信息技术引用到农业生产中仍然还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这也就使得从地方领导到农民群众,大家对于将电子信息引入到农业生产并没有给予很大的热情或者说对于这一想法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由于对于这一想法的重视人数或者说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在我国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还将会有一个极其缓慢的发展过程。 1.2电子信息技术研究缺少资金 在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十分先进的水平,按照道理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应该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可是事实上,这一过程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也就是说,国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而农业生产依旧处于一个半自动化、需要人力的一个过程。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仍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所提供的资金实在少之又少,也就是说国家对于这一方面的发展普遍的不重视,因此也就没有提供太多的资金来促进这一方面的发展。资金问题也成为了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主要的一个因素[1]。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解决方法 当前我国虽然仍旧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粮食消耗量仍然也是最大的。我国每年进口的粮食数量仍然会消耗很多的资金。而如果能将这部分资金花费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这一领域的话,这样的话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也会而想要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这一进程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加强国家以及政府部门对于这一方面的关注以及扶持。只有真正的让政府部门更加深刻的认清楚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与西方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差距,才可能会真正的重视起来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2.1应当加强重视程度 要想真正的将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程度,首要的任务是提起大家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的关注度。尤其是当地的村领导以及县领导,更应当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生产。很多领导对于当地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水平仍旧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并不清楚当地的农业技术与国外的巨大差距。所以对于农业生产方面仍旧是以一个很传统的观念来看待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此外,当地的领导干部们也应当对于在世界范围内或者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发展提高重视程度,多去参观学习、多去关注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而来促进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2]。 2.2应当提供更多资金 要想使得国家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在农业机械中发展,最需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一个技术,因此它在农业生产中更加广泛的应用这一发展过程也必将会耗费更多的资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更应当增加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投入。而在当代,科学计算机水平发展的如此迅速,而农业生产技术仍旧停滞不前,所以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更应当增加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技术的投资。只有资金跟得上,一切的发展以及更新才能够更加快速地发展。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当代,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还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情。为了加快这一进程,无论是地方领导还是普通农民群众都应当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给予更大的关注。从国家来说,更加应当加强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发展过程的关注度,而且适时的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这一技术的发展,能够给予更多的资金来促进这一发展过程。 作者:万静侠 单位:河南省淮阳县农机局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对城市建设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笔者重点分析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现状,并且相应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城市发展;创新型城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城市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城市建设已进入现代化的工业时代,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智能化与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对城市各行业的发展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应用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 电子信息技术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生活与生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为各方面工作的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是有利有弊的,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根据城市发展的特征,可以发现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以总结出技术应用的优势所在。在城市发展中可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重点研究,弥补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继而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电子信息技术也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并且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综合应用,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1.1城市规划管理质量提高 当前在城市发展中,一些规划管理主要通过办公的方式加强单位内部与各单位之间的信息数据的传递与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信息数据更加有效地流通,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城市规划管理各部门之间传输与共享信息数据的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进行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信息数据传输与交换的有效通道,需要深度研究电子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使得信息数据传输更加高效,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降低传输成本,提高城市规划管理质量,为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1.2城市规划设计更加科学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而且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需要容量较大的存储器,并且数据的整合与处理对功能的要求也比较高。电子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应用数字化技术与计算机图形输入技术的技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数据整合与处理的效率,并且为信息数据的整合与处理提供更好的条件。城市规划设计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为城市规划设计所需信息数据的处理与收集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在保证信息数据高效整合与处理的同时,也可以使得信息数据的时效性更强。 1.3城市安防管理安全性提高 在当前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城市安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当前城市各方面工作的进行更加趋向于智能化与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有着更为全面的安防系统,可以实现动态的监督与实时的监控。首先,在城市社会生活与生产中加强监督,在出现安全事故时可以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安防管理的安全性。其次,电子信息技术可以监控网络互联网,通过一些安防管理措施,避免对信息数据传输产生安全威胁,保证信息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1.4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的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是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对信息数据进行高效的处理与及时的传输,可以更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对市场经济发展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改变市场发展的方式,使得市场经济可以更加活跃。相较于传统的发展模式,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有着更大的优势,使得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更好结合在一起,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更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5城市建筑智能化 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有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发展智能化的要求,促进城市建筑更好发展。城市建筑智能化更好优化了城市功能,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了便利,更好满足人们对城市发展的要求。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建筑智能化优化城市建筑的功能的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实现城市建筑智能化管理,对城市建设进行高效管理,可以减少城市发展中一些问题的产生。 1.6城市监管措施智能化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不安定因素较多,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比较多,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就易导致城市发展中出现问题。城市发展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管理各方面的因素。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可以使城市监管措施智能化,使得城市监管工作更加系统化与合理化,有效处理繁杂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监管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在城市监管中信息数据的传输是尤为重要的,管理与控制信息数据,保证信息数据传输的时效性,也提高了信息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城市监管措施智能化是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需求,推动城市各方面工作更好进行。 2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2.1电子信息技术在高效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高效型城市发展更加趋向于高效性与便利性,其中发展的重点是信息的传输。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与生产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对人们日常的交流与信息传输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电子信息技术在高效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在促进信息传输的同时,也使得信息传输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例如一些微信、微博、公众号等交流平台,发展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保证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可以充分发挥信息传输的作用,更好满足人们的生活与城市发展的需要。 2.2电子信息技术在创新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也会提出新的要求,改革与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重点,也是城市各方面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创新型城市发展一直是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变更的趋势,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创新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改善传统的发展模式,结合时展的要求,创建创新型城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工业与服务行业是城市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城市发展的要求为基础,综合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情况,促进创新型城市更好发展。首先,是培养与发展创新型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继承城市文化,在继承的同时结合发展的需求,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力量,继而更好传播创新文化。其次,工业生产是城市发展的重点,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利条件,而电子信息技术在创新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可以使得工业生产高效进行,在保证工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同时,提高工业生产的安全性,工业生产更加趋向于自动化,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创新型城市对于创新服务的要求比较高,服务行业也在创新型城市发展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创新服务的发展往往会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创新服务质量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2.3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智能型城市发展是城市发展的趋势,智能化管理也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在智能型城市发展中,有效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综合各方面的技术,促进网络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为城市发展提供最大化的有利条件。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主要用于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工作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工作比较繁杂,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综合性的管理,使得管理工作的进行更加系统与合理,也优化了管理方式,减少管理工作中问题的产生。电子信息技术还可以动态监督与监控管理工作,从而降低管理工作对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消耗,降低城市建设成本。对城市中运行的车辆也可以实现智能的控制,完善城市功能。 2.4电子信息技术在安全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安全问题一直是发展中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系统与智能门禁等方面。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计算机的安全主要是对系统安全进行认证,从而实现对信息数据安全的保护。电子信息技术可以识别人的面部特征,并且通过对比进行安全认证,其系统安全防护功能更强、效果更好。智能门禁主要应用在住宅小区中,也是通过面部特征认证业主信息,对于信息的防护效果更强,也最大程度避免了一些盗窃现象的发生,从而更好建设安全型城市。 3结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成为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城市的发展主要在于构建高效型、创新型、智能型与安全型综合城市,更好优化城市功能,并且改进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城市发展中,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综合型城市的建设提供有利条件,更好管理城市,满足发展的需要。 作者:王琳 单位:重庆市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和专业特点 1.1市政工程技术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市政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人才,对市政工程结构及基础理论较为熟识,同时能够直接参与到市政工程项目施工活动当中。通常来讲,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市政工程技术的专业理论学习,在具备给水、排水等多种基本理论之后,掌握经济管理相关内容,并能够自主进行市政工程和市政设施的设计和规划,真正能够处理市政工程项目中的核心难题。 1.2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特点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工程类专业,虽然对数学等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多,但是在实际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习中,若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则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学生需要具备自主管理、自主设计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其二为具备市政工程的造价估算能力,学生需要在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上,还需要学会如何借助技术经济理论进行造价成本的评估,这对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具有广阔的视野,掌握较多的相关知识和先进理论,进而才能够科学评估造价成本,保证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质量。 2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存在着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和实践脱离情况等问题。 2.1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 当前很多学校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只是按照课本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学生的知识学习质量较差。传统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理论框架结构难以满足课程设置的最初目标,市政工程专业教学活动实际应用价值变小。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下,各类先进的市政工程技术和市政工程管理理念频出,也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时展的需求,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市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2.2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和实践脱离情况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水平,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在市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这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水平较差,学生空有满腹的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这对于市政工程专业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期背景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以及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方式来具体开展。 3.1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时展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将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观念融入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活动当中。结合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后的学生实际工作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市政工程对人才的定位较为明确。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职业定位,选择适合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未来选择的职位,并需要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定位。例如当前新疆市当前市政行业建设、管理以及养护单位中,比较缺乏的是市政工程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监理员等,人才规格应定位在高职高专。结合新疆市的人才需求结构可以看出,当前新疆市的预算人才、监理人才等较为匮乏,学校即可以根据市场所需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注重对学生相关知识与技巧的指导。学校需要将“以学生未来工作和发展”为主要导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面向市政行业的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毕业生需要掌握丰富的市政工程技术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能够从事各类市政工作的评估、管理和养护等工作,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 3.2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 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开展,其一为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其二为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3.2.1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 比如教师可以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展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跃然于屏幕当中,变得更加生动而直观,视频、动画的形式能够快速吸引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教育的质量,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活动当中,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实际的案例,明确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构建生成性、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3.2.2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学生需要将所学习的知识真正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够发挥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很多学校中忽视了实践的价值,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这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水平较差,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快速找到适应的岗位,还有一些学生会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模式。比如可以在指导学生完成“公路工程测量”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进行实际公路工程测量,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能够将合作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结合,不失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另外,学校还可以增加选修课、课外讲座、学习兴趣小组等,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践教学模块,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相关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能力。 3.3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是建立学校、企业和个人三方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的综合实践场地,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种三方共赢的方式受到一致好评。校企合作的模式是近些年来所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在各大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将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并通过实际的工作氛围和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产生明确的认识,通过努力的工作证明自身所学知识,通过努力的工作不断提升自身水平,通过努力的工作为未来的实际工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活动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和发展平台,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于实践活动当中,结合当前市政工程技术职位的实际要求,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在实践活动的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工作的模式融入于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够一改往日里懒散的行为和思想,尽快适应到岗位当中,使市政工程技术教学能够更加贴合实际、贴近生产和生活。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的表现将会直接和学生的学分及期末成绩相联系,这种方式也能够增加学生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正发挥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价值与意义,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4结束语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直接影响市政建设的发展,新时期背景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以及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方式来具体开展,真正解决当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和实践脱离情况等问题,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和发展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作者:高世杰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市政工程处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 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性组成部分中,高职教育至关重要,高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石。为此,改革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利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而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是为了使学生面向就业,而怎样实现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是需要认真分析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阐述了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职 市政工程技术 实践教学 改革 近些年以来,在加速推进城市化的影响之下,市政工程得以快速的发展,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是高职学校广泛设置的一个热门专业。而巩固理论内容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的根本所在,在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地存在教学目标模糊、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等一些问题。为此,应当改革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具备创新精神的市政工程技术人才。 1改革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1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建设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 1.1.1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工程施工、工程试验检测、工程识图制图、工程计价与计量等环节的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这是学生担负实践工作的客观需要。学生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素养,通过自身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掌握的专业能力,可以正确地分析、断定、处理自身观察到的工程现象与工程实物。学校应根据各个专业以后针对的岗位特征,给学生提供有指导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次序与划分模块地培养学生的检测、识图、测量、施工等实践能力,且定期地评价与考核学生的实践效果。 1.1.2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在职业过程当中所能够体现的职业观念、职业作风、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道德等综合品质就是职业素养。尽管学生学习扎实的理论内容和专业技能非常关键,可是较高的职业素养也不可缺少,因为这是学生踏入社会的金钥匙,也是自身干事创业成功的根本。企业已在评价人才中将职业素养作为一个关键性标准,而专业素质是如虎添翼。为此,高职学校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需要根据工程实例强化实际工作中职业素养的价值与意义。在定制实践教学模块方案的时候,需要借助实践的内容实现学生合作精神与敬业意识到培养,像是借助野外测量的实习,实现学生认真严谨态度与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 1.2建设工学结合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想要使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效有所提升,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执行工学结合的教学工作,即有效地统一学习理论和实践课程,以及有效地统一学习和工作。例如,高职学校能够跟当地的市政工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地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实习和参观的机会。在进行实习的时候,实习指导教师需要根据专业理论内容来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内容的能力提升。在学生结束实习之后,学校需要评价与总结实习结果,进而奖励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以使学生切实愉快地融入到社会中锻炼自我。学校还需要对市场的动态与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把握,从而明确市政工程技术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而持续地改进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跟社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市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2重视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以及编写适宜的教材 2.1注重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功能是建设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一个重要功能。而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功能指的是给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创设综合技能、单项技能、关键能力、岗位技能等培训职业能力的环境。在校内实训的过程中,借助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与场地(建材实验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市政施工模拟实训室、校园测量实训场等)开展模拟仿真实训,从而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当中学会职业技能、熟悉职业技术要求、感受企业生活等,更好地了解市政工程技术岗位技能的规范,大大地缩短上岗适应期,实现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2.2注重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基地是校外实训基地,并且该基地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基地,以及增强学生职业观念的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需要实现建设思想的创新以及建设方式的拓展。学校通过存在业务联系的企业与校友等有利条件,强化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一是在强化联系行业主管机构的基础上,跟对口企业和行政领导部门协商,挂牌创建实训基地。二是跟企业产学联系,互利互惠,创建实训基地。在创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多种专业实训功能进行开发。校外实训基地不应当仅仅实现一个专业的要求,而需要体现其它专业的作用,确保开发一个专业,有利于多个专业。需要给学生创设先进的实训环境与条件,并且有效地应用地方具备先进技术的企业,进而便于实施与组织实训,实现教学成本的节省。企业一致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这有利于学生由定岗实习变成企业正式员工,从而使企业与高职学校实现共赢。 2.3编写跟实践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材、操作标准、训练手册 学校需要安排市政领域的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根据该岗位群的特色,对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进行吸收,编写指导实训方面的教材、操作标准、训练手册等。而操作标准需要立足于受训者创新观念、效率观念、安全观念、管理观念、质量观念的增强,奠定受训者将来发展的基础,且注重实施职业资格鉴定,推动实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而编制实训手册需要涵盖由适应性练习至初级中级、高级技能练习,一直到认证考核专业技能的所有事项。 2.4注重建设实训师资队伍,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实训教师的队伍力量是高职实践教学发展的瓶颈。不少学校在实训岗位安排难以胜任理论教学的教师,这样的做法跟注重实践教学相悖。即使选拔高职学校的一些骨干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方面,立足于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实践能力依旧存在缺陷。而在企业挂职的高职学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不但能够有效地服务于企业,而且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也大大地提升,从而有效地统一了学校的人才优势与企业的技术优势,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并且,高职学校需要请市政工作的基层技术工作者来到教学课堂和实训基地,从而让学生获得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工作者的指导。而学校和企业一起建设实训基地致力于产学研的联系,也让教师跟企业技术工作者交流了信息,实现了优势互补,从而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大地增强。 结语 总之,高职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优秀人才的关键方式,为此,教师需要面向市场,注重改革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注重校企联系,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建设师资队伍等,从而为社会培养大量跟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人才,并且推动高职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施晓丽 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筑系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职业学校市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新时期需要的人才必备的条件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来说,实践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而实践是以知识理论为依据,文章就职业学校市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专业实践教学 市政工程 改革 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在职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就职业市政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作如下的探讨。 1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体系,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势 众所周知,教育本来就是要服务于社会的需求的,尤其是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行业的,更是要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应该在充分了解该专业在社会中的需求及社会对此专业的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就业时充分展示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近些年来,我校积极组织本专业的教师就企业对市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研表明:我省市政行业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现场施工的技术人员更是短缺,这主要是由于我省加大了对市政设施的投入和对截污治污水的决心而进行大规模建设。因而,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制定出市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施工、预算和测量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同时,我们也会聘请专家对专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并且要将各个要素合理分配要教学的环节中,进而形成实践教学系统,最后形成了施工实训、测量实训、预算实训、顶岗实践、上岗证培训等的教学环节。 2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要以培养目标为指导,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并且实践教学改革要体现实用性、应用性、针对性等。为此,我们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因为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各门实践课程都必须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大纲应明确规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课程的目的和性质、课程的进度和课时安排、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成绩考核的方式等等。第二,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为此,学校要尽量提供实践的教学设备,如实验室、实训的场地等。要通过利用现今的教学设备,创造出职业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职业技能,达到胜任工作的目的。同时,学校也要与企业进行合作,签订一些实习基地协议,给广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也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第三,要面向实际工程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到施工现场实习,直接参加生产。第四,推行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将职业资格考试纳入教学的内容,可以在学生毕业前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资格等级证书,可以提高竞争力。第五,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统一。市政专业不但重视理论的学习,也非常注重实践的锻炼。 3 不断加强和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众所周知,实训基地是满足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是保障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保证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加强实训场地的建设。第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实训场所。尽管我校已经设立了工程测量一体化实训室、土工建材力学实训室、工程结构检测实训室等十几个校内实训场所,并在《城市给水处理自动控制仿真》和《城市污水处理自动控制仿真》两套仿真软件实操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完善,不断提高职业仿真的程度,不断添置新的教学设备等。第二,(下转第91页)(上接第87页)筹资新建实验实训室,完成实训基地的建设,如工程招投标仿真实训场地建设。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计划在几年内不断对现有的教学设备、实验室进行完善,努力建设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而发挥整体优势,完成本专业所必需的技能培训,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 4 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 通常,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与企业合作的土木工程实训基地建有学生宿舍,多媒体教室,可进行钢筋加工、混凝土操作、先张法、后张法张拉工艺实操等实训项目。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不断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技术,不但积累了实际操作的经验,同时也提高了能力。同时,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相互交替学习,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提高了实际的运用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除此之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促使学校更新落后的知识和技术,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及时上岗,因此,我校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对学生进行顶岗培训,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由参加第一线工作的机会,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施工的方法、要求、规范以及安全操作规程等。因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需的。第一,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要适时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并可以聘请几名客座教授在学校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并且也要使企业可以随时接受我校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二,新建校外实训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校外已有的实训基地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新技能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新建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到实训基地实习。第三,实行顶岗实习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为了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可以及时上岗,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顶岗实习,利用假期的时间对每个学生实行分层次逐步提高的顶岗实习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他们对新知识、新理论的吸收和理解,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师队伍的素质是确保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实践教学的教师不但应该具备较好的理论素养,并且也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也要定期派送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到施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6 结论 实践是理论认识的基础,没有科学实践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现代教学活动从传统习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习者的能力、促进求学者的全面发展为重点,这正是教学重点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上的重要标志之一。理论是基础,而实践更重要,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动手能力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能力。职业学校一定要改变过去纯理论教学的思路,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立,只有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对大量职业学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和研究 摘 要 据《麦克斯报告》分析指出,市政专业毕业生对在校期间的课程满意度调查发现,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要远低于课堂教学。而高职的市政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是市政专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市政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用人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就业竞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只有保证教学质量,一个专业的生命力才能延续下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具有高深专业技能,重要环节发挥作用,能够高效解决生产工作难题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对高职教育而言并非易事。而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发展迫使高职教育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在当今人口众多、教育需求旺盛和高技术技能人才大量缺乏的社会现实中探索适合我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本文就高职院校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 1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分析 国外大部分的高校采用的“双元制”的体制,即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技巧。理论和实比约为 3∶7 或 2∶8,理论教育注重实用性,服从实践需要。CBE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实训课堂完成的。实训课堂相当于是实习车间,设备、设施是实际工作中的先进设备。专业会通过问卷了解近期服务区域行业空缺,哪些职业有进一步提高雇员能力的要求,然后筛选。集中本校有能力开设的专业进行课程开发。 2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2.1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应将教学模式分为三个等级,且每个等级之间都要有一定的联系性,三个等级内容包括了基础性实验,新的研究领域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基础实验。在市政工程专业中,基础性实验包括了土工试验,沥青、混凝土等材料分析实验以及道路检测试验,这些实验都是在市政领域中必不可少的试验,这些实验的目的也就是结合书本知识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一些验证性实验,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基础实验,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实验仪器、仪表等的原理和使用,以及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领域研究。该环节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综合使用知识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实验内容通常给出明确的设计题目、内容、要求、指标、参考方案、调试要点等, 由学生自主选择设计的题目以及具体的设计方案,并最终完成题目要求。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3)创新性实验。配置有专职的责任工程师和指导教师负责研究题目的选择和实验的全过程,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来说,该阶段的实验较前两阶段的实验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充分发挥能力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按照这种实验内容的划分方法,每一层次的实验内容都要进行认真详细地计划和安排。由于实践教学的特点,其内容往往是不断变化更新的 通常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供参照, 因此从实验内容的确定、安排,到最后的具体实施,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一个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否被很好地贯彻实施,要受到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2.2构建 “递阶式”顶岗实习模式 设置校内外实习教学环节与行业需求无缝衔接。校外实习教学主要内容是实现综合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切实落实校外实习教学环节。从第一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激励学生走出校园锻炼自己,提升成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二、三学期开展认知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培养方向所对应行业运作的整体流程和方式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第四、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开展专业实习, 使学生在具体的生产岗位得到锻炼;第六学期结合本专业撰写毕业论文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倡导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实施“产学研”实践基地训练、启动毕业论文(设计);第八学期开展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 3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要加大投入,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践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后期实践的前提条件,应以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按照较高标准建设,根据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资金的实际情况,可以结合学校本身的设施、设备和环境进行建设,如利用学校的施工过程中的实际产所。其次,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产学合作教育,能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助于解决实训工位不足,实训资源不足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等许多实际问题,能使学校比较深入、真实地了解社会需求;使学生直接接触企业、接触社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感受认识、学习、提高、增强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最后,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要逐步增加数量,拓展功能,规范管理,提高实效。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运作模式探索 摘 要:本文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达到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培养具备建筑工程测绘、测量、监测、勘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广州番禺执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建设、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双导师团队建设、激励与保障机制等方面等进行了试点系统设计。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市政工程技术 人才培养 为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构建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与广东质安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2015联合开展了“招生即招工、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并于2015年4月开展联合了招生。 1 学徒在岗情况 学校和企业于2015年3月联合招生简章,招收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学生,并于2015年4月组织了自主招生考试。目前学徒均在岗,其中男学徒主要在生产部门,从事监测、检测的学习工作;女学徒目前主要在公司经营部从事招投标相关的工作。 2 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制定情况 2015年6月10日,e行了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三方协议(“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企业用工合同)签订仪式。 在“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中学徒合法权益作了明确规定:学员就读期间即是甲方(广东质安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员工、也是乙方(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甲方承诺所有学员享有本单位员工(学徒工)待遇(含薪酬、津贴、五险一金等),乙方承诺所有学员学业完成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取乙方出具的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证书。甲方负责与毕业学院签订新的用工协议或劳动合同。 在“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实施过程中,合作企业严格遵守与学校签订的联合培养协议以及与学员签订的用工合同的条款,按照学员所从事的岗位工作,每月支付给学员相应的薪酬、津贴、个人社保。 是校企双主体育人,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学徒),因此,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一起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与研讨,以企业岗位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需求为依据,同时兼顾学徒个人发展需求,确定了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2年)的在岗培养的岗位。经校企双方协商讨论,对教学任务进行了分工,形成“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课程模块。 3 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建设情况 3.1共同组建工作小组 在学校层面,由学校和开展学徒制试点的合作企业共同成立了联合招生招工领导小组,校企共同制定招生章程,并通过学校招生宣传和企业招工宣传渠道对社会和考生公布,接受考生的预报名。校企共同对报名考生进行招生招工面试。学校完成学生录取时企业完成准员工录用。 组建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小组,其成员由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以及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如图1所示。工作小组主要负责现代学徒制市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审议、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审核、课程考核标准的制订与审核,“双导师”团队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企合作有关文件的制订完善等工作。双方在各自单位成立执行机构,负责联合培养过程中各自单位承担工作的具体实施。 3.2 共同制订教学实施运行与管理制度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了“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章程,学院制订了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日常管理制度》;出台了《现代学徒制课程考核的指导性意见》,建立了“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制度;建立了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4 校企双元制育人实施情况 为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校企双方采用 “做中学、学中做”的半工半读形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授课地点的具体安排为:基本素质课程在学校进行;所有专业及专业基础课均在企业授课,为此企业专门配备了授课教室以及多媒体设备,以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校企双方为保证教学质量,专门引进了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其余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部分由学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任教师完成,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课程中的实践部分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承担,每一个现代学徒制学生均对应了一个企业师傅,负责学生专业课程实践部分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工作,同时学校还安排了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跟进,并与企业、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工作情况,企业的反馈以及要求、建议等,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更好的达到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制共同培养一线市政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要求。 5 双导师团队建设情况 5.1 学徒制校内教师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与企业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具备土建类专业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及教师职业资格,具有相当于市政工程技术及相关专业中级以上的专业技能职称,取得市政工程或建筑工程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并有相关企业技术工作经历,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5.2 学徒制企业教师 对于校外导师的聘用,需根据教学任务,由课程负责人提出报告,经学校二级学院教学负责人审核并报经教务处批准,方可与受聘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并将校外教师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书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的复印件及校外教师登记表报学校人事处审查备案。企业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学院负责,并由教学秘书、现代学徒制主管教师与校外教师联系,协助解决校外教师工作中的困难和要求,及时向校外教师传达学校的有关安排和要求。校外教师应严格按照学院要求,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及实训任务。校外教师的教学质量纳入了正常教学质量的监控范围,二级学院定期组织督导及学院其他教师听课、评课。 6 激励与保障机制建设情况 按照校企双方协定,“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学员所有学费(按国家规定标准收取)收入属于甲乙双方共同拥有,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课程学时与校内课程学时所占计划总学时的比例进行分配,每学年结算。 双方有权共同拥有“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所产生的所有权益,包括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与项目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共同开展技术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收益,以及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等。双方共同维护“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正常的运作秩序,共同维护学生(学徒)的法律权益。学校需单独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企业负责对学生购买“五险一金”,保障学徒的利益。 根据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了“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了理论与技能课程及相P教材、共同对“双导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研讨,制定了相关文件;共同组织了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考核评价、共同开展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修订了实践教学大纲,按照一线检测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对实训场所进行规划、购置实训设备和优化实训内容,确保实训设备对接企业设备、实训环境对接工作环境、实训项目对接工作任务、实训过程对接工作过程。 企业负责“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学员企业工作(学习)的日常管理,制定管理细则并提交理事会审议。学校负责“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学员校内学习的日常管理,制定管理细则并提交学校审议。企业负责提供在企业运行所需的工作场所、设备工具、学习资源等,负责学员在岗工作、学习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在学校协助下做好在岗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学校负责提供校内运行所需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图书阅览室、教学器材设备等,做好学员的学籍管理,在甲方协助下做好校内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 7 结束语 通过一年的实践,现代学徒制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做到了课堂与实际项目的相互融合、公司试验与项目实施有机衔,学校与企业有机衔接。通过完成一体化教学,学徒真正做到了学习、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交替,学生本身是企业的员工,在完成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进行了岗位综合能力的训练,递进式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高职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探讨 【摘要】:市政工程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生命线,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与此息息相关。教学管理是学校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根本途径。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市政工程专业的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策略,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职;市政工程专业;教学 【引言】: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根本目标是不断研究教学和管理理论,持续改进教学管理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紧密围绕高职教育发展目标和方针政策,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教学资源的配置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问题 (1)本身符合高职的市政工程专业的教材数量不多,大部分都是本科教材无法应用于高职教育,原因是二者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本科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高职教育更注重施工技术技能的应用,对于理论计算推导弱化。(2)现有的教材内容没有紧跟新规范,新施工手册内容,还延续使用老规范内容,没有及时更新版本,与现场实践相脱节。(3)可操作性不强,工程案例少,书中配图不形象,在无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学生自学困难较大。 1.2 教学模式和手段问题 教学总是以理论为中心,注重强调知识点的讲解、计算公式的推导分析,而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应用不多。学生总是被动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困难。另外,课堂上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但大多成为老师上课的教案,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些资源,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高职院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教改策略 2.1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管理 根据市政工程的特点,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采取“2+1”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有一年时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年的时间里,由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在这期间,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课堂转换到企业的生产环境。如果疏于管理,学生很容易在这期间混日子,白白浪费一年时间,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 2.2 逐步建立弹性的学分制 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性,施工对季节有很强的依赖性。应逐步建立弹性的学分制,允许学生通过自学获得学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没有施工任务的季节里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以便灵活安排顶岗实习的时间。 2.3 加强企业指导教师的管理 企业指导教师是指导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的主要角色,应加强对企业指导教师的管理,并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企业指导教师的水平。还要校企合作,除了让学生到现场实践,也应让老师多到现场参加实际工作,与一线人员交流,获得更多的前沿信息;多参加各种有关教学改革的学术会议,能够了解其他院校目前课程建设情况,了解更多教改经验和方法等;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资格认证和职业资格培训师等考试;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技能培训,组建能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教学团队。 2.4 利用施工仿真软件,让“做”取代“听”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维持在20分钟到半小时,因此,在仿真软件实验室中,教师可用前面的十几分钟讲解本堂课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然后边操作软件边讲解,同时,学生紧跟着进行操作,不定时的请一些同学来演示操作,这样引导学生学习,使他们无暇顾及玩手机,用“做”来取代“听”提高上课效率。仿真软件可以用于多个课程,对工程施工课程有很大帮助。 2.5 市政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首先,通过企业调查,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需求,例如将识图模块设计为基于同一工程的不同项目实施,如道路工程图、桥梁工程图、管道工程图及隧道工程图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划分出若干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纯理论的知识点贯穿到各个项目中,比如“市政工程制图标准”可以直接应用到工程图中,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各种制图标准在图中如何表达出来,学生通过完成各项任务并提交相应的识图报告为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工程整体识图的实践能力。其次,课程考核体系主要包括网上考勤、视频观看记录、识图报告、网络作业和课堂讨论等五个部分,其中识图报告部分为学生完成各任务识图报告评价分的平均值。另外,教师在使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应该致力于开发该课程的立体化教材,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围绕教学内容的电子资料、音像制品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教材,还可以通过强大的互联网共享教学内容,以“开放式教材”的形式,使学生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情况下,完成更加方便直接的学习。 2.6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管理的改革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转变旧式的管理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转变满堂灌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自觉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网络收集课程的相关视频资料;可以利用软件制作构件模型,采用动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课堂直观地认识构件及其组成情况,为课堂中的识图教学打好基础;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传统方法讲解知识点,再以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要善于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便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来说,其所面临的市政专业教学管理改革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共同监督,特别是社会和各企业的大力支持。这种教学管理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开展,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在理论方面实现必要的创新,还要善于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实现有效的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市政专业教学管理改革的工作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在根本上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面向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基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及市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提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研究的设想,对教学内容、实践实习教学、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实施,将形成以从事市政工程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素质教育,勘察、测绘、设计、测设并重、简化理论推导、强化能力培养的新《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改革;项目驱动;课堂教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市政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主要研究道路的路线线形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掌握公路、城市道路的勘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用方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相应的道路工程也在迅猛发展。为此,应根据交通土建专业的学科特点,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方向。而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工程的基本工作,是道路基本建设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面对21世纪教育形势,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特点,在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面对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对人才培养模式与能力的思考,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教材内容与现行标准、规范不一致;②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④学生普遍觉得课程内容较枯燥,部分内容难于理解;⑤对学生的考评方法单一,无法体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察。具体表现如下: 二、《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1)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变教材的主导地位为辅助地位。在理论教学中可开展本科生“科学专题报告”活动。科学专题报告活动主要由5个环节组成,即咨询与选题、查阅文选、阅读文献、提出研究报告及制订设计方案、汇报答辩。 (2)强化实践环节,培养综合能力。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本课程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可选用公路(包括平原微丘区、山岭重丘区)纸上定线,设计时间为一周。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查找资料、正确使用新规范和标准图集及创新意识的能力,掌握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要求路线线形平面顺适、纵面均横、横面合理,计算有理有据、图纸表达清楚准确,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打开思路,在多种方案经过比较后,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进行设计。 (3)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注重宽口径,平台课较多,课程内容多与学时数少的矛盾是很多课程都普遍存在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精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的分配较多课时,不够重点的分配较少课时,次要的甚至不分配课时;另外,在别的课程中涉及到或重点讲述的内容,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可以适当减少课时。如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道路等级与技术标准的确定、可行性研究、交通量与通行能力、道路线形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等内容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在讲述时要深入、用足课时。而道路选线与方案的确定虽然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是道路辅助设计课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可以简单地讲述基本原理,而在道路辅助设计课程中以实际工程的形式加深理解并进行实训,《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得到缓解,而且教学效果较好。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课堂启发式教学、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对学生的考评方法进行改革,比较好地解决该课程的内容多而学时数少、实第2期邓绍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47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兴趣不足、考评方法单一等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较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独立完成二级及以下公路的道路选线和几何设计工作。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施工中多专业交叉配合的协调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市政工程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市政工程要在工程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工程的质量。市政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种专业的人才,科学合理的发挥各专业人才的作用,能合理利用资源资源,节约成本。本文通过对市政工程施工中多专业交叉配合的协调管理进行研究,并提出八、立体交叉施工所采用的控制协调措施。 【关键词】市政工程 多专业 立体交叉 管理 1 全面准确分析工程全部施工内容,明确工程全过程中的专业和施工队伍 城镇化建设是市政工程的主要任务,市政工程的施工内容包括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管线及绿化工程等。因此就需要不同的专业来满足施工的要求。对于工程施工前来说需要有测量、设计等专业,施工过程需要有专业资格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物资部门要准备充足的材料供施工使用,其次还需要监督、安全等部门做好质保工作,施工完成之后还要对工程进行验收。 2 明确施工内容和各专业的关系和顺序 市政工程的不同,所涉及到的施工队伍和专业人才也是不同的,例如在桥梁工程中,需要有学习桥梁专业的人才对桥梁的整体进行设计、测量等,施工队伍也需要具有相关的资格才能对桥梁工程进行施工。根据工程的需要,各专业进行施工的顺序一般为招标、测量、设计、施工准备、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和安全管理及监督、验收等。 3 确定工程总工期,关键线路 工程的总工期和关键线路需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制定,总工期要划分为不同阶段的工期,例如在道路交通工程建设中,一般分为前期工期和后期工期,前期工期主要以路基建设和排水设施建设位置,后期则是路面工程建设为主,总工期的制定需要各专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后形成报表,再由工程管理部门进行科学统筹,制定总工期。 4 明确重要节点工期 确定了工程的总工期和关键线路之后,施工队伍和监管部门要明确工程建设的节点工期,工程建设是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工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部分,例如道路工程建设可以分为路基、路面、排水、管道、照明等,各部分的建设需要有明确的工期,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进度,按时完成工程建设。 5 明确各项工作所需要的人、材、机械及其他资源 市政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材、机械等资源,因此在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中、物资部门就要对工程所需要的资源进行核算,并按照工程情况,准备好工程所需要的资源。对于人力资源来说,要保证施工队伍有着熟练的经验和高标准的技术水平,施工所需要的材料要根据工程建设选择不同型号的材料,并保证材料的质量,对机械设备来说,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和维护。同时还要考虑到施工队伍生活上所需要的资源。 6 明确最优化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并在全过程施工中分解为月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进度是一个重要的标准,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不仅能够保证工程能够按时完成,还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要明确施工进度,并对施工总进度划分为月进度和周进度,从而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和任务。 7 立体交叉施工所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各专业进行立体交叉施工,需要以安全为前提,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由于施工条件较为艰苦。必须要对安全问题加大重视程度,制定好安全防护措施。首先,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对施工队伍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工人持证上岗和身体健康。其次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监督,及时制止不安全的施工行为。同时要保证周边及施工环境的安全,对噪音、粉尘等进行严格控制,降低工程污染,并达到相关标准。此外还要对安全知识进行宣传,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使工人树立安全意识。最后,还需要对施工队伍配备安全设施,比如安全帽、安全服以及医疗等设施,保障工人的安全。 8 立体交叉施工所采用的控制协调措施 8.1 强化思想认识 工程项目施工的好坏和施工人员的思想认识及价值取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对相关施工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和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安全教育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让操作人员从思想意识上树立综合施工、协同施工的理念,从而在实际作业中能够有意识的配合其他单位的施工[1]。”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加强监督,对存在不合理的行为及时制止,避免出现不利于工程建设的现象发生,对施工队伍要积极的引导,加强施工人员之间的合作,从而能够达到互补,使队伍施工水平达到最优化,保证施工的质量。 8.2 从技术层面上做好协调管理 市政工程项目的施工,必须要求具体施工人员对施工的业务范围、自身工作界面、与其他工作相衔接和交叉的工作界面都相当熟悉,在进行施工设计时,共同商讨,把不同工种在衔接点和交叉部位的施工方式进行研究,明确各个工种的施工内容和范围,以及各个工种之间的联系,从技术上确保不会产生施工冲突和作业矛盾。“另外要把相关的设计方案和衔接点施工注意事项和具体施工人员交代清楚,避免信息交流沟通不畅造成的施工冲突。做好现场工程作业追踪,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变更施工方案。多工种、多专业的交叉施工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性,必须从技术层面入手,在单工种作业设计时就考虑到工程全局,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施工配合方式,这样才能实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工期的目的[2]。” 8.3 建立协调管理机制 市政工程项目多专业交叉施工的协调除了把握好技术以外,还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首先要完善问责制,制定健全的问责制度,对于发生施工冲突影响项目进度的事件严格问责,对于那些只顾自身施工进展不顾整体推进的企业单位给予相应的处罚,并责令其修正。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健全考评制度,对于在施工过程中能够顾全大局,严格按照预定方案施工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服务大局意识。最后要建立协调管理会议制度,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不会出现偏差,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进度汇报和问题反馈会议,协商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避免错误施工越陷越深,最终产生矛盾和冲突。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专业交叉型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市政工程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学科性,决定着它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相互融合渗透的交叉性学科。结合市政工程学科特点,就如何搭建研究生创新平台,培养多学科背景知识的研究创新人才进行阐述。 关键词:市政工程;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学科交叉已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它来源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科协同效应的作用和认识主体的好奇心,它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1]。诺贝尔奖在百年多的时间里,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学科交叉体现了科学向综合性、可持续性发展的趋势,对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开展跨学科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2]。跨学科组织、跨学科团队等组建,多数是为了国家资助的重大综合性研究课题的需要而设立的,参与人员层次较高,相对比较独立,利用交叉性科研平台来进行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较少,而专门针对研究生的交叉创新能力实践培养更为罕见。基于高校及社会对市政工程专业培养交叉性创新人才的紧迫需求,建立了交叉型研究生创新平台,加强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院系、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理论与实践上探索跨学科培养之路,力求从整体上去解决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为研究生交叉培养现状、变革、对策、措施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实用性方案。 一、市政工程专业概况 在21世纪初,随着日益增长的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决定着可持续发展之路势在必行。而发展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高等学校的市政工程类专业教育,是提高新世纪建设者的环境意识并向社会输送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的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市政工程专业是学院设置的8个硕士专业之一,是本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延伸。主要以水处理工程与工艺技术为研究方向,以解决城镇给排水工程、城市废水处理和回用、污泥资源化、污水厂管理与运行、城市垃圾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垃圾渗滤液处理、饮用水水源微污染净化处理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为主要目标。 二、学科交叉在市政工程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多元化发展。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水资源短缺及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健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首要矛盾,已由几十年前以水量问题为主的矛盾,逐渐转移到水量水质矛盾并重,水质问题突出上来[3],因此从专业内涵上讲,学科发展要跟上行业、社会发展的需求。 由于人类可利用水资源的变化及现有技术的局限性,相应地市政工程学科发展也面临许多挑战,传统的市政工程内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市政工程以给水、排水为主,现已逐渐转变成以水质安全、水的良性循环为核心内容,专业的研究方向也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学科在发展的同时,市政工程教学与科研者应从思想上发生积极转变,从传统的以应用学科为主基础学科为辅的学术思想中跳出来,打破“重实践轻理论”的思路,细化科研或工程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利用理论知识解释、解决原有工程和工艺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开拓有效的新方法、新工艺、新工程技术[4]。因市政工程多学科跨度的专业特点,显然,单靠某一学科的研究很难以出色地完成整个专业方向的转变,采取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形式,通过科研经验的分享或科研难题的攻克,对促进专业向多元化发展将十分有利。 2.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其他相关专业可持续发展。从市政工程发展历程来看,传统的水处理最初依赖于土建构筑物来实现水的传输、水质净化和污水处理等。随着市场对市政工程技术水平及实用性要求的提高,水处理工程开始由土木型向设备型转变[5~6]。近年来,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水质问题日显突出,水体环境复杂程度逐渐增大,表现在污染物的种类繁多,难降解,迁移速度快速等特点,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水质的要求,这就使得水处理技术不得不向深度处理技术发展。在深度处理的过程中,应用各种技术手段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污染物的分解与转化过程),产生各类副产物。就目前来讲,对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潜在有害物质,已经确定其成分并能得到有效处理的组分,尚属于少数,大多正处于研究或未知阶段,因此加强市政工程与化学学科的交叉将有助于水处理工程与工艺向深层次发展。水处理工程和环境水体水质净化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问题,特别是微生物问题。微生物的繁殖受水体环境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参与水体中化学物质的合成或降解,水体中化学物质影响微生物的代谢,其间的变化较为复杂,因此为了满足水处理和环境水体水质净化工程的需要,将市政工程与化学学科与微生物学相互交叉,将很有必要。材料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些年来发展迅速,新材料具有无毒、环保等优点,对于日益突出的水质问题,新型水处理材料的应用在水处理中也势必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因此,促使市政工程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合作,特别是对于一些以理论为主的相关学科来说,交叉合作可以为其理论发挥提供有利的工程实践场所,体现了其在市政工程学科中的优势和价值,也为其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及新的课题。 3.多学科交叉完善了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科技进步、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变往往在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体现在对人的创新能力上的培养与挖掘。随着社会进程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以上情况需要高校对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应提出新举措。项目以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团队为研究重点,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模式中包括培养对象、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等的探索与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可为学生提供接触多学科领域、学习宽专业知识的条件和平台,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多方面思考问题。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有利于新问题的发现及新见解的提出,对跨学科拔尖人才向旧领域的深入发展,新领域的创新与开拓奠定基础。另外,交叉学科培养可以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过程中受专业、学术氛围等影响的局面,打破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思路单一的困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原创性意识,加强实践环节,成为探索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完善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学科交叉创新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交叉型创新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平台间的构建与重组,建成一个全新的以学科交叉为主题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科研实训平台,其平台组成见图1。引入学院现有的流体力学实验平台、化学分析与物性表征实验平台、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水质分析与水处理实验平台、建筑环境与环境监测实验平台的部分大型精密仪器,并利用课题组现有条件,对140m2实验室进行了挂牌建设。实验室实行功能分区管理,主要用于饮用水与污水处理,设有学生工作间、水处理材料合成实验室、无菌操作室、仪器室、水处理工作台,满足学生水处理实验及常规检测条件。 2.研究生综合创新团队的培养方式的探索。教师指导团队面向一个研究生创新团体,即采取“以多对多”的方式共同指导研究生创新团体,每周定时开展研究生培养讨论工作,解决来自学生在学习、科研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团体的学生来自市政工程、应用化学、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的学生,培养周期为2~3年,目前,已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具体培养方案如下: 一是采取课程联合培养的模式,组织学生进行跨专业课程学习。从我国学科课程设置上看,各高等院校因其成立专业的背景和依托的优势不同,专业课程设置有所不同[7~11]。在本科阶段,大多数专业对于交叉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内容略显单一,系统性不强,内容深度不够,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学生研究生阶段长时间处于瘸腿、困惑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事实证明,深入学习交叉学科的课程对于加强本学科的专业性十分必要。为使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有效结合,应充分考虑市政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衔接,重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特别是生物类、化学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培养。化学类、生物类、环境类、力学类课程是市政工程专业平台下贯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课程的四大支柱。因此,在进行学生团队联合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巩固、填补研究生在本科生阶段理论知识学习上的不足,加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环境化学、高分子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力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 二是采用创新实践合作的形式,以多学科背景知识为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创新团队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开展实践创新活动,选定水处理方向某一交叉性研究性课题,学生创新团队与教师指导团队共同参与跨学科项目研究。在交叉培养模式下学生不再归属于某一个专业,即学生团队从知识上获得统一性和相对完整性,掌握和运用最有效的知识。开展研究生创新活动为课程联合培养模式提供了场所,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领域,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和条件保障[12]。目前,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提升到理论技术的全面掌握,都由指导教师亲自传授。学生已经基本上学会了用化学、生物等多角度、多层次去解决水处理中遇到的问题。 3.交叉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团队适应性的探索。多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学生创新团队成员是来自不同的专业或相近学科的专业的学生,因创新内容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使学生的思维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并对现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好奇心理,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发挥创造性,达到知识体系与实践经验的融合与互补。跨学科学生团队已经具有一个学科或几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基础,因此在知识量方面会更丰富一些,弱化专业间差别,则有利于学生团队整体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能够更好地融合交叉学科间的知识,积极参与跨学科课题的研究。但是与此同时,研究生已经渡过了四年制的本科教育阶段,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消除学科专业界限并非易事,对于非专业知识的认知与提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与适应过程[13]。应根据创新团队成员的所属专业和跨学科培养效果,选择学科交叉的范围和程度,来进行交叉性课题研究。课题的选择上,应以具备多学科背景知识下的学生创新团体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融合多学科知识共同解决水处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技术问题[14]。 在学校层面,应确立多学科渗透交叉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定位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学科渗透交叉人才培养及质量监控体制,以此来鼓励、推动教师开展研究生交叉培养,将跨学科理论学习及创新实践活动以学分的形式得以体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跨学科创新培养计划中来[15]。 四、结论 针对我国对研究生培养学制2~3年的特点,以研一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培养通识型、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或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打造一个交叉型研究生创新平台,以解决水处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着手,在不影响本专业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团队成员实行为期两年的“特区化”培养,让学生深入掌握涉及多个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创新性人才,满足社会对复合型拔尖人才的需求,同时为高校同类专业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典型案例,具有广泛的借鉴作用与应用价值。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建设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市政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旺盛,高校培养市政工程造价方面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此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为背景,分析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存在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提供了在不改变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已有课程体系的同时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 工程造价管理 应用型本科 市政工程造价 市政工程造价是工程造价的一部分,市政工程通常包括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给排水、路灯等市政设施建设工程,涉及的范围较广。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政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对市政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多是以建筑工程造价为主,很少设置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上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无论从满足社会需求还是拓宽学生就业面的角度考虑,都具有现实意义。 1 现有课程体系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存在的困难 国内较多高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主要以建筑工程计价及工程管理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主。因此,如何在现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研究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整合和创新,对于该类课程的设立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还存在以下困难。 1.1 学生市政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包括土建工程造价、装饰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市政工程造价、园林工程造价五类课程。多数本科院校设立了建筑、装饰工程和安装工程三类造价相关课程,开设的课程包括:“土木工程制图”、“工程结构”、“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专业基础课,以及“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安装工程计价”、“工程造价”等专业主干课。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对工程造价的基本原理,以及建筑、装饰、安装工程的材料、施工和计价方法都能有较好的掌握。而市政工程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桥梁、给排水等工程,不论在结构体系、还是施工方法上,都与建筑工程有着较大的差别,而对于没有设置市政工程类课程的院校,通常不会在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主干课中涉及到市政工程等相关知识,因此,学生关于市政工程的材料、图纸认知、施工方法等专业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而这些恰是学习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重要的前序知识。 1.2 课程体系受限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土木工程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国内、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因此,学习的课程涉及面广且种类繁多。若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如“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桥梁结构CAD”等市政工程专业基础课,以及“市政工程施工”和“市政工程计价”专业主干课,则会对已有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课时安排冲击较大。因此,如何能在不改变已有课程体系的情况下,将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融入其中,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3 师资力量不足 市政工程涉及的工程领域较广,讲授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不但需要精通工程造价,而且还要对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的材料、结构、施工工艺有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以建筑工程造价类课程为主要教学方向的高校,若要教师从讲授建筑工程造价转到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则需要教师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市政工程类知识的补充。因此,若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在师资方面的投入还需要加强。 2 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建设 2.1 课程体系的整合与完善 笔者认为可以对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补充。 (1)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包含的范围较广,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市政工程常用的材料、市政道路、桥梁等工程的结构并能够读懂相应图纸。这些内容不需要学生精通,但是要掌握,只有具备这些基础,学生才能顺利进行市政工程造价的学习。由于这类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的范围广,但学习深度要求不高,因此,不适合单独开设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融入到目前已有课程中进行教学,适当增加相应课程的学时。比如,将“道路工程材料”、“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桥梁结构CAD”等市政工程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中。“建筑材料”除讲授建筑工程常用的水泥混凝土和普通钢筋外,补充市政道路中常用的沥青和沥青混凝土材料,以及市政桥梁中常用的预应力钢筋、钢绞线等内容;“建筑结构”除介绍房屋建筑结构外,补充介绍道路、桥梁结构的基础知识;“土木工程制图”中补充简单的道路、桥梁工程图纸的绘制等内容。这样就能够在不额外开设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2)专业主干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专业主干课有两门,分别是“市政工程施工”和“市政工程计价”。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已有的“建筑施工”、“土建及装饰工程计价”和“安装工程计价”差别较大,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较多,并且系统性强,因此,不适合融入到已有课程中,宜单独开设课程。由于在大三下学期,学生已经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市政工程及工程造价的相应基础知识。因此,建议在大三下学期安排“市政工程施工”,大四上学期安排“市政工程计价”,两门课程可以均按32学时设置。 2.2 加强教材的建设 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于课程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专业主干课为“市政工程施工”和“市政工程计价”,因此,这两门课程教材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然而,笔者调研发现,适用于这两门课程的本科教材还较少,还需要继续开发和完善。 对于“市政工程施工”,目前已经出版的教材大多数针对高职高专类高校市政工程专业,内容主要集中在对道路、桥梁等工程施工方法和设备的介绍,强调施工细节。这类教材对于市政工程基础较弱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显得专业性过强。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市政工程计价”课程的学习,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在读懂市政工程施工图纸的基础上,掌握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程序和相应的施工机械。然而,目前兼顾这些内容的本科教材,市场上还处于空白。因此,现阶段“市政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需要将将教材和教师的讲义同时作为教学资料,弥补教材中的不足,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市政工程施工”教材的建设。 “市政工程计价”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日后考取造价员提供一定的基础。目前,已有的教材在依据的定额和内容上还存在两个问题:(1)市政工程使用的清单虽然是全国统一的,但是各省的市政工程计价定额是不同的。以2014版“江苏省市政工程计价定额”为依据编写的市政工程计价类的教材还没有。(2)市面上已出版的教材内容基本包括两部分:市政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和相应案例。对于市政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由于与建筑工程造价相同,所以,学生掌握起来难度不大;而案例部分,多数教材为了体现其实用性,通常为一座桥梁或一条公路完整的工程量清单。这种形式的案例,缺乏各类清单项目具体的编制过程,对于初学者的理解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完善已有教材中针对性不强和内容跳跃幅度过大的问题,编写既符合本省情况,又符合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教学要求的教材。 2.3 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一个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要完成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建设也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目前,针对多数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教学以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造价为主的情况,若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还需要教师拓宽其专业领域。对于已具有市政工程类课程的学校,可以督促教师旁听相关课程,进行市政工程造价方面知识的补充;对于没有设置这类课程的学校,则需要引进具有市政工程相关工程背景的教师来壮大师资力量。 3 结语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是一个覆盖领域较广的专业,涉及到建筑、安装、市政等工程,多数本科院校目前以建筑工程造价教学为主,但随着市政造价技术人员需求的增加,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已经迫在眉睫。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设置,加速了应用型工程造价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有效解决学生知识面窄,就业面窄的问题,对培养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课程结构的探索与创新 通过对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结构的调研和探索,从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结构体系方面对课程结构的改革进行了分析。体现了我校以培养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及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方向课程结构改革创新一、前言 我校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市政管道规划设计及施工、高层建筑管道设计及施工和水资源处理利用的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房屋和城市市政管道的设计、安装及水厂和管网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保证教育质量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课程结构的设计与制订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从2006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我校总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70人,而目前在校生人数为108人。06级和07级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的是“大专业、小方向、学分制、活模块”的方式进行,从08年初开始我校主要采用的“2.5+0.5”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采用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学生在校两年半学习理论课,最后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 然而,随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断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凸显。人才培养模式里的课程结构就是关键了,在高职学生只有三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有用地安排课程,让学生能够既掌握强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贴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加深入,真正实现“毕业就能工作,工作就能胜任”的“零距离”就业,这必将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课程结构的改革将成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关键。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结构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许多高职院校推出了 “2.5+0.5”或“2.0+1.0”人才培养模式。“2.5+0.5”或“2.0+1.0”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3年高职教育中,学生在校内集中学习两年半(或两年)的理论知识,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或一年)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校内的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传统的课程模式,总体表现在“大一上基础课,大二上专业基础课,大三上专业课”,以这样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然而,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虽然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但对于高职教育来讲, 存在一些弊端。让学生不能很好的做到学以至用,理论用于实际。 三、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探讨 1.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校内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并且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工学结合不紧密,同时,校内教师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材料把握有一定难度,造成校内外教师、工和学相对脱离,且理论和实训的融合度不高。其次,传统的课程结构中,主要有2.5年的理论学习时间。“2.5”年中,又有1年的公共基础课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时间只有1.5年,时间比较短,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主要为学生独立实习,可能得不到有效的实习指导,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赶不上本科生,在动手能力与适应性方面与中职生相比也毫无优势可言。 鉴于目前“2.5+0.5”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需要创新适合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的课程结构,同时,探索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竞赛促进学习的培养方式,优化学生的课程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完成相应的实训部分,从而构建基于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让我校学生能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2.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2.5+0.5”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创新 (1)设计思路的创新 结合我国国内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思路,我校本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培养目标,按照“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同时,完善具有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特色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争取能在一门专业课程上,做到“基本理论讲授、专业技能训练、工程实践锻炼”三阶段模式。 (2)课程体系的设计 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培养为主线。基础理论教学应该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专业课教学贯彻应用性、针对性的原则,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学习专业课,明白为什么学习这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会运用专业基础课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授课分布上要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保证既教学生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工程项目问题。比如,我校选择了现代给排水设计这门课程,里面包括了专业基础课部分―水资源的利用与处理方法;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我们应该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与自来水厂,让学生了解现实中水的治理方法及工艺流程。同时,我们在学习专业课部分――给水管道系统和排水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时,就应该在讲授理论课程后,安排学生做相关的工程实例,自己动手完成一个市政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结构时,要合理安排课程的学习顺序,先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水力学、水处理工程技术、CAD绘图软件、水泵与泵站等都应该安排在现代给排水设计之前完成,这样才能让学生把以前的知识都能学以致用。 四、结论 通过对我校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的探索,提出了对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避免理论课和实践课脱节,在课程的授课分布上做到“理论讲授―实践操作―理论讲授―项目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同时也解决了高职学生理论学习不足,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让学生能在有效的3年学习时间里,蜕变成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让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教学方式探讨 摘要:中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形式,那就是全日制专业性硕士这个形式。正在起步阶段的某大学的建筑和土木领域的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性硕士,需要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对于专业型硕士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本文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作了一些相关的论述。 关键词: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教育教学 前言 对于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特点,本文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于这个命题的分析,针对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研究方向、学习的年限和培养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而得出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式的具体内涵,对于专业型硕士从学位课、非学位课以及必修环节这些方面组成的课程设置上,本文也进行了一些涉及,同时对于其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期待这些研究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能有一定的帮助。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研究的意义 我国在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生教育形式---这就是本文要展开讨论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在2009年以前因为比较少的招生名额,因而其并不为许多人所知晓。2010年以后,对于其名额的增加,是教育部处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模式,一般轻实践而重理论,对于社会的需求已经完全无法适应,而这个专业硕士的推出恰到好处的弥补了这个缺陷和不足之处。这个重大的改革,对于当前的就业状况进行了适当的改善,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加速培养和对于人才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并且优化了人才结构,起到的作用意义非常积极。和在职工程硕士相比,后者以在职人员为主要招收对象,通常主要以业余时间来进行教学,并且在每年的10月左右进行相应的入学考试,毕业后依然是本科学历;前者则更着重于学历教育,毕业后则是研究生学历。在当前的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培养和比较还相对比较少。地处某省的某大学在2010年,对于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进行建筑和土木领域进行招收。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其培养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学位标准和人才规格等方面的探索,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员深入研究,并且非常具有意义和实用价值比较强的双重作用。 专业型硕士教育特点分析 在专业分类里,市政工程一般属于建筑与土木工程的领域范围,该专业着重对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进行大力培养,从而期望达到成为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的。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上,一般通过学术型学位来对于扎实理论基础进行培养,从而对于实际工作需要和特定行业需要的工作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世界上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美国,其研究生教育的主题就是专业研究生,我国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建筑与土木领域内的市政工程硕士型专业学位,应当具备市政工程领域系统的专门知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培养的人才都具备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并且具备独立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研究、开发和管理等诸方面的能力,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和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这些对于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内容 3.1根据研究方向进行的设置 由于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的不通,某高校对于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设立了四个方向的专业领域,这四个专业方向分为是: 3.1.1建筑的给排水理论和技术 这个专业方向,通过对于建筑的给水和排水的工程中,对其运行工况和系统进行如何行使的优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一般包括了建筑给排水系统运行工况的评估、建筑在给排水系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对于排水系统进行建筑优化的方式这些具体内涵。 3.1.2对于污水实现资源化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对于城市的污水及更深层次处理进行研究,是这个研究方向的重点。这个方向包括对于污水资源化进行处理的技术方式、对其的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方式、对于水质的提升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3.1.3对于水进行处理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研究方向的重点,通过对于水处理的理论和实践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一般包括了对于水处理工艺和技术的应用,于饮用水、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方面的保护、修复和研究等等。 3.1.4对于水系统的节能和优化处理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方向以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和系统处理为研究重点,一般包含了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设计和实践、城市泵站优化设计、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水环境的系统优化等内容。 3.2培养要求和培养方式的探索 3.2.1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以采取学分制的方式,对于个人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同时结合课堂学习、实践实习和写论文等多个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3.2.2对于他们的课程学习,可以采取自学、讨论和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其独立分析和自学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程度的提高。 3.2.3在实习和实践过程中,可以要求研究生到相应的单位去实习实践,并且通过集中或者分开相结合的方式实习实践,从而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研究生的目的。 3.2.4对于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当规定参加至少三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并及时进行总结,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和相关刊物上发表相关的文章。 3.2.5对于论文的内容,一般以工程设计研究为基础,同时结合技术改造和研究、工程管理和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的多个方式,对于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并最大程度体现作者运用综合能力对于工程技术有解决的能力,从而实现本专业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 3.3学习年限设置 在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设置上,一般设定两到三年为基本年限,具体如何分工每个高校的情况和设置都不太一样。一般两个学期完成课程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进行实习和实践,还有撰写实习报告及选择实践题目等,再接下来就是对于选题报告进行审议,从中筛选和考核,最后进行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的具体设置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在通常情况下,被设置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三大环节。在这当中,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都是十二个学分,非学位课程的区别在于选修,必修环节一般是七分,这样下来总学分就是二十九分,相对学术型硕士来说,少了七个学分的限制。 学位课程一般设置为4学分的基础外语和4学分的基础理论课,还有2学分的政治课程。至于非学位课程,则要进行12学分的选修,这个课程的设置一般根据上述的四个专业的研究方向来进行,这对于专业方向的特点也能进行重点突出。至于必修环节的7个学分,则包括4学分的实习实践、1学分的选题报告及文献综述、1学分的学术报告和1学分的学术论文。 5、结束语 上文对于某高校的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所高校的该类专业的招生处于起步状态,对于教学方式和教育形式还在摸索状态。在建筑和土木工程领域以及城市基础建设中,市政工程专业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出于社会对于这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激增的情况下,以后对于该类专业的招生量也将逐步增加,这需要相关部门和高校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从而在吸取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并且积极创新,从而创造出高效培养该类研究生更多的模式,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和合格的高端人才,为市政工程领域和国家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浅谈道路专业和雨水专业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有机结合 摘要:道路专业和雨水专业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精心设计可以使两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市政工程雨水专业 道路专业 引言:作为城市基本载体的市政工程本身是一个综合体,它融合了各单项的专业工程,如城市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等,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它应当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但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性,许多单项工程无论在设计前期,还是在后期的施工和管理都相互独立,相互影响。实际工程中各专业的设计可能分属不同的设计院来完成,即使工程由一个设计院负责,不同专业也分配给了不同的设计人员,这将造成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设计中各专业侧重各自的技术指标,先行完成的设计未给后续其他专业留下充分的设计空间,从而造成衔接上的困难。尽管从各自的专业审查角度出发,不存在任何理论和计算上的错误,均能满足各自的规范要求,但从总体实施效果来看,往往由于先行的设计考虑不周,给后续设计增加难度,导致施工困难和造价增加,甚至有时后续设计无法进行,须调整先行设计,造成设计的返工,影响工程进度。本文结合利比亚拜尼.沃利德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设计心得,阐述了道路和雨水两专业设计人员如何通过紧密配合,精心设计解决了上述问题的过程。 1项目概况: 工程地点位于利比亚拜尼.沃利德市,拜尼.沃利德市距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180公里,距海港城市米苏拉塔约10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45’,东经14°01’,为丘陵地形,地势高差达50m, 总体为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峡谷,地质为岩石,气候属于沙漠性气候,年均降雨量为50~80mm。 拜尼.沃利德地区城市建设较差,现有市政设施缺乏,区域内无雨水管线,工程设计覆盖市区约18平方公里,设计范围包括:市政道路、给水、污水、雨水、电力照明、通讯,市政道路总长约240公里,其中雨水排放是此次市政设计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技术复杂性。 2工程设计 2.1雨水排放的特点 拜尼沃利德项目雨水排放有以下特点:1、汇水面积较大;2、降雨量较小,暴雨强度较大;3、地势起伏较大;4、城市现状硬化程度不高;5、现状没有市政雨水管线全为路面排水;6、没有固定的雨水排放口;7、岩石地基管沟开挖难度巨大。 2.2 雨水设计 雨水设计时认真分析了雨水排放的特点,确定了设计原则: 1、根据地势起伏情况合理的将整个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小汇水区。在划分小汇水区域时根据地形情况将主干线道路中心线作为分水岭。 2、本地区虽然属于沙漠性气候,但是随着城市化加快,道路、城区硬化程度会越来越高,采用地面径流排水不满足设计要求,但是综合考虑本地区降雨总量较小,地基属于岩石地基,管沟开挖较困难,及业主要求降低成本等要求,所以排水方式采用路面排水和管道排水方式相结合,做到最大程度减少工程总造价; 3、排水区是利用北部峡谷作为主排放区,建挡水坝设调蓄池。南部低洼地无人居住区为次排水区。其他不能够排放到峡谷或低洼地的区域,可利用规划的大面积绿地作为就地雨水排放区,或根据出水口标高建调蓄池。 4、采用路面排水时,根据业主及监理要求,需要控制单侧道路路面排水最大积水高度不大于100mm,大于100mm的需要采用管道排放方式。 5、在设计采用路面排水时,需要采用如下公式及数据确定道路排水长度。 (1)、降雨历时: 降雨历时t为汇水区内最远点(按水流时间计)流达排水设施所需要的时间,它是有坡面汇流(或地面汇流)历时t1和沟渠或管内有入口到控制点的的沟管历时t2组成。[1] t=t1+t2 现在我们主要讨论道路排水。考虑路面排水时,不计及沟渠内的汇流历时。 路面汇流历时t1按照柯皮奇(Kirpich)公式计算确定[2] 式中:t1----坡面回流历时(min); Ls----坡面流长度(m); Is----坡面流的坡度; (2)、路面排水水位高度采用浅三角形沟水力计算公式。 (3)、流速采用曼宁公式: (4)、道路粗糙系数采用0.017。 2.3 道路专业和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由于拜尼沃利德项目属于城市市政综合项目,主要考虑城市内部雨水设计与道路设计的结合问题。为了更好的完成道路雨水设计,雨水专业提前介入到道路设计,两专业人员认真沟通,仔细推敲,相互协调,在道路设计中充分考虑雨水的排放,达到道路和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雨水专业与道路专业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是:减少道路低点,在满足路面排水高度要求采用路面排水方式,尽量能就近排水,上述情况满足不了的在周围又没有合适的排水口时采用管道排水。 两专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结合: 1、道路平面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雨水专业首先找出道路平面中的设计高点和设计低点,然后根据高点和低点的分布情况,划分汇水区域,确定排水流向。在此过程中,发现部分低点的排水不合理,和道路专业仔细分析研究,现场踏勘,在不影响行车安全、周边住户出行等条件,道路专业适当调整设计标高。 2、道路纵段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作为重力自流管道,雨水管道流水底纵坡一般根据道路的设计坡度,取相近数值。雨水工程的水力计算是根据排放的水量来确定合理的水流有效断面面积A及流速v,其中水流有效断面面积A决定了雨水管道管径的大小,同时也决定了工程的造价。而根据v=1/nR2/3I1/2,在n(管材粗糙系数)和R(水力半径)一定的条件下,流速取决于坡度I。管渠流量公式Q=Av=A(1/nR2/3I1/2),显然当其中一个变量为常数时,流量Q随着另一个变量增加而增加。在管材管径确定的情况下,A、n、R为常数,流量Q与坡度I存在递增关系。在实际设计中,雨水专业着重对道路坡度比较小的区域进行分析,跟道路专业协商,通过适当的提高道路设计坡度,使管道坡度提高,从而减小水流有效断面面积A,即减小管径,达到减少工程造价的目的。以上原理同样适用于路面排水,通过适当提高道路的设计坡度,增加道路断面排水流量,减少道路积水高度,延长路面排水距离,减少管道排水长度,减少造价。 3、道路交叉口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道路设计横坡采用2%的坡度,采用道路路面排水时,为了保证水流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避免交叉路口处存在积水。在设计道路交叉口竖向时,道路专业需要根据雨水汇水区划分,路面排水水流方向,结合主次道路要求,设计道路交叉口处竖向。采用路面排水的道路及交叉口处主要设置在次要道路上,主干线、及重要的交叉口还是要设置雨水管道的。在布置有雨水口的道路交叉口处,通过调整道路竖向设计,使水流方向指向雨水口,便于排水。 由于管线上游采用道路路面排水,管道排水起点处雨水口数量需要根据路面排水水量确定,设计采用多箅或联箅形式,根据水量增大雨水口排水管道管径。 4、人行道路缘石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城市规划部分道路两边布置有绿化带,绿化带内建有雨水调蓄池。雨水排放可以直接就近排放到地势比较低的绿化带区域,然后进入到雨水调蓄池。当需要排放到绿化带时,需要调整和修改道路人行道高度及人行道形式,使雨水能够自流到绿化带里。具体设计详见附图。 人行道导水槽形式 3 设计总结 在本设计中,虽然雨水专业只是要调整个别点设计标高,但道路专业却要对路网中相关道路都要进行调整,工作量较大,这需要两专业人员充分沟通,相互理解。雨水专业在道路设计过程中的提前介入,可能造成道路设计修改,影响道路专业设计工期,但对于总工期完成确是有保障的,它可以避免今后因雨水排放不合理,而道路专业大返工的情况。 综上所述,在市政设计中,不仅是雨水和道路专业,其它所有专业都存在结合问题,设计中应从市政工程的整体性出发,作为同一条道路下的各种附属物,在规划前期应当根据各自的特点,作好衔接,统筹兼顾,而不应各自为重,否则就会造成相互干扰。这也需要各专业设计人员尽量了解其它相关专业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综合考虑,另外设计人员要细心、耐心,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这样才能做出经济合理的优秀设计。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高职院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教改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需要大量工程建设型人才,全国高职院校陆续开设培养市政工程专业人才,本文重点指出了目前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教改的探讨,为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教改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教改;市政工程;高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同时需要大量工程建设型人才。国家对建设项目的施工要求逐步提高,迫使工程建设人员从普通劳工型逐渐转变成技术劳工型。普通本科型院校在自身学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不足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高职专科院校却能较好补充本科院校对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逐步创设市政工程专业,对于高职学生结合就业该如何教学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探索。本文重点指出了目前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教改的探讨,为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教改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问题。普通本科院校在市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学习基础课程为主,培养科研和设计人才为目标。其主修课程为: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学时分别为72、56、48。但是高职院校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国家产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等情况,以培养工程实践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培养侧重于道路、建筑物的施工建设。特别是本科院校中较难以理解应用的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设计,对于高职学生更难以学习及应用。因此对于高职院市政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较为重大的调整。 2.实践教学环节问题。本科院校的三门主修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实习课程学时分别为56、56、16。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了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毕业后走向主要是去工业、工程第一线。因此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必不可少,而且还应放在理论课程之上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内容。实践是理论认识的基础,只有将实践教学与课程相结合,才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比本科生安排更多的学时,这样才有利于专科生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3.教学设施缺乏问题。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教学资金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教学设施通常不够完善。而市政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学校现场实习场地不完善的制约下,应组织起学生们走出去到与课程相应的工程现场上实习。把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工程建设,不但学到所需知识,而且进入工程第一线,以后的就业打好了基础。同时增进了学生们的学习意识和团队意识。 二、专业教学教改的探讨 1.课程设置。就目前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比建筑给排水、水泵与水泵站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课程学时较少,主要学时的课程主要是路面路基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等。高职院校学制三年比本科院校少,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学生了解整个市政工程领域和体系,并熟练掌握道路施工、建筑物施工,这对专科生学习、就业极其重要。本专业的最主要的课程是路面路基工程是市政工程领域的基础,这一课程较为重要是因为学生易学易懂,稍加记忆就能明白其中的理论。这门课程安排52个学时是比较适当的。为了学生掌握得更为牢靠市政道路的体系,而把更多教学学时安排在后面的给水排水工程。尤其是市政管道施工技术等内容上。给水排水工程应安排在52~60个学时,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本科院校中学生们较难以理解课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设计,特别是平差法设计等方面,在专科学生中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难点,笔者认为对于这些课程学时应尽量减少,安排在32学时为宜,让学生们会看图,懂图,明白如何按照设计图施工,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为难情绪、半途而废。对于水处理技术是市政工程专业的一门边缘课程,是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具有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记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的学习和掌握,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同时这门课程不太符合学生就业目标,应安排较少学时在24学时为宜。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更符合高职生自身特点和需要。 2.完善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统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市政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较强的专业,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践,引导学生关注路政工程方面的设施、设备、材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同时对路政工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做”来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直观感受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从实际工作中学习到技能和乐趣,摆脱书本上的空洞与乏味。如《路面路基工程》课程教学中,在讲解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学生到工作第一线去看操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边讲边看加深学生印象;在具体介绍施工条件和施工材料时,可以带学生到实训基地看实物,感受实物的材质,让他们理解和体会出施工条件决定施工材料,施工材料影响道路稳定性。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与课程书本相结合,这也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同时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比本科生安排更多的学时,这样才有利于专科生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3.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Case-based Teaching)。案例取自于教师参与过或了解过的市政工程真实情境或事件,参与这种方式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们主动参与课堂之中讨论,打破传统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放弃了填鸭式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学生保持互动,成为学生们的知己和朋友。对于案例教学实际课堂中,为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参与讨论的机会,班级学生人数不易太多,应控制学生数量在一个班30人左右,特别是专业多班教学人数较多,应该每个小班分组教学,严格控制每组人数,保证授课教师对课程组织的控制力以及教学质量。在控制人数的同时,教学设施缺乏问题是全国各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案例教学中该建设可用于案例教学的多媒体教室,教室的内部空间布局设计也该符合案例讨论的开展。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发展被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较好的影响。 总之,高职院校的市政工程教学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程在工程建设中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对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一定要重视学生接收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工程建设型人才,增强学生与本科生在就业或工作岗位中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出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机械设备论文:房建施工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的管理 摘要: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工具就是起重机械设备。它们是建筑施工企业日常运营的基础,也是企业外部形象之一。因此,加强房建施工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的管理,是确保起重机械设备生产能力及良好机械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这个背景,本文对房建施工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的管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的设备措施和管理方法。 关键词:房建施工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管理施工企业 1 概述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现场使用的起重机械是施工升降机和塔式起重机,这些设备的特点是工作幅度大、调试高、适用性强、服务范围广,这些设备采用吊笼、吊钩等取物装置,进行起升、水平移动或下物。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工具就是起重机械设备。它们是建筑施工企业日常运营的基础,也是企业外部形象之一。因此,加强房建施工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的管理,是确保起重机械设备生产能力及良好机械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我国施工起重机械设备管理的发展方向。基于这个背景,本文对房建施工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的管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的设备措施和管理方法。 2 我国房建施工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房建施工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存在不足 ①对于我国建筑起重机械的安装拆卸、租赁,施工单位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责任制,但是这些单位对于责任主体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却不到位。某些单位虽然制订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却没有真正落实相关责任人。因此,我国房建施工现场起重机械的管理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时常出现各种问题。 ②我国建筑起重机械的运行、安装及维护的台帐资料不完善,施工单位对于这些资料的编审工作不重视,且相关编审文件的针对性和实施性不强。且某些单位制定的管理方案有明显错误,不能对现场机械的运行起到指导左右。 ③我国为了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的管理,设置了起重机械设备安装专业承包资质,这些资质管理虽然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建筑起重机械的管理工作,但实际情况是,某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得工程承包权,常常共用或挂靠有资质的装拆单位,这些单位因实际不具备起重机械设备管理能力,因此,在设备使用上常常出现各种问题。 ④我国某些施工企业相关起重机械设备安装之后,往往没有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规定》对施工机械进行管理,往往仅仅是操作人员的 “感觉”对起重机械设备进行管理。 2.2 监理单位现场监管不到位 起重机械设备的监理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往往由于自身水平有限,无法对现场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管理,从而无法找到事故隐患,对于现场机械设备的检查流于形式。 2.3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 ①建筑起重机械设备进场前对其安全性能未能进行有效检测,相关设备安装后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自检,在使用的过程之中,对于设备的检验、检查、调试也不认真。相关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对起重机械设备进行严格管理。 ②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对于起重机械设备的吊物悬挑平台没有进行定型化设计,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且某些施工单位往往对于起重机械的使用没有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指挥人员,也存在着某些隐患。 ③在使用过程中物料提升机出现防坠落装置、楼层停靠装置 、吊篮防护门、超高限位装置、自落门失灵或不齐全时,没有进行及时的调试或修理。 ④没有及时对人货两用梯限速器进行检测,设置上下联络信号存在不齐全的现象。 3 提升房建施工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3.1 严格遵守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①对上级颁发的有关规程规定、规章制度、定额指标等进行认真的贯彻执行,各建筑施工企业应该结合本公司的实际工作特点,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补充规定。 ②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参照施工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的行业管理规范标准,对机械设备的操作、装拆、保养制定出详细的要求,对于每一台机械设备在投入使用时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提高设备运营管理水平。 3.2 制定严格的交接班制度 在施工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之中,应该制定详细的交接班制度。同时应该做好台班记录本的交接记录工作,记载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作业内容、作业环境、操作者、作业时间、指挥者、维护保养情况、设备运行情况等,同时对于施工现场起重机械的机械故障应该及时进行排除,且对于故障排除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 3.3 强化施工企业主体安全责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①对于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进行一一落实,建筑施工企业应该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在相关条例的实施过程中,对各级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加强考核,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重心应该移到项目部的安全生产各项具体管理工作中去。同时,对于安全专职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强化,对于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以确保施工安全。 ②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引进新设备并淘汰旧设备,应该加强监管工作,对于那些国家禁止使用或者明令淘汰的设备,坚决进行淘汰,以减少设备的安全隐患。 ③对于设备的安装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对于设备的安装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设备安装之后,应该对设备主体及其限位装置、保险等进行安全性能测试和检查,按照设备出厂使用说明书及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测试和检查,禁止超标准、超荷载安装。 ④对于建立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制定相关的预控制度。要求监理企业针及施工企业对在建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制定,使用过程中的列出起重机械设备的重大危险源,落实相关责任人并制定相应的预控措施。 3.4 重视维修保养,提高设备使用寿命 ①要根据设备使用的规范要求,及使用年限等编制设备相关的保养计划,明确相关的保养工作,编制保养计划,并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保养。 ②维修保养切记走过场,要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维修质量检查验收制度,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竣工后,承修单位或人员应填写《机械设备维修保养验收记录》,将维修情况、主要零部件更换情况及维修主要尺寸、规格等详细 填写并纳入设备档案。 3.5 强化监理企业安全责任,规范安全监理行为 ①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要求监理企业应认真按规范、标准、强制性条文对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施工单位报送的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查,并严格督促严格按专项方案实施。 ②对施工现场危险点、重点部位及关键工序必须实施旁站监理;对施工设备的安全检查进行认真组织,对于安全事故隐患进行查找。“定时间、定人、定措施”的要求督促施工单位按进行整改,并对复查工作进行认真履行。 ③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工程监理单位对于施工现场的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的重大安全隐患应该进行严格的管理,同时通知施工单位停止施工活动,并旁站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及报告建设单位。 机械设备论文:论水电站机械设备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投资也越来越大,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能够制造更多的清洁能源,还能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除了工程质量之外,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也是水电站功能能否得到正常发挥的重要保障,本文首先对设备运行管理工作的意义进行了介绍,在对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此项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水电站 机械设备 运行管理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投资也越来越大,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能够制造更多的清洁能源,还能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境内河流总长度约为4.2×105km,年均径流量为2.8×1013m3,位居世界第6位。其中,可以进行开发利用的部分超过了50%,为了加速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大力加强了对水利水电事业的投入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水电站的开发和建设当中。 1做好设备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水电站的日常生产和运作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完成水电站的全部工作任务,确保水电站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确保水电站的设备时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因此,水电站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就应该加强对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力度,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做好对水电机组设备的改造、维护和保养,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年限的同时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工作人员应注意将电站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水工建筑物、水电机组设备的安全生产和高校运行提供更多的保障,从而更好的完成企业的发电任务。 2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工作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有限小型水电站大多位于偏远地区,工作人员较少,职业技术水平也较大中型水电站有明显的差距,职工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只会简单的进行开机、停机。同时,水电站也缺乏专业的检修队伍,只要设备还能够正常运转,工作人员就不会考虑其他的事情,结果就是小的故障发现不了,等到设备出现大的故障时,却又无法解决,只好停下设备,等待专人进行处理。 2.2领导不够重视小型水电站大多是由个人或企业投资建设的,因此往往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加之投资人对于利润的过度追求,使其在日常经营中忽略对设备的运行管理,即便是到了检修期,也不进行修理,直到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对其进行处理。除此之外,电器、配件的高昂价格也是制约设备维修和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 3如何做好小型水电站的设备运行管理工作 3.1完善水电站的组织结构科学、完善组织结构的是水电站设备运行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管理部门应该委派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小型水电站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水电站的部门设置上,应坚持精简实用的原则,如无特殊情况,要保障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性,以便使其在工作中相互磨合,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设备运行管理工作的水平。 3.2实行岗位责任制水电站要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实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岗位责任制管理。 3.3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交接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站的安全和经济运行,同时,完善的交接班手续对于事故责任的分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制定合理的交接班程序,使各班组的交接班工作能够按照程序合理进行。值班人员在进行现场巡视时,要做到认真检查,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直觉来发现设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及时向值班组长进行反应,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处理,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健康、稳定的运行状态。 3.4做好水电站的技术管理工作 作为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管理人员首先就要对相关设备和技术流程有着深入、细致的了解,以便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完成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任务,确保工作人员的各项操作都能够完全按照有关标准和流程的要求进行。除了临时性的培训和指导外,管理人员还应根据水电站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岗位培训活动,目的就是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使其能够对机组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正确的判断,当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排除,确保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能够完全胜任所在岗位的操作、巡视、检测、故障排除等任务。具体的培训方式可以根据工作情况和实际条件进行合理选择,例如技术报告会、离岗培训、现场讲解、事故演习等。 3.5做好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监测工作 对于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监测是水电站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型水电站的主要水工建筑主要有水库大坝、引水、泻水、输水建筑物,过鱼、木、通航建筑物以及厂房等直接承受谁的作用力的建筑。其安全运行不仅关系到水电站发电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其它效能的充分发挥,还直接影响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般来说,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监测工作都是从建筑施工之初就开始进行,贯穿项目的通水期和正式运行期,尤其是在水库正式进行蓄水时,更是要对水库大坝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观测,从而对建筑物的实际运行情况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若发现存在差异,则应在第一时间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 3.6制订科学、合理、完善的检修制度 一般来说,水电站水工建筑和机组设备的检修都分为年度和日常两种模式。其中,年度检测和维修主要在所处流域的枯水期进行,而日常检测和维修则根据水电站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在进行年度检修之前,应对水电站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统计和总结,对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确定检修项目和具体流程。对于机组设备的检修主要包括主机和辅助设施的维护和修理。可以说,对于机组设备的检修工作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以及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必须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质量第一,安全为先的基本原则,按照全方位、高质量、不遗留的方针认真完成对水电站的设备检修工作。对于水电站水工建筑物的维护和保养则是改善其工作和运行状态,保障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目前,在对水电站大坝进行整体加固以及防渗 、混凝土裂缝处理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有化学灌浆、喷锚技术等。 4结语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覆盖面积的逐渐增加,中小型水电站在改善我国电力工业的总体布局,调节用电峰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中小型水电站的建设也有力的保障了当地工农业生产对于电力的需求,为地区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做好小型水电站机械设备的运行管理工作,提高电站的安全管理水平,无论是对于提高水电站的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机械设备论文:土工织物与机械设备相结合在堵复口门中的应用及技术研究 近年来,在许多重大的工程和防汛抢险过程中,石料、铅丝笼传统防汛料物被广泛使用,效果明显。但是发生在某些特定场合或狭窄地段的险情,使用传统方法与料物抢险效果不明显。笔者依据多年来的抢险经验,依照“灵活多变,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口门堵复技术方案。 1.堵复口门方案选定 “96.8”洪水期间,一段防洪路口门冲块恢复时,在石料,柳料运不进去情况下,利用滞留在工程上的机械和土工布做土袋抢堵,利用装载机和挖掘机结合土工织物纺织布做成土工袋进行口门复堵,取得了堵复口门的最终胜利。 1.1方法:在装载机斗容里铺一长5米、宽4米的土工织物纺织布,编制布的长宽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调整。用挖掘机向装载机斗容编制布上卸土,装满后利用电动缝包机和三股尼龙线将土工布上口往返两道缝严,用电动剪刀将多余的土工布剪掉,然后利用装载机的力量将一个长2米、宽1.5米,高1.2米的土工织物土袋倒入决口处,利用此方法层层叠压,步步进占。 1.2优点:比重大,在动水条件下充填,铺设比较方便,袋体柔软变形能力强,在压载作用下很好地服帖于基面上,便于储备、运输,且施工简单,操作方便,机械化程度高、速度快,效果好,劳动力强度低,节省大量石料和铅丝笼,并且闭气效果比石料、石笼更佳。 2.土工织物与机械设备的配合设计 2.1装载机斗容上的铲爪应卸掉,以防装卸时挂破土工织物土袋,斗容的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更换调节。 2.2土工织物可根据斗容的大小加工成适当的布块,也可以为增强土工织物的强度缝成双层或多层。 3.土载织物土袋尺度的确定 利用土工织物反滤土袋进行合龙后的闭气效果要比石块和铅丝笼好的多。 3.1单个土袋的长度:单个土袋的长度可视水流流速和水流动能系数及所做占体的宽度等因素通盘考虑。按《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的规定,计算出土工织物土袋长度为2-3米,如此长度不能满足占体的宽度需要时可铺2-3排,甚至多排。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掌握。 3.2单个土袋的宽度:单个土袋的宽度与水流速条件及装载机斗容体积有关。块体宽度大,搭接少且省料速度快,但需要和其配套的施工机械的斗容相适应,块体过窄,则排压多且费料,整体性能差。因此,单个土袋宽度更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择,结合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单个土袋的宽度在1-1.5米之间效果最佳。 4.土工织物工程材料的选择 4.1土料 土袋可用各种土料,包括取用附近滩地、提防后戗和淤背体的土料(沙土、两合土、砂砾石),情况急时可临时取用堤防超高部分堤身的土料。 4.2土工布 土工布要保证它的透水性,又要使细土颗粒不能穿过。 5.堵复口门工程的实施 5.1施工方法 首先探测口门水深、流速情况,如水深较深、流速过大,装载机在抛投土袋前可在土袋两端系上绳缆,在工作面两端适当位置打1.5-2.0米的木桩,打入后的木桩高出地面0.3-0.5米,用以固定绳缆,直到袋体露出水面不需系绳缆固定为止。如水较浅、流速较缓时,袋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在于允许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时,可不系缆绳。 5.2工效分析 根据原阳武庄控导工程复串沟实验资料统计:由3名机械操作手和5名抢护队员及两台大型载机、一台挖掘机组成,串沟水深5米,宽10米,流速小于2米每秒的情况下,挖掘机配合两部装载机连续不断地装袋抛袋,经过2.5个小时,一个长10米、宽6米、高6米的土工织物占体顺利完成,如果增加几部机械两岸同时作业,进度则会更快。 6.结论 6.1堵复口门所用的土工布、缝包机、尼龙线、电剪刀的规格尺寸品种繁多,在市场上极易购到,为了满足紧急堵口或其他险情抢护的需要,应在黄河仓库中储存一定数量。 6.2抢险用的挖掘机、装载机和发电机等机械及木桩麻绳可结合黄河防洪工程使用。 6.3机械抛投土工包的技术,不仅适用于各种堵复口门施工,而且还适用于水中进占快速筑坝和坝垛固根。护坡抢险可在今后的推广工作中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提高抢险技术水平。 机械设备论文:纺织机械设备的管理浅议 [论文关键词]纺织企业 机械 管理 策略 [论文摘要]试对纺织机械设备的管理问题作探析,旨在阐述机械设备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纺织企业的机械管理具有“机械设备精良、专业技术配套、机械操作精确”的特点,也是提高管理技术水平不可忽视的关键。工作中注意上述管理问题能够为纺织企业的机器正常运转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纺织企业中的机械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纺织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机械设备在现代化纺织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机械设备管理在纺织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纺织企业中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管好、用好、养好、修好纺织机械,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纺织机械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及制度不够完善 机械设备管理是公司维护员的事,管理部门与车间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工作很难实施。 一些现有的纺织企业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减少管理环节,甚至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新旧机械装备使用存在脱节 随着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纺织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当前形势,纺织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纺织项目的施工要求,新置设备如入“冷宫”。 (三)机械设备的保养不够科学 目前大多数纺织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往往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依据机械管理需要,健全管理的体制和制度 企业应根据设备的运用状况,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我们公司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二)重视机械设备的保养维护,纳入考核奖惩条例 我们知道,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机械维护完全靠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来实施。对此,将机械设备的管理纳入企业考核条例,有利于明细工作责任,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这样,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三)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优秀设备管理人才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因此,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管理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细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大家集思广益,出谋献计,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企业也可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 有实效的经验体会,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纺织机械设备管理的注意点 1.注意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纺织机械设备维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2.注意设备的长期运行维护。设备维护时应根据使用说明和运行期限进行合理的操作运用,切不可“带病”工作。 3.注意设备的前期检测维修修。技术人员应在设备保养期,详细的了解每个要件的运行情况,以做到“未雨绸缪”。 总之,我们应体会到机械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全面参与、积极配合。机械设备管理应该抓住搞好设备现场管理、强化维修保养这项中心工作,以发挥其最大功效。 机械设备论文:化工机械设备管护与修理 从理论上来说,化工机械设备是对所有应用子化学工业生产的设各及仪器的总称.它具有涉及能量形式多、运行工况领域宽以及工作性质灵活等特点。在现代化工业生产向着规模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的大前提下.一台处于运行状态下的化工机械设备又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复杂化、综合化的集成系统。然而当这一系统中某个环节突发故障时,如果没有及时且有效的处理措施,那么这种故障就会迅速的扩大、蔓延,给整个运行系统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据此,如何在化工机械设备复杂结构与自动化管理要求下,对其日常管理与维修工作加以规范化处理。已成为当下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化工机械设备管理的工作权贲 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有关设备及仪器使用周期与寿命时长的全过程管理,有关化工机械设备的选用、使用规范、维修养护以及升级更新等都隶属于管理的权责范围之内。一般而言,化工机械设备的运动过程可以依照运动主体形态的不同划分为物资运动状态与资金运动状态两种。相应的,设备的管理对这两种运动状态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首先,化工机械设备的物资化运动状态是指设各自设计之初,历经规划、成形、投产、养护、维修、升级等各个环节步骤并直至撤废的全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管理被称之为化工机械设备的技术性管理。其次,化1二机械设备的资金化运动状态是指设备往投资、运行、收益等备环节中有关资金的投入2之产,这一过程的管理为化T机械设备的经济性管理。总之,整个化T机械设备管理足技术性管理与经济性管理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化工机械设备维修决策模式 根据维修参照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化工机械设各的维修决策模式划分为以下三大类型. (1)以设备状况为依据的决策模式.原化工部设暨的有关化工机械设备日常管理、检修周期以及验收标准等制度章程为这种以设备实际状况为依据的决策模式提供了保障。它最大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到设备在运行中的实际状态、条件,过分按照既定的规程对设备进行维修,很可能造成修理不足或修理过剩. (2)以状态监测为依据的决策模式.这种决策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在充分把握设各状况的基础之上。以设备故障发生周期为参照,合理选择恰当的时机,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对化工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的一种科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各种维修动作完全以设备在运行状态下所反映出的效能来决定,并且实时监测所耗费的资金投入很大,难以大规模的应用与推广。 (3)以设备状况和状态监测共同为依据的决策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将上述两种决策模式优点融合在一起,并摒除缺陷的较为科学的组合型模式。一方面,对于总系统中较为关键、大型、事故发生率比较高的设备利用状态监测进行实施监督,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较为常见且普通的设备,可以在既定维修章程基础卜结合设各实际运行情况对其进行维修。 3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现存主要缺陷分析 随着化工机械设备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升级与发展,在设各管理与维修上的许多缺陷也逐步显露出来,影响着设备仪器乃至整个化工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化工机械设备在管理方面的缺陷。 众所周知,润滑油的管理是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一个系统乃至生产企业的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它对于减少设备直接性摩擦、延长使用寿命、最终提供合格化工产品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当前我国对有关润滑油管理方面的问题还不够重视,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规范工作,由此造成的人身及财产损失十分严重。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1)润滑油管理制度不到位。这类问题常出现在中小规模的化工企业当中,既不设立专门的润滑油管理岗位,又没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与之相适宜。领导班子重维修、轻管理的思想直接影响到润滑油的管理问题上,使润滑油使用混乱且用量极不科学. (2)设备在设计环节对润滑油的忽略.在化工机械设备的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在选择润滑油的时候往往比较依赖历史数据与个人经验.所选取的润滑油报可能并不适宜该设备的运行状况。这会使得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润滑油不仅不能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3)以机械油替代润滑油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当前国产润滑油的种类及型号并不多,进口润滑油成本的投入往往又过大,这使得国内大部分化工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常常选用贷源充足、成本低廉的机械油作为替代。 3.2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方面的缺陷。 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程,及时发现故障点。判断故障程度,并采取合理的维修措施,将设备的损害程度尽可能降到最低是设备维修最核心的任务所在.当前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工作方面的缺陷概括如下: (1)控制仪表故障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测量流体实时流量的仪表设备时常出现不显示、测量偏差大、零点不稳定等现象,另?方面温度变送器的信号输入与输出以及误差现象也频频发生. (2)机械密封泄漏缺陷。就理论而言,机械密封之所以能够起到对化工机械设备的密封作用,其关键在于端面膜与机械材质的契合程度。依据设备实际工况的不同,端面膜可以分为气相、液相、气液混合相三种形式。无论是何种形态的端面膜,当密封液体处于饱和状态并发生相变时,端面膜的反压力会超过承受极限,从而引发密封黏合程度的不稳定. 4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改善措施 针对上述有关化T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T作中的缺陷问题分析,相关_T作人员需要在遵循管理权责与维修决策模式的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相应的改善。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4.1化工机械设备在管理方面的改善措施。 就大多数化工生产企业现阶段在润滑油管理方面的缺陷而言。相应的改善措施需要从润滑油的合理选用、以及润滑油在日常管理中的规范性操作流程等两方面入手。 4.1.1润滑油的合理选用。首先,润滑油应向着高性能方向发展,在润滑油中添加适量的硫、氯试剂,使其能够在设备仪器的金属表面产生一层化学吸附膜,以此提高润滑功效。其次,润滑油应向着多级化方向发展。多级油在系统启动初期能够极大的减少关键设备的磨损程度,并且无论是在高温还是低温运作状态中都能够保持现有的粘合程度,减少了使用机械油润滑时频繁的换油操作,降低了生产中的能源消耗. 4.1.2润滑油的日常管理规范。化工机械设备的润滑管理是一项系统且繁琐的长期性工程,化工生产企业需要对润滑油的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对日常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处理,将由润滑油所引起的机械设备故障率降到最低。具体而言,又可以细化到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基础管理资料。企业需要对有关润滑油的消耗量、使用周期、油箱储油量、油品代用等问题以账目或卡片的形式记录在案,以各查6蹙4。 (2)定时定期进行检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按时对所有化工机械设备的润滑状态进行检测,及时排查隐患并解决问题,对于检测情况同样需要记录在案。 (3)执行交接班制度。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于设备润滑情况在交接班时间点上的状态要予以注明,并以此为事故责任人的落实提供依据。 4.2化工机械设备 在维修方面的改善措施. 针对上述有关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方面的缺陷分析.合理的改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测量流体流量设备的故障缺陷处理方式。第一步:检查流量计电源接线与等级是否正确:第二步检查显示器插件是否存在松动现象;第三步:检查内部保险管与变压器的运作足否正常;第四步:检查转换器的安装位置。 (2)温度变送器的故障缺陷处理方式.第一步:检工作电源是否处于正常供电状态;第二步:检查各设备仪表线路接线是否正常;第三步:按照现场温度传感器一内部度变送器一PLC模块的处理方式判断备环节运行状态足常. (3)机械密封泄漏的故障缺陷处理方式.首先,机械密封一定娑结合设稀的实翰运行工况进行设计,材质需选用使用寿命较长且耐磨性较高的摩擦剐材料:次,密封介质的内外端材料不能盲目追求一致,其外端并不直接接鲢行磺,对性能磴求不必过高;最后对机械崭封零部件弱加:f成力求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另外对于编制安装、使用说明书的工作样应给予高度重视。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工机械设蔷的管理与维修是整个化工生产系统中的核心与基础性工作,它在¨化工企业稳定运行、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时发现管理与维修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运用各种先进的管理及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实时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机械设各的故障率。从而可以实现不断提升整个化工企业竞争力的最终目的。 机械设备论文:谈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摘要:当前,在随着我国在基础设施公路建设方面的快速发展,在其施工过程当中各种工程机械也在广泛地使用,因此,对于机械设备的应用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同时也逐渐提高了施工质量与工程的进度。由于在工程施工的机械的应用当中,会受到不同条件与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会制约机械设备主要应用性能的效率,对此,在施工当中,就必须要了解掌握造成影响机械设备应用性能的制约原因,以科学合理的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在实际工作中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因此,详细探析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策略。 关键词:施工 机械设备 维护 保养 由于在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中,其主要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属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就必须要全面的充分意识到施工机械设备的重要意义。在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中其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经济利益。所以,就必须要加强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模式,用其先进的管理方法,以科学合理的指导方针,互相协调,探索研究的管理维护手段,把施工机械管理的保养与维护工作逐渐的以规范化、科学化思想加以完善。 1 对于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在施工单位中,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应用已经越来越得到一定的重视。在其施工过程当中,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施工单位的工程效益,因此,必须在管理中研究分析和解决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因素,可以确保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管理,在提高施工单位的机械设备技术水平与管理方法,有利于增强施工单位在市场竞争力中发挥出主要作用。 1.1 在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当中,由于对机械的保养制度没有落实到位,所以就导致了机械设备的完好率有所降低。一般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的使用方面通常都会注重使用却忽略了保养的作用,在实行了定人、定机的制度同时,忽略了设备保养制度的制约性,并没有明确地落实到位。然而一般操作人员只会注重机械的使用,如果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却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当机械设备在出现故障时需要进行维修,因维修人员没有足够的责任心,出于应付的心里,而不是在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样会造成机械设备故障的发展和扩大。再者,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负责操作维修的工作人员之间会存在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重要的性质。因此,在施工中不仅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度与质量问题,同时也会增加了相应的费用,从而导致机械设备安全性的降低,也减少了使用的期限。 1.2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机械设备管理措施,因此也就影响了正常的施工。在施工当中,一般工程项目面比较广,并且人员的调动与机械设备也比较复杂,作为管理部门也存在没有目的性的精简管理人员与机械设备,或者是合并相关的部门,从而也就会导致在具体操作与管理层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致使在施工机械设备方面的减弱。另一方面,在施工单位中并没有形成严格完整的管理制度,没有健立健全的施工机械设备的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从而造成施工机械设备在管理上的混乱,也影响了正常的工程施工。 1.3 在施工单位中没有注重机械设备所需的正常更新工作,从而出现施工效率降低等情况。当前,在一部分施工单位中所存在的机械设备的老化,存在的故障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对机械设备更新的比较缓慢。负责机械的管理人员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没有想到长远的发展,更有甚者会违反国家的相关规定而继续使用,同时也就导致了施工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机率有所增加,这样不仅在安全方面给施工人员造成一定的威胁,并且在施工效率方面也会有所降低,增加了整体的施工成本,减少了工程效益,而影响到整个施工单位的发展。 2 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2.1 在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主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也作为关键环节,应用科学合理的维修方法有效地延长机械设备使用时间。在延长机械零件使用期限的方法可以采用低成本的快速修理法,通过应用这种方法除了在设计机械时所应用的维修性的设计以外,还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①通过刷镀以及胶粘进行修复。在施工现场可以采用刷镀与胶粘的修复方法,它可以低成本并且快速的对失效零件进行有效的修复。②通过零件换位的方法进行修复。在施工机械设备中有很多的零件,比如在挖掘机、推土机和柴油朵缸套等零件,这些零件在工作运行过程中一般会承受单向的负荷作用。因此就会受到不够均衡性的磨损,但是通过适宜地更换受到磨损负荷的位置零件,从而促使它们可以受到均衡的磨损,也可以延长使用的期限。 2.2 在施工机械设备中如果可以定期的对机械进行保养工作,对于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期限是非常必要的。在部分施工单位中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工作是有明确规定的。然而,由于很多施工单位有明确规定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但是到施工期间如果工期比较紧张,任务比较重的时间,一般就会忽略了机械保养的规定,只要机械设备没有出现故障并且可以正常的运行就可以,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保养工作。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主要是可以消除机械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进行保养,机械设备会出现故障问题,更有甚者会发生安全事故问题,所以,这样不但会增加相应的维修费用,并且还会延误工程进度。 3 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保养工作 3.1 在进行工程施工机械工作中必须要注意到溢流阀与液压泵的声音。在当液压泵发出气蚀的声音时,必须要检查其主要的原因并且消除故障以后再进行使用。在当某一个执行元件没有进行负荷的状态下出现缓慢的动作,并且有溢流阀溢流的声音,需要马上停机加以检修。 3.2 在进行施工机械作业时要尽量避免粗暴,那会产生冲击负荷,促使频繁的发生机械故障问题,同时也降低了使用的期限。在般在作业时会产生一定的冲击负荷,也会促使施工机械的结构早期出现断裂和磨损以及破碎等情况。 3.3 在施工机械设备作业时需要防止有飞落的石块会打击液压的油缸、活塞杆、液压油管等部件。如果在活塞杆上有击伤的情况,则必须要进行及时的修复,以防破坏活塞杆的密封装置,在不漏油的情况下可继续使用。 4 结论 总之,对于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作为施工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充分全面的认识到施工机械设备因素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工程施工中需要切实地提高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以科学合理指导方针,做到互相协调,积极的探索研究,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等。因此,在工程施工当中,需要加强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应用,准确及时的进行保养、维护,并且可以有效的减少机械设备所出现的故障,一直处于良好的管理状态中,发挥出一定的效能作用。 机械设备论文:试论机械设备管理 论文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问题;措施 论文摘要:对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浅显的讨论,以期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启迪。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机械设备的结构及应用日趋复杂,机械设备的管理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设备利用率不高等,这此问题是企业设备管理落后的根本原因,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市场导向的作用,企业管理也越来越社会化、市场化,企业要想在生产中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就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处理好机械设备管理中所突显的问题,来维持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 一、机械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一)管理不规范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的最大问题就是管理不规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对机械设备并没有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只是凭经验、凭感觉来管理;其次,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是停留在依靠说明书和经验进行维修的层次;再次,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在设备管理工作中主观性较大。 (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 激励机制不健全是困扰很多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一个问题。在相当多的企业机械设备当中,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即使建立了所谓的激励机制,也只是让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做的不好就会采取惩治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挫伤了限制员工的积极工作态度,大多数员工的工作变成应付差事,甚至会形成员工与组织的对抗心理,这样的激励机制,很容易造成员工的流失。 (三)组织机构的不灵活 组织机构的不灵活是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又一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直线式的组织结构,极容易造成家长式的管理方式,领导缺乏有效的授权,完全是一个个人指挥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各部门分工不明,职责不够明确,一旦发生问题容易造成推诿扯皮,极大影响力组织的绩效。 其次,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协作不力,无法发挥团队作用,也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很多部门和员工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与其他部门和员工没有太多的关系,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统的工作团队。 再次,设备管理人力资源适应性不强。现在很多企业的设备大都是专门针对某种施工工艺的大中型专用设备,专业性太强,但此类工艺没有任务就要处于闲置状态,假设长期没有任务,设备就有闲置报废的危险。同样,设备的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也存在着单向性。使用者只会使用、维修者只会维修、保养者只会保养,这是对人力资源的大浪费,同时也无法适应市场专多能的要求。 另一方面,管理体制落后还体现在维修体制落后上。如今,现在随着设备使用的市场化,很多国外的复杂先进的机械设备进入国内市场的各领域,然而很多企业的维修技术水平还远远的落后于先进的机械设备。 二、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一)实现规范化管理 企业要想实现在对机械设备的规范化管理,一是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设备管理档案。首先,从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具有强烈的科学性,也是在企业中实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的保证,只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实现科学管理机械设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完善的机械设备档案体系是设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机械设备档案,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现存状况、调动情况、维修情况,能够及时发现机械设备的问题并进行维护,充分发挥设备的潜能。 (二)深化组织机构改革 对于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着眼于整个企业的管理,不应该是只服从少数管理人员的命令,更不应该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这就要求企业深化组织机构改革,形成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系统,对于管理中的决策问题要有更多的人参与,互相监督、互相协作、互相提醒,增强大家的团队意识,发挥整个团队对设备管理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首先,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定期的对主管设备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系统地学习设备科学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水平,能够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去指导实际工作。例如,管理人员通过能根据本单位实际,切实抓好设备管理基础工作,采用新技术,提高设备完好率,搞好设备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操作人员通过培训应能够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努力达到“四懂三会”的境界,所谓“四懂”指的是懂性能、懂原理、懂作用、懂构造;所谓“三会”指的是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维修人员通过培训能够学会准确、迅速地排除故障,掌握设备维修,学会维护保养设备的技术,消灭隐患,能当好设备的“保姆”。 其次,要完善维修机制。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 一是对要机械设备的维修进行预防。这是从预防的立场出发,为了对设备的异常做工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拟订的设备计划(或设计选型)和设备安装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要想做好预防维修,就需要进行技术分析并掌握设备缺陷,并加强日常工作的检查,如,定期更换零部件,机油调整等工作。 二是根据设备运转周期对机械设备按预订的计划进行定期维修,这种方法对大型、连续性生产装置比较适用。要想做好定期检修,企业需要制定好完善的计划,制定好相关标准,准备好相关材料,组织好参加维修人员,争取一次性检修成功。 三是对机械设备进行事后维修。所谓事后维修指的是,机械设备设备发生故障后所进行的维修。在企业中,有一些设备是比较重要但他们并没有备机,对于这类机械设备应尽量避免这种维修。而对于那些对企业的生产影响力不高但又有备机的设备,采取事后维修可节约维修费用,是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维修方式。 机械设备论文:浅析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保养 论文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措施;保养 论文摘要:设备的使用、管理、保养及维修阶段占设备总寿命周期的绝大部分,抓好设备管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维系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根基,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本文分了析施工现场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提出了施工机械设备强制保养的措施。 机械设备是建筑施工企业至关重要的施工工具,也是企业的外部形象之一。确保机械设备资源的过程使用能力,以良好的设备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题和中心任务,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机械设备效能,挖掘机械设备的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目前建筑市场还不甚规范,管理制度还未完全到位,一部分企业的领导为了追求利润和政绩,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必须的设备更新改造资金舍不得投入,致使设备异常陈旧、老化现象较普遍的存在,设备中存在着隐患,埋藏着诱发事故的祸根。 1.2 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弱化 企业内不重视设备管理工作这种现象尤其在非公有制的中、小型企业中更为普遍地存在。首先在企业诸多管理工作中,生产经营、安全无疑是被摆在最重要位置上的,而设备管理则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下等”工作。其次,许多企业中缺乏真正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管理协调能力的专项人才。第三,资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建筑施工企业目前大都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出现,客观上退出了设备管理工作的一线,这也是该项管理工作正在弱化的重要原因。 1.3 建筑工人队伍发生了变化,给做好设备管理增加了难度 我国的建筑工人由原来企业自有的1-8级技术工人,变成了绝大部分是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游兵散将似的临时工、农民工。这部分人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机械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等基本常识知之甚少。再加上他们的工作内容大部分属承包性质等客观条件,决定了本该由这部分人来完成的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会被完整地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2 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机械安全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在使用机械的全过程(使用、维修、保养)的各种状态下,达到使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和保障条件。针对以上几个难点问题,结合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2.1 正确选型,合理调配 任何一种机械由于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都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如能严格地按规定合理使用机械,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对于各项目之间的机械调配问题,做到提前及时的掌握各个施工项目的工程进度与机械设备方面的需求、退场信息,安排好机械设备调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解决好使用与保养的矛盾冲突。 2.2 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 特种设备就是与人身、财产安全,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承压和载人设备的总成,在生产过程中,比一般性生产设备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由于特种设备是属于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易发生事故造成操作者本人或他人的伤害,以及机械设备,公共设施等重大的财产损失,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以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2.3 人员培训,持证上岗 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一要抓好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的准入关,将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二是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发给现场的每一位作业人员;三是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无论什么人,只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机械设备相关生产活动,就必须受到安全教育培训,上至领导,下到一般工作人员,甚至包括生产者的家属,要让他们知道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其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法,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3 施工机械设备强制保养的经济效益 维护保养技术要求简单,费用低,同时保证设备的正常作业,减少零部件的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特别对大型、进口等主要机械,必须强化必要的技术保养作业,以消除故障隐患,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更能减少大量的不必要成本,极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设备使用年限越短,可靠性越高,使用年限越长,可靠性越低。可靠性越低即机械设备容易发生故障,设备的有形磨损越严重,修复其所需费用也就越大。现代化机械设备是资金密集的装备,设备投资和使用费用十分昂贵,迫切要求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 4 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 4.1 方法 首先,强保养、零等候工程制度,从实现3万公里无故障升到10万公里无故障里程指标考核。其工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强保养”为核心,辐射修订和实施以生产者为执行主体的64种类别的设备完好标准和操作维护保养规程,指定了主要生产设备(含进口设备)的维修保养条例等管理制度;以“零等候”为核心,辐射设备修管人员为执行主题的软硬件增补与完善。“零等候”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等候维修人员时问为零,等候维修备件时问为零,等候维修工具时问为零,等候维修资料时问为零。“强零工程”对于隧道施工企业来说同样具有较高价值的借鉴作用。 4.2 措施 针对施工机械设备保养的现状以及施工企业的新特点、新情况,我国提出了机械设备强制保养制度。机械的维修保养可以提高效率,但如何在保证使用效率的前提下使维修保养的费用达到最低,最终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优,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几条建议: 提高认识,明确强制保养的原则,所谓强制保养,是对保养的硬性规定,必须按时进行,决不能因为施工紧张而不安排时间、人员进行保养。要开展现代化设备管理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设备管理者明白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保养工作的好坏。 要建立健全保养制度并合理确定维护保养周期 施工企业应该采取定期维护、保养、检查(点检)制,执行“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定班保养、定期保养、巡回保养制度,并按各级保养规程执行,低级保养由操作人员进行,高级保养由维修人员会同机械操作上进行。只有保养做好了,机械出现故障的几率下降了,才能降低维修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维护保养周期应根据机械设备使用维修的实际情况,收集使用维修的各种数据,分析机械设备各子系统的使用标准,故障出现的规律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其方法有概率统计法、技术一经济分析法和维护作业统计法等。 强化机械设备保养的技术管理,机械设备具有施工工期较强的季节性、施工作业的分散流动性和作业环境的恶劣。针对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这些特点,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和及时维修是强化其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首先,加强保养,确保设备技术状况良好,要树立“按时保养、按级保养、按项保养”的思想,突出“科学性、强制性、预见性”,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精心修理,保障设备及时修复。在设备维修工作中要配备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突出预防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装配工艺和优化修复工艺。 5 结束语 机械设备的管理和强制保养维护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除了把好管、用、养、修关之外,还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及相关配合人员之间责任明确,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就一定能够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保障机械设备安全优质高效地为我们的施工生产服务。 机械设备论文:高速公路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 摘 要: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对筑路机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械设备的高效管理是 决定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做到科学管理,合理 使用,及时保养,视情维修,经济核算,以更好的为公路工程建设服务,取得设备管理的最 佳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公路工程设备管理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筑路机械设备 管理 技术措施 经济效益 1 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招投标制和项目部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建设市场发展的 产物,项目部属非常设机构,因此决定了机械设备的管理存在诸 多问题。 1.1 施工设备不配套 工程中标后组建项目部,从各项目部抽调的机械设备大多是 技术状态较差,投入新的公路工程难免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而 一些公路工程所需大型或特殊的设备不到位,设备不配套同样是 个棘手的问题。 1.2 项目部设备管理短期行为严重 项目部所追求的是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效益。对机械的 使用自然是越快越好,但由于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得不加班加点,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这 种“重管理,轻使用”的行为直接影响机械的技术状态和使用寿 命。而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机械,尤其大型机械,项目部 都不愿承担高额的维修费用,而仅由一个项目部承担也不尽合 理。 1.3 机械管理与生产管理存在矛盾 项目部主要以路桥技术人员组成,机械管理人员往往不在项 目部或不是项目部重要组成人员,而生产管理人员作为机械使 用管理的门外汉,对机械的正确使用、定期保养等知识可想而 知,而操作手对施工技术所知甚少,往往处于施工被动或受支配 地位,这样机械管理被大大削弱。 2 设备管理的措施 2.1 积极作好设备的组织工作 项目部成立时应立即建立项目设备组织管理体系,根据项目 的大小做好组织计划,确定机械种类,数量和主导机械,编排所 有进出场计划和机械总量控制,及时上报组织计划,组织机械到 位,并深入了解各机械技术状态,撤换低劣机械,为公路工程 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摘 要: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对筑路机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械设备的高效管理是 决定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做到科学管理,合理 使用,及时保养,视情维修,经济核算,以更好的为公路工程建设服务,取得设备管理的最 佳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公路工程设备管理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筑路机械设备 管理 技术措施 经济效益 1 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招投标制和项目部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建设市场发展的 产物,项目部属非常设机构,因此决定了机械设备的管理存在诸 多问题。 1.1 施工设备不配套 工程中标后组建项目部,从各项目部抽调的机械设备大多是 技术状态较差,投入新的公路工程难免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而 一些公路工程所需大型或特殊的设备不到位,设备不配套同样是 个棘手的问题。 1.2 项目部设备管理短期行为严重 项目部所追求的是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效益。对机械的 使用自然是越快越好,但由于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得不加班加点,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这 种“重管理,轻使用”的行为直接影响机械的技术状态和使用寿 命。而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机械,尤其大型机械,项目部 都不愿承担高额的维修费用,而仅由一个项目部承担也不尽合 理。 1.3 机械管理与生产管理存在矛盾 项目部主要以路桥技术人员组成,机械管理人员往往不在项 目部或不是项目部重要组成人员,而生产管理人员作为机械使 用管理的门外汉,对机械的正确使用、定期保养等知识可想而 知,而操作手对施工技术所知甚少,往往处于施工被动或受支配 地位,这样机械管理被大大削弱。 2 设备管理的措施 2.1 积极作好设备的组织工作 项目部成立时应立即建立项目设备组织管理体系,根据项目 的大小做好组织计划,确定机械种类,数量和主导机械,编排所 有进出场计划和机械总量控制,及时上报组织计划,组织机械到 位,并深入了解各机械技术状态,撤换低劣机械,为公路工程 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2.2 做好所有设备的查验、保养、调试工作 (1)做好预防性维修。对所有到场的运行机械进行一次全面的 启动检查,并组织机械手对机械设备进行例行保养,包括三滤检查、加注润滑脂、紧固螺栓以及油品的污染程度检查。对于存在问 题的机械,应编制合理的检修计划,并立即组织实施。 (2)新购机械要选拔素质较高、责任心强的人员,协同厂方做 好设备的安装调试并对机械手实行岗前培训,掌握操作规程、熟练 操作技术后方可上机正常工作。 3 施工中的机械管理 (1)项目部要周密安排,搞好设备组织工作,及时对设备进行 调配。 (2)操作手要服从项目安排,又要结合本机情况视情作业。 (3)操作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随时观察设备的动态状 况,及时排除各种隐患,杜绝因油水等问题影响正常运转。 (4)操作手要严格执行机械保养制度,避免过时保养,使机械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对利用率高、易损坏、易出故障的设备 应做好跟踪诊断,变事后修理为预防性修理。机械发生异常现象 时应立即停机检查,并及时汇报给领导,以便迅速组织维修人员 进行现场抢修。 (5)机械的易损件应作好储备,避免因购件周期过长影响公 路工程施工。 (6)对缺口机械应进行租赁,保证公路工程如期进行。机械租 赁应多做好市场调查,努力降低租赁成本。 4 设立机械维修基金,加强机械设备的成本核算 (1)设立机械维修基金,实行专款专用,能够有效解决项目部 的短期行为。机械维修基金可从各项目部提取,比例可根据项目大小或效益的情况而定; (2)成本核算应对燃油、润滑油和维修费等执行单机登记,随 时掌握设备完成单位产量、所需动力、配件消耗等杂费开支等情 况。健全机械设备使用记录,对运转台班、台时、完成产量、油 料、配件消耗等作好基础资料的收集,按月汇总和对使用效果进 行分析评价,以便对机械使用技术指标的比较和调整。 5 结束语 项目部加强设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用管理,成本核算, 一方面可以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公路工程项目的预期目 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机械设备与公路工程项目的两者管理效益 的共同提高,这是加强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设备有效管理、提高经 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 机械设备论文:浅析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保养 论文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措施;保养 论文摘要:设备的使用、管理、保养及维修阶段占设备总寿命周期的绝大部分,抓好设备管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维系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根基,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本文分了析施工现场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提出了施工机械设备强制保养的措施。 机械设备是建筑施工企业至关重要的施工工具,也是企业的外部形象之一。确保机械设备资源的过程使用能力,以良好的设备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题和中心任务,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机械设备效能,挖掘机械设备的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目前建筑市场还不甚规范,管理制度还未完全到位,一部分企业的领导为了追求利润和政绩,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必须的设备更新改造资金舍不得投入,致使设备异常陈旧、老化现象较普遍的存在,设备中存在着隐患,埋藏着诱发事故的祸根。 1.2 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弱化 企业内不重视设备管理工作这种现象尤其在非公有制的中、小型企业中更为普遍地存在。首先在企业诸多管理工作中,生产经营、安全无疑是被摆在最重要位置上的,而设备管理则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下等”工作。其次,许多企业中缺乏真正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管理协调能力的专项人才。第三,资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建筑施工企业目前大都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出现,客观上退出了设备管理工作的一线,这也是该项管理工作正在弱化的重要原因。 1.3 建筑工人队伍发生了变化,给做好设备管理增加了难度 我国的建筑工人由原来企业自有的1-8级技术工人,变成了绝大部分是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游兵散将似的临时工、农民工。这部分人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机械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等基本常识知之甚少。再加上他们的工作内容大部分属承包性质等客观条件,决定了本该由这部分人来完成的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会被完整地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2 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机械安全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在使用机械的全过程(使用、维修、保养)的各种状态下,达到使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和保障条件。针对以上几个难点问题,结合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2.1 正确选型,合理调配 任何一种机械由于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都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如能严格地按规定合理使用机械,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对于各项目之间的机械调配问题,做到提前及时的掌握各个施工项目的工程进度与机械设备方面的需求、退场信息,安排好机械设备调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解决好使用与保养的矛盾冲突。 2.2 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 特种设备就是与人身、财产安全,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承压和载人设备的总成,在生产过程中,比一般性生产设备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由于特种设备是属于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易发生事故造成操作者本人或他人的伤害,以及机械设备,公共设施等重大的财产损失,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以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2.3 人员培训,持证上岗 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一要抓好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的准入关,将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二是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发给现场的每一位作业人员;三是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无论什么人,只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机械设备相关生产活动,就必须受到安全教育培训,上至领导,下到一般工作人员,甚至包括生产者的家属,要让他们知道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其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法,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3 施工机械设备强制保养的经济效益 维护保养技术要求简单,费用低,同时保证设备的正常作业,减少零部件的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特别对大型、进口等主要机械,必须强化必要的技术保养作业,以消除故障隐患,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更能减少大量的不必要成本,极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设备使用年限越短,可靠性越高,使用年限越长,可靠性越低。可靠性越低即机械设备容易发生故障,设备的有形磨损越严重,修复其所需费用也就越大。现代化机械设备是资金密集的装备,设备投资和使用费用十分昂贵,迫切要求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 4 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 4.1 方法 首先,强保养、零等候工程制度,从实现3万公里无故障升到10万公里无故障里程指标考核。其工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强保养”为核心,辐射修订和实施以生产者为执行主体的64种类别的设备完好标准和操作维护保养规程,指定了主要生产设备(含进口设备)的维修保养条例等管理制度;以“零等候”为核心,辐射设备修管人员为执行主题的软硬件增补与完善。“零等候”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等候维修人员时问为零,等候维修备件时问为零,等候维修工具时问为零,等候维修资料时问为零。“强零工程”对于隧道施工企业来说同样具有较高价值的借鉴作用。 4.2 措施 针对施工机械设备保养的现状以及施工企业的新特点、新情况,我国提出了机械设备强制保养制度。机械的维修保养可以提高效率,但如何在保证使用效率的前提下使维修保养的费用达到最低,最终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优,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几条建议: 提高认识,明确强制保养的原则,所谓强制保养,是对保养的硬性规定,必须按时进行,决不能因为施工紧张而不安排时间、人员进行保养。要开展现代化设备管理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设备管理者明白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保养工作的好坏。 要建立健全保养制度并合理确定维护保养周期 施工企业应该采取定期维护、保养、检查(点检)制,执行“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定班保养、定期保养、巡回保养制度,并按各级保养规程执行,低级保养由操作人员进行,高级保养由维修人员会同机械操作上进行。只有保养做好了,机械出现故障的几率下降了,才能降低维修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维护保养周期应根据机械设备使用维修的实际情况,收集使用维修的各种数据,分析机械设备各子系统的使用标准,故障出现的规律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其方法有概率统计法、技术一经济分析法和维护作业统计法等。 强化机械设备保养的技术管理,机械设备具有施工工期较强的季节性、施工作业的分散流动性和作业环境的恶劣。针对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这些特点,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和及时维修是强化其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首先,加强保养,确保设备技术状况良好,要树立“按时保养、按级保养、按项保养”的思想,突出“科学性、强制性、预见性”,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精心修理,保障设备及时修复。在设备维修工作中要配备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突出预防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装配工艺和优化修复工艺。 5 结束语 机械设备的管理和强制保养维护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除了把好管、用、养、修关之外,还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及相关配合人员之间责任明确,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就一定能够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保障机械设备安全优质高效地为我们的施工生产服务。 机械设备论文:浅谈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 论文关键词:机械设备 设备维修 管理 论文摘要:分析比较了周期性维修、事后维修及状态维修三种维修方式的特点,并针对企业施工机械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人员管理及培训、维修的监赞管理、经济核算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铁路施工企业机械设备资产已占企业全部固定资产的相当一部分,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维修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施工生产和经济效益。几十年来,铁路行业已创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周期维修方式及一系列非常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设备维修按不同的维修内容和工作量分为日常维护保养、小修、中修(项修)和大修,即周期维修,按承修对象又分为内部维修和外委维修,主要取决于单位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及设施的配置情况。 我租赁站承担着本公司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工作,基本上是坚持维护保养和预防性维修相结合,强化重点部位的维护管理.按设备状态合理确定维修时间。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成新率,降低了维修费用和设备故障率,缩短了维修停机时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根据设备的不同情况总结归纳了以下三种维修方式。 1周期性维修 即以上所说的小、中、大修,这是一种预防维修方式,在以往采用较多,但企业在进行设备周期性维修时,又往往局限于生搬硬套行业的条文性规定,没有根据设备本身磨损规律做必要的调整,所以制定的修理计划未能较好地结合设备实际和生产实际。比如有些设备还未达到大小修周期就已损坏,不能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按周期维修对设备进行修理,就不能满足施工生产的需求。 另外,由于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有高低之分,而且相同设备的运行情况也有所区别,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也不同、设备工作环境不同及保养工作的落实不同等等。在周期维修中,如果不考虑这些具体因素,就不切实际。 总之,周期性的维修是一种计划性的、被动的维修方式,它只适用于那些已掌握磨损规律的部分设备。 2事后维修 事后维修是设备发生故障后,或者设备的精度、性能降低到合格水平以下时进行的非计划性修理。这种维修能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备的停机时间。但若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就会给施工生产造成很大影响,给修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特别在一些重要设备、连续运行的设备和地处偏远工地的设备上,损失更为严重。 大多数的事后维修只是对发生故障的部位或零件进行修理,而不是对整台设备进行全面检修,就好像消防队一样,哪有火就到哪,因此设备经常连续出现故障。 事后维修采用的很普遍,但这也是一种被动的维修方式,适宜于一些设备和发生故障后对正常生产影响小,能及时提供备件、并且修理技术不复杂、利用率不高的设备。 3状态维修 状态维修是一种以设备实际技术状态为基础的预防性维修方式。它运用各种检测手段和人的感官能力,根据设备的日常巡回检查、定期检查、状态监测和诊断提供设备状态变化资料,及时发现设备故障的特征和预兆,提前做好备件和有关的准备工作,适时地安排维修,减少突发性故障,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 由于状态维修方法能对设备适时地、有针对性进行维修.不但能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减少设备停机时间和维修工作量,降低设备突发故障率.从而降低各种维修消耗和费用。 状态维修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维修方式,比周期维修和事后维修更合理.对一些利用率高、发生故障后对生产影响较大的关键设备及配件供应困难的精度高、大型设备可实行状态维修。 综上所述.设备的维修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性.盲目地生搬硬套某种维修方式都不科学合理。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设备的不同特点和对生产的影响程度.选用适合自己企业情况的维修方式;要积极地做好设备预防性检修工作;同时,要尽可能地推广状态维修方式;提高故障诊断的效率和经济上的合理性,使设备停机损失小,综合效益高,寿命周期费用低,使设备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企业多创效益。 以往,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中,我们实行操作、维修明确分工,导致操作人员认为,设备维修是维修人员的事,与使用人员无关或关系不大,从而使日常保养和维修工作分离开来,造成企业人员利用率下降及设备的损耗加剧。在实际工作中,操作人员由于只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因而对设备的机械原理、构件磨损等情况理解和掌握不够。使用中,就会想当然地进行一些简化操作程序或不规范操作,结果加剧了某些部件的磨损。有时设备在使用中遇到突发故障需采取紧急措施时操作人员便不知所措,直接影响着施工生产。 另外,还存在着一些诸如:操作人员同维修人员之间沟通不够,对进人报废期的设备及有价值部件的利用率不高,对技术人员培训不力等问题。 自我单位成立了机械设备租赁站,统一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及维修,从而克服了以上种种弊端,进行了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在管理上加强了对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的要求。要求操作人员要做到“三懂、四会”—三懂指懂操作规程、懂设备性能、懂结构原理,四会指会操作、会保养、会修理、会判断和处理一般故障。在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时,应加强对操作人员在设备维护保养方面技术能力的提高和考核。要求维修人员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设备故障及做出相应维修处理,以保证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操作人员、维修人员要做好工作记录。在维修时,尽可能合理地安排操作人员陪同维修人员进行设备维修作业,以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对设备各部分性能的了解.使其进一步改进操作方法,提高技术水平。其次,实行操作人员、维修人员联合包机,对设备所出现的问题,由双方共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总结并搞好整改预防,从而加强了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的沟通及他们的责任心。在设备维修完毕后,双方共同确认并在有关资料上签认。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设备维修保证规范化和合理化,通过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相互了解和监督,提高设备使用和维修质量,延长维修周期,降低维修费用,提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 其次,加强对设备维修的监督管理。为有效控制设备维修质量,企业首先要收集各种修理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这些是保证设备维修质量的基础。在维修过程中,要实行有效的监督制,设专人严格按规程和标准对维修过程进行全程或不定期监督检查。对需要更换的主要部件,要检查测量核实,做出详实记录,对非正常损坏的部件要分析找原因,做出整改预防方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查找原因,采取措施,预防和避免非自然规律发生的部件损坏事件发生,同时可以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第三,加强维修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设备维修队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装备水平的提高,机、电、液一体化的设备将逐步增多,传统的维修方法凭感官的检查手段己不适应现代设备保养维修工作的需要,因此要采取各种培训方式,培养一批掌握现代检测仪器,能准确判断故障,及时排除故障的高素质人才,以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为企业及时提供所需的机械设备,保证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同时,考虑到自身企业的实际状况,在培训时要注意不断调整培训方案,如在对维修人员进行培训时,要同时对维修监督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而在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时,要适当增加设备操作与磨损规律的讲述。在培训时,要及时讲述新的、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方法。要普及安全常识,加强安全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地学习、和采取先进的维修技术。通过这些方法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保证设备维修质量。对那些因操作不当、不规范的维修引起的设备损耗应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适当的处罚。 第四,进行设备维修的经济核算。要根据设备的实际技术状态确定设备是否需要修理、什么时间修理及修理的具体实施等问题,以免出现过剩维修。在不同的修理时期,要根据设备各部件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修理方法,使设备各部件达到最好的配比,发挥最大的功效,最大限度地降低维修费用。 在设备进人报废期后,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技术改造,挖掘其可使用的潜在功能,以期增加设备的功能和效益,对老旧淘汰设备有使用价值的部件,可通过必要的技术改造,予以充分利用,减少维修费用支出。但同时要考虑分析修旧利废的经济可行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设备改造的方案要周密慎重,需经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可行性论证后方可实施。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维修工时、材料备件的定额管理,减少库存积压,加速资金流转以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总之要获得良好的维修效果,在维修管理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正确选用设备,即设备必须完全适合所承担的作业项目。②良好的操作。③预防维修工作。④合格的维修人员。⑤充足的备件供应,这并不是要在库内存有过多的备品,而是指很好地预测备件需要量和良好的材料管理。⑥有效的维修管理制度,将责、权、利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只有统筹全面,考虑到各环节,并充分利用企业现有条件,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维修质量,延长设备维修周期和使用寿命,更好地发挥设备的经济性能。 机械设备论文:试论机械设备管理 论文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问题;措施 论文摘要:对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浅显的讨论,以期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启迪。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机械设备的结构及应用日趋复杂,机械设备的管理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设备利用率不高等,这此问题是企业设备管理落后的根本原因,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市场导向的作用,企业管理也越来越社会化、市场化,企业要想在生产中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就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处理好机械设备管理中所突显的问题,来维持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 一、机械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一)管理不规范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的最大问题就是管理不规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对机械设备并没有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只是凭经验、凭感觉来管理;其次,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是停留在依靠说明书和经验进行维修的层次;再次,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在设备管理工作中主观性较大。 (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 激励机制不健全是困扰很多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一个问题。在相当多的企业机械设备当中,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即使建立了所谓的激励机制,也只是让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做的不好就会采取惩治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挫伤了限制员工的积极工作态度,大多数员工的工作变成应付差事,甚至会形成员工与组织的对抗心理,这样的激励机制,很容易造成员工的流失。 (三)组织机构的不灵活 组织机构的不灵活是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又一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直线式的组织结构,极容易造成家长式的管理方式,领导缺乏有效的授权,完全是一个个人指挥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各部门分工不明,职责不够明确,一旦发生问题容易造成推诿扯皮,极大影响力组织的绩效。 其次,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协作不力,无法发挥团队作用,也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很多部门和员工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与其他部门和员工没有太多的关系,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统的工作团队。 再次,设备管理人力资源适应性不强。现在很多企业的设备大都是专门针对某种施工工艺的大中型专用设备,专业性太强,但此类工艺没有任务就要处于闲置状态,假设长期没有任务,设备就有闲置报废的危险。同样,设备的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也存在着单向性。使用者只会使用、维修者只会维修、保养者只会保养,这是对人力资源的大浪费,同时也无法适应市场专多能的要求。 另一方面,管理体制落后还体现在维修体制落后上。如今,现在随着设备使用的市场化,很多国外的复杂先进的机械设备进入国内市场的各领域,然而很多企业的维修技术水平还远远的落后于先进的机械设备。 二、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一)实现规范化管理 企业要想实现在对机械设备的规范化管理,一是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设备管理档案。首先,从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具有强烈的科学性,也是在企业中实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的保证,只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实现科学管理机械设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完善的机械设备档案体系是设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机械设备档案,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现存状况、调动情况、维修情况,能够及时发现机械设备的问题并进行维护,充分发挥设备的潜能。 (二)深化组织机构改革 对于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着眼于整个企业的管理,不应该是只服从少数管理人员的命令,更不应该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这就要求企业深化组织机构改革,形成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系统,对于管理中的决策问题要有更多的人参与,互相监督、互相协作、互相提醒,增强大家的团队意识,发挥整个团队对设备管理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首先,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定期的对主管设备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系统地学习设备科学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水平,能够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去指导实际工作。例如,管理人员通过能根据本单位实际,切实抓好设备管理基础工作,采用新技术,提高设备完好率,搞好设备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操作人员通过培训应能够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努力达到“四懂三会”的境界,所谓“四懂”指的是懂性能、懂原理、懂作用、懂构造;所谓“三会”指的是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维修人员通过培训能够学会准确、迅速地排除故障,掌握设备维修,学会维护保养设备的技术,消灭隐患,能当好设备的“保姆”。 其次,要完善维修机制。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 一是对要机械设备的维修进行预防。这是从预防的立场出发,为了对设备的异常做工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拟订的设备计划(或设计选型)和设备安装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要想做好预防维修,就需要进行技术分析并掌握设备缺陷,并加强日常工作的检查,如,定期更换零部件,机油调整等工作。 二是根据设备运转周期对机械设备按预订的计划进行定期维修,这种方法对大型、连续性生产装置比较适用。要想做好定期检修,企业需要制定好完善的计划,制定好相关标准,准备好相关材料,组织好参加维修人员,争取一次性检修成功。 三是对机械设备进行事后维修。所谓事后维修指的是,机械设备设备发生故障后所进行的维修。在企业中,有一些设备是比较重要但他们并没有备机,对于这类机械设备应尽量避免这种维修。而对于那些对企业的生产影响力不高但又有备机的设备,采取事后维修可节约维修费用,是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维修方式。 机械设备论文:机械设备对工程项目中的责任成本管理影响甚大 【摘要】:通过对机械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论述了在施工中洲设备的责任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及管理方法。 【关键词】:机械设备;责任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离不开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的管册坏直接影响着建筑施工的进度、质量及成本。作为责任成本管理一部分的机械设备责任成本管理,贯穿了整个项目施工的始末,在责任成本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机械设备的选型、配套 随着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日益提高,各种机械设备层出不穷,满足了施工企业的需求。由于机械设备生产厂家的不同,其适用于各类工程施工的机械设备的型号、规格。性能、价格亦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工程项目施工前,都要对其所要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最合理的配置,即优化配置。在进行机械设备的配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⑴ 经济性原则 配置机械设备时,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即要确定需要哪些机械,每种机械设备需要的数量、进场时间,同时还要考虑本单位现有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维修费用的高低,本公司人员的维修水平。新购设备的价格等等,通过比较选择最经济的机械配置,既能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同时产生的责任成本又低。 ⑵ 实际操作可行的原则 选择机械设备,还需要根据施工场地的情况,选择那些利于在现有施工场地安放的机械类型。 ⑶ 合理性原则 配置机械设备的数量时,要根据施工生产的需要来安排,既不能因配置过多造成成本上的浪费,也不能因配置过少而致使制约了施工生产的进度。 2.现场管理 ⑴ 设备数量的确定 同一种设备有时可能需要两台或多台,具体数量的确定应以保障工程施工需要为前提, ⑵ 进场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的确认、维护 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对施工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使用一台故障较多的机械,不仅会影响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还会增加机械设备的责任成本。进场后的设备在对其技术状况确认后,应在开工前对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保养,以保证开工后能正常使用。 ⑶配件合理库存量的核定及进货质量把关、价格核定 配件的库存量要根据机械设备的多少来核定,同一种设备配件的库存宜以一台设备的库存量来定,且库存配件应为易损件,非易损件的 库存应根据机况进行确定。配件的价格因地区不同而会有所不同,但配件管理人员应掌握常用配件的基本价格,以保证所购配件的价格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⑷ 日常配件消耗的管理 ① 建立健全完整的配件申请、批准、领用制度,建立并认真执行单机核算制度,以便于及时查找出配件消耗不正常的原因,并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管理提供借鉴。 ② 配件管理需要领导的重视 领导的重视程度对配件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公司领导对配件的管理比较重视,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高,能为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管理人员当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把握好配件的进货质量及数量关,做好配件的库房存放管理工作,严格按以旧换新制度进行发料,保障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为施工生产快速、顺利地进行提供可靠的后勤服务。 ③ 重视修旧利废工作 修旧利废,就是将原来从设备上换下来的可以修复的零件,经过研磨、修整或更换一部分易损件后,使其恢复使用性能。对于进口件或价值较高的零配件,如能进行修旧利废,则可以为企业节约资金,降低机械设备的责任成本。 ④ 抓好配件的库房管理 配件的库房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配件入库后,要按照规定分门别类地进行摆放,保证库房内的空气流通、干湿度适当,库房内应无酸碱类物品,同时做到防盗、防火、防鼠、防水、防虫等。总之,要保证配件在使用之前必须完好无损,才能保证其使用性能,否则会造成损失,增加设备的责任成本。 ⑤ 完善机械配件的调拨制度 由于集团公司内子公司和分公司较多,不可能每个子公司每个项目都配备足够的机械设备,因此机械设备需要在各个子公司中进行协调,设备在调转过程中就必然存在着配件的调转问题。在调转设备时,调转该设备配件应采用"独机全调,多机择多而调"的原则进行调转,既可为原子公司减轻成本压力,也为调转该设备的子公司减少因新调设备而需购买易损件的麻烦。 ⑸ 机械的日常维修管理 机械设备的责任成本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设备的日常维修管理,日常维修管理工作搬了,可以减少因维修机械而消耗的配件费、材料费、人工费等。 机械的日常管理,应建立台帐,每台机械不仅要有运转记录本,还应有维修保养记录,以便于对机械进行定期的保养维护,确保机械的正常运行。机械维修保养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维修保养知识,对设备的结构、原理应熟悉了解,机械操作人员应了解本人所操作的机械的性能、结构、原理,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准予操作机械,否则会对机械的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6)退场设备的修复与调转 当工程进展到一定时期时,某些前期使用的设备就有可能在后期的施工中不会再使用,为保证设备的机械状况良好,随时可以调转到新的工程中去使用,我们必须要对这些设备及时进行修复。清洁、润滑,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当全部工程施工完成后,还需要对所有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的整修,恢复其性能,以便于在下一工程中再次使用。 ⑺ 电力设施的配套工作 机械设备的责任成本也包括自发电费用和地方电费以及架设线路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在责任成本中占有的比重也较大。因此,及时合理地架设线路、减少不必要的线路都可为施工企业节约资金,降低设备责任成本。 3.结束语 机械设备的责任成本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培养出一批技术好、操作熟练、爱岗敬业的技术工人,降低机械设备的责任成本。
煤矿开采论文:机械自动化技术对煤矿开采的应用 摘要: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资源有这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煤矿开采技术快速发展,如今的煤矿开采正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自动化机械开采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煤矿开采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煤矿开采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煤矿自动化机械开采技术,进而对自动化机械开采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煤矿开采;自动化机械;煤炭资源 当前,机械设备不仅仅可以应用于煤矿开采阶段,还在煤矿勘探、煤炭运输等各个阶段中被广泛使用。现如今,自动化机械的应用已让煤矿生产发展成相对完善的机械自动化生产系统。 1煤矿机械自动化技术概述 所谓机械自动化技术,指的是机械操作机构能够在无人干预的条件下,依据事先设定好的控制程序或指令,让其自动完成工业生产操作的过程。作为先进自动控制技术之一,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代表了全新的生产力。机械自动化生产的发展也标志着工业生产由传统人工操作到机械自动生产的历史阶段,因此,煤矿开采中机械自动化技术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采取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达到连续不间断作业,并且可以对复杂的开采环境以及执行程序按照人的意图作出调整,自动化机械在煤矿开采中的使用不仅降低了人力方面的需求,同时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 2综合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传统上来看,煤矿掘进作业过程中,通常会一句煤层分布情况及厚度来选择何种掘进技术,其中掘进技术通常包含钻爆、综掘技术等,综掘技术是指利用综合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作业,过去煤矿掘进机自动化程度较低,工作环境及状态也通常会被煤矿自身条件所约束,掘进机可以和操作箱、压扣控制、照明灯等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在系统整体运作下提升掘进效率,特别在和液压系统配合中达到效率最大化的目标,同时也为生产指明了方向,节约大量时间。煤矿运输是煤矿生产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把煤迅速运输到井上是煤矿生产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自动化煤矿机械的采用,使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运煤方式大幅改善,进而体现了自动化机械在煤矿运输系统中的巨大优势。例如当前的煤矿运输系统,其通常与采煤系统间有协同关系,和过去的人工运输方式不一样,采取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借助电滚筒皮带来实现井下煤炭的运输。伴随煤矿自动化机械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煤矿的生产系统和运输系统彼此的联系将不再依赖人工控制,而是凭借其自身所拥有的信号传感系统及通信系统。在采矿生产中,采煤是其核心过程,大批自动化机械的采用使煤产量大幅提高。部分采煤机械可以按照自身监测系统,有效对煤炭与煤矸石进行区分归类,进一步提高生产质量。当前,采煤机已经由中厚煤层起步,逐步发展到薄煤层、大功率、大采高强力滚筒采煤机,同时也由有链牵引、无链液压牵引方式,渐渐发展到电磁滑差无链电牵引和变频调速无链电牵引,这使发展也使得采煤机的功能更加多元,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除此之外,在自动化采煤机械上,通常会安装安全监测系统,采煤技术人员会以监控系统为依据在生产控制中心就煤矿生产具体情况实时监控,其主要监控内容为:煤层厚度变化、空气含量变化、煤矿内温湿度变化、粉尘含量变化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动化采煤机械中还包含了通信技术、故障信息诊断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等。 3机械自动化在煤矿开采中的发展前景 当前,机械自动化的先进理论已经可以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现代自动化机械设备也为煤矿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伴随煤矿工程的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将会拥有更为宽广的空间,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点谈一下机械自动化在煤矿开采中的发展前景。第一,实现重点岗位机械自动化工作。这一点源自于煤矿开采的工作性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与人力,同时还会经常面临紧急危险事故,煤矿开采也是高危行业之一。所以,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科学的指导,特别是在重点岗位,微小的差错就有造成难以挽回损失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源头上做好预防和控制的工作,确保开采工作安全性,使企业长治久安。第二,自动化机械采煤的主要功用就是可以按照事先设计指令来工作,可连续环节的机械作业要求在程序设置与指令的过程中完成好审核及监控工作,进而实现在开采、掘进、运输、提升的各个环节保持连续性,这为生产的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大大节约人力资源,使采煤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减少,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第三,进一步加强机械自动化开采技术与其他先进自动化技术彼此的结合。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具备良好地发展空间。在新的时期,各项科学技术都飞速发展,我们要把握住历史机遇,融合其它先进技术,使机械自动化开采日趋成熟。 4总结 煤矿自动化机械有这功能强、安全性高的优势,所以自动化机械在煤矿生产中应被大量使用。但是,我国煤矿自动化机械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通过不断改进,使煤矿自动化机械的环保性能和可操作性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煤矿生产集约化管理,是生产人员更容易掌握煤矿自动化机械设备的操作和使用。 作者:杨阳 单位:山东能源临沂矿业集团菏泽煤电公司彭庄煤矿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我国是一个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耗大国。2015年,世界煤炭产量约80亿吨,我国煤炭产量达37.5亿吨,煤炭消费量为39.65亿吨,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49.55%。如此大规模的煤炭的开采及消费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破坏及保护成为我国新的关注焦点,为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彻底解决煤矿开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煤炭行业现阶段及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对煤矿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分析。 关键词:煤矿开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进程加快,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也将会不断地加大,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对我国将会造成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会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民生、社会等问题,环境保护已成为现阶段煤矿建设和生产必不可少的内容。 1.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煤矿在开采中主要引发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地下水资源、影响大气结构、破坏生态平衡、噪音污染、诱发相关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1.1破坏土地资源在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90%以上属于井工开采,井工开采往往会造成地表塌陷,在采空区上方形成一个比地下采空区大得多的沉陷区域(如2013年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面积约220km2,大约是100个杭州西湖的大小)。露天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将直接造成土地破坏,矸石和剥离物排放压占土地。露天煤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固体废物、煤矸石在地表受降水、地表水淋滤溶液污染地下水,同时造成周围土壤结构恶化,植被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截至目前,我国煤矿开采占用和损坏土地约为1.7万km2,还不包括煤矿交通、工业广场等服务于煤矿设施等占用的土地。这些土地因煤炭开采造成塌陷和占用,造成自然地形地貌遭到破坏,并且土地复垦难度很大或者无法复垦。1.2破坏水资源在采煤过程中会严重破坏岩层原始应力,影响岩层结构,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区域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地表水渗漏、造成河水断流及大面积树干漏斗,进而破坏了水资源地表。同时煤炭开采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又要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渗入地收稿日期:2017-01-05作者简介:许建军(1987-),男,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现在国投哈密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从事煤矿地质与项目前期工作。下或地表河流使得大量的洁净水被不同程度地污染。此外,煤矿固体废弃物中的有毒物质通过渗滤作用污染了土壤和水循环系统。1.3影响大气结构煤炭的开采、加工、运输及大量燃煤,造成煤烟和粉尘污染,不仅能改变当地大气成分和结构,也造成了能见度降低,以及有毒有害成分偏高等不良空气状况,对当地的气温、气流、降雨等气候条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酸雨、烟雾等气象灾害。1.4破坏生态平衡煤炭资源开采过程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煤矿开采中会造成水体、土壤、大气等污染,使当地的环境与生物群之间原有的循环被打破,加之有毒物质的集聚,使得当地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致使自然生态环境失衡。1.5噪声污染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的加快,大量先进设备被用于煤炭生产中,煤矿地面及井下机械设备也将越来越多,噪声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了工作人员的作业环境,而且严重地影响了矿工和当地附件居民的健康,噪声污染虽然没有大气污染、水污染范围光,但是其危害性却是不容我们忽视的。1.6诱发地质环境灾害煤炭开采中,因采矿方法、爆破震动和地震、降水等因素作用下,往往会诱发许多地质环境灾害,将严重威胁煤矿井下设施、井下采矿工人安全和矿区周围居民的人身安全。如矸石山堆积和煤矿开采活动诱发山体滑坡、山崩、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环境地质灾害。 2煤炭开采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1优化矿井开采技术在煤矿设计和开采中,采用工程技术手段预防采矿塌陷,可以采用井下减塌技术,填充地下采空区,增加采空区的支撑,还可以采用条带采矿法和预留煤柱采矿法以减轻地面的塌陷程度。2.2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的治理对在煤炭开采沉陷区,且未达到稳沉状态的沉陷区域,采取监测、临时工程及示警等措施,以此来消除安全隐患问题;对于达到稳沉状态的沉陷区域,用削高填低、回填整平、采取防渗处理、植被重建、挖沟排水等综合治理措施。对于地表裂缝的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小的,采用土石填充并夯实,防渗处理等措施;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可采取灌浆、填充等措施。2.3减少矿井废气与粉尘污染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只要向大气排放的废气是瓦斯,煤矿开采过程中可以通通风和抽放的方式,抽出煤层中的瓦斯并加以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煤矿开采中瓦斯的涌出。同时在煤矿开采中通过粉尘净化、通风除尘、泡沫除尘、声波雾化降低粉尘,来减少矿井废气和粉尘污染。2.4污水处理措施煤矿通过设立专门的排水系统,集中排放酸性水,并在地表拦蓄,使之蒸发、浓缩,而后处理,免除污染。其次可以采用新型水泵对采区分级脱水后的煤泥水进一步进化处理,循环用于采掘,做到煤泥水不上井或者处理后综合、循环利用。2.5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煤矸石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煤矸石同样是一种矿产资源,具有高发热量、建筑材料、提取硫黄等功能,把煤矸石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综合开发利用。2.6噪声污染的处理措施在煤炭开采中合理的布置各种噪声设备,积极推广低音设备,并且保护个人防护,以此来减少噪声污染对人的健康影响,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3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煤矿的开采也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恶化我国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煤炭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来实现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许建军 单位:国投哈密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液压支架控制系统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煤矿资源的需求逐渐提升,煤矿开采备受关注。现今的煤矿开采早已摆脱传统的开采模式,引入很多专业化、智能化的开采设备,这些设备的应用提升了煤矿开采效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采煤设备,对于其系统的研究,能够推动煤矿开采的发展。 关键词:煤矿开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研究 一般的煤矿开采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施工环节中的问题,增加了煤矿开采的难度,同时也严重影响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在煤矿开采环节中的应用,能够将传统的采煤中所涉及的机械技术、液压技术、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创建出一种特殊化的开采模式,保障煤矿开采的高质量、现代化。 1电液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1.1自动控制传统的采煤系统中,人工操作部分占据着主导地位,人工控制方式工作效率比较低,同时受到不同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电液控制系统的应用,其与传统的采煤系统相比,最为突出的功能就是采煤控制自动化。在自动化控制基础上,能够实现支架顺利安装,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该电液控制系统中,自动化控制设备主要包含了PM31控制器、压力传感器、行程传感器等装置,这些装置在该电控系统中的作用不同,但是缺一不可。实现科学化、自动化的采煤,需要这些装置之间相互配合[1]。1.2顺槽控制在采煤井下的作业中,也需要进行施工控制。顺槽控制功能主要体现在井下。在计算机操作下,能够加快各个部件之间的监控与调试。井下自动控制系统与顺槽设备之间相互衔接,对每一个环节的控制作业进行全面的调整,保障各个工艺流程顺利完成。1.3设备控制设备控制功能实际上来源于远程设备控制,由于煤矿开采与其他类型的作业不同,其作用环境十分的恶劣,并且在井下的难以掌握作业情况。设备控制主要借助地面监控主机光纤MODEM与井下中心控制主机通信。在这样的方式下,能够保障设备控制人员不需要下井就能够实现对工作环境设备的控制。远程设备控制在提升采煤效率的基础上,促进了生产线能够流畅运行[2]。 2煤矿开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硬件分析 2.1输入信号的硬件电路设计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中,输入信号的硬件电路设计是重点内容。只有输入信号的电路系统功能完好,控制系统才能够在对最短时间内接收到作业信息,并且做出相应反映。在本文中煤矿开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中,输入信号的电路中,主要包含了急停信号、闭锁信号、接近开关和是保护4种开关量输入信号。这些不同的开关量的功能不同,急停和闭锁主要是由控制器前面板上的按钮进行控制,当按钮按下时,输出0V的低电平。当采煤工作面出现故障时,或者是处于紧急情况时,系统中的急停后者是闭锁将会自动被激活。2.2输出信号的设计在输出信号端的设计中,控制设备CPU输出信号,该信号被传输到电平转换电路上。接下来系统中的上拉电路将会驱动控制电路输出信号,进而电磁先导阀开启。一般情况下,电磁先导阀开始工作时,瞬间电流能够达到160mA,当电流稳定之后,实际电流就会下降到65mA左右,而CPU的实际输出信号高电平则被设置为3.3V。为了保障系统的电磁先导阀组能够实现稳定且可靠的工作,其主控CPU采用电平控制方式[3]。2.3通信接口的硬件设计电液控制系统硬件系统中,通信接口的硬件设计中,采用两种不同的接口形式,分别为SPI和RS485两种。一般情况下,支架控制器内部中,为了保障系统的安全,需要采用SPI通信接口方式。然而在液压支架控制器之间,或者是在支架控制器与端头控制器之间,需要采用RS485通信接口方式,经过实验证明,这两种不同的接口通信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能够保障电液支架动作控制及时准确。 3煤矿开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软件分析 3.1输入输出开关量的软件设计在本文所研究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软件分析中,涉及了四个开关输入信号,分别为:急停、闭锁、接近开关、保护。在C51单片机的中断系统设计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规律,那就是单片机的外部中断系统中断信号的优先级最高,对于信号所做出来的响应速度最快。基于这样的道理,在煤矿开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环节中,为了保障系统能够在设备出现故障的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本设计中,也将该四个开关量输入信号分配到外部中断口当中,并且将系统按钮设置在控制器的前面板上。假设系统中出现紧急情况时,操作人员就可以及时按下按钮,控制器发出紧急信号时,那么整个工作面的控制器将会迅速的停止作业[4]。3.2A/D信号转换软件设计以STC12C56系列的单片机为例进行分析,该类型的单片机自带A/D转换、EEPRON功能。一般情况下AD精度位数为10,带有8个通道,在实际的速度转换上比较迅速,都能够实现100kHz以上。在这样性能下的AD,其自带功能比较多,具有系统温度检测、电池电压检测、光线检测以及频谱检测等诸多功能。良好的AD功能能够对实际照明环节中的温度进行检测,通过光敏效应分析出系统温度情况。当温度过高时,能够直接向系统发出警报。在井下作业的视频信息和音频信息被采集到之后,需要根据音频信息和视频信息进行井下环境分析。在井下环境分析中,能够利用井下红外视频影像分析出井下温度,并且从音频信息的数据分析中,得出井下深度、巷道的粗糙程度等。在环境数据采集系统中,放置温度传感器以及多种气体的传感器,经过放大电路,将这些信号AD转换电路中进行信号转换[5]。 4结论 传统的采煤系统中,人工操作部分占据着主导地位,人工控制方式工作效率比较低,同时能够受到不同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电液控制系统的应用,其与传统的采煤系统相比具有自动控制、顺槽控制、设备控制等功能。在本文中对煤矿开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设计进行研究,分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具体功能。 作者:李勇勇 单位:西安重装铜川煤矿机械有限公司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之采煤技术分析 摘要:鉴于我国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少的现状与现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不协调,采煤业更加重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情况,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使煤炭资源得到高效开采利用。文章着重分析新形势下煤炭开采技术的改革及其现状,从而有效的促进煤效益的提高,促进煤矿业的全面发展,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煤矿开采;采煤技术;新形势 引言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纵使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却依赖着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煤炭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当今科技技术的日益革新,采煤技术的发展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形势下分析煤矿开采中的采煤技术,使其朝着高效、高产、高安全的方向发展,是改善和提高煤炭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同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1当下采煤技术的背景梗概 总体来说,采煤技术和方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质构造,煤质条件,煤层的结构、赋存状况、硬度及厚度等是影响采煤技术的理论上的因素[1]。结合当下的国情来看,我国的采煤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更多高科技和新工艺,使其效率得到大大提高。现阶段长壁采煤方法也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愈加趋于完善,放顶煤采煤的应用更是使得采煤的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对于一些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奇特的地区,开采目前采煤技术的发展还是不够完善,针对这些地区的特定的煤矿开采技术、理念和经验还没有形成。如今的形式不断变化,对煤炭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加强对煤炭技术的研究,不断促进新型采煤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2新形势下采煤技术探讨分析 2.1优化煤矿开采布置的技术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是脱离现实而独自存在的。当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采煤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优化采煤技术尤其是开采布置中的开采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使煤炭的开采效率达到最高,开采布置、开采方法和煤层地质的选择必须达到最优匹配,这种组织性的特征是突破现有发展模式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新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2]。发展才是硬道理,任何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都不可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现有的采煤技术,使煤矿开采布置中的技术得到不断优化,才能使煤炭开采效益不断提高。理论必定是要联系实践的。要将此技术付诸实践,需注意以下几点: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需要集中研究单一煤层,根据工作面参数做出采取优化和具体的开拓部署;与煤炭开采密切相关的便是自然环境的保护,不能只为单一开采煤矿发展经济而忽略了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而减少污染、降低能耗、保护环境最好的一个方法便是使矸石在井下得到直接处理,尽量避免露于地面;煤炭开采过程中各项工作集中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开采的效率,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因此集中准备、集中回采技术在煤矿开采中则占十分重要的位置,要避开煤巷,大幅度降低将岩巷的掘进率,做好开拓部署。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可使集中化开采得到高效高产的发展,使煤炭生产得到系统优化,进而推动整个煤炭产业的优速发展。 2.2采用科学的采煤技术 为使煤矿开采的整个开采过程和开采方式都具有科学性,离不开实地考察分析煤矿的地质条件。不同的地质条件自然是要采用不同的采煤技术,在提高煤矿勘探技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根据勘探结果制定科学的开采计划,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评估是实现煤矿既经济又安全开采的重要条件。在此分析探究的基础上使用采场围岩控制技术和放顶煤综采技术等,则可使煤炭开采效率事半功倍。采场围岩控制技术以科学合理和优化高效的优点被应用于近几十年的矿山开采。此项技术也是既有优点,又存在着相应的缺点。一方面,该技术是根据急倾斜、大采高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出来的规律而探究出来的,是先进计算机技术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可到达煤矿开采活动的目标优化。但是另一反面,由于某些技术、材料、工艺的局限,采场围岩控制技术也有着投入成本过高、工艺程序复杂等问题。放顶煤综采技术则适用于浅埋深、管理条件先进、设备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提高放煤速度而增加工作面的产量。然而高效的放顶煤综采技术也存在着某些不足。改善控制系统,提高综采技术,优化作业时的各种状态,则可以使放顶煤综采技术得到更好发展。 2.3优化采煤的巷道布置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当今社会中的新能源和绿色能源都得到大力提倡,因而煤矿开采行业的节能绿色发展,是顺应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趋势。为适应新形势,绿色能源的开采技术则是优化提高采煤技术重要手段。矸石污染的产生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常见的状况,因此想要做到绿色无污染的开采,就必须利用科学的煤矸石地下处理技术来减少煤矸石污染。首先,要深入研究当地进行煤炭开采地区的地质构造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从而科学地设计开采巷道[3]。其次,想要提高煤矿开采的集中化水平,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节省开采时间,就必须将科学有效的开采与巷道的合理布置相结合。最后,根据实地考察而设计科学的巷道布置进行现实的优化测试,使巷道的布置愈加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结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优化采煤巷道的布置既可以提高开采效率,促进煤炭产业经济发展,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 2.4更新采煤装备设施 煤炭资源的高效开采与相关的开采设施是密切相关的。要想高效率的生产,生产工具必然是要科学先进的。因而当今煤炭开采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发展大功率、高安全性的薄煤层采煤机、刨煤机。这些新型设备的使用既可以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提高煤矿开采效率,又能缩短采煤时间,增加单位时间内的采煤量,所以我国正致力于研究优于外国的薄煤层采煤机和刨煤机。为提高技术装备的先进程度,对采煤过程中的放煤规律、顶煤破碎规律及可放性的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采煤生产过程的系统性,更新采煤设施更可以提高采煤的综合效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形势下,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使采煤技术在煤矿开采中朝着更科学、更环保、高效率、高安全的方向发展,使煤矿开采集约化。只有建立安全高效的采煤技术体系,分析研究更科学、更有效的采煤技术,不断提高采煤技术,加强技术研发力度,才能在实现煤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者:敖成海 单位:富源县煤炭工业局中安分局 煤矿开采论文:微震监测技术对煤矿开采的应用 很多矿区因地质条件复杂,前期地质勘探资料不全等原因,造成了在采空区上方遗留了一部分可采煤层。近年来随着浅部煤炭资源的减少,如何安全、高效的将可回收煤炭资源采出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上行开采技术在顶板岩层运动规律和上行开采可行性问题研究上取得了大量成就[1-5],代表性的有刘天泉提出了比值判别法、“三带”判断法,并提出了上行开采可行性必要的层间距公式[6];李鸿昌,钱鸣高利用围岩平衡理论研究了上行开采机理[7];汪理全在分析了导水裂隙带变化和巷道变形规律的基础上,对围岩平衡法进行了修正和简化[8-9]。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回采工作位于在采空区的上方情况,当出现上层工作面位于下层采空区外侧时,特别是当上部工作面回从下部实体煤进入到采空区侧的情况时,底板能否保工作面的稳定性,是否会出现整体下沉现象以及覆岩破裂规律和高度就变得极为复杂,因此有必要采用高精度的微震监测技术并结合理论分析对其深入研究,为底板的稳定性、“三带”高度的划分和危险的预测预报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1工作面概况 新疆龟兹煤矿在A603工作面开采后,发现A6-1可采煤层,为了提高煤炭回收率,在A603采空区上方布置A6-103工作面,并且工作面长度远大于下部采空区走向长度。A6-103采面煤层厚度平均5m,与下部A603煤层采空区层间距平均为17m。A6-103可工作面埋深215~210m,工作面长150m,煤层平均倾角2°~13°,采用综放开采技术,割煤2.8m,放顶煤2.2m。A6-103采面顶板以泥质砂岩和炭质泥岩为主,底板以中粗砂岩为主。 2微震监测 2.1微震监测原理 微震监测技术是监测煤岩体在变形破坏过程中产生的微震事件,通过对微震事件的空间定位和能量分析,能够反应出大量关于岩体受力变形破坏以及岩体发生破坏程度的大量信息。微震监测方法是在监控区域布置若干检波器,通过检波器拾取煤岩体破裂而产生的震动波形,通过对接收到波形进行处理分析,从而实现对煤岩结构体的破裂情况进行判断。根据系统监测得到的微震波信息,代入式(1)即可求解方程组,最终得到震源的坐标和发生时刻。 2.2微震监测系统布置 采用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安全分院自主研发的KJ768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对浅埋深综放A6-103工作面顶板运移规律进行了监测和研究。在工作面进入下部临近采空区附近的上下顺槽共布置2个分站,16个检波器分别标号为1~16号,相邻检波器间距为30m。 2.3微震监测系统精度检测 为校验龟兹煤矿井下16个检波器的震动接收效果和定位精度,采用深孔爆破的方法人为产生震源,利用微震监测系统对其能量大小和震位置进行定位。深孔爆破钻孔布置在下顺槽实体煤顶板岩层中,钻孔深度16.3m,角度45°,装药量为5kg。微震监测空间定位结果放炮震源能量为41263.64J,震级为1.48。空间定位结果见表1。空间震源定位能够实现10m以内的定位精度,能够满足采矿工程尺度的精度要求。 2.4微震事件的波形研究 龟兹煤矿的微震监测系统安装以后,由于检波器非常敏感能够监测到10J以上的能量震动,而井下产生的微小振动的原因有很产多,如材料列车的产生的振动,乳化液泵的振动等,通过地面监控主机对井下检波器的波形分析,将波形分为以下5类,井下振动波形分类如图1。 3开切眼上方岩层破裂微震事件分析 3.1微震事件空间位置分析 随着工作面不断向采空区推进,微震事件的发生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距离开启眼距离45m以前,微震事件较少的正常阶段;第2阶段为距离开切眼40~25m时,微震事件迅速增多并主要集中在距离切眼左侧13m左右,不跟随工作面而向前发展的迅速破裂阶段;第3阶段为距离开切眼25m以后,进入采空区侧微震事件迅速减少并主要发生采空区侧的破裂减少阶段。分析第2阶段微震事件主要发生在开切眼附近有以下2方面原因:①应力积聚原因,由于实体煤侧煤岩体结构完整,容易积聚弹性能,采空区侧由于顶板结构整体性遭到破坏,顶板高位岩层产生的大量裂隙,很难形成大尺度的“砌体粱”的结构,不能传递超前采动应力,因此应力在切眼上方岩层积聚,导致煤岩体破裂;②应力叠加原因,由于受到切眼后方实体煤的后方支撑应力和本煤层的超前采动应力叠加的影响,也加剧了煤岩体结构的破坏程度,导致大量的微震事件在此发生。 3.2上覆顶板破坏范围分析计算 由于井下岩层是一种非均质的,结构复杂的组合体,物理力学性质有很大差别。在以往计算覆岩破坏高度时,通常是依据大量的现场实测,将岩层分为坚硬岩层、中硬岩层、和软弱岩层以及风化软弱岩层4类[11],并总结出相应的类型的跨落带和裂隙带的经验公式。A6-103煤层顶板标高平均为1760m,微震事件主要发生在标高1780m以下,说明垮落带高度为20m,垮落带高度是采高的4倍;标高在1800m上方微震事件的数量比较少,最高达到了1870m,说明裂隙带发育高度为70m,裂隙带高度是采高的14倍。将微震数据分析的顶板垮落带和裂隙带高度和理论公式计算结果相比较可知,采用微震监测的“两带”高度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差别较小,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果见表2。 3.3微震事件能量分析 为了能够保证A6-103工作面顺利通过下部临近煤层开切眼附近的高应力区,对切眼上方煤岩结构体破裂的微震事件能量进行分析。根据8月3日-8月17日经过切眼期间每日微震能量和结果可以看出,发生的最大震动能量为83509J。从8月3日-8月7日均在20000J以下,从8月8日-8月13日微震能量和迅速增加,8月10日和11日能量和均在达到最大值为140000J以上,这与现场支架阻力持续增长相吻合,说明煤岩体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破裂和位移。同时,A6和A6-12层煤之间的岩层在A603切眼附近10m处微震事件较少,说明A6-1煤层底板没有出现较大岩体破裂,岩层整体性完好,不会出现整体下沉现象,能够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4结论 1)通过对井下标定炮震源的空间定位,能够得到微震监测系统的定位精度在10m以内,能够满足煤层上覆岩层破裂运动监测要求。2)通过对井下检波器波形分析,将振动波形分为机械振动、强电流干扰、泵站干扰和人为敲击和其他干扰几类5类。3)工作面接近下部临近采空区时,微震事件的空间位置和每日能量和现随着工作面推进出现“正常-快速破裂-破裂减少”3个明显阶段。4)采用微震监测方法测得的垮落带高度是采高的4倍,裂隙带高度是采高的14倍。5)A6-103工作面底板在下部A6-1切眼上方附近的微震事件较少,能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作者:季成 孔令海 高凯 单位: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坚硬顶板技术分析 1注入静态破碎剂弱化坚硬顶板 破碎过程不会产生剧烈震动、噪音、飞石和粉尘、炮烟等有毒有害气体,具有传统爆破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目前该方法还处于不成熟的试验阶段,仍具有许多缺点,如破碎剂开始反应的时间,即起点时间不易把握;静态破碎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钻孔尺寸不易把握和易发生喷孔问题等。 2爆破弱化坚硬顶板 爆破弱化是通过钻孔装入炸药瞬间爆炸的方法将一定高度范围内的顶板切断,在重力作用下及时地自然垮落形成矸石垫层充满采空区,减小顶板冒落面积,减弱顶板冒落时的冲击力和冲击波。目前常用的爆破弱化方法有:①循环式浅孔爆破;②步距式深孔爆破;③超前深孔预裂爆破;④地面深孔爆破[5]。目前,国内外在控制坚硬顶板时最常用的方法为超前深孔松动爆破,这种方法不但不影响工作面生产,而且效果较明显。 3工程应用 某矿一工作面开采15号煤层,煤层厚度5.0~8.5m,平均厚度6.3m。直接顶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相变为粉砂岩及细粒砂岩,灰黑色,厚层状,厚度5.6~10.5m;老顶为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致密坚硬,厚度为5.0~7.8m。由于工作面老顶岩层厚度大且致密坚硬,回采过程中不易垮落,易形成大面积悬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实验室试验结果得出,15号煤层老顶石灰岩吸水率较低,且注水软化周期长,不宜采用;高压注水压裂与顶板注入膨胀剂也仅在试验阶段;爆破弱化在我国煤矿开采初始就已使用,各项措施完善,因此选用爆破弱化方法处理15号煤层顶板。循环式浅孔爆破是在切顶支架处向顶板岩层钻孔并装药爆破,由于切顶支架位于采空区边缘,钻孔与装药工作较困难且严重影响生产;步距式深孔爆破是沿工作面向顶板采空区方向钻孔、装药进行爆破,工序难于实施且与工作面回采工作冲突;地面深孔爆破是在采区顶板对应的地面位置垂直向下钻深孔,钻孔深度和工程量大且钻孔经过地面表土层,孔易变形导致成孔率较低,甚至无法成孔,影响装药质量,可能爆破不到煤层顶板[6]。开切眼内深孔预裂爆破是在开切眼完成后进行施工,在工作面回采之前实施,不会影响工作面正常生产。因此,工作面回采前选择在开切眼内深孔预裂爆破弱化处理该矿15号煤层坚硬顶板。 4顶板预裂爆破效果分析 回采工作面在贯通开切眼后,切眼周围的煤岩体受到的扰动影响小,老顶内部结构完整,属于连续介质。回采期过程中悬顶距离大难垮落的老顶岩层一般具有强度高、厚度大、完整性好等特点,这样的老顶岩梁断裂前的变形量很小,为使分析问题简单可以忽略不计;老顶受到上覆岩层的载荷分布广泛且应力集中程度低,近似看作均布载荷。回采前老顶岩梁的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切眼贯通且未实施预裂时,切眼周围实体煤支撑上方顶板,此状态下的老顶岩梁可近似看成固支梁,两端受到周围煤体的力矩约束。固支梁模型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一般情况下,计算和校核老顶极限跨距的依据是老顶极限抗拉强度,当岩梁受到的正应力达到该岩层的抗拉极限时,岩层将在被拉伸断裂。因此两端固支状态下老顶的断裂极限跨距为:式中:h为老顶厚度,m;RT为抗拉强度极限,MPa;q为老顶承受上方载荷,kPa;LT为老顶极限跨距,m。工作面回采前在开切眼顶板上按设计参数布置深入老顶的钻孔,装药爆破预裂老顶岩层可有效解决回采过程中大面积悬顶的问题。深孔预裂后,开切眼顶板内部会产生多条大小不等的裂纹,老顶岩梁一端的力矩约束被解除,形成新的平衡。新平衡状态下的老顶岩梁可简化成一端固支一端简支,力学模型如图3所示。从以上分析看出,相同条件下的两端固支梁比一端固支一端简支梁的极限跨距大,前者约为后者的1.23。初采工作面老顶经深孔预裂处理后,老顶的极限跨距可减小至未处理时的0.82倍,即深孔预裂可有效缩短老顶的极限跨距,同时减小老顶的来压步距和强度。爆破预裂处理后该工作面的平均垮落步距减小了约10m,悬顶面积明显减小。工作面推过以后,没有出现大面积顶板垮落带来的安全隐患,巷道矿压观测正常,瓦斯、CO等气体含量也在正常范围内;瓦斯高抽巷稳定性良好,顶板爆破预裂对该巷道的影响较小。 5结论 (1)通过建立坚硬顶板力学模型,并对其预裂前后断裂步距进行分析计算,得出通过初采前顶板弱化处理,可使坚硬顶板初次断裂步距减少约为同类未经处理顶板的0.82倍。(2)通过开切眼内深孔预裂爆破方法弱化处理该矿15号煤层坚硬顶板工业性试验,爆破预裂处理后该工作面的平均垮落步距减小了约10m,有效防止和减弱了初采时期顶板的大面积来压隐患。 作者:段贤斌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西山煤电股份公司西铭矿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企业安全生产论文 一、煤矿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 煤矿开采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要充分考虑到煤矿开采中的人员安全、环境保护、机械维护、管理工作等问题,从而对煤矿开采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优化,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并结合煤矿中的具体环境,让煤矿开采方式达到最佳。同时,煤矿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也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和指导,只有企业、政府两方面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实现煤矿开采的安全管理。 二、构建煤矿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必要措施 (一)保障人身安全的有效措施。为了保证煤矿开采企业中每一位成员的人身安全,一定要强化安全生产观念。企业有责任对所有的员工进行合理、到位的煤矿开采方面的安全思想、安全知识的教育,使企业的职工能够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明确企业、政府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和规定,从根本意识上提高警惕,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要想真正的实现安全管理,仅仅靠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企业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培训部门,对于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对于老职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演练,并且针对不同员工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不同、员工的自身素质的差异进行区别性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职工们的整体安全生产能力,做到在生产过程中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二)保障机器安全的有效措施。在煤矿开采中,所使用的一般都是大型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一旦出现问题,不但会影响到煤矿开采的进度,还有可能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为煤矿开采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要加强对于机械安全的管理。一是在选用一些煤矿开采设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煤矿周围的具体环境,考察机械设备能否在这种环境中运行,采用哪种设备更能节约时间和人力。二是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要注意设备的更新和维修。要分配专门的机械管理人员,对机械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并及时对陈旧的设备进行更新,通过使用先进、安全的设备来保证煤矿开采的顺利进行。 (三)保障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保障环境安全,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保障矿井及周围环境中的气体环境安全。在煤矿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瓦斯,这种气体既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也是一种对大气有着极大危害的污染性气体,并且由于其具有毒性和易燃性,就必须在进行煤矿开采时,做好对瓦斯气体的处理,避免其污染环境或造成火灾、爆炸等危险事件。第二,要保障矿井周围土地资源环境安全。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周围的土地造成破坏,在开采完煤矿之后,地表或者地下矿井中将会形成采空区,容易发生坍塌等事故,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采空区进行及时的填充,保护好土地环境。第三,要保障水资源环境安全。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水资源的流失和污染,也有可能会因处理不当而遭受水灾。因此,要加强对煤矿开采中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好水资源,同时,也要避免水文事故的发生。 (四)保障管理安全的有效措施。一是要保障煤矿开采企业的安全管理,就要不断的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在对煤矿开采管理工作进行长期的总结之后,不难看出,管理工作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人员、环境和机器等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在对煤矿开采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多个因素对生产过程所带来的影响,从根本上排除危险,为煤矿开采提供一种强有力的管理手段。二是要加强对煤矿开采的监督力度。建立起一个安全监督部门,对煤矿开采中人员的操作、机械设备的安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并将煤矿开采中的各个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强整体性监督,防止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 三、结语 在我国的煤矿开采生产中,依旧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必须通过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来解决。煤矿开采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煤矿开采企业中的安全管理问题。通过对这种管理体系不断地优化,加强对煤矿开采企业中各个部门及开采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的管理,实现煤矿开采的整体安全作业。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的煤矿开采企业不断地朝着安全、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实现煤矿开采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我国煤炭能源的开采发挥更有利的作用。 作者:王孝宾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网络技术论文 一、煤矿开采的经济价值 有关科学家的分析,它在市场上的价值非常的昂高,储量超过一亿吨的煤矿估计值能超过2000亿元。它有着损益。首先从损害上分析:煤矿开采在项目开始实施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引起一些空气质量和自然圈子标值的变化。所以,对于这些指标值的计算,就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其次,从煤矿开采的收益上分析,经科学家的推论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个公式:∑(CI—CO)t(I+r)/1=o,其中t=0.1.2.3….n。CI表示现金流入量,CO表示现金流出量,(CI—CO)t表示项目在第t年的尽现金流量,t=0表示项目开始运行的时间点,n表示项目计算期,其具体计算可通过内插法求,公式为:r=r1+[NPV1(r2-r1)]/[NPV1+NPV2],其中r1表示当净现值为接近于零的正值的折现率,r2表示当净现值为接近于零的负值时的折现率,NPV1表示低折现率时净现值的正值,NPV2表示采用高折现率时净现值的负值,其中r1与r2之间不应超过百分之二。从上面几个公式总结出,煤矿的开采对于现在社会的经济价值能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前景。 二、煤矿开采的安全设施 做任何事情必须考虑的前提因素就是人的安全,所以,在开采煤矿的时候,在安全方面就是尤为重要的。(1)根据《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制定本规程;(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从事煤矿生产等活动,必须要遵守以上规程;(3)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并健全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4)在开采煤矿使用的机械样品中,必须设置安全机构;(5)煤矿企业必须支持群众安全监督组织等活动,发挥职工群众安全监督作用;(6)煤矿对于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开采煤矿要实时的注意安全问题,遵守好国家及其企业所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不经培训,不得上岗;(7)煤矿企业在即将开采的时候,要对作业人员再次强调下井时应该注意的细节,人们往往就是不注意一些细节而导致悲剧性的发生。 三、网络技术对于煤矿开采的应用 1.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改造当前的网络状态是省级与下属部分企业的广域网,而省辖市网络没有有效的连接进来,网络本身是个大体结构,所以,要应用网络的结构把各省级,各省级所属的下属企业和省辖市网络连接起来,对网络进行省级和优化。可以运用网络计算机解决煤矿开采的安全问题,它可以随时的提供地理位置信息,并且能够全面的进行对地图的缩小,放大,找查,漫游,全图,测距,鹰眼图层设置等常规的地图操作功能,同时,还负责实现各种模拟量,开关量的图形,数据等实时信息的显示。数据库服务器主要存储全部的非地图数据,包括设备数据,环境数据,管理数据等实时信息,同时,数据库服务器还要提供相应的统计,查询等功能的具体数据来源。所有数据在计算机网络保护下不会丢失,而且存储量非常大,找查也方便,也能快速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外一个地方。无需人力,稳定快捷,且不会在传送途中丢失。2.计算机的分区管理计算机可以实现内外网逻辑隔离的同时,满足外界通过身份验证访问内部网络的业务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可以将煤矿安全监控网络化分为两个部分。3.计算机对煤矿工资的便捷分配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开采煤矿需要大量的机械工具和作业人员,进而使其需要一个较大资金量的流程,如果认为会比较的繁琐,计算机不仅仅能够快速的计算出每一位作业人员和机械设备所需要的资金,还能够准确无误的保存在计算机的硬盘上面,方面快捷的查询流出的资金和资金的分配量的大小,更能够为其他工作人员解决他们对于资金上的疑问,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4.计算机对煤矿结构的客观分析由于地理条件和一些外界条件的限制,煤矿开采必须在一个稳定而又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作业。通过网络技术的提升,能够准确无误的查询哪些地方有煤矿,哪些地方能够开采到优质的煤矿,煤矿地区周边环境的影响大小,煤矿开采需要深入在地面下,所以,必须对于其中土壤和石层进行准确的判断,计算出其中承重能力的大小,抗震动幅度的大小等安全因素。5.计算机对煤矿开采地质工程的管理开采煤矿的准备十分的复杂,对于煤矿开采要知道地理性质:大陆按照高层特征,可以分为高山,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等地形单元,其中,低于海波1000m的平原,丘陵,盆地面积最大,陆地部分最主要的地形特征是由一系列呈弧形或线形展布的山系。其中,海波在500-1000m的成为低山,1000-3500m的成为中山,大于3500m的成为高山。陆地上还有被山系所分隔,表面稍有起伏,内部相对较差,一般不超过数十米的平原和高原,他们面积较广。海拔高程在600m以上,表面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广阔地区成为高原。此外尚有四周为山系或高原限制的低地,因其外形似盆而成为盆地,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高低不平,连绵不断的低矮浑圆的小山丘地称为丘陵。大陆上有众多的河流组成的水系和湖泊,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特征。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准确的探测煤矿的地理位置及其开采工程措施:矿井地质结构按其规模的大小对生产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构造是指决定井田边界的大型断层,这类结构在勘探阶段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查明;中性构造是指分布在井田范围内,影响水平,采取划分和巷道布置的次一级构造,它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是矿井地质工作的重点;小型构造是指那些在巷道或工作面中比较容易查明全貌的更次一级断层。大,中,小三种类型地质构造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大型构造控制中,小型构造,小型构造反映大中型构造。因此,在工作中应该把大,中,小型构造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准确的分析底层表层,中层,底层的结构,不需用大量的劳力去一层层的翻出,只需计算机和专业的一些勘探地质设备的结合就能探测出哪些地质能开采煤矿。有些地质存在着断层,而断层对开采煤矿有影响;响砖眼的爆破效果:当岩石中节理发育时,炮眼方向如与主要节理组平行,会在爆破的时候沿裂缝面漏气,爆破效果大大降低:影响开采效率;在回采高变质和地变质煤层时,根据节理面的方向和发育程度,合理布置回采工作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影响顶板控制方法:煤层顶板岩石节理发育时,工作面顶板支护一般不能用顶柱,应该采用顶梁,并且顶梁不能平行主要裂缝组方向,应与主要裂缝组有一定的交角,以防止顶板沿裂缝面冒落。这些负面的影响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前控制好,并能准确的度好尺寸,能精确到0.00毫米。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本人对煤矿采集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应用上的一些简单讨论和煤矿采集的安全措施,使人们知道了煤矿的开采需要地质条件的允许,煤矿开采有着很大的风险,所以,在开采煤矿的时候,要充分的做好准备。通过网络技术来探测煤矿采集的地质条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提前拟定一个施工工程技术,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来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让煤矿的开采更具有经济价值和更多的资金流入。随着网络不断的发展,煤矿在网络计算机方面会有更高更亮的发展前途。网络的普遍性和科学性,改善了许多人们的生活观,现在网络技术可以达到在无人的条件下也能让机械工具正常运转,在开采煤矿个机械工具中,网络技术可以让作业员们更轻松,做事情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技术造福人类,推进整个国家的发展。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指正。 作者:李晓丽 单位: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煤矿开采论文:无线电通信对煤矿开采影响 无线通信技术早期应用于社会通信行业,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之间的通信需要,保证信息传递的稳定进行。与传统的有线通信相比,无线通信技术不仅摆脱了传输电缆的约束,在通信范围上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功能。煤矿开采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产业,在开采阶段必须要构建综合性的通信功能,这样才能实现矿井内外的持续通信。 1煤矿开采的现状和不足 (1)煤矿开采存在安全问题。近几年来,各地关于煤矿开采的事故报道层出不穷,让群众对于煤矿开采的安全措施产生很大的质疑。众所周知,煤矿开采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瓦斯泄露、缺氧、明火爆炸、漏电漏水等,既造成了严重的人身伤亡,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除了人为管理的疏忽,科学技术的滞后也是造成连续不断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很多事故正是由于矿井通讯设备的不完善,不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及时进行援助,导致矿工被困,缺氧而亡。对于煤矿开采这种高危作业,保持密切有效的联系是保证工程顺利和人身安全的必要措施。 (2)煤矿开采存在环境问题。煤矿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其开采和利用有一定的条件和限制,包括它的开采环境和开采深度等。不合理的开采很容易导致地表下沉,产生房屋塌陷、渗水,植被破坏荒芜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给经济和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依靠科学技术来判断矿产的开采可行性、确定采留比例、衡量环境破坏率是实现煤矿开采合理有效的重要保障。 (3)煤矿开采存在监督问题。煤矿开采不仅要考虑到开采的技术和方法,还要实时监控矿井的风向、瓦斯体积分数、电力设备和顶板承受能力,而现在大多数煤矿对于安全措施的监督仅仅局限于人为提醒和巡视,容易造成疏漏和不精准的判断。煤矿企业在开采资源过程中,将重点局限于煤矿资源的产量质量,并没有做好相关技术的调控运用,导致整个开采过程因缺乏监督体制而出现质量问题,破坏了原先设计的煤矿生产模式。 2无线通信技术用于煤矿开采的优势 (1)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随着无线电通信的发展和普及,其成本也大大降低,煤矿开采中使用无线电通信也相应地节省了资金,减少投资,降低生产成本[1]。另一方面,无线通信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操作简单化、方便化,通过创建标准的通信模式传递信息(如图1)。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获得较高的利润,真正实现低投入、高收入的经济发展目标。(2)提高运作安全,保障人身安全。煤矿开采中无线通信技术的使用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提高了采矿工作的安全性;能够保证工作现场和外界密切的联系,能够在第一时间互通有无,保障工人的人身安全。 (3)提高领导效率,优化企业管理。无线通信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非现场操控,领导在办公室就可以通过网络掌握工作进度,了解工作状况,及时进行派遣和指挥[2]。应用无线通信技术,煤矿企业可以加强多方面的生产管理及引导,加快提高了领导层次的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管理一体化,帮助煤矿企业在生产期间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4)保障作业质量,实现绿色环保。煤矿开采中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可以方便管理和加强联络;应用传感器技术可以准确探测到矿井内的瓦斯体积分数;利用类似波导的物质进行探测,可以避免矿井内因金属而产生的导电和绳索冗长等带来的不便。从安全角度考虑,无线通信技术推广之后,煤矿开采作业能够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生产环节。 3无线通信技术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1)操作不规范,技术不纯熟。由于从事煤矿开采的工人通常都是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中年人,对于从人工作业到机械作业的转变需要一定的适应阶段和学习过程,而他们对于电脑技术的操作学习接受能力比较慢,学习不全面,也可能导致操作失误和延缓工期。因此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电脑技术培训,保证无线电通新设备的顺畅使用。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实施有效的操作流程,从各个角度考虑通信设备的持续运行。 (2)技术发展不完善,通信技术有限制。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虽然越发成熟,覆盖面越来越广泛,但依然存在着局限性,受到通讯距离、发射功率和工控环境、天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无线信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从而影响到煤矿开采的进度和管理。鉴于此处,一方面要求国家和政府积极支持和鼓励无线通信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促进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煤矿开采要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先进的通信技术和工具,尽量保证通信质量。 (3)人工无线监控相配合,实现双管齐下。实时监控对于煤矿开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线通信技术的使用可以使监控管理更方便,但是也不是万无一失,不能够面面俱到,一旦出现网络故障,监控中断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滞留和错误。因此,要把人为监控和无线监控两者结合起来,添漏补缺,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3]。通过对无线通信设备运行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通信设备的故障问题,创造良好的无线通信规划技术。 4煤矿开采技术的革新趋势 (1)自动操控技术。煤矿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创建自动化操控技术,如:美国煤矿开采利用计算机具备的数据采集、处理、决策、贮存、传输、通讯、管理等功能,对煤矿开采设备智能化控制[4]。一些倡导环境保护的国家煤矿生产时,利用自动操控技术配备了相应的洗煤工艺,对原始煤矿资源进行全面筛选,选择适合生产需求的控制技术。 (2)导向钻井技术。煤矿开采前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量工作,早期传统的方法是有线测量,增加了煤矿开采区域的勘测难度。导向钻井技术中引进了无线测量的方法,同时实现了数据信息的无线传输,随钻测量及导向钻井技术是煤矿行业技术改革的代表。 (3)智能开采技术。目前,发达国家使用智能开采技术实现了井下智能生产,且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数据的自动化传输,一般传输速率达104bps,105bps和106bps[5]。智能开采的核心技术在于分布式传感器,把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组合起来,在通过传输线缆把井下数据传输给钻井上控制中心,其信息传递流程如图2所示。 (4)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是计算机信息自动处理中常用的技术,其能够将煤矿企业数据库资源综合调配运行,根据产量分析的情况指导现实生产。煤矿企业在生产期间创建了诸多生产模式,不仅方便了企业的油井开采作业,对油井产量分析起到了辅助作用。 5结论 总之,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新世纪科学发展技术的结晶,其成本低廉、使用方便、覆盖范围广阔等优势决定了其在重工业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煤矿企业,在实际生产作业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生产,同时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辅助作业;要结合煤矿开采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优势,最终实现煤矿开采高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中地质构造的重要性 摘要: 煤矿开采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煤炭作为我国目前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主要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随着我国对于能源需求量的增加,煤炭资源在日益迅速的减少。在我国分布的各个大中小型煤矿是其开采和运输的主要场所。因此,勘察和研究煤矿区地质构造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首先探讨了地质构造与煤矿开采之间的关系,并从煤矿矿井地质构造和煤矿矿井地质构造的预测两个方面剖析了地质构造在煤矿开采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煤矿开采;地质构造;重要性分析 煤炭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对煤矿开采年限的增加,煤矿资源在日益迅速的减少。同时,煤炭的开采也严重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影响煤矿开采的地质构造主要包括断层,岩浆岩侵入体等。 1地质构造与煤矿开采之间的关系 1.1矿井水灾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 随着开采的不断进行,煤矿地质构造的变化是导致矿井水灾事故发生的关键。因此,加强对矿井地质构造分析,并进行科学的预测,提前部署和落实相应的应急措施,是提高煤矿安全开采和回采的关键,对于延长矿井的生产年限也是关键的。同时,这对于日益枯竭的煤矿资源,剩余储备量受水威胁严重的煤矿区来说显得更为重要。煤矿采煤工作地质构造主要包括不良封闭钻孔,岩浆岩侵入体等。目前,我国很多的煤矿地质灾害性水灾都是因为这些地质构造。因此,研究分析导致煤矿矿井发生的原因,尤其是弄清楚由于各种不同地质构造而导致的矿井出水,掌握矿井出水的原因和规律,做到防患于未然。 (1)在矿井水灾发生的位置,发生的位点主要在矿井掘进巷道的迎头,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掘进过程中对于掘进前方地质构造的未知,容易造成不同来源的水突然进入到矿井。 (2)采煤工作层面夹水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在采煤的回采过程中遇到工作层面内部的地质构造和顶底板采煤发生晃动而诱导的导水破裂带疏导不畅通而引起的不同水源夹入煤矿矿井。 1.2地质构造和煤矿瓦斯事故的关系 煤矿开采中,必须要时刻关注和重视可能出现的任何瓦斯爆炸事故,并有预警和相应的防护急救措施。现在已经证实了,煤矿中瓦斯事故的发生和地质构造被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煤矿地质构造的观察和研究显示,煤矿地质构造的不同分级、分区和分带是导致煤矿中瓦斯事故发生不均匀和不均衡的关键。 1.3煤矿采煤导致的沉陷 采煤沉陷是目前我国煤矿开采区存在的最大的安全隐患之一。如果在实际生产中不能有效的对采煤而导致的沉陷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则很难保证煤矿开采过程中,对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保证,很难保证采矿工作有序和有效的进行,甚至是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对社会经济和社会安定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煤矿地质构造是导致在煤矿开采中发生采煤沉陷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煤矿开采中遇到的不同地质构造,其岩石的组成成分、硬度和强度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导致在开采过程中发生沉陷的几率也不同。针对不同地质构造不同可能引起的采煤沉陷,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煤炭开采区的管理工作者和技术管理人员对煤矿开采区的实地情况进行系统和科学的勘察,获取相应的数据,并整理和分析;其次,根据勘察和分析结果,在开采过程尽可能避开相对容易发生采煤沉陷的区域;最后,在开采开始和开采过程中逐渐制定一套或是多套科学和详细、合理的煤炭开采计划和开采形式。 2煤矿矿井地质构造分析 煤矿矿井的地质构造是控制煤炭形态、体态等的重要地质因素,地质构造作用通过改变和影响煤矿煤层瓦斯、岩浆等活动,进而来间接的影响着煤矿开采的安全和正常运转。虽然,伴随着采煤技术工艺和采煤设备的不断进步和更新,矿井生产的安全性对于地质构造的了解程度和预测精准度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因此,研究煤矿地质构造在煤矿开采中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在煤田地质勘查、煤矿矿井建设和煤矿开采等不同阶段中也是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同时,地质构造也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安全和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核心内容。针对矿井地质构造分析,最为常见的两种方式是地质评价和综合探测。前者是从地质角度出发,使用多种学科、多种方式方法对煤矿矿井地质构造的发展规律和复杂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后者则是在地质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矿井内可以用于长期开采的矿区,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例如物探和钻探等手段相互配合,查明矿区内具体的地质构造,规模和性质等对煤层的破坏程度,继而指导工作层面进行合理划分。上面两种方式是探明煤矿地质构造的重要途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准确了解和掌握煤矿矿井开采范围内的地质构造分布规律。在明确这些地质构造后,还需要明确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地质构造对煤炭开采造成的影响,进而确定生产可以安全和顺利进行。实践证明,在相同地质条件下,科学管理和娴熟技术操作的矿井,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机械化的煤矿开采过程中,对于地质构造的科学分析和处理显得更为关键。 3煤矿矿井地质构造的预测 由于煤矿地质构造对煤矿的安全生产会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矿区必须要做好对煤矿矿井地质构造的预测和分析。要想能够准确的预报和预测未开采区的地质构造,不仅仅要有充足的第一手资料,还需要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才能做出正确和科学的判断,获得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降低生产成本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煤矿矿井中收集的大量的原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一些科学小试验,通过地质小构造的微量变化等来预测采矿区地质构造,可以获取更为准确的结果。煤矿矿井地质构造的预测方式,常用的有两种:首先,地质方式,即利用罗盘和放大镜,计算机软件等工具,对矿井下地质进行观测,进而揭示矿井的地质构造规律。再通过几何作图,地质规律等参数处理来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地质构造。其次,物探方法,即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获得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成像和数字解译来解释煤矿地质构造的方法。 4结束语 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于地质构造的分析要求更加准确和及时。这就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求和探索更为有效的分析和评价煤矿地质构造方法。由于地质构造在煤矿开采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于地质构造的研究。从建设现代化安全、高产的煤矿出发,注重对煤矿地质构造的分析,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生产安全性和经济效益。 作者:刘涛 单位:重庆天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磨心坡煤矿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绿色开采的实践 《中国煤炭工业杂志》2015年第四期 一、科学组织小块段开采,使资源回收率明显提升 1.坚持完善管理制度。龙东煤矿出台了《采区收缩及小块段回采考核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规范了小块段开采程序。一是确定“以小面主采、大面配采”的开采实施方案;二是加强小块段安全管理,制定专项措施,强化现场落实,确保安全回采;三是加强生产准备工作,超前准备接续工作面、掘进头,集中专业化队伍进行生产准备,发挥专业队伍优势;四是加强管理和考核,在大屯公司率先制定《综采工作面拆除安装工作标准》,纳入作业规程,人人学习掌握,严格检查验收,提高工作面拆除安装质量,缩短了工时。 2.严格优化设计方案。一是优化开采方案,选择科学合理的巷道布置方式,从设计入手,合理设计巷道断面,保证生产需要;二是优化支护参数,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煤柱留设宽度,选择合理的巷道支护参数,回采前分析、标记出巷道应力集中区,并在回采过程中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加强支护,并选择合理的两道支护方式,确保巷道的支护强度;三是优化施工工艺,在小块段回采中,龙东煤矿摸索出了一套工作面过老巷的回采技术方案,并出台了相应的技术管理规定,根据老巷不同的层位确定修护加固方案。 3.多措并举提高资源回收率。龙东煤矿根据工作面煤厚和层位情况,采取机头三台支架正常上网等不同方式,重点加强过渡支架段的放煤管理,尽可能将顶煤完全放净;通过加强出口端头支护、在巷道内安装3台支架、在支架前方进行退锚、剪网等不同方法,使老塘及时垮落,尽可能减少端头支架顶煤损失;除在中部槽正常安装放煤置放器以外,通过在简易机尾后面增加放煤置放器的方法,使巷道内支架放煤能正常回收到溜子里,减少煤炭资源丢失。 二、大力开展无尘化矿井建设,井下作业环境显著改善 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龙东煤矿首先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的综合防尘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无尘化矿井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明确矿领导及业务科室管理职责;矿每月以图表形式下发矿井综合防尘工作计划。其次从制度建设入手,制订了《无尘化矿井建设实施方案》《无尘化矿井建设实施进度表》,明确时间节点、实施步骤及建设目标。第三是落实责任,按照“谁作业谁管理”原则,制定了《综合防尘责任区域划分及消尘管理制度》,对综合防尘工作分片包干,实行挂牌管理。 2.注重源头治理。龙东煤矿在井口进风口安装高压微振动喷雾,下井口安装净化水幕和捕尘帘,主要进风大巷安装自动净化水幕,采区进风巷和工作面进风顺槽安装自动净化水幕,产尘矿车全部使用防尘罩,进入工作面前的空气实施连续净化;在供水系统上应用软化水处理装置、反冲式过滤器和生态抑尘剂及添加装置,以提高供水质量,确保喷雾效果。 3.严格过程控制。综掘工作面产尘量大、粉尘治理难度大,是生产过程除尘降尘的难点和重点。龙东煤矿建立以KCG-180D干式除尘风机为主除尘设备,配套使用综掘机外喷雾加压、附壁风筒、煤层短臂静压注水、转载点自动喷雾装置、红外线自动喷雾装置、压风呼吸器、捕尘网和粉尘自动在线装置的综合粉尘治理体系。 4.强化现场落实。龙东煤矿在采掘工作面推行综合防尘交接班和任务单制度,坚持现场防尘管理实现“四个做到”:做到开工前必须认真检查综合防尘设施设备的完好情况;做到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正常使用综合防尘设施设备;做到在交接班时必须对所有作业地点进行粉尘冲洗清扫;做到必须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坚持“三不生产”原则:防尘设施设备不完好不生产;防尘设施设备不正常使用不准生产;不实行综合防尘交接班制度不准生产;对皮带、溜子、变电所、炸药库等机房要地,坚持每班至少冲洗、清扫一次,其他地点按照矿管理规定实施定期冲洗,保证综合防尘措施覆盖井下所有区域。 5.推广先进装备。龙东煤矿实施降尘理念的转变,由湿式除尘向干式除尘转变,推广应用干式除尘器,不用水、无污染,免交排污费,每个圆班节约用水10立方米,全年节约用水3000多立方米,平均除尘效率提高22.2%。采取深孔高压注水,提高了原始煤层含水率;在综采工作面推广应用架间智能喷雾系统,并与采煤机联动,实现了截煤、移架喷雾自动化;在综掘机上安装使用KCG-180D干式除尘器、附壁风筒及外喷雾加压泵,提高了喷雾效果及降尘效率,达到净化风流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材料回收修复利用,旧材料得到充分利用 1.坚持事先算赢。实行成本倒算,细化指标管理,根据全年的利润计划,倒推全年的目标成本,然后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把成本目标分解到每个成本项目,最后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确保压力层层传递。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加强事前、事中、事后成本的分析、监控和总结,建立与成本同步运行的成本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实施对生产经营过程各环节的日常成本控制,对成本异常情况,随时分析出现异常的原因,以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效控制。严格成本指标的考核,坚持目标成本控制指标与工资资金挂钩,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完不成考核指标的逐级扣罚当月的工资及奖金。 2.严格回收复用。龙东煤矿对井下材料实行回收、修复、领取、使用流程管理,做到每个工作面都设有回收复用台账,井下采掘工作面回收材料全部井下周转,杜绝材料使用上的跑冒滴漏。严格回收复用品种。矿下达回收复用计划,明确材料回收的范围和品种,大到轨道、皮带、电缆、钢轨,小到托盘、锚杆、电缆挂钩,做到回收品种细、回收数量多,交旧领新明细从原来83种材料提高到103种。2014年,龙东煤矿吨煤平均煤价比2013年底下降128元,人员比2013年减少290人,全年实现盈利2641.71万元,原煤制造成本实际完成390元/吨,通过旧材料回收复用,吨煤成本比计划降低了45.66元。 四、实施绿色开采的几点体会 1.实施绿色开采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龙东煤矿坚持“来自于地下,再还原地下”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研发,顺利实现了矿井绿色开采的目的,解决了矿井开采带来的地面沉降和矸石占地、污染问题。 2.实施绿色开采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保障。龙东煤矿实施矸石充填技术,减少了提升和运输环节,免去了员工维护设备、设施,杜绝了运输和提升事故发生;实施小块段开采,规范了开采方式,严格按设计施工,杜绝了盲目施工和随意施工,确保了安全生产;实施无尘化矿井建设,使工作环境和现场明显改善,杜绝了煤尘二次飞扬,为职工安全生产创造了条件;实施旧材料回收,直接将旧材料才井下复用,免去了斜巷运输、搬运环节,保障了安全生产。 3.实施绿色开采是提高煤矿生产效率有效手段。龙东煤矿自主创新、研发制造抛矸机,直接将矸石抛到废旧巷道内,简化了生产工序、减少了用人、运输和提升环节,每月节约电费48.4万元,不仅实现了绿色开采,而且使掘进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20%。 4.实施绿色开采是增强矿井发展后劲的一项长期工作。龙东煤矿将在西翼推行沿空留巷技术,2015年预计减少掘进巷道1300米,不仅能节约材料、人工成本费用500多万元,而且能有效确保矿井正常生产接续。 作者:宋忠应 单位:中煤集团大屯公司龙东煤矿矿长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的机电一体化论文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和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应用的典型实例之一就是电牵引采煤机。相比于传统的液压牵引采煤机,其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如下所述:(1)牵引特性好。采煤机在前进过程中提供牵引力,同时,在采煤机下滑过程中可实现发电制动;(2)能适应大倾角煤层开采的需要。电牵引采煤机的牵引功率较大,而且牵引电动机轴端安装了制动器,从而不依靠其他的防滑装置和措施就可以防止机器在停机时下滑,可用于倾角为40—50°的煤层开采;(3)运行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4)反应灵敏,动态特性良好。电控系统可以根据采煤机的工作状态调整各种参数,以防采煤机超数运行,控制可靠方便;(5)重量小,结构简单,能量转换效率高;(6)能轻易实现遥控,牵引实现无级调速;(7)电牵引采煤机有着先进的全中文显示界面,可以提供操作步骤的提示,实时显示截割电机的功率和温度、采煤机的牵引给定速度等工作参数,使得易于操作,工作效率高;(8)相较于液压牵引采煤机,电牵引采煤机的节能降耗特性好,在环保方面具有优势。近年来,通过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提高,电牵引采煤机正逐步走向成熟,为推动我国煤矿企业的整体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和发展。 当前,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就是全数字化交流提升机,提升机的内部和外部结构都实现了大幅的简化。以内装式提升机为例,其在结构式将驱动和滚筒两大结构合为一体,较好地体现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各个技术环节的综合应用水平,使得设备安全高效;全数字化交流提升机高度适当可靠,采取总线方式,简化电气安装的工作;全数字化提升机具有完整的诊断设施,可以实现自我诊断,还能进行重复性故障寻址和部分便捷的通信功能;设备硬件在兼容性方面较为完善,可以进行软件控制,如完成软启动和瞬时加速的改变。在九五计划期间,我国就已经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而且完全实现国产化,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由于其性能先进、操作简单、工作可靠性和准确性高,很符合当代煤矿生产的发展需求,目前已成为了各煤矿企业的首选机型。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和发展。 目前,现代化综合机械化采煤一般带式输送机作为主要运输方式。带式输送机的特点是长距离连续输送、输送量很大、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高和易于实现自动化,已成为我们煤矿井下的主要运输原煤的设备。因此,将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到带式输送机已成为八五计划期间实施的日产百万吨煤综采设备项目之后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带式输送机核心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也研发出了新的产品。目前,我国普遍采用行星齿轮减速器、调速型液力耦合器等驱动系统,特别是机电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可以使得两条皮带运输机由一台或几台CST驱动,它具有平滑起动运送大惯性载荷的特点,解决了带式输送机长距离、大运量驱动难题,但是,由于动态分析、启动延迟等技术的限制,我国带式输送机一般为3点驱动,限制了输送机的长度和运量。而且,输送机的在线监控功能、可靠性、灵活性和寿命较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机电一体化在煤矿开采领域其他装置系统中的应用和发展。 煤矿开采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护设备就是液压支架,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决定着煤矿开采的效率和安全。并且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的发展,液压支架逐步转变为由电液控制。乳化液泵站的液体流量大、压力高,且已成为支护设备液体的主要来源。并且其可以根据支护设备实际用液量对进行供液量的自动调节。液压控制与计算杌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设备成组的自动移架或定压双向邻架,从而避免对顶板及支架产生过大的冲击载荷。近年来,TCK钢丝绳损伤定量检测系统以其监测精确度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强,适用范围广,使用方便的特点,可以进行钢丝绳的损伤检测,不但效率高,而且减小了事故发生的概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对国外先进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技术的研究,并且根据我国国情,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制出了较为先进的、具有较高智能化水平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从近年来煤矿生产的应用来看,其在煤炭开采的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结语: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煤矿开采领域的科学合理应用和广泛推广,有效地提高了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益和安全保障,对减轻煤矿工人的劳动强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潜力。因此,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的煤矿机械设备进行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深化这项技术在煤矿开采领域的研究,对于我国煤炭工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赵铁军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梨园矿 煤矿开采论文:合盛煤矿开采水环境论文 1合盛矿井开采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1.1含水层破坏情况在采煤过程中,由于矿井水的疏排,会对地下水位造成下降影响,形成以开采水平为基准的地下水位降落面,进而形成以采区为中心,含水层影响半径为半径的降落漏斗。由于合盛煤矿开采煤层位于山西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内,煤矿开采过程中矿井水疏排直接影响石炭—二叠系碎屑岩裂隙含水层。而煤矿开采后会在顶板岩层形成一定高度的冒落带、裂缝带和缓慢下沉带,所形成的导水裂缝带高度波及到煤层上部含水层时,就成为含水层对矿井充水的通道。依据井田内钻孔资料,按照有关计算煤层导水裂缝发育高度公式。2#、4#煤层顶板属中硬顶板,开采形成的最大导水裂缝带高度分别为37.71m、52.43m,考虑到两煤层间距为10m,且2#、4#煤主要充水含水层为其上覆砂岩裂隙含水层,根据开采煤层所在地层位置,以及煤层顶板发生垮落,2#、4#煤层形成的导水裂缝带均能沟通其含水层(或上一层可采煤层开采形成的采空区积水),对煤层上覆的太原组K2~K5灰岩含水层以及山西组的K7、K8砂岩含水层进行破坏,见表2。但正常情况下本井田开采导水裂缝带不会直通地表。 1.2地表破坏情况为进一步分析开采后对煤层顶板的影响,根据采煤塌陷区土地破坏性等级划分表分析可知:1)2#煤开采后,井田大部分面积地表将受到重度—极轻度破坏,但是在井田的西南角,地表将受到重度破坏。2)4#煤开采后,井田内东北及东南角地表受到极轻微的破坏,其它地段地表将受到重度—极轻度破坏,但在井田西南角地表有受到重度破坏。采煤引起地表塌陷将改变地表的形态和河道的坡度,对河道周围的汇水条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沉陷盆地的边缘有地表裂缝产生,会引起地表水下渗,因此,地表沉陷除了对井田内河流汇水条件有影响外,还将会影响地表水资源量。 2矿井开采防治水措施 1)井田及周边煤矿采空区均有积水,对合盛矿井的开采有很大的威胁,在开采时一定要加强“探放水”工作,遇有顶板淋水、渗水增加、煤层“出汗”、巷道涌水量增加等突水预兆时应立即停止采掘,撤离人员,并向调度室等管理部门汇报。2)在开采断层、陷落柱附近煤层时,一定要注意构造导水,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钻进时发现煤岩松软,片帮、来压或钻眼中水压、水量突然增大,顶钻等异常时,必须停止钻进,且不得拔出钻杆,立即向有关领导汇报,以杜绝突发的水灾事故的发生。3)经常了解周边矿井的采掘动向,做好周边矿井采空区范围的调查工作,相邻矿井之间矿界处应留有足够的矿界保安煤柱,严禁越界开采,防止发生连锁透水事故。定期维护好各型水泵的排水管路、阀门及排水用的配电设备,保证井下水流及时畅通地排出地面,在雨季前组织全面检修,并对全部主排水泵进行联合排水试验,定期清理井底水仓、水沟的淤泥。4)据煤矿开采对奥陶系灰岩岩溶水含水层的影响分析,在对断层等合理留设安全煤柱后,煤矿开采不会破坏奥灰水,对区域奥灰水水量影响很小。因此正常的煤矿开采对井田及周边村庄供水基本没有影响。 3结论及建议 1)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在F1断层附近一带禁止采煤,可以保护郭庄泉域岩溶地下水不受破坏。2)矿井应查清井田内带压开采条件,禁止采用降压排水进行采煤。制定带压开采条件下,防治奥灰水突水的应急预案。3)全井田范围共有多个村庄,由于矿坑排水将破坏井田内大部分水资源量,为了防止采煤对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应及时解决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4)应强化地下水监测工作,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制定防水治水措施,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作者:王飞单位:保利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山西保利合盛煤业有限公司 煤矿开采论文:谈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信息技术及科技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资源环保意识也逐渐的加强。煤矿开采,一直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为社会的进步及满足人们的日常能源使用方面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的问题,亟待人们研究解决。因此,该文从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入手,对煤矿开采技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如何创新解决这些问题,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对策,以期与大家共同交流。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 发展 问题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能源及原料。煤炭工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及重要的能源安全基础产业。因此,关于煤矿开采技术发展,也必然得到了人们密切的关注。就目前来看,我国在煤矿开采的综合技术及效率方面,依然比较落后,开采技术及管理模式也相对陈旧,所以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时展的需求[1]。如何对煤炭开采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探讨及创新的解决,确保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的价值和效率真正得以发挥,成了当前煤矿开采工作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1 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资源及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相关组织也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提议和规定,可见,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了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重大性问题[2]。而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且影响巨大,这一点在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众所周知,煤炭是我国主要使用的一次性结构能源,在使用燃烧过程中,会大量释放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导致对大气的污染及温室效应的发生;同时,由于开采技术条件及思维较为传统及落后,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也会对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等造成一定的污染及破坏,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也严重制约了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新时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也为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那就是:创新及改善原有传统落后的开采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开采转变、由破坏浪费向节约环保方向转变、由盲目施工向安全管理方向转变,只有真正的从安全环保的方向考虑,积极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才能真正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为我国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 煤矿开采技术中遇到的问题 2.1 水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煤矿一般与水资源共处于一个整体的地质体中,本在自然环境中各自发挥独立的作用及变化规律[3]。但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难免会触及到地下浅、中层的水资源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造成以矿井为中心的漏斗式降落,加大了地下水流的速度,使水位明显下降,含水层被改成了透水层,导致地层以上的裂隙水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国淡水资源本来就相对紧张,传统煤矿开采技术下,对水资源循环系统造成的污染及破坏是不可修复的,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我国淡水资源供应系统出现严重的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及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2.2 地表及土地资源被破坏严重 目前,我国有95%以上的煤炭产量是来自于传统的井工开采,且国有重点煤矿的开采方法基本都是以长壁式开采及全部垮落顶板方式管理,这种开采方式对于地表植被的破坏范围极大,且能够引起地表塌陷的深度和面积一般都能达到煤层开采厚度的0.7倍及1.2倍左右[4]。地表的塌陷,会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的加速发展,严重的还会诱发山体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生态植被及土地资源的破坏难以恢复;同时,采空区对地表上的建筑物影响也较大。由于地下被采空,造成地下岩层及土层发生崩塌及流动,严重影响了建筑物地基的稳定,造成地基沉降和受力发生改变,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及寿命,加大了人类生存的威胁。 2.3 没有完善的瓦斯处理系统 煤矿开采的前提和重点是安全开采。这不仅是因为安全与生产和企业经济效益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是由于人权保障及传统开采技术利用的必然要求[4]。然而,受限于传统煤矿开采技术的落后,导致部分煤矿开采企业只顾盲目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没有将安全生产的相关系统工作落实到位,不仅对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使企业经济效益及长远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例如,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瓦斯处理系统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重要技术。但是,瓦斯处理系统的使用会对大气臭氧层及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加剧温室效应的发展。同时,瓦斯属于易燃物,如果处理不慎或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或灾害。 3 针对性解决措施 3.1 优化开采技术 为了更好地避免对地表植被及地下水资源循环系统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我们必须积极思考优化开采技术。例如,运用先进的数值模拟计算机相关类似材料模拟等手段,深入研究分析所需要开采地的上覆岩层及地表运动沉陷的特定规律,探究能够满足当前地表、地上建筑物以及地下水资源保护等方面需求的优化参数及开采系统[5]。对于模拟所示的沉降控制理论以及涉及的关键控制技术进行发展,包括充分利用地表开采废料将垮落造成的采空区进行全面充填的系统等;研究并创新应用各种组合填充技术,同时对开采地的房屋建筑进行加固改造或重建,开发真正适合村庄保护的新型煤矿开采技术;对近水体的开采工艺参数、设备及设计进行全面的研究优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及生态环境发展和谐统一的煤矿开采沉降控制技术;优化村庄土地下压煤、矿井水资源优化以及土地复垦等关键技术。切实为提高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3.2 完善瓦斯处理系统 瓦斯处理系统的建设,是涉及安全开采的关键。因此,为了减少或避免瓦斯系统建设不完善可能给煤矿开采工作及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在实际进行煤矿开采工作时,务必要完善好相关瓦斯处理系统。例如,当前我国煤炭开采企业运用比较多的技术就是瓦斯抽放技术,但实际上的作用多数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长期的分析研究,发现瓦斯抽放技术之所以没有得到预期效果,并不是技术本身不合理,而是具体开采工作中,对于抽放瓦斯的设置、工艺及相关技术系统没有完善,进而严重影响了瓦斯抽放技术作用的发挥。研究发现,对于需要高密度使用瓦斯的开采,最好利用大孔径、长距离的抽放技术,并按照瓦斯运动情况及规律进行规范抽放操作,将高纯度地下瓦斯及时进行抽放处理,有效降低瓦斯可能引起的安全及污染问题,确保我国煤矿开采安全顺利的进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增加对煤炭资源开采及使用的需求。而环保及工程安全问题却依然是制约当前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关键所在,为此,新时期的煤矿开采工作,必须加快引入高科技技术手段,坚持从实际出发,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积极创新工作思维,完善现有的工作实践方法,为实现环保煤矿开采提出更多新颖高效的解决意见及办法,切实为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及我国煤炭资源的利用做出努力,为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的巷道布置与采煤工艺技术 [摘 要]煤矿开采注重的是开采效率,成本和安全性,在开采过程中应根据所采煤矿的特性来选择合理的巷道布置形式。文章结合生产实际,以一些具有代表性矿区的煤矿开采巷道布置形式,谈谈煤矿开采巷道布置的方法和采煤工艺技术。 [关键词]煤矿开采;巷道布置;采煤工艺 1 引言 我国产煤量世界第一,而采煤技术水平却参差不齐。采煤技术说白了就是采、掘、运、支的技术,但煤系形成过程中,由于地壳运动、河流冲刷等等地质原因,造成各个煤区赋存条件差异巨大,开采环境也是各不相同,如何在不同的开采环境下,采取合理的巷道布置、支护形式以及相关技术措施来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采煤效率,降低采煤工人劳动强度,确保采煤过程中的安全性,是采煤技术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2 不同煤系的巷道布置形式 2.1 近距离煤层 近距离煤层是指上下相邻煤层间隔距离小,当上层开采时,下部煤层顶板收到上层开采的影响,上部煤层开采后遗留煤柱也会在底板形成压力,使上部煤层极容易产生顶板冒落,因此其巷道布置形式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首先,如果采用重叠式布置,即在下部煤区与上部煤区之间的回采巷道在平面上重叠布置,上下煤层工作面的长度相等,这样可以使上下层之间不留煤柱,减少了煤的损失,但是这样做的缺点也非常突出,一是下层回采巷道的施工难度很大,二是下层安全性较差,反观内错式布置,下层回采巷道布置在上层工作面内侧,区段之间形成正梯形的煤柱,虽然煤柱损失了一定的煤,但是下部煤区开采效率会增加很多。综上所述,应该采取的最佳方法是,在上部煤层应用单孔送巷,采用沿空留巷的布置形式,然后在进行巷道开挖,到达开切眼位置后,应挖掘形成与下部煤层开切眼位置相通巷道,以下部煤层开切眼作为边界来输送煤矿。其次是巷道的断面设计,应满足专用空间小,震动小等特点,可采用机轨合一的形式,采用金属可缩型支架进行支护。这种布置形式也叫做回采巷道布置形式,它的特点是可以在两个开采面同时进行回采,缓解采煤工作面紧张的情况,增加了回采速度从而提高了采煤效率。 2.2 多煤层 多煤层相邻两层类似于近距离煤层,但也有它的特点,多煤层开采巷道布置要考虑的因素概括起来约 3 个方面,一是下部任意一层开采时岩层移动对上部煤层巷道稳定性影响大小,二是所采煤层前支撑压力的影响,三是支撑压力沿底板的传递方式和方向。现假定煤层为三层,分别设置三条上山,两条岩石上山和一条煤层上山,上山巷道应用煤柱保护,以下图1为例进行煤柱留设。第一层上下区段巷道进行加强支护,第二煤层位于中部,对下部形成的压力较大,煤柱宽度应加以控制,宽度可设置为 20米以下,一则减少煤损失,二则满足巷道维护和生产空间要求,第三层采取如前文所述的内错式布置,错距控制在 7.5 米以上,控制好巷道围岩的变形,但缺点是煤柱宽度较大,造成煤炭的损失。 2.3 高瓦斯煤层巷道布置 高瓦斯煤矿因瓦斯涌出量大,必须建立瓦斯抽放系统,随时进行瓦斯抽放。在巷道布置过程中,应对瓦斯量大的煤层设置解放层,可选择瓦斯含量相对较低的煤层作为解放层,先开采好解放层设置好瓦斯抽放巷,解放层为了适应瓦斯的抽放必须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可采用一进二回的通风方式,并增加进风巷兼做为带式输送机巷,另外 2 条巷道为轨道运料巷和专用回风尾巷,两条巷之间应留有煤柱。这样设置就可以再抽放巷进行抽放钻场,可边抽边掘,提高了挖掘进度,减少了瓦斯超限问题,消除了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2.4 残煤开采巷道布置 残煤开采巷道布置是开采的最后一项工作,但残煤比较分散且疏松易落,瓦斯一般较低。其巷道布置应结合原有的生产系统来设置,首先是要尽量利用原有巷道,而区内的共用巷道应开凿在煤层下部的小槽煤中,其他的准备巷道尽量减少送岩巷,增加送煤巷。其次是要保证采区煤炭回收率,残煤一般不连续,块段较小,大量增加巷道必然浪费成本,在这些贫煤区采煤一定要结合原有巷道位置和位移,结合其临近巷道证实后再确定待采区位置。有大煤柱时,可采用急倾斜沿顶底板布置;小煤柱则应将上下顺槽布置在煤柱上下采迹内,将其采出,回收砂充填区内的残煤时,巷道应沿着残煤底层布置、沿砂面掘进。利用这些方法后,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回收煤炭资源,同时能够使巷道处于免压带,在回收充填区残煤时也能够保证支架的稳定性,防止掉底。 3 采煤工艺技术 采煤工艺技术在我国发展时间是比较长的,主要有普通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和工艺,代表性的设备有无链牵引双滚筒采煤机,双速、侧卸、封底式刮板输送机和 π 型长钢梁支护顶板等。机械化采煤使得采煤技术向着高产高效、自动安全方向发展。文章主要对综采工艺技术进行分析。 综采工艺及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它的特点是全工序或绝大部分工序为机械化连续性作业。是一种最先进、高产、低劳动强度的采煤工艺。该套工艺包含有割煤、运煤、工作面支护和采空区处理等环节。 综采割煤多采用滚筒式采煤机和刨煤机进行破煤和装煤。而现有的滚筒式割煤机以可调高式双滚筒采煤机应用最为广泛,在煤层相对平缓时,它可在上行或下行的过程中,对煤层上下两个平面同时进行割煤,即顶煤和低煤一次割完。割下来的煤因滚筒旋转抛送直接落入刮板输送机,实现割煤、装煤一体化,自动化。但在采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操作工要及时调整滚筒升降幅度,做到割顶作业时将顶煤割净,底割作业则应追求底板的平整度,并保证煤壁的平直度。 运煤一般是从刮板输送机由工作面经送煤巷中的桥式转载机或可伸缩式输送机运出综采工作面的。 工作面的支护和空采取处理虽不能产生直接效益,确是必做工作。 现代的技术一般是使用液压支架自行完成对工作面顶板的支撑、切顶、挡矸和采空^处理等工序。对于周期压力大和直接顶稳定性较好的顶板可采用滞后支护的方式,反之则需要进行及时支护。进行滞后支护,移驾可滞后采煤机后滚筒 5架左右,但应根据现场的压力情况、顶板破碎情况酌情考虑减少滞后量。进行及时支护时,工作面一般采用手动邻架,新暴露顶板支护采取单架依次顺序移驾方式,移动步距应与截深相等;在采煤机动作完成后立即移驾对新暴露的顶板进行支护。值得注意的是,采煤机的运行速度肯定比移驾的速度要快,进行及时支护必须考虑其速度差,适当降低采煤速度匹配移驾。对于煤矿顶板比较破碎或顶板受压严重下沉时,一定要加强对顶板状态的监控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如利用平衡千斤顶增加顶梁支护力等等。在端头支架移动之前,应对伞檐位置进行检查是否存在活石或零皮等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清理支架座附近矸石与浮煤。 4 结束语 煤矿开采巷道布置和采煤技术的提高对采煤效率和安全性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为采煤领域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课程实验教学探索 摘要:针对实验设备成本制约卫星通信实验课程发展的问题,该文分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两种教学对象的特点,对卫星通信实验课程的开设内容以及实验条件建设进行了探讨与摸索。本科生实验教学设计采用低成本实验设备,突出感性认识;研究生实验课程突出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卫星通信;实验教学;卫星广播电视 截至2015年底,中国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已超过140颗,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伴随着卫星数量的突破,我国的卫星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地面应用系统的发展还不够。除投入不足外,人才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卫星通信课程作为高校电子通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激发学生对卫星通信领域的学习兴趣、培养卫星通信领域的人才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实验课程开设背景 由于卫星通信设备昂贵、通信卫星资源紧缺,传统的本科《卫星通信》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演示和参观观摩为辅,实践教学的比例非常少。卫星通信的频率很高,常规的仿真平台很难实现全系统仿真,因此,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的仿真实验仅限于卫星通信的中频部分[1],让学生观察信号在中频部分的处理与传输过程,深化学生对通信基本理论的认识,但这些改善无法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卫星通信过程,也很难激发学生对卫星通信领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另外,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卫星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与工程实际结合也更加密切,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与理论教学相比,由于学时有限、实践环节组织困难,实验教学已成为卫星通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2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为提高卫星通信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卫星通信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具体而言,该校在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中开设了《卫星通信》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了《现代通信新技术》(其中包含了卫星通信的相关内容),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有很大差异。 2.1本科实验教学 本科教学中学生数量众多,传统的《卫星通信》实验课程受限于实验设备的成本,只能让学生进行卫星通信的演示和观摩,无法让学生切身体会卫星通信的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最廉价的卫星通信方式之一——卫星广播电视已进入千家万户,它主要由天线(及其支架)、卫星电视接收机、电视机以及电源等设备组成。该系统属于卫星通信中的单向接收地球站,而卫星通信中的反向发射链路与接收链路相似,因此,该系统完全可以作为学生体验卫星通信过程的实验设备。然而,虽然电视机在该系统中仅作为通信的终端设备,与卫星通信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关联性不强,但电视机的成本却占据该套实验系统的70%以上;另外,卫星广播电视实验的开设通常需要在室外开阔地域进行,此时系统的室外供电也将成为课程开设必须考虑的因素;上述两个原因导致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在《卫星通信》实验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无法得到推广。为解决该问题,通过市场调研,将卫星电视接收机和电视机的功能改由寻星仪来实现。寻星仪是融合了卫星电视接收机、电视机以及频谱仪简易功能的一体化设备,采用锂电池供电,不需要市电,便于室外实验的开设。整套系统成本低于1000元,其简易的频谱仪功能还可以开设卫星信标的接收实验。寻星仪的操作界面与常规的卫星电视接收机完全相同,可以设置卫星名称、高频头本振、接收频率、符号率、极化方式等参数;连接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后,当天线对准目标卫星时即可接收到该卫星上的信号(即接收的信号强度和信号质量高于卫星接收机门限);若目标卫星上有公开的电视节目,还可以直接使用该终端收看卫星广播电视。在该系统上开设的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卫星通信中天线对星的基本流程与操作技巧,明确天线三维指向的参考基准与天线精确对准卫星的判断标准,使学生对卫星通信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整体认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科生的实验教学重点在于突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卫星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明白卫星通信中对星的标准是什么,并掌握对星的常见技巧。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启发他们更深入了解卫星通信发展的新技术、新方向。 2.2研究生实验教学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理论讲授不仅要细而专,还要广而泛。在本科现有卫星通信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讲授与卫星通信相关的天线技术、阵列信号处理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的发展现状,为研究生下一步的课题选择提供参考。作为小班教学,研究生的卫星通信实验课可以采用完全自主的形式——将固定卫星地球站、便携式地球站、卫星动中通地球站以及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无人机视频采集等设备交给学生进行自主组合,按照系统搭建由简单到复杂,地球站由固定到移动,通信业务由话音到视频的渐进过程,让学生体会卫星通信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场景以及还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投身卫星通信领域技术研究的兴趣。 3结语 卫星通信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以强化学生对卫星通信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对卫星通信领域的学习兴趣。该文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两种教学对象,对卫星通信实验课程的开设内容以及实验条件建设进行了探讨与摸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适合于不同对象、不同接受能力的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取得更好教学效果还需要与广大高校的卫星通信课程教师共同探讨。 卫星通信论文:民航TES卫星通信系统功率研究 【摘要】由于民航C波段卫星网的极化隔离度指标下降,各站发射功率超标,卫星转发器处于长期功率饱和,严重影响转发器工作状况和寿命,本文研究对民航C波段卫星网的功率调整的方法。及功率调整理论依据。从而改善C波段卫星网工作状况。 【关键词】民航TES系统;卫星通信;功率调整 1电话调整方案 首先,选择一路具有ICM卡的CU板直接连接电话机,如无配置请提前准备,并确认电话号码。准备一根电话线与一部普通电话,将电话通过电话线与CU板“telco”相连。打开所在的TES卫星机箱电源,开启ODU电源。只开起该CU板所在的机箱,待该CU板上线,并显示数字“4”后,拨打网控卫星电话(号码为168(1、2)和166)。然后,由网控进行发射功率比较,指导标定功率。 2发射调制波方案 (1)准备英文版操作系统的电脑笔记本和CU版监控线。(2)具体调整方案。打开cutunet软件,敲击showfolde(显示文件夹)按钮,选定frequency power。(频率和功率)。发射频点是经过联络网络控制工程师获得分派的,而后将gainsettings(发射功率)应用默认设置。选择条目modula-tion rate。Datarate选择19.2K。Modulation选择BPSK。FECrate选择1/2。选中scrambler diff.encoder。选中TXenable。选中Qinvert。敲击OK按钮直至CU板上呈现“—/E.”交替出现为止,调整若不成功,需多次尝试。(CU3慢选APPLY后OK.)。 3功率调整 调整功率需要调整地球站点室内和室外设立的衰减器,正常先调整室外ODU,而后微调各机架的室内衰减器。调整室内衰减器:地球站需要对每一组衰减器所属的机箱进行调整,衰减增大减小功率,衰减减小增大功率。调整室外衰减器:3.1agilisodu上下行衰减值的调动(1)AGILIS监控电缆的制作;(2)AGILISODU监控显示。3.2efdataODU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衰减值调整(1)制作efdataODU监控电缆;(2)设置通信参数;(3)监控显示。3.3vitacomODU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衰减值调整(1)制作vitacomodu监控电缆;(2)启动超级终端;(3)VITACOM超级终端的通信参数设置。终端仿真:DECVT-100。速率:9600bps。停止位:1。数据位:8。奇偶校验:无。流量控制:关闭。(4)VITACOMODU监控显示3.4V2ODU监控界面VSATUUtility———RFM———ConfigureRFM———RFM。 4接收功率调整 调整完发射功率后,需要对地球站的接收电平进行标较。以下方法对地球站接收电平的调整。首先,地面站把机箱的接收中频电缆连接到频谱分析仪,在频谱分析仪上电自检完成以后,频谱分析仪参数设置为以下:70.125MHz的中心频率,跨度SPAN为300kHz,RBW为3kHz,VBW为300Hz,而后调整接收到的信号电平衰减器在近68dBm。 5调整结果功率调整的理论研究 5.1卫星通讯体系中的功率控制原理 卫星通信体系中的功率控制,是在用户通讯质量被保障的前提下,将发射功率降低,以削减系统干扰,提升系统容量。它是先对接收端的接收信号强度和信噪比等指标进行评价,然后改动发射功率来抵偿无线信道中的途径消耗和衰败,实现既保障通讯质量,又不会对卫星通信体系中的别的用户发生分外的影响。卫星通讯体系是一个功率受限体系的典范,用体系功率控制来保证卫星通讯体系正常工作,提升卫星通讯体系通讯容量,节约卫星通讯体系资源。功率控制算法主要从两个层次分析和研究。全局层次和局部层次。可以将功率控制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功率控制在卫星系统中的链路方向不同分为:上行功率控制和下行功率控制。根据功率控制信息的获取方式分为:开环、闭环、外环。其中闭环又称为快速内环。开环功率控制是指发射端根据自身测量得到的信息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不需要接收端的反馈。开环功率控制控制在TD-LTE系统中主要用于随机接入过程。由于系统上下行链路在一个载频上传送,通过对导频信号的路径损耗估计。接收端可以对发送信号的路径进行准确估计。相应调整发送功率。开环功率控制的基本原理可描述为:Pnest(dBm)=Ploss(dB)+Pdes(dBm)其中Pnest(dBm)为开环功率控制调整后的终端发射功率。Ploss(dB)为测量得到的链路路径损耗。Pdes(dBm)为基站期望收到的目标功率。开环功率控制不需要反馈信道。算法相对于闭环功率控制反应更灵敏。它可对移动台发射功率的调整一步到位。即信道衰落多少节补偿多少。但是在深衰落的信道环境中,开环会使功率幅度调节过大产生误调。恶化系统性能。所以开环功率控制在目前的标准中仅在无线链路建立时使用。闭环功率控制是指需要发射端根据接收端送来的反馈信息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的过程。它分为功率调节和功率判决两个部分。因此,功率调整的延迟较大。 5.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链路上行FDMA在云,雨,雪和雾影响的气候前提下,卫星接纳端的信号接纳电平具有很大变化,对上行信号的接收有很大影响。功率控制调整,由地球站和网控完成。网络控制检验上行信号的Eb/N0(信噪比),并且用专项使用信元方法及时向各个地球站广播,网络控制判断是否上行信号的接受Eb/N0(信噪比)高出阈值:阈值是一个窗口,确保接受Eb/N0(信噪比)在固定范围内的上行链路信号。如果接收Eb/N0值大于设定的(Eb/N0)max则适当减小其发射功率;如果Eb/N0值不大于设定的(Eb/N0)max则判断其是否小于(Eb/N0)min,如果Eb/N0值小于设定的(Eb/N0)min,则适当增加其发射功率,如果接收值在(Eb/N0)max和(Eb/N0)min之间就不对其发射功率进行调整。 作者:唐秋红 单位:民航东北空管局 卫星通信论文:客户关系管理在卫星通信的应用 摘要:客户、客户关系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和企业竞争力,为了实现国际化和规模化发展,我国卫星通信运营企业需要全方位加强客户管理管理。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卫星通信运营 1引言 资本、设施、员工、客户等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客户所具有的稀缺、价值等特性决定了它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客户在市场中的地位愈发突出,市场竞争也随之由产品竞争、技术竞争扩展到服务竞争、客户竞争。互联网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增加了市场竞争剧烈程度,另一方面也为企业优化客户服务流程、整合客户服务渠道、开发客户资源,即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建立了基础。其目的在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创造客户价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卫星通信运营属于信息传输服务业,这种服务是基于信息技术系统,类似于产品的服务,主要特点是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与产品型和一般服务型企业一样,卫星通信运营企业同样需要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目前,我国卫星通信运营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客户关系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卫星通信运营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基于Ka宽带通信系统的公众服务能力的逐渐形成,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将是必然的要求。 2客户关系管理释义 2.1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 一般来讲,客户关系管理具有下面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将客户和客户关系视为企业的重要资源,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选择和管理高价值客户,通过深入的客户分析和完善的客户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创造客户价值,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和企业经营效益。其次,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类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它贯穿于企业市场营销、销售、客户服务三大业务环节。基于优化的企业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一系列获取、保持和增加可获利客户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全面和个性化的客户资料,这些业务部门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护卓有成效的客户关系,向用户提供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第三,客户关系管理是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和应用解决方案。它将现代商业理念与电话、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市场营销、销售、客户服务及战略决策等活动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运作平台。由此可见,客户关系管理是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的重新组合和设计,形成一个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和利润的增长。“以客户为中心”是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所在,客户关系管理内涵主要包含客户价值、关系价值和信息技术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客户价值和关系价值之间存在某种互动关系。通过关系价值的管理,企业将资源和能力集中在关系价值最高的客户身上,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需要,进而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同时,客户价值能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客户关系的质(如客户消费更多更广)和量(如客户生命周期的延长)的全面提升,进而增加客户关系价值。客户价值与关系价值的互动过程就是客户价值和企业收益的最大化过程,即企业和客户的双赢过程,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了支撑作用。 2.2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 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效率提高。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提高市场营销、销售、客户服务等业务处理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实现企业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快企业的运转速度,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二是市场拓展。通过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新的经营手段,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扩大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帮助营销人员发现目标客户群,进行精准的市场投放和目标客户跟踪,从而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机会,有效地占领市场份额。三是客户保留。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整合营销和服务渠道,增强客户响应能力,提供更个性化、专业化和主动化的服务,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客户感知价值以及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帮助企业留住更多老客户,吸引更多新客户。四是决策支持。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准确掌握客户需求信息,进而为企业的客户划分、产品选型和功能设计、合同谈判、信用政策等决策提供有力地支持。五是管理创新。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践行客户导向理念的重要保证。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反馈的信息,企业可以快速图1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检验内部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及时调配组织资源、调整政策和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六是文化变革。客户关系管理有利于强化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对于客户关怀、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协同配合、资源整合、流程优化、战略联盟、商业生态等理念的认知,进而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2.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结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的落实、流程的实施需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支撑。其建设目的是对电话、互联网、现场访问等客户沟通渠道进行有机整合,对企业市场营销、销售、客服三部分业务活动提供信息化和模块化的功能支撑,对产品、客户、销售等数据进行挖掘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决策提供支持。典型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结构主要由市场、渠道、活动、功能和数据等层面构成,如图2所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互有电话、互联网、现场访问等多种途径,市场营销、销售、客服等活动开展是建立在市场分析、客户跟踪、问题解答等系统功能之上,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数据库系统之上。作为解决方案的客户关系管理集成了包括互联网、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实现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流程优化、商务智能、科学决策。 3客户关系管理在卫星通信运营中的应用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应用涉及到企业经营观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产品质量、信息技术、客户价值等各个方面。相对地面通信运营业以及国际卫星通信运营业而言,现阶段我国卫星通信运营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程度还较低,运营企业客户管理管理的实施需要从如下多个方面同步进行:(1)转变管理理念。客户关系管理要真正发挥有效作用,要求运营企业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将客户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将客户关系管理视为一种企业战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文化风尚,与客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在经营目标上把客户满意作为判断工作的标准之一。(2)优化组织机构。以客户为中心要求运营企业建立灵活的组织机构、高效的人员队伍、统一的服务界面,以快速地调配企业资源,对客户,特别是大客户需求做出相应,因为卫星通信客户主要是大客户。由于卫星通信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必须加强客服人员信息技术和服务管理综合培训。(3)再造业务流程。运营企业应从业务流程角度分析公司的市场营销、销售、客服现状,尤其要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体验其购前、购中、购后的感受,发现导致客户不满的原因。再造业务流程要以客户需求作为流程的中心,重新整合企业流程和业务操作方法,使企业各部门的行动保持一致性,向用户提供高效的“一站式”服务。(4)整合营销渠道。卫星运营的服务渠道包括客户经理、商、电话专线、网站、自助终端、营业厅等多种形式。这些服务资源需要统筹规划,服务内容和形式需要统一标准,从而向用户提供及时、高质量的服务。(5)改善网络质量。网络质量是客户满意的前提,在客户选择网络供应商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营企业要努力改善网络质量,改进业务监测方法,增强网络稳定性,优化信号覆盖范围和性能指标,从而做到保留老客户,不断发展新客户。(6)细分目标客户。对目标市场与客户进行细化是运营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的前提。按照价值大小,客户可以分为大客户、普通客户;按照生命周期,客户可以分为潜在客户、稳定客户、衰退客户。通过客户细分,运营企业能够充分掌握客户的状况和行为,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特点,实施差异、高效的营销策略和客户服务。(7)共享信息资源。分散于运营企业不同部门的产品、客户、销售等信息通常较为零散,表达方式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集中、整理、集成到主题导向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央数据仓库之中,并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以进行价值发掘。(8)提供特色服务。通信领域的同质化竞争必然要求运营企业借助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分析功能,不断发展特色业务,提供特色服务,如系统设计与集成服务、上行服务、设备托管服务、网络代维服务、卫星与地面通信捆绑服务、技术培训服务、咨询和资讯服务等。(9)开发信息技术。移动通信和智能手机代表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用开发的主要方向。移动商务使得原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上的客户资源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日常事务管理等功能可以平稳迁移到智能手机上。通过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运营企业可以随时随地与客户沟通。另外,基于智能手机的微博、微信、视频等均可作为客户信息收集的便捷渠道。 4结束语 “企业的惟一目的就是创造客户”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一句经典名言,它道出了企业经营的本质,即企业的存在是为了服务客户,企业的壮大需要创造客户。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客户关系管理已成为企业服务客户、创造客户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卫星通信运营企业面临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的双重任务,面临地面通信运营商和国际卫星通信运营商的双重竞争,由粗放式经营模式向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是必然的发展路径。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信息系统等各个层面导入客户关系管理,必将为卫星通信运营企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作者:沈永言 单位: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对水文工作的应用 摘要:2012年,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在黄委建设的50处卫星小站建成投运以来,在水情报汛和日常水文业务中发挥了备用信道作用,确保了黄河重要水情信息的传递,产生了很好的防洪减灾效益。介绍了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在黄河水文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就应用中发现的通话延迟、设备维修费用及与水利专网的互联互通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以期为推广和应用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提高抗灾救灾能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卫星通信;水文;黄河 1概况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黄河水文通信取得了长足发展,固话、手机和互联网在基层报汛站逐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目前,黄委水文局已建成了与所辖上游水文水资源局、宁蒙水文水资源局等6个水文水资源局相连的广域网络,通过GSM短信、北斗卫星以及公用网络取代了以往短波电台和电话的报汛方式,构建了覆盖全流域的水情报汛通信体系[1]。黄委所属雨量站和水位站全部实现了自动报汛,报汛工作的准确性、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职工劳动强度大为降低。为进一步提高水利通信保障水平,2012年,水利部在水利卫星平台基础上,建成了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在全国七大流域机构建设了180个卫星小站,从而形成了水利专网、地面公网和空中卫星的有效结合、互为补充的立体通信格局。其中,黄委共建设50个卫星小站,包括15个水情分中心站和35个报汛站。水利卫星信道不但可以进行常规的数据传输,还可以进行语音、图像等防汛综合信息的双向实时传输,进一步提升了黄河汛情信息采集和传输。 2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概况 2010年水利部建成并投入运行水利卫星通信平台,2012年,水利部在水利卫星通信平台基础上建设了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解决流域的水文报汛、应急抢险机动通信、工程视频监视、互联网接入等综合业务需求。水利卫星通信平台使用了亚洲5号和亚太6号通信卫星,拥有27.2MHz卫星资源,采用两种波段组合传输方案(Ku+C)。Ku波段使用亚洲5号卫星,带宽22.2MHz;C波段使用亚太6号卫星,带宽5MHz。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主要由卫星转发器和卫星通信地球站组成,其中卫星通信地球站根据功能又分为卫星主站、卫星小站两类。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组成见图1。 2.1卫星主站 水利卫星通信主站设在水利部,采用主流的DVB-S2技术标准、TDM/TDMA体制和Ku+C波段组网,实现了卫星信号接收、发送和语音软交换、IP数据广播、互联网接入、视频服务等功能。 2.2卫星小站 一期水利卫星小站主要设在全国流域机构的水文、水库站点,均使用亚洲5号卫星Ku波段转发器资源。其从功能上主要分为语音数据小站、综合业务小站和应急通信小站3类小站。3类小站由于功能定位不同,所使用的组网方式、解决方案与设备配置也有所差别,其中,语音数据小站具有语音数据通信、高速数据通信和数据采集组网功能,标准配置一般包括卫星天线、室外单元(BUC)、低噪声放大器(LNB)、室内单元(IDU)、语音网关(IAD)、交换机、串口服务器以及电话机等。综合业务小站主要在语音数据小站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监控功能[2],配置摄像机和硬盘录像机或带视频存储功能的视频服务器,将采集到的图像存储于本地供日常监控使用,也可将实时图像通过卫星信道传送至中心站。应急通信小站主要在综合业务小站基础上增加了自动对星模块和单兵系统,可以服务于巡测、抢险等外业或应急通信;目前,卫星小站中,黄委建设了47个语音数据站和3个综合水文站(吴堡、黑石关、花园口站)。在二期建设中,黄委还将建设75个卫星小站(含3个应急便携型卫星小站)。 3水利卫星在黄委应用情况 3.1卫星电话通信 卫星小站语音通信功能是利用主站配置的软交换(SoftSwitch)和相应的中继网关设备来实现。黄委卫星小站可以通过卫星链路经主站软交换直接与其他卫星小站用户互通,也可以通过卫星链路经主站软交换、VOIP网关、SDH专网与黄委各级专网用户互通。由于后一种通信链路实现了卫星电话接入黄委内线电话网,扩大了卫星电话通信对象,而且较前一种通信链路的卫星电话通话延时短,通话质量高,深受黄委卫星小站用户和内线电话用户欢迎,使用率较高。黄委水利卫星小站电话号码编码主要按照《全国水利通信网自动电话编号》标准(SL417-2007)编制。根据卫星小站位置和所属地区区号,黄委水利卫星小站共分配了12个局向号,分别为:93719、99319、99719、94729、93549、99349、99389、93989、93919、93799、95319、95469。 3.2高速数据通信 为充分利用水利卫星信道,黄委建立了与常规报汛信道并行,从报汛站到水情分中心再到黄委水情中心的水情传输卫星备用信道,采用“实时雨水情数据先到先入库,同一数据不覆盖”机制进行水情数据传输。为黄委10个水情分中心的卫星小站配置了应用终端和路由器,实现了卫星通信网络和所在办公局域网连通,使各卫星小站均能通过卫星信道访问水利专网,增强了报汛单位上下级间业务联系。按照《水利信息网命名及IP地址分配规定》的标准(SL307—2004),黄委50个卫星小站水利内网IP分配在10.253.28.X和10.253.29.X地址段。黄委水利卫星系统网络结构见图2。 3.3效益 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的投入应用,为黄河水文增加了一条水情报汛备份传输通道,将水情分中心和报汛站与黄委内线互通,实现了报汛站与上级单位利用卫星系统的VOIP电话互通和网络互通,增强了各级黄河水文间业务联系,提高了黄河水文对黄河防汛安全、水库调度运用、水资源管理等治黄业务的技术支撑力度。在2013年和2014年汛期水文工作中,黄委利用公网信道和卫星小站同时报送雨水情信息,解决了常规信道故障情况下无法及时进行网络传输和语音通信而影响正常报汛的问题,并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卫星通信的突出优势。 4水利卫星应用系统应用评价 4.1主要优点 (1)卫星通信不受地形影响,不需建中继站,通信距离远、信道稳定[3]、不受水毁、地震等突发灾情影响,特别适合于点多,面广、地理位置偏僻、公网通信线路不发达地区,而通信时效性、保障性要求高的报汛测站。水利卫星应用系统为各级报汛单位增加了一条与传统公众通信系统并行的卫星备份传输通道,可有效增强防汛通信保障能力,一定程度解决雨水情测报、预警和重点河段的工程视频监控等通信需求。(2)通信功能全。水利卫星通信与北斗卫星通信相比,增加了语音通信,数据广播、高速网络应用等功能,非常适合基层防汛通信应用。(3)基层用户单位运行维护成本低。水利部在建设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时,一次性购买了水利卫星信道15年使用权,对于各使用单位则采取免收卫星转发器资源频率占用费、入网费、通信费,极大程度降低了卫星通信小站的运行成本。 4.2存在的不足 (1)水利卫星电话间的通话存在明显延迟,部分卫星小站通信不稳定。由于地面站到卫星中转站的距离远,根据使用感受,延迟接近1S,和普通电话相比,交流不够流畅。另外,可能由于存在日凌中断、星蚀和雨衰现象等原因[4],部分小站的语音通信不稳定,有少部分卫星小站电话存在时通时不通的情况,尤其在雷雨天气效果不佳。(2)基层单位普遍缺乏卫星系统备品备件和运行维护经费,设备维护困难。另外,卫星系设备技术复杂,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运行维护[5]。(3)由于一期项目缺乏配套的路由设备和应用终端,黄委还未能全面实现卫星网络和水利专网的互联互通,个别卫星小站还不能使用卫星信道的数据通信功能。 5工作建议 目前,水利通信的应用发展具有传输带宽越来越大、传输质量越来越高、技术手段更新越来越快的特点,在水利业务的应用上出现了精细化、动态管理的趋势[6]。2014年水利部已启动了流域偏远水文站信息传输卫星通信小站建设,项目将于2016年全面实施,项目实施后,黄委将形成拥有125个卫星小站的卫星报汛网,基本实现黄委所属干支流水文站的卫星通信全覆盖,将大大增强黄委水情报汛的保障能力。为进一步促进水利卫星通信系统推广应用,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二期项目通信平台优化和完善,加强设备选型,提高系统稳定性;开展技术研究,提高水利卫星语音、数据及视频监控的传输质量。(2)为卫星小站配置一定数量的备品备件和专用维修工具,满足流域机构基础维修工作需要。(3)各级水利卫星应用部门应加强相关设备配套和运行维护工作,认真总结一期系统建设经验,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6结语 新一代水利卫星应用系统从设施、设备软、硬件到技术特点上都非常适合防汛基层业务工作。投入运用以来,在2013和2014年黄河水情报汛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水利系统对信息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卫星通信作为专网和公网的重要补充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在各级防汛部门推广和应用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以进一步提高抗灾救灾能力,效益显著,很有意义。 作者:任伟 许卓首 虞航 杨会颖 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防汛办公室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围绕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其中的卫星通信传输信号系统干扰的类别和对抗干扰的方式分别做了陈述,突显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作为新的媒体通信手段,其特点表现在大容量、高质量、大面积和组网方便等方面,它已经是现代化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组建全球化通信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1卫星通信抗干扰类别 1.1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干扰 在进行卫星通过的过程中,由于各个通信系统之间使用的是相同的频率,而且相互的距离也非常近,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互相干扰的现象。 1.2电磁干扰 这主要是指在卫星通信和地面无线电系统之间受到的电磁干扰,这种干扰的来源有很多种,有广电系统的干扰、雷达系统干扰和微波通信系统的干扰。此外还有来自工业、科学和医疗等器械设备的电磁干扰,还有例如地球站质量的不达标或者不规范操作也将导致干扰产生。 1.3天电干扰 这是指自然界对系统产生的干扰,主要是由于银河系内的某些星体发生碰撞或者爆炸,产生巨大的能量和散发出各种射线,对卫星通信的信号对产生一定的干扰,有时流星雨也会产生这样的干扰。 1.4人为干扰 这种干扰就非常好理解了,主要是人为因素对卫星通信系统的传输上行与下行进行介入。以上几种类别的干扰都对卫星信号的传输产生了不同的干扰,因此需要根据干扰类型的不同来制定相应的抗干扰技术对策,这样才能保证卫星通信系统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处于稳定状态,达到良好的通信质量的目的。 2抗干扰的技术手段 2.1天线抗干扰 由于卫星通信应用的普遍性,致使该系统具有分布广泛和空间覆盖地域大的特点,它是很容易遭遇干扰的。天线抗干扰是其中最常见和常用对抗干扰的技术手段,它的技术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自适应调零、智能天线和相控阵天线等,分别的工作原理如下。1)自适应调零技术。这项技术拥有多波束的接收天线,当发生干扰信号时候,该系统就会关闭干扰方向的波束,达到抗干扰目的,这种技术对干扰信号的频率可以起到一定的减弱作用。2)智能天线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按照无线信道的环境自适应天线方向,从而实现天线的最佳性能。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对抗来自不同方向信号的干扰,而且它能够提高信号比将近几十倍的效果。其组成部分有信号通道、自适应信号处理和天线阵列,运行原理主要是利用了天线自身特点来调整并优化了天线阵的方向图。这样就可以起到增加自身天线信号强度,减弱干扰信号强度地目的。3)相控阵天线技术。这也是在对抗干扰中的重要手段,在运作中也要据实际情况而改变,提高控制天线指向的有效性,而控制天线指向又与天线波束形态有关,所以在选择波束形状时,一定要保证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 2.2自适应编码调制 在应用该技术时,首先应估计它的信道,其目的是在将状态信息通过回传信道传送到发送端时可以对信噪比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信噪比的区别进行编码和调制方式的自适应调整。当发现信噪比过高时,就应选用较高的信息速率。相反,当信噪比过低时,就应该选用较低的信息速率。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和传输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其中,影响该技术性能的主要因素有调制编码方案的粒度、链路状态以及自适应回路的延时等等。此外,为了提高该技术的性能,应该综合考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尽量选择较大功率和更高频利用率的方案。 2.3无线光通信 这是一种通过大气传输光信号的技术,但只有在收发信号的端机之间没有视距路径的遮挡,且光发射功率充足的情况下才可选用该技术。组成无线光通信系统的技术主要包括信道、接收机和发射机三大部分。在传输信号时,两端都要安装光接收机和光发射机,以此完成全双工通信任务。其中,电信号的调整会对光发射机的光源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基于它利用了光学望远镜和大气信道实现的传输。而光接收机是在利用望远镜收集的光信号后,采用光电检测器将光信号输出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3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的未来发展 研究卫星通信干扰的对抗技术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时,在研究中应该特别注重这几方面:首先在探索对抗干扰的技术时,也要积极开展对通信体制的研究,制定出预测干扰能力更强的通信系统。当然,这种系统除了要具备相关的信号处理技术外,同时也要保证其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可以利用相应的对抗技术进行抵御和防治。与此同时,也要提高其支持业务的种类和组网能力的灵活程度。关于提高卫星通信系统性能的研究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在智能天线研究方面需要逐步增强。主要包括天线反射面形状的研究、理想波束的设计研究、微带平面天线的研究,及盲波束形成技术和相控阵Mt3A技术的研究等。其次,就是对增强自适应扩频技术与混合扩频技术等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科研人员可以借助于依据密码序列和混沌序列的相关设计原理,来寻找到传输性能更好,发射频率更高的跳扩频码。最后,跟据卫星传输系统信号的特性,寻找最好的、最合适的信号抗干扰的方式,同时增强研究多数据率和多制式调制解调器的技术。 4结束语 在对抗卫星通信干扰因素中,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但是,也要不断增强对相关技术的研究,提高其操作性并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杜祥春 单位: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录井一公司信息中心 卫星通信论文:油田数据传输中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 【摘要】现阶段,卫星应用早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社会多个领域的建设中,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对于油田数据传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提升油田工作效率。通过对油田数据传输工程中卫星通信技术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油田数据传输工程;卫星通信技术;运用 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多的技术在社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石油资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能源,在油田的勘探、以及油田数据传输中,卫星通信技术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推动了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石油行业必须对卫星通信技术给与足够重视,充分发挥卫星通信技术的重要价值。 1卫星通信技术概述 在当前时期,卫星通信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中。而将卫星通信技术同油田施工项目有效结合,能够促进油田施工项目工作效率的提升,对于油田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相对来讲,油田工程中所运用到的卫星通信技术,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技术,需要对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特别是对人才的使用方面[1]。而石油勘探往往是在人烟稀少、荒凉偏远的沙漠、戈壁地区开展工作,同总部距离较为遥远,并且常规通信信号非常弱,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通信较为困难。而卫星通信模式的应用,就是充分发挥出人造卫星的功能,通过对无线信号的转发,实现相互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具有非常全面的优势,比如说较大的覆盖区域,较远的传输距离,并且通信不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可靠稳定的特点。现阶段的卫星通信技术,经过过年不断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宽带综合信息传输通道的应用,有效的提升其通信效果。对于油田在较为荒凉偏远的地区进行勘探,通过VAST卫星通信系统,可以解决油田数据传输问题。 2油田数据传输工程中卫星通信技术模式的应用 (1)网络通信。卫星通信技术模式能够全面覆盖实际施工场地,并且能够同总部有效连接。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帮助施工人员更为方便的开展相关活动,在实际现场即可登录石油企业的内部网络,实现文件信息的上传和下载,实时接收和发送油田数据信息。(2)语音通信。利用卫星电话,能够同外线电话进行通信,油田总部人员能够利用任意电话实现同施工现场的连接,实时进行施工内容沟通,提出指导性意见,不仅为施工工作带来了便利,并且能够在一定方面节省了通信资金。(3)远程数据传输。在油田施工过程中,油田总部对数据信息的获取提出了很高的需求,必须保证油田数据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利用卫星通信技术模式,能够有效构建一套数据传输体系,充分结合数据的实时获取、数据的远程传输、以及数据信息的等内容,有效的将施工现场同总部连接起来,将现场油田数据信息及时传送到总部,保证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并且可以以曲线图、或者数据表的形式进行展示,更为方便进行总结和分析,充分发挥出卫星通信技术的作用。总部管理人员、以及地质研究人员只需浏览器,即可实现对现场情况的全面了解,同时可以开展相关施工指导和命令的下达,保证油田工作能够安全生产[2]。(4)远程决策指挥。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相关施工管理人员,频繁在现场与总部之间来往的情况发生,不仅有效的降低费用的支出、以及精力的浪费,并且能够有效解决油田数据信息传送不及时、不全面、不直观等问题。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同视频会议系统充分衔接,构建远程远策平台,帮助总部及时了解现场动向,实现油田施工现场的远程指导。 3油田卫星通信系统的优化 ①由于油田施工的特殊性,对于数据传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优化油田卫星通信系统,对于开展野外油田勘探工作相当具有必要性,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控制油田数据量、以及传输率,能偶保证数据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满足卫星通信相关协议[3]。进一步了解卫星通信信息的双向不对称性,能够促进带宽接入的稳定运行,保证用户数据获取的需求得到满足。②利用Ku波段卫星室外设备,能够使油田数据信息的传递稳定性得到提升;在油田数据传递阶段,需要利用变频器、或者功率放大器,保证电源设备、以及微处理器都能够稳定运行。通过控制对Ku天线口径,有利于提升信息回传速率,及时解决油田工作所需,满足油田信息数据传输的需求。 4总结 卫星通信技术,为我国石油领域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在油田数据传输工程中,合理利用卫星通信技术,能够有效满足各项生产所需。总而言之,卫星通讯系统的成立,有效的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限制,使油田数据信息可以以更为可靠、直接的方式传送到总部,进而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石油勘探风险。 作者:王博 单位:大庆油田信息技术公司创业分公司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技术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安全事故也不断增加,这就对消防部门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消防现场通信指挥系统是处置各种灾害事故的关键,为使指挥更加灵活,对复杂条件下卫星通信技术的使用至关重要。文章拟就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研究展开论述,以期为现代消防指挥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卫星通信技术;消防指挥 引言 一般而言,与消防相关的紧急事件都具有突发特点,体现在时间和地点的不可知性以及现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在救援活动中,指挥协调各参战力量,以达到协同配合、高效处置的关键在于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和手段的有效运用和高效运行。截至目前为止,消防部门各级、各战斗单元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无线电台、公网电台、移动电话及公网音视频设备来完成,这些手段存在易受环境信号影响、受距离影响等不利因素,通信时有不流畅和对公网通信设施的高度依赖带来了严重的弊病,影响了救援现场尤其是复杂环境条件下消防作战行动的高效运作,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而现代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给指挥系统的完善带来了可喜的发展机遇。 1消防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建设目标 如前所述,高效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不仅是消防部门完成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任务的重要保障,更是完成救援任务的根本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安全事故也不断增加,如四川汶川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甘肃舟曲泥石流及大连油港火灾、青岛地下输油管线爆炸、天津港“8.12”爆炸等灾害事故,这就对消防部门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消防现场通信指挥系统是处置各种灾害事故确保指挥决策高效的关键。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的目标是建立以无线、有线、视频图像传输、基础信息网络、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指挥车为依托的快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遭遇到突发的灾害事故时能够快速开通,及时建立起现场指挥与战斗单元、前方与后方、消防与各联动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各项任务的部署、调整和推进,进而为快速完成应急救援处置任务,最大限度挽救人员生命与财产提供及时、高效、畅通的通信保障。由此可见,在灭火和应急救援行动中通信指挥系统可以看作为消防部门指挥的网络系统,对灾害事故的处置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有关消防信息化与通信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仍有距离,甚至与近邻日本相比仍不能望其项背。在一些突发事故的处置过程中我国消防通信指挥仍存在指挥不灵、组成单一、协同性差等问题。因此,在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的应对行动中,必须依照现行《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建设完善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进一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实现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的安全、可靠、准确、快速。为不断提高消防通信指挥的快速反应与科学决策能力,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架构综合指挥系统,整合运用各种现代化通信技术手段,制定有针对性通信指挥和通信保障方案,同时要明确各级各岗位分工,并通过实战演练增强消防部队之间的密切程度,提高队伍信息化条件下的通信保通能力和指挥应对水平。 2卫星通信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在现代多样的通信技术手段中,卫星通信技术是依赖于人造地球卫星来实现的通信技术手段,它通常通过太空通信卫星来实现。通信卫星的种类页比较多,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按使用领域不同,可简单分为民用通信卫星、国有通信卫星、商业通信卫星、工业通信卫星、军事通信卫星等;按使用对象的不同,通信卫星可简单分为小地区通信卫星、国家与地区通信卫星和全球通信卫星等;卫星通过发射无线信号实现地面站点之间或地面站点与太空卫星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主要有以下突出优点:(1)覆盖范围大。根据天文学知识,一颗静止通信卫星信号可覆盖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三十,可供相距17000km的不同站点直接通信。所以理论上讲,在地球赤道上空的太空中布置三颗通信卫星便基本能够实现全球所有地区的网络卫星通信。(2)通信距离远。由于通信卫星的覆盖范围巨大,其可供通信的距离较其他通信设备更远,且通信质量更佳。(3)良好的机动性。通信卫星是不同地面站点之间的远距离通信载体。卫星能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与各个方向的通信联系,已经成为现代无线远距离通信中的重要手段,在消防指挥中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通信卫星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对于消防通信指挥意义重大。(4)大容量的通信。通常情况下,卫星通信设备较通常的移动设备而言大大扩充了电路容量,满足了传递大容量的高清图片及其他数据的可能,其通信容量较其他设备更大。(5)高质量的传输。通信卫星以其特有的优势使消防指挥不再受制于自然的地形条件、有限的公网设施及各种复杂的人为因素。因此,高质量的传输质量成为卫星通信的一大优势。 3浅谈卫星通信技术在消防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为提高消防部门在抢险救灾行动中的科学指挥调度水平,复杂形势任务条件下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通过卫星通信技术建立太空卫星与各地面站点之间的联系,摆脱对城市公网通信设施的高度依赖,提高指挥调度灵活度,应对大型地质灾害及远离城市救援区域应急救援行动,为消防部门作战行动的指挥决策提供可靠保障。此外,卫星通信指挥系统的计算机化、系统化、网络化也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根据现有的数据分析,一般在大型的火灾救援中,火灾现场情况复杂,地面通信指挥设施容易受到瞬息万变的现场情况的影响,直接影响到现场消防通信指挥。在执行消防救援任务尤其是抗震救灾、野外救援等任务时,往往会遇到公网手段失效、常规无线手段有限等尴尬局面。卫星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通信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完美地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随着灾害现场通信闭塞问题的有效解决,消防通信指挥的效率也必将得到明显提高。消防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包括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两大组成部分。移动部分主要是指地面通信指挥车、卫星通信便携站、卫星电话终端等;固定部分主要包括卫星地面固定站及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消防指挥指挥系统。在灾害事故救援行动中,以卫星通信指挥车为主体的卫星通信指挥系统主要负责保障现场通信指挥和进行现场图像采集,并通过太空通信卫星把包括语音、图像在内的各种数据传递给卫星地面站点,地面站点加工处理后再把数据传递给视频会议系统,实现超远距离的无线通信联络。同时后方的消防指挥中心也可以根据消防实地的其他数据进行远程决策、制定较为完善的调度方案,通过卫星链路、音视频系统搭建的视频会议进行会商、决策、指挥和调度。为满足当前消防救援作战需要,卫星通信指挥系统应向集成化、便携化和多功能迈进,不断适应复杂多样救援现场,满足消防部队快速反应、灵活机动的作战需求。卫星通信指挥系统运用卫星通信技术连接前后方,连接指挥机关和作战单元,及时获取现场信息和应对现场情况,提高了指挥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增强了复杂条件下通信指挥应对手段,为救援现场和后方指挥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消防指挥部门为了保障配备的通信系统高效运作,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消防作战指挥需要,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消防应急通信指挥网络,加强对包括卫星通信系统在内的新技术的应用,加强高精尖设备的维护、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确保在大型事故救援中充分发挥消防部队战斗力,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王晶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公安消防支队 卫星通信论文: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对卫星通信发展的影响 摘要:天地一体化信息网作为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和发展路线,是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正加速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的实施布局。从水利卫星通信发展的内在需求,分析在结构体系、业务组网方式、运行维护管理业务等方面,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将对水利卫星通信产生影响,指出创新、融合、统一是水利卫星通信及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天地一体化信息网;水利卫星通信;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引言 2015年是卫星年,发生了以下卫星“大事件”:8月,北斗系统第18,19颗导航卫星首次实现星间链路建立,标志着我国成功验证了全球导航卫星星座自主运行核心技术;9月,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首次搭载了氢原子钟,同月,我国发射首颗Ka通信技术试验星;11月,40nm高精度北斗导航定位芯片正式,航天恒星了Anovo2.0卫星通信产品,国产VSAT系统首次采用国际标准,同月,“老挝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开创了中国航天“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的国际合作新模式。这些看似各自相对独立的卫星产业事件,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映出我国卫星导航、遥感、通信等领域的“黄金期”已经到来,我国天基系统的基础实力正在显著提高,通过采用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各种卫星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构建星际互联网,将使各种卫星系统的效能实现本质的提升。谷歌,SpaceX,OneWeb也相继宣布投资建设近轨道卫星,用于向全球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已成为国内外运营商都在争夺的新阵地。种种迹象表明,星际组网、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实现已进入倒计时,信息网络正在从地面、空间分割走向一体化[1]。未来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的实现势必会对当前的水利卫星通信网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变革。 1水利卫星通信网的局限性 水利卫星通信网作为保障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应急通信的重要手段,自2009年进行卫星转发器更替及主站改造升级后,经过6年的发展,新一代水利卫星网已初具规模,已入网运行近600个卫星小站,在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新一代的水利卫星网具有DVB-S2、Ku+C双星双波段技术体制,但点对点的垂直服务模式决定了其在技术性能、综合保障能力方面仍存在局限性,为此以水利卫星通信网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实战中的体现为例,分析卫星专网体制本身的局限性。1.1专网的局限性,使得响应时间较长鲁甸地震发生后,水利部信息中心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派出技术人员携带多种卫星终端设备本抵达堰塞湖现场,为小站开通寻址,直至与水利部防汛指挥中心建立通信联系,时间已过24h。而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高分二号”卫星等多颗遥感卫星灾区就已经向指挥部传递了灾区第一手资料。水利卫星应急通信建立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抵达目的地的时间,而灾区如果处在边远山区、道路损毁严重等进入环境条件恶劣地区,通联时间很难得以保证。当水利卫星应急队伍还在“路上”时,灾区信息已遥感至“云端”。1.2与其他卫星专网功能上相互孤立,业务上不能互补在灾区应急保障中,终端卫星小站能够通过水利卫星专网实现语音、视频传输业务,现场视频效果是远超遥感卫星的图片信息,使现场情况更加直观。但随着各领域卫星专网终端设备陆续抵达堰塞湖现场,水利卫星小站的呼通率急剧下降。在这次堰塞湖处置中,除了水利卫星系统,还有来自中央、省、市级电视台的卫星专网,水文水位监测卫星系统,武警水电部队卫星系统等十多种几十套卫星设备,各系统(除水位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相同,都是提供语音、视频传输业务,只是服务对象及传输目的地不同而已。尽管各行业卫星专网固定的组网模式在行业内起到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但站在国家卫星事业发展的角度上,卫星通信专网是卫星事业发展初期,用户需要量低、基础设施少、使用费用高的特定时期的产物。行业间卫星专网系统重复建设现象也较严重,尤其在灾区的应急通信保障中,现场电磁情况异常复杂,极易发生相互干扰。1.3专网功能单一,缺少综合保障能力鲁甸灾区堰塞湖处置过程的应急通信保障任务中,水利卫星专网系统担负的是建立现场指挥部与各方的语音、视频传输业务通信保障任务,而堰塞湖现场水位监测是由地方的水位监测系统完成的。在堰塞湖现场环境突变,需要紧急撤离时,出现了因天黑能见度差、路滑坡陡、几乎迷路的情况,本用于通信保障的卫星终端因体量大、需固定建联的弱点,无法达成与各方的联系,这突显了水利卫星终端功能的单一性、局限性,以及综合保障能力的缺乏。此时,如果兼备北斗导航系统功能,能自动将工作人员当前具体位置及相关信息实时传回,监控中心便能在地图上动态显示监控终端设备及工作人员的具体位置,从而基于电子地图实现对工作人员的动态和可视化路线的规划,起到全方位综合保障作用。现有的各通信系统由于通信体制多样,致使各类通信网均有显著的封闭性,相互间互联互通实现比较困难,制约了现有通信资源效能的发挥,成为应急通信的瓶颈[2]。这些问题,也普遍存在于水利通信网中,制约着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但随着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的实现将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2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的影响 天地一体化通信网是通过各种功能卫星星间、星地链路,将地面、海上、空中和深空的用户和飞行器及各种通信平台密集联合的,比如,地面和卫星之间可以根据应用需求建立链路,实现实时数据的传输[3]。天地一体化通信网会对水利卫星通信网在结构体系、业务组网方式、运行维护管理业务等方面产生影响。2.1结构体系的改变2.1.1空间段当前的水利卫星通信网以2颗通信卫星为空间中继;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空间段是由不同轨道、性能的各种卫星组成的天基星座,不仅具有通信功能,还有遥感、导航、定位等多种功能。2.1.2地面段水利卫星通信网地面段是以固定、车载、便携卫星站等卫星终端,相互独立存在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地面段则是庞大、复杂的通信终端物联网,不仅包括通信卫星终端、遥感、导航等各类卫星终端,还包括有线、短波等各类通信网终端,各类终端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统一调度、互通交互。2.2业务组网方式的改变水利卫星网是水利行业内“点对点”垂直保障组网模式,与其他通信网相互独立,无业务交集,业务模式如图1所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采用“网对网”综合星际云服务保障组织模式,将天基卫星网络和包括水利卫星专网等各行业专网在内的地面物联网进行有机结合,业务模式如图2所示。应急保障中,不论是空间段还是地面段获取的灾区信息都可以汇聚到应急指挥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统一调度,地面任意用户可以按需调用,能让地面物联网最大化辅助卫星网络的工作,使通信保障更完善。2.3运行维护管理业务的改变现有的水利卫星通信网是政府投资建设的,租用星上资源,地面主站系统及小站由政府管理运行维护,运维采用外包服务的方式,运维人员以掌握专网结构组成,主站及小站设备性能、运行指标、故障处理等维护技术为主;未来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不仅是技术手段的提升,而且是多层面的遥感、通信、导航综合应用,是跨领域资源共享与信息综合服务[4],将采用统一的公网运营商管理模式,面向网内所有用户提供服务,普通用户不需要自建主站系统,可直接免费或付费使用服务。这种商业化的公网运营模式,打破了行业卫星专网因自建主站,而需要投入高额建设管理经费的传统模式。因此,未来的水利卫星通信系统作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的子系统,由运营商提供运维服务的模式也将成为可能。运维单位也将因各综合通信组织的需要,由技术型向综合业务管理、各网系组织协调的业务型转变。 3水利卫星通信发展趋势的分析 尽管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之路,还面临研究天基信息处理、空间信息融合、天地系统的交互、地面系统互联互通、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与仿真、安全防护等系统应用效能提升的瓶颈问题,但在政策引导下[5],激光、量子通信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技术壁垒终究会被攻克。水利卫星通信网应制定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主动推陈出新,走创新、融合、统一的发展之路。3.1创新1)应用上的创新。为满足用户对未来应急网络综合性服务保障的需求,创新发展思维,开展多网协同、集成服务的应用研究,构建水利卫星综合应用体系;为满足未来激增的用户对卫星网提出的容量、速率向更高量级的发展需求,开展Ka频段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等应用。2)技术上的创新。未来一体化网络对技术人员提出的不仅仅是掌握最新技术能力的要求,面对庞杂的网系结构,更是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不能满足目前技术服务外包的现状,要培养专业化的在职人员队伍,以创新和应用项目为契机,组织新技术研究、学习,甚至选派技术骨干参与相关国家重大课题项目科研活动。3.2融合未来的一体化网络,是一个星际、天地融合的庞大且复杂的综合网络,注定今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一个重要发展主题就是“融合”。水利卫星网应开展以下2方面的融合:1)行业间融合。2015年11月16日,水利部与交通运输部在北京召开座谈会,进一步深化2部合作[6]。2部都有各自的信息系统,而交通运输部的北斗导航系统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是国家示范工程,2部应该以此为契机,展开在卫星网络上的资源整合和共享,率先展开行业间卫星网络的交流、合作。2)新技术与系统融合。要开展与国内在空天地科技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中国航天科工、中国航天科技、中国电子科技等集团在卫星领域的合作,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水利卫星通信的业务融合,例如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在定位、授时、短报文功能上的特点,扩大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范围,开展公网未覆盖区域的水文测报、地下水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合作。3.3统一未来的地面物联网是各类通信网络如卫星网、电话网、移动网、互联网进行安全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网与网之间、数以百万计的各类终端设备之间能否互联互通得以实现的关键。因此,统一的技术体制、接口标准,对物联网的实现至关重要。要在水利行业内深入开展水利卫星通信系统与其他水利通信网融合的顶层设计和技术体系建设,统一协议标准,构建综合集成的网络信息体系,建立起一套能够实现不同通信系统的集中接入、统一调度、互通交互的物联网系统。 4结语 随着国内遥感、北斗导航、通信卫星等天基基础设施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增速长态势,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将在政策引导下,新技术推动下,得以实现。通过分析,现有水利卫星通信网将在内在需求推动下,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转变现有的组织结构、应用管理模式,改拥有为使用,独享为共享,构建渠道与平台[7],走创新、融合、统一的发展之路,全面提升水利通信网的综合保障、应急处置能力,推动水利卫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水利卫星通信网在多网融合之路已经迈出第一步,实现了水利卫星网和地面语音交换网的互联互通,正在研究开展与武警水电部队在应急通信领域的合作。 作者:刘庆涛 庞镭 杨非 严宇红 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低信噪比编码与解调技术 摘要:本文分析了LDPC码与QPSK的概况,介绍了卫星通信低信噪比编码,同时阐述了LDPC码QPSK解调接收系统硬件平台,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信号接收提供可靠、有效的传输方案,进而为深空探测与通信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卫星通信;低信噪比;编码;解调技术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探测技术与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人类对空间领域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深空通信具有低信噪比的特点,严重影响着接收机的工作,在此情况下,为了提高信号接收的可靠性,信道编码与数字调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二者结合,旨在构建拥有良好性能的接收系统。 1LDPC码与QPSK的概况 数字通信主要是为了传输相关的信息,此时要求各信息应具有有效性。但通常情况下,受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传输信息信道受噪声干扰,此时通信双方需要对传输信息进行处理,方可获得有效信息。为了避免噪声干扰,增加信号传输的可靠性,采用了两种手段,一种为信道编码,另一种为信号调制,前者是指在有效信息中加入冗余信息,后者是指对远距离传输的低频信号进行频谱搬移,借助高频信号从而保证传输目标的达成。 1.1LDPC码 信道编码有效提高了通信系统的误码性能,通过各国学者对信道编码技术的研究,提出了LDPC码,其特定为较强的纠错能力,较低的误码平台、较短的译码延时等。LDPC码作为线性分组码,可采用传统的高斯消元编码方式,虽然此方式的原理较为简单,但需要计算得出生成矩阵,而经矩阵变换后,矩阵原有的稀疏特性则会被破坏。在此情况下,基于具有下三角形式矩阵的编码方式,可采用通过校验矩阵的变化,以此实现编码过程。通过分析可知,LDPC的编码过程主要是借助校验矩阵的变化实现的,此时未辅助生成矩阵,因此,它的运算难度相对较小。同时,经构造获得的校验矩阵呈现出了准循环的特点,此时可进一步简化编码过程,凸显了LDPC码的实用性[1]。 1.2QPSK 现阶段,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中普遍应用的线性调制方式为相移键控,它主要是借助基带信号,控制载波相位,从而保证了信号传输。目前,常见的多相相移键控有二相相移键控与四相相移键控。对于多相相移键控而言,其在信号调制过程中,调制载波相位的取值具有M种可能;对于QPSK来说,它的取值可能有4种,实际运用过程中,常见的相位体系有两种,分别为π/2与π/4。QPSK解调主要是对原始基带信号进行分离,以解调过程是否需要提供载波信息为划分依据,其解调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相干解调,另一种为非想干解调,由于QPSK属于双边带调制,因此,其解调方式仅能够选择后者[2]。 2卫星通信低信噪比编码——低码率QC-LDPC码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火箭卫星技术为人类探索空间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人类空间探索范围日渐扩大的背景下,深空通信技术的重要性日渐显著,它实现了对天空卫星飞行器的有效控制,但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受传输距离、太空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导致传输信号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衰弱。在此情况下,LDPC码的纠错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信道编码的相关理论分析可知,通常情况下,纠错能力较强的码字具有较高的码字冗余度,如果码长相同,此时码率与编码增益呈负相关,即:前者越低,后者越高。因此,与较高码率相比,较低码率的纠错能力更强,但其传输有效性相对较低。同时,在低信噪比的环境下,受噪声干扰,高码率码字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其译码性能会大幅度下降,甚至会出现译码无效的情况。当前,在卫星通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码字为LDPC码,其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与较高的编码增益,同时其借助不同的处理方法,获得了具有较高性能的低码率QC-LDPC码。它采用的校验矩阵结构具有准循环、校验节点优化线性分组码扩展等优点,从而弥补了传统LDPC码的不足,使其译码门限性能进一步提高。对于深空飞行器而言,为了满足其信号传输的需求,要求其符号信噪比应<2dB,在此情况下,要求LDPC码码率应低于1/2。本文设计了具有准循环结构1/6码率的LDPC码,其具有良好的误码性能[3]。 3LDPC码和QPSK解调接收系统硬件平台 QPSK属于恒包络调制技术,虽然其频率效率较低,但其优点为较低的实现复杂度与适中的解调门限要求。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通过研究构建了LDPC码和QPSK解调接收系统。该系统的硬件平台由两块板卡构成,分别为KC705与MFC150,前者嵌入了XC7K325T-1FFG900芯片,以此保证了时序逻辑算法编程的完成,后者嵌入了高频ADC与DAC芯片,以此促进了数模信号间的有效转换。数字接收系统通信链路的核心模块主要有LDPC编码模块、成形滤波模块、数字变频模块、载波同步模块与相位模糊纠正模块,同时利用Modelsim仿真工具便可对此系统进行功能仿真验证,借助Chipscope分析系统的性能,从而证实了该系统的可行性[4]。 4总结 综上所述,深空卫星通信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较弱的传输信号、较低的信噪比与严重的多普勒效应,在此情况下,接收系统急需改进。本文介绍了卫星通信低信噪比编码与解调技术,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具有良好性能的数字接收系统,进而推动了深空探索工作的开展。 作者:高晓燕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572台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网络跨层资源管理方法 【摘要】现阶段,全球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有着逐渐提高的需求,地面的通信网络已远远不能有效满足逐渐增加的多媒体通信方面的实际需求,通过卫星网络来高效及时的传输数据已经变为非常关键的一个解决方法。卫星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就造成卫星网络变为能够有效承载很多全新业务的一个重要载体,这就产生了跨层协议设计的相关思想。该设计方法对之前的分层协议结构的局限性进行了有效的打破,层和层间应该利用跨层交互信息来对网络性能进行有效的优化,有效提升无线网络资源的实际利用率。 【关键词】卫星通信网络;跨层资源管理;无线资源 众所周知,卫星通信系统当中频谱资源极其的宝贵,为了有效满足用户的相关需求,应该运用相对比较合理的无线资源管理的相关算法来进行有效的保障,该管理的具体目标是在相对比较有限的资源之下,为了对网络当中的用户终端有效提供业务质量方面的保障,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在网络的各种业务量的分布不是非常均匀、信道特性因为干扰以及衰弱而造成的起伏变化等相关的情况,对可以运用的资源进行灵活性的分配,进而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进行最大程度的提高。 一、对卫星通信系统跨层设计的思想进行分析 通常来讲,卫星通信系统的协议设计方式基本都是在开放系统互联(OSI)标准之上,一般情况下,OSI参考模型主要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实现开放系统互联所构建的功能分层的模型,这为计算机的互联有效的提供了共同性的基础以及框架,进而为标准的兼容性以及一致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1]。该模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供了功能性结构以及概念性结构,该模型具体将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分成了七层,分别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以及物理层。这样进行划分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具体为:将相对比较类似的功能在同一层次上进行集中,进而对隔层当中的继承以及描述功能进行有效的完成,层与层之间的划分应该有效保证服务描述比较少,跨越边界的交互也应该相对比较少,各层之间的划分应该可以对接口标准提供一定的方便性[1]。在该模型当中,各个层所具有的功能都是相对比较独立的,也就是说,每一层都会对相对上一层进行服务。 二、对跨层资源管理优化目标进行分析 通常来讲,跨层资源管理的实际目标就是在相对比较有限的频谱资源之下来对业务的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不同的服务质量需要对各协调层所具有的功能进行有效的协调,对业务提供满意的服务质量。服务质量能够在网络以及用户两角度来进行描述。站在用户角度,能够将其具体定义成:用户综合评价业务的服务满意的实际程度以及业务服务的性能。QoS表示网络能够提供给用户的实际服务质量,这些参数具体包含丢包率、吞吐量、传输延迟[1]。第一,丢包率:指的主要是数据包在网络当中进行传输时所丢失的数据包和已经发送的数据包总数之间的比值。当网络发生拥塞或者链路发生干扰进而引起衰落时,会导致数据包的严重丢失。第二,吞吐量:指的主要是网络当中数据包的传输速率,能够表示为峰值速率或者平均速率,取决于结点设备的端口速率以及链路速率,同时还包括网络的业务量实际状况。第三,传输延迟:指的主要是在网络当中数据包从源端直接发送到目的端所经历的实际传输时间的具体间隔【2】。导致网络发生延迟的非常关键的原因包括:排队延迟、信道带宽、链路的速度延迟等等。卫星网络当中主要包含两种业务类型,分别是非实时业务以及实时业务,其中,非实时业务主要包含Web浏览、电邮业务以及FTP文件下载等等;实时业务主要包含视频点播、视频会议以及话音业务等[2]。通常来讲,实时业务对延迟非常的敏感,应该运用传输的信息数量来进行描述。一般存在着非常严格的数据包丢失方面的要求,然而,对于一次传输完成不存在时间方面的限制。总的来讲,卫星网络跨层资源管理方法的具体目标是按照应用层所能够承载实际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无线资源的相关限制之下,利用相对比较科学合理的对各层协议功能进行调整,在卫星网络环境的动态变化当中,来对业务的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满足。 三、对卫星通信系统当中的无线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通常来讲,卫星通信系统当中的无线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频率、码字以及时间等。在任何一个角度,卫星通信系统在资源方面都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并且,随着卫星网络支持业务的迅速增加和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这就造成卫星网络提供的服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怎样有效利用有限的无线资源来对逐渐进行增长的业务要求进行满足,已变成急需进行解决的一个问题[3]。无线资源管理是对卫星系统当中的空中接口资源进行调度以及规划。具体的目标是在相对比较有限的无线资源之下,为所有的用户都提供相对比较满意的服务质量。通常来讲,卫星效率资源极其的宝贵,怎样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应该依靠无线资源管理算法。这类算法具体有:数据包调度、接入控制以及带宽分配等相关的技术。下面对这些技术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一,接入控制:卫星网络的信道属于是相对比较开放的媒介,带宽资源也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所有的节点都需要利用竞争来发送数据。第二,数据包的调度算法:卫星通信系统当中的很多全新业务的引入会造成上行路以及下行路线路当中业务量相差非常大,其中下行链路业务是主要的,具体的发展趋势相似于固定的因特网。为了能够有效的适用上面的趋势并对卫星系统当中的下行链路数据的传输速率以及频谱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这就需要有效以及高速的调度算法来作为保证[3]。该算法的主要功能是当卫星包调度算法当中存在很多的业务队列时,根据哪种顺序来调度业务队列来有效保证服务质量。因为卫星信道的高误码率特性以及长延迟造成地面的无线网络当中相对比较常用的调度算法在卫星网络当中会产生性能方面的降低。第三,带宽分配算法:该算法指的主要是在动态或者动态的资源分配的前提之下,将信道资源根据一定的方法向接入节点进行分配,保证节点能够传输数据。现阶段,卫星网络的带宽分配算法主要有根据恒定的速率分配,在连接的初始阶段对传输速率进行有效的协商,在整个的连接过程当中来对速率维持不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卫星网络无线资源管理方法当中的数据包调度、带宽分配以及接入控制等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性的研究。对跨层设计的思想进行有效的结合并给出了全新的思路以及方法,给出全新的研究结论,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魏鑫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卫星通信论文:无线电通信技术对卫星通信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生活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升,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元,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全面探讨了该技术对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的影响,旨在促进整个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广播电视卫星;通信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无线电技术的发展。随着3G向4G的逐步转变,无线技术日趋成熟。可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卫星通信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卫星通信系统能够有效扩大信号的覆盖范围,增强无线信号的强度,在造福于人民的同时,有效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一、目前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无线技术的日益发展为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技术平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便捷高效的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实时动态地了解和掌握相关资讯的变化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更新,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通讯技术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了方便。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通信技术在广泛应用中还存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对其优化和完善。目前,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将有限的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合和优化。尤其是在广播电视卫星的具体应用中,我们要将高新技术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将用户的接入终端进行多元化分类,实现信息资源最大化的共享,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终目的,进一步推动整个广电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的广电信息传播活动中,主要是利用信号进行,电信所提供的也仅仅限于语音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有了更加多元、丰富化的信息需求,三网融合成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我国信息领域,利用三网融合,能够为整个发展提供更为有效优质的信息资源。在目前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我们要充分借助卫星通信技术手段和途径,深入挖掘信息技术的内在潜能,使得信息资源能够最大化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二、无线通信技术对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的重要影响 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其中,3G向4G进行转变,无线通信系统不断进行着改进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卫星通信技术,该技术的发展为整个通信行业提供了导向性的作用。在具体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无线通信技术要把握好卫星通信技术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该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在进行地面信息服务中,不断改进和优化卫星通信技术,进一步推动卫星通信和无线通信业务进行有机统一。随着4G通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加速了国际间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融合,为整个广播电视卫星通信形成了积极地影响。 (一)有利于实现无线通信系统的现代化 通常,卫星通信技术主要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技术进行广泛应用,主要是应用于各类自然灾害中。因此,针对整个无线通信系统来说,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影响。通过与地面网络服务进行统一应用,其信息传播速度和数据传播容量得到的提高,确保信息传播的安全性、全面性、高效性。此外,卫星技术与地面网络服务之间能够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了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两种高新技术的统一和融合,能够实现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电系统也能不断丰富和扩大。由此可见,要想实现和加快4G技术的发展进程,我们要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以及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从而有效实现无线通信系统的现代化的发展愿景。 (二)有利于发挥卫星通信系统的综合效用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更新和优化,卫星空间段通信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通信技术需要明确发展目标,结合自身现实情况,快速融入到现代社会通信信息发展的浪潮中,完善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信息通讯的技术和水平,充分发挥微星通讯系统的潜在优势,最终实现卫星通信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中占据优势,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蓬勃发展。就目前来说,卫星通信技术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制定了以下几个发展方向:一是需要对不同范围和领域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二是确保不同区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连接,实现不同信息资源共享;三是无论处于移动或固定状态,要确保相关用户拥有大容量的网络宽带;四是牢牢把握地面网络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在此基础上对卫星通信系统的容量进行拓展;五是针对端口之间的连接要利用混合通信的相关业务模式,有效提升整个信息数据的定位能力;六是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卫星通信的优势功能,从而有效实现信息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实时性、高效性以及长期性。 结语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为整个广播电视卫星通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在保证现有系统正常运转的同时,有效提升信息传输的质量和速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业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整个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潘海燕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542台102445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测控电量数据方案探讨 1主站系统结构设置 北斗卫星的自动化远程电量测控方案是利用卫星提供的信号通道以实现计量负控终端与多功能电能表的双向远程实时遥测通信。远程自动化遥测抄读方案主要由计量负控终端、卫星通信指挥机、信号接收机等组成,一台通信指挥机可与多只计量负荷管理终端和多台信号接收机联通。卫星通信指挥机又能与多台信号接收机之间通过卫星通信系统进行双向通信,一台信号接收机可实现对多只计量电能表的测控抄读。就目前技术而言,一个计量点只需配置一只计量负控终端和一台信号接收机,如当多个计量点互相距离较近时,也可共用配置一只计量负控终端和一台信号接收机。系统主站与计量负控终端之间通过GPRS无线方式或者以太网有线方式连接,采用计量自动化终端上行通信规约;计量负荷管理终端与卫星通信指挥机之间通过RS485总线连接,采用DL/T645《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电能表与信号接收机之间通过RS485、电力线载波或者微功率无线方式连接,采用DL/T645《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故此,无需修改现有计量负控终端与多功能电能表的通信协议,计量负控终端与多功能电能表的管理流程也可保持不变。 2联接卫星通信协议 北斗卫星通常以短报文的方式进行通信转输,其发送每条短报文都有严格的长度和频率限制,每台信号接收机每分钟只能发送一条短报文,每条短报文的长度少于100字节。目前,卫星通信的资费收取标准仍较高,为了降低通信成本,可对卫星通信指挥机与信号接收机之间的联星通信协议进行压缩及优化处理。联接卫星通信有2种工作模式:①信号接收机定时报送多功能电能表所累计的相关电能量数据;②通信指挥机定时主动遥测读取多功能电能表所累计的相关电能量数据,信号接收机立即响应读取命令并报送相关数据。信号接收机定时遥测抄读多功能电能表所累计相关电能量数据之后,只需将必要的电量数据报送通信指挥机。为了满足电能量曲线数据采集要求,建议以15条短报文(15min)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应定时上报的有关电能量数据项列举部分如表1。 3遥测抄表作业原理 定时报送模式包括3个流转步骤:①信号接收机根据DL/T645规约定时测控抄读电能表所累计的电能量数据;②信号接收机将电能表所累计的电能量数据转换成联星通信协议的短报文,并将短报文及时发送给卫星通信指挥机;③通信指挥机将收到的电能表所累计的电能量数据按计量点、数据形成时间顺序储存在中间数据库中,供主站终端测控抄读。主动读取模式包括3个步骤:①终端向通信指挥机发送电能量数据读取指令;②通信指挥机先查询中间数据库是否已存有应读取的相关数据,如缺相应数据,则将测控读取指令发送给信号接收机;③信号接收机根据读取指令遥测抄读电能表所累计的电能量数据并上报给通信指挥机,通信指挥机再将相关电能量数据反馈给主站终端。 4测控抄读设置方案 卫星的远程测控抄读设置方案如图1所示,可选择某个供电区局或局本部作为计量负控终端与通信指挥机的设置点,信号接收机应就近设置于水电站或专变客户的计量点旁。卫星通信方案的计量负控终端改为合地点的集中安装,更有利于提高主站与计量负控终端之间的通信可靠性。 5相关建议 (1)因采用北斗卫星远程测控抄读方案的建设及运维费用仍较高,对于无线移动信号无覆盖或微弱区域的水电站或专变客户而言,应优先考虑把原有计量负控终端天线更换为户外增强型或将原计量点作适当迁移。对确实无法接入计量自动化系统的水电站或专变客户计量装置,才考虑采用卫星远程测控抄读方案。(2)采用卫星测控抄读电量方案时,对于就近的多个计量点,可共用一台信号接收机,以减少设备投资和运维费用。(3)卫星通信设备的安装要求严格,应充分做好防潮、防尘及防雷电冲击的环境配置。 6结束语 对建于较偏远区域的水电站或专变客户,因其通信网络的信号微弱或无法有效覆盖,会导致水电站或专变客户侧的计量负控终端无法与系统主站及时有效通信,并严重影响远程自动化抄读电量数据的成功率。而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具备了覆盖区域广、无信号盲区等优点,其通信技术可作为偏远区域水电站或专变客户的远程自动化测控抄读发、用电量数据的最优方案之一。 作者:林佩瑜 林伟克 单位:中山供电局 卫星通信论文:WIFI对卫星通信的应用 1引言 无线局域网(WIFI)是目前应用最为普及的一种短程无线传输技术。随着地面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WIFI凭借自身的优势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知与认可,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热潮,无论是企业商务还是家庭生活娱乐都体现出了对WIFI与日俱增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WIFI技术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当前,全球支持WIFI的终端设备越来越多,但是能访问互联网的人口不足60%。尽管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价格不断下降,但是获取互联网服务仍有许多限制,必须在地面不断增加新的WIFI热点,以扩大WIFI网络的覆盖区域和接入能力。考虑到地面WIFI无线网络覆盖区域小、布局受限、安全性低以及成本高等问题,近年来有人提出将卫星通信与WIFI技术结合应用,充分发挥两种技术的优势,利用通信卫星实现WIFI信号的广域覆盖,使WIFI更广域、更灵活地服务于更多用户。根据WIFI技术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使用位置,可以将卫星WIFI系统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WIFI卫星,即利用空间段卫星直接播发WIFI信号,终端或用户可以直接接入卫星,享受WIFI服务;第二类是卫星WIFI,即以卫星为远距离中继传输的手段或通道,通过在地面段卫星终端接收数据、WIFI基站发射的方式,进行热点覆盖提供WIFI服务。对于第一类技术体制,美国在2014年初提出的“外联网”(Outernet)计划是典型的代表,该计划使用WIFI频段,拟在2015年发射数百颗立方体卫星,这些卫星面向地球持续辐射WIFI信号覆盖世界各地,从而免费为全球所有支持WIFI的终端提供无线互联网服务。2015年1月14日,一网公司(OneWeb)宣布计划投资15亿~20亿美元,在距离地球约1200km高的轨道上建设一个由648颗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向地球发送互联网信号,预计2018年投入运行,该星座可提供更快速、范围更广的互联网接入服务。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也宣布,将耗时5年时间投资至少100亿美元建设一个由4000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星座,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这种技术概念初看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其存在诸多技术难点。首先,WIFI标准设计初衷是适用短距离、相对静止状态下的室内高速无线通信。如果在低轨卫星和普通手机终端之间直接进行星地通信,受限于手机终端的接收灵敏度和立方体卫星的体积功耗,远远无法满足WIFI标准所支持的最低通信速率要求。另外,星地距离带来的长时延,低轨卫星高速运动带来的多普勒频偏和频繁切换,都是现有WIFI技术所无法支持的。因此,在不改变现有WIFI协议的条件下,该类体制技术不具备可行性。卫星与WIFI结合目前只能采用第二类技术体制,即卫星WIFI宽带通信系统。通过一套卫星通信终端和WIFI基站,形成服务区内的WIFI信号覆盖,支持覆盖区域内所有的手机、笔记本、台式机等具有标准WIFI接口终端的宽带接入,可实现网络电话、宽带上网、视频、数据传输等综合业务服务。 2国内外应用现状 在国外,卫星WIFI应用主要体现在高铁和民航飞机领域。欧洲于2007年率先在“欧洲之星”高速铁路上采用了卫星宽带接入互联网;日本的新干线于2009年通过卫星实现互联网无线接入;美国高速铁路起步较晚,但从2008年起美国列车的互联网接入均采用了卫星技术。卫星WIFI应用于民用航空领域主要有Gogo公司和卫讯公司(VIASAT)。Gogo公司是目前全球航空宽带连接市场最大的服务提供商,目前,该公司已经为全球超过2000架商用飞机和超过6000架公务飞机提供空中上网服务。Gogo公司合作伙伴包括12家大型航空公司,例如墨西哥航空、美国航空、加拿大航空、阿拉斯加航空、日本航空、联合航空、越南航空、维珍银河等航空公司。Gogo公司可提供2种服务模式:一站式解决方案和特定航线服务。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卫星、地面基站以及混合式方案。卫讯公司主要利用自己的Ka频段大容量宽带通信卫星给航空、海事等用户提供宽带连接服务,旗舰服务名为Yonder。卫讯公司的产品与服务支持全球各类飞机。在商用飞机方面,包括加拿大飞机与列车制造商庞巴迪公司生产的Global5000/XRS/6000等、波音公司的商用喷气式飞机;在政府飞机方面,包括C-130、KingAir300以及部分军用直升机。VMT-1500是其为商用喷气式飞机提供的典型终端,整套终端质量15.9kg,反射器天线口径30cm,已安装在500多架飞机上。对于国内市场,卫星WIFI应用仅仅在民航客机上做过链路试验。2014年7月23日,东航通过通信卫星实现了32Mbit/s的网络接入速率试验,能够满足机上200名乘客上网需求,实现网页浏览、话音聊天和空中购物,或满足40~50名乘客实现视频连线、在线视频播放。中国首个空中互联网产业联盟在2014年第十届珠海航展上成立,包括中国银联、新浪、京东、优酷土豆等企业,这意味着即使你在空中飞行,也可以随时购物、下单和支付。船舶宽带接入目前正在应用推广,而高铁宽带接入应用市场为空白。随着国家宽带战略的实施,我国卫星WIFI应用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3国内市场需求分析 高铁应用领域2013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0.75亿人次,其中动车组运送旅客8亿人次,动车组的年旅客输送量以40%的速度增长,未来将超过铁路旅客发送量的50%。据调查,高铁人群以高话语权、高素质、高收入的“三高”人群为主,在高铁人群里,企事业单位和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所占比重高达33.5%,他们大都拥有良好的职业,在企业中有较高的话语权。高铁乘客出行目的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乘客以公务/商务出差为目的,再加上乘客大多数是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者,导致乘客经常需要在移动中处理公务,引发出上网等宽带通信需求。到2017年,中国的智能手机保有量将增长到7.01亿部,平板电脑的数量将突破4.2亿台,将极大地促进无线WIFI的应用需求。以中青年社会精英阶层为主体的高铁乘客,也是引领时尚的消费者,“处处寻WIFI”、“无处不WIFI”,对高铁移动WIFI有极强的需求。据调查,目前高铁列车上有近50%的旅客在旅程中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各种活动以消磨时间,近75%的旅客有WIFI上网的消费需求。高铁商旅人群平均每月手机话费约300元,其中每月手机话费400元以上者占25%,这部分人群是通信服务的VIP客户,其通信消费能力强,消费积极,因此在高铁上提供高品质的网络接入和多媒体娱乐服务将会有很好的市场效果。据2014年度“中国卫星应用大会”相关报告预测,2015年底,全国铁路动车组列车开行数量将达到1500对。到2017年,全国高速铁路网列车数量将达到1940列,预计宽带需求58Gbit/s。如果采用传统地面移动网络解决,则面临列车高速移动带来的多普勒频移等技术问题以及铁路沿线高密度布基站等工程实施代价问题,卫星WIFI宽带通信系统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国内目前高速铁路的消费能力来看,以低收费的方式导入市场,卫星宽带WIFI服务仍是极具客户吸引力的。以我国高铁的运量来看,其流量收入及相关潜在的市场价值不可估量。“一带一路”海洋应用2013年9月,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旨在建立发源于我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为响应该战略,2014年我国投入运营的中星-11卫星的海洋波束正式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旨在为我国船舶及海上设施提供卫星通信服务,建立海上信息高速公路,为涉海行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我国大部分远洋船舶均可享受到通信卫星系统带来的福利。另外,我国即将开始研制的新一代大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5首发星的应用也将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有所作为,这些都为宽带WIFI卫星通信系统应用并服务于“一带一路”海上信息保障提供了条件。该领域市场主要是大中型渔政、海监、渔船和远洋运输船舶。目前,这类船舶所使用的通信设备主要有短波、超短波、“北斗”、海事以及甚小口径终端(VSAT)等,开展的业务主要包括话音通信、“北斗”定位和短信,以及窄带数据传输等传统业务。随着国家“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逐步推进,互联互通需求迫切,海上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船舶物联网信息回传等应用将越来越普及,必将促使各类航运船舶安装卫星WIFI系统。应用海上卫星宽带WIFI系统,可以方便在船上开展远程监控、视频会议、远程维修、远程医疗等工作,同时还可以使用IP电话、接入互联网,船员可免费与家人、朋友通电话并在网上冲浪;安装在船舶上的主机监控系统,可以实时获取船舶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坐在陆地办公室的人员可直接获取主机数据、油耗数据、设备健康信息等,经数据分析得出可靠的船舶运营决策,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海上随时可能出现各类事故,系统可将船上的实时画面传输至陆地,第一时间形成海路一体联动机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长时间从事远海枯燥乏味的工作,使员工工作激情下降,通过卫星WIFI接入互联网可使所有船员享受网上冲浪,提高工作效率。民航应用领域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使用民航需求的地区也存在明显差异,航空运输是满足人们快速旅行和高速物流的需求。现有高频和甚高频通信系统在民用航空导航、交通空管、飞行运控等航空飞行运管信息传输方面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个人智能通信的广泛普及使用,客舱宽带通信也是潜在的应用领域。而卫星通信与WIFI等其他技术和系统结合,可以为航空公司提供非常丰富的航空信息服务。2015年,我国民航客运量4.5亿人次,预计2020年达到7亿人次。据民航局统计结果表明,民航客运乘客包括商务、旅游和探亲等类型,其中,中高端商务人士占到50%以上,这些乘客对于旅途中互联网接入业务具有强烈需求。卫星WIFI宽带通信的速率可达数十兆比特每秒,能为航空运管提供话音和宽带数据通信业务,也可为客舱旅客提供互联网和实时电视等服务。2012年7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国家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民航局了《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卫星通信实施方案》,这些政策规划的实施都将加快推动卫星通信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对于通用航空市场,据民航局预测,预计未来5~10年,我国需要各类通用航空飞机10000~12000架,通用航空飞机数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0%,通用航空将带动万亿市场规模。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公务飞行、商用飞行、空中游览、私人飞机等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卫星WIFI宽带系统在通用航空领域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4结论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不受环境影响等优势,已经成为地面通信网络的延伸和补充,尤其是应急通信场合和地面网络不易覆盖的区域,卫星通信成为了唯一有效通信手段。相比传统的甚小孔径终端卫星通信,卫星WIFI可以有效降低用户成本和系统维护成本,提升卫星带宽利用率,将成为卫星通信应用市场的新动力。随着Ka频段大容量宽带卫星的发展应用,卫星转发器资费将不断下降,基于卫星WIFI的宽带接入应用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吕强 周志成 李峰 曹桂兴 张杨 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 卫星通信论文: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在卫星通信的应用 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新型通信领域技术发展成为了我国通信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当前的通信技术研究中,卫星通信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成为了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但在卫星通信实际的应用中发现,受到地面信号以及卫星信号的交叉影响,卫星通信信号受到的干扰问题,其数量与类型变得极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卡干扰技术,提高卫星通信信号的安全稳定就成为了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研究中发现,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在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对于卫星通信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因此,结合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与优势,开展了技术应用研究,为卫星通信应用质量的研究提供有力帮助。 1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分析 在实际的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研究中,首先研究了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主要概念与技术特点。这一研究包括了以下内容。 1.1非线性抗干扰技术概念分析 在卫星通信抗干扰实际过程中,非线性技术的应用是一项新兴的抗干扰技术。在实际的通信应用这一技术主要是利用非线性函数原理,对接收到的卫星通信信号开展分析、处理,在信息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通信信号以及干扰信号数据特征,并将其加入到抗干扰数据分析中,为卫星信号接收抗干扰提供数据参考支持,实现抗干扰工作的完成。 1.2非线性抗干扰技术主要特点分析 在实践的技术应用中,将非线性技术与线性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了技术比较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非线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以下特点。 1.2.1非线性技术应用更广泛 随着电子类产品与各种新型通信技术发展,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卫星通信信号的干扰性信号正在不断地增加与变化中。对于这种复杂性情况的出现,非线性技术在应用中比线性技术处理的信号类型更加广泛的特点。特别是对于非平稳信号等特殊的信号类型,非线性技术都可以进行有效处理。这就使得其在实践应用中,对于复杂的干扰信号处理,更加具有优势性也更加实用。 1.2.2非线性技术在信号宽带处理中更有优势 在实践中发现,非线性技术在实践中可以处理的信号带宽更宽。这就使得这一技术在抗干扰实际过程中,可以建立其更多的干扰信号模型,保证抗干扰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特别是随着卫星通信间内部信号干扰情况的增加,非线性技术的应用为特殊性干扰信号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保障。 1.2.3具有线性技术的共同优势 在实际应用中发现,非线性技术不仅具有其特有的优势,还包括线性技术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在信号数据筛选与分析过程中,2种技术的优势都得到了体现与保证,这就使其更加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1.3当前非线性技术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探析 正是因为非线性技术在信号抗干扰因应用中据有以上的特点,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特别是卫星通信抗干扰应用中这一技术已经成为了较为常用的技术内容。尤其是随着卫星通信信号干扰类型以及干扰信号带宽的增加,通信干扰信号模型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针对这些实际技术问题,开展的卫星通信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实践研究就既可以提高卫星通信的整体质量与效率;同时,为通信技术整体发展提供了支持,时实用的技术研究工作。 2当前非线性技术发展探析 在非线性技术实践应用研究中,对其技术应用与发展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当前卫星通信抗干扰实践中,其主要的实践技术包括了以下3类。 2.1高阶谱分析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卫星通信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应用中,高阶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性。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和分析非线性、非高斯信号的过程。在抗干扰过程中,这一技术主要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可以在抗干扰过程中,高阶谱技术能够有效的抑制高斯噪声,起到特殊的抗干扰作用。其次,在技术应用中,这一技术具有高分辨率的特点;同时,可以获取到信号数据的相位信息、能量、相关非线性参数等各类实用性数据,为抗干扰提供数据支持。最后,在抗干扰过程中,这一技术可以很好按照相关处理要求,其他抗干扰技术开展结合式的工作,同时提取出通信信号中更为复杂的特点信息。正因为这一技术具有以上的特点,使其在有更高的应用发展潜力。 2.2自适应滤波与均衡技术在抗干扰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在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应用中,以非线性函数为技术支持,发展出的对接收信号变换技术,对于抗干扰技术发展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在这类技术的发展中,自适应滤波与均衡技术使其最为重要的技术代表。在实际的应用中,这项技术的主要应用如下。技术人员对通信信号进行变换处理,继而在通信信号中筛选出一定数量的正常信号或干扰信号数据。在这一过程中,筛选出的信号数据更加的精准与细化,提高数据信息自身的自适应滤波以及均衡性能,使信号抗干扰恢复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 2.3非线性优化算法对卫星通信抗干扰的作用 在卫星信号抗干扰技术应用过程中,非线性信号处理技术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性作用。但是在技术实践中发现,在信号数据的计算过程中,大部分技术过程中依然采用的是解析近似或者数值计算的方法完成。使用这些计算处理方式完成的非线性计算,很容易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局部极值以及巨大的计算量的问题,继而造成数据计算错误或难以进行的情况出现。正因如此,在非线性数据处理研究中,如何更好的结合非线性数学计算方法,对抗干扰数据计算进行优化处理,就成为了当前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实际研究中技术研究者发现,在数学领域非线性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了蒙特卡洛抽样、贡献因子等内容。在实际的非线性计算方法优化中,这些计算方法的使用很好的降低了非线性技术应用的复杂度;同时,为这一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性的支持。 3国内外技术实践应用现状分析 在卫星通信过程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应用实践研究中,分别针对国内外技术应用实践进行了调研工作。首先在国际技术实践应用中,卫星通信信号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应用较早。如在美国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研究中,很早就针对非线性和非平稳信号的抗干扰问题进行了专项的设计研究工作,并以此为目的提出了HHT变换技术研究理论。随着美国等国家在航天、卫星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对通行安全要求的增加,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部分技术成果已经投入民用领域。在我国的技术研究中,虽然非线性抗干扰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在实际应用领域已经得到了实践研究成果。如在北斗导航系统的卫星通信中,上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就得到了良好的实践应用。这种应用的出现,表明了我国卫星通信中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已经实现了从研究到实践应用的过程。 4结语 在卫星通信技术研究中,通信信号抗干扰技术研究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技术实践过程中,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实际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当前卫星通信信号传输中遇到的干扰信号复杂、带宽较宽、干扰性大等问题,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具有极大技术优势,是卫星通信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程超 单位:南京盛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卫星通信论文:自适应跳频在卫星通信抗干扰的应用 1多频时分多址技术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多频时分多址的帧结构中,会存在很多载波信道,这些载波会根据一定的规律被分成若干个时间帧,而每个时间帧还会被划分成一些时隙来实现卫星的正常通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载波进行通信的速率是各不相同的,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让用户与业务在接入的过程中更加灵活,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卫星信道的利用率。多频时分多址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具备一个非常标准的时间基准,该指标在全网范围内都是统一的[1]。卫星在进行通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控制,如功率、频率以及定时等,这时,网内终端便会根据需求进行时隙跳变,从与之相对应的载波上实现突发通信的接收,而其他时间则固守“岗位”。因此,根据上述特点,多频时分多址技术能够很容易地与跳频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卫星通信的抗干扰目的。 2自适应跳频技术 在现阶段的卫星通信系统中,比较常见的抗干扰方法主要是链路干扰,具体分为上行与下行2种;而以信号特点为基础则可以分为宽带、部分频带、多频连续波以及频率跟踪4种[2]。对以上干扰来说,自适应跳频技术都有比较良好的控制效果,能够有效地对干扰信号进行抑制与削弱。相比于常规跳频,自适应跳频增加了干扰检测装置,安装在系统的接收端,能够实现对信道质量的实时准确的评估,还可以通过自适应的方式,来实现干扰躲避。将自适应跳频技术应用到多频时分多址卫星通信系统中的过程中,一般要通过相应的检测技术,对信道的上行与下行链路进行质量评估,从而实现对干扰的有效识别,与此同时,自动选取最佳的躲避技术来降低干扰[3]。从多频时分多址的技术特点出发,可以通过定时基准来实现相应跳频图案的生成,并以此为基础,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干扰检测技术,以实现对干扰频点的有效躲避。在进行跳频通信时,多频时分多址系统中所拥有的空间时隙会根据一定规律对空间站进行哑数据突发的实时发送,从而对系统中的帧结构与关键帧实现更有效的保护。 3卫星通信过程中干扰检测 想要实现自适应跳频,首先需要运用相应技术,对受干扰信道中干扰因素进行准确实时的估计,当前运用比较普遍的估计方法主要有FFT功率检测、信噪比判别以及误码特性等3种[4]。自适应跳频在通信过程中,其所运用的接收机可以对有效的频点利用以及定时等信息进行精确提取,因此,运用估计速度较快、估计结果较准确的FFT功率检测更合适。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运用另外2种方法对其进行辅助检测,以实现对不可用频点的有效识别。以自适应跳频卫星通信的主要特点为基础,在进行跳频通信时,干扰检测设备会对频带范围内所接收到的所有信噪比与功率进行分析与估计,进而得出与系统内各个频点相适应的干扰检测门限。设备在对数据进行接收的过程中,还会通过FFT对跳频带宽中不符合信号频点的所有功率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受干扰频点的确定。如果跳频的带宽相对较宽,或相应接收机没有足够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可以运用另一种方法进行受干扰频点的确定,即逐频带分析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多频时分多址自适应跳频卫星通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一般其解调器的配置不止一个,其原因在于这种配置方法可以实现大站与小站之间的有效组网,还能够在其接收能力内进行有效扩展[5]。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实现对多载波中绝大多数突发数据的解调,利用自适应跳频技术进行通信时,能够通过多解调器系统中的其他解调器来实现对干扰的检测。 4自适应跳频对干扰的躲避 4.1自适应跳频干扰躲避方式 在自适应跳频中,想要实现干扰的自适应躲避,需要通过2种方式:(1)集中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主要指的是在干扰检测站中,装置干扰检测的相关设备,以此实时检测对应信道的状态,还可以将被干扰的频点下发,下发过程一般在控制或广播突发中[6]。如果入网终端对干扰频点的相关信息完成了接收,那么便可以在跳频频率中,对被干扰频点进行同步屏蔽,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干扰躲避效果。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在干扰躲避过程中,不需要业务站的参与也能够对受干扰频点实现准确检测,另外,整个系统只需要一台抗干扰检测设备,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成本的同时,运用能力更强的设备。(2)分布控制。这种方式主要指的是根据业务站的数量,将干扰检测设备划分成若干份,并将其有序分配到相应的业务站中,在其下行链路上进行干扰频点的检测。通过这种方式,业务站在对突发进行接收的过程中,还能够对下一个突发进行检测,主要是检测其发送与接收频点上的干扰信号,并以此为依据,对干扰进行躲避。该方法的实时性相对较强,如果干扰信号发生变化,该方法能够快速做出相关反应。 4.22种躲避方式的不足 以上2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卫星通信过程中上行链路存在干扰的情况,但针对下行链路干扰的效果欠佳。运用集中控制方式进行检测,不能囊括其他区域业务站中存在于下行链路的主要干扰频点,另外,如果主站中的下行链路受到干扰,其他业务站也不能实现对被干扰频点的使用。运用分布式控制方式进行检测,可能会导致双方在通信过程中,对干扰的检测结果出现偏差,从而造成系统在躲避干扰的过程中出现丢帧现象。 4.3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不足,可以以分布式干扰检测为依托,提出一种与自适应跳频多频时分多址相适应的技术,实现对干扰的有效检测与躲避。在干扰技术中,对于网内的业务站,主要运用的是干扰检测设备与非主调节器进行相关检测,对其信道受干扰情况进行有效分析[7]。其可以在保留分布控制方式优势的同时,将准确的检测结果运用申请突发的方式,向主站进行发送,在主站收到突发以后,会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对上行与下行干扰进行识别。如果识别出来的是上行干扰,则将被干扰频点进行下发处理,前提是要将其放在控制突发中,与此同时,整个网络终端都会在同一时间对被干扰频点进行评比;如果识别出来的是下行干扰,系统会对每一个相关站中受到干扰的频点进行记录,在进行信道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对每时隙的频点进行准确计算,之后以目的站中显示出来的被干扰频点进行时隙的调整与分配,从而实现对干扰的躲避。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调整以后,能够对全网中的干扰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测,并掌握干扰的分布状态,不仅具有较强的实时性,而且不会对其他区域中的业务站产生负面影响。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多频时分多址系统为基础,提出了具有更强抗干扰能力的自适应跳频技术。该技术以分布式干扰检测为依托,可以对整个网络中的干扰分布状态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卫星信道中上行与下行链路的相关干扰进行高质量躲避,并提升其频谱的干扰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干扰对通信系统的负面影响,是当前非常好的一种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 作者:孟祥辉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局五四二台
石油化工工艺论文: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工艺的分析及研究 前言 石油化工在世界大范围开采和应用,促进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可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只是侧重于石油化工的开发和利用,忽略了其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的含油污水中的石油类主要由浮油、分散油、乳化油、肢体溶解物质和悬浮固体等一系列物质构成,其中的有害成分较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对于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具有较大的伤害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严重的石油化工废水排放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或地区的平衡发展。因此,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石油工业废水排放技术的应用,保障生活生产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石油化工废水的特点 石油化工企业是以石油或天然气为主要原料,通过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加工方法,生产各种石油产品、有机化工原料、化学纤维及化肥的工业。各种成分的物料在这里加工、储存、装卸、输送。一旦发生火灾,导致容器和管道破裂,物料就会泄漏出来,石油化工废水排出来的时候,河流及农田就会被污染。石油废水的排放石油从地底下开采出来后,就会经过脱水等处理后就会进入到集输管线中,之后才能送到炼油厂或者是油库中,还要在油库中进行再次的脱水以及脱盐处理等措施,但是当原油中含水量小于或等于某种数据时,之后才能今日到减压的装置中去,这其中就会产生一些重油和渣油。。每次的深加工都会产生一些石油化工的废水,这些废水的处理是进行安全生a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加工的过程中,都要把石油化工的废水运用比较实用的技术进行处理,也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也要提高处理的能力及技术。 石油化工废水的基本特点:污染的水源扩散的特别的快。由于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在再次加工的过程中才可以应用,因而其用水量与石油化工加工时实际用水量有关,而石油化工的加工实际用水量也与石油的加工数量有关。当加工的石油比较少时,产生的石油化工废水量就比较少。当石油加工比较大量时,石油加工过程中实际用水量就大,产生的石油废水也就多;当石油严重需要时,企业内石油加工设施不能满足石油量的需求时,需要动用企业外部石油加工设施,此时产生的石废水就特别的多。污水中污染物组分复杂。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种类繁多、化工装置千差万别。不同的化工装置、不同的工艺流程、石油化工发生的不同位置的泄漏时,石油化工废水中污染物的组分都会不同。物料泄漏量不同,石油化工中污染物的浓度也会有很大差异。时候化工具有区别于其它形式污水的特点,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污水,它都存在着收集与处理的问题。 二、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工艺简析 从石油化工废水的产生过程来看,其产生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在再次加工时才会产生;其二,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在物料泄漏并混入正常的无污染水时才会产生。所以,石油化工废水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收集及处理,就会流入到下水道中,也就会进入到河流和湖泊中,这样就会使地下水和地表水都会遭到污染。 首先,石油化工废水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危害影响特别的大。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的环保法规,石油化工企业应该做到废水的清除及分流的处理措施,也就是说石油化工废水应该从没有受污染的水中分流出来,所以石油化工废水的收集与处理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对石油的需要,就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加工过程中含有有毒物质的企业,也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其次,针对石油化工废水的一些特点,在将其送入污水处理厂之前,也应该十分的注意,石油化工废水在被送入到污水处理厂之前,必须进行废水的检测工作,查看被污染的程度。石油化工的废水池也是有一定的容积量的,如果石油化工废水能够被回收利用时,必须考虑回收利用。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不会被污染。 另外,含油污水的产量大,涉及的范围广,如石油的开采,石油的炼制、和石油的化工、油品的储运。邮轮事故、轮船航运、车辆清洗、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过程中都会产生石油化工的废水。在当今现代,有一些油水的分离技术。这样就可以使石油化工的废水能过滤在利用。比如重力分类法、空气悬浮法、过滤法、超声波法等技术。油水分离技术是当前处理含油污水的关键技术之一,上述方法各有不同的范围,应根据不同种类油的性质和不同的水质要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上各种处理单元在含油废水处理中并不是单一出现的,因为废水中的油粒多数同时存在集中状态,很少以单一状态存在,所以含油废水处理采用多级处理工艺,经多单元操作分别处理后方能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 三、结束语 石油化工工程的的设计中应该多考虑些废水的收集及处理问题,建立石油化工企业废水处理厂及过滤重复在利用,发展适合石油化工废水特点的新的处理工艺和技术,如用空气悬浮法等处理石油化工废水具有很高的效率。因此应该重视石油化工的废水处理及回收在利用,这样才能保护我国的生态发展。 石油化工工艺论文:含油污水处理和回用水处理工艺设计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分析 摘 要:企业重视对石油化工废水的回收和处理,阐述了石油化工企业废水的产生和特点,对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新进展做了简单介绍,并对石化废水处理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新处理技术的发展 石油化工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关系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随着经济的发展,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生产工艺不断改进,产品的数量种类越来越多,石油化工废水中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复杂,同时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离不开用水,生产量和用水量成正比,因此石油化工废水水量越来越大,处理难度越来越大,人们需要更加关注石油化工废水的回收和处理,改进传统的处理工艺,开发新的处理技术。 1 石油化工废水的特点 石油化工工业是以石油或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经过化工过程而制取各种石油化工产品及副产品的工业。主要有石油炼制、化纤、化肥、塑料、合成橡胶等多个行业组成。涉及到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石油化工企业的大量生产,会排出大量的石油化工废水,石油化工废水未回收处理或不达标排放排出来后,河流及农田就会被污染,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包括:(1)石油废水的排放,石油从地底下开采出来后,就会经过脱水等处理后就会进入到集输管线中,之后才能送到炼油厂或者是油库中,还要在油库中进行再次的脱水以及脱盐处理等措施,但是当原油中含水量小于或等于某种数据时,之后才能到减压的装置中,这其中就会产生一些重油和渣油。(2)每次深加工都会产生一些石油化工的废水,这些废水的处理是进行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加工的过程中,都要把石油化工的废水运用比较实用的技术进行处理,也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也要提高处理的能力及技术。 石油化工废水的基本特点:污染的水源扩散的特别的快。由于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再次加工的过程中才可以应用,处理。大量的石油化工废水,由于石油化工产品种类繁多,化工处理工艺千差万别,石油化工设备参差不齐,石油的利用率有高有低,使石油化工废水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差异很大,区别于其他污水的特点,其理成本高,大量的化工废水要求企业生产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建设,使企业的利润空间下降,因此石油化工废水收集和处理一直是石油化工企业的需要解决的难题。 2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工艺简析 从石油化工废水的产生过程分析,石油化工废水的产生基本有两种途径,(1)石油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2)生产、运输过程中泄露的油料混入正常的无污染水时产生的废水。所以,石油化工废水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收集及处理,就会流入到下水道中、河流和湖泊中使地下水和地表水都会遭到污染。 1)石油化工废水的收集与处理十分重要,由于石油化工废水的产生量大,有机污染物成分复杂,特别是加工过程中含有有毒物质的企业,废水一旦排入下水道、河流和湖泊中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也就是说石油化工废水应该从没有受到污染的水中分流出来,做到雨污分流,严厉打击偷排漏排企业,对废水进行收集集中处理,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收再利用。2)石油化工企业在厂区要建有废水池,对产生的石油化工废水能够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排入污水处理设施中,经过隔油池、气浮池、生化池、过滤消毒后达标排放。同时监测废水的污染物程度,来调节污水处理设施的工艺参数,达到好的处理效果,降低处理成本。3)由于石油化工行业涉及的范围广,产生大量的石油化工废水。肺水肿含有大量有机物,如果能对这些废水进行回收利用,可以降低企业污水处理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在当今有一些油水的分离技术。这样就可以使石油化工的废水能回收再利用。比如重力分类法、空气悬浮法、超声波法等技术,油水分离技术应用于油污废水处理,根据水质的成分,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废水中油类污染物多数处于集中状态,不是单一状态的存在,因此,油污废水处理要采用多种处理方法结合,多单元操作分别处理后,对有机物进行回收,对分离后的达标水进行排放。4)应用新技术,提高石油化工废水的处理效果,降低处理成本。 目前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主要有物理化学法、生物处理法和两者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是对目前一些较传统技术而言有效地技术进行一下介绍。 (1)生化处理技术改进。目前含油废水处理普遍使用“老三级”除油工艺,即隔油-一级气浮-二级气浮-生化处理,人工固定化工程菌除油装置将工程菌放入废水中,吸附在活性炭中,以水中的有机物为食物,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而使有机物被去除。完全替代了二级气浮工艺,较传统工艺降低了成本,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2)物理化学法改进。膜处理技术的发展对废水的处理有重要意义,随着膜技术的不段进步,膜具有多样化、高质量、低成本的特点。对石油化工废水用超滤膜一级处理―反渗透膜二级处理,处理后的水回用循环水,此方法维护方便,工艺流程简单。 (3)生物膜法。在生化池中投入填料,在好氧的状态下,微生物构成的生物膜吸附到填料上,由于石油化工废水污染物成分复杂,对微生物的冲击比较大,生物膜法可以提高微生物的耐冲击能力,由于生物膜的附着面积较大,从而提高有机物污染物的去除率,提高处理效果,降低处理成本。 3 结语 近年来各类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处理方法也越来越多。但上述方法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研究,确定适合的工艺。由于受到废水成分、油分存在的形成、回收利用的深度以及排放方式等多因素的影响,如果只使用单一的处理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将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多级处理的工艺,从而实现良好的除油效果,使出水水质达到废水排放标准。但是,废水的末端治理只是治标不治本,必须从根本上找到污水产生的原因,从源头遏制住废水的产生。 石油化工工艺论文: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蒸汽管道配管设计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得到快速提升,石油化工业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在石油化工工程中,蒸汽管道配管技术对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许多不同用途和不同压力等级的蒸汽管道存在于石油化工的装置内,其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本文主要围绕石油化工工艺概述,重点分析了管廊上的蒸汽管道布置以及蒸汽支管的设计安装,以期能为相关设计需要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艺;蒸汽管道;配管设计 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石油化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石油化工工艺装置中,将石油作为天然原料,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化工产品。蒸汽管道作为石油化工工艺装置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公用工程管道中起到了枢纽作用,蒸汽管道包括两大重要部分,一部分是蒸汽管道,另一部分是蒸汽凝液管道,其同时具有高温和汽液两相流,促进了蒸汽管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想要使蒸汽管道设计具有合理性和安全性,不仅需要对蒸汽凝液管道配管和蒸汽管道的匹配设计进行充分考虑,而且还要对蒸汽管道的总体美观程度和经济效益有所兼顾。另外,需要按照蒸汽管道的应力计算要求,将与之相匹配的蒸汽管道科学设计出来。根据以上的要求,想要使生产效率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得到有效提高,要求技术人员对蒸汽管道配管设计熟悉掌握,从而确保设计出安全、节能、环保和经济的蒸汽管道。 1 石油化工工艺概述 所谓的石油化工工艺,一般是指将自然界天然原料如天然气、石油等材料通过物理化学的相关方法提纯制取,从而形成化工产品、石油产品以及相关的工业产品。在石化企业发展中,蒸汽管道配管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是其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安全隐患的存在逐渐凸显,不断攀升的工业事故和交通事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同时存在各种各样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在进行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设计中,研究和处理蒸汽管道就显得极其重要。 2 管廊上的蒸汽管道布置 通过对1000kt/a乙烯装置进行研究分析得知,该装置有五条管廊,两纵三横排布。其中三个横管廊配置的管廊为四层,与管廊配管设计要求相结合,物料管道设置在管廊一、二层,公用工程管道设置在第三层,仪表电缆槽板、电气以及火炬设置在第四层。一般情况下第三层布置的蒸汽管道。1000kt/a乙烯装置具有较大超高压力蒸汽管道、压力蒸汽管道、低级压力蒸汽管道和中等压力蒸汽管道四种压力等级蒸汽管道。按照布置的要求和材质特点,管廊上的蒸汽管道布置的压力等级布局需要满足以下三个特点。 (1)设计管廊上的蒸汽管道,需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管道结构、所处地势环境以及蒸汽管道的实际情况。需要尽可能的靠近管廊的一侧安装蒸汽管道,合理安装使用“π”形补偿器,能够使管道内出现的高温膨胀情况达到很好的吸收。由于在高温下波纹管膨胀节可能会出现变形的情况,因此波纹管膨胀节禁止在蒸汽管道的设计中使用,在安装设计“∏”形补偿器时,需要按照管廊的建筑结构进行统一规划,将安装设计切实做好。在“π”形补偿器安装时,如果管道具有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排热需求,则要求管道的直径变大,需要设置在管廊的外侧,靠近管廊支柱分担荷载;相反,管径如果具有较小的排热量,则需要设置在靠近管廊的内侧。 (2)将蒸汽管道设计安装在多层管廊空间时,需要综合布局,与蒸汽管道的空间布局特点相结合,可以在对管道进行设计时通过三层结构进行,分别为“上中下”。在石油化工工业生产制备中,大量可排放的高温蒸汽会在此过程产生于蒸汽管道中,进而造成管道出F管道内凝液的情况。想要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设计蒸汽管道时需要对管道设计安装的位置进行充分考虑,将排液装置安装在管道的一侧。不过由于在管道内蒸汽凝液处于流动状态,当管道内的压力发生变化时,蒸汽会因为压力的降低而再次出现,当出现汽液混流时,假如无法通过排液设施将液体及时排出,则可能会再次出现管道裂缝,严重时出现会有巨大的安全隐患出现。 (3)如果在布局设计蒸汽管道时,其与相关的仪表电缆线或电器在同一侧布局,则需要对蒸汽管道中的最大温度进行有针对性地掌握,同时进行深入研究总结。通过长期实践能够看出,如果使用将蒸汽管道与其他公用管道隔开的方法,不但可以使管道与管道之间保持分离状态,而且各自运行互不干扰正常工作,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对企业有利,能够使每种管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这样的管道布局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不但确保在生产和生活中蒸汽管道的安全性能够有效提升,而且使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3 蒸汽支管的设计安装 蒸汽支管设计安装在蒸汽管道上时,需要将支管部分从蒸汽管道主管顶部接出,就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设计而言,将切断阀设置在支管上时,需要从蒸汽管道主管的水平管段位置出发,使用切断阀在蒸汽管道主管的水平管段上方连接蒸汽管道主管和蒸汽支管。为了使设计安装工作者操作及安装的实用性得到满足,在安装时尽可能的简化工艺,需要在设计布局切断阀时,在合适的位置安装切断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消防、吹扫以及灭火等用途的综合考虑,石油化工工业需要从安全排气的角度出发制定蒸汽支管的设计要求,蒸汽支管不允许连接蒸汽透平、再沸器等发热装置的排气管道。在设计安装蒸汽支管时,支管的安装位置应靠近“π”形补偿器的两侧,而在移动过程中, 蒸汽支管不应限制主管。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叙述能够看出,在对蒸汽管道进行施工时,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安装,不但能够使蒸汽管道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使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而且能够使蒸汽管道的安全性不断加强,进而推动蒸汽管道的作用正常的发挥,使其能够长久优良地运行。 石油化工工艺论文:石油化工工程中工艺管道安装施工分析 摘 要:随着近几年来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工程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开始强调工程工艺管道的安装正确性,增强了对焊接、防腐以及阀门安装等细节性环节的重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工艺管道安装的质量。针对不可忽视的细节性问题,需要做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否则会产生石油化工工程的建设问题,因此,本文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研究分析石油化工工程中工艺管道安装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石油化工过程;工艺管道;安装施工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产业也在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然而,石油工艺管道的安装与施工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化工管道材料很容易腐蚀,另外,随着有经验的施工人员的退休,年轻的安装施工人员对于图纸和阀门安装缺乏正确的认知,这些都会导致石油化工管道安b出现质量上的问题。这要求更多的相关部分加强对安全性的管理,采取相关的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石油化工工程工艺管道的安装施工质量,进一步实现石油化工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 石油化工工程中工艺管道存在的安全隐患 1.1 缺乏对图纸和材料的严格管理 理论上讲在石油化工工程工艺管道安装之前,都已经事先绘制完成了管段线或者是单线图图纸,并且还需要经过相关监理部门的审核,倘若审核没有问题施工单位需要自己全面审核一下,最终根据图纸开展管道的安装。然而,现实却是由于施工单位以及监管部门的审核不力,仓促就完成了审核,导致出现管道设计与现实不符,以至于管道在安装与施工过程中或大或小的出现各种问题。另外,监管部门因为对材料采取的是抽样审核,或者是跳过不做检查,从而导致了材料不合格的情况多次发生,加大了工艺管道安装施工的风险。 1.2 焊接过程在管道施工过程中也存在严重问题 焊接,作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步骤,涵盖了许多力学方面的知识。如果焊接人员在焊接过程中缺乏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力道没有符合标准,就会导致焊接质量的严重下滑,更有甚者导致管道破解,引发石油泄露或者是其他重大事故。另一方面,如果焊接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标注编码进行焊接,那么就会导致焊口工艺和管道性能不一致,导致管道无法做到真正使用。由此可见,焊接问题应该引起工艺管道安装施工单位的额外关注。 1.3 管道防腐问题明显 在工艺管道安装与施工过程中,管道防腐作为一项重要的环节也不能够轻易忽视。只有做到有效的管道防腐,才能够较好地保证管道不会被石油内的腐蚀性物质腐蚀。然而,目前现有的工艺管道安装施工过程中,许多施工单位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往往会偷工减料来节省成本,更有甚者会使用那些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防腐材料进行防腐或者是减少防腐材料的涂层。当腐蚀问题出现后,也没有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而是放任管道的继续腐蚀,可见,这一问题也需要在工艺管道安装施工过程中得到格外的关注,避免发生重大事故。 1.4 不到位的阀门安装存在隐患 除了上述探讨的几个问题之外,阀门安装问题也不能忽视,其在安装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例如,施工人员在安装水平阀门的过程中,未能做到水平安装而是无意地完成了向下的安装,导致阀门未能正确安装。另外,对于那些需要重量较大的阀门来说,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借助其他工具进行辅助,比如吊机,但是针对小型阀门并不需要,可是由于小型阀门对吊机的使用,导致阀门安装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的产生可以归因于安装人员缺乏足够的经验,不能够做到阀门的正确安装,针对那些不注重细节,缺乏相关经验的安装人员来说,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培养,倘若不加以重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事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针对潜在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关的策略 2.1 对设计图纸与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 既然管道安装的前提是审核相关的设计图纸,那么就要做到严格地审查,保证管道安装施工的细节问题做到良好防范,避免因设计图纸问题而导致工期的延长。对此,监管部门需要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对管道设计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查,判断是否符合现实管道,另外,还需要加大对管道质量的审查,检查管道的安装是否与图纸一致,确保设计图纸与现实管道的真实情况相一致。另外,针对材料审核的不力,必须采取相关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于每一批安装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调查,避免材料不合格的情况。对于材料不合格的情况,要做到不使用,并让供应商提供相关的赔偿。 2.2 对于焊接管道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 焊接对于石油化工程工艺管道安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在安装与施工方面都要做好相关的焊接工作。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取相关的措施,施工部门需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焊接标准与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对于那些不合理的操作要尽量规避;对于焊接后的每一个管段,都需要及时对其做好相应的标注;在完成相关的焊接工作之后,管理人员必须仔细检查每一个焊接口,对于焊接的质量也要做到严格的检查,对于焊接口的情况也做到合理地观察。在完成焊接检查之后,检测人员需要对检测的内容做好及时的质量评价,只有焊接质量达标以后,才能够对焊接的部分加以使用,否则还需要做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工。 2.3 加强检查阀门安装的力度 对于石油工艺管道安装过程中的问题,如阀杆向下、错阀等问题都要做到高度的重视。因此相关部门在工艺管道安装与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到各种针对阀门安装细节的检查:对于阀门所处的位置要加以明确,针对阀门的操作便利性以及以后的维修便利性都要考虑在内,对于手轮间的距离要格外的注意,不能够小于100mm;对于较大的阀门安装,仍需要注重阀杆不向下,避免出现阀杆掉落砸伤人的情况;对于防止管道间距离过大的情况,可以采取错开阀门进行改善;在安装水平明杆式阀门时,要格外的注意阀门开启空间能够满足工作人员的同行。除此之外,安装阀门的过程中,对施工人员需要适时的题型要查看阀门型号与规格,在管段图上标记好。尤其是对于单向阀方向,要重点的标出,避免出现单向阀装反的情况。 2.4 针对管道防腐切实落实相关措施 由于很多化工工程建设都是在酸碱化情况比较严重的区域进行,而在这些地区又拥有大量腐蚀性比较强的物质,如果管道不能够做到良好的防腐措施,那么在安装后没经过多久就会容易遭受腐蚀物质的侵蚀,引发化工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因此,在安装管道之时就需要将管道的防腐问题考虑在内,主要措施具体体现在:在施工时要做好实地的勘察工作,切实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确保管道表面没有遭受腐蚀的影响,没有油污黏着的情况,然后可以通过喷砂除锈的操作流程来进一步加以防范。此外,对于管道表面粗糙情况也要格外加以关注,在涂料正式涂好以后,选择适当的玻璃布将其缠绕,从而保证其表面能够平整而没有凹凸情况。另外,还需要对下道面进行油漆的涂刷,为的也是防止腐蚀,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涂刷的过程中需要将玻璃布的每一个网眼都用涂料灌满,在防腐工作完成以后,相P的管理人员还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相关的检查与监督,从而及时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2.5 完善石油化工工艺管道的布置方法 在整个工艺管道的安装过程中,石油化工工资管道的布置成为整个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整体上讲,管道的布置需要严格按照管道的《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规范要求来进行,即便是存在特殊的情况,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在通常情况下,最佳的方法便是采取架空敷衍的方法,而对消防水和冷却水管则可以采用埋地敷设的方法。针对低温管道的布置,施工单位还需要充分考虑到管道的柔韧情况,防止管道在振动过程中发生断裂的情形,当然,在此过程中还是需要尽量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 3 结语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已知石油化工工艺管道在安装的过程中,环境、工程的要求都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旦出现相关的问题就很难解决,由此可见,工艺管道的安装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在安装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把关才能有效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石油化工工程工艺管道的安装顺利进行。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石油化工工艺管道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常见安全隐患以及石油化工工艺管道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中常见隐患的处理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石油化工工艺论文:石油化工工艺及废水处理分析 摘 要:我国经济在飞速的发展,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而且石油化工行业在经济的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石油化工运转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因素,废水就是影响着石油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因素,石油化工行业要想得到迅速的发展,就要将废水处理工作做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石油化工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具体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石油化工工艺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进行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工业废水,需要及时的对这些废水进行处理,否则就会影响着环境。石油化工中的废水比较多,这样废水中的物质就会比较复杂,导致了污染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石油化工企业需要对相应工艺进行处理。本文就是对石油化工工艺及废水处理进行分析,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1 石油化工工艺的流程 1.1 原油的预处理 原油就是指油田在开采之后,送入到炼油厂加工之前的石油,这种石油就是原油,原油有着较高的水分和盐分。从盐分的角度来说,这种石油的内部会有着氯化分子。这些分子导致原油加工设备被腐蚀,因为原油加工的设备中,必可避免的会用到金属设备,这样金属设备就会与原油中的氯化分子发生一系列的反应,而且会在机械的内部形成众多的有害物质,这些友有害的物质就会对石油的利用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原油加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减少其中的水分和盐分,从现代化石油处理工艺来说,使用比较广泛的就是将盐分相对比较低的比较新鲜的水加入到原来的原油中,这样原油在加工的过程,盐分就会减少,除此之外,还要将原来的盐分充分的溶解掉,在破乳剂的反应下,和高压的电厂进行合理的融合,这样原油中的水分就会进行汇总,也就会在原油中被分解出来。 1.2 常减压蒸馏 常减压蒸馏的方式主要就是利用物理原理中的常压和减压的蒸馏方法来对原油进行处理,这一项工艺在使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原理比较多,而且有很多成型的油都是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加工从而得到原料的,还要使用添加剂进行精细的调制。这种工艺又被称作是一次加工。常减压蒸馏法主要就是利用原油中的柴油、石脑油和煤油中的馏分作用,这样就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提高内部的承载能力,这种方法也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具体的方式如下: 1.2.1 对油品进行调整,这一调整是小幅度的,还要对蜡油进行充分的分剥,这样馏分就会减少,从而对油品进行了充分的加工,馏分也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提高了氢裂化原料的质量,满足了相应的需求。 1.2.2 生产中产生的一些渣油一般是在焦化原料中使用的,有一小部分是在氢加工的过程中使用的,使用渣油还可以对相应的馏分进行改善,其中的深度也可以进行充分的调整,在原料的质量上得到了提高,装置中的原料也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样在生产的过程中,是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的。 1.3 催化以及裂化 这一项工艺使用的基础就是热裂化的加工处理,不仅仅要对原油的深度进行充分的加工,还要保证油品的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对原油进行相应的转变,具体就是要将原油转变为轻质的燃油,针对这一工艺来说,主要是分为催化剂、裂化、油催剂二次利用等方式对原油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充分的分剥。这三个方面在利用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原油加工的深度,对经过催化和裂化所得的一些产物进行分馏处理,就可以得到液化气、重质馏分油、汽油和柴油。在进行再次加工的过程中,催化及裂化的方法占有重要的比重,从中国原油的现状来看,我国未来的重油轻质化和相应的汽油生产技术仍然离不开催化及裂化。 1.4 催化重整 催化重整工艺是在H2和催化剂存在的基础上,经过了烃类的一些重排反应,对常压蒸馏中获得的油转化为有着比较高的芳烃重整汽油的过程。重整工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原料的预处理,另一个就是重整,催化重整在西方国家应用比较普遍,占了整个汽油池的1/3。在不同的温度下,馏分经过催化重整会产生不同的产品,80~180℃馏分的产品是高辛烷值汽油;而60~165℃馏原料油的主要产品芳香烃类如苯、甲苯、二甲苯。其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490~525℃,反应压力为1~2MPa。催化重整在炼油中的作用主要有3方面的功能:(1)能把辛烷值很低的直馏汽油变成80至90号的高辛烷值汽油。(2)在重整过程中的产生大量的芳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3)可副产大量廉价氢气可作为炼油厂加氢操作的氢源。 2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 2.1 物理法 2.1.1 隔油法 隔油是处理石化废水的基础工序之一,该方法是通过隔油池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做初步的沉淀。隔油法的隔油形式有所不同,隔油效果也不相同。研究表明,斜板隔油法的效果相对较好。 2.1.2 气浮法 在石油化工废水物理处理法中,气浮法具有高信赖度,它通过小气泡吸附废水中悬浮物,此处理方法较为科学,没有二次污染的危险,成本低廉,因此是值得认可的一种物理处理方法。 2.1.3 吸附法 吸附是通过利用固体物质多孔的特点来吸附废水中的杂质,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因此一般选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废水效果好,但其成本高且活性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吸附方法和絮凝及臭氧氧化方法结合运用。如:纤维活性炭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陷,所以吸附方法需要和上文提到的絮凝和O3氧化方法结合运用。 2.2 化学法 絮凝技术可去除乳化油和溶解油和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而被广泛应用于石化废水的处理。絮凝是在水中加入絮凝剂使废水中胶体颗粒受到破坏,被破坏后的胶体颗粒相互碰撞和聚集,经过絮凝所形成的物质更加容易被从废水中脱离出来。在实际废水处理的操作中,通常会联合吸附和气浮等方法使用絮凝技术。 2.3 生物法 厌氧法是在指无氧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协调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CO2和甲烷。由于石油化工废水的COD浓度较高且可生化性能差,通常对其厌氧预处理以提高废水在后续处理的生化性能。厌氧法具有操作简便、造价低、污泥产量少等优点,其缺点是操作不够稳定、处理的时间较长。常用的厌氧处理技术有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厌氧固定膜反应器等方法。 3 结论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化工工艺技术和设备技术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重点结合石油化工加工工艺的特点对石化废水的处理技术进行详细的概述,目的是促进石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石化工艺技术发展和石化废水的处理提供建议。 石油化工工艺论文:试析石油化工工艺管道的安装技术 摘 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石油化工业的快速崛起。众所周知,石油化工业是一项具有高危性、工作环境恶劣、对从事人员来说比较艰苦的行业。而且石油化工产品中的某些化学元素还可能通过挥发等渠道进入人体,对人身健康产生危害。鉴于石油化工业的高度危险性,对其施工技术的要求也更苛刻,而石油管道的安装铺设也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将通过对石油化工工艺管道的安装技术,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对石油化工工艺管道的安装工作,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艺管道;安装技术;分析研究 石油化工工艺管道的安装,是石油输送工作的基础。其安装质量的高低,对于石油化工设备的正常运行产生直接影响。而在管道的安装工作中,由于涉及到较多的工艺,而且工序较为繁复,输送介质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的高危害性,如果输送物质发生泄露或者产生爆炸事故,将对整个工程的工作人员和社会产生因此不可估量的灾难和损失,对此,工作人员在石油管化工工艺中,对管道的安装工程,需要重点关注。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管道的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措施,应该有个初步的了解和判断。 1 管道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在管道安装前期,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熟悉管道设计图纸安装使用说明书,之后就工程的详细内容、工程量等进行开会讨论,确认各个部门的任务目标后,制定管道施工的技术方案,还要组织讨论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同的问题及突发情况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在确保整个工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上,工程管理人员还应采取分段检查的措施,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对其施工工艺及其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成立检测小组,并做好检测记录的准备工作,之后再和有关技术人员交涉核查,确保工程的安装过程没有任何遗漏之处。 2 石油化工工艺管道的安装常见问题 2.1 管道的制作 管道制作是整个管道安装工程的基础,其质量的高低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管道在石油化工业中的作用是将不同工艺设备进行有效连接并使其能够正常运转。因此,在关于管道的制作工艺上,工程人员要对其质量严格把控,做到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检测并实时记录在案,尽力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几率降到最低。 2.2 管道的焊接 石油化工工程中管道的焊接对管道安装质量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工程质量的高低和在未来工程投入使用的性能好坏。管道的焊接方法很多,主要有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氩弧焊、钎焊和压焊等焊接方法。焊接人员要根据管道的接口、焊缝材料等条件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对于需要进行热处理的焊接工作,工作人员必须提前进行准备工作,对于焊缝的热处理程序也应严格按照施工要求来执行,保证焊接工作顺利进行。 2.3 管道的防腐 由于管道的原材料中含有很多金属元素,在未来工程投入使用后会输送大量的腐蚀性物质,而在石油化工厂的周围含有大量酸碱性物质的土壤,空气中也有可能含有腐蚀性元素,这些环境都会使管道处于被腐蚀的状态之中,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腐,时间一久,就会造成管道磨损老化,输送物质流出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工程人员应该对此做出对管道防腐的应对措施,采用石油沥青涂层防腐和环氧煤沥青涂层防腐这两种防腐技术。[1]同时,也对防腐材料的慎重选择和在进行防腐工作时的检查监督工作也不容忽视。 2.4 管道阀门的安装 管道阀门的安装是整个管道安装的最后一步,其安装维护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管道安装工作人员肯定熟知:在管道与管道铺设之间是不可能密不透风的,一定会存在缝隙,此时便会需要阀门进行密封巩固。如果工作人员没有按照施工标准来执行操作,在之后的使用张可能会有气体或者液体泄露,管道脱落等危害[2]。 3 管道安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1 闸门的安装环节 闸门的开启和闭合工作是闸门工程的主要内容,闸门工程在石油化工工程中管道的安装占有重要地位。在管道的安装过程中,闸门的安装位置应该考虑到在施工时工作人员方便操作之上,也为了日后闸门的维修工作更方便进行。此外,为了避免闸门与闸门之间的距离过近而造成摩擦事故,在施工过程应对与管道上的闸门直接和设备接口连接,防止管道在输送危险性物质时闸门发生摩擦事故而对施工人员造成伤害。 3.2 压缩机的安装环节 在管道安装过程中,压缩机的安装环节不容轻视。在压缩机的安装前,应该检查设备表面的清洁工作是否做到位,在设备安装就位前,胶囊压缩机的脚底板和底座平板进行固定,之后再对压缩机进行位置调整,是设备的中心线和基础中心线保持在同一条基准线上,是压缩机的纵向水平度和横向水平度的偏差小于或等于0.05/1000米。 3.3 泵的安装环节 在管道离心泵的安装过程中,是很容易产生问题的,在泵的出口管道大于2.5米的时候,往往安装阀门此时的高度已经2米多高了有的甚至会更高,这种情况下泵的安装是比较困难的。对此的解决办法是在泵的附近位置建立一个制作平台,用于专供泵的安装使用,有的企业考虑到制作平台的成本高等问题,有时也采用电动阀作为平台使用,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石油化工工艺中管道的安装技术,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首先就管道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及施工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其次就管道安装中的容易出现的问题:管道的制作,管道的防腐,管道的焊接和管道阀门的安装中的问题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就管道安装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能够给予相关的石油化工工艺管道的安装技术,给予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参考和建议。 石油化工工艺论文: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系统试气试压 摘 要:石油化工装置是生产中的重要装置,主要应用于各种燃油和化工原料的生产加工中,由于石油化工装置内部含有多种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因此应当加强工艺管道安装质量控制,以免装置泄漏而造成安全事故。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充分做好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系统的试气试压工作,从而保证石油化工装置使用的安全性。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试气试压;措施 石油化工装置安装过程中,管道材料质量、管道施工质量以及管道试气试压质量均是影响管道工程质量与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其中管道试气试压质量是管道安装施工中的关键工序,直接关系着管道的内在质量以及管道施工总体质量,能够为投料生产提供可靠的支持。因此在石油化工装置施工中,应当充分做好管线系统试气试压操作,从而保证石油化工装置得以安全使用。 1 试压前的准备工作 为保证石油化工装置的安全使用,应当掌握好规范的试压程序,如图1所示,进而充分做好试压前的准备工作,明确技术条件,并选取适宜的试压设备和材料,从而为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系统试气试压操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条件。 1.1 技术准备 由于石油化工装置中工艺管道系统走向复杂,为保证试气试压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当充分做好技术准备,规范试压流程,并选定试压介质、步骤以及试压各项安全技术措施,从而为石油化工装置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在石油化工装置试气试压之前,应当结合装置生产工艺流程图、配管施工图等开展综合分析,明确石油化工装置在生产系统应用中所需的设备管件、管道材质以及压力等级等,从而保证系统试气试压方案编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编制试气试压方案后,应当确定试压参数与试验压力,结合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系统设计相关规定,依据生产工艺以及现场实际情况选定试压参数,以结晶水作为气压试验的主要液体材料,从而保证试气试压操作的顺利进行。应当注意的是,在特殊工艺要求下,不锈钢管道开展用水试验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当将水中的氯离子含量控制在25mg/L以内,从而保证用水试验的规范性。在试验压力方面,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系统试气试压操作中,应当将气压强度试验压力调整为设计压力的1.15倍,并确保液压强度试验眼里为设计压力的1.5倍,从而保证试验操作的有效性。 1.2 检查管线的完整性 为促进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系统试气试压操作的顺利进行,应当在准备工作中对管线的完整性进行严格检查,确认系统合格后方可开展试压试验,以免发生安全事故。一般情况下,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的完整性检查包含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施工组依照设计图纸对管线进行自检,而是施工技术人员对试压系统管线进行逐条复检。在管线完整性检查过程中,主要以硬件检查和软件检查作为管线检查的主要内容,就硬件检查来看,其主要包括管道型号、规格、材质、标高、管道坡度以及水平度等的检查,通过完整性检查来确保其满足石油化工装置的设计要求以及相关规范。除此之外,相关技术人员应当对管道焊接进行全面检查,仔细检查管道无损检测的规范行,焊口是否得到妥善的热处理,并检查不锈钢焊口的酸洗钝化状态。就管线完整性检查中的软件检查来看,主要是指对管道安装记录以及焊接记录的完整性与正确性进行检查,确保各项记录表签证确认无误,参与试压的相关人员做好明确的技术交底,并即使做好记录。通过上述方式对管线完整性进行规范检查,能够为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系统试气试压操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1.3 试压工作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工作。 因此,在此项工作开始前应进行充分的物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试压设备的维护保养、安全检查和进场布设;各种试压用仪器、仪表的校验、检查和安装;试压临时管线及配件的安装布置;试压中各种安全技术措施所需物资的供应及现场的布置等工作。试压主要设备、机具包括压风机(车)(气压用)、水泵(水压用)、试压泵(水压用)、氧气瓶、乙炔瓶、吊车、移动式柴油发电机、电焊机、切割砂轮机、磨光砂轮机、倒链、水桶等。 2 试压介质 就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系统试气试压的具体情况来看,其中管线试压介质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类是气体,一般以空气、干燥无油空气和氮气等为主;另一类是液体,主要以水、纯水和结晶水为主。在管线试压操作中,试压介质的选定主要以工艺管线具体要求作为基本选用标准。通过研究可知,以液压方式开展压力试验具有一定安全行,在没有特定管线要求的情况下,一般以水作为试压介质。若管线存在特定要求,应当以结晶水在充水管道中设置过滤器,在管道内部安装喷砂处理的管子,在将试验用水中氯离子含量控制在25ppm后,以含有防锈剂的水溶液开展试验,应当注意的是,水溶液中所含防锈剂的量应当适宜,以免影响后续工艺介质的有效应用,为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系统试气试压操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压力试验 液压试验前,试压系统首先注水,在管道最高点设排气阀,将空气排尽,将压力表安装在最高位置及地面易观测的位置,测定压力以最高位置的压力表读数为准,然后缓慢升压,达到试验压力时,稳压10分钟,经全面检查,以无泄漏、目测无变形为合格。管线强度试验合格后,应进行管线的气密性试验。用液体作介质的气密性试验,将管道系统压力降至设计文件规定的压力后,采用直接观测法进行全面检查,以无泄露为合格。 对于液压作强度试验、气压作气密性试验的管线,应在管线吹扫合格后进行,试验时升压应缓慢,确认无泄露和异常现象后,方可继续升压,此后每升试验压力的10%就检查一次,直至试验压力,然后进行全面检查,稳压30分钟,以无泄漏、无压降为合格。对于气压作强度试验的管线,当强度试验合格后,直接将试验压力降至气密性试验的压力,稳压30分钟,以无泄漏、无压降为合格。检验采用在焊口、发兰、密封处刷检漏液的方法。 4 试压安全技术规定 管线试压是非常危险的,应做好各项安全技术措施。液压试验管段长度一般不应超过1000米,试验用的临时加固措施应经检查确认安全可靠,并做好标识。液压试验系统注水时,应将空气排尽,宜在环境温度5℃以上进行,否则须有防冻措施。试验过程中,如遇泄漏,不得带压修理,缺陷消除后,应重新试压。试压合格后应及时卸压,液体试压时应及时将管内液体排尽。系统试验完毕后,应及时拆除所有临时盲板,填写试压记录。试压过程中,无关人员不得入内,操作人员必须听从指挥,不得随意开关阀门。 结束语 总而言之,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系统试气试压操作具有一定特殊性,为保证各项操作的安全顺利进行,确保石油化工装置的实际使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应当充分做好试压前的准备工作,选定试压介质,并严格依照相关安全技术规定开展压力试验,即使做好记录,从而为石油化工装置的安全使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石油化工工艺论文:石油化工行业节能策略及在间歇式本体法聚丙烯工艺中的应用 摘 要:石油化工行业受到能源短缺的严重影响,因此在使用化工行业中实行节能策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对石油化工行业的节能策略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节能策略在间歇性本体法聚丙烯工艺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间歇式本体法聚丙烯工艺;节能策略;石油化工行业 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能源和资源消耗量过大的问题,石油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使用化工行业中应该积极推行节能策略,提倡节能降耗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石油化工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 一、石油化工行业的节能策略 石油化工行业主要有三方面的节能策略:能量回收、工艺利用、能量转换和传输。3种策略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因此石油化工行业的节能技术也可以分为三大类:能量充分利用与回收技术、先进工艺的开发与应用、能量的高效转换和传输技术[1]。 (一)能量充分利用与回收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并且会产生一定的余冷、余热和余压资源,要实现节能策略就需要对这些能源进行回收和充分利用,这样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部分具有较高品位的低温余热资源可以用于制冷,用以替代电能或者蒸汽。余压资源也可以拖动机械设备,用以替代电能。当前还没有对余冷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技术,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二)能量的高效转换和传输技术。通过一定的技术来使能量传输和转换的效率得以提高,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当前有4种途径能够达到这一目的:①通过自发的装置对废水进行转换,使其成为蒸汽并加以利用,能够达到80%的综合利用效率。②通过窄点技术来对患者网络进行优化,使能源传输过程中的消耗减少。③将催化裂化装置催化再生器中排放出的烟气用于发电机发电或者驱动主风机。④通过热电联产来利用燃气透平发电的排放气体,使其成为加热炉中的燃烧空气加以利用[2]。 (三)先进工艺的开发应用。通过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源的消耗。国外在石油化工行业中的炼油行业中已经开发出了很多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应用新型的助剂和催化剂、新型节能蒸馏技术、新型过程控制技术和大型延迟焦化装置、内部换热型蒸馏塔等等,以及加热炉和新型换热器等节能设备,能够起到良好的节能降耗作用。 二、石油化工行业的节能策略在间歇式本体法聚丙烯工艺中的具体应用 (一)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工艺。上世纪70年代我国研发了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工艺,该工艺立足于我国炼厂气资源分散、储量丰富的特点。在高效催化剂体的作用下,精丙烯中的分子量调节剂为H2,在液相丙烯中分散催化剂颗粒。该工艺的压力范围为3.2-3.6Mpa,控制反应温度范围为72-76摄氏度,反映具体时间为3-5小时,该工艺得到的产品为立构规整性的聚丙烯产品[3]。 该工艺的优点在于建设快、投资小、设备简单、工艺流程短,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的比较广泛。但是该工艺也具有加工损失大、装置能耗高、丙烯单耗高的缺点。 (二)工艺优化技术。1、新型催化剂的使用。在聚丙烯的生产工艺中催化剂发挥着核心作用。当前聚丙烯催化剂的发展方向为得到合适的聚合物粒径分布、有效控制聚合物分子量分布、高定向性和超高活性。在间歇式本体法聚丙烯工艺中应用的新型催化剂主要是第四代 DQⅢ型高效球形聚丙烯催化剂,该催化剂是由我国中石化公司研发的。该催化剂的优点在于产品加工性能优良、分布窄、产物粒子大、立构性好,是一种高抗冲共聚物、无规共聚物、均聚物树脂产品,具有良好的性能指标。2、运用智能控制。平滑衔接问题一直存在于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升温到恒温过程之间,在加热升温之后、开始反应之前会有大量的热能被释放出来。一旦停止加热,反应温度仍然会急剧上升,为了将多余的反应热量带走必须使用冷却水进行及时降温,这样对能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然而要实现该阶段的控制并不容易,其具有扰动因素多、聚合反应速度快、容量滞后大、时间常数大、聚合釜容积大特点,难以用常规的方法和仪表进行控制,需要使用更加先进的控制技术。预测性控制技术能够使聚丙烯的生产过程更加稳定,同时使生成过程中冷凝水的用量得到极大的减少。使用预测性控制技术之前,冷凝水的月使用量约为70万吨,在使用预测性控制技术之后使用量仅需52.4万吨,具有良好的节水效果。 (三)做好能量利用率传输工作。1、使用高效换热设备。如果产生了激烈的聚合反应,必须对气相聚丙烯进行回收,从而使反应的温度得以降低。在结束聚合反应之后进行间歇的冷凝套和丙烯气体操作。回收和冷凝操作具有不确定的时间,而高压丙烯冷凝器需要连续使用,造成循环水的极大浪费。使用双台冷凝器冷凝可以使应急回收的工作效率和冷凝能力得到提高,增大换热面积,从而使冷凝套的能耗得以降低。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原有的指形内冷管换为U 形冷却管,使操作弹性得以提高,也能够起到提高担负产量、,提高各釜车辙能力的作用。2、维护和清洗传热设备。夹套中的冷却循环水会带走正常聚合反应中的热,因此循环水的利用率和聚合釜的生产效率都会受到撤热能力的影响。夹套内壁受到较高的釜温的影响容易出现结垢,温度越高的地方结垢程度越高,会对聚合釜的撤热效果造成影响。可以使用超声波除垢技术或者酸洗的方式来清洗夹套,降低循环水的使用量。 (四)回收丙烯。会有很多惰性气体氮气在聚丙烯闪蒸过程中随着丙烯气进入到气柜之中,这些氮气的压缩之后又会被排出,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可以使用有机蒸汽膜法来降低丙烯资源的损耗,提高丙烯的回收率。 在石油化工行业实行节能策略势在必行,化工行业会排放出大量的废物,也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和原料。因此通过3项策略能够有效地节能降耗,促进石油化工行业的健康发展。在间歇式本体法聚丙烯工艺中应用节能策略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石油化工工艺论文:管线试压技术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管线是石油化工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化企业可以通过运输管线完成对各种原材料的运输工作。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大部分危险品的运输和存储都是由管线完成的,因此,管线在石化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管线试压技术是保证管线运行安全的重要措施,只有提高管线试压技术的水平,才能确保石化生产的正常运行。本文将对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管线试压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管线试压技术;石油化工;工艺设计;应用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石化产品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加,这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石油化工企业生产中使用的材料都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为了保证这些材料的安全,企业通常采取管线运输的方式来实现这些材料的运输和存储。在材料的运输和存储过程中,一旦管线中出现了某些故障,就会影响整个材料运输过程,导致石油化工生产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降低生产工作效率,严重的还会引发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管线试压技术则能够对管线的质量进行检测,保证管线的正常运行,提高企业生产活动的安全性。因此,我们必须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重视管线试压技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 2 管线试压技术的概念 管线试压技术是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检验技术,其检验的对象是石化企业生产系统中的材料运输管线,目的是为了检验这些运输管线的完整性、密封性、管道强度以及管线支架稳固性等指标,进而掌握运输管线的实际质量状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其进行妥善的处理。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应用管线试压技术,能够将此项技术贯彻落实到石化工艺中的所有环节中,并在这些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石油化工工艺设计水平,有效的控制石油化工工艺的实施质量,保证石化企业运输管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确保企业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3 管线试压技术的应用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应用管线试压技术的前期准备阶段,需要做好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这一阶段,科学合理的准备工作是管线试压技术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才能保证管线试压技术应用中各环节的有效性,确保管线试压技术的应用效果。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 3.1 做好技术准备工作 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管线试压技术是一项技术水平较高的检验技术,需要技术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够根据石化运输管线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制定针对性的管线试压技术实施计划,这些具体的计划完成后,要提交给上级部门审核计划的可行性和规范性,在通过审核后,才能正式的形成相关文件,用于指导管线试压技术的实施。此外,技术准备工作中还需要制定完善的安装计划,安装计划的制定要以管线试压技术实施计划为依据。只有这些技术准备工作都按时完成,才能够为管线试压技术的实施提强有力的供技术支持。 3.2 做好试压材料的准备工作 试压材料是管线试压技术的关键因素,是保证管线试压技术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为了能够保证管线施压技术的合理性,必须选择符合管线实际情况的试压方法,通常情况下,试压方法主要分为液体试压与气体试压,其中气体试压的材料为具有较低成本的气体,一般使用氮气作为试压材料。而液体试压的成本投入则相对高些,需要使用纯净的水作为试压材料。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试压方法准备相应的试压材料,保证这些材料的质量符合技术实施要求,并确保材料数量充足,不会出现试压过程中材料短缺的现象。 3.3 做好试压管线安全性的检测 在管线试压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保证试压操作与管线的安全性,这就需要在试压技术应用前对整个管线的状态以及附属的安全附件做好安全检测工作,对于不符合安全规范要求的环节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保证试压管线的安全性,为管线试压技术的实施提供一个安全的应用环境,降低管线试压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3.4 做好管线的完整行检查工作 运输管线的完整性是保证管线功能性以及安全性的关键,只有完整的管线系统才能够完成其在生产系统中的运输和存储功能。在管线试压技术实施前,我们有必要对管线的完整性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管线具备完整的运输与存储功能。 4 管线试压技术在石化生产系统中的应用 4.1 在塔装置与容器系统中的应用 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塔装置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塔装置的类型主要为分馏塔和气体塔,塔在进行石化生产时还要有与其配套使用的各种容器。在工艺设计中,塔与容器之间的运输管线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和铺设。在设计过程中,要尽量杜绝管线中存在位置不稳定或产生振动的现象。为了保证这些装置能够稳定的运行,必须要采用管线试压技术对塔与容器之间的管线进行管线实施试压检验,工艺设计人员则需要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论确定汽液两相流的布置,保证石油化工工艺设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2 在泵装置管线中的应用 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泵装置是为石化材料运输与存储提供动力的主要装置。想要确保材料运输与存储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确保所有泵装置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泵装置入口处的支架、管道柔性以及汽阻等进行检查。利用管线试压技术检查并控制管线中的汽阻状态,获取并分析与泵装置连接管线的内部所受压力的装填,确保泵管线的稳定性,提高石化材料的运输和存储效率,减少因管线质量原因对生产造成影响。 4.3 在管线支架装置中的应用 在管线试压技术中,对于管线支架稳固性的检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管线支架进行工艺设计时,必须保证弹簧支架设计的合理性,为管线的稳定性提供基础支持。但是,弹簧支架的成本相对较高,在应用中需要对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减少支架的使用数量,控制成本投入。管线试压技术能够完成对管线支架稳固性的检验,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检验结果优化管架设计。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保证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我们需要在工艺设计中合理的应用管线试压技术。通过试验技术的检验提高管线的稳定性,保证管线在石化生产中做好材料的运输与存储工作,提高生产效率。 石油化工工艺论文:浅谈绿色石油化工工艺 [摘 要]石油原料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衍生品涉及能源、化工、医药、航天等多种领域。虽然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加速了现代化社会建设进程,但石油化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常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等,严重破坏了大气环境。因此,针对绿色石油化工工艺进行深入探讨,减少石油衍生物成分中的有害物质,对于保护环境、提高空气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石油化工;化工工艺;环境保护 现在石油化工是诸多行业的基础及动力来源,石油衍生产品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石油化工产品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其中以气体污染物为主,对环境破坏严重,进而导致雾霾、酸雨等不正常天气,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发展石油化工的基础上,应加强对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从生产工艺的角度减少石油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而达到优化大气质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一、简述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相关概念 (一)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的定义 化工工艺即化学生产技术,是指化工原料通过相应的化学反应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和具体方法,是化工实验室实验内容的放大。针对不同的化工原料和目的产物,化工工艺差异性较大,有害物质类别、性质、形态等也不尽相同,绿色石油化工工艺即针对这种差异性,通过科学的方式,在生产、反应过程中,消除、减少或回收其中的环境有害物质,以达到优化环境质量的目的。 (二)绿色石油化工工艺主要内容分析 原子经济性是绿色石化工艺的核心,即在原料利用率最大化的基础上减少浪费。院子经济性的具体内容为,充分利用参加生产化学反应的原料原子,提高原子的有效利用率,并在反应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量,以兼顾提高产量和保护环境两种工艺要求。 绿色石化工艺的主要内容为,注重再生新能源的开发,尽量减少石油原料的使用。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应尽量控制减少原料的使用,积极发展新能源代替传统石油产品。此外,绿色石化工艺应就一般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环节进行优化。一方面,提高原料的利用率,避免浪费;另一方面,对于不可再利用的有害废物集中进行处理。 二、绿色石化工艺发展进程简介 (一)创新原子经济反应 原子经济反应是由原子经济性相关概念发展来的,其理想状态为在石油化工生产反应中,所有的原料原子均参与反应,并全部转变为目的产物,没有有毒有害废物产生,原料利用率为100%,即实现工艺废物零排放目标。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不断发展,石油化工生产规模扩展迅速,百万吨、千万吨级的石油化工项目逐渐成为主流,应用原子经济反应可有效提高产品产量、控制减少工艺废物的产生量,对于促进石油化工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部分有机原料的生产合成反应,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的二次反应到现代原子经济反应的转变。例如,现代环氧乙烷生产工艺,就利用乙烯直接氧化法和环氧乙烯原子经济反应工艺制取法,代替了传统的氯醇法二次制备工艺。原子经济反应以经济性、高效性、绿色环保性等特点,已经成为近几年绿色石化工艺的重要课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无毒害原料的研发利用 现阶段,在部分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为获得某些特定的化学官能团,操作人员仍延续传统的生产工艺,使用一些带有毒性甚至剧毒性的光气作为生产原料。但站在石油化工与环境和谐发展及操作人员健康的角度分析,此类有毒物质并不具相应的适用性,故而应积极探索无毒无害的生产原料替代此类有毒物质,以提高生产的安全性、环保性。在石油化工领域,相关人员已研发出一种制取异氰酸酯的无毒害新技术,其主要内容技术即是以无害物质替代传统剧毒光气进行生产,目前这种方式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得到相应的应用,并证明了其科学性、有效性。利用CO制取异氰酸酯的工艺技术已经在某些特定反应中投入使用,同时利用CO2替代传统光气的工艺试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正式投入使用指日可待。 三、绿色石化工艺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石油化工生产危险性问题 石油化工受其工艺特殊性限制危险性较大,石油化工工艺生产危险内容包括腐蚀、爆炸、高温、高压、剧毒、易燃、窒息等。而化学反应环节是石油化工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其进行绿色工艺创新,存在任何微小问题,都有可能造成生产事故,进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能源损耗严重问题 我国石油能源储备总量并不充裕,但石油能源消耗总量巨大,需外购大量石油原料维持能源消耗和生产的平衡。石油化工行业原料有效利用率低,是影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化工业单位能耗创造的实际经济价值远低于实际发达国家,每单位GDP能耗则远超实际平均水准。如持续这种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以高能耗、低生产的特点扩大生产,则会进一步加剧能源消耗与生产见的矛盾,从而影响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 四、促进绿色石油化工工艺发展的有效措施 绿色工艺的目的是通过生产工艺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石油化工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而达到绿色生产、减低排放、保护环境的目的。为推动绿色石化工艺发展,应积极落实以下三点内容:一,加强对原子经济反应的探索,不断优化反应工艺和反应催化剂,以实现原料有效利用率的最大化目标;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及工艺操作管理,强化操作人员生产安全意识,积极落实“三不伤害”相关内容,以保障生产安全和设备安全;三,积极研发绿色环保原料替代传统有害原料,充分利用再生自然材料进行化工生产,并重点强化一般废物回收、集中处理等工艺内容。 结语: 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石油化工行业的支持,发展绿色石油化工工艺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可是石化行业在保护环境方面应承担的责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研究由宏观视角逐渐转入微观视角,致使原子经济反应逐渐成为现实。通过原子经济反应和再生无害原料,可有效提高石油化工生产效率、减低污染排放,从而促进石油化工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 石油化工工艺论文: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蒸汽管道配管设计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化工业技术日新月异,产业规模不断发展。蒸汽管道配管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中对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石油化工工艺装置中的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蒸汽管道配管设计存在的问题,以供日后在工作中参考。 关键词:蒸汽管道;排液设施;经常疏水设施;蒸汽凝液管道;配管设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迅猛发展,石油化工业也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巨大进步。利用石油这种天然原料作为石油化工工艺装置,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将原油改造制成为化工产品。对于石油化工工艺装置中而言,蒸汽管道是该条工艺装置中的生命线,作为组成公用工程管道的重要枢纽,蒸汽管道包括蒸汽凝液管道和蒸汽管道两大重要部分。同时具有高温和汽液两相流,是蒸汽管道发挥作用的重要特点,因此,符合蒸汽管道安全要求的合理设计,应在充分考虑蒸汽管道和蒸汽凝液管道配管进行匹配设计的同时,更要兼顾蒸汽管道的经济效益及总体美观程度,同时,应根据蒸汽管道的应力计算要求,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蒸汽管道。基于上述要求,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过程中若想要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最大化地保证工作质量,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掌握蒸汽管道配管设计的彰显出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设计出经济、安全、环保、节能的蒸汽管道是提高石油化工效益的第一路径。 1. 石油化工工艺 石油化工工业主要是指以石油、天然气等自然界天然原料为材料,经过物理化学的相关方法,通过相关工艺提纯制取出各种石油产品、工业产品和和化工产品的工业。一条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蒸汽管道配管是石化企业安全生命线的重要保障,伴随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带来的各种安全隐患,交通事故及工业事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了各种各样容易危机生命的巨大安全隐患。因此在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设计工作中,对蒸汽管道进行研究和处理地位显得尤其重要。 2. 主要布置模式 2.1 管廊上的蒸汽管道布置 以1000kt/a乙烯装置为例,此装置有三横两综五条管廊。其中三横管廊配置了四层管廊。结合管廊配管设计规定相关要求,管廊一、二层为物料管道,三层为公用工程管道。四层为火炬、电气以及仪表电缆槽板。而蒸汽管道则布置在第三层。1000kt/a乙烯装置有以下4种压力等级蒸汽:较大压力蒸汽管道、超高压力蒸汽管道、中等压力蒸汽管道和低级压力蒸汽管道。 根据管廊上的蒸汽管道布置的要求,及各种不同材质的耐高温高压特点,管廊上的蒸汽管道布置的压力等级布局应遵循如下特点: 首先,在进行管廊上的蒸汽管道设计时,应根据蒸汽管道及所处地势环境、管道结构的实际情况进行管道的设计。蒸汽管道的安装应尽量靠近管廊的一侧,通过管道应力分析计算,以方便集中安装“∏”形补偿器。“∏”形补偿器是蒸汽管道中的一个特殊设备,“∏”形补偿器的合理安装使用,可吸收管道内出现的高温膨胀。因为,纹管膨胀节在高温下,容易出现变形,所以在蒸汽管道的设计中禁止使用波纹管膨胀节作为设计材料。在对“∏”形补偿器进行安装设计时,应根据管廊的建筑结构进行统一规划,做好安装设计安排,在安装过程中,如温度较高排热需求较大的管道要求直径越大,排热量大的管径应设计在管廊的外侧,反之,排热量相对较小的管径可设计于靠近管廊的内侧。 第二,在多层管廊空间内设计安装蒸汽管道,需综合布局,结合蒸汽管道的空间布局特点,可考虑在设计时将管道分为上中下3层结构进行设计。在石油化工工业生产制备里,蒸汽管道会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可排放的高温蒸汽,从而导致暖气管道和在汽车行驶阶段出现管道内凝液的情况。想解决这一问题,需在蒸汽管道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好管道设计安装的位置,在管道的一侧安装排液装置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但因为蒸汽凝液在管道内处于流动状态,固在管道内压力变化时,可因为压力降低而导致蒸汽的再次出现,当汽液混流出现时,如果排液设施无法进行及时排液,则会导致管道裂缝的出现,可能出现能引起危及生命安全的巨大安全隐患。因此,排液管道的设计在蒸汽管道设计中显现出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蒸汽管道内的排液设施布置,应将排液设施铺设在管廊上,即能保证高温凝液迅速排出,又能保证生产、生活双重安全。 第三,当蒸汽管道在布局设计时和电器或者相关的仪表电缆线布局在同一侧,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掌握蒸汽管道中的最大温度,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发现通过使用将蒸汽管道与其他公用管道隔开的方法,不仅能够保证管道与管道之间分离,各自运行互不干扰正常工作,同时更有利于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每种管道的最大作用,这样的管道布局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即可保证蒸汽管道在生产、生活中的安全性,又能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在蒸汽管道布局设计中,如果遇到电气和仪表电缆槽板等装置时,可选择将电气和仪表电缆槽板布局在蒸汽管道第四层或者顶层。 3. 蒸汽管道上关于布置蒸汽支管的设计安装 在蒸汽管道上设计安装蒸汽支管,应该从蒸汽管道主管顶部接出支管部分,就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设计而言,在支管上设置切断阀的时候,应从蒸汽管道主管的水平管段位置出发,在蒸汽管道主管的水平管段上方,用切断阀将蒸汽管道主管和蒸汽支管连接。为满足设计安装工作者操作及安装的实用性,力求在安装过程中尽量简单,应在切断阀的设计布局中将切断阀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基于如灭火、消防和吹扫等生活用途,石油化工工业对于蒸汽支管的设计要求应从安全排气的角度出发,蒸汽支管严禁与再沸器、蒸汽透平等发热装置等排气管道上连接或引出排放。与蒸汽支管安装设计原理相同,在“π”形补偿器安装部位的两侧,支管的安装位置应靠近“π”形补偿器的两侧,而主管在移动过程中还不应受到蒸汽支管的限制。同时,在支管的设计安装过程中,还应避免支管受到过大压力,导致主管在承受过强热膨胀时产生支管引出点位移。 从蒸汽主管切入,安装蒸汽支管可通过切断阀-切断阀或切断阀-止回阀两种安装方式,进行设计安装。设计安装时,首先可从蒸汽主管或蒸汽支管上引出管道,通过相应的工业技术,将蒸汽主管或蒸汽支管连接所需连接的工艺设备或工艺管道,当蒸汽主管、蒸汽支管和工艺管道相连接时,设计组成三阀组,即在切断阀-止回阀之间安装一个可以自由开闭的检查阀,当蒸汽主管或蒸汽支管出现高温、气体泄露等情况时,检查阀即可发出警报提示,以保证蒸汽管道的安全性。将蒸汽支管设置在疏水设施或排液设施的底部,可有效保证蒸汽管道的安装安全性。参照蒸汽管道的安装要求,应根据管廊上不同的压力等级安装与之能够配合工作的排液设施或经常疏水设施。 综上所述,安装蒸汽支管时,应根据蒸汽支管的局部低点及蒸汽支管的操作行为,进行设计,如果在高压工作状态下,或者汽车运行过程中,排除管内产生凝液,需配套设计凝液放净阀进行安装,以保证其正常工作状态。设计时,超高压蒸汽凝液放净阀使用双阀设计。其他类型的蒸汽凝液放净阀使用单阀设计。 4. 蒸汽管道排液设施的设置 就理论而言,经受不同压力的蒸汽管道如不是高热压力蒸汽时,设计安装专门的排液设施是没有必要的。但如果当蒸汽管道处于大量热蒸汽的压力下,会在蒸汽管道内部产生大量凝液,出现这种情况时,应专门设计安装排液设施。蒸汽管道造成压力等级不同的是设计时要求排液设施组成材料及安装方式不同的另一重要原因。但在一般情况下,超高压管道内一般不会形成凝液,所以,在蒸汽管道排液设施设计安装过程中,因为无对应凝液管道的存在,所以可不常规设置疏水设施。但根据蒸汽管道在生产及汽车驾驶时的实际情况,蒸汽管道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产生大量凝液,因此,在蒸汽管道的设计安装时,疏水设施必须包括放净阀、分液包等基础设施。 科学合理地设计安装蒸汽管道,可提高蒸汽管道的工作效率、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蒸汽管道的安全性,使蒸汽管道正常的发挥作用。 石油化工工艺论文:谈管线试压技术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石油化工生产中石油化工工艺管线数量众多,危险系数较高,且在整体装置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和设计说明进行设计。因此,管线试压技术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十分重要,本文就围绕着管线试压技术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管线 石油化工 工艺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管线设置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所以设计者一定要从设计方法和手段的不断进步中提高设计质量。总之,一定要在严格的管理和设计要求下,保证石油化工管线的正常工作是企业的共同目标,只有完成了这样的目标,各类工艺管道的安装质量就得到了保证,企业和人民的生产和生命安全也得到了保障。因此,管线试压技术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十分重要,本文就围绕着管线试压技术谈谈个人的看法。 1 管线的总体设计分析 石化生产用泵吸入管道设计是为了保证泵体能够长时间处于正常的和良好的工作状态。一旦泵的入口管系统发生了变径状况,可以通过应用偏心大小头来达到防止变径位置出现气体积聚的现象。一般来讲,偏心异径管的安装方式要注意以下问题:通常要多采用项平安装,如果异径管和向上弯的弯头出现了直连的现象,要采用底平安装。此种安装方式的好处是能够省去低点的排液。在布置泵的入口管线时,特别要考虑如下个方面的因素: 注意气阻。常常被工作人员忽视的是进泵管线处存在气阻现象,进泵管线处不可以存在气阻现象,主要是因为一些设计或布局虽符合化工工艺的流程图,可是在局部却会产生气阻现象,以致于严重影响泵的运行。 管道柔性。泵是同转机械,管道推力作用在管嘴上会使转轴的定位偏移,所以,在管道的设计上要确保泵嘴的承受力在一定数值范围中。在塔底进泵处的高温管线要特别注意热补偿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冷设备的管线更换问题。 设计逆流换热。冷换设备中的冷水,其管程是这样的,下进上出。当供水出现问题时,换热器因为有水,可以不用排空因而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将冷换设备当成加热器时用蒸汽加热,蒸汽从上部引入,凝结水由下部排出。 热应力。换热器的固定点一般是在管箱端,凡连接封头端管嘴的管道必须考虑因换热器热胀而位移的影响。重沸器返回线各段管线长度的分配要恰当,可以防止设备管嘴受力过大。回线各段管线长度的分配要恰当,可以防止设备管嘴受力过大。分馏塔与汽提塔之间的管线布置。通常分馏塔到汽提塔有调节阀组,调节阀组应靠近汽提塔安装,以保证调节阀前有足够离的液柱。避免管道震动。 2 装置管线的试压工艺技术 (1)试压工艺技术准备。大型的石油化工装置一般来讲,其工艺管线繁杂,盘根错节,走向错综复杂,要想让试压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一定要预先做好必要准备,尤其是在技术问题上。具体来讲,试压前,要围绕试压的工艺流程图来设计试压的方案,要做到具体细致谨慎,试压的理清流程中,一定要围绕试压工艺确定所用介质、采用的方法、步骤和试压中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等。 (2)管线的完整性检查。管线试压之前,有一项必须进行的工作就是检查管线是否完整,通过本项检查才可以进行试压实验,否则决对不允许进行试压。试压的完整性检查要严谨,一定要围绕着石油化工的管道系统图、管道简易试压系统图、管道剖面图、管道平面图、管道支架图等方面的技术文件。另外,管线试压完整性检查有严格的方法规程。一般要经过自查,复查和审核三个流程。所谓自查指的是施工班组按设计图纸对自己施工的管线自行检查,这是完整性检查的第一步。所谓复查,是指施工技术人员对试压的系统每根管线逐条复检,这是第二步。第三步,就是经过自查和复查后,试压系统中所有管线按设计图纸都达到了合格。再申报质监、单位进行审检、质检,进行最后的检查。 (3)前期的物资储备情况。试压工作比较危险,所以在工作开始前要进行充分的物资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燃。管线试压的介质主要有两种:气体介质与液体介质。气体介质主要有空气、干燥无油空气和氨气等介质充当。液体介质主要由水、洁净水和纯水等介质充当。所以,在试压阶段,如果管线没有特殊的要求,通常就采用水作为试压介质。在试压时,一定要对试压设备进行严格检查和检验。包括维护保养、安全检查和进场的布置。特别是进场布置上要注意各种安全技术措施以及物资的供应和现场的布置等工作。 (4)安全技术规范。管线试压是非常危险的,应做好各项安全技术措施。液压试验管段长度一般不应超过一千米,试验用的临时加固措施应经检查确认安全可靠,并做好标识。试验用压力表应在检定合格期内,精度不低于一点五级,量程是被测压力的一点五至二倍,试压系统中的压力表不得少于两块。液压试验系统注水时,应将空气排尽,宜在环境温度摄氏5度以上进行,否则须有防冻措施。系统试验完毕后,应及时拆除所有临时盲板,填写试压记录。试压过程中,试压区域要设置警戒线,无关人员不得入内,操作人员必须听从指挥,不得随意开关阀门。 (5)压力试验。承受内压管线的试验压力为管线设计压力的一点五倍;当管道的设计温度高于试验温度时,试验压力应符合下式Ps大于六点五时,取值为六点五;如果在试验温度下,Ps产生超过屈服强度应力时,要把试验压力降至管道压力不超过屈服强度时的最高试验压力。气压试验管道的试验压力为设计。对于气压作强度试验的管线,当强度试验合格后,直接将试验压力降至气密性试验的压力,稳压30分钟,以无泄漏、无压降为合格。检验采用在焊口、发兰、密封处刷检漏液的方法。 试压现场(升压、保压期间)五米范围内设置为危险区域,并挂警示标志。试压过程中,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警示区内进行与试压无关的工作。拆下的螺栓按规格摆好,并涂二硫化钼,用防雨布盖上,法兰面应仔细清理,并防止损坏。垫片应保护好,盲板、试压备件与设备法兰接触处,应处理干净,不得有杂物。紧固螺栓前,应先用均匀的紧固力将螺母初步拧紧。紧固螺栓时,沿直径方向对称均匀地紧固,重复此步骤,螺栓紧固不应少于三次。 试压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异常响声压力下降、油漆剥落或加压装置发生故障等不正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止试压,并查明原因。检查中,有泄漏的焊接接头出现时,应将压力降至零兆帕,进行焊接接头返修。再按试压过程,重新试压。保压过程中,所有焊接接头和连接部位检查完毕并合格后,方可卸压。压力试验完成后,所有应拆除的辅助部件应立即全部拆除,或者作上明显的标记,以免运行时误用。压力试验完成后,应核对记录。 (6)气体泄漏性试验。工艺管道连同设备系统做气密试验,选择气密试验的压力为零点六兆帕,介质采用洁净空气。气体的泄漏性试验,检点包括阀门填料处、法兰式螺纹接头连接处、过滤器与视镜、放空阀、排气阀等。气体泄漏性试验当达到试验压力时停压10min再开始检查,每一个检查处液体涂刷不得少于两次,巡回检查所有密封点无渗漏为合格。气体渗漏合格应及时缓慢降压,并填写试验记录。 3 结束语 石油化工装置是一种通过石油裂解加工的加工装置,它主要是用来加工各种染料和化工产品,石油化工工艺管线在石油化工生产中数量繁多,在整体的装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装置内的大部分工艺物料多为易燃、易爆和有毒性的物质,所以一定要保证各类工艺管道的安装质量,如果质量得不到保证,那么将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石油化工工艺论文:探索关于石油化工工艺管道安装的要点 【摘要】在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必须严格保证石油化工工艺管道具有良好的使用性和安全性,为防止化工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着火、爆炸的质量事故,在源头要注重其化工设备管道的安装质量监督及控制。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艺管道;安装要点;分析 1.石油化工工艺管道安装存在的问题 1.1 焊接技术的影响 在进行石油化工管道的安装,采用合适的焊接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安装环节之一。在进行对化工管道的焊接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就很有可能会在焊接部位出现石油化工介质的泄漏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还很有可能会对化工石油管道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1.2 侵蚀破损 侵蚀破损的概念是很好理解,就是工业管道中存放的压力流体具有一定腐蚀实质,在运动的过程中这种腐蚀将进一步加剧。在安装设计初期,没有考虑到对管道内壁,尤其是连接焊接处等薄弱点的这种侵蚀活动。除了这种薄弱环节的侵蚀破损还有就是应力方面的侵蚀破损。这种应力方面的侵蚀是一种当前威胁最大的破损,因为侵蚀发生在管壁内部,所以这种破损是没有给人以任何思想准备,发生的非常突然,这种破损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1.3 强度破损 强度破损是工业管道在压力流体的作用下,管壁四周产生了超过其压力强度的破损。这种破损好像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拉上了韧带一样。一般情况下,工业管道的材料是完全符合国家的强制标准,不会出现这种强度破损,但是由于压力流体的压力过大,将可能造成强度方面的破损,一般的破损形式为公称直径增大,或是局部变大,管壁厚度减少,管壁的周长增加。 1.4 阀门安装不合理 在进行化工石油管路的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阀门安装不够合理的情况,就很有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生产安全事故的产生。具体的来说,在进行化工石油管路的阀门安装过程中,不仅仅要充分的考虑到阀门管路对于内部的石油化工材料的流线的控制,还要充分的注意到石油化工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的原材料所经受的压力和温度范围,例如,在进行石油的输送过程中,要保证压力保持在0.3MPa以下,温度控制在30摄氏度以下。保证阀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产生问题。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阀门的设计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这些情况,这就给石油化工管路的生产管理过程埋下了安全隐患。 2.石油化工工艺管道安装的要点分析 2.1 材料验收 在整个施工过程当中,需大批量地采购施工材料,为了使整个工程质量达到更高的水平,保证石油化工工艺管道的可靠性,必须对施工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能进行全方位的检验。其中,对管道支撑件和管道组成件的选择方面,应要求有规范的质量证书,且质量等级达到国家技术标准,并同时对施工工程有良好的适应性。验收过程则主要包括对材料材质、规格的验收,若在检验中发现其施工材料不符合施工要求,则不宜应用于工程当中。 2.2 管道焊接 石油化工管道由多个管道经过焊接而成。石油化工管道的质量安全,离不开石油管道的正确焊接。对管道焊接的要求极高,主要包括焊肉是否达标,是否出现漏焊等问题。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极为严格,由于管道长,一旦出现问题也不容易察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给石油化工管道的施工带来很大的威胁。在焊接前,要制定严格的操作流程,作业人员在焊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焊接流程进行焊接,焊接完毕后,管理人员要对焊接口进行全面检查,专业技术人员在对管段焊接确认后,需要经过抽样检验,确保焊接质量。测人员对焊接口进行无损检测,确保管道焊接的万无一失。 2.3 管道生产的质量把控 管道的采购需要注意把控质量关。对以后使用的管道,在安装调试前,要按照国家的强制标准加以检验,检查合格的管道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管道的连接组合。在这道工序结束之后,还要进行一次检验,确保连接后的管道不出现任何质量问题。与此同时,施工方要将管道单线的图纸交给监理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复审,等到监理和政府有关部门作出合格的检验报告后,这一批的管道才能完成检查环节,才能投入使用。这几步都是保证管道本身质量安全的重要屏障。 2.4 管道阀门的质量把控 在化工管道的设计中,阀门的设计也是重要一环。阀门的质量是实现管道压力流体的走向的控制基础,决定了压力流体是否可以通过此段管道,达到一定压力后该段管道是否通路等等。因此,阀门的质量关系到管道系统运行安全。闸阀是化工管路设计中最为常见的。因为在化工企业中该阀门的使用范围最广,在使用时要检验其耐高温等主要性能参数。球阀应用领域没有闸阀广,但是也是较为常用的阀门。在使用前,其内部的阀芯的贯通孔的直径是一个关键参数,如果质量不过关,流进期间的压力流体对阀芯的冲击可能降低该阀门的使用寿命。 2.5 防腐问题 石油管道铺设的地方,常会涉及到腐蚀性问题,越是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土壤的酸性,碱性也越强,石油管道在其中铺设,受到土壤中酸性、碱性的腐蚀,损耗很大,因此,石油管道必须注意防腐的环节,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会出现施工单位偷工减料,使用不达标的防腐材料,除锈等级不达标,现场补扣补伤不达标的问题,严重影响到管道的质量和后续维护。施工单位在试压完成后,进行防腐处理,必须积极从事防腐工艺的研究,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2.6 管段制作 管道下料时,若发现部分管道的管口有毛边磨损的情况,应对其进行打磨、处理使其恢复平整并保持管道管口形状、规格不发生变化,必要时应使用规范化的切割、打磨方法对管道管口进行处理。将组对施工放在最后,在对管口进行组对时,应特别注意组对间隙,保证执行的每道工序都能够符合技术规范。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在管段制作工程中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相关技术水平,同时,还必须严格按照图纸标准和设计要求来完成交底工作。由于有些管道需在地下完成安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旦这些地下管段出现了问题,往往难以被技术人员所发觉。因此,必须对管段制作的审查工作加强重视,决不能敷衍了事,以免为今后的工作留下后患。 2.7 施工人员 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施工人员把关和参与,在每一个施工环节中,都需要严格遵守作业规程,严格把关控制,才能够保证管道的施工质量[1]。施工的人员,必须熟知管道的参数和规定,并且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技能,然而,在现实的施工过程中,有一部分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并不高,责任心也不够强,那么,由于对管道的参数和规定不熟悉,就会影响施工细节的把握,安全隐患得不到排除,直接会导致石油化工管道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人身和国家财产损失,影响恶劣。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化工工艺管道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进行石油化工管道的安装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因素进行考虑,提升石油化工管道的施工水平,保证石油化工管道正常作用的发挥。 石油化工工艺论文:关于石油化工工艺管道设计问题的思考 [摘 要]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道的作用是能够有效的将化工设备与相关系统设施连接起来,以使石油化工装置形成一个连续的生产整体。本文阐述了石油化工装置管道布置的整体要求,论述了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道的工艺设计要求和安装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石油化工;管道;工艺设计 引言 石油化工装置无论是原料还是产品都是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在实际中可能会出现诸多的危险因素。而石油化工工艺管道作为一种输送物料的特种设备,在石油化工装置中作用不容小觑,根据使用和工况情况的不同和差异,所设计的管道种类也是名目繁多、各式各样。 一、石油化工装置管道布置整体要求 管道系统合理的管道布置不仅要满足施工、检修、操作、及自身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工艺、设备布置以及生产的要求。 1)为了避免总管内的凝液倒入支管,泄压总管与安全阀出口连接时,要顺着流向以45度角从上部插人总管,这样,当安全阀定压 7.0MPa时,为减少安全阀的背压,必须采用45度角插入。 2)安全阀出口低于泄压总管时,要设手动放液阀,手动放液阀设置在低处易于接近的地方,为避免袋形管段积液,要定期排放至密闭系统;同时在寒冷地区,为防止发生袋形管段积液现象,必须进行防冻和伴热装置。 3)泵入口管道布置应无气袋或液袋,管道尽量短而直,如有变径为防气体积聚应采用偏心大小头,大小头一般顶平放置。最好有3D至7D的直管段在输送轻介质离心泵的大小头后,对防止气蚀有利。 4)跨越道路的危险介质管道,其上方不得安装法兰。和阀门及波纹管,同时要使净高达到一定的要求。在事故的处理上,消防蒸汽、竖管、事故隔离及紧急放空等等,必须放置在明显的位置上,同时安全易于开启。 5)要水平安装高凝固点介质及有腐蚀性介质调节阀的旁路和阀,防止产生积液。 二.调节阀的管道等级设计 1)调节阀出入口管道材质一致,压力等级降低;实际中,如果调节阀入口是高压系统,出口是低压系统,并且调节阀入口与出口管道材质相一致,那么,就要求调节阀出口切断阀与旁路阀的压力等级应和入口相同。 2)调节阀出口与入口管道材质降低,压力等级不变;若调节阀出入口的压力等级保持一致,同时,调节阀入口是低材质,出口是高材质,那么,要求调节阀入口切断阀要和入口一致。 3)调节阀出入口管道材质升高,压力等级降低;若调节阀入口是高压系统,出口是低压系统,并且调节阀出口切断阀是低材质,出口是高材质,那么,就要求调节阀出口切断阀与旁路阀的管道等级应与高压力高材质等级相一致。 三、泵的管线设计 1)泵入口偏心异径管的使用。进行泵吸入管道设计主要是为了保证泵能够正常有序的运转;实际中,若泵入口管系统出现变径情况,应采用偏心大小以防变径处气体聚集,偏心异径管安装过程中通常会使用顶平安装,如果异径管和向上的弯的弯头直连,应使用底平安装,通过这一安装方式能够省掉低点排液。 2)泵入口管线的设计。在对泵的入口管线进行布置过程中,应考虑两方面因素:首先,气阻;进泵管线不能存在气阻情况,关于这一点应加强重视,不然将会导致泵无法正常有序的运行。其次,管道柔性;泵属于回转机械,管道推力作用的管嘴上会造成转轴的定位出现偏移,所以,管道设计过程中应确保泵嘴受力在规定的数值范围内。对于塔底进泵的高温管线必须做好热补偿。 3)冷换设施的管线设计。第一步要做的是逆流换热;要让冷换设施中的冷水从下部至上部排出,主要目的在于一旦出现故障情况,换热器内会有一定的存水,不会发生排空的现象。第二步要做的是净距的安装;换热器的进出口管线与侧门法兰以及设备封头盖法兰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以给检修提供便利;第三步要做的是热应力;通常情况下,换热器是在管箱端上进行固定的,所以,实际中应对连接封头端管嘴的管道由于换热器热胀的原因出现位移现象加以考虑。 4)仪表元件的布置。仪表元件布置的是否是科学合理的,将会不同程度上对工艺的准确安全与否造成影响。不仅要对常规安装要求加以全面考虑;而且,还必须充分考虑在同一管道的不同位置上可能会对仪表产生的影响。比如,在重沸器内部抽出的液体通常都是饱和液体诸如管道内部出现了压降情况,液体有闪蒸现象,发生了两相流,这对仪表精度的测量与控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关于设备上的仪表管口开口方位,不仅要对工艺特殊要求加以全面的考虑,同时,还应考虑测量的精准度,以便于及时有效控制。比如容器上的压力表和安全阀易放在同一侧。在配管弯头上安装温度计过程中,应注意到顺介质流向插入和逆介质流向插入两者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逆介质流向插入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5)管架的设计。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减少弹簧架;其的价格高于普通架,并且,使用时间一长还会发生失效情况,因此,管架实际设计过程中要以刚性架为主。其次,满足荷载大小要求;不仅要对管道自身重量如介质重量、隔热重量等进行考虑,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热态时的位移载荷、风载荷、地震载荷、安全阀开启时的反冲载荷、水压试验时的充水重量等,并且,适当的留出余量。若支架生根于建筑物的梁柱、设备本体等设施上,那么,还要对这些生根设施的生根条件以及承载力加以全面的考虑。另外,以标准系列支架为首选;不仅为支吊架的预制与安装提供了便利,而且,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材品种,使得采购、制造、管理等各环节的费用得到了大大节省,并且利于装置的美观。再有,方便拆卸检修;所选择的支架型式要方便拆卸检修,有利于施工,不会对操作造成制约。若支架的位置设置在操作人员可能经过的地方,并且位置较低时,要设立吊架。若管道经常拆卸,那么,焊接结构不可取。 四、支吊架选择设计 管道设计和管架设计的关系非常紧密,管架设计不当,会在运行中使管道受损,甚至损坏转动设备。 1)承重支架。一般沿塔敷设的管线只设一个承重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刚性支架,塔顶封头焊缝线与支架顶的距离是150mm,如果感觉一个承重支架荷重过大,也可以再设计一个承重支架,这个承重支架要设计为弹簧吊架,另外,导向支架要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水平管弯头处不允许加刚性支撑。 2)尽量减少弹簧架,不宜用过多吊架。一般情况下,弹簧支吊架安装使用起来较麻烦,而且弹簧支吊架也比较贵,另外,在长期工作状态下弹簧还有失效问题;到达现场时,弹簧支吊架是用定位销加以固定而成,注意安装弹簧支吊架时,不得随意拔掉定位销,定位销应在装置开车或蒸汽吹扫之前拆除。另外,不宜用过多吊架在一条管道上,吊架一般用于管子承重,一条管道上不宜用太多吊架,吊架有一定偏转角,所以吊架太多会影响管系的稳定。 结束语 在石油化工装置中,工艺管道作为物料输送的一种特种设备在装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工艺管道种类繁多,使用工况千差万别,影响因素和环节比较多。一个好的管道设计涉及到多个方面,它不仅包括管道布置、支吊架选择、应力分析,材料选用,而且还会涉及到材料的采购及现场施工支持。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作用 [摘要] 对于企业而言,人员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主体,有效的人员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经过不断地经验总结发现,采取薪酬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人员管理效率,进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文章以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对薪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激励作用,做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 薪酬管理;人力资源;激励作用 薪酬是与员工工作直接挂钩,能够有效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仅影响着员工的生活,同时也是激发员工工作的动力,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做好员工薪酬管理,充分发挥薪酬的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如何充分地发挥薪酬管理的作用,备受人力资源管理者关注。 1薪酬管理概述 企业绩效薪酬管理主要包括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其中薪酬管理指的是:企业为了能够实现发展战略,基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以及本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实际情况,以此来制定企业薪酬体系,调整企业薪酬水平与结构,确定员工应该得到的实际薪酬,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与控制。绩效管理指的是:为了能够达到团队目标,以持续开放沟通的过程,进而形成团队的目标利益与产出,进而推动团队与个人,能够凝聚在一起,做出有利于实现团队目标的行为。 2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所发挥的激励作用 (1)雇用双方实现双赢。以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推行薪酬管理,主要是用工资与奖金等物资条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有效地协助管理者,完成企业目标,该种管理模式下,多数员工不是出于本心的,而是为了利益而暂时屈服的,因此其工作的积极性较差,因此难以充分地发挥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现代化企业透过人性化管理,帮助员工发现其自我价值,除了给予员工基本的薪酬奖励外,同时还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促使其不断地成长,以此来满足员工与企业发展的需求,进而实现双赢。 (2)充分地体现员工的价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采取薪酬激励管理方法,是企业通过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来回报员工,该种奖励方式不仅是肯定员工的专业能力,而且是奖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的付出,包括时间与精力等,进而体现了员工的价值。企业通过给予员工经济奖励,以及精神方面的奖励,实行合理的薪酬制度,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同时还可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同时也是员工得到企业认可的象征,使得员工对企业有更强的归属感,进而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3)为企业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若想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则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做好全面的管理工作,以此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薪酬管理是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为企业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能够使员工认可企业,愿意在企业平台上进一步发展,进而发挥其最大价值,因此而言薪酬管理机制,能够为企业留住人才,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盈利空间。当今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已经成了人才竞争,只有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才能够夺取制高点,而薪酬管理的有效性,则可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同时帮助人才实现自我增值。 (4)创新管理方法。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张人性化,通过人性化管理,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多开展员工思想教育工作,时刻关注员工在生活上与工作上面临的困难,并积极地帮助员工解决其所面临的困难,使其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进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使其能够投身于企业建设中去,这是现代化薪酬管理的重要手段,若企业依旧延续传统的管理模式,只是基于薪资上的奖励,已经无法满足员工对于自身发展的要求,而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才能够留住人才,进而将人力资源资本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不断朝向人文化方向发展,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5)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用薪酬管理模式,可以为人员工作提供动力,同时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是这些成效都是基于有效的薪酬管理,其能够帮助员工实现自我定位,促进其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只有员工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的工作,或者有着自己的工作目标时,才能够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而无效的薪酬管理,则会使得员工失去工作兴趣,使得部分员工不再愿意为企业效力,进而造成企业人员流动性大,而解决此类问题,则需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多下功夫,合理地分配岗位,提出有效的人员流动政策,使得未被开发利用的员工,能够有发展的机会,为其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并有效地利用薪酬奖励机制,以薪酬奖励来促进员工的发展,使其能够不断地实现晋升目标,同时需要做好现有员工的管理,为其提供实现自我增值的平台,进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3企业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薪酬激励管理的措施 3.1坚持薪酬分配原则,做好薪酬管理工作 (1)坚持对内公平分配原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能够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但同时也会起到激化矛盾的作用,因此需要做好薪酬分配工作,坚持对内公平的分配原则,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当员工体会到付出与回报能够成正比时,员工才会更加地努力,进而发挥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除此之外当员工获得与其资质相符,或是贡献程度相同的同事所得到的同等报酬时,员工才会体会到自己被公平对待,进而更加愿意付出多一点的努力。薪酬管理机制的有效推行,需要企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薪酬环境,使得员工对去企业有足够的信心,进而激发员工的作用积极性。 (2)坚持对外公平的原则。对外公平原则指的是企业在制定薪酬体系标准时,要基于同行企业所给出的工资水平,以此来确定被企业薪资水平,选择略高于同行企业平均薪资水平,或者选择略低于平均水平,若选择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需要在其他方面给予员工相应的补助,否则当员工发现其所得到的薪资报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时,则会使遏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造成人才流失,因此企业在制定薪酬管理机制时,要始终坚持对外公平原则。 (3)坚持激励限度原则。企业薪酬激励管理机制的实行,要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并且坚持激励限度原则。其中效率原则指的是:在相同的工作条件下,对工作效率较高,创造的价值较多的员工,给予较高的薪资鼓励,进而在薪资报酬的鼓励下,员工则会不断地提高其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薪酬激励管理是用来鼓励员工的手段,为其提供更多的薪酬福利回报,但是激励是需要有限度的,要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激励幅度太小,则难以体现激励的作用,若激励的幅度太大,则企业需要增加运营成本,甚至会给企业造成负担,而在后期发展中,降低奖励限度,则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最后导致人才流失,因此需要企业在实行某项奖励机制时,要严格把握激励限度,进而充分地发挥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 3.2选择适合的薪酬模式 首先,实行稳定的薪酬模式。该种薪酬模式中,员工的固定薪酬占据的比例较大,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薪酬的浮动小,而且员工工作效率与企业效益关系小,因此难以发挥较高的激励作用,主要适合喜欢安逸的员工。其次,弹性薪酬管理模式。员工的浮动资金所占据的比例大,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其薪酬,有着直接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通常员工为了获取更多的工资,则会有更好的业绩表现,其缺点安全性低,且风险性较高。最后,调和性薪酬管理模式。其主要是调和固定与浮动工资,不仅可以给员工带来较大的安全感,还可以为员工留下发展空间,推行调和性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员工的需求,而且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成本,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背景下,企业实行薪酬管理,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能够实现人力资源资本化,对促进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激励成效,是基于有效的薪酬管理,因此企业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选择合适的薪酬管理模式,以此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加强 摘要: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企业薪酬管理体制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员工的进步和发展。如果企业忽视了薪酬管理工作,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进而影响到企业发展的效率、进度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首先分析了企业管理和企业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然后就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完善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问题对策 一、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管理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生产经营开展的组织、计划、协调、调控等一系列利于发展的管控行为。常见的企业管理教育有MBA、CEO12篇及EMBA等。企业工商管理可将内容和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大概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以企业管理对象为依据,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技术管理以及企业中各项经营环境的管理。第二部分,将企业发展流程作为分类依据,分为调研管理、项目建设管理、项目运营管理、项目的更新和完善管理等,围绕利于生产执行的一切环节管理。第三部分,将职能和业务功能作为分类依据,分为计划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及质量管理等[1]。 二、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一般指企业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发展现状、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等,对企业的员工(人力资源)制定薪酬支付的策略和准则,并依据此准则设定薪酬构成和数量,继而构成对薪酬的系统性管理过程[2]。薪酬管理的目标是保障员工的基本利益,并通过利益的获得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员工薪酬管理的制定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战略部署,而这个战略又是将企业最终发展目标为主要依托的,这样看来,员工的薪酬管理也是企业进步的一个途径,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从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含义来分析,可将薪酬管理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体系设计,第二部分是日常管理。薪酬水平和薪酬构成是企业员工的薪酬体系的主要两个组成部分,设计的主要目的也是要实现企业员工薪酬的具体化,使企业薪酬管理更凸显公平性和透明化,形成和谐的企业氛围,建立起企业和员工相互信任的运作流程。企业员工的薪酬日常管理,指的是包含了薪酬的预算、支付和调整等工作,并通过良好的循环来不断实现人力资源薪酬的有效管理。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的结论: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是要做好员工的薪酬管理,为其顺利开展打好基础;第二是要将员工薪酬管理作为重点工作不断改革和完善,才能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发展。企业要从根本上实现薪酬管理的有效性,并发挥出作用必须同时推进这两个方面,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薪酬管理体系才能获得成功。 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来看,已经逐渐转向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这样的一个经济发展模式。企业也要针对人力资源开展有效管理,薪酬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90年代,由于人才市场的发展,大批人力资源流向了企业,企业为了应对众多人员的管理,才开始逐渐开始重视薪酬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专业人才为了寻求更好出路,选择了出国,逐渐引发了一段热潮,针对高端专业人才的不断流失,国家及企业才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员工福利的第一步,因此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但当前正是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时期,大量的外企涌入中国,他们拥有优厚的待遇和完善的管理,并为员工制定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吸引着大批的优秀人才加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企业失去了竞争的优势,也没有竞争优秀人才的力量。在面对国际一流企业的竞争时,国内企业必须强化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并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改革,才能在竞争市场中征得一席之地,获得更多专业人士的青睐。 2.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薪酬分配方式存在问题 我国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薪酬分配中采取的是“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式,尽管这种分配方式已经在我国成功运行了几十年,但在内部仍旧存在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薪酬的平均主义严重。具体来说,就是同一个企业的员工,在薪酬的分配方面不会有较大的差异。这样做只能说体现出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平性,但实际上,对企业效益的提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是非常不利的。员工都是独特的个体,在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就应根据业绩制定标准,发放员工不同的薪资。如果所有员工都使用一样的标准,没有差距,这样就会让能力强的员工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打击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员工动力的消退,对于本来能力差的员工,也不能起到督促作用。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最终会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全面下降,使企业无法实现稳定的持续发展。 (2)企业员工的福利管理存在问题 福利管理是薪资管理的核心问题,对于人力资源薪资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员工的福利有了保证,员工在心理上才能排除对工作的疑虑,更加没有后顾之忧的努力工作,也会给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但从目前来看,我国众多企业还是采用的比较传统的管理方式,员工的福利也还是局限在保险金、养老金及退休金等几个方面。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不光需要物质,对于人文关怀和精神文化方面需求更加突出。再就是还有一点,当前我国企业一直为员工提供一成不变的福利待遇,节假日很多公司也是遵循国家规定而来,因此就算是性质不同的企业,也会有一模一样的福利待遇。企业应多从自身情况出发,并真切的关注员工需求,重新审视福利待遇的问题[4]。 (3)薪酬管理缺乏激励措施 对于薪酬管理的公平性,很多企业都是通过岗位编制等措施来体现的,尽管这种做法相对比较公平,但仍然存在众多问题:第一,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指导性,内部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设置;第二,企业对于考核,将关注点都放在了考核形式和考核标准方面,这对于员工来说,不仅打击了其工作积极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员工进步的欲望。 四、完善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对策 1.企业管理者加强对薪酬管理的重视 企业的最重要的引导者就是企业的管理者,他的决策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是整个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应首先转变思想的,他们会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对薪酬管理作出适时调整和完善,实现了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有机结合,让薪酬管理体系更加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和完整性。 2.优化企业薪酬管理体系 企业薪酬管理体系是稳定企业根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生命线,企业必须不断完善补充和健全管理制度,才能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划分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并对岗位指标做出详细、完整的说明,让员工可以熟悉掌握;第二步,是明确岗位评价标准,制定岗位等级制度,让员工对岗位等级有所了解,并明确薪酬、岗位级别、岗位工作量、岗位难度之间的关系。 3.完善薪酬战略计划 在企业发展的新时期,薪酬管理一定要制定科学的战略发展计划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首先,要按照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设计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实现他们的统一化。人才的管理和引进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合理、科学的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薪酬管理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从当前来看,制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营目标更加适合发展稳定的企业,因此,在企业的薪酬管理中可以将奖励政策、平均的薪酬水平和标准的福利待遇水平都包含进来。 4.加强企业薪酬战略的重视和实施 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任何发展理论都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其中薪酬体系无论从现状分析还是管理都要建立在实际现实情况上,这样才能使其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从目前企业发展来看,还有很多传统企业以经济薪酬为主要的薪酬体系,这种落后的薪酬模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当前企业都已经逐渐转变成了内在和外在结合的全面薪酬管理形式,外在薪酬指的就是货币形式的物质报酬,内在薪酬指的是以精神上的鼓励作为报酬。当前,很多企业会在员工报酬中加入福利、晋升表彰等货币奖励,这些都是薪酬的一个组成部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薪酬的结合就是全面薪酬策略,现代企业应从着两个方面出发,并做好结合,才能发挥出薪酬策略的真正作用[5]。 五、结语 总之,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完善企业薪酬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要不断通过实践来完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加强薪酬制度优化升级管理,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 作者:王家栋 单位:上海华明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分析 【摘要】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薪酬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有直接的关联;而对于企业中的员工而言,薪酬水平关系到他们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与他们在公司是否能够认真踏实,生活能否稳定幸福也有着直接的联系。为避免企业资源管理出现问题,造成人员流失,阻碍企业发展,笔者通过本文对企业资源理的原则的分析和薪酬管理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现代新时期;企业薪酬管理;人力资源 一、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重要性 在加强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过程中,员工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和快速发展,在适当的脑力和体力消耗下得到自己相应的报酬,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企业来说,实现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如果企业在这些方面没有做出相应的提升,那么就会严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能否加强企业的薪酬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决定于企业人才和员工素质的高低。缺少高素质人才和员工的企业是无法保证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 二、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薪酬设计缺乏前瞻性 由于企业常常从自身利益作为出发点来设计薪酬,导致企业很难认识到薪酬是保障企业长期高速运转的战略手段。这导致薪酬设计缺乏战略前瞻性。 (二)薪酬管理缺乏公平性 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推动着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中也迅速地发展起来,这也使得员工利益和企业的生产力直接挂钩。目前市场上的企业较多地推行绩效制度,岗位责任等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政策,但是很少有工作能够制定出一套完善有效的企业业绩管理体系来明确企业薪酬管理,这也导致薪酬管理缺乏公平性,严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三)薪酬管理缺乏激励性 虽然部分企业对于薪酬管理缺乏公平性等问题采取了一定的补偿,对岗位编制进行考核和重编,但是企业的绩效于员工的是薪酬管理仍然存在缺陷。在绩效考核时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考核的标准过多的是一种形式和过程。这样的考核制度自然很难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三、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实际上,对于企业来说,薪酬是作为保障企业生产稳定、正常运营的一种投资或消费行为。对于员工来讲,薪酬是一种作为其付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补偿和回报。这是企业同员工之间的一种公平交易。然而,企业不能将薪酬看作是一种交易,而应当看作是一种投资。投资是需要进行适当的运营管理从而获得收益。企业能否获得较大的收益不仅决定于企业是否能够合理经营,也取决于投资金额是否充足。从这个层面上看,薪酬是企业所作出的一项需求人力资源的投资行为,而企业能够获得收益,是在员工能够勤劳有效的工作作为保证前提的。在企业取得收益的基础上,企业能够通过对员工的薪酬管理提高自身利益,加强对企业运营成本的掌控。企业应当将成本与利益的关系看得更长远,不应图一时之利。实际上企业薪酬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环节。企业支付员工薪酬的水平也被企业日常运营的收益牵制,而员工薪酬水平又影响着企业日常运营的收益。能否将企业运营套入良性循环,使得企业快速发展,这是薪酬管理阶层应当思考和重视的发展目标。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企业是有能力通过合理的薪酬管理来进行成本控制,从而实现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塑造企业文化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改善企业积极性的方式。薪酬能够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从而帮助企业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资源人力薪酬管理问题严重,针对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薪酬管理的实质是企业的一种管理机制。主要是促进员工在“以优代劣”的被动监督方式和“以优促罚”的主动管理方式中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积极性。因此,树立全面的薪酬管理体系,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加强平日中的工资福利、奖金津贴、消费补贴等内容,并且提供给员工更好的工作环境、发展机遇以及学习机会。就我国现状,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薪酬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简单地把薪酬当作员工的工资。合理的薪酬不仅能够使企业获得员工的认同感和皈依感,也给予员工在精神方面的激励。在这种认知状态下,企业文化和薪酬管理才能够得到较高水平的效果。将物质所指和精神所向相结合,形成新现代人所说的全面薪酬。对于企业职工,较高的薪酬补偿能够保证其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需求,促进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效率。建立正确的企业文化和营销效益理念,保证公司政策适当向一线员工倾斜,保证业务质保明确合理,注意与新政策的沟通,这使下级能够理解支持企业文化。 五、结语 对于企业实现自身更好更快并且长稳的发展,改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合理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改善薪酬管理,吸引优秀人才,这是企业较为科学的决策和较为长远的规划。基于这一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加强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这一课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作者:李博 单位:邵阳学院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困境 一、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企业价值的创造者与驱动者,使得人力资源成为了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而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环节,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从企业角度分析,给予员工一定的薪酬,已经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投资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成本的一部分,对员工招聘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合理、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对企业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制定合理、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为企业未来发展扫除部分障碍,有效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了员工价值与企业目标的结合,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面临的困境 1.理论体系落后,福利发放弹性不足。 针对薪酬管理来说,目前很多企业依然存在认识模糊甚至认识错误的现象,导致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特别是薪酬管理方面缺乏认知,使得其理论知识薄弱,致使薪酬设置不合理,没有起到激励效果,严重影响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现阶段,很多国内企业并没有编制详细的薪酬管理手册,或相应的明细,同时缺少对工作岗位职能的评估,导致薪酬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太过关注现金及物质奖励的发放,并且奖励发放只是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缺乏自主选择制定的福利,导致体系较为单一,弹性不足,削弱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除此之外,大部分企业认为高工资等同于员工高忠诚度与满意度,此项错误认识致使企业薪酬管理工作无法全面落实,影响了企业后续改制与创新,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缺乏完善的薪酬管理结构。 企业薪酬管理和传统劳动力价格工资有着本质差异,现阶段企业薪酬主要是按劳分配,根据员工的学历、职务、工作经验及业绩指标展开考核,但学历与职务是员工的潜在劳动贡献,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出现,并且在合作与分工的条件下,使得业绩指标界定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导致业绩指标考核不严密,在隐形福利差异的影响下,致使员工对薪酬发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情绪。同时,一些企业为了提高激励效果,太过重视个人奖励发放,忽视了团队绩效考核,造成团队不团结,缺乏一定的协作能力,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薪酬结构不完善,导致企业内部工作环境不良,在团队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个人意识太强的问题,在勾心斗角的局面下,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3.薪酬发放形式单一,与管理不统一。 我国企业薪酬发放主要包括三点: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年终奖金,此种薪酬发放形式非常单一,针对企业内部劳动程度、技术及管理因素的考核奖励相对较弱。度过金融危机之后,国内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薪酬管理水平有限,导致其无法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相协调,不能和国际市场顺利接轨,进一步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薪酬管理体系制定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不相符。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员工均不知道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及战略目标,企业只是利用短期激励方法刺激员工当下的贡献与行为,较为常用的方法就是制定一个月或三个月的任务目标,之后以成败判定价值,致使员工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了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如果薪酬管理体系制定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就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导致激励作用无法发挥,使得企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出路 1.创新管理理念。 欧美国家比较盛行“宽带薪酬设计”的薪酬管理理念,近些年来,在国内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宽带薪酬设计指的就是在组织内用一些跨度较大的工资范围取代原来数量较大的工资级别范围,将原有的众多工资级别压缩为几个级别。在应用宽带薪酬设计理念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不是适用于每个企业。同时,在实施宽带薪酬设计理念的时候,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这样才可以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落实,不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2.完善薪酬体系。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薪酬是激励员工的有效福利措施,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在设计薪酬体系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励员工,如住房基金、加班补贴、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衣食补贴、带薪假期、游乐活动、法定福利、特殊福利等。近些年来,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企业开始不断借鉴部分西方国家的人性化福利措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教育福利、生育福利等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 3.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结合企业战略决策与经营环境,制定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实现个人薪酬和对企业的贡献、价值挂钩,全面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绩效考核体系的贯彻实施,可以将员工的降级与晋升予以量化,提高了员工对工作业绩的关注,充分发挥了薪酬体系的激励作用。 4.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国家应出台一些有关政策,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摆脱依附于企业的社会与政治功能,使其可以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自主经营、自主盈亏,成为真正的主体。同时,在企业内部,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落实,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构建学习型企业,使企业员工可以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与技能,还可以高效完成工作,对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合理、科学的设计,才可以确保薪酬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并且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同时,在企业中开展薪酬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激励与约束作用的发挥,使薪酬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在薪酬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样才可以确保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韩婷 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下薪酬管理论文 一、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薪酬管理概述 薪酬是指员工通过从事企业所需的劳动从而获得的报酬。一般而言,薪酬管理有三个目标效用:激励员工高效工作、鼓励员工积极提高工作技能、吸引并留住组织需要的优秀员工。较之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薪酬管理具有敏感性与特权性,且被广泛应用,薪酬管理制度普遍遵循补偿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竞争性原则、透明性原则、方便性原则以及经济性原则。 (二)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现阶段,作为最广泛被应用的激励措施之薪酬管理,显而易见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举足轻重。具体表现有三:其一,通过对员工薪酬成本的控制,既向参与劳动的员工给付了合理报酬,又为企业带来了产出,创造了更多收益与社会价值,循环反复,是直接降低企业运营总成本的有效措施;其二,帮助企业不断吸引人才、葆有人才,并激励员工以极大的热情干事创业,始终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延续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薪酬是对员工工作绩效最直观的评价,正向激励功能显著。其三,提振企业文化建设,支持企业变革并帮助企业塑造与时俱进的优秀企业文化,而这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现实中的企业文化变革往往伴随着薪酬管理变革,甚至薪酬变革先行,正是有效利用了薪酬的正向激励作用。 二、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当下,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对员工而言没有充分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对企业而言又没有有效控制运行成本,不甚合理的薪酬管理最终使得企业难以留住高素质人才,难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地位,以下两个问题表现最为突出:一是薪酬分配方式多元化欠缺,长效激励机制不健全。现阶段绩效工资与年终奖金在薪酬中占绝大多数,其他不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显性或隐性福利待遇多数仍在试水阶段,尚未形成薪酬分配多元化格局。当前企业的薪酬分配方式仍优先考虑企业资本要素,弱化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及管理要素等所占比重。现实情况是即便企业通盘考虑了上述要素,仍然会因为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不能与时俱进、薪酬管理方案设计不完备、薪酬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在企业与企业职工(特别是管理骨干、技术骨干等高素质人才)之间尚未构建起经济效益共享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长足发展。二是薪酬分配方式与企业绩效管理不同步,存在平均化、浮动小的趋势,企业员工无论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均不能以薪酬这个结果为导向有力激发每个企业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具体地说,一方面企业虽然制定了详实的绩效考评方案并以此作为衡量企业人力资源薪酬分配水平的主要依据,但是,不同档次的薪酬差距较小,以致绩效考核结果同员工对企业经济效益贡献值之间的正相关程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设置的浮动奖金薪酬,往往以职工工作年限、职称等级为主要考虑因素,使得以贡献大小为主要考评依据的现代企业薪酬管理机制沦为摆设,以致员工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价值与其自身的薪酬水平没有紧密关联,挫伤员工积极性。 三、改进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对策之路 鉴于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攸关着企业的长足发展与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薪酬管理,建立完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已然时不我待。一是要在企业上下树立多元化薪酬的薪酬管理新理念。薪酬管理作为一种要素管理机制,就要藉由激励手段来达到考核和管理目的,实现从被动监督方式向主动管理方式的转变,其中,革新薪酬表现形式是关键。即当下之薪酬不完全以货币为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工资福利、奖金津贴、消费补贴、学习培训、优良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与发展机会等,既有安身立命的物质保障又有自我提高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激励等。二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工作机制。企业领导决策能否在全体职工之间贯彻执行,主要取决于职工的执行能力与执行意愿等。因此企业领导对员工的综合素质有一个正确、到位的评估十分重要,要善于发掘员工的优点,因才制宜,个性化领导,以求效果最佳。同时,在涉及薪酬管理方案时也要充分考虑员工差异,高度重视不同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和同一员工在不同情况、不同阶段的差异需求,多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渠道,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创新薪酬分配方式,实施团队薪酬。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往往导致员工绩效目标与薪酬预期等结构性变化,因此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薪酬激励和绩效回馈等环节同步入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员工团队,保证能妥善应对团队成员的适当流动,既不过多增加员工负担也不明显挫伤队伍士气,薪酬在新老员工之间始终维持动态平衡。 四、结语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企业提振员工工作积极性、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以及吸引并葆有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企业长足发展并始终葆有竞争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直接攸关着广大企业员工生活质量与福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直面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改进路径进行有益的探讨已然刻不容缓,我们依然在努力。 作者:陈婉萍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的价值分析 1.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 薪酬管理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企业人才管理的宗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特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表现。在企业合理内部管理基础上的创建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企业的人力资源,促使企业所有的人才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判断一个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企业管理者是否能够从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保证企业职工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是最合理的。因为当职工满足于自身生活需求之后,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生产和建设中。同时,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认知度以及归属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留住更多的人才。 二、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施要点 1.创建科学的薪酬管理与体系。 只有采用科学、高度战略管理体系,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指导与控制,才能够促进企业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薪酬管理也一样,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支撑。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环节,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原则,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制定长期目标,避免出现盲目进行薪酬分配或者改变薪酬制度的现象,保证企业制定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生产以及组织有机结合,然后再根据企业的特点对薪酬管理进行建设和实施,这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 绩效考核体制是完善薪酬管理的前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创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利用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制对薪酬管理的公平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将企业的具体状况与绩效考核体制进行紧密结合,重点对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进行评估与考核,同时还应该全面分析市场劳动价值的变化状况,及时地对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薪酬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保证企业职工的薪酬与实际价值相匹配,让薪酬管理体制更加合理、透明、公正。 3.合理设置企业岗位。 如果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造成大量人才的浪费或者流失,并导致企业的薪酬管理出现问题。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当前的状况,利用调查、观察以及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分析,并始终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并且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薪酬,即取消人人工资平等的薪酬管理方式。对于对公司贡献大的员工,其职位越高,薪酬同样相对较高,这样能够激发在岗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人本主义的薪酬管理。 人本管理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逐渐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方式,能够通过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让员工参与进来,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特别是企业能够吸收更多的高级人才,采用激励式的薪酬管理机制,为员工提供便于其发挥自身才能的制度空间,让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够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才能,进一步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人性化薪酬管理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将薪酬管理应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亚楠 单位: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炼铁部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薪酬管理论文 一、薪酬管理概述 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进行薪酬管理的时候,是按照该企业自身的薪资标准、薪资体系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组织。然后结合各方面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薪酬计划、薪酬制度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薪酬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管理的过程当中,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包括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市场变动以及工作人员的各方面情况等实时的进行合理的协调。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薪酬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外部薪酬调查、确定薪酬管理的目标、制定薪酬计划等等。 二、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探析 1.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规划 所谓人力资源规划,就是指按照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与内外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企业将来对于人力资源的具体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结合分析的结果,制定出与市场事情相适应的政策与方案,从而保证组织在适当的时机,在各个岗位上获得最为合适人选的动态过程。工作分析与职位评价是其核心内容。不同的职位需要具有不同能力和技能的人,基于能力和技能的不同,便可形成能力薪酬体系和技能薪酬体系,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薪酬管理是否能有有效执行。 2.薪酬管理与员工招聘与培训 薪酬管理和员工的找平培训是相辅相成的管理,其管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薪酬水平的高低对应聘者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企业的薪资水平较高的话能够为企业招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在这个时候,企业的选拔标准就能够适当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尽快的为企业吸引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3.薪酬管理与工作分析的关系 薪酬设计的前提就是工作分析,而工作分析相对于职责工作制而言,是建立内部公平薪酬体系的基础,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工作分析所形成的职责说明书是评估薪酬等级的关键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工作评价信息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其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来源于岗位说明书。就算是在技能工资体系当中,进行岗位职责的研究与分析依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表为薪酬设计设计步骤与相关责任者明细表格。 4.薪酬管理与招聘录用的关系 做好薪酬管理无论是对于企业招聘人才,还是录用人才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站在员工的角度上,薪酬的高低是他们决定是否留下的关键,薪酬较高更加有利于为企业招纳有实力的人才。此外,招聘录用对于薪酬管理也具有着尤其重要的影响。所录用人员的具体数量以及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薪酬总额。 三、完善薪酬激励管理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调整薪酬管理制度 薪酬管理制度可以紧密的综合管理的目标,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措施与手段,是有效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所制定的薪酬制度科学合理,必须确保有一个具有着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确保所制定的薪酬与时代接轨。加大对人才市场与薪酬市场各方面信息研究与分析的力度,从而为帮助企业招聘到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与发展目标进行工资制度、工资组成以及工作水平的建立、最后,企业还需要进行相应奖惩措施的制定,通过这些来进一步的提高工作人员正常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完善激励制度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激励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激励制度的建立,同样也是需要注意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员工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等,只有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才可以真正的达到激励员工的效果。 3.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如何才能够留住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淘汰各方面能力都不足的员工,就必须要依赖于绩效考核制度,结合企业内部每一个工作岗位的性质、工作内容、职权以及承担责任进行各种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挖掘员工的潜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加上定期或是不定期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考评,考评标注和绩效薪酬挂钩,激励员工不断学习、前进,获取等多的劳动技能。某公交总公司为了实现对内公平原则,开始实施岗位工资制。以公司各类岗位定期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的结果确定工资的差别和标准,通过工作岗位评价确定各岗位的薪点数。同时,每个月按照所述单位的经济效益折算出各个岗位的绩效薪点值。该公司所实行的这种岗位加绩效的弹性等级薪点薪资制度,促进了该公司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水平。每一个部门之间、每一个专业之间甚至是每一个员工之间的工作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果采用相同的薪酬政策,必然会导致员工工作懒散、工作怠慢现象的发生。企业应该合理的定位各个岗位的价值,从而去确定最为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这项工作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能力需求进行合理的评估,结合具体的评估体系进行工资成本的制定,包括每一个岗位浮动工作的比例等等。 四、结束语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当中尤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其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要想切实的做好薪酬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做到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薪酬管理的巨大作用。 作者:李泽瑛 单位:红河州交通运输局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论文 一、企业中薪酬管理现状 1.薪酬管理缺乏科学性。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自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企业,现今许多企业都借其他企业的管理制度为己用,但却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许多企业出现了“内部分家”的现象,即薪酬管理体系与企业发展需求达不到共识,薪酬管理不完善,无法做到人尽其才,使企业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也制约着企业的人才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2.薪酬管理未能合理划分。 薪酬管理的定义是对员工为企业付出的贡献制定其应得报酬的决策。许多企业也根据自身发展制定了合理的绩效方式,但仍有一些企业没有摒弃传统的同工同酬体制,致使员工付出不同,报酬却一样,无法树立员工的责任感,调动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也阻碍了企业发展。 3.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企业缺乏薪酬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大部分的领导层也对薪酬管理少有了解,导致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影响薪酬管理的实施效果。例如上述所说的同工同酬就是企业薪酬管理不完善的结果,一线员工的需求未得到重视,致使部分一线员工消极怠工甚至流失频繁。 4.薪酬管理缺乏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在薪酬管理中起到发动机的作用,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于公可以促进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企业发展力和竞争力,于私还可以给予员工自身信心,树立员工良好的工作态度。 二、企业中薪酬管理创新对策 1.薪酬管理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符。 不同时期的不同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也应不尽相同,各企业应制定与自身发展需求相符合的薪酬管理制度。例如企业发展之初,可以将薪酬管理重点放在两方面,一是节约资源,注重后勤保障,二是与员工同风险、共受益;若企业处于稳定阶段,则可以将重点放在员工应得的报酬和福利上,让员工积极工作、愿意付出;对于国有企业,可将薪酬管理的重点放在职位评估上,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实行奖金政策;而对于私企,尤其是大部分的服务行业来说,应将重点放在服务能力和客户反映上,实行提成制度。 2.薪酬管理应人性化。 企业与人才不仅是雇佣与被雇用的关系,同时也是合作关系,企业与人才的选择是双向的。企业若要借人才为己用,则要吸引人才,才能留住人才,因此企业的薪酬管理必须要人性化发展。例如企业应多关注基层员工,满足员工需求,如有特殊困难的,企业应该予以帮助,另外年龄偏大或身体稍弱,却依然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企业应予以特殊福利。 3.薪酬管理应制定考核制度。 薪酬管理中最忌讳同工同酬,按劳分配才是管理的正确方向,规范化的按劳分配意味着企业需要制定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可以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薪酬分配为借鉴,根据企业自身的各岗位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针对考核结果合理分配员工应得的薪酬。这不仅有助于企业的薪酬管理规范化,还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 4.实行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发动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企业的奖励机制紧密联系,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奖励机制的制定。奖励机制既可以保证老员工的稳定,还可以激发新员工的潜能,让所有员工对工作抱有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建立责任感。奖励机制可以从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入手,将员工的工作表现与其相应报酬和所得荣誉联系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建立与企业相符的薪酬管理体系,完善人性化管理,制定考核制度,实行奖励机制,才能加强员工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绩效,最终实现强大的企业人才竞争力,使企业向更好的前景发展。 作者:徐宏丽 单位: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薪酬管理论文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研究的重要意义 (1)构筑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顺利衔接的桥梁。克服以往企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两条线平行、互不衔接的情况,培养输送满足企业所需要、渴求的专业薪酬管理人员。 (2)根据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突出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办学特色,明确框架与体系。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做准备。将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完美结合,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一体化。 (4)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提供借鉴与参考。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实验教学研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h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他们的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境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学生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4个方面。王贵军(2006年)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境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萨茹拉(2004年)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2.2“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目前,大多数研究的视角都是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角度入手,而“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还非常少。大多数是“薪酬管理”案例集,而且即使有一些实验教材,也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问题。康士勇(2005年)在其所著的《薪酬设计-工作评价与薪酬标准》一书中,主要提出岗位评价的方法和基于岗位的薪酬结构设计,并给出了具体的范例。王凌峰(2005年)在其《薪酬设计与管理策略》一书中对国内的一些原创性成果和富有创新价值的实践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在该书中增加了组织结构设计与流程再造这一详细介绍。杨力(2007年)在其论文“‘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一文中,从内容熟悉阶段、案例参与阶段、动手实践阶段和设计创新阶段4个方面探讨“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的思路。总的来看,目前对“薪酬管理”实验教学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 3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研究 3.1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构建 通过对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主管、薪酬管理人员的访谈、沟通等调查,获取企业薪酬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岗位职责等一手资料信息,从引人、留人环节将企业需求转换为薪酬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力与技能的等级,构建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即: (1)事务性、常规性职能———初级技能:即薪酬测算、薪酬套改,基于人员晋升、不同职系的变动的薪酬的调整等。 (2)例外的、复杂的创新职能———高级技能:基于企业战略的变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组织结构的调整、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方面而进行的薪酬方案的改进与调整。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构建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 3.2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3.2.1验证性、操作性实验设计———初级技能的掌握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如果做薪酬管理工作,基于“金字塔”模型的分析,首先是初级技能的掌握,即根据单位薪酬制度进行薪酬测算。。依据教学进程实验教学载体的特点,操作性实验环节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与相应时间安排。 3.2.2设计性实验设计———高级技能的掌握 结合薪酬三大子系统,即基本薪酬、奖金和福利,模块化构建设计性薪酬实验方案。具体包括2个层次:薪酬方案优化实验,薪酬方案设计。设计性薪酬实验方案有薪酬满意度调查、职位评价实验、技能薪酬方案设计实验、绩效薪酬设计实验、宽带薪酬设计实验和自助式福利薪酬设计实验。设计性实验内容开发后,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很好的组织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薪酬管理”课程设计性实验在实践中针对班级分组、实验组织流程设计、预先提供材料、实验时间安排以及考核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以上是根据薪酬管理专员的工作说明书的岗位职责的内容设计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对应了薪酬的组成部分,即基本薪酬、奖金和福利。在课程运行过程中,将各个项目进行细化,形成薪酬管理课程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并进行实践。 4“薪酬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需要院、系方面提供保障措施,如: (1)侧重保障实践教学环节; (2)购置与升级校内实验软件; (3)保障实验室与网络环境; (4)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作者:张霞 胡建元 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浅析 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很多企业在进行薪酬分配时是根据在岗人员的身份地位、级别进行分配,根本不重视员工的岗位差异,使一些积极肯干、具有技术能力的员工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得到失衡,导致员工产生挫伤感。其次,薪酬分配并没有按照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实行的正是平均主义,另外,在薪酬分配当中,在企业从事技术类型工作的员工工资上升的可能性不大,若是不可达到行政级别,工资则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这样员工对工作便失去热忱。 2解决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现存问题对策 要解决我国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制度入手,健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机制,其次要使员工有权参与到薪酬的分配当中,最后是巧妙利用政府职能,并给予员工更好的福利。通过这三个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面临的问题,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1建立健全的薪酬机制 每当企业进行工资的变更以及确定时,都要严格对操作进行严格要求,从而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l全面了解薪酬的情况,并且展开调查,了解薪酬的水平以及结构等,对员工的日常的劳动情况,和社会发展形势进行分析;(2)全面落实好考核工作,对每个岗位的在岗员工工作情况以及业务水平进行严格考核,将每个员工劳动存在的差别进行一一区分;(3)根据企业薪酬变更的总体情况,重新调整企业薪酬的各项机制,例如工资标准、结构、晋升以及形式等都进行调整,并且在调整之前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参考职工们所提出的意见。解决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首先从薪酬机制开始,对薪酬机制进行改进,不断完善,是企业建立健全的薪酬机制的主要途径,企业只有拥有良好的薪酬制度才可进行持续发展。 2.2员工有权参与到薪酬的分配中 即使近年来,我国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和之前相比,已经得到很大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发达国家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准许员工参与到其中,这一做法,可使管理层的人员能够了解到员工对公司的薪酬管理的意见,并参考其意见进行薪酬的调整。若是不让员工参与到其中,员工对薪酬存在的意见就得不到解决,影响到工作干劲与态度,所以企业应准许员工参与到薪酬管理制度的制定当中。对员工提出的问题做全面的分析,采纳可行的意见,并对薪酬做适当的调整,从而满足多数员工的要求,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更忠于企业。在员工参与薪酬各项制度的设置当中,领导和员工之间展开沟通讨论,拉近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距离,使其相互信任,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让员工参与到薪酬管理当中,是最直接了解到员工对企业薪酬管理看法的途径,也是企业完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重要方法,员工的参与,可将现有存在不足的制度,变得有效。 2.3利用政府职能,并给予员工更好的福利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进行干涉,对企业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巧妙的采用政府职能来促进企业薪酬管理的健康发展。首先,国家对企业要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且使企业实现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其次,在企业的薪酬管理上,政府要给予自主权,不对其进行干涉只有这样,企业的薪酬结构、水平等,才可适应市场的发展。福利政策是员工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企业在薪酬管理当中,企业应重视员工的薪酬福利政策,并做适当的提高,能够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竞争压力比较大,企业除了要巧妙利用政府职能之外,要留住人才,还需要通过调整薪酬,给予员工更多的福利,使员工尽心尽力服务于企业,从而达到双方获利的效果。 3结束语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和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薪酬管理关乎着员工的工作态度,合理的薪酬管理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将其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解决,才可推动企业的发展。 作者:余婉 单位:四川传媒学院艺术设计与动画系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提高策略 一、薪酬管理的内容 1.薪酬计划的制定 企业计划要实现的员工薪酬的支付结构、支付水平和薪酬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就是薪酬计划,它就是将薪酬政策落实,使其更具体。在制定计划时还要注意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增强企业竞争力原则;二是坚持与目标管理统一的原则。 2.薪酬结构的调整 对薪酬结构的调整就是对员工各种薪酬构成要素结构和比例的调整。薪酬结构的内容包括确定员工岗位和职务的工资率;明确工资成本在员工间的分配关系;员工固定工资、辅助工资以及浮动工资的比例以及奖励工资的调整。企业在确定薪酬结构时一定要考虑到员工的感受,尽量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二、薪酬管理中的问题 1.薪酬制度不合理 薪酬制度不符合企业经营的需求,薪酬制度应该随企业的发展而变化。由于职能权限受到约束,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没有调整薪酬的自主权,当企业发展到不同阶段时,其薪酬战略不能随之得到合理的调整。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严重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也影响了企业队伍的稳定性;另外企业的薪酬设计随意性强,与管理原则不相符。在进行薪酬制度设计时不能够遵守三大原则,也缺乏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使企业内部薪酬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2.不公平的薪酬分配 企业在进行薪酬分配时只依据行政级别而忽略了岗位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高能力、高技术、高知识的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薪酬分配不能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相结合;另外员工工资的提升有限,只有达到行政级别才能获得提升的权力,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一些专业技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激励制度作用不大 虽然奖励是员工薪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企业的奖励不够规范,不够公平,使奖励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失去了原有的激励价值,容易引起企业内部冲突,影响员工工作的热情。 三、提高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策略 1.建立公正的考核体系 企业要根据员工操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来确定其工资的增长率和工资总额。所以企业要先进行薪酬调查,对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进行了解,以社会发展状况和员工的劳动能力为依据,考虑到企业自己的经济状况;另外企业还要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考核,不仅要考核员工的业务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考核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劳动差别来确定薪酬。要建立完善的增资机制,制定工资提升的条件,在进行工资标准、工资结构、工资形式以及工资提升决策前要工会职工代表以及全体职工的意见。 2.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有些薪酬管理方面的问题企业自身是不能够解决的,需要国家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摒弃依附于企业的社会和政治功能,使其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主体。只有政府职能得到转变,才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企业获得薪酬管理和用人方面的自主权,能够自主决定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使其能够符合市场薪酬水平以及适应市场竞争的状况。 3.人性化的政策设计 企业要想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除了给员工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薪资外还需要给员工提供优厚的福利。福利政策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机的部分。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需要将人性化的国外福利项目与国内实际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符合中国发展特点的福利项目,比如一些有利于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福利项目,可以满足员工各方面的需要,还要为员工提供一个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环境;另外,企业还可以效仿车外的弹性福利政策,根据企业所提供的时间和金额的范围,由于员工自己按喜好构建自己的福利项目组合,这样使福利更具灵活性,更容易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4.利用职位评价建立公平的薪酬分配 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原则可以通过岗位评价来实现。职位评价的根本在于岗位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员工,企业可以依照岗位分配不同的薪酬,由于岗位对公司的贡献有所不同,所以存在薪酬差异。为了让员工接受这种由于岗位不同而存在的薪酬差异,企业必须要明确工作的各项指标,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不同岗位所做出的不同贡献,以消除员工心理的不平衡感。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要了解其所处的市场位置,根据实际的情况确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普通员工的薪酬水平。企业拥有良好的薪酬管理体系更能够吸引人才,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并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薪酬制度的选择决定了薪酬管理的有效性,所以企业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薪酬制度模式,使薪酬管理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 四、总结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保障员工的自身利益,同时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成效。通过激励还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作者:吴同飞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初探 一、薪酬管理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现代薪酬管理 传统的薪酬管理主要关注员工的效率,从而促进员工的积极性,随着美国职工持股运动的发展与深化,现代薪酬理论逐渐建立起来。现代薪酬管理将管理者的报酬与企业的业绩相联系,为管理者提供股票分红等报酬支付形式,这一阶段薪酬管理的主要特点是,薪酬并不仅仅是企业员工贡献的简单回报,而且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性联系。现代薪酬管理包括带宽薪酬制度、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体系以及泛化薪酬政策。 2.中国的薪酬制度改革 我国的薪酬制度改革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阶段,主要以行政调解薪酬水平,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具有活力的薪酬体系不断完善,极大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子薪酬制度经过了一定范围内增加工资(1978-1983年);奖金不封顶(1983-1985年);员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1985年以来)的三个阶段,确定了市场决定工资,国家监督调控的薪酬制度。 二、薪酬管理主要内容 1.确定薪酬管理目标 现代企业的薪酬管理不仅仅需要满足员工的需求,还需要与企业的战略规划相适应。因此薪酬管理的第一步是在企业经营战屡的基础上,确定薪酬管理目标,从而根据薪酬管理目标确定管理的方式方法。虽然根据企业行业不同,薪酬目标有所不同,但是现代企业的薪酬管理目标主要包括构建稳定的员工队伍、激发员工热情、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相协调。 2.确定薪酬政策 薪酬政策是为了达到薪酬管理的目标,企业薪酬所采取的薪酬管理方针策略的总和。现代企业的薪酬政策首先必须满足国家相关法规,其次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确定薪酬政策。企业的薪酬政策包括企业的工资政策、企业的成本投入政策与企业的工资支付政策。 3.制定薪酬计划 薪酬计划是根据薪酬政策制定的薪酬方法,是薪酬政策的具体化。在薪酬计划的制定中,需要考虑到员工的需求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通过制定薪酬计划,为企业的薪酬实施与工资发放提供依据。 4.调整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是企业员工的薪酬比例与构成。因为现代薪酬包括基本工资、激励薪酬、团队绩效、股票所有权等多种形式,因此员工的薪酬结构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为了确定企业的薪酬结构,可以采用技能导向法、市场导向法、岗位导向法等多种方式,确定员工的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的比例。通过调整薪酬结构,能够对员工形成激励,从而促使员工将个人发展与企业效益结合起来。 三、薪酬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薪酬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业务,而且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合理的薪酬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吸引力,从俄国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对企业员工形成激励 薪酬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价值认同,缺乏公平的薪酬管理,会对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的员工积极性造成严重的影响。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能够将员工与组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将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采取合理的薪酬管理,通过员工的贡献给予相应的报酬,能够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采用灵活而有效的薪酬管理,能够对员工进行激励,从而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2.提升人才吸引力 薪酬管理是各种资源相互整合的过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财富,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能够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从而提升企业的新引力,使企业的竞争力加强。 3.降低人力成本 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方面,通过绩效确定员工薪酬,强化考核,能够降低人力资源能本,提升薪酬的战略价值。 四、结语 现代企业发展中,薪酬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构建良好的薪酬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薪酬管理的作用,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能够激励企业员工,吸引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者:马波 单位:中兴工业管理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的发展和运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薪酬的水平则直接体现了上级领导对于人能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也是人力资源衡量自己价值的客观标准。许多企业因为对人力资源的不够重视,较低水平的薪酬导致人才外流,增加人力资源成本。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针对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对可行的建议,致力于设定合理的薪酬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一)薪酬分配方式单一我国的分配制度要求,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但是多数企业并未真正贯彻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忽视了员工在智力,创意,技术等方面作发挥的作用,未能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因素实施多元化的薪酬分配,缺少适当的奖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降低,致使工作效率低下。(二)薪酬管理体制落后我国现行的薪酬管理体制起步较晚,而且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制度没能真正的落实完善。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薪酬与绩效相结合,仅仅依靠员工绩效水平来制定薪酬水平,灵活性差,以业绩为衡量工资水平的标准很难满足多种岗位人事管理的需要。(三)员工福利相对匮乏就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制来看,缺少人性化的福利待遇。福利待遇水平仅仅停留在加班补贴,社会保险,住房补贴之类,并且这些福利待遇要求水平较高,获得途径相对麻烦。企业应当注重增加人性化的福利待遇,降低福利待遇门槛,让福利惠及家庭,落实到每一个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二、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从企业的角度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众多企业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人事的流动容易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人才的外流无疑是得不偿失。这些都将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通过高工资和良好的待遇不但能留住人才,还能吸纳人才,壮大企业实力。 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制定多元化的薪酬分配标准公司应该及时根据自身情况完善薪酬分配标准,通过调查研究相同市场薪酬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确保自己公司的薪酬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依据不同的岗位职责,工作性质给予不同的薪资补偿,告别薪资水平与绩效相挂钩的不科学运用,适应时代的发展,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薪酬分配标准,让每一位员工的付出的得到应有的回报,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不为蝇头小利而得不偿失。(二)构建“以人为本”的薪酬体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对于员工来说,为公司谋求发展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而薪酬是对自己付出的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回报,也是公司对于个人价值的肯定。所以在面对人力资源薪酬体制的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带员工的需求。落实福利制度,增加福利制度的惠及范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才的流失,也能增加员工对企业的拥护和热爱,只有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才能更好为公司的发展尽心竭力。(三)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改革创新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和创新的过程,不能仅仅依赖于已有的经验原地踏步,我国的企业人力力资源薪酬管理制度起步晚发展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满足自身的需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完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制迫在眉睫。通过科学合理的改革,才能保留企业人才,优化企业的配置,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卢艳韦 单位:滦县社会保险事业局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绩效薪酬管理途径 摘要: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其中的绩效薪酬管理更是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重中之重。对于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来说,绩效薪酬管理作为其公司业务的一部分对于公司内部建设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中,仍然存在着自身的绩效薪酬管理问题。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加强自身管理,通过提升绩效薪酬管理来促进公司综合实力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就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绩效薪酬管理新思路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公司;绩效薪酬管理 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是围绕“人力资源”这一主题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其业务一般包括:档案管理、劳务外包与派遣、猎头服务、社保和公积金业务、人力资源分析与薪酬报告等等。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发展不仅需要对外业务的开展,更需要做好自身的经营与管理,而绩效薪酬管理正是当前最需要关注的管理工作之一。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绩效薪酬管理工作方面,虽然其总体管理思路是比较科学有效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创新管理思路,解决顽固弊病。 一、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绩效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司与员工之间沟通不足 从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发展现状来看,在进行绩效薪酬管理工作的实际过程中,公司与员工之间往往缺少沟通。很多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通常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也将绩效考核的结果直接作用于薪酬管理工作之上,而直接忽略了与被考核员工之间的沟通。绩效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在员工积极性高的条件下开展,如果员工对公司相关政策和考核环节不了解甚至不理解,就会出现绩效薪酬管理中的重大失误,甚至会使员工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当前的现实情况是,虽然绩效与薪酬挂钩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公司所采用的模式,但是很多公司的管理方式已经脱离了“激励”这一人力资源管理主题,偏向于对员工的束缚和严格监督。 2.绩效薪酬管理缺少战略思维 当然很多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虽然对服务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较好的认识和服务水平,但是往往涉及到自身的绩效薪酬管理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管理的战略性考虑。很多公司的管理层认为绩效薪酬管理就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任务,能够促进公司的盈利,而却没有考虑到什么样的绩效薪酬管理方式适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薪酬管理其实并不应当仅仅由人力资源部门去负责,而是应当在各个部门、处室的配合与帮助之下,才能够完成这一工作。在绩效薪酬管理的战略性思维方面,很多公司的管理者只考虑到眼前的公司盈利和运转,尽可能的对人力成本进行压缩,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过少,对绩效薪酬管理的现念没有正确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公司人才的潜在化流失和绩效薪酬管理效果的大打折扣。 3.缺乏科学高效的绩效薪酬管理考核制度 虽然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已经被几乎所有公司所看重,但是很多公司的绩效薪酬管理制度依旧不完善,缺少科学高效的考核标准。很多公司的薪酬情况按照职位级别划分,很多岗位的薪酬虽然经过了绩效考核,但是仍然以固定薪酬为主要内容,奖金的发放也是以部门、小组为单位,不能发挥薪酬激励的作用,与其它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也没有联系,不能做到综合考评。绩效薪酬管理的重要理念就是要使员工的薪酬与其创造的绩效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员工为了增加自身的薪酬一定会投入更多的积极性到工作中去,使得公司的业绩得到提高。而这其中,科学高效的绩效薪酬管理考核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其中的薪酬调整幅度、岗位晋升还是学习培训机会等,都是当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绩效薪酬管理工作中非常需要的部分。 4.绩效薪酬管理缺乏激励性 笔者曾经参与过一项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绩效薪酬调查活动,选取了上海十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为调查对象,其结果如下: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对公司绩效薪酬满意度最高的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之后为公司的中层管理干部,对公司绩效薪酬满意度低的是普通员工。而根据之后针对这十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薪酬激励性调查显示,认为公司绩效薪酬制度有比较强激励性的员工仅占到总数的13.59%,而认为公司绩效薪酬管理制度的激励性不够强的员工占到了44.40%,其它人员为不确定。由此看出,当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绩效薪酬管理制度激励性不够已经成为了制约公司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对员工达到激励的效果,就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也难以吸引社会上的人才加入,更难以为公司的团队建设工作服务。 二、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绩效薪酬管理的新思路 1.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绩效薪酬管理模式 以项目、任务等为导向的绩效薪酬管理模式可以说适合绝大部门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坚持“重视人才,发挥绩效薪酬激励,保证公司发展”的原则,把项目和阶段性目标作为绩效薪酬管理的新考核方向,能够有效实现绩效薪酬管理。以项目为导向的绩效薪酬管理模式能够把考核结果直接算入员工考核资料当中,员工的薪资调整、职位晋升、学习机会以及岗位调整等,就有了新的有效的参考体系。 2.坚持员工与公司的统一性发展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大环境下,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需要我们的重视。当今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是企业人才的竞争,没有优秀的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柱,就不可能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也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绩效薪酬管理的要点就是要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其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加强对绩效薪酬管理的现代化理念认知,坚持以人为本的绩效薪酬管理理念,增强对公司员工的人文关怀,建设公司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个人利益能够与公司利益高度结合,不但注重物质激励还要注重精神激励。在具体的绩效薪酬管理工作中,要高度意识到员工、人才才是公司发展的最核心动力,人力成本投入要符合员工工作绩效。 3.量化绩效薪酬改革,增加绩效收入比重 改革绩效薪酬管理是为了促进公司的战略化、可持续发展。在量化绩效薪酬改革的过程中,要根据公司发展的阶段性计划和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改革绩效薪酬考核的量化指标,使绩效薪酬改革能够服务于公司的发展。同时,要在绩效薪酬管理中,适当加强绩效收入所占总薪酬比重,使得“岗位平均化”的薪酬情况得到改善,真正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要优化公司的绩效薪酬体系,科学高效进行绩效薪酬管理工作,其中需要我们注意三方面内容:第一是要对员工进行科学的职位分析,这也是人力资源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进行绩效薪酬管理的重要基础,要通过职位评析确定公平公正的参考依据;第二是进行公平、公正的职位评价,这是指对公司中工作量、难易情况、承担责任情况等不同的职位进行评价,确定出不同职位之间的差异,制定出合理的薪资水平,而同样职位的薪酬是在一个层面上的,就会使员工产生公正感;第三是要对绩效考核进行有效性处理。绩效考核是薪酬管理的直接依据,公司员工的薪酬调整很大程度都依赖于绩效考核的结果,我们要依照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结合的思路,双向考核后再进行薪酬管理。 4.采用辐射式创新管理思路 虽然现今的绩效薪酬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在创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慎重,一步改革做错可能会影响到公司整体的运转和发展。因此,在我们进行绩效薪酬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以点带面的辐射式的工作方式,推广科学高效的方法,摒弃效果较差的方法。公司所要实行的绩效管理新模式一定要在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小环境下进行试行,时间可参考具体实际进行设计,发现效果良好即可进行辐射式推广,发现存在问题也有机会进行改正和解决。 5.发挥绩效薪酬的激励作用 绩效薪酬管理是把绩效考核与薪酬待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管理方式,发挥绩效薪酬的激励作用是当前绩效薪酬管理理念的必然要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明确指出,进行绩效薪酬管理工作时,必须要发挥其中的激励作用。同时,公司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层次,进行激励模式设计时,要注重分层次,对于公司不同的员工设计出差异性的激励制度。 首先对于公司的普通员工来说,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中不存在很大强度的体力劳动,也有比较多的个人时间,而其薪资水平可能与其个人渴望的条件不太吻合,需求上更偏向于物质方面。因此,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应当注意的是物质方面的绩效薪酬激励,使其生活水平能够不断提高。这其中也需要一部分的精神激励,使其能够获得一定的荣誉等,进而对公司有归属感,认真工作。 之后,对于公司的中层管理干部来说,其薪资水平一般可以满足生活需要。但是以中层管理干部的实际思想考虑,其很多人有灵敏的知识头脑,想要创造更多的价值,得到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取得更高层次的职务晋升。因此,对于中层管理干部来说,一方面要对其物质需求进行满足性激励,一方面要不断为其提供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 最后,对于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来说,其已经拥有了相当满意的物质待遇,更多的需求存在于精神层次上,比如说获得的荣誉、为公司创造的价值以及社会地位等。因此,我们在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薪酬激励时,应当从精神层面入手,比如为高层管理者设计竞争性较强、完成性较强的年度荣誉评选、公司最佳高管等等精神激励性质的评选活动。 总之,在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要想立足社会,取得市场份额,就要不断创新自身的管理模式。绩效薪酬管理作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对公司的发展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不断发现绩效薪酬管理中的问题,创新管理新思路,推动公司的新发展。 作者:张蕾 单位: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油田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研究 摘要:薪酬是一个企业所需要支付的人力成本,是一个企业吸引以及留住人才的教育方式,人是企业的主要元素,作为企业的人才力量,人力资源管理是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应该搭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薪酬管理制度,这是一个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人力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让油田企业更好的发展,油田企业就要提高对人力资源中酬薪制度的管理制度,必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实施战略化的薪酬管理方式。 关键词:油田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 一、油田企业 从某种程度上面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是一步科技进步历史。科技的进步推动着经济的进步,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虽然这条道路很漫长,但是我们有信心可以走好,走实。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油田企业进入发展,油田企业主要有观念的形态和制度行为自己物质的形态。观念形态是油田企业的核心。新时期油田企业文化精神: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成功。经营理念,经营战略:打造油田企业文化的品牌,实现可是持续发展。经营宗旨:实现经济上的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经营准则:诚信规则,科技高效力。油田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创业,创新,竞争,发展。我们要加大开发油田的力度,矿大油田企业,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一定要创造出新业绩,做出卓越的贡献。我最喜欢《周易》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发展油田产业,创出新的辉煌,走向成功。 二、人力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企业也在进一步发展,并且发展迅速。只是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单方面还有很多的弊端,比如说管理等措施不够严谨。在企业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合理的分配,充分的利用和科学的管理,才能让企业更好的发展,最终走向成功。人力资源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驾驭者,如果没有人力资源,那么就没有企业的发展,企业也就丧失了竞争的先机。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企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那么,问题就来了,要怎样才能保持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稳定呢?首先说明一下人力资源是构成企业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有效的人力资源来发展企业。我们不能以一步笑五十步,以五十步笑百步,一定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个环节。我们一定要用发展中的眼光来看待企业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面对现在的高科技,新技术,我们缺乏的就是一批优秀的人力资源。那么我们要想总有一批这样高素质,高效率,高价值的人力资源,就要对他们进行智力开发,培训他们,使得他们的思想以及行动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企业的步伐,做企业的中柱。我们要把每一个人的质体以及形体融入到企业当中,真正的做到物尽其用。由于受到当前社会形式的影响,油田企业人才的流失非常大,而且补充不足,首先是人才的缺失非常严重,大家都追求轻松的工作,工资高的工作,体面的工作,偏偏石油工作非常艰辛,工资还低,工作时间不固定,地点不固定,限制人身自由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很多年轻人不会选择石油企业去工作。其次,技术人才不多,不够精,因为前几年的事业行业并不景气,因而好多人都转型,导致石油的专业人员供不应求,所以,一定要加强石油方面的人才培养。 三、酬薪管理 所谓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管理的过程,就是以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为基础,来确定员工应当得到的酬劳总额以及酬劳结构,酬劳形式的一个过程。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的部分,良好的薪酬管理是油田企业获得竞争,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薪酬是企业必须付出的人力成本,而且也是企业招收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石油企业目前普遍存在工资低的现象,导致专业水平高的人员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安安心心的工作,不能够发挥最好的效果,专业水平不高的人,都在混日子,企业的效率上不来,原有的薪酬制度不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酬薪管理呢?首先确定合理的薪酬结构。这个酬薪结构就是说薪酬的构成元素,这和员工的利益直接挂钩,并且关系到薪酬管理的公平性和激烈性。其次建立基于企业战略和文化的薪酬策略。企业的薪酬管理需要良好的薪酬策略来作为引导,所以这个策略的制定一定不能脱离这个企业发展的战略和企业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方向。然后进行工作分析。在薪酬管理中,工作分析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主要是保证酬薪设计的公平性,能够尽早的发展问题,以使用最快的速度处理好问题。树立正确的薪酬管理理念。树立具有积极性的薪酬管理理念,只有薪酬理念有刺激感,才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员工发挥最大的效果,拿出最好的状态放在工作里面。薪酬制度缺乏有效性。油田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着不公平的薪酬现象,所以专业水平高的人员无法专心工作,一定要调整好薪酬。最后工资固定奖金固定。多年来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薪酬制度给大家形成了一个固定了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工资固定,奖励固定的思维模式。不管企业的收益是怎样的,也不管员工付出是怎样的,工资和奖金都是固定的,因而造成了员工对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依赖性,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一切竞争的本质都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将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使用,才能实现企业最后的目标。只有合情合理的薪酬体系才能够让企业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并且能够横向拓展到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也能够在市场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让员工对自己的薪酬感觉满意,才能使员工心无旁骛,一心一意的为企业工作,为企业奉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我国油田企业的发展就需要完善我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发展,所以就需要完善我国油田企业人力资源制度,以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作者:侯振瑛 单位: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物业管理一公司人力资源部
自动化技术论文: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而且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然成为办公自动化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办公室是为人们提供办公的场所,办公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工作效率的高低,对此通过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应用的探讨与研究,提高其使用效率,为人们创设高质量的办公环境。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办公自动化;探讨;研究 伴随着科技发展浪潮的不断推进,计算机等新兴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得到大力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加快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步伐。近些年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各大企业中的客户已不再单单是同城客户或者是全国客户,而是逐渐发展到了国外一些知名企业中,这使得企业的运营模式与工作方式表现出了动态化与分散性的特征。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工作思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是企业首选,也是增强工作成效性的关键所在。 1信息技术与办公自动化 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的技术,信息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它是集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也被称作现代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也随此应运而生,办公自动化是通过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融合后而形成的综合体。借助现代高科技将真实的办公场景呈现在计算机设备上,由专业的工作人员全权负责。要想实现办公自动化,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配备专业的人员;二是现代化设备。在设备的配备上一定要齐全,满足办公所需。纵观现在各大企业的办公条件,不难发现大都是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并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过全程指导后开展相应的工作。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功能 2.1扩大和优化办公的区域环境 传统的办公室工作大都是工作人员准点上班,完成一天的工作,到下班时间陆续离开,对于一些身体残疾但却具备高技能的人才或者是孕妇来说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在应聘中会被企业无情地拒绝,但企业同时也损失了一定的人力资源。再加之若赶上加班时,员工不得不待在办公室而不能回到家中进行工作,这种情况会使得很多员工产生烦躁心理,工作成效性可想而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办公方式将变得更加灵活,工作人员不用每天按时上下班,而可借助计算机将所需完成的工作随时随地完成,不受地域、时间的制约。这种办公自动化模式也大大增强了工作的成效性,各部门信息之间的传递也能在第一时间实现,大大节省了一定的时间与精力。 2.2增强办公信息运用的实效性 处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对于企业来说效率就是金钱,知识信息就是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在办公方面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帮助企业领导作出科学的判断。办公自动化近些年来受到了很多企业青睐,它可大大增强工作的成效性。网络如今已然变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借助网络这一媒介,企业领导可随时随地了解当前对于该行业国内外方面的现状,并及时了解员工多样化的需求。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借助计算机软件办公系统查询相关有用的资源,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3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的利用价值 传统的办公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发展历程中所留下的资料信息采取纸质保存的方式,但在后期需要使用时查找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有的由于保管不当造成丢失等现象,给后期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企业可将信息储存在计算机中进行保存,当有需要时相关人员可直接点击查询寻找有用的资源。而且公司在正常运行中原有资料的保存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4尽可能地降低办公成本的输出 企业在办公过程中,各部门之间是紧密配合的,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若采取传统的方式某部门的人员要与其他部门的人员相联系的话要走入该部门进行交谈,这样既耗费时间,又会降低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各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无须在跑动,而只需通过邮件等方式实现及时地交流,对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做好协调,这样做一方面可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能节省一定的办公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通过办公软件的应用也可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降低工作中失误现象的发生,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3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 3.1办公自动化中的Web2.0技术 处在信息大爆炸的21世纪,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这种新背景下对办公模式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何适应时代潮流,取得更大的发展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基于信息处理技术的Web2.0软件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化的办公环境中,与传统模式存在差异,Web2.0软件已升级成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交流平台,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现在的Web2.0应用软件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交流平台,而且也拉近了客户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让业务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普遍。此外,Web2.0软件还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因此可实现用户繁杂的请求,使得办公自动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3.2办公自动化中的B/S型结构 办公自动化中的B/S型结构也被叫作B/S模式,它是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下逐渐兴起的。B/S模式的前身是C/S模式,后经过不断扩展而逐渐形成的。B/S模式一般由三层体系结构的C/S模式组成,首层的C/S模式是接口,它的作用是将用户与整个系统进行有效连接,借助相应的程度实现某种功能。第二层是后台的Web服务器,它的功能是按照首层所传递来的信息对其进行一定的加工与处理后进行自动回复,并将处理的最终结果通过代码传递到接口端浏览器的用户处。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它的功能是实现数据的即时保存与应用,数据库服务器与Web服务器相结合工作,数据库服务器能够从不同Web服务器上所接收来的指令进行有效处理后得以整合。在这种B/S型结构下,人们可借助IE等浏览页面进行办公。操作者可通过相关浏览器发送请求,服务器会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后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浏览器中。B/S模式的优点列举如下:首先,可操作性强,当系统出现故障时维修也较为便捷;其次,能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完全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最后该模式对设备的要求也比较低,可随时更新,满足用户的要求,受到了很多企业的应用。 4未来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4.1无线办公环境 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们办公的地域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一时段、任一地点进行工作。企业的工作人员也不必每天都坐在办公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而是可以在户外、在家等其他地点都可以进行办公,这样既不会因为所处环境影响工作,也能够进一步兼顾到员工的工作与生活,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工作带给自己的愉悦。另外,利用无线网络化办公,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密,从而确保信息的安全性。这种无线办公环境已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4.2工作程序的灵活化 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使信息的时效性明显提高。同时网络化传输方式也使得人们对信息的掌握及处理变得更加多样化,传统发的纸质化传输方式只能传输单一的文字,而现在的电子传输既能传输文字,又能传输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 5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办公自动化的效率,一方面使搜集的信息量增加,处理以及加工信息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也能够建立健全信息系统,使人们可以更加快捷方便的掌握信息,也能够使信息流通更加顺畅。目前,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新科技已经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办公信息处理更是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办公自动化在企业管理模式中的推广和应用,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日趋完善,为企业模式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并且也能进一步为企业获取更大的效益,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能够处于不败之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办公自动化水平日益增强,其应用手段也逐渐多样化,因此,办公自动化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依赖性也将会愈发突出。 作者:李兴忠 单位:南通大学保卫处 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应用策略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电气工程在应用自动化技术时,需要不断的跟随时代而进步,在各方面予以健全和弥补,减少各项问题的反复发生。文章针对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电气工程;技术;自动化 对于居民的生产、生活而言,电气工程所产生的影响是绝对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如果在电气工程中,未使用先进的技术,将直接导致工程的性质发生改变,不能较好的完成建设任务,无法拉动社会水平的提升。相反的,如果能够在电气工程中,持续应用先进技术来施工,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工程的缺失进行弥补,在客观上巩固电气工程的功能,最终有效完成工作任务,创造出较大的效益。因此,日后针对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技术,仍然要深入的研究。 1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形式 电气工程在目前的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属于一种比较普遍的工程。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电气工程的每一个施工部分,都拥有相互匹配的技术来支撑,且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由此来确保电气工程可以长久的创造价值。自动化技术是目前最常用,也是比较高端的一项技术内容,在技术体系上是比较健全的,与电气工程的匹配度较高,可供发挥的功能较多。针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形式进行分析,可以对该项技术深入了解,为后续的具体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与指导。 1.1稳定、持续监控电网系统 电气工程的组成部分中,电网系统是非常核心的部分,且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的电网布置正在朝着密集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在各个地方,均可以完成持续、稳定的供电,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自动化技术在应用后,能够比较稳定、持续的针对电网系统进行监控。首先,电力调度人员,可以根据自动化技术的相关操作方法,将电网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包括周波指标、潮流指标、负荷指标等等,由此来判断该地方的电网运行情况,可投入适当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维护处理,加强供电的稳定性。其次,利用自动化技术的“自动”特点,可以针对电力设备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包括用电指标、用电量等等,搜集到详细的数据和信息后,就可以完成对电网系统的持续监控,任何问题的发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减少对居民的影响,提高供电的水平。 1.2保证电网系统开展调取工作的经济性、可靠性 在以往的工作中,电气工程的运行虽然创造了较高的价值,但是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仍然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的距离。通过在电气工程中合理运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将电网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有所提升。首先,每一个地方的电网系统都经过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所以在运行过程中,基本上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先进设备被引入到电网系统中,由此增加了经济上的成本。自动化技术可针对电网系统深入分析,了解到设备的具体影响和使用情况,以性价比做为衡量标准,选购最经济的设备。其次,电网系统关系到很多的社会工作和产业,所以在设备的审核以及观察方面,还必须利用自动化技术,将电网系统的可靠性有所提升,在多个方面进行调取数据和信息,从内到外进行了解,这样才可以为后续的优化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 1.3水电厂、火电厂的应用 在我国的发电类型中,水力发电、火力发电都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所以各地方会根据自身的资源持有情况,建设相应数量的水力发电站、火力发电站。此时,自动化技术就必须在这两种类型的电站中合理运用,维持电站的平稳。首先,在水力发电站当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针对水轮发电机组系统、水轮机装置、调速器装置等进行分析,结合客观上的水资源数据、用电量需求等等,做出系统的调整。现阶段所掌握的自动化技术,正在不断的融合智能化内容,根据现实情况和影响因素的改变,适当调节水力发电站的运行模式,可以在提高发电量的同时,降低发电成本,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其次,在火力发电站当中,机炉主控系统、发电机自动控制系统、汽轮机控制系统等,都是自动化技术的集中体现。由于火力发电站的方法比较特殊,因此所有的设备都要在“自动化”方面有所进步,倘若人工操作无法及时完成,则系统会根据精准的判断而做出合理的调整,减少设备的安全隐患。 2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方向 2.1管控一体化技术 在电气工程当中,自动化技术既是权威的体现,也是电力研究的必然成果。现下的自动化技术,虽然在应用成果上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可由于社会对电气工程的需求不断提升,自动化技术也必须有所进步,要在未来的应用方向上准确的把握,才能更好的服务电气工程,创造出较大的社会价值,完成可持续发展。管控一体化技术,将会是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一方面是弥补固有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在技术领域上进行拓展。从理论角度上讲,电气工程中的管控一体化技术是指重点针对电气工程的不同通讯环节,通过自动化技术的科学应用,充分发挥相关信息数据的整合性、集成性优势。而集成控制系统在和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彼此融合的过程中,能够用一种集成的综合的方式把处于正常应用状态下的电气工程所应用的信息控制网络完整表现出来。 2.2状态检修技术 自动化技术是目前重点研究的技术内容,其与电气工程的配合,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我国目前的人口数量正在持续的增长,未来对用电量的需求将会持续的增大,甚至是面临严峻的电力挑战。此时,应将自动化技术当中的“状态检修技术”持续研究、应用,从而在客观上保持设备的稳定运行,长久搜集有效数据、信息,为电气工程的发展,做出更大的积极贡献。从应用视角上讲,电力工程中的状态检修技术可以定位为:通过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方式,重点发挥其在故障诊断、状态监视方向的综合功能,并提供状态检修设备在正常运行时的状态信息和数据,并有机结合该部分数据有效预测电气工程对应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潜在的安全隐患或故障因素。根据这种方式,还可以实现由传统的故障检修模式向状态检修新模式的转变。从电气工程的实践应用的角度讲,状态检修技术在电气工程实践工作过程中的科学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其对应的电气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而且有效克服了传统的定期故障检修模式存在的遗漏性问题和缺陷,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总结 本文对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展开讨论,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稳定,自动化技术的体系和方法均达到了预期目标。今后,应对电气工程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各方面来健全自动化技术的具体方案,减少缺失和漏洞,在全局控制上和细节的操控上获得提升。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动化技术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张伟 赵鹏华 单位:郑州光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技术论文:铁路施工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门崭新的技术科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小型元器件设计到大型应用型设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多领域应用广泛,其技术发展业相对更加快速。随着铁路建设的开展,传统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加强对铁路工程建设当中的电气化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应用对我国铁路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从铁路施工中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概述着手,详细论述铁路施工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铁路施工;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 0前言 电气工程建设研究从传统电磁学发展到了现代阶段,并形成电气自动化科学。而现今,我国现代社会事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全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为现代化建设带来更多机遇和可能性,尤其是铁路建设。本文从铁路施工中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概述着手,并对实际操作阶段形成的主要问题展开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促进铁路施工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铁路施工中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概述 随着电气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从传统技术领域进入到全新技术领域当中,电气工程技术经历了从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到新技术革命时期电气工程技术学科的形成这样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中国时间工业快速发展打下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为我国现代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在电气工程与相关自动化建设已经开始形成了完全独立,更加方便,更加完善的系统。为电气工程走进商业领域奠定了基础。现在中国在处于工业主导经济阶段,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大力促进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增加了对铁路交通运输的需求,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也决定了我国铁路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相比其他牵引方式,铁路电力牵引无论是在高速、重载、环保等方面都表现出更大的优势,因而奠定了未来铁路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发展的牵引模式[1]。“九五”后期,随着我国铁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批客货共线铁路客货这些铁路和客运专线铁路的建成。这些铁路多采用信息技术控制和管理,对铁路牵引供电专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作为铁路自动化、现代化和科技化代表的牵引供电系统要从可靠性到先进性满足高速铁路建设的要求;要求现代的电力牵引供电要向专业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2]。 2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1企业成本提升受到需求影响 由于电气工程建设以及自动化建设目前阶段仍然处在一种综合领域当中。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铁路施工中的独立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即铁路建设相关技术人员只能应用已经形成的技术成果,经济成本重复增加的浪费不可避免。创新,是当前社会对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2.2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建设方面工作效率相对不高 现代社会,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必然的要求。一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建设方面工作效率低下,就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电气工程建设以及自动化技术水平应当考虑从工作效率方面入手,同时铁道部门也需要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3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的优化措施 作为工业技术领域当中的重要部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为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尽管目前阶段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不是最完善的,但是只要通过不断提高和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3.1形成具有独立性、统一性的技术平台 根据上诉提到的第一点问题,铁路部门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条件,形成具有独立性、统一性的技术平台。铁道部门技术人员也应该致力于改善技术,完成自动化方案的实现[2]。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操作人员在开始进行设计之前应当对需要进行设计的行业以及用户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再根据实施过程、运行以及相关维护确定研究目标后,需要确定设计方案。同时,还需要考虑运行成本以及时间。一定需要控制在铁路企业允许的范围当中。努力降低企业实际投入的运行成本。 3.2形成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的通用性网络系统 铁路建设中铁路企业之间有效信息的交流,准确性以及安全性的交互的实现也是极其重要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的通用性网络系统能够更好帮助完成对资源方面的优化配置。要想确保铁路建设中设备控制以及技术监管等多个方面的管理步骤与环节,就需要确保设备控制以及技术监管等多个方面的系统通过网络完成关联。能够帮助促使各个系统彼此之间获得的信息数据能够得到高效优质利用,最终促使铁路建设的发展。 3.3形成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的数据标准对接 除了实现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方面的数据信息标准化对接,同时也需要保障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当中的系统相关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在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发展阶段,为了降低电气工程开发当中时间与费用的损耗。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程序接口[3]。 4结语 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对工业的推动对整个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代铁路建设发展过程中,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它的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对铁路建设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并且随着相关技术平台的搭建,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与铁路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也得到了保障。铁路施工中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决产生的技术难题,不断推进铁路建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助燃。 作者:李瑞 肖世辉 单位:中铁电气化局京沪高铁天津维管段 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研究 摘要:当前,在电气工程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其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并借助于先进的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电气自动化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和保障。基于此,结合电气工程项目实际,对应用智能化技术实现更好的自动化控制展开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控制器 在电气工程开展的过程中,要重视自动化控制,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整个电气市场。以往,在电气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应用的是自动化技术,效率相对较低,从长远发展来看,不利于工程的开展。而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气工程中,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的技术进行科学、有效的人工智能控制,从而促进电气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利用智能化技术实施控制的阶段,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1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特点 现阶段,我国的电气事业正在持续进步,而与之相应的自动化技术也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且在国际范围内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从水平特征方面来说,我国的电气工程逐步实现了智能化,尤其是控制器等设备比较先进,促进了智能化的发展。与传统的控制器相比,智能化控制器的智能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1.1无人化操控 与传统的控制器相比,智能化控制器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不管遇到何种情况,将智能化控制器应用于具体的自动化控制过程中,相对而言更能得到认同。判断系统控制程度的高低一般离不开下降时间的多少、鲁棒性的变化情况,乃至相应时间的多少。利用这三者进行调节,能够充分利用自动化控制各项具体工作,也能够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于电气设备而言,应用较为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能够予以控制,也能够开展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并实现“无人化操控”这一目标。在一定范围内,虽然系统无人控制,但仍可实现自动化调节。 1.2无需控制模型 与传统的控制器不同,利用智能化控制器普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一般体现为紧密系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传统的控制器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在技术方面相对欠缺。如果控制对象比较复杂,比如为动态方程,那么利用传统的控制器进行操作将面临难以控制的局面,模型设计环节的开展也将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而利用智能化控制器,模型设计这一环节不复存在,而是直接被删除处理。因此,就模型设计而言,不论是无法评估的问题,还是不能预测的问题,应用智能化技术均能够得到解决。 1.3一致性较高 对于不同的数据来说,在处理过程中如果使用的是智能化控制器,那么将存在很高的相似性。无论输入什么数据,在智能化控制器的作用下,均可以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准确开展评估。哪怕是一些不常应用的数据,只要输入成功,同样能够较为快速地评估。就各个控制器而言,通过分析其控制对象的特点发现,控制器在变更方面的能力较强,因此,对于不同的控制对象而言,实际所取得的控制效果也可能存在差异。考虑到控制对象的复杂性,全面化这一重要性目标,哪怕利用智能化手段,同样无法真正实现。因此,对于智能化控制器而言,在后续科研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加强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面临的问题。 2电力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在电气工程的具体阶段,应用智能化技术有利于设备的维修保养,并且针对存在的故障,能够进行合理、有效的诊断;②能够进行优化设计,保障电气设备性能良好和电气系统较为完善;③利用科学的形式充分实现“智能化控制”这一目标。 2.1病因诊断 电气工程系统本身较为复杂,在病因诊断过程中,如果运用传统的人工诊断模式,操作过程较为烦琐和复杂,且在结构病因诊断方面,准确率也难以保障。同时,对于工作人员而言,需要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一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进而导致数据方面的问题出现。如果一味地采用人工诊断的方法,故障诊断率较低,准确度无法保证,且病因诊断不够及时。因此,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不仅有利于病因诊断,还可以实现定时检测,然后进行有效的诊断,从根本上防止潜在问题的产生。 2.2优化工程设计 在以往的电气工程设计阶段,普遍需要众多人员参与,然后针对实际问题反复修改、不断试验,而某些较为实际的问题并没有受到设计人员的重视。如果面临的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真正实现合理、有效的解决。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设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准,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智能化这一环境下,通过加强对智能化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改善以往的工作状态,并且借助于互联网及相关软件等,电气工程实施阶段能够实现自动化管控。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数据的精准度,还能够进一步丰富设计内容。 2.3控制整个工程 在整体电气工程开展阶段,尤其需要不断完善控制系统。要想实现“自动化控制”这一目标,就要引入智能化技术。在神经网络控制之下,系统包含多层次结构,我们可以应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反向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系统参数进行推断,了解系统转子速度等情况,依靠系统较为出色的性能识别相关模式,从而有效处理信号。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气工程而言,需要在以往设计的基础上予以不断革新。引入智能化技术,能够使设计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并且在相关数据处理等方面,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智能化技术并未完全成熟,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因此,相关人员还需要不断研究和学习。 作者:冯柏霖 单位:重庆太初新能源有限公司 自动化技术论文:汽车机械控制自动化技术运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成熟,有效提高了汽车的性能及功能,有利于推动汽车的人性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发展。当前,由于机械控制系统与电力系统的紧密结合,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已经基本实现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用户创设安全舒适的驾驶环境,保证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本文就对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当代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汽车机械控制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自动化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学科,其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其能够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因此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合理应用自动化技术,对汽车能耗的降低与运行速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汽车制造行业的长远发展。 1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自动化技术概述 1.1重要性 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中的重要性主要可从两方面加以分析:一方面是系统工作的调节。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其主要是将工作站存储的信息数据传送到局域网,确保信息的自动化流通。人们可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系统中的工作方式,向系统发送个人意愿和指令,由系统前置机处理指令,从而传输到局域网中,这样能够保证信息流通的便捷性,自动化采集信息和调节系统。另一方面是系统软件的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有效替代了传统的生产机制,人们借助计算机技术来自动化控制生产流程,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计算机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C语言和单片机技术,以不同汽车类型为依据,开发设计不同的汽车软件,提高系统软件的简易性、个性化和适用性。 1.2模块分配 首先在PLC通信模块方面。对于PLC自动控制系统而言,其主要是利用STEP7软件加以编制,具有语句编辑、功能块图和梯形逻辑图等功能,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使用不同的I/O模块。同时其对人机对话接口加以科学安装,以此提高系统的操作与使用性能,便于用户操控汽车。其次在中央控制系统方面。中央控制系统是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以微型计算机技术为依据,利用微型计算机的稳定性、功能和接口数量等,满足不同的任务控制需求,因此具有速度快、控制精度高和功能多等优势,能够有效促进汽车运行效率的提高。一般而言,汽车中央控制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能够采集和处理传感器的信息数据,利用自动报警功能和监控设备对系统运行的异常情况加以报警,以此提高汽车系统的安全性与运用效率。最后在传感器系统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时监控汽车的运行情况,并利用频分制和时间节点的通道形式进行信息的传输,其中频分制形式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频率,因此不会发生信号混淆现象,能够降低故障的发生几率。当前自动化技术在汽车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能自动采集距离、干湿度、车速和油温等数据,自动对比其与预设的参数,从而对汽车的实时工况加以准确判断,优化调整系统。 2当代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械自动化在各项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动化技术,从而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自动化技术的最终发展目的就是主导市场,成为市场中的主流技术与产品,汽车控制技术作为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其将会随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进步。一般而言,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一是实时监测方面;二是安全机制设置方面;三是故障排除与诊断方面;四是配电优化设计方面。 2.1实时监测 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时,为了使操作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工作状况的信息,可通过数据报表的开发来实现。这样在数据的实际传输过程中,系统能够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将数据打印为特定的报表,并提供多样化的报表形式,从而满足不同用户对其功能的实际需求。可以说,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便捷性,完善了汽车的使用性能。 2.2安全机制设置 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时,往往会对不同等级的安全机制加以预设,而等级的不同使得操作人员具备的权限也不尽相同,能够有效提高汽车机械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一般该系统要想满足不同操作人员的工作需求,可对不同的密码等级加以设置,只要操作人员密码等级达到相应地权限,其才可对相关区域的数据信息加以查询,否则系统会自动拒绝其访问请求,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3故障排除与诊断 自动化技术作为一种高度集成的综合性技术,其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据,有效模拟人类生产方式的全过程。如果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故障,利用自动化技术能够自动判断、排除和检测故障,并严格按照预设的处理措施加以处理,避免因系统继续运行产生的损失,有效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以自动化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其具有更强的使用性与更高的经济性。 2.4配电优化设计 在实际配电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应用自动化技术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加以综合考虑,优化汽车机械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灵活性,使其能够满足汽车机械负荷容量需求与控制标准。同时对设计线路加以选择时,需要以线路配电负荷的具体情况为依据,负荷较小时需要采用静态补偿的方式设计配电线路,而负荷较大则需选择动态补偿。当然在优化选择线路补偿时,需要保证系统满足电力的需求,促进配电电能消耗和损失的减少,保证电网电力负载的减轻。此外,当通线线路传播电能时,由于线路电阻因素的要想,往往会产生功能消耗,因此需要优化设计通线线路。一般电阻R=ρL/S,其中S表示的是导线横截面积,ρ表示的是电阻率,R表示电阻,如果S增大则R减小,因此实用导线可选择电阻率小的材料,以此降低导线中存在的电阻。总而言之,在设优化设计自动化技术配电的过程中,需要对各方面因素加以综合分析,严格遵循相关要求与标准进行设计,实现优化设计的目标。 3结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可从实时监测功能的实现、安全机制的设置、故障排除与诊断功能的实现、配电的优化设计等方面出发,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实现汽车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自动化技术具有极大的应用与发展空间,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把关系统工作和系统软件,从而保证系统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促进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实现。 作者:解江浩 曹思琳 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自动化技术论文:汽车机械控制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摘要:现阶段自动化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各个领域中,它对提高现代工程机械集成系统的整体功能性有着重要作用,这也为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确保系统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广大用户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驾驶环境。本文就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有关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应用 自动化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门全新的学科,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是因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传统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所以对于汽车机械控制系统来说,自动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对于汽车企业用户来说,自动化技术可以帮助其进一步提高整个汽车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帮助企业在新时期有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基于自动化技术的系统功能模块 1.传感器系统 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有关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汽车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并且基于这一技术理论使整个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出现了两种传输通道形式,一种是根据时间节点进行传输的通道形式,另一种为频分制的传输通道形式。第二种传输通道形式在具体应用中所传输的信号具有特定的频率,所以在具体应用中并不会出现信号混淆的情况,并且该技术在具体应用中具有电路构成简单、故障率低等特点。现阶段基于自动化技术而成的汽车传感器系统实现了对油温、车速、干湿度以及距离等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将其与预设的参数进行自动对比来判断整个汽车的实时工况,以便于整个系统可以做出最优化的调整。 2.中央控制系统 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中央控制系统是基于微型计算机技术而形成的一种集成系统,由于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数量、功能以及稳定性可以满足多个不同任务控制要求,所以汽车中央控制系统在具体应用中具有功能多、控制精度高以及速度快等特点,所以对于整个汽车机械系统来说该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运行效率。汽车中央控制系统在运行中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对传感器采集信息数据的处理,并且整个系统还具备自动报警等功能,监控设备在运行中一旦判断整个系统出现异常则会自动报警,这对进一步提高整个汽车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及安全性有着重要作用。 3.PLC通信模块 现阶段PLC自动控制系统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这是因为该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STEP7软件进行编制,具备梯形逻辑图、功能块图以及语句编辑等多项功能,并且PLC自动控制系统对于不同工作环境来说具有不同的I/O模块,所以该系统中通过安装人机对话接口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系统的操作性能,以便于用户可以利用最简单的操作方式来完成对汽车的控制。 二、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1.实时监测功能的实现 基于自动化技术而成的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为了满足操作人员对于工作状况信息了解的需求,其开发了数据报表的功能来达成这一目的,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来将数据打印成特定报表,并且提供了多种报表方式来满足不同用户对该功能的需求,所以其对进一步提高整个汽车控制系统的便捷性有着重要作用。 2.故障诊断与排除功能的实现 现阶段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所使用的自动化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而成的,可以实现对人类生产方式全过程的模拟。因此,自动化技术对于汽车机械控制系统来说是一项高度集成的综合性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其整体生产效率与质量,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一些突发状况的自动检测与排除,如果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它可以自动判断,并按照相关预设的处理措施进行自动化处理,避免故障发生后整个汽车机械控制系统继续运行而产生过大的损失,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基于自动化技术而成的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经济性。 3.安全机制的设置 基于自动化技术而成的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会预设不同等级的安全机制,而不同等级的操作人员也具备不同的权限,因此,对于汽车机械控制系统来说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为了满足不同操作人员的工作需求分别设置了多种不同的密码等级,只有操作人员的密码等级达到相关权限时,他才能查询所对应的区域数据信息,对于没有达到权限的操作人员系统则会自动拒绝其访问请求。 三、结语 对于汽车机械控制系统来说,自动化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综合效益,这是因为自动化技术对于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可以帮助汽车制造企业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李湛青 薛平 单位: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自动化技术论文:汽车机械控制自动化技术研究 摘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作为人们代步工具的汽车已经是很多普通家庭都可以拥有的生活必需品,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自动化技术也越来越广泛的被用于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这不只是标示着自动化水平的的进一步提升,还为汽车的稳定以及安全快速的运行奠定了技术基础。本文主要对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做以详细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应用;汽车机械控制 随着自动化技术手段的成熟,它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汽车行业的发展更加迅速。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的应用一方面促进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为每一个使用汽车的家庭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汽车控制系统中与自动化技术紧密相关的板块 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趋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传感器板块、中央控制系统板块、信息的接收以及信息处理板块。下面我就这三个部分来展开讨论。 1.1中央控制系统 正如公司的领导需要对员工进行工作的分配一样,中央控制系统也相当于处于核心地位的领导阶层,它需要将信息准确的向其他工作区域传达,保证把信息及时的传递出去,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分类,以此使得整个系统更加高效的运作。 1.2传感器板块 汽车的传感器部分是为了对汽车的机械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加以监测。由于汽车的机械控制系统的差异,我们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信息的传递。第一种进行信息传递的依据是运行的时间节点,另一种则依据频分制的方法进行信息的传输。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监测到汽车运行过程中控制系统的状态,并时时刻刻的监测汽车的运行,从而保证汽车运行的安全稳定。 1.3信息的接收以及信息处理 如何准确的接受信息,依赖于技术人员的能力以及上述两个板块的准确工作。信息处理的方法其实就是做比较。计算机系统中储存着正确的数据信息,将接收到的信息与已经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正确数据信息加以比较,由计算机控制的汽车控制系统就会在两者差异过大的情况下做出警告,特别是在已经设计好的程序控制下及时做出补救措施。我们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这些突发状况。 2对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控制系统中具体应用的分析 从以上分析来看,自动化是实现汽车机械控制的核心技术。它不仅提高了汽车行驶的稳定性,也可以对在汽车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作出迅速的反应,提高行驶安全性。一定程度上,使得汽车安全检测更加方便,同时大大节约了经济成本。为了使大家对自动化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能更加透彻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再对其做以更加具体的分析。 2.1及时处理汽车故障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控制依赖于计算机的使用。对行驶中的汽车实行控制监测,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这就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在计算机上进行无数次的尝试,知道达到可以用计算机代替人的大脑来对汽车进行监测的目的,这种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使得对汽车的监控手段愈来愈发达。简单来说,驾驶员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等原因,可能会产生很多失误,而处在监控状态中的计算机会作出实时的判断,同时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就发挥作用,针对问题作出及时的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突发问题,也会减少很多意外的人员伤亡。 2.2建立安全系统保障汽车行驶安全 保障汽车能够安全行驶是对每一位驾驶人员的安全负责。应用自动化技术来保证驾驶人员的安全也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首要原则。这就需要我们在汽车自动控制系统中建立一定的安全保障系统。这个系统需要从两方面着手操办。第一,安全保障系统会反馈一定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做出下一步保护措施的基础,所以,所接受信息的准确性就非常重要。此时,检查接受信息的工作者也需要熟悉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以及技术操作,这个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非常高。第二,对于第一步反馈回来的信息,对于不同的问题,汽车控制系统需要做出不同种类以及不同程度的安全措施。双管齐下,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汽车安全、稳定的行驶。利用自动化技术对行车进行安全保障也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2.3完善自动化的设计配电技术 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控制系统中是否安全可靠是设计线路配电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汽车其他部件的物理性质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要素。在保障汽车安全稳定行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汽车的灵活性。第一,在配电过程中满足改善线路的技术目的,依据线路配电负荷的不同,选择不同种类的补偿形式。第二在对线路进行补偿的过程中,也需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选择所需材料的规格,尽量减少对电能的损耗。但是又不能降低设计标准。总而言之,从全方面考虑,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目的。 2.4未来自动化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自动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我们整个社会的进步,就印证了自动化在各个领域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些数据的保密性较低,为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我们必须加强对各种重要的数据信息的保护,可以设置不同的密码,增强数据信息的保密性。 3结束语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汽车企业的经及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不仅降低了汽车制造成本,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推进了整个汽车行业的进步。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对汽车领域以及科学技术领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然而与科技更加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的自动化水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我们还需要再接再厉,共同促进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王博 冷秀良 单位:上汽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 自动化技术论文: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分析 摘要:分析和研究了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的应用,概述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阐述煤矿机械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煤矿;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调试;应用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及国家对煤矿运行环境和设备的严格要求,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危险劳动基本上都可以由一些先进技术设备来代替,这样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煤矿开采的难度,而且降低工人工作的难度和危险程度,增加煤矿开采效率,如今煤矿开采电气自动化已经成为一个大体的趋势,也是煤矿开采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本文主要针对煤矿机械自动化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及在实际的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分析提高煤矿的电气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效率。 1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概述 1.1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的意义 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煤矿开采技术的新型电气设备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煤矿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技术具有效率高、安全性能高和提升煤矿安全运行效率的重大意义。由于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可以在计算机智能化控制下实现对煤矿开采工作的整体控制和掌握,因此随着社会对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的普及程度不断加大,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领域普及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而且机械自动化调试技术满足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提高了煤矿的运行效率,更加快了煤矿的整体发展进度[1]。 1.2煤矿电气设备机械自动化调试的基本模式 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工程在基本的应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基本的应用模式,最基本的模式是:a)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煤矿相关负责人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煤矿开采的整体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煤矿开采施工的基本宗旨和工作指南;b)设计施工部门根据基本工作要求负责规划和安装必要的机械设备,再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必要的操控人员,这些人员的基本工作目标就是必须根据实际需求保证设备运行安全和高效,在设备因实际工作需要必须调试时要对设备进行申请调试,充分保障设备运行安全[2];c)从整体上来说,在电气设备机械自动化调试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对煤矿整体运行机制的监管力度,保证煤矿和机械设备的运行安全,禁止人为原因给机械设备带来损害。 2煤矿机械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的具体应用 煤矿机械设备自动化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提升国家煤矿机械自动化开采和管理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主要讨论关于煤矿机械自动化调试技术的具体应用。 2.1提升机械的适应能力 机械设备自动化的基础就是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因此机械设备自动化的调试技术最主要的应用就是提升机器设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煤矿开采工作能够顺利、安全开展。关键在于机械自动化的调试可以保证各种机械设备的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及时检测到机器设备存在的故障问题,而且也能够更加方便及时地处理和解决对这些故障,避免给煤矿开采带来更大的影响,而且提升机械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提升煤矿开采和运输效率。 2.2提高煤矿运输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煤矿行业迅速发展,使得煤矿行业一度成为国内的热门行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当时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开采的煤炭运输是困扰煤矿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井下煤炭运输,但是机械自动化调试的出现成功地改善了这一现状,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煤矿专用输送机技术的改善和完善满足了井下煤炭运输的需求,同时也是满足了社会对于煤矿发展的要求。机械自动化调试技术进一步提升了运输机运行效率和运行安全,解决了井下煤炭运输的难题。机械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在提高煤矿运输效率的另外一个表现是交变频器控制技术的提升,交变频技术是对整个煤矿开采过程中电机的控制,之前国内很多大型煤矿事故都是由于对电机控制出现问题造成的,因此可见对交变频技术的控制在煤矿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3]。 2.3在煤矿安监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煤矿开采和运行是煤矿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一般情况下煤矿安监系统大致可以分为整体的网络化监控、煤矿生产质量监控及煤矿工作人员工作状况监控,实施监控并不是为了监督工人的工作而是为了保证煤矿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机械电气设备的自动化调试技术不仅取代了传统的人工监管,而且提升了监管效率,保证安监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安监的精确程度和准确性,优化煤矿管理机构,完善煤矿企业控制制度,为后续管理和控制工作提供了更好的依据,这是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实际体现,这也是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在煤矿运行过程中的主要应用之一。 3结语 根据目前国家的煤矿发展现状看来,很多煤矿都存在开采技术不达标、结构和制度不完善等关键问题,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应用及传统生产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借助信息化技术已成为当下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和最佳选择,相信随着国内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不断普及,未来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及其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应用程度都必然会不断加强,煤矿整体运行效率也会得到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也会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 作者:康旭花 单位:山西省煤矿节能监测中心 自动化技术论文:煤矿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技术研究 【摘要】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对于煤矿机械设备的效率要求十分的高。为了有效提升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则是必然的选择。本文对我国现阶段煤矿机械设备中应用自动化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探析,以期为我国发展煤矿生产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引言 自动化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程度较高的科学技术,包含了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现代控制技术。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煤炭开采设备的不断完善,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技术越来越精细,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渐向多元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1煤矿采掘机械设备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简述 1.1采掘技术的进步以及多种辅助技术的发展 煤矿采掘时,电力牵引是大多机械设备主要动力来源。越来越多的煤矿采掘设备中应用了多电机驱动系统,安置电机时一般都是横向进行的,且装机容量一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增大,总装机的功率由电机多采用横向安置,而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装机容量不断增大,从常见的1MW扩大到了1.5MW,而电机的牵引功率则达到了0.12MW。煤矿机械设备中使用到的交流电牵引电机,具有较强的抗污染的能力,减少对机械设备维护的劳动力的投入,还有助于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从而保证机械运行的稳定性,因而备受煤炭生产企业的青睐。机械设备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所在则是计算机技术,为了不断提高采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使其运行效率更高,精度更准,更为稳定,则可以辅助故障诊断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此外,采掘机械在不断进步,对于煤矿生产中输送设备的承载力以及多样性要求也就逐渐增加,一些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已经较早的将双速电机引入到国内,实现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煤矿生产全过程的监控。煤矿能够进行安全采掘的重要的一个工具就是液压支架,在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其中后,能够有效为电液控制自动化以及高压提供大量的电液,液压支架的移动速度也不断的得到了提高,达到每架7s,有效改善了煤炭采掘的功率以及提升了煤炭采掘的效率,使得煤矿生产更可靠。 1.2与技术先进国家之间存在差距 尽管我国的采煤设备的自动化技术进步的程度越来越高,但相比于那些产煤量较大的国家,我国采煤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还比较落后,与之有一定的差距。煤矿采掘机的最大装机功率只有0.83MW,而液压牵引的功率则只有0.5MW,功率较低,且电牵引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特别是交流电牵引的电控部分则更是进口的。国内对于电牵引采煤机的研发还处于初始阶段,能够应用与实践的则少之又少。电牵引采煤机与工作面输送机连接的强度较差,使得其运输能力较差,降低了传送机的整体工作效率。同时,液压支架中的电液控制系统以及对故障进行判断的系统中的微控系统也都不是国内自主研发的,因此,整体而言,我国煤矿采掘中机械设备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仍旧比较落后。 2电气自动化技术对煤矿生产产生的影响 2.1影响煤矿的安全管理 煤炭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煤炭生产过程中,首要前提就是安全生产,其对于煤矿企业的生存以及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核心要素即是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而在煤矿生产中应用的煤矿机械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但有效节省了较多的人力,还将煤矿生产中事故的发生率降到了最低,并将煤矿的安全生产的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畴内。如果以危险源作为辨识危险基础的重要依据,及时的控制并管理采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不安全因素,从而能够在源头上将危险源切断,因此,采煤中越来越多的应用自动化技术,煤矿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也就相应降低了。 2.2影响煤矿的生产效率 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电气自动化技术受其影响也越来越大,改变越来越多。现今的工业控制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融合了三项技术:①计算机网络技术;②自动控制技术;③仪表仪器技术等其他的技术,综合运用这些技术能够实现对优化煤矿工业的管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检测和控制,提高煤矿生产效率的同时,并保证了煤矿的生产安全。 3提升煤矿运输设备的电气自动化程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煤炭开采的速度以及开采量都得到了迅速的增长。特别是在大型煤矿中,胶带运输作为原煤输送的主力设备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胶带运输的可靠性,我国加大了对胶带运输中工况监控系统的研发力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该监控系统有效地将计算机技术以及PLC技术进行了融合,实现了保护的综合化和系统化,通过使用分散控制系统结构及技术集成,实现了在地面对井下运输系统进行监控,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卓越的功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于胶带自动化的保护技术尚需不断进行完善,在日后的研究以及生产中要大力发展该技术。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越来越成熟,其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交流变频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以致于带动了调速系统的进步。那些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对于采煤提升机的控制技术相对较为完备,控制中心则是通过PLC技术实现的,并有效实现了对工艺、同路行程以及安全回路等进行控制的目标,最终达到全微机监控的目的,设备的安全性大大提升了。 4煤矿生产中应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煤矿机械设备能够有效运转的一个动力就是供电系统,其对于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以及机械设备电气化的意义十分的重大。以下就对普通规模的煤矿生产中应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简要的分析: (1)通常来说,35kV变电所工程中主要包含有以下几种基本设备:①5kV线路双回;②两台主变压器;③6kV出线即电机、厂变等X回;④6kV母联2回;⑤35kVPT2回;⑥6kVPT2回等,煤矿电力的供应以及设备运转的需要更与此变电所的保护和监控的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相适应,主变压器以及35kV线路则采用集中组屏方式进行设计,将后台监控系统安装在主控制室内,并将6kV保护装置安装在每个开关柜上,每一个保护装置都能够通过RS485通讯接口将信息传到后台监控系统,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但操作方便,还能够节约大量的空间,一举两得。 (2)为了对变压器进行保护,通常会使用三种保住装置:①变压器高低后备保护装置MTPR-035HB;②有变压器差动保护装置MTPR-110SD;③综合测控装置MMCU-10H。使用这些设备能够在匝间短路、相间短路这些变压器内部或者外部发生故障时及时的采取安全应急措施,以便有效的对电器接地,负荷过高,电流过大以及危险情况进行保护,或者变压器本体有轻重瓦斯、温度、压力释放等故障发生时对其进行保护。保护35kV线路时一般使用MLPR-10H2型微机线保护装置,该装置主要由三种保护组成:①三段式过电流保护;②后加速保护;③单相接地保护。自动化系统为了有效实现母线或单母分段主接线方式下的PT转化,则可以在系统中安置一台微机型PT切换和一台低电压保护装置MPTS-10H,从而具备了两段母线的测量保护、绝缘监视、切换等一系列的作用,也能够对两段没有关联的母线进行监控并对其形成低压保护。 (3)台式监控计算机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①监控保护单元,其采用的是隔层设计。②通讯管理机,其是通讯的中心设备,具有能够转换间隔层设备的通讯规约,并对后台计算机进行监控以及对上级调动的功能进行传达的功能。③后台监控计算机系统。该系统能够对现场采集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控,并对设备发出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保护,能够有效统计、分析、核对、判断、显示以及打印这些信息,对安全事件形成记录,并适时的发出警报,对监控站内所运转的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计算机还具有远程控制功能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以便整个变电站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5结语 总之,现阶段机械行业在不断发展,机械发展的主流已逐渐被机电一体化所占领,机械行业不断发展时也有助于提高煤矿机械自动化水平,从而有效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确保机械操作的安全性。在煤矿机械设备中加入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能够有效促进电气控制系统往集约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从而有效促进煤矿机械设备的发展。 作者:赵家臣 单位:广西右江矿务局有限公司 自动化技术论文:工程机械自动化发展技术分析 摘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工程机械工作环境多数在户外,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工程机械自动化设备具有较高的质量,因而导致专业性较高的控制器在工程机械行业中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进程逐渐加快。由于我国工程机械自动化发展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经验,所以当前的工程机械自动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浅析 0前言 所谓工程机械自动化,指的就是机械制造业中利用自动化发展技术,对加工目标进行持续的自动生产,从而达到提升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过程中投物、转变以及传送环节速度的目的。在工程机械行业中使用自动化发展技术,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手工操作的不足之处,并且不需要操作者有很高的学历与技术,因为自动化的发展技术操作简单,易懂易学。另外,由于在操作中使用机械进行自动控制,所以生产速度快,工作效率高,生产出的产品品质也较高。因此在工程机械中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高速发展的机械制造行业中逐渐的成为发展的重点。 1工程机械自动化的定义 工程机械自动化,指的就是在工程机械制造业中,对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促使加工目标进行持续的生产,从而提升自动化生产发展并加快生产投物、加工转变速度的过程[1]。在我国,工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与利用,应经逐渐的成为当前机械制造业中促进相关技术改革、发展与更新的重要目标与手段,同时也成为衡量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是标准。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一方面能够促进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的技术应用与发展进程。 2分析当前我国工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技术 2.1现代化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 我国的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到今天,应经从简单转为复杂,从部分转变为全面,并且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增大了工程机械生产过程中的灵活性。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发生了变化,结合机械行业的发展背景,不断的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与完善。因此,根据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需要发展现代化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与此同时,还应当考虑到当前我国实际的国情与发展背景,不能过分强调自动化操作,因为这样会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成本,也会威胁到基层劳动力的发展[2]。现如今,既能符合我国国情,又能满足行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借鉴国外机械行业的成功经验,引进符合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情况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对机械设备进行适当的优化,追求部分自动化,允许人工操作,充分完善自动化信息系统,提升计算机管理的工作效益。这样的解决措施不仅能有效的提升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的进程,还能有效的降低成产成本,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2根据当前机械行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制定的自动化技术 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中,优异的技术都是通过不断实践中得出的,多数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从而确立了研究目标,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研究出结果,并将这一结果应用与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解决出现等问题。而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就是这样,“取之于实践,用之于实践”,贯彻以生产发展的需求的基本原则,利用这一原则制定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生产技术。另外,我国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需要结合实际的发展现状,不能过分追求整体自动化,以求缩短生产周期,这样会导致人工与机械设备工作效率降低。但是也不能不使用自动化技术,因为有很多的工作都依靠这一技术,所以不适用自动化技术将会增大人工工作量,延长生产周期。另外,因为我国的工程机械自动化行业发展起步较晚,所以很多生产技术不够成熟,因此导致生产处的产品质量与实用性较差。所以在完善生产技术时不仅需要几何当前该行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还需要在提升自动化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与数量,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经济利益。 2.3具有低成本、成效快等特质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 当前我国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限,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过高。从产品的研发开始到生产调整,一直到最后的生产,这些环节够很复杂,所以如果使用自动化机械设备将会极大的提升生产成本。因此我国很多的中小型企业由于预算成本等原因不能引进很多自动化设备,在部分环节中仍然使用人工技术。并且从企业受益的角度考虑,就会发现,如果大量的引进自动化设备其实并不能马上获得经济收益,有很多企业可能在引进设备进行生产后仍然不能度过亏损期,因此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在我国,中小型企业是社会发展主流,并且很多企业的生产成本都是有限的。因此,想要扩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就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减少该技术带来的生产成本,扩大自动化技术的可执行性[3]。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研究出低成本、高收益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所以我国的企业可以在自身实际生产机械设备的基础上,适当的引进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将自动化设备与原有的机械设备进行有机的结合,合理安排生产流程与设备位置,尽可能的发挥出自动化设备在管理方面的优势以及人工操作的灵活性,创造出人机和谐发展的生产系统。这样做,不仅可以进一步的提升生产效率,还能最大化的节省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收益。 3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如果想在工程机械的行业中发展自动化技术,一方面需要有较高的起点,紧跟时展脚步,吸取国内外机械行业中的成功经验,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应当引进先进的、低成本的自动化技术,将改善与普及进行有机的结合,促使我国工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技术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 作者:李佳航 李雅男 刘大伟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活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都呈现着科学化、智能化、简易化的趋势。智能化技术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安全,能够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行业的整体水平,促进电气工程的全面发展。本文将对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并介绍其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优势;应用 0引言 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逐渐发展成熟,呈现出智能化的趋势,在控制器方面由曾经的手动人工控制已经能够实现无人化操控,各种智能化技术都有所提升。自动化技术是新型的自动化控制技术,通过计算机的控制能够提高控制效率,它能够将人的想法、行为通过图像识别、语言识别、专家系统等进行分析。对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有很大的空间。 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优势 1.1可以实现无人化操控 与传统的控制器相比智能化控制器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人力还能够保证操作的准确性。系统的控制器是由鲁棒性变化、下降时间以及相应时间来调节的。通过对着三个因素的控制能够保证自动化控制工作。将智能化技术引入,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监控技术对这些变化进行监控和预判,提高对着三个因素调节的效率,与过去的人力操控相比,智能化设备能够长时间不间断的工作,能够实时操作并且还能够保留数据,通过对着三者的合理调节确保了自动化控制的工作。并且在正常工作期间,操作人员无需进行长时间的操控,只需要设置好数据就能够实现无人操控。在电气工程中实现无人化操控是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能够大大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满足市场的需求也能使电厂工作更加安全可靠,保障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1.2智能化控制器在处理不同数据时具备较高的一致性一致性指的是智能化控制器在处理输入的数据时能够对数据进行核对、预估、判断。在处理不同的数据上都有很强的一致性。电器工程的控制对象变更行强,各个控制对象都不相同,控制器呈现的效果也不相同。但是由于现阶段智能化控制器技术还不完善以及控制器系统较复杂,被控制对象发生变化时智能化控制器有时无法做出准确的估算,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3简化了控制步骤 过去,被控制对象较为复杂并且是一个动态的方程,所以对传统的控制器来说无法进行精确的掌握,这样就会导致在对该对象模型进行设计时会出现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操作。当数据发生变化时如果没有及时的掌握就会导致制作出的数据模型不够准确,这不仅会影响生产效率还会导致工作失误,子哦对你更好控制的实际工作效率也会降低。智能化控制器减少了对被控制对象模型的设计工作,减少了工作程序也避免了不可控因素的出现,自动化控制器的精密程度能够大大提升。智能化控制器还简化了工作步骤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正常的生产。 2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2.1优化设计 电气设备设计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需要经常涉及到的环节,并且这项工作较为复杂也较为重要,如果仅仅是依靠人工设计在一些细节和计算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要想保证设计数据的正确无误并且能够准确度的进行设计制作就需要多环节的进行计算和核验,工作效率较低。并且这项工作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较高,需要员工对电力、磁力、电路等方面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还能够熟练的运用。过去,更多的是依赖技术人员的不断试验和个人经验完成。但是,依靠智能化技术就能够减少设计所需要的时间,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就能够设计出质量和使用性能都较好的方案。遗传算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能够对设备设计进行优化。 2.2故障诊断 电器设备发生故障时经常性的问题,技术操作的失误、设备的老化等人为原因或客观因素都会造成设备问题。但是设备发生问题之前都会有一系列的征兆。尽管在电力企业中会安排相关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但是一些设备问题是无法通过直观判断看出来的或者容易忽视一些细节问题。利用智能化技术就能够对设备进行全面、准确的判断。例如对于变压器,利用智能化技术能够对变压器中渗漏油分解气体进行分析,能够对设备故障进行预测并且当故障发生时也能很快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智能化技术还能够充当检测员的工作,通过对设备运行的转台进行检测,实时记录设备数据,不仅能够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帮助维修工人找出故障原因还能对故障进行预测发出警报避免设备故障的发生,提高生产效率。 2.3实现智能化控制 将智能化技术与电气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就能够实现电气工程控制的无人化操作,减少了电气工程控制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智能化控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高,智能化技术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融合度会越来越高,电器自动化的控制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3结束语 将智能化技术与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相融合能够在多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能够更好的实现自动化控制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智能化技术能够将体力劳动转化为脑力劳动,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符合时展趋势。 作者:宋凯 单位: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技术论文: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应用检测技术 摘要:检测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的应用,就是利用科学的、物理化学效应中各种能够对产品相关信息进行检查、验证、测量,并给予定性、判断的技术手段,它的最终定量对产品质量的好坏、产品的精密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检测技术;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应用 1检测技术的概念、组成和特性 1.1检测技术的概念 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应用检测技术,对产品的精密度、质量保证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检测技术指的是应用各种物理化学效应,选择最适宜的方法、设备、装置,对与生产、生活、科研等相关的信息进行检查和测量,对其内容进行了解、检验、分析、判断的一种技术。现代各种检测技术的购进费用均比较昂贵,但很多大型机械生产商仍然购买,目的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从而体现了检测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生产中的作用是非同一般的。 1.2检测技术的组成和特性 检测技术系统装置的组成有自动信号处理电路、自动显示记录装置、传感器、中间转换装置、自动保护处理及测量、计量等很多设备系统构成,含有敏感元件、输出系统和测算元件,各种检测系统设备具有高灵敏度、分辩率、线性度、测量范围、分辨力、稳定性及回程误差等特点,在检测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技术搜索查找相关表现的信号,将其与对应自然信息,通过定性、定量分析选择最合适点,形成最佳检测结果。在各项组成结构中,主要的3个组成部分就是传感器、中间转换装置、显示装置,自动化机械制造检测技术起到中心作用的部分为传感器,它是传输信息的介质,对各种信息、数据、能量等进行检测并传递,输入中间转换装置进行有效的信号分析后输送,至显示装置。为了能够保证在一定时间上传感器可同时具备高效的符合性,因此在检测技术系统中设计了数学模型。这种设计是一种校正、数据处理、分析的线性系统,它可以微分缩小对表现形式信息分析的误差。检测技术应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动化系统运行工艺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要求。在满足检测要求的前提下,技术设计应力求简单、经济、便于操作和维修,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指标和自动化。机械设计与检测技术应该相互配合。自动化系统采用机电结合控制的方式来实现控制要求,因此要从工艺要求、制造成本、结构复杂性、使用维护方便等方面协调处理好机械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关系。为确保检测电路可靠地工作,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器元件的工作要稳定可靠,符合使用环境条件。第二,电器元件的连接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在复杂检测控制电路中,某一些信号作用下,电路从一种稳定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稳定状态,常常有几个电器元件的状态同时发生变化。考虑到电器元件总有一定的动作时间,对时序电路来说,就会得到几个不同的输出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电路的竞争,而对于开关电路,由于电气元件的释放延时作用,也会出现开关元件不按要求的逻辑功能输出的可能性,这种现象称为冒险。 2检测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的应用 2.1检测技术的应用 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目前在对产品检测上,已经逐渐由事后对产品进行检测改进到制造中适时进行检测的先进技术,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对各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成形的产品质量检验固然重要,但若在自动化机械制造中适时检测,并按照高标准要求进行制造,产品质量、产品精密度自然更高,更符合人们使用要求。所以现在检测技术很大限度上都已经完成了在线检验、测量的过程,实现了在自动化制造系统中进行定性、定量的高标准,适时与制造条件、环境相符合,体现了自动化、数字化的检测技术,并逐步应用到了大型机械制造系统中。 2.2直接测量装置与间接测量装置的应用 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检测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两种自动装置,一种为直接测量装置,另一种为间接测量装置。直接测量装置的作用就是直接对设备或元件的尺寸变化进行测量,同时能够自动对机床的运行、设备的完好情况等进行监测和控制,它的装置中有很多部分组成,有量头、杠杆、气动喷嘴、光电传感器、浮动式气动量仪等,实际操作中在自身检测的特点下,依照检测物的区别,可对其孔、外圆、平面等装置进行检测,自动对工件进行定量分析。间接测量装置的监测工作需要在制定好的工序下进行,对直接测量的孔、检验断续表面、平面等进行磨削作用。实际操作中是在调整好的装置下,对刀具系统或执行部件运行进行工作。其中包含信号发生装置、挡销、珩磨头和标准环等各种装置。 3检测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应用的作用 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应用检测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过去采用的检测方法是抽样检测,是对某一批次的产品进行抽取检测,对其功能、规格、等进行检测,从而影响着产品的质量问题,检测的过程比较繁琐,使用时间比较长,这样的成品检测存在一定的造假行为,影响着产品的真实质量检验效果。而一旦成品出现问题,面临改进的情况,这样对企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经济损失。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逐渐融合了自动化检测技术。检测技术的应用使得产品生产中便可对质量问题、产品精密度、产品规格等问题进行适时检验、分析,对不合格设备部件直接可进行改进,实现了检测与制造统一化的目标。完全避免了产品成品后检测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且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中,检测技术的在线检测,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数字技术的应用,融合了数码计算机技术、机器人测量技术、无人直接接触技术等,成功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制造技术统一化,推进了制造业的科技与发展。在自动化机械制造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下,企业对检测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能够在繁荣的经济市场上站立地位,对自动化检测技术的引进与使用是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选择。利用检测技术,可以应用各种自动化检测设施,对自动化制造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进行适时检测,检测设备通过对不同信息的收集、定性分析,将制造中出现的问题、数据、形状、尺寸问题等,通过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而呈现出来,这样企业会根据不足及时对产品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制造目标,提高生产精度,提高产品质量。利用检测技术,可以迅速掌握制造工艺的不足,及时改进,不仅可有效避免人为工作的失误,而且更加精准,对制造过程起到一个监督、检测作用,进而提高产品的精度,确保产品的质量。避免了成品出现问题的整改,大大降低了企业因成品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很多大型机械制造企业花费昂贵费用购置自动检测设备,充分表明检测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应用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生产制造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利用率、精密度、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企业对自身制造产品要求提升了更高的标准。在经济市场竞争激烈的状态下,必须要实现自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的统一化,更高的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促使企业站稳脚步,长足发展。 4结束语 总之,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应用检测技术,对产品的精密度、产品质量的提高有显著的推进与保障作用,需要企业加强对检测技术应用的重视,才能符合国家对制造产品检验的要求,满足广大使用者的需求,从而促使制造业的稳定、长久发展。 作者:胡晓芳 曲杰 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自动化技术论文: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研究 [摘要]电力工程系统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以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和高效率的工作管理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电力工程系统,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电力工程系统;电力自动化;高效率 将电子技术、网络通信与信息处理集合在一起的技术称作电力自动化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发电厂、供电公司以及电网调度和信息传输等单位和领域,电力自动化技术能够根据操作者的具体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相应的远程操作和监控管理,此项技术不仅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一、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1.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 对数据库的自动监控需要采用触发机制和对象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数据在处理之后拥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利用率,并且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库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生活与生产的不同需要,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的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主要应用于自动化监控,经过近几年的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在我国的电力系统行业的应用中已逐渐完善,给电力软件系统的转型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我国电力系统的供电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现场总线的应用 现场总线是电力自动化技术中最广泛的应用,在电力工程中有很多全自动的接收处理装置与其控制的设备仪器相连接,连接成功后会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信息收集网络,收集的信息会在电力自动化处理之后被电力工程直接运用,最终将所有的信息数据输入并汇集到总服务器中,这与之前需要电厂工作人员手动收集数据的方式完全不同,电力自动化技术能够极大的简化操作人员的工作流程,所有的信息收集和数据采集均在总服务器上完成,操作人员可直接通过总服务器向各个分机下达指令,分机在受到指令后会即刻执行。经过多次实践证明,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运用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对电力工程各环节的监控,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 3.电力自动化补偿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最常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低压,传统的低压补偿技术经常会引发其他一些问题,不仅不能很好的补偿低压,而且很可能会出现补偿过多等情况,一旦电力系统出现补偿不足,必然会威胁到电力工程的安全运行。运用电力自动化补偿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促使电力系统能够一直处于动态补偿的方式,并且随着根据电力运行中的电压情况进行相应的调节补偿,这种动态的低压补偿方式既能有效的规避电力工程运行中补偿失效的情况,又能完美的解决补偿过多等其他问题。 4.供电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变电站运行、管理的自动化、电力负荷控制的自动化以及电力调度区域的自动化是电力自动化在供电系统中的主要运用。变电站运行管理的自动化主要借助于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之间的信息交换而完成,通过电子计算机对变电站收集到的数据统一处理,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变电站运行管理的自动化不仅能够全面实时的监控整个电网运行,而且能第一时间发现故障并及时处理;电力负荷控制的自动化主要运用声频与工频这两种控制方式,通过对电力系统的总负荷记录生成负荷曲线图,工作人员再根据负荷曲线图对电力系统进行全面监控。 二、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原则 1.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1)结构分布系统化 分布式的系统结构是电力自动化监控中的核心,多个子系统组成一个整体的电力自动化监控系统,为实现全面整体的自动化监控效果,每个子系统会有一个或多个CPU同时运行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CPU组合在一起的CPU群共同构成一个完成的监控体系,为了让这些子系统和CPU在运行时互不干扰,分布式的系统结构是最佳的选择。 (2)操作视屏可视化 电力自动化技术最大的亮点是能够实现无人操作,做好自动化的监控管理是实现无人操作的关键,因此,要做好有关视屏可视化的各项工作,才能令工作人员全方位的对电力工程进行监控,对出现问题的环节和设备及时处理,提高功效效率并保障电力工程的安全运行。 (3)运行管理智能化 自动化监控技术中的智能化不能仅局限于常规的自动调节与自动报警等功能上,要将管理智能化延伸到电力系统的在线自动诊断,并且将诊断结果及时反映给远端总控器等。只有将管理智能化全面广泛的应用,才能更好的对电力工程进行自动化监控。 2.远程调度设计原则 (1)功能综合化 远程调度功能的设计需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技术,并且要加强利用数据通讯等其他技术,而不是将重点仅放在调度功能上,只有设计一个全面综合性强并且包含多种专业技术的系统,才能更好的完善远程调度和实时通信与操作等功能。 (2)通信系统的网络化 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的通信共享技术进行的远程操作叫做远程调度,通信技术是远程调度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技术。因此,只有最大限的提高通信效率才能将远程调度的效率提升起来,计算机局域网络能够很好的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并且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很好的满足远程调度实时控制中的各项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并非意味着取消或替代传统的电力工程技术,而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一种创新和改良,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的电子科技有机结合,更好的服务于电力工程体系。现阶段,电力自动化技术正在稳步发展,为我国电力工程系统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在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者:丁旸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特变电工 自动化技术论文: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思考 摘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正常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电力需求日益增加,电网运行负荷不断扩大,给电网运行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施无疑是解决电网运行控制问题的最有力手段。文章围绕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有关问题进行探讨,详细地阐述了电力自动化的基本内涵和当前我国电力自动化的发展状况,最后对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的应用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应用 引言 电能是现代社会最主要、最普遍、最常用的能源种类。从进入实际应用阶段起,电能就以其清洁高效、适用范围广、传输距离远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被应用到社会生产、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力网络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区,随着电力需求的增加,电网结构和运行情况日益复杂,给电网管理、调度带来很大困难。在新的历史时期,电力产业迫切需要一种电网运行管理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水平,以适应越来越高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开展的电能需求。电力自动化是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力领域的一个重要形式,它的实施,对于电网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巨大支持,是今后电力产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向。 1电力自动化的基本内涵 电力网络的建设涉及到多种现代化先进技术,每一项技术的发展都对电网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自然科学知识呈爆炸式发展,使得电力网络建设水平得以大幅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学科的高度繁荣,更使得电力网络自动化得以实现。电力自动化是上述多种技术的充分融合的结果,是未来电力网络监控的主要方式。从技术角度上看,电力自动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力网络的自动控制,不但降低了人工成本要求,而且减少了电力系统运行中的人为因素,对于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电网控制水平波动,甚至是电力调度事故的发生有着极为有力地改善作用。电力自动化系统能够对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指标进行监测、检查,及时发现其中不符合要求或者超出规定范围的情况并予以恰当处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实施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掘电力技术潜力,不断提升电力技术发展水平,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安全保障能力,降低电网运行成本,预防电力系统运行风险,实现电网运行长期安全与稳定。二是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参数的实时监测,尽早发现系统中的安全风险因素并加以排出,确保力系统的正常运转。 2我国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概述 2.1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关键部分。电网调度自动化体系中,计算机作为控制单元的核心设备,依托发达的网络信息平台对电网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根据各类情况依照既定方案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保证整个电网的良好运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网自动化体系中的广泛实施,使得电网运行调度人员对电网运行状况实时掌握成为了现实,电网运行调度决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可靠、切合实际,调度措施实施效果更加有力、有效。电网运行调度系统对电网运行情况的掌控能力得以加强,有利于电力资源信息的收集和电力资源资料,进而确保电力工程的稳定运行。 2.2电力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枢纽单位。它承担着将由电厂生产出来的电能以符合需求的形式向用电单位传输的重要职责。变电站也是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籍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所实现的信息高速分析处理和科学使用,电力自动化系统对变电站所涉及的电力资源进行充分优化配置,根据变电站运行实际情况,实时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措施,从而大幅提高了变电站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实施,对于电网自动化体系的建设起着促进和完善的重要作用,它使得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与电网自动化系统相适应。它通过数据监控有效地实现了微机保护功能,一旦系统发现某个模块发生故障会立即采取措施,使对应的功能模块恢复原始运行状态,保证系统可靠运行。 2.3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 随着城乡电网改造事业的不断推进,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应用日益广泛。配电网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自动化数据通信、配电网馈线监控终端、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等技术、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系统等几个部分,通过以上技术的综合运用,配电网运行、调度管理的自动控制得以实现。除此之外,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还具有实时监测用户计量表运行状态功能,一旦计量表出现故障,控制中心能够及时受到相关信息,并通过对故障控制器的精准识别以及对断路器的远控操作,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了电力损失,是电力企业防范窃电事故的重要手段。 3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的应用 电力自动化技术是电子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两门学科的成果结晶,凭借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管理者对电力系统的管理效率进一步强化,有力确保了电力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转,对预防、应对电力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是我国电网运营管理体系中的十分关键的一环。下面就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介绍。 3.1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主要是为实现对电力工程现场的控制管理而设计、实施的。该技术通过采用先进数字化通信技术,对现场信息进行采集并汇总至控制中心,凭借控制中心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对电力工程现场的有效控制。现场总线技术实际上是通过上位机和前置机共同运作、协调配合而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控制的。在电力系统运行情况日益复杂的今天,现场总控技术丰富的功能可以满足系统多方面的需求,为电力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优质服务。 3.2光互连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光互连技术是电力自动化系统中数据采集、数据控制的重要方式,该技术不受带宽、平面和电容负载的限制,便于互连重构,对于提高系统集成度和控制水平有着明显地促进作用。 3.3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数据库技术是电力系统实现运行状态监控的重要渠道,主要用于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并承担着系统瞬时运行状态和关键节点状态的输出功能。其中,主动对象数据库对对象函数的分析,是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应用得以实现的基础。在触发机的配合下,数据库监视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并节约了数据传输时间。 4结束语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是当前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突破,极大地改善了电力系统资源管理局面,提高了电网运行管理效率,强化了电网管理控制力度,是电力系统从传统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飞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电力资源紧张问题日渐凸显,推动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符合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实际要求。电力企业要充分认识电力自动化的重要意义,不断推进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应用,夯实技术保障,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持。 作者:任洪伟 单位:庆安县电业局 自动化技术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办公自动化研究 摘要:在办公自动化中,部门要加强对办公自动化应用的重视,通过对办公自动化的了解,明确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和职能,加强办公自动化的应用,促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无线化、影像化、差异化的提升,为整个部门的有效运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提升部门效益做出保障。 关键词: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手段已经成了提高部门的运行效率,提升部门的综合竞争力的必不可缺的手段。文章将探讨信息技术融入办公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希望对于部门办公效率的提高起到帮助。 1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概述 办公自动化是办公系统自动化的简称,在学术上,办公自动化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我们通过对基本内涵的研究,总结出一个具有共同认识的概述。办公系统自动化就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办公系统中的广泛运用,将许多复杂的工作通过计算机等设备的运算,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低运营成本的人机系统。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在办公自动化中应用的设备和机器也更加趋向于创新化、智能化和效率化等特点,这些新式的设备的有效运用,促进了管理结构的优化,平衡了管理机制的配比,有效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基本功能 2.1办公空间和时间得到了优化 在传统的办公中,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办公效率比较低下。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对办公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在空间上,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平台、数据库的建立,导致办公地点再也不用局限于某一个地方,甚至可以不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国家,办公人员同样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有效地传递信息,进行办公,这对于提升整个部门的运行效率,节约运行成本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办公系统平台的建立对于信息的有效交流、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发挥了重大作用,办公人员可以通过办公系统平台对于信息进行有效的了解和传递。在时间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保证信息在办公人员之间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传达,及时地收到部门下发的文件、通知等,极大地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加快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2.2信息的传播和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效率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更好的融合,对于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并从中筛选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给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大意义[2]。办公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及时地了解到与行业有关的最新信息,了解政府政策,及时地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在部门内部的信息传递中,员工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了解到部门下发的文件,通过数据库查询相应的办公信息,简化了大量的查询工作。 2.3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得到了提升 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中,纸质资料的保存一直作为部门资料保存的主要方式,这种形式的保存相对来说保存资料的包容性较小,保存环境要求较高,再次查询的效率较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部门在资料的保存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存储,不仅存储容量大大增加,所占的空间急剧减小,而且对于再次查询也非常方便。同时,部门将采购、销售等信息通过数据库的收集,存入自动化办公系统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更方便快捷地通过系统获得相应的信息,这避免了纸质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损耗等现象[3]。而相应地,由于办公自动化地广泛应用,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越来越大,部门要对增加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确保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安全存储和有效使用。 2.4办公成本得到了降低 在传统的办公中,部门的办公人员的交流主要通过电话或者面对面的传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部门的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通过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相关的问题,降低了办公成本。在工作中,要加强对电子邮件、实时通讯软件、论坛等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运用,减少纸张浪费现象,节约交流成本,优化部门机制,更好地调高办公效率。 3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1办公系统的智能化提升 智能化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式,在办公系统中,智能化的提升也越来越明显。由于现在信息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办公人员现在需要处理的内部数据和相应的业务数据相比以前呈现几何级数地增长。而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智能程度也越来越高,各种相应的部门行政或业务软件应运而生。这大大提升了相应工作的工作效率,但同时对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要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增加新型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为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做好准备。下面对公司运用ERP系统开展办公自动化进行简单的举例。我国南部的某公司在运用过程中,组织架构比较简单,集权式管理现象比较严重,公司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定的停滞。之后,公司在决定引进ERP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在使用的初期,由于对ERP的不熟悉,走了一些弯路,不过总体来说算是成功上线。接下来公司决定加大对ERP项目的投入使用,聘请有关专家对ERP的使用进行系统的培训,从公司的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齐心协力,最终完善了系统的管理,提高了公司的运营效率,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提高了40%左右。由此可见,当信息技术很好的融入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之后,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都可以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 3.2办公系统无线化的使用 现在办公系统的无线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随着4G无线技术的发展,对于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进一步的放宽,整个办公自动化技术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公人员都可以加入到办公中,成为了最新型的办公形式。 3.3办公系统影像化的发展 如今视频的录制和压缩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信息技术影像化在办公中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首先,资料的影像化可以加深工作人员对于资料内容的记忆、掌握,对于客户可以达到更好地介绍和宣传作用。其次,影像化在视频会议上具有更好地应用,随着部门运转节奏的加快,所需开的会议也越来越多。通过影像化,实现了与会者在不同地点的参会可能,并且可以将会场环境全面地收录,对于与会人员的想法形成清晰的表达。减少了与会者可能发生在交通上的时间和费用,大大地提升了整个办公系统的运行效率。 3.4办公系统差异化的出现 随着信息技术在办公化的蓬勃发展,办公系统的差异化现象也随之出现。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不同,工作环境不同,所以对于办公系统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以前的办公软件中,差异化现象并不明显,很多部门采用办公软件后,发现只需要其中一部分的功能就能够满足办公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办公资源的浪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办公软件都实行了需求化定制,即根据办公环境和具体的客观环境制定出满足办公需求的软件,这也是未来办公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4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在整个部门的运行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整个部门的组织结构的改善,制度制定的合理都有很大帮助。部门要加强对办公自动化应用的重视,通过对办公自动化的了解,明确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和职能,加强办公自动化的应用,促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无线化、影像化、差异化的提升,为整个部门的有效运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提升部门效益做出保障。 作者:梁大为 单位:斯塔万格大学
工程资料整理论文: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整理与管理 【摘要】公路工程内业资料是工程的重要资料,对内业资料的整理和管理是程施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该工程质量检验的记录和评定结果。鉴于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内业资料的整理方法,并针对当前的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对今后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整理和管理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公路工程;内业资料;资料整理;资料管理 1.概述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是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作为交工验收以及质量评定的依据,同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也是一种具有指导性、程序性和方法性的文件。加强对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管理可以提高我国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和效率,有助于我国公路企业对公路施工项目进行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科学的分析,为复杂的工程提供数据支持,对会计的核算提供一个可比性资料,提供给专业技术人员一套准确明晰的理论。因而必须加强对内业资料的整理和管理,才能有效把握未来公路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以便在工程出现技术问题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才能在今后的公路工程中建设更高质量和水准的工程项目。 2.公路内业资料的整理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管理主要包括工程实体资料的整理工作,同时还包括实验资料的整理两个部分,在这些资料的整理过程中,要坚持既定的原则。 在公路工程试验资料方面,要清晰的将试验资料的整理分为两类,一是要整理好原材料的试验资料,例如钢筋、水泥以及沥青等,这些外购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材质单应该与试验检测结果放在一起。对于各种试验材料的管理,要根据其品种、规格和使用顺序等加以排列。对于就地取材的试验材料,比如土与碎石等,其各项试验的结果往往由于其使用部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要依据其使用的时间顺序加以排列。对各类混合料的构成设计进行试验,主要试验的内容有各种标号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验、各类标号砂浆配合比的试验、路面中各结构层的混合料配合比的试验等,然后对其以施工时间为顺序进行排列。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整理完之后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内业资料进行归档,也是对于后期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一个准备工作。公路工程施工内业资料是施工单位进行计量且能得到结算资金的一项最重要的依据,也是进行交工验收的重要内容。很多工程项目建设工期较长,需要长期施工,加之部分工程结构的复杂度较多,使得其施工资料也较多。因此,对于一项工程,一定要从项目开始阶段就安排好专人进行管理,并做好及时分类归档工作。在进行归档管理工作时,要严格按照《公路工程竣工验收办法》这一法规的要求处理,对于公路工程,要对每一个自然段分别建档,将原来地面与填前的压实度以及标高检测放置于下层,而将最后那一层放于最上一层;对于桥涵构造物,要对每一座结构物分别建档,将基础部分开挖以及钻孔桩的档案资料放置于最下一层,随后再按照工序逐步向上放;对于其他部分的工程,如路面工程等,都可以按照评定标准中分部工程的要求进行归档。 3 公路内业资料管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内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资料的管理。公路工程内业管理的资料内容主要包括有施工过程产生施工原始记录、试验数据、质量检验、评定的记录、报告等内容。因此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公路工程项目的管理成功与失败,但是实际的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中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在工作的实际过程中,将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供同行借鉴。 第一,对于内业资料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的很多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外业而轻视内业的情况,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大多数单位对内业资料只是进行“整”,但从没有或者极少情况进行管理;二是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化的施工队伍调动频繁,往往造成内业资料的缺失或者不完善;三是内业资料的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差,不够重视,且工作岗位随时变动导致。对于这种情况,要加强对内业资料的重视度,目前施工过程中要内业资料和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否则就不予分部或者分项工程进行交接验收,必须认真的遵守及履行该项规定。加强单位领导和员工的重视,安排专人负责,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负责人,激发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心,使其端正态度,认真对待该项工作。 第二,对内业资料的管理要求不统一。同一项目中,不同的监理单位、不同的监理人对于同一类型项目的内业资料,其要求的标准不太一样,就是内业资料的表格形式和填写方法等都不统一,不利于资料的整理、归档及管理。在实际工程中,不仅不同的公路工程项目中,会出现内业表格形式不同的情况,就连同一个工程的不同合同段,其内业表格形式也会有所不同,这就使得对这些工程项目或者不同合同段项目的内业管理失去评价的统一标准,不利于整个工程的管理工作的完善和提高。为解决这个问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不仅要熟悉和掌握《公路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和《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中给出了内业表格的形式,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内业资料的范本;要加强对内业相关人员的培训,尤其注重对标准化内业表格的培训;加强对内业资料的计算机化管理,可以对内业资料进行高效、快速的管理。 第三,管理人员专业性差,管理自动化程度不高。有些内业资料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偏低,对相关资料的质量标准规范也不熟悉,加之没有培训或者培训力度不够,导致内业资料管理水平低下。而且很多内业人员只是负责在办公室内编制内业,而对实际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使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所缺失。此外,目前仍有大量的企业,其内业资料的管理停留在计算机制表、手工填写、复印机复印和人工装订归档的水平,这不仅造成大量纸张的浪费,还不利于资料的保存和调用。为解决以上问题,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档案基础知识和施工过程中原始资料签证的基本要求进行培训。项目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必要时还可进行专项检查,必须认真审核,严把质量关。二要加强对内业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努力促使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科学化。 工程资料整理论文:浅谈房建工程施工监理资料整理的注意事项 【摘要】监理机构是独立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第三方,监理资料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最公正、最直接的反映,特别是在房建工程建设过程出现了质量分歧、索赔争议时会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房建工程监理资料整理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房建工程施工监理资料整理准备的工作要点,对房建工程施工监理资料整理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房建工程施工;监理资料;整理;准备要点;注意事项 一、房建工程施工监理资料整理准备的工作要点 房建工程施工前监理资料整理准备的工作要点主要包括:(1)制定适合本项目的资料整理制度。房建工程开工前,监理机构要制定本项目的档案管理制度,做好分工,责任到人并设专人对档案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流于形式,要切实的将机构的每位监理人员的监理资料管理职责分配清楚,明_档案管理人员日常工作流程,特别是监理人员与档案管理人员接口工作要明确清楚,确保工作衔接顺畅,不出现职责空白。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每位监理人员岗位职责,将监理资料职责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这样即使监理人员发生变动,但岗位职责是不变的。职责的制定最好结合资料形成流程,根据资料形成流程对每个施工控制环节的资料做出具体要求,并要向监理机构每位监理人员及施工单位有关人员在监理交底会上进行传达,统一要求,以使整个工程资料达到规范化、标准化。(2)选择合格的资料整理人员。房建工程施工前对项目监理部需要配备一个业务精炼、思想意识和责任心强的资料管理人员。作为一个档案资料管理人员首先要熟悉国家、行业及公司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另外必须要熟悉施工流程。 二、房建工程施工监理资料整理的注意事项 1、房建工程施工前监理资料整理的注意事项。(1)相关资质文件搜集与审核的注意事项。监理机构发出进场通知,施工单位入驻现场后,档案管理人员应依据本工程的合同文件及时将收集施工单位进场人员资质,并将现场人员与投标文件或合同文件对应,审核施工单位是否按照合同要求切实履行自己的承诺。(2)各种记录填写规定制定的注意事项。针对本项目部,制定适合本工程的原始记录,包括旁站记录、监理日志、日记及周月年报等表格,并对各种记录的填写明确做出规定,对来往文件的格式也进行详细的规定,也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虽然监理规范中对资料基本工作和基本表格做出了基本规定,但在每个工程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具体细化的东西,例如各单位简称的确定、资料流程过程中各方使用表格的要求、记录之间填写签字职责的明确等等,这样将避免资料在形成过程中产生混乱。(3)监理日记、监理日志填写分工要做出明确规定的注意事项。无论监理日志是作为监理机构的工作记录,还是作为一个施工标段的工作记录,或作为每位监理人员的工作记录,监理机构都应在驻场后做出明确要求,确定好,每份监理日志记录的范围,以方便今后归档保存,避免记录混乱。例如:如工程规模比较大、专业比较多,建议按照施工分标或单位工程记录;如工程规模比较小,建议一个监理机构只记录一份监理日志便可,同时要确定每份监理日志的填写人员。 2、房建工程施工期间监理资料整理的注意事项。(1)施工期间不但要对各项工程开展的形象进度了如指掌,而且对往常所收集整理的资料也要定时整理盘查,如定期检查各单位、分部工程的开工手续是否齐全,申报和批复时间、意见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漏报现象;针对现场日志、记录的填写除了要求规范、定期检查。(2)文件承办也是施工期间的重要环节,无论是上级机关来文还是承包人上报文件,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第一时间进行收发登记,并对文件的内容详细了解,在总监批示后转相关人员进行传阅,如有必要应复印下发,并对文件要求落实的内容进行跟踪,确保文件第一时间相关责任人能够及时了解,有利于工程现场监理控制。看似是一个小小的环节,但是关系重大,也体现了一个项目监理部程序化管理的水平。(3)定期对施工单位形成的档案资料进行审查,这项工作基本在监理合同中都会明确注明,即使没有注明,监理也有义务和权力检查承包人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资料。经常检查也会减免验收时的返工率,大大的提高验收效率。尤其是开工前期,此项工作应经常开展。(4)做好影像资料搜集工作。目前各项目均配有数码相机,在工程中也进行了应用,但大部分拍摄的是现场存在问题的照片,很少能够找到监理人员的影子,不能体现现场监理的工作。在将来写材料的时候将会是一件很头痛的事,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经常下工地,对现场监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影像记录,工程现场如有条件也要进行监理人员现场检查、验收等情况的影像资料搜集,以便今后使用。 3、分部工程验收资料整理的注意事项。(1)对现场形成的监理记录文件进行系统整理,例如监理日志、监理现场检查记录表(包括钢筋、模板、验坡、验基槽等检查记录)、旁站值班记录、工程现场书面指示等,虽然在平常的资料搜集和检查中包括该部分,但在分部验收阶段必须系统的按照分部工程统一归档。监理日志可能包含的内容比较广,只摘取该验收分部工程实施阶段的即可,其他资料必须按照分部工程整理归档。(2)试验资料整理的注意事项。该工作在开工前就应由专业的试验工程师或现场监理工程师统筹安排,根据检测计划制定现场可执行操作的详细检测实施计划,避免出现某一分部工程检测资料超过计划,而另一个分部工程检测没有数据的现象。到分部验收阶段主要对试验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并对混凝土及砂浆进行质量评定,也是判定该分部工程质量合格和优良的重要指标。另外还要对施工单位形成的试验检测资料进行检查核对,避免出现施工单位自检于监理抽检不相符的情况。 结束语 房建工程资料是房建工程管理工作的具体反映,也是开展稽查检查非常重要的手段。房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资料整理人员要对形成的档案经常翻阅,对于未闭合的资料及时进行跟踪,督促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及时落实,以便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 工程资料整理论文:建筑工程资料收集与整理策略探究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广业分公司 【摘 要】做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是新时期建筑工程对资料管理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资料管理理念,在实践中探索新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才能更好的进行资料的管理和归集,更加真实全面的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才能促进建筑工程的有效进行,适应建筑工程施工的新要求,提升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资料收集与整理策略。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收集;整理;策略 建筑施工资料在工程建设的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资料管理和保存工作,让用户通过工程资料的审阅对项目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是每一个施工管理人员的职责所在。当然,要想做好这项管理工作,只凭个体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依靠各相关负责人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一步步走向完善。 一、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特点分析 建筑工程资料是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记录和总结,是一种科技资料,与一般的资料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其管理中,也需要考虑到该建筑技术资料的特点,根据特点进行分析管理: (一)专业性 建筑工程的施工涉及了很多方面,比如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气、燃气等,需要各方面的综合才能形成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必须由各专业的工程设计人员进行合作设计,从而形成专业性较强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因此,在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技术资料的专业性,在分类和编制中,需要考虑到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特点,并选择具有全面知识的人才进行资料的分类管理,保证资料的专业性和质量。 (二)成套性 建筑技术资料的成套性取决于建筑工程设计活动的特征,建筑工程的技术资料按照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把它们组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资料,其中的每一页文字、每一张图纸都是该工程技术资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构成了工程技术资料的成套性,在进行技术资料的管理中,成套性极大的影响着资料的存放、分类和管理,因此,必须给予其极大的考虑。 (三)阶段性 由于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具有全面性,是记录工程全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因此在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都具有相应的技术资料的记录和保存,根据建筑工程的阶段性建设,形成了建筑资料的阶段性特征。建筑工程从酝酿、设计、施工到建成,形成一个有阶段性特征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像等各种载体的工程资料,包括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依据的前期批文、勘察测绘文件、设计文件、竣工验收等文件。在不同的施工阶段,技术资料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工程承接的关系,在进行整体的资料保存中,必须将阶段性特征考虑进去,保证技术资料的质量。 二、建筑工程资料收集与整理策略 (一)增强资料编制的专业性和质量 增强资料编制的专业性和质量,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是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程度,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一来是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在对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了解和接受专业性能强的部分,二来是规范员工的收集过程,收集到合适的资料内容,不对资料内容胡编乱造,可以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是统一资料表格的形式,增强格式的规范化,这也更方便资料的整理、编制,以及后期的查阅。 (二)重视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将其作为工程重点管理内容 建设企业与资料管理人员若没有对资料收集整理的重视意识与责任心,资料管理工作就得不到真正的开展与实施;不重视资料管理工作将对工程竣工验收进度与企业经济效益、名誉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优化建筑工程资料收集与整理的首要措施就是,从领导到员工革新自身理念与认识,强化对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视与责任意识。这就需要企业加大对资料管理项目的投入力度,并设置专门的管理制度、机构与队伍,由专人专职负责,避免管理人员因技术技能不到位而造成的资料搜集缺失或管理混乱。同时,对管理人员加强教育与宣传活动,树立责任意识,令其在管理进程中严格遵守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避免资料遗漏与造假行为的发生。 (三)做好实地勘察和资料的记录、保存工作 合格的技术资料需要专业的资料管理者到现场做实际的调研和记录,资料保管员应参与到工程施工管理的全过程中,从施工现场获取第一手的可靠技术资料,应对施工图纸有基本的了解,能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工程材料的用量和材料批次、设备的使用等做详细记录,保证各方面的信息都记录在内。资料保管员可以分A段完成工程资料的等级和整理工作,按照相关原则认真核对其准确性,确保记录的数据再次需要时能够顺利准确的投入使用。工程资料管理是工程建设的重要条件,只有真实完整的信息才能为下一步的建设施工提供依据,工程建设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 (四)提高施工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 施工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施工资料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对施工资料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现在施工资料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这也对施工资料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也就有必要对施工资料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现在施工资料管理人员需要熟练资料的归档和组卷工作,这些资料整理完之后还应当有利于后期查询和检索,在对施工资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使其在专业素质上得到有效提高。 (五)收集与整理工作注重细节,完善管理进程与结果 建筑工程资料收集与整理之所以存在遗漏与数据措施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管理进程中对资料搜集、保存工作不规范、不到位,因管理人员自身疏忽大意的问题造成工程资料的收集缺失与整理混乱。这就需要资料管理人员在把握工程施工进度的前提下,注重管理工作细节,把每一步、每一环节的收集整理措施做到位、做规范,确保资料搜集无误且文件整理系统合理。如对工程防水检测报告的记录应准确细致,对材料的数据正误、手续的完备、内容的齐全都要做到详细检验与审核,确保所搜集的资料能完整、全面地反映工程项目的质量信息,为今后对防水工程的质量验收与修改维护提供依据;而在资料整理进程中,对其文件材料要做到规范的分类归档,并对目录做细致的分层,构成总目录、卷内目录与分目录的三重目录体系,提升资料分类的准确性与系统性。 (六)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具体资料的管理 施工过程资料管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要加强对具体资料的管理。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档案资料应该确定好档案资料的归档范围,然后建立相关档案盒并且贴上标签,贴上标签后具体分为工程管理卷、给排水及采暖卷、通风与空调卷、建筑与结构卷等。其次还要建立和填写台账,对钢筋、混凝土、砂浆等的复试台账和工程材料进场检验的台账等认真记录,仔细保管以防后期使用。资料管理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和其他单位保持沟通,及时提供相关原材料和质量证明的文件,如果项目部进行检查要对验收前的资料进行检查,检查时主要检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等,确保工程资料验收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技术资料的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仅能够证明建筑物的质量,还能够对建筑施工的信息做始终的保存,为以后建筑物的维护和加固工作做好保障。 工程资料整理论文:做好水利工程竣工档案验收资料整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摘 要: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项目逐年增多,工程目的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这与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密切的联系,为此,在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对档案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水利工程验收资料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参与单位在各阶段所提供的验收备查资料,若是工程验收档案资料管理存在问题,水利工程质量将无法得到保障。本文对水利工程竣工档案验收资料整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做好水利工程竣工档案验收资料整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验收档案资料;整理 水利工程档案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水利工程资料来源于整个工程建设,通过验收档案资料可掌握整个工程的建设情况,对工程竣工之后的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 水利工程竣工档案验收资料整理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查询竣工档案资料,可以了解到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并且以档案作为质量的凭证,一旦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可做到有据可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若是对验收档案资料整理工作不予重视,出现材料缺失或者是与实际不符的现象,验收档案资料将会失去其价值。现如今,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领导人已经认识到验收资料整理的重要性,为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不断强调“五不验收”,其中就涉及到档案不合格不进行验收的内容,为此,水利工程项目中,不管是甲方还是乙方,或者是监理单位等,都必须要对工程各个阶段所产生的档案资料给予重视,做好记录、保存等各项工作。做好验收档案资料整理工作,是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2 做好水利工程竣工档案验收资料整理工作的措施 水利工程验收资料整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就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竣工档案的整理工作上存在混乱的现象,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质量,为此,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水利工程验收档案资料整理工作势在必行。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与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在水利工程验收档案资料管理中,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但是,目前负责我国水利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大部分专业水平较低,不熟悉验收资料的整理程序,常常在整理上出现凌乱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方式,在培训的过程中,可增添些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使档案管理人员清楚认识到验收资料整理对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学习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提高专业知识[2]。并且,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还要加大档案管理的监督力度,对施工、监理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都一一进行监督,若是发现问题,则及时指出并指导解决,尤其是一些大型工程,更是要跟踪进行监督,确保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完善验收档案资料的管理制度 建立合理的验收档案资料管理制度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机关管理部门要确保验收档案资料的质量,必须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档案管理的部门,在该部门工作的人员均为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统一的保管与整理。在验收档案整理中,根据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验收档案管理制度,并且采用有效的管理方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档案管理人员主要负责验收档案资料的整理,项目工程管理人员也要参与其中,对验收档案整理工作进行指导,并且与档案管理人员相互探讨,关于验收档案整理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档案整理情况进行检车,确保验收档案资料的有效性。 (三)建立管理监督考核制度 建立验收档案监督考核制度目的就是为了使验收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处于一个被监督的状态,提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水利工程项目在开工的前期阶段开始,就产生相关的工程资料,此时就需要开展验收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将所产生的资料进行归档保存。同样对施工每一个阶段所产生的档案资料进行保存,重要的是对所保存的资料进行实时监督,将资料与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核对,并结合工程建设的进度对资料整理工作进行管理[3]。另外,好需要提高对资料整理监督工作的重视,定期抽查档案内容,检查档案是否记录准确。这样在工程完工进行项目验收时,可以快速进行工程档案移交。在整理记录验收档案时,要确保档案内容进度与工程施工同步,及时更新档案内容,充实档案记录。 水利工程是一项工程量大,施工时间长,隐蔽工程多的一项工程,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花费的不仅仅是财力,还有建设者、设计者以及施工人员大量的心血。做好竣工档案验收资料整理工作,对其进行统一的保管,提高验收资料的真实性与实用性,会为日后工程投入使用后发挥重大作用。 工程资料整理论文:浅谈水利工程内业资料整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水利工程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体系,而工程的内业资料详细的记载了工程各个方面的信息,这些资料对于工程整体评估、后期维护管理、工程改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在内业资料管理上还是存在着资料缺失较多、记载不规范的现象的。本文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在内业资料的相关管理上存在不足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内业资料;资料管理 水利工程内业资料承载了工程的绝大部分的数据,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而长期以来我国水利工程系统的内业资料由于缺少有力的监管使得资料出现缺失较多、记载不规范的情况,损失掉了一大批的珍贵数据,人为的给我过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平添了阻碍。另一方面,水利工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大型施工工程,其中设计的图纸方案、相关参数、详细数据都较多,各种数据表格不一而终,需要对其进行整理。但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内业资料记录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并且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造成了水利内业资料缺失的问题的不到解决。 1 水利工程相关内业记录的特征 1.1 内业资料的内容 对开工前所需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当原材料进场后,应及时派遣相应的工作人员对材料进行现场取样,同时将取样后的原材料进行送检,试验合格后才能将其投入到施工过程中来。除此之外,对一些关键部位或重要隐蔽工程,现场人员应及时做好施工记录,当隐蔽工程具备验收条件时,应在第一时间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通知监理和建设部门,对其进行验收。同时收集声像图片以作为工程资料的一部分。 1.2 水利工程资料的重要性 随着水利工程进一步趋于正规化与科学化发展,对资料整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基层的水利工程,虽然这些工程的建设规模不大,但其数量庞大,其资料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对工程质量的检验和评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3 水利工程资料的作用 “内业”资料的整理和“外业”资料的收集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通常情况下,“内业”资料可对“外业”资料进行指导与追溯,判断其正确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内业”资料可反映整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2 水利工程资料整理的相关要求 2.1 资料整理和工程之间应保持同步性 对水利工程资料的整理应做到及时而准确,推进相关信息的充分运用。各个信息的价值均具有其时间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信息越及时,那么信息所产生的价值就越高,可以说,信息的及时性与其产生的价值之间呈正比关系。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应及时对施工资料进行详细的记录,在第一时间内将相关信息传递出去。 2.2 数据的准确性 对于任何一个水利工程项目来说,其数据的准确性应是资料整理工作的重点。在填写工程质量评定表的过程中,应确保所填数据的准确性和相关内容的规范化,审核人员在资料审核过程中应严格把好数字关,及时而准确的对工程资料进行整理。在内业资料的编制过程中,应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严禁虚假数据的出现。 3 水利内业资料整理措施 3.1 对水利工程进行实地走访 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施工工种繁多并且工艺复杂,这也就使得水利工程的内业资料数量比较巨大,而其中有一部分资料是记录人员在办公室内收集不到的,也就需要记录人员能够深入到施工现象的第一线,进行相关资料的记录。要通过对现场的走访,记录下相关的工程信息,能够充分的与一线施工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以便能够切实的做到对工程进展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把控,不遗失任何有价值的工程信息。另外信息的记录人员还要和各项工作的检查人员有较好的沟通,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记录人员要跟随检查人员一同对水利工程各个环节进行检查,详细的记录好水利工程验收时候的情况,尤其是对于检查中暴露出的质量问题要详细备案,这对后期水利工程的相关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及时进行资料整理 记录人员在积极、及时的收集到资料之后还要对水利工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水利工程一般规模较大,施工部门、工种都较为复杂,这也就使得水利工程资料要也比较复杂。在记录人员工作开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现手边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这个时候如果未能够对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那么就会是整体资料体系变得极其混杂不利于资料记录的长远发展。现阶段,常用的整理方法是动态信息整理方法,也就是将工程信息进行分类,按照施工入城顺序或者相互之间管理程度进行排列,并预留出相应的空间以便后续资料的更新。这一过程不仅是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同时也需要记录人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看到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准确排列。 3.3 竣工后的资料收集 竣工A段是水利工程内业资料收集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水利建设各项施工建设都已完成,也就是各项指标最终验收的时刻,这一阶段记录人员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对于完工工程各项指标的记录,刚刚竣工的工程是工程原始的状态,这一状态下指标的记录对于以后可能出现的工程维护、工程改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记录人员要详细的对工程各项的审批资料进行备份,其中包括水利工程工程管理计划书、竣工报告以及相应的工程结算收据,保证相关资料、文件的完整有效。同样在完成资料的收集之后要进行必要的资料整理,将资料分门别类的整理妥当。 3.4 应规范填写工程资料 施工单位在填写工程资料时,应严格遵守相关部门发放的统一格式进行填写,同时要按照以下三个原则进行:其一,对一些规范有明确格式的工程资料,应严格相关规定和样式进行填写;其二,对一些规范中并没有明确格式的工程资料,应按照具体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来规定相关格式;其三,对一些完全没有规定格式的工程资料,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三方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相关格式,并将制定后的格式上报质检部门,批复后方可使用。 3.5 工程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当水利工程完工后,应对各个阶段形成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归档,在归档过程中应结合归档的实际要求进行归档,同时应满足档案案卷的相关要求。 在水利工程中,竣工图的形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同时竣工图也是形成工程归档的重要元素,所以,对于竣工图的归档应做到清晰、准确、完整且相关手续齐全。 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相关内业资料记载了工程项目的从无到有,就像一份详细的档案,能够看到从项目备案到竣工使用的所有细节,这对于整体工程的维护、后期的改建、扩建都是坚实的数据基础,由此,需要记录人员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做好工程的资料的整理,保证工程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 工程资料整理论文:关于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整理与管理浅谈 摘 要:公路工程的内业资料主要以记录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等方式将公路在施工阶段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理,与工程的外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公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地位。除此之外工作人员通过对资料进行全面收集、详细整理以及合理归纳等相关环节,将其转变为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将这些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资源通过资料管理人员提供给公路建筑施工单位进行借鉴以及参考等,有效降低了公路工程的成本,并提升了建筑成本的高效服务。 关键词:公路内业;资料;整理;管理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在公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地位,对公路工程的内业资料进行有效整理以及管理是公路工程施工的重要阶段,是对工程整体质量的检验记录以及评判结论。本文基于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必要性,对内业资料的整理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分析,并根据现阶段公路内业的实际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期对公路内业资料的有效整理与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浅析公路工程内业资料整理 (一)公路工程实体检测资料整理 施工相关企业在进行施工前期,应根据公路工程质量相关的标准与规范中的各种要求,对公路工程的单位工程资料、分部工程资料、分型工程资料等进行合理划分。在进行公路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施工顺序以及检验资料的顺序,从分项资料到分部资料,再到公路工程单位资料等,进行归纳总结积累划分,与公路施工的进程同步整理资料,工程结束资料整理结束。 (二)整理公路工程中材料质检记录 首先应对原材料质检资料进行有效整理,例如:钢筋材料、水泥材料、白灰材料以及沥青材料等,将购买材料的出场合格证、材料材质单与实验检测的相应结果一同进行整理并存放。针对这些原材料,应按照品种样式、规格大小、时间等顺序进行相应的排列,沙土与碎石等相关施工材料,应按照实验结果的不同根据使用部门进行差异划分,并根据使用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其次,应对不同的混合材料进行构成试验,其中主要包含了标号砂浆配合比试验,各种标号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公路面中各种结构层次的混合料配合比试验,并且按照施工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排列。 (三)针对其他类施工材料进行有效整理 其一,公路竣工图表。主要包括施工设计变更图纸以及竣工图纸等材料;其二,公路工程管理文件资料。主要包括公路工程管理规章制度、施工管理规定、工程设备设施、工程施工人员分配、工程安全生产以及公路文明施工等方面的制度;其三,公路施工质量文件资料。公路工程质量方面的相关文件,公路工程质量检验报告等;其四,公路工程进度控制资料。主要包括公路工程进度计划的批复文件报告、工程进度执行报告资料等;其五,工程影像资料。主要包括公路施工过程中相关的图片记录与影像备案等;其六,工程施工记录。主要有施工的会议记录,施工的会议纪要,开工实际状况;其七,合同文件资料,主要是施工单位与工程承包商之间签订的相关合同等;其八,计量支付资料,主要是支付的票据与相关的单据等。 二、优化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管理 (一)提高对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视 公路工程的资料具备繁多、全面以及杂乱等特点,因此项目的内业资料应保持原始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公路工程资料始终串连于公路建设的全过程,强化公路建设项目内业资料的有效管理,提升内业资料的整体水平,有助于提升公路工程整体建设质量,是公路工程施工中较为关键的建设内容。公路工程的相关领导人员应提升对内业资料的重视程度,进而强化资料管理。 (二)强化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公路施工单位应强化对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公路工程领域管理部门与公路质量部门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应开展一些培训活动,强化资料管理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准,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技术素质。针对新员工应进行必要的资料管理知识培训以及档案管理知识流程培训,并适当地组织学习与交流的活动等,强化工程资料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进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公路工程资料管理体系。 (三)改进公路工程资料管理方式,完善资料填写程序与要求 公路工程资料是现阶段施工单位在进行公路施工的建设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建筑信息记录,是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记录的文件资料。公路工程项目在施工前阶段,业主应对上级相关的标准与规定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按照实际的施工状况进行制定出与施工项目相符合的资料编制管理方式,避免出现经常更换表格以及添加表格的问题,确保公路工程资料具备真实性与及时性,在公路工程施工初期,公路工程项目资料管理人员应及时对业主发放的相关资料进行合理的编制以及仔细核对,一旦发现缺项问题、漏项问题、内容混乱等问题,应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与调整。 应对公路工程质量相关的检验标准与规定严格遵守,并且进行合理的分项管理、分部管理以及单位工程管理等。施工资料在进行填写前期,资料记录人员应到施工现场与相关的人员进行现场检验等相关流程,并将原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将相关文明用语加以规范说明,并对施工关键位置进行详细的记录,尤其是针对隐蔽工程的相关记录,应进行详细标注记录。填写资料的过程中应确保字迹清晰,数据准确有效,签字齐全,不能随意涂改,与相关的规定要求相符合。针对已经完成的资料应及时进行分类管理,并建立起相应的电子档案。 (四)将内业资料实现档案化管理 资料管理人员应对内业资料的档案化管理提高重视程度,应鼓励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知识以及原始内业资料管理知识进行全面掌握,进而提升资料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以及整体业务水平。资料管理部门应合理的制定出相关的档案条例以及制度,将内业管理资料进行全面的规划以及管理,内业资料人员应全面提升自身的档案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意识,确保专业素质,并且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确保归档资料整体的完整性、规划性、合法性以及准确性,根据相关合同管理的实际内容,将相关的资料进行严格把关,将与规定不符合的资料及时撤回,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修改,确保资料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五)信息化的资料管理 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我国公路工程资料的管理仍然较为落后,例如:人工填写资料、复印机复印的现象较为常见,由于人工填写资料出现失误、工程结束表格剩余造成纸张浪费现象严重。与此同时纸质版资料在进行运输阶段、保存阶段以及查阅阶段等都存在一定的阻碍,若想实现信息化的公路工程管理,应进一步强化公路工程的管理规范与标准,进而提升公路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结束语: 公路内业资料的整理与管理是公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对公路的运营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强化以及改进施工进行中内业资料的管理是现阶段我国公路施工管理中较为关键的环节,能够将施工的整体水平充分的显现出来。作为公路工程的主要基础资料,它是在工程实体的施工进行中逐渐产生的,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详细的进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保管信息等,确保将具备价值的信息按照实际情况记录、实时整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以及有序性。强化内业资料的有效管理是全面提升公路施工整理管理质量以及提升施工项目管理较为关键的内容。 工程资料整理论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资料整理分析 摘 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是国家基础建设项目之一,工程施工量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迅速增多。不同于一般的工程项目,房屋涉及到现场的勘探、材料的质量、资料的核对以及图纸的更改等等。据调查发现,由于现场资料整理能力的减弱而导致的房屋建筑工程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施工方的工程进度,还会带来经济和安全上的损失。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国房屋建设工程必须强调施工现场的有效控制,加强做好资料的管理和搜集,保证各项信息的完整性,顺利完成建筑工程。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资料整理 众所周知,数据、信息、资料、图纸是房屋建筑工程最重要的档案内容,它也是建筑项目活动的原始数据,保存这些内容有助于真实的做好记录,对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基础。然而由于建筑工程施工队伍工程建设数量的增多,再加上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得很多工程队伍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忽视了资料整理的重要性。有关图纸信息、数据等的资料不够健全,丢失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影响建筑顺利竣工。本文就结合我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资料整理情况,从实际入手做好统计,从而更好的开展施工。 一、工程施工现场资料整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资料过程管理薄弱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涉及到的内容众多,数据的统计、信息的获取、图纸变更情况以及施工方的确认都是不能忽视的环节。目前的现场资料管理却没有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内部管理存在问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资料管理者的素质能力有限,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各种资料混淆的现象严重。 (二)施工现场资料表格不统一 在实际房屋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资料的管理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表格信息不统一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同类型的资料没有分类整理,表格的尺寸不同,样式也不一致,不利于做好规范整理,影响审查的速度。 (三)施工现场资料填写不规范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资料的书写不够规范,有些工程时间采用大写方式,一些又是小写数字,且数据的记录不够整齐和清晰,有时就影响观看者的统计和分析,造成数量偏差。 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资料整理的有效对策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直观清晰的认识到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资料整理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想要确保资料信息的完整度,加强整合与数据统计,就必须找到有效的对策完善现场管理。 (一)统一图章签字的样式 施工方房屋建筑项目众多,每一项工程都需要进行最终的确认,而这些信息又要施工方做好存档。由于重视度不够,一些施工单位没有统一图章的签字样式,不利于各种信息的审核,这就需要施工方统一图章签收的形式,明确日期、审核者、负责人、档案编号等内容,确保资料整理的完整性。 (二)建立健全责任体系 资料管理涉及到的内容众多,不能单由一个人负责所有的资料信息管理,为了更好的进行统计,需要划分好资料管理的权力和责任,明确管理体系。负责人需要大力支持资料管理人员的工作,建立健全工程资料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程技术资料收集与归档的责任,并通过一系列奖惩制度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三)加强现场材料资料的记录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需要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即为材料信息的记录,房屋施工离不开材料的支撑,尤其是混凝土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批新材料的引进,都需要做好检查和数据的审核工作,以混凝土为例,统计数值中需要包括强度标准值,平均值、标准差等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问题不出在材质上,切实保证工程顺利完工。 (四)逐步提高资料整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房屋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资料整理情况和数据的统一性与完整性与相关人员的能力密切相关,工程建筑单位必须做好现场管理选拔,不能随意派遣其他专业的学生进入现场管理。在岗位确认前,还要做好岗位培训,确保资料整理者明确建筑施工的基本法律和施工原则,并推广计算机技术管理模式,制定健全的数据表格,从而更好的整理好资料信息。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化建设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转化固有的传统理念,认识到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强化现场管理和监督。在现场管理环节上健全责任制,统一图章签字的样式和格式,加强现场材料资料的记录,并逐步提高相关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精准的记录材料、信息等数据,从而确保工程顺利建设和安全施工。 工程资料整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摘 要:记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各个环节中的重要数据被称之为水利工程档案资料。其是工程建设者历史功绩与劳动成果的真实记录,且对工程建设投产后的运行、管理和养护等技术工作的计划与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因此水利工程中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对水利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进行一些探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档案资料;收集与整理 1 当前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中的问题 1.1 部分建管单位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 从工程项目的提出开始到立项、审批、招投标、勘测、设计、生产设备、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结尾,这些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过程中产生把那个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材料都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档案资料,其收集与整理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档案管理水平不高且没有科学管理 据调查分析,近几年我国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档案管理水平普遍较差且体质不健全,许多施工单位规章制度如同虚设,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 1.3 知识结构老化且缺乏档案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中缺乏相关专业的管理人才,导致知识结构老化且知识层次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在我国部分水利工程建设中,企业中管理档案的人员一般为新参加工作的员工或是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档案专业知识,且对水利工程档案比较模式。其无法科学规范、系统有效的收集并整理相关档案,时常是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将手中资料进行归纳整合,且在整合中对资料内容要求不严,对档案系统性完整性与准确性要求不高。 2 改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相关建议 2.1 理解水利工程归档范围要求 为科学规范的对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与整合。首先档案相关管理人员应深刻理解工程归档范围要求。如:项目法人在项目划分完成后,可以根据该单位工程、单元工程与分部工程划分其具体情况,制定出整个工程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档案分类与保管期限方案,同时分类方案应注重统一管理。相关档案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在接到档案规范时应注重学习,理解水利工程归档范围要求,以方便之后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另外,为避免资料收集时的重复与盲目性,相关管理者应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表格,制定各专业相应资料收集清单,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2.2 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责任制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定》中要求建设单位应认真做好工程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同时应加强对各参建单位归档工作的监督、指导与检查。另外,也明确表明相关技术人员与档案管理人员是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应积极做好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工作。另外,在《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中要求,法人应将档案工作纳入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中,并科学严格制定相关的企业领带责任制与岗位责任制,以此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保证档案的科学管理。 2.3 加大对档案人才的培养力度 企业可以:要求并组织企业现有的相关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参加培训、进修与委培的形式学习档案相关专业知识,同时有利于开阔其视野,优化这部分人员知识结构,实现工程档案资料收集与整理的科学、规范化。另外,企业可以通过直接引进档案专业人才以及有经验的档案管理人员,通过短期的培训使其快速的融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有利于使其更好的为水利建设项目服务。 3 总结 综上所述,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水利工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相关人员应积极研究并发现当前我国水利工程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中的问题。然后针对相关问题积极分析原因并找出相关对策,改进并完善我国水利工程档案资料收集与整理,通过多种有效措施保证我国水利工程档案资料系统性、准确性与完整性。 工程资料整理论文:浅谈工程竣工资料的整理与编制 摘 要:工程竣工资料的编制与整理工作是公路施工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工程施工的开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工程施工中的数据、文字、图表甚至影像等资料进行统一的归类整理,为后期的工程施工提供有效的借鉴。文章就主要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简要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工程;竣工资料;整理与编制 一、工程竣工资料整理与编制的内容 工程竣工资料就是项目建设期间所形成的反映项目建设客观状况和规律的信息资料,它包含文字、图表、音像等资料,由于工程建设时间长,参建单位多,涉及面广,形成资料繁杂,因此必须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以便更好地为项目建设决策服务,为项目建成后运营服务。工程竣工资料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综合文件。综合文件主要是指在工程从前期工作到后期竣工验收阶段过程中形成的管理型文件,这些竣工资料一般是由工程项目建设业主进行收集和整理,主要包括了竣(交)工验收文件、单项工程验收文件、建设依据及上报有关指示、征地拆迁文件、工程管理文件。 2、决算和审计文件。决算和审计文件主要是涉及到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财会审计工作方面的相关资料,通常是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整理编制,资料的主要内容主要有支付报表、财务决算文件、工程决算文件、项目审计文件、基它文件等几部分内容组成。 3、监理资料。监理资料主要是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由监理单位承担的相关工作任务成果的汇总,主要是围绕着工程的合同管理、质量控制、进度管理、投资控制等几个方面所形成的资料。具体主要是涵盖了项目建设监理的管理文件、质量控制文件、材料试验资料、检测资料、监理独立抽检资料、交工验收工程质量评定资料、工程进度计划管理文件、工程合同管理文件、监理日志、会议纪要等文件资料。 4、施工资料。施工资料是工程竣工资料中文件数量最多,也最重要的资料,工程的施工资料主要是由施工单位负责完成整理。施工资料的内容涵盖了竣工图表、工程管理文件、工程质量文件、试验、检测报告、路基工程资料、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安全设施、房建机电施工资料、绿化工程、进度控制文件、计量支付文件、合同管理文件、施工安全及文明施工文件、施工原始记录等相关资料文件。 5、科研、新技术资料。主要是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开展的科研活动,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资料所进行的整理,以便于为后期观察科研、新技术应用成果、后期推广应用提供全面准确依据的施工实践资料。 二、完善工程竣工资料的整理与编制的对策 1、建设规范化的竣工档案标准和规章制度。首先,工程企业应该建立竣工资料档案管理机构,增强工程竣工资料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意识,强化档案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其次,健全竣工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在基本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工程竣工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执行,使得工程竣工资料档案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规章制度可依,从而促进工程竣工资料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最后,坚持竣工资料档案管理制度既能制约员工,又能制约领导的双向约束性。 2、建立竣工文件材料管理网络体系。工程竣工文件材料是公路建设项目竣工资料编制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也是影响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质量与进度的核心因素。从项目的立项到施工竣工,工程竣工文件材料都贯穿于其中。在工程项目的开始,业主就需要建立文件资料领导小组,将项目法人作为领导小组的代表。同时随着工程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应该逐步加大文件资料领导小组的开放力度,使得监理、施工和设计单位都进入到文件资料领导小组当中,同时,各个部门都需要配备相应的负责人,做好对各自部门与单位资料的管理与整理,从而更好地将资料进行整合,提高文件资料领导小组的执行力度。另外,文件资料领导小组成立之后,还需要以身作则,对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指导,包括事前和事后指导,使工程竣工文件材料保持完整性,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3、施工中资料的收集。施工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可按以下步骤操作:在监理工程师下达的项目开工令的时间内编制整个合同段的开工报告,后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进场测量资料、试验检测等;根据划分的单位、分部、分项工程编制单位开工报告,后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单位工程范围内的测量资料、试验资料等;编制分部工程开工报告,后附分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部工程的测量资料、试验资料等;编制分项工程开工报告,后附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分项工程技术交底、测量资料、该分项工程对应的标准实验。编制每个分项工程报告后就应收集相关分项工程的施工工序资料,例如以一自段浆砌排水沟收集资料为例,其他的分项工程以此类推进行资料的收集。 4、竣工资料的整理。工程施工完毕,各种资料在施工过程中均已收集完成。最后就是竣工资料的整理归档,形成竣工资料。首先根据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进行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汇总评定分部工程得分,表内的分项工程得分是根据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内得分而来的,单位工程的得分是根据分部工程的得分进行汇总评定而来的,合同段的得分是根据合同段内的单位工程汇总得来的。 5、切实提高工程竣工文件材料的归档质量。只有确保竣工归档文件资料的真实可靠,工程竣工资料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项目建设阶段的真实情况。在工程竣工资料的编制管理上,应该将竣工材料的归档质量作为管理的要点,重点要确保工程竣工归档资料的内容及其编制深度符合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面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各项规程所规定的标准及要求,确保内容真实、准确与工程实际相符合,图表、计量单位和符号统一规范,竣工图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竣工路线、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全部施工实际造型和特征。 6、加强对工程竣工资料的验收和移交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竣工验收阶段,应该对工程的竣工资料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重点确保工程的竣工资料是与项目建设同步形成、真实准确、收集完整、整理规范,先组织工程竣工资料的编制部门进行自查自评,然后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组织由各编制单位参加的检查验收,对于竣工资料中的不准确以及不规范问题,应当及时由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完善。对于检查合格的工程竣工资料,应该按照规定要求的形式以及份数完整交送建设单位,进而由建设单位对接收的全部项目档案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排列,形成工程竣工资料。 结束语 工程竣工资料整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专业技术部门的配合。在工程竣工资料的整理过程中,业主、设计、监理以及施工部门应当协调一致,严格按照合同要求乙级与竣工资料编制的相关要求,整理工程的竣工资料,确保竣工资料的完整、准确、规范与标准,为后期工程的管养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 工程资料整理论文:水利工程现场施工资料的整理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施工资料作为行业的一部分,也势必向着规范化、具体化、专业化发展。水利工程施工资料记录了水利工程现场施工的全过程,它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工程的实体概况,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场施工;资料;整理 水利工程现场施工资料是指水利工程在前期、实施、竣工验收等各建设阶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水利工程施工量大、周期长,因此,需要整理的资料工作量大,内容多且复杂,这就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水利工程现场施工资料的形成过程 水利工程的现场施工资料是在水利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完成的,根据水利工程的实施进展,按顺序进行跟踪和记录,与水利工程同步进行的施工资料整理过程。因此,水利工程的现场施工资料要与外业施工工程进行同步,保证每一步施工资料的完整性,在水利工程的交工验收之前要进行装订成组。不能出现在施工完成之后再对施工资料进行整理的情况,保证施工资料的及时性、真实性和规范性。 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分配不同的人员对施工过程的资料进行整理,每一个岗位由不同的人员进行负责。同时,要有专人对施工资料进行管理,将每个人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规范成册,管理人员要对员工进行指导、培训和管理。对水利工程的现场施工资料整理工作是一个严谨、细致的工作,工作人员要态度端正、工作认真,面对繁琐的工作内容,要做好记录、收集和整理。从表面上看,资料员只是从事一个简单的收集整理工作,工作难度不高,技术含量也不高。但不是水利专业的人员操作起来却很困难,会出现资料整理不齐全,整理结果不理想的情况。因此,对水利工程的施工资料工作要格外重视。 二、高度重视资料整理工作 水利工程施工资料作为承包施工合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表明工程资料对整个工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是一个工程施工完后将所有的施工轨迹都印于其中的历史记录,它让一个工程变得有追溯性。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有时候将它忽视掉,轻看了它的存在。在众多工程管理者的眼里,工程施工无非就是质量、安全、效益,只要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效率,最终取得效益才是硬道理,正因为这种观念的过分追求,而遗忘了对工程资料的重视,许多施工过程都未有详细记录,出现资料漏缺的情况,实际发生了,但未做记录,最终档案资料一部分是空白页。 三、水利施工资料的管理 施工资料的管理是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工程项目部应该重视现场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按时提供真实、准确、齐全、规范的施工资料,为工程质量评价提供依据,保证工程完工能及时验收移交,减少施工管理成本。水利工程施工资料是水利工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形成并收集汇编文件或资料的统称,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 施工现场资料包括:1、质量保证资料:材料及中间产品合格证,检验报告等;2、质量检查评定资料:工序评定表、单元与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等;3、施工技术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相关的技术文件等;4、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等。施工现场资料是工程施工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工程质量评定的依据,也是日后工程管理运行、检测、维护的基础。现场施工资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验收进度及质量评价,影响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现场施工资料的形成又牵涉到工程参建的各个单位和众多岗位及环节。就施工单位而言,其外部相关单位有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单位,上级档案管理部门。 四、资料的收集 资料的收集在一个水利工程施工项目中,资料的内容较为复杂,涵盖量较广,作为一名资料的管理者,必须了解资料的形成的程序。档案资料形成的初级阶段就是资料的收集工作,在收集资料时必须明确哪些资料是应该收集的,清楚一个水利工程施工项目资料所囊括的内容都有哪些。资料的初始收集起始于一个工程的招投标等前期资料,施工阶段,终止于竣工交验的完成。 五、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健全制度,强化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工程资料管理制度,强化各部门的实施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使档案管理部门可以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制约。同时,建立内部管理激励机制,把资料管理工作目标分解细化,加以层层落实,列入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中,既要列入分管领导的目标责任制,更要具体落实到有关人员的职责中,年终要有总结,严格考核奖优罚劣,真正地把岗位责任制贯穿于从建设项目立项到工程建设结束、资料管理通过验收的全过程。 六、培养专业人才 有句俗语说,隔行如隔山,这就表明什么都要讲专业,水利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也不例外。从表面看来,资料员就是收集、整理、资料归档,不是什么高难度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谁都能胜任。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好多的实例证明了,不懂水利工程专业的人员搞起资料来很费劲,而且最终的资料整理结果也很不理想,档案资料收集不全,资料整理较为混乱,到最后企业还是要委派专业人员进行重新归整和完善资料,这对档案整理工作和竣工资料交验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就目前的形势看,水利工程施工资料员是比较紧缺的,特别是专业的资料员。所以,要使水利工程施工资料归档顺利达到竣工验收的标准,培养和聘用专业性的人员进行资料工作的管理是势在必行的。 七、结束语 水利工程现场施工资料是对整个水利工程施工工程的整体记录,贯穿于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一个完整工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认真的工作态度,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完善和创新,使水利工程现场施工资料整理这项工作更加规范化。 工程资料整理论文:水利工程维修和养护资料的整理 [摘 要]随着水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也在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目标化迈进。目前,水利工程管理联合检查和管理质量评比时,也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技术资料的整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水利工程;维修;养护 鉴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多、内容复杂等因素,结合近年来水利工程巡视检查记录、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施工记录等的填写,资料的整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如何规范、全面、快捷的整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技术资料。 1、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的形成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是承担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管理和业务单位,在维修养护及一系列相关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一套较为全面、规范、完整的文件材料。资料形成的过程主要从项目的提出、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资料的形式以相关文件、工程日常巡视记录、工程日常巡视分析报告、工程维护施工记录、工程维护施工分析报告、定期巡视检查记录、定期巡视检查分析报告、工程维修养护合同、安全生产责任书、工程竣工验收单、图纸、图表、计算材料、图片等组成。 2、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技术资料整理的原则 整理出规范完整、高效适用的工程维修养护资料,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原则: 2.1 资料整理的及时性 整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是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质量情况的真实反映,因此要求资料必须按照水利工程实施的进度进行及时整理。技术资料从收集、积累和整理,要始终贯穿于工程运行和维修养护工作的全过程,应与工程运行和维修养护工作进程保持同步。 2.2 资料整理要具备真实性 资料的真实性是保证优良水利维修养护工程的技术灵魂。资料的整理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准确,不要为了 “应付上级检查、联查”而脱离实际,甚至歪曲事实,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技术资料应是对维修养护工程质量的真实写照,所有资料的整理应与水利维修养护工程施工过程同步,资料包括:工程维修养护合同、生产安全责任书、维修养护记录、巡视检查记录、整改通知、工程验收单等。 2.3 确保资料数据的准确性 资料的准确性是做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的核心。维修养护资料的准确性,主要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质量评定的填写应规范化、项目内容填写应详细具体化,不能以“符合要求”、“满足规范”来概而论之,主要单位领导、资料整理人员、审核人员及负责人签字都要把好数字关,真正做到各负其责,各行其是,按章办事。 2.4 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完整性是做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的基础。不完整的资料将会导致片面性,不能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各个单位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质量状况。有关单位应设专人整理各类有关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资料,根据水利工程的项目划分、工程量等收集有关工程数据,资料应根据合同的签订以及工程的施工,按照相关要求全面记录填写,严格遵守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工作流程整理资料,资料按照检查、管理、维修三部分进行规整,保证了资料的有始有终、便于查找、全面完整。 3、做好资料的分类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应分类进行整理,如我处管理单位资料就有明渠维修养护资料、水库维修养护资料、暗渠维修养护资料等。这样分门别类,各自有一套系统完整的维修养护资料,也便于查找。 4、做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准备工作 根据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细则的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工程管理标准》、《工程检查评比标准》《工程管理检查办法》、《工程管理检查制度》、《工程维修养护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在制度健全的情况下,对各个维修养护项目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实施,做到工程维修养护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实行检查制度,进行定期检查、抽查和验收,对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当年由工程管理处批复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计划,工程管理科核实核定后下发给管理单位维修养护通知单,管理单位再和工程维修养护单位签订《维修养护合同书》,《生产安全责任书》,然后根据维修养护内容进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同时,工程管理科和管理单位对水利维修养护工程进行全面监督检查管理,相关部门设专人负责对维修养护工程做好巡视检查和维修养护施工记录,维修养护工程结束时,要工程管理科、管理单位、维修养护单位三方验收,填写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单,并对资料进行系统整理。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计划一般都是各处在上一年作出,上报水利工程管理处批复,根据当年批复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计划,在年初制定出本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计划,并日常维修养护、专项维修养护分开以月、季度或年度的形式进行编制,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做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充足的准备工作,将是奠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的基础。 5、维修养护工作与资料整理的有利结合 资料整理人员不能只顾在办公室单纯的整理资料,要与管理人员、质量监督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到施工现场察看工程的质量、进度。掌握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施工的管理内容,熟悉每个养护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达标体系,整理资料时才能更好的按照养护方案的技术规程,准确的对养护人员、原材料、机械、施工工艺和外部环境进行资料的整理。在《维修养护施工记录》中要有天气、工程地点、工期、维修养护内容、人员、工时、工程量、使用工具、工程进度等。资料整理过程中还要及时检验维修养护效果,掌握质量动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对在维修养护过程中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地方及时发出《整改通知》,要求维修养护单位及时限期进行整改。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维修养护工作。 维修养护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内容包括:技术交底,落实质量管理计划,搞好施工前检查,作好技术复核,进行材料的试验和检验工作,搞好示范工程和维修养护质量的检查验收等,能对整个维修养护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判断,达到全员管理的目的。 管理单位领导是维修养护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专业技术人员及档案管理人员作为组员,对水利维修养护记录的填写、资料的整理、立卷归档进行严格检查把关。 6、维修养护工程施工过程中资料收集和填报资料的注意事项 (1)资料要符合竣工图纸、资料编制的具体要求。 (2)技术资料是核定工程质量等级的重要依据,技术资料必须完整、准确、系统、装订整齐、手续完备。 (3)反映维修养护工作过程的水利维修养护记录、巡视检查记录、日志、图片、照片等资料,应按其种类分别整理、立卷,并对每个图片或者画面附以语言文字说明。 (4)资料要签字齐全,字迹清晰,纸质优良,保持整洁。 (5)分类分项要明确,封面、目录、清单资料要齐全,排列有序,逐页编码。 (6)所有养护资料必须用A4纸打印、碳素墨水或黑笔填写签字,禁止复写和使用复印件。 (7)文字材料以A4纸为准,左边留出2.5厘米宽的装订线,应用棉线装订,以立卷形式归档。 (8)竣工验收后应将质量鉴定书及时立卷按时归档。 7、水利维修养护工程竣工后的资料收集工作 编制工程竣工报告,工程管理工作报告等完工后的技术报告。工程结算单必须是原件,签字、盖章手续完备。竣工验收会议结束后将竣工会议记录、工程验收鉴定书放入竣工资料中,就基本是一套完整的工程竣工资料了。 随着水利工程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水利维修养护工程技术资料内容更加规范、全面、完善,唯有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新的整理方法,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工程资料整理论文:浅析城建档案员在市政公用工程建设全过程资料整理中的作用 摘 要:档案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是联系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纽带,而市政公用工程的档案尤其重要,不仅关乎现在的使用,还关乎到将来的保护、维修。市政基础设施包括了城市范围内道路、桥梁、广场、隧道、公共变通、排水、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处置等工程,种类繁多。整理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资料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从工程开工前的收集到工程竣工后的整理,最后编制成册,需要做好每个细节,才能交出一套完整的竣工资料。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 城建档案; 全过程; 技术资料 近年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日益增多,整体技术含量不断提升,随之带来了城建档案工作发展迅猛,城建档案的体系已经形成,档案的利用开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7年同志在视察上海档案局工作时就指出:“档案工作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个基础不牢固,将来我们要负历史责任。”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产物,综观城市发展史,任何一个城市无不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过程。我国城市建设历史悠久,内容广泛,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局限,人们从事建设活动,其技术、技能的传播是延续是靠工匠们口传身授进行,即使形成了少量关于城建档案的记载,大部分还是没有保存下来,有的只能在历史典籍中找到零星记录。在信息化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和责任用现代化的方式记载城建档案。 1.市政公用工程城建档案的内容和城建档案员 1.1 市政公用工程档案。1997年12月23日建设部第61号令《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以及2001年7月4日建设部第90号令第2条明确: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 1.2 市政公用工程档案的范围。城建档案的范围是由城建档案这个概念的外延所决定的,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专业档案都属于城建档案,也就是说城市建设有关的活动,其形成的档案原则上都属于城建档案范围,市政公用工程是典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其档案也是城建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城建档案的分类中,基础设施工程档案归属于“市政公用工程档案”类,其包括:道路、给水、排水、煤气、热力、电力、电信工程档案等。 1.3 城建档案管理员。《江苏省城建档案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从事城建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守纪律,保守秘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取得上岗资格”。因城建档案员多分散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企事业单位,江苏省建设主管部门每年组织数次“城建档案管理员”资格考试,规范对档案管理员的考核与管理。 2.市政公用工程档案的形成过程 2.1 市政公用工程档案活动中各单位的职责和义务。工程项目发包、承包和监理等单位在签订建设工程合同时,应当明确收集、编制、移交建设工程档案的责任、要求等内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当明确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以及合同的约定,编制、移交建设工程竣工图及其他建设工程档案。监理单位应当及时收集、整理在工程建设监理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并在竣工验收前移交建设单位。 2.2 市政公用工程档案的形成与法定要求程序 (1)城建档案报建登记:建设工程在开工建设前,应当到当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进行报建并登记。江苏省的管理要求是建设厅印发《城建档案报送责任书》,要求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必须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登记,签订责任书,报建设工程档案的报建登记作为一项行政审批事项。 (2)城建档案的专项验收:即在建工程竣工验收前,必须提请所在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对建设工程档案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核发工程档案认可文件,取得认可文件后,建设单位方可组织正式竣工验收,否则不能进行正式验收,不得交付使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4.档案员在建设工程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及标准 4.1 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1)熟悉施工图纸 :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首先熟悉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发现施工图有疑问、差错时,应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2)填写和准备工程开工必备的资料:填写市政工程施工安全开工条件验评表、市政工程文明施工开工条件验评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审查表、开工报告、见证取样计划表、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施工组织设计,资料准备齐全后就找相关单位办理签字、盖章、审核的手续。 (3)分类存放各种资料:为了便于日后竣工资料的整理,在平常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就按照档案馆的市政道路(排水)工程竣工档案检查清单顺序分类归档;对于施工中与业主、监理等相关单位的来往资料虽不归档,也应分类整理;对于用于施工中的各种表格分编号、单位放好,便于使用时拿取。 4.2 工程开工后应着手的工作。 (1)原材料送检: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在使用前必须按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抽取试样,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试验机构进行复试,复试结果合格方可使用。 (2)可进行的收集工作:将工程预算、测量交桩复核记录、图纸会审记录、技术交底记录,与开工报告、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许可证一起归档。 4.3 施工过程中收集和填报资料应注意的事项。 (1)收集材料质量证明文件 :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会购进各种材料,就需要收集每种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及有效的检测报告(有CMA标志的),必须是原件。有效证件的时间、数量及品种规格必须与材料进场的时间相符。 (2)填报资料:对于质检资料的填报需填写监理规范用表,如报验申请表、隐蔽记录与检验批、测量记录、砼浇注记录等。按照规范标准的相应工序验收内容填写表格,不同的监理对资料的要求不完全一样,填写报验资料前应积极与监理沟通,达成一致后填写。隐蔽记录与检验批应写明具体部位,这样便于日后整理资料时更清晰、直观;其内容应符合实际,不能照搬。 (3)收集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是工程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工程质量保证材料,70%的试验报告为自检报告,30%为见证取样报告,由市政质监站委托的检测中心出据,这30%为强制规定,在进入每道工序施工前后都有相应的试验,需要熟悉各种试验,试验完成后的试验报告应收集完整,跟资料中的桩号、时间、混凝土浇注记录、施工记录等相符合,工程中的大多数资料都相互联系,不仅相符,汇总和评定记录也需要根据试验报告进行填写。 4.4 工程接近尾声时可提前进行的竣工资料整理工作。 (1)汇总资料:检查报验资料中有无报漏、书写错误等情况;将所有原材料分类汇总,压实度、弯沉值、试块等试验资料进行汇总。检验批表的点数汇总并计算填写质量评定汇总表、部位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所有工序、部位和单位工程的合格率都在这3种表格中得以充分反映,完成后需监理及业主方的签字盖章手续。 (2)复印装订:复印所需的套数(业主、接受单位各一套;监理与设计只看不存档),装订成册。送备案馆的一套需用牛皮纸装订,送档案馆的一套为不装订的原件。 (3)竣工图的编制要求:竣工图与施工技术资料、设计变更、洽商等一一对应,市政工程图纸一般为电脑出图,利用施工图改绘竣工图,必须标明变更、修改的依据,凡施工图结构、工艺、平面布置等有重大改变。就应重新绘制竣工图,不得使用计算机出图的复印件,竣工图还需加盖竣工图章。 (4)工程竣工后的资料收集工作:填写工程竣工报告、工程交工验收证书和质量保修书,必须是原件,签字、盖章手续完备。竣工验收会议结束后将竣工会议记录放入竣工资料中,基本是一套完整的工程竣工资料。 5.市政公用档案的移交与管理 在诸项管理中,档案的移交是重中之重,无论是市政公用工程的档案登记还是专项验收制度,都是围绕档案移交服务的。档案的移交是保证集中统一管理最重要的制度,其具体内容是工程在竣工验收后的规定时间内,必须向所在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报送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工程档案资料。 建设单位是第一责任人。建设单位是项目建设的中心,因此建设单位在工程档案中处于第一责任人,有责任收集汇总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的资料,或协调调度解决档案移交问题。 各级法律、法规对城建档案的形成、保管、监定、保密、统计、利用等各个环节工作以及现代化管理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城建档案工作者的标准和依据,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要求市政工程资料内容更加全面、完善,所以城建档案工作者要想做好档案工作,也必须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新的整理方法,使得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轨道。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业主方项目进度管理探讨 1引言 电力是国家的基础产业,电力工程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具有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结构复杂、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及相关单位多等特点,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的复杂过程,科学管理对工程的成功实施起关键性的作用。工程项目管理是以进度管理为主线,通过计划、组织、控制与协调等管理手段,有序推动工程建设,全面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过程。在项目管理的进度、安全、质量、投资4方面控制中,进度控制是导向旗帜的管理观念,是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建设工程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根据进度总目标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编制计划并付诸实施,然后在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偏差的情况进行分析,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后再付诸实施,如此循环,直到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电力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应遵循项目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程序,科学编制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开展进度计划全过程管理,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实现基建工程依法开工、有序推进、合理工期、均衡投产的总体控制目标。业主是工程建设的主体,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总策划者、总组织者和总集成者。业主方的项目进度管理是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核心,涉及项目实施阶段的全过程。电力建设工程中基建部门行使管理职能,业主项目部负责具体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和参建队伍管控,实现工程建设的进度、安全、质量、造价、技术管控目标。 2电网建设进度计划的编制 电网建设进度计划是指各级基建管理部门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协同,根据职责分工,对输变电工程项目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建设、总结评价4个阶段关键节点的时间安排。 2.1进度计划的编制要点及措施 编制进度计划时,基建管理部门需掌握所有可能影响工程进度的如土地许可、穿跨重要设施许可、停电计划、物资供应等项目信息,从项目实施难度、地方支持程度、负荷紧急程度等方面提出计划安排的建议,合理制定节点计划,确保计划的可实施性。建设管理单位应积极同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沟通,了解电网建设项目依托的市政配套工程、远景规划工程、政府承诺事项的进展和后续建设计划;重点关注处于政策处理敏感区的变电站站址和线路通道,提前明确政策导向;土地性质不符或用地指标未落实的,要积极同国土部门沟通,明确土地手续办理时间;站址及附属物存在拆迁的,要考虑相关手续和费用情况。建立横向沟通机制,基建管理部门要与发展、财务、物资、运检、调控、营销等部门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可研批复、项目核准、项目预算安排、采购供应计划、电网运行方式、停电计划安排、业扩工程进度等情况,及时通报工程前期进展、可研批复方案复核、站址路径落实,以及对电网方式影响较大的停电方案和工程过渡方案等情况,涉及电网安全运行、迎峰度夏、用户接入受限等项目要安排好开工、投产时序,协同做好进度计划编制工作。 2.2重点工程的进度要求及计划编制 对于电网加强工程、新增城农网工程、“低电压”治理等配电网工程,要会同物资、运检部门,进一步细化物资供应计划、调度停电计划;对于电铁配套工程,要深入掌握铁路调试、通车用电时间要求,及时了解有关动态,合理安排投产计划;对于重要电厂送出、新能源送出工程,要加强与电源建设方沟通,掌握送电计划需求,加强建设协调,确保送出工程先期投产,满足电源送出需求。重点工程的开工、投产时间计划,要尽量满足外部需要(社会需要、电网需要、客户需要);抓好工程建设进度计划与投资计划、年度预算安排的紧密衔接,抓好工程前期计划与项目前期计划、招标采购计划的紧密衔接,抓好工程建设进度计划与物资供应计划、停送电计划的紧密衔接,做到工程前期各环节有效衔接,计划编制严丝合缝;配套工程进展缓慢的,要提高关注,及时沟通,了解对侧项目建设难点及推进情况;民事问题复杂、跨越协调困难的,要合理安排协调时间。 3电力建设工程进度计划的执行 建设管理单位细化下发工程建设进度计划,业主项目部编制工程进度实施计划,确定关键节点计划并严格执行,建设管理单位负责监督实施。 3.1落实标准化开工条件,履行相关开工手续,依法开工建设 工程开工前必须完成项目核准等相关手续办理。已下达投资计划;已取得初步设计批复,完成施工招标,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已组建施工项目部,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已审批;施工图已交底与会检;变电工程已完成“四通一平”、线路工程已完成复测及满足连续施工条件;施工人力和机械设备已进场。基建管理部门应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进度计划,推进工程前期工作,督促发展部门尽早取得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电网建设项目所需的用地预审、水保、环保、规划选址及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性文件,并做好项目前期成果移交接收。在开工之前,业主要切实做好自己应做的各项施工准备工作,为开工后的施工创造有利条件,保证施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如进行场地平整,完成施工用水、用电及场外道路等外部条件,尽快办理各种施工手续,请城市规划部门现场实测定位、测放建筑界线、街道控制桩和水准点交给施工单位进行测量放线,准备开工。 3.2建立“一口对外”“统筹资源、属地协调”工作机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成立以公司领导任组长的“一口对外”协调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公司整体优势,统筹协调电网前期、建设中的涉外相关事宜,与地方政府重点部门(发改委)、铁路局、高速管理局建立协商机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协调电网建设的受阻情况,优化外部环境。统筹资源,建立工程建设外部协调属地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供电公司及供电所的作用,提高建设协调效率,确保工程按计划实施。 3.3强化专业部门协同,实现横向专业无缝衔接 加强基建管理部门与各相关专业部门的协调沟通与工作衔接。建设部门应与物资部门开展物资招标、非物资招标计划上报协调工作,联系物资部门与物资供应商开展设计确认、物资交货等协调工作,特别是对于影响项目进度的物资催交工作协调;与调度部门开展停电计划协调工作,统筹合理安排基建工程停电计划;与运检部门开展项目验收安排等协调工作,对于进度安排较紧的项目,与运检部门协调开展随工验收。利用基建月度协调会机制,加强内部协调,重点解决工程建设共性问题和重点工程协调问题。对内部协调存在困难的工程提前梳理、预警,在协调会上及时反映,确保公司各部门间协调畅通,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4以工程为中心,推进不同计划、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之间有序衔接 根据工程建设进度计划,业主项目部组织有关参建单位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招标需求计划、设计进度计划、物资到货计划、停电计划等,实现各项计划有效衔接,按计划有序推进工程建设。业主项目部重点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审查施工工期与合同、施工顺序与施工工艺,保证资源供应均衡,各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相互协调,专业分工与计划衔接、业主负责提供的施工条件(包括资金、施工图纸、施工场地、供应的物资等)在施工进度计划中有明确合理的安排。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多专业、多方面协调合作的复杂过程,业主项目部应做好日常协调工作,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电力基建工程中土建、电气等各施工专业交叉作业、各工序交接的管理,可采用行政干预法,它更多地强调对设计、施工、监理各参建单位的协作管理。业主方在工程整体的立场上,本着公正合理的原则,利用各种行政方式对不同单位、不同专业、不同工序间的问题、矛盾予以协调、解决,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有序衔接,保证工程整体的顺利进行。业主项目部应加强工程现场过程管理,将进度计划执行的责任落实到各参建单位,加强各阶段和节点的进度管控,推进不同阶段工作的有序衔接。明确设计工代,做好设计交底和施工图会审;物资协调联系人动态跟踪设备、材料的生产进度和供货情况;授权监理“四控二管一协调”;施工项目经理加强施工组织设计,严格落实施工进度计划;业主方加强关键节点管控,如投产送电前倒排工期时间节点,督促各参建单位严格参照执行,确保顺利启动投产送电。 3.5分析进度偏差,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 业主方通过收集进度报表资料、现场实地检查工程进度、定期如开现场会议,及时统计分析所辖工程的建设进度计划执行情况,当项目进度偏离计划进度时,分析进度偏差是否影响到其后续工作和总工期,采取调整工作顺序、缩短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等有效的纠偏措施。 4结语 为进一步加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加强输变电工程各阶段和全过程关键节点的进度管理,必须强化业主方项目管理意识,对参建各方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工程进度可控、能控、在控,确保顺利实施、按期竣工。 作者:李莉 单位:湖北省孝感供电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进度管理探讨 1引言 当前,电力行业竞争激烈,要想保证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严格把控,获得大众的认可,方可拓展市场。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等。当前,人们对于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视度较高,因其与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利润息息相关。但是安全管理和进度管理同样重要,其对工程建设质量和经济效益也有所影响,因此,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2电力建设工程安全、进度管理概述 2.1安全管理含义 所谓安全管理就是指对安全对象进行管控,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时,主要是对管理对象的安全本体活动进行控制,可通过安全管理理念和具体方法实现,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特定条件下,作为管理实践者,需要严格遵循安全管理的设定目标和管理理论进行操作,通过对客观规律的探索,采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方式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合和利用,并且对安全本体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这样便可实现危险预知和消除危险。固有或者是潜在隐患、危险均都存在于预知安全活动范围内,基于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安全隐患等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有效保护安全本体。特别是在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制定对工程活动的安全计划,并深入现场进行指挥与调度。在现代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消除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危险,还体现在集合现代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安全生产的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可通过建立与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相符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管理效果,达到安全生产的最终目标。 2.2进度管理含义 电力工程进度管理控制就是指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统一规划,并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比对等。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项目建设之初,需要制定进度计划,在项目投入建设后,需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执行。若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进度偏差,则需要对出现偏差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并及时修正和调整,以保证工程可以按时完工。电力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作用为可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建设任务,并且有助于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3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安全和进度管理措施 3.1安全管理措施 3.1.1构建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体系 ①工程建设安全责任体系。站在基本的安全管理责任角度,电力工程建设安全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将安全管理制度作为重要内容,其对于工程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需要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个人,有利于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可以根据相关管理标准对管理过程中的具体管理职责进行划分,这样有助于管理部门安全管理责任的划分。②工程建设安全监督体系。安全监督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将安全监督体系落实到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从日常的安全巡检和安全监督日志的完善出发,为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保障。电力工程安全监督体系和安全评价工作密切相关,所以安全评价工作也就成为了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其可辅助工作人员正确认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自身的职责。③建立奖惩考核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促进安全目标考核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3.1.2建立安全培训机制 通过建立安全培训机制,对员工进行有序的安全培训工作,通过安全教育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安全教育工作是贯穿于工程建设始末的,在安全交底和技术交底的基础上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对安全生产任务进行合理规划。另外,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根据管理人员岗位的不同和管理范围的不同做好岗位安全培训和专业培训工作,提升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在相关制度的引导下,工作人员可以形成正确的工作理念,明确安全管理目标,有效约束自身行为。3.1.3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在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前期,需要结合各个分部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现场,需要对临时设备、消防设备、施工材料等进行确认,同时需绘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站在安全角度,需要合理规划建筑垃圾掩埋池以及危险品库。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需对危险品进行隔离存储。在现场设计安全使用时,需结合电力工程的实际特征,依据具体要求完成集中接地体施工作业后,需立即进行接地体电阻测试,且必须符合安全规范。 3.2进度管理措施 3.2.1明确进度管理目标与内容明确施工进度的管理目标与管理内容成为当前施工进度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树立进度管理目标可促进对电力建设工程相关数据信息的汇总,可对电力项目的建设规模布置形式、地形特征、地基处理、线路长度和架设方式等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电力建设工程的进度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明确进度管理的具体内容,有利于协调进度、成本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3.2.2制定科学的进度管理计划科学、合理地制定施工进度管理计划是做好施工进度管理的基础,所以,应该予以高度重视,项目进度计划制定流程如图1所示。通常情况下,制定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计划需要依据不同的管理岗位和职责进行分解管理,如里程碑(表1)、一级、二级、三级等进度计划,需要结合工程建设的规模、建设标准、现场环境、建设难度、资源配置和停电安排等诸多因素设置最佳工期,尽量在满足建设标准以及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加快进度,缩短工期。在工程建设时,可依据工程进行的实际情况对管理计划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进度管理计划能够有序落实,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明确管理部门的责权以及个人的管理范围,对各个建设阶段涉及的进度控制内容予以确认,并明确管理要点,可制定相符的评估指标进行评价。 3.2.3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只要在工程建设之初做好准备工作,才可保证电力施工进度任务的顺利进行。所以,在完成电力施工进度计划过程中,需要在工程投入建设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①为电力建设工程设立专业化的作业队伍,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以提高作业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助于进度计划的完成。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注重进度控制管理意识的贯彻,在熟练掌握施工技术要点的同时,还需严格遵循进度管理计划进行操作。②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其与周边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想弱化工程建设产生的灰尘、噪音等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需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设立相关隔音设施等,也可通过政府的协调作用,就土地拆迁赔偿问题进行妥善处理。然后,深入施工现场对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进行全面勘察,避免在恶劣天气时造成不必要的设备损坏,影响工程整体进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贡献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安全与进度管理,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和进度管理的进行有助于实现项目建设规划目标,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证工作人员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作者:翟淑宁 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探讨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力需求的依赖也在逐年增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力建设工程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1]。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部分的施工具有资金投入量大、施工技术复杂的特点,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严重时不仅会影响到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也会影响到电力建设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解决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电力企业进行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现阶段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中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应当看到,在现阶段的电力建设工程中,针对土建施工部分的管理已制定出一系列地相对合理的措施,其中大部分措施已在实际施工管理中得到了验证并取得相当的成效。但不可否认,即使有这样的成绩在前,仍不能掩盖在在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的土建施工管理部分仍有一些环节存在问题或缺陷: 1.1人员管理环节 由于电力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在工程项目施工时相对的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项目组人员是固定的,而参与实际施工建设过程的人员却是流动量较大的[2]。且电力建设工程往往规模较大,所以涉及的施工人员量会很大,无形中对施工管理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施工人员数量多,而人员素质不一,对新入行的人员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以确保其可以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这也会造成人员管理上的复杂和困难。 1.2施工作业环节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的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环境相对较恶劣,且施工技术又往往是很复杂的,在外部施工时受施工场地所处天气、环境的共同影响,如存在连续的高强度作业,则会使参与施工的人员产生疲劳感,故而在这种状态下势必会使施工现场的管理出现难度。 1.3施工安全环节 在实施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施工的现场常会存在多部门交叉施工情况,这时由于施工设备多且相对较集中,故而使得安全隐患也较集中存在,导致极易出现安全事故,再加上前文所述的施工人员的素质不一,没有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如果相关的培训再存在缺失,则面对突发事件时不能形成有效的应对,也会造成土建施工的安全问题。 1.4工程配合环节 电力建设工程是一个涉及各分项工程并要求各分项工程互相配合的工程项目,土建施工是其中的一个环节[3]。在电力建设工程中由于土建施工部分与其他普通建设项目存在较大差异(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是确保电力设施安全的基础,也是确保电力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故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往往会对土建施工给予特别多的重视。所以在土建施工管理时要做到并实现与其他电气工程项目的相互配合,确保达到与电气安装项目施工进度的协调一致。但在实际施工时,一旦存在土建施工的不当管理,使土建与电气配合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到电力工程的稳定运行。 2提升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水平的措施 2.1做好土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因为土建工程施工对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是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保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从管理人员到施工人员都要对质量管理有着明确认识并给予重视。即在具体实施电力建设工程时,要对土建施工的管理工作制定出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并全员培训宣贯到位,施工中层层把关,及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完善调整土建施工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措施并严格执行,以真正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全方位管理。 2.2做好土建施工的成本管理工作 成本管理是土建施工管理的根本,这是因为只有做好做到位对土建施工成本的控制,才能真正实现提升土建施工的成本管理,也才能确保土建施工的每一环节都在设计可控方案内。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方首先要对土建施工的成本进行测算和分析,然后根据施工需求,制订出相应奖惩机制,以此来促进土建施工管理的顺利开展[4]。另外在成本测算的基础上,从土建工程的设计、材料采购、验收以及使用等环节,把土建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终达到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2.3做好土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近几年由于全国用电量每年都在飞速上涨,为此各地方都把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列入重点工作内容中。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任务繁重,而在这繁重的施工任务中如何确保土建施工的安全性则显得尤为重要[5]。通过多年的施工实践,想要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工程施工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以及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诸如可以结合相关安全事故的案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这类形式的培训帮助施工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树立良性安全生产意识,从而使他们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能实现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二、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任何制度的制订一旦缺少了后续的监督都不可避免会产生执行上的偏差,对安全生产来说,监督机制的重要性更加强烈。通过前期的安全意识培训,使施工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在发现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时,会及时通报给相关的负责人,而良好的监督机制可以确保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从而为电力建设工程的土建施工工作提供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 2.4加强过程监督监控和安全意识培养 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监控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可以有效消灭产生问题的根源。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中,当有施工人员或现场技术员发现存在问题隐患时,及时响应并上报,就会实现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目的。同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真正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以此来保证土建施工管理的有效性。此外,针对施工现场过程中存在的施工作业环节交叉的现状,电力建设工程的承包方在施工前就应做到严格按项目设计标准和施工程序开展作业活动,合理梳理建设环节,减少交叉作业,确保在施工程序中每道工序结束后再进行下道工序,也是提升土建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3结束语 综上,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对整体建设质量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和进步,土建施工对电力建设工程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和突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土建施工易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提高安全、质量意识,合理降低施工成本、减少施工质量问题都是提升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水平的途径。 作者:丘韶梅 单位:广东省韶关粤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探讨 摘要:工程质量监督是当前电力建设工程中尤为关键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建设工程质量的提升。为此,本文从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监管管理体系、提升监督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改进并完善工作方式与监督手段、落实档案管理工作四个方面探讨了提升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 作为基础产业,电力行业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高水平的质量监督管理对于提升工程质量及促进电力企业发展意义非凡。为此,就电力企业而言,必须对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提起高度重视,深入分析当前的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并就如何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水平提出有效对策。 1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分析 1.1一味重视建设进度而忽视工程质量 一项电力工程项目要经过申报与下达之后才能开始实施,因此,在工程建设之初,就已经对竣工时间做出了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阶段,往往会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工期拖延,出现不能按期完工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很多施工单位一味重视建设进度而忽视工程质量的问题,增加了工程事故的发生率。 1.2电力市场约束能力弱 良好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需要强有力的电力市场约束方能实现[1]。然而,从当前的电力市场建设来看,对电力企业的规范化约束能力明显不足。同时,还有一些项目建设是企业通过非正规渠道获权的,缺乏法律保护,工程质量也因此难以保障[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项目招标不规范、项目审批手续不全等情况,极不利于质量监督管理。 1.3施工技术人员专业素养普遍偏低 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然而,从当前的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团队来看,施工技术的专业素养明显偏低,施工企业也未重视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由此就出现了较多的不规范施工行为,对工程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1.4电力市场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就当前的电力市场监督工作来看,存在着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尚未建立较为严格的监督机制,如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手段惩治电力市场的违规行为,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工程问题,未形成较为强烈的电力建设质量监管管理意识,由此导致电力市场建设质量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2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对策探讨 2.1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监管管理体系 2.1.1强调科学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规范化的电力市场,需要政府按照相关法律规范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在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政府机关应立足于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转变职能和观念,在不干涉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下明确指出当前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性质,对监督机构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促使其更好的开展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2.1.2有效强化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力度 对于电力建设工程,不仅要做好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质量监管,对于事前和事后的质量控制同样要提起重视。创建集体监督机制,指派专业管理人员,严守上岗制度,通过互相制约、协调作业实现公平化、公正化的质量监督管理[3]。2.1.3完善建设市场的质量监督机制当前,我国建设市场的质量监督机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极不利于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此,必须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有效补充和完善,以国际惯例为依据,进行电力市场安全运行机制的构建,扩大管理规模,对管理手段进行优化,力求与国际接轨。 2.2提升监督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2.2.1管理能力的自我提升 在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质量管理人员是代表政府进行工程质量监管的,必须树立监督职能的权威性。因此,质量监督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专业的质量监管理念和有关政策理念,还需要加强对业务的学习,提升管理能力[4]。 2.2.2实践能力的自我提升 就质量监督管理人员来讲,想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丰富的质量监督管理实践经验,能够把握各种质量监督管理问题的处理思路,并通过有效手段解决问题。为此,在工作中,质量监督管理人员需要做一个有心人,对自己严格要求,注意发现问题,并立足全局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寻找有效的办法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并积累实践经验。除此之外,针对当前施工技术人员专业素养普遍偏低影响工程质量提升的问题,电力企业还需要对此提起重视。在选择施工单位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考察其施工资质,确定其施工团队有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5]。而在施工单位而言,还需要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做好质量与安全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升其专业素养,从而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2.3改进并完善工作方式与监督手段 电力行业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行业发展背景下,提升监管工作质量仍然是重中之重[6]。为此,需结合时代潮流及行业发展需要,对工作方式及监督手段加以改进并继续完善,摒弃传统的工作方法,引进先进的工作方式,借助科技含量高的检测工具进行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还需进行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实施现代化的质量监管操作,逐步提升监管能力[7]。 2.4落实档案管理工作 在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要对各种材料进行记录,及时对这些材料归档,能够对后期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提供极大的参考。为此,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水平,必须深入落实档案管理工作,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丰富,利用这些信息的延续性和时代性,更好的开展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尤其要对档案编制与档案管理这两个环节提起重视,制定必要的考核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3结语 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不可忽视的内容,对于工程质量影响巨大。从现阶段的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来看,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对此,必须通过等有效对策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水平,从而更好保证工程质量,促进电力企业进一步发展。 作者:梁建文 单位:国网四川蓬安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研究 摘要: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是指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全体工作人员及施工现场进行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能够确保施工建设的顺利完工,为电力工程带来效率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要突出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强化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组织机构的建设,改善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模式。 关键词:电力建设;电力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制度;组织机构 任何工程的建设都必须强调安全生产的问题,因为安全生产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命脉所在。随着国家电网结构的改革,电力建设工程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近些年,我国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水平一直在不断突飞猛进,极大地促使电力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为优质的工程建设打下了牢固基础。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于发展的道路上,需要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促进电力建设工程的长远发展。 1安全监督管理概述 1.1安全监督管理的内涵 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是指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全体工作人员及施工现场进行的安全管理工作。电力工程施工现场是一个复杂混乱的场所,人员流动很大,工作场地十分宽广,存在许多临时性的工作搭台,施工用到的物资、材料都会临时存放在施工场地。所以,施工现场存在许多安全隐患,需要加强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以保障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2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的、流动的、密集的和危险的工作。我国的国土辽阔,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地区存在许多的差异性,必须要根据当地实际的情况来决定安全管理的工作。而且一项工程一般都是由多个承包商共同完成的,这就存在了多个安全经济责任人,安全管理工作有很大的难度。另外,电力建设工程有时会在高空作业,施工的环境太差,工作的强度也很大,具有很大的危险系数,所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1.2.1做好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能够确保施工建设的顺利完工。在施工过程中,时刻提高工作人员施工安全的防范认知,严格控制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流动,拒绝非工作人员出现在现场,以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1.2.2做好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能够为电力工程带来效率保证。安全问题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石,只有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的建设才可以保证有质量、有进度、有效率,进而才可以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使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2电力建设工程中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安全生产的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不得不承认,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一个非常现实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是在电力工程建设实践中摸索着逐渐形成的初步制度体系,还应当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不断去完善和改革。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中,最主要的是对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的设定,它关系着电力工程建设中施工工作是否具有被约束力,能够杜绝施工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只有制定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才可以保证电力工程建设有章可循,为违法违章的行为提供惩罚的依据。比如,施工中,工程现场有些施工人员不遵守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不佩戴安全帽,登高作业时不佩戴安全带。另外,工程监督管理人员开出违反监督制度的质量监督报告等,这些行为都属于违法违规的行为,应当受到严厉处罚。 2.2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 目前电力建设工程的工作人员都十分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工程的管理人员认识不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就会导致工作人员也不重视安全生产,容易造成电力建设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电力建设工程中,施工工作的管理层缺乏安全责任意识,就不能有效地制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一部分管理人员眼中只有经济利益,却没有一套高效率、高安全系数的管理方法,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容易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由于领导的不作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不及时、不到位,电力建设工程中有许多短期的工作人员,有时会忽略对这部分工作人员的岗前安全教育培训,为电力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 2.3安全监督的力度不到位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监督是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手段,电力工程建设中出现安全问题,主要是监管部门工作出现了漏洞。在项目施工工作中,负责监管的领导和小组成员基本上都还能有责任心地去监督管理施工工作,紧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但是,由于施工工期时间较长,工作内容又非常繁杂,有些时候一些监管人员就会慢慢放松懈怠,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措施布置不到位,出现失职现象,容易造成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事故。还有一些监管人员出于情面或是卖人情,帮助有过失或是触犯了监管制度的工作人员遮盖违反规定的事实,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管作用。 3做好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策略 3.1突出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 国家对于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已有基本框架体系,但是到了具体的项目建设上,还应当更加细化法规制度,与电力建设工程具体实施项目相匹配。 3.1.1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组可以对工程项目的施工环境制定安全评估方法。安全评估的目的在于检测施工现场及周边有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危险源,提前制定有效的防范方案,杜绝工程中的安全隐患。一般情况下,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现场环境各有各的不同,潜在的危险源也不尽相同,所以安全评估方法的制定要具体细化,与存在的危险一一对照。对于不能通过安全评估要求的地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组要对具体负责的工作人员予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并且记录在工程日志中。 3.1.2制定现场处罚条例。细化安全监督管理制度之一就是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切实保护施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规范施工现场的行为,改变执法守法随意性的现象。制定处罚条例时要注意:一是处罚违章事情必须有确凿的证据;二是处罚要公平公正;三是处罚中要以教育警戒为目的,而不是为了罚款而惩罚。 3.2强化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组织机构的建设 电力建设工程中安全监督管理组织机构的好与坏决定了安全监督管理的力度和效率。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的建设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完善: 3.2.1建立一支业务精良的管理队伍。在整个组织机构建设中,安全监督管理的队伍建设是关键。无论在电力建设工程中使用什么样的科技技术,最终的决定性还是在操作使用的人。面对繁杂的项目工程工作,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需要参与管理的人员具有超强的能力,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并且要求管理人员在处理安全事故时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 3.2.2创建安全教育的培训机构。在电力建设工程开工前,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参加岗前的安全教育培训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不能因为安全培训需要支付费用或是耽误开工时间而被省略,不能为电力工程建设埋下安全隐患,要努力增加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3.3改善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模式 3.3.1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在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当发挥积极的职能作用,尤其是现在,政府部门正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管工作是政府职能的最好体现。政府部门要转变以往的工作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同时要奖罚并举,光有惩罚没有鼓励不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积极性。 3.3.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内部的监督管理。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督除了依靠政府部门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电力工程内部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工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管理作用,明确他们的管理职责,摆正他们的工作态度,监管工作中不能讲私情、留情面,切实做好监督管理的检查。 3.3.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管理。在安全监督管理上应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利用新闻媒介的力量,大力宣传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曝光以往电力工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营造一个人人抓安全的良好环境,提高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水平。 3.4加强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的科技创新 在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中加入科学技术的创新管理,能够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安全监督的管理水平,减少电力工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施工中可以利用物联网数据同步传输技术,实现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现代化管理。在工程的施工地点安装安全监控平台,对施工地实行远程监控,这些高科技的安全监管配套设施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目前这一高科技技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利用和推广,得到了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4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对电力建设工程具有重要意义,而安全工作是一项永不停止的工作,需要人们长期的坚持和重视。无论是从政府的职能部门,还是到电力工程的内部管理层,还是到社会中的普通民众,都应当肩负起各自的安全监管重担,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时刻不能松懈,这样才可以保证电力建设工程顺利竣工,工作人员都平安健康,从而促进电力事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常亮 单位: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宁东供电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和进度管理 1电力建设管理中做好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1.1对人力资源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电力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是执行各项工作的主体,因此,做好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管理部门可以派遣专业的质检人员,对购买的材料质量以及施工设备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只有检验结果符合标准才能将材料和设备投入使用,这样可以从基础上做好电力建设质量管理工作。另外,管理部门还应该安排工作人员驻守材料供应点,对材料的储存数量以及可供应时间进行掌握,然后将其通过报告的方式上报给项目部门,让项目部门可以对材料供应情况进行有效地掌握,进而确保电力建设质量,避免因施工质量出现问题而拖延施工进度。 1.2对工程采购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电力建设过程中,各项物资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很多物资需要进行采购,在这一过程中,若是采购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将会对整体的电力建设质量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工程采购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是势在必行的。管理部门可以在进行采购工作之前,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物资供应商,并签订物资质量保证协议,与此同时,还应该对质量争端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部门应该针对两者的关系,对质量计划中涉及到的各项活动进行明确的检测,并做好检测记录,相应的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对施工中出现的数据进行准确的记录,从而确保施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对工程责任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电力建设工程的工期较长,并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对工程责任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施工中涉及到的内容,对其进行明确的划分,让每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都知道自身的职责,实现责任到人,自然可以提高工程质量。电力建设工程的第一责任人是项目经理,在项目经理之下,还有很多责任人,这些责任人承担的责任是层层递减的,而且,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经济利益是有关联的。项目主要负责人虽然可以获取的利益比较大,但其承担的责任也比较重,若是工程质量不符合标准,主要负责人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另外,管理部门还应该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将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水平,督促工作人员按照规范的流程开展施工,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加快建设进度。 1.4对工程自检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想要提高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相关部门就应该做好自检工作,并按照专职检以及抽查相结合的质量检验制度开展检验工作,从而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应该做好施工记录工作,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另外,管理人员还应对施工中的原材料以及半成品质量进行检验,若是质量不符合标准,就不能使用质量差的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施工,在进行施工交接时,若是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就不能进行交接工作,应对质量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当质量没有问题之后才能进行交接工作。 2电力建设管理中做好进度管理的具体措施 2.1甘特图方法 电力建设管理部门想要做好进度管理工作,可以采用甘特图方法。此方法具有制作简单的特点,其主要适用于工程规模建设较小的项目中,不适用于工程规模较大的项目。另外,当管理部门拟定的施工进度和实际的施工进度不相符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甘特图方法对其进行改进,从而确保拟定的施工进度方案和实际情况一致。 2.2行政干预法 所谓的行政干预法,就是指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单位的领导以及上级领导可以通过使用行政能力对其施工进度进行调整,或者是利用监督、鼓励以及督促等手段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的方法。行政干预法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此方法适用于电力工程中的交叉作业以及工序交接时的管理。例如:由于电力施工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所以需要很多部门共同进行工作,这些部门专业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在工作中会产生一些摩擦,若是各部门之间不能友好合作,将会对施工进度管理造成不利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应用行政干预法是非常有效的,电力建设工程的上级领导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干预的,通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使各部门可以放下成见,协同合作,共同为建筑工程的建设而努力。 2.3网络计划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电力建设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制定电力建设项目的网络图,这样就会促使项目的执行更加顺利。网络计划技术在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对项目施工进度进行合理的安排。项目网络图可以将工程中的开始时间以及结束时间进行显示,并对每项工作的负责人进行标明,这样即使不是原有的项目负责人,也可以在仔细观看之后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将电力建设项目中涉及到的所有工序时间计划参数计算出来,还可以对出现进度偏差的项目进行及时地调整,从而确保电力建设工程进度的管理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还可以确保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电力建设工程质量和进度管理工作仅依靠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完整的团队协同合作,因此,是一项社会化以及系统化的工程。想要提高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水平,就需要项目领导和工作人员对这两项工作高度重视,不断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加深对施工质量管理的认识,从而确保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的质量。 作者:杨德嵩 单位:国网南平供电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探析 摘 要 本文在介绍电力行业安全生产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实施监理安全工作的必要性,并对电力工程安全监理的要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电力工程:安全监理;监理要点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曾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讲到安全生产工作时更是强调,“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具体到电力行业,就是要在电力建设任务中保证安全生产。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电力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既是建设和谐电力的头等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监理人员,做好电力安全监理,责任重大。本文针对电力建设工程的特点和施工阶段安全监理的要点进行阐述。 1 电力安全生产主要特点 1.1 公用性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重要的公用事业,电能是一种高质量的能源形态,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电能,电力安全上的任何问题都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各种不良影响。 1.2 特殊危险性 电气设备多、热机设备多、高速旋转机械多、易燃易爆有毒物品多、特种作业多、人身和设备事故并发等电力生产特点导致电力生产潜在危害性加大。 1.3 同时性 电能的发、输、变、配、用是同时完成的,电网上任何一个设备或任何一点发生故障,都可能造成整个电网系统的巨大危害。 1.4 密集性 电力生产具有技术密集性、资金密集性、设备投资比例高等特点。 1.5 群众性 职工对电力安全尤为重要,人员、设备、管理、环境中容易产生种种不安全因素,只有全体职工群策群力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 电力生产的如上特点,不仅决定了电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决定了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重要性。 2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监理的重要性分析 所谓安全监理,是指对工程建设中的人、机、环境及施工全过程进行评价监控和督察。并采取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证建设行为符合国家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止建设行为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把建设工程安全控制在允许的风险度范围以内以确保安全性。安全监理行使国家有关安全法规和委托方赋予的职权,属于安全技术服务,通过各种控制措施,实施评价、监控和督察,降低风险度。安全监理这一概念在我国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起步较晚,人们对安全监理的认识存在着可有可无的误区,进而导致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对此,为了保护电力建设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财产安全,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监理,意义重大。 2.1 是实现电力建设工程目标系统的需要 电力建设工程的重要目标是高效、安全,由于超高压电力建设大多在荒郊野外,施工条件复杂,加之施工单位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增强施工安全的管理力量。工程监理单位是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承包单位在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等方面实施管理的,其职责就是对工程施工各个环节进行“把关”控制,消除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防止或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是提升电力建设施工行业生产管理水平的需要 电力施工单位在施工安全生产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其往往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不愿在安全生产上下功夫,普遍存在安全生产观念淡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到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就上岗、生产过程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问题严重等现象,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实施工程安全监理,可以通过监理工程师对建设工程施工单位进行督促检查,促使其改善劳动作业条件,提高安全技术措施,保证建设工程施工安全,从而提升电力施工单位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3 是实现电力工程投资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建设工程的四大目标为:安全、质量、投资、进度,工程的质量、投资、进度这三大目标的控制与实现与安全目标密不可分。一是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质量隐患往往导致安全事故,而不安全因素又可能为质量事故埋下祸根。其次,施工安全与工程进度和投资效益密切相关,要提高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要求,必须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从而增加工程总投资。 3 电力工程安全监理要点 一般来说,监理安全工作包括监理部内部安全控制和所监理工程的安全控制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监理内部安全控制 (1)建立以总监为监理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监理部专(兼)职安全监理员、监理部其它监理人员构成的监理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 (2)建立监理安全职责制,明确安全监理工作不仅是总监、专(兼)职安全监理员的事,也是全体监理人员的事,把安全监理工作溶于日常监理工作中,并结合每月安全大检查,确保安全得到有效监控; (3)按照工程特点,据安全有关规定给监理人员配备适宜的安全防护用品,如海上(水上)监理工作配备救生衣、高空监理检查配戴安全带; (4)配备针对工程特点的安全规程、规定等工具书: (5)做好监理部办公和生活场所的防火、防盗工作; (6)监理部总监要每月主持1-2次安全会,针对当前工程安全状况,研究监理控制措施,学习相关安全规定的章节,以提高监理人员安全控制的水平。 2)工程监理安全控制 (1)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监理 ①熟悉工程设计文件、了解设计构思和质量要求,对图纸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及环节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特殊结构的工程,要求设计单位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防范安全事故的措施和建议。并审查中标单位资质和相关证照,减少非安全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②审查施工安全技术方案是否成熟,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安全施工方案的个案是否有针对性、可行陛和可操作性。 ③督查施工单位使用安全防护设施的落实情况。首先,确保安全网、安全帽、安全带、漏电保护开关、配电箱、脚手架连接件等防护用品合格;其次,检查施工现场总体布置是否合理及场地是否有利于安全、文明施工,地下工程、地下管线是否探明并标注清楚,施工机械的状态是否完好,设备的类型、规格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等。 (2)施工过程安全监理工作 ①巡视。监理工程师要经常到施工现场进行巡视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五大方面:施工单位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燃易爆物品是否按规定存放和管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施工机械和设施是否状态良好;施工人员是否在按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②旁站。在施工过程中,对于重大危险源,监理工程师必须实行旁站监理,对于已识别的重大危险源以及相关的重点部位,如地下暗挖施工、深基坑施工、高大模板施工、整体式脚手架升降、临近带电体施工等,都要求监理工程师亲临现场或安排熟悉操作规程的监理员进行旁站监理,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③督查。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安全施工计划,组织定期安全检查和专项安全检查。重点检查内容如下:脚手架、洞口、高处作业、安全网架设等防护装置和危险部位的警示标志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起重机械、设备的保险和限位装置是否可靠;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一旦发现有安全事故隐患,必须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则需暂停施工,并以书面形式下达整改通知单。 ④安全啦理资料的收集。负责安全工作的监理工程师每天负责填写安全类专项监理日记,其他监理人员协助提供基本资料;在监理月报中增加本月安全工作报告,向建设单位反映本月工程安全状况,并提出安全建议;监理例会上,监理机构应通报安全现状、存在隐患及工作的不足,并督促施工单位改进,以及将会上分析讨论安全的内容写入会议纪要。负责安全工作的监理丁程师对重大安全隐患,可进行影像记录,并作为监理月报和《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的附件使用。 ⑤安全事故的处理。安全事故可分为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若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要协助相关单位做好事故现场控制并及时上报,等待相关部门进行处理;若是一般安全事故,监理人员要协助做好事故调解和善后处理。同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数码相机和摄像器材对事故现场进行取证,利用安全例会通报正面典型和曝光安全责任事故,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4 结论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电力需求日益增长,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对电力建设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理企业及全体安全监理人员必须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安全监理工作,在电力发展的新形势下不断探索安全监理的科学方法,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一步提高监理工作水平,力争使安全监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浅谈当前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的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电力建设也在飞速的发展,电力建设相关的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管理、利用等方面也也日趋复杂与专业化。现就如何去做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的管理粗略的谈谈我的想法。 关键词:工程档案;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 随着电子系统自动化设备水平和业务建设的网络化、数据处理的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力建设工程已经逐步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网络化设计作业。 一、电力建设工程档案 (一)工程档案工作简介 电力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是一项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内容的专业性和服务性的工作,是实现电力建设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工作。它随电力建设项目的开始而建立,又随电力建设项目的竣工投产、交付使用而告终,与工程项目建设的进程同步。电力建设工程档案是电力企业基本面貌和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综合反映,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档案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一项维护企业经济效益、合法权益及记录企业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基础工作。 (二)电力工程档案资料的管理 由于零星的项目有工期短、施工项目细琐,施工分散等特点,其记载和反映工程建设的档案,也变成周期短需及时积累、整理材料、共用立项、审批文件和典型设计图和数目多的特点。而大的电力基本建设项目则从酝酿到决策到竣工投产有着工程建设周期长,施工单位多,工程复杂和专业性强等特点。因此记载和反映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工程档案,也就有与工程一样的形成周期长、专业复杂、成套性强和数量大的特点。 档案的管理人员要善于与工程项目管理部门、施工部门等进行沟通,并在做好档案室内部工作的同时,要求档案工作与建设工程同步进行。在项目一开始就要对工程档案进行统筹规划。及早参与工程建设活动,及时了解工程建设动态,参与工程建设项目的单项工程验收、评审活动,按档案的要求对工程中所有的资料进行核实,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整改要求,积极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程档案收集工作。最后把好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的质量关。 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的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质量,二是案卷质量。内容质量是指电力建设工程档案所反映的数据的准确性。案卷质量是指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规范性程度,其档案要求外观与内在质量统一,而档案的内在质量重于外观形式。电力企业档案人员只有真正融入企业管理,主动关心企业发展,以知识与创新为导向,不断更新知识,档案工作才能与企业同步发展。 二、电力建设工程档案信息化 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融入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上程档案的利用效益,初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将很多重要的东两输入计算机内,一方面方便管理人员查找;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后期的查阅,直接就可以在计算机内查找。所以,利用计算机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于是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和应用,使档案快速向数字化发展和积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推动了档案室的数字化建设,为档案信息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历史数据从文、图、影、像等多方面更形象地展现出来,所以电子文档的前期收集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 目前档案管理的模式主要是工程设计工作电子化进行、档案工作的手工进行的方式,包括档案的收集、接收、整理、保管、利用等,在保管电子档案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同时手工整理实体档案归档。当前的电子工程设计档案仅支持以纸张为主要的存储介质,这从根本上阻碍了档案的利用率。做好对计算机系统及数字设备中形成的电子文件(数据)的采集、归档、存储和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纸质载体向数字栽体的转化,并能够在网络中传输,完成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集中存储并借助数据库技术进行集成整合,将原有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成数字化信息,对已有纸质、照片及声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工作,为企业提供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建立科学适用的文件归档,保管和利用管理系统,坚持档案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的原则。 三、结论 一份真实、完整的工程档案是一个工程全过程的反映,是一项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为强化管理,实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应在工程建项目档案管理中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地对各工程项目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并有效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工程档案进行录入、整理、存储。并使档案资源的存储数字化,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目录,彻底改变存储和利用方式,让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做到电力工程档案管理要立足于长远、立足于企业需求,立足于制度创新,立足于以人为本。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浅谈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全过程造价管理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基本建设的飞速发展,电力建设也在快速发展。电力工程造价上涨较快,资金筹措难度很大,工程造价水平已成为影响电力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全过程的造价管理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在电力建设工程全过程各阶段中为了实现项目管理目标,对工程进行造价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电力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 一、电力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构成 按照电力建设程序,电力建设工程从项目建议书提出,历经项目选择、可研、核准、勘察、设计、发包、施工、验收、使用等各个有机联系环节构成了建设项目的总过程。其中每个环节又由诸多相互关联的活动构成相应的具体过程,因此,要进行电力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必须掌握识别电力建设项目的过程和应用“过程方法”。 二、电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控制 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拟建项目所做的投资估算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电力建设项目投资控制要求做到预算不超概算、概算不超估算,由此可见,投资估算对一个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程度,而要提高建设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一明确投资估算的内容。估算的费用要包括项目从筹建、设计、施工到竣工投产所需的全部费用。二确定投资估算的主要依据。不仅要依据项目建设工程量、有关工程造价的文件、费用计算方法和费用标准,我们还要在参考已建同类工程项目的投资档案资料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建设工程投资的动态因因素,如利率、汇率、税率资金等资金的时间价值。三为避免投资决策失误,必要时要对项目风险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四必须加强对投资估算的审查工作,以确保项目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和估算质量。 三、合理的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据统计,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主要阶段是工程设计阶段,约占工程造价的70% 。因此做好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尤为重要。从总体规划到总体布置,就是控制造价的起点。要紧紧抓住设计“龙头”,深入开展设计优化。一是实行设计招标投标,引入竞争机制,谁的设计方案更能体现设计中技术、经济、安全指标的,更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就采用谁的设计方案。二采用限额设计这样做能增强设计人员的经济观念,在设计的全过程中考虑工程的成本。设计出符合要求且确保质量造价又最低的方案,以此来达到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目的。三是确立经济适用、系统简洁、安全可靠、高效环保、以人为本的设计优化原则;四是积极推广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满足安全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对不同方案加强技术经济比较,优先采用投资少的方案。 四、施工阶段是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 (一)招标投标阶段 设计完成后就能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造价,而施工费用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左右,因此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此阶段对项目的管理和工程造价的控制重点应放在招标投标活动上,投标单位应严格按招标文件要求和规定计价方式进行投标报价,招标、评标实行合理低价中标。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即由招标人按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并提供工程量清单,为了中标,承包商会自觉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降低工程造价,从客观上保证了以最少的投资收到最大的效益。 (二)合同管理阶段 强化合同风险的分析及预控管理。尽可能细化合同条款,明确范围和标准,增强合同的可操作性和执行的刚性,同时,全面分析、预测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引起索赔的各种因素,保证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减少结算时索赔事件的发生;合同履行过程中,主要合同要有分析记录并针对性地提出风险预控措施,加强市场风险预测,及时、正确处理和化解承包商履约风险。 (三)严格设计变更 在电力建设项目中设计变更往往不可避免,但应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量降低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设计变更是工程变更的一部分。因而P系到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越大。要加强设计变更管理,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特别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要先算账后变更,应严格控制因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设计变更发生后,审查尤为重要,无论由哪方提出变更,均应由监理部门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协商,确认后由设计部门发出通知,并由监理工程师办理签发后实施。 五、把好结算审查关 (一)工程量审核 工程量计算是件繁琐的工作。既要细心又要耐心,需要熟读施工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应写出每项工程量的计算式、防止错算、漏算或重复计算、审核时要关注虚增工程量问题,在隐蔽工程中应尤为注意。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审查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程,结算时首先重点审查工程量。结算的工程量应以合同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为依据,考虑变更工程量,审查时要熟悉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对整个工程设计和施工有系统的认识。其次审查变更工程或增加工程的单价组成,由于变更或增加的工程在原投标报价中无参考单价,严格审查那些部分单价的组成与合同及招标投标文件是否相符。 六、结语 总之,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电力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模式,它是一种用来确定和控制电力建设项目造价的管理方法。工程造价控制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控制,只有在项目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做到有始有终,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积极渗透和紧密结合,才能达到控制程造价的目的。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浅谈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于电力工程的建设要求更为严格。为了提高电力工程的施工效率及质量,从而保证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进而为施工单位节约更多成本,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分析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措施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水平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满足电力工程的建设需求,电力工程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土建施工管理转变。其中,电力工程,从狭义角度来看,又称输变电工程,指与电能分配、输送及生产相关的工程;从广义角度来看,指动力及能源的应用工程[1]。土建施工指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涵盖范围广。鉴于此,本文针对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的研究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1.树立土建施工的安全监管意识 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树立工作人员土建施工的安全监管意识,不仅降低施工事故的发生率,还解除其他安全隐患,最大程度保护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2]。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排查土建施工现场的隐患,及时上报,将隐患扼杀在摇篮状态。在土建施工的管理过程中,强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组织相应的安全知识培训,严格落实土建施工流程,为土建施工管理提供保障。 同时,针对施工现场存在操作流程错误的情况,要求工程承包方,在施工前期,结合工程的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不断优化施工操作流程,避免交叉作业,便于解决在实际施工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施工的管理效率。 2.保障土建施工的安全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用电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对于电力工程的建设要求更为严格,电力工程项目逐步成为主要工作内容,造成电力工程的建设任务繁多。如何保障电力工程土建施工的安全性,是电力工程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点问题[3]。因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强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特别是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组织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例如:以安全事故为培训内容的切入点,丰富培训活动的形式,有助于树立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有利于养成严格落实管理制度的工作习惯,降低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同时,逐步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土建施工监管评估体系,特别是土建施工管理一旦缺乏健全的监管评估机制,不仅直接影响电力生产的安全性,还可能埋下其他隐患,造成不可预估性损失。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转变传统理念,积极上报施工现场的隐患,及时处理,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监管评估体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电力工程的土建施工条件提供保障。 3.控制土建施工的成本投入 成本管理作为土建施工管理的核心环节,工作人员必须加大对于土建施工成本的控制力度,提高土建施工成本的管理效率,最大程度保障土建施工的成本投入处于可控范围内。因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施工前期,分析电力工程的作业量,初步估算力工程的成本投入,再结合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责任机制,制定相应的成本投入方案,最大程度保障土建施工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同时,以电力工程成本估算为基础,从电力工程的竣工验收、材料采购及基础设计等环节,加大对于成本投入的控制力度,满足效益最大化的经济需求。针对少部分“分包”的施工环节,要求分包承建方,签订相应的施工进度合同,提出相应的赔偿要去,明确规定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提高施工的作业效率,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 4.加大对于土建施工质量的重视程度 土建施工质量与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存在着密切联系,为电力工程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提供保障。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土建施工的管理过程中,加大对于土建施工质量的重视程度,树立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制定相应的土建施工方案,确定土建施工的质量目标,严格落实土建施工的作业流程,组织相应的作业知识培训。同时,结合电力工程具体情况,优化土建施工的作业流程,积极引进科学的管理理念,与现有的施工方法相融合,便于解决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逐步形成系统化、高效化及集成化的施工作业模式。 5.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多,电力工程的建设水平逐步成熟,为了提高电力工程的施工效率及质量,加快土建管理技术的变革,分析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的措施,具备显著价值作用。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转变传统理念,加大对于土建施工质量的重视程度,控制成本投入,保障施工安全性,逐步树立安全监管的意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含义和原理出发,对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原则、机制、工程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和实际相合,研究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可行途径。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 1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含义 根据GB/T19000-2008(idt ISO1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质量术语――质量管理:是指确立质量方针及实施质量方针的全部职能及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一系列工作。质量控制,是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一系列相关活动。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涵括:采取的电建管理活动和作业技术。作业技术是直接产生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条件;但并不是具备相关作业技术能力,都能产生合格的质量,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还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组织和协调作业技术活动的过程,以充分发挥其质量形成能力,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电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是在明确的质量目标条件下通过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监督检查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因此,电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包括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及监理、质检、竣工验收等阶段,均是围绕致力于满足业主要求的质量目标而展开的。 2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原理 2.1 PDCA循环原理PDCA是目标控制的基本方法,通过按照PDCA循环原理来实现预期电建质量目标,如图所示。 ①计划P(Plan)。在电建工程项目实施中,“计划”指制订实现电建项目目标的行动方案,确定质量控制的组织制度、工作程序与业务流程、技术方法和质检要求、不合格处理等管理措施。②实施D(Do)。根据“计划”进行方案交底,并执行工程作业技术实施,努力实现预期目标。③检查C(Check)。按“计划”要求开展项目质量自检、互检和专检,以确保“计划”在执行和执行中发生变化时,执行的结果均满足标准要求,并对此进行确认、评价和总结。④处置A(Action)。对质检所发现的质量问题或不合格,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偏和预防,确保项目质量一直处于受控状态。 通过实施PDCA这四个阶段,不断改进,项目质量控制在螺旋向上发展,确保实现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目标。 2.2 三阶段控制原理三阶段控制原理就是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这三阶段控制构成了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 事前控制内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强调工程质量目标的计划预控,二是按质量计划进行质量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状态的控制。事中控制包含自控和监控两个环节,关键是自我行为约束,其次是电力质监站和施工企业的质监,以及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监控。事后控制包括工程项目成果质量的评价认定和对质量偏差的纠正。以上三个阶段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结合PDCA循环原理,在每一轮的实施循环中不断提高质量,达到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持续改进。 2.3 三全控制管理三全控制管理源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同时兼融ISO9000标准管理体系,指电力建设工程应是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共同实现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全面质量控制应包括建设工程个体与主体(如业主、监理、勘察、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等)的质量责任实施的全面控制。全过程质量控制指按照建设程序,工程项目从策划、可研、决策、立项、勘测、设计、发包、施工、验收、使用等各关联的有机环节构成的总过程应用“过程方法”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全员参与控制是实现质量目标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全员包括无论任何岗位从下至上,个体到团队所有人充分发挥自己作用,保证实现自己所承担责任的质量目标。 对以上三项原理,在工程质量监控的实施中,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制。 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工程虽然已经完成,但离整体交工尚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产品若不注意保护,则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应实行监控,直到交工为此,如地面面层、油漆、表糊等等,这些属于分项完成后的监控。 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随着的必然会越来越完善,逐步走向系列化、科学化。然而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的和现有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达到监控目的。在实践中应抓好下列几项工作:①技术复核:重点应放在定位、引测标高、轴线、各层标高、成品、半成品的选用等方面。②隐蔽工程验收: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凡属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数监控,如地基验槽、桩基、钢筋、地下混凝土、地下砖墙、防水层、平顶吊筋、保温层、暗埋、管线、电缆、下水道等。隐蔽工程验收应按有关规程进行。③材料试验: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抽样检验。砖可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其它一般材料检查出厂合格证。④抽检:随机检查,它灵活,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早,整改方便,提检频率也不受限制,是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⑤班组自检:班组自检是保证质量的根本,只有每个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自检,认真把关,质量才算有了扎实基础,因此要牢牢抓住,不应忽视。⑥设置质量管理点:质量管理点可用于多种环节,如推广新技术、质量难点、薄弱环节,要求达到高质量的分项等等,在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看来是个薄弱环节,但由于事前采取了措施,设置了质量管理点,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设置质量管理点是质量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3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系统有效运行 3.1 电建工程质量管理系统建立的原则通过组织论分析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组织论是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组织分工和工作流程组织,它是与项目管理学相关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用于特定工程项目、具体质量标准和评价要求等,根据不同实施主体或子系统,管理与控制的内容和专业各不相同。在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中,往往同时存在着运行管理和项目管理这两种主要的管理模式,一些经营管理活动经常采用项目的方式来实现,因此项目管理本身的组织管理方式必然要受到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影响,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不同的项目组织方式,在项目管理上都有不同的特点。就组织系统而言,一般可以认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职能的划分方式,每一职能部门对应一种专业分工,或者对应一条产品线;另一种是基于项目的,每一个部门或项目组负责一个或一类项目,其责任随着项目的开始而开始,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这种模式在建筑行业比较典型。 为此,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可参考运用:分层次规划的原则、总目标分解的原则、责任制的原则和系统有效性原则等,确保系统各方运行有效,质量目标的实现。 3.2 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是电力建设工程的生命,机制缺陷是造成工程运作无序、失控的重要原因。为此提出,对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系统中,必须注入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推动工程价值增值链合理关系,实现各方自我约束与外部监控效力,保证及时准确掌握工程一线的第一手资料,加强重点和特殊的质量控制,并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的控制能力和控制水平。 3.3 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有分层法、因果分析图法、排列图法和直方图法四种。分层法又叫分类法,是对工程的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和质量问题的分析,找出质量问题及其原因。因果分析图法是系统整理分析每一质量特性或问题,并逐层排查找出其主要的原因。排列图法是质量管理过程中,通过抽查检查或检验试验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或偏差、缺陷、不合格等统计分析,以及造成质量问题和原因的统计数据分析排列出问题的累积频率和频数,得出因重点管理、次重点管理和适当加强控制的问题,又称ABC分类法。直方图法是观察与分析项目过程质量是否处于正常稳定和受控状态以及质量水平是否保持在公差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可通过质量数据特征值的计算,估算施工生产过程总体的不合格品率,评价过程能力等。 通过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有效地找出工程项目存在问题及原因并及时解决,确保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有效运行。 4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在以上理论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我认为《南方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规范》为电力建设企业提供了一份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可行途径的样本。 《南方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规范》的电网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技术水平领先于国内同类技术,且有所突破创新,编制的技术立足于几十年的电网工程施工经验积累,以及南方五省(区)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先进电网建设工程技术及施工工艺技术的成功实践。 该《规范》的工艺要求精细,图文并茂、简洁直观地表述相关工程施工过程和成果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提供直观的、可借鉴的规范图解,具有较好的现场指导作用。《规范》编写框架有:施工准备质量控制、施工工艺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要点、质量检验标准。《规范》促进电建企业形成了科学、严谨、有序的管理机制和施工秩序,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统一规范电网施工技术标准和质量检验标准,加快工程建设设备安装的速度,有效降低工程施工事故率。 《南方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规范》自推广运用以来,各应用单位均认为该规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并得到了建设、施工、监理、质监等单位较好的评价。随着《规范》的推广应用,在今后一段时期,本工艺控制规范还将继续对南方电网建设工程施工工艺质量提升发挥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本规范的交流学习,也使南网系统内各家送变电工程管理和施工企业取长补短,了解和掌握了其它单位好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内业资料管理 摘 要:文章结合我国的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的现状,旨在解决低电压等级工程项目内页资料管理水平偏低的问题,创新建设使用“基本建设工程内页管理系统”,全面提高基本建设工程内页资料管理整体水平。 关键词:管理系统;特高压;创新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清洁可靠的电力能源供应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截止至2010年底,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回路长度133.7万公里,变电容量36.2亿千伏安。特高压技术的研发、应用、投产彻底解决了用电“卡脖子”问题。电力建设作为电力发展的基本点,其建设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发展格局。电力基本建设工程的管理正在从粗放型向精益型模式转变,随之而来的电力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内页资料管理水平问题成为了电力建设人研究的新的课题。 1 目前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管理背景 1.1 工程数据信息量大 电力基本建设工程中,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工程的重中之重,数据量大,而且不同数据资料分别在工程各参建单位间传输。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工程整体项目从单项工程至检验批,从开工准备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的全过程,内页资料的质量、流转审批的及时性、资料归档的规范完整性已经成为了电力基本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工作。 1.2 工程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根据电力基本建设工程的特点和经验,随着工程电压等级由高到低,工程建设内业资料质量标准呈线性由高到低排列。因为传统的基建管理人员较多的依靠管理者自身能力经验进行管理工程,而且往往电压等级低的电力工程,特别是农网工程,参建单位的管理人员水平低。严重的影响工程建设工期,资金投资管理,工程造价控制,甚至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分析其原因,工程内业资料质量是影响以上的重要因素。 1.3 大型电力基本建设工程管理水平比较高 在电力基建工程过程中,每一个分部工程的工程准备及施工过程都与“人、机、料、法、环”密切相关。其中先进的施工方法和管理方法,能够高效地运用这些生产要素,科学可靠地解决好要素之间的关联工作。进而提高工程建设进度、质量,降低造价,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工程使用功能。这些信息、资料汇总形成的工程项目的档案资料将成为工程达标、创优等检查依据。以22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项目为例。各项目部工程管理技术人员配备,从人员数量、学历、学术水平、工作经验、管理水平达到最佳组合,水平高。通过何种手段,将好的经验做法运用到低电压等级工程管理中去,减少管理人员客观因素影响,提高其内业资料管理水平成为了我们新的研究课题。 1.4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直接影响工程整体评价 在工程的不同阶段,如中间验收、质量监督检查、安全检查、流动红旗竞赛、竣工验收、达标投产、优质工程创建中。不同工程项目内业资料管理水平差距巨大。工程的内业资料虽通过施工单位、监理、建设单位等的层层检查。但检查的结果仍不尽人意。研究开发新的管理系统规范内业资料的管理,将全面提高内页管理质量和水平。其标准、规范、齐全的工程内业资料会成为工程竣工投产后,达标、创优检查的靓点内容。 1.5 电力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在大力发展电网、配网、电力营销和其他管理密切相关的信息网络以及各种应用系统的同时,建设面向工程各参建单位项目部的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为电力建设提供了先进、快捷、可靠的内业资料管理手段,并促进电力企业基本建设管理的信息化进步,同时与现有的电力基建工程管控系统接轨,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系统的运用势在必行。 2 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管理系统内涵、做法 2.1 系统的构成 该系统分为六个终端子系统。既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运行、档案六个子系统。其中每一个子系统分别包含项目管理、安全、质量、造价、技术五大模块。以计算机数据库及其网络系统为依托,开发应用软件。工程各参建单位通过系统完成日工程全过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依靠系统软件强大的“工程内页资料模板”能力,以及通过工作人员的人机对话完成项目策划、安全、质量、造价、技术等的管理工作。不断减轻基建工作人员管理工作的传统工作量,弥补了因工作人员经验不足而造成的方案深度不够,安全、技术措施不详尽、引用法规过期等内页资料管理质量通病等难题。 2.2 系统的建设 系统的建设,依托省公司基建部组织基建专家进行系统基础资料的收集准备工作。以国家电网公司项目部手册、现行优质工程评选管理办法、流动红旗评比办法,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等文件为依托,以省内各电压等级流动红旗优秀项目内页资料为蓝本,构建工程内页资料数据库模板,与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配套软件系统。软件系统资料生成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将工程各个阶段各个节点内页资料模板化,内业管理人员只要根据工程情况输入相应数据、基础资料等动态元素即可生成高质量内页资料,即该系统具有“卡片照相机”的特点,彻底解决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2.3 系统的运维 该系统初步开发为单机版系统,仅需要普通配置计算机即可安装使用。系统从保护知识产权角度进行加密管理,安装系统软件后需插入加密钥匙解锁后方可使用。常规的工程内页资料管理方法,新的工程一般套用旧的工程的资料模板,在其电子文稿上修改。易发生引用“过期标准、目标、措施”等内业资料“质量通病”。使用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系统版本不定期升级的手段彻底避免“引用文件过期等质量通病的发生”。 2.4 系统的使用 举例说明,某工程业主项目部编制某电压等级的“项目管理纲要”,该项目部前期协调专责可以直接调用系统相应电压等级项目管理纲要模板,通过人机对话窗口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编辑,因模板中“工程建设依据文件标准、框架、措施等内容”按照相应电压等级已经固化,只需要填入本工程基本信息、目标等内容,短时间即可生成高质量的“项目管理纲要”工程管理文件,方便、快捷、实用性强。 3 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管理系统实施效果 3.1 系统的先进性 将填补目前国内电力基本建设领域现场内业资料管理软件这一空白,彻底改变常规管理模式,避免了人为因素影响。从现场应用的层面出发,完成信息数据的采集、传达、汇总,为工程现场管理层提供详实、可靠、准确资料。 3.2 系统的价值 该系统的投入使用,将实现基建工程内页资料管理与项目实体施工管理同步化、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实现了基建工程内页资料规范管理,避免了突击补充工程内页资料情况发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内页资料方面的工作量,使管理者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工程实体管理和外围协调,为工程创优提供了坚强的支撑。随着系统的不断应用、推广、完善。系统生成的内页资料将作为基建管控系统的文件资料库,保证了内页资料上传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3 系统的发展方向 系统按照基建管控模块特有“标准化管理、过程管控、智能化管理”三大功能特性。解决了内业资料管理水平不平衡的难题。在工程项目的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成熟后。通过档案模块最终实现工程电子档案管理的无缝集成,管理精益、效果显著。最终系统将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基建管控系统的强力支撑模块,系统内全面推广应用。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基于工程量清单的电力建设工程投标报价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种类和数量日益繁多,电力建设工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样的,电力建设工程之间的项目竞争也更加激烈,为此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投标方式,以提高企业竞标能力。本文主要阐述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电力建设工程投标概念,并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 电力工程 投标报价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各行各业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建筑工程中的电力工程建设也日益重要。然而电力建设工程的投资成本巨大,为了能够有效减少电力建设工程的资本投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同时实现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的规范化,基于工程量清单的电力建设工程投标方式必将成为未来电力建设项目招投标的主流形式。企业在对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招投标工作时,对于工程造价必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并且应该参考其他优秀的工程项目,仔细研究和分析,借鉴其优点和经验,总结出适合本企业发展进步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促进我国电力建设工程的发展。 二、电力建设项目工程量清单计价概念 电力建设项目的工程量清单计价主要是由招标单位提供工程量的相应项目清单,投标企业则依据清单列举项目进行费用合计的一种计价方式。这种计价方式将传统项目工程报价中的量与价进行分离,投标企业需要通过招标单位在招标的文件中所提供的工程消耗与措施消耗的项目数量,依照企业自身的施工水准、资本实力、以及管理能力等进行作为报价。投标企业在进行具体的投标报价时,应当认真考虑电力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技术要求,结合企业自身机械力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参考企业或电力建设的主管单位所规定的消耗定额,工程造价机构的市场价格情况,在对施工项目现场进行充分调查之后进行报价。而招标单位可以依照预先所制定的详细评审标准,对投标企业择优录取,之后再确定工程项目的相关费用,并签订详细的施工项目合同。 三、电力建设项目工程的投标报价 (一)招投标概述 招标单位依据招标的内容制定招标要求,设计相应的项目图纸,并且根据规定的施工项目总量进行统一的划分,对于工程项目的各项施工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同时对招标工程的项目施工内容提供子项目等其他明确清单。投标单位必须依照国家及行业规定,结合工程项目具体情况、电力行业自身情况以及投标企业的资本情况等,充分考虑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并进行规避,对工程量清单中的项目内容需做出相应的补充和调整,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好评估,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合从而得出投标的最终报价。 (二)投标报价方法 1、浮动报价方法 就电力建设工程而言,电力企业在进行投标报价时不应只考虑企业的自身情况,更应该考虑投标项目的实际情况,投标项目的不同也会导致报价方式与结果的不同。对于投标项目中施工场地条件比较恶劣、对施工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对工程期限有一定限制或者是港口和地下等特殊环境的,投标企业可以适当的提高报价,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对于投标项目中施工环境较好、投标对手多竞争较为激烈、工程量较大或是对投标项目没有特别严格要求的情况,投标企业为了提高竞标成功的机率,则应适当降低报价,但在降低报价的同时也应考虑工程质量情况和自身的经济效益,切不可为了竞标成功而导致工程项目质量不达标或是企业亏损。针对投标项目实际情况,对具体报价进行上下浮动的报价方法即为浮动报价法。 2、差额报价方法 差额报价法主要针对工程量清单中的具体项目报价做出细微调整,是在投标项目总体报价已经确定的前提下所采用的报价方法。对于能够提早完工的工程项目、支付能力较好的招标单位项目、工程量有所变更的项目等,可以使用差额报价法。通过对工程施工中各子项目实际产生费用进行核算,对于部分工程量报价进行适当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之,若是出现工程量减少的情况,施工企业也应适当减少资本投入,并减少投标工程子项目的工程量,减少企业不必要成本损耗,保证企业正常收益。 (三)基于工程量清单的投标报价意义 传统的定额报价方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价格模式,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管理体系,其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同时由于定额报价在合同内容、责任划分以及风险承担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阻碍了电力建设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下所产生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投标方式。 实行工程量清单的投标方式有利于深化电力建设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为电力建设行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合理分担风险,强化投标企业的责任意识,提高电力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投标企业在针对工程量清单的各项目进行报价时,通过对施工方案、施工成本以及工程利润等深入分析,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从而确定资源的合理分配,严格控制资本投入,加强技术革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电力工程作为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其建设与发展也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实行基于工程量清单的投标报价,可以使电力企业在适当高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中标,在保证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有效保证投标项目的工期和质量。随着工程量清单计价投标模式的逐步深入和普及,电力行业也将获得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探究电力建设工程合同中承包模式的完善 摘 要:在电力工程中,总承包管理模式广泛的运用到工程建设管理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电力行业市场不断的扩大,在实际工程管理中应用总承包管理也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电力工程合同承包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对电力工程实际应用进行有效分析,针对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总承包管理;应用分析 我国电力建设行业近年来不断的发展,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现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电力发展策略就是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加强自身管理模式。在我国电力工程中,合同承包模式要对工程的价格和工期进行确定,并对性能加以保证,这样电力建设就会有了更高的管理水平。 1 电力工程中总承包管理的应用重点 (1)掌控好电力工程设计。首先要对电力工程设计进行重点设计,将整个工程成本降低,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在电力工程建设准备之前要对建设工程进行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科学合理性,对电力工程设计技术进行有效的完善。同时在对施工工艺中使用先进技术,对整个工程的结构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实际空间布置进行有效的完善,科学调整及优化,进而有效的减少工程机械设计费用成本,充分的利用机械设备尽量的建设设备的使用数量,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成本费用的控制。其次,还要对各个部门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保证整个电力工程顺利进行,在实际工程管理中,还要对设计方案进行重视,设计方案的质量可以有效的降低施工中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对工程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改进。因此,为了有效的避免电力工程施工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我们一定要对设计方案的整体性进行分析研究,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确保电力工程承包中出现的错误,从而保证电力工程施工进度顺利进行,降低施工材料的浪费。 (2)质量安全的管理。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承包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也是工程建设整体安全性的重要保障,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质量安全体系,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还要设立专门部门对其负责,还要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对自身的职责进行明确,保证监督落实到位,设立一定的监督管理制度,然后将制度落实到实际中去,真正保证电力工程整体的质量。 2 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承包管理模式的认识不够清晰。目前,对于承包管理模式在认识上还没有很透彻,导致很多管理人员在理解上存在很多的误区,一些人员认为,合同承包管理就是对施工成本和管理成本进行控制,这样的认识就是通常提到的“皮包公司”的行为。对于承包管理中没有正确的认识本质上的作用,也就不能将其进行彻底的贯彻实施。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市场不断的转型,其中也具时代性的标志,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市场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外竞争不断的进入国内,导致市场管理水平不断的降低,也给电力工程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设置不合理的管理结构。由于电力建设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市场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已经不断进入企业社会化地步,目前很多的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都不是很专业,在电力施工建设中的施工,这些外行人员导致整体管理水平降低,不能更好的满足电力建设的需要,导致建设管理水平减低的原因,其电力工程的建设和发展都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对承包管理模式不断更新,提高电力企业不能很好的理解的管理方案,因此设置了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不但施工企业没有得到建设承包的主动权,却使工程管理在总承包的模式下变得更加混乱。 (3)自身所处位置认识不够清晰,法律定位不清楚。市场工程管理模式中,形成规模较大的承包管理模式,在管理中没有一个承包商具有完善、专业的施工队伍,他们只是将整个工程在分包给各个不同专业的小的承包商。但是在我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工程主体的架构必须由总承包商进行施工建设,如果进行分包后就会对整个项目的建设,以及分包规范化市场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和制约。 (4)综合人才的缺失。电力行业中很多专业管理人才,但是对于这些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相对较低,要求管理人员既要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又要懂法律、外语、管理人力强的综合性人才相对比较短缺,所以在实际的电力工程建设中就要提升整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工程承包管理为电力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根据目前市场是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人才形成相应的竞争局面,而在实际的法律规定中,也没对其进行较为明确的规定。 3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方法 (1)把管理组织建立成阶梯性。专业化程度也是承包管理模式的重点,在对项目进行承包的时候,电力工程建设管理要提高承包商的整体能力,想要有效的提高管理水平,就要建立高校的管理人员,而总承包的主要模式就是将电力建设的主动权交给工程的施工人员。所以,在合同承包的新模式下,电力管理建立了阶梯性的管理组织对所有项目进行分层管理。在对这种管理模式实施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分级承包的控制,还可以对管理项目的效益不断提高,从二使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对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养。对于电力建设管理中,需要对电力企业制定专业的管理模式,这也就需要管人员的素质要非常高,管理人员要有清晰的思路和管理目的,在对建设管理任务进行交接的时候,需要高新招纳管理人员,但是这也不能从实际上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因此,承包管理中要使电力工程建设的使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提升自身素质。可以从企业内部建立管理学习团队,对整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在高新招纳人员的基础上开展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道路,是电力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4 总结 总体来说,电力工程承包管理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工程建设的水平。在实际管理中,我们要不断的加强设计方案和管理水平,制定合理的方案,有效的降低了电力工程的整体成本,并且 还要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升电力工程可以顺利的进行。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我国的电力建设工程体系不断优化,在此过程中,电力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电力建设工程的开展,比如安全监理问题。本文就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理环节进行分析,进行其理论基础的深入分析,进行电力工程建设体系方案的优化,实现电力建设工程监理体系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从而满足我国电力工程的工作应用需要。 关键词:电力建设;安全;监理;电力事业;安全技术方案;施工质量 一、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重要意义 1. 为了保证电力建设工程的稳步发展,必须要实行电力建设工程整体应用模式的优化,保证安全监理体系的健全,从而提升现代电力建设施工行业的管理效益,满足我国现阶段电力施工工作的要求,受到我国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诸多的电力公司,缺乏强有利的电力安全监理体系。这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缺乏健全的安全生产制度,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低下,不利于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通过对电力工程安全监理方案的优化,可以提升电力企业的整体安全技术应用效益,满足现阶段电力工程建设工作的要求。 通过对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模块的强化,可以实现电力工程的最大效益化。在工程实践建设过程中,安全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是电力建筑工程的4个关键部分。这四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工程实践操作中,电力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能保证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人身安全事故,从而影响到电力工程工作的正常开展,进而导致电力企业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施工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综合效益,通过对施工安全的保证,可以有效提升对工程进度的控制,能够满足电力企业的日常施工要求,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必须要进行资金的有效控制,确保基础设施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实现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在电力工程应用中,确保整体工作的安全性、效益性、科学性是必要的。诸多的高压电力设备都需要建立在郊外地区,其施工环境比较复杂,一旦出现监理上的疏忽,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问题。为了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性的提升,必须要保证工程施工各个安全质量模块的控制,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率。 二、我国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1. 为了满足我国电力建设工程的应用要求,必须要保证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体系的健全,这首先需要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健全,只有保证监理安全制度的健全,才能为企业的安全稳定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在电力建筑工程应用过程中,通过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强化,可以有效约束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工作行为,有利于促进不同工作岗位的协调,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有利于规范电力工程的施工工作,提升整体施工工程的应用效益。 在电力建设工程应用中,诸多的施工企业缺乏对规章制度的重视,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缺乏深度指导性,在实际施工中,未必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在工程实践施工中,员工的一些较大的安全规章行为不会违法,但会出现一些细节性的违规行为,比如施工时不戴安全帽,这些细节性的制度规范往往被当事人及监理人所忽略。 2. 在电力工程建设应用中,其施工人员的工作素质高低不齐,电力企业也缺乏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施工人员的知识水平比较低,很多的施工人员没有上过高中,均是低文化水平,其缺乏专业性的技术,缺乏工作上的综合能力。正是由于这些良好工作素质的缺乏,员工缺乏对电力施工安全性的重视,容易出现电力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安全事故。 3.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所谓的安全隐患就是会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对于周边环境及财产等造成的危害。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针对机械伤害、高处作业伤害、触电伤害等进行预防,避免出现一系列的交通安全事故、人身安全事故,保证安全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工作实践中,要针对项目可能出现的重大危害状况进行分析,做好重点性的控制工作。在工程实践中,不同的施工程序各自具备自身的特点,每一种施工程序都存在各自的风险。在基础施工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施工设备伤害、施工用电安全防护问题、深基坑施工问题。在立塔施工过程中,高空作业施工可能出现高处坠落状况,在施工过程中,可能由于吊装装置的不稳定性、过大的抱杆倾斜度等问题,出现施工物体高空坠落状况。比较常见的其他问题状况有不标准的地锚埋设,压接操作的过载操作,不规范的消防设施等,如果不能针对这些问题做好相关的监理措施,就可能导致电力建设中安全问题的产生。 4. 为了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理工作,必须要针对常见危险源进行重点安全控制工作。要做好日常的施工安全技术审查工作,保证施工技术安全体系的健全,保证各个工作程序的落实到位。在安全巡视过程中,监理人员需要进行施工单位工作方案的重点审查,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的状况。 在工程实践中,要将安全检查工作与质量巡视工作串联起来,保证安全工作及其质量工作的协调。在材料进场检测工作中,要做好见证取样检测工作,保证质量工作及安全工作的共赢,只有工作质量提高了,才能确保工程安全的提升,这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在工程监理过程中,要保证安全巡视检查记录体系的健全,做好不同工作阶段的安全巡视检查工作,针对可能出现的隐患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记录及上报。 为了有效提升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必须严格落实项目质量控制制度及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对施工现场管理方案的强化,实现对安全事故发生率的有效降低,保证电力施工建设项目的良好开展。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现场管理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要保证好施工现场监理工作的良好运作,相关工作任务的监理人、负责人,都需要重视现场监理模块,不同的管理机构及负责人之间要相互协调及配合,保证工程建设监理环节的优化。在一些重要工作安全问题上,建设单位需要和电力施工单位进行协调,保证施工现场的强有力的控制,要切实提升施工人员的自身安全意识,保证其文化素质的提升,从而满足工程实践过程中的安全监理工作的要求,确保电力施工安全监理方案的及时更新及应用。 5. 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监理体系是比较复杂的系统,为了确保该系统的稳步运作,必须要坚持正确方针及思想的应用,按照正规化的途径进行施工,保证电力工程建设整体安全监理体系的健全,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保证电力工程安全监理体系的优化。在电力工程安全监理过程中,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威胁状况进行安全应急方案的制定。要保证电力工程员工的工作培训开展,定期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培训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员工的自身安全意识及工作能力。要保证电力工程的有效监督、指导及检查工作,要保证对危险作业、危险场合等的强化管理,电力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要做好施工安全问题的总结及分析工作,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电力企业要健全监理工程师体系,电力监理人员需要做好施工现场的巡视及检查工作,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进行治理及预防。电力监理人员需要落实好相关的监理方案及技术规范,保证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及时解决问题,要保证电力监理工程体系的健全,实行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监理工程师需要根据实际工作的要求,保证施工计划体系的健全,进行安全检查工作的定期开展,保证专项安全检查工作的开展。针对那些安全事故隐患,做好及时地修改及整顿工作,针对那些特别严重的施工安全状况,必须暂时停工整顿。电力监理的负责人必须要落实好施工的现场监理工作,做好现场的监理技术指导工作,保证旁站监理工作的良好开展,确保电力施工安全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保证安全施工效益的提升。 6.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进行队伍安全知识培训工作的定期开展,保证安全教育及岗位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员工安全素质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企业要针对典型事故案例定期展开教育,实现不同工作部门的安全教育强化工作,保证各种违规现象及行为的避免,保证电力工程监理工作的良好开展。 结语 电力工程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恰当而有效的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电力工程监理体系的细节性工作,提升电力工程的整体监理效益,从而满足现实电力工程的发展应用需要。